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son
stringlengths
2
26
self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131k
other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60.5k
relatedIssues
list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所有圖號12259025號之圖片(如本院卷第9頁,原證2),係原告雇用之攝影師運用其攝影技巧,決定觀景、景深、光量、攝影角度、快門或焦距等事項後拍攝而成,非僅單純為實體之機械式呈現,並經原告員工以專業電腦繪圖軟體進行後製,使系爭圖片更符合商業銷售需求,已足以表達原告特殊之思想與情感,具充分之原創性,屬受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下稱系爭著作)。被告未經原告授權,擅自重製及公開傳輸系爭著作於其經營之網站(網址:http://www.casio-dental.com/e_news.php?id=24565,下稱系爭網站)上,被告經原告通知其涉及侵害著作權之情事後,雖已更換網站所使用之圖片,惟其身為系爭網站之經營者,未取得合法授權即利用系爭著作,具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之故意,即令係委外建置網站之情形,倘未要求委外建置網站業者取得合法授權,或未主動盡查證之義務,即利用他人攝影著作,亦難謂無侵權之過失。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後段、民法第188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因原告難以證明實際損害額,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本院酌定賠償額為新臺幣(下同)10萬元。(二)聲明: 1、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所有圖號12259025號之圖片(如本院卷第9頁,原證2),係原告雇用之攝影師運用其攝影技巧,決定觀景、景深、光量、攝影角度、快門或焦距等事項後拍攝而成,非僅單純為實體之機械式呈現,並經原告員工以專業電腦繪圖軟體進行後製,使系爭圖片更符合商業銷售需求,已足以表達原告特殊之思想與情感,具充分之原創性,屬受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下稱系爭著作)。被告未經原告授權,擅自重製及公開傳輸系爭著作於其經營之網站(網址:http://www.casio-dental.com/e_news.php?id=24565,下稱系爭網站)上,被告經原告通知其涉及侵害著作權之情事後,雖已更換網站所使用之圖片,惟其身為系爭網站之經營者,未取得合法授權即利用系爭著作,具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之故意,即令係委外建置網站之情形,倘未要求委外建置網站業者取得合法授權,或未主動盡查證之義務,即利用他人攝影著作,亦難謂無侵權之過失。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後段、民法第188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因原告難以證明實際損害額,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本院酌定賠償額為新臺幣(下同)10萬元。(二)聲明: 1、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所有圖號12259025號之圖片(如本院卷第9頁,原證2),係原告雇用之攝影師運用其攝影技巧,決定觀景、景深、光量、攝影角度、快門或焦距等事項後拍攝而成,非僅單純為實體之機械式呈現,並經原告員工以專業電腦繪圖軟體進行後製,使系爭圖片更符合商業銷售需求,已足以表達原告特殊之思想與情感,具充分之原創性,屬受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下稱系爭著作)。被告未經原告授權,擅自重製及公開傳輸系爭著作於其經營之網站(網址:http://www.casio-dental.com/e_news.php?id=24565,下稱系爭網站)上,被告經原告通知其涉及侵害著作權之情事後,雖已更換網站所使用之圖片,惟其身為系爭網站之經營者,未取得合法授權即利用系爭著作,具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之故意,即令係委外建置網站之情形,倘未要求委外建置網站業者取得合法授權,或未主動盡查證之義務,即利用他人攝影著作,亦難謂無侵權之過失。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後段、民法第188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因原告難以證明實際損害額,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本院酌定賠償額為新臺幣(下同)10萬元。(二)聲明: 1、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4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確認授權關係不存在
(一)原告所有圖號12259025號之圖片(如本院卷第9頁,原證2),係原告雇用之攝影師運用其攝影技巧,決定觀景、景深、光量、攝影角度、快門或焦距等事項後拍攝而成,非僅單純為實體之機械式呈現,並經原告員工以專業電腦繪圖軟體進行後製,使系爭圖片更符合商業銷售需求,已足以表達原告特殊之思想與情感,具充分之原創性,屬受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下稱系爭著作)。被告未經原告授權,擅自重製及公開傳輸系爭著作於其經營之網站(網址:http://www.casio-dental.com/e_news.php?id=24565,下稱系爭網站)上,被告經原告通知其涉及侵害著作權之情事後,雖已更換網站所使用之圖片,惟其身為系爭網站之經營者,未取得合法授權即利用系爭著作,具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之故意,即令係委外建置網站之情形,倘未要求委外建置網站業者取得合法授權,或未主動盡查證之義務,即利用他人攝影著作,亦難謂無侵權之過失。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後段、民法第188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因原告難以證明實際損害額,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本院酌定賠償額為新臺幣(下同)10萬元。(二)聲明: 1、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8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7",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8 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8 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9",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5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0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50",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70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民國101年3月間以被告紅谷公司與「YAHOO生活+」間具有合作關係為前提,與被告紅谷公司簽署「商家POI資訊資料庫合作合約」(下稱系爭契約,原證8):1.原告係主要經營台灣地區電子地圖資料庫之建置與授權、行動導航軟體與其他結合電子地圖資料庫之軟體之開發與授權等之股份有限公司(原證2),資料庫範圍包含「自有商家POI基礎資訊」(即PointofInterest,地圖上特定之地點位置,包含商家經緯度座標資訊,下稱系爭資料庫),並與訴外人YAHOO公司簽訂有授權YAHOO公司使用系爭資料庫之契約。被告紅谷公司(負責人為被告何吉弘,原證3)則為美食生活資訊與相關優惠券銷售之網站「iPeen愛評網」(下稱愛評網,原證4)及行動裝置應用程式(即行動app)「愛評生活通」(下稱愛評APP,原證5)之開發者與經營者,由上開平台結合電子地圖與店家資訊,吸引消費者查詢分享消費資訊,並以於該等平台上刊登廣告(原證6)、銷售優惠券(原證7)等方式獲取營業利益。2.嗣YAHOO公司與被告紅谷公司策略合作,委由被告紅谷公司經營「YAHOO生活+」,YAHOO公司即向原告表示希望由原告與被告紅谷公司再行協商,授權被告紅谷公司於「YAHOO生活+」及愛評網上使用系爭資料庫,原告於此前提下,因而與被告紅谷公司訂定系爭契約,契約期間自101年3月1日起至106年2月28日止,約定由原告授權被告紅谷公司使用系爭資料庫,被告紅谷公司不得銷售與再授權他人使用,並須依系爭契約第2條提供其經營網站上之「商家POI深度資料」(內容包含店家之評論、星等、照片等;電影評論、星等、照片等;合作商家所有好康優惠訊息;下稱被告深度資料)予原告使用於自有之產品與服務,以為合作交換,原告不另外對被告紅谷公司收取授權費。(二)系爭資料庫中之商家經緯度座標資訊(下稱系爭座標資訊)為受著作權法保護之著作:按「大量景點座標之資料可否作為編輯著作乙節,如就該等座標數據資料之選擇及編排具有創作性者,為編輯著作,以獨立的著作保護之。亦即,如就大量數據座標之選擇及編排上具有『原創性』(著作人自己的創作,非抄襲他人之創作)及『創作性』(一定的創作高度)時,可能成為編輯著作而受本法之保護」,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電子郵件970818號函參照。本件系爭座標資訊係透過衛星發送訊號至地面接受器,由多個接受器於多個不同時間點分別測量接收之不同座標資料訊息,再經原告公司投入大量人力,將上開多個不同之座標資料訊息,依人類思考作選擇並將資料統整,編輯成一最佳座標位置,進而組成系爭資料庫,顯見原告提供之自有商家POI基礎資訊,非單純的數字座標,確實為加入人類精神之創造、思考匯集整理而成之資料,屬智慧財產權保障之編輯著作;況本件被告紅谷公司亦不爭執系爭契約係以雙方均提供自身資源及智慧財產權予他方結合使用,足證被告紅谷公司亦清楚知悉原告於系爭資料庫中之系爭座標資訊確實受著作權法之保障。(三)系爭契約已於102年6月20日合法終止,惟被告紅谷公司仍持續使用系爭資料庫,侵害原告著作權:1.嗣因YAHOO公司與被告紅谷公司有關「YAHOO生活+」之合作關係已終止,系爭契約之前提已不存續,原告即於102年5月29日通知被告紅谷公司欲終止系爭契約(原證9),兩造並經多次協商確認終止系爭契約後之相關後續合作事宜未果(原證11至18),是系爭契約已於102年6月20日合法終止,被告紅谷公司自無權使用系爭資料庫。然於105年8月間經原告清查後,確認被告紅谷公司之愛評網地圖資訊上,仍有使用系爭資料庫中系爭座標資訊(原證19),業已侵害原告對於系爭資料庫圖資之著作權。2.被告等雖辯稱系爭契約第9條第2項規定僅係賦予乙方(即被告紅谷公司)終止權,縱認雙方均得依該條項終止契約,惟該條項約定一方因本身「業務變更或其他經營策略需求」,始得終止合約,而原告所主張被告紅谷公司與「YAHOO生活+」終止合作關係乙節與原告本身之業務或經營策略亦毫無關係,自仍與該條項不符;且原告於102年5月29日、同年6月13日所為終止系爭契約之意思表示僅以寄發電子郵件之方式為通知,與系爭契約第9條第3項約定應以書面終止契約之要件不符,亦未合法送達被告紅谷公司,不生合法終止系爭契約之效力云云。惟查:①依系爭契約第9條第2項約定:「雙方同意另一方因業務變更或其他經營策略之需求,得於三個月前以書面通知甲方,終止本合約」等語,可知兩造均得因另一方業務變更或其他經營策略之需求終止系爭契約,僅若係乙方(即被告紅谷公司)欲終止,須於三個月前書面通知甲方(即原告),於甲方即原告欲終止時則不受須於三個月前通知之限制,故原告依該條項仍具有系爭契約之終止權;且本件被告紅谷公司不爭執系爭契約係以雙方均提供自身資源及智慧財產權予他方結合使用,倘僅有被告紅谷公司有終止權,顯失公平,是被告紅谷公司稱系爭契約第9條第2項規定並未賦予原告終止權云云,自不可採。②被告紅谷公司與YAHOO公司「YAHOO生活+」之合作關係,確為系爭契約之前提事實,業如前述,因此,被告紅谷公司與YAHOO公司停止合作後,系爭契約簽訂之前提已不存在,原告於歷次提出終止契約之意思表示時亦均敘明此為原告終止系爭契約之理由,而被告紅谷公司均未反駁原告之主張,可證被告紅谷公司亦清楚知悉確有此前提事實存在;且原告於102年5月29日即發函與被告紅谷公司營運長即負責系爭契約業務之○○○(原證9),於同年6月13日又發函予被告紅谷公司告知系爭契約將於同年6月20日終止,有快遞公司查詢紀錄可資證明(原證16),是原告終止系爭契約之意思表示確實已有效到達被告紅谷公司;嗣原告於同年6月17日與被告紅谷公司之會議中,亦已將系爭契約終止函交予○○○,並清楚告知○○○,倘被告紅谷公司欲再使用系爭資料庫之資訊,需另再付費取得授權等情,原告並於同年9月12日再次發函予○○○及被告何吉弘(原證20),該函亦清楚載明曾於102年7月15日再次告知過雙方系爭契約已終止乙事。綜上,堪以認定原告行使終止權之意思表示早已到達被告紅谷公司,已生合法終止系爭契約之效力。③至系爭契約因涉及雙方互信合作,固另於第9條第3項規定「除本合約另有規定者外,任一方未經他方書面同意,不得任意終止本合約。」惟原告既係依系爭契約第9條第2項之例外規定終止系爭契約,自無須取得被告書面同意,亦不須於三個月前以書面通知乙方即被告;退萬步言,縱認原告須以書面通知被告始生合法終止契約之效力,原告於102年5月29日寄發電子郵件通知被告,其效果亦與書面方式相同,系爭契約自已合法終止。(四)被告雖另提出刑事不起訴處分書(下稱另案刑案),主張其並未侵害原告著作權云云。惟查,另案刑案僅論斷系爭契約是否已終止一事並非無疑,進而認定原告所主張侵害著作權之行為發生在系爭契約之預定合作期間,並未侵害原告權利等情,並未否認系爭契約為著作權保護之客體;而由本件被告何吉弘於另案刑案偵查中自承其在公司使用之名稱為sky,電子郵件地址為○○○○○.COM.TW,參以原告之郵件螢幕截圖(原證20)等事證,均可證被告紅谷公司營運長○○○已知悉原告終止系爭契約,是以,另案刑案對於系爭契約是否已終止、被告何吉弘是否有故意侵害著作權等節顯漏未詳細調查,已嫌速斷,且刑事被告主觀侵害著作權之故意認定與民事契約是否合法終止之認定並不相同,自不得於本案援引。(五)綜上,被告等顯有侵害原告之著作權,原告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第1款規定,就原告原本可得之利益(即授權費用)計算損害賠償金額;而系爭契約之期間係自101年3月1日起至106年2月28日止共計5年,每年之授權金額稅後為新臺幣(下同)882,000元,故原告依上開共計5年授權期間授權費用之損害賠償金額為882,000x5=4,410,000元。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六)並聲明:1.被告何吉弘應連帶給付原告4,410,000元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對造之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按周年利率5%計算利息。2.前項聲明,原告願以現金或同額之銀行無記名可轉讓定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9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 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 4",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9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493365號「多字集字碼輸入與即時顯示方法、系統與裝置」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4年7月21日起至122年8月15日止。被告瀚霖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瀚霖公司)及其代表人被告林淑惠自行或授權第三人提供訴外人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山人壽)及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人壽)使用之「網頁與行動裝置難字顯示系統」(下稱系爭系統)於南山人壽之網站「南山保戶園地」網址:https://www.nanshanlife.com.tw/CES3.0/Welcome.action(下稱系爭網站1)、「南山人壽網路投保中心」網址:https://www.nanshanlife.com.tw/public_promotion/subject/OnlineInsurance/index.html(下稱系爭網站2),及中國人壽之網站「中壽e秘書」網址:https://e-commerce.chinalife.com.tw/online/user/personal/eserviceLogin.do(下稱系爭網站3),至少已構成製造、使用、為販賣之要約及販賣系爭系統等實施原告系爭專利之行為,且能在不更動現有網站系統架構之情形下,提供使用者在網頁輸入未建於使用者端裝置系統內之字碼,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8、14、17項,而侵害系爭專利。(二)系爭專利請求項1、8、14、17所載「多字集字碼庫」與「字型檔」之文義解釋:1.多字集字碼庫:參酌系爭專利「發明專利說明書」第5頁所載:「此處所載的多字集字碼庫主要目的是直接提供雲端資料庫,而不會被終端電腦系統所載字庫所限制,因此可以同時解決個人電腦中文字數不足的問題,其中個人電腦上常用的內碼如BIG-5、Unicode,其中即便所涵蓋的中文字集約萬餘,但仍可能不敷使用,有欠字問題。本發明建構一個架構在雲端(網際網路)上的多字集字碼庫,其中包括相關的轉碼工具,藉此解決不同電腦系統內有不同編碼與缺字的問題。」等內容,可明確理解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8、14、17項之「多字集字碼庫」即為「具有不同電腦系統內缺少的中文字集及對應該等中文字集的字碼之資料庫」。2.字型檔:參酌系爭專利「發明專利說明書」第2頁第22至24行所載:「使用者透過輸入介面選擇字,所產生的字碼將傳送至伺服系統比對,由伺服系統根據接收的字碼產生的字型檔,字型檔將由客戶端裝置載入後即時顯示其中的字。」、第8頁第24至27行所載:「當完成一個階段(比如完成一個頁面的輸入)的所有字後,字型檔將包括所有這些字,經載入到客戶端裝置51(508)後,由客戶端裝置51瀏覽程式即時顯示字型檔的字,或可包括各個字的字型(由字型庫提供)。」、第10頁第8至17行:「根據實施例之一,在使用者尚未自多個候選字中選擇任何字時,在客戶端裝置上顯示的選單可以圖形字表示,待選擇確定輸入時,才以字碼對應顯示多字集字碼庫中的字。」、「使用者再根據顯示的多個候選字選項中選擇其一,如步驟S611,經此動作可輸入字,並傳送所選擇的字碼至伺服系統61,由伺服系統61根據接收的一個字碼或是持續接收的多個字碼產生一個字型檔,由客戶端裝置接收字型檔,如步驟S613。最後客戶端裝置將根據此字型檔即時顯示對應多字集字碼庫內的字,如步驟S615。」,及第11頁第7至9行所載:「接著伺服系統將接著接收由客戶端裝置產生的選擇字碼,如步驟S711,據此由多字集字碼庫(或包括字型庫)產生一字型檔(步驟S713)。」之內容,可明確理解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5至8、11至17項之「字型檔」即為「得由客戶端裝置載入並即時顯示文字的檔案,且非圖形」。(三)系爭網站對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至17項之保護範圍構成文義侵害或均等侵害:1.系爭網站1、2:(1)系爭網站1、2之「根據上述步驟2及3,由使用者移動鼠標至該『鍵盤』圖形,即顯示一『注音』圖示,令使用者以注音輸入法,鍵入輸入碼,並傳送給伺服器。」、「根據上述步驟3,待鑑定對象該網頁即顯示出有難字之下拉清單,故伺服器必然具有一多字集字碼庫。」等技術內容,均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所載「透過該輸入介面產生一輸入碼,並傳送至一伺服系統」、「自該伺服系統接收對應該輸入碼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的選項,並顯示於該客戶端裝置上,其中該伺服系統載有一多字集字碼庫,該字或該多個候選字為選自該多字集字碼庫」等技術特徵之文義,「假設」認定該等系爭網站1、2之技術內容有不符合文義讀取之判斷,由於該等技術內容所使用的方式、所執行的功能、所得到的效果,與系爭專利均無二致,亦應認定符合均等侵害。(2)系爭網站1、2之「根據上述步驟1,待鑑定對象為一網頁供使用者存取,並由該網頁接收使用者移動鼠標至輸入文字的欄位。」、「根據上述步驟1,該網頁自伺服器載入輸入程式之腳本語言。」、「根據上述步驟1~3,該網頁於載入輸入程式後,在欄位一側顯示一『鍵盤』圖示之輸入介面,由使用者移動鼠標至該『鍵盤』圖形,即顯示一『注音』圖示,令使用者以注音輸入法,鍵入輸入碼,並傳送給伺服器。」、「根據上述步驟3,將輸入碼傳送給伺服器後,該網頁即顯示出有難字之下拉清單。該網頁自伺服器取得字型檔即為DJP_.ttf,故伺服器必然具有多字集字碼庫進行比對,以產生對應輸入碼的候選字,並在網頁顯示該下拉清單。」、「根據上述步驟3,將輸入碼傳送給伺服器後,該網頁即顯示出有難字之下拉清單。」等技術內容,均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第8項所載「一伺服系統接收自一客戶端裝置所傳送的一輸入請求」、「根據該輸入請求,對該客戶端裝置傳送一輸入程式碼」、「該伺服系統接收自該客戶端裝置經由該輸入程式碼啟始的一輸入介面產生的輸入碼」、「比對一多字集字碼庫,產生對應該輸入碼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傳送該字或該多個候選字的資訊至該客戶端裝置」等技術特徵之文義,「假設」認定該等系爭網站1、2之技術內容有不符合文義讀取之判斷,由於該等技術內容所使用的方式、所執行的功能、所得到的效果,與系爭專利均無二致,亦應認定符合均等侵害。(3)系爭網站1、2之「根據上述步驟2~5,由使用者移動鼠標至該『鍵盤』圖形,即顯示一『注音』圖示,令使用者以注音輸入法,鍵入輸入碼,並傳送給伺服器。該網頁即顯示出有難字之下拉清單,故伺服器必然具有一多字集字碼庫。使用者以滑鼠或鍵盤點選下拉清單出現的難字後,即產生對應字碼『E765』,並上傳至伺服器。伺服器再根據字碼產生一字型檔,並由輸入程式根據所定義的連結路徑載入字形檔『ime.ttf?words=E765』。該網頁欄位以所載入之字形檔,顯示使用者所選擇之難字。」等技術內容,均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4項所載「其中,該伺服系統由該客戶端裝置透過該輸入程式碼啟始的該輸入介面接收一輸入碼,經比對該多字集字碼庫後產生給該客戶端裝置選擇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再經該客戶端裝置接收一字碼而產生包括該字碼對應的字的一字型檔,該客戶端裝置載入該字型檔而即時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等技術特徵之文義,「假設」認定該等系爭網站1、2之技術內容有不符合文義讀取之判斷,由於該等技術內容所使用的方式、所執行的功能、所得到的效果,與系爭專利均無二致,亦應認定符合均等侵害。(4)系爭網站1、2之「根據上述步驟1,使用者以注音輸入法,鍵入輸入碼,並傳送給伺服器。」、「根據上述步驟3,將輸入碼傳送給伺服器後,該網頁即顯示出有難字之下拉清單。該網頁自伺服器取得字型檔即為DJP_.ttf,故伺服器必然具有多字集字碼庫進行比對,以產生對應輸入碼的候選字,並在網頁顯示該下拉清單。」等技術內容,均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7項所載「傳送該輸入碼至一伺服系統的指令」、「接收由該伺服系統比對該輸入碼與一多字集字碼庫的結果的指令」等技術特徵之文義,「假設」認定該等系爭網站1、2之技術內容有不符合文義讀取之判斷,由於該等技術內容所使用的方式、所執行的功能、所得到的效果,與系爭專利均無二致,亦應認定符合均等侵害。2.系爭網站3:(1)系爭網站3之「根據上述步驟2及3,由使用者移動鼠標至該『難字輸入』圖形,即顯示一『注音』圖示,令使用者以注音輸入法,鍵入輸入碼,並傳送給伺服器。」、「根據上述步驟3,待鑑定對象該網頁即顯示出有難字之下拉清單,故伺服器必然具有一多字集字碼庫。」等技術內容,均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所載「透過該輸入介面產生一輸入碼,並傳送至一伺服系統」、「自該伺服系統接收對應該輸入碼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的選項,並顯示於該客戶端裝置上,其中該伺服系統載有一多字集字碼庫,該字或該多個候選字為選自該多字集字碼庫」等技術特徵之文義,「假設」認定該等系爭網站3之技術內容有不符合文義讀取之判斷,由於該等技術內容所使用的方式、所執行的功能、所得到的效果,與系爭專利均無二致,亦應認定符合均等侵害。(2)系爭網站3之「根據上述步驟1,待鑑定對象為一網頁供使用者存取,並由該網頁接收使用者移動鼠標至輸入文字的欄位。」、「根據上述步驟1,該網頁自伺服器載入輸入程式之腳本語言。」、「根據上述步驟1~3,該網頁於載入輸入程式後,在欄位一側顯示一『難字輸入』圖示之輸入介面,由使用者移動鼠標至該『難字輸入』圖形,即顯示一『注音』圖示,令使用者以注音輸入法,鍵入輸入碼,並傳送給伺服器。」、「根據上述步驟3,將輸入碼傳送給伺服器後,該網頁即顯示出有難字之下拉清單。該網頁自伺服器取得字型檔即為DJP_.ttf,故伺服器必然具有多字集字碼庫進行比對,以產生對應輸入碼的候選字,並在網頁顯示該下拉清單。」、「根據上述步驟3,將輸入碼傳送給伺服器後,該網頁即顯示出有難字之下拉清單。」等技術內容,均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第8項所載「一伺服系統接收自一客戶端裝置所傳送的一輸入請求」、「根據該輸入請求,對該客戶端裝置傳送一輸入程式碼」、「該伺服系統接收自該客戶端裝置經由該輸入程式碼啟始的一輸入介面產生的輸入碼」、「比對一多字集字碼庫,產生對應該輸入碼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傳送該字或該多個候選字的資訊至該客戶端裝置」等技術特徵之文義,「假設」認定該等系爭網站3之技術內容有不符合文義讀取之判斷,由於該等技術內容所使用的方式、所執行的功能、所得到的效果,與系爭專利均無二致,亦應認定符合均等侵害。(3)系爭網站3之「根據上述步驟2至5,由使用者移動鼠標至該『難字輸入』圖形,即顯示一『注音』圖示,令使用者以注音輸入法,鍵入輸入碼,並傳送給伺服器。該網頁即顯示出有難字之下拉清單,故伺服器必然具有一多字集字碼庫。使用者以滑鼠或鍵盤點選下拉清單出現的難字後,即產生對應字碼『E061』,並上傳至伺服器。伺服器再根據字碼產生一字型檔,並由輸入程式根據所定義的連結路徑載入字形檔『ime.ttf?words=E061』。該網頁欄位以所載入之字形檔,顯示使用者所選擇之難字。」等技術內容,均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4項所載「其中,該伺服系統由該客戶端裝置透過該輸入程式碼啟始的該輸入介面接收一輸入碼,經比對該多字集字碼庫後產生給該客戶端裝置選擇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再經該客戶端裝置接收一字碼而產生包括該字碼對應的字的一字型檔,該客戶端裝置載入該字型檔而即時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等技術特徵之文義,「假設」認定該等系爭網站3之技術內容有不符合文義讀取之判斷,由於該等技術內容所使用的方式、所執行的功能、所得到的效果,與系爭專利均無二致,亦應認定符合均等侵害。(4)系爭網站3之「根據上述步驟1,使用者以注音輸入法,鍵入輸入碼,並傳送給伺服器。」、「根據上述步驟3,將輸入碼傳送給伺服器後,該網頁即顯示出有難字之下拉清單。該網頁自伺服器取得字型檔即為DJP_.ttf,故伺服器必然具有多字集字碼庫進行比對,以產生對應輸入碼的候選字,並在網頁顯示該下拉清單。」等技術內容,均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7項所載「傳送該輸入碼至一伺服系統的指令」、「接收由該伺服系統比對該輸入碼與一多字集字碼庫的結果的指令」等技術特徵之文義,「假設」認定該等系爭網站3之技術內容有不符合文義讀取之判斷,由於該等技術內容所使用的方式、所執行的功能、所得到的效果,與系爭專利均無二致,亦應認定符合均等侵害。(四)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至17項比對被證1,顯具有新穎性:1.請求項1:(1)被證1所揭露技術內容為:當使用者需輸入非為Big5範圍內的常用字時,以使用者在端末工作站的Java執行環境輸入「拆碼」,再送到字型伺服器進行搜尋,並從字型伺服器下載「字型PNG圖檔」,再比對目前顯示所需的縮放比例,對圖檔進行縮放後,再進行顯示等技術內容。其中,使用者端除了輸入「拆碼」外,並未揭露再由輸入程式產生對應候選字之「字碼」的步驟,且由於「輸入法元件」也是以「視覺化元件」來顯示所需的罕用字,而從字型伺服器取得對應的「PNG圖檔」只能顯示在嵌有JavaApplet的網頁欄位中,無法被複製使用於其他欄位,且PNG圖檔一旦放大必然就會產生模糊或有鋸齒邊緣的情況,無法採用作業系統原生的功能以字型檔產生所需的字,而不受顯示縮放比例的影響,字型顯示邊緣均能夠維持清晰平滑。況「字型PNG圖檔」從字型伺服器下載後,必須再比對顯示所需的縮放比例,進行縮放後再進行顯示,自與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所載:「自該伺服系統載入該字型檔並即時於該客戶端裝置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之技術特徵,即直接採用作業系統原生的產生字的方法而以所下載的字型檔即時顯示所需的字,完全不同。(2)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對比被證1至少具有:「自該伺服系統接收對應該輸入碼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的選項,並顯示於該客戶端裝置上,其中該伺服系統載有一多字集字碼庫,該字或該多個候選字為選自該多字集字碼庫」、「該輸入程式產生對應該字,或是對應該多個候選字之一的一字碼,並傳送該字碼至該伺服系統,該伺服系統根據所接受的該字碼產生一字型檔」、「自該伺服系統載入該字型檔並即時於該客戶端裝置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等差異技術特徵,顯具有新穎性。2.請求項8:系爭專利請求項第8項對比被證1至少具有:「根據該輸入請求,對該客戶端裝置傳送一輸入程式碼」、「比對一多字集字碼庫,產生對應該輸入碼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傳送該字或該多個候選字的資訊至該客戶端裝置」、「接收自該客戶端裝置啟始的該輸入介面產生的一字碼,產生包括該字碼對應的字的一字型檔」、「傳送該字型檔至該客戶端裝置,該客戶端裝置載入該字型檔並即時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等差異技術特徵,顯具有新穎性。3.請求項14: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4項對比被證1至少具有:「一伺服系統,其中載有一輸入程式碼以及一多字集字碼庫」、「一輸入手段,一客戶端裝置之作業系統自該伺服系統導入該輸入程式碼,並載入該輸入程式碼至作業系統中的一瀏覽程式,當利用該瀏覽程式載入一內嵌該輸入程式碼的連結的網頁時,啟始一輸入介面」、「其中,該伺服系統由該客戶端裝置透過該輸入程式碼啟始的該輸入介面接收一輸入碼,經比對該多字集字碼庫後產生給該客戶端裝置選擇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再經該客戶端裝置接收一字碼而產生包括該字碼對應的字的一字型檔,該客戶端裝置載入該字型檔而即時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等差異技術特徵,顯具有新穎性。4.請求項17: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7項對比被證1至少具有:「接收由該伺服系統比對該輸入碼與一多字集字碼庫的結果的指令」、「顯示對應該輸入碼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的選項的指令」、「產生對應該字,或是對應該多個候選字之一的字碼的指令」、「傳送該字碼至該伺服系統的指令」、「載入該伺服系統產生的一字型檔而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的指令」等差異技術特徵,顯具有新穎性。5.請求項2至7、9至13、15、16: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8、14項所載之技術手段,分別與被證1-1至1-4之先前技術比對,均具有新穎性的情況下,所直接或間接依附於該等獨立項之請求項第2至7、9至13、15、16項,亦當然具有新穎性。(五)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至17項,對比被證2,顯具有新穎性:1.請求項1:被證2所揭露技術內容為:網頁字型伺服器將所需的「外字」包裝構成一HTML檔,使網頁字型瀏覽器接受新的HTML檔後,顯示在螢幕畫面。亦即,藉由網頁字型伺服器連結到網頁伺服器,用以接收網頁伺服器裡之網頁文件,將它們建造成新的網頁字型文件,再將建好之網頁字型文件傳回網頁伺服器裡以取代原網頁文件,當電腦使用端配備有網頁字型瀏覽器軟體,該瀏覽器軟體就可以解譯網頁字型文件,顯示所需的外字,則與系爭專利之技術手段為由伺服系統產生「字型檔」及客戶端裝置載入「字型檔」以即時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實質上完全不同。又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對比被證2至少具有:「自該伺服系統接收對應該輸入碼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的選項,並顯示於該客戶端裝置上,其中該伺服系統載有一多字集字碼庫,該字或該多個候選字為選自該多字集字碼庫」、「該輸入程式產生對應該字,或是對應該多個候選字之一的一字碼,並傳送該字碼至該伺服系統,該伺服系統根據所接受的該字碼產生一字型檔」、「自該伺服系統載入該字型檔並即時於該客戶端裝置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等差異技術特徵,顯具有新穎性。2.請求項8:系爭專利請求項第8項對比被證2至少具有:「比對一多字集字碼庫,產生對應該輸入碼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傳送該字或該多個候選字的資訊至該客戶端裝置」、「接收自該客戶端裝置啟始的該輸入介面產生的一字碼,產生包括該字碼對應的字的一字型檔」、「傳送該字型檔至該客戶端裝置,該客戶端裝置載入該字型檔並即時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等差異技術特徵,顯具有新穎性。3.請求項14: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4項對比被證2至少具有:「一伺服系統,其中載有一輸入程式碼以及一多字集字碼庫」、「其中,該伺服系統由該客戶端裝置透過該輸入程式碼啟始的該輸入介面接收一輸入碼,經比對該多字集字碼庫後產生給該客戶端裝置選擇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再經該客戶端裝置接收一字碼而產生包括該字碼對應的字的一字型檔,該客戶端裝置載入該字型檔而即時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等差異技術特徵,顯具有新穎性。4.請求項17: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7項對比被證2至少具有:「接收由該伺服系統比對該輸入碼與一多字集字碼庫的結果的指令」、「顯示對應該輸入碼的一個字或多個候選字的選項的指令」、「產生對應該字,或是對應該多個候選字之一的字碼的指令」、「傳送該字碼至該伺服系統的指令」、「載入該伺服系統產生的一字型檔而顯示對應該字碼的字的指令」等差異技術特徵,顯具有新穎性。5.請求項2至7、9至13、15、16:依上所述,並參原證18報告第參、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549395號「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方法與裝置」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2016年9月11日起至2035年4月15日止。被告宇第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宇第公司)所販售之電容跳脫裝置「VimtechCondenserTrippingDevice」(下稱系爭產品),竟與系爭專利之主要結構相同,並經原告委請之育駿企業有限公司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在符合全要件原則下,已落入系爭專利獨立請求項第1項及附屬請求項之文義讀取範圍,即構成文義侵權」,足見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文義範圍。原告委請律師於105年8月25日發函要求被告宇第公司將系爭產品下架並停止一切侵害行為,詎被告宇第公司於接獲原告函達後,至今仍持續販售系爭產品,拒不下架。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2項、第97條第1、2項及公司法第23條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專利權範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各技術特徵之比對如下:1.1A:一種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方法,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具備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之功能。2.1B:設立一控制電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原證14第4頁下方照片),其內部設立一控制電路。3.1C:設立一電驛在該控制電路組件內,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之控制電路組件,內有電驛(HF33F、PC817),有現勘照片及被證1附件3電路圖可稽。又系爭專利之控制電路組件,包括主電源迴路(交直流轉換電路)以及內部控制電源迴路,但被告將兩者混為一談,並將電驛線圈作動之「B接點」,當作電驛動作線圈,刻意指鹿為馬,實則本項請求項要件是電驛元件設立在電容跳脫裝置之電路上,與電驛繼電器的接點無關,此表現在系爭專利圖式第4圖流程圖示意圖中,方塊61驅動AUX-RY37,以及示意圖式第7圖。4.1D:將該電驛電連於主供電幹線端的斷路器,且使該電驛與一押扣開關對鎖,防止線路在通電時,縱使誤按下該押扣開關也不會燒毀該電容跳脫裝置,且該主供電幹線端的斷路器也不會跳脫,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就系爭專利及系爭產品「對鎖」之電路運作方式,縱認不構成文義侵權,至少也是均等侵權。5.1E:設立一警報電路與一組比較電壓電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於主控制電路組件中,有一比較電壓電路(IC4565)及一警報電路。經法院於106年11月14日之現勘結果,證明系爭產品確實具備有「設立一警報電路與一組比較電壓電路」之技術特徵。6.1F:當電容跳脫裝置的電壓低於設定電壓值時,將驅動一指示單元與該警報電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於實際測試時,當電壓低於設定電壓值時,驅動一LED指示燈亮及輸出一警報接點至外部端子台。(三)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專利權範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各技術特徵之比對如下:1.2A: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方法,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具備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之功能。2.2B:設立一測試按鈕開關,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在面板上有一測試按鈕開關。3.2C:設立一定時自動偵測線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其內部設有一XTAL1時間產生器並進入CPU18F45K80形成偵測電路。4.2D:設定當該測試按鈕開關動作時,令該控制電路組件內部之電容強制放電,同時偵測當電壓降低至一預先設定值時,驅動指示單元,並使警報接點導通,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於實際測試時,當電壓低於設定電壓值時,驅動一LED指示燈亮及輸出一警報接點至外部端子台。(四)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4專利權範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4各技術特徵之比對如下:1.4A:一種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裝置,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具備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之功能。2.4B:一具有一面板的盒狀本體,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一具有一面板的盒狀本體。3.4C:一透明蓋板單元封罩在該面板上,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一透明薄膜在該面板上。系爭專利的「透明蓋板」封罩面板作用是在防髒而已,故縱然系爭產品所設面板並非透明,但同樣有防髒的功效,其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與請求項4相同而無實質差異,為具備通常知識者能輕易思及並置換之技術特徵。4.4D:一固定在該面板上的押扣開關與一指示單元,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一固定在該面板上的押扣開關與一指示單元。5.4E:一控制電路組件固定在該本體內,其具有一交流電輸入端子與一直流電輸出端子,該控制電路組件有一全波整流單元與一隔離變壓器,將交流電整流變壓成適當的工作直流電,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一控制電路組件固定在該本體內,其具有一交流電輸入端子與一直流電輸出端子,該控制電路組件有一全波整流單元與一隔離變壓器,將交流電整流變壓成適當的工作直流電,此參現勘照片的紫色圈圈處、被證1第30頁照片7、照片8,以及被證1附件3電路圖即明。被告雖抗辯謂系爭產品的隔離變壓器為建議選配產品;惟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可有」兩個字,就是有或沒有均可,仍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範圍。6.4F:該控制電路組件設有一電驛電連於主供電幹線端的斷路器,該電驛與該押扣開關對鎖,防止線路在通電時誤按下該押扣開關也不會燒毀該電容跳脫裝置,且主供電幹線端的斷路器也不會跳脫,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系爭產品確實於內部控制電路組件中有電驛,並且在一次側送電情況下,在無載或有載(保護電驛負載)皆可測試;並且電驛動作狀況皆不會影響押扣測試開關測試的功能,並且不會燒燬電容跳脫裝置,並且供電幹線端的斷路器也不會跳脫,達到有載之下可測試的功能需求。7.4G:與一警報電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設有一警報電路(原證14第5頁上方照片)。8.4H:該控制電路組件有一組比較電壓電路,當低於設定電壓值時,將驅動該指示單元與該警報電路的警報接點,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該控制電路組件有一組比較電壓電路,當低於設定電壓值時,將驅動該指示單元與該警報電路的警報接點。(五)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5專利權範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5各技術特徵之比對如下:1.5A: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裝置,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具備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之功能。2.5B:一手動測試按鈕開關設在該面板上,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一手動測試按鈕開關設在該面板上(原證14第1頁上方照片之紅色按鈕)。3.5C:與一設於該本體內部的自動偵測線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其內部設有一XTAL1時間產生器並進入CPU18F45K80形成偵測電路。4.5D:當該手動測試按鈕開關動作時,可令該控制電路組件內部之電容強制放電,當電壓降低設定值時,將驅動該指示單元,並使該警報接點導通,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於實際測試時,當電壓低於設定電壓值時,驅動一LED指示燈亮及輸出一警報接點至外部端子台。(六)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8專利權範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8各技術特徵之比對如下:8A: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裝置,該指示單元包括一一般指示燈或閃爍指示燈,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裝置,該指示單元包括一一般指示燈或閃爍指示燈(「ALARM」指示燈)。(七)求償金額及計算:1.原告除依專利法第97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金外,另再依同條第2項規定請求鈞院酌定損害額3倍之懲罰性賠償金,惟因斯時原告尚難得知被告公司實際銷售情形,無從計算被告公司因侵害行為所得利益之數額,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暫請求如訴之聲明第一項所載之新臺幣(下同)300萬元,為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2.被告宇第公司刻意仿冒原告專利設計並製成系爭產品公開販售;尤甚者,在接獲原告發函之善意提醒後,被告仍拒不下架產品,顯屬故意侵害原告之專利,全然漠視原告受專利法保障之合法專利權,惡性重大,爰參照專利法第97條第2項規定,併再請求鈞院酌定損害額三倍之懲罰性賠償金,以懲其惡。(八)聲明:①被告宇第企業有限公司、被告侯訓欽應連帶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②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或受人委託而製造、持有、陳列、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輸出、輸入,或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及其他媒介物方式推廣促銷侵害中華民國第I549395號發明專利權之物品。③第一項聲明部分,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玉山商業銀行無記名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549395號「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方法與裝置」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2016年9月11日起至2035年4月15日止。被告宇第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宇第公司)所販售之電容跳脫裝置「VimtechCondenserTrippingDevice」(下稱系爭產品),竟與系爭專利之主要結構相同,並經原告委請之育駿企業有限公司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在符合全要件原則下,已落入系爭專利獨立請求項第1項及附屬請求項之文義讀取範圍,即構成文義侵權」,足見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文義範圍。原告委請律師於105年8月25日發函要求被告宇第公司將系爭產品下架並停止一切侵害行為,詎被告宇第公司於接獲原告函達後,至今仍持續販售系爭產品,拒不下架。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2項、第97條第1、2項及公司法第23條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專利權範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各技術特徵之比對如下:1.1A:一種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方法,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具備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之功能。2.1B:設立一控制電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原證14第4頁下方照片),其內部設立一控制電路。3.1C:設立一電驛在該控制電路組件內,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之控制電路組件,內有電驛(HF33F、PC817),有現勘照片及被證1附件3電路圖可稽。又系爭專利之控制電路組件,包括主電源迴路(交直流轉換電路)以及內部控制電源迴路,但被告將兩者混為一談,並將電驛線圈作動之「B接點」,當作電驛動作線圈,刻意指鹿為馬,實則本項請求項要件是電驛元件設立在電容跳脫裝置之電路上,與電驛繼電器的接點無關,此表現在系爭專利圖式第4圖流程圖示意圖中,方塊61驅動AUX-RY37,以及示意圖式第7圖。4.1D:將該電驛電連於主供電幹線端的斷路器,且使該電驛與一押扣開關對鎖,防止線路在通電時,縱使誤按下該押扣開關也不會燒毀該電容跳脫裝置,且該主供電幹線端的斷路器也不會跳脫,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就系爭專利及系爭產品「對鎖」之電路運作方式,縱認不構成文義侵權,至少也是均等侵權。5.1E:設立一警報電路與一組比較電壓電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於主控制電路組件中,有一比較電壓電路(IC4565)及一警報電路。經法院於106年11月14日之現勘結果,證明系爭產品確實具備有「設立一警報電路與一組比較電壓電路」之技術特徵。6.1F:當電容跳脫裝置的電壓低於設定電壓值時,將驅動一指示單元與該警報電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於實際測試時,當電壓低於設定電壓值時,驅動一LED指示燈亮及輸出一警報接點至外部端子台。(三)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專利權範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各技術特徵之比對如下:1.2A: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方法,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具備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之功能。2.2B:設立一測試按鈕開關,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在面板上有一測試按鈕開關。3.2C:設立一定時自動偵測線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其內部設有一XTAL1時間產生器並進入CPU18F45K80形成偵測電路。4.2D:設定當該測試按鈕開關動作時,令該控制電路組件內部之電容強制放電,同時偵測當電壓降低至一預先設定值時,驅動指示單元,並使警報接點導通,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於實際測試時,當電壓低於設定電壓值時,驅動一LED指示燈亮及輸出一警報接點至外部端子台。(四)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4專利權範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4各技術特徵之比對如下:1.4A:一種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裝置,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具備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之功能。2.4B:一具有一面板的盒狀本體,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一具有一面板的盒狀本體。3.4C:一透明蓋板單元封罩在該面板上,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一透明薄膜在該面板上。系爭專利的「透明蓋板」封罩面板作用是在防髒而已,故縱然系爭產品所設面板並非透明,但同樣有防髒的功效,其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與請求項4相同而無實質差異,為具備通常知識者能輕易思及並置換之技術特徵。4.4D:一固定在該面板上的押扣開關與一指示單元,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一固定在該面板上的押扣開關與一指示單元。5.4E:一控制電路組件固定在該本體內,其具有一交流電輸入端子與一直流電輸出端子,該控制電路組件有一全波整流單元與一隔離變壓器,將交流電整流變壓成適當的工作直流電,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一控制電路組件固定在該本體內,其具有一交流電輸入端子與一直流電輸出端子,該控制電路組件有一全波整流單元與一隔離變壓器,將交流電整流變壓成適當的工作直流電,此參現勘照片的紫色圈圈處、被證1第30頁照片7、照片8,以及被證1附件3電路圖即明。被告雖抗辯謂系爭產品的隔離變壓器為建議選配產品;惟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可有」兩個字,就是有或沒有均可,仍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範圍。6.4F:該控制電路組件設有一電驛電連於主供電幹線端的斷路器,該電驛與該押扣開關對鎖,防止線路在通電時誤按下該押扣開關也不會燒毀該電容跳脫裝置,且主供電幹線端的斷路器也不會跳脫,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系爭產品確實於內部控制電路組件中有電驛,並且在一次側送電情況下,在無載或有載(保護電驛負載)皆可測試;並且電驛動作狀況皆不會影響押扣測試開關測試的功能,並且不會燒燬電容跳脫裝置,並且供電幹線端的斷路器也不會跳脫,達到有載之下可測試的功能需求。7.4G:與一警報電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設有一警報電路(原證14第5頁上方照片)。8.4H:該控制電路組件有一組比較電壓電路,當低於設定電壓值時,將驅動該指示單元與該警報電路的警報接點,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該控制電路組件有一組比較電壓電路,當低於設定電壓值時,將驅動該指示單元與該警報電路的警報接點。(五)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5專利權範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5各技術特徵之比對如下:1.5A: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裝置,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具備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之功能。2.5B:一手動測試按鈕開關設在該面板上,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一手動測試按鈕開關設在該面板上(原證14第1頁上方照片之紅色按鈕)。3.5C:與一設於該本體內部的自動偵測線路,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其內部設有一XTAL1時間產生器並進入CPU18F45K80形成偵測電路。4.5D:當該手動測試按鈕開關動作時,可令該控制電路組件內部之電容強制放電,當電壓降低設定值時,將驅動該指示單元,並使該警報接點導通,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於實際測試時,當電壓低於設定電壓值時,驅動一LED指示燈亮及輸出一警報接點至外部端子台。(六)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8專利權範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8各技術特徵之比對如下:8A: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裝置,該指示單元包括一一般指示燈或閃爍指示燈,與系爭產品技術特徵相符:如被告產品實機,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自動偵測電容跳脫裝置異常的裝置,該指示單元包括一一般指示燈或閃爍指示燈(「ALARM」指示燈)。(七)求償金額及計算:1.原告除依專利法第97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金外,另再依同條第2項規定請求鈞院酌定損害額3倍之懲罰性賠償金,惟因斯時原告尚難得知被告公司實際銷售情形,無從計算被告公司因侵害行為所得利益之數額,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暫請求如訴之聲明第一項所載之新臺幣(下同)300萬元,為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2.被告宇第公司刻意仿冒原告專利設計並製成系爭產品公開販售;尤甚者,在接獲原告發函之善意提醒後,被告仍拒不下架產品,顯屬故意侵害原告之專利,全然漠視原告受專利法保障之合法專利權,惡性重大,爰參照專利法第97條第2項規定,併再請求鈞院酌定損害額三倍之懲罰性賠償金,以懲其惡。(八)聲明:①被告宇第企業有限公司、被告侯訓欽應連帶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②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或受人委託而製造、持有、陳列、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輸出、輸入,或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及其他媒介物方式推廣促銷侵害中華民國第I549395號發明專利權之物品。③第一項聲明部分,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玉山商業銀行無記名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9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新型第M271730號「按鍵式收納修正帶」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4年5月11日至103年10月25日止。系爭專利獲准後,於98年1月19日提出誤記事項之訂正,並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更正且公告,是以,系爭專利應以更正核准後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比對分析。(二)原告於100年2月間取得型號CT-106「按壓式環保修正帶」乙台(下稱系爭產品),為被告三燕興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製造、販賣。經分析比對後,發現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4項。因系爭產品於固定件表面未設置如系爭專利的淺槽,且於後件表面未設置導軌,另系爭產品的後件非呈中空圓筒狀,且前件一端並非穿入後件內部而係套設於後件一端,因此系爭專利所記載的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中,可以判斷系爭產品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惟查,系爭產品的前、後件間是相對套設且可相對轉動,其與系爭專利以兩中空圓筒狀的前、後件相互套設的技術手段應屬實質相同,另外系爭產品前、後件相互套合可產生令前、後件相對轉動的功能及結果,與系爭專利中空圓筒狀前、後件所能達成的功能及所能產生的結果應屬實質相同,故有均等論之適用,可以判斷系爭產品應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權(均等)範圍。又系爭產品於後蓋上設有扣塊,並於前蓋上相對於扣塊處設置有孔,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技術特徵為實質相同,又由於系爭產品相對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已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應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依附於第1項)的專利權(均等)範圍。再者,因系爭產品的止擋部是形成於前蓋內部之同一位置的上、下及兩側處,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技術特徵為實質相同,又由於系爭產品相對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3項(依附於第1項)已有適用均等論,故被控侵權產品應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專利權(均等)範圍。(三)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杜天送係被告公司之負責人,公司執行業務而製造、販賣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已違反專利法之規定,核諸上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四)另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第3項之規定,被告侵害原告專利權之行為事實,業如上述;又原告於100年3月21日曾委請律師發函予被告,請被告停止侵害行為,惟4月15日及21日原告於市面上仍買到被告之系爭產品,足證被告之侵害行為係屬故意,因此原告請求依上開法條計算損害額及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五)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或販賣侵害原告新型第M271730號「按鍵式收納修正帶」專利之產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楊家興即振禾隔熱紙專業店(下稱振禾專業店)明知原告卡麥斯有限公司(下稱卡麥斯公司)已取得MACtacAsiaPacific公司(下稱MACtac公司)在臺灣之經銷總代理,並獲授權得使用MACtac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所示),授權期間自西元2011年10月1日至西元2012年12月31日止,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於知名之「車主」雜誌上刊登使用系爭商標,並使用「臺灣單一授權」字樣,致相關消費者誤認振禾專業店為MACtac公司在臺灣之獨家代理商,並使原告受到質疑或停止簽約之商譽損害及營業利益之損失,經原告告知被告上開侵權事宜後,被告僅表示依法辦理,並未停止侵權行為。是原告依MACtac公司所售之每輛汽車包膜產品均價為新臺幣(下同)8萬元,並審酌被告侵權態樣及期間、銷售金額、原告所受損害等,暫先請求100萬為損害賠償金額。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2條第2款、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2項及第64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不得使用MACtac公司之商標。(2)被告應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及主文全文以五號黑體字刊登於自由時報之全國版壹日。(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5)第二項聲明,請准供擔保,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3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3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郭宮寶係新型第M314550號「防鬆脫之齒縫刷」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6年7月1日至105年12月19日止,於100年11月16日與原告簽訂專屬授權書,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約定授權期間自100年11月16日至105年12月19日,並於101年6月21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准予專屬授權登記並公告。詎被告公司未經授權販賣之「牙間刷SSS超極細產品型號S-63」、「牙間刷SSS超極細產品型號S-63B」(下稱系爭舊包裝產品)及「牙間刷SSS超極細產品型號為S-66C」(下稱系爭新包裝產品,與系爭舊包裝產品合稱系爭產品)涉嫌侵害系爭專利,經侵權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多次函知被告公司請其停止製造、販售或委託第三人銷售系爭產品,被告公司仍持續製造販售至今,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被證1與系爭專利相較,系爭專利之齒縫刷係以一呈交錯設置之刷桿設置,並需於近該刷桿之卡掣端處設置有一外緣寬度大於該刷桿外徑之定位區,故藉由該定位區之設計,加上刷桿與握柄係呈一體包覆成型,使握柄內部恰可與該定位區固結,更可增強刷桿與握柄之固合力,確實可達防鬆脫之效;反觀被證1雖為齒間刷結構,然卻並未揭示出與系爭專利相同之要件特徵,亦即被證1專利所揭示之齒間刷結構,雖揭示有一螺旋狀之刷桿(或稱金屬線)、刷毛、握柄、以及形成於該刷桿一端之空隙部,但於被證1專利之說明書內文中,均僅提及該空隙部係可形成於該刷桿之一端,且該空隙部之形狀並不受限,但內文均未提及有關任何該空隙部與刷桿之尺寸關係要件,何以可如被告所稱該空隙部之外緣寬度係大於刷桿之外徑,且該握柄內部恰與該空隙部固結呢?況且此一要件為構成系爭專利之必要要件。被告僅由被證1之圖1、圖2逕自推斷出該空隙部係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技術特徵,即定位區之外緣寬度係大於該刷桿之外徑的特徵,且該握柄內部恰與該定位區固結,更顯見被告之主張乃為主觀見解,當不足採,故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2僅揭露出該金屬捻線(即被告所稱之刷桿)與該元件之銜接設置而已,所謂該刷桿之固定端具有外緣寬度大於刷桿外徑之述,並無任何合理舉證可證明被證2揭示出該尺寸關係要件,除有失客觀判斷之嫌,更未能揭露出同於系爭專利創件之要件特徵及目的功效。被證2之運用領域範疇除與系爭專利有所不同外,被證2亦未具備任何證據可用證其有揭露同於系爭專利此一請求項之技術特徵,即有關定位區呈較大外緣寬度且呈一扁平態樣,並恰可與握柄內部固結之特徵,被告僅以其圖6所示,即逕自認定被證2已揭露出系爭專利之進步性技術特徵,實有欠缺客觀判斷,益可徵被證2實未能達與系爭專利相同之要件特徵、目的功效,系爭專利並非由被證2所能輕易思及而得出,故被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自系爭產品包裝之註明對被告主張侵權,原告認被告為侵權行為人,此由101年4月18日敬告函發函對象僅有被告一人足以證明,系爭產品由參加人製造等語從來均為被告之主張,被告與參加人為何種關係,原告並不知情,本件訴訟繫屬前之催告、協商,原告均係針對被告,從未單獨與參加人進行協商,無其所謂對系爭產品由參加人製造知之甚詳。被告謂系爭產品委由參加人自行設計及製造,被告並無從事產品製造之業務云云不足採信,此為對被告有利之事實,被告應提出舉證。縱系爭產品為參加人所製造,參以系爭產品包裝註明係被告製造之事實,被告與參加人間係屬內部契約,第三人無從得知,不能據此對抗第三人。而被告與原告同屬經營牙刷製造販賣廠商,被告對於系爭專利之存在應知之甚詳,從被告福平里郵局第192號、第197號存證信函稱「…此產品早已停產且自99年6月改為不同設計及不同包裝」,然原告購得之系爭舊包裝產品製造日期最早可溯自98年5月20日,最晚至100年1月5日、S-66C系爭新包裝產品製造日期101年1月5日(含)以前,而該新舊侵權產品最晚於101年4月25日仍在各大賣場上流通販售,可證被告明知系爭專利未經授權仍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具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四)爰聲明:1.被告公司不得就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之商品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新型專利物品及其他一切與該產品有關之行為。並應將已委託第三人銷售而交付之前述產品加以收回、銷毀。2.被告公司及其負責人陳永記應連帶給付原告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200萬元,及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願供擔保就第2項聲明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1)被證1即日本特開平0-000000號專利,公開日為86年5月6日,被證1揭露之技術特徵為提供之齒間刷係於成品完成後不易讓鐵線脫落;一種齒間刷,其構造係於鐵線夾持固定細毛後,由捲繞(纏繞)著此鐵線的毛刷以及合成樹脂製之套柄所構成。被證1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比對分析結果為,二者欲達成之效果均為防止齒縫刷之刷桿自握柄鬆脫;二者之刷桿均為以至少一線材捲繞或纏繞而成;二者之刷毛均係透過刷桿之纏繞夾置而固定於刷桿上;二者均設置一握柄與刷桿之一端相固結。(2)防脫落技術之比較部分,被證1揭露之技術特徵為鐵線之基底部,其中嵌入於套柄部分任意處,如第2放大圖所示形成有空隙部。此空隙部扭轉鐵線形成毛刷後再以金屬或硬質工具夾入固定讓扭成螺旋狀之鐵線部分變形。於本實施例上,此變形部為空隙部,接著對鐵線之套柄之崁入部進行高周波加熱,再插通到套柄之插通孔。套柄係以合成樹脂而成形,故藉由加熱之鐵線來溶解插通孔之四圍,再從周圍緊密固定鐵線。空隙部之形狀並無特性之必要,只要將扭轉金屬線規則性打亂之構造即可。譬如即使為完全用力下壓金屬線之構造或刮傷金屬線之一部分之構造,皆可充分達到本實施例之目的。被證1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比對分析結果為二者均在刷桿上設置一定位區(即空隙部),且定位區均與握柄內部相固結;被證1圖1揭露之空隙部外緣寬度大於刷桿;被證1圖2揭露之空隙部外緣寬度與刷桿不一致,實質上與系爭專利為同一技術手段;二者均透過定位區(及空隙部)之設置而達到相同之防脫落效果。故被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範圍扣除習知技術相同之部分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主要技術特徵應僅為,刷桿上成型出一定位區,且該定位區之外緣寬度大於該刷桿之外徑;握柄內部恰與該定位區固結,以防止該刷桿自該握柄上鬆脫或產生轉動。(2)被證2即美國第4,805,252號專利,公告日為78年2月21日,被證2揭露之技術特徵為,一交錯纏繞而成之不鏽鋼線製成之牙間刷桿,刷桿之末端設置有一定錨區,且從圖面可明確得知刷桿末端大於刷桿之外徑;刷桿末端之定錨區與一塑膠材質製成之包覆物相互鑄結。被證2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比對分析結果為被證2刷桿末端之定錨區外徑大於刷桿,與系爭專利之定位區之外徑寬度大於刷桿外徑之技術特徵相同;系爭專利之定位區設置於刷桿靠卡掣端處,被證2定錨區則係設置於刷桿末端,二者於實質上並無差異;被證2刷桿末端之定錨區與塑膠包覆物相固結,與系爭專利之定位區與握柄內部固結之技術特徵相同;二者均係藉增加刷桿之一部分之外徑而達到與握柄相固結之效果,進而達到防止刷桿自握柄鬆脫或產生轉動之功效。綜上,被證2結合系爭專利說明書揭露之習知技術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二)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新包裝產品部份:產品型號S-66C系爭新包裝產品,並無設置外緣寬度大於刷桿外徑之定位區或有任何防鬆脫之技術手段,故被告販售之系爭新包裝產品於文義讀取上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亦無適用均等論之餘地。2.系爭舊包裝產品部份:(1)產品型號S-63B系爭舊包裝產品中,刷桿上雖有一不同形狀之區域,惟該區域之外緣寬度並未大於刷桿外徑,且該不同形狀區域係設置於刷桿之最末端,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故系爭舊包裝產品於文義讀取上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原告於專利權維護過程已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限定於「定位區外緣寬度大於刷桿外徑」,依禁反言原則,原告不得再主張均等論。再查系爭舊包裝產品之刷桿上有設置一形狀不同之區域,藉以達到與握柄相固結之效果,而上開防鬆脫之技術手段與86年5月6日即已公開之被證1完全相同,且依所屬技術領域中之通常知識簡單組合系爭專利說明書上所記載之習知技術及被證2揭露之技術,即可達成上開防鬆脫之技術。故系爭舊包裝產品使用已成為公共財之先前技術,自不容許原告再依均等論而將系爭專利範圍涵括先前技術。(三)原告以專屬被授權人之地位對被告訴請損害賠償,其專屬授權期間為100年11月16日至105年12月19日,原告至多僅得就發生於上開期間內之侵權行為,請求損害賠償。智慧局於101年6月21日始准予登記系爭專利之專屬授權,原告不得就發生於101年6月21日前之侵權行為,主張權利。原告所主張之侵權物品有新舊包裝兩種,系爭新、舊包裝產品之內部結構並不相同,不可等同視之,被告於100年4月起即著手於市面上回收系爭舊包裝產品,並改以系爭新包裝產品販售,故於100年11月16日,已無任何系爭舊包裝產品於市面上販售。換言之,被告於專屬授權期間僅有銷售系爭新包裝產品,無任何銷售或製造系爭舊包裝產品之行為。而原告檢附統一發票之日期為100年4月間,除無法得知是否為購買系爭產品所得之發票外,其購買日期均在原告取得專屬授權日(100年11月16日)或專屬授權登記日(101年6月21日)之前,無法證明原告於取得專屬授權後,被告仍有繼續銷售系爭舊包裝產品。且原告所提之S-66C系爭新包裝產品外包裝並無經彌封,很容易即可替換內容物,實無從證明原告所提之S-66C系爭新包裝產品之銷售來源為被告。此外,原告雖一直堅稱被告至101年2月23日前仍有銷售有侵害系爭專利之S-66C系爭新包裝產品,但迄今其仍無法舉證上開事實,故其上開指摘,應屬無據,毫無足採。(四)被告無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系爭產品係被告全權委由參加人自行設計及製造,對此原告知之甚詳,被告僅為系爭產品之販售者,並非製造或設計者,無從將每一系爭產品予以拆解檢視,且於市售相關產品亦未見有系爭專利證號之標示,加上被告本身銷售之其他物品種類繁多,難以要求銷售商必須檢索每件銷售物品是否侵害專利權。被告基於信任參加人製造設計之產品,實無不法侵害他人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縱使系爭專利具有效性且被告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被告亦欠缺侵權之故意或過失。(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參加人則引用被告之答辯。五、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43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訴外人郭宮寶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6年7月1日至105年12月19日止,於100年11月16日與原告簽訂專屬授權書,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約定授權期間自100年11月16日至105年12月19日,並於101年6月21日經智慧局准予專屬授權登記並公告。(二)被告有販賣系爭舊包裝產品及系爭新包裝產品之行為。(三)專利權人郭宮寶曾於101年4月13日發函予被告公司請其停止侵害系爭專利。六、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之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1)系爭專利申請前習知齒縫刷(附圖1-1)主要包含有一刷桿11、複數刷毛12及一握柄13,其中,該刷桿係以複數線材交錯纏繞而成,且鄰近於該等刷毛12一端形成有一夾持端111,同時相反於該夾持端111一端形成一自由端112,並且該等刷毛12則受到該刷桿11之夾持端111纏繞夾置,至於該握柄13則係包覆該刷桿11後以塑性材料一體成型之。(2)惟該習知齒縫刷係將該刷桿伸置於該握柄內再以一塑性材料一體成型包覆該刷桿之握柄,且該刷桿係由複數線材纏繞成一圓形環繞態樣,則容易使刷桿與握柄之間的固合力不佳而產生鬆脫(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4頁先前技術內容)。系爭專利提供一種防鬆脫之齒縫刷,其主要係由一刷桿、複數刷毛及一握柄所組成;其中,該刷桿係以至少一線材交錯纏繞而成,且該刷桿之二端分別形成有一夾持端及卡掣端,同時前述近卡掣端之該刷桿上成型出一定位區,且該定位區之外緣寬度大於該刷桿之最大外徑,而前述該握柄則係成型固設於該刷桿上,且該握柄內部並恰與該定位區固結,以防止該刷桿自該握柄上產生轉動,甚至於鬆脫現象;以期於使用上更具有安全性(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第2至10行)。(3)附圖1-1(系爭專利第1圖)為其習知齒縫刷之剖面示意圖。附圖1-2(系爭專利第2圖)為系爭專利一較佳實施例之示意圖。附圖1-3(系爭專利第3圖)為該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直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原告主張受侵害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防鬆脫之齒縫刷,其包含有:一刷桿,係以至少一線材交錯纏繞而成,而該刷桿之二端並分別形成有一夾持端,以及一相反於該夾持端之卡掣端,同時前述近該卡掣端之刷桿上成型出一定位區,且該定位區之外緣寬度大於該刷桿之外徑;複數刷毛,係受到該刷桿之線材纏繞夾置,以使該等刷毛橫向凸出於該刷桿外;及一握柄,係成型固設於該刷桿上,且該握柄內部恰與該定位區固結,以防止該刷桿自該握柄上鬆脫或產生轉動。」(本院卷第9頁)。(二)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5年12月20日,經智慧局於96年7月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6年7月1日起至105年12月19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第8頁)及專利公報(本院卷第9至10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下列之應撤銷原因(本院卷第143頁):(1)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2結合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習知技術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1)被證1(本院卷第87至89頁,中譯文參本院卷第158至164頁):①被證1為86(西元1997年,以下西元年份均直接換算為民國年份表示)5月6日公告之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第特開平0-000000號「齒間刷及其製造裝置」專利案被證1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12月20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1係有關一種齒間刷及其成型之製造裝置,參見附圖2-1、2-2及2-3,可知其主要構造為一刷毛部、一螺旋狀之金屬線及一可供握持的柄。另揭示利用一呈螺旋狀且供刷毛夾置之金屬線3,使該金屬線之一端置入一握柄之插通孔1a內,透過高周波加熱該金屬線以溶解插通孔周圍,進而可使該金屬線結合至該握柄上,其中,該金屬線上形成有一空隙部3a,且該空隙部3a之形狀不加以受限。③附圖2-1(被證1第1圖)為其齒間刷的分解圖;附圖2-2(被證1第2圖)為其空隙部之擴大斜視圖;附圖2-3(被證1第7圖)為高周波加熱之齒間刷的狀態示意分解圖。(2)被證2(本院卷第90至91頁):①被證2為78年2月21日公告之美國第4805252號「牙刷」專利案被證2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12月20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2引證案揭示一種牙間刷,其包含一毛刷(brush)30、一細長之握柄構件(elongatedhandlemember)10、一可再裝填(refill)的經纏繞(twisted)金屬線桿(wirestem)28,其係以一塑膠包覆成型。該塑膠包覆(plasticencasement)26於錨桿(anchorstem)與該刷毛之間包含一擴大的環套(collar)32,一位於套管之下的捕獲部(capturepart),以及一牙刷握柄,該握柄具有一孔23,其內部輪廓是與所述塑膠包覆之外部輪廓的至少一部分互補(參本院卷第91頁反面被證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③附圖3(被證2第6圖)為第4及第5圖之結合圖,呈現設至於握柄之可再裝填之刷毛。5.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1)查被證1係有關一種齒間刷及其成型之製造裝置,其與系爭專利均屬於相同之牙間刷的技術領域。說明書第2頁右欄【0007】段落揭示:「本發明之齒間刷構造係採用於金屬線夾持固定細毛後,捲繞(纏繞)著此金屬線的毛刷部以及由合成樹脂製之握柄所構成;其中於上述握柄上設置有一該毛刷部之金屬線的插通孔,另外,於嵌入到上述金屬線之插通孔的一部分設置有空隙部,藉由高周波加熱將上述金屬線插通道固定於上述插通孔。」(本院卷第87頁反面、第158頁),並參見附圖2-1、2-2及2-3圖,可知被證1之齒間刷的主要構造為一刷毛部、一螺旋狀之金屬線及一可供握持的柄。(2)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1相較,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1均具有一刷桿、複數刷毛所形成之刷毛部以及一握柄之相同構造。其中,關於刷毛部之構造,被證1說明書【0010】段落揭示「其中毛刷1係將金屬線3彎成一半而於之間挾持固定細毛4而扭轉金屬線3而成」(本院卷第88頁、第160頁反面至第161頁),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1均具有複數刷毛且係受到該刷桿之線材纏繞夾置,而使該等刷毛橫向凸出於該刷桿外(參附圖2-1、2-3),故兩者刷毛部之構造相同。(3)關於刷桿部分,被證1揭示以硬質金屬線3螺旋纏繞而成之刷桿,且鄰近於刷毛一端形成可夾持固定細毛之夾持端,同時相反於該夾持端一端形成有一卡掣端,係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刷桿。又被證1於金屬線3之上設置一空隙部3a,該空隙部3a之作用,如被證1說明書【0010】段落揭示「此金屬線之末端部,其中於嵌入到握柄1部分任意處,如第2放大圖所示形成有空隙部3a。…空隙部3a係經由將金屬線3纏繞成毛刷1成形後,再以金屬或硬質的工具夾入固定使扭成螺絲狀之金屬線3之部分變形而成。」(本院卷第88頁、第160頁反面至第161頁)。該空隙部3a之設置可使金屬線3緊密固定於握柄之插通孔1a之周圍而避免轉動或脫落。參被證1【0010】段落提到空隙部3a未設置時,金屬線全體會呈規則的螺旋狀,若朝金屬線3之單一方向作旋轉,則很容易脫落,故依據空隙部3a使螺旋部分予以變形,而成不規則狀,金屬線3就不會轉,也不會輕易脫落。被證1【0011】段落並提到「空隙部3a之形狀不需要特定,只要擾亂金屬線3纏繞之規則的螺旋狀構造即可。例如,即使是完全下壓金屬線的結構或損傷金屬線的一部分結構,皆能充分達到本實施例之目的。」(本院卷第88頁、第161頁)因此,被證1揭示金屬線之全體若均呈規則的螺旋狀,若朝金屬線3之一方的方向作旋轉,則很容易脫落。因此,建議設置空隙部3a使螺旋部分變形,而成不規則狀,則可避免脫落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相同。因此,被證1金屬線3之空隙部3a係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定位區。雖然被證1並未明確揭示該空隙部之外緣寬度與金屬線的尺寸關係,然查,被證1說明書【0015】段落揭示空隙部3a之製造方法係「空隙座24與活塞25之間於挾持金屬線狀態下,會使活塞25動作,撞擊於金屬線,而形成空隙部」(本院卷第88頁、第162頁)。經由上開方法設置該空隙部,而達到使金屬線的一部分變形,形成不規則狀而避免脫落之目的。由上,該新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直接而無歧異得知,利用被證1所揭示將金屬線之一部分以撞擊之方式改變遭撞擊部位之形狀,可使該金屬線刷桿因壓扁而產生局部變形突出原金屬線刷桿外徑範圍,而形成與握柄之插通孔相互卡固拘束,避免轉動或脫落之功效,亦即該遭撞擊部(空隙部)之外緣寬度至少必須在握柄-徑向上存在突出大於該金屬線外徑之構造特徵。(3)原告雖主張被證1之圖2(即附圖2-2)顯示空隙部的外緣寬度小於該金屬線之外徑,惟圖2係一斜視圖,檢視之角度與正視圖不同,由該圖2觀察該經壓扁之空隙部,其外緣寬度似小於金屬線之外徑,然而,實際上該空隙部之外緣寬度必存在一大於金屬線外徑之突出變形部,是以從圖1之視角觀之,該空隙部的外緣寬度則呈現略大於該金屬線外徑之構造特徵,足證圖2所顯示之結果係因檢視的角度不同所致,原告之主張應無理由。因此,被證1實已直接且無岐異得知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同時前述近該卡掣端之刷桿上成形出一定位區,且該定位區之外緣寬度大於該刷桿外徑」之技術特徵。(4)關於握柄部分,被證1揭示金屬線3插入握柄之插通孔1a,透過高周波加熱技術使1a周壁溶解,而與柄固結,亦是成型固設於該刷桿上。因此,被證1已揭示「一握柄,係成型固設於該刷桿上,且該刷桿內部恰與該定位區固結,以防止該刷桿自該握柄上鬆脫或產生轉動」之技術特徵,即被證1之可供握持的柄2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握柄相當。(5)綜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所有技術特徵已揭示於被證1,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6)原告雖稱:系爭專利業經智慧局提出代碼6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表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云云,惟該技術報告引用先前技術文獻為TWM293017、TWM270789及TWM291281,此觀諸該技術報告「引用文獻一覽表」自明(本院卷第12頁),與被告所提之引證均不相同,是尚不足憑以認定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6.被證2結合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習知技術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齒縫刷習知技術為:「齒縫刷1主要包含有一刷桿11、複數刷毛12及一握柄13;其中,該刷桿11係以複數線材交錯纏繞而成,且鄰近於該等刷毛12一端形成有一夾持端111,同時相反於該夾持端111一端形成一自由端112,並且該等刷毛12則受到該刷桿11之夾持端111纏繞夾置,至於該握柄13則係包覆該刷桿11後以塑性材料一體成型之;消費者購買後於使用時,手持該握柄13伸入口腔內利用該等刷毛12進行齒縫清潔。」(參本院卷第49頁)。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上開記載之習知齒縫刷的差異在於「近於自由端(相當於系爭專利所述之卡掣端)之刷桿上成型出一定位區,且該定未區之外緣寬度大於該刷桿之外徑」;以及「握柄內部恰與該定位區固結,以防止該刷桿自該握柄上鬆脫或產生轉動」(參本院卷第49頁反面)。(2)被證2則揭示一種牙間刷,其包含一刷子(brush)30、一細長之握柄構件(elongatedhandlemember)10、一可再裝填(refill)的經纏繞(twisted)金屬線桿(wirestem)28,其係以一塑膠包覆成型。該塑膠包覆(plasticencasement)26於錨桿(anchorstem)與該刷毛之間包含一擴大的環套(collar)32,一位於套管之下的捕獲部(capturepart),以及一牙刷握柄,該握柄具有一孔23,其內部輪廓是與所述塑膠包覆之外部輪廓的至少一部分互補(參本院卷第91頁反面被證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被告主張根據被證2第6圖(即附圖3)可得知刷桿28末端大於刷桿之外徑且刷桿末端與握柄相固結云云。惟查被證2之圖式,並未具體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近於自由端(相當於系爭專利所述之卡掣端)之刷桿上成型出一定位區,且該定位區之外緣寬度大於該刷桿之外徑」;以及「握柄內部恰與該定位區固結,以防止該刷桿自該握柄上鬆脫或產生轉動」之技術特徵。又查,被證2專利說明書中對應第5圖之實施態樣(第6圖係第4圖與第5圖之結合,說明書並未針對第6圖有文字說明),即說明書第3欄第12至14行所述:「針對該習知刷子34,其係增添一可以任何適當方式銜接至一金屬線桿28之塑膠成型元件26及環套32,以呈定位...云云」(參本院卷第91頁反面),該等敘述並未揭示或教示該刷桿之固定端具有外緣寬度大於刷桿外徑之技術特徵,因此,結合被證2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習知技術,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三)綜上所述,系爭專利與被證1比對結果,並不具新穎性,違反92年專利法第94條第1項規定,而有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之應撤銷事由存在,則依前述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自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是其起訴請求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又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於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予一一論述,附此敘明。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4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5  月  6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原告為註冊第01561751號「小紅莓HSIAOHONGMEI及圖」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所示)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自102年1月16日起至112年1月15日止。訴外人洪○○原與原告負責人陳寶猜之配偶林○○合夥經營「小紅莓自助火鍋城」,然於86年間退夥,並簽署讓渡合約書。殊料,洪○○之子及子媳即被告洪旭騰(原名洪裕翔,下稱洪旭騰)、洪莊以晨夫婦於108年10月15日,以洪莊以晨為負責人設立登記被告永盈小紅莓有限公司,並在桃園市○○區○○里○○路00號2樓經營「小紅莓自助式石頭火鍋城」。不僅完全與原告店名如出一轍,復在未經原告同意下,自108年10月5日起擅自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小紅莓文字圖樣在店招看版、布條、文宣廣告品、VIP貴客卡及價目表,並且以「桃園小紅莓自助石頭火鍋城」為Facebook登錄之帳號。原告知悉後,旋即委請律師發函禁止卻遭拒收,經電話告知,亦置若罔聞。被告不法侵害原告系爭商標之權利,攀附原告所經營商譽,混淆消費者,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求為判決:被告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附圖所示商標文字圖樣於招牌、遮雨棚、店招、店面及店內裝潢、價目表、杯具、名片、貴賓卡、員工制服衣帽、簡介、廣告文宣等促銷推廣商品之物品,或使用該商標文字及圖樣於網頁、書報、雜誌或其他媒體之廣告;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強制執行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李國鈺即原告公司之董事所研發之「醫療級過濾裝置之連接管之特殊造型」,取得中華民國新式樣(102年專利法修正後改稱設計專利)第D130528號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8年8月21日起至109年10月16日止(下稱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圖一所示),原告並於98年8月31日就系爭專利取得李國鈺之專屬授權。詎被告昆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昆弘公司)、邦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邦特公司)未經原告授權,逕自生產銷售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環狀紋路之連接管,並公然於各該公司網頁進行販賣或為販賣之要約,其中被告昆弘公司確實曾於101年9月3日銷售5,000組之保護罩(下稱系爭產品一);被告邦特公司亦曾於101年4月30日製造銷售「壓力監測器保護套」(下稱系爭產品二),足證被告昆弘公司、邦特公司確有製造銷售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在知悉被告昆弘公司、邦特公司未經授權即實施系爭專利之設計於其等製造、銷售之產品後,已於102年1月7日發函請求被告昆弘公司、邦特公司停止其等之侵害行為,然其等均未有回應,且於其等之公司網站上依然分別陳列有系爭產品一、二。被告昆弘公司、邦特公司既與原告同為醫療器材之生產製造廠商,理應有眾多管道可知系爭專利為原告所有,亦有能力及義務檢索所生產之產品是否侵害他人專利,自不得推諉不知。為此,爰依102年1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第142條準用第96條第1、2、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排除及防止侵害暨損害賠償,並請求銷毀侵害專利權之物品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又被告鄭玉英為被告昆弘公司之負責人,被告蔡宗禮為被告邦特公司之負責人,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分別與被告昆弘公司、邦特公司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二)聲明:1、被告昆弘公司與被告鄭玉英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7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邦特公司與被告蔡宗禮應連帶給付原告7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昆弘公司、邦特公司不得製造、販賣、使用系爭專利或類似設計之物品,及應停止自行或委託他人設計、製造、販賣、使用、陳列如系爭產品等物品,已製造之上述物品應予銷毀。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8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
被告侵權行為時間,開始時間約於106年5月8日迄今等語(見本案卷第175頁),是本案應適用現行之公平交易法第22、25、30、31條之規定,合先敘明。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公平交易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消費者保護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侵權行為時間,開始時間約於106年5月8日迄今等語(見本案卷第175頁),是本案應適用現行之公平交易法第22、25、30、31條之規定,合先敘明。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侵權行為時間,開始時間約於106年5月8日迄今等語(見本案卷第175頁),是本案應適用現行之公平交易法第22、25、30、31條之規定,合先敘明。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民國102年1月21日取得中華民國D151418號「椅背」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圖一所示),專利權期間自102年1月21日起至113年5月3日止。又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座椅組合並提供支撐人體背部之椅背,依系爭專利之圖式所示,該專利之椅背係包含一本體、一頸靠、複數腰靠與複數護邊。該本體自下端延設有一支桿,該頸靠係自該本體上部由前側向後側延伸設置,各該腰靠分別配置於該本體前側下方左右兩端,且各該腰靠自外側向本體中心凹斜,各該護邊則設置於該本體上部兩側,藉由該本體、該頸靠及各該腰靠與護邊,以其線條及其表面花紋搭配合襯,表現略具不同網目(格眼)以及細緻流線之視覺效果,更增添其設計豐富性及華麗感,故前述設計確實使其呈現新穎奇異之視覺美感。詎原告於102年2月間發現被告帝迦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帝迦公司)、大買家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買家公司)於網路上販賣品名「DIJIA曙光三D加倍護腰辦公椅」及「DIJIA曙光加倍護腰辦公椅」之疑似侵權商品情形,經原告發函通知被告未獲改善。原告乃分別委由他人於102年2月25日在雅虎奇摩拍賣網站購得被告帝迦公司所製作之「DIJIA曙光三D加倍護腰辦公椅」商品一組,及同年7月9日於大買家公司網路購物商店購得由被告帝迦公司所製作而由被告大買家公司所販售之「DIJIA曙光加倍護腰辦公椅」商品一組(以上兩組商品合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請台灣省機械技師公會鑑定結果,系爭產品確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為此,爰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第96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又被告王俊傑為被告帝迦公司之負責人,被告張益昌為被告大買家公司之負責人,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分別與被告帝迦公司、被告大買家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被告侵權商品之銷售數量及帳冊資料均為被告所掌握,故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暫以新臺幣(下同)150萬元為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三)聲明: 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專用權行為等
原告西班牙商肯波公司創立於西元1877年,為世界知名之皮件、靴鞋製造商。原告所有「CAMPER」商標之靴鞋、皮件相關商品,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普遍認知,「CAMPER」商標並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認定為著名商標。又原告為註冊第1070672號、第1507267號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672商標、系爭267商標,註冊號碼、權利期間、商品或服務名稱等如附圖一、二所示),詎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亞錡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使用相同或近似原告系爭二商標圖樣之鞋類產品(下稱系爭8號鞋),而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另經過多年努力原告產品於我國市場競爭上具有高度獨特性並擁有一定經濟利益,然被告製造販賣之4款鞋類(下稱系爭6至9號鞋),完全高度抄襲原告產品(下稱系爭1至5號鞋),積極攀附原告知名「CAMPER」商品、榨取原告努力成果,而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行為。原告曾於100年9月1日委請律師發函請求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然被告並未理會,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又由於商標侵權之被害人所受損害證明不易,商標法定有以查獲零售單價之倍數作為認定損害數額之依據,惟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行為,並無類似之規定,由於被告系爭6、7、9號鞋子商品,所侵害原告之權益及情狀均極為類似,實應參照商標法之規定,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定其損害賠償數額,而原告購入系爭6至9號鞋之金額均各為新台幣(下同)2,224元,依商標法規定以單價1,500倍計算,則被告系爭6至9號鞋造成原告損害之數額總計為13,344,000元(計算式:2,224元×1,500倍×4種鞋款=13,344,000元)。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6,672,000元。被告林育輝為被告亞錡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亞錡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2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即修正後商標法第68條第3款、第69條第1、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30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不得使用附件一之二種圖樣作為商標,並不得製造、販售附件二所示之4種鞋子商品。(2)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林育輝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667萬2仟元整,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付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4)就第二項之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7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西班牙商肯波公司創立於西元1877年,為世界知名之皮件、靴鞋製造商。原告所有「CAMPER」商標之靴鞋、皮件相關商品,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普遍認知,「CAMPER」商標並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認定為著名商標。又原告為註冊第1070672號、第1507267號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672商標、系爭267商標,註冊號碼、權利期間、商品或服務名稱等如附圖一、二所示),詎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亞錡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使用相同或近似原告系爭二商標圖樣之鞋類產品(下稱系爭8號鞋),而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另經過多年努力原告產品於我國市場競爭上具有高度獨特性並擁有一定經濟利益,然被告製造販賣之4款鞋類(下稱系爭6至9號鞋),完全高度抄襲原告產品(下稱系爭1至5號鞋),積極攀附原告知名「CAMPER」商品、榨取原告努力成果,而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行為。原告曾於100年9月1日委請律師發函請求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然被告並未理會,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又由於商標侵權之被害人所受損害證明不易,商標法定有以查獲零售單價之倍數作為認定損害數額之依據,惟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行為,並無類似之規定,由於被告系爭6、7、9號鞋子商品,所侵害原告之權益及情狀均極為類似,實應參照商標法之規定,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定其損害賠償數額,而原告購入系爭6至9號鞋之金額均各為新台幣(下同)2,224元,依商標法規定以單價1,500倍計算,則被告系爭6至9號鞋造成原告損害之數額總計為13,344,000元(計算式:2,224元×1,500倍×4種鞋款=13,344,000元)。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6,672,000元。被告林育輝為被告亞錡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亞錡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2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即修正後商標法第68條第3款、第69條第1、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30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不得使用附件一之二種圖樣作為商標,並不得製造、販售附件二所示之4種鞋子商品。(2)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林育輝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667萬2仟元整,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付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4)就第二項之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原告西班牙商肯波公司創立於西元1877年,為世界知名之皮件、靴鞋製造商。原告所有「CAMPER」商標之靴鞋、皮件相關商品,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普遍認知,「CAMPER」商標並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認定為著名商標。又原告為註冊第1070672號、第1507267號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672商標、系爭267商標,註冊號碼、權利期間、商品或服務名稱等如附圖一、二所示),詎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亞錡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使用相同或近似原告系爭二商標圖樣之鞋類產品(下稱系爭8號鞋),而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另經過多年努力原告產品於我國市場競爭上具有高度獨特性並擁有一定經濟利益,然被告製造販賣之4款鞋類(下稱系爭6至9號鞋),完全高度抄襲原告產品(下稱系爭1至5號鞋),積極攀附原告知名「CAMPER」商品、榨取原告努力成果,而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行為。原告曾於100年9月1日委請律師發函請求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然被告並未理會,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又由於商標侵權之被害人所受損害證明不易,商標法定有以查獲零售單價之倍數作為認定損害數額之依據,惟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行為,並無類似之規定,由於被告系爭6、7、9號鞋子商品,所侵害原告之權益及情狀均極為類似,實應參照商標法之規定,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定其損害賠償數額,而原告購入系爭6至9號鞋之金額均各為新台幣(下同)2,224元,依商標法規定以單價1,500倍計算,則被告系爭6至9號鞋造成原告損害之數額總計為13,344,000元(計算式:2,224元×1,500倍×4種鞋款=13,344,000元)。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6,672,000元。被告林育輝為被告亞錡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亞錡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2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即修正後商標法第68條第3款、第69條第1、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30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不得使用附件一之二種圖樣作為商標,並不得製造、販售附件二所示之4種鞋子商品。(2)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林育輝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667萬2仟元整,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付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4)就第二項之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7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西班牙商肯波公司創立於西元1877年,為世界知名之皮件、靴鞋製造商。原告所有「CAMPER」商標之靴鞋、皮件相關商品,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普遍認知,「CAMPER」商標並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認定為著名商標。又原告為註冊第1070672號、第1507267號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672商標、系爭267商標,註冊號碼、權利期間、商品或服務名稱等如附圖一、二所示),詎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亞錡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使用相同或近似原告系爭二商標圖樣之鞋類產品(下稱系爭8號鞋),而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另經過多年努力原告產品於我國市場競爭上具有高度獨特性並擁有一定經濟利益,然被告製造販賣之4款鞋類(下稱系爭6至9號鞋),完全高度抄襲原告產品(下稱系爭1至5號鞋),積極攀附原告知名「CAMPER」商品、榨取原告努力成果,而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行為。原告曾於100年9月1日委請律師發函請求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然被告並未理會,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又由於商標侵權之被害人所受損害證明不易,商標法定有以查獲零售單價之倍數作為認定損害數額之依據,惟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行為,並無類似之規定,由於被告系爭6、7、9號鞋子商品,所侵害原告之權益及情狀均極為類似,實應參照商標法之規定,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定其損害賠償數額,而原告購入系爭6至9號鞋之金額均各為新台幣(下同)2,224元,依商標法規定以單價1,500倍計算,則被告系爭6至9號鞋造成原告損害之數額總計為13,344,000元(計算式:2,224元×1,500倍×4種鞋款=13,344,000元)。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6,672,000元。被告林育輝為被告亞錡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亞錡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2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即修正後商標法第68條第3款、第69條第1、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30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不得使用附件一之二種圖樣作為商標,並不得製造、販售附件二所示之4種鞋子商品。(2)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林育輝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667萬2仟元整,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付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4)就第二項之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西班牙商肯波公司創立於西元1877年,為世界知名之皮件、靴鞋製造商。原告所有「CAMPER」商標之靴鞋、皮件相關商品,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普遍認知,「CAMPER」商標並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認定為著名商標。又原告為註冊第1070672號、第1507267號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672商標、系爭267商標,註冊號碼、權利期間、商品或服務名稱等如附圖一、二所示),詎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亞錡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使用相同或近似原告系爭二商標圖樣之鞋類產品(下稱系爭8號鞋),而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另經過多年努力原告產品於我國市場競爭上具有高度獨特性並擁有一定經濟利益,然被告製造販賣之4款鞋類(下稱系爭6至9號鞋),完全高度抄襲原告產品(下稱系爭1至5號鞋),積極攀附原告知名「CAMPER」商品、榨取原告努力成果,而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行為。原告曾於100年9月1日委請律師發函請求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然被告並未理會,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又由於商標侵權之被害人所受損害證明不易,商標法定有以查獲零售單價之倍數作為認定損害數額之依據,惟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行為,並無類似之規定,由於被告系爭6、7、9號鞋子商品,所侵害原告之權益及情狀均極為類似,實應參照商標法之規定,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定其損害賠償數額,而原告購入系爭6至9號鞋之金額均各為新台幣(下同)2,224元,依商標法規定以單價1,500倍計算,則被告系爭6至9號鞋造成原告損害之數額總計為13,344,000元(計算式:2,224元×1,500倍×4種鞋款=13,344,000元)。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6,672,000元。被告林育輝為被告亞錡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亞錡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2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即修正後商標法第68條第3款、第69條第1、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30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不得使用附件一之二種圖樣作為商標,並不得製造、販售附件二所示之4種鞋子商品。(2)被告亞錡國際有限公司、林育輝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667萬2仟元整,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付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4)就第二項之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新型第M377954號「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4月11日至108年6月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帝凱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帝凱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帝凱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與被告鉅宇公司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S350型、S450型、S600型、HelloKittyS600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而屬侵權。被告等自99年4月11日起至100年12月19日止銷售系爭產品所獲總利益為194,135,535元,原告僅就其中之14,000,000元部分向被告等連帶求償。被告林長儀為被告鉅宇、帝凱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鉅宇、帝凱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第1項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禁止被告鉅宇企業有限公司及被告帝凱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委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M377954號「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之旋轉拖把組產品,包含S600型好神拖雙動力式360度旋轉拖把組、S350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及S450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2)被告等應連帶賠償原告新台幣14,000,000元整,暨自民事補充理由八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付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原告為新型第M377954號「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4月11日至108年6月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帝凱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帝凱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帝凱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與被告鉅宇公司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S350型、S450型、S600型、HelloKittyS600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而屬侵權。被告等自99年4月11日起至100年12月19日止銷售系爭產品所獲總利益為194,135,535元,原告僅就其中之14,000,000元部分向被告等連帶求償。被告林長儀為被告鉅宇、帝凱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鉅宇、帝凱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第1項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禁止被告鉅宇企業有限公司及被告帝凱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委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M377954號「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之旋轉拖把組產品,包含S600型好神拖雙動力式360度旋轉拖把組、S350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及S450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2)被告等應連帶賠償原告新台幣14,000,000元整,暨自民事補充理由八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付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9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9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9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為新型第M377954號「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4月11日至108年6月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帝凱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帝凱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帝凱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與被告鉅宇公司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S350型、S450型、S600型、HelloKittyS600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而屬侵權。被告等自99年4月11日起至100年12月19日止銷售系爭產品所獲總利益為194,135,535元,原告僅就其中之14,000,000元部分向被告等連帶求償。被告林長儀為被告鉅宇、帝凱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鉅宇、帝凱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第1項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禁止被告鉅宇企業有限公司及被告帝凱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委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M377954號「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之旋轉拖把組產品,包含S600型好神拖雙動力式360度旋轉拖把組、S350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及S450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2)被告等應連帶賠償原告新台幣14,000,000元整,暨自民事補充理由八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付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0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0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為新型第M377954號「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4月11日至108年6月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帝凱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帝凱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帝凱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與被告鉅宇公司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S350型、S450型、S600型、HelloKittyS600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而屬侵權。被告等自99年4月11日起至100年12月19日止銷售系爭產品所獲總利益為194,135,535元,原告僅就其中之14,000,000元部分向被告等連帶求償。被告林長儀為被告鉅宇、帝凱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鉅宇、帝凱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第1項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禁止被告鉅宇企業有限公司及被告帝凱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委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M377954號「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之旋轉拖把組產品,包含S600型好神拖雙動力式360度旋轉拖把組、S350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及S450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2)被告等應連帶賠償原告新台幣14,000,000元整,暨自民事補充理由八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付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2", "lawName": "民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原告為新型第M377954號「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4月11日至108年6月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帝凱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帝凱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帝凱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與被告鉅宇公司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S350型、S450型、S600型、HelloKittyS600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而屬侵權。被告等自99年4月11日起至100年12月19日止銷售系爭產品所獲總利益為194,135,535元,原告僅就其中之14,000,000元部分向被告等連帶求償。被告林長儀為被告鉅宇、帝凱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鉅宇、帝凱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第1項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禁止被告鉅宇企業有限公司及被告帝凱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委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M377954號「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之旋轉拖把組產品,包含S600型好神拖雙動力式360度旋轉拖把組、S350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及S450型好神拖手壓式360度旋轉拖把組。