input
stringlengths
5
854
output
stringlengths
3
1.15k
佛教是不是有重男輕女的傳統?
從學佛證果的觀點上說,男女是平等的,女人除了必須轉了丈夫身才能成佛之外,至於成羅漢成菩薩,根本是沒有男女差別的。比如觀音常現女身,也唯有女人的氣質最能近乎慈悲的菩薩精神,佛也常說以慈悲為女。女人所缺少的是強勁勇猛的魄力,所以在佛經中以為女人不能做統治四天下的轉輪聖王。
現實生活裡,常見到人們因感情不順遂,而激動得賠上自己的生命,或是做出傷害對方的事,足見感情影響人心之鉅!要怎麼面對與處理感情的問題呢?
如果雙方的愛情經營得很好,怎麼可能會尋死求活的?除非像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茱麗葉,因為家族問題社會習俗或信仰問題,使得男女雙方沒有辦法結合。除此以外,不可能只是因為單方面的問題。 當一方產生了感情的變化,另一方沒有辦法面對並接受這樣的事實,而以殉情來威脅對方,或是原本雙方都覺得非卿莫娶非君不嫁,感情已經好到一定程度,結果一方卻變心了,那麼還要癡癡地等待嗎?如果真是這樣,就是愚癡了!此時,應該回過頭來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對方變心,表示他用情不專,既然如此,若還非他不可,那豈不是傻瓜嗎?應該趕快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另找方向和出路。唯有放下,自己和對方才有生路。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對方不願意接受感情,不能用強迫的方式要求,那是不尊重對方,更不用說以生命來威脅,這是非常不理智的。所以,當陷在感情裡很深很痛苦的時候,要趕快用理性用智慧來處理。 人們欣賞悲劇的愛情故事,是因為在現實的生活中得不到這種愛情,與自己的配偶沒有這麼甜蜜,不像舞台上的主角一樣,能擁有這麼令人稱羡的愛情。這是一種移情作用,想像自己的對象也這麼俊美,自己也能夠享受美好的愛情。但是像這樣悲慘的結局,有人想要嗎?我相信沒有人願意。
何謂教養?有鑑於近年來整體社會風氣愈來愈混亂,法師一再強調心靈環保,是不是也談談教養和教育的異同?
教養是人格的修養和熏陶,教育則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術的訓練,教養和教育彼此間有關係,但是範圍和領域不太相同。 譬如一個小孩子講話沒有禮貌,人們不會批評他沒有受教育,而會說沒有教養。同樣地,一個團體如果不能夠呈現出這個團體的特有形象,遵守團體的特有規範,這種表現不是沒有教育,而是沒有教養。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團體沒有精神的修養,沒有精神的指標,只是集結在一起的烏合之眾。 組成這個團體的成員,也許都是知識分子,如果這些人的品德不佳,人格方面的修養也不足,這樣的團體是非常糟糕的,成員彼此之間也容易產生種種不必要的摩擦,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教養的關係。 人和動物不一樣,動物是本能的表現,而人是理性的。教養很好的人與他人之間的相處,一定有自己的分寸和分際,會拿捏得很好,不會隨便生氣,也不會隨便罵人,更不會隨便在團體裡興風作浪,那就是教養。
為什麼阿彌陀經所說是難信之法?
阿彌陀經容易懂又容易修,但對傲慢的眾生,尤其自認為有修行的人,特別難以相信,認為這是違背因果,自己沒有修行,怎能只仗佛的願力到西方極樂世界?易行難信不過,淨土法門是先解脫,然後再度眾生受報,雖會受報,但受報時已經得解脫,不會感到痛苦。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這是信願行的積極力量,不是消極的自私的,而是發起大悲願,將來成就以後,倒駕慈航回到娑婆,廣度眾生。如此信願具足,再加上多積福德,念佛一心不亂,就必然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對其他法門的難行易信,淨土法門的易行是這樣難信而不被接受,但佛陀還是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不厭其煩宣說,這不僅在在凸顯佛陀的悲心,也是受到諸佛菩薩讚歎的原因。相信自己是未來的佛佛教修行的任何一種法門,都先要有信心。佛法所說的信,是要相信佛法僧三寶,而且還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未成的佛,淨土法門尤重信,要相信阿彌陀經所說的法是最好的,所用的方法是最好,相信經中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不要懷疑阿彌陀經是難信之法。
認識一位師兄不斷的犯戒造業,我是否應該替他掩飾?
各人吃飯個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管好自己的心吧!
如果心理上能歡喜接受死亡,但是在臨終前卻飽受病痛折磨,要如何接受身體上的痛苦,讓自己安樂地走呢?
有修養的人,會把這個身體交給死亡交給病痛,不會再去想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身體!都已經要死了,還要執著這個肉身嗎?已經殘破而且即將死亡的身體,就讓它痛吧!看它可以痛到什麼程度? 當我生病住院時,麻醉劑退了以後,醫生跟我說痛的時候,按一下球,麻醉藥又會來。我從來不按,按麻醉藥做什麼呢?即使按了麻醉藥,等一下還是會痛。所以我不按麻醉藥,就讓它痛,雖然那是非常痛苦的,但我還是走過來了。此時要這麼想這個時候痛的不是我,痛的是身體痛不要忍,而是讓它痛,這是最好的辦法。 實際上,這也是修行。當我們打坐的時候,會腿痛背痛,我常常教人說這是腿在痛背在痛,不是我在痛,那麼這個痛很快就會過去了。 坦然面對生死 好活?歹活?心態決定!
希望趕快去極樂世界,可是上有父母,該如何是好?
佛法教導我們活在當下,學佛行菩薩道以孝為先,此生圓滿時,若發願往生極樂淨土,自然得成。急著去西方極樂世界做什麼呢?不是您想去就能去啊!
讀錯佛經會下地獄嗎?
佛教的經典非常多,由於最早是由佛陀的弟子以口傳的方式留傳,不能保證沒有錯誤,而在翻譯與抄寫時,也不可能完全無誤,所以有的人在讀經時,會擔心會不會因為讀錯字,所以得不到誦經的功德?甚至會不會誤讀偽經而下地獄?不違背佛法的根本原則佛經大部分都是由佛說法,但也有由弟子或菩薩說法,甚至有鬼神代表佛說。佛經既然名為佛經,不管是誰說的,不管是不是從印度傳來,或是由誰翻譯的,只要所講的道理不違背佛法的根本原則,就是佛說,就是佛經。而且只要佛經已經為人們普遍流傳,就表示讀誦這部經一定是有用的。以心經為例,漢文心經現存的有六種翻譯本,前後次第都不大一樣,到底讀哪個版本比較有用呢?甚至西藏人日本人韓國人美國人用不同語言所讀的心經,發音雖不一樣,但都是誦念心經,究竟誰念的比較靈驗,誰念的比較不準呢?其實只要相信都是佛說的,不需要去計較到底該怎麼念才最正確。只要相信念誦佛經對自己一定有用,這就夠了。誦經一定有功德中國民間有所謂錯經如錯骨的傳說,意思是如果念錯了經文,就像骨頭接錯了一樣糟糕,這個觀念使得許多人不敢讀經誦經,害怕不小心讀到偽經,或誦經時念錯了字念漏了字,會罪無可赦下地獄。其實只要不是故意念錯字,就沒有問題。誦經時,如果是無意念錯字,或不知道字的發音與意思,都沒有關係,繼續照樣地念即可。如果還是不安心,可以在誦完經後,加念〈補闕真言〉。例如有人說藥師經地藏經是偽經,認為印度梵文沒有這兩部經。但是很多人誦得很有感應,不論是超度亡者或超度祖先,誦念地藏經都非常有用。因為經中的佛菩薩名號是真的,經中的佛教觀念是對的,那對我們來說,就是有用的,至於在印度有沒有找到經典根據,又有什麼關係呢?因此,誦經要有信心,不要懷疑,誦經一定有功德的。
佛經是誰寫的?
佛陀的弟子依憑記憶佛陀的言行結集而成。
神道設教也是佛教嗎
凡是藉神力神蹟神啟神諭神話等來解釋人們所不知的宇宙自然社會身心等現象,並藉神的旨意來指導管理和教化民眾的行為,稱之為神道設教。佛教雖然承認世間有各種鬼神,也說大梵天王忉利天王四王天炎魔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等都是守護世間,護持三寶的善神,但只是助緣,與神道設教的意義不同。
臺灣職棒又打假球了,因為賭博介入,要球員放水,許多球迷都很傷心地發現輸贏都是假的。為什麼人總是無法記取教訓,總是犯同樣的錯呢?政府提出發行運動彩券來遏阻賭風的政策,您覺得有用嗎?
