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5
854
output
stringlengths
3
1.15k
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殺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知是人,2預謀而有殺念,3殺死。殺生的界定,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及於植物。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佛法不講紅塵,也沒有講看破紅塵,只有講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對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即身心所處的環境。看破紅塵,可能是指心灰意冷之餘到佛門中找一條暫且偷生之路,是屬於消極的而學佛是積極的,時時努力於因緣的促成,永遠精進不懈。
為什麼不這樣想,我們為孩子準備了這麼好的環境,過去有戰爭,但這一代至少不必面對戰爭,他們的日子也沒有我們辛苦? 名人說世上的問題永遠愈來愈多,過去的未解決,新的又來了。我還是對孩子感到抱歉! 這樣的說法是悲觀論,這位名人說錯了嗎?當時的我看了電視訪問,有很大的省思,我們得在嬰兒長大之後,告訴他,人出生不是來製造問題,而是來解決問題的。人的出生,是帶著使命來的,不是隨意地生隨意地死。自殺,當然不是隨意的事。 釋迦牟尼佛出世,是為人類解決問題來的耶穌基督出世,也是為了替世人贖罪,解決世代的罪惡。 雖然世界上的問題還沒完全解決,但一代一代的人,如果人人都抱持出世來解決問題的心態,人生觀一定是積極的,不會悲觀,每個人活著都擔負重要角色。 如果能這樣想,年輕人還會不會自殺呢?也許不會。 所以,奉勸年輕人,覺得無聊無奈茫然時,不妨想想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為社會盡什麼心力,讓生命有使命感,就會覺得活著,是值得的。 走出活路來 問根據教育部統計,大學生自殺率比前一年增加三成,每四天就有一個大學生自殺死亡。看來,社會與家庭辛苦培養的人才,並不珍惜自己,也很容易受挫折,走不過生命的關卡。法師有什麼看法?
大學生自殺有種種的原因,如果光是告訴大學生,你們要愛惜自己,不要自殺,恐怕是沒有用的。我不去分析大學生自殺的原因是什麼,這應該讓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以及醫療機構來研究。 從一個宗教師的立場來看,現在有不少的大學生未能建立起健康的人生價值觀。現在的社會風氣,不論是從媒體看到的,或者人與人之間所議論的年輕人所競爭追求的,在社會風氣和家人的期待下,不外這幾類第一個是賺大錢,第二個是愛情,第三個是名利。 假如沒有錢,人家看不起,假如沒有辦法競爭到名利權望,人家也看不起還有,自己沒有得到異性的愛,好像是無依無靠的孤魂,沒辦法一個人過活似的。 但是,自己有信心可以賺到錢的人不多自己有信心一定可以找到情人,而且不會情變的很少自己能夠掌握名利權望的人也很少。試想人人都希望成為有名利權望的大人物,那麼誰當小人物?人人都希望當領袖群倫的火車頭,那就沒有吊車尾的人啊! 這些錯誤的價值觀,逼使許多年輕人走投無路一旦看不開想不通的時候怎麼辦?就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其實,天無絕人之路,只要肯走,就有路活。 我們現在要問,正確健康的人生價值觀是什麼?只要活下去就有無限的希望和無限的可能,盡心盡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就可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人了。如果努力過後,卻發現努力錯了,那就改正一下,做另一次的努力。如果發現交錯朋友遇上了鬼,也許他是無心的,原諒他一次吧!要是上了同一個人兩三次當,那就該以智慧來處理,分手對雙方都好。能這樣想這樣處理,就不會走投無路了。 盡其在我,盡心盡力。做任何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自己心安理得地走有希望的生路,讓其他的人不受傷害。能夠讓自己快樂,讓大家快樂讓自己幸福,讓其他人也幸福讓自己平安,讓他人也平安,這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這些,至少不要以為自己是無路可走的人。 但是自己有多少能力,有多少付出,是不是一定有多少收穫?不一定。只要自己盡心盡力就可以了,如果此路不通,就換一條路走如果已迷失在三岔路口,定一定神,選一條路走。此路不通是因經驗不夠,失敗可換取經驗,應該感謝失敗的經驗讓你成長,這樣想的時候,就沒有走不通的路了。 複製人倫理
為何要鈔經?
今日我們閱讀經典十分便利,但在古代,要擁有一部經典卻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主要是靠著人們用書法抄寫經文,所以鈔經對佛法流傳起了很大的功用。此外,社會名士文人因與僧人往來,也樂於鈔經,也為世人起了示範作用,並留下傳世的經典書法作品,是佛法的弘揚,也是書藝的展現。鈔經的作用鈔經除了流通佛典弘揚佛法的功德外,更重要的還是修行本身。鈔經首重定心,專注不散亂,就不容易有妄想,一筆一畫,隨文入觀,讓佛法句句刻入心田念之於口書之於手注之於心,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同時具足戒定慧三學的修行。草聖懷素在其自敘帖中寫道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他的書風特色是線條粗細一致,線條中無頓挫,運筆速度極快。懷素所抄的佛說四十二章經被評為清逸瘦勁通神之妙,如青蓮花開向筆端,此亦書中第一義也,可知懷素的禪修工夫盡現於鈔經,是筆人合一。懷素禪心藝境融為一體,體用不二,也是書法禪的最佳演繹。見經即見法鈔經具有親近如來攝取福德讚法與修行受天人供養,以及滅罪五大功德。占察善惡業報經也提到,書寫供養經典具有如下之功德一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二心能信解,得正知正見。三能除滅諸罪障。四能現證無量功德。在諸多經典中,例如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維摩詰經法華經等,也都提到鈔經有極大的功德。所以,歷代許多佛教者視鈔經為修行與表達虔誠的方式,目的為弘揚佛法,或為祈福報恩布施薦亡,包括僧人帝王將相士吏文人,甚至平民百姓都藉由鈔經,累積並迴向功德。鈔經除了有功德修定外,對於經典的領略也有幫助,聖嚴法師曾說鈔經有兩大功能一加強記憶,抄寫一遍,勝過閱讀十遍二起恭敬心,每次提筆鈔經,均宜沐手焚香,甚至先行頂禮三拜,因為見經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見佛之時心必調柔清淨,鈔經之時,專念一意,如面對佛,所以等於聞佛說法,也由於凝心專注,即等於修習禪定。鈔經,可說是修行的方便法門,既能鍊心又有功德。如果新手佛教徒想鈔經,又該從什麼經帖入手?對鈔經新手來說,可從心經藥師經阿彌陀經金剛經〈普門品〉等篇幅較短的經典抄寫,加上這些經典大都耳熟能詳,抄寫起來更容易專注。另外,也可以臨摹名家的鈔經作品,不必擔心經文漏寫或筆順等問題。等到鈔經一段時日後,可依自己相應的法門來選擇,例如地藏經法華經華嚴經等。智者大師弘一大師就曾抄寫地藏經韓國的元應法師則以抄寫華嚴經為修行定課。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饋贈嗎
居士在貧病急難時,可接受寺院的布施救濟。或在為寺院工作並且又必須維持家庭的生活者,當以工計酬。寺院如有多餘的物品,既無特定的對相布施,也無法去換取金錢之時,在家居士也當以歡喜心來接受布施,以免造成物品的浪費和拋棄。
佛教是不是宗教?
從形式和功能上說,佛教是宗教從本質上說,佛教不是宗教。
植物也有生命,那麼佛教中的不殺生該如何理解?
植物是無情眾生,動物是有情眾生。眾生可分三級,高級的為人類,具有三個條件︰有活的細胞有神經反應有思想及記憶。植物,只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反應,但沒有苦樂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所以叫作無情。因此,殺生的界定,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及於植物。
佛教對於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考察佛陀時代的男女觀,應從基本的平等著眼,如羅漢的果位是不分男女的,修學佛法也是男女平等的,佛說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何況是女性。
為什麼要參加法會?