(2)被告等應連帶賠償原告新台幣14,000,000元整,暨自民事補充理由八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付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係中華民國發明第I330171號「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9月11日至115年9月19日止。被告公司製造、販賣之產品編號J101「輕隔間牆濕式灌漿材」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下稱臺科大)營建材料實驗室實驗結果,認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而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原告遂委任寰瀛法律事務所以100年6月8日寰字第311號函、100年6月22日寰字第321號函文致被告公司暨其代表人被告陳鴻志,要求被告停止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及使用系爭產品,該函亦經被告公司確認收悉。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載明:「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配比係包含:一粒料,其用量係3-1500kgw/m3,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一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用量00000000kgw/m3;其中,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00000000kgw/m3。」依前述文字,任何常人皆可輕易理解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可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等粒料中之其中任一種,或其中任二種以上之組合,至為明確。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有粒料、粉體、單位重、水固比及抗壓強度等各項數值限定,基本上只要透過簡單的數學運算即可得出如何使各項數值皆在限定範圍之結果,尤以系爭專利說明書已明確舉出多種配比方式與實驗數據,故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考說明書所揭示之例子且參酌申請時的通常知識,更可輕易得知如何使各項數值皆在限定範圍之結果。換言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透過簡單的數學運算,輕易以所需要的水固比及單位重來調整粒料及粉體之用量,且該等用量能落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限定的範圍內。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進一步限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輕隔間牆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此乃詳述式附屬項之表達方式。徵諸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由該文字:「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包含第1項全部技術特徵,並基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基礎上再進一步界定技術特徵,即其中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時,始為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請求範圍。因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表1b之實驗數據、第16頁圖4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各項數值界定後,參酌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即可得知如何使抗壓強度落在10-700kgf/cm2,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並無說明書揭露不明確且充分而無法據以實施之問題,至為明確。(三)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1、2、3、4、5、6、7」、「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2至被證4乃優泥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優泥公司)之「銷售發票」及其自行所製作之「產品配比說明」,原告否認其形式及實質之真正。又該「銷售發票」所載之產品為粘著劑、填縫劑、水泥砂漿、水泥砂、修補砂漿、乾拌水泥砂、底層粉刷料等產品,實為粘著磁磚、營建房屋、修補窗戶與牆壁縫隙、牆壁裝飾粗胚之用,業為被告所自承,故該等產品非「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且其用途亦非用於輕隔間牆,與系爭專利之「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用途完全不同,故該等產品與系爭專利之發明顯為不同技術領域。故可知被證2至被證4所載之「產品配比說明」均為優泥公司為本件訴訟而事後製作,不足以證明該等產品當時之配比確如優泥公司事後所稱之「產品配比說明」所載內容。(2)被證5至被證7則為優泥公司之「買受發票」,姑不論其是否真正,由該等發票所載內容以觀,似為優泥公司向多家廠商購買海菜粉、爐石粉、減水劑、水泥、石粉、矽砂、輸氣劑等單一材料,與系爭專利之「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顯然不同,縱算優泥公司有購買該等材料,亦不足以證明優泥公司曾用以製作任何產品,更遑論有揭露任何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故該等發票顯無證據力及證據能力。(3)被證15號係關於「輕質防火無機礦物複合板」的製造方法,以及依該方法所調配之「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填充膠結材料」,且所應用之領域為「混凝土」領域,顯非「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技術領域,兩者非相同技術領域。被證15除揭露卜作嵐材料外,未揭露系爭專利有關粉體或粒料之用量範圍,且未揭露使用「乾砂」,亦未揭露有關水固比、單位重、抗壓強度等數值限定及範圍。故縱與本組合其他證據結合,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所有之技術特徵,而無法否定系爭專利之進步性。(4)被證17號及被證18號皆為「隔間牆版或片材」之製作方法,相關原料係用以製作成一可於施工現場直接裝設成「隔間牆版或片材」,與系爭專利之輕隔間「灌漿料」無關,顯非「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技術領域。其次,就該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而言,由被證17及被證18說明書所載內容可知該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習知之隔間牆版或片材較重且施工較慢,故企圖以該發明提供一種隔間牆的快速建築施工法,以縮短建築施工期間。被證17號及被證18並未揭露系爭專利有關粉體或粒料之用量範圍,且未揭露卜作嵐材料,亦未揭露使用「乾砂」,更未揭露有關水固比、單位重、抗壓強度等數值限定及範圍。故縱與本組合其他證據結合,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所有之技術特徵,而無法否定系爭專利之進步性。(5)被證23探討有關混凝土之技術領域,然混凝土與輕隔間灌漿料基本上係不同之建築材料,為不同之技術領域。被證23號係有關「混凝土」之研究,與系爭專利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無關。(6)上列各項證據,多屬不同技術領域,所欲解決之問題亦各不相同,於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並無將該等證據組合之合理動機。且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有同樣知識者,實無法輕易思及將被證15號、被證17號、被證18號及被證23號組合加以應用成為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相同之內容,故組合之各項證據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9乃海帆粘劑有限公司(下稱海帆公司)所製作之私文書,原告否認其形式及實質之真正性。且被證8顯為海帆公司為本件訴訟而事後製作,不足以證明該等產品之配比確如海帆公司所稱之內容,更不足以證明該等產品之材料與配比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即已存在。(2)有關被證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中有關估價單、送貨單、銷售發票等資料,亦為海帆公司所製作之私文書,原告否認其真正性。且依該等資料所載之產品為粘著劑、填縫劑、防水膠泥、防水劑、樹脂砂漿、自平水泥、無收縮灌漿水泥等產品,不僅並非「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且其用途亦均非用於輕隔間牆,與系爭專利之用途完全不同,故該等產品與系爭專利之發明顯為不同技術領域。(3)至於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被證23之理由,同上述,於此不再贅述,故「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理由如上述。4.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19、被證20、被證22等證據之內容與系爭專利是否有進步性毫無關連。(2)被證21號,其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之卜作嵐材料,且未揭露系爭專利有關粉體及粒料之用量數值範圍,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有關單位重及抗壓強度之數值。(3)故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四)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1.原告依系爭專利所生產產品(下稱系爭專利產品)之外包裝正面除產品名稱外,亦載有系爭專利之資訊及發明專利號碼。由於被告亦係灌漿料之專業製造商,其於系爭專利公告後,本可依專利號數掌握系爭專利內容,再加上其曾至原告工廠參觀系爭專利產品之生產流程,清楚知悉原告系爭專利產品之內容及相關製造資訊。原告購買系爭產品後,曾委任寰瀛法律事務所寄發存證信函,被告公司於收悉警告函後,仍持續製造、販賣系爭產品,足證被告確具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2.系爭專利早於95年9月20日已進行公告,處於任何人均可知悉之狀態,因而,參照前述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專訴字第147號民事判決、99年度民專訴字第223號民事判決之旨,倘若認被告無須對其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負起「故意」侵權之責,然被告與原告厥為同業,自不得委稱不知專利權之存在,避其無過失。簡言之,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亦已該當侵害系爭專利「過失」之要件。(五)爰聲明:1.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或其他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374,922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被告應將其已製造而未販賣之系爭產品予以銷燬。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解釋: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如果只有「細骨材(砂)」而無「輕質骨材」的話,其單位重量太重,甚至會超過1400kgw/m3(參照先前技術內容載稱之「根據此種配比所形成之灌漿料其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以上」),無法達成「質輕」之目的,而且非常難以泵送。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如果只有「輕質骨材」而不含「細骨材(砂)的話,此時雖另有粉體水泥在內,但是施工成本過高(水泥比起砂子之成本費用貴很多),於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不會有人選擇此種方式來調配輕隔間灌漿料。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如果只有「人造輕質骨材」或是只有「天然輕質骨材」而不含「細骨材(砂)」及「保利龍」的話,由於人造輕質骨材及天然輕質骨材之成本費用遠高於保利龍,且材料取得較保利龍更為不易,是故如果只有「人造輕質骨材」或是只有「天然輕質骨材」的話,比起傳統施工法之配比方式,反而更差、更不具進步性。至於不含「細骨材(砂)」的話,其缺失業如上述。由是故知,系爭專利之輕隔間牆灌漿料中「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及「細骨材(砂)」確為其中不可少之必要要件。2.其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載稱之「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者,其中於「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之間均係以「;」區隔之,於「膨脹頁岩、黏土、片岩」之間則係以「、」區隔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載稱之「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者,其中於「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之間均係以「;」區隔之。上述以「;」區隔者,當係各自獨立,是故得任意選擇其中一項為之;以「、」區隔者,係彼此共同成為一群組,不得任意選擇其中一項為之。同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載稱之「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配比係包含:一粒料,…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者,其中於「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之間均係以「、」區隔之,亦即彼此共同成為一群組,不得任意選擇其中一項為之。因此之故,於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載稱之「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者,當係僅指於「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此一群組內,其中以「;」區隔者(註:亦即指「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彼此之間者而言,以及指「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彼此之間者而言),該些組合之其中之一而言。此外,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內容已載稱傳統輕隔間牆灌漿料係以水泥:砂子:保利龍之配比為之。若依原告解釋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係選自…其中任一種,或其中任二種以上之組合」云云者,傳統輕隔間牆灌漿料之配比(亦即水泥:砂子:保利龍),亦將因之成為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之一。然傳統輕隔間牆灌漿料之配比(亦即水泥:砂子:保利龍),已為原告自認是屬先前技術,故知原告解釋之「係選自…其中任一種,或其中任二種以上之組合」云云者,顯然有誤。(二)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要件,而違反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3項之規定:(1)根據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一章第3.4.1.4所載,擇一形式,指一請求項記載一群發明,而該發明群中之每一發明係由請求項所載之擇一形式中各個選項分別予以界定,以「或」、「及」並列數個選項的具體特徵,例如「特徵A、B、C或D」、「由A、B、C及D組成的物質群中選擇的一種物質」等。擇一形式中選項之間應具備類似的性質,並應符合發明單一性規定。請求項以擇一形式界定發明,但各選項不具類似的性質時,會導致申請專利範圍不明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細骨材(砂)」並非輕質骨材,與其他之「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者,顯然不具類似的性質,揆諸前述,其申請專利範圍自不明確。(2)依原告所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中有關粒料及粉體之用量,於某一數值範圍取用特定值後,其餘數值範圍之配合取用,尚須經過使用者之估量計算後,始得讓各項數值均可同時在所限定之範圍內成立,而究竟如何配合取用,原告並未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敘明;又於選用粒料及粉體之最大值及最小值之情形,究竟該如何選用才能夠使其單位重量及抗壓強度均可同時在所限定之200~2500kgw/m3及10~700kgf/m2範圍內成立,原告同未在申請專利範圍敘明,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3)系爭專利說明書關於先前技術「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之記載不實,實際上傳統輕隔間灌漿料常用配比之單位重應介於981kgw/m3至1089kgw/m3之間,則原告對於要如何使系爭專利實施結果之單位重確實可以低於傳統配比所形成灌漿料之單位重,顯未為說明,未界定清楚,顯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2.「被證1、2、3、4、5、6、7」、「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1、2、3、4、5、6、7係優泥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前即已上市銷售水泥系產品之相關資料。(2)被證15係發明「輕質防火無機礦物複合板及灌漿式分間牆之填充膠結材料」之專利(申請日期:87年8月5日、申請案號:000000000、公告日期:89年11月11日、公告編號:411374),其專利說明書稱:「…飛灰全世界已公認其為具有卜作嵐效應之材料,廣泛應用於土木、建築工程之混凝土中,作為改進混凝土膠結性、水合熱及產生卜作嵐效應,飛灰顆粒較水泥為細,其極微細顆粒填充孔隙使得混凝土更緻密、比重更高。因此飛灰使用於混凝土中並非作為輕骨材之用,而是作為具卜作嵐效應之材料,本發明可完全以飛灰取代底煤灰、煤渣作輕骨材用。…」。相較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稱:「一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用量00000000kgw/m3」,系爭專利說明書稱:「卜作嵐材料係選自爐石粉、矽灰、飛灰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則將飛灰作為建築工程之混凝土中之卜作嵐材料之技術,顯然已於被證15證據中被揭露。(3)被證17係發明「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製法及施工法」之專利(申請日期:85年2月29日、申請案號:00000000、公告日期:86年4月1日、公告編號:301686)及被證18(申請日期:87年8月5日、申請案號:000000000、公告日期:89年11月11日、公告編號:411374)之專利說明書內容均有提及:「建築物的樓層越蓋越高,為了減輕建築結構的過度荷重,建築師與結構技師皆竭盡腦力,希望以各種方法使地層之上的所有建築材料減輕重量,其中對隔間牆的要求亦如此。」被證17及被證18對於輕質隔間牆之組成材質各自於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載稱:「一種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由多數毗鄰的隔間平板狀片材組成,該平板狀片材的特徵是主要由20%-60%的水泥、30%-70%的細砂、2%-20%的竹節狀短纖維,及30%-50%的輕骨材粒狀材料,組成厚5-15公分的片材…」、「一種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由多數毗鄰的隔間片狀或塊狀基材組成,該基材的特徵是主要由20%-60%的水泥、30%-70%的細砂、2%-20%的竹節狀短纖維,及30%-50%的輕骨材粒狀材料組成,…」云云。又被證17申請專利範圍第7、8項另稱:「7.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其中輕骨材粒狀材料是高粘土發泡陶粒。」「8.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其中輕骨材粒狀材料的比重在0.3以上。」被證18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內容同被證17,惟第8項另補稱:「8.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其中輕骨材粒狀材料的比重在0.3-0.9。」由是可知以輕質骨材作為輕質隔間牆之部分材料以降低輕質隔間牆重量之技術,以尋求解決減輕建築結構過度荷重(尤其是輕隔間牆之荷重)問題者,已於被證17及被證18證據中被揭露。(4)被證23臺科大營建工程系博士學位論文「水泥系複合材料緻密配比邏輯再演繹及其應用之研究」。其中,將砂、輕質粒料、水泥、爐石、飛灰、水等作為輕質混擬土之配比技術,以及將該輕質混擬土配比技術所得之產品(即高性能輕質混擬土)應用於訴求減輕建築結構物自重之建築物裡之技術,均已被被證23證據揭露。(5)綜上可知,被證1、2、3、4、5、6、7已揭露出水泥系產品之配比包含有粒料及粉體,其中粒料選自砂、爐石粉,粉體包含有水泥之技術。被證15已揭露出具卜作嵐效應材料之飛灰使用於混凝土中之技術。被證17及被證18已揭露出以輕質骨材作為輕質隔間牆之部分材料以降低輕質隔間牆重量,以尋求解決減輕建築結構過度荷重(尤其是輕隔間牆之荷重)問題之技術。被證23已揭露出將砂、輕質粒料、水泥、爐石、飛灰、水等等作為輕質混擬土之配比技術,以及將該輕質混擬土配比技術所得之產品(即高性能輕質混擬土)應用於訴求減輕建築結構物自重之建築物裡(於上揭案例中即為屋頂突出物,造型物結構,及頂版部分等)之技術。上揭引證證據與系爭專利均是屬於建築領域內之相關技術,且除了被證17及被證18之外,其餘引證證據與系爭專利亦均屬於輕質混擬土領域內之相關技術,則系爭專利係屬上揭引證證據之全部或部分技術內容之組合之簡易轉用。故上揭被證證據之組合得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又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雖未揭露出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數值範圍,然而由於該些數值範圍並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是故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仍得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係海帆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之前即已上市銷售水泥系產品之相關資料。(2)關於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說明,援用上揭之說明。而「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已揭露出水泥系產品之配比包含有粒料及粉體,其中粒料選自砂、爐石粉,粉體包含有水泥及飛灰(卜作嵐效應材料)之技術。上揭引證證據與系爭專利均是屬於建築領域內之相關技術,且除了被證17及被證18之外,其餘引證證據與系爭專利亦均屬於輕質混擬土領域內之相關技術,則系爭專利係屬上揭被證證據之全部或部分技術內容之組合之簡易轉用。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得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又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雖未揭露出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數值範圍,然而由於該些數值範圍並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是故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仍得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4.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關於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說明,援用上揭之說明。因此,上揭被證證據之組合得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21係內政部於90年10月18日核文之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審核認可通知書,其內容已記載有「(4)中間填充物:輕質水泥砂漿:水泥:砂子:保利龍=1:3:4(容積比例),水泥為波特蘭I型水泥,水灰比0.62,保利龍粒徑4mm-5mm」等詞。被證22係被告依據上揭配比「水泥:砂子:保利龍=1:3:4」委請「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進行測試,且其試體係由測試單位之實驗室製作。其中,試體齡期為1天者,測試結果,單位重為960kgw/m3;試體齡期為7天者,測試結果,單位重為929kgw/m3。測試結果之單位重均低於1400kgw/m3。(2)原告既然自承:「如圖5所示,配比a、配比b、配比c及配比d之重量比係介於00000000之間」云云,則依據系爭專利之配比技術所得之結果(亦即重量比係介於00000000之間)並未輕於(低於)上揭內政部審核認可通知書所揭示之「水泥:砂子:保利龍=1:3:4」配比所形成灌漿料之單位重(亦即介於929kgw/m3-960kgw/m3之間)。準此,依據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自得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業如上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第1項之附屬項,其並未敘明有別於第1項之其他技術特徵,僅另謂:「其中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云云,然而其所界定之數值範圍並未產生「在數量上的顯著變化」,亦即並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只是一個物理用量之界定而已,亦即只是一個數學上數值計算之結果而已,於該數值範圍內並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又雖然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並未揭露出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數值範圍,然而由於該些數值範圍並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是故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仍得證明系爭專利第2項不具進步性。(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1.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文義範圍,蓋系爭產品並未包含有「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且未包含有「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及「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是故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2.由於系爭專利之輕隔間牆灌漿料中「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及「細骨材(砂)」為其中不可少之必要要件,系爭產品既然只有SiO2細骨材(砂),並無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及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顯屬「欠缺解析後申請專利範圍之任一技術特徵」,自是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均等範圍,不該當均等侵害。退步言之,原告已經自承「SiO2細骨材(砂)」係先前技術使用之技術手段,是故於此應有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系爭產品自是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均等範圍,不該當均等侵害。3.其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解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時自應包括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在內。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自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第2項之文義範圍,同理,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均等範圍,不該當均等侵害。(四)被告無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94、95年間被告參觀原告工廠時,原告並未提示或告知任何關於系爭專利之資料或產品配方資料,被告無從藉此而得知悉任何關於系爭專利之資訊,是故無法僅以原告邀請被告參觀其工廠即謂被告有故意之侵害行為。而關於被告網站直至100年7月19日仍在介紹系爭產品,乃係因被告公司並非如同原告公司般係具規模之上市公司,當時面對本件訴訟之壓力下,被告公司只是一時之間來不及立即更改網站上之資訊而已,並非被告仍在網站上為任何要約之行為。何況在網站上刊登廣告者,僅屬要約之引誘而已,不應以此即謂被告仍有為販賣要約之行為、或是具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被告係依據習知技術為製造銷售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原告請求被告3倍懲罰性賠償金者,並無理由。(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70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9月11日至115年9月19日止。(二)原告透過訴外人向被告公司訂購50包系爭產品,於100年4月8日會同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所屬民間公證人黃昭宗在新北市○○區○○○街9號之址實際收貨,亦親見原告員工林齊彥簽收出貨單,系爭產品為被告公司所製造及販賣。(三)原告委任寰瀛法律事務所以100年6月8日寰字第311號函、100年6月22日寰字第321號函文致被告公司暨其代表人被告陳鴻志,要求被告停止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及使用系爭產品,該函經被告金如益公司確認收悉。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等情,被告則提出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及系爭產品未落入申請專利範圍之抗辯。是以下本院之判斷僅須針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論述,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之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系爭專利係關於一種輕隔間牆灌漿料,其為輕隔間牆構造之主要材料之一(輕隔間牆構造之主要材料為輕鋼架、纖維水泥板、灌漿料及輕質填充料)。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先前技術】記載「…傳統上輕隔間牆灌漿料之施工法為現場使用袋裝水泥及散裝砂,經施工人員概略估算後逕行拌和。一般常用之配比係以水泥:砂子:保利龍=1:2:4或1:3:5之比例(鬆方體積比)為之。根據此種配比所形成之灌漿料其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以上。然而此種施工方式常因砂子未經計量,保利龍用量不穩定造成品質參差不齊,而且無法掌控施工品質與使用數量。因此,當保利龍裹漿量不足時,如圖1所示,常造成塞管、不易泵送、施工效率不佳等不便。」(本院卷(一)第18頁)。因此,系爭專利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易於泵送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具有質地均勻、質輕、隔音隔熱、防火安全、經久抗蝕、體積穩定性佳之特性。系爭專利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可配合各式輕質填充料,提升輕隔間牆構造之多樣性(參說明書第6頁【發明內容】第一段,本院卷(一)第18頁反面)。系爭專利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配比係包含粒料及粉體。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等)、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等)、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等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用量3~1500kgw/m3。粉體包含有水泥及泵送劑,用量150~1600kgw/m3。其中,泵送劑係選自於纖維素類、澱粉醚類或水溶性聚合物,用量為粉體重量的0.001%~3.0%。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theweightratioofwatertosolid,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200~2500kgw/m3(參說明書第6頁【發明內容】第二段,本院卷(一)第18頁反面)。又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2行至第5行記載「本發明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較佳係用於住宅、辦公室之室內隔間。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本發明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亦可用於包含廠房建築、倉儲建築之室內隔間。」(本院卷(一)第19頁)。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 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15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14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以下僅列舉原告主張受侵害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1)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配比係包含:一粒料,其用量係3~1500kgw/m3,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一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用量150~1600kgw/m3;其中,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200~2500kgw/m3。(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中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本院卷(一)第21頁反面)(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 1.按發明專利權範圍,以說明書所載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準,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並得審酌發明說明及圖式,系爭專利核准時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56條第3項定有明文。對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解讀,應將據以主張權利之該項申請專利範圍文字,原原本本地列述(recite),不可讀入(readinto)詳細說明書或摘要之內容,亦不可將任何部分之內容予以移除。如有含混或未臻明確之用語,可參酌發明說明、圖式,以求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以理解及認定之意涵。而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得參酌「內部證據」與「外部證據」,前者係指請求項之文字、發明說明、圖式及申請歷史檔案;後者指內部證據以外之其他證據,例如創作人之其他論文著作、其他專利,相關前案(如追加案之母案、主張優先權之前案),專家證人之見解,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觀點、權威著作、字典、專業辭典、工具書、教科書等。關於內部證據與外部證據之適用順序,係先使用內部證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如足使申請專利範圍清楚明確,即無考慮外部證據之必要。倘內部證據有所不足,始以外部證據加以解釋。若內部證據與外部證據對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有所衝突或不一致者,以內部證據之適用為優先。準此,有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悉依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準,原則上應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文字意義及該文字在相關技術中通常總括的範圍,予以認定。對於申請專利範圍中之記載有疑義而需要解釋時,始應一併審酌發明說明、圖式(最高行政法院99年度判字第1271號判決參照),並以內部證據為優先。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關「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係指何意?係任選「細骨材」、「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保麗龍」其中任何一項,或是在「人造輕質骨材」或是「天然輕質骨材」之材料中之任何一項?查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請內容,其中有關粒料部分之界定為「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根據其客觀文義,其代表該粒料可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或膨脹苯乙烯粒輕質骨材之任何一種或是選自任二種所形成之組合,且人造輕質骨材可選自括號中之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或片岩,天然輕質骨材則可選自蛭石、浮石、矽藻石或珍珠石,例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表1a及表2之配比,其中之粒料係由砂及保麗龍粒所組成(本院卷(一)第19頁反面)。至於被告主張: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載稱之「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係指於「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料(保麗龍)輕質骨材」此一群組內,其中以「;」區隔者(亦即指:「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彼此之間,及「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彼此之間者而言),該些粒料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云云,完全悖於一般對於上開申請專利範圍文字之客觀理解,實非可採。3.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及粉體之用量是否包含申請專利範圍數值之最大值及最小值之用量?被告雖稱:若將粒料用量設定在「3kgw/m3」,粉體用量設定在「150kgw/m3」,水固比設定在「0.05」時,其單位重勢必小於「200kgw/m3」;若將粒料用量設定在「1500kgw/m3」,粉體用量設定在「1600kgw/m3」,水固比設定在「1.0」時,其單位重勢必大於「2500kgw/m3」,然於上開設定之情形下,當單位重小於「200kgw/m3」時(亦即粒料用量「3kgw/m3」、粉體用量「150kgw/m3」、水固比「0.05」時)、以及當單位重大於「2500kgw/m3」時(亦即粒料用量「1500kgw/m3」,粉體用量「1600kgw/m3」,水固比「1.0」時),其抗壓強度是否會落在「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之要件內?顯有疑義。惟系爭專利係以「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限制其申請專利範圍,而在上開設定情形下,究竟該如何達成讓「抗壓強度」可以落在「介於10~700kgf/cm2」之範圍內云云,惟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粒料之用量係3~1500kgw/m3;粉體之用量係150~1600kgw/m3;其係分別界定粒料及粉體之用量的數值範圍,即分別界定出其上限值及下限值。按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草案第31頁第17至19行參照)。因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除界定出粒料之用量及粉體之用量的數值範圍外,另有一項技術特徵,即「其中,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200~2500kgw/m3。」,該技術特徵亦為一限定條件,又如原告所述,水固比及單位重與粉料及粉體用量均有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中,其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除須符合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內,尚須配合所界定之水固比及單位重予以選擇。若選擇之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雖落在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內,但無法據此配出所界定之水固比範圍及單位比範圍,則非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範圍;同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權利範圍中,其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除須符合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內,尚須配合所界定之水固比、單位重及抗壓強度,若選擇之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雖落在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內,但無法據此配出所界定之水固比範圍、單位比範圍及抗壓強度範圍,則非屬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範圍。因此,被告所舉之例僅從粒料及粉體之數值範圍中任選一用量,而未考量其他限定條件,即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未「明確且充分揭露」其技術,並不合理。綜上,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須符合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其雖包含最大值及最小值之用量,然所選擇之用量另須考量申請專利範圍中所限定之水固比範圍、單位比範圍及抗壓強度範圍。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解釋:(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配比係包含:一粒料,其用量係3~1500kgw/m3,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一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用量150~1600kgw/m3;其中,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200~2500kgw/m3。」,此表示該灌漿料有6個技術特徵:①其配比係包含一粒料及一粉體,且所述「包含」為一開放式連接詞,故不排除尚含有其他成分;②該粒料可為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之任一種,或上述材料之任意組合;③該粒料之用量為3~1500kgw/m3;④該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且所述「包含」為一開放式連接詞,故該粉體須同時含有水泥及卜作嵐,但不排除尚含有其他成分;⑤該粉體之用量為150~1600kgw/m3;⑥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為200~2500kgw/m3。(2)被告雖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應含「系爭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依一定配比拌合好後再提供工地現場使用」之涵義。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申請標的係物之請求項,並非方法請求項,所請內容不涉及施工操作方法,故不應含有被告所稱「系爭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依一定配比拌合好後再提供工地現場使用」之限定意義。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第1項之附屬項,其除了包含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外,尚須包括「其中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之技術特徵。(四)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5年9月20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9年9月1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9年9月11日起至115年9月19日止等情,有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一)第16至24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1)被證1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之營利事業登記證及經濟部工廠登記證(本院卷(一)第154至156頁)。(2)被證2包括優泥企業有限公司開具之四張三聯式產品銷售統一發票,係於95年1、2月份間分別開給四家不同廠商,其中之品名均不同,第一張品名為粘著劑、填縫劑、海菜粉及填縫劑,第二張品名為水泥砂漿,第三張品名為水泥砂,第四張品名為海菜粉、填縫劑、彩石寶、修補砂漿及無收縮砂漿。每張發票下方並加註產品成份配比資料(本院卷(一)第157至160頁)。被證2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3)被證3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於95年3月10日開具之三聯式產品銷售統一發票,買受人為:炳昌五金有限公司,品名為乾拌水泥砂,每張發票下方並加註產品成份配比資料(本院卷(一)第161頁)。被證3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4)被證4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於95年3月25日及同年5月23日開具之三聯式產品銷售統一發票,買受人為:育錞企業有限公司,品名為填縫劑、粘著劑及底層粉刷料,每張發票下方並加註產品成份配比資料(本院卷(一)第162至163頁)。被證4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5)被證5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95年1月之進貨發票共六張,進貨物品包括1月2日之海菜粉、1月10日之高爐石粉、1月18日之Sikament、1月21日水泥、1月23石粉及同日之矽砂(本院卷(一)第164至169頁)。被證5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6)被證6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95年2月之進貨發票共四張,進貨物品包括2月7日之海菜粉、2月20日之水泥、2月25日之矽砂、2月27日之高爐石粉(本院卷(一)第170至173頁)。被證6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7)被證7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95年2月之進貨發票共六張,進貨物品包括3月1日之海菜粉、3月14日之高爐石粉、3月21日之水泥、3月23日矽砂、3月27日之Sikament及3月28日之EMAC10P(輸氧劑)(本院卷(一)第174至179頁)。被證7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8)被證8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之公司執照、營利事業登記證及經濟部工廠登記證(本院卷(一)第180至182頁)。(9)被證9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出具之水泥系產品(亦即自平水泥、無收縮灌漿水泥、填縫劑、粘著劑)配方明細資料,其上註明100年8月5日印製(本院卷(一)第183至184頁)。被證9所載日期係晚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不可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10)被證10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開具之90年4月份自平水泥、90年6月份填縫劑等產品銷售發票資料(本院卷(一)第185至189頁)。買受人均非原告或被告。被證10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⑾被證11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開具之91年12月份粘著劑、填縫劑等產品銷售發票資料(本院卷(一)第190頁)。被證11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⑿被證12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開具之92年1月4日、92年1月10日、92年10月1日、92年10月23日及92年11月6日上揭水泥系產品之銷售發票及送貨單、估價單資料(含被證12-1、12-2、12-3、12-4、12-5,本院卷(一)第191至203頁)。被證12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⒀被證13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開具之93年8月1日、5日以及93年10月1日、13日上揭水泥系產品之銷售發票及送貨單、估價單資料(含被證13-1、13-2,本院卷(一)第204至213頁)。被證13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⒁被證14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開具之94年1月20日、25日、94年6月1日及94年9月5日上揭水泥系產品之銷售發票及送貨單、估價單資料(含被證14-1、14-2、14-3,本院卷(一)第214至233頁)。被證14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⒂被證15係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411374號「輕質防火無機礦物複合板及灌漿式分間牆之填充膠結材料」(申請日期:87年(1998)8月5日,申請案號:000000000,公告日期:89年(2000)11月11日)(本院卷(一)第234至256頁)。被證15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⑯被證17係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301686號「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製法及施工法」(申請日期:85年(1996)2月29日、申請案號:00000000、公告日期:86年(1997)4月1日)(本院卷(一)第282至304頁)。被證17公開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⑰被證18係中華民國發明追加專利第411374號「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製法及施工法」(申請日期:87年(1998)8月5日、申請案號:000000000、公告日期:89年(2000)11月11日)(本院卷(一)第305至332頁)。被證18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⑱被證19係被告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試驗報告影本(台灣水泥:川砂:保麗龍=1:2:4)(本院卷(二)第129至130頁)。⑲被證20係被告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試驗報告影本(台灣水泥:川砂:保麗龍=1:3:5)(本院卷(二)第131至132頁)。⑳被證21係內政部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    審核認可通知書(本院卷(二)第133至134頁)。㉑被證22係被告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試驗報告影本(台灣水泥:川砂:保麗龍=1:3:4)(本院卷(二)第135至136頁)。㉒被證23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博士學位論文節本影本(本院卷(二)第137至149頁;另詳外放書證)。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要件,而違反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3項之規定:(1)被告雖稱:根據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一章第3.4.1.4所載,擇一形式,指一請求項記載一群發明,而該發明群中之每一發明係由請求項所載之擇一形式中各個選項分別予以界定,以「或」、「及」並列數個選項的具體特徵,例如「特徵A、B、C或D」、「由A、B、C及D組成的物質群中選擇的一種物質」等。擇一形式中選項之間應具備類似的性質,並應符合發明單一性規定。請求項以擇一形式界定發明,但各選項不具類似的性質時,會導致申請專利範圍不明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細骨材(砂)」並非輕質骨材,與其他之「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者,顯然不具類似的性質,揆諸前述,其申請專利範圍自不明確云云。惟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及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均屬於習知灌漿料之骨材,可作為灌漿料之填充料,應認其等具有類似的性質。因此,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關於粒料的各個選項之記載並未導致申請專利範圍不明確,未違反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3項之規定。(2)被告雖又稱:依原告所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中有關粒料及粉體之用量,於某一數值範圍取用特定值後,其餘數值範圍之配合取用,尚須經過使用者之估量計算後,始得讓各項數值均可同時在所限定之範圍內成立,而究竟如何配合取用,原告並未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敘明;又於選用粒料及粉體之最大值及最小值之情形,究竟該如何選用才能夠使其單位重量及抗壓強度均可同時在所限定之200~2500kgw/m3及10~700kgf/m2範圍內成立,原告同未在申請專利範圍敘明,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云云。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須符合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其雖包含最大值及最小值之用量,然所選擇之用量另須考量申請專利範圍中所限定之水固比範圍、單位比範圍及抗壓強度範圍,已如前述,而如何選用,可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限定之數值條件估量計算即可,並無未充分揭露之問題,是被告此一主張,尚非可採。(3)被告末又謂:系爭專利說明書關於先前技術「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之記載不實,實際上傳統輕隔間灌漿料常用配比之單位重應介於981kgw/m3至1089kgw/m3之間,則原告對於要如何使系爭專利實施結果之單位重確實可以低於傳統配比所形成灌漿料之單位重,顯未為說明,未界定清楚,顯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云云。惟被告係以被證19、20之SGS試驗報告為主張傳統輕隔間灌漿料常用配比之單位重應介於981kgw/m3至1089kgw/m3之間之論據,但上開書證係被告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所為之試驗報告,其樣品及測試方法均由被告提供,則該測試方法是否公正、客觀、其結果是否具有重複性,不無疑慮,從而,被告上開主張,亦失所據,自無從憑以論斷系爭專利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5.「被證1、2、3、4、5、6、7」、「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被告所提之引證文件被證1至7為優泥企業有限公司之營利事業登記證、工廠登記證、銷售產品之發票、送貨單或估價單等,原告爭執其均不具證據能力及證據關聯性。經查,被證1為優泥企業有限公司之營利事業登記證、工廠登記證,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有無進步性無關聯性;又被證2至7之發票、送貨單或估價單本身無法證明產品之技術內容,部分發票下方雖另加註配比資料,但無法認定是否於事後加註,該等引證自不可採。是以此爭點應僅論究「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此部分詳下述。6.「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被告所提之引證文件被證8至14為海帆粘劑有限公司之公司執照、營利事業登記證、工廠登記證、水泥系產品配方說明、銷售產品之發票、送貨單或估價單等,原告爭執其均不具證據能力及證據關聯性。經查,被證8為海帆粘劑有限公司之公司執照、營利事業登記證、工廠登記證,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有無進步性無關聯性;又被證10至14之發票、送貨單或估價單本身無法證明產品之技術內容,被證9之水泥系產品配方說明,無法認定是否於事後製作及實質真正,該等引證自不可採。是以此爭點應僅論究「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此部分詳下述。7.「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按系爭專利與引證案之國際分類雖不同,但若申請專利之內容與先前技術在技術領域具有關聯性,或兩者具有所欲解決之問題的關聯性,或在功能或特性上具有關聯性,或從先前技術可合理預測申請專利之創作之下,均可稱之為相關先前技術(參智慧財產局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第三章專利要件第2-3-22頁),並非以先前技術之國際專利分類為判斷之唯一標準(參本院100年度行專訴第39號裁判)。又上述智慧財產局之審查基準第2-3-22頁第(3)段稱「相關先前技術與申請專利之發明通常必須屬於相同或相關的技術領域,兩者所欲解決之問題相近,而有共通的技術特徵;即使兩者所屬之技術領域不相同或不相關,只要兩者有共通的技術特徵,而能發揮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功能時,亦得認定為相關先前技術。」是原告以被證15、17、18及23的國際分類與系爭專利不同,即謂其等屬不同之技術領域云云,即屬無據。(2)查系爭專利係提供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說明書第5頁【先前技術】記載「輕隔間牆構造主要材料為輕鋼架、纖維水泥板、灌漿料、輕質填充料,對減輕隔間壁體之重量甚為有利,整體結構之靜載重因而減少,建築物結構設計時若以分析應力,將可得到較經濟之架構尺寸或配筋,而降低造價。傳統上輕隔間牆灌漿料之施工法為現場使用袋裝水泥及散裝砂,經施工人員概略估算後逕行拌和。一般常用之配比係以水泥:砂子:保利龍=1:2:4或1:3:5之比例(鬆方體積比)為之。根據此種配比所形成之灌漿料其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以上。然而此種施工方式常因砂子未經計量,保利龍用量不穩定造成品質參差不齊,而且無法掌控施工品質與使用數量。因此,當保利龍裹漿量不足時,如圖1所示,常造成塞管、不易泵送、施工效率不佳等不便。」(本院卷(一)第18頁)。又系爭專利說明書第6頁【發明內容】第一段記載「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易於泵送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具有質地均勻、質輕、隔音隔熱、防火安全、經久抗蝕、體積穩定性佳之特性。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可配合各式輕質填充料,提升輕隔間牆構造之多樣性。」(本院卷(一)第18頁反面)。另原告亦指明「然查系爭專利之請求標的為『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所謂輕隔間灌漿料係指用於構築輕隔間灌漿料之灌漿料,…,『輕質灌漿料』固然可用於做為輕隔間牆使用之灌漿料,然其亦可作為其他用途;相對地,其他非『輕質灌漿料』之灌漿料,在配合夾板工法或其他輕隔間工法,亦可以作為『輕質灌漿料』」(本院卷(二)第102頁反面)。再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包含粒料及粉體的種類、該粒料及粉體的用量以及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之水固比與單位重。其中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且該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已如前述。(3)被證15係揭示一種輕質防火無機礦物複合板之製造方法及使用相同方法調配之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填充膠結材料用於建築工地完成灌漿式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分間牆。因其亦用於灌漿式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分間牆,與系爭專利屬於相關之隔間牆建築材料技術領域。被證15揭示「習知市售建築用一種輕質複合板或灌漿式子分間牆其組成概為水泥、砂、有機聚苯乙烯發泡粒子等原料,」(參本院卷(一)第241頁專利說明書第4至5行),並揭示可做為灌漿式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分間牆之防火無機輕質填充膠結材料的配料組成物包括矽藻石、浮石等人造輕質骨材,以及黏土之人造燒結黏土(本院卷(一)第244頁);又被證15主要以煤灰(飛灰、底媒灰)、煤渣之輕質無機具孔隙之顆粒,取代習知輕質複合板與灌漿式隔間牆所使用之發泡聚苯乙烯(本院卷(一)第240頁專利說明書第6至8行),並揭示「飛灰全世界已公認其為具有卜作嵐效應之材料,廣泛應用於土木、建築工程之混凝土中,作為改進混凝土膠結性、水合熱及產生卜作嵐效應,飛灰顆粒較水泥為細,其極微細顆粒填充孔隙使得混凝土更緻密、比重更高。因此『飛灰』使用於混凝土中並非作為輕骨材之用,而是作為具卜作嵐效應之材料,本發明可完全以飛灰取代底煤灰、煤渣作輕骨材用」(本院卷(一)第240頁第10至17行)。(4)被證17係揭示一種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由多數毗鄰的隔間平板狀片材組成,該平板狀片材的特徵是主要由20%~60%的水泥、30%~70%的細砂、2%~20%的竹節狀短纖維、及30%~50%的輕骨材粒狀材料,組成厚5~15公分的片材(本院卷(一)第282頁專利公報),其與系爭專利屬於相關之隔間牆建築材料技術領域。(5)被證18係揭示一種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由多數毗鄰的隔間平板狀片材或塊狀基材組成,該基材的特徵是主要由20%~60%的水泥、30%~70%的細砂、2%~20%的竹節狀短纖維、及30%~50%的輕骨材粒狀材料組成(本院卷(一)第305頁專利公報),其與系爭專利屬於相關之隔間牆建築材料技術領域。(6)被證23係揭示「水泥系複合材料緻密配比邏輯再演繹及其應用之研究」,其中應用於各種方面,包括設計不同爐石添加量,研究對強度28MPa(4000psi)混凝土各項性能(工作性、安全性、耐久性、經濟性、生態性)之影響(外放論文第53頁)。第8章並揭示緻密配比邏輯於輕質、先維混凝土之應用(外放論文第179頁),表8-1揭示高性能輕質混凝土配比,其中包括砂、輕質粒料、水泥、爐石、飛灰,水及SP之用量,並揭示其水灰比及水膠比之性質(外放論文第190頁)。(7)經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先前技術】已揭露習知輕隔間牆構造主要材料為輕鋼架、纖維水泥板、灌漿料、輕質填充料,且揭示習知輕隔間牆灌漿料一般的配方至少包括水泥、砂子及保利龍(本院卷(一)第18頁)。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請之輕隔間牆灌漿料包括粒料及粉體的種類、該粒料及粉體之用量,以及「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為200~2500kgw/m3。」等技術特徵。如前所述,被證15已揭示可做為灌漿式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分間牆之防火無機輕質填充膠結材料的配料組成物包括矽藻石、浮石等人造輕質骨材,以及黏土之人造燒結黏土,並揭示添加飛灰或底煤灰等卜作嵐材料,至於被證17及18也揭示輕質隔間牆之基材除了水泥及細砂之外,尚包含輕骨材粒狀材料。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就其中之配比成分的技術特徵而言,其僅係於習知之水泥、砂子及保利龍成份之外,另添加了卜作嵐材料,惟被證15說明書已揭示「飛灰全世界已公認其為具有卜作嵐效應之材料,廣泛應用於土木、建築工程之混凝土中,作為改進混凝土膠結性、水合熱及產生卜作嵐效應,飛灰顆粒較水泥為細,其極微細顆粒填充孔隙使得混凝土更緻密、比重更高。因此『飛灰』使用於混凝土中並非作為輕骨材之用,而是作為具卜作嵐效應之材料,…」,已如前述。因此,原告主張加入卜作嵐材料可降低粒料的摩擦力而解決整體灌漿料泵送性問題,可由被證15所述之上開內容而得知,是原告稱系爭專利與被證15所欲解決之問題不同,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並無組合動機云云,自非可取。至於其他之粒料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僅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擇一記載形式之選項之一,再者,將該等輕質骨材使用於隔間牆亦已揭示於被證17及18。綜上,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即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及膨脹苯乙烯粒,以及水泥,均為上開引證案已揭露之習知輕隔間的材料,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上開之先前技術之內容,參酌被證15、17及18之內容,自有合理的動機會選擇其中習知之成分而組合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配比成分,且該等組合之嘗試並無困難。(8)另關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粒料及粉體所界定之用量的技術特徵,查該等用量涵蓋之範圍甚大(如粒料之用量為3~1500kgw/m3,且包括水泥及卜作嵐材料之粉體用量為150~1600kgw/m3),因此,粒料及粉體之可選擇範圍甚廣,然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實施方式之表1b(本院卷(一)第20頁)僅舉出一特定比例之配比7可有效提升灌漿料之抗壓強度,說明書並未提出足夠之具代表性範圍之實施例(其它配比),可證明該等配比之廣泛用量範圍所形成的灌漿料具有何種特定性質而能產生何種特殊功效,因此該用量之界定未能使該灌漿料產生較先前技術之材料配方有不可預期之效果。至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200~2500kgw/m3。」之技術特徵,查水固比與單位重均為該技術領域習知的知識,此觀諸被證23符號及代號說明(外放論文第XI頁),w/c=水灰比:(水+液態摻料)/水泥用量;w/cm=水膠比:(水+液態摻料)/(水泥用量+卜作嵐材料用量);w/s=水固比:(水+液態摻料)/(其他固態材料用量),則所限定之水固比與單位重等數值係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的通常知識,透過簡單的數學運算,即可輕易由所界定之粒料及粉體的廣泛用量範圍中,選出適當之粒料及粉體的用量,並選擇適當的拌和水而可輕易完成具有所界定的水固比(水與固態材料的比值)及單位重(固態材料之總重)數值之灌漿料,亦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灌漿料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經由申請前之先前技術,組合習知成分的粒料和粉體,且經由例行性實驗來選擇適當的用量所能完成。系爭專利說明書亦未能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請廣泛範圍之灌漿料較習知的灌漿料具有無法預期之效果,是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9)至於原告主張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相對於傳統的輕隔間牆灌漿料係採用「濕砂」並於現場拌合方式製作,系爭專利所發明的「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係採用經過乾燥之粒料(如「乾砂」),且有別於一般傳統的灌漿料僅有水泥、砂(溼砂)及保麗龍之作法,系爭專利更加入了卜作嵐材料、爐石粉及添加劑等材料,預先拌合製作而成。詳言之,系爭發明之「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係預先將原物料作完整之品檢然後將烘乾的砂、水泥及卜作嵐材料、爐石粉及添加劑等材料,依配比技術將最適合之級配、比例混合後而成,生產過程藉自動化的生產設備,可使灌漿料之品質均勻、穩定、稠度適宜。又系爭專利係以整袋包裝,可整齊堆放,不會有泥沙滿地、粉層飛揚的狀況,且可減少材料吊運、減少廢料、清潔費用及改善工人作業環境等,而達到節能、環保效果之原本無法預期的功效。而系爭專利在藉由其「乾拌」之技述特徵達到解決習知品質參差不齊,而且無法掌控施工品質與使用數量等問題後,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以在系爭專利發明說明之基礎上參酌通常知識,調整系爭專利之成分及配比,以視需求達成質輕、隔音隔熱、防火安全、經久耐蝕、體積穩定佳等特性中之一個或多個云云。然而,將多種習知的成分預先計算其比例重量,再予混合以形成定量包裝以利方便使用之概念,係為習知之作法,例如烘培業之預拌粉,如一般製作鬆餅之鬆餅粉,其係由多種粉類及鹽、葡萄糖、乳化劑、油脂等原料混合而成,以方便使用;再者,原告亦未能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前,於工地現場使用之散裝砂均為濕砂,而未使用乾砂,且若欲將砂子和其他如水泥、保麗龍等成分予以混合包裝,為避免使包裝紙袋破損,自有以乾砂(將濕砂烘乾)取代濕砂之動機。綜上,將各種習知灌漿料之成分預先配比、混合後包裝之技術手段,係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者,而原告所稱之「品質參差不齊,而且無法掌控施工品質與使用數量」或所述之節能、環保等功效,並非不可預期之功效,難謂具有進步性。從而,原告上開主張,尚非可採。8.「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為第1項之附屬項,其除了包括第1項之所有技術特徵外,尚進一步界定「其中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w/m3。」,惟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第2項僅進一步界定其抗壓強度,然所界定之抗壓強度涵蓋之範圍甚廣,原告並未證明該等範圍內之抗壓強度均具有不可預期之顯著功效,是以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不具進步性。9.「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 被告抗辯:根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之先前技術的內容,其中記載一般常用之配比係水泥:川砂:保麗龍=1:2:4或1:3:5之比例,另記載根據此種配比所形成之灌漿料,其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以上。又根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先前技術之記載及【實施方式】第11頁之記載:「如圖5所示,配比a、配比b、配比c及配比d之重量比係介於950~1200之間,低於傳統配比所形成灌漿料之單位重(約1400kgw/m3),可有效減少材料的用量及施行成本」云云,然依據被證19及被證20之結果,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所稱之「一般常用之配比係以水泥:川砂:保麗龍=1:2:4或1:3:5之比例(鬆方體積比)」,非「約為1400kgw/m3以上」,故原告自承根據系爭專利之配比技術所得之結果(亦即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所述之配比a、配比b、配比c及配比d之重量比係介於950~1200之間),並未輕於(低於)傳統配比所形成灌漿料之單位重(亦即介於981kgw/m3~1089kgw/m3之間),故系爭專利說明書有不實之處云云。惟查,被證19及被證20係被告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所為之試驗報告,其樣品及測試方法均由被告提供,則該測試方法是否公正、客觀、其結果是否具有重複性,不無疑慮,故被證19及20之實質真正,尚難遽信。另被證22係被告依據被證21之配比「台灣水泥:川砂:保麗龍=1:3:4」(內政部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審核認可通知書),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進行測試之試驗報告影本,基於相同理由,其實質真正亦難遽信。況被證19、20及22之測試結果均為單位重,縱使該等測試結果為正確,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尚有其他技術特徵,故僅由單位重之技術特徵亦難以據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綜上,「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尚難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五)綜上所述,「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之事由存在,則依前述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自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是其訴請被告給付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附此敘明。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於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予一一論述,附此敘明。七、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0  月  12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0  月  15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中華民國發明第I330171號「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9月11日至115年9月19日止。被告公司製造、販賣之產品編號J101「輕隔間牆濕式灌漿材」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下稱臺科大)營建材料實驗室實驗結果,認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而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原告遂委任寰瀛法律事務所以100年6月8日寰字第311號函、100年6月22日寰字第321號函文致被告公司暨其代表人被告陳鴻志,要求被告停止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及使用系爭產品,該函亦經被告公司確認收悉。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載明:「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配比係包含:一粒料,其用量係3-1500kgw/m3,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一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用量00000000kgw/m3;其中,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00000000kgw/m3。」依前述文字,任何常人皆可輕易理解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可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等粒料中之其中任一種,或其中任二種以上之組合,至為明確。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有粒料、粉體、單位重、水固比及抗壓強度等各項數值限定,基本上只要透過簡單的數學運算即可得出如何使各項數值皆在限定範圍之結果,尤以系爭專利說明書已明確舉出多種配比方式與實驗數據,故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考說明書所揭示之例子且參酌申請時的通常知識,更可輕易得知如何使各項數值皆在限定範圍之結果。換言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透過簡單的數學運算,輕易以所需要的水固比及單位重來調整粒料及粉體之用量,且該等用量能落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限定的範圍內。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進一步限定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輕隔間牆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此乃詳述式附屬項之表達方式。徵諸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由該文字:「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包含第1項全部技術特徵,並基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基礎上再進一步界定技術特徵,即其中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時,始為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請求範圍。因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表1b之實驗數據、第16頁圖4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各項數值界定後,參酌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即可得知如何使抗壓強度落在10-700kgf/cm2,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並無說明書揭露不明確且充分而無法據以實施之問題,至為明確。(三)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1、2、3、4、5、6、7」、「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2至被證4乃優泥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優泥公司)之「銷售發票」及其自行所製作之「產品配比說明」,原告否認其形式及實質之真正。又該「銷售發票」所載之產品為粘著劑、填縫劑、水泥砂漿、水泥砂、修補砂漿、乾拌水泥砂、底層粉刷料等產品,實為粘著磁磚、營建房屋、修補窗戶與牆壁縫隙、牆壁裝飾粗胚之用,業為被告所自承,故該等產品非「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且其用途亦非用於輕隔間牆,與系爭專利之「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用途完全不同,故該等產品與系爭專利之發明顯為不同技術領域。故可知被證2至被證4所載之「產品配比說明」均為優泥公司為本件訴訟而事後製作,不足以證明該等產品當時之配比確如優泥公司事後所稱之「產品配比說明」所載內容。(2)被證5至被證7則為優泥公司之「買受發票」,姑不論其是否真正,由該等發票所載內容以觀,似為優泥公司向多家廠商購買海菜粉、爐石粉、減水劑、水泥、石粉、矽砂、輸氣劑等單一材料,與系爭專利之「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顯然不同,縱算優泥公司有購買該等材料,亦不足以證明優泥公司曾用以製作任何產品,更遑論有揭露任何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故該等發票顯無證據力及證據能力。(3)被證15號係關於「輕質防火無機礦物複合板」的製造方法,以及依該方法所調配之「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填充膠結材料」,且所應用之領域為「混凝土」領域,顯非「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技術領域,兩者非相同技術領域。被證15除揭露卜作嵐材料外,未揭露系爭專利有關粉體或粒料之用量範圍,且未揭露使用「乾砂」,亦未揭露有關水固比、單位重、抗壓強度等數值限定及範圍。故縱與本組合其他證據結合,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所有之技術特徵,而無法否定系爭專利之進步性。(4)被證17號及被證18號皆為「隔間牆版或片材」之製作方法,相關原料係用以製作成一可於施工現場直接裝設成「隔間牆版或片材」,與系爭專利之輕隔間「灌漿料」無關,顯非「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技術領域。其次,就該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而言,由被證17及被證18說明書所載內容可知該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習知之隔間牆版或片材較重且施工較慢,故企圖以該發明提供一種隔間牆的快速建築施工法,以縮短建築施工期間。被證17號及被證18並未揭露系爭專利有關粉體或粒料之用量範圍,且未揭露卜作嵐材料,亦未揭露使用「乾砂」,更未揭露有關水固比、單位重、抗壓強度等數值限定及範圍。故縱與本組合其他證據結合,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所有之技術特徵,而無法否定系爭專利之進步性。(5)被證23探討有關混凝土之技術領域,然混凝土與輕隔間灌漿料基本上係不同之建築材料,為不同之技術領域。被證23號係有關「混凝土」之研究,與系爭專利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無關。(6)上列各項證據,多屬不同技術領域,所欲解決之問題亦各不相同,於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並無將該等證據組合之合理動機。且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有同樣知識者,實無法輕易思及將被證15號、被證17號、被證18號及被證23號組合加以應用成為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相同之內容,故組合之各項證據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9乃海帆粘劑有限公司(下稱海帆公司)所製作之私文書,原告否認其形式及實質之真正性。且被證8顯為海帆公司為本件訴訟而事後製作,不足以證明該等產品之配比確如海帆公司所稱之內容,更不足以證明該等產品之材料與配比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即已存在。(2)有關被證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中有關估價單、送貨單、銷售發票等資料,亦為海帆公司所製作之私文書,原告否認其真正性。且依該等資料所載之產品為粘著劑、填縫劑、防水膠泥、防水劑、樹脂砂漿、自平水泥、無收縮灌漿水泥等產品,不僅並非「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且其用途亦均非用於輕隔間牆,與系爭專利之用途完全不同,故該等產品與系爭專利之發明顯為不同技術領域。(3)至於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被證23之理由,同上述,於此不再贅述,故「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理由如上述。4.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19、被證20、被證22等證據之內容與系爭專利是否有進步性毫無關連。(2)被證21號,其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之卜作嵐材料,且未揭露系爭專利有關粉體及粒料之用量數值範圍,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有關單位重及抗壓強度之數值。(3)故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四)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1.原告依系爭專利所生產產品(下稱系爭專利產品)之外包裝正面除產品名稱外,亦載有系爭專利之資訊及發明專利號碼。由於被告亦係灌漿料之專業製造商,其於系爭專利公告後,本可依專利號數掌握系爭專利內容,再加上其曾至原告工廠參觀系爭專利產品之生產流程,清楚知悉原告系爭專利產品之內容及相關製造資訊。原告購買系爭產品後,曾委任寰瀛法律事務所寄發存證信函,被告公司於收悉警告函後,仍持續製造、販賣系爭產品,足證被告確具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2.系爭專利早於95年9月20日已進行公告,處於任何人均可知悉之狀態,因而,參照前述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專訴字第147號民事判決、99年度民專訴字第223號民事判決之旨,倘若認被告無須對其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負起「故意」侵權之責,然被告與原告厥為同業,自不得委稱不知專利權之存在,避其無過失。簡言之,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亦已該當侵害系爭專利「過失」之要件。(五)爰聲明:1.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或其他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374,922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被告應將其已製造而未販賣之系爭產品予以銷燬。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解釋: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如果只有「細骨材(砂)」而無「輕質骨材」的話,其單位重量太重,甚至會超過1400kgw/m3(參照先前技術內容載稱之「根據此種配比所形成之灌漿料其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以上」),無法達成「質輕」之目的,而且非常難以泵送。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如果只有「輕質骨材」而不含「細骨材(砂)的話,此時雖另有粉體水泥在內,但是施工成本過高(水泥比起砂子之成本費用貴很多),於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不會有人選擇此種方式來調配輕隔間灌漿料。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如果只有「人造輕質骨材」或是只有「天然輕質骨材」而不含「細骨材(砂)」及「保利龍」的話,由於人造輕質骨材及天然輕質骨材之成本費用遠高於保利龍,且材料取得較保利龍更為不易,是故如果只有「人造輕質骨材」或是只有「天然輕質骨材」的話,比起傳統施工法之配比方式,反而更差、更不具進步性。至於不含「細骨材(砂)」的話,其缺失業如上述。由是故知,系爭專利之輕隔間牆灌漿料中「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及「細骨材(砂)」確為其中不可少之必要要件。2.其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載稱之「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者,其中於「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之間均係以「;」區隔之,於「膨脹頁岩、黏土、片岩」之間則係以「、」區隔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載稱之「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者,其中於「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之間均係以「;」區隔之。上述以「;」區隔者,當係各自獨立,是故得任意選擇其中一項為之;以「、」區隔者,係彼此共同成為一群組,不得任意選擇其中一項為之。同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載稱之「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配比係包含:一粒料,…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者,其中於「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之間均係以「、」區隔之,亦即彼此共同成為一群組,不得任意選擇其中一項為之。因此之故,於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載稱之「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者,當係僅指於「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此一群組內,其中以「;」區隔者(註:亦即指「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彼此之間者而言,以及指「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彼此之間者而言),該些組合之其中之一而言。此外,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內容已載稱傳統輕隔間牆灌漿料係以水泥:砂子:保利龍之配比為之。若依原告解釋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係選自…其中任一種,或其中任二種以上之組合」云云者,傳統輕隔間牆灌漿料之配比(亦即水泥:砂子:保利龍),亦將因之成為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之一。然傳統輕隔間牆灌漿料之配比(亦即水泥:砂子:保利龍),已為原告自認是屬先前技術,故知原告解釋之「係選自…其中任一種,或其中任二種以上之組合」云云者,顯然有誤。(二)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要件,而違反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3項之規定:(1)根據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一章第3.4.1.4所載,擇一形式,指一請求項記載一群發明,而該發明群中之每一發明係由請求項所載之擇一形式中各個選項分別予以界定,以「或」、「及」並列數個選項的具體特徵,例如「特徵A、B、C或D」、「由A、B、C及D組成的物質群中選擇的一種物質」等。擇一形式中選項之間應具備類似的性質,並應符合發明單一性規定。請求項以擇一形式界定發明,但各選項不具類似的性質時,會導致申請專利範圍不明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細骨材(砂)」並非輕質骨材,與其他之「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者,顯然不具類似的性質,揆諸前述,其申請專利範圍自不明確。(2)依原告所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中有關粒料及粉體之用量,於某一數值範圍取用特定值後,其餘數值範圍之配合取用,尚須經過使用者之估量計算後,始得讓各項數值均可同時在所限定之範圍內成立,而究竟如何配合取用,原告並未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敘明;又於選用粒料及粉體之最大值及最小值之情形,究竟該如何選用才能夠使其單位重量及抗壓強度均可同時在所限定之200~2500kgw/m3及10~700kgf/m2範圍內成立,原告同未在申請專利範圍敘明,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3)系爭專利說明書關於先前技術「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之記載不實,實際上傳統輕隔間灌漿料常用配比之單位重應介於981kgw/m3至1089kgw/m3之間,則原告對於要如何使系爭專利實施結果之單位重確實可以低於傳統配比所形成灌漿料之單位重,顯未為說明,未界定清楚,顯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2.「被證1、2、3、4、5、6、7」、「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1、2、3、4、5、6、7係優泥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前即已上市銷售水泥系產品之相關資料。(2)被證15係發明「輕質防火無機礦物複合板及灌漿式分間牆之填充膠結材料」之專利(申請日期:87年8月5日、申請案號:000000000、公告日期:89年11月11日、公告編號:411374),其專利說明書稱:「…飛灰全世界已公認其為具有卜作嵐效應之材料,廣泛應用於土木、建築工程之混凝土中,作為改進混凝土膠結性、水合熱及產生卜作嵐效應,飛灰顆粒較水泥為細,其極微細顆粒填充孔隙使得混凝土更緻密、比重更高。因此飛灰使用於混凝土中並非作為輕骨材之用,而是作為具卜作嵐效應之材料,本發明可完全以飛灰取代底煤灰、煤渣作輕骨材用。…」。相較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稱:「一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用量00000000kgw/m3」,系爭專利說明書稱:「卜作嵐材料係選自爐石粉、矽灰、飛灰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則將飛灰作為建築工程之混凝土中之卜作嵐材料之技術,顯然已於被證15證據中被揭露。(3)被證17係發明「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製法及施工法」之專利(申請日期:85年2月29日、申請案號:00000000、公告日期:86年4月1日、公告編號:301686)及被證18(申請日期:87年8月5日、申請案號:000000000、公告日期:89年11月11日、公告編號:411374)之專利說明書內容均有提及:「建築物的樓層越蓋越高,為了減輕建築結構的過度荷重,建築師與結構技師皆竭盡腦力,希望以各種方法使地層之上的所有建築材料減輕重量,其中對隔間牆的要求亦如此。」被證17及被證18對於輕質隔間牆之組成材質各自於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載稱:「一種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由多數毗鄰的隔間平板狀片材組成,該平板狀片材的特徵是主要由20%-60%的水泥、30%-70%的細砂、2%-20%的竹節狀短纖維,及30%-50%的輕骨材粒狀材料,組成厚5-15公分的片材…」、「一種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由多數毗鄰的隔間片狀或塊狀基材組成,該基材的特徵是主要由20%-60%的水泥、30%-70%的細砂、2%-20%的竹節狀短纖維,及30%-50%的輕骨材粒狀材料組成,…」云云。又被證17申請專利範圍第7、8項另稱:「7.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其中輕骨材粒狀材料是高粘土發泡陶粒。」「8.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其中輕骨材粒狀材料的比重在0.3以上。」被證18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內容同被證17,惟第8項另補稱:「8.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其中輕骨材粒狀材料的比重在0.3-0.9。」由是可知以輕質骨材作為輕質隔間牆之部分材料以降低輕質隔間牆重量之技術,以尋求解決減輕建築結構過度荷重(尤其是輕隔間牆之荷重)問題者,已於被證17及被證18證據中被揭露。(4)被證23臺科大營建工程系博士學位論文「水泥系複合材料緻密配比邏輯再演繹及其應用之研究」。其中,將砂、輕質粒料、水泥、爐石、飛灰、水等作為輕質混擬土之配比技術,以及將該輕質混擬土配比技術所得之產品(即高性能輕質混擬土)應用於訴求減輕建築結構物自重之建築物裡之技術,均已被被證23證據揭露。(5)綜上可知,被證1、2、3、4、5、6、7已揭露出水泥系產品之配比包含有粒料及粉體,其中粒料選自砂、爐石粉,粉體包含有水泥之技術。被證15已揭露出具卜作嵐效應材料之飛灰使用於混凝土中之技術。被證17及被證18已揭露出以輕質骨材作為輕質隔間牆之部分材料以降低輕質隔間牆重量,以尋求解決減輕建築結構過度荷重(尤其是輕隔間牆之荷重)問題之技術。被證23已揭露出將砂、輕質粒料、水泥、爐石、飛灰、水等等作為輕質混擬土之配比技術,以及將該輕質混擬土配比技術所得之產品(即高性能輕質混擬土)應用於訴求減輕建築結構物自重之建築物裡(於上揭案例中即為屋頂突出物,造型物結構,及頂版部分等)之技術。上揭引證證據與系爭專利均是屬於建築領域內之相關技術,且除了被證17及被證18之外,其餘引證證據與系爭專利亦均屬於輕質混擬土領域內之相關技術,則系爭專利係屬上揭引證證據之全部或部分技術內容之組合之簡易轉用。故上揭被證證據之組合得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又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雖未揭露出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數值範圍,然而由於該些數值範圍並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是故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仍得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係海帆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之前即已上市銷售水泥系產品之相關資料。(2)關於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說明,援用上揭之說明。而「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已揭露出水泥系產品之配比包含有粒料及粉體,其中粒料選自砂、爐石粉,粉體包含有水泥及飛灰(卜作嵐效應材料)之技術。上揭引證證據與系爭專利均是屬於建築領域內之相關技術,且除了被證17及被證18之外,其餘引證證據與系爭專利亦均屬於輕質混擬土領域內之相關技術,則系爭專利係屬上揭被證證據之全部或部分技術內容之組合之簡易轉用。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得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又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雖未揭露出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數值範圍,然而由於該些數值範圍並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是故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仍得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4.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關於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說明,援用上揭之說明。因此,上揭被證證據之組合得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21係內政部於90年10月18日核文之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審核認可通知書,其內容已記載有「(4)中間填充物:輕質水泥砂漿:水泥:砂子:保利龍=1:3:4(容積比例),水泥為波特蘭I型水泥,水灰比0.62,保利龍粒徑4mm-5mm」等詞。被證22係被告依據上揭配比「水泥:砂子:保利龍=1:3:4」委請「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進行測試,且其試體係由測試單位之實驗室製作。其中,試體齡期為1天者,測試結果,單位重為960kgw/m3;試體齡期為7天者,測試結果,單位重為929kgw/m3。測試結果之單位重均低於1400kgw/m3。(2)原告既然自承:「如圖5所示,配比a、配比b、配比c及配比d之重量比係介於00000000之間」云云,則依據系爭專利之配比技術所得之結果(亦即重量比係介於00000000之間)並未輕於(低於)上揭內政部審核認可通知書所揭示之「水泥:砂子:保利龍=1:3:4」配比所形成灌漿料之單位重(亦即介於929kgw/m3-960kgw/m3之間)。準此,依據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自得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業如上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第1項之附屬項,其並未敘明有別於第1項之其他技術特徵,僅另謂:「其中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云云,然而其所界定之數值範圍並未產生「在數量上的顯著變化」,亦即並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只是一個物理用量之界定而已,亦即只是一個數學上數值計算之結果而已,於該數值範圍內並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又雖然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並未揭露出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數值範圍,然而由於該些數值範圍並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是故上揭引證證據之組合仍得證明系爭專利第2項不具進步性。(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1.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文義範圍,蓋系爭產品並未包含有「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且未包含有「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及「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是故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2.由於系爭專利之輕隔間牆灌漿料中「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及「細骨材(砂)」為其中不可少之必要要件,系爭產品既然只有SiO2細骨材(砂),並無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及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顯屬「欠缺解析後申請專利範圍之任一技術特徵」,自是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均等範圍,不該當均等侵害。退步言之,原告已經自承「SiO2細骨材(砂)」係先前技術使用之技術手段,是故於此應有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系爭產品自是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均等範圍,不該當均等侵害。3.其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解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時自應包括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在內。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自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第2項之文義範圍,同理,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均等範圍,不該當均等侵害。(四)被告無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94、95年間被告參觀原告工廠時,原告並未提示或告知任何關於系爭專利之資料或產品配方資料,被告無從藉此而得知悉任何關於系爭專利之資訊,是故無法僅以原告邀請被告參觀其工廠即謂被告有故意之侵害行為。而關於被告網站直至100年7月19日仍在介紹系爭產品,乃係因被告公司並非如同原告公司般係具規模之上市公司,當時面對本件訴訟之壓力下,被告公司只是一時之間來不及立即更改網站上之資訊而已,並非被告仍在網站上為任何要約之行為。何況在網站上刊登廣告者,僅屬要約之引誘而已,不應以此即謂被告仍有為販賣要約之行為、或是具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被告係依據習知技術為製造銷售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原告請求被告3倍懲罰性賠償金者,並無理由。(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70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9月11日至115年9月19日止。(二)原告透過訴外人向被告公司訂購50包系爭產品,於100年4月8日會同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所屬民間公證人黃昭宗在新北市○○區○○○街9號之址實際收貨,亦親見原告員工林齊彥簽收出貨單,系爭產品為被告公司所製造及販賣。(三)原告委任寰瀛法律事務所以100年6月8日寰字第311號函、100年6月22日寰字第321號函文致被告公司暨其代表人被告陳鴻志,要求被告停止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及使用系爭產品,該函經被告金如益公司確認收悉。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等情,被告則提出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及系爭產品未落入申請專利範圍之抗辯。是以下本院之判斷僅須針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論述,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之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系爭專利係關於一種輕隔間牆灌漿料,其為輕隔間牆構造之主要材料之一(輕隔間牆構造之主要材料為輕鋼架、纖維水泥板、灌漿料及輕質填充料)。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先前技術】記載「…傳統上輕隔間牆灌漿料之施工法為現場使用袋裝水泥及散裝砂,經施工人員概略估算後逕行拌和。一般常用之配比係以水泥:砂子:保利龍=1:2:4或1:3:5之比例(鬆方體積比)為之。根據此種配比所形成之灌漿料其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以上。然而此種施工方式常因砂子未經計量,保利龍用量不穩定造成品質參差不齊,而且無法掌控施工品質與使用數量。因此,當保利龍裹漿量不足時,如圖1所示,常造成塞管、不易泵送、施工效率不佳等不便。」(本院卷(一)第18頁)。因此,系爭專利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易於泵送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具有質地均勻、質輕、隔音隔熱、防火安全、經久抗蝕、體積穩定性佳之特性。系爭專利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可配合各式輕質填充料,提升輕隔間牆構造之多樣性(參說明書第6頁【發明內容】第一段,本院卷(一)第18頁反面)。系爭專利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配比係包含粒料及粉體。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等)、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等)、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等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用量3~1500kgw/m3。粉體包含有水泥及泵送劑,用量150~1600kgw/m3。其中,泵送劑係選自於纖維素類、澱粉醚類或水溶性聚合物,用量為粉體重量的0.001%~3.0%。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theweightratioofwatertosolid,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200~2500kgw/m3(參說明書第6頁【發明內容】第二段,本院卷(一)第18頁反面)。又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2行至第5行記載「本發明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較佳係用於住宅、辦公室之室內隔間。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本發明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亦可用於包含廠房建築、倉儲建築之室內隔間。」(本院卷(一)第19頁)。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 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15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14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以下僅列舉原告主張受侵害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1)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配比係包含:一粒料,其用量係3~1500kgw/m3,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一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用量150~1600kgw/m3;其中,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200~2500kgw/m3。(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中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本院卷(一)第21頁反面)(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 1.按發明專利權範圍,以說明書所載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準,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並得審酌發明說明及圖式,系爭專利核准時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56條第3項定有明文。對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解讀,應將據以主張權利之該項申請專利範圍文字,原原本本地列述(recite),不可讀入(readinto)詳細說明書或摘要之內容,亦不可將任何部分之內容予以移除。如有含混或未臻明確之用語,可參酌發明說明、圖式,以求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以理解及認定之意涵。而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得參酌「內部證據」與「外部證據」,前者係指請求項之文字、發明說明、圖式及申請歷史檔案;後者指內部證據以外之其他證據,例如創作人之其他論文著作、其他專利,相關前案(如追加案之母案、主張優先權之前案),專家證人之見解,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觀點、權威著作、字典、專業辭典、工具書、教科書等。關於內部證據與外部證據之適用順序,係先使用內部證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如足使申請專利範圍清楚明確,即無考慮外部證據之必要。倘內部證據有所不足,始以外部證據加以解釋。若內部證據與外部證據對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有所衝突或不一致者,以內部證據之適用為優先。準此,有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悉依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準,原則上應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文字意義及該文字在相關技術中通常總括的範圍,予以認定。對於申請專利範圍中之記載有疑義而需要解釋時,始應一併審酌發明說明、圖式(最高行政法院99年度判字第1271號判決參照),並以內部證據為優先。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關「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係指何意?係任選「細骨材」、「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保麗龍」其中任何一項,或是在「人造輕質骨材」或是「天然輕質骨材」之材料中之任何一項?查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請內容,其中有關粒料部分之界定為「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根據其客觀文義,其代表該粒料可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或膨脹苯乙烯粒輕質骨材之任何一種或是選自任二種所形成之組合,且人造輕質骨材可選自括號中之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或片岩,天然輕質骨材則可選自蛭石、浮石、矽藻石或珍珠石,例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表1a及表2之配比,其中之粒料係由砂及保麗龍粒所組成(本院卷(一)第19頁反面)。至於被告主張: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載稱之「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係指於「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料(保麗龍)輕質骨材」此一群組內,其中以「;」區隔者(亦即指:「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彼此之間,及「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彼此之間者而言),該些粒料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云云,完全悖於一般對於上開申請專利範圍文字之客觀理解,實非可採。3.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及粉體之用量是否包含申請專利範圍數值之最大值及最小值之用量?被告雖稱:若將粒料用量設定在「3kgw/m3」,粉體用量設定在「150kgw/m3」,水固比設定在「0.05」時,其單位重勢必小於「200kgw/m3」;若將粒料用量設定在「1500kgw/m3」,粉體用量設定在「1600kgw/m3」,水固比設定在「1.0」時,其單位重勢必大於「2500kgw/m3」,然於上開設定之情形下,當單位重小於「200kgw/m3」時(亦即粒料用量「3kgw/m3」、粉體用量「150kgw/m3」、水固比「0.05」時)、以及當單位重大於「2500kgw/m3」時(亦即粒料用量「1500kgw/m3」,粉體用量「1600kgw/m3」,水固比「1.0」時),其抗壓強度是否會落在「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之要件內?顯有疑義。惟系爭專利係以「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限制其申請專利範圍,而在上開設定情形下,究竟該如何達成讓「抗壓強度」可以落在「介於10~700kgf/cm2」之範圍內云云,惟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粒料之用量係3~1500kgw/m3;粉體之用量係150~1600kgw/m3;其係分別界定粒料及粉體之用量的數值範圍,即分別界定出其上限值及下限值。按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草案第31頁第17至19行參照)。因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除界定出粒料之用量及粉體之用量的數值範圍外,另有一項技術特徵,即「其中,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200~2500kgw/m3。」,該技術特徵亦為一限定條件,又如原告所述,水固比及單位重與粉料及粉體用量均有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中,其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除須符合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內,尚須配合所界定之水固比及單位重予以選擇。若選擇之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雖落在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內,但無法據此配出所界定之水固比範圍及單位比範圍,則非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範圍;同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權利範圍中,其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除須符合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內,尚須配合所界定之水固比、單位重及抗壓強度,若選擇之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雖落在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內,但無法據此配出所界定之水固比範圍、單位比範圍及抗壓強度範圍,則非屬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範圍。因此,被告所舉之例僅從粒料及粉體之數值範圍中任選一用量,而未考量其他限定條件,即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未「明確且充分揭露」其技術,並不合理。綜上,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須符合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其雖包含最大值及最小值之用量,然所選擇之用量另須考量申請專利範圍中所限定之水固比範圍、單位比範圍及抗壓強度範圍。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解釋:(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其配比係包含:一粒料,其用量係3~1500kgw/m3,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一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用量150~1600kgw/m3;其中,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200~2500kgw/m3。」,此表示該灌漿料有6個技術特徵:①其配比係包含一粒料及一粉體,且所述「包含」為一開放式連接詞,故不排除尚含有其他成分;②該粒料可為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之任一種,或上述材料之任意組合;③該粒料之用量為3~1500kgw/m3;④該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且所述「包含」為一開放式連接詞,故該粉體須同時含有水泥及卜作嵐,但不排除尚含有其他成分;⑤該粉體之用量為150~1600kgw/m3;⑥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為200~2500kgw/m3。(2)被告雖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應含「系爭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依一定配比拌合好後再提供工地現場使用」之涵義。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申請標的係物之請求項,並非方法請求項,所請內容不涉及施工操作方法,故不應含有被告所稱「系爭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依一定配比拌合好後再提供工地現場使用」之限定意義。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第1項之附屬項,其除了包含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外,尚須包括「其中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f/cm2」之技術特徵。(四)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5年9月20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9年9月1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9年9月11日起至115年9月19日止等情,有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一)第16至24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1)被證1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之營利事業登記證及經濟部工廠登記證(本院卷(一)第154至156頁)。(2)被證2包括優泥企業有限公司開具之四張三聯式產品銷售統一發票,係於95年1、2月份間分別開給四家不同廠商,其中之品名均不同,第一張品名為粘著劑、填縫劑、海菜粉及填縫劑,第二張品名為水泥砂漿,第三張品名為水泥砂,第四張品名為海菜粉、填縫劑、彩石寶、修補砂漿及無收縮砂漿。每張發票下方並加註產品成份配比資料(本院卷(一)第157至160頁)。被證2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3)被證3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於95年3月10日開具之三聯式產品銷售統一發票,買受人為:炳昌五金有限公司,品名為乾拌水泥砂,每張發票下方並加註產品成份配比資料(本院卷(一)第161頁)。被證3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4)被證4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於95年3月25日及同年5月23日開具之三聯式產品銷售統一發票,買受人為:育錞企業有限公司,品名為填縫劑、粘著劑及底層粉刷料,每張發票下方並加註產品成份配比資料(本院卷(一)第162至163頁)。