我們應該把賭博和打球分開來看。喜歡賭博的人,大都希望得到非分之財,內心有貪念,是我常說的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不該要的,偏偏想要,幾經掙扎,最後還是要了不能要的,還是到手了再說。 但是,為了貪念做出不該做的事,一旦被人發現,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理智被貪念蒙蔽,就變成管他的,明天的事明天再說,下次再收手吧。就這樣存著僥倖心理。 然而,凡事嘗過一次甜頭,就很難停止。每次都會安慰自己這是最後一次了。只做一次,大概不會有事吧?一次僥倖沒被發現,拿了不該拿的,下次就會想要如法炮製。這樣一來,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 如果經常求取不義之財,果報自然會出現,不好的事一定會被人發現。但做不法勾當的人,也會彼此勉勵,說不會有事的啦,或是檢討下次要怎麼掩飾,上下怎麼打點,這次還是拿吧,不會有問題的。於是,大家一起沉淪了。 回到棒球來看。某些洋將傳聞放水打假球參與職棒簽賭案,如果他們在本國是好球員不放水,為什麼來臺灣就變了呢?如果這樣,那就是制度的問題,要檢討臺灣的職棒管理,是不是監督不周? 再深入去想,為什麼西方和日本的職棒,好像沒聽說出過這樣的問題呢?至少,我沒聽說日本職棒有打假球的問題。他們視榮譽為生命,打假球的代價太大了。臺灣的假球事件再度發生,該檢討我們的職棒制度,是不是容易引發貪念,是不是讓人有機會犯法? 話說回來,容易引誘人犯錯的事,不只職棒而已,生活中還有許多誘惑。對非分之財,一般人的把持能力還是不夠。所以,打假球運動簽賭,是人心的把持問題,即使把賭博地上化發行運動彩券,還是無法讓人不起貪念,總會有人鑽漏洞,想操縱球員。 政府應制定杜絕犯罪機會的好制度,也要從提昇國民道德水準著手,如果每個人都管好自己,那麼,以彩券來抑制賭風,也就不必了。 拆穿詐騙集團謊言
大乘佛經的真正作者是誰?
原始佛教的經典,是釋尊涅槃之後,由其弟子共同集出的,無從指出誰是真正的作者。大乘經典亦然,但是它們不由集出而是傳出。起初是從是從部派佛教中,傾向於佛德菩薩行的少數比丘,或重信,或重智,或重悲,多方面傳出,漸漸地廣大起來。表示這一意義的,是聲聞比丘說大乘法。如原始般若,須菩提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即是。
可以躺著念經嗎?
最好不要,因為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佛教以為嬰兒可以信佛嗎
嬰兒期間,尚沒有自我判別的能力,信仰佛教的皈依儀式,必須是出於自我意志的宣誓,否則便不算皈依。佛教主張,七歲以上的兒童才可以出家,準此而言,皈依三寶的儀式,也該到七歲以上,並且已有自我判別的意志之時,才可以舉行。但鼓勵在嬰兒出生的前後,以及滿月及週歲等時節,齋僧布施或念佛誦經,為嬰兒祈福。
要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好像愈來愈不容易,有個女孩子與男朋友交往七年,在訂婚那天,男友跑了,才發現他早就結過婚了。請問法師,該如何培養識人之明?
我們從小就聽過知人知面不知心,還有反覆無常陰沉險惡等形容詞,都是指我們很難真正看穿別人是否真誠。報導中,這個女孩子與男友相戀七年,直到訂婚時,男孩子不敢出席,才發現對方已婚。這種事情,古今中外時常可見。結婚多年的人,不願離開元配,又在外交女朋友,雖能享一時的齊人之福,卻有苦果等著他。 我看過一個男人,帶著太太與女朋友見面,還可偷天換日天衣無縫。他先介紹太太給女朋友認識,並說成遠房親戚,太太雖然覺得奇怪,私下問他為何介紹成遠房親戚?他故作頑皮地說只是開玩笑!太太很愛先生,沒有進一步追問,女朋友則誤信他說的親戚關係,男人利用甜言蜜語把兩人騙了。 然而,一旦東窗事發,整個家也完蛋了。像那對交往七年的情侶,真相掀開後,女朋友太太都會找他算帳,不會有好日子過。福禍相倚,因果跟著來。 女孩子容易上當,一方面是用情太深,另一方面是男孩子手段高明,那該怎麼辦呢?女孩子與異性交往,只要保持清醒和距離,一定可以從許多蛛絲馬跡中看出端倪。 二十多年前,我遇到一對青年男女,女孩子在臺北開一家咖啡店,男友則是在臺灣做生意的馬來西亞人。男友從馬來西亞來臺時,都會住在女孩子家,但住沒幾天就出門,過了幾天才回來。如此交往一兩年,女孩子開始追問何時結婚,男友都以要等事業上軌道作藉口拖延,直到三年多以後,他才在女孩子苦苦哀求下,說出已在馬來西亞結過婚的事實。 女孩子傷痛至極地來看我,我說阿彌陀佛,這種人還值得妳去愛嗎?這個人是大騙子,趕快把情斷了吧!女孩子則說他是個好人。我說如果是好人,會騙妳感情長達三年之久嗎?妳要趕快放下,否則會愈來愈痛苦。女孩子聽勸後,把店關了搬了家,不讓男友找到她,才慢慢走出情傷重新生活。 迷戀中的人不會懷疑對方,唯有讓自我不要陷入迷戀之中,才不會被愛情沖昏了頭。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以出家僧眾為佛教重心的傳統能繼續維持嗎
重視僧才的培養儲蓄和適當的應用,僧眾因為沒有家室之累及世務之縛,無論在學問和修持,智力和悲願,都可以繼續傳承下去。我們不必為將來誰是佛教的重心而爭論擔心,但看僧眾對未來社會的前瞻和因應,能否掌握住不變隨緣的方向而定。
讀經可以降妖除魔嗎?
中國民間常認為誦念佛經可以降魔降鬼,尤其以念心經金剛經最為有效。通常所謂的鬼,指的是心外的鬼,像是人死了以後成為鬼,或是凶死的人成為凶鬼。正常人對於這些心外之鬼,大多非常害怕。但就佛法來看,心外的鬼並不可怕,心裡的鬼反而比較可怕。祛除內心的鬼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心裡的鬼有什麼好怕?因為他們不知道心裡有鬼,也不知道內心有魔。所以走夜路怕鬼,一個人住也怕鬼,事實上,這些都是內心有鬼,使得外鬼外魔有著力點。心經與金剛經都是教人心要坦蕩,無所執著。如果心中沒有煩惱事,那麼心外的鬼怪是不會存在的,更不可能害人。念心經金剛經能夠驅鬼,就是因為可以祛除我們心中的鬼心中的魔。念經給外國鬼有用嗎?如果碰到外國鬼,念經有用嗎?他聽得懂中文嗎?這個問題不用擔心。第一,鬼不是用眼耳聽讀佛經,而是用識神去接受你所持誦的經。第二,因為你相信佛經對鬼有用,所以外國鬼如果聽不懂你的意思,也能夠感受到你的心念。相信心的力量經中有許多的護法神都說,凡是誦經的地方都會去保護,凡是誦經的人都讓他有求必應。因此通過護法神的力量,可以使得外國鬼聽懂經文而且可以從心的力量,感受到佛法的功能。此外,在誦經的時候,一方面可以集中精神,不胡思亂想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心念,這樣對鬼也就不會懼怕了。
鬼月要注意什麼?
要注意不要自己嚇自己!
先度眾生還是先成佛
當然是先度眾生後成佛道。有道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這是說,眾生發了菩提心,才能稱為菩薩修菩薩行,才能成佛道。聖嚴法師說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為利眾生故,不畏諸苦難。若眾生離苦,自苦即安樂。發心學佛者,即名為菩薩。菩薩最勝行,悲智度眾生。這就是菩薩行的心髓。
請問情一定是苦的嗎?
情是圍繞著自私的自我中心發展出來的,所有一切的情,無論哪一種都是苦中有樂,而且苦多樂少。苦,是開始結束都苦樂,則只是偶爾出現一下。大家常為了追求短暫的樂,便一直苦下去。我們要知道,苦中作樂以苦為樂先苦後樂先樂後苦等情況,都說明了苦和樂一定是連在一起的。 無論苦的磨難或樂的享受都是情緒,因為樂很短暫而苦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只要跟情牽連在一起,多半是苦的。 我們看到許多賺人熱淚的戲劇,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茱麗葉等,這些劇情都非常淒美,既然淒美,就表示是苦多樂少,彼此之間都是苦的,樂的時候非常少,劇中人為了追求終究的樂,最後仍是以苦為果,所以是悲劇。 許多像這種以情為出發點的名作,真可說是人間的寫照,人生真正快樂的事情不多,而痛苦的事情隨時會發生,原因是什麼?是情。父母子女之情也是一樣,兒女就是感情的寄託,男女的愛情也是一樣,甚至非常親密的友情,也會有這種問題。所以,凡是情,大概都是苦的,樂是有,但很少。 所以佛說,要從有情而成菩薩,如此就成為覺有情了。
請問怎麼皈依佛教?
多來法鼓山走走,親近佛法僧,慢慢了解再說!
因憂鬱症輕生的情形經常發生,雖然很多人還沒有嚴重到想自殺的程度,但在生活中也是被憂鬱纏身,悶悶不樂。如果得了憂鬱症,應該怎麼辦?
媒體曾經報導,臺灣人患憂鬱症的比率很高,特別是二十到二十九歲的年輕人,六成有憂鬱症傾向,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年輕人為什麼憂鬱?可能是對前途茫然,不知道為什麼而活為誰而活?另外,也可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找不到生命的著力點,不知道人生要倚靠什麼? 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裡,政治經濟社會,甚至家庭,都充滿不確定感,二十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充滿理想卻難以實現。例如有的人感情沒有問題家裡背景好,為什麼還是選擇輕生呢?可能是因為覺得生命是無常的,感覺這些外在條件都不可靠充滿不確定,都不能保障自己的未來,所以就自殺了。 懷抱理想,卻覺得什麼都抓不住,內心空虛害怕,憂鬱就來了。憂鬱讓人睡不好大腦不能休息,但思考又總在鑽牛角尖,老在困擾中打轉。嚴重的時候,真會讓人想自殺。 減少憂鬱的方法之一是信仰。臺灣燒香拜神的人多,但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少。真正的宗教都有一套教人處理煩惱的方法,基督教要人相信上帝有愛,一切交給上帝佛家講因果因緣,這些都能讓人在逆境中面對困難。 另外,建立全心投入的志業,也是減少憂鬱的方法,不論公益事業開創新工作藝術修養都可以。但不要變成工作狂,因為如果怕失落而拚命工作,一旦空閒下來,反而會得憂鬱症。所以要投入工作,也要懂得調劑,放鬆休息。 得了憂鬱症一定要看醫師,而且要說出來,把自己的不安和親戚朋友說,這樣心中會得到平安。 我有一個信徒就是這樣,整天要找人講話如果有人願意聽,他就一直講自己的事。這樣傾吐,對他的心情很有好處的。 得了憂鬱症的人,工作能力不見得差,老闆不應該用這樣的理由開除人。嚴重的憂鬱症會影響工作效率,如果老闆鼓勵他看醫師,才是比較慈悲的作法。 別衝動情殺
佛教的金錢財富觀念?
