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son
stringlengths
2
26
self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131k
other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60.5k
relatedIssues
list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訴外人大將作家具有限公司於95年12月11日及97年10月1日,分別取得新式樣專利第D114274號「桌腳」(下稱系爭專利一)及新式樣專利第D125092號「桌腳架」(下稱系爭專利二)之專利權,專利期間分別自95年12月11日至107年1月24日及97年10月1日至108年12月18日止。原告於98年1月1日取得大將作家具有限公司之專屬授權,之後更於101年5月30日受讓系爭專利權而為專利權人,並依上開專利製造專利產品銷售。經查,原告於101年4月9日在臺中新時代購物中心購得訴外人仲量聯行股份有限公司所販賣、由被告製造之系爭產品,經原告送請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比對後,結論為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而侵害系爭專利。原告曾於100年7月21日委由誠邦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函知被告有侵權違法情事,惟被告並未停止販賣,原告於101年5月間再度函知被告,但被告仍繼續販賣迄今,致使原告損害繼續擴大,爰依專利法第123條、第129條準用第84條、第85條、民法第184條、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提起本件訴訟。(二)爰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瑞德企業有限公司不得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樂童WR-16T8」或其他侵害新式樣專利第D114274、D125092號之專利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就第1項聲明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或創作性:被證2為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第433752號「桌用腳架聯合(一)」,依被證2所界定之形狀特徵可知,被證2已揭示一種桌用腳架,該桌用腳架具有一氣壓棒及隨著該氣壓棒升降調整之二支架,該二支架分矗立於工字形底座的兩側邊架,惟順著兩側邊架之弧面各以一略呈三角狀之套件提供支架套置;是系爭專利一主張之「腳板、橫桿、立柱、調整柱、壓力棒、弧形護套」等構件形狀,於該被證2所揭示之「工字形底座、支架、氣壓棒、套件」顯可相互對應,因此系爭專利一所主張之桌腳,所得涵蓋之範圍至少不應包括被證2揭示之桌用腳架形態,亦即該「腳板、橫桿、立柱、調整柱、壓力棒、弧形護套」之配置樣式。再參酌被證2說明書之記載,可知系爭專利一桌腳上之「腳板、橫桿、立柱、調整柱、壓力棒、弧形護套」等組合已為同類物品之習知形狀,而不具創作性;反倒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相較,其所設呈不同形狀之橫桿、腳墊、套體、旋鈕、定位板、L形板、置放盒形態,整體感覺上,應可視為較前衛創新之產品,故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或創作性。2.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或創作性:被證2已揭示了一種桌用腳架,該桌用腳架具有一氣壓棒及隨著該氣壓棒升降調整之二支架,該二支架分矗立於工字形底座的兩側邊架,惟順著兩側邊架之弧面各以一略呈三角狀之套件提供支架套置;從而,系爭專利二主張之「底桿、踏桿、伸縮式調整桿、壓力棒、定位板、異形腳套」等構件形狀,與該被證2揭示之「工字形底座、支架、氣壓棒、套件」等構件,顯可相互對應,因此系爭專利二所主張之桌腳架所得涵蓋之範圍,至少不應包括被證2所揭示之桌用腳架形態。又參酌該被證2之相關圖式內容,進一步可知系爭專利二桌腳架上之「底桿、踏桿、伸縮式調整桿、壓力棒、定位板、異形腳套」組合已成為同類物品之習知形狀,難謂具創作性;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二之設計相比較,於整體視覺效果上,反呈現出不同造型之橫桿、腳墊、套體、旋鈕、定位板、L形板、置放盒形態,應視為較創新、較前衛之產品,故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或創作性。(二)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一、系爭專利二之申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之視覺效果、形狀設計加以比對,其具有二平行相對之腳桿,二腳桿間以一斷面呈長方狀之橫桿進行連結,且該橫桿之各邊角係均設呈直角狀;其係透過設於腳桿前、後方底面之圓形腳墊與滑輪撐地,而令該桌腳能產生穩固的擺放;其腳桿上方後段設有一前凹、後凸之套體;其伸縮調整桿前方係以一四方狀,且具笑臉圖案之旋鈕予以定位;其氣壓棒上方連結有一斷面呈ㄩ形狀,且前、後分設有一外凸部與一內凹部之定位板;其二伸縮調整桿之內管上方各連結有一L形板;其桌面下方在二伸縮調整桿後方處係配合使用有一置放盒,該置放盒乃以一底板、一前板、一後板與二側板之框圍,而形成有一梯形狀之容置槽,在該底板兩側與二側板上各開設有一方孔;其置放盒係在前板上設有多數方形鏤空孔,該方形鏤空孔中並各伸出有一具笑臉圖案之四方形片體。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相較既不相同亦不近似,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申請專利範圍。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二之視覺效果、形狀設計加以比對,系爭產品具有二平行相對之腳桿,二腳桿間以一斷面呈長方狀之橫桿進行連結,且該橫桿之各邊角係均設呈直角狀;係透過設於腳桿前、後方底面之圓形腳墊與紋飾滑輪撐地,而令該桌腳能產生穩固的擺放;腳桿上方後段設有一前凹、後凸之套體,而該套體之套設,係得以在腳桿上方豎立一內外管狀之伸縮調整桿;伸縮調整桿前方係以一四方狀,且具笑臉圖案之旋鈕予以定位;氣壓棒上方連結有一斷面呈ㄩ形狀,且前、後分設有一外凸部與一內凹部之定位板;二伸縮調整桿之內管上方各連結有一L形定位板;桌面下方在二伸縮調整桿後方處係配合使用有一置放盒,該置放盒乃以一底板、一前板、一後板與二側板之框圍,而形成有一梯形狀之容置槽,在該底板兩側與二側板上各開設有一方孔;該置放盒係在前板上設有多數方形鏤空孔,該方形鏤空孔中並各伸出有一具笑臉圖案之四方形片體。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二既不相同亦不近似,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申請專利範圍。(三)系爭專利一、二均係101年6月4日始登記轉讓予原告,經濟部智財局並於同年7月1日公告異動,是於該登記期日之前,原告顯非系爭專利之所有權人,既非權利之主體,則縱有侵害存在,亦不得由原告於本件主張之,故原告非本件受侵害人,其請求權不存在。(四)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67之1頁之言詞辯論筆錄):(一)原告自101年6月4日起為系爭專利一、二之專利權人。(二)被告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的行為。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一技術內容:系爭專利一之申請日為95年1月25日(本院卷第36頁反面)。系爭專利一「桌腳」係用於提供桌面支撐、穩固及調整高度之目的者。系爭專利之外觀特點係在於其主要具有二腳板及一橫桿,而二腳板係分矗立有一立柱,二立柱並分別容設有一調整柱,各立柱上分別設有一呈8字形態的旋鈕以調整、迫緊調整柱之長度,且各立柱與各腳板相接處並套設有一弧形護套,而該橫桿之中段位置則矗立有一氣壓桿,且該氣壓桿並設於二立柱前方,如此,使系爭專利之桌腳結構除具穩固、支撐之功效外,更能由各弧面護套使其創造出具協調性之視覺效果(參本院卷第37頁專利說明書【物品用途】、【創作特點】)。其圖面如附圖1-1。(二)系爭專利二技術內容:系爭專利二之申請日為96年12月19日(本院卷第53頁反面)。系爭專利二「桌腳架」係作為桌面聯結支撐以及高度昇降調整等用途。系爭專利之外觀特點係在於平行二底桿間連接一踏桿,各底桿上方豎立一伸縮式調整桿,此調整桿利用趣味的8字形把手予以定位,並在前述踏桿中間部位直立一壓力棒,此壓力棒和兩調整桿分別在伸縮式心軸上方各自牢固一聯結桌面的定位板,且牢固在壓力棒的定位板與一類似T形長桿相連。上述桌腳架設計有複數多瓣造型的調整腳、多個滑輪、多個異形腳套以及一長槽。各調整腳分別設在底桿遠離調整桿一端的底面;每一滑輪設在底桿鄰近調整腳一端的底面;各腳套分別設在底桿與調整桿交接的位置;此長槽牢固於兩調整桿的同一邊而位在滑輪上方,長槽自底面斜向彎折有二長邊,其中之一長邊具有多個縱橫交雜的矩形孔,並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各設一異形端面(參本院卷第54頁專利說明書【物品用途】、【創作特點】)。其圖面如附圖1-2。(三)系爭產品:原告提出如附圖2-1、2-2所示之照片(本院卷第31至33、48至50頁),被告承認為系爭產品之照片(本院卷第167頁)。(四)按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分為「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以及「比對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與待鑑定物品」。比對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與待鑑定物品包括下列步驟:1.解析待鑑定物品之技藝內容: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水準,先就待鑑定物品之技藝內容進行解析,並排除功能性設計。2.判斷待鑑定物品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以普通消費者之水準,判斷解析後待鑑定物品與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如是,則進入3.之判斷;如否,則未落入專利權範圍。3.判斷待鑑定物品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以普通消費者之水準,判斷解析後待鑑定物品與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如是,則進入4.之判斷;如否,則未落入專利權範圍。4.若待鑑定物品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相同或近似,判斷使其相同或近似之部位是否包含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新穎特徵: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水準,判斷待鑑定物品是否包含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新穎特徵。如是,則進入5.之判斷;如否,則未落入專利權範圍。5.若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且被告主張適用「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時,應再判斷待鑑定物品是否適用「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被告可擇一或一併主張適用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判斷時,兩者無先後順序關係)。若待鑑定物品適用「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二者或其中之一,則應判斷待鑑定物品未落入專利權範圍。若待鑑定對象不適用「禁反言」,且不適用「先前技藝阻卻」,則判斷待鑑定物品落入專利權範圍。(五)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權範圍:1.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前揭系爭專利一圖說之記載,系爭專利「桌腳」之外觀特點係在於其具有二表面及兩側皆呈弧面之腳板及一矩形條式橫桿,各腳板底部兩端具有梅花狀調整鈕,而二腳板係分矗立有一立柱,二立柱呈長圓柱狀並分別容設有一調整柱,各立柱上分別設有一呈8字形態的旋鈕以調整、迫緊調整柱之長度,且各立柱與各腳板相接處並套設有一弧形護套,而該橫桿之中段位置則矗立有一氣壓桿,且該氣壓桿並設於二立柱前方,氣壓桿和兩調整柱分別在伸縮式心軸上方各自牢固一聯結桌面的定位板,且牢固在氣壓桿的定位板設一似T形長桿,如此為系爭專利一之整體視覺效果。(2)新穎特徵,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系爭專利一經與審查時諸參考文獻比對,及其遭舉發時,與諸舉發證據比對,其整體造形上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該些造形特徵始可認為係「系爭專利經比對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客觀認定具有之新穎特徵」。(3)依新式樣專利圖說及與先前技藝【包含原告於民事準備二狀原證11所提出新式樣公告第534614號(申請日91年8月30日)、公告第402246號(申請日88年3月3日)、公告第D107105號(申請日93年10月22日)、公告第D109867號(申請日94年3月16日)、公告第366190號(申請日86年9月4日),被告提出之被證2新式樣公告第433752號(申請日88年7月31日)、被證4新型申請第090216924號(申請日90年10月4日)、舉發證據一新式樣公告第410048號(申請日88年6月17日)、舉發證據二公告第233880號(申請日83年3月8日),以上申請日均在系爭專利一申請日95年1月25日前,參本院卷第198至233、97至99、180至184頁、舉發卷第27至37頁】作比對,腳板之弧面狀與具依矗立於上之立柱之造形可見於舉發證據一中,該先前技藝亦揭露有兩腳板間之一橫桿,而調整柱、壓力桿上方之定位板造形與舉發證據一、被證2者差異不大,且被證4和舉發證據二皆揭露一圓柱氣壓桿,顯然圓柱氣壓桿為一規格型元件,屬一公知形狀;故依前述,系爭專利一之腳板、橫桿、立柱、定位板及圓柱氣壓桿皆應屬習知造形,又將該些組件組立,呈現出兩弧面腳板平行設置,中央橫接一矩形條式橫桿,而由二腳板分別矗立有一立柱,二立柱中間矗立於橫桿上置一長圓柱氣壓桿之排列視覺效果者,一如舉發證據一,如此經與諸先前技藝比對後,系爭專利一之整體具有新穎特徵者應是腳板與立柱間所設之弧形護套,其呈現前、後緣皆為弧凸狀,再者腳板兩端之墊腳塊、立柱上之調整鈕形狀及T形長桿則未見於諸先前技藝參考文獻中;綜合上述,系爭專利一之新穎特徵應為:「A、各腳板之兩端之墊腳塊形成一梅花形調整鈕。B、立柱上之呈8字形態的旋鈕。C、立柱與各腳板相接處之弧形護套係前緣、後背皆呈弧凸狀,上緣則呈向後下傾之凹弧曲線。D、一T形長桿。」2.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為一「桌腳」之外觀,特點係在於其主要具有二表面及兩側皆呈弧面之腳板及一矩形條式橫桿,各腳板底部一端具有圓餅式調整鈕,另端於兩側設一組圓輪,而二腳板係分矗立有一立柱,二立柱呈長圓柱狀並分別容設有一調整柱,各立柱上分別設有一呈扁矩形狀的旋鈕,作為調整、迫緊調整柱之長度用,各立柱與各腳板相接處並套設有一弧形護套,而該橫桿之中段位置則矗立有一氣壓桿,且該氣壓桿並設於二立柱前方,氣壓桿和兩調整柱分別在伸縮式心軸上方各自聯結一桌面的定位板,如此形成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效果。3.物品相同或近似判斷:系爭產品亦為提供桌面支撐、穩固及調整高度之目的之桌腳,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之物品種類為相同,被告就此亦未爭執,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物品相同。4.整體視覺性設計相同或近似判斷:系爭專利一與系爭產品相比對,兩者於腳板、橫桿、立柱、氣壓桿及定位板之形狀近似,由該些元件組合後之整體排列呈現之視覺感亦近似;系爭產品自附圖2-1觀之較系爭專利一少一T形長桿,於元件上兩者未能完整對應;另查,系爭產品之各腳板底部一端係為一圓餅式調整鈕墊腳塊,另端為一組圓輪設計,此不同於系爭專利一之兩者皆為梅花形墊腳塊;系爭產品之立柱上旋鈕係呈扁矩形狀,亦不同於系爭專利一之8字形態的調整旋鈕;系爭產品之弧形護套形狀為一側弧凹狀,向後上傾沿伸再呈弧凸狀,頂緣似直線,也不同於系爭專利一之護套則前後側皆呈微弧凸形,頂緣似內凹弧線;兩者於前述元件之細節設計上或有差異,但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因「腳板、橫桿、立柱、氣壓桿及定位板之形狀」佔視覺體積之大部分,故所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產生混淆的視覺印象,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屬近似。5.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 系爭產品係因「腳板、橫桿、立柱、氣壓桿及定位板之形狀」佔視覺體積之大部分與系爭專利一構成近似,而致普通消費者產生混淆的視覺印象,進而認定兩者於整體視覺性設計係為近似;惟系爭產品之腳板底部之圓餅式調整鈕與圓輪設計、立柱上扁矩形狀旋鈕、弧形護套之一側弧凹狀一側弧凸狀等細部設計迥異於系爭專利一,故系爭產品明顯未包含系爭專利一之「A、各腳板之兩端之墊腳塊形成一梅花形調整鈕。B、立柱上之呈8字形態的旋鈕。C、立柱與各腳板相接處之弧形護套係前緣、後弧皆呈弧凸狀,上緣則呈向後下傾之凹弧曲線。D、一T形長桿」之新穎特徵。6.從而,系爭產品並未包含系爭專利一之新穎特徵,故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五)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權範圍:1.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前揭系爭專利圖說之記載,系爭專利二「桌腳架」之外觀特點係在於其具有二表面及兩側皆呈弧面之底桿間連接一矩形條式踏桿,各底桿底部一端具有梅花狀調整鈕,另端於兩側設一組圓輪,各底桿上方豎立一伸縮式調整桿,此調整桿利用8字形把手予以定位,並在前述踏桿中間部位直立一壓力棒,此壓力棒和兩調整桿分別在伸縮式心軸上方各自牢固一聯結桌面的定位板,且牢固在壓力棒的定位板與一類似T形長桿相連。上述桌腳架於底桿與伸縮式調整桿相交處設計有異形腳套,該腳套係前緣、後弧皆呈弧凸狀,上緣則呈向後上傾之微弧線;於兩底桿間連接一長槽,長槽自底面斜向彎折有二長邊,其中之一長邊具有多個縱橫交雜的矩形孔,並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各設一異形端面。(2)按新穎特徵,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系爭專利二經與審查時諸參考文獻比對,整體造形上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該些造形特徵應可認為係「系爭專利經比對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客觀認定具有之新穎特徵。」故依新式樣專利圖說及圖面觀,並與系爭專利一(申請日95年1月25日,在系爭專利二申請日96年12月19日前)做比對,系爭專利二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應於「①底桿底部為一端具有梅花狀調整鈕且另端於兩側設一組圓輪之設計。②底桿與伸縮式調整桿相交處設計有異形腳套,其形狀係前緣、後緣皆呈弧凸狀,上緣則呈向後上傾之微弧線。③兩底桿間連接一長槽,長槽自底面斜向彎折有二長邊,其中之一長邊具有多個縱橫交雜的矩形孔,並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各設一異形端面」。故系爭專利二之新穎特徵應即如上述3點。2.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為一「桌腳架」之外觀,特點係在於其主要具有二表面及兩側皆呈弧面之底桿及一矩形條式踏桿,各底桿底部一端具有圓餅式調整鈕,另端於兩側設一組圓輪,而二底桿係分別矗立有一調整桿,二調整桿呈長圓柱狀並分別容設有一可調整柱體,各調整桿上分別設有一呈扁矩形狀的旋鈕,作為調整、迫緊可調整柱體之長度用,各調整桿與各底桿相接處套設有一異形腳套,而該踏桿之中段位置則矗立有一壓力棒,該壓力棒並設於二調整桿前方,壓力棒和兩調整桿分別在伸縮式心軸上方各自聯結一桌面的定位板,如此形成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效果。依被告所提被證7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所載,系爭產品具有一置放盒,位於二調整支柱上方之定位板下方,該置放盒乃以一底板、一前板、一後板與二側板之框圍形成一呈梯形狀之容置槽體,底板兩側及二側板上各開設一方孔,在前面板上之多數方形鏤空孔中則各伸出一具笑臉圖案之四方形片體(本院卷第260頁),而原告提出之原證9系爭產品照片則未見此置放盒之組件(本院卷第48至50頁)。3.物品相同或近似判斷:系爭產品為提供桌面支撐、穩固及調整高度之目的之桌腳架,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二之物品種類為相同,被告就此亦未爭執,故應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二物品相同。4.整體視覺性設計相同或近似判斷:系爭專利二與系爭產品相比對,兩者於底桿、踏桿、調整桿、壓力棒及定位板之形狀近似,由該些元件組合後之整體排列呈現之視覺感亦近似;惟系爭產品未具有T形長桿,其各底桿底部一端係為一圓餅式調整鈕墊腳塊,另端為一組圓輪設計,此略異於系爭專利二之一端為梅花形墊腳塊;系爭產品之調整桿上旋鈕係呈扁矩形狀,亦不同於系爭專利二之8字形態的調整旋鈕;系爭產品之弧形腳套形狀為一側弧凹狀,向後上傾沿伸再呈弧凸狀,頂緣似直線,也異於系爭專利二之腳套前後側皆呈微弧凸形者;又依被告於民事呈報狀之被證7自行製作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所載,自承系爭產品具有一置放盒,位於二調整支柱上方之定位板下方,該置放盒之形狀為「以一底板、一前板、一後板與二側板之框圍形成一呈梯形狀之容置槽體,底板兩側及二側板上各開設一方孔,在前面板上之多數方形鏤空孔中則各伸出一具笑臉圖案之四方形片體」,此與系爭專利二於兩底桿間連接之長槽「自底面斜向彎折有二長邊,其中之一長邊具有多個縱橫交雜的矩形孔,並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各設一異形端面」造形相較,具明顯之差異,尤以系爭產品「方形鏤空孔中則各伸出一具笑臉圖案之四方形片體」之視覺效果為系爭專利二所無;故系爭專利二與上述之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二因各元件設置之位置有異,其所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可清楚區分系爭產品及系爭專利二之整體設計之差異,不致互相產生混淆的視覺印象,故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二不近似。5.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按若待鑑定物品與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中之視覺性設計整體相同或近似,仍不足以認定其落入專利權範圍,尚須判斷待鑑定物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是判斷被控侵權物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係以其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惟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已認定不構成近似,故毋庸再予比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二之新穎特徵。6.從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二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並不相同或近似,是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新式樣專利範圍。(六)綜上,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範圍,則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自未侵害原告之專利權,被告所為系爭專利一、二為無效之抗辯,即無再予審酌之必要。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條、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請求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於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16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19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為先前技術所揭露而應予撤銷:1、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6係95年8月1日公告,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6年4月20日),具有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鑑於被證6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6說明書揭露一種強光手電筒散熱構造,包含一套筒21(即手持筒)、一燈座23、一強光型LED燈25(即發光體)、一導熱片26(即散熱板)及一保護殼體28(即投光筒);該保護殼體28(即投光筒)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左、右兩單元281、282,而以左、右夾制的方式將燈座23、LED燈25及聚光鏡27加以連結;頭部套管277(即透光前蓋)前端是扣接於聚光鏡27上,而後端是以螺合之方式結合於套筒21前端靠近開口210處,而透鏡275及護蓋276則是固設於導熱套管278前端,且可與導熱套管278一起連動;於該LED燈25相反於燈座23的一側設有一聚光鏡27,該聚光鏡27中間具有一穿孔271,於其側邊環設有一第二卡槽273,而該燈泡251是對準該穿孔271;導熱片26(即散熱板)具有一導片體260及由導片體260周緣呈輻射狀地往外延伸形成的複數導熱支片261可分別對應貼觸在電路基板250各邊(即發光體背面);電路基板250設置燈泡251的一側表面上配置一些必要電路,且於燈泡251兩側設有不同極性的LED燈接點253、254(即正、負極腳);於置放於燈座23的第一端面231時,還必須使接點253靠近第一凹槽236,使接點254靠近導槽237,而前述延伸至第一端面231上方的第一、第二端子238、239分別焊接於兩接點253、254,使得兩接點253、254分別電性連接於電池215的兩極性(由此可知導熱片對應於兩接點253、254,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使正負極腳由該缺槽孔處顯露)。電路基板250(即電路板)設置燈泡251的一側表面上配置一些必要電路,且於燈泡251兩側設有不同極性的LED燈接點253、254(即正、負極腳)…於置放於燈座23的第一端面231時,還必須使接點253靠近第一凹槽236,使接點254靠近導槽237,而前述延伸至第一端面231上方的第一、第二端子238、239(即正、負極導電件)分別焊接於兩接點253、254,使得兩接點253、254分別電性連接於電池215的兩極性,其一是透過第一彈性件213、套筒21本身、第一端子238及接點253,另一則是經由第二彈性件234、第二端子239及接點254,所以即可使該燈泡251通電運作,已揭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電路基板250),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且該電路板上對置該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一正極導電件及一負極導電件(第一、第二端子238、239分別焊接於兩接點253、254,使得兩接點253、254分別電性連接於電池215的兩極性);俾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電性連結;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對發光體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②被證6已揭露「且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有一穿孔上,由該穿孔上裝設一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的發光體(LED燈25);該發光體在定位座上伸展有一正極腳及一負極腳(LED燈25之兩接點253、254),背面貼設有一散熱板(導熱板26);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導熱支片261的片數與電路基板250的邊數相等,可分別對應貼觸在電路基板250各邊),使正極腳及負極腳由該缺槽孔處顯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電路基板250),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且該電路板上對置該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一正極導電件及一負極導電件(第一、第二端子238、239分別焊接於兩接點253、254,使得兩接點253、254分別電性連接於電池215的兩極性);俾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電性連結;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對發光體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藉由發光體裝設在投光筒中心位置,並直接位在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免校正作用,達到燈頭組裝便捷,品質穩定的效益」。③被證6雖係將頭部套管277前端扣接於聚光鏡27上,而後端則是以螺合的方式結合於套筒21前端靠近開口210處,而透鏡275及護蓋276則是固設於導熱套管278前端,且可與導熱套管278一起連動,而導熱套管278後端是螺合於頭部套管277前端,藉由旋轉導熱套管278,使導熱套管278相對於頭部套管277前進或是後退,而調整透鏡275與LED燈25間的焦距。惟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被證6,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6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鑑於被證6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6說明書已揭露一種強光手電筒散熱構造,該保護殼體28(即投光筒)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左、右兩單元281、282,而以左、右夾制的方式將燈座23、LED燈25及聚光鏡27加以連結,左、右兩單元281、282分別為一半圓形圓柱片,兩者合併後形成一完整的圓柱,於兩單元281、282內側沿著下側緣具有一第一卡緣285、況著上側緣具有一第二卡緣286,左、右兩單元281、282合併後,第一卡緣285會卡制燈座23之第一卡槽230、第二卡緣286會卡制於聚光鏡27上的第二卡槽273;於該LED燈25相反於燈座23的一側設有一聚光鏡27,該聚光鏡27中間具有一穿孔271,於其側邊環設有一第二卡槽273,而該燈泡251是對準該穿孔271。②被證6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內聚光罩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上(聚光鏡27以第二卡槽273卡掣於保護殼體28之第二卡緣286),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一穿孔裝設一發光體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LED燈經聚光鏡27之穿孔271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③被證6在保護殼體28之兩單元281、282開設有供電路基板250(設有燈泡251)卡入定位的卡槽283,亦能達到LED燈25準確組裝於保護殼體28內之效果,故仍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6之結構作結構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4)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鑑於被證6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6說明書已揭露一種強光手電筒散熱構造,其中於該LED燈25相反於燈座23的一側設有一聚光鏡27,該聚光鏡27中間具有一穿孔271,於其側邊環設有一第二卡槽273,而該燈泡251是對準該穿孔271;且本實施例的電路基板30於LED燈25的一側面,鄰近兩相對應邊300'、300"各凸設有一正極接點35及一負極接點36(即正、負極腳),該正極接點35並連設有一正極導線350,該負極接點36並連設有一負極導線360,而該散熱座32中央貫設有一中孔320,該套管33即置入並定位於中孔320遠離電路基板30的一端(未顯示),導接帽34也封組在散熱座32遠離電路基板30的一端321,導接帽34與套管33是受設散熱座32隔開不電性連接,上述的正極導線35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一缺口301彎折入中孔320並電性連接於套管33,該套管33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正極電性導通,而負極導線36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另一缺口301'順著散熱座32的導槽322彎折並電性連接於導接帽34,該導接帽34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負極電性導通;且如圖示在LED燈25下設導熱板26,該導熱板26具導片體260及呈輻射狀地往外延伸形成的複數導熱支片261所構成。②被證6已揭露「該投光筒(保護殼體28)內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穿孔(穿孔271)裝設發光體(LED燈25),該定位座對應發光體所伸展的正極腳(正極接點35)及負極腳(負極接點36),分別形成有一靠置面;俾發光體裝設在牙孔(穿孔271)內,藉由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散熱板缺槽孔能常態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之正極導電件(正極導線350)及負極導電件(負極導線360),可穿過散熱板缺槽孔,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相較於被證6,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6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6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亦不具進步性。(5)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鑑於被證6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6說明書已揭露一種強光手電筒散熱構造,其中電路基板30於LED燈25的一側面,鄰近兩相對應邊300'、300"各凸設有一正極接點35及一負極接點36(即正、負極腳),該正極接點35並連設有一正極導線350,該負極接點36並連設有一負極導線360,而該散熱座32中央貫設有一中孔320,該套管33即置入並定位於中孔320遠離電路基板30的一端(未顯示),導接帽34也封組在散熱座32遠離電路基板30的一端321,導接帽34與套管33是受設散熱座32隔開不電性連接,上述的正極導線35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一缺口301彎折入中孔320並電性連接於套管33,該套管33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正極電性導通,而負極導線36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另一缺口301'順著散熱座32的導槽322彎折並電性連接於導接帽34,該導接帽34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負極電性導通;且如圖示在LED燈25下設導熱板26,該導熱板26具導片體260及呈輻射狀地往外延伸形成的複數導熱支片261所構成。②被證6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正極接點35)及負極腳(負極接點36),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該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正極導線350)及負極導電件(負極導線360)穿過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電性連結,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③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相較於被證6,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6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6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亦不具進步性。2、被證6與被證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6係於95年8月1日公告,被證7係於95年9月21日公告,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設於下蓋20之導孔22內部之導電元件50,受到第二彈性元件51之彈性恢復力作用,而被向外頂出,使該導電元件50得以與電路板60上之導電孔61緊密接觸,使其發光元件30底部之導電層31得以透過導電元件50以及第二彈性元件51達到電性連結的效果;亦即,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相當於導電件功能,其高突於電路板60表面,且因第二彈性元件51而具有彈性相當於導電彈片或導電彈簧功能,俾穿過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之導孔22(即缺槽孔)接觸發光元件30之兩導接層31,藉其壓縮彈性,乃使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元件30導接層31達到電性連結效果。(3)被證7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被證6所揭露),其中,該控制座上電路板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即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該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以是高突電路板表面,具彈性之導電彈片,或是為導電彈簧,俾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即導孔22)接觸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藉其壓縮彈性,乃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兩導接層31)上電性連結」。(4)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相較於被證6與被證7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6與被證7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6與被證7之組合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專利圍第4項亦不具進步性。3、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7係於95年9月21日公告,被證8係於95年12月21日公告,均早於系爭專利2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鑑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該LED 係包含:一上蓋10(即相當於投光筒),係利用金屬材料所製成,其中央處設有一透孔11,透孔11下方設有一容置槽12週圍部份(即相當於定位座),上方則設有一折射區13(即相當於聚光罩);一下蓋20,亦利用金屬材料所製成,其兩側設有與上蓋10相對且軸心相同之穿孔21,另於下蓋20上設有至少兩導孔22。該上蓋10與下蓋20皆是利用金屬材料所製成,發光元件30所釋放出來的熱能,亦能快速的藉由金屬材料的良好散熱效果,故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發光元件30,設置於上蓋10與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間,並被容設於容置槽12內部,而凸設於透孔11,發光元件30底部設有兩導接層31(即正負極腳)由發光元件30內部向外延伸而出,下蓋20所設導孔22(相當於缺槽孔),使兩導接層31由導孔22處顯露;如圖3所示,電路板60上對置發光元件30之導接層(即正、負極腳),各有一導電元件50、彈性元件51及導電孔61之組合(相當於正負極導電件),俾使其穿過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之導孔22(即缺槽孔)接觸發光元件30之兩導接層31達成電性連結;則電路板60與切換開關可對發光元件30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藉由發光元件30設在上蓋10(相當於投光筒)中心及折射區13(即聚光罩)光源入口中心,可直接位在折射區13光源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此外,被證8說明書揭露一控制單元包括一驅動電路(42)受控制開關(25)控制,以決定是否供給該導通電壓給該發光二極體(231)。②被證7已揭露「該投光筒之內部前端設一聚光罩(即折射區13),並使聚罩之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一定位座(即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上,且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有一穿孔(即透孔11)上,由該穿孔上裝設一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的發光體(即發光元件30);該發光體在定位座上伸展有一正極腳及一負極腳(即兩導接層31),背面貼設有一散熱板(即下蓋20);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即導孔22),使正極腳及負極腳由該缺槽孔處顯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且該電路板上對置該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一正極導電件及一負極導電件;俾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電性連結;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對發光體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藉由發光體裝設在投光筒中心位置,並直接位在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免校正作用,達到燈頭組裝便捷,品質穩定的效益」等技術特徵。此外,被證8已揭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此一技術特徵。 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係二段式請求項,其「係設置在手持筒前端筒內與電池電性連結,並由一鎖固在該手持筒前端之透光前蓋加以鎖密,其至少包括一投光筒及一控制座」前言部份係屬先前技術,電路板60與切換開關電性連接,且該開關對應手電筒上按鍵之技術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之人可參酌被證8即可輕易完成之發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與被證8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鑑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一發光元件30,被容設於容置槽12週圍部份(相當於定位座)而凸設於透孔11(即穿孔)間,其上蓋10(相當於投光筒)中折射區13(即聚光罩)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容置槽12週圍部份(相當於定位座)上,由該容置槽中心位置形成一透孔11(即穿孔)裝設一發光元件30延伸折射區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一面端相對發光元件30之形體,乃以透孔11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元件30裝設在透孔11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②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  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即上蓋10)內聚光罩(即折射區13)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即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一穿孔(即透孔11)裝設一發光體(即發光元件30)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較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與被證8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鑑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上蓋10內容置槽12週圍部份(即相當於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透孔11裝設發光元件30,發光元件30既被「容設」於容置槽12,對應導接層31(即相當於正、負極腳)於左右設有一靠置面,俾發光元件30裝設在透孔11內;藉由兩導接層31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導孔22(即相當於散熱板缺槽孔)能常態對置發光元件30之兩導接層31,據以電路板60之兩導電元件50及彈性元件51組合(相當於正負極導電件),可穿過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之導孔22(相當於缺槽孔),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元件兩導接層31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②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內定位座(即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中心位置形成穿孔(即導孔22)裝設發光體(即發光元件30),該定位座對應發光體所伸展的正極腳及負極腳(即兩導接層31),分別形成有一靠置面;俾發光體裝設在牙孔內,藉由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散熱板缺槽孔(即導孔22)能常態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之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即導電元件50及彈性元件51組合),可穿過散熱板缺槽孔,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相較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與被證8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亦不具進步性。(5)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鑑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設於下蓋20之導孔22內部之導電元件50,受到第二彈性元件51之彈性恢復力作用,而被向外頂出,使該導電元件50得以與電路板60上之導電孔61緊密接觸,使其發光元件30底部之導電層31得以透過導電元件50以及第二彈性元件51達到電性連結的效果;亦即,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相當於導電件功能,其高突於電路板60表面,且因第二彈性元件51而具有彈性相當於導電彈片或導電彈簧功能,俾穿過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之導孔22(即缺槽孔)接觸發光元件30之兩導接層31,藉其壓縮彈性,乃使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元件30導接層31達到電性連結效果。②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控制座上電路板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即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該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以是高突電路板表面,具彈性之導電彈片,或是為導電彈簧,俾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即導孔22)接觸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藉其壓縮彈性,乃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兩導接層31)上電性連結」。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相較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與被證8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項第5項亦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鑑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設於下蓋20之導孔22內部之導電元件50,受到第二彈性元件51之彈性恢復力作用,而被向外頂出,使該導電元件50得以與電路板60上之導電孔61緊密接觸,使其發光元件30底部之導電層31得以透過導電元件50以及第二彈性元件51達到電性連結的效果」,因此下蓋20(即散熱板)相對於導接層31(即正負極腳)分別形成一導孔22(即缺槽孔),與上蓋10鎖固之電路板60(相當於控制座),使得各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相當於正、負極導電件)穿過導孔22與發光元件30之導接層31接觸達到電性連結效果,該導孔22之孔形為圓形且分立,使得各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不相接觸,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②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散熱板(即下蓋20)相對發光體(即發光元件30)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即兩導接層31),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即導孔22);該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即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穿過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電性連結,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相較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與被證8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亦不具進步性。4、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7係於2006年9月21日公告,被證8係於2006年12月21日公告,被證9係於2006年11月1日公告,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一發光元件30,被容設於容置槽12週圍部份(相當於定位座)而凸設於透孔11(即穿孔)間,其上蓋10(相當於投光筒)中折射區13(即聚光罩)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容置槽12週圍部份(相當於定位座)上,由該容置槽中心位置形成一透孔11(即穿孔)裝設一發光元件30延伸折射區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一面端相對發光元件30之形體,乃以透孔11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元件30裝設在透孔11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此外,被證9說明書亦揭露一種具有高功率模組化燈座手電筒,其以該高功率發光組6凸設有一高功率LED燈的多角狀盤60的第一面600,對準高功率LED燈61於該反射罩7平坦架設面71中央穿設有一配置孔710」。(3)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被證7與被證8組合所揭露),其中,該投光筒(即上蓋10)內聚光罩(即折射區13)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即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一穿孔(即透孔11)裝設一發光體(即發光元件30)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4)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較於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不具進步性。5、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不具進步性:(1)被證8係於95年12月21日公告,被證10係於93年8月16日公開,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鑑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0說明書揭露一種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其中一種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如圖3所示,係設置在筒身21(即手持筒)前端筒內與乾電池31電性連結,並由一鎖固在筒身21前端之透光面蓋25加以鎖密,其包括一頭部24(相當於投光筒)及開關40及導體39、42(相當於控制座),在該頭部24內部前端設一反射器101(即聚光罩);且如圖4、6所示,使反射器101之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上絕緣固持器48上,在該固持器48中心位置設有一孔106;此外,由該孔106上裝設一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的燈泡59(即發光體);該燈泡59在固持器48上伸展有第一端子電極57及第二端子電極58,如圖7、8所示將元件組121之燈座125放入孔143(設置於容器119);燈座125可以陶瓷製成,一方面可防止燈座在手電筒之操作過程中因某些燈泡所產生之高溫熔化;容器119得以適當之金屬(如鋁)製成。使用金屬容器119之一優點為:該容器將可發揮散熱器之功能。因此,燈座容器119與燈座125組合即相當於散熱板功能;燈泡59設置於具有散熱功能之燈座容器119及燈座125上(即相當於散熱板);如圖11、12所示兩孔139係沿旋轉軸141之方向貫穿燈座125,俾容納電極57及58,故已揭露對應正負極各一缺槽孔之技術特徵。燈座125相對於燈泡59之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分別形一缺槽孔139,使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由該缺槽孔139處顯露。設置開關40之目的係為啟斷及閉合電池與燈泡59某一電極之電通路,本發明在本文中之其他態樣亦可搭配手電筒常用之他種開關;第一電極57將進一步穿過下絕緣體41內之孔49,並與第一接點55形成電接觸。第二電極則將伸入下絕緣體41前表面上之軸向長孔85,並與第二接點83形成電接觸。如此一來,電極57及58亦將分別與第一導體39及第二導體42形成電接觸。由此可知第一導體39、第二導體42與開關40設置係為對於燈泡59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功能相當於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功能。燈泡59(即發光元件)裝設在頭部24(相當於投光筒)與反射器101(即聚光罩)光源入口中心而直接位在反射器101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達到免校正作用;此外,被證8說明書揭露一控制單元包括一驅動電路(42)受控制開關(25)控制,以決定是否供給該導通電壓給該發光二極體(231)。②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已揭露「該投光筒之內部前端設一聚光罩(即反射器101),並使聚罩之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一定位座(即固持器48)上,且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有一穿孔(即孔106)上,由該穿孔上裝設一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的發光體(即燈泡59);該發光體在定位座上伸展有一正極腳及一負極腳(即第一端子電極57及第二端子電極58),背面貼設有一散熱板(即燈座容器119及燈座125);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兩孔139),使正極腳及負極腳由該缺槽孔處顯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且該電路板上對置該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一正極導電件及一負極導電件;俾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電性連結;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對發光體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藉由發光體裝設在投光筒中心位置,並直接位在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免校正作用,達到燈頭組裝便捷,品質穩定的效益」等技術特徵。此外,被證8已揭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此一技術特徵。③其第一導體39、第二導體42與開關40設置係為對於燈泡59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功能相當於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功能,且使用電路板與切換開關仍屬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之人參酌被證8之先前技術即可直接置換之等效置換技術,故不具備進步性。此外,如圖3所示,第一、二端子電極(即正、負極)穿過散熱板與導電件連結,完成電通路,至於系爭專利2雖以導電件穿過散熱板與極腳連結完成電通路,然此僅屬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之人可直接置換之等效置換。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8與被證10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鑑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0說明書揭露一種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其中頭部24(相當於投光筒)與反射器101(即聚光罩)光源入口設於上絕緣固持器48上;此外,如圖3、4、6、7、8所示容器119係安裝於筒身21之前端,且可安放在固持器48之中央孔106中,俾進一步保證孔143軸線將與筒身21之軸線成一直線;乃以中央孔106為中心,形成一裝配框,以限定裝設於容器119內之燈泡59,使之能簡易完成在固持器48上準確組裝。②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即頭部24)內聚光罩(即反射器101)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即固持器48)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一穿孔(即中央孔106)裝設一發光體(即燈泡59)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較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8與被證10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鑑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0說明書揭露一種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如圖4所示在將元件組121之燈座125放入孔143後,燈泡59之電極57及58將自燈座125之下端及燈座器119穿出。第一電極57將進一步穿過下絕緣體41內之孔49,並與第一接點55(相當於導電件)形成電接觸。第二電極則將伸入下絕緣體41前表面上之軸向長孔85,並與第二接點83(相當於導電件)形成電接觸。如此一來,電極57及58亦將分別與第一導體39及第二導體42形成電接觸。電極57及58係分別由接點55及83以摩擦方式(即相當於靠置面之功能)固定於定位,此一設計可使燈座125持續緊貼孔143之壁面,進而保持燈絲60相對於筒身21軸線之對準關係。②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內定位座(即固持器48)中心位置形成穿孔(即中央孔106)裝設發光體(即燈泡59),該定位座對應發光體所伸展的正極腳及負極腳(即電極57及58),分別形成有一靠置面;俾發光體裝設在牙孔內,藉由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散熱板缺槽孔能常態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之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即第一接點55及第二接點83),可穿過散熱板缺槽孔(兩孔139),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③被證10已揭露將發光體所伸展之正、負極腳利用摩擦方式分別固定於對應之容置處產生定位的作用,使得發光體得緊貼於壁面,並與正、負極導電件接觸,構成電性連結,進而保持發光體相對於筒身之對準關係(即準確對焦),因此,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特徵係屬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之人參酌先前技術可直接置換之等效技術。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相較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其構件的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8與被證10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亦不具進步性。(5)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鑑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0說明書揭露一種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如圖7、8所示將元件組121之燈座125放入孔143(設置於容器119);燈座125可以陶瓷製成,一方面可防止燈座在手電筒之操作過程中因某些燈泡所產生之高溫熔化,一方面則可使電極57與58彼此絕緣;容器119得以適當之金屬(如鋁)製成,使用金屬容器119之一優點為:該容器將可發揮散熱器之功能;因此,燈座容器119與燈座125組合即相當於散熱板功能;因此,燈泡59設置於具有散熱功能之燈座容器119及燈座125上(即相當於散熱板);如圖11、12所示兩孔139係沿旋轉軸141之方向貫穿燈座125,俾容納電極57及58,故已揭露對應正負極各一缺槽孔之技術特徵。此外,如圖3、11、12所示,第一、二端子電極(即正、負極)穿過散熱板與導電件連結,完成電通路,燈座125相對於燈泡59之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分別形一缺槽孔139各自分立,其孔形使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不相接觸。②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散熱板(即燈座容器119及燈座125)相對發光體(即燈泡59)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即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即孔139);該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電性連結,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各自分立),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③被證10分別形成一缺槽孔139各自分立,其孔形使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不相接觸,此外,系爭專利雖以導電件穿過散熱板與極腳連結完成電通路,且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然此僅屬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之人可直接置換之等效置換。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相較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其構件的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8與被證10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亦不具進步性。6、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8係於2006年12月21日公告,被證9係於2006年11月1日公告,被證10係於2004年8月16日公開,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鑑於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0說明書已揭露一種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其中如圖3所示,頭部24(相當於投光筒)與反射器101(即聚光罩)光源入口設於上絕緣固持器48上;此外,如圖3、4、6、7、8所示容器119係安裝於筒身21之前端,且可安放在固持器48之中央孔106中,俾進一步保證孔143軸線將與筒身21之軸線成一直線;乃以中央孔106為中心,形成一裝配框,以限定裝設於容器119內之燈泡59,使之能簡易完成在固持器48上準確組裝。此外,被證9說明書亦已揭露如圖3所示及以該高功率發光組6凸設有一高功率LED燈的多角狀盤60的第一面600,對準高功率LED燈61於該反射罩7平坦架設面71中央穿設有一配置孔710之技術特徵。②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被證10與被證8組合所揭露),其中,該投光筒(即頭部24)內聚光罩(即反射器101)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即固持器48)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一穿孔(即中央孔106)裝設一發光體(即燈泡59)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較於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不具進步性。7、系爭專利2為智慧財產局作成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認定全部之申請專利範圍皆不具進步性,原告理應先證明系爭專利2確實具進步性,才能對被告主張權利。(二)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範圍不具創作性而應予撤銷:1、被證12、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範圍不具創作性:(1)被證12係於94年7月13日公告,被證13係於88年6月16日公告,被證14係於88年2月10日公告,均早於系爭專利3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不具創作性之適格。(2)按新式樣專利權範圍係以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為準,結合圖說所指定之物品始得主張其權利,而依系爭專利3之圖面及圖說,可知系爭專利3之新式樣專利權範圍為:「燈具整體概為圓柱狀,特別於握持筒下緣呈現內凹弧線的造形」及「燈頭部多橫槽紋的設計、尾端部多凹槽條紋」。(3)被證12說明書揭露一具防水充電的手電筒,如圖1、2所示該手電筒整體概為一圓柱狀,特別係於該手電筒主體10(即握持筒部份)下緣呈現一內凹弧線的造形。被證13說明書揭露一手電筒,其中如立體圖所示其燈頭部設有數個橫槽紋之設計;被證14說明書亦揭露一斜式手電筒,其握持部尾端有三道凹槽條紋設計。因此,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範圍事實上僅是在被證12、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及習知技術之基礎上,易於思及之新式樣,因此不具創作性。2、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範圍鑑於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而不具創作性:(1)被證13說明書揭露一手電筒,其中如立體圖所示該手電筒整體概為一圓柱狀,其燈頭部設有數個橫槽紋之設計,並且如右視圖所示,其握持筒下緣呈現一內凹弧線的造形;被證14說明書亦揭露一斜式手電筒,其握持部尾端有三道凹槽條紋設計。(2)系爭專利3之新式樣專利權範圍事實上僅是在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及習知技術之基礎上,易於思及之新式樣,不具創作性。(三)原告應證明被告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1、按最高法院93年度臺上字第2292號判決意旨、司法院98年智慧財產法律座談會提案及研討結果民事訴訟類第13號多數見解,原告既主張被告公司侵害其專利權而請求損害賠償,自應由原告就被告公司有何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其專利權,先盡舉證責任,如原告不能舉證,縱被告公司不能證明抗辯事實、或所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訴。2、被告公司並非製造商,事先無從得知系爭產品是否使用任何專利技術,亦無任何故意或過失:(1)被告公司並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對於各該商品所使用之技術為何?是否擁有專利?有無取得合法專利授權?是否涉及專利侵權等,不僅無從自外觀上判斷,且專利問題涉及高度技術性及專業性之判斷,即使逐一檢視商品,被告公司亦無從藉由檢視商品之方式,辨識或判斷各該商品是否侵害他人專利。(2)又M244248號專利公告說明書內容及圖式,均未提及手電筒內部構造,因此,與系爭專利2無涉;此外,圖式所揭露之手電筒外觀式樣亦與系爭專利3相去甚遠,是被告前雖曾與原告就侵害M244248號專利請求賠償一事調解成立,然據此逕謂被告對於原告之相關產品及專利應極為熟悉,實屬跳躍式推論或流於臆測。況且,按諸一般經驗法則,倘若被告對於原告之相關產品及專利極為熟悉,要無可能不將系爭產品2併入調解內容,由此可知,被告對於系爭專利並無明知或可得而知之情事極其明顯。(3)此外,以專利名稱「手電筒」檢索中華民國專利系統,共有858筆資料,其中494筆新型專利及320筆新式樣專利,而被告僅為資本額1000萬元之LED照明產品零售商,根本不可能期待被告能知悉所有手電筒專利。(4)綜上所述,被告公司事前既無從得知系爭產品是否使用專利技術,且事後接獲原告專利侵權之通知後,立即移除爭議網頁並停止販賣系爭產品,實難謂被告公司有何故意或過失之侵害行為可言。(四)原告應舉證證明已於系爭產品上依專利法第108、129條準用第79條規定,標示證書號數及申請案號:1、原告既主張被告公司侵害系爭專利,應就其於系爭專利物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或被告公司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之事實提出證明。2、原告並未提出具體證據證明其於專利侵權主張之通知時,已在所生產專利產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或提出具體證據證明被告公司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之事實。(五)關於系爭產品2之銷售資料:1、被告提出原告主張計算侵害期間起點(99年4月25日)迄今之系爭產品2銷售資料(被證15),可知系爭產品2之銷售數量為80個,每一個單價約為180.95元(未含稅,含5%營業稅後之單價為180.95×1.05=約190元)或約189.52元(未含稅,含5%營業稅後之單價為189.52×1.05=約199元),總計金額為約14,510.47元(未含稅,含5%營業稅後之總計金額為1,4510.47×1.05=約15,236元)。2、事實上系爭產品2並非被告所製造,此亦為原告所不爭執。系爭產品2為中國廠商所製造並於中國販賣,迄今中國商品貿易網站「阿里巴巴」及「淘寶網」等網站仍販賣系爭產品2,被告亦係自中國買得系爭產品2後於臺灣地區轉賣。被告自中國買得系爭產品2之成本每個為30元人民幣,若以99年3月31日之匯率4.631計算,則購買成本為約139元。此外,被告之成本尚應包括中國至臺灣之運費,且系爭產品2尚包括夾持扣、電池、包裝等不在系爭專利2之專利權範圍內之附件,亦應列為成本予以扣除,因此被告之成本應約為150元。全部80個系爭產品2之購買成本約12,000元(即150X80=12,000)。是以被告販賣系爭產品2所得利益為3,236元(即15,236-12,000=3,236),原告所得請求之損害賠償亦應以此數額為限。原告雖主張以合理權利金計算損害賠償數額,惟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及辦理民事訴訟應行注意事項第87條第2項規定,僅於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始得由法院審酌一切情形,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或於侵害智慧財產權之損害賠償事件時參考智慧財產權人於實施授權時可得收取之合理權利金數額核定之,然而本件並非上述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之情形。(六)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113、114頁)(一)原告為新型專利第M329137號「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即系爭專利2)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7年3月21日至106年4月19日止(見原證3專利證書影本、原證12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為新式樣專利第D124083號「自行車照明警示兩用燈(三)」(即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7年8月1日至108年4月19日止(見原證5專利證書影本、原證13專利圖說影本)(三)被告阿囉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之負責人為洪益勝(見原證9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影本)。(四)被告確有販賣G-32-2「1W三段LED單前燈」之產品(即系爭產品2)(見原證8網頁資料、原證10統一發票影本)。(五)被告就原告主張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文義範圍不否認。(六)被告就原告主張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3專利權範圍不否認。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被告就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文義範圍及落入系爭專利3專利權範圍既不爭執,已如前述,則原告就上開部分之主張,即堪採信,合先敘明。又兩造就系爭專利2、3有無應撤銷之原因,經協議簡化爭點為(1)被證6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6與被證7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7、被證8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不具進步性? (4)被證7、被證8、被證9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5)被證8、被證10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6)被證8、被證9、被證10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7)被證12、被證13、被證14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8)被證13、被證14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見本院卷(二)第114頁)爰分述如下:(二)系爭專利2部分:1、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共計6項,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本件原告係主張系爭產品2侵害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文義,被告亦針對原告前開主張而抗辯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有應撤銷之原因,茲就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解析如下(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1)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係設置在手持筒前端筒內與電池電性連結,並由一鎖固在該手持筒前端之透光前蓋加以鎖密,其至少包括一投光筒及一控制座;主要改良在於,該投光筒之內部前端設一聚光罩,並使聚光罩之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一定位座上,且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有一穿孔上,由該穿孔上裝設一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的發光體;該發光體在定位座上伸展有一正極腳及一負極腳,背面貼設有一散熱板;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使正極腳及負極腳由該缺槽孔處顯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且該電路板上對置該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一正極導電件及一負極導電件;俾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電性連結;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對發光體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藉由發光體裝設在投光筒中心位置,並直接位在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免校正作用,達到燈頭組裝便捷,品質穩定的效益。(2)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內聚光罩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一穿孔裝設一發光體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3)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內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穿孔裝設發光體,該定位座上對應發光體所伸展的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靠置面;俾發光體裝設在牙孔內,藉由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散熱板缺槽孔能常態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之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穿過散熱板缺槽孔,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4)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控制座上電路板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該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以是高突電路板表面,具彈性之導電彈片,或是為導電彈簧,俾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接觸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藉其壓縮彈性,乃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上電性連結。(5)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該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電性連結,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2、被告抗辯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被證6為中華民國95年8月1日公告之第M295221號新型專利「強光手電筒散熱構造」,其公告日期為95年8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又該強光手電筒包含一套筒、一燈座、一LED燈及一保護殼體,該套筒內可容置至少一電池,該燈座一端組裝於套筒上、另一端則組裝該LED燈,該LED燈具有一用以輔助散熱並具有兩接點的電路基板,分別以一端子電性連接於電池兩極,保護殼體具有左、右兩單元,以左、右夾制的方式將燈座及LED燈加以連結;其特徵在於在該電路基板與燈座間夾置有一導熱片並穿出保護殼體彎折向其周壁有複數導熱支片,於該電路基板及燈座外,套組有一導熱套管,使LED燈的高熱經由複數導熱支片、導熱套管傳送至套筒作快速散熱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二所示)。(2)被證7為中華民國95年9月21日公告之第M298068號新型專利「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公告日期為95年9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又其係一種與高功率LED有關之設計,尤指一種應用在電路板上且具有高功率之LED者;其主要包含有一上蓋、一下蓋、一發光元件、複數固定元件以及複數導電元件,其中發光元件係設置於上蓋與下蓋間,而透過固定元件將上蓋與下蓋固定於電路板上,並透過導電元件將發光元件與電路板進行電路連結,使整體LED得以於電路板上進行拆解,除可便於組立外,亦當發光元件失效或更換不同顏色LED時,得以快速更換發光元件,而無須進行整組LED之更換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三所示)。(3)被證8為中華民國95年12月21日公告之第M303320號新型專利「小型手電筒」,其公告日期為95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又該手電筒包括一供電池(3)容置的中空殼體(21)、一發光單元(23)、一電傳導單元(24)、及一控制開關(25),其特徵在於中空殼體(21)的第二端部(212)由一端蓋(27)封閉,端蓋(27)內容置軟質膠套(26),且軟質膠套(26)內容置控制開關(25),前述端蓋(27)中央具有穿孔(271)以容軟質膠套(26)的中央弧凸觸塊(261)外露出來,且端蓋(27)內壁具有內螺牙(272)與上述第二端部(212)外緣設置的外螺牙(213)相互螺合,進而使第二端部(212)與端蓋(27)之間有防滲的軟質膠套(26)介入(其相關圖示如附圖四所示)。(4)被證9為中華民國95年11月1日公告之第I265256號發明專利「具有高功率模組化燈座手電筒」,其公告日期為95年11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又該手電筒是包括有一管體,設有一切換開關,其內部具有一第一架設空間,於該第一架設空間內容置有至少一個的電池;一燈罩,是組設於管體的第一端,其內部具有一第二架設空間;一封閉座,是組設於管體的第二端,並具有一彈性元件向著該第一架設空間用以頂推於電池並電性連接於一極,該彈性元件並與該封閉座電性連接;及一高功率模組化燈座,是裝設於燈罩內部第二架設空間內,且包括有一散熱座、一高功率發光組及一反射罩,其中該高功率發光組受該切換開關控制可電性連接於電池另一極,該散熱座於燈罩組設於管體的第一端定位時是與管體接觸作電性連接並可作大面積的散熱,確保手電筒作強光型投射使用的安全及延長其使用壽命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五所示)。(5)被證10為中華民國99年8月16日公開之第200415329號發明專利「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其公開日期為93年8月13日,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又其元件組包括一燈泡及一燈座;該燈泡具有一對電極、及一延伸於該等電極間之燈絲。該燈座可容納該燈泡之電極。在將該燈泡固定於該燈座後,該等電極將穿過該燈座,該燈泡將鄰近該燈座,且該燈泡之燈絲將對準一貫穿該燈座之預定軸線。該燈座之構造可安放在一燈座容器上所設之一孔中,俾使該燈座之預定軸線與該反射器之主軸成一直線,該燈座容器之安裝位置係鄰近該反射器(其相關圖示如附圖六所示)。3、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經比較被證6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證6之「套筒(21)、LED燈(25)、導熱片(26)、保護殼體(28)、聚光鏡(27)」等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手持筒、發光體、散熱板、投光筒、聚光罩」等元件,而依被證6圖1與說明書第9頁第3~5行所示,其係利用左、右兩單元(281、282),以左右夾制之方式將燈座(23)、LED燈(25)及聚光鏡(27)加以連結固定,雖其結構不同於系爭專利2將聚光罩組設於定位座上,再利用定位座定位該發光體於中心位置之穿孔上,且該發光體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惟由被證6藉該聚光鏡(27)中間具有一穿孔(271),而該LED燈(251)是對準該穿孔(271),可知被證6可利用聚光鏡之中心孔達成系爭專利2定位座將該發光體定位於中心之功效;又被證6之電路板係LED燈本身固設之電路板,雖結構與系爭專利2控制座上之電路板不同(該LED未直接固設於電路板上),惟電路板之功用係做為LED與電池間電性連接,被證6既已揭示電路板,兩者所達成之目的及功效相同,為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是以,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其附加揭示「該投光筒內聚光罩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一穿孔裝設一發光體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查被證6已揭示聚光鏡中間穿孔形成,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裝配框,做為結合燈座之LED之用,可使LED與聚光鏡準確定位,而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亦如前述,是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其附加揭示「該投光筒內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穿孔裝設發光體,該定位座上對應發光體所伸展的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靠置面;俾發光體裝設在牙孔內,藉由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散熱板缺槽孔能常態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之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穿過散熱板缺槽孔,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查被證6已揭示LED燈(25)下設導熱片(26)具導片體(260)及呈輻射狀地往外延伸形成複數導熱支片(261)所構成,該LED燈之「正極導線(35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一缺口(301)彎折入中孔(320)並電性連接於套管(33),該套管(33)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正極電性導通,而負極導線(36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另一缺口(301),順著散熱座(32)的導槽(322)彎折並電性連接於導接帽(34),該導接帽(34)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負極電性導通」,由此可知,被證6之正、負導線係藉由穿過導片體之間空隙,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達成簡易構成電性連結功效相同,而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是以,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其附加揭示「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該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電性連結,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查被證6之正、負導線係藉由穿過導片體之間空隙已如前述,由於被證6之導接帽(34)與套管(33)因設散熱座(32)隔開不電性連接,因此被證6之正、負導線藉由穿過導片體之間空隙達成避免電性短路,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欲達成功效相同,而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亦如前述,據此,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6與被證7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經比較被證6、被證7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被證6之「套筒(21)、LED燈(25)、導熱片(26)、保護殼體(28)、聚光鏡(27)」等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依附第1項獨立項之「手持筒、發光體、散熱板、投光筒、聚光罩」等元件;被證7之「第二彈性元件(51)、金屬下蓋(20)、導孔(22)」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導電彈簧、散熱板、缺槽孔」,故已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該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以是導電彈簧,俾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接觸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藉其壓縮彈性,乃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上電性連結」之技術特徵,且由被證7第1圖及第3圖可知,其上蓋(10)中央處設有一透孔(11),透孔下方設有一容置槽(12),上方則設有一折射區(13),此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依附第1項獨立項之「定位座、定位座中心位置穿孔、聚光罩」,兩者不同之處在於被證7之前揭構件係由單一構件組成,系爭專利2則由定位座與聚光罩兩構件組成,惟就達成之功效而言,兩者並無不同。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據此,被證6組合被證7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5、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4、5項不具進步性,惟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7組合被證8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經比較被證7、被證8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證7之上蓋(10)具有斜面(10)與透孔(11),可形成一折射區(13),此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光罩;被證7之上蓋(10)亦具有容置槽(12),可以容置發光元件(30),此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定位座,兩者不同之處在於被證7前揭構件係由單一構件上蓋所組成,系爭專利2則由定位座與聚光罩兩構件組成,惟就達成之功效而言,兩者並無不同。此外,被證7之「發光元件(30)、金屬之下蓋(20)、電路板(60)」亦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光體、散熱板、電路板」,故被證7已實質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欲達到準確對焦之發明功效「藉由發光體裝設在投光筒中心位置,並直接位在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免校正作用,達到燈頭組裝便捷,品質穩定的效益」。而被證7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實質差異僅在於被證7未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置於投光筒內具有切換開關之切換開關。惟被證8說明書第5頁第14行至第16行已揭露於手電筒筒身前端設置有按壓式開關為已知之先前技術,故手電筒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將被證8所揭露之按壓式開關設置應用於被證7,所以被證7組合被證8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7組合被證8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而被證7圖式第1圖之上蓋(10)揭露有容置槽(12),第2圖揭露有圓形之發光元件(30),第3圖則揭露該發光元件(30)可以密合套設於該上蓋(10)之容置槽(12)內,故被證7之容置槽(12)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裝配框,是被證7已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附加之技術特徵,而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亦如前述,故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7組合被證8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而被證7之上蓋(10)容置槽(12)並未揭露具有可供發光元件(30)導接層(31)之一靠置面,且依據被證7圖式第2圖,其揭露該發光元件(30)為圓形,其導揭層(31)並未「伸展」出該發光元件(30)之圓形本體,故被證7事實上並未實質揭露其如何確保發光元件(30)之導接層(31)可確實被定位並與導電元件(50),或第二彈性元件(51)正確電性連接。此外,被證8亦無相關技術特徵之揭露,故被證7與被證8皆未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附加揭示之靠置面之相關技術特徵,是以,被證7組合被證8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7組合被證8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而被證7之「第二彈性元件(51)、金屬下蓋(20)、導孔(22)」,已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導電彈簧、散熱板、缺槽孔」,故其已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該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以是導電彈簧,俾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接觸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藉其壓縮彈性,乃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上電性連結」之技術特徵,且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5)被證7組合被證8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而被證7圖式第1圖揭露其金屬下蓋(20)具有可供第二彈性元件(51)與導電元件(50)穿過組設之導孔(22),就具有手電筒領域之通常知識者而言,該第二彈性元件(51)與導電元件(50)與金屬下蓋(20)之導孔(22)間必然為非電性接觸,否則將因電性短路致使手電筒無法正常操作,而為避免其間之電性接觸,無非以加大導孔(22)之孔徑、孔形或施加絕緣套於兩者之間,此皆為一般普遍採用之技術手段,是被證7已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附加揭示之「缺槽孔」,至於「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則為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顯能輕易思及。又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6、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而依據被證9說明書第10頁第18行至第19行「該高功率LED燈(61)的周緣所圈設的隔熱圈墊(610),塞堵定位於該配置孔(710)後」之揭露,被證9之配置孔(710)即為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附加揭示之裝配框,且兩者皆具有使LED燈或發光體定位之功能。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而被證9亦揭露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附加之技術特徵,故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亦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7、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經比較被證8、被證10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證8說明書第5頁第14行至第16行揭露於手電筒筒身前端設置有按壓式開關為已知之先前技術,被證10則揭露一種用以使一燈泡對準一反射器主軸之元件組,查其係利用燈泡(59)之電極穿過燈座(125),並將該燈座(125)安放於燈座容器(119)上所設之一孔(143)中,再依被證10說明書第28頁第4行以下實施例之說明,其利用基座部分(145)之前表面、向後表面、或兩者可設置對準用之結構,將其置於固持器(48)與下絕緣體(41)間複雜之結構關係來達到對準之目的,此明顯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係利用定位座將發光體裝設於投光筒中心位置不同。是被證8組合被證10並未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包含有其所依附第1項所有之技術特徵,而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8組合被證10亦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包含有其所依附第1項之所有技術特徵,而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8組合被證10亦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包含有其所依附第1項之所有技術特徵,而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8組合被證10亦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8、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經比較被證8、被證9、被證10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被證8說明書第5頁第14行至第16行揭露於手電筒筒身前端設置有按壓式開關為已知之先前技術;而依被證9說明書第10頁第18行至第19行「該高功率LED燈61的周緣所圈設的隔熱圈墊610,塞堵定位於該配置孔710後」之揭露,被證9之配置孔(710)即為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附加揭示之裝配框,且兩者皆具有使LED燈或發光體定位之功能;被證10則揭露一種用以使一燈泡對準一反射器主軸之元件組,其係利用燈泡(59)之電極穿過燈座(125),並將該燈座(125)安放於燈座容器(119)上所設之一孔(143)中,再依被證10說明書第28頁第4行以下實施例之說明,其利用基座部分(145)之前表面、向後表面、或兩者可設置對準用之結構,將其置於固持器(48)與下絕緣體(41)間複雜之結構關係達到對準之目的,此明顯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依附第1項獨立項之僅利用定位座將發光體裝設於投光筒中心位置之技術特徵不同。是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仍未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依附第1項獨立項之發光體、散熱板與電路板間之聯結關係,故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三)系爭專利3部分:1、系爭專利3之物品用途為一種裝設在自行車上,當照明及警示使用之自行車燈具,尤指可輕易的在自行車上安裝,並能快速從自行車上拆下當手電筒使用的照明警示兩用燈。其創作之特點在於燈體的握持筒身,在下緣內凹弧線的造形上,搭配尾端部多凹槽條紋,使整體呈現立體層次美感,而燈頭部多橫槽紋的設計,更是與握持筒的形體產生線條相互輝映感受,完全擺脫傳統單調造形的窠臼,予人全新流暢印象;是依據系爭專利3創作說明與圖面可知,系爭專利3所揭露之自行車照明警示兩用燈燈體之握持筒身下緣具有內凹弧線之造形,尾端部則具有多凹槽條紋,燈頭部則具有多橫槽紋(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七所示)。2、被告抗辯系爭專利3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被證12為中國大陸申請號第200420066855.6號專利(公告第CN0000000號)「具防水充電裝置的手電筒」,其公告日期為94年7月13日,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其主要包括一手電筒主體,並以一按鍵部控制照明部,該照明部由充電部提供電源,且該手電筒具防水功能,可固定於自行車上提供照明(其相關圖示如附圖八所示)。(2)被證13為中國大陸申請號第97301641.8號專利(公告第CN0000000號)「手電筒」,其公告日期為88年6月16日,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九所示)。(3)被證14為中國大陸申請號第97315090.4號專利(公告第CN0000000號)「斜式手電筒」,其公告日期為86年11月25日,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其相關圖示如附圖十所示)。3、被證12、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依據被證12第1、2圖可知,其手電筒主體(10)下緣呈現一內凹弧線造形;依據被證13之俯視圖、立體圖或左視圖可知,其燈頭部設有複數個橫槽紋之設計;依據被證14之主視圖、右視圖或立體圖可知,其尾端具有三道凹槽條紋。惟由被證12說明書第一圖可知,其握持筒上方係成扁平狀,與左、右兩側之外輪廓整體觀之如同四方柱狀,而非系爭專利3之半圓柱狀,故被證12在燈頭部、握持筒之外周基本構形等主體輪廓上,與系爭專利3之新式樣設計並不相同,而被證13、被證14之外周基本構形相去更遠,其主體輪廓難謂與系爭專利3有近似之處。故系爭專利3藉由筒身下緣內凹弧線搭配尾端之多凹槽條紋及燈頭部之多橫槽紋,可產生線條相互輝映而呈現出立體層次美感之特異視覺效果,非通常知識者基於被證12、被證13與被證14所能輕易思及,故被證12、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4、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依據被證13之俯視圖、立體圖或右視圖可知,其燈頭部設有複數個橫槽紋之設計,至於其筒身則係整體小於其燈頭部,而非僅於其筒身下緣具有內凹弧線之造形;依據被證14之主視圖、左視圖或立體圖可知,其尾端具有三道凹槽條紋,惟被證13、被證14之外周基本構形明顯與系爭專利3之半圓柱狀不同,其主體輪廓難謂與系爭專利3有近似之處。故被證13組合被證14尚未能揭露系爭專利3之主要設計特徵,且系爭專利3藉由筒身下緣內凹弧線搭配尾端之多凹槽條紋及燈頭部之多橫槽紋,可產生線條相互輝映而呈現出立體層次美感之特異視覺效果,非為通常知識者基於被證13與被證14所能輕易思及,故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四)綜上所述,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5項有應撤銷之原因存在,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自不得就系爭專利2對被告主張權利,而被告辯稱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部分雖不可採,惟原告主張被告販賣系爭產品2有過失或有推定之過失云云(見本院卷第118頁),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就此析述如下:1、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9條、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情形判斷被告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其並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且其販售之商品高達476種等語,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原告所提被告商品網頁資料在卷可稽(見原證8),堪可採信;又被告辯稱手電筒為日常生活用品,系爭產品2售價亦非高,且經其以專利名稱「手電筒」檢索中華民國專利系統,亦多達858筆資料,其中新型專利為494筆,新式樣專利為320筆一節,亦有被告所提中華民國檢索系統檢索資料附卷可佐(見被證19),被告既非系爭產品2之製造商,自不能僅以系爭專利3已經公告,即認被告就系爭產品2之零售販賣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是原告主張專利權係登記及公告制度,處於任何人均可得知悉之狀態,被告未經查證即銷售系爭產品2為有過失云云,尚難憑採。(2)又原告以被告曾因侵害原告另一新型第M244248號「圓管夾鎖扣結構改良」專利而與原告成立調解,主張被告對原告之相關產品及專利應極為熟悉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調解筆錄為證(見原證7),惟前開新型專利之說明書及圖示,均未提及手電筒之內部構造,而與系爭專利2無涉,其所揭露之手電筒外觀亦與系爭專利3不同,自不能以兩造間就其他專利之調解事件,逕認被告知悉本件系爭專利之存在而仍販售系爭產品2,是原告之上開主張亦不足採。2、次按民法第184條第2項固規定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損害賠償責任。然所謂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係指行為義務之違反,雖其法律之定義包括法律或其他法律授權制定之行政命令等,惟其重點在於該特定之法律必須具有個別保護性質,即係保護個人或單一特定之人範圍內,且其法律用語應為禁止法條或命令法條,是以不能僅以專利權之本質或其立法目的,即認違反專利法即係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否則在現代社會中,所有法律規範幾乎均係保護他人之法律,如此將造成侵權行為過失體系之空洞化。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23條第1項關於專利權權利範圍之規定,其用語並非禁止法條或命令法條,即非為保護個別特定法益之規定,故非屬民法第184條第2項所謂保護他人之法律。原告既未具體舉出被告所為係違反何具有個別保護性質之特定法條,則其逕以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23條第1項為民法第184條第2項保護他人之法律,主張被告未經同意販賣系爭產品2,可推定有過失云云,亦無足採。(五)綜上所述,系爭產品2雖落入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既有應撤銷之原因存在,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自不得就系爭專利2對被告主張權利,已如前述,而系爭產品2雖亦落入系爭專利3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3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亦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六)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
㈠本件事實經過:原告前向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就「三花及圖SUNFLOWER」文字及圖樣申請註冊取得第292109號商標(下稱據爭商標,如附圖一所示),其使用範圍包括襪子、褲襪、絲襪、吊襪帶、吊褲袋及襪套,現仍在商標專用期間內,是原告為據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原告及其前手臺灣三花棉製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三花公司)及其關係企業美達針織廠有限公司(下稱美達公司),自59年依法取得設立登記後,即秉持著踏實、服務的精神,真誠負責、競業、辛勤從事各種針織類產品之製造買賣及進出口業務,成就了三花堅實的基礎。在襪類商品方面:於58年,以三朵花的標誌,織造出第一雙三花棉襪,嗣後陸續推出全國第一雙抗菌防臭棉襪、五趾健康襪及精品XO棉襪系列產品等等。內著類商品方面:於89年推出新品三花內衣褲系列產品,於90年正式推出全國第一件五片式立體剪裁平口褲,造成市場上廣大迴響。實則,原告所有之據爭商標印象早已深植於消費者心中,已成為原告產品來源之聯想,具有強烈商標識別性,從而,消費者一見標示有據爭商標圖樣內容等商品即知係屬原告所產銷之商品,係屬盛譽卓著之著名商標,而為相關消費市場上的領導性品牌。而被告以製作襪子等商品販售為業(原證一,被告商業登記基本資料),其明知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即智慧局之前身,下稱中央標準局)審定之「大東發行標章」第716983號聯合商標,已經中央標準局以中臺異字第850736號異議審定書撤銷該商標(下稱另案撤銷商標,原證三,如附圖三所示)審定在案,竟將其所有之註冊第643718號商標(原證四,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二所示)以諸如刻意將其S部分刻意拉長,以意圖攀附原告知名之據爭商標圖樣部分;以及被告實際使用之襪子(下稱系爭產品)本體上之分別標示,有變換使用系爭商標之嫌。系爭產品與原告據爭商標高度近似而有致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顯見被告係以此變換其系爭商標方式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又原告多次以電視廣告、報章雜誌、大眾運輸廣告牆等平面媒體廣告傳達自家品牌之優良性及品牌形象,原告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規定請求被告應負擔費用,將如起訴狀附件所示之道歉啟事以26號字體,高26.5公分、寬32公分版面(即版面1/2)刊登於蘋果日報頭版,以恢復名譽等,依法應無不合。㈡本院99年度行商訴字第215號行政判決(下稱前案行政判決,被證1-2)於本件並不具有爭點效:查另案行政判決係對系爭商標是否與據爭商標有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之審查,而本件所提出之內容,係指被告不將系爭商標完整使用,而有混用業經原告撤銷之另案撤銷商標,故二案之事實內容、原因均不同,而無受既判力爭點效所及。㈢被告自行變換或註記其所有之系爭商標,致與原告據爭商標相同或近似,而有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⒈被告故意使用另案撤銷商標於系爭產品上,並意圖攀附原告知名之據爭商標圖樣,侵害原告之權益:查原告於107年7月22日在台北市○○區○○路000號勝立百貨購買系爭產品,觀之被告實際使用情況,造成拆解商標後單獨部分各與原告據爭商標近似,說明如下:①襪子實體:將「St」設計圖及「SanTree」置於長框內標示。②襪子吊牌:併列「St」設計圖及中文「三樹棉襪」及「SanTree」。③襪子吊牌背面或襪子實體左下角之小貼紙,併列「St」設計圖及「SanTree」方式標示。④字義上:三花與三樹同為植物名稱並僅差一字。⑤圖樣上:「SΓ」與「St」極度類似,「SΓ」圖樣為「S」延長一邊及至旁邊符號,「St」圖樣同樣為「S」延長一邊之及旁邊英文字t;以實際圖觀「S」延長結合旁邊英文後高度近似造成混淆。⒉系爭產品與據爭商標高度近似,已有使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自已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①一名為Wesley之消費者曾發信予原告確認商品,信中即提及:「Logo很類似」、「但品質差很多」以及「請問這是你們的產品嗎」等語。②部落格主之文章內亦提及,相關消費者亦顯已遭到混淆,而將原告之三花與被告之三樹產品混淆,而於文章內表示「連個三花牌都可以出現山寨版的」,且附上系爭產品圖片(原證六),顯然被告混用另案撤銷商標及系爭商標之方式業已使相關消費者有混淆誤認之可能。⒊被告於系爭產品上並非使用系爭商標圖樣及英文字,反係故意使用另案撤銷商標圖樣,顯係故意使用相同或近似於據爭商標而欲攀附原告商譽:①查本件系爭商標係以ST圖樣下並有SanTree英文字及三樹中文字並列為商標圖樣;然查,被告明知其系爭產品上使用之之ST圖樣,經認定近似於據爭商標而早已於85年經中央標準局審定撤銷,卻仍故意於系爭產品上使用,而非使用其合法未經撤銷之系爭商標,且更故意於系爭產品上使用商標時將SanTree字樣模糊,使相關消費者無法辨認其商標與據爭商標並非同一,更可證其侵害原告據爭商標權之故意。②被告不僅故意將其S部分刻意拉長,意圖攀附原告知名據爭商標圖樣,且被告將系爭商標實際使用時,於系爭產品本體上,係將外文「St」設計圖及外文「SanTree」置於一長方框內標示;而於系爭產品襪子吊牌上,則同時併列「St」設計圖、中文「三樹棉襪」及外文「SanTree」;另於部分系爭產品吊牌背面或本體左下角之小貼紙上以併列「St」設計圖及外文「SanTree」方式標示;是系爭商標實際使用於系爭襪子產品時,有變換使用之嫌。③衡酌坊間襪子商品在各賣場中常見係以其吊牌懸掛於展示架上之方式販售,該懸掛用襪子吊牌上之標示為相關消費者於選購時最容易先行觀察接觸者。而依原告襪子產品及被告系爭產品實物整體觀察,就其所販售之同一襪子商品上之全部標示態樣整體觀察,已使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且再行比對襪子上使用之圖樣,確實與原告據爭商標高度近似,已有事證證明消費者混淆誤買且相互提醒,造成原告商譽受損及商標權被侵害,被告實有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之故意。縱無之故意,亦應負過失責任。④臺灣高等檢察署智慧財產檢察分署108年度上聲議字第251號(下稱高檢處分書,被證2-2)認「自行變換商標或加附記」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可能,應有個案再研議之空間。㈣並聲明:⒈被告應將如附件一所示之道歉啟事,以26號字體及高26.5公分、寬32公分之版面(2分之1版面)於蘋果日報頭版壹日。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為先前技術所揭露而應予撤銷:1、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6係95年8月1日公告,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6年4月20日),具有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鑑於被證6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6說明書揭露一種強光手電筒散熱構造,包含一套筒21(即手持筒)、一燈座23、一強光型LED燈25(即發光體)、一導熱片26(即散熱板)及一保護殼體28(即投光筒);該保護殼體28(即投光筒)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左、右兩單元281、282,而以左、右夾制的方式將燈座23、LED燈25及聚光鏡27加以連結;頭部套管277(即透光前蓋)前端是扣接於聚光鏡27上,而後端是以螺合之方式結合於套筒21前端靠近開口210處,而透鏡275及護蓋276則是固設於導熱套管278前端,且可與導熱套管278一起連動;於該LED燈25相反於燈座23的一側設有一聚光鏡27,該聚光鏡27中間具有一穿孔271,於其側邊環設有一第二卡槽273,而該燈泡251是對準該穿孔271;導熱片26(即散熱板)具有一導片體260及由導片體260周緣呈輻射狀地往外延伸形成的複數導熱支片261可分別對應貼觸在電路基板250各邊(即發光體背面);電路基板250設置燈泡251的一側表面上配置一些必要電路,且於燈泡251兩側設有不同極性的LED燈接點253、254(即正、負極腳);於置放於燈座23的第一端面231時,還必須使接點253靠近第一凹槽236,使接點254靠近導槽237,而前述延伸至第一端面231上方的第一、第二端子238、239分別焊接於兩接點253、254,使得兩接點253、254分別電性連接於電池215的兩極性(由此可知導熱片對應於兩接點253、254,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使正負極腳由該缺槽孔處顯露)。電路基板250(即電路板)設置燈泡251的一側表面上配置一些必要電路,且於燈泡251兩側設有不同極性的LED燈接點253、254(即正、負極腳)…於置放於燈座23的第一端面231時,還必須使接點253靠近第一凹槽236,使接點254靠近導槽237,而前述延伸至第一端面231上方的第一、第二端子238、239(即正、負極導電件)分別焊接於兩接點253、254,使得兩接點253、254分別電性連接於電池215的兩極性,其一是透過第一彈性件213、套筒21本身、第一端子238及接點253,另一則是經由第二彈性件234、第二端子239及接點254,所以即可使該燈泡251通電運作,已揭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電路基板250),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且該電路板上對置該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一正極導電件及一負極導電件(第一、第二端子238、239分別焊接於兩接點253、254,使得兩接點253、254分別電性連接於電池215的兩極性);俾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電性連結;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對發光體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②被證6已揭露「且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有一穿孔上,由該穿孔上裝設一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的發光體(LED燈25);該發光體在定位座上伸展有一正極腳及一負極腳(LED燈25之兩接點253、254),背面貼設有一散熱板(導熱板26);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導熱支片261的片數與電路基板250的邊數相等,可分別對應貼觸在電路基板250各邊),使正極腳及負極腳由該缺槽孔處顯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電路基板250),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且該電路板上對置該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一正極導電件及一負極導電件(第一、第二端子238、239分別焊接於兩接點253、254,使得兩接點253、254分別電性連接於電池215的兩極性);俾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電性連結;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對發光體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藉由發光體裝設在投光筒中心位置,並直接位在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免校正作用,達到燈頭組裝便捷,品質穩定的效益」。③被證6雖係將頭部套管277前端扣接於聚光鏡27上,而後端則是以螺合的方式結合於套筒21前端靠近開口210處,而透鏡275及護蓋276則是固設於導熱套管278前端,且可與導熱套管278一起連動,而導熱套管278後端是螺合於頭部套管277前端,藉由旋轉導熱套管278,使導熱套管278相對於頭部套管277前進或是後退,而調整透鏡275與LED燈25間的焦距。惟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被證6,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6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鑑於被證6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6說明書已揭露一種強光手電筒散熱構造,該保護殼體28(即投光筒)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左、右兩單元281、282,而以左、右夾制的方式將燈座23、LED燈25及聚光鏡27加以連結,左、右兩單元281、282分別為一半圓形圓柱片,兩者合併後形成一完整的圓柱,於兩單元281、282內側沿著下側緣具有一第一卡緣285、況著上側緣具有一第二卡緣286,左、右兩單元281、282合併後,第一卡緣285會卡制燈座23之第一卡槽230、第二卡緣286會卡制於聚光鏡27上的第二卡槽273;於該LED燈25相反於燈座23的一側設有一聚光鏡27,該聚光鏡27中間具有一穿孔271,於其側邊環設有一第二卡槽273,而該燈泡251是對準該穿孔271。②被證6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內聚光罩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上(聚光鏡27以第二卡槽273卡掣於保護殼體28之第二卡緣286),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一穿孔裝設一發光體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LED燈經聚光鏡27之穿孔271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③被證6在保護殼體28之兩單元281、282開設有供電路基板250(設有燈泡251)卡入定位的卡槽283,亦能達到LED燈25準確組裝於保護殼體28內之效果,故仍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6之結構作結構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4)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鑑於被證6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6說明書已揭露一種強光手電筒散熱構造,其中於該LED燈25相反於燈座23的一側設有一聚光鏡27,該聚光鏡27中間具有一穿孔271,於其側邊環設有一第二卡槽273,而該燈泡251是對準該穿孔271;且本實施例的電路基板30於LED燈25的一側面,鄰近兩相對應邊300'、300"各凸設有一正極接點35及一負極接點36(即正、負極腳),該正極接點35並連設有一正極導線350,該負極接點36並連設有一負極導線360,而該散熱座32中央貫設有一中孔320,該套管33即置入並定位於中孔320遠離電路基板30的一端(未顯示),導接帽34也封組在散熱座32遠離電路基板30的一端321,導接帽34與套管33是受設散熱座32隔開不電性連接,上述的正極導線35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一缺口301彎折入中孔320並電性連接於套管33,該套管33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正極電性導通,而負極導線36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另一缺口301'順著散熱座32的導槽322彎折並電性連接於導接帽34,該導接帽34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負極電性導通;且如圖示在LED燈25下設導熱板26,該導熱板26具導片體260及呈輻射狀地往外延伸形成的複數導熱支片261所構成。②被證6已揭露「該投光筒(保護殼體28)內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穿孔(穿孔271)裝設發光體(LED燈25),該定位座對應發光體所伸展的正極腳(正極接點35)及負極腳(負極接點36),分別形成有一靠置面;俾發光體裝設在牙孔(穿孔271)內,藉由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散熱板缺槽孔能常態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之正極導電件(正極導線350)及負極導電件(負極導線360),可穿過散熱板缺槽孔,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相較於被證6,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6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6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亦不具進步性。(5)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鑑於被證6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6說明書已揭露一種強光手電筒散熱構造,其中電路基板30於LED燈25的一側面,鄰近兩相對應邊300'、300"各凸設有一正極接點35及一負極接點36(即正、負極腳),該正極接點35並連設有一正極導線350,該負極接點36並連設有一負極導線360,而該散熱座32中央貫設有一中孔320,該套管33即置入並定位於中孔320遠離電路基板30的一端(未顯示),導接帽34也封組在散熱座32遠離電路基板30的一端321,導接帽34與套管33是受設散熱座32隔開不電性連接,上述的正極導線35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一缺口301彎折入中孔320並電性連接於套管33,該套管33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正極電性導通,而負極導線36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另一缺口301'順著散熱座32的導槽322彎折並電性連接於導接帽34,該導接帽34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負極電性導通;且如圖示在LED燈25下設導熱板26,該導熱板26具導片體260及呈輻射狀地往外延伸形成的複數導熱支片261所構成。②被證6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正極接點35)及負極腳(負極接點36),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該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正極導線350)及負極導電件(負極導線360)穿過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電性連結,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③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相較於被證6,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6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6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亦不具進步性。2、被證6與被證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6係於95年8月1日公告,被證7係於95年9月21日公告,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設於下蓋20之導孔22內部之導電元件50,受到第二彈性元件51之彈性恢復力作用,而被向外頂出,使該導電元件50得以與電路板60上之導電孔61緊密接觸,使其發光元件30底部之導電層31得以透過導電元件50以及第二彈性元件51達到電性連結的效果;亦即,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相當於導電件功能,其高突於電路板60表面,且因第二彈性元件51而具有彈性相當於導電彈片或導電彈簧功能,俾穿過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之導孔22(即缺槽孔)接觸發光元件30之兩導接層31,藉其壓縮彈性,乃使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元件30導接層31達到電性連結效果。(3)被證7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被證6所揭露),其中,該控制座上電路板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即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該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以是高突電路板表面,具彈性之導電彈片,或是為導電彈簧,俾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即導孔22)接觸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藉其壓縮彈性,乃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兩導接層31)上電性連結」。(4)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相較於被證6與被證7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6與被證7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6與被證7之組合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專利圍第4項亦不具進步性。3、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7係於95年9月21日公告,被證8係於95年12月21日公告,均早於系爭專利2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鑑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該LED 係包含:一上蓋10(即相當於投光筒),係利用金屬材料所製成,其中央處設有一透孔11,透孔11下方設有一容置槽12週圍部份(即相當於定位座),上方則設有一折射區13(即相當於聚光罩);一下蓋20,亦利用金屬材料所製成,其兩側設有與上蓋10相對且軸心相同之穿孔21,另於下蓋20上設有至少兩導孔22。該上蓋10與下蓋20皆是利用金屬材料所製成,發光元件30所釋放出來的熱能,亦能快速的藉由金屬材料的良好散熱效果,故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發光元件30,設置於上蓋10與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間,並被容設於容置槽12內部,而凸設於透孔11,發光元件30底部設有兩導接層31(即正負極腳)由發光元件30內部向外延伸而出,下蓋20所設導孔22(相當於缺槽孔),使兩導接層31由導孔22處顯露;如圖3所示,電路板60上對置發光元件30之導接層(即正、負極腳),各有一導電元件50、彈性元件51及導電孔61之組合(相當於正負極導電件),俾使其穿過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之導孔22(即缺槽孔)接觸發光元件30之兩導接層31達成電性連結;則電路板60與切換開關可對發光元件30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藉由發光元件30設在上蓋10(相當於投光筒)中心及折射區13(即聚光罩)光源入口中心,可直接位在折射區13光源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此外,被證8說明書揭露一控制單元包括一驅動電路(42)受控制開關(25)控制,以決定是否供給該導通電壓給該發光二極體(231)。②被證7已揭露「該投光筒之內部前端設一聚光罩(即折射區13),並使聚罩之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一定位座(即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上,且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有一穿孔(即透孔11)上,由該穿孔上裝設一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的發光體(即發光元件30);該發光體在定位座上伸展有一正極腳及一負極腳(即兩導接層31),背面貼設有一散熱板(即下蓋20);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即導孔22),使正極腳及負極腳由該缺槽孔處顯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且該電路板上對置該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一正極導電件及一負極導電件;俾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電性連結;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對發光體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藉由發光體裝設在投光筒中心位置,並直接位在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免校正作用,達到燈頭組裝便捷,品質穩定的效益」等技術特徵。此外,被證8已揭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此一技術特徵。 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係二段式請求項,其「係設置在手持筒前端筒內與電池電性連結,並由一鎖固在該手持筒前端之透光前蓋加以鎖密,其至少包括一投光筒及一控制座」前言部份係屬先前技術,電路板60與切換開關電性連接,且該開關對應手電筒上按鍵之技術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之人可參酌被證8即可輕易完成之發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與被證8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鑑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一發光元件30,被容設於容置槽12週圍部份(相當於定位座)而凸設於透孔11(即穿孔)間,其上蓋10(相當於投光筒)中折射區13(即聚光罩)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容置槽12週圍部份(相當於定位座)上,由該容置槽中心位置形成一透孔11(即穿孔)裝設一發光元件30延伸折射區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一面端相對發光元件30之形體,乃以透孔11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元件30裝設在透孔11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②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  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即上蓋10)內聚光罩(即折射區13)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即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一穿孔(即透孔11)裝設一發光體(即發光元件30)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較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與被證8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鑑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上蓋10內容置槽12週圍部份(即相當於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透孔11裝設發光元件30,發光元件30既被「容設」於容置槽12,對應導接層31(即相當於正、負極腳)於左右設有一靠置面,俾發光元件30裝設在透孔11內;藉由兩導接層31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導孔22(即相當於散熱板缺槽孔)能常態對置發光元件30之兩導接層31,據以電路板60之兩導電元件50及彈性元件51組合(相當於正負極導電件),可穿過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之導孔22(相當於缺槽孔),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元件兩導接層31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②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內定位座(即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中心位置形成穿孔(即導孔22)裝設發光體(即發光元件30),該定位座對應發光體所伸展的正極腳及負極腳(即兩導接層31),分別形成有一靠置面;俾發光體裝設在牙孔內,藉由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散熱板缺槽孔(即導孔22)能常態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之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即導電元件50及彈性元件51組合),可穿過散熱板缺槽孔,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相較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與被證8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亦不具進步性。(5)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鑑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設於下蓋20之導孔22內部之導電元件50,受到第二彈性元件51之彈性恢復力作用,而被向外頂出,使該導電元件50得以與電路板60上之導電孔61緊密接觸,使其發光元件30底部之導電層31得以透過導電元件50以及第二彈性元件51達到電性連結的效果;亦即,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相當於導電件功能,其高突於電路板60表面,且因第二彈性元件51而具有彈性相當於導電彈片或導電彈簧功能,俾穿過下蓋20(相當於散熱板)之導孔22(即缺槽孔)接觸發光元件30之兩導接層31,藉其壓縮彈性,乃使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元件30導接層31達到電性連結效果。②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控制座上電路板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即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該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以是高突電路板表面,具彈性之導電彈片,或是為導電彈簧,俾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即導孔22)接觸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藉其壓縮彈性,乃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兩導接層31)上電性連結」。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相較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與被證8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項第5項亦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鑑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設於下蓋20之導孔22內部之導電元件50,受到第二彈性元件51之彈性恢復力作用,而被向外頂出,使該導電元件50得以與電路板60上之導電孔61緊密接觸,使其發光元件30底部之導電層31得以透過導電元件50以及第二彈性元件51達到電性連結的效果」,因此下蓋20(即散熱板)相對於導接層31(即正負極腳)分別形成一導孔22(即缺槽孔),與上蓋10鎖固之電路板60(相當於控制座),使得各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相當於正、負極導電件)穿過導孔22與發光元件30之導接層31接觸達到電性連結效果,該導孔22之孔形為圓形且分立,使得各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不相接觸,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②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散熱板(即下蓋20)相對發光體(即發光元件30)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即兩導接層31),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即導孔22);該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即彈性元件51、導電元件50與導電孔61之組合)穿過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電性連結,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相較於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與被證8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亦不具進步性。4、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7係於2006年9月21日公告,被證8係於2006年12月21日公告,被證9係於2006年11月1日公告,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被證7說明書已揭露「一種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中一發光元件30,被容設於容置槽12週圍部份(相當於定位座)而凸設於透孔11(即穿孔)間,其上蓋10(相當於投光筒)中折射區13(即聚光罩)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容置槽12週圍部份(相當於定位座)上,由該容置槽中心位置形成一透孔11(即穿孔)裝設一發光元件30延伸折射區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一面端相對發光元件30之形體,乃以透孔11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元件30裝設在透孔11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此外,被證9說明書亦揭露一種具有高功率模組化燈座手電筒,其以該高功率發光組6凸設有一高功率LED燈的多角狀盤60的第一面600,對準高功率LED燈61於該反射罩7平坦架設面71中央穿設有一配置孔710」。(3)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被證7與被證8組合所揭露),其中,該投光筒(即上蓋10)內聚光罩(即折射區13)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即容置槽12週圍部份)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一穿孔(即透孔11)裝設一發光體(即發光元件30)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4)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較於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不具進步性。5、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不具進步性:(1)被證8係於95年12月21日公告,被證10係於93年8月16日公開,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鑑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0說明書揭露一種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其中一種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如圖3所示,係設置在筒身21(即手持筒)前端筒內與乾電池31電性連結,並由一鎖固在筒身21前端之透光面蓋25加以鎖密,其包括一頭部24(相當於投光筒)及開關40及導體39、42(相當於控制座),在該頭部24內部前端設一反射器101(即聚光罩);且如圖4、6所示,使反射器101之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上絕緣固持器48上,在該固持器48中心位置設有一孔106;此外,由該孔106上裝設一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的燈泡59(即發光體);該燈泡59在固持器48上伸展有第一端子電極57及第二端子電極58,如圖7、8所示將元件組121之燈座125放入孔143(設置於容器119);燈座125可以陶瓷製成,一方面可防止燈座在手電筒之操作過程中因某些燈泡所產生之高溫熔化;容器119得以適當之金屬(如鋁)製成。使用金屬容器119之一優點為:該容器將可發揮散熱器之功能。因此,燈座容器119與燈座125組合即相當於散熱板功能;燈泡59設置於具有散熱功能之燈座容器119及燈座125上(即相當於散熱板);如圖11、12所示兩孔139係沿旋轉軸141之方向貫穿燈座125,俾容納電極57及58,故已揭露對應正負極各一缺槽孔之技術特徵。燈座125相對於燈泡59之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分別形一缺槽孔139,使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由該缺槽孔139處顯露。設置開關40之目的係為啟斷及閉合電池與燈泡59某一電極之電通路,本發明在本文中之其他態樣亦可搭配手電筒常用之他種開關;第一電極57將進一步穿過下絕緣體41內之孔49,並與第一接點55形成電接觸。第二電極則將伸入下絕緣體41前表面上之軸向長孔85,並與第二接點83形成電接觸。如此一來,電極57及58亦將分別與第一導體39及第二導體42形成電接觸。由此可知第一導體39、第二導體42與開關40設置係為對於燈泡59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功能相當於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功能。燈泡59(即發光元件)裝設在頭部24(相當於投光筒)與反射器101(即聚光罩)光源入口中心而直接位在反射器101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達到免校正作用;此外,被證8說明書揭露一控制單元包括一驅動電路(42)受控制開關(25)控制,以決定是否供給該導通電壓給該發光二極體(231)。