最初的法會是佛陀說法的集會,佛入滅後,透過種種方便,幫助我們回歸佛陀說法的本懷,讓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成就佛道。所以法會是聽經聞法的共學時間,最大的好處是,共修力量比獨修強得多。
器官捐贈雖是義行,也是社會所鼓勵的,但如果當事人生前未簽署器官捐贈意願書,卻突然往生,家屬可代為決定捐贈器官嗎?如何向亡者交代呢?
以佛家觀點,灑脫一點看,人往生了,遺體就成廢物,沒有用了幾個小時內就會開始腐敗。如果能夠及時捐出器官,遺愛人間,那是慈悲心的展現,也是為往生者植福。 如果往生者生前沒有簽署器官捐贈的文件,也沒有預立遺囑,或遺囑裡沒有提到這些,但是這個人生前是十分慷慨的,那家人應該能夠體會他的心意,代他決定捐贈遺體應是可行的。不過,如果往生者生前就對身後事很執著,比如不願火化,雖然他自己看不到了,但對後事有種種要求,那麼家人還是不要任意決定比較好。 家人到底如何決定,取決於對往生者的個性與想法的理解。從佛法的立場來看,人的軀體只是暫時的,如果一口氣沒有了,這個身體就不再是我了,只是個物質,不再有生命現象,不論如何對待這個軀體,也不再覺得痛了。這就是對生命軀殼豁達的想法。 就像是寄居蟹蛇和蟬的生命,都一定要經過蛻殼的階段。蛻下舊有的軀殼,就代表生命的成長。我們要有個觀念軀體不代表生命,當生命消逝,軀體就只是個殼,對往生者一點用處都沒有了,但對於活著的人卻可能有用如果能捐出有用的器官,幫助有需要的病患,那是好事一樁,是助人的一大功德。 如果人在往生前,沒有機會知道這些道理,家人也來不及說服他捐出器官,可以在器官腐敗之前,由家人或宗教師在往生者的耳邊跟他說明白,讓往生者的靈魂不會對軀體執著,就可以捐器官救人。 我曾看過虔誠的父母為車禍往生的兒子捐出器官,因為父母認為,孩子在世時還來不及為世界奉獻就往生了,他有用的器官至少可以留下愛心。他們對我說我的孩子走了,但他的愛還是在世上流傳。如此,孩子是大菩薩,以器官度眾生,父母也要看得開。 如何告知病情?
怎樣才有智慧?
放下自我中心的主觀就有智慧。
卍字是什麼意思?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
近來有一些女星名人奉子成婚,懷孕了才結婚,或是孩子生了才結婚。有人以為,現代人結婚率及生育率都低,奉子成婚沒什麼不好,反而促進生育率,國外也是如此。法師覺得呢?
站在我的信仰立場,以及社會結構家庭關係思考,我認為奉子結婚是不正常的。沒有準備好過婚姻生活,很容易就出問題。奉子結婚對家庭來說,孩子生下,原本是很好的,問題在於許多女孩懷孕了,或孩子都生下來了,仍然不結婚,家庭不健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會受到影響,造成陰影。 我在美國時,認識一位好萊塢女明星的爸爸,女明星很年輕就懷孕了,要結婚,婚前小倆口還高興地準備著嬰兒用品,沒幾年後,夫妻就離婚。這在演藝界是常見的事。對婚姻不重視的心態,即使奉子成婚,並不意味就不會離婚。我認為,奉子成婚後,就應負起父母的責任奉子不離婚。這樣對社會家庭孩子都是健康的。 現在人婚姻觀念很淡薄,即使是談戀愛結婚的人,也很容易離婚。臺灣現在的離婚率非常高,夫妻離異,往往不考慮小孩如果考慮到小孩的未來及感受,雙方會彼此忍讓,就不容易離婚。奉子結婚沒有什麼不好,不過,一定還得遵守奉子不離婚。如果對孩子沒有責任觀念,無論是奉子成婚,或是非奉子成婚,結婚生子還是會出問題。 曾經有對夫婦鬧離婚,所有的條件都辦好了,離婚協議書也簽好了,他們告訴我因為兩人個性想法不合,分手比較好一些。我就問他們你們不是有孩子嗎?離婚後小孩怎麼辦?他們說協議好了,孩子由媽媽帶,爸爸會常來看小孩。 我說這對孩子不公平,孩子無法常常看到父親,會沒有安全感,人家會把小孩看成孤兒一樣,這對小孩的負面影響太大了。我勸他們為了小孩,要相互學習包容體諒,還是可以生活在一起,對孩子也是大功德。後來他們把離婚協議書撕了,到現在夫妻感情都很好。 我要呼籲,現代人應是奉子不離婚。 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信佛就不能有性欲嗎?
宗教精神以出世為目的,若要達到出世目的,應由禁欲開始。淫欲雖是生物本能,品類愈下,愈難約束欲念的衝動,品類愈高,愈可見出約制欲念的能力。人對於男女性欲,如果能約束限制而至於究竟,性欲的念頭,也就會退化了。
阿彌陀經說什麼?
說法因緣阿彌陀經是佛陀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所說的法,是少數非由佛陀弟子提問,而由佛陀不問自說的經典,是佛陀主動向最有智慧的弟子舍利弗說法,顯示出佛陀慈悲濟世的迫切。內容要義阿彌陀經於前半段宣說阿彌陀佛佛號由來與意義,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經文後段則闡明勸導眾生誦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經文最後以六方諸佛勸導眾生相信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做為結束。阿彌陀經的根本要旨是藉由持誦阿彌陀佛,達成一心不亂的目的,即得往生彼國,因此修持阿彌陀經,最要緊的是信心敬心決心恆心不斷,每日定時定數地修持下去,平心靜氣地修持下去,必然會有成效的。儘管所提倡的念佛法門易學,但是近代淨土宗第十三祖的印光大師,以及其俗家弟子李炳南居士都認為,修行不但要持誦佛號,更要深入了解阿彌陀經的要義。印光大師一生推崇明代蕅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更以日用不知,習矣不察來提醒世人對阿彌陀經要有正知正見,方能明白佛法因果業報生死輪迴的道理,這才是求生西方,最究竟安穩之法。流傳影響阿彌陀經為淨土三經之一,與其他兩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普遍流傳,帶動淨土宗的創立。由於所提倡的念佛法門易學,使得念佛一時之間蔚為風氣。原本念佛只是被視為修行的方式之一,經過東晉慧遠大師唐代善導大師的不斷弘揚,成為漢傳佛教的八宗之一。淨土三經雖流傳在中國,但宋代以後就單獨把阿彌陀經列入晚課必誦的功課。由此可見其重要性,蕅益大師認為阿彌陀經的念佛法門,不但是修行的方法,同時從念佛中也能認識佛法真理,得無上殊勝功德。
佛教是否認為男尊女卑?
男相女相各有因緣,尊卑是世人分別之說!
很多年輕人失業了,三十不立,只能靠父母養。政府發布的資料也顯示,再三十年,臺灣年輕人扶養老人的擔子愈來愈重,但工作機會愈來愈少,自身難保,又怎麼負起扶養老人的責任呢?
這是整個社會制度經濟環境社會福利的問題。人口老化是普遍現象,不只臺灣,已開發國家特別嚴重。臺灣跟許多國家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年輕人不喜歡生小孩,怕孩子生多了,教育負擔加重,自己也會沒時間發展事業。至於落後國家,出生率雖然比較高,但小孩的死亡率也高。 就臺灣來說,年輕人的失業率持續攀升,是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會影響社會生產力工作機會少了,需要人奉養的老人卻持續增加。許多人擔心,未來臺灣勞動人口的產值,無法支撐整個社會的養老費用。 有意思的是,現在臺灣的失業率提高了,卻要依賴外籍勞動人口,來做一些偏重勞力的工作。已經失業的人,為什麼不能暫時接受勞力工作呢?他們高不成低不就,所以覺得工作難找。事實上,只要懂得用頭腦,願意付出勞力,仍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而現在的老人有老人津貼,每個月可領三千元有的老人住在鄉下,三千元已夠用,因為住的房子是自己的,還有保險健保。這些福利是政府給的,用的是納稅人的錢,父母倒不一定需要子女給生活費。因此老人看待這個問題,要未雨綢繆,幫自己留一條路走。如果能未雨綢繆,預先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設想,早一點存老本,要是子女沒有能力奉養,老來生活也不會太辛苦。 法鼓山有很多老義工,十幾年來都在為大眾服務。他們年輕的時候照顧子女,現在老了,不但不需要兒女照顧,還有餘力照顧兒女。老人家的花費不多,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愉快的身心。 如何準備老年生活?