被證4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5)被證5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95年1月之進貨發票共六張,進貨物品包括1月2日之海菜粉、1月10日之高爐石粉、1月18日之Sikament、1月21日水泥、1月23石粉及同日之矽砂(本院卷(一)第164至169頁)。被證5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6)被證6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95年2月之進貨發票共四張,進貨物品包括2月7日之海菜粉、2月20日之水泥、2月25日之矽砂、2月27日之高爐石粉(本院卷(一)第170至173頁)。被證6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7)被證7係優泥企業有限公司95年2月之進貨發票共六張,進貨物品包括3月1日之海菜粉、3月14日之高爐石粉、3月21日之水泥、3月23日矽砂、3月27日之Sikament及3月28日之EMAC10P(輸氧劑)(本院卷(一)第174至179頁)。被證7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8)被證8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之公司執照、營利事業登記證及經濟部工廠登記證(本院卷(一)第180至182頁)。(9)被證9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出具之水泥系產品(亦即自平水泥、無收縮灌漿水泥、填縫劑、粘著劑)配方明細資料,其上註明100年8月5日印製(本院卷(一)第183至184頁)。被證9所載日期係晚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不可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10)被證10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開具之90年4月份自平水泥、90年6月份填縫劑等產品銷售發票資料(本院卷(一)第185至189頁)。買受人均非原告或被告。被證10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⑾被證11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開具之91年12月份粘著劑、填縫劑等產品銷售發票資料(本院卷(一)第190頁)。被證11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⑿被證12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開具之92年1月4日、92年1月10日、92年10月1日、92年10月23日及92年11月6日上揭水泥系產品之銷售發票及送貨單、估價單資料(含被證12-1、12-2、12-3、12-4、12-5,本院卷(一)第191至203頁)。被證12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⒀被證13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開具之93年8月1日、5日以及93年10月1日、13日上揭水泥系產品之銷售發票及送貨單、估價單資料(含被證13-1、13-2,本院卷(一)第204至213頁)。被證13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⒁被證14係海帆粘劑有限公司開具之94年1月20日、25日、94年6月1日及94年9月5日上揭水泥系產品之銷售發票及送貨單、估價單資料(含被證14-1、14-2、14-3,本院卷(一)第214至233頁)。被證14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⒂被證15係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411374號「輕質防火無機礦物複合板及灌漿式分間牆之填充膠結材料」(申請日期:87年(1998)8月5日,申請案號:000000000,公告日期:89年(2000)11月11日)(本院卷(一)第234至256頁)。被證15所載日期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⑯被證17係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301686號「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製法及施工法」(申請日期:85年(1996)2月29日、申請案號:00000000、公告日期:86年(1997)4月1日)(本院卷(一)第282至304頁)。被證17公開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⑰被證18係中華民國發明追加專利第411374號「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製法及施工法」(申請日期:87年(1998)8月5日、申請案號:000000000、公告日期:89年(2000)11月11日)(本院卷(一)第305至332頁)。被證18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9月20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⑱被證19係被告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試驗報告影本(台灣水泥:川砂:保麗龍=1:2:4)(本院卷(二)第129至130頁)。⑲被證20係被告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試驗報告影本(台灣水泥:川砂:保麗龍=1:3:5)(本院卷(二)第131至132頁)。⑳被證21係內政部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    審核認可通知書(本院卷(二)第133至134頁)。㉑被證22係被告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試驗報告影本(台灣水泥:川砂:保麗龍=1:3:4)(本院卷(二)第135至136頁)。㉒被證23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博士學位論文節本影本(本院卷(二)第137至149頁;另詳外放書證)。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要件,而違反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3項之規定:(1)被告雖稱:根據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一章第3.4.1.4所載,擇一形式,指一請求項記載一群發明,而該發明群中之每一發明係由請求項所載之擇一形式中各個選項分別予以界定,以「或」、「及」並列數個選項的具體特徵,例如「特徵A、B、C或D」、「由A、B、C及D組成的物質群中選擇的一種物質」等。擇一形式中選項之間應具備類似的性質,並應符合發明單一性規定。請求項以擇一形式界定發明,但各選項不具類似的性質時,會導致申請專利範圍不明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細骨材(砂)」並非輕質骨材,與其他之「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者,顯然不具類似的性質,揆諸前述,其申請專利範圍自不明確云云。惟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及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均屬於習知灌漿料之骨材,可作為灌漿料之填充料,應認其等具有類似的性質。因此,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關於粒料的各個選項之記載並未導致申請專利範圍不明確,未違反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3項之規定。(2)被告雖又稱:依原告所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中有關粒料及粉體之用量,於某一數值範圍取用特定值後,其餘數值範圍之配合取用,尚須經過使用者之估量計算後,始得讓各項數值均可同時在所限定之範圍內成立,而究竟如何配合取用,原告並未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敘明;又於選用粒料及粉體之最大值及最小值之情形,究竟該如何選用才能夠使其單位重量及抗壓強度均可同時在所限定之200~2500kgw/m3及10~700kgf/m2範圍內成立,原告同未在申請專利範圍敘明,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云云。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粒料及粉體之用量須符合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之數值範圍,其雖包含最大值及最小值之用量,然所選擇之用量另須考量申請專利範圍中所限定之水固比範圍、單位比範圍及抗壓強度範圍,已如前述,而如何選用,可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限定之數值條件估量計算即可,並無未充分揭露之問題,是被告此一主張,尚非可採。(3)被告末又謂:系爭專利說明書關於先前技術「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之記載不實,實際上傳統輕隔間灌漿料常用配比之單位重應介於981kgw/m3至1089kgw/m3之間,則原告對於要如何使系爭專利實施結果之單位重確實可以低於傳統配比所形成灌漿料之單位重,顯未為說明,未界定清楚,顯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云云。惟被告係以被證19、20之SGS試驗報告為主張傳統輕隔間灌漿料常用配比之單位重應介於981kgw/m3至1089kgw/m3之間之論據,但上開書證係被告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所為之試驗報告,其樣品及測試方法均由被告提供,則該測試方法是否公正、客觀、其結果是否具有重複性,不無疑慮,從而,被告上開主張,亦失所據,自無從憑以論斷系爭專利不具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5.「被證1、2、3、4、5、6、7」、「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被告所提之引證文件被證1至7為優泥企業有限公司之營利事業登記證、工廠登記證、銷售產品之發票、送貨單或估價單等,原告爭執其均不具證據能力及證據關聯性。經查,被證1為優泥企業有限公司之營利事業登記證、工廠登記證,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有無進步性無關聯性;又被證2至7之發票、送貨單或估價單本身無法證明產品之技術內容,部分發票下方雖另加註配比資料,但無法認定是否於事後加註,該等引證自不可採。是以此爭點應僅論究「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此部分詳下述。6.「被證8、9、10、11、12-1、12-2、12-3、13-1、13-2、14-1、14-2、14-3」、「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被告所提之引證文件被證8至14為海帆粘劑有限公司之公司執照、營利事業登記證、工廠登記證、水泥系產品配方說明、銷售產品之發票、送貨單或估價單等,原告爭執其均不具證據能力及證據關聯性。經查,被證8為海帆粘劑有限公司之公司執照、營利事業登記證、工廠登記證,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有無進步性無關聯性;又被證10至14之發票、送貨單或估價單本身無法證明產品之技術內容,被證9之水泥系產品配方說明,無法認定是否於事後製作及實質真正,該等引證自不可採。是以此爭點應僅論究「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此部分詳下述。7.「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按系爭專利與引證案之國際分類雖不同,但若申請專利之內容與先前技術在技術領域具有關聯性,或兩者具有所欲解決之問題的關聯性,或在功能或特性上具有關聯性,或從先前技術可合理預測申請專利之創作之下,均可稱之為相關先前技術(參智慧財產局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第三章專利要件第2-3-22頁),並非以先前技術之國際專利分類為判斷之唯一標準(參本院100年度行專訴第39號裁判)。又上述智慧財產局之審查基準第2-3-22頁第(3)段稱「相關先前技術與申請專利之發明通常必須屬於相同或相關的技術領域,兩者所欲解決之問題相近,而有共通的技術特徵;即使兩者所屬之技術領域不相同或不相關,只要兩者有共通的技術特徵,而能發揮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功能時,亦得認定為相關先前技術。」是原告以被證15、17、18及23的國際分類與系爭專利不同,即謂其等屬不同之技術領域云云,即屬無據。(2)查系爭專利係提供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說明書第5頁【先前技術】記載「輕隔間牆構造主要材料為輕鋼架、纖維水泥板、灌漿料、輕質填充料,對減輕隔間壁體之重量甚為有利,整體結構之靜載重因而減少,建築物結構設計時若以分析應力,將可得到較經濟之架構尺寸或配筋,而降低造價。傳統上輕隔間牆灌漿料之施工法為現場使用袋裝水泥及散裝砂,經施工人員概略估算後逕行拌和。一般常用之配比係以水泥:砂子:保利龍=1:2:4或1:3:5之比例(鬆方體積比)為之。根據此種配比所形成之灌漿料其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以上。然而此種施工方式常因砂子未經計量,保利龍用量不穩定造成品質參差不齊,而且無法掌控施工品質與使用數量。因此,當保利龍裹漿量不足時,如圖1所示,常造成塞管、不易泵送、施工效率不佳等不便。」(本院卷(一)第18頁)。又系爭專利說明書第6頁【發明內容】第一段記載「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易於泵送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具有質地均勻、質輕、隔音隔熱、防火安全、經久抗蝕、體積穩定性佳之特性。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可配合各式輕質填充料,提升輕隔間牆構造之多樣性。」(本院卷(一)第18頁反面)。另原告亦指明「然查系爭專利之請求標的為『一種乾拌輕隔間灌漿料』,所謂輕隔間灌漿料係指用於構築輕隔間灌漿料之灌漿料,…,『輕質灌漿料』固然可用於做為輕隔間牆使用之灌漿料,然其亦可作為其他用途;相對地,其他非『輕質灌漿料』之灌漿料,在配合夾板工法或其他輕隔間工法,亦可以作為『輕質灌漿料』」(本院卷(二)第102頁反面)。再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包含粒料及粉體的種類、該粒料及粉體的用量以及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之水固比與單位重。其中該粒料係選自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燒結型飛灰輕質骨材;人造燒結黏土;發泡爐石;膨脹頁岩、黏土、片岩)、天然輕質骨材(蛭石;浮石;矽藻石;珍珠石)、膨脹苯乙烯粒(保麗龍)輕質骨材與上述之組合之其中之一;且該粉體,至少包含有一水泥及卜作嵐材料,已如前述。(3)被證15係揭示一種輕質防火無機礦物複合板之製造方法及使用相同方法調配之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填充膠結材料用於建築工地完成灌漿式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分間牆。因其亦用於灌漿式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分間牆,與系爭專利屬於相關之隔間牆建築材料技術領域。被證15揭示「習知市售建築用一種輕質複合板或灌漿式子分間牆其組成概為水泥、砂、有機聚苯乙烯發泡粒子等原料,」(參本院卷(一)第241頁專利說明書第4至5行),並揭示可做為灌漿式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分間牆之防火無機輕質填充膠結材料的配料組成物包括矽藻石、浮石等人造輕質骨材,以及黏土之人造燒結黏土(本院卷(一)第244頁);又被證15主要以煤灰(飛灰、底媒灰)、煤渣之輕質無機具孔隙之顆粒,取代習知輕質複合板與灌漿式隔間牆所使用之發泡聚苯乙烯(本院卷(一)第240頁專利說明書第6至8行),並揭示「飛灰全世界已公認其為具有卜作嵐效應之材料,廣泛應用於土木、建築工程之混凝土中,作為改進混凝土膠結性、水合熱及產生卜作嵐效應,飛灰顆粒較水泥為細,其極微細顆粒填充孔隙使得混凝土更緻密、比重更高。因此『飛灰』使用於混凝土中並非作為輕骨材之用,而是作為具卜作嵐效應之材料,本發明可完全以飛灰取代底煤灰、煤渣作輕骨材用」(本院卷(一)第240頁第10至17行)。(4)被證17係揭示一種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由多數毗鄰的隔間平板狀片材組成,該平板狀片材的特徵是主要由20%~60%的水泥、30%~70%的細砂、2%~20%的竹節狀短纖維、及30%~50%的輕骨材粒狀材料,組成厚5~15公分的片材(本院卷(一)第282頁專利公報),其與系爭專利屬於相關之隔間牆建築材料技術領域。(5)被證18係揭示一種可快速施工的輕質隔間牆,由多數毗鄰的隔間平板狀片材或塊狀基材組成,該基材的特徵是主要由20%~60%的水泥、30%~70%的細砂、2%~20%的竹節狀短纖維、及30%~50%的輕骨材粒狀材料組成(本院卷(一)第305頁專利公報),其與系爭專利屬於相關之隔間牆建築材料技術領域。(6)被證23係揭示「水泥系複合材料緻密配比邏輯再演繹及其應用之研究」,其中應用於各種方面,包括設計不同爐石添加量,研究對強度28MPa(4000psi)混凝土各項性能(工作性、安全性、耐久性、經濟性、生態性)之影響(外放論文第53頁)。第8章並揭示緻密配比邏輯於輕質、先維混凝土之應用(外放論文第179頁),表8-1揭示高性能輕質混凝土配比,其中包括砂、輕質粒料、水泥、爐石、飛灰,水及SP之用量,並揭示其水灰比及水膠比之性質(外放論文第190頁)。(7)經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先前技術】已揭露習知輕隔間牆構造主要材料為輕鋼架、纖維水泥板、灌漿料、輕質填充料,且揭示習知輕隔間牆灌漿料一般的配方至少包括水泥、砂子及保利龍(本院卷(一)第18頁)。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請之輕隔間牆灌漿料包括粒料及粉體的種類、該粒料及粉體之用量,以及「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為200~2500kgw/m3。」等技術特徵。如前所述,被證15已揭示可做為灌漿式輕質防火無機礦物分間牆之防火無機輕質填充膠結材料的配料組成物包括矽藻石、浮石等人造輕質骨材,以及黏土之人造燒結黏土,並揭示添加飛灰或底煤灰等卜作嵐材料,至於被證17及18也揭示輕質隔間牆之基材除了水泥及細砂之外,尚包含輕骨材粒狀材料。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乾拌輕隔間灌漿料,就其中之配比成分的技術特徵而言,其僅係於習知之水泥、砂子及保利龍成份之外,另添加了卜作嵐材料,惟被證15說明書已揭示「飛灰全世界已公認其為具有卜作嵐效應之材料,廣泛應用於土木、建築工程之混凝土中,作為改進混凝土膠結性、水合熱及產生卜作嵐效應,飛灰顆粒較水泥為細,其極微細顆粒填充孔隙使得混凝土更緻密、比重更高。因此『飛灰』使用於混凝土中並非作為輕骨材之用,而是作為具卜作嵐效應之材料,…」,已如前述。因此,原告主張加入卜作嵐材料可降低粒料的摩擦力而解決整體灌漿料泵送性問題,可由被證15所述之上開內容而得知,是原告稱系爭專利與被證15所欲解決之問題不同,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並無組合動機云云,自非可取。至於其他之粒料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僅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擇一記載形式之選項之一,再者,將該等輕質骨材使用於隔間牆亦已揭示於被證17及18。綜上,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粒料,即細骨材(砂)、人造輕質骨材、天然輕質骨材及膨脹苯乙烯粒,以及水泥,均為上開引證案已揭露之習知輕隔間的材料,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上開之先前技術之內容,參酌被證15、17及18之內容,自有合理的動機會選擇其中習知之成分而組合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配比成分,且該等組合之嘗試並無困難。(8)另關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粒料及粉體所界定之用量的技術特徵,查該等用量涵蓋之範圍甚大(如粒料之用量為3~1500kgw/m3,且包括水泥及卜作嵐材料之粉體用量為150~1600kgw/m3),因此,粒料及粉體之可選擇範圍甚廣,然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實施方式之表1b(本院卷(一)第20頁)僅舉出一特定比例之配比7可有效提升灌漿料之抗壓強度,說明書並未提出足夠之具代表性範圍之實施例(其它配比),可證明該等配比之廣泛用量範圍所形成的灌漿料具有何種特定性質而能產生何種特殊功效,因此該用量之界定未能使該灌漿料產生較先前技術之材料配方有不可預期之效果。至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當加入拌和水攪拌完成後,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水固比(W/S)係在0.05~1.0,單位重係為200~2500kgw/m3。」之技術特徵,查水固比與單位重均為該技術領域習知的知識,此觀諸被證23符號及代號說明(外放論文第XI頁),w/c=水灰比:(水+液態摻料)/水泥用量;w/cm=水膠比:(水+液態摻料)/(水泥用量+卜作嵐材料用量);w/s=水固比:(水+液態摻料)/(其他固態材料用量),則所限定之水固比與單位重等數值係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的通常知識,透過簡單的數學運算,即可輕易由所界定之粒料及粉體的廣泛用量範圍中,選出適當之粒料及粉體的用量,並選擇適當的拌和水而可輕易完成具有所界定的水固比(水與固態材料的比值)及單位重(固態材料之總重)數值之灌漿料,亦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灌漿料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經由申請前之先前技術,組合習知成分的粒料和粉體,且經由例行性實驗來選擇適當的用量所能完成。系爭專利說明書亦未能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請廣泛範圍之灌漿料較習知的灌漿料具有無法預期之效果,是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9)至於原告主張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相對於傳統的輕隔間牆灌漿料係採用「濕砂」並於現場拌合方式製作,系爭專利所發明的「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係採用經過乾燥之粒料(如「乾砂」),且有別於一般傳統的灌漿料僅有水泥、砂(溼砂)及保麗龍之作法,系爭專利更加入了卜作嵐材料、爐石粉及添加劑等材料,預先拌合製作而成。詳言之,系爭發明之「乾拌輕隔間牆灌漿料」,係預先將原物料作完整之品檢然後將烘乾的砂、水泥及卜作嵐材料、爐石粉及添加劑等材料,依配比技術將最適合之級配、比例混合後而成,生產過程藉自動化的生產設備,可使灌漿料之品質均勻、穩定、稠度適宜。又系爭專利係以整袋包裝,可整齊堆放,不會有泥沙滿地、粉層飛揚的狀況,且可減少材料吊運、減少廢料、清潔費用及改善工人作業環境等,而達到節能、環保效果之原本無法預期的功效。而系爭專利在藉由其「乾拌」之技述特徵達到解決習知品質參差不齊,而且無法掌控施工品質與使用數量等問題後,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以在系爭專利發明說明之基礎上參酌通常知識,調整系爭專利之成分及配比,以視需求達成質輕、隔音隔熱、防火安全、經久耐蝕、體積穩定佳等特性中之一個或多個云云。然而,將多種習知的成分預先計算其比例重量,再予混合以形成定量包裝以利方便使用之概念,係為習知之作法,例如烘培業之預拌粉,如一般製作鬆餅之鬆餅粉,其係由多種粉類及鹽、葡萄糖、乳化劑、油脂等原料混合而成,以方便使用;再者,原告亦未能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前,於工地現場使用之散裝砂均為濕砂,而未使用乾砂,且若欲將砂子和其他如水泥、保麗龍等成分予以混合包裝,為避免使包裝紙袋破損,自有以乾砂(將濕砂烘乾)取代濕砂之動機。綜上,將各種習知灌漿料之成分預先配比、混合後包裝之技術手段,係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者,而原告所稱之「品質參差不齊,而且無法掌控施工品質與使用數量」或所述之節能、環保等功效,並非不可預期之功效,難謂具有進步性。從而,原告上開主張,尚非可採。8.「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為第1項之附屬項,其除了包括第1項之所有技術特徵外,尚進一步界定「其中該乾拌輕隔間灌漿料之抗壓強度介於10~700kgw/m3。」,惟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第2項僅進一步界定其抗壓強度,然所界定之抗壓強度涵蓋之範圍甚廣,原告並未證明該等範圍內之抗壓強度均具有不可預期之顯著功效,是以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不具進步性。9.「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 被告抗辯:根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之先前技術的內容,其中記載一般常用之配比係水泥:川砂:保麗龍=1:2:4或1:3:5之比例,另記載根據此種配比所形成之灌漿料,其單位重約為1400kgw/m3以上。又根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先前技術之記載及【實施方式】第11頁之記載:「如圖5所示,配比a、配比b、配比c及配比d之重量比係介於950~1200之間,低於傳統配比所形成灌漿料之單位重(約1400kgw/m3),可有效減少材料的用量及施行成本」云云,然依據被證19及被證20之結果,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所稱之「一般常用之配比係以水泥:川砂:保麗龍=1:2:4或1:3:5之比例(鬆方體積比)」,非「約為1400kgw/m3以上」,故原告自承根據系爭專利之配比技術所得之結果(亦即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所述之配比a、配比b、配比c及配比d之重量比係介於950~1200之間),並未輕於(低於)傳統配比所形成灌漿料之單位重(亦即介於981kgw/m3~1089kgw/m3之間),故系爭專利說明書有不實之處云云。惟查,被證19及被證20係被告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所為之試驗報告,其樣品及測試方法均由被告提供,則該測試方法是否公正、客觀、其結果是否具有重複性,不無疑慮,故被證19及20之實質真正,尚難遽信。另被證22係被告依據被證21之配比「台灣水泥:川砂:保麗龍=1:3:4」(內政部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審核認可通知書),自行委託SGS材料及工程實驗室(斗六)SGS進行測試之試驗報告影本,基於相同理由,其實質真正亦難遽信。況被證19、20及22之測試結果均為單位重,縱使該等測試結果為正確,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尚有其他技術特徵,故僅由單位重之技術特徵亦難以據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綜上,「被證19」、「被證20」、「被證21」與「被證22」之組合尚難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五)綜上所述,「被證15」、「被證17」、「被證18」與「被證2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之事由存在,則依前述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自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是其訴請被告給付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附此敘明。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於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予一一論述,附此敘明。七、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0  月  12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0  月  15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469004號專利之專利權人(原證一),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3年1月1日至112年8月14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而被告悠旅生活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悠旅公司)所經營之星巴克品牌,於全台各地均設有相當之門市店鋪,主要販售咖啡各類飲品、糕點等餐飲,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105年6月15日起販售其所製造限定款義式濃縮奶霜脆餅星冰樂(下稱星冰樂產品,原證二),並使用造型吸管即「星巴克捲心棒」(下稱系爭產品)與星冰樂產品搭售或單獨販售;查系爭產品不論外觀設計、行銷用語所標榜功能(原證三)均與系爭新型專利雷同,經原告於105年6月24日先在星巴克羅東門市購入系爭產品(原證四),自系爭產品外觀及標榜之防水吸管功能(原證五)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5及6而屬侵權(原證六)。以被告悠旅公司之經營規模及現為統一企業集團旗下100%轉投資公司,應有尊重並避免侵害智慧財產權之相當能力。惟原告不斷通知被告悠旅公司系爭產品已涉侵害系爭專利,並要求被告協調和解、賠償,惟被告悠旅公司僅稱未侵權而置之不理,在原告發出警告函(原證七)後,被告悠旅公司仍持續販賣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被告雖辯稱其於原告106年9月25日提供系爭專利技術報告時已未銷售系爭產品,惟此無解於其前已成立之侵害行為,且其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是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100萬元。又被告陳瑞堂為被告悠旅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原證八),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悠旅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2、3項、第97條、民法184條第1項、第2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專利無得撤銷之事由:1.被證3、4之組合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2包含「複數個澱粉層相互覆蓋重疊而成」的技術特徵,此技術特徵可以確保可食用吸管的防水性及密閉性。反觀被證3係界定一種吸管,其如第1圖所示包括筒狀體11及兩層可食用性覆膜12,可食用性覆膜12分別位於筒狀體11的內層和外層,於被證三的實施例說明中,可食用性覆膜12防止筒狀體11的形狀崩壞,並且填塞筒狀體11的微孔,但可食用性覆膜12於飲用時會些許溶解;另一方面,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20】段所述之內容可知,系爭專利之膠層可避免可食用吸管於飲用時澱粉本體受潮軟化,惟觀諸被證3的內容,可食用性覆膜12仍會在飲用時溶解,因此,被證3並未揭露請求項2之膠層的設置相關位置;此外「澱粉本體係由複數個澱粉層相互覆蓋重疊而成」之技術特徵可以確保吸管的密合性不會造成使用時空吸的問題,並且經過本體的相互覆蓋重疊更可以讓本吸管的防水性較被證3提升,而被證3的說明書及圖式皆未揭露筒狀體11由複數個澱粉層相互覆蓋重疊而成。又被證4之影片僅純粹揭露圓筒狀食品的製造、加工方法,此種圓筒狀食品早為習知的點心(例如捲心酥、蛋捲等條狀食品),該影片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特徵,遑論達到系爭專利可食吸管的防水性及密閉性功能。準此,被證3、4之組合無法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該技術特徵,且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顯然無法依據被證三所揭露之先前技術,以組合、修飾、置換或轉用等結合方式顯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創作,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2.被證3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3係包含請求項2所界定之所有技術特徵,並進一步界定「…該各該澱粉層之間係具有一餡料層。」之技術特徵;而被證3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特徵,已如前述,是被證3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技術特徵,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3.被證3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4係包含請求項2所界定之所有技術特徵,並進一步界定「…該澱粉本體及各該膠層之間係具有一餡料層。」之技術特徵;而被證3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膠層的設置,亦未揭露「該澱粉本體及各膠層之間係具有餡料層」之技術特徵,自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進步性。4.被證3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5係包含請求項2所界定之所有技術特徵,並進一步界定「…該澱粉本體係經由澱粉與該複數個添加單元相互混合後,進行加工而成形。」之技術特徵;而被證三並未揭露請求項5之膠層的設置,亦未揭露「該澱粉本體係經由澱粉與該複數個添加單元相互混合後,進行加工而成形」之技術特徵,自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進步性。5.被證3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6係包含請求項2及請求項5所界定之所有技術特徵,並進一步界定「…複數個添加單元係為鹽、糖、奶粉或其組合。」之技術特徵;而被證3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5不具進步性,業如前述,被證3自亦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6.被證3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7係包含請求項2所界定之技術特徵,並進一步界定「…該澱粉本體係為L型之中空管狀結構。」之技術特徵;而被證3並未揭露請求項7之膠層的設置,亦未揭露「該澱粉本體係為L型之中空管狀結構」之技術特徵,自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7不具進步性。7.被證3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8係包含請求項2所界定之技術特徵,並進一步界定「…該二膠層係為由具黏性之植物黏液經加工所形成之可食用植物膠層。」之技術特徵;而被證3並未揭露請求項8之膠層的設置,亦未揭露「該二膠層係為由具黏性之植物黏液經加工所形成之可食用植物膠層」之技術特徵,自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8不具進步性。8.被證3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9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9係包含請求項2所界定之技術特徵,並進一步界定「…該二膠層係為非易溶解之膠層。」之技術特徵;而被證3並未揭露請求項9之膠層的設置,亦未揭露「該二膠層係為非易溶解之膠層」之技術特徵,自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9不具進步性。9.綜上,被證3雖以食用吸管為名,然其結構設計及特性並無系爭專利所揭示的防水性及緊閉性之技術特徵;而被證4亦僅為一純粹揭露圓筒狀食品的製造、加工方法的影片,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即複數個澱粉層相互覆蓋重疊之技術特徵,而既無法闡明系爭專利的結構,遑論達到系爭專利可食吸管的防水性及密閉性功能,是被證3及被證4或其組合均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9所界定之技術特徵,且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顯然無法依據被證3及被證4所揭露之先前技術,以組合、修飾、置換或轉用等結合方式顯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9所請之創作,故其非屬顯而易知,應認定系爭專利非能輕易完成者,而具進步性。(三)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系爭產品包裝上所標示之成份遠多於系爭答辯狀列成份,系爭商品完整成份為:巧克力風味內餡(蔗糖、棕櫚油、棕櫚仁油、鹼處理可可粉、乳清、大豆卵磷脂、香草粉、葡萄糖)、麵粉、蔗糖、植物油(棕櫚油、棕梠仁油)、大豆粉、糖蜜、鹽、乳清及香草。前列成份依通常知識者之認知,均可經適當烘焙(加熱之物理、化學變化)產生可食用膠層。亦即,系爭專利所稱之可食用膠層之定義及所指標的並非如被告答辯狀附件一所稱之可食用膠(按食用膠為一種食品添加物),可食用膠層係透過原料(成份)之加工(烘烤產生質變)而形成,合法食品添加物經加工後所形成之膠層,均為可食用膠層。而被告刻意略飾系爭產品之完整成份,概稱澱粉本體不含膠質成份,經烘焙亦不會產生膠層之說法,並無足採。承前,無論係專利侵權判斷研究報告書(原證六第18頁下比對分析論述:「膠層的功能為防潮及防軟化,如圖1-6所示,澱粉本體的外層為烘烤過的澱粉本體,因此澱粉本體的外層作為一種膠層,澱粉本體內層為巧克力層,其本身就為一種膠層…」所得出之二膠層文義侵權結論;或係因系爭產品之澱粉本體經烘烤,形成完整包覆系爭產品即捲心棒之膠層,而與系爭專利之「兩膠層」技術特徵無實質差異(均等論)之侵權,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自明。(四)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之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專利權之物品。3.被告應將剩餘未販售完畢之系爭產品全數銷毀。4.如獲勝訴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5.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其受損之著作權為105年6月20日書狀附表所列44個人物圖像之系爭「美術著作」等語(見本案卷三第294頁)。(二)按「依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各款著作內容例示規定,『美術著作』包括繪畫、版畫、漫畫、連環圖(卡通)、素描、法書(書法)、字型繪畫、雕塑、美術工藝品及其他之美術著作。又『美術著作』係指以描繪、著色、書寫、雕刻、塑形等平面或立體之美術技巧表達線條、明暗或形狀等,以美感為特徵而表現思想感情之創作」(最高法院96年度臺上字第2554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次按:「著作權法所保障之著作,係指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著作須符合『原創性』及『創作性』,所謂『原創性』,係指為著作人自己之創作,而非抄襲他人者;至所謂『創作性』,則指作品須符合一定之『創作高度』,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認為應採最低創作性、最起碼創作(minimalrequirementofcreativity)之創意高度(或稱美學不歧視原則),並於個案中認定之。內政部則認『美術著作』係以描繪、著色、書寫、雕刻、塑型等平面或立體之美術技巧表達線條、明暗或形狀等,以美感為特徵而表現思想感情之創作。作品是否為美術著作(包括美術工藝品)須以是否具備美術技巧之表現為要件,如作品非以美術技巧表現思想或感情者,亦即未能表現創作之美術技巧者,尚難認係美術著作。至完全以模具或機械製造之作品緣(應為「原」字之誤)非具備美術技巧之表現,自不屬美術著作。著作人是否自始即以大量生產為目的並非著作權法保護之準據,且與該作品是否屬美術工藝品無關。又所謂思想與表達合併原則,係指思想與概念如僅有一種或有限之表達方式,此時因其他著作人無他種方式,或僅可以極有限方式表達該思想,如著作權法限制該等有限表達方式之使用,將使思想為原著作人所壟斷,該有限之表達即因與思想、概念合併而非著作權保護之標的。惟倘創作者源於相同之觀念,各自使用不同之表達方式,其表達方式並非唯一或極少數,並無有限性表達之情形,在無重製或改作他人著作之情形下,得各自享有原創性及著作權」(最高法院103年度臺上字第1544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三)關於系爭44個人物圖像之整體外觀,不論其所表達之風格、姿勢、穿戴之配件、服飾、臉部之表情神韻、肌肉線條、光暗、顏色之組合配對等,其表達方式並非唯一或極少數,並無有限性表達之情形,創作者自得源於相同之觀念,各自使用不同之表達方式。而系爭44個人物圖像之整體外觀,不僅對系爭每個人物圖像所表達之風格、姿勢、穿戴之配件、服飾、臉部之表情神韻、肌肉線條、光暗、顏色之組合配對有相當細膩且傳神之描繪,且亦融入一些突破古代服飾之誇張穿著、配件造型(如孫尚香、典韋、董卓,見本案卷二第18、20、121頁),或獨特、誇大之動作、表情、手勢(如袁紹、何進、關羽、管亥、姜維、紀靈、公孫瓚、黃忠、周倉、曹植、曹真、曹操、孫權、孫策、張昭、張飛、張遼、馬超、呂布,見本案卷二第12至17、第19、21、22頁),表達其現代時尚之美感、思想,具有一定之創作高度,並以該獨特之創作風格、思想,吸引、迎合崇尚風靡三國志遊戲之時下年輕玩家。(四)被告主張:茲整理系爭44個三國人物之中國歷史名著,如三國志、三國演義,橫山光輝創作圖像,三國歷史電視劇如83年中國中央電視臺電視劇三國演義、99年中國將江蘇衛視等電視臺聯播之三國,寫實畫風漫畫,如陳某著作火鳳燎原等,可清楚明瞭坊間三國人物之創作,均不脫沿襲自「歷史或小說之形象特徵」與「習知圖樣」(見本案卷二第127至148頁被附表3、本案卷三第41至253頁被附表7),故原告主張之44張人物圖像並非獨立創作,不具原創性云云(見本案卷三第35頁背面)。惟查:被告所提出之被附表3之人物表情呆版、被附表7則為黑白顏色之美術著作,以整體觀念及感覺觀之,較之本件系爭美術著作均有顯著之差異,且亦突顯被附表3、7之人物圖像欠缺現代時尚感,尚難據為證明原告之系爭美術著作不具原創性之證據。(五)又被告於民事答辯七狀第1頁自承:本件被告之44個人物改版後圖像(被附表6,見本案卷三第8至18頁背面)已和改版前全然不同,若原告主張被告之「一統天下」改版前之44個人物圖像與系爭美術著作雷同,被告之「一統天下」改版後之44個人物圖像,應毫無雷同之處云云(見本案卷三第1頁正面)。查被告所提出被附表6三國志人物圖像,用以證明其與系爭美術著作已無雷同,加以被告前開所提出之前述被附表3、7之三國志人物圖像,益徵三國時代人物圖像之美術創作,尚非僅有一種或有限之表達方式,創作者得各自使用不同之表達方式,其表達方式並非唯一或極少數,並無有限性表達之情形。(六)據上,系爭美術著作因具美術技巧之表現,故屬著作權法保護之美術著作無訛。
茲整理系爭44個三國人物之中國歷史名著,如三國志、三國演義,橫山光輝創作圖像,三國歷史電視劇如83年中國中央電視臺電視劇三國演義、99年中國將江蘇衛視等電視臺聯播之三國,寫實畫風漫畫,如陳某著作火鳳燎原等,可清楚明瞭坊間三國人物之創作,均不脫沿襲自「歷史或小說之形象特徵」與「習知圖樣」(見本案卷二第127至148頁被附表3、本案卷三第41至253頁被附表7),故原告主張之44張人物圖像並非獨立創作,不具原創性云云(見本案卷三第35頁背面)。惟查:被告所提出之被附表3之人物表情呆版、被附表7則為黑白顏色之美術著作,以整體觀念及感覺觀之,較之本件系爭美術著作均有顯著之差異,且亦突顯被附表3、7之人物圖像欠缺現代時尚感,尚難據為證明原告之系爭美術著作不具原創性之證據。(五)又被告於民事答辯七狀第1頁自承:本件被告之44個人物改版後圖像(被附表6,見本案卷三第8至18頁背面)已和改版前全然不同,若原告主張被告之「一統天下」改版前之44個人物圖像與系爭美術著作雷同,被告之「一統天下」改版後之44個人物圖像,應毫無雷同之處云云(見本案卷三第1頁正面)。查被告所提出被附表6三國志人物圖像,用以證明其與系爭美術著作已無雷同,加以被告前開所提出之前述被附表3、7之三國志人物圖像,益徵三國時代人物圖像之美術創作,尚非僅有一種或有限之表達方式,創作者得各自使用不同之表達方式,其表達方式並非唯一或極少數,並無有限性表達之情形。(六)據上,系爭美術著作因具美術技巧之表現,故屬著作權法保護之美術著作無訛。二、原告就系爭美術著作遭被告侵權之後述22位人物圖像,為被專屬授權人:(一)按:「在著作之原件或其已發行之重製物上,或將著作公開發表時,以通常之方法表示著作人之本名或眾所周知之別名者,推定為該著作之著作人(第1項)。前項規定,於著作發行日期、地點及著作財產權人之推定,準用之(第2項)」,著作權法第13條定有明文,而該條所稱之「著作財產權」,應包括著作財產之準物權及債權,因而包括固有之著作財產權,以及經授權行使之著作財產權。(二)次按:「民事訴訟如係由原告主張權利者,應先由原告負舉證之責,若原告先不能舉證,以證實自己主張之事實為真實,則被告就其抗辯事實即令不能舉證,或其所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請求」,最高法院著有17年上字第917號民事判例,可資參照,此於被告負舉證責任時,亦同。再按:「倘在著作之原件或其已發行之重製物上印有著作人之本名或眾所周知之別名者,即推定其為著作人,與之發生爭議之相對人欲為與該等表示內容不同之主張時,自應負舉證責任。此與著作權登記或註冊不具有推定之效果者迥不相同。查本件販售十二生肖紙牌之包裝盒上雖標示載明『新樂園』、『新樂園行企業公司』…;而就該包裝盒面所記載之整體內容以觀,一般人均會以為『新樂園行企業公司』始為『新樂園十二生肖』紙牌之著作權人。亦即僅能推定新樂園行企業公司為著作權人,無從推定告訴人為著作權人」(最高法院99年度臺上字第50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故一般係以外觀或包裝所標示者,推定為著作人或著作財產權人。又「Allrightsreserved」(所有權利保留)係源於西元1910年之「布宜諾斯艾利斯公約」(BuenosAiresConvention),依該公約第3條規定,任何簽署國登記之作品,只要作品內標註「權利」之「保留」,即授予其在所有簽署國之著作權,此為國際通用且常見之著作權人標示方式,而為著作權法第13條第1項所稱之「以通常之方法表示」。查原告於系爭美術著作下方,均標示「Allrightsreserved」字樣(見本案卷一第272至279頁、第286頁、第289至290頁),此為國際間之「著作權法定形式」(CopyrightFormalities),即係於已發行之重製物上,以通常之方法表示著作人或著作財產權人之名稱,故應推定原告為有權主張系爭美術著作權利之人。被告抗辯:原告不得主張系爭美術著作之權利等語,自應負舉證責任,然被告並未提出反證以實其說,僅爭執原告所提證據之形式及內容,故關於原告就系爭美術著作得主張著作財產權之後述所列舉證或其他舉證,縱有何疵累,依上述說明,被告此部分抗辯仍無理由。(三)原告係以市場上一般商品之通常標示方法表示其為著作財產權人,被告遊戲亦以類似方式標示:「真好玩娛樂科技版權所有卩9SPlayEntertainmentTechnologyCo.Ltd.AllRights」(見本案卷一第175至185頁公證書之附件一第14頁即本案卷一第199頁),所使用「卩」即為「Copyright著作權」之意義,有時簡稱為「Copr.」,而市場上之一般電腦軟體商品或其他商品,亦無法就所包含之每項智慧財產權逐一標示,故尚難因原告並未於產品逐一標示各項智慧財產權,即斷認其未以通常方法表示著作財產權人之名稱。(四)依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又我國著作權法係採創作主義,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即享有著作權」(最高法院103年度臺上字第1839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而與該著作何時公開無關。又按:「依條約、協定或其本國法令、慣例、中華民國人之著作得在該國享有著作權者、外國人之著作得依本法享有著作權」,著作權法第4條第2款定有明文。又我國自91年1月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依據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所含之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第9條第1項、伯恩公約第3條之規定,我國對於同屬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國民之著作,應加以保護。日本及大陸地區均為世界貿易組織之會員國,揆諸前揭說明,其等國民之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內,自應受我國著作權法之保護。查原告主張受侵害並經系爭鑑定報告比對之系爭美術著作來源為:「真˙三國無雙6with猛將傳」、「真˙三國無雙7with猛將傳」、「三國志11」、「三國志12with威力加強版」、「三國志Xwith威力加強版」(見系爭鑑定報告第5頁)。(五)原證29之80年、82年間「畫面圖像作成契約書」第6條規定:「包含甲方作成之圖像,關於圖像之權利全部由乙方保有,甲方不得為除經個別協議決定之圖像之作成以外之一切行為(複製、販賣、租借、改變等)」(見本案卷二第227至232頁契約影本及中譯本),且依各該契約書第7條約定自動更新,此種約定方式,並不一一數算並特定所有約定之圖像,約定簡潔而避免煩冗,乃符合業界一般約定之方式,尤其係在契約雙方當事人具關係企業之關係時,故北京光榮及天津光榮,自已將相關美術著作概括授權日商光榮,而日本光榮自已取得系爭美術著作權。(六)被告公司引用原證19之「製造販賣暨授權契約書」之內容而為答辯(見本案卷五第206頁),然該契約第二條,係約定相關著作權若為第三人所有,日本光榮需取得原著作權人許可後授權原告,並非謂必然有何第三人著作權之存在,且縱屬存在,亦經該第三人許可,足證日本光榮依該契約專屬授權原告,應無疑義。又被告並未舉證證明該契約係於境外所締結,則被告陳稱:該等文書應經認證等語(見本案卷五第70頁背面、第71頁),並無理由。另該契約書係原告公司更名前所締結者,此有原告所提公司變更登記表附卷可稽(見本案卷四第7至10頁)。而該契約第2條明定:「在下列明定之許可區域內,乙方(日商光榮公司)將其持有著作權或製造販賣權之商品中,其個人電腦用商品、家用電視遊戲機用商品,以及與這些商品相關之書籍之製造販賣權利授與甲方(原告)。如該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為乙方所有,乙方並同意於本契約所定地域、時間、內容『專屬授權』甲方利用之。許可區域:臺灣等」(見本案卷二第23頁背面),第7條第1項:「許可商品及說明書之商標權、著作權為乙方(日商光榮)所有、並由乙方依本契約之規定專屬授權甲方(原告)利用」(見本案卷二第23頁背面),其於101年4月1日簽約之備忘錄附件記載商品名稱,包括:「真˙三國無雙6Empires」、「真˙三國無雙7」、「三國志11特優版」、「三國志12」(見本案卷二第28頁背面、第29頁背面),依系爭鑑定意見第84、101頁,已然包括系爭美術著作遭被告侵害之後述22位人物圖像。前述契約既已明定:「如該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為乙方所有,乙方並同意於本契約所定地域、時間、內容『專屬授權』甲方利用之。許可區域:臺灣等」,故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於臺灣地區之被專屬授權人,依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規定,自得提起本件訴訟。(七)按「著作財產權人在專屬授權範圍內,不得行使權利」,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後段固有明文,而著作財產權人於第一次專屬授權後,如嗣後再授權他人,至多僅為該再授權他人是否有效之問題,並不能以該再授權反推斷認該授權人必然並無第一次專屬授權,是原告經原證19之「製造販賣暨授權契約書」被專屬授權後,授權人嗣後倘再授權他人而違反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後段規定,仍不得因此斷認原告必然並未經授權人之專屬授權。(八)據上,原告就系爭美術著作遭被告侵權之後述22位人物圖像,為被專屬授權人,自得行使權利並提起訴訟無誤。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9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系爭專利改善傳統照明固定焦距與侷限於小範圍之缺點,可增進瞬間可大範圍照近與照遠之調焦式照明,並獲美國第7,530,706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第ZZ000000000000.9號專利。原告於完成技術開發與專利申請後,曾以「伸縮變焦手電筒」之產品參展,而分別榮獲96年臺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覽館教育部館最佳人氣獎第三名、第61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獎、第3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牌獎、第25屆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銀牌獎及第6屆臺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銀牌獎。(二)系爭專利為有效專利,其與先前技術美國第US2004/0000000A1及US1,478,282號專利相較,系爭專利為沙漏形聚光光束,其與習知之三角形聚光光束本質上,兩者有明顯差異,其具有大範圍均勻照明之調焦功效,且凸透鏡不需完全吸收光,亦無須使用反光杯。先前技術雖認定光源在距離凸透鏡之一倍焦距時可照射最遠,惟系爭專利揭露光源需逾一倍焦距時,成像在趨近無窮遠處始可照射最遠之距離。即系爭專利可利用一般凸透鏡藉LED與凸透鏡在0F至2F工作區間之改變,就能產生近距離均勻散光與遠距離聚光之效果,且利用先前技術所無法使用之1F至2F區間,故具進步性。本院98年度民專訴字第157號民事判決,未以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理解與認定,僅以一般簡單之光學原理與推測圖示散光與聚光現象,以事後分析之論斷方式,認定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明顯違反發明專利審查基準之審查程序、法定證據不足及適用法律錯誤等事項,原告已就系爭事件提起上訴。嗣為具體明確界定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在不擴大或變更其實質內容下,原告已於99年12月23日向智慧財產局提出符合專利法第64條規定之專利更正申請書。再者,系爭專利之產品於市場出現後,因造型新穎與功能特殊,深受廣大消費者之喜愛。詎被告未經原告之授權或同意,竟銷售侵權產品,原告並於99年3月16日在其門市購得「KH-C29變焦頭燈」之侵權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鑑定結果,認系爭專利之每一技術特徵均完全對應於系爭產品中,依全要件原則判斷,符合文義讀取。(三)原告已與TRADECHANNELINTERNATIONALL.L.C公司簽訂專利授權使用協議,授權金額每年可逾新臺幣(下同)1,000萬元。基隆市警察局於98年9月採購具有變焦功能之手電筒822支,預算金額為799,806元,全臺預期可採購金額即達1,800萬元。依經建會資料所示,97年臺灣自行車騎乘人口大幅成長至70萬人,自行車前燈平均以每支500元計算,採購金額預期可逾3,500萬元。被告銷售與系爭專利技術相同,而較低劣之大陸侵權物品,嚴重影響被授權廠商之生產意願,擠壓原告可收取技術移轉金與生產授權金之空間,不僅造成消費者有低價傾銷與偽劣產品之誤認,亦對市場造成極大混亂。因原告之經銷商藍耀國際有限公司前在其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abl-ywin公開系爭專利之產品資訊,並在單車雜誌鐵馬拜客TMBK刊登四期廣告,且將廣告內容,隨貨附予客戶。而原告在取得系爭專利後,隨即在產品之管身上雷射雕刻臺灣發明專利第I309729號與註冊商標,並有產品流水號與DNA防偽標籤。足認被告與其供應商知悉自大陸進口侵權產品而在臺灣銷售之事實,被告係故意侵權至明。準此,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1款本文規定,請求被告賠償30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2項之規定,被告銷售之系爭產品,導致原告信譽受損,請求被告賠償20萬元;暨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原告請求損害額3倍之賠償。並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3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茲整理系爭44個三國人物之中國歷史名著,如三國志、三國演義,橫山光輝創作圖像,三國歷史電視劇如83年中國中央電視臺電視劇三國演義、99年中國將江蘇衛視等電視臺聯播之三國,寫實畫風漫畫,如陳某著作火鳳燎原等,可清楚明瞭坊間三國人物之創作,均不脫沿襲自「歷史或小說之形象特徵」與「習知圖樣」(見本案卷二第127至148頁被附表3、本案卷三第41至253頁被附表7),故原告主張之44張人物圖像並非獨立創作,不具原創性云云(見本案卷三第35頁背面)。惟查:被告所提出之被附表3之人物表情呆版、被附表7則為黑白顏色之美術著作,以整體觀念及感覺觀之,較之本件系爭美術著作均有顯著之差異,且亦突顯被附表3、7之人物圖像欠缺現代時尚感,尚難據為證明原告之系爭美術著作不具原創性之證據。(五)又被告於民事答辯七狀第1頁自承:本件被告之44個人物改版後圖像(被附表6,見本案卷三第8至18頁背面)已和改版前全然不同,若原告主張被告之「一統天下」改版前之44個人物圖像與系爭美術著作雷同,被告之「一統天下」改版後之44個人物圖像,應毫無雷同之處云云(見本案卷三第1頁正面)。查被告所提出被附表6三國志人物圖像,用以證明其與系爭美術著作已無雷同,加以被告前開所提出之前述被附表3、7之三國志人物圖像,益徵三國時代人物圖像之美術創作,尚非僅有一種或有限之表達方式,創作者得各自使用不同之表達方式,其表達方式並非唯一或極少數,並無有限性表達之情形。(六)據上,系爭美術著作因具美術技巧之表現,故屬著作權法保護之美術著作無訛。二、原告就系爭美術著作遭被告侵權之後述22位人物圖像,為被專屬授權人:(一)按:「在著作之原件或其已發行之重製物上,或將著作公開發表時,以通常之方法表示著作人之本名或眾所周知之別名者,推定為該著作之著作人(第1項)。前項規定,於著作發行日期、地點及著作財產權人之推定,準用之(第2項)」,著作權法第13條定有明文,而該條所稱之「著作財產權」,應包括著作財產之準物權及債權,因而包括固有之著作財產權,以及經授權行使之著作財產權。(二)次按:「民事訴訟如係由原告主張權利者,應先由原告負舉證之責,若原告先不能舉證,以證實自己主張之事實為真實,則被告就其抗辯事實即令不能舉證,或其所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請求」,最高法院著有17年上字第917號民事判例,可資參照,此於被告負舉證責任時,亦同。再按:「倘在著作之原件或其已發行之重製物上印有著作人之本名或眾所周知之別名者,即推定其為著作人,與之發生爭議之相對人欲為與該等表示內容不同之主張時,自應負舉證責任。此與著作權登記或註冊不具有推定之效果者迥不相同。查本件販售十二生肖紙牌之包裝盒上雖標示載明『新樂園』、『新樂園行企業公司』…;而就該包裝盒面所記載之整體內容以觀,一般人均會以為『新樂園行企業公司』始為『新樂園十二生肖』紙牌之著作權人。亦即僅能推定新樂園行企業公司為著作權人,無從推定告訴人為著作權人」(最高法院99年度臺上字第50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故一般係以外觀或包裝所標示者,推定為著作人或著作財產權人。又「Allrightsreserved」(所有權利保留)係源於西元1910年之「布宜諾斯艾利斯公約」(BuenosAiresConvention),依該公約第3條規定,任何簽署國登記之作品,只要作品內標註「權利」之「保留」,即授予其在所有簽署國之著作權,此為國際通用且常見之著作權人標示方式,而為著作權法第13條第1項所稱之「以通常之方法表示」。查原告於系爭美術著作下方,均標示「Allrightsreserved」字樣(見本案卷一第272至279頁、第286頁、第289至290頁),此為國際間之「著作權法定形式」(CopyrightFormalities),即係於已發行之重製物上,以通常之方法表示著作人或著作財產權人之名稱,故應推定原告為有權主張系爭美術著作權利之人。被告抗辯:原告不得主張系爭美術著作之權利等語,自應負舉證責任,然被告並未提出反證以實其說,僅爭執原告所提證據之形式及內容,故關於原告就系爭美術著作得主張著作財產權之後述所列舉證或其他舉證,縱有何疵累,依上述說明,被告此部分抗辯仍無理由。(三)原告係以市場上一般商品之通常標示方法表示其為著作財產權人,被告遊戲亦以類似方式標示:「真好玩娛樂科技版權所有卩9SPlayEntertainmentTechnologyCo.Ltd.AllRights」(見本案卷一第175至185頁公證書之附件一第14頁即本案卷一第199頁),所使用「卩」即為「Copyright著作權」之意義,有時簡稱為「Copr.」,而市場上之一般電腦軟體商品或其他商品,亦無法就所包含之每項智慧財產權逐一標示,故尚難因原告並未於產品逐一標示各項智慧財產權,即斷認其未以通常方法表示著作財產權人之名稱。(四)依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又我國著作權法係採創作主義,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即享有著作權」(最高法院103年度臺上字第1839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而與該著作何時公開無關。又按:「依條約、協定或其本國法令、慣例、中華民國人之著作得在該國享有著作權者、外國人之著作得依本法享有著作權」,著作權法第4條第2款定有明文。又我國自91年1月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依據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所含之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第9條第1項、伯恩公約第3條之規定,我國對於同屬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國民之著作,應加以保護。日本及大陸地區均為世界貿易組織之會員國,揆諸前揭說明,其等國民之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內,自應受我國著作權法之保護。查原告主張受侵害並經系爭鑑定報告比對之系爭美術著作來源為:「真˙三國無雙6with猛將傳」、「真˙三國無雙7with猛將傳」、「三國志11」、「三國志12with威力加強版」、「三國志Xwith威力加強版」(見系爭鑑定報告第5頁)。(五)原證29之80年、82年間「畫面圖像作成契約書」第6條規定:「包含甲方作成之圖像,關於圖像之權利全部由乙方保有,甲方不得為除經個別協議決定之圖像之作成以外之一切行為(複製、販賣、租借、改變等)」(見本案卷二第227至232頁契約影本及中譯本),且依各該契約書第7條約定自動更新,此種約定方式,並不一一數算並特定所有約定之圖像,約定簡潔而避免煩冗,乃符合業界一般約定之方式,尤其係在契約雙方當事人具關係企業之關係時,故北京光榮及天津光榮,自已將相關美術著作概括授權日商光榮,而日本光榮自已取得系爭美術著作權。(六)被告公司引用原證19之「製造販賣暨授權契約書」之內容而為答辯(見本案卷五第206頁),然該契約第二條,係約定相關著作權若為第三人所有,日本光榮需取得原著作權人許可後授權原告,並非謂必然有何第三人著作權之存在,且縱屬存在,亦經該第三人許可,足證日本光榮依該契約專屬授權原告,應無疑義。又被告並未舉證證明該契約係於境外所締結,則被告陳稱:該等文書應經認證等語(見本案卷五第70頁背面、第71頁),並無理由。另該契約書係原告公司更名前所締結者,此有原告所提公司變更登記表附卷可稽(見本案卷四第7至10頁)。而該契約第2條明定:「在下列明定之許可區域內,乙方(日商光榮公司)將其持有著作權或製造販賣權之商品中,其個人電腦用商品、家用電視遊戲機用商品,以及與這些商品相關之書籍之製造販賣權利授與甲方(原告)。如該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為乙方所有,乙方並同意於本契約所定地域、時間、內容『專屬授權』甲方利用之。許可區域:臺灣等」(見本案卷二第23頁背面),第7條第1項:「許可商品及說明書之商標權、著作權為乙方(日商光榮)所有、並由乙方依本契約之規定專屬授權甲方(原告)利用」(見本案卷二第23頁背面),其於101年4月1日簽約之備忘錄附件記載商品名稱,包括:「真˙三國無雙6Empires」、「真˙三國無雙7」、「三國志11特優版」、「三國志12」(見本案卷二第28頁背面、第29頁背面),依系爭鑑定意見第84、101頁,已然包括系爭美術著作遭被告侵害之後述22位人物圖像。前述契約既已明定:「如該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為乙方所有,乙方並同意於本契約所定地域、時間、內容『專屬授權』甲方利用之。許可區域:臺灣等」,故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於臺灣地區之被專屬授權人,依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規定,自得提起本件訴訟。(七)按「著作財產權人在專屬授權範圍內,不得行使權利」,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後段固有明文,而著作財產權人於第一次專屬授權後,如嗣後再授權他人,至多僅為該再授權他人是否有效之問題,並不能以該再授權反推斷認該授權人必然並無第一次專屬授權,是原告經原證19之「製造販賣暨授權契約書」被專屬授權後,授權人嗣後倘再授權他人而違反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後段規定,仍不得因此斷認原告必然並未經授權人之專屬授權。(八)據上,原告就系爭美術著作遭被告侵權之後述22位人物圖像,為被專屬授權人,自得行使權利並提起訴訟無誤。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且由新型技術調查報告書第1頁之「14、比對結果」,認為「請求項1、2」「比對結果代碼:6」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顯見系爭專利確實具備可被准予專利之要件,系爭專利之專利期間自民國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二)系爭專利主要係藉由使用者按壓「飄移信號設定鍵」以與遙控器內之「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連接,「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提供第一批次之數組(10組或以上)之「信號編碼組」供篩選,如第一批次之「信號編碼組」欠缺可供適用之「信號編碼」時,前述「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再提供第二批次之「信號編碼組」供篩選…逐次逐批的連續提供「信號編碼組」供篩選,直到經選定之「信號編碼」始停止繼續供應次一批次之「信號編碼組」。此時,該萬用遙控器即可與所欲控制之家用電器設備之內部接收信號對應,而藉由該萬用遙控器控制家用電器設備運作。(三)被告輸入並販售之下列7種型號與品名之萬用遙控器,侵害系爭專利:1、「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2、「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3、「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4、「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5、「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6、「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7、「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四)上述7種遙控器就其設定方法均是按壓「設定鍵」以與遙控器內之「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連接,「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即可提供第一批次之數組「信號編碼組」供篩選,如第一批次之「信號編碼組」欠缺可供適用之「信號編碼」時,前述「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再提供第二批次之「信號編碼組」供篩選,連續的提供「信號編碼組」供篩選,直到經選定之「信號編碼」始停止繼續供應次一批次之「信號編碼組」,此時,該萬用遙控器即可與所欲控制之家用電器設備之內部接收信號對應,而藉由該萬用遙控器控制家用電器設備運作,使用者不需放開「設定鍵」,即可單手單指的完成遙控器之設定動作。是被告所有之前開遙控器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五)由原證3(被告於97年1月9日以臺中南和路郵局存證信函第10號)得知被告早已知悉原告擁有系爭專利,卻仍繼續侵害系爭專利至今,因此,被告應負故意之侵害責任。又系爭專利係於96年3月21日公告於智慧財產局之專利公報,專利公報並包含「紙本公報、光碟公告與網站內容」等,而智慧財產局除了位於臺北市之公務機關所在地外,更於高雄、臺南、臺中與新竹設有辦事處,接受並提供本國人民隨時查閱及利用各項智慧財產資訊之方法,且系爭專利申請後,原告對外大量販售,被告等更得以輕易取得系爭專利之相關資訊,參照最高法院94年度臺上字第1340號判決,被告應負推定過失責任。另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或民法第28條,被告聖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聖岡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應與被告聖岡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六)被告侵害系爭專利,其損害額之計算方法,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被告製造、輸入並販售前開遙控器,必須委由IC(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製造遙控器之專用IC,而依據IC製造公司之傳統習慣,必須一次訂購5萬顆IC,始會接受訂購,則被告利用5萬顆IC,即可製造5萬支遙控器,單價在新臺幣(下同)150-199元之間,採平均值,則前開遙控器之單價在175元/支之間,扣除單位成本55元/支,則被告販售系爭遙控器,可以獲得之利益為175元-55元=120元/支,即以120元/支計算損害額,被告應連帶賠償之損害額為120元/支×50,000支=6,000,000元,原告先僅為一部請求如起訴金額。又被告明知原告擁有系爭專利,卻仍故意侵害,爰請酌定損害額之三倍賠償金。(七)被告所提附件1(專利舉發申請書),主要以舉發附件2「家電維修」雜誌、舉發附件3進口報單簽證本、舉發附件4適用機種對照表,欲證明系爭專利有無效事由,惟查:1、舉發附件2發行於94年11月,記載有「單鍵飄移」一詞,舉發附件3僅能證明被告曾於95年6月28日進口報關遙控器,然而舉發附件2及3欠缺任何關聯性,且未顯示任何構造特徵。則縱使舉發附件2有單件飄移一詞,舉發附件2及3並無系爭專利之「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及「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等特徵,是以,舉發附件2及3根本無法證明系爭專利於「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公開使用」或「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況舉發附件2縱有記載「單鍵飄移」一詞,亦僅屬名詞之揭露,對於如何達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構造特徵,則付之闕如,是舉發附件2及3不能證明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或進步性。2、舉發附件4發行於2006年,惟該舉發附件4未揭露月、日,依據專利審查基準應認為係發行於2006年12月31日,而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2006年08月24日,因此舉發附件4欠缺證據能力。又縱使舉發附件4為嘉廷電器有限公司發行,並揭露有「RM-2099D」型號遙控器,惟僅揭露有一名詞「RM-2099D」,卻無任何結構之揭露,即不得作為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於申請前已公開之依據。3、再者,被告提出之舉發附件2-4均無任何關聯性,因此,無任何證據力。(八)爰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55萬元,及自訴狀送達次日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5",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確認著作權不存在
(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且由新型技術調查報告書第1頁之「14、比對結果」,認為「請求項1、2」「比對結果代碼:6」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顯見系爭專利確實具備可被准予專利之要件,系爭專利之專利期間自民國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二)系爭專利主要係藉由使用者按壓「飄移信號設定鍵」以與遙控器內之「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連接,「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提供第一批次之數組(10組或以上)之「信號編碼組」供篩選,如第一批次之「信號編碼組」欠缺可供適用之「信號編碼」時,前述「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再提供第二批次之「信號編碼組」供篩選…逐次逐批的連續提供「信號編碼組」供篩選,直到經選定之「信號編碼」始停止繼續供應次一批次之「信號編碼組」。此時,該萬用遙控器即可與所欲控制之家用電器設備之內部接收信號對應,而藉由該萬用遙控器控制家用電器設備運作。(三)被告輸入並販售之下列7種型號與品名之萬用遙控器,侵害系爭專利:1、「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2、「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3、「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4、「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5、「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6、「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7、「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四)上述7種遙控器就其設定方法均是按壓「設定鍵」以與遙控器內之「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連接,「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即可提供第一批次之數組「信號編碼組」供篩選,如第一批次之「信號編碼組」欠缺可供適用之「信號編碼」時,前述「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再提供第二批次之「信號編碼組」供篩選,連續的提供「信號編碼組」供篩選,直到經選定之「信號編碼」始停止繼續供應次一批次之「信號編碼組」,此時,該萬用遙控器即可與所欲控制之家用電器設備之內部接收信號對應,而藉由該萬用遙控器控制家用電器設備運作,使用者不需放開「設定鍵」,即可單手單指的完成遙控器之設定動作。是被告所有之前開遙控器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五)由原證3(被告於97年1月9日以臺中南和路郵局存證信函第10號)得知被告早已知悉原告擁有系爭專利,卻仍繼續侵害系爭專利至今,因此,被告應負故意之侵害責任。又系爭專利係於96年3月21日公告於智慧財產局之專利公報,專利公報並包含「紙本公報、光碟公告與網站內容」等,而智慧財產局除了位於臺北市之公務機關所在地外,更於高雄、臺南、臺中與新竹設有辦事處,接受並提供本國人民隨時查閱及利用各項智慧財產資訊之方法,且系爭專利申請後,原告對外大量販售,被告等更得以輕易取得系爭專利之相關資訊,參照最高法院94年度臺上字第1340號判決,被告應負推定過失責任。另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或民法第28條,被告聖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聖岡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應與被告聖岡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六)被告侵害系爭專利,其損害額之計算方法,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被告製造、輸入並販售前開遙控器,必須委由IC(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製造遙控器之專用IC,而依據IC製造公司之傳統習慣,必須一次訂購5萬顆IC,始會接受訂購,則被告利用5萬顆IC,即可製造5萬支遙控器,單價在新臺幣(下同)150-199元之間,採平均值,則前開遙控器之單價在175元/支之間,扣除單位成本55元/支,則被告販售系爭遙控器,可以獲得之利益為175元-55元=120元/支,即以120元/支計算損害額,被告應連帶賠償之損害額為120元/支×50,000支=6,000,000元,原告先僅為一部請求如起訴金額。又被告明知原告擁有系爭專利,卻仍故意侵害,爰請酌定損害額之三倍賠償金。(七)被告所提附件1(專利舉發申請書),主要以舉發附件2「家電維修」雜誌、舉發附件3進口報單簽證本、舉發附件4適用機種對照表,欲證明系爭專利有無效事由,惟查:1、舉發附件2發行於94年11月,記載有「單鍵飄移」一詞,舉發附件3僅能證明被告曾於95年6月28日進口報關遙控器,然而舉發附件2及3欠缺任何關聯性,且未顯示任何構造特徵。則縱使舉發附件2有單件飄移一詞,舉發附件2及3並無系爭專利之「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及「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等特徵,是以,舉發附件2及3根本無法證明系爭專利於「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公開使用」或「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況舉發附件2縱有記載「單鍵飄移」一詞,亦僅屬名詞之揭露,對於如何達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構造特徵,則付之闕如,是舉發附件2及3不能證明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或進步性。2、舉發附件4發行於2006年,惟該舉發附件4未揭露月、日,依據專利審查基準應認為係發行於2006年12月31日,而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2006年08月24日,因此舉發附件4欠缺證據能力。又縱使舉發附件4為嘉廷電器有限公司發行,並揭露有「RM-2099D」型號遙控器,惟僅揭露有一名詞「RM-2099D」,卻無任何結構之揭露,即不得作為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於申請前已公開之依據。3、再者,被告提出之舉發附件2-4均無任何關聯性,因此,無任何證據力。(八)爰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55萬元,及自訴狀送達次日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57",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72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72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72 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85 1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89",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6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8 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8 4",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8 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1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0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銷售說明四大步驟F.A.B.E:Feature特色、Advantage優點、Benefit好處、利益、Evidence證明」,是其具有原創性的著作,惟FABE係由中興大學商學院院長郭昆漠所總結,非原告所原創,編輯排列順序皆相同,且Feature特色、Advantage優點、Benefit好處、利益、Evidence證明均屬於概念並非著作權保護之著作。原告又主張,後設模式是原告原創著作,但「後設模式」(MetaModel)其實是NLP專用名詞,乃由RichardBandler和JohnGrinder在1975年發展出來的NLP模式,此並非原告得享有著作權之內容;原告認為「插入式問句」是原告原創著作,但「EmbededQuestion」是NLP所創概念,且「EmbededQuestion」的中譯文就是「插入式問句、崁入式問句」,故此亦絕非原告得享有著作權之內容。再者,原告教授內容源自於「術Technology」,惟被告自行研讀木村佳世子所著「圖解NLP深層溝通」及喬‧納瓦羅所著「FBI教你讀心術」,復又參加李子政老師所開設的「NLP認證執行師課程」,歷經初階、中階、高階共81小時訓練課程,並且通過筆試及操作驗收取得合格證書,也經此驗證行銷技巧除「術Technology」技術外,還有更深層的「道Epistemology、法Methodology」技巧,故被告嗣後實是基此編撰授課講義內容,而非抄襲系爭著作。(2)系爭著作大部分理論架構均起源NLP理論,從而原告、被告乃至坊間書籍皆使用同一文字或標題,甚至同一理論名目,皆係屬思想、概念之性質,而抽象思想及理論名目,應不受著作權之保護。原告指摘侵權項次都是一種「概念」,被告整張講義中可能只有一個「名詞」與原告教材內容相同或雷同,即遭原告主張侵害其著作權。就此等概念名詞的使用,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描述,惟依著作權法第10條之1規定,倘認為除原告以外的他人均不能使用同一名詞來進行描述,將導致其他人不能再傳達同樣的思想、概念、精神、內涵,如此將影響文化發展及資訊流通,而有違著作權法調和公益的立法精神。2.被告課程講義內容係獨立創作,而與系爭著作不構成實質類似:(1)自兩造課程講義之大綱以觀,除有邏輯表達方式不同部分外,亦有被告所特有之部分,顯見被告對講義內容之選擇及編排,具有獨特創意與個性,而能反映出自己之思索路徑,其對於行銷概念之闡述與分析,與原告部分顯然容有殊異;並就質量而言,其論述乃大異其趣,亦有被告獨特之概念闡述與衍生內容。更就原告指摘侵權項次以觀,於被告講義大綱之脈絡下,顯無與系爭著作有同樣之順序與邏輯,要難謂之抄襲。(2)兩造實質內容與表達方式有異,原告指摘侵權項次中的1、5、7、8、9、14、15、17部分,雖可能被認為兩者的目錄、結構、編排有所雷同云云,若逐一細閱兩造講義即可發現,被告自撰講義實質內容及論述意旨皆與原告講義所傳授內涵全不相同,甚至原告習慣在一個標題底下以數個無關連的獨立例子進行比喻,但被告講義是使用「CaseStudy」的方式,在每個標題或綱要底下用單一案例來進行延伸討論,使學員反覆咀嚼練習來進行吸收,故兩者表達方式亦迥異。3.縱被告抄襲系爭著作亦有合理使用之適用:100年12月底,勞委會職訓局委託被告協會進行職業訓練,由勞委會補助勞工(即保險從業人員)報名費用以參加被告協會課程,藉此充實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及再教育,斯時被告協會邀請被告擔任勞委會職訓局補助專案的講師,由被告鄭光晏負責臺北場、桃園場,本專案係由勞委會職訓局主辦、被告協會承辦,依照職訓局規定,講師費用(每小時1,600元),學員報名每場次費用僅須3680元(4小時×8次),相較於原告課程時數為72小時費用165,000元/人,足證被告授課之目的絕非基於營利;再者,被告課堂中使用之講義並無大量重製交由書店或協會對不特定人出售,並未出書牟利,僅依實際報名上課學員之人數複印約80份講義(含臺北場、桃園場各40人),交由學員上課使用,實無營利或瓜分原告市場的意圖。關於原告指摘遭侵權部份實僅占雙方講義教材內容質量中的甚微,故被告投影片講義並無取代系爭著作之效果,不會因此排擠系爭著作銷售或將來授課利益,惟被告配合勞委會職訓局為保險從業人員提供在職訓練的結果,兼具有基於政府公共政策、協助基層勞工充實知識增長見聞之公共利益。縱認被告與原告講義具有實質上之類似,惟衡諸「遭指摘侵權內容佔兩造著作內容的質量比例甚微,且被告之編排與概念轉換亦有稀釋效果」、「被告係基於公益推廣授課而無營利意圖」、「被告兩場授課所獲講師費甚微」、「被告是配合勞委會職訓局對保險業務員進行在職訓練的公益授課行為,與原告未限制行業類別,廣泛從事補習性質訓練招生及出版書籍獲利之通常利益並不衝突」等因素,應認為被告該當於著作權法第52條、第65條第1項所稱「合理使用」情形。4.被告協會所開設之課程,與原告之授課範圍及設定參加對象不同,具有專門針對保險從業人員行銷訓練之獨特性,並無瓜分原告原有之市場價值,實際上前來被告保險協會上課之學員仍持續參加原告課程。被告正職仍屬從事保險業務,並非如同原告以教授課程為業,亦無取代系爭著作或課程之目的,是被告行為實無發生原告損害之效果。而被告在被告協會開設課程期間,所獲取之講師費僅53,200元,觀其性質僅屬車馬費,而並非利用系爭著作進以擴大經濟能力或營利之情形,故被告顯無受有利益。而被告準備課程綱要時,針對特定行業之訓練所需而呼應政府政策,並單純將實務經驗與心得予以回饋社會,而無侵害他人著作權之故意,授課時程結束後,亦無接續之課程安排計畫,縱有侵害行為亦無侵害結果之持續性與擴張性,要難謂之情節重大。原告逕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請求賠償500萬元,洵屬無據。5.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予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77至278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以威力行銷研習會名稱,舉辦各式行銷研習會並對外招生授課,使用原告法定代理人張世輝編撰完成之系爭著作行銷訓練。(二)被告鄭光晏於96年11月28日報名參加原告舉辦之行銷訓練課程,自97年1月至4月間參與研習。(三)被告協會聘請被告鄭光晏於101年4月10日、17日、24日及5月8日擔任「高價值契合式行銷班」之「讓客戶採取行動」課程講師。(四)被告鄭光晏製作如原證6之「讓客戶採取行動」講義,提供被告協會複印,用作前述課程講義供上課學生使用。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按「在著作之原件或其已發行之重製物上,或將著作公開發表時,以通常之方法表示著作人之本名或眾所周知之別名者,推定為該著作之著作人」,著作權法第13條第1項定有明文,此規定經由同條第2項準用於著作財產權人之推定。查原告主張其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乙節,業據提出系爭著作為證,其上均標示有原告公司名稱(參本院卷(一)第31頁、第38頁反面、第55頁),揆諸上揭法條,可推定原告公司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被告復未爭執及舉反證證明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非原告,是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應堪認定。(二)系爭著作均有原創性:按著作權法所保障之著作,係指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故除屬於著作權法第9條所列之著作外,凡具有原創性,能具體以文字、語言、形像或其他媒介物加以表現而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均係受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而所謂「原創性」,廣義解釋包括「原始性」及「創作性」,「原始性」係指著作人原始獨立完成之創作,而非抄襲或剽竊而來,而「創作性」,並不必達於前無古人之地步,僅依社會通念,該著作與前已存在之作品有可資區別的變化,足以表現著作人之個性為已足。再按著作有無「原創性」,自應就著作整體為判斷標的,要不得將著作割裂為數個零散的部分再分別論斷,是被告稱應就附表22個項次之文字內容而非系爭著作1、2、3論斷其「原創性」,自有未洽。查系爭著作乃關於銷售說服之各種技巧、理論,有系爭著作附卷可稽(本院卷(一)第16至55頁),經核非無足以表達著作人個性之創作性存在,被告雖否認系爭著作具有原創性,惟所提卷附文件並未有與系爭著作相同或實質類似者,故本件無證據顯示系爭著作僅由顯而易見、一般的表達型式所構成,從而,仍應認系爭著作1、2、3均為得受著作權法保護之著作。(三)原告未能證明被告鄭光晏有抄襲系爭著作之侵害著作權行為:1.按著作權法第10條之1規定:「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其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明白揭示著作權法僅保護著作之客觀表達,而不及於表達所傳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等,以避免過度保護著作人,導致著作人壟斷思想,而妨礙思想之傳遞、阻礙文化之進步。又按所謂著作「抄襲」,其侵害著作權人之著作財產權主要以重製權、改作權為核心,原告必須證明被告有為有形的或無形的重製行為;對於後者如無直接證據,原告應舉證證明被告有「接觸」其著作,及被告著作之表達「實質類似」於原告著作之表達。若被告著作與原告著作「極度類似」到難以想像被告未接觸原告著作時,則可推定被告曾接觸原告著作。又所謂「實質類似」,指被告著作引用原告著作中實質且重要之表達部分,且須綜合「質」與「量」兩方面之考量。2.原告主張被告鄭光晏曾報名參加原告所舉辦一系列之行銷訓練課程,領有含系爭著作在內之相關教材講義等情,業據提出被告鄭光晏之課程報名表、上課出席簽到簿、個人履歷與學經歷等為證(本院卷(一)第56至70頁),且為被告所未爭執,堪認原告主張被告鄭光晏曾「接觸」系爭著作乙節無訛。3.系爭著作1部分:原告主張被控著作有如附表編號4至14所示與系爭著作1類似之處。經查:(1)附表編號4部分:兩造著作就「開場四要點:取得顧客認同與建立信任的四個要素」的內涵固大致相同,但文字用語及編排相異,應認兩者僅在不受著作權保護之「概念」上相同,但「表達」並不類似。(2)附表編號5部分:兩造著作就「漸進式問話」的內涵即普通性問題、次要性問題及主要性問題之依序建立固大致相同,但細節之文字用語迥異,應認兩者僅在不受著作權保護之「概念」上相同,但「表達」並不類似。(3)附表編號6部分:兩造著作此部分用語、文字舖陳完全不同,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4)附表編號7部分:兩造著作就「建立契合之語言模式」的內涵固有類似之處,但文字用語及編排相異,應認兩者僅在不受著作權保護之「概念」上相同,但「表達」並不類似。(5)附表編號8部分:系爭著作1中此部分「焦點指令」、「找出顧客可能購買的最重要因素」、「確認答案是影響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鎖定關鍵因素,並結合產品好處」及其更細部的指令句型等表達為被控著作所襲用,堪認此部分之表達有所類似。(6)附表編號9部分:系爭著作1中此部分「條件式指令」、「提供商品誘人之利益點」、「揭示欲擁有誘人之利益所需具備的三個條件」、「或以疑問句之架構呈現條件,使潛在顧客主動詢問」表達為被控著作所襲用,僅有約略文字更動,堪認此部分之表達有所類似。(7)附表編號10部分:兩造著作此部分僅「比較性探詢」用語相同,其餘文字舖陳完全不同,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8)附表編號11部分:兩造著作此部分用語、文字舖陳全然不同,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9)附表編號12部分:兩造著作此部分用語、文字舖陳全然不同,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10)附表編號13部分:兩造著作此部分用語、文字舖陳全然不同,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⑾附表編號14部分:系爭著作1中僅有「合併語言模式」、「程咬金」、「生命中愈有價值的事,愈容易遭致反    對意見」等零碎之用語相同,其餘文字及舖陳則迥異,   仍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⑿綜上,系爭著作1中僅如附表編號8、9部分於被控著作中有類似之表達,徵諸無證據顯示該部分為系爭著作1之精髓所在,是綜合類似部分之「質」與「量」以觀,尚難認被控著作與系爭著作1構成實質類似,原告主張被告鄭光晏抄襲系爭著作1,尚非可採。4.系爭著作2部分:原告主張被控著作有如附表編號1至3所示與系爭著作2類似之處。經查:(1)附表編號1部分:兩造著作就「輻射型銷售」的內涵固大致相同,但文字用語及編排相異,應認兩者僅在不受著作權保護之「概念」上相同,但「表達」並不類似。(2)附表編號2部分:系爭著作2中「需求綠洲」、「銷售施力點」、「購買施力點」、「每個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願景」、「需求綠洲為問題與願景交集區之示意圖」等表達為被控著作所襲用,可認此部分之「表達」確有類似。(3)附表編號3部分:兩造著作固均有「F.A.B.E」、「F.Feature特色A.Advantage優點B.Benefit好處、利益E.Evidence證明(據)」之表達,惟被告抗辯「FABE」銷售法是由美國奧克拉荷大學企業管理博士、臺灣中興大學商學院院長郭昆漠總結出來的等語,有「FABE銷售法-MBA智庫百科」資料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149頁),是上開表達並非原告原創,此部分被告並未抄襲系爭著作2中有原創性之表達。(4)綜上,系爭著作2中僅如附表編號2部分於被控著作中有類似之表達,參諸無證據顯示該部分為系爭著作2之精髓所在,是綜合類似部分之「質」與「量」以觀,尚難認被控著作與系爭著作2構成實質類似,原告主張被告鄭光晏抄襲系爭著作2,尚嫌無據。5.系爭著作3部分:原告主張被控著作有如附表編號15至22所示與系爭著作3類似之處。經查:(1)附表編號15部分:兩者僅就「槓桿的力量」及其定義之小部分用語相同,其餘文字及舖陳則迥異,尚不足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2)附表編號16部分:系爭著作3中「一、讓顧客回到自己內心或歷史中去找尋『相信』、『信任』的感覺。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銷售說明四大步驟F.A.B.E:Feature特色、Advantage優點、Benefit好處、利益、Evidence證明」,是其具有原創性的著作,惟FABE係由中興大學商學院院長郭昆漠所總結,非原告所原創,編輯排列順序皆相同,且Feature特色、Advantage優點、Benefit好處、利益、Evidence證明均屬於概念並非著作權保護之著作。原告又主張,後設模式是原告原創著作,但「後設模式」(MetaModel)其實是NLP專用名詞,乃由RichardBandler和JohnGrinder在1975年發展出來的NLP模式,此並非原告得享有著作權之內容;原告認為「插入式問句」是原告原創著作,但「EmbededQuestion」是NLP所創概念,且「EmbededQuestion」的中譯文就是「插入式問句、崁入式問句」,故此亦絕非原告得享有著作權之內容。再者,原告教授內容源自於「術Technology」,惟被告自行研讀木村佳世子所著「圖解NLP深層溝通」及喬‧納瓦羅所著「FBI教你讀心術」,復又參加李子政老師所開設的「NLP認證執行師課程」,歷經初階、中階、高階共81小時訓練課程,並且通過筆試及操作驗收取得合格證書,也經此驗證行銷技巧除「術Technology」技術外,還有更深層的「道Epistemology、法Methodology」技巧,故被告嗣後實是基此編撰授課講義內容,而非抄襲系爭著作。(2)系爭著作大部分理論架構均起源NLP理論,從而原告、被告乃至坊間書籍皆使用同一文字或標題,甚至同一理論名目,皆係屬思想、概念之性質,而抽象思想及理論名目,應不受著作權之保護。原告指摘侵權項次都是一種「概念」,被告整張講義中可能只有一個「名詞」與原告教材內容相同或雷同,即遭原告主張侵害其著作權。就此等概念名詞的使用,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描述,惟依著作權法第10條之1規定,倘認為除原告以外的他人均不能使用同一名詞來進行描述,將導致其他人不能再傳達同樣的思想、概念、精神、內涵,如此將影響文化發展及資訊流通,而有違著作權法調和公益的立法精神。2.被告課程講義內容係獨立創作,而與系爭著作不構成實質類似:(1)自兩造課程講義之大綱以觀,除有邏輯表達方式不同部分外,亦有被告所特有之部分,顯見被告對講義內容之選擇及編排,具有獨特創意與個性,而能反映出自己之思索路徑,其對於行銷概念之闡述與分析,與原告部分顯然容有殊異;並就質量而言,其論述乃大異其趣,亦有被告獨特之概念闡述與衍生內容。更就原告指摘侵權項次以觀,於被告講義大綱之脈絡下,顯無與系爭著作有同樣之順序與邏輯,要難謂之抄襲。(2)兩造實質內容與表達方式有異,原告指摘侵權項次中的1、5、7、8、9、14、15、17部分,雖可能被認為兩者的目錄、結構、編排有所雷同云云,若逐一細閱兩造講義即可發現,被告自撰講義實質內容及論述意旨皆與原告講義所傳授內涵全不相同,甚至原告習慣在一個標題底下以數個無關連的獨立例子進行比喻,但被告講義是使用「CaseStudy」的方式,在每個標題或綱要底下用單一案例來進行延伸討論,使學員反覆咀嚼練習來進行吸收,故兩者表達方式亦迥異。3.縱被告抄襲系爭著作亦有合理使用之適用:100年12月底,勞委會職訓局委託被告協會進行職業訓練,由勞委會補助勞工(即保險從業人員)報名費用以參加被告協會課程,藉此充實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及再教育,斯時被告協會邀請被告擔任勞委會職訓局補助專案的講師,由被告鄭光晏負責臺北場、桃園場,本專案係由勞委會職訓局主辦、被告協會承辦,依照職訓局規定,講師費用(每小時1,600元),學員報名每場次費用僅須3680元(4小時×8次),相較於原告課程時數為72小時費用165,000元/人,足證被告授課之目的絕非基於營利;再者,被告課堂中使用之講義並無大量重製交由書店或協會對不特定人出售,並未出書牟利,僅依實際報名上課學員之人數複印約80份講義(含臺北場、桃園場各40人),交由學員上課使用,實無營利或瓜分原告市場的意圖。關於原告指摘遭侵權部份實僅占雙方講義教材內容質量中的甚微,故被告投影片講義並無取代系爭著作之效果,不會因此排擠系爭著作銷售或將來授課利益,惟被告配合勞委會職訓局為保險從業人員提供在職訓練的結果,兼具有基於政府公共政策、協助基層勞工充實知識增長見聞之公共利益。縱認被告與原告講義具有實質上之類似,惟衡諸「遭指摘侵權內容佔兩造著作內容的質量比例甚微,且被告之編排與概念轉換亦有稀釋效果」、「被告係基於公益推廣授課而無營利意圖」、「被告兩場授課所獲講師費甚微」、「被告是配合勞委會職訓局對保險業務員進行在職訓練的公益授課行為,與原告未限制行業類別,廣泛從事補習性質訓練招生及出版書籍獲利之通常利益並不衝突」等因素,應認為被告該當於著作權法第52條、第65條第1項所稱「合理使用」情形。4.被告協會所開設之課程,與原告之授課範圍及設定參加對象不同,具有專門針對保險從業人員行銷訓練之獨特性,並無瓜分原告原有之市場價值,實際上前來被告保險協會上課之學員仍持續參加原告課程。被告正職仍屬從事保險業務,並非如同原告以教授課程為業,亦無取代系爭著作或課程之目的,是被告行為實無發生原告損害之效果。而被告在被告協會開設課程期間,所獲取之講師費僅53,200元,觀其性質僅屬車馬費,而並非利用系爭著作進以擴大經濟能力或營利之情形,故被告顯無受有利益。而被告準備課程綱要時,針對特定行業之訓練所需而呼應政府政策,並單純將實務經驗與心得予以回饋社會,而無侵害他人著作權之故意,授課時程結束後,亦無接續之課程安排計畫,縱有侵害行為亦無侵害結果之持續性與擴張性,要難謂之情節重大。原告逕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請求賠償500萬元,洵屬無據。5.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予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77至278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以威力行銷研習會名稱,舉辦各式行銷研習會並對外招生授課,使用原告法定代理人張世輝編撰完成之系爭著作行銷訓練。(二)被告鄭光晏於96年11月28日報名參加原告舉辦之行銷訓練課程,自97年1月至4月間參與研習。(三)被告協會聘請被告鄭光晏於101年4月10日、17日、24日及5月8日擔任「高價值契合式行銷班」之「讓客戶採取行動」課程講師。(四)被告鄭光晏製作如原證6之「讓客戶採取行動」講義,提供被告協會複印,用作前述課程講義供上課學生使用。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按「在著作之原件或其已發行之重製物上,或將著作公開發表時,以通常之方法表示著作人之本名或眾所周知之別名者,推定為該著作之著作人」,著作權法第13條第1項定有明文,此規定經由同條第2項準用於著作財產權人之推定。查原告主張其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乙節,業據提出系爭著作為證,其上均標示有原告公司名稱(參本院卷(一)第31頁、第38頁反面、第55頁),揆諸上揭法條,可推定原告公司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被告復未爭執及舉反證證明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非原告,是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應堪認定。(二)系爭著作均有原創性:按著作權法所保障之著作,係指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故除屬於著作權法第9條所列之著作外,凡具有原創性,能具體以文字、語言、形像或其他媒介物加以表現而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均係受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而所謂「原創性」,廣義解釋包括「原始性」及「創作性」,「原始性」係指著作人原始獨立完成之創作,而非抄襲或剽竊而來,而「創作性」,並不必達於前無古人之地步,僅依社會通念,該著作與前已存在之作品有可資區別的變化,足以表現著作人之個性為已足。再按著作有無「原創性」,自應就著作整體為判斷標的,要不得將著作割裂為數個零散的部分再分別論斷,是被告稱應就附表22個項次之文字內容而非系爭著作1、2、3論斷其「原創性」,自有未洽。查系爭著作乃關於銷售說服之各種技巧、理論,有系爭著作附卷可稽(本院卷(一)第16至55頁),經核非無足以表達著作人個性之創作性存在,被告雖否認系爭著作具有原創性,惟所提卷附文件並未有與系爭著作相同或實質類似者,故本件無證據顯示系爭著作僅由顯而易見、一般的表達型式所構成,從而,仍應認系爭著作1、2、3均為得受著作權法保護之著作。(三)原告未能證明被告鄭光晏有抄襲系爭著作之侵害著作權行為:1.按著作權法第10條之1規定:「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其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明白揭示著作權法僅保護著作之客觀表達,而不及於表達所傳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等,以避免過度保護著作人,導致著作人壟斷思想,而妨礙思想之傳遞、阻礙文化之進步。又按所謂著作「抄襲」,其侵害著作權人之著作財產權主要以重製權、改作權為核心,原告必須證明被告有為有形的或無形的重製行為;對於後者如無直接證據,原告應舉證證明被告有「接觸」其著作,及被告著作之表達「實質類似」於原告著作之表達。若被告著作與原告著作「極度類似」到難以想像被告未接觸原告著作時,則可推定被告曾接觸原告著作。又所謂「實質類似」,指被告著作引用原告著作中實質且重要之表達部分,且須綜合「質」與「量」兩方面之考量。2.原告主張被告鄭光晏曾報名參加原告所舉辦一系列之行銷訓練課程,領有含系爭著作在內之相關教材講義等情,業據提出被告鄭光晏之課程報名表、上課出席簽到簿、個人履歷與學經歷等為證(本院卷(一)第56至70頁),且為被告所未爭執,堪認原告主張被告鄭光晏曾「接觸」系爭著作乙節無訛。3.系爭著作1部分:原告主張被控著作有如附表編號4至14所示與系爭著作1類似之處。經查:(1)附表編號4部分:兩造著作就「開場四要點:取得顧客認同與建立信任的四個要素」的內涵固大致相同,但文字用語及編排相異,應認兩者僅在不受著作權保護之「概念」上相同,但「表達」並不類似。(2)附表編號5部分:兩造著作就「漸進式問話」的內涵即普通性問題、次要性問題及主要性問題之依序建立固大致相同,但細節之文字用語迥異,應認兩者僅在不受著作權保護之「概念」上相同,但「表達」並不類似。(3)附表編號6部分:兩造著作此部分用語、文字舖陳完全不同,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4)附表編號7部分:兩造著作就「建立契合之語言模式」的內涵固有類似之處,但文字用語及編排相異,應認兩者僅在不受著作權保護之「概念」上相同,但「表達」並不類似。(5)附表編號8部分:系爭著作1中此部分「焦點指令」、「找出顧客可能購買的最重要因素」、「確認答案是影響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鎖定關鍵因素,並結合產品好處」及其更細部的指令句型等表達為被控著作所襲用,堪認此部分之表達有所類似。(6)附表編號9部分:系爭著作1中此部分「條件式指令」、「提供商品誘人之利益點」、「揭示欲擁有誘人之利益所需具備的三個條件」、「或以疑問句之架構呈現條件,使潛在顧客主動詢問」表達為被控著作所襲用,僅有約略文字更動,堪認此部分之表達有所類似。(7)附表編號10部分:兩造著作此部分僅「比較性探詢」用語相同,其餘文字舖陳完全不同,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8)附表編號11部分:兩造著作此部分用語、文字舖陳全然不同,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9)附表編號12部分:兩造著作此部分用語、文字舖陳全然不同,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10)附表編號13部分:兩造著作此部分用語、文字舖陳全然不同,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⑾附表編號14部分:系爭著作1中僅有「合併語言模式」、「程咬金」、「生命中愈有價值的事,愈容易遭致反    對意見」等零碎之用語相同,其餘文字及舖陳則迥異,   仍難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⑿綜上,系爭著作1中僅如附表編號8、9部分於被控著作中有類似之表達,徵諸無證據顯示該部分為系爭著作1之精髓所在,是綜合類似部分之「質」與「量」以觀,尚難認被控著作與系爭著作1構成實質類似,原告主張被告鄭光晏抄襲系爭著作1,尚非可採。4.系爭著作2部分:原告主張被控著作有如附表編號1至3所示與系爭著作2類似之處。經查:(1)附表編號1部分:兩造著作就「輻射型銷售」的內涵固大致相同,但文字用語及編排相異,應認兩者僅在不受著作權保護之「概念」上相同,但「表達」並不類似。(2)附表編號2部分:系爭著作2中「需求綠洲」、「銷售施力點」、「購買施力點」、「每個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願景」、「需求綠洲為問題與願景交集區之示意圖」等表達為被控著作所襲用,可認此部分之「表達」確有類似。(3)附表編號3部分:兩造著作固均有「F.A.B.E」、「F.Feature特色A.Advantage優點B.Benefit好處、利益E.Evidence證明(據)」之表達,惟被告抗辯「FABE」銷售法是由美國奧克拉荷大學企業管理博士、臺灣中興大學商學院院長郭昆漠總結出來的等語,有「FABE銷售法-MBA智庫百科」資料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149頁),是上開表達並非原告原創,此部分被告並未抄襲系爭著作2中有原創性之表達。(4)綜上,系爭著作2中僅如附表編號2部分於被控著作中有類似之表達,參諸無證據顯示該部分為系爭著作2之精髓所在,是綜合類似部分之「質」與「量」以觀,尚難認被控著作與系爭著作2構成實質類似,原告主張被告鄭光晏抄襲系爭著作2,尚嫌無據。5.系爭著作3部分:原告主張被控著作有如附表編號15至22所示與系爭著作3類似之處。經查:(1)附表編號15部分:兩者僅就「槓桿的力量」及其定義之小部分用語相同,其餘文字及舖陳則迥異,尚不足認表達有何類似之處。(2)附表編號16部分:系爭著作3中「一、讓顧客回到自己內心或歷史中去找尋『相信』、『信任』的感覺。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458496號「伸縮式水管結構(二)」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2年8月1日至112年2月7日止(原證1、2),系爭專利亦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所核發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代碼為6,此有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可證(原證3)。詎被告坂洋國際有限公司(下稱坂洋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透過網路「生活市集」平台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之「FL生活家第七代彈力伸縮水管系列」產品(原證7,下稱系爭產品1),有被告坂洋公司出具之商品保證書影本、提貨單影本、產品標示說明書、產品照片、電子發票影本(原證4至8)可證。又被告英凱國際有限公司(下稱英凱公司)於特力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特力屋公司)士林分公司販售「彈力伸縮水管」(原證11,下稱系爭產品2),此有特力屋公司開立之電子發票、銷貨明細、產品照片(原證9至11)可證。經原告購買上開產品送鑑定後,得知系爭產品1、2有如下之侵權:1.系爭產品1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6之專利權範圍:原告委由三多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就系爭產品1是否侵害原告之專利權進行鑑定(下稱原告鑑定報告,原證12),系爭產品1之構成要件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實質相同,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被告坂洋公司雖提出法盟國際智慧財產權事務所之專利侵權鑑定比對分析報告(下稱被證1鑑定報告)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外管具有彈性,但系爭產品1之外管則不具彈性;系爭產品1外管材質無彈性且具高密度緊縮的皺摺,屬先前技術的範疇……故基於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專利外管之彈性定義,應解釋為具擴張管徑之特性,不得均等解釋為皺摺展開的伸長特性,是以無均等論的適用云云。然查,若系爭產品1不符合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且屬於先前技術範疇,始能判斷系爭產品1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但被告坂洋公司未就其系爭產品1如何不適用均等論為論述,僅謂其系爭產品1屬於先前技術範疇,故基於先前技術阻卻,無均等論之適用云云,已有邏輯上之矛盾。實則系爭產品之利用之方式、達成結果與系爭專利之方式、結果相同,縱認為不符合文義讀取,亦應適用均等論。再者,系爭產品1之外管明顯具有彈性,與先前習知之外管不具彈性不同,顯非屬先前技術,無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故系爭產品1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2.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6之專利權範圍:被告英凱公司固提出被證1之圖說為證,主張其販售之系爭產品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然查依原告鑑定報告顯示英凱公司販售之系爭產品2為系爭專利所讀取,且無逆均等論之適用,故英凱公司販售之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二)被告等雖另抗辯系爭專利請求項6違反專利法第26條第2項之規定,且系爭專利請求項1、6不具新穎性、進步性,有應撤銷之原因云云。惟查:1.系爭專利請求項6未違反專利法第26條第2項之規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0010】段落記載:「當使用者實際開水使用並使水源由接頭元件(30)進入內管(10)時,該內管(10)之管徑及長度會瞬間受水壓撐張擴大及延長,並將套覆於內管(10)外具皺褶部(21)之外管(20)連帶撐張延伸,令水管之出水量及水壓不會因外管(20)包覆而降低,且外管(20)係具彈性使皺褶部(21)較少,相對於習知所比對呈現之皺褶部密度也較大,令外管(20)因內管(10)進水膨脹而撐張時,俾能將皺褶部(21)拉伸並貼覆於內管(10)外,順利拉伸水管的長度,又外管(20)的彈性係數係具有一定的拉伸限度,使外管藉由內管(10)所能撐張的長度及管徑係受外管(20)長度及彈性係數所限制,以防止內、外管(10)(20)因水壓撐張而爆開之虞。」,是請求項6已為說明書所支持,並未違反專利法第26條第2項之規定。2.被告英凱公司所提被證2(關聯證據被證4、5、6、8、9、10)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不具新穎性:被證2對於該專利之軟管之描述為「軟管由彈性材料製成的內管和由非彈性材料製成的外管」,被證10說明書則載:「該軟管包括由彈性材料製成的內管和由非彈性材料製成的外管」,此二號專利之外管與系爭專利之「外管係具有彈性並壓縮形成皺褶部」之特徵不同。被證2之外管亦為「非彈性」材質,被證4、5亦不知其外管是否具有彈性;而系爭專利之外管為具有彈性之外管,被證2及被證10之外管由非彈性之材質製成,與系爭專利兩者之材質有本質上之差異,而非僅文字記載形式之不同。且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無從基於被證2及被證10形式上記載之技術內容,即能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其實質上單獨隱含或整體隱含系爭專利之外管為具有彈性並壓縮形成皺褶部之構造。另外,以彈性材質製作出水軟管之外管,未見於其他任何此類產品之專利,包括被證2及被證10,故此項技術特徵非能直接置換,故被證2及被證10不足以認定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至於被證4、5、6、8、9號並未揭露外管是否具有彈性,亦均不足以認定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3.被告坂洋公司所提被證2或被證2、3之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不具進步性:①證據2請求項1、證據3說明書第10頁皆很明確地記載「外管為非彈性」,與系爭專利之彈性外管顯然不同,此確實已直接且顯著地構成反向教示,該領域熟習技術者參酌證據2、3,均不會從前述明確的技術指示下得到外管具彈性性質的啟示;又觀之系爭專利舉發審定書(下稱系爭審定書)第4頁第(4)點,智慧局除非能明確指出系爭專利並未記載「彈性外管會改變其結構特徵」,否則不應以後見之明的審查方式逕指系爭專利的彈性外管不會影響其結構特徵。更何況系爭專利已明確記載設置彈性外管的目的及其對結構特徵的影響性。系爭審定書僅以材料簡單選用、未改變結構特徵等語帶過,其理由實難令人甘服。又被證3說明書第10頁係「實施方式」,被證3說明書第5頁則是「先前技術」,系爭審定書第4至5頁第2點之將兩個不同區塊的技術結合亦有違誤,且被證3說明書第10頁列出「外管12由非彈性」的內容,確實構成反向教示。再者,被證3說明書第5頁「先前技術」,即是附件六美國第0000000發明案,其中所述「該軟管結構具有彈性體內層、彈性體外層」亦不是獨立的內外管結構,由可知該美國第0000000發明案揭露一軟管(hose10),其內設有編織強化件(fabricreinforcement20),並由編織強化件分界出外管(outerlayer16)及內管(innerlayer15),從軟管的材質圖面線可明確理解,內管15跟外管16是一體成形的,亦即內管跟外管並非獨立設置的構件。智慧局將兩個不同區塊的揭露資訊胡混組合,又未細查美國第0000000發明案所實質揭露的技術資訊,即逕指證據3已揭露外管具彈性的技術特徵,其審定理由實有重大瑕疵。②系爭專利「先前技術」【0002】、【0003】段所欲改善之對象,先前技術存在的問題有編織外管(42)沒有彈性、出水時,編織外管(42)限制彈性內管(41)的撐張、編織外管(42)的皺摺部分無法配合張開、因上述原因,水壓及出水量被影響、該先前技術與證據2、3所提「外管不具彈性」完全相符。而系爭專利彈性外管(20)對於整體結構產生了影響,其結構貢獻為彈性外管(20)配合內管(10)伸張、外管(20)之皺摺部(21)可配合延長、因上述原因,水壓及出水量不被影響。因此,該外管之彈性特質並非僅是願望或構想或僅是全無結構貢獻的技術特徵而已。從系爭專利說明書由淺入深的說明,可理解系爭專利即是在解決先前技術存有水壓及出水量受影響的缺失下,系爭專利創作人發見其原因之處,而獲致應將外管予以改良,而得對整體結構產生貢獻,以此得到先前技術所不能達到的作用,故其並非證據2、3明確揭櫫「外管不具彈性」所能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實具有進步性無疑。4.被告英凱公司所提被證2(關聯證據被證4至6、8至10)、被證13(與被告坂洋公司之被證2相同)或被證2、13之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不具進步性:①觀之被證2第7頁中段、末段、第8頁倒數第2段記載,顯見系爭專利之內管及外管技術特徵係對應於被證2之內管14及外管12之技術內容,而被證2在向彈性內管14的內部施加流體壓力時,外管12的直徑和長度決定了被證2軟管的直徑和長度。而當內管14沒有壓力時,內管14自動收縮,外管12的長度減小。由於外管12的柔軟材料可相對於內管自由移動,使得外管能沿著其長度方向折疊,壓縮並緊緊的圍繞內管圓周的外側聚集。外管12的這種摺疊、壓縮和緊密聚集的狀態防止軟管10來自扭結,也有助於防止它被糾纏在一起。由上可知,被證2僅揭示內管14沒有壓力時外管能沿著其長度方向折疊,壓縮並緊緊的圍繞內管圓周的外側聚集,且外管12無彈性而不會橫向或縱向擴展,故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外管12具有彈性並壓縮形成皺褶狀之技術特徵;且被證2並未揭露內管14與外管12的長短關係,是難以思及外管12未受力時壓縮形成皺褶狀之態樣。準此,被證2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外管具有彈性及壓縮成為皺褶狀,以及外管12之展開後之長度較內管14之原始長度長之技術特徵。再觀諸被證10第9頁發明內容,被證10僅揭示當施加液體壓力時軟管會自動地縱向擴展和自動地橫向擴展……,當軟管內的液體釋放時,該軟管將自動地收縮至收縮狀態,且外管12無彈性而不會橫向或縱向擴展,顯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外管12具有彈性並壓縮形成皺褶狀之技術特徵。而系爭專利請求項6為請求項1之附屬項,被證2既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6「外管具有彈性並形成皺褶部且外管比內管之長度長」之技術特徵,自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6之技術特徵。②被告英凱公司又主張縱使依被證2及關聯證據被證4、5、6、8、9、10所揭露之技術特徵,非屬於系爭專利之習知技術,惟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其通常知識,即能將先前技術以組合、修飾、置換或轉用等結合方式完成專利請求項6之技術特徵,故被證2、4、5、6、8、9、10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6不具進步性云云。然查,因外管具有足以承受高達250PSI內部壓力之先前技術,對限制彈性內管之管徑大小本屬有限;又依據被證2、4、5、6、8、9、10所揭露的技術特徵,外管本有皺褶部分,而在內管注入液體時,使得平滑且順利延展,被證2、4、5、6、8、9、10號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6「外管具有彈性並形成皺褶部且外管比內管之長度長之技術特徵」,已如前述,是亦非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其通常知識,即能結合先前技術而完成,故被告英凱公司之主張自不足採信。③至被告英凱公司所提被證13與被告坂洋公司之被證2相同,而被告坂洋公司之被證2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業如前述,茲援用之。(三)綜上,被告等顯侵害系爭專利,而原告因被告等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等分別賠償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10萬元。又被告張鼎經、古馥銘為分別被告坂洋公司、英凱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2、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四)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58496號「伸縮式水管結構」專利權之物品,且應將侵害專利權之商品回收並銷毀。2.被告坂洋國際有限公司與被告張鼎經應連帶給付原告1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英凱國際有限公司與被告古馥銘應連帶給付原告1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4.前二項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5.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M313504號「水壓式鼻竇膜分離器」(下稱系爭專利1)、新型專利公告第M313506號「鼻竇增高套件」(下稱系爭專利2)及新型專利公告第M362683號「撥鼻竇膜及填牙骨粉之牙科工具」(下稱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人,專利權利期間分別自96年6月11日起至105年10月31日止、96年6月11日起至105年10月31日止、98年8月11日起至107年12月25日止。被告帝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帝歐公司)之「SinusMasterKit」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顯已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項、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帝歐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表明其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60萬元。另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帝歐公司之負責人即被告金鎮喆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侵權部分:1.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1請求項1申請專利範圍:(1)專利侵害鑑定報告已經清楚指出系爭產品中對應到系爭專利1請求項1之「水壓裝置」及「連接管」的要件。(2)依據《專利侵權鑑定報告》比對得知,系爭產品雖缺乏系爭專利1請求項一之「水壓裝置」,但「水壓裝置」實為一普及物,並可經由簡單之購買或容易之組裝完成,且系爭產品使用教學影片也教示其產品需搭配「水壓裝置」才能使用;進言之,系爭專利1之圖6已繪示出針筒式之「水壓裝置」,被告官方網站之使用影片亦以相同的「針筒式水壓裝置」進行使用教學,故應視為系爭產品對系爭專利1請求項1之共同侵害與間接侵害。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2請求項1、5申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符合文義讀取,因此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2「鼻竇增高套件」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已明確包含系爭專利2請求項1之「水壓裝置」及「連接管」的情況下,系爭產品實已落入系爭專利2請求項1的保護範圍;且根據原證4「專利侵害鑑定報告」第18頁到第20頁所述,系爭產品也落入系爭專利2請求項5的保護範圍。(2)系爭產品雖缺乏系爭專利2請求項1之「水壓裝置」,但「水壓裝置」實為一普及物,被告亦於官方網站以教學影片顯示「針筒式水壓裝置」的使用教學,故應視為系爭產品對系爭專利2請求項1、5之共同侵害與間接侵害。3.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3請求項1申請專利範圍:文義讀取分析結果,系爭產品不符合文義讀取,然而在均等論分析上(詳原證4「專利侵害鑑定報告」第20頁到第24頁),二者技術特徵並未產生實質差異;且系爭產品之器械,是填牙骨粉端設計成扁寬的勺狀結構,將牙骨粉填入鼻竇的空間中,系爭專利3與系爭產品採用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即增加器械與牙骨粉的接觸面積以利沾黏牙骨粉並填入鼻竇內的空間。系爭專利3與系爭產品具實質相同的功能及結果。(三)有效性部分:1.原證4之附件3中之文獻1、2、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1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技術報告中比對引用文獻US2003/0000000A1(下稱文獻1)、US2003/0000000A1(下稱文獻2)、TW471230(下稱文獻3),發明分類應用領域明顯不同、產生問題不同、解決手段亦大相逕庭,該所屬技術領域通常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從依據先前技術使之結合動機。換言之,不可能僅因為文獻1其專利分類為A61M,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的記載,即認為使管體將液體流入眼睛額竇,即認為發明領域為A61M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如打點滴、輸血等技術領域,可取代所有專利分類領域A61C而認無進步性可言;同理,不可能僅因文獻2為利用管件將鼻竇置入囊袋間格填充生物相容性材料之技術特徵,即將既有空間內填充之概念與本無空間情況下創造空間並鞏固創造出空間之概念兩者相提並論,等同可以該管件充做具有使鼻竇膜與骨頭分離之作用裝置;亦不能僅以文獻3(改良型洗鼻器)單純透過導水管及水流控制器之技術特徵,驟然判定根本無論及之水壓裝置亦屬已揭示技術特徵之論證,因此判定欠缺「進步性」顯然過於粗糙。2.被證1、被證1、2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2請求項1、5不具進步性:就輔助骨粉填充器部分,於系爭專利三發明以前,僅有堅硬長型物體以人力方式直接對骨粉施以擠壓、推進骨粉。系爭專利2遂在該基礎上,對之該堅硬長型物體之形狀、構造,針對不同情況下之空間特性設計成不同之造型,使實施者得按照不同具體情形得使用不同種類工具直接施加推力,分散壓力而均勻化、夯實局部區域、鄰接範圍。基於判斷進步性引證間之組合,應以申請專利之發明的「整體」為判斷對象,並非局部部分技術特徵。是被證1、2並無將系爭專利2之上開技術特徵完整揭露,其抗辯系爭專利3欠缺進步性、可專利性並無足採。3.原證4之附件5中之文獻1、2、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2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技術報告中比對引用文獻1、2、3,發明分類應用領域明顯不同,亦無於系爭專利2之領域有使之結合動機。換言之,不可能僅因文獻1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的記載,即認為發明領域為A61M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可取代所有專利分類領域A61C,而無進步性可言;同樣,不可能僅因文獻2為利用管件將鼻竇置入囊袋間格填充生物相容性材料之技術特徵,即將既有空間內填充之概念與本無空間情況下創造空間並鞏固創造出空間之概念相提並論,等同可以該管件充做具有使鼻竇膜與骨頭分離之作用裝置;不能僅以文獻3(改良型洗鼻器)單純透過導水管及水流控制器之技術特徵,驟然判定根本無論及之水壓裝置亦屬已揭示技術特徵之論證。4.被證3、4組合,被證3、5組合、被證4、6組合、被證4、7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技術報告業已指明比對結果代碼均為6(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1)被證3、4組合:①被證3之第三圖(握柄兩端之推針末端均有立體圓形物體)、被證4之第三圖(握柄兩端僅有推針),握柄兩端形狀、功能基本上亦是完全相同直接對鼻竇膜施力達到與骨質部分產生剝離兩者之設計。此由被證3、4之申請人、申請日期、公告日均相同可明。而系爭專利3尚增加將握柄其中一端,創造出無須額外創造新切口狀態下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之剝離範圍功能,將之設計成同一握柄兩端相異功能之結合,即一端用以直接對鼻竇膜施力使鼻竇膜剝離、一端用以撥弄方式擴大已剝離狀態鼻竇膜範圍。且在系爭專利3申請日(97年12月26日)前先前技術,並無同一握柄兩端即有相異功能之結合概念。從而,依照進步性審查輔助基準,結合動機不能認為明顯,自不能認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有動機結合,而能輕易完成申請專利之發明,而否定「進步性」要件。②被證3中第三圖與系爭專利3請求項1第一圖相較,明顯可看出被證3中第三圖,受限推針22末端造型有立體圓形物體,以及推針22形狀於特定部位以剛硬彎曲方式設計;相較於系爭專利3中第一圖,推針21末端為針狀收斂型態,並且推針21部分部位設計成彎曲弧狀方式,兩者明顯完全相異。從而系爭專利3請求項一之牙科工具,非具有該兩種設計,絕無法達到「可創造出無須額外創造新切口狀態下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之局部範圍」。