②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已揭露「該投光筒之內部前端設一聚光罩(即反射器101),並使聚罩之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一定位座(即固持器48)上,且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有一穿孔(即孔106)上,由該穿孔上裝設一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的發光體(即燈泡59);該發光體在定位座上伸展有一正極腳及一負極腳(即第一端子電極57及第二端子電極58),背面貼設有一散熱板(即燈座容器119及燈座125);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兩孔139),使正極腳及負極腳由該缺槽孔處顯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且該電路板上對置該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一正極導電件及一負極導電件;俾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電性連結;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對發光體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藉由發光體裝設在投光筒中心位置,並直接位在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免校正作用,達到燈頭組裝便捷,品質穩定的效益」等技術特徵。此外,被證8已揭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此一技術特徵。③其第一導體39、第二導體42與開關40設置係為對於燈泡59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功能相當於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功能,且使用電路板與切換開關仍屬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之人參酌被證8之先前技術即可直接置換之等效置換技術,故不具備進步性。此外,如圖3所示,第一、二端子電極(即正、負極)穿過散熱板與導電件連結,完成電通路,至於系爭專利2雖以導電件穿過散熱板與極腳連結完成電通路,然此僅屬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之人可直接置換之等效置換。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8與被證10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鑑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0說明書揭露一種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其中頭部24(相當於投光筒)與反射器101(即聚光罩)光源入口設於上絕緣固持器48上;此外,如圖3、4、6、7、8所示容器119係安裝於筒身21之前端,且可安放在固持器48之中央孔106中,俾進一步保證孔143軸線將與筒身21之軸線成一直線;乃以中央孔106為中心,形成一裝配框,以限定裝設於容器119內之燈泡59,使之能簡易完成在固持器48上準確組裝。②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即頭部24)內聚光罩(即反射器101)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即固持器48)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一穿孔(即中央孔106)裝設一發光體(即燈泡59)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較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8與被證10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鑑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0說明書揭露一種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如圖4所示在將元件組121之燈座125放入孔143後,燈泡59之電極57及58將自燈座125之下端及燈座器119穿出。第一電極57將進一步穿過下絕緣體41內之孔49,並與第一接點55(相當於導電件)形成電接觸。第二電極則將伸入下絕緣體41前表面上之軸向長孔85,並與第二接點83(相當於導電件)形成電接觸。如此一來,電極57及58亦將分別與第一導體39及第二導體42形成電接觸。電極57及58係分別由接點55及83以摩擦方式(即相當於靠置面之功能)固定於定位,此一設計可使燈座125持續緊貼孔143之壁面,進而保持燈絲60相對於筒身21軸線之對準關係。②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內定位座(即固持器48)中心位置形成穿孔(即中央孔106)裝設發光體(即燈泡59),該定位座對應發光體所伸展的正極腳及負極腳(即電極57及58),分別形成有一靠置面;俾發光體裝設在牙孔內,藉由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散熱板缺槽孔能常態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之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即第一接點55及第二接點83),可穿過散熱板缺槽孔(兩孔139),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③被證10已揭露將發光體所伸展之正、負極腳利用摩擦方式分別固定於對應之容置處產生定位的作用,使得發光體得緊貼於壁面,並與正、負極導電件接觸,構成電性連結,進而保持發光體相對於筒身之對準關係(即準確對焦),因此,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特徵係屬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之人參酌先前技術可直接置換之等效技術。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相較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其構件的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8與被證10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亦不具進步性。(5)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鑑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0說明書揭露一種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如圖7、8所示將元件組121之燈座125放入孔143(設置於容器119);燈座125可以陶瓷製成,一方面可防止燈座在手電筒之操作過程中因某些燈泡所產生之高溫熔化,一方面則可使電極57與58彼此絕緣;容器119得以適當之金屬(如鋁)製成,使用金屬容器119之一優點為:該容器將可發揮散熱器之功能;因此,燈座容器119與燈座125組合即相當於散熱板功能;因此,燈泡59設置於具有散熱功能之燈座容器119及燈座125上(即相當於散熱板);如圖11、12所示兩孔139係沿旋轉軸141之方向貫穿燈座125,俾容納電極57及58,故已揭露對應正負極各一缺槽孔之技術特徵。此外,如圖3、11、12所示,第一、二端子電極(即正、負極)穿過散熱板與導電件連結,完成電通路,燈座125相對於燈泡59之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分別形一缺槽孔139各自分立,其孔形使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不相接觸。②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散熱板(即燈座容器119及燈座125)相對發光體(即燈泡59)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即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即孔139);該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電性連結,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各自分立),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③被證10分別形成一缺槽孔139各自分立,其孔形使第一、二端子電極57、58不相接觸,此外,系爭專利雖以導電件穿過散熱板與極腳連結完成電通路,且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然此僅屬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之人可直接置換之等效置換。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相較於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其構件的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8與被證10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亦不具進步性。6、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8係於2006年12月21日公告,被證9係於2006年11月1日公告,被證10係於2004年8月16日公開,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之適格。(2)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鑑於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而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0說明書已揭露一種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其中如圖3所示,頭部24(相當於投光筒)與反射器101(即聚光罩)光源入口設於上絕緣固持器48上;此外,如圖3、4、6、7、8所示容器119係安裝於筒身21之前端,且可安放在固持器48之中央孔106中,俾進一步保證孔143軸線將與筒身21之軸線成一直線;乃以中央孔106為中心,形成一裝配框,以限定裝設於容器119內之燈泡59,使之能簡易完成在固持器48上準確組裝。此外,被證9說明書亦已揭露如圖3所示及以該高功率發光組6凸設有一高功率LED燈的多角狀盤60的第一面600,對準高功率LED燈61於該反射罩7平坦架設面71中央穿設有一配置孔710之技術特徵。②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已揭露「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被證10與被證8組合所揭露),其中,該投光筒(即頭部24)內聚光罩(即反射器101)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即固持器48)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一穿孔(即中央孔106)裝設一發光體(即燈泡59)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③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較於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其構件之成型、組裝均無太大的困難,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結構作組合設計顯能輕易完成,未產生無法預期功效,故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在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之前提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不具進步性。7、系爭專利2為智慧財產局作成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認定全部之申請專利範圍皆不具進步性,原告理應先證明系爭專利2確實具進步性,才能對被告主張權利。(二)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範圍不具創作性而應予撤銷:1、被證12、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範圍不具創作性:(1)被證12係於94年7月13日公告,被證13係於88年6月16日公告,被證14係於88年2月10日公告,均早於系爭專利3之申請日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明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不具創作性之適格。(2)按新式樣專利權範圍係以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為準,結合圖說所指定之物品始得主張其權利,而依系爭專利3之圖面及圖說,可知系爭專利3之新式樣專利權範圍為:「燈具整體概為圓柱狀,特別於握持筒下緣呈現內凹弧線的造形」及「燈頭部多橫槽紋的設計、尾端部多凹槽條紋」。(3)被證12說明書揭露一具防水充電的手電筒,如圖1、2所示該手電筒整體概為一圓柱狀,特別係於該手電筒主體10(即握持筒部份)下緣呈現一內凹弧線的造形。被證13說明書揭露一手電筒,其中如立體圖所示其燈頭部設有數個橫槽紋之設計;被證14說明書亦揭露一斜式手電筒,其握持部尾端有三道凹槽條紋設計。因此,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範圍事實上僅是在被證12、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及習知技術之基礎上,易於思及之新式樣,因此不具創作性。2、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範圍鑑於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而不具創作性:(1)被證13說明書揭露一手電筒,其中如立體圖所示該手電筒整體概為一圓柱狀,其燈頭部設有數個橫槽紋之設計,並且如右視圖所示,其握持筒下緣呈現一內凹弧線的造形;被證14說明書亦揭露一斜式手電筒,其握持部尾端有三道凹槽條紋設計。(2)系爭專利3之新式樣專利權範圍事實上僅是在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及習知技術之基礎上,易於思及之新式樣,不具創作性。(三)原告應證明被告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1、按最高法院93年度臺上字第2292號判決意旨、司法院98年智慧財產法律座談會提案及研討結果民事訴訟類第13號多數見解,原告既主張被告公司侵害其專利權而請求損害賠償,自應由原告就被告公司有何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其專利權,先盡舉證責任,如原告不能舉證,縱被告公司不能證明抗辯事實、或所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訴。2、被告公司並非製造商,事先無從得知系爭產品是否使用任何專利技術,亦無任何故意或過失:(1)被告公司並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對於各該商品所使用之技術為何?是否擁有專利?有無取得合法專利授權?是否涉及專利侵權等,不僅無從自外觀上判斷,且專利問題涉及高度技術性及專業性之判斷,即使逐一檢視商品,被告公司亦無從藉由檢視商品之方式,辨識或判斷各該商品是否侵害他人專利。(2)又M244248號專利公告說明書內容及圖式,均未提及手電筒內部構造,因此,與系爭專利2無涉;此外,圖式所揭露之手電筒外觀式樣亦與系爭專利3相去甚遠,是被告前雖曾與原告就侵害M244248號專利請求賠償一事調解成立,然據此逕謂被告對於原告之相關產品及專利應極為熟悉,實屬跳躍式推論或流於臆測。況且,按諸一般經驗法則,倘若被告對於原告之相關產品及專利極為熟悉,要無可能不將系爭產品2併入調解內容,由此可知,被告對於系爭專利並無明知或可得而知之情事極其明顯。(3)此外,以專利名稱「手電筒」檢索中華民國專利系統,共有858筆資料,其中494筆新型專利及320筆新式樣專利,而被告僅為資本額1000萬元之LED照明產品零售商,根本不可能期待被告能知悉所有手電筒專利。(4)綜上所述,被告公司事前既無從得知系爭產品是否使用專利技術,且事後接獲原告專利侵權之通知後,立即移除爭議網頁並停止販賣系爭產品,實難謂被告公司有何故意或過失之侵害行為可言。(四)原告應舉證證明已於系爭產品上依專利法第108、129條準用第79條規定,標示證書號數及申請案號:1、原告既主張被告公司侵害系爭專利,應就其於系爭專利物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或被告公司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之事實提出證明。2、原告並未提出具體證據證明其於專利侵權主張之通知時,已在所生產專利產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或提出具體證據證明被告公司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之事實。(五)關於系爭產品2之銷售資料:1、被告提出原告主張計算侵害期間起點(99年4月25日)迄今之系爭產品2銷售資料(被證15),可知系爭產品2之銷售數量為80個,每一個單價約為180.95元(未含稅,含5%營業稅後之單價為180.95×1.05=約190元)或約189.52元(未含稅,含5%營業稅後之單價為189.52×1.05=約199元),總計金額為約14,510.47元(未含稅,含5%營業稅後之總計金額為1,4510.47×1.05=約15,236元)。2、事實上系爭產品2並非被告所製造,此亦為原告所不爭執。系爭產品2為中國廠商所製造並於中國販賣,迄今中國商品貿易網站「阿里巴巴」及「淘寶網」等網站仍販賣系爭產品2,被告亦係自中國買得系爭產品2後於臺灣地區轉賣。被告自中國買得系爭產品2之成本每個為30元人民幣,若以99年3月31日之匯率4.631計算,則購買成本為約139元。此外,被告之成本尚應包括中國至臺灣之運費,且系爭產品2尚包括夾持扣、電池、包裝等不在系爭專利2之專利權範圍內之附件,亦應列為成本予以扣除,因此被告之成本應約為150元。全部80個系爭產品2之購買成本約12,000元(即150X80=12,000)。是以被告販賣系爭產品2所得利益為3,236元(即15,236-12,000=3,236),原告所得請求之損害賠償亦應以此數額為限。原告雖主張以合理權利金計算損害賠償數額,惟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及辦理民事訴訟應行注意事項第87條第2項規定,僅於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始得由法院審酌一切情形,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或於侵害智慧財產權之損害賠償事件時參考智慧財產權人於實施授權時可得收取之合理權利金數額核定之,然而本件並非上述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之情形。(六)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113、114頁)(一)原告為新型專利第M329137號「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即系爭專利2)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7年3月21日至106年4月19日止(見原證3專利證書影本、原證12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為新式樣專利第D124083號「自行車照明警示兩用燈(三)」(即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7年8月1日至108年4月19日止(見原證5專利證書影本、原證13專利圖說影本)(三)被告阿囉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之負責人為洪益勝(見原證9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影本)。(四)被告確有販賣G-32-2「1W三段LED單前燈」之產品(即系爭產品2)(見原證8網頁資料、原證10統一發票影本)。(五)被告就原告主張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文義範圍不否認。(六)被告就原告主張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3專利權範圍不否認。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被告就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文義範圍及落入系爭專利3專利權範圍既不爭執,已如前述,則原告就上開部分之主張,即堪採信,合先敘明。又兩造就系爭專利2、3有無應撤銷之原因,經協議簡化爭點為(1)被證6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6與被證7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7、被證8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不具進步性? (4)被證7、被證8、被證9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5)被證8、被證10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6)被證8、被證9、被證10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7)被證12、被證13、被證14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8)被證13、被證14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見本院卷(二)第114頁)爰分述如下:(二)系爭專利2部分:1、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共計6項,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本件原告係主張系爭產品2侵害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文義,被告亦針對原告前開主張而抗辯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有應撤銷之原因,茲就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解析如下(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一所示):(1)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係設置在手持筒前端筒內與電池電性連結,並由一鎖固在該手持筒前端之透光前蓋加以鎖密,其至少包括一投光筒及一控制座;主要改良在於,該投光筒之內部前端設一聚光罩,並使聚光罩之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一定位座上,且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有一穿孔上,由該穿孔上裝設一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的發光體;該發光體在定位座上伸展有一正極腳及一負極腳,背面貼設有一散熱板;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使正極腳及負極腳由該缺槽孔處顯露;該控制座之一端設一電路板,並具有一與手持筒上按鍵對應的切換開關,且該電路板上對置該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一正極導電件及一負極導電件;俾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電性連結;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及切換開關對發光體之電光模式切換控制,藉由發光體裝設在投光筒中心位置,並直接位在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免校正作用,達到燈頭組裝便捷,品質穩定的效益。(2)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內聚光罩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一穿孔裝設一發光體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3)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投光筒內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穿孔裝設發光體,該定位座上對應發光體所伸展的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靠置面;俾發光體裝設在牙孔內,藉由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散熱板缺槽孔能常態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之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穿過散熱板缺槽孔,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4)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控制座上電路板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設有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該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以是高突電路板表面,具彈性之導電彈片,或是為導電彈簧,俾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接觸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藉其壓縮彈性,乃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上電性連結。(5)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準確對焦的手電筒燈頭構造,其中,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該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電性連結,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2、被告抗辯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被證6為中華民國95年8月1日公告之第M295221號新型專利「強光手電筒散熱構造」,其公告日期為95年8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又該強光手電筒包含一套筒、一燈座、一LED燈及一保護殼體,該套筒內可容置至少一電池,該燈座一端組裝於套筒上、另一端則組裝該LED燈,該LED燈具有一用以輔助散熱並具有兩接點的電路基板,分別以一端子電性連接於電池兩極,保護殼體具有左、右兩單元,以左、右夾制的方式將燈座及LED燈加以連結;其特徵在於在該電路基板與燈座間夾置有一導熱片並穿出保護殼體彎折向其周壁有複數導熱支片,於該電路基板及燈座外,套組有一導熱套管,使LED燈的高熱經由複數導熱支片、導熱套管傳送至套筒作快速散熱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二所示)。(2)被證7為中華民國95年9月21日公告之第M298068號新型專利「高功率LED結構改良」,其公告日期為95年9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又其係一種與高功率LED有關之設計,尤指一種應用在電路板上且具有高功率之LED者;其主要包含有一上蓋、一下蓋、一發光元件、複數固定元件以及複數導電元件,其中發光元件係設置於上蓋與下蓋間,而透過固定元件將上蓋與下蓋固定於電路板上,並透過導電元件將發光元件與電路板進行電路連結,使整體LED得以於電路板上進行拆解,除可便於組立外,亦當發光元件失效或更換不同顏色LED時,得以快速更換發光元件,而無須進行整組LED之更換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三所示)。(3)被證8為中華民國95年12月21日公告之第M303320號新型專利「小型手電筒」,其公告日期為95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又該手電筒包括一供電池(3)容置的中空殼體(21)、一發光單元(23)、一電傳導單元(24)、及一控制開關(25),其特徵在於中空殼體(21)的第二端部(212)由一端蓋(27)封閉,端蓋(27)內容置軟質膠套(26),且軟質膠套(26)內容置控制開關(25),前述端蓋(27)中央具有穿孔(271)以容軟質膠套(26)的中央弧凸觸塊(261)外露出來,且端蓋(27)內壁具有內螺牙(272)與上述第二端部(212)外緣設置的外螺牙(213)相互螺合,進而使第二端部(212)與端蓋(27)之間有防滲的軟質膠套(26)介入(其相關圖示如附圖四所示)。(4)被證9為中華民國95年11月1日公告之第I265256號發明專利「具有高功率模組化燈座手電筒」,其公告日期為95年11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又該手電筒是包括有一管體,設有一切換開關,其內部具有一第一架設空間,於該第一架設空間內容置有至少一個的電池;一燈罩,是組設於管體的第一端,其內部具有一第二架設空間;一封閉座,是組設於管體的第二端,並具有一彈性元件向著該第一架設空間用以頂推於電池並電性連接於一極,該彈性元件並與該封閉座電性連接;及一高功率模組化燈座,是裝設於燈罩內部第二架設空間內,且包括有一散熱座、一高功率發光組及一反射罩,其中該高功率發光組受該切換開關控制可電性連接於電池另一極,該散熱座於燈罩組設於管體的第一端定位時是與管體接觸作電性連接並可作大面積的散熱,確保手電筒作強光型投射使用的安全及延長其使用壽命者(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五所示)。(5)被證10為中華民國99年8月16日公開之第200415329號發明專利「手電筒及用以使手電筒燈泡對準之元件組」,其公開日期為93年8月13日,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又其元件組包括一燈泡及一燈座;該燈泡具有一對電極、及一延伸於該等電極間之燈絲。該燈座可容納該燈泡之電極。在將該燈泡固定於該燈座後,該等電極將穿過該燈座,該燈泡將鄰近該燈座,且該燈泡之燈絲將對準一貫穿該燈座之預定軸線。該燈座之構造可安放在一燈座容器上所設之一孔中,俾使該燈座之預定軸線與該反射器之主軸成一直線,該燈座容器之安裝位置係鄰近該反射器(其相關圖示如附圖六所示)。3、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經比較被證6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證6之「套筒(21)、LED燈(25)、導熱片(26)、保護殼體(28)、聚光鏡(27)」等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手持筒、發光體、散熱板、投光筒、聚光罩」等元件,而依被證6圖1與說明書第9頁第3~5行所示,其係利用左、右兩單元(281、282),以左右夾制之方式將燈座(23)、LED燈(25)及聚光鏡(27)加以連結固定,雖其結構不同於系爭專利2將聚光罩組設於定位座上,再利用定位座定位該發光體於中心位置之穿孔上,且該發光體延伸入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惟由被證6藉該聚光鏡(27)中間具有一穿孔(271),而該LED燈(251)是對準該穿孔(271),可知被證6可利用聚光鏡之中心孔達成系爭專利2定位座將該發光體定位於中心之功效;又被證6之電路板係LED燈本身固設之電路板,雖結構與系爭專利2控制座上之電路板不同(該LED未直接固設於電路板上),惟電路板之功用係做為LED與電池間電性連接,被證6既已揭示電路板,兩者所達成之目的及功效相同,為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是以,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其附加揭示「該投光筒內聚光罩內端光源部入口組設在定位座上,由該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一穿孔裝設一發光體延伸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該定位座一面端相對發光體之形體,乃以穿孔為中心,形成有一裝配框;俾發光體裝設在穿孔內,藉由裝配框對發光體的限定,使發光體能簡易完成在定位座上準確組裝」;查被證6已揭示聚光鏡中間穿孔形成,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裝配框,做為結合燈座之LED之用,可使LED與聚光鏡準確定位,而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亦如前述,是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其附加揭示「該投光筒內定位座中心位置形成穿孔裝設發光體,該定位座上對應發光體所伸展的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靠置面;俾發光體裝設在牙孔內,藉由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展現在靠置面上定位的作用,乃使散熱板缺槽孔能常態對置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據以控制座上電路板之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穿過散熱板缺槽孔,並在該靠置面上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簡易構成電性連結」;查被證6已揭示LED燈(25)下設導熱片(26)具導片體(260)及呈輻射狀地往外延伸形成複數導熱支片(261)所構成,該LED燈之「正極導線(35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一缺口(301)彎折入中孔(320)並電性連接於套管(33),該套管(33)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正極電性導通,而負極導線(360)由該電路基板(30)經其中另一缺口(301),順著散熱座(32)的導槽(322)彎折並電性連接於導接帽(34),該導接帽(34)於組設完成時可與電池(215)的負極電性導通」,由此可知,被證6之正、負導線係藉由穿過導片體之間空隙,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達成簡易構成電性連結功效相同,而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是以,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6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其附加揭示「該散熱板相對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分別形成有一缺槽孔;該控制座組設在投光筒內,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缺槽孔與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接觸電性連結,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據以避免發光體之觸發工作電力短路」;查被證6之正、負導線係藉由穿過導片體之間空隙已如前述,由於被證6之導接帽(34)與套管(33)因設散熱座(32)隔開不電性連接,因此被證6之正、負導線藉由穿過導片體之間空隙達成避免電性短路,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欲達成功效相同,而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亦如前述,據此,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6與被證7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經比較被證6、被證7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被證6之「套筒(21)、LED燈(25)、導熱片(26)、保護殼體(28)、聚光鏡(27)」等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依附第1項獨立項之「手持筒、發光體、散熱板、投光筒、聚光罩」等元件;被證7之「第二彈性元件(51)、金屬下蓋(20)、導孔(22)」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導電彈簧、散熱板、缺槽孔」,故已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該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以是導電彈簧,俾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接觸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藉其壓縮彈性,乃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上電性連結」之技術特徵,且由被證7第1圖及第3圖可知,其上蓋(10)中央處設有一透孔(11),透孔下方設有一容置槽(12),上方則設有一折射區(13),此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依附第1項獨立項之「定位座、定位座中心位置穿孔、聚光罩」,兩者不同之處在於被證7之前揭構件係由單一構件組成,系爭專利2則由定位座與聚光罩兩構件組成,惟就達成之功效而言,兩者並無不同。被證6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據此,被證6組合被證7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5、被證7與被證8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4、5項不具進步性,惟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7組合被證8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經比較被證7、被證8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證7之上蓋(10)具有斜面(10)與透孔(11),可形成一折射區(13),此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光罩;被證7之上蓋(10)亦具有容置槽(12),可以容置發光元件(30),此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定位座,兩者不同之處在於被證7前揭構件係由單一構件上蓋所組成,系爭專利2則由定位座與聚光罩兩構件組成,惟就達成之功效而言,兩者並無不同。此外,被證7之「發光元件(30)、金屬之下蓋(20)、電路板(60)」亦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光體、散熱板、電路板」,故被證7已實質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欲達到準確對焦之發明功效「藉由發光體裝設在投光筒中心位置,並直接位在聚光罩光源部入口中心處投射光源的焦點免校正作用,達到燈頭組裝便捷,品質穩定的效益」。而被證7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實質差異僅在於被證7未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置於投光筒內具有切換開關之切換開關。惟被證8說明書第5頁第14行至第16行已揭露於手電筒筒身前端設置有按壓式開關為已知之先前技術,故手電筒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將被證8所揭露之按壓式開關設置應用於被證7,所以被證7組合被證8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7組合被證8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而被證7圖式第1圖之上蓋(10)揭露有容置槽(12),第2圖揭露有圓形之發光元件(30),第3圖則揭露該發光元件(30)可以密合套設於該上蓋(10)之容置槽(12)內,故被證7之容置槽(12)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裝配框,是被證7已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附加之技術特徵,而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亦如前述,故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7組合被證8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而被證7之上蓋(10)容置槽(12)並未揭露具有可供發光元件(30)導接層(31)之一靠置面,且依據被證7圖式第2圖,其揭露該發光元件(30)為圓形,其導揭層(31)並未「伸展」出該發光元件(30)之圓形本體,故被證7事實上並未實質揭露其如何確保發光元件(30)之導接層(31)可確實被定位並與導電元件(50),或第二彈性元件(51)正確電性連接。此外,被證8亦無相關技術特徵之揭露,故被證7與被證8皆未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附加揭示之靠置面之相關技術特徵,是以,被證7組合被證8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7組合被證8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而被證7之「第二彈性元件(51)、金屬下蓋(20)、導孔(22)」,已可對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導電彈簧、散熱板、缺槽孔」,故其已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該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可以是導電彈簧,俾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穿過散熱板缺槽孔接觸發光體之正極腳及負極腳,藉其壓縮彈性,乃使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能穩定的著壓在發光體正極腳及負極腳上電性連結」之技術特徵,且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5)被證7組合被證8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而被證7圖式第1圖揭露其金屬下蓋(20)具有可供第二彈性元件(51)與導電元件(50)穿過組設之導孔(22),就具有手電筒領域之通常知識者而言,該第二彈性元件(51)與導電元件(50)與金屬下蓋(20)之導孔(22)間必然為非電性接觸,否則將因電性短路致使手電筒無法正常操作,而為避免其間之電性接觸,無非以加大導孔(22)之孔徑、孔形或施加絕緣套於兩者之間,此皆為一般普遍採用之技術手段,是被證7已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附加揭示之「缺槽孔」,至於「該缺槽孔之孔形為不被正極導電件及負極導電件接觸或觸及的槽形孔」則為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顯能輕易思及。又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6、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而依據被證9說明書第10頁第18行至第19行「該高功率LED燈(61)的周緣所圈設的隔熱圈墊(610),塞堵定位於該配置孔(710)後」之揭露,被證9之配置孔(710)即為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附加揭示之裝配框,且兩者皆具有使LED燈或發光體定位之功能。被證7組合被證8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而被證9亦揭露有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附加之技術特徵,故被證7、被證8與被證9之組合亦可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7、被證8與被證10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經比較被證8、被證10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證8說明書第5頁第14行至第16行揭露於手電筒筒身前端設置有按壓式開關為已知之先前技術,被證10則揭露一種用以使一燈泡對準一反射器主軸之元件組,查其係利用燈泡(59)之電極穿過燈座(125),並將該燈座(125)安放於燈座容器(119)上所設之一孔(143)中,再依被證10說明書第28頁第4行以下實施例之說明,其利用基座部分(145)之前表面、向後表面、或兩者可設置對準用之結構,將其置於固持器(48)與下絕緣體(41)間複雜之結構關係來達到對準之目的,此明顯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係利用定位座將發光體裝設於投光筒中心位置不同。是被證8組合被證10並未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包含有其所依附第1項所有之技術特徵,而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8組合被證10亦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包含有其所依附第1項之所有技術特徵,而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8組合被證10亦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包含有其所依附第1項之所有技術特徵,而被證8組合被證10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故被證8組合被證10亦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8、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經比較被證8、被證9、被證10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被證8說明書第5頁第14行至第16行揭露於手電筒筒身前端設置有按壓式開關為已知之先前技術;而依被證9說明書第10頁第18行至第19行「該高功率LED燈61的周緣所圈設的隔熱圈墊610,塞堵定位於該配置孔710後」之揭露,被證9之配置孔(710)即為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附加揭示之裝配框,且兩者皆具有使LED燈或發光體定位之功能;被證10則揭露一種用以使一燈泡對準一反射器主軸之元件組,其係利用燈泡(59)之電極穿過燈座(125),並將該燈座(125)安放於燈座容器(119)上所設之一孔(143)中,再依被證10說明書第28頁第4行以下實施例之說明,其利用基座部分(145)之前表面、向後表面、或兩者可設置對準用之結構,將其置於固持器(48)與下絕緣體(41)間複雜之結構關係達到對準之目的,此明顯與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依附第1項獨立項之僅利用定位座將發光體裝設於投光筒中心位置之技術特徵不同。是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仍未揭露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依附第1項獨立項之發光體、散熱板與電路板間之聯結關係,故被證8、被證9與被證10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三)系爭專利3部分:1、系爭專利3之物品用途為一種裝設在自行車上,當照明及警示使用之自行車燈具,尤指可輕易的在自行車上安裝,並能快速從自行車上拆下當手電筒使用的照明警示兩用燈。其創作之特點在於燈體的握持筒身,在下緣內凹弧線的造形上,搭配尾端部多凹槽條紋,使整體呈現立體層次美感,而燈頭部多橫槽紋的設計,更是與握持筒的形體產生線條相互輝映感受,完全擺脫傳統單調造形的窠臼,予人全新流暢印象;是依據系爭專利3創作說明與圖面可知,系爭專利3所揭露之自行車照明警示兩用燈燈體之握持筒身下緣具有內凹弧線之造形,尾端部則具有多凹槽條紋,燈頭部則具有多橫槽紋(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七所示)。2、被告抗辯系爭專利3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被證12為中國大陸申請號第200420066855.6號專利(公告第CN0000000號)「具防水充電裝置的手電筒」,其公告日期為94年7月13日,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其主要包括一手電筒主體,並以一按鍵部控制照明部,該照明部由充電部提供電源,且該手電筒具防水功能,可固定於自行車上提供照明(其相關圖示如附圖八所示)。(2)被證13為中國大陸申請號第97301641.8號專利(公告第CN0000000號)「手電筒」,其公告日期為88年6月16日,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其相關圖示如附圖九所示)。(3)被證14為中國大陸申請號第97315090.4號專利(公告第CN0000000號)「斜式手電筒」,其公告日期為86年11月25日,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期96年4月20日,故具有證據能力(其相關圖示如附圖十所示)。3、被證12、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依據被證12第1、2圖可知,其手電筒主體(10)下緣呈現一內凹弧線造形;依據被證13之俯視圖、立體圖或左視圖可知,其燈頭部設有複數個橫槽紋之設計;依據被證14之主視圖、右視圖或立體圖可知,其尾端具有三道凹槽條紋。惟由被證12說明書第一圖可知,其握持筒上方係成扁平狀,與左、右兩側之外輪廓整體觀之如同四方柱狀,而非系爭專利3之半圓柱狀,故被證12在燈頭部、握持筒之外周基本構形等主體輪廓上,與系爭專利3之新式樣設計並不相同,而被證13、被證14之外周基本構形相去更遠,其主體輪廓難謂與系爭專利3有近似之處。故系爭專利3藉由筒身下緣內凹弧線搭配尾端之多凹槽條紋及燈頭部之多橫槽紋,可產生線條相互輝映而呈現出立體層次美感之特異視覺效果,非通常知識者基於被證12、被證13與被證14所能輕易思及,故被證12、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4、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依據被證13之俯視圖、立體圖或右視圖可知,其燈頭部設有複數個橫槽紋之設計,至於其筒身則係整體小於其燈頭部,而非僅於其筒身下緣具有內凹弧線之造形;依據被證14之主視圖、左視圖或立體圖可知,其尾端具有三道凹槽條紋,惟被證13、被證14之外周基本構形明顯與系爭專利3之半圓柱狀不同,其主體輪廓難謂與系爭專利3有近似之處。故被證13組合被證14尚未能揭露系爭專利3之主要設計特徵,且系爭專利3藉由筒身下緣內凹弧線搭配尾端之多凹槽條紋及燈頭部之多橫槽紋,可產生線條相互輝映而呈現出立體層次美感之特異視覺效果,非為通常知識者基於被證13與被證14所能輕易思及,故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難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四)綜上所述,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5項有應撤銷之原因存在,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自不得就系爭專利2對被告主張權利,而被告辯稱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部分雖不可採,惟原告主張被告販賣系爭產品2有過失或有推定之過失云云(見本院卷第118頁),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就此析述如下:1、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9條、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情形判斷被告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其並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且其販售之商品高達476種等語,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原告所提被告商品網頁資料在卷可稽(見原證8),堪可採信;又被告辯稱手電筒為日常生活用品,系爭產品2售價亦非高,且經其以專利名稱「手電筒」檢索中華民國專利系統,亦多達858筆資料,其中新型專利為494筆,新式樣專利為320筆一節,亦有被告所提中華民國檢索系統檢索資料附卷可佐(見被證19),被告既非系爭產品2之製造商,自不能僅以系爭專利3已經公告,即認被告就系爭產品2之零售販賣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是原告主張專利權係登記及公告制度,處於任何人均可得知悉之狀態,被告未經查證即銷售系爭產品2為有過失云云,尚難憑採。(2)又原告以被告曾因侵害原告另一新型第M244248號「圓管夾鎖扣結構改良」專利而與原告成立調解,主張被告對原告之相關產品及專利應極為熟悉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調解筆錄為證(見原證7),惟前開新型專利之說明書及圖示,均未提及手電筒之內部構造,而與系爭專利2無涉,其所揭露之手電筒外觀亦與系爭專利3不同,自不能以兩造間就其他專利之調解事件,逕認被告知悉本件系爭專利之存在而仍販售系爭產品2,是原告之上開主張亦不足採。2、次按民法第184條第2項固規定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損害賠償責任。然所謂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係指行為義務之違反,雖其法律之定義包括法律或其他法律授權制定之行政命令等,惟其重點在於該特定之法律必須具有個別保護性質,即係保護個人或單一特定之人範圍內,且其法律用語應為禁止法條或命令法條,是以不能僅以專利權之本質或其立法目的,即認違反專利法即係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否則在現代社會中,所有法律規範幾乎均係保護他人之法律,如此將造成侵權行為過失體系之空洞化。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23條第1項關於專利權權利範圍之規定,其用語並非禁止法條或命令法條,即非為保護個別特定法益之規定,故非屬民法第184條第2項所謂保護他人之法律。原告既未具體舉出被告所為係違反何具有個別保護性質之特定法條,則其逕以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23條第1項為民法第184條第2項保護他人之法律,主張被告未經同意販賣系爭產品2,可推定有過失云云,亦無足採。(五)綜上所述,系爭產品2雖落入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2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既有應撤銷之原因存在,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自不得就系爭專利2對被告主張權利,已如前述,而系爭產品2雖亦落入系爭專利3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3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亦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六)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57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新型專利第M316178號「造型球體固定裝置」(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申請日期為95年12月1日,專利權期間自96年8月1日起至105年11月30日止。被告大倫氣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倫公司)係從事商業氣球設計服務,見原告之系爭專利具市場高度發展與經濟價值,乃抄襲原告設計,於該公司門市及台中市○○區○○路2號分別開設「台灣氣球博物館」,並公開展示仿冒原告系爭專利之氣球產品(下稱系爭氣球產品),再低價搶單,致原告產品之銷售量受影響。99年2月間原告發現被告台灣氣球博物館展示品所使用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與系爭專利具高度相似性,其竟諉稱係被告王莉霜所創作且被告大倫公司早於96年6月13日已申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第M322278號新型專利),欲掩飾其侵權行為,而被告王莉霜創作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原告已依法申請舉發撤銷其專利。原告另於100年2月間發現被告氣球先生國際事業有限公司(下稱氣球先生公司)向被告大倫公司進貨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系爭氣球產品,且被告氣球公司仍持續販賣,顯係故意侵權。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規定請求被告大倫公司賠償500萬元(包含損害賠償400萬元,懲罰性賠償100萬元)、被告氣球公司賠償300萬元(包含損害賠償250萬元,懲罰性賠償50萬元),並請求被告大倫公司、王莉霜、氣球先生公司排除侵害。(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氣球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及第5、6、7項附屬項所主張之專利特徵,系爭氣球產品與系爭專利主張之結構特徵,符合全要件原則,屬文義侵害。而系爭專利技術報告非行政處分,並未否定原告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2、系爭專利未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並無撤銷之原因:(1)舉發證據3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0000000000號發明專利,依該專利內容及圖式第5圖中得知:該氣球(31)是直接在皮瓣(35)上設置孔洞(36),作為連接件(41)串連之用。惟系爭專利是在本體(20)上設有固定孔(21),而非在球體(10)上設置固定孔(21),且主要作為球體的充氣嘴(11)固定之用;可見舉發證據3與系爭專利並非相同或近似之創作,亦非舉發證據3所能輕易完成。(2)舉發證據4我國「氣球造型套環」新型專利,依該專利內容與圖式第2圖中得知:該氣球造型套環包括:一套環體(1)及複數氣球座(2)二部份,其中各氣球座(2)係呈一喇叭狀擴張,且由開口邊緣向內設二對稱之槽縫(22),並於槽縫之末端設一鏤空部(21);其特徵在於:套環體(1)係呈一環狀,其周緣設有一切槽(11),而氣球座則係均勻分設於套環體外周緣者。然系爭專利是在本體上設有固定孔,該本體可為一立體形式或一平面形式,立體形式可為一球體,平面形式則設有若干個板面,板面上設有固定孔,以及連接固定孔的切槽,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藉由構件比對,可知舉發證據4構造複雜,且製作不易,而系爭專利利用簡單構件及技術即可整合完成,可以節省製造與組裝成本,顯然並非舉發證據4所能輕易完成。(3)被證3、4僅為產品之操作說明圖片及產品圖示,該產品之特性、功能為何,全未予說明,無從證明系爭專利無進步性,況該產品外型與系爭專利不同,構造複雜,製作組裝不易。(4)被證5至16應非真實產品,不足證明被告大倫公司在原告發明前已先行使用:①被證5之94年4月8日出口報單內載貨品名稱「CRD34」與被證8產品編號「CDR34」明顯不同,英文單字順序顛倒,則其所附被證5至9難認真實。而「CRD34」、「CRD44」、「FL38ST」產品內容與被證7至9商品並非相同,產品編號更非相符。又被證6之發票金額、品項亦與出口報單不合,發票上「CL-867」經比對被證9,係指汽球充氣幫浦編號,然被證8、9產品內容除氣球本體,尚包括氣球充氣幫浦,何以特於發票另為汽球充氣幫浦品項記載。②被告大倫公司係營收規模上億元之公司,為全自動化生產,其所有產品均係以規格化、統一大量生產;據其所述被證7至9係同時銷往希臘,其產品之印刷、樣式應有一致性,而警告圖示(如回收標誌、禁止圖示等)依希臘當地法律,係統一圖示,如未按當地規定標示,勢必無法核准進口,惟被證8、9並無被證7之禁止0至3歲幼童使用之圖示;被證8、9之多國語言說明,係與背景圖示、顏色重疊,並未覆蓋之,但被證7之多國語言說明卻直接覆蓋於背景顏色,顯然不同;被證7至9無法確認其真實製造日期。且同樣產品型號,被告5、11、16之淨重、單位名稱卻不相同,自無法為先行使用證明。6、被告大倫公司、氣球先生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1)被告大倫公司仿冒原告產品,大量低價搶單,年營收依100年6月26日蘋果日報報導已上億元,預估被告大倫公司侵害系爭專利,獲不當利益至少數千萬元以上,原告僅請求被告大倫公司賠償400萬元;另被告大倫公司經通知停止侵權後,仍置之不理,益證係屬故意,應給付原告懲罰性賠償金100萬元,合計500萬元。(2)原告發現被告氣球先生公司販賣、製造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於99年2月12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侵害系爭專利,至今仍未獲理,仍持續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產品,顯係故意,被告氣球先生公司販賣產品每年獲利至少數百萬元,請求給付原告250萬元賠償金,另給付50萬元懲罰性賠償金,合計300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大倫公司應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氣球先生公司應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大倫公司、氣球先生公司、王莉霜不得有製造、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物品之行為。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氣球產品確為被告大倫公司製造、販賣、使用,而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係被告大倫公司之經銷商,僅為販賣、使用;至於被告王莉霜,則為被告大倫公司員工。被告大倫公司係一生產各式尺寸氣球之公司,原告所指之系爭氣球產品即「造型球體固定裝置」,僅是氣球欲作造型時輔助組裝裝置之一,並非被告大倫公司之主要產品。(二)系爭專利喪失新穎性、進步性,違反專利法第94條規定,有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撤銷原因之事由:1、系爭專利業經智慧財產局100年4月26日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中予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計有9項,除請求項7以外,其餘請求項經比對結果,為引用文獻1至3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轉用完成,並無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項範圍太廣,被告產品當然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大倫公司係依照自己所獲准擁有之M322278號「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來實施製造,而系爭專利早為國內外業界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3、系爭專利之創作特徵及技術與引證案揭露相關業界之習用技術裝設完全相同,無任何新增實用功效,包括被證3:「conwincarbonicco.,inc公司所發行之1997~98BalloonEquipmentcatalog氣球裝置型錄」,其內頁之「JiffyStrip瞬間固定條產品」即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被證4:「LauderdaiePaper&Balloonco.公司所發行之1999Wholesalecatalog」,其批發型錄內頁之「SAFETITES安全繫片產品」亦有揭露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上開刊物之公開時間均遠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4、被告大倫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生產系爭氣球產品,被證5至16均可證明:(1)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94年4月8日即曾生產系爭氣球產品外銷至歐洲希臘,從被證5出口報單,其中產品第21項(產品編號CRD34)、第22項(產品編號CRD44)、第23項(產品編號FL38ST),及被證7至9產品包裝袋內之包裝說明板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雖其中一項產品編號應是CRD34,然印刷時包裝誤繕為CDR34,但上開3項產品,只要有其中1項產品,即可印證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2)被告DIY系列產品係新款包裝,每次印刷版本都會略有修改以調整至完美或應客人所需,從93年至今,已改無數次版本。希臘客戶訂單年年都是新印並不斷改版,如警語和版面顏色以符當地需要,由於DIY系列產品係較新款產品,剛開始用單張印刷提供展覽用,每年都有改版,直到99年才放入年度目錄一起印刷,95年製作手冊是提供給有興趣的客人用,以無文字方式說明,給國內外客人參考。(3)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權申請日即95年12月1日前即生產編號CRD34、CRD44、FL38ST、FL38產品行銷,包括被證11於93年11月26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菲律賓;被證12於94年1月2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至秋櫻貿易有限公司;被證13於94年5月9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至昇有貿易公司;被證14於94年6月7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偉銘通商企業有限公司;被證15於95年3月21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思薇雅有限公司;被證16於95年6月1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並附有樣品之照片於訂單上,明顯顯示出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行銷系爭氣球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專利第M316178號「造型球體固定裝置」(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申請日期為95年12月1日,專利權期間自96年8月1日起至105年11月30日止。被告大倫氣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倫公司)係從事商業氣球設計服務,見原告之系爭專利具市場高度發展與經濟價值,乃抄襲原告設計,於該公司門市及台中市○○區○○路2號分別開設「台灣氣球博物館」,並公開展示仿冒原告系爭專利之氣球產品(下稱系爭氣球產品),再低價搶單,致原告產品之銷售量受影響。99年2月間原告發現被告台灣氣球博物館展示品所使用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與系爭專利具高度相似性,其竟諉稱係被告王莉霜所創作且被告大倫公司早於96年6月13日已申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第M322278號新型專利),欲掩飾其侵權行為,而被告王莉霜創作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原告已依法申請舉發撤銷其專利。原告另於100年2月間發現被告氣球先生國際事業有限公司(下稱氣球先生公司)向被告大倫公司進貨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系爭氣球產品,且被告氣球公司仍持續販賣,顯係故意侵權。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規定請求被告大倫公司賠償500萬元(包含損害賠償400萬元,懲罰性賠償100萬元)、被告氣球公司賠償300萬元(包含損害賠償250萬元,懲罰性賠償50萬元),並請求被告大倫公司、王莉霜、氣球先生公司排除侵害。(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氣球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及第5、6、7項附屬項所主張之專利特徵,系爭氣球產品與系爭專利主張之結構特徵,符合全要件原則,屬文義侵害。而系爭專利技術報告非行政處分,並未否定原告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2、系爭專利未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並無撤銷之原因:(1)舉發證據3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0000000000號發明專利,依該專利內容及圖式第5圖中得知:該氣球(31)是直接在皮瓣(35)上設置孔洞(36),作為連接件(41)串連之用。惟系爭專利是在本體(20)上設有固定孔(21),而非在球體(10)上設置固定孔(21),且主要作為球體的充氣嘴(11)固定之用;可見舉發證據3與系爭專利並非相同或近似之創作,亦非舉發證據3所能輕易完成。(2)舉發證據4我國「氣球造型套環」新型專利,依該專利內容與圖式第2圖中得知:該氣球造型套環包括:一套環體(1)及複數氣球座(2)二部份,其中各氣球座(2)係呈一喇叭狀擴張,且由開口邊緣向內設二對稱之槽縫(22),並於槽縫之末端設一鏤空部(21);其特徵在於:套環體(1)係呈一環狀,其周緣設有一切槽(11),而氣球座則係均勻分設於套環體外周緣者。然系爭專利是在本體上設有固定孔,該本體可為一立體形式或一平面形式,立體形式可為一球體,平面形式則設有若干個板面,板面上設有固定孔,以及連接固定孔的切槽,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藉由構件比對,可知舉發證據4構造複雜,且製作不易,而系爭專利利用簡單構件及技術即可整合完成,可以節省製造與組裝成本,顯然並非舉發證據4所能輕易完成。(3)被證3、4僅為產品之操作說明圖片及產品圖示,該產品之特性、功能為何,全未予說明,無從證明系爭專利無進步性,況該產品外型與系爭專利不同,構造複雜,製作組裝不易。(4)被證5至16應非真實產品,不足證明被告大倫公司在原告發明前已先行使用:①被證5之94年4月8日出口報單內載貨品名稱「CRD34」與被證8產品編號「CDR34」明顯不同,英文單字順序顛倒,則其所附被證5至9難認真實。而「CRD34」、「CRD44」、「FL38ST」產品內容與被證7至9商品並非相同,產品編號更非相符。又被證6之發票金額、品項亦與出口報單不合,發票上「CL-867」經比對被證9,係指汽球充氣幫浦編號,然被證8、9產品內容除氣球本體,尚包括氣球充氣幫浦,何以特於發票另為汽球充氣幫浦品項記載。②被告大倫公司係營收規模上億元之公司,為全自動化生產,其所有產品均係以規格化、統一大量生產;據其所述被證7至9係同時銷往希臘,其產品之印刷、樣式應有一致性,而警告圖示(如回收標誌、禁止圖示等)依希臘當地法律,係統一圖示,如未按當地規定標示,勢必無法核准進口,惟被證8、9並無被證7之禁止0至3歲幼童使用之圖示;被證8、9之多國語言說明,係與背景圖示、顏色重疊,並未覆蓋之,但被證7之多國語言說明卻直接覆蓋於背景顏色,顯然不同;被證7至9無法確認其真實製造日期。且同樣產品型號,被告5、11、16之淨重、單位名稱卻不相同,自無法為先行使用證明。6、被告大倫公司、氣球先生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1)被告大倫公司仿冒原告產品,大量低價搶單,年營收依100年6月26日蘋果日報報導已上億元,預估被告大倫公司侵害系爭專利,獲不當利益至少數千萬元以上,原告僅請求被告大倫公司賠償400萬元;另被告大倫公司經通知停止侵權後,仍置之不理,益證係屬故意,應給付原告懲罰性賠償金100萬元,合計500萬元。(2)原告發現被告氣球先生公司販賣、製造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於99年2月12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侵害系爭專利,至今仍未獲理,仍持續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產品,顯係故意,被告氣球先生公司販賣產品每年獲利至少數百萬元,請求給付原告250萬元賠償金,另給付50萬元懲罰性賠償金,合計300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大倫公司應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氣球先生公司應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大倫公司、氣球先生公司、王莉霜不得有製造、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物品之行為。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氣球產品確為被告大倫公司製造、販賣、使用,而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係被告大倫公司之經銷商,僅為販賣、使用;至於被告王莉霜,則為被告大倫公司員工。被告大倫公司係一生產各式尺寸氣球之公司,原告所指之系爭氣球產品即「造型球體固定裝置」,僅是氣球欲作造型時輔助組裝裝置之一,並非被告大倫公司之主要產品。(二)系爭專利喪失新穎性、進步性,違反專利法第94條規定,有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撤銷原因之事由:1、系爭專利業經智慧財產局100年4月26日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中予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計有9項,除請求項7以外,其餘請求項經比對結果,為引用文獻1至3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轉用完成,並無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項範圍太廣,被告產品當然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大倫公司係依照自己所獲准擁有之M322278號「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來實施製造,而系爭專利早為國內外業界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3、系爭專利之創作特徵及技術與引證案揭露相關業界之習用技術裝設完全相同,無任何新增實用功效,包括被證3:「conwincarbonicco.,inc公司所發行之1997~98BalloonEquipmentcatalog氣球裝置型錄」,其內頁之「JiffyStrip瞬間固定條產品」即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被證4:「LauderdaiePaper&Balloonco.公司所發行之1999Wholesalecatalog」,其批發型錄內頁之「SAFETITES安全繫片產品」亦有揭露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上開刊物之公開時間均遠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4、被告大倫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生產系爭氣球產品,被證5至16均可證明:(1)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94年4月8日即曾生產系爭氣球產品外銷至歐洲希臘,從被證5出口報單,其中產品第21項(產品編號CRD34)、第22項(產品編號CRD44)、第23項(產品編號FL38ST),及被證7至9產品包裝袋內之包裝說明板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雖其中一項產品編號應是CRD34,然印刷時包裝誤繕為CDR34,但上開3項產品,只要有其中1項產品,即可印證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2)被告DIY系列產品係新款包裝,每次印刷版本都會略有修改以調整至完美或應客人所需,從93年至今,已改無數次版本。希臘客戶訂單年年都是新印並不斷改版,如警語和版面顏色以符當地需要,由於DIY系列產品係較新款產品,剛開始用單張印刷提供展覽用,每年都有改版,直到99年才放入年度目錄一起印刷,95年製作手冊是提供給有興趣的客人用,以無文字方式說明,給國內外客人參考。(3)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權申請日即95年12月1日前即生產編號CRD34、CRD44、FL38ST、FL38產品行銷,包括被證11於93年11月26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菲律賓;被證12於94年1月2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至秋櫻貿易有限公司;被證13於94年5月9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至昇有貿易公司;被證14於94年6月7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偉銘通商企業有限公司;被證15於95年3月21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思薇雅有限公司;被證16於95年6月1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並附有樣品之照片於訂單上,明顯顯示出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行銷系爭氣球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專利第M316178號「造型球體固定裝置」(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申請日期為95年12月1日,專利權期間自96年8月1日起至105年11月30日止。被告大倫氣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倫公司)係從事商業氣球設計服務,見原告之系爭專利具市場高度發展與經濟價值,乃抄襲原告設計,於該公司門市及台中市○○區○○路2號分別開設「台灣氣球博物館」,並公開展示仿冒原告系爭專利之氣球產品(下稱系爭氣球產品),再低價搶單,致原告產品之銷售量受影響。99年2月間原告發現被告台灣氣球博物館展示品所使用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與系爭專利具高度相似性,其竟諉稱係被告王莉霜所創作且被告大倫公司早於96年6月13日已申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第M322278號新型專利),欲掩飾其侵權行為,而被告王莉霜創作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原告已依法申請舉發撤銷其專利。原告另於100年2月間發現被告氣球先生國際事業有限公司(下稱氣球先生公司)向被告大倫公司進貨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系爭氣球產品,且被告氣球公司仍持續販賣,顯係故意侵權。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規定請求被告大倫公司賠償500萬元(包含損害賠償400萬元,懲罰性賠償100萬元)、被告氣球公司賠償300萬元(包含損害賠償250萬元,懲罰性賠償50萬元),並請求被告大倫公司、王莉霜、氣球先生公司排除侵害。(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氣球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及第5、6、7項附屬項所主張之專利特徵,系爭氣球產品與系爭專利主張之結構特徵,符合全要件原則,屬文義侵害。而系爭專利技術報告非行政處分,並未否定原告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2、系爭專利未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並無撤銷之原因:(1)舉發證據3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0000000000號發明專利,依該專利內容及圖式第5圖中得知:該氣球(31)是直接在皮瓣(35)上設置孔洞(36),作為連接件(41)串連之用。惟系爭專利是在本體(20)上設有固定孔(21),而非在球體(10)上設置固定孔(21),且主要作為球體的充氣嘴(11)固定之用;可見舉發證據3與系爭專利並非相同或近似之創作,亦非舉發證據3所能輕易完成。(2)舉發證據4我國「氣球造型套環」新型專利,依該專利內容與圖式第2圖中得知:該氣球造型套環包括:一套環體(1)及複數氣球座(2)二部份,其中各氣球座(2)係呈一喇叭狀擴張,且由開口邊緣向內設二對稱之槽縫(22),並於槽縫之末端設一鏤空部(21);其特徵在於:套環體(1)係呈一環狀,其周緣設有一切槽(11),而氣球座則係均勻分設於套環體外周緣者。然系爭專利是在本體上設有固定孔,該本體可為一立體形式或一平面形式,立體形式可為一球體,平面形式則設有若干個板面,板面上設有固定孔,以及連接固定孔的切槽,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藉由構件比對,可知舉發證據4構造複雜,且製作不易,而系爭專利利用簡單構件及技術即可整合完成,可以節省製造與組裝成本,顯然並非舉發證據4所能輕易完成。(3)被證3、4僅為產品之操作說明圖片及產品圖示,該產品之特性、功能為何,全未予說明,無從證明系爭專利無進步性,況該產品外型與系爭專利不同,構造複雜,製作組裝不易。(4)被證5至16應非真實產品,不足證明被告大倫公司在原告發明前已先行使用:①被證5之94年4月8日出口報單內載貨品名稱「CRD34」與被證8產品編號「CDR34」明顯不同,英文單字順序顛倒,則其所附被證5至9難認真實。而「CRD34」、「CRD44」、「FL38ST」產品內容與被證7至9商品並非相同,產品編號更非相符。又被證6之發票金額、品項亦與出口報單不合,發票上「CL-867」經比對被證9,係指汽球充氣幫浦編號,然被證8、9產品內容除氣球本體,尚包括氣球充氣幫浦,何以特於發票另為汽球充氣幫浦品項記載。②被告大倫公司係營收規模上億元之公司,為全自動化生產,其所有產品均係以規格化、統一大量生產;據其所述被證7至9係同時銷往希臘,其產品之印刷、樣式應有一致性,而警告圖示(如回收標誌、禁止圖示等)依希臘當地法律,係統一圖示,如未按當地規定標示,勢必無法核准進口,惟被證8、9並無被證7之禁止0至3歲幼童使用之圖示;被證8、9之多國語言說明,係與背景圖示、顏色重疊,並未覆蓋之,但被證7之多國語言說明卻直接覆蓋於背景顏色,顯然不同;被證7至9無法確認其真實製造日期。且同樣產品型號,被告5、11、16之淨重、單位名稱卻不相同,自無法為先行使用證明。6、被告大倫公司、氣球先生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1)被告大倫公司仿冒原告產品,大量低價搶單,年營收依100年6月26日蘋果日報報導已上億元,預估被告大倫公司侵害系爭專利,獲不當利益至少數千萬元以上,原告僅請求被告大倫公司賠償400萬元;另被告大倫公司經通知停止侵權後,仍置之不理,益證係屬故意,應給付原告懲罰性賠償金100萬元,合計500萬元。(2)原告發現被告氣球先生公司販賣、製造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於99年2月12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侵害系爭專利,至今仍未獲理,仍持續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產品,顯係故意,被告氣球先生公司販賣產品每年獲利至少數百萬元,請求給付原告250萬元賠償金,另給付50萬元懲罰性賠償金,合計300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大倫公司應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氣球先生公司應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大倫公司、氣球先生公司、王莉霜不得有製造、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物品之行為。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氣球產品確為被告大倫公司製造、販賣、使用,而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係被告大倫公司之經銷商,僅為販賣、使用;至於被告王莉霜,則為被告大倫公司員工。被告大倫公司係一生產各式尺寸氣球之公司,原告所指之系爭氣球產品即「造型球體固定裝置」,僅是氣球欲作造型時輔助組裝裝置之一,並非被告大倫公司之主要產品。(二)系爭專利喪失新穎性、進步性,違反專利法第94條規定,有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撤銷原因之事由:1、系爭專利業經智慧財產局100年4月26日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中予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計有9項,除請求項7以外,其餘請求項經比對結果,為引用文獻1至3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轉用完成,並無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項範圍太廣,被告產品當然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大倫公司係依照自己所獲准擁有之M322278號「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來實施製造,而系爭專利早為國內外業界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3、系爭專利之創作特徵及技術與引證案揭露相關業界之習用技術裝設完全相同,無任何新增實用功效,包括被證3:「conwincarbonicco.,inc公司所發行之1997~98BalloonEquipmentcatalog氣球裝置型錄」,其內頁之「JiffyStrip瞬間固定條產品」即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被證4:「LauderdaiePaper&Balloonco.公司所發行之1999Wholesalecatalog」,其批發型錄內頁之「SAFETITES安全繫片產品」亦有揭露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上開刊物之公開時間均遠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4、被告大倫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生產系爭氣球產品,被證5至16均可證明:(1)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94年4月8日即曾生產系爭氣球產品外銷至歐洲希臘,從被證5出口報單,其中產品第21項(產品編號CRD34)、第22項(產品編號CRD44)、第23項(產品編號FL38ST),及被證7至9產品包裝袋內之包裝說明板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雖其中一項產品編號應是CRD34,然印刷時包裝誤繕為CDR34,但上開3項產品,只要有其中1項產品,即可印證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2)被告DIY系列產品係新款包裝,每次印刷版本都會略有修改以調整至完美或應客人所需,從93年至今,已改無數次版本。希臘客戶訂單年年都是新印並不斷改版,如警語和版面顏色以符當地需要,由於DIY系列產品係較新款產品,剛開始用單張印刷提供展覽用,每年都有改版,直到99年才放入年度目錄一起印刷,95年製作手冊是提供給有興趣的客人用,以無文字方式說明,給國內外客人參考。(3)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權申請日即95年12月1日前即生產編號CRD34、CRD44、FL38ST、FL38產品行銷,包括被證11於93年11月26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菲律賓;被證12於94年1月2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至秋櫻貿易有限公司;被證13於94年5月9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至昇有貿易公司;被證14於94年6月7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偉銘通商企業有限公司;被證15於95年3月21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思薇雅有限公司;被證16於95年6月1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並附有樣品之照片於訂單上,明顯顯示出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行銷系爭氣球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7",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31", "lawName": "強制執行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新型專利第M316178號「造型球體固定裝置」(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申請日期為95年12月1日,專利權期間自96年8月1日起至105年11月30日止。被告大倫氣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倫公司)係從事商業氣球設計服務,見原告之系爭專利具市場高度發展與經濟價值,乃抄襲原告設計,於該公司門市及台中市○○區○○路2號分別開設「台灣氣球博物館」,並公開展示仿冒原告系爭專利之氣球產品(下稱系爭氣球產品),再低價搶單,致原告產品之銷售量受影響。99年2月間原告發現被告台灣氣球博物館展示品所使用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與系爭專利具高度相似性,其竟諉稱係被告王莉霜所創作且被告大倫公司早於96年6月13日已申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第M322278號新型專利),欲掩飾其侵權行為,而被告王莉霜創作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原告已依法申請舉發撤銷其專利。原告另於100年2月間發現被告氣球先生國際事業有限公司(下稱氣球先生公司)向被告大倫公司進貨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系爭氣球產品,且被告氣球公司仍持續販賣,顯係故意侵權。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規定請求被告大倫公司賠償500萬元(包含損害賠償400萬元,懲罰性賠償100萬元)、被告氣球公司賠償300萬元(包含損害賠償250萬元,懲罰性賠償50萬元),並請求被告大倫公司、王莉霜、氣球先生公司排除侵害。(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氣球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及第5、6、7項附屬項所主張之專利特徵,系爭氣球產品與系爭專利主張之結構特徵,符合全要件原則,屬文義侵害。而系爭專利技術報告非行政處分,並未否定原告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2、系爭專利未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並無撤銷之原因:(1)舉發證據3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0000000000號發明專利,依該專利內容及圖式第5圖中得知:該氣球(31)是直接在皮瓣(35)上設置孔洞(36),作為連接件(41)串連之用。惟系爭專利是在本體(20)上設有固定孔(21),而非在球體(10)上設置固定孔(21),且主要作為球體的充氣嘴(11)固定之用;可見舉發證據3與系爭專利並非相同或近似之創作,亦非舉發證據3所能輕易完成。(2)舉發證據4我國「氣球造型套環」新型專利,依該專利內容與圖式第2圖中得知:該氣球造型套環包括:一套環體(1)及複數氣球座(2)二部份,其中各氣球座(2)係呈一喇叭狀擴張,且由開口邊緣向內設二對稱之槽縫(22),並於槽縫之末端設一鏤空部(21);其特徵在於:套環體(1)係呈一環狀,其周緣設有一切槽(11),而氣球座則係均勻分設於套環體外周緣者。然系爭專利是在本體上設有固定孔,該本體可為一立體形式或一平面形式,立體形式可為一球體,平面形式則設有若干個板面,板面上設有固定孔,以及連接固定孔的切槽,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藉由構件比對,可知舉發證據4構造複雜,且製作不易,而系爭專利利用簡單構件及技術即可整合完成,可以節省製造與組裝成本,顯然並非舉發證據4所能輕易完成。(3)被證3、4僅為產品之操作說明圖片及產品圖示,該產品之特性、功能為何,全未予說明,無從證明系爭專利無進步性,況該產品外型與系爭專利不同,構造複雜,製作組裝不易。(4)被證5至16應非真實產品,不足證明被告大倫公司在原告發明前已先行使用:①被證5之94年4月8日出口報單內載貨品名稱「CRD34」與被證8產品編號「CDR34」明顯不同,英文單字順序顛倒,則其所附被證5至9難認真實。而「CRD34」、「CRD44」、「FL38ST」產品內容與被證7至9商品並非相同,產品編號更非相符。又被證6之發票金額、品項亦與出口報單不合,發票上「CL-867」經比對被證9,係指汽球充氣幫浦編號,然被證8、9產品內容除氣球本體,尚包括氣球充氣幫浦,何以特於發票另為汽球充氣幫浦品項記載。②被告大倫公司係營收規模上億元之公司,為全自動化生產,其所有產品均係以規格化、統一大量生產;據其所述被證7至9係同時銷往希臘,其產品之印刷、樣式應有一致性,而警告圖示(如回收標誌、禁止圖示等)依希臘當地法律,係統一圖示,如未按當地規定標示,勢必無法核准進口,惟被證8、9並無被證7之禁止0至3歲幼童使用之圖示;被證8、9之多國語言說明,係與背景圖示、顏色重疊,並未覆蓋之,但被證7之多國語言說明卻直接覆蓋於背景顏色,顯然不同;被證7至9無法確認其真實製造日期。且同樣產品型號,被告5、11、16之淨重、單位名稱卻不相同,自無法為先行使用證明。6、被告大倫公司、氣球先生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1)被告大倫公司仿冒原告產品,大量低價搶單,年營收依100年6月26日蘋果日報報導已上億元,預估被告大倫公司侵害系爭專利,獲不當利益至少數千萬元以上,原告僅請求被告大倫公司賠償400萬元;另被告大倫公司經通知停止侵權後,仍置之不理,益證係屬故意,應給付原告懲罰性賠償金100萬元,合計500萬元。(2)原告發現被告氣球先生公司販賣、製造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於99年2月12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侵害系爭專利,至今仍未獲理,仍持續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產品,顯係故意,被告氣球先生公司販賣產品每年獲利至少數百萬元,請求給付原告250萬元賠償金,另給付50萬元懲罰性賠償金,合計300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大倫公司應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氣球先生公司應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大倫公司、氣球先生公司、王莉霜不得有製造、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物品之行為。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氣球產品確為被告大倫公司製造、販賣、使用,而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係被告大倫公司之經銷商,僅為販賣、使用;至於被告王莉霜,則為被告大倫公司員工。被告大倫公司係一生產各式尺寸氣球之公司,原告所指之系爭氣球產品即「造型球體固定裝置」,僅是氣球欲作造型時輔助組裝裝置之一,並非被告大倫公司之主要產品。(二)系爭專利喪失新穎性、進步性,違反專利法第94條規定,有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撤銷原因之事由:1、系爭專利業經智慧財產局100年4月26日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中予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計有9項,除請求項7以外,其餘請求項經比對結果,為引用文獻1至3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轉用完成,並無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項範圍太廣,被告產品當然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大倫公司係依照自己所獲准擁有之M322278號「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來實施製造,而系爭專利早為國內外業界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3、系爭專利之創作特徵及技術與引證案揭露相關業界之習用技術裝設完全相同,無任何新增實用功效,包括被證3:「conwincarbonicco.,inc公司所發行之1997~98BalloonEquipmentcatalog氣球裝置型錄」,其內頁之「JiffyStrip瞬間固定條產品」即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被證4:「LauderdaiePaper&Balloonco.公司所發行之1999Wholesalecatalog」,其批發型錄內頁之「SAFETITES安全繫片產品」亦有揭露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上開刊物之公開時間均遠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4、被告大倫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生產系爭氣球產品,被證5至16均可證明:(1)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94年4月8日即曾生產系爭氣球產品外銷至歐洲希臘,從被證5出口報單,其中產品第21項(產品編號CRD34)、第22項(產品編號CRD44)、第23項(產品編號FL38ST),及被證7至9產品包裝袋內之包裝說明板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雖其中一項產品編號應是CRD34,然印刷時包裝誤繕為CDR34,但上開3項產品,只要有其中1項產品,即可印證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2)被告DIY系列產品係新款包裝,每次印刷版本都會略有修改以調整至完美或應客人所需,從93年至今,已改無數次版本。希臘客戶訂單年年都是新印並不斷改版,如警語和版面顏色以符當地需要,由於DIY系列產品係較新款產品,剛開始用單張印刷提供展覽用,每年都有改版,直到99年才放入年度目錄一起印刷,95年製作手冊是提供給有興趣的客人用,以無文字方式說明,給國內外客人參考。(3)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權申請日即95年12月1日前即生產編號CRD34、CRD44、FL38ST、FL38產品行銷,包括被證11於93年11月26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菲律賓;被證12於94年1月2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至秋櫻貿易有限公司;被證13於94年5月9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至昇有貿易公司;被證14於94年6月7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偉銘通商企業有限公司;被證15於95年3月21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思薇雅有限公司;被證16於95年6月1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並附有樣品之照片於訂單上,明顯顯示出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行銷系爭氣球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專利第M316178號「造型球體固定裝置」(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申請日期為95年12月1日,專利權期間自96年8月1日起至105年11月30日止。被告大倫氣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倫公司)係從事商業氣球設計服務,見原告之系爭專利具市場高度發展與經濟價值,乃抄襲原告設計,於該公司門市及台中市○○區○○路2號分別開設「台灣氣球博物館」,並公開展示仿冒原告系爭專利之氣球產品(下稱系爭氣球產品),再低價搶單,致原告產品之銷售量受影響。99年2月間原告發現被告台灣氣球博物館展示品所使用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與系爭專利具高度相似性,其竟諉稱係被告王莉霜所創作且被告大倫公司早於96年6月13日已申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第M322278號新型專利),欲掩飾其侵權行為,而被告王莉霜創作之「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原告已依法申請舉發撤銷其專利。原告另於100年2月間發現被告氣球先生國際事業有限公司(下稱氣球先生公司)向被告大倫公司進貨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系爭氣球產品,且被告氣球公司仍持續販賣,顯係故意侵權。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規定請求被告大倫公司賠償500萬元(包含損害賠償400萬元,懲罰性賠償100萬元)、被告氣球公司賠償300萬元(包含損害賠償250萬元,懲罰性賠償50萬元),並請求被告大倫公司、王莉霜、氣球先生公司排除侵害。(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氣球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及第5、6、7項附屬項所主張之專利特徵,系爭氣球產品與系爭專利主張之結構特徵,符合全要件原則,屬文義侵害。而系爭專利技術報告非行政處分,並未否定原告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2、系爭專利未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並無撤銷之原因:(1)舉發證據3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0000000000號發明專利,依該專利內容及圖式第5圖中得知:該氣球(31)是直接在皮瓣(35)上設置孔洞(36),作為連接件(41)串連之用。惟系爭專利是在本體(20)上設有固定孔(21),而非在球體(10)上設置固定孔(21),且主要作為球體的充氣嘴(11)固定之用;可見舉發證據3與系爭專利並非相同或近似之創作,亦非舉發證據3所能輕易完成。(2)舉發證據4我國「氣球造型套環」新型專利,依該專利內容與圖式第2圖中得知:該氣球造型套環包括:一套環體(1)及複數氣球座(2)二部份,其中各氣球座(2)係呈一喇叭狀擴張,且由開口邊緣向內設二對稱之槽縫(22),並於槽縫之末端設一鏤空部(21);其特徵在於:套環體(1)係呈一環狀,其周緣設有一切槽(11),而氣球座則係均勻分設於套環體外周緣者。然系爭專利是在本體上設有固定孔,該本體可為一立體形式或一平面形式,立體形式可為一球體,平面形式則設有若干個板面,板面上設有固定孔,以及連接固定孔的切槽,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藉由構件比對,可知舉發證據4構造複雜,且製作不易,而系爭專利利用簡單構件及技術即可整合完成,可以節省製造與組裝成本,顯然並非舉發證據4所能輕易完成。(3)被證3、4僅為產品之操作說明圖片及產品圖示,該產品之特性、功能為何,全未予說明,無從證明系爭專利無進步性,況該產品外型與系爭專利不同,構造複雜,製作組裝不易。(4)被證5至16應非真實產品,不足證明被告大倫公司在原告發明前已先行使用:①被證5之94年4月8日出口報單內載貨品名稱「CRD34」與被證8產品編號「CDR34」明顯不同,英文單字順序顛倒,則其所附被證5至9難認真實。而「CRD34」、「CRD44」、「FL38ST」產品內容與被證7至9商品並非相同,產品編號更非相符。又被證6之發票金額、品項亦與出口報單不合,發票上「CL-867」經比對被證9,係指汽球充氣幫浦編號,然被證8、9產品內容除氣球本體,尚包括氣球充氣幫浦,何以特於發票另為汽球充氣幫浦品項記載。②被告大倫公司係營收規模上億元之公司,為全自動化生產,其所有產品均係以規格化、統一大量生產;據其所述被證7至9係同時銷往希臘,其產品之印刷、樣式應有一致性,而警告圖示(如回收標誌、禁止圖示等)依希臘當地法律,係統一圖示,如未按當地規定標示,勢必無法核准進口,惟被證8、9並無被證7之禁止0至3歲幼童使用之圖示;被證8、9之多國語言說明,係與背景圖示、顏色重疊,並未覆蓋之,但被證7之多國語言說明卻直接覆蓋於背景顏色,顯然不同;被證7至9無法確認其真實製造日期。且同樣產品型號,被告5、11、16之淨重、單位名稱卻不相同,自無法為先行使用證明。6、被告大倫公司、氣球先生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1)被告大倫公司仿冒原告產品,大量低價搶單,年營收依100年6月26日蘋果日報報導已上億元,預估被告大倫公司侵害系爭專利,獲不當利益至少數千萬元以上,原告僅請求被告大倫公司賠償400萬元;另被告大倫公司經通知停止侵權後,仍置之不理,益證係屬故意,應給付原告懲罰性賠償金100萬元,合計500萬元。(2)原告發現被告氣球先生公司販賣、製造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於99年2月12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侵害系爭專利,至今仍未獲理,仍持續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產品,顯係故意,被告氣球先生公司販賣產品每年獲利至少數百萬元,請求給付原告250萬元賠償金,另給付50萬元懲罰性賠償金,合計300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大倫公司應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氣球先生公司應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大倫公司、氣球先生公司、王莉霜不得有製造、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物品之行為。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氣球產品確為被告大倫公司製造、販賣、使用,而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係被告大倫公司之經銷商,僅為販賣、使用;至於被告王莉霜,則為被告大倫公司員工。被告大倫公司係一生產各式尺寸氣球之公司,原告所指之系爭氣球產品即「造型球體固定裝置」,僅是氣球欲作造型時輔助組裝裝置之一,並非被告大倫公司之主要產品。(二)系爭專利喪失新穎性、進步性,違反專利法第94條規定,有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撤銷原因之事由:1、系爭專利業經智慧財產局100年4月26日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中予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計有9項,除請求項7以外,其餘請求項經比對結果,為引用文獻1至3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轉用完成,並無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項範圍太廣,被告產品當然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大倫公司係依照自己所獲准擁有之M322278號「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來實施製造,而系爭專利早為國內外業界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3、系爭專利之創作特徵及技術與引證案揭露相關業界之習用技術裝設完全相同,無任何新增實用功效,包括被證3:「conwincarbonicco.,inc公司所發行之1997~98BalloonEquipmentcatalog氣球裝置型錄」,其內頁之「JiffyStrip瞬間固定條產品」即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被證4:「LauderdaiePaper&Balloonco.公司所發行之1999Wholesalecatalog」,其批發型錄內頁之「SAFETITES安全繫片產品」亦有揭露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上開刊物之公開時間均遠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4、被告大倫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生產系爭氣球產品,被證5至16均可證明:(1)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94年4月8日即曾生產系爭氣球產品外銷至歐洲希臘,從被證5出口報單,其中產品第21項(產品編號CRD34)、第22項(產品編號CRD44)、第23項(產品編號FL38ST),及被證7至9產品包裝袋內之包裝說明板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雖其中一項產品編號應是CRD34,然印刷時包裝誤繕為CDR34,但上開3項產品,只要有其中1項產品,即可印證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2)被告DIY系列產品係新款包裝,每次印刷版本都會略有修改以調整至完美或應客人所需,從93年至今,已改無數次版本。希臘客戶訂單年年都是新印並不斷改版,如警語和版面顏色以符當地需要,由於DIY系列產品係較新款產品,剛開始用單張印刷提供展覽用,每年都有改版,直到99年才放入年度目錄一起印刷,95年製作手冊是提供給有興趣的客人用,以無文字方式說明,給國內外客人參考。(3)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權申請日即95年12月1日前即生產編號CRD34、CRD44、FL38ST、FL38產品行銷,包括被證11於93年11月26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菲律賓;被證12於94年1月2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至秋櫻貿易有限公司;被證13於94年5月9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至昇有貿易公司;被證14於94年6月7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偉銘通商企業有限公司;被證15於95年3月21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思薇雅有限公司;被證16於95年6月1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並附有樣品之照片於訂單上,明顯顯示出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行銷系爭氣球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專利權權利歸屬
(一)被告於民國96年3月12日到職,97年12月28日離職,到職後連續詐騙原告公司之研發顧問費,經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易字第1285號判決有罪確定在案。被告係受原告聘僱進行動態密碼技術研發,系爭專利申請日為96年3月16日,包含當日的專利申請及同年4月14日、9月4日、12月25日之專利說明書補充修正變更申請,均在被告任職期間,96年之專利申請費用、修正費用均為原告支付。本件應以96年3月16日之專利申請說明文件作為被告到職前已完成之發明技術內容,該日之後專利申請內容之任何修改,內容涉及動態密碼技術研發,應視為被告於職務上完成之發明。被告之95年10月EMBA碩士論文僅有寥寥數行描述初步概念,並無任何技術細節及實作步驟,內容也與系爭專利申請範圍差異甚大,被告並未於到職前完成系爭專利之發明,系爭專利確為被告任職原告公司之職務上發明,依據專利法第7條規定,專利權屬於原告所有。(二)原告自96年3月12日投資研發「信用卡動態密碼研究計畫」(下稱系爭計畫),聘僱被告、訴外人○○○、○○○等人,安排測試電腦設備供研發使用,被告、○○○與外部程式顧問進行測試用動態密碼軟體開發,陸續展示所完成之動態密碼測試程式,並將測試程式安裝於原告安排之電腦中,相關電子郵件均使用原告公司電子郵件信箱,被告係使用原告公司資源進行研發工作,動態密碼軟體之系統規劃甚為複雜,需要原告聘僱之研發團隊進行多次共同討論才能完成,且由原告提供研究設備及環境,被告在申請系爭專利過程,確實使用原告資源進行動態密碼之相關專利分析研究。原告於96年12月5日與台塑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塑網公司)、臺灣新光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光銀行)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進行系爭計畫,被告到職前僅提出初步構想,訴外人○○○、○○○於他案證稱被告到職前未完成任何實質信用卡動態密碼技術研發工作,被告未於到職前完成系爭專利技術的發明,也未提出任何技術細節,係由原告員工與台塑網公司共同進行技術細節的研發工作,原告多次派人參與研發會議,動態密碼系統架構直到97年5月14日才定案,系爭計畫是台塑網公司、新光銀行與原告公司的合作計畫,被告是以原告公司員工身分參與,計畫研究成果應歸屬於原告所有。系爭專利100年4月1日最後核准之專利內容,將96年3月16日所提之申請專利範圍全部刪除作廢,新的申請專利範圍並未在被告到職前之碩士論文或其他文件中看到過,被告將原告研發成果之一即「EMVSign信用卡動態密碼交易流程」撰寫到新的專利範圍後,才獲得專利權利。相較96年原始專利申請範圍內容,99年10月25日之專利申請範圍所描述的步驟多,名詞定義清楚,可在系爭計畫進行產生之技術文件中發現,專利申請內容差異部分正是原告投資數百萬元的研發成果,系爭專利應為被告於職務上之發明,原始系爭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應歸屬於原告雇用人所有,現因被告販售轉讓他人,造成原告權利受損,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被告應負賠償責任。(三)依據專利法第58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範圍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故系爭專利權保護範圍為99年10月25日重新撰寫之申請專利範圍,而非保護96年3月16日之申請專利範圍,而被告99年10月25日之專利申復理由書內容為原告投資研發成果,被告所提前案均未審理系爭專利是否為被告到職前已完成之發明,亦未審查被告99年10月25日提出之專利內容是否為原告之研發成果,均與本件訴訟無關。96年3月16日為被告薪資及資遣費之計算基礎,被告係96年3月12日到職,且有刑事偵查筆錄可確認,被告所謂96年4月10日到職並非屬實,被告未提出任何研發文件證明於到職前已完成於99年10月25日所提出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言不實,系爭專利於99年10月25日之申請專利範圍已明顯超出96年3月16日之申請範圍,且有部分內容與專利申請書中之發明說明內容互相矛盾,系爭專利經核准之專利範圍係原告投資之研發成果。(四)聲明請求判決如壹之二變更後聲明所示。
(一)系爭氣球產品確為被告大倫公司製造、販賣、使用,而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係被告大倫公司之經銷商,僅為販賣、使用;至於被告王莉霜,則為被告大倫公司員工。被告大倫公司係一生產各式尺寸氣球之公司,原告所指之系爭氣球產品即「造型球體固定裝置」,僅是氣球欲作造型時輔助組裝裝置之一,並非被告大倫公司之主要產品。(二)系爭專利喪失新穎性、進步性,違反專利法第94條規定,有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撤銷原因之事由:1、系爭專利業經智慧財產局100年4月26日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中予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計有9項,除請求項7以外,其餘請求項經比對結果,為引用文獻1至3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轉用完成,並無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項範圍太廣,被告產品當然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大倫公司係依照自己所獲准擁有之M322278號「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來實施製造,而系爭專利早為國內外業界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3、系爭專利之創作特徵及技術與引證案揭露相關業界之習用技術裝設完全相同,無任何新增實用功效,包括被證3:「conwincarbonicco.,inc公司所發行之1997~98BalloonEquipmentcatalog氣球裝置型錄」,其內頁之「JiffyStrip瞬間固定條產品」即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被證4:「LauderdaiePaper&Balloonco.公司所發行之1999Wholesalecatalog」,其批發型錄內頁之「SAFETITES安全繫片產品」亦有揭露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上開刊物之公開時間均遠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4、被告大倫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生產系爭氣球產品,被證5至16均可證明:(1)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94年4月8日即曾生產系爭氣球產品外銷至歐洲希臘,從被證5出口報單,其中產品第21項(產品編號CRD34)、第22項(產品編號CRD44)、第23項(產品編號FL38ST),及被證7至9產品包裝袋內之包裝說明板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雖其中一項產品編號應是CRD34,然印刷時包裝誤繕為CDR34,但上開3項產品,只要有其中1項產品,即可印證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2)被告DIY系列產品係新款包裝,每次印刷版本都會略有修改以調整至完美或應客人所需,從93年至今,已改無數次版本。希臘客戶訂單年年都是新印並不斷改版,如警語和版面顏色以符當地需要,由於DIY系列產品係較新款產品,剛開始用單張印刷提供展覽用,每年都有改版,直到99年才放入年度目錄一起印刷,95年製作手冊是提供給有興趣的客人用,以無文字方式說明,給國內外客人參考。(3)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權申請日即95年12月1日前即生產編號CRD34、CRD44、FL38ST、FL38產品行銷,包括被證11於93年11月26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菲律賓;被證12於94年1月2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至秋櫻貿易有限公司;被證13於94年5月9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至昇有貿易公司;被證14於94年6月7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偉銘通商企業有限公司;被證15於95年3月21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思薇雅有限公司;被證16於95年6月1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並附有樣品之照片於訂單上,明顯顯示出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行銷系爭氣球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4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4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4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49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49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49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
(一)被告於民國96年3月12日到職,97年12月28日離職,到職後連續詐騙原告公司之研發顧問費,經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易字第1285號判決有罪確定在案。被告係受原告聘僱進行動態密碼技術研發,系爭專利申請日為96年3月16日,包含當日的專利申請及同年4月14日、9月4日、12月25日之專利說明書補充修正變更申請,均在被告任職期間,96年之專利申請費用、修正費用均為原告支付。本件應以96年3月16日之專利申請說明文件作為被告到職前已完成之發明技術內容,該日之後專利申請內容之任何修改,內容涉及動態密碼技術研發,應視為被告於職務上完成之發明。被告之95年10月EMBA碩士論文僅有寥寥數行描述初步概念,並無任何技術細節及實作步驟,內容也與系爭專利申請範圍差異甚大,被告並未於到職前完成系爭專利之發明,系爭專利確為被告任職原告公司之職務上發明,依據專利法第7條規定,專利權屬於原告所有。(二)原告自96年3月12日投資研發「信用卡動態密碼研究計畫」(下稱系爭計畫),聘僱被告、訴外人○○○、○○○等人,安排測試電腦設備供研發使用,被告、○○○與外部程式顧問進行測試用動態密碼軟體開發,陸續展示所完成之動態密碼測試程式,並將測試程式安裝於原告安排之電腦中,相關電子郵件均使用原告公司電子郵件信箱,被告係使用原告公司資源進行研發工作,動態密碼軟體之系統規劃甚為複雜,需要原告聘僱之研發團隊進行多次共同討論才能完成,且由原告提供研究設備及環境,被告在申請系爭專利過程,確實使用原告資源進行動態密碼之相關專利分析研究。原告於96年12月5日與台塑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塑網公司)、臺灣新光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光銀行)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進行系爭計畫,被告到職前僅提出初步構想,訴外人○○○、○○○於他案證稱被告到職前未完成任何實質信用卡動態密碼技術研發工作,被告未於到職前完成系爭專利技術的發明,也未提出任何技術細節,係由原告員工與台塑網公司共同進行技術細節的研發工作,原告多次派人參與研發會議,動態密碼系統架構直到97年5月14日才定案,系爭計畫是台塑網公司、新光銀行與原告公司的合作計畫,被告是以原告公司員工身分參與,計畫研究成果應歸屬於原告所有。系爭專利100年4月1日最後核准之專利內容,將96年3月16日所提之申請專利範圍全部刪除作廢,新的申請專利範圍並未在被告到職前之碩士論文或其他文件中看到過,被告將原告研發成果之一即「EMVSign信用卡動態密碼交易流程」撰寫到新的專利範圍後,才獲得專利權利。相較96年原始專利申請範圍內容,99年10月25日之專利申請範圍所描述的步驟多,名詞定義清楚,可在系爭計畫進行產生之技術文件中發現,專利申請內容差異部分正是原告投資數百萬元的研發成果,系爭專利應為被告於職務上之發明,原始系爭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應歸屬於原告雇用人所有,現因被告販售轉讓他人,造成原告權利受損,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被告應負賠償責任。(三)依據專利法第58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範圍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故系爭專利權保護範圍為99年10月25日重新撰寫之申請專利範圍,而非保護96年3月16日之申請專利範圍,而被告99年10月25日之專利申復理由書內容為原告投資研發成果,被告所提前案均未審理系爭專利是否為被告到職前已完成之發明,亦未審查被告99年10月25日提出之專利內容是否為原告之研發成果,均與本件訴訟無關。96年3月16日為被告薪資及資遣費之計算基礎,被告係96年3月12日到職,且有刑事偵查筆錄可確認,被告所謂96年4月10日到職並非屬實,被告未提出任何研發文件證明於到職前已完成於99年10月25日所提出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言不實,系爭專利於99年10月25日之申請專利範圍已明顯超出96年3月16日之申請範圍,且有部分內容與專利申請書中之發明說明內容互相矛盾,系爭專利經核准之專利範圍係原告投資之研發成果。(四)聲明請求判決如壹之二變更後聲明所示。
(一)系爭氣球產品確為被告大倫公司製造、販賣、使用,而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係被告大倫公司之經銷商,僅為販賣、使用;至於被告王莉霜,則為被告大倫公司員工。被告大倫公司係一生產各式尺寸氣球之公司,原告所指之系爭氣球產品即「造型球體固定裝置」,僅是氣球欲作造型時輔助組裝裝置之一,並非被告大倫公司之主要產品。(二)系爭專利喪失新穎性、進步性,違反專利法第94條規定,有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撤銷原因之事由:1、系爭專利業經智慧財產局100年4月26日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中予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計有9項,除請求項7以外,其餘請求項經比對結果,為引用文獻1至3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轉用完成,並無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項範圍太廣,被告產品當然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大倫公司係依照自己所獲准擁有之M322278號「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來實施製造,而系爭專利早為國內外業界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3、系爭專利之創作特徵及技術與引證案揭露相關業界之習用技術裝設完全相同,無任何新增實用功效,包括被證3:「conwincarbonicco.,inc公司所發行之1997~98BalloonEquipmentcatalog氣球裝置型錄」,其內頁之「JiffyStrip瞬間固定條產品」即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被證4:「LauderdaiePaper&Balloonco.公司所發行之1999Wholesalecatalog」,其批發型錄內頁之「SAFETITES安全繫片產品」亦有揭露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上開刊物之公開時間均遠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4、被告大倫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生產系爭氣球產品,被證5至16均可證明:(1)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94年4月8日即曾生產系爭氣球產品外銷至歐洲希臘,從被證5出口報單,其中產品第21項(產品編號CRD34)、第22項(產品編號CRD44)、第23項(產品編號FL38ST),及被證7至9產品包裝袋內之包裝說明板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雖其中一項產品編號應是CRD34,然印刷時包裝誤繕為CDR34,但上開3項產品,只要有其中1項產品,即可印證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2)被告DIY系列產品係新款包裝,每次印刷版本都會略有修改以調整至完美或應客人所需,從93年至今,已改無數次版本。希臘客戶訂單年年都是新印並不斷改版,如警語和版面顏色以符當地需要,由於DIY系列產品係較新款產品,剛開始用單張印刷提供展覽用,每年都有改版,直到99年才放入年度目錄一起印刷,95年製作手冊是提供給有興趣的客人用,以無文字方式說明,給國內外客人參考。(3)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權申請日即95年12月1日前即生產編號CRD34、CRD44、FL38ST、FL38產品行銷,包括被證11於93年11月26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菲律賓;被證12於94年1月2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至秋櫻貿易有限公司;被證13於94年5月9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至昇有貿易公司;被證14於94年6月7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偉銘通商企業有限公司;被證15於95年3月21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思薇雅有限公司;被證16於95年6月1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並附有樣品之照片於訂單上,明顯顯示出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行銷系爭氣球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4",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被告於民國96年3月12日到職,97年12月28日離職,到職後連續詐騙原告公司之研發顧問費,經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易字第1285號判決有罪確定在案。被告係受原告聘僱進行動態密碼技術研發,系爭專利申請日為96年3月16日,包含當日的專利申請及同年4月14日、9月4日、12月25日之專利說明書補充修正變更申請,均在被告任職期間,96年之專利申請費用、修正費用均為原告支付。本件應以96年3月16日之專利申請說明文件作為被告到職前已完成之發明技術內容,該日之後專利申請內容之任何修改,內容涉及動態密碼技術研發,應視為被告於職務上完成之發明。被告之95年10月EMBA碩士論文僅有寥寥數行描述初步概念,並無任何技術細節及實作步驟,內容也與系爭專利申請範圍差異甚大,被告並未於到職前完成系爭專利之發明,系爭專利確為被告任職原告公司之職務上發明,依據專利法第7條規定,專利權屬於原告所有。(二)原告自96年3月12日投資研發「信用卡動態密碼研究計畫」(下稱系爭計畫),聘僱被告、訴外人○○○、○○○等人,安排測試電腦設備供研發使用,被告、○○○與外部程式顧問進行測試用動態密碼軟體開發,陸續展示所完成之動態密碼測試程式,並將測試程式安裝於原告安排之電腦中,相關電子郵件均使用原告公司電子郵件信箱,被告係使用原告公司資源進行研發工作,動態密碼軟體之系統規劃甚為複雜,需要原告聘僱之研發團隊進行多次共同討論才能完成,且由原告提供研究設備及環境,被告在申請系爭專利過程,確實使用原告資源進行動態密碼之相關專利分析研究。原告於96年12月5日與台塑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塑網公司)、臺灣新光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光銀行)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進行系爭計畫,被告到職前僅提出初步構想,訴外人○○○、○○○於他案證稱被告到職前未完成任何實質信用卡動態密碼技術研發工作,被告未於到職前完成系爭專利技術的發明,也未提出任何技術細節,係由原告員工與台塑網公司共同進行技術細節的研發工作,原告多次派人參與研發會議,動態密碼系統架構直到97年5月14日才定案,系爭計畫是台塑網公司、新光銀行與原告公司的合作計畫,被告是以原告公司員工身分參與,計畫研究成果應歸屬於原告所有。系爭專利100年4月1日最後核准之專利內容,將96年3月16日所提之申請專利範圍全部刪除作廢,新的申請專利範圍並未在被告到職前之碩士論文或其他文件中看到過,被告將原告研發成果之一即「EMVSign信用卡動態密碼交易流程」撰寫到新的專利範圍後,才獲得專利權利。相較96年原始專利申請範圍內容,99年10月25日之專利申請範圍所描述的步驟多,名詞定義清楚,可在系爭計畫進行產生之技術文件中發現,專利申請內容差異部分正是原告投資數百萬元的研發成果,系爭專利應為被告於職務上之發明,原始系爭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應歸屬於原告雇用人所有,現因被告販售轉讓他人,造成原告權利受損,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被告應負賠償責任。(三)依據專利法第58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範圍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故系爭專利權保護範圍為99年10月25日重新撰寫之申請專利範圍,而非保護96年3月16日之申請專利範圍,而被告99年10月25日之專利申復理由書內容為原告投資研發成果,被告所提前案均未審理系爭專利是否為被告到職前已完成之發明,亦未審查被告99年10月25日提出之專利內容是否為原告之研發成果,均與本件訴訟無關。96年3月16日為被告薪資及資遣費之計算基礎,被告係96年3月12日到職,且有刑事偵查筆錄可確認,被告所謂96年4月10日到職並非屬實,被告未提出任何研發文件證明於到職前已完成於99年10月25日所提出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言不實,系爭專利於99年10月25日之申請專利範圍已明顯超出96年3月16日之申請範圍,且有部分內容與專利申請書中之發明說明內容互相矛盾,系爭專利經核准之專利範圍係原告投資之研發成果。(四)聲明請求判決如壹之二變更後聲明所示。
(一)系爭氣球產品確為被告大倫公司製造、販賣、使用,而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係被告大倫公司之經銷商,僅為販賣、使用;至於被告王莉霜,則為被告大倫公司員工。被告大倫公司係一生產各式尺寸氣球之公司,原告所指之系爭氣球產品即「造型球體固定裝置」,僅是氣球欲作造型時輔助組裝裝置之一,並非被告大倫公司之主要產品。(二)系爭專利喪失新穎性、進步性,違反專利法第94條規定,有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撤銷原因之事由:1、系爭專利業經智慧財產局100年4月26日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中予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計有9項,除請求項7以外,其餘請求項經比對結果,為引用文獻1至3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轉用完成,並無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項範圍太廣,被告產品當然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大倫公司係依照自己所獲准擁有之M322278號「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來實施製造,而系爭專利早為國內外業界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3、系爭專利之創作特徵及技術與引證案揭露相關業界之習用技術裝設完全相同,無任何新增實用功效,包括被證3:「conwincarbonicco.,inc公司所發行之1997~98BalloonEquipmentcatalog氣球裝置型錄」,其內頁之「JiffyStrip瞬間固定條產品」即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被證4:「LauderdaiePaper&Balloonco.公司所發行之1999Wholesalecatalog」,其批發型錄內頁之「SAFETITES安全繫片產品」亦有揭露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上開刊物之公開時間均遠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4、被告大倫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生產系爭氣球產品,被證5至16均可證明:(1)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94年4月8日即曾生產系爭氣球產品外銷至歐洲希臘,從被證5出口報單,其中產品第21項(產品編號CRD34)、第22項(產品編號CRD44)、第23項(產品編號FL38ST),及被證7至9產品包裝袋內之包裝說明板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雖其中一項產品編號應是CRD34,然印刷時包裝誤繕為CDR34,但上開3項產品,只要有其中1項產品,即可印證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2)被告DIY系列產品係新款包裝,每次印刷版本都會略有修改以調整至完美或應客人所需,從93年至今,已改無數次版本。希臘客戶訂單年年都是新印並不斷改版,如警語和版面顏色以符當地需要,由於DIY系列產品係較新款產品,剛開始用單張印刷提供展覽用,每年都有改版,直到99年才放入年度目錄一起印刷,95年製作手冊是提供給有興趣的客人用,以無文字方式說明,給國內外客人參考。(3)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權申請日即95年12月1日前即生產編號CRD34、CRD44、FL38ST、FL38產品行銷,包括被證11於93年11月26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菲律賓;被證12於94年1月2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至秋櫻貿易有限公司;被證13於94年5月9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至昇有貿易公司;被證14於94年6月7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偉銘通商企業有限公司;被證15於95年3月21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思薇雅有限公司;被證16於95年6月1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並附有樣品之照片於訂單上,明顯顯示出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行銷系爭氣球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泰國自然人SompoteSaengduenchai(下稱Sompote)在日本國特技攝影導演圓谷英二於1963年創建株式會社圓谷プロダクション(TsuburayaProductionsCo.,Ltd)(下稱圓谷公司)工作,於1973年,由圓谷英二之子圓谷皋擔任圓谷公司董事長,因投資失利與經營不善而陷入財政危機,圓谷皋與Sompote協商由Sompote出資拍攝《GIANTVS.JAMBO'A'》、《HARUMANANDTHESEVENULTRAMAN》二部電影,而圓谷公司讓與「ULTRAMAN」(下稱奧特曼)超人系列海外著作權予Sompote,圓谷公司與Sompote於1976年簽署LICENSEGRANTINGAGREEMENT(下稱授權契約),將《GIANTVS.JAMBO'A'》、《HARUMANANDTHESEVENULTRAMAN》、《ULTRAMAN1"ULTRAQ"》、《ULTRAMAN2》、《ULTRAMANSEVEN》、《RETURNULTRAMAN》、《ULTRAMANACE》、《ULTRAMANTARO》以及《JAMBORGACE》等9部早期奧特曼超人作品(下稱9部早期作品)於日本以外之地區範圍之著作權無限期、專屬授權Sompote使用。依授權契約第3-8條約定,Sompote有權將其取得之著作權利轉讓與任何第三人。嗣Sompote於2008年12月24日依授權契約第3-8條,將前9部早期作品日本以外之地區範圍之著作權無限期、專屬授權等權利讓與コ一エム株式會社(UMCorporation)(下稱UM公司),故9部早期作品於日本境外之專屬著作財產權人為UM公司。而圓谷公司中、近期繼續創作之其他奧特曼超人系列作品之著作權,於日本國以外區域仍專屬圓谷公司。原告分別於2014年12月16日向圓谷公司取得於日本境外使用1996年至2017年奧特曼超人電視影集系列著作專屬授權、並於2016年5月31日向UM公司取得使用9部早期作品之專屬授權。故原告為圓谷公司、UM公司之專屬被授權人,取得日本境外使用相關奧特曼系列超人及怪獸角色(下稱奧特曼系列)之權利。詎被告其利公司及被告楊宏未經原告授權,即於106年7月在臺南比漾廣場,擅自以奧特曼系列重製、改作製作行銷推廣素材、擅自委託A公司生產,並自行販售相關包款商品及酒精飲料、電話殼、文件夾及飲品等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上開侵害行為發生時,被告楊和歡、楊宏分別為被告其利公司之負責人及總經理,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85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3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被告其利公司應與被告楊合歡、楊宏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氣球產品確為被告大倫公司製造、販賣、使用,而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係被告大倫公司之經銷商,僅為販賣、使用;至於被告王莉霜,則為被告大倫公司員工。被告大倫公司係一生產各式尺寸氣球之公司,原告所指之系爭氣球產品即「造型球體固定裝置」,僅是氣球欲作造型時輔助組裝裝置之一,並非被告大倫公司之主要產品。(二)系爭專利喪失新穎性、進步性,違反專利法第94條規定,有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撤銷原因之事由:1、系爭專利業經智慧財產局100年4月26日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中予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計有9項,除請求項7以外,其餘請求項經比對結果,為引用文獻1至3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轉用完成,並無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項範圍太廣,被告產品當然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大倫公司係依照自己所獲准擁有之M322278號「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來實施製造,而系爭專利早為國內外業界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3、系爭專利之創作特徵及技術與引證案揭露相關業界之習用技術裝設完全相同,無任何新增實用功效,包括被證3:「conwincarbonicco.,inc公司所發行之1997~98BalloonEquipmentcatalog氣球裝置型錄」,其內頁之「JiffyStrip瞬間固定條產品」即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被證4:「LauderdaiePaper&Balloonco.公司所發行之1999Wholesalecatalog」,其批發型錄內頁之「SAFETITES安全繫片產品」亦有揭露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上開刊物之公開時間均遠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4、被告大倫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生產系爭氣球產品,被證5至16均可證明:(1)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94年4月8日即曾生產系爭氣球產品外銷至歐洲希臘,從被證5出口報單,其中產品第21項(產品編號CRD34)、第22項(產品編號CRD44)、第23項(產品編號FL38ST),及被證7至9產品包裝袋內之包裝說明板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雖其中一項產品編號應是CRD34,然印刷時包裝誤繕為CDR34,但上開3項產品,只要有其中1項產品,即可印證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2)被告DIY系列產品係新款包裝,每次印刷版本都會略有修改以調整至完美或應客人所需,從93年至今,已改無數次版本。希臘客戶訂單年年都是新印並不斷改版,如警語和版面顏色以符當地需要,由於DIY系列產品係較新款產品,剛開始用單張印刷提供展覽用,每年都有改版,直到99年才放入年度目錄一起印刷,95年製作手冊是提供給有興趣的客人用,以無文字方式說明,給國內外客人參考。(3)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權申請日即95年12月1日前即生產編號CRD34、CRD44、FL38ST、FL38產品行銷,包括被證11於93年11月26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菲律賓;被證12於94年1月2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至秋櫻貿易有限公司;被證13於94年5月9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至昇有貿易公司;被證14於94年6月7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偉銘通商企業有限公司;被證15於95年3月21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思薇雅有限公司;被證16於95年6月1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並附有樣品之照片於訂單上,明顯顯示出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行銷系爭氣球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8", "lawName":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
排除侵害商標專用權行為
