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son
stringlengths
2
26
self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131k
other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60.5k
relatedIssues
list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為第M444310號「一種後視鏡扣環式固定器」(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7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新型技術報告代碼皆為6,符合新型專利要件。原告於民國103年3月間購得型號S0000000HS-1「單卡榫後視鏡固定架」、型號S0000000HS-3「螺絲行支架」(下統稱系爭產品),係由被告布塞車汽車百貨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布塞車公司)販售,系爭產品上有被告弘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弘笙公司)之商標,經原告函知被告布塞車公司侵權事實,據告係向被告宸綋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宸綋公司)購入,原告亦於網路上購得被告宸綋公司之行車紀錄器支架。系爭產品經專利侵權分析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7,被告公司共同侵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經原告將排除侵害主張函知被告未獲尊重專利權及解決,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至3項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賠償損害,被告公司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各該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並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就被告不法獲利事證於調查證據齊備前,僅先請求新臺幣(下同)50萬元之損害賠償。(二)系爭專利具新穎性及進步性,被證3依系爭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認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被證4之公開時點難以認定,且其內容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迫緊塊等設計;被證5無法證明係2011年9月購得,亦未證明現在實物構造與2011年販售者相同,且未有如系爭專利之迫緊塊技術特徵;被證6公開時點難以認定,無系爭專利之迫緊塊設計及於其扣環間有一固定器主體進行受力之緩衝;被證7未證明係2011年9月製造,亦未證明所提出實物構造與2011年販售者相同,又無系爭專利之迫緊塊技術特徵,其螺孔構造直接承受到固定座其凸耳於鎖掣後之彈性回復力,易造成損壞、彈開鬆脫情形;被證8之網址於時光回溯器無法顯示其存取時間,且網路資訊極易變更,網頁照片是否為2010年6月13日當時公開,令人存疑,不得以其上架時間為引證;被證9與被證8形狀構造不同,難認係相同物,且其標註之迫緊塊位於其固定器主體內之螺帽或螺紋段,無法提供抵迫固定器主體作為受力緩衝,又因直接承受到扣環其凸耳於鎖掣後之彈性回復力頂推,易造成損壞鬆脫情形;被證10內容及公開日期令人存疑,且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迫緊塊、其與扣環間設有固定器主體等技術特徵及相關實用功效;被證11、12、13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迫緊塊技術特徵及其與扣環其凸耳間設有固定器主體等設計,以上證據均難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系爭專利與被證3至5、8至13標的屬不同技術領域,長期存在於行車紀錄器其固定架技術領域中之諸多問題可藉由系爭專利技術得到克服,系爭專利請求項2具有進步性,直接或間接依附於該項之系爭專利請求項3至7亦具進步性。被證12、13未揭露系爭專利之樞接部及其功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6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提供將行車紀錄器等便利、穩固的固定各廠牌車輛之後視鏡固定桿,以利拍攝影像清晰性等實用功效,受消費者喜好而引來仿冒,足證系爭專利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具進步性。(三)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被告於系爭專利專利權存續期間,不得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新型專利物品。3.被告應銷燬侵害專利權之物品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已出賣者應全部回收並銷燬之。4.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第M444310號「一種後視鏡扣環式固定器」(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7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新型技術報告代碼皆為6,符合新型專利要件。原告於民國103年3月間購得型號S0000000HS-1「單卡榫後視鏡固定架」、型號S0000000HS-3「螺絲行支架」(下統稱系爭產品),係由被告布塞車汽車百貨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布塞車公司)販售,系爭產品上有被告弘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弘笙公司)之商標,經原告函知被告布塞車公司侵權事實,據告係向被告宸綋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宸綋公司)購入,原告亦於網路上購得被告宸綋公司之行車紀錄器支架。系爭產品經專利侵權分析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7,被告公司共同侵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經原告將排除侵害主張函知被告未獲尊重專利權及解決,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至3項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賠償損害,被告公司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各該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並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就被告不法獲利事證於調查證據齊備前,僅先請求新臺幣(下同)50萬元之損害賠償。(二)系爭專利具新穎性及進步性,被證3依系爭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認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被證4之公開時點難以認定,且其內容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迫緊塊等設計;被證5無法證明係2011年9月購得,亦未證明現在實物構造與2011年販售者相同,且未有如系爭專利之迫緊塊技術特徵;被證6公開時點難以認定,無系爭專利之迫緊塊設計及於其扣環間有一固定器主體進行受力之緩衝;被證7未證明係2011年9月製造,亦未證明所提出實物構造與2011年販售者相同,又無系爭專利之迫緊塊技術特徵,其螺孔構造直接承受到固定座其凸耳於鎖掣後之彈性回復力,易造成損壞、彈開鬆脫情形;被證8之網址於時光回溯器無法顯示其存取時間,且網路資訊極易變更,網頁照片是否為2010年6月13日當時公開,令人存疑,不得以其上架時間為引證;被證9與被證8形狀構造不同,難認係相同物,且其標註之迫緊塊位於其固定器主體內之螺帽或螺紋段,無法提供抵迫固定器主體作為受力緩衝,又因直接承受到扣環其凸耳於鎖掣後之彈性回復力頂推,易造成損壞鬆脫情形;被證10內容及公開日期令人存疑,且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迫緊塊、其與扣環間設有固定器主體等技術特徵及相關實用功效;被證11、12、13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迫緊塊技術特徵及其與扣環其凸耳間設有固定器主體等設計,以上證據均難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系爭專利與被證3至5、8至13標的屬不同技術領域,長期存在於行車紀錄器其固定架技術領域中之諸多問題可藉由系爭專利技術得到克服,系爭專利請求項2具有進步性,直接或間接依附於該項之系爭專利請求項3至7亦具進步性。被證12、13未揭露系爭專利之樞接部及其功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6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提供將行車紀錄器等便利、穩固的固定各廠牌車輛之後視鏡固定桿,以利拍攝影像清晰性等實用功效,受消費者喜好而引來仿冒,足證系爭專利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具進步性。(三)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被告於系爭專利專利權存續期間,不得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新型專利物品。3.被告應銷燬侵害專利權之物品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已出賣者應全部回收並銷燬之。4.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無侵權行為之事實,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1、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因顏色不同而編列HC300、HC300-A、HC300-AA等多款型號,實際上外觀並無差異,且原告雖於網路上詢價,被告寄出詢價單及產品型錄,惟並未有販賣之事實,被告寄送詢價單及產品型錄,充其量應只是構成販賣之要約而已。2、又被告係依據中華民國新式樣專利號D136938實施製造上述HC300系列護目鏡,該項專利係被告張喜明女兒張慶蕙所有,被告所製造之護目鏡完全符合該專利之圖面揭露,絕無超出該專利之範圍,故被告經張慶蕙同意實施製造HC300系列護目鏡係信賴保護原則,完全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3、訴外人張慶蕙所有上開專利係99年8月4日核准,被告於同年月6日收到該專利核准審定書,並於同年月9日繳費後始著手實施上述D136938新式樣專利,故被告於同年8月底才有上開護目鏡樣品問市,並在網路上行銷,但尚無實際成交紀錄。而被告接到原告於同年10月6日以律師函通知被告停止侵害行為,迄今被告即無任何交易行為。(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審查張慶蕙專利申請案時,曾經引用之參考文獻有三件即國內專利D105733號、D115369號、D125778號,並未將系列專利列為相關近似參考文獻,可證專利審查時,亦不認為D13693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完全依照新式樣D136938號專利實施,與系爭專利無關聯,且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此有「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可稽。(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對照其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而不應是其創作說明所載之全部內容。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新穎特徵,係申請人主觀認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創新內容。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之新穎特徵。侵權訴訟時,當事人得進一步限定新穎特徵,但不得擴大專利權範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4頁)。被告並未誤解新式樣申請專利範圍係以其圖面所示為準,並得審酌其創作說明。惟本件係專利侵權之訴,根據專利侵權鑑定要點所揭示之侵害鑑定流程,新穎特徵為侵權與否之判定重點,故應依照上開鑑定要點所示,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範圍予以確認才是。(四)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結合申請前之舉發理由書證據2-7所易於思及者而不具有創作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公告時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之規定:1、系爭專利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2(TWD115884),其鏡架結合鏡片之特徵為一圓弧形且頂緣凸出之浮曲部;中間位置設有一弧矩形突部;弧矩形突部前方凸設一呈三角形之尖狀部;尖狀部中間設有一橫矩形之凸飾部;尖狀部底緣向下凸設一上寬下窄且底緣設有凹圓弧之鼻樑承置部;鼻樑承置部之底緣位於鏡片之內側處凸設一對墊片;鏡架之雙側設有呈向下彎弧之浮突部。2、系爭專利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的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3(TWD120658),其鏡腳之特徵為鏡腳頭端設有與鏡架之浮突部連接之浮突部;鏡腳中間位置設有一對叉開之插腳。3、系爭專利鏡腳尾端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而對應系爭專利前開特徵之引證為舉發理由書中之證據4(TWD534734)、證據5(TWD119414)、證據6(TWD117806)、證據7(TWD115371),證據4之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5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6鏡腳腳尾之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證據7之鏡腳腳尾特徵為鏡腳之腳尾呈現由上向下漸次向內傾斜之斜角;腳尾之外緣設有一概呈圓弧三角形之浮突面。(五)被告對系爭專利之舉發理由雖舉出6件證據,惟並非需完整組合6件證據始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而是以證據2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鏡架及鏡片之結合不具創作性,以證據3結合證據4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鏡腳不具創作性,其他證據5-7只是說明及證明系爭專利於其鏡腳上之浮突面設計為一習知慣常之設計,因此,對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之舉發理由所引用結合之證明文件僅證據2-4三件,於判斷創作性而言,該等證據之數量不但合理,且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整體設計相對於先前技藝為易於思及。(六)原告主張「舉發人在瞭解新式樣專利之設計後,以新式樣專利之設計本身作為藍圖,利用創作人於圖說中所揭示之設計智慧,將散見於數件先前技藝中之設計元素予以拼湊重組,而由於此種組合並非出自於先前技藝的教導,而係全賴揭露於圖說中之創作智慧指引,故此種『後見之明』」云云,原告顯然曲解專利審查基準之原意,蓋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專利要件3.5(2)的原文為「(2)創作性之審查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所產生的『後見之明』,即作成易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上述原文係在規範審查人員不得僅依新式樣揭露之外觀,不經任何先前技藝之比對,即認定新式樣不創作性;然,現行新式樣專利之審查,無論其准、駁,皆有附具先前技藝檢索列表,顯見其審查結果係經過與先前技藝之比對後做成(於系爭專利亦然),而非片面以審查人員之一己心證為之。反之,舉發理由所引之先前技藝足可證明系爭專利之設計為該技藝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所易於思及者,足見舉發理由非無的放矢,亦證系爭專利是擷取「先人之見」之簡單設計。(七)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係根據現行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製作,其中的一判定步驟為「新穎特徵的比對」,而「所謂的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的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內容」,兩造於此皆無爭議,依此,被告依據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審查時所參考之先前技藝6件(TW471916、TW516909、TW531293、TWD101027、TWD120464及JPD0000000)揭露內容判斷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顯然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又原告所提原證13號之3.4.1基本原則中揭示:「創作性之審查…雖然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惟在審查的過程中,得就整體設計在視覺上得以區隔的範圍審究其是否已揭露於先前技藝或習知設計,並應就整體設計綜合判斷是否易於思及」,由上述審查基準內文可知,新式樣專利之審查步驟,本就含有先區隔出新式樣對照於先前技藝設計之新穎特徵的步驟,再根據這些新穎特徵結合於該新式樣所成之整體設計相較於先前技藝是否容易思及之步驟,因此,被告的不侵權分析報告完全符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及「專利審查基準」之規定。(八)專利審查基準關於新穎特徵之判斷僅述及「就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之後,審查人員始能以所認定的新穎特徵作為主要設計特徵」,其中即包括了比對兩者之整體設計及造型;而就新式樣之申請專利範圍以圖面為準,故判斷新式樣與先前技藝僅以兩者揭露之圖面即可操作,被告之不侵權分析報告即是以此模式進行,何來違反專利審查基準之處,且不侵權分析報告係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製作而非專利審查基準。(九)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提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52、153頁)(一)原告為新式樣第D129017號「眼鏡」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日至109年7月13日止(見原證1專利證書影本)。(二)被告合晟公司之負責人為張喜明(見原證2公司資料查詢影本)。(三)被告合晟公司製造並於其網路行銷HC300、HC300-A、HC300-AA、HC300-1、HC300-2、HC300-BB「工業安全護目鏡」(下稱系爭產品)(見原證3公證書正本、原證5型錄、附件1實物)。(四)原告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請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合晟公司於99年10月8日以存證信函表示新式樣第D136938號專利權人係被告公司負責人之女,所生產之眼鏡與原告公司產品無涉(見原證8法律事務所函影本、原證9存證信函影本)。(五)系爭產品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二、得心證之理由:(一)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1、依系爭專利圖說,系爭專利係一種可供配戴之眼鏡,而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系爭專利之造形為一左右端部往後弧彎之鏡架、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所組成。透過鏡片之弧彎底緣配合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之外形,形成鏡架與鏡片上下弧緣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弧彎鏡腳,再配合鏡架、鏡腳之裝飾紋路設計,整體外觀呈圓弧線配合一致之視覺感(其圖面如附圖一所示)。2、按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53頁,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另依該要點第54頁,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3、查,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並有裝飾紋路設計;(2)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3)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見原告民事準備(二)狀第10頁),惟其並未提出經比對之先前技藝,而被告則已提出系爭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獲准專利之參考文獻(如附圖二所示,即我國471916、516909、531293、D101027、D120464專利案及日本D0000000專利案)作為比對之依據(見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4~7頁、第12頁、第15頁),是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較具有客觀上使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又依被告所提前開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第5頁、第12頁比對之「倒尖狀」特徵、第4頁、第13頁比對「鏡腳、鏡片及鏡架之連結及弧緣」之特徵,及第15頁比對「鏡腳修飾」之特徵,可歸納被告所提關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1)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的連結修飾塊;(2)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下弧彎之線條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具一致性之線條相接,而於兩側鏡片底緣往上的弧彎,延伸連接至鏡腳形成向上後方之彎弧線,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線,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3)鏡腳上具有中央段的尖叉狀紋飾及(4)鏡腳末端的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系爭專利新穎特徵分析圖如附圖三所示)。(二)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各型號僅顏色不同,整體外觀設計均相同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已如前述,爰僅以原告所提系爭產品中之HC300-A解析,合先敘明;又系爭產品之造形,包括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樞設於該一體成型之鏡架及鏡片兩端之鏡腳,以及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其照片如附圖四所示)。(三)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查系爭專利為「眼鏡」,系爭產品為「護目鏡」,兩者皆為一種可供配戴於顏面之眼鏡,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係屬相同。(四)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經比對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兩者之造形皆具有一鏡架,該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往下弧彎;兩者於二間隔安裝於鏡架上之鏡片,該鏡片皆為彎弧底緣外形設計;及兩者之二分別樞設於鏡架左端與右端之鏡腳,鏡架往後延伸至樞接於後之鏡腳輪廓線皆呈弧彎形;且兩者鏡架、鏡腳皆具有裝飾紋路設計,其裝飾紋路大致近似。又系爭專利雖與系爭產品於嵌置於鏡腳架中央之鼻樑承置部稍有差異(系爭專利為弧線片狀形,系爭產品呈浮凸齒狀),惟此浮凸齒狀特徵為習知之鼻樑承置設計(如被證2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附件2公告編號471916號專利案第一、七圖所示),其餘大部分設計特徵則均相同,且該鼻樑承置部占整體設計之視覺比例微小,未使整體設計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整體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效果近似,系爭產品所產生之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故應認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此由被告所提不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第9頁末段4.中記載「…被控侵權物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近似…」等語以觀,堪認被告就此亦不爭執。(五)系爭產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由於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茲再比對系爭產品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如下:1、系爭產品鏡架中央嵌置於鼻樑承置部上方之連結修飾塊,其偏頂緣處係呈一突部,突部底緣為倒尖狀,突部中間嵌有一橄欖球狀之凸飭部修飾,突部下方呈扇型弧面修飾片;而系爭專利亦有該連結修飾塊及突部之設計,突部底緣同為倒尖狀,惟其內具一細長方形修飾片;兩者整體觀之,外觀輪闊、設計構成等均屬近似,僅嵌入之修飾部有橢圓形與長方形之別,惟該部分為基本形體之簡易變更,並未產生重大之視覺效果,是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構成近似。2、系爭產品鏡架左、右端部底緣分別具有往下弧彎之形狀,該下弧彎線條反折後向鏡腳後延伸,與鏡腳上之線條相接,而兩側鏡片底緣往上之一弧線,亦向鏡腳延伸連接至與鏡腳上之線條,配合鏡架鏡腳上、下方延伸一致的連接輪闊線條,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此部分與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3、系爭產品鏡腳上中央段具有尖叉狀紋飾,該向鏡腳末端突出之紋飾與系爭專利極為近似。4、系爭產品鏡腳末端具有一倒三角形之浮凸物修飾塊,系爭專利鏡腳末端亦具有倒三角形凹面紋,雖系爭產品倒三角形修飾塊之底緣並未與鏡腳之底緣重疊,且系爭專利鏡腳末端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僅是表面凹凸變化之結果,惟兩者呈現之修飾效果於視覺上差異不大,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此部分之新穎特徵仍為近似。5、綜觀上述,系爭產品之設計相對於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均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應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又兩造間就系爭專利具有之新穎特徵或有不同意見,惟除上述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外,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設計構成近似,是系爭產品亦會包含系爭專利上述以外之新穎特徵,附此敘明。(六)系爭專利有效性之技術分析: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之引證:(1)證據2:為我國專利第D115884號「眼鏡鏡片(五)聯合(一)」,其公告日為2008年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五所示)。(2)證據3:為我國專利第D120658號「眼鏡鏡架(二十三)」,其公告日為2007年12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六所示)。(3)證據4:為我國專利第D534734號「眼鏡(二)」,其公告日為2003年5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七所示)。(4)證據5:為我國專利第D119414號「眼鏡鏡架(二十一)」,其公告日為2007年10月1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八所示)。(5)證據6:為我國專利第D117806號「眼鏡(十)」,其公告日為2007年6月2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九所示)。(6)證據7:為我國專利第D115371號「眼鏡框」,其公告日為2007年2月1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2008年7月14日),且與系爭專利之物品領域相同,是得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其圖面如附圖十所示)。2、證據2、3、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查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由上而下漸縮束,延伸至底緣形成一凹弧緣,塊體上具有V字修飾片,鏡架頂緣呈弧線狀,往左、右兩側延伸;而系爭專利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其主體輪廓型式係呈"T"狀,故兩者於鏡架之視覺上具有差異性。(2)又證據3之鏡腳係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其外觀上之浮突部形狀並未見於系爭專利,且其尖叉狀插腳形成之紋飾係一上下對稱之針狀形,亦與系爭專利之具階狀突波形不同,是其與證據2之鏡架、鏡片組合後,接合處之形狀應未能呈現如系爭專利由上而下共勾勒出複數道線條之視覺感;另證據4之鏡腳亦為一完整造形之元件,參酌智慧財產局2005年版審查基準3.4.1「創作性之審查應以整體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件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原則,證據4之鏡腳無法與證據3各自拆解成設計元素,再與系爭專利做比對,故將證據4之鏡腳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與上述之原則不符。又縱如被告所辯將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強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也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三證據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任一證據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證據2鏡架中央之連結修飾塊與證據3之鏡腳組合後之造形既與系爭專利具差異性,已如前述,而將證據5~7之鏡腳各自拆解成腳尾與倒三角形紋路修飾之浮突面,再結合證據3之鏡腳前半段之手法,除與前述基準之原則不符外,縱如被告所辯將證據5~7個別之鏡腳具有倒三角形紋路修飾皆加入證據3之鏡腳末端,亦均無法得到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設計;故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證據2、3組合後,再與證據5~7中任一項之組合,亦難使其組合出與系爭專利相同或近似之鏡架、鏡片及鏡腳之整體形狀,是證據2、3、5之組合、證據2、3、6之組合及證據2、3、7之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七)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法第12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上開條文雖未規定對專利權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主觀要件,惟基於專利侵害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環,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債,係為填補權利人因侵權行為所生財產上或非財產上之損害,在調和個人自由及社會安全之基本價值下,係採過失責任主義為原則,亦即以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其成立要件,若其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即無賠償可言。是在現行專利法未明文排除原則之適用下,加害人須有故意或過失,專利權人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是對行為人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應就個案事實加以判斷,以認定其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亦即有無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過失。1、經查,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而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亦無可採,固如前述,惟原告主張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既為被告所否認,原告自應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2、次查,被告抗辯系爭產品係完全依照訴外人張慶蕙享有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權實施,沒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等語,業據其提出前開新式樣專利之專利公報影本為證,而經比對系爭產品與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兩者之造形確實近乎相同(其比較圖如附圖十一所示),是被告前開所辯,應堪採信。原告雖主張系爭產品是否為上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案之實施物,與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無涉云云,惟被告既係信賴智慧財產局核准之D136938號新式樣專利而製造系爭產品,則尚難僅以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即遽認定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3、又原告主張其曾於99年10月6日委託聖島國際法律事務所函達被告合晟公司,促其停止侵害行為,經被告合晟公司於同年10月8日確收,惟原告於99年11月間向被告詢價,仍獲被告合晟公司之報價回覆,並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實物2件,因認被告合晟公司仍繼續於市場上販賣系爭產品,而有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云云,固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法律事務所函文影本及被告回覆之電子郵件為證(見原證8、原證4),惟被告辯稱其於收受前開律師事務所函後已撤下系爭產品之廣告,係因原告要求提供實品及報價,始提供系爭產品樣品及報價等語(見本院卷第151頁),經觀諸前開電子郵件內容,確係被告與寄件者間電子郵件之往來,原告除未提供寄件者之電子郵件詢問內容以供審酌外,核諸被告提供樣品予原告之行為亦與單純回應詢價之方式有別,再者,原告所提被告合晟公司網頁之公證日期為99年9月6日,亦係在原告寄發前開律師事務所函予被告之前,是依原告所提前開事證,均難認被告於收受律師事務所函後仍有實際販售系爭產品之情事,原告復未證明被告在知悉系爭產品有可能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形下,仍未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逕為販賣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被告辯稱其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尚堪採信。(八)綜上所述,系爭產品雖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惟原告未能證明被告能預見或避免系爭專利侵權損害之發生,仍未盡其應盡之注意義務致發生損害,自不能向被告請求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如訴之聲明所示之損害賠償及請求排除侵害,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九)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第M444310號「一種後視鏡扣環式固定器」(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7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新型技術報告代碼皆為6,符合新型專利要件。原告於民國103年3月間購得型號S0000000HS-1「單卡榫後視鏡固定架」、型號S0000000HS-3「螺絲行支架」(下統稱系爭產品),係由被告布塞車汽車百貨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布塞車公司)販售,系爭產品上有被告弘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弘笙公司)之商標,經原告函知被告布塞車公司侵權事實,據告係向被告宸綋科技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宸綋公司)購入,原告亦於網路上購得被告宸綋公司之行車紀錄器支架。系爭產品經專利侵權分析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7,被告公司共同侵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經原告將排除侵害主張函知被告未獲尊重專利權及解決,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至3項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賠償損害,被告公司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各該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並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就被告不法獲利事證於調查證據齊備前,僅先請求新臺幣(下同)50萬元之損害賠償。(二)系爭專利具新穎性及進步性,被證3依系爭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認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被證4之公開時點難以認定,且其內容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迫緊塊等設計;被證5無法證明係2011年9月購得,亦未證明現在實物構造與2011年販售者相同,且未有如系爭專利之迫緊塊技術特徵;被證6公開時點難以認定,無系爭專利之迫緊塊設計及於其扣環間有一固定器主體進行受力之緩衝;被證7未證明係2011年9月製造,亦未證明所提出實物構造與2011年販售者相同,又無系爭專利之迫緊塊技術特徵,其螺孔構造直接承受到固定座其凸耳於鎖掣後之彈性回復力,易造成損壞、彈開鬆脫情形;被證8之網址於時光回溯器無法顯示其存取時間,且網路資訊極易變更,網頁照片是否為2010年6月13日當時公開,令人存疑,不得以其上架時間為引證;被證9與被證8形狀構造不同,難認係相同物,且其標註之迫緊塊位於其固定器主體內之螺帽或螺紋段,無法提供抵迫固定器主體作為受力緩衝,又因直接承受到扣環其凸耳於鎖掣後之彈性回復力頂推,易造成損壞鬆脫情形;被證10內容及公開日期令人存疑,且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迫緊塊、其與扣環間設有固定器主體等技術特徵及相關實用功效;被證11、12、13未揭露系爭專利之迫緊塊技術特徵及其與扣環其凸耳間設有固定器主體等設計,以上證據均難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系爭專利與被證3至5、8至13標的屬不同技術領域,長期存在於行車紀錄器其固定架技術領域中之諸多問題可藉由系爭專利技術得到克服,系爭專利請求項2具有進步性,直接或間接依附於該項之系爭專利請求項3至7亦具進步性。被證12、13未揭露系爭專利之樞接部及其功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4、6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提供將行車紀錄器等便利、穩固的固定各廠牌車輛之後視鏡固定桿,以利拍攝影像清晰性等實用功效,受消費者喜好而引來仿冒,足證系爭專利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具進步性。(三)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被告於系爭專利專利權存續期間,不得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新型專利物品。3.被告應銷燬侵害專利權之物品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已出賣者應全部回收並銷燬之。4.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民國96年12月間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時經二年之久,始經該局於98年10月1日(98)智專一(一)證字第09871670750號函核頒發明第I315181號專利證書。又原告於98年10月間取得智慧財產局專利證書時,即預料本專利品在臺上市後,因有厚利可圖,必將有不法份子仿製、販賣等侵權行為發生,為確保專利權不被侵害,特依專利法第79條之規定,在包裝品上註明專利號碼(I315181)屬「智慧財產,仿冒必究」字樣外,並於翌年1月14日,在民眾日報刊登公告,警告社會少數不法份子,不得有仿製、販賣等不法行為。(二)被告在台中市○里區○○路○段25號經營國基賽鴿用品社,於店內公然陳列販賣來源不明、仿製原告專利品之鴿用腳環(下稱系爭產品),其販賣期間已有一年之久,在材質、形狀、顏色、大小功效等,與系爭專利之腳環完全相同,即使專家亦無法辨別真偽,所造成原告之損害當不言可喻。至於所受損害實際程度,初估一年所失利益應在新臺幣(下同)350萬元左右。又因仿製品成本低,被告大量賤價出售圖利,將市場價格破壞殆盡,如原告原本一枚鴿用腳環標準價格30元,被告一枚僅要價15元、10元不等。臺灣每年出生雛鴿約100餘萬隻以上,為世界之冠,仿冒品未在市場出售前,原告每月最低銷售約6000至10000個,每月營業額收入約30萬元以上,一年約有300多萬元以上收入,自仿冒品鴿用腳環在市場販賣後,原告銷售量與營業額逐漸急速下降,如今,銷售量與營業額不到原本營業額十分之一,曾因申請專利所花費巨額資金與利息已血本無歸,原告基於被告仿製、販賣因果之關係,請求被告賠償原告320,000元,亦不過原告所失利益(350餘萬元)十分之一上下。(三)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經高雄市五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仿製腳環,有關依製技術與方法,確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專利範圍。又臺灣北、中、南各地鴿腳環分銷商所販賣仿製腳環,其來源係由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而鄭博仁在高雄、屏東地方法院亦全部供認不諱。換言之,因所有仿製腳環品質、形狀等與原告專利物完全相同,故是項鑑定報告,應適用所有已被原告向各地方法院所請求損害賠償之其他個案。(四)原告計算方式:依116賽鴿網站公佈顯示資料,全省分銷商共有567家,原告之分銷商佔150家,等於佔全省分銷商百分之26.5%,而依據99年全省賽鴿比賽統計數共有784,851隻鴿子,以784,851隻×26.5%=207,985隻,207,985只×20元=4,159,700元,再除17家被告分銷商等於244,688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再乘3倍等於734,064元,為原告所失利益與懲罰性賠償之計算方式。(五)被告強調所販賣仿製腳環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電鍍層不同,原告概予否認,陽極處理整個過程,是利用電解技術,使電鍍物金屬表面形成一層皮膜(它不具有顏色),鍍物沒經過陽極處理,即不能印刷、上色、電鍍等加工。在智慧財產法院通知書第二頁最後兩行初步認定:參酌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通常知識,鋁通常係採陽極處理方式鍍色,已明確表明鋁或鋁合金均須先陽極處理後再鍍上顏色。所謂鍍色「即俗稱電鍍」,一般人認為只要是鋁質電鍍,即稱陽極處理之說,事實上是極端錯誤。電鍍目前使用種類繁多,一般電鍍法、複合電鍍、合金電鍍等,非被告所說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故陽極處理不是本件爭訟之焦點,原告為印刷專業技術人士,有銘版之製造與販賣,銘版製作並須陽極處理方能上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六)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32萬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一)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之要件不符合文義讀取,進行均等比對結果,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係利用陽極處理技術在環體表面形成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利用電鍍技術在環體表面鍍設一層具有顏色之電鍍層的第一標記單元不同,而依先前技術阻卻進行分析,系爭專利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相當於被證1之鳥類用腳環,系爭專利之環體相當於被證1之圓筒狀基環,系爭專利環體表面之電鍍層相當於被證1之基環表面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系爭專利環體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第一標記單元之第二標記單元相當於被證1之在陽極處理層外周壁上所設之凹入狀標示部,且標示部之深度深及基環表面。其中,被證1在說明書第5頁最後1行至第6頁第7行中即明白揭示:「該陽極處理層(11)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飼主可以購買不同顏色的腳環(1)套至於所飼養的鳥類腳上,以作分級管理,另於陽極處理層(11)的表面局部設有凹入之標示部(110),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其深度深及基環(10)表面,以露出鋁基環(30)之原色,而由於陽極處理層(11)係具有顏色,故於該色層當中局部顯露的鋁質原色相當搶眼,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可知該陽極處理層(11)之辨識特徵亦不同於標示部(110)。此外,系爭專利之環體表面之電鍍層僅是將被證1所揭示之鳥類用腳環中以陽極處理方式所形成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改採以電鍍方式形成,而表面陽極處理與表面電鍍處理為業界一般在進行表面處理之慣用技術,並無產生超出無法預期之功效。再者,系爭產品環體表面所形成之顏色層是採用陽極處理而得,為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即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實際上與被證1相同,是系爭產品已有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二)被告並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在100年1月底之前並未聽聞過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乙事,市面上亦未見系爭專利產品銷售,原告也未曾在養鴿專業雜誌上刊登廣告;又被告係經營鴿子用品之零售商,非系爭產品之製造者,並無能力判斷所販售之鳥用腳環是否侵害專利權,且原告又未能提出任何證據證明被告具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因此,原告縱享有我國之專利權,仍不足以證明被告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權,及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卻仍對外販賣系爭產品。(三)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毛利僅為薄利之4元,且每個月販售量也僅約10幾個至20、30個左右,尤其以塑膠製之鳥用腳環為銷售主力,且原告主張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僅佔被告每個月販售量之一小部分,故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原告32萬元並不合理。(四)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表面係屬陽極處理層,材質係屬鋁合金,且鋁一定要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一定是鋁:1.合謚豪公司黃健宏在96年8、9、10月之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就清楚寫著鋁合金種鴿私環(那時原告還未申請專利),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就是由合謚豪公司生產製造。2.賣系爭產品給被告之經銷商鄭博仁,在98年12月、99年1、2月在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也清楚寫著鋁合金腳環。3.鋁合金比較輕盈,不像其他金屬(金、銀、銅、鐵、不銹鋼)那麼沉重,所以最適合作成腳環給賽鴿鳥禽佩帶,長久以來為製造腳環業者所慣用。4.當此案被告17人當中,第一人收到法院傳票開始,經銷商鄭博仁即到處了解求證,生產者合謚豪公司也清楚告訴鄭博仁,這腳環材質係屬鋁合金,表面屬陽極處理層,鄭博仁為了證明合謚豪公司所說的話是否屬實,也兩度到臺南煜偉實業有限公司、世麟鍍鋁廠求證,廠商也很清楚告訴鄭博仁這是陽極處理層,並表示:「因為你的腳環是鋁製品,所以一定要用陽極處理」。5.在製造鴿環業界之專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都知道(即使不知道,電鍍業者也會告知),所謂電鍍層是鍍金屬包覆在被鍍物品上,就如同被鍍物品身上穿一件衣服,它是無法和被鍍物品結合,一經雕刻後,空氣和水氣就會滲入鍍金屬和被鍍物品之間,不久鍍金屬就會整層剝落,而陽極處理層就是在被鍍物品上染上一層色料,色料直接滲透入被鍍物品表面(被鍍物品一定是鋁質才可以,這是電鍍業者具有通常知識者皆知之常識),所以經過雕刻後,不會產生剝落問題。6.原告生產和被告所販售之腳環,係屬多種顏色且相當鮮艷,電鍍業者皆知道,唯有陽極處理層才能調配出那麼鮮艷且多種顏色,電鍍層卻侷限於鍍金屬本身之顏色,可選擇之顏色只有幾種,也沒那麼鮮艷。(五)為此:請求駁回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四、兩造不爭執之事項:(一)原告為我國公告第I315181號「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8年10月1日起至116年12月27日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總計有21項,其中第17項為獨立項,第18、21項為第17項之附屬項,第19、20項為第17、18項之附屬項(詳本院卷第34-44頁)。(二)原告所提出之鳥用腳環(即原證5,下稱被控侵權物品)係被告所販售。(三)被控侵權物品之材質為鋁,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詳本院卷第250頁)。(四)被控侵權物品如附表17A、17C、17D所示之構成要件,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249頁)。五、關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陽極處理」技術特徵之解釋:(一)經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記載:「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係具有一環體,該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並於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詳本院卷第41頁)。其中關於「電鍍層」之解釋,依據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具有之通常知識,係指利用電鍍方法將鍍層金屬電鍍在被鍍物品所形成之層面。(二)電鍍層與陽極處理層就文義上而言係屬不同之技術特徵,且陽極處理層並非電鍍層之均等物:經查被告抗辯被控侵權物品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電鍍層」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87頁),原告則於其專利舉發答辯理由書陳稱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配鍍層構造不同(詳本院卷第138頁背面),顯見兩造均認電鍍層與陽極處理層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另參酌電鍍係將被鍍物置於陰極,陽極處理係將被鍍物置於陽極之技述特徵差異,兩者所使用之技術特徵原理不同,自堪認系爭專利所界定之電鍍層文義上不包括陽極處理層,且陽極處理層亦非系爭專利所界定電鍍層之均等物。六、本件爭點與本院判斷:(一)兩造爭執概要:原告主張被控侵權物品之材質雖為鋁,且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但仍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17-21項之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30、249頁)。被告對於被控侵權物品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如附表17A、17C、17D所示構成要件之文義讀取並不爭執,惟抗辯被控侵權物品既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即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電鍍層」文義所讀取,故未侵害系爭專利權等語。則本件唯一之爭點僅為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之被控侵權物品,是否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電鍍層」文義讀取。(二)電鍍層與陽極處理之定義:1.電鍍之定義:關於金屬表面處理的方法有相當多種,參酌一些大專用之工業教科書,有關電鍍之記載,大多謂「電鍍為一種電解過程,提供鍍層金屬的金屬片作用有如陽極,電解液通常為鍍著金屬的離子溶液,被鍍物作用則有如陰極。陽極與陰極間輸入電壓後,吸引電解液中的金屬離子游至陰極,還原後即鍍著其上。同時陽極的金屬再溶解,提供電解液更多的金屬離子。如是泛指以電解還原反應在物體上鍍一層電鍍層者,電鍍層表面具有保護兼裝飾效用,具有高導電性、高度光反射性等特徵,最常提供為電鍍層金屬有鎳、鉻、錫、銅、銀及金。」電鍍完成後,被鍍物表面會披覆一層有色澤之金屬電鍍層。2.陽極處理之定義:陽極處理係金屬表面處理方式之一,大多用於鋁合金之表面處理,其原理為「將鋁或鋁合金置放於陽極處當成陽極,用鉛、碳或不銹鋼當陰極,在草酸、硫酸、鉻酸等電解溶液中電解,如此方法可得到鋁合金表面氧化形成化成皮膜,此時鋁合金的表面毛細孔係打開的,可讓染色色彩填入毛細孔中,最後再用一道封口的手續把毛細孔封起來,這樣鋁合金就如同多了一層有顏色的保護膜。」陽極處理與染色程序完成後,鋁合金表面之化成皮膜會為一具有顏色半透明層,與採電鍍方法之金屬電鍍層並不相同。(三)電鍍與陽極處理之差異:1.一般教科書之認知:按被鍍物品所在之電極區分,陽極處理之被鍍物品在陽極;電鍍之被鍍物品則位於陰極,或有稱「陰極處理」者。故兩技術「保護被鍍物品或裝飾被鍍物品表面」之目的可能相似,但兩者原理不同(甚至可說相反)。參考多數之教科書,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出版「熱處理與表面處理」、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之「表面處理」、徐氏基金會出版之「鋁的陽極處理」「金屬的表面處理與加工」、復文書局出版「實用電鍍理論與實際」及復漢出版社出版之「實用電鍍技術全集」,多將「電鍍」與「陽極處理」當成兩種不同表面處理技術看待,咸認為其技術特徵具有很大之差異。2.原告主觀上之認知:查系爭專利經訴外人鄭博仁向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原告於其向智慧財產局所提出之舉發答辯理由書第30頁上記載:證據2之圓向狀基環固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惟證據2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係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該證據2不僅該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電鍍層」構造不同,且證據2之顏色僅為易於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與系爭專利之特定顏色具有第一層辨識作用不同等語(詳本院卷第138頁背面)。則原告亦自認陽極處理與電鍍之構造不同,且陽極處理亦可染色之事實,自堪認兩者確屬不同之技術特徵。3.原告雖於本院主張:陽極處理俗稱為電鍍,且陽極處理不能鍍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詳本院卷第172-173頁)。惟查專利之用語應以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具有之通常知識為解釋依據,則陽極處理固亦俗稱為電鍍,但係屬一般外行人之不精確之通常用語,而非屬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專門用語,自不得以俗稱作為解釋專利申請範圍之依據。又依前揭教科書與原告舉發答辯理由書之記載,陽極處理程序亦包含染色之程序,原告主張陽極處理不能鍍色,除與一般教科書之記載不符外,亦與其於舉發理由答辯書所為之陳述矛盾。又陽極處理與電鍍係兩種不同之製程,並非陽極處理為製程,而電鍍為製品,原告此部分之主張可謂毫無任何依據,以金屬銅為例,僅能使用電鍍製程鍍色,無法使用陽極處理染色,因此,不能謂電鍍銅係由陽極處理製程所製造,原告此部分之主張,已嚴重偏離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認知,顯無可採。(四)綜上所述,被控侵權物品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文義所讀取,而第18-21項係直接或間接附屬於第17項之附屬項,被控侵權物品既未侵害第17項之獨立項,自不可能侵害第18-21項之附屬項。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為方法專利,均係採用「電鍍方法」為物品之製程,而被控侵權物品既係採用「陽極處理方法」製造,而非採用「電鍍方法」製造,則自不生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問題。七、從而,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32萬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不應准許。又原告既受敗訴之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9  月  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9  月  9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民國96年12月間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時經二年之久,始經該局於98年10月1日(98)智專一(一)證字第09871670750號函核頒發明第I315181號專利證書。又原告於98年10月間取得智慧財產局專利證書時,即預料本專利品在臺上市後,因有厚利可圖,必將有不法份子仿製、販賣等侵權行為發生,為確保專利權不被侵害,特依專利法第79條之規定,在包裝品上註明專利號碼(I315181)屬「智慧財產,仿冒必究」字樣外,並於翌年1月14日,在民眾日報刊登公告,警告社會少數不法份子,不得有仿製、販賣等不法行為。(二)被告在台中市○里區○○路○段25號經營國基賽鴿用品社,於店內公然陳列販賣來源不明、仿製原告專利品之鴿用腳環(下稱系爭產品),其販賣期間已有一年之久,在材質、形狀、顏色、大小功效等,與系爭專利之腳環完全相同,即使專家亦無法辨別真偽,所造成原告之損害當不言可喻。至於所受損害實際程度,初估一年所失利益應在新臺幣(下同)350萬元左右。又因仿製品成本低,被告大量賤價出售圖利,將市場價格破壞殆盡,如原告原本一枚鴿用腳環標準價格30元,被告一枚僅要價15元、10元不等。臺灣每年出生雛鴿約100餘萬隻以上,為世界之冠,仿冒品未在市場出售前,原告每月最低銷售約6000至10000個,每月營業額收入約30萬元以上,一年約有300多萬元以上收入,自仿冒品鴿用腳環在市場販賣後,原告銷售量與營業額逐漸急速下降,如今,銷售量與營業額不到原本營業額十分之一,曾因申請專利所花費巨額資金與利息已血本無歸,原告基於被告仿製、販賣因果之關係,請求被告賠償原告320,000元,亦不過原告所失利益(350餘萬元)十分之一上下。(三)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經高雄市五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仿製腳環,有關依製技術與方法,確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專利範圍。又臺灣北、中、南各地鴿腳環分銷商所販賣仿製腳環,其來源係由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而鄭博仁在高雄、屏東地方法院亦全部供認不諱。換言之,因所有仿製腳環品質、形狀等與原告專利物完全相同,故是項鑑定報告,應適用所有已被原告向各地方法院所請求損害賠償之其他個案。(四)原告計算方式:依116賽鴿網站公佈顯示資料,全省分銷商共有567家,原告之分銷商佔150家,等於佔全省分銷商百分之26.5%,而依據99年全省賽鴿比賽統計數共有784,851隻鴿子,以784,851隻×26.5%=207,985隻,207,985只×20元=4,159,700元,再除17家被告分銷商等於244,688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再乘3倍等於734,064元,為原告所失利益與懲罰性賠償之計算方式。(五)被告強調所販賣仿製腳環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電鍍層不同,原告概予否認,陽極處理整個過程,是利用電解技術,使電鍍物金屬表面形成一層皮膜(它不具有顏色),鍍物沒經過陽極處理,即不能印刷、上色、電鍍等加工。在智慧財產法院通知書第二頁最後兩行初步認定:參酌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通常知識,鋁通常係採陽極處理方式鍍色,已明確表明鋁或鋁合金均須先陽極處理後再鍍上顏色。所謂鍍色「即俗稱電鍍」,一般人認為只要是鋁質電鍍,即稱陽極處理之說,事實上是極端錯誤。電鍍目前使用種類繁多,一般電鍍法、複合電鍍、合金電鍍等,非被告所說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故陽極處理不是本件爭訟之焦點,原告為印刷專業技術人士,有銘版之製造與販賣,銘版製作並須陽極處理方能上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六)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32萬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一)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之要件不符合文義讀取,進行均等比對結果,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係利用陽極處理技術在環體表面形成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利用電鍍技術在環體表面鍍設一層具有顏色之電鍍層的第一標記單元不同,而依先前技術阻卻進行分析,系爭專利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相當於被證1之鳥類用腳環,系爭專利之環體相當於被證1之圓筒狀基環,系爭專利環體表面之電鍍層相當於被證1之基環表面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系爭專利環體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第一標記單元之第二標記單元相當於被證1之在陽極處理層外周壁上所設之凹入狀標示部,且標示部之深度深及基環表面。其中,被證1在說明書第5頁最後1行至第6頁第7行中即明白揭示:「該陽極處理層(11)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飼主可以購買不同顏色的腳環(1)套至於所飼養的鳥類腳上,以作分級管理,另於陽極處理層(11)的表面局部設有凹入之標示部(110),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其深度深及基環(10)表面,以露出鋁基環(30)之原色,而由於陽極處理層(11)係具有顏色,故於該色層當中局部顯露的鋁質原色相當搶眼,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可知該陽極處理層(11)之辨識特徵亦不同於標示部(110)。此外,系爭專利之環體表面之電鍍層僅是將被證1所揭示之鳥類用腳環中以陽極處理方式所形成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改採以電鍍方式形成,而表面陽極處理與表面電鍍處理為業界一般在進行表面處理之慣用技術,並無產生超出無法預期之功效。再者,系爭產品環體表面所形成之顏色層是採用陽極處理而得,為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即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實際上與被證1相同,是系爭產品已有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二)被告並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在100年1月底之前並未聽聞過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乙事,市面上亦未見系爭專利產品銷售,原告也未曾在養鴿專業雜誌上刊登廣告;又被告係經營鴿子用品之零售商,非系爭產品之製造者,並無能力判斷所販售之鳥用腳環是否侵害專利權,且原告又未能提出任何證據證明被告具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因此,原告縱享有我國之專利權,仍不足以證明被告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權,及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卻仍對外販賣系爭產品。(三)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毛利僅為薄利之4元,且每個月販售量也僅約10幾個至20、30個左右,尤其以塑膠製之鳥用腳環為銷售主力,且原告主張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僅佔被告每個月販售量之一小部分,故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原告32萬元並不合理。(四)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表面係屬陽極處理層,材質係屬鋁合金,且鋁一定要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一定是鋁:1.合謚豪公司黃健宏在96年8、9、10月之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就清楚寫著鋁合金種鴿私環(那時原告還未申請專利),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就是由合謚豪公司生產製造。2.賣系爭產品給被告之經銷商鄭博仁,在98年12月、99年1、2月在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也清楚寫著鋁合金腳環。3.鋁合金比較輕盈,不像其他金屬(金、銀、銅、鐵、不銹鋼)那麼沉重,所以最適合作成腳環給賽鴿鳥禽佩帶,長久以來為製造腳環業者所慣用。4.當此案被告17人當中,第一人收到法院傳票開始,經銷商鄭博仁即到處了解求證,生產者合謚豪公司也清楚告訴鄭博仁,這腳環材質係屬鋁合金,表面屬陽極處理層,鄭博仁為了證明合謚豪公司所說的話是否屬實,也兩度到臺南煜偉實業有限公司、世麟鍍鋁廠求證,廠商也很清楚告訴鄭博仁這是陽極處理層,並表示:「因為你的腳環是鋁製品,所以一定要用陽極處理」。5.在製造鴿環業界之專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都知道(即使不知道,電鍍業者也會告知),所謂電鍍層是鍍金屬包覆在被鍍物品上,就如同被鍍物品身上穿一件衣服,它是無法和被鍍物品結合,一經雕刻後,空氣和水氣就會滲入鍍金屬和被鍍物品之間,不久鍍金屬就會整層剝落,而陽極處理層就是在被鍍物品上染上一層色料,色料直接滲透入被鍍物品表面(被鍍物品一定是鋁質才可以,這是電鍍業者具有通常知識者皆知之常識),所以經過雕刻後,不會產生剝落問題。6.原告生產和被告所販售之腳環,係屬多種顏色且相當鮮艷,電鍍業者皆知道,唯有陽極處理層才能調配出那麼鮮艷且多種顏色,電鍍層卻侷限於鍍金屬本身之顏色,可選擇之顏色只有幾種,也沒那麼鮮艷。(五)為此:請求駁回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四、兩造不爭執之事項:(一)原告為我國公告第I315181號「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8年10月1日起至116年12月27日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總計有21項,其中第17項為獨立項,第18、21項為第17項之附屬項,第19、20項為第17、18項之附屬項(詳本院卷第34-44頁)。(二)原告所提出之鳥用腳環(即原證5,下稱被控侵權物品)係被告所販售。(三)被控侵權物品之材質為鋁,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詳本院卷第250頁)。(四)被控侵權物品如附表17A、17C、17D所示之構成要件,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249頁)。五、關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陽極處理」技術特徵之解釋:(一)經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記載:「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係具有一環體,該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並於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詳本院卷第41頁)。其中關於「電鍍層」之解釋,依據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具有之通常知識,係指利用電鍍方法將鍍層金屬電鍍在被鍍物品所形成之層面。(二)電鍍層與陽極處理層就文義上而言係屬不同之技術特徵,且陽極處理層並非電鍍層之均等物:經查被告抗辯被控侵權物品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電鍍層」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87頁),原告則於其專利舉發答辯理由書陳稱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配鍍層構造不同(詳本院卷第138頁背面),顯見兩造均認電鍍層與陽極處理層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另參酌電鍍係將被鍍物置於陰極,陽極處理係將被鍍物置於陽極之技述特徵差異,兩者所使用之技術特徵原理不同,自堪認系爭專利所界定之電鍍層文義上不包括陽極處理層,且陽極處理層亦非系爭專利所界定電鍍層之均等物。六、本件爭點與本院判斷:(一)兩造爭執概要:原告主張被控侵權物品之材質雖為鋁,且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但仍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17-21項之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30、249頁)。被告對於被控侵權物品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如附表17A、17C、17D所示構成要件之文義讀取並不爭執,惟抗辯被控侵權物品既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即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電鍍層」文義所讀取,故未侵害系爭專利權等語。則本件唯一之爭點僅為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之被控侵權物品,是否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電鍍層」文義讀取。(二)電鍍層與陽極處理之定義:1.電鍍之定義:關於金屬表面處理的方法有相當多種,參酌一些大專用之工業教科書,有關電鍍之記載,大多謂「電鍍為一種電解過程,提供鍍層金屬的金屬片作用有如陽極,電解液通常為鍍著金屬的離子溶液,被鍍物作用則有如陰極。陽極與陰極間輸入電壓後,吸引電解液中的金屬離子游至陰極,還原後即鍍著其上。同時陽極的金屬再溶解,提供電解液更多的金屬離子。如是泛指以電解還原反應在物體上鍍一層電鍍層者,電鍍層表面具有保護兼裝飾效用,具有高導電性、高度光反射性等特徵,最常提供為電鍍層金屬有鎳、鉻、錫、銅、銀及金。」電鍍完成後,被鍍物表面會披覆一層有色澤之金屬電鍍層。2.陽極處理之定義:陽極處理係金屬表面處理方式之一,大多用於鋁合金之表面處理,其原理為「將鋁或鋁合金置放於陽極處當成陽極,用鉛、碳或不銹鋼當陰極,在草酸、硫酸、鉻酸等電解溶液中電解,如此方法可得到鋁合金表面氧化形成化成皮膜,此時鋁合金的表面毛細孔係打開的,可讓染色色彩填入毛細孔中,最後再用一道封口的手續把毛細孔封起來,這樣鋁合金就如同多了一層有顏色的保護膜。」陽極處理與染色程序完成後,鋁合金表面之化成皮膜會為一具有顏色半透明層,與採電鍍方法之金屬電鍍層並不相同。(三)電鍍與陽極處理之差異:1.一般教科書之認知:按被鍍物品所在之電極區分,陽極處理之被鍍物品在陽極;電鍍之被鍍物品則位於陰極,或有稱「陰極處理」者。故兩技術「保護被鍍物品或裝飾被鍍物品表面」之目的可能相似,但兩者原理不同(甚至可說相反)。參考多數之教科書,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出版「熱處理與表面處理」、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之「表面處理」、徐氏基金會出版之「鋁的陽極處理」「金屬的表面處理與加工」、復文書局出版「實用電鍍理論與實際」及復漢出版社出版之「實用電鍍技術全集」,多將「電鍍」與「陽極處理」當成兩種不同表面處理技術看待,咸認為其技術特徵具有很大之差異。2.原告主觀上之認知:查系爭專利經訴外人鄭博仁向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原告於其向智慧財產局所提出之舉發答辯理由書第30頁上記載:證據2之圓向狀基環固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惟證據2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係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該證據2不僅該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電鍍層」構造不同,且證據2之顏色僅為易於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與系爭專利之特定顏色具有第一層辨識作用不同等語(詳本院卷第138頁背面)。則原告亦自認陽極處理與電鍍之構造不同,且陽極處理亦可染色之事實,自堪認兩者確屬不同之技術特徵。3.原告雖於本院主張:陽極處理俗稱為電鍍,且陽極處理不能鍍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詳本院卷第172-173頁)。惟查專利之用語應以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具有之通常知識為解釋依據,則陽極處理固亦俗稱為電鍍,但係屬一般外行人之不精確之通常用語,而非屬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專門用語,自不得以俗稱作為解釋專利申請範圍之依據。又依前揭教科書與原告舉發答辯理由書之記載,陽極處理程序亦包含染色之程序,原告主張陽極處理不能鍍色,除與一般教科書之記載不符外,亦與其於舉發理由答辯書所為之陳述矛盾。又陽極處理與電鍍係兩種不同之製程,並非陽極處理為製程,而電鍍為製品,原告此部分之主張可謂毫無任何依據,以金屬銅為例,僅能使用電鍍製程鍍色,無法使用陽極處理染色,因此,不能謂電鍍銅係由陽極處理製程所製造,原告此部分之主張,已嚴重偏離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認知,顯無可採。(四)綜上所述,被控侵權物品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文義所讀取,而第18-21項係直接或間接附屬於第17項之附屬項,被控侵權物品既未侵害第17項之獨立項,自不可能侵害第18-21項之附屬項。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為方法專利,均係採用「電鍍方法」為物品之製程,而被控侵權物品既係採用「陽極處理方法」製造,而非採用「電鍍方法」製造,則自不生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問題。七、從而,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32萬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不應准許。又原告既受敗訴之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9  月  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9  月  9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5",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於民國96年12月間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時經二年之久,始經該局於98年10月1日(98)智專一(一)證字第09871670750號函核頒發明第I315181號專利證書。又原告於98年10月間取得智慧財產局專利證書時,即預料本專利品在臺上市後,因有厚利可圖,必將有不法份子仿製、販賣等侵權行為發生,為確保專利權不被侵害,特依專利法第79條之規定,在包裝品上註明專利號碼(I315181)屬「智慧財產,仿冒必究」字樣外,並於翌年1月14日,在民眾日報刊登公告,警告社會少數不法份子,不得有仿製、販賣等不法行為。(二)被告在台中市○里區○○路○段25號經營國基賽鴿用品社,於店內公然陳列販賣來源不明、仿製原告專利品之鴿用腳環(下稱系爭產品),其販賣期間已有一年之久,在材質、形狀、顏色、大小功效等,與系爭專利之腳環完全相同,即使專家亦無法辨別真偽,所造成原告之損害當不言可喻。至於所受損害實際程度,初估一年所失利益應在新臺幣(下同)350萬元左右。又因仿製品成本低,被告大量賤價出售圖利,將市場價格破壞殆盡,如原告原本一枚鴿用腳環標準價格30元,被告一枚僅要價15元、10元不等。臺灣每年出生雛鴿約100餘萬隻以上,為世界之冠,仿冒品未在市場出售前,原告每月最低銷售約6000至10000個,每月營業額收入約30萬元以上,一年約有300多萬元以上收入,自仿冒品鴿用腳環在市場販賣後,原告銷售量與營業額逐漸急速下降,如今,銷售量與營業額不到原本營業額十分之一,曾因申請專利所花費巨額資金與利息已血本無歸,原告基於被告仿製、販賣因果之關係,請求被告賠償原告320,000元,亦不過原告所失利益(350餘萬元)十分之一上下。(三)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經高雄市五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仿製腳環,有關依製技術與方法,確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專利範圍。又臺灣北、中、南各地鴿腳環分銷商所販賣仿製腳環,其來源係由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而鄭博仁在高雄、屏東地方法院亦全部供認不諱。換言之,因所有仿製腳環品質、形狀等與原告專利物完全相同,故是項鑑定報告,應適用所有已被原告向各地方法院所請求損害賠償之其他個案。(四)原告計算方式:依116賽鴿網站公佈顯示資料,全省分銷商共有567家,原告之分銷商佔150家,等於佔全省分銷商百分之26.5%,而依據99年全省賽鴿比賽統計數共有784,851隻鴿子,以784,851隻×26.5%=207,985隻,207,985只×20元=4,159,700元,再除17家被告分銷商等於244,688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再乘3倍等於734,064元,為原告所失利益與懲罰性賠償之計算方式。(五)被告強調所販賣仿製腳環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電鍍層不同,原告概予否認,陽極處理整個過程,是利用電解技術,使電鍍物金屬表面形成一層皮膜(它不具有顏色),鍍物沒經過陽極處理,即不能印刷、上色、電鍍等加工。在智慧財產法院通知書第二頁最後兩行初步認定:參酌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通常知識,鋁通常係採陽極處理方式鍍色,已明確表明鋁或鋁合金均須先陽極處理後再鍍上顏色。所謂鍍色「即俗稱電鍍」,一般人認為只要是鋁質電鍍,即稱陽極處理之說,事實上是極端錯誤。電鍍目前使用種類繁多,一般電鍍法、複合電鍍、合金電鍍等,非被告所說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故陽極處理不是本件爭訟之焦點,原告為印刷專業技術人士,有銘版之製造與販賣,銘版製作並須陽極處理方能上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六)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32萬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一)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之要件不符合文義讀取,進行均等比對結果,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係利用陽極處理技術在環體表面形成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利用電鍍技術在環體表面鍍設一層具有顏色之電鍍層的第一標記單元不同,而依先前技術阻卻進行分析,系爭專利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相當於被證1之鳥類用腳環,系爭專利之環體相當於被證1之圓筒狀基環,系爭專利環體表面之電鍍層相當於被證1之基環表面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系爭專利環體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第一標記單元之第二標記單元相當於被證1之在陽極處理層外周壁上所設之凹入狀標示部,且標示部之深度深及基環表面。其中,被證1在說明書第5頁最後1行至第6頁第7行中即明白揭示:「該陽極處理層(11)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飼主可以購買不同顏色的腳環(1)套至於所飼養的鳥類腳上,以作分級管理,另於陽極處理層(11)的表面局部設有凹入之標示部(110),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其深度深及基環(10)表面,以露出鋁基環(30)之原色,而由於陽極處理層(11)係具有顏色,故於該色層當中局部顯露的鋁質原色相當搶眼,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可知該陽極處理層(11)之辨識特徵亦不同於標示部(110)。此外,系爭專利之環體表面之電鍍層僅是將被證1所揭示之鳥類用腳環中以陽極處理方式所形成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改採以電鍍方式形成,而表面陽極處理與表面電鍍處理為業界一般在進行表面處理之慣用技術,並無產生超出無法預期之功效。再者,系爭產品環體表面所形成之顏色層是採用陽極處理而得,為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即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實際上與被證1相同,是系爭產品已有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二)被告並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在100年1月底之前並未聽聞過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乙事,市面上亦未見系爭專利產品銷售,原告也未曾在養鴿專業雜誌上刊登廣告;又被告係經營鴿子用品之零售商,非系爭產品之製造者,並無能力判斷所販售之鳥用腳環是否侵害專利權,且原告又未能提出任何證據證明被告具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因此,原告縱享有我國之專利權,仍不足以證明被告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權,及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卻仍對外販賣系爭產品。(三)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毛利僅為薄利之4元,且每個月販售量也僅約10幾個至20、30個左右,尤其以塑膠製之鳥用腳環為銷售主力,且原告主張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僅佔被告每個月販售量之一小部分,故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原告32萬元並不合理。(四)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表面係屬陽極處理層,材質係屬鋁合金,且鋁一定要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一定是鋁:1.合謚豪公司黃健宏在96年8、9、10月之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就清楚寫著鋁合金種鴿私環(那時原告還未申請專利),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就是由合謚豪公司生產製造。2.賣系爭產品給被告之經銷商鄭博仁,在98年12月、99年1、2月在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也清楚寫著鋁合金腳環。3.鋁合金比較輕盈,不像其他金屬(金、銀、銅、鐵、不銹鋼)那麼沉重,所以最適合作成腳環給賽鴿鳥禽佩帶,長久以來為製造腳環業者所慣用。4.當此案被告17人當中,第一人收到法院傳票開始,經銷商鄭博仁即到處了解求證,生產者合謚豪公司也清楚告訴鄭博仁,這腳環材質係屬鋁合金,表面屬陽極處理層,鄭博仁為了證明合謚豪公司所說的話是否屬實,也兩度到臺南煜偉實業有限公司、世麟鍍鋁廠求證,廠商也很清楚告訴鄭博仁這是陽極處理層,並表示:「因為你的腳環是鋁製品,所以一定要用陽極處理」。5.在製造鴿環業界之專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都知道(即使不知道,電鍍業者也會告知),所謂電鍍層是鍍金屬包覆在被鍍物品上,就如同被鍍物品身上穿一件衣服,它是無法和被鍍物品結合,一經雕刻後,空氣和水氣就會滲入鍍金屬和被鍍物品之間,不久鍍金屬就會整層剝落,而陽極處理層就是在被鍍物品上染上一層色料,色料直接滲透入被鍍物品表面(被鍍物品一定是鋁質才可以,這是電鍍業者具有通常知識者皆知之常識),所以經過雕刻後,不會產生剝落問題。6.原告生產和被告所販售之腳環,係屬多種顏色且相當鮮艷,電鍍業者皆知道,唯有陽極處理層才能調配出那麼鮮艷且多種顏色,電鍍層卻侷限於鍍金屬本身之顏色,可選擇之顏色只有幾種,也沒那麼鮮艷。(五)為此:請求駁回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四、兩造不爭執之事項:(一)原告為我國公告第I315181號「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8年10月1日起至116年12月27日止,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總計有21項,其中第17項為獨立項,第18、21項為第17項之附屬項,第19、20項為第17、18項之附屬項(詳本院卷第34-44頁)。(二)原告所提出之鳥用腳環(即原證5,下稱被控侵權物品)係被告所販售。(三)被控侵權物品之材質為鋁,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詳本院卷第250頁)。(四)被控侵權物品如附表17A、17C、17D所示之構成要件,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249頁)。五、關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陽極處理」技術特徵之解釋:(一)經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記載:「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係具有一環體,該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並於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詳本院卷第41頁)。其中關於「電鍍層」之解釋,依據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具有之通常知識,係指利用電鍍方法將鍍層金屬電鍍在被鍍物品所形成之層面。(二)電鍍層與陽極處理層就文義上而言係屬不同之技術特徵,且陽極處理層並非電鍍層之均等物:經查被告抗辯被控侵權物品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電鍍層」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87頁),原告則於其專利舉發答辯理由書陳稱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配鍍層構造不同(詳本院卷第138頁背面),顯見兩造均認電鍍層與陽極處理層在文義上並不相同;另參酌電鍍係將被鍍物置於陰極,陽極處理係將被鍍物置於陽極之技述特徵差異,兩者所使用之技術特徵原理不同,自堪認系爭專利所界定之電鍍層文義上不包括陽極處理層,且陽極處理層亦非系爭專利所界定電鍍層之均等物。六、本件爭點與本院判斷:(一)兩造爭執概要:原告主張被控侵權物品之材質雖為鋁,且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但仍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17-21項之文義所讀取(詳本院卷第30、249頁)。被告對於被控侵權物品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如附表17A、17C、17D所示構成要件之文義讀取並不爭執,惟抗辯被控侵權物品既係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即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電鍍層」文義所讀取,故未侵害系爭專利權等語。則本件唯一之爭點僅為以陽極處理程序製成之被控侵權物品,是否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電鍍層」文義讀取。(二)電鍍層與陽極處理之定義:1.電鍍之定義:關於金屬表面處理的方法有相當多種,參酌一些大專用之工業教科書,有關電鍍之記載,大多謂「電鍍為一種電解過程,提供鍍層金屬的金屬片作用有如陽極,電解液通常為鍍著金屬的離子溶液,被鍍物作用則有如陰極。陽極與陰極間輸入電壓後,吸引電解液中的金屬離子游至陰極,還原後即鍍著其上。同時陽極的金屬再溶解,提供電解液更多的金屬離子。如是泛指以電解還原反應在物體上鍍一層電鍍層者,電鍍層表面具有保護兼裝飾效用,具有高導電性、高度光反射性等特徵,最常提供為電鍍層金屬有鎳、鉻、錫、銅、銀及金。」電鍍完成後,被鍍物表面會披覆一層有色澤之金屬電鍍層。2.陽極處理之定義:陽極處理係金屬表面處理方式之一,大多用於鋁合金之表面處理,其原理為「將鋁或鋁合金置放於陽極處當成陽極,用鉛、碳或不銹鋼當陰極,在草酸、硫酸、鉻酸等電解溶液中電解,如此方法可得到鋁合金表面氧化形成化成皮膜,此時鋁合金的表面毛細孔係打開的,可讓染色色彩填入毛細孔中,最後再用一道封口的手續把毛細孔封起來,這樣鋁合金就如同多了一層有顏色的保護膜。」陽極處理與染色程序完成後,鋁合金表面之化成皮膜會為一具有顏色半透明層,與採電鍍方法之金屬電鍍層並不相同。(三)電鍍與陽極處理之差異:1.一般教科書之認知:按被鍍物品所在之電極區分,陽極處理之被鍍物品在陽極;電鍍之被鍍物品則位於陰極,或有稱「陰極處理」者。故兩技術「保護被鍍物品或裝飾被鍍物品表面」之目的可能相似,但兩者原理不同(甚至可說相反)。參考多數之教科書,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出版「熱處理與表面處理」、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之「表面處理」、徐氏基金會出版之「鋁的陽極處理」「金屬的表面處理與加工」、復文書局出版「實用電鍍理論與實際」及復漢出版社出版之「實用電鍍技術全集」,多將「電鍍」與「陽極處理」當成兩種不同表面處理技術看待,咸認為其技術特徵具有很大之差異。2.原告主觀上之認知:查系爭專利經訴外人鄭博仁向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原告於其向智慧財產局所提出之舉發答辯理由書第30頁上記載:證據2之圓向狀基環固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惟證據2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係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該證據2不僅該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電鍍層」構造不同,且證據2之顏色僅為易於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與系爭專利之特定顏色具有第一層辨識作用不同等語(詳本院卷第138頁背面)。則原告亦自認陽極處理與電鍍之構造不同,且陽極處理亦可染色之事實,自堪認兩者確屬不同之技術特徵。3.原告雖於本院主張:陽極處理俗稱為電鍍,且陽極處理不能鍍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詳本院卷第172-173頁)。惟查專利之用語應以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具有之通常知識為解釋依據,則陽極處理固亦俗稱為電鍍,但係屬一般外行人之不精確之通常用語,而非屬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專門用語,自不得以俗稱作為解釋專利申請範圍之依據。又依前揭教科書與原告舉發答辯理由書之記載,陽極處理程序亦包含染色之程序,原告主張陽極處理不能鍍色,除與一般教科書之記載不符外,亦與其於舉發理由答辯書所為之陳述矛盾。又陽極處理與電鍍係兩種不同之製程,並非陽極處理為製程,而電鍍為製品,原告此部分之主張可謂毫無任何依據,以金屬銅為例,僅能使用電鍍製程鍍色,無法使用陽極處理染色,因此,不能謂電鍍銅係由陽極處理製程所製造,原告此部分之主張,已嚴重偏離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認知,顯無可採。(四)綜上所述,被控侵權物品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文義所讀取,而第18-21項係直接或間接附屬於第17項之附屬項,被控侵權物品既未侵害第17項之獨立項,自不可能侵害第18-21項之附屬項。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為方法專利,均係採用「電鍍方法」為物品之製程,而被控侵權物品既係採用「陽極處理方法」製造,而非採用「電鍍方法」製造,則自不生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問題。七、從而,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32萬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不應准許。又原告既受敗訴之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9  月  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9  月  9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 1", "lawName": "公共工程招標文件公開閱覽制度實施要點"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公共工程招標文件公開閱覽制度實施要點"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公共工程招標文件公開閱覽制度實施要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3 3", "lawName": "政府採購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政府採購法" }, { "issueRef": "20 1 4", "lawName": "政府採購法" }, { "issueRef": "20 1 5", "lawName": "政府採購法" }, { "issueRef": "22 1 5", "lawName": "政府採購法" }, { "issueRef": "27 1", "lawName": "政府採購法" }, { "issueRef": "34 1", "lawName": "政府採購法" }, { "issueRef": "22 3", "lawName": "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61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1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0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20 2",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20 3",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2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專利權移轉登記
(一)我國司法實務多認為當事人同意由外國法院管轄時,除有明文約定排除其他法院之管轄,皆應認屬於「併存管轄」之約定而不具有排除我國法院管轄權之效力。又查我國民事訴訟法關於法院管轄之規定,係以「以原就被」之原則。另學者邱聯恭亦主張定國際管轄權時應考量(1)訴訟系爭物之所在地、易於蒐集證據之地或當事人從事經濟活動之地;(2)被告住所地;以及(3)程序進行之難易以及判決之實際效用,亦即應考量強制執行之可能性。是原告自得依法向鈞院提起本件訴訟。(二)被告前受原告委託製造平板觸控電腦等相關產品,原告乃提供各項專業技術及模具組等機密資料供被告進行設計及代工,雙方於98年9月24日簽署保密暨競業禁止協議(下稱系爭協議),被告依協議應將中華民國第M342673、M341240、M348287、M370765、D126827、D130297、D130296及M339501號等八件專利(下合稱系爭專利)轉讓予原告。(三)根據系爭協議第7點「智慧財產權之轉讓」之規定,「磐儀公司代表其自身與其員工及代理人,依本合約將全世界所有智慧財產之一切權利、所有權及利益轉讓予達爾特公司。磐儀公司代表其自身與其員工及代理人同意(a)簽署達爾特公司為完整取得可登記之所有權而要求之任何及全部其他文件,且(b)配合達爾特公司製作、提出及執行智慧財產之專利申請,包括簽署達爾特公司為此等申請所合理要求之任何及全部文件。」另依系爭協議第6點「定義智慧財產權」之規定,前揭智慧財產權之範圍包括:「合指或個別指一切專利、商標、著作權、營業秘密、產品、製程、發明、改良及發現,無論其是否可獲得專利,而其有關或有助於達爾特公司業務,且其最初之發現、開發、構想及/或變成實用係與磐儀公司提供商品及/或服務予達爾特公司有關者,而無論其(a)僅由磐儀公司或其代理人或員工單獨為之者,或(b)由磐儀公司或其代理人或員工與任何其他人或公司(包括達爾特公司或其代理人或員工)共同為之者。且被告亦同意,將於智慧財產被發現、開發、構想或變成實用時立即揭露予原告。」由上可知,針對任何原告委託被告處理之業務相關或因之而生之智慧財產權,被告除應向原告揭露,亦應將該等智慧財產權無條件讓與予原告,且應按原告之要求簽署任何與前揭智慧財產權之讓與程序相關之文件。(四)原告前於2010年4月23日通知終止雙方之合作關係,被告雖承諾將配合讓與系爭專利,惟被證3號附件一所示之專利讓與同意書不僅就原告公司名稱之記載錯誤,讓與之標的更僅限於係爭八件專利中之六件專利(亦即第M342673、M341240、M348287、M370765、D126827、及M339501),更甚者,原告頃接獲智慧財產局來函指出被告於該專利讓與同意書所蓋之公司大小章與該局卷存者不一致,因此無法辦理專利讓與登記。是以,被告辯稱其已履行系爭協議之義務云云實屬無稽。(五)為此,依據保密暨競業禁止協議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應將中華民國第M342673、M341240、M348287、M370765、D126827、D130297、D130296及M339501號等八件專利,移轉登記為原告所有。(2)原告願以現金或同額之玉山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連城分行出具之保證書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130", "lawName": "強制執行法" }, { "issueRef": "39",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專利權移轉登記