世間財物,聚散無常,不可長守。我們只應善做管理和支配一分做為經常性的生活開銷。一分儲蓄起來以應急需生病養老等。一分做為經營事業之用。一分拿來布施作福,因為人活著不能只為自己,不能專為現世,應顧及社會公益以及自己後生的福樂,以至成佛的資糧。
舍利子是什麼東西?
凡是修定,或是凝心攝心而達到修身目的的人,往生後燒了會有舍利子。舍利是一種紀念物,因為佛已經涅槃了,不知道怎樣懷念他,就拿佛的舍利子來供養,所以到現在為止一直有供養舍利的習慣。
什麼是五眼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指從凡夫至佛位,對於事物現象終始本末的考察功能。天眼,能夠預知未來。慧眼是羅漢所證,見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徵象,能出生死輪迴。法眼為初地以上的菩薩所具,能見萬法的本性法性。佛眼,具足前面四種眼所有功能,是智慧全體大圓鏡智本身,又稱大圓覺無上菩提。
現代社會壓力很大,學生考試是競爭,做生意也是競爭,辦公室也有競爭,幾乎分秒都活在競爭裡,如何排遣這些壓力呢?
這些壓力或競爭,看來都是外在的環境,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的。人要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活得好,許多人說要培養抗壓性,但是更高明的方法,不是硬碰硬地抗拒,而是順勢化解轉移迴避。抗有對抗的意思,如果弄得不好,就會兩敗俱傷,產生後座力。所以,我主張四兩撥千斤,好像打太極拳,避重就輕,化有為無,轉實為虛。 要怎樣才能做到呢?壓力其實是來自於自己想爭取的,爭取不到自己想要排除的,卻排除不了,因而取捨失據,這樣壓力就來了。所以,求不得很苦。但是,如果不去求不去取呢?如果不正面抗拒而側身迴避呢?也就不苦了。 我的行事哲學是已經有人做大家搶著做的事,那我就不做但如果是我不做就沒有人要做的需要有人做的事,我就去做。如果迴避不了的,我就側身走過去。 還有,如果大家搶破頭都要做的事,他們沒有看出怎麼做比較好,那我就做。如果別人看了,也學我這樣做,又來搶,沒關係,就放手讓人搶去,因為我已經又前進一步了,不用害怕有人來競爭。 所以,我一直在人少的地方開路,常常是獨自一人努力,哪會有競爭呢?這叫自知之明,不叫壓力。 舉例來說,法鼓山是最早興辦佛學研究所的,剛創辦的時候,臺灣只有這麼一家佛研所後來,許多道場也覺得,辦佛研所的確是很重要,可以培養很多佛學人才,也紛紛開辦了各式的佛研所。 國內的師生資源有限,佛研所卻愈辦愈多,我們是不是要關門呢?不用,我們可以再想別的路子由國外多聘老師來,加強師資陣容,提高教學素質。結果,我們的佛研所既可以和國際交流,又可以跟上國際水平。 所以分享資源,並不是壞事,大家資源共享,但我們繼續往前走。競爭不一定是壓力,而是促使你向前的動力。如果你在原地不動,在同一個空間裡和別人爭有限的資源,那一定很痛苦。 我們不必非得打倒別人,自己才能站起來,而是要加強自己的能力,化解壓力。看見壓力與競爭,別當成是壓力,可以當成是轉型的機會,可以成長突破,轉化壓力為助力,你可以選另一條路,不必為了競爭,和別人擠破頭。好比說,人家都在吃辣椒,你也拚命去吃嗎?不用,你可以選擇別的食物。另外選一種最適合你的食物,豈不也可吃得津津有味? 如果你在學校或辦公室裡,被別人視為假想敵,那很正常,代表你很優秀,應該覺得快樂才是。面對視你為競爭對手的同事,要用智慧化解,可以跟他當面談話,分享你的資源。也就是,不要把對手當做敵人,要做朋友,共享成果。 面對貧窮的勇氣
法師可否舉例說明因自我敦促而改變個人性情的實例,幫助我們明白該如何學習修養和教養?
我記得已故的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在他的傳記裡寫道,他是個非常耿直的人,個性很剛正。當他擔任台灣電力公司處長時,他在日記寫上從現在開始,身分不一樣了,我要好好謹慎語言,不隨便講話。還有,他本來很嚴肅少有笑臉,這時他也告訴自己,要開始練習微笑,見到人要自然而然地微笑。 他本來性子很耿直,總是急切地想表達自己的意見,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敦勵自己要多傾聽部屬長官同僚的意見,即使他們講的內容可能是浪費時間的,但是一定要聽完,不要別人還沒有講完,或者才講幾句話就馬上打斷對方說我知道你想講什麼,不要講了,我都已經知道了。這是很不尊重對方很沒有修養的作法。 這部分,孫運璿做到了,這就是修養。他本來的個性不是這樣的,但是因為他的身分地位不一樣,影響力也不一樣了,所以他學習著要有修養也因為這樣的努力,他一路走來,一直到擔任行政院院長,都是一位很傑出愛民的政治人物。 沒有修養的人,不一定不能出人頭地,但是沒有修養的人一旦出人頭地,只會自害害人。而有修養的人,都能利人利己,像孫運璿先生這樣能自省修正進步,而為人典範的人,即使不在人世,大家都還是很懷念他。 沒有人格修養教養的人,或許一樣能夠呼風喚雨,但只能風騷一時,當他身歿後,大家對他的評價絕對是負面的。在這種情形下,就看自己要做哪一種人了。 目前社會的風氣,並不重視教養。政治人物以及媒體常常報導的那些公眾人物,如演藝界文化界工商界人士,表現出來的行為言語都是負面多正面少。 這些對社會人民會產生負面作用的公眾人物,讓我們覺得非常痛心!因此,我們除了呼籲每個人都應重視培養品格外,也希望媒體多報導具有良好修養人士的言行,如此才能淨化人心淨化社會。
請問何以鬼道眾生有五通,而人道沒有?
因鬼道是受報而得,而人道和畜牲道必須修行才可得。
我不想工作,只想在家修行可以嗎?
在家修行,易於修福業,不利於修慧業俗語說人在公門好行善。在工作中修行,善盡自己的職責與才能,則造福人群的機會也愈多。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1選擇客廳的正位,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瞭然。只要不把佛像面對廁所爐灶或直接面對自己的臥床就好。2先將佛菩薩聖像安於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於兩旁,不必另設香案燭臺。至於祖牌可以移置於寺院的往生堂,家中並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則可置於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處,改以較佛壇為小的祖壇,單獨供奉。3家庭供奉佛菩薩聖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可以一佛代表萬佛,以一菩薩代表一切佛菩薩。
最好修學哪一宗
修學佛法,最好是選擇近於自己根性或興趣的,做為入門的方便。古今諸大德的左判右攝,是為了使人更加明白佛法的內容和研究的系統與方法,若要修學,凡是走上了路,法法皆通涅槃城。佛法只有淺深偏圓之別,而沒有好壞是非之分。
結緣與了緣的意義何在
結緣最好是用清淨心結佛法的善緣,不要用汙染而有所求的心結染緣。人與人之間的因緣是不可思議的,也是無法了的,了緣是似是而非的的說法,因此只有還債還願,而沒有緣可以了。千萬不要上當受騙了。
宗教和婦女團體,對墮胎的看法不同。宗教團體主張墮胎前,女性要強迫諮商,但男性不必接受諮商。可是社會上許多父母只生不養,生了小孩卻未好好照顧,反而虐待小孩。是不是在懷孕前,男女都應該先接受諮商才能當父母?
宗教團體,尤其是天主教,對墮胎問題看得比較嚴重。過去我曾和天主教的高級教士舉辦座談會,共同討論墮胎問題,宗教界大多視墮胎為殺生。 從生理心理上來說,墮胎對女性傷害最大,會有殺嬰的罪惡感,因為胎兒是在女性的肚子裡成長。相對看來,男性受的影響較小。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一旦受孕成形的胎兒,只要將他置於死地,就是殺人。民間信仰裡有所謂嬰靈作祟,說是會讓墮了胎的女性不平安不順利不健康等遇到一些小障礙或困難,就說是嬰靈作祟,這是心理障礙。佛教則沒有嬰靈說法,純粹是尊重生命才反對墮胎。 至於墮胎只要女性諮商,男性不用,這也是錯誤的。提出這種主張的人,也許認為墮胎對男性沒有影響,所以不必諮商。 曾經有個未成年的年輕人向我懺悔我做錯了一件事,和一個女孩只發生一次性關係,她卻懷孕了。女孩的父母找我,要我負起責任,我卻不敢告訴父母,該怎麼辦? 我要這個男孩邀他父母和我一起談,但因為他不敢開口,我就撥電話和他父母談,要他的父母與女方父母溝通。女方父母認為,女兒還在讀書年紀還小,希望拿掉小孩。我勸他們,小孩還是要生下來,男孩的父母應該負起小孩的養育責任,不要讓女孩因帶小孩而失去求學發展的機會。 最後,雙方家長同意讓小孩生下來,並由男方父母扶養。如今,小孩已七八歲,小孩的父母也只有二十來歲。 年輕人只生不養,做父母的就要負起責任如果父母也沒能力,國家就要負起責任。在美國,許多貧窮的家庭生下孩子,但養不起,就由政府安排社會團體來代養或收養。 因此,我們強調婚前要諮商,做好婚前教育,以了解什麼時候可以懷孕什麼時候不該懷孕,做錯就要趕快補救。 該不該多生小孩?