此由被證3先前技術所載被證3中第三圖推針22,僅在以垂直方向上下頂出切口範圍之鼻竇膜而言,系爭專利3中第二圖(C)、(D)、(E)可伸入後大幅延伸剝離鼻竇膜區域範圍的功能,更為節省時間、效率。(2)被證3、5組合:被證3第三圖、並無出現可資與被證5中所指之相同圖示,亦不知被證5先前技術欄位中,並無揭示所謂「金屬製的手工具」具體樣貌為何。難認被證3、5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被證4、6組合:①被證4之第三圖(握柄兩端僅有推針),在於以先前技術角度說明如何將骨粉沾附於推針(兩端推針功能皆同),進而填充於已有鼻竇膜剝離出空間情形,並非如系爭專利3之撥鼻竇膜工具,旨在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功能,兩者目的、功能不同明顯可見。蓋如僅僅只是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術,若先前技術已揭露所有的局部設計,就認定各個局部設計之組合為易於思及者,乃屬後見之明。而被證6之圖1所繪製之握柄兩端如何具有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功能,遍查被證6之圖1專利說明書各項內文,並無說明該專利之工具是否具有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技術特徵。則系爭專利3「握柄一端延伸出,並在末端形成微彎部,該微彎部適以伸入鼻竇內撥離鼻竇膜功能」,自不能認為已被被證6之圖1所完整揭露因此判定欠缺專利「進步性」要件。②被證6專利內容,並無針對該等工具應用於分離鼻竇膜之作用,係一般撥弄或固定牙齦、填充材料於齒冠作用之工具(較短小易於施力)。被證4則應用於傳統增高撥弄鼻竇膜時所使用,兩者作用及具體功能並不相同;且自被證5第1圖觀之,用以撥弄鼻竇膜時所使用之工具自握柄延伸出之形狀,比例上會較專以撥弄或固定牙齦、填充材料於齒冠作用之工具來的修長(因必須伸入切口內為其特殊功能),自不能謂結合後,即可據為否定進步性之理由。(4)被證4、7組合:①被證4之第三圖(握柄兩端僅有推針)之說明已如前述。而被證7之圖1握柄兩端係以相同目的之重複功能,即以握柄兩端延伸出物體之末端,分別均設置規格化基座,可任意選擇經規格化之工具套件為其專利技術特徵,相較於系爭專利3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技術特徵始為系爭專利3之專利技術特徵範疇,兩者功能、目的完全不相同。況且,被證7之專利技術特徵,反容易造成工具套件於使用中脫離末端之基座掉入病患體內,增加不必要手術風險,先天即不可能被使用於需要更加深入切口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功能。同樣的,被證7專利說明書各項內文,亦並無說明該專利之工具是否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技術特徵,自不能認為已被被證7之圖1所完整揭露因此判定欠缺專利「進步性」要件。②被證7專利內容,並無針對該等工具應用於分離鼻竇膜之作用,係針對握柄段改造不同接頭,以適於撥弄或固定牙齦、填充材料於齒冠之作用。被證4則應用於傳統增高撥弄鼻竇膜時所使用(握柄與其末端之比例差異關鍵,亦因明顯涉及功能訴求之緣由,不擬贅述)。兩者作用及具體功能並不相同,且經結合後,亦無明確揭示如何「可創造出無須額外創造新切口狀態下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之局部範圍」以達到系爭專利3請求項1所能完成之功能,自無結合動機可言。(四)損害賠償計算:1.由被告之報價單可知,系爭產品經九折後之報價為5萬元,反推原價應為55,555元。所謂依侵害人依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即應依照被告出售價格認定之,不應額外以扣除成本或其他費用為計算。蓋其所以能以該價格出售,正係由原告發明之各項專利技術能帶給實施者使用便利結果使然,對出售價格之貢獻度為是、否之判斷,而非程度高低之判斷,具備直接之因果關係。且在進行上顎植牙時之使用順序,開鑿骨質部分、水壓剝離鼻竇膜、震動填充骨粉、動作間具有程序上之先後性質,此由被告將三種功能不同之裝置,俱包括於「系爭產品(鼻竇專家)套件中,即可證明。2.因系爭產品(鼻竇專家)套件,主要係針對上顎植牙時,所使用之植牙技術。參酌以全台灣牙醫診所數量,以及被告公司規模、製作多部示範使用影片公開於YouTube影音網站上,合理預估至少市場有千餘套產值。而原告僅請求相當於出售十二套系爭產品之損害賠償,倘被告否認出售達十二套系爭產品,應由被告舉出反證,否則依民事訴訟法第282條之1第1項舉證妨礙之法律效果,判定原告損害賠償之主張金額為真實。(五)聲明:被告等應至少連帶給付原告6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M313504號「水壓式鼻竇膜分離器」(下稱系爭專利1)、新型專利公告第M313506號「鼻竇增高套件」(下稱系爭專利2)及新型專利公告第M362683號「撥鼻竇膜及填牙骨粉之牙科工具」(下稱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人,專利權利期間分別自96年6月11日起至105年10月31日止、96年6月11日起至105年10月31日止、98年8月11日起至107年12月25日止。被告帝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帝歐公司)之「SinusMasterKit」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顯已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項、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帝歐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表明其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60萬元。另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帝歐公司之負責人即被告金鎮喆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侵權部分:1.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1請求項1申請專利範圍:(1)專利侵害鑑定報告已經清楚指出系爭產品中對應到系爭專利1請求項1之「水壓裝置」及「連接管」的要件。(2)依據《專利侵權鑑定報告》比對得知,系爭產品雖缺乏系爭專利1請求項一之「水壓裝置」,但「水壓裝置」實為一普及物,並可經由簡單之購買或容易之組裝完成,且系爭產品使用教學影片也教示其產品需搭配「水壓裝置」才能使用;進言之,系爭專利1之圖6已繪示出針筒式之「水壓裝置」,被告官方網站之使用影片亦以相同的「針筒式水壓裝置」進行使用教學,故應視為系爭產品對系爭專利1請求項1之共同侵害與間接侵害。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2請求項1、5申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符合文義讀取,因此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2「鼻竇增高套件」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已明確包含系爭專利2請求項1之「水壓裝置」及「連接管」的情況下,系爭產品實已落入系爭專利2請求項1的保護範圍;且根據原證4「專利侵害鑑定報告」第18頁到第20頁所述,系爭產品也落入系爭專利2請求項5的保護範圍。(2)系爭產品雖缺乏系爭專利2請求項1之「水壓裝置」,但「水壓裝置」實為一普及物,被告亦於官方網站以教學影片顯示「針筒式水壓裝置」的使用教學,故應視為系爭產品對系爭專利2請求項1、5之共同侵害與間接侵害。3.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3請求項1申請專利範圍:文義讀取分析結果,系爭產品不符合文義讀取,然而在均等論分析上(詳原證4「專利侵害鑑定報告」第20頁到第24頁),二者技術特徵並未產生實質差異;且系爭產品之器械,是填牙骨粉端設計成扁寬的勺狀結構,將牙骨粉填入鼻竇的空間中,系爭專利3與系爭產品採用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即增加器械與牙骨粉的接觸面積以利沾黏牙骨粉並填入鼻竇內的空間。系爭專利3與系爭產品具實質相同的功能及結果。(三)有效性部分:1.原證4之附件3中之文獻1、2、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1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技術報告中比對引用文獻US2003/0000000A1(下稱文獻1)、US2003/0000000A1(下稱文獻2)、TW471230(下稱文獻3),發明分類應用領域明顯不同、產生問題不同、解決手段亦大相逕庭,該所屬技術領域通常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從依據先前技術使之結合動機。換言之,不可能僅因為文獻1其專利分類為A61M,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的記載,即認為使管體將液體流入眼睛額竇,即認為發明領域為A61M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如打點滴、輸血等技術領域,可取代所有專利分類領域A61C而認無進步性可言;同理,不可能僅因文獻2為利用管件將鼻竇置入囊袋間格填充生物相容性材料之技術特徵,即將既有空間內填充之概念與本無空間情況下創造空間並鞏固創造出空間之概念兩者相提並論,等同可以該管件充做具有使鼻竇膜與骨頭分離之作用裝置;亦不能僅以文獻3(改良型洗鼻器)單純透過導水管及水流控制器之技術特徵,驟然判定根本無論及之水壓裝置亦屬已揭示技術特徵之論證,因此判定欠缺「進步性」顯然過於粗糙。2.被證1、被證1、2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2請求項1、5不具進步性:就輔助骨粉填充器部分,於系爭專利三發明以前,僅有堅硬長型物體以人力方式直接對骨粉施以擠壓、推進骨粉。系爭專利2遂在該基礎上,對之該堅硬長型物體之形狀、構造,針對不同情況下之空間特性設計成不同之造型,使實施者得按照不同具體情形得使用不同種類工具直接施加推力,分散壓力而均勻化、夯實局部區域、鄰接範圍。基於判斷進步性引證間之組合,應以申請專利之發明的「整體」為判斷對象,並非局部部分技術特徵。是被證1、2並無將系爭專利2之上開技術特徵完整揭露,其抗辯系爭專利3欠缺進步性、可專利性並無足採。3.原證4之附件5中之文獻1、2、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2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技術報告中比對引用文獻1、2、3,發明分類應用領域明顯不同,亦無於系爭專利2之領域有使之結合動機。換言之,不可能僅因文獻1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的記載,即認為發明領域為A61M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可取代所有專利分類領域A61C,而無進步性可言;同樣,不可能僅因文獻2為利用管件將鼻竇置入囊袋間格填充生物相容性材料之技術特徵,即將既有空間內填充之概念與本無空間情況下創造空間並鞏固創造出空間之概念相提並論,等同可以該管件充做具有使鼻竇膜與骨頭分離之作用裝置;不能僅以文獻3(改良型洗鼻器)單純透過導水管及水流控制器之技術特徵,驟然判定根本無論及之水壓裝置亦屬已揭示技術特徵之論證。4.被證3、4組合,被證3、5組合、被證4、6組合、被證4、7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技術報告業已指明比對結果代碼均為6(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1)被證3、4組合:①被證3之第三圖(握柄兩端之推針末端均有立體圓形物體)、被證4之第三圖(握柄兩端僅有推針),握柄兩端形狀、功能基本上亦是完全相同直接對鼻竇膜施力達到與骨質部分產生剝離兩者之設計。此由被證3、4之申請人、申請日期、公告日均相同可明。而系爭專利3尚增加將握柄其中一端,創造出無須額外創造新切口狀態下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之剝離範圍功能,將之設計成同一握柄兩端相異功能之結合,即一端用以直接對鼻竇膜施力使鼻竇膜剝離、一端用以撥弄方式擴大已剝離狀態鼻竇膜範圍。且在系爭專利3申請日(97年12月26日)前先前技術,並無同一握柄兩端即有相異功能之結合概念。從而,依照進步性審查輔助基準,結合動機不能認為明顯,自不能認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有動機結合,而能輕易完成申請專利之發明,而否定「進步性」要件。②被證3中第三圖與系爭專利3請求項1第一圖相較,明顯可看出被證3中第三圖,受限推針22末端造型有立體圓形物體,以及推針22形狀於特定部位以剛硬彎曲方式設計;相較於系爭專利3中第一圖,推針21末端為針狀收斂型態,並且推針21部分部位設計成彎曲弧狀方式,兩者明顯完全相異。從而系爭專利3請求項一之牙科工具,非具有該兩種設計,絕無法達到「可創造出無須額外創造新切口狀態下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之局部範圍」。此由被證3先前技術所載被證3中第三圖推針22,僅在以垂直方向上下頂出切口範圍之鼻竇膜而言,系爭專利3中第二圖(C)、(D)、(E)可伸入後大幅延伸剝離鼻竇膜區域範圍的功能,更為節省時間、效率。(2)被證3、5組合:被證3第三圖、並無出現可資與被證5中所指之相同圖示,亦不知被證5先前技術欄位中,並無揭示所謂「金屬製的手工具」具體樣貌為何。難認被證3、5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被證4、6組合:①被證4之第三圖(握柄兩端僅有推針),在於以先前技術角度說明如何將骨粉沾附於推針(兩端推針功能皆同),進而填充於已有鼻竇膜剝離出空間情形,並非如系爭專利3之撥鼻竇膜工具,旨在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功能,兩者目的、功能不同明顯可見。蓋如僅僅只是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術,若先前技術已揭露所有的局部設計,就認定各個局部設計之組合為易於思及者,乃屬後見之明。而被證6之圖1所繪製之握柄兩端如何具有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功能,遍查被證6之圖1專利說明書各項內文,並無說明該專利之工具是否具有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技術特徵。則系爭專利3「握柄一端延伸出,並在末端形成微彎部,該微彎部適以伸入鼻竇內撥離鼻竇膜功能」,自不能認為已被被證6之圖1所完整揭露因此判定欠缺專利「進步性」要件。②被證6專利內容,並無針對該等工具應用於分離鼻竇膜之作用,係一般撥弄或固定牙齦、填充材料於齒冠作用之工具(較短小易於施力)。被證4則應用於傳統增高撥弄鼻竇膜時所使用,兩者作用及具體功能並不相同;且自被證5第1圖觀之,用以撥弄鼻竇膜時所使用之工具自握柄延伸出之形狀,比例上會較專以撥弄或固定牙齦、填充材料於齒冠作用之工具來的修長(因必須伸入切口內為其特殊功能),自不能謂結合後,即可據為否定進步性之理由。(4)被證4、7組合:①被證4之第三圖(握柄兩端僅有推針)之說明已如前述。而被證7之圖1握柄兩端係以相同目的之重複功能,即以握柄兩端延伸出物體之末端,分別均設置規格化基座,可任意選擇經規格化之工具套件為其專利技術特徵,相較於系爭專利3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技術特徵始為系爭專利3之專利技術特徵範疇,兩者功能、目的完全不相同。況且,被證7之專利技術特徵,反容易造成工具套件於使用中脫離末端之基座掉入病患體內,增加不必要手術風險,先天即不可能被使用於需要更加深入切口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功能。同樣的,被證7專利說明書各項內文,亦並無說明該專利之工具是否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技術特徵,自不能認為已被被證7之圖1所完整揭露因此判定欠缺專利「進步性」要件。②被證7專利內容,並無針對該等工具應用於分離鼻竇膜之作用,係針對握柄段改造不同接頭,以適於撥弄或固定牙齦、填充材料於齒冠之作用。被證4則應用於傳統增高撥弄鼻竇膜時所使用(握柄與其末端之比例差異關鍵,亦因明顯涉及功能訴求之緣由,不擬贅述)。兩者作用及具體功能並不相同,且經結合後,亦無明確揭示如何「可創造出無須額外創造新切口狀態下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之局部範圍」以達到系爭專利3請求項1所能完成之功能,自無結合動機可言。(四)損害賠償計算:1.由被告之報價單可知,系爭產品經九折後之報價為5萬元,反推原價應為55,555元。所謂依侵害人依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即應依照被告出售價格認定之,不應額外以扣除成本或其他費用為計算。蓋其所以能以該價格出售,正係由原告發明之各項專利技術能帶給實施者使用便利結果使然,對出售價格之貢獻度為是、否之判斷,而非程度高低之判斷,具備直接之因果關係。且在進行上顎植牙時之使用順序,開鑿骨質部分、水壓剝離鼻竇膜、震動填充骨粉、動作間具有程序上之先後性質,此由被告將三種功能不同之裝置,俱包括於「系爭產品(鼻竇專家)套件中,即可證明。2.因系爭產品(鼻竇專家)套件,主要係針對上顎植牙時,所使用之植牙技術。參酌以全台灣牙醫診所數量,以及被告公司規模、製作多部示範使用影片公開於YouTube影音網站上,合理預估至少市場有千餘套產值。而原告僅請求相當於出售十二套系爭產品之損害賠償,倘被告否認出售達十二套系爭產品,應由被告舉出反證,否則依民事訴訟法第282條之1第1項舉證妨礙之法律效果,判定原告損害賠償之主張金額為真實。(五)聲明:被告等應至少連帶給付原告6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M313504號「水壓式鼻竇膜分離器」(下稱系爭專利1)、新型專利公告第M313506號「鼻竇增高套件」(下稱系爭專利2)及新型專利公告第M362683號「撥鼻竇膜及填牙骨粉之牙科工具」(下稱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人,專利權利期間分別自96年6月11日起至105年10月31日止、96年6月11日起至105年10月31日止、98年8月11日起至107年12月25日止。被告帝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帝歐公司)之「SinusMasterKit」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顯已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項、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帝歐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表明其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60萬元。另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帝歐公司之負責人即被告金鎮喆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侵權部分:1.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1請求項1申請專利範圍:(1)專利侵害鑑定報告已經清楚指出系爭產品中對應到系爭專利1請求項1之「水壓裝置」及「連接管」的要件。(2)依據《專利侵權鑑定報告》比對得知,系爭產品雖缺乏系爭專利1請求項一之「水壓裝置」,但「水壓裝置」實為一普及物,並可經由簡單之購買或容易之組裝完成,且系爭產品使用教學影片也教示其產品需搭配「水壓裝置」才能使用;進言之,系爭專利1之圖6已繪示出針筒式之「水壓裝置」,被告官方網站之使用影片亦以相同的「針筒式水壓裝置」進行使用教學,故應視為系爭產品對系爭專利1請求項1之共同侵害與間接侵害。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2請求項1、5申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符合文義讀取,因此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2「鼻竇增高套件」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已明確包含系爭專利2請求項1之「水壓裝置」及「連接管」的情況下,系爭產品實已落入系爭專利2請求項1的保護範圍;且根據原證4「專利侵害鑑定報告」第18頁到第20頁所述,系爭產品也落入系爭專利2請求項5的保護範圍。(2)系爭產品雖缺乏系爭專利2請求項1之「水壓裝置」,但「水壓裝置」實為一普及物,被告亦於官方網站以教學影片顯示「針筒式水壓裝置」的使用教學,故應視為系爭產品對系爭專利2請求項1、5之共同侵害與間接侵害。3.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3請求項1申請專利範圍:文義讀取分析結果,系爭產品不符合文義讀取,然而在均等論分析上(詳原證4「專利侵害鑑定報告」第20頁到第24頁),二者技術特徵並未產生實質差異;且系爭產品之器械,是填牙骨粉端設計成扁寬的勺狀結構,將牙骨粉填入鼻竇的空間中,系爭專利3與系爭產品採用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即增加器械與牙骨粉的接觸面積以利沾黏牙骨粉並填入鼻竇內的空間。系爭專利3與系爭產品具實質相同的功能及結果。(三)有效性部分:1.原證4之附件3中之文獻1、2、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1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技術報告中比對引用文獻US2003/0000000A1(下稱文獻1)、US2003/0000000A1(下稱文獻2)、TW471230(下稱文獻3),發明分類應用領域明顯不同、產生問題不同、解決手段亦大相逕庭,該所屬技術領域通常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從依據先前技術使之結合動機。換言之,不可能僅因為文獻1其專利分類為A61M,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的記載,即認為使管體將液體流入眼睛額竇,即認為發明領域為A61M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如打點滴、輸血等技術領域,可取代所有專利分類領域A61C而認無進步性可言;同理,不可能僅因文獻2為利用管件將鼻竇置入囊袋間格填充生物相容性材料之技術特徵,即將既有空間內填充之概念與本無空間情況下創造空間並鞏固創造出空間之概念兩者相提並論,等同可以該管件充做具有使鼻竇膜與骨頭分離之作用裝置;亦不能僅以文獻3(改良型洗鼻器)單純透過導水管及水流控制器之技術特徵,驟然判定根本無論及之水壓裝置亦屬已揭示技術特徵之論證,因此判定欠缺「進步性」顯然過於粗糙。2.被證1、被證1、2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2請求項1、5不具進步性:就輔助骨粉填充器部分,於系爭專利三發明以前,僅有堅硬長型物體以人力方式直接對骨粉施以擠壓、推進骨粉。系爭專利2遂在該基礎上,對之該堅硬長型物體之形狀、構造,針對不同情況下之空間特性設計成不同之造型,使實施者得按照不同具體情形得使用不同種類工具直接施加推力,分散壓力而均勻化、夯實局部區域、鄰接範圍。基於判斷進步性引證間之組合,應以申請專利之發明的「整體」為判斷對象,並非局部部分技術特徵。是被證1、2並無將系爭專利2之上開技術特徵完整揭露,其抗辯系爭專利3欠缺進步性、可專利性並無足採。3.原證4之附件5中之文獻1、2、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2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技術報告中比對引用文獻1、2、3,發明分類應用領域明顯不同,亦無於系爭專利2之領域有使之結合動機。換言之,不可能僅因文獻1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的記載,即認為發明領域為A61M將介質輸入人體內或輸到人體上之器械,可取代所有專利分類領域A61C,而無進步性可言;同樣,不可能僅因文獻2為利用管件將鼻竇置入囊袋間格填充生物相容性材料之技術特徵,即將既有空間內填充之概念與本無空間情況下創造空間並鞏固創造出空間之概念相提並論,等同可以該管件充做具有使鼻竇膜與骨頭分離之作用裝置;不能僅以文獻3(改良型洗鼻器)單純透過導水管及水流控制器之技術特徵,驟然判定根本無論及之水壓裝置亦屬已揭示技術特徵之論證。4.被證3、4組合,被證3、5組合、被證4、6組合、被證4、7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技術報告業已指明比對結果代碼均為6(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1)被證3、4組合:①被證3之第三圖(握柄兩端之推針末端均有立體圓形物體)、被證4之第三圖(握柄兩端僅有推針),握柄兩端形狀、功能基本上亦是完全相同直接對鼻竇膜施力達到與骨質部分產生剝離兩者之設計。此由被證3、4之申請人、申請日期、公告日均相同可明。而系爭專利3尚增加將握柄其中一端,創造出無須額外創造新切口狀態下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之剝離範圍功能,將之設計成同一握柄兩端相異功能之結合,即一端用以直接對鼻竇膜施力使鼻竇膜剝離、一端用以撥弄方式擴大已剝離狀態鼻竇膜範圍。且在系爭專利3申請日(97年12月26日)前先前技術,並無同一握柄兩端即有相異功能之結合概念。從而,依照進步性審查輔助基準,結合動機不能認為明顯,自不能認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有動機結合,而能輕易完成申請專利之發明,而否定「進步性」要件。②被證3中第三圖與系爭專利3請求項1第一圖相較,明顯可看出被證3中第三圖,受限推針22末端造型有立體圓形物體,以及推針22形狀於特定部位以剛硬彎曲方式設計;相較於系爭專利3中第一圖,推針21末端為針狀收斂型態,並且推針21部分部位設計成彎曲弧狀方式,兩者明顯完全相異。從而系爭專利3請求項一之牙科工具,非具有該兩種設計,絕無法達到「可創造出無須額外創造新切口狀態下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之局部範圍」。此由被證3先前技術所載被證3中第三圖推針22,僅在以垂直方向上下頂出切口範圍之鼻竇膜而言,系爭專利3中第二圖(C)、(D)、(E)可伸入後大幅延伸剝離鼻竇膜區域範圍的功能,更為節省時間、效率。(2)被證3、5組合:被證3第三圖、並無出現可資與被證5中所指之相同圖示,亦不知被證5先前技術欄位中,並無揭示所謂「金屬製的手工具」具體樣貌為何。難認被證3、5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被證4、6組合:①被證4之第三圖(握柄兩端僅有推針),在於以先前技術角度說明如何將骨粉沾附於推針(兩端推針功能皆同),進而填充於已有鼻竇膜剝離出空間情形,並非如系爭專利3之撥鼻竇膜工具,旨在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功能,兩者目的、功能不同明顯可見。蓋如僅僅只是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術,若先前技術已揭露所有的局部設計,就認定各個局部設計之組合為易於思及者,乃屬後見之明。而被證6之圖1所繪製之握柄兩端如何具有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功能,遍查被證6之圖1專利說明書各項內文,並無說明該專利之工具是否具有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技術特徵。則系爭專利3「握柄一端延伸出,並在末端形成微彎部,該微彎部適以伸入鼻竇內撥離鼻竇膜功能」,自不能認為已被被證6之圖1所完整揭露因此判定欠缺專利「進步性」要件。②被證6專利內容,並無針對該等工具應用於分離鼻竇膜之作用,係一般撥弄或固定牙齦、填充材料於齒冠作用之工具(較短小易於施力)。被證4則應用於傳統增高撥弄鼻竇膜時所使用,兩者作用及具體功能並不相同;且自被證5第1圖觀之,用以撥弄鼻竇膜時所使用之工具自握柄延伸出之形狀,比例上會較專以撥弄或固定牙齦、填充材料於齒冠作用之工具來的修長(因必須伸入切口內為其特殊功能),自不能謂結合後,即可據為否定進步性之理由。(4)被證4、7組合:①被證4之第三圖(握柄兩端僅有推針)之說明已如前述。而被證7之圖1握柄兩端係以相同目的之重複功能,即以握柄兩端延伸出物體之末端,分別均設置規格化基座,可任意選擇經規格化之工具套件為其專利技術特徵,相較於系爭專利3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技術特徵始為系爭專利3之專利技術特徵範疇,兩者功能、目的完全不相同。況且,被證7之專利技術特徵,反容易造成工具套件於使用中脫離末端之基座掉入病患體內,增加不必要手術風險,先天即不可能被使用於需要更加深入切口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功能。同樣的,被證7專利說明書各項內文,亦並無說明該專利之工具是否不需額外創造新切口外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範圍之技術特徵,自不能認為已被被證7之圖1所完整揭露因此判定欠缺專利「進步性」要件。②被證7專利內容,並無針對該等工具應用於分離鼻竇膜之作用,係針對握柄段改造不同接頭,以適於撥弄或固定牙齦、填充材料於齒冠之作用。被證4則應用於傳統增高撥弄鼻竇膜時所使用(握柄與其末端之比例差異關鍵,亦因明顯涉及功能訴求之緣由,不擬贅述)。兩者作用及具體功能並不相同,且經結合後,亦無明確揭示如何「可創造出無須額外創造新切口狀態下即可擴大已剝離鼻竇膜之局部範圍」以達到系爭專利3請求項1所能完成之功能,自無結合動機可言。(四)損害賠償計算:1.由被告之報價單可知,系爭產品經九折後之報價為5萬元,反推原價應為55,555元。所謂依侵害人依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即應依照被告出售價格認定之,不應額外以扣除成本或其他費用為計算。蓋其所以能以該價格出售,正係由原告發明之各項專利技術能帶給實施者使用便利結果使然,對出售價格之貢獻度為是、否之判斷,而非程度高低之判斷,具備直接之因果關係。且在進行上顎植牙時之使用順序,開鑿骨質部分、水壓剝離鼻竇膜、震動填充骨粉、動作間具有程序上之先後性質,此由被告將三種功能不同之裝置,俱包括於「系爭產品(鼻竇專家)套件中,即可證明。2.因系爭產品(鼻竇專家)套件,主要係針對上顎植牙時,所使用之植牙技術。參酌以全台灣牙醫診所數量,以及被告公司規模、製作多部示範使用影片公開於YouTube影音網站上,合理預估至少市場有千餘套產值。而原告僅請求相當於出售十二套系爭產品之損害賠償,倘被告否認出售達十二套系爭產品,應由被告舉出反證,否則依民事訴訟法第282條之1第1項舉證妨礙之法律效果,判定原告損害賠償之主張金額為真實。(五)聲明:被告等應至少連帶給付原告6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撤銷移轉商標權事件等
㈠本件事實經過:⒈原告楊人維與被告兟儷電器興業有限公司(下稱兟儷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葉英嬌及其配偶○○○原都是朋友,被告兟儷公司自民國103年11月起陸續透過○○○或○○○及葉英嬌向原告借錢,都有簽發葉英嬌個人名義之本票以為憑據(原證1),且都是以3個月為一期,期間有些借款有借有還,有些借款未能清償就重新再由葉英嬌簽發本票,迄至106年6月至8月間,已累積至新臺幣(下同)900萬元之借款及本票債務,此有葉英嬌先後於106年6月18日、6月22日及8月25日所簽發之3紙本票各150萬元、200萬元及550萬元可據(原證2)。由於所有借款都是用在被告兟儷公司之營運上,故原告另要求葉英嬌於106年6月至8月間先後簽發被告兟儷公司為發票人如附表之支票7紙予原告,葉英嬌並在各支票背面背書(原證3)。嗣因該7紙支票屆期提示均不獲兌現(原證3),原告乃於106年11月10日向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下稱新北地院)就支票債務聲請支付命令(原證4),新北地院則於106年11月21日核發106年度司促字第31946號支付命令(原證5),因被告兟儷公司及葉英嬌聲明異議,視為原告起訴,被告兟儷公司及葉英嬌即於107年1月18日與原告達成訴訟上和解(原證6),但自原告取得執行名義迄今,葉英嬌多次向原告訴訟代理人張靜律師表示被告兟儷公司及葉英嬌均已無錢可資清償,須待賣掉被告兟儷公司所有經註冊之商標才有可能以之清償為拖詞(因原告有委請張律師與葉英嬌連絡清償事宜,以免非得強制執行不可)。⒉詎原告於107年8月間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查詢,發現原為被告兟儷公司註冊所有之下列商標:①第86類00000000號「金嗓子」商標;②第9類00000000號「金嗓子」商標;③第9類00000000「東方紅」商標;④第9類00000000號「金嗓子及圖」商標;⑤第9類00000000號「金嗓の」商標;⑥第9類00000000號「金の嗓」商標;⑦第9類00000000號「韻の霸」商標;⑧第35類00000000號「金嗓」商標;⑨第9類00000000號「金嗓影音」商標(上開9商標如本判決附圖1所示,以下合稱系爭附圖1商標),系爭附圖1商標均已於106年11月10日同一日在原告尚未取得執行名義前就已移轉予○○○及被告葉英嬌之女即被告張純寧(原證7)。此明顯是被告兟儷公司法定代理人葉英嬌明知其應依法清償原告之支票、本票或借款債務,卻不願清償,乃事先惡意脫產,有害及原告之為債權人之上開債權。⒊此外,原告於107年8月間同時向智慧局查詢,尚發現原為被告兟儷公司註冊所有之第9類00000000號「金嗓」商標(如本判決附圖2所示,下稱系爭附圖2商標),已於106年8月29日在原告尚未取得執行名義前就已移轉予被告張家豪(原證10),依智慧局所提供之資料,此亦應是無償移轉(讓與)上揭註冊商標之商標權行為,而有害及原告上開債權。㈡被告主張上開移轉系爭附圖1、附圖2商標乃有償行為云云,不足採信,該等移轉應係無償行為:⒈系爭附圖1商標部分:①被告兟儷公司稱被告張純寧自103年10月8日起至103年12月12日止陸續借予被告兟儷公司計11筆合計4,097,000元,此有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銀行)三重分行帳號00000000000號、戶名張純寧之帳戶(下稱系爭帳戶)存款交易明細表及本票11紙可稽云云。但核被告只有於107年10月16日答辯狀提出系爭帳戶存款交易明細表,核此並非該銀行帳戶的歷史交易明細或存摺影本,該交易明細表只是表格化的陳述及主張,並非證據。②被告兟儷公司、張純寧又稱上開借貸金額有新北地院107年度司促字第30676號支付命令及確定書可憑(下稱系爭支付命令),按該支付命令應付利息1,952,598元,故兟儷公司應償還被告張純寧本金加利息共6,049,598元(利息結算日106年10月15日即商標移轉日)云云。但以日期來看,系爭支付命令之聲請一定是在本件原告於107年9月5日起訴之後才去補辦理的;又依原證7之商標(標章)權移轉契約書,商標移轉契約書之立約日期均為106年11月10日或更後之日期,均非被告所辯稱之106年10月15日商標移轉日,是被告所辯顯不足採信。③被告兟儷公司、張純寧再稱:被告張純寧與葉英嬌為母女關係,俗曰「朋友有通財之義」,更何況母女之情,明知被告兟儷公司每日進口大批貨品須龐大資金週轉,為女兒者就不急於追索。然因葉英嬌簽具支票借予他人使用後,違約未如期繳票款,致使遭拒絕往來戶影響信譽,為保護本人權益,故與葉英嬌商議,將上開商標權利移轉登記予張純寧名下做為抵償上開借款云云。但查朋友縱使有通財之義,也不意謂就一定沒有借款契約及借款支付的憑據,至於被告張純寧與葉英嬌固有母、女之情,但其所謂借款之債務人僅係其母葉英嬌,並非被告兟儷公司,張純寧與被告兟儷公司並無借貸契約關係之存在,葉英嬌何能以被告兟儷公司法定代理人身分將公司所有之商標權移轉於無借貸關係之被告張純寧名下?更何況被告張純寧與葉英嬌是否真有借貸關係,被告尚未曾舉證證明。④又依財政部北區國稅局三重稽徵所(下稱三重稽徵所)108年4月24日函所檢附之被告張純寧綜合所得稅申報資料,看到被告張純寧有從一家精品店來的收入,收入並不多,這可能就是被告兟儷公司及張純寧所辯由張純寧經營日本、韓國等服飾(跑單幫)之收入。又依中信銀行108年4月19日函所附系爭帳戶歷史交易明細,只有103年8月12日至108年4月17日之歷史交易明細,而103年8月12日存入1,000元,顯示此帳戶是於103年8月12日開戶,而開戶後就有近百萬元的現金在約數天之內存入,顯示這些錢根本不是被告張純寧所有,而應是被告兟儷公司借被告張純寧之名所開立的帳戶。而2個月即103年10月12日之後,光103年10月20日,即有80,000元、166,500元、199,000元、198,000元、103,000元5筆金額存入,被告張純寧在1日之內,焉可能有高達746,000元之現金收入,而當日即支出250,000元係ATM「跨行轉」,又支出365,000元「跨行轉」,被告張純寧何以同1日即有615,000元之支出,則何以不以手中現金支出,要分多次存入再轉出?此外103年10月21日,行動網轉帳收入381,000元、現金收入622,000元、198,000元、196,000元、200,000元,又跨行轉1,000,000元、500,000元、95,000元。同年10月22日,又有2,000,000元轉帳存,1,300,000元現金支出、500,000元跨行轉,此怎會是1個26、7歲的女孩的正常收入與支出?為何她帳戶進出如此多錢?完全不用繳所得稅?⑤再依被告兟儷公司108年7月25日陳報狀,星展(台灣)商業銀行(下稱星展銀行)0000000000000000帳號,戶名是○○○,但其實是葉英嬌在使用,而其聲稱被告張純寧所借兟儷公司之款項均匯入星展銀行帳號,再由葉英嬌領取云云,其不管是○○○之帳戶還是被告張純寧之帳戶,都是被告葉英嬌用於被告兟儷公司之業務上,2個帳戶之轉帳及存支都是葉英嬌在負責調度,核此絕非借款;另依中信銀行108年8月27日函所檢附之附件,看起來有3筆交易資料,其中2筆是信用卡的與本案無關,103年12月9日15萬元的這筆看起來跟被告張純寧申請支付命令103年12月9日15萬元的票,看起來相符,但其有轉出行000000的帳戶,這是何者的帳戶?應該要查明。轉入到021/0000000000000000又是誰的帳戶?這筆錢又到哪裡去了?與本案有何關係?被告張純寧的帳戶,原告認為是被告兟儷公司借人頭來使用。一個小女生,一天有上百萬的現金進出,怎麼可能有這樣的進出資料,被告兟儷公司是做伴唱機的公司,所以有很多公司向其買伴唱機,又可能有下游廠商、批發商,所以會有這麼多的錢進到戶頭,這都不是事實。⑥況依被告張純寧入出境資料顯示,被告張純寧第一次出國是在其18歲之後,其後出國次數固然較一般人為多,但於103年8月12日之前,無從以其入出國紀錄與系爭帳戶之存、出款資料相勾稽比較。而即使於103年8月12日之後,其入出國紀錄,也難以與系爭帳戶存、出款資料相勾稽比較。且其入出境資料也未顯示是出國到那些國家,此需要看其中華民國護照上之各該外國入境印文始可知之。而依被告兟儷公司及張純寧主張,被告張純寧於103年10月8日至103年12月12日就借款4,952,000元,但被告張純寧這3個月出國幾次?或從103年8月12日起算出國幾次,她帳戶的收入有可能是其跑單幫的所得嗎?例如103年11月27日有○○○電匯存入3,020,000元,此明顯與跑單幫無關,而103年12月2日轉帳提640,000元之支出,又與其跑單幫何關?又此帳戶於103年12月5日分4次存入現金398,000元、193,000元、159,000元、116,000元,同日ATM轉帳提608,031元,103年12月6日「行動網」轉帳存入630,435元,103年12月7日跨行轉1,020,000元,103年12月8日分6次現金存入99,000元、200,000元、200,000元、200,000元、198,000元、103,000元,103年12月11日分11次現金存入100,000元、100,000元、100,000元、100,000元、100,000元、98,000元、100,000元、100,000元、100,000元、100,000元、32,000元,103年12月12日○○○電匯存入848,945元,這些收入及支出何來?會只是跑單幫的收入及支出嗎?請被告張純寧答辯,除了跑單幫收入,她還有那些正當收入?上述收入及支出跟她的關係為何?是否為被告兟儷公司的營業收入及支出?被告張純寧於103年10月27日電匯1,600,000元至系爭帳戶內,此1,600,000元存入款是從何而來?為何分別於103年12月12日電匯3,020,000元及於103年12月12日電匯848,945元至系爭帳戶內?○○○、○○○是否有與被告兟儷公司業務往來?均應予查明。⒉系爭附圖2商標部分:被告張家豪雖辯稱:被告兟儷公司及葉英嬌因積欠張國粮債務達855萬元,無力償還,經雙方協議,而以其註冊所有之系爭附圖2商標,依買賣有償方式讓給張國粮云云,惟原告認為轉讓書受讓人沒有簽字而不生效力,實為無稽,民間約定白紙黑字讓渡人簽名或蓋章即可,再就張國粮將商標登記給自己兒子,乃合情合理也合法,並不違背社會自然法則云云。但不論是買賣契約還是有償或無償移轉契約,既曰契約,一定有要約人與承諾人雙方之存在,在買賣契約即為出賣人與買受人雙方,在移轉商標權契約即為讓與人(移轉人)與受讓人(受移轉人)雙方之簽名或用印,且契約一定是兩方約定而成,絕不會是僅有一方立據為憑。又被告所謂積欠張國粮債務達855萬元,究係葉英嬌還是被告兟儷公司所欠?依被告張家豪所提附件二之所謂讓渡書所載,既是「積欠…無力償還」,就不可能是買賣,其買賣有償之辯解殊不足採,且讓渡書只有一方之意思表示,沒有張國粮之意思表示,此之讓渡即不生效力。再者所謂「積欠…無力償還」,應係借款債務關係,其107年10月25日答辯狀亦曾主張是「陸續以支票借款」,但被告張家豪從未舉證其本人或其父張國粮與葉英嬌或被告兟儷公司之間有借貸契約之存在,也更未舉證855萬元是如何交付葉英嬌或被告兟儷公司。至其所舉支票3張,有2張是葉英嬌個人所簽發之支票,只有1張是被告兟儷公司所簽發之支票,各都只有35萬元,且只有1張葉英嬌所簽發之支票有退票理由單,票載日為106年9月10日,退票日則為106年9月11日,已是系爭商標移轉日106年8月29日之後之事,在106年8月29日系爭商標移轉之際,支票債務尚未到清償期,如何能先移轉商標?至於另外被告兟儷公司及葉英嬌各簽發之1張支票,非但無退票理由單,且票載日分別為106年9月15日及106年9月20日,也都是在商標移轉日之後才到期,基於同一理由,被告張家豪所辯顯非可採。又被告張家豪始終未曾舉證借款855萬元是何時交付葉英嬌或被告兟儷公司,其於107年10月25日答辯狀雖附有支票50餘張,但全部無退票紀錄單,還有部分是第三人之支票(即並非葉英嬌或被告兟儷公司所簽發),且絕大部分都是商標移轉日後票載日才到期之支票,顯然此商標移轉是無償移轉所來。⒊準此,可證被告上開移轉商標權行為乃屬無償行為,並因而致被告兟儷公司有履行其債務不能或困難之情形,有害及原告債權。且被告兟儷公司先於106年10月6月辦理解散登記(原證8),在尚未進行清算程序時,兟儷公司即在未通知已知債權人即原告陳報債權之情況下,將上揭商標移轉予被告張純寧,葉英嬌之夫○○○更於106年11月28日在被告兟儷公司之同一地址新北市○○區○○街00號(1樓)另成立經營相類業務之金嗓多媒體有限公司(下稱金嗓公司,原證9),以致在同一地址內所陳列、展示之商品,原告無法區別究係被告兟儷公司所有還是金嗓公司所有,而無法依和解筆錄之執行名義聲請對該等商品為強制執行,也無法對上揭原先登記為被告兟儷公司之註冊商標為商標權之強制執行。㈢綜上,被告未能證明被告兟儷公司與被告張純寧或張家豪間之商標權移轉為有償行為,故原告依民法第244條第1項之規定起訴如訴之聲明所示。又被告兟儷公司與被告張純寧、張家豪間之上揭移轉商標權行為,既經原告聲請本院撤銷,依民法第114條第1項規定,法律行為經撤銷者,視為自始無效,則業已移轉予被告張純寧與張家豪之商標權登記,就應依民法第114條第2項準用民法第113條規定,塗銷回復為被告兟儷公司所有之登記原狀,原告爰依民法第242條之規定代位請求被告張純寧與張家豪塗銷上揭移轉商標權登記而回復為被告兟儷公司登記之原狀,以利原告能依和解筆錄之執行名義聲請對上揭商標權為強制執行。㈣並聲明:⒈被告兟儷公司於106年11月10日就其原註冊所有系爭附圖1商標之商標權無償移轉被告張純寧之行為,應予撤銷。⒉被告張純寧應將上項商標權移轉登記塗銷回復為被告兟儷公司所有之登記。⒊被告兟儷公司於106年8月29日就其原註冊所有之系爭附圖2商標之商標權無償移轉被告張家豪之行為,應予撤銷。⒋被告張家豪應將上項商標權移轉登記塗銷回復為被告兟儷公司所有之登記。⒌第一項之訴訟費用由被告兟儷公司及張純寧負擔,第二項之訴訟費用由被告兟儷公司及張家豪負擔。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11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5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4 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45 2",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
(一)第00017483號「福樂」商標(下稱系爭商標)於民國53年3月1日經核准註冊,指定使用於商品類別第471號之「鮮牛乳、合成牛乳」,專用期限至103年2月28日,期間原告於88年5月16日受讓取得系爭商標,並非專屬授權予原告百分之百控股之子公司佳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使用於「福樂一番鮮北海道鮮乳」、「福樂北海道特級鮮乳」、「福樂高鈣牛乳」、「福樂調味乳」、「福樂自然零優酪乳」、「福樂鮮攪草莓奶茶」、「福樂黃金雞蛋奶酪」、「福樂優酪冰淇淋」、「福樂紅茶拿鐵」等相關產品迄今。系爭商標除註冊登記商品類別第471類外,更陸續申請於各類商品中為商標註冊,先後取得包括牛乳、乳酪、巧克力粉、酸奶冰淇淋、優酪乳、保久乳、果汁、各類飲料、含醋飲料、高纖飲料、花草茶、青草植物飲料、酒、靈芝茶、人蔘茶、枸杞茶、燕窩飲料、植物萃取飲料、飯店、供膳宿旅館、旅館預約、自助餐廳、備辦筵席、外燴、飲食店、冰果店、小吃店、咖啡店等多達數十項商品及服務類別之註冊商標,迄今均在專用期間內。詎被告未經原告同意,竟以已成為著名商標之系爭商標文字「福樂」,作為其被告公司中文特取名稱,顯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並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而有侵害商標權之行為,遂於102年2月22日委請律師發函,要求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商標權並儘速更改公司名稱,惟被告仍置之不理,爰依現行商標法第69條第1項、第70條第2款提起本件訴訟。(二)爰聲明: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福樂」字樣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份,並應辦理商業名稱變更登記為不含相同或近似於「福樂」字樣之名稱。三、被告則抗辯以:(一)本件應適用被告設立登記時之商標法規定:1.被告設立於79年8月7日,其使用「福樂開發」之字樣,係因原創辦人劉金生先生長年於高雄地區行善,救濟貧困人家,博得「福樂仙」(台語)之雅號,所以劉金生先生於79年間投資設立建築開發公司時,即取該「福樂」雅號,作為公司名稱。其後於84年間成立「高雄市福樂慈善會」持續行善。是被告使用「福樂開發」作為公司名稱特取部份之一部份,有其歷史原由,與系爭商標無關,亦即被告於設立當時,根本就不知系爭商標存在之情事,更無所謂惡意使用之情形。2.被告於79年設立當時,有關規範公司名稱特取部份與商標使用之法律係適用當時商標法第65條第1項之規定,如原告所述,87年間系爭商標之專用權人前手為臺灣福樂公司或雀巢公司,渠等公司均將系爭商標使用於乳製品上,係屬商品商標。而被告係從事於地產出租及介紹等服務性之營業,並無銷售任何產品或銷售乳製品或冰品或類似商品之情事,與系爭商標所使用之商品,既非同一商品,亦非類似商品。是系爭商標之前專用權人臺灣福樂公司或雀巢公司恐亦知悉被告公司,雖於公司名稱特取部份中之一部份有使用「福樂」字樣,然並不違反當時商標法第65條第1項之規定,所以從未通知被告公司停止使用「福樂」之字樣作為公司名稱特取部份之一部份,自為顯然。則被告依設立當時商標法第65條之規定,被告之設立行為並無違反規定。且遍查100年新修正之商標法,並未就商標法第70條第2款規範發生溯及既往效力之規定,同時參照臺灣高等法院94年智上字第7號判決意旨,本件應無商標法第70條第2款適用之餘地。(二)系爭商標非著名商標:1.經檢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著名商標名錄至2012年止,均未見將系爭商標列為「著名商標」,原告稱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乙節,純係自行片面之認定。且依被告設立當時之商標法第37條第7款規定,商標圖樣有「相同或近似於他人著名之商標或標章,有致公眾混淆誤認之虞者」,不得申請註冊,而現行商標法第30條第11款亦有相同之規定。然查,自83年起至97年間,陸續有其他申請人以「福樂」字樣申請註冊商標,均經智慧局審查核准通過在案。顯見系爭商標,並非著名商標,否則83年至97年間當無法以「福樂」字樣申請商標註冊,自為顯然。據此,系爭商標由於識別性甚弱,含有中文「福氣快樂」語意之結合,充其量僅為通用型之商標,而非著名商標,殆為顯然,且其係屬「暗示性商標」,其識別性較獨創性商標或任意性商標為弱。2.被告係於79年8月7日即已成立,而原告係自95年起始投入大量廣告,顯見被告公司設立時,系爭商標並非「著名商標」,由於所銷售之商品與被告提供之服務完全不同,當無可能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且自被告設立迄今已逾20年,亦從未有人視被告係從事乳製品或冰品之販售。足證被告使用「福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亦無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等情事。3.另被告公司所登記之營業項目共有7項,其中雖有一項為遊樂園之經營,然此僅係登記項目而已,被告並無實際從事此一遊樂園業之經營,且該遊樂園業之經營係限制於「手划船、水上腳踏車、帆船、遊艇、龍舟、水上表演平台、釣魚、動力水上摩托車、汽艇、滑水」等屬於水上活動之遊樂園,與原告所稱之經營牧場進而發展為休閒度假遊憩場所之情形不同,亦即水上樂園經營業者與乳品生產販售之經營業者,兩者間係毫無關聯,自無可能使消費者,就被告與系爭商標間產生聯想,而認為兩者間具有特定之關聯,進而對原告所提供之商品與被告所提供之服務來源發生混淆,當無可能造成「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甚為顯然。(三)本件侵害排除請求權已罹於時效:被告係於79年8月7日以「福樂開發」字樣作為公司名稱特取部份之一部份。果如原告所稱,被告此一行為有侵害其系爭商標專用權,然自79年8月7日至原告起訴請求止,原告所稱之侵權行為已逾十年之消滅時效(即79年8月7日起至89年8月8日止),則依民法第197條第1項及第144條所定時效完成後,被告自得拒絕給付。(四)被告係於79年間,經由主管機關經濟部審查准予以「福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名稱設立,而被告信賴主管機關之核准,長期以「福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經營,建立公司之信譽,與被告往來廠商取得長期信賴,依法繳納稅捐,均以「福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名稱為之,而此一公司名稱使用已逾23年。原告於96年間為與其他品牌競爭,避免被市場淘汰,不得已投入廣告,推廣廠牌知名度,然此係被告公司設立多年後之作為。原告據此要求被告更換長年使用之公司名稱,亦非事理之平。是判斷公司名稱之使用,是否侵害他人著名商標,恐應以公司設立當時所使用之名稱予以判斷,實不容就公司名稱已使用20餘年後,他人突自稱伊之商標為「著名商標」,而要求與其商標近似已使用20餘年之公司名稱予以更換,顯有違誠信原則,亦造成公司法與商標法適用之衝突,致信賴法律規定之人無法彌補之損害,恐亦非商標法第70條第2款立法之意旨。(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111頁之言詞辯論筆錄):(一)系爭商標於53年3月1日經核准註冊,指定使用於商品類別第471號之「鮮牛乳、合成牛乳」,專用期限至103年2月28日,期間原告於88年5月16日受讓取得系爭商標,並非專屬授權予原告百分之百控股之子公司佳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使用於「福樂一番鮮北海道鮮乳」、「福樂北海道特級鮮乳」、「福樂高鈣牛乳」、「福樂調味乳」、「福樂自然零優酪乳」、「福樂鮮攪草莓奶茶」、「福樂黃金雞蛋奶酪」、「福樂優酪冰淇淋」、「福樂紅茶拿鐵」等相關產品迄今。(二)系爭商標除註冊登記商品類別第471類之「鮮牛乳、合成牛乳」外,更陸續申請於各類商品中為商標註冊,先後取得包括牛乳、乳酪、巧克力粉、酸奶冰淇淋、優酪乳、保久乳、果汁、各類飲料、含醋飲料、高纖飲料、花草茶、青草植物飲料、酒、靈芝茶、人蔘茶、枸杞茶、燕窩飲料、植物萃取飲料、飯店、供膳宿旅館、旅館預約、自助餐廳、備辦筵席、外燴、飲食店、冰果店、小吃店、咖啡店等多達數十項商品及服務類別之註冊商標,迄今均在專用期間內。(三)被告於79年8月7日向經濟部商業司以「福樂」作為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設立登記「福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四)原告於102年2月22日曾委請律師發函,要求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商標權並儘速更改公司名稱。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查系爭商標於53年3月1日經核准註冊,指定使用於商品類別第471號之「鮮牛乳、合成牛乳」,專用期限至103年2月28日,期間原告於88年5月16日受讓取得系爭商標權;又被告於79年8月7日向經濟部商業司以「福樂」作為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設立登記「福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所營業務包括:房屋租售介紹、代理國外房地產介紹買賣、委託營造廠商興建國民住宅與商業大樓出租、出售業務、財務管理、企業管理之分析診斷及諮詢顧問、國際商情資訊提供及分析顧問、遊樂園業之經營(手划船、水上腳踏車、帆船、遊艇、龍舟、水上表演平台、釣漁、動力水上摩托車、汽艇、滑水)、室內裝潢設計工程承包等情,有商標資料檢索服務查詢結果明細、被告公司基本資料查詢明細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15頁、卷(二)第26頁),且為兩造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二)按被告於79年8月7日以「福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作為公司名稱設立登記後,商標法關於商標與公司名稱衝突之規範迭經修正,被告設立登記時,當時有效之74年11月29日修正公布之商標法(下稱74年商標法)第63條係規定:「惡意使用他人商標之名稱,作為自己公司或商號名稱之特取部份,而經營同一或同類商品之業務,經利害關係人請求其變更,而不申請變更登記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二千元以下罰金。」嗣82年12月22日修正公布之商標法第65條規定:「惡意使用他人註冊商標圖樣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或商號名稱之特取部份,而經營同一或類似商品之業務,經利害關係人請求其停止使用,而不停止使用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五萬元以下罰金。公司或商號名稱申請登記日,在商標申請註冊日之前者,無前項規定之適用。」後92年5月28日修正公布之商標法增訂第62條:「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視為侵害商標權:一、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或以該著名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商號名稱、網域名稱或其他表彰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致減損著名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者。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30 1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7 1 7",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4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電腦週邊商品、耳機及擴音機等數位產品之製造商,原告產品設計新穎與品質精美,故暢銷全球。原告生產開發之「EGGMouse彩蛋滑鼠」產品,其蛋形之外觀設計具獨特新穎,在我國取得新式樣第D134711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期間自99年5月1日起至109年5月27日止。被告博斯普有限公司(下稱博斯普公司)及其負責人陳俊璋,詎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製造、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之系爭產品。因系爭產品有蛋形殼體、圓盤形滾輪、長圓形槽、一道細溝及上下橢圓形凹溝等系爭專利主要設計特徵,且兩者之用途、功能及整體視覺性設計均完全相同。足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原告雖未於系爭專利產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然原告前於99年5月27日委請臺灣國際專利法律事務所寄發(99)林法字第118號函予被告,是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系爭專利、專利產品及其內容等情。系爭產品在市場公開銷售,已對原告之合法商業利益造成損害,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79條、第84條第1項、第3項規定,主張損害賠償、禁止侵害及銷燬請求權。並依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2項、第3項規定,請求依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賠償金額,暨賠償原告之信譽損害。(二)被告無正當理由拒絕提出生產、銷售等相關之文書、商業帳簿及計算報告,以證明其成本及必要費用,故原告主張以銷售系爭產品之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計算賠償金額。是被告進口之1,050件系爭產品,應已全數售出,依此數量計算損害賠償金額。被告於100年2月15日開庭時自承其每件獲利200元,故被告應賠償原告之損害21萬元。再者,原告曾寄發律師函予被告,被告均置之不理,繼續進口、製造及販賣,原告於99年7月2日仍在被告博斯普公司之經銷商新光華數位科技社購得系爭產品,況被告更於100年3月3日在其網路上銷售系爭產品,被告顯有侵權之故意,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85條第3項規定,請本院酌定3倍之賠償金額即63萬元。被告進口販賣系爭產品,除影響原告之正常營運收入外,更使相關消費者誤系爭產品為原告所生產或授權生產,其損及原告之商業信譽,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85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博斯普公司應賠償原告營業上信譽損害30萬元。(三)被告陳俊璋為博斯普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其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顯係業務之執行行為,故被告陳俊璋依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博斯普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並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以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其已進口未販賣之系爭產品應銷燬。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93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7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0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0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3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5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7",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5",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人格權爭議等
㈠被告等於103年5月15日至104年8月19日間,分別於PTT張貼或任由不知真實年籍之網友張貼原告108年11月25日「標的及爭點特定狀」所提文章列表編號1至33、35至49文章(下合稱系爭文章,本院卷三第20頁至第29頁),及不知真實年籍之網友因此得於所張貼之內容之下為留言,侵害原告之人格權、著作人格權等(原告所主張之每一侵害行為、請求權基礎,見本院卷三第20至29頁及卷四第28至42頁)。爰依民法第18條、第184條、第185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9條、第20條,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第2項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並刪除侵及原告人格權之網路文章。㈡被告等張貼之網路文章迄未刪除,係繼續性侵權行為,對被告之精神持續侵害,應以繼續性行為終結時為消滅時效之起算點,且民法第18條排除侵害之規定,並無時效適用,故本件訴訟並未罹於時效。㈢並聲明:⒈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應連帶刪除侵及原告人格權之網路文章(即108年11月25日「標的及爭點特定狀」之編號1至33、35至49之文章)。⒊職權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19", "lawName": "個人資料保護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個人資料保護法" }, { "issueRef": "29 1", "lawName": "個人資料保護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個人資料保護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各輸入端」與「各輸出端」,應依專利範圍第21項「整體」作出解讀而為「包含」符合步驟(1)至(6),一個或以上的每一輸入端與一個或以上的每一輸出端,係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20頁第2、3段,端子可以同時具有輸入端及輸出端結構(第六圖)。171的端點#1是同時具有輸入及輸出功能的端子,此端點同時連接到輸入鑑別電路162及輸出驅動電路161,因此被告的解釋未能充分表達說明書內容原意。因此在端子能同時具有輸入端及輸出端的結構情況下,輸入端及輸出端的數目是可變之數,要視乎使用者的選擇而定云云(見本院卷1第296頁背面-第297頁)。惟查,系爭專利請求項21前言係開放式記載「該控制裝置包含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入端及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出端」,可知輸入端及輸出端的數目至少為2,復查,不論是系爭專利第一、二B、三B、四B圖或說明書第7頁第4至22行所載實施內容,在「端形態」的限制條件下,並無任一端點同時具有輸入端及輸出端結構,是原告所為用語解釋,尚非合理文義解釋,尚無可取。(五)系爭產品技術內容: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為被告實施系爭專利技術設計及開發後交由其客戶使用,而侵害系爭專利一節,業經原告提出被告之「程式規畫者」使用手冊(見本院卷1第63-68頁)、「範例」使用手冊(見本院卷1第69-70頁),被告並不爭執前揭使用手冊為其公司所有,本院即據此作為侵權比對分析基礎。2.系爭產品「程式規畫者」使用手冊之技術內容(主要圖示,如附圖2):標題為「Q-CodeforNY4/NY5Series」,封面註記為第3.0版,日期為2015年2月10日。原證四揭露開發工具介面,包含如何設定輸出、入狀態以及觸發方式,並定義各符號之意義。3.系爭產品「範例」使用手冊之技術內容(主要圖示,如附圖3):標題為「NY4/NY5系列Q-Code範例」,封面註記為第2.0版,日期為2012年1月2日。(六)被告抗辯系爭專利請求項21、27、28、36、37具有得撤銷事由,其提出之證據資料為被證1、被證2、被證3、被證4、被證5、被證12及其證據組合。又被告提出被證1、2、3、5、12之中文節譯本1份(見本院卷2第121-130頁、本院卷3第45-61頁),兩造並未爭執其真正,本院自予援用。茲就上開證據之技術內容分析如下:1.被證1(主要圖示,如附圖4):(1)被證1為AMD公司發表之「StateMachineDesign」,依據首頁右下角所標注之日期,其公開日為1993年6月,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1揭示狀態機的設計技術,包含電路設計、狀態圖、表格等。狀態機設計被廣泛用於序列控制邏輯,其形成許多數位系統的核心。在多種應用中都需要用到狀態機,其涵蓋了關於性能與複雜性的廣大範圍。諸如,微處理器對超大規模積體電路介面的低階控制、傳統微處理器的匯流排仲裁與時序產生、定製位元片微處理器、資料加密與解密與傳輸協定…等,是其中少數幾個例子……可程式邏輯對於控制邏輯設計來說是很受用的解決方案。具有暫存器的PAL裝置應用的大宗是序列控制設計,其中採用了狀態機設計的技術。狀態機是一種數位裝置,其會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遍歷狀態的預定序列,狀態是一組在電路的不同部分所測得的值。一個簡單的狀態機可以由基於組合邏輯、輸出暫存器與嵌入(狀態)暫存器PAL裝置組成(參被證1第5-60頁【INTRODUCTION】、【WhatIsaStateMachine?】,見本院卷1第181頁)。2.被證2(主要圖示,如附圖5):(1)被證2為F.wagner於CompEuro1992Proceedings發表之「VFSMExecutableSpecification」,依據封面所標注之日期,其公開日為1992年5月,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2揭示一種基於虛擬有限狀態機(VFSM)概念的軟體設計方法。此概念定義一個虛擬環境,允許有限狀態機是一個完全由表格驅動的軟體模組。一個複合的有限狀態模型用以實現更好的設計明確性。所提出方法區分設計問題的控制部分與資料處理部分。控制部分的規格書是直接可被執行。控制部分沒有編碼,表現在由有限狀態機執行器所執行的一表格(參被證2「摘要」,見本院卷1第188頁背面,本院卷2第123頁)。3.被證12(輔助說明被證2,主要圖示,如附圖6):(1)被證12係被證2之參考文獻[10],用以輔助說明被證2虛擬環境概念(Theconceptofavirtualenvironment),為1994年4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5301100號「Methodofandapparatusforconstructingacontrolsystemandcontrolcreatedthereby」專利案,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12揭示一種建立控制系統的方法及裝置與其所產生的控制系統係基於具有常數碼的有限狀態機(FSMcc)。輸入預處理器模組常規化FSMcc邏輯處理單元所需要的輸入訊號。輸出後處理器模組將常規化後的有限狀態機輸出改變為受控制流程或裝置所需的真實訊號。輸入預處理器允許將被執行的應用程式所需的不同的有限狀態機,而此應用程式是藉由FSMcc微碼儲存器所包含的相同常數所執行。FSMcc的應用程式邏輯表格是利用表示應用程式邏輯條件所代表的資料的特定架構所建立。此架構允許整個應用程式邏輯可以被表示成具有技術上可行尺寸的表格。FSMcc應用程式邏輯表格的記憶體大小可以被大幅縮減。此符號性的應用程式邏輯表格是使用隱含的及與邏輯運算子建立成簡化的形式。此符號性的應用程式表是直接被轉換成FSMcc的應用式邏輯表格(參被證12「摘要」,見本院卷3第35、45頁)。4.被證3(主要圖示,如附圖7):(1)被證3為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之W528X使用說明書,依據各頁右下角所標注之日期,其公開日為1995年6月,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3揭示W528x家族為可程式化語音合成IC,其利用ADPCM編碼方法以產生各種聲音效果。W528x的LOAD與JUMP指令與四個可程式化暫存器提供了強大使用者可程式化功能,其可讓此晶片適用極為廣泛的語音IC應用(參被證3「一般說明」,見本院卷1第193頁、本院卷2第126頁)。5.被證4(主要圖示,如附圖8):(1)被證4為1993年11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216225號「語音合成器觸發控制構造」專利案,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4揭示一種語音合成器觸發控制構造,尤指一種用以控制語音合成器可做有條件輸出不同語音輸出之觸發控制構造,此觸發控制構造包括一輸入控制器、一可程式化觸發邏輯陣列及一狀態控制器所組成,而可程式化觸發邏輯陣列之一部份輸入訊號為由輸入控制器送入,而另一部份之輸入訊號則由輸出訊號經狀態控制器回授輸入,該邏輯陣列之其一部份輸出端輸入至語音合成器,以選擇觸發語音合成器輸出不同語音,而另一部份輸出端即輸入至狀態控制器內,藉由此構造組合成一可隨輸入及狀態控制器之回授狀態決定可程式化觸發邏輯陣列之輸出狀態,可獲致有條件控制語音合成器者(參被證4「中文創作摘要」,見本院卷1第202頁背面)。6.被證5(主要圖示,如附圖9):(1)被證5為1989年4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4823076號「Methodandapparatusfortriggering」專利案,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5揭示一觸發電路用以偵測複數同時輸入訊號並回應產生一觸發訊號,包含一字組辨識器及一狀態機。字組辨識器回應於預定的高低閾值電壓邏輯位準及輸入信號重建每一輸入信號。重建的信號表示輸入信號的邏輯位準高於高閾值電位、低於低閾值電位、及在高低邏輯位準之間轉換。觸發電路提供時脈基礎及時間基礎的兩種觸發模式。時脈基礎的觸發模式包括:單一事件觸發、嵌套事件觸發、連貫和異常事件觸發。時間基礎的觸發模式包括前述模式及更增加的建立和保持時間觸發、轉換時間觸發、條形脈波觸發(參被證5「摘要」,見本院卷1第207頁、本院卷2第128頁)。(七)系爭專利請求項21、27、28、36、37之有效性判斷:1.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1不具進步性:(1)被證2第228頁圖2,揭示對控制裝置進行程式規畫,該控制裝置具有至少一輸入端(virtualinputnames)及至少一輸出端(virtualoutputnames);【第226-227頁圖1、表1及2.2以布林表達式作為集合表格;第229頁圖3】例示對空調裝置進行規劃(輸出aircond_on係為輸入temp_low或window_open與timeout之布林函數)以因應一或多個外部合格電器訊號(即輸入訊號)並執行一或多項事件(輸入動作、改變狀態、進入動作、退出動作);又被證2第226頁右列圖1、第227頁表1及左列第1段,揭示temp_too_high且allwindowsclosed為真(TRUE)則轉換off狀態至on狀態,並輸出air_cond_on等內容;再者,被證12圖7(見附圖6)及第10欄第3段揭露「Abooleansignal701maybereplacedbyonename,ortwonamesifbothvaluesofthesignalareusedwhiledescribingtheapplicationlogic」(參被證12第10欄第3段第26-29行,見本院卷第43頁),揭示實體輸入訊號(DOOR_CLOSED=FALSE)與虛擬輸入訊號(輸入名稱DOOR_CLOSED)之對應關係,可知,虛擬輸入訊號係藉由給予實體輸入訊號中具控制顯著性之布林值(相當系爭專利合格訊號)適當名稱,作為真實且具控制顯著性的控制資訊,以過濾不需要的輸入訊號,因此,被證12揭示被證2temp_too_high、windows_closed等輸入名稱(即虛擬輸入訊號)實際代表實體輸入訊號布林值之合格訊號(實際溫度感測輸入端之合格訊號,複數窗戶開關感測輸入端之合格訊號),準此,被證2表1「temp_too_high&windows_closed」,「temp_lowvwindows_open&timeout」已實質揭露「程式規畫」、「輸入端」、「輸出端」、「合格電器訊號」技術特徵。從而,被證2係為一種利用虛擬環境之狀態機設計對控制裝置進行程式規畫之方法,該方法能設定控制裝置之一個以上輸出端、輸入端與狀態,使控制裝置能因應外部輸入訊號轉變裝置本身之邏輯狀態,並產生輸出訊號。故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一種對控制裝置程式規畫之程式化方法,響應於一或多個外部合格的電氣訊號以執行一或多項事件;該控制裝置包含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入端及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出端」技術特徵。(2)被證2第230頁右列第9-11行,揭示VFSM的規格書由輸入、輸出及狀態名稱的定義開始,名稱以編號定義,其為可用在規格書表格的唯一名稱;又被證2第226頁右列末段倒數第2行至第227頁左列第1段、第229頁左列第1-13行、圖1、表1,揭示temp_too_high且allwindowsclosed為真(TRUE),則轉換off狀態至on狀態,並輸出air_cond_on輸出,係為輸入temp_low或windows_open與timeout之布林函數等內容,可知,被證2之輸入端(temp_low、windows_open、timeout)及輸出端(aircond_on)係設定為一個以上端點,亦即,被證2表1中實質揭露於on(state)形態下係設定一個以上端點:二個輸入端之輸入訊號(temp_too_high、windows_closed)及一個輸出端之輸出訊號(aircond_on)技術特徵。故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步驟(1)之「設定x端形態,其中x係等於或大於1的整數」技術特徵。(3)被證2表1、圖3及第229頁第1至6段,揭示轉換、進入/退出動作、輸入動作(即輸出);又被證2第226頁右列末2段-227頁左列第1段、表1及圖1,揭示off/on狀態及輸出動作aircond_on、aircond_off、Stop_timer、Start_timer等內容,可知,被證2雖揭露設定複數個狀態轉換與輸出訊號(相當於複數事件),惟未揭露與步驟(1)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2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步驟(2)之「設定y事件,其中y係等於或大於1的整數」技術特徵。(4)被證2第226頁右列末2段至227頁左列第1段、表1及圖1之temp_low、windows_open、timeout,第229頁左列第1-13行設定為真(TRUE)或假(FALSE),揭示當輸入temp_low為真(TRUE)或windows_open與timeout為真(TRUE)時,轉換狀態on至狀態off等內容,可知,被證2揭露對輸入端temp_low、windows_open、timeout設定輸入鑑別條件為真(TRUE)或假(FALSE)之技術特徵;又被證2第229頁右列第6-28行、圖3,實質揭露對輸入端設定一輸入鑑別條件,VFSM模型由圖3流程圖描述三種情況可能發生:無(A)情況,輸入改變(即輸入訊號因滿足輸入鑑別條件而變動)僅引起輸入動作(即輸出訊號改變)且VFSM返回等待點,沒有改變狀態的條件;單一(B)情況,輸入改變(即輸入訊號因滿足輸入鑑別條件而變動)觸發狀態改變,首先,執行輸入動作,因滿足轉換條件,退出動作被執行,狀態被改變,在新狀態的進入動作被執行,且VFSM返回到等待點;複數(C)情況,輸入改變(即輸入訊號因滿足輸入鑑別條件而變動)觸發重大輸入改變,開始與情況B一樣:進入動作、退出動作狀態改變與進入動作,因在新狀態的轉換也被滿足,VFSM繼續迴圈:退出動作、狀態改變、進入動作,當VFSM進入沒有更多條件的變更狀態時,迴圈結束,且VFSM返回等待點,是被證2雖揭露各輸入端設定一輸入鑑別條件之技術特徵,惟未揭露與步驟(1)、(2)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2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3)對於步驟(1)的每一形態,對各輸入端設定一輸入鑑別條件」之技術特徵。(5)被證2第226頁圖1、第227頁表1,揭示當輸入temp_low為真(TRUE)或windows_open與timeout為真(TRUE)時,執行事件:轉換狀態on至狀態off等內容,可知,被證2揭露當輸入訊號temp_low、windows_open、timeout滿足該輸入鑑別條件為真(TRUE)時,設定的事件被執行:狀態on轉換至狀態off且輸出air_cond_off之技術特徵,是被證2雖揭露輸入訊號滿足輸入鑑別條件時,尚設定一將被執行的事件之技術特徵,惟未揭露與步驟(3)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2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4)對於步驟(3)的各輸入端,當被連接到該輸入端的輸入訊號滿足該輸入鑑別條件時,尚設定一將被執行的事件」之技術特徵。(6)被證2第229頁左列第1-13行、圖1、表1,揭示輸出aircond_on為真(TRUE)或假(FALSE)係依據輸入temp_low或windows_open與timeout之鑑別條件決定內容之技術特徵,可知,被證2雖揭露對輸出端產生特定之輸出訊號之技術特徵,惟未揭露與步驟(1)、(4)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2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5)對於步驟(1)的每一形態,對各輸出端設定一輸出訊號」之技術特徵。(7)被證2圖3VFSM執行流程圖及第229頁第6-28行揭示「無(A)情況,輸入改變(即輸入訊號因滿足輸入鑑別條件而變動)僅引起輸入動作(即輸出訊號改變)且VFSM返回等待點」等內容,可知,圖3「等待點,waitforinput」即為VFSM之流程中第一處理形態,係於VFSM開機後之待命形態,故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6)設定該等形態之一者成為動作中的形態」之技術特徵。(8)綜上,被證2固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一種對控制裝置程式規畫之程式化方法,響應於一或多個外部合格的電氣訊號以執行一或多項事件;該控制裝置包含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入端及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出端」及步驟(1)、(6)之技術特徵,但未揭露步驟(2)至(5)之技術特徵。(9)被證3一般性說明(GENERALDESCRIPTION)、LDMODE、運算元(operand)、F.編成範例(ProgrammingExamples)、範例1(EXAMPLE1)、連接墊描述表(PADDESCRIPTION)(參被證3第47頁、第52頁、第53頁、第56頁、第49頁,見本院卷1第193頁、195頁背面、第196頁、第197頁背面、第194頁)揭示一種應用組合語言LOAD與JUMP指令對控制裝置進行程式規畫等內容,可知,被證3係為一種應用組合語言程式設計對控制裝置進行程式規畫之方法,該方法能設定控制裝置之一個以上輸出端與輸入端,使控制裝置能因應外部輸入訊號從而轉變裝置本身之邏輯狀態,並產生輸出訊號。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一種對控制裝置程式規畫之程式化方法,響應於一或多個外部合格的電氣訊號以執行一或多項事件;該控制裝置包含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入端及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出端」之技術特徵。(10)被證3連接墊描述表(PADDESCRIPTION)記載「I:TG1-TG3;I/O:TG4/LED2/STPC;O:LED1,STPB,STPA,SPK,OSC」9種輸入端(I)、輸出端(O)(即附圖71.圖,參被證3第49頁,見本院卷194頁),被證3LDMODE,運算元(operand)揭示選擇不同的運作模式(operatingmodes)及輸出訊號(TG4/LED2/STPC)(參被證3第52頁LDMODE段,見本院卷1第195頁背面);被證3F.編程範例(F.ProgrammingExamples),範例1(EXAMPLE1)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c.Complete-CycleLevelHoldplayingmodes)與輸出聲音1(sound1)揭示選擇a、b、c、d這4種演奏模式(playingmodes)與輸入/輸出訊號(TG1/sound1)(參被證3第56頁F.ProgammingExamples段,見本院卷1第197頁背面),亦即,設定一個以上輸入端及一個以上輸出端、不同運作模式與演奏模式等內容,可知,被證3之輸入端及輸出端係經設定而對應不同運作模式與演奏模式,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1)設定x端形態,其中x係等於或大於1的整數」之技術特徵。⑾被證3LDMODE,運算元(operand)揭示選擇不同的運作模式(operatingmodes)及輸出訊號(TG4/LED2/STPC)(見本院卷1第195頁背面);被證3F.編程範例(F.ProgrammingExamples)(見本院卷1第198頁),範例1(EXAMPLE1)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c.Complete-CycleLevelHoldplayingmodes)與輸出聲音1(sound1)揭示選擇a、b、c、d這4種演奏模式(playingmodes)與輸入/輸出訊號(TG1/sound1),亦即,設定複數個狀態及對應的輸入端與輸出端等內容,可知,被證3已揭露設定複數個狀態轉換與輸出訊號,及步驟(2)之執行順序關係之技術特徵,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2)設定y事件,其中y係等於或大於1的整數」之技術特徵。⑿被證3LDEN,值(VALUE)揭示「對輸入端TG1至TG4設定上升/下降邊緣之觸發中斷」(見本院卷1第195頁)、被證3第57頁範例1(EXAMPLE1)之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揭示在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模式(Complete-CycleLevelHoled)對輸入端TG1設定輸入鑑別條件為下降邊緣(fallingedge)等內容,可知,被證3已揭露對輸入端TG1設定輸入鑑別條件係為fallingedge,且揭露與步驟(1)、(2)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3)對於步驟(1)的每一形態,對各輸入端設定一輸入鑑別條件」之技術特徵。⒀被證3範例1(EXAMPLE1)(見本院卷1第198頁)之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揭示「當被連接到該輸入端的輸入訊號TG1滿足該輸入鑑別條件fallingedge時,切換至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輸出ADPCM格式之聲音1」內容,可知,被證3揭露設定輸入訊號TG1滿足該輸入鑑別條件fallingedge時,設定一將被執行的事件:轉換至狀態One-ShotTriggerMode,並且輸出ADPCM格式之聲音1,且揭露與步驟(3)之執行順序關係之技術特徵,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4)對於步驟(3)的各輸入端,當被連接到該輸入端的輸入訊號滿足該輸入鑑別條件時,尚設定一將被執行的事件」之技術特徵。⒁被證3第49頁連接墊描述表(PADDESCRIPTION)(見本院卷1第194頁)揭示「輸出(o):LED1,輸入/輸出(I/O):LED2/STPC,O:STPB,STPA,SPK,OSC」;被證3F.編程範例(F.ProgrammingExamples)(見本院卷1第198頁),範例1(EXAMPLE1)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c.Complete-CycleLevelHoldplayingmodes)與輸出聲音1(sound1)揭示「輸出端SPK於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產生對應該些模式之輸出聲音1(SOUND1)訊號內容,可知,被證3揭露對各輸出端設定一輸出訊號,且揭露與步驟(1)、(4)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5)對於步驟(1)的每一形態,對各輸出端設定一輸出訊號」之技術特徵。⒂被證3第57頁F.編程範例(F.ProgrammingExamples)(見本院卷1第198頁),範例1(EXAMPLE1)揭示「設定形態a.單次觸發模式(One-ShotTriggerMode)、b.位準保持觸發模式(Level-HoldTriggerMode)、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模式(Complete-CycleLevelHold)、d.單一週期位準保持(Single-CycleLevelHold)之一者成為因應該輸入訊號(TG1)及聲音1(SOUND1)輸出訊號而動作中的形態」及被證3第50頁A.指令集描述(InstructionSetDescription)揭示END指令,用來停止所有裝置的運作揭示「執行END指令用來停止裝置運作」內容,可知,被證3未揭露「設定回到開機之後進到待命模式形態」技術特徵,故被證3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6)設定該等形態之一者成為動作中的形態」之技術特徵。綜上,被證3雖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步驟(6)之技術特徵,惟被證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步驟(6)之技術技術特徵,已如前述,又被證2、被證3與系爭專利均屬有限狀態機與程式規畫之相同技術領域,而發展一種具簡易構成程式方法之低成本的可程式化控制裝置之功能、作用亦具有共通性,且當事人已先後於本院言詞辯論期日,就系爭專利請求項21與前揭被證2、被證3所揭露之技術內容間有何差異,參酌相關先前技術所揭露之內容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是否能輕易完成該發明加以辯論,是以,系爭專利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為解決以有限狀態機與程式規畫,發展一種具簡易構成程式方法之低成本的可程式化控制裝置問題時,自有合理動機參考被證2、被證3之先前技術內容,並予以應用或組合,即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發明,則被證2、3之組合,自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8、36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請求項28、36與被證2、被證3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又系爭專利請求項28、38均係直接依附於請求項21之附屬項,系爭專利請求項28進一步界定請求項21所述之程式化方法「更包含一由該等步驟設定的資料之至少部份以組成一表格格式的步驟。」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36進一步界定請求項21所述之程式化方法「其中該x端形態與該y事件的規格相互間係不必以序列關係列出。」之技術特徵。(2)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1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又被證2表1已揭露設定輸入端、輸出端、合格訊號及狀態轉換技術特徵,且被證3第49頁連接墊描述表(PADDESCRIPTION)揭示具有9種輸入端、輸出端特性值(TG1-TG4、LED1-LED2、STPA-STPB、SPK),是被證2與被證3已分別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8附加技術特徵,故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8不具進步性。(3)被證2圖1及表1揭示off(state)形態與其事件規格【輸出端產生輸出訊號air_cond_off,鑑別輸入端為合格訊號temp_too_high及windows_closed,轉換為on(state)狀態】與on(state)形態與事件規格相互間不必以序列關係列出,且被證3第51至53頁,範例(EXAMPLE)、範例1(EXAMPLE1)與第57頁F.編程範例,範例1之a至d教示符合設定條件程式即可執行,無關順序,是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6之附加技術特徵,故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亦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6不具進步性。3.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37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請求項27、37與被證2、被證3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又系爭專利請求項27、37均係直接依附於請求項21之附屬項,系爭專利請求項27進一步界定請求項21所述之程式化方法「更包含一使程式規格構成為兩欄位的步驟,其中該第一欄位設定一或多個端形態的特性,且該第二欄位設定一或多個事件與子事件。」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37進一步界定請求項21所述之程式化方法「其中該等程式化步驟並未包含於一行指令集之任一者,該指令集包含由一操作及至少一個運算元界定的指令。」之技術特徵。(2)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1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又被證2之輔助證據被證12圖7揭示實際輸入訊號與輸入名稱之「端形態」,圖8A、第4欄「定義DEFINITIONS」揭示有限狀態機(FSMcc)執行之「事件」,包括:進入動作,進入狀態時輸出改變;退出動作,退出狀態時輸出改變;輸入動作,輸入改變時輸出改變;狀態改變,退出目前狀態與進入下一狀態。上開被證12揭示內容可與被證2表1(見附圖5)、2.3VFSMexecutionmodel一節揭示之各種「輸入、輸出訊號」(即端形態)、「動作action」(即事件)與系爭專利第一圖(見附表1)及第7頁第1行至第8頁第13行、第9頁第2、3行所載界定「一端點於一特殊I/O形態下所處的狀態」,第9頁第6、7、16至21行所載「事件」、「子事件」界定內容「產生一輸入訊號、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起始一計時器、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相互勾稽,從而證明系爭專利「端形態」、「事件」、「子事件」技術特徵已為被證2所揭露,說明如下:①進入動作(entryaction):形態轉換進入off(state)(相當系爭專利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產生air_cond_off輸出訊號【相當系爭專利產生一輸出訊號】;進入on(state)(相當系爭專利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產生air_cond_on輸出訊號(相當系爭專利產生一輸出訊號);②離開動作(exitaction):離開on(state)(相當系爭專利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終止計時器stop_timer(相當系爭專利終止一計時器);③輸入動作(inputaction):在on(state),當輸入訊號windows_closed為合格訊號時(相當系爭專利產生一輸入訊號),終止計時器stop_timer(相當系爭專利終止一計時器);當輸入訊號windows_open為合格訊號時(相當系爭專利產生一輸入訊號),啟始計時器start_timer(相當系爭專利起始一計時器);④轉換條件(transitioncondition):在on(nextstate),判斷輸入訊號temp_too_high及windows_closed為合格訊號(相當系爭專利產生輸入訊號),轉換進入onstate(相當系爭專利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在off(nextstate),判斷輸入訊號temp_low為合格訊號(相當系爭專利產生一輸入訊號),或者,輸入訊號windows_open及time_out為合格訊號(相當系爭專利產生輸入訊號),轉換形態為off(state)(相當系爭專利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⑤依上,結合被證12揭示輸入訊號、輸入名稱及動作定義,與被證2表1揭示「輸入訊號、輸出訊號」、「進入動作entryaction、離開動作exitaction、輸入動作inputaction、轉換條件transitioncondition」,及被證2圖4(a)、(b)揭示之「轉換,transition」、「進入/離開動作,entry/exitaction」、「輸入動作,inputaction」,可知,被證2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27「端形態」、「事件」及「子事件」技術特徵,二者差異僅在於欄位形式與名稱表示之簡單修飾,並未具有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不具進步性。(3)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7不具進步性:被證2「thefinitestatemachinetobeanentirelytabledrivensoftwaremodule」(參被證2Abstract段第3-4行,見本院卷1第188頁背面)已揭示完全以表格(entirelytabledriven)對控制裝置進行程式規畫,且被證2圖5(見附圖5)、3.2「Translation」段「ThesecondtranslationphaseisaccomplishedbyAWKandCprogramswhichgeneratesacompliableCspecificationfileXXX.C.」(見本院卷1第191頁)進一步揭示表1係以高階語言(AWK、C)予以轉換為可編譯之C程式語言檔,非為一操作與至少一個運算元界定之組合語言指令,是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7附加技術特徵,故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7不具進步性。4.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1 1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78 1", "lawName": "海商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9 1 1", "lawName": "非訟事件法" }, { "issueRef": "38", "lawName":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各輸入端」與「各輸出端」,應依專利範圍第21項「整體」作出解讀而為「包含」符合步驟(1)至(6),一個或以上的每一輸入端與一個或以上的每一輸出端,係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20頁第2、3段,端子可以同時具有輸入端及輸出端結構(第六圖)。171的端點#1是同時具有輸入及輸出功能的端子,此端點同時連接到輸入鑑別電路162及輸出驅動電路161,因此被告的解釋未能充分表達說明書內容原意。因此在端子能同時具有輸入端及輸出端的結構情況下,輸入端及輸出端的數目是可變之數,要視乎使用者的選擇而定云云(見本院卷1第296頁背面-第297頁)。惟查,系爭專利請求項21前言係開放式記載「該控制裝置包含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入端及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出端」,可知輸入端及輸出端的數目至少為2,復查,不論是系爭專利第一、二B、三B、四B圖或說明書第7頁第4至22行所載實施內容,在「端形態」的限制條件下,並無任一端點同時具有輸入端及輸出端結構,是原告所為用語解釋,尚非合理文義解釋,尚無可取。(五)系爭產品技術內容: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為被告實施系爭專利技術設計及開發後交由其客戶使用,而侵害系爭專利一節,業經原告提出被告之「程式規畫者」使用手冊(見本院卷1第63-68頁)、「範例」使用手冊(見本院卷1第69-70頁),被告並不爭執前揭使用手冊為其公司所有,本院即據此作為侵權比對分析基礎。2.系爭產品「程式規畫者」使用手冊之技術內容(主要圖示,如附圖2):標題為「Q-CodeforNY4/NY5Series」,封面註記為第3.0版,日期為2015年2月10日。原證四揭露開發工具介面,包含如何設定輸出、入狀態以及觸發方式,並定義各符號之意義。3.系爭產品「範例」使用手冊之技術內容(主要圖示,如附圖3):標題為「NY4/NY5系列Q-Code範例」,封面註記為第2.0版,日期為2012年1月2日。(六)被告抗辯系爭專利請求項21、27、28、36、37具有得撤銷事由,其提出之證據資料為被證1、被證2、被證3、被證4、被證5、被證12及其證據組合。又被告提出被證1、2、3、5、12之中文節譯本1份(見本院卷2第121-130頁、本院卷3第45-61頁),兩造並未爭執其真正,本院自予援用。茲就上開證據之技術內容分析如下:1.被證1(主要圖示,如附圖4):(1)被證1為AMD公司發表之「StateMachineDesign」,依據首頁右下角所標注之日期,其公開日為1993年6月,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1揭示狀態機的設計技術,包含電路設計、狀態圖、表格等。狀態機設計被廣泛用於序列控制邏輯,其形成許多數位系統的核心。在多種應用中都需要用到狀態機,其涵蓋了關於性能與複雜性的廣大範圍。諸如,微處理器對超大規模積體電路介面的低階控制、傳統微處理器的匯流排仲裁與時序產生、定製位元片微處理器、資料加密與解密與傳輸協定…等,是其中少數幾個例子……可程式邏輯對於控制邏輯設計來說是很受用的解決方案。具有暫存器的PAL裝置應用的大宗是序列控制設計,其中採用了狀態機設計的技術。狀態機是一種數位裝置,其會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遍歷狀態的預定序列,狀態是一組在電路的不同部分所測得的值。一個簡單的狀態機可以由基於組合邏輯、輸出暫存器與嵌入(狀態)暫存器PAL裝置組成(參被證1第5-60頁【INTRODUCTION】、【WhatIsaStateMachine?】,見本院卷1第181頁)。2.被證2(主要圖示,如附圖5):(1)被證2為F.wagner於CompEuro1992Proceedings發表之「VFSMExecutableSpecification」,依據封面所標注之日期,其公開日為1992年5月,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2揭示一種基於虛擬有限狀態機(VFSM)概念的軟體設計方法。此概念定義一個虛擬環境,允許有限狀態機是一個完全由表格驅動的軟體模組。一個複合的有限狀態模型用以實現更好的設計明確性。所提出方法區分設計問題的控制部分與資料處理部分。控制部分的規格書是直接可被執行。控制部分沒有編碼,表現在由有限狀態機執行器所執行的一表格(參被證2「摘要」,見本院卷1第188頁背面,本院卷2第123頁)。3.被證12(輔助說明被證2,主要圖示,如附圖6):(1)被證12係被證2之參考文獻[10],用以輔助說明被證2虛擬環境概念(Theconceptofavirtualenvironment),為1994年4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5301100號「Methodofandapparatusforconstructingacontrolsystemandcontrolcreatedthereby」專利案,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12揭示一種建立控制系統的方法及裝置與其所產生的控制系統係基於具有常數碼的有限狀態機(FSMcc)。輸入預處理器模組常規化FSMcc邏輯處理單元所需要的輸入訊號。輸出後處理器模組將常規化後的有限狀態機輸出改變為受控制流程或裝置所需的真實訊號。輸入預處理器允許將被執行的應用程式所需的不同的有限狀態機,而此應用程式是藉由FSMcc微碼儲存器所包含的相同常數所執行。FSMcc的應用程式邏輯表格是利用表示應用程式邏輯條件所代表的資料的特定架構所建立。此架構允許整個應用程式邏輯可以被表示成具有技術上可行尺寸的表格。FSMcc應用程式邏輯表格的記憶體大小可以被大幅縮減。此符號性的應用程式邏輯表格是使用隱含的及與邏輯運算子建立成簡化的形式。此符號性的應用程式表是直接被轉換成FSMcc的應用式邏輯表格(參被證12「摘要」,見本院卷3第35、45頁)。4.被證3(主要圖示,如附圖7):(1)被證3為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之W528X使用說明書,依據各頁右下角所標注之日期,其公開日為1995年6月,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3揭示W528x家族為可程式化語音合成IC,其利用ADPCM編碼方法以產生各種聲音效果。W528x的LOAD與JUMP指令與四個可程式化暫存器提供了強大使用者可程式化功能,其可讓此晶片適用極為廣泛的語音IC應用(參被證3「一般說明」,見本院卷1第193頁、本院卷2第126頁)。5.被證4(主要圖示,如附圖8):(1)被證4為1993年11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216225號「語音合成器觸發控制構造」專利案,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4揭示一種語音合成器觸發控制構造,尤指一種用以控制語音合成器可做有條件輸出不同語音輸出之觸發控制構造,此觸發控制構造包括一輸入控制器、一可程式化觸發邏輯陣列及一狀態控制器所組成,而可程式化觸發邏輯陣列之一部份輸入訊號為由輸入控制器送入,而另一部份之輸入訊號則由輸出訊號經狀態控制器回授輸入,該邏輯陣列之其一部份輸出端輸入至語音合成器,以選擇觸發語音合成器輸出不同語音,而另一部份輸出端即輸入至狀態控制器內,藉由此構造組合成一可隨輸入及狀態控制器之回授狀態決定可程式化觸發邏輯陣列之輸出狀態,可獲致有條件控制語音合成器者(參被證4「中文創作摘要」,見本院卷1第202頁背面)。6.被證5(主要圖示,如附圖9):(1)被證5為1989年4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4823076號「Methodandapparatusfortriggering」專利案,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995年10月17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5揭示一觸發電路用以偵測複數同時輸入訊號並回應產生一觸發訊號,包含一字組辨識器及一狀態機。字組辨識器回應於預定的高低閾值電壓邏輯位準及輸入信號重建每一輸入信號。重建的信號表示輸入信號的邏輯位準高於高閾值電位、低於低閾值電位、及在高低邏輯位準之間轉換。觸發電路提供時脈基礎及時間基礎的兩種觸發模式。時脈基礎的觸發模式包括:單一事件觸發、嵌套事件觸發、連貫和異常事件觸發。時間基礎的觸發模式包括前述模式及更增加的建立和保持時間觸發、轉換時間觸發、條形脈波觸發(參被證5「摘要」,見本院卷1第207頁、本院卷2第128頁)。(七)系爭專利請求項21、27、28、36、37之有效性判斷:1.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1不具進步性:(1)被證2第228頁圖2,揭示對控制裝置進行程式規畫,該控制裝置具有至少一輸入端(virtualinputnames)及至少一輸出端(virtualoutputnames);【第226-227頁圖1、表1及2.2以布林表達式作為集合表格;第229頁圖3】例示對空調裝置進行規劃(輸出aircond_on係為輸入temp_low或window_open與timeout之布林函數)以因應一或多個外部合格電器訊號(即輸入訊號)並執行一或多項事件(輸入動作、改變狀態、進入動作、退出動作);又被證2第226頁右列圖1、第227頁表1及左列第1段,揭示temp_too_high且allwindowsclosed為真(TRUE)則轉換off狀態至on狀態,並輸出air_cond_on等內容;再者,被證12圖7(見附圖6)及第10欄第3段揭露「Abooleansignal701maybereplacedbyonename,ortwonamesifbothvaluesofthesignalareusedwhiledescribingtheapplicationlogic」(參被證12第10欄第3段第26-29行,見本院卷第43頁),揭示實體輸入訊號(DOOR_CLOSED=FALSE)與虛擬輸入訊號(輸入名稱DOOR_CLOSED)之對應關係,可知,虛擬輸入訊號係藉由給予實體輸入訊號中具控制顯著性之布林值(相當系爭專利合格訊號)適當名稱,作為真實且具控制顯著性的控制資訊,以過濾不需要的輸入訊號,因此,被證12揭示被證2temp_too_high、windows_closed等輸入名稱(即虛擬輸入訊號)實際代表實體輸入訊號布林值之合格訊號(實際溫度感測輸入端之合格訊號,複數窗戶開關感測輸入端之合格訊號),準此,被證2表1「temp_too_high&windows_closed」,「temp_lowvwindows_open&timeout」已實質揭露「程式規畫」、「輸入端」、「輸出端」、「合格電器訊號」技術特徵。從而,被證2係為一種利用虛擬環境之狀態機設計對控制裝置進行程式規畫之方法,該方法能設定控制裝置之一個以上輸出端、輸入端與狀態,使控制裝置能因應外部輸入訊號轉變裝置本身之邏輯狀態,並產生輸出訊號。故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一種對控制裝置程式規畫之程式化方法,響應於一或多個外部合格的電氣訊號以執行一或多項事件;該控制裝置包含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入端及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出端」技術特徵。(2)被證2第230頁右列第9-11行,揭示VFSM的規格書由輸入、輸出及狀態名稱的定義開始,名稱以編號定義,其為可用在規格書表格的唯一名稱;又被證2第226頁右列末段倒數第2行至第227頁左列第1段、第229頁左列第1-13行、圖1、表1,揭示temp_too_high且allwindowsclosed為真(TRUE),則轉換off狀態至on狀態,並輸出air_cond_on輸出,係為輸入temp_low或windows_open與timeout之布林函數等內容,可知,被證2之輸入端(temp_low、windows_open、timeout)及輸出端(aircond_on)係設定為一個以上端點,亦即,被證2表1中實質揭露於on(state)形態下係設定一個以上端點:二個輸入端之輸入訊號(temp_too_high、windows_closed)及一個輸出端之輸出訊號(aircond_on)技術特徵。故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步驟(1)之「設定x端形態,其中x係等於或大於1的整數」技術特徵。(3)被證2表1、圖3及第229頁第1至6段,揭示轉換、進入/退出動作、輸入動作(即輸出);又被證2第226頁右列末2段-227頁左列第1段、表1及圖1,揭示off/on狀態及輸出動作aircond_on、aircond_off、Stop_timer、Start_timer等內容,可知,被證2雖揭露設定複數個狀態轉換與輸出訊號(相當於複數事件),惟未揭露與步驟(1)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2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步驟(2)之「設定y事件,其中y係等於或大於1的整數」技術特徵。(4)被證2第226頁右列末2段至227頁左列第1段、表1及圖1之temp_low、windows_open、timeout,第229頁左列第1-13行設定為真(TRUE)或假(FALSE),揭示當輸入temp_low為真(TRUE)或windows_open與timeout為真(TRUE)時,轉換狀態on至狀態off等內容,可知,被證2揭露對輸入端temp_low、windows_open、timeout設定輸入鑑別條件為真(TRUE)或假(FALSE)之技術特徵;又被證2第229頁右列第6-28行、圖3,實質揭露對輸入端設定一輸入鑑別條件,VFSM模型由圖3流程圖描述三種情況可能發生:無(A)情況,輸入改變(即輸入訊號因滿足輸入鑑別條件而變動)僅引起輸入動作(即輸出訊號改變)且VFSM返回等待點,沒有改變狀態的條件;單一(B)情況,輸入改變(即輸入訊號因滿足輸入鑑別條件而變動)觸發狀態改變,首先,執行輸入動作,因滿足轉換條件,退出動作被執行,狀態被改變,在新狀態的進入動作被執行,且VFSM返回到等待點;複數(C)情況,輸入改變(即輸入訊號因滿足輸入鑑別條件而變動)觸發重大輸入改變,開始與情況B一樣:進入動作、退出動作狀態改變與進入動作,因在新狀態的轉換也被滿足,VFSM繼續迴圈:退出動作、狀態改變、進入動作,當VFSM進入沒有更多條件的變更狀態時,迴圈結束,且VFSM返回等待點,是被證2雖揭露各輸入端設定一輸入鑑別條件之技術特徵,惟未揭露與步驟(1)、(2)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2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3)對於步驟(1)的每一形態,對各輸入端設定一輸入鑑別條件」之技術特徵。(5)被證2第226頁圖1、第227頁表1,揭示當輸入temp_low為真(TRUE)或windows_open與timeout為真(TRUE)時,執行事件:轉換狀態on至狀態off等內容,可知,被證2揭露當輸入訊號temp_low、windows_open、timeout滿足該輸入鑑別條件為真(TRUE)時,設定的事件被執行:狀態on轉換至狀態off且輸出air_cond_off之技術特徵,是被證2雖揭露輸入訊號滿足輸入鑑別條件時,尚設定一將被執行的事件之技術特徵,惟未揭露與步驟(3)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2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4)對於步驟(3)的各輸入端,當被連接到該輸入端的輸入訊號滿足該輸入鑑別條件時,尚設定一將被執行的事件」之技術特徵。(6)被證2第229頁左列第1-13行、圖1、表1,揭示輸出aircond_on為真(TRUE)或假(FALSE)係依據輸入temp_low或windows_open與timeout之鑑別條件決定內容之技術特徵,可知,被證2雖揭露對輸出端產生特定之輸出訊號之技術特徵,惟未揭露與步驟(1)、(4)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2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5)對於步驟(1)的每一形態,對各輸出端設定一輸出訊號」之技術特徵。(7)被證2圖3VFSM執行流程圖及第229頁第6-28行揭示「無(A)情況,輸入改變(即輸入訊號因滿足輸入鑑別條件而變動)僅引起輸入動作(即輸出訊號改變)且VFSM返回等待點」等內容,可知,圖3「等待點,waitforinput」即為VFSM之流程中第一處理形態,係於VFSM開機後之待命形態,故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6)設定該等形態之一者成為動作中的形態」之技術特徵。(8)綜上,被證2固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一種對控制裝置程式規畫之程式化方法,響應於一或多個外部合格的電氣訊號以執行一或多項事件;該控制裝置包含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入端及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出端」及步驟(1)、(6)之技術特徵,但未揭露步驟(2)至(5)之技術特徵。(9)被證3一般性說明(GENERALDESCRIPTION)、LDMODE、運算元(operand)、F.編成範例(ProgrammingExamples)、範例1(EXAMPLE1)、連接墊描述表(PADDESCRIPTION)(參被證3第47頁、第52頁、第53頁、第56頁、第49頁,見本院卷1第193頁、195頁背面、第196頁、第197頁背面、第194頁)揭示一種應用組合語言LOAD與JUMP指令對控制裝置進行程式規畫等內容,可知,被證3係為一種應用組合語言程式設計對控制裝置進行程式規畫之方法,該方法能設定控制裝置之一個以上輸出端與輸入端,使控制裝置能因應外部輸入訊號從而轉變裝置本身之邏輯狀態,並產生輸出訊號。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一種對控制裝置程式規畫之程式化方法,響應於一或多個外部合格的電氣訊號以執行一或多項事件;該控制裝置包含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入端及至少一端點作為一輸出端」之技術特徵。(10)被證3連接墊描述表(PADDESCRIPTION)記載「I:TG1-TG3;I/O:TG4/LED2/STPC;O:LED1,STPB,STPA,SPK,OSC」9種輸入端(I)、輸出端(O)(即附圖71.圖,參被證3第49頁,見本院卷194頁),被證3LDMODE,運算元(operand)揭示選擇不同的運作模式(operatingmodes)及輸出訊號(TG4/LED2/STPC)(參被證3第52頁LDMODE段,見本院卷1第195頁背面);被證3F.編程範例(F.ProgrammingExamples),範例1(EXAMPLE1)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c.Complete-CycleLevelHoldplayingmodes)與輸出聲音1(sound1)揭示選擇a、b、c、d這4種演奏模式(playingmodes)與輸入/輸出訊號(TG1/sound1)(參被證3第56頁F.ProgammingExamples段,見本院卷1第197頁背面),亦即,設定一個以上輸入端及一個以上輸出端、不同運作模式與演奏模式等內容,可知,被證3之輸入端及輸出端係經設定而對應不同運作模式與演奏模式,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1)設定x端形態,其中x係等於或大於1的整數」之技術特徵。⑾被證3LDMODE,運算元(operand)揭示選擇不同的運作模式(operatingmodes)及輸出訊號(TG4/LED2/STPC)(見本院卷1第195頁背面);被證3F.編程範例(F.ProgrammingExamples)(見本院卷1第198頁),範例1(EXAMPLE1)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c.Complete-CycleLevelHoldplayingmodes)與輸出聲音1(sound1)揭示選擇a、b、c、d這4種演奏模式(playingmodes)與輸入/輸出訊號(TG1/sound1),亦即,設定複數個狀態及對應的輸入端與輸出端等內容,可知,被證3已揭露設定複數個狀態轉換與輸出訊號,及步驟(2)之執行順序關係之技術特徵,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2)設定y事件,其中y係等於或大於1的整數」之技術特徵。⑿被證3LDEN,值(VALUE)揭示「對輸入端TG1至TG4設定上升/下降邊緣之觸發中斷」(見本院卷1第195頁)、被證3第57頁範例1(EXAMPLE1)之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揭示在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模式(Complete-CycleLevelHoled)對輸入端TG1設定輸入鑑別條件為下降邊緣(fallingedge)等內容,可知,被證3已揭露對輸入端TG1設定輸入鑑別條件係為fallingedge,且揭露與步驟(1)、(2)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3)對於步驟(1)的每一形態,對各輸入端設定一輸入鑑別條件」之技術特徵。⒀被證3範例1(EXAMPLE1)(見本院卷1第198頁)之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揭示「當被連接到該輸入端的輸入訊號TG1滿足該輸入鑑別條件fallingedge時,切換至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輸出ADPCM格式之聲音1」內容,可知,被證3揭露設定輸入訊號TG1滿足該輸入鑑別條件fallingedge時,設定一將被執行的事件:轉換至狀態One-ShotTriggerMode,並且輸出ADPCM格式之聲音1,且揭露與步驟(3)之執行順序關係之技術特徵,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4)對於步驟(3)的各輸入端,當被連接到該輸入端的輸入訊號滿足該輸入鑑別條件時,尚設定一將被執行的事件」之技術特徵。⒁被證3第49頁連接墊描述表(PADDESCRIPTION)(見本院卷1第194頁)揭示「輸出(o):LED1,輸入/輸出(I/O):LED2/STPC,O:STPB,STPA,SPK,OSC」;被證3F.編程範例(F.ProgrammingExamples)(見本院卷1第198頁),範例1(EXAMPLE1)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c.Complete-CycleLevelHoldplayingmodes)與輸出聲音1(sound1)揭示「輸出端SPK於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演奏模式產生對應該些模式之輸出聲音1(SOUND1)訊號內容,可知,被證3揭露對各輸出端設定一輸出訊號,且揭露與步驟(1)、(4)之執行順序關係,故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5)對於步驟(1)的每一形態,對各輸出端設定一輸出訊號」之技術特徵。⒂被證3第57頁F.編程範例(F.ProgrammingExamples)(見本院卷1第198頁),範例1(EXAMPLE1)揭示「設定形態a.單次觸發模式(One-ShotTriggerMode)、b.位準保持觸發模式(Level-HoldTriggerMode)、c.完整週期位準保持模式(Complete-CycleLevelHold)、d.單一週期位準保持(Single-CycleLevelHold)之一者成為因應該輸入訊號(TG1)及聲音1(SOUND1)輸出訊號而動作中的形態」及被證3第50頁A.指令集描述(InstructionSetDescription)揭示END指令,用來停止所有裝置的運作揭示「執行END指令用來停止裝置運作」內容,可知,被證3未揭露「設定回到開機之後進到待命模式形態」技術特徵,故被證3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6)設定該等形態之一者成為動作中的形態」之技術特徵。綜上,被證3雖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步驟(6)之技術特徵,惟被證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1步驟(6)之技術技術特徵,已如前述,又被證2、被證3與系爭專利均屬有限狀態機與程式規畫之相同技術領域,而發展一種具簡易構成程式方法之低成本的可程式化控制裝置之功能、作用亦具有共通性,且當事人已先後於本院言詞辯論期日,就系爭專利請求項21與前揭被證2、被證3所揭露之技術內容間有何差異,參酌相關先前技術所揭露之內容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是否能輕易完成該發明加以辯論,是以,系爭專利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為解決以有限狀態機與程式規畫,發展一種具簡易構成程式方法之低成本的可程式化控制裝置問題時,自有合理動機參考被證2、被證3之先前技術內容,並予以應用或組合,即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1之發明,則被證2、3之組合,自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8、36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請求項28、36與被證2、被證3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又系爭專利請求項28、38均係直接依附於請求項21之附屬項,系爭專利請求項28進一步界定請求項21所述之程式化方法「更包含一由該等步驟設定的資料之至少部份以組成一表格格式的步驟。」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36進一步界定請求項21所述之程式化方法「其中該x端形態與該y事件的規格相互間係不必以序列關係列出。」之技術特徵。(2)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1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又被證2表1已揭露設定輸入端、輸出端、合格訊號及狀態轉換技術特徵,且被證3第49頁連接墊描述表(PADDESCRIPTION)揭示具有9種輸入端、輸出端特性值(TG1-TG4、LED1-LED2、STPA-STPB、SPK),是被證2與被證3已分別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28附加技術特徵,故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8不具進步性。(3)被證2圖1及表1揭示off(state)形態與其事件規格【輸出端產生輸出訊號air_cond_off,鑑別輸入端為合格訊號temp_too_high及windows_closed,轉換為on(state)狀態】與on(state)形態與事件規格相互間不必以序列關係列出,且被證3第51至53頁,範例(EXAMPLE)、範例1(EXAMPLE1)與第57頁F.編程範例,範例1之a至d教示符合設定條件程式即可執行,無關順序,是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6之附加技術特徵,故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亦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6不具進步性。3.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37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請求項27、37與被證2、被證3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又系爭專利請求項27、37均係直接依附於請求項21之附屬項,系爭專利請求項27進一步界定請求項21所述之程式化方法「更包含一使程式規格構成為兩欄位的步驟,其中該第一欄位設定一或多個端形態的特性,且該第二欄位設定一或多個事件與子事件。」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37進一步界定請求項21所述之程式化方法「其中該等程式化步驟並未包含於一行指令集之任一者,該指令集包含由一操作及至少一個運算元界定的指令。」之技術特徵。(2)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1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又被證2之輔助證據被證12圖7揭示實際輸入訊號與輸入名稱之「端形態」,圖8A、第4欄「定義DEFINITIONS」揭示有限狀態機(FSMcc)執行之「事件」,包括:進入動作,進入狀態時輸出改變;退出動作,退出狀態時輸出改變;輸入動作,輸入改變時輸出改變;狀態改變,退出目前狀態與進入下一狀態。上開被證12揭示內容可與被證2表1(見附圖5)、2.3VFSMexecutionmodel一節揭示之各種「輸入、輸出訊號」(即端形態)、「動作action」(即事件)與系爭專利第一圖(見附表1)及第7頁第1行至第8頁第13行、第9頁第2、3行所載界定「一端點於一特殊I/O形態下所處的狀態」,第9頁第6、7、16至21行所載「事件」、「子事件」界定內容「產生一輸入訊號、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起始一計時器、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相互勾稽,從而證明系爭專利「端形態」、「事件」、「子事件」技術特徵已為被證2所揭露,說明如下:①進入動作(entryaction):形態轉換進入off(state)(相當系爭專利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產生air_cond_off輸出訊號【相當系爭專利產生一輸出訊號】;進入on(state)(相當系爭專利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產生air_cond_on輸出訊號(相當系爭專利產生一輸出訊號);②離開動作(exitaction):離開on(state)(相當系爭專利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終止計時器stop_timer(相當系爭專利終止一計時器);③輸入動作(inputaction):在on(state),當輸入訊號windows_closed為合格訊號時(相當系爭專利產生一輸入訊號),終止計時器stop_timer(相當系爭專利終止一計時器);當輸入訊號windows_open為合格訊號時(相當系爭專利產生一輸入訊號),啟始計時器start_timer(相當系爭專利起始一計時器);④轉換條件(transitioncondition):在on(nextstate),判斷輸入訊號temp_too_high及windows_closed為合格訊號(相當系爭專利產生輸入訊號),轉換進入onstate(相當系爭專利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在off(nextstate),判斷輸入訊號temp_low為合格訊號(相當系爭專利產生一輸入訊號),或者,輸入訊號windows_open及time_out為合格訊號(相當系爭專利產生輸入訊號),轉換形態為off(state)(相當系爭專利修正一動作的I/O形態、將執行導向另一事件之任務)。⑤依上,結合被證12揭示輸入訊號、輸入名稱及動作定義,與被證2表1揭示「輸入訊號、輸出訊號」、「進入動作entryaction、離開動作exitaction、輸入動作inputaction、轉換條件transitioncondition」,及被證2圖4(a)、(b)揭示之「轉換,transition」、「進入/離開動作,entry/exitaction」、「輸入動作,inputaction」,可知,被證2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27「端形態」、「事件」及「子事件」技術特徵,二者差異僅在於欄位形式與名稱表示之簡單修飾,並未具有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7不具進步性。(3)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7不具進步性:被證2「thefinitestatemachinetobeanentirelytabledrivensoftwaremodule」(參被證2Abstract段第3-4行,見本院卷1第188頁背面)已揭示完全以表格(entirelytabledriven)對控制裝置進行程式規畫,且被證2圖5(見附圖5)、3.2「Translation」段「ThesecondtranslationphaseisaccomplishedbyAWKandCprogramswhichgeneratesacompliableCspecificationfileXXX.C.」(見本院卷1第191頁)進一步揭示表1係以高階語言(AWK、C)予以轉換為可編譯之C程式語言檔,非為一操作與至少一個運算元界定之組合語言指令,是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7附加技術特徵,故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7不具進步性。4.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 1 9", "lawName": "計程車客運服務業申請核准經營辦法" }, { "issueRef": "39", "lawName":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 "issueRef": "16 4", "lawName":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原告為新型第M525950號「折疊式晾衣架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105年7月21日至115年3月24日止(原證一)。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後,即委託廠商依其生產製造折疊式晾衣架(下稱原告產品)於網路上販售。惟原告於106年4月初在拍賣網站上發現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同款之折疊式晾衣架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於106年4月15日訂購一組後(原證2),發現系爭產品與原告產品樣式及結構均相同,僅五金配件略為粗糙(原證3),而侵害系爭專利。原告旋即在各拍賣網站對被告為侵權通知(原證4),被告均置之不理,甚至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舉發系爭專利,惟經智慧局於106年11月16日專利舉發審定書為舉發不成立之審定(原證5)。嗣原告於106年12月14日再為通知被告之系爭產品已侵害系爭專利,應將商品下架(原證6),被告仍拒不下架,依然在各大網站上販售,經原告送請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為專利侵害鑑定,經鑑定結果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2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確實已侵害系爭專利權,有原證7專利權鑑定研究報告書(下稱系爭鑑定報告書)可參;至被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惟如原證9舉發答辯理由書及比較分析表可得知引證1、2及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2不具進步性,是以本件系爭專利仍具備進步性。被告經原告上開通知系爭產品侵權後仍拒不下架,難謂被告無侵權之故意,原告自得請求被告損害賠償及排除侵害。又原告依被告銷售之數量、金額及期間,統計後合計為新臺幣(下同)3,522,080元(本院卷第25、391頁),此為被告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所得利益,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專利法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請求此部分賠償金額。 ㈡並聲明:⒈被告應給付原告3,522,08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⒉被告不得為一切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⒊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⒋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訴外人利鴻國際設計有限公司(下稱利鴻公司)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M411760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0年9月11日起至110年1月13日止。嗣後利鴻公司於101年1月9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原告並於101年8月28日申請更正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告人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人本公司)曾於100年3月至5月為利鴻公司及原告公司代工製造系爭專利產品,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違反伊與利鴻公司「保密合約書」之約定,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手機保護框「VERYONIPC-I401」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予第三人澄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澄石公司)為銷售。系爭產品經送鑑定後認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2、4至7項而屬侵權。原告曾於100年6月30日與利鴻公司共同委請律師發函,要求被告公司就其違反「保密合約書」之行為,支付懲罰性違約金新台幣(下同)300萬元,並停止製造系爭產品,然被告公司均無回應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是原告得依法請求損害額之三倍,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100萬元。被告張志弘為被告人本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人本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2項前段、第28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未經原告同意自行或使第三人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及為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2)被告等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生產工具全數回收並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3)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0萬元整,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4)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為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