(一)我國司法實務多認為當事人同意由外國法院管轄時,除有明文約定排除其他法院之管轄,皆應認屬於「併存管轄」之約定而不具有排除我國法院管轄權之效力。又查我國民事訴訟法關於法院管轄之規定,係以「以原就被」之原則。另學者邱聯恭亦主張定國際管轄權時應考量(1)訴訟系爭物之所在地、易於蒐集證據之地或當事人從事經濟活動之地;(2)被告住所地;以及(3)程序進行之難易以及判決之實際效用,亦即應考量強制執行之可能性。是原告自得依法向鈞院提起本件訴訟。(二)被告前受原告委託製造平板觸控電腦等相關產品,原告乃提供各項專業技術及模具組等機密資料供被告進行設計及代工,雙方於98年9月24日簽署保密暨競業禁止協議(下稱系爭協議),被告依協議應將中華民國第M342673、M341240、M348287、M370765、D126827、D130297、D130296及M339501號等八件專利(下合稱系爭專利)轉讓予原告。(三)根據系爭協議第7點「智慧財產權之轉讓」之規定,「磐儀公司代表其自身與其員工及代理人,依本合約將全世界所有智慧財產之一切權利、所有權及利益轉讓予達爾特公司。磐儀公司代表其自身與其員工及代理人同意(a)簽署達爾特公司為完整取得可登記之所有權而要求之任何及全部其他文件,且(b)配合達爾特公司製作、提出及執行智慧財產之專利申請,包括簽署達爾特公司為此等申請所合理要求之任何及全部文件。」另依系爭協議第6點「定義智慧財產權」之規定,前揭智慧財產權之範圍包括:「合指或個別指一切專利、商標、著作權、營業秘密、產品、製程、發明、改良及發現,無論其是否可獲得專利,而其有關或有助於達爾特公司業務,且其最初之發現、開發、構想及/或變成實用係與磐儀公司提供商品及/或服務予達爾特公司有關者,而無論其(a)僅由磐儀公司或其代理人或員工單獨為之者,或(b)由磐儀公司或其代理人或員工與任何其他人或公司(包括達爾特公司或其代理人或員工)共同為之者。且被告亦同意,將於智慧財產被發現、開發、構想或變成實用時立即揭露予原告。」由上可知,針對任何原告委託被告處理之業務相關或因之而生之智慧財產權,被告除應向原告揭露,亦應將該等智慧財產權無條件讓與予原告,且應按原告之要求簽署任何與前揭智慧財產權之讓與程序相關之文件。(四)原告前於2010年4月23日通知終止雙方之合作關係,被告雖承諾將配合讓與系爭專利,惟被證3號附件一所示之專利讓與同意書不僅就原告公司名稱之記載錯誤,讓與之標的更僅限於係爭八件專利中之六件專利(亦即第M342673、M341240、M348287、M370765、D126827、及M339501),更甚者,原告頃接獲智慧財產局來函指出被告於該專利讓與同意書所蓋之公司大小章與該局卷存者不一致,因此無法辦理專利讓與登記。是以,被告辯稱其已履行系爭協議之義務云云實屬無稽。(五)為此,依據保密暨競業禁止協議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應將中華民國第M342673、M341240、M348287、M370765、D126827、D130297、D130296及M339501號等八件專利,移轉登記為原告所有。(2)原告願以現金或同額之玉山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連城分行出具之保證書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我國司法實務多認為當事人同意由外國法院管轄時,除有明文約定排除其他法院之管轄,皆應認屬於「併存管轄」之約定而不具有排除我國法院管轄權之效力。又查我國民事訴訟法關於法院管轄之規定,係以「以原就被」之原則。另學者邱聯恭亦主張定國際管轄權時應考量(1)訴訟系爭物之所在地、易於蒐集證據之地或當事人從事經濟活動之地;(2)被告住所地;以及(3)程序進行之難易以及判決之實際效用,亦即應考量強制執行之可能性。是原告自得依法向鈞院提起本件訴訟。(二)被告前受原告委託製造平板觸控電腦等相關產品,原告乃提供各項專業技術及模具組等機密資料供被告進行設計及代工,雙方於98年9月24日簽署保密暨競業禁止協議(下稱系爭協議),被告依協議應將中華民國第M342673、M341240、M348287、M370765、D126827、D130297、D130296及M339501號等八件專利(下合稱系爭專利)轉讓予原告。(三)根據系爭協議第7點「智慧財產權之轉讓」之規定,「磐儀公司代表其自身與其員工及代理人,依本合約將全世界所有智慧財產之一切權利、所有權及利益轉讓予達爾特公司。磐儀公司代表其自身與其員工及代理人同意(a)簽署達爾特公司為完整取得可登記之所有權而要求之任何及全部其他文件,且(b)配合達爾特公司製作、提出及執行智慧財產之專利申請,包括簽署達爾特公司為此等申請所合理要求之任何及全部文件。」另依系爭協議第6點「定義智慧財產權」之規定,前揭智慧財產權之範圍包括:「合指或個別指一切專利、商標、著作權、營業秘密、產品、製程、發明、改良及發現,無論其是否可獲得專利,而其有關或有助於達爾特公司業務,且其最初之發現、開發、構想及/或變成實用係與磐儀公司提供商品及/或服務予達爾特公司有關者,而無論其(a)僅由磐儀公司或其代理人或員工單獨為之者,或(b)由磐儀公司或其代理人或員工與任何其他人或公司(包括達爾特公司或其代理人或員工)共同為之者。且被告亦同意,將於智慧財產被發現、開發、構想或變成實用時立即揭露予原告。」由上可知,針對任何原告委託被告處理之業務相關或因之而生之智慧財產權,被告除應向原告揭露,亦應將該等智慧財產權無條件讓與予原告,且應按原告之要求簽署任何與前揭智慧財產權之讓與程序相關之文件。(四)原告前於2010年4月23日通知終止雙方之合作關係,被告雖承諾將配合讓與系爭專利,惟被證3號附件一所示之專利讓與同意書不僅就原告公司名稱之記載錯誤,讓與之標的更僅限於係爭八件專利中之六件專利(亦即第M342673、M341240、M348287、M370765、D126827、及M339501),更甚者,原告頃接獲智慧財產局來函指出被告於該專利讓與同意書所蓋之公司大小章與該局卷存者不一致,因此無法辦理專利讓與登記。是以,被告辯稱其已履行系爭協議之義務云云實屬無稽。(五)為此,依據保密暨競業禁止協議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應將中華民國第M342673、M341240、M348287、M370765、D126827、D130297、D130296及M339501號等八件專利,移轉登記為原告所有。(2)原告願以現金或同額之玉山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連城分行出具之保證書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邱苓絜就其研發之「可手控遙控及無線遙控的旋轉燈具」新型專利,已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審定核准中華民國新型第M369427號專利在案,專利權期間自98年11月21日至108年4月13日止(下稱系爭專利),且系爭專利權業已移轉予原告。被告華聿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聿公司)所製造、販賣之「FORMARAllPurposeSearchLightModel10550R」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鑑定結果為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之範圍中(原證7),足證被告華聿公司確有侵權之事實。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97條規定,請求排除、防止侵害,及損害賠償。又被告簡文豐為被告華聿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華聿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 1、被告華聿公司之侵權行為,造成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謹先請求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7條第1款,計算損害賠償,本件系爭專利係由原告專屬使用,並使用於所有產品中,被告等未為侵害之101年度,原告獲利額為新臺幣(下同)34,530,241元,被告為侵害後之102年起至104年,3年間獲利額減損共21,131,038元(參本院卷一第6頁,原證4)。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7條第1項第1款但書規定,請求損害賠償800萬元。2、倘本院認原告無法證明可獲得利益之金額者,則依專利法第97條第2款之規定,以被告華聿公司102年至104年間所得之利益即5,596,687元為被告華聿公司獲利之金額(原證11,即卷附證物袋中光碟片內容所列出之出口離岸價總額)。(三)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8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被告華聿公司不得為一切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進口系爭產品及其他同種類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 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邱苓絜就其研發之「可手控遙控及無線遙控的旋轉燈具」新型專利,已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審定核准中華民國新型第M369427號專利在案,專利權期間自98年11月21日至108年4月13日止(下稱系爭專利),且系爭專利權業已移轉予原告。被告華聿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聿公司)所製造、販賣之「FORMARAllPurposeSearchLightModel10550R」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鑑定結果為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之範圍中(原證7),足證被告華聿公司確有侵權之事實。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97條規定,請求排除、防止侵害,及損害賠償。又被告簡文豐為被告華聿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華聿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 1、被告華聿公司之侵權行為,造成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謹先請求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7條第1款,計算損害賠償,本件系爭專利係由原告專屬使用,並使用於所有產品中,被告等未為侵害之101年度,原告獲利額為新臺幣(下同)34,530,241元,被告為侵害後之102年起至104年,3年間獲利額減損共21,131,038元(參本院卷一第6頁,原證4)。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7條第1項第1款但書規定,請求損害賠償800萬元。2、倘本院認原告無法證明可獲得利益之金額者,則依專利法第97條第2款之規定,以被告華聿公司102年至104年間所得之利益即5,596,687元為被告華聿公司獲利之金額(原證11,即卷附證物袋中光碟片內容所列出之出口離岸價總額)。(三)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8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被告華聿公司不得為一切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進口系爭產品及其他同種類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 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證1所示黑色塵蟎之著作人為GLENR.NEEDHAM博士、原證3所示橘色塵蟎圖之著作人為英國Sciencephotolibr-ary公司,各如本判決附件所示之塵蟎圖片(下稱系爭著作)。原告為系爭著作之專屬被授權人,專屬授權期間均自98年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1張圖片授權金為47,895元。系爭著作之拍攝器材選擇、拍攝角度、景物安排、畫面構圖、底部選取、光影處理、光線強弱及顏色焦距之調整等項目,均為創意之表現。其創作程序須使用電腦軟體將塵蟎之各不同部位塗上相異顏色,其為攝影者之智慧投入,為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原告依著作權法第37條規定,得以著作財產權人之地位行使權利,並得以自己名義為訴訟上之行為。原告於98年6月下旬發現,被告啟華公司經營之「芙特斯防塵蟎健康寢具」網站http://www.fotex.com.tw/與「舒利比防塵蟎寢具」網站ht-tp://www.e-sleepy.com/dk01.html(下稱系爭網站)上,分別刊登之橘色塵蟎圖及黑色塵蟎圖,均為系爭著作。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將系爭著作,直接刊載在系爭網站,以供不特定人得隨時上網觀覽或下載,已構成重製與公開傳輸之行為,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被告黃施甄為被告啟華公司之行銷經理,其命被告啟華公司之副理陳湘宜搜集、製作網站內容,將所得內容刊載在營利之系爭網站上,供不特定第三人得以隨時上網觀覽。而陳湘宜所搜尋、製作之網站上圖片與文字,經被告黃施甄、啟華公司之實際負責人即被告施旭峰之審查,並同意刊載。被告黃施甄、施旭峰認識有侵害系爭著作之風險性,竟同意刊載於公司網站,具侵害系爭著作之間接故意,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故意侵害系爭著作,應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而被告啟華公司依民法第28條規定,應與被告旭峰、黃施甄連帶負責;被告施坤和為被告啟華公司名義負責人,其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啟華公司連帶負責。(二)兩造同為防蟎寢具之廠商,被告係以網路之方式,基於商業營利目的而重製系爭著作以行銷防蟎寢具,影響層面廣大,除未註明出處外,反以「啟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Copyright2009KaeHwaIndustrialCo.,Ltd.」及「Fotex芙特斯防塵蟎健康寢具版權所有2009AllRig-htsRexerved」等字樣,表示其為系爭著作之所有權人,被告雖僅各使用1個圖次,然非屬合理使用之範圍。系爭網頁中之系爭黑色塵蟎圖,自98年1月起至同年7月28日止,其瀏覽人次7,862次;而系爭橘色塵蟎圖,自98年1月起至同年7月13日止,瀏覽人次8,795次。市售1套防塵蟎寢具套之價格自5千至1萬2千元,被告利用系爭著作行銷商品,具有商業利益。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智上字第37號民事判決有關侵害「臺灣長臂金龜」攝影著作之侵權樣態與本件相同,均係侵害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差別僅在本案基於商業營利目的。原告雖非專門從事將著作授權他人使用而收取金額之事業,惟將「塵蟎」與「臺灣長臂金龜」相較,找出主題物之方式、處理方法、拍攝之機器、拍攝者之學識地位、後製上色等項目,前者難度均高於後者。且被告啟華公司基於商業目的,而系爭著作均為RM版權管理模式之攝影著作,其授權價格高,國內無圖庫業者可授權塵蟎圖片以供使用。臺灣高等法院在前開事件,依著作權人授權他人使用著作之使用費1圖為2萬5千元,依侵害情節認定侵害公開傳輸權以5萬元計算之標準,其可作為本件審酌賠償金額之參考。再者,被告公開傳輸系爭著作期間自98年1月起至8月止,期間逾6個月,倘依國外圖庫公司Rm管理模式授權金作為請求基礎,1張圖片之非專屬授權金,1年約美金832至4,400元。倘授權金以1年美金4,400元計算,半年為美金4,060元。系爭著作遭被告重製與公開傳輸,使原告無法獨佔系爭著作帶來之間接利益,非僅如圖像公司僅損失使用1次之授權收入。原告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第3項規定,就系爭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部分,各請求被告賠償損害5萬元,應為合理,即2圖共計20萬元。並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擔費用,將判決書之一部登載於新聞紙。(三)系爭著作所涉刑事責任,雖作成不起訴處分在案。然不起訴處分書有關故意要件、是否合理使用之論述,均與著作權法有違。依陳湘宜之證言,被告黃施甄在檢察官偵查中所為證言,其與事實不符,故處分書之內容,不足為憑。且刑事案件與民事事件之舉證程度、構成要件各有不同,。準此,原告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給付原告20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自行負擔費用,在聯合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之全國版,以營業廣告之方式,以16號字體登載判決當事人欄、判決主文及事實欄1日。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民國93年3月24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果實套袋」發明專利,嗣經智慧局核准註冊為第I235030號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4年7月1日起至113年3月23日止。被告合眾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合眾公司)製造與販售之「佳園鳳梨專用套袋」(下稱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經原告於103年2月12日委請律師發函通知被告合眾公司停止販賣並回收系爭產品,惟被告合眾公司否認侵權並繼續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請求被告合眾公司賠償新台幣(下同)180萬元,並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合眾公司排除及防止侵害系爭專利。又被告林坤龍為被告合眾公司之負責人,爰依公司法23條第2項規定請求其負連帶賠償責任。(二)系爭產品係一種鳳梨專用套袋,其包括形成有裹覆空間的袋體1及二黏膠層2。該袋體1具有一頂部11、二分別連結該頂部11相反兩側的側部12、二相對應且分離的叉擺底部13、一位於該頂部11的上開口14、一位於其中一側部12頂端處的第一側開口15、一位於另一側部12頂端處的第二側開口16,以及二分別位於該二側部12底端且分別由該二叉擺底部13之相反兩側相配合界定出的開叉口17。該上開口14、該二開叉口17與該第一、二側開口15、16與該裹覆空間相連通。該二叉擺底部13之底端緣相距有一高度差h。而該二黏膠層2分別設置於該二側部12內,且分別位在該第一、二側開口15、16與其同側對應的開叉口17之間,藉以使該二側部12呈局部密合狀態,又該二黏膠層2之上端分別朝向袋體另側延伸而令該二黏膠層2分別呈L字型。系爭產品包含系爭專利請求項1、2、3、9、10之全部技術特徵,符合文義讀取,構成文義侵權。(三)被告稱系爭專利之側開口無法因為水果存在裹覆空間內而撐開,無法達成其發明目的,不備「可據以實施」要件,有撤銷原因。惟系爭專利之側開口並非全面密合狀態,且與該裹覆空間相連通,利用該側開口與二開叉口相配合,增大該裹覆空間的撐展變化彈性,可促使套覆作業順暢進行,且增廣對於果實體積大小的適用範疇,同時還能藉以讓該裹覆空間維持極佳的通風效果,確保果實能正常地發育成長。且被告於中華民國第M501727號新型專利內亦自承系爭專利之側開口非全面密合狀態,不僅雨水、陽光及鳥類均得透過側開口造成果實損傷,果實更易自側開口撐破等語,故系爭專利之側開口於使用時確實可呈擴張狀態,並藉以讓該裹覆空間內能維持良好的通風效應,系爭專利並無違反核准處分時專利法第26條第2項規定。(四)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18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再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發明第I235030號「果實套袋」專利權之物品及其他侵害該專利權之行為。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已由著作權人處取得「殺戮行動」視聽著作(下稱系爭著作)於臺灣地區重製及公開傳輸之專屬授權,詎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基於擅自重製及公開傳輸之意圖,於民國102年7月5日在其基隆市○○區○○街○○號○樓居所,以電腦設備上網連線,利用其所下載之FOXY軟體,以點對點傳輸方式,至網路重製上開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之系爭著作檔案,並存取至該電腦硬碟中,同時利用上開已連線之電腦網路設備,供不特定人得利用FOXY軟體重製點選下載系爭著作,以此公開傳輸之方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又原告所受侵害情節實屬重大,但因無法得知被告實際提供多少人次下載系爭著作,故原告實在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惟系爭著作光碟之市場出租價格約為新臺幣(下同)100元,而FOXY軟體同一時段平均上線人數約達45萬人,倘僅以該人數的千分之1計算,則原告應受有45,000元之營業損害(計算式:100×45,000×1/1000=45,000)。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3項前段之規定,請求酌定45,000元之損害賠償額等語。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45,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之5計算之利息。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新型第M259716號「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3月21日至103年6月8日止。原告於101年7月自被告公司購得品名「38系列中控精密全效輪」之腳輪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原告為證實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將系爭產品委請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鑑定,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原告遂於101年8月3日委請律師發函予被告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被告未予回應,而被告張周玉係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因執行業務違背法令,致生損害於原告,被告公司與被告張周玉均應負連帶賠償之責,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原告於所屬公司之網站刊登型錄及所刊印之紙本型錄,均已一併刊印系爭專利之專利證書,又專利權採登記及公告制度,係處於任何人均可知悉之狀態,且被告公司同為製造腳輪之同業,被告公司於生產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前,應有進行專利檢索以了解有無侵害系爭專利可能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其自難謂無侵權過失,同時亦屬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之情形,故被告辯稱原告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在專利物品或包裝上附加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等語,並不可採。是故,兩造為製造腳輪之競爭同業,被告公司於生產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前,應有進行專利檢索,以了解有無系爭專利可能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倘因未查證,致侵害原告專利權,自難謂無侵權過失。又原告曾於101年8月3日發函與被告公司及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惟被告置之不理,仍繼續製造系爭產品,則於101年8月3日後,被告有侵權故意至明,被告應對原告專利權受侵害之事實負損害賠償責任。(三)損害賠償金額:檢視被告提出之統一發票正本五箱,發現共9張發票為銷售系爭專利產品,計算合計為28,630元。(四)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8,630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在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權存續期間內,被告公司不得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而陳列、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上開專利之物品。3.被告公司應將所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之成品及該成品之生產工具予以銷毀。4.原告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1.被告否認原證4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待鑑定物為被告所製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有明顯且輕易可查知之重大差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已明載「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然而,系爭產品之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防轉之相應併合,系爭產品是以內角螺絲為防轉之結構。此等明顯而可以輕易得知之重大差異,何以「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仍做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中之鑑定結果?由邏輯上試想應有兩種可能:(1)原證4之待鑑定物並非被告所製造之系爭產品;(2)「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鑑定報告有意忽略「有無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明顯差異。惟無論為何種情形,均足徵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中,「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鑑定報告顯不可採。2.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的文義讀取分析:(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系爭產品要件編號a技術內容為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系爭專利要件編號A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兩者相較符合文義讀取。②系爭產品要件編號b技術內容為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無防轉之相應併合,系爭專利要件編號B技術特徵為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③系爭產品要件編號c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之連接軸結構者;系爭專利要件編號C技術特徵為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d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一螺絲,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與支軸上之相對應二螺孔相互鎖合;系爭專利要件編號D技術特徵為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e技術內容為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系爭專利要件編號E技術特徵為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f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設有一限位凸部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系爭專利要件編號F技術特徵為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兩者相較系爭產品不符合文義讀取。3.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均等論分析:(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支軸的伸縮桿樞接有螺絲,六角體設於螺絲頭,六角體具有四對應的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設有內平面部,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相應併合。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支軸上設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設有內平面部,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相應併合。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與支軸樞接;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與支軸相互固定。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可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無法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④由於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一螺絲,支軸上設有相對應之二螺孔;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避免二對半軸套並接後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並接前可先相互對位。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鎖固於支軸;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並接後相互固定。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④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另外,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設有一限位凸部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兩相比較,實質不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避免扳轉元件過度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避免扳轉元件過度轉動。兩者比較,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功能相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使扳轉元件在一角度範圍內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扳轉元件在一角度範圍內轉動。兩者相較,結果相同。④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另外,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相同,結果實質相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另外,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另外,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相同,結果實質相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二)原告以原證6及原證7為據,稱其已刊印系爭專利證書云云,惟查,原證6係為原告所維護的網頁資訊,內容隨時可為更動,網頁專利資訊是否為原告臨訟刊登,顯有疑義,原證6顯不可採;另關於原證7之型錄資料,被告除否認其形式真正外,型錄內容亦隨時可為調整重新印刷,是否亦為臨訟所印製亦顯有疑義,故原證7亦顯不足採。從而,原告依照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之規定,仍需舉證其已在系爭專利實施物或其包裝上已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方得請求損害賠償。(三)被告有如何故意或過失侵害系爭專利之情形,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而被告人否認有任何故意或過失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被告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事,甚且被告係於接獲原告通知後始知系爭專利權之存在,並無主觀可歸責事由。再者,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是原告自不得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之責,至屬明確。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被告訴請賠償之部分,並非原告所得利益,仍應扣除相關成本及費用,併與敘明。(四)爰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41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3月21日至103年6月8日止。(二)原告於101年8月3日委請律師發函予被告公司及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三)被告有製造、販售系爭產品。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查專利法雖於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惟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時間為新修正專利法施行前,是以系爭專利是否受到侵害,應以當時有效之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下稱修正前專利法)為法規依據,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係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該輪體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參本院卷第107頁新型專利說明書【中文創作摘要】)。其主要圖式如附圖1。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4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4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本院卷第11頁):(1)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三)系爭產品技術內容:1.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業經兩造確認並檢送本院(本院卷第148頁),其照片如附圖2所示。2.系爭產品為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又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另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及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四)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可拆解如下:①A: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②B: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③C: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2)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①系爭產品有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A要件,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64、178頁)。②系爭產品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無法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B要件,此同為兩造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64、178頁)。至被告雖抗辯系爭產品半軸套上內平面部,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無防轉之相應併合,未落入文義云云,惟因系爭產品之六角體係藉螺絲旋入於支軸,六角體相對於支軸是可轉動,故其外平面相對於支軸是可轉動,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限定「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與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因此,支軸之外平面是否會相對支軸轉動並非所問。而由於系爭產品之六角體之外平面與對應之二對半軸套之外平面配合之結構特徵,六角體與二對半軸套之外、內平面一旦併合後,是無法產生相對運動而轉動,與系爭專利之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對應配合之技術特徵相符,是被告上揭抗辯,實不足採。③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C要件。被告雖辯稱:原告之「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等用語不明確,難以比對云云,但系爭專利係藉由「各構件搭配間具有精簡化之設計條件,使之只需利用螺設方式,即可確實達到預期緊固為一體之定位結合」及「連接軸利用輪子(1)其支軸(11)之外平面部(113)及二對半軸套(2)、(3)具有內平面部(252)、(352)作對接配合之防轉設計,免除習知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費時加工步驟」,而達成上開「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結果(參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專利說明書),而系爭產品之結構,亦具有螺設方式及利用支軸之外平面部及二對半軸套具有之內平面部作對接配合之技術特徵,自然可達成與系爭專利相同「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結果,是系爭產品確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C要件,被告上開抗辯,尚非足採。④綜上,系爭產品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A及1C的技術內容,但無法讀取要件編號1B部分,故不構成文義侵害,惟原告主張構成均等侵害,是應進一步為均等論之探討。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均等分析說明:(1)兩造不爭執系爭產品之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參本院卷第164、178頁),兩者結構相較,僅外平面部之數量不同,實則兩者所利用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之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兩者均達成「支軸上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併合」之功能,且產生「防止支軸上之外平面部相對於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轉動」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從而,系爭產品「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均等。(2)被告雖辯稱:系爭產品係將調整單元套設於支軸上之伸縮桿,螺絲則旋入伸縮桿的內螺紋,以使調整單元的二端分別抵頂支軸上方及螺絲頭,六角體的內六角固定槽套設於螺絲的螺絲頭以使六角體設置於螺絲上,因此六角體可相對支軸轉動,由於二對半軸套經由六角體及螺絲與支軸的伸縮桿樞接,因此雖然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之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不適用均等論云云。惟查,系爭專利所欲解決先前技術之問題在於「該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在使用插銷組設前,必須由人工先以目視及手動方式來校準與調整二對半軸套各具透孔是否與支軸之穿孔相對應,方能進行插銷插設之加工,如此反而致使該項組裝作業更費工時及人力,…。」(參本院卷第109頁專利說明書),而解決上開問題之技術手段及所欲達成之功效係:「本創作輪體之連接軸,利用輪子(1)其支軸(11)之外平面部(113)及二對半軸套(2)、(3)具有內平面部(252)、(352)作對接配合之防轉設計,免除習知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費時加工步驟,……。」(參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專利說明書),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及所欲達成之效果應為: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配合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防止上開之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互相轉動,以免除合併支軸與二對半軸套時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而系爭產品於支軸之伸縮桿上旋入螺絲,六角體則套設於螺絲頭,藉由六角體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配合以固定彼此之相對位置,而在支軸併合與二對半軸套時能防止兩者互相轉動,得以免除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情形,是以,如前所述,系爭產品之結構與系爭專利於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之技術特徵兩者實質相同、兩者亦均達成「支軸上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併合」之功能,且產生「防止支軸上之外平面部相對於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轉動」結果,系爭產品之結構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之均等範圍。至被告所稱系爭產品可達成「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限定「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與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技術特徵,並無限定「二段半軸套是否相對支軸轉動」此一技術特徵,因此被告主張系爭產品「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之技術特徵尚不得納入比對內容,被告上開主張實不足採。(五)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D「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又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參附圖2),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相較,兩者雖在結合之對象不同,惟兩者均利用凸體與凹孔之結合技術手段,因此兩者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系爭產品可達成供二對半軸套與支軸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功能,與系爭專利達成二對半軸套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功能實質相同,且產生組裝便捷之相同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要件編號D「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均等,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均等範圍。(六)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依附於第1項或第2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E「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又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配合螺固元件之技術手段(如前述),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配合螺固元件,兩者技術手段相同,且兩者均達成「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功能,且產生「達到緊固為一體之定位結合」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要件編號E「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相同(被告就此亦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79頁),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均等範圍。(七)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依附於第1項或第2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F「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惟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2至13頁揭示:「本創作輪體之連接軸,二對半軸套(2)、(3)於裝置扳轉元件(41)之間,直接以兩者彼此相應在嵌槽(24)、(34)其所設之第二螺孔(241)、(341)位置利用螺固元件(6)作螺固之同時,亦可作為提供扳轉元件(51)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可取代習知必須在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而致使兩對半軸套於生產製作之困難,…。」(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因此系爭專利係利用「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之技術特徵以取代「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之技術特徵,而系爭產品係「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參附圖2,且為原告所是認,參本院卷第166頁),即是系爭專利所欲改良之技術特徵,因此,尚不能依原告主張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之限制條件藉均等論擴大解釋至系爭專利所欲改良「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之先前技術。故系爭產品不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均等範圍。(八)被告至少有侵害專利權之過失: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被告雖辯稱:其係於接獲原告通知後始知系爭專利存在,並無主觀可歸責事由,又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規定,原告未於專利物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不得請求損害賠償云云,惟查:1.按侵害專利權所生之損害賠償責任,必以侵權人有故意或過失為前提。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偶然之販賣人等,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於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營業規模包括資本額之多寡及營收狀況、營業組織如有無研發單位之設立、侵害行為之實際內容等情形判斷行為人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另修正前專利法第79條本文雖規定發明專利權人應在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其未附加標示者,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然其但書亦規定侵權人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者,不在此限。核其立法意旨在使第三人得經由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之標示得知專利權存在,以保護因不知情而侵害專利權之人。然對於明知或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或有注意義務,卻仍實施侵害行為者,即無保護必要,行為人仍應對專利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否則專利法保護專利權之意旨將無法實現,且有違公平正義之原則。2.查被告公司資本總額70,000,000元,所營事業包括輪胎製造業、其他金屬製品製造業(停車牌、腳輪)、其他運輸工具及其零件製造業(手推車及其零件)等,有其公司登記資料在卷可憑(本院卷第27頁),為系爭產品製造及販賣者,故以被告公司之營業規模及處於系爭產品製造、販賣之上游,絕對有預見或避免因侵害原告專利致損害發生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卻仍未注意而侵害並使系爭產品流通於市場上,致生侵害系爭專利行為,顯有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亦屬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之情形,故原告雖自承未於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而僅於公司網站及紙本型錄刊登專利證書(本院卷第104頁),但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但書規定,原告仍得請求被告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上開抗辯,要非可採。(九)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上訴人連帶賠償28,630元部分:1.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此規定透過同法第108條於新型專利準用之。被告公司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構成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行為,且至少有主觀上可歸責之過失,均如前述,自應依上開法文負損害賠償責任。次按「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張周玉係被告公司之負責人,有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8頁),被告張周玉於從事公司之產銷系爭產品時,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前揭規定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2.再按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專利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其損害;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查原告主張被告公司因製造、販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系爭產品收入為28,630元乙節(本院卷第288頁反面),為被告不爭執(本院卷第292頁);被告雖抗辯應扣除成本及必要費用,惟其未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揆諸上揭法條,自應以被告銷售系爭產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從而,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第1項第2款計算其損害金額應認定為28,630元。(十)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請求排除及防止侵害暨銷燬部分: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權人依上開規定請求時,對於侵害專利權之物品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得請求銷燬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此等規定為新型專利準用之,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被告既曾製造、販賣系爭產品,本院認被告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故原告請求令被告公司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並應將所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之成品及該成品之生產工具予以銷燬,洵屬正當,應予准許。(十一)結論:綜上所述,被告公司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而侵害系爭專利第1、2、3項,且被告至少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過失,是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28,63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1年10月23日(參本院卷第31頁送達證書)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請求被告公司排除、防止侵害並銷毀侵權物品及生產工具如主文第2、3項所示,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六、假執行之宣告: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聲請宣告假執行或免為假執行。經核主文第1、2項部分,均與法律規定相符,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予以准許。至於主文第3項原告之銷燬請求部分,審酌其一旦銷燬即無可回復之性質,爰駁回假執行之聲請。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係新型第M259716號「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3月21日至103年6月8日止。原告於101年7月自被告公司購得品名「38系列中控精密全效輪」之腳輪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原告為證實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將系爭產品委請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鑑定,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原告遂於101年8月3日委請律師發函予被告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被告未予回應,而被告張周玉係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因執行業務違背法令,致生損害於原告,被告公司與被告張周玉均應負連帶賠償之責,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原告於所屬公司之網站刊登型錄及所刊印之紙本型錄,均已一併刊印系爭專利之專利證書,又專利權採登記及公告制度,係處於任何人均可知悉之狀態,且被告公司同為製造腳輪之同業,被告公司於生產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前,應有進行專利檢索以了解有無侵害系爭專利可能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其自難謂無侵權過失,同時亦屬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之情形,故被告辯稱原告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在專利物品或包裝上附加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等語,並不可採。是故,兩造為製造腳輪之競爭同業,被告公司於生產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前,應有進行專利檢索,以了解有無系爭專利可能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倘因未查證,致侵害原告專利權,自難謂無侵權過失。又原告曾於101年8月3日發函與被告公司及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惟被告置之不理,仍繼續製造系爭產品,則於101年8月3日後,被告有侵權故意至明,被告應對原告專利權受侵害之事實負損害賠償責任。(三)損害賠償金額:檢視被告提出之統一發票正本五箱,發現共9張發票為銷售系爭專利產品,計算合計為28,630元。(四)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8,630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在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權存續期間內,被告公司不得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而陳列、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上開專利之物品。3.被告公司應將所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之成品及該成品之生產工具予以銷毀。4.原告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1.被告否認原證4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待鑑定物為被告所製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有明顯且輕易可查知之重大差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已明載「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然而,系爭產品之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防轉之相應併合,系爭產品是以內角螺絲為防轉之結構。此等明顯而可以輕易得知之重大差異,何以「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仍做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中之鑑定結果?由邏輯上試想應有兩種可能:(1)原證4之待鑑定物並非被告所製造之系爭產品;(2)「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鑑定報告有意忽略「有無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明顯差異。惟無論為何種情形,均足徵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中,「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鑑定報告顯不可採。2.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的文義讀取分析:(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系爭產品要件編號a技術內容為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系爭專利要件編號A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兩者相較符合文義讀取。②系爭產品要件編號b技術內容為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無防轉之相應併合,系爭專利要件編號B技術特徵為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③系爭產品要件編號c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之連接軸結構者;系爭專利要件編號C技術特徵為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d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一螺絲,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與支軸上之相對應二螺孔相互鎖合;系爭專利要件編號D技術特徵為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e技術內容為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系爭專利要件編號E技術特徵為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f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設有一限位凸部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系爭專利要件編號F技術特徵為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兩者相較系爭產品不符合文義讀取。3.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均等論分析:(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支軸的伸縮桿樞接有螺絲,六角體設於螺絲頭,六角體具有四對應的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設有內平面部,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相應併合。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支軸上設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設有內平面部,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相應併合。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與支軸樞接;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與支軸相互固定。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可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無法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④由於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一螺絲,支軸上設有相對應之二螺孔;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避免二對半軸套並接後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並接前可先相互對位。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鎖固於支軸;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並接後相互固定。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④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另外,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設有一限位凸部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兩相比較,實質不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避免扳轉元件過度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避免扳轉元件過度轉動。兩者比較,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功能相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使扳轉元件在一角度範圍內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扳轉元件在一角度範圍內轉動。兩者相較,結果相同。④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另外,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相同,結果實質相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另外,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另外,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相同,結果實質相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二)原告以原證6及原證7為據,稱其已刊印系爭專利證書云云,惟查,原證6係為原告所維護的網頁資訊,內容隨時可為更動,網頁專利資訊是否為原告臨訟刊登,顯有疑義,原證6顯不可採;另關於原證7之型錄資料,被告除否認其形式真正外,型錄內容亦隨時可為調整重新印刷,是否亦為臨訟所印製亦顯有疑義,故原證7亦顯不足採。從而,原告依照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之規定,仍需舉證其已在系爭專利實施物或其包裝上已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方得請求損害賠償。(三)被告有如何故意或過失侵害系爭專利之情形,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而被告人否認有任何故意或過失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被告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事,甚且被告係於接獲原告通知後始知系爭專利權之存在,並無主觀可歸責事由。再者,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是原告自不得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之責,至屬明確。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被告訴請賠償之部分,並非原告所得利益,仍應扣除相關成本及費用,併與敘明。(四)爰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41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3月21日至103年6月8日止。(二)原告於101年8月3日委請律師發函予被告公司及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三)被告有製造、販售系爭產品。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查專利法雖於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惟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時間為新修正專利法施行前,是以系爭專利是否受到侵害,應以當時有效之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下稱修正前專利法)為法規依據,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係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該輪體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參本院卷第107頁新型專利說明書【中文創作摘要】)。其主要圖式如附圖1。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4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4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本院卷第11頁):(1)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三)系爭產品技術內容:1.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業經兩造確認並檢送本院(本院卷第148頁),其照片如附圖2所示。2.系爭產品為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又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另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及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四)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可拆解如下:①A: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②B: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③C: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2)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①系爭產品有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A要件,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64、178頁)。②系爭產品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無法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B要件,此同為兩造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64、178頁)。至被告雖抗辯系爭產品半軸套上內平面部,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無防轉之相應併合,未落入文義云云,惟因系爭產品之六角體係藉螺絲旋入於支軸,六角體相對於支軸是可轉動,故其外平面相對於支軸是可轉動,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限定「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與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因此,支軸之外平面是否會相對支軸轉動並非所問。而由於系爭產品之六角體之外平面與對應之二對半軸套之外平面配合之結構特徵,六角體與二對半軸套之外、內平面一旦併合後,是無法產生相對運動而轉動,與系爭專利之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對應配合之技術特徵相符,是被告上揭抗辯,實不足採。③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C要件。被告雖辯稱:原告之「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等用語不明確,難以比對云云,但系爭專利係藉由「各構件搭配間具有精簡化之設計條件,使之只需利用螺設方式,即可確實達到預期緊固為一體之定位結合」及「連接軸利用輪子(1)其支軸(11)之外平面部(113)及二對半軸套(2)、(3)具有內平面部(252)、(352)作對接配合之防轉設計,免除習知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費時加工步驟」,而達成上開「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結果(參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專利說明書),而系爭產品之結構,亦具有螺設方式及利用支軸之外平面部及二對半軸套具有之內平面部作對接配合之技術特徵,自然可達成與系爭專利相同「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結果,是系爭產品確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C要件,被告上開抗辯,尚非足採。④綜上,系爭產品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A及1C的技術內容,但無法讀取要件編號1B部分,故不構成文義侵害,惟原告主張構成均等侵害,是應進一步為均等論之探討。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均等分析說明:(1)兩造不爭執系爭產品之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參本院卷第164、178頁),兩者結構相較,僅外平面部之數量不同,實則兩者所利用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之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兩者均達成「支軸上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併合」之功能,且產生「防止支軸上之外平面部相對於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轉動」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從而,系爭產品「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均等。(2)被告雖辯稱:系爭產品係將調整單元套設於支軸上之伸縮桿,螺絲則旋入伸縮桿的內螺紋,以使調整單元的二端分別抵頂支軸上方及螺絲頭,六角體的內六角固定槽套設於螺絲的螺絲頭以使六角體設置於螺絲上,因此六角體可相對支軸轉動,由於二對半軸套經由六角體及螺絲與支軸的伸縮桿樞接,因此雖然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之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不適用均等論云云。惟查,系爭專利所欲解決先前技術之問題在於「該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在使用插銷組設前,必須由人工先以目視及手動方式來校準與調整二對半軸套各具透孔是否與支軸之穿孔相對應,方能進行插銷插設之加工,如此反而致使該項組裝作業更費工時及人力,…。」(參本院卷第109頁專利說明書),而解決上開問題之技術手段及所欲達成之功效係:「本創作輪體之連接軸,利用輪子(1)其支軸(11)之外平面部(113)及二對半軸套(2)、(3)具有內平面部(252)、(352)作對接配合之防轉設計,免除習知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費時加工步驟,……。」(參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專利說明書),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及所欲達成之效果應為: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配合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防止上開之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互相轉動,以免除合併支軸與二對半軸套時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而系爭產品於支軸之伸縮桿上旋入螺絲,六角體則套設於螺絲頭,藉由六角體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配合以固定彼此之相對位置,而在支軸併合與二對半軸套時能防止兩者互相轉動,得以免除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情形,是以,如前所述,系爭產品之結構與系爭專利於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之技術特徵兩者實質相同、兩者亦均達成「支軸上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併合」之功能,且產生「防止支軸上之外平面部相對於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轉動」結果,系爭產品之結構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之均等範圍。至被告所稱系爭產品可達成「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限定「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與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技術特徵,並無限定「二段半軸套是否相對支軸轉動」此一技術特徵,因此被告主張系爭產品「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之技術特徵尚不得納入比對內容,被告上開主張實不足採。(五)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D「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又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參附圖2),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相較,兩者雖在結合之對象不同,惟兩者均利用凸體與凹孔之結合技術手段,因此兩者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系爭產品可達成供二對半軸套與支軸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功能,與系爭專利達成二對半軸套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功能實質相同,且產生組裝便捷之相同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要件編號D「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均等,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均等範圍。(六)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依附於第1項或第2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E「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又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配合螺固元件之技術手段(如前述),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配合螺固元件,兩者技術手段相同,且兩者均達成「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功能,且產生「達到緊固為一體之定位結合」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要件編號E「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相同(被告就此亦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79頁),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均等範圍。(七)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依附於第1項或第2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F「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惟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2至13頁揭示:「本創作輪體之連接軸,二對半軸套(2)、(3)於裝置扳轉元件(41)之間,直接以兩者彼此相應在嵌槽(24)、(34)其所設之第二螺孔(241)、(341)位置利用螺固元件(6)作螺固之同時,亦可作為提供扳轉元件(51)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可取代習知必須在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而致使兩對半軸套於生產製作之困難,…。」(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因此系爭專利係利用「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之技術特徵以取代「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之技術特徵,而系爭產品係「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參附圖2,且為原告所是認,參本院卷第166頁),即是系爭專利所欲改良之技術特徵,因此,尚不能依原告主張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之限制條件藉均等論擴大解釋至系爭專利所欲改良「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之先前技術。故系爭產品不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均等範圍。(八)被告至少有侵害專利權之過失: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被告雖辯稱:其係於接獲原告通知後始知系爭專利存在,並無主觀可歸責事由,又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規定,原告未於專利物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不得請求損害賠償云云,惟查:1.按侵害專利權所生之損害賠償責任,必以侵權人有故意或過失為前提。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偶然之販賣人等,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於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營業規模包括資本額之多寡及營收狀況、營業組織如有無研發單位之設立、侵害行為之實際內容等情形判斷行為人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另修正前專利法第79條本文雖規定發明專利權人應在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其未附加標示者,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然其但書亦規定侵權人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者,不在此限。核其立法意旨在使第三人得經由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之標示得知專利權存在,以保護因不知情而侵害專利權之人。然對於明知或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或有注意義務,卻仍實施侵害行為者,即無保護必要,行為人仍應對專利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否則專利法保護專利權之意旨將無法實現,且有違公平正義之原則。2.查被告公司資本總額70,000,000元,所營事業包括輪胎製造業、其他金屬製品製造業(停車牌、腳輪)、其他運輸工具及其零件製造業(手推車及其零件)等,有其公司登記資料在卷可憑(本院卷第27頁),為系爭產品製造及販賣者,故以被告公司之營業規模及處於系爭產品製造、販賣之上游,絕對有預見或避免因侵害原告專利致損害發生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卻仍未注意而侵害並使系爭產品流通於市場上,致生侵害系爭專利行為,顯有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亦屬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之情形,故原告雖自承未於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而僅於公司網站及紙本型錄刊登專利證書(本院卷第104頁),但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但書規定,原告仍得請求被告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上開抗辯,要非可採。(九)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上訴人連帶賠償28,630元部分:1.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此規定透過同法第108條於新型專利準用之。被告公司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構成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行為,且至少有主觀上可歸責之過失,均如前述,自應依上開法文負損害賠償責任。次按「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張周玉係被告公司之負責人,有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8頁),被告張周玉於從事公司之產銷系爭產品時,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前揭規定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2.再按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專利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其損害;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查原告主張被告公司因製造、販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系爭產品收入為28,630元乙節(本院卷第288頁反面),為被告不爭執(本院卷第292頁);被告雖抗辯應扣除成本及必要費用,惟其未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揆諸上揭法條,自應以被告銷售系爭產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從而,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第1項第2款計算其損害金額應認定為28,630元。(十)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請求排除及防止侵害暨銷燬部分: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權人依上開規定請求時,對於侵害專利權之物品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得請求銷燬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此等規定為新型專利準用之,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被告既曾製造、販賣系爭產品,本院認被告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故原告請求令被告公司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並應將所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之成品及該成品之生產工具予以銷燬,洵屬正當,應予准許。(十一)結論:綜上所述,被告公司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而侵害系爭專利第1、2、3項,且被告至少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過失,是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28,63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1年10月23日(參本院卷第31頁送達證書)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請求被告公司排除、防止侵害並銷毀侵權物品及生產工具如主文第2、3項所示,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六、假執行之宣告: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聲請宣告假執行或免為假執行。經核主文第1、2項部分,均與法律規定相符,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予以准許。至於主文第3項原告之銷燬請求部分,審酌其一旦銷燬即無可回復之性質,爰駁回假執行之聲請。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27",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10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3",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5",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新型第M259716號「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3月21日至103年6月8日止。原告於101年7月自被告公司購得品名「38系列中控精密全效輪」之腳輪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原告為證實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將系爭產品委請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鑑定,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原告遂於101年8月3日委請律師發函予被告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被告未予回應,而被告張周玉係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因執行業務違背法令,致生損害於原告,被告公司與被告張周玉均應負連帶賠償之責,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原告於所屬公司之網站刊登型錄及所刊印之紙本型錄,均已一併刊印系爭專利之專利證書,又專利權採登記及公告制度,係處於任何人均可知悉之狀態,且被告公司同為製造腳輪之同業,被告公司於生產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前,應有進行專利檢索以了解有無侵害系爭專利可能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其自難謂無侵權過失,同時亦屬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之情形,故被告辯稱原告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在專利物品或包裝上附加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等語,並不可採。是故,兩造為製造腳輪之競爭同業,被告公司於生產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前,應有進行專利檢索,以了解有無系爭專利可能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倘因未查證,致侵害原告專利權,自難謂無侵權過失。又原告曾於101年8月3日發函與被告公司及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惟被告置之不理,仍繼續製造系爭產品,則於101年8月3日後,被告有侵權故意至明,被告應對原告專利權受侵害之事實負損害賠償責任。(三)損害賠償金額:檢視被告提出之統一發票正本五箱,發現共9張發票為銷售系爭專利產品,計算合計為28,630元。(四)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8,630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在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權存續期間內,被告公司不得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而陳列、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上開專利之物品。3.被告公司應將所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之成品及該成品之生產工具予以銷毀。4.原告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1.被告否認原證4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待鑑定物為被告所製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有明顯且輕易可查知之重大差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已明載「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然而,系爭產品之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防轉之相應併合,系爭產品是以內角螺絲為防轉之結構。此等明顯而可以輕易得知之重大差異,何以「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仍做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中之鑑定結果?由邏輯上試想應有兩種可能:(1)原證4之待鑑定物並非被告所製造之系爭產品;(2)「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鑑定報告有意忽略「有無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明顯差異。惟無論為何種情形,均足徵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中,「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鑑定報告顯不可採。2.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的文義讀取分析:(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系爭產品要件編號a技術內容為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系爭專利要件編號A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兩者相較符合文義讀取。②系爭產品要件編號b技術內容為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無防轉之相應併合,系爭專利要件編號B技術特徵為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③系爭產品要件編號c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之連接軸結構者;系爭專利要件編號C技術特徵為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d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一螺絲,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與支軸上之相對應二螺孔相互鎖合;系爭專利要件編號D技術特徵為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e技術內容為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系爭專利要件編號E技術特徵為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f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設有一限位凸部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系爭專利要件編號F技術特徵為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兩者相較系爭產品不符合文義讀取。3.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均等論分析:(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支軸的伸縮桿樞接有螺絲,六角體設於螺絲頭,六角體具有四對應的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設有內平面部,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相應併合。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支軸上設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設有內平面部,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相應併合。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與支軸樞接;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與支軸相互固定。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可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無法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④由於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一螺絲,支軸上設有相對應之二螺孔;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避免二對半軸套並接後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並接前可先相互對位。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鎖固於支軸;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並接後相互固定。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④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另外,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設有一限位凸部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兩相比較,實質不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避免扳轉元件過度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避免扳轉元件過度轉動。兩者比較,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功能相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使扳轉元件在一角度範圍內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扳轉元件在一角度範圍內轉動。兩者相較,結果相同。④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另外,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相同,結果實質相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另外,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另外,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相同,結果實質相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二)原告以原證6及原證7為據,稱其已刊印系爭專利證書云云,惟查,原證6係為原告所維護的網頁資訊,內容隨時可為更動,網頁專利資訊是否為原告臨訟刊登,顯有疑義,原證6顯不可採;另關於原證7之型錄資料,被告除否認其形式真正外,型錄內容亦隨時可為調整重新印刷,是否亦為臨訟所印製亦顯有疑義,故原證7亦顯不足採。從而,原告依照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之規定,仍需舉證其已在系爭專利實施物或其包裝上已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方得請求損害賠償。(三)被告有如何故意或過失侵害系爭專利之情形,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而被告人否認有任何故意或過失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被告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事,甚且被告係於接獲原告通知後始知系爭專利權之存在,並無主觀可歸責事由。再者,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是原告自不得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之責,至屬明確。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被告訴請賠償之部分,並非原告所得利益,仍應扣除相關成本及費用,併與敘明。(四)爰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41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3月21日至103年6月8日止。(二)原告於101年8月3日委請律師發函予被告公司及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三)被告有製造、販售系爭產品。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查專利法雖於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惟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時間為新修正專利法施行前,是以系爭專利是否受到侵害,應以當時有效之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下稱修正前專利法)為法規依據,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係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該輪體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參本院卷第107頁新型專利說明書【中文創作摘要】)。其主要圖式如附圖1。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4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4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本院卷第11頁):(1)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三)系爭產品技術內容:1.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業經兩造確認並檢送本院(本院卷第148頁),其照片如附圖2所示。2.系爭產品為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又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另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及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四)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可拆解如下:①A: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②B: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③C: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2)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①系爭產品有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A要件,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64、178頁)。②系爭產品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無法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B要件,此同為兩造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64、178頁)。至被告雖抗辯系爭產品半軸套上內平面部,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無防轉之相應併合,未落入文義云云,惟因系爭產品之六角體係藉螺絲旋入於支軸,六角體相對於支軸是可轉動,故其外平面相對於支軸是可轉動,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限定「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與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因此,支軸之外平面是否會相對支軸轉動並非所問。而由於系爭產品之六角體之外平面與對應之二對半軸套之外平面配合之結構特徵,六角體與二對半軸套之外、內平面一旦併合後,是無法產生相對運動而轉動,與系爭專利之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對應配合之技術特徵相符,是被告上揭抗辯,實不足採。③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C要件。被告雖辯稱:原告之「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等用語不明確,難以比對云云,但系爭專利係藉由「各構件搭配間具有精簡化之設計條件,使之只需利用螺設方式,即可確實達到預期緊固為一體之定位結合」及「連接軸利用輪子(1)其支軸(11)之外平面部(113)及二對半軸套(2)、(3)具有內平面部(252)、(352)作對接配合之防轉設計,免除習知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費時加工步驟」,而達成上開「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結果(參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專利說明書),而系爭產品之結構,亦具有螺設方式及利用支軸之外平面部及二對半軸套具有之內平面部作對接配合之技術特徵,自然可達成與系爭專利相同「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結果,是系爭產品確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C要件,被告上開抗辯,尚非足採。④綜上,系爭產品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A及1C的技術內容,但無法讀取要件編號1B部分,故不構成文義侵害,惟原告主張構成均等侵害,是應進一步為均等論之探討。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均等分析說明:(1)兩造不爭執系爭產品之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參本院卷第164、178頁),兩者結構相較,僅外平面部之數量不同,實則兩者所利用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之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兩者均達成「支軸上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併合」之功能,且產生「防止支軸上之外平面部相對於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轉動」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從而,系爭產品「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均等。(2)被告雖辯稱:系爭產品係將調整單元套設於支軸上之伸縮桿,螺絲則旋入伸縮桿的內螺紋,以使調整單元的二端分別抵頂支軸上方及螺絲頭,六角體的內六角固定槽套設於螺絲的螺絲頭以使六角體設置於螺絲上,因此六角體可相對支軸轉動,由於二對半軸套經由六角體及螺絲與支軸的伸縮桿樞接,因此雖然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之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不適用均等論云云。惟查,系爭專利所欲解決先前技術之問題在於「該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在使用插銷組設前,必須由人工先以目視及手動方式來校準與調整二對半軸套各具透孔是否與支軸之穿孔相對應,方能進行插銷插設之加工,如此反而致使該項組裝作業更費工時及人力,…。」(參本院卷第109頁專利說明書),而解決上開問題之技術手段及所欲達成之功效係:「本創作輪體之連接軸,利用輪子(1)其支軸(11)之外平面部(113)及二對半軸套(2)、(3)具有內平面部(252)、(352)作對接配合之防轉設計,免除習知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費時加工步驟,……。」(參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專利說明書),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及所欲達成之效果應為: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配合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防止上開之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互相轉動,以免除合併支軸與二對半軸套時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而系爭產品於支軸之伸縮桿上旋入螺絲,六角體則套設於螺絲頭,藉由六角體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配合以固定彼此之相對位置,而在支軸併合與二對半軸套時能防止兩者互相轉動,得以免除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情形,是以,如前所述,系爭產品之結構與系爭專利於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之技術特徵兩者實質相同、兩者亦均達成「支軸上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併合」之功能,且產生「防止支軸上之外平面部相對於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轉動」結果,系爭產品之結構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之均等範圍。至被告所稱系爭產品可達成「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限定「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與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技術特徵,並無限定「二段半軸套是否相對支軸轉動」此一技術特徵,因此被告主張系爭產品「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之技術特徵尚不得納入比對內容,被告上開主張實不足採。(五)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D「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又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參附圖2),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相較,兩者雖在結合之對象不同,惟兩者均利用凸體與凹孔之結合技術手段,因此兩者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系爭產品可達成供二對半軸套與支軸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功能,與系爭專利達成二對半軸套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功能實質相同,且產生組裝便捷之相同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要件編號D「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均等,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均等範圍。(六)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依附於第1項或第2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E「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又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配合螺固元件之技術手段(如前述),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配合螺固元件,兩者技術手段相同,且兩者均達成「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功能,且產生「達到緊固為一體之定位結合」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要件編號E「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相同(被告就此亦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79頁),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均等範圍。(七)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依附於第1項或第2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F「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惟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2至13頁揭示:「本創作輪體之連接軸,二對半軸套(2)、(3)於裝置扳轉元件(41)之間,直接以兩者彼此相應在嵌槽(24)、(34)其所設之第二螺孔(241)、(341)位置利用螺固元件(6)作螺固之同時,亦可作為提供扳轉元件(51)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可取代習知必須在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而致使兩對半軸套於生產製作之困難,…。」(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因此系爭專利係利用「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之技術特徵以取代「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之技術特徵,而系爭產品係「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參附圖2,且為原告所是認,參本院卷第166頁),即是系爭專利所欲改良之技術特徵,因此,尚不能依原告主張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之限制條件藉均等論擴大解釋至系爭專利所欲改良「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之先前技術。故系爭產品不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均等範圍。(八)被告至少有侵害專利權之過失: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被告雖辯稱:其係於接獲原告通知後始知系爭專利存在,並無主觀可歸責事由,又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規定,原告未於專利物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不得請求損害賠償云云,惟查:1.按侵害專利權所生之損害賠償責任,必以侵權人有故意或過失為前提。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偶然之販賣人等,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於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營業規模包括資本額之多寡及營收狀況、營業組織如有無研發單位之設立、侵害行為之實際內容等情形判斷行為人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另修正前專利法第79條本文雖規定發明專利權人應在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其未附加標示者,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然其但書亦規定侵權人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者,不在此限。核其立法意旨在使第三人得經由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之標示得知專利權存在,以保護因不知情而侵害專利權之人。然對於明知或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或有注意義務,卻仍實施侵害行為者,即無保護必要,行為人仍應對專利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否則專利法保護專利權之意旨將無法實現,且有違公平正義之原則。2.查被告公司資本總額70,000,000元,所營事業包括輪胎製造業、其他金屬製品製造業(停車牌、腳輪)、其他運輸工具及其零件製造業(手推車及其零件)等,有其公司登記資料在卷可憑(本院卷第27頁),為系爭產品製造及販賣者,故以被告公司之營業規模及處於系爭產品製造、販賣之上游,絕對有預見或避免因侵害原告專利致損害發生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卻仍未注意而侵害並使系爭產品流通於市場上,致生侵害系爭專利行為,顯有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亦屬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之情形,故原告雖自承未於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而僅於公司網站及紙本型錄刊登專利證書(本院卷第104頁),但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但書規定,原告仍得請求被告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上開抗辯,要非可採。(九)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上訴人連帶賠償28,630元部分:1.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此規定透過同法第108條於新型專利準用之。被告公司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構成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行為,且至少有主觀上可歸責之過失,均如前述,自應依上開法文負損害賠償責任。次按「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張周玉係被告公司之負責人,有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8頁),被告張周玉於從事公司之產銷系爭產品時,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前揭規定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2.再按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專利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其損害;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查原告主張被告公司因製造、販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系爭產品收入為28,630元乙節(本院卷第288頁反面),為被告不爭執(本院卷第292頁);被告雖抗辯應扣除成本及必要費用,惟其未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揆諸上揭法條,自應以被告銷售系爭產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從而,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第1項第2款計算其損害金額應認定為28,630元。(十)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請求排除及防止侵害暨銷燬部分: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權人依上開規定請求時,對於侵害專利權之物品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得請求銷燬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此等規定為新型專利準用之,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被告既曾製造、販賣系爭產品,本院認被告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故原告請求令被告公司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並應將所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之成品及該成品之生產工具予以銷燬,洵屬正當,應予准許。(十一)結論:綜上所述,被告公司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而侵害系爭專利第1、2、3項,且被告至少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過失,是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28,63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1年10月23日(參本院卷第31頁送達證書)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請求被告公司排除、防止侵害並銷毀侵權物品及生產工具如主文第2、3項所示,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六、假執行之宣告: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聲請宣告假執行或免為假執行。經核主文第1、2項部分,均與法律規定相符,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予以准許。至於主文第3項原告之銷燬請求部分,審酌其一旦銷燬即無可回復之性質,爰駁回假執行之聲請。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新型第M259716號「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3月21日至103年6月8日止。原告於101年7月自被告公司購得品名「38系列中控精密全效輪」之腳輪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原告為證實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將系爭產品委請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鑑定,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原告遂於101年8月3日委請律師發函予被告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被告未予回應,而被告張周玉係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因執行業務違背法令,致生損害於原告,被告公司與被告張周玉均應負連帶賠償之責,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原告於所屬公司之網站刊登型錄及所刊印之紙本型錄,均已一併刊印系爭專利之專利證書,又專利權採登記及公告制度,係處於任何人均可知悉之狀態,且被告公司同為製造腳輪之同業,被告公司於生產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前,應有進行專利檢索以了解有無侵害系爭專利可能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其自難謂無侵權過失,同時亦屬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之情形,故被告辯稱原告未依專利法第79條規定在專利物品或包裝上附加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原告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等語,並不可採。是故,兩造為製造腳輪之競爭同業,被告公司於生產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前,應有進行專利檢索,以了解有無系爭專利可能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倘因未查證,致侵害原告專利權,自難謂無侵權過失。又原告曾於101年8月3日發函與被告公司及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惟被告置之不理,仍繼續製造系爭產品,則於101年8月3日後,被告有侵權故意至明,被告應對原告專利權受侵害之事實負損害賠償責任。(三)損害賠償金額:檢視被告提出之統一發票正本五箱,發現共9張發票為銷售系爭專利產品,計算合計為28,630元。(四)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8,630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在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權存續期間內,被告公司不得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而陳列、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上開專利之物品。3.被告公司應將所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之成品及該成品之生產工具予以銷毀。4.原告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1.被告否認原證4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待鑑定物為被告所製造,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有明顯且輕易可查知之重大差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已明載「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然而,系爭產品之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防轉之相應併合,系爭產品是以內角螺絲為防轉之結構。此等明顯而可以輕易得知之重大差異,何以「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仍做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中之鑑定結果?由邏輯上試想應有兩種可能:(1)原證4之待鑑定物並非被告所製造之系爭產品;(2)「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鑑定報告有意忽略「有無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明顯差異。惟無論為何種情形,均足徵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中,「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鑑定報告顯不可採。2.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的文義讀取分析:(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系爭產品要件編號a技術內容為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系爭專利要件編號A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兩者相較符合文義讀取。②系爭產品要件編號b技術內容為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無防轉之相應併合,系爭專利要件編號B技術特徵為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③系爭產品要件編號c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之連接軸結構者;系爭專利要件編號C技術特徵為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d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一螺絲,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與支軸上之相對應二螺孔相互鎖合;系爭專利要件編號D技術特徵為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e技術內容為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系爭專利要件編號E技術特徵為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兩者相較不符合文義讀取。(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系爭產品要件編號f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設有一限位凸部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系爭專利要件編號F技術特徵為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兩者相較系爭產品不符合文義讀取。3.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均等論分析:(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支軸的伸縮桿樞接有螺絲,六角體設於螺絲頭,六角體具有四對應的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設有內平面部,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相應併合。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支軸上設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二對半軸套上設有內平面部,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相應併合。