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son
stringlengths
2
26
self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131k
other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60.5k
relatedIssues
list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為新型第M366039號「染整定型烘乾所排放廢熱氣回收供給鍋爐再利用之裝置」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10月1日起至107年11月13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捷能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101年3月16日所製造、販賣予訴外人柏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柏凱公司)之「定型機熱風回收鍋爐空污處理系統修改工程」裝置(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比對後認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而侵害系爭專利權。被告出售系爭產品與訴外人柏凱公司之售價為1台新台幣(下同)2,175,000元,被告共售出2台,合計共獲利4,350,000元,原告於上開範圍內請求賠償3,500,000元,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清償原告新台幣3,5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原告依無因管理請求登報及登載個人臉書道歉無理由,原告稱名譽遭到損害,與本件車禍並無因果關係,另原告應就其有受損之事實及損害額提出證據證明等語,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著作權行為等
原告為新型第M366039號「染整定型烘乾所排放廢熱氣回收供給鍋爐再利用之裝置」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10月1日起至107年11月13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捷能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101年3月16日所製造、販賣予訴外人柏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柏凱公司)之「定型機熱風回收鍋爐空污處理系統修改工程」裝置(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比對後認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而侵害系爭專利權。被告出售系爭產品與訴外人柏凱公司之售價為1台新台幣(下同)2,175,000元,被告共售出2台,合計共獲利4,350,000元,原告於上開範圍內請求賠償3,500,000元,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清償原告新台幣3,5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原告依無因管理請求登報及登載個人臉書道歉無理由,原告稱名譽遭到損害,與本件車禍並無因果關係,另原告應就其有受損之事實及損害額提出證據證明等語,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中華全球城市選拔協會為內政部合法成立之人民團體(原證3),自民國(下同)2006年開始舉辦「全球城市小姐選拔大賽」(MissGlobalcityPageant)之選美活動(原證2)。「全球城市小姐選拔大賽」是目前擁有超過70個國家150個以上全球城市組織,加入這個新興選拔組織,2009年進入第四屆賽事,並已經發展成為全球五大選拔品牌(原證1),迄今2015年已邁入第10屆。「全球城市小姐」選美活動名稱自2006年至2015年長達十年來為原告所使用,為華人世界及全球城市選美知名之重大選美活動賽事,故為公平交易法第22條之著名之事業姓名或服務之表徵。被告王文欽為訴外人龍騰瑞士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訴外人龍騰公司)及被告八馬國際事業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八馬公司)之負責人,被告王文欽於2014年企圖於香港使用原告之「全球城市小姐選拔大賽」名稱辦理選美活動,遭原告發覺後警告通知阻止,被告王文欽自知理虧才於2014年2月25日與原告簽署授權合作備忘錄,由原告授權訴外人龍騰公司於香港地區舉辦「2014年全球城市小姐兩岸四地選拔大賽—香港分賽區前五強總決賽選拔」選美業務,並將相關全球城市小姐選拔之資料庫、LOGO、肖像權等等授權龍騰公司於香港地區使用(原證5),惟被告王文欽在最後香港區總決賽,居然直接改名為「2014年第九屆全球城市小姐暨全球城市天使香港區總決賽」(原證20),於「全球城市小姐」後接上「暨全球城市天使」,顯然是魚目混珠,故意仿冒原告知名選美活動名稱。當時原告選美主席張如君小姐知悉後也親自通知抗議,但因被告擅自更改名稱已於媒體曝光,為避免名稱爭議模糊選美焦點及影響選美公信力及時程,且被告王文欽當時保證不會再使用或於台灣使用該選舉名稱,故原告乃擱下爭議並未提告,但原告2014年之選美主席張如君小姐,即未出席香港區總決賽以表抗議。
一、原告原起訴主張被告冒用其選美活動名稱,後增列被告抄襲其著作,為訴之事實擴張,顯為訴之追加。且本件起訴迄今已1年餘,原告方為訴之追加,甚至於證人張如君到庭作證後始行提出,事實及攻防方法均非同一,有礙被告防禦且遲延訴訟之意圖明顯,原告所為訴之追加顯非適法。二、原告並非公平交易法所定之事業,與被告間亦不存有競爭關係,顯無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2款之餘地:(一)原告並非公平交易法所定之事業:原告僅係經內政部准予設立之人民團體(原證3),並非法人或工商行號,亦非提供商品服務從事交易之團體,更非同業公會或促進成員利益之團體,舉辦之選美活動亦自稱非以營利為目的(原證1),自非公平交易法第2條所定之事業。且原證1維基百科資料,經查詢可知該網頁全文實另包括「中立性有爭議。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自2009年7月起標示本模板。」(被證1),故原告自稱為著名之事業姓名或服務之表徵云云,難認屬實。(二)兩造並不存有競爭關係:依原告提出之維基百科資料(原證1)可知其舉辦之「全球城市小姐選拔大賽」選拔活動之主要目的在於選拔全球城市小姐,代言各項慈善關懷活動,非以營利為目的。而被告舉辦「全球城市天使選拔大賽」,性質上亦屬公益關懷之活動,並非商業營利行為。兩者均為公益目的,如何有競爭關係?證人張如君乃原告舉辦選美活動之創始人,且係原告之前任理事長,與原告利害一致,其證言形式上難謂可信,其雖就兩造之選美活動有競爭關係言之鑿鑿,然於證述當下卻無法即行舉例如何有混淆之虞,足見全為其自身主觀臆測之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9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中華民國第M544103號「電路板自動投料設備」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保護期間自民國106年6月21日至116年3月22日止(原證1)。被告捷惠自動機械有限公司(下稱捷惠公司)、孫德銘所製造、販賣之「JH-9922、JH-9923X-RAY預定位送板機」產品(以下合稱系爭產品),實施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範圍,已侵害系爭專利。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及第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97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並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3項請求如訴之聲明第2、3項規定,請求排除侵害。(二)損害賠償額:被告捷惠公司為系爭產品之專業廠商,被告孫德銘則為系爭產品領域之專業經營者,對於系爭專利之存在及其利用系爭專利產銷系爭產品等事實,無不知之理,且原告曾寄發律師函明確告知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之事實(原證7)。然被告等未經授權而竟執意持續製造販賣具有系爭專利技術特徵之系爭產品,顯屬故意侵害系爭專利。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7條第2項規定,酌定被告故意侵害系爭專利之損害賠償額為新臺幣(下同)500萬元。(三)聲明: 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請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進口系爭產品及其他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 3、系爭產品應予回收並銷毀。 4、就第1、2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原起訴主張被告冒用其選美活動名稱,後增列被告抄襲其著作,為訴之事實擴張,顯為訴之追加。且本件起訴迄今已1年餘,原告方為訴之追加,甚至於證人張如君到庭作證後始行提出,事實及攻防方法均非同一,有礙被告防禦且遲延訴訟之意圖明顯,原告所為訴之追加顯非適法。二、原告並非公平交易法所定之事業,與被告間亦不存有競爭關係,顯無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2款之餘地:(一)原告並非公平交易法所定之事業:原告僅係經內政部准予設立之人民團體(原證3),並非法人或工商行號,亦非提供商品服務從事交易之團體,更非同業公會或促進成員利益之團體,舉辦之選美活動亦自稱非以營利為目的(原證1),自非公平交易法第2條所定之事業。且原證1維基百科資料,經查詢可知該網頁全文實另包括「中立性有爭議。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自2009年7月起標示本模板。」(被證1),故原告自稱為著名之事業姓名或服務之表徵云云,難認屬實。(二)兩造並不存有競爭關係:依原告提出之維基百科資料(原證1)可知其舉辦之「全球城市小姐選拔大賽」選拔活動之主要目的在於選拔全球城市小姐,代言各項慈善關懷活動,非以營利為目的。而被告舉辦「全球城市天使選拔大賽」,性質上亦屬公益關懷之活動,並非商業營利行為。兩者均為公益目的,如何有競爭關係?證人張如君乃原告舉辦選美活動之創始人,且係原告之前任理事長,與原告利害一致,其證言形式上難謂可信,其雖就兩造之選美活動有競爭關係言之鑿鑿,然於證述當下卻無法即行舉例如何有混淆之虞,足見全為其自身主觀臆測之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自民國85年間即委託他人製作古式軟身媽祖椅,嗣原告轉由委託被告接手製作古式軟身媽祖椅,其間原告有拿椅子之尺寸及相片資料給被告製作,迄至101年間雙方才終止合作。惟被告於兩造終止合作後,竟仍持續製作、販賣原告上開古式軟身媽祖椅(下稱系爭產品),原告為保障自身權益因而申請取得中華民國證書號第D201956號「古式媽祖椅之部分」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1)及第D186729號「古式軟身媽祖椅」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2,系爭專利1、2合稱系爭專利)。又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均係設置在廟宇處,以提昇廟宇之整體美觀及藝術感,故用途為相同,且系爭產品外觀上與系爭專利1內容一致,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2不同者僅在系爭專利2正面花肚具有雙鳳及一牡丹之雕飾,且其兩側面雕有卷草之花紋,然兩者整體外觀就直接觀察之視覺印象無實質差異,普通消費者在以肉眼直接觀察比對,並對商品施以一般注意力,會將系爭產品誤認為系爭專利2而產生混淆之視覺印象,兩者外觀近似,因此,系爭產品業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再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後,已寄發存證信函通知被告停止侵權,詎被告至今仍對外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並在五湖四海宴公開要約販賣系爭產品,可證被告係故意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另系爭產品係純手工製作,只在購入木頭成本,無其他成本,但因被告未成立公司、行號,實無從取得其出售系爭產品之相關訂購單、送貨單、帳冊供參,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以被告侵權行為期間起訖時點為106年11月21日至109年3月底(共29個月),大約每個月可賣出一座系爭產品,其毛利約為8成,並以系爭產品單價新臺幣(下同)45,000元計算,酌定損害賠償額為1,044,000元(計算式:45,000元×0.8×29個月=1044,000元),並因被告惡意重大,酌處損害額一倍即2,088,000元。為此,爰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2,088,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㈡原告願供擔保請求宣告假執行。
系爭產品為被告於99年間參考北港鎮朝天宮媽祖正殿老祖之神椅之改良創作,神椅形式為清朝即有工藝,為公共財產,並非兩造之原始創作。原告於100年間曾經委託被告製作系爭產品,被告製作圖說,並製作系爭產品交付予原告,且被告曾於105年間參加慶中秋五湖四海宴展覽其所製作之「聖母軟身雕刻椅」,惟原告竟將被告製作之系爭產品據以申請系爭專利,取得系爭專利並非合法,且不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又原告所提出損害計算並非實在,被告近8年來在朝天宮第三代祖媽轎,並無為他人製作系爭產品,亦無出售或是接受訴外人鄭○○或陳○○訂作系爭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
(一)原告臺灣奈米科技應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灣奈米公司)係我國第183864號「抗震承載平臺結構」新型專利(之專利權人(下稱系爭專利)。系爭專利物品可吸收機臺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能量,並消除由外界傳導至機臺之震動能量。故要求產品精密度甚高之半導體廠或面板廠,即有使用系爭專利物品之需求,目前國內從事晶圓代工之主要公司均使用系爭專利物品。依受告知人久福金屬實業有限公司(下稱久福公司)公開之公司簡介所示,久福公司曾為被告華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亞公司)之廠區施作黃光微影設備CD-SEN、INSPECTIONSEN、IN-LINESCANNER(DUV)等三種機器,其包括承載平臺在內之整廠工程。而原告前因給付授權金事件,對久福公司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提起95年度他調字第530號訴訟,久福公司於民國96年1月24日提出之民事答辯狀所附之被證6之95律字第110808號函,得知被告廠區內所使用之黃光微影設備承載平臺(下稱系爭平臺),係依久福公司第M252852號「掃描機專用之基座」新型專利(下稱第M252852號專利)之技術所施作。而第M252852號專利與系爭專利申請範圍完全相同,原告曾對第M252852號專利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經審定結果,認第M252852號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與系爭專利技術內容,僅有文字記載之形式不同,實質技術特徵並無差異,故智慧財產局以第M252852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內容已見於刊物為由,判定舉發成立而撤銷第M252852號專利。職是,被告於廠區內所使用之系爭平臺,乃使用原告之系爭專利施作。原告於98年7月間接獲上開專利舉發審定書後,曾經過多方管道傳達希望解決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紛爭,詎被告均未回應,且在原告委請律師發函通知後,亦置之不理。(二)被告以系爭專利與第I240783號「高剛性抗震承載平臺之動能吸收方法」發明專利(下稱第I240783號專利)技術特徵相同為由,辯稱系爭專利具有應撤銷事由云云。惟發明方法專利與新型結構專利本屬不同之專利申請標的與範圍內容,不能等同視之。且舉發審定書中所載之證據1(即被證10)、證據2(即被證11)及證據3(即被證12),均屬私文書,不具證據能力與證據證明力:被證10中部分設計圖之「機臺編號」欄位中字樣已遭塗改,原為「scanner」被改成較符合訂購單上機臺編號之「S202A」、「EX-14」改成「S202A」;部分設計圖之「機臺編號」欄位中直接記載「EX-14」而非「FAB4PHOTONSR-S202A」字樣;「混凝土試體抗壓試驗報告」所登載工程名稱為「華邦電子SCANNER」,無法證明其所指即為「FAB4P-HOTONSR-S202A機臺強固基座」;且被證10中之實物照片,均無法自照片中確知,即為「FAB4PHOTONSR-S202A機臺強固基座」,亦無法獲知其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基礎結構。被證11之工程施工「完成日期」與所施作機臺之「設計製圖」完成日期難以聯結。以「機臺編號DSCA-11」為例,其工程施工之完成日期為88年12月20日,而其設計製圖完成日期則為89年7月18日,先有施作再有設計,顯與一般工程之流程不同,「機臺編號DSCA-12-17」亦有此情事。被證11之工程施工過程記錄中之「機臺編號DSCA-1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2月14日,機臺編號ISTW-1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2月12日,「機臺編號ISCA-13~14」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3月30日及「機臺編號ISTP-9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1月14日,縱上開實物照片之拍攝日期為真,因對於待證事實並不具證明價值,且從實物照片亦無法獲知其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基礎結構。被證12之訂購單上雖可見89年1月21日之時間文字,但其PARTID(料號)「HOOKUP35KFOUNDATION」之工程進度表當中之「機臺名稱」、「機臺編號」,均與所附工程圖之相對記載字樣有差異。工程進度表之「機臺名稱」為「X-RAY」,對應「機臺編號」為「DB04-08」,在工程圖中所見「機臺名稱」為「X-RAY」,其對應「機臺編號」竟為「DB-04」。依業界之慣例,改款後物品之編碼方式,通常會依循改款前物品之編碼,並在既有編碼之後增加其他數字或字樣以示區別。是「DB04-08」不等同「DB-04」,故被證12之資料無法串聯而不具證據能力。縱使記載日期為真,亦僅係各零件之平面示意圖,無從得知完整之成品。(三)系爭專利提供之抗震承載平臺結構設計中,藉由阻尼結構體之特殊設計及搭配鋼結構體,而構成具有高阻尼耐壓吸震結構材及良好抗彎鋼結構體之結合體,可有效吸收機臺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能量,亦可消除由地面傳導至機臺之震動能量,以確保機臺免受震動之影響。抗震承載平臺結構包括有一鋼結構體,固定在一混凝土基礎或其它結構體上,其包括有複數之外側鋼構、工字型鋼組構成一抗彎鋼結構體;一阻尼結構體,其係定位在鋼結構體上,阻尼結構體包括有一底材、一基材、一中材及面材,用以承載機臺。在被證10至被證12中,並未有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底材」與「中材」之必要技術特徵,此為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之差異。被證11之工程名稱「ScannerS204」、圖號「99-04-6」之工程圖,暨被證12之機臺名稱「SCANNERES2」、機臺編號「PA10-25」之工程圖中,所揭露之鋼架直接與系爭專利「底材」置換之結果,並無法獲得黏固金屬物與混凝土之目的。職是,系爭專利案之阻尼結構體之「底材」並非鋼材之類似材質,亦非被證11、被證12之鋼架可輕易完成,因鋼架不具有對金屬物與混凝土黏固之效,更無法以轉用技術達成目的。系爭專利因有「中材」之加入,而使得阻尼結構體更能充分發揮其效用。被證10至被證12之內容,並未發現有明確或實質隱含類似技術之建議或教示,「底材」與「中材」並非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可自被證10至被證12之部分技術內容中輕易組合而得,故系爭專利為有效專利。(四)系爭專利技術係提供予12吋機臺所使用,而久福公司之技術僅能提供予8吋機臺,並不足以提供此高承載之能力,故久福公司與原告簽訂專利授權契約。依最高法院97年度臺上字第1874號民事判決可知,訴訟標的內容係就專利授權契約內容之爭議為判斷。依前開訴訟內容,足以證明原告技術優於久福公司,而前開判決原告敗訴之理由,在於久福公司並無利用原告技術,非系爭專利不具有效性或進步性,故系爭專利技術為目前最進步之技術,不為先前技術內容為涵蓋。準此,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及第108條等規定,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將其坐落桃園縣龜山鄉華亞○○○區○○○路667號之12吋晶圓廠房內,就所有其上置有「CD-SEN」、「INSEECTION」、「IN-LINESCANNER(DUV)」機器設備之承載平臺予以銷毀。
系爭產品為被告於99年間參考北港鎮朝天宮媽祖正殿老祖之神椅之改良創作,神椅形式為清朝即有工藝,為公共財產,並非兩造之原始創作。原告於100年間曾經委託被告製作系爭產品,被告製作圖說,並製作系爭產品交付予原告,且被告曾於105年間參加慶中秋五湖四海宴展覽其所製作之「聖母軟身雕刻椅」,惟原告竟將被告製作之系爭產品據以申請系爭專利,取得系爭專利並非合法,且不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又原告所提出損害計算並非實在,被告近8年來在朝天宮第三代祖媽轎,並無為他人製作系爭產品,亦無出售或是接受訴外人鄭○○或陳○○訂作系爭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臺灣奈米科技應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灣奈米公司)係我國第183864號「抗震承載平臺結構」新型專利(之專利權人(下稱系爭專利)。系爭專利物品可吸收機臺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能量,並消除由外界傳導至機臺之震動能量。故要求產品精密度甚高之半導體廠或面板廠,即有使用系爭專利物品之需求,目前國內從事晶圓代工之主要公司均使用系爭專利物品。依受告知人久福金屬實業有限公司(下稱久福公司)公開之公司簡介所示,久福公司曾為被告華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亞公司)之廠區施作黃光微影設備CD-SEN、INSPECTIONSEN、IN-LINESCANNER(DUV)等三種機器,其包括承載平臺在內之整廠工程。而原告前因給付授權金事件,對久福公司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提起95年度他調字第530號訴訟,久福公司於民國96年1月24日提出之民事答辯狀所附之被證6之95律字第110808號函,得知被告廠區內所使用之黃光微影設備承載平臺(下稱系爭平臺),係依久福公司第M252852號「掃描機專用之基座」新型專利(下稱第M252852號專利)之技術所施作。而第M252852號專利與系爭專利申請範圍完全相同,原告曾對第M252852號專利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經審定結果,認第M252852號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與系爭專利技術內容,僅有文字記載之形式不同,實質技術特徵並無差異,故智慧財產局以第M252852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內容已見於刊物為由,判定舉發成立而撤銷第M252852號專利。職是,被告於廠區內所使用之系爭平臺,乃使用原告之系爭專利施作。原告於98年7月間接獲上開專利舉發審定書後,曾經過多方管道傳達希望解決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紛爭,詎被告均未回應,且在原告委請律師發函通知後,亦置之不理。(二)被告以系爭專利與第I240783號「高剛性抗震承載平臺之動能吸收方法」發明專利(下稱第I240783號專利)技術特徵相同為由,辯稱系爭專利具有應撤銷事由云云。惟發明方法專利與新型結構專利本屬不同之專利申請標的與範圍內容,不能等同視之。且舉發審定書中所載之證據1(即被證10)、證據2(即被證11)及證據3(即被證12),均屬私文書,不具證據能力與證據證明力:被證10中部分設計圖之「機臺編號」欄位中字樣已遭塗改,原為「scanner」被改成較符合訂購單上機臺編號之「S202A」、「EX-14」改成「S202A」;部分設計圖之「機臺編號」欄位中直接記載「EX-14」而非「FAB4PHOTONSR-S202A」字樣;「混凝土試體抗壓試驗報告」所登載工程名稱為「華邦電子SCANNER」,無法證明其所指即為「FAB4P-HOTONSR-S202A機臺強固基座」;且被證10中之實物照片,均無法自照片中確知,即為「FAB4PHOTONSR-S202A機臺強固基座」,亦無法獲知其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基礎結構。被證11之工程施工「完成日期」與所施作機臺之「設計製圖」完成日期難以聯結。以「機臺編號DSCA-11」為例,其工程施工之完成日期為88年12月20日,而其設計製圖完成日期則為89年7月18日,先有施作再有設計,顯與一般工程之流程不同,「機臺編號DSCA-12-17」亦有此情事。被證11之工程施工過程記錄中之「機臺編號DSCA-1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2月14日,機臺編號ISTW-1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2月12日,「機臺編號ISCA-13~14」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3月30日及「機臺編號ISTP-9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1月14日,縱上開實物照片之拍攝日期為真,因對於待證事實並不具證明價值,且從實物照片亦無法獲知其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基礎結構。被證12之訂購單上雖可見89年1月21日之時間文字,但其PARTID(料號)「HOOKUP35KFOUNDATION」之工程進度表當中之「機臺名稱」、「機臺編號」,均與所附工程圖之相對記載字樣有差異。工程進度表之「機臺名稱」為「X-RAY」,對應「機臺編號」為「DB04-08」,在工程圖中所見「機臺名稱」為「X-RAY」,其對應「機臺編號」竟為「DB-04」。依業界之慣例,改款後物品之編碼方式,通常會依循改款前物品之編碼,並在既有編碼之後增加其他數字或字樣以示區別。是「DB04-08」不等同「DB-04」,故被證12之資料無法串聯而不具證據能力。縱使記載日期為真,亦僅係各零件之平面示意圖,無從得知完整之成品。(三)系爭專利提供之抗震承載平臺結構設計中,藉由阻尼結構體之特殊設計及搭配鋼結構體,而構成具有高阻尼耐壓吸震結構材及良好抗彎鋼結構體之結合體,可有效吸收機臺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能量,亦可消除由地面傳導至機臺之震動能量,以確保機臺免受震動之影響。抗震承載平臺結構包括有一鋼結構體,固定在一混凝土基礎或其它結構體上,其包括有複數之外側鋼構、工字型鋼組構成一抗彎鋼結構體;一阻尼結構體,其係定位在鋼結構體上,阻尼結構體包括有一底材、一基材、一中材及面材,用以承載機臺。在被證10至被證12中,並未有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底材」與「中材」之必要技術特徵,此為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之差異。被證11之工程名稱「ScannerS204」、圖號「99-04-6」之工程圖,暨被證12之機臺名稱「SCANNERES2」、機臺編號「PA10-25」之工程圖中,所揭露之鋼架直接與系爭專利「底材」置換之結果,並無法獲得黏固金屬物與混凝土之目的。職是,系爭專利案之阻尼結構體之「底材」並非鋼材之類似材質,亦非被證11、被證12之鋼架可輕易完成,因鋼架不具有對金屬物與混凝土黏固之效,更無法以轉用技術達成目的。系爭專利因有「中材」之加入,而使得阻尼結構體更能充分發揮其效用。被證10至被證12之內容,並未發現有明確或實質隱含類似技術之建議或教示,「底材」與「中材」並非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可自被證10至被證12之部分技術內容中輕易組合而得,故系爭專利為有效專利。(四)系爭專利技術係提供予12吋機臺所使用,而久福公司之技術僅能提供予8吋機臺,並不足以提供此高承載之能力,故久福公司與原告簽訂專利授權契約。依最高法院97年度臺上字第1874號民事判決可知,訴訟標的內容係就專利授權契約內容之爭議為判斷。依前開訴訟內容,足以證明原告技術優於久福公司,而前開判決原告敗訴之理由,在於久福公司並無利用原告技術,非系爭專利不具有效性或進步性,故系爭專利技術為目前最進步之技術,不為先前技術內容為涵蓋。準此,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及第108條等規定,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將其坐落桃園縣龜山鄉華亞○○○區○○○路667號之12吋晶圓廠房內,就所有其上置有「CD-SEN」、「INSEECTION」、「IN-LINESCANNER(DUV)」機器設備之承載平臺予以銷毀。
系爭產品為被告於99年間參考北港鎮朝天宮媽祖正殿老祖之神椅之改良創作,神椅形式為清朝即有工藝,為公共財產,並非兩造之原始創作。原告於100年間曾經委託被告製作系爭產品,被告製作圖說,並製作系爭產品交付予原告,且被告曾於105年間參加慶中秋五湖四海宴展覽其所製作之「聖母軟身雕刻椅」,惟原告竟將被告製作之系爭產品據以申請系爭專利,取得系爭專利並非合法,且不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又原告所提出損害計算並非實在,被告近8年來在朝天宮第三代祖媽轎,並無為他人製作系爭產品,亦無出售或是接受訴外人鄭○○或陳○○訂作系爭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臺灣奈米科技應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灣奈米公司)係我國第183864號「抗震承載平臺結構」新型專利(之專利權人(下稱系爭專利)。系爭專利物品可吸收機臺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能量,並消除由外界傳導至機臺之震動能量。故要求產品精密度甚高之半導體廠或面板廠,即有使用系爭專利物品之需求,目前國內從事晶圓代工之主要公司均使用系爭專利物品。依受告知人久福金屬實業有限公司(下稱久福公司)公開之公司簡介所示,久福公司曾為被告華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亞公司)之廠區施作黃光微影設備CD-SEN、INSPECTIONSEN、IN-LINESCANNER(DUV)等三種機器,其包括承載平臺在內之整廠工程。而原告前因給付授權金事件,對久福公司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提起95年度他調字第530號訴訟,久福公司於民國96年1月24日提出之民事答辯狀所附之被證6之95律字第110808號函,得知被告廠區內所使用之黃光微影設備承載平臺(下稱系爭平臺),係依久福公司第M252852號「掃描機專用之基座」新型專利(下稱第M252852號專利)之技術所施作。而第M252852號專利與系爭專利申請範圍完全相同,原告曾對第M252852號專利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經審定結果,認第M252852號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與系爭專利技術內容,僅有文字記載之形式不同,實質技術特徵並無差異,故智慧財產局以第M252852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內容已見於刊物為由,判定舉發成立而撤銷第M252852號專利。職是,被告於廠區內所使用之系爭平臺,乃使用原告之系爭專利施作。原告於98年7月間接獲上開專利舉發審定書後,曾經過多方管道傳達希望解決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紛爭,詎被告均未回應,且在原告委請律師發函通知後,亦置之不理。(二)被告以系爭專利與第I240783號「高剛性抗震承載平臺之動能吸收方法」發明專利(下稱第I240783號專利)技術特徵相同為由,辯稱系爭專利具有應撤銷事由云云。惟發明方法專利與新型結構專利本屬不同之專利申請標的與範圍內容,不能等同視之。且舉發審定書中所載之證據1(即被證10)、證據2(即被證11)及證據3(即被證12),均屬私文書,不具證據能力與證據證明力:被證10中部分設計圖之「機臺編號」欄位中字樣已遭塗改,原為「scanner」被改成較符合訂購單上機臺編號之「S202A」、「EX-14」改成「S202A」;部分設計圖之「機臺編號」欄位中直接記載「EX-14」而非「FAB4PHOTONSR-S202A」字樣;「混凝土試體抗壓試驗報告」所登載工程名稱為「華邦電子SCANNER」,無法證明其所指即為「FAB4P-HOTONSR-S202A機臺強固基座」;且被證10中之實物照片,均無法自照片中確知,即為「FAB4PHOTONSR-S202A機臺強固基座」,亦無法獲知其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基礎結構。被證11之工程施工「完成日期」與所施作機臺之「設計製圖」完成日期難以聯結。以「機臺編號DSCA-11」為例,其工程施工之完成日期為88年12月20日,而其設計製圖完成日期則為89年7月18日,先有施作再有設計,顯與一般工程之流程不同,「機臺編號DSCA-12-17」亦有此情事。被證11之工程施工過程記錄中之「機臺編號DSCA-1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2月14日,機臺編號ISTW-1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2月12日,「機臺編號ISCA-13~14」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3月30日及「機臺編號ISTP-9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1月14日,縱上開實物照片之拍攝日期為真,因對於待證事實並不具證明價值,且從實物照片亦無法獲知其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基礎結構。被證12之訂購單上雖可見89年1月21日之時間文字,但其PARTID(料號)「HOOKUP35KFOUNDATION」之工程進度表當中之「機臺名稱」、「機臺編號」,均與所附工程圖之相對記載字樣有差異。工程進度表之「機臺名稱」為「X-RAY」,對應「機臺編號」為「DB04-08」,在工程圖中所見「機臺名稱」為「X-RAY」,其對應「機臺編號」竟為「DB-04」。依業界之慣例,改款後物品之編碼方式,通常會依循改款前物品之編碼,並在既有編碼之後增加其他數字或字樣以示區別。是「DB04-08」不等同「DB-04」,故被證12之資料無法串聯而不具證據能力。縱使記載日期為真,亦僅係各零件之平面示意圖,無從得知完整之成品。(三)系爭專利提供之抗震承載平臺結構設計中,藉由阻尼結構體之特殊設計及搭配鋼結構體,而構成具有高阻尼耐壓吸震結構材及良好抗彎鋼結構體之結合體,可有效吸收機臺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能量,亦可消除由地面傳導至機臺之震動能量,以確保機臺免受震動之影響。抗震承載平臺結構包括有一鋼結構體,固定在一混凝土基礎或其它結構體上,其包括有複數之外側鋼構、工字型鋼組構成一抗彎鋼結構體;一阻尼結構體,其係定位在鋼結構體上,阻尼結構體包括有一底材、一基材、一中材及面材,用以承載機臺。在被證10至被證12中,並未有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底材」與「中材」之必要技術特徵,此為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之差異。被證11之工程名稱「ScannerS204」、圖號「99-04-6」之工程圖,暨被證12之機臺名稱「SCANNERES2」、機臺編號「PA10-25」之工程圖中,所揭露之鋼架直接與系爭專利「底材」置換之結果,並無法獲得黏固金屬物與混凝土之目的。職是,系爭專利案之阻尼結構體之「底材」並非鋼材之類似材質,亦非被證11、被證12之鋼架可輕易完成,因鋼架不具有對金屬物與混凝土黏固之效,更無法以轉用技術達成目的。系爭專利因有「中材」之加入,而使得阻尼結構體更能充分發揮其效用。被證10至被證12之內容,並未發現有明確或實質隱含類似技術之建議或教示,「底材」與「中材」並非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可自被證10至被證12之部分技術內容中輕易組合而得,故系爭專利為有效專利。(四)系爭專利技術係提供予12吋機臺所使用,而久福公司之技術僅能提供予8吋機臺,並不足以提供此高承載之能力,故久福公司與原告簽訂專利授權契約。依最高法院97年度臺上字第1874號民事判決可知,訴訟標的內容係就專利授權契約內容之爭議為判斷。依前開訴訟內容,足以證明原告技術優於久福公司,而前開判決原告敗訴之理由,在於久福公司並無利用原告技術,非系爭專利不具有效性或進步性,故系爭專利技術為目前最進步之技術,不為先前技術內容為涵蓋。準此,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及第108條等規定,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將其坐落桃園縣龜山鄉華亞○○○區○○○路667號之12吋晶圓廠房內,就所有其上置有「CD-SEN」、「INSEECTION」、「IN-LINESCANNER(DUV)」機器設備之承載平臺予以銷毀。
系爭產品為被告於99年間參考北港鎮朝天宮媽祖正殿老祖之神椅之改良創作,神椅形式為清朝即有工藝,為公共財產,並非兩造之原始創作。原告於100年間曾經委託被告製作系爭產品,被告製作圖說,並製作系爭產品交付予原告,且被告曾於105年間參加慶中秋五湖四海宴展覽其所製作之「聖母軟身雕刻椅」,惟原告竟將被告製作之系爭產品據以申請系爭專利,取得系爭專利並非合法,且不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又原告所提出損害計算並非實在,被告近8年來在朝天宮第三代祖媽轎,並無為他人製作系爭產品,亦無出售或是接受訴外人鄭○○或陳○○訂作系爭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
(一)原告臺灣奈米科技應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灣奈米公司)係我國第183864號「抗震承載平臺結構」新型專利(之專利權人(下稱系爭專利)。系爭專利物品可吸收機臺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能量,並消除由外界傳導至機臺之震動能量。故要求產品精密度甚高之半導體廠或面板廠,即有使用系爭專利物品之需求,目前國內從事晶圓代工之主要公司均使用系爭專利物品。依受告知人久福金屬實業有限公司(下稱久福公司)公開之公司簡介所示,久福公司曾為被告華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亞公司)之廠區施作黃光微影設備CD-SEN、INSPECTIONSEN、IN-LINESCANNER(DUV)等三種機器,其包括承載平臺在內之整廠工程。而原告前因給付授權金事件,對久福公司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提起95年度他調字第530號訴訟,久福公司於民國96年1月24日提出之民事答辯狀所附之被證6之95律字第110808號函,得知被告廠區內所使用之黃光微影設備承載平臺(下稱系爭平臺),係依久福公司第M252852號「掃描機專用之基座」新型專利(下稱第M252852號專利)之技術所施作。而第M252852號專利與系爭專利申請範圍完全相同,原告曾對第M252852號專利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經審定結果,認第M252852號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與系爭專利技術內容,僅有文字記載之形式不同,實質技術特徵並無差異,故智慧財產局以第M252852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內容已見於刊物為由,判定舉發成立而撤銷第M252852號專利。職是,被告於廠區內所使用之系爭平臺,乃使用原告之系爭專利施作。原告於98年7月間接獲上開專利舉發審定書後,曾經過多方管道傳達希望解決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紛爭,詎被告均未回應,且在原告委請律師發函通知後,亦置之不理。(二)被告以系爭專利與第I240783號「高剛性抗震承載平臺之動能吸收方法」發明專利(下稱第I240783號專利)技術特徵相同為由,辯稱系爭專利具有應撤銷事由云云。惟發明方法專利與新型結構專利本屬不同之專利申請標的與範圍內容,不能等同視之。且舉發審定書中所載之證據1(即被證10)、證據2(即被證11)及證據3(即被證12),均屬私文書,不具證據能力與證據證明力:被證10中部分設計圖之「機臺編號」欄位中字樣已遭塗改,原為「scanner」被改成較符合訂購單上機臺編號之「S202A」、「EX-14」改成「S202A」;部分設計圖之「機臺編號」欄位中直接記載「EX-14」而非「FAB4PHOTONSR-S202A」字樣;「混凝土試體抗壓試驗報告」所登載工程名稱為「華邦電子SCANNER」,無法證明其所指即為「FAB4P-HOTONSR-S202A機臺強固基座」;且被證10中之實物照片,均無法自照片中確知,即為「FAB4PHOTONSR-S202A機臺強固基座」,亦無法獲知其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基礎結構。被證11之工程施工「完成日期」與所施作機臺之「設計製圖」完成日期難以聯結。以「機臺編號DSCA-11」為例,其工程施工之完成日期為88年12月20日,而其設計製圖完成日期則為89年7月18日,先有施作再有設計,顯與一般工程之流程不同,「機臺編號DSCA-12-17」亦有此情事。被證11之工程施工過程記錄中之「機臺編號DSCA-1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2月14日,機臺編號ISTW-1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2月12日,「機臺編號ISCA-13~14」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3月30日及「機臺編號ISTP-92」實物照片拍攝日期為94年1月14日,縱上開實物照片之拍攝日期為真,因對於待證事實並不具證明價值,且從實物照片亦無法獲知其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基礎結構。被證12之訂購單上雖可見89年1月21日之時間文字,但其PARTID(料號)「HOOKUP35KFOUNDATION」之工程進度表當中之「機臺名稱」、「機臺編號」,均與所附工程圖之相對記載字樣有差異。工程進度表之「機臺名稱」為「X-RAY」,對應「機臺編號」為「DB04-08」,在工程圖中所見「機臺名稱」為「X-RAY」,其對應「機臺編號」竟為「DB-04」。依業界之慣例,改款後物品之編碼方式,通常會依循改款前物品之編碼,並在既有編碼之後增加其他數字或字樣以示區別。是「DB04-08」不等同「DB-04」,故被證12之資料無法串聯而不具證據能力。縱使記載日期為真,亦僅係各零件之平面示意圖,無從得知完整之成品。(三)系爭專利提供之抗震承載平臺結構設計中,藉由阻尼結構體之特殊設計及搭配鋼結構體,而構成具有高阻尼耐壓吸震結構材及良好抗彎鋼結構體之結合體,可有效吸收機臺運作時所產生之震動能量,亦可消除由地面傳導至機臺之震動能量,以確保機臺免受震動之影響。抗震承載平臺結構包括有一鋼結構體,固定在一混凝土基礎或其它結構體上,其包括有複數之外側鋼構、工字型鋼組構成一抗彎鋼結構體;一阻尼結構體,其係定位在鋼結構體上,阻尼結構體包括有一底材、一基材、一中材及面材,用以承載機臺。在被證10至被證12中,並未有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底材」與「中材」之必要技術特徵,此為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之差異。被證11之工程名稱「ScannerS204」、圖號「99-04-6」之工程圖,暨被證12之機臺名稱「SCANNERES2」、機臺編號「PA10-25」之工程圖中,所揭露之鋼架直接與系爭專利「底材」置換之結果,並無法獲得黏固金屬物與混凝土之目的。職是,系爭專利案之阻尼結構體之「底材」並非鋼材之類似材質,亦非被證11、被證12之鋼架可輕易完成,因鋼架不具有對金屬物與混凝土黏固之效,更無法以轉用技術達成目的。系爭專利因有「中材」之加入,而使得阻尼結構體更能充分發揮其效用。被證10至被證12之內容,並未發現有明確或實質隱含類似技術之建議或教示,「底材」與「中材」並非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可自被證10至被證12之部分技術內容中輕易組合而得,故系爭專利為有效專利。(四)系爭專利技術係提供予12吋機臺所使用,而久福公司之技術僅能提供予8吋機臺,並不足以提供此高承載之能力,故久福公司與原告簽訂專利授權契約。依最高法院97年度臺上字第1874號民事判決可知,訴訟標的內容係就專利授權契約內容之爭議為判斷。依前開訴訟內容,足以證明原告技術優於久福公司,而前開判決原告敗訴之理由,在於久福公司並無利用原告技術,非系爭專利不具有效性或進步性,故系爭專利技術為目前最進步之技術,不為先前技術內容為涵蓋。準此,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及第108條等規定,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將其坐落桃園縣龜山鄉華亞○○○區○○○路667號之12吋晶圓廠房內,就所有其上置有「CD-SEN」、「INSEECTION」、「IN-LINESCANNER(DUV)」機器設備之承載平臺予以銷毀。
系爭產品為被告於99年間參考北港鎮朝天宮媽祖正殿老祖之神椅之改良創作,神椅形式為清朝即有工藝,為公共財產,並非兩造之原始創作。原告於100年間曾經委託被告製作系爭產品,被告製作圖說,並製作系爭產品交付予原告,且被告曾於105年間參加慶中秋五湖四海宴展覽其所製作之「聖母軟身雕刻椅」,惟原告竟將被告製作之系爭產品據以申請系爭專利,取得系爭專利並非合法,且不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又原告所提出損害計算並非實在,被告近8年來在朝天宮第三代祖媽轎,並無為他人製作系爭產品,亦無出售或是接受訴外人鄭○○或陳○○訂作系爭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5 2",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9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9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6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醫療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醫療法" }, { "issueRef": "18 1", "lawName": "醫療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醫療法" }, { "issueRef": "33 1", "lawName": "醫療法" }, { "issueRef": "42", "lawName": "醫療法" } ]
公平交易法除去侵害等
(一)原告公司成立於民國57年間,為個人生活用品之製造與銷售商。原告成立40餘年來,以舒妃(SOFEI)、蕊米(Lememe)、貝康(PetWell)、蕾舒法克(LaFocus)等品牌系列產品行銷國內外。原告經長時間研發與改良,並於97年10月間於市面上推出「ADD+喀什米爾冠軍羊保濕舒壓潤膚乳液」、「ADD+喀什米爾冠軍羊潤膚淨化沐浴乳液」等系列商品(下稱ADD商品),「ADD+」並經原告於89年間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為第953821號商標。ADD商品成分富含羊奶、羊毛脂等多種天然溫和成分,其品質優良,而按壓瓶容器美觀、大方及包裝別緻,自上市迄今廣受相關消費者愛用與肯定。原告於「PCHOME」、「Yahoo!奇摩」、「GOHAPPY線上快樂購」、「PayEasy」等購物網站,均有刊登商品照片及銷售訊息,以進行商品銷售,並在東森電視購物頻道之不同時段,進行商品之推介與銷售,並於國內各大藥局、藥粧生活用品商店、屈臣氏藥粧複合商店等實體通路銷售。(二)原告在坊間實體通路發現,由被告詠璿國際有限公司(下稱詠璿公司)所製造、販賣之「艾柔保濕舒壓潤膚乳液」、「艾柔橙花美白潤膚乳液」等商品(下稱系爭商品),竟使用與ADD商品完全相同之按壓瓶容器、山羊頭同心圓圈標識。且同心圓圈間之英文:「CASHMEREGOAT'SMILK」、品名文字敘述「MoisturizingRelaxBodyLotion」、英文說明文字「ThisproductisfromchampionCash-meregoat'smilkandlanolin.Thegoatshavesecr-etionthemilkbothnutritionandpurethatbecau-seithaspurewaterandnotanynucleonpollutio-n」、「SKINCARE」標示、瓶蓋封條貼紙之英文文字「THEGOATISCOMESFROMCHAMPIONVARIETYOFTHECASH-MERE」、瓶蓋圓形標籤之「SKIN」、「APPROVAL」等文字(下稱系爭英文文字)之內容、編排方式、商品標籤及瓶蓋封條貼紙之配色等識別商品來源之重要特徵,均與ADD商品之外包裝完全相同。足認系爭商品之按壓瓶容器與外包裝標籤,係襲自原告自行設計,並使用於ADD商品之按壓瓶容器與外包裝標籤設計。(三)被告上開抄襲事實,原告前於98年12月16日委請律師以泰禹律字第20091216-1號律師函通知被告,並要求被告於函達之日起10日內,將系爭商品下架與停止販賣,並與原告協商相關和解事宜,詎被告置之不理,並持續販賣系爭商品。原告為此向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下稱公平會)提出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第24條規定之檢舉。經公平會調查結果,雖認ADD商品不合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規定之要件,惟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並作成公處字第099104號處分(下稱系爭公平會處分),命被告應停止其違法行為,並科處被告新臺幣(下同)20萬元罰鍰。(四)綜上所述,被告不自行構思與創作,意圖利用原告及其商品在市場上之知名度與形象,以ADD商品為抄襲對象,企圖使相關消費者產生相同品質功效、來源或關連性之聯想,以增進系爭商品之銷貨數量,係不公平之搭便車行為,企圖致相關消費者對原告與被告之商品陷於混淆誤認,已侵害原告之權益。被告之行為係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規定,訴請本院命被告除去其侵害。且被告有持續侵害之虞,原告並請求防止之。爰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詠璿公司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因被告劉詠麟為被告詠璿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未盡其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原告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民法第184條、第28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訴請被告對原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被告在接獲原告律師函與公平會處分書後,依然持續為侵害原告之行為,原告先於99年10月間,發現系爭商品在全省小北百貨進行促銷廣告,嗣於99年12月間於臺南市○○路之小北百貨購得系爭商品。被告以故意方式持續侵害原告權益,原告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2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額3倍以下之賠償,即請求被告賠償150萬元(計算式:50萬元×3倍)。原告為被告違法行為之被害人,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4條規定請求判命被告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登載新聞紙。並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不得使用與附件所示之ADD商品外包裝標籤(包括瓶身標籤與封口標籤)相同或近似之外包裝標籤於其製造、販賣之商品或於網路網頁或其他傳播媒體為廣告、推介之行為。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民事判決書當事人欄及主文內容以14號字體刊登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或中國時報之其中一報全國版下半頁1日。
系爭產品為被告於99年間參考北港鎮朝天宮媽祖正殿老祖之神椅之改良創作,神椅形式為清朝即有工藝,為公共財產,並非兩造之原始創作。原告於100年間曾經委託被告製作系爭產品,被告製作圖說,並製作系爭產品交付予原告,且被告曾於105年間參加慶中秋五湖四海宴展覽其所製作之「聖母軟身雕刻椅」,惟原告竟將被告製作之系爭產品據以申請系爭專利,取得系爭專利並非合法,且不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又原告所提出損害計算並非實在,被告近8年來在朝天宮第三代祖媽轎,並無為他人製作系爭產品,亦無出售或是接受訴外人鄭○○或陳○○訂作系爭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 1 1", "lawName":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著作權報酬爭議
(一)原告公司成立於民國57年間,為個人生活用品之製造與銷售商。原告成立40餘年來,以舒妃(SOFEI)、蕊米(Lememe)、貝康(PetWell)、蕾舒法克(LaFocus)等品牌系列產品行銷國內外。原告經長時間研發與改良,並於97年10月間於市面上推出「ADD+喀什米爾冠軍羊保濕舒壓潤膚乳液」、「ADD+喀什米爾冠軍羊潤膚淨化沐浴乳液」等系列商品(下稱ADD商品),「ADD+」並經原告於89年間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為第953821號商標。ADD商品成分富含羊奶、羊毛脂等多種天然溫和成分,其品質優良,而按壓瓶容器美觀、大方及包裝別緻,自上市迄今廣受相關消費者愛用與肯定。原告於「PCHOME」、「Yahoo!奇摩」、「GOHAPPY線上快樂購」、「PayEasy」等購物網站,均有刊登商品照片及銷售訊息,以進行商品銷售,並在東森電視購物頻道之不同時段,進行商品之推介與銷售,並於國內各大藥局、藥粧生活用品商店、屈臣氏藥粧複合商店等實體通路銷售。(二)原告在坊間實體通路發現,由被告詠璿國際有限公司(下稱詠璿公司)所製造、販賣之「艾柔保濕舒壓潤膚乳液」、「艾柔橙花美白潤膚乳液」等商品(下稱系爭商品),竟使用與ADD商品完全相同之按壓瓶容器、山羊頭同心圓圈標識。且同心圓圈間之英文:「CASHMEREGOAT'SMILK」、品名文字敘述「MoisturizingRelaxBodyLotion」、英文說明文字「ThisproductisfromchampionCash-meregoat'smilkandlanolin.Thegoatshavesecr-etionthemilkbothnutritionandpurethatbecau-seithaspurewaterandnotanynucleonpollutio-n」、「SKINCARE」標示、瓶蓋封條貼紙之英文文字「THEGOATISCOMESFROMCHAMPIONVARIETYOFTHECASH-MERE」、瓶蓋圓形標籤之「SKIN」、「APPROVAL」等文字(下稱系爭英文文字)之內容、編排方式、商品標籤及瓶蓋封條貼紙之配色等識別商品來源之重要特徵,均與ADD商品之外包裝完全相同。足認系爭商品之按壓瓶容器與外包裝標籤,係襲自原告自行設計,並使用於ADD商品之按壓瓶容器與外包裝標籤設計。(三)被告上開抄襲事實,原告前於98年12月16日委請律師以泰禹律字第20091216-1號律師函通知被告,並要求被告於函達之日起10日內,將系爭商品下架與停止販賣,並與原告協商相關和解事宜,詎被告置之不理,並持續販賣系爭商品。原告為此向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下稱公平會)提出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第24條規定之檢舉。經公平會調查結果,雖認ADD商品不合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規定之要件,惟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並作成公處字第099104號處分(下稱系爭公平會處分),命被告應停止其違法行為,並科處被告新臺幣(下同)20萬元罰鍰。(四)綜上所述,被告不自行構思與創作,意圖利用原告及其商品在市場上之知名度與形象,以ADD商品為抄襲對象,企圖使相關消費者產生相同品質功效、來源或關連性之聯想,以增進系爭商品之銷貨數量,係不公平之搭便車行為,企圖致相關消費者對原告與被告之商品陷於混淆誤認,已侵害原告之權益。被告之行為係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規定,訴請本院命被告除去其侵害。且被告有持續侵害之虞,原告並請求防止之。爰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詠璿公司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因被告劉詠麟為被告詠璿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未盡其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原告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民法第184條、第28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訴請被告對原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被告在接獲原告律師函與公平會處分書後,依然持續為侵害原告之行為,原告先於99年10月間,發現系爭商品在全省小北百貨進行促銷廣告,嗣於99年12月間於臺南市○○路之小北百貨購得系爭商品。被告以故意方式持續侵害原告權益,原告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2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額3倍以下之賠償,即請求被告賠償150萬元(計算式:50萬元×3倍)。原告為被告違法行為之被害人,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4條規定請求判命被告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登載新聞紙。並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不得使用與附件所示之ADD商品外包裝標籤(包括瓶身標籤與封口標籤)相同或近似之外包裝標籤於其製造、販賣之商品或於網路網頁或其他傳播媒體為廣告、推介之行為。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民事判決書當事人欄及主文內容以14號字體刊登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或中國時報之其中一報全國版下半頁1日。
系爭產品為被告於99年間參考北港鎮朝天宮媽祖正殿老祖之神椅之改良創作,神椅形式為清朝即有工藝,為公共財產,並非兩造之原始創作。原告於100年間曾經委託被告製作系爭產品,被告製作圖說,並製作系爭產品交付予原告,且被告曾於105年間參加慶中秋五湖四海宴展覽其所製作之「聖母軟身雕刻椅」,惟原告竟將被告製作之系爭產品據以申請系爭專利,取得系爭專利並非合法,且不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又原告所提出損害計算並非實在,被告近8年來在朝天宮第三代祖媽轎,並無為他人製作系爭產品,亦無出售或是接受訴外人鄭○○或陳○○訂作系爭產品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何星嶽知其所持有之「相棒season7(TV版+劇場版+前傳)」光碟1套(含4片光碟),其中「相棒-西洋棋殺人事件」視聽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為原告所有,竟仍意圖散布,於民國100年3月2日,在其新北市○○區○○路○○巷13號3樓住處,以帳號「starmoonp」登入露天拍賣網站後,刊登販賣上開未經授權即製作之「相棒-西洋棋殺人事件」影片光碟片之商品訊息,供不特定人競標而公開陳列之。嗣經原告發現下標購得該套光碟片,確認係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重製物後,報警處理,被告涉有違反著作權法第91條之1第2、3項明知係侵害著作財產權之光碟重製物,意圖散布而公開陳列之罪嫌,雖經台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然仍係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為此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6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所提訴訟,另案刑事部分業經台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原告不服聲請再議,亦經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分署駁回再議確定,本件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二)答辯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被告何星嶽知其所持有之「相棒season7(TV版+劇場版+前傳)」光碟1套(含4片光碟),其中「相棒-西洋棋殺人事件」視聽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為原告所有,竟仍意圖散布,於民國100年3月2日,在其新北市○○區○○路○○巷13號3樓住處,以帳號「starmoonp」登入露天拍賣網站後,刊登販賣上開未經授權即製作之「相棒-西洋棋殺人事件」影片光碟片之商品訊息,供不特定人競標而公開陳列之。嗣經原告發現下標購得該套光碟片,確認係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重製物後,報警處理,被告涉有違反著作權法第91條之1第2、3項明知係侵害著作財產權之光碟重製物,意圖散布而公開陳列之罪嫌,雖經台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然仍係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為此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6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所提訴訟,另案刑事部分業經台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原告不服聲請再議,亦經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分署駁回再議確定,本件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二)答辯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確認專利權等
(一)被告何星嶽知其所持有之「相棒season7(TV版+劇場版+前傳)」光碟1套(含4片光碟),其中「相棒-西洋棋殺人事件」視聽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為原告所有,竟仍意圖散布,於民國100年3月2日,在其新北市○○區○○路○○巷13號3樓住處,以帳號「starmoonp」登入露天拍賣網站後,刊登販賣上開未經授權即製作之「相棒-西洋棋殺人事件」影片光碟片之商品訊息,供不特定人競標而公開陳列之。嗣經原告發現下標購得該套光碟片,確認係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重製物後,報警處理,被告涉有違反著作權法第91條之1第2、3項明知係侵害著作財產權之光碟重製物,意圖散布而公開陳列之罪嫌,雖經台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然仍係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為此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6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所提訴訟,另案刑事部分業經台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原告不服聲請再議,亦經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分署駁回再議確定,本件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二)答辯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新型第M292331號「沙發床椅構造改良」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5年6月21日至104年11月13日止。被告蔡啟新經營之被告公司先於97年7月31日向原告購買系爭專利商品後,竟以「KIKY驚奇居家生活館」名義於「YAHOO!奇摩拍賣網站」上銷售與系爭專利構造、功能均相同之「甜心戀曲大尺寸扶手沙發床」(下稱系爭產品),原告於101年2月8日向被告購得系爭產品,經送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鑑定,鑑定結論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顯已侵害系爭專利權,而被告蔡啟新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蔡啟新對於被告公司侵權行為負連帶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06條第1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特徵在於沙發床椅,於該背靠側之左右兩側適處車縫有公拉鏈,而其兩手靠側之與背靠側相臨之一側適處亦設有公拉鏈;方型抱枕,於其中兩側適處各設有一母拉鏈;令該方型抱枕置於該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並令其兩側母拉鏈分別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則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使用者。然被證2係由數個墊體(A)、(B)、(C)組成,於其中墊體(A)適處設有U型拉鏈(A1)、(A2),墊體(B)適處設有U型拉鏈(B1)、(B2),墊體(C)適處設有U型拉鏈(C1)、(C2),令墊體(A)、(B)、(C)相互靠置,並藉其所設U型拉鏈(A1)、(A2)、(B1)、(B2)、(C1)、(C2)相互配合而使墊體(A)、(B)、(C)結合成單人沙發,或藉多組墊體(A)、(B)、(C)結合成雙人或三人沙發者,固本件系爭專利產品與被證2都有車縫公、母拉鏈,然其不僅拉鏈車縫之位置及形狀與系爭專利不同,且就被證2整體結構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整體結構詳加分析比較後,系爭專利產品組成後之整體構造為方型床墊,而被證2組成後之整體構造則為沙發,兩者整體結構顯然不同,且系爭專利產品所欲達成之目的係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與被證2係可隨意組合出扶手椅、雙人沙發及三人沙發之目的相去甚遠,故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從而系爭專利產品與被證2除兩者均設有拉鍊,使構件可藉拉鏈之配合而結合之部分技術相同之外,其組成構件、整體構造、組成之目的及功效均不同,故被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在沙發床椅,於該背靠側之左右兩側適處車縫有公拉鏈,而其兩手靠側之與背靠側相臨之一側適處亦設有公拉鏈;方型抱枕,於其中兩側適處各設有一母拉鏈;令該方型抱枕置於該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張開平放時產生之方型缺口,並令其兩側母拉鏈分別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使用者;其中利用拉鏈相配合使沙發床椅與方型抱枕組合之結合方式雖與被證2所揭露之藉拉鏈組合之方式相同,惟系爭專利係藉拉鏈組合之方式有效解決傳統沙發床椅長久以來存在之張開成床墊使用時會產生缺口之問題,故系爭專利在該技術發展空間之領域中,實具有顯然之進步性,且所能達成之新功效,亦非被證2所能達成。又系爭專利產品外型雖係一般市面常見之普遍造型,然仍不能以系爭專利產品與被證3同為類似造型之沙發床椅,逕認本件系爭專利係由被證2、3組合而來。且被告主張系爭專利產品與被證3之沙發相同,而認本件系爭專利產品係將被證2、3直接相加,僅於位置作簡易修改變化而來,惟因本件系爭專利產品與被證2完全不同已如前述,被告主張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否認系爭專利之進步性,要不足採。故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於95年6月21日取得系爭專利後即在網路平台上銷售系爭專利產品,於販售系爭專利產品時均會在網頁上刊登專利證書並於產品寄送時附上專利說明之夾記,被告曾於97年7月31日向原告購買系爭專利商品,被告即可得知系爭專利產品之專利權人為原告及系爭專利之相關資訊,其他同業受專利權限制不敢製造侵害系爭專利權之商品,被告僅可自原告處購得系爭專利產品,被告為一傢俱販售之專業廠商,應可知悉系爭產品為一有專利產品,豈能於嗣後為掩飾自身之侵權行為而飾詞狡辯對於系爭產品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諉為不知,故被告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甚明。退步言,倘鈞院認被告無侵害系爭專利故意,惟按專利權係採登記及公告制度,處於任何人均可得知悉之狀態,故該發明或創作所屬技術或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不得諉稱不知專利權之存在,抗辯其無過失。被告係從事傢俱、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批發業、零售業既屬販賣傢俱之同業,又與原告有市場競爭關係,被告於販售其產品前,就其產品之形狀、構造或裝置等各項要件,必先進行「專利檢索」等程序,惟被告卻未於販售前,就其銷售系爭產品善盡查證之注意義務與疏於掌控侵權風險,致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其屬應注意而不注意或怠於交易上所必要之注意,自有過失。(四)損害賠償部分:原告同意以被告提出之陳報中所述銷售金額作為損害賠償計算依據,期間主張從99年到101年總共3年。另外,被告在起訴後的6月左右到11月27日為止,仍有販賣系爭專利產品,這段期間被告顯有故意,請求依被告所提陳報之損害賠償金額,以3倍計算故意侵權的損害賠償。(五)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公司不得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及其他侵害前開專利權之行為。3.第一項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被證2為2012年8月22日「天天家具網」網站介紹軟體積木Oblong模塊系列沙發資料,其第2頁中段指出Oblong模塊系列沙發由英國設計師JasperMorrison於2004年為義大利Cappellini公司設計,模塊系列沙發之公開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4年(即2005)年11月14日,在系爭專利案申請前,被證2屬既有之公開技術,而其所揭示之內容與系爭專利強調特徵完全一致,被證2之A、B、C三個墊體中,各設有與其他墊體相對應之拉鏈(即公、母拉鏈),則以拉鏈結合相對應墊體之方式,已揭露系爭專利以公、母拉鏈結合相對應物品之技術特徵。雖被證2未見兩方型抱枕,但其仍無法抹滅墊體周緣適處車縫有相配合之拉鍊,透過拉鍊的相配合,以結合成一傢俱座椅、床墊者,顯見系爭專利所保護之技術特徵早已為被證2所揭露。故被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以拉鏈結合相對應之物品,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2.被證2與被證3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2技術內容同前所述。依被證3所示,系爭專利所主張的沙發床椅係由2000年德國設計師PascalMourue設計,並在2001年榮獲IF設計大獎,系爭專利僅係將二位國際知名設計師的作品直接相加,於結構上作簡易修改變化,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被證3之沙發有背靠側、手靠側及抱枕,已揭露系爭專利之結構。被證3結合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2與被證3與被證4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2、被證3之技術內容同前所述。被證4係利用模塊沙發為關鍵字搜尋到之複數網路資料,可知系爭專利所主張的特徵早已被公開揭露,被證4之圖式利用相對應墊體或模組,以拉鏈結合相對應之物品組合成一沙發床椅,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主要技術特徵。綜上,被證2結合被證3及被證4,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二)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技術內容比對,系爭產品必要結構即沙發床椅、方型抱枕及背靠側、手靠側、抱枕適處設有二個公母拉鍊等與系爭專利不同,不符合文義讀取;而系爭產品係以一個拉鍊方式結合與系爭專利以二個拉鍊結合之手段方式不同,功能上系爭產品省時進行一個作動與系爭專利尚需進行二個以上之作動,故功能上亦不相同,無均等論之適用,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被告係於98年11月17日設立登記,從事網路行銷,登錄在奇摩拍賣,網站為KIKY,販賣生活百貨、家居用品,並非製造商,所販售之商品係向0000國際有限公司所購買,系爭產品進價每個1980元,售價每個為2699元,差額719元,自2012年1月28日起至2012年11月15日止,共計銷售80個,所得毛利為57,520元。原告稱被告曾於97年7月31日以「驚奇傢俱」名義向原告購買系爭專利商品,實與事實不符,蓋所購買並非系爭專利商品,而當時原告於產品本身或包裝、廣告文宣、目錄亦均未標示有專利證書號數,或表明專利產品,有被證5被告於101年9月購得原告系爭產品可稽,直至於訴訟中經被告提出質疑,事後原告才於網頁補上專利證書,欲蓋彌彰之情,溢於言表。(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221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5年6月21日至104年11月13日止。(二)被告以「KIKY驚奇居家生活館」名義於「YAHOO!奇摩拍賣網站」上銷售「甜心戀曲大尺寸扶手沙發床」。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等情,被告則提出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及系爭產品未落入申請專利範圍之抗辯。是以下本院之判斷僅須針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論述,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內容: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沙發床椅構造改良,其主要乃係於沙發床椅背靠側之左右兩側各設一公拉鏈,而手靠側之與背靠側相臨之一側亦設公拉鏈,而於兩方型抱枕之其中兩側適處則各設一母拉鏈;當該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均張開平放當床使用時,令方型抱枕兩側所設之母拉鏈分別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使該方型抱枕與該沙發床椅結合成一完整之方型床,令使用者於使用時更感舒適者(參本院卷第70頁說明書【中文新型摘要】)。其主要圖面如附圖1。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直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原告主張受侵害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沙發床椅構造改良,其主要包括有一沙發床椅及兩方型抱枕,其中:沙發床椅,於該背靠側之左右兩側適處車縫有公拉鏈,而其兩手靠側之與背靠側相臨之一側適處亦設有公拉鏈;方型抱枕,於其中兩側適處各設有一母拉鏈;令該方型抱枕置於該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並令其兩側母拉鏈分別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則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使用者。」(本院卷第11頁)。(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被告稱公母拉鏈應解釋為相對應的拉鏈作為結合或組合的功能等語(本院卷第221頁)。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公拉鏈」及「母拉鏈」之文字意義以及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第4行至第5行記載「背靠側(30)及手靠側(31)均張開平放,將兩方型抱枕(4)置於該沙發床椅(3)之背靠側(30)與手靠側(31)張開平放後所產生之方型缺口(32),並令背靠側(30)及手靠側(31)所設之公拉鏈(301)、(311)與方型抱枕(4)兩側所設之母拉鏈(40)相配合」(本院卷第73頁),應認該「公拉鏈」之文義應指公的齒狀鈕鍊形物,「母拉鏈」之文義應指母的齒狀鈕鍊形物,兩者可相密合一起。(四)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4年11月14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5年6月2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5年6月21日起至104年11月13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第10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一)第69至79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1)被證2(本院卷第99至103頁):係天天家具網站上介紹英國設計師JasperMorrison於2004年設計Oblong模塊系列沙發。該沙發由眾多邊緣帶有U形拉鍊的長方體模塊組成,通過拉鏈可將Oblong模塊隨意組合出扶手椅、雙人沙發及三人沙發。其圖面如附圖2所示。(2)被證3(本院卷第104頁):係網站上販售2000年出品SMALA沙發組。其圖面如附圖3所示。(3)被證4(本院卷第105至117頁):係被告利用模塊沙發為關鍵字搜尋到複數網路資料,包括bonluxat網站資料6頁、themagazine.info網站資料2頁、築龍網網站資料3頁及雅虎家居網站資料2頁。4.被證2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1)被證2第2頁雖記載「Oblong模塊系列沙發由英國設計師JasperMorrison於2004年為義大利Cappellini公司設計」,惟至多僅可得知英國設計師JasperMorrison於2004年設計Oblong模塊系列沙發,惟並無從確認被證2中所揭露之沙發即為上開2004年設計之Oblong模塊系列沙發,又被告尚無其他佐證足資證明被證2之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5年11月14日,是以被證2尚不具證據能力。(2)縱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2相較,系爭專利之沙發床椅,於該背靠側之左右兩側適處車縫有公拉鏈,而其兩手靠側之與背靠側相臨之一側適處亦設有公拉鏈技術特徵,為被證2第1頁第2圖揭露之沙發椅背靠之左右兩側設有拉鍊及手靠側臨近背靠設有拉鍊技術特徵所揭露,惟被證2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各設有母拉鏈之兩方型抱枕及方型抱枕置於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兩側母拉鏈分別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則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之技術特徵,且被證2揭露係為沙發椅,是以不具有系爭專利之發床椅背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2兩者技術特徵係有差異,尚難稱被證2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5.被證2、被證3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2之差異,已如前述。又被證3係為網站上販售2000年出品SMALA沙發組,揭露一沙發椅及一抱枕,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僅揭露系爭專利之抱枕,惟系爭專利之方型抱枕兩側適處各設有一母拉鏈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3所揭露。縱或將被證2、被證3組合,仍無揭露系爭專利之各設有母拉鏈之兩方型抱枕及方型抱枕置於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兩側母拉鏈分別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則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之技術特徵,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被證2及被證3皆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設有母拉鏈之兩方型抱枕及方型抱枕置於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兩側母拉鏈分別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則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之技術特徵下,尚難依被證2及被證3揭露之先前技術,而顯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是以被證2、被證3之組合亦不具有方型抱枕與沙發床椅利用拉鍊相配合,填滿沙發床椅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功效,故被證2、被證3之組合尚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被證2、被證3、被證4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 被證4係被告利用模塊沙發為關鍵字搜尋到複數網路資料,包括bonluxat網站資料6頁、themagazine.info網站資料2頁、築龍網網站資料3頁及雅虎家居網站資料2頁。惟上開網站所呈現之日期僅為被告列印網站日期2012年8月22日(晚於系爭專利申請日),網站上未揭露沙發公開時間點,故無法確定是否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為公眾得知之資訊,尚難稱被證4具有證據能力;況查被證4所揭示之沙發不論是bonluxat網站或themagazine.info網站之JasperMorrison設計師之產品、築龍網網站mobiliacollection製造商設計沙發或雅虎家居網站創意模塊沙發等,皆無揭露系爭專利之設有母拉鏈之兩方型抱枕及方型抱枕置於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兩側母拉鏈分別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則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之技術特徵;被證2、被證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業同前陳,故被證2、被證3、被證4之組合亦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五)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可拆解如下:(1)1A:一種沙發床椅構造改良,(2)1B:其主要包括有一沙發床椅及兩方型抱枕,(3)1C:沙發床椅,於該背靠側之左右兩側適處車縫有公拉鏈,而其兩手靠側之與背靠側相臨之一側適處亦設有公拉鏈;(4)1D:方型抱枕,於其中兩側適處各設有一母拉鏈;(5)1E:令該方型抱枕置於該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並令其兩側母拉鏈分別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則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使用者。2.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5個要件:(1)1a:一種沙發床椅構造,(2)1b:包括有一沙發床椅及兩方型抱枕,(3)1c:沙發床椅,於背靠側之左右兩側延背靠側至相臨之手靠側設有一公拉鏈;(4)1d:方型抱枕,於相連兩側設有一母拉鏈;(5)1e:令方型抱枕置於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並令兩側之母拉鏈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則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使用者。3.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1)系爭產品編號1a要件「一種沙發床椅構造,」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A要件「一種沙發床椅構造改良,」文義所讀入。(2)系爭產品編號1b要件「主要包括有一沙發床椅及兩方型抱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其主要包括有一沙發床椅及兩方型抱枕,」文義所讀入。(3)系爭產品編號1c要件之沙發床椅僅設有一公拉鏈,而系爭專利係於沙發床椅之手靠側與背靠側各設有一公拉鏈,是系爭產品編號1c要件「沙發床椅,於背靠側之左右兩側延背靠側至相臨之手靠側設有一公拉鏈;」不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沙發床椅,於該背靠側之左右兩側適處車縫有公拉鏈,而其兩手靠側之與背靠側相臨之一側適處亦設有公拉鏈;」文義所讀入。(4)系爭產品之方型抱枕僅設有一母拉鏈,而系爭專利之方型抱枕設有二母拉鏈,是系爭產品編號1d要件「方型抱枕,於相連兩側設有一母拉鏈;」不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方型抱枕,其中兩側適當處各設有一母拉鏈;」文義所讀入。(5)系爭產品方型抱枕兩側之一母拉鏈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一公拉鏈相配合,而系爭專利之方型抱枕兩側之母拉鏈分別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是系爭產品編號1e要件「令方型抱枕置於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並令兩側之母拉鏈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則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使用者。」不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E要件「令該方型抱枕置於該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張開平放時所產生之方型缺口,並令其兩側母拉鏈分別與沙發床椅之背靠側及手靠側之公拉鏈相配合,則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使用者。」文義所讀入。(6)綜上,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C、1D、1E之均等比對分析說明:(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C、1D、1E分別為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設公拉鏈與方型抱枕設母拉鏈結構特徵,其間涉有兩構件相配合關係,是以要件編號1C、要件編號1D、要件編號1E之技術特徵之均等分析應一併考量,合先敘明。(2)系爭產品要件編號1c、1d、1e與系爭專利要件標號1C、1D、1E差別僅在於系爭產品沙發床椅自背靠側至手靠側設有一公拉鏈,方型抱枕相連兩側設有一母拉鏈,而系爭專利沙發床椅背靠側及手靠側各設有一公拉鏈,方型抱枕兩側各設有一母拉鏈。依均等論之「手段(way),功能(function),效果(result)」判斷,系爭產品係利用「沙發床椅自背靠側至手靠側之一公拉鏈與方型抱枕之一母拉鏈配合」,而系爭專利係利用「沙發床椅背靠側公拉鏈與方型抱枕一側之母拉鏈及手靠側公拉鏈與方型抱枕另一側之母拉鏈配合」,兩者皆利用公拉鏈與母拉鏈相配合之技術手段,差別僅在於拉鏈數量,就所屬系爭專利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知識者,在相同位置,將系爭專利之兩公拉鏈及兩母拉鏈改變為一公拉鏈及一母拉鏈係屬顯能輕易完成,故兩者技術手段為實質相同。系爭產品產生「沙發床椅之公拉鏈與兩方型抱枕母拉鏈相配合而結合」功能,而系爭專利產生「沙發床椅之公拉鏈與兩方型抱枕母拉鏈相配合而結合」功能,兩者功能係實質相同。系爭產品產生「方型抱枕與該沙發床椅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結果,與系爭專利產生「方型抱枕與該沙發床椅結合成一完整無缺口之方型床墊」結果,兩者結果實質相同。(3)綜上,系爭產品要件編號1c、1d、1e與系爭專利要件標號1C、1D、1E均等論之判斷,兩者之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均實質相同,故系爭產品要件標號1c、1d、1e為系爭專利要件標號1C、1D、1E之均等物,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六)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00,000元部分:1.查專利法雖於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惟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時間為新修正專利法施行前,是以系爭專利是否受到侵害,應以當時有效之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下稱修正前專利法)為法規依據,合先敘明。2.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並經由同法第108條準用於新型專利。次按侵害專利權之損害賠償與一般侵權行為同採過失責任主義,亦即行為人主觀上須具備故意或過失,始得令其負侵害專利權之損害賠償責任。又修正前專利法第79條規定,發明專利權人應在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其未附加標示者,不得請求損害賠償。但侵權人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者,不在此限。3.查原告自承其未於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亦未曾寄發侵權通知予被告,是除非原告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79條但書規定證明被告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否則即難認被告有侵害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而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原告雖稱:其在各大網路平台販賣系爭專利商品時,已將專利證書刊登於網頁上,嗣於產品寄送時亦會在商品包裝內附有簡易專利說明之夾記,而被告曾於97年7月31日向原告購買系爭專利商品,自不得諉為不知系爭專利存在云云,惟查,自原告提出之網頁(本院卷第171至200頁)上所載拍賣時間觀之,均為本件起訴後所出現之網頁,自不足以作為認定被告於本件起訴前可由該等網頁得知系爭專利產品之依據。又原告所稱產品寄送時會在商品包裝內附有簡易專利說明之夾記乙節,僅據提出該夾記1紙(本院卷第201頁),實不足以證明其確於寄送產品時有附加該夾記。另原告稱被告曾於97年7月31日向原告購買系爭專利商品乙節,固據提出銷貨單1紙為憑(本院卷第16頁),惟觀其品名「巧克力夾心沙發椅」,仍無從得知是否為系爭專利產品,原告雖稱可自其產品編號「114-519」之「114」得知上情,惟自其提出之產品摘要表(本院卷第270頁)觀之,以「114」為產品編號頭碼的產品,包括「沙發椅」、「椅子類」等產品大類,難認其上開所述確實有據,從而,無從認定被告確曾向原告購買系爭專利產品,原告主張被告於起訴前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云云,尚難遽信。4.至原告雖又稱:專利權係採登記及公告制度,處於任何人均可得知悉之狀態,行為人「應注意而不注意」或「怠於交易上所必要之注意」時,自應負過失責任。是事業從事生產或銷售行為之際,自應就其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是否有侵害專利作最低限度之專利權查證,倘未查證者,即難謂無過失云云。惟查,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偶然之販賣人等,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於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營業規模包括資本額之多寡及營收狀況、營業組織如有無研發單位之設立、侵害行為之實際內容等情形判斷行為人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查被告公司係於98年11月17日設立,資本總額500萬元,於拍賣網站販賣生活百貨、家居用品,非製造商,系爭產品係向他人購買等情,有被告提出之公司基本資料查詢、統一發票、進項明細等件為憑(本院卷274至276頁),且為原告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本院審酌被告公司為中小型公司,從事網路販賣家居用品之營業,非製造商,依其拍賣網頁所示(本院卷第18頁),於101年3月間之拍賣商品多達1,744項,屬位於產品供給鏈較末端之百貨零售商,難以要求其就所有商品均須進行專利查證後始得販賣,以及前述原告未為專利標示及未曾通知侵權等一切情況,認實難僅憑系爭專利已經登記、公示,即謂有事實足證被告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而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過失。從而,原告主張被告於起訴前即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過失云云,亦難憑採。5.惟查,被告於101年7月5日收受本件原告起訴狀繕本,此有本院送達證書1紙在卷可稽(本院卷第37頁),而依被告自行提出之系爭產品販賣明細(本院卷第277至278頁),被告公司於收受起訴狀繕本後仍有繼續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是被告收受起訴狀繕本後,已知系爭專利存在及系爭產品有侵權之疑慮,卻仍繼續販賣系爭產品,自難謂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從而,被告公司自應就其於收受起訴狀繕本後之販賣系爭產品行為,負損害賠償責任。次按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專利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其損害;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即明定於侵害人得證明其成本與必要費用時,得主張自所得利益中扣除成本或必要費用。查被告公司於收受起訴狀繕本後共販賣35組系爭產品,每組售價均為2,699元,每組進價為1980元,有被告提出之統一發票、進項明細、販賣明細為憑(本院卷第275至278頁),且為原告所不爭執,是被告公司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為25,165元【計算式:(2,699-1,980)×35=25,165】。再按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損害額之3倍。查被告乃故意侵害系爭專利,業如前述,徵諸被告於收受起訴狀繕本後,已知系爭專利存在及系爭產品被控侵權,詎仍繼續販售系爭產品至101年11月15日等一切情狀,本院爰依上開條文酌定損害額2倍之賠償,即50,330元【計算式:25,165×2=50,330】。6.末按「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查被告蔡啟新係被告公司之負責人,有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在卷可稽(本院卷第45頁),被告蔡啟新於從事公司之販賣系爭產品業務時,係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前揭規定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7.綜上,原告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0,330元。(七)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請求被告排除及防止侵害部分: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並經由同法第108條準用於新型專利。因專利權有排他性之性質,其係準物權,具有所有權之物上請求權,專利權人於專利權受侵害時,除得請求賠償損害外,並賦予排他妨害之禁止請求權。其具有事先迅速制止侵害行為及防範侵害行為於未然之功能,對於專利權人之保護較為周密,可減免其損害之發生或擴大,是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請求權,僅要有侵害或侵害之虞等事實發生,即可主張之。本院審酌被告公司雖僅販賣系爭產品至101年11月15日,惟既曾販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系爭產品,且被告現仍營業中,其所營事業項目包括家具等批發、零售業(參本院卷第32頁公司基本資料查詢),是本院認被告公司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故原告請求令被告公司不得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及其他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洵屬有據。(八)結論:綜上所述,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且被告於收受起訴狀繕本後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是原告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0,33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1年7月6日(參本院卷第37頁送達證書)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請求被告公司不得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及其他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假執行之宣告:本判決所命給付之金額及價額未逾50萬元,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第5款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至原告就敗訴部分所為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據,不予准許。另被告就原告勝訴部分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免為假執行,合於法律規定,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2 年  3  月  1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所提訴訟,另案刑事部分業經台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原告不服聲請再議,亦經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分署駁回再議確定,本件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二)答辯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被告陳家能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名義負責人為陳冠銘),自民國90年起,被告陳家能即以佳盟公司需要週轉金為由,多次以本人或公司名義向原告借貸。原告因收受貨款多以現金交易,故每次皆以現金交付被告陳家能所借之金額,並要求被告陳家能開立面額與所借金額相同之本票供擔保及借貸憑據。若上次借貸金額未清償完畢,被告陳家能又有借貸需求,則原告皆要求開立面額與累計欠款金額相同之本票供擔保及借貸憑據,舊的本票則返還被告陳家能。嗣97年間佳盟公司經營不善,結束營業,被告陳家能及該公司已積欠原告債務約新臺幣(下同)千萬元,被告陳家能表示願以佳盟公司之商標「佳盟JIAMERNG及圖、註冊號:00000000」(下稱系爭商標)及資產(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等)轉讓予原告,以抵償其積欠之債務,經原告自行估價認系爭標的價值約750萬元,遂同意之。因所涉金額甚鉅,為免口說無憑,雙方同意至許富元律師事務所簽訂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取得上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後,為堆置該些機具、物品,另承租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將所有物品放置該處,並以欣富士有限公司名義對外營業。惟被告陳家能竟利用原告未正式成立欣富士有限公司之空檔,將上開物品侵占據為己用,另成立名稱與欣富士有限公司相近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藉由混淆客戶之方式搶奪生意,並將系爭商標之商標權轉讓給新公司,對外販售之商品亦皆使用系爭商標,顯為可歸責於被告之債務不履行,爰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吳炎松、陳家祝請求賠償損害。又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冠銘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賠償損害,並以系爭和解契約書之物品對價總金額750萬元中之200萬元為請求。(二)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欣富士有限公司確為原告獨資,由該公司會計所作自97年12月起迄98年4月止之收支帳目可知,被告陳家能、陳家祝及吳炎松係受雇於欣富士有限公司,每月領有薪資。反觀原告因其負責人身分,其負責之業務範圍內所收取貨款皆歸為公司收入,且未領取薪資,僅得自由運用公司盈餘。2、被告雖辯稱欣富士有限公司為4人合夥經營,於93年3月結束營業後盤點公司剩餘產品總價約10,545,584元,各人各依其持股比例取回相當價值之產品云云,惟由原證9欣富士有限公司帳目,要難得出被告所稱「該公司尚餘產品達10,545,584元」等情,且由附表可知該公司迄98年4月止之盈餘亦僅301,447元;另被告所提被證3有關原告報酬請領單部分,其上所載金額亦與原證9各月收支帳目不符,被告所辯顯與事實不符。又被證1第1頁所列公司帳目、盈虧與原證9會計製作帳目金額不符,且被證1第2頁所示日期為98年5月1日,非如被告所言係98年4月間退還原告約260萬元之貨品,被告所言亦有矛盾。3、98年4月底經原告詢問會計師設立公司應備之文件,發現伊命陳家祝承租之臺南市○○區○○路486之1號1樓之房屋屬違章建築,無法取得建物使用執照、房屋稅單、建物權狀等公司設立所需文件,原告隨於前址附近承租臺南市○○區○○路○段○○○巷70號1樓之房屋,並支付押租金2萬元予屋主曾俊榮。98年4月底、5月初原告忙著盤點位於安通路之商品、機械、辦公用品等,準備搬遷至長溪路新址營運並設立公司,故有被證據1第2頁所示盤點物品及各箱商品金額之紀錄。4、98年5月1日原佳盟公司之員工因實際負責人陳家能、名義負責人陳冠銘積欠員工薪資等債務遲未處理,遂向頂下佳盟公司之原告抗議、要求原告出面處理,原告對該等員工表示伊等之債務人是佳盟公司、陳家能,與伊無關,伊係依照系爭和解契約書向佳盟公司買斷公司商品、機械、辦公用品及商標而已。適時被告陳家能正好來安通路店址表示除原告和解契約中750萬元債權外,原告積欠佳盟公司貨款仍未清償,希望原告可以現場物品抵貨款,經原告核算後表示:現場物品有半成品、成品、機械及辦公用品等多種,非全部物品皆適合抵貨款,不如以占店址中物品25%之可現場交付之成品為限,相當於1,454,085元之成品與所積欠之貨款抵銷。被告陳家能亦同意,二人遂簽立被告100年2月23日庭呈之債務清償協議書。又前開債務清償協議書是指原告積欠佳盟公司(或陳家能本人)1,454,085元貨款,按常理,倘被告陳家能確為欣富士有限公司股東或合夥人,伊當時既為佳盟公司積欠地下錢莊債務所苦,應無金錢得以支付出資額,伊在合夥之初或出資額分配時,理當主張原告應將積欠伊之145萬元債務交付,作為被告陳家能於欣富士有限公司出資額一部分,無庸待拆夥時始主張原告應以分得之貨品抵債務。5、被告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之借款,除系爭和解契約書上所載750萬元外,尚有一筆300萬元之借款未清償,並簽發同面額之本票為擔保,此本票業經原告向臺南地方法院聲請本票裁定(100年司票字第208號),亦足證原告與被告陳家能、佳盟公司間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6、爰聲明: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吳炎松、陳家祝應連帶賠償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8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票據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被告陳家能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名義負責人為陳冠銘),自民國90年起,被告陳家能即以佳盟公司需要週轉金為由,多次以本人或公司名義向原告借貸。原告因收受貨款多以現金交易,故每次皆以現金交付被告陳家能所借之金額,並要求被告陳家能開立面額與所借金額相同之本票供擔保及借貸憑據。若上次借貸金額未清償完畢,被告陳家能又有借貸需求,則原告皆要求開立面額與累計欠款金額相同之本票供擔保及借貸憑據,舊的本票則返還被告陳家能。嗣97年間佳盟公司經營不善,結束營業,被告陳家能及該公司已積欠原告債務約新臺幣(下同)千萬元,被告陳家能表示願以佳盟公司之商標「佳盟JIAMERNG及圖、註冊號:00000000」(下稱系爭商標)及資產(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等)轉讓予原告,以抵償其積欠之債務,經原告自行估價認系爭標的價值約750萬元,遂同意之。因所涉金額甚鉅,為免口說無憑,雙方同意至許富元律師事務所簽訂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取得上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後,為堆置該些機具、物品,另承租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將所有物品放置該處,並以欣富士有限公司名義對外營業。惟被告陳家能竟利用原告未正式成立欣富士有限公司之空檔,將上開物品侵占據為己用,另成立名稱與欣富士有限公司相近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藉由混淆客戶之方式搶奪生意,並將系爭商標之商標權轉讓給新公司,對外販售之商品亦皆使用系爭商標,顯為可歸責於被告之債務不履行,爰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吳炎松、陳家祝請求賠償損害。又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冠銘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賠償損害,並以系爭和解契約書之物品對價總金額750萬元中之200萬元為請求。(二)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欣富士有限公司確為原告獨資,由該公司會計所作自97年12月起迄98年4月止之收支帳目可知,被告陳家能、陳家祝及吳炎松係受雇於欣富士有限公司,每月領有薪資。反觀原告因其負責人身分,其負責之業務範圍內所收取貨款皆歸為公司收入,且未領取薪資,僅得自由運用公司盈餘。2、被告雖辯稱欣富士有限公司為4人合夥經營,於93年3月結束營業後盤點公司剩餘產品總價約10,545,584元,各人各依其持股比例取回相當價值之產品云云,惟由原證9欣富士有限公司帳目,要難得出被告所稱「該公司尚餘產品達10,545,584元」等情,且由附表可知該公司迄98年4月止之盈餘亦僅301,447元;另被告所提被證3有關原告報酬請領單部分,其上所載金額亦與原證9各月收支帳目不符,被告所辯顯與事實不符。又被證1第1頁所列公司帳目、盈虧與原證9會計製作帳目金額不符,且被證1第2頁所示日期為98年5月1日,非如被告所言係98年4月間退還原告約260萬元之貨品,被告所言亦有矛盾。3、98年4月底經原告詢問會計師設立公司應備之文件,發現伊命陳家祝承租之臺南市○○區○○路486之1號1樓之房屋屬違章建築,無法取得建物使用執照、房屋稅單、建物權狀等公司設立所需文件,原告隨於前址附近承租臺南市○○區○○路○段○○○巷70號1樓之房屋,並支付押租金2萬元予屋主曾俊榮。98年4月底、5月初原告忙著盤點位於安通路之商品、機械、辦公用品等,準備搬遷至長溪路新址營運並設立公司,故有被證據1第2頁所示盤點物品及各箱商品金額之紀錄。4、98年5月1日原佳盟公司之員工因實際負責人陳家能、名義負責人陳冠銘積欠員工薪資等債務遲未處理,遂向頂下佳盟公司之原告抗議、要求原告出面處理,原告對該等員工表示伊等之債務人是佳盟公司、陳家能,與伊無關,伊係依照系爭和解契約書向佳盟公司買斷公司商品、機械、辦公用品及商標而已。適時被告陳家能正好來安通路店址表示除原告和解契約中750萬元債權外,原告積欠佳盟公司貨款仍未清償,希望原告可以現場物品抵貨款,經原告核算後表示:現場物品有半成品、成品、機械及辦公用品等多種,非全部物品皆適合抵貨款,不如以占店址中物品25%之可現場交付之成品為限,相當於1,454,085元之成品與所積欠之貨款抵銷。被告陳家能亦同意,二人遂簽立被告100年2月23日庭呈之債務清償協議書。又前開債務清償協議書是指原告積欠佳盟公司(或陳家能本人)1,454,085元貨款,按常理,倘被告陳家能確為欣富士有限公司股東或合夥人,伊當時既為佳盟公司積欠地下錢莊債務所苦,應無金錢得以支付出資額,伊在合夥之初或出資額分配時,理當主張原告應將積欠伊之145萬元債務交付,作為被告陳家能於欣富士有限公司出資額一部分,無庸待拆夥時始主張原告應以分得之貨品抵債務。5、被告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之借款,除系爭和解契約書上所載750萬元外,尚有一筆300萬元之借款未清償,並簽發同面額之本票為擔保,此本票業經原告向臺南地方法院聲請本票裁定(100年司票字第208號),亦足證原告與被告陳家能、佳盟公司間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6、爰聲明: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吳炎松、陳家祝應連帶賠償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被告陳家能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名義負責人為陳冠銘),自民國90年起,被告陳家能即以佳盟公司需要週轉金為由,多次以本人或公司名義向原告借貸。原告因收受貨款多以現金交易,故每次皆以現金交付被告陳家能所借之金額,並要求被告陳家能開立面額與所借金額相同之本票供擔保及借貸憑據。若上次借貸金額未清償完畢,被告陳家能又有借貸需求,則原告皆要求開立面額與累計欠款金額相同之本票供擔保及借貸憑據,舊的本票則返還被告陳家能。嗣97年間佳盟公司經營不善,結束營業,被告陳家能及該公司已積欠原告債務約新臺幣(下同)千萬元,被告陳家能表示願以佳盟公司之商標「佳盟JIAMERNG及圖、註冊號:00000000」(下稱系爭商標)及資產(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等)轉讓予原告,以抵償其積欠之債務,經原告自行估價認系爭標的價值約750萬元,遂同意之。因所涉金額甚鉅,為免口說無憑,雙方同意至許富元律師事務所簽訂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取得上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後,為堆置該些機具、物品,另承租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將所有物品放置該處,並以欣富士有限公司名義對外營業。惟被告陳家能竟利用原告未正式成立欣富士有限公司之空檔,將上開物品侵占據為己用,另成立名稱與欣富士有限公司相近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藉由混淆客戶之方式搶奪生意,並將系爭商標之商標權轉讓給新公司,對外販售之商品亦皆使用系爭商標,顯為可歸責於被告之債務不履行,爰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吳炎松、陳家祝請求賠償損害。又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冠銘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賠償損害,並以系爭和解契約書之物品對價總金額750萬元中之200萬元為請求。(二)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欣富士有限公司確為原告獨資,由該公司會計所作自97年12月起迄98年4月止之收支帳目可知,被告陳家能、陳家祝及吳炎松係受雇於欣富士有限公司,每月領有薪資。反觀原告因其負責人身分,其負責之業務範圍內所收取貨款皆歸為公司收入,且未領取薪資,僅得自由運用公司盈餘。2、被告雖辯稱欣富士有限公司為4人合夥經營,於93年3月結束營業後盤點公司剩餘產品總價約10,545,584元,各人各依其持股比例取回相當價值之產品云云,惟由原證9欣富士有限公司帳目,要難得出被告所稱「該公司尚餘產品達10,545,584元」等情,且由附表可知該公司迄98年4月止之盈餘亦僅301,447元;另被告所提被證3有關原告報酬請領單部分,其上所載金額亦與原證9各月收支帳目不符,被告所辯顯與事實不符。又被證1第1頁所列公司帳目、盈虧與原證9會計製作帳目金額不符,且被證1第2頁所示日期為98年5月1日,非如被告所言係98年4月間退還原告約260萬元之貨品,被告所言亦有矛盾。3、98年4月底經原告詢問會計師設立公司應備之文件,發現伊命陳家祝承租之臺南市○○區○○路486之1號1樓之房屋屬違章建築,無法取得建物使用執照、房屋稅單、建物權狀等公司設立所需文件,原告隨於前址附近承租臺南市○○區○○路○段○○○巷70號1樓之房屋,並支付押租金2萬元予屋主曾俊榮。98年4月底、5月初原告忙著盤點位於安通路之商品、機械、辦公用品等,準備搬遷至長溪路新址營運並設立公司,故有被證據1第2頁所示盤點物品及各箱商品金額之紀錄。4、98年5月1日原佳盟公司之員工因實際負責人陳家能、名義負責人陳冠銘積欠員工薪資等債務遲未處理,遂向頂下佳盟公司之原告抗議、要求原告出面處理,原告對該等員工表示伊等之債務人是佳盟公司、陳家能,與伊無關,伊係依照系爭和解契約書向佳盟公司買斷公司商品、機械、辦公用品及商標而已。適時被告陳家能正好來安通路店址表示除原告和解契約中750萬元債權外,原告積欠佳盟公司貨款仍未清償,希望原告可以現場物品抵貨款,經原告核算後表示:現場物品有半成品、成品、機械及辦公用品等多種,非全部物品皆適合抵貨款,不如以占店址中物品25%之可現場交付之成品為限,相當於1,454,085元之成品與所積欠之貨款抵銷。被告陳家能亦同意,二人遂簽立被告100年2月23日庭呈之債務清償協議書。又前開債務清償協議書是指原告積欠佳盟公司(或陳家能本人)1,454,085元貨款,按常理,倘被告陳家能確為欣富士有限公司股東或合夥人,伊當時既為佳盟公司積欠地下錢莊債務所苦,應無金錢得以支付出資額,伊在合夥之初或出資額分配時,理當主張原告應將積欠伊之145萬元債務交付,作為被告陳家能於欣富士有限公司出資額一部分,無庸待拆夥時始主張原告應以分得之貨品抵債務。5、被告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之借款,除系爭和解契約書上所載750萬元外,尚有一筆300萬元之借款未清償,並簽發同面額之本票為擔保,此本票業經原告向臺南地方法院聲請本票裁定(100年司票字第208號),亦足證原告與被告陳家能、佳盟公司間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6、爰聲明: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吳炎松、陳家祝應連帶賠償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原告係「電話謀殺案DialMForMurder」(下稱系爭電影)藍光片封面(下稱系爭封面)之著作權人。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竟自原告公司網站(ttp://www.bitwel.com/)重製含有系爭封面之網頁作為律師函之附件,於102年11月14日以(102)聖法外字第S20130618號函寄發予原告,侵害原告著作權甚明,爰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88條第1項、第3項、第89條、民法第184條、第185條(原告請求權基礎參本院卷第190頁筆錄),提起本件訴訟。㈡系爭封面之圖案設計,排版去背調色上字透明與不透明圖層的設計,於封面上下與側邊的設計則與原告過去的相關產品維持一致性的風格。尤其將各個主要角色以小視窗顯示再標以3D的敘述,再加上微微的背景底圖角色隱涵來表示電影中的重要場景,封面正面的人物鏡像設計有別於影片中的人物取景角度再搭配產品片名的擺放位置,下方再以HITCHCOCKMASTERPIECE來詮釋,排版搭配均勻,正面上方破題標示此為2D+3D功能的藍光,原告投入莫大的心血創作,展現了高度的原創性。㈢被告必須先證實確係受○○○○○影業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之指示而發出律師函,被告身為律師於搜求證據時不應侵犯他人著作權,被告等重製系爭封面於律師函中,並非「報導、評論、教學、研究」系爭封面,故無著作權法第52條之適用。㈣爰聲明:⒈被告應就侵害著作權做賠償,被告應給付原告6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應於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蘋果日報之全國版頭版以二分之一版面刊登判決全文7天,採用標楷體第12號字體。三、被告則抗辯以:㈠原告並未擁有系爭封面之著作權:⒈原告雖提出節目審查證明書,主張其擁有系爭封面之著作權。惟節目審查證明書僅係依廣播電視法第25條、第29條之1、廣播電視法施行細則第38條至第42條、廣播電視節目供應事業管理規則第15條之規定,以及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102年5月7日局視(業)字第10230027152號令,所登記在案之錄影審查行政文件,與著作權之權利歸屬或證明全然無涉。實則,如任何影帶發行公司有製作、銷售系爭電影DVD光碟,均須先經文化部或其委託辦理錄影節目審查業務之民間團體為審查,此觀於文化部錄影節目影片資料庫查詢中,非僅有原告一家公司受核准發行系爭電影即可明瞭。基上,原告所提出節目審查證明書僅係一我國政府部門依法就錄影節目列管之行政檔案文件,無以證明其擁有系爭封面之著作權。⒉系爭電影為○○○○電影公司早年所發行之電影,依據著作權法第10條及第13條第1項,系爭電影視聽著作以及相關著作如海報之著作人,應均歸屬於○○○○電影公司或其另行約定之人,彼等自擁有該系爭電影視聽著作之著作權,自不待言。原告所主張之系爭封面,實係由○○○○電影公司所發行系爭電影或其海報所擷取之影像,系爭封面之著作權亦應歸屬於○○○○電影公司或其另行約定之人。再者,原告將擷取之影像結合「DialMforMurder」等電影名稱字樣,呈現於DVD之封面處,並未表達任何個人獨特之情感或個性,允無任何「原創性」可言。㈡被告等接受客戶○○○○○影業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委任,以律師名義為發函敬告原告,揆諸一般律師函或存證信函之發函情形,如係主張受函者侵權而應停止侵權等相類訴求,本即會援用、檢附相關受函者疑似侵權之證據,以作為發函人評論該等行為是否屬侵權之依據,並期受函者得理解權利人之主張所在為何,而得以回應來函者之請求,庶免紛爭再起。本案中,被告等既受指示代表上開客戶發函予原告,當需說明何以認定原告之行為已屬侵害被告等客戶之著作權。而原告之公司網站內容均屬公開資訊,且該疑似侵害被告等客戶之產品係位於原告公司網站中「經典電影片單」之第2頁處,為使該網頁第1頁處之「標題」得以清楚顯現,且顧及該網站列印之「經典電影片單」表格本無以割裂,被告等引用該等證據之時,本會列印完整之網頁內容,以期慎重。是此,縱使原告擁有系爭封面之著作權,惟被告等將系爭封面一併列印且附於律師函之行為,實屬該當於著作權法第52條所謂為評論之所需,對於公開發表著作之合理引用,構成著作權法之合理使用,無庸置疑。㈢況被告等於律師函中引用原告含有系爭封面之網頁作為證據,非但未有任何商業目的之考量於內,且網頁上所示僅是系爭封面之縮影圖矣,其使用之質量甚微,甚者,被告等引用系爭封面於律師函中,對系爭封面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顯無任何影響,是以,衡諸前引著作權法第65條之規定,當可確認被告等之行為係屬合理使用至明。㈣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得心證之理由:㈠原告未證明其為系爭封面之著作權人:⒈按我國著作權法採創作主義,是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即享有著作權。然著作權人所享著作權,仍屬私權,與其他一般私權之權利人相同,對其著作權利之存在,自應負舉證之責任。此外著作權法為便利著作人或著作財產權人之舉證,特於第13條明定,在著作之原件或其已發行之重製物上,或將著作公開發表時,以通常之方法表示著作人、著作財產權人之本名或眾所週知之別名者,推定為該著作之著作人或著作權人。惟此必須著作原件或其重製物上表示著作人、著作財產權人本名或眾所週知別名之方法,足使客觀第三人得以認知該名稱所指涉之主體應即為該著作之著作人或著作權人,始得受此推定,並非謂所有出現在該著作原件或重製物上之人均當然推定為著作人或著作權人。⒉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封面之著作人,無非以:系爭封面有原告公司「BitWel」商標,且被告係重製自原告官方網站為論據,另提出錄影節目審查合格證明書(本院卷第8頁)為憑。惟查:⑴上開節目審查合格證明書僅係依廣播電視法第25條、第29條之1,廣播電視法施行細則第38條至第42條、廣播電視節目供應事業管理規則第15條之規定,以及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102年5月7日局視(業)字第10230027152號令,所登記在案之錄影審查行政文件,與著作權之權利歸屬或證明全然無涉,並無法證明原告確為系爭封面之著作人。⑵次查,系爭封面(參本院卷第99頁)上並未表示原告公司名稱,至「BitWel」原告自承為其所有之商標,並非原告之本名或眾所週知之別名,況系爭封面上「BitWel」乃與其他諸如「BluerayDisc」、「Blueray3D」、「dts-HD」等標誌並列,客觀第三人難因單純閱覽系爭封面即將「BitWel」與系爭封面之著作人進行連結,自無從依著作權法第13條推定原告為系爭封面之著作人。又系爭封面雖亦有刊載於原告公司官方網站「www.bitwel.com」上,此有網頁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9頁),惟自其刊載方式以觀,原告係將系爭封面置放於其發行之影片列表中,是客觀第三人閱覽該網頁後,固得理解系爭封面為原告發行影片之包裝封面,但尚難認該表示方法已足使第三人聯想原告應為系爭封面之著作權人,從而,自亦不得據而依著作權法第13條推定原告為系爭封面之著作權人。⒊綜上,原告未能證明其為系爭封面之著作人,亦無從依著作權法第13條受著作人之推定,難認其就系爭封面享有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㈡被告等重製原告公司網站中含有系爭封面之網頁作為寄予原告律師函之附件,為著作權法第52條及第65條之合理使用,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⒈按「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著作之合理使用,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著作之利用是否合於第44條至第63條規定或其他合理使用之情形,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以為判斷之基準:一、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5", "lawName": "廣播電視法" }, { "issueRef": "29-1", "lawName": "廣播電視法" }, { "issueRef": "38", "lawName": "廣播電視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42", "lawName": "廣播電視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5", "lawName": "廣播電視節目供應事業管理規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M368783號「分離式空調暖氣裝置」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8年11月11日起至108年6月29日止。被告上濱空調興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各型式巴士冷氣空調系統的製造、銷售與服務為業,經技術分析比對,被告公司所製造販賣之「28RS冷暖空調系統」(下稱: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2、5、7、8、10、11之權利範圍。(二)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5、7、8、10、11之文義或均等範圍:1.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範圍:(1)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為:1A:一種分離式空調暖氣裝置,1B:主要設有一循環管路,其外徑表面設置有散熱片  ,該循環管路係透過導管接引車輛引擎之水箱以 導入熱水; 1C:所述暖氣裝置係可選用而裝設於空調裝置上; 1D:所述空調裝置包含壓縮機、冷凝器與蒸發器,蒸  發器一側為迴風口,相異一側設有送風裝置, 1E:於蒸發器一側設有可供暖氣裝置裝設的裝設區,  且該裝設區係設有導軌。 (2)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為: 1a:一種冷暖空調系統,係暖氣設備與冷氣系統整合  ,1b:該暖氣設備主要設有熱水出、入口之一循環管路 ,其外徑表面設置有散熱片,該循環管路係透過銅管(或導管)接引車輛引擎之水箱以導入熱水   ;     1c:該暖氣設備係裝設於該空調裝置上, 1d:該空調裝置之冷氣系統包含壓縮機、冷凝器與蒸  發器,蒸發器一側具有迴風濾網之迴風口,相異 一側設有送風馬達, 1e:於蒸發器一側設有可供暖氣設備裝設的裝設區。    (3)系爭產品已實現要件1A之技術特徵:系爭產品選用有暖氣裝置,藉由螺絲或拉釘固定而裝     設於空調裝置上。該暖氣裝置可藉由拆卸固定螺絲或    拉釘而分離,故系爭產品之要件1a落入系爭專利要件   1A之文義範圍。又系爭產品確可藉由拆卸固定螺絲或  固定拉(鉚)釘而單獨分離暖氣設備(熱水排)。其 中,拉(鉚)釘為消耗品,猶如封閉紙箱的膠布、捆綁電線的束帶,或是裝訂紙張的釘書針等。在拆卸時     破壞該消耗品(拉(鉚)釘、膠布、束帶、釘書針)    ,在重新安裝時自然會使用新的消耗品,但不會破壞   到其所固定之本體(此本體即:以拉(鉚)釘固定的  暖氣裝置;以膠布封閉的紙箱;以束帶捆綁的電線、 以釘書針裝訂的紙張)。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此情況絕非不可拆卸或不可分離。因此,系爭產品之暖氣裝置確可單獨拆卸分離,符合要件1A技術特徵之文義及均等範圍。(4)系爭產品已實現要件1B之技術特徵:系爭產品為「暖氣設備(熱水排)」者,即「外徑表面設置有散熱機構的循環管路」,且「利用本車引擎的冷卻水(即車輛引擎水箱之水),來將熱水引到冷氣系統」,可見該循環管路係透過導管接引車輛引擎之水箱以導入熱水,故系爭產品之要件1b落入系爭專利要件1B之文義範圍。(5)系爭產品已實現要件1C之技術特徵:系爭產品選用有暖氣裝置,而裝設於空調裝置上,故系爭產品之要件1c落入系爭專利要件1C之文義範圍。(6)系爭產品已實現要件1D之技術特徵:系爭產品皆載明使用「BS-630壓縮機」,並揭載「冷凝器」、「蒸發器」,包含壓縮機、冷凝器與蒸發器、蒸發器相異一側(即後側、靠近送風馬達之側)設有送風馬達,故系爭產品之要件1d落入系爭專利要件1D之文義範圍。(7)系爭產品已實現要件1E之技術特徵:系爭產品之「暖氣設備(熱水排)」位於蒸發器之一側,此暖氣設備所在之區域即可供暖氣裝置裝設的裝置區。即蒸發器一側顯然設有可供暖氣裝置裝設的裝置區。在可供暖氣裝置(熱水排)裝設的裝置區設有兩處導軌,導軌固定於冷暖系統之框體上,但導軌與暖氣裝置(熱水排)之間並未固定,暖氣設備(熱水排)可相對於導軌自由滑動。是在暖氣裝置(熱水排)從側邊拉出或重新插回時,導軌可限制並導引暖氣裝置(熱水排)之運動軌跡(即「在拉出/插入方向上滑動」),故系爭產品之要件1e落入系爭專利要件1E之文義範圍。縱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要件之「導軌」在文義上尚有差異,系爭產品之導軌限制並導引暖氣裝置(熱水排)在拉出/插入方向上之滑動,以利暖氣裝置(熱水排)之拆卸、維修、清理、換料作業,與請求項1之導軌無論在手段、作用、功效上皆完全相同,因此,系爭產品之要件1e落入系爭專利要件1E之均等範圍。(8)系爭產品已在實現請求項1之全部要件技術特徵,因此落入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縱認系爭產品與請求項1要件之「導軌」尚有差異,系爭產品之導軌限制並導引暖氣裝置(熱水排)在拉出/插入方向上之滑動,以利暖氣裝置(熱水排)之拆卸、維修、清理、換料作業,與請求項1之導軌無論在手段、作用、功效上皆完全相同。因此,系爭產品亦落入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權利範圍:    系爭產品之循環管路穿過框座之側板,而繞設定位在框    座上,循環管路兩端分別接引至框座另一側邊而形成匯   聚管路,已實現「該循環管路係可定位於一框座上」之技術特徵,故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文義或均等範圍。3.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5之權利範圍:爭產品暖氣設備(熱水排)的裝設區係設於蒸發器與送風裝置之間,已實現「該裝設區係設於蒸發器與送風裝置之間」之技術特徵,故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5之文義或均等範圍。4.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7之權利範圍:系爭產品之暖氣裝置(熱水排)具有兩條循環管路,其一    段匯聚至熱水入口、另一段匯聚至熱水出口,兩端各自   形成為匯聚管路,已實現「該循環管路兩端係匯聚形成為匯聚管路」之技術特徵,故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7之文義或均等範圍。5.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8之權利範圍:系爭產品之熱水入口之匯聚管路出口設置有排氣閥孔,已實現要件8I「該匯聚管路上設置有排氣閥孔」技術特徵,故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8之文義或均等範圍。6.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權利範圍:系爭產品在熱水入口之導管上設有電磁閥(即控制閥)控制熱水進入暖氣設備,已實現「該導管上設有控制閥」之技術特徵,故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文義或均等範圍。7.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之權利範圍:系爭產品在引擎水箱之管口處設有手動閥,已實現「該引擎水箱之管口處設有手動閥」之技術特徵,故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之文義或均等範圍。8.綜上,系爭產品已實現系爭專利請求項1、2、5、7、8、10、11之全部技術特徵,故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5、7、8、10、11之文義及均等範圍。(三)系爭專利具有效性:1.被告主張系爭專利欠缺新穎性及進步性,惟:(1)被證1(98年1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M348703號「大客車之恆溫控制裝置」新型專利)相對於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被證1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1C、1D、1E之技術特徵。(2)系爭專利請求項1、2、5、7、8、10、11相對於被證1、被證2(93年10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M246548號「分離式空調機內部機件移動裝置」新型專利)之組合,或被證1、2、被證3(97年12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M347548號「負壓式空氣清淨模組」新型專利)之組合,或被證1、3之組合,皆具備進步性:①被證1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1C、1D、1E等技術特徵,業如前述。被證2亦未揭露請求項1C、1D、1E之技術特徵,且被證1、2顯無組合之動機,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無從藉由被證1與被證2而憑空思及請求項1之要件1C、1D、1E及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故被證1、2之組合,無法證明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②被證3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1C、1D、1E等技術特徵,且被證1、2、3或被證1、3顯無組合之動機,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無從藉由被證1、2、3或被證1、3而憑空思及請求項1之要件1C、1D、1E及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故被證1、2、3之組合或被證1、3之組合,無法證明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請求項2、5、7、8、10、11皆直接或間接依附於請求項1,解釋上應包含請求項1之全部要件技術特徵。被證1、2或被證1、2、3或被證1、3之組合,既無法證明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自無法證明其附屬項不具進步性。(四)被告劉淇增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3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第245條規定,僅先一部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新台幣(下同)500萬元。(五)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請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進口系爭產品及其他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3.前項聲明之產品,應予回收並銷毀。4.第一、二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37695號「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7年8月1日至107年3月6日止,本件原告亦係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原告並於99年3月26日向智產局申請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報告稱:「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被告台灣楓康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楓康公司)向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以每組新台幣下同1,250元進行更換位於台中市○○路、復興路、台中縣神崗鄉○○路及彰化市○○街等4家楓康超市之照明設備,嗣後楓康公司要求原告降價,原告未應允,被告楓康公司明知原告之燈具係享有專利,竟改向被告九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泰光電)訂購侵害原告專利之燈具。被告九泰光電於施作前,亦於98年6月25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其明知原告享有專利,竟無視於原告之專利權,將侵權之燈具外殼(含螺絲鎖合)委由被告昇旺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昇旺公司)製造,昇旺公司所生產之燈具,再由九泰光電組裝亮面膠膜、燈管、變電器完成成品後,再用低價仿冒製作販賣予被告楓康公司,楓康公司並裝置於其所屬之楓康超市,原告向被告等三家公司警告,請其勿仿製,惟其等仍繼續製造販賣使用,嚴重損及原告之權益。(二)本件系爭專利範圍獨立項以吉普森形式記載,包括「前言部分」及「特徵部分」,其專利特徵在於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可供一亮面膠模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然,被告渠等乃將「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以螺絲替代,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下稱第一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又,被告渠等將系爭專利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為整條的扣片,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下稱第二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仍不脫原告專利範圍技術範疇,仍為侵權之態樣。原告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其中亮面膠膜可為PET真空鍍膜者。而九泰光電所仿冒之日光燈照明設備,其功能請求項中部分要件可在侵權物中找到均等要件且未產生實質差異,請求項的剩餘要件亦可在侵權物中找到相同要件。依專利法第106條規定,九泰光電及昇旺公司所為之製造、販賣,及楓康公司之使用行為,均應經原告之同意,詎被告等三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逕行為製造、販賣及使用等侵權行為。(三)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依前條請求損害賠償時,得就下列各款擇一計算其損害: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發明專利權人得就其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害後實施同一專利權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依前兩項請求,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損害額之3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及第85條第1項、第3項分定明文。本件原告所製造生產之專利燈具,出售予楓康公司每組為1,250元,成本為700元,每組可得利益為550元,被告等侵害之數量為3千組,故原告所受損害為165萬元(550*3,000=1,650,000),又被告等製造販賣使用侵害原告專利之物品均係故意,故應加計損害額3倍之賠償,合計為660萬元;且被告等製造銷售使用之燈具既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故原告要求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於法亦屬有據。(四)本件被告楓康公司係將原告所產製有系爭專利之燈具,交由九泰光電仿製,楓康公司為侵權行為之造意人,依第185條第1項規定視為共同行為人;九泰光電於侵權前,亦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技術報告,亦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而九泰光電又將侵權之燈具外殼交由昇旺公司代工,被告等3家公司依民法第185條自應對原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原告依據侵權行為法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66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侵害原告所有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第M337695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新型專利權之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37695號「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7年8月1日至107年3月6日止,本件原告亦係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原告並於99年3月26日向智產局申請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報告稱:「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被告台灣楓康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楓康公司)向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以每組新台幣下同1,250元進行更換位於台中市○○路、復興路、台中縣神崗鄉○○路及彰化市○○街等4家楓康超市之照明設備,嗣後楓康公司要求原告降價,原告未應允,被告楓康公司明知原告之燈具係享有專利,竟改向被告九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泰光電)訂購侵害原告專利之燈具。被告九泰光電於施作前,亦於98年6月25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其明知原告享有專利,竟無視於原告之專利權,將侵權之燈具外殼(含螺絲鎖合)委由被告昇旺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昇旺公司)製造,昇旺公司所生產之燈具,再由九泰光電組裝亮面膠膜、燈管、變電器完成成品後,再用低價仿冒製作販賣予被告楓康公司,楓康公司並裝置於其所屬之楓康超市,原告向被告等三家公司警告,請其勿仿製,惟其等仍繼續製造販賣使用,嚴重損及原告之權益。(二)本件系爭專利範圍獨立項以吉普森形式記載,包括「前言部分」及「特徵部分」,其專利特徵在於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可供一亮面膠模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然,被告渠等乃將「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以螺絲替代,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下稱第一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又,被告渠等將系爭專利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為整條的扣片,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下稱第二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仍不脫原告專利範圍技術範疇,仍為侵權之態樣。原告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其中亮面膠膜可為PET真空鍍膜者。而九泰光電所仿冒之日光燈照明設備,其功能請求項中部分要件可在侵權物中找到均等要件且未產生實質差異,請求項的剩餘要件亦可在侵權物中找到相同要件。依專利法第106條規定,九泰光電及昇旺公司所為之製造、販賣,及楓康公司之使用行為,均應經原告之同意,詎被告等三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逕行為製造、販賣及使用等侵權行為。(三)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依前條請求損害賠償時,得就下列各款擇一計算其損害: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發明專利權人得就其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害後實施同一專利權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依前兩項請求,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損害額之3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及第85條第1項、第3項分定明文。本件原告所製造生產之專利燈具,出售予楓康公司每組為1,250元,成本為700元,每組可得利益為550元,被告等侵害之數量為3千組,故原告所受損害為165萬元(550*3,000=1,650,000),又被告等製造販賣使用侵害原告專利之物品均係故意,故應加計損害額3倍之賠償,合計為660萬元;且被告等製造銷售使用之燈具既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故原告要求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於法亦屬有據。(四)本件被告楓康公司係將原告所產製有系爭專利之燈具,交由九泰光電仿製,楓康公司為侵權行為之造意人,依第185條第1項規定視為共同行為人;九泰光電於侵權前,亦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技術報告,亦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而九泰光電又將侵權之燈具外殼交由昇旺公司代工,被告等3家公司依民法第185條自應對原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原告依據侵權行為法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66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侵害原告所有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第M337695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新型專利權之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
