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stringlengths
2
7
url
stringlengths
38
43
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text
stringlengths
2
152k
1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
数学
数学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数学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而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从选定的公理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定理。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总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数学基本概念的完善,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便可观见,而在古希腊那里有更为严谨的处理。从那时开始,数学的发展便持续不断地小幅进展,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因为新的科学发现和数学革新两者的交互,致使数学的加速发展,直至今日。数学并成为许多国家及地区的教育范畴中的一部分。 今日,数学使用在不同的领域中,包括科学、工程、医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例如物理学的实质性发展中建立的某些理论激发数学家对于某些问题的不同角度的思考。数学家也研究纯数学,就是数学本身的实质性内容,而不以任何实际应用为目标。虽然许多研究以纯数学开始,但其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应用之处。 西方语言中“数学”()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的(),其有“学习”、“学问”、“科学”,以及另外还有个较狭义且技术性的意思-「数学研究」,即使在其语源内。其形容词(),意思为"和学习有关的"或"用功的",亦会被用来指"数学的"。其在英语中表面上的复数形式,及在法语中的表面复数形式',可溯至拉丁文的中性复数',由西塞罗译自希腊文复数(),此一希腊语被亚里士多德拿来指「万物皆数」的概念。 汉字表示的「数学」一词大约产生于中国宋元时期。多指象数之学,但有时也含有今天上的数学意义,例如,秦九韶的《数学九章》(《永乐大典》记,即《数书九章》也被宋代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记为《数学大略》)、《数学通轨》(明代柯尚迁著)、《数学钥》(清代杜知耕著)、《数学拾遗》(清代丁取忠撰)。直到1939年,经过中国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研究“算学”与“数学”两词的使用状况后,确认以“数学”表示今天意义上的数学含义。 数学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被认为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国古代的六艺之一就有「数」,数学一词在西方有希腊语词源(mathematikós),意思是“学问的基础”,源于(máthema,“科学,知识,学问”)。 史前的人类就已尝试用自然的法则来衡量物质的多少、时间的长短等抽象的数量关系,比如时间单位有日、季节和年等。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及泥版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 更进一步则需要写作或其他可记录数字的系统,如符木或于印加帝国内用来储存数据的奇普。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不同的记数系统。 在最初有历史记录的时候,数学内的主要原理是为了做税务和贸易等相关计算,为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数量、结构、空间及时间方面的研究。 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微积分的概念也在此时形成。随着数学转向形式化,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发展。数学的重心从求解实际问题转变到对一般形式上的思考。 从古至今,数学便一直不断地延展,且与科学有丰富的相互作用,两者的发展都受惠于彼此。在历史上有著许多数学发现,并且直至今日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据Mikhail B. Sevryuk于2006年1月的期刊中所说,「存放于数学评论资料库中论文和书籍的数量自1940年(数学评论的创刊年份)现已超过了一百九十万份,而且每年还增加超过七万五千份。此一学海的绝大部份为新的数学定理及其证明。」 每当有涉及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等方面的困难问题时,通常就需要用到数学工具去解决问题,而这往往也拓展了数学的研究范畴。一开始,数学的运用可见于贸易、土地测量及之后的天文学。今日,所有的科学都存在著值得数学家研究的问题,且数学本身亦给出了许多的问题。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微积分的发明者,费曼发明了费曼路径积分,这是推理及物理洞察二者的产物,而今日的弦理论亦引申出新的数学。一些数学只和生成它的领域有关,且用来解答此领域的更多问题。但一般被一领域生成的数学在其他许多领域内也十分有用,且可以成为一般的数学概念。即使是「最纯的」数学通常亦有实际的用途,此一非比寻常的事实,被196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维格纳称为「数学在自然科学中不可想像的有效性」。 如同大多数的研究领域,科学知识的爆发导致了数学的专业化。主要的分歧为纯数学和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内,又被分成两大领域,并且变成了它们自身的学科——统计学和电脑科学。 许多数学家谈论数学的"优美",其内在的美学及美。「简单」和「一般化」即为美的一种。另外亦包括巧妙的证明,如欧几里得对存在无限多质数的证明;又或者是加快计算的数值方法,如快速傅立叶变换。高德菲·哈罗德·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自白》一书中表明他相信单单是美学上的意义,就已经足够作为纯数学研究的正当理由。 我们现今所使用的大部分数学符号在16世纪后才被发明出来的。在此之前,数学以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这种形式会限制了数学的发展。现今的符号使得数学对于专家而言更容易掌握,但初学者却常对此望而却步。它被极度的压缩:少量的符号包含著大量的讯息。如同音乐符号一般,现今的数学符号有明确的语法,并且有效地对讯息作编码,这是其他书写方式难以做到的。符号化和形式化使得数学迅速发展,并帮助各个科学领域建立基础支撑理论。 数学语言亦对初学者而言感到困难。如“或”和“只”这些字有著比日常用语更精确的意思。亦困恼著初学者的,如“开放”和“域”等字在数学里有著特别的意思。数学术语亦包括如“同胚”及“可积性”等专有名词。但使用这些特别符号和专有术语是有其原因的:数学需要比日常用语更多的精确性。数学家将此对语言及逻辑精确性的要求称为「严谨」。但在现实应用中,舍弃一些严谨性往往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严谨是数学证明中很重要且基本的一部份。数学家希望他们的定理以系统化的推理依著公理被推论下去。这是为了避免依著不可靠的直观而推出错误的「定理」,而这情形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的例子。在数学中被期许的严谨程度因著时间而不同:希腊人期许著仔细的论证,但在牛顿的时代,所使用的方法则较不严谨。牛顿为了解决问题所做的定义,到了十九世纪才重新以小心的分析及正式的证明来处理。今日,数学家们则持续地在争论电脑辅助证明的严谨度。当大量的计算难以被验证时,其证明亦很难说是足够地严谨。 公理在传统的思想中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但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在形式上,公理只是一串符号,其只对可以由公理系统导出的公式之内容有意义。希尔伯特计划即是想将所有的数学放在坚固的公理基础上,但依据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每一相容且能蕴涵皮亚诺公理的公理系统必含有一不可决定的公式;因而所有数学的最终公理化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数学常常被想像成只是某种公理化的集合论,在此意义下,所有数学叙述或证明都可以写成集合论的公式。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称数学为「科学的皇后」。在拉丁原文',以及其德语'中,对应于「科学」的单字的意思皆为知识(领域)。而实际上,science一词在英语内本来就是这个意思,且无疑问地数学在此意义下确实是一门「科学」。将科学限定在自然科学则是在此之后的事。若认为科学是只指物理的世界时,则数学,或至少是纯数学,不会是一门科学。爱因斯坦曾如此描述:「数学定律越和现实有关,它们越不确定;若它们越是确定的话,它们和现实越不会有关。」 许多哲学家相信数学在经验上不具可否证性,且因此不是卡尔·波普尔所定义的科学。但在1930年代时,在数理逻辑上的重大进展显示数学不能归并至逻辑内,且波普尔推断「大部份的数学定律,如物理及生物学一样,是假设演绎的:纯数学因此变得更接近其假设为猜测的自然科学,比它现在看起来更接近。」然而,其他的思想家,如较著名的拉卡托斯,便提供了一个关于数学本身的可否证性版本。 另一观点则为某些科学领域(如理论物理)是其公理为尝试著符合现实的数学。而事实上,理论物理学家齐曼(John Ziman)即认为科学是一种公众知识,因此亦包含著数学。在任何的情况下,数学和物理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著很多相同的地方,尤其是从假设所得的逻辑推论之探索。直觉和实验在数学和科学的猜想建构上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实验数学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正持续地在增加,且计算和模拟在科学及数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加重,减轻了数学不使用科学方法的缺点。在史蒂芬·沃尔夫勒姆2002年的著作《一种新科学》中他提出,计算数学应被视为其自身的一科学领域来探索。 数学家对此的态度并不一致。一些研究应用数学的数学家觉得他们是科学家,而那些研究纯数学的数学家则时常觉得他们是在一门较接近逻辑的领域内工作,且因此基本上是个哲学家。许多数学家认为称他们的工作是一种科学,是低估了其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其做为七大博雅教育之一的历史;另外亦有人认为若忽略其与科学之间的关联,是假装没看到数学和其在科学与工程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而促进了数学在许多科学上的发展此一事实。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在哲学上产生了数学是「被创造」(如艺术)或是「被发现」(如科学)的争议。大学院系划分中常见「科学和数学系」,这指出了这两个领域被看作有紧密联系而非一样。实际上,数学家通常会在大体上与科学家合作,但在细节上却会分开。此争议亦是数学哲学众多议题的其中一个。 如上所述,数学主要的学科最先产生于商业上计算的需要、了解数字间的关系、测量土地及预测天文事件。这四种需要大致地与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即算术、代数、几何及分析)等数学上广泛的子领域相关连著。除了上述主要的关注之外,亦有用来探索由数学核心至其他领域上之间的连结的子领域:至逻辑、至集合论(基础)、至不同科学的经验上的数学(应用数学)、及较近代的至不确定性的严格研究。 为了阐明数学基础,数学逻辑和集合论等领域被发展了出来。 数学逻辑专注于将数学置在一坚固的公理架构上,并研究此一架构的结果。就数学逻辑本身而言,其为哥德尔第二不完备定理所属的领域,而这或许是逻辑中最广为流传的成果-总存在一不能被证明而又为真的定理。 现代逻辑被分成递归论、模型论和证明论,且和理论电脑科学有著密切的关连性,千禧年大奖难题中的P/NP问题就是理论电脑科学中的著名问题。 数量的研究起于数,一开始为熟悉的自然数及整数与被描述在算术内的自然数及整数的算术运算。整数更深的性质于数论中有详细的研究,此一理论包括了如费马最后定理等著名的结果。数论还包括两个被广为探讨的未解问题:孪生质数猜想及哥德巴赫猜想。 当数系更进一步发展时,整数被视为有理数的子集,而有理数则包含于实数中,连续的量即是以实数来表示的。实数则可以被进一步广义化成复数。数的进一步广义化可以持续至包含四元数及八元数。从自然数亦可以推广到超限数,它形式化了计数至无限的这一概念。另一个研究的领域为大小,这个导致了基数和之后对无限的另外一种概念:阿列夫数,它允许无限集合之间的大小可以做有意义的比较。 许多如数及函数的集合等数学物件都有著内含的结构。这些物件的结构性质被探讨于群、环、-{zh-cn:域;zh-tw:体}-等抽象系统中,该些物件事实上也就是这样的系统。此为代数的领域。在此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广义化至向量空间的向量,它于线性代数中被研究。向量的研究结合了数学的三个基本领域:数量、结构及空间。向量分析则将其扩展至第四个基本的领域内,即变化。 创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认为:纯粹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 结构,就是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发的演绎系统。 布尔巴基学派认为,有三种基本的抽象结构:代数结构(群,环,域……),序结构(偏序,全序……),拓扑结构(邻域,极限,连通性,维数……)。 空间的研究源自于几何-尤其是欧几里得几何。三角学则结合了空间及数,且包含有著名的勾股定理。现今对空间的研究更推广到了更高维的几何、非欧几里得几何(其在广义相对论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及拓扑学。数和空间在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和代数几何中都有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微分几何中有著纤维丛及流形上的微积分等概念。在代数几何中有著如多项式方程的解集等几何物件的描述,结合了数和空间的概念;亦有著拓扑群的研究,结合了结构与空间。李群被用来研究空间、结构及变化。在其许多分支中,拓扑学可能是二十世纪数学中有著最大进展的领域,并包含有存在已久的庞加莱猜想,以及有争议的四色定理。庞加莱猜想已在2006年确认由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证明,而四色定理已在1976年由凯尼斯·阿佩尔和沃夫冈·哈肯用电脑证明,而从来没有由人力来验证过。 了解及描述变化在自然科学里是一普遍的议题,而微积分更为研究变化的有利工具。函数诞生于此,做为描述一变化的量的核心概念。对于实数及实变函数的严格研究为实分析,而复分析则为复数的等价领域。黎曼猜想-数学最基本的未决问题之一-便是以复分析来描述的。泛函分析注重在函数的(一般为无限维)空间上。泛函分析的众多应用之一为量子力学。许多的问题很自然地会导出一个量与其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而这在微分方程中被研究。在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被动力系统所描述;混沌理论则是对系统的既不可预测而又是决定的行为作明确的描述。 离散数学是指对理论电脑科学最有用处的数学领域之总称,这包含有可计算理论、计算复杂性理论及资讯理论。可计算理论检验电脑的不同理论模型之极限,这包含现知最有力的模型-图灵机。复杂性理论研究可以由电脑做为较易处理的程度;有些问题即使理论是可以以电脑解出来,但却因为会花费太多的时间或空间而使得其解答仍然不为实际上可行的,尽管电脑硬体的快速进步。最后,资讯理论专注在可以储存在特定媒介内的资料总量,且因此有压缩及熵等概念。 作为一相对较新的领域,离散数学有许多基本的未解问题。其中最有名的为P/NP问题-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一般相信此问题的解答是否定的。 应用数学思考将抽象的数学工具运用在解答科学、工商业及其他领域上之现实问题。应用数学中的一重要领域为统计学,它利用机率论为其工具并允许对含有机会成分的现象进行描述、分析与预测。大部份的实验、调查及观察研究需要统计对其资料的分析。(许多的统计学家并不认为他们是数学家,而比较觉得是合作团体的一份子。)数值分析研究有什么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那些人力所限而算不出的数学问题;它亦包含了对计算中舍入误差或其他来源的误差之研究。 数学奖通常和其他科学的奖项分开。数学上最有名的奖为菲尔兹奖,创立于1936年,每四年颁奖一次。它通常被认为是数学的诺贝尔奖。另一个国际上主要的奖项为阿贝尔奖,创立于2003年。两者都颁奖于特定的工作主题,包括数学新领域的创新或已成熟领域中未解决问题的解答。著名的23个问题,称为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于1900年由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所提出。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数学家之间有著极高的名望,且至少有九个问题已经被解答了出来。另一新的七个重要问题,称为千禧年大奖难题,发表于2000年。对其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有著一百万美元的奖金,而当中只有一个问题(黎曼猜想)和希尔伯特的问题重复。
1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8
哲学
哲学 哲学()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为基础。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英语词语()源于古希腊语中的,意思为「爱智慧」,有时也译为「智慧的朋友」,该词由(philos,爱)的派生词(Philein,去爱)和(Sophia,智慧)组合而成。一般认为,古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最先在著作中引入“哲学家”和“哲学”这两个术语。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在《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形而上学的中文名称取自《易经·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是: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称「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虽然哲学源自西方的传统,但许多文明在历史上都存在著一些相似的论题。东亚和南亚的哲学被称之为东方哲学,而北非和中东则因为其和欧洲密切的互动,因此常被视为是西方哲学的一部份。 对哲学的主题亦存在许多看法。一些人认为哲学是对问题本身过程的审查;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实质上存在著哲学必须去回答的哲学命题。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分别是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或知识论) 。 有意思的是,现代哲学上蒙现出"不要求精确理由"的哲学论调,如"本质技巧"(认定本质不可知),这种现象将不可知论(世界上终究有人不能理解的存在)的重要性提高了。 哲学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分支,主要包括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逻辑学和美学。 很多人类社群思考过哲学问题并且互相学习建立了各种哲学流派。 东方哲学是通过每个地区的历史时期来组织的。西方哲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或更多时期,最重要的是古典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 印度哲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吠陀时代已经开始,至公元前6世纪为全盛时期。当时古印度的思想界百花齐放,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耆那教创始人笩駄摩那、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波拘陀·迦旃延、富兰那·迦叶、数论派等。 中国哲学的主要部分起源东周时期,当时以诸子百家广为人知,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还有一些流派例如农家、阴阳家和名家在之后则名声不显。在秦朝焚书坑儒后除了法家、儒家、道家外其他流派都不再活跃。在当代,中国哲学仍然在亚洲文化扮演一定作用,但是学理上仍在争辩中国哲学是否应归为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时期,时间为公元前6世纪[约585]到公元6世纪。它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希腊时期、和后亚里士多德(或希腊化)时期:有时候会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哲学家们的古典时代晚期加入作为第四个时期。 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西方哲学就从古代神话和诗歌中脱颖而出,逐步开始对宇宙的组成以及本源的思考而开始了独立发展。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们多关注自然界,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以及解释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现象。诸如: 公元前5世纪中期,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等所形成的辩士学派将研究的重点由自然转移到人类本身。认为“人才是万物之本”。他们都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是非善恶都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而高尔吉亚却认为所有的都是同样的假,这是怀疑论的雏形。 公元前6世纪末,以毕达哥拉斯为主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所主张的哲学与前述的观点既相近又有不同。罗马古代的历史上记载毕达哥拉斯第一个称自己为哲学家,或者说是爱智慧。他认为“一切都是数字”。其意思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实质和结构都是它们所包含的数字关系所决定的。他称平均、秩序和调和是宇宙的三大基调,并以音乐的调和说明宇宙的调和。他所在的学派将宇宙总结为十种性质相异的组合:有限与无限、奇与偶、少与多、左与右、男与女、静与动、直与曲、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方与圆。至此之后,数学的本质及其地位,一直都是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数学不受观察和实验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而且是通过纯粹的思想加以理解的。 其中关于变与不变的关系的争论,真实世界与直觉世界的差别,真理与意见的矛盾,导致产生了认识论的问题。 在古典希腊时期西方哲学方法的关键特质被建立:依靠诉诸理性和论证,通过一种批判性的方法来接受或建立观点。