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與支軸樞接;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與支軸相互固定。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可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無法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兩相比較,兩者實質不同。④由於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一螺絲,支軸上設有相對應之二螺孔;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避免二對半軸套並接後相對於支軸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二對半軸套並接前可先相互對位。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鎖固於支軸;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二對半軸套並接後相互固定。兩者相較,實質不相同。④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3)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另外,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4)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①技術手段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設有一限位凸部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兩相比較,實質不同。②功能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避免扳轉元件過度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避免扳轉元件過度轉動。兩者比較,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功能相同。③結果部分:系爭產品技術內容為使扳轉元件在一角度範圍內轉動;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為使扳轉元件在一角度範圍內轉動。兩者相較,結果相同。④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另外,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相同,結果實質相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另外,由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係附屬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需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第1項所有的技術內容。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內容C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技術內容D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另外,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技術內容F的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相同,結果實質相同,因此系爭產品不適用均等論;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的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二)原告以原證6及原證7為據,稱其已刊印系爭專利證書云云,惟查,原證6係為原告所維護的網頁資訊,內容隨時可為更動,網頁專利資訊是否為原告臨訟刊登,顯有疑義,原證6顯不可採;另關於原證7之型錄資料,被告除否認其形式真正外,型錄內容亦隨時可為調整重新印刷,是否亦為臨訟所印製亦顯有疑義,故原證7亦顯不足採。從而,原告依照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之規定,仍需舉證其已在系爭專利實施物或其包裝上已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方得請求損害賠償。(三)被告有如何故意或過失侵害系爭專利之情形,應由原告負舉證責任。而被告人否認有任何故意或過失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被告無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情事,甚且被告係於接獲原告通知後始知系爭專利權之存在,並無主觀可歸責事由。再者,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是原告自不得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之責,至屬明確。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被告訴請賠償之部分,並非原告所得利益,仍應扣除相關成本及費用,併與敘明。(四)爰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41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3月21日至103年6月8日止。(二)原告於101年8月3日委請律師發函予被告公司及法定代理人,通知其停止侵權事宜。(三)被告有製造、販售系爭產品。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查專利法雖於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惟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時間為新修正專利法施行前,是以系爭專利是否受到侵害,應以當時有效之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下稱修正前專利法)為法規依據,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係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該輪體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參本院卷第107頁新型專利說明書【中文創作摘要】)。其主要圖式如附圖1。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4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至4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本院卷第11頁):(1)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三)系爭產品技術內容:1.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業經兩造確認並檢送本院(本院卷第148頁),其照片如附圖2所示。2.系爭產品為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又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另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及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四)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可拆解如下:①A: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②B: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③C:且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者。(2)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①系爭產品有一種輪體之連接軸結構,係包括輪子、二對半軸套所構成,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A要件,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64、178頁)。②系爭產品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無法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B要件,此同為兩造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64、178頁)。至被告雖抗辯系爭產品半軸套上內平面部,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無防轉之相應併合,未落入文義云云,惟因系爭產品之六角體係藉螺絲旋入於支軸,六角體相對於支軸是可轉動,故其外平面相對於支軸是可轉動,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限定「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與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因此,支軸之外平面是否會相對支軸轉動並非所問。而由於系爭產品之六角體之外平面與對應之二對半軸套之外平面配合之結構特徵,六角體與二對半軸套之外、內平面一旦併合後,是無法產生相對運動而轉動,與系爭專利之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對應配合之技術特徵相符,是被告上揭抗辯,實不足採。③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於相應併合係藉以螺設組固為一體;據此,提供一種設置於輪體上為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連接軸結構,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C要件。被告雖辯稱:原告之「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等用語不明確,難以比對云云,但系爭專利係藉由「各構件搭配間具有精簡化之設計條件,使之只需利用螺設方式,即可確實達到預期緊固為一體之定位結合」及「連接軸利用輪子(1)其支軸(11)之外平面部(113)及二對半軸套(2)、(3)具有內平面部(252)、(352)作對接配合之防轉設計,免除習知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費時加工步驟」,而達成上開「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結果(參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專利說明書),而系爭產品之結構,亦具有螺設方式及利用支軸之外平面部及二對半軸套具有之內平面部作對接配合之技術特徵,自然可達成與系爭專利相同「具有製作精簡、組裝便捷且定位穩固」之結果,是系爭產品確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上開C要件,被告上開抗辯,尚非足採。④綜上,系爭產品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A及1C的技術內容,但無法讀取要件編號1B部分,故不構成文義侵害,惟原告主張構成均等侵害,是應進一步為均等論之探討。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均等分析說明:(1)兩造不爭執系爭產品之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參本院卷第164、178頁),兩者結構相較,僅外平面部之數量不同,實則兩者所利用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之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兩者均達成「支軸上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併合」之功能,且產生「防止支軸上之外平面部相對於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轉動」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從而,系爭產品「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四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其中,該輪子上端連接有支軸,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均等。(2)被告雖辯稱:系爭產品係將調整單元套設於支軸上之伸縮桿,螺絲則旋入伸縮桿的內螺紋,以使調整單元的二端分別抵頂支軸上方及螺絲頭,六角體的內六角固定槽套設於螺絲的螺絲頭以使六角體設置於螺絲上,因此六角體可相對支軸轉動,由於二對半軸套經由六角體及螺絲與支軸的伸縮桿樞接,因此雖然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之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功能實質不同、結果實質不同,不適用均等論云云。惟查,系爭專利所欲解決先前技術之問題在於「該輪體之連接軸結構,在使用插銷組設前,必須由人工先以目視及手動方式來校準與調整二對半軸套各具透孔是否與支軸之穿孔相對應,方能進行插銷插設之加工,如此反而致使該項組裝作業更費工時及人力,…。」(參本院卷第109頁專利說明書),而解決上開問題之技術手段及所欲達成之功效係:「本創作輪體之連接軸,利用輪子(1)其支軸(11)之外平面部(113)及二對半軸套(2)、(3)具有內平面部(252)、(352)作對接配合之防轉設計,免除習知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費時加工步驟,……。」(參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專利說明書),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而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為與輪子其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相應併合」之技術特徵及所欲達成之效果應為:支軸上具有兩對應之外平面部,配合二對半軸套上具有內平面部,防止上開之外平面部與內平面部互相轉動,以免除合併支軸與二對半軸套時還得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而系爭產品於支軸之伸縮桿上旋入螺絲,六角體則套設於螺絲頭,藉由六角體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配合以固定彼此之相對位置,而在支軸併合與二對半軸套時能防止兩者互相轉動,得以免除使用孔對孔校準、方位調整方能用螺固元件組設之情形,是以,如前所述,系爭產品之結構與系爭專利於支軸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之技術特徵兩者實質相同、兩者亦均達成「支軸上之外平面部與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併合」之功能,且產生「防止支軸上之外平面部相對於二對半軸套上之內平面部轉動」結果,系爭產品之結構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B之均等範圍。至被告所稱系爭產品可達成「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限定「二對半軸套之內平面部與支軸之外平面部作防轉」之技術特徵,並無限定「二段半軸套是否相對支軸轉動」此一技術特徵,因此被告主張系爭產品「二對半軸套的內平面與六角體之外平面部結合,內平面部與外平面部並無法二對半軸套相對於支軸轉動」之技術特徵尚不得納入比對內容,被告上開主張實不足採。(五)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為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D「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又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參附圖2),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相較,兩者雖在結合之對象不同,惟兩者均利用凸體與凹孔之結合技術手段,因此兩者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系爭產品可達成供二對半軸套與支軸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功能,與系爭專利達成二對半軸套並接時可相互嵌合之功能實質相同,且產生組裝便捷之相同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二對半軸套於底端壁厚上各具螺孔供旋入內六角螺絲,內六角螺絲之另端則嵌合於支軸所設之固定孔」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要件編號D「其中,沿著二對半軸套於頂端壁厚上各具相間之公、母筍,以供兩者對半並接時可相互嵌合」均等,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均等範圍。(六)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為依附於第1項或第2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E「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又系爭產品之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配合螺固元件之技術手段(如前述),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配合螺固元件,兩者技術手段相同,且兩者均達成「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功能,且產生「達到緊固為一體之定位結合」結果,因此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產生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以螺絲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要件編號E「其中,位居二對半軸套兩旁壁厚上各具設有第一螺孔,以供兩者欲對半並接時,配合螺固元件將兩者對應螺接固設為一體」相同(被告就此亦不爭執,參本院卷第179頁),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均等範圍。(七)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依附於第1項或第2項之附屬項,進一步限定要件編號F「其中,該輪子內建有煞車裝置,二對半軸套相應內側方位由上而下具有嵌槽及縱槽,而嵌槽為配合一欲外接以操控把手之扳轉元件嵌置其間,且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並使螺固元件位居於嵌槽內正好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則縱槽為嵌置以銜接煞車裝置之調整單元」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惟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2至13頁揭示:「本創作輪體之連接軸,二對半軸套(2)、(3)於裝置扳轉元件(41)之間,直接以兩者彼此相應在嵌槽(24)、(34)其所設之第二螺孔(241)、(341)位置利用螺固元件(6)作螺固之同時,亦可作為提供扳轉元件(51)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可取代習知必須在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而致使兩對半軸套於生產製作之困難,…。」(本院卷第111頁反面),因此系爭專利係利用「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之技術特徵以取代「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之技術特徵,而系爭產品係「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一限位凸柱提供扳轉元件作扳轉實施之限位設置」(參附圖2,且為原告所是認,參本院卷第166頁),即是系爭專利所欲改良之技術特徵,因此,尚不能依原告主張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二對半軸套之嵌槽壁厚處具有為配合一螺固元件穿組之第二螺孔」之限制條件藉均等論擴大解釋至系爭專利所欲改良「兩對半軸套之嵌槽間,各自增設以限位凸柱」之先前技術。故系爭產品不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均等範圍。(八)被告至少有侵害專利權之過失: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已如前述。被告雖辯稱:其係於接獲原告通知後始知系爭專利存在,並無主觀可歸責事由,又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規定,原告未於專利物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不得請求損害賠償云云,惟查:1.按侵害專利權所生之損害賠償責任,必以侵權人有故意或過失為前提。又所謂過失係指能預見或避免損害之發生而未注意,致使損害發生;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在專利侵權事件,法律雖無明文規定,惟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零售商、偶然之販賣人等,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應於個案事實,視兩造個別之營業項目、營業規模包括資本額之多寡及營收狀況、營業組織如有無研發單位之設立、侵害行為之實際內容等情形判斷行為人有無注意義務之違反。另修正前專利法第79條本文雖規定發明專利權人應在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其未附加標示者,不得請求損害賠償。然其但書亦規定侵權人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者,不在此限。核其立法意旨在使第三人得經由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之標示得知專利權存在,以保護因不知情而侵害專利權之人。然對於明知或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或有注意義務,卻仍實施侵害行為者,即無保護必要,行為人仍應對專利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否則專利法保護專利權之意旨將無法實現,且有違公平正義之原則。2.查被告公司資本總額70,000,000元,所營事業包括輪胎製造業、其他金屬製品製造業(停車牌、腳輪)、其他運輸工具及其零件製造業(手推車及其零件)等,有其公司登記資料在卷可憑(本院卷第27頁),為系爭產品製造及販賣者,故以被告公司之營業規模及處於系爭產品製造、販賣之上游,絕對有預見或避免因侵害原告專利致損害發生之能力及注意義務,卻仍未注意而侵害並使系爭產品流通於市場上,致生侵害系爭專利行為,顯有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亦屬可得而知他人有專利權之情形,故原告雖自承未於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而僅於公司網站及紙本型錄刊登專利證書(本院卷第104頁),但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但書規定,原告仍得請求被告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上開抗辯,要非可採。(九)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上訴人連帶賠償28,630元部分:1.按發明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賠償損害,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定有明文,此規定透過同法第108條於新型專利準用之。被告公司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構成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行為,且至少有主觀上可歸責之過失,均如前述,自應依上開法文負損害賠償責任。次按「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張周玉係被告公司之負責人,有公司登記資料查詢在卷可稽(本院卷第28頁),被告張周玉於從事公司之產銷系爭產品時,違反專利法之規定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前揭規定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2.再按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專利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其損害;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查原告主張被告公司因製造、販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系爭產品收入為28,630元乙節(本院卷第288頁反面),為被告不爭執(本院卷第292頁);被告雖抗辯應扣除成本及必要費用,惟其未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揆諸上揭法條,自應以被告銷售系爭產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從而,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第1項第2款計算其損害金額應認定為28,630元。(十)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請求排除及防止侵害暨銷燬部分:按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專利權人依上開規定請求時,對於侵害專利權之物品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得請求銷燬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此等規定為新型專利準用之,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被告既曾製造、販賣系爭產品,本院認被告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故原告請求令被告公司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並應將所販賣侵害系爭專利之成品及該成品之生產工具予以銷燬,洵屬正當,應予准許。(十一)結論:綜上所述,被告公司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項之均等範圍,而侵害系爭專利第1、2、3項,且被告至少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過失,是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28,63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1年10月23日(參本院卷第31頁送達證書)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請求被告公司排除、防止侵害並銷毀侵權物品及生產工具如主文第2、3項所示,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六、假執行之宣告: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聲請宣告假執行或免為假執行。經核主文第1、2項部分,均與法律規定相符,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予以准許。至於主文第3項原告之銷燬請求部分,審酌其一旦銷燬即無可回復之性質,爰駁回假執行之聲請。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2 年  8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向山舉目-與神同行365」(下稱系爭著作)為受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語文著作,且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先後於如附表所示時間發行之「豐盛人生月刊」(下稱系爭月刊)重製系爭著作(重製內容如附表1所示)。上開重製行為並非引用系爭著作,亦難以正當目的解免其責任,復未不符合著作權法第44條至第63條所定合理範圍或其他合理使用之情形,被告等已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此外,被告等業已承認本件侵權行為,並表示願意支付費用,故本件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時效已中斷。爰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第88條、第89條、民法第28條、第185條第1項等規定訴請被告等連帶賠償損害,並刊登本件判決書。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1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被告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2.將鈞院判決書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第28版全版彩色、「基督教論壇報」週三版頭版半版彩色、「香港時代論壇」封底全版彩色、「曠野雜誌」封底全版彩色、「蒲公英月刊」封底全版彩色之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3.前二項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准予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29 1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緣被告係電腦IP數據「○○○○○○○○○○○○○○」之申請者,而該網路IP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以電腦軟體P2P下載影片「太平輪:亂世浮生」(下稱系爭影片),有原告在網路伊莉論壇上蒐證結果可證,因網路空間只要IP數據下載完成100%即為上傳100%,下載及上傳是同時進行的,分享他人。被告雖辯稱未下載系爭影片,但坦認上開網路IP為其所有,卻未設密碼。被告於應設置網路密碼而未設置,致使他人得以利用其網路而下載系爭影片,侵害原告著作權,被告縱非故意,仍應負擔過失責任,原告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及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新臺幣(下同)10萬元。(二)系爭影片出品人為我國中環國際娛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環公司),由行政院文化部核發之電影片准影執照出品人欄觀之即明。系爭影片嗣經中環公司將所有權利讓渡予中藝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藝公司),中藝公司再專屬授權予原告,故原告為系爭影片著作權人。(三)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②請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0-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緣被告係電腦IP數據「○○○○○○○○○○○○○○」之申請者,而該網路IP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以電腦軟體P2P下載影片「太平輪:亂世浮生」(下稱系爭影片),有原告在網路伊莉論壇上蒐證結果可證,因網路空間只要IP數據下載完成100%即為上傳100%,下載及上傳是同時進行的,分享他人。被告雖辯稱未下載系爭影片,但坦認上開網路IP為其所有,卻未設密碼。被告於應設置網路密碼而未設置,致使他人得以利用其網路而下載系爭影片,侵害原告著作權,被告縱非故意,仍應負擔過失責任,原告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及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新臺幣(下同)10萬元。(二)系爭影片出品人為我國中環國際娛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環公司),由行政院文化部核發之電影片准影執照出品人欄觀之即明。系爭影片嗣經中環公司將所有權利讓渡予中藝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藝公司),中藝公司再專屬授權予原告,故原告為系爭影片著作權人。(三)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②請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緣被告係電腦IP數據「○○○○○○○○○○○○○○」之申請者,而該網路IP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以電腦軟體P2P下載影片「太平輪:亂世浮生」(下稱系爭影片),有原告在網路伊莉論壇上蒐證結果可證,因網路空間只要IP數據下載完成100%即為上傳100%,下載及上傳是同時進行的,分享他人。被告雖辯稱未下載系爭影片,但坦認上開網路IP為其所有,卻未設密碼。被告於應設置網路密碼而未設置,致使他人得以利用其網路而下載系爭影片,侵害原告著作權,被告縱非故意,仍應負擔過失責任,原告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及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新臺幣(下同)10萬元。(二)系爭影片出品人為我國中環國際娛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環公司),由行政院文化部核發之電影片准影執照出品人欄觀之即明。系爭影片嗣經中環公司將所有權利讓渡予中藝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藝公司),中藝公司再專屬授權予原告,故原告為系爭影片著作權人。(三)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②請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332041號「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2010年10月21日至2027年8月23日。且原告原為華慶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慶公司)負責人,現負責人為蔡宗澔,而華慶公司為製造系爭專利產品公司。被告東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曾經多年向華慶公司購買專利商品,每年金額約新臺幣(下同)1500萬元。(二)被告於101年7月起陸續向訴外人購買PVC(聚氯乙烯)披覆機台(或稱抽紗機)共32台,其中向來興塑膠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購買9台、銧隆機械工廠有限公司購買6台、昆山維信紡織工業有限公司購買1台(下稱昆山公司)及韓國HTSUNCO.,LTD.購買16台,並自行以生產PVC紗所生產的方法(下稱系爭方法)。另向德國GeorgSahmGmbH&CO.KG及昆山公司購買共48台捲紗機。惟自103年2月起,被告公司未再向原告購買產品,其後始知被告公司於向原告購買產品期間,得知系爭專利內容,未經原告同意,使用系爭方法,製造與原告專利權方法相同之產品,透過第三人呈洋企業有限公司經銷被告產品,造成原告之損害,原告於103年3月以何崇民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停止侵害系爭專利行為(彰化地院卷第8至10頁、本院民聲卷第28至29頁訊問筆錄)經原告之公司函知侵權,被告置之不理。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排除侵害,並連帶賠償152,966,750元及法定利息。(三)並聲明:1.被告公司應停止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其他任何侵害原告中華民國證書號第I332041號「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發明專利之物品。2.被告公司及被告謝百鍊應連帶給付原告152,966,750元及自原告民國104年10月21日民事補充起訴理由三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周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宣告准予假執行。三、被告等則以下列等語置辯:(一)原告之專利實為業界習知之技術,欠缺新穎性、進步性而具無效之事由;且依被告提出之被證8、9、11號可知,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先前技術顯可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1.被證11號:(1)被證11號專利之製程係將高韌性聚丙烯紗置於紗架上,先以精準測重天平混合器將聚丙烯、乙烯、辛烷共聚物、顏料及阻燃劑增強材料等包覆皮膜之配方材料混合後,將混合材料注入押出機內的模具使其被押出,而當紗線自押出機之紗入口進入後,即與包覆皮膜之材料接觸,在押出機的模具蓋完成披覆。被包覆皮膜的紗從押出機的紗嘴拉出後,進入冰水槽內降溫定型,最後被拉過中段捲繞輥輪且捲繞在捲取機上。且按照被證11之圖3,押出機與冰水槽之間還設有自動換網機及溶融液泵(具有閉環壓力控制系統)兩設備,其中自動換網機係用來節省設備清洗時間,另溶融液泵係用來精準測量從押出機到模具蓋的溶融包覆皮膜材料,其閉環壓力控制系統用於調節在模具蓋的溶融液壓力,控制押出機及溶融液泵速度,以確保在所有押出機材料上均勻的熱包覆,並消除由於壓力起伏或進給不一致引起押出機輸出的變動。(2)系爭專利範圍請求項1包含出紗程序、披覆(押出)程序、定型程序、速度穩定程序及收紗程序共5個步驟,其全部程序之技術特徵均已被被證11號之專利所明確揭露。2.被證8號:(1)被證8號之專利係揭露了一種在紗網線材上披覆一披覆層(聚氨乙烯)的方法,且由其步驟描述可知,其係利用捲軸牽引線材(玻璃纖維及金屬纖維),使其經過裝填有液態聚氨乙烯之容器後完成披覆,該專利說明書並揭露在完成披覆後,待聚氨乙烯外皮乾固,再將其捲收於終結端的轉軸。系爭專利「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之各流程步驟已為被證8號所揭露。(2)系爭專利所揭之製造方法,其主要步驟實早已為被證8號揭露,其同樣是將一紗材(或線材),經過一個或多個轉軸牽引後,經過一披覆材料,使所述的披覆材料可以完整的披覆於紗材表面,再經冷卻固化後成型,據此,被證8號專利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被證9號:(1)被證9號之請求項4,已揭露:「一種線材的製造方法,用來製造如第1項請求項所述之線材,包含:製備線心單元,將塑膠母粒及色母添加劑混合後熔融,再紡製成原絲後,以假撚方式將數條原絲紡製成該彩色紗線;及塗裝透光保護層,將具有透光性之塑膠原料熔融後披覆在由彩色紗線所構成之線心單元的外表面。」(2)將熔融後的塑膠原料披覆於線心本已為習知技術,雖該被證9號並未具體揭露是以何種製程方法進行披覆,但如上所述,「平行押出」本為塑膠原料加工之習知技術,系爭專利雖特別強調其係採用「平行押出」之技術,但有關此「平行押出」技術之應用,實為熟悉該項技術者可據被證9號輕易推導而出,且系爭專利並未因此而產生有讓熟悉該項技術領域者無法預期之功效,據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並不具有進步性。4.被證8號、被證9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承前述,被證8號及被證11號各單獨證據均已足證明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而以被證8號、被證9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更足證明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1項所揭技術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5.被證11號單獨、或被證8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被證11號已揭露有一低溫水槽(詳參被證11圖3),至於有關在水槽中增設一橢輪,主要功能是把披覆好的PVC紗壓低於水平面以下以達到冷卻定型的效果,此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依被證8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後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二)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1.文義讀取之分析:(1)由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B之出紗程序:主要將一捲原紗套置於紗架之底座,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惟系爭方法要件b之出紗程序:被告機台生產方法之製程中,將原紗置於紗架中段處,經由金屬製造之夾紗片固定原紗並維持原紗張力,利用收紗機之動力,被動地將原紗拉向押出機,故可知原告專利製程主張一出紗程序,係主要將一捲原紗套置於紗架之底座,而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而被告機台之製程,則是將原紗置於一紗架上,但並非位於紗架之底座,將拉出的原紗經由金屬製造之夾紗片固定原紗並維持原紗張力,再將原紗拉向押出機。二者在此部分之結構及原紗配置方法上存在差異,故此分析項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2)由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D之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再拉向一引取機,惟系爭方法要件d之定型程序:使披覆成型之原紗水平進入冷卻槽,該冷卻槽係為一水槽,使披覆完成之原紗冷卻、定型,水槽中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完成冷卻後,再將原紗拉向一海綿,利用海綿將水分瀝乾後,再拉向引取機,故可知,原告專利主張一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後再拉向一引取機;而被告對應之冷卻程序中,係使披覆成型之原紗水平進入冷卻槽,使披覆完成之原紗冷卻、定型,水槽中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完成冷卻後,再將原紗拉向一海綿,利用海綿將水分瀝乾後,再拉向引取機。因被告機台於此部分並未具備系爭專利所主張之「橢輪」要件,而設有圓孔之金屬片顯非近似於輪體、橢圓形等構造,故此分析項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3)由原告分析項「G: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其中,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及被告分析項「g:被告機台生產方法之製程中,冷卻槽係一水槽,使披覆成型之原紗垂直進入冷卻槽,該冷卻槽係為一水槽,水槽中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完成冷卻後,將紗線拉向一海綿,利用海綿將水分瀝乾後,再拉向引取機。」可知,原告專利主張其中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而被告機台於冷卻槽部分僅具有水槽而未設置橢輪,其中並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以維持原紗位置,二者在設置橢輪或金屬片部分存有差異,故此分析項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4)綜上,可將文義讀取原則之分析結果,被告機台對原告專利之範圍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2.均等論原則之分析:(1)系爭專利請求項要件B及被告分析項b可知,原告專利之出紗程序,係利用光滑導座之光滑面導引原紗進行方向,而被告機台之出紗程序,係利用一組金屬製夾紗片之設置,用以固定原紗並保持紗線張力,兩者於原紗放置之位置上已有差異。就技術手段方面,原告專利係利用光滑面來導引原紗行進之方向,然被告係利用一組之金屬片固定原紗,使用之技術手段實屬不同;就功能面而言,原告之光滑導座係為達到使原紗依導引路徑穩定移動之功能,然被告之金屬片係為達到使出紗穩定、並維持紗線張力之功能,兩者功能實具差異;就結果而言,原告之光滑導座係為使原紗產生可以順暢拉向押出機之結果,然被告之金屬片除使紗線穩定外,可使紗線進入披覆程序時維持張力、以達到均勻披覆PVC之結果。是以,被告出紗程序部分未落入原告專利之均等範圍。(2)由系爭專利要件D及系爭方法要件d可知:①原告系爭專利之冷卻程序中,有於水槽內設置一橢輪,橢輪係被動地讓紗線繞阻於外、利用紗線通過產生之摩擦力轉動,藉以達到改變紗線前進方向之導引功能,詳言之,參酌原告系爭專利之圖示,披覆後之紗線係以斜角方向由水平面之上進入冷卻水槽,為使紗線進入水槽後、得以適合之角度通過水槽、完成冷卻程序,原告系爭專利於冷卻槽中設置有一橢輪(51),利用紗線繞阻橢輪改變進入水面之方向,紗線受橢輪導引後再沿著改變後的方向前進,並完成冷卻程序,被告機台之生產方式並未利用橢輪改變披覆後之紗線進入冷卻槽之方向、角度,披覆後之紗線自押出後、至冷卻完成期間,均維持水平且未接觸、繞阻於其他裝置,藉此避免紗線於冷卻完成前、因接觸其他裝置而影響PVC披覆之形狀及完整度,以達到維持披覆紗線品質之目的。②被告機台之之冷卻程序中,披覆後之紗線係以低於水平面之位置、以水平之方式進入冷卻水槽前端之凹槽、並直接進入冷卻水槽水中,並利用金屬片之設置,使披覆後之紗線通過金屬片中央之圓孔,利用圓孔限定之範圍避免紗線擺動,以達到穩定紗線之目的,同時可避免於冷卻完成前,與其他裝置有過多之接觸而影響PVC披覆之形狀及完整度。因冷卻水槽置具有相當之長度,具孔洞之金屬片可使紗線自押出機押出後至速度穩定程序之間維持直線水平,保持紗線自披覆開始到冷卻結束間之穩定位置,進而達到促使紗線完整披覆之結果。③在技術手段上,原告專利設置橢輪,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使用具有孔洞之金屬片,二者已有不同;在功能上,原告專利利用橢輪改變自水平面外進入水面之紗線之角度、藉以導引紗線行進之方向,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利用金屬片之孔洞,避免水平進入水中之紗線擺動,並藉此避免紗線於冷卻完成前接觸其他裝置影響披覆形狀,進而使紗線自押出機押出後至速度穩定程序之間維持直線水平,保持紗線自披覆開始到冷卻結束間之穩定位置,二者達成之功能不同;在結果上,原告專利達到導引紗線進入、通過冷卻槽之結果,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達到穩定紗線、維持紗線於冷卻槽中之直線水平位置及維持披覆紗線形狀及品質之結果。④綜上,二者對應技術特徵的「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均有實質不同,依均等論之判斷,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應未落入原告專利範圍。⑤原告民事補充起訴理由七狀之附圖實有誤導之嫌,原告據此錯誤前提推論金屬孔洞與橢輪屬相同技術等情亦屬牽強。系爭專利與被告韓國機台之生產方法最大差異之處在於「橢輪」之設置,被告韓國機台並未構成侵權。(3)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G及系爭方法要件g可知,在技術手段上,原告專利設置橢輪,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使用具有孔洞之金屬片,二者已有不同;在功能上,原告專利利用橢輪改變自水平面外進入水面之紗線之角度、藉以導引紗線行進之方向,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利用金屬片之孔洞,避免水平進入水中之紗線擺動,並藉此避免紗線於冷卻完成前接觸其他裝置影響披覆形狀,進而使紗線自押出機押出後至速度穩定程序之間維持直線水平,保持紗線自披覆開始到冷卻結束間之穩定位置,二者達成之功能不同;在結果上,原告專利達到導引紗線進入、通過冷卻槽之結果,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達到穩定紗線、維持紗線於冷卻槽中之直線水平位置及維持披覆紗線形狀及品質之結果。是以,被告機台之生產程序之系爭方法未落入原告專利之均等範圍。(三)縱認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侵害原告專利,損害賠償範圍應以115,836元為妥適:1.原告之專利限定於生產外徑小於0.25m/m之紗線,而被告公司銷售之產品中,僅有紗線代號HI之產品為紗線外徑接近0.25m/m(0.25-0.27)之產品,自被告停止委任華慶公司代工後,迄103年度為止,HI紗線產品之總銷貨收入為27,416,697元,此有被告公司自行製作之紗線營收統計可參。2.被告委任華慶公司代工時,產品之毛利率為30.89%(102年度),被告停止委任華慶公司代工後,產品之毛利率為32.58%(103年度),其間之差異1.69%即為被告自行生產所獲得之利益。3.原告主張侵權之機台為韓國機台,依被證5、被告韓國機台之購買發票,系爭16台韓國機台分別於103年5月(8台)及103年9月(8台)購入,最快實際投入產線之時間則為103年10月。而自104年4月8日保全證據後,被告即未利用系爭機台生產PVC紗線,故侵權行為期間至多為6個月。4.被告因未委任華慶公司代工、自行生產所獲得之利益為231,671元。5.原告雖主張本件有專利法第97條第2項適用,然被告並非故意侵權,原告不得請求損害額以上之賠償,如以侵害利益所得計算損害賠償範圍,原告請求之金額應為115,836元。6.縱認被告上述主張均無理由,原告請求之金額應以1,335,000元為上限:原告之損害應為侵權期間內損失之專利授權金額、或華慶損失之代工利潤收入,而被告支付華慶公司每年平均之代工費約為1500萬元,此為原告所不爭,依代工抽紗產業平均毛利17.8%計算、每年毛利至多為267萬元,如以侵害期間6個月計算(假設),原告損失至多為1,335,000元。原告請求之賠償金額應以損失額1,335,000元為上限。(四)並聲明: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經查下列事實,有各該證據附卷可稽,且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二)第6至7頁),自堪信為真實。(一)中華民國第I332041號「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發明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為原告(原證1),乃於96年8月24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權期間自西元2010年10月21日至2027年8月23日。(二)華慶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慶公司)為製造系爭專利商品公司,並與被告公司合作期間達30餘年(本院卷第60頁),曾經多年向華慶公司代工專利商品。(三)被告於101年7月起陸續向訴外人購買PVC(聚氯乙烯)披覆機台(或稱抽紗機)共32台,其中向來興塑膠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購買9台(被證2)、銧隆機械工廠有限公司購買6台(被證3)、昆山維信紡織工業有限公司購買1台(下稱昆山公司,被證4)及韓國HTSUNCO.,LTD.購買16台(被證5),並自行以生產PVC紗所生產的方法(下稱系爭方法)。另向德國GeorgSahmGmbH&CO.KG及昆山公司購買共48台捲紗機。(四)原告於103年3月以何崇民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停止侵害系爭專利行為(彰化地院卷第8至10頁、本院民聲卷第28至29頁訊問筆錄)。(五)92年5月22日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I231837號「防電磁波紗網及其製造方法」專利案(被證8);95年9月11日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I261635號「織物用線材以及該線材的製造方法」專利案(被證9);94年7月18日美國公開之專利第US2007/00000000A1號「ENVIRONMENTALLYFRIENDLYYARNANDFABRIC」專利案(被證11);其申請日,皆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五、本件兩造所爭執之處,經協議簡化如下(本院卷(二)第7至8、76至77頁):(一)系爭方法是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2之文義及均等範圍?(二)系爭專利有效性部分:1.下列證據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有進步性?(1)系爭專利請求項1:①被證8及被證11之組合?②被證8、被證9、被證11之組合?(2)系爭專利請求項2:①被證8及被證11之組合?②被證8、被證9、被證11之組合?(三)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規定,請求排除被告公司之侵害,是否有據?(四)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給付152,966,750元,是否有據?六、得心證理由:系爭專利請求項共計4項,其中請求項1為獨立項,請求項2至4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請求項1之附屬項。原告主張系爭方法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2,是本件即就上開請求項為論述,合先敘明。(一)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1.如附圖一所示,系爭專利係發明係為一種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尤指針對1000丹尼(D)(含)以下或外徑0.25m/m(含)以下之熱可塑性塑膠暨其複合材料包覆纖維原紗的披覆包紗法,主要將成捲的原紗套置於紗架以被動出紗拉向押出機穿過其成型模,押出機以平行壓力押出之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成型再拉向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後拉向一引取機繞組於一由馬達帶動的導輪,再拉向收紗機繞組捲收;俾押出機以大於地心引力的平行壓力押出流體固態塑膠之穩定披覆可提升原紗包紗品質,又由引取機之單一條件帶動原紗以穩定及簡化製程的速度控制達到降低帶動阻力,及節約能源與降低製造成本,具經濟及進步性效益達成者。(見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文摘要)。2.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2內容如下:(1)請求項1:一種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係針對1000丹尼(D)(含)以下或外徑0.25m/m(含)以下之熱可塑性塑膠暨其複合材料包覆纖維原紗的披覆包紗法,係包含以下程序:出紗程序:係主要將一捲原紗套置於紗架之底座,而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披覆程序:將紗架拉出的原紗穿過一押出機之成型模,以平行押出之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後拉向一冷卻槽;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再拉向一引取機;速度穩定程序:將冷卻定型後的披覆原紗繞組於引取機一由馬達帶動的穩速導輪再拉向收紗機,由單一條件控制整個生產線的穩定速度;收紗程序:將引取機導輪拉出的披覆原紗繞組於收紗機之捲取輪捲收。(2)請求項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其中,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二)系爭方法之技術內容: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系爭方法為被告向韓國HTSUNCO.,LTD.購買的16台機器部分(本院卷(二)第116頁、第385頁、第392頁),並經本院揭示本院104年度民聲字第1號保全證據卷關於該部分之照片供原告辯論(本院卷(二)第388至390頁),雖本院亦揭示被告向訴外人來興公司購買的機器照片供原告辯論(本院卷(二)第9-1至9-2頁),但原告明確表示不主張該部分有侵權(本院卷(二)第116頁、第385頁、第392頁),故系爭方法之技術內容係依被證15及被證17機器照片(參本院卷(二)第264至281頁及第404至421頁)及本院104年度民聲字第1號保全證據卷關於被告向韓國購買的16台機器照片(本院卷(二)第388至390頁)之內容進行技術解析而得,合先敘明。2.其技術內容即該機器運作流程為:系爭方法係為一種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係針對1000丹尼(含)以下或以上一範圍之熱可塑性塑膠暨其複合材料包覆纖維原紗的披覆包紗法,係包含以下程序:出紗程序:係主要將原紗套置於紗架之中段處,而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組金屬製之夾紗片後拉向押出機;披覆程序:將紗架拉出的原紗穿過一押出機之成型模,以平行押出之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後拉向一冷卻槽;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通過冷卻槽中央處具有孔洞的金屬片,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再拉向一引取機;速度穩定程序:將冷卻定型後的披覆原紗繞組於引取機內由馬達帶動的上下兩個穩速導輪再拉向收紗機,由單一條件控制整個生產線的穩定速度;收紗程序:將引取機導輪拉出的披覆原紗繞組於收紗機之捲取輪捲收。(三)解析系爭專利與系爭方法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可解析為6個要件,分別為A至F,系爭專利請求項2可解析其附屬技術特徵為1個要件,為2G,經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2各要件解析系爭方法之技術特徵,亦可各解析為6個及7個要件,分別為a至f及a至g,均詳如附表一所示。(四)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文義讀取之分析:茲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方法之各要件,其中系爭方法之要件a、c、e、f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A、C、E、F之文義所讀取,此亦為被告所是認(見本院卷(二)第291頁),兩造僅對B、D要件有爭執,茲分述如下:(1)B要件部分: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係於原紗繞經紗架中段處一組金屬製夾紗片後拉向押出機;而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係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系爭專利之光滑導座,與系爭方法之金屬製夾紗片為不同結構所構成之元件,故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之內容無法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技術特徵之文義所讀取。(2)D要件部分: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之冷卻水槽內僅於水槽中央處設有具孔洞的金屬片,而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係於定型程序將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系爭方法之冷卻水槽內係設置具孔洞的金屬片,並未具有橢輪構件,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係設置橢輪,兩者所設置之元件結構並不相同;故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之內容無法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技術特徵之文義所讀取。(3)綜上,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1第B、D要件之文義,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以下續為均等論之分析。2.均等論之分析:(1)B要件部分: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係利用導座光滑面導引紗架底座之原紗,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係利用夾紗片之金屬光滑面導引紗架中段處之原紗。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兩者雖在原紗放置位置有差異,惟依均等論之三部測試法之手段(way),功能(function),結果(result)之判斷比對時,兩者就技術手段方面,皆為利用光滑面來導引原紗,使用之技術手段實質相同;就其等功能及結果方面,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均能達到原紗可依導引路徑穩定移動之相同功效,並使原紗產生可順暢拉向押出機之相同結果。故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達成相同之功能及結果。是以,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之均等範圍。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之均等範圍,此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本院卷(二)第298頁)。(2)D要件部分:①經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係利用橢輪導引披覆後原紗進入冷卻槽,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係披覆後原紗穿入冷卻槽內具有孔洞的金屬片,移動路徑未有橢輪導引披覆後原紗移動。兩者差異依均等論之三部測試法之手段(way),功能(function),結果(result)之判斷比對時,就技術手段方面,經查系爭方法並未設置橢輪構件,披覆後之原紗不須直接與橢輪接觸來改變紗線移動方向,而是將紗線由押出機出紗口直接拉向引取機捲收,兩者使用之技術手段不相同;就功能方面,經查系爭方法係達成限制披覆後原紗捲繞過程之擺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利用橢輪達成導入披覆後原紗進入及離開冷卻槽之方向及其移動順暢,兩者達成之功能不相同;就結果方面,經查系爭方法係產生使披覆後原紗由押出機押出後穩固於冷卻水槽內而利於繞設於導輪,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利用橢輪產生導引披覆後原紗進入冷卻槽方向,兩者產生之結果不相同。故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不同,且無法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無法產生相同之結果。是以,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未具有橢輪構件而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之均等範圍。從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未具有橢輪構件而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之均等範圍。②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D技術特徵與系爭方法相同,即皆係利用光滑面,其中系爭專利使用橢輪構造,而系爭方法使用金屬座內之金屬片設置小孔,該小孔內再放置「瓷眼」,來導引原紗,以改變紗線行進之方向,使紗線進入冷卻槽並定型後,再以瓷眼改變紗線行進之方向,使紗線出冷卻槽並往引取機方向行進,兩者並無不同云云。惟查,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並未具有橢輪構件來導引紗線,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所具有孔洞的金屬片係用穩固披覆後之紗線,並未具有導引功能。且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設置具有孔洞的金屬片主要目的在於原紗自押出機押出後,係以低於水面之位置,以水平方向進入冷卻水槽、並以水平方向完成冷卻程序,從原紗押出位置、具孔洞金屬片之位置及最後之海綿位置均需維持在一水平面下,且由於紗線在押出位置至海綿位置間距離較長,為使紗線能維持水平直線而不偏移,水槽中設置具有孔洞的金屬片能達到限制紗線之水平位置。又系爭方法雖於金屬片之孔洞設有瓷眼而形成光滑面,惟金屬片設有瓷眼係避免紗線偏移而直接與孔洞接觸,進而磨損紗線,故由具有光滑面之瓷眼可減少紗線斷裂。再者,紗線通過金屬片之孔洞時,瓷眼未必會與紗線接觸,故該金屬片之瓷眼結構僅具有限制或輔助紗線定位於一定空間位置之功能,並不具有導引及改變紗線方向之功能。又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5至6行及第22至24行所揭露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成型,再拉向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後,又拉向一引取機之技術內容,已實質說明系爭專利之橢輪構件具有導引而改變紗線方向之功能,此與系爭方法所設置之具有孔洞的金屬片的功能並不相同。雖原告提出自行繪製之附圖(本院卷(二)395頁)顯示系爭方法之紗線係以斜角度進入水中而經瓷眼孔洞導引而呈水平方向移動,惟查此附圖為原告自行繪製,且依被證15之鑑定報告第35、37至40、46頁照片以及第49頁之PVCCoatingMachine機台設計圖之機台整體設計圖(2)(即系爭方法,本院卷(二)第264、266頁至269頁、第275頁、第278頁)之紗線行進方向,可知系爭方法之原紗自押出機押出後均以水平方向進入冷卻水槽及引取機,是原告自行所繪附圖之紗線行進方向僅為原告臆測之推論,並無證據可佐,是尚不足證明系爭方法之押出機押出後紗線有經瓷眼導引而改變行進方向,故原告主張並不足採。3.結論: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1第B、D要件之文義,又其中D要件亦未落入其均等範圍,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自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五)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1.文義讀取之分析:(1)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附屬技術特徵要件編號2G係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之水槽內並未具有橢輪之構件;故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之內容無法為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技術特徵之文義所讀取。(2)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2第2G要件之文義,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文義範圍,以下續為均等論之分析。2.均等論之分析: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係利用橢輪導引披覆原紗進入水槽形成冷卻,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係披覆原紗直接穿入冷卻槽,未有橢輪導引披覆原紗之移動路徑。兩者差異在於系爭方法未設置橢輪構件,無法使披覆原紗沿著橢輪導引方向移動,兩者使用之技術手段不同,且系爭方法亦無法達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欲利用橢輪達到使披覆原紗藉由橢輪之限制不致晃動且平穩地保持披覆後原紗鬆緊度之功效,亦無法產生系爭專利請求項2披覆原紗可依橢輪導引方向進入冷卻槽之相同結果。故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不同,且無法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無法產生相同結果。是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未具有橢輪構件而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之均等範圍。且系爭專利請求項2依附於請求項1,自包含請求項1之所有技術特徵,且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專利權範圍,已如前述,且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同時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之均等範圍,故系爭方法自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3.結論: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2第B、D、G要件之文義,又其中D、G要件亦未落入其均等範圍,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自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七、綜上所述,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是被告等並未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相關規定,請求被告等給付152,966,750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被告公司停止自行或使他人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其他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如系爭專利是否有應撤銷事由存在、本件損害賠償金額應如何計算)及所提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均毋庸再予論述,附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5年  4  月  26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林靜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5 年  4  月  26  日      書記官 王英傑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專利權回復名譽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332041號「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2010年10月21日至2027年8月23日。且原告原為華慶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慶公司)負責人,現負責人為蔡宗澔,而華慶公司為製造系爭專利產品公司。被告東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曾經多年向華慶公司購買專利商品,每年金額約新臺幣(下同)1500萬元。(二)被告於101年7月起陸續向訴外人購買PVC(聚氯乙烯)披覆機台(或稱抽紗機)共32台,其中向來興塑膠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購買9台、銧隆機械工廠有限公司購買6台、昆山維信紡織工業有限公司購買1台(下稱昆山公司)及韓國HTSUNCO.,LTD.購買16台,並自行以生產PVC紗所生產的方法(下稱系爭方法)。另向德國GeorgSahmGmbH&CO.KG及昆山公司購買共48台捲紗機。惟自103年2月起,被告公司未再向原告購買產品,其後始知被告公司於向原告購買產品期間,得知系爭專利內容,未經原告同意,使用系爭方法,製造與原告專利權方法相同之產品,透過第三人呈洋企業有限公司經銷被告產品,造成原告之損害,原告於103年3月以何崇民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停止侵害系爭專利行為(彰化地院卷第8至10頁、本院民聲卷第28至29頁訊問筆錄)經原告之公司函知侵權,被告置之不理。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排除侵害,並連帶賠償152,966,750元及法定利息。(三)並聲明:1.被告公司應停止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其他任何侵害原告中華民國證書號第I332041號「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發明專利之物品。2.被告公司及被告謝百鍊應連帶給付原告152,966,750元及自原告民國104年10月21日民事補充起訴理由三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周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宣告准予假執行。三、被告等則以下列等語置辯:(一)原告之專利實為業界習知之技術,欠缺新穎性、進步性而具無效之事由;且依被告提出之被證8、9、11號可知,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先前技術顯可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1.被證11號:(1)被證11號專利之製程係將高韌性聚丙烯紗置於紗架上,先以精準測重天平混合器將聚丙烯、乙烯、辛烷共聚物、顏料及阻燃劑增強材料等包覆皮膜之配方材料混合後,將混合材料注入押出機內的模具使其被押出,而當紗線自押出機之紗入口進入後,即與包覆皮膜之材料接觸,在押出機的模具蓋完成披覆。被包覆皮膜的紗從押出機的紗嘴拉出後,進入冰水槽內降溫定型,最後被拉過中段捲繞輥輪且捲繞在捲取機上。且按照被證11之圖3,押出機與冰水槽之間還設有自動換網機及溶融液泵(具有閉環壓力控制系統)兩設備,其中自動換網機係用來節省設備清洗時間,另溶融液泵係用來精準測量從押出機到模具蓋的溶融包覆皮膜材料,其閉環壓力控制系統用於調節在模具蓋的溶融液壓力,控制押出機及溶融液泵速度,以確保在所有押出機材料上均勻的熱包覆,並消除由於壓力起伏或進給不一致引起押出機輸出的變動。(2)系爭專利範圍請求項1包含出紗程序、披覆(押出)程序、定型程序、速度穩定程序及收紗程序共5個步驟,其全部程序之技術特徵均已被被證11號之專利所明確揭露。2.被證8號:(1)被證8號之專利係揭露了一種在紗網線材上披覆一披覆層(聚氨乙烯)的方法,且由其步驟描述可知,其係利用捲軸牽引線材(玻璃纖維及金屬纖維),使其經過裝填有液態聚氨乙烯之容器後完成披覆,該專利說明書並揭露在完成披覆後,待聚氨乙烯外皮乾固,再將其捲收於終結端的轉軸。系爭專利「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之各流程步驟已為被證8號所揭露。(2)系爭專利所揭之製造方法,其主要步驟實早已為被證8號揭露,其同樣是將一紗材(或線材),經過一個或多個轉軸牽引後,經過一披覆材料,使所述的披覆材料可以完整的披覆於紗材表面,再經冷卻固化後成型,據此,被證8號專利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被證9號:(1)被證9號之請求項4,已揭露:「一種線材的製造方法,用來製造如第1項請求項所述之線材,包含:製備線心單元,將塑膠母粒及色母添加劑混合後熔融,再紡製成原絲後,以假撚方式將數條原絲紡製成該彩色紗線;及塗裝透光保護層,將具有透光性之塑膠原料熔融後披覆在由彩色紗線所構成之線心單元的外表面。」(2)將熔融後的塑膠原料披覆於線心本已為習知技術,雖該被證9號並未具體揭露是以何種製程方法進行披覆,但如上所述,「平行押出」本為塑膠原料加工之習知技術,系爭專利雖特別強調其係採用「平行押出」之技術,但有關此「平行押出」技術之應用,實為熟悉該項技術者可據被證9號輕易推導而出,且系爭專利並未因此而產生有讓熟悉該項技術領域者無法預期之功效,據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並不具有進步性。4.被證8號、被證9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承前述,被證8號及被證11號各單獨證據均已足證明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而以被證8號、被證9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更足證明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1項所揭技術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5.被證11號單獨、或被證8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被證11號已揭露有一低溫水槽(詳參被證11圖3),至於有關在水槽中增設一橢輪,主要功能是把披覆好的PVC紗壓低於水平面以下以達到冷卻定型的效果,此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依被證8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後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二)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1.文義讀取之分析:(1)由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B之出紗程序:主要將一捲原紗套置於紗架之底座,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惟系爭方法要件b之出紗程序:被告機台生產方法之製程中,將原紗置於紗架中段處,經由金屬製造之夾紗片固定原紗並維持原紗張力,利用收紗機之動力,被動地將原紗拉向押出機,故可知原告專利製程主張一出紗程序,係主要將一捲原紗套置於紗架之底座,而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而被告機台之製程,則是將原紗置於一紗架上,但並非位於紗架之底座,將拉出的原紗經由金屬製造之夾紗片固定原紗並維持原紗張力,再將原紗拉向押出機。二者在此部分之結構及原紗配置方法上存在差異,故此分析項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2)由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D之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再拉向一引取機,惟系爭方法要件d之定型程序:使披覆成型之原紗水平進入冷卻槽,該冷卻槽係為一水槽,使披覆完成之原紗冷卻、定型,水槽中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完成冷卻後,再將原紗拉向一海綿,利用海綿將水分瀝乾後,再拉向引取機,故可知,原告專利主張一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後再拉向一引取機;而被告對應之冷卻程序中,係使披覆成型之原紗水平進入冷卻槽,使披覆完成之原紗冷卻、定型,水槽中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完成冷卻後,再將原紗拉向一海綿,利用海綿將水分瀝乾後,再拉向引取機。因被告機台於此部分並未具備系爭專利所主張之「橢輪」要件,而設有圓孔之金屬片顯非近似於輪體、橢圓形等構造,故此分析項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3)由原告分析項「G: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其中,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及被告分析項「g:被告機台生產方法之製程中,冷卻槽係一水槽,使披覆成型之原紗垂直進入冷卻槽,該冷卻槽係為一水槽,水槽中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完成冷卻後,將紗線拉向一海綿,利用海綿將水分瀝乾後,再拉向引取機。」可知,原告專利主張其中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而被告機台於冷卻槽部分僅具有水槽而未設置橢輪,其中並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以維持原紗位置,二者在設置橢輪或金屬片部分存有差異,故此分析項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4)綜上,可將文義讀取原則之分析結果,被告機台對原告專利之範圍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2.均等論原則之分析:(1)系爭專利請求項要件B及被告分析項b可知,原告專利之出紗程序,係利用光滑導座之光滑面導引原紗進行方向,而被告機台之出紗程序,係利用一組金屬製夾紗片之設置,用以固定原紗並保持紗線張力,兩者於原紗放置之位置上已有差異。就技術手段方面,原告專利係利用光滑面來導引原紗行進之方向,然被告係利用一組之金屬片固定原紗,使用之技術手段實屬不同;就功能面而言,原告之光滑導座係為達到使原紗依導引路徑穩定移動之功能,然被告之金屬片係為達到使出紗穩定、並維持紗線張力之功能,兩者功能實具差異;就結果而言,原告之光滑導座係為使原紗產生可以順暢拉向押出機之結果,然被告之金屬片除使紗線穩定外,可使紗線進入披覆程序時維持張力、以達到均勻披覆PVC之結果。是以,被告出紗程序部分未落入原告專利之均等範圍。(2)由系爭專利要件D及系爭方法要件d可知:①原告系爭專利之冷卻程序中,有於水槽內設置一橢輪,橢輪係被動地讓紗線繞阻於外、利用紗線通過產生之摩擦力轉動,藉以達到改變紗線前進方向之導引功能,詳言之,參酌原告系爭專利之圖示,披覆後之紗線係以斜角方向由水平面之上進入冷卻水槽,為使紗線進入水槽後、得以適合之角度通過水槽、完成冷卻程序,原告系爭專利於冷卻槽中設置有一橢輪(51),利用紗線繞阻橢輪改變進入水面之方向,紗線受橢輪導引後再沿著改變後的方向前進,並完成冷卻程序,被告機台之生產方式並未利用橢輪改變披覆後之紗線進入冷卻槽之方向、角度,披覆後之紗線自押出後、至冷卻完成期間,均維持水平且未接觸、繞阻於其他裝置,藉此避免紗線於冷卻完成前、因接觸其他裝置而影響PVC披覆之形狀及完整度,以達到維持披覆紗線品質之目的。②被告機台之之冷卻程序中,披覆後之紗線係以低於水平面之位置、以水平之方式進入冷卻水槽前端之凹槽、並直接進入冷卻水槽水中,並利用金屬片之設置,使披覆後之紗線通過金屬片中央之圓孔,利用圓孔限定之範圍避免紗線擺動,以達到穩定紗線之目的,同時可避免於冷卻完成前,與其他裝置有過多之接觸而影響PVC披覆之形狀及完整度。因冷卻水槽置具有相當之長度,具孔洞之金屬片可使紗線自押出機押出後至速度穩定程序之間維持直線水平,保持紗線自披覆開始到冷卻結束間之穩定位置,進而達到促使紗線完整披覆之結果。③在技術手段上,原告專利設置橢輪,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使用具有孔洞之金屬片,二者已有不同;在功能上,原告專利利用橢輪改變自水平面外進入水面之紗線之角度、藉以導引紗線行進之方向,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利用金屬片之孔洞,避免水平進入水中之紗線擺動,並藉此避免紗線於冷卻完成前接觸其他裝置影響披覆形狀,進而使紗線自押出機押出後至速度穩定程序之間維持直線水平,保持紗線自披覆開始到冷卻結束間之穩定位置,二者達成之功能不同;在結果上,原告專利達到導引紗線進入、通過冷卻槽之結果,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達到穩定紗線、維持紗線於冷卻槽中之直線水平位置及維持披覆紗線形狀及品質之結果。④綜上,二者對應技術特徵的「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均有實質不同,依均等論之判斷,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應未落入原告專利範圍。⑤原告民事補充起訴理由七狀之附圖實有誤導之嫌,原告據此錯誤前提推論金屬孔洞與橢輪屬相同技術等情亦屬牽強。系爭專利與被告韓國機台之生產方法最大差異之處在於「橢輪」之設置,被告韓國機台並未構成侵權。(3)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G及系爭方法要件g可知,在技術手段上,原告專利設置橢輪,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使用具有孔洞之金屬片,二者已有不同;在功能上,原告專利利用橢輪改變自水平面外進入水面之紗線之角度、藉以導引紗線行進之方向,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利用金屬片之孔洞,避免水平進入水中之紗線擺動,並藉此避免紗線於冷卻完成前接觸其他裝置影響披覆形狀,進而使紗線自押出機押出後至速度穩定程序之間維持直線水平,保持紗線自披覆開始到冷卻結束間之穩定位置,二者達成之功能不同;在結果上,原告專利達到導引紗線進入、通過冷卻槽之結果,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達到穩定紗線、維持紗線於冷卻槽中之直線水平位置及維持披覆紗線形狀及品質之結果。是以,被告機台之生產程序之系爭方法未落入原告專利之均等範圍。(三)縱認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侵害原告專利,損害賠償範圍應以115,836元為妥適:1.原告之專利限定於生產外徑小於0.25m/m之紗線,而被告公司銷售之產品中,僅有紗線代號HI之產品為紗線外徑接近0.25m/m(0.25-0.27)之產品,自被告停止委任華慶公司代工後,迄103年度為止,HI紗線產品之總銷貨收入為27,416,697元,此有被告公司自行製作之紗線營收統計可參。2.被告委任華慶公司代工時,產品之毛利率為30.89%(102年度),被告停止委任華慶公司代工後,產品之毛利率為32.58%(103年度),其間之差異1.69%即為被告自行生產所獲得之利益。3.原告主張侵權之機台為韓國機台,依被證5、被告韓國機台之購買發票,系爭16台韓國機台分別於103年5月(8台)及103年9月(8台)購入,最快實際投入產線之時間則為103年10月。而自104年4月8日保全證據後,被告即未利用系爭機台生產PVC紗線,故侵權行為期間至多為6個月。4.被告因未委任華慶公司代工、自行生產所獲得之利益為231,671元。5.原告雖主張本件有專利法第97條第2項適用,然被告並非故意侵權,原告不得請求損害額以上之賠償,如以侵害利益所得計算損害賠償範圍,原告請求之金額應為115,836元。6.縱認被告上述主張均無理由,原告請求之金額應以1,335,000元為上限:原告之損害應為侵權期間內損失之專利授權金額、或華慶損失之代工利潤收入,而被告支付華慶公司每年平均之代工費約為1500萬元,此為原告所不爭,依代工抽紗產業平均毛利17.8%計算、每年毛利至多為267萬元,如以侵害期間6個月計算(假設),原告損失至多為1,335,000元。原告請求之賠償金額應以損失額1,335,000元為上限。(四)並聲明: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經查下列事實,有各該證據附卷可稽,且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二)第6至7頁),自堪信為真實。(一)中華民國第I332041號「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發明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為原告(原證1),乃於96年8月24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權期間自西元2010年10月21日至2027年8月23日。(二)華慶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慶公司)為製造系爭專利商品公司,並與被告公司合作期間達30餘年(本院卷第60頁),曾經多年向華慶公司代工專利商品。(三)被告於101年7月起陸續向訴外人購買PVC(聚氯乙烯)披覆機台(或稱抽紗機)共32台,其中向來興塑膠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購買9台(被證2)、銧隆機械工廠有限公司購買6台(被證3)、昆山維信紡織工業有限公司購買1台(下稱昆山公司,被證4)及韓國HTSUNCO.,LTD.購買16台(被證5),並自行以生產PVC紗所生產的方法(下稱系爭方法)。另向德國GeorgSahmGmbH&CO.KG及昆山公司購買共48台捲紗機。(四)原告於103年3月以何崇民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停止侵害系爭專利行為(彰化地院卷第8至10頁、本院民聲卷第28至29頁訊問筆錄)。(五)92年5月22日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I231837號「防電磁波紗網及其製造方法」專利案(被證8);95年9月11日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I261635號「織物用線材以及該線材的製造方法」專利案(被證9);94年7月18日美國公開之專利第US2007/00000000A1號「ENVIRONMENTALLYFRIENDLYYARNANDFABRIC」專利案(被證11);其申請日,皆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五、本件兩造所爭執之處,經協議簡化如下(本院卷(二)第7至8、76至77頁):(一)系爭方法是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2之文義及均等範圍?(二)系爭專利有效性部分:1.下列證據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有進步性?(1)系爭專利請求項1:①被證8及被證11之組合?②被證8、被證9、被證11之組合?(2)系爭專利請求項2:①被證8及被證11之組合?②被證8、被證9、被證11之組合?(三)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規定,請求排除被告公司之侵害,是否有據?(四)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給付152,966,750元,是否有據?六、得心證理由:系爭專利請求項共計4項,其中請求項1為獨立項,請求項2至4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請求項1之附屬項。原告主張系爭方法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2,是本件即就上開請求項為論述,合先敘明。(一)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1.如附圖一所示,系爭專利係發明係為一種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尤指針對1000丹尼(D)(含)以下或外徑0.25m/m(含)以下之熱可塑性塑膠暨其複合材料包覆纖維原紗的披覆包紗法,主要將成捲的原紗套置於紗架以被動出紗拉向押出機穿過其成型模,押出機以平行壓力押出之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成型再拉向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後拉向一引取機繞組於一由馬達帶動的導輪,再拉向收紗機繞組捲收;俾押出機以大於地心引力的平行壓力押出流體固態塑膠之穩定披覆可提升原紗包紗品質,又由引取機之單一條件帶動原紗以穩定及簡化製程的速度控制達到降低帶動阻力,及節約能源與降低製造成本,具經濟及進步性效益達成者。(見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文摘要)。2.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2內容如下:(1)請求項1:一種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係針對1000丹尼(D)(含)以下或外徑0.25m/m(含)以下之熱可塑性塑膠暨其複合材料包覆纖維原紗的披覆包紗法,係包含以下程序:出紗程序:係主要將一捲原紗套置於紗架之底座,而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披覆程序:將紗架拉出的原紗穿過一押出機之成型模,以平行押出之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後拉向一冷卻槽;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再拉向一引取機;速度穩定程序:將冷卻定型後的披覆原紗繞組於引取機一由馬達帶動的穩速導輪再拉向收紗機,由單一條件控制整個生產線的穩定速度;收紗程序:將引取機導輪拉出的披覆原紗繞組於收紗機之捲取輪捲收。(2)請求項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其中,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二)系爭方法之技術內容: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系爭方法為被告向韓國HTSUNCO.,LTD.購買的16台機器部分(本院卷(二)第116頁、第385頁、第392頁),並經本院揭示本院104年度民聲字第1號保全證據卷關於該部分之照片供原告辯論(本院卷(二)第388至390頁),雖本院亦揭示被告向訴外人來興公司購買的機器照片供原告辯論(本院卷(二)第9-1至9-2頁),但原告明確表示不主張該部分有侵權(本院卷(二)第116頁、第385頁、第392頁),故系爭方法之技術內容係依被證15及被證17機器照片(參本院卷(二)第264至281頁及第404至421頁)及本院104年度民聲字第1號保全證據卷關於被告向韓國購買的16台機器照片(本院卷(二)第388至390頁)之內容進行技術解析而得,合先敘明。2.其技術內容即該機器運作流程為:系爭方法係為一種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係針對1000丹尼(含)以下或以上一範圍之熱可塑性塑膠暨其複合材料包覆纖維原紗的披覆包紗法,係包含以下程序:出紗程序:係主要將原紗套置於紗架之中段處,而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組金屬製之夾紗片後拉向押出機;披覆程序:將紗架拉出的原紗穿過一押出機之成型模,以平行押出之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後拉向一冷卻槽;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通過冷卻槽中央處具有孔洞的金屬片,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再拉向一引取機;速度穩定程序:將冷卻定型後的披覆原紗繞組於引取機內由馬達帶動的上下兩個穩速導輪再拉向收紗機,由單一條件控制整個生產線的穩定速度;收紗程序:將引取機導輪拉出的披覆原紗繞組於收紗機之捲取輪捲收。(三)解析系爭專利與系爭方法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可解析為6個要件,分別為A至F,系爭專利請求項2可解析其附屬技術特徵為1個要件,為2G,經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2各要件解析系爭方法之技術特徵,亦可各解析為6個及7個要件,分別為a至f及a至g,均詳如附表一所示。(四)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文義讀取之分析:茲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方法之各要件,其中系爭方法之要件a、c、e、f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A、C、E、F之文義所讀取,此亦為被告所是認(見本院卷(二)第291頁),兩造僅對B、D要件有爭執,茲分述如下:(1)B要件部分: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係於原紗繞經紗架中段處一組金屬製夾紗片後拉向押出機;而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係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系爭專利之光滑導座,與系爭方法之金屬製夾紗片為不同結構所構成之元件,故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之內容無法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技術特徵之文義所讀取。(2)D要件部分: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之冷卻水槽內僅於水槽中央處設有具孔洞的金屬片,而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係於定型程序將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系爭方法之冷卻水槽內係設置具孔洞的金屬片,並未具有橢輪構件,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係設置橢輪,兩者所設置之元件結構並不相同;故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之內容無法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技術特徵之文義所讀取。(3)綜上,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1第B、D要件之文義,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以下續為均等論之分析。2.均等論之分析:(1)B要件部分: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係利用導座光滑面導引紗架底座之原紗,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係利用夾紗片之金屬光滑面導引紗架中段處之原紗。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兩者雖在原紗放置位置有差異,惟依均等論之三部測試法之手段(way),功能(function),結果(result)之判斷比對時,兩者就技術手段方面,皆為利用光滑面來導引原紗,使用之技術手段實質相同;就其等功能及結果方面,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均能達到原紗可依導引路徑穩定移動之相同功效,並使原紗產生可順暢拉向押出機之相同結果。故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達成相同之功能及結果。是以,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之均等範圍。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之均等範圍,此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本院卷(二)第298頁)。(2)D要件部分:①經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係利用橢輪導引披覆後原紗進入冷卻槽,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係披覆後原紗穿入冷卻槽內具有孔洞的金屬片,移動路徑未有橢輪導引披覆後原紗移動。兩者差異依均等論之三部測試法之手段(way),功能(function),結果(result)之判斷比對時,就技術手段方面,經查系爭方法並未設置橢輪構件,披覆後之原紗不須直接與橢輪接觸來改變紗線移動方向,而是將紗線由押出機出紗口直接拉向引取機捲收,兩者使用之技術手段不相同;就功能方面,經查系爭方法係達成限制披覆後原紗捲繞過程之擺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利用橢輪達成導入披覆後原紗進入及離開冷卻槽之方向及其移動順暢,兩者達成之功能不相同;就結果方面,經查系爭方法係產生使披覆後原紗由押出機押出後穩固於冷卻水槽內而利於繞設於導輪,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利用橢輪產生導引披覆後原紗進入冷卻槽方向,兩者產生之結果不相同。故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不同,且無法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無法產生相同之結果。是以,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未具有橢輪構件而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之均等範圍。從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未具有橢輪構件而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之均等範圍。②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D技術特徵與系爭方法相同,即皆係利用光滑面,其中系爭專利使用橢輪構造,而系爭方法使用金屬座內之金屬片設置小孔,該小孔內再放置「瓷眼」,來導引原紗,以改變紗線行進之方向,使紗線進入冷卻槽並定型後,再以瓷眼改變紗線行進之方向,使紗線出冷卻槽並往引取機方向行進,兩者並無不同云云。惟查,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並未具有橢輪構件來導引紗線,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所具有孔洞的金屬片係用穩固披覆後之紗線,並未具有導引功能。且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設置具有孔洞的金屬片主要目的在於原紗自押出機押出後,係以低於水面之位置,以水平方向進入冷卻水槽、並以水平方向完成冷卻程序,從原紗押出位置、具孔洞金屬片之位置及最後之海綿位置均需維持在一水平面下,且由於紗線在押出位置至海綿位置間距離較長,為使紗線能維持水平直線而不偏移,水槽中設置具有孔洞的金屬片能達到限制紗線之水平位置。又系爭方法雖於金屬片之孔洞設有瓷眼而形成光滑面,惟金屬片設有瓷眼係避免紗線偏移而直接與孔洞接觸,進而磨損紗線,故由具有光滑面之瓷眼可減少紗線斷裂。再者,紗線通過金屬片之孔洞時,瓷眼未必會與紗線接觸,故該金屬片之瓷眼結構僅具有限制或輔助紗線定位於一定空間位置之功能,並不具有導引及改變紗線方向之功能。又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5至6行及第22至24行所揭露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成型,再拉向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後,又拉向一引取機之技術內容,已實質說明系爭專利之橢輪構件具有導引而改變紗線方向之功能,此與系爭方法所設置之具有孔洞的金屬片的功能並不相同。雖原告提出自行繪製之附圖(本院卷(二)395頁)顯示系爭方法之紗線係以斜角度進入水中而經瓷眼孔洞導引而呈水平方向移動,惟查此附圖為原告自行繪製,且依被證15之鑑定報告第35、37至40、46頁照片以及第49頁之PVCCoatingMachine機台設計圖之機台整體設計圖(2)(即系爭方法,本院卷(二)第264、266頁至269頁、第275頁、第278頁)之紗線行進方向,可知系爭方法之原紗自押出機押出後均以水平方向進入冷卻水槽及引取機,是原告自行所繪附圖之紗線行進方向僅為原告臆測之推論,並無證據可佐,是尚不足證明系爭方法之押出機押出後紗線有經瓷眼導引而改變行進方向,故原告主張並不足採。3.結論: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1第B、D要件之文義,又其中D要件亦未落入其均等範圍,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自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五)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1.文義讀取之分析:(1)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附屬技術特徵要件編號2G係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之水槽內並未具有橢輪之構件;故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之內容無法為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技術特徵之文義所讀取。(2)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2第2G要件之文義,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文義範圍,以下續為均等論之分析。2.均等論之分析: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係利用橢輪導引披覆原紗進入水槽形成冷卻,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係披覆原紗直接穿入冷卻槽,未有橢輪導引披覆原紗之移動路徑。兩者差異在於系爭方法未設置橢輪構件,無法使披覆原紗沿著橢輪導引方向移動,兩者使用之技術手段不同,且系爭方法亦無法達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欲利用橢輪達到使披覆原紗藉由橢輪之限制不致晃動且平穩地保持披覆後原紗鬆緊度之功效,亦無法產生系爭專利請求項2披覆原紗可依橢輪導引方向進入冷卻槽之相同結果。故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不同,且無法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無法產生相同結果。是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未具有橢輪構件而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之均等範圍。且系爭專利請求項2依附於請求項1,自包含請求項1之所有技術特徵,且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專利權範圍,已如前述,且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同時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之均等範圍,故系爭方法自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3.結論: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2第B、D、G要件之文義,又其中D、G要件亦未落入其均等範圍,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自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七、綜上所述,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是被告等並未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相關規定,請求被告等給付152,966,750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被告公司停止自行或使他人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其他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如系爭專利是否有應撤銷事由存在、本件損害賠償金額應如何計算)及所提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均毋庸再予論述,附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5年  4  月  26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林靜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5 年  4  月  26  日      書記官 王英傑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332041號「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2010年10月21日至2027年8月23日。且原告原為華慶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慶公司)負責人,現負責人為蔡宗澔,而華慶公司為製造系爭專利產品公司。被告東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曾經多年向華慶公司購買專利商品,每年金額約新臺幣(下同)1500萬元。(二)被告於101年7月起陸續向訴外人購買PVC(聚氯乙烯)披覆機台(或稱抽紗機)共32台,其中向來興塑膠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購買9台、銧隆機械工廠有限公司購買6台、昆山維信紡織工業有限公司購買1台(下稱昆山公司)及韓國HTSUNCO.,LTD.購買16台,並自行以生產PVC紗所生產的方法(下稱系爭方法)。另向德國GeorgSahmGmbH&CO.KG及昆山公司購買共48台捲紗機。惟自103年2月起,被告公司未再向原告購買產品,其後始知被告公司於向原告購買產品期間,得知系爭專利內容,未經原告同意,使用系爭方法,製造與原告專利權方法相同之產品,透過第三人呈洋企業有限公司經銷被告產品,造成原告之損害,原告於103年3月以何崇民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停止侵害系爭專利行為(彰化地院卷第8至10頁、本院民聲卷第28至29頁訊問筆錄)經原告之公司函知侵權,被告置之不理。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排除侵害,並連帶賠償152,966,750元及法定利息。(三)並聲明:1.被告公司應停止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其他任何侵害原告中華民國證書號第I332041號「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發明專利之物品。2.被告公司及被告謝百鍊應連帶給付原告152,966,750元及自原告民國104年10月21日民事補充起訴理由三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周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宣告准予假執行。三、被告等則以下列等語置辯:(一)原告之專利實為業界習知之技術,欠缺新穎性、進步性而具無效之事由;且依被告提出之被證8、9、11號可知,系爭專利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先前技術顯可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1.被證11號:(1)被證11號專利之製程係將高韌性聚丙烯紗置於紗架上,先以精準測重天平混合器將聚丙烯、乙烯、辛烷共聚物、顏料及阻燃劑增強材料等包覆皮膜之配方材料混合後,將混合材料注入押出機內的模具使其被押出,而當紗線自押出機之紗入口進入後,即與包覆皮膜之材料接觸,在押出機的模具蓋完成披覆。被包覆皮膜的紗從押出機的紗嘴拉出後,進入冰水槽內降溫定型,最後被拉過中段捲繞輥輪且捲繞在捲取機上。且按照被證11之圖3,押出機與冰水槽之間還設有自動換網機及溶融液泵(具有閉環壓力控制系統)兩設備,其中自動換網機係用來節省設備清洗時間,另溶融液泵係用來精準測量從押出機到模具蓋的溶融包覆皮膜材料,其閉環壓力控制系統用於調節在模具蓋的溶融液壓力,控制押出機及溶融液泵速度,以確保在所有押出機材料上均勻的熱包覆,並消除由於壓力起伏或進給不一致引起押出機輸出的變動。(2)系爭專利範圍請求項1包含出紗程序、披覆(押出)程序、定型程序、速度穩定程序及收紗程序共5個步驟,其全部程序之技術特徵均已被被證11號之專利所明確揭露。2.被證8號:(1)被證8號之專利係揭露了一種在紗網線材上披覆一披覆層(聚氨乙烯)的方法,且由其步驟描述可知,其係利用捲軸牽引線材(玻璃纖維及金屬纖維),使其經過裝填有液態聚氨乙烯之容器後完成披覆,該專利說明書並揭露在完成披覆後,待聚氨乙烯外皮乾固,再將其捲收於終結端的轉軸。系爭專利「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之各流程步驟已為被證8號所揭露。(2)系爭專利所揭之製造方法,其主要步驟實早已為被證8號揭露,其同樣是將一紗材(或線材),經過一個或多個轉軸牽引後,經過一披覆材料,使所述的披覆材料可以完整的披覆於紗材表面,再經冷卻固化後成型,據此,被證8號專利單獨即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被證9號:(1)被證9號之請求項4,已揭露:「一種線材的製造方法,用來製造如第1項請求項所述之線材,包含:製備線心單元,將塑膠母粒及色母添加劑混合後熔融,再紡製成原絲後,以假撚方式將數條原絲紡製成該彩色紗線;及塗裝透光保護層,將具有透光性之塑膠原料熔融後披覆在由彩色紗線所構成之線心單元的外表面。」(2)將熔融後的塑膠原料披覆於線心本已為習知技術,雖該被證9號並未具體揭露是以何種製程方法進行披覆,但如上所述,「平行押出」本為塑膠原料加工之習知技術,系爭專利雖特別強調其係採用「平行押出」之技術,但有關此「平行押出」技術之應用,實為熟悉該項技術者可據被證9號輕易推導而出,且系爭專利並未因此而產生有讓熟悉該項技術領域者無法預期之功效,據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並不具有進步性。4.被證8號、被證9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承前述,被證8號及被證11號各單獨證據均已足證明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而以被證8號、被證9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更足證明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第1項所揭技術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5.被證11號單獨、或被證8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被證11號已揭露有一低溫水槽(詳參被證11圖3),至於有關在水槽中增設一橢輪,主要功能是把披覆好的PVC紗壓低於水平面以下以達到冷卻定型的效果,此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依被證8號及被證11號之組合後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二)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1.文義讀取之分析:(1)由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B之出紗程序:主要將一捲原紗套置於紗架之底座,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惟系爭方法要件b之出紗程序:被告機台生產方法之製程中,將原紗置於紗架中段處,經由金屬製造之夾紗片固定原紗並維持原紗張力,利用收紗機之動力,被動地將原紗拉向押出機,故可知原告專利製程主張一出紗程序,係主要將一捲原紗套置於紗架之底座,而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而被告機台之製程,則是將原紗置於一紗架上,但並非位於紗架之底座,將拉出的原紗經由金屬製造之夾紗片固定原紗並維持原紗張力,再將原紗拉向押出機。二者在此部分之結構及原紗配置方法上存在差異,故此分析項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2)由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D之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再拉向一引取機,惟系爭方法要件d之定型程序:使披覆成型之原紗水平進入冷卻槽,該冷卻槽係為一水槽,使披覆完成之原紗冷卻、定型,水槽中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完成冷卻後,再將原紗拉向一海綿,利用海綿將水分瀝乾後,再拉向引取機,故可知,原告專利主張一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後再拉向一引取機;而被告對應之冷卻程序中,係使披覆成型之原紗水平進入冷卻槽,使披覆完成之原紗冷卻、定型,水槽中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完成冷卻後,再將原紗拉向一海綿,利用海綿將水分瀝乾後,再拉向引取機。因被告機台於此部分並未具備系爭專利所主張之「橢輪」要件,而設有圓孔之金屬片顯非近似於輪體、橢圓形等構造,故此分析項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3)由原告分析項「G: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其中,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及被告分析項「g:被告機台生產方法之製程中,冷卻槽係一水槽,使披覆成型之原紗垂直進入冷卻槽,該冷卻槽係為一水槽,水槽中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完成冷卻後,將紗線拉向一海綿,利用海綿將水分瀝乾後,再拉向引取機。」可知,原告專利主張其中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而被告機台於冷卻槽部分僅具有水槽而未設置橢輪,其中並有一設有圓孔之金屬片,供原紗穿越通過以維持原紗位置,二者在設置橢輪或金屬片部分存有差異,故此分析項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4)綜上,可將文義讀取原則之分析結果,被告機台對原告專利之範圍應為「不符合文義讀取」。2.均等論原則之分析:(1)系爭專利請求項要件B及被告分析項b可知,原告專利之出紗程序,係利用光滑導座之光滑面導引原紗進行方向,而被告機台之出紗程序,係利用一組金屬製夾紗片之設置,用以固定原紗並保持紗線張力,兩者於原紗放置之位置上已有差異。就技術手段方面,原告專利係利用光滑面來導引原紗行進之方向,然被告係利用一組之金屬片固定原紗,使用之技術手段實屬不同;就功能面而言,原告之光滑導座係為達到使原紗依導引路徑穩定移動之功能,然被告之金屬片係為達到使出紗穩定、並維持紗線張力之功能,兩者功能實具差異;就結果而言,原告之光滑導座係為使原紗產生可以順暢拉向押出機之結果,然被告之金屬片除使紗線穩定外,可使紗線進入披覆程序時維持張力、以達到均勻披覆PVC之結果。是以,被告出紗程序部分未落入原告專利之均等範圍。(2)由系爭專利要件D及系爭方法要件d可知:①原告系爭專利之冷卻程序中,有於水槽內設置一橢輪,橢輪係被動地讓紗線繞阻於外、利用紗線通過產生之摩擦力轉動,藉以達到改變紗線前進方向之導引功能,詳言之,參酌原告系爭專利之圖示,披覆後之紗線係以斜角方向由水平面之上進入冷卻水槽,為使紗線進入水槽後、得以適合之角度通過水槽、完成冷卻程序,原告系爭專利於冷卻槽中設置有一橢輪(51),利用紗線繞阻橢輪改變進入水面之方向,紗線受橢輪導引後再沿著改變後的方向前進,並完成冷卻程序,被告機台之生產方式並未利用橢輪改變披覆後之紗線進入冷卻槽之方向、角度,披覆後之紗線自押出後、至冷卻完成期間,均維持水平且未接觸、繞阻於其他裝置,藉此避免紗線於冷卻完成前、因接觸其他裝置而影響PVC披覆之形狀及完整度,以達到維持披覆紗線品質之目的。②被告機台之之冷卻程序中,披覆後之紗線係以低於水平面之位置、以水平之方式進入冷卻水槽前端之凹槽、並直接進入冷卻水槽水中,並利用金屬片之設置,使披覆後之紗線通過金屬片中央之圓孔,利用圓孔限定之範圍避免紗線擺動,以達到穩定紗線之目的,同時可避免於冷卻完成前,與其他裝置有過多之接觸而影響PVC披覆之形狀及完整度。因冷卻水槽置具有相當之長度,具孔洞之金屬片可使紗線自押出機押出後至速度穩定程序之間維持直線水平,保持紗線自披覆開始到冷卻結束間之穩定位置,進而達到促使紗線完整披覆之結果。③在技術手段上,原告專利設置橢輪,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使用具有孔洞之金屬片,二者已有不同;在功能上,原告專利利用橢輪改變自水平面外進入水面之紗線之角度、藉以導引紗線行進之方向,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利用金屬片之孔洞,避免水平進入水中之紗線擺動,並藉此避免紗線於冷卻完成前接觸其他裝置影響披覆形狀,進而使紗線自押出機押出後至速度穩定程序之間維持直線水平,保持紗線自披覆開始到冷卻結束間之穩定位置,二者達成之功能不同;在結果上,原告專利達到導引紗線進入、通過冷卻槽之結果,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達到穩定紗線、維持紗線於冷卻槽中之直線水平位置及維持披覆紗線形狀及品質之結果。