(一)原告為新型第M337695號「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7年8月1日至107年3月6日止,本件原告亦係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原告並於99年3月26日向智產局申請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報告稱:「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被告台灣楓康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楓康公司)向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以每組新台幣下同1,250元進行更換位於台中市○○路、復興路、台中縣神崗鄉○○路及彰化市○○街等4家楓康超市之照明設備,嗣後楓康公司要求原告降價,原告未應允,被告楓康公司明知原告之燈具係享有專利,竟改向被告九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泰光電)訂購侵害原告專利之燈具。被告九泰光電於施作前,亦於98年6月25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其明知原告享有專利,竟無視於原告之專利權,將侵權之燈具外殼(含螺絲鎖合)委由被告昇旺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昇旺公司)製造,昇旺公司所生產之燈具,再由九泰光電組裝亮面膠膜、燈管、變電器完成成品後,再用低價仿冒製作販賣予被告楓康公司,楓康公司並裝置於其所屬之楓康超市,原告向被告等三家公司警告,請其勿仿製,惟其等仍繼續製造販賣使用,嚴重損及原告之權益。(二)本件系爭專利範圍獨立項以吉普森形式記載,包括「前言部分」及「特徵部分」,其專利特徵在於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可供一亮面膠模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然,被告渠等乃將「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以螺絲替代,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下稱第一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又,被告渠等將系爭專利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為整條的扣片,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下稱第二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仍不脫原告專利範圍技術範疇,仍為侵權之態樣。原告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其中亮面膠膜可為PET真空鍍膜者。而九泰光電所仿冒之日光燈照明設備,其功能請求項中部分要件可在侵權物中找到均等要件且未產生實質差異,請求項的剩餘要件亦可在侵權物中找到相同要件。依專利法第106條規定,九泰光電及昇旺公司所為之製造、販賣,及楓康公司之使用行為,均應經原告之同意,詎被告等三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逕行為製造、販賣及使用等侵權行為。(三)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依前條請求損害賠償時,得就下列各款擇一計算其損害: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發明專利權人得就其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害後實施同一專利權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依前兩項請求,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損害額之3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及第85條第1項、第3項分定明文。本件原告所製造生產之專利燈具,出售予楓康公司每組為1,250元,成本為700元,每組可得利益為550元,被告等侵害之數量為3千組,故原告所受損害為165萬元(550*3,000=1,650,000),又被告等製造販賣使用侵害原告專利之物品均係故意,故應加計損害額3倍之賠償,合計為660萬元;且被告等製造銷售使用之燈具既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故原告要求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於法亦屬有據。(四)本件被告楓康公司係將原告所產製有系爭專利之燈具,交由九泰光電仿製,楓康公司為侵權行為之造意人,依第185條第1項規定視為共同行為人;九泰光電於侵權前,亦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技術報告,亦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而九泰光電又將侵權之燈具外殼交由昇旺公司代工,被告等3家公司依民法第185條自應對原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原告依據侵權行為法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66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侵害原告所有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第M337695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新型專利權之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37695號「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7年8月1日至107年3月6日止,本件原告亦係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原告並於99年3月26日向智產局申請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報告稱:「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被告台灣楓康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楓康公司)向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以每組新台幣下同1,250元進行更換位於台中市○○路、復興路、台中縣神崗鄉○○路及彰化市○○街等4家楓康超市之照明設備,嗣後楓康公司要求原告降價,原告未應允,被告楓康公司明知原告之燈具係享有專利,竟改向被告九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泰光電)訂購侵害原告專利之燈具。被告九泰光電於施作前,亦於98年6月25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其明知原告享有專利,竟無視於原告之專利權,將侵權之燈具外殼(含螺絲鎖合)委由被告昇旺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昇旺公司)製造,昇旺公司所生產之燈具,再由九泰光電組裝亮面膠膜、燈管、變電器完成成品後,再用低價仿冒製作販賣予被告楓康公司,楓康公司並裝置於其所屬之楓康超市,原告向被告等三家公司警告,請其勿仿製,惟其等仍繼續製造販賣使用,嚴重損及原告之權益。(二)本件系爭專利範圍獨立項以吉普森形式記載,包括「前言部分」及「特徵部分」,其專利特徵在於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可供一亮面膠模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然,被告渠等乃將「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以螺絲替代,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下稱第一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又,被告渠等將系爭專利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為整條的扣片,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下稱第二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仍不脫原告專利範圍技術範疇,仍為侵權之態樣。原告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其中亮面膠膜可為PET真空鍍膜者。而九泰光電所仿冒之日光燈照明設備,其功能請求項中部分要件可在侵權物中找到均等要件且未產生實質差異,請求項的剩餘要件亦可在侵權物中找到相同要件。依專利法第106條規定,九泰光電及昇旺公司所為之製造、販賣,及楓康公司之使用行為,均應經原告之同意,詎被告等三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逕行為製造、販賣及使用等侵權行為。(三)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依前條請求損害賠償時,得就下列各款擇一計算其損害: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發明專利權人得就其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害後實施同一專利權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依前兩項請求,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損害額之3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及第85條第1項、第3項分定明文。本件原告所製造生產之專利燈具,出售予楓康公司每組為1,250元,成本為700元,每組可得利益為550元,被告等侵害之數量為3千組,故原告所受損害為165萬元(550*3,000=1,650,000),又被告等製造販賣使用侵害原告專利之物品均係故意,故應加計損害額3倍之賠償,合計為660萬元;且被告等製造銷售使用之燈具既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故原告要求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於法亦屬有據。(四)本件被告楓康公司係將原告所產製有系爭專利之燈具,交由九泰光電仿製,楓康公司為侵權行為之造意人,依第185條第1項規定視為共同行為人;九泰光電於侵權前,亦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技術報告,亦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而九泰光電又將侵權之燈具外殼交由昇旺公司代工,被告等3家公司依民法第185條自應對原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原告依據侵權行為法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66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侵害原告所有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第M337695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新型專利權之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37695號「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7年8月1日至107年3月6日止,本件原告亦係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原告並於99年3月26日向智產局申請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報告稱:「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被告台灣楓康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楓康公司)向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以每組新台幣下同1,250元進行更換位於台中市○○路、復興路、台中縣神崗鄉○○路及彰化市○○街等4家楓康超市之照明設備,嗣後楓康公司要求原告降價,原告未應允,被告楓康公司明知原告之燈具係享有專利,竟改向被告九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泰光電)訂購侵害原告專利之燈具。被告九泰光電於施作前,亦於98年6月25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其明知原告享有專利,竟無視於原告之專利權,將侵權之燈具外殼(含螺絲鎖合)委由被告昇旺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昇旺公司)製造,昇旺公司所生產之燈具,再由九泰光電組裝亮面膠膜、燈管、變電器完成成品後,再用低價仿冒製作販賣予被告楓康公司,楓康公司並裝置於其所屬之楓康超市,原告向被告等三家公司警告,請其勿仿製,惟其等仍繼續製造販賣使用,嚴重損及原告之權益。(二)本件系爭專利範圍獨立項以吉普森形式記載,包括「前言部分」及「特徵部分」,其專利特徵在於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可供一亮面膠模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然,被告渠等乃將「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以螺絲替代,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下稱第一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又,被告渠等將系爭專利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為整條的扣片,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下稱第二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仍不脫原告專利範圍技術範疇,仍為侵權之態樣。原告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其中亮面膠膜可為PET真空鍍膜者。而九泰光電所仿冒之日光燈照明設備,其功能請求項中部分要件可在侵權物中找到均等要件且未產生實質差異,請求項的剩餘要件亦可在侵權物中找到相同要件。依專利法第106條規定,九泰光電及昇旺公司所為之製造、販賣,及楓康公司之使用行為,均應經原告之同意,詎被告等三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逕行為製造、販賣及使用等侵權行為。(三)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依前條請求損害賠償時,得就下列各款擇一計算其損害: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發明專利權人得就其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害後實施同一專利權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依前兩項請求,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損害額之3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及第85條第1項、第3項分定明文。本件原告所製造生產之專利燈具,出售予楓康公司每組為1,250元,成本為700元,每組可得利益為550元,被告等侵害之數量為3千組,故原告所受損害為165萬元(550*3,000=1,650,000),又被告等製造販賣使用侵害原告專利之物品均係故意,故應加計損害額3倍之賠償,合計為660萬元;且被告等製造銷售使用之燈具既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故原告要求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於法亦屬有據。(四)本件被告楓康公司係將原告所產製有系爭專利之燈具,交由九泰光電仿製,楓康公司為侵權行為之造意人,依第185條第1項規定視為共同行為人;九泰光電於侵權前,亦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技術報告,亦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而九泰光電又將侵權之燈具外殼交由昇旺公司代工,被告等3家公司依民法第185條自應對原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原告依據侵權行為法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66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侵害原告所有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第M337695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新型專利權之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37695號「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7年8月1日至107年3月6日止,本件原告亦係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原告並於99年3月26日向智產局申請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報告稱:「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被告台灣楓康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楓康公司)向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以每組新台幣下同1,250元進行更換位於台中市○○路、復興路、台中縣神崗鄉○○路及彰化市○○街等4家楓康超市之照明設備,嗣後楓康公司要求原告降價,原告未應允,被告楓康公司明知原告之燈具係享有專利,竟改向被告九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泰光電)訂購侵害原告專利之燈具。被告九泰光電於施作前,亦於98年6月25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其明知原告享有專利,竟無視於原告之專利權,將侵權之燈具外殼(含螺絲鎖合)委由被告昇旺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昇旺公司)製造,昇旺公司所生產之燈具,再由九泰光電組裝亮面膠膜、燈管、變電器完成成品後,再用低價仿冒製作販賣予被告楓康公司,楓康公司並裝置於其所屬之楓康超市,原告向被告等三家公司警告,請其勿仿製,惟其等仍繼續製造販賣使用,嚴重損及原告之權益。(二)本件系爭專利範圍獨立項以吉普森形式記載,包括「前言部分」及「特徵部分」,其專利特徵在於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可供一亮面膠模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然,被告渠等乃將「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以螺絲替代,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下稱第一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又,被告渠等將系爭專利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為整條的扣片,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下稱第二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仍不脫原告專利範圍技術範疇,仍為侵權之態樣。原告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其中亮面膠膜可為PET真空鍍膜者。而九泰光電所仿冒之日光燈照明設備,其功能請求項中部分要件可在侵權物中找到均等要件且未產生實質差異,請求項的剩餘要件亦可在侵權物中找到相同要件。依專利法第106條規定,九泰光電及昇旺公司所為之製造、販賣,及楓康公司之使用行為,均應經原告之同意,詎被告等三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逕行為製造、販賣及使用等侵權行為。(三)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依前條請求損害賠償時,得就下列各款擇一計算其損害: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發明專利權人得就其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害後實施同一專利權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依前兩項請求,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損害額之3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及第85條第1項、第3項分定明文。本件原告所製造生產之專利燈具,出售予楓康公司每組為1,250元,成本為700元,每組可得利益為550元,被告等侵害之數量為3千組,故原告所受損害為165萬元(550*3,000=1,650,000),又被告等製造販賣使用侵害原告專利之物品均係故意,故應加計損害額3倍之賠償,合計為660萬元;且被告等製造銷售使用之燈具既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故原告要求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於法亦屬有據。(四)本件被告楓康公司係將原告所產製有系爭專利之燈具,交由九泰光電仿製,楓康公司為侵權行為之造意人,依第185條第1項規定視為共同行為人;九泰光電於侵權前,亦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技術報告,亦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而九泰光電又將侵權之燈具外殼交由昇旺公司代工,被告等3家公司依民法第185條自應對原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原告依據侵權行為法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66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侵害原告所有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第M337695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新型專利權之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3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3 6",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37695號「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7年8月1日至107年3月6日止,本件原告亦係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原告並於99年3月26日向智產局申請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報告稱:「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被告台灣楓康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楓康公司)向廷漢科技有限公司以每組新台幣下同1,250元進行更換位於台中市○○路、復興路、台中縣神崗鄉○○路及彰化市○○街等4家楓康超市之照明設備,嗣後楓康公司要求原告降價,原告未應允,被告楓康公司明知原告之燈具係享有專利,竟改向被告九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泰光電)訂購侵害原告專利之燈具。被告九泰光電於施作前,亦於98年6月25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其明知原告享有專利,竟無視於原告之專利權,將侵權之燈具外殼(含螺絲鎖合)委由被告昇旺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昇旺公司)製造,昇旺公司所生產之燈具,再由九泰光電組裝亮面膠膜、燈管、變電器完成成品後,再用低價仿冒製作販賣予被告楓康公司,楓康公司並裝置於其所屬之楓康超市,原告向被告等三家公司警告,請其勿仿製,惟其等仍繼續製造販賣使用,嚴重損及原告之權益。(二)本件系爭專利範圍獨立項以吉普森形式記載,包括「前言部分」及「特徵部分」,其專利特徵在於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可供一亮面膠模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然,被告渠等乃將「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以螺絲替代,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下稱第一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又,被告渠等將系爭專利燈座兩側內壁各設數扣片改為整條的扣片,其可供一亮面膠膜兩側邊插扣固定,使亮面膠膜以拱狀襯設於燈管上側(下稱第二類型被控侵權物品)之手段、功能、機能完全相同,仍不脫原告專利範圍技術範疇,仍為侵權之態樣。原告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其中亮面膠膜可為PET真空鍍膜者。而九泰光電所仿冒之日光燈照明設備,其功能請求項中部分要件可在侵權物中找到均等要件且未產生實質差異,請求項的剩餘要件亦可在侵權物中找到相同要件。依專利法第106條規定,九泰光電及昇旺公司所為之製造、販賣,及楓康公司之使用行為,均應經原告之同意,詎被告等三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逕行為製造、販賣及使用等侵權行為。(三)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依前條請求損害賠償時,得就下列各款擇一計算其損害: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發明專利權人得就其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害後實施同一專利權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依前兩項請求,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損害額之3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及第85條第1項、第3項分定明文。本件原告所製造生產之專利燈具,出售予楓康公司每組為1,250元,成本為700元,每組可得利益為550元,被告等侵害之數量為3千組,故原告所受損害為165萬元(550*3,000=1,650,000),又被告等製造販賣使用侵害原告專利之物品均係故意,故應加計損害額3倍之賠償,合計為660萬元;且被告等製造銷售使用之燈具既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故原告要求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於法亦屬有據。(四)本件被告楓康公司係將原告所產製有系爭專利之燈具,交由九泰光電仿製,楓康公司為侵權行為之造意人,依第185條第1項規定視為共同行為人;九泰光電於侵權前,亦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技術報告,亦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而九泰光電又將侵權之燈具外殼交由昇旺公司代工,被告等3家公司依民法第185條自應對原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原告依據侵權行為法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66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製造、販賣或使用侵害原告所有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第M337695日光燈座反光結構改良新型專利權之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第M447156號「公共座椅椅背獨立自動回復構造」(下稱系爭專利)之新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102年2月21日至111年10月23日止。原告曾於106年2月下旬委託南一國際法律事務所寄發排除專利侵害律師函至被告森觀室內裝修工程設計有限公司(下稱森觀公司),因被告森觀公司標得國立中興大學「惠蓀堂用高級視聽連結椅300張」(下稱系爭產品)採購案之椅背自動回復結構侵害系爭專利權。被告森觀公司嗣於106年3月2日覆函明示系爭產品係由被告台南椅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南椅業公司)製作,並隨函附上被告台南椅業公司於106年3月1日就此侵權爭議之覆函,說明系爭產品受其所有專利證號M326370座椅折合緩衝機構之專利權保護,否認侵害系爭專利。嗣經原告委託台南市家具商業同業公會製作專利侵害鑑定報告書,認系爭產品之椅背自動回復結構已侵害系爭專利第1項權利範圍,構成侵權。原告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9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及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2、3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產品「座椅椅背具有自動垂直回復功能」之技術特徵為,當座椅供人乘坐時,因椅背受力後傾,此時,亦壓縮回復彈性件,同時,於椅背延伸出左、右外側的突出擋鐵,則受第一限位單元抵掣,限定椅背後傾角度;當人離開座椅時,因無重力抵靠椅背,其回復彈性件將被壓縮的彈力釋放,使該椅背被推抵回復至豎直狀態,同時,椅背延伸之擋鐵,受第二限位單元限位。而椅子未使用時,座椅椅背經回復彈性件之抵掣端抵掣而呈往前微傾【豎直】狀態,同時,經由限位單元之第二限位部抵掣椅背延伸之擋鐵限定椅背前傾角度。雖系爭專利之限位單元設在軸桿上,與系爭產品之限位單元設在固定左、右軸桿之U形掛架的位置不同,惟系爭專利之軸桿二端同樣係接設在二扶手部,而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用以供椅背抵觸限位,而系爭產品之二突出擋鐵係自椅背二側延伸而出,應視為椅背的一部分,至於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因是延伸於與左、右軸桿固定的U形掛架,而應視為固定在左、右軸桿上,而且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皆能透過與軸桿(左、右軸桿)固定之限位單元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與椅背(自椅背二側延伸而出之突出擋鐵)執行限制椅背傾躺角度與限制椅背回復角度動作以及結果;因此,系爭產品在限制椅背傾躺角度與限制椅背回復角度之技術手段(way)、功能(function)與結果(result)皆與系爭專利相同,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限位單元(要件1D)之間具均等等效性。(三)求償金額及計算:關於侵害新型專利權損害賠償之計算,爰先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7條第2款作為請求賠償依據。原告就被告等不法獲利之事證於調查證據齊備前,僅暫先請求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之損害賠償,其餘之請求,嗣調查後再擴張訴之聲明。(四)聲明:①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第M447156號新型專利「公共座椅椅背獨立自動回復構造」專利權之物品。②被告應銷毀侵害中華民國第M447156號新型專利之物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③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④第三項之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專利權權利歸屬
(一)原告為全世界最大之健身器材開發、製造及銷售商,自1977年起在健身產業之研發即居於領先地位。原告將原告之員工ScottWatterson、RichardEvans、MichaelOlso-n、WilliamDalebout等人研發設計之「AbGlider」運動器材(下稱系爭運動器材),先於2009年12月21日寄發電子信函,就系爭運動器材之代工事宜,向下游代工廠即訴外人芙瑞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芙瑞公司)詢價,並附上系爭運動器材之原始基本構圖,提供芙瑞公司參考,委請其先行以手工製造粗略之樣品,以研判系爭運動器材之細部設計,有無改進處。芙瑞公司嗣於2010年1月6日提出以手工製造之粗略樣品,經原告審視後,認為上開手工樣品太大,遂於2010年1月6日再將系爭運動器材之基本原始構圖,連同相關規格資訊,儲存為「ABArc」檔案,上傳至芙瑞公司之FTP上,請其自行下載後,再依圖樣修正。原告復於2010年1月12日寄發電子信函予芙瑞公司,告知「ABArc」檔案更名為「WEBE1960」。芙瑞公司則於2010年1月14日,依據原告2010年1月6日電子信函所附「ABArc」檔案內之圖樣,再行完成手工樣品,並於2010年1月15日將「ABArc」檔案內之圖樣,寄給其下游廠商相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相興公司)予以報價。嗣相興公司於2010年1月18日回覆芙瑞公司其報價,並於2010年1月25日依照原告2010年1月6日電子信函所附「ABArc」檔案內之圖樣,自行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原告嗣於2010年4月13日上午6時53分,以電子信件委託芙瑞公司報價及代工製造,並告知已將系爭運動器材之所有工程設計圖,上傳至FTP網站上。芙瑞公司亦於2010年4月13日下午8時33分回覆原告,確定自上開FTP網站下載取得系爭運動器材之設計圖。職是,系爭運動器材之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之基本主要設計,為原告之員工所研發,並由原告提供予芙瑞公司。(二)被告為私立穀保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觀光事業科(下稱穀保家商觀光科)畢業,自不具系爭運動器材技術背景之人,其自2007年10月19日起迄今,受雇訴外人相興公司擔任開發助理。相興公司之負責人蔡清發,並於2004年在中國地區廈門成立訴外人漳州正吉塑膠五金工業有限公司(下稱正吉公司)。而訴外人臺灣艾國企業有限公司(下稱艾國公司)經營單車、健身、按摩及保養等項目,正吉公司為其代工廠。被告於原告提供「ABArc」檔案內之圖樣予芙瑞公司後,輾轉獲悉系爭運動器材之技術內容。被告與相興公司關係密切,被告為相興公司之利益,由艾國公司資助被告,由被告具名申請專利,繼而由艾國公司產銷。故被告於2010年4月27日以系爭運動器材技術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並取得第M386915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系爭專利之所有技術特徵,幾近與原告之系爭運動器材內容完全相同,兩者均有圓形底座、轉擺裝置、扶手三大裝置。系爭專利之結合座(21)相對於系爭運動器材底架(11)之固定與轉擺,暨滑動架(24)相對於導桿(22)之固定與滑動之設置位置,雖與系爭運動器材不同,惟均採用「對準固定孔及將鎖栓貫穿已對準固定孔」設計概念,以相同之鎖合原理達成固定與可移動功能。上開細節之差異,被告透過參考原告提供之設計圖樣後,即可輕易達成變更。而系爭運動器材之量產產品與樣品,不同之處僅為底座,其為節省材料改成弧形、插梢地方不同,兩者均有轉擺與扶手裝置。固鎖地方在中間,並有樞設座,暨擋止旁邊有定位座。原告設計之前,市場上並無類似技術特徵之裝置。(三)原告雖難以提出系爭專利為抄襲系爭運動器材之直接證據,惟兩者在基礎結構上完全相同、系爭運動器材之主要基礎技術內容,未見於相關消費市場上,而被告為不具技術背景者,被告與原告下游鏈廠商間具資助關係,參諸該等間接事實,即可推斷系爭專利抄襲系爭運動器材內容。依專利法第7條第1項規定,系爭運動器材為原告之員工在職務上所完成之創作,其專利權及專利申請權,應歸原告所有。復依專利法第107條第1項第3款、第5條第2項規定,非創作人者,不得為專利申請權人,亦無法取得專利權。原告為系爭專利運動器材之創作人,任何人未經其同意,自不得以此技術申請專利。原告已於2011年5月25日向智慧財產局提起舉發。準此,原告爰依民法第767條規定,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將系爭專利之專利權,轉讓予原告,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0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0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8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 1",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6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0 2",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92 1", "lawName": "行政程序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全世界最大之健身器材開發、製造及銷售商,自1977年起在健身產業之研發即居於領先地位。原告將原告之員工ScottWatterson、RichardEvans、MichaelOlso-n、WilliamDalebout等人研發設計之「AbGlider」運動器材(下稱系爭運動器材),先於2009年12月21日寄發電子信函,就系爭運動器材之代工事宜,向下游代工廠即訴外人芙瑞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芙瑞公司)詢價,並附上系爭運動器材之原始基本構圖,提供芙瑞公司參考,委請其先行以手工製造粗略之樣品,以研判系爭運動器材之細部設計,有無改進處。芙瑞公司嗣於2010年1月6日提出以手工製造之粗略樣品,經原告審視後,認為上開手工樣品太大,遂於2010年1月6日再將系爭運動器材之基本原始構圖,連同相關規格資訊,儲存為「ABArc」檔案,上傳至芙瑞公司之FTP上,請其自行下載後,再依圖樣修正。原告復於2010年1月12日寄發電子信函予芙瑞公司,告知「ABArc」檔案更名為「WEBE1960」。芙瑞公司則於2010年1月14日,依據原告2010年1月6日電子信函所附「ABArc」檔案內之圖樣,再行完成手工樣品,並於2010年1月15日將「ABArc」檔案內之圖樣,寄給其下游廠商相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相興公司)予以報價。嗣相興公司於2010年1月18日回覆芙瑞公司其報價,並於2010年1月25日依照原告2010年1月6日電子信函所附「ABArc」檔案內之圖樣,自行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原告嗣於2010年4月13日上午6時53分,以電子信件委託芙瑞公司報價及代工製造,並告知已將系爭運動器材之所有工程設計圖,上傳至FTP網站上。芙瑞公司亦於2010年4月13日下午8時33分回覆原告,確定自上開FTP網站下載取得系爭運動器材之設計圖。職是,系爭運動器材之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之基本主要設計,為原告之員工所研發,並由原告提供予芙瑞公司。(二)被告為私立穀保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觀光事業科(下稱穀保家商觀光科)畢業,自不具系爭運動器材技術背景之人,其自2007年10月19日起迄今,受雇訴外人相興公司擔任開發助理。相興公司之負責人蔡清發,並於2004年在中國地區廈門成立訴外人漳州正吉塑膠五金工業有限公司(下稱正吉公司)。而訴外人臺灣艾國企業有限公司(下稱艾國公司)經營單車、健身、按摩及保養等項目,正吉公司為其代工廠。被告於原告提供「ABArc」檔案內之圖樣予芙瑞公司後,輾轉獲悉系爭運動器材之技術內容。被告與相興公司關係密切,被告為相興公司之利益,由艾國公司資助被告,由被告具名申請專利,繼而由艾國公司產銷。故被告於2010年4月27日以系爭運動器材技術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並取得第M386915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系爭專利之所有技術特徵,幾近與原告之系爭運動器材內容完全相同,兩者均有圓形底座、轉擺裝置、扶手三大裝置。系爭專利之結合座(21)相對於系爭運動器材底架(11)之固定與轉擺,暨滑動架(24)相對於導桿(22)之固定與滑動之設置位置,雖與系爭運動器材不同,惟均採用「對準固定孔及將鎖栓貫穿已對準固定孔」設計概念,以相同之鎖合原理達成固定與可移動功能。上開細節之差異,被告透過參考原告提供之設計圖樣後,即可輕易達成變更。而系爭運動器材之量產產品與樣品,不同之處僅為底座,其為節省材料改成弧形、插梢地方不同,兩者均有轉擺與扶手裝置。固鎖地方在中間,並有樞設座,暨擋止旁邊有定位座。原告設計之前,市場上並無類似技術特徵之裝置。(三)原告雖難以提出系爭專利為抄襲系爭運動器材之直接證據,惟兩者在基礎結構上完全相同、系爭運動器材之主要基礎技術內容,未見於相關消費市場上,而被告為不具技術背景者,被告與原告下游鏈廠商間具資助關係,參諸該等間接事實,即可推斷系爭專利抄襲系爭運動器材內容。依專利法第7條第1項規定,系爭運動器材為原告之員工在職務上所完成之創作,其專利權及專利申請權,應歸原告所有。復依專利法第107條第1項第3款、第5條第2項規定,非創作人者,不得為專利申請權人,亦無法取得專利權。原告為系爭專利運動器材之創作人,任何人未經其同意,自不得以此技術申請專利。原告已於2011年5月25日向智慧財產局提起舉發。準此,原告爰依民法第767條規定,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將系爭專利之專利權,轉讓予原告,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8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18", "lawName": "行政程序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證3載:「..由它們的『低功率電壓』,而有小的功率損失..」之「低功率電壓」記載,可知被    證3所揭露之丁類放大器係用於「低電壓」與系爭專利    「高電壓」之應用不同等語(見本院卷一第261頁反面   、第262頁)。惟「功率」與「電壓」係不同單位,「  功率」為「電壓與電流之乘積」,被證3所揭示之丁類 放大器,由於其輸出為開關間隔,只有開啟時提供電流時,「電壓與電流之乘積」為其「功率」損耗;然在關閉不提供電流時,「電壓與電流之乘積」為「零」而無「功率」損耗,丁類放大器因此而有小的功率損失,所以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閱讀被證3之丁類放大器運作時,對於被證3之「低功率電壓」記載,並不會認為丁類放大器僅用於「低電壓」,故原告此部分主張,尚不可採。(7)原告復主張:丁類放大器僅用於音訊、音響及揚聲器之    音訊處理領域,而與系爭專利之領域不同云云(見本院    卷二第77頁),惟音訊處理之電子電路設計,即係透過    電壓電流的放大設計以達成音訊之放大,系爭專利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考電壓電流放大器設計  時,並不會排除音訊處理之放大器設計,且音訊處理之 放大器設計亦並非僅以音質為唯一考量,以原告提出電子工程專輯網站檢索資料即原證14為例,其中「0000-00-00NXP雙通道D類放大器瞄準汽車應用」即揭示「恩智浦半導體(NXPSemiconductortors)推出新系列雙通道D類放大器TDF8599系列,最大輸出功率70-130瓦(單聲道250瓦),與傳統AB級放大器相比,大幅降低了車用音響的功耗,並提供更有效的熱能管理功能。」等語,其係利用丁類放大器之設計係以降低功率損耗以及更有效的熱能管理為考量重點,另原告訴訟代理人亦稱:習知D類放大器用在低電壓、家用、小型的裝置,而系爭專利將D類放大器用在高電壓、工業的用途,克服高溫、爆炸的問題,這是系爭專利主要的功效等語(見本院卷二第4頁),是丁類放大器應非僅用於音訊、音響等領域,故原告上開主張,亦不可採。(8)原告另主張:依據原告之研發相關資料(原證17、18、    19、20及21,見本院卷二153-158頁),可知原告以現    有丁類放大器進行長達4個月的研發,經過多次失敗後已公開的習知電路架構,且上個世紀即已被研發設計「丁類改善習知電路結構之過程,可證明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輕易依被證3所揭露丁類放大器電路結構中之「比較器」與「低通率波器」,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等語(見本院卷二第146頁反面)。惟系爭專利所教示之技術並非電路結構而僅為功能方塊示意圖(參本判決附圖五),因此,以通常知識者可依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僅揭示「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之功能方塊示意圖而能了解發明內容之情形觀之,可知系爭專利之發明重點僅在組合習知具有「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之功能的電路結構,非如原告所言改善習知的電路結構,如前所述,由於被證3、4、5之組合對於通常知識者應屬明顯,所以通常知識者應可輕易將被證3所揭露丁類放大器電路結構中之「比較器」與「低通率波器」,應用被證4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中,故原告此部分之主張不可採。 (三)系爭產品有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部分:  1.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皆有「交流產生裝置、「交換   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高壓變壓器」、「電  流裝置」、「分壓器」、「微處理控制器」等技術特徵, 此須與系爭產品進行侵權比對;因為系爭產品其內部各個電子元件多為積體電路之電子元件,自須知悉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以及必須知道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   接關係,才能和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之「交流產生   裝置、「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高壓變  壓器」、「電流裝置」、「分壓器」、「微處理控制器」 等技 術特徵進行侵權比對。但原告所提供之原證7第3頁(見本院卷一第39頁,本判決附圖七原告提供圖示)之系爭產品電路圖,未經任何科學儀器檢測出系爭產品中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亦無檢測出系爭產品中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接關係,而僅於原證7第6頁(見本院卷一第42頁,參本判決附圖六)中記載:「經本中心進行分析測試後確認受測產品與圖5之電路方塊圖以及圖7中之電路配置圖一致」,亦即對原證7第3頁之系爭產品電路圖與第6頁之系爭產品經分析測試後確認一致,而未有任何分析測試過程之說明,因此,無法認定系爭產品之電路圖是否為原證7第3頁之系爭產品電路圖。2.被告所提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見本院卷一第140頁,本判決附圖二),完全無法與原告所提原證7第3頁之系爭產品電路圖(見本判決附圖七)相互對應,且被證2   之系爭產品電路圖,亦沒有經任何科學儀器檢測出系爭產   品中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且亦無檢測出系爭  產品中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接關係,因此,亦無法認定系 爭產品之電路圖是否為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  3.由原證7或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皆無法得知系爭產品  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及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接   關係,原證7或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皆無法與系爭專   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交流產生裝置」、「交換式功率裝置  」、「高頻濾波器」、「高壓變壓器」、「電流裝置」、 「分壓器」、「微處理控制器」等各電子元件技術特徵進行侵權比對,故原告未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四)原告請求被告損害賠償是否有理由: 原告未能有效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之事實存在,被告即無侵害系爭專利之事實,原告請求被告賠償200萬元之損害金額,自非有據。六、綜上所述,被告提出之被證4、被證5雖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不具新穎性,惟被證3、4、5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不具進步性,故被告主張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等,於法有據,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未能有效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2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請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等,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2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證3載:「..由它們的『低功率電壓』,而有小的功率損失..」之「低功率電壓」記載,可知被    證3所揭露之丁類放大器係用於「低電壓」與系爭專利    「高電壓」之應用不同等語(見本院卷一第261頁反面   、第262頁)。惟「功率」與「電壓」係不同單位,「  功率」為「電壓與電流之乘積」,被證3所揭示之丁類 放大器,由於其輸出為開關間隔,只有開啟時提供電流時,「電壓與電流之乘積」為其「功率」損耗;然在關閉不提供電流時,「電壓與電流之乘積」為「零」而無「功率」損耗,丁類放大器因此而有小的功率損失,所以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閱讀被證3之丁類放大器運作時,對於被證3之「低功率電壓」記載,並不會認為丁類放大器僅用於「低電壓」,故原告此部分主張,尚不可採。(7)原告復主張:丁類放大器僅用於音訊、音響及揚聲器之    音訊處理領域,而與系爭專利之領域不同云云(見本院    卷二第77頁),惟音訊處理之電子電路設計,即係透過    電壓電流的放大設計以達成音訊之放大,系爭專利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考電壓電流放大器設計  時,並不會排除音訊處理之放大器設計,且音訊處理之 放大器設計亦並非僅以音質為唯一考量,以原告提出電子工程專輯網站檢索資料即原證14為例,其中「0000-00-00NXP雙通道D類放大器瞄準汽車應用」即揭示「恩智浦半導體(NXPSemiconductortors)推出新系列雙通道D類放大器TDF8599系列,最大輸出功率70-130瓦(單聲道250瓦),與傳統AB級放大器相比,大幅降低了車用音響的功耗,並提供更有效的熱能管理功能。」等語,其係利用丁類放大器之設計係以降低功率損耗以及更有效的熱能管理為考量重點,另原告訴訟代理人亦稱:習知D類放大器用在低電壓、家用、小型的裝置,而系爭專利將D類放大器用在高電壓、工業的用途,克服高溫、爆炸的問題,這是系爭專利主要的功效等語(見本院卷二第4頁),是丁類放大器應非僅用於音訊、音響等領域,故原告上開主張,亦不可採。(8)原告另主張:依據原告之研發相關資料(原證17、18、    19、20及21,見本院卷二153-158頁),可知原告以現    有丁類放大器進行長達4個月的研發,經過多次失敗後已公開的習知電路架構,且上個世紀即已被研發設計「丁類改善習知電路結構之過程,可證明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輕易依被證3所揭露丁類放大器電路結構中之「比較器」與「低通率波器」,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等語(見本院卷二第146頁反面)。惟系爭專利所教示之技術並非電路結構而僅為功能方塊示意圖(參本判決附圖五),因此,以通常知識者可依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僅揭示「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之功能方塊示意圖而能了解發明內容之情形觀之,可知系爭專利之發明重點僅在組合習知具有「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之功能的電路結構,非如原告所言改善習知的電路結構,如前所述,由於被證3、4、5之組合對於通常知識者應屬明顯,所以通常知識者應可輕易將被證3所揭露丁類放大器電路結構中之「比較器」與「低通率波器」,應用被證4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中,故原告此部分之主張不可採。 (三)系爭產品有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部分:  1.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皆有「交流產生裝置、「交換   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高壓變壓器」、「電  流裝置」、「分壓器」、「微處理控制器」等技術特徵, 此須與系爭產品進行侵權比對;因為系爭產品其內部各個電子元件多為積體電路之電子元件,自須知悉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以及必須知道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   接關係,才能和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之「交流產生   裝置、「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高壓變  壓器」、「電流裝置」、「分壓器」、「微處理控制器」 等技 術特徵進行侵權比對。但原告所提供之原證7第3頁(見本院卷一第39頁,本判決附圖七原告提供圖示)之系爭產品電路圖,未經任何科學儀器檢測出系爭產品中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亦無檢測出系爭產品中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接關係,而僅於原證7第6頁(見本院卷一第42頁,參本判決附圖六)中記載:「經本中心進行分析測試後確認受測產品與圖5之電路方塊圖以及圖7中之電路配置圖一致」,亦即對原證7第3頁之系爭產品電路圖與第6頁之系爭產品經分析測試後確認一致,而未有任何分析測試過程之說明,因此,無法認定系爭產品之電路圖是否為原證7第3頁之系爭產品電路圖。2.被告所提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見本院卷一第140頁,本判決附圖二),完全無法與原告所提原證7第3頁之系爭產品電路圖(見本判決附圖七)相互對應,且被證2   之系爭產品電路圖,亦沒有經任何科學儀器檢測出系爭產   品中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且亦無檢測出系爭  產品中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接關係,因此,亦無法認定系 爭產品之電路圖是否為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  3.由原證7或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皆無法得知系爭產品  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及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接   關係,原證7或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皆無法與系爭專   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交流產生裝置」、「交換式功率裝置  」、「高頻濾波器」、「高壓變壓器」、「電流裝置」、 「分壓器」、「微處理控制器」等各電子元件技術特徵進行侵權比對,故原告未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四)原告請求被告損害賠償是否有理由: 原告未能有效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之事實存在,被告即無侵害系爭專利之事實,原告請求被告賠償200萬元之損害金額,自非有據。六、綜上所述,被告提出之被證4、被證5雖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不具新穎性,惟被證3、4、5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不具進步性,故被告主張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等,於法有據,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未能有效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2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請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等,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2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9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2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76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3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3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證3載:「..由它們的『低功率電壓』,而有小的功率損失..」之「低功率電壓」記載,可知被    證3所揭露之丁類放大器係用於「低電壓」與系爭專利    「高電壓」之應用不同等語(見本院卷一第261頁反面   、第262頁)。惟「功率」與「電壓」係不同單位,「  功率」為「電壓與電流之乘積」,被證3所揭示之丁類 放大器,由於其輸出為開關間隔,只有開啟時提供電流時,「電壓與電流之乘積」為其「功率」損耗;然在關閉不提供電流時,「電壓與電流之乘積」為「零」而無「功率」損耗,丁類放大器因此而有小的功率損失,所以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閱讀被證3之丁類放大器運作時,對於被證3之「低功率電壓」記載,並不會認為丁類放大器僅用於「低電壓」,故原告此部分主張,尚不可採。(7)原告復主張:丁類放大器僅用於音訊、音響及揚聲器之    音訊處理領域,而與系爭專利之領域不同云云(見本院    卷二第77頁),惟音訊處理之電子電路設計,即係透過    電壓電流的放大設計以達成音訊之放大,系爭專利所屬   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考電壓電流放大器設計  時,並不會排除音訊處理之放大器設計,且音訊處理之 放大器設計亦並非僅以音質為唯一考量,以原告提出電子工程專輯網站檢索資料即原證14為例,其中「0000-00-00NXP雙通道D類放大器瞄準汽車應用」即揭示「恩智浦半導體(NXPSemiconductortors)推出新系列雙通道D類放大器TDF8599系列,最大輸出功率70-130瓦(單聲道250瓦),與傳統AB級放大器相比,大幅降低了車用音響的功耗,並提供更有效的熱能管理功能。」等語,其係利用丁類放大器之設計係以降低功率損耗以及更有效的熱能管理為考量重點,另原告訴訟代理人亦稱:習知D類放大器用在低電壓、家用、小型的裝置,而系爭專利將D類放大器用在高電壓、工業的用途,克服高溫、爆炸的問題,這是系爭專利主要的功效等語(見本院卷二第4頁),是丁類放大器應非僅用於音訊、音響等領域,故原告上開主張,亦不可採。(8)原告另主張:依據原告之研發相關資料(原證17、18、    19、20及21,見本院卷二153-158頁),可知原告以現    有丁類放大器進行長達4個月的研發,經過多次失敗後已公開的習知電路架構,且上個世紀即已被研發設計「丁類改善習知電路結構之過程,可證明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輕易依被證3所揭露丁類放大器電路結構中之「比較器」與「低通率波器」,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等語(見本院卷二第146頁反面)。惟系爭專利所教示之技術並非電路結構而僅為功能方塊示意圖(參本判決附圖五),因此,以通常知識者可依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僅揭示「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之功能方塊示意圖而能了解發明內容之情形觀之,可知系爭專利之發明重點僅在組合習知具有「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之功能的電路結構,非如原告所言改善習知的電路結構,如前所述,由於被證3、4、5之組合對於通常知識者應屬明顯,所以通常知識者應可輕易將被證3所揭露丁類放大器電路結構中之「比較器」與「低通率波器」,應用被證4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技術特徵中,故原告此部分之主張不可採。 (三)系爭產品有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部分:  1.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皆有「交流產生裝置、「交換   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高壓變壓器」、「電  流裝置」、「分壓器」、「微處理控制器」等技術特徵, 此須與系爭產品進行侵權比對;因為系爭產品其內部各個電子元件多為積體電路之電子元件,自須知悉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以及必須知道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   接關係,才能和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之「交流產生   裝置、「交換式功率裝置」、「高頻濾波器」、「高壓變  壓器」、「電流裝置」、「分壓器」、「微處理控制器」 等技 術特徵進行侵權比對。但原告所提供之原證7第3頁(見本院卷一第39頁,本判決附圖七原告提供圖示)之系爭產品電路圖,未經任何科學儀器檢測出系爭產品中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亦無檢測出系爭產品中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接關係,而僅於原證7第6頁(見本院卷一第42頁,參本判決附圖六)中記載:「經本中心進行分析測試後確認受測產品與圖5之電路方塊圖以及圖7中之電路配置圖一致」,亦即對原證7第3頁之系爭產品電路圖與第6頁之系爭產品經分析測試後確認一致,而未有任何分析測試過程之說明,因此,無法認定系爭產品之電路圖是否為原證7第3頁之系爭產品電路圖。2.被告所提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見本院卷一第140頁,本判決附圖二),完全無法與原告所提原證7第3頁之系爭產品電路圖(見本判決附圖七)相互對應,且被證2   之系爭產品電路圖,亦沒有經任何科學儀器檢測出系爭產   品中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且亦無檢測出系爭  產品中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接關係,因此,亦無法認定系 爭產品之電路圖是否為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  3.由原證7或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皆無法得知系爭產品  每個電子元件內部各接腳之運作及各電子元件間的電連接   關係,原證7或被證2之系爭產品電路圖皆無法與系爭專   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交流產生裝置」、「交換式功率裝置  」、「高頻濾波器」、「高壓變壓器」、「電流裝置」、 「分壓器」、「微處理控制器」等各電子元件技術特徵進行侵權比對,故原告未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四)原告請求被告損害賠償是否有理由: 原告未能有效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之事實存在,被告即無侵害系爭專利之事實,原告請求被告賠償200萬元之損害金額,自非有據。六、綜上所述,被告提出之被證4、被證5雖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不具新穎性,惟被證3、4、5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2項不具進步性,故被告主張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等,於法有據,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未能有效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2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請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等,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2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公告號第369438號「具有傾斜導槽的輥型剝殼裝置」發明專利之專利權人(下稱系爭438號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88年9月11日起至106年7月13日止,及公告號第344679號「剝殼設備」發明專利之專利權人(下稱系爭679號專利),專利權期間自87年11月11日起至105年10月3日止,原告並曾於100年3月14日申請更正系爭438號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詎被告金震興農機廠有限公司(下稱金震興公司)、被告正三豐機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正三豐公司)分別製造之礱穀機(下稱系爭機器1、系爭機器2),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機器1落入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系爭機器2落入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6項,而侵害系爭專利權。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就被告兩家公司暨其法定代理人各以新台幣(下同)160萬元為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並請求禁止被告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權之系爭機器1、系爭機器2。被告謝汝松、游慶男,分別為被告金震興公司、被告正三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上開被告公司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及第85條第1項第2款為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金震興農機廠有限公司及被告謝汝松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6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正三豐機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及被告游慶男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6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金震興農機廠有限公司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礱殼機」,以及任何侵害原告中華民國發明專利公告號第369438號「具有傾斜導槽的輥型剝殼裝置」及公告號第344679號「剝殼設備」專利權之物品。(4)被告正三豐機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礱穀機」,以及任何侵害原告中華民國發明專利公告號第369438號「具有傾斜導槽的輥型剝殼裝置」及公告號第344679號「剝殼設備」專利權之物品。(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6)訴訟費用由被告等人負擔。(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申請專利範圍用語解釋:(1)更正後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單層」指一層厚度幾乎為一個穀物顆粒的層,「大致上垂直」指「完全垂直」的理想狀態,但是實際上由於製造的公差、滾輪的磨損等等,其與垂直狀態之間仍會有公差或是幾度之偏差。(2)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6項之「一流層」指稻榖流層的厚度不會大於兩顆榖粒。(3)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而使得該導引面的傾斜度能夠保持在其相對於該第一和第二滾輪之相對位置不改變的情況下改變之」並非「共用基座」之限制條件。2.系爭機器1落入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而構成侵害:(1)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被告雖爭執系爭機器1無法呈現單層帶狀形式,然由勘驗照片(CIMG0803)及(CIMG1115)可知系爭機器1符合「該導槽的導引面具有一傾斜度,能夠使榖物顆粒在沿著該導引面向下滑動時以一種大致上一層厚度幾乎為一個穀物顆粒的層的帶狀形式散佈開於該導引面的整個寬度上」,故系爭機器1落入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機器1符合「該導槽是以樞轉的方式設置的,使得該導引面的傾斜度能夠改變,該導槽是設置在一個與該等第一和第二滾輪共用的共用基座(系爭機器1的背板)上」。又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而使得該導引面的傾斜度能夠保持在其相對於該第一和第二滾輪之相對位置不改變的情況下改變之」並非「共用基座」之限制條件,故系爭機器1雖未符合「使得該導引面的傾斜度能夠在保持其相對於該第一和第二滾輪之相對位置不改變的情形下改變之」,但仍屬落入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679號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機器1具有控制剝殼產出的刻度銘板,又由勘驗照片(CIMG0803)可知刻度為0.3時之剝殼產出為不小於系爭機器1所能提供的最小剝殼產出,況系爭機器1之銘板有0.2、0.1等更小之剝殼產出。再依系爭679號專利說明書記載可知,只要稻穀的向下流速度大於3公尺/秒,待鑑定物的剝殼產出即會大於最小剝殼產出,由理論分析可得知系爭機器1稻穀向下流速度為3.182m/s,因此系爭機器1落入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系爭679號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機器1從瀉槽底端被倒出的稻穀流層厚度不會大於兩顆穀粒,故落入系爭679號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3.系爭機器2落入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6項,而構成侵害:(1)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告雖辯稱漏斗非其所製造販賣,然系爭機器2有儲存穀物顆粒之錐形筒槽,且錐形筒槽下方所連接的儲存管路應為被告所設計製造販賣,該儲存管路亦為漏斗的一部份,礱穀機若無漏斗儲存穀物顆粒,如何能使穀物顆粒剝殼,是被告所述實不合理。退步言縱認被告所辯為可採,然因錐形筒槽為剝殼設備運轉時所必要之裝置,被告對於使用者購買機台後會與錐形筒組合運轉一事亦屬可預見,是其與使用者間對於侵害原告系爭438號專利亦可構成共同侵權行為。②另由勘驗照片可知,系爭機器2可呈現大致上單層的狀態。③系爭機器2左邊滾輪的位置是固定的,無法移動,而右邊滾輪的位置則可左右調整,因此可將右邊滾輪朝左移動以使右邊滾輪與左邊滾輪形成0.5mm的餘隙。系爭機器2當滾輪是新的時候,左邊滾輪最右邊的點是146mm,因此可推算出滾輪是新的時候的餘隙中點T為146.25mm,而當滾輪是更換的時候,左邊滾輪最右邊的點是133mm,因此可推算出滾輪是更換的時候的餘隙中點U為133.25mm,故中點V為(146.25mm+133.25mm)/2=139.75mm。又系爭機器2的導槽是以樞軸設置而可調整傾斜角度,因此導槽經由調整傾斜角度後確可設置於中點V。再者,中點V與滾輪是新的時候的餘隙中點T及滾輪是更換的時候的餘隙中點U之間距,均在正負10公釐內。以上,系爭機器2落入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機器2具備儲存穀物顆粒的漏斗,如前所述,又更正後系爭483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而使得該導引面的傾斜度能夠保持在其相對於該第一和第二滾輪之相對位置不改變的情況下改變之」並非「共用基座」之限制條件,故系爭機器2雖未符合「使得該導引面的傾斜度能夠在保持其相對於該第一和第二滾輪之相對位置不改變的情形下改變之」,但仍屬落入更正後系爭483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特徵。(3)系爭第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6項:①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機器2可呈現不大於兩顆榖粒厚度,且只要稻穀的向下流速度大於3公尺/秒,待鑑定物的剝殼產出即會大於最小剝殼產出,業如前述,而由理論分析可得知系爭機器2稻穀向下流速度為3.106m/s,再由勘驗照片間隔時間可推算出其稻穀向下流速度為3.6m/s,因此系爭機器2落入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②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機器2具備儲存穀物顆粒的漏斗且可呈現不大於兩顆榖粒厚度,已如前述,故系爭機器2落入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③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系爭機器2具有加速機構部,因此系爭機器2落入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技術特徵。4.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無下列得撤銷之原因:(1)被證2、3之組合無法證明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   ①被證3主要是利用各式機械結構,如在二輸送帶2、3表面設置複數半圓形溝槽1以使榖物顆粒強制夾制於其間,之後榖物顆粒再被強制運送到二輸送帶2、3的下方,經由二輸送帶的強制帶動而射向二滾輪6、6之間,並未利用到傾斜度以使穀物顆粒下滑,與系爭438號專利主要是利用導槽導引面的傾斜度讓穀物顆粒自然下滑,並達成單層分佈的榖物顆粒及調整榖物顆粒的射出速度不同。且被證3並未教示系爭438號專利「該導槽(13)是設置成使該條來自導引面(13a)的延伸線(S)能通過一個位在於在該等第一和第二滾輪(7,8)是新的時候時該等滾輪間之該餘隙的中點(T)與在該等第一和第二滾輪(7,8)要加以更換的時候時該等滾輪間之該餘隙的中點(U)之間的中點(V)。」之技術特徵,因此被證3並無法達成更正後系爭438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功效。②被證2與被證3結合後的結構複雜,且未揭示系爭438號專利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主要技術特徵,無法證明不具進步性。(2)被證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 原告否認被證4公開日期早於系爭438號專利申請日,且被證4照片C所謂之「導槽」應只是配置於二滾輪之前的元件,如擋板,而非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使穀物顆粒因傾斜度而自然下滑至二滾輪的導槽。因此,系爭438號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被證2、3及4具有進步性。(3)被證2、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導引面7A的傾斜度改變時,導引面7A與第一滾輪5及第二滾輪6的相對位置亦改變,因此,被證5並未揭示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特徵,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較於被證2、3、5具有進步性。(4)引證1不足以證明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第一主要技術特徵為該導槽的導引面大致上垂直於一條連接該等第一和第二滾輪之旋轉軸之中心的線。然引證1的兩滾輪中心的連線與導槽的延伸線之間所設置的夾角與90度的差異至少10度以上,誤差達10%以上,其並不符合所謂的「製造公差或磨損公差所造成的幾度偏差」,而應為刻意的設計。又引證1之兩滾軋中心的連線與金屬板略大於90度是主要技術特徵,熟習該項技術者並無法由引證1輕易地聯想到要使兩滾軋中心的連線與金屬板垂直。且由系爭專利導槽的導引面大致上垂直於連接該等第一和第二滾輪之旋轉軸之中心的線必須經由實驗才可獲得,其並非熟習該項技術者可輕易聯想或輕易完成。②系爭專利第二主要技術特徵為自該導引面(13a)延伸出的延伸線(S)通過該等第一和第二滾輪(7,8)間之該餘隙的中點(M)二側的±10公釐範圍內,引證1並未揭露。且為使剝殼機能獲得較佳的剝殼率和破碎穀物率,為何熟習該項技術者在引證1未揭露或提示第二主要技術特徵的情況下輕易地聯想到的是「±10公釐」而不是其他距離?熟習該項技術者在參考引證1的情況下,尚需經過一連串的實驗才可獲得「±10公釐」的數據,其並非如被告所指能輕易完成。③系爭專利第三主要技術特徵為該導槽的導引面(13a)具有一傾斜度,能夠使榖物顆粒在沿著該導引面向下滑動時以一種大致上單層帶狀形式散佈開於該導引面的整個寬度上,然引證1並未揭露,且引證1的結構配置是為了讓榖粒之間保有間隙,但系爭專利榖物顆粒沿導引面向下滑動時是以連續的帶狀形式,因此,熟習該項技術者並無法由引證1輕易完成第三主要技術特徵。④系爭專利第四主要技術特徵為加速到達小於該第一和第二滾輪(7,8)之周邊速度的速度,然引證1並未揭露,且為何熟習該項技術者在引證1未揭露或提示第四主要技術特徵的情況下輕易地聯想到的是「小於」而不是大於或等於?熟習該項技術者在參考引證1的情況下,尚需經過實驗才能了解榖粒以各種速度滑向滾輪的後續情況,並非如被告所指能輕易完成。⑤系爭專利第五主要技術特徵是該導槽(13;33)是設置成使該條來自導引面(13a)的延伸線(S)能通過一個位在於在該等第一和第二滾輪(7,8)是新的時候時該等滾輪間之該餘隙的中點(T)與在該等第一和第二滾輪(7,8)要加以更換的時候時該等滾輪間之該餘隙的中點(U)之間的中點(V),然引證1並未揭露,且為何熟習該項技術者在引證1未揭露或提示第五主要技術特徵的情況下輕易地聯想到的是「將導槽設置在中點(V)」而不是設置在其他位置?熟習該項技術者在參考引證1的情況下,尚需經過一連串的實驗才可獲得「±10公釐」的數據,接著才可決定將導槽設定在中點(V)的位置,其並非如被告所指能輕易完成。以上,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引證1具有進步性。(5)引證1不足以證明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可分為六項技術特徵,引證1未揭露第一至四項技術特徵之論述,如前開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至系爭專利第五主要技術特徵是該導槽(13;33)是以樞轉的方式設置,第六主要技術特徵是該導槽(13;33)是設置在一個與該等第一和第二滾輪(7,8)共用的共用基座(4)上,而使得該導引面(13a)的傾斜度能夠在保持其相對於該第一和第二滾輪(7,8)之相對位置不改變的情形下改變之。然引證1之金屬板43轉動時(改變傾斜度時),金屬板43相對於兩個滾軸44、45的相對位置已改變,故引證1並未揭露第六主要技術特徵,因此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較於引證1具有進步性。(6)引證2未揭露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第二至五項主要技術特徵,未揭露第2項之第二至四、六項主要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組合引證2,亦無法證明更正後系爭43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5.系爭679號專利無下列得撤銷之原因:  (1)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無違反83年1月21日修正專利法第22條第3項規定:被告認為系爭679號專利的技術特徵「該供應部被建構成可在一不小於相對應於該剝殼設備之所需要的一最小剝殼產出之向下流速度的速度下將稻榖供應至剝殼部使得剝殼是以一不小於最小剝殼產出的產出被實施。」不被發明說明所支持,且無法據以實施。惟系爭679號專利說明書的摘要8至11行、第9頁第3至6行、第9頁第20至24行、第11頁第23行至第12頁第2行、第16頁第4至6行、第19頁第6至11行、及第24頁第2至7行皆有述及該技術特徵,第9頁第7至8行同時定義有最小剝殼產出是指傳統剝殼設備在剝殼非長榖粒種或類的穀子時所要求的輸出,且說明書亦記載因此只要稻穀的向下流速度大於3公尺/秒,待鑑定物的剝殼產出即會大於最小剝殼產出,因此該技術特徵可據以實施。(2)被證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 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是利用導引瀉槽(及重力加速度),調整導引瀉槽可使稻穀榖粒掉落至導引瀉槽上方時藉由重力加速度自然下滑,而不會累積成兩顆榖粒的厚度,然被證3並未揭示或教示可使稻穀榖粒自然下滑的導引瀉槽,是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相較於被證5及被證3具有進步性。(3)被證3、7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被證3並未揭示或教示可使稻穀榖粒自然下滑的導引瀉槽業如上述。被證7與被證3結合後的結構複雜,故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相較於被證3、7具有進步性。(4)引證1不足以證明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6項不具進步性:  ①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引證1具有進步性: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的差異在於「該供應部被建構成可在一不小於相對應於該剝殼設備之所需要的一最小剝殼產出之向下流速度的速度下將稻榖供應至剝殼部使得剝殼是以一不小於最小剝殼產出的產出被實施。」,惟讓榖粒橫躺也就是平臥係引證1的主要技術特徵,如將金屬板43向下傾斜以增加榖粒的下滑速度,榖粒便會站立或滾動而無法橫躺,也就是無法平臥,接著榖粒便會被卡在滾軋的銳刃之間,及在滾軋之間遭受粉碎,因此,引證1並無法提高榖粒下滑的速度。故引證1並無揭露系爭679號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且熟習該項技術者亦無法由引證1輕易地聯想到系爭679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為引證1所主張的是榖粒橫躺(平臥)的技術,其使得榖粒下滑的速度無法提高),因此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引證1具有進步性。②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相較於引證1具有進步性: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與引證1的差異在於「該供料筒槽的出口至該剝殼部之剝殼滾子間的間隙之間的一落差或垂直距離不小於500mm」,然為何熟習該項技術者在引證1未揭露或提示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情況下輕易地聯想到的是「500mm」而不是其他距離?熟習該項技術者在參考引證1的情況下,尚需經過一連串的實驗才可獲得「500mm」的數據,其並非如被告所指能輕易完成,因此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相較於引證1具有進步性。③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引證1具有進步性: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的差異在於「該供應部被建構成可在一不小於相對應於該剝殼設備之所需要的一最小剝殼產出之向下流速度的速度下將稻榖供應至剝殼部使得剝殼是以一不小於最小剝殼產出的產出被實施。」,然熟習該項技術者無法由引證1輕易完成上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因此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引證1具有進步性。(5)引證1及引證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6項不具進步性:  ①引證1、4仍會有稻穀橫躺(平臥)而使得稻穀下滑速度無法提高的問題,因此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於引證1、4具有進步性。②引證1、4未揭露系爭專利「該供料筒槽的出口至該剝殼部之剝殼滾子間的間隙之間的一落差或垂直距離不小於500mm」,而此技術特徵並非熟習該項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業如前述,因此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相較於引證1、4具有進步性。③引證4的滾子4與滾子3的旋轉方向相同(順時針)且滾子4的轉速較滾子3快,因此滾子4與滾子3的功能是送出一列稻穀,其並不具有加速稻穀的功能,另外,引證1、4仍會有稻穀橫躺(平臥)而使得稻穀下滑速度無法提高的問題,因此系爭67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相較於引證1、4具有進步性。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張國年係新型第M386829號「竹片涼墊結構改良」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9年8月21日起至119年4月13日止,原告並獲訴外人張國年授權,授權期間自100年3月25日至109年4月13日,並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聲請登記在案。原告派員於100年5月間向被告公司位於桃園縣龜山鄉○○村○○路之營業處所購買坐墊(下稱系爭產品),送請財產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鑑定,鑑定結論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爰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2項、第85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3、4、5、6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告所引被證3第M387230號「座墊結構改良」新型專利,其圖1、2固揭示邊條E多排併靠的整列多數片材A,該每一片材A上具有一個以上之貫孔F,該貫孔F上分別穿設有一條以上的線繩B,且最外邊之竹片塊外側邊還圍繞有多數邊框條C,並由繩線B與邊框條C穿接的將多數片材A整編固定之構造,惟其座墊結構之改良,不過突出框條(架)而已,不僅未於每一竹片塊底面固定貼合之透氣棉層,以防止竹片塊之錯動及生透氣效果,並延伸過可繞性邊條結合邊部,以預留與結合邊部及墊片層縫合固定之設計,亦無延伸並強化邊條受力程度之補強性墊片層之設計,尤無一體成形之L形可繞性邊條30及其結合邊部31得以雙向整合竹片塊,並將結合邊部、墊片層及透氣棉層三者一併縫合固定之設計,二者整合性受力強度與固定效果截然不同。被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4即中國CN0000000U「墊子」專利,其證明書所示墊子結構,用PE拉絲網格作為底框1,放置有內框架2,外框架3,框架內並放置有穿接而成之竹木塊片4,其周邊與內外框架之內邊間繩索加以縫連,外面則用粗條燈芯絨包邊,可知其專利不過內外框架之設置與繞線繩穿接進行固定而已,不但無相類系爭專利用以整編固定之邊條構件設計,亦無系爭專利以L形可繞性邊條30及其結合邊部31整合竹片塊,並縫合結合邊部、墊片層與透氣棉層,以提昇整體性受力強度之設計與結構。是被證4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5即93年8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M240848號「鞋之強化沿條」專利,並非被舉發案所屬技術領域,並無專利法第93條「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得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之問題,況其專利所涉俱無系爭專利結構之各項特徵,雖其中1、2圖揭示有一斷面呈L形之沿條2置於鞋面11與鞋底之交接處,以上線沿條縫法,使沿條2和鞋面11及鞋中底13車縫接合之構造,惟其沿條之設計顯係相應鞋形底緣及面緣所呈之立體構造拼接而來,而系爭專利則有不同之元件與結構特徵,尤其一方面透過線繩之穿接以L形可繞性邊條30之垂直斷面共同整編竹片塊,並由其水平之結合邊部31上延伸一墊片層加強邊條之變形受力,另方面結合竹片塊底部貼合的透氣棉層,結合邊部與墊片層縫合固定,在平面性之坐墊結構上創造出立體性受力結構之效果,自非顯然能由該被證5得以輕易完成。(4)被證6即中華民國第519885號專利「玉石墊」,其說明書固揭示「玉石片底塗上黏劑,然後將…內裡層3覆蓋在玉石片1片底上黏合…」之技術,惟與系爭專利相關者,亦唯「黏合」而已。其玉石片之嵌入非關線繩穿接或類邊條之設計,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列之全部構造特徵,顯然有別,自無否定系爭專利之進步性可言。(5)系爭專利本係多數組件所構成之不可分割之整體,而其各個構成組件,固須具備申請專利範圍中所列之全部特徵而不可或缺,以達成整體構造技術上之目的及效果,但並不意指全然整體結構上之每一構件皆須前所未有,始足當之,亦不意謂個別構件之功能效果僅能限於自身或孤立地予以理解,其由部分構件之改良或創新,使整體結構出現前所未有之成果並增進功效時,即有其進步性。而系爭專利突出之一正是利用L形可繞性邊條橫向與垂直整合構件(30、31)之整編及與透氣棉層墊片層之縫合所為之強化整合,使整體受力強度提昇,L型邊條之整編,透氣棉層之穩固竹片塊,墊片層之強化與延伸結合邊部之效用,以及其間縫合之加乘效果,此不僅為被證3至被證6所無,已見前述,即其組合亦無從輕易得出,殊無恣意簡化其功能及特性,即率爾以此組合否定系爭專利之進步性之理,其主張實難令人認同。(三)爰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如原證4所示商品名稱為「座墊」之產品,亦不得為其他一切侵害原告獲全部授權之中華民國第M386829號、專利名稱「竹片涼墊結構改良」新型專利之行為。被告已流通至市面之上開產品,並應全面予以回收。3.第1、2項之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3、4、5、6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3為一種座墊結構改良,其中第1、2圖揭示了一種習式座墊結構,係以多數整合條E多排併靠的整列多數竹片塊A,該每一竹片塊A上具有一個以上的穿孔F,該穿孔F上分別穿設有一條以上的繩線B,且最外邊的竹片塊外側邊還圍繞有一可繞性邊條C,並由繩線B與邊條C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A整編固定。被證3已揭示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關於竹片塊以多數整合條及邊條結合的特徵。(2)被證4為一種墊子,其中說明書揭示一種的墊子結構(如圖1、2),其包括由PE拉絲網格材料製成位於底部的一透氣棉層1(底板),其係貼合於每一竹片塊4的底面並還延伸過邊條(圖2右側封邊),該透氣棉層1與墊片層2(低泡塑料製成的內框架)交接在邊條外,還相互貼合的在週緣車縫有一封邊織布7作邊緣包覆。被證4雖未揭示系爭專利的斷面呈L形條片體的邊條,及邊條底端的結合邊部與可繞軟性墊片層的車接;但被證4說明書揭示了將設有竹片塊4區域的周邊與內外框架2、3(即系爭專利的墊片層)的內邊用繩索縫在一起的技術,即已教示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利用邊條底端的結合邊部與可繞軟性墊片層車接的技術。(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邊條30,底端具有一結合邊部31,藉該結合邊部可將可繞軟性墊片層50及透氣棉層40車縫固定的作法,為製鞋業中固特異鞋的慣常製法,如被證5的一種鞋之強化沿條(其國際分類號A43B15/00、A43B/906與系爭專利的國際分類號A47C27/00,屬於同一階且相近的技術領域),其中第1、2圖揭示一種沿條2,其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藉由該沿條2的結合邊部(L形斷面兩邊)可以將鞋面11及鞋底12車縫固定結合。(4)被證6為一種玉石墊,其中說明書揭示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將每一竹片塊1均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層3上的技術特徵。(5)綜上所述,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輕易結合被證3至6而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專利時所施行的專利法第94條第4項之規定,應撤銷其專利權。(二)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符合「文義讀取」:(1)系爭專利B之技術特徵未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的b技術特徵中,系爭產品的b特徵除包括系爭專利的B技術特徵外,還包括:「其中複數列竹片塊的兩最外列(排)的每一竹片塊的寬度外側其一鋸齒邊磨平,且於磨平邊設有開孔,並藉繩線穿過該開孔與邊條而接合竹片塊及邊條」。系爭產品包括了系爭專利的所有技術特徵並增加其他技術特徵,由系爭專利的說明書及其圖式之圖2可知,系爭專利僅是竹片塊的長度(較長)方向設有穿孔及穿孔中具有繩線穿接,但竹片塊的寬度(較短)方向側邊則未見設穿孔並交代如何與邊條結合,因此,系爭專利的該項連接詞「係」顯然是一種「封閉式」連接詞,即該請求項文義所描述的特徵僅止於說明書及圖式所揭露的態樣,而未包括該說明書或圖式以外的其他未記載的技術手段;亦即,系爭專利該申請專利範圍「以繩線與邊條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的文義,僅施於其圖式2的竹片塊中設有穿孔的長度方向,而未包括系爭產品的寬度方向。因此,系爭專利B之技術特徵未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的b技術特徵中而不符合「文義讀取」。(2)系爭專利C之技術特徵未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的c技術特徵中,系爭專利的C技術特徵中的「透氣棉層」之文義限定為「透氣」;但系爭產品的c技術特徵的「泡棉層」,其作用僅供複數竹片塊的鋪設,使該座墊能舒適乘坐即可,透氣性非為必要,任何具有此材性的材料均可,故系爭產品的「泡棉墊」並非系爭專利的「透氣棉墊」,而不為系爭專利所文義讀取。再者,原告專利侵害鑑定研究報告對「透氣棉墊」的文義讀取分析中,僅以外觀便可認定系爭產品的泡棉為透氣棉墊,亦稍嫌粗糙。另外,系爭專利的C技術特徵:「一透氣棉層,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但系爭產品的c技術特徵中泡棉層只見局部貼合於竹片塊的底部,而非系爭專利文義的貼合每一竹片塊。因此,此部分亦不為系爭專利所文義讀取。綜上所述,系爭專利C之技術特徵未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的c技術特徵中而不符合文義讀取。(3)系爭專利E之技術特徵未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的e技術特徵中,系爭專利的E技術特徵中的「每一」竹片塊係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墊層;但系爭產品的e技術特徵的竹片塊僅「局部」貼黏固著在泡棉層上,故兩者的技術特徵不同,系爭產品該技術特徵不為系爭專利所文義讀取。因此,系爭專利E之技術特徵未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的e技術特徵中而不符合文義讀取。2.系爭產品有逆均等論之適用:(1)系爭產品b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不同,由系爭專利的說明書及其圖式之圖2可知,系爭專利的B技術特徵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的方式,係於每一竹片塊上設一個以上的穿孔,該穿孔上分別穿設有一條以上的繩線,且最外邊的竹片塊外側邊還圍繞有一可繞性邊條,並由繩線與邊條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在邊條與竹片塊的穿接作法上,系爭專利的邊條雖繞設於多數竹片塊的外周圍,但僅是竹片塊設有穿孔的長度方向與邊條以繩線穿接,竹片塊未設穿孔的寬度方向側邊則未與邊條以繩線穿接,而該位於竹片塊寬度方向側邊的邊條,則是以其結合邊部與上方裝飾表層、墊片層及下方的透氣棉層、透氣織布共同縫合一起。如系爭專利的邊條與竹片塊的結合方式,系爭產品的每一竹片塊上雖亦設有一個以上供繩線穿設的穿孔,且最外邊的竹片塊外側邊還圍繞有一可繞性邊條,並由繩線與邊條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但系爭產品的複數列竹片塊的其中兩最外列(排)的每一竹片塊的寬度外側其一鋸齒邊係成磨平狀(非如系爭專利的鋸齒狀),且於磨平邊設有開孔,並藉該開孔以繩線與邊條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這些特徵不但未見於系爭專利的代表圖式中,且系爭專利的說明書亦未見有任何關於此技術的文字教示或建議。按理說,利用邊條整編固定竹片塊是系爭專利的主要訴求技術,而繩線是串起邊條與竹片塊二元件的關鍵,系爭專利應該充分描述及揭露該部位的任何可能實施方式,但由其說明書及圖2所示,系爭專利顯然只考慮於竹片塊設穿孔的長度方向,藉繩線穿過穿孔與邊條而達整編固定;對於竹片塊寬度方向最外側的邊條則採直接與上方裝飾表層、墊片層及下方的透氣棉層、透氣織布共同縫合固定,而並未以繩線穿接合於竹片塊上,此事實應至為明確。如上述a至c項所述可知,系爭產品於竹片塊寬度方向最外兩側邊與邊條的結合方式顯與系爭專利不相同,雖然兩者的目的皆為將竹片塊整編固定,但系爭產品顯然利用了不同於系爭專利的技術手段。另外,系爭產品利用側邊的開孔以繩線與邊條穿接固定,可以使整個邊條完全與竹片塊穿結合;但系爭專利位於竹片塊寬度方向側邊的邊條,只是以其結合邊部與上方裝飾表層、墊片層及下方的透氣棉層、透氣織布共同縫合一起,則該側邊的邊條便只是包覆而未以繩線穿接合於竹片塊上,系爭產品優於系爭專利的結合功效,不辯自明。因此系爭產品b技術特徵對應於系爭專利的B技術特徵適用逆均等論,而未落入系爭專利第1項申請專利範圍。(2)系爭專利的C特徵「一透氣棉層,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以及E特徵「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層上」;但系爭產品的c、e特徵中泡棉層只是局部貼合於竹片塊的底面,即並非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泡棉層上,因此系爭產品係利用與系爭專利不同的技術手段。就功效而言,系爭專利將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層上,使得以此成型之座墊變得堅硬不柔軟,而影響乘坐的舒適感(如系爭專利E特徵最後文義:據以使每一竹片塊得到更佳的固定性)。反觀系爭產品,其竹片塊僅局部與泡棉黏固著,因此未與泡棉黏固著的竹片塊則可因應受力位置及大小而自行上下適度移位,讓形成的墊子柔軟而增加乘坐的舒適感。因此,系爭產品該技術特徵的功效與系爭專利不同。綜合a、b項所述可知,系爭產品於竹片塊與泡棉的結合方式顯與系爭專利不相同,雖然兩者的目的皆為將竹片塊整編固定,但系爭產品顯然利用了不同於系爭專利的技術手段,且其產生的功效亦優於系爭專利;因此,系爭產品的c、e特徵對應於系爭專利的C、E技術特徵適用「逆均等論」,而未落入系爭專利第1項申請專利範圍。綜上,系爭產品的b、c、e技術特徵對比系爭專利B、C、E技術特徵有逆均等論之適用,因此判斷為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第1項申請專利範圍。(三)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為免予假執行之宣告。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206、207頁之準備程序筆錄):訴外人張國年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9年8月21日起至119年4月13日止,原告獲訴外人張國年全部授權,授權期間自100年3月25日至109年4月13日止,並經智慧局登記在案。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等情,被告則提出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及系爭產品未落入申請專利範圍之抗辯。是以下本院之判斷僅須針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論述,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內容: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竹片涼墊結構改良,係以多數整合條10多排併靠的整列多數竹片塊20,該每一竹片塊上具有一個以上的穿孔21,該穿孔上分別穿設有一條以上的繩線22,且最外邊的竹片塊外側邊還圍繞有一可繞性邊條30,並由繩線與邊條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一透氣棉層40,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並還延伸過邊條;該邊條為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底端具有一透氣棉層貼靠的結合邊部31,該結合邊部上並延伸的車縫有一可繞軟性墊片層50,一併將該結合邊部縫合在該透氣棉層上固定;又且,該透氣棉層與墊片層交接在邊條外,還相互貼合的在週緣車縫有一封邊織布60作邊緣包覆;俾整合條與邊條共同整編每一竹片塊,及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層上,再藉邊條之結合邊部與透氣棉層及墊片層縫合的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作用,據以使每一竹片塊得到更佳的固定性,有效延長涼墊使用壽命(參外放鑑定報告附說明書第1頁【中文新型摘要】)。其主要圖式如附圖1。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4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4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原告主張受侵害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竹片涼墊結構改良,係以多數整合條多排併靠的整列多數竹片塊,該每一竹片塊上具有一個以上的穿孔,該穿孔上分別穿設有一條以上的繩線,且最外邊的竹片塊外側邊還圍繞有一可繞性邊條,並由繩線與邊條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一透氣棉層,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並還延伸過邊條;該邊條為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底端具有一透氣棉層貼靠的結合邊部,該結合邊部上並延伸的車縫有一可繞軟性墊片層,一併將該結合邊部縫合在該透氣棉層上固定;又且,該透氣棉層與墊片層交接在邊條外,還相互貼合的在週緣車縫有一封邊織布作邊緣包覆;俾整合條與邊條共同整編每一竹片塊,及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層上,再藉邊條之結合邊部與透氣棉層及墊片層縫合的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作用,據以使每一竹片塊得到更佳的固定性,有效延長涼墊使用壽命。」(本院卷第9頁)。(三)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9年4月14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9年8月2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9年8月21日起至109年4月13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一)第8頁)及專利公報(本院卷(一)第9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1)被證3(本院卷第76至83頁):①被證3為89年4月11日公告第387230號「座墊結構改良」專利案。被證3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3說明書第4頁揭示之習用座墊結構,係一片材A、線條B、及邊框條C所構成,其特徵在於:其片材A左右側邊各設有二個貫孔F,以線條B構向穿過貫孔F,將片材與片材相互串結,且於左右片材間串有邊條E,並於座墊外緣各別以條狀的邊框條C構成(參本院卷第78頁反面)。其主要圖式如附圖2。(2)被證4(本院卷第84至86頁):①被證4為中國大陸西元1992年1月15日公告之公告號第CN0000000U「墊子」專利案。被證4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4為一種墊子,其包括由PE拉絲網格材料製成位於底部的一底板l,及設有竹木珠片4區域的周邊與內外框架2、3,竹木珠片與內外框架內邊用繩索縫在一起,用上述結構分別制作座墊5、背墊6,墊子外圍有一包邊7(參本院卷第85頁)。其主要圖式如附圖3。(3)被證5(本院卷第87至96頁):①被證5為93年8月21日公告之M240848號「鞋之強化沿條」專利案。被證5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5說明書第4頁習知技術之一般於野外地形或艱難地形所穿著的固特異(GOODYEAR)鞋,通常具有較普通鞋子更耐用的特性,因此其鞋的結構及製作上都採取了較高的標準。固特異鞋1的鞋面11及鞋底12的結合,通常以沿條2來將其連接。沿條2為由塑膠或皮質材料所製成的長條狀物,通常呈一L型斷面,而底部具有一個長槽21。該沿條2乃置於鞋面11與鞋底12的交接面處,並利用上線沿條縫法(GOODYEARWELTCONSTRUTION)的方式,使條狀的沿條2水平地和鞋面11及鞋中底13車縫在一起,從而將鞋面11及鞋底12穩固地連結成一體。上述的工法固然可以製作出耐用的固特異鞋,但其製程上卻產生了一些問題,如沿條2乃一長條狀,在其沿著鞋面形狀被車縫後,必發生前後端頭相接的情形,而產生了接縫22現象,而現有做為車縫沿條的沿條機(GOODYEARINSEAMTRIMMINGMACHINE)在操作上是無法將沿條2切斷並平直地車縫,以致於必須依賴人工操作,預留一段在接縫22前的沿條,再用手工將這段沿條縫於鞋體上,這對於鞋的一貫自動化產製造成了障礙(參本院卷第91頁反面)。其主要圖式如附圖4。(4)被證6(本院卷第97至105頁):①被證6為92年2月1日公告之第519885號「玉石墊」專利案。被證6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6說明書第4頁之習知座墊或蓆墊,如本國專利公報第379547號及第266437號,然習知結構主要是在穿孔的玉石片上或竹片上,用尼龍線通過穿孔把玉石片或竹片串結;而採用此結構的玉石或竹墊其缺點是,生產速度慢,尼龍線易老化斷裂使石片竹片無法固定;作為枕墊時,易夾頭髮等缺點。又被證6之玉石墊係包括有:玉石片1、墊層2、內裡層3及底層4、發泡直條5,玉石片1的周圍設有銑槽6及四邊倒角,墊層2是布料或皮革,內裡層3是海棉發泡或其他材質的裡墊,底層4是海棉布料,根據玉石片1的設計佈局先在墊層2上剪裁出能玉石片1嵌入的孔7,然後將玉石片1鑲嵌在墊層2中,使墊層2卡在玉石片1的銑槽6中將玉石片1固定成一片,此時,在嵌內的玉石片1片底塗上膠黏劑或不膠黏劑,然後將黏有發泡直條5的內裡層3覆蓋在玉石片1片底上黏合,再在內裡層3覆蓋底層4,最後將墊層2、內裡層3和底層4縫合在一起即成為本創作的玉石墊(參本院卷第101頁反面)。其主要圖式如附圖5。4.被證3、4、5及6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比對,查被證3之片材A左右側邊各設有二個貫孔F,以線條B構向穿過貫孔F,將片材與片材相互串結,且於左右片材間串有邊條E,並於座墊外緣各別以條狀的邊框條C構成,已揭露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多數整合條10多排併靠的整列多數竹片塊20,該每一竹片塊上具有一個以上的穿孔21,該穿孔上分別穿設有一條以上的繩線22,且最外邊的竹片塊外側邊還圍繞有一可繞性邊條30,並由繩線與邊條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換言之,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具有差異之技術特徵即「一透氣棉層40,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並還延伸過邊條;該邊條為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底端具有一透氣棉層貼靠的結合邊部31,該結合邊部上並延伸的車縫有一可繞軟性墊片層50,一併將該結合邊部縫合在該透氣棉層上固定;又且,該透氣棉層與墊片層交接在邊條外,還相互貼合的在週緣車縫有一封邊織布60作邊緣包覆」之技術特徵。(2)被證3、4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比對,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具有差異之技術特徵已如前述,查被證4之墊子外圍有一包邊7,包邊7可採用織物縫製(參本院卷第85頁),已揭露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週緣車縫有一封邊織布60作邊緣包覆,惟查被證4之底板l位於竹木珠片4的底部,其底板l並未黏固竹木珠片4的底部,且底板l與內外框架2、3間顯有間隔(參本院卷第86頁被證4圖2所示)而未相互貼合,尚難認被證4之底板l、內外框架2、3相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氣棉層40、可繞軟性墊片層50,另被證4之竹木珠片與內外框架內邊用繩索縫在一起,反觀系爭專利之竹片塊係以繩線與邊條30穿接,即被證4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之邊條,換言之,被證3、4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具有差異之技術特徵即「一透氣棉層40,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並還延伸過邊條;該邊條為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底端具有一透氣棉層貼靠的結合邊部31,該結合邊部上並延伸的車縫有一可繞軟性墊片層50,一併將該結合邊部縫合在該透氣棉層上固定;又且,該透氣棉層與墊片層交接在邊條外,還相互貼合」之技術特徵。(3)被證3、4、5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比對,被證3、4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具有差異之技術特徵已如前述,查被證5之沿條2呈一L型斷面,沿條2乃置於鞋面11與鞋底12的交接面處,使條狀的沿條2水平地和鞋面11及鞋中底13車縫在一起,從而將鞋面11及鞋底12穩固地連結成一體(參本院卷第91頁反面【既知技術】,雖揭露沿條2呈一L型斷面,惟被證5所教示之沿條2係為使鞋面11及鞋底12穩固地連結,而被證3之邊框條C以線條B將片材A串結,被證3之邊框條C並無任何底面結構需加以連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無動機將被證5之沿條2置換被證3之邊框條C;另被證3之邊框條C以線條B將片材A串結,而被證4未以相當被證3之邊框條之結構與竹木珠片索縫,而係直接用繩索縫於內外框架內邊,被證3、4二者於邊框條之技術手段選用相反而為反向教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無動機組合被證3、4所揭露之技術內容;又被證4既未具有相當被證5之沿條之結構,即被證4、5二者於沿條之技術手段選用相反而為反向教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無動機組合被證4、5所揭露之技術內容;再者,被證5為鞋類技術領域,與被證3、4皆為座墊類技術領域相較,其整體發揮之功能各有不同,尚難認其技術領域具有關連性,綜上比對,被證3、4、5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具有差異之技術特徵即「一透氣棉層40,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並還延伸過邊條;該邊條為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底端具有一透氣棉層貼靠的結合邊部31,該結合邊部上並延伸的車縫有一可繞軟性墊片層50,一併將該結合邊部縫合在該透氣棉層上固定;又且,該透氣棉層與墊片層交接在邊條外,還相互貼合」之技術特徵。(4)被證3、4、5、6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比對,被證3、4、5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具有差異之技術特徵已如前述,查被證6之玉石墊係包括有:玉石片1、墊層2、內裡層3及底層4、發泡直條5,玉石片1的周圍設有銑槽6及四邊倒角,墊層2是布料或皮革,內裡層3是海棉發泡或其他材質的裡墊,底層4是海棉布料,根據玉石片1的設計佈局先在墊層2上剪裁出能玉石片1嵌入的孔7,然後將玉石片1鑲嵌在墊層2中,使墊層2卡在玉石片1的銑槽6中將玉石片1固定成一片,此時,在嵌內的玉石片1片底塗上膠黏劑或不膠黏劑,然後將黏有發泡直條5的內裡層3覆蓋在玉石片1片底上黏合,再在內裡層3覆蓋底層4,最後將墊層2、內裡層3和底層4縫合在一起(參本院卷第101頁反面至102);雖被證6揭露一玉石片底塗上膠黏劑黏合內裡層3,然查被證6說明書第4頁(本院卷第101頁反面)之習知座墊或蓆墊,主要是在穿孔的玉石片上或竹片上,用尼龍線通過穿孔把玉石片或竹片串結,而採用此結構的玉石或竹墊其缺點是,生產速度慢,尼龍線易老化斷裂使石片竹片無法固定,作為枕墊時,易夾頭髮等缺點,則被證6所教示者係捨棄尼龍線串結玉石片之技術手段而改以玉石片黏合內裡層之技術手段,而被證3、4皆採尼龍線串結竹片之技術手段,換言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無動機組合被證3、4、6所揭露之技術內容;再者,被證5為鞋類技術領域,與被證3、4、6皆為座墊類技術領域相較,其整體發揮之功能各有不同,尚難認其技術領域具有關連性,綜上比對,被證3、4、5、6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較具有差異之技術特徵即「一透氣棉層40,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並還延伸過邊條;該邊條為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底端具有一透氣棉層貼靠的結合邊部31,該結合邊部上並延伸的車縫有一可繞軟性墊片層50,一併將該結合邊部縫合在該透氣棉層上固定;又且,該透氣棉層與墊片層交接在邊條外,還相互貼合」之技術特徵,且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4頁所載「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竹片涼墊結構改良…俾整合條與邊條共同整編每一竹片塊,及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層上,再藉邊條之結合邊部與透氣棉層及墊片層縫合的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作用,據以使每一竹片塊得到更佳的固定性,有效延長涼墊使用壽命。」,系爭專利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者如前述具有差異之技術特徵,可達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作用,有效延長涼墊使用壽命之功效,故被證3、4、5、6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可拆解如下:(1)1A:一種竹片涼墊結構改良;(2)1B:係以多數整合條多排併靠的整列多數竹片塊,該每一竹片塊上具有一個以上的穿孔,該穿孔上分別穿設有一條以上的繩線,且最外邊的竹片塊外側邊還圍繞有一可繞性邊條,並由繩線與邊條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3)1C:一透氣棉層,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並還延伸過邊條;該邊條為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底端具有一透氣棉層貼靠的結合邊部,該結合邊部上並延伸的車縫有一可繞軟性墊片層,一併將該結合邊部縫合在該透氣棉層上固定;(4)1D:又且,該透氣棉層與墊片層交接在邊條外,還相互貼合的在週緣車縫有一封邊織布作邊緣包覆;(5)1E:俾整合條與邊條共同整編每一竹片塊,及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層上,再藉邊條之結合邊部與透氣棉層及墊片層縫合的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作用,據以使每一竹片塊得到更佳的固定性,有效延長涼墊使用壽命。2.原告提出之被控侵權物即原證1,為被告否認為其所製造、販賣者。觀諸原證1上並無任何標示可以證明係被告所製造、販賣之產品,原告雖提出發票1紙為憑(本院卷第17頁),惟亦無從與原證1連結而可認定原證1即為該紙發票上所載之商品,是原告未能證明原證1即為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從而,爰以被告提出主張為其所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被證9為侵權與否之判斷標的,其實物照片如附圖6所示。3.系爭產品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各要件解析其技術內容,可對應解析為5個要件,分別為:(1)1a:一種竹片涼墊結構改良;(2)1b:係以多數整合條多排併靠的整列多數竹片塊,該每一竹片塊上具有一個以上的穿孔,該穿孔上分別穿設有一條以上的繩線,且最外邊的竹片塊外側邊還圍繞有一可繞性邊條,並由繩線與邊條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3)1c:一泡棉層,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並未延伸過邊條;該邊條為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底端具有一泡棉層貼靠的結合邊部,該結合邊部上並延伸的車縫有一可繞軟性墊片層,一併將該結合邊部縫合在該泡棉層上固定;(4)1d:又且,該墊片層在週緣車縫有一封邊織布作邊緣包覆;(5)1e:俾整合條與邊條共同整編每一竹片塊,及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泡棉層上,再藉邊條之結合邊部與泡棉層及墊片層縫合的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作用,據以使每一竹片塊得到更佳的固定性,有效延長涼墊使用壽命。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1)系爭產品之1a要件「一種竹片涼墊結構改良」,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1A要件「一種竹片涼墊結構改良」之文義。(2)系爭產品之1b要件「係以多數整合條多排併靠的整列多數竹片塊,該每一竹片塊上具有一個以上的穿孔,該穿孔上分別穿設有一條以上的繩線,且最外邊的竹片塊外側邊還圍繞有一可繞性邊條,並由繩線與邊條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B要件「係以多數整合條多排併靠的整列多數竹片塊,該每一竹片塊上具有一個以上的穿孔,該穿孔上分別穿設有一條以上的繩線,且最外邊的竹片塊外側邊還圍繞有一可繞性邊條,並由繩線與邊條穿接的將多數竹片塊整編固定」之文義。被告雖稱系爭產品的1b特徵除包括系爭專利的1B技術特徵外,還包括:其中複數列竹片塊的兩最外列(排)的每一竹片塊的寬度外側其一鋸齒邊磨平,且於磨平邊設有開孔,並藉繩線穿過該開孔與邊條而接合竹片塊及邊條,由於本技術特微分析結果為系爭產品包括了系爭專利的所有技術特徵並增加其他技術特徵,按照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草案)比對原則應判斷系爭專利的該請求項的連接詞為開放式或封閉式,而系爭專利的該請求項的連接詞為係,根據以其他方式表達之連接詞,必須先參照說明書內容,依個案判斷該連接詞係屬開放式、封閉式或半開放式。而由系爭專利的說明書及其圖式之圖2可知,該請求項的連接詞為封閉式,因此,系爭專利B之技術特徵未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的b技術特徵中而不符合文義讀取云云,惟查判斷待鑑定對象是否符合「文義讀取」係基於全要件原則之前提,而所謂「全要件原則」,係指請求項中每一技術特徵完全對應表現在待鑑定對象中,被告以系爭專利除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未界定之技術特徵進行比對,其前提已非正確;另封閉式連接詞係表示元件、成分或步驟之組合中僅包含請求項中所記載之元件、成分或步驟,如「由…組成」(consistingof)等。被依附之請求項使用封閉式語言,其附屬項不得外加元件、成分或步驟,按系爭專利除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外尚有其他附屬項,故其連接詞係自不可能為封閉式,當屬開放式,被告已自承系爭產品的1b特徵除包括系爭專利的1B技術特徵還包括其他特徵,則系爭產品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B要件,當屬無疑。(3)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氣棉層」的文字意義未完全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之「泡棉層」,且系爭產品之「泡棉層」未延伸過邊條,故從系爭產品無法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C要件「一透氣棉層,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並還延伸過邊條;該邊條為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底端具有一透氣棉層貼靠的結合邊部,該結合邊部上並延伸的車縫有一可繞軟性墊片層,一併將該結合邊部縫合在該透氣棉層上固定」之文義。(4)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氣棉層」的文字意義未完全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之「泡棉層」,且其泡棉層未延伸至邊條外,泡棉層與墊片層未貼合,故從系爭產品不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D要件「又且,該透氣棉層與墊片層交接在邊條外,還相互貼合的在週緣車縫有一封邊織布作邊緣包覆」之文義。(5)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透氣棉層」的文字意義未完全對應表現在系爭產品之「泡棉層」,故從系爭產品不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E要件「俾整合條與邊條共同整編每一竹片塊,及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層上,再藉邊條之結合邊部與透氣棉層及墊片層縫合的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之文義。(6)綜上,基於全要件分析,從系爭產品無法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編號1C要件、1D要件、1E要件,系爭產品之構成要件不可以讀取對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構成要件,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5.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比對分析說明:(1)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C均等分析:①系爭產品要件編號1c之技術手段為「一泡棉層,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並未延伸過邊條;該邊條為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底端具有一泡棉層貼靠的結合邊部,該結合邊部上並延伸的車縫有一可繞軟性墊片層,一併將該結合邊部縫合在該泡棉層上固定」,功能為「泡棉層為具有孔隙之結構,具空氣流通效果,並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可繞軟性墊片層、結合邊部、泡棉層三者一併縫合,達成縫合固定效果」,結果為「具透氣性與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C之技術手段則為「一透氣棉層,係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並還延伸過邊條;該邊條為斷面呈L形的條片體,底端具有一透氣棉層貼靠的結合邊部,該結合邊部上並延伸的車縫有一可繞軟性墊片層,一併將該結合邊部縫合在該透氣棉層上固定」,功能為「透氣棉層具空氣流通效果,並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可繞軟性墊片層、結合邊部、透氣棉層三者一併縫合,達成縫合固定效果」,結果為「兼顧透氣性與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編號1C之技術手段,其差異在於:系爭產品之材質為泡棉層且未延伸過邊條而系爭專利為棉層延伸過邊條。惟二者皆屬習知慣用之材質,所達空氣流通效果相同,對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將兩者置換而不會影響可繞軟性墊片層、封邊織布、透氣棉層一併縫合固定之結果,故兩者的技術手段實質相同。另系爭產品之泡棉層為具有孔隙之結構,具空氣流通效果,並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可繞軟性墊片層、結合邊部、泡棉層三者一併縫合,達成縫合固定效果,而系爭專利將透氣棉層具空氣流通效果,並貼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可繞軟性墊片層、結合邊部、透氣棉層三者一併縫合,達成縫合固定效果,可謂實質相同;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皆具透氣性與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兩者的結果可謂實質相同,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的功能與結果」。②被告雖稱:系爭產品1c特徵中之泡棉層未貼黏固著於竹片塊的底面,即每一竹片塊並未貼黏固著在泡棉層上,因此系爭產品係利用與系爭專利不同的技術手段;就功效而言,系爭專利將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層上,使得以此成型之座墊變得堅硬不柔軟,而影響乘坐的舒適感;反觀系爭產品,其竹片塊僅鋪設於泡棉層,不與泡棉黏固著,竹片塊可因應受力位置及大小而自行上下適度移位,讓形成的墊子柔軟而增加乘坐的舒適感;因此,系爭產品該技術特徵的功效與系爭專利不同云云,然系爭產品之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層(見附圖6被證9之照片5),被告所稱系爭產品泡棉層未貼合於竹片塊的底面云云,並無依據,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的功能與結果」,被告上開所辯,尚非可採。(2)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D均等分析: 系爭產品要件編號1d之技術手段為「該墊片層在週緣車縫有一封邊織布作邊緣包覆」,功能為「泡棉層為具有孔隙之結構,具空氣流通效果,並與墊片層以封邊織布週緣車縫」,結果為「兼顧透氣性與邊緣包覆以為封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D之技術手段則為「又且,該透氣棉層與墊片層交接在邊條外,還相互貼合的在週緣車縫有一封邊織布作邊緣包覆」,功能為「透氣棉層具空氣流通效果,並與墊片層以封邊織布週緣車縫」,結果為「兼顧透氣性與邊緣包覆以為封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編號1D之技術手段,其差異在於:系爭產品之材質為泡棉層未與墊片層未相互貼合,而系爭專利之材質為棉層與墊片層相互貼合。惟兩者的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均實質相同,已如前述,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的功能與結果」。(3)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E均等分析: 系爭產品要件編號1e之技術手段為「俾整合條與邊條共同整編每一竹片塊,及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泡棉層上,再藉邊條之結合邊部與泡棉層及墊片層縫合的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作用,據以使每一竹片塊得到更佳的固定性,有效延長涼墊使用壽命」,功能為「泡棉層為具有孔隙之結構,具空氣流通效果,並黏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可繞軟性墊片層、結合邊部、泡棉層三者一併縫合,達成縫合固定效果」,結果為「兼顧透氣性與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E之技術手段則為「俾整合條與邊條共同整編每一竹片塊,及每一竹片塊均貼黏固著在透氣棉層上,再藉邊條之結合邊部與透氣棉層及墊片層縫合的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作用,據以使每一竹片塊得到更佳的固定性,有效延長涼墊使用壽命」,功能為「透氣棉層具空氣流通效果,並黏合每一竹片塊的底面,可繞軟性墊片層、結合邊部、透氣棉層三者一併縫合,達成縫合固定效果」,結果為「兼顧透氣性與整合性受力強度提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編號1E之技術手段,其差異在於:系爭產品之材質為泡棉層,而系爭專利之材質為棉層,惟兩者的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均實質相同,已如前述,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的功能與結果」。(4)綜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的功能與結果,故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五)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2項、第85條請求被告賠償100萬元部分:1.查專利法雖於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惟本件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時間為新修正專利法施行前,是以系爭專利是否受到侵害,應以當時有效之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下稱修正前專利法)為法規依據,合先敘明。2.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此規定經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於新型專利。被告製造、販賣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均等範圍之系爭產品,即已侵害系爭專利權,自應依上開法文負損害賠償責任。惟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以填補損害為目的,無損害即無賠償,且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規定,原告自應就其因專利權被侵害而受有損害乙節負舉證責任。但經本院曉諭後(本院卷第259頁),原告仍未就此其受有如何之損害為陳述及舉證。原告既未舉證其因系爭專利被侵害而受有如何之損害,揆諸前揭說明,其請求被告賠償100萬元,即無所據。(六)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第3項請求被告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亦不得為其他一切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已流通至市面之上開產品,並應全面予以回收部分:1.專利法已於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原告主張排除被告現時之侵害行為,自應以現行新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為法規依據,合先敘明。2.按發明專利權人對於侵害其專利權者,得請求除去之;專屬被授權人在被授權範圍內,亦得為上開請求,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並經由同法第120條準用於新型專利。本院審酌被告至今仍繼續製造、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之系爭產品,其侵害狀態仍持續中,故原告請求令被告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亦不得為其他一切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已流通至市面之上開產品,並應全面予以回收部分,洵屬正當,應予准許。(七)結論:綜上所述,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是原告請求被告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亦不得為其他一切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已流通至市面之上開產品,並應全面予以回收,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六、假執行之宣告: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聲請宣告假執行或免為假執行,經核原告勝訴部分,均與法律規定相符,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予以准許;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附麗,不應准許。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22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25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商號之組織型態為普通合夥,約定由高明美對外代表執行合夥事務,是本件當事人適格並無欠缺:1.原告商號自93年起即開始從事二手婚紗禮服之事業,最初由高明美、被告高華瓊及訴外人○○○、○○○四人約定合夥出資經營,每人持股各25%,共同成立佳禾百貨精品服飾店(下稱佳禾服飾店),並委任被告高華瓊為掛名負責人,此有原證18之共同經營合約書(下稱系爭合約書)可證。原告於起訴狀中雖曾誤認原告之組織為隱名合夥,惟自系爭合約書之內容可知高明美及訴外人○○○雖未登載為獨資事業之負責人,然渠等對於原告之業務亦有實質經營管理,被告高華瓊僅係受委任為掛名負責人,自不得逕認原告商號之所有權為被告高華瓊一人所有,更不得認高明美及訴外人○○○為隱名合夥人,先予釐清。2.佳禾服飾店嗣經高明美於99年4月間向國稅局申請將營業人名稱變更登記為原告商號(原證19),後除訴外人○○○退夥之外,高明美、被告高華瓊及訴外人○○○仍繼續維持合夥關係,由高明美及訴外人○○○負責店內實際經營管理,被告高華瓊僅為掛名負責人,此等狀態持續至106年1月23日被告高華瓊退夥後始有變更(原證1)。目前原告商號實際係由高明美及訴外人○○○共同出資合夥經營,並約定以高明美對外代表執行合夥事務,是本件由高明美代表原告提起訴訟,自屬當事人適格。(二)被告等有不公平競爭、侵權行為及無權占有之情事:1.原告商號既為合夥事業,尚不因以被告高華瓊名義登記為獨資事業,即否認其為合夥團體。原告商號之組織型態既屬合夥,其財產即應為全體合夥所公同共有,非被告高華瓊一人所有,是關於與原告商號合夥事業相關事項時,應經全體合夥人之同意;況依系爭合約書即可知,被告高華瓊僅為掛名負責人,實際上對於合夥事業並無管理經營權,且被告高華瓊嗣既業於106年1月23日退夥,就原告商號事務自無執行權限,合先敘明。2.高明美於經營原告商號期間,有感於網際網路之發達,應增添網路行銷通路,遂委請客戶即訴外人○○○○○協助,為高明美於101年2月2日於Facebook網站上申請奧莉薇二手禮服專賣店粉絲專頁(原證3,下稱系爭粉絲專頁),以作為原告之官方網站,並由高明美為該專頁之實際所有人、管理人,此有原證3、5、20、21所示Facebook系統寄至原告法定代理人高明美信箱之粉絲專頁建立通知信、消費者於粉絲專頁留言之通知信及相對應之奧莉薇本店粉絲專頁點選連結資料可證。嗣被告高華瓊之繼女即被告施怡寧於102年間至原告商號工作後,高明美即將系爭粉絲專頁之部分權限交付予被告施怡寧共同管理,惟因高明美忙於經營實體店面,事後始察覺自身就系爭粉絲專頁之管理權限已遭被告施怡寧趁機刪除,高明美迫於無奈,僅得另於106年1月11日設立奧莉薇二手婚紗禮服專賣店粉絲專頁(下稱據爭粉絲專頁,見原證4)。而原告已無管理權之系爭粉絲專頁自105年11月2日後即閒置將近2個月均未發表新內容,於106年1月10日始再次發表貼文,預告在新的一年將給大家全新驚喜(原證12),被告高華瓊並旋於106年1月19日,於其他合夥人不知情之狀況下,向財政部台北國稅局申請設立奧莉薇二手婚紗禮服專賣店民權店(下稱奧莉薇民權店,見原證13),並於同年月20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就「奧莉薇」申請商標(原證14)後,於同年月23日自原告商號退夥,系爭粉絲專頁上於同日晚間即出現奧莉薇民權店開幕之啟事(原證5),被告施怡寧亦以其帳號「○○○○○」至Google網站店家評論中留言訛稱原告商號已搬家(原證6),由此層層布局之行為可知被告等乃攀附原告商號於同業間之優良信譽及穩定客源,擅自設立奧莉薇民權店,復無權占用系爭粉絲專頁,以搭便車之方式為有害於合夥事業之行為,並已有消費者實際產生混淆之情事(原證8),顯有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情事,而屬不公平競爭行為,應予非難、禁止。3.退萬步言,縱認被告高華瓊或仍有執行原告商號合夥事務之權利,惟被告高華瓊仍應以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注意,並於逾越權限致生損害時,負賠償之責。然被告高華瓊成立奧莉薇民權店除未經其他合夥人同意外,並已使消費者產生如原證8所示之混淆誤認結果,致原告商號受有營業損失(原證17),原告商號自得向被告高華瓊請求損害賠償及登報道歉。而被告施怡寧明知實際擁有系爭粉絲專頁者為高明美,被告施怡寧既已自原告商號離職,更無繼續占有系爭粉絲專頁之權利,是其承受訴訟人即被告施國榮自應將系爭粉絲專頁返還高明美。準此,爰提起本件訴訟。(三)損害賠償之計算:查原告104年度及105年1、2月平均收入為新臺幣(下同)1,245,368元(原證16),因被告等侵權行為,致原告106年1、2月起至起訴前之收入僅有538,250元(原證17),相較於前兩年短少近707,200元,原告自得就此損害請求被告等賠償。又被告等故意以相同商號名稱混淆欺罔消費者,攀附原告商譽,爰請求被告賠償100萬元之商譽損害。此外,被告不當榨取原告長期努力之成果,行為實屬不當,且有違誠信原則,請予酌定不超過三倍損害額之賠償額。(四)並聲明:1.被告奧莉薇民權店即高華瓊及被告施國榮應連帶給付原告170萬7,2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被告奧莉薇民權店即高華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奧莉薇二手婚紗禮服專賣店」之字樣做為其商號名稱、網域名稱或其他表彰影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誌。3.被告奧莉薇民權店即高華瓊應停止使用「奧莉薇二手婚紗禮服專賣店民權店」之商號名稱,並應向財政部臺北國稅局辦理更名並註銷「奧莉薇二手婚紗禮服專賣店民權店」之營業人名稱。4.被告施國榮應回復原告法定代理人高明美於系爭粉絲專頁之管理權限,且被告施國榮應停止使用系爭粉絲專頁之管理權。5.被告奧莉薇民權店即高華瓊應負擔費用將如附件一所示之道歉聲明,刊登於蘋果日報頭版版面一日。6.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7.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系爭商標及機械設備、辦公用品、產品(下稱和解契約標的)未曾移轉予原告,原告並非所有權人,故無侵占其所有權之事實存在,亦無侵權行為存在:1、兩造皆無移轉所有權之意思,未達成所有權移轉之合意,契約並未成立。2、原告僅主張其依合約取得前開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惟未能舉證陳家能有交付該動產,其主張顯無理由。佳盟公司及其負責人並未將和解契約標的交付原告,故未生物權移轉之效力,原告未取得所有權。被告陳家能既未將系爭商標轉讓予原告,之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即無侵權行為存在。3、原商標權之轉讓係載於750萬元之假債權契約裡,經地檢署偵查後亦認該部分債權無法證明其為真實,故該商標經移轉登記於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過程完全合法有效。(二)欣富士有限公司並非原告所有:1、欣富士有限公司係四位股東陳家能、陳家祝、蔡慶旌、吳炎松等四人合資共同經營,惟未為公司登記,且在各合夥人合意下已於98年3月間結束營業,並於同年4月清算合夥財產,結束合夥關係,退還原告約260萬元價值之貨物。在清算完畢後原合夥人間即無任何關係,雖在合夥關係結束後,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三人另再集資成立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並以楊佳興為公司負責人,惟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欣富士有限公司及原告完全沒有關係,是原告主張被告等人將和解契約標的據為己用無理由。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為欣富士有限公司(未設立)之各合夥人協議拆夥分配後方成立,縱有原部分合夥人以所分配物品售予或出資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與原告間仍不成立任何債權債務關係。3、原告主張欣富士有限公司營運之廠址(臺南市○○路○段486-1號),為其承租作為和解契約標的營業之用,惟實際上承租人為陳家祝,原告非該址之承租人,足見該物並未於其管領支配之下,原告並非所有權人,自無侵權事實存在。4、原告當時為欣富士有限公司之南區業務員,負責招攬客戶,並以其負責業務部分抽佣15%,有被證4報酬請領單可證。若欣富士有限公司為原告獨資,則其豈會向自己獨資之公司收取佣金,顯不符常理。(三)系爭和解契約書不成立亦不具效力:1、當時佳盟公司向地下錢莊借款,害怕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情急之下始簽和解書,以避免資產為地下錢莊所奪。和解契約成立時已告知原告該契約並無效力,且經原告同意此書狀僅為對抗地下錢莊而簽立,並非欲將資產交付原告,故兩人實無交付公司資產之合意,依民法第87條第1項,原告及佳盟公司負責人皆知雙方係虛偽為意思表示,該契約無效。且該和解契約書正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原告提出不具效力之和解契約書影本,不能證明其有請求權基礎,原告表示正本被竊卻未報案,亦不符常理。2、被告陳家能與原告間不存在借貸關係:(1)原告主張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非事實,原告無法提出陳家能及佳盟公司積欠原告之證明(如:交易紀錄、匯款明細、借據等);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不起訴處分書亦認為該債權並非真實,若原告主張有借貸關係存在,應提出曾交付款項予陳家能之證明。(2)原告於89年至97年間為佳盟漁具行及佳盟公司之業務員,以招攬業務抽佣等方式計酬,又於工作前向公司借貸30萬元,足見以原告薪資狀況及財力,無此資力可以借貸陳家能及佳盟公司高達750萬元款項。況原告於佳盟公司離職時,尚有約140多萬至其他釣具行所收之貨款尚未返還公司。(3)現金交易非漁具公司與漁具行交易之常態,漁具公司多以支票給付貨款,若被告陳家能欲向原告借貸,應無直接支付現金之理,理論上應以匯款支付或交換支票客票,原告所述不合常理。(4)原告所提本票只有公司大小章,係原告擔任佳盟公司業務經理可能取得的,票據上亦無陳冠銘之簽名,不符合票據法第5條之規定,票據不具效力。且該本票與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為通謀虛偽間無因果關係。(5)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中,敘明許律師未先過目債權債務資料,無法替原告證明債權存在,檢察官亦質疑高達750萬元之債務,原告竟不留存正本,而認被告陳家能積欠原告750萬元債務之說法不可信。(四)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126、127頁)(一)註冊第00646386號「佳盟JIAMERNG及圖」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係訴外人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盟公司)於95年9月16日自訴外人佳盟漁具行受讓並公告,專用期限自83年6月16日起延展至103年6月15日,嗣於98年7月16日公告佳盟公司將系爭商標移轉予訴外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見原證4註冊簿資料查詢影本)。(二)訴外人佳盟公司(法定代理人為陳冠銘,見本院卷第109頁設立登記表)於97年12月17日與原告簽立和解契約書(下稱系爭和解契約書,見原證1),該契約第一、二、三、四條記載:1、第一條:乙方(佳盟公司)向甲方(原告)借款750萬元,甲方持有乙方簽發之本票1紙(96年11月15日簽發,面額750萬元)。2、第二條:乙方(佳盟公司)同意以其自營之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商標權(即系爭商標)及公司之資產(包括機械、辦公用品及製造產品…)讓渡予甲方(原告),抵銷第1項750萬元之票款債務…。3、第三條:乙方(佳盟公司)於本契約簽訂時,將公司鑰匙交付甲方(原告),同意甲方(原告)隨時前往臺南市○○街352號佳盟開發科技有限公司之工廠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4、第四條:甲方(原告)於本契約簽訂時,應將第一項所列本票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並於搬取第二項所列物品後將鑰匙交還乙方(佳盟公司)。(三)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於98年4月24日設立登記,公司所在地為臺南市○○路130號1樓,法定代理人為楊佳興(見原證2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設立登記表)。(四)欣富士有限公司未為公司登記。(五)臺南市○○路○段486之1號房屋之承租人為被告陳家祝。(被證2租賃契約影本,本院卷第23至25頁、第35頁)(六)98年度偵字第16409號對被告陳家能、陳冠銘、楊佳興為不起訴處分後(被證3,本院卷第26頁),經告訴人蔡慶旌聲請再議,已由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發回續行調查(本院卷第112頁)。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債權係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所發生之法律關係,特定債權人僅得向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而不能向債務人以外之人請求給付,此即所謂之債權相對性,與物權所具得對抗一般不特定人之絕對性不同。1、經查,訴外人佳盟公司曾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一節,固為兩造所不爭執,惟被告辯稱系爭和解契約書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為,雙方並無契約書所載債權債務關係存在,且契約書原本已於雙方合意下撕毀等語,亦經原告陳稱該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在欣富士有限公司辦公室被偷走等語在卷可按(參本院100年1月19日言詞辯論筆錄),堪認原告並未持有系爭和解契約書之原本,其既未提出報案相關資料,復未提出前開和解契約書所載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之借款證明,則其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因被告陳家能及訴外人佳盟公司積欠原告債務而簽立云云,是否可採,已非無疑。