信佛就不能有性欲嗎?
我們信佛尚是凡夫,有七情六欲乃正常。
華嚴經說些什麼?
佛剛成佛時,首先宣說華嚴經。其內容,是說佛自證的法界,說初發信心之菩薩,開示菩薩道之出發點,安住於菩薩心,說菩薩之利他行,以自己之功德迴向眾生,說菩薩之究竟即是佛地。說一切唯心造,不論苦境樂境,不是客觀的事實,都是主觀的自心作用。
中國最早的佛經是哪一部?
佛說四十二章經是第一部漢文佛經,簡稱為四十二章經。本經是東漢明帝派人西行,請來迦葉摩騰竺法蘭,將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編輯譯成漢文,在西元六十七年永平十年完成,成為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白馬馱經根據歷史記載,東漢明帝有一天夢到一尊全身金色,頭頂有圓光的神,飛到大殿前,醒後問諸大臣是什麼神?其中有位名為傅毅的大臣說,這是印度得道者,人稱為佛,他有神通,可以飛行自在。因此,漢明帝便派遣張騫及秦景等十二人,前往大月支國,即現今的新疆一帶,取得四十二章經。另外有一種說法是,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西域高僧,以白馬馱經到洛陽,並將此經譯為漢文,後人便將其住處命名為白馬寺。洛陽郊外的白馬寺迄今還在,並可見到兩位高僧墳墓。重視實際修行這部經看似為佛在同一時間內所講說,實則為後人由不同的經典,一段段摘錄蒐集而成的。四十二章經是一部包含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思想的經典,是一部重視在生活中實際修行的重要經典。如果能熟讀本經,並且依此修行,就能掌握佛法重點,並能清淨地生活。
佛教的典籍真是難懂難讀的嗎
一般人,都說佛教典籍的難懂難讀,那是由於他們看的佛書太少,同時也沒有看到大部的佛經比如法華經維摩經等,至於阿含經,看的人就更加少了。如果真想看佛經,應該先由阿含經看起,接著看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般若經,那麼佛教的經典比耶教的新約舊約更加難懂。
心經說些什麼?
本經開示菩薩修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在其真實體證時,事相與理性,觀行與智證,一切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一切法畢竟空寂,不可擬議。依此可度一切苦厄,可得究竟涅槃,可得無上正等覺。它是一切般若經的心要。
當家裡有老人需要照顧時,常會在兄弟姊妹間造成緊張,到底誰該照顧年老的父母呢?是讓老人家周遊子女家輪流居住,還是送到安養中心呢?手足之間該怎麼負起照顧責任呢?有時老人家被當人球互踢,實在很悲哀。
過去的農業社會,大家都讚歎三代同堂五代同堂,兄弟不分家,組成一個大家庭,所以沒有奉養老人的問題。 其實,農業社會裡的子女長大分了家以後,還是會有老人的問題。到了現在的工商社會就更明顯了。在這種情形下,如果老人自己有一筆財產,就不會造成子女的負擔,說不定子女反而會搶著來照顧你。所以,老人要給自己留點老本,不要急著全分給子女。如果有老本可以支配,兒女要不要來照顧你也不是問題,可以請專業的看護人員來照顧你,說不定會更好。 所以,有智慧福報的老人,會為兒女著想,不讓兒女犯過失也會為自己著想,不讓自己變成人球。自己留一些老本,過簡單的養老生活。尤其現在臺灣的老人有老年福利,在健保之外,大部分老人可以領各種老人津貼,老人的生活應該不會太難過。 為何有的老人變成人球,可能是因為父母沒有老本,兒女白手起家,維持家庭也辛苦,老人就變成小家庭的負擔了。如果老人還能照顧小孩幫忙家務,子女還會搶人但如果已經病了,變成兒女的負擔,兒女不歡迎,孫兒女也不歡迎。有些老人被推來推去,尤其小家庭空間不大,老大說到老二那裡去。老二說你已住了一個月了,換一換嘛!這樣聽起來,非常悲慘。 我的建議是,如果兄弟姊妹都不願照顧父母,不如好好商量,找一家合格的安養中心,讓專業人士來照顧,兒女在假日去探望。否則,被當人球的父母太痛苦了,到處不受歡迎。但是,我必須要提醒為人子女,今天把父母當人球踢來踢去,將來你老了,你的兒女也會學你,把你當人球,有樣學樣。 佛教有一部經典這樣說因為父母恩情是永遠無法報答的,就是把父母背在肩上,一肩背父一肩背母,幾輩子如此,也還不清父母一世的恩情。 子女應該要這樣想能奉養父母,是一種福報。如能這樣,兄弟姊妹之間不但不會計較誰付出比較多,還會搶著接父母回去照顧。只要有一個手足存有這樣的心,父母應是家裡的佛,怎麼會成人球呢? 接納不負責任的父親
經典開頭為何有如是我聞?
許多人好奇,為何許多經文一開頭便是如是我聞,經末則以信受奉行來結尾呢?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入涅槃時,因為弟子們知道佛陀即將捨報,推阿難尊者向佛陀請教四個問題,其中的一個問題即是請佛陀就未來佛法的弘傳,開示最後的遺教。根據大智度論記載,釋迦牟尼佛咐囑阿難尊者,在日後結集佛法經典之時,每一部經的經文皆以如是我聞為起始,表示這是由佛陀親口宣說,而阿難尊者親聞。至於經末常出現的信受奉行,主要是對佛陀的承諾。在聽完佛陀說法後,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不僅相信佛陀的教法,而且法喜充滿,也會將教法實踐,具有勉勵大眾精進的意思。佛經的主角佛經如同文學作品,是非常生動的作品,從作品中出現的主角來看,說法的佛陀當然是第一主角,其他常出現的聽法者,有比丘聲聞緣覺菩薩天人人非人等,大家海會雲集到勝會聽佛說法。而佛陀說法的原因,通常是因為眾人有了疑問,想請佛陀開示,所以經典中另一個重要的主角就是提問者,常見的有阿難舍利弗須菩提文殊菩薩等。在經典中,佛陀也常提到相關的佛菩薩等,例如心經〈普門品〉的另一位重要主角就是觀音菩薩地藏經的另一主角就是地藏菩薩法華經則出現了多寶如來藥王菩薩常不輕菩薩等。佛經的地點佛經經文一開始除了如是我聞之外,接下來便會出現講經的地點,如今這些對我們而言很陌生的地點,是當時印度佛陀弘揚佛法的場所,例如靈鷲山給孤獨園王舍城舍衛城廣嚴城佛陀也曾往天界說法,例如忉利天宮自在天宮,都是佛經常出現的地點。
關公屬於佛教信仰還是道教信仰?
王爺祖師關公媽祖城隍土地仙姑濟公等,都屬於民間信仰。
為什麼現在是末法時代?
佛滅千年後,為像法時代兩千年後,即從像法轉入末法時代,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眾生,善根愈來愈淺,鬥爭堅固,瞋恨心重,貪欲也大,煩惱愈來愈重,修行了生死的人少,而墮落苦痛的人愈來愈多。
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要如法求財,不以非法。所謂如法,是指要合於國法又合於佛法。意謂除了從事合法的行業,用合法行為賺錢,違犯國家法律的絕不做之外,還要看有沒有違犯正命,亦即不從事與殺盜婬妄酒有關的經濟行為。
金剛經說些什麼?