以前是男主外女主內,但現在,雙薪家庭是主流,甚至還出現家庭主夫。不過,有些人看不起家庭主夫,覺得他們靠太太養,很不光彩還有人看不開就燒炭自殺了。法師怎麼看家庭主夫呢?
這是社會的風氣使然。其實,這個世界上有些地區的夫婦,是女人下田做工,男人在家帶孩子或者,男人根本不做事,完全靠婦女養家。所以,男主外女主內並不是一定的道理。 但是這種由女人養家的社會,畢竟稀少。現代工商社會裡大部分國家的情況,都是雙薪家庭,因為只靠丈夫一人的收入,是不夠養家的,要夫婦兩人都有職業,才有辦法支應家庭的開支。少數家庭主婦不用出去工作,那只有當丈夫的事業大收入高才有辦法。大部分家庭是夫婦兩人都在工作,只好把孩子送到保母家托兒所去,家務也委託清潔公司或管家來處理。 但現實的問題是,如果太太有工作,丈夫沒有工作,家庭只靠太太的收入維持生活,丈夫在家照顧家庭,當事人和外界的感受就出問題了。以社會現在的習慣來講,男主內女主外是不大能被接受的。 但是,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太太能夠有工作,丈夫沒有工作,只要太太不嫌丈夫,丈夫管家事帶小孩,也沒什麼不好。其他人看了,說這個人沒出息靠太太吃飯,不必理會。為什麼這樣就是沒出息呢?現在兩性平等,太太能找到好工作,那就成就太太呀! 我曾經看到一對夫婦,他們都是博士,但太太的工作機運較好,有公司高薪聘用她由於丈夫學的學科比較冷門,找到的工作,薪水是太太的一半。夫婦兩人商量結果,太太放棄工作在家照顧孩子,成就先生去工作。就算太太是博士,還是覺得自己的社會成就強過丈夫,會對不起丈夫丈夫也覺得不工作,自己很沒有面子。結果,兩人常為了小事而埋怨。丈夫總覺得自己對不起太太,要她放棄高薪,他覺得在家裡仍然抬不起頭來太太原本可以賺到更多的錢,但是因為先生的面子,這個家的裡子沒有了。 再比如說,英國女王的地位是大過她的丈夫的,女王對外參加各種活動時,她的丈夫總是跟著女王,陪著女王的,不能走在女王前面。這有什麼不好呢?所以,這些形式不必太計較。說穿了,就是傳統兩性不平等的觀念,使得大家覺得做家庭主夫很丟臉,實在沒有必要。 做家事的福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父母該怎麼培育孩子?
對孩子而言,有個懂得他們性向或潛能的父母非常重要。因為孩子自己不知道怎麼去選擇,需要父母在背後引導正確的方向,並給予支持。 現代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希望在他們小時候好好地培養,所謂成龍成鳳,這是正常的心理,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用之材。 如何成為有用之材?就是要靠教育。教育孩子,並且給他們一個很好的環境和正確的方向,教他們怎麼走。在孩子沒有成年之前,應該要這樣做,否則,孩子不曉得嚴重性,只顧著玩,若順著孩子讓他玩,將來可能成為麻煩,成為社會的問題。 如果孩子沒有獨立的能力,事情來了總是說好吧,你安排吧!你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孩子就變成算盤珠了,撥一個動一下,這是戕害壓制了孩子成熟的能力和潛力。家長應該做的,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情與個性。孩子們小的時候,認為自己有判斷的能力,做家長的要如何確定孩子真的有判斷能力?這需要靠智慧。 在孩子知道自己要走什麼路的時候,可以好好地跟他談一談。如果他思路清楚,走法也很正確,而且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很少出差錯,到了一定年齡,他自己曉得應該要走什麼路,這個時候就讓他自己走,不需要擔心或限制他們,而要給予支持,如此才能夠幫助孩子更成熟。 曾經有個人已經快要四十歲了,沒有結婚,想要到法鼓山出家,父母卻說絕對不准。這很奇怪,在法律上孩子已經成年,他們的思想已經獨立,只是沒有結婚,父母就不准他出家,這是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狀況。 或者,孩子已經有獨立的判斷能力,想去學習技能或是再進修,但父親因為自己有一間公司,便要求孩子繼承,這樣,孩子也會很困擾。 開明的父母不會這樣做,他們會自己做自己的事業,然後讓孩子去闖自己的未來,不會勉強孩子一定要走父母希望的路,這才是現代父母需要培養的態度。
社會目前的中堅分子,也就是大家所說的五年級,近來也已步入中年。有人不免有中年危機感,往回看,覺得這一生似乎小有進展,卻又沒有大成就往前看,人生要改變,代價又太高,沒有改變的本錢了,好像卡住了,舉目茫然。他們只能這樣隨時間老去嗎?
雖然有句老話人到中年百事哀。事實上卻不一定如此。有些人到了四五十歲中年時,有太太父母孩子,自己也小有成就,或者更好,享有很高的財富與社會地位,等於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也有人不是那麼順利,人到中年,感覺對現況不是很滿意,往未來看,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如果把事業財產當作衡量自己成就的指標用存款數字或社會標準,做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會帶來很多的痛苦,永遠也比不完。 人到中年,應該在意的是活得踏實,沒有浪費時間,沒有糟蹋自己的身體名譽,沒有傷害其他人。如果能盡力而為,幫助其他人,不論有錢沒錢,或是有沒有地位,你的一句話一個念頭,或者一個表情一個手勢,都能影響其他人讓他人快樂,就能讓自己也感覺很快樂。這就是每個人活著的價值。如果能這樣,中年人就不需要擔心未來會茫然。 像我這樣的人,原本在青年時一事無成,沒人看得到我,也沒人看得起我。直到四十五歲,在日本得到博士學位時,我已經中年了,但是那時候回臺灣沒有人要我。於是我到了美國,名義上當住持,其實是當廟祝,我沒有主張和實權,只是照顧那個寺院就是了,還要買菜煮飯掃地照顧信徒。 那時,我不覺得自己悲哀,其實在那個狀況下,是沒有前途的。但我還是盡全力把當前的事做好,奉獻所學。我也曾經流浪紐約街頭,根本不知道未來是什麼? 漸漸地,有些美國人跟我學打坐學佛臺灣也開始有人需要我。我回到臺灣,待的寺廟好像也不是很大,看起來沒有前途和地位,我也不在意,但我盡力奉獻我所知道的。就這樣,直到我六十歲,才開始建設法鼓山。 像我這樣的生命過程並不順利,但我不覺得悲哀,因為我沒追求什麼,沒有和任何人比。我經常告訴學生弟子,不要跟人比不要跟自己比。跟人比,比不過人,會氣餒比過了,會驕傲。跟自己比,今年是不是比去年多賺一點地位和身價是上升或下降?這樣比,會讓自己年年都很痛苦。 因為人的生命過程,就是起起落落,一帆風順是不多見的更何況人的健康社會大環境,都不是個人可隨心所欲的,要各種條件皆具,人生才能往上。所以我時常勉勵大眾,往下走時,不要沮喪往上走時,也不要驕傲,如此才會有自在的人生。 中年不是三明治
只求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沒有更高的要求,請問這種想法對嗎?
生活簡單也是一種幸福。
華嚴經說些什麼?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華嚴經談的是如何發菩提心。
佛經是誰寫的?
佛陀的弟子依憑記憶佛陀的言行結集而成。
病得很健康,是從心境影響態度嗎?如果心態不健康,是不是會影響身體的康復呢?
生病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哀聲嘆氣,也不要情緒失控。然而,通常人一生病,情緒就不好,都是因為修養不夠。有修養有虔誠宗教信仰有佛法修行工夫的人,在這種狀況下自然會跟其他人不一樣,這就病得很健康。 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病得很健康?如果從中年時就開始準備,到晚年有病痛的時候,就能以較健康的心態面對。前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先生自小即是位很有修養的人,他生病住院時,雖然是被人照顧,可是這些醫生護士都深受他的感動,非常感恩他捨不得他。這樣一來,他自己和身邊的人也同時都受益。 如果沒有修養,在醫院裡會因忍受不住身體病痛而叫喊,甚至還出口罵人動手打人。這是因為病人沒有辦法發洩,身體的病痛問題不能解決,別人也幫不上忙,因此病人總覺得好像身邊的人都不肯幫忙,於是產生了負面的情緒又因為無法排解,這種人不僅自己痛苦,照顧他的人也很痛苦。所以我說,要病得健康,是在心境修持上有所磨鍊。
佛教相信閻王嗎
佛教是相信有閻王的,但在本質上並不肯定閻王的獨立性。部分部派佛教,相信閻王及獄卒均是由各個地獄眾生的業力所感。佛教也不承認人死之後必須經過閻王的審判。
真正的愛情,應該是什麼樣子?