訴外人利鴻國際設計有限公司(下稱利鴻公司)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M411760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0年9月11日起至110年1月13日止。嗣後利鴻公司於101年1月9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原告並於101年8月28日申請更正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告人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人本公司)曾於100年3月至5月為利鴻公司及原告公司代工製造系爭專利產品,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違反伊與利鴻公司「保密合約書」之約定,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手機保護框「VERYONIPC-I401」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予第三人澄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澄石公司)為銷售。系爭產品經送鑑定後認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2、4至7項而屬侵權。原告曾於100年6月30日與利鴻公司共同委請律師發函,要求被告公司就其違反「保密合約書」之行為,支付懲罰性違約金新台幣(下同)300萬元,並停止製造系爭產品,然被告公司均無回應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是原告得依法請求損害額之三倍,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100萬元。被告張志弘為被告人本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人本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2項前段、第28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未經原告同意自行或使第三人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及為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2)被告等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生產工具全數回收並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3)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0萬元整,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4)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為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訴外人利鴻國際設計有限公司(下稱利鴻公司)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M411760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0年9月11日起至110年1月13日止。嗣後利鴻公司於101年1月9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原告並於101年8月28日申請更正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告人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人本公司)曾於100年3月至5月為利鴻公司及原告公司代工製造系爭專利產品,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違反伊與利鴻公司「保密合約書」之約定,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手機保護框「VERYONIPC-I401」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予第三人澄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澄石公司)為銷售。系爭產品經送鑑定後認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2、4至7項而屬侵權。原告曾於100年6月30日與利鴻公司共同委請律師發函,要求被告公司就其違反「保密合約書」之行為,支付懲罰性違約金新台幣(下同)300萬元,並停止製造系爭產品,然被告公司均無回應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是原告得依法請求損害額之三倍,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100萬元。被告張志弘為被告人本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人本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2項前段、第28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未經原告同意自行或使第三人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及為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2)被告等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生產工具全數回收並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3)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0萬元整,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4)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為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使用專利權權利金
訴外人利鴻國際設計有限公司(下稱利鴻公司)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M411760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0年9月11日起至110年1月13日止。嗣後利鴻公司於101年1月9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原告並於101年8月28日申請更正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告人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人本公司)曾於100年3月至5月為利鴻公司及原告公司代工製造系爭專利產品,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違反伊與利鴻公司「保密合約書」之約定,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手機保護框「VERYONIPC-I401」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予第三人澄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澄石公司)為銷售。系爭產品經送鑑定後認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2、4至7項而屬侵權。原告曾於100年6月30日與利鴻公司共同委請律師發函,要求被告公司就其違反「保密合約書」之行為,支付懲罰性違約金新台幣(下同)300萬元,並停止製造系爭產品,然被告公司均無回應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是原告得依法請求損害額之三倍,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100萬元。被告張志弘為被告人本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人本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2項前段、第28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未經原告同意自行或使第三人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及為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2)被告等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生產工具全數回收並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3)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0萬元整,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4)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為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排除侵害著作權行為
訴外人利鴻國際設計有限公司(下稱利鴻公司)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M411760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0年9月11日起至110年1月13日止。嗣後利鴻公司於101年1月9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原告並於101年8月28日申請更正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告人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人本公司)曾於100年3月至5月為利鴻公司及原告公司代工製造系爭專利產品,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違反伊與利鴻公司「保密合約書」之約定,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手機保護框「VERYONIPC-I401」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予第三人澄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澄石公司)為銷售。系爭產品經送鑑定後認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2、4至7項而屬侵權。原告曾於100年6月30日與利鴻公司共同委請律師發函,要求被告公司就其違反「保密合約書」之行為,支付懲罰性違約金新台幣(下同)300萬元,並停止製造系爭產品,然被告公司均無回應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是原告得依法請求損害額之三倍,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100萬元。被告張志弘為被告人本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人本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2項前段、第28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未經原告同意自行或使第三人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及為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2)被告等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生產工具全數回收並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3)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0萬元整,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4)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為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營業秘密排除侵害
訴外人利鴻國際設計有限公司(下稱利鴻公司)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M411760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0年9月11日起至110年1月13日止。嗣後利鴻公司於101年1月9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原告並於101年8月28日申請更正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告人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人本公司)曾於100年3月至5月為利鴻公司及原告公司代工製造系爭專利產品,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違反伊與利鴻公司「保密合約書」之約定,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手機保護框「VERYONIPC-I401」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予第三人澄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澄石公司)為銷售。系爭產品經送鑑定後認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2、4至7項而屬侵權。原告曾於100年6月30日與利鴻公司共同委請律師發函,要求被告公司就其違反「保密合約書」之行為,支付懲罰性違約金新台幣(下同)300萬元,並停止製造系爭產品,然被告公司均無回應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是原告得依法請求損害額之三倍,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100萬元。被告張志弘為被告人本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人本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2項前段、第28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未經原告同意自行或使第三人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及為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2)被告等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M411760號「用於電子裝置之保護殼」專利權之物品、生產工具全數回收並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3)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0萬元整,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4)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為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發明第I405682號「利用燈號訊號啟動之車側影像輔助系統」專利(下稱系爭專利)為原告所有,專利權期間自102年8月21日至119年9月9日止。「內含SDM01366產品之SideViewSystem:CW659387套件」車側影像輔助系統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係由被告瑞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柯公司)所生產製造。經原告委託天才國際法律事務所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文義範圍(參原證12之專利侵權分析)。查被告瑞柯公司係於明知系爭專利內容之前提下,於105年間接受被告中華汽車公司之委託,在中華汽車公司所生產之「OUTLANDER」(RE)車型(下稱系爭車款)上安裝系爭產品,並將系爭車款交由經銷商即被告匯豐汽車公司出售。而被告匯豐汽車公司高雄廠技術專員即被告陳毅仁利用系爭專利所描述之「燈號訊號取訊」安裝手法,簡化車側系統之安裝(原證7)。被告等以前揭方式侵害原告之專利權,爰依專利權法第96條第2項、民法第185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此車側影像輔助系統為三菱OUTLANDER汽車之售後服務標準配備,所銷售之車輛上皆配有此系統,此有該車銷售目錄(參原證5所附網頁目錄)可證。又系爭車款於104年1到12月間之掛牌數量為3,437輛,於105年1月到12月間之掛牌數量為3,177輛,此有超越車訊105年國產小客車銷售TOP20統計表格可參(原證9)。故以前揭自104年1月至105年12月之掛牌數量總數,加乘在被告匯豐汽車公司高雄分公司現場購買之「車側監視系統(RE)(SideView除盲輔助系統)」兩組價格共11,500元為據(參本院卷一第81頁所示發票),被告侵害原告專利權所得之利益至少為76,061,000元【計算式:(3,177+3,437)×11,500=76,061,000】,爰依專利法第97條第1項第1、2款規定,就其中300萬元部分為一部請求。(三)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之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如獲有利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9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㈠本件事實經過:⒈原告自78年1月24日成立以來迄今已30年,因長年致力於「誠品」品牌經營與發展,事業範圍除兼含書店、畫廊、展演、文創、餐飲與生活家居外,尚擴及至貨物包裝、裝卸、貨物運送、物流配送等事業,現於海峽兩岸共經營有43家營業據點,是「誠品」品牌於我國已為著名商標。原告為避免他人任意攀附商譽,遂陸續以「誠品」暨其相關組合字樣,申請註冊商標並獲准在案,而「誠品」曾多次獲智慧局及法院認定為著名商標。其中,智慧局及其前身即經濟部中央標準局曾以中台異字第821288、821289、870638、G00881069號等多件商標異議審定書,分別於82年、87年、89年間認定「誠品」為著名商標(原證1)。並且,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89年度訴字第1196號行政判決中指明「從今日(90年)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原證2),是原告所有之系爭諸商標顯已為著名商標。⒉原告於107年1月間發現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以下合稱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竟在其所經營之官方網站、Facebook網頁與貨車車身上於貨物裝卸、貨物包裝、貨物捆紮、貨物搬運、貨物運送與搬家等服務,使用原告所有之「誠品」著名商標,並以「誠品」著名商標之文字作為公司名稱,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且被告自稱「搬家業的誠品」、自詡「蘊含著成為『搬家業的誠品』的雄心壯志」並藉以宣傳之行為(原證4附件二十),若縱容其逐漸減弱或分散系爭「誠品」商標強烈指示單一來源的特徵及吸引力時,最後該曾經強烈指示單一來源的「誠品」商標很有可能將會變成指示二種或二種以上來源的商標,或使系爭「誠品」商標在社會大眾的心中不會留下單一聯想或獨特性的印象,亦有致減損系爭「誠品」商標識別性之虞,顯屬侵害系爭諸商標之行為,茲分述如下:①系爭商標1:系爭商標1為文字商標,指定使用於「貨物、貨櫃之裝卸、倉儲,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等服務,被告將相同於系爭商標1之「誠品」作為商標使用,且被告於原證4附件六中宣稱「從電話諮詢到簽訂定型化契約→宅配付費預購打包器材→包裝→屬性標籤→運送→定位,我們都有一套人性化的工作流程,可以讓你輕鬆應付搬家的各種狀況」,其中被告提供之「包裝」服務,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為同一服務;被告提供的「運送」及「搬家」服務亦包含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之裝卸」同一之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貨物之裝卸」之同一服務。退一步言,被告提供的「包裝」、「運送」、「搬家」服務,至少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貨物之裝卸」為類似服務。又觀諸原證4附件六中被告宣稱「我們體恤莘莘學子及辛勤工作的青年族群,首創1500元及1800元自助搬家專案以減輕您的負擔」。被告所服務對象顯然包含學生及學校剛畢業的青年族群。由原證4附件六亦可看出被告所服務之消費者除學生、青年族群外,還包含個人、女生、家庭、搬遷辦公室的企業,絕非被告臨訟辯稱的「平時無暇接觸原告所經營的事業領域,而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有『誠品書局』」者。在被告未經同意擅自「向『誠品書局』借名」並在網頁上以「搬家業的誠品-誠品搬家公司」自居的情況下,無論是學生、青年族群或一般上班族、企業員工,皆極可能誤以為被告之服務與原告為同一來源,抑或誤認被告與原告間存有商業上之授權合作關係。因此,被告在同一或類似服務使用相同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1、2款之侵害。②系爭商標2:系爭商標2指定使用於「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家具運送;搬家服務」等服務,而被告使用之「誠品」商標,與系爭商標2的主要識別性部分完全相同,顯有近似;參諸前述原證4附件六,被告提供之「包裝」服務,即系爭商標2所指定之「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被告提供之「運送」及被告自認之「搬家」服務,即系爭商標所指定之「家具運送;搬家服務」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家具運送;搬家服務」之同一服務,或至少亦為類似服務,復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2之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侵權。③系爭商標3:系爭商標3指定使用於「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等服務,而被告使用之「誠品」商標,與系爭商標3的主要識別性部分完全相同,顯有近似;參諸前述原證4附件六,被告提供之「運送」服務,即系爭商標3所指定之「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等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之同一服務,或至少亦為類似服務,復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3之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侵權。㈡對被告抗辯系爭諸商標非著名商標部分之回應:⒈包含系爭諸商標在內之「誠品」商標圖無論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或在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皆為一般消費者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①新聞報導足證系爭「誠品」商標為大著名商標及小著名商標:原告廣泛使用「誠品」商標。自首件「誠品」商標於79年6月16日註冊公告起,至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7月15日設立前一日止,在各種報紙新聞中即有1218筆以「誠品」為報導之標題的新聞報導,其中自第1013筆起的206筆係在系爭商標1註冊公告之後(原證9);其後至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一日止,另有1105筆以「誠品」為標題的報紙新聞(原證10);其後至2018年10月20日止,又有1888筆以「誠品」為標題的報紙新聞(原證11)。前開數據僅計報紙新聞,考慮各種雜誌及電子媒體競相報導之實情,「誠品」商標之媒體曝光度,實遠勝於此。被告主張「其標題全都是在講『誠品書店』或舉辦書展的相關資料」云云,然此主張顯與事實不符。具體而言,早在85(1996)年8月12日,發行全國的經濟日報即報導「誠品五年後跨足大型購物中心除文化、商場、零售、餐旅四大事業未來還要經營物流業、家飾業」(原證9第272筆報導)。在此之前即至少有85(1996)年1月間經濟日報、聯合報等報導誠品跨足商場經營(原證9第201、202筆報導);其後至少有86(1997)年11月28日經濟日報報導誠品跨足名酒與餐廳(原證9第455筆報導)、87(1998)年6、7月間聯合報、中央日報、中國時報等報導誠品跨足劇場經營(原證9第538、539、540、544筆報導)、同年2月3日經濟日報報導誠品跨足音樂市場(原證9第937筆報導)、同年3月7日經濟日報、聯合報報導誠品跨足物流事業(原證9第965、975筆報導)等。在原證9、原證10中諸多報紙新聞報導,已足使書店及百貨商場等一般消費者普遍知悉誠品跨領域多角化經營之事實,自可認系爭商標1確已為跨領域之一般消費者所熟知,而為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後段「商標表彰之識別性與信譽已廣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原證16最高行政法院105年11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參照)。此外,原證9、10全國性報紙新聞之報導中,並包含多筆「誠品經營物流事業」之報導,含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設立之前約一年,於90年3、4月間的大幅密集報導;其餘報導亦皆在系爭商標1註冊公告後、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設立前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考量誠品投資物流事業規模之大(投資六億元成立物流公司、斥資一億六千萬元的物流大樓)足以引起物流同業側目,加上如上開全國性報紙新聞之密集報導,確已足使「物流相關事業」普遍熟知誠品大規模跨足投入物流事業之事實,故「誠品」商標圖樣確已成為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前段「商標或標章已廣為物流相關事業所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綜上,91年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誠品商標圖樣已為「一般消費者」、「物流相關事業」、「物流相關消費者」所普遍知悉,不僅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前段「小著名」之要件,亦同時符合同法條項款後段「大著名」之要件。②法院判決及智慧局行政處分均肯認「誠品」商標為著名商標:原證1智慧局82年及87年異議審定書認定「誠品」商標「難謂不為一般消費大眾所熟知」;原證2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0年5月3日89年度訴字第1196號判決:「從今日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亦皆肯認「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業已為跨領域著名商標;另原證13智慧局94年11月15日商標核駁審定書「本件商標圖樣上之『誠品時尚婚紗』與誠品股份有限公司之『誠品』著名商標構成近似,有致相關公眾混淆誤認之虞」(本院卷二第429頁),亦肯認「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業已為跨領域著名商標。③綜上,系爭諸商標同時為小著名、大著名商標,故縱依被告所提本院107年度民商上字第5號判決(被證29)之標準,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1款的「減損識別性或信譽之虞」以達大著名商標為前提;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的「混淆誤認之虞」則以達小著名商標即足,本件系爭諸商標仍均已符合要件無疑。⒉「誠品」商標圖樣維持跨領域著名商標至今:原告「誠品」商標及品牌,受各界所肯認(原證12、14);本院107年度民商訴字第35號、108年度民商訴字第1號等民事判決(原證32)亦皆肯認「誠品」商標為跨領域著名商標。⒊著名商標非短期內即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再按「著名商標在未持續使用之情形下,仍須經相當期間並因市場商品之推陳出新,始漸漸由相關消費者印象中消褪,而非短期內即可論斷商標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判字第1140號、101年判字第644號、104年判字第9號等行政判決再三闡明(原證34)。「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的90年、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的94年,以及去年及今年,皆蒙法院或智慧財產局認定為跨領域之著名商標。不僅系爭商標並無未使用之事實,依上開最高行政法院見解,即使未持續使用之情形下,亦非短期內即可論斷商標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因此,在被告等公司成立時(91年及95年),「誠品」商標確為跨領域之著名商標,並持續至今。⒋著名商標並不限定為特定註冊號,原證2、13亦未限定商標之註冊號:被告雖引用本院107年度民商訴字第54號判決(被證33)主張必須特定智慧局處分書針對的商標是「哪一個註冊號」云云,然該案判決並無此意,著名商標亦不應限定為特定的註冊號。蓋無論是相關事業、相關消費者或一般消費者,在認知著名商標時,係認知該商標為著名,而非特定註冊號。智慧局所公佈的歷年「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不含著名商標註冊號(原證35),即為明證。況原證2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指出「從今日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並未限定是哪一個註冊號的「誠品」著名標章;原證13智慧財產局處分書則指「誠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誠品』著名商標」,亦未限定是哪一個註冊號的「誠品」著名商標,自難認被告主張可採。⒌被告所提商標廢止審定書與本件訴訟無關:被告雖提出智慧局108年4月12日108智商20550字第10880200880號商標廢止審定書(被證23),欲據以主張「搬家服務」與系爭商標所指定服務全無類似之處云云。然按「商標法第63條規定並無『類似』商品之文字,其認定實際使用的商品或服務範圍是否與註冊指定的商品或服務相符合,而非誤引『類似』商品或服務之字句。況且係判斷混淆誤認之虞之因素之一,與商標法第63條規定之真正實際使用並非相同,註冊商標使用之注意事項3.2.2在舉例中誤引類似商品之文字,將導致觀念混淆,自非恰當,其判斷標準應就商標實際使用時,二者商品或服務之內容、專業技術、用途、功能等等是否相同,在商業交易習慣上,一般公眾能否認定係相同商品或服務而定。」、「商標的使用同一性判斷與商標近似致混淆誤認之虞判斷,兩者判斷標準及法理基礎,各有不同。」經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判字第163號、108年判字第133號行政判決闡明在案(原證29、30)。被告將系爭商標2指定於「搬家服務」部分因商標法第63條廢止,曲解為全無類似之處,故意將商標的使用同一性判斷與商標近似致混淆誤認之虞判斷混為一談,所犯者恰為上開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指摘之錯誤,顯不可採。㈢對被告抗辯善意先使用、無侵權故意過失之回應:⒈系爭商標1之註冊皆在被告公司設立之前,被告顯無主張「在他人商標註冊申請日前,善意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之餘地。⒉由原證4各附件中處處可見被告刻意凸顯「誠品」二字,明顯將「誠品」作為商標使用,自無主張「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者」之餘地,且由原證17至22、24、25足證被告長期對外宣稱其「向『誠品書局』借名」並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可知被告顯然明知「誠品」商標,仍故意將「誠品」做為商標使用,以攀附原告商譽。⒊被告雖另主張其臉書上「向『誠品書店』借名,蘊含著成為『搬家業中的誠品』的雄心壯志」說法是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與16年前為何被告公司取名為『誠品』無關;且其因己身服務良好、形象優異,而獲選為優質搬家公司,並無攀附原告商譽之必要云云。然查:①被告早在99年受訪時、103年丁○○自行引用時、107年原證4公證書作成時,甚至至今(原證17、24、25)仍持續宣稱其「向『誠品書局』借名」並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被告顯有攀附原告「誠品」商標商譽之故意及實際行為,絕非以「是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云云所能搪塞。蓋「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之說辭,豈有99年丁○○受訪時即能提供、103年又能由丁○○自行引用之可能?被告舉「鮮奶界的LV」、「火鍋界的愛馬仕」等為例,主張其以「搬家業的誠品」自居並非侵權云云,實為混淆。蓋被告主張使用他人品牌僅屬比喻品質、特性之說法,實為推託之詞,將他人品牌作為商標或公司名稱使用,已涉及商標侵權(本院105年民商上字第8號「香奈兒休閒旅館案」、107年度民商訴字第9號「富蘭克林保險經紀人案」民事判決參照)。並且,以「鮮奶界的LV」、「火鍋界的愛馬仕」自居者,顯難辯稱其非明知LV、愛馬仕之商標。被告將相同商標使用於系爭商標1所指定之同一或類似服務、將系爭商標1文字使用於公司名稱,顯屬侵害商標權。被告既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自難辯稱其並非明知誠品商標。②被告一方面主張其形象良好,無攀附原告商譽之必要.另一方面卻又主張若被迫改名,即不再使用「誠品」作為其商標及公司名稱,其公司會面臨倒閉(108年2月22日被告丁○○陳情書),其說辭顯然自相矛盾,蓋若無攀附商譽之必要,豈有被迫停止攀附商譽即將面臨倒閉之理!⒋據上,系爭商標註冊在被告使用之前,且被告確將「誠品」作為商標使用。因此,被告將「誠品」使用於商標及公司名稱之行為,不符合善意先使用,且顯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㈣對被告抗辯本件不應適用現行商標法第70條規定之回應:被告雖主張其於91年成立公司,在92年修法之前云云,然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於95年,顯非設立於92年修法之前。且按「倘以他人著名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雖於92年修法前已為設立登記,惟其公司名稱與著名商標中文字相結合之狀態,跨越新、舊法時期而持續至新法施行後尚未終結,考量新法規定兼為保護消費者免於混淆誤認之公益,尤重於對公司名稱使用權之信賴保護,自應以新法法律效果之規定,連結部分屬於過去之構成要件事實,適用於將來繼續發生之法律事實。此乃『法律要件事實之回溯連結』,而非法律效力的溯及既往,不生違反法律禁止溯及既往原則之問題」、「台糖營造公司雖設立登記於87年8月25日,惟其公司名稱以系爭商標1之文字作為特取部分,因而造成淡化著名商標之狀態,持續迄今仍未終結,應有現行商標法有關『擬制侵害商標權』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088號民事判決闡釋甚明。因此,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使用「誠品」商標及將「誠品」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之名稱等行為,確有現行商標法有關「擬制侵害商標權」規定之適用。㈤對被告主張時效抗辯及另有訴外人使用「誠品」商標部分之回應:⒈被告空泛主張權利失效抗辯,但未盡舉證責任,且查原告於107年1月察覺被告等之侵權行為,隨即於寄發律師函(107年3月13日),並於107年6月20日提起本件訴訟,並無任何「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逾二年間不行使」之情形。被告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消滅云云,依最高法院判例,應由被告負舉證責任,但被告顯未盡舉證責任。因此,就97年3月13日起(律師函送達前十年除斥期間內)被告侵害商標權之行為,原告自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3、4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⒉又依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1428號民事判例意旨,被告欲主張時效抗辯,應就原告知悉在前之事實,負舉證責任。然被告顯未盡舉證之責,因此其主張顯無理由。被告自91年7月16日、95年11月22日開始其侵權行為,其97年3月12日以前之行為,固因十年除斥期間屆滿而不得主張損害賠償,但被告因侵權行為受有利益之部分,原告仍得依民法第197條第2項請求返還不當得利。⒊再者,被告雖辯稱特取名稱為「誠品」的公司高達290間云云。然實際上被告所謂290間中,多半已停業、歇業、解散、廢止或重複計算。被證6中處於「核准設立」狀態的公司、分公司或商業(商號)計131家,其中5家並未以誠品為特取名稱(「職達外語股份有限公司-誠品分公司」、「台灣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股份有限公司-豐澤誠品分公司、誠品站前分公司、誠品捷運分公司、誠品信義分公司」、「台灣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又有48家為原告關係企業,2家為被告。其餘特取名稱中包含誠品二字的41家公司、35家商號,目前並未發現如被告般以「誠品」商標大肆宣傳並營業者。原告未於本件訴訟中追究訴外第三人,並不代表容認或默許,但無論訴外第三人是否使用「誠品」名稱或如何使用,皆與本件無關,不能作為被告恣意侵害商標權之藉口。㈥綜上,被告之侵權行為甚為明確,並經原告於107年1月31日委請公證人進行網頁體驗公證,作成公證書(原證4),寄發律師函(原證5)於107年3月13日送達被告(原證6)。詎料被告悍然拒絕改正,堅持繼續其侵權行為。又被告既未支付商標授權金,卻仍使用原告所有之「誠品」商標以獲取不當利益,顯然係無法律上原因而受有相當商標授權金之利益及本於銷售商標侵權商品服務更有所取得之利益,致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自得依法請求被告返還其受領之不當利益。又被告公司皆由被告丁○○獨資經營,親自執行被告公司共同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故被告公司與被告丁○○因共同侵權行為應負連帶賠償責任;另因被告丁○○為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之負責人,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準此,原告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1、2、3款、第70條第1、2款、第69條第1、2、3項,民法第179條、第197條第2項、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損害賠償及排除侵害。㈦損害賠償之計算:⒈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計算: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就本院108年2月18日命其提出估價單、銷貨單、發票、訂單、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資料等帳務資料之命令,被告除提出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資料外,拒不提出任何能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之單據或資料,故被告顯未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因此,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應以被告侵權行為之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①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計算: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被告公司99年至107年12月止,無論其總營業額或其利潤,皆較原告所請求的新臺幣(下同)500萬元損害賠償高出甚多,原告得請求損害賠償之期間為97年3月14日(除斥期間十年)起至今。國稅局未陳報者,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約22個月),以及自107年12月至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約18個月的營業額、自108年起至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約17個月的營業額,故此部分尚未計算。但即使少算了39至40個月的營業額,國稅局所陳報被告侵權行為之收入,無論以其總營業額或利潤計,皆已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金額。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②依被告陳報資料計算:依被告陳報資料,被告公司自99年至106年止,無論其總營業額或其利潤,合計亦皆較原告所請求的500萬元損害賠償高出甚多。原告得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期間為97年3月14日起至今,但被告未陳報者,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約22個月、及107年至今約17個月的營業額。故此部分尚未計算。但即使少算了39個月的營業額,被告陳報所被告侵權行為之收入,無論以其總營業額或利潤計,仍已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金額。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⒉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計算:根據國稅局陳報之發票,可具體查知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自99年至107年11月止侵權行為之次數(開立發票張數),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自99年之107年止侵權行為之次數(開立發票張數)業已超過1,500次;尚未具體查獲者,至少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以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107年12月起及被告誠品搬家108年起至今的侵權行為。目前所查獲被告等之侵權行為,顯然遠超過1,500次甚多。故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應以其總價(次數乘以平均單價)定賠償金額。所查獲被告公司侵權行為之總價,無論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計算或依被告陳報資料計算,皆遠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500萬元。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⒊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定損害賠償之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因此,即使遽認原告尚未能證明損害,亦請依法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㈧並聲明:⒈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誠品搬家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誠品」之字樣作為公司名稱之一部分,並應向經濟部中部辦公室變更其公司名稱為不含相同或近似「誠品」字樣之名稱;且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誠品」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品,或為行銷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誠品」商標之其他行為。⒉被告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原告系爭諸商標圖樣於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家具運送、搬家、貨物配送、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等服務,並應除去及銷毀含有相同或近似於「誠品」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及其他行銷物品。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及被告丁○○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暨自107年3月1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⒋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⒌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7",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7 1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7 1 7",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本件事實經過:⒈原告自78年1月24日成立以來迄今已30年,因長年致力於「誠品」品牌經營與發展,事業範圍除兼含書店、畫廊、展演、文創、餐飲與生活家居外,尚擴及至貨物包裝、裝卸、貨物運送、物流配送等事業,現於海峽兩岸共經營有43家營業據點,是「誠品」品牌於我國已為著名商標。原告為避免他人任意攀附商譽,遂陸續以「誠品」暨其相關組合字樣,申請註冊商標並獲准在案,而「誠品」曾多次獲智慧局及法院認定為著名商標。其中,智慧局及其前身即經濟部中央標準局曾以中台異字第821288、821289、870638、G00881069號等多件商標異議審定書,分別於82年、87年、89年間認定「誠品」為著名商標(原證1)。並且,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89年度訴字第1196號行政判決中指明「從今日(90年)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原證2),是原告所有之系爭諸商標顯已為著名商標。⒉原告於107年1月間發現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以下合稱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竟在其所經營之官方網站、Facebook網頁與貨車車身上於貨物裝卸、貨物包裝、貨物捆紮、貨物搬運、貨物運送與搬家等服務,使用原告所有之「誠品」著名商標,並以「誠品」著名商標之文字作為公司名稱,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且被告自稱「搬家業的誠品」、自詡「蘊含著成為『搬家業的誠品』的雄心壯志」並藉以宣傳之行為(原證4附件二十),若縱容其逐漸減弱或分散系爭「誠品」商標強烈指示單一來源的特徵及吸引力時,最後該曾經強烈指示單一來源的「誠品」商標很有可能將會變成指示二種或二種以上來源的商標,或使系爭「誠品」商標在社會大眾的心中不會留下單一聯想或獨特性的印象,亦有致減損系爭「誠品」商標識別性之虞,顯屬侵害系爭諸商標之行為,茲分述如下:①系爭商標1:系爭商標1為文字商標,指定使用於「貨物、貨櫃之裝卸、倉儲,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等服務,被告將相同於系爭商標1之「誠品」作為商標使用,且被告於原證4附件六中宣稱「從電話諮詢到簽訂定型化契約→宅配付費預購打包器材→包裝→屬性標籤→運送→定位,我們都有一套人性化的工作流程,可以讓你輕鬆應付搬家的各種狀況」,其中被告提供之「包裝」服務,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為同一服務;被告提供的「運送」及「搬家」服務亦包含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之裝卸」同一之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貨物之裝卸」之同一服務。退一步言,被告提供的「包裝」、「運送」、「搬家」服務,至少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貨物之裝卸」為類似服務。又觀諸原證4附件六中被告宣稱「我們體恤莘莘學子及辛勤工作的青年族群,首創1500元及1800元自助搬家專案以減輕您的負擔」。被告所服務對象顯然包含學生及學校剛畢業的青年族群。由原證4附件六亦可看出被告所服務之消費者除學生、青年族群外,還包含個人、女生、家庭、搬遷辦公室的企業,絕非被告臨訟辯稱的「平時無暇接觸原告所經營的事業領域,而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有『誠品書局』」者。在被告未經同意擅自「向『誠品書局』借名」並在網頁上以「搬家業的誠品-誠品搬家公司」自居的情況下,無論是學生、青年族群或一般上班族、企業員工,皆極可能誤以為被告之服務與原告為同一來源,抑或誤認被告與原告間存有商業上之授權合作關係。因此,被告在同一或類似服務使用相同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1、2款之侵害。②系爭商標2:系爭商標2指定使用於「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家具運送;搬家服務」等服務,而被告使用之「誠品」商標,與系爭商標2的主要識別性部分完全相同,顯有近似;參諸前述原證4附件六,被告提供之「包裝」服務,即系爭商標2所指定之「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被告提供之「運送」及被告自認之「搬家」服務,即系爭商標所指定之「家具運送;搬家服務」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家具運送;搬家服務」之同一服務,或至少亦為類似服務,復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2之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侵權。③系爭商標3:系爭商標3指定使用於「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等服務,而被告使用之「誠品」商標,與系爭商標3的主要識別性部分完全相同,顯有近似;參諸前述原證4附件六,被告提供之「運送」服務,即系爭商標3所指定之「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等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之同一服務,或至少亦為類似服務,復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3之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侵權。㈡對被告抗辯系爭諸商標非著名商標部分之回應:⒈包含系爭諸商標在內之「誠品」商標圖無論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或在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皆為一般消費者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①新聞報導足證系爭「誠品」商標為大著名商標及小著名商標:原告廣泛使用「誠品」商標。自首件「誠品」商標於79年6月16日註冊公告起,至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7月15日設立前一日止,在各種報紙新聞中即有1218筆以「誠品」為報導之標題的新聞報導,其中自第1013筆起的206筆係在系爭商標1註冊公告之後(原證9);其後至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一日止,另有1105筆以「誠品」為標題的報紙新聞(原證10);其後至2018年10月20日止,又有1888筆以「誠品」為標題的報紙新聞(原證11)。前開數據僅計報紙新聞,考慮各種雜誌及電子媒體競相報導之實情,「誠品」商標之媒體曝光度,實遠勝於此。被告主張「其標題全都是在講『誠品書店』或舉辦書展的相關資料」云云,然此主張顯與事實不符。具體而言,早在85(1996)年8月12日,發行全國的經濟日報即報導「誠品五年後跨足大型購物中心除文化、商場、零售、餐旅四大事業未來還要經營物流業、家飾業」(原證9第272筆報導)。在此之前即至少有85(1996)年1月間經濟日報、聯合報等報導誠品跨足商場經營(原證9第201、202筆報導);其後至少有86(1997)年11月28日經濟日報報導誠品跨足名酒與餐廳(原證9第455筆報導)、87(1998)年6、7月間聯合報、中央日報、中國時報等報導誠品跨足劇場經營(原證9第538、539、540、544筆報導)、同年2月3日經濟日報報導誠品跨足音樂市場(原證9第937筆報導)、同年3月7日經濟日報、聯合報報導誠品跨足物流事業(原證9第965、975筆報導)等。在原證9、原證10中諸多報紙新聞報導,已足使書店及百貨商場等一般消費者普遍知悉誠品跨領域多角化經營之事實,自可認系爭商標1確已為跨領域之一般消費者所熟知,而為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後段「商標表彰之識別性與信譽已廣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原證16最高行政法院105年11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參照)。此外,原證9、10全國性報紙新聞之報導中,並包含多筆「誠品經營物流事業」之報導,含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設立之前約一年,於90年3、4月間的大幅密集報導;其餘報導亦皆在系爭商標1註冊公告後、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設立前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考量誠品投資物流事業規模之大(投資六億元成立物流公司、斥資一億六千萬元的物流大樓)足以引起物流同業側目,加上如上開全國性報紙新聞之密集報導,確已足使「物流相關事業」普遍熟知誠品大規模跨足投入物流事業之事實,故「誠品」商標圖樣確已成為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前段「商標或標章已廣為物流相關事業所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綜上,91年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誠品商標圖樣已為「一般消費者」、「物流相關事業」、「物流相關消費者」所普遍知悉,不僅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前段「小著名」之要件,亦同時符合同法條項款後段「大著名」之要件。②法院判決及智慧局行政處分均肯認「誠品」商標為著名商標:原證1智慧局82年及87年異議審定書認定「誠品」商標「難謂不為一般消費大眾所熟知」;原證2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0年5月3日89年度訴字第1196號判決:「從今日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亦皆肯認「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業已為跨領域著名商標;另原證13智慧局94年11月15日商標核駁審定書「本件商標圖樣上之『誠品時尚婚紗』與誠品股份有限公司之『誠品』著名商標構成近似,有致相關公眾混淆誤認之虞」(本院卷二第429頁),亦肯認「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業已為跨領域著名商標。③綜上,系爭諸商標同時為小著名、大著名商標,故縱依被告所提本院107年度民商上字第5號判決(被證29)之標準,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1款的「減損識別性或信譽之虞」以達大著名商標為前提;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的「混淆誤認之虞」則以達小著名商標即足,本件系爭諸商標仍均已符合要件無疑。⒉「誠品」商標圖樣維持跨領域著名商標至今:原告「誠品」商標及品牌,受各界所肯認(原證12、14);本院107年度民商訴字第35號、108年度民商訴字第1號等民事判決(原證32)亦皆肯認「誠品」商標為跨領域著名商標。⒊著名商標非短期內即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再按「著名商標在未持續使用之情形下,仍須經相當期間並因市場商品之推陳出新,始漸漸由相關消費者印象中消褪,而非短期內即可論斷商標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判字第1140號、101年判字第644號、104年判字第9號等行政判決再三闡明(原證34)。「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的90年、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的94年,以及去年及今年,皆蒙法院或智慧財產局認定為跨領域之著名商標。不僅系爭商標並無未使用之事實,依上開最高行政法院見解,即使未持續使用之情形下,亦非短期內即可論斷商標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因此,在被告等公司成立時(91年及95年),「誠品」商標確為跨領域之著名商標,並持續至今。⒋著名商標並不限定為特定註冊號,原證2、13亦未限定商標之註冊號:被告雖引用本院107年度民商訴字第54號判決(被證33)主張必須特定智慧局處分書針對的商標是「哪一個註冊號」云云,然該案判決並無此意,著名商標亦不應限定為特定的註冊號。蓋無論是相關事業、相關消費者或一般消費者,在認知著名商標時,係認知該商標為著名,而非特定註冊號。智慧局所公佈的歷年「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不含著名商標註冊號(原證35),即為明證。況原證2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指出「從今日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並未限定是哪一個註冊號的「誠品」著名標章;原證13智慧財產局處分書則指「誠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誠品』著名商標」,亦未限定是哪一個註冊號的「誠品」著名商標,自難認被告主張可採。⒌被告所提商標廢止審定書與本件訴訟無關:被告雖提出智慧局108年4月12日108智商20550字第10880200880號商標廢止審定書(被證23),欲據以主張「搬家服務」與系爭商標所指定服務全無類似之處云云。然按「商標法第63條規定並無『類似』商品之文字,其認定實際使用的商品或服務範圍是否與註冊指定的商品或服務相符合,而非誤引『類似』商品或服務之字句。況且係判斷混淆誤認之虞之因素之一,與商標法第63條規定之真正實際使用並非相同,註冊商標使用之注意事項3.2.2在舉例中誤引類似商品之文字,將導致觀念混淆,自非恰當,其判斷標準應就商標實際使用時,二者商品或服務之內容、專業技術、用途、功能等等是否相同,在商業交易習慣上,一般公眾能否認定係相同商品或服務而定。」、「商標的使用同一性判斷與商標近似致混淆誤認之虞判斷,兩者判斷標準及法理基礎,各有不同。」經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判字第163號、108年判字第133號行政判決闡明在案(原證29、30)。被告將系爭商標2指定於「搬家服務」部分因商標法第63條廢止,曲解為全無類似之處,故意將商標的使用同一性判斷與商標近似致混淆誤認之虞判斷混為一談,所犯者恰為上開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指摘之錯誤,顯不可採。㈢對被告抗辯善意先使用、無侵權故意過失之回應:⒈系爭商標1之註冊皆在被告公司設立之前,被告顯無主張「在他人商標註冊申請日前,善意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之餘地。⒉由原證4各附件中處處可見被告刻意凸顯「誠品」二字,明顯將「誠品」作為商標使用,自無主張「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者」之餘地,且由原證17至22、24、25足證被告長期對外宣稱其「向『誠品書局』借名」並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可知被告顯然明知「誠品」商標,仍故意將「誠品」做為商標使用,以攀附原告商譽。⒊被告雖另主張其臉書上「向『誠品書店』借名,蘊含著成為『搬家業中的誠品』的雄心壯志」說法是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與16年前為何被告公司取名為『誠品』無關;且其因己身服務良好、形象優異,而獲選為優質搬家公司,並無攀附原告商譽之必要云云。然查:①被告早在99年受訪時、103年丁○○自行引用時、107年原證4公證書作成時,甚至至今(原證17、24、25)仍持續宣稱其「向『誠品書局』借名」並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被告顯有攀附原告「誠品」商標商譽之故意及實際行為,絕非以「是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云云所能搪塞。蓋「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之說辭,豈有99年丁○○受訪時即能提供、103年又能由丁○○自行引用之可能?被告舉「鮮奶界的LV」、「火鍋界的愛馬仕」等為例,主張其以「搬家業的誠品」自居並非侵權云云,實為混淆。蓋被告主張使用他人品牌僅屬比喻品質、特性之說法,實為推託之詞,將他人品牌作為商標或公司名稱使用,已涉及商標侵權(本院105年民商上字第8號「香奈兒休閒旅館案」、107年度民商訴字第9號「富蘭克林保險經紀人案」民事判決參照)。並且,以「鮮奶界的LV」、「火鍋界的愛馬仕」自居者,顯難辯稱其非明知LV、愛馬仕之商標。被告將相同商標使用於系爭商標1所指定之同一或類似服務、將系爭商標1文字使用於公司名稱,顯屬侵害商標權。被告既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自難辯稱其並非明知誠品商標。②被告一方面主張其形象良好,無攀附原告商譽之必要.另一方面卻又主張若被迫改名,即不再使用「誠品」作為其商標及公司名稱,其公司會面臨倒閉(108年2月22日被告丁○○陳情書),其說辭顯然自相矛盾,蓋若無攀附商譽之必要,豈有被迫停止攀附商譽即將面臨倒閉之理!⒋據上,系爭商標註冊在被告使用之前,且被告確將「誠品」作為商標使用。因此,被告將「誠品」使用於商標及公司名稱之行為,不符合善意先使用,且顯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㈣對被告抗辯本件不應適用現行商標法第70條規定之回應:被告雖主張其於91年成立公司,在92年修法之前云云,然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於95年,顯非設立於92年修法之前。且按「倘以他人著名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雖於92年修法前已為設立登記,惟其公司名稱與著名商標中文字相結合之狀態,跨越新、舊法時期而持續至新法施行後尚未終結,考量新法規定兼為保護消費者免於混淆誤認之公益,尤重於對公司名稱使用權之信賴保護,自應以新法法律效果之規定,連結部分屬於過去之構成要件事實,適用於將來繼續發生之法律事實。此乃『法律要件事實之回溯連結』,而非法律效力的溯及既往,不生違反法律禁止溯及既往原則之問題」、「台糖營造公司雖設立登記於87年8月25日,惟其公司名稱以系爭商標1之文字作為特取部分,因而造成淡化著名商標之狀態,持續迄今仍未終結,應有現行商標法有關『擬制侵害商標權』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088號民事判決闡釋甚明。因此,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使用「誠品」商標及將「誠品」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之名稱等行為,確有現行商標法有關「擬制侵害商標權」規定之適用。㈤對被告主張時效抗辯及另有訴外人使用「誠品」商標部分之回應:⒈被告空泛主張權利失效抗辯,但未盡舉證責任,且查原告於107年1月察覺被告等之侵權行為,隨即於寄發律師函(107年3月13日),並於107年6月20日提起本件訴訟,並無任何「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逾二年間不行使」之情形。被告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消滅云云,依最高法院判例,應由被告負舉證責任,但被告顯未盡舉證責任。因此,就97年3月13日起(律師函送達前十年除斥期間內)被告侵害商標權之行為,原告自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3、4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⒉又依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1428號民事判例意旨,被告欲主張時效抗辯,應就原告知悉在前之事實,負舉證責任。然被告顯未盡舉證之責,因此其主張顯無理由。被告自91年7月16日、95年11月22日開始其侵權行為,其97年3月12日以前之行為,固因十年除斥期間屆滿而不得主張損害賠償,但被告因侵權行為受有利益之部分,原告仍得依民法第197條第2項請求返還不當得利。⒊再者,被告雖辯稱特取名稱為「誠品」的公司高達290間云云。然實際上被告所謂290間中,多半已停業、歇業、解散、廢止或重複計算。被證6中處於「核准設立」狀態的公司、分公司或商業(商號)計131家,其中5家並未以誠品為特取名稱(「職達外語股份有限公司-誠品分公司」、「台灣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股份有限公司-豐澤誠品分公司、誠品站前分公司、誠品捷運分公司、誠品信義分公司」、「台灣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又有48家為原告關係企業,2家為被告。其餘特取名稱中包含誠品二字的41家公司、35家商號,目前並未發現如被告般以「誠品」商標大肆宣傳並營業者。原告未於本件訴訟中追究訴外第三人,並不代表容認或默許,但無論訴外第三人是否使用「誠品」名稱或如何使用,皆與本件無關,不能作為被告恣意侵害商標權之藉口。㈥綜上,被告之侵權行為甚為明確,並經原告於107年1月31日委請公證人進行網頁體驗公證,作成公證書(原證4),寄發律師函(原證5)於107年3月13日送達被告(原證6)。詎料被告悍然拒絕改正,堅持繼續其侵權行為。又被告既未支付商標授權金,卻仍使用原告所有之「誠品」商標以獲取不當利益,顯然係無法律上原因而受有相當商標授權金之利益及本於銷售商標侵權商品服務更有所取得之利益,致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自得依法請求被告返還其受領之不當利益。又被告公司皆由被告丁○○獨資經營,親自執行被告公司共同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故被告公司與被告丁○○因共同侵權行為應負連帶賠償責任;另因被告丁○○為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之負責人,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準此,原告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1、2、3款、第70條第1、2款、第69條第1、2、3項,民法第179條、第197條第2項、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損害賠償及排除侵害。㈦損害賠償之計算:⒈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計算: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就本院108年2月18日命其提出估價單、銷貨單、發票、訂單、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資料等帳務資料之命令,被告除提出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資料外,拒不提出任何能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之單據或資料,故被告顯未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因此,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應以被告侵權行為之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①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計算: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被告公司99年至107年12月止,無論其總營業額或其利潤,皆較原告所請求的新臺幣(下同)500萬元損害賠償高出甚多,原告得請求損害賠償之期間為97年3月14日(除斥期間十年)起至今。國稅局未陳報者,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約22個月),以及自107年12月至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約18個月的營業額、自108年起至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約17個月的營業額,故此部分尚未計算。但即使少算了39至40個月的營業額,國稅局所陳報被告侵權行為之收入,無論以其總營業額或利潤計,皆已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金額。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②依被告陳報資料計算:依被告陳報資料,被告公司自99年至106年止,無論其總營業額或其利潤,合計亦皆較原告所請求的500萬元損害賠償高出甚多。原告得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期間為97年3月14日起至今,但被告未陳報者,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約22個月、及107年至今約17個月的營業額。故此部分尚未計算。但即使少算了39個月的營業額,被告陳報所被告侵權行為之收入,無論以其總營業額或利潤計,仍已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金額。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⒉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計算:根據國稅局陳報之發票,可具體查知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自99年至107年11月止侵權行為之次數(開立發票張數),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自99年之107年止侵權行為之次數(開立發票張數)業已超過1,500次;尚未具體查獲者,至少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以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107年12月起及被告誠品搬家108年起至今的侵權行為。目前所查獲被告等之侵權行為,顯然遠超過1,500次甚多。故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應以其總價(次數乘以平均單價)定賠償金額。所查獲被告公司侵權行為之總價,無論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計算或依被告陳報資料計算,皆遠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500萬元。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⒊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定損害賠償之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因此,即使遽認原告尚未能證明損害,亦請依法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㈧並聲明:⒈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誠品搬家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誠品」之字樣作為公司名稱之一部分,並應向經濟部中部辦公室變更其公司名稱為不含相同或近似「誠品」字樣之名稱;且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誠品」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品,或為行銷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誠品」商標之其他行為。⒉被告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原告系爭諸商標圖樣於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家具運送、搬家、貨物配送、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等服務,並應除去及銷毀含有相同或近似於「誠品」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及其他行銷物品。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及被告丁○○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暨自107年3月1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⒋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⒌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5",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9",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本件事實經過:⒈原告自78年1月24日成立以來迄今已30年,因長年致力於「誠品」品牌經營與發展,事業範圍除兼含書店、畫廊、展演、文創、餐飲與生活家居外,尚擴及至貨物包裝、裝卸、貨物運送、物流配送等事業,現於海峽兩岸共經營有43家營業據點,是「誠品」品牌於我國已為著名商標。原告為避免他人任意攀附商譽,遂陸續以「誠品」暨其相關組合字樣,申請註冊商標並獲准在案,而「誠品」曾多次獲智慧局及法院認定為著名商標。其中,智慧局及其前身即經濟部中央標準局曾以中台異字第821288、821289、870638、G00881069號等多件商標異議審定書,分別於82年、87年、89年間認定「誠品」為著名商標(原證1)。並且,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89年度訴字第1196號行政判決中指明「從今日(90年)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原證2),是原告所有之系爭諸商標顯已為著名商標。⒉原告於107年1月間發現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以下合稱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竟在其所經營之官方網站、Facebook網頁與貨車車身上於貨物裝卸、貨物包裝、貨物捆紮、貨物搬運、貨物運送與搬家等服務,使用原告所有之「誠品」著名商標,並以「誠品」著名商標之文字作為公司名稱,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且被告自稱「搬家業的誠品」、自詡「蘊含著成為『搬家業的誠品』的雄心壯志」並藉以宣傳之行為(原證4附件二十),若縱容其逐漸減弱或分散系爭「誠品」商標強烈指示單一來源的特徵及吸引力時,最後該曾經強烈指示單一來源的「誠品」商標很有可能將會變成指示二種或二種以上來源的商標,或使系爭「誠品」商標在社會大眾的心中不會留下單一聯想或獨特性的印象,亦有致減損系爭「誠品」商標識別性之虞,顯屬侵害系爭諸商標之行為,茲分述如下:①系爭商標1:系爭商標1為文字商標,指定使用於「貨物、貨櫃之裝卸、倉儲,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等服務,被告將相同於系爭商標1之「誠品」作為商標使用,且被告於原證4附件六中宣稱「從電話諮詢到簽訂定型化契約→宅配付費預購打包器材→包裝→屬性標籤→運送→定位,我們都有一套人性化的工作流程,可以讓你輕鬆應付搬家的各種狀況」,其中被告提供之「包裝」服務,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為同一服務;被告提供的「運送」及「搬家」服務亦包含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之裝卸」同一之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貨物之裝卸」之同一服務。退一步言,被告提供的「包裝」、「運送」、「搬家」服務,至少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貨物之裝卸」為類似服務。又觀諸原證4附件六中被告宣稱「我們體恤莘莘學子及辛勤工作的青年族群,首創1500元及1800元自助搬家專案以減輕您的負擔」。被告所服務對象顯然包含學生及學校剛畢業的青年族群。由原證4附件六亦可看出被告所服務之消費者除學生、青年族群外,還包含個人、女生、家庭、搬遷辦公室的企業,絕非被告臨訟辯稱的「平時無暇接觸原告所經營的事業領域,而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有『誠品書局』」者。在被告未經同意擅自「向『誠品書局』借名」並在網頁上以「搬家業的誠品-誠品搬家公司」自居的情況下,無論是學生、青年族群或一般上班族、企業員工,皆極可能誤以為被告之服務與原告為同一來源,抑或誤認被告與原告間存有商業上之授權合作關係。因此,被告在同一或類似服務使用相同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1、2款之侵害。②系爭商標2:系爭商標2指定使用於「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家具運送;搬家服務」等服務,而被告使用之「誠品」商標,與系爭商標2的主要識別性部分完全相同,顯有近似;參諸前述原證4附件六,被告提供之「包裝」服務,即系爭商標2所指定之「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被告提供之「運送」及被告自認之「搬家」服務,即系爭商標所指定之「家具運送;搬家服務」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家具運送;搬家服務」之同一服務,或至少亦為類似服務,復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2之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侵權。③系爭商標3:系爭商標3指定使用於「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等服務,而被告使用之「誠品」商標,與系爭商標3的主要識別性部分完全相同,顯有近似;參諸前述原證4附件六,被告提供之「運送」服務,即系爭商標3所指定之「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等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之同一服務,或至少亦為類似服務,復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3之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侵權。㈡對被告抗辯系爭諸商標非著名商標部分之回應:⒈包含系爭諸商標在內之「誠品」商標圖無論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或在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皆為一般消費者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①新聞報導足證系爭「誠品」商標為大著名商標及小著名商標:原告廣泛使用「誠品」商標。自首件「誠品」商標於79年6月16日註冊公告起,至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7月15日設立前一日止,在各種報紙新聞中即有1218筆以「誠品」為報導之標題的新聞報導,其中自第1013筆起的206筆係在系爭商標1註冊公告之後(原證9);其後至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一日止,另有1105筆以「誠品」為標題的報紙新聞(原證10);其後至2018年10月20日止,又有1888筆以「誠品」為標題的報紙新聞(原證11)。前開數據僅計報紙新聞,考慮各種雜誌及電子媒體競相報導之實情,「誠品」商標之媒體曝光度,實遠勝於此。被告主張「其標題全都是在講『誠品書店』或舉辦書展的相關資料」云云,然此主張顯與事實不符。具體而言,早在85(1996)年8月12日,發行全國的經濟日報即報導「誠品五年後跨足大型購物中心除文化、商場、零售、餐旅四大事業未來還要經營物流業、家飾業」(原證9第272筆報導)。在此之前即至少有85(1996)年1月間經濟日報、聯合報等報導誠品跨足商場經營(原證9第201、202筆報導);其後至少有86(1997)年11月28日經濟日報報導誠品跨足名酒與餐廳(原證9第455筆報導)、87(1998)年6、7月間聯合報、中央日報、中國時報等報導誠品跨足劇場經營(原證9第538、539、540、544筆報導)、同年2月3日經濟日報報導誠品跨足音樂市場(原證9第937筆報導)、同年3月7日經濟日報、聯合報報導誠品跨足物流事業(原證9第965、975筆報導)等。在原證9、原證10中諸多報紙新聞報導,已足使書店及百貨商場等一般消費者普遍知悉誠品跨領域多角化經營之事實,自可認系爭商標1確已為跨領域之一般消費者所熟知,而為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後段「商標表彰之識別性與信譽已廣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原證16最高行政法院105年11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參照)。此外,原證9、10全國性報紙新聞之報導中,並包含多筆「誠品經營物流事業」之報導,含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設立之前約一年,於90年3、4月間的大幅密集報導;其餘報導亦皆在系爭商標1註冊公告後、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設立前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考量誠品投資物流事業規模之大(投資六億元成立物流公司、斥資一億六千萬元的物流大樓)足以引起物流同業側目,加上如上開全國性報紙新聞之密集報導,確已足使「物流相關事業」普遍熟知誠品大規模跨足投入物流事業之事實,故「誠品」商標圖樣確已成為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前段「商標或標章已廣為物流相關事業所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綜上,91年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誠品商標圖樣已為「一般消費者」、「物流相關事業」、「物流相關消費者」所普遍知悉,不僅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前段「小著名」之要件,亦同時符合同法條項款後段「大著名」之要件。②法院判決及智慧局行政處分均肯認「誠品」商標為著名商標:原證1智慧局82年及87年異議審定書認定「誠品」商標「難謂不為一般消費大眾所熟知」;原證2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0年5月3日89年度訴字第1196號判決:「從今日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亦皆肯認「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業已為跨領域著名商標;另原證13智慧局94年11月15日商標核駁審定書「本件商標圖樣上之『誠品時尚婚紗』與誠品股份有限公司之『誠品』著名商標構成近似,有致相關公眾混淆誤認之虞」(本院卷二第429頁),亦肯認「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業已為跨領域著名商標。③綜上,系爭諸商標同時為小著名、大著名商標,故縱依被告所提本院107年度民商上字第5號判決(被證29)之標準,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1款的「減損識別性或信譽之虞」以達大著名商標為前提;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的「混淆誤認之虞」則以達小著名商標即足,本件系爭諸商標仍均已符合要件無疑。⒉「誠品」商標圖樣維持跨領域著名商標至今:原告「誠品」商標及品牌,受各界所肯認(原證12、14);本院107年度民商訴字第35號、108年度民商訴字第1號等民事判決(原證32)亦皆肯認「誠品」商標為跨領域著名商標。⒊著名商標非短期內即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再按「著名商標在未持續使用之情形下,仍須經相當期間並因市場商品之推陳出新,始漸漸由相關消費者印象中消褪,而非短期內即可論斷商標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判字第1140號、101年判字第644號、104年判字第9號等行政判決再三闡明(原證34)。「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的90年、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的94年,以及去年及今年,皆蒙法院或智慧財產局認定為跨領域之著名商標。不僅系爭商標並無未使用之事實,依上開最高行政法院見解,即使未持續使用之情形下,亦非短期內即可論斷商標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因此,在被告等公司成立時(91年及95年),「誠品」商標確為跨領域之著名商標,並持續至今。⒋著名商標並不限定為特定註冊號,原證2、13亦未限定商標之註冊號:被告雖引用本院107年度民商訴字第54號判決(被證33)主張必須特定智慧局處分書針對的商標是「哪一個註冊號」云云,然該案判決並無此意,著名商標亦不應限定為特定的註冊號。蓋無論是相關事業、相關消費者或一般消費者,在認知著名商標時,係認知該商標為著名,而非特定註冊號。智慧局所公佈的歷年「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不含著名商標註冊號(原證35),即為明證。況原證2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指出「從今日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並未限定是哪一個註冊號的「誠品」著名標章;原證13智慧財產局處分書則指「誠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誠品』著名商標」,亦未限定是哪一個註冊號的「誠品」著名商標,自難認被告主張可採。⒌被告所提商標廢止審定書與本件訴訟無關:被告雖提出智慧局108年4月12日108智商20550字第10880200880號商標廢止審定書(被證23),欲據以主張「搬家服務」與系爭商標所指定服務全無類似之處云云。然按「商標法第63條規定並無『類似』商品之文字,其認定實際使用的商品或服務範圍是否與註冊指定的商品或服務相符合,而非誤引『類似』商品或服務之字句。況且係判斷混淆誤認之虞之因素之一,與商標法第63條規定之真正實際使用並非相同,註冊商標使用之注意事項3.2.2在舉例中誤引類似商品之文字,將導致觀念混淆,自非恰當,其判斷標準應就商標實際使用時,二者商品或服務之內容、專業技術、用途、功能等等是否相同,在商業交易習慣上,一般公眾能否認定係相同商品或服務而定。」、「商標的使用同一性判斷與商標近似致混淆誤認之虞判斷,兩者判斷標準及法理基礎,各有不同。」經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判字第163號、108年判字第133號行政判決闡明在案(原證29、30)。被告將系爭商標2指定於「搬家服務」部分因商標法第63條廢止,曲解為全無類似之處,故意將商標的使用同一性判斷與商標近似致混淆誤認之虞判斷混為一談,所犯者恰為上開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指摘之錯誤,顯不可採。㈢對被告抗辯善意先使用、無侵權故意過失之回應:⒈系爭商標1之註冊皆在被告公司設立之前,被告顯無主張「在他人商標註冊申請日前,善意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之餘地。⒉由原證4各附件中處處可見被告刻意凸顯「誠品」二字,明顯將「誠品」作為商標使用,自無主張「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者」之餘地,且由原證17至22、24、25足證被告長期對外宣稱其「向『誠品書局』借名」並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可知被告顯然明知「誠品」商標,仍故意將「誠品」做為商標使用,以攀附原告商譽。⒊被告雖另主張其臉書上「向『誠品書店』借名,蘊含著成為『搬家業中的誠品』的雄心壯志」說法是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與16年前為何被告公司取名為『誠品』無關;且其因己身服務良好、形象優異,而獲選為優質搬家公司,並無攀附原告商譽之必要云云。然查:①被告早在99年受訪時、103年丁○○自行引用時、107年原證4公證書作成時,甚至至今(原證17、24、25)仍持續宣稱其「向『誠品書局』借名」並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被告顯有攀附原告「誠品」商標商譽之故意及實際行為,絕非以「是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云云所能搪塞。蓋「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之說辭,豈有99年丁○○受訪時即能提供、103年又能由丁○○自行引用之可能?被告舉「鮮奶界的LV」、「火鍋界的愛馬仕」等為例,主張其以「搬家業的誠品」自居並非侵權云云,實為混淆。蓋被告主張使用他人品牌僅屬比喻品質、特性之說法,實為推託之詞,將他人品牌作為商標或公司名稱使用,已涉及商標侵權(本院105年民商上字第8號「香奈兒休閒旅館案」、107年度民商訴字第9號「富蘭克林保險經紀人案」民事判決參照)。並且,以「鮮奶界的LV」、「火鍋界的愛馬仕」自居者,顯難辯稱其非明知LV、愛馬仕之商標。被告將相同商標使用於系爭商標1所指定之同一或類似服務、將系爭商標1文字使用於公司名稱,顯屬侵害商標權。被告既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自難辯稱其並非明知誠品商標。②被告一方面主張其形象良好,無攀附原告商譽之必要.另一方面卻又主張若被迫改名,即不再使用「誠品」作為其商標及公司名稱,其公司會面臨倒閉(108年2月22日被告丁○○陳情書),其說辭顯然自相矛盾,蓋若無攀附商譽之必要,豈有被迫停止攀附商譽即將面臨倒閉之理!⒋據上,系爭商標註冊在被告使用之前,且被告確將「誠品」作為商標使用。因此,被告將「誠品」使用於商標及公司名稱之行為,不符合善意先使用,且顯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㈣對被告抗辯本件不應適用現行商標法第70條規定之回應:被告雖主張其於91年成立公司,在92年修法之前云云,然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於95年,顯非設立於92年修法之前。且按「倘以他人著名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雖於92年修法前已為設立登記,惟其公司名稱與著名商標中文字相結合之狀態,跨越新、舊法時期而持續至新法施行後尚未終結,考量新法規定兼為保護消費者免於混淆誤認之公益,尤重於對公司名稱使用權之信賴保護,自應以新法法律效果之規定,連結部分屬於過去之構成要件事實,適用於將來繼續發生之法律事實。此乃『法律要件事實之回溯連結』,而非法律效力的溯及既往,不生違反法律禁止溯及既往原則之問題」、「台糖營造公司雖設立登記於87年8月25日,惟其公司名稱以系爭商標1之文字作為特取部分,因而造成淡化著名商標之狀態,持續迄今仍未終結,應有現行商標法有關『擬制侵害商標權』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088號民事判決闡釋甚明。因此,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使用「誠品」商標及將「誠品」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之名稱等行為,確有現行商標法有關「擬制侵害商標權」規定之適用。㈤對被告主張時效抗辯及另有訴外人使用「誠品」商標部分之回應:⒈被告空泛主張權利失效抗辯,但未盡舉證責任,且查原告於107年1月察覺被告等之侵權行為,隨即於寄發律師函(107年3月13日),並於107年6月20日提起本件訴訟,並無任何「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逾二年間不行使」之情形。被告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消滅云云,依最高法院判例,應由被告負舉證責任,但被告顯未盡舉證責任。因此,就97年3月13日起(律師函送達前十年除斥期間內)被告侵害商標權之行為,原告自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3、4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⒉又依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1428號民事判例意旨,被告欲主張時效抗辯,應就原告知悉在前之事實,負舉證責任。然被告顯未盡舉證之責,因此其主張顯無理由。被告自91年7月16日、95年11月22日開始其侵權行為,其97年3月12日以前之行為,固因十年除斥期間屆滿而不得主張損害賠償,但被告因侵權行為受有利益之部分,原告仍得依民法第197條第2項請求返還不當得利。⒊再者,被告雖辯稱特取名稱為「誠品」的公司高達290間云云。然實際上被告所謂290間中,多半已停業、歇業、解散、廢止或重複計算。被證6中處於「核准設立」狀態的公司、分公司或商業(商號)計131家,其中5家並未以誠品為特取名稱(「職達外語股份有限公司-誠品分公司」、「台灣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股份有限公司-豐澤誠品分公司、誠品站前分公司、誠品捷運分公司、誠品信義分公司」、「台灣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又有48家為原告關係企業,2家為被告。其餘特取名稱中包含誠品二字的41家公司、35家商號,目前並未發現如被告般以「誠品」商標大肆宣傳並營業者。原告未於本件訴訟中追究訴外第三人,並不代表容認或默許,但無論訴外第三人是否使用「誠品」名稱或如何使用,皆與本件無關,不能作為被告恣意侵害商標權之藉口。㈥綜上,被告之侵權行為甚為明確,並經原告於107年1月31日委請公證人進行網頁體驗公證,作成公證書(原證4),寄發律師函(原證5)於107年3月13日送達被告(原證6)。詎料被告悍然拒絕改正,堅持繼續其侵權行為。又被告既未支付商標授權金,卻仍使用原告所有之「誠品」商標以獲取不當利益,顯然係無法律上原因而受有相當商標授權金之利益及本於銷售商標侵權商品服務更有所取得之利益,致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自得依法請求被告返還其受領之不當利益。又被告公司皆由被告丁○○獨資經營,親自執行被告公司共同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故被告公司與被告丁○○因共同侵權行為應負連帶賠償責任;另因被告丁○○為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之負責人,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準此,原告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1、2、3款、第70條第1、2款、第69條第1、2、3項,民法第179條、第197條第2項、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損害賠償及排除侵害。㈦損害賠償之計算:⒈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計算: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就本院108年2月18日命其提出估價單、銷貨單、發票、訂單、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資料等帳務資料之命令,被告除提出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資料外,拒不提出任何能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之單據或資料,故被告顯未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因此,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應以被告侵權行為之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①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計算: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被告公司99年至107年12月止,無論其總營業額或其利潤,皆較原告所請求的新臺幣(下同)500萬元損害賠償高出甚多,原告得請求損害賠償之期間為97年3月14日(除斥期間十年)起至今。國稅局未陳報者,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約22個月),以及自107年12月至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約18個月的營業額、自108年起至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約17個月的營業額,故此部分尚未計算。但即使少算了39至40個月的營業額,國稅局所陳報被告侵權行為之收入,無論以其總營業額或利潤計,皆已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金額。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②依被告陳報資料計算:依被告陳報資料,被告公司自99年至106年止,無論其總營業額或其利潤,合計亦皆較原告所請求的500萬元損害賠償高出甚多。原告得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期間為97年3月14日起至今,但被告未陳報者,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約22個月、及107年至今約17個月的營業額。故此部分尚未計算。但即使少算了39個月的營業額,被告陳報所被告侵權行為之收入,無論以其總營業額或利潤計,仍已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金額。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⒉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計算:根據國稅局陳報之發票,可具體查知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自99年至107年11月止侵權行為之次數(開立發票張數),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自99年之107年止侵權行為之次數(開立發票張數)業已超過1,500次;尚未具體查獲者,至少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以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107年12月起及被告誠品搬家108年起至今的侵權行為。目前所查獲被告等之侵權行為,顯然遠超過1,500次甚多。故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應以其總價(次數乘以平均單價)定賠償金額。所查獲被告公司侵權行為之總價,無論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計算或依被告陳報資料計算,皆遠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500萬元。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⒊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定損害賠償之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因此,即使遽認原告尚未能證明損害,亦請依法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㈧並聲明:⒈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誠品搬家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誠品」之字樣作為公司名稱之一部分,並應向經濟部中部辦公室變更其公司名稱為不含相同或近似「誠品」字樣之名稱;且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誠品」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品,或為行銷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誠品」商標之其他行為。⒉被告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原告系爭諸商標圖樣於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家具運送、搬家、貨物配送、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等服務,並應除去及銷毀含有相同或近似於「誠品」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及其他行銷物品。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及被告丁○○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暨自107年3月1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⒋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⒌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本件事實經過:⒈原告自78年1月24日成立以來迄今已30年,因長年致力於「誠品」品牌經營與發展,事業範圍除兼含書店、畫廊、展演、文創、餐飲與生活家居外,尚擴及至貨物包裝、裝卸、貨物運送、物流配送等事業,現於海峽兩岸共經營有43家營業據點,是「誠品」品牌於我國已為著名商標。原告為避免他人任意攀附商譽,遂陸續以「誠品」暨其相關組合字樣,申請註冊商標並獲准在案,而「誠品」曾多次獲智慧局及法院認定為著名商標。其中,智慧局及其前身即經濟部中央標準局曾以中台異字第821288、821289、870638、G00881069號等多件商標異議審定書,分別於82年、87年、89年間認定「誠品」為著名商標(原證1)。並且,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89年度訴字第1196號行政判決中指明「從今日(90年)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原證2),是原告所有之系爭諸商標顯已為著名商標。⒉原告於107年1月間發現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以下合稱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竟在其所經營之官方網站、Facebook網頁與貨車車身上於貨物裝卸、貨物包裝、貨物捆紮、貨物搬運、貨物運送與搬家等服務,使用原告所有之「誠品」著名商標,並以「誠品」著名商標之文字作為公司名稱,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且被告自稱「搬家業的誠品」、自詡「蘊含著成為『搬家業的誠品』的雄心壯志」並藉以宣傳之行為(原證4附件二十),若縱容其逐漸減弱或分散系爭「誠品」商標強烈指示單一來源的特徵及吸引力時,最後該曾經強烈指示單一來源的「誠品」商標很有可能將會變成指示二種或二種以上來源的商標,或使系爭「誠品」商標在社會大眾的心中不會留下單一聯想或獨特性的印象,亦有致減損系爭「誠品」商標識別性之虞,顯屬侵害系爭諸商標之行為,茲分述如下:①系爭商標1:系爭商標1為文字商標,指定使用於「貨物、貨櫃之裝卸、倉儲,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等服務,被告將相同於系爭商標1之「誠品」作為商標使用,且被告於原證4附件六中宣稱「從電話諮詢到簽訂定型化契約→宅配付費預購打包器材→包裝→屬性標籤→運送→定位,我們都有一套人性化的工作流程,可以讓你輕鬆應付搬家的各種狀況」,其中被告提供之「包裝」服務,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為同一服務;被告提供的「運送」及「搬家」服務亦包含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之裝卸」同一之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貨物之裝卸」之同一服務。退一步言,被告提供的「包裝」、「運送」、「搬家」服務,至少與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貨物之裝卸」為類似服務。又觀諸原證4附件六中被告宣稱「我們體恤莘莘學子及辛勤工作的青年族群,首創1500元及1800元自助搬家專案以減輕您的負擔」。被告所服務對象顯然包含學生及學校剛畢業的青年族群。由原證4附件六亦可看出被告所服務之消費者除學生、青年族群外,還包含個人、女生、家庭、搬遷辦公室的企業,絕非被告臨訟辯稱的「平時無暇接觸原告所經營的事業領域,而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有『誠品書局』」者。在被告未經同意擅自「向『誠品書局』借名」並在網頁上以「搬家業的誠品-誠品搬家公司」自居的情況下,無論是學生、青年族群或一般上班族、企業員工,皆極可能誤以為被告之服務與原告為同一來源,抑或誤認被告與原告間存有商業上之授權合作關係。因此,被告在同一或類似服務使用相同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1、2款之侵害。②系爭商標2:系爭商標2指定使用於「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家具運送;搬家服務」等服務,而被告使用之「誠品」商標,與系爭商標2的主要識別性部分完全相同,顯有近似;參諸前述原證4附件六,被告提供之「包裝」服務,即系爭商標2所指定之「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被告提供之「運送」及被告自認之「搬家」服務,即系爭商標所指定之「家具運送;搬家服務」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運輸前之包裝;貨物運輸前之綑紮;貨物打包;貨物包裝;家具運送;搬家服務」之同一服務,或至少亦為類似服務,復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2之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侵權。③系爭商標3:系爭商標3指定使用於「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等服務,而被告使用之「誠品」商標,與系爭商標3的主要識別性部分完全相同,顯有近似;參諸前述原證4附件六,被告提供之「運送」服務,即系爭商標3所指定之「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等服務。因此,被告提供系爭商標所指定「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物流運送」之同一服務,或至少亦為類似服務,復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3之商標,確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該當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侵權。㈡對被告抗辯系爭諸商標非著名商標部分之回應:⒈包含系爭諸商標在內之「誠品」商標圖無論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或在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皆為一般消費者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①新聞報導足證系爭「誠品」商標為大著名商標及小著名商標:原告廣泛使用「誠品」商標。自首件「誠品」商標於79年6月16日註冊公告起,至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7月15日設立前一日止,在各種報紙新聞中即有1218筆以「誠品」為報導之標題的新聞報導,其中自第1013筆起的206筆係在系爭商標1註冊公告之後(原證9);其後至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一日止,另有1105筆以「誠品」為標題的報紙新聞(原證10);其後至2018年10月20日止,又有1888筆以「誠品」為標題的報紙新聞(原證11)。前開數據僅計報紙新聞,考慮各種雜誌及電子媒體競相報導之實情,「誠品」商標之媒體曝光度,實遠勝於此。被告主張「其標題全都是在講『誠品書店』或舉辦書展的相關資料」云云,然此主張顯與事實不符。具體而言,早在85(1996)年8月12日,發行全國的經濟日報即報導「誠品五年後跨足大型購物中心除文化、商場、零售、餐旅四大事業未來還要經營物流業、家飾業」(原證9第272筆報導)。在此之前即至少有85(1996)年1月間經濟日報、聯合報等報導誠品跨足商場經營(原證9第201、202筆報導);其後至少有86(1997)年11月28日經濟日報報導誠品跨足名酒與餐廳(原證9第455筆報導)、87(1998)年6、7月間聯合報、中央日報、中國時報等報導誠品跨足劇場經營(原證9第538、539、540、544筆報導)、同年2月3日經濟日報報導誠品跨足音樂市場(原證9第937筆報導)、同年3月7日經濟日報、聯合報報導誠品跨足物流事業(原證9第965、975筆報導)等。在原證9、原證10中諸多報紙新聞報導,已足使書店及百貨商場等一般消費者普遍知悉誠品跨領域多角化經營之事實,自可認系爭商標1確已為跨領域之一般消費者所熟知,而為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後段「商標表彰之識別性與信譽已廣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原證16最高行政法院105年11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參照)。此外,原證9、10全國性報紙新聞之報導中,並包含多筆「誠品經營物流事業」之報導,含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設立之前約一年,於90年3、4月間的大幅密集報導;其餘報導亦皆在系爭商標1註冊公告後、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設立前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考量誠品投資物流事業規模之大(投資六億元成立物流公司、斥資一億六千萬元的物流大樓)足以引起物流同業側目,加上如上開全國性報紙新聞之密集報導,確已足使「物流相關事業」普遍熟知誠品大規模跨足投入物流事業之事實,故「誠品」商標圖樣確已成為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前段「商標或標章已廣為物流相關事業所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綜上,91年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前,誠品商標圖樣已為「一般消費者」、「物流相關事業」、「物流相關消費者」所普遍知悉,不僅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1款前段「小著名」之要件,亦同時符合同法條項款後段「大著名」之要件。②法院判決及智慧局行政處分均肯認「誠品」商標為著名商標:原證1智慧局82年及87年異議審定書認定「誠品」商標「難謂不為一般消費大眾所熟知」;原證2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0年5月3日89年度訴字第1196號判決:「從今日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亦皆肯認「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業已為跨領域著名商標;另原證13智慧局94年11月15日商標核駁審定書「本件商標圖樣上之『誠品時尚婚紗』與誠品股份有限公司之『誠品』著名商標構成近似,有致相關公眾混淆誤認之虞」(本院卷二第429頁),亦肯認「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業已為跨領域著名商標。③綜上,系爭諸商標同時為小著名、大著名商標,故縱依被告所提本院107年度民商上字第5號判決(被證29)之標準,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1款的「減損識別性或信譽之虞」以達大著名商標為前提;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的「混淆誤認之虞」則以達小著名商標即足,本件系爭諸商標仍均已符合要件無疑。⒉「誠品」商標圖樣維持跨領域著名商標至今:原告「誠品」商標及品牌,受各界所肯認(原證12、14);本院107年度民商訴字第35號、108年度民商訴字第1號等民事判決(原證32)亦皆肯認「誠品」商標為跨領域著名商標。⒊著名商標非短期內即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再按「著名商標在未持續使用之情形下,仍須經相當期間並因市場商品之推陳出新,始漸漸由相關消費者印象中消褪,而非短期內即可論斷商標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判字第1140號、101年判字第644號、104年判字第9號等行政判決再三闡明(原證34)。「誠品」商標,在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91年成立前的90年、被告誠品搬家公司95年成立前的94年,以及去年及今年,皆蒙法院或智慧財產局認定為跨領域之著名商標。不僅系爭商標並無未使用之事實,依上開最高行政法院見解,即使未持續使用之情形下,亦非短期內即可論斷商標可由著名變成非屬著名。因此,在被告等公司成立時(91年及95年),「誠品」商標確為跨領域之著名商標,並持續至今。⒋著名商標並不限定為特定註冊號,原證2、13亦未限定商標之註冊號:被告雖引用本院107年度民商訴字第54號判決(被證33)主張必須特定智慧局處分書針對的商標是「哪一個註冊號」云云,然該案判決並無此意,著名商標亦不應限定為特定的註冊號。蓋無論是相關事業、相關消費者或一般消費者,在認知著名商標時,係認知該商標為著名,而非特定註冊號。智慧局所公佈的歷年「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不含著名商標註冊號(原證35),即為明證。況原證2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指出「從今日看來,誠然參加人『誠品』著名標章之商譽確已樹立,其知名度的確是呈現出加速躍昇之勢,如果從現今之角度,法院當然會認為誠品之商譽已能讓其商標專用權排他性效力,跨及多數商品或服務之領域。」並未限定是哪一個註冊號的「誠品」著名標章;原證13智慧財產局處分書則指「誠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誠品』著名商標」,亦未限定是哪一個註冊號的「誠品」著名商標,自難認被告主張可採。⒌被告所提商標廢止審定書與本件訴訟無關:被告雖提出智慧局108年4月12日108智商20550字第10880200880號商標廢止審定書(被證23),欲據以主張「搬家服務」與系爭商標所指定服務全無類似之處云云。然按「商標法第63條規定並無『類似』商品之文字,其認定實際使用的商品或服務範圍是否與註冊指定的商品或服務相符合,而非誤引『類似』商品或服務之字句。況且係判斷混淆誤認之虞之因素之一,與商標法第63條規定之真正實際使用並非相同,註冊商標使用之注意事項3.2.2在舉例中誤引類似商品之文字,將導致觀念混淆,自非恰當,其判斷標準應就商標實際使用時,二者商品或服務之內容、專業技術、用途、功能等等是否相同,在商業交易習慣上,一般公眾能否認定係相同商品或服務而定。」、「商標的使用同一性判斷與商標近似致混淆誤認之虞判斷,兩者判斷標準及法理基礎,各有不同。」經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判字第163號、108年判字第133號行政判決闡明在案(原證29、30)。被告將系爭商標2指定於「搬家服務」部分因商標法第63條廢止,曲解為全無類似之處,故意將商標的使用同一性判斷與商標近似致混淆誤認之虞判斷混為一談,所犯者恰為上開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指摘之錯誤,顯不可採。㈢對被告抗辯善意先使用、無侵權故意過失之回應:⒈系爭商標1之註冊皆在被告公司設立之前,被告顯無主張「在他人商標註冊申請日前,善意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之餘地。⒉由原證4各附件中處處可見被告刻意凸顯「誠品」二字,明顯將「誠品」作為商標使用,自無主張「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者」之餘地,且由原證17至22、24、25足證被告長期對外宣稱其「向『誠品書局』借名」並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可知被告顯然明知「誠品」商標,仍故意將「誠品」做為商標使用,以攀附原告商譽。⒊被告雖另主張其臉書上「向『誠品書店』借名,蘊含著成為『搬家業中的誠品』的雄心壯志」說法是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與16年前為何被告公司取名為『誠品』無關;且其因己身服務良好、形象優異,而獲選為優質搬家公司,並無攀附原告商譽之必要云云。然查:①被告早在99年受訪時、103年丁○○自行引用時、107年原證4公證書作成時,甚至至今(原證17、24、25)仍持續宣稱其「向『誠品書局』借名」並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被告顯有攀附原告「誠品」商標商譽之故意及實際行為,絕非以「是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云云所能搪塞。蓋「被告某位員工在106年自行撰寫」之說辭,豈有99年丁○○受訪時即能提供、103年又能由丁○○自行引用之可能?被告舉「鮮奶界的LV」、「火鍋界的愛馬仕」等為例,主張其以「搬家業的誠品」自居並非侵權云云,實為混淆。蓋被告主張使用他人品牌僅屬比喻品質、特性之說法,實為推託之詞,將他人品牌作為商標或公司名稱使用,已涉及商標侵權(本院105年民商上字第8號「香奈兒休閒旅館案」、107年度民商訴字第9號「富蘭克林保險經紀人案」民事判決參照)。並且,以「鮮奶界的LV」、「火鍋界的愛馬仕」自居者,顯難辯稱其非明知LV、愛馬仕之商標。被告將相同商標使用於系爭商標1所指定之同一或類似服務、將系爭商標1文字使用於公司名稱,顯屬侵害商標權。被告既以「搬家業中的誠品」自居,自難辯稱其並非明知誠品商標。②被告一方面主張其形象良好,無攀附原告商譽之必要.另一方面卻又主張若被迫改名,即不再使用「誠品」作為其商標及公司名稱,其公司會面臨倒閉(108年2月22日被告丁○○陳情書),其說辭顯然自相矛盾,蓋若無攀附商譽之必要,豈有被迫停止攀附商譽即將面臨倒閉之理!⒋據上,系爭商標註冊在被告使用之前,且被告確將「誠品」作為商標使用。因此,被告將「誠品」使用於商標及公司名稱之行為,不符合善意先使用,且顯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㈣對被告抗辯本件不應適用現行商標法第70條規定之回應:被告雖主張其於91年成立公司,在92年修法之前云云,然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設立於95年,顯非設立於92年修法之前。且按「倘以他人著名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雖於92年修法前已為設立登記,惟其公司名稱與著名商標中文字相結合之狀態,跨越新、舊法時期而持續至新法施行後尚未終結,考量新法規定兼為保護消費者免於混淆誤認之公益,尤重於對公司名稱使用權之信賴保護,自應以新法法律效果之規定,連結部分屬於過去之構成要件事實,適用於將來繼續發生之法律事實。此乃『法律要件事實之回溯連結』,而非法律效力的溯及既往,不生違反法律禁止溯及既往原則之問題」、「台糖營造公司雖設立登記於87年8月25日,惟其公司名稱以系爭商標1之文字作為特取部分,因而造成淡化著名商標之狀態,持續迄今仍未終結,應有現行商標法有關『擬制侵害商標權』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088號民事判決闡釋甚明。因此,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使用「誠品」商標及將「誠品」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之名稱等行為,確有現行商標法有關「擬制侵害商標權」規定之適用。㈤對被告主張時效抗辯及另有訴外人使用「誠品」商標部分之回應:⒈被告空泛主張權利失效抗辯,但未盡舉證責任,且查原告於107年1月察覺被告等之侵權行為,隨即於寄發律師函(107年3月13日),並於107年6月20日提起本件訴訟,並無任何「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逾二年間不行使」之情形。被告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消滅云云,依最高法院判例,應由被告負舉證責任,但被告顯未盡舉證責任。因此,就97年3月13日起(律師函送達前十年除斥期間內)被告侵害商標權之行為,原告自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3、4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⒉又依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1428號民事判例意旨,被告欲主張時效抗辯,應就原告知悉在前之事實,負舉證責任。然被告顯未盡舉證之責,因此其主張顯無理由。被告自91年7月16日、95年11月22日開始其侵權行為,其97年3月12日以前之行為,固因十年除斥期間屆滿而不得主張損害賠償,但被告因侵權行為受有利益之部分,原告仍得依民法第197條第2項請求返還不當得利。⒊再者,被告雖辯稱特取名稱為「誠品」的公司高達290間云云。然實際上被告所謂290間中,多半已停業、歇業、解散、廢止或重複計算。被證6中處於「核准設立」狀態的公司、分公司或商業(商號)計131家,其中5家並未以誠品為特取名稱(「職達外語股份有限公司-誠品分公司」、「台灣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股份有限公司-豐澤誠品分公司、誠品站前分公司、誠品捷運分公司、誠品信義分公司」、「台灣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又有48家為原告關係企業,2家為被告。其餘特取名稱中包含誠品二字的41家公司、35家商號,目前並未發現如被告般以「誠品」商標大肆宣傳並營業者。原告未於本件訴訟中追究訴外第三人,並不代表容認或默許,但無論訴外第三人是否使用「誠品」名稱或如何使用,皆與本件無關,不能作為被告恣意侵害商標權之藉口。㈥綜上,被告之侵權行為甚為明確,並經原告於107年1月31日委請公證人進行網頁體驗公證,作成公證書(原證4),寄發律師函(原證5)於107年3月13日送達被告(原證6)。詎料被告悍然拒絕改正,堅持繼續其侵權行為。又被告既未支付商標授權金,卻仍使用原告所有之「誠品」商標以獲取不當利益,顯然係無法律上原因而受有相當商標授權金之利益及本於銷售商標侵權商品服務更有所取得之利益,致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自得依法請求被告返還其受領之不當利益。又被告公司皆由被告丁○○獨資經營,親自執行被告公司共同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故被告公司與被告丁○○因共同侵權行為應負連帶賠償責任;另因被告丁○○為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之負責人,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準此,原告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1、2、3款、第70條第1、2款、第69條第1、2、3項,民法第179條、第197條第2項、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損害賠償及排除侵害。㈦損害賠償之計算:⒈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計算: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就本院108年2月18日命其提出估價單、銷貨單、發票、訂單、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資料等帳務資料之命令,被告除提出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資料外,拒不提出任何能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之單據或資料,故被告顯未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因此,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應以被告侵權行為之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①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計算: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被告公司99年至107年12月止,無論其總營業額或其利潤,皆較原告所請求的新臺幣(下同)500萬元損害賠償高出甚多,原告得請求損害賠償之期間為97年3月14日(除斥期間十年)起至今。國稅局未陳報者,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約22個月),以及自107年12月至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約18個月的營業額、自108年起至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約17個月的營業額,故此部分尚未計算。但即使少算了39至40個月的營業額,國稅局所陳報被告侵權行為之收入,無論以其總營業額或利潤計,皆已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金額。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②依被告陳報資料計算:依被告陳報資料,被告公司自99年至106年止,無論其總營業額或其利潤,合計亦皆較原告所請求的500萬元損害賠償高出甚多。原告得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期間為97年3月14日起至今,但被告未陳報者,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約22個月、及107年至今約17個月的營業額。