2、次查,原告主張被告陳冠銘為訴外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被告陳家能為實際負責人之事實,固為被告所不爭執,並有訴外人佳盟公司之設立登記事項表在卷可稽,姑不論兩造就系爭和解契約書是否因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無效一節尚有爭執,縱或該和解契約書為有效,惟觀諸該和解契約書既係訴外人佳盟公司與原告所簽訂,則依該和解契約書所生之債權債務關係,即應僅存在於和解契約當事人之間,亦即僅存在於原告與訴外人佳盟公司間,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及其餘被告,均非該和解契約之當事人,則依債權相對性原則,原告自不得依該和解契約書對契約當事人以外之人有所主張。是以,原告依系爭和解契約書及民法第226條以因可歸責於債務人之事由,致給付不能,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連帶負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不應准許。(二)次按侵權行為,即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所謂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雖亦屬侵權行為,但法律另有關於債務不履行之規定,故關於侵權行為之規定,於債務不履行不適用之。原審既認兩造間之傳銷契約關係仍然存在,則縱上訴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傳銷獎金而未給付,亦僅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責任。乃原審竟認上訴人應負侵權行為責任,命其給付被上訴人相當於傳銷獎金之損害,已有未合(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674號判決參照)。查,原告另以被告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與原告簽訂系爭和解契約書,有依約轉讓系爭商標並交付機械設備、辦公用品及產品貨物之義務,被告陳家能為該公司實際負責人,對此合約書知之甚詳,卻逕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至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名下,而被告楊佳興於系爭商標移轉前已知悉系爭和解契約書存在,卻仍故意趁原告籌備公司之空檔,把應移轉予原告之系爭商標先行移轉予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均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原告之利益云云,惟原告既主張系爭和解契約書係有效存在,則縱或訴外人佳盟公司未依約將系爭商標移轉予原告,亦係訴外人佳盟公司是否應負債務不履行責任之另一法律問題,不適用侵權行為之規定;且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均非前開和解契約之債務人,亦難逕認渠等係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是以,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連帶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亦無理由。(三)末查,原告主張陳家祝、吳炎松、楊佳興為欣富士漁具興業有限公司之實際股東,陳冠銘為佳盟公司之名義負責人,陳家能為佳盟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為最初盤讓系爭商標及貨物予原告之人,上開5人不僅有親屬關係且有犯意聯絡,共同以不法手段侵害原告之所有權及經營權,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責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原告對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所提侵占告訴,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一節,亦經其提出該署99年度偵續字第21號不起訴處分書影本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62至266頁),參以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楊佳興均非系爭和解契約之當事人,被告陳冠銘、陳家能、吳炎松、陳家祝不負有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陳冠銘、陳家能、楊佳興亦難認係故意以債務不履行之方式加損害於原告,已如前述,原告復未就被告共同以何不法手段侵害原告所有權及經營權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主張被告5人應負共同侵權行為之連帶責任云云,亦無可採。(四)從而,原告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66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0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96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分別為中華民國專利證書新型第M256139號「飲料攪拌器」(下稱系爭專利一)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4年2月1日起至103年4月20日止;中華民國證書新型第M257766號「飲料攪拌器」(下稱系爭專利二)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4年3月1日起至103年5月4日止;及中華民國專利證書新型第M367691號「用於飲料攪拌機內的過濾件」(下稱系爭專利三)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11月1日起至108年5月12日止。原告創作之「飲料攪拌器」技術特徵,可對調製之飲料形成均勻攪拌混合及冰涼降溫,確保置入冰塊不被打碎,提供消費者更好之飲料調製效果而具實用性與進步性。原告嗣於100年10月25日向被告凌揚冷凍機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凌揚公司)購買其所製造之「生機調理果汁冰沙機」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比對分析結果為系爭產品分別落入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權範圍第1、2項;落入原告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及落入原告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而被告蔡文鴻係被告凌揚公司法定代理人,為公司法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08條準用第84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新台幣(下同)100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專利一、系爭專利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我國第M264907號「背帶之減壓結構」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4年5月21日起至103年10月28日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為獨立項,其餘各項為附屬項。系爭專利已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代碼為6,可證明系爭專利具有專利要件。原告前於市場上發現被告匯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匯可公司),所銷售之型號為「APP-9801」之可調式釋壓減重墊及「ASP-9302-1」之可調式釋壓減重背帶(下稱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職是,原告委託訴外人於99年7月1日向被告匯可公司購得系爭產品,並送請鉅鼎國際聯合事務所(下稱鉅鼎事務所)進行專利侵權之分析,經鑑定結果,認被告所銷售之「APP-9801」可調式釋壓減重墊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4、6、7項;另「ASP-9302-1」之可調式釋壓減重背帶,則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7項,均為文義侵害。(二)系爭專利為「背帶之減壓結構」新型專利,而被證1為「具單面凹穴與立體支撐架構之緩衝護件及其組合結構」新型專利,被證2為被證1之追加案,被證3為「具充氣幫浦之調壓式充氣鞋舌」新型專利,被證4為「可自動充氣之氣墊」發明專利。被證1至4相較於系爭專利,均係對應不同物品之創作,無從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全部技術內容。故被證1至4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4至7項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之ICP國際分類項為A45C13,而被證1、2、4之ICP國際分類項為A43B13,被證3為A43B。被證1至4與系爭專利係完全不同領域之創作,不得援引作為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之證據,自無法以被證1至4結合作為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之證據。故被告之進步性比對,僅說明引證案之技術特徵,並未就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範圍所載之技術要件,進行逐項比對。再者,依原告於100年8月8提出之附表1至4,其比對分析有:1.被證1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4至7項比對;2.被證2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比對;3.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5至7項比對;4.被證4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7項之比對。準此,被證1至4均無法充分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全部技術特徵。(三)被證5之雜誌,雖揭露背帶之產品,然未具體揭露該產品之構成要件,且依被證5之圖示,未揭露等同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一種背帶之減壓結構,其主要係包括一套合部與一氣墊部」、「其中該套合部左右兩端係設有貼合區,兩端之貼合區與套合部中端係為容置空間,容置空間係供氣墊部與背帶容置,且套合部兩端之貼合區向中央彎折並相互貼合,使氣墊部與背帶套固於容置空間內」及「氣墊部前端係為一氣囊結構,而後端則為一可對氣囊結構灌入氣體之充氣結構,藉充氣結構對氣囊結構充氣以維持氣囊之彈性係數」等技術特徵。則結合被證1、5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均為第1項之附屬項,則結合被證1、5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載「一種背帶之減壓結構,其主要係在背帶上形成套合部,套合部係容設有一氣墊部,氣墊部前端係為一氣囊結構,而後端則為一可對氣囊結構灌入氣體之充氣結構,藉充氣結構對氣囊結構充氣以維持氣囊之彈性係數」等技術特徵。故結合被證1、5;被證2、5;被證3、5;或被證4、5,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進步性。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為第1、5項之附屬項,故結合被證1、5或被證3、5,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況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揭之技術特徵「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5項所述之背帶之減壓結構,其中該套合部兩端之貼合區係可重覆貼合、分離」,其明顯未為被證5所揭示。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為第1、5項之附屬項。故結合被證1、5,被證3、5,或被證4、5,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四)被證1之教示部分,專利說明書固有教示應用範圍,惟其未就應用範圍之具體結構、特徵為教示,被告不得以此主張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應用於不同之技術範圍,有不同之功效、技術內容,故具有進步性。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製造與銷售系爭產品,圖得不法之利益,自屬過失侵害系爭專利。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08條及民法第184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損害賠償,暨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108條等規定,請求被告依其銷售系爭產品所得之利益,作為本件損害賠償之數額。依據被告提出之統一發票及資料,被告自98年2月15日起至100年2月14日止銷售型號「APP-9801」產品共17條,每條新臺幣(下同)3百元,所得之利益共5,100元;銷售型號「ASP-9302-1」產品共4條,每條260元,所得利益共1,040元。職是,原告至少得請求被告給付6,140元作為本件之損害賠償。原告聲請本院命被告提出系爭產品之統一發票、訂貨單、送貨單等相關會計憑證,以被告銷售系爭產品之全部收入,作為本件之損害賠償數額。倘被告不從提出命令,應依據民事訴訟法第345條規定,逕認原告主張被告銷售系爭產品至少獲利1百萬元之主張為真正。而被告黃顯忠為被告匯可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其應與被告匯可公司就侵害原告專利權所生之損害,負連帶之賠償責任。準此,原告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1百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公告新型第M428609號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58條第1、2項規定,原告就系爭專利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同意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之權利,而原告除同意以原告為負責人而從事資訊軟體、資料處理及電子資訊供應等相關服務為業之第三人英屬維京群島商捷安達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下稱捷安達公司)實施系爭專利外,並未明示或默示同意其他第三人實施系爭專利。另被告亦係以資訊軟體、資料處理及電子資訊供應等相關服務為業,與捷安達公司處於競業關係,被告公司為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相關設備(下稱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八大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非凡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緯來電視網股份有限公司、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年代網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華視、民視等10家公司,捷安達公司前於101年3月30日收到客戶轉寄被告為推廣該公司業務所寄發予不特定多數人之電子郵件,得知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經捷安達公司蒐證並檢具自華視公司取得之照片委請台智識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就如照片所示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設備進行鑑定,鑑定結論為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頁,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原告於101年7月30日透過鼎力法律事務所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被告於101年7月30日收受後,仍持續侵害系爭專利,又被告閃國俊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97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具體軟硬體內容如下:(1)處理單元: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主要作為「影片傳輸結構」中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各個單元之控制中心。(2)顯示單元:係為螢幕,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像之顯示。(3)燒錄器: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燒錄。(4)連接單元:係為USB連接器,可另與隨身碟連接並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而播放隨身碟中相關之影音檔案。(5)儲存單元:係為硬碟,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儲存。(6)接收/播放單元: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數位影音檔案之接收,並將接收後之檔案還原成訊號或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7)晶片模組: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預覽、檔案下載、回報、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以及備援支援時之相關動作。(8)電源供應單元:連接有開關及電源接頭,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提供「影片傳輸結構」所需之電力。(9)網路傳輸單元:係具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10)影音傳輸單元:係具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2.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如下:(1)處理單元部分:由於該處理單元係連接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因此,前述各個單元之運作,諸如: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以及遠端控制廣播級設備等運作效果及相關之操作皆需配合處理單元作為控制處理。(2)顯示單元部分:係搭配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訊息之顯示。(3)燒錄器部分:該燒錄器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燒錄,由於此燒錄器之功能係與一般燒錄器之功能相同,因此說明書中便不多贅述。(4)連接單元部分:係搭配處理單元之處理作為外接影音檔案設備時之使用。(5)儲存單元部分: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且與處理單元連接,可作為儲存相關影音資料之使用,以供使用者存檔及查詢。(6)接收/播放單元部分:該接收/播放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且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數位影音檔案之接收,並將接收後之檔案還原成訊號或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7)晶片模組部分:該晶片模組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且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係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預覽、檔案下載、回報、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以及備援支援時之相關動作。(8)電源供應單元部分:該電源供應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提供「影片傳輸結構」所需之電力;其相關段落說明如說明書所述,當本創作於運用時,係可藉由電源供應單元之電源接頭與外部電源連接以擷取所需之電力,且利用通訊介面、網路傳輸單元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並以影音傳輸單元之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之後再開啟開關進行相關之使用。(9)網路傳輸單元部分:該網路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10)影音傳輸單元部分:該影音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三)系爭專利無應撤銷原因:  1.捷安達公司建置該影音傳輸裝置於電視台之實施行為,不足使系爭專利失其新穎性:被告提出此項抗辯無非係以捷安達公司在99年2月已開始提供廣告影像傳輸,而未揭示該技術內容之服務網頁資料為證,此網頁資料並不足以證明捷安達公司為了提供此項服務所建置之設備具有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此由被告於其書狀亦自承「由於該裝置所有權及管理權屬捷安達公司,被告無法取得樣品分析、鑑定」等語,亦可得知被告僅係憑恃臆測而為此抗辯,且未能盡其證之責。再者關於捷安達公司前所建置之設備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全部技術特徵此一消極事實,原告原不負舉證責任,且該設備之所有權及管理權係屬捷安達公司所有,此亦經被告自認無訛,原告與捷安達公司係屬各自獨立之權利主體,原告並無提出該項技術之權限。再者,原告合理懷疑被告係為了取得捷安達公司前所實施但未經公開之營業秘密,而刻意為此抗辯,蓋捷安達公司為免該項具秘密性之傳輸技術洩漏於外,凡架設於電視公司之機器設備皆貼有防拆貼紙,且遇有維修需要時,亦一概由電視公司向捷安達公司報請修繕後,由捷安達公司自行維修,以免實際管有機器設備之電視公司自行拆解設備而研究甚至進一步取得技術內容;此外,在捷安達公司內部,相關技術人員更簽有相關保密協定,凡此種種保密措施,皆係出於保障秘密所有人即捷安達公司因其秘密性而生之利益而設,實不容被告藉由本件訴訟程序,而輕易取得該項技術內容。2.系爭專利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於達到快速傳輸、避免於傳輸過程中產生影音資料失真及解決習知技術影片傳輸裝置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它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克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中所提之各項技術特徵,業已由說明書提出先前技術,且該系爭專利說明書中述及實施方式時,亦已就其所認為實施新型創作的較佳實施例予以記載,以呈現解決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手段;而在該實施方式中並敘明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必要技術特徵,應認足使該新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無需過度實驗的情況下,即能了解聲請專利之新型的內容。總此,基於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內容,已載明有關之先前技術、創作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功效,該新型說明已臻明確且充分揭露,足使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了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實無被告所質疑系爭專利不能據以實施之問題,且系爭專利能否據以實施亦無關被告產品已侵權之事實,自無違反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規定。3.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其申請系爭專利,並無新型專利權人為非新型專利申請權人者之情事:(1)被告辯以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係以原告並無影音傳輸之專業云云,然原告自83年起先後在博達華商廣告股份有限公司、英屬維京群島商聚濤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等廣告媒體業工作達8年之久,經此歷練,原告已極其熟悉廣告媒體業之作業;其後,原告再於91年間任職於富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事數位媒體之設計、佈建與銷售,並負責臺灣地區之業務、營運及技術開發,對於網路、影音壓縮之技術,亦大有進展,並非被告所稱原告專業範圍僅限財務方面;嗣原告加入捷安達公司後,乃擔任研發小組主管,領導公司團隊研發系爭專利,並與公司約定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原告所有。綜上說明,足見原告實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對於系爭專利為有專利申請權,而為系爭專利之真正專利權人,此亦為捷安達公司所不爭。(2)又被告另稱系爭專利之新型即為第三人梁富廣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專利之發明(申請號:000000000),第三人梁富廣始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云云;惟觀諸梁富廣前所申請專利之發明,其內容與系爭專利內容迥然不同,二者並無任何關聯,斷不能據此而謂系爭專利係由第三人梁富廣所創作。反面而言,自原告申請系爭專利迄今已近2年,該新型係由第三人梁富廣所創作,其豈有不出面舉發爭執之理,此適足證明,被告所辯係屬不實。 4.引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由引證1觀之,該引證1中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顯示單元、燒錄器、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系爭專利所提之處理單元、連接單元及網路傳輸單元與引證1所提之中央處理器、第一到第四連接器、介面卡插槽及網路卡等結構,兩者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1則係為「主機板模組及應用其之個人電腦主機」,因此,兩者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引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中,並非單獨存在,而由於該專利範圍第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因此,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同樣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由引證1觀之,該引證1中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4)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1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1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5.引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由引證2觀之,該引證2中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燒錄器、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系爭專利所提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連接單元及網路傳輸單元與引證2所提之處理單元、輸出裝置、輸入裝置之USB介面、輸出介面卡及網路介面等結構,兩者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2則係為「架構、程式模型以及應用程式介面」,因此,兩者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引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2)再由引證2觀之,該引證2中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2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2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6.引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引證3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3係為「視訊轉檔裝置」,因此,系爭專利與引證3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2)引證3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3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3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四)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已在國內實施而為系爭專利效力所及:1.關於被證1,形式上雖係由電視公司具名開立,然比較各文書之內容,除具體建置時間及各公司資料有所不同外,其用語及內容幾乎完全相同,顯見此為被告近期為了本件訴訟所需而自行繕製,其形式及實質真正均屬可疑,不能遽採。此外,縱假設被告提供所謂系爭廣告片接收機予各家電視公司之時間,確實如各該文書所載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但其當時所提供之設備是否即為今日侵權之設備,要非無疑,實不能以被告於系爭專利申請前,曾於被證1所載8家電視公司實施,即認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非系爭專利效力所不及。再者,被告自認其為了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相關設備於包含華視及民視等10家電視公司,並經列為不爭執事項,然觀諸被證1等文件,其未有華視及民視所具名者,準此,退萬步而言(即假設系爭文書形式及實質均屬真正,且所載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自架設至今均屬同一,未曾變更),至少在華視及民視等2家電視公司,亦應認被告所提供予華視及民視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仍為系爭專利效力所及。2.關於被證12、13統一發票,充其量僅能證明被告曾於100年4月6日及同年月7日,分別前往原價屋電腦有限公司及新記股份有限公司購買發票上所載「電腦耗材周邊」、「BDLKSDI」等物件,然於被告所辯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申請專利前已經存在國內乙節,尚屬有間,並有諸多疑點;諸如:被告是否真有將被證12、13所載物件組裝為設備?組裝時,除被證12、13之物件外,是否另需配備其他物件?若是,其他物件之購買時點?何時組裝實際組裝完成可資使用?組裝完成之設備是否即為如今之被控侵權物品?等等,於被告釐清此諸多疑點並舉證證明前,自無從獲得被告係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即已在國內實施之確信,應認被告就其抗辯未善盡舉證之責。(五)爰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0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公司不得製造及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設備,其已製造之上述設備應予銷毀。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系爭專利是關於一種「影片傳輸結構」。依其專利說明書記載,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有一種影片傳輸系統,其包括有一設於影片公司內之影片伺服器、以及一設於電視公司內之影片機盒,而該影片伺服器可用以儲存及傳送電視公司要的影片數位檔案,且該影片機盒透過網際網路接收影片伺服器傳出之影片檔案資料;如是,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2.系爭專利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乃是:先前技術的影片傳輸系統由於影音資料通常係為高畫質之影像,使得該影音資料之檔案較為龐大,常會導致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且該習用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因而提出系爭「影片傳輸結構」,以提供可避免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並具備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的影片傳輸結構。3.就此,鈞院102年8月23日通知書亦認定:可知系爭專利之技術在於「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須具備如前所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方可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4.系爭專利既然是要提供能解決習知技術之技術難題,並提供習知技術所無之功能,則其專利權範圍自應限於能夠解決習知技術難題,並提供習知技術所無之功能之影片傳輸結構。因為如果影片傳輸結構無法解決該技術難題,或無法提供系爭專利所增加之功能,即無法達成其創作之目的,當然應解為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或未侵害系爭專利權。5.另查新型專利的標的乃是物品之「形狀、構造或裝置」(修正前專利法第93條)或物品之「形狀、構造或組合」(現行專利法第104條);並非物品之「功能」。功能只是新型的創作目的,「形狀、構造或裝置」,亦即實現功能的技術手段,才是專利法所要保障的內容。(二)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  1.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由原告授權捷安達公司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原告係將系爭專利權授權原告擔任負責人之捷安達公司實施。查該捷安達公司實係被告公司同業,業務包括承攬各廣告公司傳輸廣告影片至各電視台之服務。其營業方式即利用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功能類似之裝置,建置於各電視台,以接收捷安達公司為客戶傳輸之廣告影片。據被告公司所知,捷安達公司早在原告申請專利之前,即將具有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全部技術特徵之裝置,陸續建置於各電視台,開始接收廣告影片迄今,捷安達公司之官方網頁上亦明確記載,其於98年5月間即已建置完成於全臺灣之電視台,且網頁上多筆關於提供廣告影像傳輸服務之說明訊息,均為99年2月間所發佈,此有擷取自捷安達公司廣告快線官方網站之網頁畫面(即被證2)可證,可知捷安達公司至少於99年間起,即已開始利用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全部技術特徵之裝置,提供廣告影像傳輸服務。該實施系爭專利之捷安達公司裝置,既然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建置於各電視台,且捷安達公司並未與各電視台約定不得拆開機器觀察,則該裝置在申請前已經使用。又本案係專業性產品,而非一般性之消費性產品,因此此處所謂的公眾,應指相關產業。捷安達公司既在全臺灣電視台都裝機完成,且置於公眾可得知其技術特徵之狀態,應已達公開使用的程度,符合修正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後段公開使用之規定,應認系爭專利已喪失新穎性。2.系爭專利未充分揭露,而違反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項:(1)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雖然聲稱要解決先前技術之難題,並增加先前技術所無之功能,但在專利說明書中僅記載解決所稱技術難題應具備之功能。對於達成該等功能,而使系爭專利可專利的優於(patentablydistinguishesfrom)先前技術的具體技術特徵,則未記載於專利說明書中。(2)原告僅重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而未提出任何為「達成」該「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所具備的「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更未證明在系爭專利說明書中何處曾經記載該「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3)由於系爭專利在說明書中並未記載達成其創作目的的「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無法使同業人士依據說明書記載內容實施其新型,已經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規定:發明說明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依前述規定,本件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原告不得主張專利權。3.原告非系爭專利申請權人: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非專利之創作人不能以創作人身分取得申請權,系爭專利依專利法有應撤銷之原因,且原告亦不得對他人主張權利。系爭專利之新型專利申請人為謝素秋即本件之原告,謝素秋係「省立三重商工」及「國立台北商專」畢業,主修會計,且長期處理財務工作,不曾具有電腦、多媒體、影片傳輸等技術所需之專業技術及知識。原告既然不具備系爭專利相關技術能力,應無可能自行創作或發明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依鈞院97年度民專上易字第7號判決意旨可知非專利之創作人不能以創作人身分取得申請權。若非專利之創作人取得專利權,則該專利依專利法有應撤銷之原因,且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該專利權人不得對他人主張權利。準此,系爭專利之創作人謝素秋並不具備系爭專利相關技術能力,應無可能自行創作或發明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系爭專利之設計,應是由捷安達公司實際負責人「梁富廣」先生所為,其借用原告謝素秋名義,以習知技術專利提出系爭新型專利申請案,企圖藉新型專利無須實質審查的漏洞,取得不當的專利,而行不正競爭之目的,至為明顯。4.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1為97年1月11日公開,由有通資訊公司所申請的「主機板模組及應用其之個人電腦主機」,即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1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部分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部分網路傳輸單元、部分影音傳輸單元。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1,或由引證1可以輕易達成。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2為95年3月16日公開,由微軟公司所申請的「架構、程式模型以及應用程式介面」,也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2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部分網路傳輸單元、及部分影音傳輸單元。引證案2雖未揭示電源供應器及殼體之技術特徵,惟參考引證案2之專利說明書及圖式,該發明為提供至少一架構促進利用一模型之系統和/或依方法,其中該模型可用以建立一RFID應用之發明,可知引證案2必定需要使用電源供應之設備,且必須使用殼體將專利範圍之原件加以組合,此兩項技術特徵應屬毋庸特別揭露說明之技術特徵。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2,或由引證2組合引證1可以輕易達成。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所請求的影片傳輸結構,早經多數專利文獻公開在案。其中,引證3為97年12月1日公開(公開案號0000-00000),由英保達公司所申請的「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3揭示一種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以將多種各式不同類型之視訊來源,例如有線電視、數位電視、美規數位視訊、日規數位視訊、衛星機上盒、光碟播放機、數位攝影機、和監視攝影機所產生之視訊信號(包括類比和數位視訊信號)或電腦中的各式數位視訊檔案轉換成使用者所指定之格式的數位視訊檔案。引證3具有一可程式化之轉檔排程功能,並採用一硬體型式之視訊格式轉換晶片來執行視訊格式轉換工作。依據引證3專利說明書記載,該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也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元件及元件之連結方式。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3,或由引證3可以輕易達成。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但引證1圖1B、1C、2A、2B、2C均顯示其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但將電腦裝置之元件與一殼體結合,乃是所有電腦裝置的標準做法,屬引證2直接且無歧異揭露或業者極容易想到的做法。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載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此外,引證1圖1B、1C、2A、2B、2C也顯示其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該設計極容易應用到引證2。引證2與引證1結合也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引證3雖揭示主要為外接式視訊轉檔裝置,但將該視訊轉檔裝置與電腦裝置之殼體結合,乃是所有電腦裝置的標準做法,屬引證3直接且無歧異揭露或業者極容易想到的做法。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1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為中央處理器。該中央處理器也屬一種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或至少極容易想到使用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達成該處理單元。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2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該處理單元當然可以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達成,為業者容易想到的應用。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3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為微處理器與控制程式。該微處理器即為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顯示單元,但因配備「顯示卡」,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或極輕易推知引證1配備顯示單元,即為一般電腦所使用的螢幕。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第46頁第13行及圖15。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1A、1B、2圖。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5)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具有USB連接器,但從圖1B、2A、2B在主機板右方均顯示USB連接器,圖1A與圖1C均顯示6組USB連接器,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USB連接器。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第46頁第2段。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第10頁第3段。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6)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硬碟機,但從圖1B、2A、2B在主機板右方均顯示硬碟機常用的SATA介面插槽,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硬碟機。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中。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視訊檔案儲存裝置)。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7)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其晶片模組包括「南橋晶片與北橋晶片、音效晶片」,可以極容易推知該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2已經揭示「模型元件可包含一提供安全性模型之安全性元件。」、「輸出介面卡包含但不限於視訊和音效卡,其用以連接輸出裝置和系統匯流排。」至少已經揭露該安全晶片與該影音晶片。至於加密晶片及救援晶片,則均為業者極容易想到的應用,系爭專利就此也無詳細說明或定義。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3已經揭示視訊格式轉換模組的「視訊格式轉換晶片」,即系爭專利所稱之「影音晶片」。至於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及救援晶片,則均為業者極容易想到的應用,系爭專利就此也無詳細說明或定義。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8)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具有電源供應單元,但從圖1B、1C、2A、2B、2C均顯示電腦外殼開設電源供應單位的散熱風扇開口,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電源供應單元。而一般電腦配備電源供應單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前所述,一般電腦均會配備電源供應單元,且均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所周知,一般電腦均會配備電源供應單元,且均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並可由引證3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9)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其介面卡包括網路卡,可以極容易推知該網路卡含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引證2說明書記載:「網路介面1548包含有線和/或無線通信網路,如:區域網路(LAN)和廣域網路(WAN)。LAN技術包含光纖分散式資料介面、銅線分散式資料介面、乙太網路、記號環網路…等。WAN技術包含但不限於:點對點連結、迴路切換網路(如整合服務數位網路ISDN)、封包交換網路和數位用戶迴路。」已經足以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包括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等習知之有線、無線傳輸介面。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3說明書(第4個應用實例)已記載,該將多媒體處理平台(即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直接作為視訊來源,用以將該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現存之視訊檔案透過外接之本發明之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來進行轉檔程序。於此情況下,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具備網路傳輸單元,乃是直接且無歧異可以得知之事實。利用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本身所具備網路傳輸單元,即可達成網路傳輸的目的。且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本身所具備網路傳輸單元,本即可包括系爭專利申請前周知的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④引證3結合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引證2說明書第47頁記載:「網路介面1548包含有線和/或無線通信網路,如:區域網路(LAN)和廣域網路(WAN)。LAN技術包含光纖分散式資料介面、銅線分散式資料介面、乙太網路、記號環網路…等。WAN技術包含但不限於:點對點連結、迴路切換網路(如整合服務數位網路ISDN)、封包交換網路和數位用戶迴路。」已經足以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包括系爭專利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等習知之有線、無線傳輸介面。引證2之電腦系統極容易與引證3之視訊轉檔裝置結合,成為其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20。故結合引證2與引證3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10)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音效卡,且其介面卡包括顯示卡或電視卡。可以極容易推知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2說明書已記載:「輸出介面卡包含但不限於視訊和音效卡,其用以連接輸出裝置和系統匯流排」;亦記載:「介面埠包含一序列埠、一平行埠、一遊戲埠和一通用序列匯流排(USB)」,則該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等,均屬業界共知之介面,且均由相關業者團體所制定,公告後供同業使用。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引證3說明書已記載:「該視訊來源的種類包括各式之廣播電視接收裝置,例如有線電視、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數位電視、美規之NTSC(NationalTelevisionStandardsCommittee)數位電視、日規之ISDB-T(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Broadcasting-Terrestrial)數位電視、和衛星直播電視(衛星機上盒),以及各式之視訊檔案儲存裝置或影視播放裝置,例如CD/DVD光碟播放機、數位攝影機、和監視攝影機;而該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20則例如為一個人電腦(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或各式之具有視訊播放功能的可攜式影視播放裝置21,例如iPod、SonyPSP(PlayStationPortable)、或NINTENDONDS。於實際操作時,本發明之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即可接收該視訊來源所產生之視訊信號,並將其轉換成使用者所指定之格式的數位視訊檔案。」則該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等,均已直接且無歧異的揭示在引證3,或屬業界共知之介面,且均由相關業者團體所制定,公告後供同業使用,由引證3極容易達成。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⑾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三)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已在國內實施而為系爭專利效力所不及:1.由被證1之記載內容可知,被告確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被證1所列之各電視公司,並已開始提供影片接收之服務。至於被證1之製作時間為何,與文書之形式上及實質上真正與否尚無關聯。被證1確實已經所列各家電視公司主管簽章,依民事訴訟法第358條第1項之規定,應推定其為真正。被告既於原告申請專利前已開始使用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自然不受系爭專利效力所及,至於被告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裝置於何電視公司加以使用,均與系爭專利效力無關。2.被告曾於100年4月6日及同年7月間,分別至原價屋電腦有限公司及新記股份有限公司購買電腦周邊元件等物件(即被證12、13),並於同年7月之前將利用上開購買之物件所組裝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台視、三立、中天、八大、飛凡、緯來、東森、年代等電視公司,且於同年7月間開始提供廣告影像傳輸之服務(即被證1),顯然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開始在國內實施。原告固不否認被告購入上開電腦周邊元件,惟質疑被告是否實際將被證12、13所載物件組裝為設備等語。查被告購買電腦元件後即加以組裝使用顯屬常情,且被告一次購買相同元件15組,顯為組裝相同機器15台,亦與被告為提供傳輸廣告影片之服務而建置於各電視公司所需機器之數量大致吻合。復參以被告公司於100年7月至11月間開具給多家廣告公司之統一發票存根聯(即被證22),及被告公司100年7月間至11月間派送廣告之詳細清單(即被證23)。可知被告確於上開日期購買電腦元件,並即將該元件組裝成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100年7月以前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上開電視公司,並於100年7月間開始以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為多家電視公司提供傳輸廣告影片之服務。(四)原告並未遵照提出關於該等技術特徵之侵權分析報告,因此,本案關於技術特徵是否存在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即屬無法證明。故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9至11項之均等範圍,及第2、6、8項之文義或均等範圍。(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131頁之言詞辯論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二)原告為捷安達公司經理。(三)被告公司為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八大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非凡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緯來電視網股份有限公司、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年代網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華視、民視等10家公司。(四)原告於101年7月30日透過鼎力法律事務所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被告有於101年7月30日收受。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共11項,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11項為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其內容如下(參本院卷(一)第68至69頁):1.一種影片傳輸結構,包括有:一處理單元;一顯示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燒錄器,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連接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儲存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接收/播放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晶片模組,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電源供應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網路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以及一影音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2.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3.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4.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5.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6.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7.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8.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9.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10.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11.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關於習知技術所遭遇之問題,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最末段:「因此,便有相關業者研發出一種影片傳輸系統,其包括有一設於影片公司內之影片伺服器、以及一設於電視公司內之影片機盒,而該影片伺服器可用以儲存及傳送電視公司要的影片數位檔案,且該影片機盒透過網際網路接收影片伺服器傳出之影片檔案資料;如是,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本院卷(一)第57頁)、第4頁第2段:「雖然該影片傳輸系統可改善習用之缺失,但是由於目前之影音資料通常係為高畫質之影像,因此,使得該影音資料之檔案較為龐大,常會導致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且該習用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本院卷(一)第58頁),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前,雖習知技術已有影片傳輸系統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但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仍有下列二個問題:其一為「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其二為「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2.關於系爭專利解決問題所使用之技術,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4頁最末段:「…本創作係一種影片傳輸結構包含有:一處理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顯示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燒錄器;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連接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儲存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接收/播放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晶片模組;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電源供應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網路傳輸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影音傳輸單元;以及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影音傳輸單元。」(本院卷(一)第58頁),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係將「處理單元」分別與「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連接所構成。3.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之「1.管理」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須具備「同步儲存單元進行管理」之功能。4.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之「2.加密」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之須具備:(1)「檢查影音檔案是否已毀損或刪除,若無過檢查則自動刪除並進行重傳」之功能;(2)「系統檔案在異動、刪除或移除前,與電腦硬體設定檔比對」之功能;(3)「利用封包型態偵測技術攔阻可疑的伺服器,藉以進行阻擋」之功能;(4)「當使用者不正常登入系統次數過多時,自動封鎖其使用權限」之功能。5.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3.系統效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針對處理單元與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進行優化編譯」之功能。6.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4.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顯示單元」須具備「當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時,顯示錯誤訊息」之功能;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當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時,透過E-mail或是SMS通知相關人員」之功能。7.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5.操作介面」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1)「多國語言操作介面」之功能;(2)「簡單易使用之操作介面」之功能;(3)「透過網路傳輸單元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遠端開啟或控制播放」之功能。8.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6.預覽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播放時之程序係透過影音晶片內建之各式影音檔壓縮處理技術,並透過操作介面順利預覽各式格式影音檔案,而各影音檔案之格式包括但不限於wmv/mpeg/mpeg-ts/mpeg-ps/mpeg-es/mov/mxf/gxf/lxlxf/m2v/h264/h263/3gp/m4v/rm/avi/dat/vob…等」之功能。9.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7.播放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當使用時係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DigitalBetacam設備連接,而播放數位訊號(影像聲音合併);以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及聲音輸出/入介面連接SPBetacam(VIDEO/AUDIO)設備,而播放類比影像訊號與類比聲音訊號;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HDCAM及VideoServer設備連接,另可以連接單元與隨身碟連接而播放相關之影音檔案」之功能;「播放動作係可將任何格式之數位檔案透過網路傳輸單元或隨身碟放置於儲存單元中,並判斷SD/3D/HD之檔案,而自動尋找系統內適合之解碼器後,透過接收/播放單元將數位檔案還原成訊號,並同時輸出成數位和類比訊號」之功能。10.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8.查詢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1)「多個關鍵字搜尋功能,可以使用空格分隔多個關鍵字查詢」之功能;(2)「多媒體檔案搜尋功能,除儲存單元查詢外,還可以直接查詢影片中之關鍵字或字幕」之功能;(3)「可進行同義字搜尋功能支援多國語言查詢」之功能。11.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9.智能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常駐式關鍵字搜尋功能,不必輸入完整字串,也可依簡單關鍵字迅速查詢儲存單元中所有關鍵字或片語」之功能。12.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10.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根據個人的操作習慣來更改介面相關設定(UI/欄位數量及排列位置/筆數/Logo…等)」之功能。13.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1.檔案下載」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透過加密晶片,檢測通過後操作介面才能准許下載到其它電腦中」之功能。14.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2.操作」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網路傳輸單元」須具備「可直接進行相關介面之操作與控制」之功能。  15.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 之「13.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部分,可知系  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須具備「  可同步管理所有使用者操作相關權限」之功能。16.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4.退帶即時回報機制」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當使用者遇到爭議影片時,可更改狀態,且會即時鎖住(Lock)記錄與影片後,此時技術人員可即時透過線上客服技術與使用者連絡」之功能。17.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5.檔案同步」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與相關伺服器進行檔案分解式壓縮加密同步」之功能。18.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6.擷取」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當使用時係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DigitalBetacam設備連接,而播放數位訊號(影像聲音合併);以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及聲音輸出/入介面連接SPBetacam(VIDEO/AUDIO)設備,而播放類比影像訊號與類比聲音訊號;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HDCAM及VideoServer設備連接,另可以連接單元與隨身碟連接而播放相關之影音檔案」之功能;「擷取動作係可將任何廣播級或專業級影音設備接至各機器設備之接頭,並自動判斷數位訊號/類比訊號與SD/3D/HD影音訊號,且將其影音訊號透過接收/播放單元擷取入設備後,利用編碼器透過影音晶片將訊號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之功能。19.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7.線上轉檔」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播放程序透過影音晶片之內建各式影音檔之壓縮處理技術,進行線上轉檔藉以可轉出包括但不限於wmv/mpeg/mpeg-ts/mpeg-ps/mpeg-es/mov/mxf/gxf/lxf/m2v/h264/h263/3gp/m4v/rm/avi/dat/vob…等格式」之功能。20.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8.支援藍芽/Wifi」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利用手機之App程式,透過網路傳輸單元之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直接以手機進行操作控制」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9.備援支援」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利用救援晶片定時檢查重要的系統檔案是否已毀損、刪除或移除,若無通過檢測之檔案救援晶片便會自動進行簡易修護之動作,若未能完成修護則會於顯示單元顯示錯誤訊息」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20.線上客服」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透過通訊介面及顯示單元與客服人員進行通話」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21.遠端控制廣播級設備」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遠端時間控制介面可透過之連接取得數位影像的時間標籤(TIMECODE)和控制廣播級設備(RemoteControl)」之功能。最後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最末段起:「綜上所述,本創作影片傳輸結構可有效改善習用之種種缺點…」,可知系爭專利之核心技術在於「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須具備如前所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方可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故應為如上之解釋。(三)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既抗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應撤銷之原因,揆諸前揭法條,本院自應就此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以認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得否對被告主張權利。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100年12月1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101年5月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一)第11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一)第55至72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系爭專利新型說明中關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揭露違反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1)按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項規定:「發明說明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此規定透過同法第108條於新型專利準用之。本規定之原因在於為使公眾能利用該發明而促進產業發展,所以公開給公眾之專利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申請專利之發明。而所謂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係指說明書關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揭露必須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而以其是否可據以實施為判斷的標準,若達到可據以實施之程度,即謂說明書明確且充分揭露申請專利之發明。而所謂可據以實施之程度,係指說明書之記載,可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僅依說明書所載之內容以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無須過度實驗,即能瞭解其內容,據以製造及使用申請專利之發明,以解決習知技術所遭遇之問題並且產生預期的功效,亦即,若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說明書所載之內容以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無法瞭解如何執行該發明之技術手段以實施該申請專利之發明者,例如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發現實施該發明之方法,而其已超過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合理預期之範圍時,這種發明說明之記載不得被認定符合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2)如前所述,申請專利範圍中「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應解釋為具備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之技術特徵,因此,系爭專利新型說明中必須揭露揭露達成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之具體軟硬體結構,以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該具體結構之揭露而據以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進而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惟查,系爭專利新型說明書中僅揭露「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所具備之功能(即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所載「1.管理-20.線上客服」之功能),由於說明書中以功能方式撰寫之技術內容僅能界定出系爭專利所欲達成之功能,至於利用如何之技術手段以實現該等功能之具體內容,在系爭專利申請前未有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所載「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相關技術之情形下,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無法透過說明書僅以功能方式揭露之技術內容,進而推得出該相關功能背後之具體執行方式,亦即無法瞭解各個技術特徵之具體軟硬體內容為何、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為何,故系爭專利說明之記載應被認定不符合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而不符合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3)原告雖稱: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至11頁之揭露,應足使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了解新型之內容云云。惟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至7頁僅揭露「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之硬體連結關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僅揭露前開硬體連結後所能達成之功能,但僅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該些硬體連結並無法達成系爭專利所欲達成之該些功能,該些硬體必須與軟體相互搭配始能達成該些功能,然而,該些功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前並未存在,此為原告於說明書中所自承且表明為系爭專利欲解決之問題,而系爭專利說明書並未揭露各個技術特徵之具體軟硬體內容為何,亦未揭露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為何,是原告上開主張,尚非可採。(四)如前揭說明,系爭專利之有效性乃為本件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之前提要件,而本院認系爭專利因違反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而具有應撤銷之原因,已詳述如上,是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進而請求判決如其前揭聲明所示,即屬無據,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5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公告新型第M428609號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58條第1、2項規定,原告就系爭專利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同意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之權利,而原告除同意以原告為負責人而從事資訊軟體、資料處理及電子資訊供應等相關服務為業之第三人英屬維京群島商捷安達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下稱捷安達公司)實施系爭專利外,並未明示或默示同意其他第三人實施系爭專利。另被告亦係以資訊軟體、資料處理及電子資訊供應等相關服務為業,與捷安達公司處於競業關係,被告公司為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相關設備(下稱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八大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非凡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緯來電視網股份有限公司、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年代網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華視、民視等10家公司,捷安達公司前於101年3月30日收到客戶轉寄被告為推廣該公司業務所寄發予不特定多數人之電子郵件,得知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經捷安達公司蒐證並檢具自華視公司取得之照片委請台智識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就如照片所示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設備進行鑑定,鑑定結論為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頁,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原告於101年7月30日透過鼎力法律事務所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被告於101年7月30日收受後,仍持續侵害系爭專利,又被告閃國俊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97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具體軟硬體內容如下:(1)處理單元: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主要作為「影片傳輸結構」中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各個單元之控制中心。(2)顯示單元:係為螢幕,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像之顯示。(3)燒錄器: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燒錄。(4)連接單元:係為USB連接器,可另與隨身碟連接並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而播放隨身碟中相關之影音檔案。(5)儲存單元:係為硬碟,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儲存。(6)接收/播放單元: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數位影音檔案之接收,並將接收後之檔案還原成訊號或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7)晶片模組: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預覽、檔案下載、回報、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以及備援支援時之相關動作。(8)電源供應單元:連接有開關及電源接頭,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提供「影片傳輸結構」所需之電力。(9)網路傳輸單元:係具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10)影音傳輸單元:係具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2.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如下:(1)處理單元部分:由於該處理單元係連接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因此,前述各個單元之運作,諸如: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以及遠端控制廣播級設備等運作效果及相關之操作皆需配合處理單元作為控制處理。(2)顯示單元部分:係搭配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訊息之顯示。(3)燒錄器部分:該燒錄器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燒錄,由於此燒錄器之功能係與一般燒錄器之功能相同,因此說明書中便不多贅述。(4)連接單元部分:係搭配處理單元之處理作為外接影音檔案設備時之使用。(5)儲存單元部分: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且與處理單元連接,可作為儲存相關影音資料之使用,以供使用者存檔及查詢。(6)接收/播放單元部分:該接收/播放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且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數位影音檔案之接收,並將接收後之檔案還原成訊號或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7)晶片模組部分:該晶片模組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且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係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預覽、檔案下載、回報、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以及備援支援時之相關動作。(8)電源供應單元部分:該電源供應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提供「影片傳輸結構」所需之電力;其相關段落說明如說明書所述,當本創作於運用時,係可藉由電源供應單元之電源接頭與外部電源連接以擷取所需之電力,且利用通訊介面、網路傳輸單元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並以影音傳輸單元之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之後再開啟開關進行相關之使用。(9)網路傳輸單元部分:該網路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10)影音傳輸單元部分:該影音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三)系爭專利無應撤銷原因:  1.捷安達公司建置該影音傳輸裝置於電視台之實施行為,不足使系爭專利失其新穎性:被告提出此項抗辯無非係以捷安達公司在99年2月已開始提供廣告影像傳輸,而未揭示該技術內容之服務網頁資料為證,此網頁資料並不足以證明捷安達公司為了提供此項服務所建置之設備具有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此由被告於其書狀亦自承「由於該裝置所有權及管理權屬捷安達公司,被告無法取得樣品分析、鑑定」等語,亦可得知被告僅係憑恃臆測而為此抗辯,且未能盡其證之責。再者關於捷安達公司前所建置之設備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全部技術特徵此一消極事實,原告原不負舉證責任,且該設備之所有權及管理權係屬捷安達公司所有,此亦經被告自認無訛,原告與捷安達公司係屬各自獨立之權利主體,原告並無提出該項技術之權限。再者,原告合理懷疑被告係為了取得捷安達公司前所實施但未經公開之營業秘密,而刻意為此抗辯,蓋捷安達公司為免該項具秘密性之傳輸技術洩漏於外,凡架設於電視公司之機器設備皆貼有防拆貼紙,且遇有維修需要時,亦一概由電視公司向捷安達公司報請修繕後,由捷安達公司自行維修,以免實際管有機器設備之電視公司自行拆解設備而研究甚至進一步取得技術內容;此外,在捷安達公司內部,相關技術人員更簽有相關保密協定,凡此種種保密措施,皆係出於保障秘密所有人即捷安達公司因其秘密性而生之利益而設,實不容被告藉由本件訴訟程序,而輕易取得該項技術內容。2.系爭專利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於達到快速傳輸、避免於傳輸過程中產生影音資料失真及解決習知技術影片傳輸裝置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它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克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中所提之各項技術特徵,業已由說明書提出先前技術,且該系爭專利說明書中述及實施方式時,亦已就其所認為實施新型創作的較佳實施例予以記載,以呈現解決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手段;而在該實施方式中並敘明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必要技術特徵,應認足使該新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無需過度實驗的情況下,即能了解聲請專利之新型的內容。總此,基於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內容,已載明有關之先前技術、創作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功效,該新型說明已臻明確且充分揭露,足使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了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實無被告所質疑系爭專利不能據以實施之問題,且系爭專利能否據以實施亦無關被告產品已侵權之事實,自無違反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規定。3.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其申請系爭專利,並無新型專利權人為非新型專利申請權人者之情事:(1)被告辯以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係以原告並無影音傳輸之專業云云,然原告自83年起先後在博達華商廣告股份有限公司、英屬維京群島商聚濤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等廣告媒體業工作達8年之久,經此歷練,原告已極其熟悉廣告媒體業之作業;其後,原告再於91年間任職於富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事數位媒體之設計、佈建與銷售,並負責臺灣地區之業務、營運及技術開發,對於網路、影音壓縮之技術,亦大有進展,並非被告所稱原告專業範圍僅限財務方面;嗣原告加入捷安達公司後,乃擔任研發小組主管,領導公司團隊研發系爭專利,並與公司約定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原告所有。綜上說明,足見原告實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對於系爭專利為有專利申請權,而為系爭專利之真正專利權人,此亦為捷安達公司所不爭。(2)又被告另稱系爭專利之新型即為第三人梁富廣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專利之發明(申請號:000000000),第三人梁富廣始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云云;惟觀諸梁富廣前所申請專利之發明,其內容與系爭專利內容迥然不同,二者並無任何關聯,斷不能據此而謂系爭專利係由第三人梁富廣所創作。反面而言,自原告申請系爭專利迄今已近2年,該新型係由第三人梁富廣所創作,其豈有不出面舉發爭執之理,此適足證明,被告所辯係屬不實。 4.引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由引證1觀之,該引證1中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顯示單元、燒錄器、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系爭專利所提之處理單元、連接單元及網路傳輸單元與引證1所提之中央處理器、第一到第四連接器、介面卡插槽及網路卡等結構,兩者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1則係為「主機板模組及應用其之個人電腦主機」,因此,兩者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引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中,並非單獨存在,而由於該專利範圍第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因此,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同樣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由引證1觀之,該引證1中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4)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1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1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5.引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由引證2觀之,該引證2中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燒錄器、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系爭專利所提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連接單元及網路傳輸單元與引證2所提之處理單元、輸出裝置、輸入裝置之USB介面、輸出介面卡及網路介面等結構,兩者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2則係為「架構、程式模型以及應用程式介面」,因此,兩者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引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2)再由引證2觀之,該引證2中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2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2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6.引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引證3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3係為「視訊轉檔裝置」,因此,系爭專利與引證3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2)引證3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3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3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四)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已在國內實施而為系爭專利效力所及:1.關於被證1,形式上雖係由電視公司具名開立,然比較各文書之內容,除具體建置時間及各公司資料有所不同外,其用語及內容幾乎完全相同,顯見此為被告近期為了本件訴訟所需而自行繕製,其形式及實質真正均屬可疑,不能遽採。此外,縱假設被告提供所謂系爭廣告片接收機予各家電視公司之時間,確實如各該文書所載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但其當時所提供之設備是否即為今日侵權之設備,要非無疑,實不能以被告於系爭專利申請前,曾於被證1所載8家電視公司實施,即認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非系爭專利效力所不及。再者,被告自認其為了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相關設備於包含華視及民視等10家電視公司,並經列為不爭執事項,然觀諸被證1等文件,其未有華視及民視所具名者,準此,退萬步而言(即假設系爭文書形式及實質均屬真正,且所載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自架設至今均屬同一,未曾變更),至少在華視及民視等2家電視公司,亦應認被告所提供予華視及民視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仍為系爭專利效力所及。2.關於被證12、13統一發票,充其量僅能證明被告曾於100年4月6日及同年月7日,分別前往原價屋電腦有限公司及新記股份有限公司購買發票上所載「電腦耗材周邊」、「BDLKSDI」等物件,然於被告所辯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申請專利前已經存在國內乙節,尚屬有間,並有諸多疑點;諸如:被告是否真有將被證12、13所載物件組裝為設備?組裝時,除被證12、13之物件外,是否另需配備其他物件?若是,其他物件之購買時點?何時組裝實際組裝完成可資使用?組裝完成之設備是否即為如今之被控侵權物品?等等,於被告釐清此諸多疑點並舉證證明前,自無從獲得被告係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即已在國內實施之確信,應認被告就其抗辯未善盡舉證之責。(五)爰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0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公司不得製造及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設備,其已製造之上述設備應予銷毀。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系爭專利是關於一種「影片傳輸結構」。依其專利說明書記載,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有一種影片傳輸系統,其包括有一設於影片公司內之影片伺服器、以及一設於電視公司內之影片機盒,而該影片伺服器可用以儲存及傳送電視公司要的影片數位檔案,且該影片機盒透過網際網路接收影片伺服器傳出之影片檔案資料;如是,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2.系爭專利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乃是:先前技術的影片傳輸系統由於影音資料通常係為高畫質之影像,使得該影音資料之檔案較為龐大,常會導致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且該習用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因而提出系爭「影片傳輸結構」,以提供可避免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並具備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的影片傳輸結構。3.就此,鈞院102年8月23日通知書亦認定:可知系爭專利之技術在於「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須具備如前所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方可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4.系爭專利既然是要提供能解決習知技術之技術難題,並提供習知技術所無之功能,則其專利權範圍自應限於能夠解決習知技術難題,並提供習知技術所無之功能之影片傳輸結構。因為如果影片傳輸結構無法解決該技術難題,或無法提供系爭專利所增加之功能,即無法達成其創作之目的,當然應解為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或未侵害系爭專利權。5.另查新型專利的標的乃是物品之「形狀、構造或裝置」(修正前專利法第93條)或物品之「形狀、構造或組合」(現行專利法第104條);並非物品之「功能」。功能只是新型的創作目的,「形狀、構造或裝置」,亦即實現功能的技術手段,才是專利法所要保障的內容。(二)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  1.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由原告授權捷安達公司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原告係將系爭專利權授權原告擔任負責人之捷安達公司實施。查該捷安達公司實係被告公司同業,業務包括承攬各廣告公司傳輸廣告影片至各電視台之服務。其營業方式即利用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功能類似之裝置,建置於各電視台,以接收捷安達公司為客戶傳輸之廣告影片。據被告公司所知,捷安達公司早在原告申請專利之前,即將具有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全部技術特徵之裝置,陸續建置於各電視台,開始接收廣告影片迄今,捷安達公司之官方網頁上亦明確記載,其於98年5月間即已建置完成於全臺灣之電視台,且網頁上多筆關於提供廣告影像傳輸服務之說明訊息,均為99年2月間所發佈,此有擷取自捷安達公司廣告快線官方網站之網頁畫面(即被證2)可證,可知捷安達公司至少於99年間起,即已開始利用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全部技術特徵之裝置,提供廣告影像傳輸服務。該實施系爭專利之捷安達公司裝置,既然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建置於各電視台,且捷安達公司並未與各電視台約定不得拆開機器觀察,則該裝置在申請前已經使用。又本案係專業性產品,而非一般性之消費性產品,因此此處所謂的公眾,應指相關產業。捷安達公司既在全臺灣電視台都裝機完成,且置於公眾可得知其技術特徵之狀態,應已達公開使用的程度,符合修正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後段公開使用之規定,應認系爭專利已喪失新穎性。2.系爭專利未充分揭露,而違反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項:(1)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雖然聲稱要解決先前技術之難題,並增加先前技術所無之功能,但在專利說明書中僅記載解決所稱技術難題應具備之功能。對於達成該等功能,而使系爭專利可專利的優於(patentablydistinguishesfrom)先前技術的具體技術特徵,則未記載於專利說明書中。(2)原告僅重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而未提出任何為「達成」該「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所具備的「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更未證明在系爭專利說明書中何處曾經記載該「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3)由於系爭專利在說明書中並未記載達成其創作目的的「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無法使同業人士依據說明書記載內容實施其新型,已經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規定:發明說明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依前述規定,本件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原告不得主張專利權。3.原告非系爭專利申請權人: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非專利之創作人不能以創作人身分取得申請權,系爭專利依專利法有應撤銷之原因,且原告亦不得對他人主張權利。系爭專利之新型專利申請人為謝素秋即本件之原告,謝素秋係「省立三重商工」及「國立台北商專」畢業,主修會計,且長期處理財務工作,不曾具有電腦、多媒體、影片傳輸等技術所需之專業技術及知識。原告既然不具備系爭專利相關技術能力,應無可能自行創作或發明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依鈞院97年度民專上易字第7號判決意旨可知非專利之創作人不能以創作人身分取得申請權。若非專利之創作人取得專利權,則該專利依專利法有應撤銷之原因,且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該專利權人不得對他人主張權利。準此,系爭專利之創作人謝素秋並不具備系爭專利相關技術能力,應無可能自行創作或發明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系爭專利之設計,應是由捷安達公司實際負責人「梁富廣」先生所為,其借用原告謝素秋名義,以習知技術專利提出系爭新型專利申請案,企圖藉新型專利無須實質審查的漏洞,取得不當的專利,而行不正競爭之目的,至為明顯。4.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1為97年1月11日公開,由有通資訊公司所申請的「主機板模組及應用其之個人電腦主機」,即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1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部分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部分網路傳輸單元、部分影音傳輸單元。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1,或由引證1可以輕易達成。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2為95年3月16日公開,由微軟公司所申請的「架構、程式模型以及應用程式介面」,也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2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部分網路傳輸單元、及部分影音傳輸單元。引證案2雖未揭示電源供應器及殼體之技術特徵,惟參考引證案2之專利說明書及圖式,該發明為提供至少一架構促進利用一模型之系統和/或依方法,其中該模型可用以建立一RFID應用之發明,可知引證案2必定需要使用電源供應之設備,且必須使用殼體將專利範圍之原件加以組合,此兩項技術特徵應屬毋庸特別揭露說明之技術特徵。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2,或由引證2組合引證1可以輕易達成。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所請求的影片傳輸結構,早經多數專利文獻公開在案。其中,引證3為97年12月1日公開(公開案號0000-00000),由英保達公司所申請的「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3揭示一種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以將多種各式不同類型之視訊來源,例如有線電視、數位電視、美規數位視訊、日規數位視訊、衛星機上盒、光碟播放機、數位攝影機、和監視攝影機所產生之視訊信號(包括類比和數位視訊信號)或電腦中的各式數位視訊檔案轉換成使用者所指定之格式的數位視訊檔案。引證3具有一可程式化之轉檔排程功能,並採用一硬體型式之視訊格式轉換晶片來執行視訊格式轉換工作。依據引證3專利說明書記載,該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也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元件及元件之連結方式。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3,或由引證3可以輕易達成。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但引證1圖1B、1C、2A、2B、2C均顯示其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但將電腦裝置之元件與一殼體結合,乃是所有電腦裝置的標準做法,屬引證2直接且無歧異揭露或業者極容易想到的做法。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載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此外,引證1圖1B、1C、2A、2B、2C也顯示其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該設計極容易應用到引證2。引證2與引證1結合也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引證3雖揭示主要為外接式視訊轉檔裝置,但將該視訊轉檔裝置與電腦裝置之殼體結合,乃是所有電腦裝置的標準做法,屬引證3直接且無歧異揭露或業者極容易想到的做法。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1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為中央處理器。該中央處理器也屬一種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或至少極容易想到使用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達成該處理單元。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2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該處理單元當然可以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達成,為業者容易想到的應用。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3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為微處理器與控制程式。該微處理器即為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顯示單元,但因配備「顯示卡」,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或極輕易推知引證1配備顯示單元,即為一般電腦所使用的螢幕。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第46頁第13行及圖15。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1A、1B、2圖。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5)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具有USB連接器,但從圖1B、2A、2B在主機板右方均顯示USB連接器,圖1A與圖1C均顯示6組USB連接器,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USB連接器。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第46頁第2段。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第10頁第3段。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6)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硬碟機,但從圖1B、2A、2B在主機板右方均顯示硬碟機常用的SATA介面插槽,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硬碟機。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中。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視訊檔案儲存裝置)。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7)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其晶片模組包括「南橋晶片與北橋晶片、音效晶片」,可以極容易推知該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2已經揭示「模型元件可包含一提供安全性模型之安全性元件。」、「輸出介面卡包含但不限於視訊和音效卡,其用以連接輸出裝置和系統匯流排。」至少已經揭露該安全晶片與該影音晶片。至於加密晶片及救援晶片,則均為業者極容易想到的應用,系爭專利就此也無詳細說明或定義。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3已經揭示視訊格式轉換模組的「視訊格式轉換晶片」,即系爭專利所稱之「影音晶片」。至於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及救援晶片,則均為業者極容易想到的應用,系爭專利就此也無詳細說明或定義。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8)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具有電源供應單元,但從圖1B、1C、2A、2B、2C均顯示電腦外殼開設電源供應單位的散熱風扇開口,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電源供應單元。而一般電腦配備電源供應單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前所述,一般電腦均會配備電源供應單元,且均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所周知,一般電腦均會配備電源供應單元,且均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並可由引證3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9)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其介面卡包括網路卡,可以極容易推知該網路卡含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引證2說明書記載:「網路介面1548包含有線和/或無線通信網路,如:區域網路(LAN)和廣域網路(WAN)。LAN技術包含光纖分散式資料介面、銅線分散式資料介面、乙太網路、記號環網路…等。WAN技術包含但不限於:點對點連結、迴路切換網路(如整合服務數位網路ISDN)、封包交換網路和數位用戶迴路。」已經足以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包括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等習知之有線、無線傳輸介面。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3說明書(第4個應用實例)已記載,該將多媒體處理平台(即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直接作為視訊來源,用以將該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現存之視訊檔案透過外接之本發明之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來進行轉檔程序。於此情況下,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具備網路傳輸單元,乃是直接且無歧異可以得知之事實。利用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本身所具備網路傳輸單元,即可達成網路傳輸的目的。且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本身所具備網路傳輸單元,本即可包括系爭專利申請前周知的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④引證3結合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引證2說明書第47頁記載:「網路介面1548包含有線和/或無線通信網路,如:區域網路(LAN)和廣域網路(WAN)。LAN技術包含光纖分散式資料介面、銅線分散式資料介面、乙太網路、記號環網路…等。WAN技術包含但不限於:點對點連結、迴路切換網路(如整合服務數位網路ISDN)、封包交換網路和數位用戶迴路。」已經足以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包括系爭專利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等習知之有線、無線傳輸介面。引證2之電腦系統極容易與引證3之視訊轉檔裝置結合,成為其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20。故結合引證2與引證3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10)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音效卡,且其介面卡包括顯示卡或電視卡。可以極容易推知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2說明書已記載:「輸出介面卡包含但不限於視訊和音效卡,其用以連接輸出裝置和系統匯流排」;亦記載:「介面埠包含一序列埠、一平行埠、一遊戲埠和一通用序列匯流排(USB)」,則該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等,均屬業界共知之介面,且均由相關業者團體所制定,公告後供同業使用。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引證3說明書已記載:「該視訊來源的種類包括各式之廣播電視接收裝置,例如有線電視、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數位電視、美規之NTSC(NationalTelevisionStandardsCommittee)數位電視、日規之ISDB-T(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Broadcasting-Terrestrial)數位電視、和衛星直播電視(衛星機上盒),以及各式之視訊檔案儲存裝置或影視播放裝置,例如CD/DVD光碟播放機、數位攝影機、和監視攝影機;而該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20則例如為一個人電腦(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或各式之具有視訊播放功能的可攜式影視播放裝置21,例如iPod、SonyPSP(PlayStationPortable)、或NINTENDONDS。於實際操作時,本發明之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即可接收該視訊來源所產生之視訊信號,並將其轉換成使用者所指定之格式的數位視訊檔案。」則該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等,均已直接且無歧異的揭示在引證3,或屬業界共知之介面,且均由相關業者團體所制定,公告後供同業使用,由引證3極容易達成。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⑾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三)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已在國內實施而為系爭專利效力所不及:1.由被證1之記載內容可知,被告確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被證1所列之各電視公司,並已開始提供影片接收之服務。至於被證1之製作時間為何,與文書之形式上及實質上真正與否尚無關聯。被證1確實已經所列各家電視公司主管簽章,依民事訴訟法第358條第1項之規定,應推定其為真正。被告既於原告申請專利前已開始使用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自然不受系爭專利效力所及,至於被告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裝置於何電視公司加以使用,均與系爭專利效力無關。2.被告曾於100年4月6日及同年7月間,分別至原價屋電腦有限公司及新記股份有限公司購買電腦周邊元件等物件(即被證12、13),並於同年7月之前將利用上開購買之物件所組裝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台視、三立、中天、八大、飛凡、緯來、東森、年代等電視公司,且於同年7月間開始提供廣告影像傳輸之服務(即被證1),顯然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開始在國內實施。原告固不否認被告購入上開電腦周邊元件,惟質疑被告是否實際將被證12、13所載物件組裝為設備等語。查被告購買電腦元件後即加以組裝使用顯屬常情,且被告一次購買相同元件15組,顯為組裝相同機器15台,亦與被告為提供傳輸廣告影片之服務而建置於各電視公司所需機器之數量大致吻合。復參以被告公司於100年7月至11月間開具給多家廣告公司之統一發票存根聯(即被證22),及被告公司100年7月間至11月間派送廣告之詳細清單(即被證23)。可知被告確於上開日期購買電腦元件,並即將該元件組裝成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100年7月以前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上開電視公司,並於100年7月間開始以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為多家電視公司提供傳輸廣告影片之服務。(四)原告並未遵照提出關於該等技術特徵之侵權分析報告,因此,本案關於技術特徵是否存在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即屬無法證明。故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9至11項之均等範圍,及第2、6、8項之文義或均等範圍。(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131頁之言詞辯論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二)原告為捷安達公司經理。(三)被告公司為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八大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非凡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緯來電視網股份有限公司、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年代網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華視、民視等10家公司。(四)原告於101年7月30日透過鼎力法律事務所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被告有於101年7月30日收受。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共11項,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11項為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其內容如下(參本院卷(一)第68至69頁):1.一種影片傳輸結構,包括有:一處理單元;一顯示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燒錄器,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連接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儲存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接收/播放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晶片模組,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電源供應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網路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以及一影音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2.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3.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4.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5.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6.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7.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8.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9.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10.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11.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關於習知技術所遭遇之問題,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最末段:「因此,便有相關業者研發出一種影片傳輸系統,其包括有一設於影片公司內之影片伺服器、以及一設於電視公司內之影片機盒,而該影片伺服器可用以儲存及傳送電視公司要的影片數位檔案,且該影片機盒透過網際網路接收影片伺服器傳出之影片檔案資料;如是,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本院卷(一)第57頁)、第4頁第2段:「雖然該影片傳輸系統可改善習用之缺失,但是由於目前之影音資料通常係為高畫質之影像,因此,使得該影音資料之檔案較為龐大,常會導致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且該習用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本院卷(一)第58頁),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前,雖習知技術已有影片傳輸系統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但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仍有下列二個問題:其一為「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其二為「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2.關於系爭專利解決問題所使用之技術,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4頁最末段:「…本創作係一種影片傳輸結構包含有:一處理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顯示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燒錄器;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連接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儲存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接收/播放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晶片模組;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電源供應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網路傳輸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影音傳輸單元;以及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影音傳輸單元。」(本院卷(一)第58頁),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係將「處理單元」分別與「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連接所構成。3.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之「1.管理」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須具備「同步儲存單元進行管理」之功能。4.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之「2.加密」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之須具備:(1)「檢查影音檔案是否已毀損或刪除,若無過檢查則自動刪除並進行重傳」之功能;(2)「系統檔案在異動、刪除或移除前,與電腦硬體設定檔比對」之功能;(3)「利用封包型態偵測技術攔阻可疑的伺服器,藉以進行阻擋」之功能;(4)「當使用者不正常登入系統次數過多時,自動封鎖其使用權限」之功能。5.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3.系統效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針對處理單元與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進行優化編譯」之功能。6.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4.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顯示單元」須具備「當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時,顯示錯誤訊息」之功能;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當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時,透過E-mail或是SMS通知相關人員」之功能。7.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5.操作介面」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1)「多國語言操作介面」之功能;(2)「簡單易使用之操作介面」之功能;(3)「透過網路傳輸單元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遠端開啟或控制播放」之功能。8.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6.預覽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播放時之程序係透過影音晶片內建之各式影音檔壓縮處理技術,並透過操作介面順利預覽各式格式影音檔案,而各影音檔案之格式包括但不限於wmv/mpeg/mpeg-ts/mpeg-ps/mpeg-es/mov/mxf/gxf/lxlxf/m2v/h264/h263/3gp/m4v/rm/avi/dat/vob…等」之功能。9.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7.播放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當使用時係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DigitalBetacam設備連接,而播放數位訊號(影像聲音合併);以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及聲音輸出/入介面連接SPBetacam(VIDEO/AUDIO)設備,而播放類比影像訊號與類比聲音訊號;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HDCAM及VideoServer設備連接,另可以連接單元與隨身碟連接而播放相關之影音檔案」之功能;「播放動作係可將任何格式之數位檔案透過網路傳輸單元或隨身碟放置於儲存單元中,並判斷SD/3D/HD之檔案,而自動尋找系統內適合之解碼器後,透過接收/播放單元將數位檔案還原成訊號,並同時輸出成數位和類比訊號」之功能。10.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8.查詢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1)「多個關鍵字搜尋功能,可以使用空格分隔多個關鍵字查詢」之功能;(2)「多媒體檔案搜尋功能,除儲存單元查詢外,還可以直接查詢影片中之關鍵字或字幕」之功能;(3)「可進行同義字搜尋功能支援多國語言查詢」之功能。11.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9.智能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常駐式關鍵字搜尋功能,不必輸入完整字串,也可依簡單關鍵字迅速查詢儲存單元中所有關鍵字或片語」之功能。12.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10.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根據個人的操作習慣來更改介面相關設定(UI/欄位數量及排列位置/筆數/Logo…等)」之功能。13.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1.檔案下載」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透過加密晶片,檢測通過後操作介面才能准許下載到其它電腦中」之功能。14.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2.操作」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網路傳輸單元」須具備「可直接進行相關介面之操作與控制」之功能。  15.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 之「13.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部分,可知系  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須具備「  可同步管理所有使用者操作相關權限」之功能。16.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4.退帶即時回報機制」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當使用者遇到爭議影片時,可更改狀態,且會即時鎖住(Lock)記錄與影片後,此時技術人員可即時透過線上客服技術與使用者連絡」之功能。17.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5.檔案同步」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與相關伺服器進行檔案分解式壓縮加密同步」之功能。18.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6.擷取」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當使用時係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DigitalBetacam設備連接,而播放數位訊號(影像聲音合併);以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及聲音輸出/入介面連接SPBetacam(VIDEO/AUDIO)設備,而播放類比影像訊號與類比聲音訊號;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HDCAM及VideoServer設備連接,另可以連接單元與隨身碟連接而播放相關之影音檔案」之功能;「擷取動作係可將任何廣播級或專業級影音設備接至各機器設備之接頭,並自動判斷數位訊號/類比訊號與SD/3D/HD影音訊號,且將其影音訊號透過接收/播放單元擷取入設備後,利用編碼器透過影音晶片將訊號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之功能。19.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7.線上轉檔」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播放程序透過影音晶片之內建各式影音檔之壓縮處理技術,進行線上轉檔藉以可轉出包括但不限於wmv/mpeg/mpeg-ts/mpeg-ps/mpeg-es/mov/mxf/gxf/lxf/m2v/h264/h263/3gp/m4v/rm/avi/dat/vob…等格式」之功能。20.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8.支援藍芽/Wifi」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利用手機之App程式,透過網路傳輸單元之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直接以手機進行操作控制」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9.備援支援」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利用救援晶片定時檢查重要的系統檔案是否已毀損、刪除或移除,若無通過檢測之檔案救援晶片便會自動進行簡易修護之動作,若未能完成修護則會於顯示單元顯示錯誤訊息」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20.線上客服」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透過通訊介面及顯示單元與客服人員進行通話」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21.遠端控制廣播級設備」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遠端時間控制介面可透過之連接取得數位影像的時間標籤(TIMECODE)和控制廣播級設備(RemoteControl)」之功能。最後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最末段起:「綜上所述,本創作影片傳輸結構可有效改善習用之種種缺點…」,可知系爭專利之核心技術在於「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須具備如前所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方可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故應為如上之解釋。(三)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既抗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應撤銷之原因,揆諸前揭法條,本院自應就此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以認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得否對被告主張權利。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100年12月1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101年5月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一)第11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一)第55至72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系爭專利新型說明中關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揭露違反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1)按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項規定:「發明說明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此規定透過同法第108條於新型專利準用之。本規定之原因在於為使公眾能利用該發明而促進產業發展,所以公開給公眾之專利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申請專利之發明。而所謂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係指說明書關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揭露必須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而以其是否可據以實施為判斷的標準,若達到可據以實施之程度,即謂說明書明確且充分揭露申請專利之發明。而所謂可據以實施之程度,係指說明書之記載,可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僅依說明書所載之內容以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無須過度實驗,即能瞭解其內容,據以製造及使用申請專利之發明,以解決習知技術所遭遇之問題並且產生預期的功效,亦即,若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說明書所載之內容以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無法瞭解如何執行該發明之技術手段以實施該申請專利之發明者,例如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發現實施該發明之方法,而其已超過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合理預期之範圍時,這種發明說明之記載不得被認定符合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2)如前所述,申請專利範圍中「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應解釋為具備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之技術特徵,因此,系爭專利新型說明中必須揭露揭露達成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之具體軟硬體結構,以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該具體結構之揭露而據以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進而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惟查,系爭專利新型說明書中僅揭露「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所具備之功能(即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所載「1.管理-20.線上客服」之功能),由於說明書中以功能方式撰寫之技術內容僅能界定出系爭專利所欲達成之功能,至於利用如何之技術手段以實現該等功能之具體內容,在系爭專利申請前未有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所載「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相關技術之情形下,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無法透過說明書僅以功能方式揭露之技術內容,進而推得出該相關功能背後之具體執行方式,亦即無法瞭解各個技術特徵之具體軟硬體內容為何、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為何,故系爭專利說明之記載應被認定不符合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而不符合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3)原告雖稱: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至11頁之揭露,應足使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了解新型之內容云云。惟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至7頁僅揭露「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之硬體連結關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僅揭露前開硬體連結後所能達成之功能,但僅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該些硬體連結並無法達成系爭專利所欲達成之該些功能,該些硬體必須與軟體相互搭配始能達成該些功能,然而,該些功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前並未存在,此為原告於說明書中所自承且表明為系爭專利欲解決之問題,而系爭專利說明書並未揭露各個技術特徵之具體軟硬體內容為何,亦未揭露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為何,是原告上開主張,尚非可採。(四)如前揭說明,系爭專利之有效性乃為本件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之前提要件,而本院認系爭專利因違反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而具有應撤銷之原因,已詳述如上,是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進而請求判決如其前揭聲明所示,即屬無據,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5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人格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公告新型第M428609號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58條第1、2項規定,原告就系爭專利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同意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之權利,而原告除同意以原告為負責人而從事資訊軟體、資料處理及電子資訊供應等相關服務為業之第三人英屬維京群島商捷安達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下稱捷安達公司)實施系爭專利外,並未明示或默示同意其他第三人實施系爭專利。