④綜上,二者對應技術特徵的「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均有實質不同,依均等論之判斷,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應未落入原告專利範圍。⑤原告民事補充起訴理由七狀之附圖實有誤導之嫌,原告據此錯誤前提推論金屬孔洞與橢輪屬相同技術等情亦屬牽強。系爭專利與被告韓國機台之生產方法最大差異之處在於「橢輪」之設置,被告韓國機台並未構成侵權。(3)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G及系爭方法要件g可知,在技術手段上,原告專利設置橢輪,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使用具有孔洞之金屬片,二者已有不同;在功能上,原告專利利用橢輪改變自水平面外進入水面之紗線之角度、藉以導引紗線行進之方向,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利用金屬片之孔洞,避免水平進入水中之紗線擺動,並藉此避免紗線於冷卻完成前接觸其他裝置影響披覆形狀,進而使紗線自押出機押出後至速度穩定程序之間維持直線水平,保持紗線自披覆開始到冷卻結束間之穩定位置,二者達成之功能不同;在結果上,原告專利達到導引紗線進入、通過冷卻槽之結果,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達到穩定紗線、維持紗線於冷卻槽中之直線水平位置及維持披覆紗線形狀及品質之結果。是以,被告機台之生產程序之系爭方法未落入原告專利之均等範圍。(三)縱認被告機台之生產方法侵害原告專利,損害賠償範圍應以115,836元為妥適:1.原告之專利限定於生產外徑小於0.25m/m之紗線,而被告公司銷售之產品中,僅有紗線代號HI之產品為紗線外徑接近0.25m/m(0.25-0.27)之產品,自被告停止委任華慶公司代工後,迄103年度為止,HI紗線產品之總銷貨收入為27,416,697元,此有被告公司自行製作之紗線營收統計可參。2.被告委任華慶公司代工時,產品之毛利率為30.89%(102年度),被告停止委任華慶公司代工後,產品之毛利率為32.58%(103年度),其間之差異1.69%即為被告自行生產所獲得之利益。3.原告主張侵權之機台為韓國機台,依被證5、被告韓國機台之購買發票,系爭16台韓國機台分別於103年5月(8台)及103年9月(8台)購入,最快實際投入產線之時間則為103年10月。而自104年4月8日保全證據後,被告即未利用系爭機台生產PVC紗線,故侵權行為期間至多為6個月。4.被告因未委任華慶公司代工、自行生產所獲得之利益為231,671元。5.原告雖主張本件有專利法第97條第2項適用,然被告並非故意侵權,原告不得請求損害額以上之賠償,如以侵害利益所得計算損害賠償範圍,原告請求之金額應為115,836元。6.縱認被告上述主張均無理由,原告請求之金額應以1,335,000元為上限:原告之損害應為侵權期間內損失之專利授權金額、或華慶損失之代工利潤收入,而被告支付華慶公司每年平均之代工費約為1500萬元,此為原告所不爭,依代工抽紗產業平均毛利17.8%計算、每年毛利至多為267萬元,如以侵害期間6個月計算(假設),原告損失至多為1,335,000元。原告請求之賠償金額應以損失額1,335,000元為上限。(四)並聲明: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經查下列事實,有各該證據附卷可稽,且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二)第6至7頁),自堪信為真實。(一)中華民國第I332041號「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發明專利(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為原告(原證1),乃於96年8月24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權期間自西元2010年10月21日至2027年8月23日。(二)華慶國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慶公司)為製造系爭專利商品公司,並與被告公司合作期間達30餘年(本院卷第60頁),曾經多年向華慶公司代工專利商品。(三)被告於101年7月起陸續向訴外人購買PVC(聚氯乙烯)披覆機台(或稱抽紗機)共32台,其中向來興塑膠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購買9台(被證2)、銧隆機械工廠有限公司購買6台(被證3)、昆山維信紡織工業有限公司購買1台(下稱昆山公司,被證4)及韓國HTSUNCO.,LTD.購買16台(被證5),並自行以生產PVC紗所生產的方法(下稱系爭方法)。另向德國GeorgSahmGmbH&CO.KG及昆山公司購買共48台捲紗機。(四)原告於103年3月以何崇民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停止侵害系爭專利行為(彰化地院卷第8至10頁、本院民聲卷第28至29頁訊問筆錄)。(五)92年5月22日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I231837號「防電磁波紗網及其製造方法」專利案(被證8);95年9月11日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I261635號「織物用線材以及該線材的製造方法」專利案(被證9);94年7月18日美國公開之專利第US2007/00000000A1號「ENVIRONMENTALLYFRIENDLYYARNANDFABRIC」專利案(被證11);其申請日,皆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五、本件兩造所爭執之處,經協議簡化如下(本院卷(二)第7至8、76至77頁):(一)系爭方法是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2之文義及均等範圍?(二)系爭專利有效性部分:1.下列證據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有進步性?(1)系爭專利請求項1:①被證8及被證11之組合?②被證8、被證9、被證11之組合?(2)系爭專利請求項2:①被證8及被證11之組合?②被證8、被證9、被證11之組合?(三)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規定,請求排除被告公司之侵害,是否有據?(四)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給付152,966,750元,是否有據?六、得心證理由:系爭專利請求項共計4項,其中請求項1為獨立項,請求項2至4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請求項1之附屬項。原告主張系爭方法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2,是本件即就上開請求項為論述,合先敘明。(一)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1.如附圖一所示,系爭專利係發明係為一種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尤指針對1000丹尼(D)(含)以下或外徑0.25m/m(含)以下之熱可塑性塑膠暨其複合材料包覆纖維原紗的披覆包紗法,主要將成捲的原紗套置於紗架以被動出紗拉向押出機穿過其成型模,押出機以平行壓力押出之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成型再拉向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後拉向一引取機繞組於一由馬達帶動的導輪,再拉向收紗機繞組捲收;俾押出機以大於地心引力的平行壓力押出流體固態塑膠之穩定披覆可提升原紗包紗品質,又由引取機之單一條件帶動原紗以穩定及簡化製程的速度控制達到降低帶動阻力,及節約能源與降低製造成本,具經濟及進步性效益達成者。(見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文摘要)。2.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2內容如下:(1)請求項1:一種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係針對1000丹尼(D)(含)以下或外徑0.25m/m(含)以下之熱可塑性塑膠暨其複合材料包覆纖維原紗的披覆包紗法,係包含以下程序:出紗程序:係主要將一捲原紗套置於紗架之底座,而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披覆程序:將紗架拉出的原紗穿過一押出機之成型模,以平行押出之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後拉向一冷卻槽;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再拉向一引取機;速度穩定程序:將冷卻定型後的披覆原紗繞組於引取機一由馬達帶動的穩速導輪再拉向收紗機,由單一條件控制整個生產線的穩定速度;收紗程序:將引取機導輪拉出的披覆原紗繞組於收紗機之捲取輪捲收。(2)請求項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其中,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二)系爭方法之技術內容: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系爭方法為被告向韓國HTSUNCO.,LTD.購買的16台機器部分(本院卷(二)第116頁、第385頁、第392頁),並經本院揭示本院104年度民聲字第1號保全證據卷關於該部分之照片供原告辯論(本院卷(二)第388至390頁),雖本院亦揭示被告向訴外人來興公司購買的機器照片供原告辯論(本院卷(二)第9-1至9-2頁),但原告明確表示不主張該部分有侵權(本院卷(二)第116頁、第385頁、第392頁),故系爭方法之技術內容係依被證15及被證17機器照片(參本院卷(二)第264至281頁及第404至421頁)及本院104年度民聲字第1號保全證據卷關於被告向韓國購買的16台機器照片(本院卷(二)第388至390頁)之內容進行技術解析而得,合先敘明。2.其技術內容即該機器運作流程為:系爭方法係為一種原紗披覆押出包紗法,係針對1000丹尼(含)以下或以上一範圍之熱可塑性塑膠暨其複合材料包覆纖維原紗的披覆包紗法,係包含以下程序:出紗程序:係主要將原紗套置於紗架之中段處,而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組金屬製之夾紗片後拉向押出機;披覆程序:將紗架拉出的原紗穿過一押出機之成型模,以平行押出之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後拉向一冷卻槽;定型程序: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通過冷卻槽中央處具有孔洞的金屬片,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再拉向一引取機;速度穩定程序:將冷卻定型後的披覆原紗繞組於引取機內由馬達帶動的上下兩個穩速導輪再拉向收紗機,由單一條件控制整個生產線的穩定速度;收紗程序:將引取機導輪拉出的披覆原紗繞組於收紗機之捲取輪捲收。(三)解析系爭專利與系爭方法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可解析為6個要件,分別為A至F,系爭專利請求項2可解析其附屬技術特徵為1個要件,為2G,經對應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2各要件解析系爭方法之技術特徵,亦可各解析為6個及7個要件,分別為a至f及a至g,均詳如附表一所示。(四)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文義讀取之分析:茲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方法之各要件,其中系爭方法之要件a、c、e、f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A、C、E、F之文義所讀取,此亦為被告所是認(見本院卷(二)第291頁),兩造僅對B、D要件有爭執,茲分述如下:(1)B要件部分: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係於原紗繞經紗架中段處一組金屬製夾紗片後拉向押出機;而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係將拉出的原紗繞經紗架一光滑導座後拉向押出機。系爭專利之光滑導座,與系爭方法之金屬製夾紗片為不同結構所構成之元件,故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之內容無法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技術特徵之文義所讀取。(2)D要件部分: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之冷卻水槽內僅於水槽中央處設有具孔洞的金屬片,而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係於定型程序將原紗於塑膠料披覆成型後可拉經一冷卻槽內一橢輪。系爭方法之冷卻水槽內係設置具孔洞的金屬片,並未具有橢輪構件,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係設置橢輪,兩者所設置之元件結構並不相同;故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之內容無法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技術特徵之文義所讀取。(3)綜上,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1第B、D要件之文義,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以下續為均等論之分析。2.均等論之分析:(1)B要件部分: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係利用導座光滑面導引紗架底座之原紗,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係利用夾紗片之金屬光滑面導引紗架中段處之原紗。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兩者雖在原紗放置位置有差異,惟依均等論之三部測試法之手段(way),功能(function),結果(result)之判斷比對時,兩者就技術手段方面,皆為利用光滑面來導引原紗,使用之技術手段實質相同;就其等功能及結果方面,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均能達到原紗可依導引路徑穩定移動之相同功效,並使原紗產生可順暢拉向押出機之相同結果。故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達成相同之功能及結果。是以,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之均等範圍。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b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之均等範圍,此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本院卷(二)第298頁)。(2)D要件部分:①經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係利用橢輪導引披覆後原紗進入冷卻槽,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係披覆後原紗穿入冷卻槽內具有孔洞的金屬片,移動路徑未有橢輪導引披覆後原紗移動。兩者差異依均等論之三部測試法之手段(way),功能(function),結果(result)之判斷比對時,就技術手段方面,經查系爭方法並未設置橢輪構件,披覆後之原紗不須直接與橢輪接觸來改變紗線移動方向,而是將紗線由押出機出紗口直接拉向引取機捲收,兩者使用之技術手段不相同;就功能方面,經查系爭方法係達成限制披覆後原紗捲繞過程之擺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利用橢輪達成導入披覆後原紗進入及離開冷卻槽之方向及其移動順暢,兩者達成之功能不相同;就結果方面,經查系爭方法係產生使披覆後原紗由押出機押出後穩固於冷卻水槽內而利於繞設於導輪,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利用橢輪產生導引披覆後原紗進入冷卻槽方向,兩者產生之結果不相同。故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不同,且無法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無法產生相同之結果。是以,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未具有橢輪構件而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之均等範圍。從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未具有橢輪構件而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之均等範圍。②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D技術特徵與系爭方法相同,即皆係利用光滑面,其中系爭專利使用橢輪構造,而系爭方法使用金屬座內之金屬片設置小孔,該小孔內再放置「瓷眼」,來導引原紗,以改變紗線行進之方向,使紗線進入冷卻槽並定型後,再以瓷眼改變紗線行進之方向,使紗線出冷卻槽並往引取機方向行進,兩者並無不同云云。惟查,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並未具有橢輪構件來導引紗線,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所具有孔洞的金屬片係用穩固披覆後之紗線,並未具有導引功能。且系爭方法要件編號1d設置具有孔洞的金屬片主要目的在於原紗自押出機押出後,係以低於水面之位置,以水平方向進入冷卻水槽、並以水平方向完成冷卻程序,從原紗押出位置、具孔洞金屬片之位置及最後之海綿位置均需維持在一水平面下,且由於紗線在押出位置至海綿位置間距離較長,為使紗線能維持水平直線而不偏移,水槽中設置具有孔洞的金屬片能達到限制紗線之水平位置。又系爭方法雖於金屬片之孔洞設有瓷眼而形成光滑面,惟金屬片設有瓷眼係避免紗線偏移而直接與孔洞接觸,進而磨損紗線,故由具有光滑面之瓷眼可減少紗線斷裂。再者,紗線通過金屬片之孔洞時,瓷眼未必會與紗線接觸,故該金屬片之瓷眼結構僅具有限制或輔助紗線定位於一定空間位置之功能,並不具有導引及改變紗線方向之功能。又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5至6行及第22至24行所揭露流體塑膠料披覆於原紗外表面成型,再拉向一冷卻槽內一橢輪使披覆成型原紗冷卻定型後,又拉向一引取機之技術內容,已實質說明系爭專利之橢輪構件具有導引而改變紗線方向之功能,此與系爭方法所設置之具有孔洞的金屬片的功能並不相同。雖原告提出自行繪製之附圖(本院卷(二)395頁)顯示系爭方法之紗線係以斜角度進入水中而經瓷眼孔洞導引而呈水平方向移動,惟查此附圖為原告自行繪製,且依被證15之鑑定報告第35、37至40、46頁照片以及第49頁之PVCCoatingMachine機台設計圖之機台整體設計圖(2)(即系爭方法,本院卷(二)第264、266頁至269頁、第275頁、第278頁)之紗線行進方向,可知系爭方法之原紗自押出機押出後均以水平方向進入冷卻水槽及引取機,是原告自行所繪附圖之紗線行進方向僅為原告臆測之推論,並無證據可佐,是尚不足證明系爭方法之押出機押出後紗線有經瓷眼導引而改變行進方向,故原告主張並不足採。3.結論: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1第B、D要件之文義,又其中D要件亦未落入其均等範圍,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自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五)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1.文義讀取之分析:(1)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附屬技術特徵要件編號2G係冷卻槽可為一具有橢輪的水槽供披覆原紗繞組該橢輪形成冷卻導引,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之水槽內並未具有橢輪之構件;故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之內容無法為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技術特徵之文義所讀取。(2)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2第2G要件之文義,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文義範圍,以下續為均等論之分析。2.均等論之分析: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係利用橢輪導引披覆原紗進入水槽形成冷卻,而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係披覆原紗直接穿入冷卻槽,未有橢輪導引披覆原紗之移動路徑。兩者差異在於系爭方法未設置橢輪構件,無法使披覆原紗沿著橢輪導引方向移動,兩者使用之技術手段不同,且系爭方法亦無法達成系爭專利請求項2欲利用橢輪達到使披覆原紗藉由橢輪之限制不致晃動且平穩地保持披覆後原紗鬆緊度之功效,亦無法產生系爭專利請求項2披覆原紗可依橢輪導引方向進入冷卻槽之相同結果。故系爭方法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不同,且無法達成相同之功能,並無法產生相同結果。是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未具有橢輪構件而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之均等範圍。且系爭專利請求項2依附於請求項1,自包含請求項1之所有技術特徵,且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專利權範圍,已如前述,且系爭方法要件編號2g同時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要件編號2G之均等範圍,故系爭方法自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3.結論:系爭方法無法讀取系爭專利請求項2第B、D、G要件之文義,又其中D、G要件亦未落入其均等範圍,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方法自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七、綜上所述,系爭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是被告等並未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相關規定,請求被告等給付152,966,750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被告公司停止自行或使他人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其他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如系爭專利是否有應撤銷事由存在、本件損害賠償金額應如何計算)及所提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均毋庸再予論述,附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5年  4  月  26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林靜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5 年  4  月  26  日      書記官 王英傑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29 1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29 1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29 1 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3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3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M364743號「地板結合結構」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8年9月11日起至108年3月16日止。原告於104年11月4日在被告特力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特力屋公司)所經營之「特力屋」大賣場購得由被告鴻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鴻佳公司)所進口之「特力屋PRO特選亮光卡扣超耐地板」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比對結果,系爭產品業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而屬侵權。(二)被告鴻佳公司及被告特力屋公司均為專業進口、銷售木地  板之廠商,就其所進口、銷售之產品,自應隨時注意,不得有侵害他人專利權之情形,惟被告鴻佳公司及被告特力屋公司卻均仍應注意而未注意,進口並銷售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產品,是被告鴻佳公司及被告特力屋公司,均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過失。又原告於104年11月4日在被告特力屋公司所經營之「特力屋」大賣場購得由被告鴻佳公司所進口之系爭產品後,即於104年12月14日委請鉅鼎國際聯合事務所發函通知被告鴻佳公司及被告特力屋公司,要求就其侵權行為對原告負損害賠償之責任未果,亦可證被告鴻佳公司及被告特力屋公司,均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被告鍾碧珠為被告鴻佳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另被告何湯雄則為被告特力屋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鴻佳公司、被告特力屋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58條第1項、第2項、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第97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三)聲明:1.被告鴻佳公司、被告特力屋公司於系爭專利存續期間,    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   進口侵害上開專利權之物品。   2.被告鴻佳公司及被告鍾碧珠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   同)50萬元,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3.被告特力屋公司及被告何湯雄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   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  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公司係威虹布業生管系統NP2.0<DBTWIN>電腦程式著作(下稱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被告林美雪於87年6月25日至97年2月22日間,於原告公司測試部擔任產品經理,負責維護並管理系爭著作。詎被告林美雪於97年2月22日離職後,明知被告九滎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九滎公司)、被告昭鎰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昭鎰公司)、被告錦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錦錩公司)、被告勝利蕾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勝利蕾絲公司)、被告詹呂菊(智弘企業社獨資商號負責人)、被告鋒尚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鋒尚公司)、被告大統精密染整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大統公司)所使用之紡織業相關之布業管理系統,均係原告公司享有著作財產權之系爭著作,竟未得原告公司之授權而進入程式後台擅自重製系爭著作;其後更擅自修改系爭著作關於16位元轉換為32位元、百年蟲等程式之異動資訊;另又以新增「可選擇使用系統之公司別功能」、「匯率及匯率轉換功能」、「未收欄位標記功能」,以及修改「包裝功能數量(由3欄至7欄)」、「民國年轉為西元年」、「應收帳款明細表判別邏輯」(同原證11)等方式,改作系爭著作,侵害原告公司對系爭著作之重製權及改作權等著作財產權甚明。被告九滎公司法定代理人張義法、昭鎰公司法定代理人陳瑞村、錦錩公司法定代理人溫錦輝、勝利蕾絲公司法定代理人方海清、智弘企業社負責人詹秀菊、鋒尚企業公司法定代理人王虹傑、大統公司法定代理人葉泉發,均明確知悉原告公司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且渠等亦得藉由與原告公司所簽訂之合約書內容查悉惟有經原告公司授權者,始具有重製、改作、維護系爭著作之權限,卻仍接受被告林美雪就系爭著作提供之維護服務,並就系爭著作為重製或改作,足見其等確有共同侵害原告公司著作財產權之情事,上開被告公司之各法定代理人應與被告公司等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林美雪為被告九滎公司等提供服務,係由被告天翔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翔公司)出具名義簽訂契約,並開立發票始完成,此有豪岱公司出具之聲明書(原證12)與天翔公司與豪岱公司簽訂之契約(原證13)可稽。被告天翔公司與被告林美雪為共同侵權行為人,被告天翔公司應與被告林美雪連帶負擔侵權為責任,天翔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林雅琪因執行職務而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亦應連帶負責。爰依民法第28條、第179條、第182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88條第1項、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第8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29 1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3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9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8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97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公司係威虹布業生管系統NP2.0<DBTWIN>電腦程式著作(下稱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被告林美雪於87年6月25日至97年2月22日間,於原告公司測試部擔任產品經理,負責維護並管理系爭著作。詎被告林美雪於97年2月22日離職後,明知被告九滎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九滎公司)、被告昭鎰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昭鎰公司)、被告錦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錦錩公司)、被告勝利蕾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勝利蕾絲公司)、被告詹呂菊(智弘企業社獨資商號負責人)、被告鋒尚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鋒尚公司)、被告大統精密染整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大統公司)所使用之紡織業相關之布業管理系統,均係原告公司享有著作財產權之系爭著作,竟未得原告公司之授權而進入程式後台擅自重製系爭著作;其後更擅自修改系爭著作關於16位元轉換為32位元、百年蟲等程式之異動資訊;另又以新增「可選擇使用系統之公司別功能」、「匯率及匯率轉換功能」、「未收欄位標記功能」,以及修改「包裝功能數量(由3欄至7欄)」、「民國年轉為西元年」、「應收帳款明細表判別邏輯」(同原證11)等方式,改作系爭著作,侵害原告公司對系爭著作之重製權及改作權等著作財產權甚明。被告九滎公司法定代理人張義法、昭鎰公司法定代理人陳瑞村、錦錩公司法定代理人溫錦輝、勝利蕾絲公司法定代理人方海清、智弘企業社負責人詹秀菊、鋒尚企業公司法定代理人王虹傑、大統公司法定代理人葉泉發,均明確知悉原告公司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且渠等亦得藉由與原告公司所簽訂之合約書內容查悉惟有經原告公司授權者,始具有重製、改作、維護系爭著作之權限,卻仍接受被告林美雪就系爭著作提供之維護服務,並就系爭著作為重製或改作,足見其等確有共同侵害原告公司著作財產權之情事,上開被告公司之各法定代理人應與被告公司等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林美雪為被告九滎公司等提供服務,係由被告天翔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翔公司)出具名義簽訂契約,並開立發票始完成,此有豪岱公司出具之聲明書(原證12)與天翔公司與豪岱公司簽訂之契約(原證13)可稽。被告天翔公司與被告林美雪為共同侵權行為人,被告天翔公司應與被告林美雪連帶負擔侵權為責任,天翔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林雅琪因執行職務而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亦應連帶負責。爰依民法第28條、第179條、第182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88條第1項、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第8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公司係威虹布業生管系統NP2.0<DBTWIN>電腦程式著作(下稱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被告林美雪於87年6月25日至97年2月22日間,於原告公司測試部擔任產品經理,負責維護並管理系爭著作。詎被告林美雪於97年2月22日離職後,明知被告九滎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九滎公司)、被告昭鎰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昭鎰公司)、被告錦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錦錩公司)、被告勝利蕾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勝利蕾絲公司)、被告詹呂菊(智弘企業社獨資商號負責人)、被告鋒尚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鋒尚公司)、被告大統精密染整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大統公司)所使用之紡織業相關之布業管理系統,均係原告公司享有著作財產權之系爭著作,竟未得原告公司之授權而進入程式後台擅自重製系爭著作;其後更擅自修改系爭著作關於16位元轉換為32位元、百年蟲等程式之異動資訊;另又以新增「可選擇使用系統之公司別功能」、「匯率及匯率轉換功能」、「未收欄位標記功能」,以及修改「包裝功能數量(由3欄至7欄)」、「民國年轉為西元年」、「應收帳款明細表判別邏輯」(同原證11)等方式,改作系爭著作,侵害原告公司對系爭著作之重製權及改作權等著作財產權甚明。被告九滎公司法定代理人張義法、昭鎰公司法定代理人陳瑞村、錦錩公司法定代理人溫錦輝、勝利蕾絲公司法定代理人方海清、智弘企業社負責人詹秀菊、鋒尚企業公司法定代理人王虹傑、大統公司法定代理人葉泉發,均明確知悉原告公司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且渠等亦得藉由與原告公司所簽訂之合約書內容查悉惟有經原告公司授權者,始具有重製、改作、維護系爭著作之權限,卻仍接受被告林美雪就系爭著作提供之維護服務,並就系爭著作為重製或改作,足見其等確有共同侵害原告公司著作財產權之情事,上開被告公司之各法定代理人應與被告公司等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林美雪為被告九滎公司等提供服務,係由被告天翔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翔公司)出具名義簽訂契約,並開立發票始完成,此有豪岱公司出具之聲明書(原證12)與天翔公司與豪岱公司簽訂之契約(原證13)可稽。被告天翔公司與被告林美雪為共同侵權行為人,被告天翔公司應與被告林美雪連帶負擔侵權為責任,天翔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林雅琪因執行職務而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亦應連帶負責。爰依民法第28條、第179條、第182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88條第1項、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第8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公司係威虹布業生管系統NP2.0<DBTWIN>電腦程式著作(下稱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被告林美雪於87年6月25日至97年2月22日間,於原告公司測試部擔任產品經理,負責維護並管理系爭著作。詎被告林美雪於97年2月22日離職後,明知被告九滎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九滎公司)、被告昭鎰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昭鎰公司)、被告錦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錦錩公司)、被告勝利蕾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勝利蕾絲公司)、被告詹呂菊(智弘企業社獨資商號負責人)、被告鋒尚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鋒尚公司)、被告大統精密染整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大統公司)所使用之紡織業相關之布業管理系統,均係原告公司享有著作財產權之系爭著作,竟未得原告公司之授權而進入程式後台擅自重製系爭著作;其後更擅自修改系爭著作關於16位元轉換為32位元、百年蟲等程式之異動資訊;另又以新增「可選擇使用系統之公司別功能」、「匯率及匯率轉換功能」、「未收欄位標記功能」,以及修改「包裝功能數量(由3欄至7欄)」、「民國年轉為西元年」、「應收帳款明細表判別邏輯」(同原證11)等方式,改作系爭著作,侵害原告公司對系爭著作之重製權及改作權等著作財產權甚明。被告九滎公司法定代理人張義法、昭鎰公司法定代理人陳瑞村、錦錩公司法定代理人溫錦輝、勝利蕾絲公司法定代理人方海清、智弘企業社負責人詹秀菊、鋒尚企業公司法定代理人王虹傑、大統公司法定代理人葉泉發,均明確知悉原告公司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且渠等亦得藉由與原告公司所簽訂之合約書內容查悉惟有經原告公司授權者,始具有重製、改作、維護系爭著作之權限,卻仍接受被告林美雪就系爭著作提供之維護服務,並就系爭著作為重製或改作,足見其等確有共同侵害原告公司著作財產權之情事,上開被告公司之各法定代理人應與被告公司等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林美雪為被告九滎公司等提供服務,係由被告天翔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翔公司)出具名義簽訂契約,並開立發票始完成,此有豪岱公司出具之聲明書(原證12)與天翔公司與豪岱公司簽訂之契約(原證13)可稽。被告天翔公司與被告林美雪為共同侵權行為人,被告天翔公司應與被告林美雪連帶負擔侵權為責任,天翔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林雅琪因執行職務而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亦應連帶負責。爰依民法第28條、第179條、第182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88條第1項、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第8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
  ①被證2之引證1「E-BC200」(即被證3)水壺架之  整體創作特徵,即包含有一固定座,且該固定座兩側 各形成出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又該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有一折邊,另該固定座之底端係向前     折出一底托,同時該固定座上二鎖孔間亦設有一縷孔    。    ②被證2之引證2「SW-BA010」水壺架已揭示有於二弧彎形夾片間設有一U形飾體。③被證7「水壺架(十)」已揭示於弧彎形夾片頂端設有略微外翻之折邊,另於固定座頂端形成一S狀之折邊,並折邊下方具有一鏤孔。..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已廣泛揭示於上開引證案中,故系爭專利得為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上開引證案所   揭示之技術內容易於思及組合所輕易完成,而不具創作性等語。(2)是本件爭點為:被證2之型號「E-BC200」、型號「SW-BA010」之水壺架及被證7之組合,是否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性?  5.本院判斷:(1)被證2之引證「E-BC200」之水壺架之外觀具有一矩形之固定座,固定座之頂端形成一折邊,底端則往前折出一底托,固定座上另設一鏤孔及二鎖孔,固定座兩側各  形成一對應狀內具鏤空之弧彎形夾片,相較之下,被證2之引證1「E-BC200」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並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A」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被證2之引證2「SW-BA010」之水壺架外觀與系爭專利之差異甚大,其兩側夾片向前靠合後,另設一U字形飾片,惟U字形飾片表面平滑,與系爭專利之U字形飾片表面設 有對稱之扣具裝飾及浮凸紋路等不同。被證七之水壺架外觀未揭示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固定架上之鏤孔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造形特徵,且其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間形成開放空隙,側面觀之呈現一「入」字鏤空之意象,與系爭專利之兩側弧形片靠合後連接,側面觀之呈現一「人」字鏤空之意象不同。比對圖形如附圖(2)又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設計為對象,不得將整體設計拆解為基本的幾何線條或平面等設計元素,再審究該設計元素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見2005    年版新式樣專利審查基準第3-3-22頁),創作性之審查   不得僅依圖說所揭露之新式樣按圖索驥其各個局部設計  是否已見於先前技藝所產生之『後見之明』,即作成易 於思及的判斷,逕予認定新式樣不具創作性;而應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整體形狀與相關先前技藝進行比對,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的觀點,作成客觀的判斷(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7頁)。即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各個部分均已見於先前技藝,只要其設計構成、形狀比例或設計意象等設計內容使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仍應認定其具有組合後之新穎特徵,而該新式樣具創作性(見2005年版專利審查基準第3-3-23頁)。且產品之工業設計,有其整體形狀之專業考量,並非部分視覺單元之簡單加減或視覺單元之任意排列組合即可輕易達成。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已如前述,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不足有動機參酌被證2之引證1、2及被證七之局部造形單元即可將之作簡單組合並易於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形狀,難稱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1.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並提出原證4之產   品型錄、原證6之被告產品型錄、原證7之報價單所示照  片及原證8之系爭產品照片6紙等為證(見本院卷第18、 22至30頁,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因各證據所示之系爭產品整體外觀形狀皆相同,僅花紋、色彩有別,故以原證6型號CD-317A之水壺架為系爭產品代表,與系爭專利比對。2.解釋系爭專利權範圍: (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觀之 ,系爭專利係為一種可供自行車置放水壺之水壺架。外觀創作特點在於略呈矩形之固定座上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頂端設有略為外翻之S狀折邊,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固定座往底端前折出底托。(2)參酌智慧局公布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就新穎之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    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    能性設計(見要點第53頁)。另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   範圍時,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  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 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見要點第54頁)。   (3)系爭專利於申請專利階段,專利公報上之參考文獻可作   為「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比對之依  據,系爭專利經比對後其固定架之鎖孔、頂端設有略為 外翻之S狀折邊及底部前伸之底托等應屬習知技藝內容,故其具有創新之內容為:「1.矩形之固定座設有二鏤孔,上、下鏤孔分別呈扇形及長橢圓形2.固定座兩側各形成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兩夾片逐漸往前靠合與一U形飾體相連結,」。經整理原告對於新穎特徵之解釋,又參酌先前技藝,可得知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應如上述所列。3.系爭產品解析: 原證6型號CD-317A之系爭產品水壺架之設計,包括一略呈長矩形之固定座,兩側各形成出一對應狀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往前靠合,固定座之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固定座之底端向前折出一底托,且固定座上設有一鏤孔、二鎖孔,如此構成系爭產品之整體之視覺效果。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相同: 系爭專利係為一水壺架之外觀,係可供自行車吊掛,系爭產品之水壺架亦具有相同之用途與功能,被告並不爭執,故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物品相同。5.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物品不同亦不近似: 系爭產品之整體外觀與系爭專利相較(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系爭產品於固定座頂端係形成二平行設置之折邊,此與系爭專利頂端形成一外翻之S形折邊不同,系爭產品固定座上開設有一鏤孔及二鎖孔,與系爭專利之固定座上開設有二鏤孔、二鎖孔不同,且系爭產品之鏤孔呈兩短邊端具圓弧修飾之矩形,與系爭專利分別呈扇形、長橢圓形之鏤孔不同,又系爭專利兩側之弧彎形夾片逐漸向前靠合並與一U形飾體相連之設計並未見於系爭產品,故兩者之水壺架外觀整體造形特徵有其差異性。經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外觀,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之外觀特徵差異性明顯,整體產生的視覺印象足使普通消費者得以區別其造形上呈現之視覺效果,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不近似。6.被告辯稱其提出之被證10、11可證明系爭產品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不構成侵權等語(本院卷第161頁)。然「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而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視覺性設計整   體相同或近似,若被告主張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且經   判斷待鑑定物品與其所提供之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  用『先前技藝阻卻』」(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61頁第6至 10行)。本件系爭產品應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係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已構成視覺性整體相同或近似為前提;但本件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外觀與系爭專利已如前述認定不構成近似,則毋庸再判斷系爭產品是否適用「先前技藝阻卻」,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具有得撤銷之事由,然被告所提出之被證2及被證7之證據,不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又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惟經比對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並請求命被告等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即被告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本件損害賠償金額為何等)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4  月  9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西元2014年1月11日起至西元2031年1月16日止。被告銷售之「TX000-00000D內視鏡裝置」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委託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所向中國機械工程協會就系爭產品進行專利侵害鑑定分析,鑑定結論為侵害系爭專利,是被告傳揚公司之系爭產品顯對原告之系爭專利造成侵害。原告如授權第三人使用系爭專利之權利金至少為300萬元,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規定,被告故意侵權應負3倍之懲罰性賠償金額900萬元,原告僅先就300萬部分先為主張。被告林秋雲為被告傳揚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傳揚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另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3項規定,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專利專利之物品,已製造之物品及製造物品之模具、原料應交予原告銷燬。被告迄今仍否認侵權,並辯稱原告之發明專利來源已為日本廠商OLYMPUS發明出,原告使用他人發明申請專利於法不符,已造成業界及消費者對原告之產品產生惡評及負面觀感,已侵害原告之商譽,原告依民法第195條規定,請求回復名譽。(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或第6項獨立項均為相同,而構成文義讀取,縱未構成文義讀取,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及第6項獨立項之均等範圍。系爭產品之圖像鏡射模式,是由主機上的按鍵所控制而切換,並非是管體上之按鈕所切換,並不會「同時」切換。又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6未限定圖像鏡射模式與發光模式是同時切換,由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6最後一段定義「其中,當該控制模組依據該切換訊號控制該發光模組以該第一發光模式或該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照亮該待攝物時,則控制該影像擷取模組以對應該第一發光模式之該第一擷取模式或對應該第二發光模式之該第二擷取模式擷取該待攝物之反射光以形成該第一影像或第二影像。」可知,控制模組是依據切換訊號來控制發光模組以及影像擷取模組切換兩種發光模式或兩種擷取模式,並沒有限定是否為同時切換,不同時切換應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6之文義所讀取。系爭產品之控制模組亦為設置於管體內用來切換光源以及圖像鏡射模式者。系爭產品藉由控制模組來切換發光模式的技術特徵與擷取模式的技術特徵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6之定義所讀取,自應構成文義侵害。(三)被告主張系爭產品之第二發光模組與系爭專利第1項及第6項之發光模組技術特徵不符。惟原告主張之系爭專利之發光模組,乃是一個模組(module),在解釋此模組時,自然包含一個發光體或兩個發光體的狀況,因此在適用文義讀取時,系爭專利使用了兩個發光體之狀況自然應符合系爭專利所定義之發光模組。以手段而言,系爭產品之該二發光體均為發光元件,因此其手段實質相同於系爭專利之發光模組;以功能而言,系爭產品之該二發光體可受控制而切換為第一發光模式或第二發光模式,因此其功能實質相同於系爭專利之發光模組;就結果而言,系爭產品之該二發光體可受切換模組的切換而改變為第一發光模式或第二發光模式,因此其結果實質相同於系爭專利之發光模組。(四)被告主張該切換裝置僅為純之光源切換裝置,並未控制變更該影像擷取模組之參數,因此系爭產品上之該控制切換開關、該影像擷取模組與系爭專利第1項及第6項之發光模組技術特徵不符。惟被告主張系爭產品之切換裝置(管體上的按鈕),並非控制模組,而係切換訊號來源,是用來提供切換訊號的。系爭產品之切換裝置在按下後,即可使得前照發光體(第一發光體)關閉並使側照發光體(第二發光體)發光,其按鈕至兩個發光體之間必然有一實體電路機構來進行訊號及電源的傳遞,此實體電路機構即應為系爭專利之控制模組所文義讀取。另系爭產品主機上亦存在有按鍵可以切換為鏡射模式(第二影像擷取模式),此按鍵實質上提供切換訊號,實際上由該按鍵至影像擷取模組之間亦必然存在有一實體電路機構來進行影像的鏡射,此實體電路機構即應為系爭專利之控制模組所文義讀取。以手段而言,系爭產品之前述實體電路機構係電性連接於該二發光體,亦連接於影像擷取模組,因此其手段實質相同於系爭專利之控制模組;以功能而言,系爭產品之前述實體電路機構可依切換訊號來控制該二發光體以第一發光模式或第二發光模式發光,亦可依切換訊號來控制該影像擷取模組以第一擷取模式或第二擷取模式來擷取待攝物之反射光,因此其功能實質相同於系爭專利之控制模組;就結果而言,系爭產品之前述實體電路機構可以達成切換發光模式及影像擷取模式的效果,因此在結果而言實質相同於系爭專利之發光模組。(五)並聲明:1.被告傳揚公司、被告林秋雲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300萬元,暨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之利息。2.被告傳揚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已製造之物品及製造物品之模具、原料應交予原告銷燬。3.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事實審民事判決書全部內容(包括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不小於20號字體分別登載於蘋果日報、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之全國第一版各1日。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5.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公司主要營業項目為電機、電子機械、一般、光學、精密儀器之製造、批發、零售。詎被告陳冠男自98年7月1日起至101年1月30日止,原任職原告公司總經理兼上開營業項目之研發設計,竟於任職原告公司期間(即100年12月2日),暗自於臺中市○區○○街○號3樓另申請設立被告威東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威東公司),擔任法定代理人,經營與原告公司相同之營業項目,並於100年12月12日在原告公司股東臨時會上表明以其為首之研發團隊,將退出原告公司之研發設計與經營,迫使原告公司陷於停業窘境,且意圖為自己不法之利益,分別將其職務上所完成之第M415508號「具有音圈馬達的量測裝置」專利、第M414583號「接近待測物的積分球」專利、第M414587號「微力氣壓針座」專利及公開號第201243336號「氣油壓針座」專利,私自以其名義申請登記為專利權人,侵害原告之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甚明,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7條第1項之規定,及兩造於100年12月12日職務保密契約書第3條:「甲方在職期間,接受公司任命之職務,所有研究發明之著作專利及智慧財產權,均屬公司所有,亦屬乙方在營業上所應保密之營業資產」之約定,提起本件訴訟。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22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使用著作權權利金
(一)原告為「TCAM/WIRECUT線切割軟體系統(WTCAM)」、「TCAM/TURBOCAD電腦輔助繪圖系統」(下稱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並於民國81年、82年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登記在案。原告與被告於82年間簽訂系爭著作之授權契約二份,約定原告將系爭著作授權給被告使用,被告應按月給付原告「獨家授權月費」,並以銷售額之一成按季給付「銷售權利金」。(二)被告於101年2月間即未附理由停止給付「獨家授權月費」,經原告以電子郵件催告被告並給予期限給付但仍未獲被告回應,至同年2月23日原告以電子郵件通知被告,因被告未履行義務故雙方合約自同年3月1日終止,被告不得再販售系爭著作之產品。惟被告仍不顧上開情事,繼續僭稱為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且未於系爭著作重製物之版權頁上載明原告名義,並持續重製、以銷售方法對外散布系爭著作,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故原告遂向檢察官提起公訴,並經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刑智上訴字第62號刑事判決確定在案。(三)上開判決認定,原告101年2月單方宣告系爭著作授權終止不生效力,故雙方授權契約並未中止。故原告即於105年9月2日上開判決確定後發函予被告,請求支付101年間至105年間之授權費用,惟未獲被告之回應,遂於105年10月19日再發函通知被告雙方系爭著作之授權合約已於105年10月20日終止,被告不得再重製、銷售系爭著作之產品。(四)請求金額之計算1.102年7月至105年10月19日期間之「獨家授權費」:被告自102年7月後即未按月給付「獨家授權月費」予原告,而依被告102年1月至6月給付原告「獨家授權月費」平均為新臺幣(下同)53,230元,故被告應給付原告102年7月至105年10月19日之「獨家授權月費」共2,109,682元。2.101年3月1日至105年10月19日期間之「銷售授權金」:推算被告銷售系爭著作軟體之營業額,係以一套系爭著作軟體相對應即會有一顆硬碟鎖為基礎,以硬碟鎖之消耗量合理推算被告之銷售總額。被告自101年3月至105年10月19日期間,硬碟鎖消耗量估計約為662顆,而平均每套系爭著作軟體銷售額約193,050元,故得合理推算被告自101年3月1日至105年10月19日期間,於臺灣及中國銷售系爭著作軟體之營業所得共為127,799,100元,並以此計算百分之十授權金為12,779,910元,扣除被告於101年4月5日、101年7月5日、101年10月5日、102年1月4日、102年4月3日匯入原告戶頭之授權金共986,973元,原告可請求被告給付11,792,937元之授權金。3.綜上,被告應給付原告共13,902,619元之授權費用。(五)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1,390萬2,619元,即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如受有利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TCAM/WIRECUT線切割軟體系統(WTCAM)」、「TCAM/TURBOCAD電腦輔助繪圖系統」(下稱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並於民國81年、82年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登記在案。原告與被告於82年間簽訂系爭著作之授權契約二份,約定原告將系爭著作授權給被告使用,被告應按月給付原告「獨家授權月費」,並以銷售額之一成按季給付「銷售權利金」。(二)被告於101年2月間即未附理由停止給付「獨家授權月費」,經原告以電子郵件催告被告並給予期限給付但仍未獲被告回應,至同年2月23日原告以電子郵件通知被告,因被告未履行義務故雙方合約自同年3月1日終止,被告不得再販售系爭著作之產品。惟被告仍不顧上開情事,繼續僭稱為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且未於系爭著作重製物之版權頁上載明原告名義,並持續重製、以銷售方法對外散布系爭著作,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故原告遂向檢察官提起公訴,並經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刑智上訴字第62號刑事判決確定在案。(三)上開判決認定,原告101年2月單方宣告系爭著作授權終止不生效力,故雙方授權契約並未中止。故原告即於105年9月2日上開判決確定後發函予被告,請求支付101年間至105年間之授權費用,惟未獲被告之回應,遂於105年10月19日再發函通知被告雙方系爭著作之授權合約已於105年10月20日終止,被告不得再重製、銷售系爭著作之產品。(四)請求金額之計算1.102年7月至105年10月19日期間之「獨家授權費」:被告自102年7月後即未按月給付「獨家授權月費」予原告,而依被告102年1月至6月給付原告「獨家授權月費」平均為新臺幣(下同)53,230元,故被告應給付原告102年7月至105年10月19日之「獨家授權月費」共2,109,682元。2.101年3月1日至105年10月19日期間之「銷售授權金」:推算被告銷售系爭著作軟體之營業額,係以一套系爭著作軟體相對應即會有一顆硬碟鎖為基礎,以硬碟鎖之消耗量合理推算被告之銷售總額。被告自101年3月至105年10月19日期間,硬碟鎖消耗量估計約為662顆,而平均每套系爭著作軟體銷售額約193,050元,故得合理推算被告自101年3月1日至105年10月19日期間,於臺灣及中國銷售系爭著作軟體之營業所得共為127,799,100元,並以此計算百分之十授權金為12,779,910元,扣除被告於101年4月5日、101年7月5日、101年10月5日、102年1月4日、102年4月3日匯入原告戶頭之授權金共986,973元,原告可請求被告給付11,792,937元之授權金。3.綜上,被告應給付原告共13,902,619元之授權費用。(五)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1,390萬2,619元,即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如受有利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之著作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按著作權法第4條第2款規定,依條約或協定,倘中華民國人之著作於該國享有著作權保護者,外國人之著作亦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蓋我國自91年1月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與包括日本在內之現有全體會員即建立著作權互惠保護關係,依前開規定,日本人之著作亦受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是以,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雖係依日本法所設立之外國法人,然就其著作仍得依我國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二)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為系爭訂購圖表及設計圖之著作人: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係以販賣工廠用機械零件為其主要業務之一。為遂其業務,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於99年6月間發行「2010年日文版產品型錄」,該型錄上刊載包括「修正附表1」所列各項目在內之「訂購圖表」及「設計圖」(下稱系爭「訂購圖表」及「設計圖」)。又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之前身為同名之「株式會社ミスミ」(下稱舊株式會社ミスミ)。舊株式會社ミスミ於94年4月1日更名為株式會社ミスミグルㄧプ本社(MISUMIGroupInc.,下稱ミスミ本社),同時新設分割出同名之公司即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依分割計畫書條款,ミスミ本社將分割時其所有之專利權、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以及相關之授權契約,移轉由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承繼。舊株式會社ミスミ於94年4月1日進行更名及新設分割前,即於其歷年日文版產品型錄上,陸續發表修正附表1所列系爭「訂購圖表」及「設計圖」之一部分,各該日文版產品型錄上,均列有舊株式會社ミスミ之公司名稱,依著作權法第13條規定,應推定舊株式會社ミスミ為著作權人。舊株式會社ミスミ於94年4月1日之新設分割時,在分割前創作完成之系爭訂購圖表及設計圖之著作權,已移轉由原告承繼。嗣於94年4月1日新設分割之後,原告自2005年日文版產品型錄起,又陸續發表修正附表1所列系爭訂購圖表及設計圖之一部分,且不論分割前或分割後,且型錄上均列有株式會社ミスミ之之名稱,是應推定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為94年4月1日以後出版型錄內揭載之訂購圖表及設計圖之著作權人。株式會社ミスミ為推廣其海外業務,陸續將其產品型錄供海外營業據點翻譯為多語言版本,其中包含子公司即原告台灣三住公司於99年9月所發行之「2010年中文版產品型錄」。復查,上開中文版型錄雖係由台灣三住公司翻譯為中文,惟該型錄之翻譯僅為單純產品名及說明之迻譯,構成其著作重要部分之設計圖與表格數據等資料均與日文原作完全相同,難謂該翻譯已達著作權法所稱改作程度,是以,無論就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所發行之日文版產品型錄,或授權由台灣三住公司所發行之中文版產品型錄,修正附表1所示訂購圖表及設計圖之著作權人均為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三)系爭產品型錄之訂購圖表及設計圖分屬著作權法所稱編輯著作及圖形著作,為著作權法所保護:(1)系爭訂購圖表具有原創性,為著作權法所保護之編輯著作:依自動化零件業界之實態,通路商即係反映市場需求,挑選所欲販售之產品規格,並指示製造商進行生產。然而,隨著市場擴大及市場分工,製造商與消費者間則由通路商搭起橋樑,由通路商蒐集消費者之市場需求,並將該等市場需求轉提供予製造商,並指示製造商製作相對應規格、尺寸之零件,此一市場需求之相關知識,即是各家廠商之智慧心血結晶,而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即係根據其長年以來之市場經驗,整理、編輯訂購圖表中之規格,並定期指示如「タカイコㄧポレㄧション」(TAKAICORPORATION,下稱「高井公司」)等製造商製造追加之規格,系爭訂購圖表均係由原告逐年挑選、編輯、累積而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可證系爭訂購圖表具有創作性甚明。比較其他競爭同業所使用之型錄,顯見各公司之圖表編輯方式均不相同,足證訂購圖表之資料選擇(例如:挑選哪些尺寸?決定要在型錄上編列何種資訊?),實係根據眾多通路商之市場經驗所各自挑選決定。系爭訂購圖表經排列組合方式以及資訊歸納整理之結果,即為原告之創作性所在。綜上可知,系爭訂購圖表之編排,係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透過特別設計之排列組合方式,以及資訊歸納整理所創作之最簡化圖表,係以最有效率之方式表達最多之資訊,此即為原告就資料編排之原創性甚明。(2)系爭設計圖具有原創性,為著作權法所保護之圖形著作,同時作為訂購圖表之素材之一,而亦屬編輯著作而受保護:原告所主張之系爭設計圖並非實際作為工業生產之用之設計圖,而係為便於消費者訂購所繪製之產品示意圖。蓋產品示意圖之繪製目的並非使受過工業製圖相關基本訓練之人可理解,而係僅需使消費者得以理解即可,因此各廠商均有自行使用之示意圖,並無所謂的繪圖共通規則存在。競爭同業廠商就相同產品之設計圖,亦與原告及被告型錄之內容大相逕庭。設計圖應該如何繪製,除與產品本身構造相關以外,更重要者,乃各家廠商係如何透過圖面,使之與表格所載尺寸數據結合搭配利用。況且,原告等所主張之系爭設計圖,不僅作為圖形著作而受著作權法保護,經過原告之選擇,並與規格表、材質表等加以編排、結合後,設計圖已成為訂購圖表之一部分,作為編輯著作而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四)被告等未經授權而重製系爭訂購圖表及設計圖,侵害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著作權:被告伽納公司之負責人王玉玲及其受雇人蔡志隆,原為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之子公司即原告台灣三住公司之員工。被告王玉玲係自93年7月28日到職,於95年10月25日離職;被告蔡志隆係自90年9月17日到職,於95年3月15日離職。於任職期間,被告王玉玲所任客服工作,包括接受顧客零件訂單之工作,被告蔡志隆係任業務工作,工作內容包括向顧客直接說明產品;且被告王玉玲、蔡志隆於97年9月起投資被告伽納公司,並以材料及機械零件為業。此均為被告等所不爭執。被告王玉玲、蔡志隆兩人自對原告系爭著作物訂購圖表及設計圖之操作及優點十分詳熟,且有充分機會接觸(access)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授權其子公司所出版之中文版產品型錄。經比對被告伽納公司2011年版型錄與原告台灣三住公司2010年中文版型錄,就原告所列200項著作物,於被告等發行之產品型錄中所揭載之相同項目,其商品類型、設計圖、訂購圖表、產品材質、外觀特徵之說明與產品相關之補充說明等,均與原告著作物完全相同或已達實質相似之程度,足證被告等係抄襲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之系爭著作物,用以製作伽納公司型錄甚明。被告伽納公司未經授權,抄襲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所著訂購圖表及設計圖,侵害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之著作權,為此依著作權法第84條、第88條第1項、第88條之1、第89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188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並應將其已重製、改作、編輯、散布、公開傳輸之侵權物品全部回收、銷毀並撤除,同時將判決內容登報。(五)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所發行型錄經原告投入大量心血、金錢,一一繪製設計圖及製作訂購圖表,使消費者參照訂購圖表及設計圖,只要提供最簡單的一串數據(即訂單數列)即可快速、正確地訂購客製化商品。此種建立在型錄之上的特殊訂購體系係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所獨創,自78年起即開始使用。又原告台灣三住公司自87年起即於台灣地區使用上開獨創之販賣體系,長久以來已累積了穩定且眾多的顧客群。統計自98年至101年9月間,於台灣地區共計發出9,776本型錄,年間發送對象數最高曾達2057間公司行號。此種建立在特殊訂購圖表、設計圖、特殊型號編排之上而提供迅速出貨之訂購服務,不論在日本或台灣之工廠用零件業界已為普遍認知,而成為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及原告台灣三住公司提供客製化零件服務之表徵。被告伽納公司藉由仿襲原告等產品型錄,並以之提供類似之郵購、網購服務,使消費者混淆、誤認被告伽納公司之商品、服務係來自於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與台灣三住公司,而奪取習慣原告所提供服務之消費者,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而構成不公平競爭。又縱認被告伽納公司所發行型錄與原告等所發行型錄未達混淆程度,亦應認其仿襲原告所著型錄用於之行銷,以及仿冒產品型號之行為,係屬詐取原告努力成果之不公平競爭,而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六)關於損害賠償之計算:(1)被告等侵害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著作權之部分,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第2款規定,請求以被告等因侵害著作權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損害賠償,即為被告等所節省之開發成本,應得以原告因創作包含系爭設計圖及訂購圖表在內之產品型錄,所支出之製作成本作為計算損害賠償額之依據。退步言之,縱認不能依上開方法認定損害賠償數額,因被告王玉玲、蔡志隆等為原告子公司之離職員工,惡意侵害原告所著型錄著作權並作為不公平競爭之用,其情節惡性重大,應可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法院依被告等侵害情節酌定數額,且不受一百萬元上限之限制。(2)被告伽納公司仿製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所著設計圖及訂購圖表,並用於型錄及產品製造,已違反公平法第20條或第24條規定,應依同法第30條停止其侵害行為,並依第31條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伽納公司以「搭便車」之方式剽竊他人努力之成果,侵奪原告台灣三住公司之顧客,其不公平競爭之行為間接致供貨予原告台灣三住公司之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之營業利益受到減損,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請求被告伽納公司給付1,650,000元。被告伽納公司使用與原告台灣三住公司相近似之型錄,違反公平法第20條或第24條,致原告台灣三住公司受有營業利益之損害,原告台灣三住公司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請求被告伽納公司給付1,650,000元。(七)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自行或委請他人重製、改作、編輯、散布、公開傳輸相同或近似於修正附表1E列所列之著作物及產品,其已重製、改作、編輯、散布、公開傳輸者應予全部回收、銷毀並撤除。(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1,65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被告伽納企業有限公司另應給付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1,65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4)被告伽納企業有限公司應給付原告台灣三住股份有限公司1,65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5)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最後事實審民事判決書內容(包括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不小於20號字體登載於蘋果日報、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各一日。(6)就訴之聲明第一項至第四項之請求,原告等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7)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貳、被告抗辯:(一)「FA自動化機械標準零件」之行業背景:本案所涉「FA自動化機械標準零件」等產品之存在已歷時百年以上,所謂「標準化」,乃相對於「客製化」之定作而言。標準化之零件,其規格均由製造廠商統一規格並沿用百年,其後甚至經官方統一其標準。系爭工業產品標準化之目的,即在使該等產品得泛用於各類客戶之機械產品,從而該等商品早於製造廠商之廠房內大量生產,其後類如被告公司及原告公司等通路廠商,一旦有客戶下訂,因該等貨品均屬標準規格,大量生產,客戶即不須經歷長時間交貨期之等待,日後若有其他客戶訂購相同產品,因為早於前次交易訂購一定數量而有剩餘,故而可以立刻交貨,抒解被告公司之倉儲壓力。被告公司與原告公司均不職司製造該等標準零件,而僅屬於類似零售商之地位,被告公司與原告公司於型錄中所表示該等產品之編號、各項規格之數據,均無決定之權而依循眾多製造廠商百年以來既定之規格,原告公司宣稱係由其標準化相關產品,並非事實。(二)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並非附表1所列訂購圖表及設計圖之著作權人:原告公司所主張之系爭訂購圖表、設計圖等均早於原告公司所稱發表之時即普遍流通於業界,此由高O株式會社(TOOOOCOOOOOOOOO)於西元2002年發行之型錄(被證九)可證,該型錄於西元2002年發行時,第5頁即有原告附表1第141、142項「彈簧定位柱/附法蘭定位柱」(FPJL、FPJH)之商品(參被證八第34頁);被證九型錄第8頁亦有原告附表1第178、179、180、182、183項,分別為「壓入式定位珠/座」(PFSSN、PFPSN、PFPPN)、「附法蘭定位珠」(FBPJ、FBPJS)之商品(參被證八第40、41頁),其中被證九型錄第8頁之前揭產品,依原告起訴狀附表1之記載,遲至西元2005年4月方於型錄宣稱為「新產品」,足見被告所稱原告公司根本不職司製造,原告所稱「首度發表」,僅係原告公司開始自製造商方面進貨、販售該等產品,實難認定原告公司為該等設計圖、規格表,甚至整體編排之著作權人,至為明確。業界慣例均係由製造廠商直接提供產品相關規格表、設計圖等資訊與通路,俾利銷售,被告公司型錄所載之各項產品規格型號及設計圖均有其正當合法來源,可證絕非如原告所主張其為著作權人至明。(三)原告公司所主張訂購圖表、設計圖均不具原始性、創作性,並非著作權法所保護之圖形著作、編輯著作:原告公司主張其型錄所載各項產品之訂購圖表,至早於89年間即陸續於型錄內發表云云。惟查,該等型錄所載產品,早於百年前即標準化並泛用於各項機械產品,單就日本及國內從事銷售該等標準零件之企業即有數十家之譜,甚至有經營長達數十年之久者(詳被證三、四、五、六末頁),且該等企業之型錄內容亦不乏載有相同產品,產品代號亦均相同之情形(被證三、四、五、六)。若該等型錄之內容若有侵犯著作權之虞,何以原告公司不早於數十年前,於其母國境內提告,卻遲至今日方於國內主張侵權?足見原告公司就該等產品之銷售,並非空前,依照該等產品之規格所製作之訂購圖表自亦難謂有何原始性至明。另參以原告公司型錄內各項產品之訂購圖表,與被證三、四、五、六之型錄所載各項產品之規格介紹,同樣包括產品名稱、照片、設計圖、訂購圖表、附註說明等資訊,實無可資區別之變化,顯然型錄內所附資料均係產品說明所必須之資訊,並無特別之處,純為依照業界一般通用之方法加以選擇編排,缺乏創作性,至為明灼。又本案所涉標準零件,乃係承襲百年以來之標準規格,相關設計圖早已廣為業界流傳,且均如原告公司所主張之設計圖,係「以剖面法及透視法以圖示將產品構造呈現,並於圖側詳細標示尺寸代碼」,甚至代碼亦均相同。從而原告公司實未舉證其就系爭設計圖具備原始性至明。再者,參酌原告公司及被告公司型錄內所附產品設計圖,均係將該等產品之樣貌以剖面圖表示,並忠實顯示各部分之尺寸規格,舉凡產品代號、尺寸數據、甚至各項尺寸之代碼,均與坊間其他同業所使用之設計圖大致相似,顯示該等產品不僅因襲多年而為標準化產品,並非訂製;甚至產品代號、尺寸數據、甚至各項尺寸之代碼,亦早成業界慣例而通用,同業型錄部分產品之設計圖間或存些微之差異,亦多係尺寸標示之順序所致。準此,原告公司採取前揭資訊製作之設計圖,實毫無創作高度可言,難謂係著作權法所保護之圖形著作至明。(四)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所主張之型錄整體編排並非著作權法所保護之編輯著作:原告以原證6、7為據,主張型錄編排絕非完全相同云云。惟原證6、7所附型錄,其內容和整體編排,實際上均包括產品規格表等資訊,大同小異。復參以被證三、四、五、六所附型錄,其內容編排均有「產品名稱、照片、設計圖、產品規格數據(即原告所稱訂購圖表)、附註說明、訂購範例及出貨日」等必要之銷售資訊,若論整體編排,業界流通之型錄內容均大同小異。本件所涉產品型錄所提供之資訊,其目的本即係為忠實表示實體工業製品,原告亦不否認型錄所提供乃係規格、尺寸、材質等「必要」資訊。被告型錄內特定商品縱有與原告公司型錄相同或部分相同,亦非因抄襲而來。故系爭型錄中訂購圖表之資料選擇、編排均不具創作性。(五)被告等並無重製、改作、散布、公開傳輸系爭訂購圖表、設計圖及型錄整體編排之行為:被告公司型錄所包含之資訊,均係來自供貨廠商,有正當合法來源,並經自行編輯而成,其來源均經整理詳如被證14。實則原告公司就其主張被告公司侵權之產品,根本就是透過日本三O公司向日商高O公司(TOOOOCOOOOOOOOOO)所購買而引進,型錄內相關數據表及設計圖亦均係由其提供,此業經刑事不起訴處分書內載明勘驗認定明確。證人唐念慈之證述業已證明被告公司型錄之製作係參考供貨廠商,並且明確表明因為原告公司並未供貨,所以不曾參考原告公司型錄。(六)被告公司之型錄並非「接觸」原告公司型錄而來:95年間被告王玉玲係因懷孕離開原告公司,被告蔡志隆則係前往大陸發展,96年返台之後,雖然加入以被告伽納公司為雇主之勞健保,但當時實因身體狀況,在家休養1年之久,並未實際參與經營,且當時被告伽納公司係由被告蔡志隆之弟蔡OO1人實際經營,主要經營咖啡豆販售、咖啡機器維修、以及餐廳器材之販售,直至97年9月被告王玉玲、蔡志隆方投資伽納公司,並至98年間方開始從事FA機械標準零件之販售業務。相隔多年,指稱被告等人有「接觸」而非法重製之侵害著作權行為,實為牽強。(七)兩造型錄內容並無「實質近似」之情形,業經臺灣新北地檢署102年度偵字第1657號不起訴處分書內認定明確:(1)設計圖部分:本件所涉型錄,既係為銷售工業製品之用,而工業製品之設計圖、規格表、材質表,其目的均在使任何受過基本訓練之人均能理解,因此遵守共通之規則,目的在忠實表現出工業製品之實體本身。因此不僅設計圖,包括規格表、材質表、補充說明等資訊,目的均係為表現工業製品之實體,為令查閱之人可以理解,不僅要「相似」,甚至必須「一樣」,被證8對照表(第48、42頁)業已證明兩造之型錄關於「設計圖」之部分有「標示位置、代號與左右相反」之情形,此亦為原告所是認,實已足證被告仿冒之指控並非事實。實則被告型錄內關於原告主張之設計圖,業經被證8詳加比較,仍有若干顯見並非襲自原告公司之特徵,足徵該等設計圖不僅不具原創性,益證絕非仿冒自原告公司而來。原證19主張僅「將標示代號之顏色變更」之情形,被證8均已另行以實線將不同之處圈起,原告所述亦非事實。(2)規格表部分:比對兩造型錄之內容,亦可發現有不同之處。例如規格表部分,被告型錄第64頁之內容,由於銷售之產品相同,關於產品規格當然一模一樣,然除此之外,關於規格表之編排仍有不同之處,均詳如被證8(第3頁)之比較。且前揭規格表僅為節錄,然單就原告公司投影片資料節錄之部分,即可發現有多處不同。包括代號「C」欄位即為原告公司規格表所無;另「M」欄位之表示方式,兩造型錄亦有明顯不同。除此之外,被告公司型錄之型號組合方式即與原告公司不同,參諸被告公司型錄第64頁,型錄內除「標準型」之外,同時組合「2孔型」、「2孔攻牙型」,因此被告公司型錄之規格表,尚有代號「2孔型」之「S」、「P」,以及「2孔攻牙型」之「M1」、「P」等欄位,與原告公司分別安排於第1-239、1-245頁,顯然並不相似。(3)材質表部分:兩造型錄所收錄之產品既為相同之標準工業製品,甚至可能係相同來源,材質規格數據當然應該相同。且被告型錄日文直譯之情形適足以為被告之型錄並非襲自原告公司之證明。原告公司一方面主張整體編排,另一方面卻又不同頁數之產品,依照被告型錄之編排,集中主張侵權,或將其型錄之特定型號產品挑出主張侵權,不僅前後矛盾。更足以證明被告公司編排產品型錄,有其獨特之邏輯,而與原告公司不同,如何可認定係抄襲自原告公司,其主張之不可採。以上差異,業於臺灣新北地檢署102年度偵字第1657號不起訴處分書(被證16)內載明:「經比對型錄內產品設計圖,被告伽納公司與高O株式會社之型錄中設計圖形較相符,與原告之型錄產品設計圖則有部分零件之正視圖圓型線條數量不同、側視圖邊緣線條數量不同、側視圖圓型線條數量不同、俯視圖之開孔位置不同、蛇管位置線條不同等情形」;另外「線性軌道(鋼製)-滾珠型」、「分度定位柱-薄壁用」等產品之產品設計圖,被告公司與原告公司亦不相同,而與GOOOOO公司之型錄大致相同(被證十六第3頁),可證被告公司型錄絕非抄襲自原告而來。(八)被告公司2010年之型錄,適足以為被告公司2011年型錄並未抄襲原告公司之證明:被告公司2011年型錄,係來自2010年版本之增補,包括型錄之整體編排均沿襲2010年之型錄,至於原告主張侵權之項目,則全部屬於2011年增補之部分,就此,被告公司就系爭產品規格等資訊,均已詳細交代來源,因此不論係材質表、規格表、設計圖、補充說明,或是前揭資料之整體編排,被告非抄襲原告公司,至為明灼,原告既然並未主張被告2010年型錄係抄襲原告公司,而被告2011年型錄之編排卻係承襲自2010年版本之被告型錄,可證被告2011年之型錄絕非抄襲自原告公司。(九)原告提出其與伍O公司、盤O公司之和解契約,均與本件無關:原告提出其與伍O公司之和解契約(原證30)所涉之伍O公司之M12、M13型錄內容,係分別於西元2012、2013年出版,根本係於被告2011年型錄完成之後,和解內容中認定伍O公司侵權之M12、M13型錄內高達2,000餘項之產品,無一為三O公司此番起訴被告侵權之產品,由原告公司主張伍O公司之型錄係2012、2013年版方有侵權之情形以觀,適足反證伍O公司此前之型錄並無侵權之虞,被告因向伍O公司進貨,型錄製作時參考伍O公司供貨產品之規格,何來侵權之有。又盤O公司於93年與原告公司在母國日本成立之訴訟上和解(原證31),和解契約既簽署於93年,則侵權之事實勢必發生於該案起訴之前,而本件被告被控侵權者為2011年型錄,原告並未證明二者有何關係,且依和解筆錄第4條之記載,雙方之爭議顯係針對「プラスチック金型部品」亦即「塑膠金型模具零件」,與本件「FA機械標準零件」毫無關係,原告公司提出系爭和解筆錄,顯係意圖混淆。(十)被告伽納公司使用「2011年伽納型錄」,並無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及24條之規定:系爭型錄之形式既早於坊間廣為流傳,且不乏歷史悠久之同業,其型錄內容均大同小異,原告公司無從據而主張該等型錄為其具識別力之特徵,遑論已達混淆商品或服務之來源之程度。系爭型錄所載產品,均非原告公司或被告公司實際製造,相關規格(包括產品代號)均係由製造商提供,原告公司竟主張該等編號均係其自行研發,實屬不可思議,以之認被告公司「搭便車」,違反「效能競爭」之本旨更屬無據。反而係原告公司威脅供貨廠商不得供貨被告公司,方屬違反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1款之行為。(十一)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參、兩造不爭執之事實:一、原告株式會社ミスミ於99年6月間出版2010年日文版產品型錄。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9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0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李相台醫師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並開設李相台診所,  專門治療靜脈曲張,為使一般大眾易於了解有關靜脈曲張之 成因、類型、症狀、自我檢查、醫療檢查、治療方式、預防保健……等相關醫學知識,原告於93年3月間架設「李相台診所Dr.Lee'sClinic」網站,網址:http://www.drlee.c om.tw/index.asp(下稱原告網站),原告網站全本內容厚達190多頁,以及原告其他網頁頁面,全部為一完整之靜脈  曲張系列著作(下稱系爭著作)。參照中華電信就智慧財產 法院於另案函詢有關原告網站上傳記錄之電子郵件與Ftp  Log檔確認之回覆可知,系爭著作早於93年11月9日即已上 傳公開於網路上,而原告系爭著作之著作完成時間係在上述各自之上傳時間前,系爭著作亦有於報章雜誌發表刊載:如  聯合報96年6月15日之「靜脈曲張遠離三溫暖」、常春月刊 90年3月號之「輕鬆自在做雙腿的主人」、健康世界雜誌92年5月號之「靜脈曲張知多少?」、聯合報96年6月15日之『「血濃體質」與靜脈曲張』、聯合報95年7月25日之「打工站半天美腿爬滿小血管……」共6篇文章同受著作權法之保護。綜上可知,原告在報章雜誌上登載以及網頁內容之相關記載,其著作人與相關著作權應屬原告所享有,而原告網  站架設完成後亦持續更新、增補相關內容,故原告網站上之圖文資料均係原告所撰擬,應屬原告受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二)原告偶於網路上發現網址www.zubeijian.tw、www.zubeujian.com.tw網頁(下稱系爭網域)上有「如何分辨是否得靜脈曲張?」、「什麼是靜脈?靜脈有什麼用?靜脈曲張怎麼引發?」、「形成下肢靜脈曲張的幾種原因」、「洗三溫暖泡溫泉等會導致靜脈曲張越嚴重」、「輕鬆治癒腿部靜脈曲張」、「什麼是血濃體質呢?與靜脈曲張疾病關係!」、「靜脈曲張的成因」、「什麼是靜脈壓」、「靜脈曲張的類型」、「靜脈曲張的症狀」、「自我檢查」、「靜脈皮膚炎」、「靜脈潰瘍」、「預防靜脈曲張伸展操」、「靜脈高壓運動」、「彈性襪太緊可能會導致血栓」、「打工族,小心靜脈曲張」共17篇語文著作;「腳板運動」、「上下墊腳」、「靜脈潰瘍」、「靜脈皮膚炎」、「靜脈曲張的類型」攝影著作共22禎;「自我檢查」、「瓣膜圖」、「預防靜脈曲張伸展操」、「靜脈高壓運動」美術著作共16禎如劃記處,上開文章、攝影、與美術著作均與原告之著作實質上相似、甚或相同,顯係抄襲、重製原告之相關著作而來,並持之於網路上公開傳輸。被告甚或將原告著作全數改作成簡體中文,且抄襲原告受報章雜誌刊載,註明作者為原告之文章,自已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被告擅自重製、改作、擅自公開傳輸原告享有著作權之著作,且上開語文著作均未註明原告姓名及出處,被告顯已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所享有之著作權,且上開文章中之「輕鬆治癒腿部靜脈曲張」一文,竟出現原告李相台之姓名共三次,被告顯知悉上開語文著作之作者為原告,甚或連原告已於美術著作旁加註「靜脈曲張李相台診所版權」,被告亦將之省略,顯屬故意侵害原告之系爭著作,並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中之姓名表示權,觀諸被告所侵害原告之著作,其中主要內容皆抄襲自原告、且均為主要篇幅,在去除抄襲自原告之著作內容後,被告網頁實無內容可言,且被告對於抄襲段落皆一字不改,標點符號亦完全相同,自屬實質近似,可推定有直接接觸原告著作。(三)系爭著作具原創性,為受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  原告為一專精於靜脈曲張治療之專業醫師,於88年間成立李 相台診所,至96年間為止,靜脈曲張已治療靜脈曲張超過萬例,在此領域素有良好聲譽。因原告長期關注靜脈曲張治療及預防,於93年3月間架設原告網站,將原告所撰寫有關靜  脈曲張之相關治療、預防等系列文章,以深入淺出且有系統 之方式,讓一般非醫學專業背景之人容易接受。又系爭著作完成時間為92年間,上傳至網路時間為93年間,首開以中文  白話方式撰述一系列完整靜脈曲張之相關文章,使一般大眾 能快速了解,與一般以英文或中文撰寫且艱澀難懂之教科書或論文有別,此可參原證4、5等教科書及論文之內容,上開論文以大量專業名詞如「壓迫治療法」、「大隱靜脈」、「小隱靜脈」、「鬱積性皮膚炎」、「表淺血栓性靜脈炎」、「濕疹」、「隱靜脈」、「淺、深靜脈間穿通支功能不全」、「股靜脈」、「膝膕靜脈」、「足背靜脈」……等文字  ,且全無圖片或照片輔助,一般民眾應難以理解,另系爭著 作之內容數據及結論,乃原告自85年執業專門治療靜脈曲張以來,透過問卷之設計,就其病人所做之調查,在回收問卷  後,經分析統計之結論。故原告所完成之系爭著作確具有原 創性,應受著作權法保護。(四)被告有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之故意、過失:1.被告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重製、擅自改作、擅自公開傳輸原告之系爭著作,且本件刑事部分經原告告訴後,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調查,被告詹文杰亦承認有侵權行為之事實。原告於102年11月18日提出刑事告訴,經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調查,並於103年7月1日召開偵查庭時,方知悉被告網頁為被告驄豪公司所有,被告詹文杰亦自承為被告驄豪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系爭網域係其販售彈性襪業務範圍內之行為,被告已自承有接觸原告著作,且被告對於各抄襲段落皆一字不改,標點符號亦完全相同,已屬實質近似,可推定有接觸原告著作。2.被告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被告省略原告姓名,自已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有著作權  法第16條第1項之適用。被告侵權行為係直接接觸原告網站 內容,且明知原告為著作人,仍將原告姓名省略並擅自具名,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顯欲將原告之著作作為自己之創作,已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3.被證3即中國廣州市驄豪紡織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州驄  豪公司)委託書,原告否認其形式上之真正及證明力,因被  證3對造所稱委託書文件係私文書,可自行繕打製作,被告 應先證明其真正,否則應無證明力。另被證5即被告主張寄給廣州驄豪公司電子郵件,為台灣固網寄給○○○之電子郵件,及被告驄豪公司與廣州驄豪公司之信件及台灣固網之函件,其函件時間點均於原告102年11月18日提起刑事告訴之後,顯為被告驄豪公司事後所製作。參照被證5之內容,僅有第7至10頁為電子郵件,且該電子郵件應為「台灣固網寄給○○○之電子郵件」,並非被告所稱「被告寄給廣州驄豪公司電子郵件」,且檢視該○○○之電子郵件為00000000@00000.00000.000,經上網搜尋可知,該電子郵件即為被告驄豪公司之電子郵件信箱,而○○○則係被告驄豪公司當時之負責人,另觀諸被證5第9、10頁即台灣固網通知驄豪公司之電子郵件內容,上開電子郵件時間為2015年5月10日,係於原告102年11月18日提起刑事告訴後,其顯為卸責而終止使用網域,亦證系爭網域於侵權行為時間之所有權,確係被告驄豪公司所有,申請人則係○○○。再參被證5第3頁即台灣固網寄予被告驄豪公司之函件,觀諸其主旨可知,系爭網域所有權係屬本國人即被告驄豪公司,另該函件之說明內容二之內容,亦可證本件在侵權發生時間,系爭網域確屬被告驄豪公司,且依台灣固網之規定,未於臺灣設立據點、不能轉移。而被證5第1、5、6頁則係被告驄豪公司與廣州驄豪公司之信件,係屬私文書,可自行繕打製作,被告應先證明其屬真正,否則亦無證明力,原告亦否認其形式上之真正及證明力。且其內容均於103年9月10日及同年10月29日,為原告提起刑事告訴後,反可說明系爭網域於本件侵權行為時確為被告驄豪公司所有。4.被告雖主張大陸人士張莉方為系爭網域內容之上傳行為人,惟被告無法證明之。縱確有大陸人士張莉且為本件侵權行為人,原告亦可追加張莉為共同被告。而被告自承系爭網域空  間係向台灣固網股份有限公司租用,參照原證17即台灣固網  網站/郵件代管業務服務契約(空白範本)謂「乙方應遵守  電信法規、智慧財產權與網際路國際慣例相關規定。若違反 規定,乙方需自行負擔所有責任。」,本件系爭網域空間承  租方係被告驄豪公司,而其中有關租賃約定亦明載承租方即 被告驄豪公司「不得將設備出售、出借、質押、出租、轉讓  或為其它之處分」,亦即被告驄豪公司承租網路空間後不得 轉讓給他者,且依上開服務契約第三點第(2)條,對於智慧  財產權之相關規定、若有違反需自行負擔所有責任。另原證 17亦記載「乙方須於申請租用本業務後,自行修改維護帳號  及密碼,並對該帳號及密碼負擔保管及使用的責任」,本件 上傳侵害系爭著作之相關內容,須有被告驄豪公司所設定及 及保管之帳號密碼。若該帳號及密碼由被告驄豪公司所提供  ,被告驄豪公司依原證17之服務契約第四條「租賃設備保管 約定」第(5)點,被告在申請租用、簽訂租用契約時,即已明知承租網路空間需遵守智慧財產權相關規定之責任與義務,並對該帳號及密碼負擔保管及使用的責任,否則致生損害他人之事,更應負相關管理責任。被告驄豪公司若任意將帳號密碼交予他人,即可預見未來有可能侵害他人著作權。自可證承租方即被告驄豪公司就其承租之網域及網路空間與相關帳號密碼有管理責任,更不應將帳號密碼任意轉予他人,若侵權行為人確為張莉,則提供其帳號密碼之被告驄豪公司,亦應屬民法第185條後段所規定之共同侵權人,應負連帶  賠償責任,另從被告網頁內容亦可知,被告網頁確係用以介 紹並銷售被告驄豪公司所生產之產品,足證被告與張莉屬合作關係。且原證17之「網域名稱相關規定」第(1)點提及「 乙方如要求甲方代為向TWNIC申請網域名稱時(DomainName),應同意遵守TWNIC有關網域名稱登記之規定,提供正確資訊予甲方。」,而其中「TWNIC有關網域名稱登記之規定」,即為原證18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域名稱(DomainName)註冊管理業務規章,其中第25條規定「註冊人申請註冊(網域)……應告知受理註冊機構並確保下列事項之真實性,如有侵害他人權益時,並應自負其責」,被告驄豪公司顯已違反上開規定,且註冊資料既為被告驄豪公司,依上開規章,被告驄豪公司即應自負其責。5.綜上所述,被告主觀上應有侵害系爭著作之故意或過失存在,客觀上亦有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原告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及同法第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驄豪公司負損害賠償之責,另依民法第188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詹文杰就其職務上之行為,與被告驄豪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五)關於損害賠償之計算: 1.關於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部分:  原告援用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著上字第21號確定判決中,關於授權金額之概念即「智慧財產權人於實施授權時可得  收取之合理權利金數額」之基礎,審酌本件被告應補償原告  之授權金額作為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賠償依據。被告有直接 接觸之事實,且明知為原告著作仍擅自重製、擅自公開傳輸、擅自具名、應酌以較高之賠償金額。於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著上字第21號確定判決中,該件受侵害之內容僅約300字且未有美術與攝影著作,法院即判決應就其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部分賠償40萬元,並參照類似醫院規模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和解金額,原告僅請求賠償70萬元,應屬合理。而原告之著作於聯合報每日稿費,因新聞紙如聯合報為日報,刊載登報為一次授權且只能刊一天,而新聞紙給予撰寫者費用為稿費(即授權金),故原告文章刊登一日授權金可比  照聯合報稿費之計算即一般報社使用一篇文章一天之權利金 為1000元,則本件被告侵害原告語文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共計  12篇,且本件侵權時間依被告被告網頁可知,其侵權行為之 文章刊載最早日期為100年8月20日,至原告提起刑事告訴即102年11月18日止,共計6年8個月又6日,總共為2436  日,參照原證14之標準即每篇語文著作每日刊載稿費1000元 為授權金計算(不含攝影著作),被告侵害之部分計算即有  2千9百萬元,原告就著作財產權之損害賠償部分,僅請求 賠償70萬元,應屬合理。2.關於著作人格權受侵害之部分:  本件與前述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著上字第21號確定判決相較,皆係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惟本件之侵權行為之被告係基於銷售商品以營利為目的,侵害字數高達6千多字,並有35禎攝影著作,其數量遠高於前案,原告因姓名表示權  被侵害所受之痛苦,自遠大於前案,故原告請求被告就著作 人格權受侵害之部分,賠償30萬元,應屬有理。另參95年度  國字第9號民事判決書,該案僅為診所內部之侵害,即判決 應就醫師之人格權受侵害,賠償30萬元之撫慰金,而本件係在不特定人得公開閱覽之網路上,持續時間長達5年以上,被告確有直接接觸原告著作,應明知所侵害之著作屬於原告,被告仍將原告名字省略,顯有故意,亦證原告就著作人格權受侵害之部分,請求賠償30萬元為適當。(六)原告爰依此起訴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100  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 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2.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李相台醫師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並開設李相台診所,  專門治療靜脈曲張,為使一般大眾易於了解有關靜脈曲張之 成因、類型、症狀、自我檢查、醫療檢查、治療方式、預防保健……等相關醫學知識,原告於93年3月間架設「李相台診所Dr.Lee'sClinic」網站,網址:http://www.drlee.c om.tw/index.asp(下稱原告網站),原告網站全本內容厚達190多頁,以及原告其他網頁頁面,全部為一完整之靜脈  曲張系列著作(下稱系爭著作)。參照中華電信就智慧財產 法院於另案函詢有關原告網站上傳記錄之電子郵件與Ftp  Log檔確認之回覆可知,系爭著作早於93年11月9日即已上 傳公開於網路上,而原告系爭著作之著作完成時間係在上述各自之上傳時間前,系爭著作亦有於報章雜誌發表刊載:如  聯合報96年6月15日之「靜脈曲張遠離三溫暖」、常春月刊 90年3月號之「輕鬆自在做雙腿的主人」、健康世界雜誌92年5月號之「靜脈曲張知多少?」、聯合報96年6月15日之『「血濃體質」與靜脈曲張』、聯合報95年7月25日之「打工站半天美腿爬滿小血管……」共6篇文章同受著作權法之保護。綜上可知,原告在報章雜誌上登載以及網頁內容之相關記載,其著作人與相關著作權應屬原告所享有,而原告網  站架設完成後亦持續更新、增補相關內容,故原告網站上之圖文資料均係原告所撰擬,應屬原告受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二)原告偶於網路上發現網址www.zubeijian.tw、www.zubeujian.com.tw網頁(下稱系爭網域)上有「如何分辨是否得靜脈曲張?」、「什麼是靜脈?靜脈有什麼用?靜脈曲張怎麼引發?」、「形成下肢靜脈曲張的幾種原因」、「洗三溫暖泡溫泉等會導致靜脈曲張越嚴重」、「輕鬆治癒腿部靜脈曲張」、「什麼是血濃體質呢?與靜脈曲張疾病關係!」、「靜脈曲張的成因」、「什麼是靜脈壓」、「靜脈曲張的類型」、「靜脈曲張的症狀」、「自我檢查」、「靜脈皮膚炎」、「靜脈潰瘍」、「預防靜脈曲張伸展操」、「靜脈高壓運動」、「彈性襪太緊可能會導致血栓」、「打工族,小心靜脈曲張」共17篇語文著作;「腳板運動」、「上下墊腳」、「靜脈潰瘍」、「靜脈皮膚炎」、「靜脈曲張的類型」攝影著作共22禎;「自我檢查」、「瓣膜圖」、「預防靜脈曲張伸展操」、「靜脈高壓運動」美術著作共16禎如劃記處,上開文章、攝影、與美術著作均與原告之著作實質上相似、甚或相同,顯係抄襲、重製原告之相關著作而來,並持之於網路上公開傳輸。被告甚或將原告著作全數改作成簡體中文,且抄襲原告受報章雜誌刊載,註明作者為原告之文章,自已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被告擅自重製、改作、擅自公開傳輸原告享有著作權之著作,且上開語文著作均未註明原告姓名及出處,被告顯已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所享有之著作權,且上開文章中之「輕鬆治癒腿部靜脈曲張」一文,竟出現原告李相台之姓名共三次,被告顯知悉上開語文著作之作者為原告,甚或連原告已於美術著作旁加註「靜脈曲張李相台診所版權」,被告亦將之省略,顯屬故意侵害原告之系爭著作,並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中之姓名表示權,觀諸被告所侵害原告之著作,其中主要內容皆抄襲自原告、且均為主要篇幅,在去除抄襲自原告之著作內容後,被告網頁實無內容可言,且被告對於抄襲段落皆一字不改,標點符號亦完全相同,自屬實質近似,可推定有直接接觸原告著作。(三)系爭著作具原創性,為受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  原告為一專精於靜脈曲張治療之專業醫師,於88年間成立李 相台診所,至96年間為止,靜脈曲張已治療靜脈曲張超過萬例,在此領域素有良好聲譽。因原告長期關注靜脈曲張治療及預防,於93年3月間架設原告網站,將原告所撰寫有關靜  脈曲張之相關治療、預防等系列文章,以深入淺出且有系統 之方式,讓一般非醫學專業背景之人容易接受。又系爭著作完成時間為92年間,上傳至網路時間為93年間,首開以中文  白話方式撰述一系列完整靜脈曲張之相關文章,使一般大眾 能快速了解,與一般以英文或中文撰寫且艱澀難懂之教科書或論文有別,此可參原證4、5等教科書及論文之內容,上開論文以大量專業名詞如「壓迫治療法」、「大隱靜脈」、「小隱靜脈」、「鬱積性皮膚炎」、「表淺血栓性靜脈炎」、「濕疹」、「隱靜脈」、「淺、深靜脈間穿通支功能不全」、「股靜脈」、「膝膕靜脈」、「足背靜脈」……等文字  ,且全無圖片或照片輔助,一般民眾應難以理解,另系爭著 作之內容數據及結論,乃原告自85年執業專門治療靜脈曲張以來,透過問卷之設計,就其病人所做之調查,在回收問卷  後,經分析統計之結論。故原告所完成之系爭著作確具有原 創性,應受著作權法保護。(四)被告有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之故意、過失:1.被告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重製、擅自改作、擅自公開傳輸原告之系爭著作,且本件刑事部分經原告告訴後,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調查,被告詹文杰亦承認有侵權行為之事實。原告於102年11月18日提出刑事告訴,經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調查,並於103年7月1日召開偵查庭時,方知悉被告網頁為被告驄豪公司所有,被告詹文杰亦自承為被告驄豪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系爭網域係其販售彈性襪業務範圍內之行為,被告已自承有接觸原告著作,且被告對於各抄襲段落皆一字不改,標點符號亦完全相同,已屬實質近似,可推定有接觸原告著作。2.被告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被告省略原告姓名,自已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有著作權  法第16條第1項之適用。被告侵權行為係直接接觸原告網站 內容,且明知原告為著作人,仍將原告姓名省略並擅自具名,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顯欲將原告之著作作為自己之創作,已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3.被證3即中國廣州市驄豪紡織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州驄  豪公司)委託書,原告否認其形式上之真正及證明力,因被  證3對造所稱委託書文件係私文書,可自行繕打製作,被告 應先證明其真正,否則應無證明力。另被證5即被告主張寄給廣州驄豪公司電子郵件,為台灣固網寄給○○○之電子郵件,及被告驄豪公司與廣州驄豪公司之信件及台灣固網之函件,其函件時間點均於原告102年11月18日提起刑事告訴之後,顯為被告驄豪公司事後所製作。參照被證5之內容,僅有第7至10頁為電子郵件,且該電子郵件應為「台灣固網寄給○○○之電子郵件」,並非被告所稱「被告寄給廣州驄豪公司電子郵件」,且檢視該○○○之電子郵件為00000000@00000.00000.000,經上網搜尋可知,該電子郵件即為被告驄豪公司之電子郵件信箱,而○○○則係被告驄豪公司當時之負責人,另觀諸被證5第9、10頁即台灣固網通知驄豪公司之電子郵件內容,上開電子郵件時間為2015年5月10日,係於原告102年11月18日提起刑事告訴後,其顯為卸責而終止使用網域,亦證系爭網域於侵權行為時間之所有權,確係被告驄豪公司所有,申請人則係○○○。再參被證5第3頁即台灣固網寄予被告驄豪公司之函件,觀諸其主旨可知,系爭網域所有權係屬本國人即被告驄豪公司,另該函件之說明內容二之內容,亦可證本件在侵權發生時間,系爭網域確屬被告驄豪公司,且依台灣固網之規定,未於臺灣設立據點、不能轉移。而被證5第1、5、6頁則係被告驄豪公司與廣州驄豪公司之信件,係屬私文書,可自行繕打製作,被告應先證明其屬真正,否則亦無證明力,原告亦否認其形式上之真正及證明力。且其內容均於103年9月10日及同年10月29日,為原告提起刑事告訴後,反可說明系爭網域於本件侵權行為時確為被告驄豪公司所有。4.被告雖主張大陸人士張莉方為系爭網域內容之上傳行為人,惟被告無法證明之。縱確有大陸人士張莉且為本件侵權行為人,原告亦可追加張莉為共同被告。而被告自承系爭網域空  間係向台灣固網股份有限公司租用,參照原證17即台灣固網  網站/郵件代管業務服務契約(空白範本)謂「乙方應遵守  電信法規、智慧財產權與網際路國際慣例相關規定。若違反 規定,乙方需自行負擔所有責任。」,本件系爭網域空間承  租方係被告驄豪公司,而其中有關租賃約定亦明載承租方即 被告驄豪公司「不得將設備出售、出借、質押、出租、轉讓  或為其它之處分」,亦即被告驄豪公司承租網路空間後不得 轉讓給他者,且依上開服務契約第三點第(2)條,對於智慧  財產權之相關規定、若有違反需自行負擔所有責任。另原證 17亦記載「乙方須於申請租用本業務後,自行修改維護帳號  及密碼,並對該帳號及密碼負擔保管及使用的責任」,本件 上傳侵害系爭著作之相關內容,須有被告驄豪公司所設定及 及保管之帳號密碼。若該帳號及密碼由被告驄豪公司所提供  ,被告驄豪公司依原證17之服務契約第四條「租賃設備保管 約定」第(5)點,被告在申請租用、簽訂租用契約時,即已明知承租網路空間需遵守智慧財產權相關規定之責任與義務,並對該帳號及密碼負擔保管及使用的責任,否則致生損害他人之事,更應負相關管理責任。被告驄豪公司若任意將帳號密碼交予他人,即可預見未來有可能侵害他人著作權。自可證承租方即被告驄豪公司就其承租之網域及網路空間與相關帳號密碼有管理責任,更不應將帳號密碼任意轉予他人,若侵權行為人確為張莉,則提供其帳號密碼之被告驄豪公司,亦應屬民法第185條後段所規定之共同侵權人,應負連帶  賠償責任,另從被告網頁內容亦可知,被告網頁確係用以介 紹並銷售被告驄豪公司所生產之產品,足證被告與張莉屬合作關係。且原證17之「網域名稱相關規定」第(1)點提及「 乙方如要求甲方代為向TWNIC申請網域名稱時(DomainName),應同意遵守TWNIC有關網域名稱登記之規定,提供正確資訊予甲方。」,而其中「TWNIC有關網域名稱登記之規定」,即為原證18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域名稱(DomainName)註冊管理業務規章,其中第25條規定「註冊人申請註冊(網域)……應告知受理註冊機構並確保下列事項之真實性,如有侵害他人權益時,並應自負其責」,被告驄豪公司顯已違反上開規定,且註冊資料既為被告驄豪公司,依上開規章,被告驄豪公司即應自負其責。5.綜上所述,被告主觀上應有侵害系爭著作之故意或過失存在,客觀上亦有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原告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及同法第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驄豪公司負損害賠償之責,另依民法第188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詹文杰就其職務上之行為,與被告驄豪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五)關於損害賠償之計算: 1.關於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部分:  原告援用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著上字第21號確定判決中,關於授權金額之概念即「智慧財產權人於實施授權時可得  收取之合理權利金數額」之基礎,審酌本件被告應補償原告  之授權金額作為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賠償依據。被告有直接 接觸之事實,且明知為原告著作仍擅自重製、擅自公開傳輸、擅自具名、應酌以較高之賠償金額。於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著上字第21號確定判決中,該件受侵害之內容僅約300字且未有美術與攝影著作,法院即判決應就其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部分賠償40萬元,並參照類似醫院規模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和解金額,原告僅請求賠償70萬元,應屬合理。而原告之著作於聯合報每日稿費,因新聞紙如聯合報為日報,刊載登報為一次授權且只能刊一天,而新聞紙給予撰寫者費用為稿費(即授權金),故原告文章刊登一日授權金可比  照聯合報稿費之計算即一般報社使用一篇文章一天之權利金 為1000元,則本件被告侵害原告語文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共計  12篇,且本件侵權時間依被告被告網頁可知,其侵權行為之 文章刊載最早日期為100年8月20日,至原告提起刑事告訴即102年11月18日止,共計6年8個月又6日,總共為2436  日,參照原證14之標準即每篇語文著作每日刊載稿費1000元 為授權金計算(不含攝影著作),被告侵害之部分計算即有  2千9百萬元,原告就著作財產權之損害賠償部分,僅請求 賠償70萬元,應屬合理。2.關於著作人格權受侵害之部分:  本件與前述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著上字第21號確定判決相較,皆係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惟本件之侵權行為之被告係基於銷售商品以營利為目的,侵害字數高達6千多字,並有35禎攝影著作,其數量遠高於前案,原告因姓名表示權  被侵害所受之痛苦,自遠大於前案,故原告請求被告就著作 人格權受侵害之部分,賠償30萬元,應屬有理。另參95年度  國字第9號民事判決書,該案僅為診所內部之侵害,即判決 應就醫師之人格權受侵害,賠償30萬元之撫慰金,而本件係在不特定人得公開閱覽之網路上,持續時間長達5年以上,被告確有直接接觸原告著作,應明知所侵害之著作屬於原告,被告仍將原告名字省略,顯有故意,亦證原告就著作人格權受侵害之部分,請求賠償30萬元為適當。(六)原告爰依此起訴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100  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 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2.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李相台醫師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並開設李相台診所,  專門治療靜脈曲張,為使一般大眾易於了解有關靜脈曲張之 成因、類型、症狀、自我檢查、醫療檢查、治療方式、預防保健……等相關醫學知識,原告於93年3月間架設「李相台診所Dr.Lee'sClinic」網站,網址:http://www.drlee.c om.tw/index.asp(下稱原告網站),原告網站全本內容厚達190多頁,以及原告其他網頁頁面,全部為一完整之靜脈  曲張系列著作(下稱系爭著作)。參照中華電信就智慧財產 法院於另案函詢有關原告網站上傳記錄之電子郵件與Ftp  Log檔確認之回覆可知,系爭著作早於93年11月9日即已上 傳公開於網路上,而原告系爭著作之著作完成時間係在上述各自之上傳時間前,系爭著作亦有於報章雜誌發表刊載:如  聯合報96年6月15日之「靜脈曲張遠離三溫暖」、常春月刊 90年3月號之「輕鬆自在做雙腿的主人」、健康世界雜誌92年5月號之「靜脈曲張知多少?」、聯合報96年6月15日之『「血濃體質」與靜脈曲張』、聯合報95年7月25日之「打工站半天美腿爬滿小血管……」共6篇文章同受著作權法之保護。綜上可知,原告在報章雜誌上登載以及網頁內容之相關記載,其著作人與相關著作權應屬原告所享有,而原告網  站架設完成後亦持續更新、增補相關內容,故原告網站上之圖文資料均係原告所撰擬,應屬原告受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二)原告偶於網路上發現網址www.zubeijian.tw、www.zubeujian.com.tw網頁(下稱系爭網域)上有「如何分辨是否得靜脈曲張?」、「什麼是靜脈?靜脈有什麼用?靜脈曲張怎麼引發?」、「形成下肢靜脈曲張的幾種原因」、「洗三溫暖泡溫泉等會導致靜脈曲張越嚴重」、「輕鬆治癒腿部靜脈曲張」、「什麼是血濃體質呢?與靜脈曲張疾病關係!」、「靜脈曲張的成因」、「什麼是靜脈壓」、「靜脈曲張的類型」、「靜脈曲張的症狀」、「自我檢查」、「靜脈皮膚炎」、「靜脈潰瘍」、「預防靜脈曲張伸展操」、「靜脈高壓運動」、「彈性襪太緊可能會導致血栓」、「打工族,小心靜脈曲張」共17篇語文著作;「腳板運動」、「上下墊腳」、「靜脈潰瘍」、「靜脈皮膚炎」、「靜脈曲張的類型」攝影著作共22禎;「自我檢查」、「瓣膜圖」、「預防靜脈曲張伸展操」、「靜脈高壓運動」美術著作共16禎如劃記處,上開文章、攝影、與美術著作均與原告之著作實質上相似、甚或相同,顯係抄襲、重製原告之相關著作而來,並持之於網路上公開傳輸。被告甚或將原告著作全數改作成簡體中文,且抄襲原告受報章雜誌刊載,註明作者為原告之文章,自已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被告擅自重製、改作、擅自公開傳輸原告享有著作權之著作,且上開語文著作均未註明原告姓名及出處,被告顯已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所享有之著作權,且上開文章中之「輕鬆治癒腿部靜脈曲張」一文,竟出現原告李相台之姓名共三次,被告顯知悉上開語文著作之作者為原告,甚或連原告已於美術著作旁加註「靜脈曲張李相台診所版權」,被告亦將之省略,顯屬故意侵害原告之系爭著作,並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中之姓名表示權,觀諸被告所侵害原告之著作,其中主要內容皆抄襲自原告、且均為主要篇幅,在去除抄襲自原告之著作內容後,被告網頁實無內容可言,且被告對於抄襲段落皆一字不改,標點符號亦完全相同,自屬實質近似,可推定有直接接觸原告著作。(三)系爭著作具原創性,為受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  原告為一專精於靜脈曲張治療之專業醫師,於88年間成立李 相台診所,至96年間為止,靜脈曲張已治療靜脈曲張超過萬例,在此領域素有良好聲譽。因原告長期關注靜脈曲張治療及預防,於93年3月間架設原告網站,將原告所撰寫有關靜  脈曲張之相關治療、預防等系列文章,以深入淺出且有系統 之方式,讓一般非醫學專業背景之人容易接受。又系爭著作完成時間為92年間,上傳至網路時間為93年間,首開以中文  白話方式撰述一系列完整靜脈曲張之相關文章,使一般大眾 能快速了解,與一般以英文或中文撰寫且艱澀難懂之教科書或論文有別,此可參原證4、5等教科書及論文之內容,上開論文以大量專業名詞如「壓迫治療法」、「大隱靜脈」、「小隱靜脈」、「鬱積性皮膚炎」、「表淺血栓性靜脈炎」、「濕疹」、「隱靜脈」、「淺、深靜脈間穿通支功能不全」、「股靜脈」、「膝膕靜脈」、「足背靜脈」……等文字  ,且全無圖片或照片輔助,一般民眾應難以理解,另系爭著 作之內容數據及結論,乃原告自85年執業專門治療靜脈曲張以來,透過問卷之設計,就其病人所做之調查,在回收問卷  後,經分析統計之結論。故原告所完成之系爭著作確具有原 創性,應受著作權法保護。