愛能夠持久穩定,那非常好,就好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有了潤滑劑,不僅調劑了生活,也覺得生命很有意義。彼此之間就是我為了你你為了我,無論發生什麼事,至少這世界上還有彼此,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兩個人在一起很有安全感。 所以,愛情對人來說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愛到了天昏地暗的地步,除了愛情什麼都不管了,這樣是愚癡,不叫愛情,我認為那是發瘋發狂。 有些人重現實,只顧當下的感受,放任這些感受超越彼此之間的藩籬,不管年齡貧富,也不管美醜或性格是否相投相契,只知道彼此相愛。這樣的感情是禁不起時間考驗的,當時間一長,就會發現彼此的差距,此時就發生問題了。 所以,談戀愛最好年齡還是能夠相近身心狀況相似,彼此的智能也不要差距太大。這裡所謂的智能並不一定是指知識或學問,而是彼此在人格性格方面能相處。現代人的愛情很難持久,很難平衡穩定,然而,真正的愛情應該是持久的平穩的,彼此的互動應該是沒有阻礙的。雖然想要做到這樣真的比較不容易,但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佛教如何幫助憂鬱症者走出困境?
師父說學習應該有但緊張不該有; 競爭應該有, 恐懼不該有,少慾知足, 少些不需要的追求便能走出憂鬱的困境。
禪七能做什麼?朋友回說禪七是用七天的時間面對孤獨的自己,不跟任何人講話。沒有朋友,只有自己。練習著讓自己面對孤獨反觀自己跟自己相處,習慣了以後,會覺得天下太大了,宇宙是無限的,而且充滿了生機,而自己是和宇宙結合在一起的,怎麼會孤獨呢?這位歌星聽了朋友的話去禪修,打坐以後效果很好,他不但不再想自殺,還廣為傳述這個經驗。 對一位有學佛的老年人而言,在面對孤獨的時候,若拿起念珠念阿彌陀佛聖號,當下就是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念觀音菩薩聖號,就是跟觀音菩薩在一起。能夠有這種宗教的修持,自己就一點也不孤獨。儘管人老了,老朋友一個個走了,事業沒有了,過去車水馬龍趨炎附勢的拜訪人潮也沒有了,還是可以過得很精彩。只要能培養面對孤獨的精神修養,那就不會孤獨了。 問常見到老人以執意己見的方式,想要表現自己的價值,身邊若有這樣一個倚老賣老的老年人,我們該如何看待?
倚老賣老的老人不懂得謙虛,事實上,就是不成長,而且很天真很幼稚。 佛教徒有句話菩薩不輕後學。意思是菩薩阿羅漢不會輕視小沙彌,不輕視比自己晚出道的後生晚輩。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新知,每個時代的人都是接受了前人的智慧,再加上自己的天分發明,而產生新的創作。所以,倚老賣老的人,就是老天真不長進,沒有繼續求進步再學習的行動力。否則,他會傾聽年輕人的想法,不會倚老賣老。 雖然說有經驗是很好,但老年人的時代經驗有些已經過時,不符合現代的需要,所以還是要耐心聽聽年輕人的想法。老人可貴的並不是具體的經驗或技術,而是在生活中歷練出來的智慧,所謂智慧就是判斷的力量,這也可說是老人的技術,也是具有值得年輕人參考的價值。
植物也有生命,那麼佛教中的不殺生該如何理解?
植物是無情眾生,動物是有情眾生。眾生可分三級,高級的為人類,具有三個條件︰有活的細胞有神經反應有思想及記憶。植物,只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反應,但沒有苦樂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所以叫作無情。因此,殺生的界定,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及於植物。
古代的經典裡,有沒有重男輕女的教義?
伊斯蘭教可蘭經允許一個男人可以有一個以上的太太,這是因為經文裡規定,如果女人沒有人照顧,男人就要負責。過去因為戰爭的關係,家庭中的父親丈夫去世了,留下來的女人失去依靠,就把她們交給其他男人來照顧,所以才會有幾個女人嫁給一個男人的現象。因此經典的本意是為了照顧女性保護女性,只不過後來隨著社會改變,漸漸失去原本的意義。 而在原始佛經裡也沒有重男輕女的說法,會有這種觀念,是後來的社會環境所造成,讓女人覺得自己是脆弱的罪惡的,而讓女性遭受不平等的待遇。既然佛經裡沒有重男輕女的說法,如今得知佛陀的真義,世間人就不能再有這種錯誤的認知了!
請問是否相貌差的修行人,修行工夫也比較差?
誰說的?不可打妄語!
業障頻頻現前,請問是否修行得力?
煩惱即菩提,業障現前也是緣起,是修行的好機會。
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嗎
這是似是而非的見解,不是佛法的正見。佛法所講的因果,是眾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別業受別報,多人造作相同的共業受共報造惡業受苦報,造善業受福報。我們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的功德力量迴向眾生,使眾生獲益。
心經說什麼?
說法緣起闡揚大乘空義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說是佛教經典中,文字最精鍊流傳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一部經了。歷來所通行讀誦的版本,為唐朝玄奘大師所譯,玄奘譯本省略序分及流通分,而直接以觀世音菩薩與舍利弗的對話做為開頭,因此未能看出本經說法的時空背景。但若從廣本脈絡解讀,則可知本經說法地點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即靈鷲山,當時佛陀進入甚深的禪定,舍利弗便承佛威力,向觀世音菩薩請教如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內容要義只有短短二百六十字的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與精要,經中所闡揚的般若空義,更是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以天台宗分科判教的方式講解心經著稱的斌宗法師便曾說過,般若是發覺實相解脫生死最佳的工具與方法,因此若要體證生命實相,非從心經著手不可。心經以照見五蘊皆空為修行總綱,說明眾生的煩惱根源於無明,如果能破除妄想執著,如實看待一切現象,對五蘊構成的我不起煩惱,也不執著於個別的五蘊現象,便能在空性中了知生命的意義,邁向成佛之道。本經經文組織嚴密有序,分段闡述空的意義和層次首先說明身心五蘊皆依著時空的因緣不停地變化結合,以此破除我執,接著指出一切法也是因緣生因緣滅,最後跳脫空與有二元對立的框架,闡明一切法空。斌宗法師認為,心經循序從世間有情的五蘊,一直到出世間的無智無得,層層破妄顯真,總攝了大小三乘,讓不同根器的眾生皆能透過不同的教法,到達解脫的彼岸。影響流傳漢譯所有經典中,心經是民間流傳最深最廣,也是歷代高僧大德注疏講解最多的一部經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經用字簡潔而意涵豐富,既有基本佛法概念如四聖諦六度十二因緣等,也有畢竟空的智慧,可淺可深的特質契入不同眾生的根器,讓心經不僅可以做為誦持閱讀研究的主體,也是生活實踐的依據。
最近常可看到樹葬海葬的公益廣告,呼籲大家身後事也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可是有些老人家,堅持自己身後一定要入土才能安,還交代子女但年輕人的觀念不同了,現實環境也不同了,兩代意見分歧,該怎麼辦?
任何風氣開始形成的時候,大家會覺得格格不入,或對新思維採取排斥的態度,但之後漸漸會變成習慣的。樹葬海葬,以及法鼓山現正推行的植存,都是新思維,都有其時代性和地區性的需要。因為人口愈來愈多,可用的土地卻愈來愈少。即使是在土地廣博的中國大陸,也因為人口太多,非常重視農耕土地,大陸政府也提倡樹葬花葬,勸導人民勿土葬。 在臺灣,處理身後事,多半是土葬。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往生時,交代要用火葬,骨灰灑在海裡,不要留下任何東西讓人膜拜,出家人走了就走了,非常灑脫的。 可是他的幾位同鄉法師指責我說,他們這一系的出家人,往生後一定是土葬,堅持要我去買棺木買墓地。後來,我在師父的保險箱發現他留了一份遺囑,交代過世之後絕不要土葬。他的同鄉法師看了,說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堅持了。 就算是出家人,也會執著於安葬的方式,何況是在家人?大家認為土葬是理所當然,俗話說入土為安長眠地下,好像已經是自古以來的觀念如果要改變,則需要好好的宣導,需要教育才有效果。 在臺灣,政府並未禁止土葬,因此有錢人能為往生者買到大的墓地好的墓地,沒錢人就去買小地安葬先人。 但是,就我的經驗,許多土葬的人家,子孫傳到第三代就可能忘了先人的墓地了。在清明掃墓時節,很多墓是沒人掃的有些大的墓地,子孫出國了,沒有人照顧,也是荒草遍地。 年紀大的人,自己要想通,現實環境已經不適合土葬了做兒女的也要找機會與長輩溝通。其實,真正讓子孫懷念的,不是祖先的遺骨,而是先人的遺德遺澤。 但如果沒有辦法改變長輩的想法,子孫還是順著老人家生前的意願去做為宜。等三五年後,再撿骨集中埋葬或放到納骨塔裡,也是一種處理方式。 祈禱,讓受苦的人勇敢
日蓮宗與一貫道也是佛教嗎
日本的日蓮正宗自二戰結束之後興起,以日蓮為教祖,否定印度釋迦牟尼佛的地位。中國的白蓮教自明朝開始盛行,截取各家教義,名之為一貫道,亟力詆毀佛教的出家僧尼,其思想觀念和入教的儀式,均與佛教不同,他們用佛經,卻不說佛法。因此兩者皆不是正統的佛教。
地藏經說什麼?