金剛經的旨趣就是要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
如何做佛事
做佛事必須具備虔誠恭敬肅穆莊嚴的條件下,最好是亡者的家屬親友親自持誦禮拜佛經懺儀聖號。能夠跟隨持誦最好,否則亦當陪伴聆聽禮拜。依亡者親友的虔誠恭敬,感應諸佛菩薩,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給予亡者救濟及開導。
認識一位師兄不斷的犯戒造業,我是否應該替他掩飾?
各人吃飯個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管好自己的心吧!
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還是因為慈悲!
心量狹窄怎麼辦?
知道狹窄,就告訴自己每天加大一點一點
當情緒正在醞釀但還沒有生起時,有沒有方法察覺,並且化解?
這很不容易!有修行的人比較可能做得到。所以平常要練習打坐或是靜坐,透過這樣的修練,能夠覺察自己的心理反應。 通常,人沒有辦法發現自己的心理反應,當覺察到心理出現某種反應,還不知道這就是情緒。還有一種是自己心裡已經不舒服了,即使嘴上沒說,臉上可能已經有表情了!對於這些情緒,是可以用方法來避免爆發的。 面對這種狀況,最好的方法是體驗呼吸,覺察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覺,或者用念佛號的方式來改善。聽到一句令自己不快樂的話見到一件不喜歡的事,或發生了一樁不幸的事件,就念阿彌陀佛!不要只是念一句,要持續不斷地念下去,這樣自然而然就能夠化解情緒了。 當知道自己心裡不舒服,藉由不斷誦念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來化解,是很有幫助的,聽著自己念阿彌陀佛,想像阿彌陀佛就在面前,這樣,情緒自然而然就會平復下來。至於其他的宗教如基督教,則可以念哈利路亞。 當問題來了,不要用脾氣來解決,而是要用理性來解決,以這樣的方式訓練自己幫助自己,讓自己安靜下來,就可以把事情處理得更加圓滿。
華嚴經說什麼?
說法緣起華嚴經是釋尊成道之後,首先宣說的經典,在最初成道的二十一天內,於菩提樹下為大菩薩所講演。在華嚴經裡,則有七處九會之說,是佛陀經過九次法會才講完裡面不但有佛陀說法,像普賢文殊等大菩薩也輪流說法。內容要義華嚴經是部帙龐大的經典,包含般若如來藏唯識等成分的經典,其組織架構非常謹嚴,是依照信解行證的先後次第。一開始的〈世主妙嚴品〉,講說法身佛毘盧遮那的因緣法門,是起信接下來屬於十信法門的〈信行品〉十地法門的〈十地品〉等則是生解第八會的〈離世間品〉,是實行而一般人所熟知的〈入法界品〉,透過普賢普薩的大願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是來實證。整部經的內容,都圍繞著佛心眾生心的主題,說明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因此學者多認為華嚴經是三界所有,皆由於心的唯心論思想,強調由心的染淨,便能造成法界宇宙萬物的改變,而這也是法界緣起的概念,在每一眾生的心中,反映了全法界的共通性。閱讀華嚴經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如果仍然執著現實的時空限制,仍認為一粒沙就是一粒沙,很難體會經中所呈現的事事無礙境界。影響流傳傳統佛教對華嚴經非常重視,唐朝時,對華嚴經的研究空前地興盛,經杜順智儼賢首等大師的宣說和傳播而發揚光大。其所創立的華嚴宗,也成為漢地八大宗派之一,綿延至今。除了廣受高僧大德喜愛,由於華嚴經的內容豐富,妙喻橫生,具有濃厚的文學性,近代國學大師如梁啟超胡適都當成是曠古少見的想像文學。其中〈入法界品〉,寫善財童子遊歷天下尋找善知識,宛如一部長篇小說,在文學戲曲的推波助瀾下,成為膾炙人口的故事。
有些人不喜歡與人交往,寧可養寵物陪伴,這是好現象嗎?
人如果沒有朋友就很可憐了!不要說是人,連動物如小狗小貓也需要朋友。 有些人年紀大了,或者是朋友很少,感覺太孤單,他們就養寵物,把寵物當成朋友。也有人甚至覺得家人還不如寵物,因為寵物很忠心,會對他百依百順。 一般而言,寵物的需求很低,只要把牠餵飽,牠就會對你很忠心。人與人之間則不同,一旦有了利害關係,就可能會有摩擦和衝突,即便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反目。因此,有的人寧可和動物做朋友,而不跟人來往。 但是這個想法並不好,我們還是希望跟人做朋友,畢竟與同類交往,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慰,人生也才不會有遺憾。
想學佛必須要皈依嗎?
所謂皈依,是對自己的身命做信仰的宣示。好比學生求學,必須先申請入學,辦理註冊,取得學籍,循著學制學程,努力不懈,逐級晉升到最高學位。同理,皈依三寶就像辦入學註冊,是學佛的第一步。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是真的嗎
這是出於法華經的經句,是從發心的觀點說。佛法能救濟眾生,誘導啟開眾生自己來去惡向善,也就是從不造三惡道的因為起點,繼續努力修人天福報,再修菩薩道乃至於佛道,這才是徹底滅罪。
有教授主張,會虐待動物的人有暴力傾向,長大可能會虐待人。因此獸醫若發現動物受虐,也該比照兒童受虐,向警方通報。有人認為,這太小題大作。就佛法來看,虐待人和虐待動物的罪行,是否有輕重之別?
這個問題很重要。佛教主張眾生是平等的,雖然外形不同,但是生命的本質相同。因為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動物都是有情眾生。不論是人類或其他動物,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至於什麼時候成佛,那就看眾生自己的因緣了。佛教徒吃素不殺生,那是尊重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在動物的分類裡,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人有細胞神經記憶,能夠思考,是動物裡最高的,能感覺痛苦,也對死亡會恐懼,思考生與死的意義。第二層次,是人以外的靈長類動物。這層次的動物有細胞神經若干的記憶,但思想簡單。對死亡也會怕,但沒有深刻思考。第三層次,有細胞有神經,卻沒有記憶,更沒有思想。所以,會知道痛,卻不會怕。在最末一層次的動物,只有細胞沒有神經沒有頭腦的記憶,也沒有思想,連痛都沒有感覺。 因為不同等級的動物,對死亡的恐懼和思考不同,對痛苦的感受力不一樣,因此虐待不同等級動物的罪過,也因造成的痛苦不同而有輕重之別。 此外,人對待動物的動機也要分開來看,是故意的虐待或無心的傷害,兩者是不同的。虐待是故意的,是傷害動物來發洩自己的情緒,或者做為自己娛樂的行為,只為得到一種快感。這種罪過應該是比不小心傷害動物更重的。有時候在無意中傷害到動物了,例如開車撞到狗。如果不是故意虐待,罪過比較輕。 那我們現在要
看很多佛書對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礙?
佛教的正法,應向佛經中探求,對於佛經的記載,卻可保留各自的審察態度,但不得懷疑佛經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佛教修行貴在解行並重,讓佛法能夠落實在生活中,而不落入文字相,如此看佛書對修行是有幫助的。
佛教稱為無神論的意思是什麼
佛教是無神論,沒有創造者,強調眾生平等人佛平等,人人皆可成佛。
若見到同修犯戒,請問是否該提醒他?