泰國自然人SompoteSaengduenchai(下稱Sompote)在日本國特技攝影導演圓谷英二於1963年創建株式會社圓谷プロダクション(TsuburayaProductionsCo.,Ltd)(下稱圓谷公司)工作,於1973年,由圓谷英二之子圓谷皋擔任圓谷公司董事長,因投資失利與經營不善而陷入財政危機,圓谷皋與Sompote協商由Sompote出資拍攝《GIANTVS.JAMBO'A'》、《HARUMANANDTHESEVENULTRAMAN》二部電影,而圓谷公司讓與「ULTRAMAN」(下稱奧特曼)超人系列海外著作權予Sompote,圓谷公司與Sompote於1976年簽署LICENSEGRANTINGAGREEMENT(下稱授權契約),將《GIANTVS.JAMBO'A'》、《HARUMANANDTHESEVENULTRAMAN》、《ULTRAMAN1"ULTRAQ"》、《ULTRAMAN2》、《ULTRAMANSEVEN》、《RETURNULTRAMAN》、《ULTRAMANACE》、《ULTRAMANTARO》以及《JAMBORGACE》等9部早期奧特曼超人作品(下稱9部早期作品)於日本以外之地區範圍之著作權無限期、專屬授權Sompote使用。依授權契約第3-8條約定,Sompote有權將其取得之著作權利轉讓與任何第三人。嗣Sompote於2008年12月24日依授權契約第3-8條,將前9部早期作品日本以外之地區範圍之著作權無限期、專屬授權等權利讓與コ一エム株式會社(UMCorporation)(下稱UM公司),故9部早期作品於日本境外之專屬著作財產權人為UM公司。而圓谷公司中、近期繼續創作之其他奧特曼超人系列作品之著作權,於日本國以外區域仍專屬圓谷公司。原告分別於2014年12月16日向圓谷公司取得於日本境外使用1996年至2017年奧特曼超人電視影集系列著作專屬授權、並於2016年5月31日向UM公司取得使用9部早期作品之專屬授權。故原告為圓谷公司、UM公司之專屬被授權人,取得日本境外使用相關奧特曼系列超人及怪獸角色(下稱奧特曼系列)之權利。詎被告其利公司及被告楊宏未經原告授權,即於106年7月在臺南比漾廣場,擅自以奧特曼系列重製、改作製作行銷推廣素材、擅自委託A公司生產,並自行販售相關包款商品及酒精飲料、電話殼、文件夾及飲品等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上開侵害行為發生時,被告楊和歡、楊宏分別為被告其利公司之負責人及總經理,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85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3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被告其利公司應與被告楊合歡、楊宏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氣球產品確為被告大倫公司製造、販賣、使用,而被告氣球先生公司係被告大倫公司之經銷商,僅為販賣、使用;至於被告王莉霜,則為被告大倫公司員工。被告大倫公司係一生產各式尺寸氣球之公司,原告所指之系爭氣球產品即「造型球體固定裝置」,僅是氣球欲作造型時輔助組裝裝置之一,並非被告大倫公司之主要產品。(二)系爭專利喪失新穎性、進步性,違反專利法第94條規定,有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撤銷原因之事由:1、系爭專利業經智慧財產局100年4月26日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中予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計有9項,除請求項7以外,其餘請求項經比對結果,為引用文獻1至3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轉用完成,並無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主項範圍太廣,被告產品當然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大倫公司係依照自己所獲准擁有之M322278號「具簡便組裝之造型氣球裝置」新型專利來實施製造,而系爭專利早為國內外業界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3、系爭專利之創作特徵及技術與引證案揭露相關業界之習用技術裝設完全相同,無任何新增實用功效,包括被證3:「conwincarbonicco.,inc公司所發行之1997~98BalloonEquipmentcatalog氣球裝置型錄」,其內頁之「JiffyStrip瞬間固定條產品」即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被證4:「LauderdaiePaper&Balloonco.公司所發行之1999Wholesalecatalog」,其批發型錄內頁之「SAFETITES安全繫片產品」亦有揭露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上開刊物之公開時間均遠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4、被告大倫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生產系爭氣球產品,被證5至16均可證明:(1)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94年4月8日即曾生產系爭氣球產品外銷至歐洲希臘,從被證5出口報單,其中產品第21項(產品編號CRD34)、第22項(產品編號CRD44)、第23項(產品編號FL38ST),及被證7至9產品包裝袋內之包裝說明板可看出具有包括球體與本體,球體設有充氣嘴,本體上設有固定孔,作為球體的充氣嘴固定之用者,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雖其中一項產品編號應是CRD34,然印刷時包裝誤繕為CDR34,但上開3項產品,只要有其中1項產品,即可印證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2)被告DIY系列產品係新款包裝,每次印刷版本都會略有修改以調整至完美或應客人所需,從93年至今,已改無數次版本。希臘客戶訂單年年都是新印並不斷改版,如警語和版面顏色以符當地需要,由於DIY系列產品係較新款產品,剛開始用單張印刷提供展覽用,每年都有改版,直到99年才放入年度目錄一起印刷,95年製作手冊是提供給有興趣的客人用,以無文字方式說明,給國內外客人參考。(3)被告大倫公司於系爭專利權申請日即95年12月1日前即生產編號CRD34、CRD44、FL38ST、FL38產品行銷,包括被證11於93年11月26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菲律賓;被證12於94年1月2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至秋櫻貿易有限公司;被證13於94年5月9日即有FL38、CRD34產品外銷至昇有貿易公司;被證14於94年6月7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偉銘通商企業有限公司;被證15於95年3月21日即有CRD34、FL38產品銷售至思薇雅有限公司;被證16於95年6月14日即有CRD34產品銷售,並附有樣品之照片於訂單上,明顯顯示出早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被告大倫公司即已生產行銷系爭氣球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0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2人於民國95年6月9日以「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發明專利,於96年12月16日該申請發明公開公告,公開編號為第000000000號,並於98年5月11日經智慧財產局公告,核准為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I309729號(下稱系爭專利)。(二)被告未經原告授權同意,在其門市銷售侵權品,原告於99年3月28日在其門市購得侵權品「伸縮變焦頭燈」(下稱系爭產品)。又系爭產品經比對分析結果,已基於全要件原則而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文義讀取之侵權定義,復無逆均等論之阻卻與適用,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三)系爭專利所述之「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應是可包含有「電源裝置」為設有「內置電源」或「經過導體連結提供的外置電源」之廣義上位概念。系爭產品「外置電源」供電給「燈具本體」之「分離式設計」,是相當於將「燈具本體暨外置電源」之「電池盒」、「導線」、「燈具本體」之組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所指之「本體」,仍應被視為系爭專利之「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之文義侵害。又縱使系爭產品「外置電源」供電給「燈具本體」之分離式設計,與系爭專利所指之「本體」不同,不符合文義讀取,惟將「燈具本體暨外置電源」之「電池盒」、「導線」和「燈具本體」三者組合,對熟習該項技術者而言,兩者之置換係屬顯而易知,亦適用均等論。(四)原告與TRADECHANNELINTERNATIONALL.L.C公司簽訂專利授權使用協議,授權金額每年可達新臺幣(下同)1千萬元以上。全臺警察局預期可採購金額即達1800萬元;依經建會資料,97年臺灣自行車騎乘人口大幅成長到70萬人,自行車前燈平均以每支500元計算,採購金額預期可達3500萬元以上。被告銷售與原告專利技術相同,但較為低劣之侵權品,嚴重影響被授權廠商生產意願,擠壓原告可收取廠商技術移轉金和生產授權金之金額空間,不僅給買家造成低價傾銷與偽劣產品之錯覺,亦給市場帶來極大混亂。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被告賠償30萬元。又侵權品之整體功能不佳,導致原告產品信譽受損,原告得請求被告賠償20萬元。被告係屬故意銷售大陸黑心侵權品,其侵害情節重大,原告得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請求法院酌定被告應賠償金額之三倍即60萬元。本件原告僅就其中之30萬元部分為請求。(五)系爭專利有效性部分:1、被證Chapman摘要第2句陳述在一倍焦距範圍內,光線匯聚提供均勻之光斑,而所謂「調整S到預定距離、最大距離和最遠距離」,通常知識者毫無疑義推知是在一倍焦距內之工作區間。2、被證Hunter之圖2僅說明是具有調焦功能,而圖4對本領域通常知識者毫無疑義認為,所有光路都會經過光軸匯聚為一點,就是焦點,故當然沒有超過一倍焦距之可能性。縱使推測將光束延伸,也只會產生交叉為一點之「交叉光束」,因不具有超過一倍焦距時有脖子之「沙漏形光束」之技術特徵,故應該是在一倍焦距內之調焦。3、系爭專利明確選擇在0F~2F,當超過一倍焦距產生之倒立實像,是有脖子之沙漏形光束,並達到無法預期之遠距離照明效果。(六)爰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30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本體」、「電源裝置」、「一本體,該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之解釋:1、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9-22行之記載及系爭專利圖式第1至3圖,可知系爭專利各實施例中,其「本體」之內部均設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包含電池夾及至少一電池之電源裝置,而為包覆該電源裝置而形成單一之個體。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本體」,應解釋為「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電源裝置於其內部,並形成單一個體者」。2、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7-8行之記載,顯示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已刻意將僅用於導電之「導電片」與所謂「電源裝置」劃分為兩種不同之元件,亦即,單純僅能導電之元件,並非屬「電源裝置」之態樣。復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22行之記載,可知「電源裝置」本身應包含可儲存電力之元件,方能透過導電片及電路板提供LED發光所需之電力。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電源裝置」應解釋為「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之元件」。(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之範圍:1、就文義而言,系爭產品之「燈具本體」內部僅具有用以傳輸電力之導線,而未有足以容納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元件之容置空間,且系爭產品之「電池盒」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之設計,並非如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故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再就均等分析,系爭產品之「電池盒」(對應至「電源裝置」)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設計之概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之限定,其思維完全相反而對立,自不可能實質相同。故以均等之角度分析,兩者亦不相同。又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僅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定義之第一區間內移動,於文義上並不相同,技術手段亦實質不同,以均等之角度分析亦不相同。2、系爭專利各附屬項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進一步限定,其權利範圍必較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小。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未落入其附屬項所界定之範圍。(三)依被證2(93年9月30日美國公開第US2004/0000000A1「FLASHLIGHT」專利)及被證3(美國第US1478282號「FLASHLIGHT」專利)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不具進步性,顯有應撤銷之事由:1、被證2揭示該手電筒係具有聚光效果之調整範圍,此即為系爭專利之透鏡與LED距離為F(焦距)至2F(兩倍焦距)之間所產生光源聚光效果。而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異處在於光源之不同,亦即被證3採用燈泡為光源,系爭專利採用LED為光源,惟以LED為手電筒之光源已見於被證2,且被證3已揭示於手電筒裝置中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使光源發出之光線在經過透鏡後,因距離之不同而產生聚光與散光之效果。是以,相較於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LED為聚光LED,惟聚光LED為一習知結構,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凸透鏡為單凸透鏡或雙凸透鏡。查被證2圖4已揭示凸透鏡為平凸透鏡,被證3號圖2亦揭示凸透鏡為雙凸透鏡,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滑套設於該本體之前端,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之前端」,惟被證2圖4已揭示手電筒滑套(16)設於該本體(20)之前,該凸透鏡(14)設於該滑套(16)之前端;被證3圖2亦揭示手電筒滑套(6)設於該本體(1)之前端,該凸透鏡(12)設於該滑套(6)之前端,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者。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本體設有一防水阻尼圈,該滑套固定在該防水阻尼圈(14)上」,惟被證2或被證3已揭示透過設置螺紋螺接滑套與本體之結構,此項差異為熟習此領域技藝之人依通常知識經驗所能輕易推知完成,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0mm至32mm」,惟被證2亦揭示凸透鏡之焦距為8至16mm,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雖未直接教示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1至32mm,但該數值之限定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之人,依據被證2及被證3組合及凸透鏡之成像原理即可得知。(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5",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商標專用權行為等
緣原告法定代理人之配偶謝添文於民國80年間申請專利產品「刺屑夾具」,經核准為第67311號新型專利、專利權期間自80年9月1日至90年8月31日止,謝添文並授權原告生產銷售專利物品,該專利產品外形小巧玲瓏、功能多元及形似辣椒,故原告將其命名為「微妙辣椒夾」對外行銷並使用該名稱至今,88年7月7日經濟日報及88年之「自動化工業總覽」均有相關報導及行銷廣告,是原告於被告使用前已先使用「微妙辣椒」商標,該商標並具識別性。被告在上開專利有效期間屆滿後,於98年12月18日即以「微妙辣椒夾」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註冊商標,惟遭智慧局核駁,原告為免自我權益受損,故於99年5月17日即以「微妙辣椒」申請註冊,嗣經核准註冊為第01544026號商標,權利期間自101年11月1日起至111年10月31日止(下稱系爭商標,註冊號數、商標圖樣、權利期間、商品或服務名稱等如附圖一所示)。被告聚利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所販售之「微妙辣椒夾」產品(下稱系爭產品)所使用之商標圖樣與系爭商標相同,侵害原告商標權,且產品包裝外觀亦與原告商品高度近似而屬抄襲,顯已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且為不公平競爭,自不符合商標法「善意」之要件,原告於101年11月23日曾委託律師發函請被告停止上開侵權行為,被告卻仍繼續販賣至今,被告行為違反商標法第68條及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原告自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公平交易法第30條規定請求除去及防止侵害,並依商標法第69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將庫存系爭產品上「微妙辣椒」文字刪除或除去,另依公平交易法第34條規定請求將判決書登報。倘認被告構成商標法善意先使用規定,原告備位聲明則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規定要求附加適當區別標示。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第36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0條、第34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一)先位聲明:⑴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微妙辣椒」文字在被告如附件一之商品、商品包裝、吊牌、廣告、網頁或其他媒體上,被告並應將所有庫存如附件一所示含有「微妙辣椒」之文字刪除或除去。⑵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案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之法院、案號、當事人欄、案由及主文欄於自由時報之非假日頭版報頭旁以不小於二單位(5CM×18CM)之版面規格登載参日。⑶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⑷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二)備位聲明:⑴被告使用「微妙辣椒」於附件一之原使用商品上時,應於該文字旁附加同一比例、同一顏色及同一字體字型之「本商品與註冊商標第1544026號微妙辣椒無關」之文字。⑵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⑶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本體」、「電源裝置」、「一本體,該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之解釋:1、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9-22行之記載及系爭專利圖式第1至3圖,可知系爭專利各實施例中,其「本體」之內部均設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包含電池夾及至少一電池之電源裝置,而為包覆該電源裝置而形成單一之個體。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本體」,應解釋為「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電源裝置於其內部,並形成單一個體者」。2、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7-8行之記載,顯示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已刻意將僅用於導電之「導電片」與所謂「電源裝置」劃分為兩種不同之元件,亦即,單純僅能導電之元件,並非屬「電源裝置」之態樣。復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22行之記載,可知「電源裝置」本身應包含可儲存電力之元件,方能透過導電片及電路板提供LED發光所需之電力。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電源裝置」應解釋為「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之元件」。(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之範圍:1、就文義而言,系爭產品之「燈具本體」內部僅具有用以傳輸電力之導線,而未有足以容納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元件之容置空間,且系爭產品之「電池盒」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之設計,並非如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故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再就均等分析,系爭產品之「電池盒」(對應至「電源裝置」)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設計之概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之限定,其思維完全相反而對立,自不可能實質相同。故以均等之角度分析,兩者亦不相同。又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僅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定義之第一區間內移動,於文義上並不相同,技術手段亦實質不同,以均等之角度分析亦不相同。2、系爭專利各附屬項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進一步限定,其權利範圍必較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小。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未落入其附屬項所界定之範圍。(三)依被證2(93年9月30日美國公開第US2004/0000000A1「FLASHLIGHT」專利)及被證3(美國第US1478282號「FLASHLIGHT」專利)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不具進步性,顯有應撤銷之事由:1、被證2揭示該手電筒係具有聚光效果之調整範圍,此即為系爭專利之透鏡與LED距離為F(焦距)至2F(兩倍焦距)之間所產生光源聚光效果。而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異處在於光源之不同,亦即被證3採用燈泡為光源,系爭專利採用LED為光源,惟以LED為手電筒之光源已見於被證2,且被證3已揭示於手電筒裝置中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使光源發出之光線在經過透鏡後,因距離之不同而產生聚光與散光之效果。是以,相較於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LED為聚光LED,惟聚光LED為一習知結構,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凸透鏡為單凸透鏡或雙凸透鏡。查被證2圖4已揭示凸透鏡為平凸透鏡,被證3號圖2亦揭示凸透鏡為雙凸透鏡,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滑套設於該本體之前端,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之前端」,惟被證2圖4已揭示手電筒滑套(16)設於該本體(20)之前,該凸透鏡(14)設於該滑套(16)之前端;被證3圖2亦揭示手電筒滑套(6)設於該本體(1)之前端,該凸透鏡(12)設於該滑套(6)之前端,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者。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本體設有一防水阻尼圈,該滑套固定在該防水阻尼圈(14)上」,惟被證2或被證3已揭示透過設置螺紋螺接滑套與本體之結構,此項差異為熟習此領域技藝之人依通常知識經驗所能輕易推知完成,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0mm至32mm」,惟被證2亦揭示凸透鏡之焦距為8至16mm,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雖未直接教示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1至32mm,但該數值之限定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之人,依據被證2及被證3組合及凸透鏡之成像原理即可得知。(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3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7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31253號「放電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10月1日起至109年1月31日止。被告ARKTECH株式会社(下稱ARKTECH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原為原告公司職員,離職後成立該公司,且未經原告同意,擅自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進口型號「AD251-A5D」放電燈產品(商品本體記載型號為「AD250」,下稱系爭產品),而被告永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永喬公司)進口系爭產品後,以販賣方式侵害原告系爭專利。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第85條之規定,民法第23條第2項、第28條及第179條規定提起本訴訟。(二)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而構成侵害:1.系爭專利之接頭部設計係由「具有一對凹圓弧狀缺口部的第1軀幹部、較第1軀幹部的直徑及左右方向的寬度為大且具有一對缺口部的第2軀幹部、在第1軀幹部與第2軀幹部之間所形成之ㄇ字狀的溝部」所構成。此接頭部設計,並非物品必然匹配之基本形狀,亦無從因其本身或他物之功能而可直接輕易思及,而具有新穎獨創之裝飾性設計,尚非僅僅係為了實用目的或操作功能所設計,為視覺性設計整體比對之重點。2.系爭專利之「接頭部」設計,仍未經上開先前技藝所揭露,相較於該先前技藝之設計,其特徵差異明顯有別。3.物品相同或近似判斷:系爭產品用途、功能與指定系爭專利所施予之物品完全相同,兩者屬於相同物品。4.整體視覺性設計相同或近似判斷: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比對,兩者均於中段設有一葫蘆型燈罩,兩端設有接頭部(元件),一端之接頭部具有第1軀幹部及直徑較第1軀幹部為大之第2軀幹部,該二軀幹部均設有一對缺口部。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大部分設計特徵均相同,差異僅在系爭專利之接頭部中,第1軀幹部之一對缺口部係呈現凹圓弧狀,第2軀幹部之一對缺口部則大體呈現平面狀;而在系爭產品之接頭部中,第1軀幹部之一對缺口部則呈現較小之凹圓弧狀,而第2軀幹部之缺口部則仍呈現平面狀,僅是該平面部較為狹窄。惟兩者之第1及第2軀幹部均具有左右一對缺口部之特徵,而整體外觀造形,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所產生的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的視覺印象,故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5.系爭產品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由於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產品產品近似程度相同,故可認定系爭產品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即「由具有一對缺口部的第1軀幹部、較第1軀幹部的直徑及左右方向的寬度為大且具有一對缺口部的第2軀幹部、在第1軀幹部與第2軀幹部之間所形成之ㄇ字狀的溝部所構成」)。足認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而構成侵害。(三)爰聲明:1.被告ARKTECH公司及被告永喬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或任何侵害中華民國證書號第「D131253」號「放電燈」新式樣專利之物品。2.被告ARKTECH公司、被告永喬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陳建勳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訴之聲明第1項及第2項,原告願以現金或同額之第一商業銀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ARKTECH公司則抗辯以:(一)其於我國境內並無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等行為,依專利法屬地主義之精神,即無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可能。系爭產品並非於我國境內所製造,而其銷售過程,係由「ARKTECH公司」於日本國內銷售予本件當事人以外之日本國企業,該企業再銷售予其他日本國企業,最後乃銷售予共同被告永喬公司。(二)原告未證明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有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之事實,且被告從未接獲原告之警告函或任何通知,實無從知悉系爭專利之內容。(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構成侵權:1.系爭專利「接頭部」為功能性設計,應排除於新式樣專利權之範圍外,已見於先前技藝,更不得作為系爭新式樣專利之新穎特徵。2.系爭專利「接頭部」之設計於使用狀態下無法目視,非屬系爭新式樣專利之「主要部位」,僅以六面圖進行比對,亦非視覺性設計整體比對之重點。3.系爭產品之第2軀幹部係邊緣具平整狹窄階部而整體呈現圓弧狀造形,不具有系爭專利之「一對平面狀的缺口部(1bb)」特徵,系爭產品之「接頭部」兩側具有螺栓(系爭專利無),中央部螺帽之造形亦顯著不同,產生視覺性整體設計不同之感覺由上可知,系爭產品之造形並不包含原告所謂之「接頭部」新穎特徵,因此並未落入系爭新式樣之專利權範圍。(四)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予假執行。四、被告永喬公司及陳建勳則抗辯以:(一)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比對結果,其亦分別載稱:「被控侵權物品的第1軀幹部雖是形成橢圓形,且於第1軀幹部及第2軀幹部左右側各別形成一對凹圓弧狀的缺口部,…」、「被控侵權物品的第1軀幹部及第2軀幹部左右側雖各別形成有一對凹圓弧狀的缺口部,且從前視圖看的話,第1軀幹部及第2軀幹部的直徑為相同,…。」、「被控侵權物品的第1軀幹部及第2軀幹部左右側雖各別形成有一對凹圓弧狀的缺口部,且從後視圖看的話,第1軀幹部和第2軀幹部的直徑為相同,…。」,均與系爭專利之圖說及創作說明所揭露之內容:「…、較第1軀幹部的直徑及左右方向的寬度為大且具有一對平面狀的缺口部的第2軀幹部、…。」存有外觀視覺上之顯著差異,故系爭商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二)原告就被告永喬公司主觀有何故意或過失,應盡舉證責任。而被告永喬公司並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對於各該商品所使用之技術為何?是否擁有專利?有無取得合法專利授權?是否涉及專利侵權等,無從加以判斷,且專利問題涉及高度技術性及專業性之判斷,被告永喬公司亦無從藉由檢視商品之方式,辦識或判斷各該商品是否侵害他人專利,且系爭產品未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故被告永喬公司未有故意或過失,又永喬公司於接獲原告起訴狀後,旋即停止販賣系爭產品或就系爭產品販賣之要約,並再度向日方確認系爭產品專利問題,惟仍獲得系爭產品無侵害系爭專利及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之答覆,被告永喬公司即便獲得日方之前揭回覆,猶仍決定停止販售系爭產品或就系爭產品為販賣之要約,顯見被告永喬公司實未有何故意或過失之侵害行為可言。(三)被告永喬公司於99年9月23日進口系爭產品2個、100年3月30日進口6個,共計8個,並分別於99年9月24日至100年6月1日期間出售。被告販售系爭產品所得,99年度獲7,197元、100年度獲31,587元,共計僅獲38,784元,故原告請求損害賠償165萬元金額,顯無理由。(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予假執行。五、兩造不爭執之事實(參本院卷(一)第184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乃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10月1日起至109年1月31日止。(二)原告向被告永喬公司購得系爭產品,該產品為被告永喬公司進口及販賣。(三)系爭產品係被告ARKTECH公司於日本國內製造。(四)系爭專利為有效。六、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創作內容:系爭專利「放電燈」之造形特點在前視圖的右側設置有用來將本物品固定在燈座的接頭部。接頭部是由具有一對缺口部的第1軀幹部、較第1軀幹部直徑為大且具有一對缺口部的第2軀幹部、與在第1軀幹部與第2軀幹部之間所形成之溝部所構成。當將本物品安裝於燈座時,如使用狀態參考圖所示之方式,先將接頭部中溝部與第2軀幹部的段差面抵接於燈座內之基準面而插入。其次,旋轉本物品與燈座內所設置之旋轉部。最後,利用本物品本身之重量,使第1軀幹部下面抵接於燈座,從而可以將本物品固定於燈座的適當位置。其圖式如附圖1所示。(二)系爭產品(原證10,證物外放)業經原告提出,被告亦不爭執其形式真正(本院卷(一)第183頁)。(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1.按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分為「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以及「比對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與待鑑定物品」。比對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與待鑑定物品包括下列步驟:(1)解析待鑑定物品之技藝內容: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水準,先就待鑑定物品之技藝內容進行解析,並排除功能性設計。(2)判斷待鑑定物品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以普通消費者之水準,判斷解析後待鑑定物品與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如是,則進入(3)之判斷;如否,則未落入專利權範圍。(3)判斷待鑑定物品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以普通消費者之水準,判斷解析後待鑑定物品與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如是,則進入(4)之判斷;如否,則未落入專利權範圍。(4)若待鑑定物品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相同或近似,判斷使其相同或近似之部位是否包含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新穎特徵: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水準,判斷待鑑定物品是否包含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新穎特徵。如是,則進入(5)之判斷;如否,則未落入專利權範圍。(5)若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且被告主張適用「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時,應再判斷待鑑定物品是否適用「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被告可擇一或一併主張適用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判斷時,兩者無先後順序關係)。若待鑑定物品適用「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二者或其中之一,則應判斷待鑑定物品未落入專利權範圍。若待鑑定對象不適用「禁反言」,且不適用「先前技藝阻卻」,則判斷待鑑定物品落入專利權範圍。2.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目的,在確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及其新穎特徵,以合理界定專利權範圍,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另「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所謂「功能性設計」,係指物品之外觀設計特徵純粹取決於功能需求,而為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之設計。(2)依系爭專利圖面觀之,系爭專利「放電燈」之造形係由兩端之接頭分別各連接一圓形管,兩圓形管於中段連接於一橄欖形燈體,橄欖形燈體兩端則各具有一碗型罩體,兩端接頭之一為圓柱體,另一接頭則為○○○區段○○○○○○○段之兩側設有平削面及溝槽,上段兩側則呈弧形削面,兩區段式短圓柱中間以一溝槽區分,而造形之整體形成「一」字狀連結特徵。(3)系爭專利於獲准專利時,其參考之先前技藝計有TWD117417、JPD0000000、JPD0000000、USD0000000件國內外專利(見本院卷(一)第14頁專利公報,該4件專利圖式如附圖2),系爭專利與之比對,其獨具之造形特徵應可認為係「系爭專利經比對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客觀認定具有之新穎特徵。」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接頭部』由具有一對凹圓弧狀的缺口部的第1軀幹部、較第1軀幹部的直徑及左右方向的寬度為大且具有一對平面狀的缺口部的第2軀幹部、在第1軀幹部與第2軀幹部之間所形成之ㄇ字狀的溝部所構成」(本院卷(一)第167頁),亦即「接頭部之整體造形」為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被告則抗辯原告所主張之新穎特徵係為一功能性設計,非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且該接頭部之設計係取決於另一物品(燈座)之必然匹配之基本形等語。然查,系爭專利之接頭部設計與燈座並非規格品,此由系爭專利、先前技藝JPD0000000案及系爭產品接頭之外徑皆不同,且外觀設計也互有差異處即可得知,故該接頭部既具有屬視覺效果之設計,非規格品之匹配,則原告主張該接頭部之造形為其新穎特徵,尚為可採。(4)另被告抗辯系爭專利之接頭部與日本意匠登錄第1287038號「放電燈」之接頭部相同,應不得主張該接頭部為其新穎特徵;惟查,日本意匠登錄第1287038號之接頭部係一圓柱造形,於環繞圓柱之腰部內凹形成一弧形溝槽,該接頭部之「內凹弧形溝槽」特徵不同於系爭專利「第1軀幹部(上段)與第2軀幹部(下段)之間所形成之ㄇ字狀的溝部」,且該日本意匠案圓柱造形與系爭專利之「第1軀幹部(即上段)具一對凹圓弧狀的缺口部、第2軀幹部(下段)較第1軀幹部的直徑及左右方向的寬度為大且亦具有一對平面狀的缺口部」之特徵不同,故就兩者之「接頭部」整體造形觀之,明顯具有差異性,職是,原告主張該接頭部之造形為系爭專利之一新穎特徵,仍屬可採。3.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之造形係由兩端之接頭分別各連接一圓形管,兩圓形管於中段連接於一橄欖形燈體,橄欖形燈體一端具有一碗型罩體,另端則為一圓柱罩體;兩端接頭之一為圓柱體,另一接頭則為一兩區段之圓、橢圓柱體所構成,該兩區段間具有一溝部,下段之兩側設有凹弧形面,上段兩側於對稱處設有內凹弧之斷差面,兩區段中間以一溝槽區分,而造形之整體形成「一」字狀連結特徵。系爭產品照片如附圖3所示。4.物品相同或近似判斷:系爭產品為一放電燈,編號「AD251-A5D」,與系爭專利為相同物品,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整體視覺性設計相同或近似判斷:(1)按判斷待鑑定物品與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中之設計是否相同、近似時,應依圖面所揭露之點、線、面再構成三度空間形體,而以圖面所揭露之形狀、花紋、色彩所構成的整體視覺性設計與待鑑定物品進行比對。不得就六面視圖的每一視圖與待鑑定物品的每一面分別進行比對,亦不得拘泥於各個設計要素或細微的局部差異。(2)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比對,兩者皆為「由兩端之接頭及中央段之兩圓形管夾接中段橄欖形燈體而成,兩端接頭之一為圓柱體,另一接頭則為一呈兩區段式圓弧狀柱體形,整體形成『一』字狀連結特徵」;系爭專利橄欖形燈體兩端則各具有一碗型罩體,系爭產品則一端具有一碗型罩體,另端則為一圓柱罩體,該些造形特徵兩者與參考文獻之JPD0000000案皆近似;故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重點應非此區之造形特徵;系爭專利之造形與參考文獻之JPD0000000案設計上最大之差異係在於系爭專利其中一端之兩區段式圓弧狀柱體接頭之造形,也因此系爭專利被認定與參考文獻之JPD0000000案不近似而具有專利要件;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相較,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重點即主要部位亦在於「該一端接頭之造形是否相同或近似」,被告雖抗辯:接頭部因使用中無法目視,非主要部位及視覺性設計整體比對之重點云云,然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係自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判斷,從而,只要物品之設計在消費者選購商品之銷售階段能被看見,即不得謂非構成主要部位及視覺性設計整體比對重點之可能,是被告上開抗辯,尚非可採。查系爭產品之接頭雖○○○區段○○○○○○段之兩側設有凹弧形面,與系爭專利兩側設有平削面及中央橫設一凹弧溝者不同;系爭產品上段係呈兩層式,外層外觀輪廓為橢圓狀,內層兩側於對稱處外觀輪廓形成一似S輪廓之凹弧線,內外層呈一斷差面,此區段與系爭專利外觀輪廓為圓狀,兩側則呈弧形削面者亦不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一端接頭造形顯然迥異(以上參附圖4),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就該商品之具有造形特徵所在之一端接頭設計作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所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能區別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之差別,故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並不近似。6.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判斷被控侵權物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係以其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惟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已認定不構成近似,故毋庸再予比對判斷被控侵權物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7.從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並不相同或近似,是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新式樣專利範圍。(四)綜上,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新式樣專利範圍,則縱認被告在我國境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之行為,亦未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123條第1項、第129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28條、第179條,請求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於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24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27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本體」、「電源裝置」、「一本體,該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之解釋:1、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9-22行之記載及系爭專利圖式第1至3圖,可知系爭專利各實施例中,其「本體」之內部均設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包含電池夾及至少一電池之電源裝置,而為包覆該電源裝置而形成單一之個體。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本體」,應解釋為「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電源裝置於其內部,並形成單一個體者」。2、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7-8行之記載,顯示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已刻意將僅用於導電之「導電片」與所謂「電源裝置」劃分為兩種不同之元件,亦即,單純僅能導電之元件,並非屬「電源裝置」之態樣。復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22行之記載,可知「電源裝置」本身應包含可儲存電力之元件,方能透過導電片及電路板提供LED發光所需之電力。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電源裝置」應解釋為「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之元件」。(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之範圍:1、就文義而言,系爭產品之「燈具本體」內部僅具有用以傳輸電力之導線,而未有足以容納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元件之容置空間,且系爭產品之「電池盒」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之設計,並非如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故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再就均等分析,系爭產品之「電池盒」(對應至「電源裝置」)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設計之概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之限定,其思維完全相反而對立,自不可能實質相同。故以均等之角度分析,兩者亦不相同。又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僅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定義之第一區間內移動,於文義上並不相同,技術手段亦實質不同,以均等之角度分析亦不相同。2、系爭專利各附屬項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進一步限定,其權利範圍必較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小。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未落入其附屬項所界定之範圍。(三)依被證2(93年9月30日美國公開第US2004/0000000A1「FLASHLIGHT」專利)及被證3(美國第US1478282號「FLASHLIGHT」專利)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不具進步性,顯有應撤銷之事由:1、被證2揭示該手電筒係具有聚光效果之調整範圍,此即為系爭專利之透鏡與LED距離為F(焦距)至2F(兩倍焦距)之間所產生光源聚光效果。而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異處在於光源之不同,亦即被證3採用燈泡為光源,系爭專利採用LED為光源,惟以LED為手電筒之光源已見於被證2,且被證3已揭示於手電筒裝置中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使光源發出之光線在經過透鏡後,因距離之不同而產生聚光與散光之效果。是以,相較於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LED為聚光LED,惟聚光LED為一習知結構,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凸透鏡為單凸透鏡或雙凸透鏡。查被證2圖4已揭示凸透鏡為平凸透鏡,被證3號圖2亦揭示凸透鏡為雙凸透鏡,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滑套設於該本體之前端,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之前端」,惟被證2圖4已揭示手電筒滑套(16)設於該本體(20)之前,該凸透鏡(14)設於該滑套(16)之前端;被證3圖2亦揭示手電筒滑套(6)設於該本體(1)之前端,該凸透鏡(12)設於該滑套(6)之前端,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者。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本體設有一防水阻尼圈,該滑套固定在該防水阻尼圈(14)上」,惟被證2或被證3已揭示透過設置螺紋螺接滑套與本體之結構,此項差異為熟習此領域技藝之人依通常知識經驗所能輕易推知完成,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0mm至32mm」,惟被證2亦揭示凸透鏡之焦距為8至16mm,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雖未直接教示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1至32mm,但該數值之限定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之人,依據被證2及被證3組合及凸透鏡之成像原理即可得知。(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3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專利權權利歸屬
「系爭專利因與原告之專利案內容相同,而擬制喪失新穎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因違反專利法第23條及第31條之規定,舉發成立應予撤銷」等語(見本案卷二第48頁正面、背面),故原告主張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依上述說明,本院自應就其主張有無理由自為判斷。綜上,I475108已揭示系爭專利原請求項1至5之實質技術內容,I475108專利與系爭專利原請求項1至5實質上為同一技術,且參加人105年6月17日(105)智專三(三)05053字第1052074503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之審定決定,原告請求之系爭專利原請求項1至5舉發成立確定(見本案卷一第92至100頁審定書影本)。按「系爭專利權經撤銷確定,依專利法第120條(102年1月1日施行前為108條)準用同法第82條第3項(施行前為第73條第2項)規定,系爭專利之專利權視為自始不存在」(最高法院104年度臺上字第362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故原告請求確認系爭專利原請求項1至5部分之申請權及專利權為原告所有,因已經撤銷確定而自始不存在,故無理由。3、系爭專利請求項6所請範圍除包含原請求項1至5技術內容外,並界定「其中該搖動裝置6包括阻擋件69,該阻擋件69固定在滑桿67;當該致動裝置5在該第一位置和該第二位置之間運動的一部份行程中,該蓋子34接觸該阻擋件69,使該滑桿67和該蓋子34一起運動;當該致動裝置5在該第二位置時,該蓋子34未接觸該阻擋件69,使該滑桿67可相對於該蓋子34運動,且該第一齒輪62傳動該第二齒輪66和該滑桿67,使該托架裝置4在該溶液中較高的第三位置和較低的四位置之間往復運動」之附屬技術特徵。經查:I475108圖1、3及4的超音波震盪機之支撐桿33上套設有彈性套管,惟該彈性套管係分別頂持於本體10與蓋體32間,與系爭專利固定在滑桿上之阻擋件並不相同。系爭專利之阻擋件69係搖動裝置6的滑桿67和吊掛在滑桿67下端的托架裝置4,會因其本身的重量而使阻擋件69一直接觸著蓋子34的上表面並隨同蓋子34向下運動。I475108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6之「阻擋件」技術特徵,即其並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6所有之技術特徵,I475108專利與請求項6實質上非為同一技術。(三)I475108與系爭專利請求項7之技術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7係依附於請求項6,並界定「該搖動裝置包括銜接件、滑塊、和導軌;該第二齒輪樞接於銜接件,該銜接件固定至滑塊和滑桿,該滑塊可滑動地連接至導軌」之附屬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7屬進一步說明或限定請求項第6項之技術特徵者,惟在I475108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6之所有技術內容前提下,I475108自當不足以揭示附屬項7之整體技術特徵,故I475108與請求項7實質上非為同一技術。(四)I475108與系爭專利請求項8之技術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8係依附於請求項1至7項中任一項,並界定「該托架裝置4包括多個框架41;該等框架41的每一者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一側邊及第二側邊、和設置於該第一側邊及第二側邊之頂部及底部的複數耳部416,位於該頂部之該等耳部416的缺口方向和位於該底部之該等耳部的缺口方向相反;藉由該等耳部416的嚙合,防止該等框架41在該第一側邊及該第二側邊的方向分離」之附屬技術特徵。經查就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並無法直接且無歧異依I475108圖1、3及4的超音波震盪機所揭示框架40分別掛設於支撐桿33上,各框架40中設有數個容器41等技術內容,其中各框架40之連接手段(見本案卷一第39頁背面、第45頁背面、第46頁正面),推得系爭專利請求項8「設置於該第一側邊及第二側邊之頂部及底部的複數耳部,位於該頂部之該等耳部的缺口方向和位於該底部之該等耳部的缺口方向相反」等附屬技術特徵,故由I475108所揭示者並不足以推得系爭專利請求項8之所有技術內容及整體技術特徵,故I475108與請求項8實質上非為同一技術。(五)I475108與系爭專利請求項9之技術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9係依附於請求項8,並界定「該等框架的每一者另外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三側邊及第四側邊、和設於該第四側邊的環;該托架裝置包括鎖桿,該鎖桿可拆卸地容置在環中,藉此防止該等框架在第三側邊及第四側邊的方向分離」之附屬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9屬進一步說明或限定請求項8之技術特徵者,惟在I475108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8之所有技術內容前提下,I475108自當不足以揭示附屬項9之整體技術特徵,故I475108與請求項9實質上非為同一技術。(六)I475108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技術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0係依附於請求項9,並界定「該等框架的每一者另外包括設置在該第三側邊的肋、和從該第四側邊延伸至該第三側邊的溝;該托架裝置包括用於容置該原料的托盤,該托盤容置在該溝內;該肋和該鎖桿分別限制該托盤往該第三側邊和第四側邊的方向運動」之附屬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0屬進一步說明或限定請求項9之技術特徵者,惟在I475108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9之所有技術內容前提下,I475108自當不足以揭示附屬項10之整體技術特徵,故I475108與請求項10實質上非為同一技術。(七)I475108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1之技術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1係依附於請求項1至7項中任一項,並界定「其中該槽裝置3包括熱交換器32,該熱交換器32鄰接該反應槽31,用於和該溶液進行熱交換」之附屬技術特徵。雖I475108第1圖之容置槽20為雙層容器且其中間層留有通道供液體流通(見本案卷一第39頁背面),惟於I475108說明書及圖式均並未揭露如系爭專利之槽裝置包括熱交換器,該熱交換器鄰接該反應槽之技術特徵,故由I475108所揭示者並不足以推得系爭專利請求項11之所有技術內容及整體技術特徵,故I475108與請求項11實質上非為同一技術。(八)I475108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2之技術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2係依附於請求項11,並界定「該設備包括抽氣裝置,該抽氣裝置連接至該蓋子,用於抽出該溶液和該蓋子之間的氣體;該托架裝置包括鎖桿和用於容置該原料的多個框架;該等框架的每一者包括耳部,該等耳部將該等框架可拆卸地嚙合在一起;該鎖桿可拆卸地貫穿該等框架,以防止該等耳部解除嚙合」之附屬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2屬進一步說明或限定請求項第11項之技術特徵者,惟在I475108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1之所有技術內容前提下,I475108自當不足以揭示附屬項12之整體技術特徵,故I475108與請求項12實質上非為同一技術。(九)I475108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3至18之技術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3至18係依附於請求項12,並界定「該槽裝置包括振動機,用於振動該溶液」、「該反應槽包括對流口,用於促進該溶液的流動」、「該反應槽包括底表面、自該底表面斜向上延伸的斜面、自該斜面的另一端向上延伸的側表面、和設於該底表面的排出口」、「該蓋子包括透明的檢視窗」、「該設備包括溶液供給裝置,其連接至該蓋子」、「該設備包括隔離室,該反應槽、該托架裝置、和該蓋子位於該隔離室內」之附屬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3至18屬進一步說明或限定請求項第12項之技術特徵者,惟在I475108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2之所有技術內容前提下,I475108自當不足以揭示附屬項13至18之整體技術特徵,故I475108與請求項13至18實質上非為同一技術。(十)I475108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9、20之技術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9、20係依附於請求項18,並界定「該致動裝置和該搖動裝置一部分位於該隔離室外且其另一部分位於該隔離室內」、「該設備包括清洗裝置,其可拆卸地吊掛在該隔離室的側壁」之附屬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9、20屬進一步說明或限定請求項第18項之技術特徵者,惟在I475108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8之所有技術內容前提下,I475108自當不足以揭示附屬項19、20之整體技術特徵,故I475108與請求項19、20實質上非為同一技術。(十一)綜上,原告所提原證5(I475108)並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6至20之整體技術特徵,兩者所揭示之技術並不相同,I475108與系爭專利並非為同一發明。(十二)原告雖於民事準備(二)狀(見本案卷二第9至第26頁)、107年1月19日民事言詞辯論意旨狀(見本案卷二第50至第59頁)提出該2專利之比對分析表,惟該分析表已可明確判斷系爭專利請求項6至20之設備構件與原告之專利內容並不相同,該不同處之構件,皆記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中,為系爭專利請求項範圍所界定,縱為習知結構,仍為所請設備之技術特徵,則應記載於說明書、圖式或請求項中,以達系爭專利之發明目的,原告所稱習知作法而主張二專利案實質相同之說法,並不可採,原告專利(I475108)與系爭專利(I415670)並非為同一發明。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本體」、「電源裝置」、「一本體,該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之解釋:1、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9-22行之記載及系爭專利圖式第1至3圖,可知系爭專利各實施例中,其「本體」之內部均設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包含電池夾及至少一電池之電源裝置,而為包覆該電源裝置而形成單一之個體。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本體」,應解釋為「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電源裝置於其內部,並形成單一個體者」。2、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7-8行之記載,顯示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已刻意將僅用於導電之「導電片」與所謂「電源裝置」劃分為兩種不同之元件,亦即,單純僅能導電之元件,並非屬「電源裝置」之態樣。復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22行之記載,可知「電源裝置」本身應包含可儲存電力之元件,方能透過導電片及電路板提供LED發光所需之電力。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電源裝置」應解釋為「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之元件」。(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之範圍:1、就文義而言,系爭產品之「燈具本體」內部僅具有用以傳輸電力之導線,而未有足以容納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元件之容置空間,且系爭產品之「電池盒」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之設計,並非如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故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再就均等分析,系爭產品之「電池盒」(對應至「電源裝置」)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設計之概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之限定,其思維完全相反而對立,自不可能實質相同。故以均等之角度分析,兩者亦不相同。又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僅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定義之第一區間內移動,於文義上並不相同,技術手段亦實質不同,以均等之角度分析亦不相同。2、系爭專利各附屬項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進一步限定,其權利範圍必較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小。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未落入其附屬項所界定之範圍。(三)依被證2(93年9月30日美國公開第US2004/0000000A1「FLASHLIGHT」專利)及被證3(美國第US1478282號「FLASHLIGHT」專利)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不具進步性,顯有應撤銷之事由:1、被證2揭示該手電筒係具有聚光效果之調整範圍,此即為系爭專利之透鏡與LED距離為F(焦距)至2F(兩倍焦距)之間所產生光源聚光效果。而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異處在於光源之不同,亦即被證3採用燈泡為光源,系爭專利採用LED為光源,惟以LED為手電筒之光源已見於被證2,且被證3已揭示於手電筒裝置中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使光源發出之光線在經過透鏡後,因距離之不同而產生聚光與散光之效果。是以,相較於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LED為聚光LED,惟聚光LED為一習知結構,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凸透鏡為單凸透鏡或雙凸透鏡。查被證2圖4已揭示凸透鏡為平凸透鏡,被證3號圖2亦揭示凸透鏡為雙凸透鏡,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滑套設於該本體之前端,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之前端」,惟被證2圖4已揭示手電筒滑套(16)設於該本體(20)之前,該凸透鏡(14)設於該滑套(16)之前端;被證3圖2亦揭示手電筒滑套(6)設於該本體(1)之前端,該凸透鏡(12)設於該滑套(6)之前端,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者。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本體設有一防水阻尼圈,該滑套固定在該防水阻尼圈(14)上」,惟被證2或被證3已揭示透過設置螺紋螺接滑套與本體之結構,此項差異為熟習此領域技藝之人依通常知識經驗所能輕易推知完成,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0mm至32mm」,惟被證2亦揭示凸透鏡之焦距為8至16mm,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雖未直接教示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1至32mm,但該數值之限定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之人,依據被證2及被證3組合及凸透鏡之成像原理即可得知。(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自民國86年間起即陸續申請並取得SIGNET服務標章、SIGNET桂冠旅遊服務標章、桂冠典藏BRAVOEZTOUR商標等專用權,如本判決附件所示(下稱系爭商標與標章),經營至今深受消費者支持與信賴。兩造於95年11月27日簽訂HiHotel訂房便利通系統合作經營合約(下稱HiHotel合約),嗣於97年12月31日屆期終止。原告雖於98年1月1日後曾登錄被告www.hihotel.com.tw訂房便利通網頁(下稱系爭網頁)之後臺進行現金流結算,然無繼續合作之意願。詎被告於合約終止後,竟繼續使用系爭商標與標章經營旅行社之業務。原告於98年3月間發現被告於系爭網頁上銷售小熊渡假村雙人獨棟木屋、獨棟4人木屋等旅遊專案商品。而系爭網頁左上角放置之「eztour桂冠旅遊」LOGO,係將原告「SIGNET桂冠旅遊」服務標章與「桂冠典藏BRAVOEZTOUR」商標中擷取字樣加以拼湊;超連結處使用「桂冠典藏」,係自原告「桂冠典藏BRAVOEZTOUR」商標中擷取;網頁下方之「SIGNET桂冠旅遊」圖樣,係直接使用原告之「SIGNET桂冠旅遊」服務標章。前揭行為均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被告竟於系爭網頁登載「本訂房系統由LemonInfo.Tech.Co.,Ltd,提供。網站圖文為旅盟資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之字樣。消費者於瀏覽網頁之際,可見系爭商標與標章,將使消費者誤認系爭商標與標章均為被告所有。核被告所為,係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3款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其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二)被告於系爭網頁上,將小熊渡假村雙人獨棟木屋、獨棟4人木屋兩項旅遊專案商品,分別定價為新臺幣(下同)2,400元及3,600元,且98年3月21日即周六之訂房狀況顯示客滿,可證已完成多筆交易。系爭網路頁面庫存日期顯示2009年2月9日,可知被告至少於98年2月10日起至98年3月27日止,計45日均未經原告授權,擅自使用系爭商標與標章銷售旅遊商品。被告除販售上開兩種旅遊商品外,亦有獨棟3人木屋、美式RV雙人房、旅遊管家2日遊8種旅遊商品、旅遊管家3日遊9種旅遊商品、溫馨美檜木屋別墅10種旅遊商品,上開之旅遊商品均於前述之45日期間持續販售,被告利用系爭商標與標章販售營利之商品達31種。倘以最低價之雙人獨棟木屋2,400元作為31種商品之定價計算,被告所得利益至少為3,348,000元(計算式:2,400元×31種×45日)。參考2010年版之系爭網頁,3日遊/10人行商品定價高達4萬2千元,其為雙人獨棟木屋之17倍,可知被告所得利益實難估計。原告僅按雙人獨棟木屋、獨棟4人木屋兩項旅遊專案商品之定價,合計6千元為基礎,以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之最低倍數5百倍計算賠償金額為3百萬元(計算式:6,000元×500倍),作為被告應賠償予原告之金額,應屬有據。準此,原告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3百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本體」、「電源裝置」、「一本體,該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之解釋:1、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9-22行之記載及系爭專利圖式第1至3圖,可知系爭專利各實施例中,其「本體」之內部均設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包含電池夾及至少一電池之電源裝置,而為包覆該電源裝置而形成單一之個體。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本體」,應解釋為「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電源裝置於其內部,並形成單一個體者」。2、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7-8行之記載,顯示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已刻意將僅用於導電之「導電片」與所謂「電源裝置」劃分為兩種不同之元件,亦即,單純僅能導電之元件,並非屬「電源裝置」之態樣。復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22行之記載,可知「電源裝置」本身應包含可儲存電力之元件,方能透過導電片及電路板提供LED發光所需之電力。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電源裝置」應解釋為「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之元件」。(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之範圍:1、就文義而言,系爭產品之「燈具本體」內部僅具有用以傳輸電力之導線,而未有足以容納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元件之容置空間,且系爭產品之「電池盒」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之設計,並非如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故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再就均等分析,系爭產品之「電池盒」(對應至「電源裝置」)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設計之概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之限定,其思維完全相反而對立,自不可能實質相同。故以均等之角度分析,兩者亦不相同。又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僅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定義之第一區間內移動,於文義上並不相同,技術手段亦實質不同,以均等之角度分析亦不相同。2、系爭專利各附屬項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進一步限定,其權利範圍必較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小。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未落入其附屬項所界定之範圍。(三)依被證2(93年9月30日美國公開第US2004/0000000A1「FLASHLIGHT」專利)及被證3(美國第US1478282號「FLASHLIGHT」專利)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不具進步性,顯有應撤銷之事由:1、被證2揭示該手電筒係具有聚光效果之調整範圍,此即為系爭專利之透鏡與LED距離為F(焦距)至2F(兩倍焦距)之間所產生光源聚光效果。而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異處在於光源之不同,亦即被證3採用燈泡為光源,系爭專利採用LED為光源,惟以LED為手電筒之光源已見於被證2,且被證3已揭示於手電筒裝置中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使光源發出之光線在經過透鏡後,因距離之不同而產生聚光與散光之效果。是以,相較於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LED為聚光LED,惟聚光LED為一習知結構,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凸透鏡為單凸透鏡或雙凸透鏡。查被證2圖4已揭示凸透鏡為平凸透鏡,被證3號圖2亦揭示凸透鏡為雙凸透鏡,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滑套設於該本體之前端,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之前端」,惟被證2圖4已揭示手電筒滑套(16)設於該本體(20)之前,該凸透鏡(14)設於該滑套(16)之前端;被證3圖2亦揭示手電筒滑套(6)設於該本體(1)之前端,該凸透鏡(12)設於該滑套(6)之前端,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者。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本體設有一防水阻尼圈,該滑套固定在該防水阻尼圈(14)上」,惟被證2或被證3已揭示透過設置螺紋螺接滑套與本體之結構,此項差異為熟習此領域技藝之人依通常知識經驗所能輕易推知完成,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0mm至32mm」,惟被證2亦揭示凸透鏡之焦距為8至16mm,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雖未直接教示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1至32mm,但該數值之限定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之人,依據被證2及被證3組合及凸透鏡之成像原理即可得知。(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4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7",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系爭產品是利用藉由一體成型將止擋部、固定元件結合箭體,箭頭與軟性物質結合的手段而組成一安全箭,達成安全使用的目的,因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構成要件止擋部「11」、固定元件「12」與系爭產品的止擋部「11'」、固定元件「12'」構件比對,系爭產品中係以單一元件、成分或步驟達成申請專利範圍中多個構成要件組合之功能,系爭專利請求項1構成要件止擋部「11」和固定元件「12」係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上,兩者實質上構成均等,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均等範圍云云(見本案卷第33至35、86頁)。惟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所載之先前技術及第4頁所載之新型內容可知,系爭專利係為解決「習知的安全箭大多是在箭頭的部分包覆一如泡棉的緩衝,…,箭頭很容易衝破緩衝物而傷害到周圍的人」,故於該箭頭內裝上「止擋部」,使得該「箭頭會被裝有鐵片的止擋部擋下而不至於穿透出去」。次查,就原告所提供並當庭拆解之系爭產品而言,該箭頭內部僅嵌設一柱狀之連接桿,另一端則凸伸有一螺接頭,以供與箭體相結合固定,其並未設有如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之「止擋部」,該系爭產品箭頭內之結構並無異於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自承之先前技術;而就原告起訴狀所附之系爭產品照片(即原證8或原證10照片,見本案卷第61、86頁)而言,該連接桿(即原告所稱固定元件12')前端僅具一較桿身截面積略大之端面,但並未設有明顯大面積之鐵片或盤體,以達成阻擋箭頭穿透或衝破之結構,該連接桿與系爭專利於尚未裝設止擋部時之固定元件並無不同(見本案卷第46頁系爭專利圖式第二圖所標示之固定元件12,其前端亦係呈較桿身截面積略大之端面)。是以,基於系爭產品並未設有「止擋部」元件,亦未具有任何與該「止擋部」實質相同之技術手段(way),其亦無從執行「擋下箭頭」之功能(function)或得到「避免箭頭穿透」的結果(result),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並未構成均等,故原告所稱系爭產品一體成型之固定元件可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止擋部和固定元件而落入其專利權範圍之理由,應不足採。肆、綜上所述,縱使原告主張之系爭產品確為被告等所販售,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與均等範圍。從而,本件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同法第96條第1、2項、同法第97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而為上開請求,並無理由,應予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伍、本件為判決之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爭點、陳述、聲請調查證據及所提其他證據,經斟酌後認均於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自無庸逐一論述。陸、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7 年  8  月  21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7 年  8  月  21  日書記官劉筱淇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本體」、「電源裝置」、「一本體,該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之解釋:1、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9-22行之記載及系爭專利圖式第1至3圖,可知系爭專利各實施例中,其「本體」之內部均設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包含電池夾及至少一電池之電源裝置,而為包覆該電源裝置而形成單一之個體。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本體」,應解釋為「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電源裝置於其內部,並形成單一個體者」。2、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7-8行之記載,顯示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已刻意將僅用於導電之「導電片」與所謂「電源裝置」劃分為兩種不同之元件,亦即,單純僅能導電之元件,並非屬「電源裝置」之態樣。復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22行之記載,可知「電源裝置」本身應包含可儲存電力之元件,方能透過導電片及電路板提供LED發光所需之電力。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電源裝置」應解釋為「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之元件」。(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之範圍:1、就文義而言,系爭產品之「燈具本體」內部僅具有用以傳輸電力之導線,而未有足以容納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元件之容置空間,且系爭產品之「電池盒」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之設計,並非如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故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再就均等分析,系爭產品之「電池盒」(對應至「電源裝置」)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設計之概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之限定,其思維完全相反而對立,自不可能實質相同。故以均等之角度分析,兩者亦不相同。又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僅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定義之第一區間內移動,於文義上並不相同,技術手段亦實質不同,以均等之角度分析亦不相同。2、系爭專利各附屬項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進一步限定,其權利範圍必較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小。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未落入其附屬項所界定之範圍。(三)依被證2(93年9月30日美國公開第US2004/0000000A1「FLASHLIGHT」專利)及被證3(美國第US1478282號「FLASHLIGHT」專利)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不具進步性,顯有應撤銷之事由:1、被證2揭示該手電筒係具有聚光效果之調整範圍,此即為系爭專利之透鏡與LED距離為F(焦距)至2F(兩倍焦距)之間所產生光源聚光效果。而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異處在於光源之不同,亦即被證3採用燈泡為光源,系爭專利採用LED為光源,惟以LED為手電筒之光源已見於被證2,且被證3已揭示於手電筒裝置中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使光源發出之光線在經過透鏡後,因距離之不同而產生聚光與散光之效果。是以,相較於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LED為聚光LED,惟聚光LED為一習知結構,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凸透鏡為單凸透鏡或雙凸透鏡。查被證2圖4已揭示凸透鏡為平凸透鏡,被證3號圖2亦揭示凸透鏡為雙凸透鏡,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滑套設於該本體之前端,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之前端」,惟被證2圖4已揭示手電筒滑套(16)設於該本體(20)之前,該凸透鏡(14)設於該滑套(16)之前端;被證3圖2亦揭示手電筒滑套(6)設於該本體(1)之前端,該凸透鏡(12)設於該滑套(6)之前端,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者。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本體設有一防水阻尼圈,該滑套固定在該防水阻尼圈(14)上」,惟被證2或被證3已揭示透過設置螺紋螺接滑套與本體之結構,此項差異為熟習此領域技藝之人依通常知識經驗所能輕易推知完成,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0mm至32mm」,惟被證2亦揭示凸透鏡之焦距為8至16mm,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雖未直接教示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1至32mm,但該數值之限定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之人,依據被證2及被證3組合及凸透鏡之成像原理即可得知。(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393212號「熱處理用晶圓支持器」發明  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下 同)102年4月11日至116年7月26日。原告委由京華商信事業有限公司(下稱京華公司)購得被告凌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凌崗公司)販售之型號為LKM12367之晶圓承載器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並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進行比對分析後  ,認系爭產品可讀取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自已落入系爭專 利請求範圍第1項。另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  據以辦理讓與登記之專利權讓與契約書之簽署日為103年4 月2日可知,系爭專利之申請人即發明人○○○(下稱發明  人○○○)與原告就系爭專利之讓與契約,於103年4月2  日即已生效,原告自前開日期後即為實質專利權人,而被告凌崗公司係於103年4月9日販售系爭產品,自已侵害原告就系爭專利所享有之專利權。原告並於103年8月間完成系爭專利讓與登記,自得對被告以其就系爭專利所享有之專利權受侵害起訴,則原告於103年10月間起訴,自無當事人不適格之問題。(二)系爭專利具新穎性:  依智慧財產局所訂專利審查基準規定,新穎性之比對應就二  專利之所有構件逐一比對。然被告僅以關鍵字檢索後,臚列  諸多專利案號,未為任何構件比對,自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  不具新穎性。(三)系爭專利具進步性: 1.智慧局(100)智專二(一)04079字第10020741320、10021089810號函係智慧局就系爭專利申請再審查前(下稱再審查前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為處分,再審查申請後獲智慧局核准專利,足證智慧局認上開二函所引前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2.被告自承系爭專利與引證間存有三項差異,一為TWM266541  (下稱引證1)未有系爭專利設置夾扣樞設孔(下稱差異1  ),二為引證1扣夾之一端未如系爭專利扣夾夾扣於滾輪軸(下稱差異2),三為樞設孔上方有一凹槽,用以固動夾扣(下稱差異3),然此三項差異是否為所屬領域人士易於思及所能完成,析述如下: (1)關於差異1,引證案未設有夾扣樞設孔:  參照智慧局100年11月30日之核駁審定書以及100年8月23  日之審查意見通知函,審查委員雖指出夾壁(1)之延伸方向 ,於引證1圖2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乃可輕易完成,但並未  論及基於前述理由,夾扣樞設孔之特徵亦能輕易完成,亦即 夾壁(1)之延伸方向是否可輕易完成,無法證明設置夾扣樞  設孔是否亦可輕易完成,二者並無必然之關聯性。又被告援 引上開核駁審定書中,審查委員依引證1結合引證TWM26662  4認夾壁(1)延伸方向之改變為可輕易完成之設計,然經發 明人○○○提出再審查並檢附理由後,即核准通過,顯見經發明人○○○說明後,審查委員已認同夾壁(1)延伸方向之改變並非屬可輕易完成之設計。參照系爭專利說明書中關於系爭專利發明所欲解決問題之記載,引證1、引證TZ000000000A、引證TWM266624中所記載或隱含之內容中並未揭示相同或相近似之內容,引證1、引證TZ000000000A、引證TWM266624與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自非相同。另就技術領域而言,引證1、引證TZ000000000A與系爭專利雖均屬晶圓處理設備,惟引證TWM266624之國際分類為H01R-043/000(0000.01),乃電傳導之連接裝置,專用於製造、組裝、維護或  修理線路連接器或集電器之設備或方法,與系爭專利用於晶 圓加熱過程中,用以支撐晶圓之設備完全不同,應屬不同技  術領域。而就組合動機而言,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 知識者,應無動機將電傳導之連接裝置與在晶圓加熱過程中  用以支撐晶圓之設備,二無關之專利加以組合。綜上所述, 差異1非屬同一技術領域之一般人士能輕易完成。 (2)關於差異2引證之扣夾未如系爭專利扣夾夾扣於滾輪軸:  參照智慧局100年8月23日之審查意見通知函,審查委員雖 認此屬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引證1、引證TW  M266624所能輕易完成。惟經發明人○○○提出再審查後, 審查委員已肯認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輕易將引證1、引證TWM266624結合,完成差異2之設計。(3)關於差異3之引證未有樞設孔上方設有一凹槽:  被告引用TWM288727(下稱引證2),主張其已揭示系爭專 利請求項1之扣夾及凹槽。該案所請之標的為「記憶體之散熱元件結構」,就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而言,該案揭示對於如何令散熱裝置組合後可更加穩固不至鬆脫,或組合後如何仍具可快速脫離之功能,則仍然有欠缺,亦即該案欲解決之技術問題係習知散熱裝置組合後之容易鬆脫和難以快速脫離的問題,而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係習知熱處理用晶圓支持器易受熱應力或震動而斷裂的問題,兩者並不相同。就技術領域而言,引證2之國際分類號為H01L-023/40(2006.01)及G06F-001/20(2006.01),其中,H01L-023/40(2006.01)為用於可拆卸的冷卻或加熱裝置,而G06F-001/20(2006.01)為冷卻方法,兩者均與系爭專利之國際分類號H01L-021/000(0000.01)之機械裝置,為完全不同之領域。就組合動機而言,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無動機將用於可拆卸之冷卻或加熱裝置或冷卻方法與在晶圓加熱過程中用以支撐晶圓之設備,二不相關之專利加以組合。(4)綜上所述,系爭專利與引證1間確存有上開差異,且該差異經智慧局再審查結果,亦確認非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輕易思及。而引證2之技術領域、構造及所欲解決之問題,除與系爭專利不同外,亦與引證1不同,難謂具組合之動機。各引證不論為單一或相互組合,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3.又系爭專利為半導體晶圓熱製程中用以承載晶圓之支持器,非一般之收納領域。在考慮結構設計時,自與被告所稱之一般收納領域不同,需再考量與其他物件之配合、工作環境、機械壽命等因素,況晶圓製造為精密且高技術性之領域,若如被告所述以一般收納領域之觀點作改良或設計,尚難得致相同成果。另依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三章第3.4.1節之進步性判斷步驟,被告針對系爭專利之個別或部分技術做比對,並未考量發明整體,則被告引用屬記憶體散熱元件領域之引證2作比對技術,顯不足採。(二)被告等應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被告施玉倩為被告凌崗公司之代表人,其執行公司業務違反專利法規定,造成原告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與被告凌崗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參照系爭產品之發票影本所載,系爭產品之單價為新臺幣(下同)36,800元,而於交易過程中,被告凌崗公司之員工提及出售約有300組,合計被告獲利約11,040,000元。爰依專利法第97條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起訴請求:1.被告應連帶賠償原告新臺幣(下同)100萬元正,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就第一項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求為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本體」、「電源裝置」、「一本體,該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之解釋:1、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9-22行之記載及系爭專利圖式第1至3圖,可知系爭專利各實施例中,其「本體」之內部均設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包含電池夾及至少一電池之電源裝置,而為包覆該電源裝置而形成單一之個體。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本體」,應解釋為「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電源裝置於其內部,並形成單一個體者」。2、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7-8行之記載,顯示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已刻意將僅用於導電之「導電片」與所謂「電源裝置」劃分為兩種不同之元件,亦即,單純僅能導電之元件,並非屬「電源裝置」之態樣。復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22行之記載,可知「電源裝置」本身應包含可儲存電力之元件,方能透過導電片及電路板提供LED發光所需之電力。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電源裝置」應解釋為「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之元件」。(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之範圍:1、就文義而言,系爭產品之「燈具本體」內部僅具有用以傳輸電力之導線,而未有足以容納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元件之容置空間,且系爭產品之「電池盒」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之設計,並非如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故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再就均等分析,系爭產品之「電池盒」(對應至「電源裝置」)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設計之概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之限定,其思維完全相反而對立,自不可能實質相同。故以均等之角度分析,兩者亦不相同。又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僅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定義之第一區間內移動,於文義上並不相同,技術手段亦實質不同,以均等之角度分析亦不相同。2、系爭專利各附屬項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進一步限定,其權利範圍必較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小。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未落入其附屬項所界定之範圍。(三)依被證2(93年9月30日美國公開第US2004/0000000A1「FLASHLIGHT」專利)及被證3(美國第US1478282號「FLASHLIGHT」專利)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不具進步性,顯有應撤銷之事由:1、被證2揭示該手電筒係具有聚光效果之調整範圍,此即為系爭專利之透鏡與LED距離為F(焦距)至2F(兩倍焦距)之間所產生光源聚光效果。而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異處在於光源之不同,亦即被證3採用燈泡為光源,系爭專利採用LED為光源,惟以LED為手電筒之光源已見於被證2,且被證3已揭示於手電筒裝置中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使光源發出之光線在經過透鏡後,因距離之不同而產生聚光與散光之效果。是以,相較於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LED為聚光LED,惟聚光LED為一習知結構,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凸透鏡為單凸透鏡或雙凸透鏡。查被證2圖4已揭示凸透鏡為平凸透鏡,被證3號圖2亦揭示凸透鏡為雙凸透鏡,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滑套設於該本體之前端,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之前端」,惟被證2圖4已揭示手電筒滑套(16)設於該本體(20)之前,該凸透鏡(14)設於該滑套(16)之前端;被證3圖2亦揭示手電筒滑套(6)設於該本體(1)之前端,該凸透鏡(12)設於該滑套(6)之前端,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者。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本體設有一防水阻尼圈,該滑套固定在該防水阻尼圈(14)上」,惟被證2或被證3已揭示透過設置螺紋螺接滑套與本體之結構,此項差異為熟習此領域技藝之人依通常知識經驗所能輕易推知完成,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0mm至32mm」,惟被證2亦揭示凸透鏡之焦距為8至16mm,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雖未直接教示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1至32mm,但該數值之限定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之人,依據被證2及被證3組合及凸透鏡之成像原理即可得知。(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紙意家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擁有新型第M288882號之利於收藏免拆拉取式帶狀物包裝結構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於94年申請,在台灣專利權益之有效期間,為自西元2006年3月21日至2015年5月3日止;該新型發明,並經世界主要國家肯定(原告向德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國申請專利獲准),原告並將該新型專利,量產為各種帶狀飾品以行銷國內外市場。(二)被告為國內(文具、禮品、貼紙)業之主力製造經銷商,被告於96、97年間,於境外製造銷售被證四LaceBorder(Mark:Jt、Smilekid)等系爭涉仿商品(下稱被控侵權產品),模仿系爭專利,後原告發函要求停止仿冒及賠償,被告推諉了事而終無下文。原告受害至此,始積極蒐集相關物證,以證實被告仿冒原告上開專利,大量行銷國際市場以侔鉅大利益之事實。原告並委請專業公信機構鑑定,是鑑定結果已證實被告帶狀商品之包裝結構,合於原告新型專利之範圍。(三)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代碼六),顯示原告之新型發明,於申請前具有專利法第93、94、95條之未見於刊物或公開使用、非公眾知悉等非顯著性及新穎性(unobvious&novelty)。且依據比對結果,被告之被控侵權產品特徵,相稽系爭專利內容,符合文義讀取原則;另依據文義讀取鑑定分析,足證被控侵權產品特徵,相稽系爭專利內容,符合文義讀取原則。(四)被告為侔新型專利市場商益,製造傾銷LaceBorder商品,而侵害法律應保護之原告智慧財產。依據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及民法第184條第1、2項法義,專利權人有權請求侵權行為人賠償損害。(五)原告95年獲准之新型專利,為當時世界首創,被告為國內前三大文具、禮品、貼紙產銷公司,被告網站簡介,稱其為專業貼紙、禮品生產的代名詞,已發展出數千種產品,其產能之大及銷售之廣,已非一般境內同業可堪競爭。被告上述仿冒商品,早於2、3年前之境外商展(例如:香港貿發局國際商展、香港建發國際商展、德國法蘭克福國際商展、大陸廣交會)之公開或非公開銷售,業界早已傳聞,據原告於98年透過業界客戶調查屬實,原告訴前發函制止並求償,被告始則不置可否虛語相應,復則毫無下文不願理會,並旋將國外網路刊登一律移除。被告為唯一取得美國迪士尼Disney、華納兄弟產品、芭比產品等授權之公司,以行仿冒製產相關帶狀飾品,侵害原告新型專利。被告早於2002年在深圳市成立麒麟製品廠,在香港成立麒麟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於2004年在上海成立鼎麒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在廣州成立鴻宇紙製品有限公司,2007建置上海松江廠房。是足可釋明被告所屬陸境之關係企業,以其龐大產能及規模,傾銷全球市場事實甚明。根據原告創作新型專利商品產製行銷國外之年交易額,近年均有超過台幣千萬元之事實;及被告經濟規模及銷售量遠超於原告(紙意家股份有限公司)之事實,被告數年間因仿冒原告智財,傾銷海外所得銷售利益,顯然超過原告單年度之國外銷售額。依據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及第3項法義,被告所得仿冒利益或原告所失利益,顯逾本案標的金額。(六)為此,依據侵權行為法之法律關係,原告請求:1.被告應停止製造銷售侵害原告新型專利之相關商品。2.被告應賠償原告新台幣800萬元整。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本體」、「電源裝置」、「一本體,該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之解釋:1、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9-22行之記載及系爭專利圖式第1至3圖,可知系爭專利各實施例中,其「本體」之內部均設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包含電池夾及至少一電池之電源裝置,而為包覆該電源裝置而形成單一之個體。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之「本體」,應解釋為「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而足以容納電源裝置於其內部,並形成單一個體者」。2、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7-8行之記載,顯示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已刻意將僅用於導電之「導電片」與所謂「電源裝置」劃分為兩種不同之元件,亦即,單純僅能導電之元件,並非屬「電源裝置」之態樣。復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22行之記載,可知「電源裝置」本身應包含可儲存電力之元件,方能透過導電片及電路板提供LED發光所需之電力。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電源裝置」應解釋為「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之元件」。(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之範圍:1、就文義而言,系爭產品之「燈具本體」內部僅具有用以傳輸電力之導線,而未有足以容納可儲存電力並可提供所儲存之電力予供電標的元件之容置空間,且系爭產品之「電池盒」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之設計,並非如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故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再就均等分析,系爭產品之「電池盒」(對應至「電源裝置」)係與「燈具本體」採分離式設計之概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設置在本體內」之限定,其思維完全相反而對立,自不可能實質相同。故以均等之角度分析,兩者亦不相同。又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僅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定義之第一區間內移動,於文義上並不相同,技術手段亦實質不同,以均等之角度分析亦不相同。2、系爭專利各附屬項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進一步限定,其權利範圍必較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小。系爭產品既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未落入其附屬項所界定之範圍。(三)依被證2(93年9月30日美國公開第US2004/0000000A1「FLASHLIGHT」專利)及被證3(美國第US1478282號「FLASHLIGHT」專利)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不具進步性,顯有應撤銷之事由:1、被證2揭示該手電筒係具有聚光效果之調整範圍,此即為系爭專利之透鏡與LED距離為F(焦距)至2F(兩倍焦距)之間所產生光源聚光效果。而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異處在於光源之不同,亦即被證3採用燈泡為光源,系爭專利採用LED為光源,惟以LED為手電筒之光源已見於被證2,且被證3已揭示於手電筒裝置中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使光源發出之光線在經過透鏡後,因距離之不同而產生聚光與散光之效果。是以,相較於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LED為聚光LED,惟聚光LED為一習知結構,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凸透鏡為單凸透鏡或雙凸透鏡。查被證2圖4已揭示凸透鏡為平凸透鏡,被證3號圖2亦揭示凸透鏡為雙凸透鏡,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進一步界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滑套設於該本體之前端,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之前端」,惟被證2圖4已揭示手電筒滑套(16)設於該本體(20)之前,該凸透鏡(14)設於該滑套(16)之前端;被證3圖2亦揭示手電筒滑套(6)設於該本體(1)之前端,該凸透鏡(12)設於該滑套(6)之前端,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已見於被證2或被證3,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者。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本體設有一防水阻尼圈,該滑套固定在該防水阻尼圈(14)上」,惟被證2或被證3已揭示透過設置螺紋螺接滑套與本體之結構,此項差異為熟習此領域技藝之人依通常知識經驗所能輕易推知完成,就整體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2或被證3所能輕易完成。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係進一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該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0mm至32mm」,惟被證2亦揭示凸透鏡之焦距為8至16mm,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雖未直接教示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1至32mm,但該數值之限定為系爭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之人,依據被證2及被證3組合及凸透鏡之成像原理即可得知。(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新型專利證書號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之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係屬原告所有,專利權期間自89年5月21日起至100年5月12日止。(二)被告峻宏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擅自販賣與系爭專利權技術相同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原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製作之系爭產品,並經比對系爭產品後,認為系爭產品確實落入系爭專利。(三)被告峻宏公司所販售之系爭產品,主要係透過一般通路或網路線上購物通路銷售予不特定消費大眾,其詳細數額尚難取得,雖被告主張其就系爭產品只進貨1臺,並提出被告博翰公司之出貨單以為證據,惟該出貨單僅能代表當時被告峻宏公司有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1臺系爭產品,然被告峻宏公司是否隱匿其他銷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尚有待商榷,應待調查證據後,始能得知被告銷售系爭產品之詳細數額情形。又被告等並非相同之侵權行為,各屬一獨立之侵權行為,僅就各自侵權所致之損害負損害賠償責任。(四)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被告辯稱系爭專利之創作人及申請人均為訴外人劉嘉派,並對原告是否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存疑;查原專利權人劉嘉派已於93年3月21日將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復於98年7月21日將專利權讓與原告,故原告現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所有人。2、被告峻宏公司並未就原告所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之實際內容為具體抗辯,應認被告就原告所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不為爭執。(五)爰聲明:1、被告峻宏公司及法定代理人楊水欽應連帶給付原告1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被告中如任一人為給付,其他人於其給付金額之範圍內,免給付義務。2、被告博翰公司及法定代理人方佩瑾應連帶給付原告15萬元,及自追加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被告中如任一人為給付,其他人於其給付金額之範圍內,免給付義務。3、第1項、第2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專業醫療系統開發公司,其於79年3月1日成功研發完成系爭著作,並經註冊登記取得內政部著作權執照。系爭著作為訴外人黃雲福前於79年間受聘在原告期間所創作,雙方簽訂協議書約定黃雲福於任職期間所設計之軟體之著作權歸屬原告,故系爭著作為原告所有。系爭著作系統雖由Dos版本變為Windows版本,惟系爭著作之畫面、功能鍵代號、功能佈圖、操作流程均依照原版本,僅增加滑鼠之操作介面。而原告Windows版本之醫療系統於90年底已於各醫療院所中使用。此種系統轉換,因著作內容物之表達相同,仍屬同一著作。縱有產生新著作權,亦僅原告始有權改作,況改作之行為,係原告之受雇人李文中在任職原告期間所完成,著作權仍屬原告所有。因系爭著作於操作有簡便與實用功能,迄97年3月止,臺灣北區已有3百家醫療院所使用系爭著作,北區市場佔有率居中醫軟體系統同業之冠。被告天明製藥公司因其中醫藥品在新竹以北地區有行銷困難,其為能順利拓展藥品業務,其代表人即被告王伯綸乃於97年3月17日,以天明製藥公司名義與原告簽署中醫醫療院所權益轉讓同意書(下稱系爭同意書),約定由原告以收取權利金方式,將系爭著作之部分權能,如使用權、銷售權、修改權,授權予天明製藥公司使用,並將現有客戶之1年1簽制軟體維護合約,併同轉讓被告。而被告天明製藥公司依此授權契約,即得對目前使用系爭著作之3百家醫療院所客戶進行軟體維修服務。被告王伯綸藉維修服務,進而得推展其公司之藥品業務。被告王伯綸及天明製藥公司並非買斷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其僅在原告之授權下,得依約享有系爭著作之使用、銷售及修改等部分著作權。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著作人格權,依法仍歸原告所有。原告雖自簽約後2年內,暫不得從事中醫醫療軟體之設計、代理銷售事業。惟該期間內,仍得按公司登記之營業項目,從事網頁設計、系統諮詢、健康食品批發等業務。上開期限屆滿後,原告可再經營該項業務,並與被告自由競爭。職是,被告固花費7百萬元購買3百家中醫診所之維護權利,然其獲得之利潤遠逾此款項,7百萬元非購買系爭著作權之對價。(二)為避免原有客戶不適應軟體維修業者之突然變更,原告雖同意被告王伯綸得暫以「聲后」作為其新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之特取名稱。惟在契約書內約定醫療軟體業務完全移交後,被告之聲后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名稱應撤銷。詎被告王伯綸竟於被告天明生命公司網聲稱:天明集團已於97年間,併購全國最老字號中醫軟體聲后資訊等語。復於其104黃頁中聲稱:97年間合併國內最老字號中醫診所資訊軟體公司即聲后資訊,合併之後,天明已成為國內第一等語。並指示其業務員盧培元對原告原有客戶散佈原告業已出售予給被告之訊息。原告於98年2月16日發現後,雖於98年2月18日發函請其處理,並不得對外發表不實言論,被告均未置理。甚者,被告王伯綸於98年5月之端午節前夕,再次以天明製藥公司、天明生命公司及天明資訊公司之董事長名義,發函予各中醫院所,逕行宣稱天明集團自97年4月起併購聲后醫療軟體系統已滿1年,正式更名成為「天明資訊公司」,軟硬體維修服務由原班人馬繼續提供最完善之中醫藥醫療軟體服務等情。致使人誤認被告所稱之天明集團,已併購原告,並更名為天明資訊公司。核被告共同故意不法侵害原告公司之名譽,致系爭同意書所約定之2年期限屆滿後,原告欲重回中醫診所資訊管理市場時,發生困難。原告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95條第1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回復原告名譽。(三)被告天明製藥公司、天明資訊公司及王伯綸,在未經原告同意下,擅將系爭著作之登入頁面,標示聲后之字樣,全部更名為天明,致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姓名,於形式上已變更,原告於98年4月15日經板橋24支郵局,寄發第2926號存證信函予被告天明製藥公司、天明資訊公司及王伯綸,要求應將系爭著作之頁面回復原狀,詎被告均置若罔聞,被告行為業已侵害原告系爭著作之著作人格權,原告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第85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共同為訴之聲明第2項之行為,並連帶給付損害賠償之責。且被告天明資訊公司更逾越系爭同意書之授權,將系爭著作重製後,向著作權暨智慧權登記委員會申請著作權存證登記,並以上開存證登記向客戶表明其始有著作權,致客戶因有疑慮而未與原告簽約。被告王伯綸有著作權登記之電腦程式,相對於系爭著作僅有細部之修改,並不具原創性,非改作行為,不致產生衍生著作,被告之行為應屬重製。因證人李文中自始不認為系爭著作物之著作權為其所有,其所為之局部修改未達創作之程度。退步言,縱使屬創作,依原證14之合約規定,因屬李文中受雇於原告期間所為,亦應歸原告所有。則李文中無權利可將系爭著作讓與被告王伯綸。故原告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第85條第1項、第88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為訴之聲明第3項之行為並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職是,原告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共同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全國版頭版下4分之1版面、新醫藥週刊目錄頁2分之1頁面及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醫會訊頭版4分之1版面,刊登如附件所示之道歉啟示1日。2.被告應共同將「天明中醫醫療系統」之頁面更正為「聲后中醫醫療系統」;及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全國版頭版下4分之1版面、新醫藥週刊目錄頁2分之1頁面及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醫會訊頭版4分之1版面,刊登判決書主文1日,並連帶給付原告1元。3.被告王伯綸應向著作權暨智慧權登記委員會撤銷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登記;被告王伯綸及天明製藥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1元。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16-1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19",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5 1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系爭專利改善傳統照明固定焦距與侷限於小範圍之缺點,可增進瞬間大範圍照近與照遠之調焦式照明。原告於完成技術開發與專利申請後,曾以「LED之快速變焦裝置」之產品參展,而分別榮獲96年臺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覽館教育部館最佳人氣獎第三名、第61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獎、第3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牌獎、第25屆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銀牌獎及第6屆臺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銀牌獎。(二)系爭專利為有效專利,被告雖提出8件先前技術與本院98年度民專訴字第157號民事判決為抗辯。惟系爭專利為沙漏形聚光光束,其與習知之三角形聚光光束有本質上明顯差異,其具有大範圍均勻照明之調焦功效,且凸透鏡不需完全吸收光,亦無須使用反光杯。先前技術雖認定光源在距離凸透鏡之一倍焦距時可照射最遠,然系爭專利揭露光源需逾一倍焦距時,成像在趨近無窮遠處始可照射最遠之距離,故具進步性。本院之原告其他敗訴民事判決,均未以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理解與認定,僅以一般簡單之光學原理與推測圖示散光與聚光現象,以事後分析之論斷方式,認定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明顯違反發明專利審查基準之審查程序、法定證據不足及適用法律錯誤,原告就此已提起上訴。嗣為具體明確界定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在不擴大或變更其實質內容下,原告已於99年12月23日向智慧財產局提出符合專利法第64條規定之專利更正申請書。再者,系爭專利之產品於市場推出後,因造型新穎與功能特殊,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詎被告未經原告之授權或同意,竟銷售侵權產品,原告並於99年3月20日在其門市購得「伸縮變焦手電筒」之侵權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鑑定結果,認系爭專利之每一技術特徵均完全對應於系爭產品中,依全要件原則,符合文義讀取。(三)原告已與TRADECHANNELINTERNATIONALL.L.C公司簽訂專利授權使用協議,授權金額每年可逾新臺幣(下同)1,000萬元。基隆市警察局於98年9月採購具有變焦功能之手電筒822支,預算金額為799,806元,全臺預期可採購金額即達1,800萬元。依經建會資料所示,97年臺灣自行車騎乘人口大幅成長至70萬人,自行車前燈平均以每支500元計算,採購金額預期可逾3,500萬元。被告銷售與系爭專利技術相同,而為較低劣之大陸侵權產品,嚴重影響被授權廠商之生產意願,擠壓原告可收取技術移轉金與生產授權金之空間,不僅造成消費者低價傾銷與偽劣產品之誤認,亦對市場造成極大混亂。因系爭專利已刊登於專利公報上,早已生公示之效果;原告之經銷商藍耀國際有限公司前亦在其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ablyw-in公開系爭專利之產品資訊,並在單車雜誌鐵馬拜客TM-BK刊登四期廣告,且將廣告內容,隨貨附予客戶;原告在取得系爭專利後,隨即在產品之管身上雷射雕刻臺灣發明專利第I309729號與註冊商標,並有產品流水號與DNA防偽標籤。故被告與其供應商知悉自大陸進口侵權產品而在臺灣銷售之事實,顯係故意侵權。準此,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85條第1項第1款、第2款、民法第184條規定,請求被告賠償30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2項之規定,被告銷售之系爭產品,導致原告信譽受損,請求被告賠償20萬元;暨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請求損害額3倍之賠償。並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3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被告顏淑美於95年8月17日起至100年5月6日期間任職原告公司負責商品設計,其於97年8月間設計完成「鼎仔」設計草圖(原證1)及97年9月間設計完成「團圓熊貓Q版公仔」(原證2)等美術著作,有各該提案圖可憑。(二)依被告顏淑美與原告於95年8月17日簽立之保密切結書第6條記載:「甲方(即被告顏淑美)同意於乙方(即原告)任職期間,因職務所完成之專利、著作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利均專屬於乙方所有,甲方不得異議。」等語(原證7),是被告顏淑美與原告間約定基於職務上設計完成之著作均歸屬於原告所有,故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著作人,依法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三)依被告鼎泰豐公司與原告於97年11月25日簽立鼎泰豐商品開發互惠合作契約(原證8,下稱系爭契約),兩造約定合作期間係自98年2月1日起至100年7月31日止。依系爭契約第3條約定:「由雙方人員辦理本商品開發製作、宣傳、銷售及執行等事宜」、第4條約定:「雙方依本商品實際銷售套數按下列議定之方式利益共享…」、第7條約定:「商品製作之數量、規格、品質應按經雙方同意之內容執行」、第8條約定:「(第1項)乙方(即原告)應依企劃書內容正式生產、商品製作之相關費用均由乙方負擔。甲方(即被告鼎泰豐公司)不需負擔任何生產成本、製作費用。(第2項)除提案商品外,其餘企劃書或相同系列中所定商品內容,乙方應於確定後提送樣稿予甲方審核,於甲方審核同意翌日起10個日曆天內提送樣品予甲方確認,經甲方確認同意後始得正式生產。」、第15條約定:「智慧財產權(第1項)依本契約完成之著作,以乙方(即原告)為著作人,享有著作人格權。其著作財產權歸乙方擁有,於該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除甲方(即被告鼎泰豐公司)使用於行銷或宣傳之非營利用途外,非經他方書面同意,不得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任何方式利用、轉授權他人利用該著作之權利。」,揆諸上開約定可知,原告為著作人,原告方有使用系爭美術著作,而獨家製造商品之權利。(四)本案被告顏淑美於100年5月6日從原告離職後,相隔6個月左右,即於100年11月至102年9月期間受僱於被告鼎泰豐公司負責商品設計,而被告楊紀華係被告鼎泰豐公司之負責人。詎被告楊紀華、鼎泰豐公司、顏淑美三人均明知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著作人,享有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重製權、改作權、散佈權等著作財產權,及姓名表示權之著作人格權,竟仍基於意圖銷售而擅自以重製及改作之方法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之犯意,未經原告同意,即擅自重製及改作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圖樣,並以該圖樣製作「鼎泰豐紀念明信片」(一)(同原證3)商品一套(共十款)予以販賣【按:此部分業經原告於訴訟中表示不主張被告等涉及侵權,參後開兩造不爭執事項㈢所載】;又原告於105年3月9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北地院)104年度自字第70號庭呈刑事自訴補充理由(四)狀暨聲請調查證據(三)狀(原證9),有「鼎仔」系爭美術著作一之提案圖及「鼎泰豐紀念明信片」鼎仔侵權比對圖,足證被告楊紀華、被告鼎泰豐公司最遲於105年3月9日已知悉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一之著作人。然被告楊紀華、鼎泰豐公司、顏淑美(以下合稱被告三人)卻仍未經原告同意,擅自重製及改作系爭美術著作二中之「飛鳥」圖案,並以該圖樣繼續製作「鼎泰豐紀念明信片」(二)(同原證6)商品一套(共十款)予以販賣(經原告於107年8月16日購得),且未於該等商品本身及外包裝上,載明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著作人。(五)被告三人未經原告同意,即擅自重製「鼎仔」系爭美術著作一之圖樣,並以該圖樣委任宏景智權專利商標事務所(下稱宏景事務所)於104年12月15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註冊商品類別群組代碼030(申請案號:000000000號)(同原證4)及043(申請案號:000000000號)(同原證5)之「鼎仔」商標,且被告鼎泰豐公司、楊紀華以該重製之圖樣申請註冊商標時,並未表彰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一之著作人名義。(六)綜上所述,被告三人,未經原告同意,即擅自重製「鼎仔」圖樣,並委任宏景事務所向智慧局申請註冊「鼎仔」商標、擅自重製及改作系爭美術著作二中之飛鳥圖樣,並以飛鳥圖樣製作「鼎泰豐紀念明信片」(二)(同原證6)商品一套(共十款)予以販賣,且未於該明信片本身及外包裝上,載明原告為著作人,已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爰依著作權法第85、88、89條及民法第28、185條、公司法第23條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七)聲明: 1、被告鼎泰豐公司、楊紀華、顏淑美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7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鼎泰豐公司、楊紀華、顏淑美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最後事實審民事判決書之全部內容(包含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5號字體,登載於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之頭版各1日。 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緣Choochoo、SnowWhite、BlueBird、Gamy、PinkRose、Cookie、Jewelry、RedHood等系列圖樣(下統稱「Jetoy甜蜜貓」),係韓商捷拓伊社(JetoyInc.)依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之美術著作(下稱系爭著作)。原告於民國99年5月1日取得系爭著作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之專屬授權,享有系爭著作權產品之專屬輸入進口、販賣等散佈及其他著作權法上之專屬權利。被告蔡東機為被告網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網祿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公司經營「格子趣租箱寄賣店」(CheckFUN格子趣)加盟體系,其商業模式係由被告(加盟總部)招攬有意加盟者,提供一系列規格化、制度化的開店流程,協助加盟者將自有或承租之實體店舖內部壁面採統一規劃之裝潢設計,分隔成數個空間區塊,再輔以租賃單元空間之商業行銷概念,依其價額由加盟主向承租戶(廠商)收取租金,個別廠商再自行擺放創作之物件、家庭日常使用之衣物、宣傳函件及市售商品等置於該格子空間內進行展示與販售。詎原告於99年6月19日於格子趣台北東湖店、99年7月18日於格子趣台北西門武昌店發現JETOY盜版商品,嗣於99年8月4日以台北151支局存證信函第455號函請被告將所有加盟店及直營店之所有JETOY盜版商品下架,惟原告又於99年8月28日在格子趣台中逢甲加盟店、於99年9月10日於台北大○區○區○○街、於100年6月24日於台北市○○○○○○○街店及新成都店、於101年3月22日於格子趣基隆廟口店買獲仿冒商品,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二)被告協助加盟業者開店、授與商標使用、教育訓練,並提供整體行銷活動策劃、作業電腦系統維護、基礎行政支援及代辦帳務等,且其對加盟店所實施的種種控制行為,如提供加盟店統一格式並註明「格子趣」之商業表徵及形象之契約、對外統一以「格子趣」商標為營業、廣告行銷,介入對於加盟店門市外觀裝潢、經營及商品銷售之指導、對加盟店之營業活動及方式監控查核、限制營業內容、販售符合被告門市規劃內容之商品、依被告之規定登帳、違反契約之違約金賠償、律師費之支出等,已逾越單純的協助、建議或諮詢,足見被告對其加盟商有相當之管領、操控、監督之地位及能力,客觀上被告之加盟商為受被告使用且受其監督之人,被告等對其加盟店之行為自應負民法第188條第1項之連帶責任。(三)被告於99年5月受原告通知其加盟商店內有販賣仿品之情事,並於99年6月2日發函通知其所有加盟店,可知其明知系爭著作應受保護之情事,則其更應加強督促其加盟商,不得再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事,其能藉此控制風險,然其應注意能注意但卻未注意,導致其加盟商有侵害原告智慧財產權之情事,明顯即為其控制風險有疏失,自應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與其加盟商負共同侵權行為責任。(四)本件被告蔡東機為被告網祿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網祿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第84條、第88條、第89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項、第188條第1項前段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元。(2)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事實審民事判決書全部內容(包括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不小於20號字體分別登載於蘋果日報、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各一日。(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營業秘密排除侵害等
(一)緣Choochoo、SnowWhite、BlueBird、Gamy、PinkRose、Cookie、Jewelry、RedHood等系列圖樣(下統稱「Jetoy甜蜜貓」),係韓商捷拓伊社(JetoyInc.)依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之美術著作(下稱系爭著作)。原告於民國99年5月1日取得系爭著作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之專屬授權,享有系爭著作權產品之專屬輸入進口、販賣等散佈及其他著作權法上之專屬權利。被告蔡東機為被告網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網祿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公司經營「格子趣租箱寄賣店」(CheckFUN格子趣)加盟體系,其商業模式係由被告(加盟總部)招攬有意加盟者,提供一系列規格化、制度化的開店流程,協助加盟者將自有或承租之實體店舖內部壁面採統一規劃之裝潢設計,分隔成數個空間區塊,再輔以租賃單元空間之商業行銷概念,依其價額由加盟主向承租戶(廠商)收取租金,個別廠商再自行擺放創作之物件、家庭日常使用之衣物、宣傳函件及市售商品等置於該格子空間內進行展示與販售。詎原告於99年6月19日於格子趣台北東湖店、99年7月18日於格子趣台北西門武昌店發現JETOY盜版商品,嗣於99年8月4日以台北151支局存證信函第455號函請被告將所有加盟店及直營店之所有JETOY盜版商品下架,惟原告又於99年8月28日在格子趣台中逢甲加盟店、於99年9月10日於台北大○區○區○○街、於100年6月24日於台北市○○○○○○○街店及新成都店、於101年3月22日於格子趣基隆廟口店買獲仿冒商品,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二)被告協助加盟業者開店、授與商標使用、教育訓練,並提供整體行銷活動策劃、作業電腦系統維護、基礎行政支援及代辦帳務等,且其對加盟店所實施的種種控制行為,如提供加盟店統一格式並註明「格子趣」之商業表徵及形象之契約、對外統一以「格子趣」商標為營業、廣告行銷,介入對於加盟店門市外觀裝潢、經營及商品銷售之指導、對加盟店之營業活動及方式監控查核、限制營業內容、販售符合被告門市規劃內容之商品、依被告之規定登帳、違反契約之違約金賠償、律師費之支出等,已逾越單純的協助、建議或諮詢,足見被告對其加盟商有相當之管領、操控、監督之地位及能力,客觀上被告之加盟商為受被告使用且受其監督之人,被告等對其加盟店之行為自應負民法第188條第1項之連帶責任。(三)被告於99年5月受原告通知其加盟商店內有販賣仿品之情事,並於99年6月2日發函通知其所有加盟店,可知其明知系爭著作應受保護之情事,則其更應加強督促其加盟商,不得再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事,其能藉此控制風險,然其應注意能注意但卻未注意,導致其加盟商有侵害原告智慧財產權之情事,明顯即為其控制風險有疏失,自應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與其加盟商負共同侵權行為責任。(四)本件被告蔡東機為被告網祿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網祿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第84條、第88條、第89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項、第188條第1項前段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元。(2)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事實審民事判決書全部內容(包括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不小於20號字體分別登載於蘋果日報、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各一日。(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緣Choochoo、SnowWhite、BlueBird、Gamy、PinkRose、Cookie、Jewelry、RedHood等系列圖樣(下統稱「Jetoy甜蜜貓」),係韓商捷拓伊社(JetoyInc.)依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之美術著作(下稱系爭著作)。原告於民國99年5月1日取得系爭著作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之專屬授權,享有系爭著作權產品之專屬輸入進口、販賣等散佈及其他著作權法上之專屬權利。被告蔡東機為被告網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網祿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公司經營「格子趣租箱寄賣店」(CheckFUN格子趣)加盟體系,其商業模式係由被告(加盟總部)招攬有意加盟者,提供一系列規格化、制度化的開店流程,協助加盟者將自有或承租之實體店舖內部壁面採統一規劃之裝潢設計,分隔成數個空間區塊,再輔以租賃單元空間之商業行銷概念,依其價額由加盟主向承租戶(廠商)收取租金,個別廠商再自行擺放創作之物件、家庭日常使用之衣物、宣傳函件及市售商品等置於該格子空間內進行展示與販售。詎原告於99年6月19日於格子趣台北東湖店、99年7月18日於格子趣台北西門武昌店發現JETOY盜版商品,嗣於99年8月4日以台北151支局存證信函第455號函請被告將所有加盟店及直營店之所有JETOY盜版商品下架,惟原告又於99年8月28日在格子趣台中逢甲加盟店、於99年9月10日於台北大○區○區○○街、於100年6月24日於台北市○○○○○○○街店及新成都店、於101年3月22日於格子趣基隆廟口店買獲仿冒商品,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二)被告協助加盟業者開店、授與商標使用、教育訓練,並提供整體行銷活動策劃、作業電腦系統維護、基礎行政支援及代辦帳務等,且其對加盟店所實施的種種控制行為,如提供加盟店統一格式並註明「格子趣」之商業表徵及形象之契約、對外統一以「格子趣」商標為營業、廣告行銷,介入對於加盟店門市外觀裝潢、經營及商品銷售之指導、對加盟店之營業活動及方式監控查核、限制營業內容、販售符合被告門市規劃內容之商品、依被告之規定登帳、違反契約之違約金賠償、律師費之支出等,已逾越單純的協助、建議或諮詢,足見被告對其加盟商有相當之管領、操控、監督之地位及能力,客觀上被告之加盟商為受被告使用且受其監督之人,被告等對其加盟店之行為自應負民法第188條第1項之連帶責任。(三)被告於99年5月受原告通知其加盟商店內有販賣仿品之情事,並於99年6月2日發函通知其所有加盟店,可知其明知系爭著作應受保護之情事,則其更應加強督促其加盟商,不得再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事,其能藉此控制風險,然其應注意能注意但卻未注意,導致其加盟商有侵害原告智慧財產權之情事,明顯即為其控制風險有疏失,自應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與其加盟商負共同侵權行為責任。(四)本件被告蔡東機為被告網祿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網祿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第84條、第88條、第89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項、第188條第1項前段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元。(2)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事實審民事判決書全部內容(包括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不小於20號字體分別登載於蘋果日報、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各一日。(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5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9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商標專用權行為等
(一)原告係註冊第01165002號「happyhonesty及誠悅不動產」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附圖所示)之商標權人,其中「不動產」不在專用之列,商標專用期間自民國94年7月16日至104年7月15日止,指定使用於「不動產之租售、買賣及租賃之仲介、不動產估價、不動產經營管理、不動產經紀人、不動產買賣諮詢顧問、不動產買賣資訊…」等服務上,而原告陳國正使用系爭商標經營原告「誠悅不動產事業有限公司」迄今長達8年之久。被告名稱原為「恩典房屋仲介有限公司」,為中信房屋仲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房屋公司)之加盟店,詎於101年7月11日變更公司名稱登記為「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而登記之營業項目亦包括不動產買賣業、不動產租賃業、不動產仲介經紀業等項目在內,與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服務類別同一;且被告更於網頁及名片上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等字樣,經原告發現上揭情形後,委請律師於101年7月19日發函予被告,通知其侵害系爭商標,惟被告置之不理,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1款、第3款、第69條第1項、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30條提起本件訴訟。(二)被告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侵害系爭商標:1.被告未經原告同意,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字樣作為其公司名稱,並使用於其網頁、名片及中華黃頁上,足徵被告將「誠悅」二字作為表徵其商品或服務之來源。依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第18條規定,被告既經營不動產仲介經紀業務,即必須將其相關證照及許可文件揭示於營業處所,縱其加盟於中信房屋公司,依該規定仍應將其公司名稱標明之;且自中信房屋公司一般委託銷售契約書及委託銷售/出租契約內容變更同意書觀之,契約書之受託人除加盟店名稱外,均會載明公司名稱。由此可知,被告雖加盟於中信房屋公司,惟消費者仍明知被告係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為其提供不動產仲介經紀服務。是以,被告公司辯稱其公司之消費者,主觀上亦認為係與「中信房屋」之加盟店交涉,甚而有簽約後仍對「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毫無明顯認知云云,殊無足取。2.就系爭商標整體觀之,「誠悅」二字為系爭商標之主要部分,被告公司雖僅使用「誠悅」二字作為公司名稱,而未使用「happyhonesty及圖」,然就「誠悅」二字無論係讀音或寫法均與系爭商標之「誠悅」二字相同,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使用「誠悅」二字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亦屬於同一之服務,使用近似於註冊商標之商標。又被告之官網雖與原告不同,惟經原告以「中信房屋誠悅不動產」作為關鍵字於奇摩網站上搜尋,即會出現「誠悅不動產事業有限公司」(即原告公司)之網頁及「中信房屋網…龍江加盟店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即被告公司),另輸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亦出現「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相關部落格」(即被告公司之相關部落格)以及「誠悅不動產事業有限公司」(即原告公司)之相關網頁;且被告公司若有交易糾紛,依新聞報導之習慣,僅會記載「中信房屋加盟店○○不動產」,而非將公司全名登載於報紙,倘係如此,若被告公司有何交易糾紛而登上新聞版面,而新聞紙上僅登載「中信房屋加盟店誠悅不動產」,即可能使消費者誤認原告公司加盟於中信房屋,抑或誤認該紛爭係源自於原告公司。凡此,均足徵被告公司以「誠悅」作為公司之名稱,已使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一般消費者有所混淆誤認。是以,依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規定,自屬對系爭商標構成侵害。3.被告公司爰引(舊)商標法第62條據以反面解釋,認定被告既無因「誠悅」字樣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原告無請求除去或除去妨害之請求權存在,惟該條僅係在說明何種情形視為商標權之侵害,並非請求除去侵害之依據,實無從自該條推論出原告無除去侵害之請求權。被告公司迄至原告起訴時止仍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作為公司名稱,侵害情節仍屬存在,如未令被告變更其公司名稱特取部分,被告得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之名義經營業務或為其他法律行為,則原告所有之系爭商標將繼續遭受侵害。另被告已將「誠悅」之字樣使用於名片、網頁及中華黃頁上,雖其目前雖未將「誠悅」字樣使用於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上,惟其既係使用「誠悅」字樣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未來極可能以「誠悅」字樣使用於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作為行銷之手段,實有加以防範之必要。是以,原告自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請求被告公司不得使用「誠悅」字樣於其公司名稱,並應辦理公司變更登記;同時請求被告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於「誠悅」字樣於其網頁、名片、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上。(三)原告經營不動產事業迄今已有8年之久,經營區域遍及桃園縣、臺北市與新北市,於經營期間亦不斷於新聞紙上刊登廣告,且自經營時起以www.誠悅不動產.tw作為網址供他人搜尋,更於96年及97年間榮獲桃園縣政府及桃園縣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之表揚,可徵原告於不動產業務上投入大量心力並獲肯定,然被告卻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為名經營不動產業務,企圖榨取原告努力之成果,是被告上揭行為已足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原告公司與被告「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為同一來源之服務或誤認其二者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產生混淆誤認之虞,實已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不公平競爭。又被告迄至原告起訴時止仍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作為公司名稱,侵害情節仍屬存在,如未令被告變更其公司名稱特取部分,被告得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之名義經營業務或為其他法律行為,則不公平競爭之情形將無法除去;另被告已將「誠悅」之字樣使用於名片及網頁上,雖其目前雖未將「誠悅」字樣使用於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上,惟其既係使用「誠悅」字樣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未來極可能以「誠悅」字樣使用於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作為行銷之手段,實有加以防範之必要。是以,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請求被告不得使用「誠悅」字樣於其公司名稱,並應辦理公司變更登記;同時請求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於「誠悅」字樣於其網頁、名片、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上。(四)爰聲明:1.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於「誠悅」之字樣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份,並應向經濟部申請辦理公司名稱變更登記為不含相同於「誠悅」字樣之名稱。2.被告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於「誠悅」字樣之網頁、名片、招牌、廣告及其他行銷物件。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並無侵害系爭商標:被告公司為中信房屋公司之加盟店(中信房屋龍江加盟店),任何行銷皆使用中信房屋公司之相關商標,包含於上開網頁、名片、中華黃頁、銷售/出租契約書等商品,再於商品上同時標註被告公司名稱,以與他家中信房屋加盟店公司名稱區別。被告按月繳交加盟金予具品牌形象之中信房屋公司,無非希望藉其商標取得客戶信賴與認同,進而願意委託被告仲介房屋;反之,如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名義行銷仲介,還能取得多少客戶之上開信賴與認同,不無疑問。再者,上開同時具有「中信房屋」相關商標及「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名稱之商品,一般消費者究竟認識前者還是後者,不言可喻。且系爭商標之知名度遠不及於「中信房屋」相關商標,被告既加入中信房屋公司加盟店,焉有以近似系爭商標之特取公司名稱行銷仲介房屋服務之理呢?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被告善意依法登記公司名稱,非作為商標使用,並無意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其為原告公司或原告公司集團之一,從而不受系爭商標之效力拘束。(二)被告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並無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不公平競爭:被告加入成為中信房屋公司加盟店,任何行銷商品皆用以「中信房屋」相關商標,僅於商品依法加註被告公司之名稱,被告主觀上無企圖詐取原告努力之成果,客觀上亦難造成一般消費者對於兩家公司之混淆與誤認之虞。房仲公司店面經營主要針對一定附近區域之客源。原告公司地址位於桃園縣中壢市,而被告地址為臺北市中山區,二者經營跨不同縣市區域,客源不同,又原告公司於臺北市亦無分公司、或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之店面,難謂有造成上開原告公司所稱混淆與誤認之虞,故被告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並無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不公平競爭。(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原告陳國正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商標專用期間自94年7月16日至104年7月15日止,指定使用於「不動產之租售、買賣及租賃之仲介、不動產估價、不動產經營管理、不動產經紀人、不動產買賣諮詢顧問、不動產買賣資訊…」等服務上;又被告於101年7月11日將公司名稱變更登記為「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等情,業據提出商標註冊證、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查詢等件為證(本院卷第13、17頁),且為被告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二)原告主張被告使用與系爭商標中文字樣相同或近似之「誠悅不動產」為其公司名稱,並於網頁及名片上標示公司名稱,為商標法第68條第1款「於同一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或第3款「於同一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之侵害商標權行為等語;被告則抗辯:其為中信房屋公司之加盟店,行銷時皆使用中信房屋公司之相關商標,僅為與其他中信房屋加盟店區別而標註被告公司名稱,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不受系爭商標效力所及等語。經查:1.按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者,不受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商標法第36條第1款定有明文。次按商標法第5條規定,所謂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或其包裝容器、或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揭之商品、或將商標用於與提供服務有關之物品、或將商標用於與商品或服務有關之商業文書或廣告,並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2.經查,依原告提出之網頁、名片所示(本院卷第18、19頁),被告之店面招牌、名片均以較顯著之字樣使用經設計之「中信房屋」及其商標圖案,另於網頁及名片以一般文字附記「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之公司名稱,至於店面招牌則完全未顯示被告公司名稱,是從客觀情狀以觀,消費者當認識「中信房屋」方為被告所使用之商標,至於「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則僅為被告公司名稱之記載。再參諸「中信房屋」商標知名度遠高於系爭商標,以及被告為取得「中信房屋」商標使用權而支付加盟金之情狀,可知被告主觀上亦實以「中信房屋」商標為表彰服務之標示。綜上,應認被告並非將「誠悅不動產」作為商標使用。又徵諸前述被告使用情狀即以一般文字附記公司全名「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尚堪認係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從而,被告抗辯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其標註公司名稱之行為不受系爭商標效力所及等語,要屬可採。(三)原告復主張:被告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為名經營不動產業務,企圖榨取原告努力之成果,被告行為已足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原告公司與被告「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為同一來源之服務或誤認其二者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產生混淆誤認之虞,實已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不公平競爭云云。經查:1.按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該條為不公平競爭行為之概括性規定,以「事業有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及「足以影響交易秩序」為要件。所謂「欺罔」,係指事業以積極或消極之欺騙或隱瞞重要交易資訊等引人錯誤之方法,致使交易相對人與其交易或使競爭者喪失交易機會。所謂「顯失公平」,係指事業之行為已違反效能競爭原則,就其他遵守公平競爭本質之競爭者而言,已具有商業倫理非難性而顯失公平。2.查本院認被告係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並無攀附原告之系爭商標而榨取其經濟利益之主觀意圖及客觀情事,均已如前述。況房仲公司經營主要針對一定附近區域之客源,其競爭市場實具有區域性;查原告公司地址位於桃園縣中壢市,原告雖稱其經營區域遍及桃園縣、台北市與新北市,惟觀諸原告所提獲不動產經紀業表揚資料(本院卷第15、16頁),表揚者分別為桃園縣政府及桃園縣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又依原告提出之報紙廣告(本院卷第24頁),雖見報地區為台北市、新北市,然廣告內容記載「桃園中壢地區優質首選第一」,再依原告提出之其網站資料(本院卷第26至27頁),所仲介之不動產物件均位於桃園地區,而被告地址為臺北市中山區,所仲介之不動產物件亦應以鄰近區域為主,是兩造是否於同一市場競爭,亦非無疑。從而,尚難認被告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為名,為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是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亦非可採。(四)綜上,被告並無原告所指之侵害商標權及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行為,從而,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公平交易法第30條等規定,請求如其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3  月  15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18", "lawName": "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