这包括苏格拉底被称为苏格拉底反诘法或“反驳论证”方法的辩证法,他主要用其来检验例如善良和公平正义的关键道德概念。这种方法将一个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疑问,在对疑问的回答中逐步提取想要找到的答案,其极大影响可以从现在使用的科学方法中看出,在科学方法中假说是第一个阶段。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教过人,但之后的柏拉图深受其影响。而其整个哲学思想来源于两大理论:其一,永远不要做坏事;其二,一个内心真正善良且正义的人绝不会做相反之事。他认为真理有其客观性,试图推翻智者们以个人主观感觉为真理的思想。然后提出德的概念,以作为人生行事的方向。对于道德是什么的问题,苏格拉底的回复为“知识即道德。”对于知识是何物的问题,他回答说知识是透过理性而得的概念。苏格拉底开创了认识论和伦理学,如此奠定了他的哲学地位。 古典希腊时期的的哲学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后世的影响力最大,特别是柏拉图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创始人。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评价柏拉图:“欧洲哲学传统最被普遍公认的特点,就是它包含了一系列对柏拉图的注脚。我的意思不是怀疑学者们系统体系的思想是提取自柏拉图的著作。我暗示的是那些他们散落的一般思想的财富。”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人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著人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对柏拉图产生了显著地影响,并通过柏拉图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作为最早的古典希腊哲学家批判地引用了其它的一些”智者“,当时这些人在希腊被称为“辩士”并在毕达哥拉斯之前相当普遍。从他们的批判看来,在他们的古典时代一个在更高尚地、纯粹地”爱智慧”(真的哲学家)与那些更早更普遍的旅行教师——经常也通过自己的技艺来赚钱——之间的分水岭之后被建立。 亚里士多德死后,整个哲学界陷入了独立时期,称为时期。因为整个社会和政治陷入混乱。这段时期产生了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以及怀疑主义派、新柏拉图派和。这些学派的共同特点是伦理化。斯多葛学派主要是顺应自然和自制。伊壁鸠鲁学派则是把快乐作为生活的本质和善的标准。而新柏拉图派和新毕达哥拉斯派都是带有宗教主义的哲学,并逐渐产生融化基督教和希腊哲学于一体的理论,即为后来的基督教哲学。 直到公元529年,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尼命令关闭雅典的柏拉图学院。称一些余下的学院成员逃入了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 印度哲学是指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哲学思想,包括、、等,这些印度哲学具有一些共同且复杂的起源,都有有关佛法及业的主题,而且都希望达到个人的解放。这些哲学约在西元前一世纪到西元几世纪的时间成形。 中世纪哲学指的是西欧和中东在中世纪的哲学体系,其时间范围没有定论,大致上是从基督化的罗马帝国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哲学被部分定义为对古典希腊和希腊化哲学的再发现和进一步发展,另一部分是需要解决神学问题并把亚伯拉罕诸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条同世俗知识一同整合并推广。 文艺复兴人文学者们排斥中世纪时期,把它当作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代与古典文化“复兴”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野蛮时期。然而在中世纪这将近一千年中哲学在欧洲仍取得了长足地发展。认为"在强度、复杂度还有成就上,可以确信地说哲学在十三世纪的兴盛能与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黄金时期媲美。" 这个时代讨论的问题有信仰和理智的关系,神的存在与统一,神学话题和形而上学,关于知识、宇宙和个人的问题。 中世纪的哲学家包括基督教学者希波的奥古斯丁、波爱修斯、安瑟伦、、皮埃尔·阿伯拉尔、罗吉尔·培根、圣文德、托马斯·阿奎那、邓斯·司各脱、奥卡姆的威廉和让·布里丹等;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和;还有穆斯林哲学家肯迪、法拉比、海什木、伊本·西那、安萨里、伊本·巴哲、、伊本·赫勒敦和伊本·鲁世德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传统一直到17世纪仍在活跃,例如和等人物。其中托马斯主义之父阿奎那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天主教欧洲,他特别强调理性和论证,是最先开始使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知识论的著作的新译本的学者之一。他的工作明显远离了统治大部分早期经院哲学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的思想。 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的思想开始从清净的僧院走出,来到喧嚣的尘世。从而发展自然,也发展人类自身。从而形成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潮。 "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到近代之间过渡时期的通称,那时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帮助把哲学界的兴趣从对逻辑学、形而上学和神学领域的钻研转移到包括道德、语言学和神秘主义的更加广泛的研究。对经典和人文艺术例如历史学和文学的研究在基督教世界学术界中享有前所未有的兴趣,这个趋势被称为人文主义,它受到柏拉图主义、希腊怀疑主义和罗马斯多葛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者的哲学兴趣跟随彼特拉克转移到造物主与其美德上,替代了中世纪时对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兴趣。 那时对古典哲学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新方式。一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因为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阿威罗伊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和更正统的天主教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譬如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和托马斯·阿奎那之间的分歧最终在文艺复兴发展出一种“人文亚里斯多德哲学”,譬如和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一些之前不为西欧所熟知的作品的重发现的帮助下,对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研究作为另一个选择变得普遍起来。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者包括库萨的尼古拉,还有之后的马尔西利奥·费奇诺和若望·皮科·德拉·米兰多拉。 文艺复兴也重新产生了对反亚里士多德的把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整体而不取决于神学的理论的兴趣,例如在库萨的尼古拉、尼古拉·哥白尼、焦尔达诺·布鲁诺、还有托马索·康帕内拉的著作中。在自然哲学中这样的运动与对神秘主义、魔法、赫尔墨斯主义还有占星学等兴趣重燃相契合,它们被认为隐藏着收获知识和掌控自然方法的大门。 这些新的哲学运动伴随着欧洲宗教和政治的剧变同时出现:宗教改革和封建制的衰落。虽然参与宗教改革的神学家们对哲学没有直接的兴趣,他们打破了神学和知识权威的传统基础。同时还伴随着信仰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复兴,体现在伊拉斯谟,蒙泰涅和等思想家身上。同时,民族国家政治上逐步的中央集权的过程得到了世俗政治哲学的响应,如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常被描述为第一个现代政治思想家,或者是现代政治思想形成的关键点)、托马斯·莫尔、伊拉斯谟、尤斯图斯·利普修斯、让·博丹和胡果·格老秀斯等的著作。 先秦诸子之后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等都是中国哲学的一部份,自唐朝起佛教也开始对哲学产生重要影响;不过中世纪中国哲学最主要的部分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反对汉代后开始影响儒学的道教和佛教中的迷信和神秘的元素,是一股倡导更加理性和世俗化儒学的哲学运动。尽管理学遭到道教和佛教徒的批评,理学仍借鉴了它们两个的部分术语和概念。然而和佛教和道教把形而上学看作心灵发展、宗教启示的催化剂并且是不朽的不同,宋明理学把形而上学当作建立一个理性的伦理体系的指导。宋明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韩愈和李翱被视为宋代理学的先驱。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以道教形而上学理论为框架建立了他的伦理哲学体系,他被看作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在东亚的其他地方,日本哲学形成于本土的神道信仰和佛教、儒家以及另一些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学派混合发展。与日本类似,在中巫教的情绪化内容被混合到了从中国传入的理学当中。 主条目: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上的近代早期一般指17世纪和18世纪,其中18世纪常被称为启蒙时代。现代哲学不同于其前身,它和传统权威例如教会、学院、亚里士多德的关系更加独立,出现了对知识基础和形而上学体系建设的新兴趣;和摆脱了自然哲学的近代物理学的出现。从17世纪开始,近代哲学就以认识论为研究重点。由于经验论(经验主义)与唯理论(理性主义)的争论,使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作为认识论的首要问题突显出来。 当时其他的哲学焦点包括精神的天性和其与身体的关系,新的自然科学对诸如自由意志和神的传统上属于神学的话题的影响,和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世俗基础 。这种潮流最早被鲜明地体现在弗兰西斯·培根的被称为用来扩展知识的新的、经验主义的程序,并很快在笛卡儿的机械主义物理学和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中建立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形式。培根运用归纳法,第一个提出思维的主体“人”应该主动干涉自然来为人服务。 近现代政治哲学的鼻祖托马斯·霍布斯最早将这套方法论系统得应用在政治哲学上,包括"社会契约"的近代理论。早期近代哲学的学术经典一般包括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休谟和康德。同时其的其他思想家也对哲学做出了贡献,例如伽利略、皮埃尔·伽桑狄、布莱兹·帕斯卡、马勒伯朗士、艾萨克·牛顿、、孟德斯鸠、、托马斯·里德、让·勒朗·达朗贝尔和亚当·斯密,而让-雅克·卢梭是反启蒙运动的开创性人物。早期近代哲学的大致结束通常被确定为伊曼努尔·康德的试图限定形而上学范围、证明科学知识并用道德和自由来调和两者的体系。 理性主义者中勒内·笛卡儿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数学关系组成的单一体系,他企图将物理学转化为数学。他在其著作中,对整个经院哲学以及在他那个时代流行的教育与哲学体系加以讽刺。其认为“我思故我在”是认识论的无可怀疑之出发点。笛卡尔是割裂精神和物质的二元论者,为了厘清二者关系,他坚定认为在上帝那里,精神和物质是统一的。其理论被称为笛卡尔主义 。斯宾诺莎是笛卡尔之后,又一位著名的唯理论者。他的认识论、几何学和机械观都来自于笛卡尔。但他不认同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不过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 。莱布尼茨作为唯理论者坚定地维护笛卡尔的学说并反驳约翰·洛克的理论。与笛卡尔不同的是,他认为万物的实体是“单子”,且互相没有关系,而是由于“前定和谐”才共存一体,即存在于神之中。“前定和谐”调和了笛卡尔之二元论和斯宾诺莎之实体双重性。 洛克发展了经验论,他不认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他强调人们从感觉中抽象出普遍的概念,认为感觉中的个别东西才是第一位的。不过他基本认同笛卡尔的二元论。贝克莱发展了洛克的哲学理论,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认为除了感知的主题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他非常不赞同物质的抽象概念,认为其既无客观实在,也不能存在于人心。大卫·休谟的理论比贝克莱的更进一步,他不仅仅认为物质实体不存在,更认为精神实体不存在。只承认知觉的存在。他还以自己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认为不存在统一性和普遍性的东西,认定多样性和个别性才是最高原理。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也包含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在18世纪时,法国的拉美特利公开宣布唯物主义是唯一的,而百科全书的主编德尼·狄德罗也拒绝承认神的存在。 另外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其他百科全书派的学者都有涉及政治和伦理领域。他们都认为机械主义才是最终形式——物质是唯一的且处于永恒运动的,精神只是人脑的属性。因此他们认为无机物与有机物不可逾越,人的思维是人感官的结果。不过他们仍然是经验主义者,在因果性上,他们认为只有必然性才是唯一的,这就成为唯心主义的观念。 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直到19世纪初,哲学便进入了近代哲学的总结时期,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有两条线索标志着转折的到来: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更加明确;二、产生了系统辩证法。其代表人物有I.康德、J.G.费希特、F.W.谢林、G.W.F.黑格尔等。 康德给哲学带来了三个标志性的创造: 他受到休谟的诸多影响,并为西方哲学带来一次革命。他认为哲学的研究核心就是规定理性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 康德同意休谟的理论并认为,存在一些原则,使得心灵对经验和认识加以组织,而证据皆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即是,包含在命题里的要比包含在原是概念的定义要多得多。他使用称之为批判哲学的先验方法,来展现经验的某些范畴和形式都必然地被预先存在于人们一切言谈之中。 凭借着他的三部“批判性”的著作,为先验方法作出相应的结构: 他还为道德哲学奠定了新基础,且他赋予了自由概念的新意义。因为其影响在现代依旧尚存,其理论被人们称为康德主义。 费希特本来承认斯宾诺莎的机械的因果决定论,但后来受到康德的影响,开始认为因果决定论只是表面,其实质为自我不是必然性的奴仆而是独立自由的主体。就此,他建立了主观的思维与客观的存在之统一说。 谢林是从费希特理论出发的,但深受斯宾诺莎和文学上浪漫主义的影响,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即他认为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维,客体和主体,表面相反,实则统一,是同一个“绝对”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个“绝对”即是万事万物的根源。他认为艺术才是最直观的理性。 黑格尔及其理论的出现将西方哲学的推上一个新高度,他创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他的理论和学说对近现代哲学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并被称为黑格尔主义。 从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发展而成的多种哲学运动。其重点就是以历史和逻辑为主,历史方面,它从不同角度理解“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逻辑方面,它有发现其中所说的“真理即整体”。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重点是放弃分裂,达到统一。他把以前的时代说成是思维与存在、理想与现实分裂,自由与必然,个人与社会、无限与有限、统一性与多样性分裂之时代。 他从康德的“心灵的合理性以及在经验中的积极作用”的概念出发,但反对康德的“超越经验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并认为心灵和世界一样具有相同基础理性结构。他所认为的普遍性不是脱离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内之普遍,即为具体普遍;他所认为的统一也非脱离矛盾、对立的抽象统一,而是包含它们在内的统一,即为对立统一。上述综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论: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即是“绝对精神”,又是对立的统一。 他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绝对精神”,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从逻辑、自然到精神,即是从思维到存在,再到两者统一的过程,从而完成他的统一论。 就此,社会和历史的现象,便被赋予一种在哲学史上还是崭新的显赫地位。他还将伦理学划归到这个领域,从而在伦理学理论和对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线。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哲学就进入现代哲学阶段。因为在19世纪中期,欧洲的工业革命几近完成。 现代哲学,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的哲学流派,有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然而此时的哲学与后来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在当代一般归为「欧陆哲学」,与二十世纪以后著重严谨逻辑与语词分析所发展出的「分析哲学」成为风格迥异的两大西方哲学典范。 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上主流有两条: 现代哲学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潮流。 历程哲学: 主流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革新的黑格尔主义: 结构主义: 分析哲学: 实证主义: 新康德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语言哲学: 现象学: 唯物论: 新托马斯主义: 科学哲学: 意志主义: 实用主义: 存在主义: 解释学: 唯心主义的各种变体在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哲学界相当流行。康德主张的先验唯心主义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是有界限的,因为在客观判断条件下很多事情是办不到的。他在1781年发行的作品《纯粹理性批判》试图调和18世纪两大主要的哲学派别: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并且建立一个研究形而上学的新基础。 德国唯心主义最著名的作品是黑格尔于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黑格尔承认自己的理念不是新的,不过他的目标是完成之前的哲学家们的不完整的体系。黑格尔认为哲学的重点是放弃分裂,达到统一。他把以前的时代说成是思维与存在、理想与现实分裂,自由与必然、个人与社会、无限与有限、统一性与多样性分裂之时代。他从康德的“心灵的合理性以及在经验中的积极作用”的概念出发,但反对康德的“超越经验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并认为心灵和世界一样具有相同基础理性结构。他所认为的普遍性不是脱离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内之普遍,即为具体普遍;他所认为的统一也非脱离矛盾、对立的抽象统一,而是包含它们在内的统一,即为对立统一。上述综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论: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即是“绝对精神”,又是对立的统一。黑格尔认为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来达到这个“绝对精神”,从逻辑、自然到精神,即是从思维到存在,再到两者统一的过程,从而完成他的统一论。他还将伦理学划归到这个领域,从而在伦理学理论和对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认为实践是检验哲学之真理性的最终标准,哲学应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主要思想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主要由恩格斯创立,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形成完整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体系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下得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宣称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认为哲学可以成为科学的一部分。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还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另外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也指各种不同的共产主义运动,如由列宁所创立而被斯大林修改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俄国革命以及后来建立的各种共产党之教义。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等。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用主义也试图在理性主义及经验主义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 现象学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1900年提出的理论,强调对直接直观和经验感知的区分,认为哲学(或至少是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且在直观中获得对本质的认识。现象学是对经验结构与意识结构的哲学性研究。作为一个哲学运动,现象学于二十世纪早期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之后被他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中的一派追随者发展壮大。在此之后现象学传播到法国、美国以及其他地区,并远超出了胡塞尔早期著作的语境。 其他主要哲学家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 以及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该术语被用在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的一些哲学家的工作上,尽管他们的学说相差巨大,但他们都相信哲学思考开始于人类主体——而不仅仅是思维主体,而且包括行为、感知、人类个体。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在存在主义中,个体的出发点的特征是被称为“存在的态度”,或一种面对显然是一个无意义的或荒谬的世界的迷失和混乱的感觉。很多存在主义者还认为传统的体系和哲学学术无论是内容和风格都过于抽象并远离人类经验。 19世纪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尼采被看作存在主义的先驱,尽管他们没有使用这个术语。然而他们的影响延伸出了存在主义思想。克尔凯郭尔著作主要针对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其忽视或排除了人类的内在主观生命。相反克尔凯郭尔认为"真理是主观的",主张对一个现实的人类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处理个人与存在内在关系的问题。克尔凯郭尔作为一个基督徒相信宗教信仰的真相是一个主观问题,而且人应该用热情去深思这个问题。