地藏經說什麼?說法緣起素有佛門孝經之稱的地藏經,是佛陀在忉利天宮所說,也是唯一一次聽法大眾涵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與菩薩。由於佛母摩耶夫人在佛陀出生七日後去世,生往三十三天,因此佛陀在涅槃之前,特地升天為母親說法。佛陀報母恩盡孝道的舉動,與地藏菩薩的慈心孝行相應,因此感得地藏菩薩前來聽法,佛陀便藉此向聽法大眾介紹並讚揚地藏菩薩,長久以來在娑婆世界救苦度眾的因緣。內容要義地藏經共有三卷十三品,上卷陳述地藏菩薩過去生為婆羅門女和光目女時,為了救拔母親而生起廣度一切眾生的菩提悲願中卷透過與會大眾的提問,地藏菩薩逐一列舉地獄名號因果業報關係,並說明持誦本經如何利益生者和亡者下卷則強調布施迴向修持地藏經的種種好處與功德,鼓勵大眾流傳本經。竺摩長老認為,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薩最為殊勝之處,尤其本經以孝親為起點,鼓勵眾人將救度親人的願心擴大到一切眾生,這種度人重於自度的思維正是大乘行者的修行典範。本經的另一個特色則是闡明因果規律,從業感緣起指出,一切惡業善果都肇因於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藉此讓人深信三世因果,繼而修持五戒十善,弘一大師也因而肯定地藏經是修持淨業的增上善因。流傳影響地藏經用字淺白易懂,因果業報和功德迴向的思想,不僅契合一切眾生的根器,孝親思想更與中國儒家慎終追遠以孝齊家的主張不謀而合,因此傳入中國後即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不同法門的祖師大德,如淨土宗印光大師律宗弘一大師等人,也鼓勵以地藏經為助行,尤其弘一大師剛出家時,在上海聽靜權老法師講地藏經,聽到光目女發願救母度眾時,不禁嚎啕大哭,之後每年母難日母親忌日,大師也一定誦念地藏經迴向母親離苦得樂。本經的普及與影響力可見一斑。
家人都不信佛,請問該怎麼勸他們?
佛度有緣人,因緣未到不用勉強。
佛教相信在劫難逃在數難逃之說嗎
相信,但是師父說不要擔心,只要我們有用功修行,當劫數來臨,我們還有另一個世界可以往生,所以應該歡歡喜善的準備著,等待著死亡的來臨。
立地成佛是真的嗎
是的。不過,佛教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從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不是真的當下成就了無上的佛的果位。
思維混亂,對未來消極,如何改善?
少一點得失心,凡事只問耕耘而不問收獲。
什麼是佛教徒的飲食觀
基於慈悲,佛教強調和鼓勵素食。至於葷腥,應有分別。葷菜,是指具有惡臭味的蔬類,如︰大蒜蔥韮菜小蒜等。腥,就是指肉食。蛋類,應屬腥類,因為它可以孵成為雛,而且它的味道就是腥味,持素清淨的人,最好不吃。
和尚法師居士是什麼
和尚並非佛教專有名詞。在印度,通稱世俗的博士為烏邪,到中國則譯成和尚。所以印度也有和尚及和尚尼。尼姑也是中國人的俗稱,並不合佛制,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居士,也非佛教專有。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為居士,大概源於維摩經。用居士稱在家佛教徒,含有尊為大菩薩之意。
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課誦的原則,以定時做定課為主。內容應該包括供養禮拜禪坐持名讀誦發願迴向等。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是真的嗎
佛經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是由於造作惡業所成。念佛心與佛相印,則遠離無量罪業,念念念佛,念念離無量罪業,永遠念佛則不受三界果報。
什麼是八正道?
佛在開示四聖諦中的道諦時,最常說的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應稱為八聖道分,或八聖道支這是成聖的正道,是求解脫者必不可缺的學程,共有八個要目,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未來的社會還有人出家嗎
只要正統正信的佛法存在一天,出家之門就永遠敞開,出家的路,還是有人走的。如何在未來社會開發出家生活的環境,需要用我們的智慧作深遠的考慮與策畫。只要有人以大悲願心發心出家,他們就會在任何艱難的情況下,披荊斬棘,走出他們的康莊大道。
維摩詰經說什麼?
說法緣起維摩詰經是佛陀在毘舍離城附近的菴羅樹園所講,聽法大眾包括諸大菩薩天龍八部及僧俗四眾等四萬餘人。當時一位名叫寶積的長者子,帶了五百位長者子與會,特地請佛陀為他們開示如何修習並成就菩薩淨土佛陀揭示心淨則佛土淨的基本思想後,藉著毘舍離城另一位居士維摩詰生病的因緣,宣講大乘菩薩出世入世不二的義理。內容要義維摩詰經共有三卷十四品,上卷由寶積長者請法揭開序幕後,介紹維摩詰運用種種方便法門攝化不同階層,讓普羅大眾都能了解佛法大意,而佛陀弟子及彌勒等菩薩自述與維摩詰的互動經過,凸顯維摩詰洞悉諸法實相的智慧辯才。中卷以維摩詰生病為緣起,文殊菩薩代佛陀前往探視,在一問一答間深入空義,並論及如何觀察眾生現象通達佛道入不二法門等大乘修持心要。最後則透過香積阿閦佛國諸菩薩的化現,開闡大乘菩薩不住世間也不離世間隨順所緣的慈悲與智慧。本經主角維摩詰居士,為了度化眾生而出入世間,甚至淫舍酒肆,卻又能不染著,這正說明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鼓勵菩薩行者應深入眾生群中,以眾生為佛土。而本經提出唯心淨土,肯定以清淨智慧的心看待現實世界,更進一步指出,所謂的眾生與佛穢土與淨土煩惱和智慧並非二元對立,而是超越一和二的不二法門。流傳影響維摩詰經雖然經義深奧,但辭藻簡練優美,尤其運用對話和戲劇的表現手法,如文殊問疾天女散花等戲碼,讀來備感親切,歷來即深受普羅大眾歡迎,民初胡適更評注本經為一部半小說體半戲劇體的作品。本經傳入中土後,透過許多高僧大德的注疏講解,對中國文化及漢傳佛教的影響極為深遠,尤其唯心淨土煩惱即菩提芥子納須彌等論述,在禪宗天台華嚴各宗的法要中皆有脈絡可循,而家喻戶曉的不二法門出淤泥而不染香積天廚等詞彙也出自維摩詰經,足見本經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為什麼現在是末法時代?
在佛涅槃後的一千年起是末法,表示佛法的力量很弱,修行佛法實踐佛法的人跟誤解佛法的人不成比例。修行的人再多,也沒有一個人可以證果。現代人都希望能夠快速得成就,得到少許的身心反應,就以為已經是開悟成佛,成立宗派自封教主,這是末法時代的現象。
在生活和工作上,經常為了競爭和比較而感到不公平,當自我無法撫平情緒時,要如何調整自己?
不公平是當下的感覺,想找到原因並不容易。在現實上,不平的事情太多了! 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連十個手指頭也不會一樣長,同在一個屋檐下吃大鍋飯,有人吃得多有人吃得少,而食量大的人工作量不一定大,工作品質也不一定好。同一個團體裡,工作時數多的人工作品質不見得好,表現好的人也不見得受到老闆的重視或歡喜,甚至陞官發財都可能是工作效率差的人,這些都是不公平的現象。 一個家庭裡父母對待孩子們也沒有辦法完全平等,因為孩子各有各的需求,父母應該恰到好處地滿足他們的需求。沒有需求的小孩給了他,有需求的小孩卻不給他,這就不對。譬如有的小孩常生病,有的小孩身體很好,父母對於身體較弱的小孩,照顧的時間一定比較多疼惜也比較多,對於身體健康的小孩,則照顧得比較少。 這樣會不會不公平?事實上,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平等。因此,我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不公平自有它的原因,當從事情的原委來看整件事的時候,它本身其實是公平的。譬如有病的人多吃藥,健保公司就多花點錢,沒有病的人少吃藥少看病,享受健保的福利少了,但是照樣要出錢。請問,哪一個是公平,哪一個是不公平?看看自己是願意生病,還是希望健康一點好呢? 所以,公平與不公平之間很難說得清楚,不公平多是從主觀的立場來看,我們若能看到各別個體的本身,並從他們的立場來看,就是公平的。
煩惱人人都有,應如何處理自己的煩惱呢?
要除煩惱,談何容易!在沒有斷煩惱之前,唯有用佛法的智慧來幫助自己化解煩惱。佛法的智慧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只有兩個觀念一個是因緣,另外一個是因果。 任何一項事情的成敗得失聚散離合都是有因有緣,由許多因素促成的,這一切不是自己能夠掌控,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既然不能掌控,就不需要對自己失望,因為其他人也是沒辦法掌控的。所以做不到的時候,不需要認為自己無能。 因緣也就是時機,包括自己的能力健康,以及環境裡的種種現象,例如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家庭的倫理現象等。我們的身體也好思想也好,都是受了這些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變化,這就是因果。當許許多多的因素湊合起來完成了一件事,已經有了結果,那只有接受它了。 用佛法來講,碰到問題,做任何事的態度,可以用四句話來運用,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四它。勇敢面對問題,接受現況,看應 如何處理就處理,處理之後就應放下放下不是放棄,而是處理之後,不要牽掛成功與否。因為成功了不必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敗了也不要覺得灰心喪志。只要面對事實接受事實,就不會老是自怨自艾。
佛教徒對於全部佛經的態度怎樣呢
於現世且有史實可考的佛經,都是值得人們去信受奉行的,因為各經的主要思想都是正確的,偶或有出入,也是枝節問題,而非根本問題,對一般的人來說,不得懷疑佛經的可靠性與真實性。
在家學佛有禁忌嗎
只要是以恭敬清淨心來做到肅穆莊嚴的程度為原則,並沒有特別的禁忌。
怎樣修行佛法?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何選擇明師
明師是光明磊落的師父,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實修實證,首先要對佛法的知見正確,信因果,明因緣,再來要有修行經驗或開悟的人,像瞎盲弟子手中的拐杖一樣,懂得幫助弟子修行,能夠利益眾生,這才算是明師。
什麼是迴向?