(一)原告係註冊第01165002號「happyhonesty及誠悅不動產」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附圖所示)之商標權人,其中「不動產」不在專用之列,商標專用期間自民國94年7月16日至104年7月15日止,指定使用於「不動產之租售、買賣及租賃之仲介、不動產估價、不動產經營管理、不動產經紀人、不動產買賣諮詢顧問、不動產買賣資訊…」等服務上,而原告陳國正使用系爭商標經營原告「誠悅不動產事業有限公司」迄今長達8年之久。被告名稱原為「恩典房屋仲介有限公司」,為中信房屋仲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房屋公司)之加盟店,詎於101年7月11日變更公司名稱登記為「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而登記之營業項目亦包括不動產買賣業、不動產租賃業、不動產仲介經紀業等項目在內,與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服務類別同一;且被告更於網頁及名片上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等字樣,經原告發現上揭情形後,委請律師於101年7月19日發函予被告,通知其侵害系爭商標,惟被告置之不理,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1款、第3款、第69條第1項、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30條提起本件訴訟。(二)被告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侵害系爭商標:1.被告未經原告同意,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字樣作為其公司名稱,並使用於其網頁、名片及中華黃頁上,足徵被告將「誠悅」二字作為表徵其商品或服務之來源。依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第18條規定,被告既經營不動產仲介經紀業務,即必須將其相關證照及許可文件揭示於營業處所,縱其加盟於中信房屋公司,依該規定仍應將其公司名稱標明之;且自中信房屋公司一般委託銷售契約書及委託銷售/出租契約內容變更同意書觀之,契約書之受託人除加盟店名稱外,均會載明公司名稱。由此可知,被告雖加盟於中信房屋公司,惟消費者仍明知被告係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為其提供不動產仲介經紀服務。是以,被告公司辯稱其公司之消費者,主觀上亦認為係與「中信房屋」之加盟店交涉,甚而有簽約後仍對「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毫無明顯認知云云,殊無足取。2.就系爭商標整體觀之,「誠悅」二字為系爭商標之主要部分,被告公司雖僅使用「誠悅」二字作為公司名稱,而未使用「happyhonesty及圖」,然就「誠悅」二字無論係讀音或寫法均與系爭商標之「誠悅」二字相同,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使用「誠悅」二字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亦屬於同一之服務,使用近似於註冊商標之商標。又被告之官網雖與原告不同,惟經原告以「中信房屋誠悅不動產」作為關鍵字於奇摩網站上搜尋,即會出現「誠悅不動產事業有限公司」(即原告公司)之網頁及「中信房屋網…龍江加盟店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即被告公司),另輸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亦出現「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相關部落格」(即被告公司之相關部落格)以及「誠悅不動產事業有限公司」(即原告公司)之相關網頁;且被告公司若有交易糾紛,依新聞報導之習慣,僅會記載「中信房屋加盟店○○不動產」,而非將公司全名登載於報紙,倘係如此,若被告公司有何交易糾紛而登上新聞版面,而新聞紙上僅登載「中信房屋加盟店誠悅不動產」,即可能使消費者誤認原告公司加盟於中信房屋,抑或誤認該紛爭係源自於原告公司。凡此,均足徵被告公司以「誠悅」作為公司之名稱,已使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一般消費者有所混淆誤認。是以,依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規定,自屬對系爭商標構成侵害。3.被告公司爰引(舊)商標法第62條據以反面解釋,認定被告既無因「誠悅」字樣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原告無請求除去或除去妨害之請求權存在,惟該條僅係在說明何種情形視為商標權之侵害,並非請求除去侵害之依據,實無從自該條推論出原告無除去侵害之請求權。被告公司迄至原告起訴時止仍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作為公司名稱,侵害情節仍屬存在,如未令被告變更其公司名稱特取部分,被告得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之名義經營業務或為其他法律行為,則原告所有之系爭商標將繼續遭受侵害。另被告已將「誠悅」之字樣使用於名片、網頁及中華黃頁上,雖其目前雖未將「誠悅」字樣使用於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上,惟其既係使用「誠悅」字樣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未來極可能以「誠悅」字樣使用於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作為行銷之手段,實有加以防範之必要。是以,原告自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請求被告公司不得使用「誠悅」字樣於其公司名稱,並應辦理公司變更登記;同時請求被告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於「誠悅」字樣於其網頁、名片、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上。(三)原告經營不動產事業迄今已有8年之久,經營區域遍及桃園縣、臺北市與新北市,於經營期間亦不斷於新聞紙上刊登廣告,且自經營時起以www.誠悅不動產.tw作為網址供他人搜尋,更於96年及97年間榮獲桃園縣政府及桃園縣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之表揚,可徵原告於不動產業務上投入大量心力並獲肯定,然被告卻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為名經營不動產業務,企圖榨取原告努力之成果,是被告上揭行為已足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原告公司與被告「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為同一來源之服務或誤認其二者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產生混淆誤認之虞,實已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不公平競爭。又被告迄至原告起訴時止仍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作為公司名稱,侵害情節仍屬存在,如未令被告變更其公司名稱特取部分,被告得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之名義經營業務或為其他法律行為,則不公平競爭之情形將無法除去;另被告已將「誠悅」之字樣使用於名片及網頁上,雖其目前雖未將「誠悅」字樣使用於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上,惟其既係使用「誠悅」字樣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未來極可能以「誠悅」字樣使用於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作為行銷之手段,實有加以防範之必要。是以,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請求被告不得使用「誠悅」字樣於其公司名稱,並應辦理公司變更登記;同時請求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於「誠悅」字樣於其網頁、名片、招牌、廣告或其他行銷物件上。(四)爰聲明:1.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於「誠悅」之字樣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份,並應向經濟部申請辦理公司名稱變更登記為不含相同於「誠悅」字樣之名稱。2.被告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於「誠悅」字樣之網頁、名片、招牌、廣告及其他行銷物件。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並無侵害系爭商標:被告公司為中信房屋公司之加盟店(中信房屋龍江加盟店),任何行銷皆使用中信房屋公司之相關商標,包含於上開網頁、名片、中華黃頁、銷售/出租契約書等商品,再於商品上同時標註被告公司名稱,以與他家中信房屋加盟店公司名稱區別。被告按月繳交加盟金予具品牌形象之中信房屋公司,無非希望藉其商標取得客戶信賴與認同,進而願意委託被告仲介房屋;反之,如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名義行銷仲介,還能取得多少客戶之上開信賴與認同,不無疑問。再者,上開同時具有「中信房屋」相關商標及「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名稱之商品,一般消費者究竟認識前者還是後者,不言可喻。且系爭商標之知名度遠不及於「中信房屋」相關商標,被告既加入中信房屋公司加盟店,焉有以近似系爭商標之特取公司名稱行銷仲介房屋服務之理呢?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被告善意依法登記公司名稱,非作為商標使用,並無意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其為原告公司或原告公司集團之一,從而不受系爭商標之效力拘束。(二)被告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並無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不公平競爭:被告加入成為中信房屋公司加盟店,任何行銷商品皆用以「中信房屋」相關商標,僅於商品依法加註被告公司之名稱,被告主觀上無企圖詐取原告努力之成果,客觀上亦難造成一般消費者對於兩家公司之混淆與誤認之虞。房仲公司店面經營主要針對一定附近區域之客源。原告公司地址位於桃園縣中壢市,而被告地址為臺北市中山區,二者經營跨不同縣市區域,客源不同,又原告公司於臺北市亦無分公司、或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之店面,難謂有造成上開原告公司所稱混淆與誤認之虞,故被告使用「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並無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不公平競爭。(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原告陳國正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商標專用期間自94年7月16日至104年7月15日止,指定使用於「不動產之租售、買賣及租賃之仲介、不動產估價、不動產經營管理、不動產經紀人、不動產買賣諮詢顧問、不動產買賣資訊…」等服務上;又被告於101年7月11日將公司名稱變更登記為「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等情,業據提出商標註冊證、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查詢等件為證(本院卷第13、17頁),且為被告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二)原告主張被告使用與系爭商標中文字樣相同或近似之「誠悅不動產」為其公司名稱,並於網頁及名片上標示公司名稱,為商標法第68條第1款「於同一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或第3款「於同一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之侵害商標權行為等語;被告則抗辯:其為中信房屋公司之加盟店,行銷時皆使用中信房屋公司之相關商標,僅為與其他中信房屋加盟店區別而標註被告公司名稱,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不受系爭商標效力所及等語。經查:1.按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者,不受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商標法第36條第1款定有明文。次按商標法第5條規定,所謂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或其包裝容器、或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揭之商品、或將商標用於與提供服務有關之物品、或將商標用於與商品或服務有關之商業文書或廣告,並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2.經查,依原告提出之網頁、名片所示(本院卷第18、19頁),被告之店面招牌、名片均以較顯著之字樣使用經設計之「中信房屋」及其商標圖案,另於網頁及名片以一般文字附記「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之公司名稱,至於店面招牌則完全未顯示被告公司名稱,是從客觀情狀以觀,消費者當認識「中信房屋」方為被告所使用之商標,至於「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則僅為被告公司名稱之記載。再參諸「中信房屋」商標知名度遠高於系爭商標,以及被告為取得「中信房屋」商標使用權而支付加盟金之情狀,可知被告主觀上亦實以「中信房屋」商標為表彰服務之標示。綜上,應認被告並非將「誠悅不動產」作為商標使用。又徵諸前述被告使用情狀即以一般文字附記公司全名「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尚堪認係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從而,被告抗辯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其標註公司名稱之行為不受系爭商標效力所及等語,要屬可採。(三)原告復主張:被告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為名經營不動產業務,企圖榨取原告努力之成果,被告行為已足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原告公司與被告「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公司」為同一來源之服務或誤認其二者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產生混淆誤認之虞,實已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不公平競爭云云。經查:1.按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該條為不公平競爭行為之概括性規定,以「事業有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及「足以影響交易秩序」為要件。所謂「欺罔」,係指事業以積極或消極之欺騙或隱瞞重要交易資訊等引人錯誤之方法,致使交易相對人與其交易或使競爭者喪失交易機會。所謂「顯失公平」,係指事業之行為已違反效能競爭原則,就其他遵守公平競爭本質之競爭者而言,已具有商業倫理非難性而顯失公平。2.查本院認被告係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並無攀附原告之系爭商標而榨取其經濟利益之主觀意圖及客觀情事,均已如前述。況房仲公司經營主要針對一定附近區域之客源,其競爭市場實具有區域性;查原告公司地址位於桃園縣中壢市,原告雖稱其經營區域遍及桃園縣、台北市與新北市,惟觀諸原告所提獲不動產經紀業表揚資料(本院卷第15、16頁),表揚者分別為桃園縣政府及桃園縣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又依原告提出之報紙廣告(本院卷第24頁),雖見報地區為台北市、新北市,然廣告內容記載「桃園中壢地區優質首選第一」,再依原告提出之其網站資料(本院卷第26至27頁),所仲介之不動產物件均位於桃園地區,而被告地址為臺北市中山區,所仲介之不動產物件亦應以鄰近區域為主,是兩造是否於同一市場競爭,亦非無疑。從而,尚難認被告以「誠悅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為名,為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是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亦非可採。(四)綜上,被告並無原告所指之侵害商標權及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行為,從而,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公平交易法第30條等規定,請求如其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3  月  15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3  月  1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被告鈺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鈺德公司)於民國99年12月24日委託原告坤達精工有限公司(下稱坤達公司)設計製造「打卡鐘沖切模具」(下稱系爭模具),原告於100年1月25日完成系爭模具交貨予被告,被告於100年5月31日支付款項。而原告為完成系爭模具製造繪製有模具組合圖,依該組合圖可拆解出9張分解圖(系爭模具組合圖及9張分解圖以下合稱系爭設計圖),系爭設計圖為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原告享有著作權。嗣被告於102年3月間向原告索取系爭設計圖,原告即於102年3月4日將模具組合圖以附加檔案方式附於電子郵件中寄予被告公司人員○○○。詎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與系爭模具相同之模具,顯有重製系爭設計圖之行為,依著作權法第3條第5款、第22條第1項之規定,被告已侵害原告之著作權。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60萬元及自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原告係中華民國商標註冊號數00000000號「飄逸」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一)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係於民國94年5月1日註冊公告,專用期限至104年4月30日;及商標註冊號數「00000000」號「PIAOI」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二)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係於87年10月16日註冊公告,專用期限至106年4月30日;並指定使用於杯類商品。㈡被告李文生於民國97年9月間起,在「阿順五金百貨」內,陳列、販售杯子印有「飄逸」、「PIAOI」字樣之飄逸杯仿品,供不特定人挑選購買。嗣於98年1月21日,另案被告何彬彬(涉嫌違反商標法案件,業經聲請簡易判決處刑)在該五金百貨內,購得飄逸杯沖茶器後,於網路上意圖販賣而陳列,經飄逸公司委託訴訟代理人,指示其員工上網訂購並匯款,俟98年2月12日收受何彬彬所郵寄之上開仿冒商品,是被告直接侵害原告之商標權,確屬違反商標法之規定。㈢本件被告於未經原告同意下,於同一商品上既使用有相似於原告註冊之商標「飄逸杯」,而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根據商標法第61條第2項、29條第2項第3款,其行為當屬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無疑。復按商標法第61條第1項規定,本件原告依此向被告請求因商標權遭受侵害之損害賠償。㈣被告經營「阿順五金百貨」其向不知名之第三人以一只新台幣(下同)60元之對價購入並販售侵害商標權商品(即「飄逸杯」),是以原告主張依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以查獲侵害商標權商品之零售單價一千五百倍,即9萬元(計算式:60*1500=90,000)作為本件原告所受之損害。㈤又按商標法第61條第1項之損害賠償,其侵害不以故意為限,縱係過失,亦應負損害賠償之責。飄逸杯真品除有表示已註冊商標字樣,被告見已註冊商標字樣,即可知悉外包裝上之「飄逸」字樣為已註冊登記之商標,被告所售飄逸杯仿品上亦載有臺灣精品標誌2002及設計優良產品之證明標章,被告李文生經營百貨商行對台灣精品標誌及設計優良產品標章應有所認識,更應知該標章之殊榮得來不易,依常理其產品價值顯非被告得以60元之代價購入;再者原告將「飄逸」兩字與其所生產之杯子結合,顯非一般消費者所認知與字義相關之產品,足令消費大眾見「飄逸杯」即可得知係為飄逸公司製造,「飄逸」顯為具有標誌性且一般消費者一見即知為代表商之品牌,被告販售原告之飄逸杯仿品,即屬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另前案因有不法侵害原告商標,而登報之道歉啟事,其刊登之時間分別為97年5月20日與98年5月9日位於頭版顯目之位置,更甚者,除上開道歉啟事報導外,尚有民生報(94年9月29日)、世界日報(87年5月19日)、自由時報(87年5月22日)、聯合早報(97年4月26日)及英文中國郵報(92年3月17日)等對「飄逸杯」發明及獲獎亦有所報導,此外,三立電視台於其節目草地狀元及大愛電視台,皆有採訪報導原告發明「飄逸杯」及商標設計之過程,表示「飄逸杯」已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且為一般大眾所知悉,而受到國內知名電視台之關注,故一般大眾對此飄逸杯及商標顯有認識,是「飄逸杯」為國內知名品牌係顯而易見,故被告李文生竟未得原告之同意,於該「阿順五金百貨」販售仿冒之飄逸杯,顯已具有故意或過失侵害原告之商標權,確屬違反商標法之規定,且事證明確。㈥被告李文生所販賣之「飄逸杯」仿品,外觀上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致消費者對真品與仿品產生混淆,再者,飄逸杯品質優良且屢獲國際發明大獎,顯見原告飄逸杯真品之品質優良,被告所售之仿品為不知姓名之第三人所製造,其品質顯較真品差劣,被告公開陳列仿品並販賣予不特定之消費者,令消費者誤以為原告公司所有商標之真品均係品質不佳之產品,此等已使原告業務上信譽因此而有所減損,依據商標法第63條,被告等自應賠償業務上信譽減損之損害100萬元為適當。㈦商標法第64條規定:「商標權人得請求由侵害商標權者負擔費用,將侵害商標權情事之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新聞紙。」是以,原告併此請求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法院判決全文以仿宋五號字體,半版規格(即寬25公分、長35公分之規格)刊登於自由時報等全國版(A、B版)第一版下半版一日。㈧為此,根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以及依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及第63條規定,聲明請求⒈被告應賠償原告新台幣109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李文生應負擔費用將鈞院判決全文以仿宋五號字體,半版規格(即寬25公分、長35公分之規格)刊登於自由時報全國版(A、B版)第一版下半版一日。⒊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8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法定代理人黃廷彰係發明第I324749號「無線射頻詢答器」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5月11日至115年8月13日止;原告於99年5月11日自黃廷彰獲得系爭專利之專屬授權。詎原告於「五洲賽鴿雜誌」102年2月號內頁中,發現被告鄭明聯刊載印有「TauRIS德利士」電子腳環之廣告,原告購得前揭雜誌所刊載型號「TauRIS900」之電子腳環(下稱系爭產品),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比對分析,證實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5、6項,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被告鄭明聯為被告弘有富國際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弘有富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前揭廣告所刊載之網址:www.530520.com.tw,其註冊人亦為被告弘有富公司,可知被告弘有富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鄭明聯為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人,被告弘有富公司及被告鄭明聯應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3項、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3與被證4均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識別晶片」、「天線單元」、「載體」三者之相對應設置結構:(1)將系爭專利與被證3進行比較,可以明顯得知被證3未具備等同系爭專利之「載體」,此外,由於被證3未具備系爭專利之「載體」,故被證3也未揭露出系爭專利「識別晶片」、「天線單元」、「載體」三者之相對應設置結構,即「識別晶片設置於載體的頂面,天線單元是疊置於識別晶片上,線圈是藉由電路接點與該識別晶片電連接」之技術特徵。(2)再者,被證4所揭露之無線射頻辨識標籤裝置,由其專利說明書之圖1及圖2可知,其線圈及鐵心係直接附著於電路基板上,而標籤積體電路則設置於電路基板之另一面。而系爭專利之天線單元係疊置於識別晶片上,並設置於載體之同一面,兩者即有差異。(3)故縱將被證3與被證4結合,仍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識別晶片」、「天線單元」、「載體」三者之相對應設置結構,即「識別晶片設置於載體的頂面,天線單元是疊置於識別晶片上,天線單元與識別晶片係設置於載體之同一面」之技術特徵,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依附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進一步界定「封裝體的材質是選自於由樹脂、橡膠、玻璃纖維,及塑膠所組成的群組」。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自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界定封裝體的材質是選自於由樹脂、橡膠、玻璃纖維,及塑膠所組成的群組,惟被證3僅揭露封裝體的材質為樹脂,而被證4則完全未揭露封裝體緊密包覆於載體、識別晶片與天線單元之技術特徵,是以,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關於封裝體之全部材質,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依附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進一步界定「一覆蓋於該識別晶片的封裝層,該封裝層也被該封裝體包覆」。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依附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自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再者,被證3、被證4均未揭露「一覆蓋於該識別晶片的封裝層,該封裝層也被該封裝體包覆」之技術特徵,是以,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被告等於102年9月18日庭期所提出之資料,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至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系爭產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系爭產品:被告等於102年9月18日庭期所提出之資料,第1頁及第2頁分別為INVOICE及PACKINGLIST,當中所載之貨物名稱「R900-B-C-L」等字樣與系爭產品並不相同,且無從由該文書中得知其貨物之內容暨其結構為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或公開使用。再者,被告稱上開文書為系爭產品之進口商所出具,則該進口商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系爭產品,亦為本案共同侵權行為人,利害關係與被告一致,自有可能為規避侵權責任而臨訟製作相關文件,實難僅憑侵權行為人自行提出之文書驟認定被告所主張之事實為真正。至於第3頁以降之出口報單或相關提單資料,並無任何與系爭產品相關之記載或字樣,顯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至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系爭產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三)爰聲明:1.被告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及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如已製造、販賣、使用者,應即回收銷燬之。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65萬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4可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被證4專利申請案揭示一電路基板、一標籤積體電路、一鐵心、線圈及膠質材料,其中該標籤積體電路設於電路基板上,線圈繞設於鐵心上而與構成天線單元並透過電接觸端子與電路基板電連接,膠質材料則包覆電路基板、標籤積體電路、鐵心及線圈。另外,被證4也清楚揭示,鐵心包含受支撐部及非支撐部,其中受支撐部座落於該電路基板上,非支撐部自受支撐部延伸而出,且非支撐部的長度不大於受支撐部長度的二分之一。因此,被證4專利申請案已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所有元件,包含天線單元、載體和識別晶片之間的設置關係,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特徵已為被證4專利申請案所揭露,原告關於「被證4未揭示識別晶片、天線單元、載體三者的對應設置結構」的主張,顯有誤解。縱原告主張,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界定天線單元疊置於識別晶片上,但依被證4專利申請案之揭示,鐵心和線圈構成之天線單元相對標籤積體電路的位置也是呈現疊置在標籤積體電路上。再者,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間的差異,僅在於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係界定該天線單元是設置於載體的底面,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則界定該天線單元是疊置於該識別晶片上,其中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的設置關係,更是完全為被證4專利申請案所揭露。因此,縱認定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界定的天線單元設置位置不同,但因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完全無提及「將天線單元疊置於該識別晶片上而共同設於載體上」相較於「將天線單元和識別晶片皆設於載體上」所能達成的功效增進或是無法預期之功效,故天線單元設置位置之改變,對於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係為顯而易知,被證4專利申請案已足證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4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配合前述有關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與被證4專利申請案之比對說明可知,被證4專利申請案已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大部分技術特徵,;被證3可看出一磁心構件外繞設有一天線線圈,又半導體IC晶片設於天線線圈上,且與天線線圈連接。而該天線線圈、磁心構件及半導體IC晶片係為一保護體所包覆,該保護體是由樹脂構成,其披覆(包覆)在前述元件包括表面的外周上。因此被證3已揭示「將天線單元直接疊置於該識別晶片上」的技術特徵。故對於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相較於被證4結合被證3的技術內容,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特徵係顯而易見,與被證4和被證3的組合並未有顯著差異,故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並不具進步性。3.被證4或被證4結合被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5、6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較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進一步界定:該封裝體的材質是選自於樹脂、橡膠、玻璃纖維,及塑膠所組成的群組。然而被證4說明書第7頁揭示膠質材料可為防熱膠,被證3說明書也揭示可填充由非導電材料製成之保護體之樹脂,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完全無揭示樹脂、橡膠、玻璃纖維,及塑膠所組成的群組從材料特性上所帶來的功效增進或是不可預期之功效,所以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相較於被證4結合被證3的技術內容,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技術特徵係顯而易見,與被證4或被證4和被證3的組合並未有顯著差異,故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並不具進步性。(2)另外,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係較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進一步界定:還包含一覆蓋於該識別晶片的封裝層,該封裝層也被該封裝體包覆。被證4說明書已揭示「以COB或MOA2方式封裝標籤積體電路」的技術內容,所以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相較於被證4或被證4結合被證3的技術內容,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技術特徵係顯而易見,與被證4或被證4和被證3的組合並未有顯著差異,故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並不具進步性。4.被證1及被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根據原告主張之侵害分析比對表,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至6項所界定的技術特徵,均在系爭產品找到對應的元件,原告的鑑定結論指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至6項的範圍。而被告出具之95年2月13日之進口報單即被證2及95年2月7日之進口報單即被證1,分別顯示系爭產品之進口日期及報關日期為95年2月13日及95年2月7日,早於系爭專利的申請日,故系爭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4至6項所界定的技術內容,在申請前已被公開而不具新穎性或至少不具進步性,而有違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及第4項規定,應為無效。(二)系爭產品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即已存在:由被告上述之被證1及被證2可知,被告早於95年2月7日起即自德國進口系爭產品,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其申請日為95年8月14日),故系爭產品早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在國內使用。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系爭產品顯有申請前已在國內使用之事實,屬專利權效力所不及之情事。因此,系爭產品並未構成系爭專利之侵害。(三)被告公司並無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原告以系爭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時,自應就損害發生、責任原因、被告具有侵害權利之故意過失、暨二者間有相當因果關係等構成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然原告僅就其得請求損害賠償之法律依據予以陳述,並空泛指稱其受有重大損害,至其損害額度為何?其計算方式為何?並無提供任何證據以實其說,其訴顯無理由;又被告鄭明聯部份,原告請求依據為公司法第23條規定,顯屬無據,由於公司法第23條規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加損害他人時,法人與侵權行為人負連帶賠償責任,本案被告鄭明聯並無故意、過失侵害系爭專利,甚而原告所舉產品亦未有任何侵權之虞,原告所請顯無理由。(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85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法定代理人黃廷彰係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5月11日至115年8月13日止;原告於99年5月11日自黃廷彰獲得系爭專利之專屬授權。(二)系爭產品為被告弘有富公司所進口、販賣。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說明:(1)系爭專利揭露一種無線射頻詢答器,包含一載體、一設置於該載體頂面的識別晶片、一設置於該載體底面的天線單元,及一封裝體。該天線單元包括一天線棒及一繞設於該天線棒的線圈,該線圈是與該識別晶片電連接。該封裝體是緊密包覆於該載體、該識別晶片與該天線單元。藉此,由於該識別晶片、該天線單元都是與該載體呈現「面接觸」連結,所以藉由範圍較大的接觸面進行連結後,能使得彼此結合的牢固性增加,另外藉著該封裝體的緊密包覆功能,可以使得上述構件之間的縫隙與外表面都得到充分填滿與覆蓋,所以能達到保護與固定效果更佳的功能(參本院卷第16頁專利說明書【中文發明摘要】)。(2)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功效為:系爭專利之無線射頻詢答器中的識別晶片、天線單元都是與載體呈現「面接觸」連結,而藉由範圍較大的接觸面進行連結後,能使得彼此結合的牢固性增加,組配過程也更容易方便,產品良率就大幅提昇,另外藉由封裝體的緊密包覆功能,將使得上述構件之間的縫隙與外表面都得到充分填滿與覆蓋,所以上述構件能更完全地被固定與保護,綜合上述優點,本發明就能達到成本低、製造流程簡潔、組配過程方便,以及對構件的保護與固定效果更佳的功能(參本院卷第20頁專利說明書第7頁)。2.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圖1。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依101年8月31日更正、最新公告之申請專利範圍共計6項,其中第1、4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原告主張受侵害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至6項內容如下(本院卷第30至31頁):(1)第4項:一種無線射頻詢答器,包含:一載體,包括一頂面、一底面及多數電路接點;一識別晶片,是設置於該載體的頂面;一天線單元,包括一天線棒及一繞設於該天線棒的線圈,該天線單元是疊置於該識別晶片上,該線圈是藉由該等電路接點與該識別晶片電連接,該天線棒包括一座落於該載體上的受支撐部,及一自該受支撐部延伸出該載體外的非支撐部,該非支撐部的長度是不大於該受支撐部之長度的二分之一;及一封裝體,是緊密包覆於該載體、該識別晶片與該天線單元。(2)第5項: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無線射頻詢答器,其中,該封裝體的材質是選自於由樹脂、橡膠、玻璃纖維,及塑膠所組成的群組。(3)第6項: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無線射頻詢答器,還包含一覆蓋於該識別晶片的封裝層,該封裝層也被該封裝體包覆。(二)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5年8月14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9年5月1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9年5月11日起至115年8月13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第13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第14至31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3(本院卷第70至114頁)之技術內容:①被證3為91年12月21日公告之我國公告第515156號「無線電識別標籤之設置構造及無線電識別標籤之設置方法以及無線電識別標籤之通信方法」專利案,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案申請日(95年8月14日),可執為系爭專利核准審定時所適用之92年專利法第22條第4項的先前技術。②被證3係以提供一種能將其可極小型化圓柱體狀天線線圈之無線電識別標籤(下稱為RFID標籤)予以設置於導電性構件之RFID標籤之設置構造,設置方法以及通信方法為目的。且以其構成呈;將具有圓柱體狀天線線圈2,整體形成為棒狀之RFID標籤,以其軸向平行與被形成於導電性構件5之設置溝部7之底面7a所成設置面,並略接觸該設置面加以設置為特徵(參本院卷第73頁專利說明書【中文發明摘要】)。③被證3主要圖式如附圖2所示。(2)被證4(本院卷第115至135頁)之技術內容:①被證4為94年3月16日公開之我國公開第200511154號「圓柱型無線射頻辨識標籤裝置及組裝方法」專利案,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案申請日(95年8月14日),可執為系爭專利核准審定時所適用之92年專利法第22條第4項的先前技術。②被證4提供一種圓柱型無線射頻辨識標籤裝置,其包含一以晶片直接封裝(COB)或金屬引線框(MOA2)方式或任何其他可縮小體積之適當方式封裝之標籤積體電路之電路基板及一線圈,封裝於一圓柱型外殼內,其特點為體積小易於加到別的裝置上。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無線射頻辨識標籤裝置之組裝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驟:(a)提供一電路基板;(b)將標籤積體電路固定並電連接於該電路基板上;(c)將一線圈固定並電連接於該電路基板上;以及(d)將電路基板、標籤積體電路及線圈固定於一圓柱型外殼內(參本院卷第115頁【發明摘要】)。③被證4主要圖式如附圖3所示。(3)被證4在說明書第5頁第20行至第6頁第3行記載:「本發明之圓柱型無線射頻辨識標籤裝置之一實施例如圖1所示,主要包含標籤積體電路101、電路基板102及線圈105。標籤積體電路101係以晶片直接封裝(COB)方式設於電路基板102上,而與電路基板102之電路形成電連接。線圈105係纏繞於鐵心106上,再固定於電路基板上,且經由兩個線頭107與108而電連接至電路基板102之電路,其固定方式可為黏著或任何其他適當方式。」(本院卷第122至123頁)、第6頁第12至14行記載「…於外殼111內係注入膠質材料112例如防熱膠,以固定電路基板102及相關元件,並使能耐高溫,通常膠質材料112於底部形成凹穴113。」(本院卷第123頁),另由第1圖可見:鐵心106及線圈105之中央部分安置於電路基板102,而兩端自電路基板102延伸而出(附圖3)。其中被證4所揭示之「無線射頻辨識標籤裝置」、「標籤積體電路101」、「電路基板102」、「鐵心106」、「線圈105」及「膠質材料112」,可分別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無線射頻詢答器」、「識別晶片」、「載體」、「天線棒」、「線圈」及「封裝體」。故被證4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一種無線射頻詢答器(無線射頻辨識標籤裝置),包含:一載體(102),包括一頂面、一底面及多數電路接點;一識別晶片(101),是設置於該載體的頂面;一天線單元,包括一天線棒(106)及一繞設於該天線棒的線圈(105),該線圈是藉由該等電路接點與該識別晶片電連接,該天線棒包括一座落於該載體上的受支撐部(第1圖中與重疊102的部分),及一自該受支撐部延伸出該載體外的非支撐部(第1圖中凸出於102的部分),及一封裝體(112),是緊密包覆於該載體、該識別晶片與該天線單元。」,但是被證4並未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之:①「天線單元是疊置於識別晶片上」,②「天線單元非支撐部的長度是不大於受支撐部之長度的二分之一」等技術特徵。(4)關於上述被證4未揭示的技術特徵①「天線單元是疊置於識別晶片上」,可見於同屬無線射頻詢答器技術領域的被證3。被證3在說明書第21頁第13至15行記載:「在圖10,將天線線圈2,磁心構件3及半導體IC晶片4由非導電性材料製成之成為保護體之樹脂8予以被覆包括表面之外周所模裝之RFID標籤…」(本院卷第91頁),另由第10圖(附圖2)可見,半導體IC晶片4係直接疊置於天線線圈2。關於上述被證4未揭示的技術特徵②「天線單元非支撐部的長度是不大於受支撐部之長度的二分之一」,被證4雖未明確記載對應的數值資料,但其第1圖已明確揭示了鐵心106及線圈105之兩端自電路基板102延伸而出的技術,並且兩端延伸部分與位於電路基板的長度的比值,係為熟習該項技術者能經由例行性的普通試驗,並在有限次的實驗中即可獲得。因此相較於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僅是無線射頻詢答器相同領域之技術的簡單組合,而天線單元非受支撐部不大於受支撐部的長度的二分之一,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且為乃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經由例行性的普通試驗,並在有限次的實驗中即可獲得,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5)原告雖主張:被證3與被證4均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識別晶片設置於載體的頂面,天線單元是疊置於識別晶片上,線圈是藉由電路接點與該識別晶片電連接」之技術特徵,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等云云。惟查,被證3第10圖(附圖2)明確揭示半導體IC晶片係直接疊置於天線線圈,而被證4第1圖(附圖3)則揭示晶片設於載體的一面,天線線圈設於載體的相對一面。顯然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組合被證3與被證4時,可以按照被證3如上所摘之教示將被證4的天線單元疊置於載體的晶片上,或是從有限的組合中(晶片與天線設於載體的同一面,晶片與天線設於載體的相對面)選擇出來,從而獲得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之將天線單元是疊置於識別晶片上。再者,由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5行記載:「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該識別晶片、該天線單元都是與該載體呈現『面接觸』連結,而藉由範圍較大的接觸面進行連結後,能使得彼此結合的牢固性增加,組配過程也更容易方便,產品良率就大幅提昇…」(本院卷第20頁),故不論晶片與天線設於載體的同一面,或是晶片與天線設於載體的相對面兩種態樣,晶片和天線均與載體呈「面接觸」連結,當然能達成相同的功效。另外,也可以由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15至21行所記:「…第二較佳實施例與上述該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處在於該天線單元50是疊置於該識別晶片30上,且該等非支撐部512的長度L1同樣是不大於該受支撐部511的長度L2的二分之一,所以同樣具備成本低、…,充分滿足本發明的使用要求及目的。」(本院卷第22頁),得知:在非支撐部512的長度同樣是不大於受支撐部511的長度的二分之一的情況下,天線單元50疊置於識別晶片30上和天線單元50疊置於載體20上實例態樣所達成的功效是相同的,並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從而,原告上開主張,並不足採。4.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直接依附第4項之附屬項,其進一步界定該封裝體的材質是選自於由樹脂、橡膠、玻璃纖維,及塑膠所組成的群組。查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又被證3說明書第19頁第6行揭示可填充由非導電性材料製成之成為保護體之樹脂(本院卷第89頁),被證4說明書第6頁第7至8行揭示:標籤裝置另包含圓柱型外殼111,可利用例如PBT樹脂以射出成型方式形成外殼111(本院卷第123頁)。故被證3與被證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5.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係直接依附第4項之附屬項,其進一步界定還包含一覆蓋於該識別晶片的封裝層,該封裝層也被該封裝體包覆。查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又被證4之第5頁第23至24行揭示:標籤積體電路101係以晶片直接封裝(COB)方式設於電路基板102上(本院卷第122頁)。由被證4所揭示之「封裝」可知晶片為一封裝層所覆蓋,故被證3與被證4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三)綜上所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5、6項之有效性乃為本件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之前提要件,而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5、6項不具進步性,是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5、6項,進而請求判決如其前揭聲明所示,即屬無據,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願供擔保為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兩造其餘關於專利無效抗辯及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5、6項之爭點,暨其他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1  月  15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1  月  1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峻宏公司部分:1、原告主張伊以3143元訂購取得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惟依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觀之,其品名為「桶仔雞桶」,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桶燒爐結構」是否相同而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即非無疑,且觀原告所提原證3之專利比對鑑定報告文書,核其內容均無相關鑑定單位之名稱、用印,被告否認該鑑定報告之真正(包括形式及實質)。2、專利法雖有損害推定等規定,但無損害賠償請求權本身規定,故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原則上應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之規定,即行為人仍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其要件,被告所販售之「桶仔雞桶」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訂購,當時只進貨1臺,每臺單價為2600元,於98年11月11日銷售1臺外,於本事件發生後,被告即不再販售,是該「桶仔雞桶」並非被告所製造,被告亦不知是否有侵害專利權之情事,核無故意或過失可言;退步言之,縱認本件有侵害新型專利權之情事,因被告只販售1臺系爭產品,所得利益僅有540元(即000000000=540),則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亦屬無據。3、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自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否認原證3鑑定報告影本形式及內容真正。4、被告峻宏公司販賣之物品項目高達數千項,絕無可能逐一就商品了解有無專利及專利權之歸屬,且無能力提出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而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峻宏公司係向被告博翰公司購買,被告峻宏公司就此事詢問被告博翰公司,被告博翰公司稱其「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就其認知所有購買來源均告知係合法商品,無任何侵害專利權之事。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博翰公司部分:1、系爭產品係被告博翰公司向訴外人莊火城購買並轉售被告峻宏公司。2、被告博翰公司只是經營各種廚房五金之買賣業務,其實際負責人方瑞琪亦僅有五專電子科學歷,非機械相關科系,均無能力製造系爭產品及製作比對分析報告。3、系爭產品一般稱為「桶仔雞桶」,被告博翰公司之「桶仔雞桶」來源有二,一即訴外人莊火城,購買前,莊火城稱伊取得之「桶仔雞桶」專利權沒有問題,並稱該產品係伊所發明且賣了10多年,另一即委託誌祥有限公司調貨於訴外人張詩立經營之成旺餐具流通行(負責人即係原告書狀所稱魏民隆之妻)。購於成旺餐具流通行「桶仔雞桶」之時間係96至99年間,其外箱上註明「桶仔雞桶」係該公司有專利之商品,並載明專利字號159063,被告維持二邊進貨,全然不知系爭產品有任何侵害專利之事,是以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原告之請求無理由。4、訴外人魏民隆於98年7月21日才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亦即原告係98年7月21日以後才擁有系爭專利權,惟原告主張從89年5月起查核被告博翰公司之銷售明細,實於法不符。5、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27、128頁)(一)新型專利第159063號「桶燒爐結構」(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為訴外人劉嘉派,其於93年3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訴外人魏民隆,魏民隆再於98年7月2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專利期間自89年5月21日至100年5月12日(見原證1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本院卷第69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116頁公告資料)。(二)被告峻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楊水欽(見本院卷第41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博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方佩瑾(見本院卷第68頁公司登記資料查詢)。(三)原告於98年11月11日在被告峻宏公司以3143元價格購得不銹鋼桶仔雞桶1個(即系爭產品)(見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四)系爭產品非被告峻宏公司製造生產,而係被告峻宏公司向被告博翰公司以2600元單價購入(見本院卷第60頁出貨單)。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桶燒爐結構,尤指該桶燒爐係由外爐體及內鍋和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頂面周圍環設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且內鍋頂端外圍則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而開設透氣孔結構,俾而可由外爐體與內鍋的相對位置轉動而調整空氣流通量。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先就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權利範圍分述如下: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依據89年5月21日之公告本共1項請求項,即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藉由上述之構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其結構圖如附圖一所示)2、而系爭產品係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其中: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實物照片如附圖二所示)3、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4)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4、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1)編號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2)編號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20個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3)編號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20個透氣孔」;(4)編號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可以提供熱源加熱,可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並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5、經判讀系爭產品各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之文義,(1)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桶燒爐結構,主要係由外爐體、內鍋及鍋蓋所組成」之文義。(2)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外爐體:為一中空容體結構,於其近底端設置有一門體,而在容體頂面周圍環設有複數通氣孔而呈一收束狀開口」之文義。(3)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內鍋:係頂端具有對應跨設於收束狀開口上之環部結構的容體,在該環部上佈設有複數之透氣孔」之文義。(4)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該內鍋底部係直接由外爐體上方的收束狀開口予以容置入,促使內鍋的環部係跨設在外爐體之收束狀開口上,而內鍋之外圍、底端得以與外爐體內緣、底端間具有一差距空間以供熱源加熱,復而再將鍋蓋蓋設於內鍋上,即可由外爐體與內鍋之位置轉動而調節通氣孔、透氣孔之開合程度以控制火力者」之文義。是基於全要件原則分析,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次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就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範圍等實際情形判斷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係訴外人莊火城售予被告博翰公司,再由博翰公司售予被告峻宏公司等情,為原告所不爭執,並有被告所提出貨單、送貨單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堪信為真實。2、次查,被告辯稱被告博翰公司係家庭五金、餐飲設備五金之批發商,販賣之物品達上萬種,被告峻宏公司係被告博翰公司之下線,為五金行賣場,販賣之產品更多等情,未據原告有所爭執,而依卷附被告公司之基本資料所示(見本院卷第41頁、第71頁),被告博翰公司之所營事業係包括五金批發業、零售業、日常用品批發業、零售業、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等,被告峻宏公司則為各種廚房器具及廚房調理設備之按裝工程及買賣業務、建材裝璜材料(浪板、三合板、水泥、磁磚、水管開關等)買賣業務等,亦堪認被告2人均非系爭產品之製造商,有無能力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之異同,已非無疑,參以被告博翰公司係於原告受讓系爭專利權後之98年8月1日向訴外人莊火城進貨系爭產品8臺,被告峻宏公司則於98年8月26日向被告博翰公司進貨系爭產品1臺,並於98年11月11日販售予原告,已有被告所提前開出貨單、送貨單附卷可佐,原告既未就系爭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有要求出貨者出具不侵害專利權證明之一般交易習慣舉證證明,則被告等在偶發情形下之零售販賣,縱未要求訴外人莊火城出具系爭產品不侵害專利之證明,亦難認有注意義務違反之過失。此外,原告復未就被告2人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渠等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應堪採信。(三)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等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四)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9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新式樣專利D124448號部分:1、被告全崴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全崴公司)與原告於95年11月21日簽訂「6mm工業用內視鏡開發計畫合作契約書」(下稱系爭契約),依系爭契約第7條約定:「『本研發成果』所可能獲得之專利權、著作權…皆歸乙方(即原告)所有,甲方(即被告全崴公司)不得將其向任何有關機關申請專利權…之註冊登記」。而新式樣專利D124448號為「本研發成果」可能獲得之專利權,依該條約定,新式樣專利D124448號之專利申請權,應歸原告所有。2、被告因商場競爭,竟於96年8月22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並獲准新式樣專利D124448號。被告並持該專利權對原告提出專利侵害之民事訴訟,經本院98年度民專訴第94號民事判決及99年度民專上第3號民事判決以該新式樣專利依系爭契約書第7條約定,應歸原告所有,被告不得以之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式樣專利權為由,判決被告敗訴確定。復於99年12月21日經智慧財產局舉發審定書以相同理由撤銷被告專利。3、被告將原告就新式樣專利D124448號之專利申請權據為己有,致原告無法就該新式樣設計提出申請,並向原告提起上開訴訟,且該新式樣專利D124448號設計圖面之創作人為原告及原告法定代理人,被告亦係侵害原告就新式樣專利D124448號設計圖面所享有之著作人格權,致原告受有商譽損失及著作人格權損害100萬元、舉發撤銷專利權程序及訴訟律師費用支出1,146,185元、所失相當於專利權利金收取之損害100萬元,而被告陳永修係被告全崴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顯已不法侵害原告之權利,致原告受有損害,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全崴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95條第1項侵權行為、民法第179條不當得利、著作權法第85條、違反系爭契約約定債務不履行、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並刊登道歉啟事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二)發明專利I262778號及新型專利M309972號部分:被告未經原告許可,於其網站商品簡介之網頁上,虛偽標示原告所有之發明專利I262778號及新型專利M309972號,就其商品品質及內容為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之表示,業經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下稱公平會)認定被告行為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1項虛偽不實廣告規定確定。其意圖榨取原告之努力成果及攀附原告信譽,虛偽標示原告所有之上開專利號碼,除有違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1項規定外,亦有違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對原告已構成侵權行為,且獲未付權利金及所售產品數量增加之利益,原告得依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民法第179條不當得利、公平交易法第31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0萬元,並依公平交易法第32條規定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三)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兩造既已於系爭契約約定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之歸屬,是新式樣專利D124448號之專利申請權即屬原告所有,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提出專利申請,違反系爭契約約定,並侵害原告之專利申請權,且原告所主張者為被告侵害專利申請權,此與被告主張有權實施專利無涉,另有權實施與權利金之支付,誠為二事,不應混淆,兩造間就權利金之支付既經約定,被告即應給付權利金。2、原告所有發明專利I262778號及新型專利M309972號,係智慧財產局核准發給,具一定效力,被告未經原告允許,擅將原告擁有之新型專利M309972號及發明專利I262778號之號碼持續標示於其產品英文網頁長達近二年之久,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1項及同法第24條規定。3、發明專利I262778號雖經法院認定該專利權之有效性有疑義,而遭撤銷,但不影響其當時仍有形式上之法律效力,且新型專利M309972號目前仍為原告擁有之有效專利,原告之權利自受有損害。(四)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3,646,185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負擔費用於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之全國版頭版報頭下方,以14號字體中英文字刊登1日道歉啟事。3、第一項之聲請,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新式樣專利第D124448號部分:1、兩造於95年間簽訂系爭契約,被告給付原告175萬元之研發費,因原告研發重點在於內視鏡內部結構,對於外觀部分並無特別之設計成果,被告乃另行僱用陳建章設計外觀,是該內視鏡外觀設計並非屬研發成果,依專利法第7條第1項規定,被告自認有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進而提出專利申請,無任何違約或侵權之故意或過失可言,亦無侵權行為。2、依我國目前法制,敗訴之一方僅負擔訴訟費用,除第三審外,並無敗訴之一方須負擔另一方律師費之規定。就專利舉發事件,更無任何規定於舉發成立情形下,原專利權人須負擔舉發費用,原告此部分請求自有未合。3、被告若未即時提出該新式樣專利之申請,嗣後該新式樣將喪失新穎性,任何人都不能再申請專利,原告亦無可能取得任何專利權,退萬步言,縱認為該新式樣專利權應歸原告所有,然因係被告出資委託原告研發,依專利法第7條第3項規定,被告立於出資人地位,仍得實施該新式樣,被告實施該新式樣專利無任何侵權行為可言,不生損害計算之問題。且就新式樣專利申請權爭議而言,相同新式樣內容,倘有不同之多人分別申請專利,亦係由主管機關依職權判斷由何人獲准專利。縱主管機關之核准專利或駁回申請有誤,利害關係人仍有行政救濟程序可資救濟,無所謂即生申請權遭侵害問題。退萬步言,縱如原告主張其申請權遭到侵害,仍應說明就該新式樣內容,其於何時提出申請專利案,並接獲主管機關通知因有被告之申請案在先,致原告之申請案應予駁回之文書,否則原告並未發生損害。4、依著作權法第89條之1規定,請求權時效為2年,姑不論原告是否有著作人格權,被告於96年申請新式樣專利D124448號,並於98年8月間對原告提起訴訟,原告至遲於98年8月間即已知被告申請該新式樣專利,並以被告陳永修為創作人,然原告至100年12月1日始請求著作人格權受侵害之損害賠償,已逾2年時效。且原告主張該新式樣圖式之創作人為原告及其法定代理人,然原告與其法定代理人在法律上為不同主體,何以創作人又為原告,又為其法定代理人。(二)發明專利I262778號及新型專利M309972號部分:1、原告發明專利I262778號與新型專利M309972號,實質技術特徵相同,僅一為申請發明案,一為申請新型案,而發明專利I262778號業經本院及智慧財產局認定不具進步性確定,則新型專利M309972號亦難認具進步性。2、被告業已給付原告研發費用,原告乃提供授權被告發明專利第I262778號及新型專利M309972號,被告才會在網站之產品介紹內容中提及該專利號數,嗣因雙方有爭議,且發明專利I262778號業經被認定無效,被告自無必要再在網頁或其他文宣中提及該專利號數,遂自網頁中移除,惟英文網頁部分漏未移除,原告未經通知被告移除,逕向公平會檢舉,公平會僅課以最低五萬元罰鍰,對消費者而言,被告過失僅構成廣告不實情事,故無法免於行政罰,惟上開專利均屬無效之專利,原告根本不得主張任何權利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8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7-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二)被告生產、製造之CompactFlash關於其介面卡上下殼體之組裝結構,與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相似,經委託「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智慧科學研究所」於99年6月22日派員隨機至市面上一般商店,選定創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創意公司)光華店購買標示有「Transcend」字樣之「CompactFlash」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其中之一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並進行鑑定,確認依均等論,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A(一種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擎結構,專利創作乃包含:)、B(金屬製之上、下殼體可組合於塑膠之中間框體中)、C(中間框體其樑體之上、下表面分別設有縱向的卡槽)要件與系爭產品a(一種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擎結構,包含:)、b(金屬製之上、下殼體可組合於塑膠之中間框體)、c(其樑體之上、下表面分別設有縱向的卡槽)要件符合全要件原則下之文義讀取。2、由系爭專利分析項「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凸出物,該凸片上設有卡掣凸部」與系爭產品分析項「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兩個凸出物,該凸片上之一端有向內彎曲之凹入部」可知,系爭專利在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出物,該凸片上設有「卡掣凸部」;而系爭產品上、下殼體之兩側邊同樣分別設有兩個凸出物,惟在凸片上則「向內彎曲形成有凹入部」;產爭產品所形成之「凹入部」雖然與系爭專利「卡掣凸部」在方向上係為相反之結構體,然而「凹入部」之彎曲凹入部份相對於「卡掣凸部」僅係在方向上存在差異,而實質上均可對於卡槽槽壁面產生彈性變形之頂掣效果,為實質相同手段,在功能與結果上則基於該相同手段而均為實質相同。3、依系爭專利分析項「凸出物可卡入卡槽中,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以供上、下殼體穩固的卡掣定位於中間框體中」與系爭產品分析項「凸出物可卡入卡槽中,向內彎曲凹入部則可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以供上、下殼體穩固的卡掣定位於中間框體中」可知,系爭專利有凸出物可卡入卡槽中,「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之槽壁面,以供上、下殼體穩固卡掣定位於中間框體中;而如上開2.所述,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卡掣凸部」在方向僅為相反之結構體,而系爭產品之「凹入部彎曲凹入部份」相對於「卡掣凸部」僅係在方向上存在差異,而實質上均可對於卡槽槽壁面產生彈性變形之頂掣效果,因此系爭產品之凹入部結構在手段上與系爭專利係為僅有方向差異之實質相同手段,而在功能與結果上則基於該相同手段而均為實質相同。(三)請求權基礎:1、依上開鑑定研究報告結果既可證明被告之產品確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且被告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生產系爭產品,原告即得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08條準用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請求損害賠償及排除侵害。請求之損害賠償範圍已聲請命創見公司提出對被告之商業帳冊或其他文件以證明被告有產銷系爭產品及其所獲取之利益。在該證據提出前,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原告暫請求1千萬元為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2、原告已依照「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事業發侵害著作權、商標權或專利權警告函案件之處理原則」之規定,於99年8月2日寄發律師函並附具鑑定報告,告知被告其所生產之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請求被告應立即停止侵害行為,並回收已經銷售至各經銷商之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產品。然被告未有善意回應,系爭產品仍繼續流通於市面上,並繼續產銷,顯然屬於故意侵害系爭專利權,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之規定,原告更得請求至多3倍懲罰性賠償。(四)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被告所提「臺北市機械技師工會」專利權侵害鑑定報告中,對於系爭產品之要件分析並未將「證物之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兩個凸出物,該凸片上之一端『有內向彎曲之凹入部』及「證物之凸出物可卡入卡槽中,『向內彎曲凹入部』則可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以供上、下殼體穩固的卡掣定位於中間框體中」之特徵作為鑑定內容,有刻意迴避之嫌,故其鑑定報告結果不可採。2、被證4、5、6、7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以整體觀察原則下並不屬於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所利用之技術亦已超出被證4、5、6、7所揭露之技術範圍外,被告不得主張「先前技術阻卻」:(1)被證4之技術特徵係以插腳扣接方式為組接,與系爭專利及系爭產品所利用主要以上、下殼體之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出物,該凸片上設有卡掣凸部(抑或該凸片上之一端有內向彎曲之凹入部)所為與塑膠製之中間框體之組接方式不同。(2)被證5仍以扣爪與對應之凹點之扣接方式為組接,與系爭專利及系爭產品所利用主要以上、下殼體之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出物,該凸片上設有卡掣凸部(抑或該凸片上之一端有內向彎曲之凹入部)所為與塑膠製之中間框體之組接方式不同。(3)被證6係以凸片與凸體凹點以相對應之凹點之扣接方式為組接,與系爭專利及系爭產品所利用主要以上、下殼體之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出物,該凸片上設有卡掣凸部(抑或該凸片上之一端有內向彎曲之凹入部)所為與塑膠製之中間框體之組接方式不同,蓋系爭專利及系爭產品所利用之技術皆為捨棄凹陷部可嵌掣(覆)於凸體,以令凸片與凸體相卡掣之部分,作為達成卡掣結構簡化,使製造成本降低之目的。(4)被證7係以倒鉤方式與面版上之凹處加以扣接,與系爭專利及系爭產品所利用主要以上、下殼體之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出物,該凸片上設有卡掣凸部(抑或該凸片上之一端有內向彎曲之凹入部)所為與塑膠製之中間框體之組接方式不同。3、被告援引「禁反言」原則予以抗辯,顯不可採:原告於申請系爭專利維護過程中並無有放棄或排除之申復或修正情事,並在可專利性審查上,原告就申請專利範圍亦未曾有補充、修正或更正,應未有可為主張「禁反言」原則之事項。況被告針對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述部分主張有「禁反言」原則之適用部分,僅為系爭專利對於其發明所為之創作說明(對於「凸點」〈111、211〉與下緣部〈361〉之連結關必須加以改良設計),並非原告所捨棄或排除有關可專利性之事項,充其量僅對於系爭專利之可專利性有關,無關在申請專利過程中所為之捨棄、排除、申復、修正造成申請專利範圍實質減縮而不得事後以「均等論」再行擴張之事項。4、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1)系爭專利公告當時之專利法第98條第1項第1款所指「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係指「相同內容」而言,惟依被告所提舉發理由書引用之證據並無一件內容與系爭專利具有「相同內容」情事,顯然系爭專利並無違反專利法第98條第1項第1款規定。(2)系爭專利公告當時之專利法第98條之1所指「與申請在先而在其申請後始公開或公告之發明或新型…」,係指「說明書或圖式內容相同」而言,惟依被告所提舉發理由書引用之證據並無一件所附說明書或圖式載明內容與系爭專利具有「內容相同」情事,顯然系爭專利並無違反專利法第98條之1規定。5、經比對被告所提舉發證據與系爭專利,系爭專利仍具有進步性:(1)被證7所利用之技術特徵係以倒鉤方式與面版上之凹處加以扣接,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主要以上、下殼體之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出物,該凸片上設有卡掣凸部(抑或該凸片上之一端有內向彎曲之凹入部)所為與塑膠製之中間框體之組接方式不同,又非該先前技術與所屬技術領域中之通常知識者可簡單組合而成。(2)被證6特徵係在金屬掣之上、下蓋體之二側緣設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2)、(22),以及二側緣前端設有前凸片(11)、(21),其中凸體(331)、(341)上沖壓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凹陷部(121)、(221),該凹陷部可嵌掣(覆)於凸體,以令凸片(11)、(21)與凸體(331)、(341)相卡掣;前凸片(11)之本體上向外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當凸片(11)卡入長條穿孔中時,其凸點可卡掣於長條穿孔側壁面上之金屬連結片之下緣部上而定位,其並未使凸片(11)或凸點(111)、(211)彈性變形迫入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與系爭專利藉由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一體成型至少一個以上的凸出物(12)、(22)及其上之卡掣凸部(121)、(221),而使卡掣凸部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定位方式完全不同。(3)被證9係於中間框架設有縱向並內呈斜面(27c),且開口為對稱之二個卡扣孔(27),可供上、下面板雙側邊之凸桿(25a)端鉤部(25b)鉤扣於卡扣孔(27)之斜面(27c)定位;而系爭專利主要係於框體其樑體之上、下表面分別設有縱向的卡槽,經由金屬製之上、下殼體雙側邊凸出物之卡掣凸部卡入卡槽中迫入式彈性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定位。(4)被證10之技術特徵係藉由一導塊(22)將絕緣座體(1)導引扣卡於電路板(4)上,殊不知其與系爭專利有何關聯。(5)被證11之技術特徵係以埋入式造模法將邊框(13)形成在下蓋(14)上;將電路板(12)放在該下蓋(14)上而由該邊框(13)所維持著;將上蓋板(11)黏於該邊框上,不知其與系爭專利有何關聯。(6)被證4係以插腳扣接方式為組接,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主要以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凸出物,該凸片上設有卡掣凸部(抑或該凸片上之一端有內向彎曲之凹入部)所為與塑膠製之中間框體之組接方式不同。6、被告應早已知悉系爭專利之存在,卻仍恣意為系爭產品之製造、銷售:(1)參酌系爭專利物品其所建構之組件皆屬輕、薄及細小,在其上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有其現實上之困難度,不宜逕以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規定認定原告不得請求損害賠償。且在最新專利法所公布之修正草案(98年12月3日行政院院會通過)亦已將「不得請求損害賠償」予以刪除,其理由為現行規定未附加標示者,不得請求損害賠償,不僅易被誤認為專利標示為提起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前提要件或特別要件,亦造成見解之歧異,為免造成法律適用上之疑義,爰刪除現行條文所定「不得請求損害賠償」之規定。(2)被告為專業之電子零組件製造廠商,並申請有與系爭專利領域相關之多項專利,是被告在製作相關產品時就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自有查察之義務,不得逕以原告未加以標示而諉為不知,況系爭產品係由被告向創見公司合作製造,在被告之前,原告自90年起即與創見公司合作製造CompactFlash卡產品,自92年起創見公司以「Transcend」(創見公司之註冊商標)對外銷售利用系爭專利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皆僅與原告合作製造,別無其他製造廠商,直至98年下半年創見公司始轉向與被告合作製造系爭產品,當時市面上所銷售之「Transcend」品牌之CompactFlash卡皆為原告所製作,被告亦有申請相關之電子卡殼體構造、結構等專利,且被告所製作之系爭產品,相對於系爭專利之「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凸出物,該凸片上設有『卡掣凸部』」,僅在於「該凸片上之一端『有內向彎曲之凹入部』」有所差異,但實質上相同,其餘部分皆相同,而被告與原告間本於競爭關係,立於對等地位及持有對稱資訊,被告豈能置若罔聞,謂為不知?故應可認被告係明知有系爭專利存在,仍故意侵害系爭專利。(五)爰聲明:1、被告不得直接、間接、自行或委請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新型專利權(專利名稱: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中華民國專利證書號:新型211703號)之外觀上標有「Transcend」及「CompactFlash」之CompactFlash產品。2、被告應給付原告1千萬元,及自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第二項之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5",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係新型第M307632號「活動式集屑袋結構改良」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6年3月11日至105年8月9日止。原告發現被告精機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精機公司)銷售之寶獅牌工業用裁縫機中之集屑袋(下稱系爭產品)涉侵害系爭專利,於101年6月20日購得規格編號CT0000-0-000M之工業用縫紉機,經將縫紉機上之系爭產品後送請鑑定,鑑定結果認定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函請被告停止侵權行為,惟被告仍置之不理,為此依法提起本訴。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新型第M307632號「活動式集屑袋結構改良」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6年3月11日至105年8月9日止。原告發現被告精機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精機公司)銷售之寶獅牌工業用裁縫機中之集屑袋(下稱系爭產品)涉侵害系爭專利,於101年6月20日購得規格編號CT0000-0-000M之工業用縫紉機,經將縫紉機上之系爭產品後送請鑑定,鑑定結果認定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函請被告停止侵權行為,惟被告仍置之不理,為此依法提起本訴。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壹、被告陳世彧自民國(下同)97年10月20日起至101年11月30日期間任職原告公司,原擔任董事長特助,嗣於98年10月1日起擔任總經理一職,任職期間簽署勞動契約與競業限制切結書(原證2),依原告公司之員工守則第4點(原證3)及勞動契約第26條,被告對於其任職期間所知悉或持有原告公司或原告公司客戶之營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另依競業限制切結書,被告於離職一年內,不得服務於從事與原告公司直接競爭之行業或相關合作廠商工作。詎料,被告陳世彧竟於離職後,於102年1月2日成立「昱盛國際企業有限公司」(下稱被告昱盛公司),與原告公司經營相同之銷售光學膜機器設備業務,被告陳世彧擔任股東並為實際負責人,登記負責人則為被告呂俊婷(被告陳世彧之妻),且被告陳世彧至少自102年3月22日起擔任被告昱盛公司總經理(原證7電子郵件),其後被告陳世彧變更登記為該公司之負責人(原證4),被告陳世彧自屬違反競業限制切結書之約定。貳、被告陳世彧於102年3月22日以標註有被告昱盛公司之電子郵件(原證7),將原告公司享有著作權及營業秘密之「雙面成形機整機圖」設計圖CAD檔(原證8,該圖面之彩色放大圖見原證30,下稱原證8圖檔)作為附件,寄送予訴外人邱○○,信件內被告陳世彧特別載明「雙面成形機圖面,請勿外流」,足證被告陳世彧侵害原告智慧財產權益係故意且情節重大。參、102年間成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都○○公司)有招標之需求,遂委託中國四川省○○建設諮詢監理有限公司代理「微結構光學膜(片)成型生產線設備儀器設備」之招標(原證5)。被告陳世彧竟利用任職期間所知悉之原告公司所有合作關係廠商與客戶名單等屬於原告公司之機密資訊,從中找尋符合上開標案投標資格之機器設備製造商,後即以曾與原告公司合作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公司)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另謀後,於102年8月20日,同時代理該二家公司參與投標之圍標行為,並由○○公司得標,被告陳世彧再轉包上開標案機器設備予原告公司合作廠商○○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公司)(原證6),由○○公司參考原證8圖檔繪製設備圖面,製造該機台設備,致原告公司損失成都○○公司之「雙面UV光學膜成形機/壓印設備」訂單,計人民幣8,445,000元(原證12)。又南昌○○○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南昌○○○公司、蘇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蘇州○○○(○○)公司),及蘇州○○○觸控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蘇州○○○公司)均為原告長期有商業往來之客戶,被告陳世彧離職後,利用原告公司之「客戶資訊」、「採購資料」、「定價策略」、「估價程序」、「產品底價」等可用於生產、銷售或經營之營業秘密資訊低價搶單,造成原告公司損失南昌○○○公司之「ALM-F600光學膜雙面成形機」訂單計美金600,000元(原證13)、蘇州○○○(○○)公司之「ALM-F1500成形機+志聖UV燈」訂單計美金460,000元(原證14),並迫使原告將原提供蘇州○○○公司之「ALM-F600光學膜雙面成形機」報價單金額美金525,000元(原證15),調降為美金364,000元(原證16),上開訂單金額約新臺幣80,066,700之損失,依原告公司為「其他未分類專用機械設備製造業」業別之稅務行業標準分類暨同業利潤標準,淨利率為8%計算,原告因被告之侵害行為,所失利益應為6,405,336元。又該等機台設備亦係依被告陳世彧提供予○○公司原證8圖檔繪製設備圖面及製造,侵害原告公司之營業秘密。肆、被告陳世彧違反勞動契約及競業限制切結書,侵害原告之營業秘密及違反競業禁止義務,原告依勞動契約第26條及競業限制切結書,得請求被告陳世彧賠償離職最近一年內所領各項薪津總額二倍金額作為懲罰性違約金,被告陳世彧任職至101年11月30日,該月薪資為10萬元,故原告得請求被告陳世彧賠償侵害營業秘密及違反競業禁止義務各240萬元(10萬元×24=240萬元)之懲罰性違約金。被告呂俊婷為被告之配偶又為昱盛公司之原負責人,與被告陳世彧間有意思聯絡,被告昱盛公司、陳世彧及呂俊婷為共同侵害原告公司之著作權與營業秘密,依法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爰依營業秘密法第10條、第12條,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第88條,兩造勞動契約第26條及競業限制切結書之約定,提起本訴,請求被告等人連帶負侵害著作權及營業秘密之損害賠償責任,及違反勞動契約第26條之保密義務,違反競業禁止約定之懲罰性違約金。伍、並聲明:1.被告等人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6,405,336元,及自起訴狀送達被告等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被告陳世彧應給付原告480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被告等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第一項、第二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丙、被告抗辯:壹、原告主張伊為原證8之圖檔之著作權人,原告自應就原證8之圖檔係由何人於何時、何地所創作、創作過程以及何以得由原告為著作權人等各項事實負舉證責任。又原告未證明已就原證8之圖檔為合理保護措施,且原告業已自承先前曾銷售與原證8相同之雙面成型機給四川○○公司,且曾經提交過原證8PDF圖檔給客戶,故原證8圖檔所揭露之技術內容已處於公開而可得知悉之狀態,不具秘密性。原告亦未舉證證明被告陳世彧有攜出原證8之圖檔或其他商業性機密資訊。且訴外人邱○○所繪製之圖面與原告原證8之圖檔有明顯之結構差異,邱○○非以原證8之圖檔繪製出○○公司設計圖,原告也未舉證雙方之機台於原告受營業秘密保護部分具有相同結構。貳、被告昱盛公司均是在一般正常交易方式下,經客戶招標或告知需求,而與其接觸洽商,過程並無任何違法使用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至於價格部分,客戶本來就會透過貨比三家之方式,來選擇購買之廠商,原告比價失敗,也是市場經濟之結果,交易價格並非營業秘密。原告所謂之「客戶資訊」、「採購資料」、「定價策略」、「估價程序」、「產品底價」等資訊,內容過於空泛不明確,被告等亦否認被告陳世彧有攜出上開資訊,且原告完全沒有提及原證37、原證38中那些資訊與四川○○公司、南昌○○○公司、蘇州○○○(○○)公司及蘇州○○○公司有關聯?被告如何能透過該等資訊造成原告公司損失?原告之主張顯不足採。退萬步言,縱或被告陳世彧真有侵害營業秘密或著作權之事實,原告所請求之金額顯然也屬過高而不合理。參、並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丁、兩造不爭執之事實:壹、被告陳世彧有無於97年10月20日起至101年11月30日止任職於原告公司,原擔任董事長特助,嗣於98年10月1日起擔任總經理。貳、被告陳世彧與原告公司間訂有原證2之勞動契約、競業限制切結書。參、原證8雙面成型整機圖CAD圖檔屬於原告公司所有之資訊。戊、得心證之理由:壹、本件兩造間對於被告陳世彧自97年10月20日起至101年11月30日止任職於原告公司,原擔任董事長特助,嗣於98年10月1日起擔任總經理;被告陳世彧與原告公司間訂有原證2之勞動契約、競業限制切結書;原證8圖檔屬於原告公司所有之資訊等事實,並無爭執(見本院卷一第229頁)。貳、被告陳世彧是否有違反競業禁止約定之行為?一、經查,原告主張被告陳世彧於101年11月30日自原告公司離職後,於102年1月2日另行成立被告昱盛公司,並擔任總經理及實際負責人(登記負責人則為其妻即被告呂俊婷),嗣後登記負責人變更為被告陳世彧等情,業據提出昱盛公司之公司登記資料、被告陳世彧名片(原證4第2頁)、被告陳世彧署名為昱盛公司總經理之電子郵件(原證7)、新創事業企畫書(原證27,按該資料係原告公司於被告陳世彧離職後,於原告公司系統伺服器資源回收桶找到,被告陳世彧為招募昱盛公司新股東所製作之簡報,原告並陳稱,原告公司之雲端資料庫使用者可以刪除自己的資料,但會自動存入系統伺服器之資源回收桶裡,而系統伺服器之資源回收桶只有管理者才有權限進入,原告公司於管理資源回收桶時,發現被告陳世彧所製作之上開資料)等資料為證,被告陳世彧雖否認新創事業企畫書(原證27)為其所製作,且被告陳世彧、呂俊婷均辯稱昱盛公司成立時之實際負責人為被告呂俊婷云云,惟查,被告呂俊婷於本院105年4月25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庭,對於原告訴訟代理人詢問有關昱盛公司之股東姓名、其個人之出資金額、其名下股權轉讓予被告陳世彧係由何人決定,被告陳世彧有無給付其股權移轉價金及何人給付,公司業務經營等相關問題,多語焉不詳或拒絕回答(見本院卷二第52-55頁),顯難認定其係昱盛公司實際經營負責人,又查,證人邱○○(○○公司負責人)亦到庭結證稱:「(你是否知道昱盛公司是由何人設立?何人實際經營?)是陳世彧在經營」(見本院卷二第9頁),核與原告主張之事實相符,又退步言之,縱認被告呂俊婷為昱盛公司成立時之實際負責人,惟被告陳世彧至少於102年3月22日寄送原證7之電子郵件予證人邱○○時,已擔任昱盛公司之總經理,則被告陳世彧在其執行總經理職務範圍內,亦為昱盛公司之負責人,被告等所辯不足採信,原告之主張堪信為真。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 1 1", "lawName": "勞動基準法" }, { "issueRef": "9-1", "lawName": "勞動基準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5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3",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解釋令函民國95年7月6日智著字第09500064240號:按KTV提供伴唱帶音樂供消費者演唱,究應否支付使用報酬,及究應由何人支付使用報酬之法律問題,本局於94年10月18日及94年11月23日召開由國內知名著作權學者專家組成之「著作權審議及調解委員會」,深入討論,無異議作成「KTV業者提供音樂供消費者演唱之行為,應負公開演出之法律上義務,即應徵得權利人授權,支付使用報酬,如未獲授權,應負擔民、刑事法律責任」之結論。被告違反著作權法,依前開解釋函令,應負擔刑、民事法律責任,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有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之權利。(二)被告雖於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100年度他字第683號案件中向偵辦警方表示,於紫薇冷熱飲店營業場所擺放營業使用之電腦伴唱機係向鴻龍資訊企業社所承租使用,惟該租賃契約係被告與鴻龍資訊企業社兩者間之內部契約,與原告無關,該租賃契約亦對原告不生效力,且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不論被告係故意或過失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依法皆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三)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歌曲,若要取得合法授權在營業場所營業使用,需要向其授權通路商瑞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影公司)申請合法授權,每個包廂之合法授權費用一年度為新臺幣(下同)54,000元(99年度使用原聲原影伴唱檔),被告內部合計共有一個大廳二個包廂,依其營業規模,如要合法取得原告歌曲合法授權使用,被告應支出162,000元,惟被告並未承租合法授權之電腦伴唱機,其減少之支出為被告因該違反著作權法侵權行為所得之利益,故原告向其請求賠償係有理由。(四)原告公司原聲原影之伴唱歌檔,僅授權瑞影公司出產之「MDS-219」電腦伴唱機中,如出現在其他品牌之「電腦伴唱機」或「外掛式硬碟」者皆為非法重製,而被告營業場所作營業使用之電腦伴唱機,經向瑞影公司查詢,證實非該公司所出產之「MDS-219」電腦伴唱機,足證明該營業場所係使用「非法重製物」營業牟利。(五)依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9款規定,公開演出之方法有五種:演技、舞蹈、歌唱、彈奏樂器、或其他方法等,被告係以其他方法侵害原告之公開演出權,即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的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的音樂著作」,且此兩個「公開演出」之行為,係被告向其該營業場所消費者收取對價後,才在現場以這兩種方式「公開演出」,為明顯之營利行為,無著作權法第65條合理使用範圍之適用。(六)被告於97年間即因租用未經權利人合法授權之電腦伴唱機,遭權利人豪記影視唱片有限公司(下稱豪記公司)取締,事後為請求權利人原諒,即向其權利人之授權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有歌曲合法授權之電腦伴唱機MDS-655,且在該營業場所遭取締後,豪記公司還專程派法務專員前往與被告溝通,係冀被告不要袒護侵權業者,在偵查庭上將其侵權業者灌歌、收費、出租之事實在偵查庭陳述出來。事後自98、99年間,被告皆有透過瑞影公司於高、屏縣市之區域經銷商亞欣影音視聽有限公司承租經合法授權之電腦伴唱機MDS-655於該營業場所營業使用,惟於99年12月10日,被告將原本承租之4臺電腦伴唱機MDS-655退租,逕而向侵權業者承租未經合法授權之電腦伴唱機組,經授權通路商之區域經銷商業務多次拜訪,並對其說明其所使用之電腦伴唱機組裡面之歌曲,尤其是新歌部分,幾乎都是非法重製,原本希望被告在經說明及勸說下可以不要承租非法重製之電腦伴唱機組,惟被告還是繼續承租,合法業者只好將侵權店家之相關資料回報給權利人,讓權利人依法保障自身合法之權益。後經權利人之一豪記公司前往蒐證時,發現除豪記公司之歌曲被侵權使用外,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歌曲也被非法重製灌錄到該現場營業使用之電腦伴唱機組,故依其所提供之資料向被告提出民事賠償之訴訟。(七)爰聲明:被告應給付100,000元,及自民事起訴狀遞狀日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94年3月18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自動切換導航地圖顯示模式之方法」之專利,經智慧財產局於96年5月1日以公告第I280526號核准,專利權期間自96年5月1日起至114年3月17日止。原告於95年1月12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編輯電子裝置中之地圖資料庫的方法」專利,經智慧財產局於98年2月1日以公告第I305886號核准,專利期間自98年2月1日起至115年1月11日止。(二)被告研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研勤科技公司)所製造銷售之型號「PAPAGO!R6600」多功能聲控導航機產品(下稱被控侵權物品),原告經過侵權分析後,認定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A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文義範圍,且系爭產品,其手段、功能、效果均與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相同,而適用均等論。故被告已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專利權。因此,原告於99年9月29日檢附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侵害比對表,發函要求被告等立即停止一切侵害系爭專利A之行為。(三)另被告等所製造銷售之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B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之對應元件及步驟與系爭專利B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way),達成實質相同的功能(function),而產生實質相同的結果(result),故亦有均等論之適用,確係落入系爭專利B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四)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規定及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及第2項等規定,請求損害賠償,被告等使用系爭專利之不法獲利甚鉅,且造成原告財產上難以估計之嚴重損害,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請求新台幣(下同)700萬元,並依公司法第8條及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簡良益自應就其擔任被告研勤科技公司法定代理人期間,就被告研勤科技公司製造銷售系爭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行為,對原告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五)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等就其型號為「PAPAGO!R6600」之多功能聲控導航機產品與其他一切侵害原告中華民國第I280526號、第I350886號發明專利之產品應予銷毀,並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直接或間接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上開產品或其他一切相關之侵權行為。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700萬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8",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為址設臺北市○○區○○街000巷00號「山友聯誼會所」之負責人,於不詳時間,擅自將所有之伴唱機內灌製有侵害原告因專屬授權享有之音樂歌曲「一瞞過三冬、兄妹、疼惜、痴心」等4首歌曲(以下合稱系爭歌曲),於其所經營之「山友聯誼會所」內供不特定客人點唱收益。至原告所屬法務人員於106年11月30日佯裝消費者於上開經營址搜證被告之伴唱機內有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系爭音樂著作,並為現場點唱之事實,此有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07年度偵字第15125號不起訴處分書可稽(原證1)。被告利用伴唱機為公開營業,本應對伴唱機內載之歌曲是否為合法重製物負高度注意義務,被告竟應注意而不注意,逕以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重製物供不特定人點選、演唱收益,已構成過失侵權。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二)聲明: 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發明第I312052號「送風機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8年7月11日至115年4月18日止(下稱系爭專利),原告並於98年8月14日將系爭專利權授權予訴訴外人陽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陽鼎公司)。詎被告豐緯空調設備有限公司(下稱豐緯公司)、被告和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和旭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被告豐緯公司製造、販賣之型號「FJ-160翼截式超薄型噴流機」(下稱「FJ-160風機」,即系爭產品1)、被告和旭公司製造、販賣之型號HSJ-533之送風機(下稱系爭產品2)竟侵害系爭專利,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屬侵權。被告曾意哲則係被告豐緯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李麟添係被告和旭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分別與被告豐緯公司、和旭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豐緯公司與被告曾意哲、被告和旭公司與被告李麟添各連帶賠償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10萬元。原告並依法請求被告停止製造、販賣,並銷毀侵害系爭發明專利之物品。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豐緯空調設備有限公司與被告曾意哲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和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與被告李麟添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豐緯空調設備有限公司、被告曾意哲、被告和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被告李麟添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I312052號「送風機結構」專利權之物品,並應將現有存貨全數銷燬。(4)訴訟費用由被告豐緯空調設備有限公司與被告曾意哲應連帶負擔,及由被告和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與被告李麟添應連帶負擔。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系爭文章為其所撰;被告曾於100年9月1日、同年月5日先後轉載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於系爭網站上等情,業據提出系爭網站及原告「政治雜論閣」部落格網頁、臺灣時報社論影本(本院卷第13至19、52至53、56頁)為憑,且為被告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至原告固主張被告於100年9月5日轉載系爭社論於系爭網站之行為,因系爭社論係抄襲自原告之系爭文章而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衡諸被告曾於100年9月1日轉載系爭文章於系爭網站,而有接觸系爭文章之合理情況,且於Google網路搜尋「國家的法務部長還是國民黨的法務部長」之關鍵字後,可查知「臺灣時報,請尊重著作權!」之原告文章等情狀,應認被告與其受僱人顯知悉系爭社論涉及侵害著作權之可能,詎其仍重製、公開傳輸系爭社論,顯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過失等語,惟查:⒈按「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路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路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著作權法第61條定有明文。查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分別為揭載於網路及新聞紙有關時事之論述,且無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之註明,有上開原告提出之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在卷可稽,則被告將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轉載於系爭網站公開傳輸並註明出處,揆諸上揭法條,均不構成著作權之侵害。⒉原告雖謂系爭社論是抄襲自系爭文章之違法「衍生著作」,被告於系爭網站重製、公開傳播系爭社論,至少有過失侵害原告就系爭文章之著作權等語,惟觀諸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內容,其評論之新聞事件、評論之角度及見解固然雷同,惟段落舖陳、用字遣詞仍有差異。況被告依著作權法第61條規定,本可未取得同意或授權直接轉載原告之系爭文章而不構成系爭文章著作權之侵害,則其依同一條文轉載系爭社論之行為,即使認系爭社論乃抄襲自系爭文章,亦無由因此侵害系爭文章之著作權,是原告上開主張,洵非可採。㈢綜上,被告依著作權法第61條合法轉載系爭社論之行為,並無侵害原告就系爭文章之著作權,則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項、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第2項、第188條第1項前段請求被告連帶給付6萬元,及自102年5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五、結論: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4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7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系爭文章為其所撰;被告曾於100年9月1日、同年月5日先後轉載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於系爭網站上等情,業據提出系爭網站及原告「政治雜論閣」部落格網頁、臺灣時報社論影本(本院卷第13至19、52至53、56頁)為憑,且為被告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至原告固主張被告於100年9月5日轉載系爭社論於系爭網站之行為,因系爭社論係抄襲自原告之系爭文章而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衡諸被告曾於100年9月1日轉載系爭文章於系爭網站,而有接觸系爭文章之合理情況,且於Google網路搜尋「國家的法務部長還是國民黨的法務部長」之關鍵字後,可查知「臺灣時報,請尊重著作權!」之原告文章等情狀,應認被告與其受僱人顯知悉系爭社論涉及侵害著作權之可能,詎其仍重製、公開傳輸系爭社論,顯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過失等語,惟查:⒈按「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路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路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著作權法第61條定有明文。查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分別為揭載於網路及新聞紙有關時事之論述,且無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之註明,有上開原告提出之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在卷可稽,則被告將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轉載於系爭網站公開傳輸並註明出處,揆諸上揭法條,均不構成著作權之侵害。⒉原告雖謂系爭社論是抄襲自系爭文章之違法「衍生著作」,被告於系爭網站重製、公開傳播系爭社論,至少有過失侵害原告就系爭文章之著作權等語,惟觀諸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內容,其評論之新聞事件、評論之角度及見解固然雷同,惟段落舖陳、用字遣詞仍有差異。況被告依著作權法第61條規定,本可未取得同意或授權直接轉載原告之系爭文章而不構成系爭文章著作權之侵害,則其依同一條文轉載系爭社論之行為,即使認系爭社論乃抄襲自系爭文章,亦無由因此侵害系爭文章之著作權,是原告上開主張,洵非可採。㈢綜上,被告依著作權法第61條合法轉載系爭社論之行為,並無侵害原告就系爭文章之著作權,則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項、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第2項、第188條第1項前段請求被告連帶給付6萬元,及自102年5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五、結論: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4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7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3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3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系爭文章為其所撰;被告曾於100年9月1日、同年月5日先後轉載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於系爭網站上等情,業據提出系爭網站及原告「政治雜論閣」部落格網頁、臺灣時報社論影本(本院卷第13至19、52至53、56頁)為憑,且為被告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至原告固主張被告於100年9月5日轉載系爭社論於系爭網站之行為,因系爭社論係抄襲自原告之系爭文章而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衡諸被告曾於100年9月1日轉載系爭文章於系爭網站,而有接觸系爭文章之合理情況,且於Google網路搜尋「國家的法務部長還是國民黨的法務部長」之關鍵字後,可查知「臺灣時報,請尊重著作權!」之原告文章等情狀,應認被告與其受僱人顯知悉系爭社論涉及侵害著作權之可能,詎其仍重製、公開傳輸系爭社論,顯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過失等語,惟查:⒈按「揭載於新聞紙、雜誌或網路上有關政治、經濟或社會上時事問題之論述,得由其他新聞紙、雜誌轉載或由廣播或電視公開播送,或於網路上公開傳輸。但經註明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者,不在此限。」著作權法第61條定有明文。查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分別為揭載於網路及新聞紙有關時事之論述,且無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之註明,有上開原告提出之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在卷可稽,則被告將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轉載於系爭網站公開傳輸並註明出處,揆諸上揭法條,均不構成著作權之侵害。⒉原告雖謂系爭社論是抄襲自系爭文章之違法「衍生著作」,被告於系爭網站重製、公開傳播系爭社論,至少有過失侵害原告就系爭文章之著作權等語,惟觀諸系爭文章及系爭社論內容,其評論之新聞事件、評論之角度及見解固然雷同,惟段落舖陳、用字遣詞仍有差異。況被告依著作權法第61條規定,本可未取得同意或授權直接轉載原告之系爭文章而不構成系爭文章著作權之侵害,則其依同一條文轉載系爭社論之行為,即使認系爭社論乃抄襲自系爭文章,亦無由因此侵害系爭文章之著作權,是原告上開主張,洵非可採。㈢綜上,被告依著作權法第61條合法轉載系爭社論之行為,並無侵害原告就系爭文章之著作權,則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項、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第2項、第188條第1項前段請求被告連帶給付6萬元,及自102年5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五、結論: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4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7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5",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排除侵害著作權行為等
(一)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委任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將原告所享有著作權或經其著作權人授權使用之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形式,授權作為營業用伴唱機之公開播放使用。因參加人於上開授權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違反委任合約書第6條第1項之約定,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於雙方合約屆滿1年時即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詎原告日後發現參加人竟在上開委任關係終止後,未經原告同意,於98年1月1日擅自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授權予被告,再由被告將之授權予訴外人000000000000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對外授權使用,以此獲取不法利潤,原告於100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訴外人00000000有限公司、0000公司函知請其停止權利侵害行為,被告於100年12月30日以嘉北湖內郵局第70號存證信函,對原告主張其於98年1月1日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取得原告系爭歌曲之經銷授權;被告並於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5883號詐欺案件偵查程序中,主張其對於系爭歌曲有授權重製、散布,並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原告則否認被告上開權利,遂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著作權法第84條提起本件訴訟。(二)原告並未授與參加人任何代理權:1.原告授權參加人係自行將系爭歌曲之「曲」製作成MIDI音樂,輸入「詞」作為字幕,製成MIDI歌卡以供銷售予營業用卡拉OK伴唱機之使用,雙方授權內容僅止於此,合約明確約定除此之外,不得擴充解釋原告將系爭歌曲轉授權予參加人,系爭歌曲之公開播放授權書仍須由原告開立。參加人銷售上開歌卡之方式,係以該公司自己之名義對外簽訂經銷合約,原告非該合約之當事人,但原告會在合約書上以「認證公司」名義簽章,目的除為了解參加人之經銷情形,俾便雙方依約辦理後續所得分配及公開播放授權書之開立外,並有擔任合約見證人之意思。參加人完成經銷簽約,向第三人收取報酬後,依約應按月與原告結算分配所得;而原告收到參加人給付之所得分配款後,即開立公開播放授權書予參加人轉交予其經銷之第三人,參加人並會以其上開歌卡產品將其中檔案重製於對方之伴唱機中供其使用,該重製所涉系爭歌曲之詞、曲重製行為,即係屬於經原告同意而委任0000公司處理之行為。換言之,參加人並無逕行將系爭授權歌曲之詞、曲重製於伴唱機並同意第三人公開播放之權利,該公司必須在符合與原告合約約定之條件下(如結清分配收益等),始由原告進行公開播放之授權,並委任參加人為前述重製行為(即於此情況下,參加人始得將其MIDI歌卡內之全部檔案複製至第三人之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供點歌播放伴唱使用)。2.原告雖曾與參加人簽訂委任合約書,但僅有約定原告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即伴唱機),並未約定原告授與參加人任何代理權,使參加人得以原告名義為任何法律行為,另原告因該委任合約而開立之委任授權書內容,亦復相同。原告主張與參加人之上開委任關係業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參加人日後不得再就該系爭歌曲對外授權,但從未主張參加人有所謂無權代理之行為,被告辯稱原告主張於委任關係終止後,參加人係屬「未受委任無權代理」云云,與事實不符,且係將委任關係與代理權之授與行為混為一談,有誤導之虞,應予辯明。3.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授權關係早在97年9月30日即已終止,而被告嗣後亦在97年11月11日就系爭歌曲與原告公司之關係企業0000000000000000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2),取得嘉義縣、市之總經銷代理權,期限自簽約日起至98年12月31日止,期滿被告若欲續約,並有優先權,顯見被告確實知悉參加人在98年1月1日當時就系爭歌曲已無經銷之權,否則豈會與00000000公司簽約。據此,縱然假設本件有所謂表見代理之問題,被告之行為亦係出於惡意或有過失,而非源於「信賴保護原則」之正當信賴,當無受保護之必要。(三)參加人並非以代理人之地位,以原告之名義為契約當事人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該契約自無從對原告發生效力:1.被告自稱其與參加人簽有經銷合約書1,並依該合約書之約定作為其主張有權使用系爭歌曲之依據。然縱認被告與參加人間之經銷合約書1為真正,但該合約書是由參加人以自已名義為契約當事人與被告簽署,而非以代理人之資格,以原告之名義為契約當事人所為意思表示,被告與參加人均無將該經銷合約之法律效果歸屬於原告之意,原告亦從未曾因該經銷合約而向被告收取任何權利金,該合約非但無從對原告發生效力,而且既然該合約之簽訂根本不具有代理之外觀(即由參加人代理原告為意思表示之外觀),且原告與0000公司間亦無任何使人信其有代理權之情事,當然即不生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之問題,極為清楚。2.觀諸參加人與被告所簽訂經銷合約書1,其內容完全沒有提到授權金額若干,反而是在第4條第4、5項約定,「承包金額結算,於乙方(即被告)給付00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台語300首精選MIDI歌曲』支票全部兌現時,視為已給付甲方」、「乙方所開立之票據如有任一張未兌現,本合約授權自動終止,乙方不得再以任何方式使用已交付之合約標的(即指0000公司製作之320首舊歌MIDI音樂)」。由此可見,被告就該合約並未支付任何對價,此亦為呂水圳到庭證述屬實。申言之,參加人是將系爭歌曲當成其關係企業00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00公司)銷售「台語300首精選MIDI歌曲」之贈品,贈送予被告,與原告或00000000公司均無關係。參加人就該合約既未向被告收取任何對價,原告當然亦無從自參加人處分取任何所得,亦不可能同意該合約內容。(四)爰聲明:1.請求確認被告對於系爭歌曲並無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公開演出之權。2.被告應立即停止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公開演出系爭歌曲。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與參加人間就系爭歌曲確實存有授權委任關係,況原告復出具「委任證明書」供參加人對外表彰行使其受任權,為原告所不爭執。依此文書證據權利外觀,自應由原告負授權人之責任。原告於96年10月3日出具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參加人就系爭歌曲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參加人於上開委任期間內之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立經銷合約書1,將參加人獨家代理發行之系爭歌曲,授權被告之區域經銷為獨家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又系爭歌曲,業據證人呂水圳到庭證稱為參加人所製作之視聽著作,並交付予被告等語明確,並有被告所提出之系爭歌曲之歌卡、歌單為證,復經勘驗結果確屬參加人發行之視聽著作,則被告係在參加人之合法授權期間內取得系爭歌曲之經銷及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權利,應堪認定。(二)原告固舉其與參加人間之委任合約書條款,辯稱因參加人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因而其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即於97年9月30日即自動終止,故參加人即不得再就系爭歌曲對外授權云云。惟查,原告稱「參加人未能達成最低經銷3,000套數量」云云之說詞,迄今仍未見原告舉證證明其與參加人有此「委任合約自動終止」之事由;況且證人呂水圳於102年9月4日到庭作證時亦否認上情,而原告迄今亦未依民法第109條之規定,要求參加人交還授權書,足見原告辯稱其與參加人之委任契約已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云云,尚難認為可採。且若果如此,何以自98年1月1日起至100年12月28日原告發函為止,原告均竟未曾對外主張參加人未經授權,且反倒於鈞院98年度民著上字第11號民事判決,參加人確為原告之專屬授權人,尚且為共同被告,更未見原告於訴訟中為雙方已終止委任關係之任何主張,益見原告前開主張實已悖於常情,自無法採信。(三)至於原告稱參加人是以自己為合約當事人之名義與被告簽約,形式上原告並非合約當事人,自不生是否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之問題云云。惟徵之原告所提供給參加人之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已有授予代為執行授權業務之對外表徵;另原證5、原證7之被告與00000000之經銷合約書,最末頁立合約書人欄均有「總代理:0000唱片有限公司,代表人:呂水圳」之字樣,立約時間分別為97年11月11日及98年1月1日,而該委任證明書及兩份契約書既均為原告提供由其關係企業「00000000」對外行使及簽約之用,則其上載有總代理為0000公司之字樣,自更對外表彰參加人具有原告所委任及授予之代理權限甚明,而得代原告執行授權業務。換言之,既然原告已授予參加人對外表彰受其委任代為執行系爭歌曲授權業務之資格,而與參加人存有授權委任關係,則無論原告與參加人之內部契約關係嗣後如何改變,於外部表徵上原告仍持續容認參加人持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對外執行業務,亦即原告仍以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參加人,則原告仍應負表見代理之授權人之責任,自不容原告擅自以其非契約當事人、或其與參加人之委任授權契約關係「自動終止」云云之虛假事由,空言否認。(四)被告於97年11月11日與訴外人00000000公司簽訂原證5之經銷合約書2,即已表明授權範圍包括「98年新曲180首、舊歌320首」,授權範圍僅嘉義縣市,價金為180萬元。嗣因被告欲擴展經銷區域,且因新、舊歌之MIDI音樂著作分別由00000000公司與參加人所提供,故於98年1月1日再與00000000公司及參加人分別簽立原證7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3)及被證3之經銷合約書1,經銷區域範圍擴大為全區,且因經銷區域增加,故每區域之授權金額亦相應降低,符合商業慣性。而「套數」、「單價」也從「300套,新歌每套月250元、舊歌每套月250元」,變更上昇為「每套單月單價300元,基本套數340套」,「套數」、「單價」是不減反增。絕非如原告所誆稱是因刪去320首舊歌後才降價云云。(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參加人主張:(一)否認原告所述因參加人於上開授權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違反委任合約書第6條第1項之約定,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於雙方合約屆滿1年時即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簽的套數都已經超過3000套。(二)這個案子推了好幾年,市○○○○○○道,98年開始,被告在全省公開發行,原告不可能不知道這個事情。現在提出的訴訟有時間的問題,剛開始都沒有提出這個主張,00000000公司和被告的老闆有常常見面,也沒有提到這個問題,故認為是原告後來和0000合作後才來打壓被告。(三)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五、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112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歌曲之著作權人或經其著作權人授權使用之人。(二)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委任期間為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形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之伴唱產品。(三)原告於96年10月3日出具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四)原告於100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訴外人00000000有限公司、0000公司函知請其停止權利侵害行為,被告於100年12月30日以嘉北湖內郵局第70號存證信函,對原告主張其於98年1月1日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取得原告系爭歌曲之經銷授權;被告並於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5883號詐欺案件偵查程序中,主張其對於系爭歌曲有授權重製、散布並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原告則否認被告上開權利。(五)被告於97年11月11日就系爭歌曲與原告之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再於98年1月1日就系爭歌曲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3。六、得心證之理由:(一)查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約定原告就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型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原告並因而出具載明「茲證明委任人『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就擁有著作權利或經由著作權人授權之音樂著作(曲目詳見附件,下稱本著作),自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0000唱片有限公司』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內容之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嗣參加人於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委由被告代理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等情,有委任合約書(本院卷(一)第13至20頁)、委任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27頁)、經銷合約書(本院卷(一)第124)在卷可稽;原告雖否認上開經銷合約書1之真正,惟經銷合約書1之當事人即被告與參加人皆主張確有簽署該經銷合約書1,自應認被告與參加人確曾於98年1月1日簽訂前揭經銷合約書1。觀諸上開委任合約書及經銷合約書1內容,可知原告係立於擁有系爭歌曲音樂著作權或其授權人之地位,委任參加人處理將系爭歌曲製作MIDI歌卡並銷售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使用等事務,參加人則以自己名義向包含被告在內之第三人締結經銷合約,其法律性質應屬學理上所稱之「間接代理」,亦即原告委任參加人處理將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之事務,惟參加人乃以自己名義向被告等第三人為意思表示而進行法律行為,該行為的法律後果間接及於原告之情形。(二)按「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或知他人表示為其代理人而不為反對之表示者,對於第三人應負授權人之責任。但第三人明知其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69條定有明文。此規定固係適用於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之「直接代理」情形,而「間接代理」因代理人係以自己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其法律效果即歸屬於出名之代理人與第三人,本無適用上開法文令未出名之被代理人負授權人責任。惟在第三人知悉被代理人為誰且被代理人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代理人確實獲得被代理人授權之情形,因第三人係基於信賴被代理人自行創造之授權表象,始與代理人進行法律行為,若謂此時被代理人得以實際上未授權予代理人為由,拒絕讓該行為之法律後果間接及於自己,實有損事理之平及交易安全。是以,在此情形下,雖「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有別,但信賴保護、交易安全及風險分配之考量則無不同,應認此時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69條之規定,使代理人仍應間接承擔被代理人與第三人間法律行為之效果。(三)經查,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約定原告就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型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原告並因而出具載明「茲證明委任人『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就擁有著作權利或經由著作權人授權之音樂著作(曲目詳見附件,下稱本著作),自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0000唱片有限公司』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內容之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嗣參加人於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委由被告代理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等情,已如前述;原告雖稱:因參加人於委任合約書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依該合約第6條第1項約定,該委任合約於97年9月30日即已自動終止,參加人其後已無為原告處理前述事務而與被告締結經銷合約書1之權限等語,惟姑不論委任合約書是否因參加人1年內執行未達3000套而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原告未能證明曾通知參加人此一情事,難認參加人知悉其自97年9月30日後即無為原告處理前揭事務之權限,況參加人就有無該合約第6條第1項約定之契約自動終止事由發生,亦有爭執;又縱認該委任合約書確已於97年9月30日因參加人未經銷達3000套而自動終止,徵諸被告明知系爭歌曲之著作權為原告所有而非參加人所有,則其與參加人簽署經銷合約書1,無非是依憑上開委任證明書而信賴參加人確實有獲得原告授權,揆諸前揭說明,應認此時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69條規定,原告不得否認被告依經銷合約書1而取得合約到期後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四)原告雖主張:被告就系爭歌曲早在97年11月11日即與原告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嗣於98年1月1日簽訂經銷合約書3取代經銷合約書2,顯然早已知悉參加人就系爭歌曲已無授權之權等語,並提出該等經銷合約書2、3為憑(本院卷(一)第100至103頁、第212至215頁)。惟民法第169條但書固規定當第三人明知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者,代理人不負授權責任,但依舉證責任分配法則,原告自應就上開但書之事實負舉證之責。查被告雖自承確曾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3,但觀諸該等合約,被告原於97年11月11日與00000000公司以經銷合約書2約定經銷98年新曲180首及舊曲320首(即系爭歌曲),代理區域為嘉義縣市,合約期限至98年12月31日止,嗣於98年1月1日以經銷合約書3約定經銷98年新曲180首(已無舊曲),代理區域含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5縣市,合約期限同樣至98年12月31日止;徵諸經銷合約書2、3契約末均書明「總代理:0000唱片有限公司」,縱參加人未於其上用印,亦可佐證被告及參加人所稱該經銷合約係由參加人居間,簽約時參加人實際負責人呂水圳亦有在場等語應非子虛。而被告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後,因欲擴張經銷區域,再與00000000公司簽署經銷合約書3,惟經銷合約書3雖擴張新曲的經銷區域,但就系爭歌曲部分卻未再約定,然而,被告於簽署經銷合約書3之同日(即98年1月1日),另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就系爭歌曲部分為經銷之約定,準此情狀以觀,被告抗辯因經銷合約書2中所稱之舊曲部分實際上由參加人提供,故98年1月1日爰分就新曲及舊曲分別與00000000公司及參加人簽約等語,核非無所據;再參以經銷合約1、2、3之合約期限早於98年12月31日屆滿,而被告係公然在營業用電腦伴唱機市場使用系爭歌曲,原告於102年5月20日始提起本件訴訟(參本院卷(一)第4頁右上角收狀戳)就此爭執,實有違常。綜上,雖被告曾與原告之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締結經銷合約書2、3,然無法據而證明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參加人無受原告委任與其簽署經銷合約書1之權限,揆諸前揭說明,原告仍不得否認被告有依經銷合約書1而取得合約到期後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五)惟被告自承:所謂「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係指到期後被告毋庸將之前重製之系爭歌曲刪除而可繼續使用(本院卷(一)第138頁),故被告並無再重製系爭歌曲於MIDI歌卡或電腦伴唱機之權利,僅有散布已重製系爭歌曲之MIDI歌卡或電腦伴唱機之權利;又被告否認其有何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系爭歌曲之行為,原告就此亦未舉證以實其說,其請求判命被告應立即停止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系爭歌曲,自無理由。從而,原告請求確認被告對於系爭歌曲並無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之權,及被告應立即停止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系爭歌曲,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則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於原告請求確認被告無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權部分,則因無確認利益而駁回,已如前述,併此敘明)。(六)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0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6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委任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將原告所享有著作權或經其著作權人授權使用之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形式,授權作為營業用伴唱機之公開播放使用。因參加人於上開授權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違反委任合約書第6條第1項之約定,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於雙方合約屆滿1年時即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詎原告日後發現參加人竟在上開委任關係終止後,未經原告同意,於98年1月1日擅自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授權予被告,再由被告將之授權予訴外人000000000000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對外授權使用,以此獲取不法利潤,原告於100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訴外人00000000有限公司、0000公司函知請其停止權利侵害行為,被告於100年12月30日以嘉北湖內郵局第70號存證信函,對原告主張其於98年1月1日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取得原告系爭歌曲之經銷授權;被告並於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5883號詐欺案件偵查程序中,主張其對於系爭歌曲有授權重製、散布,並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原告則否認被告上開權利,遂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著作權法第84條提起本件訴訟。(二)原告並未授與參加人任何代理權:1.原告授權參加人係自行將系爭歌曲之「曲」製作成MIDI音樂,輸入「詞」作為字幕,製成MIDI歌卡以供銷售予營業用卡拉OK伴唱機之使用,雙方授權內容僅止於此,合約明確約定除此之外,不得擴充解釋原告將系爭歌曲轉授權予參加人,系爭歌曲之公開播放授權書仍須由原告開立。參加人銷售上開歌卡之方式,係以該公司自己之名義對外簽訂經銷合約,原告非該合約之當事人,但原告會在合約書上以「認證公司」名義簽章,目的除為了解參加人之經銷情形,俾便雙方依約辦理後續所得分配及公開播放授權書之開立外,並有擔任合約見證人之意思。參加人完成經銷簽約,向第三人收取報酬後,依約應按月與原告結算分配所得;而原告收到參加人給付之所得分配款後,即開立公開播放授權書予參加人轉交予其經銷之第三人,參加人並會以其上開歌卡產品將其中檔案重製於對方之伴唱機中供其使用,該重製所涉系爭歌曲之詞、曲重製行為,即係屬於經原告同意而委任0000公司處理之行為。換言之,參加人並無逕行將系爭授權歌曲之詞、曲重製於伴唱機並同意第三人公開播放之權利,該公司必須在符合與原告合約約定之條件下(如結清分配收益等),始由原告進行公開播放之授權,並委任參加人為前述重製行為(即於此情況下,參加人始得將其MIDI歌卡內之全部檔案複製至第三人之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供點歌播放伴唱使用)。2.原告雖曾與參加人簽訂委任合約書,但僅有約定原告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即伴唱機),並未約定原告授與參加人任何代理權,使參加人得以原告名義為任何法律行為,另原告因該委任合約而開立之委任授權書內容,亦復相同。原告主張與參加人之上開委任關係業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參加人日後不得再就該系爭歌曲對外授權,但從未主張參加人有所謂無權代理之行為,被告辯稱原告主張於委任關係終止後,參加人係屬「未受委任無權代理」云云,與事實不符,且係將委任關係與代理權之授與行為混為一談,有誤導之虞,應予辯明。3.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授權關係早在97年9月30日即已終止,而被告嗣後亦在97年11月11日就系爭歌曲與原告公司之關係企業0000000000000000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2),取得嘉義縣、市之總經銷代理權,期限自簽約日起至98年12月31日止,期滿被告若欲續約,並有優先權,顯見被告確實知悉參加人在98年1月1日當時就系爭歌曲已無經銷之權,否則豈會與00000000公司簽約。據此,縱然假設本件有所謂表見代理之問題,被告之行為亦係出於惡意或有過失,而非源於「信賴保護原則」之正當信賴,當無受保護之必要。(三)參加人並非以代理人之地位,以原告之名義為契約當事人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該契約自無從對原告發生效力:1.被告自稱其與參加人簽有經銷合約書1,並依該合約書之約定作為其主張有權使用系爭歌曲之依據。然縱認被告與參加人間之經銷合約書1為真正,但該合約書是由參加人以自已名義為契約當事人與被告簽署,而非以代理人之資格,以原告之名義為契約當事人所為意思表示,被告與參加人均無將該經銷合約之法律效果歸屬於原告之意,原告亦從未曾因該經銷合約而向被告收取任何權利金,該合約非但無從對原告發生效力,而且既然該合約之簽訂根本不具有代理之外觀(即由參加人代理原告為意思表示之外觀),且原告與0000公司間亦無任何使人信其有代理權之情事,當然即不生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之問題,極為清楚。2.觀諸參加人與被告所簽訂經銷合約書1,其內容完全沒有提到授權金額若干,反而是在第4條第4、5項約定,「承包金額結算,於乙方(即被告)給付00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台語300首精選MIDI歌曲』支票全部兌現時,視為已給付甲方」、「乙方所開立之票據如有任一張未兌現,本合約授權自動終止,乙方不得再以任何方式使用已交付之合約標的(即指0000公司製作之320首舊歌MIDI音樂)」。由此可見,被告就該合約並未支付任何對價,此亦為呂水圳到庭證述屬實。申言之,參加人是將系爭歌曲當成其關係企業00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00公司)銷售「台語300首精選MIDI歌曲」之贈品,贈送予被告,與原告或00000000公司均無關係。參加人就該合約既未向被告收取任何對價,原告當然亦無從自參加人處分取任何所得,亦不可能同意該合約內容。(四)爰聲明:1.請求確認被告對於系爭歌曲並無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公開演出之權。2.被告應立即停止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公開演出系爭歌曲。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與參加人間就系爭歌曲確實存有授權委任關係,況原告復出具「委任證明書」供參加人對外表彰行使其受任權,為原告所不爭執。依此文書證據權利外觀,自應由原告負授權人之責任。原告於96年10月3日出具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參加人就系爭歌曲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參加人於上開委任期間內之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立經銷合約書1,將參加人獨家代理發行之系爭歌曲,授權被告之區域經銷為獨家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又系爭歌曲,業據證人呂水圳到庭證稱為參加人所製作之視聽著作,並交付予被告等語明確,並有被告所提出之系爭歌曲之歌卡、歌單為證,復經勘驗結果確屬參加人發行之視聽著作,則被告係在參加人之合法授權期間內取得系爭歌曲之經銷及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權利,應堪認定。(二)原告固舉其與參加人間之委任合約書條款,辯稱因參加人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因而其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即於97年9月30日即自動終止,故參加人即不得再就系爭歌曲對外授權云云。