2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1
文学
文学 文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任何单一的书面作品。 更严格地说,文学写作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被认为具有艺术或智力价值的任何单一作品,通常是由于以不同于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语言。 它的拉丁词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于"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来指代所有的书面记录,尽管当代定义将术语扩展到包括口头或唱歌的文本(口头文学)。文学可以根据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是韵文还是散文进行分类;可以根据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主要形式进一步区分;作品往往根据历史时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学特征或期望(艺术类型)进行分类。 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现实的艺术,包括韵文、散文、剧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这个概念随著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了意义:现在它可以扩大到非书面的口头艺术形式,可以与语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难就其起源达成一致。 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书面作品的分布和扩散成为可能,最终导致了网络文学。 文学并不一定是客观的,一名成功的文学家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自己对于文学的主观看法,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感触,但借由尝试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有时对能帮助作家了解「读者的感受」以求将内心之情感与艺术表现完整的体现在读者心中。 有时也能藉作家主观想法带给社会不同面相去省思现况,例如女性文学的兴起。 文学的历史和文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若将文学定义为用文字记录的作品,最早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般认为是古埃及文学及。古埃及文学中主要的文类(赞美诗、祈祷文及故事)几乎都是以诗的方式写成的,不过虽然可以清楚看出有使用诗歌技巧(poetic devices),但诗歌的韵律不明。最早已知的文学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由苏美人创作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当中描述英雄主义、友谊、损失及追逐永生。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著不同特色的文学。古代的文学中有许多有关世界起源及习俗起源内容,也有一些其中有道德及灵性意涵的神话。铁器时代的荷马史诗及以较晚一些的有较多有关作者的资讯,而许多的神话则是用口头传播的方式流传下来。 各种文学都可以视为是文字的纪录,文学本身可能是写实或是虚构,但都可以描绘出一些事实,例如主角的动作及言语、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文字后的含义等。这些情节不只是娱乐性的,其中也包括了经济、心理、科学、宗教、政治、文化及社学的相关资讯。在学习历史时,研究及分析当时的文学也是重要的一部份。研究过去的文学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时,其社会和社会规范的演变,甚至于也可助于了解现今的文学,因为其中常常引用古希腊神话、宗教典藉及相关文献的资料。人们不止可以从各主题相关的文学中看到该主题随著历史的演进(例如从经济史的书或介绍科学及演化的书),甚至连科幻小说中都可看到类似的内容。作者常常在其作品中加入一些历史的内容,例如拜伦勋爵在《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I》中借由主角Childe Harold提到西班牙文及法文,也提到作者的一些想法。借由文学人们可以继续的发现有关历史的新资讯,这个从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和文学相关的子领域可以看出。当人们将资讯用文字的方式纪录下来,就比较容易从这一代流传到下一代,留下来的资讯会越来越多。从这些资料,人们可以研究文学、提升想法、扩展知识、也可以开始像医学或是贸易等专业领域的研究。而随著现代人们学习内容的增加及拓展,文学也会有一些不同,成为以后人们研究的基础。 许多古文明都有其对哲学或是相关观点的文学,像是古中国、古印度、波斯时及希腊罗马古典时代的作品。许多古代的作品,就算是叙事的形式,都还是有道德或是教诲上的目的,像梵语的《五卷书》或是奥维德的《变形记》,后来戏剧及讽刺作品的受众也变多,因此也开始有类似性质的文学创作。抒情诗常常是贵族圈的特性产物,特别在东亚,许多歌曲被贵族收集,成为诗歌。 浪漫主义的异常特质在中世纪绽放。同时,理性时代造就了民族主义史诗与哲学短文。浪漫主义强调通俗的文学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寻求真实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所取代。到了20世纪,象征主义抬头,探索角色的描述和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文学与史学和神话并无明显的界限,最早的文学是对历史和神话的记录。但纯粹的文学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例如《诗经》。中国古代的文学主要著重在哲学、史学史、军事学、农业及韵文。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及雕版印刷,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中国的许多哲学思想是起源自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及法家,而军事学书籍(如孙子兵法)也是在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中国历史文学则从尚书、春秋、战国策、史记等一直延续下来,而且有很详细的资料记录。 中国的文学成就最大的是诗歌,从《离骚》到唐代律诗,诗歌一直对中国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后来诗、词、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分别在唐、宋、元、明清达到高峰。民国时期由胡适和陈独秀推动的新文学运动,认为作品不应只讲求形式,应注重内容的充实、表达及情感,也推动白话文学。民国时期,武侠小说风靡海内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文化大革命后,出现相关的反思文学及伤痕文学,也有一批白话文诗人进行大量创作,也取代古诗成为当时最欢迎的诗歌作品。后来网路文学兴起,成为受欢迎的商业作品。 中华民国在撤退台湾后,在50及60年代出现了以四大抗战小说为代表的战斗文艺小说,都是以抗战时期为背景,后来又有反共文学的出现,而60年代开始,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小说也开始行。70年代起逐渐开始有对于台湾社会研究的新现代文学,以及强调乡土的乡土写实文学,1990年后也开始了网路文学的兴起。 中国古典文学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中国的抒情诗和文言文最早而比较发达。 文学一般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剧本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剧本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像元曲、京剧、昆剧都属于这个部份。西方的戏剧许多都伴随著音乐和舞蹈,例如歌剧及音乐剧,古希腊戏剧是目前已知最早期的西方戏剧,有悲剧、喜剧、悲喜剧等。 有许多的文学奖,颁发给优秀的作家,表扬其文学的成就。因为文学的范围很广,许多文学奖项会依风格、文学类型、语言、国籍及其他特性(例如新进作家或是等)再做分类。 诺贝尔文学奖是依诺贝尔在1895年的遗嘱所成立的奖项,是诺贝尔奖中的一项,一般是因为作者的整体作品而获奖,而非著重特定的作品。其他不分国籍的奖项有: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布克国际奖及卡夫卡奖。 是文学创作者应用在文学中,制造特别效果的方式。文学技巧的范围很广,包括作品是否要用第一人称或是其他人称、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或是、或是文类选择都包括在内。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一些熟悉的结构及架构,例如传统犯罪小说,不过有些作者会特别选择一些文学技巧来让读者有意外的感受。 文学技巧的使用也可能会产生新的文类,就像塞缪尔·理查森写的早期现代小说《》一様。《Pamela》是用许多的信件组成,称为「书信体技巧」(epistolary technique)。因此《Pamela》让大家再次注意到,一个以往曾出现,但没有这么受注意的文类。 文学技巧和文学手段(literary device)不同,有点类似军事战略和军事战术之间的关系。文学手段是在叙述中用的特殊结构,像是隐喻、明喻、省略、叙事及托寓等,甚至单纯的谐音都可以作为文学手段。也可以视为是文学手段,例如意识流叙事。 文学批评是指文学批评者对其他人作品的评论和评估,有时也会用来改进及提升文学作品。也可以对作者带来类似的作用。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文学批评,背后会有其理论基础,不同种类的文学批评可以评论文学作品的各个部份或是各个层面。
2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2
历史
历史 历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对象;一般说来,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来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是一人执“中”之象。近人金静庵说:“保藏之档案谓之中,持中之人谓之史。一指书言,一指人言。”,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研究史的学问,称史学。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首次提到历史二字。《南齐书》中也提到这个名词,是历代史书之意。明代嘉靖年间李廷机与叶向高编辑《历史大方通鉴》,是中国第一本以历史二字为名的书,袁了凡为此书写的〈历史纲鉴补引〉,解释历史是指诸史,也就是历代史书之意。 1895年,礼部侍郎于式枚在奏章中,提到历史这个名词,将它作为历史事件之意。1896年,皮锡瑞《经学历史》出版,其中的历史二字,也明确将它定位为历史事件之意。因此,在1890年代前后,历史这个名词在中国开始被明确当作历史事件来使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学者为翻译,译为历史二字,使其成为对应词。1870年代成为流行用语。 1902年,光绪皇帝接受吏部尚书张百熙建议,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其中寻常小学课目中,有史学、舆地二项。张百熙派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教育后,1903年,负责教育改革的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向皇帝建议重订学堂章程。在重订章程后,寻常小学依日本语改称初等小学,而史学、舆地二科,则改称历史、地理。之后,历史这个名词在中国流行。 在欧美,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知识”,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以此为名。 对于历史的含义和性质,有很多种不同的诠释,以下列举其中一些。 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合并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书面文字但并不局限于此,努力并尝试解答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历史知识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研究,而文字记载经常被作为强调的重点,因为它普遍纪录了发展的时间。这种强调引申出了一个新领域,史前史,也可称为史前学,研究的是没有书面纪录的那一个时期。由于世界各地文字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历史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具体的论题而决定。学者们为了易于研究,根据过去人类的范围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划分过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类,按文化习俗分类,按不同主题分类。这三种分类经常会有重叠,比如“阿根廷的劳工运动的演变,1930-1945”。 尽管历史研究倾向于一些专门的地点、时间和主题,历史学家也同时会关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内容。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历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就是研究过去人类的所有事情,甚至于现在更兴起了一门所谓的广义历史。过去研究历史都是为了应用或者理论的目的,而现在还多了一条:那就是对人类过往的好奇。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世界历史是世界各地人类过去经验的总和,而且这些经验主要是透过文字的方式保存下来。相对而言,史前是指一地区已有人类产生,但还没有出现文字的时代。借由研究当时的绘画、素描、雕刻或其他工件,可以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形下得到一些当时的资讯。自从二十世纪起,研究者开始重视史前的研究,以免历史研究隐性的排除一些特定的文明,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在西方的历史学家不成比例的专注在西方世界的研究。1961年时,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认为: 此定义下的历史,也包括一些当时没有文字记录,但对历史有强烈兴趣的民族,像在和欧洲人接触之前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及纽西兰的毛利人,虽没有文字记录,但用口传历史的方式将历史传给下一代。 中国是世界上书载历史的传承最完备的国家,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4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时代(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也被称为史或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西方文明中的历史学不占据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原始社会中人类没有文字,只能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作记录,一些历史的痕迹通过“传说”保存了下来,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兼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相关职能,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之后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出现了职能独立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掌管典籍。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编订《春秋》)和左丘明(著《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 西汉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历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考虑人类历史的最终意义。更进一步的,它考虑人类历史的可能的目的论的结局。换句话说,它追问人类历史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个设计,目的,指导原则或是定局。 史学方法由历史学家在使用第一手资料和其他证据来研究并书写历史时所遵循的技巧和原则。
2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25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有时缩写为)是系统性研究信息与计算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在计算机系统中如何与应用的实用技术的学科。 它通常被形容为对那些创造、描述以及转换信息的算法处理的系统研究。计算机科学包含很多分支领域;有些强调特定结果的计算,比如计算机图形学;而有些是探讨计算问题的性质,比如计算复杂性理论;还有一些领域专注于怎样实现计算,比如程式语言理论是研究描述计算的方法,而程式设计是应用特定的程式语言解决特定的计算问题,人机交互则是专注于怎样使计算机和计算变得有用、好用,以及随时随地为人所用。 有时公众会误以为计算机科学就是解决计算机问题的事业(比如信息技术),或者只是与使用计算机的经验有关,如玩游戏、上网或者文字处理。其实计算机科学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去理解实现类似游戏、浏览器这些软件的程序的性质,更要通过现有的知识创造新的程序或者改进已有的程序。 尽管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的名字里包含计算机这几个字,但实际上计算机科学相当数量的领域都不涉及计算机本身的研究。因此,一些新的名字被提议出来。某些重点大学的院系倾向于术语"计算科学"(computing science),以精确强调两者之间的不同。丹麦科学家Peter Naur建议使用术语"datalogy",以反映这一事实,即科学学科是围绕着数据和数据处理,而不一定要涉及计算机。第一个使用这个术语的科学机构是哥本哈根大学Datalogy学院,该学院成立于1969年,Peter Naur便是第一任教授。这个术语主要被用于北欧国家。同时,在计算技术发展初期,《ACM通讯》建议了一些针对计算领域从业人员的术语:turingineer,turologist,flow-charts-man,applied meta-mathematician及applied epistemologist。 三个月后在同样的期刊上,"comptologist"被提出,第二年又变成了"hypologist"。 术语"computics"也曾经被提议过。在欧洲大陆,起源于信息(information)和数学或者自动(automatic)的名字比起源于计算机或者计算(computation)更常见,如informatique(法语),Informatik(德语),informatika(斯拉夫语族)。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Edsger Dijkstra曾经指出:“计算机科学并不只是关于计算机,就像天文学并不只是关于望远镜一样。”("Computer science is no more about computers than astronomy is about telescopes.")设计、部署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通常被认为是非计算机科学学科的领域。例如,研究计算机硬件被看作是计算机工程的一部分,而对于商业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部署被称为信息技术或者信息系统。然而,现如今也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各类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思想。计算机科学研究也经常与其它学科交叉,比如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和经济学。 计算机科学被认为比其它科学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更加密切,一些观察者说计算就是一门数学科学。 早期计算机科学受数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很大,如Kurt Gödel和Alan Turing,这两个领域在某些学科,例如数理逻辑、范畴论、域理论和代数,也不断有有益的思想交流。 早期计算机科学建立的基础得追溯到最近电子计算机的发明。那些计算固定数值任务的机器,比如算盘,自古希腊时期即已存在。Wilhelm Schickard在1623年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器,但没有完成它的建造。布莱兹·帕斯卡在1642年设计并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工作的机械计算器Pascaline。埃达·洛夫莱斯协助查尔斯·巴贝奇在维多利亚时代设计了差分机。1900年左右,打孔机问世。然而以上这些机器都局限在只能完成单个任务,或者充其量是所有可能任务的子集。 