另被告亦係以資訊軟體、資料處理及電子資訊供應等相關服務為業,與捷安達公司處於競業關係,被告公司為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相關設備(下稱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八大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非凡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緯來電視網股份有限公司、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年代網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華視、民視等10家公司,捷安達公司前於101年3月30日收到客戶轉寄被告為推廣該公司業務所寄發予不特定多數人之電子郵件,得知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經捷安達公司蒐證並檢具自華視公司取得之照片委請台智識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就如照片所示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設備進行鑑定,鑑定結論為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頁,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原告於101年7月30日透過鼎力法律事務所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被告於101年7月30日收受後,仍持續侵害系爭專利,又被告閃國俊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97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具體軟硬體內容如下:(1)處理單元: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主要作為「影片傳輸結構」中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各個單元之控制中心。(2)顯示單元:係為螢幕,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像之顯示。(3)燒錄器: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燒錄。(4)連接單元:係為USB連接器,可另與隨身碟連接並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而播放隨身碟中相關之影音檔案。(5)儲存單元:係為硬碟,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儲存。(6)接收/播放單元: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數位影音檔案之接收,並將接收後之檔案還原成訊號或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7)晶片模組: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預覽、檔案下載、回報、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以及備援支援時之相關動作。(8)電源供應單元:連接有開關及電源接頭,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提供「影片傳輸結構」所需之電力。(9)網路傳輸單元:係具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10)影音傳輸單元:係具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2.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如下:(1)處理單元部分:由於該處理單元係連接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因此,前述各個單元之運作,諸如: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以及遠端控制廣播級設備等運作效果及相關之操作皆需配合處理單元作為控制處理。(2)顯示單元部分:係搭配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訊息之顯示。(3)燒錄器部分:該燒錄器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燒錄,由於此燒錄器之功能係與一般燒錄器之功能相同,因此說明書中便不多贅述。(4)連接單元部分:係搭配處理單元之處理作為外接影音檔案設備時之使用。(5)儲存單元部分: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且與處理單元連接,可作為儲存相關影音資料之使用,以供使用者存檔及查詢。(6)接收/播放單元部分:該接收/播放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且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數位影音檔案之接收,並將接收後之檔案還原成訊號或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7)晶片模組部分:該晶片模組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且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係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預覽、檔案下載、回報、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以及備援支援時之相關動作。(8)電源供應單元部分:該電源供應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提供「影片傳輸結構」所需之電力;其相關段落說明如說明書所述,當本創作於運用時,係可藉由電源供應單元之電源接頭與外部電源連接以擷取所需之電力,且利用通訊介面、網路傳輸單元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並以影音傳輸單元之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之後再開啟開關進行相關之使用。(9)網路傳輸單元部分:該網路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10)影音傳輸單元部分:該影音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三)系爭專利無應撤銷原因:  1.捷安達公司建置該影音傳輸裝置於電視台之實施行為,不足使系爭專利失其新穎性:被告提出此項抗辯無非係以捷安達公司在99年2月已開始提供廣告影像傳輸,而未揭示該技術內容之服務網頁資料為證,此網頁資料並不足以證明捷安達公司為了提供此項服務所建置之設備具有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此由被告於其書狀亦自承「由於該裝置所有權及管理權屬捷安達公司,被告無法取得樣品分析、鑑定」等語,亦可得知被告僅係憑恃臆測而為此抗辯,且未能盡其證之責。再者關於捷安達公司前所建置之設備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全部技術特徵此一消極事實,原告原不負舉證責任,且該設備之所有權及管理權係屬捷安達公司所有,此亦經被告自認無訛,原告與捷安達公司係屬各自獨立之權利主體,原告並無提出該項技術之權限。再者,原告合理懷疑被告係為了取得捷安達公司前所實施但未經公開之營業秘密,而刻意為此抗辯,蓋捷安達公司為免該項具秘密性之傳輸技術洩漏於外,凡架設於電視公司之機器設備皆貼有防拆貼紙,且遇有維修需要時,亦一概由電視公司向捷安達公司報請修繕後,由捷安達公司自行維修,以免實際管有機器設備之電視公司自行拆解設備而研究甚至進一步取得技術內容;此外,在捷安達公司內部,相關技術人員更簽有相關保密協定,凡此種種保密措施,皆係出於保障秘密所有人即捷安達公司因其秘密性而生之利益而設,實不容被告藉由本件訴訟程序,而輕易取得該項技術內容。2.系爭專利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於達到快速傳輸、避免於傳輸過程中產生影音資料失真及解決習知技術影片傳輸裝置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它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克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中所提之各項技術特徵,業已由說明書提出先前技術,且該系爭專利說明書中述及實施方式時,亦已就其所認為實施新型創作的較佳實施例予以記載,以呈現解決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手段;而在該實施方式中並敘明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必要技術特徵,應認足使該新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無需過度實驗的情況下,即能了解聲請專利之新型的內容。總此,基於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內容,已載明有關之先前技術、創作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功效,該新型說明已臻明確且充分揭露,足使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了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實無被告所質疑系爭專利不能據以實施之問題,且系爭專利能否據以實施亦無關被告產品已侵權之事實,自無違反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規定。3.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其申請系爭專利,並無新型專利權人為非新型專利申請權人者之情事:(1)被告辯以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係以原告並無影音傳輸之專業云云,然原告自83年起先後在博達華商廣告股份有限公司、英屬維京群島商聚濤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等廣告媒體業工作達8年之久,經此歷練,原告已極其熟悉廣告媒體業之作業;其後,原告再於91年間任職於富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事數位媒體之設計、佈建與銷售,並負責臺灣地區之業務、營運及技術開發,對於網路、影音壓縮之技術,亦大有進展,並非被告所稱原告專業範圍僅限財務方面;嗣原告加入捷安達公司後,乃擔任研發小組主管,領導公司團隊研發系爭專利,並與公司約定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原告所有。綜上說明,足見原告實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對於系爭專利為有專利申請權,而為系爭專利之真正專利權人,此亦為捷安達公司所不爭。(2)又被告另稱系爭專利之新型即為第三人梁富廣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專利之發明(申請號:000000000),第三人梁富廣始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云云;惟觀諸梁富廣前所申請專利之發明,其內容與系爭專利內容迥然不同,二者並無任何關聯,斷不能據此而謂系爭專利係由第三人梁富廣所創作。反面而言,自原告申請系爭專利迄今已近2年,該新型係由第三人梁富廣所創作,其豈有不出面舉發爭執之理,此適足證明,被告所辯係屬不實。 4.引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由引證1觀之,該引證1中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顯示單元、燒錄器、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系爭專利所提之處理單元、連接單元及網路傳輸單元與引證1所提之中央處理器、第一到第四連接器、介面卡插槽及網路卡等結構,兩者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1則係為「主機板模組及應用其之個人電腦主機」,因此,兩者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引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中,並非單獨存在,而由於該專利範圍第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因此,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同樣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由引證1觀之,該引證1中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4)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1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1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5.引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由引證2觀之,該引證2中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燒錄器、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系爭專利所提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連接單元及網路傳輸單元與引證2所提之處理單元、輸出裝置、輸入裝置之USB介面、輸出介面卡及網路介面等結構,兩者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2則係為「架構、程式模型以及應用程式介面」,因此,兩者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引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2)再由引證2觀之,該引證2中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2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2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6.引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引證3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3係為「視訊轉檔裝置」,因此,系爭專利與引證3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2)引證3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3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3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四)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已在國內實施而為系爭專利效力所及:1.關於被證1,形式上雖係由電視公司具名開立,然比較各文書之內容,除具體建置時間及各公司資料有所不同外,其用語及內容幾乎完全相同,顯見此為被告近期為了本件訴訟所需而自行繕製,其形式及實質真正均屬可疑,不能遽採。此外,縱假設被告提供所謂系爭廣告片接收機予各家電視公司之時間,確實如各該文書所載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但其當時所提供之設備是否即為今日侵權之設備,要非無疑,實不能以被告於系爭專利申請前,曾於被證1所載8家電視公司實施,即認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非系爭專利效力所不及。再者,被告自認其為了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相關設備於包含華視及民視等10家電視公司,並經列為不爭執事項,然觀諸被證1等文件,其未有華視及民視所具名者,準此,退萬步而言(即假設系爭文書形式及實質均屬真正,且所載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自架設至今均屬同一,未曾變更),至少在華視及民視等2家電視公司,亦應認被告所提供予華視及民視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仍為系爭專利效力所及。2.關於被證12、13統一發票,充其量僅能證明被告曾於100年4月6日及同年月7日,分別前往原價屋電腦有限公司及新記股份有限公司購買發票上所載「電腦耗材周邊」、「BDLKSDI」等物件,然於被告所辯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申請專利前已經存在國內乙節,尚屬有間,並有諸多疑點;諸如:被告是否真有將被證12、13所載物件組裝為設備?組裝時,除被證12、13之物件外,是否另需配備其他物件?若是,其他物件之購買時點?何時組裝實際組裝完成可資使用?組裝完成之設備是否即為如今之被控侵權物品?等等,於被告釐清此諸多疑點並舉證證明前,自無從獲得被告係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即已在國內實施之確信,應認被告就其抗辯未善盡舉證之責。(五)爰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0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公司不得製造及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設備,其已製造之上述設備應予銷毀。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系爭專利是關於一種「影片傳輸結構」。依其專利說明書記載,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有一種影片傳輸系統,其包括有一設於影片公司內之影片伺服器、以及一設於電視公司內之影片機盒,而該影片伺服器可用以儲存及傳送電視公司要的影片數位檔案,且該影片機盒透過網際網路接收影片伺服器傳出之影片檔案資料;如是,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2.系爭專利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乃是:先前技術的影片傳輸系統由於影音資料通常係為高畫質之影像,使得該影音資料之檔案較為龐大,常會導致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且該習用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因而提出系爭「影片傳輸結構」,以提供可避免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並具備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的影片傳輸結構。3.就此,鈞院102年8月23日通知書亦認定:可知系爭專利之技術在於「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須具備如前所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方可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4.系爭專利既然是要提供能解決習知技術之技術難題,並提供習知技術所無之功能,則其專利權範圍自應限於能夠解決習知技術難題,並提供習知技術所無之功能之影片傳輸結構。因為如果影片傳輸結構無法解決該技術難題,或無法提供系爭專利所增加之功能,即無法達成其創作之目的,當然應解為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或未侵害系爭專利權。5.另查新型專利的標的乃是物品之「形狀、構造或裝置」(修正前專利法第93條)或物品之「形狀、構造或組合」(現行專利法第104條);並非物品之「功能」。功能只是新型的創作目的,「形狀、構造或裝置」,亦即實現功能的技術手段,才是專利法所要保障的內容。(二)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  1.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由原告授權捷安達公司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原告係將系爭專利權授權原告擔任負責人之捷安達公司實施。查該捷安達公司實係被告公司同業,業務包括承攬各廣告公司傳輸廣告影片至各電視台之服務。其營業方式即利用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功能類似之裝置,建置於各電視台,以接收捷安達公司為客戶傳輸之廣告影片。據被告公司所知,捷安達公司早在原告申請專利之前,即將具有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全部技術特徵之裝置,陸續建置於各電視台,開始接收廣告影片迄今,捷安達公司之官方網頁上亦明確記載,其於98年5月間即已建置完成於全臺灣之電視台,且網頁上多筆關於提供廣告影像傳輸服務之說明訊息,均為99年2月間所發佈,此有擷取自捷安達公司廣告快線官方網站之網頁畫面(即被證2)可證,可知捷安達公司至少於99年間起,即已開始利用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全部技術特徵之裝置,提供廣告影像傳輸服務。該實施系爭專利之捷安達公司裝置,既然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建置於各電視台,且捷安達公司並未與各電視台約定不得拆開機器觀察,則該裝置在申請前已經使用。又本案係專業性產品,而非一般性之消費性產品,因此此處所謂的公眾,應指相關產業。捷安達公司既在全臺灣電視台都裝機完成,且置於公眾可得知其技術特徵之狀態,應已達公開使用的程度,符合修正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後段公開使用之規定,應認系爭專利已喪失新穎性。2.系爭專利未充分揭露,而違反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項:(1)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雖然聲稱要解決先前技術之難題,並增加先前技術所無之功能,但在專利說明書中僅記載解決所稱技術難題應具備之功能。對於達成該等功能,而使系爭專利可專利的優於(patentablydistinguishesfrom)先前技術的具體技術特徵,則未記載於專利說明書中。(2)原告僅重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而未提出任何為「達成」該「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所具備的「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更未證明在系爭專利說明書中何處曾經記載該「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3)由於系爭專利在說明書中並未記載達成其創作目的的「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無法使同業人士依據說明書記載內容實施其新型,已經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規定:發明說明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依前述規定,本件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原告不得主張專利權。3.原告非系爭專利申請權人: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非專利之創作人不能以創作人身分取得申請權,系爭專利依專利法有應撤銷之原因,且原告亦不得對他人主張權利。系爭專利之新型專利申請人為謝素秋即本件之原告,謝素秋係「省立三重商工」及「國立台北商專」畢業,主修會計,且長期處理財務工作,不曾具有電腦、多媒體、影片傳輸等技術所需之專業技術及知識。原告既然不具備系爭專利相關技術能力,應無可能自行創作或發明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依鈞院97年度民專上易字第7號判決意旨可知非專利之創作人不能以創作人身分取得申請權。若非專利之創作人取得專利權,則該專利依專利法有應撤銷之原因,且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該專利權人不得對他人主張權利。準此,系爭專利之創作人謝素秋並不具備系爭專利相關技術能力,應無可能自行創作或發明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系爭專利之設計,應是由捷安達公司實際負責人「梁富廣」先生所為,其借用原告謝素秋名義,以習知技術專利提出系爭新型專利申請案,企圖藉新型專利無須實質審查的漏洞,取得不當的專利,而行不正競爭之目的,至為明顯。4.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1為97年1月11日公開,由有通資訊公司所申請的「主機板模組及應用其之個人電腦主機」,即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1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部分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部分網路傳輸單元、部分影音傳輸單元。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1,或由引證1可以輕易達成。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2為95年3月16日公開,由微軟公司所申請的「架構、程式模型以及應用程式介面」,也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2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部分網路傳輸單元、及部分影音傳輸單元。引證案2雖未揭示電源供應器及殼體之技術特徵,惟參考引證案2之專利說明書及圖式,該發明為提供至少一架構促進利用一模型之系統和/或依方法,其中該模型可用以建立一RFID應用之發明,可知引證案2必定需要使用電源供應之設備,且必須使用殼體將專利範圍之原件加以組合,此兩項技術特徵應屬毋庸特別揭露說明之技術特徵。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2,或由引證2組合引證1可以輕易達成。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所請求的影片傳輸結構,早經多數專利文獻公開在案。其中,引證3為97年12月1日公開(公開案號0000-00000),由英保達公司所申請的「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3揭示一種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以將多種各式不同類型之視訊來源,例如有線電視、數位電視、美規數位視訊、日規數位視訊、衛星機上盒、光碟播放機、數位攝影機、和監視攝影機所產生之視訊信號(包括類比和數位視訊信號)或電腦中的各式數位視訊檔案轉換成使用者所指定之格式的數位視訊檔案。引證3具有一可程式化之轉檔排程功能,並採用一硬體型式之視訊格式轉換晶片來執行視訊格式轉換工作。依據引證3專利說明書記載,該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也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元件及元件之連結方式。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3,或由引證3可以輕易達成。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但引證1圖1B、1C、2A、2B、2C均顯示其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但將電腦裝置之元件與一殼體結合,乃是所有電腦裝置的標準做法,屬引證2直接且無歧異揭露或業者極容易想到的做法。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載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此外,引證1圖1B、1C、2A、2B、2C也顯示其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該設計極容易應用到引證2。引證2與引證1結合也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引證3雖揭示主要為外接式視訊轉檔裝置,但將該視訊轉檔裝置與電腦裝置之殼體結合,乃是所有電腦裝置的標準做法,屬引證3直接且無歧異揭露或業者極容易想到的做法。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1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為中央處理器。該中央處理器也屬一種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或至少極容易想到使用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達成該處理單元。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2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該處理單元當然可以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達成,為業者容易想到的應用。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3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為微處理器與控制程式。該微處理器即為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顯示單元,但因配備「顯示卡」,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或極輕易推知引證1配備顯示單元,即為一般電腦所使用的螢幕。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第46頁第13行及圖15。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1A、1B、2圖。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5)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具有USB連接器,但從圖1B、2A、2B在主機板右方均顯示USB連接器,圖1A與圖1C均顯示6組USB連接器,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USB連接器。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第46頁第2段。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第10頁第3段。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6)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硬碟機,但從圖1B、2A、2B在主機板右方均顯示硬碟機常用的SATA介面插槽,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硬碟機。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中。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視訊檔案儲存裝置)。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7)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其晶片模組包括「南橋晶片與北橋晶片、音效晶片」,可以極容易推知該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2已經揭示「模型元件可包含一提供安全性模型之安全性元件。」、「輸出介面卡包含但不限於視訊和音效卡,其用以連接輸出裝置和系統匯流排。」至少已經揭露該安全晶片與該影音晶片。至於加密晶片及救援晶片,則均為業者極容易想到的應用,系爭專利就此也無詳細說明或定義。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3已經揭示視訊格式轉換模組的「視訊格式轉換晶片」,即系爭專利所稱之「影音晶片」。至於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及救援晶片,則均為業者極容易想到的應用,系爭專利就此也無詳細說明或定義。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8)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具有電源供應單元,但從圖1B、1C、2A、2B、2C均顯示電腦外殼開設電源供應單位的散熱風扇開口,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電源供應單元。而一般電腦配備電源供應單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前所述,一般電腦均會配備電源供應單元,且均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所周知,一般電腦均會配備電源供應單元,且均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並可由引證3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9)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其介面卡包括網路卡,可以極容易推知該網路卡含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引證2說明書記載:「網路介面1548包含有線和/或無線通信網路,如:區域網路(LAN)和廣域網路(WAN)。LAN技術包含光纖分散式資料介面、銅線分散式資料介面、乙太網路、記號環網路…等。WAN技術包含但不限於:點對點連結、迴路切換網路(如整合服務數位網路ISDN)、封包交換網路和數位用戶迴路。」已經足以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包括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等習知之有線、無線傳輸介面。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3說明書(第4個應用實例)已記載,該將多媒體處理平台(即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直接作為視訊來源,用以將該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現存之視訊檔案透過外接之本發明之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來進行轉檔程序。於此情況下,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具備網路傳輸單元,乃是直接且無歧異可以得知之事實。利用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本身所具備網路傳輸單元,即可達成網路傳輸的目的。且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本身所具備網路傳輸單元,本即可包括系爭專利申請前周知的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④引證3結合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引證2說明書第47頁記載:「網路介面1548包含有線和/或無線通信網路,如:區域網路(LAN)和廣域網路(WAN)。LAN技術包含光纖分散式資料介面、銅線分散式資料介面、乙太網路、記號環網路…等。WAN技術包含但不限於:點對點連結、迴路切換網路(如整合服務數位網路ISDN)、封包交換網路和數位用戶迴路。」已經足以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包括系爭專利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等習知之有線、無線傳輸介面。引證2之電腦系統極容易與引證3之視訊轉檔裝置結合,成為其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20。故結合引證2與引證3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10)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音效卡,且其介面卡包括顯示卡或電視卡。可以極容易推知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2說明書已記載:「輸出介面卡包含但不限於視訊和音效卡,其用以連接輸出裝置和系統匯流排」;亦記載:「介面埠包含一序列埠、一平行埠、一遊戲埠和一通用序列匯流排(USB)」,則該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等,均屬業界共知之介面,且均由相關業者團體所制定,公告後供同業使用。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引證3說明書已記載:「該視訊來源的種類包括各式之廣播電視接收裝置,例如有線電視、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數位電視、美規之NTSC(NationalTelevisionStandardsCommittee)數位電視、日規之ISDB-T(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Broadcasting-Terrestrial)數位電視、和衛星直播電視(衛星機上盒),以及各式之視訊檔案儲存裝置或影視播放裝置,例如CD/DVD光碟播放機、數位攝影機、和監視攝影機;而該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20則例如為一個人電腦(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或各式之具有視訊播放功能的可攜式影視播放裝置21,例如iPod、SonyPSP(PlayStationPortable)、或NINTENDONDS。於實際操作時,本發明之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即可接收該視訊來源所產生之視訊信號,並將其轉換成使用者所指定之格式的數位視訊檔案。」則該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等,均已直接且無歧異的揭示在引證3,或屬業界共知之介面,且均由相關業者團體所制定,公告後供同業使用,由引證3極容易達成。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⑾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三)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已在國內實施而為系爭專利效力所不及:1.由被證1之記載內容可知,被告確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被證1所列之各電視公司,並已開始提供影片接收之服務。至於被證1之製作時間為何,與文書之形式上及實質上真正與否尚無關聯。被證1確實已經所列各家電視公司主管簽章,依民事訴訟法第358條第1項之規定,應推定其為真正。被告既於原告申請專利前已開始使用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自然不受系爭專利效力所及,至於被告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裝置於何電視公司加以使用,均與系爭專利效力無關。2.被告曾於100年4月6日及同年7月間,分別至原價屋電腦有限公司及新記股份有限公司購買電腦周邊元件等物件(即被證12、13),並於同年7月之前將利用上開購買之物件所組裝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台視、三立、中天、八大、飛凡、緯來、東森、年代等電視公司,且於同年7月間開始提供廣告影像傳輸之服務(即被證1),顯然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開始在國內實施。原告固不否認被告購入上開電腦周邊元件,惟質疑被告是否實際將被證12、13所載物件組裝為設備等語。查被告購買電腦元件後即加以組裝使用顯屬常情,且被告一次購買相同元件15組,顯為組裝相同機器15台,亦與被告為提供傳輸廣告影片之服務而建置於各電視公司所需機器之數量大致吻合。復參以被告公司於100年7月至11月間開具給多家廣告公司之統一發票存根聯(即被證22),及被告公司100年7月間至11月間派送廣告之詳細清單(即被證23)。可知被告確於上開日期購買電腦元件,並即將該元件組裝成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100年7月以前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上開電視公司,並於100年7月間開始以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為多家電視公司提供傳輸廣告影片之服務。(四)原告並未遵照提出關於該等技術特徵之侵權分析報告,因此,本案關於技術特徵是否存在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即屬無法證明。故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9至11項之均等範圍,及第2、6、8項之文義或均等範圍。(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131頁之言詞辯論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二)原告為捷安達公司經理。(三)被告公司為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八大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非凡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緯來電視網股份有限公司、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年代網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華視、民視等10家公司。(四)原告於101年7月30日透過鼎力法律事務所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被告有於101年7月30日收受。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共11項,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11項為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其內容如下(參本院卷(一)第68至69頁):1.一種影片傳輸結構,包括有:一處理單元;一顯示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燒錄器,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連接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儲存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接收/播放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晶片模組,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電源供應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網路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以及一影音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2.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3.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4.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5.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6.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7.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8.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9.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10.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11.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關於習知技術所遭遇之問題,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最末段:「因此,便有相關業者研發出一種影片傳輸系統,其包括有一設於影片公司內之影片伺服器、以及一設於電視公司內之影片機盒,而該影片伺服器可用以儲存及傳送電視公司要的影片數位檔案,且該影片機盒透過網際網路接收影片伺服器傳出之影片檔案資料;如是,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本院卷(一)第57頁)、第4頁第2段:「雖然該影片傳輸系統可改善習用之缺失,但是由於目前之影音資料通常係為高畫質之影像,因此,使得該影音資料之檔案較為龐大,常會導致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且該習用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本院卷(一)第58頁),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前,雖習知技術已有影片傳輸系統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但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仍有下列二個問題:其一為「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其二為「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2.關於系爭專利解決問題所使用之技術,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4頁最末段:「…本創作係一種影片傳輸結構包含有:一處理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顯示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燒錄器;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連接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儲存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接收/播放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晶片模組;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電源供應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網路傳輸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影音傳輸單元;以及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影音傳輸單元。」(本院卷(一)第58頁),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係將「處理單元」分別與「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連接所構成。3.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之「1.管理」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須具備「同步儲存單元進行管理」之功能。4.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之「2.加密」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之須具備:(1)「檢查影音檔案是否已毀損或刪除,若無過檢查則自動刪除並進行重傳」之功能;(2)「系統檔案在異動、刪除或移除前,與電腦硬體設定檔比對」之功能;(3)「利用封包型態偵測技術攔阻可疑的伺服器,藉以進行阻擋」之功能;(4)「當使用者不正常登入系統次數過多時,自動封鎖其使用權限」之功能。5.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3.系統效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針對處理單元與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進行優化編譯」之功能。6.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4.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顯示單元」須具備「當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時,顯示錯誤訊息」之功能;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當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時,透過E-mail或是SMS通知相關人員」之功能。7.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5.操作介面」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1)「多國語言操作介面」之功能;(2)「簡單易使用之操作介面」之功能;(3)「透過網路傳輸單元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遠端開啟或控制播放」之功能。8.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6.預覽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播放時之程序係透過影音晶片內建之各式影音檔壓縮處理技術,並透過操作介面順利預覽各式格式影音檔案,而各影音檔案之格式包括但不限於wmv/mpeg/mpeg-ts/mpeg-ps/mpeg-es/mov/mxf/gxf/lxlxf/m2v/h264/h263/3gp/m4v/rm/avi/dat/vob…等」之功能。9.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7.播放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當使用時係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DigitalBetacam設備連接,而播放數位訊號(影像聲音合併);以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及聲音輸出/入介面連接SPBetacam(VIDEO/AUDIO)設備,而播放類比影像訊號與類比聲音訊號;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HDCAM及VideoServer設備連接,另可以連接單元與隨身碟連接而播放相關之影音檔案」之功能;「播放動作係可將任何格式之數位檔案透過網路傳輸單元或隨身碟放置於儲存單元中,並判斷SD/3D/HD之檔案,而自動尋找系統內適合之解碼器後,透過接收/播放單元將數位檔案還原成訊號,並同時輸出成數位和類比訊號」之功能。10.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8.查詢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1)「多個關鍵字搜尋功能,可以使用空格分隔多個關鍵字查詢」之功能;(2)「多媒體檔案搜尋功能,除儲存單元查詢外,還可以直接查詢影片中之關鍵字或字幕」之功能;(3)「可進行同義字搜尋功能支援多國語言查詢」之功能。11.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9.智能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常駐式關鍵字搜尋功能,不必輸入完整字串,也可依簡單關鍵字迅速查詢儲存單元中所有關鍵字或片語」之功能。12.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10.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根據個人的操作習慣來更改介面相關設定(UI/欄位數量及排列位置/筆數/Logo…等)」之功能。13.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1.檔案下載」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透過加密晶片,檢測通過後操作介面才能准許下載到其它電腦中」之功能。14.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2.操作」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網路傳輸單元」須具備「可直接進行相關介面之操作與控制」之功能。  15.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 之「13.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部分,可知系  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須具備「  可同步管理所有使用者操作相關權限」之功能。16.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4.退帶即時回報機制」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當使用者遇到爭議影片時,可更改狀態,且會即時鎖住(Lock)記錄與影片後,此時技術人員可即時透過線上客服技術與使用者連絡」之功能。17.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5.檔案同步」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與相關伺服器進行檔案分解式壓縮加密同步」之功能。18.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6.擷取」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當使用時係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DigitalBetacam設備連接,而播放數位訊號(影像聲音合併);以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及聲音輸出/入介面連接SPBetacam(VIDEO/AUDIO)設備,而播放類比影像訊號與類比聲音訊號;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HDCAM及VideoServer設備連接,另可以連接單元與隨身碟連接而播放相關之影音檔案」之功能;「擷取動作係可將任何廣播級或專業級影音設備接至各機器設備之接頭,並自動判斷數位訊號/類比訊號與SD/3D/HD影音訊號,且將其影音訊號透過接收/播放單元擷取入設備後,利用編碼器透過影音晶片將訊號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之功能。19.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7.線上轉檔」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播放程序透過影音晶片之內建各式影音檔之壓縮處理技術,進行線上轉檔藉以可轉出包括但不限於wmv/mpeg/mpeg-ts/mpeg-ps/mpeg-es/mov/mxf/gxf/lxf/m2v/h264/h263/3gp/m4v/rm/avi/dat/vob…等格式」之功能。20.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8.支援藍芽/Wifi」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利用手機之App程式,透過網路傳輸單元之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直接以手機進行操作控制」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9.備援支援」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利用救援晶片定時檢查重要的系統檔案是否已毀損、刪除或移除,若無通過檢測之檔案救援晶片便會自動進行簡易修護之動作,若未能完成修護則會於顯示單元顯示錯誤訊息」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20.線上客服」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透過通訊介面及顯示單元與客服人員進行通話」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21.遠端控制廣播級設備」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遠端時間控制介面可透過之連接取得數位影像的時間標籤(TIMECODE)和控制廣播級設備(RemoteControl)」之功能。最後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最末段起:「綜上所述,本創作影片傳輸結構可有效改善習用之種種缺點…」,可知系爭專利之核心技術在於「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須具備如前所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方可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故應為如上之解釋。(三)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既抗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應撤銷之原因,揆諸前揭法條,本院自應就此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以認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得否對被告主張權利。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100年12月1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101年5月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一)第11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一)第55至72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系爭專利新型說明中關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揭露違反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1)按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項規定:「發明說明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此規定透過同法第108條於新型專利準用之。本規定之原因在於為使公眾能利用該發明而促進產業發展,所以公開給公眾之專利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申請專利之發明。而所謂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係指說明書關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揭露必須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而以其是否可據以實施為判斷的標準,若達到可據以實施之程度,即謂說明書明確且充分揭露申請專利之發明。而所謂可據以實施之程度,係指說明書之記載,可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僅依說明書所載之內容以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無須過度實驗,即能瞭解其內容,據以製造及使用申請專利之發明,以解決習知技術所遭遇之問題並且產生預期的功效,亦即,若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說明書所載之內容以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無法瞭解如何執行該發明之技術手段以實施該申請專利之發明者,例如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發現實施該發明之方法,而其已超過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合理預期之範圍時,這種發明說明之記載不得被認定符合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2)如前所述,申請專利範圍中「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應解釋為具備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之技術特徵,因此,系爭專利新型說明中必須揭露揭露達成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之具體軟硬體結構,以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該具體結構之揭露而據以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進而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惟查,系爭專利新型說明書中僅揭露「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所具備之功能(即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所載「1.管理-20.線上客服」之功能),由於說明書中以功能方式撰寫之技術內容僅能界定出系爭專利所欲達成之功能,至於利用如何之技術手段以實現該等功能之具體內容,在系爭專利申請前未有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所載「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相關技術之情形下,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無法透過說明書僅以功能方式揭露之技術內容,進而推得出該相關功能背後之具體執行方式,亦即無法瞭解各個技術特徵之具體軟硬體內容為何、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為何,故系爭專利說明之記載應被認定不符合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而不符合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3)原告雖稱: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至11頁之揭露,應足使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了解新型之內容云云。惟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至7頁僅揭露「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之硬體連結關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僅揭露前開硬體連結後所能達成之功能,但僅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該些硬體連結並無法達成系爭專利所欲達成之該些功能,該些硬體必須與軟體相互搭配始能達成該些功能,然而,該些功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前並未存在,此為原告於說明書中所自承且表明為系爭專利欲解決之問題,而系爭專利說明書並未揭露各個技術特徵之具體軟硬體內容為何,亦未揭露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為何,是原告上開主張,尚非可採。(四)如前揭說明,系爭專利之有效性乃為本件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之前提要件,而本院認系爭專利因違反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而具有應撤銷之原因,已詳述如上,是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進而請求判決如其前揭聲明所示,即屬無據,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5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公告新型第M428609號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58條第1、2項規定,原告就系爭專利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同意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之權利,而原告除同意以原告為負責人而從事資訊軟體、資料處理及電子資訊供應等相關服務為業之第三人英屬維京群島商捷安達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下稱捷安達公司)實施系爭專利外,並未明示或默示同意其他第三人實施系爭專利。另被告亦係以資訊軟體、資料處理及電子資訊供應等相關服務為業,與捷安達公司處於競業關係,被告公司為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相關設備(下稱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八大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非凡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緯來電視網股份有限公司、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年代網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華視、民視等10家公司,捷安達公司前於101年3月30日收到客戶轉寄被告為推廣該公司業務所寄發予不特定多數人之電子郵件,得知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經捷安達公司蒐證並檢具自華視公司取得之照片委請台智識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就如照片所示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設備進行鑑定,鑑定結論為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1頁,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原告於101年7月30日透過鼎力法律事務所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被告於101年7月30日收受後,仍持續侵害系爭專利,又被告閃國俊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97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具體軟硬體內容如下:(1)處理單元: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主要作為「影片傳輸結構」中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各個單元之控制中心。(2)顯示單元:係為螢幕,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像之顯示。(3)燒錄器: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燒錄。(4)連接單元:係為USB連接器,可另與隨身碟連接並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而播放隨身碟中相關之影音檔案。(5)儲存單元:係為硬碟,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儲存。(6)接收/播放單元: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數位影音檔案之接收,並將接收後之檔案還原成訊號或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7)晶片模組: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預覽、檔案下載、回報、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以及備援支援時之相關動作。(8)電源供應單元:連接有開關及電源接頭,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提供「影片傳輸結構」所需之電力。(9)網路傳輸單元:係具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10)影音傳輸單元:係具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2.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如下:(1)處理單元部分:由於該處理單元係連接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因此,前述各個單元之運作,諸如: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以及遠端控制廣播級設備等運作效果及相關之操作皆需配合處理單元作為控制處理。(2)顯示單元部分:係搭配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訊息之顯示。(3)燒錄器部分:該燒錄器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係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相關影音資料之燒錄,由於此燒錄器之功能係與一般燒錄器之功能相同,因此說明書中便不多贅述。(4)連接單元部分:係搭配處理單元之處理作為外接影音檔案設備時之使用。(5)儲存單元部分: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且與處理單元連接,可作為儲存相關影音資料之使用,以供使用者存檔及查詢。(6)接收/播放單元部分:該接收/播放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且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數位影音檔案之接收,並將接收後之檔案還原成訊號或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7)晶片模組部分:該晶片模組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且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係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預覽、檔案下載、回報、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以及備援支援時之相關動作。(8)電源供應單元部分:該電源供應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進行提供「影片傳輸結構」所需之電力;其相關段落說明如說明書所述,當本創作於運用時,係可藉由電源供應單元之電源接頭與外部電源連接以擷取所需之電力,且利用通訊介面、網路傳輸單元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並以影音傳輸單元之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之後再開啟開關進行相關之使用。(9)網路傳輸單元部分:該網路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相關之電信業者、電腦及電視公司進行連結。(10)影音傳輸單元部分:該影音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而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可配合處理單元之處理與所需之影音設備進行連接。(三)系爭專利無應撤銷原因:  1.捷安達公司建置該影音傳輸裝置於電視台之實施行為,不足使系爭專利失其新穎性:被告提出此項抗辯無非係以捷安達公司在99年2月已開始提供廣告影像傳輸,而未揭示該技術內容之服務網頁資料為證,此網頁資料並不足以證明捷安達公司為了提供此項服務所建置之設備具有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此由被告於其書狀亦自承「由於該裝置所有權及管理權屬捷安達公司,被告無法取得樣品分析、鑑定」等語,亦可得知被告僅係憑恃臆測而為此抗辯,且未能盡其證之責。再者關於捷安達公司前所建置之設備不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全部技術特徵此一消極事實,原告原不負舉證責任,且該設備之所有權及管理權係屬捷安達公司所有,此亦經被告自認無訛,原告與捷安達公司係屬各自獨立之權利主體,原告並無提出該項技術之權限。再者,原告合理懷疑被告係為了取得捷安達公司前所實施但未經公開之營業秘密,而刻意為此抗辯,蓋捷安達公司為免該項具秘密性之傳輸技術洩漏於外,凡架設於電視公司之機器設備皆貼有防拆貼紙,且遇有維修需要時,亦一概由電視公司向捷安達公司報請修繕後,由捷安達公司自行維修,以免實際管有機器設備之電視公司自行拆解設備而研究甚至進一步取得技術內容;此外,在捷安達公司內部,相關技術人員更簽有相關保密協定,凡此種種保密措施,皆係出於保障秘密所有人即捷安達公司因其秘密性而生之利益而設,實不容被告藉由本件訴訟程序,而輕易取得該項技術內容。2.系爭專利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於達到快速傳輸、避免於傳輸過程中產生影音資料失真及解決習知技術影片傳輸裝置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它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克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中所提之各項技術特徵,業已由說明書提出先前技術,且該系爭專利說明書中述及實施方式時,亦已就其所認為實施新型創作的較佳實施例予以記載,以呈現解決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手段;而在該實施方式中並敘明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必要技術特徵,應認足使該新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無需過度實驗的情況下,即能了解聲請專利之新型的內容。總此,基於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內容,已載明有關之先前技術、創作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功效,該新型說明已臻明確且充分揭露,足使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了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實無被告所質疑系爭專利不能據以實施之問題,且系爭專利能否據以實施亦無關被告產品已侵權之事實,自無違反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規定。3.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其申請系爭專利,並無新型專利權人為非新型專利申請權人者之情事:(1)被告辯以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係以原告並無影音傳輸之專業云云,然原告自83年起先後在博達華商廣告股份有限公司、英屬維京群島商聚濤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等廣告媒體業工作達8年之久,經此歷練,原告已極其熟悉廣告媒體業之作業;其後,原告再於91年間任職於富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事數位媒體之設計、佈建與銷售,並負責臺灣地區之業務、營運及技術開發,對於網路、影音壓縮之技術,亦大有進展,並非被告所稱原告專業範圍僅限財務方面;嗣原告加入捷安達公司後,乃擔任研發小組主管,領導公司團隊研發系爭專利,並與公司約定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原告所有。綜上說明,足見原告實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對於系爭專利為有專利申請權,而為系爭專利之真正專利權人,此亦為捷安達公司所不爭。(2)又被告另稱系爭專利之新型即為第三人梁富廣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專利之發明(申請號:000000000),第三人梁富廣始為系爭專利之創作人云云;惟觀諸梁富廣前所申請專利之發明,其內容與系爭專利內容迥然不同,二者並無任何關聯,斷不能據此而謂系爭專利係由第三人梁富廣所創作。反面而言,自原告申請系爭專利迄今已近2年,該新型係由第三人梁富廣所創作,其豈有不出面舉發爭執之理,此適足證明,被告所辯係屬不實。 4.引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由引證1觀之,該引證1中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顯示單元、燒錄器、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系爭專利所提之處理單元、連接單元及網路傳輸單元與引證1所提之中央處理器、第一到第四連接器、介面卡插槽及網路卡等結構,兩者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1則係為「主機板模組及應用其之個人電腦主機」,因此,兩者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引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依附於第1項中,並非單獨存在,而由於該專利範圍第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因此,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亦同樣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由引證1觀之,該引證1中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4)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1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1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5.引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由引證2觀之,該引證2中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燒錄器、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系爭專利所提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連接單元及網路傳輸單元與引證2所提之處理單元、輸出裝置、輸入裝置之USB介面、輸出介面卡及網路介面等結構,兩者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2則係為「架構、程式模型以及應用程式介面」,因此,兩者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引證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2)再由引證2觀之,該引證2中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2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2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6.引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引證3並無揭露系爭專利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且在實際之技術特徵比對下,亦非為相同之連接關係、技術結構、功效及目的;況且系爭專利係為「影片傳輸結構」,而反觀引證3係為「視訊轉檔裝置」,因此,系爭專利與引證3之間存有極大之差異,故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2)引證3並無揭露有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之技術特徵,因此,兩者比對之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11項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3)再者系爭專利欲克服之問題以及所達到之功能皆與引證3不同,況且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所提管理、加密、系統效能、訊息錯誤處理方法、操作介面、預覽功能、播放功能、查詢功能、智能功能、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檔案下載、操作、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退帶即時回報機制、檔案同步、擷取、線上轉檔、支援藍芽/Wifi、備援支援、線上客服、遠端控制廣播以及設備之整體運作效果皆未揭露於引證3中,又該系爭專利已由智慧局所發之新型技術報告中判定「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因此,可再次證明系爭專利已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無誤。(四)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已在國內實施而為系爭專利效力所及:1.關於被證1,形式上雖係由電視公司具名開立,然比較各文書之內容,除具體建置時間及各公司資料有所不同外,其用語及內容幾乎完全相同,顯見此為被告近期為了本件訴訟所需而自行繕製,其形式及實質真正均屬可疑,不能遽採。此外,縱假設被告提供所謂系爭廣告片接收機予各家電視公司之時間,確實如各該文書所載係在系爭專利申請前,但其當時所提供之設備是否即為今日侵權之設備,要非無疑,實不能以被告於系爭專利申請前,曾於被證1所載8家電視公司實施,即認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非系爭專利效力所不及。再者,被告自認其為了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相關設備於包含華視及民視等10家電視公司,並經列為不爭執事項,然觀諸被證1等文件,其未有華視及民視所具名者,準此,退萬步而言(即假設系爭文書形式及實質均屬真正,且所載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自架設至今均屬同一,未曾變更),至少在華視及民視等2家電視公司,亦應認被告所提供予華視及民視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仍為系爭專利效力所及。2.關於被證12、13統一發票,充其量僅能證明被告曾於100年4月6日及同年月7日,分別前往原價屋電腦有限公司及新記股份有限公司購買發票上所載「電腦耗材周邊」、「BDLKSDI」等物件,然於被告所辯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申請專利前已經存在國內乙節,尚屬有間,並有諸多疑點;諸如:被告是否真有將被證12、13所載物件組裝為設備?組裝時,除被證12、13之物件外,是否另需配備其他物件?若是,其他物件之購買時點?何時組裝實際組裝完成可資使用?組裝完成之設備是否即為如今之被控侵權物品?等等,於被告釐清此諸多疑點並舉證證明前,自無從獲得被告係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即已在國內實施之確信,應認被告就其抗辯未善盡舉證之責。(五)爰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0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公司不得製造及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設備,其已製造之上述設備應予銷毀。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系爭專利是關於一種「影片傳輸結構」。依其專利說明書記載,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有一種影片傳輸系統,其包括有一設於影片公司內之影片伺服器、以及一設於電視公司內之影片機盒,而該影片伺服器可用以儲存及傳送電視公司要的影片數位檔案,且該影片機盒透過網際網路接收影片伺服器傳出之影片檔案資料;如是,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2.系爭專利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乃是:先前技術的影片傳輸系統由於影音資料通常係為高畫質之影像,使得該影音資料之檔案較為龐大,常會導致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且該習用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因而提出系爭「影片傳輸結構」,以提供可避免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並具備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的影片傳輸結構。3.就此,鈞院102年8月23日通知書亦認定:可知系爭專利之技術在於「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須具備如前所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方可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4.系爭專利既然是要提供能解決習知技術之技術難題,並提供習知技術所無之功能,則其專利權範圍自應限於能夠解決習知技術難題,並提供習知技術所無之功能之影片傳輸結構。因為如果影片傳輸結構無法解決該技術難題,或無法提供系爭專利所增加之功能,即無法達成其創作之目的,當然應解為未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或未侵害系爭專利權。5.另查新型專利的標的乃是物品之「形狀、構造或裝置」(修正前專利法第93條)或物品之「形狀、構造或組合」(現行專利法第104條);並非物品之「功能」。功能只是新型的創作目的,「形狀、構造或裝置」,亦即實現功能的技術手段,才是專利法所要保障的內容。(二)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  1.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由原告授權捷安達公司公開使用,而喪失新穎性:原告係將系爭專利權授權原告擔任負責人之捷安達公司實施。查該捷安達公司實係被告公司同業,業務包括承攬各廣告公司傳輸廣告影片至各電視台之服務。其營業方式即利用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功能類似之裝置,建置於各電視台,以接收捷安達公司為客戶傳輸之廣告影片。據被告公司所知,捷安達公司早在原告申請專利之前,即將具有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全部技術特徵之裝置,陸續建置於各電視台,開始接收廣告影片迄今,捷安達公司之官方網頁上亦明確記載,其於98年5月間即已建置完成於全臺灣之電視台,且網頁上多筆關於提供廣告影像傳輸服務之說明訊息,均為99年2月間所發佈,此有擷取自捷安達公司廣告快線官方網站之網頁畫面(即被證2)可證,可知捷安達公司至少於99年間起,即已開始利用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全部技術特徵之裝置,提供廣告影像傳輸服務。該實施系爭專利之捷安達公司裝置,既然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建置於各電視台,且捷安達公司並未與各電視台約定不得拆開機器觀察,則該裝置在申請前已經使用。又本案係專業性產品,而非一般性之消費性產品,因此此處所謂的公眾,應指相關產業。捷安達公司既在全臺灣電視台都裝機完成,且置於公眾可得知其技術特徵之狀態,應已達公開使用的程度,符合修正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後段公開使用之規定,應認系爭專利已喪失新穎性。2.系爭專利未充分揭露,而違反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項:(1)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雖然聲稱要解決先前技術之難題,並增加先前技術所無之功能,但在專利說明書中僅記載解決所稱技術難題應具備之功能。對於達成該等功能,而使系爭專利可專利的優於(patentablydistinguishesfrom)先前技術的具體技術特徵,則未記載於專利說明書中。(2)原告僅重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而未提出任何為「達成」該「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所具備的「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更未證明在系爭專利說明書中何處曾經記載該「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3)由於系爭專利在說明書中並未記載達成其創作目的的「具體軟硬體內容以及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無法使同業人士依據說明書記載內容實施其新型,已經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規定:發明說明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依前述規定,本件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原告不得主張專利權。3.原告非系爭專利申請權人: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非專利之創作人不能以創作人身分取得申請權,系爭專利依專利法有應撤銷之原因,且原告亦不得對他人主張權利。系爭專利之新型專利申請人為謝素秋即本件之原告,謝素秋係「省立三重商工」及「國立台北商專」畢業,主修會計,且長期處理財務工作,不曾具有電腦、多媒體、影片傳輸等技術所需之專業技術及知識。原告既然不具備系爭專利相關技術能力,應無可能自行創作或發明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依鈞院97年度民專上易字第7號判決意旨可知非專利之創作人不能以創作人身分取得申請權。若非專利之創作人取得專利權,則該專利依專利法有應撤銷之原因,且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該專利權人不得對他人主張權利。準此,系爭專利之創作人謝素秋並不具備系爭專利相關技術能力,應無可能自行創作或發明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系爭專利之設計,應是由捷安達公司實際負責人「梁富廣」先生所為,其借用原告謝素秋名義,以習知技術專利提出系爭新型專利申請案,企圖藉新型專利無須實質審查的漏洞,取得不當的專利,而行不正競爭之目的,至為明顯。4.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1為97年1月11日公開,由有通資訊公司所申請的「主機板模組及應用其之個人電腦主機」,即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1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部分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部分網路傳輸單元、部分影音傳輸單元。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1,或由引證1可以輕易達成。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2為95年3月16日公開,由微軟公司所申請的「架構、程式模型以及應用程式介面」,也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2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部分網路傳輸單元、及部分影音傳輸單元。引證案2雖未揭示電源供應器及殼體之技術特徵,惟參考引證案2之專利說明書及圖式,該發明為提供至少一架構促進利用一模型之系統和/或依方法,其中該模型可用以建立一RFID應用之發明,可知引證案2必定需要使用電源供應之設備,且必須使用殼體將專利範圍之原件加以組合,此兩項技術特徵應屬毋庸特別揭露說明之技術特徵。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2,或由引證2組合引證1可以輕易達成。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所請求的影片傳輸結構,早經多數專利文獻公開在案。其中,引證3為97年12月1日公開(公開案號0000-00000),由英保達公司所申請的「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揭示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的裝置。引證3揭示一種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以將多種各式不同類型之視訊來源,例如有線電視、數位電視、美規數位視訊、日規數位視訊、衛星機上盒、光碟播放機、數位攝影機、和監視攝影機所產生之視訊信號(包括類比和數位視訊信號)或電腦中的各式數位視訊檔案轉換成使用者所指定之格式的數位視訊檔案。引證3具有一可程式化之轉檔排程功能,並採用一硬體型式之視訊格式轉換晶片來執行視訊格式轉換工作。依據引證3專利說明書記載,該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也具有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元件及元件之連結方式。由此可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元件以及其連結方式均已揭露在引證3,或由引證3可以輕易達成。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但引證1圖1B、1C、2A、2B、2C均顯示其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引證2結合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但將電腦裝置之元件與一殼體結合,乃是所有電腦裝置的標準做法,屬引證2直接且無歧異揭露或業者極容易想到的做法。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載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此外,引證1圖1B、1C、2A、2B、2C也顯示其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該設計極容易應用到引證2。引證2與引證1結合也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引證3雖揭示主要為外接式視訊轉檔裝置,但將該視訊轉檔裝置與電腦裝置之殼體結合,乃是所有電腦裝置的標準做法,屬引證3直接且無歧異揭露或業者極容易想到的做法。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1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為中央處理器。該中央處理器也屬一種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或至少極容易想到使用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達成該處理單元。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2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該處理單元當然可以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達成,為業者容易想到的應用。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惟引證3已經揭示其處理單元為微處理器與控制程式。該微處理器即為控制晶片或邏輯電路。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顯示單元,但因配備「顯示卡」,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或極輕易推知引證1配備顯示單元,即為一般電腦所使用的螢幕。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第46頁第13行及圖15。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1A、1B、2圖。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5)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具有USB連接器,但從圖1B、2A、2B在主機板右方均顯示USB連接器,圖1A與圖1C均顯示6組USB連接器,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USB連接器。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第46頁第2段。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第10頁第3段。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6)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硬碟機,但從圖1B、2A、2B在主機板右方均顯示硬碟機常用的SATA介面插槽,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硬碟機。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2說明書中。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但此特徵已經至少揭露在引證3說明書(視訊檔案儲存裝置)。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7)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其晶片模組包括「南橋晶片與北橋晶片、音效晶片」,可以極容易推知該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2已經揭示「模型元件可包含一提供安全性模型之安全性元件。」、「輸出介面卡包含但不限於視訊和音效卡,其用以連接輸出裝置和系統匯流排。」至少已經揭露該安全晶片與該影音晶片。至於加密晶片及救援晶片,則均為業者極容易想到的應用,系爭專利就此也無詳細說明或定義。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但如前所述,引證3已經揭示視訊格式轉換模組的「視訊格式轉換晶片」,即系爭專利所稱之「影音晶片」。至於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及救援晶片,則均為業者極容易想到的應用,系爭專利就此也無詳細說明或定義。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不具進步性。(8)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前所述,引證1雖未特別說明其具有電源供應單元,但從圖1B、1C、2A、2B、2C均顯示電腦外殼開設電源供應單位的散熱風扇開口,可以直接無歧異得知引證1配備電源供應單元。而一般電腦配備電源供應單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前所述,一般電腦均會配備電源供應單元,且均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但如所周知,一般電腦均會配備電源供應單元,且均會包括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為業者顯而易知之普通知識,並可由引證3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9)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其介面卡包括網路卡,可以極容易推知該網路卡含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引證2說明書記載:「網路介面1548包含有線和/或無線通信網路,如:區域網路(LAN)和廣域網路(WAN)。LAN技術包含光纖分散式資料介面、銅線分散式資料介面、乙太網路、記號環網路…等。WAN技術包含但不限於:點對點連結、迴路切換網路(如整合服務數位網路ISDN)、封包交換網路和數位用戶迴路。」已經足以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包括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等習知之有線、無線傳輸介面。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3說明書(第4個應用實例)已記載,該將多媒體處理平台(即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直接作為視訊來源,用以將該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現存之視訊檔案透過外接之本發明之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來進行轉檔程序。於此情況下,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具備網路傳輸單元,乃是直接且無歧異可以得知之事實。利用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本身所具備網路傳輸單元,即可達成網路傳輸的目的。且該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本身所具備網路傳輸單元,本即可包括系爭專利申請前周知的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故,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④引證3結合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引證2說明書第47頁記載:「網路介面1548包含有線和/或無線通信網路,如:區域網路(LAN)和廣域網路(WAN)。LAN技術包含光纖分散式資料介面、銅線分散式資料介面、乙太網路、記號環網路…等。WAN技術包含但不限於:點對點連結、迴路切換網路(如整合服務數位網路ISDN)、封包交換網路和數位用戶迴路。」已經足以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包括系爭專利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等習知之有線、無線傳輸介面。引證2之電腦系統極容易與引證3之視訊轉檔裝置結合,成為其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20。故結合引證2與引證3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不具進步性。(10)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1已經揭示音效卡,且其介面卡包括顯示卡或電視卡。可以極容易推知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如前所述,引證2說明書已記載:「輸出介面卡包含但不限於視訊和音效卡,其用以連接輸出裝置和系統匯流排」;亦記載:「介面埠包含一序列埠、一平行埠、一遊戲埠和一通用序列匯流排(USB)」,則該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等,均屬業界共知之介面,且均由相關業者團體所制定,公告後供同業使用。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但引證3說明書已記載:「該視訊來源的種類包括各式之廣播電視接收裝置,例如有線電視、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數位電視、美規之NTSC(NationalTelevisionStandardsCommittee)數位電視、日規之ISDB-T(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Broadcasting-Terrestrial)數位電視、和衛星直播電視(衛星機上盒),以及各式之視訊檔案儲存裝置或影視播放裝置,例如CD/DVD光碟播放機、數位攝影機、和監視攝影機;而該多媒體資料處理平台20則例如為一個人電腦(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或各式之具有視訊播放功能的可攜式影視播放裝置21,例如iPod、SonyPSP(PlayStationPortable)、或NINTENDONDS。於實際操作時,本發明之可程式化排程之視訊轉檔裝置即可接收該視訊來源所產生之視訊信號,並將其轉換成使用者所指定之格式的數位視訊檔案。」則該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等,均已直接且無歧異的揭示在引證3,或屬業界共知之介面,且均由相關業者團體所制定,公告後供同業使用,由引證3極容易達成。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⑾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①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故引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②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故引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③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揭示該影片傳輸結構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但關於遠端時間控制器、通訊介面及RGB接頭之技術細節,在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中並無任何說明或定義。足見該等元件都是習知之元件,人盡皆知之技術,不需任何說明。引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不具進步性。(三)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在原告申請專利前已在國內實施而為系爭專利效力所不及:1.由被證1之記載內容可知,被告確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被證1所列之各電視公司,並已開始提供影片接收之服務。至於被證1之製作時間為何,與文書之形式上及實質上真正與否尚無關聯。被證1確實已經所列各家電視公司主管簽章,依民事訴訟法第358條第1項之規定,應推定其為真正。被告既於原告申請專利前已開始使用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自然不受系爭專利效力所及,至於被告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裝置於何電視公司加以使用,均與系爭專利效力無關。2.被告曾於100年4月6日及同年7月間,分別至原價屋電腦有限公司及新記股份有限公司購買電腦周邊元件等物件(即被證12、13),並於同年7月之前將利用上開購買之物件所組裝之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台視、三立、中天、八大、飛凡、緯來、東森、年代等電視公司,且於同年7月間開始提供廣告影像傳輸之服務(即被證1),顯然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開始在國內實施。原告固不否認被告購入上開電腦周邊元件,惟質疑被告是否實際將被證12、13所載物件組裝為設備等語。查被告購買電腦元件後即加以組裝使用顯屬常情,且被告一次購買相同元件15組,顯為組裝相同機器15台,亦與被告為提供傳輸廣告影片之服務而建置於各電視公司所需機器之數量大致吻合。復參以被告公司於100年7月至11月間開具給多家廣告公司之統一發票存根聯(即被證22),及被告公司100年7月間至11月間派送廣告之詳細清單(即被證23)。可知被告確於上開日期購買電腦元件,並即將該元件組裝成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100年7月以前將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建置於上開電視公司,並於100年7月間開始以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為多家電視公司提供傳輸廣告影片之服務。(四)原告並未遵照提出關於該等技術特徵之侵權分析報告,因此,本案關於技術特徵是否存在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即屬無法證明。故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9至11項之均等範圍,及第2、6、8項之文義或均等範圍。(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131頁之言詞辯論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二)原告為捷安達公司經理。(三)被告公司為提供影片傳輸服務而架設系爭廣告影片接收機於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三立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八大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非凡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緯來電視網股份有限公司、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年代網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華視、民視等10家公司。(四)原告於101年7月30日透過鼎力法律事務所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被告有於101年7月30日收受。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共11項,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11項為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其內容如下(參本院卷(一)第68至69頁):1.一種影片傳輸結構,包括有:一處理單元;一顯示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燒錄器,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連接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儲存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接收/播放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晶片模組,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電源供應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一網路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以及一影音傳輸單元,係與處理單元連接。2.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係與一殼體結合。3.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係可為一控制晶片或為一邏輯電路。4.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顯示單元係可為一螢幕。5.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連接單元係可為USB連接器。6.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儲存單元係可為硬碟。7.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晶片模組係包含有安全晶片、加密晶片、影音晶片及救援晶片。8.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電源供應單元係連接有一開關及一電源接頭。9.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網路傳輸單元係包含有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一藍芽傳輸介面及一WiFi傳輸介面。10.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影音傳輸單元係包含有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同步訊號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聲音輸出/入介面及HDMI輸出/入介面。11.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片傳輸結構,其中,該處理單元更進一步連接有一遠端時間控制器、一通訊介面及一RGB接頭。(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關於習知技術所遭遇之問題,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最末段:「因此,便有相關業者研發出一種影片傳輸系統,其包括有一設於影片公司內之影片伺服器、以及一設於電視公司內之影片機盒,而該影片伺服器可用以儲存及傳送電視公司要的影片數位檔案,且該影片機盒透過網際網路接收影片伺服器傳出之影片檔案資料;如是,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本院卷(一)第57頁)、第4頁第2段:「雖然該影片傳輸系統可改善習用之缺失,但是由於目前之影音資料通常係為高畫質之影像,因此,使得該影音資料之檔案較為龐大,常會導致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且該習用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本院卷(一)第58頁),可知系爭專利申請前,雖習知技術已有影片傳輸系統可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與接收影片數位檔案,但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仍有下列二個問題:其一為「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其二為「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2.關於系爭專利解決問題所使用之技術,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4頁最末段:「…本創作係一種影片傳輸結構包含有:一處理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顯示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燒錄器;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連接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儲存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接收/播放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晶片模組;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電源供應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網路傳輸單元;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影音傳輸單元;以及一與處理單元連接之影音傳輸單元。」(本院卷(一)第58頁),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係將「處理單元」分別與「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連接所構成。3.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之「1.管理」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須具備「同步儲存單元進行管理」之功能。4.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之「2.加密」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之須具備:(1)「檢查影音檔案是否已毀損或刪除,若無過檢查則自動刪除並進行重傳」之功能;(2)「系統檔案在異動、刪除或移除前,與電腦硬體設定檔比對」之功能;(3)「利用封包型態偵測技術攔阻可疑的伺服器,藉以進行阻擋」之功能;(4)「當使用者不正常登入系統次數過多時,自動封鎖其使用權限」之功能。5.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3.系統效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針對處理單元與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進行優化編譯」之功能。6.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4.訊息錯誤處理方法」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顯示單元」須具備「當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時,顯示錯誤訊息」之功能;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當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時,透過E-mail或是SMS通知相關人員」之功能。7.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5.操作介面」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1)「多國語言操作介面」之功能;(2)「簡單易使用之操作介面」之功能;(3)「透過網路傳輸單元之網路輸入介面、網路輸出介面、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遠端開啟或控制播放」之功能。8.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本院卷(一)第62頁)所載之「6.預覽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播放時之程序係透過影音晶片內建之各式影音檔壓縮處理技術,並透過操作介面順利預覽各式格式影音檔案,而各影音檔案之格式包括但不限於wmv/mpeg/mpeg-ts/mpeg-ps/mpeg-es/mov/mxf/gxf/lxlxf/m2v/h264/h263/3gp/m4v/rm/avi/dat/vob…等」之功能。9.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7.播放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當使用時係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DigitalBetacam設備連接,而播放數位訊號(影像聲音合併);以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及聲音輸出/入介面連接SPBetacam(VIDEO/AUDIO)設備,而播放類比影像訊號與類比聲音訊號;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HDCAM及VideoServer設備連接,另可以連接單元與隨身碟連接而播放相關之影音檔案」之功能;「播放動作係可將任何格式之數位檔案透過網路傳輸單元或隨身碟放置於儲存單元中,並判斷SD/3D/HD之檔案,而自動尋找系統內適合之解碼器後,透過接收/播放單元將數位檔案還原成訊號,並同時輸出成數位和類比訊號」之功能。10.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8.查詢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1)「多個關鍵字搜尋功能,可以使用空格分隔多個關鍵字查詢」之功能;(2)「多媒體檔案搜尋功能,除儲存單元查詢外,還可以直接查詢影片中之關鍵字或字幕」之功能;(3)「可進行同義字搜尋功能支援多國語言查詢」之功能。11.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9.智能功能」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常駐式關鍵字搜尋功能,不必輸入完整字串,也可依簡單關鍵字迅速查詢儲存單元中所有關鍵字或片語」之功能。12.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本院卷(一)第63頁)所載之「10.操作介面-喜愛設定(smart介面操作習慣設定)」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根據個人的操作習慣來更改介面相關設定(UI/欄位數量及排列位置/筆數/Logo…等)」之功能。13.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1.檔案下載」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透過加密晶片,檢測通過後操作介面才能准許下載到其它電腦中」之功能。14.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2.操作」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網路傳輸單元」須具備「可直接進行相關介面之操作與控制」之功能。  15.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1頁)所載 之「13.權限管理(使用者權限管理)」部分,可知系  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須具備「  可同步管理所有使用者操作相關權限」之功能。16.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4.退帶即時回報機制」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當使用者遇到爭議影片時,可更改狀態,且會即時鎖住(Lock)記錄與影片後,此時技術人員可即時透過線上客服技術與使用者連絡」之功能。17.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5.檔案同步」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中之「晶片模組」須具備「與相關伺服器進行檔案分解式壓縮加密同步」之功能。18.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本院卷(一)第64頁)所載之「16.擷取」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當使用時係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DigitalBetacam設備連接,而播放數位訊號(影像聲音合併);以多數色差端子輸出/入介面、影像輸出/入介面及聲音輸出/入介面連接SPBetacam(VIDEO/AUDIO)設備,而播放類比影像訊號與類比聲音訊號;以SDI數位影像輸出/入介面與HDCAM及VideoServer設備連接,另可以連接單元與隨身碟連接而播放相關之影音檔案」之功能;「擷取動作係可將任何廣播級或專業級影音設備接至各機器設備之接頭,並自動判斷數位訊號/類比訊號與SD/3D/HD影音訊號,且將其影音訊號透過接收/播放單元擷取入設備後,利用編碼器透過影音晶片將訊號轉換成數位影音檔案」之功能。19.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7.線上轉檔」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播放程序透過影音晶片之內建各式影音檔之壓縮處理技術,進行線上轉檔藉以可轉出包括但不限於wmv/mpeg/mpeg-ts/mpeg-ps/mpeg-es/mov/mxf/gxf/lxf/m2v/h264/h263/3gp/m4v/rm/avi/dat/vob…等格式」之功能。20.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8.支援藍芽/Wifi」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利用手機之App程式,透過網路傳輸單元之藍芽傳輸介面及WiFi傳輸介面可直接以手機進行操作控制」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19.備援支援」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利用救援晶片定時檢查重要的系統檔案是否已毀損、刪除或移除,若無通過檢測之檔案救援晶片便會自動進行簡易修護之動作,若未能完成修護則會於顯示單元顯示錯誤訊息」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20.線上客服」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可透過通訊介面及顯示單元與客服人員進行通話」之功能。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所載之「21.遠端控制廣播級設備」部分,可知系爭專利之「影片傳輸結構」須具備「遠端時間控制介面可透過之連接取得數位影像的時間標籤(TIMECODE)和控制廣播級設備(RemoteControl)」之功能。最後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本院卷(一)第65頁)最末段起:「綜上所述,本創作影片傳輸結構可有效改善習用之種種缺點…」,可知系爭專利之核心技術在於「影片傳輸結構」中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及「影音傳輸單元」,須具備如前所述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的功能,方可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故應為如上之解釋。(三)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既抗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應撤銷之原因,揆諸前揭法條,本院自應就此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以認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得否對被告主張權利。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100年12月1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101年5月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101年5月1日起至110年11月30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一)第11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一)第55至72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系爭專利新型說明中關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揭露違反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1)按92年專利法第26條第2項規定:「發明說明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此規定透過同法第108條於新型專利準用之。本規定之原因在於為使公眾能利用該發明而促進產業發展,所以公開給公眾之專利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申請專利之發明。而所謂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係指說明書關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揭露必須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而以其是否可據以實施為判斷的標準,若達到可據以實施之程度,即謂說明書明確且充分揭露申請專利之發明。而所謂可據以實施之程度,係指說明書之記載,可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僅依說明書所載之內容以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無須過度實驗,即能瞭解其內容,據以製造及使用申請專利之發明,以解決習知技術所遭遇之問題並且產生預期的功效,亦即,若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說明書所載之內容以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無法瞭解如何執行該發明之技術手段以實施該申請專利之發明者,例如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發現實施該發明之方法,而其已超過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合理預期之範圍時,這種發明說明之記載不得被認定符合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2)如前所述,申請專利範圍中「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應解釋為具備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之技術特徵,因此,系爭專利新型說明中必須揭露揭露達成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之「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之具體軟硬體結構,以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該具體結構之揭露而據以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進而解決習知「於傳輸過程中有檔案遺漏及失真之情形」之問題以及「習知技術之影片傳輸系統僅係單純進行影片檔案資料之傳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可供同步管理、保密、預覽、播放、查詢、下載、儲存、線上轉檔、線上客服…等操作模式,而較無法符合實際使用之所需」之問題。惟查,系爭專利新型說明書中僅揭露「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所具備之功能(即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所載「1.管理-20.線上客服」之功能),由於說明書中以功能方式撰寫之技術內容僅能界定出系爭專利所欲達成之功能,至於利用如何之技術手段以實現該等功能之具體內容,在系爭專利申請前未有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所載「1.管理-20.線上客服」功能相關技術之情形下,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無法透過說明書僅以功能方式揭露之技術內容,進而推得出該相關功能背後之具體執行方式,亦即無法瞭解各個技術特徵之具體軟硬體內容為何、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為何,故系爭專利說明之記載應被認定不符合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而不符合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3)原告雖稱: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至11頁之揭露,應足使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了解新型之內容云云。惟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至7頁僅揭露「影片傳輸結構」、「處理單元」、「顯示單元」、「燒錄器」、「連接單元」、「儲存單元」、「接收/播放單元」、「晶片模組」、「電源供應單元」、「網路傳輸單元」以及「影音傳輸單元」等技術特徵之硬體連結關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至11頁僅揭露前開硬體連結後所能達成之功能,但僅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所揭露之該些硬體連結並無法達成系爭專利所欲達成之該些功能,該些硬體必須與軟體相互搭配始能達成該些功能,然而,該些功能於系爭專利申請前並未存在,此為原告於說明書中所自承且表明為系爭專利欲解決之問題,而系爭專利說明書並未揭露各個技術特徵之具體軟硬體內容為何,亦未揭露各個技術特徵間軟硬體之具體相互搭配方式為何,是原告上開主張,尚非可採。(四)如前揭說明,系爭專利之有效性乃為本件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之前提要件,而本院認系爭專利因違反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之規定,而具有應撤銷之原因,已詳述如上,是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進而請求判決如其前揭聲明所示,即屬無據,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5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為新型第M351263號「可安裝於傢俱、櫥櫃、箱體結構之電動鋁捲門」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2月21日起至107年6月1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永欣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欣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YSY遙控電動鋁捲門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而屬侵權。因系爭專利之「固定片」形狀並無特定限制,系爭產品既以方柱座固定,即落入上開範圍,又系爭產品安裝說明書標註有「下飾條」,亦落入系爭專利「下收邊框」之技術特徵。此外,被證1、2與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解決問題不同,不應視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且長久以來未有人將被證1驅動活動百葉上升下降之管狀馬達運用至傢俱、櫥櫃、箱體結構,顯見其非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1可輕易完成,且已產生預期外之功效,故系爭專利具進步性,又系爭專利已充分揭露、可據以實施,是系爭專利並無撤銷事由存在。因被告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800萬元。被告李惠美為被告永欣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永欣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永欣益股份有限公司與被告李惠美應連帶給付原告張明輝、林有為新台幣800萬元整並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3)如獲勝訴判決,原告等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排除侵害專利權