惟查,原告稱「參加人未能達成最低經銷3,000套數量」云云之說詞,迄今仍未見原告舉證證明其與參加人有此「委任合約自動終止」之事由;況且證人呂水圳於102年9月4日到庭作證時亦否認上情,而原告迄今亦未依民法第109條之規定,要求參加人交還授權書,足見原告辯稱其與參加人之委任契約已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云云,尚難認為可採。且若果如此,何以自98年1月1日起至100年12月28日原告發函為止,原告均竟未曾對外主張參加人未經授權,且反倒於鈞院98年度民著上字第11號民事判決,參加人確為原告之專屬授權人,尚且為共同被告,更未見原告於訴訟中為雙方已終止委任關係之任何主張,益見原告前開主張實已悖於常情,自無法採信。(三)至於原告稱參加人是以自己為合約當事人之名義與被告簽約,形式上原告並非合約當事人,自不生是否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之問題云云。惟徵之原告所提供給參加人之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已有授予代為執行授權業務之對外表徵;另原證5、原證7之被告與00000000之經銷合約書,最末頁立合約書人欄均有「總代理:0000唱片有限公司,代表人:呂水圳」之字樣,立約時間分別為97年11月11日及98年1月1日,而該委任證明書及兩份契約書既均為原告提供由其關係企業「00000000」對外行使及簽約之用,則其上載有總代理為0000公司之字樣,自更對外表彰參加人具有原告所委任及授予之代理權限甚明,而得代原告執行授權業務。換言之,既然原告已授予參加人對外表彰受其委任代為執行系爭歌曲授權業務之資格,而與參加人存有授權委任關係,則無論原告與參加人之內部契約關係嗣後如何改變,於外部表徵上原告仍持續容認參加人持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對外執行業務,亦即原告仍以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參加人,則原告仍應負表見代理之授權人之責任,自不容原告擅自以其非契約當事人、或其與參加人之委任授權契約關係「自動終止」云云之虛假事由,空言否認。(四)被告於97年11月11日與訴外人00000000公司簽訂原證5之經銷合約書2,即已表明授權範圍包括「98年新曲180首、舊歌320首」,授權範圍僅嘉義縣市,價金為180萬元。嗣因被告欲擴展經銷區域,且因新、舊歌之MIDI音樂著作分別由00000000公司與參加人所提供,故於98年1月1日再與00000000公司及參加人分別簽立原證7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3)及被證3之經銷合約書1,經銷區域範圍擴大為全區,且因經銷區域增加,故每區域之授權金額亦相應降低,符合商業慣性。而「套數」、「單價」也從「300套,新歌每套月250元、舊歌每套月250元」,變更上昇為「每套單月單價300元,基本套數340套」,「套數」、「單價」是不減反增。絕非如原告所誆稱是因刪去320首舊歌後才降價云云。(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參加人主張:(一)否認原告所述因參加人於上開授權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違反委任合約書第6條第1項之約定,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於雙方合約屆滿1年時即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簽的套數都已經超過3000套。(二)這個案子推了好幾年,市○○○○○○道,98年開始,被告在全省公開發行,原告不可能不知道這個事情。現在提出的訴訟有時間的問題,剛開始都沒有提出這個主張,00000000公司和被告的老闆有常常見面,也沒有提到這個問題,故認為是原告後來和0000合作後才來打壓被告。(三)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五、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112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歌曲之著作權人或經其著作權人授權使用之人。(二)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委任期間為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形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之伴唱產品。(三)原告於96年10月3日出具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四)原告於100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訴外人00000000有限公司、0000公司函知請其停止權利侵害行為,被告於100年12月30日以嘉北湖內郵局第70號存證信函,對原告主張其於98年1月1日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取得原告系爭歌曲之經銷授權;被告並於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5883號詐欺案件偵查程序中,主張其對於系爭歌曲有授權重製、散布並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原告則否認被告上開權利。(五)被告於97年11月11日就系爭歌曲與原告之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再於98年1月1日就系爭歌曲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3。六、得心證之理由:(一)查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約定原告就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型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原告並因而出具載明「茲證明委任人『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就擁有著作權利或經由著作權人授權之音樂著作(曲目詳見附件,下稱本著作),自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0000唱片有限公司』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內容之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嗣參加人於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委由被告代理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等情,有委任合約書(本院卷(一)第13至20頁)、委任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27頁)、經銷合約書(本院卷(一)第124)在卷可稽;原告雖否認上開經銷合約書1之真正,惟經銷合約書1之當事人即被告與參加人皆主張確有簽署該經銷合約書1,自應認被告與參加人確曾於98年1月1日簽訂前揭經銷合約書1。觀諸上開委任合約書及經銷合約書1內容,可知原告係立於擁有系爭歌曲音樂著作權或其授權人之地位,委任參加人處理將系爭歌曲製作MIDI歌卡並銷售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使用等事務,參加人則以自己名義向包含被告在內之第三人締結經銷合約,其法律性質應屬學理上所稱之「間接代理」,亦即原告委任參加人處理將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之事務,惟參加人乃以自己名義向被告等第三人為意思表示而進行法律行為,該行為的法律後果間接及於原告之情形。(二)按「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或知他人表示為其代理人而不為反對之表示者,對於第三人應負授權人之責任。但第三人明知其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69條定有明文。此規定固係適用於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之「直接代理」情形,而「間接代理」因代理人係以自己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其法律效果即歸屬於出名之代理人與第三人,本無適用上開法文令未出名之被代理人負授權人責任。惟在第三人知悉被代理人為誰且被代理人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代理人確實獲得被代理人授權之情形,因第三人係基於信賴被代理人自行創造之授權表象,始與代理人進行法律行為,若謂此時被代理人得以實際上未授權予代理人為由,拒絕讓該行為之法律後果間接及於自己,實有損事理之平及交易安全。是以,在此情形下,雖「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有別,但信賴保護、交易安全及風險分配之考量則無不同,應認此時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69條之規定,使代理人仍應間接承擔被代理人與第三人間法律行為之效果。(三)經查,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約定原告就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型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原告並因而出具載明「茲證明委任人『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就擁有著作權利或經由著作權人授權之音樂著作(曲目詳見附件,下稱本著作),自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0000唱片有限公司』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內容之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嗣參加人於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委由被告代理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等情,已如前述;原告雖稱:因參加人於委任合約書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依該合約第6條第1項約定,該委任合約於97年9月30日即已自動終止,參加人其後已無為原告處理前述事務而與被告締結經銷合約書1之權限等語,惟姑不論委任合約書是否因參加人1年內執行未達3000套而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原告未能證明曾通知參加人此一情事,難認參加人知悉其自97年9月30日後即無為原告處理前揭事務之權限,況參加人就有無該合約第6條第1項約定之契約自動終止事由發生,亦有爭執;又縱認該委任合約書確已於97年9月30日因參加人未經銷達3000套而自動終止,徵諸被告明知系爭歌曲之著作權為原告所有而非參加人所有,則其與參加人簽署經銷合約書1,無非是依憑上開委任證明書而信賴參加人確實有獲得原告授權,揆諸前揭說明,應認此時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69條規定,原告不得否認被告依經銷合約書1而取得合約到期後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四)原告雖主張:被告就系爭歌曲早在97年11月11日即與原告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嗣於98年1月1日簽訂經銷合約書3取代經銷合約書2,顯然早已知悉參加人就系爭歌曲已無授權之權等語,並提出該等經銷合約書2、3為憑(本院卷(一)第100至103頁、第212至215頁)。惟民法第169條但書固規定當第三人明知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者,代理人不負授權責任,但依舉證責任分配法則,原告自應就上開但書之事實負舉證之責。查被告雖自承確曾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3,但觀諸該等合約,被告原於97年11月11日與00000000公司以經銷合約書2約定經銷98年新曲180首及舊曲320首(即系爭歌曲),代理區域為嘉義縣市,合約期限至98年12月31日止,嗣於98年1月1日以經銷合約書3約定經銷98年新曲180首(已無舊曲),代理區域含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5縣市,合約期限同樣至98年12月31日止;徵諸經銷合約書2、3契約末均書明「總代理:0000唱片有限公司」,縱參加人未於其上用印,亦可佐證被告及參加人所稱該經銷合約係由參加人居間,簽約時參加人實際負責人呂水圳亦有在場等語應非子虛。而被告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後,因欲擴張經銷區域,再與00000000公司簽署經銷合約書3,惟經銷合約書3雖擴張新曲的經銷區域,但就系爭歌曲部分卻未再約定,然而,被告於簽署經銷合約書3之同日(即98年1月1日),另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就系爭歌曲部分為經銷之約定,準此情狀以觀,被告抗辯因經銷合約書2中所稱之舊曲部分實際上由參加人提供,故98年1月1日爰分就新曲及舊曲分別與00000000公司及參加人簽約等語,核非無所據;再參以經銷合約1、2、3之合約期限早於98年12月31日屆滿,而被告係公然在營業用電腦伴唱機市場使用系爭歌曲,原告於102年5月20日始提起本件訴訟(參本院卷(一)第4頁右上角收狀戳)就此爭執,實有違常。綜上,雖被告曾與原告之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締結經銷合約書2、3,然無法據而證明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參加人無受原告委任與其簽署經銷合約書1之權限,揆諸前揭說明,原告仍不得否認被告有依經銷合約書1而取得合約到期後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五)惟被告自承:所謂「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係指到期後被告毋庸將之前重製之系爭歌曲刪除而可繼續使用(本院卷(一)第138頁),故被告並無再重製系爭歌曲於MIDI歌卡或電腦伴唱機之權利,僅有散布已重製系爭歌曲之MIDI歌卡或電腦伴唱機之權利;又被告否認其有何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系爭歌曲之行為,原告就此亦未舉證以實其說,其請求判命被告應立即停止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系爭歌曲,自無理由。從而,原告請求確認被告對於系爭歌曲並無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之權,及被告應立即停止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系爭歌曲,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則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於原告請求確認被告無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權部分,則因無確認利益而駁回,已如前述,併此敘明)。(六)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委任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將原告所享有著作權或經其著作權人授權使用之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形式,授權作為營業用伴唱機之公開播放使用。因參加人於上開授權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違反委任合約書第6條第1項之約定,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於雙方合約屆滿1年時即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詎原告日後發現參加人竟在上開委任關係終止後,未經原告同意,於98年1月1日擅自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授權予被告,再由被告將之授權予訴外人000000000000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對外授權使用,以此獲取不法利潤,原告於100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訴外人00000000有限公司、0000公司函知請其停止權利侵害行為,被告於100年12月30日以嘉北湖內郵局第70號存證信函,對原告主張其於98年1月1日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取得原告系爭歌曲之經銷授權;被告並於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5883號詐欺案件偵查程序中,主張其對於系爭歌曲有授權重製、散布,並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原告則否認被告上開權利,遂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著作權法第84條提起本件訴訟。(二)原告並未授與參加人任何代理權:1.原告授權參加人係自行將系爭歌曲之「曲」製作成MIDI音樂,輸入「詞」作為字幕,製成MIDI歌卡以供銷售予營業用卡拉OK伴唱機之使用,雙方授權內容僅止於此,合約明確約定除此之外,不得擴充解釋原告將系爭歌曲轉授權予參加人,系爭歌曲之公開播放授權書仍須由原告開立。參加人銷售上開歌卡之方式,係以該公司自己之名義對外簽訂經銷合約,原告非該合約之當事人,但原告會在合約書上以「認證公司」名義簽章,目的除為了解參加人之經銷情形,俾便雙方依約辦理後續所得分配及公開播放授權書之開立外,並有擔任合約見證人之意思。參加人完成經銷簽約,向第三人收取報酬後,依約應按月與原告結算分配所得;而原告收到參加人給付之所得分配款後,即開立公開播放授權書予參加人轉交予其經銷之第三人,參加人並會以其上開歌卡產品將其中檔案重製於對方之伴唱機中供其使用,該重製所涉系爭歌曲之詞、曲重製行為,即係屬於經原告同意而委任0000公司處理之行為。換言之,參加人並無逕行將系爭授權歌曲之詞、曲重製於伴唱機並同意第三人公開播放之權利,該公司必須在符合與原告合約約定之條件下(如結清分配收益等),始由原告進行公開播放之授權,並委任參加人為前述重製行為(即於此情況下,參加人始得將其MIDI歌卡內之全部檔案複製至第三人之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供點歌播放伴唱使用)。2.原告雖曾與參加人簽訂委任合約書,但僅有約定原告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即伴唱機),並未約定原告授與參加人任何代理權,使參加人得以原告名義為任何法律行為,另原告因該委任合約而開立之委任授權書內容,亦復相同。原告主張與參加人之上開委任關係業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參加人日後不得再就該系爭歌曲對外授權,但從未主張參加人有所謂無權代理之行為,被告辯稱原告主張於委任關係終止後,參加人係屬「未受委任無權代理」云云,與事實不符,且係將委任關係與代理權之授與行為混為一談,有誤導之虞,應予辯明。3.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授權關係早在97年9月30日即已終止,而被告嗣後亦在97年11月11日就系爭歌曲與原告公司之關係企業0000000000000000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2),取得嘉義縣、市之總經銷代理權,期限自簽約日起至98年12月31日止,期滿被告若欲續約,並有優先權,顯見被告確實知悉參加人在98年1月1日當時就系爭歌曲已無經銷之權,否則豈會與00000000公司簽約。據此,縱然假設本件有所謂表見代理之問題,被告之行為亦係出於惡意或有過失,而非源於「信賴保護原則」之正當信賴,當無受保護之必要。(三)參加人並非以代理人之地位,以原告之名義為契約當事人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該契約自無從對原告發生效力:1.被告自稱其與參加人簽有經銷合約書1,並依該合約書之約定作為其主張有權使用系爭歌曲之依據。然縱認被告與參加人間之經銷合約書1為真正,但該合約書是由參加人以自已名義為契約當事人與被告簽署,而非以代理人之資格,以原告之名義為契約當事人所為意思表示,被告與參加人均無將該經銷合約之法律效果歸屬於原告之意,原告亦從未曾因該經銷合約而向被告收取任何權利金,該合約非但無從對原告發生效力,而且既然該合約之簽訂根本不具有代理之外觀(即由參加人代理原告為意思表示之外觀),且原告與0000公司間亦無任何使人信其有代理權之情事,當然即不生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之問題,極為清楚。2.觀諸參加人與被告所簽訂經銷合約書1,其內容完全沒有提到授權金額若干,反而是在第4條第4、5項約定,「承包金額結算,於乙方(即被告)給付00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台語300首精選MIDI歌曲』支票全部兌現時,視為已給付甲方」、「乙方所開立之票據如有任一張未兌現,本合約授權自動終止,乙方不得再以任何方式使用已交付之合約標的(即指0000公司製作之320首舊歌MIDI音樂)」。由此可見,被告就該合約並未支付任何對價,此亦為呂水圳到庭證述屬實。申言之,參加人是將系爭歌曲當成其關係企業00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00公司)銷售「台語300首精選MIDI歌曲」之贈品,贈送予被告,與原告或00000000公司均無關係。參加人就該合約既未向被告收取任何對價,原告當然亦無從自參加人處分取任何所得,亦不可能同意該合約內容。(四)爰聲明:1.請求確認被告對於系爭歌曲並無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公開演出之權。2.被告應立即停止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公開演出系爭歌曲。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與參加人間就系爭歌曲確實存有授權委任關係,況原告復出具「委任證明書」供參加人對外表彰行使其受任權,為原告所不爭執。依此文書證據權利外觀,自應由原告負授權人之責任。原告於96年10月3日出具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參加人就系爭歌曲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參加人於上開委任期間內之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立經銷合約書1,將參加人獨家代理發行之系爭歌曲,授權被告之區域經銷為獨家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又系爭歌曲,業據證人呂水圳到庭證稱為參加人所製作之視聽著作,並交付予被告等語明確,並有被告所提出之系爭歌曲之歌卡、歌單為證,復經勘驗結果確屬參加人發行之視聽著作,則被告係在參加人之合法授權期間內取得系爭歌曲之經銷及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權利,應堪認定。(二)原告固舉其與參加人間之委任合約書條款,辯稱因參加人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因而其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即於97年9月30日即自動終止,故參加人即不得再就系爭歌曲對外授權云云。惟查,原告稱「參加人未能達成最低經銷3,000套數量」云云之說詞,迄今仍未見原告舉證證明其與參加人有此「委任合約自動終止」之事由;況且證人呂水圳於102年9月4日到庭作證時亦否認上情,而原告迄今亦未依民法第109條之規定,要求參加人交還授權書,足見原告辯稱其與參加人之委任契約已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云云,尚難認為可採。且若果如此,何以自98年1月1日起至100年12月28日原告發函為止,原告均竟未曾對外主張參加人未經授權,且反倒於鈞院98年度民著上字第11號民事判決,參加人確為原告之專屬授權人,尚且為共同被告,更未見原告於訴訟中為雙方已終止委任關係之任何主張,益見原告前開主張實已悖於常情,自無法採信。(三)至於原告稱參加人是以自己為合約當事人之名義與被告簽約,形式上原告並非合約當事人,自不生是否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之問題云云。惟徵之原告所提供給參加人之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已有授予代為執行授權業務之對外表徵;另原證5、原證7之被告與00000000之經銷合約書,最末頁立合約書人欄均有「總代理:0000唱片有限公司,代表人:呂水圳」之字樣,立約時間分別為97年11月11日及98年1月1日,而該委任證明書及兩份契約書既均為原告提供由其關係企業「00000000」對外行使及簽約之用,則其上載有總代理為0000公司之字樣,自更對外表彰參加人具有原告所委任及授予之代理權限甚明,而得代原告執行授權業務。換言之,既然原告已授予參加人對外表彰受其委任代為執行系爭歌曲授權業務之資格,而與參加人存有授權委任關係,則無論原告與參加人之內部契約關係嗣後如何改變,於外部表徵上原告仍持續容認參加人持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對外執行業務,亦即原告仍以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參加人,則原告仍應負表見代理之授權人之責任,自不容原告擅自以其非契約當事人、或其與參加人之委任授權契約關係「自動終止」云云之虛假事由,空言否認。(四)被告於97年11月11日與訴外人00000000公司簽訂原證5之經銷合約書2,即已表明授權範圍包括「98年新曲180首、舊歌320首」,授權範圍僅嘉義縣市,價金為180萬元。嗣因被告欲擴展經銷區域,且因新、舊歌之MIDI音樂著作分別由00000000公司與參加人所提供,故於98年1月1日再與00000000公司及參加人分別簽立原證7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3)及被證3之經銷合約書1,經銷區域範圍擴大為全區,且因經銷區域增加,故每區域之授權金額亦相應降低,符合商業慣性。而「套數」、「單價」也從「300套,新歌每套月250元、舊歌每套月250元」,變更上昇為「每套單月單價300元,基本套數340套」,「套數」、「單價」是不減反增。絕非如原告所誆稱是因刪去320首舊歌後才降價云云。(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參加人主張:(一)否認原告所述因參加人於上開授權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違反委任合約書第6條第1項之約定,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於雙方合約屆滿1年時即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簽的套數都已經超過3000套。(二)這個案子推了好幾年,市○○○○○○道,98年開始,被告在全省公開發行,原告不可能不知道這個事情。現在提出的訴訟有時間的問題,剛開始都沒有提出這個主張,00000000公司和被告的老闆有常常見面,也沒有提到這個問題,故認為是原告後來和0000合作後才來打壓被告。(三)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五、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112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歌曲之著作權人或經其著作權人授權使用之人。(二)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委任期間為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形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之伴唱產品。(三)原告於96年10月3日出具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四)原告於100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訴外人00000000有限公司、0000公司函知請其停止權利侵害行為,被告於100年12月30日以嘉北湖內郵局第70號存證信函,對原告主張其於98年1月1日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取得原告系爭歌曲之經銷授權;被告並於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5883號詐欺案件偵查程序中,主張其對於系爭歌曲有授權重製、散布並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原告則否認被告上開權利。(五)被告於97年11月11日就系爭歌曲與原告之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再於98年1月1日就系爭歌曲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3。六、得心證之理由:(一)查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約定原告就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型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原告並因而出具載明「茲證明委任人『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就擁有著作權利或經由著作權人授權之音樂著作(曲目詳見附件,下稱本著作),自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0000唱片有限公司』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內容之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嗣參加人於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委由被告代理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等情,有委任合約書(本院卷(一)第13至20頁)、委任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27頁)、經銷合約書(本院卷(一)第124)在卷可稽;原告雖否認上開經銷合約書1之真正,惟經銷合約書1之當事人即被告與參加人皆主張確有簽署該經銷合約書1,自應認被告與參加人確曾於98年1月1日簽訂前揭經銷合約書1。觀諸上開委任合約書及經銷合約書1內容,可知原告係立於擁有系爭歌曲音樂著作權或其授權人之地位,委任參加人處理將系爭歌曲製作MIDI歌卡並銷售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使用等事務,參加人則以自己名義向包含被告在內之第三人締結經銷合約,其法律性質應屬學理上所稱之「間接代理」,亦即原告委任參加人處理將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之事務,惟參加人乃以自己名義向被告等第三人為意思表示而進行法律行為,該行為的法律後果間接及於原告之情形。(二)按「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或知他人表示為其代理人而不為反對之表示者,對於第三人應負授權人之責任。但第三人明知其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69條定有明文。此規定固係適用於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之「直接代理」情形,而「間接代理」因代理人係以自己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其法律效果即歸屬於出名之代理人與第三人,本無適用上開法文令未出名之被代理人負授權人責任。惟在第三人知悉被代理人為誰且被代理人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代理人確實獲得被代理人授權之情形,因第三人係基於信賴被代理人自行創造之授權表象,始與代理人進行法律行為,若謂此時被代理人得以實際上未授權予代理人為由,拒絕讓該行為之法律後果間接及於自己,實有損事理之平及交易安全。是以,在此情形下,雖「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有別,但信賴保護、交易安全及風險分配之考量則無不同,應認此時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69條之規定,使代理人仍應間接承擔被代理人與第三人間法律行為之效果。(三)經查,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約定原告就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型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原告並因而出具載明「茲證明委任人『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就擁有著作權利或經由著作權人授權之音樂著作(曲目詳見附件,下稱本著作),自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0000唱片有限公司』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內容之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嗣參加人於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委由被告代理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等情,已如前述;原告雖稱:因參加人於委任合約書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依該合約第6條第1項約定,該委任合約於97年9月30日即已自動終止,參加人其後已無為原告處理前述事務而與被告締結經銷合約書1之權限等語,惟姑不論委任合約書是否因參加人1年內執行未達3000套而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原告未能證明曾通知參加人此一情事,難認參加人知悉其自97年9月30日後即無為原告處理前揭事務之權限,況參加人就有無該合約第6條第1項約定之契約自動終止事由發生,亦有爭執;又縱認該委任合約書確已於97年9月30日因參加人未經銷達3000套而自動終止,徵諸被告明知系爭歌曲之著作權為原告所有而非參加人所有,則其與參加人簽署經銷合約書1,無非是依憑上開委任證明書而信賴參加人確實有獲得原告授權,揆諸前揭說明,應認此時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69條規定,原告不得否認被告依經銷合約書1而取得合約到期後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四)原告雖主張:被告就系爭歌曲早在97年11月11日即與原告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嗣於98年1月1日簽訂經銷合約書3取代經銷合約書2,顯然早已知悉參加人就系爭歌曲已無授權之權等語,並提出該等經銷合約書2、3為憑(本院卷(一)第100至103頁、第212至215頁)。惟民法第169條但書固規定當第三人明知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者,代理人不負授權責任,但依舉證責任分配法則,原告自應就上開但書之事實負舉證之責。查被告雖自承確曾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3,但觀諸該等合約,被告原於97年11月11日與00000000公司以經銷合約書2約定經銷98年新曲180首及舊曲320首(即系爭歌曲),代理區域為嘉義縣市,合約期限至98年12月31日止,嗣於98年1月1日以經銷合約書3約定經銷98年新曲180首(已無舊曲),代理區域含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5縣市,合約期限同樣至98年12月31日止;徵諸經銷合約書2、3契約末均書明「總代理:0000唱片有限公司」,縱參加人未於其上用印,亦可佐證被告及參加人所稱該經銷合約係由參加人居間,簽約時參加人實際負責人呂水圳亦有在場等語應非子虛。而被告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後,因欲擴張經銷區域,再與00000000公司簽署經銷合約書3,惟經銷合約書3雖擴張新曲的經銷區域,但就系爭歌曲部分卻未再約定,然而,被告於簽署經銷合約書3之同日(即98年1月1日),另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就系爭歌曲部分為經銷之約定,準此情狀以觀,被告抗辯因經銷合約書2中所稱之舊曲部分實際上由參加人提供,故98年1月1日爰分就新曲及舊曲分別與00000000公司及參加人簽約等語,核非無所據;再參以經銷合約1、2、3之合約期限早於98年12月31日屆滿,而被告係公然在營業用電腦伴唱機市場使用系爭歌曲,原告於102年5月20日始提起本件訴訟(參本院卷(一)第4頁右上角收狀戳)就此爭執,實有違常。綜上,雖被告曾與原告之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締結經銷合約書2、3,然無法據而證明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參加人無受原告委任與其簽署經銷合約書1之權限,揆諸前揭說明,原告仍不得否認被告有依經銷合約書1而取得合約到期後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五)惟被告自承:所謂「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係指到期後被告毋庸將之前重製之系爭歌曲刪除而可繼續使用(本院卷(一)第138頁),故被告並無再重製系爭歌曲於MIDI歌卡或電腦伴唱機之權利,僅有散布已重製系爭歌曲之MIDI歌卡或電腦伴唱機之權利;又被告否認其有何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系爭歌曲之行為,原告就此亦未舉證以實其說,其請求判命被告應立即停止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系爭歌曲,自無理由。從而,原告請求確認被告對於系爭歌曲並無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之權,及被告應立即停止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系爭歌曲,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則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於原告請求確認被告無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權部分,則因無確認利益而駁回,已如前述,併此敘明)。(六)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委任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將原告所享有著作權或經其著作權人授權使用之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形式,授權作為營業用伴唱機之公開播放使用。因參加人於上開授權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違反委任合約書第6條第1項之約定,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於雙方合約屆滿1年時即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詎原告日後發現參加人竟在上開委任關係終止後,未經原告同意,於98年1月1日擅自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授權予被告,再由被告將之授權予訴外人000000000000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對外授權使用,以此獲取不法利潤,原告於100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訴外人00000000有限公司、0000公司函知請其停止權利侵害行為,被告於100年12月30日以嘉北湖內郵局第70號存證信函,對原告主張其於98年1月1日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取得原告系爭歌曲之經銷授權;被告並於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5883號詐欺案件偵查程序中,主張其對於系爭歌曲有授權重製、散布,並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原告則否認被告上開權利,遂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著作權法第84條提起本件訴訟。(二)原告並未授與參加人任何代理權:1.原告授權參加人係自行將系爭歌曲之「曲」製作成MIDI音樂,輸入「詞」作為字幕,製成MIDI歌卡以供銷售予營業用卡拉OK伴唱機之使用,雙方授權內容僅止於此,合約明確約定除此之外,不得擴充解釋原告將系爭歌曲轉授權予參加人,系爭歌曲之公開播放授權書仍須由原告開立。參加人銷售上開歌卡之方式,係以該公司自己之名義對外簽訂經銷合約,原告非該合約之當事人,但原告會在合約書上以「認證公司」名義簽章,目的除為了解參加人之經銷情形,俾便雙方依約辦理後續所得分配及公開播放授權書之開立外,並有擔任合約見證人之意思。參加人完成經銷簽約,向第三人收取報酬後,依約應按月與原告結算分配所得;而原告收到參加人給付之所得分配款後,即開立公開播放授權書予參加人轉交予其經銷之第三人,參加人並會以其上開歌卡產品將其中檔案重製於對方之伴唱機中供其使用,該重製所涉系爭歌曲之詞、曲重製行為,即係屬於經原告同意而委任0000公司處理之行為。換言之,參加人並無逕行將系爭授權歌曲之詞、曲重製於伴唱機並同意第三人公開播放之權利,該公司必須在符合與原告合約約定之條件下(如結清分配收益等),始由原告進行公開播放之授權,並委任參加人為前述重製行為(即於此情況下,參加人始得將其MIDI歌卡內之全部檔案複製至第三人之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供點歌播放伴唱使用)。2.原告雖曾與參加人簽訂委任合約書,但僅有約定原告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即伴唱機),並未約定原告授與參加人任何代理權,使參加人得以原告名義為任何法律行為,另原告因該委任合約而開立之委任授權書內容,亦復相同。原告主張與參加人之上開委任關係業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參加人日後不得再就該系爭歌曲對外授權,但從未主張參加人有所謂無權代理之行為,被告辯稱原告主張於委任關係終止後,參加人係屬「未受委任無權代理」云云,與事實不符,且係將委任關係與代理權之授與行為混為一談,有誤導之虞,應予辯明。3.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授權關係早在97年9月30日即已終止,而被告嗣後亦在97年11月11日就系爭歌曲與原告公司之關係企業0000000000000000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2),取得嘉義縣、市之總經銷代理權,期限自簽約日起至98年12月31日止,期滿被告若欲續約,並有優先權,顯見被告確實知悉參加人在98年1月1日當時就系爭歌曲已無經銷之權,否則豈會與00000000公司簽約。據此,縱然假設本件有所謂表見代理之問題,被告之行為亦係出於惡意或有過失,而非源於「信賴保護原則」之正當信賴,當無受保護之必要。(三)參加人並非以代理人之地位,以原告之名義為契約當事人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該契約自無從對原告發生效力:1.被告自稱其與參加人簽有經銷合約書1,並依該合約書之約定作為其主張有權使用系爭歌曲之依據。然縱認被告與參加人間之經銷合約書1為真正,但該合約書是由參加人以自已名義為契約當事人與被告簽署,而非以代理人之資格,以原告之名義為契約當事人所為意思表示,被告與參加人均無將該經銷合約之法律效果歸屬於原告之意,原告亦從未曾因該經銷合約而向被告收取任何權利金,該合約非但無從對原告發生效力,而且既然該合約之簽訂根本不具有代理之外觀(即由參加人代理原告為意思表示之外觀),且原告與0000公司間亦無任何使人信其有代理權之情事,當然即不生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之問題,極為清楚。2.觀諸參加人與被告所簽訂經銷合約書1,其內容完全沒有提到授權金額若干,反而是在第4條第4、5項約定,「承包金額結算,於乙方(即被告)給付00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台語300首精選MIDI歌曲』支票全部兌現時,視為已給付甲方」、「乙方所開立之票據如有任一張未兌現,本合約授權自動終止,乙方不得再以任何方式使用已交付之合約標的(即指0000公司製作之320首舊歌MIDI音樂)」。由此可見,被告就該合約並未支付任何對價,此亦為呂水圳到庭證述屬實。申言之,參加人是將系爭歌曲當成其關係企業00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00公司)銷售「台語300首精選MIDI歌曲」之贈品,贈送予被告,與原告或00000000公司均無關係。參加人就該合約既未向被告收取任何對價,原告當然亦無從自參加人處分取任何所得,亦不可能同意該合約內容。(四)爰聲明:1.請求確認被告對於系爭歌曲並無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公開演出之權。2.被告應立即停止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公開演出系爭歌曲。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與參加人間就系爭歌曲確實存有授權委任關係,況原告復出具「委任證明書」供參加人對外表彰行使其受任權,為原告所不爭執。依此文書證據權利外觀,自應由原告負授權人之責任。原告於96年10月3日出具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參加人就系爭歌曲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參加人於上開委任期間內之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立經銷合約書1,將參加人獨家代理發行之系爭歌曲,授權被告之區域經銷為獨家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又系爭歌曲,業據證人呂水圳到庭證稱為參加人所製作之視聽著作,並交付予被告等語明確,並有被告所提出之系爭歌曲之歌卡、歌單為證,復經勘驗結果確屬參加人發行之視聽著作,則被告係在參加人之合法授權期間內取得系爭歌曲之經銷及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權利,應堪認定。(二)原告固舉其與參加人間之委任合約書條款,辯稱因參加人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因而其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即於97年9月30日即自動終止,故參加人即不得再就系爭歌曲對外授權云云。惟查,原告稱「參加人未能達成最低經銷3,000套數量」云云之說詞,迄今仍未見原告舉證證明其與參加人有此「委任合約自動終止」之事由;況且證人呂水圳於102年9月4日到庭作證時亦否認上情,而原告迄今亦未依民法第109條之規定,要求參加人交還授權書,足見原告辯稱其與參加人之委任契約已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云云,尚難認為可採。且若果如此,何以自98年1月1日起至100年12月28日原告發函為止,原告均竟未曾對外主張參加人未經授權,且反倒於鈞院98年度民著上字第11號民事判決,參加人確為原告之專屬授權人,尚且為共同被告,更未見原告於訴訟中為雙方已終止委任關係之任何主張,益見原告前開主張實已悖於常情,自無法採信。(三)至於原告稱參加人是以自己為合約當事人之名義與被告簽約,形式上原告並非合約當事人,自不生是否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之問題云云。惟徵之原告所提供給參加人之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已有授予代為執行授權業務之對外表徵;另原證5、原證7之被告與00000000之經銷合約書,最末頁立合約書人欄均有「總代理:0000唱片有限公司,代表人:呂水圳」之字樣,立約時間分別為97年11月11日及98年1月1日,而該委任證明書及兩份契約書既均為原告提供由其關係企業「00000000」對外行使及簽約之用,則其上載有總代理為0000公司之字樣,自更對外表彰參加人具有原告所委任及授予之代理權限甚明,而得代原告執行授權業務。換言之,既然原告已授予參加人對外表彰受其委任代為執行系爭歌曲授權業務之資格,而與參加人存有授權委任關係,則無論原告與參加人之內部契約關係嗣後如何改變,於外部表徵上原告仍持續容認參加人持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對外執行業務,亦即原告仍以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參加人,則原告仍應負表見代理之授權人之責任,自不容原告擅自以其非契約當事人、或其與參加人之委任授權契約關係「自動終止」云云之虛假事由,空言否認。(四)被告於97年11月11日與訴外人00000000公司簽訂原證5之經銷合約書2,即已表明授權範圍包括「98年新曲180首、舊歌320首」,授權範圍僅嘉義縣市,價金為180萬元。嗣因被告欲擴展經銷區域,且因新、舊歌之MIDI音樂著作分別由00000000公司與參加人所提供,故於98年1月1日再與00000000公司及參加人分別簽立原證7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3)及被證3之經銷合約書1,經銷區域範圍擴大為全區,且因經銷區域增加,故每區域之授權金額亦相應降低,符合商業慣性。而「套數」、「單價」也從「300套,新歌每套月250元、舊歌每套月250元」,變更上昇為「每套單月單價300元,基本套數340套」,「套數」、「單價」是不減反增。絕非如原告所誆稱是因刪去320首舊歌後才降價云云。(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參加人主張:(一)否認原告所述因參加人於上開授權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違反委任合約書第6條第1項之約定,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於雙方合約屆滿1年時即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簽的套數都已經超過3000套。(二)這個案子推了好幾年,市○○○○○○道,98年開始,被告在全省公開發行,原告不可能不知道這個事情。現在提出的訴訟有時間的問題,剛開始都沒有提出這個主張,00000000公司和被告的老闆有常常見面,也沒有提到這個問題,故認為是原告後來和0000合作後才來打壓被告。(三)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五、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112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歌曲之著作權人或經其著作權人授權使用之人。(二)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委任期間為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形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之伴唱產品。(三)原告於96年10月3日出具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四)原告於100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訴外人00000000有限公司、0000公司函知請其停止權利侵害行為,被告於100年12月30日以嘉北湖內郵局第70號存證信函,對原告主張其於98年1月1日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取得原告系爭歌曲之經銷授權;被告並於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5883號詐欺案件偵查程序中,主張其對於系爭歌曲有授權重製、散布並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原告則否認被告上開權利。(五)被告於97年11月11日就系爭歌曲與原告之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再於98年1月1日就系爭歌曲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3。六、得心證之理由:(一)查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約定原告就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型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原告並因而出具載明「茲證明委任人『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就擁有著作權利或經由著作權人授權之音樂著作(曲目詳見附件,下稱本著作),自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0000唱片有限公司』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內容之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嗣參加人於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委由被告代理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等情,有委任合約書(本院卷(一)第13至20頁)、委任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27頁)、經銷合約書(本院卷(一)第124)在卷可稽;原告雖否認上開經銷合約書1之真正,惟經銷合約書1之當事人即被告與參加人皆主張確有簽署該經銷合約書1,自應認被告與參加人確曾於98年1月1日簽訂前揭經銷合約書1。觀諸上開委任合約書及經銷合約書1內容,可知原告係立於擁有系爭歌曲音樂著作權或其授權人之地位,委任參加人處理將系爭歌曲製作MIDI歌卡並銷售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使用等事務,參加人則以自己名義向包含被告在內之第三人締結經銷合約,其法律性質應屬學理上所稱之「間接代理」,亦即原告委任參加人處理將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之事務,惟參加人乃以自己名義向被告等第三人為意思表示而進行法律行為,該行為的法律後果間接及於原告之情形。(二)按「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或知他人表示為其代理人而不為反對之表示者,對於第三人應負授權人之責任。但第三人明知其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69條定有明文。此規定固係適用於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之「直接代理」情形,而「間接代理」因代理人係以自己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其法律效果即歸屬於出名之代理人與第三人,本無適用上開法文令未出名之被代理人負授權人責任。惟在第三人知悉被代理人為誰且被代理人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代理人確實獲得被代理人授權之情形,因第三人係基於信賴被代理人自行創造之授權表象,始與代理人進行法律行為,若謂此時被代理人得以實際上未授權予代理人為由,拒絕讓該行為之法律後果間接及於自己,實有損事理之平及交易安全。是以,在此情形下,雖「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有別,但信賴保護、交易安全及風險分配之考量則無不同,應認此時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69條之規定,使代理人仍應間接承擔被代理人與第三人間法律行為之效果。(三)經查,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約定原告就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型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原告並因而出具載明「茲證明委任人『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就擁有著作權利或經由著作權人授權之音樂著作(曲目詳見附件,下稱本著作),自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0000唱片有限公司』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內容之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嗣參加人於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委由被告代理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等情,已如前述;原告雖稱:因參加人於委任合約書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依該合約第6條第1項約定,該委任合約於97年9月30日即已自動終止,參加人其後已無為原告處理前述事務而與被告締結經銷合約書1之權限等語,惟姑不論委任合約書是否因參加人1年內執行未達3000套而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原告未能證明曾通知參加人此一情事,難認參加人知悉其自97年9月30日後即無為原告處理前揭事務之權限,況參加人就有無該合約第6條第1項約定之契約自動終止事由發生,亦有爭執;又縱認該委任合約書確已於97年9月30日因參加人未經銷達3000套而自動終止,徵諸被告明知系爭歌曲之著作權為原告所有而非參加人所有,則其與參加人簽署經銷合約書1,無非是依憑上開委任證明書而信賴參加人確實有獲得原告授權,揆諸前揭說明,應認此時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69條規定,原告不得否認被告依經銷合約書1而取得合約到期後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四)原告雖主張:被告就系爭歌曲早在97年11月11日即與原告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嗣於98年1月1日簽訂經銷合約書3取代經銷合約書2,顯然早已知悉參加人就系爭歌曲已無授權之權等語,並提出該等經銷合約書2、3為憑(本院卷(一)第100至103頁、第212至215頁)。惟民法第169條但書固規定當第三人明知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者,代理人不負授權責任,但依舉證責任分配法則,原告自應就上開但書之事實負舉證之責。查被告雖自承確曾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3,但觀諸該等合約,被告原於97年11月11日與00000000公司以經銷合約書2約定經銷98年新曲180首及舊曲320首(即系爭歌曲),代理區域為嘉義縣市,合約期限至98年12月31日止,嗣於98年1月1日以經銷合約書3約定經銷98年新曲180首(已無舊曲),代理區域含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5縣市,合約期限同樣至98年12月31日止;徵諸經銷合約書2、3契約末均書明「總代理:0000唱片有限公司」,縱參加人未於其上用印,亦可佐證被告及參加人所稱該經銷合約係由參加人居間,簽約時參加人實際負責人呂水圳亦有在場等語應非子虛。而被告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後,因欲擴張經銷區域,再與00000000公司簽署經銷合約書3,惟經銷合約書3雖擴張新曲的經銷區域,但就系爭歌曲部分卻未再約定,然而,被告於簽署經銷合約書3之同日(即98年1月1日),另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就系爭歌曲部分為經銷之約定,準此情狀以觀,被告抗辯因經銷合約書2中所稱之舊曲部分實際上由參加人提供,故98年1月1日爰分就新曲及舊曲分別與00000000公司及參加人簽約等語,核非無所據;再參以經銷合約1、2、3之合約期限早於98年12月31日屆滿,而被告係公然在營業用電腦伴唱機市場使用系爭歌曲,原告於102年5月20日始提起本件訴訟(參本院卷(一)第4頁右上角收狀戳)就此爭執,實有違常。綜上,雖被告曾與原告之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締結經銷合約書2、3,然無法據而證明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參加人無受原告委任與其簽署經銷合約書1之權限,揆諸前揭說明,原告仍不得否認被告有依經銷合約書1而取得合約到期後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五)惟被告自承:所謂「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係指到期後被告毋庸將之前重製之系爭歌曲刪除而可繼續使用(本院卷(一)第138頁),故被告並無再重製系爭歌曲於MIDI歌卡或電腦伴唱機之權利,僅有散布已重製系爭歌曲之MIDI歌卡或電腦伴唱機之權利;又被告否認其有何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系爭歌曲之行為,原告就此亦未舉證以實其說,其請求判命被告應立即停止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系爭歌曲,自無理由。從而,原告請求確認被告對於系爭歌曲並無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之權,及被告應立即停止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系爭歌曲,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則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於原告請求確認被告無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權部分,則因無確認利益而駁回,已如前述,併此敘明)。(六)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委任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將原告所享有著作權或經其著作權人授權使用之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形式,授權作為營業用伴唱機之公開播放使用。因參加人於上開授權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違反委任合約書第6條第1項之約定,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於雙方合約屆滿1年時即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詎原告日後發現參加人竟在上開委任關係終止後,未經原告同意,於98年1月1日擅自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授權予被告,再由被告將之授權予訴外人000000000000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對外授權使用,以此獲取不法利潤,原告於100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訴外人00000000有限公司、0000公司函知請其停止權利侵害行為,被告於100年12月30日以嘉北湖內郵局第70號存證信函,對原告主張其於98年1月1日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取得原告系爭歌曲之經銷授權;被告並於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5883號詐欺案件偵查程序中,主張其對於系爭歌曲有授權重製、散布,並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原告則否認被告上開權利,遂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著作權法第84條提起本件訴訟。(二)原告並未授與參加人任何代理權:1.原告授權參加人係自行將系爭歌曲之「曲」製作成MIDI音樂,輸入「詞」作為字幕,製成MIDI歌卡以供銷售予營業用卡拉OK伴唱機之使用,雙方授權內容僅止於此,合約明確約定除此之外,不得擴充解釋原告將系爭歌曲轉授權予參加人,系爭歌曲之公開播放授權書仍須由原告開立。參加人銷售上開歌卡之方式,係以該公司自己之名義對外簽訂經銷合約,原告非該合約之當事人,但原告會在合約書上以「認證公司」名義簽章,目的除為了解參加人之經銷情形,俾便雙方依約辦理後續所得分配及公開播放授權書之開立外,並有擔任合約見證人之意思。參加人完成經銷簽約,向第三人收取報酬後,依約應按月與原告結算分配所得;而原告收到參加人給付之所得分配款後,即開立公開播放授權書予參加人轉交予其經銷之第三人,參加人並會以其上開歌卡產品將其中檔案重製於對方之伴唱機中供其使用,該重製所涉系爭歌曲之詞、曲重製行為,即係屬於經原告同意而委任0000公司處理之行為。換言之,參加人並無逕行將系爭授權歌曲之詞、曲重製於伴唱機並同意第三人公開播放之權利,該公司必須在符合與原告合約約定之條件下(如結清分配收益等),始由原告進行公開播放之授權,並委任參加人為前述重製行為(即於此情況下,參加人始得將其MIDI歌卡內之全部檔案複製至第三人之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供點歌播放伴唱使用)。2.原告雖曾與參加人簽訂委任合約書,但僅有約定原告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即伴唱機),並未約定原告授與參加人任何代理權,使參加人得以原告名義為任何法律行為,另原告因該委任合約而開立之委任授權書內容,亦復相同。原告主張與參加人之上開委任關係業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參加人日後不得再就該系爭歌曲對外授權,但從未主張參加人有所謂無權代理之行為,被告辯稱原告主張於委任關係終止後,參加人係屬「未受委任無權代理」云云,與事實不符,且係將委任關係與代理權之授與行為混為一談,有誤導之虞,應予辯明。3.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授權關係早在97年9月30日即已終止,而被告嗣後亦在97年11月11日就系爭歌曲與原告公司之關係企業0000000000000000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2),取得嘉義縣、市之總經銷代理權,期限自簽約日起至98年12月31日止,期滿被告若欲續約,並有優先權,顯見被告確實知悉參加人在98年1月1日當時就系爭歌曲已無經銷之權,否則豈會與00000000公司簽約。據此,縱然假設本件有所謂表見代理之問題,被告之行為亦係出於惡意或有過失,而非源於「信賴保護原則」之正當信賴,當無受保護之必要。(三)參加人並非以代理人之地位,以原告之名義為契約當事人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該契約自無從對原告發生效力:1.被告自稱其與參加人簽有經銷合約書1,並依該合約書之約定作為其主張有權使用系爭歌曲之依據。然縱認被告與參加人間之經銷合約書1為真正,但該合約書是由參加人以自已名義為契約當事人與被告簽署,而非以代理人之資格,以原告之名義為契約當事人所為意思表示,被告與參加人均無將該經銷合約之法律效果歸屬於原告之意,原告亦從未曾因該經銷合約而向被告收取任何權利金,該合約非但無從對原告發生效力,而且既然該合約之簽訂根本不具有代理之外觀(即由參加人代理原告為意思表示之外觀),且原告與0000公司間亦無任何使人信其有代理權之情事,當然即不生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之問題,極為清楚。2.觀諸參加人與被告所簽訂經銷合約書1,其內容完全沒有提到授權金額若干,反而是在第4條第4、5項約定,「承包金額結算,於乙方(即被告)給付00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台語300首精選MIDI歌曲』支票全部兌現時,視為已給付甲方」、「乙方所開立之票據如有任一張未兌現,本合約授權自動終止,乙方不得再以任何方式使用已交付之合約標的(即指0000公司製作之320首舊歌MIDI音樂)」。由此可見,被告就該合約並未支付任何對價,此亦為呂水圳到庭證述屬實。申言之,參加人是將系爭歌曲當成其關係企業00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00公司)銷售「台語300首精選MIDI歌曲」之贈品,贈送予被告,與原告或00000000公司均無關係。參加人就該合約既未向被告收取任何對價,原告當然亦無從自參加人處分取任何所得,亦不可能同意該合約內容。(四)爰聲明:1.請求確認被告對於系爭歌曲並無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公開演出之權。2.被告應立即停止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公開演出系爭歌曲。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與參加人間就系爭歌曲確實存有授權委任關係,況原告復出具「委任證明書」供參加人對外表彰行使其受任權,為原告所不爭執。依此文書證據權利外觀,自應由原告負授權人之責任。原告於96年10月3日出具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參加人就系爭歌曲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參加人於上開委任期間內之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立經銷合約書1,將參加人獨家代理發行之系爭歌曲,授權被告之區域經銷為獨家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又系爭歌曲,業據證人呂水圳到庭證稱為參加人所製作之視聽著作,並交付予被告等語明確,並有被告所提出之系爭歌曲之歌卡、歌單為證,復經勘驗結果確屬參加人發行之視聽著作,則被告係在參加人之合法授權期間內取得系爭歌曲之經銷及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權利,應堪認定。(二)原告固舉其與參加人間之委任合約書條款,辯稱因參加人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因而其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即於97年9月30日即自動終止,故參加人即不得再就系爭歌曲對外授權云云。惟查,原告稱「參加人未能達成最低經銷3,000套數量」云云之說詞,迄今仍未見原告舉證證明其與參加人有此「委任合約自動終止」之事由;況且證人呂水圳於102年9月4日到庭作證時亦否認上情,而原告迄今亦未依民法第109條之規定,要求參加人交還授權書,足見原告辯稱其與參加人之委任契約已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云云,尚難認為可採。且若果如此,何以自98年1月1日起至100年12月28日原告發函為止,原告均竟未曾對外主張參加人未經授權,且反倒於鈞院98年度民著上字第11號民事判決,參加人確為原告之專屬授權人,尚且為共同被告,更未見原告於訴訟中為雙方已終止委任關係之任何主張,益見原告前開主張實已悖於常情,自無法採信。(三)至於原告稱參加人是以自己為合約當事人之名義與被告簽約,形式上原告並非合約當事人,自不生是否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之問題云云。惟徵之原告所提供給參加人之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已有授予代為執行授權業務之對外表徵;另原證5、原證7之被告與00000000之經銷合約書,最末頁立合約書人欄均有「總代理:0000唱片有限公司,代表人:呂水圳」之字樣,立約時間分別為97年11月11日及98年1月1日,而該委任證明書及兩份契約書既均為原告提供由其關係企業「00000000」對外行使及簽約之用,則其上載有總代理為0000公司之字樣,自更對外表彰參加人具有原告所委任及授予之代理權限甚明,而得代原告執行授權業務。換言之,既然原告已授予參加人對外表彰受其委任代為執行系爭歌曲授權業務之資格,而與參加人存有授權委任關係,則無論原告與參加人之內部契約關係嗣後如何改變,於外部表徵上原告仍持續容認參加人持原證3之「委任證明書」對外執行業務,亦即原告仍以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參加人,則原告仍應負表見代理之授權人之責任,自不容原告擅自以其非契約當事人、或其與參加人之委任授權契約關係「自動終止」云云之虛假事由,空言否認。(四)被告於97年11月11日與訴外人00000000公司簽訂原證5之經銷合約書2,即已表明授權範圍包括「98年新曲180首、舊歌320首」,授權範圍僅嘉義縣市,價金為180萬元。嗣因被告欲擴展經銷區域,且因新、舊歌之MIDI音樂著作分別由00000000公司與參加人所提供,故於98年1月1日再與00000000公司及參加人分別簽立原證7經銷合約書(下稱經銷合約書3)及被證3之經銷合約書1,經銷區域範圍擴大為全區,且因經銷區域增加,故每區域之授權金額亦相應降低,符合商業慣性。而「套數」、「單價」也從「300套,新歌每套月250元、舊歌每套月250元」,變更上昇為「每套單月單價300元,基本套數340套」,「套數」、「單價」是不減反增。絕非如原告所誆稱是因刪去320首舊歌後才降價云云。(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參加人主張:(一)否認原告所述因參加人於上開授權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違反委任合約書第6條第1項之約定,原告對於參加人之委任關係於雙方合約屆滿1年時即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簽的套數都已經超過3000套。(二)這個案子推了好幾年,市○○○○○○道,98年開始,被告在全省公開發行,原告不可能不知道這個事情。現在提出的訴訟有時間的問題,剛開始都沒有提出這個主張,00000000公司和被告的老闆有常常見面,也沒有提到這個問題,故認為是原告後來和0000合作後才來打壓被告。(三)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五、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112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歌曲之著作權人或經其著作權人授權使用之人。(二)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委任期間為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形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之伴唱產品。(三)原告於96年10月3日出具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將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四)原告於100年12月28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訴外人00000000有限公司、0000公司函知請其停止權利侵害行為,被告於100年12月30日以嘉北湖內郵局第70號存證信函,對原告主張其於98年1月1日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取得原告系爭歌曲之經銷授權;被告並於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5883號詐欺案件偵查程序中,主張其對於系爭歌曲有授權重製、散布並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原告則否認被告上開權利。(五)被告於97年11月11日就系爭歌曲與原告之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再於98年1月1日就系爭歌曲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3。六、得心證之理由:(一)查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約定原告就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型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原告並因而出具載明「茲證明委任人『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就擁有著作權利或經由著作權人授權之音樂著作(曲目詳見附件,下稱本著作),自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0000唱片有限公司』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內容之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嗣參加人於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委由被告代理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等情,有委任合約書(本院卷(一)第13至20頁)、委任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27頁)、經銷合約書(本院卷(一)第124)在卷可稽;原告雖否認上開經銷合約書1之真正,惟經銷合約書1之當事人即被告與參加人皆主張確有簽署該經銷合約書1,自應認被告與參加人確曾於98年1月1日簽訂前揭經銷合約書1。觀諸上開委任合約書及經銷合約書1內容,可知原告係立於擁有系爭歌曲音樂著作權或其授權人之地位,委任參加人處理將系爭歌曲製作MIDI歌卡並銷售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使用等事務,參加人則以自己名義向包含被告在內之第三人締結經銷合約,其法律性質應屬學理上所稱之「間接代理」,亦即原告委任參加人處理將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之事務,惟參加人乃以自己名義向被告等第三人為意思表示而進行法律行為,該行為的法律後果間接及於原告之情形。(二)按「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或知他人表示為其代理人而不為反對之表示者,對於第三人應負授權人之責任。但第三人明知其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69條定有明文。此規定固係適用於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之「直接代理」情形,而「間接代理」因代理人係以自己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其法律效果即歸屬於出名之代理人與第三人,本無適用上開法文令未出名之被代理人負授權人責任。惟在第三人知悉被代理人為誰且被代理人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代理人確實獲得被代理人授權之情形,因第三人係基於信賴被代理人自行創造之授權表象,始與代理人進行法律行為,若謂此時被代理人得以實際上未授權予代理人為由,拒絕讓該行為之法律後果間接及於自己,實有損事理之平及交易安全。是以,在此情形下,雖「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有別,但信賴保護、交易安全及風險分配之考量則無不同,應認此時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69條之規定,使代理人仍應間接承擔被代理人與第三人間法律行為之效果。(三)經查,原告與參加人於96年10月3日簽訂委任合約書,約定原告就系爭歌曲委任參加人授權以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之產品型式,使用於營業用卡拉OK伴唱產品,期間自96年10月1日起至99年9月30日止,原告並因而出具載明「茲證明委任人『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就擁有著作權利或經由著作權人授權之音樂著作(曲目詳見附件,下稱本著作),自2007年10月1日起至2010年9月30日止,共計三年,委任『0000唱片有限公司』就授權營業用伴唱電腦MIDI歌卡產品代為執行業務」內容之委任證明書予參加人,嗣參加人於98年1月1日與被告簽訂經銷合約書1,將系爭歌曲委由被告代理經銷至98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合約到期後,被告仍得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等情,已如前述;原告雖稱:因參加人於委任合約書期間屆滿1年時,未能達成與原告約定最低經銷3000套之數量,依該合約第6條第1項約定,該委任合約於97年9月30日即已自動終止,參加人其後已無為原告處理前述事務而與被告締結經銷合約書1之權限等語,惟姑不論委任合約書是否因參加人1年內執行未達3000套而於97年9月30日自動終止,原告未能證明曾通知參加人此一情事,難認參加人知悉其自97年9月30日後即無為原告處理前揭事務之權限,況參加人就有無該合約第6條第1項約定之契約自動終止事由發生,亦有爭執;又縱認該委任合約書確已於97年9月30日因參加人未經銷達3000套而自動終止,徵諸被告明知系爭歌曲之著作權為原告所有而非參加人所有,則其與參加人簽署經銷合約書1,無非是依憑上開委任證明書而信賴參加人確實有獲得原告授權,揆諸前揭說明,應認此時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69條規定,原告不得否認被告依經銷合約書1而取得合約到期後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四)原告雖主張:被告就系爭歌曲早在97年11月11日即與原告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嗣於98年1月1日簽訂經銷合約書3取代經銷合約書2,顯然早已知悉參加人就系爭歌曲已無授權之權等語,並提出該等經銷合約書2、3為憑(本院卷(一)第100至103頁、第212至215頁)。惟民法第169條但書固規定當第三人明知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者,代理人不負授權責任,但依舉證責任分配法則,原告自應就上開但書之事實負舉證之責。查被告雖自承確曾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3,但觀諸該等合約,被告原於97年11月11日與00000000公司以經銷合約書2約定經銷98年新曲180首及舊曲320首(即系爭歌曲),代理區域為嘉義縣市,合約期限至98年12月31日止,嗣於98年1月1日以經銷合約書3約定經銷98年新曲180首(已無舊曲),代理區域含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5縣市,合約期限同樣至98年12月31日止;徵諸經銷合約書2、3契約末均書明「總代理:0000唱片有限公司」,縱參加人未於其上用印,亦可佐證被告及參加人所稱該經銷合約係由參加人居間,簽約時參加人實際負責人呂水圳亦有在場等語應非子虛。而被告與00000000公司簽訂經銷合約書2後,因欲擴張經銷區域,再與00000000公司簽署經銷合約書3,惟經銷合約書3雖擴張新曲的經銷區域,但就系爭歌曲部分卻未再約定,然而,被告於簽署經銷合約書3之同日(即98年1月1日),另與參加人簽訂經銷合約書1,就系爭歌曲部分為經銷之約定,準此情狀以觀,被告抗辯因經銷合約書2中所稱之舊曲部分實際上由參加人提供,故98年1月1日爰分就新曲及舊曲分別與00000000公司及參加人簽約等語,核非無所據;再參以經銷合約1、2、3之合約期限早於98年12月31日屆滿,而被告係公然在營業用電腦伴唱機市場使用系爭歌曲,原告於102年5月20日始提起本件訴訟(參本院卷(一)第4頁右上角收狀戳)就此爭執,實有違常。綜上,雖被告曾與原告之關係企業00000000公司締結經銷合約書2、3,然無法據而證明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參加人無受原告委任與其簽署經銷合約書1之權限,揆諸前揭說明,原告仍不得否認被告有依經銷合約書1而取得合約到期後繼續合法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五)惟被告自承:所謂「永久載入持有使用之權利」,係指到期後被告毋庸將之前重製之系爭歌曲刪除而可繼續使用(本院卷(一)第138頁),故被告並無再重製系爭歌曲於MIDI歌卡或電腦伴唱機之權利,僅有散布已重製系爭歌曲之MIDI歌卡或電腦伴唱機之權利;又被告否認其有何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系爭歌曲之行為,原告就此亦未舉證以實其說,其請求判命被告應立即停止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系爭歌曲,自無理由。從而,原告請求確認被告對於系爭歌曲並無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之權,及被告應立即停止於營業用電腦伴唱機中重製系爭歌曲,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則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於原告請求確認被告無公開播送及公開演出權部分,則因無確認利益而駁回,已如前述,併此敘明)。(六)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8",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威爾斯公司於102年5月16日向智慧財產局註冊TutorWell商標,另微爾公司於103年2月27日成立,使用TutorWell商標,並使用www.tutorwell.com.tw之域名。威爾斯公司、微爾公司對此並無爭執,可以認定是事實。因此,不論威爾斯公司、維爾公司之間為如何的合作關係,以致微爾公司得以使用威爾斯公司之TutorWell商標,應認為微爾公司已獲得威爾斯公司之授權,雙方均有共同使用TutorWell商標。此一事實,使得TutorWell商標之使用究竟有無構成對TutorABC商標侵權之主要爭點,均有合一確定之必要。也就是說,到底TutorWell商標之使用,有無侵權,不能對威爾斯公司、微爾公司割裂為不同認定。而以上主要爭點,又直接影響原告各項請求權(即本件訴訟標的)之判斷,所以應該適用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使威爾斯公司於本案之攻防,其效力亦應及於微爾公司。從而,本案並不因微爾公司無正當理由不到庭,也沒有提出書狀為爭執,就依照民事訴訟法第280條第3項、第1項視為自認,這應該先加以釐清說明。
(一)原告所指之「CompactFlash卡」產品確為被告製造販賣之商品,惟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被告於99年10月11日委託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鑑定結論為被告檢送之系爭產品「介面卡外殼」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不同而未落入其專利範圍,足證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2、文義讀取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特徵為「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而系爭產品特徵為「無卡掣凸部,無可彈性變形頂掣於卡槽的槽壁面」,故兩者文義讀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專利要件,於獨立項未完全相符。3、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專利之特徵在於「上、下殼體的雙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個以上呈弧形的凸出物,該凸出物上設有卡掣凸部,可彈性變形」,而系爭產品之特徵為「凸出物上無卡掣凸部,無法彈性變形」,故兩者差異於專利均等論為實質不同。(二)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系爭產品屬公共財,無侵害系爭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介面卡結構」,係與已公開之既有知識先前技術相似,屬公共財,原告所提原證3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所之鑑定報告未惠酌「先前技術阻卻」原則,要難採為被告侵害專利權之認定。2、本案之「介面卡結構」,依「先前技術阻卻」原則,之前計有4件專利案件未依限繳費或專利權期滿,已屬公共財:(1)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申請日為90年8月7日,申請案號第090213416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4月1日(被證4),已於96年4月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2)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226778號「I/O卡結構改良」,申請日為82年11月26日,申請案號第082217206號,核准公開日為83年7月11日(被證5),亦於94年11月26日因專利權期滿、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申請日為89年3月31日,申請案號第089205273號,核准公開日為90年12月11日(被證6),於95年12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4)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申請日為89年12月16日,申請案號第089127031號,核准公開日為91年8月11日(被證7),係於98年8月11日因未依限繳費、專利權當然消滅成為公開之先前技術。3、系爭產品與被證4、5、6、7之比對、分析可知,在凸片上設有凸點,以凸點卡掣於穿孔側壁面之技術手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刊物、已公開使用之先前技術,而系爭產品之「介面卡」結構、技術、特徵,均明顯落入被證4、5、6、7等所揭露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範疇中,乃運用已公開先前技術所成之創作:(1)被證4申請專利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6行中揭露:「該等插腳31、32亦分別在其腳端與折片33、34交接處沖設相對突點310、320,其中一突點310沖突朝插腳31外側面,另一相對突點320則沖突朝插腳32內側面」。而系爭產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4所揭露之插腳31、32沖設有突點310、320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4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2)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露:「其中前述之底面板40還進一步包括一形成於前述扣爪部48之端面上之凹點50,以喫合形成於頂面板60的凸點68,達到固定頂面板60至一由主支架12及底面板40所構成的組件上」。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5所揭露之前罩46、側罩46沖設有凹點50及前壁66、側壁64沖設有凸點68之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5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3)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內容所述:「上、下殼體10、20於二側緣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片11、21,凸片11、21上沖壓出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點111、211,以卡掣於中間框體30的長條穿孔33、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6所揭露之上、下殼體10、20沖設有凸點111、211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6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4)被證7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所述:「金屬面板19包括具有倒鉤62於其上之複數各凸出物61,塑膠面板11具有容納前述倒鉤62之一個或多個凹處(即通道34)」。而系爭物品之上、下殼體A於雙側邊之凸出物A1分別凸點A2等技術特徵,為與被證7所揭露之金屬面板19側邊之凸出物61具有倒鉤62的技術特徵相似、雷同,乃熟習該項技術者、該項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被證7之教示、建議或提示動機,而能輕易完成如系爭專利之技術。(三)系爭產品適用「禁反言」原則,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先前技術,已揭露上、下殼體之前凸片具有凸點,且凸點必須加以改良,因此系爭專利上、下殼體凸出物上之卡掣凸部,即不得再擴大解釋為「凸點」,僅可為其實施例中之「倒鉤」之表示,因後申請之專利案範圍,不可擴大保護涵蓋前專利申請案(即被證6)、先前技術之既有技術特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中已揭露為先前技術之專利前案(即被證6),其技術為系爭專利改良重點,視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已聲明放棄該先前技術內容所揭露之技術,則由「禁反言原則」之規範,不得利用「均等論」之擴充解釋,再將已放棄之技術引據為其所涵蓋之技術範疇,故而系爭專利之技術不能包括有「凸點」之特徵。(四)於系爭專利案申請前,已有相同之物品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系爭專利係熟悉該項技術者,依申請前既有之先前技術、知識,顯而易知並可輕易完成之創作,亦未增進任何實用功效,實有違反專利法第97條、第98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之規定,顯具有撤銷原因:1、被證4:公告編號第482305號「數位相機記憶卡改良組接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0年8月7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4月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被證6:公告編號第468847號「電腦用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89年3月31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0年12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3、被證7:公告編號第498285號「PCMCIA卡」之發明專利案,係89年12月16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1年8月11日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4、被證9:美國專利號第5038250號「電子卡」(IC CARD),公開於80年8月6日美國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5、被證10:公告編號第549499號「記憶卡插入導引改良結構」之新型專利案,係於91年6月12日提出申請,公告於92年8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6、被證11:公告編號第388019號「記憶卡及其轉接器之組裝方法」之發明專利案,係於86年9月15日提出申請,公告於89年4月21日之專利公報,其申請日及公告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7、被證4、6、7、9、10、11皆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為系爭專利申請時已公開之先前技術,被告就被證4、6、7、9、10、11等專利與系爭專利所利用之技術特徵實質相同之比對分析,業於被證8號專利舉發理由書詳予分析說明,足見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五)原告就其並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乙節,並不否認,僅辯稱現行專利法第79條正由立法院審議修正中及系爭專利產品細小無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云云,顯無理由:1、原告所提原證8專利法修正草案,尚未經立法院修正通過,仍應適用現行專利法第79條規定,原告既未在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逕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2、系爭專利物品縱令細小,原告於生產製造時,仍可於其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兩者擇一,加以設計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詎原告均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3、訴外人創見公司有無於90年間與原告合作製造系爭專利物品,要屬創見公司與原告間之內部關係,被告無從知悉,且原告既未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被告並不當然知悉系爭「CompactFlash卡」產品為原告已取得之專利,原告逕自臆測推斷被告知情,迄未舉證以實,至無足取。4、原證3號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委託單位記載為訴外人「星大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原證4號之律師函,係由訴外人「亞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李銘洲律師代為函知所謂侵害系爭專利,上開律師函並非由原告依法通知,被告根本無法知有無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況被告奉接前開原證4律師函後,已停止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原告迄未舉證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可得而知有侵害其專利,逕提本訴,顯無理由。(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二)第38頁)(一)原告為新型第211703號「介面卡其上、下殼體之卡掣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91年10月25日),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4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原證2專利公報影本、新型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指「CompactFlash卡」(規格8GB,600X,型號TS8GCF600)之產品確為被告所製造販賣。二、本件之爭點:(一)系爭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有無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無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4、6、7、9、10、11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4、6、7、9、10、11及被證4、6、7、9、10、11之組合可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有無於系爭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四)原告之聲明請求是否有理?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創立於88年6月,主要從事IC設計業務,主力產品為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Diode,LED)驅動晶片,歷年均投入鉅額資金以從事相關研發工作,嗣於95年1月19日申請並取得中華民國第I316694「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8年11月11日起至115年1月18日止。而被告為LED驅動晶片廠商,主要產品為LED驅動晶片等,其產製型號MY9262之LED之驅動晶片(下稱系爭產品)亦於市場上行銷。經原告委請國立台灣大學000000工業發展基金會合設工業研究中心(下稱台大0000中心)進行分析,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原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56條第2項、第84條第1項、第85條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新台幣(下同)500萬元,並排除侵害暨防止侵害,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專利具新穎性,未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被告101年5月15日專利舉發申請書證據2中華民國94年7月4日學術論文「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下稱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新穎性: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使用「其中」一語,並未使用「『其改良在於』或其他類似用語」,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非二段式請求項。縱就系爭專利申請過程觀之,原告從未表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二段式,且原告於98年7月22日申復理由書中,雖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標的由裝置改為方法、將原第2項併入,惟於該申復理由書中,從未對二段式之事項有何表示,所述修正僅是為克服審查意見中指出不符合審定時專利法26條第3項規定之意見,非與可專利性相關。B.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縱屬二段式請求項(原告否認),不得僅比較特徵部份。蓋系爭專利審定時專利法施行細則第19條第2項規定二段式獨立項之範圍仍應結合特徵部分應與前言部分,不得僅比較特徵部份。惟被告自行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解釋為兩段式寫法,再將其自認的特徵部分與引證案作比對,顯與審定時專利法施行細則第19條第2項規定不符,是證據2顯未揭露被告自行認定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特徵部分(技術特徵C、D、E)。C.證據2第9頁及第19頁圖2-12並未揭露技術特徵B之各訊號及其連接/對應關係等技術特徵(包括「至少包括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係讀取外部亮度設定值傳送至前述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再根據前述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再利用前述亮度控制訊號控制前述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使一外部發光二極體相對表現出不同的發光亮度」),顯無足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87年1月29日ISSN國際期刊文章「用於改良式數位微鏡裝置(DMD)亮度的相位化重置時脈(PhasesResetTimingforImprovedDigitalMicromirrorDevice(DMD)Brightness)」,下稱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新穎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非二段式請求項,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屬二段式請求項(原告否認),亦不得僅比較特徵部份而逕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被告比對新穎性之方式有誤,自無足採。又證據4並未揭露被告自行認定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特徵部分(技術特徵C、D、E),被告亦未說明證據4何處揭露技術特徵B,是其所述自無足採。(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具新穎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第1項具新穎性,則第2項自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具新穎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第1項具新穎性,則第2項自具新穎性。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將「該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小週期後,再把該次要發光週期切割分散至該主要發光週期的各個小週期內」,而證據4卻未有任何「把該次要發光週期切割分散至該主要發光週期的各個小週期內」情形。(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具新穎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第1項具新穎性,則第3項自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具新穎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第1項具新穎性,則第3項自具新穎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具新穎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第4項包含第1項所有技術特徵,被告未對何以94年7月1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I236230「應用於顯示器多通道資料驅動電路的數位類比轉換器」發明專利(下稱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提出任何說明,是證據3自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第1項具新穎性,則第5至7項自具新穎性。②被告並未說明證據2或證據4何處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所示公式之技術特徵,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具有新穎性。2、系爭專利具進步性,未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2與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進步性:A.證據2未揭露技術特徵C(即「其中: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A)觀證據2圖2-10說明,僅描述可以調整Tpwm或者Tframe的值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充其量證據2也只是揭露在不同工作週期下的一種點亮分配方式,並未明示或教示任何有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將一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中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之技術特徵。(B)證據2未揭露「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之技術特徵,依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界定,所切割之對象須為「發光(ON)的連續時間」。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2圖,波形(+b)為切割前之情形,被切割之對象則為所示連續發光(ON)時間(9個時脈),依更新率之不同,切割後分別為波形(c)及波形(e)。證據2並未揭露該等技術特徵,證據2圖2-10僅顯示有8個Frames(Frame0至Frame7),顯未揭示所示波型是否是經由切割而來,更未揭露其切割之對象及方式為何。切割波形方式所在多有(如證據4即是依Bit-Splitting之方式以「PWM週期」為對象加以切割),證據2顯未揭露任何以「發光(ON)的連續時間」為切割對象之技術特徵,遑論揭露任何將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之技術特徵。(C)被告另舉「WT61P4」規格書(被證20),其內容為證據2圖2-10與表2-2所述事項。被證20與證據2相同,均無足證有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之技術特徵。(D)證據3「第六圖A、第六圖B」僅屬證據3專利發明之輸出信號,無足顯示切割對象為何。至「第十圖A、第十圖B」僅為一般PWM轉換器之輸出訊號,亦無足證其已揭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B.證據2未揭露技術特徵D(即「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證據2圖2-10僅顯示其有8個Frames(Frame0至Frame7),未提及其切割對象為何,自無足認證據2有「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之情。C.證據2未揭露技術特徵E(即「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證據2未揭露任何「發光(ON)的連續時間」概念,自無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而來之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及小週期,證據2自未揭露技術特徵E。D.證據2未揭露技術特徵F(即「形成更高的更新率(refreshrate),以將一高色階(gray-scale)解析度的亮度控制訊號,分割成許多個低色階解析度的亮度控制訊號,並維持原先的高色階解析度」):技術特徵F既經列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即屬獨立之技術特徵,被告應舉證證明引證案之內容有何揭露該等技術特徵之處,否則其主張即無足採。證據2所述方式係在「改善接合部分溫昇」,蓋證據2明載「改善接合部分溫昇的的現象有幾種方法:(1)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ulseWidthModulation,PWM)的方式來對所要的光強度做調整…」(證據2第9頁),該等敘述與技術特徵F顯然不同。E.證據2、3未揭露技術特徵B(即「至少包括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係讀取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傳送至前述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再根據前述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再利用前述亮度控制訊號控制前述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使一外部發光二極體相對表現出不同的發光亮度」):(A)證據2未揭露技術特徵B,被告主張證據3之「數位比較器輸出端」之「輸出端」本係指如「接頭」或「接腳」之類的連接構造,其既非驅動電路,更非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顯與「一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不同,無從類比。倘被告未能舉出含「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先前技術、並證明其可與與證據3結合,應認其主張無足採。(B)證據3揭露者為上位概念之「顯示器」,自未揭露下位概念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倘被告未能另行舉出含「LED(發光二極體)」之先前技術、並證明其可與證據3結合,應認其主張無足採。(C)技術特徵B中之「亮度控制訊號」是指符合「再利用前述亮度控制訊號控制前述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技術特徵之訊號,證據3之「數位比較器(40)之輸出」(第八圖、第十圖A、B)未控制任何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自不屬技術特徵B之「亮度控制訊號」。F.證據2、3均未揭露技術特徵B、C、D、E及F,縱將證據2與3結合,亦無從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另證據2、3均未有任何可將二者結合之教示,且證據3所示發明主要目的係在「避免依照順序排列位元線所產生的直流偏移及諧振失真的問題」(證據2第3頁);證據2則是在「改善接合部分溫昇」,依該資料觀之,無從證明其可相互組合並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②相較於證據4與證據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進步性:A.證據4未揭露技術特徵C(即「其中: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蓋技術特徵C係界定「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而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技術特徵C所述之「發光(ON)的連續時間」。B.證據2未揭露任何「發光(ON)的連續時間」概念,自無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而來之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及小週期,證據2自未揭露技術特徵D、E。C.證據3、4未揭露技術特徵A,依證據3第8圖所示元件42為一「顯示器」,有證據3第17頁表明「(42)顯示器」可參。證據3既僅揭露上位概念之「顯示器」,自屬未揭露下位概念之「發光二極體」,蓋以,揭露下位概念雖可認已揭露上位概念,揭露上位概念卻不能認已揭露下位概念,此乃專利審查之基本原則。證據4僅表示其係有關「digitalmicromirrordevice」技術,其並未揭露技術特徵A「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D.證據3、4未揭露技術特徵B,證據3未揭露技術特徵B,而被告亦未說明證據4何處揭露技術特徵B,無足認其有揭露之情。證據4、3既未揭露技術特徵A、B、C、D及E,縱將證據2與3結合,亦無從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又證據4、3均未有任何可將二者結合之教示,且證據3所示發明目的係在「避免依照順序排列位元線所產生的直流偏移及諧振失真的問題」,依該等資料觀之,顯無從證明其組合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及3之結合、4及3之結合分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自亦具有進步性。(3)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及3之結合、4及3之結合具有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自亦具有進步性。(4)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具進步性:證據3第8圖未顯示有何時脈訊號,無從證明證據3已揭露所述技術特徵。倘被告未舉出其他證據並將之與證據3等結合,應認無從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及3之結合、4及3之結合分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自亦具有進步性。(5)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具進步性:被告既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或4不具進步性,自應就證據2或4何處揭露第5至7項之技術特徵加以說明,惟被告並未說明證據2或4何處揭露第5至7項之技術特徵,是其所述自無足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及3之結合、4及3之結合分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自亦具有進步性。3、系爭專利未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6條第2項規定:系爭專利發明說明部份已詳細說明其實施方式(參舉發案說明書第6至12頁),被告空言主張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據以實施,顯無足採。至被告所提n-m-k<0公式無意義之情,本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瞭解,無礙該發明之實施,更與所謂「重大瑕疵」無涉。另被告表示當n-m-k=0時主要發光週期未為切割,不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亦屬無稽,蓋該等公式本係應用在切割主要發光週期等,未切割之情形本無從適用。又審定時專利法第26條第2項係針對「發明說明」所為之規定,實與申請專利範圍無涉。4、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1)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系爭產品符合特徵A:系爭產品為一種「16-ChannelHighAccuracyConstantCurrentLEDDriver」(被證7附件(2)第0頁),其係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進行驅動(被證7附件(2)第1頁所示圖),且被告之鑑定報告(被證7)亦表示系爭產品規格書符合「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文義讀取(被證7第11頁表,要件項目1-1)。②系爭產品符合特徵B:系爭產品「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16bitsAPDM/PWMGenerator」及相關元件)及「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16ConstantCurrentDrivers」及相關元件),符合所述訊號傳遞等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規格書系爭產品方塊圖(被證7附件(2)第1頁)之APDM/PWMGenerator,其文義上本屬「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系爭產品自符合特徵B。③系爭產品符合特徵C:A.特徵C為「其中: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系爭產品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如實驗2中輸入亮度灰階值130的情況下),藉由預設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中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長度為128;其含64個A,每個A長度為2)與次要發光週期(長度為2;其含2個i,每個i長度為1)。特徵C所界定者為「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且被告已自承系爭產品所切割者為「發光(ON)的連續時間」。B.邏輯分析儀足反應前述之64個A(主要發光週期)與2個i(次要發光週期),應先予釐清。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維持不變」,係指「數位邏輯運算」意義下之「維持不變」,此觀系爭專利通篇均是在說明數位邏輯運算即明。而觀被告所述補償脈波寬度△,縱其實際存在,亦與數位邏輯運算無涉。蓋數位邏輯運算是以時脈為單位,原告附件4實驗2之時脈為100ns(GCLK=10MHz、DCLK週期:100ns),而被告所主張之補償脈波寬度△為16ns,顯非以100ns為單位。C.系爭產品規格書明述:「Andthe△-widthcorrection(△≠0)isusedtocompensatethenon-idealoutputcurrenttransientresponse」(系爭產品規格書第17頁),合併上述邏輯分析儀之量測結果,足見被告主張之補償脈波寬度△僅是於數位邏輯運算分割完成後(已分成主要、次要發光週期及小周期,並分散於整個週期後;即下圖未加△部分),另以△作電流波形校正,以處理數位邏輯運算後之波形,其與數位邏輯運算無涉。亦即,系爭產品於分割完成後(例如實驗2中將130分成主要發光週期(64個A)與次要發光週期(2個i)等後),再以△作電流波形校正。系爭產品分割前後之工作週期於數位邏輯運算上並未改變。④系爭產品符合特徵D:特徵D為「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以原告附件4實驗2中輸入亮度灰階值130情形為例,OUT2(130)之輸出含主要發光週期(128),其分成64個A,每個A為2,則系爭產品確有將主要發光週期(128)切割成64份小周期(64個A)之情。⑤系爭產品符合特徵E:特徵E為「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以原告附件4實驗2中輸入亮度灰階值130情形為例,OUT2(130)之輸出含「64個A」與「2個i」,其分散於脈波寬度調變週期內,則系爭產品確有將64份小週期(64個A)與次要發光週期(2個i)分散於整個脈波寬度調變期內之情。⑥系爭產品符合特徵F:A.特徵F為「以提高發光(ON)的次數,形成更高的更新率(refreshrate),以將一高色階(gray-scale)解析度的亮度控制訊號,分割成許多個低色階解析度的亮度控制訊號,並維持原先的高色階解析度。」以原告附件4實驗2中輸入亮度灰階值130情形為例,其OUT2(130)具「64個A」與「2個i」,可提高發光次數,形成更高更新率,將高色階(gray-scale)解析度的亮度控制訊號(亮度灰階值130)分割成許多個低色階解析度的亮度控制訊號(「64個A」與「2個i」),並維持原先的高色階解析度(130),則系爭產品自符合特徵F。B.系爭產品規格書表示:「AdaptivePulseDensityModulation(APDM)isatechniquetoimproveoutputcurrentwaveformdistortionandincreasevisualrefreshrate.」(系爭產品規格書第17頁)亦可證系爭產品確符特徵F。C.原告工程師所著之「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一文可證明系爭產品確符特徵F。(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參台大慶齡中心之鑑定技術報告可證明系爭產品確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所示之公式。(3)系爭產品構成均等侵害:縱系爭產品不符文義讀取(原告否認),亦有均等侵害之情。就「手段」方面,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切割方式並無不同,均是將輸入之130分成主要發光週期(64個A)與次要發光週期(2個i)。另在數位運算分割後,本可另為電流波形校正或補償,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實質上並無不同;就「功能」方面,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均係藉所述切割方式維持原先之亮度設定,並無不同;另就「結果」方面,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均藉所述切割方式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5、損害賠償之請求:(1)被告顯係故意侵害系爭專利:①系爭產品係抄襲原告之MBI5030及MBI5042驅動晶片產品,且就「系爭產品」之量測結果為當PWMdata為1時,系爭產品之次要發光週期(長度為1)係分散至最左方位置,此與原告產品相同;PWMdata為2時,系爭產品之次要發光週期(長度為2)係切割為2個1,並分散至最左方位置及中間位置,與原告產品相同;PWMdata為3時,系爭產品之次要發光週期(長度為3)係切割為3個1,並分散至最左方、中間及左方與中間之中間位置,與原告產品同。PWMdata為4至15時,系爭產品與原告產品亦完全相同。系爭產品與原告MBI5030/MBI5042驅動晶片將次要發光週期打散插入小週期所採用之方式,不論是於位置上或順序上,均完全相同。②被告所引規格書圖式僅屬示意,其非在介紹次要發光週期打散插入之功能,自無顯示打散插入之情。③被告為LED零組件之專業製造廠商,主要產品即為LED驅動晶片,衡諸該產業廠商之專利意識,及被告與原告於LED驅動晶片處於直接競爭之情形,被告於製作相關產品時就有無牽涉專利侵害,必經查察,不得諉為不知,未經查察,至少具有過失。尤以被告於本案起訴後仍大肆行銷系爭產品,更顯屬故意侵害,自應負損害賠償責任。(2)損害賠償金額之計算:①原告所受損害以下列方式估計:(原告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x(PWM顯示屏驅動IC之佔份比)x(原告因被告侵害行為之每顆產品售價降低金額)。即以101年部份觀之,原告損失約達新台幣323,151,154元,已遠高於原告起訴狀訴之聲明第2項之一部請求500萬元。②原告101年度相較於100年度之營收成長率預估為27%(至101年9月止),因今年尚未結束,故其與去年同期相比而計算至今年9月以為估算,本屬合理。縱原告101年無成長,原告損失亦遠高於原告起訴狀訴之聲明第2項之一部請求500萬元。③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為原告主力產品之一,估計其佔原告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1/3,應屬適當,縱依被告所陳其占原告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2成,原告損失亦遠高於原告起訴狀訴之聲明第2項之一部請求500萬元。④原告MBI5030/MBI5042驅動晶片之產地本係台灣,於網路蒐尋引擎鍵入「聚積MBI5030(或MBI5042)產地」即可知悉,是被告所述實無足採。⑤原告MBI5042驅動晶片本為原告產品,而MY9262SS本為被告產品,原證8號深圳000000光電有限公司(下稱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既表明「本公司因明陽半導體與聚積科技MBI5042(S-PWM芯片)兼容之產品MY9262售價低於台灣聚積科技提供于本公司第三季之特惠價,且價差超過20%以上,因此,本公司於2011年9月7日在明陽半導體下單採購MY9262SS100萬片,特此證明。」顯見原告因被告侵權需降價20%,因果關係甚明,與其他市場供需、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因素無涉。(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不得製造、使用、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型號MY9262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晶片產品,以及以中華民國第I316694號發明專利方法製造之產品。2、被告應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至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9 2",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為空笑夢、往事就是我的安慰、愛情釀的酒、安妮、諾言、過火、黃昏等7首音樂著作(下稱:系爭歌曲)之專屬被授權人。又原告曾於103年12月23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告知原告係管理音樂著作之集體管理團體,若被告經營金香津小吃店會涉及公開演出之行為,應向原告辦理授權,被告卻不予理會,嗣經不具名熱心人士提供影像光碟及曲目清單,可證明被告於107年4月23日在其經營之金香津小吃店內,以電腦伴唱機設備向不特定消費者播放系爭歌曲,侵害原告所享有系爭歌曲之公開演出權,原告復於107年6月21日再次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被告仍不予理會,被告顯係長期故意侵害原告之公開演出權。另依109年2月18日台北市音樂著作代理人協會所發函文,音樂著作每首之市場價值在新臺幣(下同)6萬至12萬元之間,原告自可依103年10月8日中時電子報報導之每首歌3萬元乘以遭侵權之歌曲數共7首計算本件損害賠償。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3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21萬元及自支付命令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民國93年1月16日取得註冊第01082920號「愛惠浦」商標,指定使用於淨水設備、過濾、飲水設備、濾水器、濾水安裝維修商品或服務,商標專用期間至113年1月15日止(參本院卷第10、13頁,下稱系爭商標)。系爭商標經廣為宣傳廣告,並長期在臺灣市場廣泛行銷使用,給予消費者之印象深刻,具有高度識別性,屬著名商標。被告未經原告之授權,竟於YAHOO拍賣平台,以0000-000-000全方位淨水(代號:Z0000000000)之名義,刊登「(全方位)愛惠浦EVB-W688-廚下智能觸控溫熱飲水機+淨水器QL3-BH2~可參考HS288/HS-288」(原證2),逕自使用系爭商標,且販賣之商品並非原告所生產,嚴重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二)又被告除盜用系爭商標外,另於105年9月間撥打秀泰影城-「秀咖啡」之市內電話(00-00000000),向「秀咖啡」表示其為原告之業務窗口洪先生,將至「秀咖啡」進行定期更換淨水器濾心,「秀咖啡」之員工不疑有他,安排被告於同年9月23日前往更換濾心,被告於更換時再度自稱其為原告之員工,並向「秀咖啡」收取新臺幣(下同)5,250元更換濾心費用,因被告開立予「秀咖啡」之發票章為「全方位水處理商行」(原證3),並非原告之「台灣愛惠浦股份有限公司」,「秀咖啡」發現有異後,通知原告查證,確認當日並無派員工至「秀咖啡」更換濾心,原告擔心不明來源之濾心將影響消費者權益,立即派檢修人員至「秀咖啡」更換為原告所代理之濾心兩支,使原告受有5,250元之財產上損害。(三)被告另於105年9月間撥打「意享茶飲」之市內電話(00-00000000),冒稱其為原告之原工,將至「意享茶飲」進行定期更換淨水器濾心,使「意享茶飲」誤信並安排被告於同年9月29日更換濾心,被告於更換濾心之過程中仍向「意享茶飲」自稱為原告之員工,並向「意享茶飲」收取2,625元,因被告開立予「意享茶飲」之發票章亦為「全方位水處理商行」(原證4),非「台灣愛惠浦股份有限公司」,「意享茶飲」發現有異後通知原告,經原告查證後,確認當日並無派員工至「意享茶飲」更換濾心,原告派檢修人員至「意享茶飲」更換原告所代理之濾心,使原告受有2,625元之財產上損害。(四)又被告於106年3月27日再度至「意享茶飲」,稱其為經銷商,並為「意享茶飲」更換濾心,同日原告因見「意享茶飲」之濾心使用期限將至,亦派員前往查訪,始發現被告已在「意享茶飲」換上與「愛惠浦」具有相似外型之濾心,使「意享茶飲」誤認該濾心確為原告所代理(原證5、6),亦使原告受有財產上之損害。(五)被告於106年5月間撥打「大田廣作有限公司」之市內電話(00-00000000),冒稱其為原告之員工,將至「大田廣作有限公司」進行定期更換淨水器濾心,使「大田廣作有限公司」誤信並安排被告於同年5月15日更換濾心,被告竟更換他廠牌之濾心,並開立「全方位水處理商行」之發票,使原告受有7,665元之財產上損害(原證7)。(六)被告自稱為原告之員工,使「不吃猴原味鍋」誤認而令被告於106年8月31日至「不吃猴原味鍋」進行濾心更換,被告除更換他廠牌之濾心外,竟未開發票予「不吃猴原味鍋」,反而係給予500元出貨單之方式(原證8),並要求「不吃猴原味鍋」向原告索取發票,已嚴重侵害原告之權益。(七)被告取得原告之客戶吳震南之資訊,竟聯繫吳震南並表明係「愛惠浦」要更換濾心,導致吳震南不察,竟由被告於106年9月11日進入吳震南家中更換他廠牌之濾心,並報價更換濾心價格為2,800元,因與原告去年更換價格1,800元價差過大,故被告改收1,800元,並開立手寫發票給吳震南(原證9),同時將更換後之原廠濾心帶走,此經吳震南聯繫原告確認後,始知上情。(八)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而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應依商標法第68、69條移除並負損害賠償責任。且被告明知原告為「愛惠浦」臺灣獨家代理商,未經原告授權,對外宣稱其為「愛惠浦」之經銷商,除於電子商務平台使用系爭商標,並提供類似「愛惠浦」之商品,使消費者遭受誤導混淆進而訂購電子商務平台上之商品,或使被告更換濾心,該等行為均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22條第1項第2款、第25條之規定,被告應依民法第184條、公平交易法第30、31條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禁止被告於電子商務平台使用系爭商標,並應依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移除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九)損害賠償額:被告為原告之客戶更換濾心,依原證3、4、7至9即被告開立之發票明細,被告至少已獲利17,840元,又被告於YAHOO超級商城販賣「(全方位)愛惠浦EVB-W688-廚下智能觸控溫熱飲水機+淨水器QL3-BH2~可參考HS288/HS-2880」之價格為24,800元,爰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0、31條規定,請求100萬元。(十)聲明: 1、被告應至少給付原告1百萬元,即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被告不得並應停止使用系爭商標,並應移除所有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 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民國96年12月間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時經二年之久,始經該局於98年10月1日(98)智專一(一)證字第09871670750號函核頒發明第I315181號專利證書。又原告於98年10月間取得智慧財產局專利證書時,即預料本專利品在臺上市後,因有厚利可圖,必將有不法份子仿製、販賣等侵權行為發生,為確保專利權不被侵害,特依專利法第79條之規定,在包裝品上註明專利號碼(I315181)屬「智慧財產,仿冒必究」字樣外,並於翌年1月14日,在民眾日報刊登公告,警告社會少數不法份子,不得有仿製、販賣等不法行為。(二)被告在台北市○○路259號弘翔鴿園,於店內公然陳列販賣來源不明、仿製原告專利品之鴿用腳環(下稱系爭產品),其販賣期間已有一年之久,在材質、形狀、顏色、大小功效等,與系爭專利之腳環完全相同,即使專家亦無法辨別真偽,所造成原告之損害當不言可喻。至於所受損害實際程度,初估一年所失利益應在新臺幣(下同)350萬元左右。又因仿製品成本低,被告大量賤價出售圖利,將市場價格破壞殆盡,如原告原本一枚鴿用腳環標準價格30元,被告一枚僅要價15元、10元不等。臺灣每年出生雛鴿約100餘萬隻以上,為世界之冠,仿冒品未在市場出售前,原告每月最低銷售約6000至10000個,每月營業額收入約30萬元以上,一年約有300多萬元以上收入,自仿冒品鴿用腳環在市場販賣後,原告銷售量與營業額逐漸急速下降,如今,銷售量與營業額不到原本營業額十分之一,曾因申請專利所花費巨額資金與利息已血本無歸,原告基於被告仿製、販賣因果之關係,請求被告賠償原告350,000元,亦不過原告所失利益(350餘萬元)十分之一上下。(三)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經高雄市五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仿製腳環,有關依製技術與方法,確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專利範圍。又臺灣北、中、南各地鴿腳環分銷商所販賣仿製腳環,其來源係由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而鄭博仁在高雄、屏東地方法院亦全部供認不諱。換言之,因所有仿製腳環品質、形狀等與原告專利物完全相同,故是項鑑定報告,應適用所有已被原告向各地方法院所請求損害賠償之其他個案。(四)原告計算方式:依116賽鴿網站公佈顯示資料,全省分銷商共有567家,原告之分銷商佔150家,等於佔全省分銷商百分之26.5%,而依據99年全省賽鴿比賽統計數共有784,851隻鴿子,以784,851隻×26.5%=207,985隻,207,985只×20元=4,159,700元,再除17家被告分銷商等於244,688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再乘3倍等於734,064元,為原告所失利益與懲罰性賠償之計算方式。(五)被告強調所販賣仿製腳環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電鍍層不同,原告概予否認,陽極處理整個過程,是利用電解技術,使電鍍物金屬表面形成一層皮膜(它不具有顏色),鍍物沒經過陽極處理,即不能印刷、上色、電鍍等加工。在智慧財產法院通知書第二頁最後兩行初步認定:參酌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通常知識,鋁通常係採陽極處理方式鍍色,已明確表明鋁或鋁合金均須先陽極處理後再鍍上顏色。所謂鍍色「即俗稱電鍍」,一般人認為只要是鋁質電鍍,即稱陽極處理之說,事實上是極端錯誤。電鍍目前使用種類繁多,一般電鍍法、複合電鍍、合金電鍍等,非被告所說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故陽極處理不是本件爭訟之焦點,原告為印刷專業技術人士,有銘版之製造與販賣,銘版製作並須陽極處理方能上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六)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35萬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一)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之要件不符合文義讀取,進行均等比對結果,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係利用陽極處理技術在環體表面形成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利用電鍍技術在環體表面鍍設一層具有顏色之電鍍層的第一標記單元不同,而依先前技術阻卻進行分析,系爭專利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相當於被證1之鳥類用腳環,系爭專利之環體相當於被證1之圓筒狀基環,系爭專利環體表面之電鍍層相當於被證1之基環表面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系爭專利環體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第一標記單元之第二標記單元相當於被證1之在陽極處理層外周壁上所設之凹入狀標示部,且標示部之深度深及基環表面。其中,被證1在說明書第5頁最後1行至第6頁第7行中即明白揭示:「該陽極處理層(11)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飼主可以購買不同顏色的腳環(1)套至於所飼養的鳥類腳上,以作分級管理,另於陽極處理層(11)的表面局部設有凹入之標示部(110),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其深度深及基環(10)表面,以露出鋁基環(30)之原色,而由於陽極處理層(11)係具有顏色,故於該色層當中局部顯露的鋁質原色相當搶眼,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可知該陽極處理層(11)之辨識特徵亦不同於標示部(110)。此外,系爭專利之環體表面之電鍍層僅是將被證1所揭示之鳥類用腳環中以陽極處理方式所形成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改採以電鍍方式形成,而表面陽極處理與表面電鍍處理為業界一般在進行表面處理之慣用技術,並無產生超出無法預期之功效。再者,系爭產品環體表面所形成之顏色層是採用陽極處理而得,為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即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實際上與被證1相同,是系爭產品已有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二)被告並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在100年1月底之前並未聽聞過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乙事,市面上亦未見系爭專利產品銷售,原告也未曾在養鴿專業雜誌上刊登廣告;又被告係經營鴿子用品之零售商,非系爭產品之製造者,並無能力判斷所販售之鳥用腳環是否侵害專利權,且原告又未能提出任何證據證明被告具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因此,原告縱享有我國之專利權,仍不足以證明被告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權,及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卻仍對外販賣系爭產品。(三)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毛利僅為薄利之4元,且每個月販售量也僅約10幾個至20、30個左右,尤其以塑膠製之鳥用腳環為銷售主力,且原告主張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僅佔被告每個月販售量之一小部分,故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原告35萬元並不合理。(四)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表面係屬陽極處理層,材質係屬鋁合金,且鋁一定要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一定是鋁:1.合謚豪公司黃健宏在96年8、9、10月之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就清楚寫著鋁合金種鴿私環(那時原告還未申請專利),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就是由合謚豪公司生產製造。2.賣系爭產品給被告之經銷商鄭博仁,在98年12月、99年1、2月在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也清楚寫著鋁合金腳環。3.鋁合金比較輕盈,不像其他金屬(金、銀、銅、鐵、不銹鋼)那麼沉重,所以最適合作成腳環給賽鴿鳥禽佩帶,長久以來為製造腳環業者所慣用。4.當此案被告17人當中,第一人收到法院傳票開始,經銷商鄭博仁即到處了解求證,生產者合謚豪公司也清楚告訴鄭博仁,這腳環材質係屬鋁合金,表面屬陽極處理層,鄭博仁為了證明合謚豪公司所說的話是否屬實,也兩度到臺南煜偉實業有限公司、世麟鍍鋁廠求證,廠商也很清楚告訴鄭博仁這是陽極處理層,並表示:「因為你的腳環是鋁製品,所以一定要用陽極處理」。5.在製造鴿環業界之專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都知道(即使不知道,電鍍業者也會告知),所謂電鍍層是鍍金屬包覆在被鍍物品上,就如同被鍍物品身上穿一件衣服,它是無法和被鍍物品結合,一經雕刻後,空氣和水氣就會滲入鍍金屬和被鍍物品之間,不久鍍金屬就會整層剝落,而陽極處理層就是在被鍍物品上染上一層色料,色料直接滲透入被鍍物品表面(被鍍物品一定是鋁質才可以,這是電鍍業者具有通常知識者皆知之常識),所以經過雕刻後,不會產生剝落問題。6.原告生產和被告所販售之腳環,係屬多種顏色且相當鮮艷,電鍍業者皆知道,唯有陽極處理層才能調配出那麼鮮艷且多種顏色,電鍍層卻侷限於鍍金屬本身之顏色,可選擇之顏色只有幾種,也沒那麼鮮艷。(五)為此,請求駁回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四、兩造不爭執之事項:(一)原告為我國公告第I315181號「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8年10月1日起至116年12月27日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總計有21項,其中第17項為獨立項,第18、21項為第17項之附屬項,第19、20項為第17、18項之附屬項(詳本院卷第59-67頁)。(二)原告所提出之鳥用腳環(即原證5,下稱被控侵權物品)係被告所販售。(三)被控侵權物品之材質為鋁,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詳本院卷第292頁)。(四)被控侵權物品如附表17A、17C、17D所示之構成要件,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291頁)。五、關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陽極處理」技術特徵之解釋:(一)經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記載:「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係具有一環體,該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並於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詳本院卷第50、66頁)。其中關於「電鍍層」之解釋,依據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具有之通常知識,係指利用電鍍方法將鍍層金屬電鍍在被鍍物品所形成之層面。(二)電鍍層與陽極處理層就文義上而言係屬不同之技術特徵,且陽極處理層並非電鍍層之均等物:經查被告抗辯被控侵權物品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電鍍層」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87頁),原告則於其專利舉發答辯理由書陳稱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配鍍層構造不同(詳本院卷第182頁),顯見兩造均認電鍍層與陽極處理層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另參酌電鍍係將被鍍物置於陰極,陽極處理係將被鍍物置於陽極之技述特徵差異,兩者所使用之技術特徵原理不同,自堪認系爭專利所界定之電鍍層文義上不包括陽極處理層,且陽極處理層亦非系爭專利所界定電鍍層之均等物。六、本件爭點與本院判斷:(一)兩造爭執概要:原告主張被控侵權物品之材質雖為鋁,且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但仍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17-21項之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55、291頁)。被告對於被控侵權物品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如附表17A、17C、17D所示構成要件之文義讀取並不爭執,惟抗辯被控侵權物品既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即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電鍍層」文義所讀取,故未侵害系爭專利權等語。則本件唯一之爭點僅為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之被控侵權物品,是否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電鍍層」文義讀取。(二)電鍍層與陽極處理之定義:1.電鍍之定義:關於金屬表面處理的方法有相當多種,參酌一些大專用之工業教科書,有關電鍍之記載,大多謂「電鍍為一種電解過程,提供鍍層金屬的金屬片作用有如陽極,電解液通常為鍍著金屬的離子溶液,被鍍物作用則有如陰極。陽極與陰極間輸入電壓後,吸引電解液中的金屬離子游至陰極,還原後即鍍著其上。同時陽極的金屬再溶解,提供電解液更多的金屬離子。如是泛指以電解還原反應在物體上鍍一層電鍍層者,電鍍層表面具有保護兼裝飾效用,具有高導電性、高度光反射性等特徵,最常提供為電鍍層金屬有鎳、鉻、錫、銅、銀及金。」電鍍完成後,被鍍物表面會披覆一層有色澤之金屬電鍍層。2.陽極處理之定義:陽極處理係金屬表面處理方式之一,大多用於鋁合金之表面處理,其原理為「將鋁或鋁合金置放於陽極處當成陽極,用鉛、碳或不銹鋼當陰極,在草酸、硫酸、鉻酸等電解溶液中電解,如此方法可得到鋁合金表面氧化形成化成皮膜,此時鋁合金的表面毛細孔係打開的,可讓染色色彩填入毛細孔中,最後再用一道封口的手續把毛細孔封起來,這樣鋁合金就如同多了一層有顏色的保護膜。」陽極處理與染色程序完成後,鋁合金表面之化成皮膜會為一具有顏色半透明層,與採電鍍方法之金屬電鍍層並不相同。(三)電鍍與陽極處理之差異:1.一般教科書之認知:按被鍍物品所在之電極區分,陽極處理之被鍍物品在陽極;電鍍之被鍍物品則位於陰極,或有稱「陰極處理」者。故兩技術「保護被鍍物品或裝飾被鍍物品表面」之目的可能相似,但兩者原理不同(甚至可說相反)。參考多數之教科書,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出版「熱處理與表面處理」、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之「表面處理」、徐氏基金會出版之「鋁的陽極處理」「金屬的表面處理與加工」、復文書局出版「實用電鍍理論與實際」及復漢出版社出版之「實用電鍍技術全集」,多將「電鍍」與「陽極處理」當成兩種不同表面處理技術看待,咸認為其技術特徵具有很大之差異。2.原告主觀上之認知:查系爭專利經訴外人鄭博仁向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原告於其向智慧財產局所提出之舉發答辯理由書第30頁上記載:證據2之圓向狀基環固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惟證據2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係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該證據2不僅該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電鍍層」構造不同,且證據2之顏色僅為易於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與系爭專利之特定顏色具有第一層辨識作用不同等語(詳本院卷第182頁背面)。則原告亦自認陽極處理與電鍍之構造不同,且陽極處理亦可染色之事實,自堪認兩者確屬不同之技術特徵。3.原告雖於本院主張:陽極處理俗稱為電鍍,且陽極處理不能鍍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詳本院卷第214-215頁)。惟查專利之用語應以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具有之通常知識為解釋依據,則陽極處理固亦俗稱為電鍍,但係屬一般外行人之不精確之通常用語,而非屬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專門用語,自不得以俗稱作為解釋專利申請範圍之依據。又依前揭教科書與原告舉發答辯理由書之記載,陽極處理程序亦包含染色之程序,原告主張陽極處理不能鍍色,除與一般教科書之記載不符外,亦與其於舉發理由答辯書所為之陳述矛盾。又陽極處理與電鍍係兩種不同之製程,並非陽極處理為製程,而電鍍為製品,原告此部分之主張可謂毫無任何依據,以金屬銅為例,僅能使用電鍍製程鍍色,無法使用陽極處理染色,因此,不能謂電鍍銅係由陽極處理製程所製造,原告此部分之主張,已嚴重偏離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認知,顯無可採。(四)綜上所述,被控侵權物品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文義所讀取,而第18-21項係直接或間接附屬於第17項之附屬項,被控侵權物品既未侵害第17項之獨立項,自不可能侵害第18-21項之附屬項。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為方法專利,均係採用「電鍍方法」為物品之製程,而被控侵權物品既係採用「陽極處理方法」製造,而非採用「電鍍方法」製造,則自不生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問題。七、從而,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35萬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不應准許。又原告既受敗訴之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9  月  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9  月  9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民國96年12月間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時經二年之久,始經該局於98年10月1日(98)智專一(一)證字第09871670750號函核頒發明第I315181號專利證書。