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更新更强大的计算机器被发明,术语“计算机”开始用于指代那些机器而不是它们的祖先。计算机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它不仅仅用于数学运算,总的来说计算机科学的领域也扩展到了对于计算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早期,计算机科学开始被确立为不同种类的学术学科。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科学学位点由普渡大学在1962年设立。随着实用计算机的出现,很多计算的应用都以它们自己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了研究的不同领域。 虽然最初很多人并不相信计算机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领域,但是随后的50年里也逐渐被学术界认可。IBM公司是那段时期计算机科学革命的参与者之一。在那段探索时期,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的缩写)发布的IBM 704以及之后的IBM 709计算机被广泛使用。“不过,使用IBM电脑工作仍然是一件很沮丧的事情。如果你弄错了一条指令中的一个字母,程序将会崩溃,而你也得从头再来。”20世纪50年代后期,计算机科学学科还在发展阶段,这种问题在当时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可用性和有效性上都有显著提升。现代社会见证了计算机从仅仅由专业人士使用到被广大用户接受的重大转变。最初,计算机非常昂贵,要有效利用它们,某种程度上必须得由专业的计算机操作员来完成。然而,随着计算机变得普及和低廉,已经几乎不需要专人的协助,虽然某些时候援助依旧存在。 虽然计算机科学被认定为正式学术学科的历史很短暂,但仍对科学和社会作出了很多基础贡献。包括: 提出计算机科学可以分成三个领域:数学、工程学、科学。Amnon H. Eden提议了三种范式应用于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 作为一个学科,计算机科学涵盖了从算法的理论研究和计算的极限,到如何通过硬件和软件实现计算系统。 CSAB(以前被叫做"Computing Sciences Accreditation Board"),由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和(IEEE-CS)的代表组成,确立了计算机科学学科的4个主要领域:"计算理论","算法与数据结构","编程方法与编程语言",以及"计算机组成与架构"。CSAB还确立了其它一些重要领域,如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库系统,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学,操作系统,以及数值和符号计算。 广义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包括经典的计算理论和其它专注于更抽象、逻辑与数学方面的计算。 算法指定义良好的计算过程,它取一个或一组值作为输入,经过一系列定义好的计算过程,得到一个或一组输出。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许多其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算法主要包括数据结构、计算几何、图论等。除此之外,算法还包括许多杂项,如模式匹配、部分数论等。 按照Peter J. Denning的说法,计算机科学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能够被有效地自动化?”计算理论的研究就是专注于回答这个根本问题,关于什么能够被计算,去实施这些计算又需要用到多少资源。为了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递归论检验在多种理论计算模型中哪个计算问题是可解的。而计算复杂性理论则被用于回答第二个问题,研究解决一个不同目的的计算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消耗。 著名的“P=NP?”问题,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是计算理论的一个。 信息论与信息量化相关,由克劳德·香农创建,用于寻找信号处理操作的根本极限,比如压缩数据和可靠的数据存储与通讯。编码理论是对编码以及它们适用的特定应用性质的研究。编码(code)被用于数据压缩,密码学,前向纠错,近期也被用于网络编码。研究编码的目的在于设计更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方法。 编程语言理论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处理编程语言的设计、实现、分析、描述和分类,以及它们的个体特性。它属于计算机科学学科,既受影响于也影响着数学、软件工程和语言学。它是公认的计算机科学分支,同时也是活跃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被发表在众多学术期刊,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出版物。 形式化方法是一种特别的基于数学的技术,用于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形式规范、开发以及验证。在软件和硬件设计方面,形式化方法的使用动机,如同其它工程学科,是通过适当的数学分析便有助于设计的可靠性和健壮性的期望。但是,使用形式化方法会带来很高的成本,意味着它们通常只用于高可靠性系统,这种系统中安全或保安(security)是最重要的。对于形式化方法的最佳形容是各种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种类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逻辑演算,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和形式语义学,此外还有类型系统、代数数据类型,以及软件和硬件规范和验证中的一些问题。 计算机系统结构,或者数字计算机组织,是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设计和根本运作结构。它主要侧重于CPU的内部执行和内存访问地址。这个领域经常涉及计算机工程和电子工程学科,选择和互连硬件组件以创造满足功能、性能和成本目标的计算机。 操作系统是管理电脑硬体与软体资源的电脑程式,同时也是电脑系统的核心与基石。作业系统需要处理如管理与配置记忆体、决定系统资源供需的优先次序、控制输入与输出装置、操作网路与管理档案系统等基本事务。作业系统也提供一个让使用者与各电脑设备互动的操作介面。 并发性(concurrency)是系统的一种性质,这类系统可以同时执行多个可能互相交互的计算。一些数学模型,如Petri网、进程演算和PRAM模型,被建立以用于通用并发计算。分布式系统将并发性的思想扩展到了多台由网络连接的计算机。同一分布式系统中的计算机拥有自己的私有内存,它们之间经常交换信息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是管理遍及全球的计算机连接成的网络的计算机科学分支。 计算机安全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其目标包括保护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中断和修改,同时为系统的预期用户保持系统的可访问性和可用性。密码学是对于隐藏(加密)和破译(解密)信息的实践与研究。现代密码学主要跟计算机科学相关,很多加密和解密算法都是基于它们的计算复杂性。 数据库是为了更容易地组织、存储和检索大量数据。数据库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通过数据模型和查询语言来存储、创建、维护和搜索数据。 计算机图形学是对于数字视觉内容的研究,涉及图像数据的合成和操作。它跟计算机科学的许多其它领域密切相关,包括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计算几何与可视化,同时也被大量运用在特效和电子游戏。 科学计算(或者计算科学)是关注构建数学模型和量化分析技术的研究领域,同时通过计算机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在实际使用中,它通常是计算机模拟和计算等形式在各个科学学科问题中的应用。 资料探勘也就是将人类在过去的历史当中所收集的资料,加以汇集起来,再将这些资料结合机器学习,来达到分析、管理、前瞻等能力。 这个计算机科学分支旨在创造可以解决计算问题,以及像动物和人类一样思考与交流的人造系统。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应用上,都要求研究者在多个学科领域具备细致的、综合的专长,比如应用数学,逻辑,符号学,电机工程学,精神哲学,神经生理学和社会智力,用于推动智能研究领域,或者被应用到其它需要计算理解与建模的学科领域,如金融或是物理科学。人工智能领域开始变得正式源于Alan Turing这位人工智能先驱提出了图灵试验,以回答这样一个终极问题:“计算机能够思考吗?”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慧的其中一个分支,让机器可以自动学习、从巨量资料中找到规则,进而有能力做出预测。人工智慧让过去只能透过人类或动物智慧解决的问题也能透过电脑系统迎刃而解;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而人工智慧则可以让机器人快速、精准处理大量资料。简单来说,机器人像是人的「身躯」,人工智慧则是人的「脑」。 软件工程是对于设计、实现和修改软件的研究,以确保软件的高质量、适中的价格、可维护性,以及能够快速构建。它是一个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涉及工程实践到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关系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随后关于什么是“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又该如何定义的争论使得情况更加混乱。David Parnas从其它工程和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得到启示,宣称计算机科学的主要重点总的来说是研究计算的性质,而软件工程的主要重点是具体的计算设计,以达到实用的目的,这样便构成了两个独立但又互补的学科。 主要进行计算和算法推理的研究。其中包括计算理论、算法分析、形式化方法、并行理论、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以及系统分析等。通常也教授程序设计,但仅仅将它看作是支持计算机科学其它领域的媒介,而不是高级研究的重心。 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则主要侧重于训练高级编程,而不是算法和计算理论。这些课程着重教授那些对于软件工业很重要的技能。像这样的计算机编程过程通常被叫做软件工程。 然而,尽管计算机科学专业日益推动着美国经济,但是计算机科学教育依然不存在大多数美国K-12课程中。2010年10月由ACM和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Running on Empty: The Failure to Teach K-12 Computer Science in the Digital Age”的报告,文中揭示了仅有14个州通过了有意义的高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标准。同时,仅有9个州将高中计算机科学课程算作毕业要求的核心学科。配合“Running on Empty”这篇文章,一个新的无党派宣传联盟:Computing in the Core(CinC)被建立,以影响联邦和政府政策,比如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Act要求政府拨款以制定计划完善计算机科学教育及支持计算机科学教师。 在中国,“计算机科学”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工科(一级门类)下的二级专业。一般可细分为三级专业:
3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39
民族
民族 民族,又称人,简称民、族。 在汉语中,民族一词具有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可以表达多种近似而不同的概念。词汇本身歧义较多,概念和用法受到政治的较大影响,这些义项之间容易相互混淆。在不同的学科中,对于民族的范畴与用法也有许多歧异。在学术上,族群比民族的概念更宽泛。而在汉语实际使用中,民族可以被表示为包括族群、国族在内的多种含义。民族一词在中英翻译时也十分容易混淆。Ethnic group和Nation经常被翻译为民族,然而更精确地应分别译为译为族群和国族。 在汉语的实际表达中,其中一种解释是,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然而却将父母的民族成分作为认定公民族属的前提。而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本身较为偏向国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试图以当时汉族地区为界建立一个汉民族国家来反抗清廷的民族压迫,此时的中华和汉族的意义等同,为族群概念。而革命党人提出五族共和后,中华民族被升格为表示全中国内的所有族群,成为国族概念。 中国古代既有“民族”一词,如南朝梁时期萧子显《南齐书·高逸传》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其中“民族”一词的含义与近代以来所用“民族”的相近。此外,唐朝李筌《太白阴经》中“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中的“民族”也是作为一个词语使用的,但其含义为民众。在近代时,日本人翻译欧洲著作(主要是德人著作),以民族这个名词来对应或,之后传入中国。但在民族一词开始流行以来,它的应用便产生多种意思。在这些不同层面的涵义间,又有某种程度的共性或相似性,及它被用以指称一类的人们共同体,在其中人们以一系列的特征相互联系著,这些特征使它能够与其他不同类型的人们共同体相区别。 民族一词概念复杂。时间与空间都影响着人们对民族的看法。如上文所述主要有两种被人们广泛授受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民族代表着可以共享文化体验,如伊斯兰民族,因为共同的信仰而组成的宗教组织。某些则代表着一个人的国籍、种族和族裔;这往往使同种特有的肤色的人居住在同一个国家。与此相反,民族可以被认作一种法律状态,在国际公认的界限内。定义的不明确,使得民族的概念非常复杂。每一种定义都可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虽然常规的定义是那些共享同一片疆土,无论种族标签的人们,但这不是唯一的解释。 如果将民族视为一个争取政治自主性之特殊社群的这个想法,就不能不提到十八世纪的德国学者赫德(Johan Gottfried Herder,1744年–1803年)。基本上,赫德是将民族视为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语言和文化团体」。在十九世纪初,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年–1814年)将这个想法继续往前推进,而主张每一个独特的语言团体都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要有自己的生活,也应该要控制自己的生活(Fichte 1922)。除了语言以外,本世纪的其他学者又替民族体(nationhood)的构成标准添加了很多新的客观标准,比如说共同地域、血缘、族群、宗教、或共同信仰等等(e.g., Geertz 1963; Smith过这样的定义: 有些学者则否认这些客观特质可以被用来当作定义民族的充分条件,甚至是必要条件(e.g., Canovan 1996; Gellner 1983; Hobsbawm 1992; Renan 1994)。霍布斯邦就曾经令人信服地指出,如果要对民族下一个定义的话,这些所谓的客观条件都不是恰当的标准。以语言为例,霍布斯邦就用经验资料告诉我们,当义大利在1860年全国统一的时候,只有2.5%的义大利人会讲义大利语。此外,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候,只有50%的法国人会讲法语(Hobsbawm 1992, 60 - 61)。也就是说,所谓的民族语言(national language),基本上应当被视为民族主义实行以后的结果,而不能被视为是民族或民族主义的原因。此外,这些用语言、族群、或者是其他的东西等来定义民族的所谓「客观」判准,自己本身也都是会改变的、缺乏明确定义的。我们可以看葛纳对于这一个观察的论点: 对某些学者而言,民族的本质是主观上的意识(subjective consciousness),而不是任何客观上共享的特质,不论这些特质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或者是生物上的。赛顿-瓦特森这样表示,「当一个社群里面占相当部分的人认为他们是一个民族的时候(consider themselves to form a nation),或者是表现得像他们已经是一个民族的时候(behave as if they formed one),一个民族就存在了」(Seton-Watson 1977, 5)。霍布斯邦也采取类似的立场,而将民族定义为「一群人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认为他们是一个『民族』的成员(regard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a “nation”)」(Hobsbawm 1992, 8)。正是在这种意义下,葛纳才会一方面宣称,是先有斗争,然后民族才可能随之而来;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一个民族必须是由一群彼此认为同属于一个民族的人所组成的(Gellner 1983, 48-9)。他这样表示, 事实上,远在上述这些当代的研究者指出民族的主观建构性以前,这种观点早就出现在一些古典社会科学研究的著作里面了。比如说,社会学大师韦伯就强调民族体(nationhood)的互为主体面向(inter-subjective aspect),而发现到社群的所谓客观特质,并无法用来定义民族,因为民族这个概念是属于「价值的领域(sphere of values)」。基本上,民族这个概念在本质上就已经预设了「某些团体在别的团体之前[所拥有]的一种特别的连带感情(a specific sentiment of solidarity)」(Weber 1958, 172)。 雷南也早在1882年就指出,所有的比如说共同的地理或地域、语言、种族或宗教等这些条件,没有一个能够被视为是民族存在的充分或必要条件。相反地,民族有两个彼此相关的元素,一个是共同拥有对过去之记忆的丰富遗产(a common possession of a rich heritage of memories in the past),另一个则是要生活在一起以便传承这些遗产的决心(a desire to live together and pass on the heritage)。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对国族的本质有进一步认识的话,我们就必须对这些由特殊历史意识所维系出来的连带感(solidarity)进行探索,因为民族应当要被理解成一种道德的形式(a form of morality)(Renan 1994)。 事实上,虽然上一段所提到的这种主观元素,似乎在民族形成的过程当中确实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如果我们只用这种主观元素来定义民族的话,则这个定义显然是不充分的。集体连带感可以存在于许多不同种类的社会团体当中,比如说家庭、志愿团体、或者是商业组织,也都存在著这种连带感,并不只是限于民族当中。那么,到底民族和其他的社会团体有什么具体的差别呢?如果要将一个拥有集体连带感的人群称之为民族的话,除了这个集体连带感以外,我们还可以在这群人当中找到什么样的其他特质呢?主观要素只是要将一群人视为是民族的最起码条件而已,但是,这显然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定义。 事实上,要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承认这些主观要素经常是以某些客观要素作为基础的。在现实生活当中,某个民族的成员,通常并不会将他们自己视为是靠集体连带感所维系起来的一个团体。相反地,他们会列举一些其他的东西 --- 比如说一个共同的文化、一个共同的祖先、一个共同的历史、共享的政治制度、或者是对于某个特定地域的从属感,以此来将他们这些人连结在一起。 借用安德森有名的「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这个概念,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对安德森而言,民族是一种人造体(artifact),是一个「想像的政治共同体(imagined political community)」。然而,这并不意味著民族是一种虚假的(fabricated)的东西,我们应该采用的策略,是用想像的风格(style),以及让这种想像成为可能的制度(institutions),以这两点来理解民族的特殊性。关于后者,安德森所举的例子就是「印刷-资本主义(print-capitalism)」,以及随之而来的将国族描摹成一个社会学上共同体的新的文学文类(genre),报纸和小说(Anderson 1991)。他说, 除了风格以外,我们当然也还可以找到区别共同体的其他标准,比如说它们的大小、行政组织的科层化程度、内在的平等程度等等。对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学者而言,我们的首要任务当然是要找出和民族相关之「想像」集体连带感的特殊形式。卡弘所提供的下面这个清单,似乎多多少少可以视为一个共同体之所以会被想像成国族的一些可能基础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卡弘正确地提醒我们,这些特征只是一种民族的「修辞(rhetoric)」,是一种通常用来描述民族特征的宣称(claims)。事实上,我们并无法真正借由经验上的测量标准(empirical measures),比如说是不是能够达成主权、是不是能够抵挡内部的可能分裂而维持其完整性、或者是强制执行清楚的界线 来定义民族。相反地,民族通常大都是由这些宣称所组成的,而这些宣称不只是描述性的,同时也是规范性的。这些特征有可能可以对民族体的感情(a sense of nationhood)提供充分的基础,但是,没有一个特征是绝对需要的(Calhoun 1997, 5)。对不同的人群而言,他们对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民族的宣称,其实是建立在不同种类的事实上的。我们必须仔细地检视所有的这些宣称,并将这些宣称视为是将这群人连结起来的一种信仰。因此,依循凯拉斯的建议,民族可以定义为: 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在1884年所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提到了民族形成的规律。人结合成群;由血缘关系组成原始的家庭型式并形成亲属制度,逐渐排除同胞的性交关系;共祖的血族团体结成氏族,氏族结成部落,进而结成部落联盟,融合成「民族(Volk)」;随著生产力的增加,分工扩大,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新阶级产生,使得氏族制度渐渐不能负荷而消灭,随之产生由「新民族(Nation)」组成的国家。 从氏族到国家,「民族」的用法有两种;前一种是相应著血缘关系而使用的「volk」,后一种则是充满著现代「民族」国家意味的「nation」。也就是说,恩格斯在提到民族的发展规律时,所指的现代的民族或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民族,应该是相应著现代国家逐渐成形,涉及到以国家意识为核心的人们共同体所构成的「国族(nation)」。这个词必须依附于「国家」形成的论述脉络,才有它的地位的。 民族既然依附于国家体制的产生,相应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一个产物。等到国家体制所服务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出现之后,《共产党宣言》中所谓「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就让位给了阶级利益;在阶级对立中,只要能消灭最基本压迫型式的阶级压迫,其他型式的压迫(包括民族压迫)就会随之解决。