原告為新型第M351263號「可安裝於傢俱、櫥櫃、箱體結構之電動鋁捲門」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2月21日起至107年6月1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永欣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欣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YSY遙控電動鋁捲門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而屬侵權。因系爭專利之「固定片」形狀並無特定限制,系爭產品既以方柱座固定,即落入上開範圍,又系爭產品安裝說明書標註有「下飾條」,亦落入系爭專利「下收邊框」之技術特徵。此外,被證1、2與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解決問題不同,不應視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且長久以來未有人將被證1驅動活動百葉上升下降之管狀馬達運用至傢俱、櫥櫃、箱體結構,顯見其非通常知識者依據被證1可輕易完成,且已產生預期外之功效,故系爭專利具進步性,又系爭專利已充分揭露、可據以實施,是系爭專利並無撤銷事由存在。因被告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800萬元。被告李惠美為被告永欣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永欣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永欣益股份有限公司與被告李惠美應連帶給付原告張明輝、林有為新台幣800萬元整並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3)如獲勝訴判決,原告等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發明第I436929號「容器光學障眼結構及其生產方法」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系爭專利申請日為100年3月2日,公開日為101年9月16日,專利權期間自103年5月11日至120年3月1日(原證3、4,見本院卷一第12至15頁)。系爭專利即日本所謂之「容器之光學的遮蔽構造」,原告於日本平成24年4月18日即民國101年4月18日,由日本核發實用新案登陸第3175593號之登錄證(原證1,見本院卷一第8頁),有日本登陸實用新案公報可證(原證2,見本院卷一第9至10頁)。原告於100年1月開始,即利用其申請登記之專利發明,製造UlaUla乳液瓶等商品並外銷日本(原證6,見本院卷一第23頁)。詎原告於104年間,發現被告特力屋公司三峽分公司、重新分公司、土城分公司、中和分公司,於市場上販賣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之葛蕾絲乳液瓶、漱口杯及牙刷架等商品(下稱系爭商品)(原證7,見本院卷一第24頁),且該商品為被告卓美公司所製造(原證8、9,見本院卷一第25至27頁)。後原告又於網站上發現被告裕成達公司銷售與原告專利產品相同之乳液瓶,名為南瓜衛浴組(原證10,見本院卷一第29至31頁)。被告卓美公司、被告裕成達公司未經查證亦未經原告授權,即製造並販售於上開侵權產品;被告特力屋公司未查證該產品是否為被告卓美公司之專利商品,即將該侵權商品放置市場銷售;已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爰依專利法第96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並排除侵害,而提起本件請求。(二)原告系爭專利商品大部分皆外銷日本,且於台灣及日本皆有申請專利(原證1、4,見本院卷一第8、15頁)。原告應日本客戶要求,同意日本客戶以系爭專利商品之外觀申請意匠專利(即外觀上新式樣)。且日本客戶為取得系爭專利商品之獨家銷售,請原告於商品上,勿登上原告系爭專利證號,僅掛上開意匠專利證號,故原告系爭專利商品流通於日本市場,僅有登錄意匠專利證號(原證12號,見本院卷二第25至26頁)。(三)原告並無自認系爭專利產品已並銷售國外,而有喪失新穎性之情事:被告一再辯稱依原證6之訂貨單,可認為原告自認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已公開實施云云,實無可採之理:1.查原證6僅係因該日本廠商與原告為熟識之商業夥伴,故並積極希望能與原告合作開發系爭專利產品,方先行提供該訂貨單予原告,以示誠意與表明需求量等,故原證6僅為日本廠商預先下立之預購單,何來可證系爭專利有在申請前已有公開實施之情事?2.次者,系爭訂貨單係日本廠商依其需求所傳來之訂貨單,內容均為日方編寫,原告並未於其上簽名做確認,堪認原證6之訂單尚未成立,是被告豈有以未成立之訂單主張原告已有銷售系爭專利商品之理?3.再者,依一般商業上之習慣,訂單並非等同於出貨之證明,欲佐證有出貨事實應係以收貨單據、發票等始得為之。被告無法舉證證明原告有製造產品和銷售之公開實實行為,是辯稱原證6為原告自認等詞,顯不足採信。(四)系爭專利無得撤銷之理由:1.就被證1部分:(1)系爭專利範圍請求項1為一具折射效果之圍體,底部由一封底所封合形成(見本院卷一第20頁),而被證1第1頁圖示2之封底(見本院卷一第285頁),尚可能為組合而成,與系爭專利之直接光學不同。且依被證1段落【0009】(見本院卷一第286頁):「可得到分裂‧分散吸液部材之像而變得不鮮明之遮蔽效果…」,然系爭專利之光學折射出之影像,如鑑定報告書所示,折射出之影像仍具一定規則之美感,兩者之遮蔽效果並不相同。(2)被證1為容器表面平行安排有柱面鏡,其工作方式在該說明第【0009】段落,為說明該容器的壁面,利用內外之折射作用,可得到分裂及分散吸液部材之影像,變得不明顯的遮蔽效果,由該說明書所謂「在容器內部置入吸液部材之後,藉該容器壁面的結構,使該部材的影像得到分裂之遮蔽」,其光學工作路徑,經查為對壁面內表所接觸的吸液部材作影像分裂,其工作路徑為外部光束,首先由壁面射入之後,在利用其壁面的內表對外作光束干涉,其中不具有焦距或聚光的折射功能動作,因此所需求的透鏡曲率也不同,再者該案為僅有表縱向的柱面鏡,未見系爭專利透鏡之精髓。因此被證1與系爭專利的光學路徑工作方式不同,且無曲面鏡的結構要素,因此目的及結構和工作方式皆與系爭專利不同。2.就被證2部分:(1)被證2(見本院卷一第289頁)在容器內表,設有環形曲面鏡,惟被證2為美國之新式樣專利證據,其具有連續凹弧形表面,無法證明出系爭專利上、下環形曲面的相鄰之間所交接的平面結構,更無法證明具有複合透鏡的存在。(2)系爭專利遮障的工作方式,如說明書第7頁第3至14行所述可知,其中該說明第2圖雖然未直接全面說明任一角位的折射變化,但在常態上透鏡的工作光學為基礎物理原理,為具該常識者所知。(3)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5至17行所述,容器置入內容物件之後,在容器外表單一角位無法直接視穿判斷內容物的形狀,並在外表會有表體反射的晶亮光,造就外觀光學的華麗美感。且技術光學面之外觀並不等同於技術,而被證2僅有圖示,並無專利說明如何做成,至多勉為其難稱其為新式樣,難以此作為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之認定。(4)被證1、2分別為不同的折射方式,且二者組合也不能證明系爭專利光學所發生不同的折射路徑,在結構及功能而言,系爭專利皆具有獨特創新的設計與工作方式,自然具有進步要件。3.就被證3部分:(1)被證3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7項所述之容器,其中,該容器本體之外凸體可為環狀凸條解構體」(見本院卷一第292頁)既與環形曲面不同,亦與柱面鏡相異,且被證3專利不具平面,其遮蔽障眼效果差異甚大,與系爭專利顯不相同。(2)被證3其結構並無曲面的結構,且其光學的工作路徑是在容器外表接受日光投射產生折射,再由該容器內表如證據5的方式作表面反射,因此其光學工作路徑在容器的圍體厚度內行進,光學路徑,不須進入容器內部,只在其表體作折射與反射,且該鏡面結構不具曲面,即無視焦的存在,經反射向外折射的光束,不具被舉發案的影像分化效果。(3)系爭專利所主張的「複合透鏡」,為二種以上的曲率共構,該結構如說明書第5頁第12至14行所述可知,該二曲率,其一為圍體外表柱面鏡柱面之曲率,其二為由圍體內表,交接於上、下相鄰二環形曲面鏡之間的平面,且依容器共軛軸所旋轉圍繞成的環狀曲率,以上述二種主要曲率共構成複合透鏡,該複合透鏡上、下側連接環形曲面鏡。(4)系爭專利的多數複合透鏡陣列組合在圍體,其折射光學路徑主要有二種,其一為作用在圍體外表,光線往裡折射,路徑受到圍體內表鏡面曲率及鏡面效應,向外反射出點狀光源的晶亮光點,其二為容器內部所置納之物品,其表體受光照射後,產生反射光束,該反射光束再經複合透鏡作用,向容器外表可能對位的複合透鏡之路徑折射出。(5)有關透鏡實務上,為具有規律的折射曲率如凸透鏡、凹透鏡等相關影像折射功能之透鏡,其鏡面表體具有規則或經安排的曲率,系爭專利的複合透鏡,即為由外表柱面鏡與內表環形曲面上、下之間所共構交接出的光學平面,裡外相對面積所導通折射路徑的複合透鏡。4.就被證4部分:被證4之專利圖示為稜鏡,無曲面,圖示中更無系爭專利範圍中之平面(見本院卷一第315至316頁),與系爭專利不同。詳言之,證據4所關聯提供的相片為玻璃製品,以及該所交錯的方格表面,無法證明其結構曲率及其精準度,且視覺上為凹凸不平的不規則鏡面,又在實務上玻璃製品經擠出形成粗胚後,又必須經過火煉、加溫、並再冷卻,過程中及表體不可能為精密的光學尺寸,為凹凸不規則的鏡面,因此其光學工作目的,為不規則扭曲光線,與系爭專利主要的分化折射目的亦不相同。5.就被證6部分: 被證6(見本院卷一第331至335頁)為美國之新式樣專利 證據,其具有連續凹弧形表面,無法證明出系爭專利上、下環形曲面的相鄰之間所交接的平面結構,更無法證明具有複合透鏡的存在,因此該證據不足採信。又被告裕成達公司迄未提出被證6之購買來源發票,如何能證實被證6係被證5之DURALEX品牌Prisme水杯(見本院卷一第319頁)之實物?退步言之,縱認被證5與被證6所提之為同一物件,DURALEX水杯具縱向柱面鏡、環形曲面,惟其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3每一環形曲面鏡的上下分別交接平面,且其經光學折射出之影像美感亦與系爭專利大為不同。(五)系爭專利已揭示光學透鏡必要之曲率有規律安排:1.系爭專利請求項3所載之「交接平面」,係其中每一環形曲面鏡的上下各別交接平面,其中該平面為由說明書第6頁第二段(見本院卷一第18頁反面)說明模具結構中的「平直部」所形成,又平面存在的目的為:(1)達到發明內容欄第二目的所指,交錯出多數的「矩形」塊狀複合透鏡,其中平面(指弧度)具有面積。(2)其經、緯線(X與Y軸)的分割為由發明第二目的開頭所述為容器圍體的「內表徑向」,依上下排列有多數環形曲面鏡及在圍體外表縱向併鄰設有多數的柱面鏡,每一柱面鏡的子午面內底受到環行曲面鏡垂直角位的穿插而交錯出多數的矩形塊狀如第4圖所示複合透鏡(田字形排列)。(3)其中經緯分割線及由柱面鏡二側邊線為經線,環形曲面鏡的的線條包含曲線內任一點所構成的橫向折射線條,做為緯向分割線來分割排列結果如發明內容欄第一主要目的中所述,複合出多數陣列的塊狀複合透鏡。2.系爭專利所設容器以精準製作方式,在圍體外表併排柱面鏡,內表上、下分設多數環形曲面鏡,並在上、下相鄰的環形曲面鏡的互對曲線線端,交接有平面,各鏡面皆具曲率,及該曲率為精密之尺寸,提供可預期的光學作用,主要由該平面之鏡面與外表柱面鏡互對面積之間,形成複合透鏡,且藉由多數柱面鏡與多數環形曲面鏡的垂直交錯,以佈設出陣列狀多數複合透鏡,為利用曲面折射之手段,可依曲率安排,而預期性分化容器內置物體視像,解決新的問題,因此系爭專利說明內容,已明確從旁揭示相關光學透鏡必要之曲率為具有規律安排。3.再該規律安排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3至19行之說明可知,其中的平直部為設在模具,射出後容器的內表部份會形成光學平面,以及在該平面上、下交接的環形曲面鏡,該模具射出尺寸精準,並由平直部定義出平面,以及由曲表定義出環形曲面鏡,另外表的柱面鏡相同為同體射出,因此形成精密曲率,可滿足光學工作要求。(六)並聲明:1.被告特力屋股份有限公司與何湯雄應連帶給付原告暫以165  萬元計算,並自106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利息。2.被告卓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與黃志超應連帶給付原告暫以165萬元計算,並自106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利息。3.被告裕成達企業有限公司與林坤佃應連帶給付原告暫以165萬元計算,並自106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利息。4.被告等三家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第I436929號發明專利「容器光學障眼結構及其生產方法」專利權之物品。5.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6.第一至三項部分,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發明第I436929號「容器光學障眼結構及其生產方法」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系爭專利申請日為100年3月2日,公開日為101年9月16日,專利權期間自103年5月11日至120年3月1日(原證3、4,見本院卷一第12至15頁)。系爭專利即日本所謂之「容器之光學的遮蔽構造」,原告於日本平成24年4月18日即民國101年4月18日,由日本核發實用新案登陸第3175593號之登錄證(原證1,見本院卷一第8頁),有日本登陸實用新案公報可證(原證2,見本院卷一第9至10頁)。原告於100年1月開始,即利用其申請登記之專利發明,製造UlaUla乳液瓶等商品並外銷日本(原證6,見本院卷一第23頁)。詎原告於104年間,發現被告特力屋公司三峽分公司、重新分公司、土城分公司、中和分公司,於市場上販賣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之葛蕾絲乳液瓶、漱口杯及牙刷架等商品(下稱系爭商品)(原證7,見本院卷一第24頁),且該商品為被告卓美公司所製造(原證8、9,見本院卷一第25至27頁)。後原告又於網站上發現被告裕成達公司銷售與原告專利產品相同之乳液瓶,名為南瓜衛浴組(原證10,見本院卷一第29至31頁)。被告卓美公司、被告裕成達公司未經查證亦未經原告授權,即製造並販售於上開侵權產品;被告特力屋公司未查證該產品是否為被告卓美公司之專利商品,即將該侵權商品放置市場銷售;已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爰依專利法第96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並排除侵害,而提起本件請求。(二)原告系爭專利商品大部分皆外銷日本,且於台灣及日本皆有申請專利(原證1、4,見本院卷一第8、15頁)。原告應日本客戶要求,同意日本客戶以系爭專利商品之外觀申請意匠專利(即外觀上新式樣)。且日本客戶為取得系爭專利商品之獨家銷售,請原告於商品上,勿登上原告系爭專利證號,僅掛上開意匠專利證號,故原告系爭專利商品流通於日本市場,僅有登錄意匠專利證號(原證12號,見本院卷二第25至26頁)。(三)原告並無自認系爭專利產品已並銷售國外,而有喪失新穎性之情事:被告一再辯稱依原證6之訂貨單,可認為原告自認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已公開實施云云,實無可採之理:1.查原證6僅係因該日本廠商與原告為熟識之商業夥伴,故並積極希望能與原告合作開發系爭專利產品,方先行提供該訂貨單予原告,以示誠意與表明需求量等,故原證6僅為日本廠商預先下立之預購單,何來可證系爭專利有在申請前已有公開實施之情事?2.次者,系爭訂貨單係日本廠商依其需求所傳來之訂貨單,內容均為日方編寫,原告並未於其上簽名做確認,堪認原證6之訂單尚未成立,是被告豈有以未成立之訂單主張原告已有銷售系爭專利商品之理?3.再者,依一般商業上之習慣,訂單並非等同於出貨之證明,欲佐證有出貨事實應係以收貨單據、發票等始得為之。被告無法舉證證明原告有製造產品和銷售之公開實實行為,是辯稱原證6為原告自認等詞,顯不足採信。(四)系爭專利無得撤銷之理由:1.就被證1部分:(1)系爭專利範圍請求項1為一具折射效果之圍體,底部由一封底所封合形成(見本院卷一第20頁),而被證1第1頁圖示2之封底(見本院卷一第285頁),尚可能為組合而成,與系爭專利之直接光學不同。且依被證1段落【0009】(見本院卷一第286頁):「可得到分裂‧分散吸液部材之像而變得不鮮明之遮蔽效果…」,然系爭專利之光學折射出之影像,如鑑定報告書所示,折射出之影像仍具一定規則之美感,兩者之遮蔽效果並不相同。(2)被證1為容器表面平行安排有柱面鏡,其工作方式在該說明第【0009】段落,為說明該容器的壁面,利用內外之折射作用,可得到分裂及分散吸液部材之影像,變得不明顯的遮蔽效果,由該說明書所謂「在容器內部置入吸液部材之後,藉該容器壁面的結構,使該部材的影像得到分裂之遮蔽」,其光學工作路徑,經查為對壁面內表所接觸的吸液部材作影像分裂,其工作路徑為外部光束,首先由壁面射入之後,在利用其壁面的內表對外作光束干涉,其中不具有焦距或聚光的折射功能動作,因此所需求的透鏡曲率也不同,再者該案為僅有表縱向的柱面鏡,未見系爭專利透鏡之精髓。因此被證1與系爭專利的光學路徑工作方式不同,且無曲面鏡的結構要素,因此目的及結構和工作方式皆與系爭專利不同。2.就被證2部分:(1)被證2(見本院卷一第289頁)在容器內表,設有環形曲面鏡,惟被證2為美國之新式樣專利證據,其具有連續凹弧形表面,無法證明出系爭專利上、下環形曲面的相鄰之間所交接的平面結構,更無法證明具有複合透鏡的存在。(2)系爭專利遮障的工作方式,如說明書第7頁第3至14行所述可知,其中該說明第2圖雖然未直接全面說明任一角位的折射變化,但在常態上透鏡的工作光學為基礎物理原理,為具該常識者所知。(3)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5至17行所述,容器置入內容物件之後,在容器外表單一角位無法直接視穿判斷內容物的形狀,並在外表會有表體反射的晶亮光,造就外觀光學的華麗美感。且技術光學面之外觀並不等同於技術,而被證2僅有圖示,並無專利說明如何做成,至多勉為其難稱其為新式樣,難以此作為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之認定。(4)被證1、2分別為不同的折射方式,且二者組合也不能證明系爭專利光學所發生不同的折射路徑,在結構及功能而言,系爭專利皆具有獨特創新的設計與工作方式,自然具有進步要件。3.就被證3部分:(1)被證3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7項所述之容器,其中,該容器本體之外凸體可為環狀凸條解構體」(見本院卷一第292頁)既與環形曲面不同,亦與柱面鏡相異,且被證3專利不具平面,其遮蔽障眼效果差異甚大,與系爭專利顯不相同。(2)被證3其結構並無曲面的結構,且其光學的工作路徑是在容器外表接受日光投射產生折射,再由該容器內表如證據5的方式作表面反射,因此其光學工作路徑在容器的圍體厚度內行進,光學路徑,不須進入容器內部,只在其表體作折射與反射,且該鏡面結構不具曲面,即無視焦的存在,經反射向外折射的光束,不具被舉發案的影像分化效果。(3)系爭專利所主張的「複合透鏡」,為二種以上的曲率共構,該結構如說明書第5頁第12至14行所述可知,該二曲率,其一為圍體外表柱面鏡柱面之曲率,其二為由圍體內表,交接於上、下相鄰二環形曲面鏡之間的平面,且依容器共軛軸所旋轉圍繞成的環狀曲率,以上述二種主要曲率共構成複合透鏡,該複合透鏡上、下側連接環形曲面鏡。(4)系爭專利的多數複合透鏡陣列組合在圍體,其折射光學路徑主要有二種,其一為作用在圍體外表,光線往裡折射,路徑受到圍體內表鏡面曲率及鏡面效應,向外反射出點狀光源的晶亮光點,其二為容器內部所置納之物品,其表體受光照射後,產生反射光束,該反射光束再經複合透鏡作用,向容器外表可能對位的複合透鏡之路徑折射出。(5)有關透鏡實務上,為具有規律的折射曲率如凸透鏡、凹透鏡等相關影像折射功能之透鏡,其鏡面表體具有規則或經安排的曲率,系爭專利的複合透鏡,即為由外表柱面鏡與內表環形曲面上、下之間所共構交接出的光學平面,裡外相對面積所導通折射路徑的複合透鏡。4.就被證4部分:被證4之專利圖示為稜鏡,無曲面,圖示中更無系爭專利範圍中之平面(見本院卷一第315至316頁),與系爭專利不同。詳言之,證據4所關聯提供的相片為玻璃製品,以及該所交錯的方格表面,無法證明其結構曲率及其精準度,且視覺上為凹凸不平的不規則鏡面,又在實務上玻璃製品經擠出形成粗胚後,又必須經過火煉、加溫、並再冷卻,過程中及表體不可能為精密的光學尺寸,為凹凸不規則的鏡面,因此其光學工作目的,為不規則扭曲光線,與系爭專利主要的分化折射目的亦不相同。5.就被證6部分: 被證6(見本院卷一第331至335頁)為美國之新式樣專利 證據,其具有連續凹弧形表面,無法證明出系爭專利上、下環形曲面的相鄰之間所交接的平面結構,更無法證明具有複合透鏡的存在,因此該證據不足採信。又被告裕成達公司迄未提出被證6之購買來源發票,如何能證實被證6係被證5之DURALEX品牌Prisme水杯(見本院卷一第319頁)之實物?退步言之,縱認被證5與被證6所提之為同一物件,DURALEX水杯具縱向柱面鏡、環形曲面,惟其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3每一環形曲面鏡的上下分別交接平面,且其經光學折射出之影像美感亦與系爭專利大為不同。(五)系爭專利已揭示光學透鏡必要之曲率有規律安排:1.系爭專利請求項3所載之「交接平面」,係其中每一環形曲面鏡的上下各別交接平面,其中該平面為由說明書第6頁第二段(見本院卷一第18頁反面)說明模具結構中的「平直部」所形成,又平面存在的目的為:(1)達到發明內容欄第二目的所指,交錯出多數的「矩形」塊狀複合透鏡,其中平面(指弧度)具有面積。(2)其經、緯線(X與Y軸)的分割為由發明第二目的開頭所述為容器圍體的「內表徑向」,依上下排列有多數環形曲面鏡及在圍體外表縱向併鄰設有多數的柱面鏡,每一柱面鏡的子午面內底受到環行曲面鏡垂直角位的穿插而交錯出多數的矩形塊狀如第4圖所示複合透鏡(田字形排列)。(3)其中經緯分割線及由柱面鏡二側邊線為經線,環形曲面鏡的的線條包含曲線內任一點所構成的橫向折射線條,做為緯向分割線來分割排列結果如發明內容欄第一主要目的中所述,複合出多數陣列的塊狀複合透鏡。2.系爭專利所設容器以精準製作方式,在圍體外表併排柱面鏡,內表上、下分設多數環形曲面鏡,並在上、下相鄰的環形曲面鏡的互對曲線線端,交接有平面,各鏡面皆具曲率,及該曲率為精密之尺寸,提供可預期的光學作用,主要由該平面之鏡面與外表柱面鏡互對面積之間,形成複合透鏡,且藉由多數柱面鏡與多數環形曲面鏡的垂直交錯,以佈設出陣列狀多數複合透鏡,為利用曲面折射之手段,可依曲率安排,而預期性分化容器內置物體視像,解決新的問題,因此系爭專利說明內容,已明確從旁揭示相關光學透鏡必要之曲率為具有規律安排。3.再該規律安排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3至19行之說明可知,其中的平直部為設在模具,射出後容器的內表部份會形成光學平面,以及在該平面上、下交接的環形曲面鏡,該模具射出尺寸精準,並由平直部定義出平面,以及由曲表定義出環形曲面鏡,另外表的柱面鏡相同為同體射出,因此形成精密曲率,可滿足光學工作要求。(六)並聲明:1.被告特力屋股份有限公司與何湯雄應連帶給付原告暫以165  萬元計算,並自106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利息。2.被告卓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與黃志超應連帶給付原告暫以165萬元計算,並自106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利息。3.被告裕成達企業有限公司與林坤佃應連帶給付原告暫以165萬元計算,並自106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利息。4.被告等三家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第I436929號發明專利「容器光學障眼結構及其生產方法」專利權之物品。5.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6.第一至三項部分,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有關專利權事務
(一)原告為發明第I436929號「容器光學障眼結構及其生產方法」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系爭專利申請日為100年3月2日,公開日為101年9月16日,專利權期間自103年5月11日至120年3月1日(原證3、4,見本院卷一第12至15頁)。系爭專利即日本所謂之「容器之光學的遮蔽構造」,原告於日本平成24年4月18日即民國101年4月18日,由日本核發實用新案登陸第3175593號之登錄證(原證1,見本院卷一第8頁),有日本登陸實用新案公報可證(原證2,見本院卷一第9至10頁)。原告於100年1月開始,即利用其申請登記之專利發明,製造UlaUla乳液瓶等商品並外銷日本(原證6,見本院卷一第23頁)。詎原告於104年間,發現被告特力屋公司三峽分公司、重新分公司、土城分公司、中和分公司,於市場上販賣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之葛蕾絲乳液瓶、漱口杯及牙刷架等商品(下稱系爭商品)(原證7,見本院卷一第24頁),且該商品為被告卓美公司所製造(原證8、9,見本院卷一第25至27頁)。後原告又於網站上發現被告裕成達公司銷售與原告專利產品相同之乳液瓶,名為南瓜衛浴組(原證10,見本院卷一第29至31頁)。被告卓美公司、被告裕成達公司未經查證亦未經原告授權,即製造並販售於上開侵權產品;被告特力屋公司未查證該產品是否為被告卓美公司之專利商品,即將該侵權商品放置市場銷售;已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爰依專利法第96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並排除侵害,而提起本件請求。(二)原告系爭專利商品大部分皆外銷日本,且於台灣及日本皆有申請專利(原證1、4,見本院卷一第8、15頁)。原告應日本客戶要求,同意日本客戶以系爭專利商品之外觀申請意匠專利(即外觀上新式樣)。且日本客戶為取得系爭專利商品之獨家銷售,請原告於商品上,勿登上原告系爭專利證號,僅掛上開意匠專利證號,故原告系爭專利商品流通於日本市場,僅有登錄意匠專利證號(原證12號,見本院卷二第25至26頁)。(三)原告並無自認系爭專利產品已並銷售國外,而有喪失新穎性之情事:被告一再辯稱依原證6之訂貨單,可認為原告自認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已公開實施云云,實無可採之理:1.查原證6僅係因該日本廠商與原告為熟識之商業夥伴,故並積極希望能與原告合作開發系爭專利產品,方先行提供該訂貨單予原告,以示誠意與表明需求量等,故原證6僅為日本廠商預先下立之預購單,何來可證系爭專利有在申請前已有公開實施之情事?2.次者,系爭訂貨單係日本廠商依其需求所傳來之訂貨單,內容均為日方編寫,原告並未於其上簽名做確認,堪認原證6之訂單尚未成立,是被告豈有以未成立之訂單主張原告已有銷售系爭專利商品之理?3.再者,依一般商業上之習慣,訂單並非等同於出貨之證明,欲佐證有出貨事實應係以收貨單據、發票等始得為之。被告無法舉證證明原告有製造產品和銷售之公開實實行為,是辯稱原證6為原告自認等詞,顯不足採信。(四)系爭專利無得撤銷之理由:1.就被證1部分:(1)系爭專利範圍請求項1為一具折射效果之圍體,底部由一封底所封合形成(見本院卷一第20頁),而被證1第1頁圖示2之封底(見本院卷一第285頁),尚可能為組合而成,與系爭專利之直接光學不同。且依被證1段落【0009】(見本院卷一第286頁):「可得到分裂‧分散吸液部材之像而變得不鮮明之遮蔽效果…」,然系爭專利之光學折射出之影像,如鑑定報告書所示,折射出之影像仍具一定規則之美感,兩者之遮蔽效果並不相同。(2)被證1為容器表面平行安排有柱面鏡,其工作方式在該說明第【0009】段落,為說明該容器的壁面,利用內外之折射作用,可得到分裂及分散吸液部材之影像,變得不明顯的遮蔽效果,由該說明書所謂「在容器內部置入吸液部材之後,藉該容器壁面的結構,使該部材的影像得到分裂之遮蔽」,其光學工作路徑,經查為對壁面內表所接觸的吸液部材作影像分裂,其工作路徑為外部光束,首先由壁面射入之後,在利用其壁面的內表對外作光束干涉,其中不具有焦距或聚光的折射功能動作,因此所需求的透鏡曲率也不同,再者該案為僅有表縱向的柱面鏡,未見系爭專利透鏡之精髓。因此被證1與系爭專利的光學路徑工作方式不同,且無曲面鏡的結構要素,因此目的及結構和工作方式皆與系爭專利不同。2.就被證2部分:(1)被證2(見本院卷一第289頁)在容器內表,設有環形曲面鏡,惟被證2為美國之新式樣專利證據,其具有連續凹弧形表面,無法證明出系爭專利上、下環形曲面的相鄰之間所交接的平面結構,更無法證明具有複合透鏡的存在。(2)系爭專利遮障的工作方式,如說明書第7頁第3至14行所述可知,其中該說明第2圖雖然未直接全面說明任一角位的折射變化,但在常態上透鏡的工作光學為基礎物理原理,為具該常識者所知。(3)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5至17行所述,容器置入內容物件之後,在容器外表單一角位無法直接視穿判斷內容物的形狀,並在外表會有表體反射的晶亮光,造就外觀光學的華麗美感。且技術光學面之外觀並不等同於技術,而被證2僅有圖示,並無專利說明如何做成,至多勉為其難稱其為新式樣,難以此作為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之認定。(4)被證1、2分別為不同的折射方式,且二者組合也不能證明系爭專利光學所發生不同的折射路徑,在結構及功能而言,系爭專利皆具有獨特創新的設計與工作方式,自然具有進步要件。3.就被證3部分:(1)被證3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7項所述之容器,其中,該容器本體之外凸體可為環狀凸條解構體」(見本院卷一第292頁)既與環形曲面不同,亦與柱面鏡相異,且被證3專利不具平面,其遮蔽障眼效果差異甚大,與系爭專利顯不相同。(2)被證3其結構並無曲面的結構,且其光學的工作路徑是在容器外表接受日光投射產生折射,再由該容器內表如證據5的方式作表面反射,因此其光學工作路徑在容器的圍體厚度內行進,光學路徑,不須進入容器內部,只在其表體作折射與反射,且該鏡面結構不具曲面,即無視焦的存在,經反射向外折射的光束,不具被舉發案的影像分化效果。(3)系爭專利所主張的「複合透鏡」,為二種以上的曲率共構,該結構如說明書第5頁第12至14行所述可知,該二曲率,其一為圍體外表柱面鏡柱面之曲率,其二為由圍體內表,交接於上、下相鄰二環形曲面鏡之間的平面,且依容器共軛軸所旋轉圍繞成的環狀曲率,以上述二種主要曲率共構成複合透鏡,該複合透鏡上、下側連接環形曲面鏡。(4)系爭專利的多數複合透鏡陣列組合在圍體,其折射光學路徑主要有二種,其一為作用在圍體外表,光線往裡折射,路徑受到圍體內表鏡面曲率及鏡面效應,向外反射出點狀光源的晶亮光點,其二為容器內部所置納之物品,其表體受光照射後,產生反射光束,該反射光束再經複合透鏡作用,向容器外表可能對位的複合透鏡之路徑折射出。(5)有關透鏡實務上,為具有規律的折射曲率如凸透鏡、凹透鏡等相關影像折射功能之透鏡,其鏡面表體具有規則或經安排的曲率,系爭專利的複合透鏡,即為由外表柱面鏡與內表環形曲面上、下之間所共構交接出的光學平面,裡外相對面積所導通折射路徑的複合透鏡。4.就被證4部分:被證4之專利圖示為稜鏡,無曲面,圖示中更無系爭專利範圍中之平面(見本院卷一第315至316頁),與系爭專利不同。詳言之,證據4所關聯提供的相片為玻璃製品,以及該所交錯的方格表面,無法證明其結構曲率及其精準度,且視覺上為凹凸不平的不規則鏡面,又在實務上玻璃製品經擠出形成粗胚後,又必須經過火煉、加溫、並再冷卻,過程中及表體不可能為精密的光學尺寸,為凹凸不規則的鏡面,因此其光學工作目的,為不規則扭曲光線,與系爭專利主要的分化折射目的亦不相同。5.就被證6部分: 被證6(見本院卷一第331至335頁)為美國之新式樣專利 證據,其具有連續凹弧形表面,無法證明出系爭專利上、下環形曲面的相鄰之間所交接的平面結構,更無法證明具有複合透鏡的存在,因此該證據不足採信。又被告裕成達公司迄未提出被證6之購買來源發票,如何能證實被證6係被證5之DURALEX品牌Prisme水杯(見本院卷一第319頁)之實物?退步言之,縱認被證5與被證6所提之為同一物件,DURALEX水杯具縱向柱面鏡、環形曲面,惟其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3每一環形曲面鏡的上下分別交接平面,且其經光學折射出之影像美感亦與系爭專利大為不同。(五)系爭專利已揭示光學透鏡必要之曲率有規律安排:1.系爭專利請求項3所載之「交接平面」,係其中每一環形曲面鏡的上下各別交接平面,其中該平面為由說明書第6頁第二段(見本院卷一第18頁反面)說明模具結構中的「平直部」所形成,又平面存在的目的為:(1)達到發明內容欄第二目的所指,交錯出多數的「矩形」塊狀複合透鏡,其中平面(指弧度)具有面積。(2)其經、緯線(X與Y軸)的分割為由發明第二目的開頭所述為容器圍體的「內表徑向」,依上下排列有多數環形曲面鏡及在圍體外表縱向併鄰設有多數的柱面鏡,每一柱面鏡的子午面內底受到環行曲面鏡垂直角位的穿插而交錯出多數的矩形塊狀如第4圖所示複合透鏡(田字形排列)。(3)其中經緯分割線及由柱面鏡二側邊線為經線,環形曲面鏡的的線條包含曲線內任一點所構成的橫向折射線條,做為緯向分割線來分割排列結果如發明內容欄第一主要目的中所述,複合出多數陣列的塊狀複合透鏡。2.系爭專利所設容器以精準製作方式,在圍體外表併排柱面鏡,內表上、下分設多數環形曲面鏡,並在上、下相鄰的環形曲面鏡的互對曲線線端,交接有平面,各鏡面皆具曲率,及該曲率為精密之尺寸,提供可預期的光學作用,主要由該平面之鏡面與外表柱面鏡互對面積之間,形成複合透鏡,且藉由多數柱面鏡與多數環形曲面鏡的垂直交錯,以佈設出陣列狀多數複合透鏡,為利用曲面折射之手段,可依曲率安排,而預期性分化容器內置物體視像,解決新的問題,因此系爭專利說明內容,已明確從旁揭示相關光學透鏡必要之曲率為具有規律安排。3.再該規律安排如系爭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3至19行之說明可知,其中的平直部為設在模具,射出後容器的內表部份會形成光學平面,以及在該平面上、下交接的環形曲面鏡,該模具射出尺寸精準,並由平直部定義出平面,以及由曲表定義出環形曲面鏡,另外表的柱面鏡相同為同體射出,因此形成精密曲率,可滿足光學工作要求。(六)並聲明:1.被告特力屋股份有限公司與何湯雄應連帶給付原告暫以165  萬元計算,並自106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利息。2.被告卓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與黃志超應連帶給付原告暫以165萬元計算,並自106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利息。3.被告裕成達企業有限公司與林坤佃應連帶給付原告暫以165萬元計算,並自106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利息。4.被告等三家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第I436929號發明專利「容器光學障眼結構及其生產方法」專利權之物品。5.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6.第一至三項部分,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我國第128049號「磚牆構造」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系爭專利為一種牆磚構造,其設有平行之上下表面、一前表面、一後表面、第一及第二側牆表面,暨延伸於前與後表面間之一垂直對稱平面。原告發現訴外人慈強營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慈強公司)在「牛埔溪疏洪至大鵬溪工程」(下稱系爭工程)所使用之擋土磚(下稱系爭擋土磚)結構與系爭專利相同,經鑑定系爭擋土磚結果,認定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6至11、16至18項。因系爭擋土磚為被告發包予訴外人路亨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路亨公司)製造後,由被告銷售至慈強公司,故被告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二)被告出貨至慈強公司之66,396塊系爭擋土磚,其中35,680塊係由被告特別開發模具委託路亨公司所生產,原告曾以存證信函檢附專業鑑定報告與電話通知路亨公司,是被告應知悉系爭擋土磚已侵害原告專利權。系爭工程初始設計為規避系爭專利,訴外人震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震偉公司)曾建議黎明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黎明公司)採用其所有之「雙卡榫式檔土牆塊」,故系爭工程公開招標圖中使用震偉公司所有「兩項雙卡榫式檔土牆塊之雙重剪力抵抗裝置」專利。黎明公司為避免綁標情事,要求震偉公司聲明放棄前述之兩項專利權,故震偉公司於民國97年11月11日出具聲明書同意放棄系爭工程中其所有之專利權,然此與系爭專利無涉。原告出具之授權書為10年前所為,原告與震偉公司早已終止雙方合作關係。被證5之屏東縣政府函,已明確指出系爭工程圖所涉及之市售預鑄混凝土塊,其專利權屬震偉公司所有,被告由該函文內容應知悉系爭專利並非震偉公司之聲明書所放棄之範圍,其竟執意製造銷售系爭擋土磚,顯有侵權之故意。被告另於98年6月23日與路亨簽立之「委託生產書」中,保證對專利侵權所涉及之損害賠償負全責,可推知被告知悉系爭專利存在,其具有故意。參諸被告經營擋土磚事業經年,而系爭專利權之資訊得於我國輕易查詢及得知,故被告至少有過失。(三)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第1插梢承接槽(18)與第2插梢承接槽(19)位於磚(1)之本體部分(9);引證1之合榫孔(6)則位於磚(1)之連接體(4)上,引證1中合榫孔所在位置,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第1與第2插梢承接槽所在位置不相對應。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第1與第2插梢承接槽分別設於本體部分」,未被引證1所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第1與第2插梢承接槽未將磚塊(1)貫穿,從磚(1)之上表面(2)無法看到第1與第2插梢承接槽;而自引證1之第2圖可知,合榫孔則係貫穿磚塊(1)。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1與第2插梢承接槽開口於下表面」之技術特徵,未被引證1所揭露。職是,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應具有新穎性。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具有新穎性,則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第2至4、6項亦應具有新穎性。且申請專利範圍第2、3、6項之附加技術特徵亦未被引證1所揭露。另由引證1之第2圖可看出合榫孔(61、62)之內壁面呈一弧形,故合榫孔之內壁面非垂直於對稱平面(b),故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第1及第2插梢承接槽分別設有一後牆垂直於對稱面」之附加技術特徵未被引證1所揭露。(四)系爭專利中之第3與第4梢孔(29、30)係使磚(1)於預接時可減少錯位,其係用來固定插梢之用;而引證1中之合榫孔(6)係作傾斜度之調整,非用於固定插梢之用。兩者所欲達到之功效並不相同。引證1之合榫孔與系爭專利中之第3與第4梢孔非均等構造,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應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技術特徵,為頭部包含有第1及第2耳分別側向延伸超過該第1及第2頸牆組,第1及第2耳分別設有1槽口使該耳可自頭部切除;而引證1之小端(3)之兩側超過第1頸牆組及第2頸牆組之部分無需切除,引證2中倘將耳部(24)切除,則耳部原本所能發揮之支撐效用將無從發揮。因此結合引證1與引證2無法讓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喪失進步性。(五)由系爭專利之第3圖可看出磚(1)設有一對插梢(50)分別凸出於磚(1)之上表面(2)。且在說明書第14頁第3段中提及「第1及第2稍孔(16、17)設於本體部分(8)並開口於上表面,梢孔可承接插梢(50、51),其具有一自由端凸出上表面」。是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中「磚設有一對插梢分別凸出於磚之上表面」受說明書及圖示所支持。另由第5圖可知,第2磚(1B)與第3磚(1C),為與第1磚(1A)垂直相鄰之最下方磚,且第2磚與第3磚上之插梢(50),分別與第1磚之第1插梢承接槽(18A)與第2插梢承接槽(19A)相嚙合,因第1插梢承接槽與第2插梢承接槽屬於第1磚之部分,故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中「磚嚙合於垂直相鄰最下方磚之插梢」受說明書之說明及圖示所支持。而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是否應撤銷,依臺灣之專利法規進行判斷,當初美國審查委員認為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不符合擬制新穎性,而非實際上無法實施,專利權人陸續提出之申復已使系爭專利之美國對應案取得專利權。嗣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非獨立項,不適用專利法施行細則第16條第2項之規定。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8項為依附於第8項之附屬項,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有效,則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8項自應有效,且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8項亦均受說明書與圖式之支持。(六)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108條規定,請求損害賠償、排除防止侵害。暨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108條規定計算損害。然銷售系爭產品之原物料明細帳、再製品明細帳、製成品明細帳、生產日報表、存貨明細帳及銷貨月表等,均由被告所掌握,原告無法得知,故依民事訴訟法第344條規定,被告應提供系爭檔土磚相關之明細帳冊。倘被告拒不提供,則依民事訴訟法第345條規定,請本院審酌認原告關於文書之主張或依文書應證之事實為真實。嗣被告所提出之發票單據等其中多模糊不清,無從辨識購買品項與價格,被證9亦有多張發票之買受人非被告,不得作為被告公司之費用依據。則系爭工程總數量為6,036平方公尺,1平方公尺需11片磚,故系爭工程擋土磚總片數為66,396塊磚,扣除被告向路亨公司購買之35,680塊磚,被告自行生產之擋土磚片數為30,716塊磚。依被證13,被告之材料單位成本為新臺幣(下同)12.1元,生產30,716塊磚之材料費為371,663元;依被證14,被告人工及製造費用單位成本為22.63元,生產30,716塊磚之材料費為695,103元。則被告自行生產之成本為1,066,766元。而模具為生財器具,屬可重覆性使用之折舊性固定資產,應依固定資產耐用年限最低5年逐年攤提,不可列為一次性費用。再者,被告所示模具發票之品名,不僅為他項品名,亦無法認定模具為供系爭工程使用,且被告共用他人發票列舉模具費用,故模具費用應為零。依被證7,被告因系爭工程所得之總價金為6,638,731元,扣除被證8之支付路亨公司費用1,789,460元、被證10之插銷費用410,550元、被證12之運費235,699元,暨被告自行生產之成本1,066,766元,被告之獲利應為3,136,256元。原告僅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表明以165萬元為最低請求,嗣被告提出相關文件資料後,再行補充。(七)被告林瓊芬為被告羅得綜合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羅得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及負責人,依民法第28條與公司法第23條等規定,自應與被告羅得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準此,原告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2.被告不得再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方法及物品。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多年從事車輛蓄電池之研發、製造業者,前於98年間,以自行多年研發、創作結果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提出申請,並經智慧局審查准予系爭專利,且經原告向智慧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並獲得比對代碼6之結果,亦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系爭專利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又被告台茂蓄電池有限公司(下稱台茂公司)為蓄電池設備製造商,且與原告所經營之「喬登電動業行」為同業,並具競爭關係,前於101年6、7月間,經由原告委託製造蓄電池未久後,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製造生產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權利範圍之「101救車之星500CCA超強啟動力」蓄電池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且對外銷售,其中被告紀秀玲於101年8月間在「露天拍賣」網站上以「慈成電池」名義所銷售之系爭產品及被告范育培於102年9月間在奇摩拍賣網站刊登之系爭產品,均係被告台茂公司所製造銷售。是以,被告台茂公司業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依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台茂公司排除及防止侵害,並依102年1月1日修正施行前之專利法(下稱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台茂公司負賠償責任。再者,被告沈東銘為被告台茂公司之負責人,依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自應與被告台茂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至於被告范育培、紀秀玲既與原告同業,且曾分別於102年9月、101年8月販售系爭產品予第三人,故亦應依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或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之規定,就原告所受損害負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 1、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部分:(1)被告台茂公司之侵權期間自101年8月起至104年5月止。(2)101年8月至101年12月:依被告台茂公司於103年8月20日、同年9月16日當庭提出之銷售發票資料觀之,被告台茂公司自101年11月起至103年6月止,平均每月銷售系爭產品之金額為295,947元,平均每月銷售系爭產品之數量為244件(如附表所示)。是以,依99年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被告台茂公司自101年8月起至101年12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1,479,735元(295,947元×5月=1,479,735元)。(3)102年1月至102年6月:被告台茂公司屬「二次電池製造業」,依財政部公布之同業利潤標準,其毛利率為百分之25。又系爭產品之平均銷售單價應為1,213元(295,947÷244=1,213),故每件侵權產品之獲利應為303元(1,213×0.25=303)。因每月平均銷售244組系爭產品,故被告台茂公司每月獲利至少為73,932元(303×244=73,932)。據此,被告台茂公司自102年1月起至102年6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443,592元(73,932×6=443,592)。(4)102年7月至104年5月:如上所述,被告台茂公司每月獲利至少為73,932元,則被告台茂公司自102年7月起至104年5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1,700,436元(73,932元×23月=1,700,436元)。(5)再者,因被告台茂公司前曾為原告所經營之喬登電動業行生產電池產品,且在本件起訴後仍持續侵害系爭專利,故被告台茂公司顯係故意侵害系爭專利,則就被告台茂公司102年1月1日以前以及102年7月以後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原告自得請求法院在損害額3倍以內酌定賠償額。綜上,被告台茂公司應負之損害賠償金額應至少為9,984,105元【1,479,735×3+443,592+1,700,436×3=43,592)+5,101,308=9,984,105】。退步言,縱認被告台茂公司之侵害行為無專利法酌定3倍損害額規定之適用,則被告台茂公司亦應至少負擔3,623,763元之損害賠償責任(1,479,735+443,592+1,700,436=3,623,763】。2、被告范育培、紀秀玲部分:被告范育培在102年9月間販售系爭產品1個予訴外人洪○○,其銷售金額為2,400元;被告紀秀玲則在101年8月間販售系爭產品1個予第三人,其銷售金額為2,500元,如依前開同業利潤標準之毛利率百分之25計算,被告范育培應賠償原告600元、被告紀秀玲則應賠償原告625元。3、退步言之,縱認原告並未就損害額進行舉證,亦請法院衡酌上情,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酌定被告應負之損害賠償責任。(三)聲明: 1、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及為其他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 2、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生產工具全數回收並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3、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應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4、被告范育培應給付原告6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5、被告紀秀玲應給付原告625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6、就上開訴之聲明第3至5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
(一)原告為多年從事車輛蓄電池之研發、製造業者,前於98年間,以自行多年研發、創作結果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提出申請,並經智慧局審查准予系爭專利,且經原告向智慧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並獲得比對代碼6之結果,亦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系爭專利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又被告台茂蓄電池有限公司(下稱台茂公司)為蓄電池設備製造商,且與原告所經營之「喬登電動業行」為同業,並具競爭關係,前於101年6、7月間,經由原告委託製造蓄電池未久後,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製造生產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權利範圍之「101救車之星500CCA超強啟動力」蓄電池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且對外銷售,其中被告紀秀玲於101年8月間在「露天拍賣」網站上以「慈成電池」名義所銷售之系爭產品及被告范育培於102年9月間在奇摩拍賣網站刊登之系爭產品,均係被告台茂公司所製造銷售。是以,被告台茂公司業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依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台茂公司排除及防止侵害,並依102年1月1日修正施行前之專利法(下稱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台茂公司負賠償責任。再者,被告沈東銘為被告台茂公司之負責人,依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自應與被告台茂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至於被告范育培、紀秀玲既與原告同業,且曾分別於102年9月、101年8月販售系爭產品予第三人,故亦應依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或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之規定,就原告所受損害負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 1、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部分:(1)被告台茂公司之侵權期間自101年8月起至104年5月止。(2)101年8月至101年12月:依被告台茂公司於103年8月20日、同年9月16日當庭提出之銷售發票資料觀之,被告台茂公司自101年11月起至103年6月止,平均每月銷售系爭產品之金額為295,947元,平均每月銷售系爭產品之數量為244件(如附表所示)。是以,依99年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被告台茂公司自101年8月起至101年12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1,479,735元(295,947元×5月=1,479,735元)。(3)102年1月至102年6月:被告台茂公司屬「二次電池製造業」,依財政部公布之同業利潤標準,其毛利率為百分之25。又系爭產品之平均銷售單價應為1,213元(295,947÷244=1,213),故每件侵權產品之獲利應為303元(1,213×0.25=303)。因每月平均銷售244組系爭產品,故被告台茂公司每月獲利至少為73,932元(303×244=73,932)。據此,被告台茂公司自102年1月起至102年6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443,592元(73,932×6=443,592)。(4)102年7月至104年5月:如上所述,被告台茂公司每月獲利至少為73,932元,則被告台茂公司自102年7月起至104年5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1,700,436元(73,932元×23月=1,700,436元)。(5)再者,因被告台茂公司前曾為原告所經營之喬登電動業行生產電池產品,且在本件起訴後仍持續侵害系爭專利,故被告台茂公司顯係故意侵害系爭專利,則就被告台茂公司102年1月1日以前以及102年7月以後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原告自得請求法院在損害額3倍以內酌定賠償額。綜上,被告台茂公司應負之損害賠償金額應至少為9,984,105元【1,479,735×3+443,592+1,700,436×3=43,592)+5,101,308=9,984,105】。退步言,縱認被告台茂公司之侵害行為無專利法酌定3倍損害額規定之適用,則被告台茂公司亦應至少負擔3,623,763元之損害賠償責任(1,479,735+443,592+1,700,436=3,623,763】。2、被告范育培、紀秀玲部分:被告范育培在102年9月間販售系爭產品1個予訴外人洪○○,其銷售金額為2,400元;被告紀秀玲則在101年8月間販售系爭產品1個予第三人,其銷售金額為2,500元,如依前開同業利潤標準之毛利率百分之25計算,被告范育培應賠償原告600元、被告紀秀玲則應賠償原告625元。3、退步言之,縱認原告並未就損害額進行舉證,亦請法院衡酌上情,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酌定被告應負之損害賠償責任。(三)聲明: 1、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及為其他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 2、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生產工具全數回收並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3、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應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4、被告范育培應給付原告6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5、被告紀秀玲應給付原告625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6、就上開訴之聲明第3至5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確認專利權等
(一)原告為多年從事車輛蓄電池之研發、製造業者,前於98年間,以自行多年研發、創作結果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提出申請,並經智慧局審查准予系爭專利,且經原告向智慧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並獲得比對代碼6之結果,亦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系爭專利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又被告台茂蓄電池有限公司(下稱台茂公司)為蓄電池設備製造商,且與原告所經營之「喬登電動業行」為同業,並具競爭關係,前於101年6、7月間,經由原告委託製造蓄電池未久後,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製造生產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權利範圍之「101救車之星500CCA超強啟動力」蓄電池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且對外銷售,其中被告紀秀玲於101年8月間在「露天拍賣」網站上以「慈成電池」名義所銷售之系爭產品及被告范育培於102年9月間在奇摩拍賣網站刊登之系爭產品,均係被告台茂公司所製造銷售。是以,被告台茂公司業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依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台茂公司排除及防止侵害,並依102年1月1日修正施行前之專利法(下稱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台茂公司負賠償責任。再者,被告沈東銘為被告台茂公司之負責人,依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自應與被告台茂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至於被告范育培、紀秀玲既與原告同業,且曾分別於102年9月、101年8月販售系爭產品予第三人,故亦應依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或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之規定,就原告所受損害負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 1、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部分:(1)被告台茂公司之侵權期間自101年8月起至104年5月止。(2)101年8月至101年12月:依被告台茂公司於103年8月20日、同年9月16日當庭提出之銷售發票資料觀之,被告台茂公司自101年11月起至103年6月止,平均每月銷售系爭產品之金額為295,947元,平均每月銷售系爭產品之數量為244件(如附表所示)。是以,依99年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被告台茂公司自101年8月起至101年12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1,479,735元(295,947元×5月=1,479,735元)。(3)102年1月至102年6月:被告台茂公司屬「二次電池製造業」,依財政部公布之同業利潤標準,其毛利率為百分之25。又系爭產品之平均銷售單價應為1,213元(295,947÷244=1,213),故每件侵權產品之獲利應為303元(1,213×0.25=303)。因每月平均銷售244組系爭產品,故被告台茂公司每月獲利至少為73,932元(303×244=73,932)。據此,被告台茂公司自102年1月起至102年6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443,592元(73,932×6=443,592)。(4)102年7月至104年5月:如上所述,被告台茂公司每月獲利至少為73,932元,則被告台茂公司自102年7月起至104年5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1,700,436元(73,932元×23月=1,700,436元)。(5)再者,因被告台茂公司前曾為原告所經營之喬登電動業行生產電池產品,且在本件起訴後仍持續侵害系爭專利,故被告台茂公司顯係故意侵害系爭專利,則就被告台茂公司102年1月1日以前以及102年7月以後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原告自得請求法院在損害額3倍以內酌定賠償額。綜上,被告台茂公司應負之損害賠償金額應至少為9,984,105元【1,479,735×3+443,592+1,700,436×3=43,592)+5,101,308=9,984,105】。退步言,縱認被告台茂公司之侵害行為無專利法酌定3倍損害額規定之適用,則被告台茂公司亦應至少負擔3,623,763元之損害賠償責任(1,479,735+443,592+1,700,436=3,623,763】。2、被告范育培、紀秀玲部分:被告范育培在102年9月間販售系爭產品1個予訴外人洪○○,其銷售金額為2,400元;被告紀秀玲則在101年8月間販售系爭產品1個予第三人,其銷售金額為2,500元,如依前開同業利潤標準之毛利率百分之25計算,被告范育培應賠償原告600元、被告紀秀玲則應賠償原告625元。3、退步言之,縱認原告並未就損害額進行舉證,亦請法院衡酌上情,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酌定被告應負之損害賠償責任。(三)聲明: 1、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及為其他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 2、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生產工具全數回收並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3、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應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4、被告范育培應給付原告6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5、被告紀秀玲應給付原告625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6、就上開訴之聲明第3至5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67",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多年從事車輛蓄電池之研發、製造業者,前於98年間,以自行多年研發、創作結果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提出申請,並經智慧局審查准予系爭專利,且經原告向智慧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並獲得比對代碼6之結果,亦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系爭專利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又被告台茂蓄電池有限公司(下稱台茂公司)為蓄電池設備製造商,且與原告所經營之「喬登電動業行」為同業,並具競爭關係,前於101年6、7月間,經由原告委託製造蓄電池未久後,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製造生產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權利範圍之「101救車之星500CCA超強啟動力」蓄電池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且對外銷售,其中被告紀秀玲於101年8月間在「露天拍賣」網站上以「慈成電池」名義所銷售之系爭產品及被告范育培於102年9月間在奇摩拍賣網站刊登之系爭產品,均係被告台茂公司所製造銷售。是以,被告台茂公司業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依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台茂公司排除及防止侵害,並依102年1月1日修正施行前之專利法(下稱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台茂公司負賠償責任。再者,被告沈東銘為被告台茂公司之負責人,依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自應與被告台茂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至於被告范育培、紀秀玲既與原告同業,且曾分別於102年9月、101年8月販售系爭產品予第三人,故亦應依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或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之規定,就原告所受損害負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 1、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部分:(1)被告台茂公司之侵權期間自101年8月起至104年5月止。(2)101年8月至101年12月:依被告台茂公司於103年8月20日、同年9月16日當庭提出之銷售發票資料觀之,被告台茂公司自101年11月起至103年6月止,平均每月銷售系爭產品之金額為295,947元,平均每月銷售系爭產品之數量為244件(如附表所示)。是以,依99年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被告台茂公司自101年8月起至101年12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1,479,735元(295,947元×5月=1,479,735元)。(3)102年1月至102年6月:被告台茂公司屬「二次電池製造業」,依財政部公布之同業利潤標準,其毛利率為百分之25。又系爭產品之平均銷售單價應為1,213元(295,947÷244=1,213),故每件侵權產品之獲利應為303元(1,213×0.25=303)。因每月平均銷售244組系爭產品,故被告台茂公司每月獲利至少為73,932元(303×244=73,932)。據此,被告台茂公司自102年1月起至102年6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443,592元(73,932×6=443,592)。(4)102年7月至104年5月:如上所述,被告台茂公司每月獲利至少為73,932元,則被告台茂公司自102年7月起至104年5月止因侵害行為所受之利益即為1,700,436元(73,932元×23月=1,700,436元)。(5)再者,因被告台茂公司前曾為原告所經營之喬登電動業行生產電池產品,且在本件起訴後仍持續侵害系爭專利,故被告台茂公司顯係故意侵害系爭專利,則就被告台茂公司102年1月1日以前以及102年7月以後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原告自得請求法院在損害額3倍以內酌定賠償額。綜上,被告台茂公司應負之損害賠償金額應至少為9,984,105元【1,479,735×3+443,592+1,700,436×3=43,592)+5,101,308=9,984,105】。退步言,縱認被告台茂公司之侵害行為無專利法酌定3倍損害額規定之適用,則被告台茂公司亦應至少負擔3,623,763元之損害賠償責任(1,479,735+443,592+1,700,436=3,623,763】。2、被告范育培、紀秀玲部分:被告范育培在102年9月間販售系爭產品1個予訴外人洪○○,其銷售金額為2,400元;被告紀秀玲則在101年8月間販售系爭產品1個予第三人,其銷售金額為2,500元,如依前開同業利潤標準之毛利率百分之25計算,被告范育培應賠償原告600元、被告紀秀玲則應賠償原告625元。3、退步言之,縱認原告並未就損害額進行舉證,亦請法院衡酌上情,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酌定被告應負之損害賠償責任。(三)聲明: 1、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及為其他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 2、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應將其已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生產工具全數回收並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3、被告台茂公司、沈東銘應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4、被告范育培應給付原告6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5、被告紀秀玲應給付原告625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6、就上開訴之聲明第3至5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4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31",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專利權權利歸屬等
(一)原告係全球知名之精密醫材製造商,於成立後為國內外知名醫療器材業者代工生產各式健康照護產品。被告蔡文裕曾於民國92年5月至103年4月期間,任職原告公司,擔任研發人員,主要負責原告公司「霧化器」產品「電路相關」技術之研發。觀諸被告蔡文裕於93年8月31日所簽署之「同意書」(下稱同意書)可知,被告蔡文裕於原告公司任職期間「就攸關職務範圍內所完成之任何智慧財產著作物,均應告知公司,並以公司為智慧財產權人」。故被告蔡文裕於原告公司任職期間所為發明創作,均應歸原告所有。原告發現由被告蔡文裕具名為創作人之一,且由被告心誠鎂行動醫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心誠鎂公司)申請獲准之中華民國新型專利第M498595U號「液體霧化器電路及其裝置」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其所載霧化器電路、裝置等技術特徵,與原告公司霧化器產品甚為類似,並於調查後發現,原告公司曾於101年下半年間就其霧化器產品所用電路,由被告蔡文裕與原告公司其他人員共同研擬改版,被告蔡文裕亦因此於101年10月間完成電路圖初稿,並於同年月9日以電子郵件寄送予原告繪圖人員○○○。經比對該電路圖初稿、系爭專利主要特徵後發現,二者之電路結構幾近相同。然被告蔡文裕竟未將前述電路圖初稿提出於原告公司研發團隊,致該初稿未獲原告公司採用。(二)被告蔡文裕任職原告公司期間已因職務知悉系爭專利所欲解決問題:1.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電極產生銅綠或附著電解物質」,即係原告霧化器產品所生「黃水」問題: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記載:系爭專利「提供一種液體霧化電路 及其裝置」,應用於「液體霧化裝置」產品。此「液體霧化裝置」:可「應用於吸入式的醫療設備」,此與原告產製之「HL100」、「HL100A」霧化器產品,實為相同產品。被告蔡文裕任職原告公司十餘年,從事醫療器材相關產業,且現亦於被告心誠鎂公司繼續從事相同產業,對醫療器材產品自有相當理解。故被告等自應明確知悉系爭專利所稱「液體霧化裝置」即係原告霧化器產品。另依系爭專利說明書關於「  目前,震動式的液體霧化裝置,是以頻率驅動壓電片形成音 波震盪而產生微霧粒。其中,液體霧化裝置之霧化裝置例如包括壓電片。而壓電片具有正極及負極,且壓電片往往因為接觸或沈浸於液體中,以將液體霧化。然而,因接觸或沈浸於液體中的壓電片的正極與負極往往會產生銅綠或附著電解物質。而產生銅綠或電解物質的壓電片將影響到液體霧化裝置的使用。因此降低液體霧化裝置的使用壽期」之記載可知,系爭專利係在解決霧化器產品壓電片於使用過程中,其電極周邊因電解物質沈積,因而「產生銅綠或附著電解物質」,進而降低使用壽期之問題。(2)上開問題實係原告霧化器產品所用電路結構在改版過程中所面臨之問題。原告公司於102年下半年即101年11月完成霧化器產品電路改版後,即有使用者反應產品使用後出現「黃  水」現象即霧化器藥液容器中出現沈積物質。被告蔡文裕曾  於102年9月24日,收受原告公司人員○○○所寄主旨為「  NE07RMA客戶客訴單號.xls---853pcs中電極生銹圖片」  之電子郵件,其中具體敘明霧化器「藥杯中電極(生銹和髒 污)」。依該電子郵件所附「藥杯中電極(生銹和髒污)」照片,亦可知所謂霧化器產品「黃水」即係指霧化器藥液容器內「電極」(正極、負極;即系爭專利說明書所稱「第一極」、「第二極」)周邊產生電解物質沈積,其沈積物質即係系爭專利所稱「銅綠」或「附著電解物質」,亦即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第25行以下所稱「經常使用一般液體霧化裝置後,則一般的霧化模組將於第一極與第二極產生電解物質,而這些電解物質將日積月累地附著於一般霧化模組之第一極與第二極」,均係指涉相同技術事實。且「霧化器」之「  不鏽鋼腐蝕」及「黃水」問題,與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銅 綠或其他電解物質」,二者本質上皆為溶液中的電極之間產生電解反應而形成之結果,進而造成「銅綠或其他電解物質」溶出於溶液的「黃水」現象。亦即無論係壓電片之正極與負極間所產生之「銅綠或附著電解物質」、抑或是不鏽鋼與壓電片電極之間因電位差而產生的「不鏽鋼腐蝕」,其本質上皆為溶液中的電極之間產生電解反應而形成之結果,兩者並無實質差異。故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即「電極產生銅綠或附著電解物質」,實為原告霧化器產品藥液容器所生之  「黃水」問題,此為熟悉霧化器產品相關技術之人所當然理 解。(3)況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最末段亦記載:「一般霧化模組會  接收到大於零伏特的電解區段之驅動電壓。因此,經常使用 一般液體霧化裝置後,則一般霧化模組將於第一極與第二極產生電解物質,而這些電解物質將日積月累地附著於一般霧化模組之第一極與第二極,藉此降低液體霧化模組裝置的使用壽期。」等語,可知熟悉霧化器產品系爭技術之人,對於液體霧化裝置經使用後,其電極間將產生電解物質之沈積附著,均早已有所知悉,被告蔡文裕同為熟悉霧化器產品之人,對前此「霧化器電極沈積電解物質」現象,自當有所理解。且原告公司人員○○○之電子郵件亦明確指出該「電解物質」係沈積於電極周邊,被告蔡文裕自已明確知悉:原告產品所生「黃水」問題,即係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電極產生銅綠或附著電解物質」。2.自寰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寰辰科技公司)人員○○○電子郵件及原告公司人員○○○電子郵件可知,被告蔡文裕於任職原告期間,確已因職務知悉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因前開電子郵件實在敘明原告霧化器產品藥液容器所生之「黃水」問題,且該等電子郵件均係於被告蔡文裕任職原告公司期間寄予被告蔡文裕,且與被告蔡文裕職務相關。故被告蔡文裕於任職原告公司期間,確已因職務關係知悉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三)被告蔡文裕係於任職原告公司期間已完成系爭專利用以解決問題之技術方案,該技術方案應歸原告所有:1.被告蔡文裕於任職原告公司期間完成如原證6所示電路設計,即係系爭專利用以解決問題之技術方法:經比對原證6所示之電路圖與系爭專利之電路結構比對後可知,系爭專利用以解決壓電片產生「不鏽鋼腐蝕」或「產生  銅綠或電解物質」之技術手段,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 示之電路結構,與原證6電路設計圖之電路結構相同。另再經測試比對後可知,依原證6電路設計圖之電路結構所生之「波形」,亦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該電壓調整單元根據該轉換電壓以輸出一驅動電壓給該霧化模組,而該驅動電壓包括複數個電解區段及複數個負準位區段,各該電解區段係指示該霧化模組進行一正向電解反應,各該負準位區段係指示該霧化模組進行一逆向電解反應」特徵,完全相同。再依原證9-1即公證書所示測試結果可知,依原證6電路設計圖電路結構所生之「波形」,與系爭專利申請  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該電壓調整單元根據該轉換電壓以 輸出一驅動電壓給該霧化模組,而該驅動電壓包括複數個電解區段及複數個負準位區段,各該電解區段係指示該霧化模組進行一正向電解反應,各該負準位區段係指示該霧化模組進行一逆向電解反應」特徵,完全相同,故原證6電路設計  實與系爭專利用以解決系爭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法。原證6所  示之電路結構,既係由被告蔡文裕於任職原告公司期間即101年10月間完成,且該電路結構又與被告蔡文裕於原告任職期間所任職務有關,則原證6所示電路結構即應歸原告所有,不得由被告等持以申請系爭專利。此與被告蔡文裕係參考何人提供之電路配置完成原證6之電路設計,或原告有無採用原證6電路設計,均屬無關。2.被告蔡文裕顯刻意隱瞞如原證6所示之電路結構:  被告蔡文裕係於101年10月間完成原證6電路圖之電路結構 。自該電路圖可知,該電路圖之電路結構其主要特徵在於,該電路結構具有「C3電容」設計。依熟悉電路設計相關技術之人之通常理解,均能充分瞭解:該原證6電路圖之C3電容設計,具備「輸出包括電解區段及負準位區段之驅動電壓予霧化模組」之功效。被告蔡文裕於任職原告公司期間,長期從事霧化器產品電路設計研發,對於原證6電路圖中C3電容設計,具備「輸出包括電解區段及負準位區段之驅動電壓予霧化模組」之功效,自當有所理解,否則被告蔡文裕亦無從完成原證6電路圖。被告蔡文裕既早於101年10月間完成原證6電路圖時,即已知悉原證6電路結構之「C3電容設計」  具備「輸出包括電解區段及負準位區段之驅動電壓予霧化模 組」功效。故當原告霧化器產品於102年間經反應出現「黃水」問題,且原告公司零組件供應商寰辰科技公司人員○○○於102年8月間以電子郵件告知包含被告蔡文裕在內之原告公司人員,該「黃水」問題即係「不鏽鋼腐蝕」,且曾提及該黃水問題與電位差有關,被告蔡文裕依此理解,自當將其先前完成之原證6電路結構「C3電容」設計,提出原告公司技術研發人員,用以解決前述電位差問題,被告蔡文裕竟未向原告公司技術研發人員提出其先前完成之原證6電路結構,顯係刻意隱瞞其已完成之技術方法。3.另被告蔡文裕係於103年4月10日自原告公司離職,而系爭專利係由被告心誠鎂公司於103年8月1日提出申請,則被告蔡文裕於自原告公司離職後不足四個月,即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提出系爭專利之申請。若非被告蔡文裕於原告公司任職期間已完成系爭專利之發明,豈可能於離職日後不到四個月之時間即完成系爭專利之發明構想進而提出專利申請。被告雖另提出被證5電路設計、被證6討論底稿稱該證5係訴外人昱陞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昱陞微公司)製作,並  於被告蔡文裕任職原告公司期間提供予被告蔡文裕,並由被 告蔡文裕依被證5電路設計完成原證6號電路圖,被告蔡文  裕並無精神創作。惟被證5電路設計圖面並未經任何人員簽 核、署名,實難認定其形式上確屬真正。況被告一方面稱原  證6號電路圖與被證5電路設計圖面相同,另又稱兩者間仍 有差異,其前後主張實屬互相矛盾,縱認被告蔡文裕係按被證5電路設計完成原證6,被告蔡文裕亦曾按原告公司既有  霧化器裝置電路結構,調整改變被證5之電路設計,並非全 無任何精神思想,更非未經思考即完全抄襲被證5號電路結構。(四)有關原證6電路圖結構之「IC1」、「IC2」、「IC3」晶片及原證12之說明:1.原證6「IC1」晶片可對應於系爭專利所稱「控制單元」:  自原證6電路圖可知,其電路結構中之「IC1」晶片,係使 用型號「SN8P2714X」IC晶片。該型號「SN8P2714X」IC晶片規格書如原證14號所示。自原證14號規格書記載該IC晶片  為「8bitmicro-controller」可知,型號「SN8P2714X」 IC晶片為一微控制器,具有輸出控制訊號之功能,可與原證9號比對分析之圖1中「紫色框」標示之電路,對應於系爭專利所稱「控制單元」,耦接並控制如下所述之「轉換單元」輸出一轉換電壓。2.原證6「IC2」、「IC3」晶片可對應於系爭專利所稱「轉換單元」:  自原證6電路圖可知,其電路結構中之「IC2」晶片,係使 用型號「DO-001A」IC晶片。型號「DO-001A」IC晶片規格書如原證15號所示。自該規格書可知,該IC晶片為「digitaloscillatorcontroller」,即「數位振盪控制器」;其電路結構中之「IC3」晶片,係使用型號「GL8101」IC晶片。型號「GL8101」IC晶片規格書如原證16號所示。自該規格書可知,該IC晶片為「PWMconvertercontroller」,即「脈衝寬度調變轉換控制器」,故原證6電路圖之「IC2」、「IC3」,與原證9號比對分析之圖1中「綠色框 」標示之電路結構,接收上述「控制單元」之控制訊號並輸出一轉換電壓至電容「C3」,可對應於系爭專利所稱「轉換單元」。而由被告共同訴訟代理人前於105年6月6日言詞辯論程序中陳稱「原證六的IC1晶片……是一個微控制晶片」、「被證5的U1及U3晶片,對應於原證6的IC3、IC2晶片,其為PWM的脈衝頻寬調變晶片」亦可知,被告不否認原 證6電路圖「IC1」可對應於系爭專利所稱「控制單元」、原證6電路圖「IC2」、「IC3」可對應於系爭專利所稱「轉換單元」。3.另系爭專利與原證6號是否實質相同,實應以系爭專利請求項所載技術特徵,為其判斷準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例,實與系爭專利主要技術內容無關,該等實施例所載細部事項與原證6號電路圖是否相同,均無礙於系爭專利請求項所載技術特徵確與原證6號電路圖實質相同之認定。4.關於原證12號照片「銅綠;電解物質沈積」之說明:原證12號照片中圈選標示多處「銅綠;電解物質沈積」。該等照片中所示之「圓柱狀」元件即為「電極」。另由原證17號「霧化器」照片可知,在霧化器裝置中,共有二個圓柱狀「電極」與一個壓電片,其中該二個電極連接至壓電片且該壓電片位於霧化器裝置之「藥杯」中。當藥液填滿藥杯並通電後,該壓電片因沉浸於藥液中,且因該二個電極連接至壓電片使得該壓電片具有正極與負極,即有可能因電位差而有銅綠或電解物質沈積。至原證12號照片中,電極圓柱體、電極圓柱體所在之平面、周邊容器牆面均有電解物質沈積,實  係因在霧化器裝置使用過程中,藥液可能流動滲漏至電極周 邊,且於使用過程中凡有電位差之處,均可能導致電解物質沈積。另因電極圓柱體僅約0.2公分,周邊容器牆面與電極圓柱體間之空隙僅約0.1公分。故霧化器裝置於通電後所產生之電解物質,除沈積壓電片周邊外,另亦有可能沈積於電極圓柱體及電極圓柱體所在之平面及周邊容器牆面。(五)原告得依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告心誠鎂公司返還系爭專利,因系爭專利技術內容既為原告所有,則其專利申請權、專利權均應歸屬原告。被告心誠鎂公司竟因被告蔡文裕未  經原告同意擅將前開技術申請取得系爭專利,因而獲得關於 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權、專利權等法律上之利益,自屬民法第179條規定所稱不當得利。原告自得依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告心誠鎂公司返還系爭專利。(六)原告得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損害:  原告於102年下半年完成霧化器電路改版(下稱改版霧化器  產品)出現銅綠及電解物質沉積,致有客戶提出前述問題,  原告因而換補500台霧化器新品(整機)以及620台之零件 (藥瓶及轉軸部分),花費共計新台幣(下同)870,263元;為解決改版霧化器產品之銅綠及電解物質沉積,原告又再  購入389,010個防水膠膜、132,500個主機電極防水圈以及 163,710個前蓋防水圈,其成本支出共計409,680元;為解  決改版霧化器產品之銅綠及電解物質沉積,原告新增之人力 支出為專案處理客訴議題人員2位(每人每月薪資33,000元,共66,000元)、以及電路設計研發人員2位(每人每月薪資60,000元,共120,000元),其成本支出共計186,000元。以上共計1,465,943元。再依上開「同意書」第四條第一款、第七條及第八條之約定,被告蔡文裕未將系爭專利技術告知原告,且於離職後即轉至被告心誠鎂公司,並將原應歸屬原告之系爭專利技術交由該公司申請專利獲准,輔以被告心誠鎂公司負責人鄭傑升於被告蔡文裕任職原告公司期間即已與被告蔡文裕熟識,自當深知被告蔡文裕於原告公司任職且負責霧化器電路設計,然竟仍與被告蔡文裕共同具名並申請系爭專利獲准,顯係故意與被告蔡文裕共同從事不法侵害原告關於系爭專利技術之權利,致原告未能即時發現並運用系爭專利技術,自當與被告蔡文裕負擔連帶賠償責任。因原告與被告蔡文裕已約定懲罰性違約金作為賠償之數額,即被告蔡文裕離職日前最後月薪5倍之懲罰性違約金,共計為260,000元,被告等自當連帶賠償260,000元。綜上可知,被告等至少應連帶給付原告1,725,943元,即因改版霧化器產品而支出之1,465,943元與懲罰性違約金260,000元之加總。且因損害數額仍持續增加,僅先一部請求150萬元。為此起訴請求:1.確認中華民國新型專利第M498595U號「液體霧化器電路及其裝置」專利之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均為原告所有。2.被告心誠鎂公司應移轉中華民國新型專利第M498595U號「液體霧化器電路及其裝置」專利之專利權登記予原告。3.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50萬元,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等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4.關於訴之聲明第三項,原告願供擔保請求准為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1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1 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1 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富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子公司,致力於發行創意數位影像內容及影音素材,IMAGEMORE為原告自製自有之品牌,客戶可透過www.imagemore.com.tw網站(下稱原告網站),辦理正版圖片授權使用許可。原告於進行網路上非法授權圖片使用查核時,發現被告競爭力生技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在未經原告授權之情形下,於其所架設之企業網站(http://www.herbc.com.tw/subStory.htm及部落格,重製及公開傳輸原告享有著作財產權之圖號A009044、圖號00000000、圖號00000000之圖片(如附件所示,下稱系爭著作),被告之行為已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為此,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2、3項及第89條請求被告賠償侵權損失並將判決書內容全部登載新聞紙。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富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子公司,致力於發行創意數位影像內容及影音素材,IMAGEMORE為原告自製自有之品牌,客戶可透過www.imagemore.com.tw網站(下稱原告網站),辦理正版圖片授權使用許可。原告於進行網路上非法授權圖片使用查核時,發現被告競爭力生技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在未經原告授權之情形下,於其所架設之企業網站(http://www.herbc.com.tw/subStory.htm及部落格,重製及公開傳輸原告享有著作財產權之圖號A009044、圖號00000000、圖號00000000之圖片(如附件所示,下稱系爭著作),被告之行為已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為此,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2、3項及第89條請求被告賠償侵權損失並將判決書內容全部登載新聞紙。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富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子公司,致力於發行創意數位影像內容及影音素材,IMAGEMORE為原告自製自有之品牌,客戶可透過www.imagemore.com.tw網站(下稱原告網站),辦理正版圖片授權使用許可。原告於進行網路上非法授權圖片使用查核時,發現被告競爭力生技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在未經原告授權之情形下,於其所架設之企業網站(http://www.herbc.com.tw/subStory.htm及部落格,重製及公開傳輸原告享有著作財產權之圖號A009044、圖號00000000、圖號00000000之圖片(如附件所示,下稱系爭著作),被告之行為已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為此,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2、3項及第89條請求被告賠償侵權損失並將判決書內容全部登載新聞紙。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原告於民國95年間設計完成「海洋公仔系列-青蛙」美術著作(下稱系爭青蛙著作,原證1),又於97年8、9月間設計完成「Q版包仔」美術著作(下稱系爭包仔著作,原證2)、「Q版籠仔」美術著作(下稱系爭籠仔著作,原證3)(以上三著作下合稱系爭美術著作),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之著作人,依法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被告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鼎泰豐公司)與原告於97年11月25日簽立鼎泰豐商品開發互惠合作契約(下稱系爭合作契約,原證4),兩造合作以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圖樣製造「鼎泰豐記念商品」銷售,合作期間自98年2月1日起至100年7月31日止,系爭合作契約期滿後,兩造雖未重新訂約,惟仍延續先前合作模式。嗣原告在被告鼎泰豐公司企劃部經理○○○於104年8月25日傳送予原告代表人甲○○之電子郵件於104年8月25日告知(原證5)。將終止兩造間之合作後,始發覺被告鼎泰豐公司之代表人即被告丁○○,未經原告同意,重製、改作系爭美術著作,分別將重製、改作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圖案交由被告日健全球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日健公司)製造「鼎泰豐中秋節禮盒-鳳梨酥禮盒」商品之鐵盒(原證6),並於該商品外包裝上使用非法重製、改作之系爭包仔、籠仔著作,而未表彰原告為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著作人;將重製、改作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圖案交由被告嘉今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嘉今公司)製造「鼎泰豐兒童餐具禮盒」商品之餐具(原證7),並交由被告佑盛紙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佑盛公司)製造上開商品之外盒,以及交由被告豐特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豐特公司)製造上開商品之提袋,於該商品外包裝上使用經非法重製、改作之系爭包仔、籠仔著作,而未表彰原告為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著作人;將重製、改作系爭美術著作之圖案交由被告日健公司製造「鼎泰豐立體茶包禮盒」商品之鐵盒(原證8),以及交由被告桔揚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桔揚公司)製造上開商品之茶葉外包裝袋,於該商品外包裝上使用經非法重製、改作之系爭美術著作,而未表彰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之著作人;將重製、改作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圖案交由被告金暐盛企業有限公司(金暐盛公司)製作「鼎泰豐折疊傘」商品(原證9),於該商品外包裝上使用經非法重製、改作之系爭包仔、籠仔著作,而未表彰原告為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著作人;將重製、改作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圖案交由被告金華實業有限公司(金華公司)製造「鼎泰豐包仔搖頭公仔擺飾」商品(原證10),以及交由被告佑盛公司製造上開商品之外盒,於該商品外包裝上使用經非法重製、改作之系爭包仔、籠仔著作,而未表彰原告為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著作人;將重製、改作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圖案交由被告金華公司製造「鼎泰豐公仔立體文件夾」商品(原證11),並於該商品外包裝上使用經非法重製、改作之系爭包仔、籠仔著作,而未表彰原告為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著作人;將重製、改作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圖案交由被告佑盛公司製作「鼎泰豐明信片」商品(原證12),並於該商品外包裝上使用經非法重製、改作之系爭包仔、籠仔著作,而未表彰原告為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著作人;將重製、改作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圖案交由被告王堡興業有限公司(下稱王堡公司)製作「鼎泰豐原子筆」商品(原證13),並於該商品外包裝上使用經非法重製、改作之系爭包仔、籠仔著作,而未表彰原告為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著作人,且公開販售(以上原證8至13之商品合稱系爭商品)。是被告丁○○及其他廠商之代表人即被告辛○○(即被告桔揚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丑○○(即被告金暐盛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巳○○(即被告金華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王慈德(即被告王堡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宇○○(即被告日健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A○○(即被告佑盛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E○○(即被告嘉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I○○(即被告豐特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確實有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之情事,自應負損害損害賠責任,又上開公司應就其公司代表人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負連帶賠償責任。為此,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88條、第89條及民法第28條、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並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最後事實審民事判決書之全部內容(包含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5號字體登載於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之頭版各1日,提起本件請求。㈡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之著作人,並享有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⒈訴外人○○○(即○○)於95年8月17日至100年5月6日期間受僱於原告,○○○在受僱期間內,分別於95年12月間設計完成系爭青蛙著作,其後於97年8、9月間設計完成系爭包仔、籠仔著作,此觀原告提出予被告鼎泰豐公司之提案計畫書上均有記載「設計師:○○」等字樣。從而,系爭美術著作均係○○○受僱於原告公司期間,本於其職務所設計完成者。⒉次查,依原告與○○○於95年8月17日簽立之保密切結書(下稱系爭保密切結書)第6條約定:「甲方(即○○○)同意於乙方(即原告)任職期間,因職務所完成之專利、著作或其他智慧財產,其權利均專屬於乙方所有,甲方不得異議。」(原證14),足認○○○受僱於原告之初,雙方確實有約定,○○○基於職務上設計完成之著作均歸屬於原告所有。⒊再查,依○○○於104年5月7日上午12時57分傳送予原告公司代表人甲○○之電子郵件內容記載:「個人在寶來的工作期間有累積多款作品…主要以個人的作品名義對外發表,不會使用或涉及於相關商業模式上。這部分的個人使用,我想是需要透過原著作公司的同意,並且個人使用上必須尊重的!!…希望透過徐總的首肯,能夠同意這部份的需求」等語(原證15);並參諸○○○於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自字第70號被告丁○○及鼎泰豐公司違反著作權法之自訴案件(下稱自訴案原審),曾到庭證稱:「(問:【提示104.11.26刑事自訴補充理由狀自證20電子郵件】這封電子郵件是否由你寄送至自訴人公司代表人甲○○先生?)是我寄給甲○○沒錯。(問:上開電子郵件內容記載:『這部分的個人使用,我想是需要透過原著作公司的同意,並且個人使用上必須尊重的』等語,『原著作公司』究指何意?)那時候會發這個信是因為現在任職的公司,說可以記載以前做的作品,但公司要我詢問以前的公司,所以我才發這個信問徐總,我基於尊重要詢問寶來公司,原著作公司是指寶來公司」等語(原證16),由上可知,原告確實有與○○○約定,基於職務上所設計完成之著作均歸屬於原告所有。⒋綜上,原告與○○○約定,基於職務上所設計完成之著作均歸屬於原告所有,且○○○於任職原告期間或離開原告後,對於原告以公司本身為系爭美術著作之著作人,對外行使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均未曾表示反對意思,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但書,○○○本於其職務所設計完成之系爭美術著作之著作人應為原告,原告依法即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㈢被告鼎泰豐公司申請註冊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平面商標登記,並無經原告同意:⒈觀之原告與被告鼎泰豐公司簽立之立體商標註冊同意書二份,其標題已開宗明義表明該等同意書之性質為「立體商標同意書」,並詳載:「立同意書人寶來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方)為鼎泰豐包仔公仔著作物之所有權人,因鼎泰豐公仔著作物搭配中文:鼎泰豐…(下稱鼎泰豐包仔立體商標),為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乙方),使用於小籠包等餐飲週邊服務業行銷用途,…茲同意乙方將鼎泰豐包仔立體商標於小籠包等餐飲週邊服務及產品申請立體商標註冊」、「立同意書人寶來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方)為鼎泰豐籠仔公仔著作物之所有權人,因鼎泰豐公仔著作物搭配中文:鼎泰豐…(下稱鼎泰豐籠仔立體商標),為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乙方),使用於小籠包等餐飲週邊服務業行銷用途,…茲同意乙方將鼎泰豐籠仔立體商標於小籠包等餐飲週邊服務及產品申請立體商標註冊」等語(被證11),業已明確表彰原告僅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就系爭包仔、籠仔著作申請註冊立體商標之旨,上開同意書之同意範圍當然不及於平面商標,至臻灼然。⒉原告公司業務○○○於98年7月14日傳送予被告鼎泰豐公司員工○○○之電子郵件中記載:「其實我們對於商標這部分沒有太大問題」等語(被證10),乃係指「原告對於被告鼎泰豐公司欲申請包仔、籠仔之商標註冊登記乙事進行討論表示沒有問題」而言。關此上情,參諸○○○98年7月15日營業報告書記載「販賣店名: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面會者:楊先生」、「商談內容:與鼎泰豐相關人員討論未來商品發展及商標授權問題」等語(原證17),可知○○○於98年7月15日仍有與被告鼎泰豐公司負責人即被告丁○○開會討論有關授權包仔、籠仔商標事宜,顯見上開98年7月14日電子郵件並無任何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就系爭包仔、籠仔著作註冊商標之意。另參○○○於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自字第88號案件審理時證稱:「(問:這封電子郵件是否為你在98年7月14日傳送給被告鼎泰豐公司的○○○?【請求提示卷被證65並告以要旨】)是。(問:該電子郵件內容上記載:『其實我們對於商標這部分沒有太大問題』,請問這是何意思?)鼎泰豐公司有一直不斷詢問我關於商標的問題,但我只是業務我也沒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我也是說要跟總經理討論再來回復,那封電子郵件的意思是我回答○○○我有詢問過總經理,但是這部分還是需要總經理去鼎泰豐公司那邊雙方對談。(問:你或是寶來文創公司有無在98年7月14日同意鼎泰豐公司這註冊登記包仔、籠仔商標?)沒有。」等語(原證18),更足證原告並未於98年7月14日電子郵件中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申請註冊商標甚明。⒊據此,因原告與被告鼎泰豐公司於98年7月15日仍就商標授權事宜進行討論,由此益證原告於98年7月14日並未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註冊商標登記。嗣後原告僅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申請註冊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立體商標,至於被告鼎泰豐公司申請註冊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平面商標登記乙節,原告當時考量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平面商標僅有包仔、籠仔之圖案,而未使用「鼎泰豐」等文字(被證12),實無註冊平面商標之必要,即未同意之,依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後段規定,即應推定原告未同意授權被告鼎泰豐公司申請註冊系爭包仔、籠仔著作之平面商標。㈣於原告與被告鼎泰豐公司合作期間,原告並不知悉被告鼎泰豐公司有自行開發系爭美術著作商品並生產販賣之情事:⒈被告鼎泰豐公司提出其員工於101年8月13日、102年1月9日、103年12月5日及同年月8日電子郵件(被證16、19、40),均無從證明原告早已知悉被告鼎泰豐公司於合作期間有自行開發生產、販售含有系爭青蛙、包仔著作圖樣商品之情事:①觀諸被告鼎泰豐公司員工○○○於101年8月13日寄予原告員工○○○(即○○)之電子郵件內容(被證16),僅係○○○提醒原告員工○○○有關原告之餐具組即一叉一匙之訂價過高會賣不好、請原告討論價格、並希望原告能免費提供叉子及湯匙等情,並非在討論該電子郵件所附照片內之兒童餐具。②又觀諸被告鼎泰豐公司員工○○○(○○○於100年5月6日自原告離職後,即於100年11月至102年9月期間任職於被告鼎泰豐公司)於102年1月9日寄予原告員工○○(即○○○)之電子郵件內容(被證19),僅係被告鼎泰豐公司員工○○○告知原告員工○○○,被告鼎泰豐公司TOP30品項異動,並附上被告鼎泰豐公司新品上市時程資料,以及調整商品之陳列等情,惟○○○對於原告與被告鼎泰豐公司間實際上之合作模式不甚清楚,自未知悉電子郵件中被告鼎泰豐公司委由其他廠商(按即被告豐特公司)製造之兒童餐具提袋,已侵害原告之著作權。③依被告鼎泰豐公司企劃部專員○○○103年12月8日10時26分傳送予原告員工○○○○000之電子郵件內容所示:「Dear○○○○:附件為我們所有門市(不含101及南西)目前紀念品陳列的狀況,請您參考,各店現在陳列的狀況都須請貴公司再進行調整,請您評估後是否可以回覆我們您預計安排調整的門市順序,如:復興→天母→???復興店的部分,或許使用現有陳列架請你調整陳列的品項及位置即可,因若要再新增壓克力架,不確定門市是否有空間可陳列,再請您協助評估,或是您要實際到復興店看一下我也可幫您聯繫,謝謝!○○○0000000」等語(被證40),可知雙方僅討論調整商品之陳列、及是否增加壓克力架,而未論及「原告公司所發覺被告鼎泰豐公司,未經原告公司同意授權所製作生產之產品」等情事;尤甚者,該等電子郵件均未傳送予原告代表人甲○○,實難認原告代表人當時已知悉被告等侵害原告公司著作權之不法行為。④綜此,被告鼎泰豐公司員工於101年8月13日、102年1月9日、103年12月5日及同年月8日電子郵件所附加之照片,並不足以認定原告早已知悉被告鼎泰豐公司於合作期間有自行開發系爭包仔、籠仔著作商品並生產販售之情事。⒉原告員工○○○於自訴案原審105年7月13日庭訊之證述內容(被證20),亦無從證明原告業已知悉被告鼎泰豐公司有重製、改作系爭包仔、籠仔著作圖案並委由其他同案被告生產商品之情事:①○○○於自訴案原審中105年7月13日庭訊時雖證稱「在我快要離職時,還有特殊年節時,像是端午節或是中秋節,曾經看過非寶來公司製作的品項」、「(問:你在鼎泰豐的店面看到像是兒童餐具組之後,你是否會回去告訴寶來公司的人說不是我們寶來自己製作的商品,但是上面有包仔、籠仔圖樣?)會,我會先通知我的主管○○○,由他做後續的確認」等語(被證20),惟查:○○○任職於原告期間,每日都會與原告代表人甲○○見面、開會,然○○○確從未曾向甲○○報告如其上開證述之內容;且觀諸○○○營業報告書(原證19),並未記載與其上開證述相同之內容;尤以,參諸被告鼎泰豐公司所提出其所屬員工與○○○間往返之電子郵件(被證14至16、19、21、34、36、37),亦未有記載其上開證述內容所述之情事,足見○○○上開證詞顯無足採。②退步言之,姑不論○○○前揭證詞是否可採,縱認○○○有於被告鼎泰豐公司所營分店,看到系爭包仔、籠仔著作圖樣被使用於非由原告製造之商品之情形,然○○○卻從未向被告鼎泰豐公司分店查詢、確認,亦未於與被告鼎泰豐公司往來郵件、與原告代理人甲○○、○○○間往來郵件,記載或報告與其上開證述相同之內容,是以,原告代表人甲○○根本從未自○○○及○○○處,得知被告鼎泰豐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重製、改作系爭美術著作之圖案,並委由其他廠商生產商品等情。準此,○○○前揭證詞實證明原告業已知悉被告鼎泰豐公司有未經原告同意即擅自重製、改作系爭美術著作之圖案,並委由其他廠商生產商品之情事,自不得據以為不利原告之認定。③又縱使○○○上開證詞為可採,然○○○知情卻未向原告代表人甲○○報告乙情,亦僅為單純之沉默,揆諸本院103年刑智上訴字第51號刑事判決意旨,當不得謂原告有默示授權被告鼎泰豐公司使用系爭包仔、籠仔著作圖樣,並進而委由其他被告製造系爭商品之情形。⒊被告鼎泰豐公司謬稱原告代表人甲○○於收受被告鼎泰豐公司通知不再繼續合作之電子郵件後即回覆「貴公司不再用包仔和籠仔的圖像?」等語(被證22),即可推知原告業已知悉並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使用系爭包仔、籠仔著作圖樣云云。惟查:原告依系爭合作契約約定乃係具有獨家製作系爭美術著作商品之權利,是以被告鼎泰豐公司與原告公司終止合作關係後,被告鼎泰豐公司自無可能再使用系爭美術著作製作之商品,故原告公司代表人於接獲被告鼎泰豐公司通知後,方會詢問被告鼎泰豐公司人員是否係因往後均無再使用系爭美術之需求方與原告終止合作關係,況依上開甲○○電子郵件內容之文義,亦根本無從推論原告有何知悉、或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製作、銷售系爭美術著作商品之情事,迺被告鼎泰豐公司為脫免刑責及應負之侵權行為賠償責任,竟一再誣指原告業已知悉其先前違法製作、銷售系爭美術著作商品之惡行,實無足取。⒋綜上所述,原告對於被告鼎泰豐公司有以系爭美術著作圖樣設計商品乙情確實毫無所悉,且被告提出之證物亦均不足以認定原告早已知悉被告鼎泰豐公司在合作期間內,已有自行設計開發含有系爭美術著作圖樣紀念品、並交付予其他被告生產製作、再公開陳列於被告鼎泰豐公司所屬各門市銷售之情事,至臻灼然。㈤被告丁○○為被告鼎泰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辛○○(即被告桔揚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丑○○(即被告金暐盛公司之代表人)、被告巳○○(即被告金華公司之代表人)、被告申○○(即被告王堡公司之代表人)、被告宇○○(即被告日健公司之代表人)、被告A○○(即被告佑盛公司之代表人)、被告E○○(即被告嘉今公司之代表人)、被告I○○(即被告豐特公司之代表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民法第28條、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各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㈥原告就系爭商品所請求之賠償金額,每一侵權商品均暫定為50萬元,有理由:被告就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部分,斟酌本件被告之身分資力與嚴重之侵權程度,爰依著作權法第85條規定及最高法院51年台上字第223號民事判例意旨,就上開每一侵權商品,各請求新臺幣(下同)30萬元之連帶損害賠償責任(民法第185條參照)。綜此,原告就每一侵權商品所請求之損害賠償金額暫為50萬元(計算式:著作財產權部分20萬元+著作人格權部分30萬元=50萬元)。㈦並聲明: ⒈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公司、被告宇○○、被告日健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公司、被告E○○、被告嘉今公司、被告A○○、被告佑盛公司、被告I○○、被告豐特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⒊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公司、被告辛○○、被告桔揚公司、被告宇○○、被告日健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⒋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公司、被告丑○○、被告金暐盛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⒌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公司、被告巳○○、被告金華公司、被告A○○、被告佑盛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⒍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公司、被告巳○○、被告金華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⒎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公司、被告A○○、被告佑盛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⒏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公司、被告申○○、被告王堡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⒐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最後事實審民事判決書之全部內容(包含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五號字體,登載於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之頭版各壹日。 ⒑如受有利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⒒訴訟費用應由被告連帶負擔。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原告與被告壽多邦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壽多邦公司)於民國95年10月13日簽署長期顧問約聘合約書(下稱系爭合約)為期一年,原告於其間替被告公司販售之酵素產品撰寫推薦信函(下稱系爭信函)。詎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系爭合約期滿後之94年6月間在被告公司官網上放置「江晃榮教授真心的建議」訊息;及在104年4月間,在大陸地區上海市○○○區○○○道0號國金中心商場B2樓LG2室26號壽多邦公司國金中心店櫃檯前,放置有原告肖像照片之系爭信函,侵害原告之著作權。爰依違反著作權法之損害賠償及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賠償。㈡並聲明:⒈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30萬元整,並自訴狀送達翌日起以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遲延利息。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⒊願供擔保請求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5月11日至116年2月15日止(原證1)。詎被告中國電器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系爭產品,經原告將系爭產品送鑑定後認落入專利申請範圍1、3項專利權(原證2)。另原告於發現該涉侵權產品於市面上販售時(原證3、4),亦先釋出善意委由律師發函告知侵權狀況並希共同解決該況(原證5)而共創商機,惟未獲正面回應(原證6)。而被告中國電器公司之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50萬元。又被告周麗真為被告中國電器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中國電器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85條第1項第2款、85條第3項,修正後專利法第58條第1項、第2項、第96條第1、2項及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專利有效性部分:1.系爭專利說明書不違反審定時(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專利法第26條第2項之規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3亦不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6條第3項之規定:被告雖引用系爭專利說明書之部分段落,主張系爭專利於說明書以鋁作為基板與電路板,卻未揭露交換式電源電路及LED如何設置,造成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明瞭其內容,且無法據以實施;且系爭專利請求項1、3以手段功能用語描述,說明書中卻未詳述對應技術特徵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不符合請求項應明確且為說明書支持之要件云云。惟查:①有關鋁基板與電路板之差異,二者除製程不同(例絕緣層有導熱係數/熱阻要求,生產機具不同等),後續加工也有不同(例:鑽孔、V-Cut之鑽頭及刀具,或銲接溫度等),其他成本、應用…等,兩者確有實質上的差異,參以被告被證1第26頁,被告提出之專利權侵害鑑定報告亦認為鋁基板另有散熱功能;且自經濟部工業產品分類,印刷電路用銅箔基板定義,「是指使用於印刷電路板,以紙、玻纖布等為基材,酚樹脂、環氧樹脂等樹脂為黏著劑,而單面或雙面貼上銅箔所構成之疊層板,可依基材及黏著劑(樹脂)予以適當組合成多種不同的種類,也可利用同一黏著劑與二種以上之基材組合,但其組合受到成本及性能上的限制。」,可見自該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並無歧異而能得知電路板為絕緣材質而不包含鋁基板。不同請求項中之不同用語,應為不同含意之解釋,即是不同技術特徵之實施方式,如「鋁基板」、「電路板」是不同用語,分列不同請求項。是系爭專利請求項並沒有出現無法解釋的情況,也為說明書所支持,而依逐項審查原則,各請求項之範圍均相對獨立而具有不同的範圍,故引用記載形式請求項只要範圍非完全相同即符合規定,是系爭專利並無違反93年版基準而有任何不明確之態樣;復參以原證25所臚列93至104年我國專利中,智慧局與業界無不認為類系爭專利請求項之記載符合規定(擇一形式等)。準此,系爭專利並無被告所稱不明確之情。②又參照93年版專利審查基準1.4.1節(以下簡稱93年基準)「發明說明應明確且充分揭露,指發明說明之記載必須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而以其是否可據以實施為判斷的標準,若達到可據以實施之程度,即謂發明說明明確且充分揭露申請專利之發明。」、1.4.2.3.1節「惟若即使未記載所欲解決之問題,仍然能瞭解申請專利之發明能解決該問題,而符合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者,則無須要求申請人必須在形式上記載該所欲解決之問題。」等標準,本件系爭專利已充分揭露「交換式電源裝置」之技術特徵,自已達專利範圍明確且充分揭露之要求。且系爭專利請求項1記載「端子座其內之二電源線先形成短路,再連接至鋁基板上設一交換式電源裝置」,以一般文義解讀,即應解釋為不論其中順序為何,只要將該電源線連接至交換式電源之態樣即屬其範圍,易言之,不論屬先行將電源線接至基板(說明書實施方式之例)亦或不連接至基板而逕將電源線接至交換式電源,皆屬該請求項所稱連接之態樣而未有不同,而「交換式電源裝置」為具體物,早已被發明使用許久,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當能理解,詎料被告不僅未將請求項正確解讀,更恣意偏離文義解讀該請求項而得出請求項連接順序與說明書中記載不同之結論,並無可採。再者,系爭專利請求項明顯沒有「‧‧‧手段用以‧‧‧」之文義,乃用以記載其特定功能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亦有「使其AC交流電源轉換為DC直流電源電路」之敘述,且依93年基準與102年基準相較(原證24),93年基準並無「手段功能用語」解釋,復參照105年版專利侵權判斷要點第2.7.4.2節及例5,亦可知系爭專利之交換式電源裝置非屬功能手段用語,實則被告所引用系爭專利說明書之段落係用以說明專利範圍而非手段功能用語,乃為實施方式之記載,依專利法施行細則可知,該實施方式係要求可支持請求項之實施方式即為合法,自系爭專利之記載,說明書中之實施方式顯已可為支持該請求項之實施方法,自無任何不明確之處。2.引證9或引證9及通常知識之結合、或引證9及原告於系爭專利說明書所承認之先前技術結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4項之規定:鋁基板與電路板其功效、結構等皆屬不同,引證9並未揭露鋁基板之技術特徵,且被告就有關鋁基板與電路板於散熱功效或結構不同處,於舉發理由書及本案之主張前後矛盾(原證34第9至10頁),進一步可證明不能毫無歧異地得知引證9「LED基板」究竟為何;另引證3係為專利文獻,而專利文獻並非等同教科書之通常知識,縱為相近領域然仍未見結合動機。實則引證9係揭示「線性電源」與系爭專利之「交換式電源」兩者技術手段不同,且系爭專利在省電等不可預期之功效上是較優越,且引證9說明書並未教示移除啟動器,復於圖8繪製保留啟動器,表示係照明裝置裝設於日光燈器且需一併與啟動器啟用,故引證9無法預期系爭專利之有利功效,與引證9相關之證據組合自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不具新穎性、進步性。3.引證1至5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被告所提之引證1至5,皆為國外案,且均無LED交換式電源特徵,更均屬「單側引電」而與系爭專利不同,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茲就各引證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分述如下:①引證1請求項4、8限定電路為「阻抗匹配」(引證1之圖5)而非「交換式電源」,且請求項1限定為「單側引電」,其揭示之先前技藝及該發明更限定兩側必須分別互相連接(引證1之圖1、圖5),而非「雙側引電」,是以引證1目的乃「LED燈串聯接電路」,若以「雙側引電」為手段,則因電壓降而無法進行多組燈串相互串聯。②引證2是一種裝飾燈串,目的是如聖誕燈之類裝飾燈具使用,而非照明使用,端子與傳統日光燈座有異,欲解決問題與系爭專利不同,亦沒有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2「嵌套連接」技術特徵;且引證2請求項3、13限定電路為「阻抗匹配」而非「交換式電源」,請求項1、11限定為「單側引電」,其揭示之先前技藝及該發明,更限定兩側必須分別互相連接(引證2之FIG.1、FIG.3),而非「雙側引電」。是以,引證2目的乃「LED燈串聯接電路」,若以「雙側引電」為手段,則因電壓降而無法進行多組燈串相互串聯。③引證3之LED燈管端子座之582A、582B是「單側單端子」僅一電源線,與系爭專利「單側雙端子」不同,欠缺構件沒有短路可能;又引證3之624是LED燈管外「日光燈電子式瞬間啟動型安定器」,其輸出為800V/20000Hz以上之高壓高頻,624所提供電源需再經LED燈管內「阻抗匹配」電路後,才供應給LED使用,燈管內根本沒有「交換式電源」,並說明電流控制是透過電阻為手段;且引證3請求項12限定用燈管外電子式瞬間啟動型安定器,透過單端子日光燈座,再經「阻抗匹配」電路,供電給LED使用,顯與系爭專利不相同。再者,引證3請求項1及其附屬項亦限定為金屬基板,並特別揭示「metalbaselayer598C」是金屬基板,不同於一般電路板,基板材質絕緣、導熱、成本、重量皆不同,亦沒有揭示系爭專利「於鋁基板上設一交換式電源」。準此,引證3明顯其構件功能、連接方式與系爭專利之功能、連接順序全然不同。④引證4之FIG.9其雙端子明確為「單側引電」,被告亦不爭執「僅由一端蓋導電」,顯與系爭專利不同。又由引證4之FIG.3、FIG.4,可知引證4是端子輸入DC直流電(正負極),直接供應給LED使用,與系爭專利端子輸入AC交流電後供應「交換式電源」再提供給LED使用不同。再者,引證4是利用202電容阻抗降壓之「阻抗匹配」方式,並需依輸入電壓不同改變電容值,亦與系爭專利不同,被告將引證4之「整流器」比喻成「交換式電源」顯有違常識。⑤引證5是一種裝飾燈串,目的是如聖誕燈之類裝飾燈具使用,而非照明使用,端子與傳統日光燈座不同,欲解決問題也與系爭專利不同。且引證5請求項1限定為「單側引電」,更限定兩側必須分別互相連接,而非「雙側引電」,復參以引證5之FIG.1、FIG.3339,引證5是將市電或市電經過橋式電路直接供應給LED串聯組,該串聯組LED數量取決於市電,與系爭專利透過「交換式電源」不同。是以,引證5目的是「LED燈串聯接電路」,若以「雙側引電」為手段,則因電壓降而無法進行多組燈串相互串聯。4.引證3、6、7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①引證3發明特點是利用日光燈電子式安定器為輸入,此特點可從FIG.14之安定器與燈管為並聯得知(傳統安定器為串聯),然FIG.11、14之快速啟動型電子式安定器是利用內部電子電路作點燈啟動控制,其外根本沒有啟動器,與傳統安定器外部之獨立啟動器截然不同,使用者(消費者)無法拔除相關電子電路。快速啟動型電子式安定器更有4條AC電源輸出,根本無法短路,引證3透過「單側引電」方式及2組橋式電路方能使用,且輸出高壓高頻,況電子式安定器會偵測經日光燈電流及動作是否正常,一旦移除130A,則130則啟動保護機制,根本不會動作或者動作異常。綜上,可知引證3沒有教示也無法移除130A,更無法結合引證6。②至引證7是一種用於消防設備之緊急出口的小型指示燈,為指示性用途(肉眼去直視發光體之光線),與系爭專利用來代替傳統日光燈管照明性用途(發光體發出光線後,光線經物體反射漫射後進入肉眼),不論於尺寸、端子、亮度、架構…等,其功能、目的全然不同。且引證7之分類為H05B37/02,參以原證23我國專利第M437506號,專利名稱「多功能出口燈」,其IPC分類為G08B-005,皆與IPC分類F照明類不同,僅就最高層分類可知指示性與照明用光源是分屬不同領域,更罔論最低層分類,益知引證7乃屬不同技術領域,其目的是用來代替白熾燈(例鎢絲燈),而非日光燈(氣體放電),負載特性不同,根本沒有安定器與啟動器,更沒有引電問題。況引證7之申請日為西元1994年3月3日,又原證19日亞化學(Nichia)其最早美國白光LED專利US0000000公告日為1999年12月7日,足證引證7沒有照明功能。再者,引證3、6其輸入可為DC直流電源,惟功率因素是AC交流電源才有的技術特徵(電流和電壓相位不同),直流電源DC沒有此等技術特徵,引證7之MC34261如何於輸入DC電源時提高功率因素或正常運作;再者,引證3其輸入可為電子安定器之高壓高頻,引證7之功率因素控制器,亦無法於此狀況下正常工作。實則引證7其揭露的僅是功率因素控制器,根本不是符合LED使用的交換式電源,亦沒有達到國際間普遍認同的「致能揭露」(enablingdisclosure)要求,若將引證3之「阻抗匹配電路」置換為引證7之MC34261,因引證3輸入為電子安定器,更是負載與輸入前後倒置,足證引證3、7無從結合正常工作。③綜上,引證3、6、7沒有教示及相關結構,引證3無法與引證6結合,引證7更是本身無法據以實施,也無法與引證3結合,引證3、6、7無法達成系爭專利之功能,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5.引證4、6、7之組合不足以能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查引證4並無揭露啟動器,且其雙端子明確為「單側引電」,為「阻抗匹配」電路,該阻抗匹配電路更是一外接電源(於燈管之外),假若置換為交換式電源,也與系爭專利燈管內之交換式電源裝置不同;又引證4並未教示或建議採用不同技術特徵,所屬領域通常知識者並無動機結合引證4及引證6;且系爭專利欲提供使用者不用更改原日光燈燈具,引證6則為需更改原日光燈燈具,是亦無動機參考引證6;再者,引證4Fig.8圖之BALLAST為電子式安定器,輸出高壓高頻,與引證7前述領域、目的、功能不同,若將二者結合,因引證4亦可輸入DC電壓,引證7之MC34261於此情況下罔論達成提高功率因素功能,更為負載與輸入前後倒置,將發生無法正常工作或喪失輸入DC電壓之功能,無法據以實施,是所屬領域之通常知識者並無組合二者之動機。準此,引證4、6、7沒有教示及相關結構,引證4無法與引證6結合,引證7更是本身無法據以實施,也無法與引證4結合,引證4、6、7無法達成系爭專利之功能。6.引證6、7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①被告雖爭執原證26與引證6之實質發明人不同,不可等同視之云云,惟觀諸兩份文件,不但內容相仿且發明人相同,故於其中用詞語意不明時,自應交互比對以發現真意為何,而自原證26之[0028]項中,已與引證6為相同之敘述方式,即「connectedtogether」,並該[0027]項亦已敘明,該實施係以單側引電方式實行【theendcap51(whichisnon-electrical)includestwonon-conductivepins55】(中譯:端蓋51(非電性)包括兩個非導電端子55),而企業基於本身已有專利,進一步加以改良後申請實屬平常,委託不同事務所處理專利事務亦屬常見,既被告已經調查引證6與原證26之背景關係,是已明知該發明屬同一公司所有,復參以原證27益證二者之申請人、發明人皆相同。是以,被告所爭執實質發明人不同並無可採,且被告另以代理人具有職業倫理風險云云更純屬推測而無任何舉證,先予敘明。②引證6其請求項全無端子連接一起之特徵,其說明書中端子之連接,是發明物lamp20其外部直接或間接連接之敘述,非發明物本身之構件連接關係;又其一側之端子可為1個,其端子座內只會有1電源線,與系爭專利一側端子座其內之二電源線不同;且因引證6請求項1「atleastone」之文義,其請求項2、3、Fig.4、第4段第8至16行,多另特別限定為2組阻抗匹配電源、LED陣列等,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少包括有一LED燈具及一交換式電源裝置」,構件、連接關係明顯不同。況引證6係為去除電子式安定器於使用時之問題,教示需修改原日光燈具線路後(移除電子安定器)連接至lamp20,參其Fig.7、9除揭露(連接、短路)、(端子座內、外)及鋁基板、交換式電源等不同外,並無揭露引電問題,也沒有揭示傳統安定器,而系爭專利則為利用傳統安定器讓使用者不需修改原日光燈具線路,兩者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欲達成之功效均不相同。再者,引證6第5段第31至33行,其所代替日光燈燈具之安定器為電子式,輸出高壓高頻,並為「阻抗匹配」電路,其具20可直接適用於DC電壓,若結合引證6、7,考慮到功率因素之動機、交直流技術特徵、AC/DC與DC/DC交換式電源架構不同,結合引證7之功率因素控制器MC34261後引證6反喪失輸入DC電壓之功能,亦無法正常工作,是所屬領域之通常知識者並無結合二者動機,亦無法據以實施。③被告雖另辯稱引證6所載「connecttogether」之唯一解釋…係端子34形成短路,並提供120伏特交流電云云,惟由即引證6發明人所屬公司產品型錄,其係謂由此產品可看出為單側引電,可證引證6應無短路設計存在,且於解釋專利時,應考慮說明書全文及圖示,參以被告所提附件16內文,亦可證引證6所載文義並非短路。又原證26是高度關聯之客觀證據,其證明力遠高於其他文件或解釋,是引證6、原證26兩案相同處應為相同解釋,另參酌原證28、32採用單側引電,亦足證明引證6顯非端子本身連接,而為單側引電。是被告此部分辯解,亦無可採。7.引證7、8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查引證8並無教示或建議採用不同技術特徵,亦未揭露鋁基板、交換式電源及引電問題,依其說明書及圖2、7之記載,顯是「端子」4以4電源線連接至「AC/DC變換器」7,其2電源線連接AC電源,另2電源線連接啟動器,是其教示及發明特點為不用移除啟動器,與系爭專利不同。又引證8特別指出因LED燈管內為沒有日光燈燈絲(一側端子座內之二電源線沒有阻抗導通,即開路),所以啟動器13不會有任何動作。當將端子短路,啟動器又沒有移除,裝設LED燈具無法正常工作及發生危險,故在啟動器沒有移除情況下,引證8不會有系爭專利請求項1「端子座其內之二電源線先形成短路」的技術特徵。且因引證7無照明功能,其領域、目的、功能已如前述,均與引證8不同,是所屬領域通常知識者並無結合引證8及引證7之動機。準此,引證7、8之組合自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三)侵權部分: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3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請求項1、3之技術特徵「鋁基板」、「電路板」係對應原證2即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鑑定報告(侵權物照片)第29至30頁中「33a'」、「33'」二構件。系爭產品同前開原證2及附件1之編號「33a'」、「33'」、「50'」三構件,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3之「鋁基板(電路板)上設一交換式電源裝置」,並該處為文義侵權。而因原證2侵權報告中,將業界中一般用於表示電性之二電源線,誤解為兩條電線,故於該侵權報告中,誤將系爭產品解讀為均等侵權,惟若將系爭專利內容中二電源線依一般電學文義解釋(此解釋方法亦為被告所提被證1鑑定報告中第20頁第E1-3項所採),則系爭產品實際上完全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3,而為文義侵權。縱認系爭產品並不符合文義讀取,退步言之,亦為均等侵權。2.被告雖另辯稱系爭產品除移除啟動器外,仍需移除啟動器座及線路等構件,並非直接替換云云,惟自被告經銷商多以「直接替換」、「不需更改燈具線路」等語吸引顧客購買,顯然就該技術領域中客觀意義,拔除啟動器之作為即為直接替換,且由被告之型錄、說明書及網路經銷商等內容,從未見有另須移除該等構件之說明,該燈具線路若已拆除啟動器,則該部分線路已不發生任何作用,餘留未使用之部件,與使用又有何干係?為何又為需移除之部分?(該移除之作法顯係添加無意義之動作於上而僅增加消費者之成本),甚至,若真如被告臨訟片面之指稱,取下啟動器是指除啟動器外仍須另外移除線路組,則系爭產品說明之移除螢光燈管,是否亦指除移除螢光燈管外,另須將整組燈具拆除後方得使用?再者,自被告所提鑑定報告第21頁中,就系爭產品是否即為「可直接替換日光燈管之LED燈具裝置」為判斷時,未思及該請求項「可直接替換日光燈管」就文義上解讀已明顯為單純結構上可直接替換傳統日光燈管之情形下,逕自將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系爭產品安裝說明為比較後作出系爭產品並非直接替換之結論,該結論已違專利侵權判斷要點,自有未洽,其無視前揭已可明確解讀、無庸審酌說明書記載之文義,逕自引用說明書而為片面解釋,已違反「禁止讀入原則」,退萬步言,縱認被告之片面解讀為真,自被告歷年來安裝說明、經銷商廣告及原告所為實驗結果,亦可證明系爭產品於傳統式安定器燈具使用時並無須其他步驟。準此,被告此部分抗辯顯不足採。3.另就被告所提之引證4、被證6等事證部分,查引證4CNS標準係於99年11月18日公布,惟系爭專利早於96年2月申請、97年9月公開、99年5月公告,日期皆遠早於該標準之公布,被告欲以該公布於後之標準,回頭定義系爭專利之用詞,自非法所允許;又被證6所使用電源由CF-1000EP可程式交流電源供應器產生,該電源供應器功率因素會受負載所影響,其影響程度與市電不同,且未見其輸出頻率等設定故可信性已非無疑,再者,一般消費者也不可能透過該電源供應器使用系爭產品,故就系爭產品之實驗自應以市電輸入作為測試電源,是被證6亦無可採,均附予敘明。(四)被告等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被告中國電器公司係以各式照明設備之製造及零售為業,對於同業間生產之類似產品及其相關技術特徵,應有相當之注意能力,況專利公報為公開可查閱之資訊,其製造或銷售系爭產品,自應加以查證,以避免侵害他人之專利,是在被告收到前述律師函前,對於其所製造銷售之系爭產品可能侵害原告專利權部分,負有注意義務,並有注意能力,竟未盡注意義務與疏於掌控侵權風險,是其就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自有過失。至被告中國電器公司收到前述律師函後,函復為自有之技術,可知被告公司至遲於收受該律師函時,應已明知或可得而知系爭產品有侵害他人專利權之虞,惟竟置之不理而持續販售,可證其明知系爭產品確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事,並具有意使其發生之直接故意,退步言之,縱使無該直接故意,亦有預見系爭產品將侵害原告專利權之情事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之間接故意。又被告周麗真為被告中國電器公司之負責人(原證6),其執行公司業務違反專利法規定,造成原告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中國電器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先就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50萬元為聲明(按:嗣其雖另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為4,855,344元,惟迄言詞辯論終結前均未更正訴之聲明,業如前述,應依其原起訴之聲明為審酌)。(五)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賠償原告50萬元正,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3.就第一項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求為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0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0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3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5月11日至116年2月15日止(原證1)。詎被告中國電器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系爭產品,經原告將系爭產品送鑑定後認落入專利申請範圍1、3項專利權(原證2)。另原告於發現該涉侵權產品於市面上販售時(原證3、4),亦先釋出善意委由律師發函告知侵權狀況並希共同解決該況(原證5)而共創商機,惟未獲正面回應(原證6)。而被告中國電器公司之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50萬元。又被告周麗真為被告中國電器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中國電器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85條第1項第2款、85條第3項,修正後專利法第58條第1項、第2項、第96條第1、2項及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專利有效性部分:1.系爭專利說明書不違反審定時(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專利法第26條第2項之規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3亦不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6條第3項之規定:被告雖引用系爭專利說明書之部分段落,主張系爭專利於說明書以鋁作為基板與電路板,卻未揭露交換式電源電路及LED如何設置,造成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明瞭其內容,且無法據以實施;且系爭專利請求項1、3以手段功能用語描述,說明書中卻未詳述對應技術特徵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不符合請求項應明確且為說明書支持之要件云云。惟查:①有關鋁基板與電路板之差異,二者除製程不同(例絕緣層有導熱係數/熱阻要求,生產機具不同等),後續加工也有不同(例:鑽孔、V-Cut之鑽頭及刀具,或銲接溫度等),其他成本、應用…等,兩者確有實質上的差異,參以被告被證1第26頁,被告提出之專利權侵害鑑定報告亦認為鋁基板另有散熱功能;且自經濟部工業產品分類,印刷電路用銅箔基板定義,「是指使用於印刷電路板,以紙、玻纖布等為基材,酚樹脂、環氧樹脂等樹脂為黏著劑,而單面或雙面貼上銅箔所構成之疊層板,可依基材及黏著劑(樹脂)予以適當組合成多種不同的種類,也可利用同一黏著劑與二種以上之基材組合,但其組合受到成本及性能上的限制。」,可見自該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並無歧異而能得知電路板為絕緣材質而不包含鋁基板。不同請求項中之不同用語,應為不同含意之解釋,即是不同技術特徵之實施方式,如「鋁基板」、「電路板」是不同用語,分列不同請求項。是系爭專利請求項並沒有出現無法解釋的情況,也為說明書所支持,而依逐項審查原則,各請求項之範圍均相對獨立而具有不同的範圍,故引用記載形式請求項只要範圍非完全相同即符合規定,是系爭專利並無違反93年版基準而有任何不明確之態樣;復參以原證25所臚列93至104年我國專利中,智慧局與業界無不認為類系爭專利請求項之記載符合規定(擇一形式等)。準此,系爭專利並無被告所稱不明確之情。②又參照93年版專利審查基準1.4.1節(以下簡稱93年基準)「發明說明應明確且充分揭露,指發明說明之記載必須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而以其是否可據以實施為判斷的標準,若達到可據以實施之程度,即謂發明說明明確且充分揭露申請專利之發明。」、1.4.2.3.1節「惟若即使未記載所欲解決之問題,仍然能瞭解申請專利之發明能解決該問題,而符合充分揭露而可據以實施之要件者,則無須要求申請人必須在形式上記載該所欲解決之問題。」等標準,本件系爭專利已充分揭露「交換式電源裝置」之技術特徵,自已達專利範圍明確且充分揭露之要求。且系爭專利請求項1記載「端子座其內之二電源線先形成短路,再連接至鋁基板上設一交換式電源裝置」,以一般文義解讀,即應解釋為不論其中順序為何,只要將該電源線連接至交換式電源之態樣即屬其範圍,易言之,不論屬先行將電源線接至基板(說明書實施方式之例)亦或不連接至基板而逕將電源線接至交換式電源,皆屬該請求項所稱連接之態樣而未有不同,而「交換式電源裝置」為具體物,早已被發明使用許久,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當能理解,詎料被告不僅未將請求項正確解讀,更恣意偏離文義解讀該請求項而得出請求項連接順序與說明書中記載不同之結論,並無可採。再者,系爭專利請求項明顯沒有「‧‧‧手段用以‧‧‧」之文義,乃用以記載其特定功能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亦有「使其AC交流電源轉換為DC直流電源電路」之敘述,且依93年基準與102年基準相較(原證24),93年基準並無「手段功能用語」解釋,復參照105年版專利侵權判斷要點第2.7.4.2節及例5,亦可知系爭專利之交換式電源裝置非屬功能手段用語,實則被告所引用系爭專利說明書之段落係用以說明專利範圍而非手段功能用語,乃為實施方式之記載,依專利法施行細則可知,該實施方式係要求可支持請求項之實施方式即為合法,自系爭專利之記載,說明書中之實施方式顯已可為支持該請求項之實施方法,自無任何不明確之處。2.引證9或引證9及通常知識之結合、或引證9及原告於系爭專利說明書所承認之先前技術結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4項之規定:鋁基板與電路板其功效、結構等皆屬不同,引證9並未揭露鋁基板之技術特徵,且被告就有關鋁基板與電路板於散熱功效或結構不同處,於舉發理由書及本案之主張前後矛盾(原證34第9至10頁),進一步可證明不能毫無歧異地得知引證9「LED基板」究竟為何;另引證3係為專利文獻,而專利文獻並非等同教科書之通常知識,縱為相近領域然仍未見結合動機。實則引證9係揭示「線性電源」與系爭專利之「交換式電源」兩者技術手段不同,且系爭專利在省電等不可預期之功效上是較優越,且引證9說明書並未教示移除啟動器,復於圖8繪製保留啟動器,表示係照明裝置裝設於日光燈器且需一併與啟動器啟用,故引證9無法預期系爭專利之有利功效,與引證9相關之證據組合自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不具新穎性、進步性。3.引證1至5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被告所提之引證1至5,皆為國外案,且均無LED交換式電源特徵,更均屬「單側引電」而與系爭專利不同,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茲就各引證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分述如下:①引證1請求項4、8限定電路為「阻抗匹配」(引證1之圖5)而非「交換式電源」,且請求項1限定為「單側引電」,其揭示之先前技藝及該發明更限定兩側必須分別互相連接(引證1之圖1、圖5),而非「雙側引電」,是以引證1目的乃「LED燈串聯接電路」,若以「雙側引電」為手段,則因電壓降而無法進行多組燈串相互串聯。②引證2是一種裝飾燈串,目的是如聖誕燈之類裝飾燈具使用,而非照明使用,端子與傳統日光燈座有異,欲解決問題與系爭專利不同,亦沒有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2「嵌套連接」技術特徵;且引證2請求項3、13限定電路為「阻抗匹配」而非「交換式電源」,請求項1、11限定為「單側引電」,其揭示之先前技藝及該發明,更限定兩側必須分別互相連接(引證2之FIG.1、FIG.3),而非「雙側引電」。是以,引證2目的乃「LED燈串聯接電路」,若以「雙側引電」為手段,則因電壓降而無法進行多組燈串相互串聯。③引證3之LED燈管端子座之582A、582B是「單側單端子」僅一電源線,與系爭專利「單側雙端子」不同,欠缺構件沒有短路可能;又引證3之624是LED燈管外「日光燈電子式瞬間啟動型安定器」,其輸出為800V/20000Hz以上之高壓高頻,624所提供電源需再經LED燈管內「阻抗匹配」電路後,才供應給LED使用,燈管內根本沒有「交換式電源」,並說明電流控制是透過電阻為手段;且引證3請求項12限定用燈管外電子式瞬間啟動型安定器,透過單端子日光燈座,再經「阻抗匹配」電路,供電給LED使用,顯與系爭專利不相同。再者,引證3請求項1及其附屬項亦限定為金屬基板,並特別揭示「metalbaselayer598C」是金屬基板,不同於一般電路板,基板材質絕緣、導熱、成本、重量皆不同,亦沒有揭示系爭專利「於鋁基板上設一交換式電源」。準此,引證3明顯其構件功能、連接方式與系爭專利之功能、連接順序全然不同。④引證4之FIG.9其雙端子明確為「單側引電」,被告亦不爭執「僅由一端蓋導電」,顯與系爭專利不同。又由引證4之FIG.3、FIG.4,可知引證4是端子輸入DC直流電(正負極),直接供應給LED使用,與系爭專利端子輸入AC交流電後供應「交換式電源」再提供給LED使用不同。再者,引證4是利用202電容阻抗降壓之「阻抗匹配」方式,並需依輸入電壓不同改變電容值,亦與系爭專利不同,被告將引證4之「整流器」比喻成「交換式電源」顯有違常識。⑤引證5是一種裝飾燈串,目的是如聖誕燈之類裝飾燈具使用,而非照明使用,端子與傳統日光燈座不同,欲解決問題也與系爭專利不同。且引證5請求項1限定為「單側引電」,更限定兩側必須分別互相連接,而非「雙側引電」,復參以引證5之FIG.1、FIG.3339,引證5是將市電或市電經過橋式電路直接供應給LED串聯組,該串聯組LED數量取決於市電,與系爭專利透過「交換式電源」不同。是以,引證5目的是「LED燈串聯接電路」,若以「雙側引電」為手段,則因電壓降而無法進行多組燈串相互串聯。4.引證3、6、7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①引證3發明特點是利用日光燈電子式安定器為輸入,此特點可從FIG.14之安定器與燈管為並聯得知(傳統安定器為串聯),然FIG.11、14之快速啟動型電子式安定器是利用內部電子電路作點燈啟動控制,其外根本沒有啟動器,與傳統安定器外部之獨立啟動器截然不同,使用者(消費者)無法拔除相關電子電路。快速啟動型電子式安定器更有4條AC電源輸出,根本無法短路,引證3透過「單側引電」方式及2組橋式電路方能使用,且輸出高壓高頻,況電子式安定器會偵測經日光燈電流及動作是否正常,一旦移除130A,則130則啟動保護機制,根本不會動作或者動作異常。綜上,可知引證3沒有教示也無法移除130A,更無法結合引證6。②至引證7是一種用於消防設備之緊急出口的小型指示燈,為指示性用途(肉眼去直視發光體之光線),與系爭專利用來代替傳統日光燈管照明性用途(發光體發出光線後,光線經物體反射漫射後進入肉眼),不論於尺寸、端子、亮度、架構…等,其功能、目的全然不同。且引證7之分類為H05B37/02,參以原證23我國專利第M437506號,專利名稱「多功能出口燈」,其IPC分類為G08B-005,皆與IPC分類F照明類不同,僅就最高層分類可知指示性與照明用光源是分屬不同領域,更罔論最低層分類,益知引證7乃屬不同技術領域,其目的是用來代替白熾燈(例鎢絲燈),而非日光燈(氣體放電),負載特性不同,根本沒有安定器與啟動器,更沒有引電問題。況引證7之申請日為西元1994年3月3日,又原證19日亞化學(Nichia)其最早美國白光LED專利US0000000公告日為1999年12月7日,足證引證7沒有照明功能。再者,引證3、6其輸入可為DC直流電源,惟功率因素是AC交流電源才有的技術特徵(電流和電壓相位不同),直流電源DC沒有此等技術特徵,引證7之MC34261如何於輸入DC電源時提高功率因素或正常運作;再者,引證3其輸入可為電子安定器之高壓高頻,引證7之功率因素控制器,亦無法於此狀況下正常工作。實則引證7其揭露的僅是功率因素控制器,根本不是符合LED使用的交換式電源,亦沒有達到國際間普遍認同的「致能揭露」(enablingdisclosure)要求,若將引證3之「阻抗匹配電路」置換為引證7之MC34261,因引證3輸入為電子安定器,更是負載與輸入前後倒置,足證引證3、7無從結合正常工作。③綜上,引證3、6、7沒有教示及相關結構,引證3無法與引證6結合,引證7更是本身無法據以實施,也無法與引證3結合,引證3、6、7無法達成系爭專利之功能,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5.引證4、6、7之組合不足以能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查引證4並無揭露啟動器,且其雙端子明確為「單側引電」,為「阻抗匹配」電路,該阻抗匹配電路更是一外接電源(於燈管之外),假若置換為交換式電源,也與系爭專利燈管內之交換式電源裝置不同;又引證4並未教示或建議採用不同技術特徵,所屬領域通常知識者並無動機結合引證4及引證6;且系爭專利欲提供使用者不用更改原日光燈燈具,引證6則為需更改原日光燈燈具,是亦無動機參考引證6;再者,引證4Fig.8圖之BALLAST為電子式安定器,輸出高壓高頻,與引證7前述領域、目的、功能不同,若將二者結合,因引證4亦可輸入DC電壓,引證7之MC34261於此情況下罔論達成提高功率因素功能,更為負載與輸入前後倒置,將發生無法正常工作或喪失輸入DC電壓之功能,無法據以實施,是所屬領域之通常知識者並無組合二者之動機。準此,引證4、6、7沒有教示及相關結構,引證4無法與引證6結合,引證7更是本身無法據以實施,也無法與引證4結合,引證4、6、7無法達成系爭專利之功能。6.引證6、7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①被告雖爭執原證26與引證6之實質發明人不同,不可等同視之云云,惟觀諸兩份文件,不但內容相仿且發明人相同,故於其中用詞語意不明時,自應交互比對以發現真意為何,而自原證26之[0028]項中,已與引證6為相同之敘述方式,即「connectedtogether」,並該[0027]項亦已敘明,該實施係以單側引電方式實行【theendcap51(whichisnon-electrical)includestwonon-conductivepins55】(中譯:端蓋51(非電性)包括兩個非導電端子55),而企業基於本身已有專利,進一步加以改良後申請實屬平常,委託不同事務所處理專利事務亦屬常見,既被告已經調查引證6與原證26之背景關係,是已明知該發明屬同一公司所有,復參以原證27益證二者之申請人、發明人皆相同。是以,被告所爭執實質發明人不同並無可採,且被告另以代理人具有職業倫理風險云云更純屬推測而無任何舉證,先予敘明。②引證6其請求項全無端子連接一起之特徵,其說明書中端子之連接,是發明物lamp20其外部直接或間接連接之敘述,非發明物本身之構件連接關係;又其一側之端子可為1個,其端子座內只會有1電源線,與系爭專利一側端子座其內之二電源線不同;且因引證6請求項1「atleastone」之文義,其請求項2、3、Fig.4、第4段第8至16行,多另特別限定為2組阻抗匹配電源、LED陣列等,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少包括有一LED燈具及一交換式電源裝置」,構件、連接關係明顯不同。況引證6係為去除電子式安定器於使用時之問題,教示需修改原日光燈具線路後(移除電子安定器)連接至lamp20,參其Fig.7、9除揭露(連接、短路)、(端子座內、外)及鋁基板、交換式電源等不同外,並無揭露引電問題,也沒有揭示傳統安定器,而系爭專利則為利用傳統安定器讓使用者不需修改原日光燈具線路,兩者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欲達成之功效均不相同。再者,引證6第5段第31至33行,其所代替日光燈燈具之安定器為電子式,輸出高壓高頻,並為「阻抗匹配」電路,其具20可直接適用於DC電壓,若結合引證6、7,考慮到功率因素之動機、交直流技術特徵、AC/DC與DC/DC交換式電源架構不同,結合引證7之功率因素控制器MC34261後引證6反喪失輸入DC電壓之功能,亦無法正常工作,是所屬領域之通常知識者並無結合二者動機,亦無法據以實施。③被告雖另辯稱引證6所載「connecttogether」之唯一解釋…係端子34形成短路,並提供120伏特交流電云云,惟由即引證6發明人所屬公司產品型錄,其係謂由此產品可看出為單側引電,可證引證6應無短路設計存在,且於解釋專利時,應考慮說明書全文及圖示,參以被告所提附件16內文,亦可證引證6所載文義並非短路。又原證26是高度關聯之客觀證據,其證明力遠高於其他文件或解釋,是引證6、原證26兩案相同處應為相同解釋,另參酌原證28、32採用單側引電,亦足證明引證6顯非端子本身連接,而為單側引電。是被告此部分辯解,亦無可採。7.引證7、8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查引證8並無教示或建議採用不同技術特徵,亦未揭露鋁基板、交換式電源及引電問題,依其說明書及圖2、7之記載,顯是「端子」4以4電源線連接至「AC/DC變換器」7,其2電源線連接AC電源,另2電源線連接啟動器,是其教示及發明特點為不用移除啟動器,與系爭專利不同。又引證8特別指出因LED燈管內為沒有日光燈燈絲(一側端子座內之二電源線沒有阻抗導通,即開路),所以啟動器13不會有任何動作。當將端子短路,啟動器又沒有移除,裝設LED燈具無法正常工作及發生危險,故在啟動器沒有移除情況下,引證8不會有系爭專利請求項1「端子座其內之二電源線先形成短路」的技術特徵。且因引證7無照明功能,其領域、目的、功能已如前述,均與引證8不同,是所屬領域通常知識者並無結合引證8及引證7之動機。準此,引證7、8之組合自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三)侵權部分: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3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請求項1、3之技術特徵「鋁基板」、「電路板」係對應原證2即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鑑定報告(侵權物照片)第29至30頁中「33a'」、「33'」二構件。系爭產品同前開原證2及附件1之編號「33a'」、「33'」、「50'」三構件,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3之「鋁基板(電路板)上設一交換式電源裝置」,並該處為文義侵權。而因原證2侵權報告中,將業界中一般用於表示電性之二電源線,誤解為兩條電線,故於該侵權報告中,誤將系爭產品解讀為均等侵權,惟若將系爭專利內容中二電源線依一般電學文義解釋(此解釋方法亦為被告所提被證1鑑定報告中第20頁第E1-3項所採),則系爭產品實際上完全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3,而為文義侵權。縱認系爭產品並不符合文義讀取,退步言之,亦為均等侵權。2.被告雖另辯稱系爭產品除移除啟動器外,仍需移除啟動器座及線路等構件,並非直接替換云云,惟自被告經銷商多以「直接替換」、「不需更改燈具線路」等語吸引顧客購買,顯然就該技術領域中客觀意義,拔除啟動器之作為即為直接替換,且由被告之型錄、說明書及網路經銷商等內容,從未見有另須移除該等構件之說明,該燈具線路若已拆除啟動器,則該部分線路已不發生任何作用,餘留未使用之部件,與使用又有何干係?為何又為需移除之部分?(該移除之作法顯係添加無意義之動作於上而僅增加消費者之成本),甚至,若真如被告臨訟片面之指稱,取下啟動器是指除啟動器外仍須另外移除線路組,則系爭產品說明之移除螢光燈管,是否亦指除移除螢光燈管外,另須將整組燈具拆除後方得使用?再者,自被告所提鑑定報告第21頁中,就系爭產品是否即為「可直接替換日光燈管之LED燈具裝置」為判斷時,未思及該請求項「可直接替換日光燈管」就文義上解讀已明顯為單純結構上可直接替換傳統日光燈管之情形下,逕自將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系爭產品安裝說明為比較後作出系爭產品並非直接替換之結論,該結論已違專利侵權判斷要點,自有未洽,其無視前揭已可明確解讀、無庸審酌說明書記載之文義,逕自引用說明書而為片面解釋,已違反「禁止讀入原則」,退萬步言,縱認被告之片面解讀為真,自被告歷年來安裝說明、經銷商廣告及原告所為實驗結果,亦可證明系爭產品於傳統式安定器燈具使用時並無須其他步驟。準此,被告此部分抗辯顯不足採。3.另就被告所提之引證4、被證6等事證部分,查引證4CNS標準係於99年11月18日公布,惟系爭專利早於96年2月申請、97年9月公開、99年5月公告,日期皆遠早於該標準之公布,被告欲以該公布於後之標準,回頭定義系爭專利之用詞,自非法所允許;又被證6所使用電源由CF-1000EP可程式交流電源供應器產生,該電源供應器功率因素會受負載所影響,其影響程度與市電不同,且未見其輸出頻率等設定故可信性已非無疑,再者,一般消費者也不可能透過該電源供應器使用系爭產品,故就系爭產品之實驗自應以市電輸入作為測試電源,是被證6亦無可採,均附予敘明。(四)被告等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被告中國電器公司係以各式照明設備之製造及零售為業,對於同業間生產之類似產品及其相關技術特徵,應有相當之注意能力,況專利公報為公開可查閱之資訊,其製造或銷售系爭產品,自應加以查證,以避免侵害他人之專利,是在被告收到前述律師函前,對於其所製造銷售之系爭產品可能侵害原告專利權部分,負有注意義務,並有注意能力,竟未盡注意義務與疏於掌控侵權風險,是其就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自有過失。至被告中國電器公司收到前述律師函後,函復為自有之技術,可知被告公司至遲於收受該律師函時,應已明知或可得而知系爭產品有侵害他人專利權之虞,惟竟置之不理而持續販售,可證其明知系爭產品確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事,並具有意使其發生之直接故意,退步言之,縱使無該直接故意,亦有預見系爭產品將侵害原告專利權之情事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之間接故意。又被告周麗真為被告中國電器公司之負責人(原證6),其執行公司業務違反專利法規定,造成原告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中國電器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先就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50萬元為聲明(按:嗣其雖另主張被告應賠償之數額為4,855,344元,惟迄言詞辯論終結前均未更正訴之聲明,業如前述,應依其原起訴之聲明為審酌)。(五)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賠償原告50萬元正,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3.就第一項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求為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新型第M317785號「電子裝置之保護套」」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9月1日起至106年2月1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宜鼎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宜鼎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i-Qute薑餅人隨身碟」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及第5至8項而屬侵權。原告曾於100年9月7日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之經銷商緯思創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緯思創公司)有關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情事並請求停止販賣,嗣被告以律師函請求原告提新型技術報告及鑑定報告,原告即於100年12月14日以律師函檢附新型技術報告及侵害鑑定報告予被告及緯思創公司,是被告於100年12月15日已可得而知系爭產品業經鑑定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惟仍任由緯思創公司接受蘋果日報之訪問而於100年12月22日之蘋果日報上大力促銷系爭產品,遲至100年12月26日,被告始以律師函回復稱將著手進行調查,顯見被告確有侵權故意,至少亦具有過失。被告之上開侵害行為,原告暫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先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台幣(下同)100萬元。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宜鼎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應給付原告新臺幣100萬元整,及自101年5月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宜鼎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第M317785號專利之『i-Qute薑餅人隨身碟』之產品。(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4)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宣告准予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新型第M317785號「電子裝置之保護套」」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6年9月1日起至106年2月1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宜鼎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宜鼎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i-Qute薑餅人隨身碟」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及第5至8項而屬侵權。原告曾於100年9月7日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之經銷商緯思創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緯思創公司)有關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情事並請求停止販賣,嗣被告以律師函請求原告提新型技術報告及鑑定報告,原告即於100年12月14日以律師函檢附新型技術報告及侵害鑑定報告予被告及緯思創公司,是被告於100年12月15日已可得而知系爭產品業經鑑定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惟仍任由緯思創公司接受蘋果日報之訪問而於100年12月22日之蘋果日報上大力促銷系爭產品,遲至100年12月26日,被告始以律師函回復稱將著手進行調查,顯見被告確有侵權故意,至少亦具有過失。被告之上開侵害行為,原告暫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先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台幣(下同)100萬元。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宜鼎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應給付原告新臺幣100萬元整,及自101年5月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宜鼎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第M317785號專利之『i-Qute薑餅人隨身碟』之產品。