故此部分尚未計算。但即使少算了39個月的營業額,被告陳報所被告侵權行為之收入,無論以其總營業額或利潤計,仍已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金額。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⒉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計算:根據國稅局陳報之發票,可具體查知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自99年至107年11月止侵權行為之次數(開立發票張數),及被告誠品搬家公司自99年之107年止侵權行為之次數(開立發票張數)業已超過1,500次;尚未具體查獲者,至少包括97年3月14日起至98年底、以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107年12月起及被告誠品搬家108年起至今的侵權行為。目前所查獲被告等之侵權行為,顯然遠超過1,500次甚多。故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應以其總價(次數乘以平均單價)定賠償金額。所查獲被告公司侵權行為之總價,無論依國稅局陳報資料計算或依被告陳報資料計算,皆遠遠高於原告所請求之500萬元。因此,原告僅請求500萬元之損害賠償,顯有理由。⒊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定損害賠償之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因此,即使遽認原告尚未能證明損害,亦請依法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㈧並聲明:⒈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誠品搬家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誠品」之字樣作為公司名稱之一部分,並應向經濟部中部辦公室變更其公司名稱為不含相同或近似「誠品」字樣之名稱;且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誠品」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品,或為行銷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誠品」商標之其他行為。⒉被告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原告系爭諸商標圖樣於貨物運輸之包裝、捆紮、家具運送、搬家、貨物配送、貨物遞送、貨物運送等服務,並應除去及銷毀含有相同或近似於「誠品」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及其他行銷物品。⒊被告誠品優質包裝公司、被告誠品搬家公司及被告丁○○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暨自107年3月1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⒋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⒌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逕自以古鬮書影本(原證1)和原告所製作及編排古鬮書之整理文件影本(原證2),向新北市新店區公所(下稱新店區公所)提出祭祀公業申請。原告多次以書面方式向被告祭祀公業法人新北市陳合記(下稱陳合記)管理人反應,惟皆遭置之不理亦無善意回應,被告明顯具備侵害著作權之故意,侵害原告對於系爭著作之著作權。爰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第2項、第28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因原告並無授權他人重製系爭著作,故無相關授權足供參酌,而難以證明實際損害額,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請求酌定賠償額。(二)聲明: 1、被告陳合記與管理人陳明雄應連帶給付新臺幣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原告劉家昌於民國50年間開始創作,著有晚安曲、一簾幽夢等超過2,000首歌曲,依著作權法第10條之規定,原告於著作完成時即享有著作權,亦從未將歌曲著作財產權出賣或讓與他人,自得對該等歌曲行使使用、收益權。惟原告日前於查詢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下稱MUST)歌曲資料庫時,發現原告所創作之「一串心」等合計151首歌曲(如附件所示,以下合稱系爭音樂著作)竟由被告登記為著作權人(原證一),因此具有收取原屬於原告之著作權權利金之非法權源;又觀諸MUST於108年3月20日函文記載:「附表所示151首歌曲經確認自91年6月30日至106年6月30日止,除序號78『我找到自己』,自103年起於本會始因屬爭議曲目故未進行分配授權金外,其餘150首於本會均屬爭議曲目,故於前述期間內未有任何給付權利金之紀錄。又前述序號78『我找到自己』自95年至102年於本會所分配之權利金共17,147元」,可知被告已由MUST收取本屬於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利費用17,147元,確已侵害原告所有系爭音樂著作之著作財產權,顯有侵權行為及不當得利。至其餘音樂著作之權利金,則需待本件實質審理後,MUST方能就系爭音樂著作之權利金依照著作權之真正歸屬而有給付之依據。㈡被告雖提出香港月升音樂出版社有限公司(MOONRISEMUSICPUBLISHINGLTD,下稱月升公司)提供之8份合約文件(下稱系爭合約)、月升公司與環星音樂國際有限公司(WORLDSTARMUSICINTERNATIONALLTD.,下稱環星公司)間之詞曲音樂著作權聲明書(下稱系爭聲明書)、環星公司與被告之總公司即香港商華納音樂出版有限公司(下稱香港總公司)間之轉授權協議(下稱系爭協議)等事證,主張原告已將系爭音樂著作之權利讓與月升公司、月升公司再經由環星公司將系爭音樂著作讓與香港商華納音樂出版有限公司即被告之總公司(下稱香港總公司)云云。惟查系爭合約之曲目部分皆非打字,有格式為曲目打字、歌曲名稱手寫;亦有為曲目、歌曲名稱皆為手寫,簽署之日期及曲目並有重覆、重疊之情事,其中更有記載曲目為「UNKNOWN(未知)」,或就歌曲事先給付金額記載「港幣1元」甚至金額空白之情形,均與一般簽署正式合約之常情有違,足證系爭合約就歌曲部分有事後臨訟拼湊手寫之高度可能性,形式上真正自有疑義,無法證明月升公司已取得系爭音樂著作之授權,亦無從證明被告已經由系爭合約、系爭聲明書及系爭協議而取得系爭音樂著作權利。㈢綜上,爰依民法第179條、第184條不當得利、侵權行為之規定,就損害賠償部分暫定請求被告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㈣並聲明:⒈被告香港商華納音樂出版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應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⒊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原告劉家昌於民國50年間開始創作,著有晚安曲、一簾幽夢等超過2,000首歌曲,依著作權法第10條之規定,原告於著作完成時即享有著作權,亦從未將歌曲著作財產權出賣或讓與他人,自得對該等歌曲行使使用、收益權。惟原告日前於查詢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下稱MUST)歌曲資料庫時,發現原告所創作之「一串心」等合計151首歌曲(如附件所示,以下合稱系爭音樂著作)竟由被告登記為著作權人(原證一),因此具有收取原屬於原告之著作權權利金之非法權源;又觀諸MUST於108年3月20日函文記載:「附表所示151首歌曲經確認自91年6月30日至106年6月30日止,除序號78『我找到自己』,自103年起於本會始因屬爭議曲目故未進行分配授權金外,其餘150首於本會均屬爭議曲目,故於前述期間內未有任何給付權利金之紀錄。又前述序號78『我找到自己』自95年至102年於本會所分配之權利金共17,147元」,可知被告已由MUST收取本屬於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利費用17,147元,確已侵害原告所有系爭音樂著作之著作財產權,顯有侵權行為及不當得利。至其餘音樂著作之權利金,則需待本件實質審理後,MUST方能就系爭音樂著作之權利金依照著作權之真正歸屬而有給付之依據。㈡被告雖提出香港月升音樂出版社有限公司(MOONRISEMUSICPUBLISHINGLTD,下稱月升公司)提供之8份合約文件(下稱系爭合約)、月升公司與環星音樂國際有限公司(WORLDSTARMUSICINTERNATIONALLTD.,下稱環星公司)間之詞曲音樂著作權聲明書(下稱系爭聲明書)、環星公司與被告之總公司即香港商華納音樂出版有限公司(下稱香港總公司)間之轉授權協議(下稱系爭協議)等事證,主張原告已將系爭音樂著作之權利讓與月升公司、月升公司再經由環星公司將系爭音樂著作讓與香港商華納音樂出版有限公司即被告之總公司(下稱香港總公司)云云。惟查系爭合約之曲目部分皆非打字,有格式為曲目打字、歌曲名稱手寫;亦有為曲目、歌曲名稱皆為手寫,簽署之日期及曲目並有重覆、重疊之情事,其中更有記載曲目為「UNKNOWN(未知)」,或就歌曲事先給付金額記載「港幣1元」甚至金額空白之情形,均與一般簽署正式合約之常情有違,足證系爭合約就歌曲部分有事後臨訟拼湊手寫之高度可能性,形式上真正自有疑義,無法證明月升公司已取得系爭音樂著作之授權,亦無從證明被告已經由系爭合約、系爭聲明書及系爭協議而取得系爭音樂著作權利。㈢綜上,爰依民法第179條、第184條不當得利、侵權行為之規定,就損害賠償部分暫定請求被告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㈣並聲明:⒈被告香港商華納音樂出版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應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⒊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9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新型第M375368號「一種具止擋環之螺絲結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9年3月1日起至106年10月29日止(下稱系爭專利),原告並於100年10月4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更正系爭專利,經該局於100年12月1日准予更正。詎被告恒昌行精密工業有限公司(下稱恒昌行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螺絲結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詳細比對分析後認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屬侵權,又其行為實屬故意,原告得依法請求損害額之三倍,原告暫先請求新臺幣(下同)1,000萬元。被告曾英智為被告恒昌行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恒昌行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0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恒昌行精密工業有限公司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任何侵害中華民國M375368號專利之物品。(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系爭產品係原告由被告客戶富士康公司處所取得,係被告所製造販賣。2.系爭專利具進步性:(1)被證2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2的止擋螺帽25並未推抵套管本體21抵頂螺絲頭15,其並非系爭專利的止擋環14(設置於螺桿12以推抵套桶13之一端,使套桶13抵頂螺絲頭11),即被證2並未揭示系爭專利的止擋環14,故而被證2無法達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功效。另外,被證2主要揭示如何藉由止擋螺帽25使螺釘11與套管本體21可活動結合而不分離,並非揭示如何使套管本體21不晃動的技術特徵,習知技藝者並無法藉由被證2輕易思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特徵。又證據2主要是要阻止螺絲11與套桶21分離,因此止擋件25不可被移除,若移除則會造成螺絲11與套桶21分離,如此便違反被證2的技術主軸。因此,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被證2具有進步性。(2)被證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3的固定裝置88(扣緊環90)並非設置於扣件24,26的螺桿30,34上,而是設置於安裝構件42的尾端52,且固定裝置88(扣緊環90)並未推抵安裝構件42抵頂螺絲頭25,27,而是用於使面板10,14活動裝設於安裝構件42上而不分離,其並非系爭專利的止擋環14(設置於螺桿12以推抵套桶13之一端,使套桶13抵頂螺絲頭11),即被證3並未揭示系爭專利的止擋環14,因此被證3無法達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功效。另外,被證3主要揭示的是如何藉由固定裝置88(扣緊環90)使組合螺絲可活動裝設於面板10,14上而不分離,及如何藉由定位元件60從安裝構件42上更換扣件24,26,並非揭示如何使安裝構件42不晃動的技術特徵,習知技藝者並無法藉由被證3輕易思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特徵,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被證3具有進步性。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發明第I345041號「燈具散熱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為100年7月11日至118年9月8日止。如附表1所示之LED燈泡(下稱系爭產品)為被告首利公司及泳山公司所販售,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被告鄭傑為被告首利公司之負責人、被告周坤山為被告泳山公司之負責人,自應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訴訟。(二)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我國專利權係採登記及公告制度的精神,被告等於系爭專利公告生效後,持續進口或銷售系爭產品的行為,縱未受原告通知,亦難謂無注意義務之違反,縱無故意,仍應認定為有過失之成立,而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三)損害賠償部分:被告等提出被證7及被證8,作為計算每盞系爭產品「關稅運費」或「營業費用」之依據,然該等「關稅運費」或「營業費用」係屬透過特定方法進行分攤之成本,無法直接辨識或直接歸屬至特定成本標的,應屬「會計學上之間接成本」,故「關稅運費」或「營業費用」均不能認定為銷售系爭產品之成本與必要費用,合先敘明。關於被告賠償之金額論述如下:1.關於被告首利公司賠償金額之計算:以被告首利公司提供原告之10紙發票影本及被證5為基礎,此10紙發票乃被告首利公司自100年7月11日至101年6月30日銷售系爭產品之銷售發票。依此10張發票之總銷售金額,扣除各筆銷售營業稅、退貨金額及依被告主張之每盞燈泡進口價格123元,計算進口成本66,174元,尚有金額251,488元。是故,原告得向被告首利公司請求損害賠償之金額為251,488元。2.關於被告泳山公司賠償金額之計算:(1)被告泳山公司自行進口、銷售系爭產品部分:根據被告泳山公司提供之銷售數量、銷售單價、進口成本,被告泳山公司銷售系爭產品之金額合計為1,514,735元。其中在原告起訴前之銷售金額為305,010元,此部分屬「過失侵害行為」之情況,其餘1,209,725元部分【計算式:1,514,735-305,010=1,209,725】,乃起訴後仍繼續銷售之部分,則屬「故意侵害行為」之情況。(2)被告泳山公司自被告首利公司購入、轉銷售系爭產品之部分:根據被告泳山公司提供之銷售數量、銷售單價、進口成本,被告泳山公司銷售全部系爭產品之金額合計為144,186元。此部分為原告起訴前之交易金額,故均屬「過失侵害行為」之情況。(3)承上,針對被告泳山公司「過失侵害」原告專利權之部分,原告得請求賠償金額為449,196元【計算式:305,010+144,186】。又針對被告泳山公司「故意侵害」系爭專利之部分,爰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前段規定,請求損害額之1.9倍以計算被告泳山公司之賠償金額,故原告得請求之賠償金額為2,298,478元【計算式:1,209,725×1.9】。原告得向被告泳山公司請求損害賠償為2,747,674元【計算式:449,196+2,298,478】。(四)爰聲明:1.被告首利公司及被告鄭傑應連帶給付原告251,488元,及自原告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泳山公司及被告周坤山應連帶給付原告2,747,674元,及自原告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被告二公司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證書號第I345041號「燈具散熱結構」發明專利之物品。4.被告二公司應銷毀侵害中華民國證書號第I345041號「燈具散熱結構」發明專利之物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5.關於第1、2項聲明部分,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首利公司部分: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稱「內側邊緣與連接部不相連接」,其文義與圖式無法相互勾稽:就文義上,應係指兩者結構上處於不連接的狀態。但若觀察系爭專利說明書圖式第九圖所示,其內側邊緣由上至下延伸並設於連接部的頂表面上,絲毫未見所謂不相連接的情形。2.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1)系爭產品不符合文義讀取:①系爭專利主要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有效地導引氣流使之流入散熱器中心,以提升散熱器效能的燈具散熱結構。由該內容又進一步得知,系爭專利中的「光源模組」、「散熱器」及其「散熱鰭片」及該散熱鰭片所形成的「流道」,均為習知LED燈具所具有,並非系爭專利所創新。②系爭產品對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具有一:「接頭的一端連接於散熱器的連接部,…」的特徵。但系爭產品接頭的底端係連接於一板(金屬色)上,而散熱鰭片(白色)其底部形成一環狀,若該環狀就是「連接部」,則系爭產品接頭的底端「並未連接」於散熱器的連接部。以本案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觀察系爭產品的結構可知,其散熱器係設於頂端的接頭與底端的光源模組之間,其中散熱器(白色)具有上、下環體,而環體之間佈設有複數的散熱鰭片;而接頭的底端所連接的金屬色板,結構上等同於系爭專利權第九圖中光源模組4的「頂板」。就結構而言,系爭產品的「接頭的一端係連接於光源模組的頂板」,而非如系爭專利權所述的「接頭的一端係連接於散熱器的連接部」。因此,系爭產品此部分並未對應於系爭專利權之技術特徵,「文義讀取」分析不相符。(2)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①系爭產品的結構:散熱器係設於頂端的接頭與底端的光源模組之間,其中:散熱器(白色)具有上、下環體,而環體之間佈設有複數的散熱鰭片;散熱鰭片(白色)的底部環體與光源模組的頂板(金屬色)連接,散熱鰭片的頂環體則與接頭的喇叭狀頭部相連,以及,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與接頭的中心桿之間形成一「空間」。②就結合關係而言:系爭產品的接頭之中心桿底部係連接於光源模組的頂板(金屬色)上,再藉該頂板與散熱鰭片(白色)的底部環體間接連接。反之,系爭專利的接頭之中心桿底部係連接於散熱器的連接部頂面上,兩者的結合方式並不相同。③就產生的功效而言:系爭專利的接頭之中心桿底部係直接連接於散熱器的連接部頂面上,因此其熱能可經由大面積的連接部直接傳導,再經連接部上的散熱鰭片散出,形式上屬於無接縫的直接導熱。反觀系爭產品,其接頭之中心桿底部雖連接於光源模組的頂板,但該頂板必須再以其側緣邊接合於散熱鰭片的底部環體,其散熱方式不但為間接導熱,若進一步考慮該頂板側緣邊與散熱鰭片底部環體間的密合度、兩者間是否上膠?該膠體是否為熱傳導材料?等因素,則本案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顯然可以判斷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應為不同的散熱方式且具有不同的散熱功效。④系爭產品的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與接頭之中心之間具有形成中心流道W的間隙,因為中心流道W形成「狹長狀」間隙,故能產生「煙囪效應」,將散熱鰭片外側緣的氣流引導往內、往上的經由散熱鰭片的頂部通口流出。反之,系爭產品的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與接頭之中心桿之間雖有空間,但該「空間」相較於系爭專利權的「狹長狀」間隙並未有引導氣流的「煙囪效應」,因此,系爭產品並沒有系爭專利引導散熱鰭片外側緣的氣流往內、往上的經由散熱鰭片的頂部流出的散熱功效。⑤綜上可知,系爭產品無論結構、應用的技術手段及其產生的功效均異於系爭專利,並非系爭專利的均等設計。因此,系爭產品對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技術特徵,並無「均等論」的適用。(3)系爭產品適用逆均等論:①系爭產品的環狀底部為該散熱器的一部份,就結構而言稱是散熱器的其中一連接部(底連接部),而與系爭專利的散熱器的底連接部構成「文義讀取」,然則從被證1之對照圖2顯示的系爭產品的拆解結構圖可以看到系爭產品的散熱器的環狀連接部的中心另外嵌入了一頂板,而做為光源的LED則嵌設於該頂板中。當系爭產品在未經拆解、破壞的狀態由外觀視之,極容易將該「頂板」視為散熱器的一部份,而與系爭專利的「連接部」構成文義讀取。但至為明顯的是,系爭產品的「頂板」實質上並非散熱器的一部份,系爭產品的實際連接部應是其底部的環狀體。②對照系爭專利權的技術特徵,系爭產品散熱器的連接部為「環狀連接部」,與系爭專利的「實心式連接部」兩者構型不同;系爭產品的「環狀連接部」並未與接頭的底端連接,接頭係連接於環狀連接部內嵌的「頂板」上,而與系爭專利的接頭底端係連接於散熱器的連接部,兩者的結合關係並不相同。由此可知,系爭產品的散熱器即便符合文義讀取,但該符合文義讀取部份係使用與系爭專利實質不相同的技術手段,因此,系爭產品應適用「逆均等論」。(4)綜上可知,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雖都是一種以LED(發光二極體)為光源的燈具,但兩者的散熱結構、該散熱結構所應用的散熱技術手段及所產生的功能均明顯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3.被告無製造系爭產品,且無侵害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於99年4月24日向大陸福建中科万邦光電公司進口系爭產品銷售,並非被告首利公司所生產,自100年7月11日以後即無進口系爭產品,亦即,被告進口系爭產品銷售時間,早於原告取得系爭專利日期100年7月1日,更早於系爭專利之公開日期100年3月16日,足證被告於99年4月間進口並銷售系爭產品時,並無任何侵權行為,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4.損害賠償部分:原告以被告之銷售金額作為被告之利益,於法未合,按銷售金額並非被告銷售系爭產品之利益,尚應扣除被告進口系爭產品成本、進口關稅運費等及各項營業費用後之餘額,才是被告銷售系爭產品之利益。經重新計算,如認被告應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責(此為假設),原告主張之金額應修正如下:(1)S-LED9371D27、S-LED9371W27共830只之相關成本為161,767元,包括:被告進口每只產品成本162.6元、每只產品應分攤之進口關稅運費19.4元、每只產品應分攤之營業費用12.9元。(2)S-LED61411D27、S-LED6141W27共538只之相關成本為83,551元,包括:被告進口每只產品成本123元、每只產品應分攤之進口關稅運費19.4元、每只產品應分攤之營業費用12.9元。(3)因此,原告主張之251,488應再扣除161,767、83,551,餘額為6,170元(251,488-161,767-83,551=6,170)。5.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泳山公司部分:除與被告首利公司相同者引用外,補稱:1.被告泳山公司早期是羅技的代理商,現在主要是販賣LED的產品。原告沒有依照專利法的規定發函警告我們,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系爭專利。而且依據專利法第79條規定,發明權人應該在該產品上標示專利號碼,它有沒有在市場銷售我們也不清楚。2.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95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係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為100年7月11日至118年9月8日止。(二)原告購得市售之系爭產品為被告首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首利公司)及泳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泳山公司)所販售。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系爭專利乃關於一種燈具散熱結構,尤指一種能有效地導引氣流,提升散熱器的散熱效果的燈具散熱結構。其包括一光源模組、一散熱器及一接頭,散熱器具有一基座及數個由基座延伸而出的散熱鰭片,該基座具有一外側曲面,該些散熱鰭片之間形成有數個流道,該些流道的底部、頂部及外側形成開口狀,該些散熱鰭片具有至少一組與該基座不相連接之內側邊緣,該些流道的內側各形成有一通口,其中該接頭的一端連接於該散熱器,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與該接頭或是該散熱器的基座的外側曲面之間具有一間隙,該間隙形成一環狀的中心流道,該中心流道與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的通口相通;藉此,能有效地導引氣流,流入散熱器中心,以提升散熱器的散熱效果(參本院卷(一)第16頁發明專利說明書【中文發明摘要】)。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18項,第1項及第1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為:「一種燈具散熱結構,包括:一光源模組,其具有至少一光源;一散熱器,其連接於該光源模組,該散熱器具有數個散熱鰭片及一連接於該些散熱鰭片底部的連接部,該些散熱鰭片之間形成有數個流道,該些散熱鰭片具有至少一組與該連接部不相連接之內側邊緣,該些流道的內側各形成有一通口;以及一接頭,該接頭的一端連接於該散熱器的連接部,該接頭另一端與該些散熱鰭片重搭或相連接,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與該接頭具有一間隙,該間隙形成一環狀的中心流道,該中心流道與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的通口相通。」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圖。(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被告抗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稱「散熱鰭片內側邊緣與連接部不相連接」,就文義上而言,應係指兩者結構上處於不連接的狀態,但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圖式第9圖,其內側邊緣由上至下延伸並設於連接部的頂表面上,未見不相連接的情形,故其文義與圖式顯然無法相互勾稽云云,惟查,系爭專利說明書圖式第9圖(本院卷(一)第26頁)顯示該等散熱鰭片係底部與連接部相連接,但內側邊緣確實未連接連接部,並無被告所指圖式與文義不符之情事。又「散熱鰭片具有至少一組與連接部不相連接之內側邊緣」即如其客觀文義,並無不明確,被告亦自認「文義上而言,應係指兩者結構上處於不連接的狀態」(本院卷(二)第83頁反面),是被告上開抗辯,實無可採。(三)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要件可拆解如下:(1)11A:一種燈具散熱結構,包括:(2)11B:一光源模組,其具有至少一光源;一散熱器,其連接於該光源模組,(3)11C:該散熱器具有數個散熱鰭片及一連接於該些散熱鰭片底部的連接部,該些散熱鰭片之間形成有數個流道,該些散熱鰭片具有至少一組與該連接部不相連接之內側邊緣,該些流道的內側各形成有一通口;(4)11D:以及一接頭,該接頭的一端連接於該散熱器的連接部,該接頭另一端與該些散熱鰭片重搭或相連接,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與該接頭具有一間隙,該間隙形成一環狀的中心流道,該中心流道與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的通口相通。2.如附表1所示之被控侵權物即系爭產品,原告提出其中編號5、8、9、12、13、14、15之實物,而編號1至11均為被告首利公司之產品,被告不爭執其散熱結構均相同(本院卷(二)第94、267頁),且經檢視實物確認編號5、8、9之產品散熱結構相同無訛;又編號12至15之產品,經檢視實物其散熱結構亦均相同。是本院爰以編號5(下稱產品樣本1)及編號12(下稱產品樣本2)之產品實物進行系爭產品侵權與否之判斷,合先敘明。3.產品樣本1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各要件可分析如下:(1)11a:LED省電節能燈泡,型號:S-LED6141W27,4瓦,黃光(360LUMENS),具有燈具散熱結構,包括:(2)11b:具有至少一LED光源之一光源模組,以及連接該光源模組之一散熱器,(3)11c:該散熱器具有24個散熱鰭片及一連接於該些散熱鰭片底部的連接部,該些散熱鰭片之間形成有24個流道,該些散熱鰭片具有24組與該連接部不相連接之內側邊緣,該些流道的內側各形成有一通口;(4)11d:以及一接頭,該接頭的一端連接於該散熱器的連接部(被告稱頂板),該接頭另一端與該些散熱鰭片相連接,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與該接頭具有一間隙,該間隙形成一環狀的中心流道,該中心流道與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的通口相通。4.產品樣本2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各要件可分析如下:(1)11a:LED節能燈泡,型號:YSAE27K6300W7AA,7瓦,白光(630LUMENS),具有燈具散熱結構,包括:(2)11b:具有至少一LED光源之一光源模組,以及連接該光源模組之一散熱器,(3)11c:該散熱器具有24個散熱鰭片及一連接於該些散熱鰭片底部的連接部,該些散熱鰭片之間形成有24個流道,該些散熱鰭片具有24組與該連接部不相連接之內側邊緣,該些流道的內側各形成有一通口;(4)11d:以及一接頭,該接頭的一端連接於該散熱器的連接部,該接頭另一端與該些散熱鰭片相連接,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與該接頭具有一間隙,該間隙形成一環狀的中心流道,該中心流道與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的通口相通。5.產品樣本1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1)要件編號11A文義分析:黃光(360LUMENS)LED省電節能燈泡,包括燈具散熱結構,故可讀取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要件11A特徵。(2)要件編號11B文義分析:該LED省電燈泡包括具有至少一LED光源之一光源模組,以及連接於該光源模組之一散熱器,故可讀取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要件11B特徵。(3)要件編號11C文義分析:該散熱器具有24個散熱鰭片及一連接於該些散熱鰭片底部的連接部,該些散熱鰭片之間形成有24個流道,該些散熱鰭片具有24組與該連接部不相連接之內側邊緣,該些流道的內側各形成有一通口,故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要件11C特徵。被告雖抗辯稱:其產品無鰭片,而是為一個一體成型之有上下環狀之空心柱型燈杯,其間有鏤空間隙用以散熱,沒有氣流流道或通口云云,惟被告所稱「上下環狀之空心柱型燈杯其間有鏤空間隙」部分之構造,即形成「鰭片」(被告亦曾自承其產品「環體之間佈設有複數的散熱『鰭片』」,詳本院卷(二)第92頁),被告所稱「鏤空間隙」,即是「流道」,其內側即形成「通口」,是被告僅係將該等結構以不同於系爭專利用語之文字表達,無解於產品樣本1實已具備要件編號11C之各項結構之事實,故被告此一抗辯,尚屬無由。(4)要件編號11D文義分析:產品樣本1包括一接頭,該接頭的一端連接於該散熱器的連接部(被告稱另嵌入一頂板),該接頭另一端與該些散熱鰭片相連接,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與該接頭具有一間隙,該間隙形成一環狀的中心流道,該中心流道與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的通口相通,故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要件11D特徵。被告雖抗辯稱:系爭產品接頭一端係連接於金屬色板即光源模組頂板上,並未連接於連接部云云,惟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該基座21的頂部連接有一連接部24,該光源模組1的光源11及電路板12設置於連接部24上,使該光源模組1產生的高溫可通過連接部24傳遞至散熱器2」之文字(本院卷(一)第19頁)及圖式第3圖編號24之連接部(本院卷(一)第24頁),可知被告所指系爭產品之金屬「頂板」,該頂板既已嵌入連接部,整體觀之,該頂板與連接部形成一體,難謂該連接部因此而不具連接散熱器、接頭之功能,而即為系爭專利中之「連接部」,是被告上開抗辯,亦非可取。6.產品樣本2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1)要件編號11A文義分析:白光(630LUMENS)LED節能燈泡,包括燈具散熱結構,故可讀取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要件11A特徵。(2)要件編號11B文義分析:該LED燈泡包括具有至少一LED光源之一光源模組,以及連接於該光源模組之一散熱器,故可讀取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要件11B特徵。(3)要件編號11C文義分析:該散熱器具有24個散熱鰭片及一連接於該些散熱鰭片底部的連接部,該些散熱鰭片之間形成有24個流道,該些散熱鰭片具有24組與該連接部不相連接之內側邊緣,該些流道的內側各形成有一通口,故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要件11C特徵。被告雖抗辯稱:其產品無鰭片,而是為一個一體成型之有上下環狀之空心柱型燈杯,其間有鏤空間隙用以散熱,沒有氣流流道或通口云云,惟被告所稱「上下環狀之空心柱型燈杯其間有鏤空間隙」部分之構造,即形成「鰭片」(被告亦曾自承其產品「環體之間佈設有複數的散熱『鰭片』」,詳本院卷(二)第92頁),被告所稱「鏤空間隙」,即是「流道」,其內側即形成「通口」,是被告僅係將該等結構以不同於系爭專利用語之文字表達,無解於產品樣本2實已具備要件編號11C之各項結構之事實,故被告此一抗辯,尚屬無由。(4)要件編號11D文義分析:產品樣本2包括一接頭,該接頭的一端連接於該散熱器的連接部(被告稱另嵌入一頂板),該接頭另一端與該些散熱鰭片相連接,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與該接頭具有一間隙,該間隙形成一環狀的中心流道,該中心流道與該些散熱鰭片的內側邊緣的通口相通,故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要件11D特徵。被告雖抗辯稱:系爭產品接頭一端係連接於金屬色板即頂板上,並未連接於連接部云云,惟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該基座21的頂部連接有一連接部24,該光源模組1的光源11及電路板12設置於連接部24上,使該光源模組1產生的高溫可通過連接部24傳遞至散熱器2」之文字(本院卷(一)第19頁)及圖式第3圖編號24之連接部(本院卷(一)第24頁),可知被告所指系爭產品之金屬「頂板」,既已嵌入連接部,整體觀之,該頂板與連接部形成一體,難謂該連接部因此而不具連接散熱器、接頭之功能,而即為系爭專利中之「連接部」,是被告上開抗辯,亦非可取。7.被告雖稱:系爭產品的連接部為「環狀連接部」,與系爭專利的「實心式連接部」兩者構型不同;系爭產品的「環狀連接部」並未與接頭的底端連接,接頭係連接於環狀連接部內嵌的「頂板」上,而與系爭專利的接頭底端係連接於散熱器的連接部,兩者結合關係並不相同,因此,系爭產品的散熱器即便符合文義讀取,但係使用與系爭專利實質不相同的技術手段,應適用逆均等論云云。然查,被告雖稱系爭產品的散熱器環狀連接部的中心另外嵌入頂板,惟該頂板既已嵌入連接部,整體觀之,該頂板與連接部形成一體,難謂該連接部因此而不具連接散熱器、接頭之功能;況適用「逆均等論」,以被控侵權產品為申請專利範圍之文義範圍涵蓋為前提,觀諸被告上開抗辯,實係主張未落入文義範圍,而就此,本院前已在要件編號11D之文義分析部分論述,茲不復贅,故實與「逆均等論」無涉。從而,被告此一抗辯,要難採信。8.綜上,產品樣本1及產品樣本2均可以讀取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所有要件(11A至11D),且無「逆均等論」之適用如上所述,鑑於前述其與其他系爭產品具有相同之散熱結構,可知系爭產品均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文義範圍。(四)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被告首利公司自承有販賣附表1編號1至9產品或進口附表1編號10、11產品之行為(本院卷(二)第47頁反面、第267頁),而被告泳山公司自承有販賣附表1編號第1至15產品之行為(本院卷(二)第49頁反面、第267頁),是被告二公司既分別販賣或進口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系爭產品,自已侵害系爭專利權無訛。至於被告首利公司否認製造系爭產品,稱係向福建中科万邦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購入等語,業據提出發票、進口報單為證(本院卷(二)第85、263至264頁),原告復未能提出反證,是其主張被告首利公司有製造系爭產品之行為,要無理由。(五)被告有侵害專利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首利公司部分:(1)按所謂故意係指明知並有意使損害發生,而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偶然之販賣人等,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於個案事實,視被告個別之營業項目、營業規模包括資本額之多寡及營收狀況、為產業鏈之上中下游、營業組織如有無研發單位之設立、侵害行為之實際內容等情形判斷行為人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另專利法第79條本文雖規定發明專利權人應在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並得要求被授權人或特許實施權人為之;其未附加標示者,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然其但書亦規定侵權人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者,不在此限。核其立法意旨在使第三人得經由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之標示得知專利權存在,以保護因不知情而侵害專利權之人。然對於明知或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或有注意義務,卻仍實施侵害行為者,即無保護必要,行為人仍應對專利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否則專利法保護專利權之意旨將無法實現,且有違公平正義之原則。(2)被告首利公司雖稱:系爭專利係於98年9月9日申請、100年7月11日公告註冊,惟被告於99年4月24日即向大陸福建中科万邦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進口系爭產品銷售,且自100年7月11日後即再無任何進口系爭產品之行為,足證被告於99年4月間進口並銷售系爭產品時,並無任何侵權行為,更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又原告固於100年7月11日取得專利權,惟原告不曾通知被告其已取得系爭專利權,被告實無從知悉系爭專利權之存在,直至收到原告之起訴狀後,被告才知悉系爭專利權之內容,故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云云,但查,被告首利公司於系爭專利在100年7月11日公告註冊後,仍有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此觀諸原告提出之被告首利公司販賣系爭產品所開立之發票其上日期自明(本院卷(三)第17至26頁),是縱認其於100年7月11日後無進口系爭產品之行為,其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仍會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又專利權採登記及公告制度,乃處於任何人均可得知悉之狀態,而依公司基本資料查詢(本院卷(二)第2頁),被告首利公司為資本總額25億之大型公司,又為將系爭產品進口至我國販賣之第一手上游業者,難認其於將系爭產品進口至我國販賣前,無進行專利檢索以了解有無侵害專利權可能之能力及注意義務,詎被告首利公司未為此舉即行販賣系爭產品,自難謂無侵權過失,同時亦屬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之情形,故被告首利公司辯稱原告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在專利物品或包裝上附加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其無故意或過失或原告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等語,均不可採。被告首利公司應對原告專利權受侵害之事實負損害負賠償責任。2.被告泳山公司部分:(1)查被告泳山公司為資本總額3300萬元之中型公司,有其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在卷可參(本院卷(二)第3頁),其代理被告首利公司之產品部分為系爭產品之中下游供應者,但亦有自行進口、販售如附表1編號12至15之產品。又依其公司官方網站網頁所示(本院卷(一)第48至70頁),被告泳山公司所販售者除系爭產品外,固尚販售其他電腦週邊商品及變形金剛等玩具類商品,但種類尚非繁雜,且其於網頁廣告系爭產品時,特別標榜對流式散熱模組為「首利專利」。綜上,被告泳山公司顯已得認知系爭產品之散熱模組涉有專利問題,卻未查詢或確認被告首利公司在我國是否確有該散熱模組之專利,及其自行進口販售之產品是否侵害我國專利,且其雖同時有販售其他產品,但究非販售商品種類繁雜之百貨業者,難謂無注意之義務及能力,故被告泳山公司於收受起訴狀繕本送達即101年3月5日(參本院卷(二)第8頁送達證書)前販賣系爭產品,難謂無侵害專利權之過失,且同時亦屬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之情形,故被告首利公司辯稱原告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在專利物品或包裝上附加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其無故意或過失或原告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等語,均不可採。(2)次查,被告泳山公司於101年3月5日收受起訴狀繕本送達後,詎原告於101年4月17日仍可見被告泳山公司於其官方網站上刊載系爭產品,此有101年度北院民公孟字第200089號公證書所附經公證之網頁列印可稽(本院卷(二)第209至224頁),且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亦於101年4月15日自通路購得附表1編號12至15之產品(但非被告首利公司產品),此有101年度北院民公孟字第200089號公證書所附照片(本院卷(二)第226至239頁)及該等產品實物可佐,足見被告泳山公司自101年3月5日後,甚至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六)原告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首利公司與被告鄭傑連帶賠償251,488元,及被告泳山公司與被告周坤山連帶賠償2,747,674元部分:1.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被告首利公司有前述過失侵害原告專利權之行為,已如前述,自應依上開法文負損害賠償責任。次按「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鄭傑係被告首利公司之負責人,有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在卷可稽(本院卷(二)第2頁),被告鄭傑於從事公司之販售如附表1編號1至11之產品時,係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前揭規定與被告首利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2.再按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專利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其損害;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即明定於侵害人得證明其成本與必要費用時,得主張自所得利益中扣除成本或必要費用。然對於何謂成本與必要費用則未具體界定,參酌會計學上對於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之定義,所謂直接成本係指可追溯成本,即能直接辨認或直接歸屬至成本標的(如部門或產品)之成本,間接成本則係指無法直接辨識或直接歸屬至特定成本標的,而須透過特定方法進行分攤之成本,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所規定之成本與必要費用,應界定為會計學上之直接成本,而不包括會計學上之間接成本。因此,在侵害人能證明成本與必要費用之場合,專利權人得請求侵權人賠償按因侵權行為所得利益計算之損害賠償,即會計學上之「毛利」,而非再予扣除間接成本或稅捐之「淨利」或「稅後淨利」。3.原告對被告首利公司、鄭傑請求部分:查原告主張被告首利公司進口、販賣系爭產品之品名、數量、金額如附表2所示乙節,為被告首利公司不爭執(本院卷(三)第95頁),是營收合計為317,662元【計算式:115,380+87,150+44,726+70,406=317,662】。又被告首利公司抗辯附表1編號8、9之產品之每只購入成本為162.6元,附表1編號4、5之產品之每只購入成本為123元,為可扣除之成本等情,亦為原告所不爭執(本院卷(三)第109頁),是此部分之成本為201,132元【計算式:162.6x(480+350)+123x(209+329)=201,132】。另被告首利公司抗辯附表1編號4、5、8、9之產品之每只關稅運費為19.4元,亦應予扣除乙節,查被告首利公司作為核算運費依據之被證7進口報單及相關單據(本院卷(三)第97至105頁),其出口日期為99年8月20日,距離依發票(本院卷(三)第17至26頁)所示最早產品銷售時間100年7月26日已近1年,雖被告首利公司謂產品進口時間必早於販賣時間等語,可資認同,但被證6進口報單(本院卷(二)263頁)之出口日期100年1月7日,較被證7為晚,足見原告主張被證7進口報單所示之99年8月20日後,至發票所示銷售期間之間,被告首利公司應仍有其他進口系爭產品之行為,故被證7進口報單及相關單據所示運費,難認與前揭發票所示之產品相關等語,非無理由,應認被告首利公司未能證明此部分之運費成本若干。至被告首利公司抗辯應再扣除每只產品應分攤之營業費用12.9元,此部分即屬無法直接辨識或直接歸屬至特定成本標的之間接成本,揆諸前揭說明,自不得予以扣除。綜上,被告首利公司因侵害系爭專利權所得之利益為116,530元【計算式:317,662-201,132=116,530】,是原告得請求被告首利公司、鄭傑連帶給付116,530元。4.原告對被告泳山公司、周坤山請求部分:原告不爭執被告泳山公司銷售系爭產品之資料如原證27、28(本院卷(三)第27至89頁),茲整理如附表3、4所示。又被告泳山公司應自101年3月5日收受起訴狀繕本後而非自101年2月24日原告起訴後始負故意侵權責任,在此敘明。據此計算被告泳山公司負過失侵權責任部分之銷售金額扣除購入成本後為512,548元【計算式:368,362+144,186=512,548】,而應負故意侵權責任部分之銷售金額扣除購入成本後為1,146,373元。被告泳山公司雖抗辯應再扣除營業費用、人事費用等,但此部分即屬無法直接辨識或直接歸屬至特定成本標的之間接成本,揆諸前揭說明,自不得予以扣除。又原告主張被告泳山公司故意侵權部分,應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酌定1.9倍之賠償乙節,經審酌被告泳山公司於原告起訴後,仍持續透過網路販賣被控侵權產品迄今,銷售金額非微等情狀,認原告請求酌定損害額1.9倍即2,178,109元【計算式:1,146,373x1.9=2,178,109(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之賠償,應屬適當。綜上,原告得請求被告泳山公司、周坤山連帶賠償2,690,657元【計算式:2,178,109+512,548=2,690,657】。(七)原告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後段、第3項請求被告二公司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以及被告二公司應銷毀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部分: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發明專利權人或專屬被授權人依前二項規定為請求時,對於侵害專利權之物品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得請求銷燬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被告首利公司、泳山公司所進口、販賣系爭產品,既已侵害原告系爭專利,則原告依據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二公司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並應銷毀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部分,即無不合,應予准許。六、結論:綜上所述,原告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二公司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並應銷毀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被告首利公司、鄭傑連帶給付116,53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1年3月3日(本院卷(二)第7頁)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被告泳山公司、周坤山連帶給付2,690,657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1年3月6日(本院卷(二)第8頁)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請求金錢給付勝訴部分,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假執行或免為假執行之宣告,其中原告對被告首利公司及鄭傑請求部分,所命給付之金額未逾新臺幣50萬元,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另原告對被告泳山公司及周坤山請求部分,爰酌定相當擔保金額,予以准許,以上被告均聲請宣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准許之;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附麗,不應准許。七、被告泳山公司於101年8月1日準備程序期日並未提出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爭點,本院亦於該期日逾知爭點整理後,依民事訴訟法第276條規定,未於準備程序主張之事項,除有該條第1項但書所定情形之一者外,於準備程序後行言詞辯論時,不得主張之(本院卷(二)第93頁);嗣被告泳山公司遲至101年11月14日最後一次言詞辯論期日時,始謂:系爭專利為習知技術,不應核准專利云云,復未陳明有何民事訴訟法第276條第1項但書之情事,揆諸上揭法條意旨及本院諭知,被告泳山公司自已不得為上開主張,本院自無從審酌。又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審酌後認對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附此敘明。八、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2  月  7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2  月  10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之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及願以供擔保為條件之假執行宣告。(二)被告故意侵害原告商標權之事實: 1.原告販賣液化鈦系列產品,為促銷此系列產品,在我國申請如附表一所示註冊第1236560、1047211、1289343、1047210、1277446、1076778、1305494號等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且未在臺灣授權任何人使用系爭商標。原告於民國(下同)99年8月間,發現被告李明發於99年7月間起在「Yahoo!奇摩拍賣」以「0000000000@yahoo.com.tw」註冊,並以「0000000000」為帳號販售多項侵權商品。原告經被告指引得知另一侵權商品之帳號「0000000000000000」後,原告分別於拍賣網站上購得1個及6個商品,經檢驗確認均為仿冒商品。嗣後原告又發現被告2人在同一拍賣平台以「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及「00000000000」等另11個帳號銷售侵權商品,乃分別於100年2月8日經「000000000」、「000000000」拍賣網站,以及於100年10月12日經「00000000000」拍賣網站上購得手環及項圈共4條,上開商品經檢驗後,均為仿冒商品。 2.被告與原告販售同類商品,並於各大拍賣網站以標題「日 本福田」、「Phiten」、「RAKUWA」等原告之商標吸引買家,並以低於真品之價格販售仿冒品,且於網站上「關於我」一欄,強調商品全為「日本原裝進口」,更欺騙消費者,稱其為合法進口商,然依據保護智慧財產警察大隊(下稱保智大隊)查扣清單所示,被告販售多數商品均為裸裝品可知,被告所販售者並非原裝真品。又被告未經原告同意系爭商標之使用,顯係為攀附商譽,藉以混淆大眾視聽而獲取不法利益,足見其惡性重大,具侵權故意。縱認被告無故意,仍因未積極查證商標權人為何而有重大過失。又保智大隊於100年3月27日所查扣之仿品,全數均為仿品,共計有81款、267件侵權商品,查扣產品之總價值為新臺幣(下同)429,025元,足見被告係為圖非法所得而侵害原告商標權。另查扣仿品尚未包含帳號「00000000000」所販售之侵權商品,可知被告販售之侵權商品總價高於查扣清單所示。(三)被告故意侵害原告著作權之事實: 1.原告為促銷液化鈦系列產品,為此系列產品之特徵撰寫「 液化鈦說明」並繪有說明圖案(見附表
(一)系爭專利因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者,暨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等否准專利要件,被告已向智慧財產局對該案提出舉發:1、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係由中國「科朗遙控器」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已開發完成、刊行廣告、對外供貨。此有發行於94年11月之家電維修雜誌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RD-2097D可證。2、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由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至臺灣,開始公開銷售;此有臺中關稅局99年12月31日簽發、證實之報單號:DA//95/H610/0251、理單編號:DZ0000000000進口報單簽證本中之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3、原告在系爭專利申請日95年8月24日前,即向中國科朗遙控器進貨、上市,此有原告95年年初發行「電視機&冷氣機遙控器**適用機種對照表**」中,遙控器產品編號RM-2099D可證。(二)系爭專利雖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並獲得代碼為:6之比對結果,惟前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書之審究範圍,主要在國內、外專利資料系統之檢索,對於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市面已銷售之前述事實,完全未做著墨或檢索、比對。(三)原告未實際將被告之產品送往公正機構做專業鑑定,即以推測方式認定侵權,而系爭專利至少應具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之複合特徵,反之,若遙控器產品雖有信號設定鍵,卻係逐一產生信號編碼單數連續發出之結構方式,則係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背景欄所稱針對之改善標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8-23行)。經被告針對自身之遙控器產品所完成之信號檢測結論,係由信號設定鍵,逐一產生信號編碼之單數連續發出,是被告之產品根本係系爭專利所述改善標的之已知結構方式。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44、145頁)(一)原告為新型第M308571號「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21日至105年8月23日止(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於99年7月27日,在高雄市○○區○○路832號愛綠綠企業行購買三支遙控器(原證4-1發票影本):1、「Dr.RC遙控博士夜明珠」MP3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一)(原證5-1元件名稱照片影本),售價199元。2、「NDr.AV」RX-350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二)(原證5-2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69元。3、「金牛座」3G電視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三)(原證5-3元件名稱照片),售價159元。(三)原告於99年9月17日,在高雄市○○區○○街235號1樓之禾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得「天蠍座」BMW-M5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四)(原證4-2發票影本、原證5-4元件名稱照片),售價為120元。(四)原告於99年7月29日,在臺北縣土城市○○路35號之大家好商行購得「Dr.RC遙控博士國民機」-TM-303S傳統電視萬用遙控器一支(下稱系爭產品五)(原證4-3發票影本、原證5-5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50元。(五)原告於99年11月28日,在高雄市○○區○○路879號之雄柏企業有限公司購得:1、「牡羊座」-GPS-693A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六)(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6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2、「遙控一哥」-臺灣特別版萬用遙控器(下稱系爭產品七)(原證4-4發票影本、原證5-7元件標示照片),售價199元。(六)系爭產品一至七係由被告輸入、販賣。(原證2)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是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認被控侵權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而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並未侵害專利權,縱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然究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之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合先敘明。(二)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而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單鍵飄移式之萬用遙控器,主要包括一遙控器本體,其特徵在於:該遙控器本體之「設定」,設有飄移信號設定鍵,該飄移信號設定鍵與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係連接,以控制批次信號編碼產生器可產生連續而分批之複數信號編碼組,且各信號編碼組中又包括複數組信號編碼,且藉由至少二次篩選,由各批次中選取具有與電器預設之信號編碼形成局部對應之信號編碼組,再由該信號編碼組中,篩選出另一局部對應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三)經檢視系爭產品一至七之包裝、外觀、內部構造及本院100年7月7日當庭勘驗系爭產品之訊號波形圖,系爭產品一、二、
[ { "issueRef": "55",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81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8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第196974號「電視頭枕之調節結構」(下稱系爭專利)新型專利權人為朱發有,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1年10月21日起至102年7月19日止,朱發有並於94年11月9日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實施。被告台尊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台尊公司)未經原告或朱發有之授權同意,擅自實施系爭專利用以生產、製造「TEANA汽車頭枕及CAMRY汽車頭枕」(下稱系爭產品),並以低價競爭方式販售,造成原告營業受有嚴重影響,使國內各大知名汽車廠商於不知情情況下,為客戶安裝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系爭產品。經原告將購得之系爭產品送請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比對分析,始悉其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權範圍第1、11、12項而侵害系爭專利。又被告陳得福係被告台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公司法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民法第184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新台幣(下同)858萬元,並排除侵害與銷燬系爭產品,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11、12項:(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無限定導溝之形狀,也沒有限定電視框盒和導溝必須設置在同一側或不同側之限制條件。據現階段仍屬有效系爭專利所能獲得之專利範圍解讀,系爭產品結構仍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內。徵諸系爭產品之結構,主要亦如系爭專利應用套夾體23配合板座的夾位部24,將支撐桿組樞結固定在板座上的結構;其C型體卡置部並無固定支撐桿組的作用,同樣如系爭專利在於將支撐桿組導入到板座上的作用,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2)系爭產品之電視框盒如同系爭專利,也是使用螺絲鎖設在板座上;系爭產品的板座結合電視框盒後,也如系爭專利提供套夾體將支撐桿組固定在板座之一夾位部上的結構特徵,系爭產品的結構設計明顯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12項內。(3)被告提出之被證1(BENZ1997年11月出廠之頭枕板座)與被證2(BMW1997年6月出廠之頭枕板座),該座椅頭枕已使用套夾體,作為頭枕與支撐桿間之調節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第4至5頁關於先前技藝概述,說明一般習見之車用電視在組裝於電視頭枕後,不難發現若依常態之頭枕支撐角度,其後方電視所呈現之顯示角度將不利於座後乘客之觀賞,即時常有無法兼顧而產生顯示角度過高或過低之情況…,一但在後座操作者對該調節部進行其需求之角度調整後,即無法再令前座者之頭頸部受到充分良好之撐持,此在行車期間常造成前座者頭頸部之不舒適感。系爭專利為改善先前技術問題,使用一種電視頭枕之調節結構,使前座之頭枕前半部與鑲嵌電視螢幕之頭枕後半部均有雙方調節,兼顧前座者之頭頸部撐持角度與後座者之電視觀看角度,與被證1、被證2考量的需求條件明顯不同。被證1、被證2為傳統頭枕,與電視頭枕不同,無裝設線路導溝,支撐桿也是實體桿,不若系爭專利,其結構設計需考量專為電視線路設置之導溝,且支撐桿為可穿設線路之空心桿,故被告提出被證1、被證2主張系爭專利純屬先前技術,不具進步性,與事實有違。再者,原告以系爭專利向美國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審查後,美國專利局指示若依該局指出之方案提出修正,即可核准,然考量縱提出修正說明,完成申請程序,但因暫無開拓海外市場計劃,不打算將汽車頭枕外銷,花費重金取得美國專利似無必要,因而未提出修正申請,被告謂系爭專利遭美國專利局駁回,乃屬誤會。2、原告出廠之汽車頭枕均於螢幕外貼上印有專利證書號之厚紙板,係為宣告該汽車頭枕為專利商品,保護螢幕避免刮傷或撞擊;對照被告台尊公司出廠之系爭產品卻僅將商品以塑膠袋包裝,放入一般紙箱。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已具備可實施之「最少元件原則」,且為說明書和圖式所支持: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內容足以支持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申請專利之發明即符專利法規定。只要系爭專利說明書揭露之內容已能支持申請專利範圍,足堪符合規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倒數第5行至倒數第3行明確記載「…藉此使得裝載於板座2上之電視框盒1,能藉板座2與支撐桿組4間之樞結掀動關係,而可簡易調整其俯仰而達到最適於觀視之角度。」及說明書第7頁倒數第2行至第8頁指出「再者,板座2另樞結有一副板3,其間係可以一管夾體25…樞桿26…」。該說明書記載可知系爭專利揭露之實施例態樣至少包括:(1)板座2與支撐桿組4之樞結,配合套夾體23,達到調整其俯仰觀視角度之態樣。(2)板座2另外再樞結副板3,配合管夾體25、樞桿26,達到調整頭枕撐持前座者頭頸部之態樣。(3)板座2另外再樞結副板3,配合連接塊7、軸71,達到調整頭枕撐持前座者頭頸部之態樣。具體而言,系爭專利說明書之揭露,只要專門用來裝設電視框盒1之頭枕(或板座2),符合上述三種實施態樣之其中一種,及具有類同於系爭專利之結構設計,均被涵蓋在請求項第1項(最少元件原則)之範圍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範圍包括具有副板3和未具有副板3之實施態樣,均屬請求項第1項範圍。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12項附屬於第1項,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1行及第1圖明確載述請求項第11項技術特徵;說明書第7頁第17至20行及第1、2圖亦明確載述請求項第12項技術特徵,由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之記載,顯可支持請求項第11、12項;且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而據以實施,是故申請專利範圍第11、12項符合專利法第26條之規定。5、系爭專利具新穎性與進步性:電視頭枕為習知,並不能逕認定系爭專利電視頭枕之結構設計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及被證5(第418788號「電視頭枕萬用支架」新型專利案)雖都屬一電視頭枕,但二者結構設計與連結關係有明顯差異。且系爭專利符合專利法之新穎性和進步性,並經智慧財產局實質技術審查後方獲准專利,然被證2(BMW1997年6月出廠之頭枕板座)與被證7(BENZ1996年7月出廠之頭枕板座)之汽車頭枕結構,並無電視框盒之連結設計,其板座完全沒有考量如何加裝電視框盒的配合結構,也完全未考量電源線、訊號線配置問題,明顯可知系爭專利相對於被證2與被證7之汽車頭枕,具有新穎性與進步性。6、損害賠償之計算:被告台尊公司自99年起開始製造、販售系爭產品,每月平均以200件計算,截至起訴日止,至少有4,400件(計算式:200×22=4,400),以每件650元計算,被告台尊公司全部收入至少為2,860,000元(計算式:650×4,400=2,860,000)。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原告可請求以損害額三倍計算其賠償額為858萬元(計算式:2,860,000×3=8,580,000)。(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858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台尊公司應就侵害我國公告第507704號「電視頭枕之調節結構」新型專利權(證書號:第196974號)之產品,不得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之行為。3、被告台尊公司應於本件判決確定日起20日內將所持有侵害我國公告第第507704號「電視頭枕之調節結構」新型專利權(證書號:第196974號)之產品全部銷毀。4、第一項之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1、12項之範圍不明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並未載明系爭專利為達發明目的必要之技術特徵,即副板之元件,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獨立項範圍不明確,無法為發明說明及圖式所支持;第11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除具備第1項全部技術特徵外,尚具有「電視框盒可透過黏合或鎖設之方式固定於板座上」特徵,第12項亦為第1項之附屬項,除具備第1項全部技術特徵外,還具有「該套夾體係將支撐桿組迫緊固定於板座上一預設夾位部者」特徵,然均未載明為達發明目的必要之技術特徵,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1、12項均違反核准審定時適用之91年1月1日施行專利法第22條第3項之規定。(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1、1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①系爭專利將被證4(BMW1997年6月出廠之頭枕板座)與被證5(中華民國418788號「電視頭枕萬用支架」新型專利),或被證7(BENZ1996年7月出廠之頭枕板座)與被證5的元件及其功能直接組合,符合專利審查基準所述「促使其轉用、置換、改變、或組合該先前技術所揭露之內容而構成申請專利之發明者,應認定該發明能輕易完成」。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且系爭專利創作者亦自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為先前技術,故不具有進步性。②系爭專利說明書中針對一般習見車用電視之缺失,及該創作案中針對缺失所作之改良,有充分具體論述「有些較高級之轎車可仰賴其椅座自身之頭枕與支撐桿間所預先設置之調節特性,而對其後方埋設之電視顯示角度進行調整,但,上述之調節部位主要在提供頭枕與前座者頭部之撐持關係,非為位於頭枕後方之電視顯示調整,一但在後座操作者對該調節部進行其需求之角度調整後,即無法再令前座者之頭頸部受到充分良好之撐持,此在行車期間常造成前座者頭頸部之不舒適感,因此,確有再加改善之必要。」,亦即「車用電視組裝於頭枕,且頭枕可以調整角度」為系爭專利創作者自承之先前技術;若解析該結構所需元件,應包括:a.板座、b.支撐桿、c.導溝、d.套夾體、e.電視框盒;而只具備a+b+c+d+e元件的結構,會造成前座者與後座觀看電視者,在頭枕所需角度的調整上產生衝突;因此,系爭專利創作者針對該缺失提出改善對策,說明書第5頁第7行至同頁第16行所述「有鑑於此,本案創作者針對上述習者諸等缺失,而經長時間之研發及實際測試後,終創造出一種更具新穎、進步之改良產品,期能有助於相關產界技術之提昇。因此,本創作之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種車用電視頭枕之調節結構,其主要係在一可裝設於車用椅體之支撐桿組上樞設一板座,並於該板座之兩側分別提供一電視框體之置設與透過一樞結元件與一副板樞設,使該副板能相對板座進行適度之仰度調整提供前座者頭頸部後側充分之撐靠,配合板座本身與支撐桿組間之可樞設,而兼具有調整電視顯示角度之雙重調節功效者。」系爭專利係將先前技術包括有a+b+c+d+e元件的結構中,於a板座的另側再樞設一f.副板,達到前座者與後座觀看電視者各依所需角度調整之雙重調節功效。因此,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先前技藝概述中已明示元件a+b+c+d+e為先前技術,而元件a+b+c+d+e+f則為新的創作。依此觀點檢視系爭專利請求項1可清楚看出,其技術特徵係包括:a.板座、b.支撐桿、c.導溝、d.套夾體、e.電視框盒,而此5個元件組合無法滿足系爭專利主要創作目的,即「提供前座者頭頸部後側充分之撐靠…兼具有調整電視顯示角度之雙重調節功效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無法滿足創作目的,相關特徵又屬先前技術,即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有進步性:電視框盒e與板座a均為塑膠件,採用膠水黏合或以螺絲鎖合,乃該技術領域中具備通常知識者最簡單的作法,自不具有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有進步性:第12項的夾位部於被證2的板座上已被揭露,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亦無進步性。(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比對,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縱適用均等論,系爭產品亦適用禁反言及先前技術阻卻原則,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構成侵權:1、依據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並不符合文義讀取,因系爭產品之c.【卡置部】不符合系爭專利之c.【導溝】;導溝的型態應為:(1)為一溝槽;(2)該溝槽足以支撐桿組插伸進入;而卡置部型態應為:(1)C型體;(2)該卡置部27係供支撐架4之橫桿41嵌入。依全要件文義讀取原則,系爭產品之c.卡置部並不符合系爭專利之c.導溝。2、依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依均等比較分析可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二者運用之實質技術手段(Way)不同,具備實質之功能(Function)不同,所達成實質的結果(Result)亦不同;據專利侵害要點均等論比對原則,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均等原則之限制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二者並無專利均等論原則適用。3、系爭產品適用專利禁反言或先前技術阻卻:(1)系爭專利為凸顯先前技術缺失,說明書第4頁〈先前技藝之概述〉中詳盡敘述「即,一般習件之車用電視…確有再加改善的必要。」其中「有些較高級的轎車可仰賴其椅座自身之頭枕與支撐桿間所預先設置之調節特性,而對其後方埋設之電視顯示角度進行調整,…」即表示系爭專利案承認先前技術係包含A.頭枕與支撐桿間之調節裝置、及B.埋設電視之構件;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特徵包括:a.板座2、b.支撐桿4、c.導溝21、d.套夾體23、e.電視框盒1,明確指出其技術特徵a+b+c+d就是系爭專利承認先前技術中之A.頭枕與支撐桿間之調節裝置;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e就是系爭專利所承認「先前技術」中的B.埋設電視之構件,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技術特徵就是系爭專利所承認之先前技術。(2)系爭專利創作者自承結合A.頭枕與支撐桿間之調整裝置,及B.埋設電視構件,為先前技術,其具有「汽車座椅前座者與後座觀看電視者,在頭枕所需角度的調整上產生相互衝突」缺失;創作系爭專利主要目的係在板座另一側樞設一副板,以達「汽車座椅前座者與後座觀看電視者,各依所需角度調整」雙重調節功效;系爭專利創作者將自己承認為先前技術的技術特徵,作為其第1項的架構內容,而將主要創作目的特徵:副板,放在附屬請求項2中,此作法似已使創作喪失合理性,原告以自承之先前技術訴求系爭產品侵權,該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3)汽車座椅領域的業者都熟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之數年前,歐美轎車座椅頭枕,已提供前、後傾摺功能;被證2則為1997年6月出廠BMW車系所用汽車頭枕板座實品之照片與圖式,將系爭產品與BMW車系頭枕與支撐桿間調節裝置比較,可發現系爭產品與BMW車系的調節裝置近乎雷同;雖然BMW車系頭枕調節裝置,未裝設電視框盒,但前已分析系爭專利中承認之先前技術係包含A.頭枕與支撐桿間之調節裝置、及B.埋設電視之構件,且說明書第6頁第9行述明「其中該電視框盒1向內形成一內容空間,用以嵌裝車用電視,並能對電視產生一包覆之保護性,而位於框盒1底側則可透過黏合或鎖制之方式固定於板座2之一側。」系爭專利既揭露先前技術中之A、B兩項技術特徵,透過黏合或鎖制方式固定成一體,此種固定方式就汽車座椅領域而言,純屬習知之簡單組合,故BMW車系,其頭枕與支撐桿間之調節裝置,與埋設電視之構件組合成一體,應屬先前技術;系爭產品調節裝置係仿製1997年以前出廠之BMW車系,與埋設電視之構件組合成一體,自然亦屬先前技術。(四)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電視框盒1及板座2均為塑膠件,兩件塑膠件的結合固定,採膠水黏合或以螺絲鎖合方式,乃該技術領域中具備通常知識者最一般性甚至最簡單作法。前項既已證明系爭產品相對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無構成侵權事實,第11項亦無構成侵權。(五)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由被證2圖式中之圖1可知,板座2上具有一預設的夾位部,其功能都在利用該夾位部將支撐架4迫緊固定於板座2上,而系爭產品調節裝置係仿製被證2之BMW1997年出廠的頭枕板座,因此系爭產品夾位部與系爭專利無關;先前既已證明系爭產品相對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構成侵權,第12項亦不構成侵權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宣告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專利權權利歸屬
(一)原告所屬成龍健康禮約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龍公司)與被告合作,約定由被告為原告代工代料生產保健食品,基於合作情誼,另由被告每月給付原告及成龍公司新臺幣(下同)2萬元之顧問費/權利金,讓被告可以行銷與原告同樣的「白藜蘆醇研發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原告將自行銷售之通路定名為「蕾斯威拉逆轉醇」,被告通路銷售的品名為「薩丁尼亞逆轉醇」,兩者成份略有不同,以作為市場區隔。原告將有商業機密之白藜蘆醇成份配方及製造方法交由被告營養師簡蕙琦簽收,並製造生產行銷於市場。然被告卻利用為原告代工代料之機會取得系爭產品之發明配方及其製造方法,未經原告同意,以被告名義(原名為百年生技實業有限公司)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二)系爭專利之真正發明人為原告,被告僅為原告代工代料,此由原告所屬成龍公司與經銷商簽立合約,均有被告在合約蓋章簽字當見證人,合約中開宗明義說明藜蘆醇/逆轉醇產品研發公司為原告所屬公司,被告僅是製造廠,兩造間並無專利法第6條第1款、第7條之適用,原告已向智慧局提出檢舉,由於在專利申請審查期間造成諸多不安狀態,原告在法律上地位亦受侵害之危險等情事,而請求確認原告為系爭專利之發明人及擁有系爭專利之權利人。(三)爰聲明:確認系爭發明之專利申請權為原告所有(本院卷第202頁)。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並無利用為原告代工機會而抄襲之情事:1.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包含食品配方比例及製造方法,就食品成分而言,原告所提出之原證1、原證2固然記載若干食品之成分及劑量,然該成分與劑量與系爭專利之發明特徵並非全然一致,例如:原證1之成分有牛樟芝萃取物、諾麗果萃取物、薑黃萃取物,系爭專利卻無上開成分,二者在成分組成、劑量均有不同,而不同之成分、劑量所加成後之效果、功能不一;就製造方法而言,原告提出之原證1、原證2手寫文件中,並無任何關於製造方法之記載或說明,是以,縱然上開手寫文件中有若干食品成分、配方、劑量,尚無法在無任何製造方法之情形下,徒以上開文件記載即可完成系爭專利之全部發明內容。依前開所陳,系爭專利之創作特徵與原告系爭產品「蕾斯威拉逆轉醇」、「薩丁尼亞逆轉醇」技術發明不相同,難以依此認定被告有利用為原告代工機會而抄襲、利用其技術內容。2.被告本身有研發團隊可以從事研發製造,經過被告研發團隊多次實驗、研究,得出系爭專利所載較佳之成分劑量比例。尤有甚者,原告於其自著「白藜蘆醇疾病老化剋星」一書,自承白藜蘆醇早為歐洲、日本發表此種成分,且歐洲、日本等國早已致力於白藜蘆醇於生醫領域發展研發並進一步發表相關研究及應用於生技食品等領域,原告並非最早發現白藜蘆醇或將白藜蘆醇應用於生技食品或生醫領域,原告僅就歐洲、日本對白藜蘆醇之相關研究報告及應用加以彙整、統整而已,原告就白藜蘆醇應用於生技食品亦不具特殊創作性,從而,原告主張伊發現白藜蘆醇的生醫分子,並將其應用於食品而製成白藜蘆醇相關產品,依此主張其具有發明之事實,即不足採。(三)原告起訴主張伊為系爭發明之發明人,伊始為系爭發明之合法申請權人,被告利用為伊代工之機會取得系爭發明之發明秘密,進一步利用、抄襲而申請系爭發明,依專利法第5條第1項、第2項、第7條之規定,專利申請權係依據專利法規定具有申請專利之權利,於發明專利者,包含發明人、發明人之受讓人或繼承人、或受僱人於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其雇用人可取得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而非專利之申請權人主張其為真正發明人或具有合法申請專利權者,應由其就為真正發明人或具有申請專利權舉證以實其說,是故原告應就上開事實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四、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專利申請權,指得依本法申請專利之權利。專利申請權人,除本法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約定外,指發明人、創作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專利法第5條定有明文。又按發明人係指實際進行研究發明之人,發明人須係對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技術特徵具有實質貢獻之人;所謂「實質貢獻之人」係指為完成發明而進行精神創作之人,其須就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或達成之功效產生構想(conception),並進而提出具體而可達成該構想之技術手段。(二)系爭發明技術內容:1.被告於98年8月18日以系爭發明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有發明公開公報在卷可稽(本院卷第19頁)。系爭發明係揭露一種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及其製造方法,其食品配方每一單位係包括富含白藜蘆醇之葡萄皮與葡萄葉約150~250毫克、山藥萃取物約100~200毫克、葡萄籽萃取物約40~80毫克、石榴萃取物約20~40毫克、山苦瓜萃取物約10~30毫克、金盞花萃取物約10~30毫克、山桑子萃取物5~15毫克、萊姆果C約5~15毫克及松樹皮萃取物約1~10毫克(參本院卷第19頁發明公開公報【發明摘要】)。2.系爭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共17項,其中第1項、第1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直接或間接依附第1項或第11項之附屬項。申請專利範圍各項如下(參系爭發明專利申請卷之發明說明書):(1)一種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其每一單位係包括富含白藜蘆醇之葡萄皮與葡萄葉約150~250毫克、山藥萃取物約100~200毫克、葡萄籽萃取物約40~80毫克、石榴萃取物約20~40毫克、山苦瓜萃取物約10~30毫克、金盞花萃取物約10~30毫克、山桑子萃取物約5~15毫克、萊姆果C約5~15毫克及松樹皮萃取物約1~10毫克。(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其中該白藜蘆醇的含量係約佔該葡萄皮與葡萄葉重量的十分之一。(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其中該石榴萃取物係富含鞣花酸。(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其中該金盞花萃取物之葉黃素含量係約佔其總重量的五分之一。(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其中該樹皮萃取物係含有二氫槲皮素。(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其係為粉末狀、顆粒狀或液體狀。(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其中該單位係為膠囊、片劑、錠劑、包裝袋或瓶。(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其中每天服用之劑量係為1~4單位。(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其更可包括一醫藥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載體。(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其中該賦形劑係選自由調味劑、增甜劑、防腐劑、抗氧化劑、螯合劑、等滲透劑、潤滑劑、錠劑佐劑、著色劑、保濕劑、結合劑以及醫藥可相容載劑所組成之群組中。⑾一種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之製造方法,其步驟包括:將含白藜蘆醇之葡萄皮與葡萄葉、山藥萃取物、葡萄籽萃取物、石榴萃取物、山苦瓜萃取物、金盞花萃取物、山桑子萃取物、萊姆果C及松樹皮萃取物溶解於水溶液中,取得一混合溶液;將該混合溶液經由冷凍乾燥、噴霧乾燥或真空乾燥方式處理,以製得一粉末狀之該食品配方;以及利用一賦形劑將該粉末狀之該食品配方製成一膠囊、片劑或錠劑劑型;其中,每一該膠囊、片劑或錠劑係包括葡萄皮與葡萄葉約150~250毫克、山藥萃取物約100~200毫克、葡萄籽萃取物約40~80毫克、石榴萃取物約20~40毫克、山苦瓜萃取物約10~30毫克、金盞花萃取物約10~30毫克、山桑子萃取物約5~15毫克、萊姆果C約5~15毫克及松樹皮萃取物約1~10毫克。⑿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白藜蘆醇的含量係約佔該葡萄皮與葡萄葉重量的十分之一。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石榴萃取物係富含鞣花酸。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之製造方法,其中該金盞花萃取物之葉黃素含量係約佔其總重量的五分之一。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樹皮萃取物係含有二氫槲皮素。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之製造方法,其中每天服用之劑量係為1~4個膠囊、片劑或錠劑。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用於抗氧化、抗老化與抗發炎之食品配方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賦形劑係選自由調味劑、增甜劑、防腐劑、抗氧化劑、螯合劑、等滲透劑、潤滑劑、錠劑佐劑、著色劑、保濕劑、結合劑以及醫藥可相容載劑所組成之群組中。(三)原告主張其為系爭發明之真正發明人,業據提出手寫「RESVERATROL逆轉醇配方(商業機密)明家。成分及劑量:葡萄皮、葡萄葉、藍苺萃取物(含白藜蘆醇230mg)、山藥萃取物140mg、石榴萃取物30mg、葡萄籽萃取物30mg、山苦瓜萃取物20mg、金盞花萃取物(含葉黃素)20mg、松樹皮萃取物(含二氫槲皮素)4mg、諾麗果萃取物5mg、山竹果萃取物5mg、薑黃素5mg、牛樟芝萃取物5mg。內容量:每顆500毫克+-5%計90顆瓶裝。劑型:膠囊狀。致百年生技公司。簽收人:翁老師97.8.28簡蕙琦97.8.28」(下稱原證1)及「逆轉醇新配方(商業機密)明家。本人翁老師自行銷售之逆轉醇品名訂為『蕾斯威拉逆轉醇』。另百年公司銷售之品名訂為『薩丁尼亞逆轉醇』,其配方為:(以資區別)成分:葡萄皮、葡萄葉(含白藜蘆醇)200mg、山藥萃取物140mg、石榴萃取物30mg、葡萄籽萃取物60mg、山苦瓜萃取物20mg、金盞花萃取物(含葉黃素)20mg、山桑子萃取物10mg、萊姆果C10mg、松樹皮萃取物(含二氫槲皮素)4mg。內容量:每顆500mg+-5%。90顆瓶裝。劑型:膠囊狀。此致百年生技公司。翁老師97.9.4交由生產。簽收人:簡蕙琦97.9.4」(下稱原證2)各1紙為證(本院卷第17至18頁),被告亦自認確實有自原告處取得原證1與原證2,且依上記載被告取得時間確實早於其將系爭發明申請專利日。經查:1.觀諸原證2與系爭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可知食品配方成分幾近完全相同,僅原證2各成分為定量,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成分為一範圍,但實則均係以原證2記載之定量為中心上下輻射一範圍,故皆涵蓋原證2所記載之定量。而觀諸系爭發明之說明書,並未說明各成分重量範圍如何得來、具有何種特定性質而能產生何種與原證2不同之特殊功效,故系爭發明之技術特徵實與原證2所載無異。2.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除第1項之技術特徵外,進一步限定「其中該白藜蘆醇的含量係約佔該葡萄皮與葡萄葉重量的十分之一」,惟原證2已揭示成分「葡萄皮、葡萄葉(含白藜蘆醇)」,雖未揭示白藜蘆醇的含量佔葡萄皮、葡萄葉之比例,觀諸系爭發明之說明書,並未說明此比例如何得來、具有何種特定性質而能產生何種與原證2不同之特殊功效,或僅為原證2之定量分析結果,故亦無與原證2不同之技術特徵。3.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除第1項之技術特徵外,進一步限定「其中該石榴萃取物係富含鞣花酸」,惟自其文義,可知鞣花酸顯為石榴萃取物本已含之化合物,故亦未包含與原證2不同之技術特徵。4.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除第1項之技術特徵外,進一步限定「其中該金盞花萃取物之葉黃素含量係約佔其總重量的五分之一」,惟原證2已揭示成分「金盞花萃取物(含葉黃素)」,雖未揭示葉黃素的含量佔金盞花萃取物之比例,觀諸系爭發明之說明書,並未說明此比例如何得來、具有何種特定性質而能產生何種與原證2不同之特殊功效,或僅為原證2之定量分析結果,故亦無與原證2不同之技術特徵。5.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除第1項之技術特徵外,進一步限定「其中該樹皮萃取物係含有二氫槲皮素」,惟原證2已揭示成分「松樹皮萃取物(含二氫槲皮素)」,故其技術特徵與原證2並無二致。6.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除第1項之技術特徵外,進一步限定「其係為粉末狀、顆粒狀或液體狀」,惟保健食品之劑型為粉末狀、顆粒狀或液體狀,均為習知,難謂系爭發明就此有揭露新的技術手段。7.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除第6項之技術特徵外,進一步限定「其中該單位係為膠囊、片劑、錠劑、包裝袋或瓶」,惟此限定要件亦為習知,系爭發明此部分並未揭露新的技術手段。8.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除第1項之技術特徵外,進一步限定「其中每天服用之劑量係為1~4單位」,惟其說明書亦未揭露上開服用劑量如何得來、具有何種特定性質而能產生何種特殊功效,難謂系爭發明此部分有揭露新的技術特徵。9.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除第1項之技術特徵外,進一步限定「其更可包括一醫藥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載體」,但此限定要件亦為習知,系爭發明此部分並未揭露新的技術手段。10.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除第9項之技術特徵外,進一步限定「其中該賦形劑係選自由調味劑、增甜劑、防腐劑、抗氧化劑、螯合劑、等滲透劑、潤滑劑、錠劑佐劑、著色劑、保濕劑、結合劑以及醫藥可相容載劑所組成之群組中」,惟此限定要件為習知,系爭發明此部分並未揭露新的技術手段。11.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乃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食品配方之製造方法,其步驟可簡述為:(1)將各成分溶解於水得一混合溶液;(2)將該混合溶液以冷凍乾燥、噴霧乾燥或真空乾燥方式處理,得一粉末狀食品配方;(3)利用賦形劑將該粉末狀食品配方製成膠囊、片劑或錠劑。觀諸上開製造方法,原證2雖未提及,但要屬習知,故系爭發明實未揭露任何未見之製造方法。12.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7項,分別係將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進一步附加如前述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5項、第8項及第9項之限定要件,而該等限定要件並未揭露新的技術特徵或手段,其理由已陳述如前。(四)綜上,系爭發明各項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均早已記載於原證2,或僅為原證2所載之技術特徵再加上習知技術,是實則系爭發明之技術特徵,乃源自原告提供予被告之原證2配方,原告方為對系爭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技術特徵具有實質貢獻之人,而為系爭發明之發明人,揆諸專利法第5條規定,原告應為系爭發明之申請權人,系爭發明之專利申請權應為原告所有。至於被告雖抗辯:原告並非最早發現白藜蘆醇或將白藜蘆醇應用於生技食品或生醫領域,原告僅就歐洲、日本對白藜蘆醇之相關研究報告及應用加以彙整、統整而已,原告就白藜蘆醇應用於生技食品亦不具特殊創作性云云,但原告於原證2記載之配方即為系爭發明主要內容,而被告並未證明原證2所載配方之發想者另有其人,至於其是否僅為歐洲、日本對白藜蘆醇之相關研究報告及應用加以彙整、統整,乃系爭發明是否得取得專利之問題,與發明人及申請權之判斷無涉。從而,原告請求確認系爭發明之專利申請權為其所有,為有理由,應予准許。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2  月  2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2  月  2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1、12項之範圍不明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並未載明系爭專利為達發明目的必要之技術特徵,即副板之元件,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獨立項範圍不明確,無法為發明說明及圖式所支持;第11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除具備第1項全部技術特徵外,尚具有「電視框盒可透過黏合或鎖設之方式固定於板座上」特徵,第12項亦為第1項之附屬項,除具備第1項全部技術特徵外,還具有「該套夾體係將支撐桿組迫緊固定於板座上一預設夾位部者」特徵,然均未載明為達發明目的必要之技術特徵,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1、12項均違反核准審定時適用之91年1月1日施行專利法第22條第3項之規定。(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1、1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①系爭專利將被證4(BMW1997年6月出廠之頭枕板座)與被證5(中華民國418788號「電視頭枕萬用支架」新型專利),或被證7(BENZ1996年7月出廠之頭枕板座)與被證5的元件及其功能直接組合,符合專利審查基準所述「促使其轉用、置換、改變、或組合該先前技術所揭露之內容而構成申請專利之發明者,應認定該發明能輕易完成」。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且系爭專利創作者亦自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為先前技術,故不具有進步性。②系爭專利說明書中針對一般習見車用電視之缺失,及該創作案中針對缺失所作之改良,有充分具體論述「有些較高級之轎車可仰賴其椅座自身之頭枕與支撐桿間所預先設置之調節特性,而對其後方埋設之電視顯示角度進行調整,但,上述之調節部位主要在提供頭枕與前座者頭部之撐持關係,非為位於頭枕後方之電視顯示調整,一但在後座操作者對該調節部進行其需求之角度調整後,即無法再令前座者之頭頸部受到充分良好之撐持,此在行車期間常造成前座者頭頸部之不舒適感,因此,確有再加改善之必要。」,亦即「車用電視組裝於頭枕,且頭枕可以調整角度」為系爭專利創作者自承之先前技術;若解析該結構所需元件,應包括:a.板座、b.支撐桿、c.導溝、d.套夾體、e.電視框盒;而只具備a+b+c+d+e元件的結構,會造成前座者與後座觀看電視者,在頭枕所需角度的調整上產生衝突;因此,系爭專利創作者針對該缺失提出改善對策,說明書第5頁第7行至同頁第16行所述「有鑑於此,本案創作者針對上述習者諸等缺失,而經長時間之研發及實際測試後,終創造出一種更具新穎、進步之改良產品,期能有助於相關產界技術之提昇。因此,本創作之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種車用電視頭枕之調節結構,其主要係在一可裝設於車用椅體之支撐桿組上樞設一板座,並於該板座之兩側分別提供一電視框體之置設與透過一樞結元件與一副板樞設,使該副板能相對板座進行適度之仰度調整提供前座者頭頸部後側充分之撐靠,配合板座本身與支撐桿組間之可樞設,而兼具有調整電視顯示角度之雙重調節功效者。」系爭專利係將先前技術包括有a+b+c+d+e元件的結構中,於a板座的另側再樞設一f.副板,達到前座者與後座觀看電視者各依所需角度調整之雙重調節功效。因此,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先前技藝概述中已明示元件a+b+c+d+e為先前技術,而元件a+b+c+d+e+f則為新的創作。依此觀點檢視系爭專利請求項1可清楚看出,其技術特徵係包括:a.板座、b.支撐桿、c.導溝、d.套夾體、e.電視框盒,而此5個元件組合無法滿足系爭專利主要創作目的,即「提供前座者頭頸部後側充分之撐靠…兼具有調整電視顯示角度之雙重調節功效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無法滿足創作目的,相關特徵又屬先前技術,即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有進步性:電視框盒e與板座a均為塑膠件,採用膠水黏合或以螺絲鎖合,乃該技術領域中具備通常知識者最簡單的作法,自不具有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有進步性:第12項的夾位部於被證2的板座上已被揭露,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亦無進步性。(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比對,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縱適用均等論,系爭產品亦適用禁反言及先前技術阻卻原則,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構成侵權:1、依據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並不符合文義讀取,因系爭產品之c.【卡置部】不符合系爭專利之c.【導溝】;導溝的型態應為:(1)為一溝槽;(2)該溝槽足以支撐桿組插伸進入;而卡置部型態應為:(1)C型體;(2)該卡置部27係供支撐架4之橫桿41嵌入。依全要件文義讀取原則,系爭產品之c.卡置部並不符合系爭專利之c.導溝。2、依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依均等比較分析可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二者運用之實質技術手段(Way)不同,具備實質之功能(Function)不同,所達成實質的結果(Result)亦不同;據專利侵害要點均等論比對原則,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均等原則之限制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二者並無專利均等論原則適用。3、系爭產品適用專利禁反言或先前技術阻卻:(1)系爭專利為凸顯先前技術缺失,說明書第4頁〈先前技藝之概述〉中詳盡敘述「即,一般習件之車用電視…確有再加改善的必要。」其中「有些較高級的轎車可仰賴其椅座自身之頭枕與支撐桿間所預先設置之調節特性,而對其後方埋設之電視顯示角度進行調整,…」即表示系爭專利案承認先前技術係包含A.頭枕與支撐桿間之調節裝置、及B.埋設電視之構件;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特徵包括:a.板座2、b.支撐桿4、c.導溝21、d.套夾體23、e.電視框盒1,明確指出其技術特徵a+b+c+d就是系爭專利承認先前技術中之A.頭枕與支撐桿間之調節裝置;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e就是系爭專利所承認「先前技術」中的B.埋設電視之構件,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技術特徵就是系爭專利所承認之先前技術。(2)系爭專利創作者自承結合A.頭枕與支撐桿間之調整裝置,及B.埋設電視構件,為先前技術,其具有「汽車座椅前座者與後座觀看電視者,在頭枕所需角度的調整上產生相互衝突」缺失;創作系爭專利主要目的係在板座另一側樞設一副板,以達「汽車座椅前座者與後座觀看電視者,各依所需角度調整」雙重調節功效;系爭專利創作者將自己承認為先前技術的技術特徵,作為其第1項的架構內容,而將主要創作目的特徵:副板,放在附屬請求項2中,此作法似已使創作喪失合理性,原告以自承之先前技術訴求系爭產品侵權,該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3)汽車座椅領域的業者都熟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之數年前,歐美轎車座椅頭枕,已提供前、後傾摺功能;被證2則為1997年6月出廠BMW車系所用汽車頭枕板座實品之照片與圖式,將系爭產品與BMW車系頭枕與支撐桿間調節裝置比較,可發現系爭產品與BMW車系的調節裝置近乎雷同;雖然BMW車系頭枕調節裝置,未裝設電視框盒,但前已分析系爭專利中承認之先前技術係包含A.頭枕與支撐桿間之調節裝置、及B.埋設電視之構件,且說明書第6頁第9行述明「其中該電視框盒1向內形成一內容空間,用以嵌裝車用電視,並能對電視產生一包覆之保護性,而位於框盒1底側則可透過黏合或鎖制之方式固定於板座2之一側。」系爭專利既揭露先前技術中之A、B兩項技術特徵,透過黏合或鎖制方式固定成一體,此種固定方式就汽車座椅領域而言,純屬習知之簡單組合,故BMW車系,其頭枕與支撐桿間之調節裝置,與埋設電視之構件組合成一體,應屬先前技術;系爭產品調節裝置係仿製1997年以前出廠之BMW車系,與埋設電視之構件組合成一體,自然亦屬先前技術。(四)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電視框盒1及板座2均為塑膠件,兩件塑膠件的結合固定,採膠水黏合或以螺絲鎖合方式,乃該技術領域中具備通常知識者最一般性甚至最簡單作法。前項既已證明系爭產品相對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無構成侵權事實,第11項亦無構成侵權。(五)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由被證2圖式中之圖1可知,板座2上具有一預設的夾位部,其功能都在利用該夾位部將支撐架4迫緊固定於板座2上,而系爭產品調節裝置係仿製被證2之BMW1997年出廠的頭枕板座,因此系爭產品夾位部與系爭專利無關;先前既已證明系爭產品相對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構成侵權,第12項亦不構成侵權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宣告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分別於98年10月29日在被告環球購物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環球購物公司)、98年10月30日在被告美麗華城市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美麗華公司)、98年10月30日在被告新光三越百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購買如附件1所示之「玩具蛋糕(兒童玩具)」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而系爭產品係由被告鼎美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鼎美公司)自中國大陸進口,並於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及美麗華公司設櫃販賣,因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被告販賣、進口系爭產品已侵害系爭專利。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民法第188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新台幣(下同)50萬元,並排除侵害,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產品經鑑定後侵害系爭專利更正後之請求項第1、2、4至8項,且各該請求項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1)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具新穎性及進步性:被告所提證據1僅揭露「蠟燭部的凸塊可插固在插孔內」,並未揭露夾設片,且夾設片與證據1之凹凸面緊密配合的固定手段並不相同,夾設片具有較佳的夾持功能及使用性,不因長久摩擦等凹凸面變化而改變其功能。其次,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插孔,雖有類似證據1承接凹面功能,但不等同於證據1凹面,因插孔孔壁形狀及大小要求,與證據1承接凹面不同。而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組合裝置,雖與證據1扣件相同,具有接合功能,但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組合裝置可隱藏於基座結構中,無需如證據1第一圖所示,凸設於蛋糕塊之側面,以公扣件與母扣件形式互相扣合,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有新穎性及進步性。(2)系爭專利請求項第2項具新穎性及進步性:第2項乃第1項之附屬項,除具有第1項所有特徵外,再加上具有「該基座係組合成圓形蛋糕的形狀」特徵。雖然證據1揭露多個蛋糕塊組合成的蛋糕玩具,但證據1無揭露夾設片及無揭露複數個基座,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2項有新穎性及進步性。(3)系爭專利請求項第4項具新穎性及進步性:①第4項乃第1項之附屬項,除具有第1項所有特徵外,再加上具有「各基座係由複數塊片體所組合而成,並於各片體上設有可相互組合的結合塊與結合槽」特徵。請求項第4項之複數個基座,與證據1蛋糕塊或蛋糕部比較,其差異處:(1)複數個基座,例如系爭專利第一圖所示之基座10,由複數薄片層疊所構成,可構成一塊小蛋糕形狀,與證據1之蛋糕塊雖有類似之處,但藉由複數個基座之種類不同,可組合出不同的顏色、形狀之蛋糕塊,具有美觀、展示及娛樂效果,反觀證據1之蛋糕塊不具有此功能,僅在其兩側邊具有突出之公、母扣件,以便與其他蛋糕塊組成一完整的圓形蛋糕玩具;(2)複數個基座的組合,可提供不同顏色、形狀之蛋糕玩具;(3)複數個基座,藉由組合裝置與相鄰基座組合,由於本案係藉由複數個基座組合,且基座的側面設有組合裝置,可藉由整合組合裝置於基座的結構中,使原告玩具蛋糕具有美觀、展示及娛樂效果。②被告所提證據3揭露玩具積木用積木元件,其利用凸塊與槽溝配合之揭露,已為熟習本技藝者習知的技術,廣泛應用於各種機械組合方式,然證據3無揭露關於複數個基座(即「由複數薄片層疊所構成,可構成一塊小蛋糕的形狀」)組合成蛋糕形狀或蛋糕塊之揭露,沒有揭露複數個基座以及夾設片,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4項具新穎性及進步性,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不能輕易完成。(4)系爭專利請求項第5項具新穎性及進步性:第5項乃第1項之附屬項,除具有第1項所有特徵外,再加上具有「該基座各面設有圖案」特徵。請求項第5項之複數個基座,與證據1之蛋糕塊或蛋糕部比較,其差異處在於藉由複數個基座的種類不同,可以組合出不同圖案、顏色及形狀之蛋糕塊,具有美觀、展示及娛樂效果,反觀證據1之蛋糕塊不具有此功能,僅在其兩側邊具有突出之公、母扣件,以便與其他蛋糕塊組成一完整圓形蛋糕玩具,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5項具新穎性及進步性。(5)系爭專利請求項第6至8項具新穎性及進步性:請求項第6至8項乃第1項之附屬項,除具有第1項所有特徵外,再加上分別具有「該插塊之本體為蠟燭形狀」、「該插塊之本體為水果形狀」及「該插塊之本體為奶油形狀」特徵。請求項第6至8項之插塊,分別具有各種形狀,相較於證據1之蠟燭部,更具美觀、展示及娛樂效果,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6至8項具新穎性及進步性。2、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及美麗華公司與專櫃間雖有約定條款,然消費者係針對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美麗華公司之商譽前來消費,信賴其所販售之商品不會仿冒,是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及美麗華公司與專櫃間之約定不得對抗第三人,並應監督專櫃有無違法行為,如未予監督,任由專櫃違法,不得謂其無過失,外觀上可類推適用民法188條第2項僱用人連帶責任。3、原告所提統一發票上系爭產品每個銷售699元,但該金額並非銷售之唯一金額,蓋原告99年4月29日再度於被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購買系爭產品時,銷售金額已調漲為999元,被告鼎美公司雖表示系爭產品分別於98年4月18日、99年1月10日及99年1月17日進口三次,數量為600個、240個及240個,惟原告係於98年10月及99年4月分別以699元及999元價格購得,其大幅調漲銷售金額,顯示系爭產品銷售業績極佳,是被告鼎美公司謂99年1月後即未再進口系爭產品,絕非真實。(三)聲明求為判決:1、禁止被告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如附件一所示之「玩具蛋糕(兒童玩具)」產品。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進步性,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證據1揭露一種由多個蛋糕塊所組合而成的蛋糕玩具,其中,各該相鄰之蛋糕塊係以扣件而相互扣合,該蛋糕玩具係具有蛋糕部及蠟燭部,該蛋糕部具有凹面,該蠟燭部具有凸塊,該蠟燭部可藉由其凸塊而插固於該蛋糕部,因為蠟燭部的凸塊可插固在插孔內,故可直接無歧異得知蛋糕部的承接凹面應具有夾設片,如此方能插固蠟燭部。另證據2揭露有一種組合玩具接頭,其包括有一本體,在本體四環周外面各向外延設有一組平行相對且具夾合力之夾板,利用夾板的彈性特性而夾住不同造型設計之直行鋼骨,等同於系爭專利中關於「插塊係透過夾設片而夾固於基座」之描述,為可輕易思及之特徵,而不具備專利要件,透過證據1、證據2可得到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所載之全部技術特徵,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2、系爭專利請求項第2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證據1揭露有利用多個塊體組合成圓形蛋糕形狀之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第2項之附加特徵已完全揭露,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2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3、系爭專利請求項第4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證據3揭露一種玩具積木組用積木元件,藉由連接柱壓入上積木元件下方的一空穴,而組合成所要之形體,證據3揭露有利用凸塊與槽溝的配合而組合多個片狀體之特徵,亦即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第4項之附加特徵,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4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4、系爭專利請求項第5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證據1已揭露有蛋糕玩具之基座各面具有圖案,故證據1已全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第5項之附加特徵,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5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5、系爭專利請求項第6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證據1已揭露有蛋糕玩具之插塊具有蠟燭形狀,故證據1已全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第6項之附加特徵,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6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6、系爭專利請求項第7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證據1已揭露有蛋糕玩具之插塊具有水果形狀,故證據1已全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第7項之附加特徵,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7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7、系爭專利請求項第8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證據1已揭露有蛋糕塊上表面設有奶油形狀塊體,故證據1已全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第8項之附加特徵,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8項不具新穎性、進步性。(二)被告鼎美公司進口系爭產品後,再於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及美麗華公司之賣場設櫃出售,與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及美麗華公司無涉:1、被告鼎美公司於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及美麗華公司設櫃,依約定需以其等名義開立發票,故原告所購買之系爭產品發票,方有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及美麗華公司名稱。2、被告鼎美公司設專櫃於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及美麗華公司賣場時,所訂立之「專櫃廠商約定條款」均明確要求銷售之產品不得有侵害他人商標、專利、著作權等不法情事,如被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之專櫃廠商約定條款第10條第2項、被告美麗華公司之約定條款第7條第2項、被告環球購物公司之約定條款第14條第3項。是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及美麗華公司,僅單純提供場地予被告鼎美公司設櫃出售產品,且百貨公司與設櫃廠商間有抽成關係,設櫃廠商出售產品之發票雖然名義上為百貨公司,然扣除抽成後之價金餘額,仍須轉付予設櫃廠商,被告鼎美公司乃實質之出賣人,且事發後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及美麗華公司已命被告鼎美公司將系爭產品下架,不得販售,益徵被告環球購物公司、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及美麗華公司並無過失或故意。(三)系爭產品每個成本至少為237.35元,售價為699元,實際銷售1,033個,銷售所得共318,030元:1、被告鼎美公司分別於98年4月18日進口系爭產品600個,完稅價格132,923元;99年1月10日進口系爭產品240個,完稅價格55,990元;99年1月17日進口系爭產品240個,完稅價格55,219元,總計進口1,080個系爭產品,總價額為244,132元,每個系爭產品進口完稅成本為226.05元(計算式:244,132÷1,080=226.05),加計百分之5之進口人事費用、報關行費用、營業稅,則每個實際成本至少為237.35元(計算式:226.05×1.05=237.35)。2、系爭產品每個售價為699元,扣除百貨公司之抽成、人員獎金、刷卡手續費以及成本,每個系爭產品被告所得利潤為307.87元,乘以被告實際銷售1,033個系爭產品,被告銷售所得共計318,030元。(四)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請准供擔保免為假執行。添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8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斐儷銀樓珠寶有限公司(下稱斐儷公司)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第59720號「斐儷FERRI」、第548594號註冊商標「斐儷」(下稱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現仍在商標專用期間內(申請日、權利期間、商品或服務名稱如附圖一、二所示),非經原告之同意,任何人不得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及服務,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之商標。原告於100年年初經顧客告知發現位於臺北市○○區○○○路000號1樓被告經營之「斐麗字畫古玩珠寶」商店,竟使用「斐麗」字樣於其廣告招牌上,該「斐麗」字樣讀音、文字外型、書寫編排方式、所使用之顏色等均近似於系爭商標,被告將上開「斐麗」商標,使用在「字畫、古玩、珠寶」之銷售服務,與原告第59720號商標指定使用於真珠、寶石、鑽石、黃金屬之進出口貿易服務,兩者主要服務對象有高度重疊性,而屬類似之服務,又原告第548594號商標雖指定使用於商品,然被告提供服務之對象,與原告第548594號商標所指定使用商品之對象有高度重疊性,且已使消費者對於服務來源產生誤認,而屬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3款侵害商標權。又被告未得原告同意,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文字之「斐麗軒」為其商號名稱,且營業項目與原告系爭商標兩者屬類似之服務,而屬商標法第62條第2款視為侵害商標權,爰依商標法第61條第1項、第2項、第62條第2款、第63條第3項,請求排除侵害及避免將來之侵害,並請求賠償信譽上之損失。並聲明:⑴被告應將其使用在臺北市○○區○○○路000號1樓「斐麗字畫古玩珠寶」商店招牌上之「斐麗」字樣移除,且於將來不得再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及服務上,使用與「斐儷」、「FERRI」相同或近似之商標。⑵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斐儷」之字樣作為其商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向臺北市商業處辦理其商號名稱變更登記為不含相同或近似於「斐儷」字樣之名稱。⑶被告應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⑷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6 1", "lawName": "商業名稱及所營業務預查審核準則" }, { "issueRef": "10", "lawName": "商業名稱及所營業務預查審核準則" }, { "issueRef": "11", "lawName": "商業名稱及所營業務預查審核準則" }, { "issueRef":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3", "lawName": "商標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發明第I288315號「USB應用裝置之改良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第I288315號專利證書,專利權期間自96年10月11日起至113年12月28日止,優先權日為93年11月1日(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智鼎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智鼎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UW-200N-Mini迷你USB無線網路卡(下稱系爭產品)。原告於100年8月5日於雅虎奇摩網站上購得系爭產品經送鑑定後認侵害系爭專利,即於100年8月16日委請律師發函通知被告上情,然被告均無回應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依原告與其他規模相當之廠商簽署之授權金,每年至少在新台幣(下同)20萬以上,原告暫以20萬元為計算基礎,自97年起至100年,原告之損害應為80萬元(計算式:20×4=80)。又被告侵害行為係屬故意,原告則請求酌定1.5倍之懲罰性損害賠償金額,為120萬元(計算式:80×1.5=120)。另原告依系爭專利所製造之「迷你型隨身碟nanoUSBdual」產品,獲得西元2009年第19屆「台灣精品獎」,今被告上開侵權行為,必使原告之信譽發生減損,爰請求賠償信譽上損害20萬元,是原告共請求被告智鼎公司賠償140萬元(計算式:120+20=140)。被告葉瓊元為被告智鼎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智鼎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2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4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智鼎公司就其品名、型號各為「無線N系列150MbpsUSBNini網路卡」、「UW-200N-Mini」之產品或其他侵害原告中華民國第I228315號發明專利之產品,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之行為。(3)關於第一項之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本件更正應予准許:系爭專利之更正為一種詳述式或下位概念的記載更正,屬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減縮,其更正內容未超出申請時原說明書或圖示所揭露之範圍,也未實質擴大或變更申請專利範圍,應符合專利法第64條之規定。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3至5項: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USB連接座」及「第二連接端子」係用以說明「連接夾層」及「第一連接端子」之使用狀態、使用時連接關係及功效用途,藉以表示此USB應用裝置(例如隨身碟)可插接於設於主機端/連接線之USB連接座(例如USB插接埠),且於插接後,第一連接端子將與第二連接端子電性連接,故非系爭專利構造之必要元件,是並非被控侵權物須具備「連接座」及「第二連接端子」始有侵權可能。而系爭產品必須使用於與電腦主機端之USB埠插接,亦均出現有連接夾層、第一連接端子、USB連接座及第二連接端子,故至少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 3.系爭專利相較於證據5、7之組合,具進步性:(1)證據5:證據5之USB連接頭(21)電路板係「平躺」於USB連接頭之外殼層上表面,其前端之連接頭電路板與外殼層之間並不存在有板底夾層或板底空間。被告所標示之支撐構造及/或前端保護層皆不是用以連接支撐起連接頭電路板(21),僅係用以包覆於連接頭電路板之前端及兩側端。又證據5主要係在USB裝置端後端之電路板(22)的上下兩層裝設電子元件(221),並未有揭露或教示可在USB連接頭之承載板底表面裝設有電子元件。(2)證據7: 證據7的第一電路板(410)係使用厚度如習用構造般的USB連接頭承載板,其並未揭露支撐構造及/或前端保護層,其第一電路板係緊鄰於USB外殼層(120)。其第一電路板底側的容置槽是鑿設第一電路板體積而來,半導體設備(200)也是「埋設」於第一電路板「內」,可增加利用的「板底空間」也將十分有限。又證據7其連接線路將貼附於USB承載板之底表面,緊鄰於USB外殼層,當USB連接頭插接於USB連接座,USB連接座外殼層因外力擠壓而變形時,外殼層容易使連接線路受到損壞,甚至短路。(3)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5、7之結合,既有上開不同之構造及技術優點,則證據5、7之組合,自無法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進而,其所依附之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5項等附屬項,當然亦具進步性。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我國第M462381號「具內框之眼鏡結構」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2年9月21日至112年4月9日止。被告販售「OWNDAYS型號GB1015眼鏡」(下稱:系爭產品1)、「OWNDAYS型號NC1012眼鏡」(下稱:系爭產品2)、及「OWNDAYS型號GB1016眼鏡」產品(下稱:系爭產品3,系爭產品1、2、3以下合稱:系爭產品)。經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5之文義範圍及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均等範圍,且系爭專利並無得撤銷之事由。又系爭產品每款有5種顏色供消費者選擇,以被告之全國40家OWNDAYS門市服務,標榜配眼鏡可以20分鐘交件,在如此短暫的時間當中,各店面應有相當存貨,且OWNDAYS門市設置地點均在大型百貨公司、大型賣場購物中心等消費人潮眾多之地,以最保守估計,每店每色備有10支系爭產品鏡框待售,則原告單買鏡框售價新臺幣(下同)1,990元,合理推測一支系爭產品利潤當不下於1,500元,再以每店近2年僅僅賣出該10支計算,合計近兩年被告賣出6,000支系爭產品【3(款)×5(色)×10(支)×40(店)=6,000(支)】,總計得利900萬元【6,000(支)×1,500(元)=9,000,000(元)】。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求為判決:(一)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為上述目的而進口或以任何方式行銷系爭產品;或為其他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之行為。(二)被告應給付原告9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三)訴之聲明第2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黃英良係發明第I253786號「電連接器組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為95年4月21日至114年8月17日,原告取得系爭專利之專屬授權,為HDMI線材專業製造廠商,其所生產、研發之HDMI線材因優異之品質與效率,廣為市場所青睞。日前知悉被告與其美國AdvancedWireGroup分公司(下稱AWG公司)未經原告同意販售「HDMPe-xxMM」HDMI線材(cable)及插座產品(HDMIwallplate)(下稱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遂委請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於101年2月10日發函被告公司通知侵權情事,被告公司則於101年2月20日回覆。