等到那个时候,民族将会像国家一样,失去存在的必要而自然消亡。 1912年,时任真理报编辑的史达林,为了解决第二国际及俄共内部对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的争议,被列宁派到维也纳去写民族问题的小册子。其成果就是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引为「民族」定义圣经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从现代的民族研究看起来,这个定义是相当粗糙的。然而,史达林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以明确的客观特征首次为「民族」提出了定义: 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即引史达林定义的这四项民族特征,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认定。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民族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血统视为认定公民的民族成份的大前提。 在过去的两百年当中,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在形塑世界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远比比如说自由或者民主等其他的思想要强大的多。在二十世纪初期,英国的公众人物诺曼·安吉尔就曾经戏剧性地论道,「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欧洲人而言,政治民族主义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东西,不但比人道精神、礼节、康慨、同情更重要,甚至于比自己的生命本身都还重要」。 然而,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定义到底是什么,相关内容应该是什么,在历史上又曾经有过什么变化,却一直是相关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多数的学者都同意,民族主义是一种自决的政治主张(political doctrine of self-determination)。但是,到底什么样的人类集团可以被授与这种自决的权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宣称这种自决的权利,却一直是一个争辩中的问题。当试著要替民族主义下一个定义的时候,德国学者亚特就无奈地表示,「在当今的政治分析的词汇当中,民族主义是最混淆的一个概念之一」。凯克门诺必克也这样宣称,「不论是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或者是心理学家,没有两位学者用同样的方式来定义民族主义」。 相关学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无法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本定义产生共识的局面,几个可能的原因。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这些语汇充满了高度的政治意涵。葛纳就曾经这样表示,「理论上研究民族主义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必须在视民族主义为『民族的(national)』和『自然的(natural)』的虚假解释 --- 通常它们都只是虚构出来正当化民族主义的 --- 以及视民族主义为受到时间和脉络制约的真正解释之间,做一个清楚的划分」。 尽管葛纳强调区辨「民族主义宣传」和「民族主义研究」,但是民族主义的研究却在本质上和知识的实践脱离不了关系。正如詹姆士指出: 研究民族主义的第二个难题在于它所涉及之经验现象的复杂性(complexity)和多重性(multiformity)。事实上,我们常常将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里面所发生的不同形式之经验现象,一律统称为「民族主义」。比如说,不论是不列坦尼的分离运动、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甚至是宣称要为中国的未来奋斗不懈的1989年中国学生示威活动,通通被同一个标签“民族主义”所概括,虽然这三者不但有著完全不同的历史路径,也发生于完全不同的政治社会结构当中。因此,亚特就曾经指出: 事实已经清楚地摆在眼前,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涵盖多种情形的标签以及正当性来源,本身就隐藏了极度的矛盾。它可以被视为是一种解放,但同时却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压迫。就此而言,民族主义是一个同时存放著危险和机会的地方。如果我们要宣称这个词汇真正代表什么、或者应该指涉什么的话,我们一定要将具体的历史脉络指陈出来。或许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一个初步结论,民族主义并不是只有一种"形式",而是有很多不同的民族主义。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用复数,而不是单数,来描摹这个词汇。 民族主义研究的第三个难题在于它的"跨学科本质(interdisciplinarity)"。最早研究这个领域的是历史学者,但是,由于和民族相关之经验现象的多重性和变异性,人类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国际关系学者、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领域的学者,也都陆续加入了民族主义研究的行列。 英国社会学者安东尼·D·史密斯就曾经表示,和民族主义研究相关的题目至少包括以下这些子题等: 某一个学术领域的学者通常只能探触到这些现象的某一部分而已。如果要对民族主义这个经验现象有比较完整的掌握的话,一个跨学科取向的研究设计可能会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果。 当把像民族或民族主义这样的概念放在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因果关系模型中的时候,无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很多方法论上的困难。比如说,在分析民族主义的起源的时候,就会发现到,在很多时候,民族主义同时扮演著原因和结果的角色。寇克力(Coakley)就曾经这样表示:「民族主义微妙的地方,就在于其因果关系十分地难以决定。民族主义自己本来就是难以捉摸的(amorphous),而它不但对其他的社会现象有影响力,而且自己又[同时也]是这些社会现象的结果」。 民族是某一类型的团体(group),这一点大致上是没有问题的。 1. 关于「nation」这个词汇应当如何翻译成中文的讨论,可以参考陈光兴(1994,163-4);黄昭堂(1994,202-3);浦薛凤(1963,166-73);以及朱浤源(1988,118-25)。 2. 关于赫德和民族主义相关的重要作品,可以参考Herder (1969, 1992)。至于和赫德相关的研究,可以参考Ergang (1966)。 3. 原文最早发表于1912年。 4. 霍布斯邦这样表示,「民族语言因此几乎都是半人工的建构物(semi-artificial constructs),在某些例子中,比如说现代的希伯来语(modern Hebrew),它根本就是完全被发明出来的」。因此,「它们[这些民族语言]刚好和民族主义迷思所宣称的相反,它们并不是民族文化的原生基础,也不是民族心灵的产物」(Hobsbawm 1992, 54)。 5. 当然,这份清单并不是「最后」的清单。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元素。卡弘自己就这样表示,「[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份完美的清单。我们所感兴趣的是民族的共同模式,而不是提供一个对民族的正确定义。[在这份清单所]举出来的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一个『理想型』,但是,这只是一种对于概念化过程的助力,而不是一个操作定义,或者是一个经验上可以验证的描述」(Calhoun 1997, 5)。 6. 就这一点而言,所谓世界上大多数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都不是「纯粹的民族」这种讲法,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毕竟,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意识型态的建构,是民族主义教条的产物。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4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45
戏剧
戏剧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所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他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透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即使在动画、木偶戏、皮影戏等没有演员现身的戏剧中,演员不过是隐藏在观众的视觉之外的地方演出。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在上古汉语中,“巫”、“舞”、“武”三字可能同源(上古汉语拟音分别为:/*ma/,/*maʔ/,/*maʔ/)。其有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被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中文戏剧一词的字源来自于「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政局与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艺术,将两者合称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用法。 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一词将近的词汇囊括的范围不一,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一词除了是戏剧之外,也包含舞蹈、运动竞赛等意义。但是几乎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相关的词汇,几乎具备与「游戏」类似的意义,例如在英文中将一部剧作称为是"play"(通常指有剧本有对白的戏剧)。中文中「戏剧」的「戏」,也带有「游戏」的意义。 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及中国的戏曲。 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雅典城邦,在公元前5世纪,在神戴欧尼修斯的庆祝典礼上,举行过戏剧比赛。在祭典中,人们扮演戴欧尼修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戴欧尼修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其中有五位古希腊戏剧作家十分有名,他们的作品虽然只有一小部分,但是仍保留到到今天。 埃斯库罗斯的历史悲剧「波斯人」是现存最古老的戏剧,它在公元前472年的城市酒神节比赛中获得首奖,但埃斯库罗斯花了超过25年致力于这份剧本。 悲剧戏剧家呈现戏剧的四部曲的方式,通常包括三个悲剧和一个羊人剧。喜剧从487到公元前486年的比赛中正式受到肯定。 连环剧作家在城市酒神节比赛(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有减少),会提供一个单一的喜剧。古希腊喜剧划分为“旧喜剧”(公元前5世纪),“中间的喜剧“(公元前4世纪)和”新喜剧“(公元前2世纪至4世纪)。 雅典的戏剧文化可分为三种风格:悲剧、喜剧、和撒特剧。 (1) 悲剧 : 探讨自由意志与神谕命定对立等宗教、哲学议题。 参考 :Sophocles 《伊底帕斯王》。 (2) 喜剧 : 古典时期的旧喜剧多议论当代社会、时政及文学、哲学思潮。参考 :Aristophanes 《利西翠妲》。希腊化时期的新喜剧则更为写实,以浪漫的家庭纠葛为题材 。参考 : Menander 《坏脾气的老人》 (3) 撒特剧 : 以之前上演的悲剧或神话故事为题材,旨在透过撒特歌队嘲讽担任主角的贵族或神祇。 希腊戏剧继续在整个罗马时期进行的,在公元前240标志著定期罗马戏剧的开端。古罗马时期的娱乐活动相当丰富多元,除了官方支持的正规戏剧以及形制短小的亚提拉闹剧、优剧 、默剧之外,还包含了杂耍、赛车、赛马、水战、兽斗 … 等诉诸感官刺激的娱乐竞技。这些夸奇、 腥膻的活动一方面反映出古罗马观众的口味,一方面也影响了正规戏剧的风格。 古罗马借由取消歌舞队、将音乐打散至全剧,并以「直接演出」而非以「叙述」、「歌唱」方式来铺陈戏剧情节,使戏剧性获得进一步开展, 建立西方剧场话剧传统的雏型。此外,并有将戏剧区分为五幕的惯例。 戏剧类型大致有:喜剧 、 悲剧 。 (1) 喜剧 : 以家庭纠葛或角色性格为题材,而所有的戏剧活动一律发生在街上。 Plautus 的作品巧用误认模式,动作性大于语言性,趋近于闹剧风格,如《美纳柯米》 ; 而 Terence 的作 品善用 双线结构突显角色间的差异,戏剧喜感是语言多于动作,可归类为浪漫喜剧的范畴,如《兄弟》。 (2) 悲剧 : Seneca 的悲剧多取材自希腊悲剧,但文藻叠丽、富道德意识 ; 剧中人经常在强烈的动 机驱使下做出极端的行为,而戏剧动作充斥著骇人听闻的暴行与天人交感的异象,挑动观众感官。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起源于苏州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类型: • 按长度,现代媒体一般为短剧,单元剧,1~数集的剧场,在电视台一周连续数月播放的连续剧,类似MV或广告片的网络微电影,以及有完整主题意识跟故事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创作。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悲喜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 • 悲剧:审美价值:“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有价值的戏剧是透过表演、各种题裁与创作,用浓缩的内容或设定来反映或呈现现实生活中可能与不可能的喜怒哀乐,进而深刻描述人生的悲欢离合或人类情感各阶段的成长领悟,或对现时当下社会价值观矛盾的探讨,又或呈现现实人生中应对命运或无奈的现况,或以不存在或不可能的假设情况来尝试可能发生或发展成的因果效应或后果而能引发观众的感动与省思•••进而成为一种意识或感受或达到相当程度的娱乐效果! 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 剧本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现代戏剧中也出现了没有剧本的演出实例。 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随著西方现代戏剧在导演以及演员训练体系上的实践,戏剧理论逐渐从戏剧文本的讨论扩大到剧场整体,进而产生“场面调度”等新观念。其中,比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戏剧导演彼德·布鲁克在其专著《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观念:「一个演员,走过一个空荡荡的舞台,这就是一出戏的全部。」 无论戏剧一词如何定义,只有满足以下的条件,才可视为一次戏剧活动。 观众 故事 演员 舞台。 只要是一个空间,便可以成为戏剧演出的场所,一般称为“剧场”。历史上,有许多专门供戏剧活动使用的场所,有的在户外、有的在室内。这些专供戏剧演出的场所包括剧场、戏院、舞台等。 在中国古代,所谓的舞台最早是用在歌舞仪式上,舞者进行仪式时所站的一块以土推成的高台,随著戏剧发展逐渐成熟,而出现了戏棚、戏台、戏亭、勾栏等演出场所。 西方戏剧的演出从希腊的露天剧场、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即“角斗场”),发展到近世的“镜框式舞台”,适合先锋实验戏剧演出的“黑匣子”(Black Box;或作黑盒、黑箱)、“小剧场”(Experimental Theater)等。 目前多以演员称呼戏剧中的表演者。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称呼戏剧表演者的称呼,例如戏子、优伶、娼优、伶人、散乐 等,而因为在中国过去戏剧的表演者身份并不高,这些称呼许多也有著刻意贬损的意味,而以「娼」称呼戏剧表演者,固然是因为表演者是歌者,但是在历史上有长的时期戏剧表演与娼妓之间的确关系密切。 而戏剧表演者所组成的组织,多称为戏团,过去多称为是戏班,而如果是某一户富有人家自己经营,为了自己的娱乐所训练出的戏班,叫做家班,家班在明代之后普遍。
4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48
电影
电影 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影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起来,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电影中看起来连续的画面,是由一帧帧单独的照片构成的,至于关于电影中运动的感知,是因为人们因为视觉上的飞现象(Phi phenomenon),使得对一连串静态图片却会造成移动的错觉。传统对电影中运动感知的理解是因为视觉暂留,使得图像离开后,仍能在眼睛保留「视像」约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脑感觉到图像是「运动」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国心理学家(Hugo Münsterberg)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运动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证明了外观运动绝不是影像滞留(即视觉暂留)的结果,而是(但不仅仅是)对运动的连续阶段的感知。 电影制作本身是艺术也是。电影可以由电影摄影机拍摄真实影像再制作而成,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动画技巧绘制图画再拍摄图画而成,甚至可以利用电脑成像及计算机动画制作电影,也可以在电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术及其他视觉效果。电影技术发展初期有各种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现时电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图像作放映标准。 路易斯·普林斯于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电影成为第七艺术的来由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第六艺术的诞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将电影放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之后,他后来又加入了早在电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电影就成为第七艺术。也有一些说法是将早在电影问世前就有的戏剧放在电影之前,以此方法来算,电影就成为第八艺术。 如今,许多电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记录到胶卷上的摄影机来拍摄。胶卷经过冲洗之后,再用放映机来运行胶卷。放映机可以发出光线,透过胶卷,这样影像就在银幕上显示出了。自从有声电影发明以来,大多数的电影都是有声电影。最近许多电影都用数码摄像机来拍摄,放映的时候,可以用数位放映机,也可以把数位影像转置到传统的胶片上。这种方法可避免胶片长时间存放的失真。 1895年,「火车进站」是卢米埃兄弟制作的黑白无声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火车驶抵希欧达(la Ciotat)车站的影片,是架在月台上所拍摄的。全长五十秒的内容,描写了蒸汽火车牵引著客车,从远处渐渐地驶进车站。同年,卢米埃兄弟亦映演「离开工厂」,一套真正有演员演出的电影出现,拍摄当时工人下班的景象。 早期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然而,电影发行商发现,在播放电影时有一个讲评人来叙述故事、补上角色间的对话,可以更吸引观众。没过几年,播放的电影都会在下边附上字幕,这样就可以在演员「说话」时,表示出他说的内容。这使得讲评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事实上,电影院老板经常替换掉讲评人,请乐师在电影放映时伴奏,若电影院有相应乐器的话,通常是钢琴师或风琴师。伴奏的音乐应该随时符合电影的情节气氛。 后来,技术的进步允许制片人创作与电影画面同步的音轨,使得电影进入了有声时期。史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电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而第一部百分百的有声电影是《纽约的灯光》。音轨的录制可以与拍摄电影相分离,但真人电影音轨录制,许多部分是与拍摄画面同时进行的。有声电影发明后,无声电影和电影院里的乐师迅速销声匿迹。 电影发展中一个重要步骤是彩色电影于1930年左右引入市场,而被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彩色电影片是《浮华世界》。在彩色电影取代黑白电影更是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中,随著彩色技术的改良,越来越多的彩色电影,至今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没有黑白电影了。不像摄影,出于某些考虑用黑白胶片比较好,拍电影几乎没有不用彩色的理由。除了个别的例外,例如史匹堡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1年的法国电影《大艺术家》以及2013年的波兰电影《依达的抉择》等。这通常都是出于艺术或戏情的考量,特意拍成黑白电影。 在电影制作初期,电影的特别效果镜头加以各项技术来配合。到如今,电脑已大量配合应用在电影制作上,一些镜头演员仅需端坐在特制椅子上,做一些表情和动作即可,而出现在银幕上的背景和剧情简直不可想像,因为以电脑来做编辑影片的工作取代一味繁琐的步骤,使最后出厂的拷贝品质与已往的产品亦不可同日而语了。 电影理论的目的是以电影为一个艺术来研究,发展简明且系统化的概念。以电影为艺术形式的概念起源自的的《The Birth of the Sixth Art》。鲁道夫·阿恩海姆、贝拉·巴拉兹及齐格弗里德·科拉考尔开始的强调电影和现实的不同,因此可以视为是美术。不过安德烈·巴赞反对此一理论,认为电影美学的本质是在有能力机械性的复制现实,而不是其和现实不同的的部份,这就产生了现实主义理论(realist theory)。更近期的分析是由雅各·拉冈的精神分析及弗迪南·德·索绪尔的符号学等理论所带动,因此出现了、、等。另一方面,受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影响,来自分析哲学传统的评论,试著澄清一些理论研究中出现的误解,因此生了电影词汇(film's vocabulary)的分析,以及其和之间的关连性。 电影有其使用的语言。曾写了一篇电影理论中的经典文章,标题是《如何"读"电影》(How to "Read" a Film),就是提到此一概念。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对我而言,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是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他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忠于电影的本质」。这种语言的一个例子是一连串来回出现的画面,其中一个画面是一个演员在画面的左侧,另一个画面是一个演员在画面的右侧,观众可以了解这种语言,知道这代表这二个人的对话。这描述了另一个电影理论,利用视觉的组合及恰当的剪辑,电影可以让观众有似乎身在现场,观看主角之间对话的能力。经典好莱坞电影就包括了这种叙事理论,因为在电影经典时期,位在好莱坞的各片厂早已反复的使用此一手法。另一个电影语言是将镜头拍摄一个演员,画面无声,然后镜头切换到另一个较年轻,长相类似的另一个演员,这代表了演员在回忆以前的情形,电影中叙述一些在较早时间发生的事情。 电影评论(影评)是有关电影的分析以及评估。一般而言电影评论会分为二类:由电影研究者提出的学术电影评论,以及在报纸、杂志或其他媒体上常见到的杂志电影评论。 撰写报纸、杂志及广播媒体上影评的电影评论者多半会看许多新上映的电影。一般每部片只会看一次,而且一天只看一部到二部片,才有足够时间来撰写电影评论。影评对电影本身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特定片种的电影更是如此。一般大众口味的动作片、恐怖片、喜剧片的票房不太会受到电影评论的影响。电影评论的主要内容是剧情概要及对电影的描述,这也是大部份人决定是否要看特定电影的原因。对于一些经典电影(例如剧情片),电影评论的影响相当大,糟糕的电影评论可能会毁掉一部电影,而且造成电影公司的经济损失。 电影评论是否影响票房表现一事仍是争议中的议题。有些人认为因为如此激烈,资金充足,电影评论者很难影响电影的票房。不过有些重金行销的电影被影评批评的一文不值,结果票房非常差,也有一些独立制作或是小成本行销的电影因为影评的赞誉,因此有意外的成功,因此在一些情形下,影评可能还是会影响票房。也有人注意到影评者的正面评论会让大众注意到一些较不为人知的影片。相对的,也有一些电影公司可能因为对电影信心不足,因此不安排对影评者的试映会,避免影评者的评论破坏大家对电影的印象。不过这多半会有反效果,电影评论者相当聪明,此情形下可能会警告大众这部片不值得一看,而常常电影也的确如影评预期的不好看。 电影制作的方式是依制片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呈现内容的设备而不同。拉洋片只需要在纸卷上有一连串的图案即可。电影制作最简单的方式是一个人加一台电影照相机(其至可以不用电影照相机,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电影),或是由上千名演员、临时演员及剧组及许多道具及设备组成。 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需要经过概念、计划、拍片、修改及发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周期中,会有以下主要的步骤。 一般一部电影会需要三年的时间,头一年脚本发展,第二年是前期制作及电影制作,第三年是后期制作及电影发行。 是指让阅听人可以看到电影的过程。一般会由专门的进行,他们会决定电影的行销策略、影片将要展出或可供观赏的式,以及决定时间等。电影除了在电影院供人观看外,放在随选视讯上,或是透过广播联卖方式作成电视节目。 其他发行的方式包括个人购买或是出租电影的VHS、DVD或蓝光光碟,是在互联网上下载。