善意委婉地提醒一下,不要傷了和氣。
金剛經的金剛意思為何?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智慧佛法中金剛常被用來譬喻般若智慧,因為金剛具有堅固快利明淨的特性─因為堅固,所以不易被破壞因為快利,所以能破除一切煩惱障礙因為明淨,所以不受外境影響波動,這是具足般若智慧的修行者的心地風光。而本經所闡述的義理就像金剛一般,可以幫助我們破除種種貪瞋癡慢疑的妄想執著,從煩惱的此岸過渡到涅槃解脫的彼岸,因此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能斷金剛經的梵文原名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 Sutra,直譯為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般認為金剛即有能斷的意思,因此省略了能斷二字。金剛能斷有兩種解釋其一是以金剛譬喻智慧,意謂如金剛的般若能斷一切煩惱,另一個則是將金剛比喻為煩惱,表示般若能斷如金剛般的煩惱,無論哪一種說法,都直指唯有般若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
學佛與信佛可以分開嗎?
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法浩瀚如海,倘若沒有大信心,亦即深刻信解而又願求實現的淨心,便不能深入法海,得大利益。而信心的生起又須得自於聞法而有的正見與正思惟,所以學佛與信佛相依相成不可分開。
何謂專修與雜修
中國人是雜修的佛教。既是修西方淨土,也修東方淨土。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為了不同的目的,可能用不同的法門。楞嚴經介紹二十五位大乘羅漢及菩薩,各人專修一種特定的法門,結果都能一門深入而門門深入。在家居士的早晚課誦,專持某一聖號,專誦某一經典,專禮某一部經,專拜某一佛菩薩,都可以稱為專修,也都可以達成所有的修行願望和目的。
佛教的金錢財富觀念?
世間財物,聚散無常,不可長守。我們只應善做管理和支配一分做為經常性的生活開銷。一分儲蓄起來以應急需生病養老等。一分做為經營事業之用。一分拿來布施作福,因為人活著不能只為自己,不能專為現世,應顧及社會公益以及自己後生的福樂,以至成佛的資糧。
佛教是無神論,為何寺廟有佛像?
無神論的神,是專指一神教徒所信仰的獨一無二至高無上創造宇宙主宰萬靈的神。佛教講緣起,所以不承認有這樣的神。寺廟裡供的佛菩薩,是經由修行而成就具大慈悲大智慧的聖者,他們不是神。
佛經該放在哪兒?
放在恭敬的起心動念之間。
什麼是佛?
解脫自在福德智慧圓滿的人。
大乘佛經的真正作者是誰?
原始佛教的經典,是釋尊涅槃之後,由其弟子共同集出的,無從指出誰是真正的作者。大乘經典亦然,但是它們不由集出而是傳出。起初是從是從部派佛教中,傾向於佛德菩薩行的少數比丘,或重信,或重智,或重悲,多方面傳出,漸漸地廣大起來。表示這一意義的,是聲聞比丘說大乘法。如原始般若,須菩提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即是。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是什麼意思?
四重恩是三寶恩父母恩眾生恩及國家恩三塗苦是地獄餓鬼畜生。我們的生命其實與環境所有一切都相關,所以要感恩所有與我相關的人事物。也就是一方面,我們要奉獻自己來利益眾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飲水思源,知恩報恩。
請問人死後靈魂從何處往生?建議改提問方式請問人往生後何處去?
死後去哪裡?我們可以發願我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最近家庭暴力問題很受重視,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煩惱。但是多數人勸合不勸離,都說夫妻是相互欠債,所以要多忍耐。真是這樣嗎?
不對,把家庭暴力說成是前世因今生果,這是非常消極的,對改善現實既沒有幫助,且錯用了因果觀念。 有一位女士學佛之後,把先生也帶來皈依,但是在受五戒時,先生說師父,五戒裡我只能守四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都還可以,但不飲酒,我可不守,因為我還想喝酒。結果,他不只喝酒,還賭博好女色,回家就打太太。 這位先生故意打太太,是為了要逼她離婚。也許有人會想,離婚對孩子不好,還是忍忍吧。但如果真的為孩子著想,就應該想到,這樣吵吵鬧鬧充滿暴力的家庭,適合孩子成長嗎?難道他們不會擔心受怕嗎?在家庭暴力陰影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會造成心理上負面的影響,所以我勸這位太太既然婚姻無法挽回了,為了孩子,還是離婚吧! 從我的立場,當然勸合不勸離,夫妻之間有問題應該好好溝通,不要輕言離婚但如果真的無法相處,離婚也是一種處理的方式。因為讓孩子看到父母惡言相向,或者是生活在暴力之中,其實是更大的傷害,許多青少年會有行為偏差,都是與父母情感不和睦有關。 把家庭暴力歸咎於因果業報,被虐待的一方必須默默承受,這種說法是非常不恰當的。所謂因果,有的是異類因果,也就是說,因為時間或者空間的因素不同,結果便有所不同。比如說,本來種蘋果種桃子,但是在接枝之後,長出來的果實就和原來的不同了。至於真正的等類因果,種什麼就得什麼,其實不多。因為環境改變了,加上人為的努力,會使得前世種的因,在今世結出不同的果。又如,我出拳打了你,你並沒有還手,結果我這個打人的人,不一定被打。只用簡單的因果觀來容忍暴力行為,這是不健康的,也是沒有智慧的。 暴力相向的婚姻,就像是一面破碎的鏡子,很難再恢復原貌。因此我奉勸夫妻吵架,最好能夠馬上和解,一旦演變成暴力,便難以挽回。假如夫妻之間具有共同的信仰,不論什麼宗教都好,在相同的生活準則之中,彼此互為扶持的伴侶,也就不會有家庭暴力的問題了。 太太為什麼不再是知己?
向內看是什麼意思?向內看之後,面對誘惑時就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嗎?
所謂向內看,指的是看自己的思維看自己的想法看自己的感覺,即是去體會體驗當下的感覺和反應是什麼?面對眼前的誘惑,自己要衡量是否是應得的?若不是必要或是能力不及的,就該捫心自
佛教最根本的教義是什麼?
緣生性空,所謂緣生就是因緣所生,也就是由於各種關係的結合而產生各種的現象所謂性空是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緣生緣滅的,都是變化無常的暫有的。
每天都有情殺家庭暴力案件發生,有些人覺得,電視新聞快要成為不適合兒童觀賞的節目了,因為節目充滿暴力。新聞反映社會,是社會太過暴力,要如何才能消弭呢?
我小時候喜歡看水滸傳,當時有人這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三國演義裡有奸詐陰謀,老人看了三國,變成奸詐少年人看了水滸傳,動不動就打架,成了凶狠好鬥。但實情不一定是如此。比如我也看水滸傳,但是我後來做和尚,並沒有成為綠林好漢。 現在電視新聞報導的打打殺殺,小孩子有可能模仿的。我也常看到一群小孩拿著玩具手槍,相互比著,扮演警察與強盜,這大概也是從電視上學來的。但是演警察的小孩,長大了不見得會變成警察扮演強盜的,以後不見得就會變壞,這不能這樣推論的。 大人當然不能忽視媒體的影響力。社會發生重大案件,電視新聞不太可能不報導,家長也很難完全禁止孩子看電視。所以,父母最好陪著孩子一起看新聞,或是兄姊陪著看,一邊看一邊跟孩子解釋,為什麼社會發生這些案件,也可以帶入是非觀念或是因果觀念,凡是殺人的,下場不會好的被殺的,當然很悲慘。因為別人做的壞事,造成受害者全家的痛苦,為自己種下惡因。 透過這樣的教育,家長只要多用心,或學校老師在上課時多提示一下,那麼社會重大的暴力案子,也可以有正面的教育效果,就看家長及師長有沒有以此為機會教育。就因為現在的媒體環境是重大刑案在電視不斷重播,真要做到小孩子不准看,這是不可能的。 禁止不如教育,家長靠愛心與智慧就能解決。首先要讓孩子能辨別鏡頭所呈現的是社會亂象,是不正常的,惡念會造成社會不安對峙。教孩子自己思考,如果我遇到傷害,該怎麼面對? 如果家長和教師沒有機會教育,小孩的偏差思想就無法導正,可能受到壞的資訊的影響,有樣學樣。有些父母過度刺激了孩子,反而讓孩子走上岔路,孩子可能會抱怨說我本來不是小流氓,是爸媽害我變成小流氓。小孩因此就去偷東西打人,從此就走偏了。大人的關心與機會教育,對小孩的成長很重要。 以勉勵代替責罵
生病住院對多數人而言,是相當痛苦的事,如何轉換心境而能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是面對現實,現在處於什麼階段,就要把這個階段的角色扮演好。所以,對於生病而住院的人,就不要住在醫院裡還想著如果不是住院,我現在可以做很多的事,可以賺很多的錢。如果一直這樣想,不就是自尋煩惱嗎?既然已經住院了,就面對這個事實,活在當下,把病治好為目標,將害病當成一個機緣,平常忙得沒有時間修行,現在躺在病床上就可以多念幾句佛號了。 或許有人覺得躺在病床上很痛苦,那就應該利用這個機會體驗一下生病的滋味,增長慈悲心和同情心。出家人說比丘常帶三分病。這是指受了比丘戒的法師常常帶著三分病痛,能成為助道的因緣,因為自己有病痛而能心存慈悲,看到其他病人時,比較能體會他們的病苦,會想辦法協助,這就是慈悲心。 要逆向思考地將生病視為助道的因緣,不要把它當成倒楣的事,能夠這樣想,那麼就能病得很健康。
人為什麼要修行?