經查,系爭專利是一種帶有固定(Locking)裝置之HDMI連接器,當使用者將系爭產品安裝於影音器材(例如DVD播放器)之HDMI插座時,系爭產品即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侵害系爭專利。又被告林澤欣就被告公司販賣、為販賣要約系爭產品之行為,亦構成債務不履行,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第34條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所請求者除公座體外尚有一母座體,且該母座體或母座體之殼體對應於該公座體之第一定位件設有第二定位件供插接連結。被證4就系爭專利母座體及該第二定位件之相對應位置與元件絲毫未揭露,具通常知識經驗之人自難據此先前技藝無歧異獲得系爭專利之所有技術特徵。再者,被證4除了螺栓外,在其配置體下方尚形成一凹槽,用來搭配插接,顯然其鎖固之作用方式與系爭專利係藉由第一與第二定位件契合達成不同。故被證4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7與被證9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著眼一般電器用品(例如家電、電鋸)於使用時常有移動之需要,而為確保該等電器之插頭於移動(使用)時之安全性,屬低速與低頻寬之產品。被證9係著眼不同電腦設備間之插槽因彼此規格不同(有的為9針有的為15針),為便利使用不同規格之電腦設備間可透過電連接器連結傳送訊號,而設有一轉接裝置,透過於轉接裝置之兩側分別設有規格不同之公座體與母座體,來便利設有不同電連接器規格(9針或15針)之電腦設備間相互連接。被證7圖1所採用之鎖固裝置,係藉由一螺栓穿過插頭上接合板之開口,而與插座框上之螺紋孔螺接之方式來達成插頭與插座之鎖固。從被證7之圖3可知被證7未揭露設有與公座體第一定位件相契合定位之第二定位件;被證9之圖2可知(被證9實係揭示一具轉接功能之轉接本體,僅進一步界定該轉接本體設有螺絲而可與其他周邊設備接頭插合連接後較為牢固。)不論是其圖示或是文字,被證9皆未揭露「該公座體之頂面凸設有一配置體,平行該第一接頭的插接向,該配置體設有一第一定位件」、「該母座體配合該第一定位件對應地設有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的第二定位件,或將該第二定位件裝於設有該母座體的產品殼體處」、「藉由該第一定位件與該第二定位件彼此契合定位,提供電連接器接頭確實接合以穩定傳輸高速高頻寬數位訊號者」。故被證7與被證9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8之圖1至圖7僅揭露一具有螺栓之轉接頭(adapter),可與轉接頭插接之插座,以及一具有螺孔而可與螺栓螺接之插座板。被證8未揭露「該母座體配合該第一定位件對應地設有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的第二定位件,或將該第二定位件裝於設有該母座體的產品殼體處」以及「藉由該第一定位件與該第二定位件彼此契合定位,提供電連接器接頭確實接合以穩定傳輸高速高頻寬數位訊號者」;被證9係為便利不同規格之電連接器插頭與插座在不同電腦周邊設備相聯結而設,其所欲解決之問題與所採取之解決手段與被證8並不相同;且被證9係應用於電腦周邊設備傳輸訊號用之電連接器,而被證8係應用於一般有觸電危險之電器所使用之電插座,兩者所屬技術領域亦屬有間;再加上被證8因為須在轉接頭上增設輔助迴路與電性顯示裝置(例如燈泡),所需成本與空間勢必較高,實不適用於被證9所屬須兼顧製造成本與安裝便利性之電腦、電連接器領域,故一具通常知識經驗之人無將兩者予以組合之動機。故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4與被證7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4固然揭露一帶有螺栓之公座體,然該細長螺栓之功用僅泛稱係供固定機器之用,並未揭露是否有第二定位件,以及其鎖固裝置之構造或位置(例如是否於母座體或安裝有母座體之產品殼體上設有第二定位件);被證7之圖1並未具體揭露一可與公座體之第一定位件契合之第二定位件,習知此技藝之人無法藉由被證7獲致表1之專利要件編號F與編號G之內容。故被證4與被證7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被證4及被證8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4未揭露設有第二定位件之母座體,以及該第二定位件是否設於母座體或安裝有母座體之產品殼體上;被證8未揭露系爭專利要件編號F「該母座體配合該第一定位件對應地設有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的第二定位件,或將該第二定位件裝於設有該母座體的產品殼體處」以及要件編號G「藉由該第一定位件與該第二定位件彼此契合定位,提供電連接器接頭確實接合以穩定傳輸高速高頻寬數位訊號者」。縱使將兩者予以組合,系爭領域中具通常知識經驗之人亦難以無歧異獲致系爭專利申請範圍第1項所載之內容,故被證4及被證8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爰聲明:1.被告公司就其如附表所示之HDMI連接器產品,及其他一切侵害原告中華民國第I253786號發明專利之產品,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或其他一切相關之侵權行為。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至少新臺幣(下同)200萬元,及自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之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就第2項聲明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被證4即中華民國第058131號新式樣專利,已揭露系爭專利所申請電連接器組合之公座體部分,如該新式樣專利之圖面(第1、2、3、4及7圖)與系爭專利說明書圖3、4、5及7之公座體部分完全相同。由於一連接器必定包含一公座體與一母座體,且一螺栓(即第一定位件)必定會對應於一螺帽(即第二定位件),方能分別發揮其傳送訊號或鎖固之功能。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該先前技術形式上明確記載之「連接器之公座體」與其上「作為鎖固裝置之細長螺栓」,即可直接且無歧異地得知該先前技術必定隱含「與該公座體相連接之母座體」及「該母座體本身或其產品殼體處具有於該螺栓相應之螺帽」之技術特徵。故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與被證7或被證8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4早已公開一「具有鎖固裝置之印刷電路板用之連接器」;被證7即美國第3381258號專利,被證8為美國第4111516號專利,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已揭露具有一鎖固裝置之電插座組合(被證7之圖1及被證8之圖1至7)。被證4即便不與被證7或被證8組合,亦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況被證4、被證7、被證8均屬於傳輸電流或電訊號之裝置,被證4揭露「具有鎖固裝置之連接器」,被證7或8揭露「相結合之公、母座體及鎖固裝置」,故被證4與被證7或被證8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7或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9為中華民國第206687號新型專利。如前述,被證7及被證8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已揭露具有一鎖固裝置之電插座組合。系爭專利申請時,「具有鎖固裝置之電連接器」已屬習知,此亦為被證9所自承。被證7、被證8、被證9均屬於傳輸電流或電訊號之裝置,被證9已自認「具有鎖固裝置之連接器」為習知技術,被證7或被證8已揭露「於公座體之頂面凸設有一配置體及第一定位件,並於該母座體配合該第一定位件對應地設有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的第二定位件」,故被證7或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二)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就技術手段而言,該申請專利範圍所稱凸設之配置體與該纜線凹設之配置體於其設計概念與實際使用時所佔之空間均顯有差異,尤其在其相對應之母座體所在位置空間有限時,更顯系爭專利所請電連接器組合之公座體上「凸設」之配置體有其使用上之困難,從而顯然無法構成實質相同之技術手段。由於「技術手段」、「功能」、「結果」三者其中之一有實質不同,即不適用均等論,故「技術手段」實質不同之該纜線自不可能有均等論之適用。原告之比對另以該申請專利範圍係於公座體與母座體上分別「設有」第一定位件及第二定位件,從而陳稱系爭產品HDMI線材「未結合」於公座體之螺絲於技術手段、功能、結果皆與該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故適用均等論。惟查,就技術手段而言,該申請專利範圍係以結合於公座體與母座體上之第一及第二定位件彼此定位;然該系爭產品HDMI線材所提供之螺絲與該纜線之連接器部分完全分離,此種完全不同之結構顯然無法構成實質相同之技術手段。準此,「技術手段」實質不同之系爭產品HDMI線材自不可能有均等論之適用。可知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被告公司主要經營為商品之貿易,並未從事任何製造之業務,於我國或其他各國亦無任何可從事產品製造之工廠,亦即被告公司並未在我國境內製造任何產品,也未在我國境內販賣。原告以被告公司展示2009年CEPro之參展海報為由,指稱被告在我國境內製造系爭產品云云,姑不論參展海報無法證明製造事實,被告公司亦從未參加過CEDIAExpo之展覽會,2009年9月於美國亞特蘭大舉辦CEDIAExpo2009展覽會當時,被告公司根本尚未成立(被告公司設立於2009年12月)。經被告查證,系爭產品HDMICable及WallPlate並非由被告公司製造,且被告公司從未將原告所提出之WallPlate系爭產品產品販賣予美國AWG公司,被告公司係分開販賣系爭產品HDMICable及WallPlate,從未組合販賣。(四)被告林澤欣並無任何違背忠實義務或競業禁止約款之情事,自無債務不履行之可言:被告公司與AWG公司為各自獨立之法人,且非屬關係企業,參加CEDIAExpo之展覽會者為AWG公司,並非被告公司。被告林澤欣於原告公司任職期間從未違反任何契約或忠實義務,更未造成原告公司任何損害,即便於離職前籌設公司,亦僅止於公司之設立,於離職前從未進行任何實質之營業行為。又依原告提出之切結書,係約定「離職後三年內不得自行或仲介第三人與公司客戶接洽業務,進行交易或類似交易之行為」,並未約定離職後不得從事相同或類似之工作,故即便被告林澤欣於離職後3年內透過被告公司與原告公司在HDMI產品市場中競爭,亦無任何契約義務違反之可言,自無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五)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應予駁回;如為被告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81頁之言詞辯論筆錄):(一)訴外人黃英良係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為95年4月21日至114年8月17日,原告為HDMI線材專業製造廠商。(二)原告曾委請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於101年2月10日發函被告公司通知其有侵權之情,被告公司於101年2月20日回覆。(三)原證15為美國AWG公司在美國所販賣。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被告製造、銷售之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等情,被告則提出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及系爭產品未落入申請專利範圍之抗辯。是以下本院之判斷僅須針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論述,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之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係一種電連接器組合,係包括有一公座體、一母座體,該公座體一端延伸設有導線或另一連接器或電路板,另一端延伸設有一第一接頭,該母座體係供設置於一高速高頻寬數位產品適當位置處,設有一與公座體之第一接頭相吻合插接之第二接頭,其特徵係在於該公座體之頂面凸設有一配置體,平行該第一接頭的插接向,該配置體,設有一可往復位移或向下壓扣或固定式卡入之第一定位件,配合該第一定位件可在該母座體對應設有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的第二定位件或將該第二定位件裝於設有該母座體的產品殼體處,藉由第一定位件與第二定件的彼此契合定位,提供電連接器接頭確實接合用以穩定傳輸高速高頻寬數位訊號(參本院卷(一)第194頁【中文發明摘要】)。其主要圖面如附圖1所示。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11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如下:一種電連接器組合,係包括有一公座體及一母座體,該公座體一端延伸設有導線或另一連接器或PCB板,另一端延伸設有一第一接頭,該母座體係供設置於一高速高頻寬產品的適當位置處,設有一與公座體之第一接頭相吻合插接之第二接頭,其特徵係在於:該公座體之頂面凸設有一配置體,平行該第一接頭的插接向,該配置體設有一第一定位件,該母座體配合該第一定位件對應地設有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的第二定位件,或將該第二定位件裝於設有該母座體的產品殼體處,藉由該第一定位件與該第二定位件彼此契合定位,提供電連接器接頭確實接合以穩定傳輸高速高頻寬數位訊號者。(三)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4年8月18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5年4月2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5年4月21日起至114年8月17日止等情,有專利公報、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一)第13至20、192至214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1)被證4(本院卷(一)第285至288頁):被證4為86年5月1日公告之我國第304857號「印刷電路板用之連接器」專利案,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4年8月18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被證4係一種有關於印刷電路板用之連結器之新式樣,為橫長形體,係安裝於多媒體電腦之印刷電路板與外部高速傳送機相關機器之連接器,其本體上半部之細長螺栓,是用於固定機器之鎖固裝置。其圖面如附圖2。(2)被證7(本院卷(一)第291至292頁):被證7為西元1968年4月30日公告之美國第3,381,258號「ELECTRICALPLUGWITHSAFETYGROUNDELEMENT」專利案,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4年8月18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被證7係一種使用於牆壁插座中的電插頭,其具有一安裝凸部可避免電插頭不慎的從插座中被拔除,且其接地接腳與安裝凸部電性連接,用以使安裝凸部固定於牆壁插座時可建立安全的接地連接。其圖面如附圖3。(3)被證8(本院卷(一)第293至296頁):被證8為西元1978年9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4,111,516號「GROUNDANDPOLARITYMONITORINGAPPARATUSINCLUDINGMEANSTOCORRECTIMPROPERPOLARITY」專利案,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4年8月18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被證8係一種具有鎖固裝置的電插座組合。其圖面如附圖4。(4)被證9(本院卷(一)第297至302頁):被證9為82年5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206687號「電腦連接裝置之改良構造」專利案,其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4年08月18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又被告提出被證9係引用其說明書所載之習知連接線的技術內容,而被證9說明書所載之習知一般連接線a,其係有一接線a1兩側各連接有一連接接頭a2,用以插接於週邊設備之接頭上。其圖面如附圖5。4.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1)由被證4新式樣專利圖說第2頁「五、新式樣創作說明」段第1至4行記載:「本創作係一種有關於印刷電路板用之連結器之新式樣,造形獨特美觀,為橫長形體,係安裝於多媒體電腦之印刷電路板與外部高速傳送機相關機器之連接器,其本體上半部之細長螺栓,是用於固定機器之鎖固裝置,…」(本院卷(一)第285頁反面)以及圖面第7圖(本院卷(一)第286頁反面,即附圖2)等內容可知,被證4的連接器係為一公座體,該公座體一端延伸設有導線,另一端延伸設有一第一接頭(IEEE1394規格的連接器公接頭),該公座體之頂面凸設有一配置體(即被證4圖說記載之「本體上半部」),該配置體係平行該第一接頭的插接向,且該配置體係設有一第一定位件(即被證4圖說記載之「細長螺栓」),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公座體」技術特徵為被證4所揭露。(2)另查,雖被證4圖面所示的連接器係為「公座體」,被證4圖說及圖面並未明確記載「母座體」的結構特徵,然依被證4圖說記載內容可知,被證4的「公座體」連接器既係「安裝於多媒體電腦之印刷電路板與外部高速傳送機相關機器之連接器」,以及其「第一定位件(細長螺栓)」是用於「固定機器之鎖固裝置」,則系爭專利所屬電連接器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能直接且無歧異得知相對應於被證4之「公座體」的「母座體」設有與公座體的第一接頭(IEEE1394規格公接頭)相吻合插接的第二接頭(IEEE1394規格母接頭),以及「母座體」相對應地設有與公座體的第一定位件(螺栓)可作契合定位的第二定位件(螺帽)等技術特徵。因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被證4圖說及圖面所明確記載的技術內容,即能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其整體隱含相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母座體」的技術特徵,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母座體」技術特徵亦為被證4所揭露。綜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所有技術特徵已均為被證4所揭露,是以,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3)原告雖謂:被證4除了螺栓外,在其配置體下方上形成一凹槽,用來搭配插接,顯然其鎖固之作用方式與系爭專利係藉由第一與第二定位件契合達成不同云云,惟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係界定「該母座體設有一與公座體之第一接頭相吻合插接之第二接頭」及「該母座體配合該第一定位件對應地設有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的第二定位件」等技術特徵,並未界定「公座體與母座體彼此間的契合定位結構」,亦未界定「公座體之配置體與母座體彼此間的契合定位結構」,因此,被證4之配置體下方所形成的凹槽與其對應之母座體相互插接後所形成的結構自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在技術特徵比對上無關,其公座體之配置體內所設置的螺栓與其相對應之母座體上所設的螺帽或螺孔彼此間係相互契合定位即可,至於該配置體下方所形成的凹槽並不需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進行技術特徵比對,是原告上開所述,並不可採。(4)原告又謂:參照被告本身提出之被證7,其公座體之螺栓即非透過一螺帽與母座體結合。由此可知,自一系爭領域內具習知技藝者之觀點言,一螺栓未必然對應一螺帽,被證4自未直接且無歧異揭露母座體之第二定位件云云。但查,雖就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一螺栓可能至少對應一螺帽或螺孔,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第二定位件」係用以「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其並未限定「第二定位件」必須為螺帽或螺孔,於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上,該「第二定位件」即為包含「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技術特徵的上位概念用語,而被證4之螺栓所可能對應到的螺帽或螺孔既均是用以與該螺栓作契合定位的元件,則由被證4所揭露之螺栓技術特徵自可直接且無歧異地得知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第二定位件」技術特徵。從而,原告前揭所述,亦非可取。5.被證7與9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7係一種使用於牆壁插座中的電插頭,其具有一安裝凸部可避免電插頭不慎的從插座中被拔除,且其接地接腳與安裝凸部電性連接,用以使安裝凸部固定於牆壁插座時可建立安全的接地連接。由被證7圖1、圖2(本院卷(一)第291頁,其中圖1即附圖3)以及說明書第2欄第25行至第3欄第50行記載等內容可知(本院卷(一)第291頁反面至292頁),被證7的電插頭(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公座體)一端延伸設有導線,另一端延伸設有接腳(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第一接頭),而該電插頭的頂面凸設有一安裝凸部(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配置體),且該安裝凸部設有一固定螺絲(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第一定位件),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公座體」技術特徵為被證7所揭露。再者,被證7的插座(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母座體)設有可與電插頭之接腳相吻合插接之插槽(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第二接頭),且該插座配合該固定螺絲對應地設有與該固定螺絲可作螺接鎖合定位的螺孔(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第二定位件),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母座體」技術特徵為被證7所揭露。(2)另查,雖被證7之電插頭與插座組合相較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電連接器組合分屬不同訊號傳輸用途(系爭專利係傳輸數位訊號,被證7係傳輸電力訊號),以及不同的母座體設置方式(系爭專利係設置於電子產品殼體上,被證7係設置於牆壁上),然系爭專利與被證7乃屬相關之公母座連接器的技術領域(電插頭與插座亦可稱之為廣義的電連接器技術領域),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7二者具有相同的公座體與母座體之結構技術特徵,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係轉用被證7之電插頭與插座組合技術領域中的插頭與插座接合技術於電子產品電連接器技術領域中。再者,被證9第一圖(本院卷(一)第301頁,即附圖5)以及說明書第3頁(本院卷(一)第298頁)已揭示習知一般連接線a在公座體a2的兩側邊均設有固定螺栓(此即一般電腦與螢幕間用以傳輸訊號的D-SUB連接線),相較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公座體,二者差異僅在於定位件的設置位置(系爭專利係設置於頂面,被證9係設置於兩側面),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亦僅係簡易改變被證9之電連接器的定位件設置位置。(3)末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電連接器組合具有接頭穩固接合以穩定傳輸高速數位訊號的功效,而被證7之電插頭與插座組合具有接頭穩固接合以防止脫落的功效,被證9之習知連接線亦具有接頭穩固接合以穩定傳輸數位訊號的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功效已見於被證7與9,並無新功效產生。(4)綜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公座體」及「母座體」等技術特徵為被證7所揭露,其與被證9之習知連接線的差異僅在於定位件設置位置,且系爭專利、被證7以及被證9均屬相關之公母座連接器的技術領域。是以,就整體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係轉用被證7之電插頭與插座組合技術領域中的插頭與插座接合技術特徵於電連接器上,亦僅係簡易改變被證9之電連接器的定位件設置位置,且相較於被證7與9並未產生不可預期的功效,故被證7與9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原告雖謂:被證7圖1所採用之鎖固裝置,係藉由一螺栓穿過插頭上接合板之開口,而與插座框上之螺紋孔螺接之方式來達成插頭與插座之鎖固。從被證7之圖3即可明顯得知被證7至少未揭露設有與公座體第一定位件相契合定位之第二定位件云云。惟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乃界定「該母座體配合該第一定位件對應地設有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的第二定位件」,其並未限定第一定位件與第二定位件彼此間如何作契合定位的方式,亦未限定第一定位件與第二定位件的結構特徵;因此,與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上,只要第一定位件與第二定位件彼此間可作契合定位即可,至於第一定位件與第二定位件彼此間如何作契合定位的方式,以及第一定位件與第二定位件等元件的結構,均非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的技術特徵,亦非據以與先前技術進行比對的技術特徵;而被證7的螺栓(即第一定位件)與螺孔(即第二定位件)彼此間既可相互契合地位,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該母座體配合該第一定位件對應地設有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的第二定位件」技術特徵自為被證7所揭露。另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為間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由其進一步界定之「該母座體是在一殼體內部設有一第二接頭,在其一對接端的殼體頂緣向上凸設有一架板,而該對接座則由該架板向著插接方向凸設,或是直接在該架板上或是在產品殼體上穿一螺絲孔作為對應的對接座」之附屬技術特徵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進一步界定第二定位件可為「螺絲孔」,而獨立項的範圍既包含其附屬項的範圍,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第二定位件」自可包含其附屬項(第4項)所進一步之「螺絲孔」;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該母座體配合該第一定位件對應地設有與該第一定位件可作契合定位的第二定位件」技術特徵即可以涵蓋被證7之「螺栓與螺紋孔」的螺接方式。是以,原告前開所述,尚非可採。(6)原告另謂:按專利申請範圍不論是獨立項或是附屬項,皆應有其獨自之權利範圍,此即所謂請求項差異化原則(doctrineofclaimdifferentiation),不同編號的請求項應具有各自獨立之權利範圍,故附屬項中額外限定之元件應解釋為不在獨立項之權利範圍中,方符合此專利範圍解釋原則(否則附屬項與獨立項之範圍即會有重疊)。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而第一項之第二定位件並未限定係在殼體上之螺絲孔,僅記載「可裝於設有該母座體的產品殼體處」,第4項則在第1項之基礎上進一步限定「在產品殼體上穿一螺絲孔作為對應的對接座」,故基於上述差異化解釋原則,應認第1項之第二定位件之文義範圍不包含第4項所界定之「在產品殼體上穿一螺絲孔作為對應的對接座」之情形云云。但查,「請求項差異化原則」係指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各個請求項(不論是獨立項或是附屬項)彼此間皆應有其個別獨立之權利範圍,據此可藉由附屬項相較於獨立項所進一步界定之附屬技術特徵來區隔請求項彼此間的權利範圍;因此,附屬項所進一步限定之技術特徵不應作為解釋所依附獨立項之權利範圍時的限定技術特徵,否則將使得解釋後的獨立項與附屬項具有相同權利範圍而沒有區別,且獨立項的權利範圍本就完全涵蓋其附屬項的權利範圍(即獨立項與附屬項的權利範圍會有重疊,但不會完全相同),並非原告所謂將附屬項額外限定之技術特徵排除在所依附獨立項之權利範圍以外。末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既進一步界定第二定位件可為「在產品殼體上穿一螺絲孔作為對應的對接座」,則其所依附之第1項之「第二定位件」自可包含「在產品殼體上穿一螺絲孔作為對應的對接座」,是原告上開主張,顯屬無由。6.被證8與9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8係一種具有鎖固裝置的電插座組合。由被證8圖1至圖6(本院卷(一)第293頁反面,其中圖1為附圖4)以及說明書第4欄第31行至第7欄第52行(本院卷(一)第295至296頁)記載等內容可知,被證8的電插頭(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公座體)一端延伸設有插孔的另一插座,另一端延伸設有接腳(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第一接頭),而該電插頭的頂面凸設有一安裝凸部(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配置體),且該安裝凸部設有一固定螺絲(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第一定位件),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公座體」技術特徵為被證7所揭露。再者,被證7的插座(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母座體)設有可與電插頭之接腳相吻合插接之插槽(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第二接頭),且該插座配合該固定螺絲對應地設有與該固定螺絲可作螺接鎖合定位的螺孔(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第二定位件),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母座體」技術特徵為被證7所揭露。(2)另查,雖被證8之電插頭與插座組合相較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電連接器組合分屬不同訊號傳輸用途(系爭專利係傳輸數位訊號,被證8係傳輸電力訊號),以及不同的母座體設置方式(系爭專利係設置於電子產品殼體上,被證8係設置於牆壁上),然系爭專利與被證8乃屬相關之公母座連接器的技術領域(電插頭與插座亦可稱之為廣義的電連接器技術領域),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8二者具有相同的公座體與母座體之結構技術特徵,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係轉用被證8之電插頭與插座組合技術領域中的插頭與插座接合技術於電子產品電連接器技術領域中。再者,被證9第一圖(本院卷(一)第301頁,即附圖5)以及說明書第3頁(本院卷(一)第298頁)已揭示習知一般連接線在公座體的兩側邊均設有固定螺栓(此即一般電腦與螢幕間用以傳輸訊號的D-SUB連接線),相較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公座體,二者差異僅在於定位件的設置位置(系爭專利係設置於頂面,被證9係設置於兩側面),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亦僅係簡易改變被證9之電連接器的定位件設置位置。(3)末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電連接器組合具有接頭穩固接合以穩定傳輸高速數位訊號的功效,而被證8之電插頭與插座組合具有接頭穩固接合以防止脫落的功效,被證9之習知連接線亦具有接頭穩固接合以穩定傳輸數位訊號的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功效見於被證8與9,並無新功效產生。(4)綜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公座體」及「母座體」等技術特徵為被證8所揭露,其與被證9之習知連接線的差異僅在於定位件設置位置,且系爭專利、被證8以及被證9均屬相關之公母座連接器的技術領域。是以,就整體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係轉用被證8之電插頭與插座組合技術領域中的插頭與插座接合技術特徵於電連接器上,亦僅係簡易改變被證9之電連接器的定位件設置位置,且相較於被證8與9並未產生不可預期的功效,故被證8與9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7.被證4與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由前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4比對分析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所有技術特徵已均為被證4所揭露。另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4功效比對而言,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電連接器組合具有接頭穩固接合以穩定傳輸高速數位訊號的功效,而被證4的連接器既藉由其本體上半部的細長螺絲用於固定機器之鎖固裝置,則被證4自亦具有穩固接合以穩定傳輸高速數位訊號的功效。是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功效見於被證4,並無新功效產生。(2)綜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所有技術特徵已均為被證4所揭露,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功效見於被證4,是以,就整體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不可預期的功效,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被證4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故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而被證4既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則被證4與7之組合自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8.被證4與8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既已如前述,則被證4與8之組合自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原告雖謂:被證7號與被證8號所揭示者乃一般家電接地用之插座,係為一般家用電器導電之安全性而產生之發明,與被證4號本身屬印刷電路板用之連接器新式樣專利係屬不同領域之發明,一般習知者實難有結合此些前案之動機云云。經查,被證7與8所揭示之插頭與插座組合,其均為在插頭(公座體)與插座(母座體)中設置可相互接合定位的定位件(螺絲),被證4亦為在公座體與母座體中設置可相互接合定位的定位件(細長螺栓),被證4、7與8等三者均揭示及教示相同的公座體與母座體相互接合之技術特徵,原告所稱被證7與8係為一般家用電器導電之安全性乃插頭與插座確實穩固接合後所進而產生的功效,被證4亦為藉由電連接器公座體與母座體確實穩固接合所進而產生穩定傳輸訊號的功效,難謂被證4與7及被證4與8等證據組合間不具有組合動機或無法相互組合。另查,縱依原告主張被證4與7及被證4與8等證據組合間不具有組合動機或無法相互組合,然僅以單一證據之被證4即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是原告上開主張,並非可採。(3)原告又謂:不論是被證7號抑或是被證8號,至少皆未教示「一設有第二定位件之母座體、或將第二定位件裝於設有該母座體的產品殼體處」之特徵,故不論是被證4號與被證7號、被證4號與被證8號或被證4號、被證7號、被證8號之組合,皆不足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喪失進步性云云。然查,雖被證7與8之電插頭與插座組合的母座體係設置於牆壁上,相較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電連接器組的母座體係設置於電子產品殼體上,被證7、8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間有不同的母座體設置方式,然系爭專利與被證7、8均屬相關之公母座連接器的技術領域(電插頭與插座亦可稱之為廣義的電連接器技術領域),其彼此間均具有相同的公座體與母座體之結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與被證7、8間之差異僅在於母座體的設置位置),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係轉用被證7、8之電插頭與插座組合技術領域中的插頭與插座接合技術於電子產品電連接器技術領域中,且未產生不可預期的功效,難謂該技術特徵的相關技術領域轉用可具有進步性。從而,原告此一主張,亦屬無由。(4)原告再稱:被證7號與被證8號之固鎖裝置係為「導電之安全性」而設,而系爭專利之電連接器並無此通電安全性之疑慮,與被證7號、被證8號所屬發明領域相距甚遠,故在組合動機方面實難以被證9號作為論據,被告以被證9號為基礎,推論一般習知者將有參照或轉用被證7號與被證8號之動機,自非的論云云。經查,雖被證7與8之電插頭與插座組合係為了接地用途而在插頭(公座體)上設置固定螺絲,然被證7與8亦是為了避免電插頭不慎的從插座中被拔除之目的(即穩固接合電插頭與插座之目的)而在電插頭與插座上分別設置固定螺絲與螺孔(參本院卷(一)第291頁被證7說明書第1欄摘要段以及本院卷(一)第295頁反面被證8說明書第5欄第6至36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9亦均為了避免電連接器從電子產品上鬆脫而於公座體與母座體上對應設置定位件,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證7、8及9均有相同的目的。再者,系爭專利與被證7、8及9均屬相關之公母座連接器的技術領域(電插頭與插座亦可稱之為廣義的電連接器技術領域),其彼此間均具有相同的公座體與母座體之結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與被證7、8間之差異僅在於母座體的設置位置),難謂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將被證7或8所揭示之電插頭與插座接合的技術特徵轉用至電連接器技術領域中。是原告前揭所稱,同無理由。(5)原告另主張:系爭專利除了在我國境內獲得專利證書,亦同時在美國(US7,134,899)、中國(CZ000000000000.7)、韓國(KZ00000000000)、歐洲(EP0000000)、香港(HK0000000)獲得專利權云云。經查,系爭專利之美國對應案(美國公告第US7,134,899號專利案)、中國對應案(中國公告第CN1925233號專利案)、歐洲對應案(歐洲公告第EP1796224號專利案)、韓國對應案(韓國對應案KZ000000000號專利案)及香港對應案(與中國對應案同為中國公告第CN1925233號專利案)等專利案中,此5個對應案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均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同,其相較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均有增加界定較多的技術特徵(即上開5個對應案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範圍均小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範圍),此有該等對應案之專利文件可資參照(本院卷(二)第274至282頁),因此,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其上開5個已公告核准對應案有不同申請專利範圍的情形下,自難以系爭專利相對應之國外公告核准專利案佐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備新穎性及進步性等專利要件。是以,原告所述,並不可採。9.綜上所述,被告提出之上開引證或引證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而有應撤銷之事由存在,則依前述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自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四)原告另主張:被告林澤欣於98年12月18日自原告公司離職前,即著手籌設被告公司,並於98年9月許以系爭產品參加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消費電子展(CEPRO2009),復於離職後從事HDMI相關領域之產業活動,是其就被告公司販賣或為販賣要約系爭產品之行為,除侵害系爭專利外,亦構成債務不履行,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云云,經查:1.原告稱被告林澤欣於98年12月18日自原告公司離職前即著手籌設被告公司乙情,固提出記載被告公司於98年12月9日核准設立之「經濟部商業司-公司資料查詢」為憑(本院卷(一)第22頁),惟原告並未證明被告公司於被告林澤欣自原告離職前即已營業,是原告就被告林澤欣籌設被告公司之行為本身並未受任何損害,其自無從依公司法第34條、民法第227條規定請求損害賠償。2.次查,原告稱被告林澤欣於98年12月18日離職前,曾以系爭產品於98年9月許參加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消費電子展(CEPRO2009)等情,固提出CEPRO2009BestAward資料、被告等公司網頁之廣告說明頁面等影本為憑(本院卷(二)第57至73頁),惟查,據上開原告提出之資料,參加上開消費電子展者實為訴外人AWG公司(詳本院卷(二)第63頁),並非被告公司,更未證明被告林澤欣就系爭產品參展一事有何參與,是原告以此主張被告林澤欣有債務不履行之情事,尚屬無由。3.原告雖又稱:被告林澤欣離職後販賣系爭產品而從事HDMI相關領域之產業活動,亦已違反其對原告所負之競業禁止義務云云,惟依被告林澤欣與原告簽署之切結書所載關於競業禁止之約定,乃被告林澤欣「離職後三年內不得自行或仲介第三人與公司客戶接洽業務,進行交易或類似交易之行為」,有切結書在卷可稽(本院卷(二)第54頁),是原告並未證明被告林澤欣有上開切結書所指「自行或仲介第三人與公司客戶接洽業務,進行交易或類似交易之行為」,僅以被告林澤欣離職後以被告公司販賣系爭產品而從事HDMI相關領域之產業活動,即謂被告林澤欣違反競業禁止義務云云,自非可採。(五)綜上所述,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存在,原告不得據而對被告主張權利,又被告林澤欣就被告公司販賣或為販賣要約系爭產品之行為,對原告並無債務不履行之責任,從而,原告請求被告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16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19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4",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研發生產高效能彩色太陽能電池之公司,並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409962號「具有色彩調變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2年9月21日起至118年7月29日止。嗣於103年8月6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提出更正申請,經智慧局於103年12月1日發函通知准予更正,更正後之請求項共有28項,其中請求項1、14、16及29為獨立項,請求項2至13為依附請求項1之附屬項,請求項17至28為依附請求項16之附屬項。被告新能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能公司)係太陽能產業領域中,生產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製造商,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與原告生產之「高效能彩色太陽能電池」,具有不同之產品設計及生產過程。102年4月至6月間,原告至國外參展,發現被告新能公司以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製造並銷售如附表1中所示之RainbowCell系列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原告於102年8月經由笠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入新能公司生產銷售之部分系爭產品,並將其中「(CT),6'',3BB,TileRed,型號:SR11R3C-385-A」(下稱:TileRed)送交閎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閎康公司)進行產品結構分析,並將閎康公司之產品結構分析報告委交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進行侵權鑑定,其結果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5、7之權利範圍,而屬侵權。(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屬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減縮」、「進一步界定其位置關係」,且無實質變更,符合專利法第67條之規定:1.查系爭專利之更正合法與否,本應依我國專利法規為斷。詎被告主張並引用日本審查基準云云,顯無理由。2.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屬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減縮」:(1)更正前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彩色太陽能電池依照「光電轉換層」、「色彩調變層」及「第一電極」之相對位置,可區分為六種態樣:①於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位置,其於光電轉換層之同側依色彩調變層覆蓋電極分為完全覆蓋、部分覆蓋及完全不覆蓋三種態樣。②於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位置,其於光電轉換層之反側依色彩調變層覆蓋電極分為完全覆蓋、部分覆蓋及完全不覆蓋三種態樣。(2)系爭專利請求項1於更正後捨棄(1)「第一電極」、「第二電極」位於「光電轉換層」同側之態樣以及捨棄(2)「色彩調變層」完全不覆蓋「第一電極」之態樣,於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位置,其於光電轉換層之反側依色彩調變層覆蓋電極僅為完全覆蓋、部分覆蓋二種態樣。(3)系爭專利請求項1於更正後明確捨棄上述「完全不覆蓋」之態樣,屬專利法第67條第1項第2款之「減縮」,而依申請時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亦足以支持上開「完全覆蓋」及「部分覆蓋」之態樣:①申請時系爭專利說明書已記載「光電轉換層」、「色彩調變層」及「電極」之實施方式(說明書第4至6頁),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實施方式之記載而得知「完全覆蓋」、「部分覆蓋」及「完全不覆蓋」之態樣。②申請時說明書第7頁實驗例I亦揭示「完全不覆蓋」之態樣作為對照例,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可從實驗例I之說明而理解「本發明尚包含其他之修改或變化,而可以上述特定實施例的方式實現」(說明書第8頁最末段),因此,色彩調變層「完全覆蓋」或「部分覆蓋」第一電極之態樣,原本即屬系爭專利所涵蓋之範圍內。③說明書第5圖雖僅為系爭專利之「較佳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剖面示意圖(說明書第4頁第8行、第9頁第2至3行),但亦足以合理支持色彩調變層「完全覆蓋」或「部分覆蓋」第一電極之態樣:(甲)第5圖繪示「4個」第一電極,依系爭專利申請時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理解,一太陽能電池上匯流電極之總數應限於2或3個,故第5圖中之第一電極,應係指「指狀電極(fingerelectrode)」,而非「匯流電極(Busbarelectrode)」,第5圖不應解釋為色彩調變層必然「覆蓋」匯流電極(即被告主張「完全覆蓋」)之圖示。(乙)依說明書實驗例II記載,光電轉換層厚度為140~250μm,而匯流電極通常寬度為1.5mm(1500μm)、指狀電極寬度為0.1mm(100μm)。匯流電極之寬度遠大於光電轉換層的厚度,而指狀電極之寬度小於光電轉換層厚度。則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對於第5圖所示意之剖面結構之寬高比例,即可認知所示意之第一電極為「指狀電極」,而非「匯流電極」。(4)系爭專利請求項1於更正後捨棄上開「完全不覆蓋」之態樣,屬專利法第67條第1項第2款之「減縮」,而依申請時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亦足以支持前揭「完全覆蓋」及「部分覆蓋」之態樣。且系爭專利更正前、後,均同樣以前揭系爭專利之製程而實施,並無被告主張「改變申請專利之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即無實質變更可言,更正當屬合法。(5)依本院103年度民專訴字第64號民事判決所建立判斷更正合法與否之標準,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除可獲得原說明書支持外,在目的、技術手段及效果上,更正前後均無不同,且無改變所欲解決之問題,智慧局准予更正之處分並無違誤。(三)系爭專利具新穎性及進步性:1.被證2(西元1999年7月13日公告之美國第5807440號「Photovoltaicdevice」專利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7不具新穎性:(1)被證2所謂「漫射層」,無法同時對應到系爭專利「色彩調變層」及「抗反射層」,且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有「色彩調變層」之要件,請求項2另具有「抗反射層」之要件,此二者乃分別獨立之結構,且各自具有其定義。(2)被證2之色彩層係以「有機樹脂或其他類似物」為成分。然而,系爭專利請求項4「色彩調變層由氧化物、氟化物、硫化物、氮化物、碲化物及硒化物等介電材料中之至少一者所構成」,係屬於封閉式用語。亦即,系爭專利之色彩調變層僅能由該等無機介電材料所組成。因此,系爭專利「色彩調變層」與被證2之有機材料色彩層不同,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2.系爭專利相較於先前技術之組合,具有較佳之新功效,況前案證據間具有不相容性,且被告所提前案證據之公開日,與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後距離長達6年之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此六年期間中均未曾援引前案並加以組合,益見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7具有進步性:(1)系爭專利相較於被證1(西元2003年7月11日公開之日本第2003-197937號「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一ルおよび太陽電池色彩制御方法」(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太陽能電池色彩控制方法)專利案)中前電極須「突穿」第1抗反射膜及第2抗反射膜之設計,系爭專利之前電極不須「突穿」或「被覆蓋」色彩調變層之設計,可大幅提高製程效率及產品良率之功效。(2)被證11(西元2003年JennyNelson著,ImperialCollegePress出版之"ThePhysicsofSolarCells"節本)並未有調變太陽能電池色彩之敘述,也無系爭專利「色彩調變層」之記載,系爭專利相較於被證11,至少即有「調變太陽能電池外觀色彩」之功效。被證11僅提及抗反射層(AR),然均未教示「色彩調變層」,被證11之技術內容,本質上與系爭專利無關。又  被告迄今無法提出被證1及被證11可以組合之動機,是被告此部分之主張,委無可採。(3)被證1已具體揭示前電極「突穿」第1及第2抗反射膜(即未覆蓋型),業如前述,則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系爭專利申請時(2009年),於參考西元2003年公開之被證1及被證11,應能理解到要採取同屬「未覆蓋型」之被證11之設計,才能與被證1之第2抗反射膜進行組合。惟此組合後仍屬被證1所揭示之「未覆蓋型」,與系爭專利前電極「不」突穿色彩調變層之結構,並不相同。又若以被證11圖10.10為基礎(抗反射層已覆蓋前電極),如再加上另一層色彩調變層,產生之結構則應為與被證2美國專利相同之全部覆蓋型,與系爭專利前電極須突穿抗反射層之設計,亦不相同。因此,被證11欠缺具體之教示及組合動機,無從與被證1組合成系爭專利之發明。(4)被證1及被證2有關色彩層之教示具有互斥性、科學上不相容性,顯為反向教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從組合被證1及被證2。又關於是否須「突穿」色彩層之設計,被證1及被證2兩者間亦屬相反設計,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根本無從組合被證1及被證2。因此,被證1及被證2不論是在「色彩層」的厚度以及前電極是否突穿色彩層之設計,均屬相反之教示,且色彩層之膜厚甚至為互斥之要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無任何動機將此等證據予以組合。(5)相對於習知技術(例如被證1之第一電極完全不被覆蓋之技術),第一電極必須突穿第一及第二抗反射膜之製程,系爭專利於更正前、後之製程,均採用第一電極未穿透色彩調變層之製程(即色彩調變層覆蓋至少一第一電極),更正前、後並無不同,業如前述;且色彩調變層根本無須被穿透,此乃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根本差異所在,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理解系爭專利及先前技術(如被證1)因此不同所能帶來功效上之增進、良率之改善等無法預期之功效。(四)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7:1.DiamondGold彩色太陽能電池落入請求項1、2、4、5、7,其餘系爭產品均落入請求項1-5及7文義範圍。2.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記載「色彩調變層覆蓋上述至少一第一電極」,被告既不否認系爭產品色彩調變層覆蓋指狀電極,已可證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範圍。縱以系爭產品上由色彩調變層「覆蓋」指狀電極之「區域」而言,該區域亦為一可供將光能轉換成電能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包含光電轉換層、第一電極、第二電極、色彩調變層之技術特徵),此等太陽能電池單元,亦符合請求項1之文義讀取。3.縱如被告所言因系爭產品匯流電極未被色彩調變層覆蓋而不構成文義侵權云云(原告否認之),惟其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way),達成實質相同的功能(function),產生實質相同的結果(result),系爭產品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並無實質差異,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均等範圍,同樣構成侵害系爭專利之侵權行為。(五)被告係明知或可得而知原告系爭專利存在,仍為生產、銷售附表1之系爭產品,業已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5、7至為明確。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97條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就損害賠償金額先為新台幣(下同)334萬元之一部請求,又被告之侵權行為係屬故意,為此併請求予以酌定損害額334萬元三倍,即1,002萬元之損害賠償。(六)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1,00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為一切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如附表1所示產品,及其他同類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3.被告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如附表1所示產品,及其他同類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全數回收、並銷毀生產工具及原料。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為研發生產高效能彩色太陽能電池之公司,並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409962號「具有色彩調變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2年9月21日起至118年7月29日止。嗣於103年8月6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提出更正申請,經智慧局於103年12月1日發函通知准予更正,更正後之請求項共有28項,其中請求項1、14、16及29為獨立項,請求項2至13為依附請求項1之附屬項,請求項17至28為依附請求項16之附屬項。被告新能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能公司)係太陽能產業領域中,生產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製造商,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與原告生產之「高效能彩色太陽能電池」,具有不同之產品設計及生產過程。102年4月至6月間,原告至國外參展,發現被告新能公司以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製造並銷售如附表1中所示之RainbowCell系列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原告於102年8月經由笠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入新能公司生產銷售之部分系爭產品,並將其中「(CT),6'',3BB,TileRed,型號:SR11R3C-385-A」(下稱:TileRed)送交閎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閎康公司)進行產品結構分析,並將閎康公司之產品結構分析報告委交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進行侵權鑑定,其結果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5、7之權利範圍,而屬侵權。(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屬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減縮」、「進一步界定其位置關係」,且無實質變更,符合專利法第67條之規定:1.查系爭專利之更正合法與否,本應依我國專利法規為斷。詎被告主張並引用日本審查基準云云,顯無理由。2.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屬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減縮」:(1)更正前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彩色太陽能電池依照「光電轉換層」、「色彩調變層」及「第一電極」之相對位置,可區分為六種態樣:①於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位置,其於光電轉換層之同側依色彩調變層覆蓋電極分為完全覆蓋、部分覆蓋及完全不覆蓋三種態樣。②於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位置,其於光電轉換層之反側依色彩調變層覆蓋電極分為完全覆蓋、部分覆蓋及完全不覆蓋三種態樣。(2)系爭專利請求項1於更正後捨棄(1)「第一電極」、「第二電極」位於「光電轉換層」同側之態樣以及捨棄(2)「色彩調變層」完全不覆蓋「第一電極」之態樣,於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位置,其於光電轉換層之反側依色彩調變層覆蓋電極僅為完全覆蓋、部分覆蓋二種態樣。(3)系爭專利請求項1於更正後明確捨棄上述「完全不覆蓋」之態樣,屬專利法第67條第1項第2款之「減縮」,而依申請時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亦足以支持上開「完全覆蓋」及「部分覆蓋」之態樣:①申請時系爭專利說明書已記載「光電轉換層」、「色彩調變層」及「電極」之實施方式(說明書第4至6頁),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實施方式之記載而得知「完全覆蓋」、「部分覆蓋」及「完全不覆蓋」之態樣。②申請時說明書第7頁實驗例I亦揭示「完全不覆蓋」之態樣作為對照例,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可從實驗例I之說明而理解「本發明尚包含其他之修改或變化,而可以上述特定實施例的方式實現」(說明書第8頁最末段),因此,色彩調變層「完全覆蓋」或「部分覆蓋」第一電極之態樣,原本即屬系爭專利所涵蓋之範圍內。③說明書第5圖雖僅為系爭專利之「較佳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剖面示意圖(說明書第4頁第8行、第9頁第2至3行),但亦足以合理支持色彩調變層「完全覆蓋」或「部分覆蓋」第一電極之態樣:(甲)第5圖繪示「4個」第一電極,依系爭專利申請時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理解,一太陽能電池上匯流電極之總數應限於2或3個,故第5圖中之第一電極,應係指「指狀電極(fingerelectrode)」,而非「匯流電極(Busbarelectrode)」,第5圖不應解釋為色彩調變層必然「覆蓋」匯流電極(即被告主張「完全覆蓋」)之圖示。(乙)依說明書實驗例II記載,光電轉換層厚度為140~250μm,而匯流電極通常寬度為1.5mm(1500μm)、指狀電極寬度為0.1mm(100μm)。匯流電極之寬度遠大於光電轉換層的厚度,而指狀電極之寬度小於光電轉換層厚度。則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對於第5圖所示意之剖面結構之寬高比例,即可認知所示意之第一電極為「指狀電極」,而非「匯流電極」。(4)系爭專利請求項1於更正後捨棄上開「完全不覆蓋」之態樣,屬專利法第67條第1項第2款之「減縮」,而依申請時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亦足以支持前揭「完全覆蓋」及「部分覆蓋」之態樣。且系爭專利更正前、後,均同樣以前揭系爭專利之製程而實施,並無被告主張「改變申請專利之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即無實質變更可言,更正當屬合法。(5)依本院103年度民專訴字第64號民事判決所建立判斷更正合法與否之標準,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除可獲得原說明書支持外,在目的、技術手段及效果上,更正前後均無不同,且無改變所欲解決之問題,智慧局准予更正之處分並無違誤。(三)系爭專利具新穎性及進步性:1.被證2(西元1999年7月13日公告之美國第5807440號「Photovoltaicdevice」專利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7不具新穎性:(1)被證2所謂「漫射層」,無法同時對應到系爭專利「色彩調變層」及「抗反射層」,且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有「色彩調變層」之要件,請求項2另具有「抗反射層」之要件,此二者乃分別獨立之結構,且各自具有其定義。(2)被證2之色彩層係以「有機樹脂或其他類似物」為成分。然而,系爭專利請求項4「色彩調變層由氧化物、氟化物、硫化物、氮化物、碲化物及硒化物等介電材料中之至少一者所構成」,係屬於封閉式用語。亦即,系爭專利之色彩調變層僅能由該等無機介電材料所組成。因此,系爭專利「色彩調變層」與被證2之有機材料色彩層不同,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2.系爭專利相較於先前技術之組合,具有較佳之新功效,況前案證據間具有不相容性,且被告所提前案證據之公開日,與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後距離長達6年之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此六年期間中均未曾援引前案並加以組合,益見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7具有進步性:(1)系爭專利相較於被證1(西元2003年7月11日公開之日本第2003-197937號「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一ルおよび太陽電池色彩制御方法」(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太陽能電池色彩控制方法)專利案)中前電極須「突穿」第1抗反射膜及第2抗反射膜之設計,系爭專利之前電極不須「突穿」或「被覆蓋」色彩調變層之設計,可大幅提高製程效率及產品良率之功效。(2)被證11(西元2003年JennyNelson著,ImperialCollegePress出版之"ThePhysicsofSolarCells"節本)並未有調變太陽能電池色彩之敘述,也無系爭專利「色彩調變層」之記載,系爭專利相較於被證11,至少即有「調變太陽能電池外觀色彩」之功效。被證11僅提及抗反射層(AR),然均未教示「色彩調變層」,被證11之技術內容,本質上與系爭專利無關。又  被告迄今無法提出被證1及被證11可以組合之動機,是被告此部分之主張,委無可採。(3)被證1已具體揭示前電極「突穿」第1及第2抗反射膜(即未覆蓋型),業如前述,則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系爭專利申請時(2009年),於參考西元2003年公開之被證1及被證11,應能理解到要採取同屬「未覆蓋型」之被證11之設計,才能與被證1之第2抗反射膜進行組合。惟此組合後仍屬被證1所揭示之「未覆蓋型」,與系爭專利前電極「不」突穿色彩調變層之結構,並不相同。又若以被證11圖10.10為基礎(抗反射層已覆蓋前電極),如再加上另一層色彩調變層,產生之結構則應為與被證2美國專利相同之全部覆蓋型,與系爭專利前電極須突穿抗反射層之設計,亦不相同。因此,被證11欠缺具體之教示及組合動機,無從與被證1組合成系爭專利之發明。(4)被證1及被證2有關色彩層之教示具有互斥性、科學上不相容性,顯為反向教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從組合被證1及被證2。又關於是否須「突穿」色彩層之設計,被證1及被證2兩者間亦屬相反設計,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根本無從組合被證1及被證2。因此,被證1及被證2不論是在「色彩層」的厚度以及前電極是否突穿色彩層之設計,均屬相反之教示,且色彩層之膜厚甚至為互斥之要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無任何動機將此等證據予以組合。(5)相對於習知技術(例如被證1之第一電極完全不被覆蓋之技術),第一電極必須突穿第一及第二抗反射膜之製程,系爭專利於更正前、後之製程,均採用第一電極未穿透色彩調變層之製程(即色彩調變層覆蓋至少一第一電極),更正前、後並無不同,業如前述;且色彩調變層根本無須被穿透,此乃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根本差異所在,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理解系爭專利及先前技術(如被證1)因此不同所能帶來功效上之增進、良率之改善等無法預期之功效。(四)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7:1.DiamondGold彩色太陽能電池落入請求項1、2、4、5、7,其餘系爭產品均落入請求項1-5及7文義範圍。2.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記載「色彩調變層覆蓋上述至少一第一電極」,被告既不否認系爭產品色彩調變層覆蓋指狀電極,已可證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範圍。縱以系爭產品上由色彩調變層「覆蓋」指狀電極之「區域」而言,該區域亦為一可供將光能轉換成電能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包含光電轉換層、第一電極、第二電極、色彩調變層之技術特徵),此等太陽能電池單元,亦符合請求項1之文義讀取。3.縱如被告所言因系爭產品匯流電極未被色彩調變層覆蓋而不構成文義侵權云云(原告否認之),惟其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way),達成實質相同的功能(function),產生實質相同的結果(result),系爭產品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並無實質差異,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均等範圍,同樣構成侵害系爭專利之侵權行為。(五)被告係明知或可得而知原告系爭專利存在,仍為生產、銷售附表1之系爭產品,業已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5、7至為明確。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97條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就損害賠償金額先為新台幣(下同)334萬元之一部請求,又被告之侵權行為係屬故意,為此併請求予以酌定損害額334萬元三倍,即1,002萬元之損害賠償。(六)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1,00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為一切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如附表1所示產品,及其他同類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3.被告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如附表1所示產品,及其他同類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全數回收、並銷毀生產工具及原料。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研發生產高效能彩色太陽能電池之公司,並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409962號「具有色彩調變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2年9月21日起至118年7月29日止。嗣於103年8月6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提出更正申請,經智慧局於103年12月1日發函通知准予更正,更正後之請求項共有28項,其中請求項1、14、16及29為獨立項,請求項2至13為依附請求項1之附屬項,請求項17至28為依附請求項16之附屬項。被告新能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能公司)係太陽能產業領域中,生產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製造商,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與原告生產之「高效能彩色太陽能電池」,具有不同之產品設計及生產過程。102年4月至6月間,原告至國外參展,發現被告新能公司以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製造並銷售如附表1中所示之RainbowCell系列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原告於102年8月經由笠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購入新能公司生產銷售之部分系爭產品,並將其中「(CT),6'',3BB,TileRed,型號:SR11R3C-385-A」(下稱:TileRed)送交閎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閎康公司)進行產品結構分析,並將閎康公司之產品結構分析報告委交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進行侵權鑑定,其結果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5、7之權利範圍,而屬侵權。(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屬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減縮」、「進一步界定其位置關係」,且無實質變更,符合專利法第67條之規定:1.查系爭專利之更正合法與否,本應依我國專利法規為斷。詎被告主張並引用日本審查基準云云,顯無理由。2.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屬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減縮」:(1)更正前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彩色太陽能電池依照「光電轉換層」、「色彩調變層」及「第一電極」之相對位置,可區分為六種態樣:①於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位置,其於光電轉換層之同側依色彩調變層覆蓋電極分為完全覆蓋、部分覆蓋及完全不覆蓋三種態樣。②於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位置,其於光電轉換層之反側依色彩調變層覆蓋電極分為完全覆蓋、部分覆蓋及完全不覆蓋三種態樣。(2)系爭專利請求項1於更正後捨棄(1)「第一電極」、「第二電極」位於「光電轉換層」同側之態樣以及捨棄(2)「色彩調變層」完全不覆蓋「第一電極」之態樣,於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之位置,其於光電轉換層之反側依色彩調變層覆蓋電極僅為完全覆蓋、部分覆蓋二種態樣。(3)系爭專利請求項1於更正後明確捨棄上述「完全不覆蓋」之態樣,屬專利法第67條第1項第2款之「減縮」,而依申請時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亦足以支持上開「完全覆蓋」及「部分覆蓋」之態樣:①申請時系爭專利說明書已記載「光電轉換層」、「色彩調變層」及「電極」之實施方式(說明書第4至6頁),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實施方式之記載而得知「完全覆蓋」、「部分覆蓋」及「完全不覆蓋」之態樣。②申請時說明書第7頁實驗例I亦揭示「完全不覆蓋」之態樣作為對照例,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可從實驗例I之說明而理解「本發明尚包含其他之修改或變化,而可以上述特定實施例的方式實現」(說明書第8頁最末段),因此,色彩調變層「完全覆蓋」或「部分覆蓋」第一電極之態樣,原本即屬系爭專利所涵蓋之範圍內。③說明書第5圖雖僅為系爭專利之「較佳實施例」之太陽能電池剖面示意圖(說明書第4頁第8行、第9頁第2至3行),但亦足以合理支持色彩調變層「完全覆蓋」或「部分覆蓋」第一電極之態樣:(甲)第5圖繪示「4個」第一電極,依系爭專利申請時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理解,一太陽能電池上匯流電極之總數應限於2或3個,故第5圖中之第一電極,應係指「指狀電極(fingerelectrode)」,而非「匯流電極(Busbarelectrode)」,第5圖不應解釋為色彩調變層必然「覆蓋」匯流電極(即被告主張「完全覆蓋」)之圖示。(乙)依說明書實驗例II記載,光電轉換層厚度為140~250μm,而匯流電極通常寬度為1.5mm(1500μm)、指狀電極寬度為0.1mm(100μm)。匯流電極之寬度遠大於光電轉換層的厚度,而指狀電極之寬度小於光電轉換層厚度。則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對於第5圖所示意之剖面結構之寬高比例,即可認知所示意之第一電極為「指狀電極」,而非「匯流電極」。(4)系爭專利請求項1於更正後捨棄上開「完全不覆蓋」之態樣,屬專利法第67條第1項第2款之「減縮」,而依申請時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亦足以支持前揭「完全覆蓋」及「部分覆蓋」之態樣。且系爭專利更正前、後,均同樣以前揭系爭專利之製程而實施,並無被告主張「改變申請專利之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即無實質變更可言,更正當屬合法。(5)依本院103年度民專訴字第64號民事判決所建立判斷更正合法與否之標準,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更正,除可獲得原說明書支持外,在目的、技術手段及效果上,更正前後均無不同,且無改變所欲解決之問題,智慧局准予更正之處分並無違誤。(三)系爭專利具新穎性及進步性:1.被證2(西元1999年7月13日公告之美國第5807440號「Photovoltaicdevice」專利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7不具新穎性:(1)被證2所謂「漫射層」,無法同時對應到系爭專利「色彩調變層」及「抗反射層」,且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有「色彩調變層」之要件,請求項2另具有「抗反射層」之要件,此二者乃分別獨立之結構,且各自具有其定義。(2)被證2之色彩層係以「有機樹脂或其他類似物」為成分。然而,系爭專利請求項4「色彩調變層由氧化物、氟化物、硫化物、氮化物、碲化物及硒化物等介電材料中之至少一者所構成」,係屬於封閉式用語。亦即,系爭專利之色彩調變層僅能由該等無機介電材料所組成。因此,系爭專利「色彩調變層」與被證2之有機材料色彩層不同,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2.系爭專利相較於先前技術之組合,具有較佳之新功效,況前案證據間具有不相容性,且被告所提前案證據之公開日,與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後距離長達6年之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此六年期間中均未曾援引前案並加以組合,益見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7具有進步性:(1)系爭專利相較於被證1(西元2003年7月11日公開之日本第2003-197937號「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一ルおよび太陽電池色彩制御方法」(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太陽能電池色彩控制方法)專利案)中前電極須「突穿」第1抗反射膜及第2抗反射膜之設計,系爭專利之前電極不須「突穿」或「被覆蓋」色彩調變層之設計,可大幅提高製程效率及產品良率之功效。(2)被證11(西元2003年JennyNelson著,ImperialCollegePress出版之"ThePhysicsofSolarCells"節本)並未有調變太陽能電池色彩之敘述,也無系爭專利「色彩調變層」之記載,系爭專利相較於被證11,至少即有「調變太陽能電池外觀色彩」之功效。被證11僅提及抗反射層(AR),然均未教示「色彩調變層」,被證11之技術內容,本質上與系爭專利無關。又  被告迄今無法提出被證1及被證11可以組合之動機,是被告此部分之主張,委無可採。(3)被證1已具體揭示前電極「突穿」第1及第2抗反射膜(即未覆蓋型),業如前述,則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系爭專利申請時(2009年),於參考西元2003年公開之被證1及被證11,應能理解到要採取同屬「未覆蓋型」之被證11之設計,才能與被證1之第2抗反射膜進行組合。惟此組合後仍屬被證1所揭示之「未覆蓋型」,與系爭專利前電極「不」突穿色彩調變層之結構,並不相同。又若以被證11圖10.10為基礎(抗反射層已覆蓋前電極),如再加上另一層色彩調變層,產生之結構則應為與被證2美國專利相同之全部覆蓋型,與系爭專利前電極須突穿抗反射層之設計,亦不相同。因此,被證11欠缺具體之教示及組合動機,無從與被證1組合成系爭專利之發明。(4)被證1及被證2有關色彩層之教示具有互斥性、科學上不相容性,顯為反向教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從組合被證1及被證2。又關於是否須「突穿」色彩層之設計,被證1及被證2兩者間亦屬相反設計,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根本無從組合被證1及被證2。因此,被證1及被證2不論是在「色彩層」的厚度以及前電極是否突穿色彩層之設計,均屬相反之教示,且色彩層之膜厚甚至為互斥之要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無任何動機將此等證據予以組合。(5)相對於習知技術(例如被證1之第一電極完全不被覆蓋之技術),第一電極必須突穿第一及第二抗反射膜之製程,系爭專利於更正前、後之製程,均採用第一電極未穿透色彩調變層之製程(即色彩調變層覆蓋至少一第一電極),更正前、後並無不同,業如前述;且色彩調變層根本無須被穿透,此乃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根本差異所在,彩色太陽能電池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理解系爭專利及先前技術(如被證1)因此不同所能帶來功效上之增進、良率之改善等無法預期之功效。(四)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7:1.DiamondGold彩色太陽能電池落入請求項1、2、4、5、7,其餘系爭產品均落入請求項1-5及7文義範圍。2.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記載「色彩調變層覆蓋上述至少一第一電極」,被告既不否認系爭產品色彩調變層覆蓋指狀電極,已可證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範圍。縱以系爭產品上由色彩調變層「覆蓋」指狀電極之「區域」而言,該區域亦為一可供將光能轉換成電能之太陽能電池單元(包含光電轉換層、第一電極、第二電極、色彩調變層之技術特徵),此等太陽能電池單元,亦符合請求項1之文義讀取。3.縱如被告所言因系爭產品匯流電極未被色彩調變層覆蓋而不構成文義侵權云云(原告否認之),惟其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way),達成實質相同的功能(function),產生實質相同的結果(result),系爭產品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並無實質差異,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均等範圍,同樣構成侵害系爭專利之侵權行為。(五)被告係明知或可得而知原告系爭專利存在,仍為生產、銷售附表1之系爭產品,業已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5、7至為明確。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97條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就損害賠償金額先為新台幣(下同)334萬元之一部請求,又被告之侵權行為係屬故意,為此併請求予以酌定損害額334萬元三倍,即1,002萬元之損害賠償。(六)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1,00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為一切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如附表1所示產品,及其他同類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3.被告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如附表1所示產品,及其他同類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全數回收、並銷毀生產工具及原料。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新型第196521號「導輪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1年11月11日起至102年5月15日止。被告原為原告之下游製造廠商,藉原告委託被告生產系爭專利產品之際,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輸送裝置用導輪結構」(下稱系爭產品),原告於參與中國大陸上海輪胎機械展時,因被告之代理商向原告推銷而取得系爭產品,原告將系爭產品送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鑑定,鑑定結果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遂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89條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被告所提之被證3與被證4,其內容皆未有明確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無法證明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2.被告所提被證8、被證9、被證10,欲證明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依規定被告應出具有公正性之鑑定報告書,或提經主管機關審理,被告不循正當程序,卻於此一昧指稱,辯稱系爭產品並非其製造生產,又無法提出公正性文件,辯稱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實有浪費司法資源之實。(三)爰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賠償金150萬元整,及自判決確定後自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刊登經濟日報及工商時報全省版各刊登一天如附件1所示之道歉啟事。3.侵害原告新型196521號專利之侵權物品之成品、半成品及專供製造本件侵權物品之模具應銷毀。4.原告願供擔保就第1項聲明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被證3即芬蘭國OKARTEK公司於80年間向美國申請專利,經美國於82年10月12日核准,專利權號數為Des340342,其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與系爭專利如出一轍,被證3揭露「一種導輪結構,該導輪主體為一近似井字型的結構體,中心具有軸孔,而在週圍上設有軸桿等距離樞接四個圓形滾子,並在各個該圓形滾子樞接之軸桿兩端各樞接一錐形滾子,而使導輪結構圓週形成最近似圓形造型的結構」,足見原告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實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智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即能輕易完成,是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2.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不具進步性:被證4即俄羅斯國第1535808號專利權之說明及圖式,就導輪結構,於導輪主體以近似井字之結構體中心具有軸孔,而在周圍上設置軸桿等距離樞接四個圓型滾子,亦為原告申請專利前就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先前技術之運用,是組合被證3與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8、被證9、被證10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8為中華民國88年6月11日公告之第361391號專利案,被證9係中華民國87年7月21日公告之第337288號專利案,被證10為中華民國88年10月21日公告之第372544號專利案,三者之公開日期皆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合先敘明。(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導輪結構是在導輪主體周圍設有軸桿等距離樞接四個圓形滾子,並在各個圓形滾子樞接之軸桿兩端各樞接一錐形滾子,而使導輪結構圓周形成最接近似圓形造型的結構。然而,系爭專利所稱其導輪結構可改善習知導輪具有死角而無法順暢輸送物品的問題並不真實,其不同軸桿的兩相鄰錐形滾子之間仍存在間隙,且相鄰兩軸桿係呈九十度夾角,當物品同時置放在兩錐形滾子上(即兩錐形滾子的間隙之間)被輸送時,樞接在兩個方向互相垂直之軸桿的錐形滾子如何能旋轉?可知系爭專利所提供的技術手段方無法提供順暢的輸送功能。亦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揭示之技術,僅為該先前技術的簡單置換,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未能增進功效,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內容而不具進步性,其軸桿之軸向係垂直該軸孔之軸向的特徵已揭露於被證8至被證10。被證8用來樞接滾筒的樞軸方向係垂直於軸桿。被證9用來樞接小滾輪的樞軸方向係垂直於滾輪的軸孔。被證10用來樞接滾珠的軸桿方向係垂直於滾輪的軸孔。故被證8至被證10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除了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習知技術而不具進步性外,更進一步界定其圓弧滾子之圓弧曲度係與左右相鄰之兩錐形滾子相對應。惟系爭專利此一技術特徵的目的,係企圖使各圓弧滾子和各錐形滾子可以在導輪圓周組構成接近圓形,使物品能順暢地輸送。由於系爭專利的導輪會因為受到軸桿方向的制約而無法獲得足夠力矩致無法順暢旋轉,即便圓弧滾子之圓弧曲度與左右相鄰之兩錐形滾子相對應,也會因為無法改變樞設滾子之軸桿的方向而有無法使錐形滾子順暢旋轉的問題。故被證8至被證10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二)被告從未代原告生產系爭專利產品。被告係依96年5月14日新型第M321422號「輸送裝置用導向滾輪」專利而生產系爭產品,被告既係依自有之專利而為生產,自難謂被告有任何侵害他人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三)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應予駁回;如為被告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85頁、本院卷(二)第42頁):(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1年11月11日起至102年5月15日止。(二)被告係新型第M321422號「輸送裝置用導向滾輪」專利之專利權人。(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被證7)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等情,被告則提出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抗辯。是以下本院之判斷僅須針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論述,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內容:一種導輪結構,主要係在導輪主體之中心具有一軸孔,圓周外圍上透過軸桿等距離樞接四個圓弧滾子,並在該圓弧滾子樞接之軸桿兩端各樞接一錐形滾子,直接藉由數個圓弧滾子與錐形滾子形成導輪之似近圓形的圓周外圍,使導輪結構具有雙向的引導效果,並大幅降低作動時之不必要之摩擦。其主要圖面如附圖1。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依據91年11月11日核准公告之申請專利範圍共3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1)一種導輪結構,該導輪主體為一近似井字型的結構體,中心具有軸孔,而在周圍上設有軸桿等距離樞接四個圓形滾子,並在各個該圓形滾子樞接之軸桿兩端各樞接一錐形滾子,而使導輪結構圓周形成最接近似圓形造型的結構。(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導輪結構,其中該軸桿之軸向係垂直該軸孔之軸向。(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導輪結構,其中該圓弧滾子之圓弧曲度係與左右相鄰之兩錐形滾子相對應。(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依附第1項,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係為「圓形滾子」之技術特徵,並無「圓弧滾子」之技術特徵,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圓弧滾子」技術特徵應解釋為「圓形滾子」,兩造對此亦無意見(本院卷(一)第285頁)。(四)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0年5月16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1年11月1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1年11月11日起至102年5月15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竹院卷第8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竹院卷第31至41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下稱90年專利法)。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1)被證3(本院卷(一)第48至50頁): ①被證3為美國第Des340342號「多方向輸送帶結構(Multidirectionalconveyorconstruction)」專利案,其公告日為82(1993)年10月12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0(2001)年5月16日,故被證3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被證3圖1之技術內容所揭示之導輪結構,導輪主體為近似井字型結構體,導輪主體中心有孔供軸穿過,導輪主體周圍上設有4個軸桿樞接4個圓形滾子,4個該圓形滾子樞接之軸桿兩端各樞接一錐形滾子,而使輪結構圓周形成接近似圓形造型的結構,4個軸桿之軸向係垂直導輪主體供軸穿過的孔,圓形滾子之圓弧曲度係與左右相鄰之兩錐形滾子相對應(如附圖2)。(2)被證4(本院卷(一)第51至59頁): ①被證4為蘇俄第SU1535808A1號「針對產品從一傳輸 帶傳送轉移至另一傳輸帶之裝置」專利案,其公告日為79(1990)年1月15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0(2001)年5月16日,故被證4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被證4針對產品從一傳輸帶傳送轉移至另一傳輸帶之裝置,包含框架、裝置在框架上於座架內之轉動元件和安裝於十字交叉座如裝設於軸上之滾輪軸承、安置於其周圍和圓筒狀之工作表面,其特微在於提升工作裝置之可靠性之目的;另外其於轉動元件上額外安裝十字交叉架,十字交叉架上設有滾輪軸承,在滾輪軸承其十字交叉架各端以圓筒狀構成其工作表面;安裝於轉動元件上之主、副十字交叉架,其相對角度偏移為45度。被證4圖1為「針對產品從一傳輸帶傳送轉移至另一傳輸帶之裝置」一般形式和原計畫圖;圖2為圖1之剖面圖A-A;圖3為圖1之剖面圖B-B,與圖2相同的,僅將十字交叉架角度偏轉為45度;圖4為圖l之B側視圖(如附圖3)。(3)被證8(本院卷(二)第9至18頁):①被證8為我國申請第87204552號「萬向滾輪」專利案  (公告號361391),其公告日為88(1999)年6月11日 ,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0(2001)年5月16日,故被證8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被證8為一種萬向滾輪,係由旋轉體及軸桿所組成;該旋轉體於一承接體周緣具設諸多缺口以供套設樞接滾筒,承接體中心具設通孔以供軸桿穿套樞接,該軸桿上可穿套樞設諸多旋轉體;使用時,將重物置於方向滾輪上,重物底側恰會靠置於滾筒上;向前或向後推移重物時,滾筒會順勢向前或向後旋轉;向左或向右推移重物時,旋轉體整體會向左或向右旋轉。被證8第一圖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如附圖4)。(4)被證9(本院卷(二)第19至25頁):①被證9為我國申請第86219741號「導向滾輪構造」專利案(公告號337288),其公告日為87(1998)年7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0(2001)年5月16日,故被證9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被證9為一種導向滾輪構造,包括有一左輪蓋部、至少為一個的連結部、一右輪蓋部及複數小滾輪,其中在該左輪蓋部與連結部相對之接觸面,及右輪蓋部與連結部右接觸面之圓周處設有半容置槽,以供上述之小滾輪放置於該些半容置槽,且使該小滾輪之樞軸配合於該半容置槽末端之半軸承槽,使該些小滾輪形成均勻分佈並突出於導向滾輪之圓周外圍而形成環狀排列,且每相鄰兩環之小滾輪係呈彼此交錯方式排列,藉以能有效消除在導向滾輪上之物品牽引或校正時的側向分力。③被證9圖1為顯示本創作將左、右輪蓋部配合複數小滾輪組合後之整體形態之立體圖;圖2為顯示本創作將左、右輪蓋部配合一連結部及複數小滾輪組合關係之立體分解圖;圖3為顯示圖二之各元件組合後之形態之立體圖;圖4為顯示本創作可以左、右輪蓋部配合二個以上之連結部與複數小滾輪組合之立體分解圖(如附圖5)。(5)被證10(本院卷(二)第26至32頁):①被證10為我國申請第85212472號「輸送裝置用滾輪」專利案(公告號372544),其公告日為88(1999)年10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0(2001)年5月16日,故被證10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被證10為一種輸送裝置用滾輪,係設有兩可互相扣接組合之同狀側蓋,該等側蓋內面具有一適當大小直徑之中央突起環圈,並沿該中央突起環圈設有多數等間隔之徑向突肋,而可於兩兩突肋之間形成容納空間供置入多數滾珠;該等滾珠係設為適當長度橫寬,並能串設軸桿,使該等軸桿之兩端能跨置於上述突肋之預設等徑向長度之凹槽,並使滾珠之圓弧外周緣能自兩側置之周緣外露,而使其可作前後及左右推送。③被證10第1圖係本創作實施例立體圖;第2圖係第1圖之元件分解圖;第3圖係第1圖之縱斷面剖視圖(如附圖6)。4.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被證3或被證3結合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被證3之技術內容已如前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導輪結構,該導輪主體為一近似井字型的結構體,中心具有軸孔,而在周圍上設有軸桿等距離樞接四個圓形滾子,並在各個該圓形滾子樞接之軸桿兩端各樞接一錐形滾子,而使導輪結構圓周形成最接近似圓形造型的結構。」,已實質被揭露於被證3圖1之「導輪結構,導輪主體為近似井字型結構體,導輪主體中心有孔供軸穿過,導輪主體周圍上設有4個軸桿樞接4個圓形滾子,4個該圓形滾子樞接之軸桿兩端各樞接一錐形滾子,而使輪結構圓周形成接近似圓形造型的結構」的技術內容,故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3的技術內容既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又系爭專利「導輪結構」與被證3「多方向輸送帶結構(Multidirectionalconveyorconstruction)」均為滾輪相關技術領域,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3在功效上並無不同,故被證3當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4之技術內容已如上述。按系爭專利「導輪結構」、被證3「多方向輸送帶結構(Multidirectionalconveyorconstruction)」與被證4「針對產品從一傳輸帶傳送轉移至另一傳輸帶之裝置」均為滾輪相關技術領域,被證3與被證4可輕易組合後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作比對分析;又被證3既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益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被證3或被證3結合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其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軸桿之軸向係垂直該軸孔之軸向」,已被揭露於被證3圖1之「4個軸桿之軸向係垂直導輪主體供軸穿過的孔」。按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附屬技術特徵,故被證3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3的技術內容既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技術特徵,又系爭專利「導輪結構」與被證3「多方向輸送帶結構(Multidirectionalconveyorconstruction)」均為滾輪相關技術領域,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與被證3在功效上並無不同,故被證3當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4之技術內容已如上述。按系爭專利「導輪結構」、被證3「多方向輸送帶結構(Multidirectionalconveyorconstruction)」與被證4「針對產品從一傳輸帶傳送轉移至另一傳輸帶之裝置」均為滾輪相關技術領域,被證3與被證4可輕易組合後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作比對分析;又被證3既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益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6.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被證3或被證3結合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其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圓形滾子之圓弧曲度係與左右相鄰之兩錐形滾子相對應。」,已被揭露於被證3圖1之「圓形滾子之圓弧曲度係與左右相鄰之兩錐形滾子相對應」。按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附屬技術特徵,故被證3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3的技術內容既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特徵,又系爭專利「導輪結構」與被證3「多方向輸送帶結構(Multidirectionalconveyorconstruction)」均為滾輪相關技術領域,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與被證3在功效上並無不同,故被證3當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4之技術內容已如上述。按系爭專利「導輪結構」、被證3「多方向輸送帶結構(Multidirectionalconveyorconstruction)」與被證4「針對產品從一傳輸帶傳送轉移至另一傳輸帶之裝置」均為滾輪相關技術領域,被證3與被證4可輕易組合後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作比對分析;又被證3既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益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7.被證8結合被證9及被證10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8、被證9及被證10之技術內容業同前述。查被證8、被證9、被證10均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各個該圓形滾子樞接之軸桿兩端各樞接一錐形滾子」之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導輪結構用較少組的錐形滾子、圓形滾子,即可較被證8、被證9、被證10滾輪具有導輪圓周形成最接近似圓形造型結構的功效增進。因此,縱將被證8、被證9、被證10予以組合,仍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個該圓形滾子樞接之軸桿兩端各樞接一錐形滾子」之技術特徵,而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導輪結構用較少組的錐形滾子、圓形滾子即可達到導輪圓周形成最接近似圓形造型結構的功效增進,故被證8、被證9、被證10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8.被證8結合被證9及被證10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按被證8、被證9、被證10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8、被證9、被證10之組合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9.被證8結合被證9及被證10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按被證8、被證9、被證10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8、被證9、被證10之組合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10.對原告主張之論駁:原告雖稱:系爭專利是外向滾輪,是720度都可以轉,被告所提出的引證沒有這個部分的功能云云,惟查,被證3圖1之「導輪結構,導輪主體為近似井字型結構體,導輪主體中心有孔供軸穿過,導輪主體周圍上設有4個軸桿樞接4個圓形滾子,4個該圓形滾子樞接之軸桿兩端各樞接一錐形滾子,而使輪結構圓周形成接近似圓形造型的結構」、「4個軸桿之軸向係垂直導輪主體供軸穿過的孔」、「圓形滾子之圓弧曲度係與左右相鄰之兩錐形滾子相對應」的技術內容,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的技術特徵;且被證3亦為外向滾輪,其軸孔之軸向係垂直該導輪結構之側面使導輪主體可作輸送方向之360度轉動,而軸桿之軸向係垂直該軸孔之軸向使圓弧滾子和錐形滾子可作橫向輸送方向之360度轉動,合計為720度轉動,同樣達到如原告所稱720度都可以轉,故原告前揭主張,並不足採,仍無解於前述本院關於「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不具新穎性;被證3或被證3結合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不具進步性」之認定。(五)綜上所述,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不具新穎性;被證3或被證3結合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之事由存在,則依前述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自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是其起訴請求如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附此敘明。(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於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予一一論述,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0  月  1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0  月  2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係註冊第01298706號「三郎一、さんろら及圖」商標之商標權人,指定使用於「餐廳、冷熱飲料店、飲食店、小吃店、冰果店、茶藝館、火鍋店、咖啡廳、啤酒屋、酒吧、飯店、速簡餐廳、自助餐廳、備辦雞尾酒會、備辦筵席、代預訂餐廳、點心吧、外燴、伙食包辦、流動咖啡餐車、流動飲食攤、快餐車、小吃攤」等服務,專用期限至民國117年1月15日(下稱據爭商標,如附圖一所示)。(二)詎被告劉良珍未經原告授權或同意,於被告三郎餐飲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銷售之便當外包裝上使用與據爭商標近似之「家常三郎さぶろぅ弁當(日文漢字)ベんとぅ及圖」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二所示)於類似之便當商品暨服務(原證3),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對據爭商標已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侵害商標權:1.系爭商標與據爭商標之主要識別部分為「三郎」,二商標文字高度近似:被告等固辯稱據爭商標之「三郎」為弱勢商標,識別性極低;系爭商標與據爭商標雖部分近似,惟近似程度甚低云云,惟查,前有第三人印迪食品有限公司分別以「Sanlong三郎江」及「三郎江Sanlong」圖樣(原證25),均指定使用於「便當」等商品類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以前揭字樣與系爭商標及據爭商標等商標圖樣近似,復指定使用於同一或類似之「便當」等商品/服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由,予其核駁先行通知(原證26),足證據爭商標之「三郎」字樣仍具識別性;而系爭商標圖樣上之「家常三郎」與據爭商標圖樣上之「三郎一」,就商標之文字相較,皆有相同之中文「三郎」二字,僅字首、字尾有不具識別性之「家常」及「一」之細微差異,且「三郎」為消費者所熟習之文字而可輕易唸讀部分,是系爭商標與據爭商標之主要部分無論外觀、觀念、讀音均屬相同,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或實際交易連貫唱呼之際,整體商標圖樣顯易使施以普通注意之消費者有同一或系列商標之聯想,二者應屬構成高度程度近似之商標。是被告上開主張,自不足採。2.系爭商標與據爭商標所使用之商品/服務間高度類似,當然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①系爭商標與據爭商標固分別使用於便當及鹽酥雞商品,非為同一商品,惟二商標所使用之商品,均屬價格較低之外食,且兩造均係提供餐飲服務,不論就其性質、內容,在滿足消費者之需求上及服務提供者,具有共同或關係之處,依一般社會通念及市場交易情形,易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其為來自相同或雖不同但有關係之來源,故二商標所指定使用之商品/服務間應存在相當程度之類似關係。②被告等固以系爭商標僅使用於便當類產品,而據爭商標係使用於鹽酥雞產品,且被告僅在北部經營,而原告在南部經營等云云,抗辯兩者市場區隔明顯,無混淆誤認之可能。惟查,據爭商標與系爭商標雖非於同一地區使用,惟因兩商標高度近似,且使用於類似之外食商品,相關消費者極易誤認兩商標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或誤認兩商標之使用人間有關係企業、授權關係。更遑論被告等所稱系爭商標較於據爭商標之知名度高,均係建立於被告等不法侵害原告所有據爭商標之上。③被告等又抗辯系爭商標已獲智慧局核准註冊,足證並無混淆誤認之虞云云,惟本件系爭商標最引消費者辨識之核心部分為「三郎」字樣,此與據爭商標之「三郎一」高度近似,極易使相關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且整體觀察後,產生同一系列商標之聯想,故應屬近似之商標;而二造商標指定使用之服務復同屬餐飲服務,有使消費者混淆誤認二商標為系列品牌,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情形,而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之適用,且智慧局前於105年10月25日亦以(105)慧商40080字第10591007570號核駁先行通知書函,認定二商標構成近似,且二者皆提供「餐飲服務」,其性質、內容、提供者等因素上具有共同或關聯之處如標示相同或近似的商標,依一般社會通念市場交易情形,易使一般消費者誤認其為來自相同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則所指定使用之服務間應屬存在相關程度之類似關係,進而認定應予核駁(原證10),可證系爭商標有應撤銷之事實存在;詎嗣後智慧局旋即變更上開見解,改稱二商標併存無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並於106年11月16日核准系爭商標之註冊(原證17),顯與先前所持核駁理由相悖,違反行政自我拘束原則;又依智慧局網站之檢索資料可知,於96年4月14日前,即據爭商標申請日前,以「三郎」字樣為商標之一部或全部,且指定使用於第29、30類商品及第43類服務類別者,僅有2件有智慧局網站商標檢索資料可參(原證25),且自原告起訴前,獲准註冊且仍有效者為16件,其中指定使用在同一或類似商品/服務者,亦僅有兩造之商標,且復指定使用於類似「便當」商品,當然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3.本件二商標有反向混淆誤認之情形:被告等另辯稱系爭商標之便當商品及餐飲服務為消費者所廣泛認識,相較之下,據爭商標並不具備知名度,故原告使用系爭商標於便當商品及餐飲服務之行為,並無使消費者誤認原告之商品為被告所生產,或產生混淆誤認等情之可能,並提出網頁畫面、被告公司之401報表為證(被證7至9),然查,判斷商標是否構成混淆誤認,商標之知名度僅為考量、輔助之因素之一,而商標或商品服務是否近似方為具決定性之必要審酌因素,實則,本件系爭商標較據爭商標晚申請、但挾優勢資源在市場建立較據爭商標更高知名度之標示,於判斷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時,不得僅憑二者之知名度之差異,而應進一步判斷是否有「在後的商標權人處於強勢地位或是非常著名,而讓消費者產生一種先商標權人所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是源自在後商標權人的錯誤印象」之情形。是縱使如被告等所言,在被告等使用系爭商標之便當商品及餐飲服務,其知名度顯高於原告,惟此等市場品牌效應亦係被告挾其市場資源之優勢地位而進行大規模之行銷、販售之結果,對於原告註冊在先之據爭商標,應已構成反向混淆誤認。準此,被告等於其便當產品及餐飲服務上所使用之系爭商標與原告據爭商標有混淆誤認之虞,彰彰甚明。(三)被告等不得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主張「善意先使用」:1.被告等固主張其使用系爭商標早於據爭商標申請日前,並提出被證10即桃園縣衛生局函、被證11即桃園縣政府營利事業登記證,及證人○○○、○○○及○○○等人之證述為證,惟由前揭被證10及被證11等證據,僅得證明被告等經營便當業務早於據爭商標申請日前,尚不足以證明被告等使用系爭商標早於據爭商標申請日前,而被告等之訴訟代理人亦已自承於96年前,被告等所使用者僅為「三郎」字樣,與系爭商標圖樣不同,且前揭事實亦可由證人○○○所為證述可稽(見本院卷第146頁),是上開證據均不得作為被告等先使用系爭商標之佐證。2.被告等就系爭商標之使用事實曾有變更、中斷情事: 被告等於98年5月7日向智慧局申請「山の狼さぶろぅ家常弁當〈當為漢字〉ベんとぅ及圖」(下稱「山狼便當」)商標之註冊,申請人地址為「桃園市○○區○○路00號」(原證18),復參WalkerLand窩客島網站網頁資料,其便當外包裝上所使用者,係「山狼便當」商標,而非系爭商標,且同時其上復記載「三郎便當(平鎮店)」等字樣(原證19)等情,可知當時「平鎮店」亦使用「山狼便當」商標,參諸第三人於102年8月17日在批踢踢實業坊網站詢問「請問以前振興路上不是有一間三郎嗎?請問怎麼不見了?」,他人回覆「已經搬到金陵路了。」,又有人詢問:「前幾天公司訂便當盒子上的是寫"山狼"是同一家嗎?」、「我買大時鐘那家(按:係指中壢店)也是寫山狼耶」,他人回覆:「是同一家沒錯。因為三郎的商標被註冊走,所以才改成山狼」等語(原證22),苟非經被告劉良珍或其員工告知,消費者豈可能知悉被告等變更使用「山狼便當」商標,係因據爭商標已申請註冊在前之故?且依一般經驗法則,被告等既已向智慧局申請「山狼便當」商標,並獲准註冊在案,被告等理應變更使用「山狼便當」商標,而非繼續使用系爭商標,且為節省成本,同一家公司通常使用相同之產品包裝,應無可能僅因不同分店,而使用不同之產品包裝。故縱有被告等所稱,中壢店使用「山狼便當」商標,平鎮店使用「三郎便當」商標之情形,亦應係於103年間「中壢店」與「平鎮店」分家後,始可能發生(原證27),益足證明被告等確實有中斷使用系爭商標,變更使用「山狼便當」商標之事實。3.另就被告等開始使用系爭商標之時間點,證人○○○僅證稱其記得約略時間為96年間,無法記得確切時間點等語(見本院卷第209頁),證人○○○則證稱被告等從在市場做便當時就開始使用系爭商標等語(見本院卷第211頁),無法證明被告等開始使用系爭商標之確切時間點,而由證人○○○證稱系爭商標完稿之時間為「96年5月29日」(見本院卷第214頁),上開證述亦與其在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106年度偵字第22203號案件中所為證述相同(原證27),顯足證明系爭商標使用之時間晚於據爭商標申請日即96年4月14日。又參諸證人○○○另證稱系爭商標與「山狼便當」商標之委託設計及完稿時間相距不到1年等語(見本院卷第214頁),顯見被告劉良珍係因知悉系爭商標申請案遭智慧局駁回,始委託證人○○○設計另一個風格之「山狼便當」商標,可證被告等嗣後繼續不法使用系爭商標,目的在於佐證二商標併存無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顯非基於善意。(四)原告對被告等請求排除侵害及連帶損害賠償,洵屬有據:系爭商標與據爭商標高度近似,且指定使用於類似商品/服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其註冊違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之規定,而有應撤銷之原因等節,業如前述,且被告接獲上開智慧局於105年10月間就系爭商標註冊案之核駁理由先行通知書後,已知系爭商標與據爭商標構成近似,且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惟非但仍未停止使用系爭商標,更另向智慧局申請廢止據爭商標之註冊,經智慧局以106年3月22日(106)智商00438字第10680142240號作成廢止不成立之處分,被告提起訴願仍遭駁回(原證12、13號),且原告亦委託商標代理人○○○於106年3月27日函知被告等(原證4),並對被告劉良珍提起刑事告訴(原證5),惟被告等至今仍繼續使用系爭商標經營便當店,顯係故意侵害據爭商標,原告自得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商標法第68條第3款、第69條第1、2、3項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侵害及連帶損害賠償;退萬步言,縱認系爭商標之註冊並無違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之規定,惟二商標亦應自系爭商標核准註冊日即106年11月16日之後始得併存,被告等於此日期前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仍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難謂係權利正當行使,被告等自仍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而參照被告公司之營業所得可知,截至105年10月止,被告公司銷售淨額超過新臺幣(下同)2,400萬元以上(附表:被告公司自105年1月至106年10月止營業所得明細表,見本院卷第230頁)。是以,原告主張被告等應連帶賠償300萬元,自屬有據。(五)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0000000號註冊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於所指定商品或服務、名片、看板、網頁、廣告、招牌或其他任何表徵之行為上。2.被告等不得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含有「三郎」或「三郎便當」字樣之商品或服務,或使用於任何商業文書、廣告、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3.被告等應將自己使用或授權他人使用含有應將自己使用含有「三郎」或「三郎便當」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便當紙盒、提袋及其他行銷物件銷毀。4.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5.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6.第四項聲明,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彰化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斗南分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0 1 1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使用系爭圖片9張,其中A圖2次、B圖2次、C圖2次、D圖2次、E圖1次、F圖2次、G圖2次、H圖1次、I圖1次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29、231頁),經核無誤,且被告對原告主張之前述張數及次數亦表示:並無意見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3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二)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法院應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定有明文。(三)本件原告已證明受有損害,但證明其損害數額顯有重大困難,爰審酌原告與被告公司規模、被告公司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節、被告網頁存續時間等一切情狀,認被告應連帶損害賠償45萬元,最為妥適,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原告請求逾此部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駁回部分之假執行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五、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為無理由:(一)按「被害人得請求由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新聞紙、雜誌。著作權法第84條、第89條定有明文。後者未如同法第85條侵害著作人格權之民事責任明示以侵害著作人格權為限,應無排除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情形,該規定非單純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尚具公示及懲罰作用,使社會大眾知悉行為人不當行為,避免遭受損害,並保障著作財產權人之權益」(最高法院107年度臺上字第955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次按:「被害人請求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登載新聞紙。目的在於維護權利人之信譽,而賦予被害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適當處分。其有關法院對回復名譽之處分,其有限制加害人不表意自由之情形,故應就不法侵害人格法益情節之輕重與強制表意之內容等因素,審慎斟酌而為適當之決定,以符合憲法第23條所定之比例原則。所謂適當之處分,係指該處分在客觀上足以回復被害人之名譽或信譽,且屬必要者而言,法院應審酌具體個案情節,判斷是否有必要性。申言之,權利人或被害人遭侵害之個案情狀不同,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限,自不受權利人或被害人聲請登報範圍之拘束。故法院所需考量之因素,除斟酌行為人侵害權利行為而致權利人受有損害外,亦應權衡侵害情節之輕重、登報處分是否足以回復等因素,得於合理範圍內由行為人負擔費用刊載判決書全部或一部,不得逾越回復名譽或信譽之必要程度,始可謂適當處分」(參照司法院釋字第656號解釋、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1912號、99年度臺上字第1259號民事判決意旨)。(二)查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母公司即德國KTR公司、原告公司、其等之產品及系爭著作為國內知名,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回復其信譽之必要,亦未舉證證明被告之侵權行為及原告所受之損害,已達全國性規模之程度,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公示、懲罰及保障著作財產權之必要,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不符比例原則,並無理由。(三)況KTR公司僅將本案損害賠償債權移轉讓與原告公司,並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權行為完成後,始於107年12月13日將系爭著作權專屬授權原告(見本案卷一第37至39頁、本案卷二第73至85頁外交部駐法蘭克福辦事處文件證明書),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害行為當時,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仍為KTR公司,且系爭著作之著作人格權,迄今仍歸屬於KTR公司,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以回復損害部分,應無理由。(四)綜上所述,本案被告等以前述金錢賠償即足,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應無必要,亦無理由,故應予駁回。參、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肆、假執行之宣告:本判決第1項原告勝訴部分,應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5款,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被告等之聲請,宣告被告等得預供擔保免為假執行。伍、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明。陸、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書記官吳祉瑩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勞動)