5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1
音乐
音乐 音乐,广义而言,就是指任何以声音组成的艺术。英文Music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缪斯(muse)女神的艺术。而中文的音乐二字,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认为音乐和声音的区别,在于音乐需要透过人心去想像和创造。音乐可分为创作、演奏、聆听三个过程,在不同文化和社会,对于音乐的过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西非鼓乐里,每个人皆是参与者,人们不会区分作曲者、演奏者和聆听者的身份。 至于何谓声音、噪音和音乐的区别,没有公认的标准。因为音乐和数学、物理相关,欧洲自古希腊时代开始,有人论述乐理。在西方乐理中,音乐的主要元素有音高(或声音的频率)、节奏和音色。不同的音高重叠形成和声,音高依据节奏进行成为旋律,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阶和调性,规律性的强拍和弱拍形成节拍,拍子的快慢构成速度。但近代有不少音乐家不认同传统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吉认为任何声音和静默皆是音乐。音乐可以分为不同种类,但每种种类的区别常常是含糊和具争议的。 音乐可以用乐谱描述,依据乐谱演奏,但也有不少音乐类型如民歌或爵士乐是由演奏者即兴创作的。乐谱作为一种符号的语言,只能描述声音的属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却无法记录声音本身。因此在录音技术出现之前,欣赏音乐必需现场聆听,或自己亲身参与演奏。传统上欣赏音乐有特定的场所,从古时的宫庭、教堂、庙宇到今天的音乐厅、酒吧等等。十九世纪末,留声机的发明令声音可以记录和复制,改变了欣赏音乐的模式,一般认为录音技术和大众媒体是流行音乐形成的主要因素。现在人们可以在家中聆听唱片和音乐录像,透过无线电以收音机和电视接收声音的讯号,也可以携带随身听在任何一个地方聆听音乐。 演奏音乐需要透过歌唱或乐器。广义的乐器包括一切可以发出声音的工具,在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制作原始的乐器。今天电脑和不少电子音乐产品可以透过MIDI制作音乐。 音乐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而在不少国家的基础教育中包括有音乐课,而一些音乐学院则提供专业的音乐教育。音乐学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另外自十九世纪末开始有民族音乐学,研究各地不同的音乐文化。 音乐的要素包括: 每首不同的音乐都是主要由不同的节奏和旋律来区分的,这两种要素决定了音乐的个性。由两个以上的乐器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演奏(演唱)的音乐,可以由和声协调组成复调音乐。每种乐器和每个人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不同音色的乐器组合形成独特的效果,安排这些乐器的组合叫做配器。以上四种要素的不同组合组成了每首音乐独特的性格,使人在聆听不同音乐时能感受到欢快、悲伤、慷慨、振奋等各种情绪,能理解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音乐,经常聆听音乐甚至可以从不同的音色中听出是哪个人演唱的,是哪种乐器在演奏的。 音乐是一种符号,一种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古代伟大音乐家的创作和民歌的流行基本是凭借灵感产生的,后来的学者在研究这些能流行多年的音乐,逐渐总结出理论,其后的音乐家就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作。 音乐理论证明哪些音乐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使人感到悦耳。现代并结合物理声学的研究结果,使理论不断发展完善。 但音乐理论也有其局限性,现代音乐理论主要是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也面临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根据音乐理论,小二度音是最不和谐的和声,但中国的琵琶其中有两根弦的定音却是大二度音程;现代摇滚音乐根据音乐理论是最不和谐的噪声,却受到如此多人的欢迎。音乐理论仍然面临着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问题。 音乐主要有两种形式:用人声唱的声乐和用乐器奏的器乐,不论是声乐或器乐都有许多种结合的方式,如独唱、合唱、对唱,独奏、协奏,交响乐等。两者也可以混合,声乐用乐器伴奏,或在器乐交响乐中混入人声等等。 声乐是由一个或多个歌手表演的音乐形式,使用乐器伴奏与否皆可,而人声是作品的重点。含有人声但重点不在其上的乐曲一般称作器乐(如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中没有歌词的女声合唱)。没有乐器伴奏的的合唱曲则通常称为无伴奏合唱(a cappella,又称阿卡贝拉)。 对于声乐而言,相当多声乐作品(部份或全部)为模仿其他声音或纯粹内容抽象,而运用非语言音节甚或是噪音,然而一般人特别注意歌词的使用。较短小且含有歌词的声乐作品常称为歌曲。 声乐也许是最古老的音乐形式,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乐器,仅仅人声便可。在各种音乐文化中都存在著某种形式的声乐。语言和音乐目的虽不同,皆有共同的音乐因子。 人声又因性别、音域的高低、音质等不同,分成以下几种声部: 器乐是相对于声乐而言,完全用乐器演奏而不用人声或人声处于附属地位的音乐。演奏的乐器可以包括所有种类的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有的器乐曲也应用部分人声,一般没有歌词只是作为效果,但部分作曲家有时也加入一些人声,例如贝多芬写作的《第九交响曲》中也加入合唱部分《欢乐颂》,但正确来说交响曲大部分为器乐而做,较少为了声乐而做。 西方音乐主要指欧洲的音乐,由于欧洲历史上统治阶层比较重视音乐,因此许多音乐家都得到资助和保护,发展出比较完善的音乐理论。目前西方的音乐理论在全世界的音乐界占有主导地位,欧洲音乐界发展的记谱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认。 先秦时代,礼乐制度被赋予维系社会秩序的功能。在中国传统思想里,音乐与人心情感间的关系受到很大的重视,尤其儒家思想认为音乐对人性具有教化启迪的作用,这在《诗经》大序、《礼记・乐记》、《荀子・乐论篇》、《史记・乐书》等作品中均可了解。甚至十三经中的《乐经》对音乐的功能也做了更深入的说明,惜今已失传。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繁多,各地的民间音乐素材非常丰富。现代中国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理论来整理古代的文献和民间音乐,编写民族乐器的曲目,使中国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家的地位不高,没有统治阶级对音乐的有效保护,所以虽然很早就发明了记谱法,但许多有名的作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依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但另一方面,古代大量士人官僚本身却精通音乐,如孔子、周瑜、阮籍、苏轼等皆是有名的琴人。 中国音乐分类 音乐是自从人类出现后就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的,因此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乐器,虽然世界各地的音乐理论发育并不平衡,但音乐风格各异,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现代音乐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的音乐素材,各地的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贡献。 流行音乐 (不同): <br>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违背了古典音乐的理论,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地方音乐成分,强调了群众参与,听众再也不是静静地聆听音乐的旁听者,而是热烈的参与者。音乐回归到原始的载歌载舞的形式,更能调动人们的情绪,因此受到年轻人的热烈欢迎,打破地域、民族、国界的限制,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可以通过几种媒体传播;最传统的是现场体验,作为观众或者演奏者之一。现场音乐也可以通过无线电、电视或者因特网广播。有些音乐风格注重为表演而发音,有些则注重产生录音然后用于后期混响合成,它们从不被“直播”。现场表演风格的音乐在录制时也经常采用编辑和分离的功能以产生听起来比实际演出“更好”的效果。 由于引入了保护演奏者,作曲家,发行商和制作人的法律,譬如美国的1992年家庭录制法案(Home Recording Act),以及英国1979年修订的用于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的Berne规范,录音和现场演出也变得更易通过计算机,设备,和因特网用一种通常称为音乐随选(music-on-demand)的形式获得。 在很多文化中,有些音乐的表演和聆听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现场每个人都以集体形式通过某种方式涉及到音乐活动中来。在工业化的国家,通过录制形式,譬如听音乐录音或是观看音乐录像,成了最为普遍的感受现场演出的形式,这种形式大致开始于20世纪中叶。 有时,现场演出采用了预先录制的声音。例如,DJ可以使用唱片来制造刮碟效果,而有些20世纪的作品用独唱或独奏表演和预制的磁带音乐同时进行。计算机和或多键盘乐器可以用来编程产生和播放MIDI音乐。听众也可以通过卡拉OK成为演出者,这种形式为日本人创造,它采用录像和无声乐的音轨,这样演出者就可以将他们自己的声音加上去。 音乐是初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们艺术素养的有效工具,在世界各地一般从幼儿园音乐教育都已经开始了。古代中国将音乐视为士大夫应具备的六艺才能之一,至于现今中国正规音乐教育持续到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即初中毕业。普通高中一般也开设音乐课。 作为专业音乐人员一般要经过专门的高等音乐教育,不过在目前从事通俗歌曲和流行音乐的专业人员,大部分都没有经过音乐专门的高等教育,都是依靠本身的才能和自我学习。
5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53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西方语言中的“经济学”一词源于古希腊的。 经济学注重的是研究经济行为者在一个经济体系下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在现代,经济学的教材通常将这门领域的研究分为总体经济学和个体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检视一个社会里基本层次的行为,包括个体的行为者(例如个人、公司、买家或卖家)以及与市场的互动。而宏观经济学则分析整个经济体和其议题,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成长、财政和货币政策等。 其他的对照还包括了实证经济学(研究「是什么」)以及规范经济学(研究「应该是什么」)、经济理论与实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与理性选择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研究理性-个体-均衡等)与非主流经济学(研究体制-历史-社会结构等)。 经济学的分析也被用在其他各种领域上,主要领域包括了商业、金融、和政府等,但同时也包括了如健康、犯罪、教育、法律、政治、社会架构、宗教、战争、和科学等等。到了21世纪初,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各方面不断扩张影响力,使得有些学者讽刺地称其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在现代对于经济学的定义有数种说法,其中有许多说法因为发展自不同的领域或理论而有截然不同的定义,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说: 让-巴蒂斯特·赛伊在1803年将经济学从公共政策里独立出来,并定义其为对于财富之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问。另一方面,托马斯·卡莱尔则讽刺的称经济学为「忧郁的科学」(Dismal science),不过这一词最早是由马尔萨斯在1798年提出。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1844年提出了一个以社会科学定义经济学的角度: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则在他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经济学分析的领域从单纯财富创造扩展出去,并且包含不只是社会上、同时也是个体上的层次: 罗宾斯爵士(Lionel Robbins)则在1932年提出了被认为是「到现在以来最被广泛使用的经济学定义」: 罗宾斯认为此定义注重的不是以经济学「研究某一些行为」,而是要以分析的角度去「研究行为是如何被资源有限的条件所改变」。一些人批评此定义过度广泛,而且无法将分析的范围局限在对于市场的研究上。然而,自从1960年代起,由于理性选择理论和其引发的赛局理论不断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扩张,这个定义已经获得广泛认同,尽管仍有一些对此定义的批评存在。 经常以经济学作为分析其他领域学科的经济学家盖瑞·贝克则认为理想的经济学定义应该「综合对于利益最大化行为、偏好稳定的特质、以及市场均衡。」 个体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重视需求与供给,如何影响个人,达成交易,并形成市场中的均衡价格。 微观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定和行为影响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谁负责决定价格、或者反过来,价格怎样决定物品和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微观经济学的目的在于透过分析形成众多物品和服务相对价格的市场机制以及这些有限资源如何配置在不同的用途上,在这里效率问题并非首要。微观经济学并不太重视经济效率问题,因为那可从规范经济学获得答案。不仅如此,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市场失灵,究竟市场那处无法产生有效率的结果及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描述市场的理论上应当的状况。这学科的重要范围包括一般均衡理论、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博弈论的经济活动应用和市场系统内的经济物品弹性问题。 经济发展指的不只是一个经济体里生产的增加和总体成长,也包括了这些发展对于体制内所带来的改变,亦即均衡的变动以及新的均衡的达成。经济发展是一种个体经济学的概念,并且与经济成长有密切关系,经济成长可以在没有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达成,但经济发展永远会导致经济的成长。 个体经济学是以经济角度研究个体决策者在市场上的行为和市场的形式,这包含了私人、民间、公家等为决策单位,个体经济学研究这些决策单位如何在市场上进行互动(假设交易的东西有稀缺性存在)。一个市场有可能是在交易产品(例如苹果、铝、或手机),也可能是在交易生产要素的服务。个体经济学认为市场的总体是由众多个体的买家和卖家所组成,也因此可以对商品的可能价格(亦即供给和需求)做出详细研究。透过市场上决策者的互动研究,个体经济学认为市场的供需会随著时间趋向于均衡。 个体经济学同时也研究各种市场的结构,完全竞争指的是在一个没有个别参与者可以透过市场力量单边设立价格的市场结构,更简单的说,在完全竞争下每个买卖家都是价格的接受人,他们的买卖行为对于市场的价格不会有影响。不完全竞争指的则是完全竞争不存在的情况,例子包括了垄断(只有一个卖家贩卖某样产品)、双头垄断(只有两个卖家)、寡占(只有少数几个卖家)、垄断性竞争(有多个卖家贩卖互相不同的产品)、买方垄断(只有一个买家)、买方寡占(只有少数几个买家)。与完全竞争不同的是,在不完全竞争下,市场力量是不平均分配的。也因此,在不完全竞争下的公司有可能成为价格的「立定者」,也就是说,透过他们高度的市场占有率,他们可能可以影响价格的形成。 个体经济学对于个体市场的研究,是建立在单一市场里的行为并不影响其他市场的假设上,这种分析又称为局部均衡分析(供给和需求),这种做法将经济行为的总和放在一个市场之上。一般均衡理论则是研究各种市场的行为,研究的领域则包含所有的市场,研究的是市场里的改变、以及趋向均衡的过程。 在个体经济学里,生产指的是从投入到输出的过程,这是一种透过投资来创造可以直接使用或用以交易的商品的过程。生产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的过程,也因此并不是即时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产出某种数量的产品。这个过程中可以区分的包括了消费产品(食物、理发等)以及投资产品(机械、建筑、道路等)、公共物品(警察、消防局等)或私有物品(电脑、香蕉等)、以及国防生产与民间生产的取舍。 机会成本指的是生产的经济成本,换句话说就是选择不进行某一样生产、而其省下的资源可以用来进行的次要理想的生产。由于资本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人只能从许多看起来理想又可行的方案中选择一样进行,这种问题又反映出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消长。由于任何经济行为都有机会成本存在,这使得有限的资源必须要被有效的利用,也因此,进行经济行为的理性准则并不是某一项行为「好不好」,而是某一项行为「是否是最有价值的选择」。对于机会成本的计算不只限于金钱上或金融上的考量,更包含了计算实际成本的因素、其他生产可能的损失、以及休闲等会构成机会利益的因素。 生产中使用的投入包括了主要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资本(可以长期用于生产的要素例如工厂)、土地(包括自然资源),其他的投入包含了中间产品-亦即那些用于生产最后产品过程中使用的东西(例如生产汽车所需的钢铁)。 经济效率指的是在特定的资源投入和技术下,一个经济体生产输出产品的效能。如果在同样的投入情况下产出提高了,那经济学就称此为效率的提高,换句话说,「浪费」被减少了。柏拉图效率指的就是当效率被提到「最高」的情形,在那种情况下,任何的改变都只会导致效率的减低。 生产可能性曲线(PPF)是一种用以说明稀缺、成本、和效率的方式,在最简单的例子里,一个经济体只生产两种商品(比如,枪械对比面包)。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图表(如右图所示),显示出了在既定的投入和技术之下,于两种商品生产中取舍所会产生的不同产出。在圆弧上的点代表了可能的产出量,也就是说,若是一种产品生产多少、另一种产品就只能生产多少的情况。 稀缺指的是人们想要达成、但是现有情况和资源下无法达成的生产情况,亦即超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圆弧的地方,例如图中的X点。如果生产某产品的输出增加,那么生产另一项产品的输出必然会减少,于是形成互相排斥的情况。这是因为生产某样产品所需的投入会占用到生产另一样产品的资源,也因此减少了另一样产品的产出。生产一样产品所带来的另一样产品输出的减少,也被称为「实际机会成本」。换句话说,如果右图的情况下生产100单位的大炮,那么机会成本就是生产100单位的黄油。PPF说明了在一个生产曲线上,选择生产更多的一样产品会导致另一样产品的减少。在一个市场经济下,随著生产可能性曲线移动的经济脉象,是因为对产品的需求改变而产生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圆弧代表了某一种生产分配下最有效率的生产状态,如果我们选择在圆弧内的生产分配,例如图中的A点,这虽然是可以达成的,但却会造成生产的低效率(对投入使用的浪费),也就是说,这种分配并没有达到最有生产力的点上。这种浪费的例子包括了如在景气循环中高度的失业率、或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阻挠生产者充分的利用他们的投入。随著圆弧点进行的生产状态并不一定是最有分配效率的(亦即柏拉图效率),因为那仍然有可能与消费者的需求不一致。 实用经济学理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如何增进一个经济的效率,找出如何调整社会组织以达成最有效的资源生产,被认为是「经济学的本质」 专精是一种无论在经济理论上和观察上都已经被认定是经济效率重要来源的现象,不同的个体和国家可能对生产各种产品和服务有不同的机会成本,举例来说,某国可能有比较多的高教育人才、而另一国可能有更多的森林和煤矿。专精理论指出在机会成本差异存在的情况下,生产的各方可以透过分工来达成比较优势,而使得生产一定产品的成本都会相对地降低。要注意的是,就算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投入和输出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透过专精和与他国贸易,来达成更高的输出总和。也因此,即使是最有效率、最发达的国家,仍然可以与最没效率、最落后的国家一起进行分工生产。 