修正身口意的行為,對內消除和解脫內在的煩惱和習氣,增長智慧,對外修福報和功德。
佛教徒應該如何舉行喪葬儀式
正確的佛教葬儀,除了司禮者外,主體應是出家法師為亡者誦經。參與者均應人手一冊佛經跟著持誦。然後法師簡單介紹亡者生平及其為善利人學佛等功德,並做簡短開示,度化亡者超生淨土佛國,同時安慰啟發亡者的家屬親友。家祭和公祭,最好同日舉行。儀式前後時間最多一個半小時。
什麼是中陰身
中陰又叫中蘊,即五陰和五蘊。陰和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三界眾生生命的組合元素。三界六道所有眾生,死此生彼,都經過中陰階段。然只要以信願和修行力量自利利人,便會依信心往生淨土,依願心修菩薩道,不論生於佛國娑婆,都是毫無徬徨。對信願具足的佛教徒而言,並中陰身過程,毋須他人以中陰身救度法來超度。
醫學發達,整形變得很普遍。有人覺得,整形像化妝一樣,可以增進自信,差別只是洗不洗得掉。看起來,好像改造自己的面容,讓它變得更美,也沒有什麼不好?
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看,所以藉助化妝,甚至是整形手術來改變面容。隨著整形外科手術愈來愈發達,幾乎只要是看不順眼的小地方,都能以人工方式改變,似乎連青春也可以留得住。 現在不只是女人美容,男人也在美容。因為手術普遍到一個程度,大家也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藥品也普遍,很容易就能改頭換面。一個最極端的例子,是美國歌星麥可.傑克森。他原本是黑人,幾番整形手術下來,鼻子的形狀從黑人特有的鼻形,變成白人的尖鼻子,幾乎變成另一個人了。 臺灣近年很流行整形。不只是年紀大了,要留住青春,連年輕人大學生都希望把自己的面孔整成模特兒,或是歌星電影明星的模樣。有人還指定要整成某個韓國女明星的模樣。 整形這樣流行,好不好?對整形我沒有特別意見,並不是對肉體動刀子做些改變,就一定不好。好比,原住民曾有紋面傳統,如今消失了。反而是道上大哥,喜歡刺青表現英雄氣概或身分地位。 如果一個人臉上有顆痣,嫌它難看,大家也有同感,那麼藉助手術拿掉痣也是好事,至少重建信心。重要的是,人要有信心和實力。就算把臉整得像大文豪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也不會變成作家。面孔不代表智慧與實力,只能說長得像海明威罷了。即使把臉依照明星劉德華的長相去整形,如果不會演戲唱歌,也不會有劉德華的成就。 自信是由自己的實力而來。實力是什麼?是知識技能人際資源。如果缺乏知識,沒有一技之長,人際關係又差,面孔整得好看,人生無法以實力面對挑戰,反而會很心虛。好比假裝成律師到法庭出庭,即使扮成律師模樣,幾句話一問就穿幫,反而倒楣。 有時候,整形只是讓自己覺得比較有自信心,實力的提昇才是有用的。改善外表的方法進步了,讓人容易往這方面鑽,忽略了實力的追求,千萬要小心。 不棄養狗
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此語從一些齋教的乩壇靈媒的口中傳出,齋教徒眾都是在家人,鼓吹俗人修行容易生天得道,目的是為了侮辱佛道二教。齋教徒們,自己不願受出家戒的約束,反而詆毀出家人持戒不嚴,並且誇張出家人的犯戒罪行,其存心是顯而易見的。
我長得醜,要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理?
其實美醜都是很主觀的,不要給自己貼標籤每個人一定都有優缺點,知道自己的缺點愈多,成長的速度就愈快,對自己的信心也會愈堅定起來,要記得,觀念和行為可以決定一切。
娼妓屠宰漁獵販酒等人可以信佛嗎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進入佛門,成為三寶的弟子。不過,當他們一旦信佛之後,如果能夠設法改業的話,佛教是會積極地鼓勵他們的。只要能對三寶生起一念的信心或些微的敬意,就有很大的功德,就是種下了將來必可成佛的善根,何況是皈依了三寶?
六道可是虛妄? 成佛可是貪執?
一切法緣起無自性一切法性空唯假名。在如如智證的勝義諦中,不但六道別異是虛妄,就是須陀洹以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諸佛等聖者,也是假名無實的。至於有人因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這樣欲求成佛的心,叫作善法欲,是起信修行趣證的重要因素,不得謂之貪執。
什麼是迴向?
分享的波動。
以出家僧眾為佛教重心的傳統能繼續維持嗎
今後的僧眾是否能夠維持傳統的地位,需視出家僧團弘法力量的強弱,以及人才人數之多寡而決定,僧眾之中是否有人能夠感化居士,攝皈其為三寶弟子。如果僧中無人才,無能領導四眾的弟子,則中國佛教轉為以在家居士為中心的時日不會太遠。
佛教起源於什麼時期?
佛教的成立,應當是釋迦牟尼在現今印度的佛陀伽耶證得無上正覺之後,前往波羅奈的鹿野苑初轉法輪,度化了過去曾經伴隨他修苦行的憍陳如等五位侍者,成立歷史上最早的僧團,至此,佛法僧三寶具足,佛教於焉成立。這就是佛教的起源,時當公元前五百年頃,尸修那伽王朝的時期。
佛陀是創世主嗎
正信的佛教,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的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佛陀是最好的嚮導,能給眾生引導出離世間的苦海,聽從佛的引導,必定得度,如果不從引導,也是愛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
一直夢到往生的親人怎麼辦?
晚上不論做什麼夢,就不要去管它,念佛誦經祝福往生的親人,願他們投生善道往生佛國淨土,這樣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這才是健康正確的心態與作法。
佛教對神通異能看法如何
佛教承認有神通,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聖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五通屬於有為有漏有執著的,跟解脫道無關。神通也是自然現象之一,它不能跟自然的軌律相違背。神通不能違背因果,不能改變既成的事實,唯有佛的神通力,是徹底究竟圓滿無礙,是度眾生的方便,不是異能異術的表現。
佛教中有自我肯定嗎?
有,自我做得了自己的主宰,就是自我肯定。
如何迴向?
將我們所修的善根功德,基於無所得的道理,則應迴事向理所思所為,以利他為先,則應迴自向他為成佛道,或求生淨土,則應迴因向果。或者原來修出離行的小乘行者,幡然改圖,發起大乘心來,則是迴小向大。
佛教徒相信祈禱的功能嗎
是的,佛教深信祈禱的功能。祈禱的原理,是以祈禱者的定力與佛菩薩的願力相應相接,便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神力,那就是祈禱的經驗或靈驗。
佛學如何解釋性格?