又原告於98年10月間取得智慧財產局專利證書時,即預料本專利品在臺上市後,因有厚利可圖,必將有不法份子仿製、販賣等侵權行為發生,為確保專利權不被侵害,特依專利法第79條之規定,在包裝品上註明專利號碼(I315181)屬「智慧財產,仿冒必究」字樣外,並於翌年1月14日,在民眾日報刊登公告,警告社會少數不法份子,不得有仿製、販賣等不法行為。(二)被告在台北市○○路259號弘翔鴿園,於店內公然陳列販賣來源不明、仿製原告專利品之鴿用腳環(下稱系爭產品),其販賣期間已有一年之久,在材質、形狀、顏色、大小功效等,與系爭專利之腳環完全相同,即使專家亦無法辨別真偽,所造成原告之損害當不言可喻。至於所受損害實際程度,初估一年所失利益應在新臺幣(下同)350萬元左右。又因仿製品成本低,被告大量賤價出售圖利,將市場價格破壞殆盡,如原告原本一枚鴿用腳環標準價格30元,被告一枚僅要價15元、10元不等。臺灣每年出生雛鴿約100餘萬隻以上,為世界之冠,仿冒品未在市場出售前,原告每月最低銷售約6000至10000個,每月營業額收入約30萬元以上,一年約有300多萬元以上收入,自仿冒品鴿用腳環在市場販賣後,原告銷售量與營業額逐漸急速下降,如今,銷售量與營業額不到原本營業額十分之一,曾因申請專利所花費巨額資金與利息已血本無歸,原告基於被告仿製、販賣因果之關係,請求被告賠償原告350,000元,亦不過原告所失利益(350餘萬元)十分之一上下。(三)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經高雄市五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仿製腳環,有關依製技術與方法,確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專利範圍。又臺灣北、中、南各地鴿腳環分銷商所販賣仿製腳環,其來源係由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而鄭博仁在高雄、屏東地方法院亦全部供認不諱。換言之,因所有仿製腳環品質、形狀等與原告專利物完全相同,故是項鑑定報告,應適用所有已被原告向各地方法院所請求損害賠償之其他個案。(四)原告計算方式:依116賽鴿網站公佈顯示資料,全省分銷商共有567家,原告之分銷商佔150家,等於佔全省分銷商百分之26.5%,而依據99年全省賽鴿比賽統計數共有784,851隻鴿子,以784,851隻×26.5%=207,985隻,207,985只×20元=4,159,700元,再除17家被告分銷商等於244,688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再乘3倍等於734,064元,為原告所失利益與懲罰性賠償之計算方式。(五)被告強調所販賣仿製腳環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電鍍層不同,原告概予否認,陽極處理整個過程,是利用電解技術,使電鍍物金屬表面形成一層皮膜(它不具有顏色),鍍物沒經過陽極處理,即不能印刷、上色、電鍍等加工。在智慧財產法院通知書第二頁最後兩行初步認定:參酌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通常知識,鋁通常係採陽極處理方式鍍色,已明確表明鋁或鋁合金均須先陽極處理後再鍍上顏色。所謂鍍色「即俗稱電鍍」,一般人認為只要是鋁質電鍍,即稱陽極處理之說,事實上是極端錯誤。電鍍目前使用種類繁多,一般電鍍法、複合電鍍、合金電鍍等,非被告所說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故陽極處理不是本件爭訟之焦點,原告為印刷專業技術人士,有銘版之製造與販賣,銘版製作並須陽極處理方能上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六)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35萬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一)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之要件不符合文義讀取,進行均等比對結果,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係利用陽極處理技術在環體表面形成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利用電鍍技術在環體表面鍍設一層具有顏色之電鍍層的第一標記單元不同,而依先前技術阻卻進行分析,系爭專利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相當於被證1之鳥類用腳環,系爭專利之環體相當於被證1之圓筒狀基環,系爭專利環體表面之電鍍層相當於被證1之基環表面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系爭專利環體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第一標記單元之第二標記單元相當於被證1之在陽極處理層外周壁上所設之凹入狀標示部,且標示部之深度深及基環表面。其中,被證1在說明書第5頁最後1行至第6頁第7行中即明白揭示:「該陽極處理層(11)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飼主可以購買不同顏色的腳環(1)套至於所飼養的鳥類腳上,以作分級管理,另於陽極處理層(11)的表面局部設有凹入之標示部(110),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其深度深及基環(10)表面,以露出鋁基環(30)之原色,而由於陽極處理層(11)係具有顏色,故於該色層當中局部顯露的鋁質原色相當搶眼,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可知該陽極處理層(11)之辨識特徵亦不同於標示部(110)。此外,系爭專利之環體表面之電鍍層僅是將被證1所揭示之鳥類用腳環中以陽極處理方式所形成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改採以電鍍方式形成,而表面陽極處理與表面電鍍處理為業界一般在進行表面處理之慣用技術,並無產生超出無法預期之功效。再者,系爭產品環體表面所形成之顏色層是採用陽極處理而得,為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即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實際上與被證1相同,是系爭產品已有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二)被告並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在100年1月底之前並未聽聞過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乙事,市面上亦未見系爭專利產品銷售,原告也未曾在養鴿專業雜誌上刊登廣告;又被告係經營鴿子用品之零售商,非系爭產品之製造者,並無能力判斷所販售之鳥用腳環是否侵害專利權,且原告又未能提出任何證據證明被告具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因此,原告縱享有我國之專利權,仍不足以證明被告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權,及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卻仍對外販賣系爭產品。(三)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毛利僅為薄利之4元,且每個月販售量也僅約10幾個至20、30個左右,尤其以塑膠製之鳥用腳環為銷售主力,且原告主張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僅佔被告每個月販售量之一小部分,故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原告35萬元並不合理。(四)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表面係屬陽極處理層,材質係屬鋁合金,且鋁一定要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一定是鋁:1.合謚豪公司黃健宏在96年8、9、10月之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就清楚寫著鋁合金種鴿私環(那時原告還未申請專利),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就是由合謚豪公司生產製造。2.賣系爭產品給被告之經銷商鄭博仁,在98年12月、99年1、2月在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也清楚寫著鋁合金腳環。3.鋁合金比較輕盈,不像其他金屬(金、銀、銅、鐵、不銹鋼)那麼沉重,所以最適合作成腳環給賽鴿鳥禽佩帶,長久以來為製造腳環業者所慣用。4.當此案被告17人當中,第一人收到法院傳票開始,經銷商鄭博仁即到處了解求證,生產者合謚豪公司也清楚告訴鄭博仁,這腳環材質係屬鋁合金,表面屬陽極處理層,鄭博仁為了證明合謚豪公司所說的話是否屬實,也兩度到臺南煜偉實業有限公司、世麟鍍鋁廠求證,廠商也很清楚告訴鄭博仁這是陽極處理層,並表示:「因為你的腳環是鋁製品,所以一定要用陽極處理」。5.在製造鴿環業界之專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都知道(即使不知道,電鍍業者也會告知),所謂電鍍層是鍍金屬包覆在被鍍物品上,就如同被鍍物品身上穿一件衣服,它是無法和被鍍物品結合,一經雕刻後,空氣和水氣就會滲入鍍金屬和被鍍物品之間,不久鍍金屬就會整層剝落,而陽極處理層就是在被鍍物品上染上一層色料,色料直接滲透入被鍍物品表面(被鍍物品一定是鋁質才可以,這是電鍍業者具有通常知識者皆知之常識),所以經過雕刻後,不會產生剝落問題。6.原告生產和被告所販售之腳環,係屬多種顏色且相當鮮艷,電鍍業者皆知道,唯有陽極處理層才能調配出那麼鮮艷且多種顏色,電鍍層卻侷限於鍍金屬本身之顏色,可選擇之顏色只有幾種,也沒那麼鮮艷。(五)為此,請求駁回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四、兩造不爭執之事項:(一)原告為我國公告第I315181號「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8年10月1日起至116年12月27日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總計有21項,其中第17項為獨立項,第18、21項為第17項之附屬項,第19、20項為第17、18項之附屬項(詳本院卷第59-67頁)。(二)原告所提出之鳥用腳環(即原證5,下稱被控侵權物品)係被告所販售。(三)被控侵權物品之材質為鋁,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詳本院卷第292頁)。(四)被控侵權物品如附表17A、17C、17D所示之構成要件,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291頁)。五、關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陽極處理」技術特徵之解釋:(一)經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記載:「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係具有一環體,該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並於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詳本院卷第50、66頁)。其中關於「電鍍層」之解釋,依據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具有之通常知識,係指利用電鍍方法將鍍層金屬電鍍在被鍍物品所形成之層面。(二)電鍍層與陽極處理層就文義上而言係屬不同之技術特徵,且陽極處理層並非電鍍層之均等物:經查被告抗辯被控侵權物品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電鍍層」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87頁),原告則於其專利舉發答辯理由書陳稱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配鍍層構造不同(詳本院卷第182頁),顯見兩造均認電鍍層與陽極處理層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另參酌電鍍係將被鍍物置於陰極,陽極處理係將被鍍物置於陽極之技述特徵差異,兩者所使用之技術特徵原理不同,自堪認系爭專利所界定之電鍍層文義上不包括陽極處理層,且陽極處理層亦非系爭專利所界定電鍍層之均等物。六、本件爭點與本院判斷:(一)兩造爭執概要:原告主張被控侵權物品之材質雖為鋁,且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但仍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17-21項之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55、291頁)。被告對於被控侵權物品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如附表17A、17C、17D所示構成要件之文義讀取並不爭執,惟抗辯被控侵權物品既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即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電鍍層」文義所讀取,故未侵害系爭專利權等語。則本件唯一之爭點僅為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之被控侵權物品,是否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電鍍層」文義讀取。(二)電鍍層與陽極處理之定義:1.電鍍之定義:關於金屬表面處理的方法有相當多種,參酌一些大專用之工業教科書,有關電鍍之記載,大多謂「電鍍為一種電解過程,提供鍍層金屬的金屬片作用有如陽極,電解液通常為鍍著金屬的離子溶液,被鍍物作用則有如陰極。陽極與陰極間輸入電壓後,吸引電解液中的金屬離子游至陰極,還原後即鍍著其上。同時陽極的金屬再溶解,提供電解液更多的金屬離子。如是泛指以電解還原反應在物體上鍍一層電鍍層者,電鍍層表面具有保護兼裝飾效用,具有高導電性、高度光反射性等特徵,最常提供為電鍍層金屬有鎳、鉻、錫、銅、銀及金。」電鍍完成後,被鍍物表面會披覆一層有色澤之金屬電鍍層。2.陽極處理之定義:陽極處理係金屬表面處理方式之一,大多用於鋁合金之表面處理,其原理為「將鋁或鋁合金置放於陽極處當成陽極,用鉛、碳或不銹鋼當陰極,在草酸、硫酸、鉻酸等電解溶液中電解,如此方法可得到鋁合金表面氧化形成化成皮膜,此時鋁合金的表面毛細孔係打開的,可讓染色色彩填入毛細孔中,最後再用一道封口的手續把毛細孔封起來,這樣鋁合金就如同多了一層有顏色的保護膜。」陽極處理與染色程序完成後,鋁合金表面之化成皮膜會為一具有顏色半透明層,與採電鍍方法之金屬電鍍層並不相同。(三)電鍍與陽極處理之差異:1.一般教科書之認知:按被鍍物品所在之電極區分,陽極處理之被鍍物品在陽極;電鍍之被鍍物品則位於陰極,或有稱「陰極處理」者。故兩技術「保護被鍍物品或裝飾被鍍物品表面」之目的可能相似,但兩者原理不同(甚至可說相反)。參考多數之教科書,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出版「熱處理與表面處理」、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之「表面處理」、徐氏基金會出版之「鋁的陽極處理」「金屬的表面處理與加工」、復文書局出版「實用電鍍理論與實際」及復漢出版社出版之「實用電鍍技術全集」,多將「電鍍」與「陽極處理」當成兩種不同表面處理技術看待,咸認為其技術特徵具有很大之差異。2.原告主觀上之認知:查系爭專利經訴外人鄭博仁向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原告於其向智慧財產局所提出之舉發答辯理由書第30頁上記載:證據2之圓向狀基環固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惟證據2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係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該證據2不僅該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電鍍層」構造不同,且證據2之顏色僅為易於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與系爭專利之特定顏色具有第一層辨識作用不同等語(詳本院卷第182頁背面)。則原告亦自認陽極處理與電鍍之構造不同,且陽極處理亦可染色之事實,自堪認兩者確屬不同之技術特徵。3.原告雖於本院主張:陽極處理俗稱為電鍍,且陽極處理不能鍍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詳本院卷第214-215頁)。惟查專利之用語應以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具有之通常知識為解釋依據,則陽極處理固亦俗稱為電鍍,但係屬一般外行人之不精確之通常用語,而非屬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專門用語,自不得以俗稱作為解釋專利申請範圍之依據。又依前揭教科書與原告舉發答辯理由書之記載,陽極處理程序亦包含染色之程序,原告主張陽極處理不能鍍色,除與一般教科書之記載不符外,亦與其於舉發理由答辯書所為之陳述矛盾。又陽極處理與電鍍係兩種不同之製程,並非陽極處理為製程,而電鍍為製品,原告此部分之主張可謂毫無任何依據,以金屬銅為例,僅能使用電鍍製程鍍色,無法使用陽極處理染色,因此,不能謂電鍍銅係由陽極處理製程所製造,原告此部分之主張,已嚴重偏離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認知,顯無可採。(四)綜上所述,被控侵權物品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文義所讀取,而第18-21項係直接或間接附屬於第17項之附屬項,被控侵權物品既未侵害第17項之獨立項,自不可能侵害第18-21項之附屬項。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為方法專利,均係採用「電鍍方法」為物品之製程,而被控侵權物品既係採用「陽極處理方法」製造,而非採用「電鍍方法」製造,則自不生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問題。七、從而,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35萬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不應准許。又原告既受敗訴之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9  月  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9  月  9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從事企業品牌識別設計、品牌策略管理、品牌行銷諮詢建議及品牌形象經營等業務20餘年,於業界頗有好評。被告乃於民國99年9月23日委託原告,請原告指導被告有關廣告文宣之設計主題與視覺創意事宜,雙方並簽有委託簽認單一紙,而依上開委託簽認單上所載原告應履行之義務,係被告於大陸廣宣事業手冊形象之指導,且指導方向為設計主題與視覺指導,指導次數以兩次為限,惟並未受託製作相關大陸廣宣事業手冊形象之文件。(二)原告就上開事項指導被告之過程中,因被告之人員設計能力不足,原告雖盡力指導,但被告公司之人員仍無法做出專業之設計,故原告基於指導之立場,為被告量身設計其廣宣目錄供其參考,惟該等資料僅係供被告作為創意設計主題方向之參考,原告並未讓與該等著作之著作財產權或授權被告重製或允許被告做其他任何使用。(三)詎料,原告近日於相關廣宣媒體上發現被告逕將上開供參考之廣宣目錄,印刷成成品發放,甚至於在台灣展覽時,被告之展覽布置亦係使用原告所提供之廣宣文件重製而成。(四)原告雖不否認原證3廣宣目錄上之模特兒照片為被告提供,惟該廣宣其創意設計、畫面編排、圖形創意、色彩應用等,均為原告所獨創,並非由被告所提供之資料上可見及,如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第2314號判決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92、12、22電子郵件之見解,原告至少對於該廣宣目錄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而具有創作性之部分,及語文著作之企劃可受著作權法之保護,而免受他人之侵害。(五)原證4廣宣目錄之封面、封底部分及展場之布置招牌,有涉嫌抄襲原告主動提供之資料,此行為應屬以改制之方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參原告所提供予被告之資料第一頁-目錄之封面及封底(原證3-1),比對被告之廣宣目錄之封面及封底(原證4-1),針對封面照片、文字及圖示之編排及照片右側泡泡圖案之設計,及封底所有圖示、文件之位置、編排及右上方泡泡圖案之設計均屬抄襲原告之著作。(六)原告當初受被告委託之部分,僅及於指導,並非涉及協助被告製作相關廣宣文件,故該指導所提供之文件應僅讓被告「學習」使用,而非讓其直接使用於相關文件上,顯見系爭委託對原告而言,僅及於勞務之供給,並無任何文件或著作權之買賣或授權,故被告所援引之G點約定,應不在本契約之適用範圍內,此亦可參酌被告所提出之被證3-2電子郵件之內容載明,「如可以免費更好,因要借重您們的專業」,益可證明原告所提供之資料僅為指導性質,而非將資料之智慧財產權移轉予被告所有。(七)參照前著作權法主管機關內政部84年1月27日台(84)內著字第8401635號函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00年3月1日之函示(原證10),可知,如有人欲利用衍生著作,則其需要同時向衍生著作權人及原著作權人取得授權始可為之。自可證明,衍生著作有其獨立保護之必要存在,惟他人如有利用衍生著作之必要,仍另須向原著作權人取得授權始可為之,可知衍生著作之保護,係針對其改作部分之著作為之,因此衍生著作受著作權法保護之原因,在於其改作部分之創作,與其是否取得原著作權人之授權無關。(八)為此,依據民法第184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及第3項後段規定及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800,000元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係第I285574號「雙頭式鑽頭研磨機」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6年8月21日起至114年2月14日止。詎被告竟生產與系爭專利構造、功能均相同之「YN-09鑽頭複合研磨機」(下稱系爭產品),並於市面銷售。原告於99年2月7日在市面購得系爭產品,並送交財團法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鑑定,經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5、7、8項相符合。且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均為雙頭式鑽頭研磨機,係於一機座上設置動力源,動力源兩端伸出之動力軸兩端設有兩組砂輪,機座兩側另設有罩蓋,機座兩端分別配合砂輪設有第一及第二研磨座,另設有夾持被研磨物之夾持治具,機座上均設有至少一組以上之定位裝置。系爭專利之二組定位裝置設計在機座前端面上;系爭產品之定位裝置則設計於機座前端面與後端面上。兩者僅操作位置不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在進行研磨前均應先將被研磨物以定位裝置定位,且均具有同時對不同旋刃方向之鑽頭進行研磨之功能,可利用多數不同尺寸之夾持治具,夾持不同尺寸之刀具進行研磨。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在獨立項及附屬項2至4、6、9至13雖稍有技術設計之變更,然上開變更,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故系爭產品依「均等論」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權範圍第1至11項,故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二)因市場之需求,故系爭專利於尚未核准時,原告即已從事試製,自96年1月起至8月止已出售192臺,自96年9月起至12月止,則出售31臺,專利核准後之97年間,販售量達747臺。原告98年之業績降至370臺,99年初至同年6月底止,僅售出251臺。經原告調查發現,市面上有被告元祿亦有限公司(下稱元祿亦公司)製造與系爭專利相同之「雙頭式鑽頭研磨機」,足見系爭專利物品銷售之減少,係被告仿造所致,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被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計算原告所受損害之賠償金額,即原告98年與99年銷售系爭專利產品減少之業績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9,427,958元,以一般製造業之毛利為30%至35%計算,原告98年與99年所受損害約為582萬元至679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以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賠償金額,則系爭專利98年減少377臺,自99年初起至同年6月底止,減少122臺,共減少499臺,每臺價格以被告元祿亦公司銷售之價格4萬2千元計算,原告之實際損失逾2千1百萬元以上。無論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或第2款計算,其金額均逾原告請求賠償之2百萬元。退步言,縱依被告100年4月15日民事陳報狀所附之發票,被告稱銷售12臺,合計金額達380,600元,且上開發票未包括出口部分,顯然有所隱匿,被告應補提產品銷售國外之資料。故原告暫以2百萬元為損害金額。因系爭專利前於96年8月21日公告,被告對於系爭專利應知之甚詳,且原告曾發函請被告勿侵害系爭專利。詎被告竟未停止其侵害行為,甚者日前在臺北世貿展覽館、高雄巨蛋之展覽中,仍繼續公開銷售系爭產品,顯見被告確有故意,應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酌定3倍之損害賠償即6百萬元。(三)被告周志龍為被告元祿亦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因違反法令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元祿亦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職是,原告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6百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第I285574號「雙頭式鑽頭研磨機」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6年8月21日起至114年2月14日止。詎被告竟生產與系爭專利構造、功能均相同之「YN-09鑽頭複合研磨機」(下稱系爭產品),並於市面銷售。原告於99年2月7日在市面購得系爭產品,並送交財團法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鑑定,經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5、7、8項相符合。且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均為雙頭式鑽頭研磨機,係於一機座上設置動力源,動力源兩端伸出之動力軸兩端設有兩組砂輪,機座兩側另設有罩蓋,機座兩端分別配合砂輪設有第一及第二研磨座,另設有夾持被研磨物之夾持治具,機座上均設有至少一組以上之定位裝置。系爭專利之二組定位裝置設計在機座前端面上;系爭產品之定位裝置則設計於機座前端面與後端面上。兩者僅操作位置不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在進行研磨前均應先將被研磨物以定位裝置定位,且均具有同時對不同旋刃方向之鑽頭進行研磨之功能,可利用多數不同尺寸之夾持治具,夾持不同尺寸之刀具進行研磨。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在獨立項及附屬項2至4、6、9至13雖稍有技術設計之變更,然上開變更,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故系爭產品依「均等論」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權範圍第1至11項,故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二)因市場之需求,故系爭專利於尚未核准時,原告即已從事試製,自96年1月起至8月止已出售192臺,自96年9月起至12月止,則出售31臺,專利核准後之97年間,販售量達747臺。原告98年之業績降至370臺,99年初至同年6月底止,僅售出251臺。經原告調查發現,市面上有被告元祿亦有限公司(下稱元祿亦公司)製造與系爭專利相同之「雙頭式鑽頭研磨機」,足見系爭專利物品銷售之減少,係被告仿造所致,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被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計算原告所受損害之賠償金額,即原告98年與99年銷售系爭專利產品減少之業績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9,427,958元,以一般製造業之毛利為30%至35%計算,原告98年與99年所受損害約為582萬元至679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以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賠償金額,則系爭專利98年減少377臺,自99年初起至同年6月底止,減少122臺,共減少499臺,每臺價格以被告元祿亦公司銷售之價格4萬2千元計算,原告之實際損失逾2千1百萬元以上。無論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或第2款計算,其金額均逾原告請求賠償之2百萬元。退步言,縱依被告100年4月15日民事陳報狀所附之發票,被告稱銷售12臺,合計金額達380,600元,且上開發票未包括出口部分,顯然有所隱匿,被告應補提產品銷售國外之資料。故原告暫以2百萬元為損害金額。因系爭專利前於96年8月21日公告,被告對於系爭專利應知之甚詳,且原告曾發函請被告勿侵害系爭專利。詎被告竟未停止其侵害行為,甚者日前在臺北世貿展覽館、高雄巨蛋之展覽中,仍繼續公開銷售系爭產品,顯見被告確有故意,應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酌定3倍之損害賠償即6百萬元。(三)被告周志龍為被告元祿亦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因違反法令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元祿亦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職是,原告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6百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第I285574號「雙頭式鑽頭研磨機」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6年8月21日起至114年2月14日止。詎被告竟生產與系爭專利構造、功能均相同之「YN-09鑽頭複合研磨機」(下稱系爭產品),並於市面銷售。原告於99年2月7日在市面購得系爭產品,並送交財團法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鑑定,經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5、7、8項相符合。且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均為雙頭式鑽頭研磨機,係於一機座上設置動力源,動力源兩端伸出之動力軸兩端設有兩組砂輪,機座兩側另設有罩蓋,機座兩端分別配合砂輪設有第一及第二研磨座,另設有夾持被研磨物之夾持治具,機座上均設有至少一組以上之定位裝置。系爭專利之二組定位裝置設計在機座前端面上;系爭產品之定位裝置則設計於機座前端面與後端面上。兩者僅操作位置不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在進行研磨前均應先將被研磨物以定位裝置定位,且均具有同時對不同旋刃方向之鑽頭進行研磨之功能,可利用多數不同尺寸之夾持治具,夾持不同尺寸之刀具進行研磨。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在獨立項及附屬項2至4、6、9至13雖稍有技術設計之變更,然上開變更,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故系爭產品依「均等論」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權範圍第1至11項,故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二)因市場之需求,故系爭專利於尚未核准時,原告即已從事試製,自96年1月起至8月止已出售192臺,自96年9月起至12月止,則出售31臺,專利核准後之97年間,販售量達747臺。原告98年之業績降至370臺,99年初至同年6月底止,僅售出251臺。經原告調查發現,市面上有被告元祿亦有限公司(下稱元祿亦公司)製造與系爭專利相同之「雙頭式鑽頭研磨機」,足見系爭專利物品銷售之減少,係被告仿造所致,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被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計算原告所受損害之賠償金額,即原告98年與99年銷售系爭專利產品減少之業績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9,427,958元,以一般製造業之毛利為30%至35%計算,原告98年與99年所受損害約為582萬元至679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以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賠償金額,則系爭專利98年減少377臺,自99年初起至同年6月底止,減少122臺,共減少499臺,每臺價格以被告元祿亦公司銷售之價格4萬2千元計算,原告之實際損失逾2千1百萬元以上。無論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或第2款計算,其金額均逾原告請求賠償之2百萬元。退步言,縱依被告100年4月15日民事陳報狀所附之發票,被告稱銷售12臺,合計金額達380,600元,且上開發票未包括出口部分,顯然有所隱匿,被告應補提產品銷售國外之資料。故原告暫以2百萬元為損害金額。因系爭專利前於96年8月21日公告,被告對於系爭專利應知之甚詳,且原告曾發函請被告勿侵害系爭專利。詎被告竟未停止其侵害行為,甚者日前在臺北世貿展覽館、高雄巨蛋之展覽中,仍繼續公開銷售系爭產品,顯見被告確有故意,應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酌定3倍之損害賠償即6百萬元。(三)被告周志龍為被告元祿亦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因違反法令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元祿亦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職是,原告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6百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第I285574號「雙頭式鑽頭研磨機」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6年8月21日起至114年2月14日止。詎被告竟生產與系爭專利構造、功能均相同之「YN-09鑽頭複合研磨機」(下稱系爭產品),並於市面銷售。原告於99年2月7日在市面購得系爭產品,並送交財團法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鑑定,經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5、7、8項相符合。且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均為雙頭式鑽頭研磨機,係於一機座上設置動力源,動力源兩端伸出之動力軸兩端設有兩組砂輪,機座兩側另設有罩蓋,機座兩端分別配合砂輪設有第一及第二研磨座,另設有夾持被研磨物之夾持治具,機座上均設有至少一組以上之定位裝置。系爭專利之二組定位裝置設計在機座前端面上;系爭產品之定位裝置則設計於機座前端面與後端面上。兩者僅操作位置不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在進行研磨前均應先將被研磨物以定位裝置定位,且均具有同時對不同旋刃方向之鑽頭進行研磨之功能,可利用多數不同尺寸之夾持治具,夾持不同尺寸之刀具進行研磨。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在獨立項及附屬項2至4、6、9至13雖稍有技術設計之變更,然上開變更,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故系爭產品依「均等論」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權範圍第1至11項,故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二)因市場之需求,故系爭專利於尚未核准時,原告即已從事試製,自96年1月起至8月止已出售192臺,自96年9月起至12月止,則出售31臺,專利核准後之97年間,販售量達747臺。原告98年之業績降至370臺,99年初至同年6月底止,僅售出251臺。經原告調查發現,市面上有被告元祿亦有限公司(下稱元祿亦公司)製造與系爭專利相同之「雙頭式鑽頭研磨機」,足見系爭專利物品銷售之減少,係被告仿造所致,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被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計算原告所受損害之賠償金額,即原告98年與99年銷售系爭專利產品減少之業績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9,427,958元,以一般製造業之毛利為30%至35%計算,原告98年與99年所受損害約為582萬元至679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以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賠償金額,則系爭專利98年減少377臺,自99年初起至同年6月底止,減少122臺,共減少499臺,每臺價格以被告元祿亦公司銷售之價格4萬2千元計算,原告之實際損失逾2千1百萬元以上。無論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或第2款計算,其金額均逾原告請求賠償之2百萬元。退步言,縱依被告100年4月15日民事陳報狀所附之發票,被告稱銷售12臺,合計金額達380,600元,且上開發票未包括出口部分,顯然有所隱匿,被告應補提產品銷售國外之資料。故原告暫以2百萬元為損害金額。因系爭專利前於96年8月21日公告,被告對於系爭專利應知之甚詳,且原告曾發函請被告勿侵害系爭專利。詎被告竟未停止其侵害行為,甚者日前在臺北世貿展覽館、高雄巨蛋之展覽中,仍繼續公開銷售系爭產品,顯見被告確有故意,應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酌定3倍之損害賠償即6百萬元。(三)被告周志龍為被告元祿亦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因違反法令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元祿亦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職是,原告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6百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第I285574號「雙頭式鑽頭研磨機」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6年8月21日起至114年2月14日止。詎被告竟生產與系爭專利構造、功能均相同之「YN-09鑽頭複合研磨機」(下稱系爭產品),並於市面銷售。原告於99年2月7日在市面購得系爭產品,並送交財團法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鑑定,經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5、7、8項相符合。且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均為雙頭式鑽頭研磨機,係於一機座上設置動力源,動力源兩端伸出之動力軸兩端設有兩組砂輪,機座兩側另設有罩蓋,機座兩端分別配合砂輪設有第一及第二研磨座,另設有夾持被研磨物之夾持治具,機座上均設有至少一組以上之定位裝置。系爭專利之二組定位裝置設計在機座前端面上;系爭產品之定位裝置則設計於機座前端面與後端面上。兩者僅操作位置不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在進行研磨前均應先將被研磨物以定位裝置定位,且均具有同時對不同旋刃方向之鑽頭進行研磨之功能,可利用多數不同尺寸之夾持治具,夾持不同尺寸之刀具進行研磨。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在獨立項及附屬項2至4、6、9至13雖稍有技術設計之變更,然上開變更,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故系爭產品依「均等論」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權範圍第1至11項,故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二)因市場之需求,故系爭專利於尚未核准時,原告即已從事試製,自96年1月起至8月止已出售192臺,自96年9月起至12月止,則出售31臺,專利核准後之97年間,販售量達747臺。原告98年之業績降至370臺,99年初至同年6月底止,僅售出251臺。經原告調查發現,市面上有被告元祿亦有限公司(下稱元祿亦公司)製造與系爭專利相同之「雙頭式鑽頭研磨機」,足見系爭專利物品銷售之減少,係被告仿造所致,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被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計算原告所受損害之賠償金額,即原告98年與99年銷售系爭專利產品減少之業績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9,427,958元,以一般製造業之毛利為30%至35%計算,原告98年與99年所受損害約為582萬元至679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以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賠償金額,則系爭專利98年減少377臺,自99年初起至同年6月底止,減少122臺,共減少499臺,每臺價格以被告元祿亦公司銷售之價格4萬2千元計算,原告之實際損失逾2千1百萬元以上。無論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或第2款計算,其金額均逾原告請求賠償之2百萬元。退步言,縱依被告100年4月15日民事陳報狀所附之發票,被告稱銷售12臺,合計金額達380,600元,且上開發票未包括出口部分,顯然有所隱匿,被告應補提產品銷售國外之資料。故原告暫以2百萬元為損害金額。因系爭專利前於96年8月21日公告,被告對於系爭專利應知之甚詳,且原告曾發函請被告勿侵害系爭專利。詎被告竟未停止其侵害行為,甚者日前在臺北世貿展覽館、高雄巨蛋之展覽中,仍繼續公開銷售系爭產品,顯見被告確有故意,應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酌定3倍之損害賠償即6百萬元。(三)被告周志龍為被告元祿亦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因違反法令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元祿亦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職是,原告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6百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第I285574號「雙頭式鑽頭研磨機」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6年8月21日起至114年2月14日止。詎被告竟生產與系爭專利構造、功能均相同之「YN-09鑽頭複合研磨機」(下稱系爭產品),並於市面銷售。原告於99年2月7日在市面購得系爭產品,並送交財團法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鑑定,經比對分析,系爭產品與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5、7、8項相符合。且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均為雙頭式鑽頭研磨機,係於一機座上設置動力源,動力源兩端伸出之動力軸兩端設有兩組砂輪,機座兩側另設有罩蓋,機座兩端分別配合砂輪設有第一及第二研磨座,另設有夾持被研磨物之夾持治具,機座上均設有至少一組以上之定位裝置。系爭專利之二組定位裝置設計在機座前端面上;系爭產品之定位裝置則設計於機座前端面與後端面上。兩者僅操作位置不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在進行研磨前均應先將被研磨物以定位裝置定位,且均具有同時對不同旋刃方向之鑽頭進行研磨之功能,可利用多數不同尺寸之夾持治具,夾持不同尺寸之刀具進行研磨。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在獨立項及附屬項2至4、6、9至13雖稍有技術設計之變更,然上開變更,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故系爭產品依「均等論」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權範圍第1至11項,故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二)因市場之需求,故系爭專利於尚未核准時,原告即已從事試製,自96年1月起至8月止已出售192臺,自96年9月起至12月止,則出售31臺,專利核准後之97年間,販售量達747臺。原告98年之業績降至370臺,99年初至同年6月底止,僅售出251臺。經原告調查發現,市面上有被告元祿亦有限公司(下稱元祿亦公司)製造與系爭專利相同之「雙頭式鑽頭研磨機」,足見系爭專利物品銷售之減少,係被告仿造所致,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被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計算原告所受損害之賠償金額,即原告98年與99年銷售系爭專利產品減少之業績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9,427,958元,以一般製造業之毛利為30%至35%計算,原告98年與99年所受損害約為582萬元至679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以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賠償金額,則系爭專利98年減少377臺,自99年初起至同年6月底止,減少122臺,共減少499臺,每臺價格以被告元祿亦公司銷售之價格4萬2千元計算,原告之實際損失逾2千1百萬元以上。無論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或第2款計算,其金額均逾原告請求賠償之2百萬元。退步言,縱依被告100年4月15日民事陳報狀所附之發票,被告稱銷售12臺,合計金額達380,600元,且上開發票未包括出口部分,顯然有所隱匿,被告應補提產品銷售國外之資料。故原告暫以2百萬元為損害金額。因系爭專利前於96年8月21日公告,被告對於系爭專利應知之甚詳,且原告曾發函請被告勿侵害系爭專利。詎被告竟未停止其侵害行為,甚者日前在臺北世貿展覽館、高雄巨蛋之展覽中,仍繼續公開銷售系爭產品,顯見被告確有故意,應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酌定3倍之損害賠償即6百萬元。(三)被告周志龍為被告元祿亦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因違反法令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元祿亦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職是,原告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6百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就系爭產品樣本之取證過程有重大瑕疵,原告所提之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洵無足採:1、台大0000中心非當事人合意指定之鑑定機構,其所為之系爭鑑定報告,不具證據能力。且台大0000中心係基於委託鑑定人00000000法律事務所單方送交之電性測試結果而進行鑑定,系爭鑑定報告洵無可信。2、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係藉由量測電性訊號之「結果」,反推達成此結果之「方法」,該鑑定報告以反推過程達成鑑定結論,顯無可採,且乏科學技術依據。況台大0000中心鑑定報告,非依據專利侵害鑑定原則及流程,無任何隻字片語比對技術內容,僅由結果而主觀臆測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其方法邏輯顯屬有誤,其推測亦屬擅斷而無足採。(二)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要件,應予撤銷:1、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兩段式」之界定方式,特徵在於方法步驟1至3,並非在於裝置(系爭專利說明書或圖示中有關PWM控制單元與LED驅動電路之揭露付之闕如),且按系爭專利之審查歷史檔案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其中」應解釋為「其特徵在於」,以區別其前言部分不具可專利性之「裝置」以及特徵部分之「方法」。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2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證據4不具新穎性,應予撤銷。(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①相較於證據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②相較於證據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第八圖及第九圖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一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硬體內容,該等硬體內容係用以產生脈波寬度調變(PWM)驅動訊號以驅動一顯示器,亦即證據3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B.證據3「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C.證據3第八圖、第十圖A、第十圖B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亮度控制訊號」。D.證據2「以RGB發光二極體為LCD背光源光學迴授補償」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證據2第17頁(1)內容揭示「在本實驗中我們使用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方式…來微調每一個LED的觸發點亮時間」。因此,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該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為明顯。(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①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2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A.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且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B.證據3說明書【先前技術】之內容揭露「…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其包含有:一序列計數器(41),係為一順序上數或順序下數的計數器,用以輸出一計數數值,該計數數值的位元數與影像信號位元數(nbits)相同;複數數位比較器(40),各數位比較器(40)輸出端分別對應連接至一顯示器(42)的複數資料通道…」上述序列計數器與複數數位比較器之結合即相當於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C.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與證據3之相對應關係:(a)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對應至證據3之序列計數器與數位比較器。(b)序列計數器+數位比較器即一般習知之數位至類比轉換器,可應用於顯示器;且序列計數器一般是依據一時脈訊號而動作。(c)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特徵:「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的亮度控制訊號係基於時脈(clock-based)而產生的」。D.證據2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②相較於證據3及證據4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證據3揭露系爭專利標的及前言之技術特徵,亦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而證據4亦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技術特徵。(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2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不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相較於證據4及公知常識之組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至7項相較於證據2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證據4與本行公知常識不具進步性。3、證據2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3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2行揭露:「而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人眼可接受的更新頻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亦希望解決畫面更新率過低之問題,此點與系爭專利相同,益證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又證據2與證據3之技術內容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相較於證據2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針對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作為一整體予以考量,系爭專利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顯而易知,故系爭專利為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4、證據4之技術領域為「一種脈波寬度可調變之發光二極體驅動方法」,與系爭專利、證據3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關。證據4揭露「DigitalPictureCreationforDLP」,其係有關數位光學處理(DigitalLightProcessing;DLP)投影機,而投影機光源一般來自LED或laserLED,即與LED相關,益證證據4與證據3技術內容之組合對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係至為明顯。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工作週期(dutycycle)、發光(ON)時間、亮度控制訊號與外部之亮度設定值彼此相關。證據3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外部發光二極體、外部之亮度設定值、相對的工作週期與亮度控制訊號。證據4之Figure2中揭露「二進位PWM序列態樣:以兩個實施例予以說明如何以此序列來產生亮度值」(BinaryPWMsequencepatternwithtwoexamplesofhowintensityvaluesaregeneratedwiththesequence)。證據4之此段揭露與PWM、亮度設定值(binary01111、binary11010)以及工作週期(15/31、26/31)有關,顯然與證據3係屬相同或相關之技術領域而得以組合,殆無疑義。5、原告主張證據4的切割方式是在切割「PWM週期」,非在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委無足採:(1)就物理意義言,「週期」單位為時間(秒、毫秒、微秒),而PWM週期係包括與外部亮度設定值相應之發光(ON)連續時間。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2至14行說明:「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切割每一週期中不發光(OFF)或發光(ON)的連續時脈,並將其盡量平均分散於該週期內,以提高更新率。」所謂「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實則僅係於PWM週期中就發光(ON)的連續時間做切割。切割整個脈波寬度調變週期,業已包含切割發光的連續時間之動作。就切割目的係在於提升更新率而言,「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與「切割PWM週期」實質意義相同。(2)證據3揭露「切割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之技術特徵。證據3係在於證明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單元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皆為習知元件,而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所示確為一般發光連續時間未打散的時域波形,因未打散,故證據3第6頁第10至12行說明:「一旦畫面更新率低於一般人眼可接受的更新率,則人眼觀看顯示器時,會看到閃爍的影像。」。證據3為提高更新率,亦將發光時間予以打散,觀證據3第11頁第16至第19行「第六圖A為一完整週期的比較輸出信號,一直流位準(512)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而第六圖B係為另一直流位準(299)被分散於一完整週期中」等語即知。(3)證據3之第十圖A、第十圖B係以10位元(10-bit)為例,說明當外部亮度訊號設定值分別為512(第十圖A,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512/1024)以及299(第十圖B,其相對之PWM亮度控制訊號工作週期為299/1024)時之發光(ON)連續時間。證據3係將PWM週期中發光(ON)連續時間予以切割而獲得例如第六圖A、第六圖B之分散結果。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切割「一個PWM週期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乃習知之技術手段。(4)證據4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係對應至證據4Fig.2之黃色部分。當binary01111(工作週期為48%)、binary11010(工作週期為84%)時,明顯即有系爭專利發光(ON)的連續時間,而證據4Fig.3之黃色部分則顯示證據4Fig.2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切割後的結果。參諸證據4之Fig.2與Fig.3,以binary11010為例,Fig.2中其數字4的黃色部分即為連續的發光時間(連續發光16個單位時間),此連續發光時間在Fig.3則被分散為8份(每份發光2個單位時間),益證證據4之Fig.3所切割者,確屬發光連續時間。證據4為便於解說起見僅以5bit(5位元)為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當證據4應用於更高位元時,發光(ON)連續時間之對應將更為明顯。(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之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係接收外部之亮度設定值,據亮度設定值調整相對的工作週期(dutycycle),輸出特定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的亮度控制訊號。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並未明確界定究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何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2)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所謂「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係指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所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根據所輸入之外部之亮度設定值調整之相對的工作週期相比,維持不變。(3)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發光週期」及「次要發光週期」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自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1)原告之量測方法僅量得信號輸出之波形,無法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任何方法步驟特徵:I藉由一預設之演算法將一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中發光(ON)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II再把主要發光週期切割成幾份小週期;III並將前述幾份小週期與前述次要發光週期分散於整個前述脈波寬度調變週期(PWMcycle)內。原告之量測方法並未呈現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步驟特徵,則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即屬無據。(2)原告對系爭產品之解讀,顯屬錯誤:①系爭產品具有兩種操作模式:MY-PWM模式與APDM模式,可藉由命令資料CMD[12]來決定要使用哪種模式,其中MY-PWM模式為輸出波形不打散的應用,與系爭專利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自無侵害系爭專利。而APDM模式為被告自行開發之打散輸出波形的技術,其工作週期與傳統PWM不打散之工作週期並不相同(不論MY-PWM模式抑或APDM模式皆有補償脈波寬度△),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為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與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無關且不同,故亦無侵權問題。系爭產品之MY-PWM模式與APDM驅動模式明顯有別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且與系爭專利任一特徵步驟無關,自未侵害系爭專利。②系爭產品具兩種操作模式APDM/PWMGenerator與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明顯不同,原告將系爭產品類比於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任意比附,顯不足採。系爭專利說明書並無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單元與其訊號傳遞之描述,又如何與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類比,是徵原告所辯殊無可採。③原告援引「高畫面刷新率LED掃瞄屏的優勢與驅動芯片解決方案」,查該內容僅係實施方法步驟特徵必然結果之描述,非系爭專利特徵。該文章係介紹系爭產品使用APDM技術將輸出波形打散成64段或128段與系爭產品之特徵相符。該篇文章並未提及脈波寬度△,僅係該文作者撰寫文章時未予敘述,要無解於脈波寬度△業已詳述於系爭產品之規格書中之事實。④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且系爭產品因應於130之值,係直接將輸出波形切割成64等分(因130/65536<50%),並未分成任何主要發光週期(128)與次要發光週期(2)。又原告之實驗1至6係以邏輯分析儀(實驗1至4,6)與示波器(實驗5)進行訊號之量測。按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固均可用於量測訊號,然相較於示波器,邏輯分析儀之取樣率較低,使得取樣點之間的時間間距太大,在儀器之解析度不高時,無法完整顯示訊號輸出波形,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在以邏輯分析儀進行系爭產品訊號量測時,在相關之輸出波形圖與其放大波形圖中,皆無法顯示系爭產品之補償脈波寬度△。另原告套用系爭專利以解釋130=128+2之方式亦屬錯誤。⑤系爭產品並未將發光的連續時間分成主要發光週期與次要發光週期,遑論有小週期。又系爭產品△部份是利用數位電路完成,亦與類比方式無關。⑥系爭產品之APDM/PWMgenerator係因應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5536)輸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在此例即(16384+64△)/65536),因此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比已明顯改變)。依原告邏輯,系爭專利係將系爭專利之PWM控制單元依照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所產生之一與亮度有關之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視為「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而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自PWM控制單元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後方視為「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且該「原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與該「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相比係維持不變。原告之邏輯實屬無稽,蓋PWM控制單元所產生並輸出至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本即不變,否則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將無法使外部之發光二極體表現出相對於外部亮度設定值之發光亮度,由此益證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維持不變係指其與外部亮度設定值之工作週期相較而言。⑦原告產品量測值之差值皆為負數值,反觀系爭產品量測值之差值則皆為正數值,由此可知量測值之差值絕非單純系統性誤差,系爭產品量測值之正數差值正足以顯示系爭產品確有脈波寬度△,原告主張並無可採。⑧原告以附件4之量測結果,辯稱系爭產品確有將餘數打散插入之情形。惟系爭產品並無除法電路、取餘數的電路、更無將餘數插入之動作,是原告所辯實無可採。⑨原告舉其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實驗結果,不外乎欲以實驗6中圖25(系爭產品)與圖27(MBI5042)之輸出結果相同,推論系爭產品抄襲原告產品,惟原告產品MBI5030與MBI5042之規格書內容(分散成65份)與實驗結果大相逕庭,故原告所辯不足採信。(3)原告對實驗結果之判讀有誤:原告之實驗1至4皆為邏輯分析儀量測之結果,無法正確表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無法表示系爭產品補償脈波寬度△。原告以此量測結果套用系爭專利,錯誤且不當涵蓋至先前技藝之數學公式,據以反推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實乃錯誤解讀。蓋不同於系爭專利之該等特徵步驟方法步驟仍可達成提高更新率之結果,益徵原告邏輯謬誤,洵無可採。又實驗5為示波器量測結果,可表示正確輸出波形之時間,亦即系爭產品之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並非維持不變,可徵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脈波寬度調變控制單元於亮度控制訊號之工作週期(dutycycle)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之技術特徵迥異。(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且原告未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是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係附屬項,依附於第1項,按專利審查基準第2-1-16頁之規定可知,因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內,從而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項。(四)原告關於損害賠償之主張顯無理由:1、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其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據:原告既未於其專利物品或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自不得僅因其與被告間有業務競爭關係,率謂被告未查察有無牽涉專利侵害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姑不論原告迄未證明被告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之訴已嫌無據;況依原告邏輯,豈非任何人只需提起訴訟,即可憑其於該訴訟中之單方面陳述,主張他人有侵權行為之認識、即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主觀故意而無需舉證證明侵權行為之事實。2、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損害賠償,並無可採:(1)原告今年營收既較諸去年持續增長,顯未因所主張之本件專利侵權而受有所失利益或營收短少之損害;況該27%成長依據何在,亦無客觀合理基礎;甚者,該27%營收成長率為原告「全部」營業收入之成長率,該等「全部」之營收,不足且無法證明原告全部營收中之顯示屏驅動IC之銷售總數(僅為部分營收)成長率即當然亦達27%,原告率以該27%作為請求依據,洵無可採。原告PWM顯示屏驅動IC佔顯示屏驅動IC銷售總數2成(即五分之一),原告誆稱佔其所有顯示屏驅動IC之三分之一(3.3成)乃屬誇大不實。抑有進者,原告就其所受損害負有舉證責任,迺其飾詞具體銷售總數有涉敏感機密而未具體指摘,足徵原告就其所受損害無法證明。(2)產品降價原因多端,可能因產品市場供需、其他同業競爭、市場景氣、流行趨勢、推銷手法等原因所致,原告未證明其產品有降價、復未證明其產品之降價與被告侵權行為(惟被告否認)間具何相當因果關係,從而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顯屬無據。(3)原證8號000000公司之採購證明,其形式及內容之真正具有重大疑義,無法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①徵諸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1702號判決見解,大陸地區製作之文書若未經行政院設立或指定之機構或委託之民間團體驗證者,無從認為真正。準此,該採購證明既未經該等機構或團體之驗證,則其形式上真正顯有重大疑義,不具證據能力,自無從且不得採為審酌本案事實之證據資料。②該採購證明所載產品型號「MY9262」是否為系爭產品,「MB15042」是否即為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之產品,原告未舉證以實其說;原告亦未證明000000公司於大陸地區採購之產品,係被告於台灣地區所製造、銷售者,徵諸法院判決意旨及專利權之屬地保護原則,該採購證明無法且不能證明系爭產品有侵權之實。該採購證明充其量僅係陳述「MY9262」產品低於原告MB15042產品售價,無從且無法證明原告有因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而降價20%之情。3、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請求損害賠償,洵無可採:系爭專利不具可專利性,原告亦迄未證明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情事,其率爾聲請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原始憑證及商業簿冊,非僅有違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且有侵害被告營業秘密之虞。(五)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已獲領專利:被告於98年12月30日就其所發明之APDM模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使用其驅動裝置及其影像資料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並於100年7月1日公開。被告就相同之發明內容亦於99年1月13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發明名稱為「數字類比轉換器、顯示器的驅動裝置及圖像數據轉換方法」,申請案號000000000008.0,於100年7月20日公開,且於101年11月9日獲領「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亦已獲准專利。系爭產品之APDM模式與相關電路確有新顯特徵與進步功效,有別於習知操作模式,益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方法特徵無關,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4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3 6",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公平交易法除去侵害
(一)原告於81年首創推出Vita-Mix調理機,該產品之外型設計已為全世界消費者普遍認知之著名外觀設計。該Vita-Mix調理機之獨特容杯設計係以上方圓形下方為四方形飾以四面菱形花紋,及以四方體前方斜面之基座,廣為相關事業及消費者熟知之重要商品表徵,並在美國分別獲准註冊取得立體商標之保護(美國註冊號數0000000及0000000),該外觀設計之立體商標,堪稱著名之外國立體商標,尤其早於85年即開始進口至台灣販售。原告及台灣總代理商多年來耗費鉅資及努力舉辦眾多座談會、演講,示範展示Vita-Mix調理機之效能優點,並於電視購物台長期公開播送宣傳,各雜誌書籍大量推薦及刊登廣告,藉此使大眾熟知,以取得廣大知名度。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之上方圓形下方四方形飾以四面菱形花紋之容杯及四方體前方斜面之基座商品外觀,因原告商品廣受消費者之讚譽喜愛並為市場領導品牌,已為相關事業及消費者普遍信賴之品質保證。詎被告竟抄襲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製造外觀高度近似之系爭產品於市面上販售。系爭產品不僅容杯及杯蓋外觀與原告之調理機完全相同,模仿抄襲原告首創之上方圓形下方四方形飾以四面菱形花紋之容杯之重要商品表徵,其基座造型、操作控制面板、面板上開關及調速鈕之位置均完全相同,甚至容杯基座杯蓋之角度大小均完全相同,足見係以原告Vita-Mix調理機為藍本,造成與原告調理機混淆。被告抄襲原告調理機外觀,除造成商品混淆,誤認其為原告之系列產品或與原告有所關聯,意圖利用原告調理機於市場上之知名度及形象,使消費者產生相同品質功效之聯想,以不公平搭便車方式,增進自己之銷貨數量,已侵害原告之權益,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24條及第30條之規定,請求被告停止產銷侵害原告權益之系爭產品。(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被證9至16號之專利案均與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同或無關,不足以證明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為業者通用之商品外觀。又被告以被證6、7號報紙廣告自稱積極投入行銷廣告,惟該二則廣告均非系爭產品,被證5號所列之專利權亦均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無關。2、系爭產品之商品外觀不僅與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型完全相同,其容杯及杯蓋及攪拌棒之尺寸、大小、角度、形狀均完全一樣,其底座之大小、尺寸、角度、形狀也都完全相同,顯見被告係故意抄襲原告居於市場領導品牌之調理機外觀,企圖藉由外型尺寸大小完全一致的容杯杯蓋及基座整體商品外觀,使消費者產生外型完全相同可能會有相同品質功效之聯想及誤導,進而使消費者誤認兩者可能具有某種關聯關係之聯想,實已侵害以品質服務等效能競爭本質之公平競爭,而具有侵害商業競爭倫理之可非難性。3、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經美國商標專利局於西元2007年核准註冊為立體商標,是該商品外觀係經認可於西元2007年之前即為消費者所熟知,並將其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識,具有識別性,在西元2007年之前已有該事實存在,而於西元2007年核准註冊為立體商標之保護,並非於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事業之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4、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係經原告於81年首創推出,該產品外觀確經原告首創使用並於市場上銷售迄今已20年,此得由原告調理機產品外觀已經我國智慧財產局於81年核准新式樣專利權,其專利名稱:具有水瓶及底座之攪拌機(專利證書號031989),足證原告調理機外觀確係原告於81年首創使用,經原告於全球市場上以調理機外觀銷售使用20年,該調理機外觀絕非業界慣用之造型。嗣後專利權雖於86年消滅,然原告調理機外觀於我國之行銷及受一般消費者普遍認知均係基於該商品外觀之獨特性及產品知名度,與早已消滅之新式樣專利無關,足見原告調理機外觀之行銷在我國完全未受到新式樣專利權之保護,而與該商品外觀是否曾有專利權根本無涉。5、原告係主張被告高度抄襲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而原告調理機外觀是否因原告之行銷、商品之暢銷及知名度而具獨特性識別性,根本與我國立體商標何時修法納入保護無關。(三)聲明求為判決:被告不得就其「小太陽TM-767調理機」及「小太陽TM-737調理機」商品為製造、販售、陳列、廣告或於網路網頁或其他傳播媒體為廣告、推介之行為。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72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7",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7",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星宇互動娛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大宇遊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星宇公司)發行營運之「FlyHigh女神之歌」網路遊戲(下稱被告遊戲),內容侵害原告著作權: 1、「幻想神域」係原告於民國99年10月6日開始研發,102年8月8日在臺灣首次公開發行,係一西洋奇幻風格之角色扮演團隊冒險遊戲(原證2);「狩龍戰紀」則係自100年4月26日開始研發,103年8月21日在臺灣首次公開發行,係一結合可愛畫風及狩獵元素之動作冒險遊戲(原證3,以下與幻想神域遊戲合稱系爭遊戲),均係由原告資深企劃及美術團隊之原創產出,應受著作權法之保護。原告亦於公開發行時標示著作權人名稱,依著作權法第13條規定,具推定效力。2、被告星宇公司未經授權,於104年6月17日起,在臺灣公開發行營運被告遊戲,該遊戲場景、地圖、建築、物品、自然景觀等內容,竟係直接不法重製系爭遊戲之3D美術圖像(原證5、6)而來;此外,被告星宇公司所發佈之新聞稿亦擅自使用系爭遊戲之3D美術圖像(原證7),總計原告被侵權之3D美術圖像總數達60件(詳附表,以下合稱系爭著作),其侵權情狀顯屬意圖營利而不法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3、被告星宇公司應對系爭遊戲已有接觸:被告遊戲所盜用之系爭著作,均為系爭遊戲中最具代表性且極為精緻複雜之場景,為原告行銷遊戲作品時,於遊戲官方網站(原證2)、宣傳影片、電玩節目(原證8)宣傳行銷之重點場景,深具代表性,而為遊戲玩家以及遊戲產業人士所熟知,被告星宇公司同屬遊戲產業,並以營運網路遊戲為業,必然且必須掌握整體產業之動態,對系爭著作當有充足且必然之接觸。4、被告遊戲之開發商-中國成都掌娛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成都公司)之美術團隊等,對於擅自使用原告美術著作乙節,已坦承不諱係美術人員直接盜用系爭著作,並非自己創作(原證9),毫無疑義。5、被告星宇公司係故意侵害系爭遊戲:原告查知侵權情狀後,立即寄發警告函要求被告星宇公司停止侵害行為(原證10),被告星宇公司雖承諾會移除所有侵權圖像,然事實上只刪除部分侵權圖像,其餘部分僅以變更色彩或抹去紋路之方式處理(僅作細節修改,未變更圖像整體結構與主要特徵,仍構成實質近似,原證11),以此敷衍搪塞原告,誆稱已將所有侵權圖像移除,經原告再次催告,迄今仍有部分物件仍未移除(原證12)。被告星宇公司於接獲侵權通知後,仍放任被告遊戲之侵權狀態持續迄今,顯屬故意侵權甚明。6、被告星宇公司之董事長凃俊光、總經理陳瑤恬、營運總監沈家豪,為掌理遊戲業務之人,共同負責侵權遊戲之引進、發行與營運,更共同在收受原告之侵權通知後,明知或可得而知被告遊戲已涉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卻仍放任侵權狀態持續。以上三人均構成侵害著作權之行為,應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負擔連帶損害賠償責任。被告凃俊光、陳瑤恬另有執行業務違反法令致原告受有損害之情形,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28條,應與被告星宇公司共同負擔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完整之3D繪圖流程中,前階段之發想、設計與2D設定稿繪製,外包行情約新臺幣(下同)48,000元,後階段之2D貼圖及3D模型依複雜度由1萬多元至8萬多元不等,平均約33,000元(原證40、41),總計每件完整3D美術圖像外包行情約81,000元,若由原告自行開發,人力成本更高於此。而系爭著作係原告投入大量研發人力與資源,由資深企劃及美術團隊傾力創作,創作過程歷經:企劃發想、平面2D設計、立體3D建模、立體3D繪圖、光影彩度調整、特效編排、完稿編修等層層步驟,平均每一圖像至少需要5位研發人員之分工合作,創作期間平均至少2個月,耗資甚鉅,實屬不易,而本件並無合理授權金或所失利益可供參考,對原告造成之損害,難以計算。本件被侵害之系爭著作共60件美術圖像,以每件研發人力成本至少10萬元,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酌定最低賠償金額600萬元。(三)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600萬元,暨自104年10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確認著作權不存在
(一)如附表所示音樂著作(下稱系爭著作)乃知名詞曲作家梁弘志所創作,梁弘志自93年10月16日身體不適後,即將其一切事務委由原告處理;而梁弘志93年10月30日過世,其父親○○○又於95年6月28日歿,大姐○○○亦於102年7月13號去世,系爭著作之其他現存共同繼承人○○○○、○○○、○○復將其等之持分悉數轉讓予原告一人所有,並向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下稱MUST)登記在案,且被告對之亦無異議。又○○○○於99年、105間年向MUST兩度提出申訴,有MUST99年申訴決議及105年申訴結果通知書可稽。兩造就系爭音樂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之歸屬既有所爭執,原告主張其為著作財產權人之私法地位,即有受侵害之危險性,此法律關係之不明確得藉由法院之確認判決而除去之,原告即有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依法得提起本件確認訴訟。(二)「著作財產權讓與之範圍依當事人之約定;其約定不明之部分,推定為未讓與。」,為著作權法第36條第3項所明定,被告主張已受讓系爭著作財產權,自應舉證以明其說被告主張糸爭7首音樂著作由原作者梁弘志生前轉讓,但未提出任何轉讓文件,則依著作權法第36條的規定,即應推定梁弘志生前並未轉讓。次查,梁弘志生前創作之歌曲,多達近三百首,而被告所提89至91年及103年之版稅支票或匯款單,無法判讀係為那些歌曲給付版稅,被告抗辯已受讓系爭著作,洵無足採。(三)依78年簽署之ASSIGNMENT每首歌曲轉讓之對價僅為港幣1元,約相當台幣3.8元而已,以梁弘志當時已是知名歌手及詞曲作家,以港幣1元就能永久取得該首歌曲全部的著作權,孰能置信。又依ASSIGNMENT第4條(d)款之文義,在簽訂協議10年後,作曲家有權以相同的價格即港幣1元外加25%的金額,買回此首歌曲之全部權利,即明被告所提出之ASSIGNMENT僅係作曲家與音樂版權商之10年版權發行代理合約而已,絕非被告所為之著作權轉讓合約。而附表曲目第3至6號之系爭著作,被告雖亦提出所謂ASSIGNMENT「英文」合約,但未說明其如何自合約上之IntersongHongKongLimited受讓系爭著作,至外國媒體報導,或被告自行製作之版稅報表,均不足以證明被告受讓系爭著作之實。況梁弘志早於91年7月12日即親筆書寫新店五峰郵局第164號存證信函寄達被告,並表明「得知有第三人欲使用本人之著作卻向貴公司未果」、「本人諸多著作物並未如期收到報表及版稅」、「煩請貴公司整理一份有效代理本人詞曲曲目名單、證明文件及版稅報表,於收到本信函後七日內書面寄交本人,以釐清雙方責任權利之歸屬,否則將視為歸還本人所有著作物之代理權,本人可全權處理該著作物」。另梁弘志親筆回覆被告公司91年7月16日之電子郵件亦載明「我的一向原則是不會簽『永久』合約的」,可見被告未受讓系爭著作財產權。又倘被告於88年5月間受讓系爭著作,又豈會於98年、104年間兩度與原告協商時,提供兩版之合約書,均載明被告係取得詞曲之代理權,而非著作財產權,更載明著作權擁有人為原告百分之百享有;且89至100年間,與被告所屬同一集團之華納唱片公司,並非向被告,而係向原告委託之第三人經紀公司取得授權並支付報酬。況前述歌曲如「驛動的心」,梁弘志在76年即向政府機關登記著作權在案(原證1);果如被告所言,在78年梁弘志業將歌曲之全部著作權轉讓,被告身為一個專業的音樂出版商,豈會容許轉讓人登記著作權長達21年以上,而且在99年被告於MUST與原告爭執者,亦非主張受讓全部之著作權,被告當時僅稱永久專屬授權而已。(四)聲明:確認被告就附表所示之七首音樂著作未享有著作財產權。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7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6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8", "lawName":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原告為我國商標註冊第00242159、01404218、00870559、00870558、01308342號與「老天祿」相關商標(下稱據爭商標)的商標權人。被告金饌企業社(下稱金饌企業)未經原告同意,在距離原告店面距離不到60公尺處使用「上海老天祿」商標(下稱系爭商標)銷售滷味;被告祿大食品有限公司(下稱祿大公司)則於各大網路平台、實體店面看板使用系爭商標,已侵害原告對於據爭商標的商標權。原告因此提起本訴訟,請求排除及防止侵害。被告則提出其為善意先使用及非商標使用等抗辯。乙、雙方的主張壹、原告方面一、據爭商標為著名商標,其販售項目為29類滷鴨翅膀等商品,於29類具有極高之知名度。「老天祿」三字予一般消費者寓目所及,即會聯想到滷味、滷鴨翅等商品。因此,於銷售滷味的店面招牌、看板等處標示「老天祿」即會使消費者認為該滷味商品為原告所出品。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611082號發明專利(證據二,專利權有效期間自107年1月11日起至124年7月3日止,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陳岳華為被告上好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陳岳華並與陳維揚合夥設立全方位工程行,由被告陳岳華擔任負責人(證據一),被告等以全方位工程行之名義,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並販售「通風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向被告等購得系爭產品2件(證物四,該安裝散熱器即為本案之通風罩),並比對發現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參證據三之「通風罩專利侵權鑑定報告」)。被告等之上開行為,已侵犯系爭專利之專利權。又系爭專利說明書業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開並公告於其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被告等稍加查證即可得知系爭專利內容,實難以諉為不知侵權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專利權範圍之事實,而故意侵犯原告之專利權。退步言之,縱被告等未曾知悉系爭專利之存在,被告等於生產侵權產品前仍負有查證該侵權產品是否有侵犯專利權之事由,被告等亦當有查證能力無疑,故被告等應注意能注意卻猶未注意其行為之違法,亦係過失侵犯原告之專利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回收並銷毀系爭產品,並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第1項前段、第185條及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3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二)損害賠償額:參原證8、9被告等之施工案例,可知被告等實際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數量,除原告已購得2件(原證4)外,尚應至少有399件(如本院卷二第19至20頁所示附表1、2所載),總計侵權之系爭產品應為至少401件,以原告購買之單價每件7,000元(原證4)計算,賠償金額為2,807,000元。(三)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2,807,000元,及自107年9月11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等應回收並銷毀所有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3、被告等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611082號發明專利(證據二,專利權有效期間自107年1月11日起至124年7月3日止,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陳岳華為被告上好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陳岳華並與陳維揚合夥設立全方位工程行,由被告陳岳華擔任負責人(證據一),被告等以全方位工程行之名義,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並販售「通風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向被告等購得系爭產品2件(證物四,該安裝散熱器即為本案之通風罩),並比對發現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參證據三之「通風罩專利侵權鑑定報告」)。被告等之上開行為,已侵犯系爭專利之專利權。又系爭專利說明書業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開並公告於其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被告等稍加查證即可得知系爭專利內容,實難以諉為不知侵權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專利權範圍之事實,而故意侵犯原告之專利權。退步言之,縱被告等未曾知悉系爭專利之存在,被告等於生產侵權產品前仍負有查證該侵權產品是否有侵犯專利權之事由,被告等亦當有查證能力無疑,故被告等應注意能注意卻猶未注意其行為之違法,亦係過失侵犯原告之專利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回收並銷毀系爭產品,並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第1項前段、第185條及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3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二)損害賠償額:參原證8、9被告等之施工案例,可知被告等實際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數量,除原告已購得2件(原證4)外,尚應至少有399件(如本院卷二第19至20頁所示附表1、2所載),總計侵權之系爭產品應為至少401件,以原告購買之單價每件7,000元(原證4)計算,賠償金額為2,807,000元。(三)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2,807,000元,及自107年9月11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等應回收並銷毀所有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3、被告等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611082號發明專利(證據二,專利權有效期間自107年1月11日起至124年7月3日止,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陳岳華為被告上好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陳岳華並與陳維揚合夥設立全方位工程行,由被告陳岳華擔任負責人(證據一),被告等以全方位工程行之名義,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並販售「通風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向被告等購得系爭產品2件(證物四,該安裝散熱器即為本案之通風罩),並比對發現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參證據三之「通風罩專利侵權鑑定報告」)。被告等之上開行為,已侵犯系爭專利之專利權。又系爭專利說明書業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開並公告於其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被告等稍加查證即可得知系爭專利內容,實難以諉為不知侵權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專利權範圍之事實,而故意侵犯原告之專利權。退步言之,縱被告等未曾知悉系爭專利之存在,被告等於生產侵權產品前仍負有查證該侵權產品是否有侵犯專利權之事由,被告等亦當有查證能力無疑,故被告等應注意能注意卻猶未注意其行為之違法,亦係過失侵犯原告之專利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回收並銷毀系爭產品,並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第1項前段、第185條及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3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二)損害賠償額:參原證8、9被告等之施工案例,可知被告等實際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數量,除原告已購得2件(原證4)外,尚應至少有399件(如本院卷二第19至20頁所示附表1、2所載),總計侵權之系爭產品應為至少401件,以原告購買之單價每件7,000元(原證4)計算,賠償金額為2,807,000元。(三)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2,807,000元,及自107年9月11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等應回收並銷毀所有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3、被告等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611082號發明專利(證據二,專利權有效期間自107年1月11日起至124年7月3日止,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陳岳華為被告上好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陳岳華並與陳維揚合夥設立全方位工程行,由被告陳岳華擔任負責人(證據一),被告等以全方位工程行之名義,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並販售「通風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向被告等購得系爭產品2件(證物四,該安裝散熱器即為本案之通風罩),並比對發現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參證據三之「通風罩專利侵權鑑定報告」)。被告等之上開行為,已侵犯系爭專利之專利權。又系爭專利說明書業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開並公告於其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被告等稍加查證即可得知系爭專利內容,實難以諉為不知侵權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專利權範圍之事實,而故意侵犯原告之專利權。退步言之,縱被告等未曾知悉系爭專利之存在,被告等於生產侵權產品前仍負有查證該侵權產品是否有侵犯專利權之事由,被告等亦當有查證能力無疑,故被告等應注意能注意卻猶未注意其行為之違法,亦係過失侵犯原告之專利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回收並銷毀系爭產品,並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第1項前段、第185條及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3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二)損害賠償額:參原證8、9被告等之施工案例,可知被告等實際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數量,除原告已購得2件(原證4)外,尚應至少有399件(如本院卷二第19至20頁所示附表1、2所載),總計侵權之系爭產品應為至少401件,以原告購買之單價每件7,000元(原證4)計算,賠償金額為2,807,000元。(三)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2,807,000元,及自107年9月11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等應回收並銷毀所有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3、被告等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確認專利權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611082號發明專利(證據二,專利權有效期間自107年1月11日起至124年7月3日止,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陳岳華為被告上好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陳岳華並與陳維揚合夥設立全方位工程行,由被告陳岳華擔任負責人(證據一),被告等以全方位工程行之名義,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並販售「通風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向被告等購得系爭產品2件(證物四,該安裝散熱器即為本案之通風罩),並比對發現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參證據三之「通風罩專利侵權鑑定報告」)。被告等之上開行為,已侵犯系爭專利之專利權。又系爭專利說明書業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開並公告於其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被告等稍加查證即可得知系爭專利內容,實難以諉為不知侵權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專利權範圍之事實,而故意侵犯原告之專利權。退步言之,縱被告等未曾知悉系爭專利之存在,被告等於生產侵權產品前仍負有查證該侵權產品是否有侵犯專利權之事由,被告等亦當有查證能力無疑,故被告等應注意能注意卻猶未注意其行為之違法,亦係過失侵犯原告之專利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回收並銷毀系爭產品,並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第1項前段、第185條及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3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二)損害賠償額:參原證8、9被告等之施工案例,可知被告等實際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數量,除原告已購得2件(原證4)外,尚應至少有399件(如本院卷二第19至20頁所示附表1、2所載),總計侵權之系爭產品應為至少401件,以原告購買之單價每件7,000元(原證4)計算,賠償金額為2,807,000元。(三)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2,807,000元,及自107年9月11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等應回收並銷毀所有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3、被告等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天佑科技在被告古添旺任職之前,並無線上報修系統存在直至2008年5月左右,標到財政部97年度個人電腦維護服務,才得以產生第一套的線上報修網站,而這套系統便是由被告古添旺獨立開發完成,被告古添旺甫自進天佑科技應徵面試之工作職缺「駐點維修工程師」,而非網站開發的工程師,從財政部標案開始,天佑科技李季芳與被告古添旺口頭約定幫其所需之標案開發報修網站,公司要支付被告古添旺網站開發的費用若干。因此不會有著作權法第11條所謂「職務上完成之著作」即線上報修系統。張育偉所著之「病毒碼之著作為Delphi語言」,其產品自始至終,被告古添並無接觸,而在被扣之server和被告古添旺之筆電內也沒有這個東西,且整個報修網站之架構是由「asp語言下之產物」,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再者,「連結資料庫之部分」僅是不到十行的連結資料庫之語法,對整個報修網站所佔的部分比例極低。則被告古添旺為系爭線上報修程式創作人與著作財產權人,至為明確,而原告對外表示系爭線上報修程式為其與被告古添旺共同創作,自屬侵害被告古添旺之著作人格權,應賠償被告古添旺10萬元。(二)原告申請檢警查扣伺服主機及被告古添旺之筆電後,地政處報修網站要如期上線使用,被告古添旺必須重新製作過,所花費之時間費用計3萬元須由原告負擔;被告古添旺被查扣之筆電,至今尚無歸還,其中資料遺失,信件中斷等之損害難以估量,被告古添旺僅向原告求償1萬元。(三)為此,依據著作權法第85條規定,請求:(1)原告應給付被告古添旺14萬元,及自反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若有再使用被告古添旺所開發之報修網站時,必須在首頁下方明顯之處標明著作人之訊息,並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分登載新聞紙、雜誌上,對被告古添旺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18-1",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7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7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90",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天佑科技在被告古添旺任職之前,並無線上報修系統存在直至2008年5月左右,標到財政部97年度個人電腦維護服務,才得以產生第一套的線上報修網站,而這套系統便是由被告古添旺獨立開發完成,被告古添旺甫自進天佑科技應徵面試之工作職缺「駐點維修工程師」,而非網站開發的工程師,從財政部標案開始,天佑科技李季芳與被告古添旺口頭約定幫其所需之標案開發報修網站,公司要支付被告古添旺網站開發的費用若干。因此不會有著作權法第11條所謂「職務上完成之著作」即線上報修系統。張育偉所著之「病毒碼之著作為Delphi語言」,其產品自始至終,被告古添並無接觸,而在被扣之server和被告古添旺之筆電內也沒有這個東西,且整個報修網站之架構是由「asp語言下之產物」,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再者,「連結資料庫之部分」僅是不到十行的連結資料庫之語法,對整個報修網站所佔的部分比例極低。則被告古添旺為系爭線上報修程式創作人與著作財產權人,至為明確,而原告對外表示系爭線上報修程式為其與被告古添旺共同創作,自屬侵害被告古添旺之著作人格權,應賠償被告古添旺10萬元。(二)原告申請檢警查扣伺服主機及被告古添旺之筆電後,地政處報修網站要如期上線使用,被告古添旺必須重新製作過,所花費之時間費用計3萬元須由原告負擔;被告古添旺被查扣之筆電,至今尚無歸還,其中資料遺失,信件中斷等之損害難以估量,被告古添旺僅向原告求償1萬元。(三)為此,依據著作權法第85條規定,請求:(1)原告應給付被告古添旺14萬元,及自反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若有再使用被告古添旺所開發之報修網站時,必須在首頁下方明顯之處標明著作人之訊息,並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分登載新聞紙、雜誌上,對被告古添旺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第203183號「電腦操作台與週邊裝置訊號切換器及其方法」發明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3年6月1日起至111年10月1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原告前曾就被告厚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厚雅公司)銷售及代工生產KVM切換器產品侵害系爭專利,訴請排除侵害並賠償損害。原告為保全對被告厚雅公司所得主張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乃前曾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聲請假扣押,並經該院以94年度智執全字第9號強制執行事件執行在案,原告經整理該強制執行事件扣押清單,發現被告厚雅公司經法院扣押之其他KVM切換器產品(至少包含:UNV108D、UNV116D、UDV108D、KAG104、KAG104D、KAG108D、KAG116D等KVM切換器產品;以下合稱:系爭產品),同有侵害系爭專利。其中型號UNV116D、UDV108D等KVM切換器產品,與型號UNV108D之KVM切換器產品,雖有差異,然其差異與系爭專利技術特徵無涉,又型號KAG108D、KAG116D等KVM切換器產品,與型號KAG104D之KVM切換器產品,雖有差異,然其差異與系爭專利特徵無涉,故原告以型號UNV108D、KAG104D之KVM切換器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6進行比對,確認前開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6之權利範圍。(二)被告厚雅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系爭產品,已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且經原告追查發現被告厚雅公司目前雖處停業狀態,然系爭產品現仍得我國市面上購得,且被告厚雅公司似仍透過其所屬海外分公司於網路上販售系爭產品,可見,被告厚雅公司仍持續從事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並未因其停業而有所間斷,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厚雅公司排除侵害並賠償損害,另被告唐中吉為被告厚雅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就被告厚雅公司因執行業務而為之侵權行為,自應連帶負擔賠償責任。為此,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3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先表明一部請求,並保留擴張聲明之權利。(三)聲明:1.被告厚雅公司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亦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2.被告厚雅公司應將系爭產品交由原告銷毀。3.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均係依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正常申請商品檢驗、商標或專利等認證後,始合法在台灣市場銷售:1、被告於91年11月11日登錄之第CI311064010010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冰沙調理機」,型式為TM-767,系列型式為TM-737、TM-788,已在台灣市場合法銷售系爭產品達近十年之久;被告於92年9月17日登錄之第CI312064010027號商品驗證登錄證書,其上記載之產品名稱為「電動食品混合器(小太陽冰沙機)」,其型式為TM-766在台灣合法銷售長達八年之久;被告於92年3月11日申請「小太陽」商標應用於商品類別第7類「工業用果汁機、工業果菜機、工業用果菜調理機、…」上,被告「小太陽」商標產製及行銷該等產品,至今已達八年之久。2、被告早於91年即開始販賣如系爭產品般之調理機,且持續推出近似外觀之其他產品(如:型式TM-766產品),同時,被告亦積極投入廣告行銷該等產品,長年累月努力下,使得該等產品與「小太陽」商標均已廣為我國民眾所知悉。(二)被告產製調理機之外觀及造型,在美國或我國市場上,早已屬於相關業者與消費者眾所周知之外觀及造型,對於我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僅會將調理機之容杯與基座之外觀及造型視為一般機能性元件,不會將其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而原告除至今尚未依法取得我國之「立體商標」外,其所取得之美國立體商標亦係在西元2007年後始取得,直到西元2007年後,始成為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據以作為辨識商品來源之一識別標誌;既然西元2007年以前,美國相關業者與消費者未曾將其作為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識別標誌,更遑論其並非西元2007年前之美國著名商標,亦非西元2007年前之台灣著名商標。再者,我國相關業者早在西元2007年以前即已在調理機相關產品上,廣泛且持續地使用類似之容杯與基座外觀,故對於我國相關消費者而言,調理機之造型絕非專屬原告使用,亦非我國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原告Vita-Mix調理機外觀僅是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認知之通俗外觀,僅為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項規定之普通使用方法。(三)依智慧財產局100年11月28日提供「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並未記載有原告之Vita-Mix調理機外觀屬於著名商標之事實,對我國相關業者及消費者而言,Vita-Mix調理機外觀不僅非外國著名商標,亦非我國著名商標;由於系爭產品採用我國業界慣用之調理機外觀,亦未在系爭產品上標記任何「Vita-Mix」字樣標誌,被告並未有任何「顯失公平」之商業活動,故被告產製及行銷系爭產品之行為,完全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四)縱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為原告所原創使用,並申請新式樣專利保護在案,但並不表示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已能夠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原告調理機之外觀造型在其新式樣專利權屆滿(86年3月1日)後,即不具有排他性,原告既不再主張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0條有關商品表徵之規定,因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造型是否為商品表徵,並非據以判斷是否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之事實基礎,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於法不符。(五)原告所提原證1至4號,僅為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照片、其與大侑公司之網頁資料及其與大侑公司所舉辦之宣傳活動一覽表與活動照片,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同理,原證5至8號之電視、雜誌及網頁廣告,僅能使消費者熟悉「Vita-Mix」乃原告所擁有之商標,卻完全無法證明被告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六)原告於85年進口Vita-Mix調理機至我國販售,隔年原告Vita-Mix調理機之外觀所具有新式樣專利權便告消滅,而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因此,原告調理機之外觀不僅無法作為一般消費者據以辨識商品來源之表徵,亦因原告無法提出具體事證證明被告之行為是否係以「相對優勢地位」,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之銷售手段,使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而合致「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要件,故無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適用,尤其86年喪失新式樣專利權後,相同或近似於原告Vita-Mix調理機的外觀已成為公眾得自由利用之公共財,依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要旨及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之第16條意旨可知,專利權期限屆滿後,該項專利權自不宜再以公平交易法為保護。(七)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4之「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係指於將壓力保護衣料直接與褲子布料縫接,壓力保護衣料縫接之位置以人體中軸線為準,而位於整體將縫製成褲子之整塊布料內側,形成左右成對締緊力較強之布料後,再將該布料縫製為褲子。所謂「褲子之內側」絕非指雙層布料云云(見本院卷2第76頁背面至79頁)。惟查,系爭專利說明書中並未有壓力保護衣料先與褲子布料縫接後,再將該布料縫製為褲子的記載內容,原告此部分主張,已超出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內容,而無所支持,無法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說明書記載內容可輕易思及得知。又「縫製於褲子內側」與「縫製於褲子布料內」,應屬截然不同的概念,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4,如為說明「縫製於褲子布料內」之技術,應於說明書即可明確加以記載,其上開解釋,亦核與實情不符;再者,專利權人雖可為辭彙編撰者,然專利權人必須清楚地在說明書或檔案紀錄中對所編纂的用語作特殊的定義,但從系爭專利的說明書中並無法清楚地找到這樣的定義。是以,原告對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4中「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之解釋,尚無可採。④
被證2請求項10之「輔助彈力布片」並無限制縫製於褲子之內側或外側,亦無縫製方法之限制,即為上位技術範圍,而系爭專利之「其係於褲子之內側加設一肌理輔助型壓力保護衣料,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是下位技術特徵,依我國專利審查基準的規範,即應符合上位概念發明之公開並不影響下位概念發明之新穎性之規定。因此,要件1B具新穎性。③系爭專利要件1C:「…更包含小腿小腿後側束縛區 ,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被證2之專利技術僅揭露有束緊帶,惟該束緊帶並未揭露為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特徵,該束緊帶雖顯示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但無任何有關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技術的教示。因此,要件1C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請求項1較被證2、被證3(99年6月1日公告之我國第M381284號「圓編針織型高壓力特殊瘦身褲及襪」專利案)、被證4(98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M370311號「一體成型的連身束衣褲」專利案)、被證5(97年1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M325741號「塑身褲結構改良」專利案)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要件1A:本創作所稱為下肢部分「分段式 」壓力褲,與被證2專利僅為近似技術領域,功能      上並非相同技術,而被證3至被證5非屬壓力褲之     領域之衣褲產品。②系爭專利要件1B:「其係於褲子之內側加設一肌理 輔助型壓力保護衣料,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並覆蓋著下半身之至少      一部分…」,惟被證2如前述未具有「其係於褲子之內側加設一肌理輔助型壓力保護衣料,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之完整技術揭露。又被證3之專利圖示各圖可清楚理解被證3所稱之襪體包含有一內布面組織僅為證明具有彈性布料,惟無教示「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之完整技術揭露,故被證2與被證3皆未揭露「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之完整技術,故被證2、3之組合,亦無法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整體技術特徵。因此,要件1B具進步性。  ③系爭專利要件1C:「…更包含小腿小腿後側束縛區  ,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 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因被證2專利技術僅揭露有束緊帶,該束緊帶並未有揭露為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特徵,該束緊帶雖顯示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惟無有關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的技術教示,且被證4與被證5亦無揭露上開技術特徵。(3)系爭專利請求項2較被證2具新穎性、較被證2-5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要件2A/2B:該壓力保護衣料以一次成型 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更包含:臀部後側束縛區,設於臀部部材的後側,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②被證2未揭露系爭專利要件2A/2B「壓力保護衣料 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與「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技術特徵,是系爭專利請求項2具新穎性。③系爭專利要件2A/2B之技術特徵及被證2未揭露要 件2A/2B之技術特徵,皆業如前述,且被證3、被證4與被證5亦未揭露「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特徵,是系爭專利請求項2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請求項3較被證2具新穎性、較被證2-5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要件3A/3B:該壓力保護衣料以一次成型 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更包含:大腿後側束縛區,對應大腿的後側,自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②被證2未揭露系爭專利要件3A/3B「壓力保護衣料 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與「大腿後側束縛區,對應大腿的後側,…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技術特徵,是系爭專利請求項3具新穎性。③系爭專利要件3A/3B之技術特徵及被證2未揭露要 件3A/3B之技術特徵,皆業如前述,且被證3、被證4與被證5未揭露「大腿後側束縛區,對應大腿的後側,…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技術特徵,是系爭專利請求項3具進步性。(5)系爭專利請求項4較被證2具新穎性、較被證2-5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要件4A/4B/4C(係2A/2B+3A/3B技 術結合):其係於褲子之內側加設一肌理輔助型壓力保護衣料,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由複數個束縛帶所構成之束縛區,其包含有:一第一束縛區,係設於臀部後側;一第二束縛區,係設於大腿骨的後側;以及一第三束縛區,係設於小腿骨的前後處。②系爭專利要件2A/2B與3A/3B較被證2具新穎性, 業如前述,則系爭專利要件4A/4B/4C具新穎性。③系爭專利要件2A/2B與3A/3B較被證2、3之組合 、被證4、5之組合具進步性,業如前述,則系爭專利要件4A/4B/4C較被證2、3之組合、被證4、5之組合具進步性。(6)系爭專利請求項5較被證2具新穎性、較被證2-5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要件5A/5B:該第一束縛區包含一第一束 縛帶,係由腰部側面向下延伸,經臀中肌側緣及臀大肌外緣向下延伸至跨部。②被證2未揭露系爭專利要件5A/5B「第一束縛帶, 係由腰部側面向下延伸,經臀中肌側緣及臀大肌外緣向下延伸至跨部」之技術特徵,是系爭專利請求項5具新穎性。③系爭專利要件5A/5B之技術特徵及被證2未揭露要件5A/5B之技術特徵,皆業如前述,且被證2、3、4與被證5皆未揭露系爭專利要件5A/5B「第一      束縛帶,係由腰部側面向下延伸,經臀中肌側緣及     臀大肌外緣向下延伸至跨部」之技術特徵,是系爭    專利請求項5具進步性。2.綜上,被證2或被證2、3之組合、被證4與被證5皆無法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5之整體技術特徵,特別是系爭專利因「各段之間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為構成系爭專利分段式的重要特徵,無法自各被證案間得知,且被告主張無效的事由無法為整體之組合,且組合的方式多為按圖索驥,違反我國專利審查基準對於專利有效性的認定。因此,系爭專利應具有效性。(四)被告大黑公司販賣、為販賣要約之行為、被告郭弘熙販賣、被告陳忠義即承宏襪業行販賣、被告銘弦公司製造、販賣之行為,共同侵害系爭專利,又被告大黑公司販賣1,509件系爭產品,依其特價金額新台幣(下同)2,619元計算,總金額為3,952,071元,此係被告大黑公司依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及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被告大黑公司自應依該金額賠償之,而被告銘弦公司、被告陳忠義即承宏襪業行、被告郭弘熙與被告大黑公司共同不法侵害系爭專利,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五)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3,952,071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二、被告抗辯:(一)依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文義解釋,系爭專利欠缺可實現性:1.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文義解釋,業經本院闡明為「壓力褲各束縛區的束縛帶使下肢部的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對此兩造均不爭執。惟:(1)原告主張「下面的褲腳的部分材質比較厚及螺旋狀、尺寸也比較小,所以會讓下面的束縛壓力比較緊束,上面的布料材質比較薄及螺旋狀、尺寸比較大,所以會讓上面的束縛壓力比較寬鬆」云云,惟「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係指造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功能者係「褲管」本身,而非「束縛帶」本身或「壓力褲各束縛區的束縛帶」。(2)依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所載,顯然係由單一束縛區(小腿後側或臀部或大腿後側)之束縛帶,即可產生「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之功能,而非藉由多個束縛區的束縛帶,才使下肢部的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且該等束縛帶僅係「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而非將小腿或大腿或臀部「圈圍」住,則如何以單一束縛帶即可達成束縛功能?顯然有疑。(3)縱依原告主張,造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功能者係「褲管」本身云云,則此與一般彈性褲依照人體下肢型態編織成型,褲管的束縛程度本來就是從小腿到大腿到臀部依序遞減之構造(如被證2第1圖、被證3第1圖、被證5第1圖),不具進步性。2.依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所載「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文義解釋即「壓力褲各束縛區的束縛帶使下肢部的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以單一束縛區之束縛帶所構成之「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技術特徵,仍然無法從其說明書內所揭露之相關內容,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並可據以實現,欠缺可實現性。(二)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與進步性:1.被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5不具新穎性:(1)被證2為原告公司所申請,早於系爭專利申請之101 年2月20日,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2所揭露,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1A與1B合併為「一種下肢 部分段式壓力褲,其係於褲子之內側加設一肌理輔助型壓力保護衣料,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惟被證2請求項1之「下肢運動保護褲」實質上亦是一種「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其中被證2請求項10之「輔助彈力布片」並無限制縫製於褲子之內側或外側,亦無縫製方法之限制,解釋上可與系爭專利之壓力保護衣料相同,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且被證2請求項10之「輔助彈力布片」係環繞小腿以固定相對應之肌群,符合系爭專利「覆蓋著下半身之至少一部分」之範圍。是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1A與1B均已揭露於被證2請求項1、10中。②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C為「更包含小腿小腿後側 束縛區,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惟被證2請求項8所揭露之「束緊帶」,與系爭專利之「束縛帶」相同,另從被證2圖式第7圖可知,被證2請求項8「束緊帶」(71)所在之位置跨越「膝後側(611、713)」,足見該第7圖為下肢後側(背面)圖,則該束緊帶經膝後延伸至小腿外側(712),其位置係在「小腿後側」,是該束緊帶在小腿後側所形成之束縛區,與系爭專利之「小腿後側束縛區」相同。③系爭專利「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要件無法 為其說明書所支持,不具可實現性,且系爭產品之「紋路」亦無此等技術特徵與功能,業如前述。但若仍認系爭產品之「紋路」有此技術特徵與功能(假設語氣,非表自認),則被證2請求項8「束緊帶」亦得為相同之認定,亦即已揭露系爭專利束縛帶「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技術特徵。④從而,系爭專利請求項1已為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 求項1、8、10及其專利說明書第7圖之實施例所揭露,不具新穎性。(3)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2所揭露,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2為請求項1之附屬項,其內容為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其中,該壓力保護衣料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更包含:臀部後側束縛區,設於臀部部材的後側,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其要件2A「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其中,該壓力保護衣料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之分析比對,與上開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被證2之分析比對內容相同。②就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要件2B「更包含:臀部後側 束縛區,設於臀部部材的後側,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惟被證2請求項1、2、3、5、6之「束緊帶」均係在臀部形成束縛區(圖式1至5圖參照),與系爭專利之「臀部後側束縛區」相同。③系爭專利「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要件無法 為其說明書所支持,不具可實現性,且系爭產品之「紋路」亦無此等技術特徵與功能,但若仍認系爭產品之「紋路」有此技術特徵與功能(假設語氣,非表自認),則被證2請求項1、2、3、5、6「束緊帶」亦得為相同之認定,已揭露系爭專利束縛帶「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技術特徵。④從而,系爭專利請求項2已為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 求項1、2、3、5、6及其專利說明書第1至5圖之實施例所揭露,不具新穎性。(4)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2所揭露,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3為請求項1之附屬項,其內容為「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其中      ,該壓力保護衣料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     側,更包含:大腿後側束縛區,對應大腿的後側,    自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   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其要件3A「如  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其中, 該壓力保護衣料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之分析比對,與上開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被證2之分析比對內容相同。 ②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要件3B「更包含:大腿後側束 縛區,對應大腿的後側,自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惟被證2請求項8、9、11之「束緊帶」均係在大腿後側形成束縛區(圖式2至5、7圖參照),與系爭專利之「大腿後側束縛區」相同。③系爭專利「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要件無法 為其說明書所支持,不具可實現性,且系爭產品之「紋路」亦無此等技術特徵與功能,但若仍認系爭產品之「紋路」有此技術特徵與功能(假設語氣,非表自認),則被證2請求項8、9、11「束緊帶」亦得為相同之認定,已揭露系爭專利束縛帶「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技術特徵。④從而,系爭專利請求項3已為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 求項8、9、11及其專利說明書第2至5、7圖之實施例所揭露,不具新穎性。(5)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2所揭露,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4為「一種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 其係於褲子之內側加設一肌理輔助型壓力保護衣料,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由複數個束縛帶所構成之束縛區,其包含有:一第一束縛區,係設於臀部後側;一第二束縛區,係設於大腿骨的後側;以及一第三束縛區,係設於小腿骨的前後處」。其要件4A「一種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與4B「其係於褲子之內側加設一肌理輔助型壓力保護衣料,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與請求項1相同,就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4要件4A、4B之分析比對,與上開被證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分析比對內容相同。②系爭專利請求項4要件4C「由複數個束縛帶所構成 之束縛區,其包含有:一第一束縛區,係設於臀部後側;一第二束縛區,係設於大腿骨的後側;以及一第三束縛區,係設於小腿骨的前後處」,似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3之總和,但又有部分不相似之處,如請求項4之「第二束縛區,係設於大腿骨的後側」,請求項3則稱「大腿後側束縛區,對應大腿的後側」;請求項4之「第三束縛區,係設於小腿骨的前後處」,請求項1則稱「小腿小腿後側束縛區」;且依請求項4之寫法,應非請求項1之附屬項,而屬獨立項,則請求項1有關「(壓力保護衣料)並覆蓋著下半身之至少一部分」、「(小腿)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等要件,既未見於請求項4中,即不屬於該項之技術特徵。惟系爭專利請求項4要件4C除上開與前3項不同之處外,其餘部分既與前3項相同,則被證2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不具新穎性之論證,亦得用於證明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4要件3C之技術特徵。因此,被證2之「束緊帶」與系爭專利之「束縛帶」相同。③系爭專利「第一束縛區,係設於臀部後側」之技術 特徵,已為被證2請求項1、2、3、5、6以束緊帶設置於臀部之束縛區等相關技術特徵所揭露。④系爭專利「第二束縛區,係設於大腿骨的後側」之 技術特徵,已為被證2請求項8、9、11以束緊帶設置於大腿前後側之束縛區等相關技術特徵所揭露。⑤系爭專利「第三束縛區,係設於小腿骨的前後處」 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2請求項10、11以束緊帶設置於小腿或環繞小腿之束縛區等相關技術特徵所揭露。⑥從而,系爭專利請求項4已為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 求項1、2、3、5、6、8、9、10、11及其專利說明書第1-5、7圖之實施例所揭露,不具新穎性。(6)系爭專利請求項5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2所揭露,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5為請求項4之附屬項,其內容係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其中該第一束縛區包含一第一束縛帶,係由腰部側面向下延伸,經臀中肌側緣及臀大肌外緣向下延伸至跨部」。其要件5A「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之分析比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4與被證2之分析比對內容相同。②系爭專利請求項5之要件5B雖為「其中該第一束縛 區包含一第一束縛帶,係由腰部側面向下延伸,經臀中肌側緣及臀大肌外緣向下延伸至跨部」,惟對照系爭專利圖式第1圖之第一束縛帶(元件12、41)與被證2圖式第2至5圖之第二束緊帶(元件13、21、42),可知二者位置之大致相同。③系爭專利請求項5要件5B所描述束縛帶之方向,與 被證2請求項1至4之束緊帶方向恰好相反,惟二者不因方向而有所不同。又要件5B所稱之第一束縛帶,係由「腰部側面」向下延伸,已揭露於被證2請求項4「第一束緊帶係向上延伸至腰部」中。且要件5B之束縛帶「由腰部側面向下延伸,經臀中肌側緣及臀大肌外緣」之技術特徵,已揭露於被證2請求項3「該第二束緊帶係由闊筋膜張肌經臀大肌與該第一束緊帶相接,並經腰大肌、髂腰肌、縫匠肌延伸至闊筋膜張肌」中。再者,要件5B之束縛帶「經臀中肌側緣及臀大肌外緣向下延伸至跨部」之技術特徵,已揭露於系爭專利請求項2「該第二束緊帶係由胯部沿臀大肌下緣之臀溝延伸」中。④從而,系爭專利請求項5已為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 求項第1-4及其專利說明書第2至5圖之實施例所揭露,不具新穎性。2.縱認被證2所揭露之技術特徵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5不具新穎性,亦足以證明其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上開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求項1、8、10及專利說明書第7圖實施例後,顯能輕易聯想、組合並為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技術特徵相同之實施,是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上開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求項1、2、3、5、6後,顯能輕易聯想、組合並為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相同之實施,是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上開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求項8、9、11及其專利說明書第2至5、7圖之實施例後,顯能輕易聯想、組合並為與系爭專利請求項3技術特徵相同之實施,是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上開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求項1、2、3、5、6、8、9、10、11及其專利說明書第1至5、7圖之實施例後,顯能輕易聯想、組合並為與系爭專利請求項4技術特徵相同之實施,是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進步性。(5)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上開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求項1-4及其專利說明書第2至5圖之實施例後,顯能輕易聯想、組合並為與系爭專利請求項5技術特徵相同之實施,是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進步性。3.被證2-5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5不具進步性:(1)被證2-5之公告時間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之101年2月20日,均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2)被證2-5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A「一種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惟被證2-5之「運動保護褲」、「圓編針織型高壓力特殊瘦身襪」、「一體成型的連身束衣褲」與「塑身褲結構改良」均與系爭專利之褲子相同,係針對「下肢部」而為設計;且被證2-5均在下肢設置各種具有束縛功能之部位,已揭露系爭專利「分段式壓力」之技術特徵。②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B之「壓力保護衣料」元件 ,已揭露於被證2之「輔助彈力布片」,被證3請求項1亦在襪體內側設置一「內布面組織」。其說明書則記載該「內布面組織」之功能為「能夠確實束住人體之腿部,以預防血液循環不良、靜脈曲張、腫脹與血栓性靜脈炎,並且能夠保護腿部肌肉及筋骨,避免腳踝、腳跟與腳掌疲勞疼痛。」,可見其具有「壓力保護」之功能。③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 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惟被證2之「輔助彈力布片」並無限制縫製於褲子之內側或外側,亦無縫製方法之限制,解釋上可與系爭專利之壓力保護衣料相同,且被證3之「內布面組織」亦揭露其係縫製於褲子內側。④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壓力保護衣料」並覆蓋著下半 身之至少一部分,惟被證2之「輔助彈力布片」與被證3之「內布面組織」均亦設置於「下半身」之部分,已揭露上開技術特徵。⑤系爭專利所設置之「壓力保護衣料」元件,除被證 2已有所揭露外,被證4請求項3之「束腿加強部」雖係在「大腿部的後側」,已揭露於「腿後側」設置「束縛區」之技術特徵。⑥系爭專利「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 之技術特徵,除被證2已有所揭露外,被證5請求項1之螺旋束縛帶體與束縛帶體亦均有揭露。⑦系爭專利「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要件無法 為其說明書所支持,不具可實現性,且系爭產品之「紋路」亦無此等技術特徵與功能,但若仍認系爭產品之「紋路」有此技術特徵與功能(假設語氣,非表自認),則被證2之「束緊帶」、被證4之「X型分佈之束腿加強部」、被證5之「螺旋束縛帶體」與「束縛帶體」,均得為相同之認定,已揭露系爭專利上開技術特徵。⑧系爭專利請求項1已為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求項1、8、10及其專利說明書第7圖之實施例,與被證3-5所揭露,則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上開先前技術即被證2請求項1、8、10及專利說明書第7圖實施例與被證3-5所揭露之相關技術後,顯能輕易聯想、組合並為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技術特徵相同之實施,是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被證2-5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2為請求項1之附屬項,其要件2A 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其要件之分析比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被證2-5之分析比對內容相同。②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要件2B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 ,被證2請求項1、2、3、5、6之「束緊帶」均係在臀部形成束縛區(圖式1至5圖參照),與系爭專利之「臀部後側束縛區」相同。又被證4請求項7之「收臀部」(即其圖式第4圖元件25)亦已揭露於「臀部」設置「束縛區」之技術特徵。③被證5請求項1之螺旋束縛帶體與束縛帶體均已揭 露系爭專利「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之技術特徵。④系爭專利「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要件無法 為其說明書所支持,不具可實現性,且系爭產品之「紋路」亦無此等技術特徵與功能,但若仍認系爭產品之「紋路」有此技術特徵與功能(假設語氣,非表自認),則被證2之「束緊帶」、被證4之「X型分佈之束腿加強部」、被證5之「螺旋束縛帶體」與「束縛帶體」,均得為相同之認定,已揭露系爭專利束縛帶上開技術特徵。⑤從而,系爭專利請求項2已為先前技術即被證2-5 所揭露,則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上開先前技術即被證2-5所揭露之相關技術後,顯能輕易聯想、組合並為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相同之實施,是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4)被證2-5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3為請求項1之附屬項,其要件3A 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其要件之分析比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被證2-5之分析比對內容相同。②就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要件3B之技術特徵,業如前 述,被證2請求項8、9、11之「束緊帶」均係在大腿後側形成束縛區(圖式2至5、7圖參照),與系爭專利之「大腿後側束縛區」相同。③被證4請求項3之「大腿部的後側設有一呈X型分 佈之束腿加強部」之敘述,即已揭露於「大腿後側」設置「束縛區」之技術特徵。④被證5說明書亦提及螺旋束縛帶體(20)係繞設於褲 管(101)可束緊大腿,達到雕塑腿部之功效,形同亦於大腿設置束縛區。⑤系爭專利「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要件無法 為其說明書所支持,不具可實現性,且系爭產品之「紋路」亦無此等技術特徵與功能,但若仍認系爭產品之「紋路」有此技術特徵與功能(假設語氣,非表自認),被證2之「束緊帶」、被證4之「X型分佈之束腿加強部」、被證5之「螺旋束縛帶體」與「束縛帶體」,均得為相同之認定,已揭露系爭專利束縛帶上開技術特徵。⑥從而,系爭專利請求項3已為先前技術即被證2-5 所揭露,則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上開先前技術即被證2-5所揭露之相關技術後,顯能輕易聯想、組合並為與系爭專利請求項3技術特徵相同之實施,是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5)被證2-5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4與請求項1-3之異同處,及與被 證2分析比對,均業如前述。②系爭專利請求項4要件4C除上開與請求項1-3不同 之處外,其餘部分既與之相同,被證2-5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不具新穎性之論證,亦得用於證明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4要件4C之技術特徵。被證2之「束緊帶」與系爭專利之「束縛帶」相同。③系爭專利「第一束縛區,係設於臀部後側」之要件 ,從被證2圖式第1-5圖可知,被證2請求項1、2、3、5、6之「束緊帶」均係在臀部形成束縛區,與系爭專利之「臀部後側束縛區」相同。且被證4請求項7之「收臀部(25)」即已揭露於「臀部」設置「束縛區」之技術特徵。④系爭專利「第二束縛區,係設於大腿骨的後側」之 要件,由被證2圖式第2至5、7圖可知,被證2請求項8、9、11之「束緊帶」均係在大腿後側形成束縛區,與系爭專利之「大腿後側束縛區」相同。被證4請求項3有關「大腿部的後側設有一呈X型分佈之束腿加強部」之敘述,亦已揭露於「大腿後側」設置「束縛區」之技術特徵。且被證5說明書亦提及螺旋束縛帶體(20)係繞設於褲管(101)可束緊大腿,達到雕塑腿部之功效,形同亦於大腿設置束縛區。⑤系爭專利「第三束縛區,係設於小腿骨的前後處」 之要件,除已為被證2請求項10、11以束緊帶設置於小腿或環繞小腿之束縛區等相關技術特徵所揭露外,被證4請求項3之「束腿加強部」雖係在「大腿部的後側」,已揭露於「腿後側」設置「束縛區」之技術特徵。⑥從而,系爭專利請求項4已為先前技術即被證2-5 所揭露,則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上開先前技術即被證2-5專利所揭露之相關技術後,顯能輕易聯想、組合並為與系爭專利請求項4技術特徵相同之實施,是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進步性。(6)被證2-5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5為請求項4之附屬項,其要件5A 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其分析比對,與系爭專利請求項4與被證2之分析比對內容相同。②就系爭專利請求項5之要件5B之技術特徵,業如前 述,對照系爭專利圖式第1圖之第一束縛帶(元件12、41)與被證2圖式第2至5圖之第二束緊帶(元件13、21、42),可知二者位置之大致相同。是關於系爭專利請求項5之要件5B已為被證2請求項1-4及其專利說明書第2至5圖之實施例所揭露之論證,於此一併引用。