(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4)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宣告准予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4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專利字號第I311713號「一種使用反射器解決多點對多點遠距即時串流視訊傳輸及儲存瓶頸之方法」發明專利((申請案號:第95119806號,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7月1日起至115年6月4日止。系爭專利申請後,被告即導入系爭專利技術設計之多點對多點傳輸儲存系統,並以公開招標方式採購原告使用系爭專利技術製成之設備,達6次之多,簽約日自96年2月9日起至97年12月11日止,簽約金額總計34,535,728元。原告於98年2月7日以書面通知被告有關系爭專利之申請內容,並於98年3月2日接獲被告委託萬國專利商標事務所代發之郵局存證信函,雖表示該公司已就點對點監視系統另行開發新技術,且新設系統均以該技術為基礎進行建置,相關技術並已申請發明專利在案。然原告發現被告提出之發明名稱為「監控平臺」專利申請案(申請案號為00000000,下稱系爭申請案),係一種提供多點對多點之遠距多媒體串流與事件之傳輸處理。系爭申請案說明書之先前技術之90﹪以上均套用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先前技術全部文字,其代表圖號及第1至2圖式,完全參考系爭專利第1至2圖式製作,系爭申請案經智慧財產局審查後認系爭申請案與系爭專利並無不同,故為應不予專利之核駁審定。且智慧財產局於訴願答辯更指出,引證1即系爭專利在圖1及請求項之利用反射器作即時串流視訊傳輸及儲存,隨時將輸入反射器之即時協定儲存於儲存裝置內之視訊暫存區,已揭露該申請案在「接收並儲存至少一終端設備所擷取到之資料」技術特徵。再者,引證1數位監控、視訊伺服器及另一反射器之視訊資料係以即時協定視訊資料輸入,反射器之反射功能將輸入之即時協定視訊資料,即時存入儲存裝置之暫存區,並於每一個設定時段轉檔為mp4檔,亦經揭露申請案於請求項中「確認使用者設備所傳來之查詢請求具有查詢權限時,提供儲存之多媒體影音資料流或/及事件資料流」、「事件伺服器生成一事件資料流,並將該生成的事件資料流儲存於該事件資料庫中」之技術特徵。(二)原告經由已獲取之事證,比對分析被告所申請之第97139691號監控平臺發明專利技術及該公司相關之設備規格書、測試計畫書等,證實被告下列系統使用之方法、侵權平臺、設備及物品之技術內容、規格等,確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如下:1.被告依據該公司系爭申請案之發明專利技術及該公司所制訂之中華電信材戶8101-1(MS8101-1)網路攝影機設備規格書、中華電信材戶8101-2(MS8101-2)網路攝影機設備規格書、中華電信材戶8101-3(MS8101-3)網路攝影機設備規格書、中華電信材戶8110-X(MS8110-2)視訊遠端監控設備規格書等,所製造及使用之一種提供多點對多點之遠距多媒體串流與事件之傳輸處理之監控系統、監控服務、視訊監控系統、千里眼系統、千里眼服務、遠端監控系統、視訊遠端管理系統、VRS(VideoRemote-managementSystem)系統、VRS(VideoRemote-managementService)服務。2.被告依據該公司系爭申請案之發明專利技術及該公司所制訂之中華電信材戶8101-1(MS8101-1)網路攝影機設備規格書、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材戶8101-2(MS8101-2)網路攝影機設備規格書、中華電信材戶8101-3(MS8101-3)網路攝影機設備規格書、中華電信材戶8110-X(MS8110-2)視訊遠端監控設備規格書、視訊遠端監控設備樣機測試計劃書等,所製造及使用之一種提供多點對多點的遠距多媒體串流與事件之傳輸處理之監控平臺、監控管理平臺、影像管理平臺、影像監控服務平臺、千里眼平臺、千里眼服務平臺、遠端監控平臺、視訊遠端管理平臺、VRS平臺、VRS2E平臺。3.被告依據該公司系爭申請案之發明專利技術及該公司所制訂之視訊遠端監控設備樣機測試計劃書、網路影像儲存主機(NC)樣品測試計畫等,所製造及使用之一種提供多點對多點之遠距多媒體串流與事件之傳輸處理之網路收集器(NetworkC-ollectorNC)、網路影像儲存主機(NetworkCollectorNC)、網路影像錄影主機、影像串流主機、應用服務伺服器、NVR、Relay、影像監視軟體。4.被告依據該公司系爭申請案之發明專利技術及該公司所制訂之中華電信材戶8101-1(MS8101-1)網路攝影機設備規格書、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材戶8101-2(MS8101-2)網路攝影機設備規格書、中華電信材戶8101-3(MS8101-3)網路攝影機設備規格書、中華電信材戶8110-X(MS8110-2)視訊遠端監控設備規格書、視訊遠端監控設備樣機測試計劃書等,所製造及使用之一種提供多點對多點的遠距多媒體串流與事件之傳輸處理之千里眼服務、VRS服務、監控服務等之前端設備、終端設備、客戶端租賃設備、監錄設備,包含千里眼IPCAM、千里眼DVR、千里眼VideoServer、VRSIPCAM、VRSDVR、VRSVideoServer等。(三)系爭專利發明說明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被告答辯(二)狀被附件2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之說明第1至7說明表,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由被引證案所能輕易完成,已自證並無被告所指專利申請範圍不明確,無法據以實施之情事。且被告系爭申請案發明專利說明書除抄襲系爭專利說明書外,自該說明書第8頁第6至14行之內容,亦足證倘非系爭專利發明說明已充分揭露,被告何以能於系爭專利全文公開之第一時間即如此分析,且正因系爭專利之發明說明充分揭露,致被告自發明內容、先前技術文字創作、申請專利範圍至圖式為抄襲、改作,並將系爭專利核心技術之一「網路收集器接收一預定時間後,則將所接收到之多媒體影音資料流進行關檔處理」列為系爭申請案申請專利範圍之第2至6項,觀諸被告可參照系爭專利說明書製造千里眼平臺,並推出千里眼服務,即足證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說明已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四)被告雖提出被引證案1至3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因被引證案1為2001年2月27日公開之美國專利第US0000000B1「用以容許錯誤及平衡負載之串流伺服器的客戶基礎動態開關」(Client-baseddynamicswitchingofstreamingse-rversforfault-toleranceandloadbalancing)。被引證案2為2004年4月7日公開之中國大陸第CN0000000A「多點視頻會議和交互式廣播系統之統一分佈式結構」。被引證案3為2004年6月15日公開之美國專利第US0000000B2「內容遞送網路之串流媒體訂閱機制」(Streamingmediasubsc-riptionmechanismforacontentdeliverynetwork)。引證案1係1998年7月23日於美國申請,並於2001年2月27日公開,引證案2係引證案1公開日後約9個月之2001年11月28日於英國申請,而引證案3於引證案1申請日後2年半申請,倘上開引證案與系爭專利相同,則該3件引證案應互為相同,並未有引證案因不具新穎性遭核駁。而引證案1、2、3發明之目的與系爭專利並不相同,反射器僅為引證案專利說明書中一個具接收及反射功能之元件,並不具有隨時將輸入反射器之即時協定儲存於儲存裝置內之視訊暫○區○○○○○段轉檔成mp4檔儲存後,即予刪除之重要特徵。被告提出之引證案僅足以提供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並未達到可據以實施系爭專利之要件,被告主張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並不足採。(五)被告主張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之引證案,其主張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之引證案相同。被告提出之引證案無一為解決多點對多點遠距即時串流視訊傳輸瓶頸及多點對多點遠距即時串流視訊儲存瓶頸之發明。以引證案2為例,其反射器主要功能在於把音訊或視訊訊號引導到用戶機,將反射器耦合到視頻訪問點,並接收來自視頻訪問點之控制信號,以便引導來自參與視頻通信會話的使用者機之音訊與視訊訊號,反射器並無儲存、壓縮、管理之功能,用戶機係具有永久存儲空間與存儲器之個人計算機,或具有有限儲存器與儲存容量之個人訪問裝置,可產生、處理、壓縮或解壓縮與中斷音頻、視頻信號、輸入紋理信息及在網絡上進行通信,用戶機執行處理任務,以便產生音頻和視頻信號,並使之格式化,其與反射器相連之用戶機,雖可為具備永久存儲空間與存儲器之計算機,可對用戶機在通信過程中所產生與傳輸之各種數據進行存儲,其可產生、處理與格式化音頻、視頻信號,僅止於用戶機內部使用,其他用戶機並不能從反射器取得該用戶機儲存之歷史資料,除非用戶機將所儲存之資料取出,當作音頻和視頻訊號發送,反射器並不能主動分配視訊給其他用戶機,反射器僅提供即時音頻和視頻信號,既不提供轉檔,更不提供歷史音頻和視頻信號。反射器接收來自視頻訪問點的控制信號,以便引導往返於參加視頻通信會話中之用戶機的音頻與視頻信號;視頻通信會話僅在乎即時多點視頻通信會話與交互作用廣播,引導往返於參加視頻通信會話中之用戶機之音頻或視頻信號,降低來自使用單個中央控制器之引導視頻通信會話與選擇音頻、視頻路由之任何瓶頸效應。而系爭專利反射器功能則係主動提供不同視訊給不同設備,可以分散快速處理即時影像資料,平衡各串流伺服器負載之外,反射器之反射功能可隨時將「rtprawdata」直接輸出到需要等待時間較小之播放器,而非引導往返於參加視頻通信會話中用戶機之音頻與視頻信號,足證系爭專利與被引證案2並不相同,而引證1、3之情形亦屬類似,故系爭專利發明並非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被引證案之發明內容即能輕易完成。被告主張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並不足採。(六)系爭專利係一手段功能方法發明,非步驟功能方法發明,觀諸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第二章何謂發明第2-2-1至2-2-2頁發明之定義、第九章第4節申請專利範圍第4.3小節手段功能用語及步驟功能用語、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上篇第一章第二節專利之種類、專利法施行細則第18條第8項等規定可知,方法發明可分二類:1.為手段功能方法發明;2.為步驟功能方法發明。而方法發明其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得以手段功能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而非僅得以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且方法不一定有步驟,甚者某些技術特徵,如專利審查基準第2-9-17頁最後1行至2-9-18頁第1行所指之內容,可證明步驟非方法發明專利請求項之唯一選項,亦非方法專利請求項符合修正前專利法第26條第3項不可或缺之必要條件。再者,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包含發明說明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及其均等範圍,或結構、動作及其均等範圍,就系爭專利而言,依據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人均知悉,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僅能包含發明說明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動作及其均等範圍。不應要求發明說明中有所謂對應於該功能之材料。而依專利審查基準第9章第2-9-18頁第4.3節第3段規定之內容可知,並非所有方法發明專利均須以步驟功能用語描述方法請求項中之技術特徵,亦非必須於發明說明中記載請求項中所載之功能的動作。系爭專利之發明說明中僅需記載對應請求項中所載之功能的結構,即符合修正前專利法第26條第3項之規定。況依據修正前專利法施行細則第18條第8項規定,在發明說明中需要記載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於請求項中之技術特徵中不需記載步驟功能用語特有之功能的動作。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並無違反專利法及相關規定。(七)被告未取得原告之同意或授權,實施原告之系爭專利之行為,顯係侵害原告之專利權,致原告受有損害。準此,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89條規定,提起本訴。依被告之特殊營運模式,原告主張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前段,依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請求損害賠償,且因被告之侵害行為係明顯故意,故請求酌定損害額3倍之賠償。玆因被告涉及損害原因、過失比例、損害範圍等之認定,加以涉及侵權物品之採購案件數甚多,舉證困難,先僅就原告已知被告侵害部份請求最低損害賠償金額100萬元,待其損害之具體數額確立後,另為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損害賠償金額最低金額100萬元,其餘保留請求權,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待其損害之具體數額確立後,另為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2.在原告所有之專利字號第I311713號「一種使用反射器解決多點對多點遠距即時串流視訊傳輸及儲存瓶頸之方法」發明專利之專利權存續期間內,被告不得使用該發明專利方法及使用、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發明專利方法直接製成物品。3.被告應銷燬於原告第I311713號發明專利專利權期限內,所有侵害專利權之物品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器具及設備,並停止其相關業務之營運。4.被告應將判決書全部或一部登報,其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三之專利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系爭專利一之盛杯與定位座非一體成型,與系爭產品盛杯、定位座一體成型設計且盛杯側壁底端內設有四塊凸肋不同,文義讀取不符合。另系爭專利一定位座中設有一罩蓋,與系爭產品之罩蓋,其邊緣具有對應盛杯側壁底端凸肋之斜面及缺口,缺口旁設有凸出定位塊不符合。且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設計,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就卡挈部之構造文義讀取不符,須再就均等論分析。而由均等論分析可知,系爭產品之罩蓋邊緣具有斜面、缺口及定位塊,得以用來與盛杯側壁底端凸肋形成卡掣,其技術手段與原告之系爭專利一實質不同,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僅有盛杯改為一體成型之型態,此一體成型技術,係定義技術特徵前之習用技術,非專利技術特徵範圍。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屬相同,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亦不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一、二、三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獨立項與被證3相較,被證3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期93年4月21日,且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一同為飲料攪拌機,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與被證3完全相同,兩者為相同技術領域,且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由被證3教示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②被證4公告日早於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日,其技術領域與系爭專利二同為飲料攪拌器,該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教示者內容相同,於其技術領域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被證4已揭示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部分:①系爭專利一說明書未言「罩蓋為環形狀」之特徵有何功能,且該罩蓋是否為環狀,亦不影響可擋止攪拌元件與冰塊碰撞作用,故「環形狀」特徵不具功效。②被證4創作說明中即揭示「…該杯體2內設有結合片,用以卡掣該過濾罩5之底部之數結合塊53,進而固定兩者的相對位置,…。」由該教示可知該以卡掣手段作為過濾元件與盛杯之結合技術已被揭露。在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利用上開教示內容,設計以卡掣手段固定飲料攪拌器內過濾原件產品,屬習用技術。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其技術特徵是由不具功效之環型狀加上以卡掣為固定手段之習用技術組成,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不具可專利性。(3)以「筒罩」元件或「罩蓋」元件覆蓋於攪拌刀具上,該元件形狀設計之差異實不足被稱為完全不同之設計,無論以筒狀或蓋狀之設計罩於攪拌刀具上,形狀之差異是該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想見並加以換置。原告未曾說明以罩蓋形狀作為覆蓋於攪拌刀具與筒狀相較有何特殊功效,豈能斷言為完全不同設計。且系爭專利一與被證4之先前技術,同屬國際專利分類中「A47J廚房用具:咖啡機:香料機:飲料制備裝置」,顯見系爭專利一與被告引證之先前技術實為相關之技術領域。再者,筒罩設計除可作為液渣分離用外,今只需使用者將攪拌物置於盛杯內、筒罩外,亦可與系爭專利一達成相同阻絕攪拌物與攪拌刀具碰撞效果。又原告申請專利時引證文件內容早已公開,廚房用具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實能輕易透過被證3、被證4專利內容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一之發明。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既與系爭專利一完全相同,亦因不具進步性而無效。系爭專利二進一步界定杯體為一體成型設計,與被證3、被證4之先前技術設計更是完全相同,是系爭專利二同系爭專利一均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原因。3、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被證6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榨汁機之濾網結構改良,係固設於榨汁之傳動軸上、該濾網結構包括:一濾網本體,係由底座、過濾網及頂環所構成,該底座具有一圓形平板,從該平板之周緣向上連結有一過濾網,該過濾網係呈上大下小之中空斜錐狀,且其頂面連結於一頂環…」及其圖式揭示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被證5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濾網本體、底座、過濾網」相當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容置本體、定位部、過濾孔」;及被證6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第三圖可推知將被證5之過濾件用在飲料攪拌機內,故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並無理由:縱原告所述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有據,然被告所售產品為果汁機,系爭產品之過濾元件僅為該果汁機之搭售商品,原告卻以整台果汁機售價9,000元,計算被告獲利900萬元,顯為誇大不實,故原告請求100萬元損害賠償並不足採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若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8 2",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8 8",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被告主張:系爭專利3違反其核准審定時之專利法及施行細則所規定「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之要件;其並提出被證10、11同為系爭專利3之美國對應案,被證10與系爭專利3圖式相同,其設計名稱僅限定為車燈之反射器,而被證11之圖式多了反射器前方的透鏡,該設計名稱為車燈,由專利權人的主觀角度來說,車燈必然包括透鏡之構件;並指系爭專利3之設計名稱為車燈,但其內容實際上僅為車燈之反射器組件,錯誤將設計名稱指定為車燈,乃不當擴增所欲涵蓋的專利權範圍,系爭專利3圖說有未「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之缺失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3、104頁)。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7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9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排除侵害著作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著作權人: 阿姜查之著作由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及國際叢林道場管理,阿姜查(英語:AjahnChahSubhaddo,西元1918年-1992年)是泰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僧侶,也是巴蓬寺(WatNongPahPon)的建立者,其身前有多項著作,阿姜查過世後,其著作權由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及國際叢林道場(WatPahNanachat)管理,關於阿姜查著作之翻印、出版、翻譯或散佈流通,均需取得同意或授權。而原告於81年間已取得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及國際叢林道場之專屬授權,陸續翻譯阿姜查之著作,並於97年1月20日再次得到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僧團及國際叢林道場之確認授權,為阿姜查著作中文翻譯唯一專屬被授權人(原證1,授權書於105年8月經駐泰國經濟文化辦事處證明簽章真實)。原告基於上開授權,自行創作而為原證B1《NOAJAHNCHAH》書籍及原證B5《靜止的流水》、原證B6《為何我們生於此》二書當中〈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二篇章之著作財產權人。(二)被告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法園編譯群之主編輯許特維所著,分別出現在原告81年出版的原證B3《我們真正的歸宿》、82年出版的原證B4《以法為贈禮》、83年出版的原證B5《靜止的流水》、83年出版的原證B6《為何我們生於此》的篇名為〈譯者的話〉篇章;以及分別出現上開《靜止的流水》、《為何我們生於此》二書當中,篇名為〈阿姜查略傳〉之篇章,該二篇章係甘比羅法師以英文完成著作後,授權法園編譯群主編輯許特維改作(即翻譯)成中文,此二篇中文著作之著作權人即為許特維;該二篇章並未出現在其他較上開原告分別於81至83年間出版之《我們真正的歸宿》、《以法為贈禮》、《靜止的流水》、《為何我們生於此》4本書籍更早出版的書籍當中,故法園編譯群(即許特維)實為上開〈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之著作人,先予說明。又許特維亦為後續書籍出版事宜,於84年成立原告法耘出版社時,將上開著作之著作財產權讓與原告法耘出版社,故原告亦為上開〈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之著作財產權人。而被告未得原告同意或授權,將〈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語文著作,重製於被告著作原證C2《生活的佛法》中(篇名分別為〈英譯者的話〉及〈阿姜查略傳〉),已侵害原告之改作權、重製權。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規定,請求防止、排除侵害。(三)被告故意不法侵害原告之名譽權:被告分別於其所著作出版之原證C4-C6書籍(即《聆聽絃外之音》、《平靜之道》、《這個世界的真相》)內文(被告並於中平精舍官方網站上載該等書籍之電子檔案)、被告管理使用之網路社群平台臉書個人頁面及「中平精舍」粉絲專頁發表侵害原告名譽權之內容如附表2所示,且該言論已造成第三人對於原告名譽有貶損之想法(原證15),確已侵害原告之名譽權無訛。(四)損害賠償: 1、因原告所出版書籍皆為「結緣品」,並非專為牟利出版,不易計算實際損害額,斟酌本件被告經原告告知著作權為原告所有,且97年間原告曾委由律師發函予被告請求停止重製及散布上開被告侵權書籍,被告非但不予理會、繼續重製及散布上開侵權書籍之外,更堅稱版權為訴外人圓光出版社所有云云,且毫無悔過之意思,係故意侵權,情節重大,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165萬元。2、名譽權損害:衡量原告自107年1月提起本件爭訟,直至同年底審理程序進行中,被告尚無視原告已對於其張貼不當言論乙節追究法律責任,仍無所畏懼一再重複張貼如附表2所示侵害原告名譽權之言論,已造成第三人對於原告名譽有貶損之想法(原證15),確已侵害原告之名譽權。被告對其多次侵害行為毫無悔意,且謊稱已將上開言論刪除,實則持續重複張貼上開言論,即其侵害原告名譽權之狀態仍然持續,佐以原告之負責人黃千珮學歷係五專畢業、目前任職於原告法耘出版社、月薪新臺幣(下同)4萬元,應認本件原告請求被告賠償名譽權之數額35萬元屬有理由。爰依民法第196條第1項規定、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56號解釋理由書之意旨,請求被告排除侵害、賠償35萬元精神慰撫金、為回復原告名譽之適當處分。(五)聲明: 1、被告不得重製、公開口述、改作、公開傳輸、散布及發行如附表1所示之著作。 2、被告應將中平精舍官方網站(網址為http://www.xn--fiqq01bz0wlxe.tw/agama-visuddmagga.html)上之供人下載之如附表1侵權書籍電子檔附件刪除。 3、被告應將臉書網站個人網頁上(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ooo.ooooo)、解脫自在園社團(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0000000000000000/)、中平精舍粉絲專頁(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E4%B8%AD%E5%AD%E5%B9%B3%E7%B%B2%BE%E8%88%888%8D-000000000000000/)、被告所出版之如C4至C6書籍及電子檔中,如附表2之言論刪除。 4、被告應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5、被告應將本件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及主文欄,以長25公分、寬19公分之篇幅,登載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第1版下半頁1日,其費用由被告負擔。6、被告應將如本院卷三第1388頁所示之道歉聲明以不小於字型12之字體、16分之1版篇幅,刊登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各1日;並以不小於字型12之字體、單行間距之行距,發表於臉書網站個人頁面、解脫自在社團、中平精舍粉絲專頁及中平精舍官方網站。7、第4項聲明請准供擔保宣告假執行。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6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著作權人: 阿姜查之著作由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及國際叢林道場管理,阿姜查(英語:AjahnChahSubhaddo,西元1918年-1992年)是泰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僧侶,也是巴蓬寺(WatNongPahPon)的建立者,其身前有多項著作,阿姜查過世後,其著作權由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及國際叢林道場(WatPahNanachat)管理,關於阿姜查著作之翻印、出版、翻譯或散佈流通,均需取得同意或授權。而原告於81年間已取得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及國際叢林道場之專屬授權,陸續翻譯阿姜查之著作,並於97年1月20日再次得到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僧團及國際叢林道場之確認授權,為阿姜查著作中文翻譯唯一專屬被授權人(原證1,授權書於105年8月經駐泰國經濟文化辦事處證明簽章真實)。原告基於上開授權,自行創作而為原證B1《NOAJAHNCHAH》書籍及原證B5《靜止的流水》、原證B6《為何我們生於此》二書當中〈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二篇章之著作財產權人。(二)被告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法園編譯群之主編輯許特維所著,分別出現在原告81年出版的原證B3《我們真正的歸宿》、82年出版的原證B4《以法為贈禮》、83年出版的原證B5《靜止的流水》、83年出版的原證B6《為何我們生於此》的篇名為〈譯者的話〉篇章;以及分別出現上開《靜止的流水》、《為何我們生於此》二書當中,篇名為〈阿姜查略傳〉之篇章,該二篇章係甘比羅法師以英文完成著作後,授權法園編譯群主編輯許特維改作(即翻譯)成中文,此二篇中文著作之著作權人即為許特維;該二篇章並未出現在其他較上開原告分別於81至83年間出版之《我們真正的歸宿》、《以法為贈禮》、《靜止的流水》、《為何我們生於此》4本書籍更早出版的書籍當中,故法園編譯群(即許特維)實為上開〈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之著作人,先予說明。又許特維亦為後續書籍出版事宜,於84年成立原告法耘出版社時,將上開著作之著作財產權讓與原告法耘出版社,故原告亦為上開〈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之著作財產權人。而被告未得原告同意或授權,將〈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語文著作,重製於被告著作原證C2《生活的佛法》中(篇名分別為〈英譯者的話〉及〈阿姜查略傳〉),已侵害原告之改作權、重製權。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規定,請求防止、排除侵害。(三)被告故意不法侵害原告之名譽權:被告分別於其所著作出版之原證C4-C6書籍(即《聆聽絃外之音》、《平靜之道》、《這個世界的真相》)內文(被告並於中平精舍官方網站上載該等書籍之電子檔案)、被告管理使用之網路社群平台臉書個人頁面及「中平精舍」粉絲專頁發表侵害原告名譽權之內容如附表2所示,且該言論已造成第三人對於原告名譽有貶損之想法(原證15),確已侵害原告之名譽權無訛。(四)損害賠償: 1、因原告所出版書籍皆為「結緣品」,並非專為牟利出版,不易計算實際損害額,斟酌本件被告經原告告知著作權為原告所有,且97年間原告曾委由律師發函予被告請求停止重製及散布上開被告侵權書籍,被告非但不予理會、繼續重製及散布上開侵權書籍之外,更堅稱版權為訴外人圓光出版社所有云云,且毫無悔過之意思,係故意侵權,情節重大,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165萬元。2、名譽權損害:衡量原告自107年1月提起本件爭訟,直至同年底審理程序進行中,被告尚無視原告已對於其張貼不當言論乙節追究法律責任,仍無所畏懼一再重複張貼如附表2所示侵害原告名譽權之言論,已造成第三人對於原告名譽有貶損之想法(原證15),確已侵害原告之名譽權。被告對其多次侵害行為毫無悔意,且謊稱已將上開言論刪除,實則持續重複張貼上開言論,即其侵害原告名譽權之狀態仍然持續,佐以原告之負責人黃千珮學歷係五專畢業、目前任職於原告法耘出版社、月薪新臺幣(下同)4萬元,應認本件原告請求被告賠償名譽權之數額35萬元屬有理由。爰依民法第196條第1項規定、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56號解釋理由書之意旨,請求被告排除侵害、賠償35萬元精神慰撫金、為回復原告名譽之適當處分。(五)聲明: 1、被告不得重製、公開口述、改作、公開傳輸、散布及發行如附表1所示之著作。 2、被告應將中平精舍官方網站(網址為http://www.xn--fiqq01bz0wlxe.tw/agama-visuddmagga.html)上之供人下載之如附表1侵權書籍電子檔附件刪除。 3、被告應將臉書網站個人網頁上(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ooo.ooooo)、解脫自在園社團(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0000000000000000/)、中平精舍粉絲專頁(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E4%B8%AD%E5%AD%E5%B9%B3%E7%B%B2%BE%E8%88%888%8D-000000000000000/)、被告所出版之如C4至C6書籍及電子檔中,如附表2之言論刪除。 4、被告應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5、被告應將本件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及主文欄,以長25公分、寬19公分之篇幅,登載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第1版下半頁1日,其費用由被告負擔。6、被告應將如本院卷三第1388頁所示之道歉聲明以不小於字型12之字體、16分之1版篇幅,刊登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各1日;並以不小於字型12之字體、單行間距之行距,發表於臉書網站個人頁面、解脫自在社團、中平精舍粉絲專頁及中平精舍官方網站。7、第4項聲明請准供擔保宣告假執行。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著作權人: 阿姜查之著作由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及國際叢林道場管理,阿姜查(英語:AjahnChahSubhaddo,西元1918年-1992年)是泰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僧侶,也是巴蓬寺(WatNongPahPon)的建立者,其身前有多項著作,阿姜查過世後,其著作權由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及國際叢林道場(WatPahNanachat)管理,關於阿姜查著作之翻印、出版、翻譯或散佈流通,均需取得同意或授權。而原告於81年間已取得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及國際叢林道場之專屬授權,陸續翻譯阿姜查之著作,並於97年1月20日再次得到阿姜查遺產基金會、巴蓬寺僧團及國際叢林道場之確認授權,為阿姜查著作中文翻譯唯一專屬被授權人(原證1,授權書於105年8月經駐泰國經濟文化辦事處證明簽章真實)。原告基於上開授權,自行創作而為原證B1《NOAJAHNCHAH》書籍及原證B5《靜止的流水》、原證B6《為何我們生於此》二書當中〈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二篇章之著作財產權人。(二)被告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法園編譯群之主編輯許特維所著,分別出現在原告81年出版的原證B3《我們真正的歸宿》、82年出版的原證B4《以法為贈禮》、83年出版的原證B5《靜止的流水》、83年出版的原證B6《為何我們生於此》的篇名為〈譯者的話〉篇章;以及分別出現上開《靜止的流水》、《為何我們生於此》二書當中,篇名為〈阿姜查略傳〉之篇章,該二篇章係甘比羅法師以英文完成著作後,授權法園編譯群主編輯許特維改作(即翻譯)成中文,此二篇中文著作之著作權人即為許特維;該二篇章並未出現在其他較上開原告分別於81至83年間出版之《我們真正的歸宿》、《以法為贈禮》、《靜止的流水》、《為何我們生於此》4本書籍更早出版的書籍當中,故法園編譯群(即許特維)實為上開〈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之著作人,先予說明。又許特維亦為後續書籍出版事宜,於84年成立原告法耘出版社時,將上開著作之著作財產權讓與原告法耘出版社,故原告亦為上開〈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之著作財產權人。而被告未得原告同意或授權,將〈譯者的話〉、〈阿姜查略傳〉語文著作,重製於被告著作原證C2《生活的佛法》中(篇名分別為〈英譯者的話〉及〈阿姜查略傳〉),已侵害原告之改作權、重製權。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規定,請求防止、排除侵害。(三)被告故意不法侵害原告之名譽權:被告分別於其所著作出版之原證C4-C6書籍(即《聆聽絃外之音》、《平靜之道》、《這個世界的真相》)內文(被告並於中平精舍官方網站上載該等書籍之電子檔案)、被告管理使用之網路社群平台臉書個人頁面及「中平精舍」粉絲專頁發表侵害原告名譽權之內容如附表2所示,且該言論已造成第三人對於原告名譽有貶損之想法(原證15),確已侵害原告之名譽權無訛。(四)損害賠償: 1、因原告所出版書籍皆為「結緣品」,並非專為牟利出版,不易計算實際損害額,斟酌本件被告經原告告知著作權為原告所有,且97年間原告曾委由律師發函予被告請求停止重製及散布上開被告侵權書籍,被告非但不予理會、繼續重製及散布上開侵權書籍之外,更堅稱版權為訴外人圓光出版社所有云云,且毫無悔過之意思,係故意侵權,情節重大,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165萬元。2、名譽權損害:衡量原告自107年1月提起本件爭訟,直至同年底審理程序進行中,被告尚無視原告已對於其張貼不當言論乙節追究法律責任,仍無所畏懼一再重複張貼如附表2所示侵害原告名譽權之言論,已造成第三人對於原告名譽有貶損之想法(原證15),確已侵害原告之名譽權。被告對其多次侵害行為毫無悔意,且謊稱已將上開言論刪除,實則持續重複張貼上開言論,即其侵害原告名譽權之狀態仍然持續,佐以原告之負責人黃千珮學歷係五專畢業、目前任職於原告法耘出版社、月薪新臺幣(下同)4萬元,應認本件原告請求被告賠償名譽權之數額35萬元屬有理由。爰依民法第196條第1項規定、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56號解釋理由書之意旨,請求被告排除侵害、賠償35萬元精神慰撫金、為回復原告名譽之適當處分。(五)聲明: 1、被告不得重製、公開口述、改作、公開傳輸、散布及發行如附表1所示之著作。 2、被告應將中平精舍官方網站(網址為http://www.xn--fiqq01bz0wlxe.tw/agama-visuddmagga.html)上之供人下載之如附表1侵權書籍電子檔附件刪除。 3、被告應將臉書網站個人網頁上(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ooo.ooooo)、解脫自在園社團(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0000000000000000/)、中平精舍粉絲專頁(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E4%B8%AD%E5%AD%E5%B9%B3%E7%B%B2%BE%E8%88%888%8D-000000000000000/)、被告所出版之如C4至C6書籍及電子檔中,如附表2之言論刪除。 4、被告應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5、被告應將本件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及主文欄,以長25公分、寬19公分之篇幅,登載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第1版下半頁1日,其費用由被告負擔。6、被告應將如本院卷三第1388頁所示之道歉聲明以不小於字型12之字體、16分之1版篇幅,刊登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各1日;並以不小於字型12之字體、單行間距之行距,發表於臉書網站個人頁面、解脫自在社團、中平精舍粉絲專頁及中平精舍官方網站。7、第4項聲明請准供擔保宣告假執行。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本件事實經過:原告為新型第M435005號「具有保全機專利制的電子裝置」(原證1,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至110年12月26日止。查被告台灣小米通訊有限公司(下稱小米公司)所有之紅米Note5手機(下稱系爭產品1)搭配旗下產品小米手環(下稱系爭產品4)、小米手環2(下稱系爭產品3)及小米手環3(下稱系爭產品2,上述四產品以下合稱系爭諸產品)所採用之免密解鎖功能,透過將系爭產品2、3、4靠近系爭產品1藉由驗證信號周期性傳遞信號,經驗證結果為正確後,即能使電子裝置(即系爭產品1)解鎖正常使用,藉以避免電子裝置被惡意使用之虞。詳言之,被告小米公司所有之系爭產品1先與系爭產品2、3、4以系爭產品1之藍牙功能進行綁定,再透過小米運動APP中設定手環解鎖功能設定系爭產品2、3、4得用以螢幕解鎖。待設定完畢後再開啟系爭產品1之設定(路徑為設定-鎖屏、密碼和指紋-螢幕鎖進階設定-藍牙裝置解鎖)選擇業已開啟手環解鎖功能之系爭產品2、3、4,即得使系爭產品2、3、4只要於系爭產品1之藍牙通訊範圍內,即可周期性發送驗證信號予系爭手機,解鎖系爭手機,以達避免系爭產品1遭惡意使用之虞。復查被告小米公司之系爭產品1、2、3、4依詠晟專利事務所分析(下稱詠晟事務所)並出示之鑑定報告(原證2)認定前開產品確實分別落入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範圍(原證1),被告業已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末查被告小米公司迄今為止仍持續販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系爭產品,縱經原告以存證信函(原證3)告知被告小米公司侵權事實之存在,並請被告與其連絡相關授權事宜,嗣後更委由智硯國際法律事務所發出侵權警告函(原證4),被告仍拒與原告商談,堅稱自身產品並無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原告因此提起本件訴訟。被告因侵害系爭專利所獲得之利益均尚未明確,且迄今為止仍持續販賣侵害原告專利之產品,如未經訴訟顯難有查明之可能,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5項請求最低損害額為新台幣(下同)165萬元。㈡申請專利範圍解釋:⒈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之解釋:①按99年專利法第56條第3項,經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第12至17行、第5頁第21行至第6頁第7行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中所界定「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係與電子裝置的硬體元件電性連結、在電子裝置啟動後先被執行以令硬體元件依照其預先記錄的程式指令形成預定工作狀態,最終完成與硬體元件的溝通;當所有硬體元件均形成預定工作狀態,接下來才能正常啟動作業系統或電子裝置。換言之,本案請求項1項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係負責在作業系統啟動之前完成與硬體元件的溝通。②承上,系爭專利說明書內容並未限定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實際硬體形式,以高階電腦(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具有基本輸入輸出系統,負責在作業系統啟動之前完成與硬體元件的溝通,可以獨立於中央處理器外之BIOS晶片;或如相較電腦低階的智慧型手機同樣具有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也負責在作業系統啟動之前完成與硬體元件的溝通,例如使用安卓系統之智慧型手機中的Bootloader,其整合於處理晶片中。⒉系爭專利請求項16所記載「電子裝置,其運作狀態受控於該驗證信號的驗證結果」之解釋: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6中「一電子裝置,其運作狀態受控於該驗證信號的驗證結果」應解釋為「驗證結果可用以決定電子裝置運作或停止運作」。②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3段「如果驗證結果不正確,則執行步驟S60以促成該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中斷執行動作。此時電子裝置可呈現停止運作狀態」、第9頁第3段「當驗證結果不正確,則依步驟S74所示,作業系統中斷執行或無反應,也就是作業系統可以呈現停止運作狀態。」與第9頁倒數第2段「當驗證結果不正確,則依步驟S82所示,作業系統中斷執行或無反應,也就是作業系統可以呈現停止運作狀態」可知系爭專利於獨立請求項16項所界定電子裝置之運作狀態,係指當驗證信號的驗證結果所產生當時,該電子裝置之運作狀態,即若驗證結果所產生當時,該電子裝置處於執行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則運作狀態係指該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運作;又若驗證結果所產生當時,該電子裝置處於執行作業系統,則運作狀態係指該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運作。③據此,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揭露內容,系爭專利之獨立請求項16中「一電子裝置,其運作狀態受控於該驗證信號的驗證結果」應解釋為「驗證結果可用以決定電子裝置當下運作狀態的執行或停止」。⒊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記載之「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電子裝置」二者之解釋:①按99年專利法第26條第3項「申請專利範圍應明確記載申請專利之發明,各請求項應以簡潔之方式記載,且必須為發明說明及圖式所支持」,配合93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發明專利審查第一章3.4.1明確的章節內容「申請專利範圍應明確,指申請專利範圍每一請求項之記載應明確,且申請專利範圍所有請求項整體之記載亦應明確,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參酌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即可明確瞭解其意義,而對其範圍不會產生疑義。具體而言,即每一請求項中所記載之範疇及必要技術特徵應明確,且每一請求項之間的依附關係亦應明確。」故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從請求項1、3、7、8、16及20項記載,配合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已記載於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第12行至第6頁第7行),可明確瞭解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所撰寫「電子裝置」所包含有硬體元件,再如說明書第6頁第8至16行,配合對應第1圖及第2圖,即可輕易將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所撰寫之「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理解為第1圖所示的包含有多個硬體元件的電子裝置10加上第2圖所示的保全機制流程。是以,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經參閱第1圖至第4圖,完全可瞭解「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與「電子裝置」之間關係。②次查,本案第2圖所示之保全機制流程本就以流程圖示意為佳,故而無法在第1圖中標示出保全機制,惟不會影響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經完整閱讀說明書內容後對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所界定「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及「電子裝置」之間關係的判斷。㈢專利侵權部分:⒈系爭產品1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1在電源開啟後執行基本輸入輸出系統,與觸控螢幕進行溝通並顯示螢幕解鎖訊息,待接收藍牙訊號之驗證結果正確後完成螢幕解鎖,允許用戶使用觸控螢幕,代表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已執行完畢,進入作業系統,因此系爭產品1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範圍。⒉系爭產品1與2、系爭產品1與3、系爭產品1與4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3、16、20之專利權範圍:①系爭專利請求項3:系爭產品1與2、系爭產品1與3、系爭產品1與4實際使用時,可在不預期螢幕解鎖時完成解鎖,代表系爭產品1與系爭產品2、3或4周期地傳送驗證信號,因此系爭產品1與2、系爭產品1與3、系爭產品1與4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權利範圍。②系爭專利請求項7:系爭諸產品的藍牙收發器為射頻元件的一種,因此系爭諸產品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7之權利範圍。③系爭專利請求項8:系爭產品1為智慧型手機;因此,系爭產品1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8之權利範圍。④系爭專利請求項16:系爭產品1在電源開啟後先顯示螢幕解鎖訊息,透過其內建之無線通訊模組接收獨立於系統產品1之外的系爭產品2、3或4的藍牙訊號,若驗證結果正確後即可完成螢幕解鎖,允許用戶使用觸控螢幕,代表系爭產品1的運作狀態受控於驗證結果,因此系爭產品1及2、系爭產品1及3、系爭產品1及4均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6之權利範圍。⑤系爭專利請求項20:系爭產品1需要下載小米運動APP,才能與系爭產品2、3或4配合使用,進行螢幕解鎖,即控制系爭產品1的運作,故而系爭產品1及2、系爭產品1及3、系爭產品1及4均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0的權利範圍。㈣專利有效性部分:⒈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20符合系爭專利核准時之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項之規定:①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從請求項1、3、7、8、16及20記載,配合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已記載於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第12行至第6頁第7行),可明確瞭解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所撰寫「電子裝置」所包含有硬體元件,並可知悉「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與「電子裝置」之間關係。②再查93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發明專利審查第一章3.4.1明確的章節內容中,並未給出因為圖式未標示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的標號,而被認定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不明確的例示,且審查基準在3.4.1.1己清楚說明,若無法判斷請求項所指者為「物」或「方法」,才視為發明範疇不明確,但系爭專利於請求項1、3、7、8、16及20所界定為「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很清楚判斷請求項所指為物,也無發明範疇不明確之情事。③又查無論專利法第26條第3項之規定與93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發明專利審查第一章3.4.1內容均未規範「撰寫邏輯性」,被告當庭陳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的撰寫內容不合邏輯性而有違第26條第3項。④準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的記載方式確實受到說明書支持,完全符合系爭專利核准時之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項之規定與93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發明專利審查第一章3.4.1明確的章節內容,又系爭專利請求項3、7、8及20因依附於請求項1及16,同樣符合系爭專利核准時之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項之規定無疑。⑤被告雖稱系爭專利請求項1、16的「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不應被限縮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內」云云,惟查:⑴系爭專利技術領域之具通常知識者經參酌系爭專利第1圖與說明書「實施方式」第2段「又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配置在電子裝置10內」可知,系爭專利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相對該第二無線收發元件30的設置位置,很清楚且無歧異地得知該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內,以對應位在該電子裝置10之外的第二無線收發元件30。⑵承上,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內部證據)後所理解之通常意義可將系爭專利獨立請求項1、16所界定「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予以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內」,以對應位在該電子裝置10之外的第二無線收發元件30。⑶次查系爭專利於獨立請求項16界定「一第二無線收發元件,係獨立於該電子裝置之外」可知,系爭專利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內部證據),即能對獨立請求項1、16所界定「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予以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內」。⑷故被告當庭指稱系爭專利請求項1因另外界定「一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係配置於該電子裝置內」,反觀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沒有寫出"內或外",而可被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內」以及「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外」的說辭並無任何依據,相較前揭依據專利侵權判斷要點第二章第2.4.3.1、(2)點所作為解釋,被告解釋純屬臆測,諉不足採。⒉乙證1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16部分:⑴承前所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之「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予以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內」,而乙證1說明書及圖式很清楚表述其藍牙適配器是外接式裝置,與系爭專利將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設置在電子裝置內部完全不同,系爭專利請求項1項應具新穎性。⑵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內容,系爭專利的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設置在電子裝置內,而非以外接方式連結至該電子裝置。正因系爭專利的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設置在該電子裝置內,故而系爭專利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已所記錄的程式指令可令該第一無線收發元件形成預定狀態,即當系爭專利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於執行時,可直接且順利設定該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而不必額外寫入驅動程式、控制程式或修改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相關指令。⑶由乙證1之圖1所示應用場景及說明書第[0006]段可知,乙證1的藍牙適配器是外接式裝置,即藍牙適配器是插接至計算機上進行使用,與系爭專利將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設置在電子裝置內部完全不同,系爭專利主要保護電子裝置的合法使用,不受非法用戶侵入使用,至少要保證合法用戶在正常操作下可順利使用電子裝置;然而,乙證1使用外接式藍牙適配器,容易遭有心人拔除,造成合法用戶縱使攜帶正確的手機或PDA,亦無法順利使用乙證1的計算機的窘境。反觀系爭專利的電子裝置內設第一無線收發元件,非法使用者若要破壞第一無線收發元件,則必須破壞電子裝置,這對原意欲盜用電子裝置的人是不會真正破壞電子裝置,系爭專利相較乙證1具有硬體結構的防護功效。⑷又乙證1的藍牙適配器是外接裝置,乙證1的原計算機無法直接驅動或控制該藍牙適配器,由乙證1之說明書第[0006]段可知,乙證1的計算機必須額外將藍牙適配器的控制程式寫入硬碟中,才能由計算機順利啟動使用該藍牙適配器,既然乙證1的計算機開放硬碟寫入控制程式,代表有機會遭移除或修改控制程式,又再次降低計算機自動防護安全性。反觀系爭專利電子裝置因直接將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設置在內部,該電子裝置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已儲存有對應第一無線收發元件的程式指令;因此,系爭專利的電子裝置不必也未開放可外部寫入第一無線收發元件的程式指令,故而相較乙證1額外寫入藍牙適配器的控制程式至計算機來說,系爭專利更增了另一道安全的防護功效。⑸再查乙證1之身份認證執行步驟,由乙證1說明書第[0008]至[0011]段可知,由於乙證1的藍牙適配器是外接於計算機,故乙證1必須特別規範在計算機電源開啟之前,將藍牙適配器插妥,接著計算機開機後才能順利地啟動該藍牙適配器,並進行用戶身份認證;如果認證通過即加載操作系統;若認證不過,則一直嘗試身份認證。惟系爭專利的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設置在該電子裝置內,完全不必有乙證1第一道步驟(開機前插接藍牙適配器),相對於一般計算機用戶來說,容易遺漏乙證1第一道步驟;再觀乙證1說明書內容,並未提及當計算機開啟前未插妥藍牙適配器後應如何處置,但可合理預見一定造成用戶體驗低落,最終仍無法落實身份認證的使用。故相較乙證1,系爭專利的電子裝置內設第一無線收發元件,只要電子裝置電源開啟後,如同一般電子裝置的使用,不必在事前預作任何準備,對合法用戶來說,即可完成身份認證程序,大幅提高用戶體驗。⑹綜上,乙證1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所界定「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的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相較乙證1具有新穎性;再者,就前揭分析內容可知,系爭專利相較乙證1具有硬體結構的防護功效、避免寫入程式受到修改或刪除的安全防護功效、用戶使用無差別等等諸多功效,皆為乙證1所無法達成,顯見系爭專利相較乙證1具有無法預期之功效,確實具有進步性。②系爭專利請求項3、7、8、20部分:系爭專利請求項3、7、8依附於請求項1之下,系爭專利請求項20則依附於請求項16之下,而乙證1既如前述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6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自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7、8、20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⒊乙證2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16部分:⑴系爭專利請求項1明確界定「一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係配置於該電子裝置內且電性連接各該硬元件及該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代表該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與該基本輸入輸出系統電性連接,再配合系爭專利第1圖及乙證2的第1圖,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乙證2不同之處在於:系爭專利的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與基本輸入輸出系統電性連接,而乙證2的RFID讀寫裝置係電性連接至該處理單元,而非與其輸入/輸出控制器電性連接(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可無歧異瞭解乙證2之輸入/輸出控制器係對應系爭專利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因此,原告並非如被告所稱限縮系爭專利請求項1保護範圍來區隔乙證2的技術內容,實際上乙證2確實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同,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⑵又乙證2在執行開機即時測試時,電腦裝置可接受二種使用者資料輸入,即乙證2的用戶除了使用射頻電子標籤外或射頻電子標籤無法使用,還可接受透過鍵盤輸入使用者資料;反觀系爭專利,其基本輸入輸出系統若未通過與第一無線收發元件的驗證信號,其他的硬體元件無法完成溝通;因此,系爭專利的整體安全防護功效較乙證2佳,系爭專利請求項1較乙證2具有進步性。⑶再者,乙證2不僅未揭露系爭專利的所有技術特徵,且整體防護安全性較系爭專利低,系爭專利請求項16相較乙證2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②系爭專利請求項3、7、8、20部分:由於系爭專利請求項3、7、8依附於請求項1之下,系爭專利請求項20則依附於請求項16之下,而乙證2既如前述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6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自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7、8、20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⒋乙證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查被告引述乙證3第6頁第16行,並斷章截取乙證3保全系統之電子裝置可為一種附屬於交通工具的車門裝置,惟綜觀實施方式第三段整段,特別係「該電子裝置1是附屬於一輛汽車的一電子鎖」可知,第三段合理的完整表達應為「該電子裝置1可以是一種電子鎖、附屬於交通工具的引擎動力裝置的電子鎖、附屬於交通工具的車門裝置的電子鎖、電腦…等。在本實施例中,該電子裝置是附屬於一輛汽車的一電子鎖。」,再配合參閱說明書第7頁步驟44「…透過該主動藍芽裝置3開啟該電子裝置1(該汽車的電子鎖),使汽車的車門順利開啟」,完全合理解釋乙證3第三段所要表達的意思,即電子裝置是一個附屬於交通工具的車門裝置的一電子鎖,故乙證3的電子裝置是附屬於交通工具的車門裝置的一個電子鎖,再配合乙證3的圖1可知,其主動藍芽裝置係外設於該電子裝置外,並未實質隱含主動藍芽裝置可設置在該電子裝置內,被告所說「乙證3實質揭露主動藍芽裝置可設置在電子裝置內」並非事實,殊不足採。據此,乙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⒌乙證4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被告先稱乙證4所述藍芽無線防盜主機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6所述電子裝置等語,惟後改口指稱原告誤解乙證4,應該是乙證4的家庭電器電源開關相當於電子裝置,如此依照乙證4說明書內容即可得知,家庭電器電源開關與藍芽無線防盜主機係為二個獨立裝置,藍芽無線防盜主機無法整合於既有家庭電器電源開關內云云。惟查系爭專利請求項16界定「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應予以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內」;因此,乙證4的藍芽無線防盜主機無法整合於既有家庭電器電源開關(電子裝置)內,代表容易將藍芽無線防盜主機與家庭電器電源開關連接斷開,即無法順利以藍芽手機自動關閉家庭電器電源開關,整體防護功效較系爭專利差,故乙證4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及20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⒍乙證1、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20不具進步性:①「上鎖」從字義解讀並無法排除使用實體鎖具進行上鎖的可能」,乙證5說明書所提「上鎖」不會是「實體鎖具」。且乙證5全文針對「上鎖」只有提到「可設計一機制將電腦直接上鎖,讓其他人無法操作該電腦」,並未再有更具體說明「設計一機制」具體技術為何,若由「他人無法操作該電腦」的功效來解釋,實體鎖具自然也可達到此一功效。被告雖另主張「上鎖」其就是一般已知的電腦上鎖機制,然被告除了未舉出何謂已知的電腦上鎖機制外,更無法證明已知的電腦上鎖機制如何與在偵測不到藍芽信號後啟動,因為乙證5完全沒有提及被告口頭陳述或自行想像延伸的技術。據此,在乙證5有限的技術揭露,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及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被告引用乙證5第8頁第13至17行並說明乙證5和乙證1為相關技術領域,且所欲解決之問題與產生的功能或作用與乙證1具有共通性,有動機結合乙證1和乙證5,來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請求保護的範圍云云。惟查:⑴乙證1說明書之背景技術(第0003段)中提出目前主要的身證認證手段可以分為「軟件技術進行認證」及「硬件技術進行認證」,乙證1於第0004段說明傳統軟件技術認證是在操作系統登錄界面中入用戶名和口令,僅認證一次,容易被破解;而乙證1再於第0005段說明硬件技術,例如智能卡、指紋認證或Usbkey;惟Usbkey需要由使用者輸入PIN碼,容易被破解而增加安全隱患。基於軟體技術及硬體技術各有其安全性低的問題,故乙證1提出一種計算機系統自動防護方法來實現「硬件設備和用戶身份的雙重認證」,由參閱乙證1說明書第0051段可知,乙證1與現在技術方案相比,乙證1在硬件上所需要的只是隨身攜帶的「手機或PDA」及「通用型的藍牙適配器」,無需其他特殊設備,復觀乙證1說明書第0064段所述,乙證1之通用型藍牙適配器為通用型的USB藍牙適配器,即外接於計算機的USB藍牙適配器。⑵簡言之,乙證1已清楚表達其計算機系統自動防護方法主要目的是實現「硬件設備和用戶身份的雙重認證」,來改善硬件技術(如Usbkey)安全性低的問題,故乙證1的計算機插接了USB藍牙適配器相較於計算機插接了傳統Usbkey硬件技術,乙證1的USB藍牙適配器因配合手機或PDA,故具有自動時實監控,不必使用者自行輸入PIN碼,從而提升了安全性。據此,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乙證1之背景技術說明後可知,乙證1係基於傳統Usbkey插接計算機進行使用安全防護架構不安全性加以改良,對使用者來說同樣使用USB藍牙適配器插接至計算機,只需要配合攜帶隨身的手機或PDA,即可在相同使用方式上,即不必採手動輸入PIN碼而完成認證;也就是說,乙證1說明書並未給出USB藍牙適配器內建於計算機之可能,縱使乙證5提出可將藍芽裝置可內建在筆電內,基於前揭乙證1的揭露,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說並無動機參酌乙證5修正乙證1技術內容,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獨立請求項1、16不具進步性。⑶又查乙證1與乙證5同樣揭露有手機(行動電話),然乙證1的手機(乙證1說明書第0064段第7行)是直接與USB藍牙適配器配對,乙證5的行動電話82(乙證5說明書第7頁最後一段)是與藍芽光學滑鼠81匹配,透過藍芽光學滑鼠81切換行動電話82及電腦84的語音來電。是以,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若以乙證1揭露利用使用者隨身攜帶的手機、藍芽耳機的特性,來防止使用者不在電腦附近資料被盜取的作法來參酌乙證5,將直覺地投射在乙證5的行動電話的技術內容說明,進而著眼在行動電話82與藍芽光學滑鼠81之間的匹配,即乙證5的行動電話82係與電腦84外部藍芽光學滑鼠81匹配使用。⑷復觀乙證5的行動電話82既係與藍芽光學滑鼠81,而不與USB界面藍芽裝置匹配,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難以依據乙證5技術內容來簡單修改乙證1,而獲得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因此乙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乙證1、5組合也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不具進步性。⑸綜上,乙證1不足以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所請求保護的新型創作,且基於乙證1及乙證5說明書及圖式內容,系爭專利領域的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獲得組合乙證1、5的動機。因此,乙證1、5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⒎乙證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20不具進步性:①查乙證3說明書第8頁第1段對於當電子裝置是一電腦時,僅說明可在主動藍芽裝置3的執行功能被啟動後,允許讀取電腦內儲存資料,故在如此有限之技術說明中,並無法了解電腦與主動藍芽裝置之間關係如何達到電腦儲存資料的解鎖,而令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更困惑的是乙證3與乙證5同樣揭露有行動電話,但乙證3的藍芽功能行動電話(被動藍芽裝置2;見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二段)是直接與主動藍芽裝置3配對後使用,但乙證5的行動電話82(見說明書第7頁最後一段)是與藍芽光學滑鼠81匹配,透過藍芽光學滑鼠81切換行動電話82及電腦84的語音來電(原告所提附件4)。②承上,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若以乙證3揭露利用使用者隨身攜帶的手機、藍芽耳機的特性,來防止使用者不在電腦附近資料被盜取的作法來參酌乙證5,將直覺地投射在乙證5的行動電話的技術內容說明,並著眼在行動電話82與藍芽光學滑鼠81之間的匹配,如附件4所示,即乙證5的行動電話82係與電腦84外部藍芽光學滑鼠81匹配使用。③又查,基於乙證5的行動電話82係與藍芽光學滑鼠81,而不與USB界面藍芽裝置匹配,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難以依據乙證5技術內容來簡單修改乙證3,來獲得系爭專利請求項16及20項,故乙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及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乙證3、5之組合也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及20不具進步性。㈤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2、3項、專利法第97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同條第2項、民法第185條、民法第179條及公司法第23條等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對原告負損害賠償及返還不當得利,為有理由:⒈專利法損害賠償部分:①查原告為系爭專利合法之新型專利權人,且系爭諸產品確實侵害原告之新型專利,業如前述,原告亦已藉由存證信函告知被告原告為系爭新型專利之合法專利權人,被告系爭產品有侵權事實存在,原告自得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除去且防止其侵害。②次查被告小米公司為全球知名的電子廠商,主要係販售手機及其他相關產品,更業已涉及智慧家電產品等,對於專利權之保障及專利法之相關規定均應知之甚詳,惟被告在面臨原告善意提醒有侵權事實時,仍拒絕與原告良好溝通,並未妥善查證,被告對於其不法侵害原告專利權之行為顯有故意或過失存在,原告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究其侵權行為負損害賠償責任,自屬有據。③再查原告迄今為止仍未能獲悉被告藉由販售侵害原告新型專利權之系爭諸產品究竟獲有多少利益,此種利益之計算係屬於被告公司之內部資訊,原告實無可能得知。⒉民法、公司法損害賠償部分:①查被告為全球知名之電子大廠,對於專利之保障及相關之規定均瞭若指掌,被告因其業務內容本應注意其販售及製造之產品是否可能侵害他人之專利,被告竟於原告善意提醒後仍充耳不聞未能予以詳查。如係一般具有相當知識經驗且勤勉負責之人於研發自身產品時定當注意所使用之技術是否權利無虞,並會積極的將所研發之技術申請專利。當知悉自身之產品竟有侵權之疑慮時,亦會盡速確認澄清是否確有侵害他人專利權之虞。況被告更是全球知名之大公司,竟疏未注意自身使用之技術是否權利無虞亦未積極將所研發之技術申請專利,在原告善意提醒後被告仍堅稱未侵害原告之新型專利,被告之行為顯已悖於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被告顯具有過失。是以,被告因過失侵害原告之新型專利權,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要求被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②原告為合法之新型專利權人,當受專利法之保障。被告不法侵害原告所有之新型專利時,原告得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2、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防止、除去侵害並負損害賠償責任,益證專利法保障專利權人免於他人對於專利權人所享有專利權之侵害,原告所請求之損害賠償確實為專利法所欲防止發生之損害,昭昭甚明。詎料,被告竟違反專利法保護專利權人之規定,對原告造成損害,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2項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自屬有據。③被告林斌於102年12月12日時即已擔任被告小米公司之代表人(原證5),擔任被告小米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迄今已長達6年之久,對於公司決策及產品之推出理應皆知之甚詳,惟竟仍怠於避免公司之產品侵害他人之權利,縱經原告以存證信函及侵權警告函告知,仍疏於查證及確認,被告林斌與被告小米公司共同侵害原告之新型專利權,對原告造成損害,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⒊民法不當得利部分:查被告因未經原告授權使用其專利,且系爭諸產品確實侵害系爭專利,前已敘明。被告未經授權使用系爭專利卻藉由販賣系爭諸產品獲有利益,係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有利益,並導致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79條前段規定請求被告返還其所獲有之不當利益。㈥並聲明:⒈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如獲有利原告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⒊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
㈠本件事實經過:原告為新型第M435005號「具有保全機專利制的電子裝置」(原證1,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至110年12月26日止。查被告台灣小米通訊有限公司(下稱小米公司)所有之紅米Note5手機(下稱系爭產品1)搭配旗下產品小米手環(下稱系爭產品4)、小米手環2(下稱系爭產品3)及小米手環3(下稱系爭產品2,上述四產品以下合稱系爭諸產品)所採用之免密解鎖功能,透過將系爭產品2、3、4靠近系爭產品1藉由驗證信號周期性傳遞信號,經驗證結果為正確後,即能使電子裝置(即系爭產品1)解鎖正常使用,藉以避免電子裝置被惡意使用之虞。詳言之,被告小米公司所有之系爭產品1先與系爭產品2、3、4以系爭產品1之藍牙功能進行綁定,再透過小米運動APP中設定手環解鎖功能設定系爭產品2、3、4得用以螢幕解鎖。待設定完畢後再開啟系爭產品1之設定(路徑為設定-鎖屏、密碼和指紋-螢幕鎖進階設定-藍牙裝置解鎖)選擇業已開啟手環解鎖功能之系爭產品2、3、4,即得使系爭產品2、3、4只要於系爭產品1之藍牙通訊範圍內,即可周期性發送驗證信號予系爭手機,解鎖系爭手機,以達避免系爭產品1遭惡意使用之虞。復查被告小米公司之系爭產品1、2、3、4依詠晟專利事務所分析(下稱詠晟事務所)並出示之鑑定報告(原證2)認定前開產品確實分別落入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範圍(原證1),被告業已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末查被告小米公司迄今為止仍持續販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系爭產品,縱經原告以存證信函(原證3)告知被告小米公司侵權事實之存在,並請被告與其連絡相關授權事宜,嗣後更委由智硯國際法律事務所發出侵權警告函(原證4),被告仍拒與原告商談,堅稱自身產品並無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原告因此提起本件訴訟。被告因侵害系爭專利所獲得之利益均尚未明確,且迄今為止仍持續販賣侵害原告專利之產品,如未經訴訟顯難有查明之可能,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5項請求最低損害額為新台幣(下同)165萬元。㈡申請專利範圍解釋:⒈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記載之「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之解釋:①按99年專利法第56條第3項,經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第12至17行、第5頁第21行至第6頁第7行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中所界定「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係與電子裝置的硬體元件電性連結、在電子裝置啟動後先被執行以令硬體元件依照其預先記錄的程式指令形成預定工作狀態,最終完成與硬體元件的溝通;當所有硬體元件均形成預定工作狀態,接下來才能正常啟動作業系統或電子裝置。換言之,本案請求項1項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係負責在作業系統啟動之前完成與硬體元件的溝通。②承上,系爭專利說明書內容並未限定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實際硬體形式,以高階電腦(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具有基本輸入輸出系統,負責在作業系統啟動之前完成與硬體元件的溝通,可以獨立於中央處理器外之BIOS晶片;或如相較電腦低階的智慧型手機同樣具有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也負責在作業系統啟動之前完成與硬體元件的溝通,例如使用安卓系統之智慧型手機中的Bootloader,其整合於處理晶片中。⒉系爭專利請求項16所記載「電子裝置,其運作狀態受控於該驗證信號的驗證結果」之解釋: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6中「一電子裝置,其運作狀態受控於該驗證信號的驗證結果」應解釋為「驗證結果可用以決定電子裝置運作或停止運作」。②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3段「如果驗證結果不正確,則執行步驟S60以促成該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中斷執行動作。此時電子裝置可呈現停止運作狀態」、第9頁第3段「當驗證結果不正確,則依步驟S74所示,作業系統中斷執行或無反應,也就是作業系統可以呈現停止運作狀態。」與第9頁倒數第2段「當驗證結果不正確,則依步驟S82所示,作業系統中斷執行或無反應,也就是作業系統可以呈現停止運作狀態」可知系爭專利於獨立請求項16項所界定電子裝置之運作狀態,係指當驗證信號的驗證結果所產生當時,該電子裝置之運作狀態,即若驗證結果所產生當時,該電子裝置處於執行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則運作狀態係指該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運作;又若驗證結果所產生當時,該電子裝置處於執行作業系統,則運作狀態係指該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運作。③據此,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揭露內容,系爭專利之獨立請求項16中「一電子裝置,其運作狀態受控於該驗證信號的驗證結果」應解釋為「驗證結果可用以決定電子裝置當下運作狀態的執行或停止」。⒊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記載之「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電子裝置」二者之解釋:①按99年專利法第26條第3項「申請專利範圍應明確記載申請專利之發明,各請求項應以簡潔之方式記載,且必須為發明說明及圖式所支持」,配合93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發明專利審查第一章3.4.1明確的章節內容「申請專利範圍應明確,指申請專利範圍每一請求項之記載應明確,且申請專利範圍所有請求項整體之記載亦應明確,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參酌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即可明確瞭解其意義,而對其範圍不會產生疑義。具體而言,即每一請求項中所記載之範疇及必要技術特徵應明確,且每一請求項之間的依附關係亦應明確。」故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從請求項1、3、7、8、16及20項記載,配合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已記載於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第12行至第6頁第7行),可明確瞭解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所撰寫「電子裝置」所包含有硬體元件,再如說明書第6頁第8至16行,配合對應第1圖及第2圖,即可輕易將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所撰寫之「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理解為第1圖所示的包含有多個硬體元件的電子裝置10加上第2圖所示的保全機制流程。是以,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經參閱第1圖至第4圖,完全可瞭解「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與「電子裝置」之間關係。②次查,本案第2圖所示之保全機制流程本就以流程圖示意為佳,故而無法在第1圖中標示出保全機制,惟不會影響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經完整閱讀說明書內容後對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所界定「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及「電子裝置」之間關係的判斷。㈢專利侵權部分:⒈系爭產品1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1在電源開啟後執行基本輸入輸出系統,與觸控螢幕進行溝通並顯示螢幕解鎖訊息,待接收藍牙訊號之驗證結果正確後完成螢幕解鎖,允許用戶使用觸控螢幕,代表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已執行完畢,進入作業系統,因此系爭產品1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範圍。⒉系爭產品1與2、系爭產品1與3、系爭產品1與4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3、16、20之專利權範圍:①系爭專利請求項3:系爭產品1與2、系爭產品1與3、系爭產品1與4實際使用時,可在不預期螢幕解鎖時完成解鎖,代表系爭產品1與系爭產品2、3或4周期地傳送驗證信號,因此系爭產品1與2、系爭產品1與3、系爭產品1與4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權利範圍。②系爭專利請求項7:系爭諸產品的藍牙收發器為射頻元件的一種,因此系爭諸產品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7之權利範圍。③系爭專利請求項8:系爭產品1為智慧型手機;因此,系爭產品1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8之權利範圍。④系爭專利請求項16:系爭產品1在電源開啟後先顯示螢幕解鎖訊息,透過其內建之無線通訊模組接收獨立於系統產品1之外的系爭產品2、3或4的藍牙訊號,若驗證結果正確後即可完成螢幕解鎖,允許用戶使用觸控螢幕,代表系爭產品1的運作狀態受控於驗證結果,因此系爭產品1及2、系爭產品1及3、系爭產品1及4均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6之權利範圍。⑤系爭專利請求項20:系爭產品1需要下載小米運動APP,才能與系爭產品2、3或4配合使用,進行螢幕解鎖,即控制系爭產品1的運作,故而系爭產品1及2、系爭產品1及3、系爭產品1及4均確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0的權利範圍。㈣專利有效性部分:⒈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20符合系爭專利核准時之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項之規定:①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從請求項1、3、7、8、16及20記載,配合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已記載於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第12行至第6頁第7行),可明確瞭解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所撰寫「電子裝置」所包含有硬體元件,並可知悉「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與「電子裝置」之間關係。②再查93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發明專利審查第一章3.4.1明確的章節內容中,並未給出因為圖式未標示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的標號,而被認定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不明確的例示,且審查基準在3.4.1.1己清楚說明,若無法判斷請求項所指者為「物」或「方法」,才視為發明範疇不明確,但系爭專利於請求項1、3、7、8、16及20所界定為「具有保全機制的電子裝置」,很清楚判斷請求項所指為物,也無發明範疇不明確之情事。③又查無論專利法第26條第3項之規定與93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發明專利審查第一章3.4.1內容均未規範「撰寫邏輯性」,被告當庭陳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的撰寫內容不合邏輯性而有違第26條第3項。④準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的記載方式確實受到說明書支持,完全符合系爭專利核准時之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項之規定與93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發明專利審查第一章3.4.1明確的章節內容,又系爭專利請求項3、7、8及20因依附於請求項1及16,同樣符合系爭專利核准時之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項之規定無疑。⑤被告雖稱系爭專利請求項1、16的「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不應被限縮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內」云云,惟查:⑴系爭專利技術領域之具通常知識者經參酌系爭專利第1圖與說明書「實施方式」第2段「又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配置在電子裝置10內」可知,系爭專利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相對該第二無線收發元件30的設置位置,很清楚且無歧異地得知該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內,以對應位在該電子裝置10之外的第二無線收發元件30。⑵承上,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內部證據)後所理解之通常意義可將系爭專利獨立請求項1、16所界定「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予以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內」,以對應位在該電子裝置10之外的第二無線收發元件30。⑶次查系爭專利於獨立請求項16界定「一第二無線收發元件,係獨立於該電子裝置之外」可知,系爭專利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內部證據),即能對獨立請求項1、16所界定「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予以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內」。⑷故被告當庭指稱系爭專利請求項1因另外界定「一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係配置於該電子裝置內」,反觀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沒有寫出"內或外",而可被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內」以及「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外」的說辭並無任何依據,相較前揭依據專利侵權判斷要點第二章第2.4.3.1、(2)點所作為解釋,被告解釋純屬臆測,諉不足採。⒉乙證1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16部分:⑴承前所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之「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予以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內」,而乙證1說明書及圖式很清楚表述其藍牙適配器是外接式裝置,與系爭專利將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設置在電子裝置內部完全不同,系爭專利請求項1項應具新穎性。⑵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內容,系爭專利的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設置在電子裝置內,而非以外接方式連結至該電子裝置。正因系爭專利的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設置在該電子裝置內,故而系爭專利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已所記錄的程式指令可令該第一無線收發元件形成預定狀態,即當系爭專利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於執行時,可直接且順利設定該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而不必額外寫入驅動程式、控制程式或修改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相關指令。⑶由乙證1之圖1所示應用場景及說明書第[0006]段可知,乙證1的藍牙適配器是外接式裝置,即藍牙適配器是插接至計算機上進行使用,與系爭專利將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設置在電子裝置內部完全不同,系爭專利主要保護電子裝置的合法使用,不受非法用戶侵入使用,至少要保證合法用戶在正常操作下可順利使用電子裝置;然而,乙證1使用外接式藍牙適配器,容易遭有心人拔除,造成合法用戶縱使攜帶正確的手機或PDA,亦無法順利使用乙證1的計算機的窘境。反觀系爭專利的電子裝置內設第一無線收發元件,非法使用者若要破壞第一無線收發元件,則必須破壞電子裝置,這對原意欲盜用電子裝置的人是不會真正破壞電子裝置,系爭專利相較乙證1具有硬體結構的防護功效。⑷又乙證1的藍牙適配器是外接裝置,乙證1的原計算機無法直接驅動或控制該藍牙適配器,由乙證1之說明書第[0006]段可知,乙證1的計算機必須額外將藍牙適配器的控制程式寫入硬碟中,才能由計算機順利啟動使用該藍牙適配器,既然乙證1的計算機開放硬碟寫入控制程式,代表有機會遭移除或修改控制程式,又再次降低計算機自動防護安全性。反觀系爭專利電子裝置因直接將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設置在內部,該電子裝置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已儲存有對應第一無線收發元件的程式指令;因此,系爭專利的電子裝置不必也未開放可外部寫入第一無線收發元件的程式指令,故而相較乙證1額外寫入藍牙適配器的控制程式至計算機來說,系爭專利更增了另一道安全的防護功效。⑸再查乙證1之身份認證執行步驟,由乙證1說明書第[0008]至[0011]段可知,由於乙證1的藍牙適配器是外接於計算機,故乙證1必須特別規範在計算機電源開啟之前,將藍牙適配器插妥,接著計算機開機後才能順利地啟動該藍牙適配器,並進行用戶身份認證;如果認證通過即加載操作系統;若認證不過,則一直嘗試身份認證。惟系爭專利的第一無線收發元件設置在該電子裝置內,完全不必有乙證1第一道步驟(開機前插接藍牙適配器),相對於一般計算機用戶來說,容易遺漏乙證1第一道步驟;再觀乙證1說明書內容,並未提及當計算機開啟前未插妥藍牙適配器後應如何處置,但可合理預見一定造成用戶體驗低落,最終仍無法落實身份認證的使用。故相較乙證1,系爭專利的電子裝置內設第一無線收發元件,只要電子裝置電源開啟後,如同一般電子裝置的使用,不必在事前預作任何準備,對合法用戶來說,即可完成身份認證程序,大幅提高用戶體驗。⑹綜上,乙證1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所界定「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的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相較乙證1具有新穎性;再者,就前揭分析內容可知,系爭專利相較乙證1具有硬體結構的防護功效、避免寫入程式受到修改或刪除的安全防護功效、用戶使用無差別等等諸多功效,皆為乙證1所無法達成,顯見系爭專利相較乙證1具有無法預期之功效,確實具有進步性。②系爭專利請求項3、7、8、20部分:系爭專利請求項3、7、8依附於請求項1之下,系爭專利請求項20則依附於請求項16之下,而乙證1既如前述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6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自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7、8、20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⒊乙證2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16部分:⑴系爭專利請求項1明確界定「一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係配置於該電子裝置內且電性連接各該硬元件及該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代表該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與該基本輸入輸出系統電性連接,再配合系爭專利第1圖及乙證2的第1圖,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乙證2不同之處在於:系爭專利的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與基本輸入輸出系統電性連接,而乙證2的RFID讀寫裝置係電性連接至該處理單元,而非與其輸入/輸出控制器電性連接(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可無歧異瞭解乙證2之輸入/輸出控制器係對應系爭專利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因此,原告並非如被告所稱限縮系爭專利請求項1保護範圍來區隔乙證2的技術內容,實際上乙證2確實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同,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⑵又乙證2在執行開機即時測試時,電腦裝置可接受二種使用者資料輸入,即乙證2的用戶除了使用射頻電子標籤外或射頻電子標籤無法使用,還可接受透過鍵盤輸入使用者資料;反觀系爭專利,其基本輸入輸出系統若未通過與第一無線收發元件的驗證信號,其他的硬體元件無法完成溝通;因此,系爭專利的整體安全防護功效較乙證2佳,系爭專利請求項1較乙證2具有進步性。⑶再者,乙證2不僅未揭露系爭專利的所有技術特徵,且整體防護安全性較系爭專利低,系爭專利請求項16相較乙證2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②系爭專利請求項3、7、8、20部分:由於系爭專利請求項3、7、8依附於請求項1之下,系爭專利請求項20則依附於請求項16之下,而乙證2既如前述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6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自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7、8、20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⒋乙證3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查被告引述乙證3第6頁第16行,並斷章截取乙證3保全系統之電子裝置可為一種附屬於交通工具的車門裝置,惟綜觀實施方式第三段整段,特別係「該電子裝置1是附屬於一輛汽車的一電子鎖」可知,第三段合理的完整表達應為「該電子裝置1可以是一種電子鎖、附屬於交通工具的引擎動力裝置的電子鎖、附屬於交通工具的車門裝置的電子鎖、電腦…等。在本實施例中,該電子裝置是附屬於一輛汽車的一電子鎖。」,再配合參閱說明書第7頁步驟44「…透過該主動藍芽裝置3開啟該電子裝置1(該汽車的電子鎖),使汽車的車門順利開啟」,完全合理解釋乙證3第三段所要表達的意思,即電子裝置是一個附屬於交通工具的車門裝置的一電子鎖,故乙證3的電子裝置是附屬於交通工具的車門裝置的一個電子鎖,再配合乙證3的圖1可知,其主動藍芽裝置係外設於該電子裝置外,並未實質隱含主動藍芽裝置可設置在該電子裝置內,被告所說「乙證3實質揭露主動藍芽裝置可設置在電子裝置內」並非事實,殊不足採。據此,乙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⒌乙證4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被告先稱乙證4所述藍芽無線防盜主機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6所述電子裝置等語,惟後改口指稱原告誤解乙證4,應該是乙證4的家庭電器電源開關相當於電子裝置,如此依照乙證4說明書內容即可得知,家庭電器電源開關與藍芽無線防盜主機係為二個獨立裝置,藍芽無線防盜主機無法整合於既有家庭電器電源開關內云云。惟查系爭專利請求項16界定「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20係位在電子裝置10」應予以解釋為「一第一無線收發元件,係配置在該電子裝置內」;因此,乙證4的藍芽無線防盜主機無法整合於既有家庭電器電源開關(電子裝置)內,代表容易將藍芽無線防盜主機與家庭電器電源開關連接斷開,即無法順利以藍芽手機自動關閉家庭電器電源開關,整體防護功效較系爭專利差,故乙證4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及20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⒍乙證1、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20不具進步性:①「上鎖」從字義解讀並無法排除使用實體鎖具進行上鎖的可能」,乙證5說明書所提「上鎖」不會是「實體鎖具」。且乙證5全文針對「上鎖」只有提到「可設計一機制將電腦直接上鎖,讓其他人無法操作該電腦」,並未再有更具體說明「設計一機制」具體技術為何,若由「他人無法操作該電腦」的功效來解釋,實體鎖具自然也可達到此一功效。被告雖另主張「上鎖」其就是一般已知的電腦上鎖機制,然被告除了未舉出何謂已知的電腦上鎖機制外,更無法證明已知的電腦上鎖機制如何與在偵測不到藍芽信號後啟動,因為乙證5完全沒有提及被告口頭陳述或自行想像延伸的技術。據此,在乙證5有限的技術揭露,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及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②被告引用乙證5第8頁第13至17行並說明乙證5和乙證1為相關技術領域,且所欲解決之問題與產生的功能或作用與乙證1具有共通性,有動機結合乙證1和乙證5,來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請求保護的範圍云云。惟查:⑴乙證1說明書之背景技術(第0003段)中提出目前主要的身證認證手段可以分為「軟件技術進行認證」及「硬件技術進行認證」,乙證1於第0004段說明傳統軟件技術認證是在操作系統登錄界面中入用戶名和口令,僅認證一次,容易被破解;而乙證1再於第0005段說明硬件技術,例如智能卡、指紋認證或Usbkey;惟Usbkey需要由使用者輸入PIN碼,容易被破解而增加安全隱患。基於軟體技術及硬體技術各有其安全性低的問題,故乙證1提出一種計算機系統自動防護方法來實現「硬件設備和用戶身份的雙重認證」,由參閱乙證1說明書第0051段可知,乙證1與現在技術方案相比,乙證1在硬件上所需要的只是隨身攜帶的「手機或PDA」及「通用型的藍牙適配器」,無需其他特殊設備,復觀乙證1說明書第0064段所述,乙證1之通用型藍牙適配器為通用型的USB藍牙適配器,即外接於計算機的USB藍牙適配器。⑵簡言之,乙證1已清楚表達其計算機系統自動防護方法主要目的是實現「硬件設備和用戶身份的雙重認證」,來改善硬件技術(如Usbkey)安全性低的問題,故乙證1的計算機插接了USB藍牙適配器相較於計算機插接了傳統Usbkey硬件技術,乙證1的USB藍牙適配器因配合手機或PDA,故具有自動時實監控,不必使用者自行輸入PIN碼,從而提升了安全性。據此,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乙證1之背景技術說明後可知,乙證1係基於傳統Usbkey插接計算機進行使用安全防護架構不安全性加以改良,對使用者來說同樣使用USB藍牙適配器插接至計算機,只需要配合攜帶隨身的手機或PDA,即可在相同使用方式上,即不必採手動輸入PIN碼而完成認證;也就是說,乙證1說明書並未給出USB藍牙適配器內建於計算機之可能,縱使乙證5提出可將藍芽裝置可內建在筆電內,基於前揭乙證1的揭露,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說並無動機參酌乙證5修正乙證1技術內容,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獨立請求項1、16不具進步性。⑶又查乙證1與乙證5同樣揭露有手機(行動電話),然乙證1的手機(乙證1說明書第0064段第7行)是直接與USB藍牙適配器配對,乙證5的行動電話82(乙證5說明書第7頁最後一段)是與藍芽光學滑鼠81匹配,透過藍芽光學滑鼠81切換行動電話82及電腦84的語音來電。是以,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若以乙證1揭露利用使用者隨身攜帶的手機、藍芽耳機的特性,來防止使用者不在電腦附近資料被盜取的作法來參酌乙證5,將直覺地投射在乙證5的行動電話的技術內容說明,進而著眼在行動電話82與藍芽光學滑鼠81之間的匹配,即乙證5的行動電話82係與電腦84外部藍芽光學滑鼠81匹配使用。⑷復觀乙證5的行動電話82既係與藍芽光學滑鼠81,而不與USB界面藍芽裝置匹配,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難以依據乙證5技術內容來簡單修改乙證1,而獲得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因此乙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乙證1、5組合也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16不具進步性。⑸綜上,乙證1不足以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所請求保護的新型創作,且基於乙證1及乙證5說明書及圖式內容,系爭專利領域的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獲得組合乙證1、5的動機。因此,乙證1、5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3、7、8、16及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⒎乙證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20不具進步性:①查乙證3說明書第8頁第1段對於當電子裝置是一電腦時,僅說明可在主動藍芽裝置3的執行功能被啟動後,允許讀取電腦內儲存資料,故在如此有限之技術說明中,並無法了解電腦與主動藍芽裝置之間關係如何達到電腦儲存資料的解鎖,而令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更困惑的是乙證3與乙證5同樣揭露有行動電話,但乙證3的藍芽功能行動電話(被動藍芽裝置2;見說明書第6頁倒數第二段)是直接與主動藍芽裝置3配對後使用,但乙證5的行動電話82(見說明書第7頁最後一段)是與藍芽光學滑鼠81匹配,透過藍芽光學滑鼠81切換行動電話82及電腦84的語音來電(原告所提附件4)。②承上,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若以乙證3揭露利用使用者隨身攜帶的手機、藍芽耳機的特性,來防止使用者不在電腦附近資料被盜取的作法來參酌乙證5,將直覺地投射在乙證5的行動電話的技術內容說明,並著眼在行動電話82與藍芽光學滑鼠81之間的匹配,如附件4所示,即乙證5的行動電話82係與電腦84外部藍芽光學滑鼠81匹配使用。③又查,基於乙證5的行動電話82係與藍芽光學滑鼠81,而不與USB界面藍芽裝置匹配,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難以依據乙證5技術內容來簡單修改乙證3,來獲得系爭專利請求項16及20項,故乙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及20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乙證3、5之組合也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6及20不具進步性。㈤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2、3項、專利法第97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同條第2項、民法第185條、民法第179條及公司法第23條等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對原告負損害賠償及返還不當得利,為有理由:⒈專利法損害賠償部分:①查原告為系爭專利合法之新型專利權人,且系爭諸產品確實侵害原告之新型專利,業如前述,原告亦已藉由存證信函告知被告原告為系爭新型專利之合法專利權人,被告系爭產品有侵權事實存在,原告自得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除去且防止其侵害。②次查被告小米公司為全球知名的電子廠商,主要係販售手機及其他相關產品,更業已涉及智慧家電產品等,對於專利權之保障及專利法之相關規定均應知之甚詳,惟被告在面臨原告善意提醒有侵權事實時,仍拒絕與原告良好溝通,並未妥善查證,被告對於其不法侵害原告專利權之行為顯有故意或過失存在,原告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究其侵權行為負損害賠償責任,自屬有據。③再查原告迄今為止仍未能獲悉被告藉由販售侵害原告新型專利權之系爭諸產品究竟獲有多少利益,此種利益之計算係屬於被告公司之內部資訊,原告實無可能得知。⒉民法、公司法損害賠償部分:①查被告為全球知名之電子大廠,對於專利之保障及相關之規定均瞭若指掌,被告因其業務內容本應注意其販售及製造之產品是否可能侵害他人之專利,被告竟於原告善意提醒後仍充耳不聞未能予以詳查。如係一般具有相當知識經驗且勤勉負責之人於研發自身產品時定當注意所使用之技術是否權利無虞,並會積極的將所研發之技術申請專利。當知悉自身之產品竟有侵權之疑慮時,亦會盡速確認澄清是否確有侵害他人專利權之虞。況被告更是全球知名之大公司,竟疏未注意自身使用之技術是否權利無虞亦未積極將所研發之技術申請專利,在原告善意提醒後被告仍堅稱未侵害原告之新型專利,被告之行為顯已悖於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被告顯具有過失。是以,被告因過失侵害原告之新型專利權,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要求被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②原告為合法之新型專利權人,當受專利法之保障。被告不法侵害原告所有之新型專利時,原告得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2、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防止、除去侵害並負損害賠償責任,益證專利法保障專利權人免於他人對於專利權人所享有專利權之侵害,原告所請求之損害賠償確實為專利法所欲防止發生之損害,昭昭甚明。詎料,被告竟違反專利法保護專利權人之規定,對原告造成損害,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2項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自屬有據。③被告林斌於102年12月12日時即已擔任被告小米公司之代表人(原證5),擔任被告小米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迄今已長達6年之久,對於公司決策及產品之推出理應皆知之甚詳,惟竟仍怠於避免公司之產品侵害他人之權利,縱經原告以存證信函及侵權警告函告知,仍疏於查證及確認,被告林斌與被告小米公司共同侵害原告之新型專利權,對原告造成損害,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⒊民法不當得利部分:查被告因未經原告授權使用其專利,且系爭諸產品確實侵害系爭專利,前已敘明。被告未經授權使用系爭專利卻藉由販賣系爭諸產品獲有利益,係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有利益,並導致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79條前段規定請求被告返還其所獲有之不當利益。㈥並聲明:⒈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如獲有利原告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⒊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確認著作權不存在
(一)緣歌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舊歌林公司)為臺灣早期知名唱片公司,曾製作多張國、台語流行歌曲唱片。被告左宏元(筆名古月)、黃河(筆名莊奴)等人均為國內早期知名之作者,為如附表所示音樂著作(下稱系爭歌曲)之著作人,受舊歌林公司聘僱完成許多知名歌曲,並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並於當時主管機關內政部完成著作權註冊,當時轉讓之著作財產權為「國內外」全部轉讓,並未為任何保留。舊歌林公司於民國97年間將所擁有之錄音著作、音樂著作等著作財產權轉讓予昰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昰明公司),昰明公司再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原告。詎被告等無視於著作財產權已全部轉讓之事實,於臺灣以外地區繼續行使系爭歌曲之權利,並將系爭歌曲權利授權新加坡某公司「FEITUPRODUCTIONSINGAPOREPTELTD」,再轉授權香港華納音樂公司於香港地區行使權利,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原告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但被告同時於臺灣以外地區主張為著作財產權人,原告之私法上地位即有受侵害之危險,並得以本件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前開危險,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應認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自得提起本訴。又原告並非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起訴,係主張確認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依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第3條第1款、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7條規定,智慧財產法院自有管轄權。(二)系爭歌曲為舊歌林公司於97年間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昰明公司,昰明公司再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原告,且附表編號除第9號歌曲外,1至8號歌曲均辦理著作權註冊,並領有著作權執照8份足證,依本院100年民著訴字第32號判決見解,原告信任供公眾查閱之著作權註冊登記制度,善意受讓系爭著作權,縱其讓與人舊歌林公司無讓與之權利,但舊歌林公司之準占有仍受法律之保護,原告自舊歌林公司輾轉受讓系爭歌曲著作權,應符合善意受讓之要件,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另舊歌林公司亦早已時效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原告自亦因受讓而合法取得該權利。(三)爰聲明:請確認被告等就附表所示音樂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為被告:1.被告黃河為國內早期歌詞創作人,筆名「莊奴」,知名歌曲包括「風從那裡來」、「乘風破浪」、「踏浪」、「甜蜜蜜」、「小城故事」、「原鄉人」等,享譽海內外。而被告左宏元為國內早期歌曲創作人,筆名「古月」,所創作之歌曲從童謠「醜小鴨」、「大公雞」、「郊遊」到流行歌曲鄧麗君主唱「千言萬語」及鳳飛飛主唱「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名曲,在60年代風靡全國。嗣被告左宏元拍攝國語電影片,以所作之歌曲作為電影主題曲,計有「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一顆紅豆」、「金盞花」、「聚散兩依依」、「你那好冷的小手」等,享譽海內外。被告平素皆為獨立創作,從未受人聘僱為他人創作。尤其被告左宏元創作系爭歌曲係為其出資拍攝之電影所作,舊歌林公司僅係歌曲發行人,從未曾出資聘請被告左宏元創作。2.被告否認本院向智財局調取之著作權轉讓文件中被告之簽名及蓋印為真正,上開文件內被告簽名、蓋印互不一致,顯見證明文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況舊歌林公司68年至75年間曾將被告左宏元合法註冊登記歌曲「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四首歌曲,偽稱為其職員陳信義所創作,重複向內政部登記為著作人,並登記該公司為著作權人,侵害被告之權益,又誆稱伊為被告左宏元創作之歌曲「一世人乎天知影」之著作權人,惟依據MUST之授權金分配清單,該首歌曲舊歌林公司非權利人,權利金亦全未曾分得,尤可證舊歌林公司有多次擅自聲稱為被告左宏元創作歌曲著作權之權利人之前例,被告左宏元前已曾委託律師發函警告,詎舊歌林公司竟惡性不改,又於98年3月間,誆稱系爭歌曲著作權為其所有,擅自讓與他人。退步言之,縱本院認上開調取之著作權轉讓文件上被告左宏元簽名、蓋印為真正(被告否認簽名、蓋印為真正),惟早年因國內唱片、錄音帶盜版猖獗,唱片公司為便於取締盜版,或有情商著作人將著作權信託登記為唱片公司名義,以利唱片公司以自己名義進行法律訴訟之情形,可證明被告左宏元確未轉讓系爭歌曲著作權予舊歌林公司。3.依53年舊著作權法第16條「出資聘人所成之著作物,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有特約者,從其特約」,54年著作權法施行細則第9條規定「繼承或受讓未經註冊之著作物或出版物聲請註冊者,須附送繼承或受讓證件」,倘原被告間屬「出資聘人完成著作」,則原告依法已原始取得著作權,不需出具「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受讓取得著作權,原告今竟謂舊歌林公司係基於「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受讓系爭歌曲著作權,顯於法不符,其主張及證據間亦互相矛盾。4.原告主張被告於87年間已就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註冊歌曲情形為全面瞭解,系爭歌曲不在當時被告與舊歌林公司爭執之列,可證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轉讓並無異議云云,實則95年間因訴外人未經被告同意擅自重製「月朦朧鳥朦朧」,經被告左宏元起訴主張權利後,訴外人已給付賠償金予被告和解,上開歌曲被告並曾向內政部登記著作權執照,有著作權號碼可稽,另聲明書內舊歌林公司聲稱擁有著作財產權之編號521「追隨彩虹」,編號690「松林的低語」兩曲,被告亦曾向內政部登記著作權執照,可證原告謂被告就舊歌林公司辦理註冊歌曲情形已有瞭解,已無爭執云云,被告已將該歌曲著作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對此未曾主張權利,並非事實。(二)原告無善意受讓或時效取得之適用:1.倘許第三人得主張因時效取得著作權,不惟造成法律關係之混亂,且係鼓勵他人無待創作即可以逸待勞,擅自行使著作權,將重挫著作人之創作誘因,原告主張顯與著作權法之立法目的不符,實不可取。2.參照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50號判決意旨,著作權登記或註冊並不具有權利推定之效果,原告即不得據以主張善意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實則,系爭歌曲均係被告為自己開設電影公司拍攝電影所創作,並於電影放映時表示伊為創作人,依最高法院判決見解,依著作權法第13條之規定,已推定被告為系爭歌曲著作權人,原告對系爭歌曲著作權歸屬有所爭執,本應負舉證之責。(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之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09頁之言詞辯論筆錄):被告左宏元(筆名古月)、黃河(筆名莊奴)等人均為國內早期知名之作者,為如附表所示之系爭歌曲之著作人。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民事訴訟法第247條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最高法院42年臺上字第1031號裁判亦可資參照。查原告主張其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則原告為著作財產權人之私法上地位即有受侵害之危險,並得以本件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前開危險;被告雖稱:原告主張之侵權行為發生地與結果地均不在我國境內,難謂原告於我國內有私法上地位受侵害之危險,原告無確認利益云云,然原告係起訴請求確認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並非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是只要兩造就此私法上地位確有爭執,原告即有確認利益,與侵權行為地是否在我國境內無涉,是被告上開抗辯,尚非可採。綜上,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應認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合先敘明。(二)原告主張系爭歌曲雖為被告所創作,惟被告已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且當初係舊歌林公司出資聘僱被告創作系爭歌曲,故舊歌林公司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其著作財產權再輾轉經昰明公司轉讓予原告等情,並提出內政部著作權執照、著作權轉讓證明書、聲明書、共同聲明書及通知函為證(本院卷(一)第8至26、142至149頁),被告則否認上開著作財產權轉讓及出資聘僱創作等情。經查:1.原告主張被告將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已轉讓予舊歌林公司部分:(1)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又私文書應由舉證人證其真正。但他造於其真正無爭執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第357條分別定有明文。查系爭歌曲於被告創作後,其中附表編號1至8之歌曲固經主管機關依舊歌林公司所提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42至149頁)而登記舊歌林公司為著作權人,已如前述,而附表編號9之歌曲雖未為著作權登記,但亦經原告提出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6頁),惟前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上關於轉讓人部分,已經被告否認其簽名及印文之真正,且觀諸上開各份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實有數款不同之被告簽名及印文,又上開附表編號9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與其它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相較,受讓人未簽名用印,亦未填載日期,顯然是尚未填載完成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從而,前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有諸多可議之處,依前開條文規定,自應由原告就前開證明書上被告簽名及印文之真正負舉證之責。原告雖稱:系爭歌曲中附表編號9「阿郎與阿丹」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之轉讓人「黃河」簽名及印文,與「踏浪」、「我踏浪而來」、「風兒多麼羨慕他」等歌曲之簽名與印文相比對,應屬相同,且轉讓證明書記載有被告黃河之身分證字號、住址、籍貫及生日等私人身分資料,顯非大眾可輕易得知,足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為被告黃河所告知或填寫云云,然原告既未能證明「阿郎與阿丹」、「踏浪」、「我踏浪而來」、「風兒多麼羨慕他」等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中其中任何一份被告黃河簽名及印文之真正,則縱認該等轉讓證明書上「黃河」之簽名及印文均相同,仍無法推論該等簽名及印文均屬真正。又身分證字號、住址、籍貫、出生日期等私人身分資料固非大眾可輕易得知,然原告與被告既有長期音樂事業合作關係,則原告因此得知被告上開身分資訊,亦不違常,是自不得以此遽認轉讓證明書上前揭資料確為被告親自填寫,而認定其形式真正。(2)原告雖謂:非系爭歌曲之「月朦朧鳥朦朧」、「如果你是一片雲」,亦由被告左宏元出具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236至237頁)轉讓與舊歌林公司,而依香港CASH網站檢索資料(本院卷(一)第238頁),顯示該二首歌曲被告左宏元並未主張權利,登記於原告所有,顯然被告左宏元不否認該二首歌曲轉讓之事實,而依該二首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外觀判斷,與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之簽名、印文均相同,是可判斷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上之簽名、印文為真正云云,惟觀諸原告所指香港CASH網站檢索資料,以「月朦朧鳥朦朧」為例,其上記載原告之身分為「OriginalPublisher」(原始發行人),且同時記載被告左宏元為「Composer」(作曲人),顯然香港CASH並非登載原告為著作權人,原告以此謂被告左宏元對該二首歌曲未主張權利,登記於原告所有,並進而推論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之簽名及印文為真正云云,自有謬誤。(3)綜上,原告始終未能證明前述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之形式真正,或被告確已將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揆諸前揭說明,自難認舊歌林公司已受讓成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2.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因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而取得著作財產權部分:(1)按38年1月13日公布之著作權法第16條規定:「出資聘 人所成之著作物,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有特約者,從其特約」,嗣於74年7月10日修正公布之著作權法將該條次變更為第10條,並修正為:「出資聘人完成之著作,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後於81年6月10日著作權法修正公布時,則變更為原則上以受聘人為著作人而享有著作權,並更動原條次而修正為第12條:「受聘人在出資人之企劃下完成之著作,除前條之情形外,以該受聘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出資人或其代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第111條則規定:「第11條及第12條規定,對於依修正施行前本法第10條及第11條規定取得著作權者,不適用之」。(2)查系爭歌曲既均於60年代經被告創作完成,為兩造所不爭執,則原告主張系爭歌曲係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云云,自應依其創作日期而適用53年7月10日修正公布之著作權法第16條(即與38年1月13日著作權法第16條相同),合先敘明。(3)原告主張系爭歌曲係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云云,既為被告所否認,則依前述舉證責任分配原則,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然原告就此,始終未能提出任何證據以實其說。而被告左宏元稱系爭歌曲(附表編號1至8部分)均係伊為其所開設之公司出資拍攝之電影所作,舊歌林公司僅為歌曲發行人,從未出資聘請被告左宏元創作等情,業據提出各該電影授權書或合約書為憑(本院卷(二)第14至43頁),且又提出光碟1片,稱其內容為其開設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就是溜溜的她」及「我踏浪而來」片頭,其中「就是溜溜的她」部分,於畫面14秒處顯示「出品人/左宏元」,1分12秒處顯示「作曲/左宏元作詞/莊奴」,「我踏浪而來」部分,2分5秒處顯示「大有(香港)影業公司榮譽出品」,2分10秒處顯示「我踏浪而來」,2分15秒處顯示「出品人/左宏元」,2分37秒處顯示「音樂/左宏元」,3分44秒處顯示「唱片發行/歌林股份有限公司」等節,業經本院勘驗無訛(本院卷(二)第3頁),原告對於上開歌曲乃被告左宏元之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中主題曲或插曲亦未爭執或提出反證推翻,足見被告稱上開歌曲乃被告為被告左宏元開設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而創作,舊歌林公司僅為音樂發行人等語,應非子虛。被告既係為其出資拍攝之電影而創作上開歌曲,自難認定舊歌林公司確有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4)原告雖提出本院100年度民著上字第1號判決,主張無論轉讓證明書上簽名真偽,均得證明唱片公司於向內政部為歌曲註冊前,唱片公司確已出資聘人完成歌曲,另提出台灣高等法院96年度智上易字第7號判決,主張唱片公司發行唱片事實即成出資聘人完成著作法律關係,惟該等判決基礎事實及訴訟過程中顯見之證據與本案不同,實難比附援引。(5)綜上,原告始終未能證明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之事實,甚至被告證明其係為其拍攝之電影而創作系爭歌曲,是自難認舊歌林公司因出資聘僱關係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3.原告雖又謂:被告多年未主張系爭歌曲之權利,且被告左宏元於87年間曾委託律師去函舊歌林公司,主張「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4首歌曲之權利,足證其當時已對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註冊歌曲之情形進行全面了解,系爭歌曲並不在當時與舊歌林公司爭執之列,可知當時與舊歌林公司間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誰屬已無疑義云云,惟被告左宏元於87年間曾委託律師去函舊歌林公司,主張「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4首歌曲之權利之事實,並不當然表示其當然已全面清查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著作權註冊之情形,且觀諸該被告左宏元主張權利之律師函文內容「一歌林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李克竣前於民國68年至75年間,乘本人經常出國之際,將本人業經合法登記享有著作權之歌曲計『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四首,偽稱係該公司前職員陳信義所創作,重複向內政部登記,並登記該公司為著作權人,嚴重侵害本人之權益」,足見當時既有著作權重複登記之情形,表示就某人著作權註冊情形進行全面清查,並非易事,是原告執此推論被告承認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歸屬舊歌林公司,尚非可採。又系爭歌曲中「在這裡」、「金盞花」等,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MUST)仍將權利金分配予被告左宏元,有權利金分配明細表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265至266頁),可知原告謂被告從未主張權利云云,亦非實在。從而,原告稱被告已明知、承認舊歌林公司擁有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云云,自非實在。(三)原告末又主張舊歌林公司已因民法第772條準用時效取得之規定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縱不然,原告亦因善意受讓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云云。惟查:1.按「著作」與「著作物」係屬二不同之概念,著作權所保護之標的為「著作」,即同法第3條第1項第1款所稱「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著作權之保護及於該著作之表達,雖然通常附著於一定之媒介或載體,惟僅須以一定方法或形式表達呈現其創作內容,使他人得以知覺著作之存在及其內容存在即可,而不以「附著」或「固著」為保護要件。而著作物乃著作依其表現形式所附著之有體物(媒介或載體),為物權歸屬之客體。是著作之內容一旦以一定形式對外表達後,任何人無須藉由著作人之協力,即得加以利用,具有「非獨占性」、「無耗損性」、「共享性」之特質,而與物權所保護之財產標的物具有「獨占性」、「耗損性」、「自然稀少性」之性質迥然有別,著作權無法如物權人僅須占有特定之有體物即可排除他人使用。倘許原著作權人以外之第三人得以準占有人之地位,以取得著作權之意思行使著作權之各項權能(同法第4條第2項所定之重製、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奏、公開展示、編輯、翻譯、出租及改作權),繼續5年後即得因時效取得著作權,則任何人均得以此方式取得著作權,若有2人以上同時主張時效取得,則究竟該著作權應歸屬何人,勢必造成著作權法律關係之混亂,反而無從迅速確定法律狀態,達到有效運用、配置社會資源,使社會總效益極大化之目的。遑論時效取得著作權之承認,無疑鼓勵他人無待創作,即可以逸待勞,擅自行使著作權,於5年後即可原始取得著作權,更將重挫著作人之創作誘因,則人類智識文化資產如何永續發展?故以一定時間占有他人之物而取得物權、以尊重長期占有之既成秩序之時效取得制度,顯與著作權法之「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之立法目的有別,因此,關於著作權,當然不在民法第772條準用之列,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因時效取得著作財產權云云,即無可取。2.同理,著作權與動產有前述根本性質上之不同,民法動產物權善意受讓以「占有」為前提,即基於動產物權變動對外之公示與公信,例外承認動產物權之善意受讓。著作權並無法實際占有,無法如物權人僅須占有特定之有體物即可排除他人使用,而之前之著作權登記既有前述出現重複登記之情事,其是否有足夠之「公信」得為善意受讓制度之基礎,不無可疑。況依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於97年11月12日將系爭歌曲著作財產權讓與昰明公司,昰明公司旋於3個月後之98年2月20日將系爭歌曲著作財產權再讓與原告歌林公司(參本院卷第17、26頁之聲明書、共同聲明書及通知函),昰明公司之代表人與原告歌林公司之代表人均有戴學斌等情狀以觀,該三家公司關係密切,原告歌林公司得否主張其不知舊歌林公司無讓與著作財產權之權利而為善意,亦未見其舉證證明。從而,原告遽而主張縱認舊歌林公司無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其亦因善意受讓而取得之云云,要非可採。(四)綜上所述,原告無法證明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於被告創作完成後曾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亦無法認定系爭歌曲係舊歌林公司出資聘請被告完成而由舊歌林公司取得著作權,舊歌林公司不因時效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原告亦不因善意受讓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則原告起訴請求確認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云云,為無理由,應予駁回。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7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施行細則"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緣歌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舊歌林公司)為臺灣早期知名唱片公司,曾製作多張國、台語流行歌曲唱片。被告左宏元(筆名古月)、黃河(筆名莊奴)等人均為國內早期知名之作者,為如附表所示音樂著作(下稱系爭歌曲)之著作人,受舊歌林公司聘僱完成許多知名歌曲,並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並於當時主管機關內政部完成著作權註冊,當時轉讓之著作財產權為「國內外」全部轉讓,並未為任何保留。舊歌林公司於民國97年間將所擁有之錄音著作、音樂著作等著作財產權轉讓予昰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昰明公司),昰明公司再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原告。詎被告等無視於著作財產權已全部轉讓之事實,於臺灣以外地區繼續行使系爭歌曲之權利,並將系爭歌曲權利授權新加坡某公司「FEITUPRODUCTIONSINGAPOREPTELTD」,再轉授權香港華納音樂公司於香港地區行使權利,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原告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但被告同時於臺灣以外地區主張為著作財產權人,原告之私法上地位即有受侵害之危險,並得以本件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前開危險,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應認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自得提起本訴。又原告並非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起訴,係主張確認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依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第3條第1款、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7條規定,智慧財產法院自有管轄權。(二)系爭歌曲為舊歌林公司於97年間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昰明公司,昰明公司再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原告,且附表編號除第9號歌曲外,1至8號歌曲均辦理著作權註冊,並領有著作權執照8份足證,依本院100年民著訴字第32號判決見解,原告信任供公眾查閱之著作權註冊登記制度,善意受讓系爭著作權,縱其讓與人舊歌林公司無讓與之權利,但舊歌林公司之準占有仍受法律之保護,原告自舊歌林公司輾轉受讓系爭歌曲著作權,應符合善意受讓之要件,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另舊歌林公司亦早已時效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原告自亦因受讓而合法取得該權利。(三)爰聲明:請確認被告等就附表所示音樂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為被告:1.被告黃河為國內早期歌詞創作人,筆名「莊奴」,知名歌曲包括「風從那裡來」、「乘風破浪」、「踏浪」、「甜蜜蜜」、「小城故事」、「原鄉人」等,享譽海內外。而被告左宏元為國內早期歌曲創作人,筆名「古月」,所創作之歌曲從童謠「醜小鴨」、「大公雞」、「郊遊」到流行歌曲鄧麗君主唱「千言萬語」及鳳飛飛主唱「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名曲,在60年代風靡全國。嗣被告左宏元拍攝國語電影片,以所作之歌曲作為電影主題曲,計有「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一顆紅豆」、「金盞花」、「聚散兩依依」、「你那好冷的小手」等,享譽海內外。被告平素皆為獨立創作,從未受人聘僱為他人創作。尤其被告左宏元創作系爭歌曲係為其出資拍攝之電影所作,舊歌林公司僅係歌曲發行人,從未曾出資聘請被告左宏元創作。2.被告否認本院向智財局調取之著作權轉讓文件中被告之簽名及蓋印為真正,上開文件內被告簽名、蓋印互不一致,顯見證明文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況舊歌林公司68年至75年間曾將被告左宏元合法註冊登記歌曲「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四首歌曲,偽稱為其職員陳信義所創作,重複向內政部登記為著作人,並登記該公司為著作權人,侵害被告之權益,又誆稱伊為被告左宏元創作之歌曲「一世人乎天知影」之著作權人,惟依據MUST之授權金分配清單,該首歌曲舊歌林公司非權利人,權利金亦全未曾分得,尤可證舊歌林公司有多次擅自聲稱為被告左宏元創作歌曲著作權之權利人之前例,被告左宏元前已曾委託律師發函警告,詎舊歌林公司竟惡性不改,又於98年3月間,誆稱系爭歌曲著作權為其所有,擅自讓與他人。退步言之,縱本院認上開調取之著作權轉讓文件上被告左宏元簽名、蓋印為真正(被告否認簽名、蓋印為真正),惟早年因國內唱片、錄音帶盜版猖獗,唱片公司為便於取締盜版,或有情商著作人將著作權信託登記為唱片公司名義,以利唱片公司以自己名義進行法律訴訟之情形,可證明被告左宏元確未轉讓系爭歌曲著作權予舊歌林公司。3.依53年舊著作權法第16條「出資聘人所成之著作物,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有特約者,從其特約」,54年著作權法施行細則第9條規定「繼承或受讓未經註冊之著作物或出版物聲請註冊者,須附送繼承或受讓證件」,倘原被告間屬「出資聘人完成著作」,則原告依法已原始取得著作權,不需出具「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受讓取得著作權,原告今竟謂舊歌林公司係基於「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受讓系爭歌曲著作權,顯於法不符,其主張及證據間亦互相矛盾。4.原告主張被告於87年間已就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註冊歌曲情形為全面瞭解,系爭歌曲不在當時被告與舊歌林公司爭執之列,可證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轉讓並無異議云云,實則95年間因訴外人未經被告同意擅自重製「月朦朧鳥朦朧」,經被告左宏元起訴主張權利後,訴外人已給付賠償金予被告和解,上開歌曲被告並曾向內政部登記著作權執照,有著作權號碼可稽,另聲明書內舊歌林公司聲稱擁有著作財產權之編號521「追隨彩虹」,編號690「松林的低語」兩曲,被告亦曾向內政部登記著作權執照,可證原告謂被告就舊歌林公司辦理註冊歌曲情形已有瞭解,已無爭執云云,被告已將該歌曲著作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對此未曾主張權利,並非事實。(二)原告無善意受讓或時效取得之適用:1.倘許第三人得主張因時效取得著作權,不惟造成法律關係之混亂,且係鼓勵他人無待創作即可以逸待勞,擅自行使著作權,將重挫著作人之創作誘因,原告主張顯與著作權法之立法目的不符,實不可取。2.參照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50號判決意旨,著作權登記或註冊並不具有權利推定之效果,原告即不得據以主張善意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實則,系爭歌曲均係被告為自己開設電影公司拍攝電影所創作,並於電影放映時表示伊為創作人,依最高法院判決見解,依著作權法第13條之規定,已推定被告為系爭歌曲著作權人,原告對系爭歌曲著作權歸屬有所爭執,本應負舉證之責。(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之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09頁之言詞辯論筆錄):被告左宏元(筆名古月)、黃河(筆名莊奴)等人均為國內早期知名之作者,為如附表所示之系爭歌曲之著作人。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民事訴訟法第247條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最高法院42年臺上字第1031號裁判亦可資參照。查原告主張其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則原告為著作財產權人之私法上地位即有受侵害之危險,並得以本件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前開危險;被告雖稱:原告主張之侵權行為發生地與結果地均不在我國境內,難謂原告於我國內有私法上地位受侵害之危險,原告無確認利益云云,然原告係起訴請求確認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並非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是只要兩造就此私法上地位確有爭執,原告即有確認利益,與侵權行為地是否在我國境內無涉,是被告上開抗辯,尚非可採。綜上,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應認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合先敘明。(二)原告主張系爭歌曲雖為被告所創作,惟被告已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且當初係舊歌林公司出資聘僱被告創作系爭歌曲,故舊歌林公司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其著作財產權再輾轉經昰明公司轉讓予原告等情,並提出內政部著作權執照、著作權轉讓證明書、聲明書、共同聲明書及通知函為證(本院卷(一)第8至26、142至149頁),被告則否認上開著作財產權轉讓及出資聘僱創作等情。經查:1.原告主張被告將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已轉讓予舊歌林公司部分:(1)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又私文書應由舉證人證其真正。但他造於其真正無爭執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第357條分別定有明文。查系爭歌曲於被告創作後,其中附表編號1至8之歌曲固經主管機關依舊歌林公司所提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42至149頁)而登記舊歌林公司為著作權人,已如前述,而附表編號9之歌曲雖未為著作權登記,但亦經原告提出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6頁),惟前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上關於轉讓人部分,已經被告否認其簽名及印文之真正,且觀諸上開各份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實有數款不同之被告簽名及印文,又上開附表編號9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與其它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相較,受讓人未簽名用印,亦未填載日期,顯然是尚未填載完成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從而,前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有諸多可議之處,依前開條文規定,自應由原告就前開證明書上被告簽名及印文之真正負舉證之責。原告雖稱:系爭歌曲中附表編號9「阿郎與阿丹」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之轉讓人「黃河」簽名及印文,與「踏浪」、「我踏浪而來」、「風兒多麼羨慕他」等歌曲之簽名與印文相比對,應屬相同,且轉讓證明書記載有被告黃河之身分證字號、住址、籍貫及生日等私人身分資料,顯非大眾可輕易得知,足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為被告黃河所告知或填寫云云,然原告既未能證明「阿郎與阿丹」、「踏浪」、「我踏浪而來」、「風兒多麼羨慕他」等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中其中任何一份被告黃河簽名及印文之真正,則縱認該等轉讓證明書上「黃河」之簽名及印文均相同,仍無法推論該等簽名及印文均屬真正。