迴向,以自己的修行所得,讓他人乃至一切有緣的眾生共同分享。
佛教怎樣看待國家關係?
國家的定義不是狹義的,不是只愛自己的國家,佛教徒無論到任何地方去,就要愛護那個國家,尊重那個國家的主權,同時協助所有的人得到佛法的利益,並且協助政府建設安和樂利的社會,使得國泰民安,這是佛教徒的責任。
真的有天堂地獄嗎?
對於地獄天堂之說,佛教認為對愚人說有,對智者說無。那是一切唯心所現。
看很多佛書對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礙?
如果只知道愛讀佛書而不知應該讀哪一類佛書,那就可能讀的佛書愈多,對於佛法的體驗愈加矛盾。佛書內容如違背因果的原則和因緣的觀點,就會像古來祖師所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這種佛書,絕對是障礙修行的。
有些人說做人比做事難。如果在職場受人冤枉,是要據理力爭,或是以和為貴呢?
在社會上做事,有時並不是你技術沒有問題,對事情有耐心有熱誠有興趣,就一定可以做成事的。因為事與人有關係,事情都是人做成的。做一件事,要完全與其他人無關,幾乎很難,大概只有吃早餐,獨自享用一杯咖啡一塊吐司,才能孤獨一人或者是打坐坐在一塊蒲團上,那就不須與別人互動,只要面對自己。 很多事都是人與事相互連結的。有一位政府官員做官做得非常痛苦,他曾來找我,說我該怎麼辦?我說做事雖難,做人更難。你把事情做好,別人對你的批評嫉妒都沒有關係,你只要盡心盡力問心無愧,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就可以安心地睡覺了。後來,他來向我道謝要把事做好,還是需要先把人做好把人做好了以後,事情就能夠比較順利推展。 先學做人是非常重要的。該如何做人呢?就是要小心謹慎誠懇謙虛踏實忠厚寬宏大量,這樣一定可以把人做好。我們學做人的目的,就是為了做事只要努力把人做好,事情也會愈做愈好。 做人一定要常常為人設想,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在家庭裡也是一樣。比如說,一位年輕媳婦告訴我,她的公公和婆婆常常埋怨她,責備她。當孫子不聽話,公婆罵媳婦丈夫脾氣不好,公婆也罵媳婦。 我告訴這位媳婦自古以來,媳婦都是難做的。要跟公婆處得好,老人家埋怨時,就順著他們。體諒做公婆的,都是疼兒孫比較不疼媳婦的雖然委屈,但不要難過,還是把自己的本分做好,還是落落大方盡妳的責任。她照我的建議去做,一段時間以後,丈夫和孩子都成了媳婦的後盾,做她的精神支柱,也免去了與公婆間的衝突。 在職場上也是這個道理。做事之前先把人際關係做好,也就是多尊重人多適應人多配合人,想做的事會更順利。 如果別人找你麻煩,千萬不要自己懊惱,這會是雙重傷害別人已經傷害你,你又傷害自己一次,這是沒有必要的。如果反省自己沒有錯,就把被冤枉的心情放下吧! 失意得意一念間
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
從佛教立場看,修善積福是以持戒布施而得人天福報。遭受災難貧病等事情,最好是懺悔積德存善心說好話做好事。通過靈媒,有時能得到一時的意外之福那是一種假相的告貸,幻覺的滿足。學佛的人,應該依據佛法的指導,自求多福,努力開創明日的前途。
佛教徒有國家觀念嗎
佛教是崇恩主義的宗教,父母眾生國家三寶,稱為四恩,孝養父母廣度眾生愛護國家恭敬三寶,不是為了求取什麼,完全是為了報恩的動機。所以對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懷疑他的國家意識。
佛教的人生是苦是什麼意思?
世間的一切事物,不論心理生理物理現象,都是變化不居,生而必滅的。簡言之,就叫諸行無常。可是在如此無常變化當中,眾生總是執著有一個實在的自我。當面臨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時固然感到無比痛苦,就是擁有青春健康權勢尊榮眷屬美滿事業有成等,也不能長久。何況起惑造業,隨業遷流,生死死生,無止無休!這就是人生是苦的道理。
請問如何合理的用錢,才不至於造業?
對內用在需要的地方,對外用在利益眾生的地方。
日蓮宗與一貫道也是佛教嗎
日本的日蓮正宗自二戰結束之後興起,以日蓮為教祖,否定印度釋迦牟尼佛的地位。中國的白蓮教自明朝開始盛行,截取各家教義,名之為一貫道,亟力詆毀佛教的出家僧尼,其思想觀念和入教的儀式,均與佛教不同,他們用佛經,卻不說佛法。因此兩者皆不是正統的佛教。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給他人嗎
佛教確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迴向給他人。這是屬於心力的感應。同時,雖把功德迴向給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絲毫不損。
可以躺著念經嗎?
最好不要,因為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學禪若終生不悟怎麼辦
禪的修持,切忌將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執著攀緣放不下。真正的禪者,知道有悟這樣東西,但並不以悟境的貪求為修行的目標。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種觀念,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將此觀念擺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禪者修行,重視過程不重視目的。
如何做佛事
最好從過世的那一刻起,在七七之內佛號不斷,用亡者遺留的財物,盡力布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等施一切眾生,使之離苦得樂,都是促成亡者超生離苦,往生佛國的助緣。
佛教說的貪瞋癡是什麼意思?
貪欲瞋嫉愚癡。佛教的修持工夫,由戒定慧的修為與恆持,稱為三無漏學,來克服貪瞋癡的身心煩惱。
佛教徒可以離婚嗎
夫妻之間有問題應該好好溝通,不要輕言離婚但如果真的無法相處,離婚也是一種處理的方式。
家人都不信佛,請問該怎麼勸他們?
身教則從,言教則訟。自己更加努力修行學佛,才是感化他人最好的方法!
華人的傳統總是希望臨終者能在自家嚥下最後一口氣,這個想法是對的嗎?
傳統上,華人多希望能留一口氣回家往生,究竟有沒有意義呢?其實這是世俗的觀念,總覺得人死在家裡比較好,佛教並不強調這個想法。 事實上,現在歐美等國家,甚至現在的臺灣,多半往生於醫院,從醫院直接送到殯儀館,然後就在火葬場火化,沒有堅持要回到家裡。 有的人死後神識馬上就離開了,就像業力特別重的人立即下地獄有福報或是修行特別深厚的人,則馬上生天或生佛國。所以,有沒有留一口氣回到家,便不重要了。
佛教以為嬰兒可以信佛嗎
嬰兒期間,尚沒有自我判別的能力。信仰佛教的皈依儀式,必須是出於自我意志的宣誓,否則便不算皈依。佛教主張,七歲以上的兒童才可出家,準此,皈依三寶的儀式,也該到七歲以上並且已有自我判別的意志時,才可以舉行。
現代人孩子生得少,祖父母和父母都視若珍寶,但有時兩代的教養方式不同,比如祖父母怕小孩吃不飽,一定要餵完小孩碗裡的食物父母卻隨孩子的意,不想吃就不餵。孫子成了兩代的爭執點,這該怎麼化解?
祖父母照顧孫子女,往往比以前照顧兒女時還用心。因為,祖父母大都退休了,更有時間照顧小孩,因此會更用心。如果兒女希望老人家幫忙照顧孫子女,那身為祖父母者,可以先問一下子女的意見如何照顧小孫子?習慣怎麼做?這樣不但可以了解子女對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也可顯示尊重子女的教養權。 有些祖父母不放心,怕年輕的父母不會帶小孩,事實上,帶小孩是可以學習的,而且時代進步,許多傳統觀念已經不太合適現代的教養,祖父母管得太多,反而形成另一種衝突,造成感情上的摩擦。 如果老人家和後輩意見不同時,能夠裝聾作啞,天天笑口常開,做個開心爺爺開心奶奶,反而能成了家中之寶。如果為了孫子與媳婦兒子爭吵,造成家庭不平安,這多麼可惜。 我記得有一位老太太,手中牽著才剛學會走路的小孫子,小孫子充滿活力,橫衝直撞,讓老太太疲於奔命。她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帶不動你,我累死了,要還給你媽媽自己帶。小孩子年紀小,根本不理會老奶奶,依舊活蹦亂跳。我就問老太太帶小孫子是帶來快樂,還是帶來勞累?老太太說我年輕時帶自己小孩,老了還要帶孫子,好累人啊! 從這件事來看,並不是每位老人家都喜歡帶小孩。因此,為人子女者,不要認為老人家理所當然就應該帶孫子,即使希望自己的父母幫忙帶小孩,仍應該抱持感恩的心,如果看到父母教養小孩的方式不一樣,也不要太過度反應。 如果真不能接受老式的教養方式,就把孩子帶回家自己帶吧。如果僅是一些小的問題,就睜隻眼閉隻眼,家庭和諧是無價的。兩代大人為第三代起爭執,問題不在於小孩,而在大人。就佛法來說,就是法住法位回歸到事情的立場來處理,而不要站在個人的主觀態度習慣和認知來解決,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事事要求別人依自己的方法,這就像自己穿了一雙好穿的鞋子,就非得要求別人也和你穿一樣的鞋子一般,弄得別人不快樂,自己也辛苦。如果拋開自我的偏執,就可免去許多不必要的爭執了。 行行都能出人頭地
神道設教也是佛教嗎
凡是藉神力神蹟神啟神諭神話等來解釋人們所不知的宇宙自然社會身心等現象,並藉神的旨意來指導管理和教化民眾的行為,稱為神道設教。佛教雖然承認世間有各種鬼神,也說大梵天王忉利天王四王天炎魔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等都是守護世間,護持三寶的善神,但只是助緣,與神道設教的意義不同。
學佛要從哪裡入門?