③被證5請求項1、6亦已揭露螺旋束縛帶體與束縛 帶體係由褲子本體前端面及後端面中間上緣處,「分別朝兩側且往下」延伸至褲子本體後端面及前端面,並使螺旋束縛帶體及束縛帶體位於人體臀部之下緣。對照系爭專利第1、3圖元件20、30,可看出該螺旋束縛帶體及束縛帶體亦係與系爭專利請求項5要件5B一樣,均是由腰部側面向下延伸,經臀中肌側緣及臀大肌外緣向下延伸至跨部。④從而,系爭專利請求項5已為先前技術即被證2-5 及相關圖式之實施例所揭露,則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上開先前技術即被證2-5所揭露之相關技術後,顯能輕易聯想、組合並為與系爭專利請求項5技術特徵相同之實施,是系爭專利請求項5不具進步性。(7)綜上,被證2所揭露之技術特徵,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5不具新穎性;又被證2或被證2-5之組合,亦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5不具進步性。(三)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5之情事: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1A:一種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1B:其係於褲子之內側加設一肌理輔助型壓力保護衣  料,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 子之內側,1C:並覆蓋著下半身之至少一部分,更包含小腿小腿  後側束縛區,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 下方傾斜地形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2)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1a:一種下肢部壓力褲,1b:該褲子係將一有編織紋路之彈性布料以一次車縫  方式完成,其褲子之內側並未加設任何肌理輔助 型壓力保護衣料,並無任何壓力保護衣料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1c:該褲子下半身並無覆蓋壓力保護衣料,小腿後側  亦無束縛區,該小腿後側部分僅編織紋路,並無 設置任何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故亦無使其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之效力。(3)文義讀取部分之說明:①系爭專利要件1A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其所稱之 「分段式」,應係指其要件1C中所述「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技術特徵。惟系爭產品僅是一般以彈性布料所車縫而成之壓力褲,其彈性布料上所編織之紋路並無此等「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之「分段式」功效。因此二者之組成元件、構造與技術特徵並不相符,不符合文義讀取。②系爭專利要件1B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系爭專利 係在「褲子的內側」加設一獨立的「肌理輔助型壓力保護衣料」。另對照其圖式編號「3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31短型壓力保護衣料」、「4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41大腿壓力保護衣料」、「5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51小腿壓力保護衣料」,更可知系爭專利之「壓力褲」係由「褲子」與「壓力保護衣料」二種獨立不同之布料,分為內外二層縫製而成。惟系爭產品之壓力褲則係將彈性布料以一次車縫方式完成,其褲子內側並無另外加設任何衣料,並無如同系爭專利要件1B,於褲子之內側加設一肌理輔助型壓力保護衣料,可見,二者此部分之技術特徵與構成要件均不相同,不符合文義讀取。③系爭專利要件1C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系爭專利 在小腿後側有一以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之束縛區,且其內一定有「壓力保護衣料」,並有使其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之功效。惟系爭產品並無於褲子內加設壓力保護衣料,亦未設置束縛帶,其上雖有與系爭專利圖式類似之「紋路」,亦僅是將褲子之彈性布料於最初以彈性紗線(原料)編織時,利用機器編織出此等「紋路」,與系爭專利之「束縛帶」仍有不同,更無使其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之功效。可見,二者此部分之技術特徵與構成要件均不相同,不符合文義讀取。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1)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特徵:2A-C: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  其中,該壓力保護衣料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 褲子之內側,2D:更包含:臀部後側束縛區,設於臀部部材的後側  ,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 形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2)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 2a-c:與上開系爭產品1a-c之技術內容相同。2d:該褲子臀部後側無束縛區,該臀部後側部分僅編  織紋路,並無設置任何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 傾斜地形成,故亦無使其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之效力。(3)文義讀取部分之說明:①系爭專利請求項2為請求項1之附屬項,亦即該項 亦具備請求項1之要件A-C,惟與前述系爭產品1a-c要件分析比對結果,二者之組成元件、構造與技術特徵並不相符,不符合文義讀取。②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要件D之技術特徵,業如上述 。系爭專利請求項2在臀部後側有一以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之束縛區,且其內一定有「壓力保護衣料」,並有使其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之功效。惟系爭產品並無於褲子內加設壓力保護衣料,且未於「臀部後側」設置束縛區,亦未設置束縛帶,其上雖有與系爭專利圖式類似之「紋路」,亦僅是將褲子之彈性布料於最初以彈性紗線(原料)編織時,利用機器編織出此等「紋路」,與系爭專利之「束縛帶」不同,更無使其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之功效。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3:(1)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技術特徵:3A-C: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其中,該壓力保護衣料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3E:更包含:大腿後側束縛區,對應大腿的後側,自  該後側部分的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 成,其束縛程度係由下往上遞減。(2)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3a-c:與上開系爭產品1a-c之技術內容相同。3e:該褲子大腿後側無束縛區,該大腿後側部分僅編  織紋路,並無設置任何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 傾斜地形成,故亦無使其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之效力。(3)文義讀取部分之說明:①系爭專利請求項3為請求項1之附屬項,其技術特 徵,業如前述,是該項亦具備請求項1之要件A-C,惟與系爭產品1a-c要件分析比對結果,二者之組成元件、構造與技術特徵並不相符,不符合文義讀取。②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要件E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 ,其在大腿後側有一以束縛帶由上方延伸至下方傾斜地形成之束縛區,且其內一定有「壓力保護衣料」,並有使其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之功效。惟系爭產品並無於褲子內加設壓力保護衣料,且未於「大腿後側」設置束縛區,亦未設置束縛帶,其上雖有與系爭專利圖式類似之「紋路」,亦僅是將褲子之彈性布料於最初以彈性紗線(原料)編織時,利用機器編織出此等「紋路」,與系爭專利之「束縛帶」不同,更無使其束縛程度由下往上遞減之功效。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4:(1)系爭專利請求項4之技術特徵:4A:一種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4B:其係於褲子之內側加設一肌理輔助型壓力保護衣  料,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 子之內側,4C:由複數個束縛帶所構成之束縛區,其包含有:一  第一束縛區,係設於臀部後側;一第二束縛區, 係設於大腿骨的後側;以及一第三束縛區,係設於小腿骨的前後處。(2)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4a:一種下肢部壓力褲,4b:該褲子係將一有編織紋路之彈性布料以一次車縫  方式完成,其褲子之內側並未加設任何肌理輔助 型壓力保護衣料,並無任何壓力保護衣料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4c:該褲子僅有編織紋路,並無設置任何束縛帶以構  成束縛區。(3)文義讀取部分之說明:①系爭專利請求項4與請求項1之要件編號A、B均 相同,是系爭產品要件1a、1b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A、B不相同之論述,於此一併援引。②系爭專利請求項4與請求項1之差別主要在要件編 號C,其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惟系爭產品並無於褲子內加設壓力保護衣料,亦未設置束縛帶,其上雖有與系爭專利圖式類似之「紋路」,亦僅是將褲子之彈性布料於最初以彈性紗線(原料)編織時,利用機器編織出此等「紋路」,與系爭專利之「束縛帶」不同,更無因此於臀部後側、大腿骨的後側及小腿骨的前後處構成束縛區。5.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5:原告已自認「系爭產品內側未縫製壓力保護衣料」等語(原告104年7月23日民事準備二狀第2頁參照),查該等「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之記載,均見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4,並於請求項5中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下肢部分段式壓力褲」等語所引用,可見,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間,至少關於「該壓力保護衣料係以一次成型方法縫製於褲子之內側」之項目,技術特徵與構成要件顯然不相同,則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5之文義範圍內。(四)原告請求被告賠償損害3,952,071元,顯無理由:系爭專利請求項1-5欠缺新穎性與進步性,且被告之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5內,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其專利權,請求被告連帶賠償3,952,071元云云,即屬無據。(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研創之「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五)」於91年5月24日提出專利申請,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核發新型專利第199747號(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期間自92年1月11日至103年5月23日止。而強磁滾輪分離機(下稱系爭產品)為被告速敏公司製造,被告駿富達公司所販售,系爭產品分為RSS、RSL、RS系列,RSS系列型號計有20L、40L、60L、80L、120L、200L、240L、300L、360L不同之容量;RSL系列型號有120L、160L、200L不同容量;RS系列型號則有40L、60L、80L、120L、180L、200L、240L、300L不同容量,且結構均相同,僅是大小有別。經原告將所購得之系爭產品(型號RSS-80L)送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蕭弘清先生進行比對分析,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之結構、功能與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足證被告之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而被告游雅淳係被告駿富達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游清河係速敏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公司法所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85條規定、民法第28、184、185條、公司法第23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新台幣(下同)51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 (1)系爭專利主要係由槽體、磁性滾筒、馬達、刮板及導料槽組成,而被告之系爭產品亦是由上開組件所構成,雖部分構件與系爭專利之特徵不同,然實為等效置換,而達成同樣效果,依均等論,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 (2)系爭專利之傾斜擋霸及傾斜前柵板均在減緩從入口急速  引進之冷卻液和雜質之流速,系爭產品雖無傾斜前柵板,但仍有傾斜擋霸,俾減緩流速,為等效置換,達成減緩流速之效果。(3)被告雖抗辯系爭產品並不符合系爭專利「該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乃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者」,惟檢視系爭產品實體,其上有傳動軸與馬達,係用鐵鏈鏈接帶動傳動軸,惟均是靠馬達提供動力帶動傳動軸,故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是方式不同,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簡易調整即可置換,達成相同之效果,為等效置換。2、檢視引證案1美國專利0000000號之申請專利範圍,並未有系爭專利之傾斜擋霸及導引槽,而旋轉滾筒內磁組結構亦未有系爭專利所示之「該磁性滾筒之內管排列的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現前薄漸往後增厚,且於其前隔鄰固設弧狀鐵塊,以使外圍的磁性滾筒吸力由弱逐漸增強;而末排弧塊磁鐵之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乃於其後隔鄰固設另一弧狀鐵塊,以使外圍之磁性滾筒的吸力由強逐漸減弱」結構,依FIG2圖示,該美國專利磁組排列係緊密排列,相隔之間並無空隙,導致磁力因異性相吸而中和、耗損,故系爭專利與該美國專利乃屬不同結構。(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駿富達公司、速敏公司或被告駿富達公司、游雅淳或被告速敏公司、游清河,應連帶給付原告51萬元及自追加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時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以上被告,其一已為給付,其餘於給付範圍內,免給付義務。2、第一項聲明,請准原告預供擔保,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背景事實(一)原告久樘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久樘開發」)、旺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久億營造有限公司(以上三者合稱「原告」)均隸屬於久億機構集團之下,共同進行不動產開發規劃、營建施工、室內裝潢與銷售等全系列的不動產相關服務與活動。久樘開發原於77年以「久堂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公司名稱,向經濟部申請登記核准設立,後於94年8月25日始更名為「久樘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原告久樘開發於104年6月8日及104年12月30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久樘」之商標,並分別於105年7月1日及105年9月16日獲准註冊為第01778462號及第01793964號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二)原告自94年起即積極行銷使用「久樘」商標,使其具有著名表徵:1.原告自94年起至被告「久樘營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久樘營造)、被告「久樘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久樘建設)(以上二者合稱被告)設立公司登記時,原告已共推出14個以「久樘」為表徵的建案,並於建物完成後將「久樘」二字與建案名稱相結合,標示於建物外觀上。原告亦自94年起就個別建案與代銷公司訂有銷售契約,委託銷售建物,且銷售總金額達新臺幣130億元以上。2.原告於95年起至103年間多次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殊榮且連續12年獲得「台灣誠信建商」獎項。3.原告於99年台中市建築開發商業同業公會主辦之「大台中住宅品牌展」參展,並於104年香港「台灣宜居大展」展出「『久樘』香坡」建案。4.原告自95年4月間起即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全國知名報紙廣告中陸續刊登標示有「久樘」表徵之建案廣告,自102年起迄今,原告久樘開發仍持續於蘋果日報及自由時報刊登「『久樘』開發」、「『久樘』香坡」等建案廣告。5.原告久樘開發自95年開始,即委託廣告企劃公司就其個別之建案「『久樘』興大翡儷」、「『久樘』崇德巴黎」、「『久樘』香堤」及「『久樘』香坡」,設計看板與DM海報,並於建案圍牆及接待中心進行佈置,平均每年支出至少數百萬元以上之廣告行銷費用。6.原告自96年起於台中市各大路口設有其建案名稱包含「久樘」商標之巨幅廣告看板。7.國內知名媒體蘋果日報於96年起即以「久樘」二字結合建案名稱作為標題,數年來以多篇報導介紹原告所推出之建案,並將報導置於蘋果日報官方網站,作為網路專欄報導。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8",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3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1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民事訴訟文書使用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作業辦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9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所有之新式樣專利「電連接器」,在我國業已取得新式樣第D128957號(下稱系爭專利一)及第D130980號(下稱系爭專利二)專利。系爭專利一之專利權期間自2009年6月1日起至2020年7月15日止;系爭專利二之專利權期間自2009年9月21日起至2020年7月15日止。因原告發現使用於市面上所販售筆記型電腦中,印有被告慶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慶良公司)「STARCONN」記號之111B及111A電連接器(下稱系爭產品111B、111A)有侵害系爭專利一、二之嫌。原告旋即委託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及臺一國際專利法律事務所,就系爭產品進行侵害比對分析,經鑑定結果,認系爭產品111A,其外觀應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權範圍;而系爭產品111B,其外觀應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權範圍。(二)原告曾向板橋地院聲請證據保全,並獲板橋地院100年度聲字第23號裁定,准予就被告所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以現場勘驗、清點並各取樣一件;並將上開產品之銷售數量、價額、原料明細帳、在製品明細帳、製成品明細帳、生產日報表、存貨明細帳、銷貨月表、出貨單據、發票存根等帳務資料、系爭產品之研究開發紀錄之電磁紀錄,經現場勘驗後,以影印、電腦列印或拷貝電磁紀錄之方式予以保全證據。原告復於100年2月22日偕同法官、書記官至被告所在地址實施證據保全,自當日之勘驗筆錄可知,被告抗拒提出會計帳冊、生產日報表、產品研發紀錄等相關資料,辯稱需經公司內部文件管理流程或需向會計師事務所調閱取得云云,以此為推託之詞,不願配合提出相關資料。因被告確實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111B一事,已可由負責研發該系爭產品之員工楊先生於保全證據當日之陳述內容獲得證實。且原告於市面上所購得之面板上有使用系爭產品111A,亦可證明被告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111A之事實甚明。(三)證據保全當日取得之品名規格記載有「CHANGE」字樣之產品,依經驗與論理法則,可認為該產品外形由系爭產品111A所變更(下稱系爭產品111A改),致與系爭專利一不盡相同。因原告於2010年9月8日所申請之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亦已取得聯合新式樣專利(下稱聯合新式樣專利一),其外形與證據保全時取得之系爭產品111A改外形之差異,僅在平板狀部前側之梯字形開口之數量及導電性殼體上短直線狀槽之數量。同時同地將聯合新式樣專利一與系爭產品111A改併排直接比對,或僅憑過往之視覺印象經驗,在不同時空異時異地間接隔離觀察比對,均有可能致普通消費者混淆誤認聯合新式樣專利一與系爭產品111A改之視覺設計整體,兩者構成近似。再者,系爭產品111A改亦具有聯合新式樣專利一「導電性殼體之上表面形成為覆蓋絕緣基體之橫向較長之立體ㄇ字狀」新穎特徵,足認系爭產品111A改,確實落入聯合新式樣專利一之專利權範圍。(四)原告於2009年11月6日申請系爭專利二之聯合新式樣第97304121U02號,在聯合新式樣之審查過程中,審查委員於2010年2月8日發出審查意見通知函,指出本案與其原新式樣不近似,不符專利法第109條第2項之規定,應另案改請為獨立新式樣。原告復於2010年3月11日提出「聯合新式樣專利改請新式樣專利申請書」,將上述聯合新式樣改請為獨立新式樣第99301168號,並獲准為第D138038號專利。分析第D138038號專利之外形特徵與系爭專利二之外形特徵,其差異僅在於第D138038號專利為「2段形狀」,而系爭專利二為「3段形狀」,其他外形特徵完全相同,此亦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之新穎特徵為「複數個接觸端子排列方向之寬度整體上朝向接觸端子側階段性變窄之3段形狀」。則在系爭產品111B與系爭專利二之視覺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系爭產品111B包含系爭專利二之新穎特徵「複數個接觸端子排列方向之寬度整體上朝向接觸端子側階段性變窄之3段形狀」,且不適用「禁反言」及「先前技藝阻卻」,系爭產品111B落入系爭專利二之申請專利權範圍。(五)被告慶良公司與原告第一精工愛伯公司於電連接器市場具有直接競爭關係,對於系爭專利之存在難推諉不知,被告主觀上具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至少有過失。系爭專利產品生命週期甚為短暫,被告非法生產與販售,從中獲取高額不法利益,對原告之合法權益有重大損害,嚴重影響交易秩序,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129條、第123條、第84條第1項、第3項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而被告簡聰明為被告公司負責人,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並與被告慶良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六)本件就侵害系爭專利權損害賠償之計算,依專利法第129條、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規定計算賠償金額。則由被告於99年4月21日致原告之信函第2頁資料中,被告承認自98年9月21日起至99年4月15日止共銷售系爭產品之計11,880,000個,依當時之平均銷售單價61.1日圓,以被告為興櫃公司,參考其公開資料所記載2009年度之營業利益為25%,計算後所得之金額為181,467,000日圓(計算式:11,880,000個×61.1日圓×25%)。依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新莊稽徵所(下稱新莊稽徵所)101年2月1日檢送98年6月1日起至100年10月31日之進銷項憑證明細資料表,對照被告於101年5月18日與101年6月26日所提出之相關發票影本後,可見被告雖辯稱被證31已為全部111A及111A改之銷售資料,然自99年7月16日發票號碼NU00000000銷售金額新臺幣(下同)12,053元之侵權產品銷售資料,並未包含被告所提出之被證31中,顯見被證31之發票資料並非完整。則被告於98年之銷售金額為2,152,580元、99年之銷售金額為7,686,833元、100年之銷售金額為369,513元,自98年起6月1日起至100年10月31日止,合計至少有10,208,926元之銷售金額。被告倘未提出111A及111A改之成本或必要費用證明,依法應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應須連帶賠償原告10,208,926元,以起訴時101年3月21日之匯率換算,折合日幣為27,779,390元。而被告雖辯稱應以被告公司之損益表或以財政部國稅局發布之營利事業同業利潤標準作為計算依據,然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所稱之成本,限於與銷售侵權物品所需之變動成本,被告應對此加以舉證,就目前被告所提出之資料均無法證明111A及111A改之成本或必要費用,其主張自不足採。(七)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所規定之成本與必要費用趨近於會計學上之直接成本,而不包括間接成本。縱使以營利事業同業利潤標準作為計算依據,亦非採用淨利率,而應採取毛利率作為計算之依據。按98年、99年、100年同業利潤標準之毛利率均為23﹪,倘以此計算賠償金額則以原告計算之金額10,208,926元扣除被告主張之退貨金額2,147,716元乘以同業利潤毛利率23%,被告應連帶給付1,854,078元。鑒於被告於證據保全時不願提供相關會計帳冊與銷售資料,原告實際所受之損害高於此數額,且由被告之網頁資料,被告目前仍有販售侵權產品。職是,原告依據專利法第129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第85條第3項等規定爰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日幣181,467,000日圓(以判決給付時之匯率換算為新臺幣)暨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一、二之物品。3.被告應銷燬侵害系爭專利一、二之物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4.第1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5.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3",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14",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9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3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4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48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所有之新式樣專利「電連接器」,在我國業已取得新式樣第D128957號(下稱系爭專利一)及第D130980號(下稱系爭專利二)專利。系爭專利一之專利權期間自2009年6月1日起至2020年7月15日止;系爭專利二之專利權期間自2009年9月21日起至2020年7月15日止。因原告發現使用於市面上所販售筆記型電腦中,印有被告慶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慶良公司)「STARCONN」記號之111B及111A電連接器(下稱系爭產品111B、111A)有侵害系爭專利一、二之嫌。原告旋即委託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及臺一國際專利法律事務所,就系爭產品進行侵害比對分析,經鑑定結果,認系爭產品111A,其外觀應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權範圍;而系爭產品111B,其外觀應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權範圍。(二)原告曾向板橋地院聲請證據保全,並獲板橋地院100年度聲字第23號裁定,准予就被告所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以現場勘驗、清點並各取樣一件;並將上開產品之銷售數量、價額、原料明細帳、在製品明細帳、製成品明細帳、生產日報表、存貨明細帳、銷貨月表、出貨單據、發票存根等帳務資料、系爭產品之研究開發紀錄之電磁紀錄,經現場勘驗後,以影印、電腦列印或拷貝電磁紀錄之方式予以保全證據。原告復於100年2月22日偕同法官、書記官至被告所在地址實施證據保全,自當日之勘驗筆錄可知,被告抗拒提出會計帳冊、生產日報表、產品研發紀錄等相關資料,辯稱需經公司內部文件管理流程或需向會計師事務所調閱取得云云,以此為推託之詞,不願配合提出相關資料。因被告確實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111B一事,已可由負責研發該系爭產品之員工楊先生於保全證據當日之陳述內容獲得證實。且原告於市面上所購得之面板上有使用系爭產品111A,亦可證明被告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111A之事實甚明。(三)證據保全當日取得之品名規格記載有「CHANGE」字樣之產品,依經驗與論理法則,可認為該產品外形由系爭產品111A所變更(下稱系爭產品111A改),致與系爭專利一不盡相同。因原告於2010年9月8日所申請之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亦已取得聯合新式樣專利(下稱聯合新式樣專利一),其外形與證據保全時取得之系爭產品111A改外形之差異,僅在平板狀部前側之梯字形開口之數量及導電性殼體上短直線狀槽之數量。同時同地將聯合新式樣專利一與系爭產品111A改併排直接比對,或僅憑過往之視覺印象經驗,在不同時空異時異地間接隔離觀察比對,均有可能致普通消費者混淆誤認聯合新式樣專利一與系爭產品111A改之視覺設計整體,兩者構成近似。再者,系爭產品111A改亦具有聯合新式樣專利一「導電性殼體之上表面形成為覆蓋絕緣基體之橫向較長之立體ㄇ字狀」新穎特徵,足認系爭產品111A改,確實落入聯合新式樣專利一之專利權範圍。(四)原告於2009年11月6日申請系爭專利二之聯合新式樣第97304121U02號,在聯合新式樣之審查過程中,審查委員於2010年2月8日發出審查意見通知函,指出本案與其原新式樣不近似,不符專利法第109條第2項之規定,應另案改請為獨立新式樣。原告復於2010年3月11日提出「聯合新式樣專利改請新式樣專利申請書」,將上述聯合新式樣改請為獨立新式樣第99301168號,並獲准為第D138038號專利。分析第D138038號專利之外形特徵與系爭專利二之外形特徵,其差異僅在於第D138038號專利為「2段形狀」,而系爭專利二為「3段形狀」,其他外形特徵完全相同,此亦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之新穎特徵為「複數個接觸端子排列方向之寬度整體上朝向接觸端子側階段性變窄之3段形狀」。則在系爭產品111B與系爭專利二之視覺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系爭產品111B包含系爭專利二之新穎特徵「複數個接觸端子排列方向之寬度整體上朝向接觸端子側階段性變窄之3段形狀」,且不適用「禁反言」及「先前技藝阻卻」,系爭產品111B落入系爭專利二之申請專利權範圍。(五)被告慶良公司與原告第一精工愛伯公司於電連接器市場具有直接競爭關係,對於系爭專利之存在難推諉不知,被告主觀上具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至少有過失。系爭專利產品生命週期甚為短暫,被告非法生產與販售,從中獲取高額不法利益,對原告之合法權益有重大損害,嚴重影響交易秩序,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129條、第123條、第84條第1項、第3項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而被告簡聰明為被告公司負責人,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並與被告慶良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六)本件就侵害系爭專利權損害賠償之計算,依專利法第129條、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規定計算賠償金額。則由被告於99年4月21日致原告之信函第2頁資料中,被告承認自98年9月21日起至99年4月15日止共銷售系爭產品之計11,880,000個,依當時之平均銷售單價61.1日圓,以被告為興櫃公司,參考其公開資料所記載2009年度之營業利益為25%,計算後所得之金額為181,467,000日圓(計算式:11,880,000個×61.1日圓×25%)。依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新莊稽徵所(下稱新莊稽徵所)101年2月1日檢送98年6月1日起至100年10月31日之進銷項憑證明細資料表,對照被告於101年5月18日與101年6月26日所提出之相關發票影本後,可見被告雖辯稱被證31已為全部111A及111A改之銷售資料,然自99年7月16日發票號碼NU00000000銷售金額新臺幣(下同)12,053元之侵權產品銷售資料,並未包含被告所提出之被證31中,顯見被證31之發票資料並非完整。則被告於98年之銷售金額為2,152,580元、99年之銷售金額為7,686,833元、100年之銷售金額為369,513元,自98年起6月1日起至100年10月31日止,合計至少有10,208,926元之銷售金額。被告倘未提出111A及111A改之成本或必要費用證明,依法應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應須連帶賠償原告10,208,926元,以起訴時101年3月21日之匯率換算,折合日幣為27,779,390元。而被告雖辯稱應以被告公司之損益表或以財政部國稅局發布之營利事業同業利潤標準作為計算依據,然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所稱之成本,限於與銷售侵權物品所需之變動成本,被告應對此加以舉證,就目前被告所提出之資料均無法證明111A及111A改之成本或必要費用,其主張自不足採。(七)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所規定之成本與必要費用趨近於會計學上之直接成本,而不包括間接成本。縱使以營利事業同業利潤標準作為計算依據,亦非採用淨利率,而應採取毛利率作為計算之依據。按98年、99年、100年同業利潤標準之毛利率均為23﹪,倘以此計算賠償金額則以原告計算之金額10,208,926元扣除被告主張之退貨金額2,147,716元乘以同業利潤毛利率23%,被告應連帶給付1,854,078元。鑒於被告於證據保全時不願提供相關會計帳冊與銷售資料,原告實際所受之損害高於此數額,且由被告之網頁資料,被告目前仍有販售侵權產品。職是,原告依據專利法第129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第85條第3項等規定爰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日幣181,467,000日圓(以判決給付時之匯率換算為新臺幣)暨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一、二之物品。3.被告應銷燬侵害系爭專利一、二之物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4.第1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5.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9 1 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一、二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限分別為94年5月11日至103年9月28日、93年8月21日至102年6月10日止。原告日前於市場上發現被告合升精密公司負責製造、被告合升國際公司負責銷售型號MG41-B424、MG41-B428、MG41-B430之「立式圓盤式刀庫」(含刀套及加工機刀具庫,下稱系爭產品),疑似侵害系爭專利一、二,乃於100年9月2日委請律師寄發存證信函請求被告公司排除侵害,原告並將系爭產品送請聚智法律事務所進行專利侵權分析,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刀套部分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加工機刀具庫之部分則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原告又於100年12月12日委請律師寄發存證信函,再次請求被告公司排除侵害,被告仍不予理會,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1)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不具新穎性:被證1為一種加工機刀具庫的改良,其技術著重於刀套穩定置換及零件快速換裝之效。被證1第5圖雖為平面剖視圖,但無法證明具有對應系爭專利一之多數立體的肋條與多數凹槽互為間隔排列的特徵;被證1第7圖「看似」在孔內好像有凸肋結構,但僅見局部結構,亦即其孔內是否具備對應系爭專利一呈錐狀的接設孔難以斷定。系爭專利一之「刀桿置座」係提供製作加工用的刀桿安置其中,為配合刀桿而將接設孔製作成錐狀,此由系爭專利一圖式第6、7圖所示可知。然被證1並未指出其刀套究與何種工具結合使用,在各式工具皆有對應或專用刀套的前提下,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又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5項之技術特徵亦未見於被證1第5圖及第7圖中,主張內容同前。是以,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5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不具新穎性:被證2為一種刀套掣動裝置,其技術著重於如何將刀套改變位置,以便換刀之進行。被證2第2圖雖為立體圖,亦揭露有刀套,但該第2圖所揭露刀套之結構,並無法窺見具有對應系爭專利一之多數立體的肋條與多數凹槽互為間隔排列的特徵,不論第2圖之圖示被放大數倍,仍無法清楚見得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的肋條與凹槽之結構。被證2第3圖為平面剖視圖,但同樣無法證明具有對應系爭專利一之多數立體的肋條與多數凹槽互為間隔排列的特徵。系爭專利一之「刀桿置座」係提供製作加工用的刀桿安置其中,為配合刀桿而將接設孔製作成錐狀,此由系爭專利一圖式第6、7圖所示可知。然被證2並未指出其刀套究與何種工具結合使用,在各式工具皆有對應或專用刀套的前提下,被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又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5項之技術特徵未見於被證2第2圖及第3圖中,尤其第2圖被放大數倍後,仍無法清楚見得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的肋條與凹槽之結構,主張理由同上所述,被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5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二:(1)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不具進步性:①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證3的環形導槽係供刀套後端滾子完全容置其中。前述結構特徵與系爭專利二明確界定其邊牆頂面平整形成一第一抵接部供滾子可滾動地接觸之結構不同;被證4第1圖的滾子因磨損而需更換時,勢必得在拆下該限位盤之後始能進行更換滾子之作業。被證4第1圖之結構所存在前述缺失,本為系爭專利二所欲改良者;被證3與被證4第1圖之結構並不存在可相容或可替換之處,亦即欲組合該二者是困難或不可行的。又被證4第3-5圖所揭露凸緣與塑膠環套之表面仍呈「平行」狀態,與系爭專利二所界定「邊牆頂面與該轉座外環面呈垂直交設」之特徵不同;被證4第3-5圖所揭露的塑膠環套在長時間與其刀套接觸摩擦的情形下,容易被磨損而需不定時的更換,而欲更換塑膠環套時,必須先將刀盤連同刀套一起拆下;被證4第3-5圖所揭露的結構,本為系爭專利二所欲改良之標的,此由系爭專利二說明書先前技術之記載即可得證,被證3與被證4之第3-5圖所揭露者,皆不具備對應系爭專利二之滾子與邊牆頂面(垂直面)接觸的特徵,被證3與被證4之第3-5圖彼此無法組合而推得系爭專利二之特徵。被證4第1圖與被證4第3-5圖所揭露者,皆存在更換滾子或塑膠環套不易的缺失,即在被證4第1圖結構中,必須先拆下限位盤後,才能更換滾子,在被證4第3-5圖結構中,則必須先拆下刀盤後才能更換塑膠環套,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能達成方便且快速拆裝更換滾子的技術特徵,非由被證4第1圖組合被證4第3-5圖之結構即能輕易完成。綜上所述,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②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專利二於101年5月1日遭舉發時,原告提出舉發答辯時即刪除該重複內容,系爭專利二更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內容包含「滾子輪面與該邊牆頂面接觸」,核屬「詳述式」之記載方式,即具體指出滾子以其「輪面」接觸邊牆頂面,而非滾子的其他部位接觸邊牆頂面,該更正內容實為明確界定權利範圍而為合法之更正。且由前述可知,被證3結合被證4,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在此基礎下,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當然具有進步性,是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③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技術特徵,係經縝密構思而得,亦即將觸抵面設於刀套本體底面,且近刀套本體前端,而將滾子設於刀套本體頂面,且近刀套本體後端。前述技術特徵配合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圓盤體外徑大於該轉座外徑,且前述邊牆頂面與該轉座外環面呈垂直交設;」的內容,將使得刀套不僅受到位處上方位置的水平面(即轉座外環面),及位處下方位置的垂直面(即邊牆頂面)的拘束而不晃動,同時使得其滾子因外露而具有方便快速拆裝更換的功效。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界定的技術特徵,並非如被告所稱可由被證3結合被證4即能輕易完成。被證4第1圖所揭示的滾子若往後移置時,可否確保刀套的穩定性?又能否輕易地拆換滾子?是以,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④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亦即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及其依附請求項的所有技術特徵,今第4項有關將定位銷設於刀套本體頂面的技術特徵,係為提供滾子可轉動並易於拆裝地組裝其上,使得滾子得以滾動的方式接觸邊牆頂面(即第一抵接部),據以達成降低滾子磨耗的目的,該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3或被證4所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界定的技術特徵,並非如被告所稱可由被證3結合被證4即能輕易完成,是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3組合被證7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不具進步性:①被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如上所述,另補充說明被證3的滾子必須受限於具有內、外擋緣的環形導槽始能獲得穩定支持,相較系爭專利二以邊牆頂面供滾子可滾動地接觸之特徵明顯不同。且被證3的滾子因完全容置於環形導槽中而存在不易更換的缺點,反觀系爭專利二的滾子因位於刀套本體外層(即頂面),而具有簡化修理步驟之效果。②被證7第7圖所揭示的定位滑輪仍是位於固定盤的內側,在定位滑輪因磨損而需更換時,該固定盤必須先拆下始可,亦即被證7第7圖所揭示結構存在與被證4第1圖之結構相同的問題。至於被證7之環板與轉動盤,係記載於其說明書之本創作結構中,可於圖式第6圖中見得。然被證7之環板僅是一圓弧造形的框,用於罩設在轉動盤的外部而已,因此,具有通常知識者在被證7第7圖已不能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進步性的情況下,欲再組合其說明書中揭露的環板與轉動盤,無異是難上加難。被證7第7圖所揭露刀套本體上的定位滑輪不僅因位於固定盤內側而存在更換不易之缺失,且被證7之刀套本體的觸抵面更同時與固定盤接觸,換言之,被告所指摘對應系爭專利二的第一及第二抵接部係一同位於其固定盤上,明顯與系爭專利2之第一抵接部位於基架上、第二抵接部位於刀套置架上不同。除此之外,被證7的定位滑輪之輪面所接觸的面(或謂第一抵接部),係平行刀套本體所接觸的面(或謂第二抵接部),與系爭專利二之邊牆頂面與轉座外環面因呈垂直交設而具有穩定刀套之結構特徵不同。③綜上,被證3與被證7的結構皆存在滾子更換不易的缺失,且皆不具備對應系爭專利二之邊牆頂面與轉座外環面因呈垂直交設而具有穩定刀套的結構特徵。因此,被證3組合被證7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並無違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項之規定。系爭專利二核准時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內容記載,其中「而該轉座具有一外環面形成該第二抵接部」之描述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重複,顯為誤植所致,此由系爭專利二之說明書及圖式可知,具有通常知識者並不會因此而有歧異產生,該第2項內容並未違反明確之記載原則。系爭專利二遭舉發時,原告提出舉發答辯時即刪除該重複內容,更正後內容將為「其中該滾子輪面與該邊牆頂面接觸,該刀套的觸抵面與該轉座外環面接觸。」該更正內容並不至於造成申請專利範圍擴大,亦無變更實質內容之虞,更正後第2項內容符合記載原則之明確要件,並無違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規定之問題。(三)損害賠償部分:被告等為從事製造與販售精密機械之專業廠商,對於刀庫設備之製造具有專業知識,不得對於系爭產品已侵害系爭專利之事實諉為不知。依財政部中部關稅局於101年9月11日以中普業二字第1011014257號函覆鈞院關於被告合升國際公司自95年起至100年止之出口報單顯示,被告至少已出售204臺系爭產品,所獲得不法利益合計有6,850,278元(計算式:70283.2x35台+66141.2x112台+63527.7x56台+85000x1=6,850,278)。被告復無正當理由,拒絕提出95年至今之所有「進貨帳簿」、「銷售帳簿」及「銷售貨物之統一發票存根聯」,被告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原告自得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即6,850,278元全額,視作本件損害賠償金額。原告前曾分別於100年9月2日以臺中淡溝郵局第715號存證信函及100年12月13日臺中淡溝郵局第1012號存證信函函知被告公司,然被告等於受原告通知後,仍於101年6月13日、同年7月3日於中國北京及上海等地,繼續展售系爭產品,足徵被告等故意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利甚明,故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第3項規定,請求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13,700,556元(計算式:6,850,278x2=13,700,556),自屬合法有據。(四)爰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13,700,556元及自本件民事追加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合升國際公司與合升精密公司,就其侵害系爭專利一、二之產品,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之行為。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4.訴之聲明第1項、第3項部分,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合升國際公司部分:1.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系爭專利一:①被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不具新穎性:A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證1係93年8月21日核准公告,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一之申請日,屬系爭專利一之先前技術具有證據能力。被證1之刀套已揭露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刀桿置座;第7圖已揭露刀套本體上具有接設孔;被證1第5圖已接露該本體具有一前端與一後端,該接設孔係自該本體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被證1第7圖及第5圖已揭露該接設孔內部具有複數個突部,故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B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進一步界定「該接設孔具有一錐段,該接設孔於其錐段處的孔徑係自該本體前端往該後端方向漸縮。」具有漸縮錐段的組接孔之技術手段已於被證1之圖式所揭露,再者,刀桿置座(刀套)的目的係用來置放刀桿,而刀桿之結構本身就具有一漸縮錐段,故用來置放刀桿的刀桿置座具有一漸縮錐段的接設孔為該技術領域中的一般知識,故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本院卷(二)第9頁)C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進一步界定「該接設孔更具有一延伸段,該延伸段接續該錐段並朝該本體後端延設。」,被證1已揭露該接設孔具有一錐段及一延伸段,故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D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進一步界定「各該突部係為自接設孔內壁突起形成的肋條所構成。」被證1已揭露該接設孔內壁具有肋條,故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E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進一步界定「各該肋條係位於該錐段上,且各肋條係沿接設孔的軸心方向延伸設置。」可知各肋條係沿接設孔的軸心方向延伸設置,此特徵亦為被證1所揭露,故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②被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不具新穎性:被證2係93年8月21日核准公告,其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一之申請日,自屬系爭專利一之先前技術無疑。被證2已揭露,一種刀桿置座,具有一本體與一接設孔,該本體具有一前端與一後端,該接設孔係自該本體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其特徵在於,該接設孔內壁具有複數個突部,於相鄰突部之間則形成一凹部;該接設孔具有一錐段,該接設孔於其錐段處的孔徑係自該本體前端往該後端方向漸縮;該接設孔更具有一延伸段,該延伸段接續該錐段並朝該本體後端延設;各該突部係為自接設孔內壁突起形成的肋條所構成;各該肋條係位於該錐段上,且各肋條係沿接設孔的軸心方向延伸設置。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已被被證2圖式及說明書內容所揭露,是故被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二:①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不具進步性:被證3為89年7月1日公告第087212806號「刀庫結構之改良」新型專利案,被證4為86年3月21日公告第084211224號「自動換刀系統之刀庫結構改良」新型專利案,皆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合先敘明。A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證3為一種刀庫結構之改良,包括:圓盤機架:係與中心軸固設連結,其盤面上一體成型出內、外擋緣,而內外擋緣間即形成環形導槽,供套置刀套後端之滾子;刀盤:外環面一體成型數個凸塊,其以軸承架設於中心軸上;被證3第2圖揭露刀套置放於兩個凸塊間,雖被證3未定義第二抵接部,但刀盤上之兩個凸塊間的面可供刀套抵觸,功能與第二抵接部相同;刀套:其以卡梢架設於刀盤之凸塊上,而可沿著卡梢旋轉,刀套後端具有滾子;雖被證3定義樞耳及觸抵面,但被證3之第1、3、5、6圖皆有揭露刀套本體具有樞耳及觸抵面;被證3之第2圖揭露刀套置放於刀盤之兩個凸塊間,雖被證3未定義第二抵接部,但兩個凸塊間的面可供刀套抵觸。而被證4之先前技術雖未定義刀套本體具有樞耳及觸抵面,但在圖中及內文中皆有揭露,且刀套係觸抵於刀盤上;又被證4之第1圖亦可看出刀套係藉由滾子在導槽中移動,達到轉動順暢之目的,另由被證4之第4圖、第5圖及說明書內容可知,被證4已揭露刀套的觸抵面則與該第二抵接部接觸面之技術特徵。故被證3及被證4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B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經審查後若允許原告更正專利範圍第2項,則更正後之專利範圍第2項仍不具進步性,理由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係依附第1項,主要是進一步界定滾子輪面與邊牆頂面接觸,且刀套觸抵面與該轉座外環面接觸,第1項已揭露於被證3,另被證4與系爭專利二之比對圖式,被證4也揭露了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內容:滾子輪面係與邊牆牆面接觸,且刀套接觸於轉座外環面上,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二更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C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進一步界定:「其中該刀套的觸抵面形成於該刀套本體近前端的底面,該滾子軸樞於該刀套本體頂面且位於刀套本體近後端處。」雖然被證4並未界定「觸抵面」,由被證4的圖式可見刀套的前端觸抵於凸緣上;被證4之第1圖已揭露刀套係透過滾子來移動,雖被證4之第1圖的滾子並非位於刀套本體之後端,但滾子的位置係屬簡單的位置改變,且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為熟悉該項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D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進一步界定:「其中該刀套本體頂面近後端處更具有一凸伸的定位銷,該滾子以可拆裝的方式套置於該定位銷上。」該滾子設置之目的係在於使刀套移動順暢,在被證4之先前技術早已揭露滾子帶動刀套之技術特徵,雖然被證4之先前技術係透過L形桿來固定滾子,然而,將滾子套置在定位銷上之技術手段為習知,故對於該技術領域中之通常知識者來說,可輕易將被證4之先前技術的創作改為系爭專利二之創作,達到使滾子帶動刀套移動之相同目的。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②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不具進步性:A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證3揭露系爭專利二不具進步性之內容同上所述;而被證7之第7圖為先前技術,不論是先前技術之說明內容及圖式皆有揭露「滾子與第一抵接部接觸,刀套的觸抵面則與第二抵接部接觸」,亦即,刀套在轉動時透過刀套的抵觸面抵靠於刀套置架上,並透過滾子在導槽中移動,達到轉動順暢之目的的技術特徵為習知,再者,系爭專利二之基架及刀套置架亦與被證7環板及轉動盤為相同結構,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係屬改變被證7組合被證3之技術特徵關係的發明,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B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範圍第2項准予更正,則被證7組合被證3仍可證明該項不具進步性,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僅為界定滾子輪面與邊牆頂面接觸,且刀套觸抵面與該轉座外環面接觸,此特點已揭露於被證7中,理由同上述,又第2項依附第1項,故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C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雖然被證7未界定「觸抵面」,由被證7的第7圖可見刀套的前端觸抵於轉盤上;且被證7也已揭露刀套係透過滾子來移動,雖被證7的滾子並非位於刀套本體之後端,但滾子的位置係屬簡單的位置改變,且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為熟悉該項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故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D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滾子設置之目的係在於使刀套移動順暢,在被證7之第7圖及其內容早已揭露滾子帶動刀套之技術特徵,雖然被證7係透過L形固定件來固定滾子,然而,將滾子套置在定位銷上之技術手段為習知,故對於該技術領域中之通常知識者來說,可輕易將被證7之創作改為系爭專利二之創作,達到使滾子帶動刀套移動之相同目的。故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進步性。(3)更正後之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其中該滾子輪面與該邊牆頂面接觸,該刀套的觸抵面與該轉座外環面接觸。」而第1項界定:「圓盤體周緣環繞有一朝軸向伸設的邊牆,該邊牆頂面平整形成一第一抵接部;…此時的滾子與該第一抵接部接觸…該轉座外環面形成一第二抵接部;…刀套的觸抵面則與該第二抵接部接觸。」仍有不明確之處,第1項中所界定之第一抵接部係在邊牆頂面平整所形成,乃屬邊牆頂面之部分,為一下位概念;而在第1項所界定之第二抵接部係形成於該轉座外環面,乃屬轉座外環面之部分,亦屬下位概念,且第1項所界定之滾子是與第一抵接部相接觸,該刀套觸抵面係與第二抵接部相接觸,而更正後之第2項係將滾子輪面界定直接與邊牆頂面接觸,而刀套觸抵面則與該轉座外環面接觸,原先第1項的第一抵接部及第二抵接部皆分別屬於邊牆頂面及轉座外環面之部分,將導致第2項的界定與第1項之界定內容重複,甚至較第1項的範圍來的大,故更正後之專利範圍仍不明確,故更正應不被允許。2.損害賠償部分:原告提出之附表除2010年6月9日、2010年12月8日、2011年4月22日、2011年7月15日等載明離岸價格,其他部分並未載明價格。倘若原告附表1記載品名「圓盤式BT4024T刀庫」、「圓盤式BT4024T刀庫530L75R」、「圓盤式BT4024T刀庫530L65R」均與系爭專利有關,則就損害賠償金額仍應扣除成本及必要費用後計算利潤,不能逕以售價作為損害賠償金額。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金額應先以售價扣除上述成本及必要費用,始為被告之利潤。3.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合升精密公司部分:1.被告合升精密公司並未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又GOUSHIN為「合升」之譯音,不能逕認為是指被告合升精密公司。原證14並無法證明被告以合一精密公司或合升精密公司名義,於北京及上海持續展售系爭產品。被告合升精密公司與被告合升國際公司為各自獨立之公司,公司股東有自由投資權利,不能以二公司股東有重複情形,即認被告合升國際公司或被告合升精密公司有共同製造並銷售系爭產品之事實。2.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192頁之準備程序筆錄、本院卷(二)第78頁之言詞辯論筆錄):(一)原告係系爭專利一、二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限分別為94年5月11日至103年9月28日、93年8月21日至102年6月10日止。(二)原告於100年9月2日委請律師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合升國際公司,主張其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二,請被告排除侵害,惟被告並未回應,原告復於100年12月12日再次委請律師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合升國際公司。(三)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一:(1)技術內容:一種刀桿置座,具有一本體與一接設孔,該本體具有一前端與一後端,該接設孔係自該本體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又,該接設孔內壁具有複數個突部,於相鄰突部之間則形成一凹部,當爾後的刀桿與該刀桿置座結合後,刀桿表面與各該突部頂緣接觸。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刀桿置座,係可穩固支撐刀桿,並可降低削塵的附著。本創作之次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刀桿置座,係可降低對刀桿表面造成磨損(參本院卷(一)第12頁反面說明書【中文新型摘要】、第14頁【新型內容】)。(2)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一之申請專利範圍共5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其各項內容分別如下:①一種刀桿置座,具有一本體與一接設孔,該本體具有一前端與一後端,該接設孔係自該本體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其特徵在於:該接設孔內壁具有複數個突部,於相鄰突部之間則形成一凹部。②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刀桿置座,其中該接設孔具有一錐段,該接設孔於其錐段處的孔徑係自該本體前端往該後端方向漸縮。③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刀桿置座,其中該接設孔更具有一延伸段,該延伸段接續該錐段並朝該本體後端延設。④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刀桿置座,其中各該突部係為自接設孔內壁突起形成的肋條所構成。⑤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刀桿置座,其中各該肋條係位於該錐段上,且各肋條係沿接設孔的軸心方向延伸設置。(3)系爭專利一第3圖(附圖1-1)係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第4圖(附圖1-2)係本創作上述較佳實施例之前側視圖;第5圖(附圖1-2)係第3圖之5-5方向剖視圖。2.系爭專利二:(1)技術內容:一種加工機刀具庫結構,由具有一第一抵接部的基架、具有一第二抵接部的刀套置架與複數個刀套組成,前述刀套具有一觸抵面並於頂面設有一滾子,當各刀套以環狀排列樞接於刀套置架時,各刀套上的滾子與該第一抵接部接觸,刀套的觸抵面則與該第二抵接部接觸,據此使得各刀套隨著刀套置架轉動時不致產生晃動。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其刀套同時受到基架及刀套置架的限位,於隨著刀套置架轉動時不產生晃動。本創作之次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其刀套與基架接觸摩擦阻力小,使得刀套置架轉動順暢。本創作之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其刀套上設有方便拆裝的滾子結構與基架接觸,可維持良好的貼抵效果,當滾子磨損時可快速地予以更換(參本院卷(一)第28頁【中文創作摘要】、第29頁反面【新型內容】)。(2)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共4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其各項內容分別如下:①一種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包含有:一基架,具有一圓盤體,該圓盤體周緣環繞有一朝軸向伸設的邊牆,該邊牆頂面平整形成一第一抵接部;一刀套置架,位於該基架前方且具有一與該基架同軸心設置並可相對該基架轉動的圓形轉座,該轉座外環面形成一第二抵接部,及於周緣繞設有複數個接塊,又,前述圓盤體外徑大於該轉座外徑,且前述邊牆頂面與該轉座外環面呈垂直交設;複數個刀套,分別由一刀套本體與一滾子組成,該刀套本體具有一樞耳與一觸抵面,該滾子以可轉動的方式與該刀套本體連接,刀套以其樞耳與前述接塊樞接而連結於該刀套置架上,此時的滾子與該第一抵接部接觸,刀套的觸抵面則與該第二抵接部接觸。②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其中該滾子輪面與該邊牆頂面接觸,而該轉座具有一外環面形成該第二抵接部,該刀套的觸抵面與該外環面接觸。③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其中該刀套的觸抵面形成於該刀套本體近前端的底面,該滾子軸樞於該刀套本體頂面且位於刀套本體近後端處。又被告於101年6月29日向智慧局提出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將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更正為「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其中該滾子輪面與該邊牆頂面接觸,該刀套的觸抵面與該轉座外環面接觸。」④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其中該刀套本體頂面近後端處更具有一凸伸的定位銷,該滾子以可拆裝的方式套置於該定位銷上。(3)系爭專利二第4圖(附圖2-1)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第6圖(附圖2-2)為本創作上述較佳實施例刀套部位之分解立體圖。(二)系爭專利一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之申請日為93年9月29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4年5月11日起至103年9月28日止等情,有專利公報、專利案件權利異動表、新型專利說明書(本院卷(一)第9至22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被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提出被證1、被證2主張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不具新穎性:(1)被證1:①被證1(即系爭專利二)為我國申請第92210693號「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專利案(公告號M241157),其公告日為93年8月21日(參本院卷(一)第23頁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93年9月29日,故被證1可為系爭專利一之先前技術。②被證1揭示一種加工機刀具庫結構,由具有一第一抵接部的基架、具有一第二抵接部的刀套置架與複數個刀套組成,前述刀套具有一觸抵面並於頂面設有一滾子,當各刀套以環狀排列樞接於刀套置架時,各刀套上的滾子與該第一抵接部接觸,刀套的觸抵面則與該第二抵接部接觸,據此使得各刀套隨著刀套置架轉動時不致產生晃動(參本院卷(一)第28頁說明書【中文創作摘要】)。③被證1第5圖(附圖2-3)為本創作上述較佳實施例之組合示意圖;第6圖(附圖2-2)為本創作上述較佳實施例刀套部位之分解立體圖;第7圖(附圖2-3)為本創作上述較佳實施例刀套部位之組裝立體圖。(2)被證2:①被證2為我國申請第92211874號「刀套掣動裝置」專利案(公告號M241159),其公告日為93年8月21日(參本院卷(二)第31頁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93年9月29日,故被證2可為系爭專利一之先前技術。②被證2揭示一種刀套掣動裝置,具有一圓盤基座、一刀套置架與一掣動機構,該基座底部具有一缺口可供對應於該處且樞接於刀套置架上的刀套受該掣動機構控制而改變擺設狀態,前述掣動機構係以連桿機構連接設計,並運用槓桿原理而達成牽動刀套於橫設狀態與倒立狀態之間變動之目的(參本院卷(二)第260頁說明書【中文創作摘要】)。③被證2第2圖(附圖3-1)為本創作上述較佳實施例另一角度之分解立體圖;第3圖(附圖3-1)為本創作上述較佳實施例之組合剖視圖,說明刀套呈橫設狀態。4.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刀桿置座,具有一本體與一接設孔,該本體具有一前端與一後端,該接設孔係自該本體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其特徵在於:該接設孔內壁具有複數個突部,於相鄰突部之間則形成一凹部。」(2)被證1即系爭專利二第5至7圖揭示一刀套(30),具刀套本體(31)及一接設孔,刀套本體(31)具有前端與後端,接設孔自刀套本體(31)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接設孔內壁具有複數個突部,於相鄰突部之間則形成一凹部;接設孔具有錐段,接設孔於其錐段處的孔徑自刀套本體(31)前端往後端方向漸縮;接設孔具有延伸段,延伸段接續錐段並朝刀套本體(31)後端延設;各突部為自接設孔內壁突起形成的肋條所構成;各該肋條係位於錐段上,各肋條係沿接設孔的軸心方向延伸設置。(3)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刀桿置座,具有一本體與一接設孔,該本體具有一前端與一後端,該接設孔係自該本體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其特徵在於:該接設孔內壁具有複數個突部,於相鄰突部之間則形成一凹部。」之技術特徵,已揭露於被證1第5至7圖所揭示之「一刀套(30),具刀套本體(31)及一接設孔,刀套本體(31)具有前端與後端,接設孔自刀套本體(31)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接設孔內壁具有複數個突部,於相鄰突部之間則形成一凹部」的技術內容;故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4)原告雖稱:被證1第5圖雖為平面剖視圖,但無法證明具有對應系爭專利一之多數立體的肋條與多數凹槽互為間隔排列的特徵云云,惟就具機械製圖基本知識者依被證1之第5、6、7圖,已足以明確了解被證1之一刀套(30),具刀套本體(31)及一接設孔,刀套本體(31)具有前端與後端,接設孔自刀套本體(31)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接設孔內壁具有複數個突部,於相鄰突部之間則形成一凹部;且被證1即為系爭專利二,為原告所申請之專利,原告應足以充分了解被證1之技術內容而無難以斷定之情事;另原告所稱「被證1第5圖稱平面剖視圖無法證明對應系爭專利一之立體的肋條與凹槽互為間隔排列」實已揭示於「被證1第6圖刀套(30)立體圖具肋條與凹槽互為間隔排利之構造」,故原告主張被證1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並不足採。5.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其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接設孔具有一錐段,該接設孔於其錐段處的孔徑係自該本體前端往該後端方向漸縮。」,已被揭露於被證1第5至7圖所揭示「接設孔具有錐段,接設孔於其錐段處的孔徑自刀套本體(31)前端往後端方向漸縮」。按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附屬技術特徵,故被證1亦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2)原告雖稱:被證1第7圖看似在孔內好像有凸肋結構,但僅見局部結構,亦即其孔內是否具備對應系爭專利一呈錐狀的接設孔難以斷定云云,但「呈錐狀的接設孔」實已揭示於被證1第5圖孔內具備對應系爭專利一呈錐狀的接設孔,故原告主張被證1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尚非可採。6.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第2項之附屬項,其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接設孔更具有一延伸段,該延伸段接續該錐段並朝該本體後端延設。」,已被揭露於被證1第5至7圖所揭示「接設孔具有延伸段,延伸段接續錐段並朝刀套本體(31)後端延設」。按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3項之附屬技術特徵,故被證1亦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7.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第3項之附屬項,其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各該突部係為自接設孔內壁突起形成的肋條所構成。」,已被揭露於被證1第5至7圖所揭示「各突部為自接設孔內壁突起形成的肋條所構成」。按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附屬技術特徵,故被證1亦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8.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為第4項之附屬項,其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各該肋條係位於該錐段上,且各肋條係沿接設孔的軸心方向延伸設置。」,已被揭露於被證1第5至7圖所揭示「各該肋條係位於錐段上,各肋條係沿接設孔的軸心方向延伸設置。」。按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附屬技術特徵,故被證1亦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9.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特徵已如前述。被證2第2至3圖則揭示一刀套(30),具刀套本體(31)及一接設孔,刀套本體(31)具有前端與後端,接設孔自刀套本體(31)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接設孔內壁具有複數個突部,於相鄰突部之間則形成一凹部;接設孔具有錐段,接設孔於其錐段處的孔徑自刀套本體(31)前端往後端方向漸縮;接設孔具有延伸段,延伸段接續錐段並朝刀套本體(31)後端延設;各突部為自接設孔內壁突起形成的肋條所構成;各該肋條係位於錐段上,各肋條係沿接設孔的軸心方向延伸設置。(2)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刀桿置座,具有一本體與一接設孔,該本體具有一前端與一後端,該接設孔係自該本體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其特徵在於:該接設孔內壁具有複數個突部,於相鄰突部之間則形成一凹部。」之技術特徵,已揭露於被證2第2至3圖所揭示之「一刀套(30),具刀套本體(31)及一接設孔,刀套本體(31)具有前端與後端,接設孔自刀套本體(31)前端往後端方向凹陷形成,接設孔內壁具有複數個突部,於相鄰突部之間則形成一凹部」的技術內容;故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3)原告雖稱:被證2第2圖縱然被放大數倍,仍無法清楚見得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的肋條與凹槽之結構;又被證2第3圖為平面剖視圖,但同樣無法證明具有對應系爭專利一之多數立體的肋條與多數凹槽互為間隔排列的特徵云云。惟查,就具機械製圖基本知識者依被證2之第2、3圖,被證2第2圖刀套(30)可清楚看出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的肋條與凹槽之結構且互為間隔排列的特徵;且被證2為原告所申請之專利,原告應足以充分了解被證2之技術內容而無並清楚看出;故原告主張被證2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並不足採。10.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其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接設孔具有一錐段,該接設孔於其錐段處的孔徑係自該本體前端往該後端方向漸縮。」,已被揭露於被證2第2至3圖所揭示「接設孔具有錐段,接設孔於其錐段處的孔徑自刀套本體(31)前端往後端方向漸縮」。按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附屬技術特徵,故被證2亦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11.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第2項之附屬項,其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該接設孔更具有一延伸段,該延伸段接續該錐段並朝該本體後端延設。」,已被揭露於被證2第2至3圖所揭示「接設孔具有延伸段,延伸段接續錐段並朝刀套本體(31)後端延設」。按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附屬技術特徵,故被證2亦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12.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第3項之附屬項,其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各該突部係為自接設孔內壁突起形成的肋條所構成。」,已被揭露於被證2第2至3圖所揭示「各突部為自接設孔內壁突起形成的肋條所構成」。按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附屬技術特徵,故被證2亦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13.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為第4項之附屬項,其附屬技術特徵為「其中各該肋條係位於該錐段上,且各肋條係沿接設孔的軸心方向延伸設置。」,已被揭露於被證2第2至3圖所揭示「各該肋條係位於錐段上,各肋條係沿接設孔的軸心方向延伸設置。」。按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附屬技術特徵,故被證2亦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14.小結:被證1及被證2分別可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不具新穎性,而有應撤銷之原因,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之規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不得以系爭專利一對被告主張權利。(三)系爭專利二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二之申請日為92年6月11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3年8月21日起至102年6月10日止等情,有專利公報、專利案件權利異動表、新型專利說明書(本院卷(一)第23至39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2.系爭專利二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是否符合更正規定:(1)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包含有:一基架,具有一圓盤體,該圓盤體周緣環繞有一朝軸向伸設的邊牆,該邊牆頂面平整形成一第一抵接部;一刀套置架,位於該基架前方且具有一與該基架同軸心設置並可相對該基架轉動的圓形轉座,該轉座外環面形成一第二抵接部,及於周緣繞設有複數個接塊,又,前述圓盤體外徑大於該轉座外徑,且前述邊牆頂面與該轉座外環面呈垂直交設;複數個刀套,分別由一刀套本體與一滾子組成,該刀套本體具有一樞耳與一觸抵面,該滾子以可轉動的方式與該刀套本體連接,刀套以其樞耳與前述接塊樞接而連結於該刀套置架上,此時的滾子與該第一抵接部接觸,刀套的觸抵面則與該第二抵接部接觸。」(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於93年8月21日核准公告之技術特徵為「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其中該滾子輪面與該邊牆頂面接觸,而該轉座具有一外環面形成該第二抵接部,該刀套的觸抵面與該外環面接觸。」(參本院卷(一)第32頁反面)。嗣被告於101年6月29日向智慧財產局提出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更正申請,將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更正為「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加工機刀具庫結構,其中該滾子輪面與該邊牆頂面接觸,該刀套的觸抵面與該轉座外環面接觸。」查系爭專利二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刪除「而該轉座具有一外環面形成該第二抵接部,」之附屬技術特徵,係為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該轉座外環面形成一第二抵接部,」技術特徵之重覆贅述,又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第1項之附屬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是否更正刪除該贅述之附屬技術特徵,並不會超出系爭專利二申請時之原說明書、圖式所揭露的範圍,也無實質擴大或變更第2項核准公告時的申請專利範圍。另系爭專利二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將「外環面」增修更正為「轉座外環面」,係為更進一步限定申請專利範圍,應符合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64條第1項第1款「申請專利範圍之減縮」之規定,且係為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已界定「轉座外環面形成一第二抵接部」技術特徵,故系爭專利二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將「外環面」增修更正為「轉座外環面」,亦不會超出系爭專利二申請時之原說明書、圖式所揭露的範圍,及無實質擴大或變更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核准公告時的申請專利範圍。因此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更正,應予准許。以下即以更正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判斷之基礎。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被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提出被證3、被證4、被證7,主張系爭專利二不具進步性:(1)被證3:①被證3為我國申請第87212806號「刀庫結構之改良」專利案(公告號396901),其公告日為89年7月1日(參本院卷(二)第37頁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二申請日92年6月11日,故被證3可為系爭專利二之先前技術。②被證3揭示一種刀庫結構之改良,其主要係在刀盤之外環面一體成型呈輻射狀排列之凸塊,以供卡梢穿置刀套後,架設於刀盤之外環面,另一與刀盤中心軸連結固設之圓盤機架,其係於盤面上直接成型出一下方具有缺口之環形導槽,而可將刀套後方之滾子置入;藉此,當刀盤沿著中心軸轉動時,其外環面所架設之刀套,將以其滾子沿著圓盤機架之環形導槽移動,而利用該導槽使刀套保持在水平方向的移動,達到限位的目的(本院卷(二)第269頁反面【中文創作摘要】)。③被證3第2圖(附圖4-1)係本創作刀盤與刀套組合之平面圖;第4圖(附圖4-1)係本創作圓盤機架之平面圖;第5圖(附圖4-2)係本創作刀庫之剖面示意圖。(2)被證4:①被證4為我國申請第84211224號「自動換刀系統之刀庫結構改良」專利案(公告號301263),其公告日為86年3月21日(參本院卷(二)第41頁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二申請日92年6月11日,故被證4可為系爭專利二之先前技術。②被證4提供一種自動換刀系統之刀庫結構改良,其主要係於綜合加工機之刀庫上設計一可自動限位之刀盤,以防止刀套脫離刀盤上排列定位之位置,其主要係利用在刀盤的外環周緣凸設環狀之凸緣,以提供刀套向內擺動的限位功能,另於刀盤後方之圓盤機架上亦向內凸設擋緣,而提供刀套向外擺動的限位功能;藉此,當刀盤作動時,刀套受到刀盤凸緣與機架擋緣的限位,並於兩者所形成之環狀槽軌內移動,而下方換刀缺口之刀套在進行換刀時,ㄈ型塊升降機構作動,使得刀套由水平方向旋轉呈垂直方向,完成換刀之刀套旋轉呈原來水平方向,在刀盤轉動下,脫離ㄈ型塊卡摯由環狀槽軌限位,而達到刀套於刀盤上的限位功能,其結構簡單、動作確實,可大幅減少限位使用之零組件,而為一深具實用性及進步性之設計(參本院卷(二)第276頁反面【中文創作摘要】)。③被證4第1圖(附圖5-1)為習式之刀庫限位機構剖面示意圖;第2圖(附圖5-2)為本創作刀盤與刀套之組合平面圖;第4圖(附圖5-2)為本創作刀庫之立體示意圖;第5圖(附圖5-2)為本創作刀套轉動示意圖。(3)被證7:①被證7為我國申請第85210319號「綜合切削中心機刀庫結構改良」專利案(公告號308097),其公告日為86年6月11日(參本院卷(二)第53頁專利公報),早於系爭專利二申請日92年6月11日,故被證7可為系爭專利二之先前技術。②被證7揭示一種綜合切削中心機刀庫結構改良,尤指一種專用於重型加工切削使用的中心機自動更換刀具之刀庫機的構造改良,其主要將刀庫機設成僅以單一轉動盤插置組裝不同刀具之刀套本體,而刀套本體以一體成型,配合一刀套承座供可將組合之刀套直接鎖組於轉動盤上,而於刀庫的包覆環板內緣相對於刀套的中段部份,襯裝一環由工程塑膠製之定位框條供框覆刀套外環,使刀套成形更簡易而使用剛性可進一步的加強,並使刀庫組裝更簡單,轉動之噪音更小而達到減震消音的多重使用功效者。另被證7第7圖(附圖6-1)先前技術揭示整組刀庫組的結構係由兩片內外相疊組的固定盤(30)及轉動盤(31),而依實際使用的需要,於盤體的周緣等分排列刀套本體(32),其中刀套本體(32)的設計係依實際鎖裝的需要,於中段需削設成一較低的ㄩ形槽,供可於周緣套裝上一環ㄩ形片(33),供可於片體的中段鎖裝一只凸出的定位滑輪(34),供整個刀套本體(32)鎖固到轉動盤(31)上排列後,於重切削選用轉動時,可藉由該凸出滑輪(34)的鎖裝使用,而令刀套本體(32)鎖裝轉動時,該滑輪(34)可穿置於固定盤(30)內緣面所設的環槽(35)內做插合定位,使刀套本體(32)轉動時可固定於一定的位置,而不會因為轉動離心力的緣故,呈外揚的危險情事發生(參本院卷(二)第284至285頁【中文創作摘要】、【創作說明】)。③被證7第7圖(附圖6-1)係習用之刀套組裝驅控示意圖。4.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並無違反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項之規定: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中該滾子輪面與該邊牆頂面接觸」之附屬技術特徵,與所依附第1項「…該邊牆頂面平整形成一第一抵接部;…此時的滾子與該第一抵接部接觸,…」,可清楚明瞭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滾子輪面接觸於邊牆頂面之第一抵接部,而未超出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範圍;另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該刀套的觸抵面與該轉座外環面接觸」之附屬技術特徵,與所依附請求項1「…該轉座外環面形成一第二抵接部,…刀套的觸抵面則與該第二抵接部接觸。」,亦可清楚明瞭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刀套的觸抵面與轉座外環面第二抵接部接觸,而未超出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範圍;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已明確界定申請專利範圍,並無不明確之情事,亦未較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範圍大,而未違反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項之規定,被告此一抗辯,尚非可採。5.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3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複數個刀套之滾子」與「基架之圓盤體邊牆頂面的第一抵接部」接觸之技術特徵,無法達到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刀套在隨刀套置架轉動時可藉由滾子防止軸向晃動的功效增進;另被證4及其第1圖之先前技術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複數個刀套之滾子」與「基架之圓盤體邊牆頂面的第一抵接部」接觸之技術特徵,無法達到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刀套在隨刀套置架轉動時可藉由滾子防止軸向晃動的功效增進;又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因均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複數個刀套之滾子」與「基架之圓盤體邊牆頂面的第一抵接部」接觸之技術特徵,亦無法達到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刀套在隨刀套置架轉動時可藉由滾子防止軸向晃動的功效增進,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告雖稱:被證3之滾子雖位於環型導槽間,但改變滾子滾動的方向或增設滾子乃輕易完成之技術特徵;又被證4第1圖亦可看出刀套14係藉由滾子17在導槽12中移動,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已完全被被證3及被證4所揭露,故不具進步性云云,惟被證3之滾子62係位於環型導槽73間,並無法達到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刀套在隨刀套置架轉動時可藉由滾子防止軸向晃動的功效。又被證4之先前技術第1圖,刀套14係藉由滾子17在限位盤11的導槽12中移動,限位盤11尚非屬基架圓盤體本身,僅能略為防止刀套向前晃動,與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刀套滾子與基架圓盤體邊牆頂面第一抵接部接觸之確實抵頂、完全防止刀套向後晃動的功效不同,故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後亦無法達到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刀套在隨刀套置架轉動時可藉由滾子防止軸向晃動的功效增進,故被告上開抗辯,尚不足採。6.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其申請專利範圍較第1項為狹,而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已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業如前述,則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更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不具進步性。7.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查被證3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複數個刀套之滾子」與「基架之圓盤體邊牆頂面的第一抵接部」接觸之技術特徵,無法達到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刀套在隨刀套置架轉動時可藉由滾子防止軸向晃動的功效增進;另被證7之先前技術第7圖亦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複數個刀套之滾子」與「基架之圓盤體邊牆頂面的第一抵接部」接觸之技術特徵,無法達到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刀套在隨刀套置架轉動時可藉由滾子防止軸向晃動的功效增進;又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因均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複數個刀套之滾子」與「基架之圓盤體邊牆頂面的第一抵接部」接觸之技術特徵,亦無法達到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刀套在隨刀套置架轉動時可藉由滾子防止軸向晃動的功效增進,故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告雖稱:被證7之第7圖為其先前技術,不論是先前技術之說明內容及圖式皆有揭露「滾子與第一抵接部接觸,刀套的觸抵面則與第二抵接部接觸」,亦即,刀套在轉動時透過刀套的抵觸面抵靠於刀套置架上,並透過滾子在導槽中移動,達到轉動順暢之目的的技術特徵為習知,再者,系爭專利二之基架及刀套置架亦與被證7環板及轉動盤為相同結構,故系爭專利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係屬改變被證7組合被證3之技術特微關係的發明,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不具進步性云云,惟查,被證7先前技術第7圖之刀套本體之滾子(即被證7第7圖之滑輪34)並非如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滾子抵觸於圓盤體邊牆頂面的第一抵接部,而是位於固定盤(即系爭專利之圓盤體)內緣面所設的環槽35,又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亦未具有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刀套藉由滾子防止軸向晃動的功效,故被告稱被證7組合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並不足採。8.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其申請專利範圍較第1項為狹,而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已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業如前述,則被證3與被證7之組合更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不具進步性。9.小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並無被告抗辯之應撤銷原因,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自得以系爭專利二對被告主張權利。(四)被告合升國際公司、合升精密公司有無侵害系爭專利二之行為部分:1.被告合升國際公司自認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本院卷(一)第191頁),又兩造不爭執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已如前述,是被告合升國際公司確有侵害系爭專利二之行為無訛。2.又原告主張被告合升精密公司有與被告合升國際公司共同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乙節,為被告合升精密公司否認。原告固稱:被告仍持續在中國大陸地區展售系爭產品,其上銘牌標記為被告合升精密公司之英文商標「GOUSHIN」,被告合升精密公司與被告合升國際公司之刀庫廠址同一,董監事成員幾近相同,主要持股股東亦屬同一等語,並提出展售照片、被告合升精密公司網頁、公司基本資料查詢等件為證(本院卷(二)124至135頁),固可認被告合升精密公司(GOUSHINMACHINERYTOOLSCO.,LTD.)有在中國大陸展覽攤位上展示刀庫產品,且合升國際公司與合升精密公司董監事部分相同,有密切關係等事實,惟查,自展售照片觀之(本院卷(二)第127頁),並無法判斷該刀庫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二,且該刀庫產品係在中國大陸地區展售,被告合升精密公司有無在我國境內製造、販賣該產品,亦未能確認,基於專利權屬地主義,自無從徒憑被告二公司刀庫廠址同一、董監事或股東幾近相同,即遽認被告合升精密公司有與被告合升國際公司共同於我國境內製造、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二之行為,是原告主張被告合升精密公司共同侵害系爭專利二,尚非可採。(五)原告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3,700,556元及其法定遲延利息部分:1.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並經由專利法第108條準用於新型專利。被告合升國際公司有前述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二之行為,已如前述,自應依上開法文負損害賠償責任。至於原告未能證明被告合升精密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二之行為,業如前陳,則其請求被告合升精密公司損害賠償,即屬無據。次按「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陳義承係被告公司之負責人,有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114頁),被告陳義承於從事公司產銷系爭產品時,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二,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前揭規定與被告合升國際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2.再按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專利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其損害;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即明定於侵害人得證明其成本與必要費用時,得主張自所得利益中扣除成本或必要費用。然對於何謂成本與必要費用則未具體界定,參酌會計學上對於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之定義,所謂直接成本係指可追溯成本,即能直接辨認或直接歸屬至成本標的(如部門或產品)之成本,間接成本則係指無法直接辨識或直接歸屬至特定成本標的,而須透過特定方法進行分攤之成本,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所規定之成本與必要費用,應界定為會計學上之直接成本,而不包括會計學上之間接成本。因此,在侵害人能證明成本與必要費用之場合,專利權人得請求侵權人賠償按因侵權行為所得利益計算之損害賠償,即會計學上之「毛利」,而非再予扣除間接成本或稅捐之「淨利」或「稅後淨利」。3.查原告主張被告合升國際公司販賣系爭產品之數量及若干金額如附表所示,有財政部臺中關稅局以101年9月11日中普業二字第1011014257號函檢送之出口報單、統一發票在卷可稽(本院卷(二)第168至189頁、本院卷(一)第42頁),其中除編號1、4、13、17外,其餘出口報單並未列載其價格,故本院認該等部分應以系爭產品之平均價格計算,較為適切,經核算系爭產品之平均價格為65,788元【計算式:(351,416+661,412+1,270,554+85000)÷(5+10+20+1)=65,788(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依此計算被告合升國際公司販賣系爭產品之總銷售收入為13,420,766元。被告雖抗辯應扣除其成本及必要費用76,255元,惟僅提出零件清單,並未舉證以實其說,自難採信。綜上,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計算其損害金額應認定為13,420,766元。4.至於原告固主張被告乃故意侵權,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損害額及損害額1倍計算之懲罰性賠償金,惟原告於100年9月2日以台中淡溝郵局第715號存證信函通知被告合升國際公司侵權,該函於同年月5日為被告合升國際公司收迄,此有存證信函及其回執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43至46頁),而依財政部臺中關稅局檢送之上開出口報單顯示,最後出口日期為100年7月15日,乃在被告合升國際公司收受上開侵權通知之前,原告雖以前揭展售照片主張被告於101年6月13日、同年7月3日在中國大陸地區有繼續展售系爭產品行為,惟此部分無法認定被告合升精密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二之行為,已如前述,同理亦無從認定被告合升國際公司此部分之侵權行為。從而,原告未能證明被告合升國際公司於收受前述侵權通知後,仍有侵害系爭專利二之行為,亦未能證明被告合升國際公司在收受侵權通知前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係基於故意之主觀,是原告自不得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請求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六)原告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中段請求排除、防止侵害部分: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並經由同法第108條準用於新型專利。被告雖抗辯其早已未生產系爭產品,原告無排除侵害之必要及可能云云,惟審酌被告合升國際公司至少曾製造、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二之系爭產品,現仍營業中,所營事業項目即包括產業機械買賣(參本院卷(二)第132頁公司基本資料查詢),與前述在中國大陸地區展售刀庫產品之合升精密公司有密切關係等情況,本院認仍有侵害之虞,故原告請求令被告合升國際公司不得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二之產品,洵屬正當,應予准許。至被告合升精密公司無法認定其有侵害系爭專利二之行為,已如前述,原告即無由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合升精密公司排除或防止侵害。(七)結論:綜上所述,被告合升國際公司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二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系爭專利二無應撤銷之事由,是原告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合升國際公司、陳義承連帶賠償13,420,766元,及自民事追加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1年8月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請求被告合升國際公司不得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二之產品,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六、假執行之宣告:就原告聲明第1項,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聲請宣告假執行或免為假執行,經核原告勝訴部分,均與法律規定相符,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予以准許;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附麗,不應准許。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2  月  21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2  月  24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㈠原告為附表1-1所示商標(下合稱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詎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以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下合稱被控侵權諸商標),以附表2-5所示照片所顯現之侵權行為(本判決附件三),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公平交易法第29條、第30條、第31、第33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4條第2項、第185條第1項、第195條1項後段、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排除侵害、銷毀侵權物品、登報及變更公司與商號名稱。㈡原告為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訴外人洪宜杉於36年以「瑞珍商店」名稱經營菓子店,並與其他洪家兄弟共同打拼,之後將「瑞珍商店」冠上「洪姓」改名為「洪瑞珍」,並於58年申請註冊第00043249號「洪瑞珍」商標,指定使用於當時第452類商品(此商標業經原告訴訟代理人當庭確認不在本件主張為遭侵害商標權之商標,本院卷三第301頁);又於76年註冊第00405103號「洪瑞珍及圖形」商標於當時第24類商品。之後訴外人洪宜杉於99年1月將上開商標移轉予長子即原告,原告於99年4月將前開「洪瑞珍及圖形」註冊於當時第35類及第43類之服務。直到107年原告更將「洪瑞珍及圖形」註冊於第30類之商品及第35類、第43類之服務,故原告為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㈢系爭諸商標為著名商標:「洪瑞珍」商標自58年左右開始使用,原告並結合其他文、圖,陸續註冊如附表1-1所列之系爭諸商標,並於半世紀以來積極多角化經營系爭商標,投注大量資金與人力、物力,使系爭諸商標廣為消費者所熟知。系爭諸商標使用迄今超過60年,註冊迄今亦達50年,使用範圍、地域遍布全台甚至到達韓國、香港等地,享譽海內外,儼然成為臺灣三明治之代名詞,更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監察院等認定屬於著名商標。㈣被告等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3款規定:⒈被告等將被控侵權諸商標之文字及圖形,作為商標使用:⑴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曾於107年直接以「洪瑞珍」商標開設店鋪、包裝販賣三明治等商品,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雖原告曾提起刑事告訴,但最後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承諾不再侵害系爭諸商標,並於107年8月1日與原告達成和解,雙方簽有原證19「商標權糾紛和解書」(下稱系爭和解書)。然由附表2-5照片可知,三明治商品或包裝、公司及網路廣告銷售網頁、相關活動及網路購物廣告,均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可認被告等積極將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商品、包裝及商品有關之文書廣告,並以網路行銷、購物方式為之,客觀上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指示商品來源,作為商標使用甚明。⑵附表2-5照片顯示之「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瑞珍二代店」、「洪瑞珍二代概念店」雖有加「二代」、「概念店」等字樣,然此為描述、說明性文字,其與系爭諸商標圖樣仍不失同一性,仍屬商標之使用,故系爭諸商標與被控侵權諸商標具有同一性,被告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並非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被告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之行為,符合商標法第64條規定,具有同一性。⒉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高度近似:就「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瑞珍二代店」部分,「洪瑞珍」與系爭諸商標完全相同;另「洪家手作」與「洪瑞珍」,兩者皆以三明治為主要商品,「洪家手作」甚至於商標內顯示「三明治手作坊」、「手作三明治」、「三明治(圖)」等三明治表徵放置於商標處,依商標整體觀察、異時異地隔離觀察原則,兩者高度相似,且「洪家手作」與「洪瑞珍」皆以「洪」為首字,「洪瑞珍」又是因為洪家人經營關係所取名,「洪家手作」更是表示其為洪家人所手工製作之意,依據外觀及觀念等原則,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兩者屬於高度近似。⒊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用於同一商品及服務: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三明治商品,更有多家分店提供零售及網路販售,與系爭諸商標主打三明治、糕餅、糕點、花生酥等商品相同,且與系爭諸商標所提供之飲料零售批發、網路購物、飲食店相同,兩者商品存在相同或類似關係。⒋系爭諸商標為著名商標,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之商品及服務幾乎相同,具高度關聯性,被告等更不斷以「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二代女兒創立」、「本店負責人為洪瑞珍北斗廟前老店女兒秉持老字號精神」字眼銷售產品,當然有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兩者間存在授權或其他類似關係,自有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侵害商標權行為之規定。㈤被告等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1款規定:⒈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承諾不再侵害原告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後,仍以相同或近似之「洪家手作」、「洪瑞珍」商標行使型態,繼續攀附系爭諸商標,足徵被告等明知系爭諸商標為著名之註冊商標,藉由攀附或搭便車之方式,以增加商品營業額與市場佔有率。⒉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三明治商品及相關零售、網路販售等,與系爭諸商標指定使用商品及服務相同,被控侵權諸商標襲用或攀附系爭諸商標,將減弱系爭諸商標之識別性。⒊故被告洪毓姍、蔡志明、洪瑞珍傳世公司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被控侵權商標,有致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構成商標法第70條第1款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之規定。㈥被告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⒈被告等不斷以「洪瑞珍第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家」、「洪瑞珍二代店」、「洪家手作三明治」等字,隱匿其沒有使用系爭諸商標權限之事實,客觀上使一般大眾誤認或受騙,且被告等以被控侵權諸商標開立多家分店,又尚有網路通路,侵害行為發生之規模大、頻率每天不間斷對市場影響力大,且消費者之受害亦不斷擴大,被告等行為達到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程度。⒉故被告等用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及顯失公平之方式,積極攀附原告商譽,具有商業倫理可非難性,違反公平交易法25條之規定。㈦被告等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⒈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成立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再以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名義或自己名義經營附表2-5所示照片之店家,以達到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之結果。故被告等共同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依據商標法第69條3項、民法第184條、第185條規定,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⒉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開設多家分店,而每家分店商品、廣告文宣等均有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之情形,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1、2、3款,商標法第70條第1款,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洪毓姍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之代表人、董事,則依公司法第8條第1項、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洪毓姍應與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蔡志明為被告洪毓姍之配偶,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實質操控業務經營,其為洪瑞珍傳世公司之影子董事,則其對於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侵害系爭商標權行為,依公司法第8條第3項規定亦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⒊如認為法人無法成為侵權行為主體,則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共同侵害原告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已如前述,依據民法第185條應負連帶賠償責任。另依據民法第28條規定,被告洪毓姍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董事,被告蔡志明為有代表權之人,故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依法應與被告洪毓姍、蔡志明負連帶賠償責任。⒋承上,被告等依法應向原告負連帶賠償責任,請鈞院擇一判決。㈧原告得對被告等行使排除及防止侵害請求權:被告等使用近似於系爭諸商標之被控侵權諸商標於商品,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3款與第70條第1款之侵害商標權行為,且其侵害商標權之狀態,於本件起訴後仍繼續存在,故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及防止侵害並銷毀侵權物件等,為有理由。㈨被告等應連帶損害賠償500萬元:⒈被告洪毓姍獨資設立之洪瑞珍三明治店107、108年損益及稅額計算表中「全年所得額」項目分別為57萬3,567元、120萬4,819元;另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107、108年資產負債表「本期損益(稅後)」項目分別為52萬6,895元、34萬3,579元,故可知至少就被告洪瑞珍傳世有限公司及被告洪毓姍合計所得之利益為264萬8,860元。⒉又被告等以被控侵權諸商標開立之店面至少有7間店,假設此7間店每年利潤僅有57萬元,以一年計算此7間店面應有400萬元利益;且被告等既然已將被控侵權諸商標授權予香港業者使用,以現有行情保守估計以100萬計算,被告等至少得利500萬元,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公平交易法第30、31條、民法第184條2項規定,原告至少得向被告等請求損害賠償500萬元。㈩原告得請求被告等登報以回復名譽:被告等違反商標法68條第3款及第70條第1款規定,並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為不公平競爭之行為,已嚴重影響原告之商譽,有登報公示社會大眾之必要性,且符合公平原則,故原告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及公平交易法第33條之規定,請求被告等登報以回復名譽。(十一)原告得請求被告洪毓姍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變更公司及商號名稱:被告洪毓姍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未經過原告同意,以「洪瑞珍」三字作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及「洪瑞珍三明治店」之名稱,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2款規定,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前段規定,原告得請求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及被告洪毓姍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及商號之「洪瑞珍」部分辦理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公司名稱及商號名稱。(十二)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並非共有商標:被告指稱洪瑞珍餅店為洪家6兄弟合夥經營云云,惟洪瑞珍餅店全係由訴外人洪宜杉一手創立,縱使是合夥事業(僅為假設語氣),註冊第00043249號商標申請人即係「洪瑞珍餅店洪宜杉」,則從註冊公告之日59年11月1日起,洪宜杉即取得註冊第00000000商標之商標權。嗣後,洪宜杉於99年將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則原告從99年後即為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之商標權人,故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並非共有商標。(十三)附表1-1所示之商標,除註冊第00405103號商標外,註冊第01433537、01433903號商標(下合稱「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註冊第01961886、01962267、01962917、01961887、01962268、01962918號商標(下合稱「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註冊第01961888、09962269、01962919號商標(下合稱「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並無撤銷事由存在:⒈異議、廢止程序:「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及「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早已過3個月異議期間,並不適用異議程序,且被告所述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12款,皆不符合商標法第63條之廢止事由,亦無須廢止之。⒉評定程序:⑴「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自註冊公告日後,早已超過5年時效,被告無法請求評定撤銷。⑵「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雖尚未罹於5年時效,然「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僅係原告就「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增加申請商品、服務項目而已,則既然「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已無法撤銷廢止,且訴外人洪宜杉已於99年將註冊第043249號、第0405103號商標移轉予原告,則107年原告所申請註冊之商標為「自己」相同或類似之商標,並非「他人」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之註冊商標或申請在先之商標,當然不會違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且原告所申請者為自己「已經註冊之商標」,更不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2款「他人先使用」規定。⑶「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為原告所獨創,「HUNGRUICHEN」為原告特別設計之英文字,不相同或近似他人之註冊商標,且與任何「洪瑞珍」音譯結果都不相符,被告等並無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該英文字係其所創造並最先使用,不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12款規定。(十四)並聲明:⒈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附表1-1所示商標之字樣或圖形,或將相同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使用於各三明治、酥餅、餅乾商品及包裝容器或有關之商業文書。⒉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附表1-1所示商標之字樣或圖形,或將使用相同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之三明治、酥餅、餅乾商品,予以持有、陳列、販賣、輸出、輸入、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推廣促銷。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將自己使用或授權他人使用含有「洪家手作」、「洪瑞珍」字樣及如109年7月9日民事陳報二狀第2頁所示圖形之招牌、名片、廣告、信紙、包裝紙、提袋及其他行銷物件銷毀。⒋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⒌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應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辦理商業名稱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公司名稱。⒍被告洪毓姍應將商號名稱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商號名稱。⒎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案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名稱、案由及主文之全文,以標楷體14號字體刊登於自由時報全國版第一版壹日。⒏聲明一、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 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1 1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7",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3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1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66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28 3",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㈠原告為附表1-1所示商標(下合稱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詎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以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下合稱被控侵權諸商標),以附表2-5所示照片所顯現之侵權行為(本判決附件三),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公平交易法第29條、第30條、第31、第33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4條第2項、第185條第1項、第195條1項後段、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排除侵害、銷毀侵權物品、登報及變更公司與商號名稱。㈡原告為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訴外人洪宜杉於36年以「瑞珍商店」名稱經營菓子店,並與其他洪家兄弟共同打拼,之後將「瑞珍商店」冠上「洪姓」改名為「洪瑞珍」,並於58年申請註冊第00043249號「洪瑞珍」商標,指定使用於當時第452類商品(此商標業經原告訴訟代理人當庭確認不在本件主張為遭侵害商標權之商標,本院卷三第301頁);又於76年註冊第00405103號「洪瑞珍及圖形」商標於當時第24類商品。之後訴外人洪宜杉於99年1月將上開商標移轉予長子即原告,原告於99年4月將前開「洪瑞珍及圖形」註冊於當時第35類及第43類之服務。直到107年原告更將「洪瑞珍及圖形」註冊於第30類之商品及第35類、第43類之服務,故原告為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㈢系爭諸商標為著名商標:「洪瑞珍」商標自58年左右開始使用,原告並結合其他文、圖,陸續註冊如附表1-1所列之系爭諸商標,並於半世紀以來積極多角化經營系爭商標,投注大量資金與人力、物力,使系爭諸商標廣為消費者所熟知。系爭諸商標使用迄今超過60年,註冊迄今亦達50年,使用範圍、地域遍布全台甚至到達韓國、香港等地,享譽海內外,儼然成為臺灣三明治之代名詞,更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監察院等認定屬於著名商標。㈣被告等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3款規定:⒈被告等將被控侵權諸商標之文字及圖形,作為商標使用:⑴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曾於107年直接以「洪瑞珍」商標開設店鋪、包裝販賣三明治等商品,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雖原告曾提起刑事告訴,但最後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承諾不再侵害系爭諸商標,並於107年8月1日與原告達成和解,雙方簽有原證19「商標權糾紛和解書」(下稱系爭和解書)。然由附表2-5照片可知,三明治商品或包裝、公司及網路廣告銷售網頁、相關活動及網路購物廣告,均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可認被告等積極將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商品、包裝及商品有關之文書廣告,並以網路行銷、購物方式為之,客觀上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指示商品來源,作為商標使用甚明。⑵附表2-5照片顯示之「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瑞珍二代店」、「洪瑞珍二代概念店」雖有加「二代」、「概念店」等字樣,然此為描述、說明性文字,其與系爭諸商標圖樣仍不失同一性,仍屬商標之使用,故系爭諸商標與被控侵權諸商標具有同一性,被告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並非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被告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之行為,符合商標法第64條規定,具有同一性。⒉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高度近似:就「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瑞珍二代店」部分,「洪瑞珍」與系爭諸商標完全相同;另「洪家手作」與「洪瑞珍」,兩者皆以三明治為主要商品,「洪家手作」甚至於商標內顯示「三明治手作坊」、「手作三明治」、「三明治(圖)」等三明治表徵放置於商標處,依商標整體觀察、異時異地隔離觀察原則,兩者高度相似,且「洪家手作」與「洪瑞珍」皆以「洪」為首字,「洪瑞珍」又是因為洪家人經營關係所取名,「洪家手作」更是表示其為洪家人所手工製作之意,依據外觀及觀念等原則,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兩者屬於高度近似。⒊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用於同一商品及服務: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三明治商品,更有多家分店提供零售及網路販售,與系爭諸商標主打三明治、糕餅、糕點、花生酥等商品相同,且與系爭諸商標所提供之飲料零售批發、網路購物、飲食店相同,兩者商品存在相同或類似關係。⒋系爭諸商標為著名商標,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之商品及服務幾乎相同,具高度關聯性,被告等更不斷以「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二代女兒創立」、「本店負責人為洪瑞珍北斗廟前老店女兒秉持老字號精神」字眼銷售產品,當然有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兩者間存在授權或其他類似關係,自有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侵害商標權行為之規定。㈤被告等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1款規定:⒈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承諾不再侵害原告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後,仍以相同或近似之「洪家手作」、「洪瑞珍」商標行使型態,繼續攀附系爭諸商標,足徵被告等明知系爭諸商標為著名之註冊商標,藉由攀附或搭便車之方式,以增加商品營業額與市場佔有率。⒉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三明治商品及相關零售、網路販售等,與系爭諸商標指定使用商品及服務相同,被控侵權諸商標襲用或攀附系爭諸商標,將減弱系爭諸商標之識別性。⒊故被告洪毓姍、蔡志明、洪瑞珍傳世公司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被控侵權商標,有致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構成商標法第70條第1款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之規定。㈥被告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⒈被告等不斷以「洪瑞珍第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家」、「洪瑞珍二代店」、「洪家手作三明治」等字,隱匿其沒有使用系爭諸商標權限之事實,客觀上使一般大眾誤認或受騙,且被告等以被控侵權諸商標開立多家分店,又尚有網路通路,侵害行為發生之規模大、頻率每天不間斷對市場影響力大,且消費者之受害亦不斷擴大,被告等行為達到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程度。⒉故被告等用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及顯失公平之方式,積極攀附原告商譽,具有商業倫理可非難性,違反公平交易法25條之規定。㈦被告等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⒈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成立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再以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名義或自己名義經營附表2-5所示照片之店家,以達到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之結果。故被告等共同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依據商標法第69條3項、民法第184條、第185條規定,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⒉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開設多家分店,而每家分店商品、廣告文宣等均有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之情形,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1、2、3款,商標法第70條第1款,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洪毓姍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之代表人、董事,則依公司法第8條第1項、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洪毓姍應與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蔡志明為被告洪毓姍之配偶,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實質操控業務經營,其為洪瑞珍傳世公司之影子董事,則其對於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侵害系爭商標權行為,依公司法第8條第3項規定亦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⒊如認為法人無法成為侵權行為主體,則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共同侵害原告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已如前述,依據民法第185條應負連帶賠償責任。另依據民法第28條規定,被告洪毓姍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董事,被告蔡志明為有代表權之人,故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依法應與被告洪毓姍、蔡志明負連帶賠償責任。⒋承上,被告等依法應向原告負連帶賠償責任,請鈞院擇一判決。㈧原告得對被告等行使排除及防止侵害請求權:被告等使用近似於系爭諸商標之被控侵權諸商標於商品,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3款與第70條第1款之侵害商標權行為,且其侵害商標權之狀態,於本件起訴後仍繼續存在,故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及防止侵害並銷毀侵權物件等,為有理由。㈨被告等應連帶損害賠償500萬元:⒈被告洪毓姍獨資設立之洪瑞珍三明治店107、108年損益及稅額計算表中「全年所得額」項目分別為57萬3,567元、120萬4,819元;另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107、108年資產負債表「本期損益(稅後)」項目分別為52萬6,895元、34萬3,579元,故可知至少就被告洪瑞珍傳世有限公司及被告洪毓姍合計所得之利益為264萬8,860元。⒉又被告等以被控侵權諸商標開立之店面至少有7間店,假設此7間店每年利潤僅有57萬元,以一年計算此7間店面應有400萬元利益;且被告等既然已將被控侵權諸商標授權予香港業者使用,以現有行情保守估計以100萬計算,被告等至少得利500萬元,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公平交易法第30、31條、民法第184條2項規定,原告至少得向被告等請求損害賠償500萬元。㈩原告得請求被告等登報以回復名譽:被告等違反商標法68條第3款及第70條第1款規定,並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為不公平競爭之行為,已嚴重影響原告之商譽,有登報公示社會大眾之必要性,且符合公平原則,故原告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及公平交易法第33條之規定,請求被告等登報以回復名譽。(十一)原告得請求被告洪毓姍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變更公司及商號名稱:被告洪毓姍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未經過原告同意,以「洪瑞珍」三字作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及「洪瑞珍三明治店」之名稱,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2款規定,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前段規定,原告得請求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及被告洪毓姍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及商號之「洪瑞珍」部分辦理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公司名稱及商號名稱。(十二)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並非共有商標:被告指稱洪瑞珍餅店為洪家6兄弟合夥經營云云,惟洪瑞珍餅店全係由訴外人洪宜杉一手創立,縱使是合夥事業(僅為假設語氣),註冊第00043249號商標申請人即係「洪瑞珍餅店洪宜杉」,則從註冊公告之日59年11月1日起,洪宜杉即取得註冊第00000000商標之商標權。嗣後,洪宜杉於99年將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則原告從99年後即為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之商標權人,故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並非共有商標。(十三)附表1-1所示之商標,除註冊第00405103號商標外,註冊第01433537、01433903號商標(下合稱「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註冊第01961886、01962267、01962917、01961887、01962268、01962918號商標(下合稱「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註冊第01961888、09962269、01962919號商標(下合稱「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並無撤銷事由存在:⒈異議、廢止程序:「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及「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早已過3個月異議期間,並不適用異議程序,且被告所述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12款,皆不符合商標法第63條之廢止事由,亦無須廢止之。⒉評定程序:⑴「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自註冊公告日後,早已超過5年時效,被告無法請求評定撤銷。⑵「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雖尚未罹於5年時效,然「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僅係原告就「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增加申請商品、服務項目而已,則既然「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已無法撤銷廢止,且訴外人洪宜杉已於99年將註冊第043249號、第0405103號商標移轉予原告,則107年原告所申請註冊之商標為「自己」相同或類似之商標,並非「他人」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之註冊商標或申請在先之商標,當然不會違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且原告所申請者為自己「已經註冊之商標」,更不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2款「他人先使用」規定。⑶「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為原告所獨創,「HUNGRUICHEN」為原告特別設計之英文字,不相同或近似他人之註冊商標,且與任何「洪瑞珍」音譯結果都不相符,被告等並無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該英文字係其所創造並最先使用,不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12款規定。(十四)並聲明:⒈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附表1-1所示商標之字樣或圖形,或將相同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使用於各三明治、酥餅、餅乾商品及包裝容器或有關之商業文書。⒉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附表1-1所示商標之字樣或圖形,或將使用相同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之三明治、酥餅、餅乾商品,予以持有、陳列、販賣、輸出、輸入、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推廣促銷。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將自己使用或授權他人使用含有「洪家手作」、「洪瑞珍」字樣及如109年7月9日民事陳報二狀第2頁所示圖形之招牌、名片、廣告、信紙、包裝紙、提袋及其他行銷物件銷毀。⒋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⒌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應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辦理商業名稱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公司名稱。⒍被告洪毓姍應將商號名稱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商號名稱。⒎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案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名稱、案由及主文之全文,以標楷體14號字體刊登於自由時報全國版第一版壹日。⒏聲明一、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原告為附表1-1所示商標(下合稱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詎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以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下合稱被控侵權諸商標),以附表2-5所示照片所顯現之侵權行為(本判決附件三),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公平交易法第29條、第30條、第31、第33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4條第2項、第185條第1項、第195條1項後段、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排除侵害、銷毀侵權物品、登報及變更公司與商號名稱。㈡原告為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訴外人洪宜杉於36年以「瑞珍商店」名稱經營菓子店,並與其他洪家兄弟共同打拼,之後將「瑞珍商店」冠上「洪姓」改名為「洪瑞珍」,並於58年申請註冊第00043249號「洪瑞珍」商標,指定使用於當時第452類商品(此商標業經原告訴訟代理人當庭確認不在本件主張為遭侵害商標權之商標,本院卷三第301頁);又於76年註冊第00405103號「洪瑞珍及圖形」商標於當時第24類商品。之後訴外人洪宜杉於99年1月將上開商標移轉予長子即原告,原告於99年4月將前開「洪瑞珍及圖形」註冊於當時第35類及第43類之服務。直到107年原告更將「洪瑞珍及圖形」註冊於第30類之商品及第35類、第43類之服務,故原告為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㈢系爭諸商標為著名商標:「洪瑞珍」商標自58年左右開始使用,原告並結合其他文、圖,陸續註冊如附表1-1所列之系爭諸商標,並於半世紀以來積極多角化經營系爭商標,投注大量資金與人力、物力,使系爭諸商標廣為消費者所熟知。系爭諸商標使用迄今超過60年,註冊迄今亦達50年,使用範圍、地域遍布全台甚至到達韓國、香港等地,享譽海內外,儼然成為臺灣三明治之代名詞,更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監察院等認定屬於著名商標。㈣被告等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3款規定:⒈被告等將被控侵權諸商標之文字及圖形,作為商標使用:⑴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曾於107年直接以「洪瑞珍」商標開設店鋪、包裝販賣三明治等商品,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雖原告曾提起刑事告訴,但最後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承諾不再侵害系爭諸商標,並於107年8月1日與原告達成和解,雙方簽有原證19「商標權糾紛和解書」(下稱系爭和解書)。然由附表2-5照片可知,三明治商品或包裝、公司及網路廣告銷售網頁、相關活動及網路購物廣告,均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可認被告等積極將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商品、包裝及商品有關之文書廣告,並以網路行銷、購物方式為之,客觀上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指示商品來源,作為商標使用甚明。⑵附表2-5照片顯示之「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瑞珍二代店」、「洪瑞珍二代概念店」雖有加「二代」、「概念店」等字樣,然此為描述、說明性文字,其與系爭諸商標圖樣仍不失同一性,仍屬商標之使用,故系爭諸商標與被控侵權諸商標具有同一性,被告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並非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被告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之行為,符合商標法第64條規定,具有同一性。⒉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高度近似:就「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瑞珍二代店」部分,「洪瑞珍」與系爭諸商標完全相同;另「洪家手作」與「洪瑞珍」,兩者皆以三明治為主要商品,「洪家手作」甚至於商標內顯示「三明治手作坊」、「手作三明治」、「三明治(圖)」等三明治表徵放置於商標處,依商標整體觀察、異時異地隔離觀察原則,兩者高度相似,且「洪家手作」與「洪瑞珍」皆以「洪」為首字,「洪瑞珍」又是因為洪家人經營關係所取名,「洪家手作」更是表示其為洪家人所手工製作之意,依據外觀及觀念等原則,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兩者屬於高度近似。⒊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用於同一商品及服務: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三明治商品,更有多家分店提供零售及網路販售,與系爭諸商標主打三明治、糕餅、糕點、花生酥等商品相同,且與系爭諸商標所提供之飲料零售批發、網路購物、飲食店相同,兩者商品存在相同或類似關係。⒋系爭諸商標為著名商標,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之商品及服務幾乎相同,具高度關聯性,被告等更不斷以「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二代女兒創立」、「本店負責人為洪瑞珍北斗廟前老店女兒秉持老字號精神」字眼銷售產品,當然有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兩者間存在授權或其他類似關係,自有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侵害商標權行為之規定。㈤被告等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1款規定:⒈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承諾不再侵害原告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後,仍以相同或近似之「洪家手作」、「洪瑞珍」商標行使型態,繼續攀附系爭諸商標,足徵被告等明知系爭諸商標為著名之註冊商標,藉由攀附或搭便車之方式,以增加商品營業額與市場佔有率。⒉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三明治商品及相關零售、網路販售等,與系爭諸商標指定使用商品及服務相同,被控侵權諸商標襲用或攀附系爭諸商標,將減弱系爭諸商標之識別性。⒊故被告洪毓姍、蔡志明、洪瑞珍傳世公司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被控侵權商標,有致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構成商標法第70條第1款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之規定。