人生下來,受父母的教養和師友的熏陶成長的際遇社會的狀況,還有個人宿因善惡的潛力,以及生理機能的差別等等,養成多少不同性格嗜慾,這些都是由久久積習而成性的,並非有定善定惡的本性。
怎麼練習專注?
我們可以從身在哪裡,心在哪裡開始做起,讓身體的動作和心是合一的,而不是吃飯想著工作,念書想著待會要去哪裡玩。學習安住自己的心,把心持續安住在一個固定的對象上,這就是專注。
廣結善緣怎麼講
緣是關係的意思。建立關係稱為結緣,彼此曾有交涉的關係稱為有緣,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欲的關係稱為淨緣造成眾多的善緣與淨緣,稱為廣結善緣。
對一般人來說,要怎麼做,才能讓情緒對生命產生正面的利益?
這需要反省的能力。假如有反省的能力,可以看到自己有情緒,然後覺得慚愧,就要馬上懺悔。 然而,要有反省的能力需要先有觀照的能力,而觀照的能力一定要以靜坐或禪修的工夫做為基礎。有了靜坐禪修的工夫之後,才能觀照到自己有情緒。但僅僅是這樣,工夫還不夠深,還是會有情緒,只是在脾氣爆發時可以馬上說對不起!很慚愧。但能做到這樣,就已經有觀照和反省的能力了。 譬如父母對待子女,時常按捺不住情緒就破口大罵,罵完之後反省自己,便對孩子說對不起,孩子,我這個做媽媽的很愚癡,不應該生氣,請你原諒!因心情不好而開口罵人的家長,如果有反省能力,孩子也不會痛苦。 可是,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即使打罵了孩子以後說對不起,仍然是沒有自制的能力,也就是沒有修養了。他道歉的目的,只是在打過以後希望孩子不要生氣,但是家長自己仍氣得要命,這並不可取。老是發脾氣,在道歉後卻不知反省改過,這個人還是沒有觀照能力的。 平等的兩性關係 經典中的兩性觀
看很多佛書對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礙?
佛教的正法,應向佛經中探求,對於佛經的記載,卻可保留各自的審察態度,但不得懷疑佛經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佛教修行貴在解行並重,讓佛法能夠落實在生活中,而不落入文字相,如此看佛書對修行是有幫助的。
佛教中蓮花的意義為何?
一念心清淨,蓮花處處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許多縣市現在努力掃狗屎,也抓流浪狗,但收容數量固定,一旦超過,就必須安樂死。許多佛教團體反對動物安樂死,卻似乎又無法解決流浪狗過多的問題,法師的看法如何?
流浪狗到處亂跑,的確會影響環境衛生。但現在臺灣的流浪狗問題,比十幾年前好多了。十幾年前,無論是都市或鄉間,馬路上到處可見流浪狗也因野狗太多,於是有愛護動物者出面呼籲收容流浪狗。當時我也參與這項活動。 但收容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如果不針對造成流浪狗的原因標本兼治,光是收容只會讓流浪狗愈來愈多。 尤其是流浪狗也會不斷繁殖,往往一胎生下來,又多了五六隻小流浪狗另外,有一些家庭養狗養了一陣後,不想養了,或者養不起,或者搬家了,或者喜歡狗的小孩長大了,或者住的公寓空間變小了,於是將家裡的狗野放。 當年,我呼籲政府不要撲殺流浪狗,而是應從源頭處理,並建議將養的狗植晶片,至少可知道狗從哪裡來,讓養狗者不得隨便將狗棄置。當時的建議,政府並沒有強制實施,只是鼓勵。 另外的方法則是結紮,讓所有流浪狗結紮,控制數量,不再生生不息。但遺憾地,那時候政府政策還是以撲殺為主,我只能以悲痛的心情為被安樂死的狗念佛。下手處死狗的人,心裡也是會難過的,殺狗的罪過應歸誰呢?應是政策錯誤。 我誠心呼籲,政府一定要拿出辦法,有效管理家犬,且每隔一段時間要清查,讓養狗人不隨便棄養。另外,也要全面替流浪狗結紮。這不能單靠民間團體推動,因為民間財力人力有限,或可改由環保署或衛生署等政府單位出面替流浪狗結紮。尤其是環保署收取的空氣汙染費用,應可拿出一部分錢來做流浪狗結紮專款。 我記得過去到英國倫敦時,發現街頭到處是馬糞,因為警察都騎馬在街上維持治安。另一次我到捷克布拉格,在昏黃燈光下走過,不小心踏到了狗糞,但我並不知道,直到回到旅館休息脫鞋才發現,原來布拉格名城裡也有狗糞。所以,任何地方想要完全沒有狗糞是很難的,只有靠大家主動維護環境,並由源頭不棄養狗,才能根本解決。 節慶不是玩樂天
學佛也須要知識和學問嗎
依佛法,真如的契悟是離言絕慮的,越重視知識,離開真理就越遠。但是佛法也認為知識雖不能表詮真理,然卻有引向真理的作用。我們初學佛法,聽經聞教,分別善惡,了解因果,怎能沒有知識?而且身為大乘佛子,更需藉助深廣的學識來攝化眾生。所以佛法把知識學問視作自利證悟的前導,利他妙行的方便。
如果一個人沒有宗教信仰,心地善良,請問能否往生西方?
想知道佛教怎麼說嗎?根據淨土經典觀無量壽經及無量壽經的記載,要往生西方淨土,除了發願往生淨土及念佛外,最要緊的是發菩提心。菩提心即慈悲心,立意要從現在開始直到成佛之後,都要盡其所能幫助他人利益眾生。
為何讀經前要念〈開經偈〉?
我們在讀誦經典之前,會看到佛經出現四句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即是〈開經偈〉。在講經誦經讀經之前,都會先持誦〈開經偈〉,以表示對佛經典的尊敬,對自己而言,也生起一種莊嚴之心。佛經雖然是用文字組成的經典,但是在讀誦時,還是要把它當作是在佛陀面前聽聞佛法那樣地恭敬鄭重。無上甚深微妙法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是說佛法是最高最好的。甚深並不一定是專指深奧,而是說佛法是最圓滿的智慧為我們提引慈悲心增長慈悲心的一些道理和方法因此叫作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千萬劫難遭遇,意思是指我們能聽到佛法看到佛經,不是容易的事,就像稀世珍寶一樣,千載難逢都不足以形容而能夠聽懂,願意接受佛經的教導,照著去做,更是不容易因此說百千萬劫難遭遇。劫是指時間,每一劫所涵蓋的時間,是我們一個世界的生成與毀壞。雖然一劫的時間相當長,但是經歷百千萬劫,都不容易遇到一次佛法,因此佛法相當難得。釋迦牟尼佛的時代至今,已經有二千六百多年,但是知道佛教與讀過佛經而依教奉行的人是很難能可貴的。以臺灣為例,要請購或借閱佛經都非常容易,然而願意讀佛經的人還是不多,看過佛經而依著佛經義理展開修行的人更少了。有的人是因為好奇而讀佛經,有的人是為了學術研究而讀佛經,有的人則是為消業祈福去讀佛經。真正將佛經當成修行生活的指導經典,把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並且希望生生世世遵行經旨的人,真是非常少數。因此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難得遇到佛經,因此要很珍惜。我今見聞得受持我今見聞得受持,是說我現在能夠見到佛經聽到佛法,而且接受它用它,就不會再放下它悖離它,永遠都會照佛經所說的法去努力修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意思是希望自己能夠理解如來所說的法義,並且能深入體會真實義理。以上就是〈開經偈〉的意思。真正在學佛我們在研習讀誦佛經時,最好先念〈開經偈〉這四句話,即使不一定要看一部經,就算聽幾句佛法,或是看幾句佛法,也可以用這四句話來勉勵自己,對於自己會有很大的用處。如果能領受這四句話的涵義,用它來修習佛法,就是真正在學佛,真正在修法,也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
佛教以為異教徒是罪人嗎
依照佛教的尺度衡量,除了佛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屬人天的範圍能為人天的善業而努力,當然不能看作是罪人了。
佛教最根本的教義是什麼?