被告使用系爭圖片9張,其中A圖2次、B圖2次、C圖2次、D圖2次、E圖1次、F圖2次、G圖2次、H圖1次、I圖1次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29、231頁),經核無誤,且被告對原告主張之前述張數及次數亦表示:並無意見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3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二)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法院應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定有明文。(三)本件原告已證明受有損害,但證明其損害數額顯有重大困難,爰審酌原告與被告公司規模、被告公司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節、被告網頁存續時間等一切情狀,認被告應連帶損害賠償45萬元,最為妥適,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原告請求逾此部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駁回部分之假執行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五、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為無理由:(一)按「被害人得請求由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新聞紙、雜誌。著作權法第84條、第89條定有明文。後者未如同法第85條侵害著作人格權之民事責任明示以侵害著作人格權為限,應無排除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情形,該規定非單純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尚具公示及懲罰作用,使社會大眾知悉行為人不當行為,避免遭受損害,並保障著作財產權人之權益」(最高法院107年度臺上字第955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次按:「被害人請求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登載新聞紙。目的在於維護權利人之信譽,而賦予被害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適當處分。其有關法院對回復名譽之處分,其有限制加害人不表意自由之情形,故應就不法侵害人格法益情節之輕重與強制表意之內容等因素,審慎斟酌而為適當之決定,以符合憲法第23條所定之比例原則。所謂適當之處分,係指該處分在客觀上足以回復被害人之名譽或信譽,且屬必要者而言,法院應審酌具體個案情節,判斷是否有必要性。申言之,權利人或被害人遭侵害之個案情狀不同,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限,自不受權利人或被害人聲請登報範圍之拘束。故法院所需考量之因素,除斟酌行為人侵害權利行為而致權利人受有損害外,亦應權衡侵害情節之輕重、登報處分是否足以回復等因素,得於合理範圍內由行為人負擔費用刊載判決書全部或一部,不得逾越回復名譽或信譽之必要程度,始可謂適當處分」(參照司法院釋字第656號解釋、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1912號、99年度臺上字第1259號民事判決意旨)。(二)查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母公司即德國KTR公司、原告公司、其等之產品及系爭著作為國內知名,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回復其信譽之必要,亦未舉證證明被告之侵權行為及原告所受之損害,已達全國性規模之程度,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公示、懲罰及保障著作財產權之必要,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不符比例原則,並無理由。(三)況KTR公司僅將本案損害賠償債權移轉讓與原告公司,並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權行為完成後,始於107年12月13日將系爭著作權專屬授權原告(見本案卷一第37至39頁、本案卷二第73至85頁外交部駐法蘭克福辦事處文件證明書),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害行為當時,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仍為KTR公司,且系爭著作之著作人格權,迄今仍歸屬於KTR公司,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以回復損害部分,應無理由。(四)綜上所述,本案被告等以前述金錢賠償即足,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應無必要,亦無理由,故應予駁回。參、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肆、假執行之宣告:本判決第1項原告勝訴部分,應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5款,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被告等之聲請,宣告被告等得預供擔保免為假執行。伍、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明。陸、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書記官吳祉瑩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4", "lawName": "勞動事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4 4", "lawName": "勞動事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勞動事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 1 1", "lawName": "勞動事件法" }, { "issueRef": "6 1", "lawName": "勞動事件法" }, { "issueRef": "6 2", "lawName": "勞動事件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勞動事件法" }, { "issueRef": "2 1 2", "lawName": "勞動事件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3", "lawName": "勞動事件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9",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使用系爭圖片9張,其中A圖2次、B圖2次、C圖2次、D圖2次、E圖1次、F圖2次、G圖2次、H圖1次、I圖1次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29、231頁),經核無誤,且被告對原告主張之前述張數及次數亦表示:並無意見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3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二)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法院應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定有明文。(三)本件原告已證明受有損害,但證明其損害數額顯有重大困難,爰審酌原告與被告公司規模、被告公司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節、被告網頁存續時間等一切情狀,認被告應連帶損害賠償45萬元,最為妥適,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原告請求逾此部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駁回部分之假執行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五、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為無理由:(一)按「被害人得請求由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新聞紙、雜誌。著作權法第84條、第89條定有明文。後者未如同法第85條侵害著作人格權之民事責任明示以侵害著作人格權為限,應無排除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情形,該規定非單純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尚具公示及懲罰作用,使社會大眾知悉行為人不當行為,避免遭受損害,並保障著作財產權人之權益」(最高法院107年度臺上字第955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次按:「被害人請求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登載新聞紙。目的在於維護權利人之信譽,而賦予被害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適當處分。其有關法院對回復名譽之處分,其有限制加害人不表意自由之情形,故應就不法侵害人格法益情節之輕重與強制表意之內容等因素,審慎斟酌而為適當之決定,以符合憲法第23條所定之比例原則。所謂適當之處分,係指該處分在客觀上足以回復被害人之名譽或信譽,且屬必要者而言,法院應審酌具體個案情節,判斷是否有必要性。申言之,權利人或被害人遭侵害之個案情狀不同,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限,自不受權利人或被害人聲請登報範圍之拘束。故法院所需考量之因素,除斟酌行為人侵害權利行為而致權利人受有損害外,亦應權衡侵害情節之輕重、登報處分是否足以回復等因素,得於合理範圍內由行為人負擔費用刊載判決書全部或一部,不得逾越回復名譽或信譽之必要程度,始可謂適當處分」(參照司法院釋字第656號解釋、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1912號、99年度臺上字第1259號民事判決意旨)。(二)查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母公司即德國KTR公司、原告公司、其等之產品及系爭著作為國內知名,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回復其信譽之必要,亦未舉證證明被告之侵權行為及原告所受之損害,已達全國性規模之程度,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公示、懲罰及保障著作財產權之必要,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不符比例原則,並無理由。(三)況KTR公司僅將本案損害賠償債權移轉讓與原告公司,並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權行為完成後,始於107年12月13日將系爭著作權專屬授權原告(見本案卷一第37至39頁、本案卷二第73至85頁外交部駐法蘭克福辦事處文件證明書),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害行為當時,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仍為KTR公司,且系爭著作之著作人格權,迄今仍歸屬於KTR公司,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以回復損害部分,應無理由。(四)綜上所述,本案被告等以前述金錢賠償即足,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應無必要,亦無理由,故應予駁回。參、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肆、假執行之宣告:本判決第1項原告勝訴部分,應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5款,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被告等之聲請,宣告被告等得預供擔保免為假執行。伍、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明。陸、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書記官吳祉瑩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被告使用系爭圖片9張,其中A圖2次、B圖2次、C圖2次、D圖2次、E圖1次、F圖2次、G圖2次、H圖1次、I圖1次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29、231頁),經核無誤,且被告對原告主張之前述張數及次數亦表示:並無意見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3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二)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法院應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定有明文。(三)本件原告已證明受有損害,但證明其損害數額顯有重大困難,爰審酌原告與被告公司規模、被告公司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節、被告網頁存續時間等一切情狀,認被告應連帶損害賠償45萬元,最為妥適,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原告請求逾此部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駁回部分之假執行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五、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為無理由:(一)按「被害人得請求由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新聞紙、雜誌。著作權法第84條、第89條定有明文。後者未如同法第85條侵害著作人格權之民事責任明示以侵害著作人格權為限,應無排除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情形,該規定非單純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尚具公示及懲罰作用,使社會大眾知悉行為人不當行為,避免遭受損害,並保障著作財產權人之權益」(最高法院107年度臺上字第955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次按:「被害人請求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登載新聞紙。目的在於維護權利人之信譽,而賦予被害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適當處分。其有關法院對回復名譽之處分,其有限制加害人不表意自由之情形,故應就不法侵害人格法益情節之輕重與強制表意之內容等因素,審慎斟酌而為適當之決定,以符合憲法第23條所定之比例原則。所謂適當之處分,係指該處分在客觀上足以回復被害人之名譽或信譽,且屬必要者而言,法院應審酌具體個案情節,判斷是否有必要性。申言之,權利人或被害人遭侵害之個案情狀不同,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限,自不受權利人或被害人聲請登報範圍之拘束。故法院所需考量之因素,除斟酌行為人侵害權利行為而致權利人受有損害外,亦應權衡侵害情節之輕重、登報處分是否足以回復等因素,得於合理範圍內由行為人負擔費用刊載判決書全部或一部,不得逾越回復名譽或信譽之必要程度,始可謂適當處分」(參照司法院釋字第656號解釋、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1912號、99年度臺上字第1259號民事判決意旨)。(二)查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母公司即德國KTR公司、原告公司、其等之產品及系爭著作為國內知名,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回復其信譽之必要,亦未舉證證明被告之侵權行為及原告所受之損害,已達全國性規模之程度,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公示、懲罰及保障著作財產權之必要,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不符比例原則,並無理由。(三)況KTR公司僅將本案損害賠償債權移轉讓與原告公司,並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權行為完成後,始於107年12月13日將系爭著作權專屬授權原告(見本案卷一第37至39頁、本案卷二第73至85頁外交部駐法蘭克福辦事處文件證明書),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害行為當時,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仍為KTR公司,且系爭著作之著作人格權,迄今仍歸屬於KTR公司,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以回復損害部分,應無理由。(四)綜上所述,本案被告等以前述金錢賠償即足,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應無必要,亦無理由,故應予駁回。參、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肆、假執行之宣告:本判決第1項原告勝訴部分,應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5款,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被告等之聲請,宣告被告等得預供擔保免為假執行。伍、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明。陸、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書記官吳祉瑩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使用系爭圖片9張,其中A圖2次、B圖2次、C圖2次、D圖2次、E圖1次、F圖2次、G圖2次、H圖1次、I圖1次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29、231頁),經核無誤,且被告對原告主張之前述張數及次數亦表示:並無意見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3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二)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法院應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定有明文。(三)本件原告已證明受有損害,但證明其損害數額顯有重大困難,爰審酌原告與被告公司規模、被告公司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節、被告網頁存續時間等一切情狀,認被告應連帶損害賠償45萬元,最為妥適,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原告請求逾此部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駁回部分之假執行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五、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為無理由:(一)按「被害人得請求由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新聞紙、雜誌。著作權法第84條、第89條定有明文。後者未如同法第85條侵害著作人格權之民事責任明示以侵害著作人格權為限,應無排除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情形,該規定非單純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尚具公示及懲罰作用,使社會大眾知悉行為人不當行為,避免遭受損害,並保障著作財產權人之權益」(最高法院107年度臺上字第955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次按:「被害人請求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登載新聞紙。目的在於維護權利人之信譽,而賦予被害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適當處分。其有關法院對回復名譽之處分,其有限制加害人不表意自由之情形,故應就不法侵害人格法益情節之輕重與強制表意之內容等因素,審慎斟酌而為適當之決定,以符合憲法第23條所定之比例原則。所謂適當之處分,係指該處分在客觀上足以回復被害人之名譽或信譽,且屬必要者而言,法院應審酌具體個案情節,判斷是否有必要性。申言之,權利人或被害人遭侵害之個案情狀不同,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限,自不受權利人或被害人聲請登報範圍之拘束。故法院所需考量之因素,除斟酌行為人侵害權利行為而致權利人受有損害外,亦應權衡侵害情節之輕重、登報處分是否足以回復等因素,得於合理範圍內由行為人負擔費用刊載判決書全部或一部,不得逾越回復名譽或信譽之必要程度,始可謂適當處分」(參照司法院釋字第656號解釋、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1912號、99年度臺上字第1259號民事判決意旨)。(二)查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母公司即德國KTR公司、原告公司、其等之產品及系爭著作為國內知名,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回復其信譽之必要,亦未舉證證明被告之侵權行為及原告所受之損害,已達全國性規模之程度,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公示、懲罰及保障著作財產權之必要,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不符比例原則,並無理由。(三)況KTR公司僅將本案損害賠償債權移轉讓與原告公司,並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權行為完成後,始於107年12月13日將系爭著作權專屬授權原告(見本案卷一第37至39頁、本案卷二第73至85頁外交部駐法蘭克福辦事處文件證明書),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害行為當時,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仍為KTR公司,且系爭著作之著作人格權,迄今仍歸屬於KTR公司,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以回復損害部分,應無理由。(四)綜上所述,本案被告等以前述金錢賠償即足,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應無必要,亦無理由,故應予駁回。參、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肆、假執行之宣告:本判決第1項原告勝訴部分,應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5款,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被告等之聲請,宣告被告等得預供擔保免為假執行。伍、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明。陸、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書記官吳祉瑩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使用系爭圖片9張,其中A圖2次、B圖2次、C圖2次、D圖2次、E圖1次、F圖2次、G圖2次、H圖1次、I圖1次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29、231頁),經核無誤,且被告對原告主張之前述張數及次數亦表示:並無意見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3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二)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法院應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定有明文。(三)本件原告已證明受有損害,但證明其損害數額顯有重大困難,爰審酌原告與被告公司規模、被告公司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節、被告網頁存續時間等一切情狀,認被告應連帶損害賠償45萬元,最為妥適,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原告請求逾此部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駁回部分之假執行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五、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為無理由:(一)按「被害人得請求由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新聞紙、雜誌。著作權法第84條、第89條定有明文。後者未如同法第85條侵害著作人格權之民事責任明示以侵害著作人格權為限,應無排除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情形,該規定非單純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尚具公示及懲罰作用,使社會大眾知悉行為人不當行為,避免遭受損害,並保障著作財產權人之權益」(最高法院107年度臺上字第955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次按:「被害人請求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登載新聞紙。目的在於維護權利人之信譽,而賦予被害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適當處分。其有關法院對回復名譽之處分,其有限制加害人不表意自由之情形,故應就不法侵害人格法益情節之輕重與強制表意之內容等因素,審慎斟酌而為適當之決定,以符合憲法第23條所定之比例原則。所謂適當之處分,係指該處分在客觀上足以回復被害人之名譽或信譽,且屬必要者而言,法院應審酌具體個案情節,判斷是否有必要性。申言之,權利人或被害人遭侵害之個案情狀不同,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限,自不受權利人或被害人聲請登報範圍之拘束。故法院所需考量之因素,除斟酌行為人侵害權利行為而致權利人受有損害外,亦應權衡侵害情節之輕重、登報處分是否足以回復等因素,得於合理範圍內由行為人負擔費用刊載判決書全部或一部,不得逾越回復名譽或信譽之必要程度,始可謂適當處分」(參照司法院釋字第656號解釋、最高法院105年度臺上字第1912號、99年度臺上字第1259號民事判決意旨)。(二)查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母公司即德國KTR公司、原告公司、其等之產品及系爭著作為國內知名,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回復其信譽之必要,亦未舉證證明被告之侵權行為及原告所受之損害,已達全國性規模之程度,而有何以全國版新聞紙公示、懲罰及保障著作財產權之必要,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不符比例原則,並無理由。(三)況KTR公司僅將本案損害賠償債權移轉讓與原告公司,並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權行為完成後,始於107年12月13日將系爭著作權專屬授權原告(見本案卷一第37至39頁、本案卷二第73至85頁外交部駐法蘭克福辦事處文件證明書),於原告主張之被告侵害行為當時,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仍為KTR公司,且系爭著作之著作人格權,迄今仍歸屬於KTR公司,故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以回復損害部分,應無理由。(四)綜上所述,本案被告等以前述金錢賠償即足,原告請求刊登新聞紙部分,應無必要,亦無理由,故應予駁回。參、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肆、假執行之宣告:本判決第1項原告勝訴部分,應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5款,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被告等之聲請,宣告被告等得預供擔保免為假執行。伍、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明。陸、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13  日書記官吳祉瑩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被告黃文豪於97年6月9日起任職於原告公司,擔任銑刀研磨機銷售業務,於98年8月31日離職;被告陳政宏於94年3月1日任職訴外人日美精機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美公司)、96年7月2日轉至原告公司任職,擔任銑刀研磨機之組裝、維修業務,於98年7月10日離職;被告高榮德於93年6月14日任職原告公司,擔任銑刀之銷售業務,於98年10月9日離職;被告楊榮煌於91年4月8日任職訴外人日美公司、96年1月12日轉至原告公司,擔任銑刀研磨機之組裝、維修業務,於98年8月31日離職。被告黃文豪曾與原告簽訂「同仁服務契約書」,約定於任職期間所知悉之機密負有保密義務不得洩漏與第三人知悉,又被告黃文豪於任職原告公司期間,曾於98年7月21日代表原告公司向訴外人環宇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環宇公司)提供「JS-24CNC-3N」型銑刀機之報價,每部機器185萬元。嗣被告被告黃文豪、陳政宏、楊榮煌、高榮德等4人自原告公司離職後於98年10月8日共同設立被告年代公司,由被告黃文豪擔任負責人,被告陳政宏、高榮德、楊榮煌為被告公司股東,其等4人於任職原告公司時互為分工合作,以不正當方法取得原屬訴外人日美公司享有著作財產權、嗣轉讓予原告公司所有之如附件所示16張工程圖面(下稱系爭圖形著作)及如附表所示PLC、SFC、人機介面程式(下稱系爭電腦程式著作),及原告對環宇公司之報價資訊等營業秘密,並將之洩漏予被告年代公司,使被告年代公司得於98年10月至99年3月間,完成與環宇公司共8部銑刀機之交易(下稱被告系爭機器),而獲取商業上不法利益,嗣經查得被告公司所繪製之16張工程圖面(下稱被告圖形著作)及被告系爭機器內之PLC、SFC、人機介面程式(下稱被告電腦程式著作),經鑑定後與原告上開系爭圖形著作及系爭電腦程式著作構成實質近似,而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又被告等不法取得原告營業秘密,且為不公平競爭,自應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第88條、第88條之1、第89條,營業秘密法第10條第1、4、5款、第11條、第12條、第13條,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3、5款、第31條、第32條,民法第18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如前所述。
伊已取得臺北市政府商業司核准成立「斐麗軒」,若有違法,自無取得核准之可能,又被告招牌使用之字樣為「斐麗軒」,其底色為橘紅色,字體為深咖啡色,英文字為FairLadyJewellArt,與系爭商標「斐儷」是銀灰色、英文名稱是FERRI均不相同,兩者並不相似,且被告店內並未設置保險箱,顯見並未販售珠寶首飾。又其登記的商號名稱與原告商標名稱完全不同,營業類別也與原告不同,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公司,因此被告並未侵權等語置辯,並聲明:駁回原告之訴。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9 1 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9 1 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4",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5",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3 1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國際知名之眼鏡設計製造廠商,其所創作之眼鏡造型,式樣新穎獨特,業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取得新式樣註冊第D129017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在案,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而依系爭專利公告圖面及參酌創作說明,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範圍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弧彎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二)被告合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合晟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擅自製造並於其網站上販售與系爭專利相同之產品,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所屬民間公證人蔡宜珍體驗該販售系爭產品之網頁存在之事實,並予以公證。原告並依前揭網頁上之指示,點選網頁上「寄出詢價單」之圖式後,即獲得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型號HC300、HC300-A「工業安全護目鏡」樣品實物2件,及被告合晟公司產品型錄乙份。原告將系爭專利之圖示與被告合晟公司販售之型號HC300、HC300-A眼鏡產品實物照片進行比對分析,被告合晟公司所製造、販賣之型號HC300、HC300-A產品與系爭專利圖示之整體外觀設計幾乎如出一轍,確已包含系爭專利之全部特徵,顯足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而構成系爭新式樣專利之侵害。又被告合晟公司產品型錄第1頁所示之型號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BB產品,及前揭型號HC300-2「工業安全護目鏡」產品,其等整體外觀設計相同,僅有顏色之差別,屬於同一款式,而型號HC300、HC300-A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已如前述,故型號HC300-AA、HC300-1、HC300-BB及HC300-2等產品亦為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三)原告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其未說明不侵權之理由或檢附任何不侵權之鑑定報告,而僅回覆:「所生產之眼鏡與羅一公司產品無涉」,即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足見被告合晟公司之侵權行為,有故意或過失,原告得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請求損害賠償。又被告張喜明為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應依公司法第23條2項規定負連帶賠償責任。另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後段及第3項規定,對於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原告亦得請求排除侵害(四)關於損害賠償額之計算:被告等除於網頁上公開就系爭產品為販賣之要約外,並已於市場公開販售系爭產品而造成原告受有損害,原告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依被告等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損害賠償數額。(五)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名稱皆為眼鏡,故屬於相同之物品。系爭專利依圖面所揭露之點、線、面再構成三度空間形體,而以圖面所揭露之形狀、花紋、色彩所構成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產品進行比對,應屬相同之設計。退萬步言,縱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設計有些微差異,仍屬近似之設計,顯足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又系爭產品亦包含系爭專利所有新穎特徵,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而構成系爭專利之侵害。2、舉發理由所提證據2至7,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1)系爭專利與舉發理由證據2之形狀、線條具有明顯差異性,視覺效果亦有很大區別,且證據2未揭露系爭專利之鏡腳設計,因此證據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①證據2與系爭專利鏡架之形狀設計不同:系爭專利鏡架之弧矩形突部主體輪廓型是呈倒立凸字形,並具有一凸設於該浮曲部中央的尖狀部,及一由該尖狀部底側往下延伸且寬度小於該尖狀部的鼻樑承置部,該鼻樑承置部由上向下逐漸縮窄且底緣朝上凹弧,而證據2鏡架之弧矩形突部的主體輪廓型式則是呈上寬下窄的梯形,乃由上而下逐漸縮束延伸且底緣朝上凹弧,故由兩案之弧矩形突部的左、右兩側可看出,系爭專利之左、右兩側邊緣呈階形折線狀,而證據2之左、右兩側邊緣呈傾斜直線狀,因此,系爭專利與證據2之弧矩形突部之主體輪廓型式相差甚遠。另由兩案之前視圖觀之,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弧矩形突部,在該尖狀部底緣形成一條逐漸向下往中央尖錐的V形折線,並在該鼻樑承置部底緣上方形成一條中央向上拱凸的圓弧曲線,反觀證據2鏡架之弧矩形突部則未揭示類似系爭專利之折線與曲線設計,因此證據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②證據2與系爭專利鏡片之形狀設計不同:系爭專利鏡片之底緣呈翹高的斜弧曲狀,乃由靠近弧矩形突部之一內側朝靠近浮突部之一外側逐漸傾斜向上彎弧延伸,而證據2鏡片之底緣則是呈趨近水平之波浪狀,乃由靠近弧矩形突部之一內側朝靠近浮突部之一外側向上彎弧後再向下彎弧延伸,兩案鏡片之底緣線條形狀不同,系爭專利之底緣外側向上翹高,而證據2之底緣B1外側向下垂放,由於兩案鏡片之主體輪廓型式不同,造成之視覺效果亦有很大區別。③證據2未揭露系爭專利之鏡腳設計:系爭專利之眼鏡還分別在鏡架之兩端樞設有一鏡腳,惟證據2之眼鏡並未揭示類似系爭專利鏡腳之設計,因此證據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2)證據3與系爭專利之形狀、線條具有明顯差異性,普通消費者以肉眼直接或間接觀察、比對,都不致產生視覺效果混淆,系爭專利與證據3予人之視覺感受各異其趣,且易於分別,不致有混淆、誤認之虞,證據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①證據3與系爭專利鏡架之形狀設計不同:系爭專利之鏡架具有一呈圓弧形且頂緣凸出的浮曲部,及一凸設於中央且呈倒立凸字形的弧矩形突部,而證據3之鏡架具有二左右對應且呈封閉圈形的環圈部,及一連接所述環圈部且呈鳥喙般向前往中央尖凸的橋接部,比較系爭專利與證據3之鏡架,不但浮曲部之形狀及數量不同於環圈部,該弧矩形突部之造型設計也完全不同於該橋接部,所以兩案之鏡架設計迥然不同,所呈現之視覺效果亦天差地別。②證據3與系爭專利鏡片之設計構成不同:系爭專利之鏡片分別設置於該鏡架之浮曲部下方,反觀證據3之鏡片則是被包圍嵌設在所述環圈部內,因此兩案鏡片之設計構成不同。③證據3與系爭專利鏡腳之形狀設計不同:雖然兩案鏡腳之前段設有一與鏡架之浮突部相連接之浮突部,後段設有一前側呈叉開狀之裝飾部,惟兩案鏡腳之形狀、線條仍有極大之差異,系爭專利之鏡腳為一支往後下方傾斜延伸且前、後較寬而中間腰束的桿件,並具有一由鏡架之外側頂緣向後下方直線延伸的頂緣、一由鏡架之外側底緣向後下方彎弧延伸之底緣,及一連接頂緣與底緣之後端且朝後上方斜切之腳尾,反觀證據3之鏡腳則是一支往後直向延伸且由前向後逐漸縮窄之桿件,並具有一由鏡架之外側頂緣向後延伸之頂緣、一由鏡架之外側底緣向後上方延伸之底緣,及一連接頂緣與底緣之後端且中央朝後尖凸之腳尾,所以兩案鏡腳之外周基本構型不同。系爭專利之浮突部由鏡架之浮突部及下突部往後延伸,是間隔位在裝飾部前方而未深入裝飾部,且裝飾部前側叉開之上側部較短於下側部,乃呈現出交叉變化的視感,而證據3之浮突部雖然亦由鏡架之浮突部及下突部往後延伸,但其卻向後尖縮細長並深入裝飾部內,且該裝飾部之上側部與下側部對稱等長,乃流露出整齊規律之視感,因此兩案鏡腳之設計構成不同,展現出之視覺效果亦相異。系爭專利之鏡腳還在裝飾部尾部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證據3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之浮突面設計,因此證據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3)證據4與系爭專利之比較:由系爭專利及證據4之圖面顯示可知,兩案除了鏡架及鏡片之形狀設計不同,鏡腳造型也有很大差異,進一步比對兩案鏡腳,由圖中可看出證據4之鏡腳由前向後逐漸變寬,且其前段往外懸凸並具有一個穿孔,其與系爭專利前、後寬而中間窄且未往外凸出之鏡腳的輪廓型式不同,更何況兩案在尾部設置之浮突面形狀亦非相同,上述差異所產生之視覺效果亦迥然有別,因此證據4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4)證據5與系爭專利之比較:由系爭專利及證據5之圖面顯示可知,系爭專利鏡架與證據5鏡架之設計型態完全不同,兩案鏡片及鏡腳之線條形狀亦有差別,再者,證據5之鏡腳不僅未揭露類似系爭專利之浮突部及裝飾部設計,且其鏡腳之外周基本構型亦不同於系爭專利,何況兩案設置在尾部之浮突面形狀亦不相同,兩案視覺效果上之差異也不會造成普通消費者有混淆、誤認之虞,因此證據5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5)證據6與系爭專利之比較:由系爭專利及證據6之圖面可知,兩案之鏡架及鏡腳之輪廓型式不同,證據6之鏡腳大致上為一支細長且彎曲之桿件,其中央部位沿著長度方向往外彎弧隆凸,不僅未揭露類似系爭專利之浮突部及裝飾部設計,設置在尾部之浮突面形狀也完全不同於系爭專利,系爭專利之鏡片形狀亦未揭露於證據6,兩案所產生之視覺效果迥然有異,因此證據6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6)證據7與系爭專利之比較:系爭專利鏡架之形狀及設計風格迥異於證據7之鏡架,且證據7之鏡腳為一支細長彎曲桿件,不但外型輪廓及長寬比例不同於系爭專利,且其亦未揭露類似系爭專利之浮突部及裝飾部設計,其設置在尾部之浮突面形狀也完全不同於系爭專利,系爭專利之鏡片形狀亦未揭露於證據7,所產生之視覺效果亦與系爭專利有所區別,因此證據7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並非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經由舉發理由證據2至7之組合所能易於思及,證據2至7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舉發理由書第2至4頁中,將系爭專利拆解為鏡架、鏡片與鏡腳三個部分,並將鏡架及鏡片之設計元素逐一與證據2比對,再將鏡腳之設計元素拆開分別與證據3至7比對。惟證據2與系爭專利之鏡架、鏡片部分之形狀設計並不相同,視覺效果亦有差異,而證據3至7與系爭專利鏡腳之形狀設計、視覺效果也有顯著差別,已如前述,故證據2至7之組合實際上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鏡架、鏡片及鏡腳,故證據2至7之組合應不得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2)退萬步言,縱證據2至7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鏡架、鏡片及鏡腳全部特徵,惟舉發理由將系爭專利拆解為諸多元件逐一比對,已違反專利審查基準所揭示之「整體判斷」原則,故被告主張系爭專利因證據2至7之組合而不具創作性,難謂適法、正確。(3)審查創作性時,雖得以多份引證文件中之全部或部分技藝內容的組合,判斷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惟應注意者,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專利審查基準定有明文。舉發理由用以主張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證據多達6件,且各證據彼此間之形狀線條皆有很大差異,各證據之間組合困難性相當高,故依前開專利審查基準,益證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非可易於思及。(4)按「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專利審查基準定有明文。所謂的「後見之明」,經常發生在證據的組合行為中,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的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已違反創作性之判斷基準,故此種證據組合方法應無法證明新式樣專利不具創作性。查舉發理由之內容先將系爭專利拆解成數個設計元素以分別與各證據比對,再將散見於6件證據之設計元素拼湊重組後,遽以主張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顯然係以系爭專利本身作為藍圖,再去組合證據2至7中與系爭專利有關之設計內容,並因此認定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惟此項主張已落入「後見之明」之組合行為,違反前開專利審查基準,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5)按「若該新式樣整體設計與該先前技藝之間雖然不相同亦不近似,但該不相同亦不近似的部分僅為其他先前技藝之置換或組合等,或該不相同亦不近似的部分僅為非主要設計特徵之局部設計的改變、增加、刪減或修飾等,而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亦應認定該新式樣為易於思及,不具創作性;但若該不相同亦不近似的部分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仍應認定該新式樣具創作性」,專利審查基準定有明文。系爭專利與證據2至7之組合相比較,整體形狀、線條造型及設計手法皆完全不同,可以展現出不同於證據2至7之視覺效果,已如前述,故系爭專利並非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經由證據2至7之組合所能易於思及,證據2至7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4、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參酌圖示及創作說明所載內容,應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弧彎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另參酌系爭專利之申請歷史檔案,原告於審查過程中,未有任何更正或限縮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行為,審查人員亦未表示任何見解,是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參酌圖示及創作說明所載內容,應如上述。5、被告所提出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係以系爭專利之局部設計分別與多個前案進行比對,以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非以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為對象來進行比對,故違反專利審查基準,顯不可採。6、被告於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提出證書號數第D077779、D083020、D084636、D101027、D120464、及JPD0000000號之前案,皆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及造型完全不同,而該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未比較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藝兩者不同之處,進而指出系爭專利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反而以該先前技藝與系爭專利有細微局部設計上之相似或雷同,即認定該新穎特徵已被先前技藝所揭露,違反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標準。再者,被告於舉發理由書中,另提出與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之前案完全不同之證據,即證書號數第D115884、D120658、D534734、D119414、D117806、D115371號之前案,而非引用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所提出之前案,益證被告於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所提出之前案,其整體設計及造型與系爭專利完全不同,而僅有細微局部設計上之相似或雷同,無法用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創作性,亦不得作為判斷系爭專利新穎特徵之先前技藝。7、退萬步言,縱系爭專利於圖示及創作說明所述之新穎特徵,已分別為上述各前案所揭露(原告仍否認之,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與上述前案之整體設計仍有極大差異),惟系爭專利將前案所揭露之數個習知特徵加以組合,已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而具有創作性,故系爭專利之組合,已構成單一之新穎特徵。(六)爰聲明: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型號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BB、HC300-2等眼鏡產品及任何侵害中華民國證書號第D129017號新式樣專利之物品,如已製造、販賣、使用者,應即回收銷燬之。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
(一)原告為國際知名之眼鏡設計製造廠商,其所創作之眼鏡造型,式樣新穎獨特,業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取得新式樣註冊第D129017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在案,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而依系爭專利公告圖面及參酌創作說明,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範圍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弧彎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二)被告合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合晟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擅自製造並於其網站上販售與系爭專利相同之產品,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所屬民間公證人蔡宜珍體驗該販售系爭產品之網頁存在之事實,並予以公證。原告並依前揭網頁上之指示,點選網頁上「寄出詢價單」之圖式後,即獲得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型號HC300、HC300-A「工業安全護目鏡」樣品實物2件,及被告合晟公司產品型錄乙份。原告將系爭專利之圖示與被告合晟公司販售之型號HC300、HC300-A眼鏡產品實物照片進行比對分析,被告合晟公司所製造、販賣之型號HC300、HC300-A產品與系爭專利圖示之整體外觀設計幾乎如出一轍,確已包含系爭專利之全部特徵,顯足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而構成系爭新式樣專利之侵害。又被告合晟公司產品型錄第1頁所示之型號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BB產品,及前揭型號HC300-2「工業安全護目鏡」產品,其等整體外觀設計相同,僅有顏色之差別,屬於同一款式,而型號HC300、HC300-A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已如前述,故型號HC300-AA、HC300-1、HC300-BB及HC300-2等產品亦為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三)原告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其未說明不侵權之理由或檢附任何不侵權之鑑定報告,而僅回覆:「所生產之眼鏡與羅一公司產品無涉」,即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足見被告合晟公司之侵權行為,有故意或過失,原告得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請求損害賠償。又被告張喜明為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應依公司法第23條2項規定負連帶賠償責任。另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後段及第3項規定,對於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原告亦得請求排除侵害(四)關於損害賠償額之計算:被告等除於網頁上公開就系爭產品為販賣之要約外,並已於市場公開販售系爭產品而造成原告受有損害,原告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依被告等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損害賠償數額。(五)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名稱皆為眼鏡,故屬於相同之物品。系爭專利依圖面所揭露之點、線、面再構成三度空間形體,而以圖面所揭露之形狀、花紋、色彩所構成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產品進行比對,應屬相同之設計。退萬步言,縱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設計有些微差異,仍屬近似之設計,顯足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又系爭產品亦包含系爭專利所有新穎特徵,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而構成系爭專利之侵害。2、舉發理由所提證據2至7,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1)系爭專利與舉發理由證據2之形狀、線條具有明顯差異性,視覺效果亦有很大區別,且證據2未揭露系爭專利之鏡腳設計,因此證據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①證據2與系爭專利鏡架之形狀設計不同:系爭專利鏡架之弧矩形突部主體輪廓型是呈倒立凸字形,並具有一凸設於該浮曲部中央的尖狀部,及一由該尖狀部底側往下延伸且寬度小於該尖狀部的鼻樑承置部,該鼻樑承置部由上向下逐漸縮窄且底緣朝上凹弧,而證據2鏡架之弧矩形突部的主體輪廓型式則是呈上寬下窄的梯形,乃由上而下逐漸縮束延伸且底緣朝上凹弧,故由兩案之弧矩形突部的左、右兩側可看出,系爭專利之左、右兩側邊緣呈階形折線狀,而證據2之左、右兩側邊緣呈傾斜直線狀,因此,系爭專利與證據2之弧矩形突部之主體輪廓型式相差甚遠。另由兩案之前視圖觀之,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弧矩形突部,在該尖狀部底緣形成一條逐漸向下往中央尖錐的V形折線,並在該鼻樑承置部底緣上方形成一條中央向上拱凸的圓弧曲線,反觀證據2鏡架之弧矩形突部則未揭示類似系爭專利之折線與曲線設計,因此證據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②證據2與系爭專利鏡片之形狀設計不同:系爭專利鏡片之底緣呈翹高的斜弧曲狀,乃由靠近弧矩形突部之一內側朝靠近浮突部之一外側逐漸傾斜向上彎弧延伸,而證據2鏡片之底緣則是呈趨近水平之波浪狀,乃由靠近弧矩形突部之一內側朝靠近浮突部之一外側向上彎弧後再向下彎弧延伸,兩案鏡片之底緣線條形狀不同,系爭專利之底緣外側向上翹高,而證據2之底緣B1外側向下垂放,由於兩案鏡片之主體輪廓型式不同,造成之視覺效果亦有很大區別。③證據2未揭露系爭專利之鏡腳設計:系爭專利之眼鏡還分別在鏡架之兩端樞設有一鏡腳,惟證據2之眼鏡並未揭示類似系爭專利鏡腳之設計,因此證據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2)證據3與系爭專利之形狀、線條具有明顯差異性,普通消費者以肉眼直接或間接觀察、比對,都不致產生視覺效果混淆,系爭專利與證據3予人之視覺感受各異其趣,且易於分別,不致有混淆、誤認之虞,證據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①證據3與系爭專利鏡架之形狀設計不同:系爭專利之鏡架具有一呈圓弧形且頂緣凸出的浮曲部,及一凸設於中央且呈倒立凸字形的弧矩形突部,而證據3之鏡架具有二左右對應且呈封閉圈形的環圈部,及一連接所述環圈部且呈鳥喙般向前往中央尖凸的橋接部,比較系爭專利與證據3之鏡架,不但浮曲部之形狀及數量不同於環圈部,該弧矩形突部之造型設計也完全不同於該橋接部,所以兩案之鏡架設計迥然不同,所呈現之視覺效果亦天差地別。②證據3與系爭專利鏡片之設計構成不同:系爭專利之鏡片分別設置於該鏡架之浮曲部下方,反觀證據3之鏡片則是被包圍嵌設在所述環圈部內,因此兩案鏡片之設計構成不同。③證據3與系爭專利鏡腳之形狀設計不同:雖然兩案鏡腳之前段設有一與鏡架之浮突部相連接之浮突部,後段設有一前側呈叉開狀之裝飾部,惟兩案鏡腳之形狀、線條仍有極大之差異,系爭專利之鏡腳為一支往後下方傾斜延伸且前、後較寬而中間腰束的桿件,並具有一由鏡架之外側頂緣向後下方直線延伸的頂緣、一由鏡架之外側底緣向後下方彎弧延伸之底緣,及一連接頂緣與底緣之後端且朝後上方斜切之腳尾,反觀證據3之鏡腳則是一支往後直向延伸且由前向後逐漸縮窄之桿件,並具有一由鏡架之外側頂緣向後延伸之頂緣、一由鏡架之外側底緣向後上方延伸之底緣,及一連接頂緣與底緣之後端且中央朝後尖凸之腳尾,所以兩案鏡腳之外周基本構型不同。系爭專利之浮突部由鏡架之浮突部及下突部往後延伸,是間隔位在裝飾部前方而未深入裝飾部,且裝飾部前側叉開之上側部較短於下側部,乃呈現出交叉變化的視感,而證據3之浮突部雖然亦由鏡架之浮突部及下突部往後延伸,但其卻向後尖縮細長並深入裝飾部內,且該裝飾部之上側部與下側部對稱等長,乃流露出整齊規律之視感,因此兩案鏡腳之設計構成不同,展現出之視覺效果亦相異。系爭專利之鏡腳還在裝飾部尾部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證據3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之浮突面設計,因此證據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3)證據4與系爭專利之比較:由系爭專利及證據4之圖面顯示可知,兩案除了鏡架及鏡片之形狀設計不同,鏡腳造型也有很大差異,進一步比對兩案鏡腳,由圖中可看出證據4之鏡腳由前向後逐漸變寬,且其前段往外懸凸並具有一個穿孔,其與系爭專利前、後寬而中間窄且未往外凸出之鏡腳的輪廓型式不同,更何況兩案在尾部設置之浮突面形狀亦非相同,上述差異所產生之視覺效果亦迥然有別,因此證據4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4)證據5與系爭專利之比較:由系爭專利及證據5之圖面顯示可知,系爭專利鏡架與證據5鏡架之設計型態完全不同,兩案鏡片及鏡腳之線條形狀亦有差別,再者,證據5之鏡腳不僅未揭露類似系爭專利之浮突部及裝飾部設計,且其鏡腳之外周基本構型亦不同於系爭專利,何況兩案設置在尾部之浮突面形狀亦不相同,兩案視覺效果上之差異也不會造成普通消費者有混淆、誤認之虞,因此證據5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5)證據6與系爭專利之比較:由系爭專利及證據6之圖面可知,兩案之鏡架及鏡腳之輪廓型式不同,證據6之鏡腳大致上為一支細長且彎曲之桿件,其中央部位沿著長度方向往外彎弧隆凸,不僅未揭露類似系爭專利之浮突部及裝飾部設計,設置在尾部之浮突面形狀也完全不同於系爭專利,系爭專利之鏡片形狀亦未揭露於證據6,兩案所產生之視覺效果迥然有異,因此證據6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6)證據7與系爭專利之比較:系爭專利鏡架之形狀及設計風格迥異於證據7之鏡架,且證據7之鏡腳為一支細長彎曲桿件,不但外型輪廓及長寬比例不同於系爭專利,且其亦未揭露類似系爭專利之浮突部及裝飾部設計,其設置在尾部之浮突面形狀也完全不同於系爭專利,系爭專利之鏡片形狀亦未揭露於證據7,所產生之視覺效果亦與系爭專利有所區別,因此證據7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並非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經由舉發理由證據2至7之組合所能易於思及,證據2至7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舉發理由書第2至4頁中,將系爭專利拆解為鏡架、鏡片與鏡腳三個部分,並將鏡架及鏡片之設計元素逐一與證據2比對,再將鏡腳之設計元素拆開分別與證據3至7比對。惟證據2與系爭專利之鏡架、鏡片部分之形狀設計並不相同,視覺效果亦有差異,而證據3至7與系爭專利鏡腳之形狀設計、視覺效果也有顯著差別,已如前述,故證據2至7之組合實際上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鏡架、鏡片及鏡腳,故證據2至7之組合應不得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2)退萬步言,縱證據2至7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鏡架、鏡片及鏡腳全部特徵,惟舉發理由將系爭專利拆解為諸多元件逐一比對,已違反專利審查基準所揭示之「整體判斷」原則,故被告主張系爭專利因證據2至7之組合而不具創作性,難謂適法、正確。(3)審查創作性時,雖得以多份引證文件中之全部或部分技藝內容的組合,判斷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惟應注意者,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專利審查基準定有明文。舉發理由用以主張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證據多達6件,且各證據彼此間之形狀線條皆有很大差異,各證據之間組合困難性相當高,故依前開專利審查基準,益證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非可易於思及。(4)按「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專利審查基準定有明文。所謂的「後見之明」,經常發生在證據的組合行為中,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的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已違反創作性之判斷基準,故此種證據組合方法應無法證明新式樣專利不具創作性。查舉發理由之內容先將系爭專利拆解成數個設計元素以分別與各證據比對,再將散見於6件證據之設計元素拼湊重組後,遽以主張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顯然係以系爭專利本身作為藍圖,再去組合證據2至7中與系爭專利有關之設計內容,並因此認定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惟此項主張已落入「後見之明」之組合行為,違反前開專利審查基準,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5)按「若該新式樣整體設計與該先前技藝之間雖然不相同亦不近似,但該不相同亦不近似的部分僅為其他先前技藝之置換或組合等,或該不相同亦不近似的部分僅為非主要設計特徵之局部設計的改變、增加、刪減或修飾等,而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亦應認定該新式樣為易於思及,不具創作性;但若該不相同亦不近似的部分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仍應認定該新式樣具創作性」,專利審查基準定有明文。系爭專利與證據2至7之組合相比較,整體形狀、線條造型及設計手法皆完全不同,可以展現出不同於證據2至7之視覺效果,已如前述,故系爭專利並非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經由證據2至7之組合所能易於思及,證據2至7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4、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參酌圖示及創作說明所載內容,應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弧彎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另參酌系爭專利之申請歷史檔案,原告於審查過程中,未有任何更正或限縮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行為,審查人員亦未表示任何見解,是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參酌圖示及創作說明所載內容,應如上述。5、被告所提出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係以系爭專利之局部設計分別與多個前案進行比對,以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非以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為對象來進行比對,故違反專利審查基準,顯不可採。6、被告於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提出證書號數第D077779、D083020、D084636、D101027、D120464、及JPD0000000號之前案,皆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及造型完全不同,而該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未比較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藝兩者不同之處,進而指出系爭專利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反而以該先前技藝與系爭專利有細微局部設計上之相似或雷同,即認定該新穎特徵已被先前技藝所揭露,違反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標準。再者,被告於舉發理由書中,另提出與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之前案完全不同之證據,即證書號數第D115884、D120658、D534734、D119414、D117806、D115371號之前案,而非引用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所提出之前案,益證被告於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所提出之前案,其整體設計及造型與系爭專利完全不同,而僅有細微局部設計上之相似或雷同,無法用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創作性,亦不得作為判斷系爭專利新穎特徵之先前技藝。7、退萬步言,縱系爭專利於圖示及創作說明所述之新穎特徵,已分別為上述各前案所揭露(原告仍否認之,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與上述前案之整體設計仍有極大差異),惟系爭專利將前案所揭露之數個習知特徵加以組合,已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而具有創作性,故系爭專利之組合,已構成單一之新穎特徵。(六)爰聲明: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型號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BB、HC300-2等眼鏡產品及任何侵害中華民國證書號第D129017號新式樣專利之物品,如已製造、販賣、使用者,應即回收銷燬之。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自訴外人鄭銀瑞受讓註冊第157389號「金礦」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其為系爭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冷熱飲料店、飲食店、小吃店、冰果店、餐廳、咖啡廳及啤酒屋,專用期間自91年1月16日起至101年1月15日止。原告並於臺北及高雄等地區開設「CROWN&FANCY金咖啡」店,販售咖啡、茶飲及精緻糕點。詎被告明知系爭商標業已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竟未經原告同意,擅自使用系爭商標之文字「金礦」作為其公司之名稱,而於臺北市大同區○○○路125號1樓開設「CROWN&PT」咖啡店,並經營販售與原告營業項目相同之咖啡、茶飲等商品,且於招牌上標示「臺灣金礦連鎖事業」字樣,致消費者有混淆誤認之虞。原告固委請律儀聯合律師事務所於99年6月14日撰發(99)律字第604號律師函通知被告,請其立即停止上開行為。然被告委請精英國際法律事務所於99年6月22日寄發英律字第0906020號律師函予原告,否認有侵害原告權益,並揚言倘原告對外散布不實或不利於被告之言論,將依法訴究。(二)依據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大同稽徵所(下稱北市國稅局大同稽徵所)99年11月11日函送本院有關被告97年11至12月起至99年7至8月止之營業稅申報書可知,被告於98年1至2月、99年1至2月、99年3至4月之銷售額為新台幣(下同)0元。98年11至12月之銷售額9,000元、99年5至6月之銷售額18,000元,其顯有逃漏稅之嫌。故被告提出之97、98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上記載之98年度全年所得額負435,860元、97年度全年所得額39,274元,明顯虛偽不實,即不足採。再者,原告前至被告經營之「CROWN&PT」咖啡店購買「8吋-巧唬」蛋糕,其銷售價格為720元,倘依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規定,以查獲商品零售價格之1,500倍計算,被告應賠償原告損害108萬元。倘法院認原告針對損害數額之舉證有所不足時,即請求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審酌卷內相關事證,判決命被告應賠償之金額。(三)被告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所註冊,竟未經原告同意,擅自使用系爭商標作為其公司之名稱,明顯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原告為維自身權益,爰依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2條第2款、第63條第1項第3款及第64條等規定,請求損害賠償與排除侵害。並將本件判決書登報。爰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不得使用「金礦」作為其公司名稱。2.被告應給付原告1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及主文全文以5號黑體字刊登於自由時報之全國版1日。4.第2項請求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壹、原告於民國104年11月21日取得中華民國設計D171931號「可攜式存取裝置組」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期間自104年11月21日起至115年7月8日止。惟原告發現被自104年11月21日起至115年7月8日止。惟原告發現被告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十銓公司)在國內製造及在其官方網站販售給各大購物網站之「T151隨身碟」(下稱系爭產品),其產品技術特徵、結構配置,與原告所擁有的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相似。經原告購得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而屬侵權。貳、原告於104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並陸續於104年12月29日及105年1月11日發函予各銷售通路,請求被告及各該通路停止該侵權行為及銷售該系爭產品。惟被告於105年1月13日回覆否認侵權。參、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第96條第1、2、3項規定,原告之設計專利受他人侵害時,得以主張損害賠償及排除他人之侵害等權利。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先就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100萬元為聲明。被告夏澹寧為十銓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以下夏澹寧與十銓公司合稱被告),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十銓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現行專利法第142條準用96條第1、2、3項、第97條規定、民法第28條、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肆、為此聲明:一、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1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壹、原告於民國104年11月21日取得中華民國設計D171931號「可攜式存取裝置組」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期間自104年11月21日起至115年7月8日止。惟原告發現被自104年11月21日起至115年7月8日止。惟原告發現被告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十銓公司)在國內製造及在其官方網站販售給各大購物網站之「T151隨身碟」(下稱系爭產品),其產品技術特徵、結構配置,與原告所擁有的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相似。經原告購得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而屬侵權。貳、原告於104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並陸續於104年12月29日及105年1月11日發函予各銷售通路,請求被告及各該通路停止該侵權行為及銷售該系爭產品。惟被告於105年1月13日回覆否認侵權。參、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第96條第1、2、3項規定,原告之設計專利受他人侵害時,得以主張損害賠償及排除他人之侵害等權利。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先就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100萬元為聲明。被告夏澹寧為十銓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以下夏澹寧與十銓公司合稱被告),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十銓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現行專利法第142條準用96條第1、2、3項、第97條規定、民法第28條、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肆、為此聲明:一、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2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49 1 1 1 3",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79 1", "lawName": "所得稅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明知原告所開發之國防部憲兵指揮部「資訊設備報修系統」(下稱系爭著作)為原告在臺灣地區享有著作財產權之著作,詎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持續將該系統視為該單位之財產使用系爭著作。原告已於民國105年5月16日以存證信函,分別通知受告知人紘琦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紘琦公司)及被告,明確告知不銷售該系統與紘琦公司,並於105年5月23日發文被告,請求移除系爭著作,且明確告知被告,該系爭著作並未取得原告之授權。原告於105年6月6日,再次以存證信函告知紘琦公司與被告,其等未取得前開系統之著作權授權。惟被告對於系爭著作之侵權事實,均無善意回應,爰為本件請求。(二)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系爭著作係紘琦公司委託原告開發設計,暨安裝與測試。原告並於105年1月間多次於被告資訊機房內為相容性設定、配合修改軟體、執行系統相關作業等,該機房有錄影監視,被告部門○○○上校為此項業務負責人,驗收公文有原告之簽名,並有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6年度偵字第6463號不起訴處分書中紘琦公司之自承等語可證。是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無疑。(三)原告並未授權系爭著作之使用:原告並非紘琦公司之員工,就系爭著作雙方就價金數額未合致,原告主張紘琦公司未支付任何款項予原告,二公司間並無交易,何來債務抵銷?紘琦公司自始未取得原告之合法授權,原告自未開立系爭著作授權證明予被告。(四)本件損害數額之計算:系爭著作為公司與公司間之專案開發,非個人間之交易,除業務成本外尚須符合專案需求。相關案例之履約期限為一個月,價金有近新臺幣(下同)30萬、60萬元不等。本件原告所請求之估算金額並未偏離市場行情。(五)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15萬元及自105年6月2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被告明知原告所開發之國防部憲兵指揮部「資訊設備報修系統」(下稱系爭著作)為原告在臺灣地區享有著作財產權之著作,詎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持續將該系統視為該單位之財產使用系爭著作。原告已於民國105年5月16日以存證信函,分別通知受告知人紘琦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紘琦公司)及被告,明確告知不銷售該系統與紘琦公司,並於105年5月23日發文被告,請求移除系爭著作,且明確告知被告,該系爭著作並未取得原告之授權。原告於105年6月6日,再次以存證信函告知紘琦公司與被告,其等未取得前開系統之著作權授權。惟被告對於系爭著作之侵權事實,均無善意回應,爰為本件請求。(二)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系爭著作係紘琦公司委託原告開發設計,暨安裝與測試。原告並於105年1月間多次於被告資訊機房內為相容性設定、配合修改軟體、執行系統相關作業等,該機房有錄影監視,被告部門○○○上校為此項業務負責人,驗收公文有原告之簽名,並有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6年度偵字第6463號不起訴處分書中紘琦公司之自承等語可證。是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無疑。(三)原告並未授權系爭著作之使用:原告並非紘琦公司之員工,就系爭著作雙方就價金數額未合致,原告主張紘琦公司未支付任何款項予原告,二公司間並無交易,何來債務抵銷?紘琦公司自始未取得原告之合法授權,原告自未開立系爭著作授權證明予被告。(四)本件損害數額之計算:系爭著作為公司與公司間之專案開發,非個人間之交易,除業務成本外尚須符合專案需求。相關案例之履約期限為一個月,價金有近新臺幣(下同)30萬、60萬元不等。本件原告所請求之估算金額並未偏離市場行情。(五)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15萬元及自105年6月2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9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5",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與被告均為成人展之策展廠商,二者間具有競爭事業關係。原告訂於民國106年6月9日至11日於新北市工商展覽中心舉行「2017TAE台灣成人博覽會」,為求能引發更多熱潮,原告已投入相當精力與資金籌劃,如展場租借、敲定日方AV女優及台灣SG檔期等,原告並自行設計TAE商標圖樣(申請案號:000000000號,下爭系爭商標),使用於相關行銷宣傳文宣上。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與被告均為成人展之策展廠商,二者間具有競爭事業關係。原告訂於民國106年6月9日至11日於新北市工商展覽中心舉行「2017TAE台灣成人博覽會」,為求能引發更多熱潮,原告已投入相當精力與資金籌劃,如展場租借、敲定日方AV女優及台灣SG檔期等,原告並自行設計TAE商標圖樣(申請案號:000000000號,下爭系爭商標),使用於相關行銷宣傳文宣上。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8 8",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與被告均為成人展之策展廠商,二者間具有競爭事業關係。原告訂於民國106年6月9日至11日於新北市工商展覽中心舉行「2017TAE台灣成人博覽會」,為求能引發更多熱潮,原告已投入相當精力與資金籌劃,如展場租借、敲定日方AV女優及台灣SG檔期等,原告並自行設計TAE商標圖樣(申請案號:000000000號,下爭系爭商標),使用於相關行銷宣傳文宣上。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與被告均為成人展之策展廠商,二者間具有競爭事業關係。原告訂於民國106年6月9日至11日於新北市工商展覽中心舉行「2017TAE台灣成人博覽會」,為求能引發更多熱潮,原告已投入相當精力與資金籌劃,如展場租借、敲定日方AV女優及台灣SG檔期等,原告並自行設計TAE商標圖樣(申請案號:000000000號,下爭系爭商標),使用於相關行銷宣傳文宣上。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與被告均為成人展之策展廠商,二者間具有競爭事業關係。原告訂於民國106年6月9日至11日於新北市工商展覽中心舉行「2017TAE台灣成人博覽會」,為求能引發更多熱潮,原告已投入相當精力與資金籌劃,如展場租借、敲定日方AV女優及台灣SG檔期等,原告並自行設計TAE商標圖樣(申請案號:000000000號,下爭系爭商標),使用於相關行銷宣傳文宣上。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5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商標專用權行為
原告為註冊第01141406號、00000000號、00000000號「RAINBOW」商標圖樣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商標,註冊號碼、商標圖樣、權利期間、商品或服務名稱等如附圖一、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係新式樣第D133134號「提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9年1月21日起至110年3月1日止。原告日前發現由被告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統一超商)所販售之「HelloKittyLED可攜式照明燈」產品(下稱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原告購得系爭產品後,委請鉅鼎國際聯合事務所就系爭產品進行鑑定分析,確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遂於102年7月16日委請鉅鼎國際聯合事務所發函告知被告統一超商及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停止侵害系爭專利,○○○公司來函表示系爭產品係授權由被告廣億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廣億公司)製造,被告廣億公司透過訴外人○○○公司知悉事實,於102年8月10日回覆原告。惟被告統一超商及被告廣億公司仍繼續銷售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被告李文王為被告廣億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高清愿則為被告統一超商之法定代理人,應與其所屬公司就侵害系爭專利所生之損害,負連帶之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不論以立體圖、前後側、左右側、俯仰視圖來看,均呈現近似之視覺效果。二者之近似程度在模擬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以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下,不僅所產生的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產生混淆之視覺印象,甚至已足以將該視覺性設計誤認為系爭產品,故二者為「近似設計應用於相同物品,屬近似之新式樣」。被告雖辯稱,系爭產品之橫肋係設置於產品內部,於產品外觀上無橫肋之形狀,故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云云;然而,系爭專利乃一新式樣專利,而非新型專利,故於判斷侵權與否之比對標的,乃在於系爭產品外觀所呈現之視覺效果是否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而不在於系爭產品有無等同於系爭專利之「結構」。今系爭產品雖將橫肋設置於產品內部,然其刻意將產品外觀設計呈透明狀或半透明狀,即有意令消費者於選購系爭產品時,仍可觀察到產品外觀佈滿橫肋所呈現之視覺效果,且此等視覺效果與系爭專利相較,確屬近似而足令消費者淆混誤認,是系爭產品確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無誤。(三)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被證3其主要外觀並非呈一圓柱狀,而係概呈一本體上下二端直徑較小,中段部分直徑較大之圓球狀;且本體直徑最大之部位係在本體上方,與系爭專利之上方為直徑較小之頭部,下方為直徑較大之立部設計,更屬完全相反;另被證3之頭部及立盤形狀,均與系爭專利有明顯之差異。故被證3與系爭專利所呈現之視覺效果,不相同亦不近似,被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創作性。2.被證4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被證4其本體之主要外觀除於上方約占本體高度1/4部分,其直徑係由小漸大外,其下半部約占本體高度3/4分之本體主要部分,即呈一直徑相同之圓柱狀,整體而言,與一般市面上此「易開罐」之形狀,大致相符;此與系爭專利本體之上方為直徑較小之頭部,而下方為直徑較大之立部之外觀設計相較,即仍有明顯之差異;另被證4之提燈並無提耳之設計,亦與系爭專利有所不同。故單以被證4之提燈而言,尚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創作性。(四)被告統一超商及被告廣億公司分別因銷售系爭產品而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事實,已如上述,原告寄發警告信函予被告統一超商後,被告統一超商仍繼續銷售系爭產品,顯見被告統一超商自102年7月16日起已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另被告廣億公司知悉系爭專利之存在後,仍然否認其侵權行為,並繼續銷售系爭產品,是被告自102年7月19日起,亦同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五)爰聲明:1.被告廣億公司及被告李文王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0萬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統一超商及被告高清愿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廣億公司部分:1.系爭專利有應撤銷的原因:(1)被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①系爭專利之立體圖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外周面上係有複數環肋,燈體頂部則設置有一環形之提耳;反觀被證3之立體圖,圖中亦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外表面呈現波浪狀,燈體上方亦具有一環形提把。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燈體形狀、燈體表面及提耳等外觀設計特徵,皆已被被證3所揭露。②系爭專利之前視圖(同後視圖)揭示燈體下方具有一立部,立部下方具有一立盤;反觀被證3燈體下方,同樣具有一立部。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外觀設計特徵,難脫離被證3之外觀特徵。③系爭專利之左、右側視圖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外周面上係有複數環肋;反觀被證3之左視圖,圖中亦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外表面呈現波浪狀。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燈體形狀、燈體表面等外觀設計特徵,皆已被被證3所揭露。④系爭專利之俯視圖揭示一圓形燈體頂部,係設置有一提耳;反觀被證3之俯視圖,圖中亦揭示圓形燈體上方亦具有一提把。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提耳外觀設計特徵,已被被證3所揭露。⑤系爭專利之仰視圖揭示一圓形燈體底部為一平面設計,以便提燈得以站立設置;反觀被證3之仰視圖,圖中亦揭示圓形燈體底部亦為一平面設計。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底部設計特徵,已被被證3所揭露。系爭專利之外觀特徵皆已被被證3所揭露或近似,故被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2)被證4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①系爭專利之立體圖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外周面上係有複數環肋;反觀被證4之立體圖,圖中亦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內表面亦具有複數環肋。相較之下,系爭專利燈體之形狀特徵,已被被證4所揭露。②系爭專利之左、右側視圖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上、下兩端直徑較中間部小,呈現漸縮之形狀;反觀被證4之右側面圖(左側面圖同),圖中亦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上、下兩端直徑較中間部小,呈現漸縮之形狀。相較之下,系爭專利燈體之形狀特徵,已被被證4所揭露。③系爭專利之俯視圖揭示一圓形燈體頂部;反觀被證4之俯視圖,圖中亦揭示一圓形燈體頂部。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圓形頂部之形狀特徵,已被被證4所揭露。④系爭專利之仰視圖揭示一圓形燈體底部為一平面設計,以便提燈得以站立設置;反觀被證4之仰視圖,圖中亦揭示圓形燈體底部亦為一平面設計。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底部設計特徵,已被被證4所揭露。系爭專利之外觀特徵皆已被被證4所揭露或近似,故被證4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原告故意把「提燈外周面上係有複數環肋,藉此於整體表面上形成有如波浪狀之紋路,予人具有相當層次之立體感等語」簡化為提燈外周有複數環肋,藉以擴大解釋為只要看的見環形紋路,即為新式樣專利範圍,已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中第2項第4條。亦即,新式樣專利特徵,依圖面及其創作說明,只在於提燈外周有複數環肋,表面有凹凸如波浪之紋路,為其創意所在,不可擴大專利權範圍,而系爭產品在外周並無上列之特徵。2.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為:①俯視圖:有一半圓型提耳。②仰視圖:內有3個大小不同層次同心圓,引線側面穿出。③立體、前後側、左右側圖:外周有複數環肋,於整體表面上形成有如波浪狀凹凸立體之紋路。④前視圖:全部凹凸立體環紋,無任何花紋。(2)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為:①俯視圖:多一組開關、ㄇ字型提耳。②仰視圖:內祇一小圓型充電座,多一組接觸彈片,無引線。③立體圖、前後側、左右側圖:外周全部透明,光滑、平整。④前視圖:印有「HELLOKITTY」專屬圖案花紋,光滑、平整。(3)系爭產品是以實物與系爭專利的圖文作比較鑑定,原告故意曲解成消費者會因視覺相近而造成混淆印象,系爭產品本身是光滑平整的外周,而且上面印著「HELLOKITTY」專屬圖案花紋,無論從立體面、俯視、仰視、前後左右的角度去看,都與新式樣有凹凸環紋、無任何圖文的產品相差甚大,根本不可能有混淆或弄不清的現象發生。(4)系爭專利的專利特徵,在於外周有凹凸立體環紋,其他的各項均不具創新的設計。而系爭產品的環紋,是由內部經透明殼而看的見,環紋是屬內部設計,外周上完全光滑平整,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一,以圖面為準之原則中的第5點,內載「新式樣專利權應以應用於物品外觀之整體設計為範圍」,不及於內部設計。因此,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中。3.被告不承認有侵權之事實,故不同意任何賠償。而被告統一超商收到原告於102年7月16日寄發之警告函後,即將系爭產品共計67臺貨品退貨,架上並無該貨品,此案與被告統一超商無關。4.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求免於假執行。(二)被告統一超商部分:1.系爭專利有應撤銷的原因:(1)被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被證3為中國第3184539號專利,其可證明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為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不具創作性,有違專利法第122條第2項之規定。被證3係於西元2001年4月25日公告,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西元2009年3月2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不具創作性之適格。系爭專利與被證3皆為一種照明燈體,系爭專利之前視圖(同後視圖)揭示燈體下方具有一立部,立部下方具有一立盤;反觀被證3燈體下方,同樣具有一立部。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外觀設計特徵,難脫離被證3之外觀特徵。系爭專利之左、右側視圖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外周面上係有複數環肋;反觀被證3之左視圖,圖中亦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外表面呈現波浪狀。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燈體形狀、燈體表面等外觀設計特徵,皆已為被證3所揭露。系爭專利之俯視圖揭示一圓形燈體頂部,係設置有一提耳;反觀被證3之俯視圖,圖中亦揭示圓形燈體上方亦具有一提把。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提耳外觀設計特徵,已為被證3所揭露。系爭專利之仰視圖揭示一圓形燈體底部為一平面設計,以便提燈得以站立設置;反觀被證3之仰視圖,圖中亦揭示圓形燈體底部亦為一平面設計。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底部設計特徵,已為被證3所揭露。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為被證3所能易於思及,不具創作性,不合乎設計專利要件。故被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2)被證4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被證4為日本第1191484號專利,其可證明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為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不具創作性,有違專利法第122條第2項之規定。被證4係於西元2003年12月2日公告,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西元2009年3月2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不具創作性之適格。系爭專利與被證4皆為一種照明燈體,系爭專利之立體圖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外周面上係有複數環肋;反觀被證4之立體圖,圖中亦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內表面亦具有複數環肋。相較之下,系爭專利燈體之形狀特徵,已被被證4所揭露。系爭專利之左、右側視圖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上、下兩端直徑較中間部小,呈現漸縮之形狀;反觀被證4之右側面圖(左側面),亦揭示一近似圓柱形燈體,燈體上、下兩端直徑較中間部小,呈現漸縮之形狀。相較之下,系爭專利燈體之形狀特徵,已被被證4所揭露。系爭專利之俯視圖揭示一圓形燈體頂部;反觀被證4之俯視圖,圖中亦揭示一圓形燈體頂部。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圓形頂部之形狀特徵,已為被證4所揭露。系爭專利之仰視圖揭示一圓形燈體底部為一平面設計,以便提燈得以站立設置;反觀被證4之仰視圖,圖中亦揭示圓形燈體底部亦為一平面設計。相較之下,系爭專利之底部設計特徵,已為被證4所揭露。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為由被證4所能易於思及,不具創作性,不合乎設計專利要件。故被證4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被告實為通路業者,通路業者並無從亦無能力就其所售千百種產品細探其技術內容並進而判斷是否侵害他人專利,至多自專利權人通知時起,通路業者始有知悉其販售產品侵害他人專利之可能,是故被告於102年10月22日接獲原告書狀後,被告已將產品下架迄今均無販售行為。且被告亦非系爭專利技術領域之業者,並無從亦無能力判斷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至多自專利權人提出客觀公正之鑑定報告時起,被告始有知悉其販售產品侵害他人專利之可能。準此,通路業者於接獲專利權人之疑似侵權通知時,若即時通知系爭產品供應商,由產品供應商提供確認說明,應可被認定為無侵害他人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損害賠償部分:系爭產品係由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受被告委託代為購買,此有商品代購合約書為憑,故提供訴外人○○公司名義開立予賣方之統一發票為系爭產品之成本價計算依據。縱令(假設語氣)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且係可歸責予被告,被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時,前開損害賠償之計算,被告成本及必要費用亦應予扣除,計算方式為:損害賠償額=(商品售價x銷售數量)-(商品成本價)-(商品稅額)=$32,824-$25,133-$1256.65=$6434.35。4.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88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9年1月21日起至110年3月1日止。(二)被告廣億公司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被告統一超商有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三)原告於102年7月16日委請鉅鼎國際聯合事務所發函告知被告統一超商及訴外人○○○公司停止侵害系爭專利;被告廣億公司透過訴外人○○○公司知悉事實,於102年8月10日回覆原告。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技藝內容: 1.系爭專利是一種「提燈」新式樣(設計)設計,尤指一種 可供使用者提取作照明之用者。其創作特點在於:該提燈之型態係概近呈圓柱形,其一端係為一直徑較大之立部,於立部下方呈漸縮狀並設有一立盤,而另一端係為直徑較小之頭部,且頭部末端係有一環形之提耳,以及提燈外周面上係有複數環肋,藉此於整體表面上形成有如波浪狀之紋路,予人具有相當層次之立體感之紋路設計。如是形成系爭專利之整體外觀(參本院卷第7頁反面系爭專利圖說【創作說明】)。2.系爭專利圖面如附圖1所示。(二)系爭產品技藝內容:1.系爭產品為一「可攜式照明燈」,該照明燈之整體外觀概呈圓柱形,其一端為較大直徑之立部,其立部下方漸縮並設一立盤,另一端為較小直徑之頭部,且頭部末端平面部具有一同心圓按鈕及一環(ㄇ)形之提耳,以及提燈外周面上係有複數環肋,於整體表面上形成有如波浪狀具立體層次感之紋路設計特徵,如是形成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2.系爭產品照片如附圖2所示。(三)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1.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範圍:(1)按新式樣(設計)專利,係指對物品之形狀、花紋、色彩或其組合,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者。而新式樣(設計)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於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並得審酌創作說明。至於新式樣(設計)範圍解釋的主體,為該新式樣(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系爭專利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指具有該提燈設計技藝領域中之通常知識及普通設計能力,而能理解、利用申請時之先前技藝者,而所謂的通常知識,指該提燈設計技藝領域中已知的普通知識,包括習知或普遍使用的資訊以及教科書或工具書內所載之資訊,或從經驗法則所瞭解的事項。(2)參酌系爭專利「提燈」之圖面佐以創作說明,系爭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專利權範圍,即其圖面所呈現之整體外觀造型特徵:「提燈整體外觀概呈圓柱形,其一端為較大直徑之立部,其立部下方漸縮並設一立盤,另一端為較小直徑之頭部,且頭部末端平面部係有一環形之提耳,以及提燈外周表面係有複數環肋,於整體表面上形成有如波浪狀具立體層次感紋路之視覺效果」者。2.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按新穎特徵,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A:提燈之型態係概近呈圓柱形。B:其一端為較大直徑之立部,其立部下方漸縮並設一立盤,另一端為較小直徑之頭部。C:且頭部末端係有一環形之提耳。D:以及提燈外周面係有複數環肋(參本院卷第88頁筆錄及第25頁反面原告所提之鑑定報告),經核應無不是,爰認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上開4點所述。3.解析系爭產品之技藝內容:系爭產品為一可攜式照明燈,該照明燈之整體外觀概呈圓柱形,其一端為較大直徑之立部,其立部下方漸縮並設一立盤,另一端為較小直徑之頭部,且頭部末端平面部具有一同心圓按鈕及一環(ㄇ)形之提耳,提燈外周面為透明表面,呈現有複數環肋狀特徵,於整體表面上形成有如波浪狀具立體層次感之紋路設計特徵,已如前述。4.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設計)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查系爭產品為「HelloKittyLED可攜式照明燈」(型號:KT-LED05),與系爭專利之「提燈」屬相同之物品,被告亦不爭執,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設計)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 (1)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兩者燈具之整體 外觀均概呈圓柱形,其一端為較大直徑之立部,其立部下方漸縮並設一立盤,另一端為較小直徑之頭部,且頭部末端平面部具有一環形之提耳,其燈具以及提燈外周面上係呈現複數環肋特徵,於整體表面上形成有如波浪狀具立體層次感紋路之視覺效果。(2)被告廣億公司雖提出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之鑑定報告,指稱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尚有差異之特徵,諸如系爭產品外觀尚具有一「HELLOKITTY」臉部特徵,且其燈具頭部平面部亦具有一同心圓按鈕,及系爭產品其按鈕外側呈「ㄇ」形之提耳,立盤為紅色等特徵與系爭專利之環形「∩」之提耳或立盤特徵不同等語,惟新式樣(設計)專利侵害比對,是比對系爭產品是否表現或具有系爭專利的視覺設計特徵,並非比對系爭專利未有的商標「HELLOKITTY」或圖樣特徵或因功能考量所設之按鈕構件,又所稱系爭產品之「ㄇ」形提耳與系爭專利環形「∩」之提耳亦皆是提供握提功能之提耳構件,基本設計造型並無明顯差異,僅是彎弧程度之些微差異而已,再者系爭專利並無對其部分構件限定色彩,是上開鑑定報告所指差異之特徵,均不影響整體視覺性外觀近似性之判斷。6.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新穎特徵:(1)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特徵大部分均相同或近似,已如前述,且系爭產品已表現系爭專利「提燈整體外觀概呈圓柱形,其一端為較大直徑之立部,其立部下方漸縮並設一立盤,另一端為較小直徑之頭部,且頭部末端平面部係有一環形之提耳,以及提燈外周表面呈現複數環肋狀特徵,於整體表面上形成有如波浪狀具立體層次感紋路之視覺效果」之整體視覺設計特徵,故系爭產品自當包含前述系爭專利A、B、C、D之新穎特徵。(2)被告廣億公司雖抗辯:系爭產品整體光滑整平成透明狀,紋路是在燈罩內部經光線照明才會顯現,與系爭專利在外殼上作紋路之特性,截然不同,系爭產品未包含系爭專利「整體表面上所形成之波浪狀紋路」之新穎特徵,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云云。惟系爭專利之提燈整體表面上形成有如波浪狀具立體層次感紋路之視覺效果,並未限定其顯現的條件狀態,申言之,系爭產品該等紋路是否需在光滑整平成透明狀之燈罩內部經光線照明才會顯現如系爭專利波浪狀具立體層次感之紋路,實非所問;況且本院於102年12月18日準備程序期日,當庭現場勘驗系爭產品,系爭產品無論是處於通電照明狀態抑或是斷電狀態下,其提燈外周透明表面,均呈現如系爭專利之提燈複數環肋狀特徵,整體表面形成如波浪狀具立體層次感紋路之視覺效果,雖系爭產品之紋路係由透明燈罩內部呈現於外,而系爭專利之紋路係在提燈外周表面,惟兩者就視覺訴求上所呈現的結果皆相同,基於新式樣(設計)專利係保護物品之形狀、花紋、色彩或其結合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系爭產品既呈現如系爭專利提燈之整體形狀及紋路之視覺效果,自包含系爭專利「整體表面上所形成之波浪狀紋路」之新穎特徵。7.被告並未主張或舉證「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從而,應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四)被告未證明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被告抗辯被證3(本院卷第116至121頁)、被證4(本院卷第122至125頁)分別單獨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參本院卷第150頁筆錄);另被告廣億公司另提及附件2(本院卷第109至112頁)揭露之傳統祭祀用或元宵節吊燈主張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2.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既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揆諸前揭法條,本院自應就此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以認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得否對被告主張權利。3.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8年3月2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9年1月2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9年1月21日起至110年3月1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第6頁)及新式樣圖說公告本(本院卷第7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4.被證3不能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被證3為中國大陸西元2001年4月25日公告第3184539號「手提燈籠(1)」專利,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8(2009)年3月2日,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3。(2)查被證3之手提燈籠本體略呈甕型,該甕型本體表面呈現複數環肋狀特徵,於其本體上、下端分別設置圓柱形上蓋及底座,並於上蓋兩側設置一環形提耳,如是構成被證3整體造型特徵;惟被證3之手提燈籠不具有系爭專利之本體一端為較大直徑之立部,其立部下方漸縮並設一立盤,另一端為較小直徑之頭部之造型特徵,被證3之本體略呈甕型,其本體上部徑緣相對於下部大,此與系爭專利之本體在立部以上之徑緣是呈遞減收斂狀,在立部以下亦設一漸縮狀立盤之造型特徵,迥然迴異,且被證3圓柱形底座亦與系爭專利該漸縮狀立盤之造型特徵,明顯有別;再者系爭專利亦不具有被證3圓柱形上蓋組件。(3)綜上比對,被證3與系爭專利無論就燈體整體或個別組件之造型特徵及產生的視覺印象效果均不同,被證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5.被證4不能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被證4為日本西元2003年12月2日公告第1191484號意匠專利,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8(2009)年3月2日,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4。(2)查被證4之燈籠本體中段大部分為等徑圓柱體,於圓柱本體上部呈兩段錐形收斂,於本體底部略呈一段錐形收斂,由本體內部斷面(A-A)觀之,其本體內表面呈現複數環肋狀特徵,如是構成被證4整體造型特徵;惟被證4之本體造型與系爭專利之本體在立部以上之徑緣是呈遞減收斂狀,在立部以下亦設一漸縮狀立盤之造型特徵,迥然迴異,蓋因被證4之燈籠本體中段大部分為等徑圓柱體,而系爭專利之立部相對設於靠近其本底部,是以其立部以上之徑緣呈遞減收斂狀之造型並無等徑圓柱體之特徵,再者被證4之圓柱本體上部呈兩段錐形收斂特徵亦與系爭專利之立部以上之徑緣係呈連續遞減收斂狀(無段差)的設計特徵不同,另被證4之複數環肋狀特徵係呈現於本體內表面,此與系爭專利呈現於提燈外周表面之複數環肋狀特徵亦有差異,況被證4亦無環形之提耳組件。(3)綜上比對,被證4與系爭專利無論就燈體整體或個別組件之造型特徵及產生的視覺印象效果均不同,被證4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6.附件2揭露之祭祀用或元宵節吊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附件2為被告廣億公司102年12月26日民事言詞辯論狀附件二揭露之祭祀用或元宵節吊燈,雖分別載有「2004年07月18日「久喜提灯祭」」及「晚上六甲島元宵節夏天第六次」文章圖像(2007/08/19)」等日文內容;惟該附件2為一般彩色印表機列印,該等內容之日期是否為真正,從而確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之先前技藝,尚有疑義。(2)何況,就附件2所揭示之各種祭祀用或元宵節吊燈之本體觀之,渠等吊燈本體基本上呈甕型或似圓橢型,本體表面皆呈現複數環肋狀特徵,並於本體上、下端皆分別設置圓柱形之上蓋及底座,並在該上蓋兩側設置一環形吊耳以為吊掛;惟附件2各吊燈皆不具有系爭專利於提燈本體靠近底部端之一較大直徑的立部,在其立部以上之徑緣呈連續遞減收斂狀外型,在其立部下方設一漸縮立盤之造型特徵;再者系爭專利亦不具有附件2各吊燈圓柱形之上蓋組件。綜上比對,附件2所揭各吊燈與系爭專利無論就燈體整體或個別組件之造型特徵及產生的視覺印象效果均不同,是附件2揭露之祭祀用或元宵節之吊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提燈不具創作性。7.從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因不具創作性,有應撤銷之原因乙節,尚難遽採,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自得對被告主張系爭專利之權利。(五)原告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部分:1.按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96條第2項前段規定,設計專利權人對於因故意或過失侵害其專利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次按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有明文規定。2.原告請求被告廣億公司與其法定代理人李文王連帶賠償50萬元及利息部分:(1)被告廣億公司自承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詳前述不爭執事項,而系爭產品確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且系爭專利無被告抗辯之應撤銷事由,均如前述。被告廣億公司既為系爭產品之製造者,對系爭產品所屬技藝領域自有一定之了解,當有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卻仍未注意未為最低限度之查證或進行專利檢索致生本件侵權行為,應認其有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再查,被告李文王確為被告廣億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有其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在卷可稽(本院卷第38頁)。綜上,原告自得依前揭條文請求被告廣億公司與李文王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2)又按上開專利權人得請求之損害賠償,可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專利法第97條第1項第2款定有明文。查依被告廣億公司提出之系爭產品銷售發票及資料(另袋存外放),其銷售明細如附表所示,數量計456個,銷售金額總計為414,330元(元以下四捨五入)。又被告廣億公司、李文王稱系爭產品每個之成本包括:主體275元、關稅27.5元、運費75元、授權金89.73元(含稅)等節,業據提出進口報單、託運單、貨運公司報價單、授權標籤貼紙申請書等件為證(本院卷第204至207頁),核屬有據;至於其等主張成本尚包含變壓器每個75元乙節,則未舉證以實其說,自難遽信有此成本支出。從而,被告廣億公司銷售系爭產品之成本為213,057元【計算式:(275+27.5+75+89.73)x456=213056.88,元以下四捨五入】。從而,被告廣億公司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為201,273元【計算式:414,330-213,057=201,273】,此即為原告得請求被告廣億公司、李文王連帶賠償之金額。3.原告請求被告統一超商與其法定代理人高清愿連帶賠償50萬元及利息部分:(1)按自前述專利法第96條第2項之法文以觀,侵害專利權所生之損害賠償責任,必以侵權人有故意或過失為前提。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偶然之販賣人等,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於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營業規模包括資本額之多寡及營收狀況、營業組織如有無研發單位之設立、侵害行為之實際內容等情形判斷行為人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2)查被告統一超商為通路業者,所販賣之商品品項及種類均甚繁雜,而專利技術日新月異,被告統一超商既非製造或販賣其中特定某一類商品之業者,倘未經專利權人告知,實難期待其具有解讀申請專利範圍並進而判斷分析所販賣之商品有無侵害專利權之能力,自亦無從課予其事前避免侵害專利之注意義務與責任。又被告統一超商稱其於102年7月20日收受原告警告函(本院卷第11頁)後,即通知被告廣億公司釐清侵權爭議,被告廣億公司即於同年8月7日提出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所出具之鑑定報告表明未侵害系爭專利,嗣於同年10月22日收受本件起訴狀後,即將系爭產品下架未再販賣等情,有上開鑑定報告(書證外放)可佐,且自被告統一超商陳報之銷售明細及發票(本院卷第175、176至193頁)以觀,最後銷售開立之發票日期為102年8月16日,核與被告統一超商所稱上節相符,原告復未能證明被告統一超商其後尚有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從而,被告統一超商於事前既難認有避免侵害專利之注意能力,於知悉原告主張侵權後亦已進行查證,並在收受警告函後合理反應時間內停止販賣系爭產品,要難謂其有侵害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故原告請求被告統一超商及其法定代理人高清愿亦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部分,即無理由。(六)綜上,原告請求被告廣億公司及李文王連帶給付201,273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2年10月23日(參本院卷第43頁送達證書)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假執行之宣告: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聲請宣告假執行或免為假執行。經核原告勝訴部分,所命給付之金額未逾新台幣50萬元,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被告聲請宣告免為假執行核無不合,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准許之;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附麗,不應准許。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3 年  4  月  11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3 年  4  月  11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M403220號「胸罩背帶構造」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審查之新型技術報告為代碼6,原告於民國102年9月6日在富邦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邦公司)之購物網上購得被告芬原國際有限公司(下稱芬原公司)銷售之〔Intimate〕法式宮廷馬甲胸罩六套組(下稱系爭產品1)、〔Intimate〕歐式精品馬甲蠶絲胸罩六套組(下稱系爭產品2)、〔Intimate〕絕色造波綁帶馬甲胸罩六套組(下稱系爭產品3)、〔Intimate〕花戀蠶絲馬甲胸罩六套組(下稱系爭產品4)。被告巴第費琳公司與被告芬原公司實質上為同一公司,原告於103年購得其在東森購物台銷售之Bellewear歐洲同步訂作級馬甲(下稱系爭產品5)。系爭產品1至5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符合文義讀取,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2及4。被告芬原公司經原告通知仍不將系爭產品下架,繼續製造販售相同產品侵害原告之新型專利權,被告巴第費琳公司與原告同為電視購物頻道銷售廠商,難謂無未盡查證義務之過失,且原告係將專利證書公開於所營公司網站上,被告巴第費琳公司應可輕易查知,於原告與被告芬原公司多次溝通未果發函警告後,猶以不同品名繼續製造、販賣相同侵權產品,被告主觀上均屬明知而故意侵權。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規定請求連帶賠償損害,表明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200萬元。(二)原告不服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對系爭專利作成「請求項2至3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證據7所稱之織物面板的織物材料為不具彈性的織物層所構成,需於織物面板間設計上、下緣之彈性帶或單片彈性帶來使背帶產生習式該有彈性作用,並非如系爭專利用於進一步加強背帶的束縛力、貼合性及延長使用壽命,即便組合證據2、7仍未見系爭專利中「背帶之上、下背面間設有彈性束片」及「彈性束片橫設於罩杯與扣合元件之間」的技術特徵。又證據9係類似證據2的結構,其內容亦未見有系爭專利前揭技術特徵,而證據10除背帶上有直立的支撐肋外,未見類似或相同於系爭專利的「橫向彈性束片」、「彈性束片橫向於罩杯與扣合元件間」等結構特徵,系爭專利非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證據2、7之組合或證據9、7之組合或證據10、7之組合可輕易完成者,具進步性。上開處分機關錯誤認知而為處分,有違法不當之處。又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結構未見於舉發證據中,是透過具彈性之車縫線將彈性束片縫合於背帶的作法,可讓彈性束片與背帶間獲得較佳的定位效果,使背帶被橫向拉扯時,彈性束片能被同步拉動的上下背片同步,使其作用力能被均勻分佈到背帶上,減少不平均的皺摺或副乳產生,減少背帶因長時間拉張而鬆弛的問題,延長使用壽命。證據7的彈性帶係以熱敏膠帶或黏合劑方式黏合於面板,亦非系爭專利請求項4採用彈性車縫線縫合,證據7的胸帶拉張時,熱敏膠帶因無彈性會被拉斷、剝離,長時間使用後會有脫落問題產生。又證據2、6及7均未具備系爭專利之創作目的及功效,證據6、7的結構是傳統一片式胸罩的概念,僅是提供背帶原本所需的彈性收束力,兩者穩定性不佳且收束力不平均,並非如系爭專利係於原有的彈性收束力外,增加可提高收束力均勻性與延長使用壽命的彈性束片,即便組合證據2、6及7,系爭專利結構內容仍未被揭露,且益證其功效增進。又被證2與被證5並無揭露系爭專利特徵,無先前技術可言。被證3、被證4亦無法證明有所謂先前技術存在。(三)並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我國第I357823號「治療心臟血管疾病複方藥品之固體劑型」發明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1年2月11日至112年11月26日止(下稱:系爭專利),並取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衛福部食藥署)核發之衛署藥製字第046742號、中文藥品名稱「諾壓錠」之藥品許可證,被告中國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化公司)則於105年12月9日取得衛福部食藥署核發衛署藥製字第059395號之藥品許可證,製造、販賣「可得寧膜衣錠5/10毫克」(下稱:系爭藥品),此經以系爭藥品仿單比對分析結果,系爭藥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5、7-9之文義範圍及請求項10之均等範圍,而屬侵權。又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專利權,為配合醫師開立處方箋多以「4週」為單位,且常用劑量為每日1錠等習慣,並為建立品牌辨識度,特將「諾壓錠」鋁箔包裝設計成每片鋁箔片共14錠,而非15錠之方式,並迥異於傳統2排×7錠之設計,其中該14錠的排列方式是第1及第3排為5錠,中間第2排僅有4錠之設計,並配合病患方便分拆攜帶,設計4條橫向摺線,除可顧及醫師處方習慣,也可避免藥師調劑時,需要另外修剪包裝的不便,同時也可間接提醒病患,每日1錠,每服用完乙片鋁箔片時,即已用藥2週,可避免年長病患重複用藥或遺漏服藥,由於「諾壓錠」已許可上市多年,且因為克服病人吞服不易限制,為同複方類別用藥領域中第一個在台灣成功上市者,造福眾多高血壓病患,遂在101年獲得台北生技獎殊榮,具有相當知名度,「諾壓錠」包裝設計具有識別性,成為高血壓病患認識原告藥品來源的表徵(「諾壓錠」藥品鋁箔包裝圖,如附圖1)。惟被告中化公司除侵害系爭專利外,在系爭藥品包裝設計也抄襲「諾壓錠」之包裝設計,以每片14錠、每片第1、3排為5錠,第2排僅有4錠之設計(系爭藥品鋁箔包裝圖,如附圖2第3圖),且第2排未設置錠劑的位置甚至與「諾壓錠」完全相同,由於「諾壓錠」與系爭藥品均為治療高血壓藥品,系爭藥品採用與「諾壓錠」相同包裝設計,將使病患誤認該系爭藥品係來自於原告所生產銷售者。從而,被告中化公司與原告均係從事同一製藥領域,且被告中化公司在收到原告寄發律師函後,已對系爭專利權有所認識,惟被告中化公司不僅將系爭藥品上市銷售,尚抄襲「諾壓錠」產品包裝設計、仿單,被告中化公司具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以及違反公平交易法之故意或過失,被告王勳聖為被告中化公司負責人,其就被告中化公司違反專利法、公平交易法及民法等行為,造成原告之損害等,自應與被告中化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同法第25條、第29條及第30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就損害賠償金額先為新臺幣(下同)500萬元之最低金額請求。(二)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如附圖1所示藥品鋁箔包裝設計於系爭藥品上。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我國第I357823號「治療心臟血管疾病複方藥品之固體劑型」發明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1年2月11日至112年11月26日止(下稱:系爭專利),並取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衛福部食藥署)核發之衛署藥製字第046742號、中文藥品名稱「諾壓錠」之藥品許可證,被告中國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化公司)則於105年12月9日取得衛福部食藥署核發衛署藥製字第059395號之藥品許可證,製造、販賣「可得寧膜衣錠5/10毫克」(下稱:系爭藥品),此經以系爭藥品仿單比對分析結果,系爭藥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5、7-9之文義範圍及請求項10之均等範圍,而屬侵權。又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專利權,為配合醫師開立處方箋多以「4週」為單位,且常用劑量為每日1錠等習慣,並為建立品牌辨識度,特將「諾壓錠」鋁箔包裝設計成每片鋁箔片共14錠,而非15錠之方式,並迥異於傳統2排×7錠之設計,其中該14錠的排列方式是第1及第3排為5錠,中間第2排僅有4錠之設計,並配合病患方便分拆攜帶,設計4條橫向摺線,除可顧及醫師處方習慣,也可避免藥師調劑時,需要另外修剪包裝的不便,同時也可間接提醒病患,每日1錠,每服用完乙片鋁箔片時,即已用藥2週,可避免年長病患重複用藥或遺漏服藥,由於「諾壓錠」已許可上市多年,且因為克服病人吞服不易限制,為同複方類別用藥領域中第一個在台灣成功上市者,造福眾多高血壓病患,遂在101年獲得台北生技獎殊榮,具有相當知名度,「諾壓錠」包裝設計具有識別性,成為高血壓病患認識原告藥品來源的表徵(「諾壓錠」藥品鋁箔包裝圖,如附圖1)。惟被告中化公司除侵害系爭專利外,在系爭藥品包裝設計也抄襲「諾壓錠」之包裝設計,以每片14錠、每片第1、3排為5錠,第2排僅有4錠之設計(系爭藥品鋁箔包裝圖,如附圖2第3圖),且第2排未設置錠劑的位置甚至與「諾壓錠」完全相同,由於「諾壓錠」與系爭藥品均為治療高血壓藥品,系爭藥品採用與「諾壓錠」相同包裝設計,將使病患誤認該系爭藥品係來自於原告所生產銷售者。從而,被告中化公司與原告均係從事同一製藥領域,且被告中化公司在收到原告寄發律師函後,已對系爭專利權有所認識,惟被告中化公司不僅將系爭藥品上市銷售,尚抄襲「諾壓錠」產品包裝設計、仿單,被告中化公司具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以及違反公平交易法之故意或過失,被告王勳聖為被告中化公司負責人,其就被告中化公司違反專利法、公平交易法及民法等行為,造成原告之損害等,自應與被告中化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同法第25條、第29條及第30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就損害賠償金額先為新臺幣(下同)500萬元之最低金額請求。(二)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如附圖1所示藥品鋁箔包裝設計於系爭藥品上。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 "issueRef": "2", "lawName":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 "issueRef": "50", "lawName":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