又身分證字號、住址、籍貫、出生日期等私人身分資料固非大眾可輕易得知,然原告與被告既有長期音樂事業合作關係,則原告因此得知被告上開身分資訊,亦不違常,是自不得以此遽認轉讓證明書上前揭資料確為被告親自填寫,而認定其形式真正。(2)原告雖謂:非系爭歌曲之「月朦朧鳥朦朧」、「如果你是一片雲」,亦由被告左宏元出具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236至237頁)轉讓與舊歌林公司,而依香港CASH網站檢索資料(本院卷(一)第238頁),顯示該二首歌曲被告左宏元並未主張權利,登記於原告所有,顯然被告左宏元不否認該二首歌曲轉讓之事實,而依該二首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外觀判斷,與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之簽名、印文均相同,是可判斷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上之簽名、印文為真正云云,惟觀諸原告所指香港CASH網站檢索資料,以「月朦朧鳥朦朧」為例,其上記載原告之身分為「OriginalPublisher」(原始發行人),且同時記載被告左宏元為「Composer」(作曲人),顯然香港CASH並非登載原告為著作權人,原告以此謂被告左宏元對該二首歌曲未主張權利,登記於原告所有,並進而推論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之簽名及印文為真正云云,自有謬誤。(3)綜上,原告始終未能證明前述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之形式真正,或被告確已將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揆諸前揭說明,自難認舊歌林公司已受讓成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2.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因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而取得著作財產權部分:(1)按38年1月13日公布之著作權法第16條規定:「出資聘 人所成之著作物,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有特約者,從其特約」,嗣於74年7月10日修正公布之著作權法將該條次變更為第10條,並修正為:「出資聘人完成之著作,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後於81年6月10日著作權法修正公布時,則變更為原則上以受聘人為著作人而享有著作權,並更動原條次而修正為第12條:「受聘人在出資人之企劃下完成之著作,除前條之情形外,以該受聘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出資人或其代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第111條則規定:「第11條及第12條規定,對於依修正施行前本法第10條及第11條規定取得著作權者,不適用之」。(2)查系爭歌曲既均於60年代經被告創作完成,為兩造所不爭執,則原告主張系爭歌曲係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云云,自應依其創作日期而適用53年7月10日修正公布之著作權法第16條(即與38年1月13日著作權法第16條相同),合先敘明。(3)原告主張系爭歌曲係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云云,既為被告所否認,則依前述舉證責任分配原則,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然原告就此,始終未能提出任何證據以實其說。而被告左宏元稱系爭歌曲(附表編號1至8部分)均係伊為其所開設之公司出資拍攝之電影所作,舊歌林公司僅為歌曲發行人,從未出資聘請被告左宏元創作等情,業據提出各該電影授權書或合約書為憑(本院卷(二)第14至43頁),且又提出光碟1片,稱其內容為其開設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就是溜溜的她」及「我踏浪而來」片頭,其中「就是溜溜的她」部分,於畫面14秒處顯示「出品人/左宏元」,1分12秒處顯示「作曲/左宏元作詞/莊奴」,「我踏浪而來」部分,2分5秒處顯示「大有(香港)影業公司榮譽出品」,2分10秒處顯示「我踏浪而來」,2分15秒處顯示「出品人/左宏元」,2分37秒處顯示「音樂/左宏元」,3分44秒處顯示「唱片發行/歌林股份有限公司」等節,業經本院勘驗無訛(本院卷(二)第3頁),原告對於上開歌曲乃被告左宏元之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中主題曲或插曲亦未爭執或提出反證推翻,足見被告稱上開歌曲乃被告為被告左宏元開設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而創作,舊歌林公司僅為音樂發行人等語,應非子虛。被告既係為其出資拍攝之電影而創作上開歌曲,自難認定舊歌林公司確有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4)原告雖提出本院100年度民著上字第1號判決,主張無論轉讓證明書上簽名真偽,均得證明唱片公司於向內政部為歌曲註冊前,唱片公司確已出資聘人完成歌曲,另提出台灣高等法院96年度智上易字第7號判決,主張唱片公司發行唱片事實即成出資聘人完成著作法律關係,惟該等判決基礎事實及訴訟過程中顯見之證據與本案不同,實難比附援引。(5)綜上,原告始終未能證明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之事實,甚至被告證明其係為其拍攝之電影而創作系爭歌曲,是自難認舊歌林公司因出資聘僱關係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3.原告雖又謂:被告多年未主張系爭歌曲之權利,且被告左宏元於87年間曾委託律師去函舊歌林公司,主張「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4首歌曲之權利,足證其當時已對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註冊歌曲之情形進行全面了解,系爭歌曲並不在當時與舊歌林公司爭執之列,可知當時與舊歌林公司間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誰屬已無疑義云云,惟被告左宏元於87年間曾委託律師去函舊歌林公司,主張「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4首歌曲之權利之事實,並不當然表示其當然已全面清查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著作權註冊之情形,且觀諸該被告左宏元主張權利之律師函文內容「一歌林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李克竣前於民國68年至75年間,乘本人經常出國之際,將本人業經合法登記享有著作權之歌曲計『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四首,偽稱係該公司前職員陳信義所創作,重複向內政部登記,並登記該公司為著作權人,嚴重侵害本人之權益」,足見當時既有著作權重複登記之情形,表示就某人著作權註冊情形進行全面清查,並非易事,是原告執此推論被告承認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歸屬舊歌林公司,尚非可採。又系爭歌曲中「在這裡」、「金盞花」等,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MUST)仍將權利金分配予被告左宏元,有權利金分配明細表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265至266頁),可知原告謂被告從未主張權利云云,亦非實在。從而,原告稱被告已明知、承認舊歌林公司擁有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云云,自非實在。(三)原告末又主張舊歌林公司已因民法第772條準用時效取得之規定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縱不然,原告亦因善意受讓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云云。惟查:1.按「著作」與「著作物」係屬二不同之概念,著作權所保護之標的為「著作」,即同法第3條第1項第1款所稱「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著作權之保護及於該著作之表達,雖然通常附著於一定之媒介或載體,惟僅須以一定方法或形式表達呈現其創作內容,使他人得以知覺著作之存在及其內容存在即可,而不以「附著」或「固著」為保護要件。而著作物乃著作依其表現形式所附著之有體物(媒介或載體),為物權歸屬之客體。是著作之內容一旦以一定形式對外表達後,任何人無須藉由著作人之協力,即得加以利用,具有「非獨占性」、「無耗損性」、「共享性」之特質,而與物權所保護之財產標的物具有「獨占性」、「耗損性」、「自然稀少性」之性質迥然有別,著作權無法如物權人僅須占有特定之有體物即可排除他人使用。倘許原著作權人以外之第三人得以準占有人之地位,以取得著作權之意思行使著作權之各項權能(同法第4條第2項所定之重製、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奏、公開展示、編輯、翻譯、出租及改作權),繼續5年後即得因時效取得著作權,則任何人均得以此方式取得著作權,若有2人以上同時主張時效取得,則究竟該著作權應歸屬何人,勢必造成著作權法律關係之混亂,反而無從迅速確定法律狀態,達到有效運用、配置社會資源,使社會總效益極大化之目的。遑論時效取得著作權之承認,無疑鼓勵他人無待創作,即可以逸待勞,擅自行使著作權,於5年後即可原始取得著作權,更將重挫著作人之創作誘因,則人類智識文化資產如何永續發展?故以一定時間占有他人之物而取得物權、以尊重長期占有之既成秩序之時效取得制度,顯與著作權法之「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之立法目的有別,因此,關於著作權,當然不在民法第772條準用之列,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因時效取得著作財產權云云,即無可取。2.同理,著作權與動產有前述根本性質上之不同,民法動產物權善意受讓以「占有」為前提,即基於動產物權變動對外之公示與公信,例外承認動產物權之善意受讓。著作權並無法實際占有,無法如物權人僅須占有特定之有體物即可排除他人使用,而之前之著作權登記既有前述出現重複登記之情事,其是否有足夠之「公信」得為善意受讓制度之基礎,不無可疑。況依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於97年11月12日將系爭歌曲著作財產權讓與昰明公司,昰明公司旋於3個月後之98年2月20日將系爭歌曲著作財產權再讓與原告歌林公司(參本院卷第17、26頁之聲明書、共同聲明書及通知函),昰明公司之代表人與原告歌林公司之代表人均有戴學斌等情狀以觀,該三家公司關係密切,原告歌林公司得否主張其不知舊歌林公司無讓與著作財產權之權利而為善意,亦未見其舉證證明。從而,原告遽而主張縱認舊歌林公司無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其亦因善意受讓而取得之云云,要非可採。(四)綜上所述,原告無法證明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於被告創作完成後曾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亦無法認定系爭歌曲係舊歌林公司出資聘請被告完成而由舊歌林公司取得著作權,舊歌林公司不因時效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原告亦不因善意受讓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則原告起訴請求確認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云云,為無理由,應予駁回。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6-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緣歌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舊歌林公司)為臺灣早期知名唱片公司,曾製作多張國、台語流行歌曲唱片。被告左宏元(筆名古月)、黃河(筆名莊奴)等人均為國內早期知名之作者,為如附表所示音樂著作(下稱系爭歌曲)之著作人,受舊歌林公司聘僱完成許多知名歌曲,並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並於當時主管機關內政部完成著作權註冊,當時轉讓之著作財產權為「國內外」全部轉讓,並未為任何保留。舊歌林公司於民國97年間將所擁有之錄音著作、音樂著作等著作財產權轉讓予昰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昰明公司),昰明公司再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原告。詎被告等無視於著作財產權已全部轉讓之事實,於臺灣以外地區繼續行使系爭歌曲之權利,並將系爭歌曲權利授權新加坡某公司「FEITUPRODUCTIONSINGAPOREPTELTD」,再轉授權香港華納音樂公司於香港地區行使權利,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原告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但被告同時於臺灣以外地區主張為著作財產權人,原告之私法上地位即有受侵害之危險,並得以本件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前開危險,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應認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自得提起本訴。又原告並非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起訴,係主張確認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依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第3條第1款、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7條規定,智慧財產法院自有管轄權。(二)系爭歌曲為舊歌林公司於97年間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昰明公司,昰明公司再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原告,且附表編號除第9號歌曲外,1至8號歌曲均辦理著作權註冊,並領有著作權執照8份足證,依本院100年民著訴字第32號判決見解,原告信任供公眾查閱之著作權註冊登記制度,善意受讓系爭著作權,縱其讓與人舊歌林公司無讓與之權利,但舊歌林公司之準占有仍受法律之保護,原告自舊歌林公司輾轉受讓系爭歌曲著作權,應符合善意受讓之要件,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另舊歌林公司亦早已時效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原告自亦因受讓而合法取得該權利。(三)爰聲明:請確認被告等就附表所示音樂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為被告:1.被告黃河為國內早期歌詞創作人,筆名「莊奴」,知名歌曲包括「風從那裡來」、「乘風破浪」、「踏浪」、「甜蜜蜜」、「小城故事」、「原鄉人」等,享譽海內外。而被告左宏元為國內早期歌曲創作人,筆名「古月」,所創作之歌曲從童謠「醜小鴨」、「大公雞」、「郊遊」到流行歌曲鄧麗君主唱「千言萬語」及鳳飛飛主唱「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名曲,在60年代風靡全國。嗣被告左宏元拍攝國語電影片,以所作之歌曲作為電影主題曲,計有「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一顆紅豆」、「金盞花」、「聚散兩依依」、「你那好冷的小手」等,享譽海內外。被告平素皆為獨立創作,從未受人聘僱為他人創作。尤其被告左宏元創作系爭歌曲係為其出資拍攝之電影所作,舊歌林公司僅係歌曲發行人,從未曾出資聘請被告左宏元創作。2.被告否認本院向智財局調取之著作權轉讓文件中被告之簽名及蓋印為真正,上開文件內被告簽名、蓋印互不一致,顯見證明文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況舊歌林公司68年至75年間曾將被告左宏元合法註冊登記歌曲「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四首歌曲,偽稱為其職員陳信義所創作,重複向內政部登記為著作人,並登記該公司為著作權人,侵害被告之權益,又誆稱伊為被告左宏元創作之歌曲「一世人乎天知影」之著作權人,惟依據MUST之授權金分配清單,該首歌曲舊歌林公司非權利人,權利金亦全未曾分得,尤可證舊歌林公司有多次擅自聲稱為被告左宏元創作歌曲著作權之權利人之前例,被告左宏元前已曾委託律師發函警告,詎舊歌林公司竟惡性不改,又於98年3月間,誆稱系爭歌曲著作權為其所有,擅自讓與他人。退步言之,縱本院認上開調取之著作權轉讓文件上被告左宏元簽名、蓋印為真正(被告否認簽名、蓋印為真正),惟早年因國內唱片、錄音帶盜版猖獗,唱片公司為便於取締盜版,或有情商著作人將著作權信託登記為唱片公司名義,以利唱片公司以自己名義進行法律訴訟之情形,可證明被告左宏元確未轉讓系爭歌曲著作權予舊歌林公司。3.依53年舊著作權法第16條「出資聘人所成之著作物,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有特約者,從其特約」,54年著作權法施行細則第9條規定「繼承或受讓未經註冊之著作物或出版物聲請註冊者,須附送繼承或受讓證件」,倘原被告間屬「出資聘人完成著作」,則原告依法已原始取得著作權,不需出具「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受讓取得著作權,原告今竟謂舊歌林公司係基於「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受讓系爭歌曲著作權,顯於法不符,其主張及證據間亦互相矛盾。4.原告主張被告於87年間已就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註冊歌曲情形為全面瞭解,系爭歌曲不在當時被告與舊歌林公司爭執之列,可證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轉讓並無異議云云,實則95年間因訴外人未經被告同意擅自重製「月朦朧鳥朦朧」,經被告左宏元起訴主張權利後,訴外人已給付賠償金予被告和解,上開歌曲被告並曾向內政部登記著作權執照,有著作權號碼可稽,另聲明書內舊歌林公司聲稱擁有著作財產權之編號521「追隨彩虹」,編號690「松林的低語」兩曲,被告亦曾向內政部登記著作權執照,可證原告謂被告就舊歌林公司辦理註冊歌曲情形已有瞭解,已無爭執云云,被告已將該歌曲著作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對此未曾主張權利,並非事實。(二)原告無善意受讓或時效取得之適用:1.倘許第三人得主張因時效取得著作權,不惟造成法律關係之混亂,且係鼓勵他人無待創作即可以逸待勞,擅自行使著作權,將重挫著作人之創作誘因,原告主張顯與著作權法之立法目的不符,實不可取。2.參照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50號判決意旨,著作權登記或註冊並不具有權利推定之效果,原告即不得據以主張善意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實則,系爭歌曲均係被告為自己開設電影公司拍攝電影所創作,並於電影放映時表示伊為創作人,依最高法院判決見解,依著作權法第13條之規定,已推定被告為系爭歌曲著作權人,原告對系爭歌曲著作權歸屬有所爭執,本應負舉證之責。(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之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09頁之言詞辯論筆錄):被告左宏元(筆名古月)、黃河(筆名莊奴)等人均為國內早期知名之作者,為如附表所示之系爭歌曲之著作人。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民事訴訟法第247條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最高法院42年臺上字第1031號裁判亦可資參照。查原告主張其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則原告為著作財產權人之私法上地位即有受侵害之危險,並得以本件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前開危險;被告雖稱:原告主張之侵權行為發生地與結果地均不在我國境內,難謂原告於我國內有私法上地位受侵害之危險,原告無確認利益云云,然原告係起訴請求確認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並非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是只要兩造就此私法上地位確有爭執,原告即有確認利益,與侵權行為地是否在我國境內無涉,是被告上開抗辯,尚非可採。綜上,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應認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合先敘明。(二)原告主張系爭歌曲雖為被告所創作,惟被告已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且當初係舊歌林公司出資聘僱被告創作系爭歌曲,故舊歌林公司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其著作財產權再輾轉經昰明公司轉讓予原告等情,並提出內政部著作權執照、著作權轉讓證明書、聲明書、共同聲明書及通知函為證(本院卷(一)第8至26、142至149頁),被告則否認上開著作財產權轉讓及出資聘僱創作等情。經查:1.原告主張被告將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已轉讓予舊歌林公司部分:(1)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又私文書應由舉證人證其真正。但他造於其真正無爭執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第357條分別定有明文。查系爭歌曲於被告創作後,其中附表編號1至8之歌曲固經主管機關依舊歌林公司所提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42至149頁)而登記舊歌林公司為著作權人,已如前述,而附表編號9之歌曲雖未為著作權登記,但亦經原告提出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6頁),惟前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上關於轉讓人部分,已經被告否認其簽名及印文之真正,且觀諸上開各份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實有數款不同之被告簽名及印文,又上開附表編號9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與其它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相較,受讓人未簽名用印,亦未填載日期,顯然是尚未填載完成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從而,前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有諸多可議之處,依前開條文規定,自應由原告就前開證明書上被告簽名及印文之真正負舉證之責。原告雖稱:系爭歌曲中附表編號9「阿郎與阿丹」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之轉讓人「黃河」簽名及印文,與「踏浪」、「我踏浪而來」、「風兒多麼羨慕他」等歌曲之簽名與印文相比對,應屬相同,且轉讓證明書記載有被告黃河之身分證字號、住址、籍貫及生日等私人身分資料,顯非大眾可輕易得知,足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為被告黃河所告知或填寫云云,然原告既未能證明「阿郎與阿丹」、「踏浪」、「我踏浪而來」、「風兒多麼羨慕他」等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中其中任何一份被告黃河簽名及印文之真正,則縱認該等轉讓證明書上「黃河」之簽名及印文均相同,仍無法推論該等簽名及印文均屬真正。又身分證字號、住址、籍貫、出生日期等私人身分資料固非大眾可輕易得知,然原告與被告既有長期音樂事業合作關係,則原告因此得知被告上開身分資訊,亦不違常,是自不得以此遽認轉讓證明書上前揭資料確為被告親自填寫,而認定其形式真正。(2)原告雖謂:非系爭歌曲之「月朦朧鳥朦朧」、「如果你是一片雲」,亦由被告左宏元出具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236至237頁)轉讓與舊歌林公司,而依香港CASH網站檢索資料(本院卷(一)第238頁),顯示該二首歌曲被告左宏元並未主張權利,登記於原告所有,顯然被告左宏元不否認該二首歌曲轉讓之事實,而依該二首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外觀判斷,與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之簽名、印文均相同,是可判斷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上之簽名、印文為真正云云,惟觀諸原告所指香港CASH網站檢索資料,以「月朦朧鳥朦朧」為例,其上記載原告之身分為「OriginalPublisher」(原始發行人),且同時記載被告左宏元為「Composer」(作曲人),顯然香港CASH並非登載原告為著作權人,原告以此謂被告左宏元對該二首歌曲未主張權利,登記於原告所有,並進而推論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之簽名及印文為真正云云,自有謬誤。(3)綜上,原告始終未能證明前述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之形式真正,或被告確已將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揆諸前揭說明,自難認舊歌林公司已受讓成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2.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因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而取得著作財產權部分:(1)按38年1月13日公布之著作權法第16條規定:「出資聘 人所成之著作物,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有特約者,從其特約」,嗣於74年7月10日修正公布之著作權法將該條次變更為第10條,並修正為:「出資聘人完成之著作,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後於81年6月10日著作權法修正公布時,則變更為原則上以受聘人為著作人而享有著作權,並更動原條次而修正為第12條:「受聘人在出資人之企劃下完成之著作,除前條之情形外,以該受聘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出資人或其代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第111條則規定:「第11條及第12條規定,對於依修正施行前本法第10條及第11條規定取得著作權者,不適用之」。(2)查系爭歌曲既均於60年代經被告創作完成,為兩造所不爭執,則原告主張系爭歌曲係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云云,自應依其創作日期而適用53年7月10日修正公布之著作權法第16條(即與38年1月13日著作權法第16條相同),合先敘明。(3)原告主張系爭歌曲係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云云,既為被告所否認,則依前述舉證責任分配原則,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然原告就此,始終未能提出任何證據以實其說。而被告左宏元稱系爭歌曲(附表編號1至8部分)均係伊為其所開設之公司出資拍攝之電影所作,舊歌林公司僅為歌曲發行人,從未出資聘請被告左宏元創作等情,業據提出各該電影授權書或合約書為憑(本院卷(二)第14至43頁),且又提出光碟1片,稱其內容為其開設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就是溜溜的她」及「我踏浪而來」片頭,其中「就是溜溜的她」部分,於畫面14秒處顯示「出品人/左宏元」,1分12秒處顯示「作曲/左宏元作詞/莊奴」,「我踏浪而來」部分,2分5秒處顯示「大有(香港)影業公司榮譽出品」,2分10秒處顯示「我踏浪而來」,2分15秒處顯示「出品人/左宏元」,2分37秒處顯示「音樂/左宏元」,3分44秒處顯示「唱片發行/歌林股份有限公司」等節,業經本院勘驗無訛(本院卷(二)第3頁),原告對於上開歌曲乃被告左宏元之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中主題曲或插曲亦未爭執或提出反證推翻,足見被告稱上開歌曲乃被告為被告左宏元開設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而創作,舊歌林公司僅為音樂發行人等語,應非子虛。被告既係為其出資拍攝之電影而創作上開歌曲,自難認定舊歌林公司確有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4)原告雖提出本院100年度民著上字第1號判決,主張無論轉讓證明書上簽名真偽,均得證明唱片公司於向內政部為歌曲註冊前,唱片公司確已出資聘人完成歌曲,另提出台灣高等法院96年度智上易字第7號判決,主張唱片公司發行唱片事實即成出資聘人完成著作法律關係,惟該等判決基礎事實及訴訟過程中顯見之證據與本案不同,實難比附援引。(5)綜上,原告始終未能證明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之事實,甚至被告證明其係為其拍攝之電影而創作系爭歌曲,是自難認舊歌林公司因出資聘僱關係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3.原告雖又謂:被告多年未主張系爭歌曲之權利,且被告左宏元於87年間曾委託律師去函舊歌林公司,主張「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4首歌曲之權利,足證其當時已對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註冊歌曲之情形進行全面了解,系爭歌曲並不在當時與舊歌林公司爭執之列,可知當時與舊歌林公司間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誰屬已無疑義云云,惟被告左宏元於87年間曾委託律師去函舊歌林公司,主張「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4首歌曲之權利之事實,並不當然表示其當然已全面清查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著作權註冊之情形,且觀諸該被告左宏元主張權利之律師函文內容「一歌林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李克竣前於民國68年至75年間,乘本人經常出國之際,將本人業經合法登記享有著作權之歌曲計『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四首,偽稱係該公司前職員陳信義所創作,重複向內政部登記,並登記該公司為著作權人,嚴重侵害本人之權益」,足見當時既有著作權重複登記之情形,表示就某人著作權註冊情形進行全面清查,並非易事,是原告執此推論被告承認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歸屬舊歌林公司,尚非可採。又系爭歌曲中「在這裡」、「金盞花」等,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MUST)仍將權利金分配予被告左宏元,有權利金分配明細表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265至266頁),可知原告謂被告從未主張權利云云,亦非實在。從而,原告稱被告已明知、承認舊歌林公司擁有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云云,自非實在。(三)原告末又主張舊歌林公司已因民法第772條準用時效取得之規定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縱不然,原告亦因善意受讓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云云。惟查:1.按「著作」與「著作物」係屬二不同之概念,著作權所保護之標的為「著作」,即同法第3條第1項第1款所稱「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著作權之保護及於該著作之表達,雖然通常附著於一定之媒介或載體,惟僅須以一定方法或形式表達呈現其創作內容,使他人得以知覺著作之存在及其內容存在即可,而不以「附著」或「固著」為保護要件。而著作物乃著作依其表現形式所附著之有體物(媒介或載體),為物權歸屬之客體。是著作之內容一旦以一定形式對外表達後,任何人無須藉由著作人之協力,即得加以利用,具有「非獨占性」、「無耗損性」、「共享性」之特質,而與物權所保護之財產標的物具有「獨占性」、「耗損性」、「自然稀少性」之性質迥然有別,著作權無法如物權人僅須占有特定之有體物即可排除他人使用。倘許原著作權人以外之第三人得以準占有人之地位,以取得著作權之意思行使著作權之各項權能(同法第4條第2項所定之重製、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奏、公開展示、編輯、翻譯、出租及改作權),繼續5年後即得因時效取得著作權,則任何人均得以此方式取得著作權,若有2人以上同時主張時效取得,則究竟該著作權應歸屬何人,勢必造成著作權法律關係之混亂,反而無從迅速確定法律狀態,達到有效運用、配置社會資源,使社會總效益極大化之目的。遑論時效取得著作權之承認,無疑鼓勵他人無待創作,即可以逸待勞,擅自行使著作權,於5年後即可原始取得著作權,更將重挫著作人之創作誘因,則人類智識文化資產如何永續發展?故以一定時間占有他人之物而取得物權、以尊重長期占有之既成秩序之時效取得制度,顯與著作權法之「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之立法目的有別,因此,關於著作權,當然不在民法第772條準用之列,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因時效取得著作財產權云云,即無可取。2.同理,著作權與動產有前述根本性質上之不同,民法動產物權善意受讓以「占有」為前提,即基於動產物權變動對外之公示與公信,例外承認動產物權之善意受讓。著作權並無法實際占有,無法如物權人僅須占有特定之有體物即可排除他人使用,而之前之著作權登記既有前述出現重複登記之情事,其是否有足夠之「公信」得為善意受讓制度之基礎,不無可疑。況依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於97年11月12日將系爭歌曲著作財產權讓與昰明公司,昰明公司旋於3個月後之98年2月20日將系爭歌曲著作財產權再讓與原告歌林公司(參本院卷第17、26頁之聲明書、共同聲明書及通知函),昰明公司之代表人與原告歌林公司之代表人均有戴學斌等情狀以觀,該三家公司關係密切,原告歌林公司得否主張其不知舊歌林公司無讓與著作財產權之權利而為善意,亦未見其舉證證明。從而,原告遽而主張縱認舊歌林公司無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其亦因善意受讓而取得之云云,要非可採。(四)綜上所述,原告無法證明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於被告創作完成後曾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亦無法認定系爭歌曲係舊歌林公司出資聘請被告完成而由舊歌林公司取得著作權,舊歌林公司不因時效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原告亦不因善意受讓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則原告起訴請求確認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云云,為無理由,應予駁回。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緣歌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舊歌林公司)為臺灣早期知名唱片公司,曾製作多張國、台語流行歌曲唱片。被告左宏元(筆名古月)、黃河(筆名莊奴)等人均為國內早期知名之作者,為如附表所示音樂著作(下稱系爭歌曲)之著作人,受舊歌林公司聘僱完成許多知名歌曲,並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並於當時主管機關內政部完成著作權註冊,當時轉讓之著作財產權為「國內外」全部轉讓,並未為任何保留。舊歌林公司於民國97年間將所擁有之錄音著作、音樂著作等著作財產權轉讓予昰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昰明公司),昰明公司再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原告。詎被告等無視於著作財產權已全部轉讓之事實,於臺灣以外地區繼續行使系爭歌曲之權利,並將系爭歌曲權利授權新加坡某公司「FEITUPRODUCTIONSINGAPOREPTELTD」,再轉授權香港華納音樂公司於香港地區行使權利,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原告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但被告同時於臺灣以外地區主張為著作財產權人,原告之私法上地位即有受侵害之危險,並得以本件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前開危險,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應認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自得提起本訴。又原告並非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起訴,係主張確認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依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第3條第1款、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7條規定,智慧財產法院自有管轄權。(二)系爭歌曲為舊歌林公司於97年間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昰明公司,昰明公司再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原告,且附表編號除第9號歌曲外,1至8號歌曲均辦理著作權註冊,並領有著作權執照8份足證,依本院100年民著訴字第32號判決見解,原告信任供公眾查閱之著作權註冊登記制度,善意受讓系爭著作權,縱其讓與人舊歌林公司無讓與之權利,但舊歌林公司之準占有仍受法律之保護,原告自舊歌林公司輾轉受讓系爭歌曲著作權,應符合善意受讓之要件,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另舊歌林公司亦早已時效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原告自亦因受讓而合法取得該權利。(三)爰聲明:請確認被告等就附表所示音樂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為被告:1.被告黃河為國內早期歌詞創作人,筆名「莊奴」,知名歌曲包括「風從那裡來」、「乘風破浪」、「踏浪」、「甜蜜蜜」、「小城故事」、「原鄉人」等,享譽海內外。而被告左宏元為國內早期歌曲創作人,筆名「古月」,所創作之歌曲從童謠「醜小鴨」、「大公雞」、「郊遊」到流行歌曲鄧麗君主唱「千言萬語」及鳳飛飛主唱「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名曲,在60年代風靡全國。嗣被告左宏元拍攝國語電影片,以所作之歌曲作為電影主題曲,計有「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一顆紅豆」、「金盞花」、「聚散兩依依」、「你那好冷的小手」等,享譽海內外。被告平素皆為獨立創作,從未受人聘僱為他人創作。尤其被告左宏元創作系爭歌曲係為其出資拍攝之電影所作,舊歌林公司僅係歌曲發行人,從未曾出資聘請被告左宏元創作。2.被告否認本院向智財局調取之著作權轉讓文件中被告之簽名及蓋印為真正,上開文件內被告簽名、蓋印互不一致,顯見證明文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況舊歌林公司68年至75年間曾將被告左宏元合法註冊登記歌曲「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四首歌曲,偽稱為其職員陳信義所創作,重複向內政部登記為著作人,並登記該公司為著作權人,侵害被告之權益,又誆稱伊為被告左宏元創作之歌曲「一世人乎天知影」之著作權人,惟依據MUST之授權金分配清單,該首歌曲舊歌林公司非權利人,權利金亦全未曾分得,尤可證舊歌林公司有多次擅自聲稱為被告左宏元創作歌曲著作權之權利人之前例,被告左宏元前已曾委託律師發函警告,詎舊歌林公司竟惡性不改,又於98年3月間,誆稱系爭歌曲著作權為其所有,擅自讓與他人。退步言之,縱本院認上開調取之著作權轉讓文件上被告左宏元簽名、蓋印為真正(被告否認簽名、蓋印為真正),惟早年因國內唱片、錄音帶盜版猖獗,唱片公司為便於取締盜版,或有情商著作人將著作權信託登記為唱片公司名義,以利唱片公司以自己名義進行法律訴訟之情形,可證明被告左宏元確未轉讓系爭歌曲著作權予舊歌林公司。3.依53年舊著作權法第16條「出資聘人所成之著作物,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有特約者,從其特約」,54年著作權法施行細則第9條規定「繼承或受讓未經註冊之著作物或出版物聲請註冊者,須附送繼承或受讓證件」,倘原被告間屬「出資聘人完成著作」,則原告依法已原始取得著作權,不需出具「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受讓取得著作權,原告今竟謂舊歌林公司係基於「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受讓系爭歌曲著作權,顯於法不符,其主張及證據間亦互相矛盾。4.原告主張被告於87年間已就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註冊歌曲情形為全面瞭解,系爭歌曲不在當時被告與舊歌林公司爭執之列,可證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轉讓並無異議云云,實則95年間因訴外人未經被告同意擅自重製「月朦朧鳥朦朧」,經被告左宏元起訴主張權利後,訴外人已給付賠償金予被告和解,上開歌曲被告並曾向內政部登記著作權執照,有著作權號碼可稽,另聲明書內舊歌林公司聲稱擁有著作財產權之編號521「追隨彩虹」,編號690「松林的低語」兩曲,被告亦曾向內政部登記著作權執照,可證原告謂被告就舊歌林公司辦理註冊歌曲情形已有瞭解,已無爭執云云,被告已將該歌曲著作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對此未曾主張權利,並非事實。(二)原告無善意受讓或時效取得之適用:1.倘許第三人得主張因時效取得著作權,不惟造成法律關係之混亂,且係鼓勵他人無待創作即可以逸待勞,擅自行使著作權,將重挫著作人之創作誘因,原告主張顯與著作權法之立法目的不符,實不可取。2.參照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50號判決意旨,著作權登記或註冊並不具有權利推定之效果,原告即不得據以主張善意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實則,系爭歌曲均係被告為自己開設電影公司拍攝電影所創作,並於電影放映時表示伊為創作人,依最高法院判決見解,依著作權法第13條之規定,已推定被告為系爭歌曲著作權人,原告對系爭歌曲著作權歸屬有所爭執,本應負舉證之責。(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之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09頁之言詞辯論筆錄):被告左宏元(筆名古月)、黃河(筆名莊奴)等人均為國內早期知名之作者,為如附表所示之系爭歌曲之著作人。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民事訴訟法第247條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最高法院42年臺上字第1031號裁判亦可資參照。查原告主張其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乙節,既為被告所否認,則原告為著作財產權人之私法上地位即有受侵害之危險,並得以本件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前開危險;被告雖稱:原告主張之侵權行為發生地與結果地均不在我國境內,難謂原告於我國內有私法上地位受侵害之危險,原告無確認利益云云,然原告係起訴請求確認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並非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是只要兩造就此私法上地位確有爭執,原告即有確認利益,與侵權行為地是否在我國境內無涉,是被告上開抗辯,尚非可採。綜上,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應認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合先敘明。(二)原告主張系爭歌曲雖為被告所創作,惟被告已將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且當初係舊歌林公司出資聘僱被告創作系爭歌曲,故舊歌林公司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其著作財產權再輾轉經昰明公司轉讓予原告等情,並提出內政部著作權執照、著作權轉讓證明書、聲明書、共同聲明書及通知函為證(本院卷(一)第8至26、142至149頁),被告則否認上開著作財產權轉讓及出資聘僱創作等情。經查:1.原告主張被告將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已轉讓予舊歌林公司部分:(1)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又私文書應由舉證人證其真正。但他造於其真正無爭執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第357條分別定有明文。查系爭歌曲於被告創作後,其中附表編號1至8之歌曲固經主管機關依舊歌林公司所提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42至149頁)而登記舊歌林公司為著作權人,已如前述,而附表編號9之歌曲雖未為著作權登記,但亦經原告提出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16頁),惟前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上關於轉讓人部分,已經被告否認其簽名及印文之真正,且觀諸上開各份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實有數款不同之被告簽名及印文,又上開附表編號9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與其它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相較,受讓人未簽名用印,亦未填載日期,顯然是尚未填載完成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從而,前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有諸多可議之處,依前開條文規定,自應由原告就前開證明書上被告簽名及印文之真正負舉證之責。原告雖稱:系爭歌曲中附表編號9「阿郎與阿丹」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之轉讓人「黃河」簽名及印文,與「踏浪」、「我踏浪而來」、「風兒多麼羨慕他」等歌曲之簽名與印文相比對,應屬相同,且轉讓證明書記載有被告黃河之身分證字號、住址、籍貫及生日等私人身分資料,顯非大眾可輕易得知,足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確為被告黃河所告知或填寫云云,然原告既未能證明「阿郎與阿丹」、「踏浪」、「我踏浪而來」、「風兒多麼羨慕他」等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中其中任何一份被告黃河簽名及印文之真正,則縱認該等轉讓證明書上「黃河」之簽名及印文均相同,仍無法推論該等簽名及印文均屬真正。又身分證字號、住址、籍貫、出生日期等私人身分資料固非大眾可輕易得知,然原告與被告既有長期音樂事業合作關係,則原告因此得知被告上開身分資訊,亦不違常,是自不得以此遽認轉讓證明書上前揭資料確為被告親自填寫,而認定其形式真正。(2)原告雖謂:非系爭歌曲之「月朦朧鳥朦朧」、「如果你是一片雲」,亦由被告左宏元出具著作權轉讓證明書(本院卷(一)第236至237頁)轉讓與舊歌林公司,而依香港CASH網站檢索資料(本院卷(一)第238頁),顯示該二首歌曲被告左宏元並未主張權利,登記於原告所有,顯然被告左宏元不否認該二首歌曲轉讓之事實,而依該二首歌曲之著作權轉讓證明書外觀判斷,與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之簽名、印文均相同,是可判斷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上之簽名、印文為真正云云,惟觀諸原告所指香港CASH網站檢索資料,以「月朦朧鳥朦朧」為例,其上記載原告之身分為「OriginalPublisher」(原始發行人),且同時記載被告左宏元為「Composer」(作曲人),顯然香港CASH並非登載原告為著作權人,原告以此謂被告左宏元對該二首歌曲未主張權利,登記於原告所有,並進而推論系爭歌曲轉讓證明書之簽名及印文為真正云云,自有謬誤。(3)綜上,原告始終未能證明前述著作權轉讓證明書之形式真正,或被告確已將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舊歌林公司,揆諸前揭說明,自難認舊歌林公司已受讓成為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人。2.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因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而取得著作財產權部分:(1)按38年1月13日公布之著作權法第16條規定:「出資聘 人所成之著作物,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有特約者,從其特約」,嗣於74年7月10日修正公布之著作權法將該條次變更為第10條,並修正為:「出資聘人完成之著作,其著作權歸出資人享有之。但當事人間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後於81年6月10日著作權法修正公布時,則變更為原則上以受聘人為著作人而享有著作權,並更動原條次而修正為第12條:「受聘人在出資人之企劃下完成之著作,除前條之情形外,以該受聘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出資人或其代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第111條則規定:「第11條及第12條規定,對於依修正施行前本法第10條及第11條規定取得著作權者,不適用之」。(2)查系爭歌曲既均於60年代經被告創作完成,為兩造所不爭執,則原告主張系爭歌曲係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權云云,自應依其創作日期而適用53年7月10日修正公布之著作權法第16條(即與38年1月13日著作權法第16條相同),合先敘明。(3)原告主張系爭歌曲係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云云,既為被告所否認,則依前述舉證責任分配原則,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然原告就此,始終未能提出任何證據以實其說。而被告左宏元稱系爭歌曲(附表編號1至8部分)均係伊為其所開設之公司出資拍攝之電影所作,舊歌林公司僅為歌曲發行人,從未出資聘請被告左宏元創作等情,業據提出各該電影授權書或合約書為憑(本院卷(二)第14至43頁),且又提出光碟1片,稱其內容為其開設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就是溜溜的她」及「我踏浪而來」片頭,其中「就是溜溜的她」部分,於畫面14秒處顯示「出品人/左宏元」,1分12秒處顯示「作曲/左宏元作詞/莊奴」,「我踏浪而來」部分,2分5秒處顯示「大有(香港)影業公司榮譽出品」,2分10秒處顯示「我踏浪而來」,2分15秒處顯示「出品人/左宏元」,2分37秒處顯示「音樂/左宏元」,3分44秒處顯示「唱片發行/歌林股份有限公司」等節,業經本院勘驗無訛(本院卷(二)第3頁),原告對於上開歌曲乃被告左宏元之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中主題曲或插曲亦未爭執或提出反證推翻,足見被告稱上開歌曲乃被告為被告左宏元開設電影公司所拍攝之電影而創作,舊歌林公司僅為音樂發行人等語,應非子虛。被告既係為其出資拍攝之電影而創作上開歌曲,自難認定舊歌林公司確有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4)原告雖提出本院100年度民著上字第1號判決,主張無論轉讓證明書上簽名真偽,均得證明唱片公司於向內政部為歌曲註冊前,唱片公司確已出資聘人完成歌曲,另提出台灣高等法院96年度智上易字第7號判決,主張唱片公司發行唱片事實即成出資聘人完成著作法律關係,惟該等判決基礎事實及訴訟過程中顯見之證據與本案不同,實難比附援引。(5)綜上,原告始終未能證明其出資聘請被告創作系爭歌曲之事實,甚至被告證明其係為其拍攝之電影而創作系爭歌曲,是自難認舊歌林公司因出資聘僱關係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3.原告雖又謂:被告多年未主張系爭歌曲之權利,且被告左宏元於87年間曾委託律師去函舊歌林公司,主張「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4首歌曲之權利,足證其當時已對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註冊歌曲之情形進行全面了解,系爭歌曲並不在當時與舊歌林公司爭執之列,可知當時與舊歌林公司間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誰屬已無疑義云云,惟被告左宏元於87年間曾委託律師去函舊歌林公司,主張「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4首歌曲之權利之事實,並不當然表示其當然已全面清查舊歌林公司於內政部辦理著作權註冊之情形,且觀諸該被告左宏元主張權利之律師函文內容「一歌林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李克竣前於民國68年至75年間,乘本人經常出國之際,將本人業經合法登記享有著作權之歌曲計『問雁兒』、『雁兒在林梢』、『兒女情長』、『你怎麼說』等四首,偽稱係該公司前職員陳信義所創作,重複向內政部登記,並登記該公司為著作權人,嚴重侵害本人之權益」,足見當時既有著作權重複登記之情形,表示就某人著作權註冊情形進行全面清查,並非易事,是原告執此推論被告承認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歸屬舊歌林公司,尚非可採。又系爭歌曲中「在這裡」、「金盞花」等,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MUST)仍將權利金分配予被告左宏元,有權利金分配明細表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265至266頁),可知原告謂被告從未主張權利云云,亦非實在。從而,原告稱被告已明知、承認舊歌林公司擁有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云云,自非實在。(三)原告末又主張舊歌林公司已因民法第772條準用時效取得之規定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縱不然,原告亦因善意受讓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云云。惟查:1.按「著作」與「著作物」係屬二不同之概念,著作權所保護之標的為「著作」,即同法第3條第1項第1款所稱「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著作權之保護及於該著作之表達,雖然通常附著於一定之媒介或載體,惟僅須以一定方法或形式表達呈現其創作內容,使他人得以知覺著作之存在及其內容存在即可,而不以「附著」或「固著」為保護要件。而著作物乃著作依其表現形式所附著之有體物(媒介或載體),為物權歸屬之客體。是著作之內容一旦以一定形式對外表達後,任何人無須藉由著作人之協力,即得加以利用,具有「非獨占性」、「無耗損性」、「共享性」之特質,而與物權所保護之財產標的物具有「獨占性」、「耗損性」、「自然稀少性」之性質迥然有別,著作權無法如物權人僅須占有特定之有體物即可排除他人使用。倘許原著作權人以外之第三人得以準占有人之地位,以取得著作權之意思行使著作權之各項權能(同法第4條第2項所定之重製、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奏、公開展示、編輯、翻譯、出租及改作權),繼續5年後即得因時效取得著作權,則任何人均得以此方式取得著作權,若有2人以上同時主張時效取得,則究竟該著作權應歸屬何人,勢必造成著作權法律關係之混亂,反而無從迅速確定法律狀態,達到有效運用、配置社會資源,使社會總效益極大化之目的。遑論時效取得著作權之承認,無疑鼓勵他人無待創作,即可以逸待勞,擅自行使著作權,於5年後即可原始取得著作權,更將重挫著作人之創作誘因,則人類智識文化資產如何永續發展?故以一定時間占有他人之物而取得物權、以尊重長期占有之既成秩序之時效取得制度,顯與著作權法之「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之立法目的有別,因此,關於著作權,當然不在民法第772條準用之列,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因時效取得著作財產權云云,即無可取。2.同理,著作權與動產有前述根本性質上之不同,民法動產物權善意受讓以「占有」為前提,即基於動產物權變動對外之公示與公信,例外承認動產物權之善意受讓。著作權並無法實際占有,無法如物權人僅須占有特定之有體物即可排除他人使用,而之前之著作權登記既有前述出現重複登記之情事,其是否有足夠之「公信」得為善意受讓制度之基礎,不無可疑。況依原告主張,舊歌林公司於97年11月12日將系爭歌曲著作財產權讓與昰明公司,昰明公司旋於3個月後之98年2月20日將系爭歌曲著作財產權再讓與原告歌林公司(參本院卷第17、26頁之聲明書、共同聲明書及通知函),昰明公司之代表人與原告歌林公司之代表人均有戴學斌等情狀以觀,該三家公司關係密切,原告歌林公司得否主張其不知舊歌林公司無讓與著作財產權之權利而為善意,亦未見其舉證證明。從而,原告遽而主張縱認舊歌林公司無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其亦因善意受讓而取得之云云,要非可採。(四)綜上所述,原告無法證明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於被告創作完成後曾轉讓予舊歌林公司,亦無法認定系爭歌曲係舊歌林公司出資聘請被告完成而由舊歌林公司取得著作權,舊歌林公司不因時效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原告亦不因善意受讓而取得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則原告起訴請求確認被告就系爭歌曲之著作財產權不存在云云,為無理由,應予駁回。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明知「哈利波特」1至6集、「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獵殺代理人」等影音光碟(下稱系爭著作),均為原告在台灣地區享有著作財產權之視聽著作,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散布。詎被告能預見任意將所有之金融機構帳戶交付予他人,足供他人用為犯罪後收受被害人匯款,以遂其掩飾或隱匿犯罪所得財物目的之工具,而以前開結果之發生亦不違其本意,竟於民國98年11月30日前之某日,在不詳地點,將其父陳恩福之大眾商業銀行汐止分行帳號0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及密碼,提供予某不詳從事販賣盜版光碟者使用。嗣上開販賣盜版光碟者,竟意圖散布,於99年1月29日某時許及99年7月26日某時許,以電腦暨網際網路相關設備連結露天拍賣網站(網址:http:goods.ruten.com.tw),並分別以「dvddvd」「hyry87」帳號在上揭網站刊登販售上開系爭著作之訊息,並留下前開帳戶供買家匯款之用。上開事實,有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0年度偵緝字第332、334號不起訴處分書可證;而被告前開犯行,刻由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以100年度偵字第11862號偵查中,足證被告確有幫助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依民法第185條,被告為幫助人,與上開盜版光碟者為共同侵權行為人。(二)被告於檢察官偵查時迄未陳明其提供銀行帳戶予上開盜版商販售系爭著作之種類、數量,且由扣案之光碟亦無從推知已侵害之確實數量,因此原告所受之損害應屬難以計算,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以每部影片新台幣(下同)5萬元計算損害額,合計為40萬元(計算式:5萬元×8部=40萬元)提出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7 1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被告明知「哈利波特」1至6集、「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獵殺代理人」等影音光碟(下稱系爭著作),均為原告在台灣地區享有著作財產權之視聽著作,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散布。詎被告能預見任意將所有之金融機構帳戶交付予他人,足供他人用為犯罪後收受被害人匯款,以遂其掩飾或隱匿犯罪所得財物目的之工具,而以前開結果之發生亦不違其本意,竟於民國98年11月30日前之某日,在不詳地點,將其父陳恩福之大眾商業銀行汐止分行帳號0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及密碼,提供予某不詳從事販賣盜版光碟者使用。嗣上開販賣盜版光碟者,竟意圖散布,於99年1月29日某時許及99年7月26日某時許,以電腦暨網際網路相關設備連結露天拍賣網站(網址:http:goods.ruten.com.tw),並分別以「dvddvd」「hyry87」帳號在上揭網站刊登販售上開系爭著作之訊息,並留下前開帳戶供買家匯款之用。上開事實,有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0年度偵緝字第332、334號不起訴處分書可證;而被告前開犯行,刻由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以100年度偵字第11862號偵查中,足證被告確有幫助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依民法第185條,被告為幫助人,與上開盜版光碟者為共同侵權行為人。(二)被告於檢察官偵查時迄未陳明其提供銀行帳戶予上開盜版商販售系爭著作之種類、數量,且由扣案之光碟亦無從推知已侵害之確實數量,因此原告所受之損害應屬難以計算,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以每部影片新台幣(下同)5萬元計算損害額,合計為40萬元(計算式:5萬元×8部=40萬元)提出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被告明知「哈利波特」1至6集、「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獵殺代理人」等影音光碟(下稱系爭著作),均為原告在台灣地區享有著作財產權之視聽著作,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散布。詎被告能預見任意將所有之金融機構帳戶交付予他人,足供他人用為犯罪後收受被害人匯款,以遂其掩飾或隱匿犯罪所得財物目的之工具,而以前開結果之發生亦不違其本意,竟於民國98年11月30日前之某日,在不詳地點,將其父陳恩福之大眾商業銀行汐止分行帳號0000000000000000號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及密碼,提供予某不詳從事販賣盜版光碟者使用。嗣上開販賣盜版光碟者,竟意圖散布,於99年1月29日某時許及99年7月26日某時許,以電腦暨網際網路相關設備連結露天拍賣網站(網址:http:goods.ruten.com.tw),並分別以「dvddvd」「hyry87」帳號在上揭網站刊登販售上開系爭著作之訊息,並留下前開帳戶供買家匯款之用。上開事實,有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0年度偵緝字第332、334號不起訴處分書可證;而被告前開犯行,刻由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以100年度偵字第11862號偵查中,足證被告確有幫助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依民法第185條,被告為幫助人,與上開盜版光碟者為共同侵權行為人。(二)被告於檢察官偵查時迄未陳明其提供銀行帳戶予上開盜版商販售系爭著作之種類、數量,且由扣案之光碟亦無從推知已侵害之確實數量,因此原告所受之損害應屬難以計算,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以每部影片新台幣(下同)5萬元計算損害額,合計為40萬元(計算式:5萬元×8部=40萬元)提出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民國96年5月11日取得中華民國第M311586號「馬克杯轉印機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件一),專利權期間自96年5月11日起至105年11月8日止,且於100年9月9日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詎被告奕昇有限公司(下稱奕昇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逕自向大陸地區○○○○電子下單製造「馬克杯熱昇華轉印機」(下稱系爭產品),並於雅虎奇摩拍賣之「000000000」、「○○○○○」網路賣場及PCHOME商店街「○○○」等網站進行販售,復有台北、台中、高雄3家直營門市。嗣經原告購買後,交由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兒童用品研發中心作專利侵害鑑定,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比對結果,符合專利侵害之全要件原則,亦適用均等論,是系爭產品確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又被告奕昇公司未獲授權,於上開網站通路就系爭產品為販賣之要約外,並於實體店面公開販售,業已侵害原告專利權,並致原告受有損害,且原告曾於101年9月11日發函促其停止侵害行為,被告奕昇公司於收受後仍不願停止販賣系爭產品,顯具故意。為此,爰依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前之專利法(下稱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及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排除侵害如訴之聲明第1項所示。(二)被告奕昇公司對於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既有故意或過失,是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奕昇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為此,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及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奕昇公司就原告所受損害負賠償責任。又被告奕昇公司至少於100年7月6日即開始販賣系爭產品,並已銷售超過100台,且每個月都以20至30台之數量出貨。因此,自100年7月6日起至102年5月6日止,合計銷售約550台。而被告奕昇公司銷售系爭產品1台之利潤約為新臺幣(下同)5,500元,倘再加計日後購買印表機、墨水、轉印紙、加熱片、馬克杯等利潤至少為8,200元,則被告奕昇公司銷售1台系爭產品最少可獲得之利潤為13,700元(計算式:5,500+8,200=13,700),乘以累計最少銷售超過550台,利潤計7,535,000元。是以,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暨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暫先請求被告奕昇公司賠償165萬元。再者,被告李伯俊係被告奕昇公司之負責人,對於被告奕昇公司業務之執行,違反法令致原告受有損害,亦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與被告奕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三)聲明: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馬克杯轉印機。如已製造、販賣、使用者,應即回收銷燬之。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於民國96年5月11日取得中華民國第M311586號「馬克杯轉印機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件一),專利權期間自96年5月11日起至105年11月8日止,且於100年9月9日完成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詎被告奕昇有限公司(下稱奕昇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逕自向大陸地區○○○○電子下單製造「馬克杯熱昇華轉印機」(下稱系爭產品),並於雅虎奇摩拍賣之「000000000」、「○○○○○」網路賣場及PCHOME商店街「○○○」等網站進行販售,復有台北、台中、高雄3家直營門市。嗣經原告購買後,交由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兒童用品研發中心作專利侵害鑑定,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比對結果,符合專利侵害之全要件原則,亦適用均等論,是系爭產品確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又被告奕昇公司未獲授權,於上開網站通路就系爭產品為販賣之要約外,並於實體店面公開販售,業已侵害原告專利權,並致原告受有損害,且原告曾於101年9月11日發函促其停止侵害行為,被告奕昇公司於收受後仍不願停止販賣系爭產品,顯具故意。為此,爰依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前之專利法(下稱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第3項及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排除侵害如訴之聲明第1項所示。(二)被告奕昇公司對於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既有故意或過失,是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奕昇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為此,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及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奕昇公司就原告所受損害負賠償責任。又被告奕昇公司至少於100年7月6日即開始販賣系爭產品,並已銷售超過100台,且每個月都以20至30台之數量出貨。因此,自100年7月6日起至102年5月6日止,合計銷售約550台。而被告奕昇公司銷售系爭產品1台之利潤約為新臺幣(下同)5,500元,倘再加計日後購買印表機、墨水、轉印紙、加熱片、馬克杯等利潤至少為8,200元,則被告奕昇公司銷售1台系爭產品最少可獲得之利潤為13,700元(計算式:5,500+8,200=13,700),乘以累計最少銷售超過550台,利潤計7,535,000元。是以,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暨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暫先請求被告奕昇公司賠償165萬元。再者,被告李伯俊係被告奕昇公司之負責人,對於被告奕昇公司業務之執行,違反法令致原告受有損害,亦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與被告奕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三)聲明: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馬克杯轉印機。如已製造、販賣、使用者,應即回收銷燬之。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致力於發行創意數位影像內容及影音素材,客戶可透過www.imagemore.com.tw影像圖庫網站辦理正版圖片授權使用許可,原告並享有上開影像圖庫之著作財產權。詎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自民國96年間起至102年10月30日止,重製及公開傳輸原告之圖號00000000,玫瑰花瓣圖片;圖號:00000000,玫瑰花瓣圖片:圖號:00000000,玫瑰花圖片(下稱:系爭圖片,共3張,如附圖1-3所示)於其所經營之公司網站。(二)被告公司網站使用系爭圖片已構成重製權、公開傳輸權之侵害:被告網站使用之系爭圖片,非由被告自行創作,且被告可預見使用系爭圖片可能涉及著作權之問題,對其所使用之圖片著作人為何人應適當查證,始得謂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然被告前員工○○○證稱僅口頭詢問京緯商業設計(下稱:京緯設計),並無任何文書查驗,則被告無法證明有支付圖片費用、或是對於使用系爭圖片有無合法權源,已為適當之查證,其具有過失甚明。(三)被告應負損害賠償之責:1.系爭圖片具商業價值:系爭圖片乃原告基於商業銷售需求而製作,被告將系爭圖號00000000圖片使用於其公司簡介頁面,並於下方公司簡介內文提及使用純天然原物料。可證,系爭圖號00000000-玫瑰花瓣(屬於薔薇科),確能表現出被告公司所生產之美妝護膚商品欲強調之特性,吸引消費者之感官聯想,進而促進消費,因此被告使用系爭圖片,對其公司與產品形象均有實益。又被告將系爭圖片使用於網頁刊頭之醒目處,佔整頁圖片比例百分之60至90,系爭圖片顯與被告所營之項目密切相關,被告利用系爭圖片為公司產品行銷營利,而獲取商業廣告利益。2.被告應賠償原告之損害:被告擅自重製系爭圖片,並將系爭圖片置於其公司網站上以行銷其公司之產品,長達6年,使不特定人瀏覽被告網站即看到系爭圖片,而原告單一圖次授權企業使用於網頁為新台幣(下同)2至9萬元,是原告請求被告給付30萬元損害賠償,自屬合理。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3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四)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3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確認請求權不存在
一、原告原本曾經使用註冊第01559570號「單一牛隻圖」之商標(下稱570號商標),經被告提出異議,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經審查後,於民國104年3月13日以中台異字第G01020179號商標異議處分書,認定與被告所有之註冊第01610969號商標(下稱據爭商標)高度近似,有致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並將指定使用於第004類之註冊撤銷。隨後,原告在前揭570號商標遭撤銷確定後,便使用「單一牛隻圖與Bullsone文字組合」之圖文於所製造之商品上,且將產品銷售予原告之臺灣代理商即歐特耐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歐特耐公司)在臺灣進行銷售,然仍遭被告於106年4月18日寄發律師函指稱原告侵害據爭商標,要求歐特耐公司不得於產品上繼續使用前述商標,歐特耐公司為免除爭議,仍先配合被告指示而停止使用。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中華民國新型第187979號「扳手蝸桿之改良」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為91年3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詎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利用系爭專利生產、製造品名型號為NAW型、NAWA型、HAW型、HAWA型、AW型、BAW型等可調式扳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及包裝上皆印製被告公司之「LION」「ESPACEWRENCH」商標,被告併同時印製型錄及利用其網站、手工具等刊物對國、內外銷售。原告於「臺灣金電子新竹建功路」、「新德記建材行」等銷售商購得系爭產品「AW型」扳手,自英國購得由被告為英國DRAPER公司代工製造之系爭產品「NAW型」之扳手,自貿易商取得系爭產品NAW型、NAWA型板手各1支,經委請臺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進行侵害鑑定,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復於101年8月18日自日本樂天市場購得被告為日本Trusco中山會社代工製造之「HAWA型」之板手,該扳手蝸桿亦同樣使用系爭專利技術,被告林武郎為被告之法定代理人,被告公司因執行業務之侵權行為,應負連帶賠償之責,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6條、第108條準用第57條第1項第3款、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2款、第3項、民法第185條、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原因:1.被證10及1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被證10型錄雖揭示有一型號8072產品圖面及其尺寸規格,然由其圖面及其說明,均無從得知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示在螺桿「圓角」的特徵;被證11瑞典「SANDVIK」型號8072實物照片,該產品是否即為原出廠品,或是否經過人為加工?均有可疑。再查,原告亦實際取自瑞典「SANDVIK」型號8072之實物,觀其螺桿特徵,均屬習知,均無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在螺桿二導弧面頂端與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設置一圓角或圓弧角」之技術特徵。被證10、被證11均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故被證10及1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1或被證2或被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2、3其申請專利範圍及技術特徵,均不在於蝸桿,其申請專利範圍與蝸桿特徵完全無關,說明書對螺桿特徵,亦並無任何描述,故其附圖所示蝸桿,僅是蝸桿示意圖。細究其附圖所示蝸桿,其兩端係呈現「螺旋面」形狀,而非導弧面。是以,由被證1附圖1、被證2附圖3及被證3附圖8所示蝸桿,無從分辨其蝸桿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齒牙之二側端面各具有一概向內凹之導弧;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之特徵。故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1或被證2或被證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其相關技術內容已揭示於中華民國專利公報,被告公司與原告屬同一業界之製造商,明知原告就前揭技術已獲有專利,被告猶加以製造,故意侵權情形至為顯然,故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四)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系爭專利之效力及於被告所生產之系爭產品:1.被證6是「其定位彈簧及微調裝置之活動扳手」,其蝸桿之特徵,在於一種活動扳手之調整用蝸桿,一端刻設棘齒,另一端則藉一定位彈簧推壓定位,達具有微調功能及扳扣工件時不致滑脫活動;申請專利範圍及其附圖,均未見有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被證7是「快速調整扳手」,依其申請之專利範圍,及從其附圖所示,亦無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被證8是「旋柄式工具握柄」,依其申請之專利範圍,及從其附圖所示,均無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被證9為經濟日報報導,從其報導亦看不出被告生產之扳手,其蝸桿之技術特徵。上開證據均無從證明系爭專利在申請前已存在於國內之物品。2.被告另主張系爭專利之效力不及於其生產之系爭產品,並提出被證12至20,作為證據。惟查,被證12為私人內部文件之私文書,原告否認其真正,且從該圖面,除可見「在該齒牙之二側端面各具有概向內凹之導弧」特徵外,並無系爭專利「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圓角」之技術特徵。被證13為私文書,原告否認其真正,且從該產品型錄,與被證14,均無從證明該產品具有「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圓角」之技術特徵。又產品推出後,為便於產品管理銷售,產品編號後,常配合市場或廠商之需求,修改產品結構、元件及功能,是以,即便相同產品編號,其各個時期之產品,並不必然相同,因此,被告提出被證14統一發票,上載產品型號「AW」,仍不能證明該產品與系爭產品特徵相同。被證15之實物,無從證明與被告於86年間出售予尚卓貿易公司型號「AW」為完全相同之產品外,且該實物係何時生產?是否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己存在?該蝸桿是否經事後加工變造?均非無疑,不得作為本件證據。被證16之實物,雖在吊牌背面有(madeinTaiwan2000)之標示,被證17之實物,雖在吊牌背面標有2002之標示,唯吊牌可隨時更換,是其內容物是否為2000年或2002年之產品?即實物係何時生產?是否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己存在?該蝸桿是否經事後加工變造?均非無疑,不得作為本件證據。被證18之實物,亦無從證明係被告於90年間出售於特力公司之同一產品,則該實物產品係何時生產?是否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己存在?該蝸桿是否經事後加工變造?均非無疑,不得作為本件證據。被證20為HandTools刊登之產品照片,而從照片所示,均無從證明該產品具有「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圓角;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圓角」之系爭專利技術特徵。由被證12至20,均無從證明該產品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己存在之事實,被告主張系爭專利之效力不及於其生產之系爭產品,應無理由。(五)爰聲明:1.被告公司就其型號為NAW型、NAWA型、HAW型、HAWA型、AW型、BAW型等可調式扳手產品,或其他一切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或其他相關之侵權行為。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000,000元,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以現金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0及1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被證10為瑞典「SANDVIK」品牌1998/99的產品型錄,被證10為厚度達700多頁的書籍式型錄,並且於封面明確印製有「1998/99」的字樣,可以佐證被證10的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的申請日。被證10於第162頁揭露的「SANDVIKBAHCO」的系列活動扳手,其中包括型號為「8072」的活動扳手,被證10可以證明「SANDVIKBAHCO」型號8072的活動扳手在系爭專利的申請日之前,即已經見於刊物及公開銷售使用;被證11為被證10在第162頁所揭露「SANDVIKBAHCO」型號8072的活動扳手的實品,由被證11的外觀、刻製於扳手握柄的BAHCO(ergo)8072等字樣,以及鉚扣結合於扳手握柄的標示牌,可以佐證被證11確實為被證10在第162頁所揭露型號8072的活動扳手的實品無誤,被證11在系爭專利的申請日之前,即已經見於刊物及公開銷售使用,被證11的實品及實品照片所示,「SANDVIKBAHCO」型號8072的活動扳手之扳手蝸桿,其具有一呈管狀之軸心,於軸心的中央形成一軸孔,於軸心的外圍設有呈螺旋狀延伸的齒牙,該齒牙的二側端面各具有一概向內凹的導弧,並於各導弧的頂端與齒牙頂端的交接處各形成有一圓角,藉由該等圓角的設計,讓使用者以手指轉動蝸桿時,不會造成使用者手指的不適感。被證10及11所揭露的「SANDVIKBAHCO」型號8072的活動扳手之蝸桿,已經充分揭露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的全部構造特徵及達成的功能效果,故被證10及1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為78年10月1日公告之我國公告編號第119979號「一種活動扳手之結構改良」新型專利案,被證1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的申請日90年8月1日,並且為相同於系爭專利所屬活動扳手(國際分類B25B)技術領域之先前技術,可以作為判斷系爭專利是否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8條第2項規定之證據。被證1於說明書及附圖1揭示的活動扳手的蝸桿,該蝸桿於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的二側端均形成與齒牙頂端連續平滑連接的導弧面,不會於齒牙兩端的頂緣形成尖銳的端角,有效地讓使用者在轉動蝸桿時,不會因為手指壓住齒牙而產生不適。被證1已經揭露系爭專利於齒牙的二側端形成與齒牙頂端連續平滑連接的導弧面(圓角亦為一種導弧面)之技術特徵,以及達到讓使用者在轉動蝸桿時不會因為手指壓住齒牙而產生不適之技術效果,相較於被證1所揭示的扳手蝸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顯然不具備無法預期之功效。被證1與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全部構造特徵,以與系爭專利所訴求讓使用者在轉動蝸桿時不會因為手指壓住齒牙而產生不適之技術效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顯然為熟習該項技術者運用被證1與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等既有的技術及知識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者,故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1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2為西元1955年5月31日美國公告之第2709387號「SLIDABLESIDEJAWWRENCH」發明專利案,被證2之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為相同於系爭專利所屬活動扳手技術領域的先前技術,可以作為判斷系爭專利是否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8條第2項規定之證據。再者,被證2於附圖3(FIG.3)揭示的活動扳手的蝸桿,該蝸桿於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adjustmentscrew)的二側端均形成與齒牙頂端連續平滑連接的導弧面,不會於齒牙兩端的頂緣形成尖銳的端角,有效地讓使用者在轉動蝸桿時,不會因為手指壓住齒牙而產生不適。被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於齒牙的二側端形成與齒牙頂端連續平滑連接的導弧面(圓角亦為一種導弧面)之技術特徵,以及達到讓使用者在轉動蝸桿時不會因為手指壓住齒牙而產生不適之技術效果,相較於被證2所揭示的扳手蝸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顯然不具備無法預期之功效。被證2與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之組合,已充分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的全部構造特徵,故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2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3為西元1915年10月5日美國公告之第1155937號「WRENCH」發明專利案,被證3之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的申請日,且為相同於系爭專利所屬活動扳手技術領域的先前技術,可以作為判斷系爭專利是否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8條第2項規定之證據。再者,被證3於附圖8(Fig.8)揭示的活動扳手的蝸桿,該蝸桿於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adjustmentscrew)的二側端均形成與齒牙頂端連續平滑連接的導弧面,不會於齒牙兩端的頂緣形成尖銳的端角,有效地讓使用者在轉動蝸桿時,不會因為手指壓住齒牙而產生不適。被證3已揭露系爭專利於齒牙的二側端形成與齒牙頂端連續平滑連接的導弧面(圓角亦為一種導弧面)之技術特徵,以及達到讓使用者在轉動蝸桿時不會因為手指壓住齒牙而產生不適之技術效果,相較於被證3所揭示的扳手蝸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顯然不具備無法預期之功效。被證3與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之組合,已經充分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的全部構造特徵,故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3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二)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產品一型號AW(A-sample)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產品一型號AW編號1e要件之「斜弧面」係以人工手持研磨所隨意成型而不具特定(曲率)半徑,系爭產品一型號AW編號1e要件不符合系爭專利編號E要件「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該圓角係以機械加工修圓形成整段表面具同一(曲率)半徑的圓角」之「文義讀取」。系爭專利編號E要件界定的「圓角」係採用以機械加工修圓形成具同一(曲率)半徑的設置方式,達成去除銳角的功能,產生「當使用者以手指轉動該蝸桿時,不會造成人員手指之不適者」的結果;系爭產品一之「斜弧面」雖然同樣可以達成去除銳角的功能及產生避免使用人員手指不適的結果,惟系爭產品一的「斜弧面」係採用以人工手持研磨而隨意成型的設置方式,不同於系爭專利以機械加工修圓成型的設置方式,系爭產品一之「斜弧面」採用的設置方式與系爭專利編號E要件不同,不適用「均等論」。系爭產品一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文義讀取」且不適用「均等論」。縱使暫不論究系爭產品一編號1e要件採用的設置方式與系爭專利編號E要件不同之事實,系爭產品一編號1e要件關於「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斜弧面」之技術內容,顯然實質相同於被證21、被證1、被證2或被證3等先前技術所揭露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一顯為被證21或被證1、被證2、被證3等先前技術與所屬技術領域中之通常知識(即原系爭專利於說明書先前技術所揭露者)的簡單組合,適用「先前技術阻卻」。2.系爭產品二型號AW(B-sample)、系爭產品三型號NAW(C-sample)、系爭產品四型號NAW(D-sample)、系爭產品五型號NAWA(E-sample)、系爭產品六型號HAWA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產品二編號2e要件及系爭產品六編號6e要件之「斜弧面」均係以人工手持研磨所隨意成型而不具特定(曲率)半徑,均不符合系爭專利編號E要件「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該圓角係以機械加工修圓形成整段表面具同一(曲率)半徑的圓角」之「文義讀取」。(2)系爭產品三編號3e要件、系爭產品四編號4e要件及系爭產品五編號5e要件之「斜面」及「斜弧面」均係以人工手持研磨所隨意成型而不具特定(曲率)半徑,均不符合系爭專利編號E要件「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該圓角係以機械加工修圓形成整段表面具同一(曲率)半徑的圓角」之「文義讀取」。(3)系爭專利編號E要件界定的「圓角」係採用以機械加工修圓形成具同一(曲率)半徑的設置方式,達成去除銳角的功能,產生「當使用者以手指轉動該蝸桿時,不會造成人員手指之不適者」的結果;系爭產品二至六編號2e至6e要件之「斜弧面」或「斜面」雖然同樣可以達成去除銳角的功能及產生避免使用人員手指不適的結果,惟系爭產品二至六之「斜弧面」或「斜面」係採用以人工手持研磨而隨意成型的設置方式,不同於系爭專利以機械加工修圓成型的設置方式,系爭產品二至六編號2e至6e要件之「斜弧面」或「斜面」採用的設置方式與系爭專利編號E要件不同,不適用「均等論」。系爭產品二至六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文義讀取」且不適用「均等論」。(4)縱使暫不論究系爭產品二至六編號2e至6e要件採用的設置方式與系爭專利編號E要件不同之事實,系爭產品二至六編號2e至6e要件關於「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斜弧面或一斜面」之技術內容,顯然實質相同於被證21、被證1、被證2或被證3等先前技術所揭露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顯為被證21或被證1、被證2、被證3等先前技術與所屬技術領域中之通常知識(即原系爭專利於說明書先前技術所揭露者)的簡單組合,適用「先前技術阻卻」。(三)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系爭專利之效力不及於被告所生產之系爭產品:1.有關藉由倒角或斜孤面,而達到「當使用者以手指轉動該蝸桿時,不會造成人員手指之不適者」之設計,早為業者所共知而使用,參諸我國公告專利案,如:71年11月16日公告之47719號專利即被證6、88年6月21日公告之362553號專利即被證7、88年8月11日公告之366866號專利為原告所申請即被證8,均可看到國內業者所生產之扳手蝸桿即斜孤面,被告於80年間所生產之「活動扳手」,其蝸桿亦是斜弧角之設計,此有80年7月31日留存之經濟日報即被證9可證。被告製造系爭扳手之蝸桿,於導弧加工後尖銳之端角,再以砂輪加工將銳角磨除形成斜弧面(但非呈圓角),原告若謂圓角與斜弧面是實質不同者,則系爭產品之蝸桿係呈斜弧面,而與系爭專利實質不同;又原告若謂圓角與斜弧面是屬實質相同者,系爭產品之蝸桿係呈斜弧面,則系爭產品在原告申請系爭專利之前,即已普遍存在於國內之物品。2.被告從80年起製造之產品即有部分有磨成弧面,有些未磨,並於86年1月間購入蝸桿加工設備,開始自行量產蝸桿,並依日本知名手工具製造廠東邦公司技術移轉圖面的標準,對加工產生的銳角作手工研磨處理即被證12。因而從86年左右被告即將活動扳手中「蝸桿」加工磨成弧面,全面性納入標準作業流程。86年開始銷售活動扳手產品予尚卓貿易公司參被證13尚卓公司目錄上刊有被告公司之活動板手產品(AdjustableWrenchs簡稱「AW」),被證14為銷予尚卓貿易公司AW系列產品之發票,而被證15為AW10活動扳手實品照片,依被告公司標準作業流程,活動扳手中「蝸桿」均是加工磨成弧面。3.88年起被告公司與美商WalMart公司、美商Stanley公司與特力公司間協議,由被告公司代工Stanley品牌之活動扳手,再經由特力貿易公司銷售予美商WalMart公司,由於年代較久,目前找到留存之資料有,美商Stanley公司之2000年產品實物(背面有MadeinTaiwanc2000)之標示即被證16,而Stanley品牌之活動扳手就c2000之標示係表示該吊牌2000年之copyright,如該吊牌係2002年之copyright即會標示c2002即被證17,依被告公司標準作業流程,活動扳手中「蝸桿」均是加工磨成弧面。被告開發新型複合材料,並將之運用於活動扳手NAW系列,自89年年初至91年6月間,銷售該NAW系列活動扳手予美國WalMart公司,有12NAWStanleylogo之留底樣品乙支即被證18與90年銷售予特力貿易公司發票即被證19,依被告公司標準作業流程,活動扳手中「蝸桿」均是加工磨成弧面。而依原告自己提出之原證5「TAIWANHandToolsBUYERS’GUIDE2001」之雜誌所示,該雜誌係89年11月間出刊(即被證20),而系爭專利於90年8月1日申請專利,由原證5之雜誌亦可證明,系爭產品在系爭專利申請日之前,即已存在(依被告公司標準作業流程,活動扳手中「蝸桿」均早已加工磨成弧面)。原告知悉業者將活動扳手中「蝸桿」加工磨成弧面,乃業者習知習用之加工法,除有前揭事證可證明外,前開原證5之雜誌亦足供證明。4.依據英商Draper公司2000年之型錄第48頁所示,其上有手握活動扳手之圖片,可看到該活動扳手中「蝸桿」係經加工磨成弧面即被證21。被告有出6、8、10、12、15、18、24等整系列活動扳手予英商Draper公司,活動扳手中「蝸桿」均係經加工磨成弧面,被告提出6份之發票及出口報單即被證22-1至22-6可資證明。是以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57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系爭專利之效力不及於被告所生產之系爭產品。(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為不利於被告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宣告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76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為91年3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二)被告公司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內容:一種扳手蝸桿之改良,該蝸桿具有一呈管狀之軸心,其中央具有一軸孔。該軸心之外圍具有一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該齒牙之二端概向內凹各形成一導弧,該齒牙之二端與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使該齒牙之二頂端呈平滑之狀態(參本院卷(一)第17頁說明書【中文創作摘要】)。其主要圖面如附圖1所示。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10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10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原告主張受侵害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扳手蝸桿之改良,該蝸桿具有一呈管狀之軸心,其中央具有一軸孔;該軸心之外圍具有一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該齒牙之二側端面各具有一概向內凹之導弧;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本院卷(一)第13頁)。(二)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0年8月1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1年3月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1年3月1日起至102年7月31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一)第12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一)第13至29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下稱90年專利法)。3.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如下(參本院卷(一)第276頁):(1)被證10及11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被告所提引證資料及其技術內容:(1)被證1(本院卷(一)第137至138頁):①被證1為78年10月1日公告之我國第78202888號「一種活動扳手之結構改良」專利案。被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0年8月1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1係一種活動扳手,與系爭專利同為活動扳手,由其第1圖之結構分解圖,可見其蝸桿11具有一呈管狀之軸心,其中央具有一軸孔;該軸心之外圍具有一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該齒牙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其主要圖面如附圖2。(2)被證2(本院卷(一)第139至144頁):①被證2為西元1953年(即民國42年,以下西元年份均換算以民國年份標示)7月1日公告之美國第2709387號「Slidablesidejawwrench」專利案。被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0年8月1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2係一種活動扳手,與系爭專利同為活動扳手,由其第3圖之結構分解圖,可見其蝸桿具有一呈管狀之軸心,其中央具有一軸孔10;該軸心之外圍具有一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9;該齒牙9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其主要圖面如附圖3。(3)被證3(本院卷(一)第145至148頁):①被證3為4年10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1155397號「wrench」專利案。被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0年8月1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3係一種活動扳手,與系爭專利同為活動扳手,由其第8圖之蝸桿結構立體圖,可見其蝸桿具有一呈管狀之軸心,其中央具有一軸孔;該軸心之外圍具有一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該齒牙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其主要圖面如附圖4。(4)被證10及11(本院卷(一)第269至272頁、外放實物):①被證10係SANDVIK公司產品型錄,其上方有載有1998/99,可推定其出版日期為87年12月31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0年8月1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被證10型錄第162頁揭示「SANDVIKBACHO」型號的活動扳手,活動扳手本體握把部中央載有「BACHO8072MADEINSWEDEN」字樣。②被證11係上開活動扳手實物,其照片如附圖5所示,實物吊卡載有「SANDVIK」、「BACHO」、「8072」等字樣,活動扳手本體握把部中央載有「BACHO8072MADEINSWEDEN」字樣。與被證10第162頁之「SANDVIKBACHO」型號活動扳手之「BACHO8072」之外型相同,因此可推定被證11之公開日期與被證10之出版日期相同,為87年12月31日。③由被證11活動扳手實物觀之,其蝸桿具有一呈管狀之軸心,其中央具有一軸孔;該軸心之外圍具有一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該齒牙之二側端面各具有一概向內凹之導弧,惟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仍屬尖銳,難認具有圓角。況被告自述系爭產品是將上開交接處的銳角磨掉等語(本院卷(一)第275頁),可知事後透過加工將上開交接處之銳角磨圓,亦非不可能,是被證11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公開之技術內容是否即與被告於本件訴訟中提出之被證11實物相同,非無疑義。5.被證10及被證11不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被證11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公開之技術內容是否即與被告於本件訴訟中提出之被證11實物相同,非無疑義,已如前述,自被證10亦無從看出「SANDVIKBACHO」型號之活動扳手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具備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之技術特徵,從而,被證10及被證11尚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6.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第2段揭示:「一般製造應用於活動扳手或管扳手之蝸桿的程序,首先預製一長蝸桿,接著依預定長度切割該長蝸桿,以形成複數個蝸桿,請參閱第一圖,每一蝸桿(90)具有一管狀之軸心(91),中央具有一軸孔(92),該軸心(91)之外側具有一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93)。該齒牙(93)之二端在切割後係呈尖銳狀,必須利用銑床將該齒牙(93)之二端銑去一部份,以形成最終裝設於扳手上之蝸桿。當銑刀離開蝸桿(90)後,齒牙(93)兩端之頂緣會留下一尖銳之端角(931)。」(本院卷(一)第18頁),因此,系爭專利所揭露之先前技術係:蝸桿具有一呈管狀之軸心,其中央具有一軸孔;該軸心之外圍具有一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該齒牙之二側端面各具有一概向內凹之導弧,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端角。(2)被證1係一種活動扳手,與系爭專利同為活動扳手,由其第1圖之結構分解圖,可見其蝸桿11具有一呈管狀之軸心,其中央具有一軸孔;該軸心之外圍具有一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該齒牙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經比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所揭露之先前技術,所差別僅在系爭專利之「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而先前技術係「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端角」。雖然原告主張被證1之蝸桿兩端係成螺旋面狀而非導弧狀,但由被證1之蝸桿結構,其使用在齒牙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之技術手段,而於齒牙之兩側端加工形成弧線時,於弧線與齒牙頂端交接處會形成類似毛邊之結構,而需進一步將角落處磨成弧形,而與系爭專利於齒牙兩端加工導弧,其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形成頂緣尖銳之端角,需二次加工的方式製作出圓角之技術手段相同。因此當使用者以手指轉動被證1之蝸桿結構時,不會造成人員手指之不適,是被證1之蝸桿結構亦可達成系爭專利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扳手蝸桿之改良,當使用者以手指轉動該蝸桿時,不會造成人員手指之不適者(參本院卷(一)第18頁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第3段)。是以,系爭專利與被證1蝸桿之結構在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所能達成之功效均相同。而通常知識者在遇到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時,即有動機依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所教示具有導弧之蝸桿,結合被證1所揭示之「齒牙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以實現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且系爭專利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因此組合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及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7.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2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2係一種活動扳手,與系爭專利同為活動扳手,由其第3圖之結構分解圖,可見其蝸桿具有一呈管狀之軸心,其中央具有一軸孔10;該軸心之外圍具有一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9;該齒牙9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經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所揭露之先前技術,所差別僅在系爭專利之「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而先前技術係「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端角」,已如前述。雖然原告主張被證2之蝸桿兩端係成螺旋面狀而非導弧狀,但由被證2之蝸桿結構,其使用在齒牙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之技術手段,而於齒牙之兩側端加工形成弧線時,於弧線與齒牙頂端交接處會形成類似毛邊之結構,而需進一步將角落處磨成弧形,而與系爭專利於齒牙兩端加工導弧,其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形成頂緣尖銳之端角,需二次加工的方式製作出圓角之技術手段相同。因此當使用者以手指轉動被證2之蝸桿結構時,不會造成人員手指之不適,是被證2之蝸桿結構亦可達成系爭專利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扳手蝸桿之改良,當使用者以手指轉動該蝸桿時,不會造成人員手指之不適者(參本院卷(一)第18頁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第3段)。是以,系爭專利與被證2蝸桿之結構在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所能達成之功效均相同。而通常知識者在遇到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時,即有動機依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所教示之蝸桿,結合被證2所揭示之「齒牙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以實現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且系爭專利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因此組合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及被證2,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8.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結合被證3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3係一種活動扳手,與系爭專利同為活動扳手,由其第8圖之蝸桿結構立體圖,可見其蝸桿具有一呈管狀之軸心,其中央具有一軸孔;該軸心之外圍具有一呈螺旋狀延伸之齒牙;該齒牙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經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專利所揭露之先前技術,所差別僅在系爭專利之「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而先前技術係「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端角」,已如前述。雖然原告主張被證3之蝸桿兩端係成螺旋面狀而非導弧狀,但由被證3之蝸桿結構,其使用在齒牙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之技術手段,而於齒牙之兩側端加工形成弧線時,於弧線與齒牙頂端交接處會形成類似毛邊之結構,而需進一步將角落處磨成弧形,而與系爭專利於齒牙兩端加工導弧,其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形成頂緣尖銳之端角,需二次加工的方式製作出圓角之技術手段相同。因此當使用者以手指轉動被證3之蝸桿結構時,不會造成人員手指之不適,是被證3之蝸桿結構亦可達成系爭專利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扳手蝸桿之改良,當使用者以手指轉動該蝸桿時,不會造成人員手指之不適者(參本院卷(一)第18頁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第3段)。是以,系爭專利與被證3蝸桿之結構在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所能達成之功效均相同。而通常知識者在遇到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時,即有動機依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所教示之蝸桿,結合被證3所揭示之「齒牙之二側端面沿一平滑弧線與軸心之外徑相接」,以實現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且系爭專利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因此組合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及被證3,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9.原告雖稱:被證1、2、3其申請專利範圍及技術特徵均不在蝸桿,其申請專利範圍與蝸桿特徵完全無關,說明書對蝸桿特徵並無任何描述,故其附圖所示蝸桿,僅是蝸桿示意圖,其兩端呈「螺旋面」形狀非導弧面,且螺旋面乃成尖銳形狀,當手指抵推時,仍會疼痛,有被割傷之虞,是以被證1附圖1、被證2附圖3及被證3附圖8所示蝸桿,無從分辨其蝸桿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齒牙之二側端面各具有一概向內凹之導弧;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之特徵,被告據此證據主張系爭專利有得撤銷理由,應屬無據云云。惟查,雖然被證1、2、3之說明書並無蝸桿結構之描述,申請專利範圍與蝸桿之特徵亦無關,惟由被證1、2、3之附圖清楚揭示蝸桿之外型,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該齒牙之二側端面各具有一概向內凹之導弧;該二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各具有一圓角」之特徵亦純為外在形狀之技術特徵,因此,被證1、2、3附圖所揭示之蝸桿外觀結構自可據以認定系爭專利上開技術特徵是否具進步性。另由系爭專利說明書第4頁最末段揭示:「本創作之蝸桿製造方式,可利用CNC銑床(ComputerNumeralControlMillingMachine)控制銑刀的路徑,在一次作業中將該齒牙(13)加工出預定之導弧(13a)與該圓角(13b)。當然,也可先以前述之習用製造方式製作出蝸桿,再以二次加工的方式製作出該圓角(13b)。然而,創作人較推薦前者。」(本院卷(一)第19頁),可知系爭專利「導弧之頂端與該齒牙頂端之交接處為圓角」之技術特徵係在以習用製造方式製作出蝸桿後,再以二次加工的方式完成,惟該等在金屬加工(如切削、衝壓或銑切)部件後,再將粗糙不平滑或尖銳之邊緣處進行二次加工(如使用砂輪或拋光機)之表面處理,以避免使用者受傷,其成品之品質方具有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上開技術手段誠為一般金屬加工之通常知識,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自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利用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即能予以完成,且未產生無法預期的功效。(三)綜上所述,系爭專利所揭露先前技術分別結合被證1、2、3之結果,均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違反90年專利法第98條第2項,而有同法第104條第1款之應撤銷原因,則依前述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自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是其起訴請求判決如其前述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於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予一一論述,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4  月  1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4  月  2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為系爭專利2的調整裝置之一部分,其用以調整照明裝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之相對位置,故系爭專利3的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被證6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及「底部有長條紋」之特徵;被證7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上下對稱的長橢圓狀的板體」及「板體側邊有平板」之特徵;被證8之圖式揭露系爭專利3「內部側邊有階梯狀及細長條狀的構造」、「底部有長條紋」、「後方外表面設有圓柱體的組件」,並教示照明裝置可由兩構件組合而成的技術,故被證6、被證7及被證8揭露系爭專利3除功能性設計外之全部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相較於被證6、被證7及被證8之結合無創作性;「被證35之圖3顯示霧燈背面的調節螺釘20,即類似系爭專利3背面之調整裝置」;「系爭專利3之圓柱形旋桿及套筒位於車燈背面,一經安裝於車輛後便無從車輛外部觀察,自非屬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設計特徵」云云(見本案卷二第101、102頁、本案卷三第546頁、本案卷四第56頁)。(二)原告主張:1、按系爭專利3核准時適用之專利審查基準說明,「若物品造形特徵純粹係因應其本身或另一物品之功能或結構者,即為純功能性設計…例如螺釘與螺帽之螺牙、鎖孔與鑰匙條之刻槽及齒槽等,其造形僅取決於純功能性考量。惟若設計之目的在於使物品在模組系統中能夠多元組合或連結…,這類物品之設計不屬於純功能性設計之物品造形,而應以各組件為審查對象」。依前揭說明可知,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雖提供車燈角度調整功能,惟其與車燈中其餘部件間皆有組合與連結關係,整體完成組合及連結後,亦賦予車燈特定的外觀形狀與視覺效果,確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是以,被告於有效性比對及侵權比對時,刻意排除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所賦予系爭專利3車燈之外觀形狀特徵,顯非妥適。況且,如依被告邏輯判斷(即「圓柱狀的旋桿及套筒僅為用以調整車燈角度的功能性設計非屬專利範圍」),則所有物品皆無法為新式樣專利(設計專利)所保護。例如,杯子係僅為用以盛裝液體之用,縱其外觀形狀雖為特殊設計,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屬純功能性設計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又例如,皮包之提帶係連結皮包本體、僅供使用者提取皮包之用,縱其外觀形狀賦予皮包整體特殊視覺效果及感受,依被告邏輯判斷,其亦仍屬純功能性設計而非專利範圍,顯非合理;況依被告所提出之各種車燈相關先前技術(被證3至被證8),亦證前述關於固定座、旋桿、套筒特徵即系爭專利3之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的設計特徵,且此等特徵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亦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於專利要件比對時、或於侵權比對時,不應忽略或刻意排除等語(見本案卷二第335至337頁)。2、系爭專利3之左側視圖與被證35之圖3的比對結果,即明顯可知兩者之間無論就旋桿/螺釘的外觀和形狀、旋桿/螺釘與車燈固定座的相對位置、旋桿/螺釘與車燈本體的相對位置、車燈側面其他的設計特徵等,在在皆有極大差異,造成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是以,被證3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固定座部分的設計特徵,被證35之車燈調節螺釘20並未揭示系爭專利3的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系爭專利3之套筒和旋桿等部位的設計特徵確屬其主要設計特徵,並非就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依被告於歷次書狀中主張系爭專利3欠缺創作性之理由觀之,被告係機械式拆解系爭專利3之車燈中各別部位的設計特徵,將拆解後的各別部位設計特徵分別與被證6、被證7及被證8進行比對,惟因被證6、被證7和被證8顯然無一揭露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故率爾主張前揭部位之設計特徵屬「功能性設計」而應排除於專利權範圍外不予比對(被告民事答辯狀、民事答辯(二)狀);又於雙方針對前揭特徵進行多次攻防之後提出被證35,主張系爭專利3之旋桿與套筒等部位的相關設計特徵僅為對被證35之調節螺釘20外觀的簡易變化手法(被告民事答辯(三)狀)。被告對於設計專利(新式樣專利)與先前技藝之比對方式顯然未以整體設計為對象,不符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中「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比對結果綜合判斷整體設計是否易於思及」之基本原則。末依專利審查基準關於創作性判斷基本原則之說明,「為證明已揭露於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越多,通常越不應認定整體設計為易於思及」,被告結合了四份先前技藝的引證文件(被證6、被證7、被證8、被證35),仍未能組合出系爭專利3之車燈的所有設計特徵,益證系爭專利3非能認定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及通常知識所能易於思及,應具創作性等語(見民事準備(四)狀第2至4頁,外放證物袋)。(三)經查:1、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雖係用於調整車燈角度,然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在外觀造形上並無必然匹配(must-fit)之關係,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仍得在形狀或表面裝飾上進行外觀之創作變化(如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即與被證35之調節螺釘外觀設計不同),故其並非僅係全然取決功能考量所產生之必然匹配的基本形狀,系爭專利3之圓柱狀旋桿及套筒設計已兼具視覺性而屬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故被告所稱應排除功能性設計而不予比對之理由,應不足採。2、被證6、7、8均未揭露「圓柱狀旋桿及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且被證35之調節螺釘端部為「一圓管段環設有齒形外圈,螺旋桿段上方設有兩外張之耳部」,明顯不同於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系爭專利3亦不具有被證35前述之特徵;該類車燈之普通消費者主要為車燈維修裝配等領域,並非一般使用汽車之消費者,其於選購時自會容易注意車燈之整體形狀與特徵,且判斷創作性時,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指具有申請時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一般知識及普通技能之虛擬之人,其通常是指具有執行設計工作之普通能力之設計者。系爭專利3之「旋桿上方設有由上而下逐漸內縮的套筒」、「固定座上方之弧板」、「略呈八邊形之固定座框部」等形狀特徵,其差異已足使系爭專利3之整體外觀產生明顯特異於被證6、7、8及35之視覺效果,故縱將被證6、7、8及35之先前技藝加以組合,也無法得出與系爭專利3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是以,被證6、7、8及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創作性。伍、系爭專利3未違反「圖說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並可據以實施」一、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為僱傭關係等語,被告則主張:應為委任契約等語(見本案卷第110頁),則原告對此自應負舉證責任。(二)次按:「所謂僱傭,則指受僱人為僱用人服勞務之契約而言。僱傭之目的,僅在受僱人單純提供勞務,有如機械,對於服勞務之方法毫無自由裁量之餘地。與所謂委任,係指委任人委託受任人處理事務之契約而言。委任之目的,在一定事務之處理。故受任人給付勞務,僅為手段,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得在委任人所授權限範圍內,自行裁量決定處理一定事務之方法,以完成委任之目的,迥然不同。查被上訴人在上訴人公司任職資訊部副總經理期間,下轄該部員工,負責指派員工處理業務,為原審所認定之事實,則被上訴人與上訴人間之法律關係似非單純僱傭契約性質。況上訴人於原審亦辯稱兩造間為委任關係。是彼等間法律關係為何,則有查明之必要。又勞基法第2條第6款規定,約定勞雇間之契約為勞動契約。據此而言,凡是具有指揮命令及從屬關係者,均屬之,是亦未以僱傭契約為限」(最高法院95年度臺上字第1492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因此僱傭關係係受雇人「毫無自由裁量餘地」,且具有指揮命令及從屬關係者,未以僱傭契約為限,故非一旦有何指揮命令或任何從屬關係(例如出勤管理等),即據此斷定必然為僱傭關係而非其他法律關係,從而尚難僅憑原告與被告陳宥甯先前縱有何從屬關係,即斷認其間必然為僱傭關係而非委任或其他法律關係。(三)原告主張與被告陳宥甯前為僱傭關係,無非以原證4契約第三條約定(見本案卷第20頁)及原證15公司章程第9、12點(見本案卷第214、215頁)為其論據(見本案卷第196頁正面、背面)。然查:原告所提原證4第三條係約定:「乙方同意於任職期間,不得自行經營或受聘於第三者或和他人有任何方式之合作行為,從事經營買賣、委託與甲方營業範圍相同、近似或競爭之產品與技術服務。如:乙方私下與客戶簽訂任何形式與甲方營業項目有關聯之合約」,僅係約定競業禁止,用以禁止被告陳宥甯就同一營業項目與原告競爭,非但與被告陳宥甯是否具從屬性無關,反而由此可知被告陳宥甯具相當之自主性,始有與原告競業之可能性。又該條另約定:「乙方以甲方名義與客戶聯繫卻無回報給甲方」,僅係約定乙方即被告陳宥甯之通知義務,與被告陳宥甯是否具從屬性無關。(四)至原告公司章程第9條之進案流程委託授權、繳交接案明細表及廣告註明原告公司名稱,僅係規定接案流程及廣告標示。另原告公司章程第12條僅係規定工作日誌交店長及回報工作進度,同屬通知義務,亦與被告陳宥甯是否具從屬性無關,該通知義務與民法第540條規定之受任人報告義務無異。(五)又即使被告陳宥甯當時需依原告之指示從事業務,亦與民法第535條所定「應依委任人指示」之義務相符。(六)綜上所述,原告主張為僱傭契約之以上論據不足,均難證明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之關係必然為僱傭而非委任關係或其他法律關係。(七)原告前與被告陳宥甯簽署契約名為「委任」不動產「經理人」契約(見本案卷第20頁),業已明訂為「委任」關係,且按:「公司之經理與公司間亦為委任關係,此觀公司法第192條第4項及第29條第1項之規定自明」(最高法院102年度臺上字第2457號民事判決亦參照),故既名為「經理人」契約,應為委任關係。(八)被告陳宥甯未曾以原告為勞保及就保之投保單位,有其勞保局電子閘門網路資料查詢表附於外放證物袋可參,故與僱傭關係不符。(九)若原告確認前與被告陳宥甯間為僱傭關係,則何以於原證7離職申請書(見本案卷第24頁)記載被告陳宥甯刊登包括系爭照片在內之廣告,皆非原告所有而應由被告陳宥甯自行處理?又何以被告陳宥甯有自主刊登廣告之權限?(十)據上,原告無法證明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之關係必然為僱傭關係而非委任關係或其他法律關係,以實其說,則原告自難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2項規定取得系爭照片之著作權財產權。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21", "lawName": "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9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92 4",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3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40",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5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商標權其他契約爭議事件
一、原告日商象印公司為日本小家電、保溫杯等商品之製造公司,原告台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原告台象公司)則為原告日商象印公司在台灣設立之全資子公司,負責象印商品在我國的銷售販賣業務。原告象印公司擁有「ZOJIRUSHI及象圖」、「ELEPHANT及象圖」商標,並已在我國註冊(註冊第931592號、第160728號,商標圖樣如附圖一),專用期間至103年11月30日止,指定用於電子鍋、保溫瓶等商品。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7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原告未於最後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據其以前提出之準備書狀陳述略以: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M392657號「一種按摩器和按摩裝置」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翔天電子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被告翔天公司)及其負責人即被告陳瑞堯,明知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竟未得原告之授權,製造型號「HY-8852」及「ucozy暖暖按摩枕os-102」之按摩器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並分別於訴外人漢神巨蛋、雅虎奇摩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及相關通路持續對外販賣,此有產品買賣發票附卷可稽,又系爭產品經原告委請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企鑑字第101001號鑑定結果,業已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11,有上開鑑定機關出具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可證,被告陳瑞堯及翔天公司故意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為此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及第85條第1項、第3項及第106條第1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不得為侵害專利權之行為,並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中華民國第I393846號發明專利「通風裝置VENTILATOR」(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緣被告太星公司委託被告易而益電業社製造並由被告太星公司銷售之型號WFSDC210之「DC直流變頻換氣扇」產品(下稱系爭產品1,原證7號)及被告易而益電業社製造、銷售之「DC-210節能變頻通風扇」第一代產品(下稱系爭產品2,原證8號)與第二代產品(下稱系爭產品3,原證9號)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請求項1、6、22、29、36、40,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2項、第97條,以及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及同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請求被告等連帶就系爭產品1,及被告易而益電業社單獨就系爭產品2、3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並請求排除侵害。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如附圖2之系爭專利圖式,其中第四圖及第八圖抄襲附圖1第二圖,第五圖及第九圖抄襲附圖1第三圖,第二圖抄襲附圖1第四圖,然:1.比較附圖1之第二圖及附圖2之第四、八圖,固均描繪一曲面上有圓形凸粒之物體,惟前者採立體畫法,後者則採平面製圖,其他如凸粒之數量、分布、曲面之形狀皆有不同,要難認其「表達」部分構成實質類似。2.比較附圖1之第三圖及附圖2之第五、九圖,固亦均描繪一曲面上有圓形凸粒之物體,惟前者之繪圖視角為平側視,後者之繪圖視角則為俯側視,故整體構圖有所差異,亦難認其「表達」已達到實質類似之程度。3.比較附圖1之第四圖及附圖2之第二圖,固亦均描繪一曲面上有圓形凸粒之物體,但前者乃外側視圖,故外側繪滿圓形凸粒,後者則為剖視圖,故只繪出上方圓形凸粒,是兩者整體構圖仍不相似,尚不得認兩者之「表達」構成實質類似。(三)綜上,原告創作之附圖1與如附圖2所示系爭專利之圖式,固均描繪一具曲面且有圓形凸粒之物體,惟兩者之視角、構圖均有差異,尚無從認其等之「表達」已達到「實質類似」之程度,從而,原告主張被告抄襲系爭著作,侵害其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而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第88條等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其2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6  月  2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7  月  5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商標權權利歸屬