初學佛法者先以佛法僧戒為師,初入門時,可以從概論的書籍及通論通史性的著作著手,然後依據個人的心向興趣來選擇學習某一部經論律以及相關的書籍。學佛貴在一門深入,不論修習任何一種法門,念佛或禪修,只要持之以恆,就能圓滿修行目的。
面對社會快速的變遷,強烈的物質誘惑,我們要如何在複雜變動的環境中,建立有意義的生命價值呢?
我提倡的心靈環保目標,就是讓自己過得健康平安幸福快樂,同時盡力而為,讓周遭的人也能夠過得健康平安幸福快樂。所謂的健康,就是身體沒有病痛,作息正常心理健康則是不貪得無厭,也不失魂落魄,而是安於本分盡分盡職,也就是安分守己。 什麼叫作快樂?快樂即是知足常樂,對於得不到的事不打妄想。雖然我曾以有也好,沒有也好這句話來勉勵大眾知足常樂,但這並不等於說最好是沒有,什麼都不要而是說,基於因緣和自己的福報,當機會來的時候不放棄,成名也不放棄,有權也不放棄,可以用此名和權力來奉獻服務社會。但是,如果是為了一己之私而得到這些,這將會是痛苦的,又會因為不滿足而變得貪得無厭,已經得到的很可能就會失去。 譬如錢財就像流水一樣,很可能今天還掌握在手上,明天就流掉了,地位名譽也是一樣。古訓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也就是說,自己的機緣很好,不僅是因為個人的條件,還包括了這個時代的環境因素。有機會能夠站出來就兼善天下,使國家因為自己而得到利益如果自己的條件不夠,或者因緣還沒成熟,沒有輪到自己的機會,至少要保持健康快樂而不失望,這就是幸福的人生。心靈環保其實就是講這四個心靈指標,如果能夠朝著這些目標來過生活,人生的價值就非常正確。人生價值並不等於說賺多少錢,或是地位有多高。權利名位勢這五項不能代表人的價值,只能說是暫時擁有。如果我們失去了健康平安幸福快樂,甚至使其他人因為自己也失去了這些,人生價值就是負面的,而不是正面的了。 即使自認一生很有成就,有很多的財富和崇高的地位,但是如果身心失去了健康,經常感到不平安,還有什麼幸福和快樂可言?這是得不償失的,相較之下,知足常樂就很重要了。
二十一世紀的臺灣,還是有許多人喜歡用風水解釋人生的際遇。像名模騎馬摔傷,就有風水師說,那是因她爸爸收藏太多木雕,陰氣太盛才會這樣也有人在電台賣藥,說加持過的水可以治病。要怎樣才能分辨哪些是真話,哪些是謊言呢?
講究風水通靈預兆等,在人類有歷史記載以前,就已經存在。古時有先知祭司巫師等,用符術咒語或卜卦,來預知未來。也有人是天生陰陽眼,可以看到異象或有人能把自己的身體當成通靈工具,傳遞來自靈界的訊息。如此功能的人,在原始人類中已有。現代民智開發了,但對未知世界的謎,仍然無解。 這些謎,包括天候健康災難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等。種種災難或狀況,可能因人類一時找不到原因,預言家或通靈者就出現了。雖然這類預言或卜卦多半不正確,還是有許多人深信不疑。也有的是事後的解釋,只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就會有人相信。 比如,有次名模從馬上摔下來受傷,就推理是她父親買太多木雕,陰氣太盛如果這個理由成立,世界上那麼多收藏木雕的人,不就都有意外嗎? 有些人天生異稟,可以看到異象,或接收靈界訊息,我是相信的。我有個美國弟子,他的禪修工夫非常好,他告訴我,靈界的朋友常在他家後院開派對。我告訴他就算你看到了,也不要告訴別人。為什麼呢?因為別人看不到,只會產生恐懼感,或懷疑你說謊,要不然就把你當成神,多麻煩! 更何況,即使有能力與靈界打交道,預言也是大半不準的,因為因緣變化不定,通靈者看到的是某個時刻的景象,如果因緣不停改變,隨著時間發展,之前所說的預言可能失準。 我另有個美國弟子,原本以預言為生,幫人看東看西的。他一見到我,就神祕兮兮地告訴我師父,我在宋朝看過您。我反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嗎
不,是真的!可是,依據佛法,宇宙是由眾生的共業所完成的,不是由一個全能人格的上帝所創造,所以,佛教被稱為無神論。無神並非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說上帝沒有創造宇宙的事實,因他也是宇宙間的一分子,眾生之一,佛教不否定上帝的存在,只認為不是僅因上帝而有宇宙的。
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為使眾生受益!
若父母能成為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在外面遭遇困難,回家就有人商量,就算是有挫折,也能因為親情的關懷得到心靈的撫慰。可惜親子間往往有年齡的差距,反而造成溝通困難,這真的是無法跨越的鴻溝嗎?
現在有些父母不知道怎麼教孩子,只會生養卻不會教養。一般說來,孩子與父母相差至少二十歲,這中間的差距很大,雙方的想法很不一樣。若用父母的想法教導孩子,孩子會心生叛逆,父母的心態應該是試著把自己的年齡降低,了解孩子接觸的東西和想法,和他們做朋友,跟他們打成一片。這樣親子之間才能相處順暢,這是最好的相處之道,孩子也會覺得有安全感。 孩子若是對父母失望,最大的叛逆就是離家出走,或者是不和家人講話。極端的孩子可能會想說︰我的身體是你生的,既然你這麼愛管,就把身體還給你,我的心你管不到,我不要我的身體就可以獲得自由。於是他就選擇了自殺。 所以,父母要好好照顧孩子,否則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狀況。若能以愛關懷孩子,以朋友的態度和孩子相處,即使想法有差異,也不會有大的問題。
要不要弄明白經文的意思呢?
學佛當然要弄懂經文的涵意,才會有正知見。
要不要貨? 我勸告他們,下定決心離開危險街道,不要靠近。我希望吸毒者有宗教信仰,任何宗教都好,以宗教力量來幫助被毒品控制的人。 將心比心接納病人 問近來有些身心殘障或愛滋病患團體要回到社區融入社會時,卻遭居民排斥,破壞門鎖,不讓他們進門,或是不肯租給愛滋中途之家。大家都怕他們會傷害人,或是造成房價下跌。即使檢察官起訴他們妨害自由,居民還是不肯讓步,覺得這是捍衛家園。從佛法角度,法師會怎麼勸解雙方呢?
這是非常悲哀的事。也許大家還記得,臺灣光復後,痲瘋病被視為恐怖的瘟疫。所有患者都被隔離了,大家害怕被傳染,怕到連看見他們都不願意,遠遠把他們集中關在一個地方。即使後來他們的病治好了,或者證明痲瘋病不會再傳染,但群眾還是不了解,仍然害怕接觸痲瘋病患。直到醫療較發達的現在,中國大陸的某些偏遠地方,仍然有痲瘋村,患者仍被隔離在正常人群之外。由於村子被隔離,小孩沒法受教育,也沒有戶口,真是悲哀。 現在,臺灣社會開放多了,人民對各種疾病也有較多的了解,但是心理上,還沒辦法完全去除某些恐懼。例如愛滋病,醫學早就研究出愛滋病毒不是那麼容易傳染的,但大家仍然會談愛滋色變。或者像精神病患,大家以為他們會鬧事有暴力傾向會拿刀殺人。但事實上,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比正常人還少,反而喝醉酒的人還危險一點,比如酒後駕車,對眾人不是更有危險性嗎?但是大家反而不怎麼怕喝酒的人。 所以,排斥或恐懼,大概都來自對疾病的無知理解不足,所以急著把他們排拒在正常社會之外,這是社會很大的不幸。 要減少社區排斥這些患者或弱勢者,需要更多的溝通與文宣,這是政府病友團體和媒體的責任,應適時降低大眾的恐懼感和誤解。 例如就我所知,很多人不知道,和愛滋病人握手一起吃飯,根本不會傳染愛滋只有藉性行為或血液傳輸,才可能傳染即使唾液也不會傳染,除非口腔有傷口,否則親吻愛滋病患是沒有關係的。 像這些知識,只要理解就不會害怕知道它不會藉空氣或上廁所使用馬桶等途徑傳染,就可以減少很多恐慌。又如精神病患,發病時就送他到醫院治療,如果平常服藥控制得好,也能正常生活在社區裡,不需要害怕。 對生病的人,眾人要有慈悲心,因為不知何時,我們自己也可能成為病人,可能感染愛滋,也可能有精神疾病。如果你希望當你是病人時,別人能接納你,今天就要張開雙手接納別人,這是將心比心。 話說回來,居民會這樣排斥害怕,解決之道是溝通解除疑慮,不是運用警察勢力強力介入。強迫的方法,沒辦法化解恐懼,也不可能消除誤解,這需要更多互相體諒彼此理解,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善待外勞
README.md exists but content is empty. Use the Edit dataset card button to edit it.
Downloads last month
0
Edit dataset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