在观察上,许多拥有类似科技水准和多元投入要素的高发展国家(例如西欧),仍然在互相之间保持大量的贸易往来,这也使得许多经济学的研究专注在解释经济里的规模和聚集,以解释在分工的状况下,生产不同产品的国家是如何促成贸易各国的利益。专精的理论可以套用在个体、农场、工厂、服务业、乃至经济整体上。在这些生产体系里,不同团体的专精和互动都可能存在著各自的分工,或者是透过不同资本或土地的投入达成类似的效果。以专精为例子,一个专精于高科技产品生产的已开发国家,可以与一个专精于较廉价劳动生产的国家进行交易,两者之间机会成本的差异,会使得他们交易后得到更大的产出量。与他们闭门造车各自生产高科技和廉价劳动产品相比,两者都可以从中获利。 投入和产出的市场价格决定了分工的各方要如何分配生产的投入,廉价的投入会被用于较廉价的产出上,单在这个过程中,产出总合就有可能因为设计或附加价值而有所提升。这种生产上的分工造就了贸易利得的机会,使得资源的拥有人透过贸易把某种投入换成更为具有价值的产品,也因此而获利。要衡量在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则是以衡量一个贸易所带来的收入水准的增加。 价格和供给数量被认为是观察一个市场经济里生产产品最直接的切入点,供给与需求的理论解释了价格如何调节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个体经济学里,这是假设了完全竞争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其他买家或卖家有足够市场力量单方设定价格。 在一个市场里的商品,「需求」指的是所有买家要以特定价格购买一单位产品时的互动因素,需求通常是以图表方式形容价格和数量的需求(如右图所示),需求理论指的是个体消费者如何理性的选择某种数量的产品,这种情况也被称为是「有限情况下的利益最大化」(一个人的财富和收入则是决定限制的主因)。利益在这里指的是个体消费者如何在众多产品之间做取舍,而他们取舍的结果,会将产品做排序,并且以此进行购买。 需求定理指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市场里的需求的数量与价格成反比。也就是说,一个产品的价格越高,越少人会想进行购买(假设其他情况不变)。随著一个产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会更愿意购买它,而不是其他较为昂贵的替代品。另外,因为价格下降而导致的购买力上升连带使得消费者购买能力提高。其他的因素可能改变需求,举例来说,收入的增加会使得对于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外扩张。在进行这种分析的时候,经济学家假设其他的因素保持不变。 供给指的是一个产品的价格以及在那个价格下会出现在市场上的产品数量,供给也可以由图表方式形容价格和数量。在这种模型下生产者(比如公司)被假设是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他们会试著生产和提供市场的产品数量是他们认为会取得最大利润的。供给通常被表达为价格和供给数量之间的关系(假设其他情况不变),换句话说,一个产品可以被贩卖的价格越高,生产者便会越乐意提供这样产品,如右图所示。更高的价格使得生产这样产品可以带来更高利润,如同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是可以移动的,比如生产要素的更动或技术的创新都会导致供给曲线的移动。需求定理指出,若是其他情况不变,价格的提高将会导致供给的提高,而价格的滑落将会导致供给的减少。在这种分析下经济学家同样是假设其他的条件维持不变,比如说替代品的价格、生产成本以及其他众多会影响生产的因素,在分析时都假设是不变的。 市场均衡指的是当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达到平衡的时候,如同右图里所示两条线的交叉点。当价格低于均衡时,产品的需求会开始高过供给,这会使得价格开始提高。而当价格超过均衡点时,对产品的供给会开始高过需求,于是使得价格降低。这种模型预估在任何供给和需求的曲线上,价格和供给会在一个可以使产品需求等同产品供给的价格上找到平衡点,同样的,这个理论预估当供给或需求任何一方产生变动时,新的价格会产生以反映出新的平衡点。 对任何一种消费者产品来说,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了一个产品的边际效用,它决定了消费者要获得一个产品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供给曲线上的点则代表了边际成本,也就是对生产者来说提供一个产品需要付出的成本。在均衡点上的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所决定,而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供给与需求将会等同均衡点上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 而在市场的供给面,影响生产的因素则被称为是生产变数,这些变数在短期内决定了产出的数量。有些投入变数可以被轻易更换,例如电力、原始资源、加班工作等等,其他的变数则比较难更换,例如工厂和机械或是重要的资深员工。在长期来说,所有的投入都可以透过管理加以更改。短期和长期的分别又构成了供给的价格弹性,也就是供给面如何应对供给或需求方的更动而产生新的价格均衡点。 边际主义描述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财富和收入水准限制下达成对他们最有利的位置,而生产者也会在各自生产的限制下(如产品需求、科技、价格等等)试图最大化他们的利益。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利益最大化的位置在于当一个产品的边际效用相对于其价格达到零的时候,用简单的方式形容,这时消费者就买到了市场上对他而言「最划算的产品」,而没有比这个产品更为有价值的选择存在。相对的,生产者则会比较他们生产一个产品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亦即最完美竞争者的价格),所产生的差异便是「边际利润」,当边际利润达到零时,他们就不会再继续生产某个产品。市场迈向均衡的移动以及均衡点、价格、和供给数量的改变也是在「边际」上进行,也就是说,他们的互动关系的改变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供给与需求理论的应用包含了伴著生产要素调整的收入分配,包含了劳动与资本在市场上的互动。在一个有竞争性的劳动市场下,在特定劳动价格(亦即工资水平)之下被雇用的劳工数量取决于对于劳动的需求(来自于生产者)以及劳动的供给(有多少人在找工作)。劳动经济学检视的是劳工与雇主之间透过这样市场的互动,以此解释工资和其他劳动收入、劳工流动性、失业、人力资本的产能、以及其他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变动与特征。 供给与需求是用来解释完全竞争下的市场行为,然而,它仍然可以用来比较其他型态的市场。它也可以被用来解释经济体各层面的变因,举例来说,这包含了总体经济学下研究的国内生产毛额以及物价。经济学家也可以透过供给与需求来说明要在何种特定条件下市场才能有效的分配资源。 人们往往不会在市场上直接交易,而是透过公司进行工作和生产。最明显的公司是企业、合伙、以及信托。依据罗纳德·科斯的说法,当透过公司生产的成本低于自行生产时,个体便会选择透过公司生产。公司综合了劳动和资本,并且可以达到比个人交易更高的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当生产一个产品单位的成本随著生产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时)。 在完全竞争的研究模型下,生产者众多,而且对于市场价格都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产业组织研究的则是当某些生产者的确拥有决定性影响时公司之间的竞争行为,它包含了对于市场以及公司之间的互动。常见的对于市场结构的分析除了完全竞争以外,还有垄断性竞争、以及其他如寡占、双头垄断等情形。 管理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学角度研究公司或其他管理单位进行商业决策的过程,这门研究相当倚赖数据上的统计,比如对于运筹学的研究,以及其他统计方法例如在没有完整资讯和确定性下的回归分析。其研究的特色是对于商业决策最佳化的追求,包括了如何降低成本、最大化利益等,当然,这是假设在其他情况例如科技和市场需求不变的条件下。 不确定性在经济学上是指对于未来收入或损失无法预测的本质,不管这是不是属于风险。若是没有了不确定性,个体的经济行为就会完全脱离工作和收入的不确定性,金融和资本市场也会沦为单纯的市场阶段媒介,而通讯产业则会完全消失。由于不确定性的型态众多,在经济学上有许多不同方式用来代表不确定性以及经济决策者对其的应对。 赛局理论是应用数学的一种,它研究的是不同决策者之间的战略互动,这也是属于不确定性的一种。赛局理论提供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数学根基,用以架构公司的各种行为,举例来说它可以用来研究寡占(很少卖家)的产业行为,也可以套用在工资谈判、讨价、契约立定和其他各种决策者数量少到他们会对彼此产生可见影响的情况上。赛局理论是一种行为经济学非常频繁使用的方法,它假设了个体们在至少有部分利益冲突的条件下,分别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战略。透过这种分析,它可以将个体寻求利益最大化的举动用来研究例如供给与需求的模型,同时也考虑到资讯的不确定性。这门研究最早追溯至1944年约翰·冯·诺伊曼的理论。赛局理论对于众多领域都产生影响,包括了核子战略、伦理学、政治学、甚至是演化生物学。 风险厌恶也会在一个发达的经济里促使专门管理风险和提供风险资讯的产业,例如保险业市场、期货交易、金融商品、金融经济学、或纯粹的金融市场便是针对风险而生的产业。这块领域同时也研究金融市场和公司的资本结构、金融市场的效率和健康性、金融危机、以及政府对此的管制等等。 有一些市场组织也会因为不确定性而产生低效率,依据乔治·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这种低效率的典型例子之一是二手车市场。由于消费者不确定一台车是否是有潜在问题,他们往往会压低了一台好的二手车的价格低于其实际品质。资讯不对称使得卖家即使有这方面的资讯,也没有动机告知买家。相同的保险业在这方面的问题则是逆向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很容易冒风险的人(也因此最容易出事),往往是那些最倾向于投保的人,也因此导致了道德风险,使得保险反倒促使更冒险的行为。这些问题都可能造成保险成本的上升,也因此驱逐了部分原本可以从此服务获利的人(不完整市场)。而且,若是试图解决单一问题,例如强制所有人保险,那么仍然不能解决、反而会创造出更多道德风险的问题。资讯经济学便是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这在许多领域如保险、契约法、机制设计、货币经济学、以及健保上。可以应用的研究成果包括了解决或减少法律和市场上的风险的措施,比如说产品保固、政府规定的部分保险、资本重组或破产法、以及其他对于资讯透露的管理。 「市场失灵」包括了许多不同的问题,许多这些问题可能与经济学既有的假设互相冲突。尽管经济学家对于市场失灵的定义有所差异,以下的分类经常被提出: 资讯不对称和不完整市场可能会导致经济的低效率,但这有可能透过市场、法律、或其他政策办法加以修正。 自然垄断或者称为「技术上垄断」是一种竞争失灵的极端例子。这种问题描述了既然生产一个产品时生产越多单一成本越低,那么依此推断每个产品最终应该只有一个生产者才是最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依据市场失灵理论是一般市场是所缺乏供给的,这种失灵的最主要特色是人们可以使用公共物品而不必直接付费。 外部性指的则是市场价格所没有反映出来的外部社会成本或利益。举例来说,污染会造成负面的外部性,而(政府付费的)教育则会创造正面外部性(如更高技术劳工)。政府经常向有制造负面外部性可能的经济活动课税或进行禁止,并且向正面外部性的受益者课税以企图矫正市场。另外,基本的供给与需求理论解释了均衡的达成,但并没有解释达到供需均衡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一些人则主张粘性价格证明数量而不是价格决定了供给与需求的短期改变,这也是许多总体经济学里对于景气循环的标准研究。研究者通常聚焦于讨论粘性价格的成因以及达到长期均衡的过程。有一些经济学领域专注于对市场失灵的研究,比如公共经济学便是研究政府以调节市场失灵为名对市场进行的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政策方式包括了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立定的政府管理,或者提供市场诱因以进行改变,比如收取排放税。 尽管如此,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则提出质疑市场失灵的理论。例如公共选择学派便提出了与市场失灵相反的例子-政府失灵,认为政治上的经济干预和特殊利益才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因。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更进一步,主张低效率的垄断只有在政府主导之下才会形成,并且主张市场的低效率只有透过寻求利润的企业家精神才能消除,而政府并不能做出正面影响。 公共财政是研究政府公家机关如何进行预算和税收的经济学领域,研究的包含了税制的制定(那些人在缴那些税)、政府开支活动的成本效益分析、金融政策、政府对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便是以个体经济学角度研究公共产业的学派,分析各自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政治个体,例如政客、选民、官僚、和利益团体,以及他们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 大部分的经济学都是实证为主的,以描述和预测经济现象为重点,而规范经济学则研究经济「应该是什么」。福利经济学便是规范经济学的一种,以个体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的效率,并且以社会里个体的经济行为来衡量社会福利。 总体经济学将经济看作是一个整体,并且透过一般均衡理论用「从上而下」的角度检视经济的总和与互动。这些总和包括了对于一国经济体的总投入与输出、失业率、以及通货膨胀,其他的小总和则包括了消费和投资总和等。总体经济学也专注于研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 自从1960年代以来,总体经济学也被引进一些个体经济学的划分方式,例如分析个体的理性、效率市场假说、以及不完全竞争等,这些发展解决了部份对于这些领域的不一致性质疑。 总体经济学同时考量影响成长和国家收入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了资本累积、科技进步、以及劳动力的成长等。 「成长经济学」研究的是造就经济成长的因素,亦即一个国家人均生产输出在长期的提高。同样这个因素也被用来解释各国之间存在的人均生产输出的差异,尤其为何某些国家成长得比其他国家快、而为何某些贫穷国家的成长率比已开发国家高。 许多被广泛研究的因素包括了投资的比例、人口成长、以及科技变革。这些研究包括了理论上和观察上的形式(如同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以及增长核算。 对于经济萧条的研究促使了总体经济学的诞生。在1930年代的经济大恐慌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建构了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对于产品的总需求可能有不足的现象,导致高失业率以及可能的产能流失。他于是认为应该增加政府在公共产业的活动,包括了以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稳定景气循环。也因此,凯恩斯主义的一大结论为,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本身并不能将产出和雇佣推到充分就业的程度。约翰·希克斯的IS-LM模型便是解释凯恩斯理论的经典例子。 随著时间发展,对于景气循环的认知也逐渐增进并扩张到其他领域,大多是作为对凯恩斯理论的回应。新古典综合学派便是综合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虽然在短期上是正确的,但新古典主义则在中长期更有解释说服力。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则从凯恩斯景气循环理论中脱出,认为市场的萧条是因为不完全资讯所造成的,持这种立场的包括了米尔顿·傅利曼对于消费的恒常所得假说以及小罗伯特·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选择」理论。 相较之下,新兴凯恩斯学派则保留了对理性预期的假设,但将景气循环归咎于市场失灵上。新兴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是有「黏性」的,亦即他们不会随著经济情况的变动而很快做出调整。也因此,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会自动调整以达成充分就业,而新兴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充分就业只有在长期上才会自动达成,也因此短期内必须要有政府和中央银行介入。 另一方面,与凯恩斯学派对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则认为景气循环是由于政府透过中央银行释出过多的借贷资金,因而导致资本借贷的过度容易,从而致使企业家的错误投资和资本的错误分配,因而形成信用泡沫。他们认为景气循环里的扩张期是对于资本的滥用期,而紧接而来的衰退期才是经济复苏的开始。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不被凯恩斯学派或新古典主义学派所重视,然而在学界仍然有部分支持者。 一个经济体里的失业人数可以由失业率来计算,亦即有多少劳工在积极的寻找工作,退休者、正接受教育者、或因为其他因素而放弃寻找工作者并不包含在失业者里。失业可以依据几种型态来分类,古典式失业指的是当工资太高因而导致雇主不愿雇用更多劳工时,工资太高的原因可能是最低工资法规、或是工会的活动导致。依据古典式失业说法,摩擦性失业则是当市场有应对的工作存在,但在配对工作的过程中劳工所需要寻找和等待的时间。结构性失业则包含一系列导致失业的原因,比如劳工有的技能与市场需要的技能不同时。当一个经济体的产业正进行大规模的转变时,因为许多劳工既有的技能与新兴产业不同,许多结构性失业便有可能发生。无论经济体所处的情况,某些程度的失业都有可能持续存在,不过凯恩斯学派主张当经济停止成长时,因为总需求不足所产生的周期性失业就有可能发生,奥肯法则便是对于失业率与经济成长的观察。原始的奥肯法则指出3%的经济产出成长便会降低1%的失业率。 在大多数市场经济下,货币是一种用以作为交易媒介的工具。假设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比起其他形式的交易媒介(例如贝壳、银条、黄金)要更来的有价值稳定性、可切分性、简便性、以及更流动的供给。货币包含了大众持有的纸钞和积蓄、以及银行和政府具有的备用资金。货币就好比是像语言一般的社会媒介,其价值存在于与他人互动的功能上,若是没有其他交易的对象,那么再多的钱也等同废纸。 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货币让交易变得更为容易,它使人们可以更简单的估价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促使储蓄的产生。与货币对比的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没有了货币,便要以更困难的物质配对交易双方的需求(比如苹果交换书本)。由于货币的通用性,它使得交易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如此一来生产者便可以轻易将产出换为市场通用的价值,而不需转换必须进行二次交易的物品。 对一个经济体而言,货币供给与总生产的面值和物价水准有密切关系,也因此,管理货币供给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课题。 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应该透过对于财政政策的操弄来调整总需求,他们主张当总需求低于经济体存在的生产潜能时,这种没有使用到的生产能力便形成了产出浪费。依据这种说法,政府透过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透过赤字支出、课税、或是通货膨胀)来鼓励总需求成长,如此一来便运用到没有被使用的生产潜能。举例来说,即使在没有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政府也可以雇用失业劳工来兴建高速公路,如此一来便会发挥他们的「生产潜能」。而这种支出也有乘数效应,亦即为应付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产生的商机构成了多出的经济活动。 当然,这种理论是根基在没有考虑到挤出效应的假设上。如果产出浪费并不存在,那经济体便是以完全的产能在运作,这时如果政府介入增加财政支出,便会挤压到民间产业的经济活动,也因此不会产生经济增长。支持扩张性财政者认为挤出效应只有在没有产出浪费时才会出现,而反对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效应是永远存在的,并且指出李嘉图等价理论,他们主张政府借贷必然需要以未来的课税增加来偿还,而任何因为政府财政政策所引起的需求增长,都会因为民间为应付未来高税率的储蓄而被消除。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并且研究国际贸易可以带来的贸易利得,重要的政策研究包括了关税以及贸易壁垒对于进出口和经济成长的影响。国际金融学则是整体经济学里一门专门研究资本如何在各国之间流动的领域,并且研究汇率。国际贸易的增长、各国分工的增强和密集化是全球化重要的来源。 发展经济学则是研究在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开发中国家,并且研究产业改变、贫穷、和经济成长。与其他经济学领域不同的是,发展经济学经常结合社会与政治的议题作为考量。 经济体系是经济学里研究各国经济体系差异的领域,研究的重点包括了各国在经济路线、发展策略、产权保护、以及经济资源分配等指标上的差异。这门领域的研究是以一个「经济体系」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单位。 在当代经济体系里,经济组织的两大不同路线为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一者是以国家统御经济、另一者则是以自由市场来进行,而这两者之间的中间路线为混合经济。研究经济体系与政治体制之间的互动,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经济体系比较」指的则是衡量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的经济行为和成长差异。 当代的经济学经常使用数学作为研究手段之一,经济学家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了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赛局理论、以及电脑科学。学术界的经济学家一般都有使用这些工具的基本能力,少数经济学家则专注在数理经济学和其他数学的方式。 主流经济学理论依靠的是先验的经济模型,并从中衍生众多概念。这些经济论述通常假设在「其他情况保持不变」之下,研究聚焦的变数是如何因应各种条件进行改变。当进行经济学论述时,经济学家重视的是寻找可以以最少观察资讯来实证、最为明确表达、同时可以衍生出其他研究的理论。 在个体经济学下,主要的研究概念为供给与需求、边际主义、理性选择理论、机会成本、预算线、效用、以及公司研究。而总体经济学早期则聚焦于对于总体变因的模型建构,然而随著时间发展,这种路线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研究则更注重于以个体基础出发的总体研究。 个体经济学的许多概念对总体经济学的领域都起了重大影响,例如货币政策上,货币主义主张的货币数量论指出对货币的供给扩张会因为市场的理性预期而造成通货膨胀。在发展经济学中,已开发国家一般被预测会有比较小幅度的经济成长,因为资本投资的边际回收会随著发展程度而开始下降,这种趋势就在亚洲四小龙的发展上被观察到。有时候这些经济假说所主张的只是一种「定向」或「趋势」,而非绝对的数据改变。 在近几十年,赛局理论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急速扩张也对经济学产生巨大影响,透过例如纳什均衡点作为研究经济个体决策的基准,经济学家可以在不依靠实际世界资料的情况下对许多领域做出分析和预测。标准的赛局理论经济学论述通常先设计一个与现有经济问题类似的「赛局」,经济学家并以赛局里的单方行为和多方互动来研究他们如何在不同规则下进行利益最大化。 