佛教說眾生皆苦,釋迦牟尼佛也是因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等苦,才希望能夠藉由修行得到解脫。佛陀開悟之後,首度闡述的佛法基本真理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
所有的意外都是業力召感的嗎?
業力,是一生又一生所造種種行為的累積,有惡業,也有善業,因而在生命過程中有阻力也有助力。一切的業力,可由各人的願力來轉變。如果願力很強,心念就與願力相應如果業力很強,心念就與業力相應。
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課誦之前,可以有目的而為,或是為了祈求現實或來世的利益,乃至為了成就什麼功德做完課誦之後,也可以發願祈求你所希望達成的願望。但在課誦時,應當專心一意於課誦,不得有任何祈求的念頭。最好的態度是,但為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薩道的修行態度。
我的朋友有婚外情,請問怎麼對待這個問題?
婚外情是個火坑是個地獄,毀掉不只一個人,而是一個家。雖是別人家的事情,也請他設身處地地想,如果另一半有婚外情,自己的感覺會是如何,婚外情讓人沒有安全感,像作小偷一樣,影響身心的健康,還是早點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吧!
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原則上說,不殺生戒的重心在不殺人,殺人是重罪,殺其他動物是輕罪。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並能弘道,因此,戒殺是以不殺人為根本。
何謂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
在原始佛教中,僅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到了大乘經典,就有所謂三世諸佛。因為釋迦牟尼佛是過去的菩薩而現在成佛而現在的菩薩將來也必定成佛,是未來佛。既有現在未來諸佛,那過去一定也已有眾生成佛,是過去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就是三世諸佛。鼓勵眾生起信心,好好修學菩薩道,將來都能成佛。
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地獄門前僧道多的流行語,既可醜化僧道的形象,也可嚇阻優秀的俗人出家為僧道。然其既非出於佛經,自可不必介意。不過必須指出,這句口號乃是出於齋教徒的杜撰故事。
唯識就是唯心嗎
不是的。唯識論雖以精神為主,但不否定物質,也不否定客觀的現象。
學佛是要找個心理依靠嗎?
學佛並非要找個心理的依靠,而是要提昇自己生命的品質,利益眾生。
怎麼練習專注?
用數息和靜坐的方法。
如何修持心經?
短短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涵蓋了佛教從最基礎到最深湛的修持法門,而經中所談的般若空相等觀念,常讓人有高深莫測的感覺,我們如何將它轉化為具體的生命經驗,在日常生活中起修行證?聖嚴法師認為,每個人的根器因緣不同,修持照見五蘊皆空法門須先修觀,若無禪修基礎,不容易在生活中起觀。心經的修持雖然以實證無相空慧為目標,但無相仍須從有相開始,因此可從誦經鈔經拜經等方法入門,逐漸契入觀音菩薩修證的心髓。誦經心經幾乎是每個佛教徒都會背誦的一部經典,但誦經不只是將經文熟背,銘記在心,還要將內容要義當作一面鏡子,隨時在起心動念處,活用經義法門檢視自己的身心,與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合而為一。例如遇到煩惱或困難時,觀煩惱是什麼困頓危險是什麼,提醒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現象,一切現象依因緣而生,也將依因緣而滅,當下所要做的便是面對它接受它。若觀想尚無法著力時,可以持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或者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將這個句子當作咒語來誦持,以信心而念而持,感受身心內在的定靜安和,這是以誦經為修持的第一步。鈔經鈔經的目的,除了流通傳布經典與更多人分享法義之外,最主要的是透過一遍遍地抄寫,加強記憶,並且轉化身心,讓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在修持中,逐漸與經文要義相應。提筆鈔經前,應沐手焚香,並頂禮三拜,因為見經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因此鈔經時應生起恭敬心,專念一意,就像聽聞佛陀說法一般。這不僅可以調柔自心清靜,一筆一畫凝神專注,也是修習禪定的方法。攝心修定外,從鈔經中觀照心念所緣的生住異滅,也是體證五蘊皆空的方法。拜經拜經的目的,不在理解經文的內容,而是透過一心稱念禮拜整部經典,讓身心獲得安定。每一次禮拜,就如同禮拜了佛陀說法時,與會的一切諸佛菩薩阿羅漢眾及護法龍天,因此拜經時不僅禮敬諸佛菩薩,也禮拜了整部經典的內容。至於禮拜心經的方法,每禮一拜,應先念拜經詞 南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再拜經文上的字,一字一拜。無論誦持鈔經或禮拜,皆是協助修行者收攝散心,繼而隨時能在生活中修觀起觀─觀身受心法的流轉變化,觀身心四大五蘊的生滅和合,當了知一切因因緣而有,不執著有也不住於空,自我中心消除了,便是在實踐照見五蘊皆空法門,體證般若空慧了。3非讀不可的佛經
我接觸佛法,希望祈求健康,家庭和樂,可以嗎?
可以的,但需要在祈求健康及家庭和樂下,更提升祈願眾生離苦,利他為上。
近來動物醫療日漸進步,貓狗若得了重病,像癌症化療也所費不貲但動物沒有健保,如果動物的主人認為花費太高,決定讓動物安樂死,法師同意嗎?若是同意,為何對待動物和對待人的標準不同?
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自然律來看。人是人,動物是動物,原本就不相同。其實,就是人生病之後所能得到的醫療,也不是人人一樣的,也會因地區國家而有差異。即使是富強如美國,也有上千萬人沒有健康保險,生病了卻看不起醫生。 像是印度的孟買貧民窟,住了二三十萬人,都沒有戶口,有些人住在路邊,頭頂上連一片屋瓦都沒有,更何況是健康保險?可能從出生起,就沒有接受過任何醫療照顧。萬一生病了,有錢醫就去醫沒錢也沒有辦法,就只能聽天由命。在印度旁邊的巴基斯坦也是這樣的。窮人走投無路,就只能聚集在貧民窟,非常擁擠,衛生條件很差。如果害了病,就只能等死。 在歷史上,戰亂饑荒經常是與疫病相連的,農事無法耕作,糧食短缺,戰場上傷亡無數,無人收屍,很快就有了傳染病,更造成死亡人數的劇增。 但是現代人有錢了,養動物不是當成牲口,而是當寵物當孩子養,呵護備至。貓或狗只要打個噴嚏,或是身上發癢,馬上就送獸醫院,吃藥打針藥浴,什麼都有。但是,世界上許多窮人都還沒有這樣的待遇呢! 這是因為社會富裕了,人民普遍擁有更好的物質文明與享受,才讓一切的要求和標準都提高了。有能力者養寵物,當然可以花更多的代價,去追求更好的醫療但如果能力不足,別說是動物,連家人生命都無法救治了。這是資源條件的不同。 如果親人生病而且能救治,當然捨得花再多的錢,以挽回親人的性命但如果醫師宣告已是來日無多,回天乏術,也不必再強求。 在有限的資源裡,首先要讓人的生活能過得去,再來求其他,包括貓狗的醫療如果為了貓狗而傾家蕩產,那就很愚蠢了。 防癌的方法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嗎
是的,因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護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覺者,佛陀是屬於宇宙之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覺性,是遍滿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質,就是世界性的,乃至是宇宙性的。
何謂專修與雜修
中國人是雜修的佛教。既是修西方淨土,也修東方淨土。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為了不同的目的,可能用不同的法門。楞嚴經介紹二十五位大乘羅漢及菩薩,各人專修一種特定的法門,結果都能一門深入而門門深入。在家居士的早晚課誦,專持某一聖號,專誦某一經典,專禮某一部經,專拜某一佛菩薩,都可以稱為專修,也都可以達成所有的修行願望和目的。
佛教為什麼不吃肉?
因為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