(四)被告有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之故意、過失:1.被告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重製、擅自改作、擅自公開傳輸原告之系爭著作,且本件刑事部分經原告告訴後,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調查,被告詹文杰亦承認有侵權行為之事實。原告於102年11月18日提出刑事告訴,經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調查,並於103年7月1日召開偵查庭時,方知悉被告網頁為被告驄豪公司所有,被告詹文杰亦自承為被告驄豪公司之實際負責人,系爭網域係其販售彈性襪業務範圍內之行為,被告已自承有接觸原告著作,且被告對於各抄襲段落皆一字不改,標點符號亦完全相同,已屬實質近似,可推定有接觸原告著作。2.被告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被告省略原告姓名,自已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有著作權  法第16條第1項之適用。被告侵權行為係直接接觸原告網站 內容,且明知原告為著作人,仍將原告姓名省略並擅自具名,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顯欲將原告之著作作為自己之創作,已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3.被證3即中國廣州市驄豪紡織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州驄  豪公司)委託書,原告否認其形式上之真正及證明力,因被  證3對造所稱委託書文件係私文書,可自行繕打製作,被告 應先證明其真正,否則應無證明力。另被證5即被告主張寄給廣州驄豪公司電子郵件,為台灣固網寄給○○○之電子郵件,及被告驄豪公司與廣州驄豪公司之信件及台灣固網之函件,其函件時間點均於原告102年11月18日提起刑事告訴之後,顯為被告驄豪公司事後所製作。參照被證5之內容,僅有第7至10頁為電子郵件,且該電子郵件應為「台灣固網寄給○○○之電子郵件」,並非被告所稱「被告寄給廣州驄豪公司電子郵件」,且檢視該○○○之電子郵件為00000000@00000.00000.000,經上網搜尋可知,該電子郵件即為被告驄豪公司之電子郵件信箱,而○○○則係被告驄豪公司當時之負責人,另觀諸被證5第9、10頁即台灣固網通知驄豪公司之電子郵件內容,上開電子郵件時間為2015年5月10日,係於原告102年11月18日提起刑事告訴後,其顯為卸責而終止使用網域,亦證系爭網域於侵權行為時間之所有權,確係被告驄豪公司所有,申請人則係○○○。再參被證5第3頁即台灣固網寄予被告驄豪公司之函件,觀諸其主旨可知,系爭網域所有權係屬本國人即被告驄豪公司,另該函件之說明內容二之內容,亦可證本件在侵權發生時間,系爭網域確屬被告驄豪公司,且依台灣固網之規定,未於臺灣設立據點、不能轉移。而被證5第1、5、6頁則係被告驄豪公司與廣州驄豪公司之信件,係屬私文書,可自行繕打製作,被告應先證明其屬真正,否則亦無證明力,原告亦否認其形式上之真正及證明力。且其內容均於103年9月10日及同年10月29日,為原告提起刑事告訴後,反可說明系爭網域於本件侵權行為時確為被告驄豪公司所有。4.被告雖主張大陸人士張莉方為系爭網域內容之上傳行為人,惟被告無法證明之。縱確有大陸人士張莉且為本件侵權行為人,原告亦可追加張莉為共同被告。而被告自承系爭網域空  間係向台灣固網股份有限公司租用,參照原證17即台灣固網  網站/郵件代管業務服務契約(空白範本)謂「乙方應遵守  電信法規、智慧財產權與網際路國際慣例相關規定。若違反 規定,乙方需自行負擔所有責任。」,本件系爭網域空間承  租方係被告驄豪公司,而其中有關租賃約定亦明載承租方即 被告驄豪公司「不得將設備出售、出借、質押、出租、轉讓  或為其它之處分」,亦即被告驄豪公司承租網路空間後不得 轉讓給他者,且依上開服務契約第三點第(2)條,對於智慧  財產權之相關規定、若有違反需自行負擔所有責任。另原證 17亦記載「乙方須於申請租用本業務後,自行修改維護帳號  及密碼,並對該帳號及密碼負擔保管及使用的責任」,本件 上傳侵害系爭著作之相關內容,須有被告驄豪公司所設定及 及保管之帳號密碼。若該帳號及密碼由被告驄豪公司所提供  ,被告驄豪公司依原證17之服務契約第四條「租賃設備保管 約定」第(5)點,被告在申請租用、簽訂租用契約時,即已明知承租網路空間需遵守智慧財產權相關規定之責任與義務,並對該帳號及密碼負擔保管及使用的責任,否則致生損害他人之事,更應負相關管理責任。被告驄豪公司若任意將帳號密碼交予他人,即可預見未來有可能侵害他人著作權。自可證承租方即被告驄豪公司就其承租之網域及網路空間與相關帳號密碼有管理責任,更不應將帳號密碼任意轉予他人,若侵權行為人確為張莉,則提供其帳號密碼之被告驄豪公司,亦應屬民法第185條後段所規定之共同侵權人,應負連帶  賠償責任,另從被告網頁內容亦可知,被告網頁確係用以介 紹並銷售被告驄豪公司所生產之產品,足證被告與張莉屬合作關係。且原證17之「網域名稱相關規定」第(1)點提及「 乙方如要求甲方代為向TWNIC申請網域名稱時(DomainName),應同意遵守TWNIC有關網域名稱登記之規定,提供正確資訊予甲方。」,而其中「TWNIC有關網域名稱登記之規定」,即為原證18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域名稱(DomainName)註冊管理業務規章,其中第25條規定「註冊人申請註冊(網域)……應告知受理註冊機構並確保下列事項之真實性,如有侵害他人權益時,並應自負其責」,被告驄豪公司顯已違反上開規定,且註冊資料既為被告驄豪公司,依上開規章,被告驄豪公司即應自負其責。5.綜上所述,被告主觀上應有侵害系爭著作之故意或過失存在,客觀上亦有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原告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及同法第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驄豪公司負損害賠償之責,另依民法第188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詹文杰就其職務上之行為,與被告驄豪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五)關於損害賠償之計算: 1.關於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部分:  原告援用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著上字第21號確定判決中,關於授權金額之概念即「智慧財產權人於實施授權時可得  收取之合理權利金數額」之基礎,審酌本件被告應補償原告  之授權金額作為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賠償依據。被告有直接 接觸之事實,且明知為原告著作仍擅自重製、擅自公開傳輸、擅自具名、應酌以較高之賠償金額。於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著上字第21號確定判決中,該件受侵害之內容僅約300字且未有美術與攝影著作,法院即判決應就其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部分賠償40萬元,並參照類似醫院規模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和解金額,原告僅請求賠償70萬元,應屬合理。而原告之著作於聯合報每日稿費,因新聞紙如聯合報為日報,刊載登報為一次授權且只能刊一天,而新聞紙給予撰寫者費用為稿費(即授權金),故原告文章刊登一日授權金可比  照聯合報稿費之計算即一般報社使用一篇文章一天之權利金 為1000元,則本件被告侵害原告語文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共計  12篇,且本件侵權時間依被告被告網頁可知,其侵權行為之 文章刊載最早日期為100年8月20日,至原告提起刑事告訴即102年11月18日止,共計6年8個月又6日,總共為2436  日,參照原證14之標準即每篇語文著作每日刊載稿費1000元 為授權金計算(不含攝影著作),被告侵害之部分計算即有  2千9百萬元,原告就著作財產權之損害賠償部分,僅請求 賠償70萬元,應屬合理。2.關於著作人格權受侵害之部分:  本件與前述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著上字第21號確定判決相較,皆係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惟本件之侵權行為之被告係基於銷售商品以營利為目的,侵害字數高達6千多字,並有35禎攝影著作,其數量遠高於前案,原告因姓名表示權  被侵害所受之痛苦,自遠大於前案,故原告請求被告就著作 人格權受侵害之部分,賠償30萬元,應屬有理。另參95年度  國字第9號民事判決書,該案僅為診所內部之侵害,即判決 應就醫師之人格權受侵害,賠償30萬元之撫慰金,而本件係在不特定人得公開閱覽之網路上,持續時間長達5年以上,被告確有直接接觸原告著作,應明知所侵害之著作屬於原告,被告仍將原告名字省略,顯有故意,亦證原告就著作人格權受侵害之部分,請求賠償30萬元為適當。(六)原告爰依此起訴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100  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 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2.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公司為智慧財產局審定註冊第M368325號「可變換不同造型之墜飾結構」新型專利之專利權人(申請日為98年6月5日,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8年11月11日至108年6月4日止。原告公司所擁有之「ROYALDAMON羅亞戴蒙」商標產品為國內知名之珠寶飾品翹楚,對於相關產品之創新設計及宣傳,向來不遺餘力,未經原告公司事前書面同意,任何人均不得擅自重製、販售原告所擁有新型專利、著作權、商標權及圖形著作、美術著作及相關智慧財產權利之相同或近似之產品或偽品。(二)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6項。第1項:一種可變換不同造型之墜飾結構,主要包含:一墜飾本體,包括有第一飾件及第二飾件,該第一飾件與第二飾件間並以固定桿接使兩飾件間形成可供結合飾物容入之結合空間;又第一飾件與第二飾件之對應表面,另開設有一結合孔,以軸桿穿設樞接其結合飾物;一結合飾物,於其表面設有一透孔,對應於該墜飾本體之結合孔,使該結合飾物可藉由軸桿樞接,而形成一可樞轉之組合型態。第2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變換不同造型之墜飾結構,其中墜飾本體與結合飾物為同造型結構者。第3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變換不同造型之墜飾結構,其中結合飾物可為心形或花草或動物造型設計者。第4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變換不同造型之墜飾結構,其中結合飾物中央處形成置有鑽飾配件之透明槽盒者。第5項: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變換不同造型之墜飾結構,其中第一飾件與第二飾件中央呈穿透之顯示孔。第6項:一種可變換不同造型之墜飾結構,主要包含:一墜飾本體,直接開設有可供結合飾物容入之結合空間;該結合空間之開口處設有一結合孔,以軸桿穿設樞接其結合飾物;一結合飾物,於其表面設有一透孔,對應於該墜飾本體之結合孔,使該結合飾物可藉由軸桿樞接,而形成一可樞轉之組合型態。(三)原告公司發現被告「法新碧雅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法新碧雅公司)於高雄市遠東百貨公司所販售之多項飾品,竟仿冒原告公司擁有新型專利及著作權等之產品,原告公司並於100年2月15日在專櫃上購得圓緣鋼墜鍊─男、女產品。經原告公司於100年2月18日委請律師要求被告出面協商,被告法新碧雅公司於100年3月4日以律師函回覆,表示系爭產品為法新碧雅公司向被告黃瑞謙即暢迎純銀飾品店(下稱「暢迎飾品店」)購買後,再於高雄市遠東百貨公司銷售。原告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與被控侵權物品之構成元件逐一比對後,被控侵權物品具有申請專利範圍之所有元件,則構成「文義侵害」。(四)於專利侵權事件而言,製造商或競爭同業與單純之經銷商或買受人等,由於商業行為上同為競爭對手,對能否預見或避免損害發生之注意程度,必不相同(參智慧財產法院97年度民專訴第2號判決參照)。又專利權係採登記及公告制度,處於任何人均可得知悉之狀態,故該發明或創作所屬技術或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不得諉稱不知專利權之存在,抗辯其無過失。目前過失概念已有客觀化之傾向,其意涵「應注意而不注意」或「怠於交易上所必要之注意」時,自應負過失責任(司法院98年智慧財產法律座談會提案及研討結果民事訴訟類第14號參照)。因此,被告二人皆為非常競爭關係或製造銷售之關係,對於競爭對手推出之產品,均會有一定之關心與認識,自應可課予較一般善良管理人更高度之注意義務,難以「毫無知悉」之藉口推諉責任。(五)按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專利法第85條第1項與第2項,依專利法第129條,上開規定於新型專利亦準用之,及侵權行為法之法律關係,關於財產損害賠償之計算:本件被告法新碧雅公司於全國設櫃合計有20家分店,若以各分店鋪貨並售出50件侵權商品,則保守估計其侵權商品之銷售收入為〈售價3999元×設櫃數20家×各分店售出數量50件=0000000元〉;若以其於文宣中所稱「原價6160元」,則其不法所得將高達新臺幣(下同)616萬元,爰請求:(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399萬9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共同負擔。(3)第1項之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84年初創作完成「搞怪〝貢丸〞NI-KU‧DANGO」之美術著作,並於84年8月5日完成著作權登記,登載於內政部著作權登記簿謄本(登記號碼59025),原告並創作完成「搞怪〝貢丸〞NI-KU‧DANGO」共四款12種之圖樣即系爭著作。87年6月間,被告利百代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百代公司)見原告系爭著作適合用於被告利百代公司之文具商品上,遂介紹予其公司捲筆機產品之代工廠商即被告合信公司總經理張勝雄,被告合信公司並與原告於87年7月1日簽訂授權契約,以新台幣(下同)8萬元授權被告合信公司於87年7月1日至90年7月1日止,得重製、使用(內銷、外銷)系爭著作,被告合信公司遂將系爭著作重製並使用於其為被告利百代公司生產之捲筆機外殼上,交由被告利百代公司於國內外各大通路銷售。惟系爭授權契約期滿後,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自90年10月起即擅自重製系爭著作,並就部分圖樣之顏色及圖案等處加以竄改,使用於被告利百代公司之「利百代HT-360型捲筆機」商品外殼上(下稱系爭產品),大量製造,並於實體及網路商店等通路及國內外銷售予不特定人,原告於100年5月17日、同年6月4日在網路上購得系爭產品,始確知侵權事宜。而被告張勝雄係被告合信公司總經理,被告張高雅玲為被告合信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門田明輝則為被告利百代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均為公司負責人,於執行業務範圍侵害他人權利,依民法第28條及公司法23條第2項規定,被告張高雅玲、張勝雄應與被告合信公司,被告門田明輝應與被告利百代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88條第1項、第28條、著作權法第8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00萬元,依授權契約法律關係請求被告合信公司賠償,並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將本件民事訴訟最後事實審之確定判決書登載新聞紙,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自授權契約期滿至搜索時,被告仍大量違法重製、散布系爭著作:(1)被告於授權契約期滿後仍違法重製、散布系爭著作:①被告張勝雄、張高雅玲、合信公司於90年7月1日授權契約屆滿後,至92年12月23日期間,持續違法重製系爭著作於系爭產品之塑膠外殼,生產約11,550台捲筆機,以每台捲筆機單價110元至135元不等價格交貨給被告利百代公司(南港工廠),交貨數量甚多,不可能是授權期間重製之庫存品。②被告合信公司94年4月24日之系爭產品庫存數量為360台,99年3月31日出售446台給訴外人欣美勝文具有限公司後,當天統計之庫存數量卻增至438台,惟100年10月6日保智大隊搜索當日卻只剩下36台,益徵被告合信公司於此期間內仍有重製及販賣之實。③被告張勝雄、合信公司自90年8、9月間起至94年9月間,轉委由位於大陸之第三人福州高群電子有限公司重製原告系爭著作、產製於系爭產品之外殼上,至少有141,496台系爭產品;自92年10月間至98年2月間散布、出售至少168,660台系爭產品予日本利百代公司、及日本SAKURACOLORPRODUCTSCORP.(下稱日本SAKURA公司)至少32萬台以上。④被告張勝雄刑事偵訊時自承通常是被告合信公司生產系爭產品後,被告利百代公司叫貨,合信公司就送貨過去,利百代公司不太做庫存,且依合信公司送貨簿記載,授權期間屆滿後之90年10月間至92年12月23日期間,合信公司仍持續送貨系爭產品至少11,550台給利百代公司,利百代公司於90年10月後至100年10月間在國內販賣約1萬多台,顯非於授權期間內向被告合信公司購入。(2)被告重製、散布之系爭產品既非合法,自無被告合信公司所辯權利耗盡原則之適用。(3)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並非全數使用原告之系爭著作,尚有使用其他圖案,不足採信:①依被告利百代公司產品型錄,該公司產品型號「HT-360捲筆機」之外殼上僅使用原告系爭著作,無其他圖樣。②由被告合信公司、張勝雄不爭之目錄上HT-360(NewDesign新款)捲筆機(塑膠外殼底色分別為黃、紅、藍、粉紅四種顏色)所印之圖樣僅有系爭美術著作,被告合信公司與原告簽訂授權契約後,生產系爭產品所印之圖案僅有原告系爭著作。③被告張勝雄、合信公司辯稱系爭產品另有使用HELLOKITTY、維尼熊等卡通圖案,賣給日本櫻花公司的捲筆機圖案是HelloKitty等圖案,非原告系爭著作,惟被告縱證明被證3形式上確為日本SAKURA公司2001年目錄,惟該目錄捲筆機型號為「KT01」「PN01」「CK」「KT」「PN」,核與被告合信公司自92年至98年間出售給日本SAKURA公司之INVOICE、PACKINGLIST、貨款請求書、報價單上型號HT-360之「KT04」、「SS04」、「US04」、「KT05」、「SS05」、「US05」、「KT06」、「SS06」、「US06」、「KT07」、「SS07」、「KT08」、「KT09」無一相符。且保智大隊於被告合信公司淡水工廠(兼倉庫)搜獲印有「高級削鉛筆器HT-360一打裝」字樣之紙箱3箱,內有36台系爭產品,其上圖案為原告系爭著作,並無HelloKitty或其他卡通圖案。2、被告利百代公司及門田明輝自始知悉系爭著作屬原告所有,授權契約屆滿後,仍向外銷售:(1)被告利百代公司故意侵權,自始即知系爭著作非屬其公司、合信公司或張勝雄所有:①原告原與被告利百代公司美工設計部主任楊育謙認識,楊育謙嗣晉升為該公司商品企劃部商品開發總監,而原告與被告張勝雄、張高雅玲、合信公司原不認識,87年間,楊育謙看過原告創作之系爭著作後,認為系爭著作吸引小朋友,適合用於文具上,且被告合信公司總經理張勝雄也要求楊育謙提供新的圖案,楊育謙遂介紹張勝雄與原告認識,洽談授權事宜。楊育謙職司被告利百代公司商品企劃部商品開發總監,對於公司商品開發具一定影響力,而捲筆機商品之消費族群多為學童、學生,該商品外觀實屬行銷之重要環節,楊育謙介紹被告合信公司與原告簽訂授權契約後,被告利百代公司即向合信公司進貨系爭產品,則被告利百代公司、門田明輝對於系爭著作屬於原告所有,難諉為不知。②證人楊育謙於偵查中證稱伊與張勝雄很熟,張勝雄問伊有無新的圖案可以提供,伊看過系爭著作後,認為頗吸引小朋友,適合用在文具上,故叫張勝雄去找原告,後來被告利百代公司業務部就向張勝雄進貨此款削鉛筆機,足徵被告利百代公司自始即知系爭著作屬原告所有。③被告門田明輝刑事偵訊時供稱「利百代公司一般在處理授權事宜是由該公司商品企劃部及營業部負責」、「如商品上之圖案非其公司擁有權利之圖案,被告利百代公司在向供應商進貨時,一般都會要求供應商提出圖樣授權證明並留存於利百代公司,但是本件都沒有」等語,足見被告門田明輝、利百代公司明知其等及被告合信公司、張勝雄俱非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卻自87年開始進貨販賣至100年10月間,長達十餘年期間皆未如被告利百代公司慣例要求供應商提出授權證明並留存,顯然在主觀上對於其旗下之系爭產品上面印有之系爭著作,縱使侵害他人權利亦在所不惜,顯見被告門田明輝及利百代公司自始具有侵害他人著作權認識,屬故意侵權。(2)原告於系爭授權契約期滿後,陸續於2001年8月份「禮品世界」刊物,就系爭著作刊登廣告;於2002年6月出版之「文教世界2003採購年鑑」刊物中,有關「本國卡通品牌授權公司一覽表」亦有「公司名稱遠景公司(即原告設立之遠景工作室)、授權品牌搞怪貢丸等」,及對原告之專訪「林鴻宗老師創作達萬種、致力於圖案3D立體化…畢業於師大美術系的林鴻宗老師,融合美國多變的動作與日本可愛逗趣的造型創造出的卡通圖案,模樣俏皮、造型生動活潑…作品有搞怪貢丸、綠波龜等,其中以搞怪貢丸…尤其受到學生們的喜愛…」等,該兩份刊物皆對外發行,而被告利百代公司係台灣文教用品龍頭,亦曾受該刊物訪問,對該兩份刊物難諉為不知,被告利百代公司、門田明輝知悉系爭著作屬原告所有,竟仍長期違法向被告合信公司訂購並散布販賣,故意之情,實屬甚明。(3)被告利百代公司至少具重大過失:縱認被告利百代公司未具故意(被告利百代公司至少具間接故意),惟其於一般處理授權事宜時,既皆會要求供應商提出授權證明留存,本件卻例外地長達十餘年皆曾未要求被告合信公司提出授權證明,至少有重大過失之侵權。(4)系爭產品之外殼集削盒上印有被告利百代公司之「利百代」企業標章,而被告合信公司亦將塑膠外殼上方及兩側皆印有系爭著作、集削盒上印有「利百代」字樣標章之捲筆機,並以「HT-360」型號刊載其產品目錄上。被告利百代公司對外散布、販售之系爭產品塑膠包裝盒上貼有「利百代」、「品名:削鉛筆機利百代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監製」等字樣、網頁刊載「利百代信譽產品」、被告利百代公司000000000最新產品型錄上刊載「HT-360捲筆機」外殼仍印有原告著作,益徵印有原告著作之系爭產品,確係被告合信公司為利百代公司產製。3、原告可向被告請求連帶賠償並刊登判決書:(1)被告於授權契約屆滿後,違法重製、散布系爭著作之數量至少超過32萬台,侵害長達十年之久,散布範圍遍及國內外,造成原告鉅大損失。被告違法產製至少32萬台,以每台定價350元,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高達1億1,200萬元;以原告於80餘年間,以攝影著作授權他人所收取之授權金行情,多以發行至少3,500至5,000本(初版)、產品定價之百分之七(初版)至十三(再版)為原告授權金,而系爭著作屬卡通圖案美術著作,從構思到孕育、構圖、修圖到完稿,耗費之精神、金錢及時間甚多,創作難度及創作性較攝影著作具更高創作性,而原告近日另與他人簽訂美術著作(非本件美術創作)授權契約,約定原告抽取15%費用,足見原告著作向來行情不低,原告倘收取授權金,比例應不致低於攝影著作之授權,倘依定價百分之13或15計,原告授權金之損失致少有1,456萬元或1,800萬元之鉅。(2)簽訂授權契約時,原告研發創作系爭著作完成未久,為調查系爭著作是否受消費者歡迎及其商業價值,始願意初始以每年8萬元價格授權予被告合信公司,惟被告合信公司須提供銷售數量供原告參考,原告當時亦曾言明契約期間屆滿後,再訂立之授權契約將以定價之比例計算抽取。未料授權期間屆滿後,原告要求被告合信公司、張勝雄另外再議定授權金及簽署授權契約,被告合信公司、張勝雄卻向原告謊稱銷路不佳,不再產製,而未與原告另訂合約。然卻私下結合被告利百代公司盜用原告創作,長期違法大量重製散布於海內外而攫取重大不法利益,爰請求酌定被告應連帶賠償5百萬元,及因被告侵害情節重大,有命其將判決登載新聞紙之必要。4、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並未罹於時效:內政部保智大隊於100年10月6日依法搜索被告合信公司等,扣得系爭產品半成品7件、成品36台(被告合信公司部分)、233台(利百代公司部分)、出貨單一批、電腦主機、型錄等,且被告利百代公司至搜索當日仍對外販賣系爭產品,被告於100年10月6日時仍持續侵害原告系爭著作,而原告於100年9月29日提起本件請求訴訟時,並未罹於時效,其時效抗辯,並無可採。(三)聲明求為判決: 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民事最後事實審之確定判決書,全部以10號字體刊登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頭版一日。3、第二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84年初創作完成「搞怪〝貢丸〞NI-KU‧DANGO」之美術著作,並於84年8月5日完成著作權登記,登載於內政部著作權登記簿謄本(登記號碼59025),原告並創作完成「搞怪〝貢丸〞NI-KU‧DANGO」共四款12種之圖樣即系爭著作。87年6月間,被告利百代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百代公司)見原告系爭著作適合用於被告利百代公司之文具商品上,遂介紹予其公司捲筆機產品之代工廠商即被告合信公司總經理張勝雄,被告合信公司並與原告於87年7月1日簽訂授權契約,以新台幣(下同)8萬元授權被告合信公司於87年7月1日至90年7月1日止,得重製、使用(內銷、外銷)系爭著作,被告合信公司遂將系爭著作重製並使用於其為被告利百代公司生產之捲筆機外殼上,交由被告利百代公司於國內外各大通路銷售。惟系爭授權契約期滿後,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自90年10月起即擅自重製系爭著作,並就部分圖樣之顏色及圖案等處加以竄改,使用於被告利百代公司之「利百代HT-360型捲筆機」商品外殼上(下稱系爭產品),大量製造,並於實體及網路商店等通路及國內外銷售予不特定人,原告於100年5月17日、同年6月4日在網路上購得系爭產品,始確知侵權事宜。而被告張勝雄係被告合信公司總經理,被告張高雅玲為被告合信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門田明輝則為被告利百代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均為公司負責人,於執行業務範圍侵害他人權利,依民法第28條及公司法23條第2項規定,被告張高雅玲、張勝雄應與被告合信公司,被告門田明輝應與被告利百代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88條第1項、第28條、著作權法第8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00萬元,依授權契約法律關係請求被告合信公司賠償,並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將本件民事訴訟最後事實審之確定判決書登載新聞紙,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自授權契約期滿至搜索時,被告仍大量違法重製、散布系爭著作:(1)被告於授權契約期滿後仍違法重製、散布系爭著作:①被告張勝雄、張高雅玲、合信公司於90年7月1日授權契約屆滿後,至92年12月23日期間,持續違法重製系爭著作於系爭產品之塑膠外殼,生產約11,550台捲筆機,以每台捲筆機單價110元至135元不等價格交貨給被告利百代公司(南港工廠),交貨數量甚多,不可能是授權期間重製之庫存品。②被告合信公司94年4月24日之系爭產品庫存數量為360台,99年3月31日出售446台給訴外人欣美勝文具有限公司後,當天統計之庫存數量卻增至438台,惟100年10月6日保智大隊搜索當日卻只剩下36台,益徵被告合信公司於此期間內仍有重製及販賣之實。③被告張勝雄、合信公司自90年8、9月間起至94年9月間,轉委由位於大陸之第三人福州高群電子有限公司重製原告系爭著作、產製於系爭產品之外殼上,至少有141,496台系爭產品;自92年10月間至98年2月間散布、出售至少168,660台系爭產品予日本利百代公司、及日本SAKURACOLORPRODUCTSCORP.(下稱日本SAKURA公司)至少32萬台以上。④被告張勝雄刑事偵訊時自承通常是被告合信公司生產系爭產品後,被告利百代公司叫貨,合信公司就送貨過去,利百代公司不太做庫存,且依合信公司送貨簿記載,授權期間屆滿後之90年10月間至92年12月23日期間,合信公司仍持續送貨系爭產品至少11,550台給利百代公司,利百代公司於90年10月後至100年10月間在國內販賣約1萬多台,顯非於授權期間內向被告合信公司購入。(2)被告重製、散布之系爭產品既非合法,自無被告合信公司所辯權利耗盡原則之適用。(3)被告辯稱系爭產品並非全數使用原告之系爭著作,尚有使用其他圖案,不足採信:①依被告利百代公司產品型錄,該公司產品型號「HT-360捲筆機」之外殼上僅使用原告系爭著作,無其他圖樣。②由被告合信公司、張勝雄不爭之目錄上HT-360(NewDesign新款)捲筆機(塑膠外殼底色分別為黃、紅、藍、粉紅四種顏色)所印之圖樣僅有系爭美術著作,被告合信公司與原告簽訂授權契約後,生產系爭產品所印之圖案僅有原告系爭著作。③被告張勝雄、合信公司辯稱系爭產品另有使用HELLOKITTY、維尼熊等卡通圖案,賣給日本櫻花公司的捲筆機圖案是HelloKitty等圖案,非原告系爭著作,惟被告縱證明被證3形式上確為日本SAKURA公司2001年目錄,惟該目錄捲筆機型號為「KT01」「PN01」「CK」「KT」「PN」,核與被告合信公司自92年至98年間出售給日本SAKURA公司之INVOICE、PACKINGLIST、貨款請求書、報價單上型號HT-360之「KT04」、「SS04」、「US04」、「KT05」、「SS05」、「US05」、「KT06」、「SS06」、「US06」、「KT07」、「SS07」、「KT08」、「KT09」無一相符。且保智大隊於被告合信公司淡水工廠(兼倉庫)搜獲印有「高級削鉛筆器HT-360一打裝」字樣之紙箱3箱,內有36台系爭產品,其上圖案為原告系爭著作,並無HelloKitty或其他卡通圖案。2、被告利百代公司及門田明輝自始知悉系爭著作屬原告所有,授權契約屆滿後,仍向外銷售:(1)被告利百代公司故意侵權,自始即知系爭著作非屬其公司、合信公司或張勝雄所有:①原告原與被告利百代公司美工設計部主任楊育謙認識,楊育謙嗣晉升為該公司商品企劃部商品開發總監,而原告與被告張勝雄、張高雅玲、合信公司原不認識,87年間,楊育謙看過原告創作之系爭著作後,認為系爭著作吸引小朋友,適合用於文具上,且被告合信公司總經理張勝雄也要求楊育謙提供新的圖案,楊育謙遂介紹張勝雄與原告認識,洽談授權事宜。楊育謙職司被告利百代公司商品企劃部商品開發總監,對於公司商品開發具一定影響力,而捲筆機商品之消費族群多為學童、學生,該商品外觀實屬行銷之重要環節,楊育謙介紹被告合信公司與原告簽訂授權契約後,被告利百代公司即向合信公司進貨系爭產品,則被告利百代公司、門田明輝對於系爭著作屬於原告所有,難諉為不知。②證人楊育謙於偵查中證稱伊與張勝雄很熟,張勝雄問伊有無新的圖案可以提供,伊看過系爭著作後,認為頗吸引小朋友,適合用在文具上,故叫張勝雄去找原告,後來被告利百代公司業務部就向張勝雄進貨此款削鉛筆機,足徵被告利百代公司自始即知系爭著作屬原告所有。③被告門田明輝刑事偵訊時供稱「利百代公司一般在處理授權事宜是由該公司商品企劃部及營業部負責」、「如商品上之圖案非其公司擁有權利之圖案,被告利百代公司在向供應商進貨時,一般都會要求供應商提出圖樣授權證明並留存於利百代公司,但是本件都沒有」等語,足見被告門田明輝、利百代公司明知其等及被告合信公司、張勝雄俱非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卻自87年開始進貨販賣至100年10月間,長達十餘年期間皆未如被告利百代公司慣例要求供應商提出授權證明並留存,顯然在主觀上對於其旗下之系爭產品上面印有之系爭著作,縱使侵害他人權利亦在所不惜,顯見被告門田明輝及利百代公司自始具有侵害他人著作權認識,屬故意侵權。(2)原告於系爭授權契約期滿後,陸續於2001年8月份「禮品世界」刊物,就系爭著作刊登廣告;於2002年6月出版之「文教世界2003採購年鑑」刊物中,有關「本國卡通品牌授權公司一覽表」亦有「公司名稱遠景公司(即原告設立之遠景工作室)、授權品牌搞怪貢丸等」,及對原告之專訪「林鴻宗老師創作達萬種、致力於圖案3D立體化…畢業於師大美術系的林鴻宗老師,融合美國多變的動作與日本可愛逗趣的造型創造出的卡通圖案,模樣俏皮、造型生動活潑…作品有搞怪貢丸、綠波龜等,其中以搞怪貢丸…尤其受到學生們的喜愛…」等,該兩份刊物皆對外發行,而被告利百代公司係台灣文教用品龍頭,亦曾受該刊物訪問,對該兩份刊物難諉為不知,被告利百代公司、門田明輝知悉系爭著作屬原告所有,竟仍長期違法向被告合信公司訂購並散布販賣,故意之情,實屬甚明。(3)被告利百代公司至少具重大過失:縱認被告利百代公司未具故意(被告利百代公司至少具間接故意),惟其於一般處理授權事宜時,既皆會要求供應商提出授權證明留存,本件卻例外地長達十餘年皆曾未要求被告合信公司提出授權證明,至少有重大過失之侵權。(4)系爭產品之外殼集削盒上印有被告利百代公司之「利百代」企業標章,而被告合信公司亦將塑膠外殼上方及兩側皆印有系爭著作、集削盒上印有「利百代」字樣標章之捲筆機,並以「HT-360」型號刊載其產品目錄上。被告利百代公司對外散布、販售之系爭產品塑膠包裝盒上貼有「利百代」、「品名:削鉛筆機利百代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監製」等字樣、網頁刊載「利百代信譽產品」、被告利百代公司000000000最新產品型錄上刊載「HT-360捲筆機」外殼仍印有原告著作,益徵印有原告著作之系爭產品,確係被告合信公司為利百代公司產製。3、原告可向被告請求連帶賠償並刊登判決書:(1)被告於授權契約屆滿後,違法重製、散布系爭著作之數量至少超過32萬台,侵害長達十年之久,散布範圍遍及國內外,造成原告鉅大損失。被告違法產製至少32萬台,以每台定價350元,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高達1億1,200萬元;以原告於80餘年間,以攝影著作授權他人所收取之授權金行情,多以發行至少3,500至5,000本(初版)、產品定價之百分之七(初版)至十三(再版)為原告授權金,而系爭著作屬卡通圖案美術著作,從構思到孕育、構圖、修圖到完稿,耗費之精神、金錢及時間甚多,創作難度及創作性較攝影著作具更高創作性,而原告近日另與他人簽訂美術著作(非本件美術創作)授權契約,約定原告抽取15%費用,足見原告著作向來行情不低,原告倘收取授權金,比例應不致低於攝影著作之授權,倘依定價百分之13或15計,原告授權金之損失致少有1,456萬元或1,800萬元之鉅。(2)簽訂授權契約時,原告研發創作系爭著作完成未久,為調查系爭著作是否受消費者歡迎及其商業價值,始願意初始以每年8萬元價格授權予被告合信公司,惟被告合信公司須提供銷售數量供原告參考,原告當時亦曾言明契約期間屆滿後,再訂立之授權契約將以定價之比例計算抽取。未料授權期間屆滿後,原告要求被告合信公司、張勝雄另外再議定授權金及簽署授權契約,被告合信公司、張勝雄卻向原告謊稱銷路不佳,不再產製,而未與原告另訂合約。然卻私下結合被告利百代公司盜用原告創作,長期違法大量重製散布於海內外而攫取重大不法利益,爰請求酌定被告應連帶賠償5百萬元,及因被告侵害情節重大,有命其將判決登載新聞紙之必要。4、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並未罹於時效:內政部保智大隊於100年10月6日依法搜索被告合信公司等,扣得系爭產品半成品7件、成品36台(被告合信公司部分)、233台(利百代公司部分)、出貨單一批、電腦主機、型錄等,且被告利百代公司至搜索當日仍對外販賣系爭產品,被告於100年10月6日時仍持續侵害原告系爭著作,而原告於100年9月29日提起本件請求訴訟時,並未罹於時效,其時效抗辯,並無可採。(三)聲明求為判決: 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民事最後事實審之確定判決書,全部以10號字體刊登於自由時報、蘋果日報頭版一日。3、第二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成立於民國93年7月(原證1),為專業的半導體、LCD、LED等產業之設備製造商及代理商,目前各大TFT-LCD和半導體廠商均為原告之客戶(原證2)。原告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489169號「用於液晶配向之夾具模組」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104年6月21日至122年3月19日止,有專利證書、專利公報及公示資料為憑(原證3),原告以系爭專利所製造之「液晶配向夾具」(下稱原告產品),其優點在於上下夾持玻璃穩定、可使電壓電流供給穩定、供電接觸點精確,能有效提高面板廠生產效率(原證4),該項「用於液晶配向之夾具模組」同時亦取得大陸發明專利,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核發之發明專利證書(專利號:ZZ000000000000.5)在案可稽(原證5)。詎被告尹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尹鑽公司,原證6)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鋼印標號「T320HVN05-A」液晶配向夾具(下稱系爭產品),並以削價競爭之方式販售給與原告自94年起即有合作關係之訴外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友達公司)。原告迫於無奈,於104年8月31日發函警告被告尹鑽公司勿再侵權(原證7),惟被告尹鑽公司仍持續販賣系爭產品。至107年4月17日及5月10日,因友達公司工程師○○○二度將系爭產品(原證8)交付原告並委託原告進行修繕(原證9),經原告確認並非原告所製造,並由原告公司業務○○○於107年4月30日以電話進一步詢問○○○後,始確定系爭產品係友達公司向被告尹鑽公司所購買,此並有電話錄音為證(原證10、14)。經原告將系爭產品送請亞律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7而屬侵權(原證11),原告依法自得請求排除侵害並請求損害賠償,以損失提供友達公司之訂單數量初步計算,保守估計僅於友達等六間工廠中即已損失訂單總價高達新臺幣(下同)53,609,304元(原證12),惟被告之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精確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2,000,000元。又被告蔡俊良為被告公司之負責人,應依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之規定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責任。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97條第1、2項、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產品為被告尹鑽公司所生產:被告於其107年8月7日民事答辯狀第2頁第6行自承其為友達公司「夾具產品」中部主要供應商,對其所生產並供應友達公司之「夾具產品」樣式自然知之甚詳,然其僅於書狀中簡略表示原告未舉證原證8照片所示之系爭產品為被告尹鑽公司所生產,未直接否認系爭產品為被告尹鑽公司所生產,亦未說明原證8照片所示系爭產品與被告尹鑽公司所生產者有何差異?尚與常情有違,參以原證10、14之電話錄音譯文,足證系爭產品確為被告尹鑽公司所生產。(三)系爭專利之有效性部分:1.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被告雖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僅是拼湊先前技術中之技術手段而不具進步性;又「用於液晶配向」既不影響或改變系爭專利之結構特徵,於本件系爭專利有效性之認定自無庸考慮此節云云。惟查,依系爭專利於說明書所述內容可知,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習用之接觸模組於液晶配向之作業中,探針係設置於單一基座向上位移,並以探針之接觸端觸碰至液晶面板接觸電極,由於液晶面板係以單邊受力之方式進行液晶配向之作業,因此,當探針之接觸端施加於接觸電極之作用力過大時,便會增加液晶面板產生變形之機率,進而降低液晶面板的良率。從而,系爭專利之技術手段係運用第一夾件及第二夾件以雙邊受力之方式夾持於液晶面板,相較於習用探針所採用之單一基座,可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並提升液晶面板進行液晶配向作業之穩定度,進而減少液晶面板產生變形之機率,此乃系爭專利之主要功效;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主要是以驅動單元使連接之第一夾件及第二夾件同步地朝向液晶面板位移,並夾持於液晶面板,而由設置於第二夾件的探針接觸液晶面板之接觸電極而進行配向作業,可知各部構件間已具有相互作用之緊密關連性並非組合複數先前技術所構成之發明,系爭專利之發明類型非屬「組合發明」;退步言,即便系爭專利屬於「組合發明」,惟系爭專利達到可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並提升液晶面板進行液晶配向作業之穩定度,進而減少液晶面板產生變形之機率的功效,已屬技術特徵於功能上相互作用產生之新功效,仍具有進步性。又系爭專利用於液晶配向之探針必須通以高壓電流輸送至LCD面板,已隱含探針具有耐高壓電流特性之結構,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用於液晶配向」具有限定作用,於進步性之判斷時自應納入比對。是被告上開主張,均不足採,合先敘明。2.被證1、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7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之LCD面板(以下通稱液晶面板)之配向作業於實務操作時,係液晶透過探針將電流供應器的電壓輸入面板內,讓液晶轉向透過紫外線曝光達到液晶配向快速效果,用以取代傳統的研磨配向製程,讓液晶面板的光學效果更好的技術。從而,系爭專利以複數探針接觸液晶面板之複數個接觸電極,是用以進行液晶配向之作業,其屬於液晶面板製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而在液晶面板製作完成(包含完成液晶配向作業)後,才會進行液晶面板之測試作業。可知,系爭專利以複數探針接觸液晶面板之複數個接觸電極,實非用於液晶面板之測試作業,故與被證1利用探針進行液晶面板之測試作業差異甚遠,應先予釐清。②被證1、3、4之技術內容:(1)被證1:(甲)被證1所公告之專利說明書(原證17)於【實施方式】中所揭示之水平移動式探針朝下模組(3)、面板自重式探針朝上模組(4)、垂直移動式探針朝上模組(5)、旋轉移動式探針朝上模組(6)等數種可互換之檢測模組之相關說明,各模組(3、4、5、6)所揭示之內容,均未揭示有任何以「壓夾」方式定位待測液晶面板之內容,此和被證1【新型內容】中所述「基座體上固定探針基座及其上方探針構件與壓板,使兩者組成相對應設置的夾具」之內容於技術上不相對應;又被證1為新型專利而未經實體審查,前揭說明書【新型內容】和【實施方式】不相對應之內容,似已違反專利法第26條第1項而有內容不明確而無法據以實現之問題,遑論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參酌後即可輕易、毫無疑問的得出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乙)又被證1所欲解決之問題主要在於,檢測裝置的各構件雖組合在一起,但實際上是各自運作,導致檢測的流程必須耗費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而僅達成某一項的測試,當有其他檢測項目需再執行時,就必須換到另一檢測治具機台上去進行,檢測的效能上顯有提升困難的問題。因此,被證1之技術手段主要係針對目前檢測使用的夾具結構提供數種模組化的構造與複數模組做延伸組合,可配合各項檢測裝置的使用與檢測各種大小尺寸不同的液晶面板,以達到讓檢測效能提高之功效者;而被證1之說明書(原證17)第7頁第6行至第10行記載:「…並與其相對應上方設有一上蓋板(55),並於上蓋板(55)底部設有一定位板(56),用在於阻隔紫外線照射與灰塵掉落在該探針(542)上,避免影響相對應之零組件因紫外線照射,而產生老化現象與探針檢測之穩定性…」可知,該說明書已明確記載所設上蓋板(55)和其底部所設之定位板(56),係作用在於阻隔紫外線照射與灰塵掉落在該探針(542)上,與系爭專利之作用完全不同,且被證1並未教示或建議上蓋板(55)和其底部所設之定位板(56)可作為夾件和墊部之用,可證被證1所述上蓋板(55)和其底部所設之定位板(56)並無被告所謂「壓夾」待測液晶面板定位之功能,與系爭專利顯有不同,難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被證1揭露之上蓋板(55)和定位板(56)即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一第一夾件,其一側設有一第一墊部;」以及「一驅動單元,其係連接於該第一夾件及該第二夾件,並可使該第一夾件及該第二夾件同步地朝向該LCD面板位移,並夾持於該LCD面板」之技術特徵。(丙)再者,被證1說明書(原證17)於第4頁第1-4行已記載:「本創作一種液晶面板檢測探針模組構造,針對目前檢測使用的夾具結構提供數種模組化的構造與複數模組做延伸組合…,讓檢測效能提高者。」之內容,故由其字意上不難發現,被證1所述檢測夾具結構明顯和數種模組化的構造與複數模組為不同結構,始有所述延伸組合之概念,且經合理推測,以「壓夾」的方式定位待測液晶面板者為所述檢測夾具結構,所述數種模組化的構造與複數模組僅作為「測試」待測液晶面板;反觀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並可使該第一夾件及該第二夾件同步地朝向該LCD面板位移,並夾持於該LCD面板」之「夾持」是探針和接觸電極接觸時同步之動作,和被證1「壓夾」待測液晶面板再進行測試之動作,兩者差異甚鉅。是被告辯稱被證1具有和系爭專利「用於液晶配向之夾具模組」夾持液晶面板以及接觸液晶面板上之接觸電極之相同功能及作用,並非屬實;且被證1說明書第4頁第5至11行之內容中,在「使兩者組成相對應設置的夾具」之語句前所指檢測模組、液晶檢測機台、模組基座、固定探針基座、探針構件及壓板之任兩者皆可能為所述組成相對應設置的夾具的兩者,被告所述構成夾具者為「壓板」及「探針構件」兩者云云並非屬實。退步言之,縱使所述組成相對應設置的夾具的兩者為被告所述構成夾具者為「壓板」及「探針構件」,惟依被證1說明書第4頁第6-11行之內容亦指,仍須藉由模組基座上樞接具有複數線性滑軌與一氣壓缸的運作,始能驅動該探針構件在液晶面板上作接觸運作,並非單由「壓板」及「探針構件」組成相對應設置的夾具(僅假設)能達成夾持液晶面板且探針構件同時接觸液晶面板的接觸電極的動作。是被告所稱被證1之探針構件必然在夾具夾持液晶面板時會同時接觸到液晶面板上的接觸電極並進行測試云云,顯刻意曲解被證1之夾具的操作方式,洵無足採。(2)被證3:被證3所欲解決之問題主要在於,利用摩擦製程來達成液晶之配向效應,其機械摩擦過程會在液晶配向膜表面形成刮痕,並產生破壞薄膜電晶體之靜電力,而且摩擦布所產生之微細纖維,可能會形成液晶顯示器內之缺陷;以及液晶配向之技術如何增加液晶傾斜角之技術問題。因此,被證3之技術手段主要係提供一種液晶配向之導電接觸模組,該導電接觸模組是液晶面板的導電介面,透過液晶面板的接觸電極,將一高壓電流供應器之電流穩定的輸進面板中,以達到使液晶產生配向效應,以及導電接觸模組具有耐高電壓高電流且不會燒毀之特性的功效。(3)被證4:被證4所欲解決之問題主要在於,機械手臂之採購以及維修保養成本太高,並不符合背光模組組裝之成本效益之問題;驅動裝置以單側驅動易造成非驅動側翻轉落後,扭曲目標物;此外,翻轉大型目標物時,翻轉框架因單側驅動翻轉落後,結構強度需加強,同時馬達馬力亦需跟隨增大之問題;翻轉機構無法使一個工作物之上下兩面都可以被加工處理之問題。因此,被證4之技術手段主要係提供一種翻轉機構及使用該機構之背光模組組裝裝置,其係利用具有馬達透過皮帶或鍊條驅動主軸,主軸兩側再透過皮帶或鍊條同動,帶動翻轉框架,進而達到雙側同動驅動動力平均翻轉平穩之目的;並且利用具有馬達透過皮帶或鍊條驅動主軸,主軸兩側再透過皮帶或鍊條同動,帶動翻轉框架,進而達到翻轉大型目標物時,翻轉框架因雙側驅動結構強度適中,馬達馬力適中之目的。又於翻轉機構之翻轉框架設至少一組氣壓缸與夾爪進行夾取背光模組,達到夾取固定背光模組以及依背光模組尺寸調整夾取位置之目的。並將翻轉機構與具有橫移以及垂直方向運動之機構組合,達到控制翻轉機構位置之目的。而被證4之夾取機構,當通氣時驅動部帶動氣動夾爪往前推進,氣動夾爪可以透過通氣而使得夾爪改變夾取空間之大小,主要功能或作用在於夾取背光模組以進行翻轉,而非用於液晶面板配向作業,且無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的功能或作用,被告所稱系爭專利與被證4具有相同之功能及作用之論點,實不足採。③綜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用於液晶配向」對申請標的「夾具模組」具限定作用,經參酌被證1、3、4上述內容並予以綜合考量,縱使被證1、3、4均和面板之技術領域相關,惟被證1、3、4所欲解決的問題均非探針接觸液晶面板之電極之作用力過大而增加產生變形之機率的問題,故在所欲解決之問題上並無關連性;此外,被證1、3、4均無運用二夾件以雙邊受力之方式夾持於液晶面板,而有可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之功能或作用,故在功能或作用上亦無關連性,特別是被證4之夾取機構,當通氣時驅動部帶動氣動夾爪往前推進,氣動夾爪可以透過通氣而使得夾爪改變夾取空間之大小,主要功能或作用在於夾取背光模組以進行翻轉,而非用於液晶面板配向作業,且無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的功能或作用;再者,被證1、3、4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特別是「具有第一墊部的第一夾件」、「具有第二墊部的第二夾件」、「用以驅動第一夾件與第二夾件的驅動單元」、「用以液晶面板液晶配向的探針」、「探針具有接觸端及控制系統連接之連接端並用以液晶配向」以及「驅動單元同步驅動第一夾件及第二夾件以夾持液晶面板」等技術特徵,並無組合之相關教示或建議。被證1、3、4之結合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當然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7不具進步性。3.被證1、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7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3之技術手段業如前述,至被證5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基板搬運裝置結構設計上,其基板料件之屬性更是必須特別考量的一個環節,以玻璃基板而言,因其多數應用於作為顯示面板之用,故表面可容許之瑕疵度必須掌控至相當微小狀態,而彎曲形變的幅度更必須掌控至最小狀態,但玻璃基板隨著面積規格的擴大,其搬運過程中欲將其瑕疵不良率精確管控於容許範圍內,相對越顯困難。因此,被證5之技術手段主要係藉由平移式夾持導動架與可升降平移式撐持架二者於執行基板搬運導送作業流程時,能夠依據基板容置機構狀態之不同選擇同步或單一平移作動模式,而能靈活因應不同的基板容置型態,又藉由該可升降平移式撐持架的設計,係能夠上升將基板整體均勻捧住撐持,而能達到確保基板平整精度不受搬運動作所影響、有效提昇基板搬運品質與良率之實用進步性與較佳產業利用效益;而被證5之平移式夾持導動架,其所設基板夾爪係呈可開合狀態,其閉合動作係可藉以夾住基板一邊側,主要功能或作用於進行基板之平移帶動,而非用於液晶面板配向作業,且無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的功能或作用,被告所稱系爭專利與被證5具有相同之功能及作用之論點,實不足採。②經參酌前述被證1、3、5之說明書內容並予以綜合考量,縱使被證1、3、5在技術領域均和面板產業相關,惟被證1、3、5專利所欲解決的問題均非探針接觸液晶面板之電極之作用力過大而增加產生變形之機率的問題,故在所欲解決之問題上並無關連性;此外,被證1、3、5均無運用二夾件以雙邊受力之方式夾持於液晶面板,而有可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之功能或作用,故在功能或作用上亦無關連性,特別是被證5之平移式夾持導動架,其所設基板夾爪係呈可開合狀態,其閉合動作係可藉以夾住基板一邊側,主要功能或作用於進行基板之平移帶動,而非用於液晶面板配向作業,且無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的功能或作用。縱認被證3揭示複數個導電探針,以及被證5揭示基板夾爪於夾取基板時,上夾爪及下夾爪會同步朝向基板方向移動以夾持基板等相關內容,再者,被證1、3、5等專利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特別是「具有第一墊部的第一夾件」、「具有第二墊部的第二夾件」、「用以驅動第一夾件與第二夾件的驅動單元」、「用以液晶面板液晶配向的探針」、「探針具有接觸端及控制系統連接之連接端並用以液晶配向」以及「驅動單元同步驅動第一夾件及第二夾件以夾持液晶面板」等相關技術特徵,並無組合之相關教示或建議。故而,被證1、3、5等專利於所欲解決之問題、功能或作用上均不具關連性,且被證1、3、5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亦無組合之相關教示或建議,被證1、3、5並不具結合動機,被證1、3、5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當然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7不具進步性。4.被告公司所銷售之T65ProbeSet夾爪式產品(下稱T65產品,被證7至11)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7不具新穎性:①原告於104年8月31日警告函(原證7)明確告知被告違反之系爭專利內容,並明確表示市面上並無相同或近似之產品。被告於收到警告函後,均未曾提及曾經製造並公開銷售其T65產品之事實,嗣後提出被證7主張於其101年間早已掌握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被告並以該技術製造並公開銷售T65產品云云。惟遍尋被告公司網站持續公開之產品介紹,該網站上從101年迄今所臚列之逾百項產品中,均未曾出現T65產品(網址:http://www.endiamond.com/prodlist.asp)。與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已公開實施」或「已為公眾所知悉」之要件均不相符,且於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前,亦未曾於業界聽聞被告製作相關產品之消息,被告主張之真實性,已有可疑之處。實則,果如被告所述,被告於收受警告函斯時即已掌握系爭專利之技術,並製造、公開銷售T65產品云云,豈有收到他方警告函仍全無回應之理?何以未於本件原告起訴後之初次答辯提出「新穎性」抗辯?僅提出「進步性」之抗辯?足以使人合理懷疑被告本件提出之證據,乃臨訟拼湊,該證物之真實性及與本案之關連性均有待商榷。②被告無法證明其所提出被證7照片及被證8影片所示之T65產品即為被告101年9月5日銷售與友達公司之系爭產品,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於申請前有「公開實施」或「已為公眾所知悉」之事實:(1)原告前所提出原證8之系爭產品,所有販售予友達公司之「液晶配向夾具」,其上均有友達公司之內部設備序號,此情亦為被告所不爭。然而,被告所提出被證7照片、被證8影片之T65產品,其上並無友達公司之內部設備序號,足證該產品並非被告銷售予友達公司之系爭產品。此外,由於銷售與友達公司之系爭產品均用於面板生產線上,應處於無塵室環境,對照被證7照片、被證8影片中所示情境,包括大理石桌面、百葉拉門在內之諸多物件,均顯示該環境並非無塵室,故被證7照片、被證8影片顯然並非於友達公司拍攝。而友達公司實際上亦無任由被告取回生產線上「液晶配向夾具」之可能,此均足證被告所提出被證7照片、被證8影片所示之T65產品,絕非被告銷售與友達公司之產品,而係被告事後或臨訟所自行製作之物件;至被告雖提出被證9訂購單及被證10出貨單為證,惟姑不論該等單據之真偽,由其上所載「JIG:T65ProbeSet(夾爪式)」與被證7照片、被證8影片所示產品上「T65夾爪式-L1」文字已有不同,證據之關聯性已值商榷,遑論T65產品為被告事後自行製作,其上之標牌、鋼印、甚至產品之機構等均可「客製化」,尚難用以證明其所謂曾於101年間銷售該產品與友達公司之事實。況且,果如被告所述,其曾銷售T65產品與友達公司,何以不直接向友達公司取證?反而自行製作被證7、被證8所示產品作為佐證?從未公開銷售該產品,與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已公開實施」或「已為公眾所知悉」之要件均不相符。(2)被告固提出被證13之「自行點驗生產性貨品出區放行單及送貨單」(下稱放行單),表示其上所載「品名」、「入場時間」、「入場PO」等資訊與被告於前提出之訂購單、出貨單及發票等交易文件能相互勾稽云云。惟就形式上觀之,縱使被證9訂購單、被證10出貨單及被證13放行單三者資訊能相互勾稽,三者與被證7照片及被證8影片所示之「產品」唯一可能相關之處,只有該產品上標牌所示「T65夾爪式-L1」部分,而該標牌依照片所示,應屬可拆卸或額外附加之部分,不排除有事後自行更換之可能;再者,標牌為「T65夾爪式」之產品合理推測應不只一台,且有相同標牌之產品是否機構均完全相同,未因需求而與時俱進或改良,亦顯有疑問?再加以被證7所示「產品」其上竟無友達公司之「內部設備序號」,故縱使被告所提出之各項文件能相互勾稽,亦無法證明其所提出之照片及影片所示「產品」即為被告101年9月5日銷售與友達公司之產品。此外,細繹被證13放行單上所載資訊,諸如「貨品及料號」及「備註」等欄位,竟恰好含有被告於本訴訟中所需勾稽之資訊即「入場時間2012/9/5,入廠,PO:L6B-000000000000-HC」等文字,再據以比對一般友達公司所開立之放行單如原證9之兩張放行單,其上均無上述「入場時間」、「PO號碼」等「特殊資訊」,而該等放行單所載貨品相類,用途亦均為「修理」,理論上格式不應有如此之歧異,故此等格式之差異及巧合即令人生疑。申言之,由於放行單上文字僅須「特定」放行貨品即可(且此處並無保稅問題),故申請人所填寫申請資訊未必全部經過友達公司人員實質審查,故被告所提之放行單上所載「入廠時間」、「PO號碼」等資訊之正確性,未必經過友達公司人員具體審核,恐有疑慮。(3)又由本院106年度民專訴字第17號民事判決務見解可知,並非單純證明有「銷售行為」,即可佐證「公開實施」之事實,故被告主張其將「產品」銷售予友達公司即屬「公開銷售」云云,於邏輯上尚有欠缺。縱被告提出被證7及被證8所示之「產品」即為被告於101年9月5日銷售予友達公司之物,由於該等「夾具」之設計及製造技術均由友達公司提供予被告,並由友達公司委託被告所製作,且被告與友達公司間之「訂購單」及「合約」均設有保密條款「供應商因本訂單而知悉或持有友達光電之任何機密事項時,供應商同意負保密責任,不得洩漏予任何第三人」(被證9第2頁、第3頁),故被告絕無將該等「產品」公開或銷售予其他面板廠之可能,因此,被告其所謂「銷售予友達公司」實難作為系爭專利已公開實施之佐證。(4)另被告所謂「產線上使用時,產品整體結構均已暴露在外」、「交由合作廠商定期維護保養」等事實縱使存在,被告亦未舉證證明此事實確實發生於系爭專利申請前;況一般面板廠對於其無塵室中之面板產線,必定有嚴密的管制,絕非公開之場域。友達公司亦是如此,此觀友達公司之AUO環安衛管理規範(藍皮書)中記載:「全廠區禁煙火廠區內、外圍、無塵室內,非經核准,嚴禁拍照、攝錄影等」(原證19);友達公司於台中廠區107年11月份承攬商協議會的【廠商紀律宣導】中亦再次強調「因應廠區資安管制,所有承商與訪客皆須配合張貼資安封條,且不可於管制區內攝影拍照,如有拍照需求敬請申請,並需由AUO窗口陪同,違反規定者依據廠區規定處理」(原證20),是被告上開主張,自與常情不符,足證被告之主張友達面板產線係公開場域之說法,顯然無稽。③至被告所提供之附表3(1),針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雖有B、C、D、E等四點之比對內容,惟比對內容中缺漏系爭專利請求項1於前言部分所界定之內容。實則,基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用於液晶配向」之要件對系爭專利之申請標的「夾具模組」具有限定作用,且附表3(1)中之內容並未針對「用於液晶配向」之要件和系爭專利請求項1進行比對,明顯在比對要件有所缺漏,附表3(1)所揭露之內容和系爭專利請求項1並無審查基準(原證22)不具新穎性之情事,且被證7、8之夾具產品實際上亦未顯見或隱含用於液晶配向,難謂該等產品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又依被證7之「夾具產品」,所稱「第一墊部」和「第二墊部」僅見為兩透明之塊體,且被證8之「夾具產品」之操作影片僅見兩透明之塊體位於所在夾件的兩端,故自被證7之照片和被證8之影片中均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兩透明之塊體具有緩衝之功能,尚難認定被證7、8之夾具產品所見透明之塊體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第一墊部」和「第二墊部」之要件;再依系爭專利說明書【0017】段落於第5頁第3至6行所述之內容,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系統,已隱含可設定電壓之功能,惟被告於被證7之照片中所指控制系統,從被證7之照片和被證8之影片上看來僅是一個殼件,縱使由被證7之照片和被證8之影片可解讀其探針以線路連接至殼件,亦未能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其探針之連接端可電性連接至一隱含可設定電壓之控制系統,尚難認定被證7、8之夾具產品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並將該些連接端以電性連接至一控制系統」之要件。綜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並未經被證7、8之夾具產品所完全揭露,故被證7、8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附屬項2至7不具新穎性。(四)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至少新臺幣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繼續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發明第I489169號「用於液晶配向之夾具模組」專利權之物品,並應將已製造之前述產品加以回收並銷毀。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成立於民國93年7月(原證1),為專業的半導體、LCD、LED等產業之設備製造商及代理商,目前各大TFT-LCD和半導體廠商均為原告之客戶(原證2)。原告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489169號「用於液晶配向之夾具模組」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104年6月21日至122年3月19日止,有專利證書、專利公報及公示資料為憑(原證3),原告以系爭專利所製造之「液晶配向夾具」(下稱原告產品),其優點在於上下夾持玻璃穩定、可使電壓電流供給穩定、供電接觸點精確,能有效提高面板廠生產效率(原證4),該項「用於液晶配向之夾具模組」同時亦取得大陸發明專利,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核發之發明專利證書(專利號:ZZ000000000000.5)在案可稽(原證5)。詎被告尹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尹鑽公司,原證6)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鋼印標號「T320HVN05-A」液晶配向夾具(下稱系爭產品),並以削價競爭之方式販售給與原告自94年起即有合作關係之訴外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友達公司)。原告迫於無奈,於104年8月31日發函警告被告尹鑽公司勿再侵權(原證7),惟被告尹鑽公司仍持續販賣系爭產品。至107年4月17日及5月10日,因友達公司工程師○○○二度將系爭產品(原證8)交付原告並委託原告進行修繕(原證9),經原告確認並非原告所製造,並由原告公司業務○○○於107年4月30日以電話進一步詢問○○○後,始確定系爭產品係友達公司向被告尹鑽公司所購買,此並有電話錄音為證(原證10、14)。經原告將系爭產品送請亞律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7而屬侵權(原證11),原告依法自得請求排除侵害並請求損害賠償,以損失提供友達公司之訂單數量初步計算,保守估計僅於友達等六間工廠中即已損失訂單總價高達新臺幣(下同)53,609,304元(原證12),惟被告之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精確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2,000,000元。又被告蔡俊良為被告公司之負責人,應依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之規定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責任。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97條第1、2項、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產品為被告尹鑽公司所生產:被告於其107年8月7日民事答辯狀第2頁第6行自承其為友達公司「夾具產品」中部主要供應商,對其所生產並供應友達公司之「夾具產品」樣式自然知之甚詳,然其僅於書狀中簡略表示原告未舉證原證8照片所示之系爭產品為被告尹鑽公司所生產,未直接否認系爭產品為被告尹鑽公司所生產,亦未說明原證8照片所示系爭產品與被告尹鑽公司所生產者有何差異?尚與常情有違,參以原證10、14之電話錄音譯文,足證系爭產品確為被告尹鑽公司所生產。(三)系爭專利之有效性部分:1.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被告雖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僅是拼湊先前技術中之技術手段而不具進步性;又「用於液晶配向」既不影響或改變系爭專利之結構特徵,於本件系爭專利有效性之認定自無庸考慮此節云云。惟查,依系爭專利於說明書所述內容可知,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習用之接觸模組於液晶配向之作業中,探針係設置於單一基座向上位移,並以探針之接觸端觸碰至液晶面板接觸電極,由於液晶面板係以單邊受力之方式進行液晶配向之作業,因此,當探針之接觸端施加於接觸電極之作用力過大時,便會增加液晶面板產生變形之機率,進而降低液晶面板的良率。從而,系爭專利之技術手段係運用第一夾件及第二夾件以雙邊受力之方式夾持於液晶面板,相較於習用探針所採用之單一基座,可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並提升液晶面板進行液晶配向作業之穩定度,進而減少液晶面板產生變形之機率,此乃系爭專利之主要功效;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主要是以驅動單元使連接之第一夾件及第二夾件同步地朝向液晶面板位移,並夾持於液晶面板,而由設置於第二夾件的探針接觸液晶面板之接觸電極而進行配向作業,可知各部構件間已具有相互作用之緊密關連性並非組合複數先前技術所構成之發明,系爭專利之發明類型非屬「組合發明」;退步言,即便系爭專利屬於「組合發明」,惟系爭專利達到可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並提升液晶面板進行液晶配向作業之穩定度,進而減少液晶面板產生變形之機率的功效,已屬技術特徵於功能上相互作用產生之新功效,仍具有進步性。又系爭專利用於液晶配向之探針必須通以高壓電流輸送至LCD面板,已隱含探針具有耐高壓電流特性之結構,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用於液晶配向」具有限定作用,於進步性之判斷時自應納入比對。是被告上開主張,均不足採,合先敘明。2.被證1、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7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之LCD面板(以下通稱液晶面板)之配向作業於實務操作時,係液晶透過探針將電流供應器的電壓輸入面板內,讓液晶轉向透過紫外線曝光達到液晶配向快速效果,用以取代傳統的研磨配向製程,讓液晶面板的光學效果更好的技術。從而,系爭專利以複數探針接觸液晶面板之複數個接觸電極,是用以進行液晶配向之作業,其屬於液晶面板製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而在液晶面板製作完成(包含完成液晶配向作業)後,才會進行液晶面板之測試作業。可知,系爭專利以複數探針接觸液晶面板之複數個接觸電極,實非用於液晶面板之測試作業,故與被證1利用探針進行液晶面板之測試作業差異甚遠,應先予釐清。②被證1、3、4之技術內容:(1)被證1:(甲)被證1所公告之專利說明書(原證17)於【實施方式】中所揭示之水平移動式探針朝下模組(3)、面板自重式探針朝上模組(4)、垂直移動式探針朝上模組(5)、旋轉移動式探針朝上模組(6)等數種可互換之檢測模組之相關說明,各模組(3、4、5、6)所揭示之內容,均未揭示有任何以「壓夾」方式定位待測液晶面板之內容,此和被證1【新型內容】中所述「基座體上固定探針基座及其上方探針構件與壓板,使兩者組成相對應設置的夾具」之內容於技術上不相對應;又被證1為新型專利而未經實體審查,前揭說明書【新型內容】和【實施方式】不相對應之內容,似已違反專利法第26條第1項而有內容不明確而無法據以實現之問題,遑論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參酌後即可輕易、毫無疑問的得出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乙)又被證1所欲解決之問題主要在於,檢測裝置的各構件雖組合在一起,但實際上是各自運作,導致檢測的流程必須耗費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而僅達成某一項的測試,當有其他檢測項目需再執行時,就必須換到另一檢測治具機台上去進行,檢測的效能上顯有提升困難的問題。因此,被證1之技術手段主要係針對目前檢測使用的夾具結構提供數種模組化的構造與複數模組做延伸組合,可配合各項檢測裝置的使用與檢測各種大小尺寸不同的液晶面板,以達到讓檢測效能提高之功效者;而被證1之說明書(原證17)第7頁第6行至第10行記載:「…並與其相對應上方設有一上蓋板(55),並於上蓋板(55)底部設有一定位板(56),用在於阻隔紫外線照射與灰塵掉落在該探針(542)上,避免影響相對應之零組件因紫外線照射,而產生老化現象與探針檢測之穩定性…」可知,該說明書已明確記載所設上蓋板(55)和其底部所設之定位板(56),係作用在於阻隔紫外線照射與灰塵掉落在該探針(542)上,與系爭專利之作用完全不同,且被證1並未教示或建議上蓋板(55)和其底部所設之定位板(56)可作為夾件和墊部之用,可證被證1所述上蓋板(55)和其底部所設之定位板(56)並無被告所謂「壓夾」待測液晶面板定位之功能,與系爭專利顯有不同,難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被證1揭露之上蓋板(55)和定位板(56)即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一第一夾件,其一側設有一第一墊部;」以及「一驅動單元,其係連接於該第一夾件及該第二夾件,並可使該第一夾件及該第二夾件同步地朝向該LCD面板位移,並夾持於該LCD面板」之技術特徵。(丙)再者,被證1說明書(原證17)於第4頁第1-4行已記載:「本創作一種液晶面板檢測探針模組構造,針對目前檢測使用的夾具結構提供數種模組化的構造與複數模組做延伸組合…,讓檢測效能提高者。」之內容,故由其字意上不難發現,被證1所述檢測夾具結構明顯和數種模組化的構造與複數模組為不同結構,始有所述延伸組合之概念,且經合理推測,以「壓夾」的方式定位待測液晶面板者為所述檢測夾具結構,所述數種模組化的構造與複數模組僅作為「測試」待測液晶面板;反觀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並可使該第一夾件及該第二夾件同步地朝向該LCD面板位移,並夾持於該LCD面板」之「夾持」是探針和接觸電極接觸時同步之動作,和被證1「壓夾」待測液晶面板再進行測試之動作,兩者差異甚鉅。是被告辯稱被證1具有和系爭專利「用於液晶配向之夾具模組」夾持液晶面板以及接觸液晶面板上之接觸電極之相同功能及作用,並非屬實;且被證1說明書第4頁第5至11行之內容中,在「使兩者組成相對應設置的夾具」之語句前所指檢測模組、液晶檢測機台、模組基座、固定探針基座、探針構件及壓板之任兩者皆可能為所述組成相對應設置的夾具的兩者,被告所述構成夾具者為「壓板」及「探針構件」兩者云云並非屬實。退步言之,縱使所述組成相對應設置的夾具的兩者為被告所述構成夾具者為「壓板」及「探針構件」,惟依被證1說明書第4頁第6-11行之內容亦指,仍須藉由模組基座上樞接具有複數線性滑軌與一氣壓缸的運作,始能驅動該探針構件在液晶面板上作接觸運作,並非單由「壓板」及「探針構件」組成相對應設置的夾具(僅假設)能達成夾持液晶面板且探針構件同時接觸液晶面板的接觸電極的動作。是被告所稱被證1之探針構件必然在夾具夾持液晶面板時會同時接觸到液晶面板上的接觸電極並進行測試云云,顯刻意曲解被證1之夾具的操作方式,洵無足採。(2)被證3:被證3所欲解決之問題主要在於,利用摩擦製程來達成液晶之配向效應,其機械摩擦過程會在液晶配向膜表面形成刮痕,並產生破壞薄膜電晶體之靜電力,而且摩擦布所產生之微細纖維,可能會形成液晶顯示器內之缺陷;以及液晶配向之技術如何增加液晶傾斜角之技術問題。因此,被證3之技術手段主要係提供一種液晶配向之導電接觸模組,該導電接觸模組是液晶面板的導電介面,透過液晶面板的接觸電極,將一高壓電流供應器之電流穩定的輸進面板中,以達到使液晶產生配向效應,以及導電接觸模組具有耐高電壓高電流且不會燒毀之特性的功效。(3)被證4:被證4所欲解決之問題主要在於,機械手臂之採購以及維修保養成本太高,並不符合背光模組組裝之成本效益之問題;驅動裝置以單側驅動易造成非驅動側翻轉落後,扭曲目標物;此外,翻轉大型目標物時,翻轉框架因單側驅動翻轉落後,結構強度需加強,同時馬達馬力亦需跟隨增大之問題;翻轉機構無法使一個工作物之上下兩面都可以被加工處理之問題。因此,被證4之技術手段主要係提供一種翻轉機構及使用該機構之背光模組組裝裝置,其係利用具有馬達透過皮帶或鍊條驅動主軸,主軸兩側再透過皮帶或鍊條同動,帶動翻轉框架,進而達到雙側同動驅動動力平均翻轉平穩之目的;並且利用具有馬達透過皮帶或鍊條驅動主軸,主軸兩側再透過皮帶或鍊條同動,帶動翻轉框架,進而達到翻轉大型目標物時,翻轉框架因雙側驅動結構強度適中,馬達馬力適中之目的。又於翻轉機構之翻轉框架設至少一組氣壓缸與夾爪進行夾取背光模組,達到夾取固定背光模組以及依背光模組尺寸調整夾取位置之目的。並將翻轉機構與具有橫移以及垂直方向運動之機構組合,達到控制翻轉機構位置之目的。而被證4之夾取機構,當通氣時驅動部帶動氣動夾爪往前推進,氣動夾爪可以透過通氣而使得夾爪改變夾取空間之大小,主要功能或作用在於夾取背光模組以進行翻轉,而非用於液晶面板配向作業,且無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的功能或作用,被告所稱系爭專利與被證4具有相同之功能及作用之論點,實不足採。③綜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用於液晶配向」對申請標的「夾具模組」具限定作用,經參酌被證1、3、4上述內容並予以綜合考量,縱使被證1、3、4均和面板之技術領域相關,惟被證1、3、4所欲解決的問題均非探針接觸液晶面板之電極之作用力過大而增加產生變形之機率的問題,故在所欲解決之問題上並無關連性;此外,被證1、3、4均無運用二夾件以雙邊受力之方式夾持於液晶面板,而有可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之功能或作用,故在功能或作用上亦無關連性,特別是被證4之夾取機構,當通氣時驅動部帶動氣動夾爪往前推進,氣動夾爪可以透過通氣而使得夾爪改變夾取空間之大小,主要功能或作用在於夾取背光模組以進行翻轉,而非用於液晶面板配向作業,且無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的功能或作用;再者,被證1、3、4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特別是「具有第一墊部的第一夾件」、「具有第二墊部的第二夾件」、「用以驅動第一夾件與第二夾件的驅動單元」、「用以液晶面板液晶配向的探針」、「探針具有接觸端及控制系統連接之連接端並用以液晶配向」以及「驅動單元同步驅動第一夾件及第二夾件以夾持液晶面板」等技術特徵,並無組合之相關教示或建議。被證1、3、4之結合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當然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7不具進步性。3.被證1、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7不具進步性:①被證1、3之技術手段業如前述,至被證5所欲解決之問題在於,基板搬運裝置結構設計上,其基板料件之屬性更是必須特別考量的一個環節,以玻璃基板而言,因其多數應用於作為顯示面板之用,故表面可容許之瑕疵度必須掌控至相當微小狀態,而彎曲形變的幅度更必須掌控至最小狀態,但玻璃基板隨著面積規格的擴大,其搬運過程中欲將其瑕疵不良率精確管控於容許範圍內,相對越顯困難。因此,被證5之技術手段主要係藉由平移式夾持導動架與可升降平移式撐持架二者於執行基板搬運導送作業流程時,能夠依據基板容置機構狀態之不同選擇同步或單一平移作動模式,而能靈活因應不同的基板容置型態,又藉由該可升降平移式撐持架的設計,係能夠上升將基板整體均勻捧住撐持,而能達到確保基板平整精度不受搬運動作所影響、有效提昇基板搬運品質與良率之實用進步性與較佳產業利用效益;而被證5之平移式夾持導動架,其所設基板夾爪係呈可開合狀態,其閉合動作係可藉以夾住基板一邊側,主要功能或作用於進行基板之平移帶動,而非用於液晶面板配向作業,且無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的功能或作用,被告所稱系爭專利與被證5具有相同之功能及作用之論點,實不足採。②經參酌前述被證1、3、5之說明書內容並予以綜合考量,縱使被證1、3、5在技術領域均和面板產業相關,惟被證1、3、5專利所欲解決的問題均非探針接觸液晶面板之電極之作用力過大而增加產生變形之機率的問題,故在所欲解決之問題上並無關連性;此外,被證1、3、5均無運用二夾件以雙邊受力之方式夾持於液晶面板,而有可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之功能或作用,故在功能或作用上亦無關連性,特別是被證5之平移式夾持導動架,其所設基板夾爪係呈可開合狀態,其閉合動作係可藉以夾住基板一邊側,主要功能或作用於進行基板之平移帶動,而非用於液晶面板配向作業,且無抵銷探針於液晶面板所施加之作用力的功能或作用。縱認被證3揭示複數個導電探針,以及被證5揭示基板夾爪於夾取基板時,上夾爪及下夾爪會同步朝向基板方向移動以夾持基板等相關內容,再者,被證1、3、5等專利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特別是「具有第一墊部的第一夾件」、「具有第二墊部的第二夾件」、「用以驅動第一夾件與第二夾件的驅動單元」、「用以液晶面板液晶配向的探針」、「探針具有接觸端及控制系統連接之連接端並用以液晶配向」以及「驅動單元同步驅動第一夾件及第二夾件以夾持液晶面板」等相關技術特徵,並無組合之相關教示或建議。故而,被證1、3、5等專利於所欲解決之問題、功能或作用上均不具關連性,且被證1、3、5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手段亦無組合之相關教示或建議,被證1、3、5並不具結合動機,被證1、3、5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當然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7不具進步性。4.被告公司所銷售之T65ProbeSet夾爪式產品(下稱T65產品,被證7至11)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7不具新穎性:①原告於104年8月31日警告函(原證7)明確告知被告違反之系爭專利內容,並明確表示市面上並無相同或近似之產品。被告於收到警告函後,均未曾提及曾經製造並公開銷售其T65產品之事實,嗣後提出被證7主張於其101年間早已掌握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被告並以該技術製造並公開銷售T65產品云云。惟遍尋被告公司網站持續公開之產品介紹,該網站上從101年迄今所臚列之逾百項產品中,均未曾出現T65產品(網址:http://www.endiamond.com/prodlist.asp)。與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已公開實施」或「已為公眾所知悉」之要件均不相符,且於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前,亦未曾於業界聽聞被告製作相關產品之消息,被告主張之真實性,已有可疑之處。實則,果如被告所述,被告於收受警告函斯時即已掌握系爭專利之技術,並製造、公開銷售T65產品云云,豈有收到他方警告函仍全無回應之理?何以未於本件原告起訴後之初次答辯提出「新穎性」抗辯?僅提出「進步性」之抗辯?足以使人合理懷疑被告本件提出之證據,乃臨訟拼湊,該證物之真實性及與本案之關連性均有待商榷。②被告無法證明其所提出被證7照片及被證8影片所示之T65產品即為被告101年9月5日銷售與友達公司之系爭產品,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於申請前有「公開實施」或「已為公眾所知悉」之事實:(1)原告前所提出原證8之系爭產品,所有販售予友達公司之「液晶配向夾具」,其上均有友達公司之內部設備序號,此情亦為被告所不爭。然而,被告所提出被證7照片、被證8影片之T65產品,其上並無友達公司之內部設備序號,足證該產品並非被告銷售予友達公司之系爭產品。此外,由於銷售與友達公司之系爭產品均用於面板生產線上,應處於無塵室環境,對照被證7照片、被證8影片中所示情境,包括大理石桌面、百葉拉門在內之諸多物件,均顯示該環境並非無塵室,故被證7照片、被證8影片顯然並非於友達公司拍攝。而友達公司實際上亦無任由被告取回生產線上「液晶配向夾具」之可能,此均足證被告所提出被證7照片、被證8影片所示之T65產品,絕非被告銷售與友達公司之產品,而係被告事後或臨訟所自行製作之物件;至被告雖提出被證9訂購單及被證10出貨單為證,惟姑不論該等單據之真偽,由其上所載「JIG:T65ProbeSet(夾爪式)」與被證7照片、被證8影片所示產品上「T65夾爪式-L1」文字已有不同,證據之關聯性已值商榷,遑論T65產品為被告事後自行製作,其上之標牌、鋼印、甚至產品之機構等均可「客製化」,尚難用以證明其所謂曾於101年間銷售該產品與友達公司之事實。況且,果如被告所述,其曾銷售T65產品與友達公司,何以不直接向友達公司取證?反而自行製作被證7、被證8所示產品作為佐證?從未公開銷售該產品,與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已公開實施」或「已為公眾所知悉」之要件均不相符。(2)被告固提出被證13之「自行點驗生產性貨品出區放行單及送貨單」(下稱放行單),表示其上所載「品名」、「入場時間」、「入場PO」等資訊與被告於前提出之訂購單、出貨單及發票等交易文件能相互勾稽云云。惟就形式上觀之,縱使被證9訂購單、被證10出貨單及被證13放行單三者資訊能相互勾稽,三者與被證7照片及被證8影片所示之「產品」唯一可能相關之處,只有該產品上標牌所示「T65夾爪式-L1」部分,而該標牌依照片所示,應屬可拆卸或額外附加之部分,不排除有事後自行更換之可能;再者,標牌為「T65夾爪式」之產品合理推測應不只一台,且有相同標牌之產品是否機構均完全相同,未因需求而與時俱進或改良,亦顯有疑問?再加以被證7所示「產品」其上竟無友達公司之「內部設備序號」,故縱使被告所提出之各項文件能相互勾稽,亦無法證明其所提出之照片及影片所示「產品」即為被告101年9月5日銷售與友達公司之產品。此外,細繹被證13放行單上所載資訊,諸如「貨品及料號」及「備註」等欄位,竟恰好含有被告於本訴訟中所需勾稽之資訊即「入場時間2012/9/5,入廠,PO:L6B-000000000000-HC」等文字,再據以比對一般友達公司所開立之放行單如原證9之兩張放行單,其上均無上述「入場時間」、「PO號碼」等「特殊資訊」,而該等放行單所載貨品相類,用途亦均為「修理」,理論上格式不應有如此之歧異,故此等格式之差異及巧合即令人生疑。申言之,由於放行單上文字僅須「特定」放行貨品即可(且此處並無保稅問題),故申請人所填寫申請資訊未必全部經過友達公司人員實質審查,故被告所提之放行單上所載「入廠時間」、「PO號碼」等資訊之正確性,未必經過友達公司人員具體審核,恐有疑慮。(3)又由本院106年度民專訴字第17號民事判決務見解可知,並非單純證明有「銷售行為」,即可佐證「公開實施」之事實,故被告主張其將「產品」銷售予友達公司即屬「公開銷售」云云,於邏輯上尚有欠缺。縱被告提出被證7及被證8所示之「產品」即為被告於101年9月5日銷售予友達公司之物,由於該等「夾具」之設計及製造技術均由友達公司提供予被告,並由友達公司委託被告所製作,且被告與友達公司間之「訂購單」及「合約」均設有保密條款「供應商因本訂單而知悉或持有友達光電之任何機密事項時,供應商同意負保密責任,不得洩漏予任何第三人」(被證9第2頁、第3頁),故被告絕無將該等「產品」公開或銷售予其他面板廠之可能,因此,被告其所謂「銷售予友達公司」實難作為系爭專利已公開實施之佐證。(4)另被告所謂「產線上使用時,產品整體結構均已暴露在外」、「交由合作廠商定期維護保養」等事實縱使存在,被告亦未舉證證明此事實確實發生於系爭專利申請前;況一般面板廠對於其無塵室中之面板產線,必定有嚴密的管制,絕非公開之場域。友達公司亦是如此,此觀友達公司之AUO環安衛管理規範(藍皮書)中記載:「全廠區禁煙火廠區內、外圍、無塵室內,非經核准,嚴禁拍照、攝錄影等」(原證19);友達公司於台中廠區107年11月份承攬商協議會的【廠商紀律宣導】中亦再次強調「因應廠區資安管制,所有承商與訪客皆須配合張貼資安封條,且不可於管制區內攝影拍照,如有拍照需求敬請申請,並需由AUO窗口陪同,違反規定者依據廠區規定處理」(原證20),是被告上開主張,自與常情不符,足證被告之主張友達面板產線係公開場域之說法,顯然無稽。③至被告所提供之附表3(1),針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雖有B、C、D、E等四點之比對內容,惟比對內容中缺漏系爭專利請求項1於前言部分所界定之內容。實則,基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用於液晶配向」之要件對系爭專利之申請標的「夾具模組」具有限定作用,且附表3(1)中之內容並未針對「用於液晶配向」之要件和系爭專利請求項1進行比對,明顯在比對要件有所缺漏,附表3(1)所揭露之內容和系爭專利請求項1並無審查基準(原證22)不具新穎性之情事,且被證7、8之夾具產品實際上亦未顯見或隱含用於液晶配向,難謂該等產品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又依被證7之「夾具產品」,所稱「第一墊部」和「第二墊部」僅見為兩透明之塊體,且被證8之「夾具產品」之操作影片僅見兩透明之塊體位於所在夾件的兩端,故自被證7之照片和被證8之影片中均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兩透明之塊體具有緩衝之功能,尚難認定被證7、8之夾具產品所見透明之塊體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第一墊部」和「第二墊部」之要件;再依系爭專利說明書【0017】段落於第5頁第3至6行所述之內容,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系統,已隱含可設定電壓之功能,惟被告於被證7之照片中所指控制系統,從被證7之照片和被證8之影片上看來僅是一個殼件,縱使由被證7之照片和被證8之影片可解讀其探針以線路連接至殼件,亦未能直接且無歧異得知其探針之連接端可電性連接至一隱含可設定電壓之控制系統,尚難認定被證7、8之夾具產品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並將該些連接端以電性連接至一控制系統」之要件。綜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並未經被證7、8之夾具產品所完全揭露,故被證7、8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及附屬項2至7不具新穎性。(四)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至少新臺幣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繼續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發明第I489169號「用於液晶配向之夾具模組」專利權之物品,並應將已製造之前述產品加以回收並銷毀。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發明第77872號「堤防壁結構,構築方法及其使用之塊體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系爭專利為一種堤防壁結構構築方法,結構包含一基部、一斜壁由多數預先模鑄單元成行組成,每一行自鄰近下方行漸縮以形成30度至75度之斜角。系爭專利亦屬一種模製單元造型,用以構成本發明之堤防壁。因原告發現被告亞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亞麥公司)在系爭工程所施作之堤防壁部分,所使用之塊體即高壓坡景磚(下稱系爭產品),其與系爭專利權相同。原告曾親赴被告亞麥公司施作之系爭工程現場勘查,經測量系爭工程之堤防壁傾斜角度為74.7度,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原告委請臺一國際專利法律事務所(下稱臺一事務所)進行比對分析與鑑定,認定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4、6、17至19項,證明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由被證6存證信函可知,原告曾函知被告亞麥公司系爭專利存在,並明確告知系爭產品與侵害專利範圍,且被告亞麥公司非第一次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其與原告尚有本院98年民專訴字第31號民事訴訟繫屬中。況專利公報為公眾可查閱之資訊,被告亞麥公司未查閱,其亦為從事相同產業者,堤防壁工法技術乃為專精領域,被告亞麥公司應相當熟悉相關技術工法,其知悉可施作出與原告相同之產品,故被告亞麥公司具有故意或過失。原告爰依專利法第56條第1項、第84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排除及防止侵害。因被告廉蕙琦為被告亞麥公司之負責人,依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二)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計算損害賠償之損害,查系爭工程總長為377.44平方公尺,曾受原告授權之訴外人震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震偉公司)每平方公尺施工報價為新臺幣(下同)2,300元計算,總金額為868,112元,預估至少60%為可得之利潤,是被告為侵害系爭專利至少可得520,867元之利益。因實施系爭專利權所得利益之資料均由被告掌握,原告無法得知被告實際所得利益,故待確定被告實際所得利益後,再聲請擴張應受判決之金額。被告雖主張其為偉倡公司之下包商,僅施作系爭工程259平方公尺云云。惟系爭工程總長為377.44平方公尺,此剩餘之不到100平方公尺另行發包他廠商進行施作,明顯不符合經濟成本,實違反經驗法則,且被告非第一次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均主張承包工程未獲任何獲利,實難令人致信。況被證1中數量一欄經塗改為271.6平方公尺,其與被告主張實際施作數量為259平方公尺,兩者明顯不符。而被證1僅可證明被告確實施作系爭工程之數量,並非施作該合約中工程之數量。職是,應以偉倡公司所有就系爭工程之稅籍資料與被告提出之資料進行比對,以確認其被告主張是否為真實。(三)就運費而言,以24噸貨車為基準,一臺可運送6百塊系爭產品,以被告所稱2,849塊系爭產品,共需5次車趟,縱其費用以南投至彰化1噸180元為基準計算,24噸為4,320元,5次車趟為21,600元;另加推高機一臺車8百元,5臺車為4千元,2,849塊系爭產品含堆高機之運費為25,600元。倘被告以12噸貨車運送,被告之運送成本為2,160元,10臺車僅需21,600元。就管銷費用成本而論,原告生產機具一模可生產8塊系爭產品,以1日可6百次生產循環計算,1日產量為4,800塊系爭產品,故2,849塊系爭產品僅需1日;若以一般磚廠之生產機具操作,一模可生產4塊系爭產品,1日以最低4百次生產循環計算,被告1日約可生產1,600塊系爭產品,生產系爭工程2,849塊系爭產品需2日。依被告於99年8月17日民事答辯狀中主張管銷費用包含人員薪資、水電及電話等費用,1日需1萬元,至多2萬元,被告就此未提出相關單據可資證明。就模具成本以觀,模具為可重複使用之折舊性固定資產,依固定資產耐用年限最低5年攤提原則,倘以被告使用此模具之時間僅4日,未超過1個月即以1個月計算,此模具應攤提於系爭工程之費用為3,500元(計算式:1/60月×21萬元),則被告將模具費用141,750元歸屬為一次性費用,實有違商業會計法。就材料成本而言,參酌訴外人震偉公司每塊系爭產品之材料實際購買成本僅需31.56元,2,849塊系爭產品,成本金額僅為89,914元(元以下四捨五入)。綜上所述,被告所需成本應僅為135,014元(計算式:21,600元+2萬+3,500元+89,914元),倘依被告請款總價金為414,400元,所得利益尚有279,386元。(四)必要成本費用雖包括砂石單位成本、運費、管銷費用及模具。然被告僅提出砂石單位成本之單據,其餘單據均未提出,依舉證責任分配,此等成本應無法計算入成本。就單位成本而言,兩造曾達成1個模具為31元之砂石單位成本,則被告43萬元銷售收入,至少約有35萬元獲利。被告於本件中僅提出自行開立與偉倡公司之單據,上開單據為被告單方面所提出,無任何證明戳記,被告亦未提出其他資料可供檢驗,且偉倡公司拒絕提出相關單據,是系爭工程真實成本,顯遭被告刻意掩蓋。況被告主張承接工程未獲得任何利益,實令人難以想像。準此,以被告因侵害行為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作為原告請求之損害賠償總額。原告聲明求為判決:被告連帶應給付原告520,867元,並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被告不得再行製造、販賣或使用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方法及物品;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59021號「身份多重檢查驗證系統」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8年6月11日起至108年1月5日止。被告弘有富國際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弘有富公司)製造、銷售「TauRIS德利士電子掃瞄鴿鐘系統」(下稱系爭產品),具有永久碼、辨識碼及防弊碼,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又被告等所銷售之系爭產品TauRIS電子環、電子鴿鐘(感讀器)係依據國際賽鴿聯盟FCI規範認可之系統,於西元2013年9月13日由國際賽鴿聯盟發給核可使用證明,因此系爭產品之設計及使用方法係以該國際標準為依歸所製成,而系爭產品TauRIS電子環以Hitag-2晶片製成,相對應之使用方法及比賽時身份檢查之流程,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3項規定,請求被告弘有富公司排除損害,並依同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2款規定,請求被告弘有富公司負損害賠償新台幣(下同)100萬元。又被告鄭明聯為被告弘有富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弘有富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系爭專利係以一非接觸型射頻晶片,使用晶片生產序號之唯一特性(即辨識碼)及晶片讀寫功能區塊部份,以加密設計驗核保護永久碼不被仿冒,佐以身份檢查作業時,賦予一授權碼,作為多重驗證功能之新技術進步特徵。被告主張被證10之中國大陸第2638148號實用新型專利案與被證11之中國大陸公開第101443773號發明專利申請案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有撤銷事由,然被證10未揭示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其技術特徵在於將讀卡器讀取之資料予以加密及利用電信電話線傳送到計算機的方法,並未未提及單一晶片內各種不同編碼特徵及儲存、驗證方法,而被證11僅說明查核及改變隨機認證碼之方法來達到防止非法進入讀取存儲器內資料的功能,與系爭專利重點有關驗證永久碼、辨識碼無誤後授予授權碼之技術領域不同,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被告主張被證12之中國大陸第CN1945591A號發明專利案與被證13之我國公開第200808168號專利申請案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有撤銷事由,然被證12、13所揭露之技術內容,與系爭專利技術要點無關,除未能敘明身份建制、身份檢查的重點外,僅組合技術特徵完全不同之申請前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又原告於中國大陸及歐盟均取得相同之專利,被告辯稱其於西元2006年7月已公開使用系爭產品,顯非事實。(三)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如已製造、販賣、使用者,應即回收銷毀之。2.被告弘有富公司及鄭明聯應連帶給付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59021號「身份多重檢查驗證系統」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8年6月11日起至108年1月5日止。被告弘有富國際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弘有富公司)製造、銷售「TauRIS德利士電子掃瞄鴿鐘系統」(下稱系爭產品),具有永久碼、辨識碼及防弊碼,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又被告等所銷售之系爭產品TauRIS電子環、電子鴿鐘(感讀器)係依據國際賽鴿聯盟FCI規範認可之系統,於西元2013年9月13日由國際賽鴿聯盟發給核可使用證明,因此系爭產品之設計及使用方法係以該國際標準為依歸所製成,而系爭產品TauRIS電子環以Hitag-2晶片製成,相對應之使用方法及比賽時身份檢查之流程,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3項規定,請求被告弘有富公司排除損害,並依同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2款規定,請求被告弘有富公司負損害賠償新台幣(下同)100萬元。又被告鄭明聯為被告弘有富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弘有富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系爭專利係以一非接觸型射頻晶片,使用晶片生產序號之唯一特性(即辨識碼)及晶片讀寫功能區塊部份,以加密設計驗核保護永久碼不被仿冒,佐以身份檢查作業時,賦予一授權碼,作為多重驗證功能之新技術進步特徵。被告主張被證10之中國大陸第2638148號實用新型專利案與被證11之中國大陸公開第101443773號發明專利申請案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有撤銷事由,然被證10未揭示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其技術特徵在於將讀卡器讀取之資料予以加密及利用電信電話線傳送到計算機的方法,並未未提及單一晶片內各種不同編碼特徵及儲存、驗證方法,而被證11僅說明查核及改變隨機認證碼之方法來達到防止非法進入讀取存儲器內資料的功能,與系爭專利重點有關驗證永久碼、辨識碼無誤後授予授權碼之技術領域不同,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被告主張被證12之中國大陸第CN1945591A號發明專利案與被證13之我國公開第200808168號專利申請案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有撤銷事由,然被證12、13所揭露之技術內容,與系爭專利技術要點無關,除未能敘明身份建制、身份檢查的重點外,僅組合技術特徵完全不同之申請前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又原告於中國大陸及歐盟均取得相同之專利,被告辯稱其於西元2006年7月已公開使用系爭產品,顯非事實。(三)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如已製造、販賣、使用者,應即回收銷毀之。2.被告弘有富公司及鄭明聯應連帶給付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有得撤銷原因,依法不得對被告主張專利權:1.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如果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從先前技術無法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有關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內容者,申請人應將該等技術記載於說明書中,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規定。使用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請求項,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若說明書中未記載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或說明書記載之結構、材料或動作過於廣泛,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的技術手段內容揭露並不明確、充分,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該內容而實現所欲申請之發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發光模組…以第一發光模式發射光線;…控制該發光模組以一第二發光模式發射光線…」、「第一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一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一預設擷取參數」、「第二擷取模式…其中該第二擷取模式包含複數個第二預設擷取參數」技術特徵係屬於以功能手段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表示之技術特徵,其描述應包含說明書所描述之結構、材料或動作以界定該等請求項中之發光模組、控制模組、及影像擷取模組。本發明中並未針對發光模式、參數調整的方法等提出調整的演算公式及範圍,因此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需要大量的嘗試錯誤或複雜實驗,始能實現該發明之方法及數據範圍,顯然該說明書之內容揭露不足,致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無法據以實現系爭專利中各請求項之發明所欲達成之功效。(3)系爭發明說明中描述該等參數調整方法係以「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說明,該等文字係相對程度用語,無法使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據以確認對應特定發光模式時該等參數之範圍。該「較低」、「較差」、「較高」、「較好」、「較大」等用語係用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致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10項之「第一擷取模式」、「第二擷取模式」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4)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第【0022】段至第10頁第【0023】段實施例中,描述相對於亮度減半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相對於全亮的發光模式調整的擷取參數亦包含了「感光度較大」之設定,二者彼此矛盾,該說明書之說明不明確,且將致使系爭專利各請求項發明的技術特徵的範圍不明確。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技術特徵之描述彼此矛盾,造成請求項技術特徵之範圍不明確。2.系爭專利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第6項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引證1為2010年05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第380786號「多視角內視鏡裝置」新型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多視角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中空管、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第一照明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第二照明模組、控制該等照明模組之電源供應單元、控制及處理影像之處理單元。引證1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為2008年09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20080228037號「螢光內視鏡影像系統」專利申請案,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裝置,該裝置包含影像導管、一多模式可控制攝影模組、一多模式可控制光源、一控制模組。引證2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為2003年08月5日公告之美國第6602186號「電子內視鏡系統」專利,其具體揭示一內視鏡系統,該裝置包含一內視鏡導管、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一照明模組、一第二照明模組、及一控制模組。引證3公告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且與系爭專利同屬於內視鏡之技術領域,屬於適格之先前技術文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發明標的均為內視鏡裝置,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之理由:(1)根據引證1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之揭露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申請標的,其揭示一中空管(11)呈管狀,用以容納照明模組(122、142)、影像擷取模組(13、15)、及印刷電路板(17)及控制電路等,因此該中空管技術特徵相當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中內視鏡的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1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1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2)根據引證2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2揭示了一內視鏡裝置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標的。引證2揭示一內視鏡導管(6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多模式擷取模組及一連接到多模式照明模組的一光導裝置。引證2揭示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元件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及引證2之揭示,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2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之差異僅在於元件安裝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2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項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3)根據引證3之揭示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3揭露了一內視鏡系統及其操作方法,涵蓋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標的。引證3揭示一內視鏡導管(10),該內視鏡導管內容納了一電荷耦合元件(CCD)及分別連接到第一照明模組及第二照明模組的二光導裝置(22、40);引證3之內視鏡導管與系爭專利第6項之管體雖然容置的裝置並非完全相同,但對於內視鏡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以根據內視鏡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應可輕易預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管體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與引證3所屬之技術領域皆為內視鏡裝置,二者主要差異在於元件安裝的位置的些微差異,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根據引證3揭示之技術特徵應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全部技術特徵,從而系爭專利第6項不具有進步性。(4)根據引證1及引證2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2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之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將引證2中關於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閃爍、強弱及調整CCD增益的方法等概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5)根據引證1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及引證3為內視鏡裝置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二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3中關於一切換開關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之概念及調整影像擷取模組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發明的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6)根據引證1、引證2及引證3揭示之組合,可證明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欠缺進步性:引證1、引證2及引證3均為內視鏡及內視鏡使用方法的技術文獻,三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僅使用的元件置換及位置改變有所差異,於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應可以輕易將不同處進行置換或將二者之技術進行重組。據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將引證2及引證3中關於切換開關、光線開關、光線調整強弱及控制發光模組使光線產生不同光線、調整影像擷取模組參數的方法等技術特徵加入引證1之技術特徵中,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明全部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引證2及引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不具進步性。4.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6項,並無侵害原告之權利:系爭產品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6項之「第一發光模組」、「第二發光模式」、「影像擷取模組」之變更「預設參數」、「控制模組」之控制「變更發光模式及變更參數」等技術特徵,故系爭產品不落入該二請求項之權利範圍而無構成系爭專利權之侵害。(二)原告究其主張損害賠償金額部分應負舉證責任: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被告係於104年7月17日收到原告委由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之律師函,被告所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早於104年7月17日,在此之前被告並不知道原告之專利存在。被告於收到該律師函後,為避免爭議擴大,將公司銷售網頁上之系爭產品撤下,因此在知悉該函之後並無任何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依專利法第98條規定,原告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其於系爭產品銷售或生產之前已標示專利證書號數於專利物上,如其未附加標示者,則應舉證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專利物存在。被告迄今僅曾銷售一具系爭產品,銷售的金額為美金320元,此為原告所不爭執。根據原告所提之產業淨利率11%計算,被告銷售造成原告之侵害至多為美金35.2元。(三)被告之生產及銷售系爭產品並未降低社會對原告名譽之評價,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系爭專利罹有應撤銷之瑕疵、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原告之名譽並無任何損害,自不得請求被告登報道歉。系爭專利縱有應撤銷之瑕疵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被告於銷售系爭產品時並未表示自己與被告有任何關係,亦未將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任何聯結或與原告之產品進行比較,因此並不會造成消費者或其他任何人對原告名譽之不良評價。若消費者或競爭者認為系爭產品係使用原告之專利,客觀上應會產生原告之技術能力優良或用心於研發投入等正面之評價。原告之名譽並未受到任何損害,原告請求登報道歉應無理由。(四)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9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關於侵害商標權部分:原告晨昌健康科技行銷有限公司(下稱晨昌公司)於97年1月11日以「X-Bike」圖樣向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並取得為中華民國註冊號第10337661號圖樣「X-Bike」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腳踏健身車、健身腳踏車座墊、固定健身腳踏車、健身用腳踏機、跑步健身機等等商品類別,專用權期間自97年11月16日至107年11月15日。詎被告劉月霞未經原告晨昌公司之同意或授權,仿冒系爭商標,於98年10月起利用所營之被告強生運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強生公司)將近似於系爭商標之「X-bike」圖樣印製於被告強生公司所販賣之相同商品即「CS-1070磁控健身車」、「CS-1070X磁控健身車」(下稱系爭商品),並公然陳列於被告強生公司經營之各營業店面,或網路購物平台,如PChome網路家庭、富邦MOMO台等,以4,980元之價格販售與不特定消費者牟利。嗣原告提出仿冒商標告訴後,警方於99年4月1日持搜索票至被告強生公司位於台北市○○區○○○路○段29號6樓之總公司及桃園縣楊梅鎮○○路○段○○○巷16弄11號之楊梅工廠進行搜索,並當場查獲進貨單、銷貨交易明細表、銷貨憑單等證據,且查扣系爭商品共249台。被告未經商標權人之同意或授權,於網路購物平台PChome等多家販售通路上以廣告刊載商品圖片、型錄,藉以向不特定消費者為販賣之要約,進而誘使消費者向其訂購等行為,已對原告造成侵害,而系爭商品每台價格為4,980元,依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規定按系爭商品零售單價500倍計算之損害賠償金額為249萬元,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商標法第61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249萬元本息。(二)關於侵害專利權部分:原告滿吉碩公司為中華民國公告號新型第194051號「隨置式輕便型之臂力與腳力雙用訓練器」之專利權人(下稱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圖所示)專利權期間自91年8月11日至102年6月13日止。被告劉月霞未經原告之同意,利用所營之強生公司實施系爭專利,用以製造販賣系爭商品,並於各大實體店面及網路平台販售。經原告比對分析發現,系爭商品顯係實施系爭專利所生產,且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權範圍,侵害原告之專利權。而依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飛翔駱駝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商雅虎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亞東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富邦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回覆之銷售數量與金額,被告自98年3月9日起迄今銷售系爭商品金額至少達1,878,685元,且被告係故意侵害系爭專利,是原告請求酌定損害數額為被告所獲利益一倍即3,757,370元,為此依民法第184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3,757,370元本息。(三)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商標部分:(1)「X-Bike」之文字並未成為體育用品業界描述「X」形狀室內健身車之通稱,且被告使用於系爭商品上之方式係以商標用法為之:①被告提出之台北市體育用品同業公會99年4月9日北市體用字第99008號函、台灣區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99年4月12日(99)台體育工業字第046號函,均係應被告要求所發,且被告請求二公會發函之時間點係99年4月1日其遭警方查緝仿冒系爭商標之後,被告請求發函之動機,係為解免其法律責任而已。②2004年順盈興業有限公司刊登型號「X-BikeSIX111」健身車於廣告雜誌中時,業界並無以「X-Bike」之名稱通稱該種外型之室內健身車,且該廣告內容亦僅於健身車商品下方加註X-Bike及SIX111,並無其他載述。③縱「X-Bike」之文字已成為業界描述「X」形狀室內健身車之通稱,然被告利用「X-bike」文字之方式,係將斗大之系爭商標文字「X-bike」烙刻於其所售商品上消費者必然注意之「操作面盤」顯目之處,呈現特定商標與商品結合之狀態,係基於表彰突顯商品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上。被告之行為,非僅止於商品說明,而係達於「商標使用」之型態,並不符商標法上之普通使用方式。(2)被告並未善意先用系爭商標,蓋被告所提被證五之進口報單並未顯示被告於95年間以「X-Bike」作為商標使用,該證據無法證明被告當時已有以商標使用方式呈現「X-Bike」文字於系爭商品上。2、系爭專利部分:(1)系爭商品落入系爭專利之文義與均等範圍:①系爭商品雖僅供腳踩踏而無法訓練手部,或因主動軸(20)端部之驅動柄(21)受到系爭商品本體(10)X形支架(11a)、坐墊、握把等元件之空間干涉,致無法供使用者進行手部運動,然該等差異無礙於系爭商品已為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括。②系爭商品雖不具系爭專利平坦之板狀底座(10),然其以二支架(11a)相互交叉樞設,其X形結構仍係成為支撐之底座構造,該等改變復為業界習知技術之人所能輕易置換,故落入系爭專利之均等範圍。③系爭商品之相對主架體(14)雖設置於呈X形之兩支架(11a)其中之一支架上,非設於頂部中央處,惟該構成方式並非系爭專利之必要條件,此等改變為業界習知技術之人所能輕易置換,故仍落入系爭專利之均等範圍。(2)系爭專利權業經智慧財產局核准公告在案,因有公示效果,倘第三人有侵害專利權時,自不得諉為不知專利權之存在,縱無故意,至少亦有過失責任。再者,被告為販售、製造類似系爭商品之大型企業,就系爭商品之外型、結構、功能、安全性等等狀況必知之甚詳,否則豈敢貿然進口、販售。矧系爭商品既名為「磁控健身車」,由一般運動器材等業者專業能力必然可預見該健身車結構牽涉者必有「磁控」裝置,其是否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虞,自負有查證之必要及義務。被告罔為查證即予販售,顯見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晨昌公司249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滿吉碩公司3,757,370元,及自準備書(三)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僅為普通使用:1、系爭商標「X-Bike」,此一外文乃健身器材業者用以說明室內健身車外觀形狀之用語,經常使用在腳踏健身車、健身腳踏車座墊、健身用腳踏車、健身用腳踏機、跑步健身機、全身運動健身機、健身車等商品,為商品名稱之說明陳述,且為業界眾所週知,向來如是使用。況原告晨昌公司設立登記之時間為96年,遠不及於被告及體育用品業界就系爭「X-Bike」通俗名稱由來已久之使用歷史,顯見原告係以惡意搶註方式取得系爭商標。2、依一般社會通念、交易情形及同業間就該類商品之實際使用狀況可知,系爭商標「X-Bike」乃國內外體育用品業界多年來對於車架延展開時呈現「X」形狀之室內健身車之通用稱謂,除被告外,業界尚有多家健身器材製售廠商,為求易於辯識起見,就該商品之說明,亦對車架延展開後呈現「X」形狀之器材稱為「X-Bike」。被告係以普通使用之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商號或其商品之名稱、形狀、品質、功用、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本身之說明,附記於健身車商品之上,屬商標法第30條之普通使用,不為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3、按善意使用商標者,縱怠於註冊,其使用商標之事實,不容予以抹煞,而後申請註冊者,要不能追溯拘束善意先使用商標者之使用行為。本件被告早於95年起即陸續向訴外人USTYLESPORTSCO.,LTD.進口貨品名稱為「X-BIKE」之健身車產品,核該時點顯早於原告晨昌公司於97年間申請註冊之「X-Bike」商標,有善意先使用原則之適用。4、原告於99年4月1日查扣X-bike後,被告即以1070X型號續行販賣無「X-bike」標示之健身車,自99年4月2日以後所販售者均與系爭商標無關。再者,被告使用「X-bike」時,上面均有「Chanson」之自有品牌商標,其下標示「X-bike」,純係商品之品項名稱,如同大同電鍋係大同商標加上電鍋產品,「ChansonX-bike」亦係「Chanson」商標,「X-bike」商品。(二)系爭專利部分:1、系爭商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原告所提鑑定報告就禁反言原則略而不提,顯然不符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有明顯且重大之瑕疵。且系爭產品係直立置於地面、展開後呈現「X」型狀之健身車器材,明顯不同於原告滿吉碩公司所有之系爭專利,蓋原告滿吉碩公司之訓練器產品主要訴求在可隨置及輕便起見,可隨手置放於桌面或腳邊做小幅度之踩踏運動,二者顯然不同。2、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差異在於:(1)磁控健身車僅供腳踩踏而無法訓練手部,因此無法提供臂力、腳力雙用訓練用途;(2)磁控健身車本體不具水平平坦的板體狀底座,而是以二支架相互交叉樞設,構成X形結構;(3)磁控健身車的兩相對主架體設置於呈X形之兩支架的其中一支架上,而非設於頂部中央處;(4)主動軸端部之驅動柄受到磁控健身車本體的X形支架、坐墊、握把等元件之空間干涉,無法供使用者手部進行運動。