经济理论经常被用观察上的方法加以验证,通常是透过计量经济学来检视经济数据。一般实体科学常见的封闭实验在经济学上是很难达成而且很少见的,也因此,经济学家通常倚赖观察既有资料的方式来测试他们的理论,虽然这样观察实验的结果没有封闭实验来的准确、也比要容易被质疑。尽管如此,实验经济学是一门逐渐在成长的领域,而且对既有模型的观察也在增加。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回归分析也很常见,使用者用此方法来估计规模、经济重要性、以及统计显著性,借此来提出假说、并且控制变因的影响。透过这种作法,一个假说有可能因此获得支持,尽管其准确性仍然只是机率上的、而不是绝对的,判断研究的标准则是依靠其可否证性以及证伪结果。由于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观察研究并不一定要对其研究问题提出决定性的结论,甚至也不一定要提出主要的发现。在实用经济学领域上,以线性规划来进行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相当常见,为了研究某种政策对各方面的影响,经济学家常将大量资料交由电脑统计分析。 专业的同行评审和对于结果的重新生成也能进一步确保观察实验不会产生有偏见的、错误的、或轻率概化的结果,尽管经济学许多研究领域都常被批评是无法重生研究结果的。如同纯粹的理论,对于统计实验的使用也会受到批判分析,尽管如此,在过去40年间,单纯为批评其他研究结果的文章在如美国经济评论的期刊上一直减少,这被认为是期刊试图增加其引用数量的一种结果。 实验经济学也造就了许多以封闭式对照实验为方法的研究,直接测试一般被视为真理的一些经济学理论,这将传统上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给缩小了,例如最后通牒赛局的实验结果便证实了人们会拒绝接受不平等的分配方式。 在行为经济学上,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与阿摩司·特沃斯基一起因为他们对于展望理论和认知偏差的发现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神经经济学上的观察实验也证实了类似结果。另外一个例子则是对照传统的私利偏好假设与一个可以测试自私、利他、与合作倾向的模型。这些研究的进展使得一些人主张经济学也是「真正的科学」的一部分 经济学这一领域的专业化,反映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所课程的成长上,并且被称为是「经济学自1900年来的重大改变」。大多数主要的大学和院校都有一个专精的经济院所并颁发经济学的学位,不论是在通识教育、商业或其他专业领域上,经济学课程往往是必修的课程。 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每年会依据其专家评审颁发给对这个领域有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在私人企业,经济学家通常担任顾问的角色,尤其是在银行业和金融业。经济学家也替众多政府部门服务,例如国库、中央银行、和统计组织。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同时也影响了众多其他领域的学术发展,例如经济地理学、经济史、公共选择理论、家庭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是一种以经济理论角度切入研究法学的方式,包含了以经济学解释法律产生的经济影响、研究法律是否有助或有害于经济效益、以及预测未来经济法走向。罗纳德·科斯在1961年的文章里就曾主张,对于产权的良好保护可以克服市场的外部性。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结合经济学、法学、以及政治学的研究,针对在探讨政治制度、政治环境、以及经济体制(如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之间的互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包含了如垄断和寻租行为以及外部性与政府政策的关系。历史学家有时会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来描述研究在历史上有特定利益的个人或团体是如何利用政治手段来取得利益。 经济学的社会学分支也透过经济社会学发展出来,主要是根基在爱米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格奥尔格·齐美尔等人的作品上,用以分析经济发展和经济现象对于社会传统的影响。重要的作品包括了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货币哲学》等书。 对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古罗马、中国、波斯、以及阿拉伯文明。14世纪之前知名的学者包括了亚里斯多德、考底利耶、汤玛斯·阿奎那、伊本·赫勒敦等人。受到亚里斯多德写作的启发,阿奎那对其后代14至17世纪的经院哲学有许多贡献,由经院哲学所衍生的萨拉曼卡学派也成为中世纪末第一个有系统性地以自然法研究货币、利息、以及价值理论等经济法则的经济学派。 在文艺复兴之后,经济学的发展开始由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派所支配,这两个学派都对欧洲经济民族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相当影响。重商主义在16至18世纪盛行于一些商人和政客之间,主张一国之财富是靠著累积金银而来的,而没有天然金矿银矿的国家则只能靠著出口产品并且限制进口金银以外货物来累积财富。重商主义主张进口便宜的原始资源以用来生产出口的货物,并且以关税防止来自国外产品的竞争。 重农主义则是一群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组成,并认为经济体是一个收入和产出不断循环的圈圈,他们主张只有农业生产才能够产出超过成本的价值,也因此农业是所有产业的根基。他们反对重商主义对制造业和出口的重视而忽略了农业。重农主义者并且主张淘汰耗费大量成本的税金收取制度,改以地主的所得税替代之。比起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者更支持自由放任的政策,认为政府不该干预经济。 亚当·斯密(1723-1790)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开端,他对于当时的重商主义提出众多批评,并认为重农主义尽管「并不完美」但仍然是更为接近经济学真相的框架。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被认为是「造就了经济学诞生的起始点」,这本书将土地、劳动、以及资本视为是生产的三大要素以及生产一国财富的来源,而抛弃了重农主义认为只有农业活动才有生产性的理论。 斯密讨论了分工可以带来的经济好处,包括了劳动产能的上升以及贸易利得,无论是乡村或是都市、或是不同国家之间都可以借此获利。他的理论认为分工的程度是由市场的需求所决定,这也成为了后代经济学家对于公司和产业组织的主要理论来源。亚当·斯密提出了被广泛认为是经济学里最重要的命题:亦即在竞争之下,资源的持有人(无论是劳动力、土地、还是资本)会寻求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于是在均衡之下所有同一资源的持有人都会获得相同的报酬(排除失业等因素外)。 斯密认为所有个体会利用他们持有的任何资本来增进其自身的利润和福利而非「社会」的利益,这在后来被称为是「经济学上最重要的一段话」。斯密并且主张个体寻求利润的动机是生产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他们获得的利润就代表了他们所生产出的价值。他这样说道: 因此,由于每个个人都会尽力把他的资本用以支持并管理国内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生产于是便能达到最大的价值;每个个人也必然竭力的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扩大。确实,他通常并没有打算要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促进了这种利益至何种程度。由于宁愿支持国内的产业而非国外的产业,他只是盘算著他自己的安全;他管理产业的方式在于使其生产的价值能够最大化,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些常见的情况下,经过一双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他也同时促进了他原先无意达成的目标。并非出自本意并不代表就对社会有害。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装增进公共利益而干预贸易的人所达成的。 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与他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成长的重视有密切关系,他认为经济上的增长使得社会大众可以进行更多更有价值的消费,这在他心目中才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目的」。斯密并且以看不见的手来评论众多的经济学领域,包括了政府对于竞争、贸易的限制,以及银行和利息,并提出他认为是「自由的既定体制」包括了国防、公平的司法制度、一些可以造福全社会的公共工程以及提供教育、道路、水坝等等。现代的经济学教科书常把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作为解释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 同时期的托马斯·马尔萨斯则利用报酬递减来解释生活水平,他预言人类人口会以几何方式倍增、但粮食生产却只会渐进的增加,如此一来有限的土地便会导致暴增的人口劳动力产能报酬递减,于是便会导致生活水平大幅退步的人口过剩出现。马尔萨斯并且质疑市场经济的调节性能,批评市场本身无法达成完全就业,并且称经济体倾向于过度存款而导致消费不足,这一理论后来也被凯恩斯加以利用。 亚当·斯密注重在财富的生产上,而大卫·李嘉图则注重在收入的分配。李嘉图认为地主与资本和劳工之间必然会有冲突存在,他主张随著人口的成长和生产增加,有限的土地必然会使得租金逐渐上涨,于是减低资本获得的利润、以及劳工的工资。李嘉图是第一个提出了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家,依据此理论,无论一国是否在生产上每个层面都比他国优越或落后,边际的生产成本差异使得他们都可以从国际贸易过程中获利。比较利益到今天一直被经济学家认为是解释贸易利得的最基本框架。 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末期,一些人开始对其假设提出质疑,比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便提出市场分配收入的问题,他认为市场扮演了两个主要的角色:资源的分配以及收入的分配。他认为市场在分配资源上可能是最有效的,但不一定可以最好的分配收入,于是产生社会介入的需要。 价值理论是古典经济学重要的一部分,亚当·斯密常被认为是提出一个产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其劳动所决定的人,不过,斯密其实在这方面有所保留,比如他说:「所有东西的真正价值,取决于取得这样东西的难度。」斯密认为除了工资以外的因素也影响了产品的价格。尽管如此,许多古典经济学家开始以斯密为基础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主张劳动是价值的主要或唯一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从古典经济学里衍生而出的,卡尔·马克思提出了其理论的基本模型。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一书,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主张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必然会产生剩余价值,也就是资本对于劳工的剥削。依据劳动价值理论,一个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所决定的,而剩余价值理论则主张劳工的工资只构成了产品价格里的劳动力价格,即让劳动力再生产的部分,从此认为有剥削存在。 从1870年至1910年之间,一系列经济学家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提出挑战,这一系列的变革后来被称为是「边际革命」。由英格兰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和瑞士的利昂·瓦尔拉斯所各自提出,边际主义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由边际效用而非劳动所决定的。边际主义不但解决了古典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钻石与水悖论,同时也促生了成为现代新古典经济学骨架的主观价值理论。 19世纪末的边际革命是经济学的一大分水岭。古典经济学重视的是社会活动间的因果关系,例如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以及透过政治经济学分析不同政体下财富分配结构。随著边际效用概念的提出,对于生产和交易的研究得以从社会理论(如马克思主义)中分离出来,而迈向科学性的分析。这种改变使得经济学得以脱离受到价值判断影响的规范经济学,不再聚焦于社会和生产「应该怎么样」的问题,而是研究现实世界「是什么」,进而成为客观而具有科学性的学问。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展自约翰·梅纳德·凯因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一书,此书确立了总体经济学一领域的独立。凯恩斯在此书中研究许多在短期(亦即,长期的经济均衡达到之前)影响总收入和生产的因素,他认为高度的失业可能会因为市场缺乏有效需求而无法自行调整,并且主张为了增加总需求,政府应该透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克服这种情况。在当时经济大恐慌的环境下,凯恩斯的此一理论对经济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随著时间发展,凯恩斯学派出现两个分支。后凯恩斯学派注重于研究总体经济学的弹性缺乏以及调整过程,另外他们在个体经济学上则以实际世界的观察例子来作为研究基础,而非透过利益最大化的模型,该学派的主要人物有琼·罗宾逊等人。 新兴凯恩斯学派同样也是衍生自原始的凯恩斯主义,此流派同意其他经济学家利用利益最大化来解释个体经济学的模型,但提出了价格和工资黏性的理论,用以更新原始的凯恩斯主义,尽管他们对原始框架的支持已经转变为强调其持续出现特征,而不是坚持其存在的本质。 边际革命促生了主导当代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了「经济学」一词来形容对于「经济科学」的研究,用以对照之前的政治经济学。这种转变就有如在当时数学模型对于自然科学的影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供给与需求作为分析市场均衡下价格和供给数量的模型,以此解释产出以及收入的分配。比起古典经济学,新古典主义重视的是市场的边际需求。到了20世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远离了古典经济学以基数作为分析个体之间生产关系和社会总和利益的方式。 在个体经济学方面,新古典主义认为动机和机会成本构成了决策的最重要基准,例子之一是消费者理论分析价格(也就是成本)以及收入是如何影响需求的数量。而在总体经济学上,与凯恩斯主义综合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成为当今总体经济学的主流。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经常被称为是「正统经济学」,现代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是以新古典主义为基础,虽然在许多方面也有改动或是重视不同的领域,例如计量经济学、赛局理论、对于市场失灵和不完全竞争的分析等。 1970年代出现的停滞性通货膨胀直接挑战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货膨胀会使得物价提高,由此带动产业雇用更多劳工以增大产能,而更高的雇用度则会带动需求面。然而,在1970至1980年代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这使得原先支配总体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备受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芝加哥经济学派和其衍生的货币主义开始挑战凯恩斯主义。依据该学派的米尔顿·傅利曼等人的说法,市场经济在货币供给持平(亦即,没有过多的膨胀或紧缩)的条件下,可以自行调整供需。依据这种理论,政府的角色是透过中央银行,调控在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预自由市场的活动。芝加哥学派以及后来小罗伯特·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预期理论,大幅度取代了凯恩斯主义在总体经济学的支配地位。前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本·伯南克便是支持傅利曼解释景气循环说法的经济学家之一。当代的主流经济学经常被二分为美国东海岸与西海岸大学代表的咸水学派与芝加哥等内地大学代表的淡水学派。 米尔顿·傅利曼基本上采纳了许多亚当·斯密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个体经济学概念并且将之现代化,比如他在1970年曾主张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要「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下,努力利用既有资源进行可以最大化利润的商业活动」,这一说法与亚当·斯密认为市场通过私利可以最好达成社会总利益的看法一致。 一些在主流经济学以外的经济学派和研究方式也对经济学领域有重大和持续的影响,比如奥地利经济学派、洛桑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等。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平行发展的奥地利经济学派,便是衍生自边际革命的重要人物卡尔·门格尔的理论,而其许多研究框架也与主流经济学有高度重叠。 在总体经济学上有显著讨论而自成一派的还包括了如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和供给面学派等。除此之外,一些比较不受主流经济学讨论的研究包括了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依赖理论等。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讽刺的称经济学为「忧郁的科学」。一些经济学家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里昂·瓦尔拉斯则认为对经济学的研究不该与其产出的分配混为一谈,他们认为后者所牵涉的「社会经济学」是属于政治学的领域。 在《国富论》一书中,亚当·斯密大力抨击那些他认为是依赖政治权力来影响市场运作的个人或团体,在斯密的年代这些人通常被称为「派系」,今天则是我们所熟知的利益团体例如政党、银行、公司、工会等等。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经济学研究应该要独立于政府政策或其他决策团体的影响之外,然而,政策制定者和政治人物经常以特定经济学的理论或说词来正当化他们推动的政治议程,许多时候往往脱离他们公职的负责领域。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上与政治不可避免的密切关连经常被拿来做为批评的对象,批评者往往将经济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角色与特定议题或价值观混为一谈。尽管如此,经济学对于政府经济政策的形成是理所当然有影响力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学的分支。许多学术界的期刊经常探讨经济学者之间对于某种政策的共识或主流立场为何,希望以此增加专业意见在政治决策上的角色。事实上,当今的主流经济学界与一些普遍存在政治讨论的看法往往抱持截然不同的立场,举例来说,贸易保护主义在大众舆论和政客之间普遍流传,然而经济学家却一面倒的认为自由贸易才是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 。依据美国经济学会的调查,美国经济学家之间已达成明显共识的议题包含了支持自由贸易、支持沃尔玛等大型连锁店商业自由、反对政府强制雇主提供劳工健保、允许商业化的器官转移、开放赌场、反对补贴生物燃料等等。 其他议题例如中央银行的独立运行以及政府在透过中央银行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的做法,乃至总体经济学上的众多政策,也经常是争议的焦点和对于主流经济学批评的来源。而一些学者例如Deirdre McCloskey则提出许多透过数据观察进行的经济学实证研究在方法或结果上都有问题,此点批评在经济学界受到不少重视,不过,也有某些依赖先验而抛弃实证观察作为研究方法的经济学者和学派存在,例如奥地利经济学派便是一例。 一些人则责怪经济学家无法准确预言未来的经济走向或经济危机的到来,举例来说,在2007年-2013年环球金融危机便引发许多人批评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与现实脱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2便曾发表他们对一群经济学家调查他们对未来经济萧条的预测结果,提出97%在1990年代受调查的经济学家没有成功预测未来一年的经济紧缩,而即使成功预测的人,也经常低估了紧缩的严重性。 经济学长久来持续被质疑是依靠不实际的、无法验证的、或是过度简化的假说来做为理论依据,质疑者主张这种简化过程免除了经济学家提出结论所要举出的证据。经常被质疑的假说例如利润最大化、理性选择等等。不过,资讯经济学包含的就是这方面以数学研究和行为经济学来研究个体在利润最大化以外的行为。另外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家例如凯恩斯也曾观察到大部分的经济学领域都是透过概念上的而非数据上的证据来建立,也因此无法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透过数据来验证。 近年来,批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女性主义者也开始浮现,促使了女性主义经济学的诞生。女性主义经济学批评经济学一般对于实证和客观的假设,认为现有的模型和方法只反映出男性社会的偏好。女性主义经济学经常提出的批评包括经济学忽视家庭主妇的家事劳动价值、家庭的经济掌管和收支。一些从物理学角度出发的科学家则批评经济学依靠的是19世纪的物理学假设,例如便从热力学里提出了与能源经济学有关的熵理论,以区别他认为主流经济学依据在牛顿物理学上所建构的理论框架。他的理论对于热力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有相当的影响。 一些人例如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则批评经济学的理论方式,认为经济学过度倚赖柏拉图的理型论研究模型,并主张经济学理论错误的结果可能会对人类整体造成庞大灾害,他以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来质疑许多既有的经济模型。然而如同其他的批评,并非所有经济学家倚赖的都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和假设。而一些经济学家也正视了塔雷伯提出的问题,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便对塔雷伯的理论赞誉有嘉。而尽管这些批评的存在,主流的经济学研究所课程已经发展得越来越趋向于技术化和数学化的研究方式。
YAML Metadata Warning: empty or missing yaml metadata in repo card (https://huggingface.co/docs/hub/datasets-cards)

As of 2019.2.7

Downloads last month
62
Edit dataset card

Models trained or fine-tuned on shaowenchen/wiki_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