原告公司為一家族企業,由母親陳舜琴為公司負責人,被告即陳舜琴二女兒前則擔任原告公司總經理,負責原告公司所有業務,迄99年4月始離開原告公司另創立0000公司。詎被告於離職前之98年9月間,竟未經原告公司負責人同意,委請台一事務所將系爭商標1移轉登記到自己名下,並以自己名義申請註冊早為原告公司所使用之系爭商標2、3,而違法取得上開商標等語;被告則抗辯稱:系爭商標均由其配偶000000設計,無償借予被告使用於原告公司之產品,嗣因故被告於98年9月向母親陳舜琴要求將系爭商標1移轉登記至被告名下,並申請註冊系爭商標2、3,經陳舜琴同意;況被告離開原告公司後,曾與母親陳舜琴、弟弟000000及弟媳000000協議確認系爭商標歸被告所有,並簽訂協議書,故原告無權要求被告返還系爭商標等語。從而,本件爭點在於:原告得否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伊?(二)經查,被告稱:其自原告公司離職後,曾與其母親即原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陳舜琴、弟弟即原告公司總經理000000及弟媳000000達成確認系爭商標權利歸屬被告所有之協議乙節,業據提出與其所述相符之協議書在卷為憑(本院卷第40頁),其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核與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上及系爭商標1移轉契約書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相符,此經本院調取原告公司登記案卷、系爭商標1審定卷核閱無訛。原告雖稱:協議書上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以肉眼觀察固與系爭商標1移轉契約書及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相似,但仍須送請鑑定方能確認其真正;況縱認印文相符,亦是被告在原告公司任職時利用保管原告公司大小章之機會盜蓋云云,惟參諸下列情狀,應認被告上開所述已與原告協議確認系爭商標歸屬被告乙節,要非子虛:1.被告稱:原告公司前員工000000已在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102年度偵字第981號原告告訴被告偽造文書等案件偵查中證實,被告離職後,000000要求伊等美工人員設計新的LOGO,因為000000稱舊的LOGO已移轉到被告名下,不能再使用,公司後來採用張慧怡所設計的新LOGO等語,有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102年度偵字第981號不起訴處分書之記載可憑(本院卷第117頁),原告就此亦不爭執(本院卷第142頁反面至143頁),堪認000000確曾有上開要求員工設計新LOGO之情事。原告雖謂:000000當時之真意為因舊LOGO已被被告偷偷移轉登記到其名下,所以只有請員工先設計新的LOGO以免爭議云云,惟衡諸商標權具有一定之財產價值,商標權人發覺商標遭人盜取後,不但未即時主張權利,甚至自行向員工表示「不能再使用」並要求員工設計新LOGO,悖於常理甚遠,實非僅以「為免爭議」所得解釋,是原告上開主張,要難採信。2.又依被告提出與000000往來之電子郵件所示,被告前曾發信給000000要求生產車衣,000000表示無法接單,被告即表示此舉違反「當初簽訂」之協議書第8條,要求「重新簽訂協議書」而刪除原告之獨家生產權,接下來被告與000000言詞交鋒、多有齟齬,期間被告亦數度提及「協議書」或「簽了000000的獨家生產權…不接我的單子就已經構成法律問題」等,嗣000000表示被告可傳真協議書,能接受就簽,最後被告則回覆已寄出「協議書的『修改』附件」,請蓋章後寄回一份(本院卷第119至124頁)。徵諸被告提出之被證2協議書第8條確實約定由0000公司負責開拓新經銷商及銷售點的業務開發,原告公司則負責生產000000服飾商品的獨家生產權(本院卷第40頁),與上揭電子郵件中被告一再指摘000000拒絕接單「違反當初簽訂之協議書第8條獨家生產之協議」相符,而000000面對被告一再提及「協議書」及「獨家生產之協議」,設若實際上並無該協議書及協議之存在,衡情000000在電子郵件中當會表示不知被告所云為何或否認,惟000000卻未有不解、詫異或否認之回應,足認兩造確實曾簽訂卷附被證2協議書。至於000000在上開電子郵件中表示「OK我老公說協議書傳真回來我們看看能接受我們就簽」,應係針對被告要求修改當初簽訂之協議書,要原告放棄該協議書約定之獨家生產權所為之回應,此觀諸電子郵件中前後文及之後被告「我司於上星期寄出協議書的修改附件」之回覆即明,故000000所謂「能接受我們就簽」者,係指「被證2協議書之修正版」而非指「被證2之協議書」,是原告以此主張兩造並未簽署被證2協議書云云,自非可採。(三)從而,綜合以上事證,堪認被告抗辯稱兩造曾簽訂被證2之協議書,約定由被告取得系爭商標權利乙節,應屬實在,是原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同法第179條等規定(本院卷第138頁),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於原告聲明請求確認系爭商標2、3之著作財產權屬於原告部分,因原告此一聲明目的在藉由確認其有著作財產權,進一步請求被告返還系爭商標2、3,惟原告不得請求被告返還該等商標,已如前述,是原告此一確認聲明並無確認利益存在,應併予駁回。(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確實簽有被證2之協議書,已如前述,是原告聲請將協議書印文送鑑定、詢問原告法定代理人陳舜琴、詢問證人000000證明原告公司大小章由被告保管,暨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列,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公司為一家族企業,由母親陳舜琴為公司負責人,被告即陳舜琴二女兒前則擔任原告公司總經理,負責原告公司所有業務,迄99年4月始離開原告公司另創立0000公司。詎被告於離職前之98年9月間,竟未經原告公司負責人同意,委請台一事務所將系爭商標1移轉登記到自己名下,並以自己名義申請註冊早為原告公司所使用之系爭商標2、3,而違法取得上開商標等語;被告則抗辯稱:系爭商標均由其配偶000000設計,無償借予被告使用於原告公司之產品,嗣因故被告於98年9月向母親陳舜琴要求將系爭商標1移轉登記至被告名下,並申請註冊系爭商標2、3,經陳舜琴同意;況被告離開原告公司後,曾與母親陳舜琴、弟弟000000及弟媳000000協議確認系爭商標歸被告所有,並簽訂協議書,故原告無權要求被告返還系爭商標等語。從而,本件爭點在於:原告得否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伊?(二)經查,被告稱:其自原告公司離職後,曾與其母親即原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陳舜琴、弟弟即原告公司總經理000000及弟媳000000達成確認系爭商標權利歸屬被告所有之協議乙節,業據提出與其所述相符之協議書在卷為憑(本院卷第40頁),其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核與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上及系爭商標1移轉契約書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相符,此經本院調取原告公司登記案卷、系爭商標1審定卷核閱無訛。原告雖稱:協議書上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以肉眼觀察固與系爭商標1移轉契約書及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相似,但仍須送請鑑定方能確認其真正;況縱認印文相符,亦是被告在原告公司任職時利用保管原告公司大小章之機會盜蓋云云,惟參諸下列情狀,應認被告上開所述已與原告協議確認系爭商標歸屬被告乙節,要非子虛:1.被告稱:原告公司前員工000000已在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102年度偵字第981號原告告訴被告偽造文書等案件偵查中證實,被告離職後,000000要求伊等美工人員設計新的LOGO,因為000000稱舊的LOGO已移轉到被告名下,不能再使用,公司後來採用張慧怡所設計的新LOGO等語,有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102年度偵字第981號不起訴處分書之記載可憑(本院卷第117頁),原告就此亦不爭執(本院卷第142頁反面至143頁),堪認000000確曾有上開要求員工設計新LOGO之情事。原告雖謂:000000當時之真意為因舊LOGO已被被告偷偷移轉登記到其名下,所以只有請員工先設計新的LOGO以免爭議云云,惟衡諸商標權具有一定之財產價值,商標權人發覺商標遭人盜取後,不但未即時主張權利,甚至自行向員工表示「不能再使用」並要求員工設計新LOGO,悖於常理甚遠,實非僅以「為免爭議」所得解釋,是原告上開主張,要難採信。2.又依被告提出與000000往來之電子郵件所示,被告前曾發信給000000要求生產車衣,000000表示無法接單,被告即表示此舉違反「當初簽訂」之協議書第8條,要求「重新簽訂協議書」而刪除原告之獨家生產權,接下來被告與000000言詞交鋒、多有齟齬,期間被告亦數度提及「協議書」或「簽了000000的獨家生產權…不接我的單子就已經構成法律問題」等,嗣000000表示被告可傳真協議書,能接受就簽,最後被告則回覆已寄出「協議書的『修改』附件」,請蓋章後寄回一份(本院卷第119至124頁)。徵諸被告提出之被證2協議書第8條確實約定由0000公司負責開拓新經銷商及銷售點的業務開發,原告公司則負責生產000000服飾商品的獨家生產權(本院卷第40頁),與上揭電子郵件中被告一再指摘000000拒絕接單「違反當初簽訂之協議書第8條獨家生產之協議」相符,而000000面對被告一再提及「協議書」及「獨家生產之協議」,設若實際上並無該協議書及協議之存在,衡情000000在電子郵件中當會表示不知被告所云為何或否認,惟000000卻未有不解、詫異或否認之回應,足認兩造確實曾簽訂卷附被證2協議書。至於000000在上開電子郵件中表示「OK我老公說協議書傳真回來我們看看能接受我們就簽」,應係針對被告要求修改當初簽訂之協議書,要原告放棄該協議書約定之獨家生產權所為之回應,此觀諸電子郵件中前後文及之後被告「我司於上星期寄出協議書的修改附件」之回覆即明,故000000所謂「能接受我們就簽」者,係指「被證2協議書之修正版」而非指「被證2之協議書」,是原告以此主張兩造並未簽署被證2協議書云云,自非可採。(三)從而,綜合以上事證,堪認被告抗辯稱兩造曾簽訂被證2之協議書,約定由被告取得系爭商標權利乙節,應屬實在,是原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同法第179條等規定(本院卷第138頁),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於原告聲明請求確認系爭商標2、3之著作財產權屬於原告部分,因原告此一聲明目的在藉由確認其有著作財產權,進一步請求被告返還系爭商標2、3,惟原告不得請求被告返還該等商標,已如前述,是原告此一確認聲明並無確認利益存在,應併予駁回。(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確實簽有被證2之協議書,已如前述,是原告聲請將協議書印文送鑑定、詢問原告法定代理人陳舜琴、詢問證人000000證明原告公司大小章由被告保管,暨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列,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1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公司為一家族企業,由母親陳舜琴為公司負責人,被告即陳舜琴二女兒前則擔任原告公司總經理,負責原告公司所有業務,迄99年4月始離開原告公司另創立0000公司。詎被告於離職前之98年9月間,竟未經原告公司負責人同意,委請台一事務所將系爭商標1移轉登記到自己名下,並以自己名義申請註冊早為原告公司所使用之系爭商標2、3,而違法取得上開商標等語;被告則抗辯稱:系爭商標均由其配偶000000設計,無償借予被告使用於原告公司之產品,嗣因故被告於98年9月向母親陳舜琴要求將系爭商標1移轉登記至被告名下,並申請註冊系爭商標2、3,經陳舜琴同意;況被告離開原告公司後,曾與母親陳舜琴、弟弟000000及弟媳000000協議確認系爭商標歸被告所有,並簽訂協議書,故原告無權要求被告返還系爭商標等語。從而,本件爭點在於:原告得否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伊?(二)經查,被告稱:其自原告公司離職後,曾與其母親即原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陳舜琴、弟弟即原告公司總經理000000及弟媳000000達成確認系爭商標權利歸屬被告所有之協議乙節,業據提出與其所述相符之協議書在卷為憑(本院卷第40頁),其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核與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上及系爭商標1移轉契約書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相符,此經本院調取原告公司登記案卷、系爭商標1審定卷核閱無訛。原告雖稱:協議書上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以肉眼觀察固與系爭商標1移轉契約書及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相似,但仍須送請鑑定方能確認其真正;況縱認印文相符,亦是被告在原告公司任職時利用保管原告公司大小章之機會盜蓋云云,惟參諸下列情狀,應認被告上開所述已與原告協議確認系爭商標歸屬被告乙節,要非子虛:1.被告稱:原告公司前員工000000已在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102年度偵字第981號原告告訴被告偽造文書等案件偵查中證實,被告離職後,000000要求伊等美工人員設計新的LOGO,因為000000稱舊的LOGO已移轉到被告名下,不能再使用,公司後來採用張慧怡所設計的新LOGO等語,有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102年度偵字第981號不起訴處分書之記載可憑(本院卷第117頁),原告就此亦不爭執(本院卷第142頁反面至143頁),堪認000000確曾有上開要求員工設計新LOGO之情事。原告雖謂:000000當時之真意為因舊LOGO已被被告偷偷移轉登記到其名下,所以只有請員工先設計新的LOGO以免爭議云云,惟衡諸商標權具有一定之財產價值,商標權人發覺商標遭人盜取後,不但未即時主張權利,甚至自行向員工表示「不能再使用」並要求員工設計新LOGO,悖於常理甚遠,實非僅以「為免爭議」所得解釋,是原告上開主張,要難採信。2.又依被告提出與000000往來之電子郵件所示,被告前曾發信給000000要求生產車衣,000000表示無法接單,被告即表示此舉違反「當初簽訂」之協議書第8條,要求「重新簽訂協議書」而刪除原告之獨家生產權,接下來被告與000000言詞交鋒、多有齟齬,期間被告亦數度提及「協議書」或「簽了000000的獨家生產權…不接我的單子就已經構成法律問題」等,嗣000000表示被告可傳真協議書,能接受就簽,最後被告則回覆已寄出「協議書的『修改』附件」,請蓋章後寄回一份(本院卷第119至124頁)。徵諸被告提出之被證2協議書第8條確實約定由0000公司負責開拓新經銷商及銷售點的業務開發,原告公司則負責生產000000服飾商品的獨家生產權(本院卷第40頁),與上揭電子郵件中被告一再指摘000000拒絕接單「違反當初簽訂之協議書第8條獨家生產之協議」相符,而000000面對被告一再提及「協議書」及「獨家生產之協議」,設若實際上並無該協議書及協議之存在,衡情000000在電子郵件中當會表示不知被告所云為何或否認,惟000000卻未有不解、詫異或否認之回應,足認兩造確實曾簽訂卷附被證2協議書。至於000000在上開電子郵件中表示「OK我老公說協議書傳真回來我們看看能接受我們就簽」,應係針對被告要求修改當初簽訂之協議書,要原告放棄該協議書約定之獨家生產權所為之回應,此觀諸電子郵件中前後文及之後被告「我司於上星期寄出協議書的修改附件」之回覆即明,故000000所謂「能接受我們就簽」者,係指「被證2協議書之修正版」而非指「被證2之協議書」,是原告以此主張兩造並未簽署被證2協議書云云,自非可採。(三)從而,綜合以上事證,堪認被告抗辯稱兩造曾簽訂被證2之協議書,約定由被告取得系爭商標權利乙節,應屬實在,是原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同法第179條等規定(本院卷第138頁),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於原告聲明請求確認系爭商標2、3之著作財產權屬於原告部分,因原告此一聲明目的在藉由確認其有著作財產權,進一步請求被告返還系爭商標2、3,惟原告不得請求被告返還該等商標,已如前述,是原告此一確認聲明並無確認利益存在,應併予駁回。(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確實簽有被證2之協議書,已如前述,是原告聲請將協議書印文送鑑定、詢問原告法定代理人陳舜琴、詢問證人000000證明原告公司大小章由被告保管,暨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列,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48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公司為一家族企業,由母親陳舜琴為公司負責人,被告即陳舜琴二女兒前則擔任原告公司總經理,負責原告公司所有業務,迄99年4月始離開原告公司另創立0000公司。詎被告於離職前之98年9月間,竟未經原告公司負責人同意,委請台一事務所將系爭商標1移轉登記到自己名下,並以自己名義申請註冊早為原告公司所使用之系爭商標2、3,而違法取得上開商標等語;被告則抗辯稱:系爭商標均由其配偶000000設計,無償借予被告使用於原告公司之產品,嗣因故被告於98年9月向母親陳舜琴要求將系爭商標1移轉登記至被告名下,並申請註冊系爭商標2、3,經陳舜琴同意;況被告離開原告公司後,曾與母親陳舜琴、弟弟000000及弟媳000000協議確認系爭商標歸被告所有,並簽訂協議書,故原告無權要求被告返還系爭商標等語。從而,本件爭點在於:原告得否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伊?(二)經查,被告稱:其自原告公司離職後,曾與其母親即原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陳舜琴、弟弟即原告公司總經理000000及弟媳000000達成確認系爭商標權利歸屬被告所有之協議乙節,業據提出與其所述相符之協議書在卷為憑(本院卷第40頁),其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核與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上及系爭商標1移轉契約書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相符,此經本院調取原告公司登記案卷、系爭商標1審定卷核閱無訛。原告雖稱:協議書上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以肉眼觀察固與系爭商標1移轉契約書及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相似,但仍須送請鑑定方能確認其真正;況縱認印文相符,亦是被告在原告公司任職時利用保管原告公司大小章之機會盜蓋云云,惟參諸下列情狀,應認被告上開所述已與原告協議確認系爭商標歸屬被告乙節,要非子虛:1.被告稱:原告公司前員工000000已在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102年度偵字第981號原告告訴被告偽造文書等案件偵查中證實,被告離職後,000000要求伊等美工人員設計新的LOGO,因為000000稱舊的LOGO已移轉到被告名下,不能再使用,公司後來採用張慧怡所設計的新LOGO等語,有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102年度偵字第981號不起訴處分書之記載可憑(本院卷第117頁),原告就此亦不爭執(本院卷第142頁反面至143頁),堪認000000確曾有上開要求員工設計新LOGO之情事。原告雖謂:000000當時之真意為因舊LOGO已被被告偷偷移轉登記到其名下,所以只有請員工先設計新的LOGO以免爭議云云,惟衡諸商標權具有一定之財產價值,商標權人發覺商標遭人盜取後,不但未即時主張權利,甚至自行向員工表示「不能再使用」並要求員工設計新LOGO,悖於常理甚遠,實非僅以「為免爭議」所得解釋,是原告上開主張,要難採信。2.又依被告提出與000000往來之電子郵件所示,被告前曾發信給000000要求生產車衣,000000表示無法接單,被告即表示此舉違反「當初簽訂」之協議書第8條,要求「重新簽訂協議書」而刪除原告之獨家生產權,接下來被告與000000言詞交鋒、多有齟齬,期間被告亦數度提及「協議書」或「簽了000000的獨家生產權…不接我的單子就已經構成法律問題」等,嗣000000表示被告可傳真協議書,能接受就簽,最後被告則回覆已寄出「協議書的『修改』附件」,請蓋章後寄回一份(本院卷第119至124頁)。徵諸被告提出之被證2協議書第8條確實約定由0000公司負責開拓新經銷商及銷售點的業務開發,原告公司則負責生產000000服飾商品的獨家生產權(本院卷第40頁),與上揭電子郵件中被告一再指摘000000拒絕接單「違反當初簽訂之協議書第8條獨家生產之協議」相符,而000000面對被告一再提及「協議書」及「獨家生產之協議」,設若實際上並無該協議書及協議之存在,衡情000000在電子郵件中當會表示不知被告所云為何或否認,惟000000卻未有不解、詫異或否認之回應,足認兩造確實曾簽訂卷附被證2協議書。至於000000在上開電子郵件中表示「OK我老公說協議書傳真回來我們看看能接受我們就簽」,應係針對被告要求修改當初簽訂之協議書,要原告放棄該協議書約定之獨家生產權所為之回應,此觀諸電子郵件中前後文及之後被告「我司於上星期寄出協議書的修改附件」之回覆即明,故000000所謂「能接受我們就簽」者,係指「被證2協議書之修正版」而非指「被證2之協議書」,是原告以此主張兩造並未簽署被證2協議書云云,自非可採。(三)從而,綜合以上事證,堪認被告抗辯稱兩造曾簽訂被證2之協議書,約定由被告取得系爭商標權利乙節,應屬實在,是原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同法第179條等規定(本院卷第138頁),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於原告聲明請求確認系爭商標2、3之著作財產權屬於原告部分,因原告此一聲明目的在藉由確認其有著作財產權,進一步請求被告返還系爭商標2、3,惟原告不得請求被告返還該等商標,已如前述,是原告此一確認聲明並無確認利益存在,應併予駁回。(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確實簽有被證2之協議書,已如前述,是原告聲請將協議書印文送鑑定、詢問原告法定代理人陳舜琴、詢問證人000000證明原告公司大小章由被告保管,暨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列,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公司為一家族企業,由母親陳舜琴為公司負責人,被告即陳舜琴二女兒前則擔任原告公司總經理,負責原告公司所有業務,迄99年4月始離開原告公司另創立0000公司。詎被告於離職前之98年9月間,竟未經原告公司負責人同意,委請台一事務所將系爭商標1移轉登記到自己名下,並以自己名義申請註冊早為原告公司所使用之系爭商標2、3,而違法取得上開商標等語;被告則抗辯稱:系爭商標均由其配偶000000設計,無償借予被告使用於原告公司之產品,嗣因故被告於98年9月向母親陳舜琴要求將系爭商標1移轉登記至被告名下,並申請註冊系爭商標2、3,經陳舜琴同意;況被告離開原告公司後,曾與母親陳舜琴、弟弟000000及弟媳000000協議確認系爭商標歸被告所有,並簽訂協議書,故原告無權要求被告返還系爭商標等語。從而,本件爭點在於:原告得否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伊?(二)經查,被告稱:其自原告公司離職後,曾與其母親即原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陳舜琴、弟弟即原告公司總經理000000及弟媳000000達成確認系爭商標權利歸屬被告所有之協議乙節,業據提出與其所述相符之協議書在卷為憑(本院卷第40頁),其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核與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上及系爭商標1移轉契約書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相符,此經本院調取原告公司登記案卷、系爭商標1審定卷核閱無訛。原告雖稱:協議書上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以肉眼觀察固與系爭商標1移轉契約書及原告公司變更登記表上之原告公司大小章印文相似,但仍須送請鑑定方能確認其真正;況縱認印文相符,亦是被告在原告公司任職時利用保管原告公司大小章之機會盜蓋云云,惟參諸下列情狀,應認被告上開所述已與原告協議確認系爭商標歸屬被告乙節,要非子虛:1.被告稱:原告公司前員工000000已在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102年度偵字第981號原告告訴被告偽造文書等案件偵查中證實,被告離職後,000000要求伊等美工人員設計新的LOGO,因為000000稱舊的LOGO已移轉到被告名下,不能再使用,公司後來採用張慧怡所設計的新LOGO等語,有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102年度偵字第981號不起訴處分書之記載可憑(本院卷第117頁),原告就此亦不爭執(本院卷第142頁反面至143頁),堪認000000確曾有上開要求員工設計新LOGO之情事。原告雖謂:000000當時之真意為因舊LOGO已被被告偷偷移轉登記到其名下,所以只有請員工先設計新的LOGO以免爭議云云,惟衡諸商標權具有一定之財產價值,商標權人發覺商標遭人盜取後,不但未即時主張權利,甚至自行向員工表示「不能再使用」並要求員工設計新LOGO,悖於常理甚遠,實非僅以「為免爭議」所得解釋,是原告上開主張,要難採信。2.又依被告提出與000000往來之電子郵件所示,被告前曾發信給000000要求生產車衣,000000表示無法接單,被告即表示此舉違反「當初簽訂」之協議書第8條,要求「重新簽訂協議書」而刪除原告之獨家生產權,接下來被告與000000言詞交鋒、多有齟齬,期間被告亦數度提及「協議書」或「簽了000000的獨家生產權…不接我的單子就已經構成法律問題」等,嗣000000表示被告可傳真協議書,能接受就簽,最後被告則回覆已寄出「協議書的『修改』附件」,請蓋章後寄回一份(本院卷第119至124頁)。徵諸被告提出之被證2協議書第8條確實約定由0000公司負責開拓新經銷商及銷售點的業務開發,原告公司則負責生產000000服飾商品的獨家生產權(本院卷第40頁),與上揭電子郵件中被告一再指摘000000拒絕接單「違反當初簽訂之協議書第8條獨家生產之協議」相符,而000000面對被告一再提及「協議書」及「獨家生產之協議」,設若實際上並無該協議書及協議之存在,衡情000000在電子郵件中當會表示不知被告所云為何或否認,惟000000卻未有不解、詫異或否認之回應,足認兩造確實曾簽訂卷附被證2協議書。至於000000在上開電子郵件中表示「OK我老公說協議書傳真回來我們看看能接受我們就簽」,應係針對被告要求修改當初簽訂之協議書,要原告放棄該協議書約定之獨家生產權所為之回應,此觀諸電子郵件中前後文及之後被告「我司於上星期寄出協議書的修改附件」之回覆即明,故000000所謂「能接受我們就簽」者,係指「被證2協議書之修正版」而非指「被證2之協議書」,是原告以此主張兩造並未簽署被證2協議書云云,自非可採。(三)從而,綜合以上事證,堪認被告抗辯稱兩造曾簽訂被證2之協議書,約定由被告取得系爭商標權利乙節,應屬實在,是原告依民法第767條第1項前段、同法第179條等規定(本院卷第138頁),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於原告聲明請求確認系爭商標2、3之著作財產權屬於原告部分,因原告此一聲明目的在藉由確認其有著作財產權,進一步請求被告返還系爭商標2、3,惟原告不得請求被告返還該等商標,已如前述,是原告此一確認聲明並無確認利益存在,應併予駁回。(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確實簽有被證2之協議書,已如前述,是原告聲請將協議書印文送鑑定、詢問原告法定代理人陳舜琴、詢問證人000000證明原告公司大小章由被告保管,暨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列,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71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7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9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95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7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29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3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3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7",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新型第M406935號「胸罩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100年7月11日至109年10月19日止。被告蔡信豪以多姿公司名義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之購物網站上販售型號7198、品名為「索菈娜」之內衣(下稱系爭產品1),系爭產品1疑似侵害系爭專利,原告遂於101年10月11日發函予被告多姿公司及○○公司通知停止侵害系爭專利,然被告蔡信豪竟於102年6月改以被告黛絲芬企業有限公司(下稱黛絲芬公司)名義繼續於○○公司之購物網站上販售型號7218、品名為「索菈娜」之內衣(下稱系爭產品2),經進行侵權分析比對,系爭產品1、2均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被告多姿公司與被告黛絲芬公司實具有法人格上之同一性,經原告發函警告後,被告等繼續於相同之通路販賣相同產品,顯有侵權之故意,被告林憲忠、蔡信豪分別為被告多姿公司及黛絲芬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法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185條,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原因:引證4、引證5、引證6、引證7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之創作目的為定型效果佳,且平貼舒適,並可避免穿戴時罩杯向外擴張而變形損壞。而系爭專利之特點為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兩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背帶;罩杯組係由兩罩杯體所組成;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罩杯體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背帶;以及罩杯組之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2.引證4之創作目的係提供一種直接散熱、排汗與透氣之功效。然系爭專利與引證4之結構加以分析,引證4就系爭專利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罩杯體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未見揭示或說明。引證4罩杯組之左、右罩杯下緣透過一弧形鋼圈或弧形布條A縫接支撐部;需設有弧形鋼圈或弧形布條A,其罩杯底緣無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之設計,故支撐部相當於接設在系爭專利杯部底緣。又系爭專利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背帶,引證4無此結構,引證4其背扣帶之支撐肋B係接設於支撐部兩側,其罩杯外側緣無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之設計,其相當於背扣帶直接連接於系爭專利杯部外側緣。系爭專利罩杯組之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引證4無此結構,且其支撐部外側緣及彈性覆片外側緣與支撐肋連接。因此,引證4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中「定型效果佳」、「平貼舒適」及「避免罩杯擴張變形」之創作目的與功效,是引證4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引證5之創作目的係加強對乳房的側壓及墊撐效果。然系爭專利與引證5的結構加以分析,系爭專利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罩杯體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部分,未見引證5說明或揭示;引證5罩杯組之兩罩杯、下緣透過一弧形鋼圈或弧形布條與土台之弧凹槽、縫接;需設有弧形鋼圈或弧形布條,其罩杯、底緣無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之設計,故土台相當於接設在系爭專利杯部底緣。系爭專利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背帶部分,引證5亦無此結構,引證5其土台兩側透過補強片與背片連接,其罩杯、外側緣無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之設計,故相當於背片直接連接於系爭專利杯部外側緣。因此引證5並未揭露系爭專利「定型效果佳」、「平貼舒適」及「避免罩杯擴張變形」之創作目的與功效,故引證5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4.引證6之創作目的係利用軟塑條形成一寬大面積,供對乳房產生支撐,避免乳房下墜外擴。然系爭專利與引證6的結構加以分析,系爭專利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罩杯體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未見引證6說明或揭示。引證6罩杯組之兩罩杯下緣透接設有一連結布體;其罩杯底緣無側平貼部之設計,故連結布體相當於接設在系爭專利杯部底緣。而系爭專利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背帶部分,引證6亦無此結構,其罩杯外側緣直接透過軟塑條連接側背帶,其罩杯外側緣無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之設計,故相當於側背帶直接連接於系爭專利杯部外側緣。因此引證6並未揭露系爭專利「定型效果佳」、「平貼舒適」及「避免罩杯擴張變形」之創作目的與功效。是引證6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5.引證4、引證5及引證6之組合,均未見揭示有系爭專利之「定型效果佳」、「平貼舒適」及「避免罩杯擴張變形」等創作目的及功效。引證4、5之罩杯下緣均透過一弧形鋼圈或弧形布條與支撐部或土台之弧凹槽縫接,兩者結構與系爭專利不同;引證6之連接布體相當於接設在系爭專利罩杯體之杯部底緣,其結構亦與系爭專利不同;引證4、5及6均相當於將背帶接設在系爭專利罩杯體之杯部外側緣,其結構亦與系爭專利不同;引證4、5均未揭示、亦無說明有系爭專利罩杯組之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之結構。因此,結合引證4、5及6無法揭露有系爭專利之創作目的及功效,是結合引證4、5及6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6.引證7係一種帶有鋼圈的罩杯,由其說明書第5頁所述,該加厚區域係形成於罩杯本體上且與人體乳房下部相對應的區域和與人體乳房側面部位相對應的區域,也就是對應乳房下緣與側面之部位;而該加厚區域之目的在於使得其與人體的乳房曲線相吻合,真正起到承托和矯形的作用。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係形成於罩杯體中對應胸型大小之杯部外側緣與底緣,亦即,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係對應乳房外側周邊,而非與乳房下緣及側面對應,換言之,系爭專利的杯部即相當於引證7的罩杯本體。而系爭專利設於罩杯體中設置側平貼部之目的在於相對杯部產生L型支撐之定型效果,可避免罩杯向外擴張而變形損壞,且由於可壓平腋下副乳而產生平貼舒適之效果。引證7加厚區域與專利側平貼部為不同部位之結構。型態上一個是加厚、一個是壓平,兩者迥異。引證7加厚區域的承托和矯形之目的功效與系爭專利側平貼部的定型與平貼等目的功效不同。(三)原告取得系爭專利要製造時就發現被告之侵權行為,系爭專利相關產品還沒有正式製造產品到市場銷售,所以未有標示證書號數的產品在市場上銷售。而被告自承黛絲芬公司和多姿公司是同一企業,自原告發函予被告多姿公司後,被告黛絲芬公司仍繼續銷售,原告為制止被告製造銷售之行為,花費相當多心力和時間費用,被告多姿公司在本件進行訴訟當中,又到法院進行清算程序,被告黛絲芬公司和多姿公司皆為故意。另經原告至戶籍機關查詢,被告多姿公司現任法定代理人雖為被告林憲忠,然被告多姿公司實際經營者為被告蔡信豪,被告林憲忠是人頭,被告林憲忠亦知情,甚且被告蔡信豪和原告原本熟識,甚至使用相同的製造商。故被告4人間就系爭產品1、2之製造、販賣構成共同侵權行為。(四)被告抗辯依市場消費習慣及製作成本內褲應扣除二分之一價額,顯係違背消費者經驗法則、混淆視聽之說詞,蓋無專利設計之內褲如何與胸罩等價?又內褲如係隨機出貨雖可證明必屬贈品,然反過來說,縱使內褲可由消費者選擇尺寸,仍可為贈品,除非被告能舉證以實其說,惟被告對此有利於己之事實竟怠為舉證,足見所辯均無可採。(五)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400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多姿公司、被告林憲忠部分:被告多姿公司、被告林憲忠,經合法通知未到場,亦無提出書狀作何答辯或陳述。(二)被告黛絲芬公司部分:1.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引證4、引證5、引證6、引證7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引證4為2007年5月1日公告之第M310600號「胸罩結構改良」專利案;引證5為2010年8月1日公告之第M385238號「側壓集中胸罩」專利案;引證6為2010年8月11日公告之第M385945號「女性貼身內衣結構」專利案;引證7為2006年1月4日公告之中國授權公告第CN2749305Y號專利案,合先敘明。(2)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之胸罩結構中之罩杯組、背帶等,已分別揭示於引證4至6之內容及圖示,此乃一般胸罩之基礎結構單元;又其中請求項1之側平貼部已見於引證4之第1圖、第5圖中罩杯外側之支撐部(由說明書內容可知此支撐部之重點在於透氣,即表示在使用上是與乳房相貼接觸而需要有散熱、排汗與透氣效果),引證5之說明書敘述:於胸罩的土台與兩罩杯縫結的外側部位內緣面分別車縫增設有一塊側壓布…其尺寸乃以能涵蓋二罩杯外側約1/2區域為宜,由於其功能為側壓集中,因此在使用上亦是與乳房相貼接觸,及引證6之第2圖揭示之胸罩中的罩杯與系爭專利第1圖所示之罩杯可謂完全相同;引證7之圖1、圖7中所揭示之罩杯本體,及說明書所述的罩杯本體可以是有肩帶4分之3杯形或三角杯形,由此足見,該罩杯本體之4分之3杯形即與系爭專利第一圖所示之罩杯體可謂完全一模一樣;又其中之土台片已見於引證4之於左、右側罩杯下緣之支撐部,引證5之土台,及引證6之連結布體;又其中之側支持線部則是已見於引證4第1、第5圖所示之支撐部遠離罩杯外側之縫線結構,引證5之補強片,及引證6之於罩杯外側之軟塑條;故請求項1係為引證4至7之組合,為該新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故引證4、引證5、引證6、引證7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系爭產品1、2並無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系爭產品1並無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組成要件包括:罩杯組、背帶、背帶端部、罩杯體、杯部、側平貼部、土台片、側支持線部;系爭產品1其結構組成包括有:罩杯組、背帶、背帶端部、罩杯體、杯部、土台片、側支持線部。②系爭專利要件編號A之技術特徵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系爭產品1要件編號a之技術特徵則為該胸罩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系爭專利要件編號B之技術特徵為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系爭產品1要件編號b之技術特徵則為無此結構。且專利範圍並未定義所謂側平貼部之範圍、大小。系爭專利要件編號C之技術特徵為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系爭產品1要件編號c之技術特徵則為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具透氣、彈性伸縮效果材質之土台片。系爭專利要件編號D之技術特徵為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系爭產品1要件編號d之技術特徵則為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③綜上,系爭產品1與系爭專利依全要件原則比對,系爭產品1欠缺系爭專利相同之側平貼部,且系爭產品1之土台片為具有透氣、彈性伸縮效果材質,與系爭專利之土台片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為明顯差異性材質,依照全要件原則,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之餘地,故兩者實質不相同,系爭產品1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系爭產品2並無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①系爭產品2其結構組成包括有:罩杯組、背帶、背帶端部、罩杯體、杯部、土台片、側支持線部。②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同上所述;系爭產品2要件編號a之技術特徵則為該胸罩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系爭產品2要件編號b之技術特徵則為無此結構。且專利範圍並未定義所謂側平貼部之範圍、大小。系爭產品2要件編號c之技術特徵則為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具透氣、彈性伸縮效果材質之土台片。系爭產品2要件編號d之技術特徵則為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③綜上,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依全要件原則比對,系爭產品2欠缺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側平貼部,且系爭產品2之土台片為具有透氣、彈性伸縮效果,與系爭專利之土台片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為明顯差異性材質,依照全要件原則,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之餘地,故兩者實質不相同,系爭產品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3.原告自承:「原告是取得專利要製造時就發現有侵權,所以還沒有正式製造產品到市場銷售,所以還沒有有標示的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由於原告根本未製造其專利產品到市場上流通販售,故縱使被告有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根本無從影響原告之收益,原告客觀上並未遭受損害,請求損害賠償自無理由。原告既未製造其專利產品到市場上流通販售,則根本不可能於專利產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依法自不得請求損害賠償,或須證明被告有故意或過失,惟被告並無任何過失可言。4.依照○○公司提供之銷售明細表可知,○○公司銷售被告多姿公司提供之系爭產品1最後日期為101年8月29日至101年10年12日,而原告發函予被告多姿公司之警告函,其日期雖載為101年10月11日,但主張之專利為第M405762號專利,並非系爭專利,故無法證明在101年10月12日以前被告多姿公司已接獲上開警告函而知悉系爭專利存在之事實,故被告多姿公司之銷售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可言。而上開原告寄發警告函給多姿公司之情事,被告蔡信豪並不知情,且原告係於102年7月16日始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黛絲芬公司,被告黛絲芬公司於接獲該信函後始得知系爭專利。依照○○公司提供之銷售明細表可知,○○公司銷售被告黛絲芬公司提供之系爭產品2最後日期為102年4月17日至102年7月26日,在被告黛絲芬公司接獲該上開存證信函而得知系爭專利前,被告黛絲芬公司自無故意或過失可言。5.損害賠償部分:(1)被告多姿公司部分:依照被告多姿公司與○○公司之新品報價單可知,被告多姿公司賣給○○公司含胸罩及內褲之一組價格為966元,而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產品僅為胸罩,且胸罩及內褲亦非必成組販賣(原告主張內褲為隨機贈送,消費者只能選擇胸罩尺寸云云實與事實不符,觀諸原證1之型錄及載明內褲亦可選擇尺寸,並非隨機贈送),故應扣除內褲之價額,而依市場消費習慣及製作成本等,認以扣除2分之1為適當。另依鈞院101年民專上字第7號民事判決係以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所記載之營業淨利率計算其所獲利益,由於被告蔡信豪無從取得被告多姿公司101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之營業淨利率資料,惟依照國稅局101年度同業利潤率標準表「內衣批發」行業之淨利率8%計算所獲利益,即係扣除成本及必要費用所計算之所得利益,故以該同業利潤率計算所得利益甚為妥適,依據上開標準計算銷售系爭產品所得之利益為101,469元(計算式:(476+648+745+757)×966×1/2×8%=101469)。(2)被告黛絲芬公司部分:同上理由,依照被告黛絲芬公司與○○公司之新品報價單可知,被告黛絲芬公司賣給○○公司含胸罩及內褲之一組價格為987元,由於黛絲芬公司目前尚未完成申報102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故無法得知102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之營業淨利率(101年度為負數),因此以國稅局102年度同業利潤率標準表「內衣批發」行業之淨利率8%為計算所得利益,依據上開標準計算銷售系爭產品所得之利益為36,874元(計算式:(35+382+53+464)×987×1/2×8%=36874)。6.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免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01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100年7月11日至109年10月19日止。(二)系爭產品1為被告蔡信豪以多姿公司名義販售、系爭產品2為被告黛絲芬公司販售,系爭產品1、2皆於○○公司之購物網站上販售。(三)原告於101年10月11日發函予多姿公司及○○公司函知停止侵害系爭專利,○○公司於101年10月19日回覆,原告再於102年7月16日委請律師發函予黛絲芬公司及○○公司。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1.系爭專利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包含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且可相互扣合之背帶所組成,特色在於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包覆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兩罩杯體分別具有杯部及鄰近外側之側平貼部,又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縫設有一土台片,再者兩罩杯體的側平貼部邊緣並分別利用一側支持線部連接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分別與兩側支持線部底端連接,藉此,使罩杯組之兩罩杯體可受兩側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的支撐作用,產生定型效果(參本院卷(一)第207頁反面系爭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新型摘要】)。2.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圖1所示。3.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公告申請專利範圍共計7項,原告主張受侵害之項次為第1項,其內容如下: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二)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既抗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應撤銷之原因,揆諸前揭法條,本院自應就此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以認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得否對被告主張權利。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9年10月20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100年7月11日形式審查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100年7月11日起至109年10月19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一)第34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一)第207至215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1)引證4(本院卷(一)第126至133頁):①引證4為96年5月1日公開之我國公告第M310600號「胸罩結構改良」專利,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9年10月20日),是足做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引證4圖式第一圖(如附圖3)揭示之胸罩結構,係於胸罩(10)上形成可對穿戴者乳房產生包覆固定作用之左、右側罩杯(11),左、右側罩杯(11)下緣具有一向外側延設,並用來連結左、右側罩杯(11)與背扣帶(13)之支撐部(12),於左、右側罩杯(11)上緣則均利用一彈性覆片(14)而與肩帶(15)相接連,該二肩帶(15)係往後方圈設,以接連於背扣帶(13)上,及背扣帶(13)係以網狀彈性布料所構成,藉以在穿戴時,能分別利用肩帶(15)之懸吊配合背扣帶(13)圍繞住人體,並彈性束緊,而讓左、右側罩杯(11)能確實包覆在乳房外,並將乳房撐托保護住(參本院卷(一)第129頁第二段及第131頁)。(2)引證5(本院卷(一)第134至142頁):①引證5為99年8月1日公開之我國公告第M385238號「側壓集中胸罩」專利,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9年10月20日),是足做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引證5圖式第二圖(如附圖4)揭示之胸罩結構,主要是採適當布料裁製成預定形狀之土台(10),於土台(10)上緣適當位置處製設有二弧凹槽(11)(12),藉以供車縫組設另製之罩杯(21)(22),而在土台(10)兩端側緣部位分別再車縫延製二背片(31)(32),於二背片(31)(32)的端部另銜結有相互配合的扣片(33)與扣鉤(34),又在二背片(31)(32)上緣與二罩杯(21)(22)最高點間連結組設有肩帶(41)(42),另在土台(10)及二背片(31)(32)下緣部位乃車縫有一道束帶(50),以提供胸罩穿著時之適當束縛定位作用,據此構成本創作胸罩之基本功能架構(參本院卷(一)第137頁第12行至同頁背面第1行,第140頁背面圖式第二圖)。(3)引證6(本院卷(一)第143至149頁):①引證6為99年8月11日公開之我國公告第M385945號「女性貼身內衣結構」專利,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9年10月20日),是足做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引證6圖式第二圖(如附圖5)揭示之內衣結構,包含對稱之兩罩杯(10),且為淚滴狀之圓凸型態,並以連結布體(11)左右各縫設於兩罩杯(10)下緣構成,兩罩杯(10)內面各縫設有記憶泡棉(101)可使乳房更能緊貼包覆,特別是:兩罩杯(10)分別由外側周緣下緣與連結布體(11)之左、右端相接處朝向該罩杯(10)外側上緣延伸各埋設有軟塑條(102),以本實施例為向上延伸有4公分長之軟塑條(102)。兩罩杯(10)相互遠離之外側端緣及所連接之連結布體(11)左、右端相接處,向外延設有兩側背帶(12),且兩罩杯(10)相互遠離之外側端緣結合有兩肩帶(13)、兩背帶(14)(參本院卷(一)第145頁末段,第148頁圖式第二圖)。(4)引證7(本院卷(一)第189至192頁):①引證7為95(西元2006)年1月4日公告之大陸地區第CN2749305Y號「帶有鋼圈的立體文胸罩杯」專利,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9年10月20日),是足做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引證7圖1(如附圖6)及圖7揭示之罩杯本體1,由上層11和下層12構成,在罩杯本體1上與人體乳房下部相對應的區域和與人體乳房側面部位相對應的區域設置有加厚區域2。做局部的加厚處理,可以使得罩杯本體1與人體的乳房區線相吻合,達到承托和矯形作用(參本院卷(一)第191頁第2至6行,同頁背面圖1)。4.有效性爭點:引證4至7之組合是否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參本院卷(一)第201頁):5.引證4至7之組合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按系爭專利說明書【新型內容】載有「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定型效果佳之胸罩結構,藉以避免胸罩在穿戴時向外擴張,而不致破壞胸罩集胸、托高的效果,且能減少其發生變形損壞的現象」,「本創作主要係透過下列的技術手段,來具體實現上述的各項目的與效能,…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透過前述技術手段的具體實現,使本創作之胸罩在穿戴時,可使罩杯組之兩罩杯體可受兩側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的支撐作用,而產生定型效果,當兩側背帶向外拉張時,其向外拉力可均勻分布於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上,不致作用在罩杯組上,使罩杯組之罩杯體能完整包覆胸部、且產生托高效果,而不致發生變形的現象」,【實施方式】載有「罩杯組(10)並於兩罩杯體(11)側平貼部(111)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15)連接前述背帶(30),且土台片(12)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15)下段連接,使罩杯組(10)之兩罩杯體(11)可受兩側側支持線部(15)與土台片(12)所形成的L型防護區所支撐與定型。」(參本院卷(一)第209至210頁背面),顯見系爭專利發明目的在於「形成一可支撐與定型罩杯體之結構,以避免罩杯體在穿戴時向外擴張」,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在於:於罩杯體底緣接設之「土台片」與外側緣接設之「側支持線部」,均採用「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布片,以於罩杯體兩側形成L型之定型構造(參本院卷(一)第215頁系爭專利圖式第四圖之拉張示意圖),合先敘明。(2)系爭專利請求項1內容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即是界定系爭專利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不具彈性收縮之側支持線部」與「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土台片」組構之結構。至於該請求項1之「罩杯組」、「背帶」、「扣接(結構)」、「罩杯體」及「土台片」實為習知之胸罩構件,相當於引證4圖式第一圖胸罩(10)之「左、右側罩杯(11)」、「背扣帶(13)」、「扣接結構」、「罩杯(11)上所形成之罩杯體」及「支撐部(12)」,引證5圖式第二圖胸罩之「罩杯(21)(22)」、「背片(31)(32)」、「扣片(33)與扣勾(34)」、「罩杯(21)(22)上所形成之罩杯體」及「土台(10)」,引證6圖式第二圖貼身內衣(1)之「罩杯(10)」、「扣接結構」、「側背帶(12)」、「罩杯上所形成之罩杯體」及「連接布體(11)」。上揭比對結果,兩造均有相同見解(參本院卷(一)第172頁背面至第175頁,第123至124頁),併予指明。(3)又依前述,系爭專利之「側平貼部」係指「罩杯體內,平貼於使用者胸部(乳房)側緣與底緣之部分」,依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該「側平貼部」實為一般胸罩具備之構件。如引證4之「支撐部(12)」、引證5之「側壓布(24)」、引證7「加厚區域(2)」外側緣及底緣平整區域(參見圖式灰色部分),均為平貼使用者胸部(乳房)側緣與底緣之構件。是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之「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實為習知胸罩之技術特徵。(4)據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之「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技術特徵,均為習知之胸罩結構,尤以引證4、引證6,單一先前技術即以揭示上揭技術特徵。(5)惟雖引證4至6揭示有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土台片」之構件(即引證4之「支撐部(12)」、引證5之「土台(10)」、引證6之「連接布體(11)」),然引證4至6均未限定該構件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此外,引證4至7均未揭示有「不具彈性收縮之側支持線部」,是系爭專利請求項1「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之技術特徵,並未見於引證4至7之先前技術中。(6)又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藉由「不具彈性收縮之側支持線部」與「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土台片」組構之結構以達成「罩杯定型」之創作目的,然查引證4至7均未揭示關於「罩杯定型」之技術內容,實難證明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有合理動機組合引證4至7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新型;況引證4至7並未揭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縱使組合該等證據,亦無法完成系爭專利之「罩杯定型」結構,是以,難謂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引證4至7揭示之內容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引證4至7之組合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7)至被告雖辯稱:引證4之「支撐部(12)」、引證5之「土台(10)」、引證6之「連接布體(11)」均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土台片」;引證4之「支撐部(12)遠離罩杯外側之縫線」(即扣帶13上之垂直縫線)、引證5之「補強片(13)(14)」與引證6之「軟塑條(102)」均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側支持線部」(參本院卷(一)第123至125頁)。惟引證4之「支撐部(12)」、引證5之「土台(10)」、引證6之「連接布體(11)」均未限定於「不具彈性伸縮效果」,業如前述,是無法對應於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之技術特徵。又系爭專利之「側支持線部」係直接連接於「罩杯體」外側而具有固定功能之「罩杯定型」構件。而引證4罩杯(11)外側並未直接連結於「扣帶13上之垂直縫線」,而係連結於「支撐部(12)」,故當罩杯(11)外側受到外力拉張時,該縫線並無法支撐罩杯,顯見引證4之「縫線」並非做為「罩杯定型」之構件,是而不同於系爭專利之「側支持線部」,同理,引證5之「補強片(13)(14)」亦非連接於罩杯(21)(22)之外側,是無法對應系爭專利之「側支持線部」,因此,引證4、5均未揭示相當於系爭專利「側支持線部」之構件。至於引證6之「軟塑條(102)」,係被包覆於兩罩杯(10)外側之「寬大面積」內,用於支撐乳房、防止下墜(參見卷第146頁第1至5行),該「寬大面積」則為連結布體(11)上所縫製之長條區域,引證6並未限定連結布體(11)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者,是縱使有「軟塑條(102)」之設置,連結布體(11)受外力拉張時仍會牽動罩杯(10),是難謂該「軟塑條(102)」有固定罩杯之功能,是應無法對應系爭專利做為罩杯定型用之「側支持線部」。據上,引證4至6實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之技術特徵,被告上開抗辯,尚不足採。(三)系爭產品1、2均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1.經兩造確認之系爭產品1、2實物照片如附圖2所示。系爭產品1、2之胸罩結構,均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加厚區域;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加厚區域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2.經解析系爭專利請求項1,其技術特徵可拆解為A至D之四個要件:(1)要件A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2)要件B為「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3)要件C為「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4)要件D為「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3.系爭產品1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1)系爭產品1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A至D,可解析為a1至d1之四個要件: ①要件a1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 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②要件b1為「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 有一平貼部;」;③要件c1為「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④要件d1為「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2)系爭產品1之要件a1、d1可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A、D,被告並不爭執(參本院卷(一)第219頁)。(3)按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又兩罩杯體(11)並於杯部(110)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111),供服貼於使用者胸部側緣與底緣」(參本院卷(一)第210頁背面第18至20行),足見系爭專利之「側平貼部」係指「罩杯體內,平貼於使用者胸部(乳房)外側緣與底緣之部分」,自不包含罩杯體貼合胸部(乳房)之部分。本院曾於103年1月14日以智院真青102民專訴字第84號函請兩造表示意見,兩造均為相同見解(參本院卷(一)第266、269頁)。查系爭產品1於罩杯體之杯部外側緣與底緣均形成一平整區域(以下簡稱「平貼部」)而可貼合於使用者乳房之外側緣及底緣,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側平貼部」,是以系爭產品要件b1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B之文義。(4)按系爭專利說明書載有「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透過前述技術手段的具體實現,使本創作之胸罩在穿戴時,可使罩杯組之兩罩杯體可受兩側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的支撐作用,而產生定型效果,當兩側背帶向外拉張時,其向外拉力可均勻分布於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上,不致作用在罩杯組上」(參本院卷(一)第209頁背面),足見系爭專利「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係指使用者正常穿戴時(如:使用者乳房尺寸為32C,則穿戴32C之胸罩),並不致因拉張而變形,是由「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土台片」與外側緣接設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共構之結構,始能產生定型、支撐之效果。本院曾於103年1月3日言詞辯論庭諭知「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應解釋為「正常穿戴時,不致因拉張產生變形」,兩造均表示同意(本院卷(一)第232頁)。又系爭產品1之「土台片」係由彈性較差之布料所製,且有車縫線於四周固定,因此,使用者在穿戴正確胸罩尺寸的情況下,並不會使該土台片產生變形,符合於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之文義,是系爭產品1要件c1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C之文義。(5)據上,系爭產品1要件a1至d1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A至D,應判斷系爭產品1落入系爭專利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4.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1)系爭產品2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A至D,可解析為a2至d2之四個要件:①要件a2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②要件b2為「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平貼部;」;③要件c2為「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④要件d2為「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2)系爭產品2之要件a2、d2可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A、D,被告並不爭執(參本院卷(一)第220頁)。(3)按系爭專利之「側平貼部」係指「罩杯體內,平貼於使用者胸部(乳房)側緣與底緣之部分」,自不包含罩杯體貼合胸部(乳房)之部分,業如前述。查系爭產品2於罩杯體之杯部外側緣與底緣均形成一平整區域(以下簡稱「平貼部」)而可貼合於使用者乳房之外側緣及底緣,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側平貼部」,是以系爭產品要件b2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B之文義。(4)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係指「使用者正常穿戴時,並不致因拉張而變形」,業如前述。查系爭產品2之「土台片」係由彈性較差之布料所製,且有車縫線於四周固定,因此,使用者在穿戴正確胸罩尺寸的情況下,並不會使該土台片產生變形,符合於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之文義,是系爭產品2要件c2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C之文義。(5)據上,系爭產品2要件a2至d2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A至D,應判斷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5.被告所以辯稱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權利範圍之理由,無非認為系爭產品1、2不具有「側平貼部」,且「土台片」為「具有透氣、彈性收縮效果之材質」,而不同於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云云。惟,系爭產品1、2於杯體之杯部外側緣與底緣所形成之平整區域-「平貼部」,係用於平貼在使用者胸部(乳房)側緣與底緣,是可讀取系爭專利之「側平貼部」,應無疑問,被告否認,並無理由。此外,判斷被控侵權物有無侵害系爭專利,應視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是否對應表現於被控侵權物,至於被控侵權物所具備之其他特徵,則非所問。準此以言,縱使系爭產品1、2之「土台片」尚具有系爭專利所未界定之「透氣」性質,亦不得據以認定該等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再者,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係指「使用者正常穿戴時,並不致因拉張而變形」,上揭解釋結果亦為被告所肯認。查系爭產品1、2之「土台片」之彈性明顯較「背帶」為差,且受制於其下緣等車縫邊而無法拉張,使用者穿戴時,顯然不致因拉張而使該「土台片」發生變形,是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土台片」技術特徵,已然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1、2「土台片」之整體,自應判斷系爭產品1、2可讀取系爭專利「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之文義。從而,被告上開答辯,尚無可採。(四)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400萬元部分:1.查專利法於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時間橫跨專利法修正施行前後,是系爭專利是否受到侵害及相關侵權責任,應依侵害行為發生時分別適用修正前或現行專利法,合先敘明。次按新型專利權人對於因故意或過失侵害其專利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及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均定有明文。2.查被告多姿公司販賣之系爭產品1及被告黛絲芬公司販賣之系爭產品2侵害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被告雖辯稱其無侵害專利權之過失云云,惟按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偶然之販賣人等,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於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營業規模包括資本額之多寡及營收狀況、營業組織如有無研發單位之設立、侵害行為之實際內容等情形判斷行為人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另修正前專利法第79條本文雖規定發明專利權人應在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並得要求被授權人或特許實施權人為之;其未附加標示者,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然其但書亦規定侵權人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者,不在此限;現行專利法第98條則規定,「專利物上應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不能於專利物上標示者,得於標籤、包裝或以其他足以引起他人認識之顯著方式標示之;其未附加標示者,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證明侵害人明知或可得而知為專利物。」核其立法意旨,均在使第三人得經由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之標示得知專利權存在,以保護因不知情而侵害專利權之人。然對於明知或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或有注意義務,卻仍實施侵害行為者,即無保護必要,行為人仍應對專利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否則專利法保護專利權之意旨將無法實現,且有違公平正義之原則。查被告多姿公司、黛絲芬公司為女用胸罩之專業販賣廠商,對於競爭同業間之專利,均會有一定之關心與認識,且當有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卻仍未注意未為最低限度之查證或進行專利檢索致生本件侵權行為,應認其有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是被告此部分所辯,尚無可採。3.至於原告主張其曾於101年10月11日發函被告多姿公司請其停止侵權行為,詎被告蔡信豪又以被告黛絲芬公司販賣系爭產品2,顯見被告黛絲芬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云云,惟原告於101年10月11日發函予被告多姿公司及○○公司時,係主張系爭產品1侵害另新型第M405762號專利,並未言及系爭專利受到侵害,嗣於102年7月16日再委請律師寄發存證信函予黛絲芬公司及○○公司,方主張系爭產品2侵害另新型第M405762號專利及系爭專利,此有該等信函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39-40、53-54頁),準此,尚難謂被告黛絲芬公司確有知悉系爭產品2侵害系爭專利卻仍販賣之故意,是原告上開主張,要難遽採。4.再查,原告雖主張被告多姿公司、黛絲芬公司應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規定負共同侵權行為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云云,惟被告多姿公司與黛絲芬公司係先後與○○公司締約於○○公司經營之購物平台分別販賣系爭產品1、2,尚難謂該二公司有共同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次按「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林憲忠係被告多姿公司之負責人,被告蔡信豪為被告黛絲芬公司之負責人,有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59-62頁),被告林憲忠、蔡信豪於從事公司之產銷女用胸罩時,係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是原告主張被告林憲忠、蔡信豪應依前揭規定分別與被告兩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等語,自為可採。5.又被告雖抗辯:原告自承其取得專利要製造時就發現侵權,所以還沒有正式製造產品到市場銷售,是縱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亦無從影響原告之收益,原告未受有損害云云;惟原告既為專利權人,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該專利之權,倘有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原告專利,無論自授權市場或被告侵蝕原告預期消費市場之角度觀察,均難謂原告未受有經濟上之損失,是被告抗辯原告沒有損害云云,洵無足取。再查,原告選擇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第1項第2款「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其損害;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及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7條第1項第2款「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之規定計算其損害。查被告多姿公司銷售系爭產品1之總銷售數量為2,626組【計算式:476+648+745+757=2,626】,黛絲芬公司銷售系爭產品2之總銷售數量為934組【計算式:35+382+53+464=934】,此有○○公司以103年3月10日(103)○○媒體字第037號函在卷可稽(本院卷(二)第14-15頁);復依被告二公司與○○公司之新品報價單(本院卷(二)第56、58頁),被告多姿公司賣給○○公司系爭產品1加內褲之產品組合價格每組966元,被告黛絲芬公司賣給○○公司系爭產品2加內褲之產品組合價格每組987元;另依原告提出之購物型錄顯示(本院卷(一)第22頁),系爭產品係胸罩及內褲成套販售,關於胸罩及內褲分別佔售價之比例,原告主張胸罩價格應佔整組售價之100%,被告則稱胸罩價格應佔整組售價之50%,經審酌前述購物型錄胸罩及內褲係成組販售,並未言內褲係購買胸罩之附贈品,且內褲亦有4種尺寸可供選購,非如原告所稱內褲尺寸係由廠商依胸罩尺寸搭配消費者無從選擇,但型錄上廣告強調胸罩之各項功能及特色,對內褲產品未有任何著墨,顯然消費者係以胸罩產品為其選購之主要考量,及市場上價位相近之專櫃內衣及內褲售價狀況等一切情狀,本院認胸罩佔整組售價之5分之4,應為適當,據此核算被告多姿公司販賣系爭產品1之總銷售金額為2,029,373元【計算式:2,626x966x4/5=2,029,372.8,元以下四捨五入】,被告黛絲芬公司販賣系爭產品2之總銷售金額為737,486元【計算式:934x987x4/5=737,486.4,元以下四捨五入】。至被告雖稱:應以總銷售金額乘以同業利潤率標準表內衣批發行業之淨利率8%計算被告所得利益,惟同業利潤率標準表乃稅捐稽徵機關核徵稅收所使用之標準,並不當然等於被告扣除成本及必要費用後所得之利益,難謂被告就其成本及必要費用已為舉證,從而,仍應認被告多姿公司販售系爭產品1所得利益為2,029,373元,而被告黛絲芬公司販賣系爭產品2所得利益為737,486元。6.綜上,原告依前揭法文,請求被告多姿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林憲忠連帶給付2,029,373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3年2月12日(參本院卷(一)第201頁送達證書)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及請求被告黛絲芬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蔡信豪連帶給付737,486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2年7月26日(參本院卷(一)第70頁送達證書)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五)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假執行之宣告:原告及被告黛絲芬公司、蔡信豪均陳明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聲請宣告假執行或免為假執行。經核原告勝訴部分,均與法律規定相符,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予以准許;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附麗,不應准許。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3 年  8  月  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3 年  8  月  11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新型第M406935號「胸罩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100年7月11日至109年10月19日止。被告蔡信豪以多姿公司名義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之購物網站上販售型號7198、品名為「索菈娜」之內衣(下稱系爭產品1),系爭產品1疑似侵害系爭專利,原告遂於101年10月11日發函予被告多姿公司及○○公司通知停止侵害系爭專利,然被告蔡信豪竟於102年6月改以被告黛絲芬企業有限公司(下稱黛絲芬公司)名義繼續於○○公司之購物網站上販售型號7218、品名為「索菈娜」之內衣(下稱系爭產品2),經進行侵權分析比對,系爭產品1、2均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被告多姿公司與被告黛絲芬公司實具有法人格上之同一性,經原告發函警告後,被告等繼續於相同之通路販賣相同產品,顯有侵權之故意,被告林憲忠、蔡信豪分別為被告多姿公司及黛絲芬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法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185條,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原因:引證4、引證5、引證6、引證7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之創作目的為定型效果佳,且平貼舒適,並可避免穿戴時罩杯向外擴張而變形損壞。而系爭專利之特點為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兩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背帶;罩杯組係由兩罩杯體所組成;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罩杯體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背帶;以及罩杯組之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2.引證4之創作目的係提供一種直接散熱、排汗與透氣之功效。然系爭專利與引證4之結構加以分析,引證4就系爭專利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罩杯體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未見揭示或說明。引證4罩杯組之左、右罩杯下緣透過一弧形鋼圈或弧形布條A縫接支撐部;需設有弧形鋼圈或弧形布條A,其罩杯底緣無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之設計,故支撐部相當於接設在系爭專利杯部底緣。又系爭專利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背帶,引證4無此結構,引證4其背扣帶之支撐肋B係接設於支撐部兩側,其罩杯外側緣無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之設計,其相當於背扣帶直接連接於系爭專利杯部外側緣。系爭專利罩杯組之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引證4無此結構,且其支撐部外側緣及彈性覆片外側緣與支撐肋連接。因此,引證4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中「定型效果佳」、「平貼舒適」及「避免罩杯擴張變形」之創作目的與功效,是引證4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引證5之創作目的係加強對乳房的側壓及墊撐效果。然系爭專利與引證5的結構加以分析,系爭專利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罩杯體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部分,未見引證5說明或揭示;引證5罩杯組之兩罩杯、下緣透過一弧形鋼圈或弧形布條與土台之弧凹槽、縫接;需設有弧形鋼圈或弧形布條,其罩杯、底緣無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之設計,故土台相當於接設在系爭專利杯部底緣。系爭專利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背帶部分,引證5亦無此結構,引證5其土台兩側透過補強片與背片連接,其罩杯、外側緣無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之設計,故相當於背片直接連接於系爭專利杯部外側緣。因此引證5並未揭露系爭專利「定型效果佳」、「平貼舒適」及「避免罩杯擴張變形」之創作目的與功效,故引證5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4.引證6之創作目的係利用軟塑條形成一寬大面積,供對乳房產生支撐,避免乳房下墜外擴。然系爭專利與引證6的結構加以分析,系爭專利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罩杯體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未見引證6說明或揭示。引證6罩杯組之兩罩杯下緣透接設有一連結布體;其罩杯底緣無側平貼部之設計,故連結布體相當於接設在系爭專利杯部底緣。而系爭專利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背帶部分,引證6亦無此結構,其罩杯外側緣直接透過軟塑條連接側背帶,其罩杯外側緣無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之設計,故相當於側背帶直接連接於系爭專利杯部外側緣。因此引證6並未揭露系爭專利「定型效果佳」、「平貼舒適」及「避免罩杯擴張變形」之創作目的與功效。是引證6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5.引證4、引證5及引證6之組合,均未見揭示有系爭專利之「定型效果佳」、「平貼舒適」及「避免罩杯擴張變形」等創作目的及功效。引證4、5之罩杯下緣均透過一弧形鋼圈或弧形布條與支撐部或土台之弧凹槽縫接,兩者結構與系爭專利不同;引證6之連接布體相當於接設在系爭專利罩杯體之杯部底緣,其結構亦與系爭專利不同;引證4、5及6均相當於將背帶接設在系爭專利罩杯體之杯部外側緣,其結構亦與系爭專利不同;引證4、5均未揭示、亦無說明有系爭專利罩杯組之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之結構。因此,結合引證4、5及6無法揭露有系爭專利之創作目的及功效,是結合引證4、5及6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6.引證7係一種帶有鋼圈的罩杯,由其說明書第5頁所述,該加厚區域係形成於罩杯本體上且與人體乳房下部相對應的區域和與人體乳房側面部位相對應的區域,也就是對應乳房下緣與側面之部位;而該加厚區域之目的在於使得其與人體的乳房曲線相吻合,真正起到承托和矯形的作用。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係形成於罩杯體中對應胸型大小之杯部外側緣與底緣,亦即,系爭專利側平貼部係對應乳房外側周邊,而非與乳房下緣及側面對應,換言之,系爭專利的杯部即相當於引證7的罩杯本體。而系爭專利設於罩杯體中設置側平貼部之目的在於相對杯部產生L型支撐之定型效果,可避免罩杯向外擴張而變形損壞,且由於可壓平腋下副乳而產生平貼舒適之效果。引證7加厚區域與專利側平貼部為不同部位之結構。型態上一個是加厚、一個是壓平,兩者迥異。引證7加厚區域的承托和矯形之目的功效與系爭專利側平貼部的定型與平貼等目的功效不同。(三)原告取得系爭專利要製造時就發現被告之侵權行為,系爭專利相關產品還沒有正式製造產品到市場銷售,所以未有標示證書號數的產品在市場上銷售。而被告自承黛絲芬公司和多姿公司是同一企業,自原告發函予被告多姿公司後,被告黛絲芬公司仍繼續銷售,原告為制止被告製造銷售之行為,花費相當多心力和時間費用,被告多姿公司在本件進行訴訟當中,又到法院進行清算程序,被告黛絲芬公司和多姿公司皆為故意。另經原告至戶籍機關查詢,被告多姿公司現任法定代理人雖為被告林憲忠,然被告多姿公司實際經營者為被告蔡信豪,被告林憲忠是人頭,被告林憲忠亦知情,甚且被告蔡信豪和原告原本熟識,甚至使用相同的製造商。故被告4人間就系爭產品1、2之製造、販賣構成共同侵權行為。(四)被告抗辯依市場消費習慣及製作成本內褲應扣除二分之一價額,顯係違背消費者經驗法則、混淆視聽之說詞,蓋無專利設計之內褲如何與胸罩等價?又內褲如係隨機出貨雖可證明必屬贈品,然反過來說,縱使內褲可由消費者選擇尺寸,仍可為贈品,除非被告能舉證以實其說,惟被告對此有利於己之事實竟怠為舉證,足見所辯均無可採。(五)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400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多姿公司、被告林憲忠部分:被告多姿公司、被告林憲忠,經合法通知未到場,亦無提出書狀作何答辯或陳述。(二)被告黛絲芬公司部分:1.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引證4、引證5、引證6、引證7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引證4為2007年5月1日公告之第M310600號「胸罩結構改良」專利案;引證5為2010年8月1日公告之第M385238號「側壓集中胸罩」專利案;引證6為2010年8月11日公告之第M385945號「女性貼身內衣結構」專利案;引證7為2006年1月4日公告之中國授權公告第CN2749305Y號專利案,合先敘明。(2)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之胸罩結構中之罩杯組、背帶等,已分別揭示於引證4至6之內容及圖示,此乃一般胸罩之基礎結構單元;又其中請求項1之側平貼部已見於引證4之第1圖、第5圖中罩杯外側之支撐部(由說明書內容可知此支撐部之重點在於透氣,即表示在使用上是與乳房相貼接觸而需要有散熱、排汗與透氣效果),引證5之說明書敘述:於胸罩的土台與兩罩杯縫結的外側部位內緣面分別車縫增設有一塊側壓布…其尺寸乃以能涵蓋二罩杯外側約1/2區域為宜,由於其功能為側壓集中,因此在使用上亦是與乳房相貼接觸,及引證6之第2圖揭示之胸罩中的罩杯與系爭專利第1圖所示之罩杯可謂完全相同;引證7之圖1、圖7中所揭示之罩杯本體,及說明書所述的罩杯本體可以是有肩帶4分之3杯形或三角杯形,由此足見,該罩杯本體之4分之3杯形即與系爭專利第一圖所示之罩杯體可謂完全一模一樣;又其中之土台片已見於引證4之於左、右側罩杯下緣之支撐部,引證5之土台,及引證6之連結布體;又其中之側支持線部則是已見於引證4第1、第5圖所示之支撐部遠離罩杯外側之縫線結構,引證5之補強片,及引證6之於罩杯外側之軟塑條;故請求項1係為引證4至7之組合,為該新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故引證4、引證5、引證6、引證7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系爭產品1、2並無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系爭產品1並無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組成要件包括:罩杯組、背帶、背帶端部、罩杯體、杯部、側平貼部、土台片、側支持線部;系爭產品1其結構組成包括有:罩杯組、背帶、背帶端部、罩杯體、杯部、土台片、側支持線部。②系爭專利要件編號A之技術特徵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系爭產品1要件編號a之技術特徵則為該胸罩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系爭專利要件編號B之技術特徵為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系爭產品1要件編號b之技術特徵則為無此結構。且專利範圍並未定義所謂側平貼部之範圍、大小。系爭專利要件編號C之技術特徵為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系爭產品1要件編號c之技術特徵則為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具透氣、彈性伸縮效果材質之土台片。系爭專利要件編號D之技術特徵為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系爭產品1要件編號d之技術特徵則為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③綜上,系爭產品1與系爭專利依全要件原則比對,系爭產品1欠缺系爭專利相同之側平貼部,且系爭產品1之土台片為具有透氣、彈性伸縮效果材質,與系爭專利之土台片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為明顯差異性材質,依照全要件原則,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之餘地,故兩者實質不相同,系爭產品1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系爭產品2並無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①系爭產品2其結構組成包括有:罩杯組、背帶、背帶端部、罩杯體、杯部、土台片、側支持線部。②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同上所述;系爭產品2要件編號a之技術特徵則為該胸罩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系爭產品2要件編號b之技術特徵則為無此結構。且專利範圍並未定義所謂側平貼部之範圍、大小。系爭產品2要件編號c之技術特徵則為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具透氣、彈性伸縮效果材質之土台片。系爭產品2要件編號d之技術特徵則為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③綜上,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依全要件原則比對,系爭產品2欠缺與系爭專利相同之側平貼部,且系爭產品2之土台片為具有透氣、彈性伸縮效果,與系爭專利之土台片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為明顯差異性材質,依照全要件原則,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均等論適用之餘地,故兩者實質不相同,系爭產品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3.原告自承:「原告是取得專利要製造時就發現有侵權,所以還沒有正式製造產品到市場銷售,所以還沒有有標示的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由於原告根本未製造其專利產品到市場上流通販售,故縱使被告有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根本無從影響原告之收益,原告客觀上並未遭受損害,請求損害賠償自無理由。原告既未製造其專利產品到市場上流通販售,則根本不可能於專利產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依法自不得請求損害賠償,或須證明被告有故意或過失,惟被告並無任何過失可言。4.依照○○公司提供之銷售明細表可知,○○公司銷售被告多姿公司提供之系爭產品1最後日期為101年8月29日至101年10年12日,而原告發函予被告多姿公司之警告函,其日期雖載為101年10月11日,但主張之專利為第M405762號專利,並非系爭專利,故無法證明在101年10月12日以前被告多姿公司已接獲上開警告函而知悉系爭專利存在之事實,故被告多姿公司之銷售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可言。而上開原告寄發警告函給多姿公司之情事,被告蔡信豪並不知情,且原告係於102年7月16日始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黛絲芬公司,被告黛絲芬公司於接獲該信函後始得知系爭專利。依照○○公司提供之銷售明細表可知,○○公司銷售被告黛絲芬公司提供之系爭產品2最後日期為102年4月17日至102年7月26日,在被告黛絲芬公司接獲該上開存證信函而得知系爭專利前,被告黛絲芬公司自無故意或過失可言。5.損害賠償部分:(1)被告多姿公司部分:依照被告多姿公司與○○公司之新品報價單可知,被告多姿公司賣給○○公司含胸罩及內褲之一組價格為966元,而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產品僅為胸罩,且胸罩及內褲亦非必成組販賣(原告主張內褲為隨機贈送,消費者只能選擇胸罩尺寸云云實與事實不符,觀諸原證1之型錄及載明內褲亦可選擇尺寸,並非隨機贈送),故應扣除內褲之價額,而依市場消費習慣及製作成本等,認以扣除2分之1為適當。另依鈞院101年民專上字第7號民事判決係以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所記載之營業淨利率計算其所獲利益,由於被告蔡信豪無從取得被告多姿公司101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之營業淨利率資料,惟依照國稅局101年度同業利潤率標準表「內衣批發」行業之淨利率8%計算所獲利益,即係扣除成本及必要費用所計算之所得利益,故以該同業利潤率計算所得利益甚為妥適,依據上開標準計算銷售系爭產品所得之利益為101,469元(計算式:(476+648+745+757)×966×1/2×8%=101469)。(2)被告黛絲芬公司部分:同上理由,依照被告黛絲芬公司與○○公司之新品報價單可知,被告黛絲芬公司賣給○○公司含胸罩及內褲之一組價格為987元,由於黛絲芬公司目前尚未完成申報102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故無法得知102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之營業淨利率(101年度為負數),因此以國稅局102年度同業利潤率標準表「內衣批發」行業之淨利率8%為計算所得利益,依據上開標準計算銷售系爭產品所得之利益為36,874元(計算式:(35+382+53+464)×987×1/2×8%=36874)。6.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免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01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100年7月11日至109年10月19日止。(二)系爭產品1為被告蔡信豪以多姿公司名義販售、系爭產品2為被告黛絲芬公司販售,系爭產品1、2皆於○○公司之購物網站上販售。(三)原告於101年10月11日發函予多姿公司及○○公司函知停止侵害系爭專利,○○公司於101年10月19日回覆,原告再於102年7月16日委請律師發函予黛絲芬公司及○○公司。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1.系爭專利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包含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且可相互扣合之背帶所組成,特色在於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包覆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兩罩杯體分別具有杯部及鄰近外側之側平貼部,又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縫設有一土台片,再者兩罩杯體的側平貼部邊緣並分別利用一側支持線部連接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分別與兩側支持線部底端連接,藉此,使罩杯組之兩罩杯體可受兩側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的支撐作用,產生定型效果(參本院卷(一)第207頁反面系爭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新型摘要】)。2.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圖1所示。3.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公告申請專利範圍共計7項,原告主張受侵害之項次為第1項,其內容如下: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二)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既抗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應撤銷之原因,揆諸前揭法條,本院自應就此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以認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得否對被告主張權利。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9年10月20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100年7月11日形式審查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100年7月11日起至109年10月19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一)第34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一)第207至215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1)引證4(本院卷(一)第126至133頁):①引證4為96年5月1日公開之我國公告第M310600號「胸罩結構改良」專利,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9年10月20日),是足做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引證4圖式第一圖(如附圖3)揭示之胸罩結構,係於胸罩(10)上形成可對穿戴者乳房產生包覆固定作用之左、右側罩杯(11),左、右側罩杯(11)下緣具有一向外側延設,並用來連結左、右側罩杯(11)與背扣帶(13)之支撐部(12),於左、右側罩杯(11)上緣則均利用一彈性覆片(14)而與肩帶(15)相接連,該二肩帶(15)係往後方圈設,以接連於背扣帶(13)上,及背扣帶(13)係以網狀彈性布料所構成,藉以在穿戴時,能分別利用肩帶(15)之懸吊配合背扣帶(13)圍繞住人體,並彈性束緊,而讓左、右側罩杯(11)能確實包覆在乳房外,並將乳房撐托保護住(參本院卷(一)第129頁第二段及第131頁)。(2)引證5(本院卷(一)第134至142頁):①引證5為99年8月1日公開之我國公告第M385238號「側壓集中胸罩」專利,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9年10月20日),是足做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引證5圖式第二圖(如附圖4)揭示之胸罩結構,主要是採適當布料裁製成預定形狀之土台(10),於土台(10)上緣適當位置處製設有二弧凹槽(11)(12),藉以供車縫組設另製之罩杯(21)(22),而在土台(10)兩端側緣部位分別再車縫延製二背片(31)(32),於二背片(31)(32)的端部另銜結有相互配合的扣片(33)與扣鉤(34),又在二背片(31)(32)上緣與二罩杯(21)(22)最高點間連結組設有肩帶(41)(42),另在土台(10)及二背片(31)(32)下緣部位乃車縫有一道束帶(50),以提供胸罩穿著時之適當束縛定位作用,據此構成本創作胸罩之基本功能架構(參本院卷(一)第137頁第12行至同頁背面第1行,第140頁背面圖式第二圖)。(3)引證6(本院卷(一)第143至149頁):①引證6為99年8月11日公開之我國公告第M385945號「女性貼身內衣結構」專利,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9年10月20日),是足做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引證6圖式第二圖(如附圖5)揭示之內衣結構,包含對稱之兩罩杯(10),且為淚滴狀之圓凸型態,並以連結布體(11)左右各縫設於兩罩杯(10)下緣構成,兩罩杯(10)內面各縫設有記憶泡棉(101)可使乳房更能緊貼包覆,特別是:兩罩杯(10)分別由外側周緣下緣與連結布體(11)之左、右端相接處朝向該罩杯(10)外側上緣延伸各埋設有軟塑條(102),以本實施例為向上延伸有4公分長之軟塑條(102)。兩罩杯(10)相互遠離之外側端緣及所連接之連結布體(11)左、右端相接處,向外延設有兩側背帶(12),且兩罩杯(10)相互遠離之外側端緣結合有兩肩帶(13)、兩背帶(14)(參本院卷(一)第145頁末段,第148頁圖式第二圖)。(4)引證7(本院卷(一)第189至192頁):①引證7為95(西元2006)年1月4日公告之大陸地區第CN2749305Y號「帶有鋼圈的立體文胸罩杯」專利,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9年10月20日),是足做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②引證7圖1(如附圖6)及圖7揭示之罩杯本體1,由上層11和下層12構成,在罩杯本體1上與人體乳房下部相對應的區域和與人體乳房側面部位相對應的區域設置有加厚區域2。做局部的加厚處理,可以使得罩杯本體1與人體的乳房區線相吻合,達到承托和矯形作用(參本院卷(一)第191頁第2至6行,同頁背面圖1)。4.有效性爭點:引證4至7之組合是否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參本院卷(一)第201頁):5.引證4至7之組合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按系爭專利說明書【新型內容】載有「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定型效果佳之胸罩結構,藉以避免胸罩在穿戴時向外擴張,而不致破壞胸罩集胸、托高的效果,且能減少其發生變形損壞的現象」,「本創作主要係透過下列的技術手段,來具體實現上述的各項目的與效能,…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透過前述技術手段的具體實現,使本創作之胸罩在穿戴時,可使罩杯組之兩罩杯體可受兩側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的支撐作用,而產生定型效果,當兩側背帶向外拉張時,其向外拉力可均勻分布於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上,不致作用在罩杯組上,使罩杯組之罩杯體能完整包覆胸部、且產生托高效果,而不致發生變形的現象」,【實施方式】載有「罩杯組(10)並於兩罩杯體(11)側平貼部(111)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15)連接前述背帶(30),且土台片(12)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15)下段連接,使罩杯組(10)之兩罩杯體(11)可受兩側側支持線部(15)與土台片(12)所形成的L型防護區所支撐與定型。」(參本院卷(一)第209至210頁背面),顯見系爭專利發明目的在於「形成一可支撐與定型罩杯體之結構,以避免罩杯體在穿戴時向外擴張」,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在於:於罩杯體底緣接設之「土台片」與外側緣接設之「側支持線部」,均採用「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布片,以於罩杯體兩側形成L型之定型構造(參本院卷(一)第215頁系爭專利圖式第四圖之拉張示意圖),合先敘明。(2)系爭專利請求項1內容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即是界定系爭專利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不具彈性收縮之側支持線部」與「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土台片」組構之結構。至於該請求項1之「罩杯組」、「背帶」、「扣接(結構)」、「罩杯體」及「土台片」實為習知之胸罩構件,相當於引證4圖式第一圖胸罩(10)之「左、右側罩杯(11)」、「背扣帶(13)」、「扣接結構」、「罩杯(11)上所形成之罩杯體」及「支撐部(12)」,引證5圖式第二圖胸罩之「罩杯(21)(22)」、「背片(31)(32)」、「扣片(33)與扣勾(34)」、「罩杯(21)(22)上所形成之罩杯體」及「土台(10)」,引證6圖式第二圖貼身內衣(1)之「罩杯(10)」、「扣接結構」、「側背帶(12)」、「罩杯上所形成之罩杯體」及「連接布體(11)」。上揭比對結果,兩造均有相同見解(參本院卷(一)第172頁背面至第175頁,第123至124頁),併予指明。(3)又依前述,系爭專利之「側平貼部」係指「罩杯體內,平貼於使用者胸部(乳房)側緣與底緣之部分」,依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該「側平貼部」實為一般胸罩具備之構件。如引證4之「支撐部(12)」、引證5之「側壓布(24)」、引證7「加厚區域(2)」外側緣及底緣平整區域(參見圖式灰色部分),均為平貼使用者胸部(乳房)側緣與底緣之構件。是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之「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實為習知胸罩之技術特徵。(4)據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之「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技術特徵,均為習知之胸罩結構,尤以引證4、引證6,單一先前技術即以揭示上揭技術特徵。(5)惟雖引證4至6揭示有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土台片」之構件(即引證4之「支撐部(12)」、引證5之「土台(10)」、引證6之「連接布體(11)」),然引證4至6均未限定該構件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此外,引證4至7均未揭示有「不具彈性收縮之側支持線部」,是系爭專利請求項1「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之技術特徵,並未見於引證4至7之先前技術中。(6)又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藉由「不具彈性收縮之側支持線部」與「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土台片」組構之結構以達成「罩杯定型」之創作目的,然查引證4至7均未揭示關於「罩杯定型」之技術內容,實難證明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有合理動機組合引證4至7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新型;況引證4至7並未揭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縱使組合該等證據,亦無法完成系爭專利之「罩杯定型」結構,是以,難謂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引證4至7揭示之內容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引證4至7之組合不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7)至被告雖辯稱:引證4之「支撐部(12)」、引證5之「土台(10)」、引證6之「連接布體(11)」均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土台片」;引證4之「支撐部(12)遠離罩杯外側之縫線」(即扣帶13上之垂直縫線)、引證5之「補強片(13)(14)」與引證6之「軟塑條(102)」均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側支持線部」(參本院卷(一)第123至125頁)。惟引證4之「支撐部(12)」、引證5之「土台(10)」、引證6之「連接布體(11)」均未限定於「不具彈性伸縮效果」,業如前述,是無法對應於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之技術特徵。又系爭專利之「側支持線部」係直接連接於「罩杯體」外側而具有固定功能之「罩杯定型」構件。而引證4罩杯(11)外側並未直接連結於「扣帶13上之垂直縫線」,而係連結於「支撐部(12)」,故當罩杯(11)外側受到外力拉張時,該縫線並無法支撐罩杯,顯見引證4之「縫線」並非做為「罩杯定型」之構件,是而不同於系爭專利之「側支持線部」,同理,引證5之「補強片(13)(14)」亦非連接於罩杯(21)(22)之外側,是無法對應系爭專利之「側支持線部」,因此,引證4、5均未揭示相當於系爭專利「側支持線部」之構件。至於引證6之「軟塑條(102)」,係被包覆於兩罩杯(10)外側之「寬大面積」內,用於支撐乳房、防止下墜(參見卷第146頁第1至5行),該「寬大面積」則為連結布體(11)上所縫製之長條區域,引證6並未限定連結布體(11)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者,是縱使有「軟塑條(102)」之設置,連結布體(11)受外力拉張時仍會牽動罩杯(10),是難謂該「軟塑條(102)」有固定罩杯之功能,是應無法對應系爭專利做為罩杯定型用之「側支持線部」。據上,引證4至6實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之技術特徵,被告上開抗辯,尚不足採。(三)系爭產品1、2均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1.經兩造確認之系爭產品1、2實物照片如附圖2所示。系爭產品1、2之胸罩結構,均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加厚區域;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加厚區域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2.經解析系爭專利請求項1,其技術特徵可拆解為A至D之四個要件:(1)要件A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2)要件B為「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3)要件C為「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4)要件D為「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3.系爭產品1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1)系爭產品1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A至D,可解析為a1至d1之四個要件: ①要件a1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 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②要件b1為「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 有一平貼部;」;③要件c1為「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④要件d1為「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2)系爭產品1之要件a1、d1可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A、D,被告並不爭執(參本院卷(一)第219頁)。(3)按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又兩罩杯體(11)並於杯部(110)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111),供服貼於使用者胸部側緣與底緣」(參本院卷(一)第210頁背面第18至20行),足見系爭專利之「側平貼部」係指「罩杯體內,平貼於使用者胸部(乳房)外側緣與底緣之部分」,自不包含罩杯體貼合胸部(乳房)之部分。本院曾於103年1月14日以智院真青102民專訴字第84號函請兩造表示意見,兩造均為相同見解(參本院卷(一)第266、269頁)。查系爭產品1於罩杯體之杯部外側緣與底緣均形成一平整區域(以下簡稱「平貼部」)而可貼合於使用者乳房之外側緣及底緣,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側平貼部」,是以系爭產品要件b1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B之文義。(4)按系爭專利說明書載有「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透過前述技術手段的具體實現,使本創作之胸罩在穿戴時,可使罩杯組之兩罩杯體可受兩側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的支撐作用,而產生定型效果,當兩側背帶向外拉張時,其向外拉力可均勻分布於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上,不致作用在罩杯組上」(參本院卷(一)第209頁背面),足見系爭專利「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係指使用者正常穿戴時(如:使用者乳房尺寸為32C,則穿戴32C之胸罩),並不致因拉張而變形,是由「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土台片」與外側緣接設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共構之結構,始能產生定型、支撐之效果。本院曾於103年1月3日言詞辯論庭諭知「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應解釋為「正常穿戴時,不致因拉張產生變形」,兩造均表示同意(本院卷(一)第232頁)。又系爭產品1之「土台片」係由彈性較差之布料所製,且有車縫線於四周固定,因此,使用者在穿戴正確胸罩尺寸的情況下,並不會使該土台片產生變形,符合於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之文義,是系爭產品1要件c1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C之文義。(5)據上,系爭產品1要件a1至d1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A至D,應判斷系爭產品1落入系爭專利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4.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1)系爭產品2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A至D,可解析為a2至d2之四個要件:①要件a2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②要件b2為「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平貼部;」;③要件c2為「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④要件d2為「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2)系爭產品2之要件a2、d2可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A、D,被告並不爭執(參本院卷(一)第220頁)。(3)按系爭專利之「側平貼部」係指「罩杯體內,平貼於使用者胸部(乳房)側緣與底緣之部分」,自不包含罩杯體貼合胸部(乳房)之部分,業如前述。查系爭產品2於罩杯體之杯部外側緣與底緣均形成一平整區域(以下簡稱「平貼部」)而可貼合於使用者乳房之外側緣及底緣,相當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側平貼部」,是以系爭產品要件b2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B之文義。(4)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係指「使用者正常穿戴時,並不致因拉張而變形」,業如前述。查系爭產品2之「土台片」係由彈性較差之布料所製,且有車縫線於四周固定,因此,使用者在穿戴正確胸罩尺寸的情況下,並不會使該土台片產生變形,符合於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之文義,是系爭產品2要件c2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C之文義。(5)據上,系爭產品2要件a2至d2可讀取系爭專利要件A至D,應判斷系爭產品2落入系爭專利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5.被告所以辯稱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權利範圍之理由,無非認為系爭產品1、2不具有「側平貼部」,且「土台片」為「具有透氣、彈性收縮效果之材質」,而不同於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云云。惟,系爭產品1、2於杯體之杯部外側緣與底緣所形成之平整區域-「平貼部」,係用於平貼在使用者胸部(乳房)側緣與底緣,是可讀取系爭專利之「側平貼部」,應無疑問,被告否認,並無理由。此外,判斷被控侵權物有無侵害系爭專利,應視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是否對應表現於被控侵權物,至於被控侵權物所具備之其他特徵,則非所問。準此以言,縱使系爭產品1、2之「土台片」尚具有系爭專利所未界定之「透氣」性質,亦不得據以認定該等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再者,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乙語,係指「使用者正常穿戴時,並不致因拉張而變形」,上揭解釋結果亦為被告所肯認。查系爭產品1、2之「土台片」之彈性明顯較「背帶」為差,且受制於其下緣等車縫邊而無法拉張,使用者穿戴時,顯然不致因拉張而使該「土台片」發生變形,是系爭專利之「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土台片」技術特徵,已然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1、2「土台片」之整體,自應判斷系爭產品1、2可讀取系爭專利「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之文義。從而,被告上開答辯,尚無可採。(四)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400萬元部分:1.查專利法於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時間橫跨專利法修正施行前後,是系爭專利是否受到侵害及相關侵權責任,應依侵害行為發生時分別適用修正前或現行專利法,合先敘明。次按新型專利權人對於因故意或過失侵害其專利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及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均定有明文。2.查被告多姿公司販賣之系爭產品1及被告黛絲芬公司販賣之系爭產品2侵害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被告雖辯稱其無侵害專利權之過失云云,惟按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偶然之販賣人等,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於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營業規模包括資本額之多寡及營收狀況、營業組織如有無研發單位之設立、侵害行為之實際內容等情形判斷行為人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另修正前專利法第79條本文雖規定發明專利權人應在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並得要求被授權人或特許實施權人為之;其未附加標示者,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然其但書亦規定侵權人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者,不在此限;現行專利法第98條則規定,「專利物上應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不能於專利物上標示者,得於標籤、包裝或以其他足以引起他人認識之顯著方式標示之;其未附加標示者,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證明侵害人明知或可得而知為專利物。」核其立法意旨,均在使第三人得經由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之標示得知專利權存在,以保護因不知情而侵害專利權之人。然對於明知或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或有注意義務,卻仍實施侵害行為者,即無保護必要,行為人仍應對專利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否則專利法保護專利權之意旨將無法實現,且有違公平正義之原則。查被告多姿公司、黛絲芬公司為女用胸罩之專業販賣廠商,對於競爭同業間之專利,均會有一定之關心與認識,且當有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卻仍未注意未為最低限度之查證或進行專利檢索致生本件侵權行為,應認其有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是被告此部分所辯,尚無可採。3.至於原告主張其曾於101年10月11日發函被告多姿公司請其停止侵權行為,詎被告蔡信豪又以被告黛絲芬公司販賣系爭產品2,顯見被告黛絲芬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云云,惟原告於101年10月11日發函予被告多姿公司及○○公司時,係主張系爭產品1侵害另新型第M405762號專利,並未言及系爭專利受到侵害,嗣於102年7月16日再委請律師寄發存證信函予黛絲芬公司及○○公司,方主張系爭產品2侵害另新型第M405762號專利及系爭專利,此有該等信函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39-40、53-54頁),準此,尚難謂被告黛絲芬公司確有知悉系爭產品2侵害系爭專利卻仍販賣之故意,是原告上開主張,要難遽採。4.再查,原告雖主張被告多姿公司、黛絲芬公司應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規定負共同侵權行為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云云,惟被告多姿公司與黛絲芬公司係先後與○○公司締約於○○公司經營之購物平台分別販賣系爭產品1、2,尚難謂該二公司有共同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次按「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林憲忠係被告多姿公司之負責人,被告蔡信豪為被告黛絲芬公司之負責人,有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59-62頁),被告林憲忠、蔡信豪於從事公司之產銷女用胸罩時,係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是原告主張被告林憲忠、蔡信豪應依前揭規定分別與被告兩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等語,自為可採。5.又被告雖抗辯:原告自承其取得專利要製造時就發現侵權,所以還沒有正式製造產品到市場銷售,是縱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亦無從影響原告之收益,原告未受有損害云云;惟原告既為專利權人,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該專利之權,倘有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原告專利,無論自授權市場或被告侵蝕原告預期消費市場之角度觀察,均難謂原告未受有經濟上之損失,是被告抗辯原告沒有損害云云,洵無足取。再查,原告選擇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第1項第2款「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其損害;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及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7條第1項第2款「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之規定計算其損害。查被告多姿公司銷售系爭產品1之總銷售數量為2,626組【計算式:476+648+745+757=2,626】,黛絲芬公司銷售系爭產品2之總銷售數量為934組【計算式:35+382+53+464=934】,此有○○公司以103年3月10日(103)○○媒體字第037號函在卷可稽(本院卷(二)第14-15頁);復依被告二公司與○○公司之新品報價單(本院卷(二)第56、58頁),被告多姿公司賣給○○公司系爭產品1加內褲之產品組合價格每組966元,被告黛絲芬公司賣給○○公司系爭產品2加內褲之產品組合價格每組987元;另依原告提出之購物型錄顯示(本院卷(一)第22頁),系爭產品係胸罩及內褲成套販售,關於胸罩及內褲分別佔售價之比例,原告主張胸罩價格應佔整組售價之100%,被告則稱胸罩價格應佔整組售價之50%,經審酌前述購物型錄胸罩及內褲係成組販售,並未言內褲係購買胸罩之附贈品,且內褲亦有4種尺寸可供選購,非如原告所稱內褲尺寸係由廠商依胸罩尺寸搭配消費者無從選擇,但型錄上廣告強調胸罩之各項功能及特色,對內褲產品未有任何著墨,顯然消費者係以胸罩產品為其選購之主要考量,及市場上價位相近之專櫃內衣及內褲售價狀況等一切情狀,本院認胸罩佔整組售價之5分之4,應為適當,據此核算被告多姿公司販賣系爭產品1之總銷售金額為2,029,373元【計算式:2,626x966x4/5=2,029,372.8,元以下四捨五入】,被告黛絲芬公司販賣系爭產品2之總銷售金額為737,486元【計算式:934x987x4/5=737,486.4,元以下四捨五入】。至被告雖稱:應以總銷售金額乘以同業利潤率標準表內衣批發行業之淨利率8%計算被告所得利益,惟同業利潤率標準表乃稅捐稽徵機關核徵稅收所使用之標準,並不當然等於被告扣除成本及必要費用後所得之利益,難謂被告就其成本及必要費用已為舉證,從而,仍應認被告多姿公司販售系爭產品1所得利益為2,029,373元,而被告黛絲芬公司販賣系爭產品2所得利益為737,486元。6.綜上,原告依前揭法文,請求被告多姿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林憲忠連帶給付2,029,373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3年2月12日(參本院卷(一)第201頁送達證書)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及請求被告黛絲芬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蔡信豪連帶給付737,486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2年7月26日(參本院卷(一)第70頁送達證書)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五)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假執行之宣告:原告及被告黛絲芬公司、蔡信豪均陳明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聲請宣告假執行或免為假執行。經核原告勝訴部分,均與法律規定相符,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予以准許;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附麗,不應准許。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3 年  8  月  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3 年  8  月  11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塵蟎排泄物圖片(下稱系爭圖片)之專屬授權的被授權人。查係爭圖片係美國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享有著作權之攝影著作,將上開系爭圖片之著作財產權專屬授權予原告,此有原告與美國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簽訂之英文專屬授權書,並經我國駐檀香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驗證。(二)對被告啟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啟華公司)、施坤和、黃施甄、施旭峰:1.原告提出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之網站資料一份,上刊有系爭圖片,並該圖片內下方有權利管理資訊之註記「Copyright2004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已得推定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為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並提出係爭圖片之原始檔。2.ExclusiveLicenseAgreement內容為「anExclusiveLicensetouse…」明確記載了專屬授權的利用方法、期間…等,惟被告先毫無根據稱有授權第三人情事,再指因有此等情事,則不該當我國之專屬授權,實為先後次序錯置、本末倒置之錯誤論述。且專屬授權書記載了專屬被授權人得以自己名義為訴訟上行為。3.系爭圖片係以電子顯微攝影,概略之創作過程為:主題的選擇、決定塵蟎排泄物的種類、及必須先取得該種塵蟎排泄物樣品;再者,創作人將樣品進行電鍍,始得於電子顯微鏡下觀看和拍攝,拍攝時拍攝者要決定使用何種的顯微鏡、選擇何種的鏡頭、鏡頭倍率選取、選取塵蟎排泄物部位、選取角度、景物安排、畫面配置、畫面組合、構圖、底部選取、光影配合、光影處理、光線強弱、光線顏色、焦距之調整…等等,皆為創意的表現,後製作業亦包含使用電腦軟體將塵蟎排泄物的各個不同部位上不同的顏色的創意表現,皆為攝影者即創作人的智慧投入,是以系爭圖片為具創意性之受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4.介紹塵蟎與塵蟎排洩物是經營防塵蟎寢具業者的必要行銷,被告亦同為防蟎寢具商,拿同業的圖檔來作防蟎寢具套的行銷,確係商業、營利目的甚明,利用目的與被利用著作的性質亦完全相同,難認有何合理使用的空間。且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行為,無遠弗屆,影響深遠,容易導致侵害著作財產權人之權利,成立合理使用空間相對有限。5.按依所利用之質量及在整個著作所佔之比例觀之,系爭圖片中「被利用著作」佔「整個著作」之比例為百分之百。已是整張圖100%完全被重製,重製之質量已達100%(並非指著作在網頁上之比例)。況網站上即使登載一圖次,然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行為,無遠弗屆,影響至為深遠,量不可謂不大。6.被告抗辯應比照圖像公司之收費並不適當,因塵蟎圖片拍攝難度高,需要使用真空高倍率電子顯微鏡拍攝,且拍攝此類圖片者均為專門領域的博士、教授,價格相對較高,請求參酌侵害情節雷同之他案,並依他案判決之賠償金額和依據方法作為請求之依據,且本案不同於他案者為被告為資本額新台幣(下同)1000萬元的公司所為的商業營利目的,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金額重製權5萬元,公開傳輸權5萬元,應為適當。又查被告刊登之網址係從2009年1月14日就已購買,而原告發現被告等刊載係在2009年6月16日,並且遲至7月20日被告仍登載於網路上,被告刊登時間估計長達7個月,卻請求鈞院刊登主文1日於網路上,實在無理由。(三)前述被告黃施甄、施旭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一項負損害賠償責任,法人啟華公司依民法第28條與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被告施坤和為公司名義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為此,請求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於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自行負擔費用,將本判決書內容登載於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頭版各1日;或將本判決書內容以彈跳視窗方式刊登於被告公司之網站首頁上6個月。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損害賠償
(一)原告為塵蟎排泄物圖片(下稱系爭圖片)之專屬授權的被授權人。查係爭圖片係美國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享有著作權之攝影著作,將上開系爭圖片之著作財產權專屬授權予原告,此有原告與美國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簽訂之英文專屬授權書,並經我國駐檀香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驗證。(二)對被告啟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啟華公司)、施坤和、黃施甄、施旭峰:1.原告提出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之網站資料一份,上刊有系爭圖片,並該圖片內下方有權利管理資訊之註記「Copyright2004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已得推定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為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並提出係爭圖片之原始檔。2.ExclusiveLicenseAgreement內容為「anExclusiveLicensetouse…」明確記載了專屬授權的利用方法、期間…等,惟被告先毫無根據稱有授權第三人情事,再指因有此等情事,則不該當我國之專屬授權,實為先後次序錯置、本末倒置之錯誤論述。且專屬授權書記載了專屬被授權人得以自己名義為訴訟上行為。3.系爭圖片係以電子顯微攝影,概略之創作過程為:主題的選擇、決定塵蟎排泄物的種類、及必須先取得該種塵蟎排泄物樣品;再者,創作人將樣品進行電鍍,始得於電子顯微鏡下觀看和拍攝,拍攝時拍攝者要決定使用何種的顯微鏡、選擇何種的鏡頭、鏡頭倍率選取、選取塵蟎排泄物部位、選取角度、景物安排、畫面配置、畫面組合、構圖、底部選取、光影配合、光影處理、光線強弱、光線顏色、焦距之調整…等等,皆為創意的表現,後製作業亦包含使用電腦軟體將塵蟎排泄物的各個不同部位上不同的顏色的創意表現,皆為攝影者即創作人的智慧投入,是以系爭圖片為具創意性之受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4.介紹塵蟎與塵蟎排洩物是經營防塵蟎寢具業者的必要行銷,被告亦同為防蟎寢具商,拿同業的圖檔來作防蟎寢具套的行銷,確係商業、營利目的甚明,利用目的與被利用著作的性質亦完全相同,難認有何合理使用的空間。且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行為,無遠弗屆,影響深遠,容易導致侵害著作財產權人之權利,成立合理使用空間相對有限。5.按依所利用之質量及在整個著作所佔之比例觀之,系爭圖片中「被利用著作」佔「整個著作」之比例為百分之百。已是整張圖100%完全被重製,重製之質量已達100%(並非指著作在網頁上之比例)。況網站上即使登載一圖次,然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行為,無遠弗屆,影響至為深遠,量不可謂不大。6.被告抗辯應比照圖像公司之收費並不適當,因塵蟎圖片拍攝難度高,需要使用真空高倍率電子顯微鏡拍攝,且拍攝此類圖片者均為專門領域的博士、教授,價格相對較高,請求參酌侵害情節雷同之他案,並依他案判決之賠償金額和依據方法作為請求之依據,且本案不同於他案者為被告為資本額新台幣(下同)1000萬元的公司所為的商業營利目的,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金額重製權5萬元,公開傳輸權5萬元,應為適當。又查被告刊登之網址係從2009年1月14日就已購買,而原告發現被告等刊載係在2009年6月16日,並且遲至7月20日被告仍登載於網路上,被告刊登時間估計長達7個月,卻請求鈞院刊登主文1日於網路上,實在無理由。(三)前述被告黃施甄、施旭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一項負損害賠償責任,法人啟華公司依民法第28條與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被告施坤和為公司名義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為此,請求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於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自行負擔費用,將本判決書內容登載於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頭版各1日;或將本判決書內容以彈跳視窗方式刊登於被告公司之網站首頁上6個月。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植物品種及種苗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植物品種及種苗法" }, { "issueRef": "24 1", "lawName": "植物品種及種苗法" }, { "issueRef": "37", "lawName": "植物品種及種苗法" }, { "issueRef": "40 1", "lawName": "植物品種及種苗法" }, { "issueRef": "41 1", "lawName": "植物品種及種苗法" }, { "issueRef": "41 1 2", "lawName": "植物品種及種苗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塵蟎排泄物圖片(下稱系爭圖片)之專屬授權的被授權人。查係爭圖片係美國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享有著作權之攝影著作,將上開系爭圖片之著作財產權專屬授權予原告,此有原告與美國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簽訂之英文專屬授權書,並經我國駐檀香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驗證。(二)對被告啟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啟華公司)、施坤和、黃施甄、施旭峰:1.原告提出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之網站資料一份,上刊有系爭圖片,並該圖片內下方有權利管理資訊之註記「Copyright2004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已得推定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為DennisKunkelMicroscopy,Inc,並提出係爭圖片之原始檔。2.ExclusiveLicenseAgreement內容為「anExclusiveLicensetouse…」明確記載了專屬授權的利用方法、期間…等,惟被告先毫無根據稱有授權第三人情事,再指因有此等情事,則不該當我國之專屬授權,實為先後次序錯置、本末倒置之錯誤論述。且專屬授權書記載了專屬被授權人得以自己名義為訴訟上行為。3.系爭圖片係以電子顯微攝影,概略之創作過程為:主題的選擇、決定塵蟎排泄物的種類、及必須先取得該種塵蟎排泄物樣品;再者,創作人將樣品進行電鍍,始得於電子顯微鏡下觀看和拍攝,拍攝時拍攝者要決定使用何種的顯微鏡、選擇何種的鏡頭、鏡頭倍率選取、選取塵蟎排泄物部位、選取角度、景物安排、畫面配置、畫面組合、構圖、底部選取、光影配合、光影處理、光線強弱、光線顏色、焦距之調整…等等,皆為創意的表現,後製作業亦包含使用電腦軟體將塵蟎排泄物的各個不同部位上不同的顏色的創意表現,皆為攝影者即創作人的智慧投入,是以系爭圖片為具創意性之受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4.介紹塵蟎與塵蟎排洩物是經營防塵蟎寢具業者的必要行銷,被告亦同為防蟎寢具商,拿同業的圖檔來作防蟎寢具套的行銷,確係商業、營利目的甚明,利用目的與被利用著作的性質亦完全相同,難認有何合理使用的空間。且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行為,無遠弗屆,影響深遠,容易導致侵害著作財產權人之權利,成立合理使用空間相對有限。5.按依所利用之質量及在整個著作所佔之比例觀之,系爭圖片中「被利用著作」佔「整個著作」之比例為百分之百。已是整張圖100%完全被重製,重製之質量已達100%(並非指著作在網頁上之比例)。況網站上即使登載一圖次,然網際網路公開傳輸行為,無遠弗屆,影響至為深遠,量不可謂不大。6.被告抗辯應比照圖像公司之收費並不適當,因塵蟎圖片拍攝難度高,需要使用真空高倍率電子顯微鏡拍攝,且拍攝此類圖片者均為專門領域的博士、教授,價格相對較高,請求參酌侵害情節雷同之他案,並依他案判決之賠償金額和依據方法作為請求之依據,且本案不同於他案者為被告為資本額新台幣(下同)1000萬元的公司所為的商業營利目的,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金額重製權5萬元,公開傳輸權5萬元,應為適當。又查被告刊登之網址係從2009年1月14日就已購買,而原告發現被告等刊載係在2009年6月16日,並且遲至7月20日被告仍登載於網路上,被告刊登時間估計長達7個月,卻請求鈞院刊登主文1日於網路上,實在無理由。(三)前述被告黃施甄、施旭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一項負損害賠償責任,法人啟華公司依民法第28條與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被告施坤和為公司名義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為此,請求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於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自行負擔費用,將本判決書內容登載於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頭版各1日;或將本判決書內容以彈跳視窗方式刊登於被告公司之網站首頁上6個月。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公司成立於94年4月,主要業務為醫療器材、半導體材料設備、化學材料等產品與服務。被告劉曜昌於95年4月1日起,任職於原告公司,並陸續升任至協理,就原告上開經營事業內容,其權限得進行採購(原證3即關於採購指令之郵件,其中ColinLiu為被告)、管控人事及閱覽公司財務報表(原證4即要求應徵工程師及請求列印勞務、銷貨及合約收入之郵件)、規劃參與公司整體營運(原證5即被告向公司總經理提出102年銷售預測及產品3年計畫之郵件),並向客戶報價(原證6即被告簽核之報價單),至現場服務(原證7即被告簽名之服務確認單)等職務,並於職務上掌握原告公司事業營運總覽及備忘資訊檔案密碼(原證8即ServiceBacklog檔密碼通知函)及公司郵件行政系統之總管密碼(原證9即hibox服務密碼索取函),從而得知原告公司之客戶個資、業務往來資訊、需求內容及報價資訊等原告公司營業上重要而應秘密之資訊。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公司成立於94年4月,主要業務為醫療器材、半導體材料設備、化學材料等產品與服務。被告劉曜昌於95年4月1日起,任職於原告公司,並陸續升任至協理,就原告上開經營事業內容,其權限得進行採購(原證3即關於採購指令之郵件,其中ColinLiu為被告)、管控人事及閱覽公司財務報表(原證4即要求應徵工程師及請求列印勞務、銷貨及合約收入之郵件)、規劃參與公司整體營運(原證5即被告向公司總經理提出102年銷售預測及產品3年計畫之郵件),並向客戶報價(原證6即被告簽核之報價單),至現場服務(原證7即被告簽名之服務確認單)等職務,並於職務上掌握原告公司事業營運總覽及備忘資訊檔案密碼(原證8即ServiceBacklog檔密碼通知函)及公司郵件行政系統之總管密碼(原證9即hibox服務密碼索取函),從而得知原告公司之客戶個資、業務往來資訊、需求內容及報價資訊等原告公司營業上重要而應秘密之資訊。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公司成立於94年4月,主要業務為醫療器材、半導體材料設備、化學材料等產品與服務。被告劉曜昌於95年4月1日起,任職於原告公司,並陸續升任至協理,就原告上開經營事業內容,其權限得進行採購(原證3即關於採購指令之郵件,其中ColinLiu為被告)、管控人事及閱覽公司財務報表(原證4即要求應徵工程師及請求列印勞務、銷貨及合約收入之郵件)、規劃參與公司整體營運(原證5即被告向公司總經理提出102年銷售預測及產品3年計畫之郵件),並向客戶報價(原證6即被告簽核之報價單),至現場服務(原證7即被告簽名之服務確認單)等職務,並於職務上掌握原告公司事業營運總覽及備忘資訊檔案密碼(原證8即ServiceBacklog檔密碼通知函)及公司郵件行政系統之總管密碼(原證9即hibox服務密碼索取函),從而得知原告公司之客戶個資、業務往來資訊、需求內容及報價資訊等原告公司營業上重要而應秘密之資訊。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30",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發明第176078號「化學機械平面化之拋光襯墊」專利、發明第075224號「用於磨光工作件表面之磨光片及其製造及使用方法」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分別自92年4月21日至110年5月24日止、84年12月1日起至102年6月20日止(下稱第078號專利、第224號專利)。詎被告奈平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S-Groove型、SXR-Groove型、E-Groove型及A-Groove型之研磨墊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而侵害原告上開專利權。(二)系爭SXR-Groove型研磨墊落入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系爭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層具有一在30℃到90℃時約為1到3.6的E'比」,應解釋為「30℃及90℃之比值」,此亦經本院98年度行專訴字第67號行政判決認定。2.依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下稱塑膠工業中心)受法院委託鑑定所出具之鑑定報告,系爭SXR-Groove研磨墊在30℃到90℃時之E'比之平均值3.3,是該研磨墊確實符合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且無逆均等論之適用,自侵害系爭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3.鑑定報告所用之測試溫度區間「-10℃到150℃」,在DMA測試慣常使用之區間內,並不足以改變受測樣品之物理性質,被告所用以抗辯系爭078號專利無效之引證(被證6、9)測試溫度之低溫部分更遠低於鑑定報告之-10℃,是被告稱低溫會改變受測樣品物理性質云云,不足採信。(三)系爭S-Groove型及SXR-Groove型研磨墊落入系爭224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8、11、13、17、23項:1.第1項:(1)鑑定報告已明確顯示系爭研磨墊中有具撓性之「聚合微體」、「各聚合微體內部都具有中空空間」、「該聚合微體之一部分係在該操作表面上且曝露於一操作環境中,另一部分係嵌在該磨光片中而未曝露於該操作環境中」、「在該磨光片操作表面的該聚合微體會比嵌在該次表面內的聚合微體較不堅硬,而導致該操作表面比該次表面更軟」、「磨光片包含浸漬有多數個大體上為撓性之聚合微體的聚合物基質」,自落入系爭224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撓性」指物體受力變形「可彎曲」即屬之,而鑑定報告顯示變形處理後聚合微體僅有形變、可彎曲,而無破碎,足可證明聚合微體具有撓性。另被告以鑑定機關未觀測「全部之聚合微體」置辯,惟被告所言顯與科學常識不符,蓋鑑定機關隨機抽樣之結果均顯示聚合微體內部都具有中空空間,被告所謂「全部」究竟是應以每10-1公分、每10-2公分、每10-3公分、每10-4公分…為單位切片?未見被告提出其鑑定方法。前被告可對鑑定方法表示意見卻未為之,現空言指摘鑑定機關,實無可採。2.第8項:鑑定報告所示50微米之比例尺,可知絕大多數聚合微體之直徑均未超過50微米,因此,聚合微體之平均直徑小於150微米,自落入系爭專利第8項之範圍。3.第11項:鑑定機關隨機切片之系爭產品,其電子顯子顯微鏡照片顯示聚合微體中「至少一部份之形狀大體上為球形」,自落入系爭專利第11項之範圍。4.第13項:由鑑定報告之切面照片,即已顯示系爭產品之聚合微體具有殼層(電子顯微鏡下具有陰影,且與基質間有界面),又鑑定機關雖未以「針」穿刺聚合微體,但由於鑑定機關在進行電子顯微鏡觀察時,對於系爭產品已進行切片,因此,仍屬「打開」聚合微體,即顯示其殼層為「可穿透」者,自落入系爭專利第13項範圍。5.第17項:鑑定報告之電子顯微鏡照片已顯示系爭產品內部之聚合微體及聚合微體所隔出的部分,鑑定機關進而測量聚合微體之間距(即代表人造點之寬度),且由照片所示50微米之比例尺,可知絕大多數聚合微體之間距均未超過50微米,因此,微型組織內含具有寬度小於1000微米之人造點,乃屬當然,自落入系爭專利第17項範圍。6.第23項:系爭產品具有一組織化之操作表面(即系爭產品之表面溝槽紋路),且鑑定報告照片,分別顯示系爭產品之組織化操作表面與研磨墊及在操作表面之聚合微體形成一體,且包括人造點,又其餘技術特徵均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自落入系爭專利第23項範圍。(四)第078號專利具有效性:1.被告所提被證2、3、5、6、9、10、11業經本院98年度行專訴字第67號判決認定無法否定系爭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新穎性,並經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確定,依一事不再理原則,被告不得再以之作為無效抗辯。2.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新穎性:(1)IC1000拋光墊無法否定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新穎性:被告主張IC1000拋光墊可證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新穎性,並以被證3、5、6、7、14、15、27、28為佐證云云。惟被證7係在西元2012年1月10日之測試報告,被證3公開日係西元2002年8月,均晚於第078號專利優先權日,而無證據能力。另被證5、6業經本院98年度行專訴字第67號判決認定無法證明其內容已於2000年之學術研討會上公開發表,其業經確認非適格證據而無證據能力。又被證27、28均僅是個人記憶及經驗,且內容矛盾顯與事實不合,自不足採信。另被證14之IC1000拋光墊其明載受測樣品有效日期為91年(西元2002年)3月15日,而拋光墊有效期間為一年,故顯已逾使用期限近10年,其測試結果自不足採信。(2)SubaIV拋光墊不足以否定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新穎性:被證5、6均非適格證據,無證據能力,被證27、28內容不足採信,亦如前述。被證8係被告自行試測,原告否認其真實性,且其係在西元2012年1月之測試報告,遠晚於第078號專利優先權日,故非適格證據,又其並非在受測樣品有效期間所為,該測試結果尤不足採信。另細觀被證29與被證4,兩者有相當大之差異,無法證明被證29即為被證4之拋光墊。至依被證16研究結果,SubaIV拋光墊係屬於易光亮化之拋光墊,足證SubaIV拋光墊不適合用以平面化半導體元件或其先質表面。3.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進步性:(1)被證2、被證9與通常知識之組合,無法否定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進步性:被證2與被證9係分別用於不同領域之研磨墊,被證9更未揭示該材料可應用於「用來平面化一半導體元件化或其先質表面之拋光襯墊」,故熟悉第078號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者,實難組合被證2與被證9而可輕易完成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2)被證10、被證11與通常知識之組合,無法否定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進步性:被證10所揭示者係「剪力模數(G)」,而非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張力模數(E)」,被證11所揭示者僅為G=E/2(1+μ),其中,μ為蒲松比(Poisson'sratio),是縱使結合被證10與被證11,亦無從得知該兩研磨墊之「張力模數(E)」,遑論「張力模數(E)」之比值。故被證10與被證11之結合,亦無從否定第078號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進步性。4.第078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未違反審定時專利法第71條第3款:系爭第078號專利說明書已揭示在30℃與90℃之E’比例範圍在1.0-4.6,較佳範圍為1.0-4.0,最佳範圍1.0-3.5。實例3及4更揭示了八個本發明之拋光墊,30℃與90℃之E’比例在1.1-4.6,故第078號專利說明書實已充分支持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甚明。(五)第224號專利具有效性:1.第224號專利各請求項具有新穎性:(1)被證10、20、21皆無證據能力被證10號之論文係公開於1995年,晚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不具證據能力。被證21(IC1000-A2)係於1995年始公開銷售,最早之產品說明書也出現在1997年,均晚於第224號專利申請日,且其測試的產品有效期限至2004年8月5日,回推製造日期2003年8月5日,亦晚於第224號專利申請日。另被證20號「IC1000」型錄係原告前身羅戴爾(Rodel)公司於1990年因欠缺部分設備,因此與訴外人英特爾(Intel)公司簽訂共同開發合約,並交付英特爾公司研磨墊之實驗品「XHGM1128」,羅戴爾與英特爾對此均負有保密義務,不得將該產品之相關資訊對外揭露,故被證20型錄在系爭專利申請前並未公開,而被證20「IC1000拋光墊」係於1994年始開發完成並公開銷售,晚於第224號專利之申請日。(2)被告所謂「IC1000拋光墊」及其輔助證據內容,並未揭示第224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被證10僅揭示IC1000之材質為孔隙型PU等,被證20並未揭露「在該磨光片操作表面的該聚合微體會比嵌在該次表面內的聚合微體較不堅硬,而導致該操作表面比該次表面更軟」及「磨光片包含浸漬有多數個大體上為撓性之聚合微體的聚合物基質」之要件,被告另以不同型號之「IC1000A2」進行測試(被證21號),已無可採,況「IC1000A2」之公開日期在第224號專利之申請日後,兩者實無從互相勾稽。2.第224號專利各請求項具有進步性:(1)智慧局已明確認定被證22號之標的、技術內容及技術思想全然未揭示、未論及系爭224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而做成舉發不成立之審定,自無證據能力。又被證22雖揭示微粒為交聯高分子材料,但並未說明其單體材料為何,更遑論其交聯聚合之條件、方法,因此,熟悉該項技術者,並無從判斷該所謂之「交聯高分子材料」與第224號專利之聚合微體之關係,至於第224號專利之聚合微體,更非被證22號之「無機矽」,因此,被告空言被證22號揭露系爭專利之聚合微體云云,容有錯誤。另被證22並未揭露其聚氨基甲酸酯材料之聚合方法及條件,因此無從判斷在曝露於操作環境是否會比未曝露在操作環境較不堅硬,且其係使用「硬化片料」之細微粉末作為添加物,被證22號既然要將塑膠研磨成「微粒」或「微細碎物」,則必然需先將塑膠聚合物固化及(或)硬化,才有可能研磨成「微粒」或「微細碎物」,故被證22內容確實未揭露第224號專利之「撓性」技術特徵。(2)又IC1000拋光墊或其相關證據既無證據能力,則其與被證22或被證23之組合自無法證明系爭224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8、11、13、17、23項不具進步性自無理由。3.第224號專利各請求項未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71條第3款之規定:微型組織係指拋光墊在製造後的內部微觀主體組織,小型組織及巨型組織,通常情形可以拋光墊表面之溝槽(groove)而理解(如本件系爭產品之表面溝槽紋路),微型組織(microtexture)、小型組織(minitexture)與巨型組織(macrotexture)均為拋光墊技術領域中之習知技術。被告所稱「人造點28具有深度比聚合微體16的平均直徑較小約2000倍」之說明,係描述小型或巨型組織,與請求項17之「微型組織」無涉。實則,依請求項17「該微型組織內含具有寬度小於1000微米之人造點」之記載,既然聚合微體之平均直徑小於150微米(請求項8),則依比例觀察,微型組織中之人造點寬度小於1000微米,應為熟習該項技術者所能理解,而無「不載明實施必要之事項,或記載不必要之事項」之情事,更無產生「使實施為不可能或困難者」之結果至明。(六)被告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台幣(下同)1,000萬元。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請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S-Groove型、SXR-Groove型、E-Groove型及A-Groove型之研磨墊。(2)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1,0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前二項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系爭照片為被告陳宥甯所拍攝等語(見本案卷第68、70頁、第76頁背面),查原告於存證信函記載「乙方」即被告陳宥甯拍攝系爭照片等語(見本案卷第33頁),另原告於言詞辯論時,亦為相同之主張(見本案卷第109頁),故應堪信為真實。則被告陳宥甯當時究竟係如何拍攝系爭照片,於拍攝當時,被告陳宥甯心中究竟是否有何思想或情感,其自己知之最稔,被告陳宥甯既認系爭照片並無所欲表達之思想或情感(見本案卷第77頁背面),則原告又如何知悉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所思所想?原告又如何證明被告陳宥甯當時心中必然有何供表達之思想或情感?(五)另「591租屋網」對於物件之廣告及描述,有固定之編排順序,此部分並無原告之著作權可言。(六)據上,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等語,尚非無疑,故原告是否得以被告使用照片為由主張損害賠償,亦屬可疑。(七)至原告將系爭照片註載原告名稱,僅係外部關係之公示,與原告、被告陳宥甯間是否為僱傭關係無涉。另被告陳宥甯與原告先前縱為僱傭關係,原告亦未舉證證明有何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約定以雇用人即原告為著作人之事實,以實其說,故原告並無系爭照片之著作人格權及其受侵害。以上均併此敘明。
[ { "issueRef": "1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