3、原告既未於所屬商品上為專利之標示,於本案起訴前亦從未提示系爭專利進行警告或告知行為,被告何能知悉原告所屬系爭專利,就此被告與侵權行為之主觀要件不符。4、被告向大陸進口健身車並在台銷售,原所訂購者為單軸之傳統健身車,與系爭專利無關。但大陸方面於出貨時,夾雜數台雙軸健身車,該雙軸健身車始與系爭專利有關,惟因外表無法看出而送錯貨,經查共有34台雙軸健身車與系爭專利有關。又據漳浦美吉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於2011年12月13日出具之文件可知,該公司於2009年11月22日從中國廈門港出貨予被告之X-BIKE健身車(強生ITEMNO.1070),因該公司新任員工之疏忽致混裝到34台雙軌機。故與系爭專利有關者,僅此34台雙軌機,其餘之單軌機均為傳統習用,與系爭專利無關。(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關於侵害商標權部分:原告晨昌健康科技行銷有限公司(下稱晨昌公司)於97年1月11日以「X-Bike」圖樣向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並取得為中華民國註冊號第10337661號圖樣「X-Bike」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腳踏健身車、健身腳踏車座墊、固定健身腳踏車、健身用腳踏機、跑步健身機等等商品類別,專用權期間自97年11月16日至107年11月15日。詎被告劉月霞未經原告晨昌公司之同意或授權,仿冒系爭商標,於98年10月起利用所營之被告強生運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強生公司)將近似於系爭商標之「X-bike」圖樣印製於被告強生公司所販賣之相同商品即「CS-1070磁控健身車」、「CS-1070X磁控健身車」(下稱系爭商品),並公然陳列於被告強生公司經營之各營業店面,或網路購物平台,如PChome網路家庭、富邦MOMO台等,以4,980元之價格販售與不特定消費者牟利。嗣原告提出仿冒商標告訴後,警方於99年4月1日持搜索票至被告強生公司位於台北市○○區○○○路○段29號6樓之總公司及桃園縣楊梅鎮○○路○段○○○巷16弄11號之楊梅工廠進行搜索,並當場查獲進貨單、銷貨交易明細表、銷貨憑單等證據,且查扣系爭商品共249台。被告未經商標權人之同意或授權,於網路購物平台PChome等多家販售通路上以廣告刊載商品圖片、型錄,藉以向不特定消費者為販賣之要約,進而誘使消費者向其訂購等行為,已對原告造成侵害,而系爭商品每台價格為4,980元,依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規定按系爭商品零售單價500倍計算之損害賠償金額為249萬元,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商標法第61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249萬元本息。(二)關於侵害專利權部分:原告滿吉碩公司為中華民國公告號新型第194051號「隨置式輕便型之臂力與腳力雙用訓練器」之專利權人(下稱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圖所示)專利權期間自91年8月11日至102年6月13日止。被告劉月霞未經原告之同意,利用所營之強生公司實施系爭專利,用以製造販賣系爭商品,並於各大實體店面及網路平台販售。經原告比對分析發現,系爭商品顯係實施系爭專利所生產,且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權範圍,侵害原告之專利權。而依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飛翔駱駝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商雅虎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亞東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富邦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回覆之銷售數量與金額,被告自98年3月9日起迄今銷售系爭商品金額至少達1,878,685元,且被告係故意侵害系爭專利,是原告請求酌定損害數額為被告所獲利益一倍即3,757,370元,為此依民法第184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3,757,370元本息。(三)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商標部分:(1)「X-Bike」之文字並未成為體育用品業界描述「X」形狀室內健身車之通稱,且被告使用於系爭商品上之方式係以商標用法為之:①被告提出之台北市體育用品同業公會99年4月9日北市體用字第99008號函、台灣區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99年4月12日(99)台體育工業字第046號函,均係應被告要求所發,且被告請求二公會發函之時間點係99年4月1日其遭警方查緝仿冒系爭商標之後,被告請求發函之動機,係為解免其法律責任而已。②2004年順盈興業有限公司刊登型號「X-BikeSIX111」健身車於廣告雜誌中時,業界並無以「X-Bike」之名稱通稱該種外型之室內健身車,且該廣告內容亦僅於健身車商品下方加註X-Bike及SIX111,並無其他載述。③縱「X-Bike」之文字已成為業界描述「X」形狀室內健身車之通稱,然被告利用「X-bike」文字之方式,係將斗大之系爭商標文字「X-bike」烙刻於其所售商品上消費者必然注意之「操作面盤」顯目之處,呈現特定商標與商品結合之狀態,係基於表彰突顯商品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上。被告之行為,非僅止於商品說明,而係達於「商標使用」之型態,並不符商標法上之普通使用方式。(2)被告並未善意先用系爭商標,蓋被告所提被證五之進口報單並未顯示被告於95年間以「X-Bike」作為商標使用,該證據無法證明被告當時已有以商標使用方式呈現「X-Bike」文字於系爭商品上。2、系爭專利部分:(1)系爭商品落入系爭專利之文義與均等範圍:①系爭商品雖僅供腳踩踏而無法訓練手部,或因主動軸(20)端部之驅動柄(21)受到系爭商品本體(10)X形支架(11a)、坐墊、握把等元件之空間干涉,致無法供使用者進行手部運動,然該等差異無礙於系爭商品已為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括。②系爭商品雖不具系爭專利平坦之板狀底座(10),然其以二支架(11a)相互交叉樞設,其X形結構仍係成為支撐之底座構造,該等改變復為業界習知技術之人所能輕易置換,故落入系爭專利之均等範圍。③系爭商品之相對主架體(14)雖設置於呈X形之兩支架(11a)其中之一支架上,非設於頂部中央處,惟該構成方式並非系爭專利之必要條件,此等改變為業界習知技術之人所能輕易置換,故仍落入系爭專利之均等範圍。(2)系爭專利權業經智慧財產局核准公告在案,因有公示效果,倘第三人有侵害專利權時,自不得諉為不知專利權之存在,縱無故意,至少亦有過失責任。再者,被告為販售、製造類似系爭商品之大型企業,就系爭商品之外型、結構、功能、安全性等等狀況必知之甚詳,否則豈敢貿然進口、販售。矧系爭商品既名為「磁控健身車」,由一般運動器材等業者專業能力必然可預見該健身車結構牽涉者必有「磁控」裝置,其是否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虞,自負有查證之必要及義務。被告罔為查證即予販售,顯見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晨昌公司249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滿吉碩公司3,757,370元,及自準備書(三)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僅為普通使用:1、系爭商標「X-Bike」,此一外文乃健身器材業者用以說明室內健身車外觀形狀之用語,經常使用在腳踏健身車、健身腳踏車座墊、健身用腳踏車、健身用腳踏機、跑步健身機、全身運動健身機、健身車等商品,為商品名稱之說明陳述,且為業界眾所週知,向來如是使用。況原告晨昌公司設立登記之時間為96年,遠不及於被告及體育用品業界就系爭「X-Bike」通俗名稱由來已久之使用歷史,顯見原告係以惡意搶註方式取得系爭商標。2、依一般社會通念、交易情形及同業間就該類商品之實際使用狀況可知,系爭商標「X-Bike」乃國內外體育用品業界多年來對於車架延展開時呈現「X」形狀之室內健身車之通用稱謂,除被告外,業界尚有多家健身器材製售廠商,為求易於辯識起見,就該商品之說明,亦對車架延展開後呈現「X」形狀之器材稱為「X-Bike」。被告係以普通使用之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商號或其商品之名稱、形狀、品質、功用、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本身之說明,附記於健身車商品之上,屬商標法第30條之普通使用,不為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3、按善意使用商標者,縱怠於註冊,其使用商標之事實,不容予以抹煞,而後申請註冊者,要不能追溯拘束善意先使用商標者之使用行為。本件被告早於95年起即陸續向訴外人USTYLESPORTSCO.,LTD.進口貨品名稱為「X-BIKE」之健身車產品,核該時點顯早於原告晨昌公司於97年間申請註冊之「X-Bike」商標,有善意先使用原則之適用。4、原告於99年4月1日查扣X-bike後,被告即以1070X型號續行販賣無「X-bike」標示之健身車,自99年4月2日以後所販售者均與系爭商標無關。再者,被告使用「X-bike」時,上面均有「Chanson」之自有品牌商標,其下標示「X-bike」,純係商品之品項名稱,如同大同電鍋係大同商標加上電鍋產品,「ChansonX-bike」亦係「Chanson」商標,「X-bike」商品。(二)系爭專利部分:1、系爭商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原告所提鑑定報告就禁反言原則略而不提,顯然不符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有明顯且重大之瑕疵。且系爭產品係直立置於地面、展開後呈現「X」型狀之健身車器材,明顯不同於原告滿吉碩公司所有之系爭專利,蓋原告滿吉碩公司之訓練器產品主要訴求在可隨置及輕便起見,可隨手置放於桌面或腳邊做小幅度之踩踏運動,二者顯然不同。2、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差異在於:(1)磁控健身車僅供腳踩踏而無法訓練手部,因此無法提供臂力、腳力雙用訓練用途;(2)磁控健身車本體不具水平平坦的板體狀底座,而是以二支架相互交叉樞設,構成X形結構;(3)磁控健身車的兩相對主架體設置於呈X形之兩支架的其中一支架上,而非設於頂部中央處;(4)主動軸端部之驅動柄受到磁控健身車本體的X形支架、坐墊、握把等元件之空間干涉,無法供使用者手部進行運動。3、原告既未於所屬商品上為專利之標示,於本案起訴前亦從未提示系爭專利進行警告或告知行為,被告何能知悉原告所屬系爭專利,就此被告與侵權行為之主觀要件不符。4、被告向大陸進口健身車並在台銷售,原所訂購者為單軸之傳統健身車,與系爭專利無關。但大陸方面於出貨時,夾雜數台雙軸健身車,該雙軸健身車始與系爭專利有關,惟因外表無法看出而送錯貨,經查共有34台雙軸健身車與系爭專利有關。又據漳浦美吉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於2011年12月13日出具之文件可知,該公司於2009年11月22日從中國廈門港出貨予被告之X-BIKE健身車(強生ITEMNO.1070),因該公司新任員工之疏忽致混裝到34台雙軌機。故與系爭專利有關者,僅此34台雙軌機,其餘之單軌機均為傳統習用,與系爭專利無關。(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關於侵害商標權部分:原告晨昌健康科技行銷有限公司(下稱晨昌公司)於97年1月11日以「X-Bike」圖樣向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並取得為中華民國註冊號第10337661號圖樣「X-Bike」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腳踏健身車、健身腳踏車座墊、固定健身腳踏車、健身用腳踏機、跑步健身機等等商品類別,專用權期間自97年11月16日至107年11月15日。詎被告劉月霞未經原告晨昌公司之同意或授權,仿冒系爭商標,於98年10月起利用所營之被告強生運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強生公司)將近似於系爭商標之「X-bike」圖樣印製於被告強生公司所販賣之相同商品即「CS-1070磁控健身車」、「CS-1070X磁控健身車」(下稱系爭商品),並公然陳列於被告強生公司經營之各營業店面,或網路購物平台,如PChome網路家庭、富邦MOMO台等,以4,980元之價格販售與不特定消費者牟利。嗣原告提出仿冒商標告訴後,警方於99年4月1日持搜索票至被告強生公司位於台北市○○區○○○路○段29號6樓之總公司及桃園縣楊梅鎮○○路○段○○○巷16弄11號之楊梅工廠進行搜索,並當場查獲進貨單、銷貨交易明細表、銷貨憑單等證據,且查扣系爭商品共249台。被告未經商標權人之同意或授權,於網路購物平台PChome等多家販售通路上以廣告刊載商品圖片、型錄,藉以向不特定消費者為販賣之要約,進而誘使消費者向其訂購等行為,已對原告造成侵害,而系爭商品每台價格為4,980元,依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規定按系爭商品零售單價500倍計算之損害賠償金額為249萬元,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商標法第61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249萬元本息。(二)關於侵害專利權部分:原告滿吉碩公司為中華民國公告號新型第194051號「隨置式輕便型之臂力與腳力雙用訓練器」之專利權人(下稱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附圖所示)專利權期間自91年8月11日至102年6月13日止。被告劉月霞未經原告之同意,利用所營之強生公司實施系爭專利,用以製造販賣系爭商品,並於各大實體店面及網路平台販售。經原告比對分析發現,系爭商品顯係實施系爭專利所生產,且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權範圍,侵害原告之專利權。而依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飛翔駱駝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商雅虎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亞東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富邦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回覆之銷售數量與金額,被告自98年3月9日起迄今銷售系爭商品金額至少達1,878,685元,且被告係故意侵害系爭專利,是原告請求酌定損害數額為被告所獲利益一倍即3,757,370元,為此依民法第184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3,757,370元本息。(三)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商標部分:(1)「X-Bike」之文字並未成為體育用品業界描述「X」形狀室內健身車之通稱,且被告使用於系爭商品上之方式係以商標用法為之:①被告提出之台北市體育用品同業公會99年4月9日北市體用字第99008號函、台灣區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99年4月12日(99)台體育工業字第046號函,均係應被告要求所發,且被告請求二公會發函之時間點係99年4月1日其遭警方查緝仿冒系爭商標之後,被告請求發函之動機,係為解免其法律責任而已。②2004年順盈興業有限公司刊登型號「X-BikeSIX111」健身車於廣告雜誌中時,業界並無以「X-Bike」之名稱通稱該種外型之室內健身車,且該廣告內容亦僅於健身車商品下方加註X-Bike及SIX111,並無其他載述。③縱「X-Bike」之文字已成為業界描述「X」形狀室內健身車之通稱,然被告利用「X-bike」文字之方式,係將斗大之系爭商標文字「X-bike」烙刻於其所售商品上消費者必然注意之「操作面盤」顯目之處,呈現特定商標與商品結合之狀態,係基於表彰突顯商品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上。被告之行為,非僅止於商品說明,而係達於「商標使用」之型態,並不符商標法上之普通使用方式。(2)被告並未善意先用系爭商標,蓋被告所提被證五之進口報單並未顯示被告於95年間以「X-Bike」作為商標使用,該證據無法證明被告當時已有以商標使用方式呈現「X-Bike」文字於系爭商品上。2、系爭專利部分:(1)系爭商品落入系爭專利之文義與均等範圍:①系爭商品雖僅供腳踩踏而無法訓練手部,或因主動軸(20)端部之驅動柄(21)受到系爭商品本體(10)X形支架(11a)、坐墊、握把等元件之空間干涉,致無法供使用者進行手部運動,然該等差異無礙於系爭商品已為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括。②系爭商品雖不具系爭專利平坦之板狀底座(10),然其以二支架(11a)相互交叉樞設,其X形結構仍係成為支撐之底座構造,該等改變復為業界習知技術之人所能輕易置換,故落入系爭專利之均等範圍。③系爭商品之相對主架體(14)雖設置於呈X形之兩支架(11a)其中之一支架上,非設於頂部中央處,惟該構成方式並非系爭專利之必要條件,此等改變為業界習知技術之人所能輕易置換,故仍落入系爭專利之均等範圍。(2)系爭專利權業經智慧財產局核准公告在案,因有公示效果,倘第三人有侵害專利權時,自不得諉為不知專利權之存在,縱無故意,至少亦有過失責任。再者,被告為販售、製造類似系爭商品之大型企業,就系爭商品之外型、結構、功能、安全性等等狀況必知之甚詳,否則豈敢貿然進口、販售。矧系爭商品既名為「磁控健身車」,由一般運動器材等業者專業能力必然可預見該健身車結構牽涉者必有「磁控」裝置,其是否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虞,自負有查證之必要及義務。被告罔為查證即予販售,顯見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晨昌公司249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滿吉碩公司3,757,370元,及自準備書(三)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僅為普通使用:1、系爭商標「X-Bike」,此一外文乃健身器材業者用以說明室內健身車外觀形狀之用語,經常使用在腳踏健身車、健身腳踏車座墊、健身用腳踏車、健身用腳踏機、跑步健身機、全身運動健身機、健身車等商品,為商品名稱之說明陳述,且為業界眾所週知,向來如是使用。況原告晨昌公司設立登記之時間為96年,遠不及於被告及體育用品業界就系爭「X-Bike」通俗名稱由來已久之使用歷史,顯見原告係以惡意搶註方式取得系爭商標。2、依一般社會通念、交易情形及同業間就該類商品之實際使用狀況可知,系爭商標「X-Bike」乃國內外體育用品業界多年來對於車架延展開時呈現「X」形狀之室內健身車之通用稱謂,除被告外,業界尚有多家健身器材製售廠商,為求易於辯識起見,就該商品之說明,亦對車架延展開後呈現「X」形狀之器材稱為「X-Bike」。被告係以普通使用之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商號或其商品之名稱、形狀、品質、功用、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本身之說明,附記於健身車商品之上,屬商標法第30條之普通使用,不為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3、按善意使用商標者,縱怠於註冊,其使用商標之事實,不容予以抹煞,而後申請註冊者,要不能追溯拘束善意先使用商標者之使用行為。本件被告早於95年起即陸續向訴外人USTYLESPORTSCO.,LTD.進口貨品名稱為「X-BIKE」之健身車產品,核該時點顯早於原告晨昌公司於97年間申請註冊之「X-Bike」商標,有善意先使用原則之適用。4、原告於99年4月1日查扣X-bike後,被告即以1070X型號續行販賣無「X-bike」標示之健身車,自99年4月2日以後所販售者均與系爭商標無關。再者,被告使用「X-bike」時,上面均有「Chanson」之自有品牌商標,其下標示「X-bike」,純係商品之品項名稱,如同大同電鍋係大同商標加上電鍋產品,「ChansonX-bike」亦係「Chanson」商標,「X-bike」商品。(二)系爭專利部分:1、系爭商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原告所提鑑定報告就禁反言原則略而不提,顯然不符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有明顯且重大之瑕疵。且系爭產品係直立置於地面、展開後呈現「X」型狀之健身車器材,明顯不同於原告滿吉碩公司所有之系爭專利,蓋原告滿吉碩公司之訓練器產品主要訴求在可隨置及輕便起見,可隨手置放於桌面或腳邊做小幅度之踩踏運動,二者顯然不同。2、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差異在於:(1)磁控健身車僅供腳踩踏而無法訓練手部,因此無法提供臂力、腳力雙用訓練用途;(2)磁控健身車本體不具水平平坦的板體狀底座,而是以二支架相互交叉樞設,構成X形結構;(3)磁控健身車的兩相對主架體設置於呈X形之兩支架的其中一支架上,而非設於頂部中央處;(4)主動軸端部之驅動柄受到磁控健身車本體的X形支架、坐墊、握把等元件之空間干涉,無法供使用者手部進行運動。3、原告既未於所屬商品上為專利之標示,於本案起訴前亦從未提示系爭專利進行警告或告知行為,被告何能知悉原告所屬系爭專利,就此被告與侵權行為之主觀要件不符。4、被告向大陸進口健身車並在台銷售,原所訂購者為單軸之傳統健身車,與系爭專利無關。但大陸方面於出貨時,夾雜數台雙軸健身車,該雙軸健身車始與系爭專利有關,惟因外表無法看出而送錯貨,經查共有34台雙軸健身車與系爭專利有關。又據漳浦美吉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於2011年12月13日出具之文件可知,該公司於2009年11月22日從中國廈門港出貨予被告之X-BIKE健身車(強生ITEMNO.1070),因該公司新任員工之疏忽致混裝到34台雙軌機。故與系爭專利有關者,僅此34台雙軌機,其餘之單軌機均為傳統習用,與系爭專利無關。(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寬譜公司於97年3月間,基於研究及推銷自身產品之用,而出資委託訴外人藍○○繪製遠紅外線及血管發炎醫學動畫,並簽訂醫學動畫製作合約書(下稱系爭合約書)。嗣藍○○及訴外人林○○藉由自身專業領域之電腦繪製技術而獨立完成以2D及3D方式表達瘻管內血流量之創意。又原告寬譜公司依系爭合約書第4條第2項之約定,取得藍○○及林○○所著作之美術圖案授權書,約明原告寬譜公司得就該圖案享有專屬授權,是原告就該圖案自享有美術著作之著作財產權。而觀諸原告李其然所編著「低能量遠紅外線照射療法(遠紅外線完全健康手冊)」一書(下稱系爭書籍)中,其中第49頁下方之血管剖面圖,即為原告寬譜公司經藍○○及林○○所專屬授權之美術圖案(下稱系爭血管剖面圖),原告寬譜公司並委請原告李其然在系爭血管剖面圖下方為文字之說明(以下合稱系爭血管剖面圖文)。是以,原告寬譜公司就系爭血管剖面圖文即享有著作財產權。另原告李其然所編著之系爭書籍,其中第45頁關於「遠紅外線照射瘻管引起的正面功用」之表格及其內之說明(下稱系爭表格圖說),係由原告李其然依自身專業知識及經驗所原創,而編入系爭書籍,是原告李其然就系爭表格圖說除享有編輯著作之著作權外,亦享有語文之著作權。再者,原告邱仁輝以原告寬譜公司提供之遠紅外線治療器作臨床實驗之進行及研究,並以腦部磁振造影圖作為成果顯示及分析之用,而系爭書籍第9頁之「遠紅線照射人體內關穴的中樞調控初報」圖文(下稱系爭磁振造影圖文)即為其研究結果。而系爭磁振造影圖文係經由人體實驗之整體過程中所獲取之影像,彙整編輯其中較為重要之部分而成,再以相關文字做說明,故除具備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著作」之要件外,亦該當著作權法第7條規定之編輯著作。是故,原告邱仁輝就系爭磁振造影圖文自享有著作權甚明。(二)詎被告億嘉公司委託被告京享公司製作之「汗馬,仙佳美遠紅外線治療器」(下稱系爭產品)廣告(下稱系爭廣告)內容中,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重製原告寬譜公司之系爭血管剖面圖文、原告李其然之系爭表格圖說及原告邱仁輝之系爭磁振造影圖文(系爭血管剖面圖文與系爭表格圖說、系爭磁振造影圖文合稱系爭圖文),並分別在台視、中視、Hollywood及高點綜合等電視台就系爭圖文反覆播送,供被告億嘉公司宣傳販售系爭產品之用。又被告億嘉公司係委託被告京享公司製作販售系爭產品之廣告,而廣告內容之相關資料及道具係由被告億嘉公司提供或經由雙方協商確認之,故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均明知或可得而知系爭圖文均係重製原告之著作,並非其等所原創,而係他人之著作,卻仍未經著作權人之同意下,恣意共同不法重製於廣告中並公開播送,實屬共同不法侵害系爭圖文之著作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後段及民法第185條第1項之規定,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應就原告所受損害負連帶賠償責任。另被告黃俊源、葉佳雍分別為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其等就原告所受損害,亦應分別與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再者,縱非採法人實在說,而認侵權行為人應為被告黃俊源、葉佳雍,依民法第28條之規定,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亦應分別與被告黃俊源、葉佳雍負連帶賠償責任。此外,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係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後段及民法第185條第1項規定之共同侵權法律關係負連帶賠償責任,而被告億嘉公司與被告黃俊源,及被告京享公司與被告葉佳雍,則係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或民法第28條之規定負連帶賠償責任。準此,被告對原告之債務具有客觀之同一目的,因相關之法律關係偶然競合,而由原告於同一訴訟請求,故為不真正連帶債務,被告其中一人為給付,其他被告於給付之範圍內即免除給付之義務。(三)由於系爭圖文之內容乃原告為了推廣關於「遠紅外線照射療法」之功效,而以相當價額委由他人製作圖片以說明該治療方式所生之療效;或基於自身專業知識及經驗,耗費相當時日將相關資料為彙整及說明;或依自身專業知識以進行臨床研究所得之寶貴資料。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而重製系爭圖文於廣告中並公開播送,確致原告受有損害,惟原告之損害範圍實難以估計,僅援引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暫以最低金額各向被告請求連帶賠償1元,並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第1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法院酌定損害賠償額。(四)原告李其然、邱仁輝分別為系爭表格圖說、系爭磁振造影圖文之著作人,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未經原告李其然、邱仁輝之同意或授權,擅自重製及公開播送原告李其然、邱仁輝所享有著作權之系爭表格圖說及系爭磁振造影圖文,且未有標明著作權人之姓名,以作為行銷被告億嘉公司所販售之系爭產品之用,已侵害原告李其然、邱仁輝就著作權法第16條第1項規定之著作人格權,故原告李其然、邱仁輝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5條之規定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又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既已侵害原告之著作權,原告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9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於新聞紙。(五)聲明: 1、被告億嘉公司及被告京享公司應對原告寬譜公司、原告李其然及原告邱仁輝各連帶給付1元,及自103年6月17日民事追加當事人及爭點整理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應連帶將附件3之道歉啟事及本案民事最後事實審判決書內容全部,以新細明體8號字體,登載於非假日之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全國版頭版報頭下1日。2、被告億嘉公司及被告黃俊源應對原告寬譜公司、原告李其然及原告邱仁輝各連帶給付1元,及自103年6月17日民事追加當事人及爭點整理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應連帶將附件3之道歉啟事及本案民事最後事實審判決書內容全部,以新細明體8號字體,登載於非假日之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全國版頭版報頭下1日。3、被告京享公司及被告葉佳雍應對原告寬譜公司、原告李其   然及原告邱仁輝各連帶給付1元,及自103年6月17日民事追加當事人及爭點整理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應連帶將附件3之道歉啟事及本案民事最後事實審判決書內容全部,以新細明體8號字體,登載於非假日之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全國版頭版報頭下1日。 4、前3項聲明,如其中一項被告給付時,他項被告於該給付範圍內同免責任。
(一)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僅為普通使用:1、系爭商標「X-Bike」,此一外文乃健身器材業者用以說明室內健身車外觀形狀之用語,經常使用在腳踏健身車、健身腳踏車座墊、健身用腳踏車、健身用腳踏機、跑步健身機、全身運動健身機、健身車等商品,為商品名稱之說明陳述,且為業界眾所週知,向來如是使用。況原告晨昌公司設立登記之時間為96年,遠不及於被告及體育用品業界就系爭「X-Bike」通俗名稱由來已久之使用歷史,顯見原告係以惡意搶註方式取得系爭商標。2、依一般社會通念、交易情形及同業間就該類商品之實際使用狀況可知,系爭商標「X-Bike」乃國內外體育用品業界多年來對於車架延展開時呈現「X」形狀之室內健身車之通用稱謂,除被告外,業界尚有多家健身器材製售廠商,為求易於辯識起見,就該商品之說明,亦對車架延展開後呈現「X」形狀之器材稱為「X-Bike」。被告係以普通使用之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商號或其商品之名稱、形狀、品質、功用、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本身之說明,附記於健身車商品之上,屬商標法第30條之普通使用,不為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3、按善意使用商標者,縱怠於註冊,其使用商標之事實,不容予以抹煞,而後申請註冊者,要不能追溯拘束善意先使用商標者之使用行為。本件被告早於95年起即陸續向訴外人USTYLESPORTSCO.,LTD.進口貨品名稱為「X-BIKE」之健身車產品,核該時點顯早於原告晨昌公司於97年間申請註冊之「X-Bike」商標,有善意先使用原則之適用。4、原告於99年4月1日查扣X-bike後,被告即以1070X型號續行販賣無「X-bike」標示之健身車,自99年4月2日以後所販售者均與系爭商標無關。再者,被告使用「X-bike」時,上面均有「Chanson」之自有品牌商標,其下標示「X-bike」,純係商品之品項名稱,如同大同電鍋係大同商標加上電鍋產品,「ChansonX-bike」亦係「Chanson」商標,「X-bike」商品。(二)系爭專利部分:1、系爭商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原告所提鑑定報告就禁反言原則略而不提,顯然不符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有明顯且重大之瑕疵。且系爭產品係直立置於地面、展開後呈現「X」型狀之健身車器材,明顯不同於原告滿吉碩公司所有之系爭專利,蓋原告滿吉碩公司之訓練器產品主要訴求在可隨置及輕便起見,可隨手置放於桌面或腳邊做小幅度之踩踏運動,二者顯然不同。2、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差異在於:(1)磁控健身車僅供腳踩踏而無法訓練手部,因此無法提供臂力、腳力雙用訓練用途;(2)磁控健身車本體不具水平平坦的板體狀底座,而是以二支架相互交叉樞設,構成X形結構;(3)磁控健身車的兩相對主架體設置於呈X形之兩支架的其中一支架上,而非設於頂部中央處;(4)主動軸端部之驅動柄受到磁控健身車本體的X形支架、坐墊、握把等元件之空間干涉,無法供使用者手部進行運動。3、原告既未於所屬商品上為專利之標示,於本案起訴前亦從未提示系爭專利進行警告或告知行為,被告何能知悉原告所屬系爭專利,就此被告與侵權行為之主觀要件不符。4、被告向大陸進口健身車並在台銷售,原所訂購者為單軸之傳統健身車,與系爭專利無關。但大陸方面於出貨時,夾雜數台雙軸健身車,該雙軸健身車始與系爭專利有關,惟因外表無法看出而送錯貨,經查共有34台雙軸健身車與系爭專利有關。又據漳浦美吉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於2011年12月13日出具之文件可知,該公司於2009年11月22日從中國廈門港出貨予被告之X-BIKE健身車(強生ITEMNO.1070),因該公司新任員工之疏忽致混裝到34台雙軌機。故與系爭專利有關者,僅此34台雙軌機,其餘之單軌機均為傳統習用,與系爭專利無關。(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商標專用權行為等
(一)原告寬譜公司於97年3月間,基於研究及推銷自身產品之用,而出資委託訴外人藍○○繪製遠紅外線及血管發炎醫學動畫,並簽訂醫學動畫製作合約書(下稱系爭合約書)。嗣藍○○及訴外人林○○藉由自身專業領域之電腦繪製技術而獨立完成以2D及3D方式表達瘻管內血流量之創意。又原告寬譜公司依系爭合約書第4條第2項之約定,取得藍○○及林○○所著作之美術圖案授權書,約明原告寬譜公司得就該圖案享有專屬授權,是原告就該圖案自享有美術著作之著作財產權。而觀諸原告李其然所編著「低能量遠紅外線照射療法(遠紅外線完全健康手冊)」一書(下稱系爭書籍)中,其中第49頁下方之血管剖面圖,即為原告寬譜公司經藍○○及林○○所專屬授權之美術圖案(下稱系爭血管剖面圖),原告寬譜公司並委請原告李其然在系爭血管剖面圖下方為文字之說明(以下合稱系爭血管剖面圖文)。是以,原告寬譜公司就系爭血管剖面圖文即享有著作財產權。另原告李其然所編著之系爭書籍,其中第45頁關於「遠紅外線照射瘻管引起的正面功用」之表格及其內之說明(下稱系爭表格圖說),係由原告李其然依自身專業知識及經驗所原創,而編入系爭書籍,是原告李其然就系爭表格圖說除享有編輯著作之著作權外,亦享有語文之著作權。再者,原告邱仁輝以原告寬譜公司提供之遠紅外線治療器作臨床實驗之進行及研究,並以腦部磁振造影圖作為成果顯示及分析之用,而系爭書籍第9頁之「遠紅線照射人體內關穴的中樞調控初報」圖文(下稱系爭磁振造影圖文)即為其研究結果。而系爭磁振造影圖文係經由人體實驗之整體過程中所獲取之影像,彙整編輯其中較為重要之部分而成,再以相關文字做說明,故除具備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著作」之要件外,亦該當著作權法第7條規定之編輯著作。是故,原告邱仁輝就系爭磁振造影圖文自享有著作權甚明。(二)詎被告億嘉公司委託被告京享公司製作之「汗馬,仙佳美遠紅外線治療器」(下稱系爭產品)廣告(下稱系爭廣告)內容中,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重製原告寬譜公司之系爭血管剖面圖文、原告李其然之系爭表格圖說及原告邱仁輝之系爭磁振造影圖文(系爭血管剖面圖文與系爭表格圖說、系爭磁振造影圖文合稱系爭圖文),並分別在台視、中視、Hollywood及高點綜合等電視台就系爭圖文反覆播送,供被告億嘉公司宣傳販售系爭產品之用。又被告億嘉公司係委託被告京享公司製作販售系爭產品之廣告,而廣告內容之相關資料及道具係由被告億嘉公司提供或經由雙方協商確認之,故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均明知或可得而知系爭圖文均係重製原告之著作,並非其等所原創,而係他人之著作,卻仍未經著作權人之同意下,恣意共同不法重製於廣告中並公開播送,實屬共同不法侵害系爭圖文之著作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後段及民法第185條第1項之規定,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應就原告所受損害負連帶賠償責任。另被告黃俊源、葉佳雍分別為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其等就原告所受損害,亦應分別與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再者,縱非採法人實在說,而認侵權行為人應為被告黃俊源、葉佳雍,依民法第28條之規定,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亦應分別與被告黃俊源、葉佳雍負連帶賠償責任。此外,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係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後段及民法第185條第1項規定之共同侵權法律關係負連帶賠償責任,而被告億嘉公司與被告黃俊源,及被告京享公司與被告葉佳雍,則係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或民法第28條之規定負連帶賠償責任。準此,被告對原告之債務具有客觀之同一目的,因相關之法律關係偶然競合,而由原告於同一訴訟請求,故為不真正連帶債務,被告其中一人為給付,其他被告於給付之範圍內即免除給付之義務。(三)由於系爭圖文之內容乃原告為了推廣關於「遠紅外線照射療法」之功效,而以相當價額委由他人製作圖片以說明該治療方式所生之療效;或基於自身專業知識及經驗,耗費相當時日將相關資料為彙整及說明;或依自身專業知識以進行臨床研究所得之寶貴資料。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而重製系爭圖文於廣告中並公開播送,確致原告受有損害,惟原告之損害範圍實難以估計,僅援引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暫以最低金額各向被告請求連帶賠償1元,並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第1款、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法院酌定損害賠償額。(四)原告李其然、邱仁輝分別為系爭表格圖說、系爭磁振造影圖文之著作人,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未經原告李其然、邱仁輝之同意或授權,擅自重製及公開播送原告李其然、邱仁輝所享有著作權之系爭表格圖說及系爭磁振造影圖文,且未有標明著作權人之姓名,以作為行銷被告億嘉公司所販售之系爭產品之用,已侵害原告李其然、邱仁輝就著作權法第16條第1項規定之著作人格權,故原告李其然、邱仁輝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5條之規定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又被告億嘉公司、京享公司既已侵害原告之著作權,原告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9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於新聞紙。(五)聲明: 1、被告億嘉公司及被告京享公司應對原告寬譜公司、原告李其然及原告邱仁輝各連帶給付1元,及自103年6月17日民事追加當事人及爭點整理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應連帶將附件3之道歉啟事及本案民事最後事實審判決書內容全部,以新細明體8號字體,登載於非假日之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全國版頭版報頭下1日。2、被告億嘉公司及被告黃俊源應對原告寬譜公司、原告李其然及原告邱仁輝各連帶給付1元,及自103年6月17日民事追加當事人及爭點整理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應連帶將附件3之道歉啟事及本案民事最後事實審判決書內容全部,以新細明體8號字體,登載於非假日之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全國版頭版報頭下1日。3、被告京享公司及被告葉佳雍應對原告寬譜公司、原告李其   然及原告邱仁輝各連帶給付1元,及自103年6月17日民事追加當事人及爭點整理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應連帶將附件3之道歉啟事及本案民事最後事實審判決書內容全部,以新細明體8號字體,登載於非假日之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全國版頭版報頭下1日。 4、前3項聲明,如其中一項被告給付時,他項被告於該給付範圍內同免責任。
(一)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僅為普通使用:1、系爭商標「X-Bike」,此一外文乃健身器材業者用以說明室內健身車外觀形狀之用語,經常使用在腳踏健身車、健身腳踏車座墊、健身用腳踏車、健身用腳踏機、跑步健身機、全身運動健身機、健身車等商品,為商品名稱之說明陳述,且為業界眾所週知,向來如是使用。況原告晨昌公司設立登記之時間為96年,遠不及於被告及體育用品業界就系爭「X-Bike」通俗名稱由來已久之使用歷史,顯見原告係以惡意搶註方式取得系爭商標。2、依一般社會通念、交易情形及同業間就該類商品之實際使用狀況可知,系爭商標「X-Bike」乃國內外體育用品業界多年來對於車架延展開時呈現「X」形狀之室內健身車之通用稱謂,除被告外,業界尚有多家健身器材製售廠商,為求易於辯識起見,就該商品之說明,亦對車架延展開後呈現「X」形狀之器材稱為「X-Bike」。被告係以普通使用之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商號或其商品之名稱、形狀、品質、功用、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本身之說明,附記於健身車商品之上,屬商標法第30條之普通使用,不為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3、按善意使用商標者,縱怠於註冊,其使用商標之事實,不容予以抹煞,而後申請註冊者,要不能追溯拘束善意先使用商標者之使用行為。本件被告早於95年起即陸續向訴外人USTYLESPORTSCO.,LTD.進口貨品名稱為「X-BIKE」之健身車產品,核該時點顯早於原告晨昌公司於97年間申請註冊之「X-Bike」商標,有善意先使用原則之適用。4、原告於99年4月1日查扣X-bike後,被告即以1070X型號續行販賣無「X-bike」標示之健身車,自99年4月2日以後所販售者均與系爭商標無關。再者,被告使用「X-bike」時,上面均有「Chanson」之自有品牌商標,其下標示「X-bike」,純係商品之品項名稱,如同大同電鍋係大同商標加上電鍋產品,「ChansonX-bike」亦係「Chanson」商標,「X-bike」商品。(二)系爭專利部分:1、系爭商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原告所提鑑定報告就禁反言原則略而不提,顯然不符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有明顯且重大之瑕疵。且系爭產品係直立置於地面、展開後呈現「X」型狀之健身車器材,明顯不同於原告滿吉碩公司所有之系爭專利,蓋原告滿吉碩公司之訓練器產品主要訴求在可隨置及輕便起見,可隨手置放於桌面或腳邊做小幅度之踩踏運動,二者顯然不同。2、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差異在於:(1)磁控健身車僅供腳踩踏而無法訓練手部,因此無法提供臂力、腳力雙用訓練用途;(2)磁控健身車本體不具水平平坦的板體狀底座,而是以二支架相互交叉樞設,構成X形結構;(3)磁控健身車的兩相對主架體設置於呈X形之兩支架的其中一支架上,而非設於頂部中央處;(4)主動軸端部之驅動柄受到磁控健身車本體的X形支架、坐墊、握把等元件之空間干涉,無法供使用者手部進行運動。3、原告既未於所屬商品上為專利之標示,於本案起訴前亦從未提示系爭專利進行警告或告知行為,被告何能知悉原告所屬系爭專利,就此被告與侵權行為之主觀要件不符。4、被告向大陸進口健身車並在台銷售,原所訂購者為單軸之傳統健身車,與系爭專利無關。但大陸方面於出貨時,夾雜數台雙軸健身車,該雙軸健身車始與系爭專利有關,惟因外表無法看出而送錯貨,經查共有34台雙軸健身車與系爭專利有關。又據漳浦美吉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於2011年12月13日出具之文件可知,該公司於2009年11月22日從中國廈門港出貨予被告之X-BIKE健身車(強生ITEMNO.1070),因該公司新任員工之疏忽致混裝到34台雙軌機。故與系爭專利有關者,僅此34台雙軌機,其餘之單軌機均為傳統習用,與系爭專利無關。(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7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7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 1 1 1 25",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註冊第986530號「康堤及圖」商標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自民國91年2月16日起至111年2月15日止(圖樣如附圖所示,下稱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餅乾、糖果、巧克力糖、核棗糕、月餅、糕餅、蛋黃酥、太陽餅、鳳梨酥、蛋捲、夾心餅乾、爆玉米花、油煎圈餅、方塊酥、香妃餅、土司、蛋糕、麵包、三明治、派餅」商品。又原告自87年起經營康堤烘培事業,深獲好評,且自90年起每年均受到各報章媒體大幅報導,廣為人知,其著名產品「小柚餅」更成為臺中名產,連98年安利陸客來臺亦特別指定其為伴手禮,名聲斐然,確為著名商標。(二)被告下列行為業已侵害原告之商標權,為此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負賠償責任:1、被告未經原告之授權或同意,擅自以「康堤法式手工坊」為名向新竹縣政府申請商號,並經新竹縣政府於102年3月6日核准設立,嗣雖於102年6月18日更改商號名稱為「法樂公爵手工坊」,但仍於102年6月10日後,在網站   上加註「原竹北康堤」之字樣,且自101年9月3日起迄今,以「康堤法式手工坊」作為臉書社群網站帳號的名稱。準此,被告所為均已構成商標法第70條第1項第2款規定之視為侵害商標權之要件。2、被告未經原告之授權或同意,即自101年9月3日起至102年6月18日止,在類似之商品包裝盒上使用近似系爭商標之「康堤法式工坊」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業已構成商標法第68第3款規定之侵害商標權之要件。(三)原告與被告均從事同一行業,對於同業間應有一定之認識,且原告常登上各大媒體版面,被告自難諉為不知。又被告在使用「康堤法式手工坊」作為商號前,應先查詢該商號是否有同性質之產業註冊為商標,但被告應注意,能注意,卻不注意,難謂無過失。是以,被告使用「康堤法式手工坊」作為商號名稱應構成過失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再者.被告於收受原告102年4月15日寄發之存證信函後,卻仍在其經營網頁繼續使用「原竹北康堤」等字樣,顯屬故意侵害原告之商標權。至被告以康堤法式手工坊作為臉書社群網站帳號的名稱,以及在其包裝盒上使用「康堤法式工坊」商標等行為,同如上述被告以「康堤法式手工坊」作為商號之推論,難謂無過失。(四)損害賠償額部分:原告業因被告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舉,而受有營業上之損害新臺幣(下同)100萬元。況以財政部核定免用發票之營業額計算,被告每月之營業利益至少為20萬元,而從原告102年4月15日寄發存證信函之日起迄102年10月15日止,計算被告所得之利益亦達100萬元。再者,被告以康堤法式工坊為名之禮盒單價為250元(2種口味),另牛軋糖餅乾單價則為220元,以其等之零售單價1,500倍計算,合計為108萬元。是以,原告以商標法第71條第1項各款計算損害賠償額,均逾100萬元,故爰請求被告賠償100萬元,其他部分則暫為保留。(四)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僅為普通使用:1、系爭商標「X-Bike」,此一外文乃健身器材業者用以說明室內健身車外觀形狀之用語,經常使用在腳踏健身車、健身腳踏車座墊、健身用腳踏車、健身用腳踏機、跑步健身機、全身運動健身機、健身車等商品,為商品名稱之說明陳述,且為業界眾所週知,向來如是使用。況原告晨昌公司設立登記之時間為96年,遠不及於被告及體育用品業界就系爭「X-Bike」通俗名稱由來已久之使用歷史,顯見原告係以惡意搶註方式取得系爭商標。2、依一般社會通念、交易情形及同業間就該類商品之實際使用狀況可知,系爭商標「X-Bike」乃國內外體育用品業界多年來對於車架延展開時呈現「X」形狀之室內健身車之通用稱謂,除被告外,業界尚有多家健身器材製售廠商,為求易於辯識起見,就該商品之說明,亦對車架延展開後呈現「X」形狀之器材稱為「X-Bike」。被告係以普通使用之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商號或其商品之名稱、形狀、品質、功用、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本身之說明,附記於健身車商品之上,屬商標法第30條之普通使用,不為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3、按善意使用商標者,縱怠於註冊,其使用商標之事實,不容予以抹煞,而後申請註冊者,要不能追溯拘束善意先使用商標者之使用行為。本件被告早於95年起即陸續向訴外人USTYLESPORTSCO.,LTD.進口貨品名稱為「X-BIKE」之健身車產品,核該時點顯早於原告晨昌公司於97年間申請註冊之「X-Bike」商標,有善意先使用原則之適用。4、原告於99年4月1日查扣X-bike後,被告即以1070X型號續行販賣無「X-bike」標示之健身車,自99年4月2日以後所販售者均與系爭商標無關。再者,被告使用「X-bike」時,上面均有「Chanson」之自有品牌商標,其下標示「X-bike」,純係商品之品項名稱,如同大同電鍋係大同商標加上電鍋產品,「ChansonX-bike」亦係「Chanson」商標,「X-bike」商品。(二)系爭專利部分:1、系爭商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原告所提鑑定報告就禁反言原則略而不提,顯然不符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有明顯且重大之瑕疵。且系爭產品係直立置於地面、展開後呈現「X」型狀之健身車器材,明顯不同於原告滿吉碩公司所有之系爭專利,蓋原告滿吉碩公司之訓練器產品主要訴求在可隨置及輕便起見,可隨手置放於桌面或腳邊做小幅度之踩踏運動,二者顯然不同。2、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差異在於:(1)磁控健身車僅供腳踩踏而無法訓練手部,因此無法提供臂力、腳力雙用訓練用途;(2)磁控健身車本體不具水平平坦的板體狀底座,而是以二支架相互交叉樞設,構成X形結構;(3)磁控健身車的兩相對主架體設置於呈X形之兩支架的其中一支架上,而非設於頂部中央處;(4)主動軸端部之驅動柄受到磁控健身車本體的X形支架、坐墊、握把等元件之空間干涉,無法供使用者手部進行運動。3、原告既未於所屬商品上為專利之標示,於本案起訴前亦從未提示系爭專利進行警告或告知行為,被告何能知悉原告所屬系爭專利,就此被告與侵權行為之主觀要件不符。4、被告向大陸進口健身車並在台銷售,原所訂購者為單軸之傳統健身車,與系爭專利無關。但大陸方面於出貨時,夾雜數台雙軸健身車,該雙軸健身車始與系爭專利有關,惟因外表無法看出而送錯貨,經查共有34台雙軸健身車與系爭專利有關。又據漳浦美吉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於2011年12月13日出具之文件可知,該公司於2009年11月22日從中國廈門港出貨予被告之X-BIKE健身車(強生ITEMNO.1070),因該公司新任員工之疏忽致混裝到34台雙軌機。故與系爭專利有關者,僅此34台雙軌機,其餘之單軌機均為傳統習用,與系爭專利無關。(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31",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註冊第986530號「康堤及圖」商標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自民國91年2月16日起至111年2月15日止(圖樣如附圖所示,下稱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餅乾、糖果、巧克力糖、核棗糕、月餅、糕餅、蛋黃酥、太陽餅、鳳梨酥、蛋捲、夾心餅乾、爆玉米花、油煎圈餅、方塊酥、香妃餅、土司、蛋糕、麵包、三明治、派餅」商品。又原告自87年起經營康堤烘培事業,深獲好評,且自90年起每年均受到各報章媒體大幅報導,廣為人知,其著名產品「小柚餅」更成為臺中名產,連98年安利陸客來臺亦特別指定其為伴手禮,名聲斐然,確為著名商標。(二)被告下列行為業已侵害原告之商標權,為此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負賠償責任:1、被告未經原告之授權或同意,擅自以「康堤法式手工坊」為名向新竹縣政府申請商號,並經新竹縣政府於102年3月6日核准設立,嗣雖於102年6月18日更改商號名稱為「法樂公爵手工坊」,但仍於102年6月10日後,在網站   上加註「原竹北康堤」之字樣,且自101年9月3日起迄今,以「康堤法式手工坊」作為臉書社群網站帳號的名稱。準此,被告所為均已構成商標法第70條第1項第2款規定之視為侵害商標權之要件。2、被告未經原告之授權或同意,即自101年9月3日起至102年6月18日止,在類似之商品包裝盒上使用近似系爭商標之「康堤法式工坊」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業已構成商標法第68第3款規定之侵害商標權之要件。(三)原告與被告均從事同一行業,對於同業間應有一定之認識,且原告常登上各大媒體版面,被告自難諉為不知。又被告在使用「康堤法式手工坊」作為商號前,應先查詢該商號是否有同性質之產業註冊為商標,但被告應注意,能注意,卻不注意,難謂無過失。是以,被告使用「康堤法式手工坊」作為商號名稱應構成過失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再者.被告於收受原告102年4月15日寄發之存證信函後,卻仍在其經營網頁繼續使用「原竹北康堤」等字樣,顯屬故意侵害原告之商標權。至被告以康堤法式手工坊作為臉書社群網站帳號的名稱,以及在其包裝盒上使用「康堤法式工坊」商標等行為,同如上述被告以「康堤法式手工坊」作為商號之推論,難謂無過失。(四)損害賠償額部分:原告業因被告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舉,而受有營業上之損害新臺幣(下同)100萬元。況以財政部核定免用發票之營業額計算,被告每月之營業利益至少為20萬元,而從原告102年4月15日寄發存證信函之日起迄102年10月15日止,計算被告所得之利益亦達100萬元。再者,被告以康堤法式工坊為名之禮盒單價為250元(2種口味),另牛軋糖餅乾單價則為220元,以其等之零售單價1,500倍計算,合計為108萬元。是以,原告以商標法第71條第1項各款計算損害賠償額,均逾100萬元,故爰請求被告賠償100萬元,其他部分則暫為保留。(四)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僅為普通使用:1、系爭商標「X-Bike」,此一外文乃健身器材業者用以說明室內健身車外觀形狀之用語,經常使用在腳踏健身車、健身腳踏車座墊、健身用腳踏車、健身用腳踏機、跑步健身機、全身運動健身機、健身車等商品,為商品名稱之說明陳述,且為業界眾所週知,向來如是使用。況原告晨昌公司設立登記之時間為96年,遠不及於被告及體育用品業界就系爭「X-Bike」通俗名稱由來已久之使用歷史,顯見原告係以惡意搶註方式取得系爭商標。2、依一般社會通念、交易情形及同業間就該類商品之實際使用狀況可知,系爭商標「X-Bike」乃國內外體育用品業界多年來對於車架延展開時呈現「X」形狀之室內健身車之通用稱謂,除被告外,業界尚有多家健身器材製售廠商,為求易於辯識起見,就該商品之說明,亦對車架延展開後呈現「X」形狀之器材稱為「X-Bike」。被告係以普通使用之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商號或其商品之名稱、形狀、品質、功用、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本身之說明,附記於健身車商品之上,屬商標法第30條之普通使用,不為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3、按善意使用商標者,縱怠於註冊,其使用商標之事實,不容予以抹煞,而後申請註冊者,要不能追溯拘束善意先使用商標者之使用行為。本件被告早於95年起即陸續向訴外人USTYLESPORTSCO.,LTD.進口貨品名稱為「X-BIKE」之健身車產品,核該時點顯早於原告晨昌公司於97年間申請註冊之「X-Bike」商標,有善意先使用原則之適用。4、原告於99年4月1日查扣X-bike後,被告即以1070X型號續行販賣無「X-bike」標示之健身車,自99年4月2日以後所販售者均與系爭商標無關。再者,被告使用「X-bike」時,上面均有「Chanson」之自有品牌商標,其下標示「X-bike」,純係商品之品項名稱,如同大同電鍋係大同商標加上電鍋產品,「ChansonX-bike」亦係「Chanson」商標,「X-bike」商品。(二)系爭專利部分:1、系爭商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原告所提鑑定報告就禁反言原則略而不提,顯然不符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有明顯且重大之瑕疵。且系爭產品係直立置於地面、展開後呈現「X」型狀之健身車器材,明顯不同於原告滿吉碩公司所有之系爭專利,蓋原告滿吉碩公司之訓練器產品主要訴求在可隨置及輕便起見,可隨手置放於桌面或腳邊做小幅度之踩踏運動,二者顯然不同。2、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差異在於:(1)磁控健身車僅供腳踩踏而無法訓練手部,因此無法提供臂力、腳力雙用訓練用途;(2)磁控健身車本體不具水平平坦的板體狀底座,而是以二支架相互交叉樞設,構成X形結構;(3)磁控健身車的兩相對主架體設置於呈X形之兩支架的其中一支架上,而非設於頂部中央處;(4)主動軸端部之驅動柄受到磁控健身車本體的X形支架、坐墊、握把等元件之空間干涉,無法供使用者手部進行運動。3、原告既未於所屬商品上為專利之標示,於本案起訴前亦從未提示系爭專利進行警告或告知行為,被告何能知悉原告所屬系爭專利,就此被告與侵權行為之主觀要件不符。4、被告向大陸進口健身車並在台銷售,原所訂購者為單軸之傳統健身車,與系爭專利無關。但大陸方面於出貨時,夾雜數台雙軸健身車,該雙軸健身車始與系爭專利有關,惟因外表無法看出而送錯貨,經查共有34台雙軸健身車與系爭專利有關。又據漳浦美吉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於2011年12月13日出具之文件可知,該公司於2009年11月22日從中國廈門港出貨予被告之X-BIKE健身車(強生ITEMNO.1070),因該公司新任員工之疏忽致混裝到34台雙軌機。故與系爭專利有關者,僅此34台雙軌機,其餘之單軌機均為傳統習用,與系爭專利無關。(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第M294108號「一體式陣列天線」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系爭專利為對陣列天線之形狀、構造或裝置之創作,其申請專利範圍共有2項,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為附屬項,專利權期間自95年7月11日起至114年12月22日止。原告前於95年9月8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代碼為6,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可證系爭專利具新穎性及進步性。(二)系爭專利之專利技術領域為「一體式陣列天線」與美國專利第6,326,920B1號(下稱引證案)之專利技術領域「倒F型天線」操作原理,兩者相異。且引證案之輻射天線(108)係透過金屬構件(112)與邊框(104)直接連接接地平面(102),而系爭專利為利用非金屬之固定柱及支撐柱隔離輻射導體面與接地面,以避免兩者直接電性連結。引證案之天線整體結構為大量統一衝壓製造成形,所有元件必位於同一平面上,其結構(104)應再經由第一部件(200)及第二部件(202)經bent、cut或etch方式由兩側往中央部分彎折,使接地面(102)與陣列天線(106)平行且產生空隙,經該步驟,始能完成引證案之天線完整結構,此將造成天線結構組成形式混淆。系爭專利之複數輻射導體面與複數饋入網路係由一整片金屬同時彎折製成,且輻射導體面與饋入網路係位於不同之水平高度,將可避免輻射導體間之傳輸訊號互相干擾,亦不需引證案之上開製程,自無混淆之虞。準此,系爭專利與習知技術不同。(三)詎被告天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凱公司),明知原告擁有系爭專利,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為圖不法之利益,自98年3月起,即利用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技術,非法製造侵權產品「WimaxPatchArrayantenna」(下稱系爭產品),並販賣予訴外人正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正文公司)。原告知悉後,將被告天凱公司所製作、販賣,並刊登於其公司網站上產品目錄之系爭產品,委託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下稱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鑑定,結論為天凱公司之系爭產品,其對應內容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符合文義與均等侵害,且不適用逆均等論。職是,被告侵害系爭專利甚明。(四)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範圍,自構成對系爭專利之侵害,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08條及第84條第1項,原告得請求排除防止侵害,暨被告應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原告已於99年7月15日委請律師發函警告被告天凱公司停止侵權行為,並於99年8月5日前往被告天凱公司處所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洽談和解事宜。因被告天凱公司否認侵權,故不願意賠償損害或停止侵害行為,而被告天凱公司為專業生產天線之廠商,其為熟悉專利保護者,不可能未經查明而逕自生產系爭產品,且其出貨對象正文公司為天線之龍頭廠商,係上市公司,應有要求被告天凱公司需具天線專利,是被告係故意侵權,並有繼續侵害系爭專利之虞。爰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2項、第3項規定,以被告天凱公司自98年3月起銷售予正文公司之營業收入約新臺幣(下同)9百萬元,並參考原告該項產品之利潤約為30﹪,暨被告天凱公司有故意之主觀要件,故請求其賠償損害額6百萬元。再者,原告投入研發系爭專利所花費之模具費、研發人員薪資等已逾1千萬元,並請求業務上信譽損害5百萬元。因被告吳正同為被告天凱公司之負責人,其就被告天凱公司執行業務侵害原告專利權,致原告受有損害,自應依民法第28條、第185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其與被告天凱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職是,原告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千1百萬元,並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僅為普通使用:1、系爭商標「X-Bike」,此一外文乃健身器材業者用以說明室內健身車外觀形狀之用語,經常使用在腳踏健身車、健身腳踏車座墊、健身用腳踏車、健身用腳踏機、跑步健身機、全身運動健身機、健身車等商品,為商品名稱之說明陳述,且為業界眾所週知,向來如是使用。況原告晨昌公司設立登記之時間為96年,遠不及於被告及體育用品業界就系爭「X-Bike」通俗名稱由來已久之使用歷史,顯見原告係以惡意搶註方式取得系爭商標。2、依一般社會通念、交易情形及同業間就該類商品之實際使用狀況可知,系爭商標「X-Bike」乃國內外體育用品業界多年來對於車架延展開時呈現「X」形狀之室內健身車之通用稱謂,除被告外,業界尚有多家健身器材製售廠商,為求易於辯識起見,就該商品之說明,亦對車架延展開後呈現「X」形狀之器材稱為「X-Bike」。被告係以普通使用之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商號或其商品之名稱、形狀、品質、功用、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本身之說明,附記於健身車商品之上,屬商標法第30條之普通使用,不為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3、按善意使用商標者,縱怠於註冊,其使用商標之事實,不容予以抹煞,而後申請註冊者,要不能追溯拘束善意先使用商標者之使用行為。本件被告早於95年起即陸續向訴外人USTYLESPORTSCO.,LTD.進口貨品名稱為「X-BIKE」之健身車產品,核該時點顯早於原告晨昌公司於97年間申請註冊之「X-Bike」商標,有善意先使用原則之適用。4、原告於99年4月1日查扣X-bike後,被告即以1070X型號續行販賣無「X-bike」標示之健身車,自99年4月2日以後所販售者均與系爭商標無關。再者,被告使用「X-bike」時,上面均有「Chanson」之自有品牌商標,其下標示「X-bike」,純係商品之品項名稱,如同大同電鍋係大同商標加上電鍋產品,「ChansonX-bike」亦係「Chanson」商標,「X-bike」商品。(二)系爭專利部分:1、系爭商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原告所提鑑定報告就禁反言原則略而不提,顯然不符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規定,有明顯且重大之瑕疵。且系爭產品係直立置於地面、展開後呈現「X」型狀之健身車器材,明顯不同於原告滿吉碩公司所有之系爭專利,蓋原告滿吉碩公司之訓練器產品主要訴求在可隨置及輕便起見,可隨手置放於桌面或腳邊做小幅度之踩踏運動,二者顯然不同。2、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差異在於:(1)磁控健身車僅供腳踩踏而無法訓練手部,因此無法提供臂力、腳力雙用訓練用途;(2)磁控健身車本體不具水平平坦的板體狀底座,而是以二支架相互交叉樞設,構成X形結構;(3)磁控健身車的兩相對主架體設置於呈X形之兩支架的其中一支架上,而非設於頂部中央處;(4)主動軸端部之驅動柄受到磁控健身車本體的X形支架、坐墊、握把等元件之空間干涉,無法供使用者手部進行運動。3、原告既未於所屬商品上為專利之標示,於本案起訴前亦從未提示系爭專利進行警告或告知行為,被告何能知悉原告所屬系爭專利,就此被告與侵權行為之主觀要件不符。4、被告向大陸進口健身車並在台銷售,原所訂購者為單軸之傳統健身車,與系爭專利無關。但大陸方面於出貨時,夾雜數台雙軸健身車,該雙軸健身車始與系爭專利有關,惟因外表無法看出而送錯貨,經查共有34台雙軸健身車與系爭專利有關。又據漳浦美吉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於2011年12月13日出具之文件可知,該公司於2009年11月22日從中國廈門港出貨予被告之X-BIKE健身車(強生ITEMNO.1070),因該公司新任員工之疏忽致混裝到34台雙軌機。故與系爭專利有關者,僅此34台雙軌機,其餘之單軌機均為傳統習用,與系爭專利無關。(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0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0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一從事無線通訊技術研發及終端設備製造、服務銷售之國際化公司,成立於2001年,主要業務範疇為無線通訊終端設備,包含:GSM/GPRS/EDGE/WCDMA/LTE通訊模組與手機、智慧型手機及整合藍芽技術之終端設備等;無線終端產品則含括一般功能手機(FeaturePhone)、各式Android及WindowsMobile作業系統平台之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原告對於上開無線終端產品之周邊商品投入研發心力與經費,於2010年12月13日將「保護袋(ProtectingBag)」申請新式樣專利,經智慧財產局審查後於2011年10月11日准予核發新式樣第D143152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並委由被告盛達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盛達公司)代工生產保護袋,被告盛達公司則交由其關係企業長安冠迪皮具製品廠(下稱冠迪皮具廠)製造。詎被告盛達公司見系爭專利設計新穎,明知未獲原告授權,竟另行由冠迪皮具廠製造侵權保護袋(下稱系爭產品),由被告盛達公司進口供應予訴外人宏碁電腦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宏碁公司),業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修正前專利法)第123條第1項、第84條及第129條規定,請求被告盛達公司應停止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及LT268-KD159產品,且於系爭專利期間且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其他物品,並請求被告等應連帶賠償損害新台幣(下同)136萬8千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原告委託被告盛達公司代工生產保護袋,由被告盛達公司出具供應商保密切結書及簽定採購合同,被告盛達公司再交冠迪皮具廠負責製造。詎被告盛達公司未經原告授權,另行進口系爭產品販賣予宏碁公司,並於網路行銷系爭產品,且提供系爭產品之圖檔供人下載瀏覽。冠迪皮具廠總經理0000,取得系爭專利技術資料後,向我國智慧財產局申請取得新型專利。被告盛達公司並於該公司網站「關於盛達」、「專利認證」網頁張貼專利證書,與系爭產品照片並列,對於0000上開行為知情容認,故被告盛達公司未獲原告授權之系爭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2、系爭專利並非純功能設計之物品造形,且具有新穎性:系爭專利雖具有功能,然具有功能性之設計未必屬純功能性考量,系爭專利並無純功能性設計不得不然之限制,且不排除其造形均有可自由發揮創作之設計空間。系爭專利大致呈矩形,創作特點在於該頂壁設有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週壁設有開口,開口兩側延伸有片體,片體上開設由通槽,便攜式電子裝置收納於保護袋內,週壁被撐起。使用保護袋支撐便攜式電子裝置時,該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沿多條分隔槽彎折形成支撐體。該專利整體造形特徵及該殼體外觀之線條修飾,具有訴諸視覺之創意及效果,並不是純粹因應其本身或他物之功能或結構。其次,被告盛達公司所提出冠迪製品廠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之「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乃使用於有保溫需要之汽車攜帶物品,且該「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立體圖及六面視圖與系爭專利完全不同,自不得作為引證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之證據。3、被告並無參與系爭專利之創作行為:被告主張系爭專利係由被告盛達公司及被告張福相所共同發明云云,惟被告提出「研發過程之照片及說明」,僅記載「工序名稱」,每一工序並分別再載明其「操作指引」、「品質要求」及「注意事項」,可知該照片文件乃工廠為代工生產原告系爭專利保護袋,用以指導生產線上作業員所製作文件,並非「研發過程之照片及說明」。其次,系爭專利係由盧禮泓、000000、林靜旻及000000共同創作,於2010年8月23日已有創作初稿,2010年9月2日亦由該等人員製作檔名為Bag_V1_0902檔案,檔案中包含19個圖樣(原證14號第1頁),其創作之新穎特徵係具有收納及支撐便攜式電子裝置兩種形態之「保護袋」,被告並無參與系爭專利之創作。再者,原告委託被告盛達公司先行製作樣品(俗稱打樣),先於2010年9月15日會議中由創作人盧禮泓及林靜旻將系爭專利內容向被告盛達公司說明,並提出相關質材要求,並依被告盛達公司人員張芸郁要求,提供工程圖Bag_V3_0915檔案(原證22號)及收納保護袋使用情境圖(原證23號),被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4、系爭專利相關智慧財產權屬原告所有:依採購合同第2.24條約定:「知識產權:如有因產品生產所需而由本公司提供之繪圖、設計、型式、資料、工具、設備、及其他與產品相關之資料文件及所設之所有權及知識產權,均屬本公司(即原告公司)所有…」。其次,被告盛達公司曾與原告就該公司自行製造銷售系爭保護袋產品應給付原告權利金等相關事宜進行磋商,被告盛達公司提出「設計銷售授權合約」修正版本之前言、第1.3條及3.1條,可知被告亦認同系爭專利創作乃原告自主研發設計,相關智慧財產權並屬原告所有。5、被告進口銷售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被告主張原告系爭專利只能站立,但不能穩固支撐平板電腦(按壓後檔片易翹起而無法支撐),與0000在我國取得新型第M418583號「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能穩固站立,具穩固支撐平板電腦之功能不同。且被告進口銷售系爭產品,係經專利權人授權,並未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等語,惟系爭專利並無被告所稱只能站立但不能穩固支撐平板電腦之情形。且被告進口銷售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該新式樣專利完全相同,包含系爭專利之所有新穎特徵,已落入系爭專利範圍,構成專利權侵害。6、被告並非履行契約行為:被告主張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之行為,並非侵權行為云云,惟依相關電子郵件之內容觀之,被告盛達公司乃提議前3,500片保護袋願給付原告公司每片1美元之授權費,而原告並不同意,堅持每片1美元之授權費之條件應僅適用於銷售超過10萬片以上之情形。故雙方於該等電子郵件並未達成任何意思表示合致。因此,被告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履行契約行為。7、被告不得主張先用權:被告主張雙方共同開發系爭產品前,於2010年7月20日與  冠迪製品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背之IPAD立  體保護套,在原告申請系爭新式樣專利申請前已有製造或 使用之必要準備,故其仍得主張先用權云云。惟依專利法第59條第3款先用權之要件為「申請前已在國內實施」,該側背之IPAD立體保護套既在位於中國大陸之冠迪皮具廠製作,亦不符合專利法關於先用權之規定。 8、被告侵害原告專利權,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被告盛達公司未經原告授權,進口系爭產品販售予宏碁公司,且被告盛達公司原與原告進行協商欲取得授權,惟並未達成協議,被告盛達公司更將關係企業冠迪皮具廠總經理0000違法取得專利之證書二紙與系爭產品照片並列張貼於該公司網頁招攬業務,該行為係出於故意。被告張福相為被告盛達公司之負責人,執行職務侵害原告專利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及第2項、民法第28條,被告盛達公司與被告張福相應負連帶賠償責任。9、損害賠償之計算: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規定,以被告盛達公司為原告代工製造系爭專利之保護袋之單價為11.4美元,被告盛達公司販賣予宏碁公司保護袋之數量為4,000個,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所得之利益為1,368,000元(計算式:11.4×30×4,000=1,368,000)。(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盛達公司應停止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型號為LT-128-F0381及LT268-KD159保護袋,被告盛達公司於系爭專利期間,亦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   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其他物品  。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36萬8,000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9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3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1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3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1", "lawName": "消費者保護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消費者保護法" } ]
公平交易法除去侵害等
㈠原告所有如附表1所示「百褶設計」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著名商品表徵:⒈原告行銷行李箱商品之歷史悠久,並長期在其行李箱商品採用附表1「百褶設計」,係具有強烈識別性之商品表徵,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原證1):①原告於西元1898年成立於德國科隆,其所行銷之行李箱商品係以堅固、美觀、耐用之特性見長。原告於西元1937年首次推出鋁製之行李箱,並以當初負責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之全名簡寫,作為品牌名稱「RIMOWA」,所製造之行李箱商品,其中200工序之中,大部分均堅持以精細之手工完成,展現獨有之工藝品質及卓越之美術創意,早已成為今日世界領先潮流之高級行李箱廠商之一。②原告早自西元1950年即採用「百褶設計」,其設計係參考早期LufthansaandJunkers飛機之金屬表皮設計而來,設計理念係將飛機穩定而輕盈之概念移轉到行李箱上,以突顯其為最適合航空旅行之行李箱。依原告於西元1950年、1982年、1984/1985年、1986/1987年、1988/1989年、1990/1991年、1992/1993年、1994/1995年、1996/1997年、1998/1999年、2000/2001年、2000/2001年之行銷廣告行銷資料,於西元2014年至2015年型錄及說明書內容可知,原告所行銷者無論係傳統之鋁材行李箱,抑或以高科技聚碳酸酯材料製成之輕巧行李箱,其外殼均採獨特之系爭表徵,超過半個世紀均未改變,故「百褶設計」早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⒉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商品廣泛行銷於全世界,為眾多消費者所熟悉(原證2):①原告早於西元1937年即推出世界第一款以飛機鋁材製作之輕巧行李箱,其後每一個行李箱外殼,均採「百褶設計」之獨特設計,令人一見難忘,縱使未附加商標,消費者仍可立即辨識出其為原告產銷之行李箱。②原告產銷之行李箱,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尤為熱銷。原告更在台灣廣設專賣店(台北敦南專賣店、台中專賣店)、直營門市店(台北仁愛店、台北中山老爺店、台北天母店)、百貨專櫃(台北Taipei101店、新光三越信義A9店、台北SOGO百貨忠孝店、板橋大遠百店、台中新光三越店、台中大遠百店、台南新光三越店、高雄漢神百貨店、漢神巨蛋專賣店),以上銷售據點之外觀,均統一採用「百褶設計」之設計。 ③原告為融匯東西方文化,並滿足台灣消費者在地化之需求,特別推出台灣設計師○○○代表作品「我身騎白馬」圖像之「○○○藝術創作聯名限量箱款」行李箱,及突顯出台北動感之都專屬魅力之「台北意象限量箱款」行李箱,以上均專屬於台灣市場之限量商品,對於台灣消費者而言,意義非凡。④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廣泛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熱銷,其在台灣設有旗艦店、百貨公司專櫃、直營店等銷售據點達14個,原告更已於西元2013年完成設立北、中、南三家旗艦店之里程碑。⒊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及德國列為註冊商標保護,並已在全球眾多國家申請註冊商標:依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StatesPatentandTrademarkOffice)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uspto.gov/)上所下載之資料(原證3),及歐盟、德國之商標註冊證資料(原證4)及在其餘全球眾多國申請註冊商標之資料(原證5),可知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德國及其他多國獲准為註冊商標在案,顯見原告所使用之「百褶設計」確實具有一定程度之識別性,而可作為消費者識別商品來源之依據。⒋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經原告長期廣泛行銷,為大眾所熟知:①原告自西元2010年起即在台灣大力行銷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原證6),於西元2010年投入之廣告費用為新臺幣(下同)3,186,000元、西元2011年為3,244,000元、西元2012年為6,600,000元、西元2013年為10,226,000元、西元2014年為17,635,001元、西元2015年為21,747,297元,其行銷之廣告量及其費用驚人(原證6之附件1、原證6-1),其上之「百褶設計」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此外,參照原告自西元2003年起迄今在台灣發展之營業額數據(原證6之附件2),原告自西元2003年進入台灣市場,於西元2007年起單年度營業額即破1億元,隨後逐年爆發成長,西元2015年單年度營業額甚至高達934,317,555元,銷量驚人,足認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除成功地在台灣市場廣泛行銷,且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而成為著名之商品表徵。②依西元2013年第883期今週刊之報導(原證7),其標榜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具備優良品質、耐用持久、設計時尚之絕佳特性,深受商務人士肯定;其第124頁內更有表列在行李箱品牌排行榜上,原告已超越LOUISVUITTON而高居第二位,比率則佔14.9%。上開報導更進一步指出「擁有百褶行李箱象徵圖騰的RIMOWA」,足證「百褶設計」早已廣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商品表徵;又依今周刊官方網站(http://event.businesstoday.com.tw/brand/images/2015.gif)上所下載之西元2014年及2015年「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排行榜內容資料(原證8)可知,原告業已擊敗HERMES及SAMSONITE而成為行李箱之第一品牌,「百褶設計」自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③依東森新聞雲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ettoday.net/news/00000000/293285.htm)上所下載之西元2013年11月8日報導資料(原證9),可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④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2010年5月9日報導資料(原證10),美國權威旅遊雜誌「TRAVEL&LEISURE」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RIMOWASalsaDeluxe」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最佳旅行箱獎」、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SalsaAir」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旅行箱創新獎」,可見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確實具有其獨特之創新性,並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⑤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百度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tieba.baidu.com/p/0000000000)、中時電子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0000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報導資料(原證11),均可知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⒌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本院及其他國家之法院均認定為具有識別性之商品表徵:①本院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原證13)及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原證14)均已肯認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係屬著名商品表徵;又於與本件事實幾近同一之本院106年度民公上字第1號案件(原證14-1)中,原告(於該案為被上訴人)亦主張其他侵權人產銷之行李箱商品,侵害原告所有系爭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該案判決支持原審之見解,認為原告所有「百褶設計」為公平交易法規定所保護之商品「表徵」,並令該侵權人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行李箱商品上;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之各式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且須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②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等法院於2014年3月26日所作成之第6U129/13號判決,其已明確指出:「任何產品只要其札實的設計或特定特徵足以吸引有興趣的交易者注意到該產品的來源或特色,就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告之行李箱因系爭設計(groovedesign)而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其設計讓交易者能辯識行李箱的商業來源」、「只要交易者仍能區辨真品與仿品,即使市場上存在各種仿品,真品仍不會失去其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證12英譯本第9頁最後一段、第10頁第2段、第13頁倒數第三行以下)。③中國北京市東城區人○○○○○0000○○○○○○○○○00000號判決中指出:「關於凸出條紋設計組合是否具有特有性,本院認為,知名商品的特有裝潢,是指知名商品上具有區別商品來源的顯著特徵的裝潢。…里莫瓦旅行箱所使用的凸出條紋設計組合,通過對通用元素在位置、數量、形狀、方向等方面的獨特設計及各元素之間的排列組合,使通用元素超越了其功能性,而形成一種顯著的整體形象。通過長時間的使用和宣傳推廣,凸出條紋設計組合已足以使相關公眾將該整體形象與原告公司的里莫瓦旅行箱商品聯繫起來,具有識別商品來源的作用。」(原證12-1第13至14頁)。④韓國專利上訴法院於2016NA1653號判決(原證32第7至8頁,判決理由(D)1、2)之見解與本院104年度民公訴字第3號判決以及104年度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不謀而合,有關「百褶設計」乃沿著行李箱表面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本院認為此乃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之「主要部分」,以韓國專利上訴法院之說法,則為原告行李箱之「設計特徵」,以通體觀察及比較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原則,系爭商品外觀亦呈現行李箱表面最長邊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等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之寓目印象,而該部分適與相關事業或消費者對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表徵之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印象相似,隔時異地觀察兩造之行李箱,主要部分印象(或稱設計特徵)相似,足使一般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應認被告等系爭商品對原告行李箱外觀之上開表徵已為近似之使用。⑤至被告所舉之日本大阪地院平成26年(ワ)第12481號判決(被證1,5,下稱日本判決)亦未否定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地位,且仍採用整體觀察法,未採用「細部比對觀察法」,不足為有利被告之認定:⑴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所判定之表徵不同:「百褶設計」有其一定之具體內涵,並非僅有單純之「褶紋」設計,尚包含「長溝槽之寬度」、「長溝槽與褶紋間之位置對應關係」、「長溝槽沿最長邊延伸」、「褶紋延伸複數表面」等八個要件;而日本判決則係將「支撐肋」、「不傾斜之平面」、「輪子」等三個要件,一併列入著名商品表徵之判斷。準此,兩者所涵攝之內涵及其要件既不相同,自不得相提並論。⑵日本判決肯認原告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著名商品表徵:日本判決並未否認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週知性之商品表徵,其係以「支撐肋」、「由六個幾乎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且將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等三個要件,作為其具體內涵。換言之,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足以作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仍屬著名商品表徵無疑。⑶「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著名商品表徵兩者要件之界線不同:日本判決所指之「支撐肋」僅為單純之褶紋設計,根本無法涵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兩者在定義及其要件範圍上均不相同。被告無視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要件界線,逕將「支撐肋」直接類比為「百褶設計」,辯稱「百褶設計」不足以作為著名商品表徵云云,破壞要件之界線以拆解比對,委不足採!⑷日本判決並未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日本判決係分別以「支撐肋之間隔隆起及其寬廣度是否符合」、「本體之彎曲部是否為小曲率半徑之弧」、「本體底面裝設輪子之尺寸及數量是否相同」等事項,綜合判定該案涉訟之行李箱是否與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構成近似,以致消費者混淆誤認,其仍採消費者之整體觀察角度判斷。被告悖於「商標或表徵等供消費者辨別識別性來源之依據,與其他侵權標的(他案商標或商品)之間是否構成近似,應從整體觀察之角度判斷」之基本精神,刻意忽略日本判決仍採整體觀察判斷之意旨,執意鑽營於其判決內部個別文字之敘述,辯稱其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云云,純屬不實!⑸日本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有誤:查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屬其行李箱設計中最顯著之特徵,一般消費者在遠距離即可予以辨識。原告產銷許多系列之行李箱,不同系列行李箱採用之細部設計如輪子與輪箱等雖或有變動,惟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自1950年代以來,即應用在所有系列之行李箱上,經長達半世紀以上期間之行銷,早已成為消費者辨識原告商品來源之表徵,其本身即具有識別性。惟日本判決竟認為一般消費者在判斷行李箱來源時,會鉅細靡遺地對輪子凹槽、彎曲部曲率等極細微的地方施以注意,該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實已逸脫「一般消費者」之視角,其見解難謂妥適。⑹日本判決之比對依據已違反常理:日本判決以「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此等產品全部外觀要素做為比對依據,實已違反了普通知識經驗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施以普通注意即能留存印象之常理。⑺綜上,上開日本判決有諸多違誤,若僅憑該單一判決,而無視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受到全球其他國家行政或司法機關肯認為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誠嫌率斷。㈡「百褶設計」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規定著名商品表徵之要件:依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舊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第10點第1項「判斷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考量因素」規定,需考量「廣告量」、「行銷時間」、「銷售量」、「市場之占有率」、「媒體廣泛報導」、「商品之品質及口碑」、「相關主管機關之見解」等因素,承前有關原證1至14、32之說明,即可證明「百褶設計」符合著名商品表徵。㈢被告不法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⒈被告晶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晶耀公司)所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之「Centurion拉鍊箱」及「Centurion鋁框箱」(以下合稱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上,使用相同或高度近似於「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發現被告晶耀公司以「采寓生活館」之名義,分別在PChomeONLINE商店街購物平台上(原證18);以及臉書(Facebook)上(網址:https://zh-tw.facebook.com/Lhsvase/及https://www.facebook.com/Lhsluggage/,原證19),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同樣有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②被告晶耀公司雖辯稱其未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云云,惟查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即有發現被告晶耀公司有侵害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已如上述。原告於本件起訴前早已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原證17、原證26至28),並於律師函中表明原告所有「百褶設計」業已獲得本院兩個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公開宣示肯認其為公平交易法所保護之著名表徵,籲請被告等停止推廣及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以免有混淆及淡化「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虞;或構成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原告並耐心等候被告善意回應多時,希冀以訴訟外之方法解決紛爭,詎被告等接獲上開律師函後,仍置之不理。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NaSaDen新天鵝堡」、「NaSaDen林德霍夫」、「NaSaDen新無憂」等行李箱(以下合稱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在PChome商店街購物中心網站登錄「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網頁資料上(網址:http://mall.pcstore.com.tw/adm/prd.htm?PRID=Z000000000,原證24),發現其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同樣使用與附表1「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原告為取得侵權商品以保全證據並進行比對,即依原證24之「LHS采寓生活館」帳號內所示之聯繫資訊,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6年8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另於2016年12月再次訂購「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原告代理人則分別於西元2016年8月23日及西元2016年12月21日,收受皆以被告晶耀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上開行李箱(原證25及原證25-1),顯見被告晶耀公司確為「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所有人。②被告晶耀公司除行銷上開「NaSaDen新天鵝堡」及「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外,於本件訴訟繫屬之後,又推出「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同樣使用與「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顯見被告晶耀公司根本無其所聲稱之和解誠意,仍持續惡意不斷侵害「百褶設計」著名表徵。原告為求證據保全,遂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9年1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嗣後收受以被告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原證25-6)。③綜上,足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事實。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已嚴重侵蝕及淡化「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有部落客以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諸如:「CENTURION百夫長玫瑰金行李箱,CP值超高!團購的價格買RIMOWA相似度90%的箱子,不買絕對後悔」、「外觀幾乎與RIMOWA無異」、「她們兩位的行李箱都有RimowaSalsaair的fu!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最近很夯、空姐大推的美國Centurion行李箱」、「你們看外觀應該真的會覺得他跟Rimowa行李箱很像」、「而我當初就是因為以3000多的價格來說,竟然會有我喜歡的外形跟色系及輕薄度才下單,進而廠商邀請才開這個團,完全就是覺得以$3000多的價格,可以買到接近RimowaAir的風格外觀,尤其又有輕巧容量及飛機滑輪!」、「外型很像rimowa」。尤有甚者,這些部落客不但將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與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進行比較,甚至進一步惡意貶低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諸如:「她跟我說她家也有Rimowa行李箱,但centurion這款用起來跟R牌差不多容量大又深,輪子也很推,質感很不錯,重點是價錢很漂亮,才三千多元力勸我不要浪費錢買R牌,買centurion就好用到不行」(原證16-2至16-6)。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確實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②系爭NaSaDe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在被告晶耀公司之邀請下,有部落客以「NaSaDen」系列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NaSaDen」系列行李箱。諸如:「雖然這次是受到NaSaDen的邀請合作…但那時候對這個品牌並沒有什麼概念,只是覺得外型真的超美的!!而且和RIMOWA的Limbo系列很相似」(原證25-2)。在另一篇部落客之行銷文章中,有讀者則回應:「德國沒這牌子吧!?外觀整個抄襲Rimowa,太致敬。」(原證25-3)在批踢踢實業坊亦有人針對相關文章回應:「德國牌?款式名稱跟內外設計很明顯是「借鑑」德國RIMOWA啦。但看那粗糙到不行的官網就知道這個德國跟百夫長的美國如果地理上不是位於大陸我會覺得很奇怪。」(原證25-4)。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系爭NaSaDen行李箱,因其設計與原告「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一般消費者在接觸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際,必然誤認其即為原告行銷之行李箱,而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③綜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業已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並有混淆消費者視聽之虞,且將進一步影響其交易決定,而屬攀附原告商譽及搾取原告努力成果之不公平競爭行為,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5條等規定。⒊另有關原告於106年6月5日庭呈實體之RIMOWASALSA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1)以及RIMOWALIMBO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2),其並未逸脫「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目的僅在便於比對被告等之系爭侵權商品是否與「百褶設計」構成近似,至原告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智慧科學研究所就採用「百褶設計」行李箱與別件訴訟侵權商品之市場調查研究報告書第16至28頁節本(原證34)及原告所有「百褶設計」已於香港獲准註冊為立體商標(原證35)等事證,乃原告於另案所提出之證據,被告對其雖有爭執,惟原告並未引用此部分證據為本件之證據,附予敘明。㈣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被告晶耀公司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及第25條規定,已如前述,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作為本件訴之聲明第1項及第2項規定,請求除去並防止被告晶耀公司對系爭設計之商品表徵繼續侵害,原告並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暫以100萬元作為本件損害賠償之數額。又被告朱麗諭為被告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其應與被告晶耀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晶耀公司進口「NaSaDen」系列行李箱之數額高達231,341.96美元以及人民幣2,965,448.59元(本院卷五第187至190頁背面),其總額顯已逾越原告請求之100萬元,足認原告關於損害賠償數額之主張,確屬有據。另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2項,若本院認損害賠償之計算困難,則請求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認定損害賠償數額(本院卷五第244頁)。㈤並聲明:⒈被告等不得將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上。⒉被告等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之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⒊被告晶耀公司及被告朱麗諭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⒋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⒌原告願供擔保,請就第⒊項聲明宣告准予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原告所有如附表1所示「百褶設計」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著名商品表徵:⒈原告行銷行李箱商品之歷史悠久,並長期在其行李箱商品採用附表1「百褶設計」,係具有強烈識別性之商品表徵,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原證1):①原告於西元1898年成立於德國科隆,其所行銷之行李箱商品係以堅固、美觀、耐用之特性見長。原告於西元1937年首次推出鋁製之行李箱,並以當初負責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之全名簡寫,作為品牌名稱「RIMOWA」,所製造之行李箱商品,其中200工序之中,大部分均堅持以精細之手工完成,展現獨有之工藝品質及卓越之美術創意,早已成為今日世界領先潮流之高級行李箱廠商之一。②原告早自西元1950年即採用「百褶設計」,其設計係參考早期LufthansaandJunkers飛機之金屬表皮設計而來,設計理念係將飛機穩定而輕盈之概念移轉到行李箱上,以突顯其為最適合航空旅行之行李箱。依原告於西元1950年、1982年、1984/1985年、1986/1987年、1988/1989年、1990/1991年、1992/1993年、1994/1995年、1996/1997年、1998/1999年、2000/2001年、2000/2001年之行銷廣告行銷資料,於西元2014年至2015年型錄及說明書內容可知,原告所行銷者無論係傳統之鋁材行李箱,抑或以高科技聚碳酸酯材料製成之輕巧行李箱,其外殼均採獨特之系爭表徵,超過半個世紀均未改變,故「百褶設計」早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⒉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商品廣泛行銷於全世界,為眾多消費者所熟悉(原證2):①原告早於西元1937年即推出世界第一款以飛機鋁材製作之輕巧行李箱,其後每一個行李箱外殼,均採「百褶設計」之獨特設計,令人一見難忘,縱使未附加商標,消費者仍可立即辨識出其為原告產銷之行李箱。②原告產銷之行李箱,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尤為熱銷。原告更在台灣廣設專賣店(台北敦南專賣店、台中專賣店)、直營門市店(台北仁愛店、台北中山老爺店、台北天母店)、百貨專櫃(台北Taipei101店、新光三越信義A9店、台北SOGO百貨忠孝店、板橋大遠百店、台中新光三越店、台中大遠百店、台南新光三越店、高雄漢神百貨店、漢神巨蛋專賣店),以上銷售據點之外觀,均統一採用「百褶設計」之設計。 ③原告為融匯東西方文化,並滿足台灣消費者在地化之需求,特別推出台灣設計師○○○代表作品「我身騎白馬」圖像之「○○○藝術創作聯名限量箱款」行李箱,及突顯出台北動感之都專屬魅力之「台北意象限量箱款」行李箱,以上均專屬於台灣市場之限量商品,對於台灣消費者而言,意義非凡。④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廣泛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熱銷,其在台灣設有旗艦店、百貨公司專櫃、直營店等銷售據點達14個,原告更已於西元2013年完成設立北、中、南三家旗艦店之里程碑。⒊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及德國列為註冊商標保護,並已在全球眾多國家申請註冊商標:依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StatesPatentandTrademarkOffice)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uspto.gov/)上所下載之資料(原證3),及歐盟、德國之商標註冊證資料(原證4)及在其餘全球眾多國申請註冊商標之資料(原證5),可知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德國及其他多國獲准為註冊商標在案,顯見原告所使用之「百褶設計」確實具有一定程度之識別性,而可作為消費者識別商品來源之依據。⒋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經原告長期廣泛行銷,為大眾所熟知:①原告自西元2010年起即在台灣大力行銷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原證6),於西元2010年投入之廣告費用為新臺幣(下同)3,186,000元、西元2011年為3,244,000元、西元2012年為6,600,000元、西元2013年為10,226,000元、西元2014年為17,635,001元、西元2015年為21,747,297元,其行銷之廣告量及其費用驚人(原證6之附件1、原證6-1),其上之「百褶設計」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此外,參照原告自西元2003年起迄今在台灣發展之營業額數據(原證6之附件2),原告自西元2003年進入台灣市場,於西元2007年起單年度營業額即破1億元,隨後逐年爆發成長,西元2015年單年度營業額甚至高達934,317,555元,銷量驚人,足認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除成功地在台灣市場廣泛行銷,且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而成為著名之商品表徵。②依西元2013年第883期今週刊之報導(原證7),其標榜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具備優良品質、耐用持久、設計時尚之絕佳特性,深受商務人士肯定;其第124頁內更有表列在行李箱品牌排行榜上,原告已超越LOUISVUITTON而高居第二位,比率則佔14.9%。上開報導更進一步指出「擁有百褶行李箱象徵圖騰的RIMOWA」,足證「百褶設計」早已廣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商品表徵;又依今周刊官方網站(http://event.businesstoday.com.tw/brand/images/2015.gif)上所下載之西元2014年及2015年「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排行榜內容資料(原證8)可知,原告業已擊敗HERMES及SAMSONITE而成為行李箱之第一品牌,「百褶設計」自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③依東森新聞雲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ettoday.net/news/00000000/293285.htm)上所下載之西元2013年11月8日報導資料(原證9),可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④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2010年5月9日報導資料(原證10),美國權威旅遊雜誌「TRAVEL&LEISURE」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RIMOWASalsaDeluxe」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最佳旅行箱獎」、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SalsaAir」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旅行箱創新獎」,可見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確實具有其獨特之創新性,並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⑤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百度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tieba.baidu.com/p/0000000000)、中時電子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0000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報導資料(原證11),均可知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⒌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本院及其他國家之法院均認定為具有識別性之商品表徵:①本院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原證13)及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原證14)均已肯認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係屬著名商品表徵;又於與本件事實幾近同一之本院106年度民公上字第1號案件(原證14-1)中,原告(於該案為被上訴人)亦主張其他侵權人產銷之行李箱商品,侵害原告所有系爭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該案判決支持原審之見解,認為原告所有「百褶設計」為公平交易法規定所保護之商品「表徵」,並令該侵權人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行李箱商品上;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之各式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且須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②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等法院於2014年3月26日所作成之第6U129/13號判決,其已明確指出:「任何產品只要其札實的設計或特定特徵足以吸引有興趣的交易者注意到該產品的來源或特色,就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告之行李箱因系爭設計(groovedesign)而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其設計讓交易者能辯識行李箱的商業來源」、「只要交易者仍能區辨真品與仿品,即使市場上存在各種仿品,真品仍不會失去其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證12英譯本第9頁最後一段、第10頁第2段、第13頁倒數第三行以下)。③中國北京市東城區人○○○○○0000○○○○○○○○○00000號判決中指出:「關於凸出條紋設計組合是否具有特有性,本院認為,知名商品的特有裝潢,是指知名商品上具有區別商品來源的顯著特徵的裝潢。…里莫瓦旅行箱所使用的凸出條紋設計組合,通過對通用元素在位置、數量、形狀、方向等方面的獨特設計及各元素之間的排列組合,使通用元素超越了其功能性,而形成一種顯著的整體形象。通過長時間的使用和宣傳推廣,凸出條紋設計組合已足以使相關公眾將該整體形象與原告公司的里莫瓦旅行箱商品聯繫起來,具有識別商品來源的作用。」(原證12-1第13至14頁)。④韓國專利上訴法院於2016NA1653號判決(原證32第7至8頁,判決理由(D)1、2)之見解與本院104年度民公訴字第3號判決以及104年度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不謀而合,有關「百褶設計」乃沿著行李箱表面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本院認為此乃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之「主要部分」,以韓國專利上訴法院之說法,則為原告行李箱之「設計特徵」,以通體觀察及比較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原則,系爭商品外觀亦呈現行李箱表面最長邊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等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之寓目印象,而該部分適與相關事業或消費者對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表徵之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印象相似,隔時異地觀察兩造之行李箱,主要部分印象(或稱設計特徵)相似,足使一般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應認被告等系爭商品對原告行李箱外觀之上開表徵已為近似之使用。⑤至被告所舉之日本大阪地院平成26年(ワ)第12481號判決(被證1,5,下稱日本判決)亦未否定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地位,且仍採用整體觀察法,未採用「細部比對觀察法」,不足為有利被告之認定:⑴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所判定之表徵不同:「百褶設計」有其一定之具體內涵,並非僅有單純之「褶紋」設計,尚包含「長溝槽之寬度」、「長溝槽與褶紋間之位置對應關係」、「長溝槽沿最長邊延伸」、「褶紋延伸複數表面」等八個要件;而日本判決則係將「支撐肋」、「不傾斜之平面」、「輪子」等三個要件,一併列入著名商品表徵之判斷。準此,兩者所涵攝之內涵及其要件既不相同,自不得相提並論。⑵日本判決肯認原告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著名商品表徵:日本判決並未否認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週知性之商品表徵,其係以「支撐肋」、「由六個幾乎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且將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等三個要件,作為其具體內涵。換言之,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足以作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仍屬著名商品表徵無疑。⑶「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著名商品表徵兩者要件之界線不同:日本判決所指之「支撐肋」僅為單純之褶紋設計,根本無法涵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兩者在定義及其要件範圍上均不相同。被告無視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要件界線,逕將「支撐肋」直接類比為「百褶設計」,辯稱「百褶設計」不足以作為著名商品表徵云云,破壞要件之界線以拆解比對,委不足採!⑷日本判決並未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日本判決係分別以「支撐肋之間隔隆起及其寬廣度是否符合」、「本體之彎曲部是否為小曲率半徑之弧」、「本體底面裝設輪子之尺寸及數量是否相同」等事項,綜合判定該案涉訟之行李箱是否與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構成近似,以致消費者混淆誤認,其仍採消費者之整體觀察角度判斷。被告悖於「商標或表徵等供消費者辨別識別性來源之依據,與其他侵權標的(他案商標或商品)之間是否構成近似,應從整體觀察之角度判斷」之基本精神,刻意忽略日本判決仍採整體觀察判斷之意旨,執意鑽營於其判決內部個別文字之敘述,辯稱其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云云,純屬不實!⑸日本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有誤:查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屬其行李箱設計中最顯著之特徵,一般消費者在遠距離即可予以辨識。原告產銷許多系列之行李箱,不同系列行李箱採用之細部設計如輪子與輪箱等雖或有變動,惟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自1950年代以來,即應用在所有系列之行李箱上,經長達半世紀以上期間之行銷,早已成為消費者辨識原告商品來源之表徵,其本身即具有識別性。惟日本判決竟認為一般消費者在判斷行李箱來源時,會鉅細靡遺地對輪子凹槽、彎曲部曲率等極細微的地方施以注意,該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實已逸脫「一般消費者」之視角,其見解難謂妥適。⑹日本判決之比對依據已違反常理:日本判決以「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此等產品全部外觀要素做為比對依據,實已違反了普通知識經驗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施以普通注意即能留存印象之常理。⑺綜上,上開日本判決有諸多違誤,若僅憑該單一判決,而無視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受到全球其他國家行政或司法機關肯認為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誠嫌率斷。㈡「百褶設計」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規定著名商品表徵之要件:依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舊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第10點第1項「判斷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考量因素」規定,需考量「廣告量」、「行銷時間」、「銷售量」、「市場之占有率」、「媒體廣泛報導」、「商品之品質及口碑」、「相關主管機關之見解」等因素,承前有關原證1至14、32之說明,即可證明「百褶設計」符合著名商品表徵。㈢被告不法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⒈被告晶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晶耀公司)所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之「Centurion拉鍊箱」及「Centurion鋁框箱」(以下合稱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上,使用相同或高度近似於「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發現被告晶耀公司以「采寓生活館」之名義,分別在PChomeONLINE商店街購物平台上(原證18);以及臉書(Facebook)上(網址:https://zh-tw.facebook.com/Lhsvase/及https://www.facebook.com/Lhsluggage/,原證19),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同樣有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②被告晶耀公司雖辯稱其未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云云,惟查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即有發現被告晶耀公司有侵害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已如上述。原告於本件起訴前早已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原證17、原證26至28),並於律師函中表明原告所有「百褶設計」業已獲得本院兩個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公開宣示肯認其為公平交易法所保護之著名表徵,籲請被告等停止推廣及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以免有混淆及淡化「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虞;或構成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原告並耐心等候被告善意回應多時,希冀以訴訟外之方法解決紛爭,詎被告等接獲上開律師函後,仍置之不理。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NaSaDen新天鵝堡」、「NaSaDen林德霍夫」、「NaSaDen新無憂」等行李箱(以下合稱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在PChome商店街購物中心網站登錄「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網頁資料上(網址:http://mall.pcstore.com.tw/adm/prd.htm?PRID=Z000000000,原證24),發現其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同樣使用與附表1「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原告為取得侵權商品以保全證據並進行比對,即依原證24之「LHS采寓生活館」帳號內所示之聯繫資訊,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6年8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另於2016年12月再次訂購「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原告代理人則分別於西元2016年8月23日及西元2016年12月21日,收受皆以被告晶耀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上開行李箱(原證25及原證25-1),顯見被告晶耀公司確為「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所有人。②被告晶耀公司除行銷上開「NaSaDen新天鵝堡」及「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外,於本件訴訟繫屬之後,又推出「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同樣使用與「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顯見被告晶耀公司根本無其所聲稱之和解誠意,仍持續惡意不斷侵害「百褶設計」著名表徵。原告為求證據保全,遂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9年1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嗣後收受以被告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原證25-6)。③綜上,足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事實。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已嚴重侵蝕及淡化「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有部落客以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諸如:「CENTURION百夫長玫瑰金行李箱,CP值超高!團購的價格買RIMOWA相似度90%的箱子,不買絕對後悔」、「外觀幾乎與RIMOWA無異」、「她們兩位的行李箱都有RimowaSalsaair的fu!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最近很夯、空姐大推的美國Centurion行李箱」、「你們看外觀應該真的會覺得他跟Rimowa行李箱很像」、「而我當初就是因為以3000多的價格來說,竟然會有我喜歡的外形跟色系及輕薄度才下單,進而廠商邀請才開這個團,完全就是覺得以$3000多的價格,可以買到接近RimowaAir的風格外觀,尤其又有輕巧容量及飛機滑輪!」、「外型很像rimowa」。尤有甚者,這些部落客不但將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與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進行比較,甚至進一步惡意貶低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諸如:「她跟我說她家也有Rimowa行李箱,但centurion這款用起來跟R牌差不多容量大又深,輪子也很推,質感很不錯,重點是價錢很漂亮,才三千多元力勸我不要浪費錢買R牌,買centurion就好用到不行」(原證16-2至16-6)。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確實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②系爭NaSaDe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在被告晶耀公司之邀請下,有部落客以「NaSaDen」系列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NaSaDen」系列行李箱。諸如:「雖然這次是受到NaSaDen的邀請合作…但那時候對這個品牌並沒有什麼概念,只是覺得外型真的超美的!!而且和RIMOWA的Limbo系列很相似」(原證25-2)。在另一篇部落客之行銷文章中,有讀者則回應:「德國沒這牌子吧!?外觀整個抄襲Rimowa,太致敬。」(原證25-3)在批踢踢實業坊亦有人針對相關文章回應:「德國牌?款式名稱跟內外設計很明顯是「借鑑」德國RIMOWA啦。但看那粗糙到不行的官網就知道這個德國跟百夫長的美國如果地理上不是位於大陸我會覺得很奇怪。」(原證25-4)。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系爭NaSaDen行李箱,因其設計與原告「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一般消費者在接觸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際,必然誤認其即為原告行銷之行李箱,而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③綜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業已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並有混淆消費者視聽之虞,且將進一步影響其交易決定,而屬攀附原告商譽及搾取原告努力成果之不公平競爭行為,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5條等規定。⒊另有關原告於106年6月5日庭呈實體之RIMOWASALSA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1)以及RIMOWALIMBO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2),其並未逸脫「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目的僅在便於比對被告等之系爭侵權商品是否與「百褶設計」構成近似,至原告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智慧科學研究所就採用「百褶設計」行李箱與別件訴訟侵權商品之市場調查研究報告書第16至28頁節本(原證34)及原告所有「百褶設計」已於香港獲准註冊為立體商標(原證35)等事證,乃原告於另案所提出之證據,被告對其雖有爭執,惟原告並未引用此部分證據為本件之證據,附予敘明。㈣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被告晶耀公司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及第25條規定,已如前述,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作為本件訴之聲明第1項及第2項規定,請求除去並防止被告晶耀公司對系爭設計之商品表徵繼續侵害,原告並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暫以100萬元作為本件損害賠償之數額。又被告朱麗諭為被告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其應與被告晶耀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晶耀公司進口「NaSaDen」系列行李箱之數額高達231,341.96美元以及人民幣2,965,448.59元(本院卷五第187至190頁背面),其總額顯已逾越原告請求之100萬元,足認原告關於損害賠償數額之主張,確屬有據。另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2項,若本院認損害賠償之計算困難,則請求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認定損害賠償數額(本院卷五第244頁)。㈤並聲明:⒈被告等不得將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上。⒉被告等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之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⒊被告晶耀公司及被告朱麗諭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⒋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⒌原告願供擔保,請就第⒊項聲明宣告准予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確認請求權不存在