㈥被告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⒈被告等不斷以「洪瑞珍第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家」、「洪瑞珍二代店」、「洪家手作三明治」等字,隱匿其沒有使用系爭諸商標權限之事實,客觀上使一般大眾誤認或受騙,且被告等以被控侵權諸商標開立多家分店,又尚有網路通路,侵害行為發生之規模大、頻率每天不間斷對市場影響力大,且消費者之受害亦不斷擴大,被告等行為達到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程度。⒉故被告等用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及顯失公平之方式,積極攀附原告商譽,具有商業倫理可非難性,違反公平交易法25條之規定。㈦被告等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⒈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成立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再以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名義或自己名義經營附表2-5所示照片之店家,以達到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之結果。故被告等共同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依據商標法第69條3項、民法第184條、第185條規定,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⒉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開設多家分店,而每家分店商品、廣告文宣等均有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之情形,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1、2、3款,商標法第70條第1款,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洪毓姍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之代表人、董事,則依公司法第8條第1項、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洪毓姍應與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蔡志明為被告洪毓姍之配偶,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實質操控業務經營,其為洪瑞珍傳世公司之影子董事,則其對於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侵害系爭商標權行為,依公司法第8條第3項規定亦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⒊如認為法人無法成為侵權行為主體,則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共同侵害原告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已如前述,依據民法第185條應負連帶賠償責任。另依據民法第28條規定,被告洪毓姍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董事,被告蔡志明為有代表權之人,故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依法應與被告洪毓姍、蔡志明負連帶賠償責任。⒋承上,被告等依法應向原告負連帶賠償責任,請鈞院擇一判決。㈧原告得對被告等行使排除及防止侵害請求權:被告等使用近似於系爭諸商標之被控侵權諸商標於商品,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3款與第70條第1款之侵害商標權行為,且其侵害商標權之狀態,於本件起訴後仍繼續存在,故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及防止侵害並銷毀侵權物件等,為有理由。㈨被告等應連帶損害賠償500萬元:⒈被告洪毓姍獨資設立之洪瑞珍三明治店107、108年損益及稅額計算表中「全年所得額」項目分別為57萬3,567元、120萬4,819元;另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107、108年資產負債表「本期損益(稅後)」項目分別為52萬6,895元、34萬3,579元,故可知至少就被告洪瑞珍傳世有限公司及被告洪毓姍合計所得之利益為264萬8,860元。⒉又被告等以被控侵權諸商標開立之店面至少有7間店,假設此7間店每年利潤僅有57萬元,以一年計算此7間店面應有400萬元利益;且被告等既然已將被控侵權諸商標授權予香港業者使用,以現有行情保守估計以100萬計算,被告等至少得利500萬元,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公平交易法第30、31條、民法第184條2項規定,原告至少得向被告等請求損害賠償500萬元。㈩原告得請求被告等登報以回復名譽:被告等違反商標法68條第3款及第70條第1款規定,並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為不公平競爭之行為,已嚴重影響原告之商譽,有登報公示社會大眾之必要性,且符合公平原則,故原告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及公平交易法第33條之規定,請求被告等登報以回復名譽。(十一)原告得請求被告洪毓姍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變更公司及商號名稱:被告洪毓姍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未經過原告同意,以「洪瑞珍」三字作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及「洪瑞珍三明治店」之名稱,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2款規定,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前段規定,原告得請求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及被告洪毓姍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及商號之「洪瑞珍」部分辦理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公司名稱及商號名稱。(十二)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並非共有商標:被告指稱洪瑞珍餅店為洪家6兄弟合夥經營云云,惟洪瑞珍餅店全係由訴外人洪宜杉一手創立,縱使是合夥事業(僅為假設語氣),註冊第00043249號商標申請人即係「洪瑞珍餅店洪宜杉」,則從註冊公告之日59年11月1日起,洪宜杉即取得註冊第00000000商標之商標權。嗣後,洪宜杉於99年將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則原告從99年後即為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之商標權人,故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並非共有商標。(十三)附表1-1所示之商標,除註冊第00405103號商標外,註冊第01433537、01433903號商標(下合稱「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註冊第01961886、01962267、01962917、01961887、01962268、01962918號商標(下合稱「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註冊第01961888、09962269、01962919號商標(下合稱「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並無撤銷事由存在:⒈異議、廢止程序:「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及「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早已過3個月異議期間,並不適用異議程序,且被告所述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12款,皆不符合商標法第63條之廢止事由,亦無須廢止之。⒉評定程序:⑴「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自註冊公告日後,早已超過5年時效,被告無法請求評定撤銷。⑵「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雖尚未罹於5年時效,然「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僅係原告就「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增加申請商品、服務項目而已,則既然「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已無法撤銷廢止,且訴外人洪宜杉已於99年將註冊第043249號、第0405103號商標移轉予原告,則107年原告所申請註冊之商標為「自己」相同或類似之商標,並非「他人」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之註冊商標或申請在先之商標,當然不會違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且原告所申請者為自己「已經註冊之商標」,更不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2款「他人先使用」規定。⑶「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為原告所獨創,「HUNGRUICHEN」為原告特別設計之英文字,不相同或近似他人之註冊商標,且與任何「洪瑞珍」音譯結果都不相符,被告等並無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該英文字係其所創造並最先使用,不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12款規定。(十四)並聲明:⒈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附表1-1所示商標之字樣或圖形,或將相同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使用於各三明治、酥餅、餅乾商品及包裝容器或有關之商業文書。⒉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附表1-1所示商標之字樣或圖形,或將使用相同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之三明治、酥餅、餅乾商品,予以持有、陳列、販賣、輸出、輸入、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推廣促銷。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將自己使用或授權他人使用含有「洪家手作」、「洪瑞珍」字樣及如109年7月9日民事陳報二狀第2頁所示圖形之招牌、名片、廣告、信紙、包裝紙、提袋及其他行銷物件銷毀。⒋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⒌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應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辦理商業名稱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公司名稱。⒍被告洪毓姍應將商號名稱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商號名稱。⒎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案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名稱、案由及主文之全文,以標楷體14號字體刊登於自由時報全國版第一版壹日。⒏聲明一、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原告為附表1-1所示商標(下合稱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詎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以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下合稱被控侵權諸商標),以附表2-5所示照片所顯現之侵權行為(本判決附件三),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公平交易法第29條、第30條、第31、第33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4條第2項、第185條第1項、第195條1項後段、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排除侵害、銷毀侵權物品、登報及變更公司與商號名稱。㈡原告為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訴外人洪宜杉於36年以「瑞珍商店」名稱經營菓子店,並與其他洪家兄弟共同打拼,之後將「瑞珍商店」冠上「洪姓」改名為「洪瑞珍」,並於58年申請註冊第00043249號「洪瑞珍」商標,指定使用於當時第452類商品(此商標業經原告訴訟代理人當庭確認不在本件主張為遭侵害商標權之商標,本院卷三第301頁);又於76年註冊第00405103號「洪瑞珍及圖形」商標於當時第24類商品。之後訴外人洪宜杉於99年1月將上開商標移轉予長子即原告,原告於99年4月將前開「洪瑞珍及圖形」註冊於當時第35類及第43類之服務。直到107年原告更將「洪瑞珍及圖形」註冊於第30類之商品及第35類、第43類之服務,故原告為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㈢系爭諸商標為著名商標:「洪瑞珍」商標自58年左右開始使用,原告並結合其他文、圖,陸續註冊如附表1-1所列之系爭諸商標,並於半世紀以來積極多角化經營系爭商標,投注大量資金與人力、物力,使系爭諸商標廣為消費者所熟知。系爭諸商標使用迄今超過60年,註冊迄今亦達50年,使用範圍、地域遍布全台甚至到達韓國、香港等地,享譽海內外,儼然成為臺灣三明治之代名詞,更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監察院等認定屬於著名商標。㈣被告等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3款規定:⒈被告等將被控侵權諸商標之文字及圖形,作為商標使用:⑴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曾於107年直接以「洪瑞珍」商標開設店鋪、包裝販賣三明治等商品,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雖原告曾提起刑事告訴,但最後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承諾不再侵害系爭諸商標,並於107年8月1日與原告達成和解,雙方簽有原證19「商標權糾紛和解書」(下稱系爭和解書)。然由附表2-5照片可知,三明治商品或包裝、公司及網路廣告銷售網頁、相關活動及網路購物廣告,均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可認被告等積極將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商品、包裝及商品有關之文書廣告,並以網路行銷、購物方式為之,客觀上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指示商品來源,作為商標使用甚明。⑵附表2-5照片顯示之「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瑞珍二代店」、「洪瑞珍二代概念店」雖有加「二代」、「概念店」等字樣,然此為描述、說明性文字,其與系爭諸商標圖樣仍不失同一性,仍屬商標之使用,故系爭諸商標與被控侵權諸商標具有同一性,被告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並非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被告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之行為,符合商標法第64條規定,具有同一性。⒉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高度近似:就「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瑞珍二代店」部分,「洪瑞珍」與系爭諸商標完全相同;另「洪家手作」與「洪瑞珍」,兩者皆以三明治為主要商品,「洪家手作」甚至於商標內顯示「三明治手作坊」、「手作三明治」、「三明治(圖)」等三明治表徵放置於商標處,依商標整體觀察、異時異地隔離觀察原則,兩者高度相似,且「洪家手作」與「洪瑞珍」皆以「洪」為首字,「洪瑞珍」又是因為洪家人經營關係所取名,「洪家手作」更是表示其為洪家人所手工製作之意,依據外觀及觀念等原則,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兩者屬於高度近似。⒊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用於同一商品及服務: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三明治商品,更有多家分店提供零售及網路販售,與系爭諸商標主打三明治、糕餅、糕點、花生酥等商品相同,且與系爭諸商標所提供之飲料零售批發、網路購物、飲食店相同,兩者商品存在相同或類似關係。⒋系爭諸商標為著名商標,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之商品及服務幾乎相同,具高度關聯性,被告等更不斷以「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二代女兒創立」、「本店負責人為洪瑞珍北斗廟前老店女兒秉持老字號精神」字眼銷售產品,當然有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兩者間存在授權或其他類似關係,自有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侵害商標權行為之規定。㈤被告等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1款規定:⒈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承諾不再侵害原告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後,仍以相同或近似之「洪家手作」、「洪瑞珍」商標行使型態,繼續攀附系爭諸商標,足徵被告等明知系爭諸商標為著名之註冊商標,藉由攀附或搭便車之方式,以增加商品營業額與市場佔有率。⒉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三明治商品及相關零售、網路販售等,與系爭諸商標指定使用商品及服務相同,被控侵權諸商標襲用或攀附系爭諸商標,將減弱系爭諸商標之識別性。⒊故被告洪毓姍、蔡志明、洪瑞珍傳世公司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被控侵權商標,有致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構成商標法第70條第1款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之規定。㈥被告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⒈被告等不斷以「洪瑞珍第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家」、「洪瑞珍二代店」、「洪家手作三明治」等字,隱匿其沒有使用系爭諸商標權限之事實,客觀上使一般大眾誤認或受騙,且被告等以被控侵權諸商標開立多家分店,又尚有網路通路,侵害行為發生之規模大、頻率每天不間斷對市場影響力大,且消費者之受害亦不斷擴大,被告等行為達到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程度。⒉故被告等用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及顯失公平之方式,積極攀附原告商譽,具有商業倫理可非難性,違反公平交易法25條之規定。㈦被告等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⒈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成立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再以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名義或自己名義經營附表2-5所示照片之店家,以達到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之結果。故被告等共同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依據商標法第69條3項、民法第184條、第185條規定,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⒉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開設多家分店,而每家分店商品、廣告文宣等均有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之情形,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1、2、3款,商標法第70條第1款,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洪毓姍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之代表人、董事,則依公司法第8條第1項、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洪毓姍應與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蔡志明為被告洪毓姍之配偶,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實質操控業務經營,其為洪瑞珍傳世公司之影子董事,則其對於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侵害系爭商標權行為,依公司法第8條第3項規定亦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⒊如認為法人無法成為侵權行為主體,則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共同侵害原告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已如前述,依據民法第185條應負連帶賠償責任。另依據民法第28條規定,被告洪毓姍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董事,被告蔡志明為有代表權之人,故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依法應與被告洪毓姍、蔡志明負連帶賠償責任。⒋承上,被告等依法應向原告負連帶賠償責任,請鈞院擇一判決。㈧原告得對被告等行使排除及防止侵害請求權:被告等使用近似於系爭諸商標之被控侵權諸商標於商品,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3款與第70條第1款之侵害商標權行為,且其侵害商標權之狀態,於本件起訴後仍繼續存在,故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及防止侵害並銷毀侵權物件等,為有理由。㈨被告等應連帶損害賠償500萬元:⒈被告洪毓姍獨資設立之洪瑞珍三明治店107、108年損益及稅額計算表中「全年所得額」項目分別為57萬3,567元、120萬4,819元;另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107、108年資產負債表「本期損益(稅後)」項目分別為52萬6,895元、34萬3,579元,故可知至少就被告洪瑞珍傳世有限公司及被告洪毓姍合計所得之利益為264萬8,860元。⒉又被告等以被控侵權諸商標開立之店面至少有7間店,假設此7間店每年利潤僅有57萬元,以一年計算此7間店面應有400萬元利益;且被告等既然已將被控侵權諸商標授權予香港業者使用,以現有行情保守估計以100萬計算,被告等至少得利500萬元,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公平交易法第30、31條、民法第184條2項規定,原告至少得向被告等請求損害賠償500萬元。㈩原告得請求被告等登報以回復名譽:被告等違反商標法68條第3款及第70條第1款規定,並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為不公平競爭之行為,已嚴重影響原告之商譽,有登報公示社會大眾之必要性,且符合公平原則,故原告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及公平交易法第33條之規定,請求被告等登報以回復名譽。(十一)原告得請求被告洪毓姍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變更公司及商號名稱:被告洪毓姍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未經過原告同意,以「洪瑞珍」三字作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及「洪瑞珍三明治店」之名稱,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2款規定,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前段規定,原告得請求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及被告洪毓姍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及商號之「洪瑞珍」部分辦理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公司名稱及商號名稱。(十二)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並非共有商標:被告指稱洪瑞珍餅店為洪家6兄弟合夥經營云云,惟洪瑞珍餅店全係由訴外人洪宜杉一手創立,縱使是合夥事業(僅為假設語氣),註冊第00043249號商標申請人即係「洪瑞珍餅店洪宜杉」,則從註冊公告之日59年11月1日起,洪宜杉即取得註冊第00000000商標之商標權。嗣後,洪宜杉於99年將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則原告從99年後即為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之商標權人,故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並非共有商標。(十三)附表1-1所示之商標,除註冊第00405103號商標外,註冊第01433537、01433903號商標(下合稱「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註冊第01961886、01962267、01962917、01961887、01962268、01962918號商標(下合稱「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註冊第01961888、09962269、01962919號商標(下合稱「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並無撤銷事由存在:⒈異議、廢止程序:「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及「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早已過3個月異議期間,並不適用異議程序,且被告所述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12款,皆不符合商標法第63條之廢止事由,亦無須廢止之。⒉評定程序:⑴「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自註冊公告日後,早已超過5年時效,被告無法請求評定撤銷。⑵「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雖尚未罹於5年時效,然「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僅係原告就「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增加申請商品、服務項目而已,則既然「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已無法撤銷廢止,且訴外人洪宜杉已於99年將註冊第043249號、第0405103號商標移轉予原告,則107年原告所申請註冊之商標為「自己」相同或類似之商標,並非「他人」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之註冊商標或申請在先之商標,當然不會違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且原告所申請者為自己「已經註冊之商標」,更不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2款「他人先使用」規定。⑶「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為原告所獨創,「HUNGRUICHEN」為原告特別設計之英文字,不相同或近似他人之註冊商標,且與任何「洪瑞珍」音譯結果都不相符,被告等並無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該英文字係其所創造並最先使用,不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12款規定。(十四)並聲明:⒈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附表1-1所示商標之字樣或圖形,或將相同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使用於各三明治、酥餅、餅乾商品及包裝容器或有關之商業文書。⒉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附表1-1所示商標之字樣或圖形,或將使用相同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之三明治、酥餅、餅乾商品,予以持有、陳列、販賣、輸出、輸入、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推廣促銷。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將自己使用或授權他人使用含有「洪家手作」、「洪瑞珍」字樣及如109年7月9日民事陳報二狀第2頁所示圖形之招牌、名片、廣告、信紙、包裝紙、提袋及其他行銷物件銷毀。⒋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⒌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應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辦理商業名稱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公司名稱。⒍被告洪毓姍應將商號名稱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商號名稱。⒎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案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名稱、案由及主文之全文,以標楷體14號字體刊登於自由時報全國版第一版壹日。⒏聲明一、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0", "lawName": "藥事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原告為附表1-1所示商標(下合稱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詎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以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下合稱被控侵權諸商標),以附表2-5所示照片所顯現之侵權行為(本判決附件三),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公平交易法第29條、第30條、第31、第33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4條第2項、第185條第1項、第195條1項後段、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排除侵害、銷毀侵權物品、登報及變更公司與商號名稱。㈡原告為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訴外人洪宜杉於36年以「瑞珍商店」名稱經營菓子店,並與其他洪家兄弟共同打拼,之後將「瑞珍商店」冠上「洪姓」改名為「洪瑞珍」,並於58年申請註冊第00043249號「洪瑞珍」商標,指定使用於當時第452類商品(此商標業經原告訴訟代理人當庭確認不在本件主張為遭侵害商標權之商標,本院卷三第301頁);又於76年註冊第00405103號「洪瑞珍及圖形」商標於當時第24類商品。之後訴外人洪宜杉於99年1月將上開商標移轉予長子即原告,原告於99年4月將前開「洪瑞珍及圖形」註冊於當時第35類及第43類之服務。直到107年原告更將「洪瑞珍及圖形」註冊於第30類之商品及第35類、第43類之服務,故原告為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人。㈢系爭諸商標為著名商標:「洪瑞珍」商標自58年左右開始使用,原告並結合其他文、圖,陸續註冊如附表1-1所列之系爭諸商標,並於半世紀以來積極多角化經營系爭商標,投注大量資金與人力、物力,使系爭諸商標廣為消費者所熟知。系爭諸商標使用迄今超過60年,註冊迄今亦達50年,使用範圍、地域遍布全台甚至到達韓國、香港等地,享譽海內外,儼然成為臺灣三明治之代名詞,更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監察院等認定屬於著名商標。㈣被告等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3款規定:⒈被告等將被控侵權諸商標之文字及圖形,作為商標使用:⑴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曾於107年直接以「洪瑞珍」商標開設店鋪、包裝販賣三明治等商品,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雖原告曾提起刑事告訴,但最後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承諾不再侵害系爭諸商標,並於107年8月1日與原告達成和解,雙方簽有原證19「商標權糾紛和解書」(下稱系爭和解書)。然由附表2-5照片可知,三明治商品或包裝、公司及網路廣告銷售網頁、相關活動及網路購物廣告,均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可認被告等積極將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商品、包裝及商品有關之文書廣告,並以網路行銷、購物方式為之,客觀上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指示商品來源,作為商標使用甚明。⑵附表2-5照片顯示之「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瑞珍二代店」、「洪瑞珍二代概念店」雖有加「二代」、「概念店」等字樣,然此為描述、說明性文字,其與系爭諸商標圖樣仍不失同一性,仍屬商標之使用,故系爭諸商標與被控侵權諸商標具有同一性,被告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並非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被告等使用被控侵權諸商標之行為,符合商標法第64條規定,具有同一性。⒉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高度近似:就「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瑞珍二代店」部分,「洪瑞珍」與系爭諸商標完全相同;另「洪家手作」與「洪瑞珍」,兩者皆以三明治為主要商品,「洪家手作」甚至於商標內顯示「三明治手作坊」、「手作三明治」、「三明治(圖)」等三明治表徵放置於商標處,依商標整體觀察、異時異地隔離觀察原則,兩者高度相似,且「洪家手作」與「洪瑞珍」皆以「洪」為首字,「洪瑞珍」又是因為洪家人經營關係所取名,「洪家手作」更是表示其為洪家人所手工製作之意,依據外觀及觀念等原則,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兩者屬於高度近似。⒊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用於同一商品及服務: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三明治商品,更有多家分店提供零售及網路販售,與系爭諸商標主打三明治、糕餅、糕點、花生酥等商品相同,且與系爭諸商標所提供之飲料零售批發、網路購物、飲食店相同,兩者商品存在相同或類似關係。⒋系爭諸商標為著名商標,被控侵權諸商標與系爭諸商標之商品及服務幾乎相同,具高度關聯性,被告等更不斷以「洪瑞珍二代概念店」、「洪瑞珍二代女兒創立」、「本店負責人為洪瑞珍北斗廟前老店女兒秉持老字號精神」字眼銷售產品,當然有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兩者間存在授權或其他類似關係,自有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侵害商標權行為之規定。㈤被告等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1款規定:⒈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承諾不再侵害原告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後,仍以相同或近似之「洪家手作」、「洪瑞珍」商標行使型態,繼續攀附系爭諸商標,足徵被告等明知系爭諸商標為著名之註冊商標,藉由攀附或搭便車之方式,以增加商品營業額與市場佔有率。⒉被控侵權諸商標使用於三明治商品及相關零售、網路販售等,與系爭諸商標指定使用商品及服務相同,被控侵權諸商標襲用或攀附系爭諸商標,將減弱系爭諸商標之識別性。⒊故被告洪毓姍、蔡志明、洪瑞珍傳世公司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被控侵權商標,有致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構成商標法第70條第1款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之規定。㈥被告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⒈被告等不斷以「洪瑞珍第二代概念店」、「洪瑞珍第二代女兒創立」、「洪家」、「洪瑞珍二代店」、「洪家手作三明治」等字,隱匿其沒有使用系爭諸商標權限之事實,客觀上使一般大眾誤認或受騙,且被告等以被控侵權諸商標開立多家分店,又尚有網路通路,侵害行為發生之規模大、頻率每天不間斷對市場影響力大,且消費者之受害亦不斷擴大,被告等行為達到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程度。⒉故被告等用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及顯失公平之方式,積極攀附原告商譽,具有商業倫理可非難性,違反公平交易法25條之規定。㈦被告等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⒈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成立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再以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名義或自己名義經營附表2-5所示照片之店家,以達到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之結果。故被告等共同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依據商標法第69條3項、民法第184條、第185條規定,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⒉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開設多家分店,而每家分店商品、廣告文宣等均有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之情形,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1、2、3款,商標法第70條第1款,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洪毓姍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之代表人、董事,則依公司法第8條第1項、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洪毓姍應與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蔡志明為被告洪毓姍之配偶,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實質操控業務經營,其為洪瑞珍傳世公司之影子董事,則其對於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侵害系爭商標權行為,依公司法第8條第3項規定亦應負連帶賠償責任。⒊如認為法人無法成為侵權行為主體,則被告洪毓姍及被告蔡志明共同侵害原告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已如前述,依據民法第185條應負連帶賠償責任。另依據民法第28條規定,被告洪毓姍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董事,被告蔡志明為有代表權之人,故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依法應與被告洪毓姍、蔡志明負連帶賠償責任。⒋承上,被告等依法應向原告負連帶賠償責任,請鈞院擇一判決。㈧原告得對被告等行使排除及防止侵害請求權:被告等使用近似於系爭諸商標之被控侵權諸商標於商品,侵害系爭諸商標之商標權,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3款與第70條第1款之侵害商標權行為,且其侵害商標權之狀態,於本件起訴後仍繼續存在,故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及防止侵害並銷毀侵權物件等,為有理由。㈨被告等應連帶損害賠償500萬元:⒈被告洪毓姍獨資設立之洪瑞珍三明治店107、108年損益及稅額計算表中「全年所得額」項目分別為57萬3,567元、120萬4,819元;另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107、108年資產負債表「本期損益(稅後)」項目分別為52萬6,895元、34萬3,579元,故可知至少就被告洪瑞珍傳世有限公司及被告洪毓姍合計所得之利益為264萬8,860元。⒉又被告等以被控侵權諸商標開立之店面至少有7間店,假設此7間店每年利潤僅有57萬元,以一年計算此7間店面應有400萬元利益;且被告等既然已將被控侵權諸商標授權予香港業者使用,以現有行情保守估計以100萬計算,被告等至少得利500萬元,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公平交易法第30、31條、民法第184條2項規定,原告至少得向被告等請求損害賠償500萬元。㈩原告得請求被告等登報以回復名譽:被告等違反商標法68條第3款及第70條第1款規定,並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為不公平競爭之行為,已嚴重影響原告之商譽,有登報公示社會大眾之必要性,且符合公平原則,故原告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及公平交易法第33條之規定,請求被告等登報以回復名譽。(十一)原告得請求被告洪毓姍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變更公司及商號名稱:被告洪毓姍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未經過原告同意,以「洪瑞珍」三字作為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及「洪瑞珍三明治店」之名稱,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2款規定,依據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前段規定,原告得請求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及被告洪毓姍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及商號之「洪瑞珍」部分辦理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公司名稱及商號名稱。(十二)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並非共有商標:被告指稱洪瑞珍餅店為洪家6兄弟合夥經營云云,惟洪瑞珍餅店全係由訴外人洪宜杉一手創立,縱使是合夥事業(僅為假設語氣),註冊第00043249號商標申請人即係「洪瑞珍餅店洪宜杉」,則從註冊公告之日59年11月1日起,洪宜杉即取得註冊第00000000商標之商標權。嗣後,洪宜杉於99年將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則原告從99年後即為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之商標權人,故註冊第00043249、00405103號商標並非共有商標。(十三)附表1-1所示之商標,除註冊第00405103號商標外,註冊第01433537、01433903號商標(下合稱「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註冊第01961886、01962267、01962917、01961887、01962268、01962918號商標(下合稱「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註冊第01961888、09962269、01962919號商標(下合稱「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並無撤銷事由存在:⒈異議、廢止程序:「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及「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早已過3個月異議期間,並不適用異議程序,且被告所述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12款,皆不符合商標法第63條之廢止事由,亦無須廢止之。⒉評定程序:⑴「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自註冊公告日後,早已超過5年時效,被告無法請求評定撤銷。⑵「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雖尚未罹於5年時效,然「107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僅係原告就「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增加申請商品、服務項目而已,則既然「99年申請註冊之商標」已無法撤銷廢止,且訴外人洪宜杉已於99年將註冊第043249號、第0405103號商標移轉予原告,則107年原告所申請註冊之商標為「自己」相同或類似之商標,並非「他人」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之註冊商標或申請在先之商標,當然不會違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且原告所申請者為自己「已經註冊之商標」,更不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2款「他人先使用」規定。⑶「107年申請註冊之英文字暨圖片商標」為原告所獨創,「HUNGRUICHEN」為原告特別設計之英文字,不相同或近似他人之註冊商標,且與任何「洪瑞珍」音譯結果都不相符,被告等並無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該英文字係其所創造並最先使用,不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12款規定。(十四)並聲明:⒈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附表1-1所示商標之字樣或圖形,或將相同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使用於各三明治、酥餅、餅乾商品及包裝容器或有關之商業文書。⒉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附表1-1所示商標之字樣或圖形,或將使用相同附表2-5被控侵權商標文字及圖形欄所示之字樣或圖形之三明治、酥餅、餅乾商品,予以持有、陳列、販賣、輸出、輸入、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推廣促銷。⒊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將自己使用或授權他人使用含有「洪家手作」、「洪瑞珍」字樣及如109年7月9日民事陳報二狀第2頁所示圖形之招牌、名片、廣告、信紙、包裝紙、提袋及其他行銷物件銷毀。⒋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⒌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應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辦理商業名稱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公司名稱。⒍被告洪毓姍應將商號名稱變更登記為非「洪瑞珍」之商號名稱。⒎被告洪瑞珍傳世公司、被告洪毓姍、被告蔡志明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案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名稱、案由及主文之全文,以標楷體14號字體刊登於自由時報全國版第一版壹日。⒏聲明一、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7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7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79",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侵害系爭專利權部分:發明第I516664號「綠建材多層式防火複合鋼板結構」(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已專屬授權予原告,並將專屬授權契約成立生效之日以前對於第三人請求損害賠償之權利讓與原告。被告耐超鋼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其法定代理人即被告江成田)為MOXA八德廠新建工程(下稱系爭建物)的第6層複層防火屋頂工程(下稱系爭工程)提出內授營建字第1070819998、1070802518號內政部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通知書(甲證4、5。本判決相關證據的編號如附表1),但甲證4、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原告得依106年1月18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下稱106年專利法)第62條第3項、第96條第4項、第1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1至4項所示。㈡違反公平交易法部分:被告公司申請取得甲證4、5認可通知書,以甲證4作為系爭工程之施作標準,並出售建造系爭工程必須之相關材料予次承攬人,監督系爭工程之施作,但甲證4、5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0、11認可通知書及系爭專利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原告得依同法第29條、第30條、第31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1至4項所示。㈢聲明:⒈被告公司不得以甲證4、5認可通知書為任何教唆、幫助或共同實施系爭專利之行為,亦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⒉被告公司不得使用甲證4、5認可通知書。⒊被告公司不得聲請或取得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內政部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通知書」。⒋被告公司及被告江成田應連帶賠償原告新臺幣(下同)607萬1,535元,並自109年5月1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5%給付利息。⒌第4項若獲有利判決,原告願以現金或等面額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答辯:㈠侵害系爭專利權部分:甲證4、5所揭之技術特徵明顯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及28之文義範圍或均等範圍,亦不可能落入前述請求項之附屬項(即請求項28)之專利範圍,自未侵害系爭專利權。㈡違反公平交易法部分:甲證10、11形式上為2種不同技術內容之工法,甲證4、5,豈有同時「抄襲」2種不同技術之可能。再比對實質內容,亦見甲證4、5與甲證10、11之不同,被告並未違反公平交易法。㈢聲明:⒈原告之訴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雙方不爭執之事實:㈠原告為系爭專利(主要圖面如附表4所示)之專屬被授權人(甲證1至3),並經內政部認可使用甲證10、11認可通知書(相關圖說如附表7、8所示)。㈡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即被告江成田)經內政部認可使用甲證4、5認可通知書(相關圖說如附表5、6所示),並依甲證4施作系爭建物之第6層複層防火屋頂工程(即系爭工程),至甲證5則與系爭工程無關(甲證4至6、14、15、19、20,及本院卷二第261、452頁之109年7月14日、8月25日筆錄)。㈢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之要件,如附表3所示(本院卷二第449頁之109年8月25日筆錄)。五、兩造爭執之事項如附表2所示,並同意先就㈠⒉、㈡⒈⑴至⑶之爭點進行調查及辯論(本院卷二第183至185、449至450頁之109年5月12日、8月25日筆錄)。六、法院之判斷:㈠侵害系爭專利權部分-甲證4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⒈原告主張甲證4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侵害系爭專利,並以甲證4之技術內容(即系爭工法1)進行比對,被告就此比對方式並不爭執(本院卷二第452頁之109年8月25日筆錄),以下技術比對即以「甲證4」簡稱之。兩造就甲證4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A、1D、23A、23C、28A所文義讀取並不爭執,但就要件編號1B、1C、1E、23B是否文義讀取則有爭執。⒉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⑴文義比對:①要件編號1B:被告辯稱若以C型鋼為第一鋼架,則系爭工法1(即甲證4)並未揭露該C型鋼是否設於第一鋼樑之技術等等(本院卷一第395頁)。但依甲證4第4頁於施工詳細說明「B.C型鋼固定」中記載「C型鋼固定鎖附於鋼構上」(本院卷一第94頁),該鋼構即相當於系爭專利的第一鋼樑,是以甲證4具有一C型鋼係被設置於鋼構上方,C型鋼上方設下層金屬板,於下層金屬板上方設陶瓷棉與玻璃防火棉,係完全對應於系爭專利。故甲證4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B所文義讀取。②要件編號1C:甲證4係將兩片黑鐵板以鍍鋅螺栓穿設鎖固於鍍鋅矩形管兩側,利用黑鐵板下方突出於鍍鋅矩形管的部分固定於下層金屬板上,該黑鐵板的構造與作用並不同於系爭專利的固定座。故甲證4未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C所文義讀取。③要件編號1E:甲證4可利用黑鐵板將下層金屬板、鍍鋅矩形管與上層金屬板為適當之分離,形成多層次架構,足以減少下層金屬板、鍍鋅矩形管與上層金屬板彼此間之熱傳導,提升鋼板建築之結構強度,符合環保及提升耐燃隔音等級及防火效益,甲證4的黑鐵板與系爭專利的固定座並不相同,已如前述。故甲證4未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E所文義讀取。④因此,基於全要件原則,甲證4未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要件文義讀取,而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⑵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C均等比對:①就技術手段而言:系爭專利係於固定座設開放槽,開放槽之槽壁設支承件,利用固定座之支承件為強固鋼架設置並固定於開放槽之中,使強固鋼架係藉由固定座設於第一鋼板上方。而甲證4則是利用鍍鋅螺栓將黑鐵板固定於鍍鋅矩形管兩側,並藉黑鐵板凸出於鍍鋅矩形管下方而支撐於下層金屬板,使鍍鋅矩形管設於下層金屬板上方,技術手段有顯著差異,故二者之技術手段並不相同。②就功能而言:系爭專利固定座係供承載強固鋼架,使可與第一鋼板區隔開,與甲證4的黑鐵板提供固定鍍鋅矩形管,使鍍鋅矩形管與下層金屬板隔開,二者的功能係屬實質相同。③就結果而言:系爭專利固定座可使第一鋼板與強固鋼架為適當之分離,而甲證4的黑鐵板亦可使下層金屬板與鍍鋅矩形管為適當之分離,故二者所產生的結果係屬相同。④因此,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C相較,係以不同之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之功能,且得到相同之結果,故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C不符合均等論。⑶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E均等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之編號1E,係功能性子句,與甲證4之差異,僅在於固定座與黑鐵板。而系爭專利的固定座與甲證4的黑鐵板於技術手段上並不相同,已如前述,因此,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E亦不符合均等論。⑷原告主張甲證41的C型鋼、下層金屬板、填充材(陶瓷棉與防火玻璃棉)、黑鐵板(U型)設開放槽、鍍鋅矩形管、上層金屬板等,係分別等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第一鋼架、第一鋼板、阻隔層、固定座開放槽、強固鋼架、第二鋼板等構件,故甲證4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權利範圍,構成侵害等等(本院卷一第366至369頁)。但甲證4的黑鐵板係為板片結構(185*120mm,甲證4第1頁,本院卷一第87頁),利用2支鍍鋅螺栓分別固定於鍍鋅矩形管的兩側,以黑鐵板底端突出於鍍鋅矩形管以承置於下層金屬板上,故甲證4的黑鐵板僅為單一鐵片,並非U型且不具有開槽。再者,甲證4係利用2支鍍鋅螺栓將黑鐵板與鍍鋅矩形管鎖固固定,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利用固定座槽壁設支承件供強固鋼架設置固定的技術亦不相同。因此,原告的比對方式顯不足採。⑸原告主張甲證4的所謂「鍍鋅矩形管」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強固鋼架」,且甲證4的所謂「黑鐵板」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固定座」,及甲證4的所謂「鍍鋅螺栓」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支承件」。因此,甲證4所謂之「將鍍鋅矩形管(即強固鋼架)兩端固定二片黑鐵板後,安裝在下層金屬板(即第一鋼板)上,該黑鐵板係以2支鍍鋅螺栓與鍍鋅矩形管固定」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於前述第一鋼板上方設固定座,前述固定座設開放槽,前述開放槽之槽壁設支承件,得利用前述支承件以為強固鋼架設置固定於開放槽之中」相同,符合文義讀取云云(本院卷二第215至216頁)。但甲證4的黑鐵板並不等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固定座,已如前述。再者,甲證4各別的黑鐵板頂多僅能稱為固定片,且不具任何可供鍍鋅矩形管支承之結構元件,況單一固定片尚不足以達到將鍍鋅矩形管安置於下層金屬板的目的。另原告將甲證4的鍍鋅螺栓對應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支承件,亦非有理,因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明確界定於「開放槽的槽壁」設支承件,亦即支承件係設置在由兩側壁所界定的開放槽之槽壁上,姑且不論究甲證4的黑鐵板並不具有開放槽,其鍍鋅螺栓由黑鐵板外側穿入鎖固的方式亦不等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支承件設於槽壁上的技術。故原告此部分主張仍非可採。⑹綜上,甲證4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專利權範圍。⒊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3:如前所述,甲證4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與均等範圍之關鍵技術特徵,在於「前述固定座設開放槽,前述開放槽之槽壁設支承件,得利用前述支承件以為強固鋼架設置固定於開放槽之中」。而系爭專利請求項23亦具有「前述固定座設開放槽,前述開放槽設支承件,以為強固鋼架設置」類似之技術特徵,則依前述分析比對結果,甲證4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3之文義與均等範圍。⒋系爭專利請求項28為依附於請求項1或23的附屬項,甲證4既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之專利權範圍,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8之專利權範圍。⒌綜上,甲證4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㈡侵害系爭專利權部分-甲證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⒈原告主張甲證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侵害系爭專利,並以甲證5之技術內容(即系爭工法2)進行比對,被告就此比對方式並不爭執(本院卷二第452頁之109年8月25日筆錄),以下技術比對即以「甲證5」簡稱之。兩造就甲證5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A、28A所文義讀取並不爭執,但就要件編號1B、1C、1D、1E、23A、23B、23C是否文義讀取則有爭執。⒉甲證5將鍍鋅矩形管設置於鍍鋅鋼承板上的技術特徵,此此與甲證4相同,兩者皆是於鍍鋅矩形管兩端先固定黑鐵板後,再設置於鍍鋅鋼承板(或下層金屬板)上,以達到區隔的效果。而利用黑鐵板的技術,如前所述,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之專利權範圍,因此,甲證5亦不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之專利權範圍。⒊原告先主張甲證5的鍍鋅固定座(U型)設開放槽,係等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固定座設開放槽等等(本院卷一第372頁);又主張甲證5的黑鐵板等效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固定座,故甲證5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權利範圍等等(本院卷一第373頁)。其比對與論述前後不一致,且甲證5的鍍鋅固定座無論係結構或作用均無法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固定座,而黑鐵板亦不等同於固定座,已於前述。故原告所述仍無可採。⒋綜上,甲證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㈢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部分:⒈甲證4並未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0:⑴甲證10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依認可通知書第2頁(本院卷一第202頁)之記載及圖式內容,其技術可解析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包含:C型鋼,C型鋼上方設下層金屬板,於下層金屬板上方設岩棉,將U形固定座安裝固定於下層金屬板,方形固定座藉自攻螺絲安裝固定於U形固定座的束頸部內,再於方形固定座上方安裝上層金屬板固定座,之後將上層金屬板固設於方形固定座上,並使相鄰上層金屬板搭接於上層金屬板固定座。」⑵甲證4亦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依認可通知書第4、5頁(本院卷一第94至95頁)之記載及圖式內容,其技術可解析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包含:C型鋼,C型鋼上方設下層金屬板,於下層金屬板上方設陶瓷棉與防火玻璃棉,將兩片黑鐵板以鍍鋅螺栓穿設鎖固於鍍鋅矩形管兩側,利用黑鐵板下方突出於鍍鋅矩形管的部分固定於下層金屬板上,再於鍍鋅矩形管上方設上層金屬板,於上層金屬板上方設鍍鋅固定座。」⑶甲證10與甲證4均為關於由上、下層金屬板所組成的複層防火屋頂技術,其構成的原理與架構相當,對應關係為:作為基礎架構的C型鋼、作為區分屋頂層次的上下層金屬板、作為防火區隔的岩棉(甲證4為陶瓷棉與防火玻璃棉)、作為空間區隔的U形固定座(甲證4為黑鐵板)、作為承載上層金屬板的方形固定座(甲證4為鍍鋅矩形管)。但二者結構至少有2明顯的技術差異:①甲證4的黑鐵板結構顯不等同於甲證10的U形固定座結構;且甲證4係將兩片黑鐵板個別設置於鍍鋅矩形管外兩側後再以螺栓穿設鎖固,而甲證10則係以U形固定座的束頸部夾設方形固定座後以自攻螺絲安裝鎖固,其安裝方式即有不同。再者,甲證4因係以個別的兩片黑鐵板鎖固於鍍鋅矩形管兩側後,架設於下層金屬板上,因而必須特別注意兩片黑鐵板鎖固後的水平高度是否相同,但甲證10的U形固定座於鎖固時則無需考量此問題,是以其效果亦不相同。②甲證4的鍍鋅固定座與甲證10的上層金屬板固定座亦不相同:甲證4的鍍鋅固定座係單純鎖設於上層金屬板上方,而甲證10的上層金屬板固定座則係供兩相鄰上層金屬板搭接固定,明顯係位於上層金屬板下方,因此,兩者於結構、作用、功效明顯皆不相同。⑷綜上,甲證4與甲證10雖均為關於由上、下層金屬板所組成的複層防火屋頂技術,且構成的原理與架構相當,但兩者於支撐(黑鐵板與U形固定座)與固定座(鍍鋅固定座與上層金屬板固定座)的技術有明顯差異,難認甲證4有惡意高度抄襲甲證10。⒉甲證4並未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1:⑴甲證11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依認可通知書第2頁之記載及圖式內容,其技術可解析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包含:C型鋼,C型鋼上方設下層金屬板,於下層金屬板上方設岩棉,將U形固定座安裝固定於下層金屬板,方形固定座藉自攻螺絲安裝固定於U形固定座的束頸部內,再於方形固定座上方安裝上層金屬板固定座,之後將上層金屬板固設於方形固定座上,並使相鄰上層金屬板搭接於上層金屬板固定座。」⑵甲證11經解析後的技術內容與甲證10並無實質差異,因此,甲證4與甲證11的比對結果會相同於與甲證10的比對結果,自亦難認甲證4有惡意高度抄襲甲證11。⒊甲證5並未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0:⑴甲證5為一種防火屋頂板,依認可通知書第2、3頁之記載及圖式內容,其技術可解析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包含:C型鋼,C型鋼上方設下層鍍鋅鋼承板,於下層鍍鋅鋼承板上方設防火玻璃棉,將兩片黑鐵板以鍍鋅螺栓穿設鎖固於鍍鋅矩形管兩側,利用黑鐵板下方突出於鍍鋅矩形管的部分固定於下層鍍鋅鋼承板上,再於鍍鋅矩形管上方設鍍鋅固定座,之後將上層隱藏絞合式鋼板固設於鍍鋅矩形管上並透過鍍鋅固定座將相鄰上層隱藏絞合式鋼板絞合固定。」⑵甲證10與甲證5均為關於由上、下層金屬板所組成的複層防火屋頂技術,其構成的原理與架構相當,對應關係為:作為基礎架構的C型鋼、作為區分屋頂層次的上下層金屬板(甲證5為上層隱藏絞合式鋼板與下層鍍鋅鋼承板)、作為防火區隔的岩棉(甲證5為防火玻璃棉)、作為空間區隔的U形固定座(甲證5為黑鐵板)、作為承載上層金屬板的方形固定座(甲證5為鍍鋅矩形管)。但二者結構至少有2明顯的技術差異:①甲證5的黑鐵板結構明顯並不等同於甲證10的U形固定座結構,理由同前所述。②甲證5的鍍鋅固定座與甲證10的上層金屬板固定座仍有差異:甲證5的鍍鋅固定座於相鄰上層隱藏絞合式鋼板固設後需藉由絞合器將兩鋼板絞合,而甲證10的上層金屬板固定座則係供兩相鄰上層金屬板利用螺絲鎖設搭接固定,兩者於結構及施作方法明顯並不相同。⑶綜上,甲證5與甲證10雖均為關於由上、下層金屬板所組成的複層防火屋頂技術,且構成的原理與架構相當,但兩者於支撐(黑鐵板與U形固定座)與固定座(鍍鋅固定座與上層金屬板固定座)的技術仍有明顯差異,難認甲證5有惡意高度抄襲甲證10。⒋甲證5並未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1:⑴甲證11經解析後的技術內容與甲證10並無實質差異,故甲證5與甲證11的比對結果相同於與甲證10的比對結果,自亦難認甲證5有惡意高度抄襲甲證11。⑵原告主張被告甲證4、5之「產品名稱」、「產品種類」、「標準施工圖之構件」與甲證10、11主要部分相同(僅變換少部分元件名稱),類推適用著作抄襲之標準,自屬構成高度抄襲等等(本院卷二第372頁)。但原告係主張甲證4、5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0、11認可通知書及系爭專利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等等,此涉及相關技術內容創作及技術文件之比對。而著作權之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著作權法第10條之1參照),則原告將著作權抄襲之概念應用於技術之比對,就其比對的施工步驟、流程圖及說明等結論,多數均涉及施工技術的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概念後的比對結果,自有未妥。此外,原告所比對之內容,其中「產品名稱」、「標準施工圖之構件」,均可明顯看出其差異而有所不同,故原告此部分主張難謂可採。⒌甲證4、5並未惡意抄襲系爭專利權:如前所述,甲證4、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均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之文義範圍與均等範圍,亦即系爭工法1、2與系爭專利具有明顯的技術差異存在,故甲證4、5並無惡意高度抄襲系爭專利。㈣綜上所述,甲證4、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之專利權範圍,甲證4、5並未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0、11及系爭專利權,原告不得依106年專利法及公平交易法相關規定為請求,兩造其餘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即無必要逐一論駁。七、結論:原告依106年專利法第62條第3項、第96條第4項、第1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公平交易法第29條、第30條、第31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1至4項,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據,不予准許。中  華  民  國  109 年  9  月  2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                法 官 蔡惠如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9  月  29  日書記官王英傑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6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侵害系爭專利權部分:發明第I516664號「綠建材多層式防火複合鋼板結構」(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已專屬授權予原告,並將專屬授權契約成立生效之日以前對於第三人請求損害賠償之權利讓與原告。被告耐超鋼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其法定代理人即被告江成田)為MOXA八德廠新建工程(下稱系爭建物)的第6層複層防火屋頂工程(下稱系爭工程)提出內授營建字第1070819998、1070802518號內政部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通知書(甲證4、5。本判決相關證據的編號如附表1),但甲證4、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原告得依106年1月18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下稱106年專利法)第62條第3項、第96條第4項、第1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1至4項所示。㈡違反公平交易法部分:被告公司申請取得甲證4、5認可通知書,以甲證4作為系爭工程之施作標準,並出售建造系爭工程必須之相關材料予次承攬人,監督系爭工程之施作,但甲證4、5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0、11認可通知書及系爭專利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原告得依同法第29條、第30條、第31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1至4項所示。㈢聲明:⒈被告公司不得以甲證4、5認可通知書為任何教唆、幫助或共同實施系爭專利之行為,亦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⒉被告公司不得使用甲證4、5認可通知書。⒊被告公司不得聲請或取得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內政部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通知書」。⒋被告公司及被告江成田應連帶賠償原告新臺幣(下同)607萬1,535元,並自109年5月1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5%給付利息。⒌第4項若獲有利判決,原告願以現金或等面額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答辯:㈠侵害系爭專利權部分:甲證4、5所揭之技術特徵明顯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及28之文義範圍或均等範圍,亦不可能落入前述請求項之附屬項(即請求項28)之專利範圍,自未侵害系爭專利權。㈡違反公平交易法部分:甲證10、11形式上為2種不同技術內容之工法,甲證4、5,豈有同時「抄襲」2種不同技術之可能。再比對實質內容,亦見甲證4、5與甲證10、11之不同,被告並未違反公平交易法。㈢聲明:⒈原告之訴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雙方不爭執之事實:㈠原告為系爭專利(主要圖面如附表4所示)之專屬被授權人(甲證1至3),並經內政部認可使用甲證10、11認可通知書(相關圖說如附表7、8所示)。㈡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即被告江成田)經內政部認可使用甲證4、5認可通知書(相關圖說如附表5、6所示),並依甲證4施作系爭建物之第6層複層防火屋頂工程(即系爭工程),至甲證5則與系爭工程無關(甲證4至6、14、15、19、20,及本院卷二第261、452頁之109年7月14日、8月25日筆錄)。㈢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之要件,如附表3所示(本院卷二第449頁之109年8月25日筆錄)。五、兩造爭執之事項如附表2所示,並同意先就㈠⒉、㈡⒈⑴至⑶之爭點進行調查及辯論(本院卷二第183至185、449至450頁之109年5月12日、8月25日筆錄)。六、法院之判斷:㈠侵害系爭專利權部分-甲證4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⒈原告主張甲證4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侵害系爭專利,並以甲證4之技術內容(即系爭工法1)進行比對,被告就此比對方式並不爭執(本院卷二第452頁之109年8月25日筆錄),以下技術比對即以「甲證4」簡稱之。兩造就甲證4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A、1D、23A、23C、28A所文義讀取並不爭執,但就要件編號1B、1C、1E、23B是否文義讀取則有爭執。⒉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⑴文義比對:①要件編號1B:被告辯稱若以C型鋼為第一鋼架,則系爭工法1(即甲證4)並未揭露該C型鋼是否設於第一鋼樑之技術等等(本院卷一第395頁)。但依甲證4第4頁於施工詳細說明「B.C型鋼固定」中記載「C型鋼固定鎖附於鋼構上」(本院卷一第94頁),該鋼構即相當於系爭專利的第一鋼樑,是以甲證4具有一C型鋼係被設置於鋼構上方,C型鋼上方設下層金屬板,於下層金屬板上方設陶瓷棉與玻璃防火棉,係完全對應於系爭專利。故甲證4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B所文義讀取。②要件編號1C:甲證4係將兩片黑鐵板以鍍鋅螺栓穿設鎖固於鍍鋅矩形管兩側,利用黑鐵板下方突出於鍍鋅矩形管的部分固定於下層金屬板上,該黑鐵板的構造與作用並不同於系爭專利的固定座。故甲證4未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C所文義讀取。③要件編號1E:甲證4可利用黑鐵板將下層金屬板、鍍鋅矩形管與上層金屬板為適當之分離,形成多層次架構,足以減少下層金屬板、鍍鋅矩形管與上層金屬板彼此間之熱傳導,提升鋼板建築之結構強度,符合環保及提升耐燃隔音等級及防火效益,甲證4的黑鐵板與系爭專利的固定座並不相同,已如前述。故甲證4未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E所文義讀取。④因此,基於全要件原則,甲證4未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要件文義讀取,而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⑵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C均等比對:①就技術手段而言:系爭專利係於固定座設開放槽,開放槽之槽壁設支承件,利用固定座之支承件為強固鋼架設置並固定於開放槽之中,使強固鋼架係藉由固定座設於第一鋼板上方。而甲證4則是利用鍍鋅螺栓將黑鐵板固定於鍍鋅矩形管兩側,並藉黑鐵板凸出於鍍鋅矩形管下方而支撐於下層金屬板,使鍍鋅矩形管設於下層金屬板上方,技術手段有顯著差異,故二者之技術手段並不相同。②就功能而言:系爭專利固定座係供承載強固鋼架,使可與第一鋼板區隔開,與甲證4的黑鐵板提供固定鍍鋅矩形管,使鍍鋅矩形管與下層金屬板隔開,二者的功能係屬實質相同。③就結果而言:系爭專利固定座可使第一鋼板與強固鋼架為適當之分離,而甲證4的黑鐵板亦可使下層金屬板與鍍鋅矩形管為適當之分離,故二者所產生的結果係屬相同。④因此,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C相較,係以不同之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之功能,且得到相同之結果,故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C不符合均等論。⑶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E均等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之編號1E,係功能性子句,與甲證4之差異,僅在於固定座與黑鐵板。而系爭專利的固定座與甲證4的黑鐵板於技術手段上並不相同,已如前述,因此,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E亦不符合均等論。⑷原告主張甲證41的C型鋼、下層金屬板、填充材(陶瓷棉與防火玻璃棉)、黑鐵板(U型)設開放槽、鍍鋅矩形管、上層金屬板等,係分別等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第一鋼架、第一鋼板、阻隔層、固定座開放槽、強固鋼架、第二鋼板等構件,故甲證4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權利範圍,構成侵害等等(本院卷一第366至369頁)。但甲證4的黑鐵板係為板片結構(185*120mm,甲證4第1頁,本院卷一第87頁),利用2支鍍鋅螺栓分別固定於鍍鋅矩形管的兩側,以黑鐵板底端突出於鍍鋅矩形管以承置於下層金屬板上,故甲證4的黑鐵板僅為單一鐵片,並非U型且不具有開槽。再者,甲證4係利用2支鍍鋅螺栓將黑鐵板與鍍鋅矩形管鎖固固定,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利用固定座槽壁設支承件供強固鋼架設置固定的技術亦不相同。因此,原告的比對方式顯不足採。⑸原告主張甲證4的所謂「鍍鋅矩形管」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強固鋼架」,且甲證4的所謂「黑鐵板」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固定座」,及甲證4的所謂「鍍鋅螺栓」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支承件」。因此,甲證4所謂之「將鍍鋅矩形管(即強固鋼架)兩端固定二片黑鐵板後,安裝在下層金屬板(即第一鋼板)上,該黑鐵板係以2支鍍鋅螺栓與鍍鋅矩形管固定」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於前述第一鋼板上方設固定座,前述固定座設開放槽,前述開放槽之槽壁設支承件,得利用前述支承件以為強固鋼架設置固定於開放槽之中」相同,符合文義讀取云云(本院卷二第215至216頁)。但甲證4的黑鐵板並不等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固定座,已如前述。再者,甲證4各別的黑鐵板頂多僅能稱為固定片,且不具任何可供鍍鋅矩形管支承之結構元件,況單一固定片尚不足以達到將鍍鋅矩形管安置於下層金屬板的目的。另原告將甲證4的鍍鋅螺栓對應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支承件,亦非有理,因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明確界定於「開放槽的槽壁」設支承件,亦即支承件係設置在由兩側壁所界定的開放槽之槽壁上,姑且不論究甲證4的黑鐵板並不具有開放槽,其鍍鋅螺栓由黑鐵板外側穿入鎖固的方式亦不等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支承件設於槽壁上的技術。故原告此部分主張仍非可採。⑹綜上,甲證4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專利權範圍。⒊甲證4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3:如前所述,甲證4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與均等範圍之關鍵技術特徵,在於「前述固定座設開放槽,前述開放槽之槽壁設支承件,得利用前述支承件以為強固鋼架設置固定於開放槽之中」。而系爭專利請求項23亦具有「前述固定座設開放槽,前述開放槽設支承件,以為強固鋼架設置」類似之技術特徵,則依前述分析比對結果,甲證4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3之文義與均等範圍。⒋系爭專利請求項28為依附於請求項1或23的附屬項,甲證4既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之專利權範圍,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8之專利權範圍。⒌綜上,甲證4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㈡侵害系爭專利權部分-甲證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⒈原告主張甲證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侵害系爭專利,並以甲證5之技術內容(即系爭工法2)進行比對,被告就此比對方式並不爭執(本院卷二第452頁之109年8月25日筆錄),以下技術比對即以「甲證5」簡稱之。兩造就甲證5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A、28A所文義讀取並不爭執,但就要件編號1B、1C、1D、1E、23A、23B、23C是否文義讀取則有爭執。⒉甲證5將鍍鋅矩形管設置於鍍鋅鋼承板上的技術特徵,此此與甲證4相同,兩者皆是於鍍鋅矩形管兩端先固定黑鐵板後,再設置於鍍鋅鋼承板(或下層金屬板)上,以達到區隔的效果。而利用黑鐵板的技術,如前所述,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之專利權範圍,因此,甲證5亦不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之專利權範圍。⒊原告先主張甲證5的鍍鋅固定座(U型)設開放槽,係等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固定座設開放槽等等(本院卷一第372頁);又主張甲證5的黑鐵板等效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固定座,故甲證5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權利範圍等等(本院卷一第373頁)。其比對與論述前後不一致,且甲證5的鍍鋅固定座無論係結構或作用均無法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固定座,而黑鐵板亦不等同於固定座,已於前述。故原告所述仍無可採。⒋綜上,甲證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㈢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部分:⒈甲證4並未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0:⑴甲證10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依認可通知書第2頁(本院卷一第202頁)之記載及圖式內容,其技術可解析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包含:C型鋼,C型鋼上方設下層金屬板,於下層金屬板上方設岩棉,將U形固定座安裝固定於下層金屬板,方形固定座藉自攻螺絲安裝固定於U形固定座的束頸部內,再於方形固定座上方安裝上層金屬板固定座,之後將上層金屬板固設於方形固定座上,並使相鄰上層金屬板搭接於上層金屬板固定座。」⑵甲證4亦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依認可通知書第4、5頁(本院卷一第94至95頁)之記載及圖式內容,其技術可解析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包含:C型鋼,C型鋼上方設下層金屬板,於下層金屬板上方設陶瓷棉與防火玻璃棉,將兩片黑鐵板以鍍鋅螺栓穿設鎖固於鍍鋅矩形管兩側,利用黑鐵板下方突出於鍍鋅矩形管的部分固定於下層金屬板上,再於鍍鋅矩形管上方設上層金屬板,於上層金屬板上方設鍍鋅固定座。」⑶甲證10與甲證4均為關於由上、下層金屬板所組成的複層防火屋頂技術,其構成的原理與架構相當,對應關係為:作為基礎架構的C型鋼、作為區分屋頂層次的上下層金屬板、作為防火區隔的岩棉(甲證4為陶瓷棉與防火玻璃棉)、作為空間區隔的U形固定座(甲證4為黑鐵板)、作為承載上層金屬板的方形固定座(甲證4為鍍鋅矩形管)。但二者結構至少有2明顯的技術差異:①甲證4的黑鐵板結構顯不等同於甲證10的U形固定座結構;且甲證4係將兩片黑鐵板個別設置於鍍鋅矩形管外兩側後再以螺栓穿設鎖固,而甲證10則係以U形固定座的束頸部夾設方形固定座後以自攻螺絲安裝鎖固,其安裝方式即有不同。再者,甲證4因係以個別的兩片黑鐵板鎖固於鍍鋅矩形管兩側後,架設於下層金屬板上,因而必須特別注意兩片黑鐵板鎖固後的水平高度是否相同,但甲證10的U形固定座於鎖固時則無需考量此問題,是以其效果亦不相同。②甲證4的鍍鋅固定座與甲證10的上層金屬板固定座亦不相同:甲證4的鍍鋅固定座係單純鎖設於上層金屬板上方,而甲證10的上層金屬板固定座則係供兩相鄰上層金屬板搭接固定,明顯係位於上層金屬板下方,因此,兩者於結構、作用、功效明顯皆不相同。⑷綜上,甲證4與甲證10雖均為關於由上、下層金屬板所組成的複層防火屋頂技術,且構成的原理與架構相當,但兩者於支撐(黑鐵板與U形固定座)與固定座(鍍鋅固定座與上層金屬板固定座)的技術有明顯差異,難認甲證4有惡意高度抄襲甲證10。⒉甲證4並未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1:⑴甲證11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依認可通知書第2頁之記載及圖式內容,其技術可解析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包含:C型鋼,C型鋼上方設下層金屬板,於下層金屬板上方設岩棉,將U形固定座安裝固定於下層金屬板,方形固定座藉自攻螺絲安裝固定於U形固定座的束頸部內,再於方形固定座上方安裝上層金屬板固定座,之後將上層金屬板固設於方形固定座上,並使相鄰上層金屬板搭接於上層金屬板固定座。」⑵甲證11經解析後的技術內容與甲證10並無實質差異,因此,甲證4與甲證11的比對結果會相同於與甲證10的比對結果,自亦難認甲證4有惡意高度抄襲甲證11。⒊甲證5並未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0:⑴甲證5為一種防火屋頂板,依認可通知書第2、3頁之記載及圖式內容,其技術可解析為「一種複層防火屋頂,包含:C型鋼,C型鋼上方設下層鍍鋅鋼承板,於下層鍍鋅鋼承板上方設防火玻璃棉,將兩片黑鐵板以鍍鋅螺栓穿設鎖固於鍍鋅矩形管兩側,利用黑鐵板下方突出於鍍鋅矩形管的部分固定於下層鍍鋅鋼承板上,再於鍍鋅矩形管上方設鍍鋅固定座,之後將上層隱藏絞合式鋼板固設於鍍鋅矩形管上並透過鍍鋅固定座將相鄰上層隱藏絞合式鋼板絞合固定。」⑵甲證10與甲證5均為關於由上、下層金屬板所組成的複層防火屋頂技術,其構成的原理與架構相當,對應關係為:作為基礎架構的C型鋼、作為區分屋頂層次的上下層金屬板(甲證5為上層隱藏絞合式鋼板與下層鍍鋅鋼承板)、作為防火區隔的岩棉(甲證5為防火玻璃棉)、作為空間區隔的U形固定座(甲證5為黑鐵板)、作為承載上層金屬板的方形固定座(甲證5為鍍鋅矩形管)。但二者結構至少有2明顯的技術差異:①甲證5的黑鐵板結構明顯並不等同於甲證10的U形固定座結構,理由同前所述。②甲證5的鍍鋅固定座與甲證10的上層金屬板固定座仍有差異:甲證5的鍍鋅固定座於相鄰上層隱藏絞合式鋼板固設後需藉由絞合器將兩鋼板絞合,而甲證10的上層金屬板固定座則係供兩相鄰上層金屬板利用螺絲鎖設搭接固定,兩者於結構及施作方法明顯並不相同。⑶綜上,甲證5與甲證10雖均為關於由上、下層金屬板所組成的複層防火屋頂技術,且構成的原理與架構相當,但兩者於支撐(黑鐵板與U形固定座)與固定座(鍍鋅固定座與上層金屬板固定座)的技術仍有明顯差異,難認甲證5有惡意高度抄襲甲證10。⒋甲證5並未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1:⑴甲證11經解析後的技術內容與甲證10並無實質差異,故甲證5與甲證11的比對結果相同於與甲證10的比對結果,自亦難認甲證5有惡意高度抄襲甲證11。⑵原告主張被告甲證4、5之「產品名稱」、「產品種類」、「標準施工圖之構件」與甲證10、11主要部分相同(僅變換少部分元件名稱),類推適用著作抄襲之標準,自屬構成高度抄襲等等(本院卷二第372頁)。但原告係主張甲證4、5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0、11認可通知書及系爭專利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等等,此涉及相關技術內容創作及技術文件之比對。而著作權之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著作權法第10條之1參照),則原告將著作權抄襲之概念應用於技術之比對,就其比對的施工步驟、流程圖及說明等結論,多數均涉及施工技術的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概念後的比對結果,自有未妥。此外,原告所比對之內容,其中「產品名稱」、「標準施工圖之構件」,均可明顯看出其差異而有所不同,故原告此部分主張難謂可採。⒌甲證4、5並未惡意抄襲系爭專利權:如前所述,甲證4、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均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之文義範圍與均等範圍,亦即系爭工法1、2與系爭專利具有明顯的技術差異存在,故甲證4、5並無惡意高度抄襲系爭專利。㈣綜上所述,甲證4、5所教示之防火屋頂結構及系爭工程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3、28之專利權範圍,甲證4、5並未惡意高度抄襲原告之甲證10、11及系爭專利權,原告不得依106年專利法及公平交易法相關規定為請求,兩造其餘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即無必要逐一論駁。七、結論:原告依106年專利法第62條第3項、第96條第4項、第1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公平交易法第29條、第30條、第31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1至4項,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據,不予准許。中  華  民  國  109 年  9  月  2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                法 官 蔡惠如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9  月  29  日書記官王英傑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新型第M394086號「一種倒蛋器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西元2010年12月11日至2020年8月19日止(原證一、九,下稱系爭專利)。原告於89年在桃園市○○區○○路00號前(中原大學商圈)創立「鳥蛋達人」品牌,販賣鵪鶉蛋,以品質、誠信、平價為營業宗旨,吸引一群夥伴加入「彭大媽、鳥蛋達人」(下稱鳥蛋達人)之連鎖加盟體系,全台灣共有19個營業據點(原證二)。被告於103年5月至106年10月31日,計3年6個月加盟原告「鳥蛋達人」連鎖體系,設於桃園市八德興仁花園夜市攤位H1(下稱系爭攤位),至106年11月1日終止合約(原證三),當日下午被告及其家人即在同處更換招牌為「鳥蛋超人」,意圖混淆,使用相同設備、仿冒前揭倒蛋器,以相同製作手法販賣相同之鳥蛋至今(原證四)。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製作或使用與系爭專利權範圍相同之產品倒蛋器(下稱系爭產品,原證五、十),販賣鳥蛋,經原告將拍攝之影片及照片委託蘇勝嘉專利代理人(律師)進行鑑定,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5至10之範圍,此有專利分析鑑定報告1份(原證六,下稱系爭鑑定報告)、系爭產品彩色照片各元件名稱標示圖在卷可稽,證明被告確已侵害系爭專利。(二)被告雖抗辯系爭產品乃使用市面上之製冰盒,未侵害系爭專利云云,惟查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7年度偵字第23377號起訴書(原證十二)之犯罪事實已認定被告侵占一組七孔專利倒蛋器共7支,顯見被告上開抗辯不足為據。實則系爭產品之實質技術手段、動作關係、功能與結果(在每一個倒物容置體A'之容置槽D'內容裝一顆蛋液,藉由手握翻轉倒蛋器裝置之握形承接物B'的握把E',俾能同一時間將複數顆蛋液準確快速的倒入對應之煎爐機具上所凹設的複數成型煎槽內煎煮),均與系爭專利相同,由此證明,系爭產品以其「握形承接物B'、承接版C'和握把E'」替換系爭專利之「握形承接物B(21)、承接版C(210)和握把E(211)」,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具有相同及等效之構成要件:且若系爭產品沒有「握形承接物B'、承接版C'和握把E'」,就無法使凹設有容置槽D'的倒物容置體A'等距平行排列固設並將其容裝的複數顆蛋液在同一時間準確快速的倒入對應之煎爐機具上所凹設的複數成型煎槽內煎煮,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者之「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均實質相同,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專利權(均等)範圍,完全構成等效侵害(均等)侵害(參照原證六第6頁至9頁結論)。(三)而被告自103年5月至106年10月31日止之營業毛利及營業額(原證七),以106年1至10月成本結構分析,年營業額新臺幣(下同)5,028,000元-總成本3,135,400元=淨利1,892,600元,淨利率1,892,600÷5,028,000=38%(原證八),3年6個月之營業額17,757,000元,平均年營業額為17,757,000元÷3.5=5,073,429,年淨利為5,073,429×38%=1,927,903,月淨利為1,927,903÷12=160,659,106年11月至今已10個月,獲利1,606,590元。又被告係故意侵害原告專利權,應酌定3倍損害額之賠償為1,606,590×3=4,819,770元。爰依專利法第120條、第96條第1、2、3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請求被告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四)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4,819,770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直接或間接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商品名稱為「倒蛋器」之產品,亦不得為其他一切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且被告已流通至市面之上開產品,並應全部予以回收。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新型第M394086號「一種倒蛋器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西元2010年12月11日至2020年8月19日止(原證一、九,下稱系爭專利)。原告於89年在桃園市○○區○○路00號前(中原大學商圈)創立「鳥蛋達人」品牌,販賣鵪鶉蛋,以品質、誠信、平價為營業宗旨,吸引一群夥伴加入「彭大媽、鳥蛋達人」(下稱鳥蛋達人)之連鎖加盟體系,全台灣共有19個營業據點(原證二)。被告於103年5月至106年10月31日,計3年6個月加盟原告「鳥蛋達人」連鎖體系,設於桃園市八德興仁花園夜市攤位H1(下稱系爭攤位),至106年11月1日終止合約(原證三),當日下午被告及其家人即在同處更換招牌為「鳥蛋超人」,意圖混淆,使用相同設備、仿冒前揭倒蛋器,以相同製作手法販賣相同之鳥蛋至今(原證四)。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製作或使用與系爭專利權範圍相同之產品倒蛋器(下稱系爭產品,原證五、十),販賣鳥蛋,經原告將拍攝之影片及照片委託蘇勝嘉專利代理人(律師)進行鑑定,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5至10之範圍,此有專利分析鑑定報告1份(原證六,下稱系爭鑑定報告)、系爭產品彩色照片各元件名稱標示圖在卷可稽,證明被告確已侵害系爭專利。(二)被告雖抗辯系爭產品乃使用市面上之製冰盒,未侵害系爭專利云云,惟查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7年度偵字第23377號起訴書(原證十二)之犯罪事實已認定被告侵占一組七孔專利倒蛋器共7支,顯見被告上開抗辯不足為據。實則系爭產品之實質技術手段、動作關係、功能與結果(在每一個倒物容置體A'之容置槽D'內容裝一顆蛋液,藉由手握翻轉倒蛋器裝置之握形承接物B'的握把E',俾能同一時間將複數顆蛋液準確快速的倒入對應之煎爐機具上所凹設的複數成型煎槽內煎煮),均與系爭專利相同,由此證明,系爭產品以其「握形承接物B'、承接版C'和握把E'」替換系爭專利之「握形承接物B(21)、承接版C(210)和握把E(211)」,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具有相同及等效之構成要件:且若系爭產品沒有「握形承接物B'、承接版C'和握把E'」,就無法使凹設有容置槽D'的倒物容置體A'等距平行排列固設並將其容裝的複數顆蛋液在同一時間準確快速的倒入對應之煎爐機具上所凹設的複數成型煎槽內煎煮,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者之「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均實質相同,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專利權(均等)範圍,完全構成等效侵害(均等)侵害(參照原證六第6頁至9頁結論)。(三)而被告自103年5月至106年10月31日止之營業毛利及營業額(原證七),以106年1至10月成本結構分析,年營業額新臺幣(下同)5,028,000元-總成本3,135,400元=淨利1,892,600元,淨利率1,892,600÷5,028,000=38%(原證八),3年6個月之營業額17,757,000元,平均年營業額為17,757,000元÷3.5=5,073,429,年淨利為5,073,429×38%=1,927,903,月淨利為1,927,903÷12=160,659,106年11月至今已10個月,獲利1,606,590元。又被告係故意侵害原告專利權,應酌定3倍損害額之賠償為1,606,590×3=4,819,770元。爰依專利法第120條、第96條第1、2、3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請求被告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四)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4,819,770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直接或間接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商品名稱為「倒蛋器」之產品,亦不得為其他一切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且被告已流通至市面之上開產品,並應全部予以回收。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新型第M394086號「一種倒蛋器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西元2010年12月11日至2020年8月19日止(原證一、九,下稱系爭專利)。原告於89年在桃園市○○區○○路00號前(中原大學商圈)創立「鳥蛋達人」品牌,販賣鵪鶉蛋,以品質、誠信、平價為營業宗旨,吸引一群夥伴加入「彭大媽、鳥蛋達人」(下稱鳥蛋達人)之連鎖加盟體系,全台灣共有19個營業據點(原證二)。被告於103年5月至106年10月31日,計3年6個月加盟原告「鳥蛋達人」連鎖體系,設於桃園市八德興仁花園夜市攤位H1(下稱系爭攤位),至106年11月1日終止合約(原證三),當日下午被告及其家人即在同處更換招牌為「鳥蛋超人」,意圖混淆,使用相同設備、仿冒前揭倒蛋器,以相同製作手法販賣相同之鳥蛋至今(原證四)。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製作或使用與系爭專利權範圍相同之產品倒蛋器(下稱系爭產品,原證五、十),販賣鳥蛋,經原告將拍攝之影片及照片委託蘇勝嘉專利代理人(律師)進行鑑定,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5至10之範圍,此有專利分析鑑定報告1份(原證六,下稱系爭鑑定報告)、系爭產品彩色照片各元件名稱標示圖在卷可稽,證明被告確已侵害系爭專利。(二)被告雖抗辯系爭產品乃使用市面上之製冰盒,未侵害系爭專利云云,惟查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7年度偵字第23377號起訴書(原證十二)之犯罪事實已認定被告侵占一組七孔專利倒蛋器共7支,顯見被告上開抗辯不足為據。實則系爭產品之實質技術手段、動作關係、功能與結果(在每一個倒物容置體A'之容置槽D'內容裝一顆蛋液,藉由手握翻轉倒蛋器裝置之握形承接物B'的握把E',俾能同一時間將複數顆蛋液準確快速的倒入對應之煎爐機具上所凹設的複數成型煎槽內煎煮),均與系爭專利相同,由此證明,系爭產品以其「握形承接物B'、承接版C'和握把E'」替換系爭專利之「握形承接物B(21)、承接版C(210)和握把E(211)」,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具有相同及等效之構成要件:且若系爭產品沒有「握形承接物B'、承接版C'和握把E'」,就無法使凹設有容置槽D'的倒物容置體A'等距平行排列固設並將其容裝的複數顆蛋液在同一時間準確快速的倒入對應之煎爐機具上所凹設的複數成型煎槽內煎煮,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者之「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均實質相同,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專利權(均等)範圍,完全構成等效侵害(均等)侵害(參照原證六第6頁至9頁結論)。(三)而被告自103年5月至106年10月31日止之營業毛利及營業額(原證七),以106年1至10月成本結構分析,年營業額新臺幣(下同)5,028,000元-總成本3,135,400元=淨利1,892,600元,淨利率1,892,600÷5,028,000=38%(原證八),3年6個月之營業額17,757,000元,平均年營業額為17,757,000元÷3.5=5,073,429,年淨利為5,073,429×38%=1,927,903,月淨利為1,927,903÷12=160,659,106年11月至今已10個月,獲利1,606,590元。又被告係故意侵害原告專利權,應酌定3倍損害額之賠償為1,606,590×3=4,819,770元。爰依專利法第120條、第96條第1、2、3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請求被告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四)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4,819,770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直接或間接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商品名稱為「倒蛋器」之產品,亦不得為其他一切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且被告已流通至市面之上開產品,並應全部予以回收。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伊於民國101年11月14日創作完成「下輩子」歌曲(僅主旋律,不含歌詞)之音樂著作(下稱系爭歌曲)後,於同日透過電子郵件信箱,將系爭歌曲之錄音電子檔「下輩子.mp3」寄送予被告樂觀有限公司(下稱樂觀公司)之實際負責人即被告鄭力銘,原告先後就「下輩子」歌曲共寄送檔名為「下輩子.mp3」、「下輩子-work2.mp3」、「下輩子-work3.mp3」、「下輩子-work1.mp3」、「下輩子-work1(KARA).mp3」之錄音電子檔予被告鄭力銘,被告鄭力銘並試圖為該曲填詞,惟原告與被告鄭力銘間因故就「下輩子」歌曲未有後續合作。嗣原告於103年8月9日與訴外人謝○○在「FaceBook」社群網站聊天時,經訴外人謝○○告知後,原告始知悉「下輩子」歌曲業經被告樂觀公司於102年間授權訴外人「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滾石公司」),以專輯名稱「一個人,唱情歌」、歌名「後世人」(下稱「後世人」歌曲),透過「iTunes」、「KKBOX」、「myMUSIC」、「Omusic」及「YouTube」等網路數位平台及實體唱片方式發行,而對外公開發表、公開傳輸原告創作之系爭歌曲,其網路收費每首為新臺幣(下同)20元,實體唱片每片售價449元。系爭歌曲為原告所創作,且受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之音樂著作,原告即為該著作之著作人及著作財產權人,被告等未經原告授權為上開行為,顯係侵害原告就系爭歌曲之重製權、公開播送權、公開傳輸權、散布權等著作財產權,並侵害原告就系爭歌曲之公開發表權及姓名表示權等著作人格權。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3項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10萬元,並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50萬元。又被告等剽竊原告之著作,而以樂觀公司名義對外授權發行「後世人」歌曲,並收費牟利,使社會大眾誤認系爭歌曲之作曲人為被告樂觀公司,侵害原告之信譽,爰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等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二)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60萬元,及自起訴書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判決書以16號字體登載主文、14號字體登載案由、要旨,並以長25公分、寬16公分之篇幅刊登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全國版第一版下半頁1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8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伊於民國101年11月14日創作完成「下輩子」歌曲(僅主旋律,不含歌詞)之音樂著作(下稱系爭歌曲)後,於同日透過電子郵件信箱,將系爭歌曲之錄音電子檔「下輩子.mp3」寄送予被告樂觀有限公司(下稱樂觀公司)之實際負責人即被告鄭力銘,原告先後就「下輩子」歌曲共寄送檔名為「下輩子.mp3」、「下輩子-work2.mp3」、「下輩子-work3.mp3」、「下輩子-work1.mp3」、「下輩子-work1(KARA).mp3」之錄音電子檔予被告鄭力銘,被告鄭力銘並試圖為該曲填詞,惟原告與被告鄭力銘間因故就「下輩子」歌曲未有後續合作。嗣原告於103年8月9日與訴外人謝○○在「FaceBook」社群網站聊天時,經訴外人謝○○告知後,原告始知悉「下輩子」歌曲業經被告樂觀公司於102年間授權訴外人「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滾石公司」),以專輯名稱「一個人,唱情歌」、歌名「後世人」(下稱「後世人」歌曲),透過「iTunes」、「KKBOX」、「myMUSIC」、「Omusic」及「YouTube」等網路數位平台及實體唱片方式發行,而對外公開發表、公開傳輸原告創作之系爭歌曲,其網路收費每首為新臺幣(下同)20元,實體唱片每片售價449元。系爭歌曲為原告所創作,且受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之音樂著作,原告即為該著作之著作人及著作財產權人,被告等未經原告授權為上開行為,顯係侵害原告就系爭歌曲之重製權、公開播送權、公開傳輸權、散布權等著作財產權,並侵害原告就系爭歌曲之公開發表權及姓名表示權等著作人格權。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3項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10萬元,並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50萬元。又被告等剽竊原告之著作,而以樂觀公司名義對外授權發行「後世人」歌曲,並收費牟利,使社會大眾誤認系爭歌曲之作曲人為被告樂觀公司,侵害原告之信譽,爰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等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二)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60萬元,及自起訴書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判決書以16號字體登載主文、14號字體登載案由、要旨,並以長25公分、寬16公分之篇幅刊登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全國版第一版下半頁1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7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伊於民國101年11月14日創作完成「下輩子」歌曲(僅主旋律,不含歌詞)之音樂著作(下稱系爭歌曲)後,於同日透過電子郵件信箱,將系爭歌曲之錄音電子檔「下輩子.mp3」寄送予被告樂觀有限公司(下稱樂觀公司)之實際負責人即被告鄭力銘,原告先後就「下輩子」歌曲共寄送檔名為「下輩子.mp3」、「下輩子-work2.mp3」、「下輩子-work3.mp3」、「下輩子-work1.mp3」、「下輩子-work1(KARA).mp3」之錄音電子檔予被告鄭力銘,被告鄭力銘並試圖為該曲填詞,惟原告與被告鄭力銘間因故就「下輩子」歌曲未有後續合作。嗣原告於103年8月9日與訴外人謝○○在「FaceBook」社群網站聊天時,經訴外人謝○○告知後,原告始知悉「下輩子」歌曲業經被告樂觀公司於102年間授權訴外人「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滾石公司」),以專輯名稱「一個人,唱情歌」、歌名「後世人」(下稱「後世人」歌曲),透過「iTunes」、「KKBOX」、「myMUSIC」、「Omusic」及「YouTube」等網路數位平台及實體唱片方式發行,而對外公開發表、公開傳輸原告創作之系爭歌曲,其網路收費每首為新臺幣(下同)20元,實體唱片每片售價449元。系爭歌曲為原告所創作,且受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之音樂著作,原告即為該著作之著作人及著作財產權人,被告等未經原告授權為上開行為,顯係侵害原告就系爭歌曲之重製權、公開播送權、公開傳輸權、散布權等著作財產權,並侵害原告就系爭歌曲之公開發表權及姓名表示權等著作人格權。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3項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10萬元,並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50萬元。又被告等剽竊原告之著作,而以樂觀公司名義對外授權發行「後世人」歌曲,並收費牟利,使社會大眾誤認系爭歌曲之作曲人為被告樂觀公司,侵害原告之信譽,爰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等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二)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60萬元,及自起訴書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判決書以16號字體登載主文、14號字體登載案由、要旨,並以長25公分、寬16公分之篇幅刊登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全國版第一版下半頁1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2", "lawName": "民事訴訟文書使用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作業辦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民事訴訟文書使用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作業辦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民國93年10月29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背帶之減壓結構」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於94年5月21日發給第M264907號新型專利證書,專利權期間自94年5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8日止。(二)原告日前於市場上發現被告禾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禾懋公司)所銷售之「Dr.AIR氣墊背帶」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是原告乃委託第三人分別於99年6月26日、99年6月29日及100年1月25日向被告購得型號均為「ASP-9302-1」,惟一者掛有「Dr.AIR氣墊背帶」廣告吊牌,另一者掛有「Dr.AIRAIRcushionStrap」廣告吊牌(以上二者產品結構相同),再一者則掛有「Dr.AIRDIYAircushionStrap」之釋壓減重背帶產品後,送請鉅鼎國際聯合事務所進行初步專利侵權之分析,而經分析之結果乃認被告所銷售之上開產品,均業已落入原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及第7項之內容,而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無誤。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1項、第3項前段,原告請求最低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之損失。(三)為此,依據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及侵權行為之法律規定,請求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專利權移轉登記
(一)原告公司係從事磷酸鋰鐵電池之研發、製造與銷售,被告許佑正原係原告公司總經理,並選任為公司董事,任期自民國98年7月1日起至99年11月22日止。(二)被告於任職原告公司期間取得與原告公司章程第2條所營事業「CC01090電池製造業」相關之專利總計有15項,有6項之權利人係以原告名義逕予登錄,有5項係經雙方簽訂之「投資協議書」約定意旨,就已經取得者應無條件移轉予原告取得,有2項係被告同意以原告其他關係企業即第三人艾德光能(開曼)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名義逕予登錄,除被告於99年5月13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充電電池之全接觸式極耳構造」新型專利,經該局於99年10月21日以第M391193號公告核准專利,及於99年8月4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鋰電池及夾片式的鋰電池極耳收納裝置」新型專利,並經該局於100年1月1日以第M395917號公告核准專利,未於申請日以原告或其他關係企業名義申請登錄。而系爭2項專利係在被告任職期間內所申請,且與原告公司所營事業亦相符,縱依投資協議書約定意旨就已經取得者亦應無條件移轉予原告取得,是系爭2項專利自無例外。(三)被告受原告僱傭目的除營業管理與市場行銷之業務之外,並依雙方簽訂之投資協議書即在被要求負責從事研發工作,被告於職務上均完全知悉公司各開發研究產品之內容及功能,係履行其工作契約上之義務,當屬所謂職務上之發明,即專利法第7條所稱之職務上發明,其專利權當然由雇用人所有。(四)專利之發明人即該專利的實際發明或創作人,其所擁有的是該專利的「姓名表示權」,但非一定可以擁有該專利的專利權與實際利益;而專利所有權人則是該專利的法定權利擁有人,也就是一種「專利財產權」。至於專利申請權,則可以說是專利申請程序上介於「姓名表示權」與「專利財產權」的一種程序權利,假若沒有經過發明人的意思表示(如,讓與)或是法定規定(如,繼承),則專利申請權仍屬於發明人所有。被告抗辯系爭2項專利係向日本Global-Tech株式會社以總價日幣7,050,000元所購得,再於台灣申請專利,惟系爭2項專利如係由被告自日本Global-Tech株式會社繼受取得,則發明人不可能由被告享有姓名表示權。(五)為此,依專利法第5條、第7條、第95條及侵權行為的法律關係,請求被告將系爭2項專利之專利人或專利申請人移轉變更為原告。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64",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公司係從事磷酸鋰鐵電池之研發、製造與銷售,被告許佑正原係原告公司總經理,並選任為公司董事,任期自民國98年7月1日起至99年11月22日止。(二)被告於任職原告公司期間取得與原告公司章程第2條所營事業「CC01090電池製造業」相關之專利總計有15項,有6項之權利人係以原告名義逕予登錄,有5項係經雙方簽訂之「投資協議書」約定意旨,就已經取得者應無條件移轉予原告取得,有2項係被告同意以原告其他關係企業即第三人艾德光能(開曼)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名義逕予登錄,除被告於99年5月13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充電電池之全接觸式極耳構造」新型專利,經該局於99年10月21日以第M391193號公告核准專利,及於99年8月4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鋰電池及夾片式的鋰電池極耳收納裝置」新型專利,並經該局於100年1月1日以第M395917號公告核准專利,未於申請日以原告或其他關係企業名義申請登錄。而系爭2項專利係在被告任職期間內所申請,且與原告公司所營事業亦相符,縱依投資協議書約定意旨就已經取得者亦應無條件移轉予原告取得,是系爭2項專利自無例外。(三)被告受原告僱傭目的除營業管理與市場行銷之業務之外,並依雙方簽訂之投資協議書即在被要求負責從事研發工作,被告於職務上均完全知悉公司各開發研究產品之內容及功能,係履行其工作契約上之義務,當屬所謂職務上之發明,即專利法第7條所稱之職務上發明,其專利權當然由雇用人所有。(四)專利之發明人即該專利的實際發明或創作人,其所擁有的是該專利的「姓名表示權」,但非一定可以擁有該專利的專利權與實際利益;而專利所有權人則是該專利的法定權利擁有人,也就是一種「專利財產權」。至於專利申請權,則可以說是專利申請程序上介於「姓名表示權」與「專利財產權」的一種程序權利,假若沒有經過發明人的意思表示(如,讓與)或是法定規定(如,繼承),則專利申請權仍屬於發明人所有。被告抗辯系爭2項專利係向日本Global-Tech株式會社以總價日幣7,050,000元所購得,再於台灣申請專利,惟系爭2項專利如係由被告自日本Global-Tech株式會社繼受取得,則發明人不可能由被告享有姓名表示權。(五)為此,依專利法第5條、第7條、第95條及侵權行為的法律關係,請求被告將系爭2項專利之專利人或專利申請人移轉變更為原告。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公司係從事磷酸鋰鐵電池之研發、製造與銷售,被告許佑正原係原告公司總經理,並選任為公司董事,任期自民國98年7月1日起至99年11月22日止。(二)被告於任職原告公司期間取得與原告公司章程第2條所營事業「CC01090電池製造業」相關之專利總計有15項,有6項之權利人係以原告名義逕予登錄,有5項係經雙方簽訂之「投資協議書」約定意旨,就已經取得者應無條件移轉予原告取得,有2項係被告同意以原告其他關係企業即第三人艾德光能(開曼)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名義逕予登錄,除被告於99年5月13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充電電池之全接觸式極耳構造」新型專利,經該局於99年10月21日以第M391193號公告核准專利,及於99年8月4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鋰電池及夾片式的鋰電池極耳收納裝置」新型專利,並經該局於100年1月1日以第M395917號公告核准專利,未於申請日以原告或其他關係企業名義申請登錄。而系爭2項專利係在被告任職期間內所申請,且與原告公司所營事業亦相符,縱依投資協議書約定意旨就已經取得者亦應無條件移轉予原告取得,是系爭2項專利自無例外。(三)被告受原告僱傭目的除營業管理與市場行銷之業務之外,並依雙方簽訂之投資協議書即在被要求負責從事研發工作,被告於職務上均完全知悉公司各開發研究產品之內容及功能,係履行其工作契約上之義務,當屬所謂職務上之發明,即專利法第7條所稱之職務上發明,其專利權當然由雇用人所有。(四)專利之發明人即該專利的實際發明或創作人,其所擁有的是該專利的「姓名表示權」,但非一定可以擁有該專利的專利權與實際利益;而專利所有權人則是該專利的法定權利擁有人,也就是一種「專利財產權」。至於專利申請權,則可以說是專利申請程序上介於「姓名表示權」與「專利財產權」的一種程序權利,假若沒有經過發明人的意思表示(如,讓與)或是法定規定(如,繼承),則專利申請權仍屬於發明人所有。被告抗辯系爭2項專利係向日本Global-Tech株式會社以總價日幣7,050,000元所購得,再於台灣申請專利,惟系爭2項專利如係由被告自日本Global-Tech株式會社繼受取得,則發明人不可能由被告享有姓名表示權。(五)為此,依專利法第5條、第7條、第95條及侵權行為的法律關係,請求被告將系爭2項專利之專利人或專利申請人移轉變更為原告。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新型第M466052號「車輛防捲入側板」專利  (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瑞典商斯堪尼亞汽車工 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下稱斯堪尼亞公司)前係向原告所獨資經營之鑫旺企業社採購原告依系爭專利所生產之產品,用以組裝至被告斯堪尼亞公司所生產之「曳引車」上,再由被告英屬維京群島商永德福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下稱永德福台灣分公司)對外銷售該「曳引車」。然於102年11月起,被告斯堪尼亞公司停止向原告採購系爭專利產品,但仍在市場上繼續生產「曳引車」並由永德福汽車公司對外銷售。原告發現由被告斯堪尼亞公司生產並由永德福汽車公司對外銷售之「曳引車」上,所安裝之「防捲入側板」零件(下稱系爭產品),係被告斯堪尼亞公司委由被告錦興企業行所製造。經原告將被告等所製造使用銷售之系爭產品送由專利侵害鑑定專業機構即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鑑定後,確認系爭產品侵害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經原告於103年10月16日委請律師代函並提示智慧財產局核發予原告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告知被告等請停止侵害系爭專利權行為,卻遭拒絕且被告等仍繼續製造系爭產品,並使用系爭產品組裝於上之「曳引車」並為銷售,被告等實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二)被證五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1.參照被證五權利要求書中所揭示內容與說明書附圖之圖3至5可知,被證五係揭示一種側裙板鎖緊機構,與系爭專利差異甚大,如被證五並未揭示系爭專利中之「側板本體(10)與  側板本體(10)的第一固定片(11)、第二固定片(12)、第一連 結部(111)、(121)及第二連結部(112)、(122)」、「第一連結板(20)及第二連結板(30)的第一組合部(21)、(31)及第二組合部(22)、(32)」與「複數個彈性緩衝元件(40)」的組件、構造,及如系爭專利之可藉由此「車輛防捲入側板(1  00)」結構可達到「使該第一連結板(20)及第二連結板(30) 具有上、下、左、右多點平衡防震與搖晃緩衝之抗震彈力。」之功效。2.再被證五除組件、構造與空間組態與系爭專利不同外,就被證五所欲達成之功效與解決課題,亦與系爭專利有所差異,如被證五專利說明書第5至6頁之段落[0037]記載之內容可知,被證五之各主要元件「側裙板支架1、鑄件軟墊勾10、支架11、彈簧14、舌型活動銷15、舌型下端151、手柄16、  橡膠軟墊3、定位軸6、尼龍緩衝軟墊62、定位卡口9、卡 口上側邊91。」,其組件、構造與結構空間組態,均與系爭專利不同,被證五所能產生之功效亦與系爭專利之功效係在  提供一種「側裙板支架1與側裙板安裝支架2」間之自動鎖 緊、貼合緊密的組合與簡易拆卸功能不同,亦即被證五並未  產生如系爭專利之「使該第一連結板(20)及第二連結板(30  )具有上、下、左、右多點平衡防震與搖晃緩衝之抗震彈力 。」,而直接對應作用於側板本體(10)上、下、左及右多  點抗震彈力之功效。此由被證五之申請專利說明書內未有系 爭專利功效之相關說明及被證五之申請專利說明書第3頁之  段落[0002]背景技術說明與說明書附圖之圖1及圖2所示之 習知技術說明與所欲解決課題說明中之揭示亦可得知。(三)被證五及七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被證七為一「設於貨卡車車底盤左外側之左側裙板。」設計專利,參照被證七之專利說明書之創作特點說明可知,被證七之專利範圍係界定於一種「左側裙板」外觀形狀,並非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所述之「車輛防捲入側板」構造。此由專利法第121條第1項之規定亦可證。故被證七  與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至8之內容無關,且被 證七與本案之技術內容亦無涉,其「左側裙板」與系爭專利之「側板本體(10)」形狀亦有不同,自無法證明系爭專利  不具進步性。而觀諸被證五中之申請專利說明書、圖式、申 請專利範圍中,均未提及如何結合於車輛側裙之結構與實施方式,熟習該項技術人士自無法由被證五之結構與技術內容  輕易與被證七相結合。況被證七配合特定車款左側形狀之「 左側裙板」,未必能符合被證五之整體結構組合。縱可將被  證七與被證五之技術內容作組合,然參照前開系爭專利與被 證五之比對結果,自可認被證五、七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  利有不具進步性。(四)被證一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1.被證一設計圖並無任何日期記載,亦無日期證明,甚或連一般正式設計圖必需載明之出圖日期、繪圖者、部門主管核可驗證等記載資料均屬欠缺,何以能證明其出處與設計日期均早於系爭專利、或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且被證一之設計圖與零件表間之備註說明不甚明確,無法證明該減震筒與系爭專利新穎性及進步性相關,且亦欠缺相關說明文件加以說明與證明各組件之功能與連結結構,自無法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阻卻證據。且由被證一設計圖可知,該減震筒係裝置在柱(標號13)的上、下端,由一六角螺絲(標號19)與止滑螺帽(標號20)橫向穿鎖該減震筒於柱之上、下端, 該設計圖所示至多僅能提供橫向之緩衝減震功能,無法提供縱向之減震功能,且該柱(標號13)並未顯示連結在該設計圖中之側侰(標號1)何處位置,其目的非在於提供如同系  爭專利之防捲入側板縱向減震功能,此亦可由被證一第二頁 零件表中標號13之備註欄記載為「nss方形排氣消音器圓筒排氣消音器」等記載證明該柱與nss方形排氣消音器圓筒排氣消音器結構連結有關,且亦可藉此認定該「柱」組件為安裝在該nss方形排氣消音器圓筒排氣消音器上作為支撐與減震之用,亦可再由被證一之設計圖中減震器(標號36、37及38)與零件表第三頁中之備註欄記載為「寬油箱」證明該減  震器(標號36、37及38)與該寬油箱有關,係在提供油箱與 側裙間之橫向減震碰撞功能。2.另就系爭專利之圖面與被證一之設計圖比對,系爭專利中之  彈性緩衝元件(40)係縱向連結於第一連結板(20)與第二連結 板(30)的上、下端,亦即平均分布在該側板本體(10)的上、下、左、右四個角落的受力點上,而該第一連結板(20)與第二連結板(30)係直接連結在大型車輛(200)之車架210上,可直接提供該側板本體(10)的上、下、左及右多點的均衡緩衝大型車輛(200)行駛時的機械震動力,可達到使側板本體(10)前、後端的多點平衡防震與搖晃緩衝之抗震彈力。然由被證一第三至四頁所示之零件表之支架(標號41、42、43及44),備註欄分別記載為「配備右側油箱的卡車,電瓶位置XM3260H」、「assy電瓶位置XM3260H」及「0000000assy電瓶位置XM3260H雙電瓶系統」可知,該支架確為提供側裙連結於卡車側面的油箱與電瓶位置處,而該支架並無與設計圖中的柱有任何連結關係或結構說明,顯見該支架(標號41、42、43及44)並未具有任何減震組件,亦即在該設計圖中之側裙前、後、左及右四個受力點上,並無任何緩衝機構或措施,與前述系爭專利中之主要結構與功能有明顯差異,且系爭專利所能產生之「使側板本體(10)前、後端的多點平衡防震與搖晃緩衝之抗震彈力」功效,亦優於被證一設計圖產品之功能,如依被證一之設計圖的側裙產品結構,可推測於實際應用裝設於卡車兩側時,無任何平衡防震與搖晃緩衝之抗震能力,該側裙將受卡車行駛時之機械震動力而讓該側裙震動脫落與損壞。足證系爭專利與被證一圖說內容無關。(五)被證九、十、十一、十二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  另被證九係101年11月28日電子信件所檢附之檔案,被告豈 可能以101年11月28日之被證九設計圖製造出車輛防捲入裝  置組裝至曳引車上,並於時間點在前之101年5月21日販賣 予得宏交通有限公司,此顯屬事實上不能。而被證十、十一  與十二照片,明顯可見其形式記載之內容及實質隱含之內容 ,皆未能揭露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自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且被證十二並未揭示日期資料,無法證明於系爭  專利申請前即已存在,且其所指之防捲入裝置,亦可能於申 請系爭專利或專利核准後方為裝設,故被證十二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六)被告等並非系爭專利先使用權人,而不受系爭專利效力所及  :  被證九係零件圖,並非設計圖或立體分解圖,且於零件圖中  未附上各零件之尺寸及用途,無法讓熟悉該項技術人士得據 以實施。且被告所稱被證九之複數緩衝彈性元件,實應位於側板本體外部之飾條。因系爭專利之緩衝彈性元件應為四個,而非二個,且若該零件確為系爭專利之「複數緩衝彈性元件」,應在側板本體之內側即右邊,而非側板本體的外側即左邊,此可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說明書第二至四圖所示元件  編號(40)彈性緩衝元件之位置分別位於側板本體(10)之內 側上、下、左、右四個角落位置,如此方能達到上、下、左、右多點平衡防震與搖晃緩衝之抗震彈力功效,且系爭專利  元件編號(40)彈性緩衝元件之立體外觀結構、形狀與剖面 結構、形狀,與被證九中「複數緩衝彈性元件」結構與形狀差異甚大,顯見被證九並無「複數緩衝彈性元件」零件。因  被證九圖說與系爭專利不同,故縱被告係以被證九圖說於10  2年6月22日起委託錦興企業行製造防捲入裝置,則該防捲 入裝置亦無法證明被告等係為先使用權人。(七)被告等應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  被告等具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已如前述,而於損害賠償金額 之計算上,被告斯堪尼亞公司於102年11月起即未向原告採  購系爭專利產品,而由被告錦興企業行所製造系爭產品單組 售價為新台幣(下同)12,451元,系爭產品經交付予被告斯堪尼亞公司組裝至其「曳引車」時,均係於每台「曳引車」之左、右兩側車體安裝一組系爭產品完成後,而由永德福汽車公司對外銷售該「曳引車」,亦即一輛「曳引車」係安裝二組系爭產品。則被告等共製造使用銷售多少數量之系爭產品,可由永德福公司對外銷售「曳引車」之數量得知。另被告永德福公司就系爭產品舉證之成本與必要費用每件為8,56  1元,亦為被告錦興企業行就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所 得利益,故應以被告等侵害系爭專利權所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全部收入之所得利益計算原告之損害。考量被告等之侵害實屬故意,請依專利法第97條第2項之規定,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並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及民法第185條規定,請求被告公司間與其等負責人對原告負連帶之損害賠償責任。為此起訴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40,117,122元整,及本書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自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671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671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清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清展公司)為新型第222775號「一種調整滾輪的改良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3年3月21日至103年11月26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樹沅塑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輥輪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比對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屬侵權。原告曾於94年5月23日發函予被告公司,請其回收產品,然被告公司仍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被告公司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台幣(下同)60萬元。被告賴淑珍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2、3項、第97條、第120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被證1、2之組合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 ꆼ、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ꆼ系爭專利是提供一種可以供螺帽置入於基座之容置空間,使螺帽與調整螺絲互相螺合,於調整輪調整升降時不會產生滑牙及移位之困擾。此因過去習用之調整輪在塑膠座調整至頂時,螺絲仍可繼續旋轉而造成滑牙現象,當門窗載重時,往往容易造成已調高的調整輪產生下降之缺失。雖如被證2之先前技術已有解決此問題,然其提供螺絲定位及不滑牙功效的構件必須訂作,導致成本提高,均無法達成原告之系爭專利之功效。ꆼ當調整系爭專利之滾輪時,僅須利用一螺絲起子轉動螺絲即可調整,不會發生已調整至頂而螺絲仍繼續扭轉之滑牙現象,且門窗載重時亦不會產生滾輪下降之困擾。同時,容置空間內的螺帽不僅無須另外訂做,亦不需預先埋設在滑輪主體之穿孔處,故容易抽取及降低製作成本,自具有進步性。ꆼ、被證1、2之組合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ꆼ系爭專利與被證1相較:被證1圖3之特徵係將螺帽預先埋設在本體10的穿孔12內,故加工方式較為複雜且製造亦較困難。而系爭專利係於基座一側面開設有一容置空間,故可置入一螺帽,如此不僅製造方式較簡單,而且螺帽容易抽取。此外,被告亦曾經對系爭專利提出舉發,而被證1即為舉發時,被告爰引之先前技術之一,舉發已經審查為舉發不成立,其理由指出被證1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之基座側面設容置空間供螺帽置入,位在螺孔內而可與調整螺絲相互螺合之技術,又系爭專利於滾輪調整時,僅須利用一螺絲起子轉動螺絲即可調整,不致因調整至頂而螺絲仍繼續扭轉之滑牙現象,具有模具結構簡單可有效降低成本之功效,故系爭專利非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被證1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尚難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ꆼ系爭專利與被證2相較:ꆼ被證2係系爭專利說明書援引的先前技術之一,被證2提供螺絲定位及不滑牙功效的構件必須訂作,使用不方便且造成製作成本提高,故亦為系爭專利所欲解決的問題。詳言之,被證2之限制體60A必須特別的訂製,同時本體10亦必需特別設計與限制體60A特徵相的形狀,二者才有辦法連結,另外被證2圖8之墊片70A之穿孔71雖具有螺紋,惟一般市場(如五金行)銷售之墊片,其穿孔皆無螺紋,故穿孔有螺紋之墊片皆須另外訂製。再者,被證2本體10之缺口191需再設計容置槽19供墊片70A插入,以上可知,被證2成本較高,且使用上亦相當不便利。ꆼ而系爭專利提供螺絲定位及不滑牙功效的構件僅須在基座上設置一容置空間,將市售的螺帽置入容置空間內並與螺絲互相螺合即可,螺帽取得方便,無需訂作,且容置空間製作簡單,縱然容置空間如系爭專利圖3之態樣,亦無須再特別設計容置槽即可將螺帽置入。因此,系爭專利除能達到良好的滯止定位及不滑牙功效,同時模具結構及製作方式較簡單,可有效降低成本,而且螺帽容易抽取,使用上亦相當便利。ꆼ被告抗辯:「…當熟習該項技術之人認為被證2專利案之使用具有螺紋穿孔之限制體(60A)或墊片(70A)來做為與調整螺絲結合之手段,有所不便時,當可輕易思及回歸最傳統之方法,亦即以螺帽取代限制體(60A)或墊片(70A),來達到相同之功效」,然而,被告是為本領域之生產製造者,且被證1及被證2亦皆為被告申請之專利,被告應是屬熟習該項技術之人,而在被證1及被證2申請日前,即有8件(公告號碼:第19723號、第214957號、第264874號、第275324號、第288530號、第302039號、第302949號、第335854號)以墊片具有螺孔之前案技術、有1件(公告號碼:第334030號)調整滾輪本體埋設螺帽之前案技術,且第334030號專利的技術特徵亦與被證1完全相同,是以,被告既然為熟習該項技術之人,為何不直接申請將螺帽置入於本體容置空間內,卻要申請限制體需另外訂作之專利?顯見系爭專利並非可輕易完成。此外,再依被告所述「……使用具有螺紋穿孔之限制體(60A)或墊片(70A)來做為與調整螺絲結合之手段,有所不便時,……即以螺帽取代限制體(60A)或墊片(70A),來達到相同之功效」,換言之,系爭專利將螺帽置入於容置空間的技術特徵的確是較優於被證2,既然是優於被證2,即說明系爭專利確具進步性。(三)並聲明:ꆼ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6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年百之5計算之利息。ꆼ被告樹沅塑膠科技有限公司不得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輸出、輸入或使用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222775號「一種調整滾輪的改良結構」新型專利權之物品或為其他侵害前述專利權之行為。ꆼ被告樹沅塑膠科技有限公司應將從事製造侵害原告專利權物品之器具(即模具)、以及侵害專利權之物(即製成之成品、半成品、回收市場上之成品),均交由原告銷毀。ꆼ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ꆼ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人格權爭議等
(一)原告清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清展公司)為新型第222775號「一種調整滾輪的改良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3年3月21日至103年11月26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樹沅塑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輥輪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比對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屬侵權。原告曾於94年5月23日發函予被告公司,請其回收產品,然被告公司仍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被告公司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台幣(下同)60萬元。被告賴淑珍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2、3項、第97條、第120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被證1、2之組合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 ꆼ、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ꆼ系爭專利是提供一種可以供螺帽置入於基座之容置空間,使螺帽與調整螺絲互相螺合,於調整輪調整升降時不會產生滑牙及移位之困擾。此因過去習用之調整輪在塑膠座調整至頂時,螺絲仍可繼續旋轉而造成滑牙現象,當門窗載重時,往往容易造成已調高的調整輪產生下降之缺失。雖如被證2之先前技術已有解決此問題,然其提供螺絲定位及不滑牙功效的構件必須訂作,導致成本提高,均無法達成原告之系爭專利之功效。ꆼ當調整系爭專利之滾輪時,僅須利用一螺絲起子轉動螺絲即可調整,不會發生已調整至頂而螺絲仍繼續扭轉之滑牙現象,且門窗載重時亦不會產生滾輪下降之困擾。同時,容置空間內的螺帽不僅無須另外訂做,亦不需預先埋設在滑輪主體之穿孔處,故容易抽取及降低製作成本,自具有進步性。ꆼ、被證1、2之組合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ꆼ系爭專利與被證1相較:被證1圖3之特徵係將螺帽預先埋設在本體10的穿孔12內,故加工方式較為複雜且製造亦較困難。而系爭專利係於基座一側面開設有一容置空間,故可置入一螺帽,如此不僅製造方式較簡單,而且螺帽容易抽取。此外,被告亦曾經對系爭專利提出舉發,而被證1即為舉發時,被告爰引之先前技術之一,舉發已經審查為舉發不成立,其理由指出被證1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之基座側面設容置空間供螺帽置入,位在螺孔內而可與調整螺絲相互螺合之技術,又系爭專利於滾輪調整時,僅須利用一螺絲起子轉動螺絲即可調整,不致因調整至頂而螺絲仍繼續扭轉之滑牙現象,具有模具結構簡單可有效降低成本之功效,故系爭專利非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被證1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尚難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ꆼ系爭專利與被證2相較:ꆼ被證2係系爭專利說明書援引的先前技術之一,被證2提供螺絲定位及不滑牙功效的構件必須訂作,使用不方便且造成製作成本提高,故亦為系爭專利所欲解決的問題。詳言之,被證2之限制體60A必須特別的訂製,同時本體10亦必需特別設計與限制體60A特徵相的形狀,二者才有辦法連結,另外被證2圖8之墊片70A之穿孔71雖具有螺紋,惟一般市場(如五金行)銷售之墊片,其穿孔皆無螺紋,故穿孔有螺紋之墊片皆須另外訂製。再者,被證2本體10之缺口191需再設計容置槽19供墊片70A插入,以上可知,被證2成本較高,且使用上亦相當不便利。ꆼ而系爭專利提供螺絲定位及不滑牙功效的構件僅須在基座上設置一容置空間,將市售的螺帽置入容置空間內並與螺絲互相螺合即可,螺帽取得方便,無需訂作,且容置空間製作簡單,縱然容置空間如系爭專利圖3之態樣,亦無須再特別設計容置槽即可將螺帽置入。因此,系爭專利除能達到良好的滯止定位及不滑牙功效,同時模具結構及製作方式較簡單,可有效降低成本,而且螺帽容易抽取,使用上亦相當便利。ꆼ被告抗辯:「…當熟習該項技術之人認為被證2專利案之使用具有螺紋穿孔之限制體(60A)或墊片(70A)來做為與調整螺絲結合之手段,有所不便時,當可輕易思及回歸最傳統之方法,亦即以螺帽取代限制體(60A)或墊片(70A),來達到相同之功效」,然而,被告是為本領域之生產製造者,且被證1及被證2亦皆為被告申請之專利,被告應是屬熟習該項技術之人,而在被證1及被證2申請日前,即有8件(公告號碼:第19723號、第214957號、第264874號、第275324號、第288530號、第302039號、第302949號、第335854號)以墊片具有螺孔之前案技術、有1件(公告號碼:第334030號)調整滾輪本體埋設螺帽之前案技術,且第334030號專利的技術特徵亦與被證1完全相同,是以,被告既然為熟習該項技術之人,為何不直接申請將螺帽置入於本體容置空間內,卻要申請限制體需另外訂作之專利?顯見系爭專利並非可輕易完成。此外,再依被告所述「……使用具有螺紋穿孔之限制體(60A)或墊片(70A)來做為與調整螺絲結合之手段,有所不便時,……即以螺帽取代限制體(60A)或墊片(70A),來達到相同之功效」,換言之,系爭專利將螺帽置入於容置空間的技術特徵的確是較優於被證2,既然是優於被證2,即說明系爭專利確具進步性。(三)並聲明:ꆼ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6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年百之5計算之利息。ꆼ被告樹沅塑膠科技有限公司不得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輸出、輸入或使用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222775號「一種調整滾輪的改良結構」新型專利權之物品或為其他侵害前述專利權之行為。ꆼ被告樹沅塑膠科技有限公司應將從事製造侵害原告專利權物品之器具(即模具)、以及侵害專利權之物(即製成之成品、半成品、回收市場上之成品),均交由原告銷毀。ꆼ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ꆼ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駿富達公司於95年9月5日即以系爭產品「磁性微粒吸附滾輪」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該局發給第I240777號專利證書。該專利嗣經原告以專利無效為由提起舉發,智慧財產局與經濟部雖為舉發成立之決定,惟經本院99年度行專訴第114號判決將該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予以撤銷,故被告駿富達公司之專利仍屬有效存在。(二)系爭產品實為原告「鐵屑分離機改良構造」產品之改良,具有超過原告產品技術之功效,系爭產品之作用在於隨滾輪的圓周轉動,藉其磁性來吸附加工中產生的微粒,並能保持強磁區磁場的均勻度,該技術為原告產品不及之處,系爭產品之專利技術較原告先進。被告駿富達公司既獲得專利,得據本身之專利予以實施,其產品並無侵害原告專利可言。(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傾斜前柵板」,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且系爭產品係根據被告申請獲准之第095215824號新型專利所製造,系爭產品之磁性滾筒並不存在「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其次,由系爭產品實物照片可看出並不存在「在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及「藉由該傳動軸與馬達之轉軸相互插接轉動」之兩項子要件,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且不能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再者,由引證案1美國專利US5,814,217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包括「傾斜擋霸」、「傾斜前柵板」、「磁性滾筒具有首排與末排兩組弧塊磁鐵」、「側蓋鎖固傳動軸」、「馬達」等各要件,均已揭露於該美國專利US5,814,217中,唯一差異在於系爭專利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軸對軸之同軸插接,而美國專利US5,814,217中馬達與磁性滾筒採取傳動方式非同軸連接。是系爭專利僅將「非同軸連接」改為「同軸插接」,依據先前技術阻卻原則,原告亦不得主張均等論,其專利範圍必須限制於「同軸插接」,任何非同軸連接方式,皆不屬於系爭專利之範圍。(四)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申請前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用)、不具進步性(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為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應予撤銷: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係使用「其特徵在於」之語法描述,主要內容在於「其特徵在於」之後的文字。該內容中,擋霸、傾斜前柵板、首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呈前薄漸往後增厚、末排弧塊磁鐵截斷面係為前厚逐漸往後遞減薄、磁性滾筒之側蓋上鎖固傳動軸,皆全部揭示於引證案1中。又原告自承鏈接或轉軸插接,僅方式不同,皆為等效置換,因此引證案1之磁性滾筒和馬達雖非轉軸插接,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之要件已被引證案1所揭示。另轉軸插接乃屬本技術領域中之常用手段,引證案2我國新型專利公告第483496號已顯示插接之方式,因此系爭專利之要件即或在鏈接或轉軸插接之方式上與引證案1不同,也仍為等效置換,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被告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09",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310",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6 1 3", "lawName": "個人資料保護法" }, { "issueRef": "19 1 3", "lawName": "個人資料保護法" }, { "issueRef": "19 1 6", "lawName": "個人資料保護法" }, { "issueRef": "19 1 7", "lawName": "個人資料保護法" }, { "issueRef": "20 1", "lawName": "個人資料保護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83",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83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83 2",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