㈠原告所有如附表1所示「百褶設計」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著名商品表徵:⒈原告行銷行李箱商品之歷史悠久,並長期在其行李箱商品採用附表1「百褶設計」,係具有強烈識別性之商品表徵,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原證1):①原告於西元1898年成立於德國科隆,其所行銷之行李箱商品係以堅固、美觀、耐用之特性見長。原告於西元1937年首次推出鋁製之行李箱,並以當初負責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之全名簡寫,作為品牌名稱「RIMOWA」,所製造之行李箱商品,其中200工序之中,大部分均堅持以精細之手工完成,展現獨有之工藝品質及卓越之美術創意,早已成為今日世界領先潮流之高級行李箱廠商之一。②原告早自西元1950年即採用「百褶設計」,其設計係參考早期LufthansaandJunkers飛機之金屬表皮設計而來,設計理念係將飛機穩定而輕盈之概念移轉到行李箱上,以突顯其為最適合航空旅行之行李箱。依原告於西元1950年、1982年、1984/1985年、1986/1987年、1988/1989年、1990/1991年、1992/1993年、1994/1995年、1996/1997年、1998/1999年、2000/2001年、2000/2001年之行銷廣告行銷資料,於西元2014年至2015年型錄及說明書內容可知,原告所行銷者無論係傳統之鋁材行李箱,抑或以高科技聚碳酸酯材料製成之輕巧行李箱,其外殼均採獨特之系爭表徵,超過半個世紀均未改變,故「百褶設計」早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⒉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商品廣泛行銷於全世界,為眾多消費者所熟悉(原證2):①原告早於西元1937年即推出世界第一款以飛機鋁材製作之輕巧行李箱,其後每一個行李箱外殼,均採「百褶設計」之獨特設計,令人一見難忘,縱使未附加商標,消費者仍可立即辨識出其為原告產銷之行李箱。②原告產銷之行李箱,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尤為熱銷。原告更在台灣廣設專賣店(台北敦南專賣店、台中專賣店)、直營門市店(台北仁愛店、台北中山老爺店、台北天母店)、百貨專櫃(台北Taipei101店、新光三越信義A9店、台北SOGO百貨忠孝店、板橋大遠百店、台中新光三越店、台中大遠百店、台南新光三越店、高雄漢神百貨店、漢神巨蛋專賣店),以上銷售據點之外觀,均統一採用「百褶設計」之設計。 ③原告為融匯東西方文化,並滿足台灣消費者在地化之需求,特別推出台灣設計師○○○代表作品「我身騎白馬」圖像之「○○○藝術創作聯名限量箱款」行李箱,及突顯出台北動感之都專屬魅力之「台北意象限量箱款」行李箱,以上均專屬於台灣市場之限量商品,對於台灣消費者而言,意義非凡。④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廣泛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熱銷,其在台灣設有旗艦店、百貨公司專櫃、直營店等銷售據點達14個,原告更已於西元2013年完成設立北、中、南三家旗艦店之里程碑。⒊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及德國列為註冊商標保護,並已在全球眾多國家申請註冊商標:依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StatesPatentandTrademarkOffice)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uspto.gov/)上所下載之資料(原證3),及歐盟、德國之商標註冊證資料(原證4)及在其餘全球眾多國申請註冊商標之資料(原證5),可知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德國及其他多國獲准為註冊商標在案,顯見原告所使用之「百褶設計」確實具有一定程度之識別性,而可作為消費者識別商品來源之依據。⒋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經原告長期廣泛行銷,為大眾所熟知:①原告自西元2010年起即在台灣大力行銷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原證6),於西元2010年投入之廣告費用為新臺幣(下同)3,186,000元、西元2011年為3,244,000元、西元2012年為6,600,000元、西元2013年為10,226,000元、西元2014年為17,635,001元、西元2015年為21,747,297元,其行銷之廣告量及其費用驚人(原證6之附件1、原證6-1),其上之「百褶設計」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此外,參照原告自西元2003年起迄今在台灣發展之營業額數據(原證6之附件2),原告自西元2003年進入台灣市場,於西元2007年起單年度營業額即破1億元,隨後逐年爆發成長,西元2015年單年度營業額甚至高達934,317,555元,銷量驚人,足認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除成功地在台灣市場廣泛行銷,且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而成為著名之商品表徵。②依西元2013年第883期今週刊之報導(原證7),其標榜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具備優良品質、耐用持久、設計時尚之絕佳特性,深受商務人士肯定;其第124頁內更有表列在行李箱品牌排行榜上,原告已超越LOUISVUITTON而高居第二位,比率則佔14.9%。上開報導更進一步指出「擁有百褶行李箱象徵圖騰的RIMOWA」,足證「百褶設計」早已廣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商品表徵;又依今周刊官方網站(http://event.businesstoday.com.tw/brand/images/2015.gif)上所下載之西元2014年及2015年「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排行榜內容資料(原證8)可知,原告業已擊敗HERMES及SAMSONITE而成為行李箱之第一品牌,「百褶設計」自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③依東森新聞雲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ettoday.net/news/00000000/293285.htm)上所下載之西元2013年11月8日報導資料(原證9),可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④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2010年5月9日報導資料(原證10),美國權威旅遊雜誌「TRAVEL&LEISURE」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RIMOWASalsaDeluxe」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最佳旅行箱獎」、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SalsaAir」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旅行箱創新獎」,可見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確實具有其獨特之創新性,並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⑤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百度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tieba.baidu.com/p/0000000000)、中時電子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0000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報導資料(原證11),均可知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⒌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本院及其他國家之法院均認定為具有識別性之商品表徵:①本院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原證13)及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原證14)均已肯認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係屬著名商品表徵;又於與本件事實幾近同一之本院106年度民公上字第1號案件(原證14-1)中,原告(於該案為被上訴人)亦主張其他侵權人產銷之行李箱商品,侵害原告所有系爭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該案判決支持原審之見解,認為原告所有「百褶設計」為公平交易法規定所保護之商品「表徵」,並令該侵權人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行李箱商品上;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之各式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且須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②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等法院於2014年3月26日所作成之第6U129/13號判決,其已明確指出:「任何產品只要其札實的設計或特定特徵足以吸引有興趣的交易者注意到該產品的來源或特色,就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告之行李箱因系爭設計(groovedesign)而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其設計讓交易者能辯識行李箱的商業來源」、「只要交易者仍能區辨真品與仿品,即使市場上存在各種仿品,真品仍不會失去其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證12英譯本第9頁最後一段、第10頁第2段、第13頁倒數第三行以下)。③中國北京市東城區人○○○○○0000○○○○○○○○○00000號判決中指出:「關於凸出條紋設計組合是否具有特有性,本院認為,知名商品的特有裝潢,是指知名商品上具有區別商品來源的顯著特徵的裝潢。…里莫瓦旅行箱所使用的凸出條紋設計組合,通過對通用元素在位置、數量、形狀、方向等方面的獨特設計及各元素之間的排列組合,使通用元素超越了其功能性,而形成一種顯著的整體形象。通過長時間的使用和宣傳推廣,凸出條紋設計組合已足以使相關公眾將該整體形象與原告公司的里莫瓦旅行箱商品聯繫起來,具有識別商品來源的作用。」(原證12-1第13至14頁)。④韓國專利上訴法院於2016NA1653號判決(原證32第7至8頁,判決理由(D)1、2)之見解與本院104年度民公訴字第3號判決以及104年度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不謀而合,有關「百褶設計」乃沿著行李箱表面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本院認為此乃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之「主要部分」,以韓國專利上訴法院之說法,則為原告行李箱之「設計特徵」,以通體觀察及比較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原則,系爭商品外觀亦呈現行李箱表面最長邊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等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之寓目印象,而該部分適與相關事業或消費者對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表徵之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印象相似,隔時異地觀察兩造之行李箱,主要部分印象(或稱設計特徵)相似,足使一般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應認被告等系爭商品對原告行李箱外觀之上開表徵已為近似之使用。⑤至被告所舉之日本大阪地院平成26年(ワ)第12481號判決(被證1,5,下稱日本判決)亦未否定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地位,且仍採用整體觀察法,未採用「細部比對觀察法」,不足為有利被告之認定:⑴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所判定之表徵不同:「百褶設計」有其一定之具體內涵,並非僅有單純之「褶紋」設計,尚包含「長溝槽之寬度」、「長溝槽與褶紋間之位置對應關係」、「長溝槽沿最長邊延伸」、「褶紋延伸複數表面」等八個要件;而日本判決則係將「支撐肋」、「不傾斜之平面」、「輪子」等三個要件,一併列入著名商品表徵之判斷。準此,兩者所涵攝之內涵及其要件既不相同,自不得相提並論。⑵日本判決肯認原告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著名商品表徵:日本判決並未否認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週知性之商品表徵,其係以「支撐肋」、「由六個幾乎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且將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等三個要件,作為其具體內涵。換言之,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足以作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仍屬著名商品表徵無疑。⑶「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著名商品表徵兩者要件之界線不同:日本判決所指之「支撐肋」僅為單純之褶紋設計,根本無法涵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兩者在定義及其要件範圍上均不相同。被告無視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要件界線,逕將「支撐肋」直接類比為「百褶設計」,辯稱「百褶設計」不足以作為著名商品表徵云云,破壞要件之界線以拆解比對,委不足採!⑷日本判決並未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日本判決係分別以「支撐肋之間隔隆起及其寬廣度是否符合」、「本體之彎曲部是否為小曲率半徑之弧」、「本體底面裝設輪子之尺寸及數量是否相同」等事項,綜合判定該案涉訟之行李箱是否與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構成近似,以致消費者混淆誤認,其仍採消費者之整體觀察角度判斷。被告悖於「商標或表徵等供消費者辨別識別性來源之依據,與其他侵權標的(他案商標或商品)之間是否構成近似,應從整體觀察之角度判斷」之基本精神,刻意忽略日本判決仍採整體觀察判斷之意旨,執意鑽營於其判決內部個別文字之敘述,辯稱其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云云,純屬不實!⑸日本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有誤:查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屬其行李箱設計中最顯著之特徵,一般消費者在遠距離即可予以辨識。原告產銷許多系列之行李箱,不同系列行李箱採用之細部設計如輪子與輪箱等雖或有變動,惟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自1950年代以來,即應用在所有系列之行李箱上,經長達半世紀以上期間之行銷,早已成為消費者辨識原告商品來源之表徵,其本身即具有識別性。惟日本判決竟認為一般消費者在判斷行李箱來源時,會鉅細靡遺地對輪子凹槽、彎曲部曲率等極細微的地方施以注意,該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實已逸脫「一般消費者」之視角,其見解難謂妥適。⑹日本判決之比對依據已違反常理:日本判決以「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此等產品全部外觀要素做為比對依據,實已違反了普通知識經驗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施以普通注意即能留存印象之常理。⑺綜上,上開日本判決有諸多違誤,若僅憑該單一判決,而無視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受到全球其他國家行政或司法機關肯認為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誠嫌率斷。㈡「百褶設計」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規定著名商品表徵之要件:依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舊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第10點第1項「判斷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考量因素」規定,需考量「廣告量」、「行銷時間」、「銷售量」、「市場之占有率」、「媒體廣泛報導」、「商品之品質及口碑」、「相關主管機關之見解」等因素,承前有關原證1至14、32之說明,即可證明「百褶設計」符合著名商品表徵。㈢被告不法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⒈被告晶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晶耀公司)所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之「Centurion拉鍊箱」及「Centurion鋁框箱」(以下合稱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上,使用相同或高度近似於「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發現被告晶耀公司以「采寓生活館」之名義,分別在PChomeONLINE商店街購物平台上(原證18);以及臉書(Facebook)上(網址:https://zh-tw.facebook.com/Lhsvase/及https://www.facebook.com/Lhsluggage/,原證19),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同樣有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②被告晶耀公司雖辯稱其未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云云,惟查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即有發現被告晶耀公司有侵害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已如上述。原告於本件起訴前早已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原證17、原證26至28),並於律師函中表明原告所有「百褶設計」業已獲得本院兩個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公開宣示肯認其為公平交易法所保護之著名表徵,籲請被告等停止推廣及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以免有混淆及淡化「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虞;或構成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原告並耐心等候被告善意回應多時,希冀以訴訟外之方法解決紛爭,詎被告等接獲上開律師函後,仍置之不理。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NaSaDen新天鵝堡」、「NaSaDen林德霍夫」、「NaSaDen新無憂」等行李箱(以下合稱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在PChome商店街購物中心網站登錄「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網頁資料上(網址:http://mall.pcstore.com.tw/adm/prd.htm?PRID=Z000000000,原證24),發現其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同樣使用與附表1「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原告為取得侵權商品以保全證據並進行比對,即依原證24之「LHS采寓生活館」帳號內所示之聯繫資訊,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6年8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另於2016年12月再次訂購「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原告代理人則分別於西元2016年8月23日及西元2016年12月21日,收受皆以被告晶耀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上開行李箱(原證25及原證25-1),顯見被告晶耀公司確為「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所有人。②被告晶耀公司除行銷上開「NaSaDen新天鵝堡」及「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外,於本件訴訟繫屬之後,又推出「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同樣使用與「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顯見被告晶耀公司根本無其所聲稱之和解誠意,仍持續惡意不斷侵害「百褶設計」著名表徵。原告為求證據保全,遂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9年1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嗣後收受以被告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原證25-6)。③綜上,足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事實。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已嚴重侵蝕及淡化「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有部落客以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諸如:「CENTURION百夫長玫瑰金行李箱,CP值超高!團購的價格買RIMOWA相似度90%的箱子,不買絕對後悔」、「外觀幾乎與RIMOWA無異」、「她們兩位的行李箱都有RimowaSalsaair的fu!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最近很夯、空姐大推的美國Centurion行李箱」、「你們看外觀應該真的會覺得他跟Rimowa行李箱很像」、「而我當初就是因為以3000多的價格來說,竟然會有我喜歡的外形跟色系及輕薄度才下單,進而廠商邀請才開這個團,完全就是覺得以$3000多的價格,可以買到接近RimowaAir的風格外觀,尤其又有輕巧容量及飛機滑輪!」、「外型很像rimowa」。尤有甚者,這些部落客不但將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與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進行比較,甚至進一步惡意貶低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諸如:「她跟我說她家也有Rimowa行李箱,但centurion這款用起來跟R牌差不多容量大又深,輪子也很推,質感很不錯,重點是價錢很漂亮,才三千多元力勸我不要浪費錢買R牌,買centurion就好用到不行」(原證16-2至16-6)。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確實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②系爭NaSaDe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在被告晶耀公司之邀請下,有部落客以「NaSaDen」系列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NaSaDen」系列行李箱。諸如:「雖然這次是受到NaSaDen的邀請合作…但那時候對這個品牌並沒有什麼概念,只是覺得外型真的超美的!!而且和RIMOWA的Limbo系列很相似」(原證25-2)。在另一篇部落客之行銷文章中,有讀者則回應:「德國沒這牌子吧!?外觀整個抄襲Rimowa,太致敬。」(原證25-3)在批踢踢實業坊亦有人針對相關文章回應:「德國牌?款式名稱跟內外設計很明顯是「借鑑」德國RIMOWA啦。但看那粗糙到不行的官網就知道這個德國跟百夫長的美國如果地理上不是位於大陸我會覺得很奇怪。」(原證25-4)。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系爭NaSaDen行李箱,因其設計與原告「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一般消費者在接觸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際,必然誤認其即為原告行銷之行李箱,而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③綜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業已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並有混淆消費者視聽之虞,且將進一步影響其交易決定,而屬攀附原告商譽及搾取原告努力成果之不公平競爭行為,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5條等規定。⒊另有關原告於106年6月5日庭呈實體之RIMOWASALSA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1)以及RIMOWALIMBO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2),其並未逸脫「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目的僅在便於比對被告等之系爭侵權商品是否與「百褶設計」構成近似,至原告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智慧科學研究所就採用「百褶設計」行李箱與別件訴訟侵權商品之市場調查研究報告書第16至28頁節本(原證34)及原告所有「百褶設計」已於香港獲准註冊為立體商標(原證35)等事證,乃原告於另案所提出之證據,被告對其雖有爭執,惟原告並未引用此部分證據為本件之證據,附予敘明。㈣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被告晶耀公司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及第25條規定,已如前述,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作為本件訴之聲明第1項及第2項規定,請求除去並防止被告晶耀公司對系爭設計之商品表徵繼續侵害,原告並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暫以100萬元作為本件損害賠償之數額。又被告朱麗諭為被告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其應與被告晶耀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晶耀公司進口「NaSaDen」系列行李箱之數額高達231,341.96美元以及人民幣2,965,448.59元(本院卷五第187至190頁背面),其總額顯已逾越原告請求之100萬元,足認原告關於損害賠償數額之主張,確屬有據。另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2項,若本院認損害賠償之計算困難,則請求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認定損害賠償數額(本院卷五第244頁)。㈤並聲明:⒈被告等不得將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上。⒉被告等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之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⒊被告晶耀公司及被告朱麗諭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⒋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⒌原告願供擔保,請就第⒊項聲明宣告准予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8",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著作權行為等
㈠原告所有如附表1所示「百褶設計」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著名商品表徵:⒈原告行銷行李箱商品之歷史悠久,並長期在其行李箱商品採用附表1「百褶設計」,係具有強烈識別性之商品表徵,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原證1):①原告於西元1898年成立於德國科隆,其所行銷之行李箱商品係以堅固、美觀、耐用之特性見長。原告於西元1937年首次推出鋁製之行李箱,並以當初負責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之全名簡寫,作為品牌名稱「RIMOWA」,所製造之行李箱商品,其中200工序之中,大部分均堅持以精細之手工完成,展現獨有之工藝品質及卓越之美術創意,早已成為今日世界領先潮流之高級行李箱廠商之一。②原告早自西元1950年即採用「百褶設計」,其設計係參考早期LufthansaandJunkers飛機之金屬表皮設計而來,設計理念係將飛機穩定而輕盈之概念移轉到行李箱上,以突顯其為最適合航空旅行之行李箱。依原告於西元1950年、1982年、1984/1985年、1986/1987年、1988/1989年、1990/1991年、1992/1993年、1994/1995年、1996/1997年、1998/1999年、2000/2001年、2000/2001年之行銷廣告行銷資料,於西元2014年至2015年型錄及說明書內容可知,原告所行銷者無論係傳統之鋁材行李箱,抑或以高科技聚碳酸酯材料製成之輕巧行李箱,其外殼均採獨特之系爭表徵,超過半個世紀均未改變,故「百褶設計」早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⒉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商品廣泛行銷於全世界,為眾多消費者所熟悉(原證2):①原告早於西元1937年即推出世界第一款以飛機鋁材製作之輕巧行李箱,其後每一個行李箱外殼,均採「百褶設計」之獨特設計,令人一見難忘,縱使未附加商標,消費者仍可立即辨識出其為原告產銷之行李箱。②原告產銷之行李箱,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尤為熱銷。原告更在台灣廣設專賣店(台北敦南專賣店、台中專賣店)、直營門市店(台北仁愛店、台北中山老爺店、台北天母店)、百貨專櫃(台北Taipei101店、新光三越信義A9店、台北SOGO百貨忠孝店、板橋大遠百店、台中新光三越店、台中大遠百店、台南新光三越店、高雄漢神百貨店、漢神巨蛋專賣店),以上銷售據點之外觀,均統一採用「百褶設計」之設計。 ③原告為融匯東西方文化,並滿足台灣消費者在地化之需求,特別推出台灣設計師○○○代表作品「我身騎白馬」圖像之「○○○藝術創作聯名限量箱款」行李箱,及突顯出台北動感之都專屬魅力之「台北意象限量箱款」行李箱,以上均專屬於台灣市場之限量商品,對於台灣消費者而言,意義非凡。④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廣泛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熱銷,其在台灣設有旗艦店、百貨公司專櫃、直營店等銷售據點達14個,原告更已於西元2013年完成設立北、中、南三家旗艦店之里程碑。⒊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及德國列為註冊商標保護,並已在全球眾多國家申請註冊商標:依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StatesPatentandTrademarkOffice)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uspto.gov/)上所下載之資料(原證3),及歐盟、德國之商標註冊證資料(原證4)及在其餘全球眾多國申請註冊商標之資料(原證5),可知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德國及其他多國獲准為註冊商標在案,顯見原告所使用之「百褶設計」確實具有一定程度之識別性,而可作為消費者識別商品來源之依據。⒋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經原告長期廣泛行銷,為大眾所熟知:①原告自西元2010年起即在台灣大力行銷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原證6),於西元2010年投入之廣告費用為新臺幣(下同)3,186,000元、西元2011年為3,244,000元、西元2012年為6,600,000元、西元2013年為10,226,000元、西元2014年為17,635,001元、西元2015年為21,747,297元,其行銷之廣告量及其費用驚人(原證6之附件1、原證6-1),其上之「百褶設計」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此外,參照原告自西元2003年起迄今在台灣發展之營業額數據(原證6之附件2),原告自西元2003年進入台灣市場,於西元2007年起單年度營業額即破1億元,隨後逐年爆發成長,西元2015年單年度營業額甚至高達934,317,555元,銷量驚人,足認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除成功地在台灣市場廣泛行銷,且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而成為著名之商品表徵。②依西元2013年第883期今週刊之報導(原證7),其標榜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具備優良品質、耐用持久、設計時尚之絕佳特性,深受商務人士肯定;其第124頁內更有表列在行李箱品牌排行榜上,原告已超越LOUISVUITTON而高居第二位,比率則佔14.9%。上開報導更進一步指出「擁有百褶行李箱象徵圖騰的RIMOWA」,足證「百褶設計」早已廣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商品表徵;又依今周刊官方網站(http://event.businesstoday.com.tw/brand/images/2015.gif)上所下載之西元2014年及2015年「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排行榜內容資料(原證8)可知,原告業已擊敗HERMES及SAMSONITE而成為行李箱之第一品牌,「百褶設計」自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③依東森新聞雲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ettoday.net/news/00000000/293285.htm)上所下載之西元2013年11月8日報導資料(原證9),可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④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2010年5月9日報導資料(原證10),美國權威旅遊雜誌「TRAVEL&LEISURE」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RIMOWASalsaDeluxe」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最佳旅行箱獎」、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SalsaAir」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旅行箱創新獎」,可見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確實具有其獨特之創新性,並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⑤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百度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tieba.baidu.com/p/0000000000)、中時電子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0000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報導資料(原證11),均可知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⒌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本院及其他國家之法院均認定為具有識別性之商品表徵:①本院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原證13)及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原證14)均已肯認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係屬著名商品表徵;又於與本件事實幾近同一之本院106年度民公上字第1號案件(原證14-1)中,原告(於該案為被上訴人)亦主張其他侵權人產銷之行李箱商品,侵害原告所有系爭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該案判決支持原審之見解,認為原告所有「百褶設計」為公平交易法規定所保護之商品「表徵」,並令該侵權人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行李箱商品上;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之各式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且須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②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等法院於2014年3月26日所作成之第6U129/13號判決,其已明確指出:「任何產品只要其札實的設計或特定特徵足以吸引有興趣的交易者注意到該產品的來源或特色,就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告之行李箱因系爭設計(groovedesign)而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其設計讓交易者能辯識行李箱的商業來源」、「只要交易者仍能區辨真品與仿品,即使市場上存在各種仿品,真品仍不會失去其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證12英譯本第9頁最後一段、第10頁第2段、第13頁倒數第三行以下)。③中國北京市東城區人○○○○○0000○○○○○○○○○00000號判決中指出:「關於凸出條紋設計組合是否具有特有性,本院認為,知名商品的特有裝潢,是指知名商品上具有區別商品來源的顯著特徵的裝潢。…里莫瓦旅行箱所使用的凸出條紋設計組合,通過對通用元素在位置、數量、形狀、方向等方面的獨特設計及各元素之間的排列組合,使通用元素超越了其功能性,而形成一種顯著的整體形象。通過長時間的使用和宣傳推廣,凸出條紋設計組合已足以使相關公眾將該整體形象與原告公司的里莫瓦旅行箱商品聯繫起來,具有識別商品來源的作用。」(原證12-1第13至14頁)。④韓國專利上訴法院於2016NA1653號判決(原證32第7至8頁,判決理由(D)1、2)之見解與本院104年度民公訴字第3號判決以及104年度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不謀而合,有關「百褶設計」乃沿著行李箱表面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本院認為此乃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之「主要部分」,以韓國專利上訴法院之說法,則為原告行李箱之「設計特徵」,以通體觀察及比較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原則,系爭商品外觀亦呈現行李箱表面最長邊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等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之寓目印象,而該部分適與相關事業或消費者對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表徵之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印象相似,隔時異地觀察兩造之行李箱,主要部分印象(或稱設計特徵)相似,足使一般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應認被告等系爭商品對原告行李箱外觀之上開表徵已為近似之使用。⑤至被告所舉之日本大阪地院平成26年(ワ)第12481號判決(被證1,5,下稱日本判決)亦未否定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地位,且仍採用整體觀察法,未採用「細部比對觀察法」,不足為有利被告之認定:⑴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所判定之表徵不同:「百褶設計」有其一定之具體內涵,並非僅有單純之「褶紋」設計,尚包含「長溝槽之寬度」、「長溝槽與褶紋間之位置對應關係」、「長溝槽沿最長邊延伸」、「褶紋延伸複數表面」等八個要件;而日本判決則係將「支撐肋」、「不傾斜之平面」、「輪子」等三個要件,一併列入著名商品表徵之判斷。準此,兩者所涵攝之內涵及其要件既不相同,自不得相提並論。⑵日本判決肯認原告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著名商品表徵:日本判決並未否認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週知性之商品表徵,其係以「支撐肋」、「由六個幾乎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且將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等三個要件,作為其具體內涵。換言之,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足以作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仍屬著名商品表徵無疑。⑶「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著名商品表徵兩者要件之界線不同:日本判決所指之「支撐肋」僅為單純之褶紋設計,根本無法涵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兩者在定義及其要件範圍上均不相同。被告無視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要件界線,逕將「支撐肋」直接類比為「百褶設計」,辯稱「百褶設計」不足以作為著名商品表徵云云,破壞要件之界線以拆解比對,委不足採!⑷日本判決並未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日本判決係分別以「支撐肋之間隔隆起及其寬廣度是否符合」、「本體之彎曲部是否為小曲率半徑之弧」、「本體底面裝設輪子之尺寸及數量是否相同」等事項,綜合判定該案涉訟之行李箱是否與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構成近似,以致消費者混淆誤認,其仍採消費者之整體觀察角度判斷。被告悖於「商標或表徵等供消費者辨別識別性來源之依據,與其他侵權標的(他案商標或商品)之間是否構成近似,應從整體觀察之角度判斷」之基本精神,刻意忽略日本判決仍採整體觀察判斷之意旨,執意鑽營於其判決內部個別文字之敘述,辯稱其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云云,純屬不實!⑸日本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有誤:查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屬其行李箱設計中最顯著之特徵,一般消費者在遠距離即可予以辨識。原告產銷許多系列之行李箱,不同系列行李箱採用之細部設計如輪子與輪箱等雖或有變動,惟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自1950年代以來,即應用在所有系列之行李箱上,經長達半世紀以上期間之行銷,早已成為消費者辨識原告商品來源之表徵,其本身即具有識別性。惟日本判決竟認為一般消費者在判斷行李箱來源時,會鉅細靡遺地對輪子凹槽、彎曲部曲率等極細微的地方施以注意,該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實已逸脫「一般消費者」之視角,其見解難謂妥適。⑹日本判決之比對依據已違反常理:日本判決以「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此等產品全部外觀要素做為比對依據,實已違反了普通知識經驗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施以普通注意即能留存印象之常理。⑺綜上,上開日本判決有諸多違誤,若僅憑該單一判決,而無視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受到全球其他國家行政或司法機關肯認為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誠嫌率斷。㈡「百褶設計」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規定著名商品表徵之要件:依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舊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第10點第1項「判斷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考量因素」規定,需考量「廣告量」、「行銷時間」、「銷售量」、「市場之占有率」、「媒體廣泛報導」、「商品之品質及口碑」、「相關主管機關之見解」等因素,承前有關原證1至14、32之說明,即可證明「百褶設計」符合著名商品表徵。㈢被告不法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⒈被告晶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晶耀公司)所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之「Centurion拉鍊箱」及「Centurion鋁框箱」(以下合稱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上,使用相同或高度近似於「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發現被告晶耀公司以「采寓生活館」之名義,分別在PChomeONLINE商店街購物平台上(原證18);以及臉書(Facebook)上(網址:https://zh-tw.facebook.com/Lhsvase/及https://www.facebook.com/Lhsluggage/,原證19),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同樣有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②被告晶耀公司雖辯稱其未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云云,惟查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即有發現被告晶耀公司有侵害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已如上述。原告於本件起訴前早已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原證17、原證26至28),並於律師函中表明原告所有「百褶設計」業已獲得本院兩個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公開宣示肯認其為公平交易法所保護之著名表徵,籲請被告等停止推廣及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以免有混淆及淡化「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虞;或構成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原告並耐心等候被告善意回應多時,希冀以訴訟外之方法解決紛爭,詎被告等接獲上開律師函後,仍置之不理。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NaSaDen新天鵝堡」、「NaSaDen林德霍夫」、「NaSaDen新無憂」等行李箱(以下合稱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在PChome商店街購物中心網站登錄「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網頁資料上(網址:http://mall.pcstore.com.tw/adm/prd.htm?PRID=Z000000000,原證24),發現其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同樣使用與附表1「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原告為取得侵權商品以保全證據並進行比對,即依原證24之「LHS采寓生活館」帳號內所示之聯繫資訊,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6年8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另於2016年12月再次訂購「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原告代理人則分別於西元2016年8月23日及西元2016年12月21日,收受皆以被告晶耀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上開行李箱(原證25及原證25-1),顯見被告晶耀公司確為「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所有人。②被告晶耀公司除行銷上開「NaSaDen新天鵝堡」及「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外,於本件訴訟繫屬之後,又推出「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同樣使用與「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顯見被告晶耀公司根本無其所聲稱之和解誠意,仍持續惡意不斷侵害「百褶設計」著名表徵。原告為求證據保全,遂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9年1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嗣後收受以被告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原證25-6)。③綜上,足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事實。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已嚴重侵蝕及淡化「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有部落客以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諸如:「CENTURION百夫長玫瑰金行李箱,CP值超高!團購的價格買RIMOWA相似度90%的箱子,不買絕對後悔」、「外觀幾乎與RIMOWA無異」、「她們兩位的行李箱都有RimowaSalsaair的fu!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最近很夯、空姐大推的美國Centurion行李箱」、「你們看外觀應該真的會覺得他跟Rimowa行李箱很像」、「而我當初就是因為以3000多的價格來說,竟然會有我喜歡的外形跟色系及輕薄度才下單,進而廠商邀請才開這個團,完全就是覺得以$3000多的價格,可以買到接近RimowaAir的風格外觀,尤其又有輕巧容量及飛機滑輪!」、「外型很像rimowa」。尤有甚者,這些部落客不但將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與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進行比較,甚至進一步惡意貶低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諸如:「她跟我說她家也有Rimowa行李箱,但centurion這款用起來跟R牌差不多容量大又深,輪子也很推,質感很不錯,重點是價錢很漂亮,才三千多元力勸我不要浪費錢買R牌,買centurion就好用到不行」(原證16-2至16-6)。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確實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②系爭NaSaDe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在被告晶耀公司之邀請下,有部落客以「NaSaDen」系列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NaSaDen」系列行李箱。諸如:「雖然這次是受到NaSaDen的邀請合作…但那時候對這個品牌並沒有什麼概念,只是覺得外型真的超美的!!而且和RIMOWA的Limbo系列很相似」(原證25-2)。在另一篇部落客之行銷文章中,有讀者則回應:「德國沒這牌子吧!?外觀整個抄襲Rimowa,太致敬。」(原證25-3)在批踢踢實業坊亦有人針對相關文章回應:「德國牌?款式名稱跟內外設計很明顯是「借鑑」德國RIMOWA啦。但看那粗糙到不行的官網就知道這個德國跟百夫長的美國如果地理上不是位於大陸我會覺得很奇怪。」(原證25-4)。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系爭NaSaDen行李箱,因其設計與原告「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一般消費者在接觸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際,必然誤認其即為原告行銷之行李箱,而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③綜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業已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並有混淆消費者視聽之虞,且將進一步影響其交易決定,而屬攀附原告商譽及搾取原告努力成果之不公平競爭行為,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5條等規定。⒊另有關原告於106年6月5日庭呈實體之RIMOWASALSA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1)以及RIMOWALIMBO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2),其並未逸脫「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目的僅在便於比對被告等之系爭侵權商品是否與「百褶設計」構成近似,至原告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智慧科學研究所就採用「百褶設計」行李箱與別件訴訟侵權商品之市場調查研究報告書第16至28頁節本(原證34)及原告所有「百褶設計」已於香港獲准註冊為立體商標(原證35)等事證,乃原告於另案所提出之證據,被告對其雖有爭執,惟原告並未引用此部分證據為本件之證據,附予敘明。㈣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被告晶耀公司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及第25條規定,已如前述,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作為本件訴之聲明第1項及第2項規定,請求除去並防止被告晶耀公司對系爭設計之商品表徵繼續侵害,原告並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暫以100萬元作為本件損害賠償之數額。又被告朱麗諭為被告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其應與被告晶耀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晶耀公司進口「NaSaDen」系列行李箱之數額高達231,341.96美元以及人民幣2,965,448.59元(本院卷五第187至190頁背面),其總額顯已逾越原告請求之100萬元,足認原告關於損害賠償數額之主張,確屬有據。另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2項,若本院認損害賠償之計算困難,則請求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認定損害賠償數額(本院卷五第244頁)。㈤並聲明:⒈被告等不得將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上。⒉被告等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之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⒊被告晶耀公司及被告朱麗諭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⒋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⒌原告願供擔保,請就第⒊項聲明宣告准予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原告所有如附表1所示「百褶設計」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著名商品表徵:⒈原告行銷行李箱商品之歷史悠久,並長期在其行李箱商品採用附表1「百褶設計」,係具有強烈識別性之商品表徵,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原證1):①原告於西元1898年成立於德國科隆,其所行銷之行李箱商品係以堅固、美觀、耐用之特性見長。原告於西元1937年首次推出鋁製之行李箱,並以當初負責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之全名簡寫,作為品牌名稱「RIMOWA」,所製造之行李箱商品,其中200工序之中,大部分均堅持以精細之手工完成,展現獨有之工藝品質及卓越之美術創意,早已成為今日世界領先潮流之高級行李箱廠商之一。②原告早自西元1950年即採用「百褶設計」,其設計係參考早期LufthansaandJunkers飛機之金屬表皮設計而來,設計理念係將飛機穩定而輕盈之概念移轉到行李箱上,以突顯其為最適合航空旅行之行李箱。依原告於西元1950年、1982年、1984/1985年、1986/1987年、1988/1989年、1990/1991年、1992/1993年、1994/1995年、1996/1997年、1998/1999年、2000/2001年、2000/2001年之行銷廣告行銷資料,於西元2014年至2015年型錄及說明書內容可知,原告所行銷者無論係傳統之鋁材行李箱,抑或以高科技聚碳酸酯材料製成之輕巧行李箱,其外殼均採獨特之系爭表徵,超過半個世紀均未改變,故「百褶設計」早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⒉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商品廣泛行銷於全世界,為眾多消費者所熟悉(原證2):①原告早於西元1937年即推出世界第一款以飛機鋁材製作之輕巧行李箱,其後每一個行李箱外殼,均採「百褶設計」之獨特設計,令人一見難忘,縱使未附加商標,消費者仍可立即辨識出其為原告產銷之行李箱。②原告產銷之行李箱,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尤為熱銷。原告更在台灣廣設專賣店(台北敦南專賣店、台中專賣店)、直營門市店(台北仁愛店、台北中山老爺店、台北天母店)、百貨專櫃(台北Taipei101店、新光三越信義A9店、台北SOGO百貨忠孝店、板橋大遠百店、台中新光三越店、台中大遠百店、台南新光三越店、高雄漢神百貨店、漢神巨蛋專賣店),以上銷售據點之外觀,均統一採用「百褶設計」之設計。 ③原告為融匯東西方文化,並滿足台灣消費者在地化之需求,特別推出台灣設計師○○○代表作品「我身騎白馬」圖像之「○○○藝術創作聯名限量箱款」行李箱,及突顯出台北動感之都專屬魅力之「台北意象限量箱款」行李箱,以上均專屬於台灣市場之限量商品,對於台灣消費者而言,意義非凡。④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廣泛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熱銷,其在台灣設有旗艦店、百貨公司專櫃、直營店等銷售據點達14個,原告更已於西元2013年完成設立北、中、南三家旗艦店之里程碑。⒊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及德國列為註冊商標保護,並已在全球眾多國家申請註冊商標:依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StatesPatentandTrademarkOffice)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uspto.gov/)上所下載之資料(原證3),及歐盟、德國之商標註冊證資料(原證4)及在其餘全球眾多國申請註冊商標之資料(原證5),可知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德國及其他多國獲准為註冊商標在案,顯見原告所使用之「百褶設計」確實具有一定程度之識別性,而可作為消費者識別商品來源之依據。⒋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經原告長期廣泛行銷,為大眾所熟知:①原告自西元2010年起即在台灣大力行銷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原證6),於西元2010年投入之廣告費用為新臺幣(下同)3,186,000元、西元2011年為3,244,000元、西元2012年為6,600,000元、西元2013年為10,226,000元、西元2014年為17,635,001元、西元2015年為21,747,297元,其行銷之廣告量及其費用驚人(原證6之附件1、原證6-1),其上之「百褶設計」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此外,參照原告自西元2003年起迄今在台灣發展之營業額數據(原證6之附件2),原告自西元2003年進入台灣市場,於西元2007年起單年度營業額即破1億元,隨後逐年爆發成長,西元2015年單年度營業額甚至高達934,317,555元,銷量驚人,足認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除成功地在台灣市場廣泛行銷,且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而成為著名之商品表徵。②依西元2013年第883期今週刊之報導(原證7),其標榜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具備優良品質、耐用持久、設計時尚之絕佳特性,深受商務人士肯定;其第124頁內更有表列在行李箱品牌排行榜上,原告已超越LOUISVUITTON而高居第二位,比率則佔14.9%。上開報導更進一步指出「擁有百褶行李箱象徵圖騰的RIMOWA」,足證「百褶設計」早已廣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商品表徵;又依今周刊官方網站(http://event.businesstoday.com.tw/brand/images/2015.gif)上所下載之西元2014年及2015年「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排行榜內容資料(原證8)可知,原告業已擊敗HERMES及SAMSONITE而成為行李箱之第一品牌,「百褶設計」自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③依東森新聞雲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ettoday.net/news/00000000/293285.htm)上所下載之西元2013年11月8日報導資料(原證9),可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④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2010年5月9日報導資料(原證10),美國權威旅遊雜誌「TRAVEL&LEISURE」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RIMOWASalsaDeluxe」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最佳旅行箱獎」、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SalsaAir」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旅行箱創新獎」,可見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確實具有其獨特之創新性,並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⑤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百度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tieba.baidu.com/p/0000000000)、中時電子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0000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報導資料(原證11),均可知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⒌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本院及其他國家之法院均認定為具有識別性之商品表徵:①本院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原證13)及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原證14)均已肯認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係屬著名商品表徵;又於與本件事實幾近同一之本院106年度民公上字第1號案件(原證14-1)中,原告(於該案為被上訴人)亦主張其他侵權人產銷之行李箱商品,侵害原告所有系爭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該案判決支持原審之見解,認為原告所有「百褶設計」為公平交易法規定所保護之商品「表徵」,並令該侵權人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行李箱商品上;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之各式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且須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②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等法院於2014年3月26日所作成之第6U129/13號判決,其已明確指出:「任何產品只要其札實的設計或特定特徵足以吸引有興趣的交易者注意到該產品的來源或特色,就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告之行李箱因系爭設計(groovedesign)而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其設計讓交易者能辯識行李箱的商業來源」、「只要交易者仍能區辨真品與仿品,即使市場上存在各種仿品,真品仍不會失去其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證12英譯本第9頁最後一段、第10頁第2段、第13頁倒數第三行以下)。③中國北京市東城區人○○○○○0000○○○○○○○○○00000號判決中指出:「關於凸出條紋設計組合是否具有特有性,本院認為,知名商品的特有裝潢,是指知名商品上具有區別商品來源的顯著特徵的裝潢。…里莫瓦旅行箱所使用的凸出條紋設計組合,通過對通用元素在位置、數量、形狀、方向等方面的獨特設計及各元素之間的排列組合,使通用元素超越了其功能性,而形成一種顯著的整體形象。通過長時間的使用和宣傳推廣,凸出條紋設計組合已足以使相關公眾將該整體形象與原告公司的里莫瓦旅行箱商品聯繫起來,具有識別商品來源的作用。」(原證12-1第13至14頁)。④韓國專利上訴法院於2016NA1653號判決(原證32第7至8頁,判決理由(D)1、2)之見解與本院104年度民公訴字第3號判決以及104年度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不謀而合,有關「百褶設計」乃沿著行李箱表面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本院認為此乃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之「主要部分」,以韓國專利上訴法院之說法,則為原告行李箱之「設計特徵」,以通體觀察及比較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原則,系爭商品外觀亦呈現行李箱表面最長邊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等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之寓目印象,而該部分適與相關事業或消費者對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表徵之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印象相似,隔時異地觀察兩造之行李箱,主要部分印象(或稱設計特徵)相似,足使一般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應認被告等系爭商品對原告行李箱外觀之上開表徵已為近似之使用。⑤至被告所舉之日本大阪地院平成26年(ワ)第12481號判決(被證1,5,下稱日本判決)亦未否定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地位,且仍採用整體觀察法,未採用「細部比對觀察法」,不足為有利被告之認定:⑴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所判定之表徵不同:「百褶設計」有其一定之具體內涵,並非僅有單純之「褶紋」設計,尚包含「長溝槽之寬度」、「長溝槽與褶紋間之位置對應關係」、「長溝槽沿最長邊延伸」、「褶紋延伸複數表面」等八個要件;而日本判決則係將「支撐肋」、「不傾斜之平面」、「輪子」等三個要件,一併列入著名商品表徵之判斷。準此,兩者所涵攝之內涵及其要件既不相同,自不得相提並論。⑵日本判決肯認原告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著名商品表徵:日本判決並未否認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週知性之商品表徵,其係以「支撐肋」、「由六個幾乎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且將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等三個要件,作為其具體內涵。換言之,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足以作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仍屬著名商品表徵無疑。⑶「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著名商品表徵兩者要件之界線不同:日本判決所指之「支撐肋」僅為單純之褶紋設計,根本無法涵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兩者在定義及其要件範圍上均不相同。被告無視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要件界線,逕將「支撐肋」直接類比為「百褶設計」,辯稱「百褶設計」不足以作為著名商品表徵云云,破壞要件之界線以拆解比對,委不足採!⑷日本判決並未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日本判決係分別以「支撐肋之間隔隆起及其寬廣度是否符合」、「本體之彎曲部是否為小曲率半徑之弧」、「本體底面裝設輪子之尺寸及數量是否相同」等事項,綜合判定該案涉訟之行李箱是否與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構成近似,以致消費者混淆誤認,其仍採消費者之整體觀察角度判斷。被告悖於「商標或表徵等供消費者辨別識別性來源之依據,與其他侵權標的(他案商標或商品)之間是否構成近似,應從整體觀察之角度判斷」之基本精神,刻意忽略日本判決仍採整體觀察判斷之意旨,執意鑽營於其判決內部個別文字之敘述,辯稱其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云云,純屬不實!⑸日本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有誤:查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屬其行李箱設計中最顯著之特徵,一般消費者在遠距離即可予以辨識。原告產銷許多系列之行李箱,不同系列行李箱採用之細部設計如輪子與輪箱等雖或有變動,惟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自1950年代以來,即應用在所有系列之行李箱上,經長達半世紀以上期間之行銷,早已成為消費者辨識原告商品來源之表徵,其本身即具有識別性。惟日本判決竟認為一般消費者在判斷行李箱來源時,會鉅細靡遺地對輪子凹槽、彎曲部曲率等極細微的地方施以注意,該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實已逸脫「一般消費者」之視角,其見解難謂妥適。⑹日本判決之比對依據已違反常理:日本判決以「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此等產品全部外觀要素做為比對依據,實已違反了普通知識經驗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施以普通注意即能留存印象之常理。⑺綜上,上開日本判決有諸多違誤,若僅憑該單一判決,而無視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受到全球其他國家行政或司法機關肯認為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誠嫌率斷。㈡「百褶設計」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規定著名商品表徵之要件:依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舊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第10點第1項「判斷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考量因素」規定,需考量「廣告量」、「行銷時間」、「銷售量」、「市場之占有率」、「媒體廣泛報導」、「商品之品質及口碑」、「相關主管機關之見解」等因素,承前有關原證1至14、32之說明,即可證明「百褶設計」符合著名商品表徵。㈢被告不法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⒈被告晶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晶耀公司)所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之「Centurion拉鍊箱」及「Centurion鋁框箱」(以下合稱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上,使用相同或高度近似於「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發現被告晶耀公司以「采寓生活館」之名義,分別在PChomeONLINE商店街購物平台上(原證18);以及臉書(Facebook)上(網址:https://zh-tw.facebook.com/Lhsvase/及https://www.facebook.com/Lhsluggage/,原證19),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同樣有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②被告晶耀公司雖辯稱其未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云云,惟查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即有發現被告晶耀公司有侵害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已如上述。原告於本件起訴前早已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原證17、原證26至28),並於律師函中表明原告所有「百褶設計」業已獲得本院兩個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公開宣示肯認其為公平交易法所保護之著名表徵,籲請被告等停止推廣及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以免有混淆及淡化「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虞;或構成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原告並耐心等候被告善意回應多時,希冀以訴訟外之方法解決紛爭,詎被告等接獲上開律師函後,仍置之不理。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NaSaDen新天鵝堡」、「NaSaDen林德霍夫」、「NaSaDen新無憂」等行李箱(以下合稱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在PChome商店街購物中心網站登錄「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網頁資料上(網址:http://mall.pcstore.com.tw/adm/prd.htm?PRID=Z000000000,原證24),發現其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同樣使用與附表1「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原告為取得侵權商品以保全證據並進行比對,即依原證24之「LHS采寓生活館」帳號內所示之聯繫資訊,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6年8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另於2016年12月再次訂購「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原告代理人則分別於西元2016年8月23日及西元2016年12月21日,收受皆以被告晶耀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上開行李箱(原證25及原證25-1),顯見被告晶耀公司確為「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所有人。②被告晶耀公司除行銷上開「NaSaDen新天鵝堡」及「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外,於本件訴訟繫屬之後,又推出「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同樣使用與「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顯見被告晶耀公司根本無其所聲稱之和解誠意,仍持續惡意不斷侵害「百褶設計」著名表徵。原告為求證據保全,遂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9年1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嗣後收受以被告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原證25-6)。③綜上,足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事實。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已嚴重侵蝕及淡化「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有部落客以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諸如:「CENTURION百夫長玫瑰金行李箱,CP值超高!團購的價格買RIMOWA相似度90%的箱子,不買絕對後悔」、「外觀幾乎與RIMOWA無異」、「她們兩位的行李箱都有RimowaSalsaair的fu!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最近很夯、空姐大推的美國Centurion行李箱」、「你們看外觀應該真的會覺得他跟Rimowa行李箱很像」、「而我當初就是因為以3000多的價格來說,竟然會有我喜歡的外形跟色系及輕薄度才下單,進而廠商邀請才開這個團,完全就是覺得以$3000多的價格,可以買到接近RimowaAir的風格外觀,尤其又有輕巧容量及飛機滑輪!」、「外型很像rimowa」。尤有甚者,這些部落客不但將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與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進行比較,甚至進一步惡意貶低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諸如:「她跟我說她家也有Rimowa行李箱,但centurion這款用起來跟R牌差不多容量大又深,輪子也很推,質感很不錯,重點是價錢很漂亮,才三千多元力勸我不要浪費錢買R牌,買centurion就好用到不行」(原證16-2至16-6)。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確實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②系爭NaSaDe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在被告晶耀公司之邀請下,有部落客以「NaSaDen」系列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NaSaDen」系列行李箱。諸如:「雖然這次是受到NaSaDen的邀請合作…但那時候對這個品牌並沒有什麼概念,只是覺得外型真的超美的!!而且和RIMOWA的Limbo系列很相似」(原證25-2)。在另一篇部落客之行銷文章中,有讀者則回應:「德國沒這牌子吧!?外觀整個抄襲Rimowa,太致敬。」(原證25-3)在批踢踢實業坊亦有人針對相關文章回應:「德國牌?款式名稱跟內外設計很明顯是「借鑑」德國RIMOWA啦。但看那粗糙到不行的官網就知道這個德國跟百夫長的美國如果地理上不是位於大陸我會覺得很奇怪。」(原證25-4)。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系爭NaSaDen行李箱,因其設計與原告「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一般消費者在接觸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際,必然誤認其即為原告行銷之行李箱,而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③綜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業已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並有混淆消費者視聽之虞,且將進一步影響其交易決定,而屬攀附原告商譽及搾取原告努力成果之不公平競爭行為,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5條等規定。⒊另有關原告於106年6月5日庭呈實體之RIMOWASALSA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1)以及RIMOWALIMBO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2),其並未逸脫「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目的僅在便於比對被告等之系爭侵權商品是否與「百褶設計」構成近似,至原告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智慧科學研究所就採用「百褶設計」行李箱與別件訴訟侵權商品之市場調查研究報告書第16至28頁節本(原證34)及原告所有「百褶設計」已於香港獲准註冊為立體商標(原證35)等事證,乃原告於另案所提出之證據,被告對其雖有爭執,惟原告並未引用此部分證據為本件之證據,附予敘明。㈣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被告晶耀公司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及第25條規定,已如前述,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作為本件訴之聲明第1項及第2項規定,請求除去並防止被告晶耀公司對系爭設計之商品表徵繼續侵害,原告並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暫以100萬元作為本件損害賠償之數額。又被告朱麗諭為被告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其應與被告晶耀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晶耀公司進口「NaSaDen」系列行李箱之數額高達231,341.96美元以及人民幣2,965,448.59元(本院卷五第187至190頁背面),其總額顯已逾越原告請求之100萬元,足認原告關於損害賠償數額之主張,確屬有據。另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2項,若本院認損害賠償之計算困難,則請求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認定損害賠償數額(本院卷五第244頁)。㈤並聲明:⒈被告等不得將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上。⒉被告等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之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⒊被告晶耀公司及被告朱麗諭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⒋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⒌原告願供擔保,請就第⒊項聲明宣告准予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原告所有如附表1所示「百褶設計」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著名商品表徵:⒈原告行銷行李箱商品之歷史悠久,並長期在其行李箱商品採用附表1「百褶設計」,係具有強烈識別性之商品表徵,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原證1):①原告於西元1898年成立於德國科隆,其所行銷之行李箱商品係以堅固、美觀、耐用之特性見長。原告於西元1937年首次推出鋁製之行李箱,並以當初負責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之全名簡寫,作為品牌名稱「RIMOWA」,所製造之行李箱商品,其中200工序之中,大部分均堅持以精細之手工完成,展現獨有之工藝品質及卓越之美術創意,早已成為今日世界領先潮流之高級行李箱廠商之一。②原告早自西元1950年即採用「百褶設計」,其設計係參考早期LufthansaandJunkers飛機之金屬表皮設計而來,設計理念係將飛機穩定而輕盈之概念移轉到行李箱上,以突顯其為最適合航空旅行之行李箱。依原告於西元1950年、1982年、1984/1985年、1986/1987年、1988/1989年、1990/1991年、1992/1993年、1994/1995年、1996/1997年、1998/1999年、2000/2001年、2000/2001年之行銷廣告行銷資料,於西元2014年至2015年型錄及說明書內容可知,原告所行銷者無論係傳統之鋁材行李箱,抑或以高科技聚碳酸酯材料製成之輕巧行李箱,其外殼均採獨特之系爭表徵,超過半個世紀均未改變,故「百褶設計」早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⒉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商品廣泛行銷於全世界,為眾多消費者所熟悉(原證2):①原告早於西元1937年即推出世界第一款以飛機鋁材製作之輕巧行李箱,其後每一個行李箱外殼,均採「百褶設計」之獨特設計,令人一見難忘,縱使未附加商標,消費者仍可立即辨識出其為原告產銷之行李箱。②原告產銷之行李箱,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尤為熱銷。原告更在台灣廣設專賣店(台北敦南專賣店、台中專賣店)、直營門市店(台北仁愛店、台北中山老爺店、台北天母店)、百貨專櫃(台北Taipei101店、新光三越信義A9店、台北SOGO百貨忠孝店、板橋大遠百店、台中新光三越店、台中大遠百店、台南新光三越店、高雄漢神百貨店、漢神巨蛋專賣店),以上銷售據點之外觀,均統一採用「百褶設計」之設計。 ③原告為融匯東西方文化,並滿足台灣消費者在地化之需求,特別推出台灣設計師○○○代表作品「我身騎白馬」圖像之「○○○藝術創作聯名限量箱款」行李箱,及突顯出台北動感之都專屬魅力之「台北意象限量箱款」行李箱,以上均專屬於台灣市場之限量商品,對於台灣消費者而言,意義非凡。④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廣泛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熱銷,其在台灣設有旗艦店、百貨公司專櫃、直營店等銷售據點達14個,原告更已於西元2013年完成設立北、中、南三家旗艦店之里程碑。⒊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及德國列為註冊商標保護,並已在全球眾多國家申請註冊商標:依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StatesPatentandTrademarkOffice)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uspto.gov/)上所下載之資料(原證3),及歐盟、德國之商標註冊證資料(原證4)及在其餘全球眾多國申請註冊商標之資料(原證5),可知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德國及其他多國獲准為註冊商標在案,顯見原告所使用之「百褶設計」確實具有一定程度之識別性,而可作為消費者識別商品來源之依據。⒋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經原告長期廣泛行銷,為大眾所熟知:①原告自西元2010年起即在台灣大力行銷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原證6),於西元2010年投入之廣告費用為新臺幣(下同)3,186,000元、西元2011年為3,244,000元、西元2012年為6,600,000元、西元2013年為10,226,000元、西元2014年為17,635,001元、西元2015年為21,747,297元,其行銷之廣告量及其費用驚人(原證6之附件1、原證6-1),其上之「百褶設計」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此外,參照原告自西元2003年起迄今在台灣發展之營業額數據(原證6之附件2),原告自西元2003年進入台灣市場,於西元2007年起單年度營業額即破1億元,隨後逐年爆發成長,西元2015年單年度營業額甚至高達934,317,555元,銷量驚人,足認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除成功地在台灣市場廣泛行銷,且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而成為著名之商品表徵。②依西元2013年第883期今週刊之報導(原證7),其標榜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具備優良品質、耐用持久、設計時尚之絕佳特性,深受商務人士肯定;其第124頁內更有表列在行李箱品牌排行榜上,原告已超越LOUISVUITTON而高居第二位,比率則佔14.9%。上開報導更進一步指出「擁有百褶行李箱象徵圖騰的RIMOWA」,足證「百褶設計」早已廣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商品表徵;又依今周刊官方網站(http://event.businesstoday.com.tw/brand/images/2015.gif)上所下載之西元2014年及2015年「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排行榜內容資料(原證8)可知,原告業已擊敗HERMES及SAMSONITE而成為行李箱之第一品牌,「百褶設計」自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③依東森新聞雲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ettoday.net/news/00000000/293285.htm)上所下載之西元2013年11月8日報導資料(原證9),可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④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2010年5月9日報導資料(原證10),美國權威旅遊雜誌「TRAVEL&LEISURE」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RIMOWASalsaDeluxe」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最佳旅行箱獎」、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SalsaAir」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旅行箱創新獎」,可見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確實具有其獨特之創新性,並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⑤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百度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tieba.baidu.com/p/0000000000)、中時電子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0000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報導資料(原證11),均可知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⒌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本院及其他國家之法院均認定為具有識別性之商品表徵:①本院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原證13)及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原證14)均已肯認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係屬著名商品表徵;又於與本件事實幾近同一之本院106年度民公上字第1號案件(原證14-1)中,原告(於該案為被上訴人)亦主張其他侵權人產銷之行李箱商品,侵害原告所有系爭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該案判決支持原審之見解,認為原告所有「百褶設計」為公平交易法規定所保護之商品「表徵」,並令該侵權人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行李箱商品上;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之各式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且須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②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等法院於2014年3月26日所作成之第6U129/13號判決,其已明確指出:「任何產品只要其札實的設計或特定特徵足以吸引有興趣的交易者注意到該產品的來源或特色,就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告之行李箱因系爭設計(groovedesign)而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其設計讓交易者能辯識行李箱的商業來源」、「只要交易者仍能區辨真品與仿品,即使市場上存在各種仿品,真品仍不會失去其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證12英譯本第9頁最後一段、第10頁第2段、第13頁倒數第三行以下)。③中國北京市東城區人○○○○○0000○○○○○○○○○00000號判決中指出:「關於凸出條紋設計組合是否具有特有性,本院認為,知名商品的特有裝潢,是指知名商品上具有區別商品來源的顯著特徵的裝潢。…里莫瓦旅行箱所使用的凸出條紋設計組合,通過對通用元素在位置、數量、形狀、方向等方面的獨特設計及各元素之間的排列組合,使通用元素超越了其功能性,而形成一種顯著的整體形象。通過長時間的使用和宣傳推廣,凸出條紋設計組合已足以使相關公眾將該整體形象與原告公司的里莫瓦旅行箱商品聯繫起來,具有識別商品來源的作用。」(原證12-1第13至14頁)。④韓國專利上訴法院於2016NA1653號判決(原證32第7至8頁,判決理由(D)1、2)之見解與本院104年度民公訴字第3號判決以及104年度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不謀而合,有關「百褶設計」乃沿著行李箱表面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本院認為此乃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之「主要部分」,以韓國專利上訴法院之說法,則為原告行李箱之「設計特徵」,以通體觀察及比較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原則,系爭商品外觀亦呈現行李箱表面最長邊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等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之寓目印象,而該部分適與相關事業或消費者對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表徵之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印象相似,隔時異地觀察兩造之行李箱,主要部分印象(或稱設計特徵)相似,足使一般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應認被告等系爭商品對原告行李箱外觀之上開表徵已為近似之使用。⑤至被告所舉之日本大阪地院平成26年(ワ)第12481號判決(被證1,5,下稱日本判決)亦未否定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地位,且仍採用整體觀察法,未採用「細部比對觀察法」,不足為有利被告之認定:⑴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所判定之表徵不同:「百褶設計」有其一定之具體內涵,並非僅有單純之「褶紋」設計,尚包含「長溝槽之寬度」、「長溝槽與褶紋間之位置對應關係」、「長溝槽沿最長邊延伸」、「褶紋延伸複數表面」等八個要件;而日本判決則係將「支撐肋」、「不傾斜之平面」、「輪子」等三個要件,一併列入著名商品表徵之判斷。準此,兩者所涵攝之內涵及其要件既不相同,自不得相提並論。⑵日本判決肯認原告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著名商品表徵:日本判決並未否認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週知性之商品表徵,其係以「支撐肋」、「由六個幾乎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且將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等三個要件,作為其具體內涵。換言之,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足以作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仍屬著名商品表徵無疑。⑶「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著名商品表徵兩者要件之界線不同:日本判決所指之「支撐肋」僅為單純之褶紋設計,根本無法涵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兩者在定義及其要件範圍上均不相同。被告無視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要件界線,逕將「支撐肋」直接類比為「百褶設計」,辯稱「百褶設計」不足以作為著名商品表徵云云,破壞要件之界線以拆解比對,委不足採!⑷日本判決並未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日本判決係分別以「支撐肋之間隔隆起及其寬廣度是否符合」、「本體之彎曲部是否為小曲率半徑之弧」、「本體底面裝設輪子之尺寸及數量是否相同」等事項,綜合判定該案涉訟之行李箱是否與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構成近似,以致消費者混淆誤認,其仍採消費者之整體觀察角度判斷。被告悖於「商標或表徵等供消費者辨別識別性來源之依據,與其他侵權標的(他案商標或商品)之間是否構成近似,應從整體觀察之角度判斷」之基本精神,刻意忽略日本判決仍採整體觀察判斷之意旨,執意鑽營於其判決內部個別文字之敘述,辯稱其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云云,純屬不實!⑸日本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有誤:查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屬其行李箱設計中最顯著之特徵,一般消費者在遠距離即可予以辨識。原告產銷許多系列之行李箱,不同系列行李箱採用之細部設計如輪子與輪箱等雖或有變動,惟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自1950年代以來,即應用在所有系列之行李箱上,經長達半世紀以上期間之行銷,早已成為消費者辨識原告商品來源之表徵,其本身即具有識別性。惟日本判決竟認為一般消費者在判斷行李箱來源時,會鉅細靡遺地對輪子凹槽、彎曲部曲率等極細微的地方施以注意,該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實已逸脫「一般消費者」之視角,其見解難謂妥適。⑹日本判決之比對依據已違反常理:日本判決以「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此等產品全部外觀要素做為比對依據,實已違反了普通知識經驗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施以普通注意即能留存印象之常理。⑺綜上,上開日本判決有諸多違誤,若僅憑該單一判決,而無視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受到全球其他國家行政或司法機關肯認為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誠嫌率斷。㈡「百褶設計」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規定著名商品表徵之要件:依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舊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第10點第1項「判斷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考量因素」規定,需考量「廣告量」、「行銷時間」、「銷售量」、「市場之占有率」、「媒體廣泛報導」、「商品之品質及口碑」、「相關主管機關之見解」等因素,承前有關原證1至14、32之說明,即可證明「百褶設計」符合著名商品表徵。㈢被告不法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⒈被告晶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晶耀公司)所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之「Centurion拉鍊箱」及「Centurion鋁框箱」(以下合稱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上,使用相同或高度近似於「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發現被告晶耀公司以「采寓生活館」之名義,分別在PChomeONLINE商店街購物平台上(原證18);以及臉書(Facebook)上(網址:https://zh-tw.facebook.com/Lhsvase/及https://www.facebook.com/Lhsluggage/,原證19),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同樣有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②被告晶耀公司雖辯稱其未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云云,惟查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即有發現被告晶耀公司有侵害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已如上述。原告於本件起訴前早已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原證17、原證26至28),並於律師函中表明原告所有「百褶設計」業已獲得本院兩個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公開宣示肯認其為公平交易法所保護之著名表徵,籲請被告等停止推廣及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以免有混淆及淡化「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虞;或構成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原告並耐心等候被告善意回應多時,希冀以訴訟外之方法解決紛爭,詎被告等接獲上開律師函後,仍置之不理。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NaSaDen新天鵝堡」、「NaSaDen林德霍夫」、「NaSaDen新無憂」等行李箱(以下合稱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在PChome商店街購物中心網站登錄「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網頁資料上(網址:http://mall.pcstore.com.tw/adm/prd.htm?PRID=Z000000000,原證24),發現其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同樣使用與附表1「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原告為取得侵權商品以保全證據並進行比對,即依原證24之「LHS采寓生活館」帳號內所示之聯繫資訊,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6年8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另於2016年12月再次訂購「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原告代理人則分別於西元2016年8月23日及西元2016年12月21日,收受皆以被告晶耀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上開行李箱(原證25及原證25-1),顯見被告晶耀公司確為「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所有人。②被告晶耀公司除行銷上開「NaSaDen新天鵝堡」及「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外,於本件訴訟繫屬之後,又推出「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同樣使用與「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顯見被告晶耀公司根本無其所聲稱之和解誠意,仍持續惡意不斷侵害「百褶設計」著名表徵。原告為求證據保全,遂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9年1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嗣後收受以被告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原證25-6)。③綜上,足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事實。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已嚴重侵蝕及淡化「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有部落客以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諸如:「CENTURION百夫長玫瑰金行李箱,CP值超高!團購的價格買RIMOWA相似度90%的箱子,不買絕對後悔」、「外觀幾乎與RIMOWA無異」、「她們兩位的行李箱都有RimowaSalsaair的fu!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最近很夯、空姐大推的美國Centurion行李箱」、「你們看外觀應該真的會覺得他跟Rimowa行李箱很像」、「而我當初就是因為以3000多的價格來說,竟然會有我喜歡的外形跟色系及輕薄度才下單,進而廠商邀請才開這個團,完全就是覺得以$3000多的價格,可以買到接近RimowaAir的風格外觀,尤其又有輕巧容量及飛機滑輪!」、「外型很像rimowa」。尤有甚者,這些部落客不但將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與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進行比較,甚至進一步惡意貶低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諸如:「她跟我說她家也有Rimowa行李箱,但centurion這款用起來跟R牌差不多容量大又深,輪子也很推,質感很不錯,重點是價錢很漂亮,才三千多元力勸我不要浪費錢買R牌,買centurion就好用到不行」(原證16-2至16-6)。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確實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②系爭NaSaDe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在被告晶耀公司之邀請下,有部落客以「NaSaDen」系列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NaSaDen」系列行李箱。諸如:「雖然這次是受到NaSaDen的邀請合作…但那時候對這個品牌並沒有什麼概念,只是覺得外型真的超美的!!而且和RIMOWA的Limbo系列很相似」(原證25-2)。在另一篇部落客之行銷文章中,有讀者則回應:「德國沒這牌子吧!?外觀整個抄襲Rimowa,太致敬。」(原證25-3)在批踢踢實業坊亦有人針對相關文章回應:「德國牌?款式名稱跟內外設計很明顯是「借鑑」德國RIMOWA啦。但看那粗糙到不行的官網就知道這個德國跟百夫長的美國如果地理上不是位於大陸我會覺得很奇怪。」(原證25-4)。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系爭NaSaDen行李箱,因其設計與原告「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一般消費者在接觸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際,必然誤認其即為原告行銷之行李箱,而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③綜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業已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並有混淆消費者視聽之虞,且將進一步影響其交易決定,而屬攀附原告商譽及搾取原告努力成果之不公平競爭行為,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5條等規定。⒊另有關原告於106年6月5日庭呈實體之RIMOWASALSA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1)以及RIMOWALIMBO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2),其並未逸脫「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目的僅在便於比對被告等之系爭侵權商品是否與「百褶設計」構成近似,至原告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智慧科學研究所就採用「百褶設計」行李箱與別件訴訟侵權商品之市場調查研究報告書第16至28頁節本(原證34)及原告所有「百褶設計」已於香港獲准註冊為立體商標(原證35)等事證,乃原告於另案所提出之證據,被告對其雖有爭執,惟原告並未引用此部分證據為本件之證據,附予敘明。㈣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被告晶耀公司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及第25條規定,已如前述,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作為本件訴之聲明第1項及第2項規定,請求除去並防止被告晶耀公司對系爭設計之商品表徵繼續侵害,原告並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暫以100萬元作為本件損害賠償之數額。又被告朱麗諭為被告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其應與被告晶耀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晶耀公司進口「NaSaDen」系列行李箱之數額高達231,341.96美元以及人民幣2,965,448.59元(本院卷五第187至190頁背面),其總額顯已逾越原告請求之100萬元,足認原告關於損害賠償數額之主張,確屬有據。另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2項,若本院認損害賠償之計算困難,則請求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認定損害賠償數額(本院卷五第244頁)。㈤並聲明:⒈被告等不得將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上。⒉被告等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之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⒊被告晶耀公司及被告朱麗諭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⒋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⒌原告願供擔保,請就第⒊項聲明宣告准予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㈠原告所有如附表1所示「百褶設計」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著名商品表徵:⒈原告行銷行李箱商品之歷史悠久,並長期在其行李箱商品採用附表1「百褶設計」,係具有強烈識別性之商品表徵,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原證1):①原告於西元1898年成立於德國科隆,其所行銷之行李箱商品係以堅固、美觀、耐用之特性見長。原告於西元1937年首次推出鋁製之行李箱,並以當初負責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之全名簡寫,作為品牌名稱「RIMOWA」,所製造之行李箱商品,其中200工序之中,大部分均堅持以精細之手工完成,展現獨有之工藝品質及卓越之美術創意,早已成為今日世界領先潮流之高級行李箱廠商之一。②原告早自西元1950年即採用「百褶設計」,其設計係參考早期LufthansaandJunkers飛機之金屬表皮設計而來,設計理念係將飛機穩定而輕盈之概念移轉到行李箱上,以突顯其為最適合航空旅行之行李箱。依原告於西元1950年、1982年、1984/1985年、1986/1987年、1988/1989年、1990/1991年、1992/1993年、1994/1995年、1996/1997年、1998/1999年、2000/2001年、2000/2001年之行銷廣告行銷資料,於西元2014年至2015年型錄及說明書內容可知,原告所行銷者無論係傳統之鋁材行李箱,抑或以高科技聚碳酸酯材料製成之輕巧行李箱,其外殼均採獨特之系爭表徵,超過半個世紀均未改變,故「百褶設計」早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⒉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商品廣泛行銷於全世界,為眾多消費者所熟悉(原證2):①原告早於西元1937年即推出世界第一款以飛機鋁材製作之輕巧行李箱,其後每一個行李箱外殼,均採「百褶設計」之獨特設計,令人一見難忘,縱使未附加商標,消費者仍可立即辨識出其為原告產銷之行李箱。②原告產銷之行李箱,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尤為熱銷。原告更在台灣廣設專賣店(台北敦南專賣店、台中專賣店)、直營門市店(台北仁愛店、台北中山老爺店、台北天母店)、百貨專櫃(台北Taipei101店、新光三越信義A9店、台北SOGO百貨忠孝店、板橋大遠百店、台中新光三越店、台中大遠百店、台南新光三越店、高雄漢神百貨店、漢神巨蛋專賣店),以上銷售據點之外觀,均統一採用「百褶設計」之設計。 ③原告為融匯東西方文化,並滿足台灣消費者在地化之需求,特別推出台灣設計師○○○代表作品「我身騎白馬」圖像之「○○○藝術創作聯名限量箱款」行李箱,及突顯出台北動感之都專屬魅力之「台北意象限量箱款」行李箱,以上均專屬於台灣市場之限量商品,對於台灣消費者而言,意義非凡。④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廣泛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熱銷,其在台灣設有旗艦店、百貨公司專櫃、直營店等銷售據點達14個,原告更已於西元2013年完成設立北、中、南三家旗艦店之里程碑。⒊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及德國列為註冊商標保護,並已在全球眾多國家申請註冊商標:依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StatesPatentandTrademarkOffice)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uspto.gov/)上所下載之資料(原證3),及歐盟、德國之商標註冊證資料(原證4)及在其餘全球眾多國申請註冊商標之資料(原證5),可知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業經美國、歐盟、德國及其他多國獲准為註冊商標在案,顯見原告所使用之「百褶設計」確實具有一定程度之識別性,而可作為消費者識別商品來源之依據。⒋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經原告長期廣泛行銷,為大眾所熟知:①原告自西元2010年起即在台灣大力行銷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原證6),於西元2010年投入之廣告費用為新臺幣(下同)3,186,000元、西元2011年為3,244,000元、西元2012年為6,600,000元、西元2013年為10,226,000元、西元2014年為17,635,001元、西元2015年為21,747,297元,其行銷之廣告量及其費用驚人(原證6之附件1、原證6-1),其上之「百褶設計」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此外,參照原告自西元2003年起迄今在台灣發展之營業額數據(原證6之附件2),原告自西元2003年進入台灣市場,於西元2007年起單年度營業額即破1億元,隨後逐年爆發成長,西元2015年單年度營業額甚至高達934,317,555元,銷量驚人,足認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除成功地在台灣市場廣泛行銷,且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而成為著名之商品表徵。②依西元2013年第883期今週刊之報導(原證7),其標榜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具備優良品質、耐用持久、設計時尚之絕佳特性,深受商務人士肯定;其第124頁內更有表列在行李箱品牌排行榜上,原告已超越LOUISVUITTON而高居第二位,比率則佔14.9%。上開報導更進一步指出「擁有百褶行李箱象徵圖騰的RIMOWA」,足證「百褶設計」早已廣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之商品表徵;又依今周刊官方網站(http://event.businesstoday.com.tw/brand/images/2015.gif)上所下載之西元2014年及2015年「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排行榜內容資料(原證8)可知,原告業已擊敗HERMES及SAMSONITE而成為行李箱之第一品牌,「百褶設計」自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③依東森新聞雲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ettoday.net/news/00000000/293285.htm)上所下載之西元2013年11月8日報導資料(原證9),可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④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2010年5月9日報導資料(原證10),美國權威旅遊雜誌「TRAVEL&LEISURE」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RIMOWASalsaDeluxe」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最佳旅行箱獎」、將附表1「百褶設計」之「SalsaAir」系列行李箱評選為「2010年度旅行箱創新獎」,可見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確實具有其獨特之創新性,並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⑤依蘋果日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00000000/00000000/)、百度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tieba.baidu.com/p/0000000000)、中時電子報之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00000000000000-000000)上所下載之報導資料(原證11),均可知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深受各大知名演藝人員喜愛及推薦,並經傳媒廣泛報導給閱聽大眾。⒌原告之「百褶設計」業經本院及其他國家之法院均認定為具有識別性之商品表徵:①本院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原證13)及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原證14)均已肯認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作為識別來源之依據,係屬著名商品表徵;又於與本件事實幾近同一之本院106年度民公上字第1號案件(原證14-1)中,原告(於該案為被上訴人)亦主張其他侵權人產銷之行李箱商品,侵害原告所有系爭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該案判決支持原審之見解,認為原告所有「百褶設計」為公平交易法規定所保護之商品「表徵」,並令該侵權人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行李箱商品上;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如「百褶設計」之各式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且須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②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等法院於2014年3月26日所作成之第6U129/13號判決,其已明確指出:「任何產品只要其札實的設計或特定特徵足以吸引有興趣的交易者注意到該產品的來源或特色,就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告之行李箱因系爭設計(groovedesign)而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其設計讓交易者能辯識行李箱的商業來源」、「只要交易者仍能區辨真品與仿品,即使市場上存在各種仿品,真品仍不會失去其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證12英譯本第9頁最後一段、第10頁第2段、第13頁倒數第三行以下)。③中國北京市東城區人○○○○○0000○○○○○○○○○00000號判決中指出:「關於凸出條紋設計組合是否具有特有性,本院認為,知名商品的特有裝潢,是指知名商品上具有區別商品來源的顯著特徵的裝潢。…里莫瓦旅行箱所使用的凸出條紋設計組合,通過對通用元素在位置、數量、形狀、方向等方面的獨特設計及各元素之間的排列組合,使通用元素超越了其功能性,而形成一種顯著的整體形象。通過長時間的使用和宣傳推廣,凸出條紋設計組合已足以使相關公眾將該整體形象與原告公司的里莫瓦旅行箱商品聯繫起來,具有識別商品來源的作用。」(原證12-1第13至14頁)。④韓國專利上訴法院於2016NA1653號判決(原證32第7至8頁,判決理由(D)1、2)之見解與本院104年度民公訴字第3號判決以及104年度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不謀而合,有關「百褶設計」乃沿著行李箱表面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本院認為此乃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之「主要部分」,以韓國專利上訴法院之說法,則為原告行李箱之「設計特徵」,以通體觀察及比較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原則,系爭商品外觀亦呈現行李箱表面最長邊延伸複數相互平行之等寬約1吋長溝槽與長溝槽間之複數個平行折紋(溝槽及折紋寬約3公分),及折紋與溝槽平面明暗反光之不同亮度之寓目印象,而該部分適與相關事業或消費者對原告行李箱百摺設計表徵之主要部分(或稱設計特徵)印象相似,隔時異地觀察兩造之行李箱,主要部分印象(或稱設計特徵)相似,足使一般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應認被告等系爭商品對原告行李箱外觀之上開表徵已為近似之使用。⑤至被告所舉之日本大阪地院平成26年(ワ)第12481號判決(被證1,5,下稱日本判決)亦未否定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地位,且仍採用整體觀察法,未採用「細部比對觀察法」,不足為有利被告之認定:⑴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所判定之表徵不同:「百褶設計」有其一定之具體內涵,並非僅有單純之「褶紋」設計,尚包含「長溝槽之寬度」、「長溝槽與褶紋間之位置對應關係」、「長溝槽沿最長邊延伸」、「褶紋延伸複數表面」等八個要件;而日本判決則係將「支撐肋」、「不傾斜之平面」、「輪子」等三個要件,一併列入著名商品表徵之判斷。準此,兩者所涵攝之內涵及其要件既不相同,自不得相提並論。⑵日本判決肯認原告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著名商品表徵:日本判決並未否認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為週知性之商品表徵,其係以「支撐肋」、「由六個幾乎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且將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等三個要件,作為其具體內涵。換言之,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足以作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辨識商品來源之依據,仍屬著名商品表徵無疑。⑶「百褶設計」與日本判決著名商品表徵兩者要件之界線不同:日本判決所指之「支撐肋」僅為單純之褶紋設計,根本無法涵蓋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兩者在定義及其要件範圍上均不相同。被告無視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要件界線,逕將「支撐肋」直接類比為「百褶設計」,辯稱「百褶設計」不足以作為著名商品表徵云云,破壞要件之界線以拆解比對,委不足採!⑷日本判決並未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日本判決係分別以「支撐肋之間隔隆起及其寬廣度是否符合」、「本體之彎曲部是否為小曲率半徑之弧」、「本體底面裝設輪子之尺寸及數量是否相同」等事項,綜合判定該案涉訟之行李箱是否與原告產銷行李箱之外觀設計構成近似,以致消費者混淆誤認,其仍採消費者之整體觀察角度判斷。被告悖於「商標或表徵等供消費者辨別識別性來源之依據,與其他侵權標的(他案商標或商品)之間是否構成近似,應從整體觀察之角度判斷」之基本精神,刻意忽略日本判決仍採整體觀察判斷之意旨,執意鑽營於其判決內部個別文字之敘述,辯稱其以「細部比對觀察法」斷定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云云,純屬不實!⑸日本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有誤:查原告所有使用「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屬其行李箱設計中最顯著之特徵,一般消費者在遠距離即可予以辨識。原告產銷許多系列之行李箱,不同系列行李箱採用之細部設計如輪子與輪箱等雖或有變動,惟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自1950年代以來,即應用在所有系列之行李箱上,經長達半世紀以上期間之行銷,早已成為消費者辨識原告商品來源之表徵,其本身即具有識別性。惟日本判決竟認為一般消費者在判斷行李箱來源時,會鉅細靡遺地對輪子凹槽、彎曲部曲率等極細微的地方施以注意,該判決所採取之消費者視角,實已逸脫「一般消費者」之視角,其見解難謂妥適。⑹日本判決之比對依據已違反常理:日本判決以「完全平整之表面組成」、「本體之彎曲部作成小曲率半徑之弧,所形成之洗鍊長方形」、「本體底面四個角落所設計為裝設輪子之微凹槽」此等產品全部外觀要素做為比對依據,實已違反了普通知識經驗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施以普通注意即能留存印象之常理。⑺綜上,上開日本判決有諸多違誤,若僅憑該單一判決,而無視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受到全球其他國家行政或司法機關肯認為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誠嫌率斷。㈡「百褶設計」符合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規定著名商品表徵之要件:依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舊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第10點第1項「判斷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考量因素」規定,需考量「廣告量」、「行銷時間」、「銷售量」、「市場之占有率」、「媒體廣泛報導」、「商品之品質及口碑」、「相關主管機關之見解」等因素,承前有關原證1至14、32之說明,即可證明「百褶設計」符合著名商品表徵。㈢被告不法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事實:⒈被告晶耀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晶耀公司)所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之「Centurion拉鍊箱」及「Centurion鋁框箱」(以下合稱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上,使用相同或高度近似於「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發現被告晶耀公司以「采寓生活館」之名義,分別在PChomeONLINE商店街購物平台上(原證18);以及臉書(Facebook)上(網址:https://zh-tw.facebook.com/Lhsvase/及https://www.facebook.com/Lhsluggage/,原證19),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同樣有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②被告晶耀公司雖辯稱其未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云云,惟查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即有發現被告晶耀公司有侵害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情事已如上述。原告於本件起訴前早已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等(原證17、原證26至28),並於律師函中表明原告所有「百褶設計」業已獲得本院兩個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中間判決、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判決)公開宣示肯認其為公平交易法所保護之著名表徵,籲請被告等停止推廣及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以免有混淆及淡化「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之虞;或構成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原告並耐心等候被告善意回應多時,希冀以訴訟外之方法解決紛爭,詎被告等接獲上開律師函後,仍置之不理。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NaSaDen新天鵝堡」、「NaSaDen林德霍夫」、「NaSaDen新無憂」等行李箱(以下合稱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①原告於西元2016年7月間在PChome商店街購物中心網站登錄「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網頁資料上(網址:http://mall.pcstore.com.tw/adm/prd.htm?PRID=Z000000000,原證24),發現其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同樣使用與附表1「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原告為取得侵權商品以保全證據並進行比對,即依原證24之「LHS采寓生活館」帳號內所示之聯繫資訊,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6年8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天鵝堡」行李箱;另於2016年12月再次訂購「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原告代理人則分別於西元2016年8月23日及西元2016年12月21日,收受皆以被告晶耀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上開行李箱(原證25及原證25-1),顯見被告晶耀公司確為「LHS采寓生活館」帳號之所有人。②被告晶耀公司除行銷上開「NaSaDen新天鵝堡」及「NaSaDen林德霍夫」行李箱外,於本件訴訟繫屬之後,又推出「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同樣使用與「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設計,顯見被告晶耀公司根本無其所聲稱之和解誠意,仍持續惡意不斷侵害「百褶設計」著名表徵。原告為求證據保全,遂委託其代理人於西元2019年1月下單訂購一只「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嗣後收受以被告公司為出賣人所寄送之「NaSaDen新無憂」行李箱(原證25-6)。③綜上,足證被告晶耀公司確有行銷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事實。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已嚴重侵蝕及淡化「百褶設計」之著名商品表徵:①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有部落客以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諸如:「CENTURION百夫長玫瑰金行李箱,CP值超高!團購的價格買RIMOWA相似度90%的箱子,不買絕對後悔」、「外觀幾乎與RIMOWA無異」、「她們兩位的行李箱都有RimowaSalsaair的fu!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最近很夯、空姐大推的美國Centurion行李箱」、「你們看外觀應該真的會覺得他跟Rimowa行李箱很像」、「而我當初就是因為以3000多的價格來說,竟然會有我喜歡的外形跟色系及輕薄度才下單,進而廠商邀請才開這個團,完全就是覺得以$3000多的價格,可以買到接近RimowaAir的風格外觀,尤其又有輕巧容量及飛機滑輪!」、「外型很像rimowa」。尤有甚者,這些部落客不但將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與系爭Centurion行李箱進行比較,甚至進一步惡意貶低原告所有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諸如:「她跟我說她家也有Rimowa行李箱,但centurion這款用起來跟R牌差不多容量大又深,輪子也很推,質感很不錯,重點是價錢很漂亮,才三千多元力勸我不要浪費錢買R牌,買centurion就好用到不行」(原證16-2至16-6)。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行李箱,確實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②系爭NaSaDen行李箱部分:原告發現在被告晶耀公司之邀請下,有部落客以「NaSaDen」系列行李箱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之相似度為訴求,以填表單團購之方式行銷「NaSaDen」系列行李箱。諸如:「雖然這次是受到NaSaDen的邀請合作…但那時候對這個品牌並沒有什麼概念,只是覺得外型真的超美的!!而且和RIMOWA的Limbo系列很相似」(原證25-2)。在另一篇部落客之行銷文章中,有讀者則回應:「德國沒這牌子吧!?外觀整個抄襲Rimowa,太致敬。」(原證25-3)在批踢踢實業坊亦有人針對相關文章回應:「德國牌?款式名稱跟內外設計很明顯是「借鑑」德國RIMOWA啦。但看那粗糙到不行的官網就知道這個德國跟百夫長的美國如果地理上不是位於大陸我會覺得很奇怪。」(原證25-4)。基於以上事實,足認被告晶耀公司行銷號稱「德國品牌」之系爭NaSaDen行李箱,因其設計與原告「百褶設計」相同或高度近似,一般消費者在接觸系爭NaSaDen行李箱之際,必然誤認其即為原告行銷之行李箱,而已在台灣之消費市場上形成混淆、淡化附表1「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獨特識別性,以及嚴重剝奪原告商業交易機會之危險。③綜上,被告晶耀公司行銷系爭Centurion、NaSaDen行李箱之行為,業已侵害原告所有「百褶設計」著名商品表徵,並有混淆消費者視聽之虞,且將進一步影響其交易決定,而屬攀附原告商譽及搾取原告努力成果之不公平競爭行為,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5條等規定。⒊另有關原告於106年6月5日庭呈實體之RIMOWASALSA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1)以及RIMOWALIMBO系列行李箱樣品(原證33-2),其並未逸脫「百褶設計」之具體內涵,目的僅在便於比對被告等之系爭侵權商品是否與「百褶設計」構成近似,至原告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智慧科學研究所就採用「百褶設計」行李箱與別件訴訟侵權商品之市場調查研究報告書第16至28頁節本(原證34)及原告所有「百褶設計」已於香港獲准註冊為立體商標(原證35)等事證,乃原告於另案所提出之證據,被告對其雖有爭執,惟原告並未引用此部分證據為本件之證據,附予敘明。㈣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被告晶耀公司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及第25條規定,已如前述,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作為本件訴之聲明第1項及第2項規定,請求除去並防止被告晶耀公司對系爭設計之商品表徵繼續侵害,原告並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暫以100萬元作為本件損害賠償之數額。又被告朱麗諭為被告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其應與被告晶耀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晶耀公司進口「NaSaDen」系列行李箱之數額高達231,341.96美元以及人民幣2,965,448.59元(本院卷五第187至190頁背面),其總額顯已逾越原告請求之100萬元,足認原告關於損害賠償數額之主張,確屬有據。另依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2項,若本院認損害賠償之計算困難,則請求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認定損害賠償數額(本院卷五第244頁)。㈤並聲明:⒈被告等不得將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使用於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上。⒉被告等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附表1「百褶設計」之各式手提箱、化妝箱、皮箱、旅行箱、手提旅行箱、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⒊被告晶耀公司及被告朱麗諭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⒋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⒌原告願供擔保,請就第⒊項聲明宣告准予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早於民國(下同)92年11月28日起即於臺北市○○區○○○路○段○○○號4樓之1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從事翻譯服務(原證1:○○股份有限公司之公司登記資料影本),並於93年起開始對外使用「五姊妹」翻譯社及商標之名義招攬客戶。原告於100年6月28日申請中華民國第01504027號「五姊妹」註冊商標(如附圖所示,下稱系爭商標)於口譯、翻譯服務類別,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被告自94年起任職於○○公司,擔任經理一職,知悉原告自93年早已以「五姊妹」為商號名稱及商標對外行銷招攬翻譯服務,然其竟於98年9月8日搶註「五姊妹」商號名稱(原證10),並於100年7月離職後隨即搬至同址六樓並對外以「五姊妹」商標營業,嚴重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並於100年7月18日、100年12月15日分註冊類似系爭商標之網域名稱,成立大量使用系爭商標之網站(如附件所示,原證12、13),行為實不可取。被告擅用「五姊妹」商標經營翻譯業務品質甚差,經消費者投訴並經蘋果日報、中時電子報大幅報導,已影響系爭商標之名譽,被告所為,業已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且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規定,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69條,民法第195條,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3款、第24條、第30條至第32條、第34條規定起訴請求請求被告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2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9 1 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 "lawName": "商業登記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商業登記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商標專用權行為
一、原告早於民國(下同)92年11月28日起即於臺北市○○區○○○路○段○○○號4樓之1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從事翻譯服務(原證1:○○股份有限公司之公司登記資料影本),並於93年起開始對外使用「五姊妹」翻譯社及商標之名義招攬客戶。原告於100年6月28日申請中華民國第01504027號「五姊妹」註冊商標(如附圖所示,下稱系爭商標)於口譯、翻譯服務類別,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被告自94年起任職於○○公司,擔任經理一職,知悉原告自93年早已以「五姊妹」為商號名稱及商標對外行銷招攬翻譯服務,然其竟於98年9月8日搶註「五姊妹」商號名稱(原證10),並於100年7月離職後隨即搬至同址六樓並對外以「五姊妹」商標營業,嚴重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並於100年7月18日、100年12月15日分註冊類似系爭商標之網域名稱,成立大量使用系爭商標之網站(如附件所示,原證12、13),行為實不可取。被告擅用「五姊妹」商標經營翻譯業務品質甚差,經消費者投訴並經蘋果日報、中時電子報大幅報導,已影響系爭商標之名譽,被告所為,業已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且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規定,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69條,民法第195條,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3款、第24條、第30條至第32條、第34條規定起訴請求請求被告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4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4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4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4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 1 1 1 30",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31",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民國65年成立,初名「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透過電腦書籍之出版及程式軟體之推介,致力於電腦教育之推廣,嗣於91年變更公司名稱為「松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告自74年起,先後取得如附圖1所示等商標註冊,該等商標使用領域囊括電腦圖書及各種電腦軟硬體,且原告使用該等商標所代理及營運之線上遊戲深受消費者喜愛、銷售量極佳,屢屢獲得相關獎項,並大量於相關展覽曝光,附圖1商標使用期間長達27年,已使相關事業及消費者普遍認知,而屬「著名」商標。原告於91年11月14日與被告松崗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松崗資產公司)簽訂授權書(下稱系爭授權書),約定將原告所有如附圖2所示之商標獨家授權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使用,授權範圍限於電腦圖書出版與商業軟體經銷合理使用。然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原名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文魁公司),於96年3月變更公司名稱為「統一元氣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後再於98年變更為「松崗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明知附圖1商標存在,卻惡意侵害之。而被告松崗電腦圖書有限公司(下稱松崗電腦公司)、松崗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現更名為德育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德育公司)與松崗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松崗國際公司)均為被告松崗資產公司100%持股之子公司,該三家公司亦明知「松崗」二字為他人著名註冊商標之中文部分,仍以附圖1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造成相關消費者之混淆誤認。而朱國榮為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及德育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洪秀惠、林慶川分別為松崗國際公司、松崗電腦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第3項、第62條第2款、第63條、修正後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70條第2款、第71條、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1條、第32條第1項、民法第28條、第185條第1項、第19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附圖1商標是著名商標:1.原告自74年起即申請註冊包含「松崗」文字之附圖1商標高達20餘件,其使用期間長達27年,使用範圍囊括電腦圖書及各種電腦軟硬體之商品,現在更以線上遊戲為主,原告在華人最大電玩網站「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上時常發布新聞稿,推廣原告代理或發行之線上遊戲,或報導原告主辦之線上遊戲對戰活動,相關之報導或宣傳高達1168餘篇,足見其宣傳之期間長且頻繁。又原告向來積極參與國內外之各大電玩展覽,例如參與我國政府舉辦之西元2011年及西元2012年之DigitalTaipei「台北國際數位內容高峰論壇暨交流會」活動、西元2012年赴上海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舉辦之世界第三大互動娛樂展覽ChinaJoy「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西元2011年赴德國科隆參與世界第一大互動娛樂展覽Gamesoom展覽會、西元2012年赴韓國釜山參與Gstar展覽會、西元2008年及西元2009年擔任韓國「絲路」線上遊戲Game&GameWorldChampionship(GNGWC)比賽之贊助商等。原告公司不僅在國內宣傳之期間長且頻繁,其宣傳之觸角甚至觸及國際大型娛樂互動展覽,增加附圖1商標之曝光度,可見該等商標應已達著名程度。2.原告目前以線上遊戲之代理及營運享譽全國,曾代理轟動一時之星海爭霸、魔獸爭霸3及暗黑破壞神II等熱門遊戲,引發全國相關消費者之爭相搶購,無人不曉;其代理及營運之線上遊戲更頻繁獲得「SGMAward新時代獎」、「千禧GameStar遊戲選拔賽」、「年度GameStar遊戲之星選拔賽」、「巴哈姆特年度遊戲大賞」等眾多優異獎項,更曾榮獲世界最大第三方遊戲開發廠商ActivisionBlizzard頒發最佳銷售成就獎,足證「松崗」系列商標因二十多年之長期使用、推廣及屢屢獲獎,已在相關事業及消費者間廣為人知;講到「松崗」二字即使人聯想到原告公司,甚至吸引相關消費者為原告公司在華人最大電玩網站及維基百科上編輯資訊。而在最大搜尋網站Google輸入「松崗」關鍵字,原告為第一筆資訊,且在Google顯示之相關搜尋中,大部分之相關蒐尋更指向原告,根據Google公司決定搜尋排名之PageRank演算法原理,係計算有多少超連結連進某網站,分析各個連進來的超連結的品質,以大略統計出某網站之重要程度。換言之,越多其他網站以超連結連結至某網站,代表該某網站之重要程度越高。職此,就原告出現在Google瀏覽結果之第一筆觀之,原告公司「松崗科技」相較於其他帶有「松崗」二字之詞彙,最常出現在其他網頁上,且有許多外部網站連結至原告公司官網。既然有許多外部網站願意連結至原告公司之官網,可見相關事業對附圖1商標極為認識,該等商標應已達著名程度。(三)被告等公司使用「松崗」二字為渠等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且有減損附圖1商標之識別性:1.原告公司目前以「線上遊戲代理與營運」、「PC遊戲翻譯」為主要業務,與電腦有關;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及松崗電腦公司、更名前之被告德育公司現皆以「電腦書籍出版」為主要業務,而被告松崗國際公司主要業務在經營3C賣場,更是直接銷售電腦硬體。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松崗電腦公司及松崗國際公司之公司名稱特取部分均為「松崗」,與附圖1商標之中文字完全相同,原告及被告等公司提供之商品或服務高度類似,相關消費者極易誤認原告是因為經營線上遊戲有成,進而擴展業務至電腦圖書出版及3C賣場之經營,而有多角化經營之情況,極易使相關事業及消費者誤認該等公司間存在關係企業、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甚至誤認公司為同一,致消費者有混淆誤認之虞。2.原告於99年10月20日左右屢接獲消費者來電詢問非原告公司辦理之業務、貨運公司誤投郵包、銀行來電詢問原告與被告松崗資產公司之關係。再者,維基百科上甚至誤載將原告認為是被告等所組成之「松崗集團」之一部份。YAHOO知識上亦有:「您講的應該是松崗電腦圖書有限公司,是由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所投資的,松崗電腦圖書有限公司主要是圖書出版,不過他們也有代理一些國外的GAME」之錯誤回答。被告等使用原告公司之著名註冊商標之文字部分,作為自己公司名稱而使用於類似商品或服務,確實已造成相關消費者之混淆誤認。3.被告等公司使用「松崗」二字為渠等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非但有減損附圖1商標之識別性之虞,實際上亦已減損該等商標之識別性,自維基百科「松崗時尚廣場」之錯誤資訊及YAHOO知識上之錯誤回答可知,被告松崗電腦公司等亦為相關消費者所知悉,當提到「松崗」二字,相關消費者所聯想到不只原告公司而已,甚至會產生原告與被告等是否為關係企業或同一公司之疑問,足見前揭商標之識別性已淡化、減損。被告松崗電腦公司與原告更名前之名稱「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高度相似,被告松崗電腦圖書公司甚至在其官方網站之公司簡介處稱:「為了因應後PC時代的來臨,文魁以多元化的經營,於91年,併購松崗電腦圖書」云云,其「併購」二字,極易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原告已與當時之文魁公司「合併」而消滅,足以間接證明被告等不但知悉「松崗」二字係原告公司之著名商標,且「故意」僭取為自己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以攀附原告之商譽,令相關事業及消費者混淆誤認。4.綜上,參照本院101年度民商上字第5號民事判決意旨之判斷標準,「松崗」二字應為各被告公司之「特取部分」,至於「資產管理」、「資訊」、「電腦圖書」等,應為業務種類。倘事業體將他人著名商標內之文字作為自己事業名稱之「特取部分」,縱有標示不同業務種類,然若仍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或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者,仍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2款之規定。(五)被告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規定:附圖1商標及以「松崗」二字為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經原告長期使用業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普遍認知,具有相當知名度,應受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保護。然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松崗電腦公司、德育公司及松崗國際公司,均使用完全相同於原告公司名稱特取部分及商標之「松崗」二字,且與原告公司從事與電腦相關之業務有高度關聯,極易使相關事業及消費者誤認該等公司間存在關係企業、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況且,相關事業及消費者確實業已有誤認之情形,而影響交易安全及產品、服務來源之識別,故被告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規定。(六)損害賠償部分:被告松崗資產公司目前主要業務仍為電腦圖書之出版,被告松崗電腦公司、德育公司與松崗國際公司等為松崗資產管理公司之子公司,常在其母公司擔任「出版者」之書籍上擔任「發行人」或「總代理」。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知悉「松崗」系列商標為原告擁有之著名商標,卻故意於98年全面將母子公司之名稱特取部分均改為「松崗」。被告德育公司及被告松崗國際公司均為被告松崗資產公司100%持股之子公司,母子公司間之董事高度重疊;被告松崗電腦公司則為被告松崗資產公司之被投資公司。由於被告德育公司及被告松崗國際公司之董事均由法人股東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指派以遂行母公司之意志,該二家公司之公司名稱特取部分係由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決定無疑。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為松崗電腦公司之股東,亦影響被告松崗電腦公司之名稱決定,該四家公司對原告應成立共同侵權行為。原告公司查獲之五本書籍,均係現行商標法施行前即開始出版販售,該等商品目前仍於市面上流通。準此,原告前曾查獲被告等侵害商標權之商品書籍,其零售單價分別為新臺幣(下同)690元、450元、580元及520元,爰請求其零售價額1500倍之金額,即336萬元(計算式:690x1500+450x1500+580x1500+520x1500=3,360,000)。(七)爰聲明:1.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松崗國際公司及松崗電腦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松崗」之字樣作為渠等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向臺北市政府申請辦理變更渠等公司名稱特取部分為與「松崗」相同或近似以外名稱之登記。2.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松崗國際公司、松崗電腦公司及德育公司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松崗」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件。3.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松崗電腦公司、松崗國際公司、德育公司及朱國榮、洪秀惠、林慶川應連帶給付原告336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4.聲明第3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松崗資產公司、被告松崗國際公司及被告德育公司部分:1.附圖1商標非為著名商標:(1)查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曾蒐集彙整從西元2005年7月1日至西元2010年6月30日之5年間各級法院、公平會、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及智慧局曾經認定為著名商標之案例,編造完成著名商標名錄及案例評析,其中並未有附圖1商標;經濟部曾表示是否為著名商標,得以商品或服務銷售發票、行銷單據、進出口單據及其銷售數額統計之明細來認定。而我國商標審查實務上,亦曾以商標或標章在市場上之評價、鑑價、銷售額排名、廣告額排名或其營業狀況,認定是否為著名商標。原告並未提出任何客觀、公正之機構,就其主張附圖1商標為著名商標,僅以其單方製作之公司網站資料,稱其以線上遊戲代理及營運享譽全國,其知名度並經「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肯定」,收錄於其遊戲廠商之名詞資料庫中云云,惟何謂「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該站收錄遊戲廠商之名詞資料庫之標準為何?是否任何一家線上遊戲廠商均可收錄於其名詞資料庫?又線上遊戲人口相對於其他產業之廣大消費者,仍屬少數,並非所有人皆會使用網路,會使用網路之人亦少數比例會使用線上遊戲,更遑論聽過「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又原告以其資料已經「維基百科」收錄,惟所謂「維基百科」係一個人人皆可編輯、修改、刪除之自由的百科全書,則任何人均可上網自行編輯建立一個條目,僅憑一個人皆可自行建立、編輯並修改之「松崗」條目,更不足以認定「松崗」商標為「著名」商標。甚者,原告以其公司有龐大之瀏覽量,在Google顯示之相關搜尋中,原告公司為第一筆資訊。惟Google之搜尋並非僅依瀏覽量是否龐大做結果排序,原告公司網站瀏覽量是否龐大亦不必然得出原告公司及「松崗」商標享有極大之知名度之結論。原告稱渠持有之「松崗」系列商標為「著名」商標與事實不符。(2)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持有之「松崗」商標才是「著名」商標,被告公司於91年就附圖2商標取得永久專屬授權,合理使用於電腦圖書出版及商業軟體經銷,戮力經營至今,松崗商標之所以為眾多消費者認識與知悉,係因為被告公司不僅出版電腦圖書,在馬來西亞有子公司,並於92年掛牌上櫃,發行股票,其後更經營住宅及大樓開發租售、都市更新重建及金融機構金錢債權收買等業務。被告松崗資產公司自98年至100年每年營收額均超過4億元,有經會計師簽證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可稽,公司資本額更高達20億元,原告公司資本額僅約4億9千萬,亦非上市上櫃公司,僅代理及經營線上遊戲,其消費者為少數線上遊戲人口;而被告公司之消費者則擴及廣大股民、不動產客戶、金融機構、政府機關、電腦圖書讀者及商業軟體消費者,為全國各行各業消費者普遍周知,被告公司根本不可能亦無須攀附原告公司之商譽。2.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成立時初名「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96年變更公司名稱為「統一元氣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98年再變更為「松崗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告公司成立時初名「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雖原有電腦圖書出版及程式軟體推介等業務,惟於91年2月8日與被告松崗資產公司簽訂買賣契約,二部門出售後,為避免與被告公司經營同一或類似業務,原告隨即變更公司名稱為「松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告公司復於同年11月14日與被告松岡資產公司簽訂系爭授權書,當時原告公司名稱即已變更為松崗科技公司,授權書再重申原告公司獨家授權予被告公司第00023787號商標及第00507262號商標使用,為永久專屬授權,惟授權範圍限於電腦圖書出版與商業軟體經銷合理使用。故被告公司確實已於91年收購原告公司電腦圖書出版及商業軟體銷售部門,被告公司既已取得上開商標之永久專屬授權,為出版圖書、發行商業軟體,以行銷之目的,自得合理使用於書籍、雜誌、包裝、封面、照片、信封、信紙、型錄、證書、說明書、名片、海報等。附圖1商標非著名商標,已如前述,且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及被告松崗國際公司二者經營類別均與原告不同,是被告自得將之使用於公司特取名稱,要屬當然。3.被告松崗資產公司係以經營電腦圖書為主要營業項目、被告松崗國際公司主要經營業務為不動產經營管理,與原告公司主要代理線上遊戲為主要營業項目相去甚遠。原告渠稱之電子3C廣場僅為眾多不動產標的物中之一件,不能遽指為被告松崗國際公司主要業務在經營電子3C廣場,而與原告公司業務有高度關聯性並淡化松崗商標之識別性。況且附圖1商標並非著名商標,被告松崗國際公司之業務與原告公司完全不同,亦無可能淡化松崗商標之識別性。而被告德育公司與原告公司名稱完全不同,無可能使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亦不知從何淡化「松崗」商標之識別性。4.按公平交易法係以維護市場公平交易競爭為立法目的之一,被告等公司並無利用或模仿原告公司之成果,達到不公平競爭之程度,原告公司係經營線上遊戲,被告公司等均無線上遊戲相關產品,尤其被告松崗資產公司係上櫃公司,受到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之監督,則何來不正競爭,原告主張被告等違反公平交易法顯有誤會。5.原告與被告於91年2月8日簽訂之買賣契約書即約定被告獨家專用於該部門現有之出版、發行、銷售、代理、授權等業務。是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就已取得授權之商標合理使用於電腦圖書出版、發行、銷售、代理、授權等業務,並無造成原告損害,亦非侵害商標權之商品,原告據此主張損害賠償,於法自有未合。6.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假執行。(二)被告松崗電腦公司部分:1.附圖1商標非為著名商標:原告主張之遊戲,如暗黑破壞神II、星海爭霸,均非其研發,而僅為代理在臺發行,上揭遊戲之後續版本:暗黑破壞神III與星海爭霸II,均非由原告代理,代理商能否因代理知名商品而使自身公司成為著名商標,不無疑義。而巴哈姆特「名詞資料庫」之資料,網友可以參與編輯;「維基百科」之資料,係由網友可以自由編撰而成之百科,細關其參考依據,亦來自原告公司網頁,毫無證明力可言。至於Google排列之順序,依據排名網頁的說明:「要讓網站在搜尋結果頁中獲得較好的排名,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確保Google能正確抓取您的網站並將其編入索引。」,顯然與瀏覽量無關,自不得作為瀏覽數量的依據。被告於該網頁排名第二,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則是第三,難以說明該排名為「著名商標」之說明力。且依原告與被告松崗資產公司簽訂之買賣契約書,原告將電腦圖書部門及商業軟體銷售部門售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除授與獨家專用授權外,亦承諾不再經營該部門同質之業務,故原告已不得經營電腦圖書,是在「商標創用時間及其持續使用等資料」上,原告商標非屬智慧局頒佈「著名商標保護審查基準」八準則,甚且附圖1商標未列名於智慧局102年1月15日之「2012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中,故非著名商標。2.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得使用「松崗」二字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依原告與被告松崗資產公司簽訂之買賣契約書所示,原告將電腦圖書部門及商業軟體銷售部門售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除授與獨家專用授權外,亦承諾不再經營該部門同質之業務,故原告已不得經營電腦圖書。被告松崗電腦公司與原告間已有電腦圖書業與科技業之別,業務種類不同,縱同以「松崗」字樣為名稱之特取部分,公司名稱間只要能標別不同業務或可資區別之文字時,依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1273號裁判裁判意旨及公司法第18條第1項規定,兩公司名稱應視為不相同。3.被告等公司使用「松崗」二字為渠等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亦無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且無減損附圖1商標之識別性:被告松崗資產公司經原告授權使用附圖2商標,原告承諾不再經營電腦圖書業務,且依原告與被告簽訂之買賣契約約明原告除遊戲軟體相關業務外,不再經營同質之電腦圖書業務。是原告既不經營電腦圖書,消費者無混淆之虞。且原告所列證據顯與遊戲軟體業務無涉,難認被告之電腦圖書業務與原告之遊戲軟體或科技業務範圍有所相同或相近,遑論被告使用「松崗」字樣之公司名稱有致相關遊戲軟體或科技業務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並無減損被告商標識別性之可言。甚且被告松崗電腦公司僅為標示公司名稱,並無將「松崗」字樣使用於任何商品、服務或有關之物件或媒介物,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該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為其商標,故被告使用「松崗」字樣作為公司名稱特取部分,從事電腦圖書業務,不會造成遊戲軟體或科技業務範圍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於商品選擇上產生混淆誤認。4.被告等並無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規定:被告松崗資產公司經原告授權使用附圖2商標,原告亦承諾不再經營圖書業務,顯見被告於圖書業務中使用「松崗」字樣為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與原告遊戲軟體與科技業務間無關連性,且被告松崗電腦公司僅為標示公司名稱,並無將「松崗」字樣使用於任何商品、服務或有關之物件或媒介物,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該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為其商標,自無違公平交易情事,是以,原告依公平交易法第30、31、32條規定所為之請求,核屬無理由。5.原告將商標永久專屬授權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是松崗資產公司有權為合於商標法之利用,然觀原告舉與被告相關之「精通DreamweaverCS4與PHP&MySQL實例經典整合」、「編譯器實作使用JAVA」,出版者與發行者均為「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即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前身),均使用授權之商標,被告僅為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之總代理,既然前手已有授權,難謂有何侵權之事實。而「VisualC++2010Express入門進階」與「網路行銷特訓教材」,並無被告列名,原告主張顯無理由。6.爰聲明:原告之訴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39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自74年起,先後註冊取得附圖1及附圖2商標之商標權。(二)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於86年4月成立,原名「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電腦圖書買賣及海外版權銷售,嗣於96年3月變更公司名稱為「統一元氣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後再於98年變更為「松崗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三)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於98年成立松崗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現已更名為德育公司。(四)被告德育公司與松崗國際公司均為被告松崗資產公司之子公司。(五)原告於91年11月14日與被告簽訂系爭授權書,約定將原告所有之如附圖2商標專屬授權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使用,授權範圍限於電腦圖書出版與商業軟體經銷合理使用。(六)原告於91年2月8日將電腦圖書出版及商業軟體銷售部分出售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前身文魁公司,並且約定原告不再經營該部門同質之業務。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查原告自74年起,先後於我國取得如附圖1及附圖2所示之商標,指定使用於如附圖1及附圖2所示之商品;嗣原告於91年2月8日將電腦圖書出版及商業軟體銷售部門出售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前身文魁公司,並約定原告不再經營該部門同質之業務,但與遊戲軟體相關之業務不在此限;原告復於91年11月14日與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前身文魁公司簽訂授權書,約定將原告所有之如附圖2所示商標獨家授權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前身文魁公司使用,授權範圍限於電腦圖書出版與商業軟體經銷;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於86年4月成立,原名「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電腦圖書買賣及海外版權銷售,嗣於96年3月變更公司名稱為「統一元氣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再於98年變更為「松崗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於98年成立「松崗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現已更名為「德育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等情,有商標資料檢索服務查詢報表(本院卷(一)第29至41、49至50頁)、授權書(本院卷(一)第51頁)、公司基本資料查詢(本院卷(一)第57至58頁)、買賣契約書(本院卷(一)第128至129頁)等件為證,且為兩造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二)按商標法第70條第1項第2款規定:「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有下列情形之一,視為侵害商標權:二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以該著名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商號、團體、網域或其他表彰營業主體之名稱,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或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者。」核其立法理由:「一、條次變更,本條為原條文第六十二條移列。二、本條規範之意旨係為加強對『著名商標』之保護,為與國際規範相調和,將之擬制為侵害商標權。三、原條文第一款不適用於「可能」有致減損著名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情況,使著名商標權人須待有實際損害發生時,始能主張,而無法在損害實際發生前有效預防,且著名商標權人要舉證證明有實際損害發生,特別是著名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有實際減損之情形相當困難,為避免對著名商標保護不周,爰參考美國商標法第43條之規定,於第1款及第2款增加『之虞』之文字,並修正如下:(一)原條文第1款將著名商標使用與非屬商標使用之公司名稱使用等侵害行為併列於同一款規定,由於類型不同,爰將其後段規定之非商標使用行為,單獨移列於修正條文第2款。(二)第2款由原條文第1款後段移列,與前段商標使用之侵權態樣區分,修正如下:1.將「團體名稱」納入本款例示保護之標的,以期周全。本款所稱之公司、商號、團體名稱,係指依據公司法、商業登記法或其他相關法規,於各該主管機關申請設立、成立或開業登記之名稱而言,其所使用之文字固多以中文為主,然本款規定之擬制侵害行為態樣並不以使用中文為限,若該著名註冊商標中之文字係外文,如未得商標權人同意,而以該外文作為自己公司、商號或團體之外文名稱,或作為進出口廠商向貿易局登記之公司英文名稱時,則相當於本款所規定以著名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表彰營業主體名稱之情形,併予說明。2.本款之適用增列『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之情形,係指行為人之公司、商號、團體或網域名稱與著名註冊商標中之文字相同,且其經營之業務範圍與著名註冊商標使用之商品或服務構成相同或類似,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之情形。因原條文第1款後段規定對此並未規範,僅規範『致減損著名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情形,而須適用原條文第2款『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需有實際混淆誤認之發生,對著名商標權人保障不周,爰予明定。……(四)原條文第2款刪除。原條文第2款規定僅明知為他人之『註冊商標』,而未得商標權人同意,逕以該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商號名稱、網域名稱或其他表彰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致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者,即視為侵害商標權,對註冊商標之保護範圍顯然過廣,使得實務上有商標權人濫行寄發存證信函之情形,且法院曾以商標註冊需經公告,該公告之公示效果已足以使第三人知悉該註冊商標之存在,而認定第三人符合『明知』之主觀要件,更加深商標權人濫用該款規定之情形,為避免過度保護註冊商標,並造成權利濫用之問題,爰予刪除。」準此,對於他人之「註冊商標」而未得商標權人同意,逕以該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商號名稱、網域名稱或其他表彰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致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者,即視為侵害商標權之情形,現行法已修正為以「著名商標」為必要,避免過度保護註冊商標,並造成權利濫用之問題。(三)次按依商標法施行細則第16條規定,商標法所稱之「著名」,指有客觀證據足以認定已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者。著名商標之認定,應就個案情況考量下列足資認定為著名之因素:1.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知悉或認識商標之程度。2.商標使用期間、範圍及地域。3.商標推廣之期間、範圍及地域。4.商標註冊、申請註冊之期間、範圍及地域。5.商標成功執行其權利之紀錄,特別指曾經行政或司法機關認定為著名之情形。6.商標之價值。7.其他足以認定著名商標或標章之因素。8.著名商標之判斷,應以中華民國境內,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為準(參照司法院釋字第104號解釋)。(四)原告主張其使用如附圖1所示商標之期間長、地域範圍廣,所代理及營運之線上遊戲深受消費者喜愛,銷售量極佳,且屢屢獲得相關獎項,平日亦積極參展宣傳,知名度已獲華人最大動漫及遊戲社群網站「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之肯定,又以世界最大搜尋網站Google輸入「松崗」關鍵字搜尋,原告公司為第一筆資訊,且大部分相關搜尋指向原告公司,再參諸被告松崗資產公司選擇向原告公司收購電腦書籍出版部門之情狀,足見上開商標為著名等情,固據提出原告公司官方網站之公司歷史沿革及榮耀紀錄網頁(本院卷(一)第42至44頁)、「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網頁(本院卷(一)第45、200至201、本院卷(二)第127至128頁頁)、維基百科網頁(本院卷第46至47頁)、Google搜尋網頁(本院卷第48頁)、參展照片(本院卷(一)第202至209頁)、獎項照片(本院卷(一)第213至232頁)等件為證,惟查:1.原告官方網站之公司歷史沿革及榮耀紀錄網頁乃原告單方面製作,自不足憑以認定附圖1商標為著名。原告雖提出獎項照片,證明其確實獲「SGMAward新時代獎」、「千禧GameStar遊戲選拔賽獎」等眾多優異獎項,惟該等獎項之選拔標準為何,均有未明,況該等獎項之獲取,並不足以證明附圖1商標在國內相關業界之排名、商業價值、消費者滿意度、市場占有率、行銷統計等,更無法證明系爭商標是否為相關消費者所普遍認知。2.原告雖主張其經「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收錄於其遊戲廠商之名詞資料庫,且原告在「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發布之新聞稿多達1千餘則等語,然「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收錄遊戲廠商於名詞資料庫之標準為何、編輯者為誰、是否僅收錄擁有著名商標之廠商,實不明確;而原告歷年在「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發布之新聞稿多達1千餘則之事實,至多僅能證明該事實本身,惟「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之知名度及瀏覽流量如何,上開原告發布多則新聞稿之事實是否足以推斷附圖1商標已為相關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仍未見相關證據連結其關聯性。3.維基百科係一個人人皆可編輯、修改、刪除之自由的百科全書,此有維基百科說明網頁可參(本院卷第125頁),是任何人既均可上網於維基百科自行編輯建立條目,原告條目係由何人基於何目的編輯,均有未明,自不足以原告之資訊為維基百科收錄,即認附圖1商標為著名商標。4.原告未證明Google係以瀏覽量決定搜尋結果之排名,縱認確實如此,則自於Google以「松崗」為關鍵字搜尋結果原告列名第一之事實,至多僅能證明各搜尋結果間之相對知名度,而無從證明排名第一之搜尋結果即為著名,是亦無法證明附圖1商標為著名商標。5.原告主張其向來積極參與國內外之各大電玩展覽,固提出前揭參展照片為憑,但此至多亦僅能證明該事實本身,至於原告積極參展結果,是否已使附圖1商標為相關消費者所普遍認知而成為著名商標,仍未有相關證據可資參佐。6.綜上,原告所提之證據,尚不足以證明附圖1商標已達相關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著名程度,從而,原告主張附圖1商標為著名商標,被告公司以該著名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或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而為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規定之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云云,因構成要件不符,自非可採。(五)原告雖又主張:縱認附圖1「松崗」商標非著名商標,被告公司於現行商標法修正前即以「松崗」為公司名稱特取部分,故同時有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明知為他人之註冊商標,而以該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商號名稱、網域名稱或其他表彰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致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視為商標權侵害情形,此並不以「著名商標」為要件云云。惟構成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之視為商標權侵害行為,須以「以該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商號名稱、網域名稱或其他表彰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與「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間有因果關係為前提,此觀諸法文本身即明。經查,原告於91年2月8日將電腦圖書出版及商業軟體銷售部門出售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前身文魁公司,並約定原告不再經營該部門同質之業務,但與遊戲軟體相關之業務不在此限;原告復於91年11月14日與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前身文魁公司簽訂授權書,約定將原告所有之如附圖2所示商標獨家授權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前身文魁公司使用,授權範圍限於電腦圖書出版與商業軟體經銷等情,業如前述為兩造所不爭執之事實。是早在被告公司以「松崗」為公司名稱前,其等已在原告授權下以附圖2所示之「松崗」商標經營原告公司出售之電腦圖書出版與商業軟體經銷業務,是縱認消費者確實混淆誤認原告與被告公司為同一或有所關聯,亦難論斷係因被告公司以「松崗」為公司名稱所致,或係被告公司使用附圖2「松崗」商標所致,觀諸原告自行提出之「YAHOO知識」網頁,其西元2005年(94年)4月25日之回答:「您講的應該是松崗電腦圖書有限公司,是由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所投資的,松崗電腦圖書有限公司主要是圖書出版,不過他們也有代理一些國外的GAME」,亦可知早在98年被告松崗資產公司、松崗國際公司及德育公司使用「松崗」為公司名稱前,即有人誤認原告公司與被告公司係同一或有關聯之公司。綜上,即便認消費者確有混淆誤認情事,亦難認與被告公司以「松崗」為公司名稱間有因果關係存在。(六)按公司名稱之目的在於識別交易主體,與其他企業相區別,並確保法律行為及權利義務歸屬之同一性,而商標主要功能則是表彰商品或服務來源,是公司名稱與商標兩者意義、功能並不相同,本不相互制限。惟當企業使用公司名稱經營業務,致公司名稱兼具表彰商品或服務來源之功能時,始因跨界兼具商標識別功能而與商標權有所扞格,而在符合法律規定要件之情形下,令公司命名自由對商標權退讓,將之擬制為視為商標權侵害。在本件情形,原告前將電腦圖書出版與商業軟體經銷業務出售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前身文魁公司,並授權文魁公司使用附圖2商標於上開業務,是被告公司使用附圖2「松崗」商標於該等商品或服務或為附圖1商標效力不及之商品或服務時,並不構成對原告附圖1「松崗」商標之侵害,此點應為原告所不爭,故於本件亦強調非主張被告有「於同一或類似商品、服務使用同一或類似商標」之侵害商標權行為。職是,被告使用「松崗」商標之「商標使用」行為,尚且不構成原告就附圖1商標之商標權侵害,則被告強度更低之使用「松崗」為公司名稱特取部分之「公司命名」行為,自更不宜「視為」因此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七)原告復主張被告以「松崗」為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係以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原告公司名稱及原告附圖1商標,為相同或類似之使用,致與原告營業或服務之設施或活動混淆,而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云云,惟原告未能證明「松崗」及附圖1商標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已如前述,且原告前將電腦圖書出版與商業軟體經銷業務出售予被告松崗資產公司前身文魁公司,並授權文魁公司使用附圖2「松崗」商標於上開業務,自己則以「松崗」商標經營電腦遊戲業務,顯然已自行將「電腦圖書出版與商業軟體經銷業務」、「電腦遊戲」區分為兩個不同之競爭市場,由兩造各自經營,則自難謂被告與原告係在同一市場競爭,而有不公平競爭之情事。(八)綜上,原告未能證明「松崗」為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公司名稱或著名商標,亦未能證明被告公司使用「松崗」為公司名稱特取部分與消費者混淆誤認結果間存在因果關係,從而,原告主張被告違反修正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等規定,而依修正後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前段、第3項、第71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第3項、第63條、公平交易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1條、第32條第1項、民法第19條、第28條、第185條第1項、第19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於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5  月  1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5  月  14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18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萬芳醫院上開衛教單係其任職85年新竹醫院期間所創作等語,復經比對萬芳醫院衛教單與新竹醫院「腿部靜脈高壓與靜脈曲張」文章,確實完全相同(見本院卷一第294頁、卷三第142頁),而新竹醫院「腿部靜脈高壓與靜脈曲張」文章之著作權人為原告,已如前述,被告復無法提出證據證明原告已將該文章之著作權讓與萬芳醫院,原告所為之舉證已推翻上開衛教單記載「市立萬芳醫院」有關著作權人為萬芳醫院之推定,自應認上開衛教單著作權亦屬原告所有。(2)再者,衛教單之目的雖為宣導醫療常識、衛生教育,但衛教單既非著作權法所列舉不得為著作權標的之著作,即難謂衛教單一律不受著作權法保護,被告黃慶琮製作事實伍文章時,應注意向萬芳醫院查證該衛教單內容是否為他人享有著作權之著作,竟疏未查證而予以抄襲,自有侵害他人著作權之過失存在。又按侵害他人著作權僅需客觀上有侵權之事實(即接觸及實質近似)、主觀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即為已足,對於是否認識所侵害之對象為何人並不影響侵權行為之成立,被告黃慶琮撰寫事實伍文章時確實有接觸他人著作,雖所接觸之著作上署名「市立萬芳醫院」而非「李相台」,然此並不影響被告黃慶琮接觸原告文章之事實及對原告著作權造成侵權之認定,被告以此辯稱其並無侵權之故意過失云云,尚不足取。(3)此外,事實伍之部落格係由訴外人黃○○所申請,有關黃○○上傳事實伍文章之過程,業據證人黃○○證稱:其開設早安台灣專業醫藥諮詢網,其本人或其工作人員會拜訪中部各大醫院醫師,經醫生同意後刊登醫生提供之文章,事實伍文章是其本人利用門診空檔時間去台中署立醫院拜訪黃慶琮醫師,其有告知黃慶琮醫師要將文章放在網站上,經黃慶琮醫師同意並交付事實伍文章紙本,其就將該文章逐字打字後放在上開網站上等語(見本院卷三第43至47頁),至於有關事實五網站上之照片如何而來,證人黃○○於本院時證稱:大頭照係黃慶琮醫生所提供,其會將所拜訪過的醫生照片留底,但文章不會留下來等語(見本院卷三第46至47頁),嗣經本院請其提供該照片到院,證人黃○○函覆本院稱:其在近60張照片中遍尋不著黃慶琮大頭照,此時發現事實上早安台灣專業醫藥諮詢網之醫生照片來源有二,一為醫生提供,一為經醫生同意後其自行至醫院網站下載,因大部分都是親自拜訪由醫生交付照片,故本件才會有這樣的印象,本件黃慶琮大頭照是親自去拜訪黃慶琮本人,經黃慶琮同意後其自臺中醫院網站下載等語(見本院卷三第67至68頁),致有關事實伍網站上黃慶琮大頭照如何而來之證詞前後不一,但對於事實伍文章確實為黃慶琮所提供一事,前後證詞並無二致,衡酌證人黃○○與兩造素無怨隙,當無甘冒偽證之風險而誣攀被告之動機與必要,況事實伍文章末尚記載「衛署臺中醫院胸腔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黃慶琮醫師」、「經歷: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主治項目:10缺血性心臟病...」、「門診時間...」、「黃醫師的著作...」等,由其內容可知該網站除文章外亦對被告黃慶琮之個人資料多有著墨,若該文章係黃○○未經同意自行上網擷取,實無於文末再為黃慶琮個人之介紹,益證證人黃○○所稱該文章係由黃慶琮所交付、經黃慶琮同意後刊登等證詞,洵堪可採,被告黃慶琮自應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4)至被告臺中醫院部分,該網站既非被告臺中醫院或其受僱人所架設,原告亦未提出其他證據證明被告臺中醫院與被告黃慶琮就事實五部份之侵權行為有何共同侵權可言,此部份即與被告臺中醫院無關,被告臺中醫院自無須與被告黃慶琮負連帶賠償責任。(四)被告等使用系爭著作之行為是否得主張合理使用?按著作之合理使用,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著作之利用是否合於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三條規定或其他合理使用之情形,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以為判斷之基準:一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二著作之性質。三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四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著作權法第65條第1、2項定有明文。經查,事實一至五著作性質雖為有關靜脈曲張之介紹,然事實一至四文章內容完全係將原告系爭著作擷取後拼貼重製而來,事實五文章則有一半篇幅與原告編碼伍文章內容相同,所利用之質、量在整個著作所占比例不低,而被告臺中醫院、黃慶琮與原告均從事治療靜脈曲張之業務,兩造間具有競爭關係,被告等將事實一至五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文章置於網站或部落格中,其文章下方分別有被告臺中醫院或被告黃慶琮之具名、聯絡資訊、學經歷介紹等,顯係藉由該等文章建立自己專業醫療形象及拓展其等於靜脈曲張領域之知名度,以招攬病患就診,證人陳○○亦證稱開通部落格係為了推動院方業務等語,足見被告等利用之目的仍有若干商業考量在內,此不因其將文章分類置於衛教資訊或衛教單章而受影響,又該等利用行為雖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影響不深,病患未必因該網站之內容即會選擇至被告處就醫,且系爭著作僅為事實型著作創作程度不高,其性質接近於衛教資訊而非學術或文學創作,然考量如何將專業難懂之醫療用語轉換為大眾均了解之語言,以達到衛教之目的,仍有原告運用智力之精神創作在內,若作者辛勤創作之衛教資訊均可以合理使用為由任由大眾複製轉載,日後恐無人願再就衛教資訊領域為創作,實非吾人之幸。經綜合審酌上開因素,應認被告等之行為並不構成著作之合理使用,是被告等以此辯稱其等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云云,委無足取。(五)原告本件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已罹於時效消滅?按第85條及第88條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2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有侵權行為時起,逾10年者亦同。著作權法第89條之1定有明文。條項所稱「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時起」之主觀「知」的條件,如係一次之加害行為,致他人於損害後尚不斷發生後續性之損害,該損害為屬不可分(質之累積),或為一侵害狀態之繼續延續者,應分別以被害人知悉損害程度呈現底定(損害顯在化)或不法侵害之行為終了時起算其時效(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48號判決參照)。經查,原告於100年10月3日上網瀏覽時,事實一至事實五之文章仍置於該網頁上等情,有原告所提之公證資料可佐(見本院卷一第94至124頁),足見該等網站於斯時仍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而被告並未舉證證明事實二至五之侵害行為至今業已終了,即無起算時效可言,至事實一之侵害行為,被告臺中醫院雖主張其已於99年間將網頁撤下,上開公證資料係奇摩或雅虎之歷史資料云云,然公證人就事實一所公證之網頁為http://www.taic.doh.gov.tw/main_secc.php?index=hygine_detail&id=164&no=a12&mid=69&pd=69&pid=69&sid=04,而「www.taic.doh.gov.tw」,此即為被告臺中醫院之網站,公證人既直接至臺中醫院網站瀏覽事實一文章,則被告辯稱該文章已於99年間撤下等語,尚不足採,而100年10月3日事實一文章既仍存在,則原告於102年10月14日提起本件請求,並未罹於請求權時效,是被告所為之時效抗辯洵屬無據。(六)本件損害賠償應如何計算?1、著作財產權部分:(1)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五百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第1、3項定有明文。本件被告等應對原告負侵害著作權之損害賠償責任,已如前述,而本件原告並非以系爭著作直接獲有利益,或以授權他人使用系爭著作收取權利金,是原告以其不易證明實際損害額,請求法院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賠償額,洵屬有據。(2)原告系爭著作遭他人非法重製並公開傳輸至網站上,原告自受有著作財產權遭侵害之損害,原告雖主張被告臺中醫院係超過600規模之大型醫院,其靜脈曲張之業務2年高達200例,以每例收費41,400元計算侵權所得頗鉅,且本件侵權侵害態樣較遠大於他案前例,比照他案賠償金額,則本件以一侵權事實請求70萬元之財產上損害賠償,尚屬合理云云。然查,原告係以系爭著作推廣宣傳原告靜脈曲張業務,並非以該著作本身作為「著作權商品」為營利,被告等使用系爭著作之方式亦同,而該著作雖可能若干影響病患就醫意願,然對於被告等因本件侵害行為致原告靜脈曲張業務受有多大下滑,或被告等因侵害原告系爭著作致其營收有多大增進,未見原告提出證據證明,且本件系爭著作刊登時間為93年間,惟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該文章對被告等業務之招攬有多大之幫助,實非無疑,況病患就診考量之因素,多數仍重在醫院或醫師之口碑及專業能力,網頁內容如何建置,並非病患選擇就醫之主要因素,是原告以被告臺中醫院之規模及靜脈曲張之業務量主張本件侵害行為應以一件70萬元計,並非妥適。再者,系爭著作其內容均為醫療上之既定知識,該文章之價值亦僅在衛教宣導上,文章本身並無任何學術性或文學性之價值可言,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使用系爭著作之行為固有違法性存在,且其利用之目的若干程度有招攬病患之意而不構成合理使用,然被告之利用方式亦有靜脈曲張病症衛教宣傳之目的,復佐以該等著作實際增加被告業務量之功效有限,本院經綜合審酌後,認原告所受之損害應以每一侵權行為6萬元為適當,逾此範圍之請求,應予駁回。至原告雖提出系爭著作遭侵害之調解或法院判決金額,主張賠償金額應在20萬元至80萬元不等,然他案之判決並無拘束本院之效力,況依原告所提與他人之和解資料所示,其中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他字第10744號被告賓特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80萬元和解、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營他字第105號及第106號被告奇美醫療財團法人柳營奇美醫院以60萬元和解、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他字第860號被告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及甘○○以60萬元和解、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14411號被告蕭○○、郭○○以80萬元和解、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2年度偵字第2573號被告台中慈濟醫院以60萬元和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許○○醫師以60萬元和解(見本院卷三第183至196頁),至今原告收受之和解金額已達400萬元,尚不包含法院判決之賠償金額,及現繫屬或尚未繫屬之侵權案件,若原告與被告臺中醫院收費相同,以「靜脈曲張閉合導管VNUS」單價收費41,400元計,則400萬元之賠償金相當於100例靜脈曲張手術,依被告臺中醫院之官方網站所載,此數量相當於臺中醫院1年之手術數量(見本院卷一第106頁),準此以觀,原告所受之賠償顯然過高,與系爭著作之價值顯不相當,有違損害賠償應填補被害人損害而非使被害人反而受有利益之法理未合,是原告上開主張,顯不足採。2、著作人格權部分:(1)按「著作人於著作之原件或其重製物上或於著作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其本名、別名或不具名之權利。著作人就其著作所生之衍生著作,亦有相同之權利。」、「著作人享有禁止他人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其著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致損害其名譽之權利。」著作權法第16條第1項、第17條定有明文,此即為著作人格權中之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不當修改權。又按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雖非財產上之損害,被害人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定有明文。另慰撫金之多寡,應斟酌雙方之身分、地位、資力與加害程度,及其他各種情形核定相當之數額,該金額是否相當,自應依實際加害情形與被害人所受之痛苦及雙方之身分、地位、經濟狀況等關係決定之(最高法院51年度台上字第223號判例意旨參照)。(2)原告雖主張被告等侵害其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不當修改權等語(見本院卷一第37頁、卷五第94頁),然事實一至五之文章,係擷取原告系爭著作段落切割拼湊而來,雖與原告系爭著作構成實質近似,然究非原告之著作原件或重製物,是被告等所為自無侵害原告姓名表示權可言。又原告雖主張被告等上開割裂著作之行為使其名譽受損等語,然被告等係將侵權文章刊登於與醫療有關之網站或部落格上,核其使用態樣並無貶損原告名譽之情形,亦未侵害原告禁止不當修改權。準此,原告請求被告等就侵害其著作人格權部分負非財產上損害賠償之責,自無可取。(七)原告請求被告等將判決書部分內容登報是否有據?1、按被害人得請求由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新聞紙、雜誌,著作權法第89條定有明文。觀其條文,未如同法第85條侵害著作人格權之民事責任明示以侵害著作人格權為限,應無排除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情形。又該條規定之立法意旨,係在維護權利人之信譽,並使消費者明瞭侵害著作財產權之情形,俾以避免遭受損害,而賦予被害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適當處分(最高法院101年度台簡上字第9號判決意旨參照)。此屬權利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處分,其方法及範圍如何方為適當,法院仍應參酌被害人之請求及其身份、地位、被害程度等各種情事而為裁量。且所謂適當之處分,應係指該處分在客觀上足以回復被害人之信譽且屬必要者而言(司法院釋字第656號參照)。2、查本件被告等雖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然本院衡酌全案情節,認為原告遭侵害之著作價值非高,被告等侵害原告著作之態樣雖有商業考量但絕大部分仍在衛教宣傳目的,是以本院所命之金錢賠償已足以填補或回復原告所受之損害,並無再命被告臺中醫院及被告黃慶琮將判決主文及侵權事實摘要刊登報紙之必要,是原告此部分之請求尚非有理,應予駁回。七、綜上所述,原告雖為系爭文章之著作人,且系爭文章除理由欄貳五(一)1所載文章外,其餘文章具有原創性,而事實一至五之文章係抄襲系爭著作,且該利用之行為不構成合理使用,本件原告之請求權亦未罹於時效,是被告等就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部分應負賠償責任,惟被告等並未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且原告請求將判決書部份內容登報並無必要,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民法第188條,請求被告如本判決主文第1至3項所示,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兩造雖分別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惟本判決所命給付之金額未逾50萬元,爰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第5款、第392條第2項規定,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至原告就敗訴部分所為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附,不予准許。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審酌後認對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附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389條第1項第5款、第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2  月  1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二庭法 官 蔡如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中  華  民  國  104 年  2  月  24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萬芳醫院上開衛教單係其任職85年新竹醫院期間所創作等語,復經比對萬芳醫院衛教單與新竹醫院「腿部靜脈高壓與靜脈曲張」文章,確實完全相同(見本院卷一第294頁、卷三第142頁),而新竹醫院「腿部靜脈高壓與靜脈曲張」文章之著作權人為原告,已如前述,被告復無法提出證據證明原告已將該文章之著作權讓與萬芳醫院,原告所為之舉證已推翻上開衛教單記載「市立萬芳醫院」有關著作權人為萬芳醫院之推定,自應認上開衛教單著作權亦屬原告所有。(2)再者,衛教單之目的雖為宣導醫療常識、衛生教育,但衛教單既非著作權法所列舉不得為著作權標的之著作,即難謂衛教單一律不受著作權法保護,被告黃慶琮製作事實伍文章時,應注意向萬芳醫院查證該衛教單內容是否為他人享有著作權之著作,竟疏未查證而予以抄襲,自有侵害他人著作權之過失存在。又按侵害他人著作權僅需客觀上有侵權之事實(即接觸及實質近似)、主觀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即為已足,對於是否認識所侵害之對象為何人並不影響侵權行為之成立,被告黃慶琮撰寫事實伍文章時確實有接觸他人著作,雖所接觸之著作上署名「市立萬芳醫院」而非「李相台」,然此並不影響被告黃慶琮接觸原告文章之事實及對原告著作權造成侵權之認定,被告以此辯稱其並無侵權之故意過失云云,尚不足取。(3)此外,事實伍之部落格係由訴外人黃○○所申請,有關黃○○上傳事實伍文章之過程,業據證人黃○○證稱:其開設早安台灣專業醫藥諮詢網,其本人或其工作人員會拜訪中部各大醫院醫師,經醫生同意後刊登醫生提供之文章,事實伍文章是其本人利用門診空檔時間去台中署立醫院拜訪黃慶琮醫師,其有告知黃慶琮醫師要將文章放在網站上,經黃慶琮醫師同意並交付事實伍文章紙本,其就將該文章逐字打字後放在上開網站上等語(見本院卷三第43至47頁),至於有關事實五網站上之照片如何而來,證人黃○○於本院時證稱:大頭照係黃慶琮醫生所提供,其會將所拜訪過的醫生照片留底,但文章不會留下來等語(見本院卷三第46至47頁),嗣經本院請其提供該照片到院,證人黃○○函覆本院稱:其在近60張照片中遍尋不著黃慶琮大頭照,此時發現事實上早安台灣專業醫藥諮詢網之醫生照片來源有二,一為醫生提供,一為經醫生同意後其自行至醫院網站下載,因大部分都是親自拜訪由醫生交付照片,故本件才會有這樣的印象,本件黃慶琮大頭照是親自去拜訪黃慶琮本人,經黃慶琮同意後其自臺中醫院網站下載等語(見本院卷三第67至68頁),致有關事實伍網站上黃慶琮大頭照如何而來之證詞前後不一,但對於事實伍文章確實為黃慶琮所提供一事,前後證詞並無二致,衡酌證人黃○○與兩造素無怨隙,當無甘冒偽證之風險而誣攀被告之動機與必要,況事實伍文章末尚記載「衛署臺中醫院胸腔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黃慶琮醫師」、「經歷: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主治項目:10缺血性心臟病...」、「門診時間...」、「黃醫師的著作...」等,由其內容可知該網站除文章外亦對被告黃慶琮之個人資料多有著墨,若該文章係黃○○未經同意自行上網擷取,實無於文末再為黃慶琮個人之介紹,益證證人黃○○所稱該文章係由黃慶琮所交付、經黃慶琮同意後刊登等證詞,洵堪可採,被告黃慶琮自應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4)至被告臺中醫院部分,該網站既非被告臺中醫院或其受僱人所架設,原告亦未提出其他證據證明被告臺中醫院與被告黃慶琮就事實五部份之侵權行為有何共同侵權可言,此部份即與被告臺中醫院無關,被告臺中醫院自無須與被告黃慶琮負連帶賠償責任。(四)被告等使用系爭著作之行為是否得主張合理使用?按著作之合理使用,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著作之利用是否合於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三條規定或其他合理使用之情形,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以為判斷之基準:一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二著作之性質。三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四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著作權法第65條第1、2項定有明文。經查,事實一至五著作性質雖為有關靜脈曲張之介紹,然事實一至四文章內容完全係將原告系爭著作擷取後拼貼重製而來,事實五文章則有一半篇幅與原告編碼伍文章內容相同,所利用之質、量在整個著作所占比例不低,而被告臺中醫院、黃慶琮與原告均從事治療靜脈曲張之業務,兩造間具有競爭關係,被告等將事實一至五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文章置於網站或部落格中,其文章下方分別有被告臺中醫院或被告黃慶琮之具名、聯絡資訊、學經歷介紹等,顯係藉由該等文章建立自己專業醫療形象及拓展其等於靜脈曲張領域之知名度,以招攬病患就診,證人陳○○亦證稱開通部落格係為了推動院方業務等語,足見被告等利用之目的仍有若干商業考量在內,此不因其將文章分類置於衛教資訊或衛教單章而受影響,又該等利用行為雖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影響不深,病患未必因該網站之內容即會選擇至被告處就醫,且系爭著作僅為事實型著作創作程度不高,其性質接近於衛教資訊而非學術或文學創作,然考量如何將專業難懂之醫療用語轉換為大眾均了解之語言,以達到衛教之目的,仍有原告運用智力之精神創作在內,若作者辛勤創作之衛教資訊均可以合理使用為由任由大眾複製轉載,日後恐無人願再就衛教資訊領域為創作,實非吾人之幸。經綜合審酌上開因素,應認被告等之行為並不構成著作之合理使用,是被告等以此辯稱其等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云云,委無足取。(五)原告本件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已罹於時效消滅?按第85條及第88條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2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有侵權行為時起,逾10年者亦同。著作權法第89條之1定有明文。條項所稱「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時起」之主觀「知」的條件,如係一次之加害行為,致他人於損害後尚不斷發生後續性之損害,該損害為屬不可分(質之累積),或為一侵害狀態之繼續延續者,應分別以被害人知悉損害程度呈現底定(損害顯在化)或不法侵害之行為終了時起算其時效(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48號判決參照)。經查,原告於100年10月3日上網瀏覽時,事實一至事實五之文章仍置於該網頁上等情,有原告所提之公證資料可佐(見本院卷一第94至124頁),足見該等網站於斯時仍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而被告並未舉證證明事實二至五之侵害行為至今業已終了,即無起算時效可言,至事實一之侵害行為,被告臺中醫院雖主張其已於99年間將網頁撤下,上開公證資料係奇摩或雅虎之歷史資料云云,然公證人就事實一所公證之網頁為http://www.taic.doh.gov.tw/main_secc.php?index=hygine_detail&id=164&no=a12&mid=69&pd=69&pid=69&sid=04,而「www.taic.doh.gov.tw」,此即為被告臺中醫院之網站,公證人既直接至臺中醫院網站瀏覽事實一文章,則被告辯稱該文章已於99年間撤下等語,尚不足採,而100年10月3日事實一文章既仍存在,則原告於102年10月14日提起本件請求,並未罹於請求權時效,是被告所為之時效抗辯洵屬無據。(六)本件損害賠償應如何計算?1、著作財產權部分:(1)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五百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第1、3項定有明文。本件被告等應對原告負侵害著作權之損害賠償責任,已如前述,而本件原告並非以系爭著作直接獲有利益,或以授權他人使用系爭著作收取權利金,是原告以其不易證明實際損害額,請求法院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賠償額,洵屬有據。(2)原告系爭著作遭他人非法重製並公開傳輸至網站上,原告自受有著作財產權遭侵害之損害,原告雖主張被告臺中醫院係超過600規模之大型醫院,其靜脈曲張之業務2年高達200例,以每例收費41,400元計算侵權所得頗鉅,且本件侵權侵害態樣較遠大於他案前例,比照他案賠償金額,則本件以一侵權事實請求70萬元之財產上損害賠償,尚屬合理云云。然查,原告係以系爭著作推廣宣傳原告靜脈曲張業務,並非以該著作本身作為「著作權商品」為營利,被告等使用系爭著作之方式亦同,而該著作雖可能若干影響病患就醫意願,然對於被告等因本件侵害行為致原告靜脈曲張業務受有多大下滑,或被告等因侵害原告系爭著作致其營收有多大增進,未見原告提出證據證明,且本件系爭著作刊登時間為93年間,惟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該文章對被告等業務之招攬有多大之幫助,實非無疑,況病患就診考量之因素,多數仍重在醫院或醫師之口碑及專業能力,網頁內容如何建置,並非病患選擇就醫之主要因素,是原告以被告臺中醫院之規模及靜脈曲張之業務量主張本件侵害行為應以一件70萬元計,並非妥適。再者,系爭著作其內容均為醫療上之既定知識,該文章之價值亦僅在衛教宣導上,文章本身並無任何學術性或文學性之價值可言,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使用系爭著作之行為固有違法性存在,且其利用之目的若干程度有招攬病患之意而不構成合理使用,然被告之利用方式亦有靜脈曲張病症衛教宣傳之目的,復佐以該等著作實際增加被告業務量之功效有限,本院經綜合審酌後,認原告所受之損害應以每一侵權行為6萬元為適當,逾此範圍之請求,應予駁回。至原告雖提出系爭著作遭侵害之調解或法院判決金額,主張賠償金額應在20萬元至80萬元不等,然他案之判決並無拘束本院之效力,況依原告所提與他人之和解資料所示,其中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他字第10744號被告賓特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80萬元和解、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營他字第105號及第106號被告奇美醫療財團法人柳營奇美醫院以60萬元和解、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他字第860號被告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及甘○○以60萬元和解、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14411號被告蕭○○、郭○○以80萬元和解、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2年度偵字第2573號被告台中慈濟醫院以60萬元和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許○○醫師以60萬元和解(見本院卷三第183至196頁),至今原告收受之和解金額已達400萬元,尚不包含法院判決之賠償金額,及現繫屬或尚未繫屬之侵權案件,若原告與被告臺中醫院收費相同,以「靜脈曲張閉合導管VNUS」單價收費41,400元計,則400萬元之賠償金相當於100例靜脈曲張手術,依被告臺中醫院之官方網站所載,此數量相當於臺中醫院1年之手術數量(見本院卷一第106頁),準此以觀,原告所受之賠償顯然過高,與系爭著作之價值顯不相當,有違損害賠償應填補被害人損害而非使被害人反而受有利益之法理未合,是原告上開主張,顯不足採。2、著作人格權部分:(1)按「著作人於著作之原件或其重製物上或於著作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其本名、別名或不具名之權利。著作人就其著作所生之衍生著作,亦有相同之權利。」、「著作人享有禁止他人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其著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致損害其名譽之權利。」著作權法第16條第1項、第17條定有明文,此即為著作人格權中之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不當修改權。又按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雖非財產上之損害,被害人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定有明文。另慰撫金之多寡,應斟酌雙方之身分、地位、資力與加害程度,及其他各種情形核定相當之數額,該金額是否相當,自應依實際加害情形與被害人所受之痛苦及雙方之身分、地位、經濟狀況等關係決定之(最高法院51年度台上字第223號判例意旨參照)。(2)原告雖主張被告等侵害其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不當修改權等語(見本院卷一第37頁、卷五第94頁),然事實一至五之文章,係擷取原告系爭著作段落切割拼湊而來,雖與原告系爭著作構成實質近似,然究非原告之著作原件或重製物,是被告等所為自無侵害原告姓名表示權可言。又原告雖主張被告等上開割裂著作之行為使其名譽受損等語,然被告等係將侵權文章刊登於與醫療有關之網站或部落格上,核其使用態樣並無貶損原告名譽之情形,亦未侵害原告禁止不當修改權。準此,原告請求被告等就侵害其著作人格權部分負非財產上損害賠償之責,自無可取。(七)原告請求被告等將判決書部分內容登報是否有據?1、按被害人得請求由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新聞紙、雜誌,著作權法第89條定有明文。觀其條文,未如同法第85條侵害著作人格權之民事責任明示以侵害著作人格權為限,應無排除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情形。又該條規定之立法意旨,係在維護權利人之信譽,並使消費者明瞭侵害著作財產權之情形,俾以避免遭受損害,而賦予被害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適當處分(最高法院101年度台簡上字第9號判決意旨參照)。此屬權利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處分,其方法及範圍如何方為適當,法院仍應參酌被害人之請求及其身份、地位、被害程度等各種情事而為裁量。且所謂適當之處分,應係指該處分在客觀上足以回復被害人之信譽且屬必要者而言(司法院釋字第656號參照)。2、查本件被告等雖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然本院衡酌全案情節,認為原告遭侵害之著作價值非高,被告等侵害原告著作之態樣雖有商業考量但絕大部分仍在衛教宣傳目的,是以本院所命之金錢賠償已足以填補或回復原告所受之損害,並無再命被告臺中醫院及被告黃慶琮將判決主文及侵權事實摘要刊登報紙之必要,是原告此部分之請求尚非有理,應予駁回。七、綜上所述,原告雖為系爭文章之著作人,且系爭文章除理由欄貳五(一)1所載文章外,其餘文章具有原創性,而事實一至五之文章係抄襲系爭著作,且該利用之行為不構成合理使用,本件原告之請求權亦未罹於時效,是被告等就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部分應負賠償責任,惟被告等並未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且原告請求將判決書部份內容登報並無必要,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民法第188條,請求被告如本判決主文第1至3項所示,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兩造雖分別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惟本判決所命給付之金額未逾50萬元,爰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第5款、第392條第2項規定,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至原告就敗訴部分所為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附,不予准許。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審酌後認對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附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389條第1項第5款、第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2  月  1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二庭法 官 蔡如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中  華  民  國  104 年  2  月  24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依證人0000證詞可知約96年,冠迪皮具廠即有為德國VolkswagenUP車款設計出「Citybox」(立體折疊式冰袋保護套)之經驗,此種折疊式保護套有種類型,除「Citybox」外,尚有「travelbox」」及「kidbox」。證人0000證詞所證明之時間點與VolkswagenUP車款推出始於2007年之時間點吻合,證言為可信。其次,依證人楊信勇之證詞,無論是兩造共同創作的系爭專利抑或是兩造另外為美商優派(ViewSonic)設計製造的7吋折疊式平版電腦保護套,因折疊而「自然」形成(意謂非經視覺效果設計)的形狀、區塊均是因應結構、功能上之要求而生,故系爭專利無創作性。2、系爭專利與系爭型號LT-128-F0381產品所揭露之保護套,皆為設有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之多功能保護裝置。如除去功能性設計,就外觀視覺性設計而言,倘僅將系爭專利「頂壁端規則排列的數個不同形狀的區域,數個區域之間形成有多條分隔槽」視為唯一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在外觀上不足以產生創新視覺性的設計效果。其次,系爭專利圖形係以矩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等數區塊之線條組成,該線條實際上為各不同形狀區塊間之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而達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之目的,其創作空間受限於展現特定功能之繪圖方式、受保護標的之尺寸等要求,造成表達方式之差異有限,難以顯示出作者之個性及獨特性,系爭專利圖形線條,僅係為展示分隔槽線之特定功能所組成,為技術思想之表達,而欲以此種相類似之技術原理製成折疊分隔槽線達成支撐功能之保護袋,均係由不同形狀區塊之分隔槽線條組成之圖形,難免造成相同或近似之結果即有思想與表達合一之情形。且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其所謂原創性之程度,不如專利法中所舉之發明、新型、新式樣等專利所要求之原創性程度(即新穎性)高。因此,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創作性。(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 1、系爭產品之保護套大致呈一袋體,正面及底座結合固定膠板,上膠板與底座膠板於上、下座之相應位置均嵌入外觀可見之磁塊。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雖皆為平板電腦保護套設計,以「普通消費者」觀點論,可自其上膠板、兩側支撐物與底座區塊之形狀、大小,參以金屬面積、擋片樣式及外觀可見之磁塊配置,輕易於選購時認定屬不同物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及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可輕易區別,就兩者於「形狀」、「花紋」與「色彩」之差異分述如下:(1)形狀:因擋片位置不同,使系爭專利圖2、3、4中大面積的    八邊形產生較扁狹,而系爭產品的八邊形部分卻因包含   長方形擋片呈現較寬大兩種不同的形狀。當消費者為立體摺疊後之圖4,其餘三角形與正方形等圖案收縮於內側,倘放上平板電腦擋於消費者面前,該些圖形與彼此間存在的間距即隱身於IPAD後方、更非視線所及,長方形擋片、露出的八邊形區域,系爭專利中央矩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寬,左右兩方對稱之三角形與八邊形之間距較窄,與系爭產品相反,兩者底板所承載之八邊形形狀上顯有不同。其次,兩者之三角形、三角形與矩形所夾之四邊形因夾角角度不同,其中四邊形頂端之傾斜角度以系爭產品者較大,係被告基於力學上之考量。系爭產品擋片面積大於系爭專利之擋片,因此為一高度較大之梯形,此種設計使得平板電腦於站立時重心穩固、不倒塌。系爭專利之擋片係一狹長之梯形,金屬logo以外僅存一淺薄之邊緣,當受力於平板電腦之重量時,定將翻倒。(2)花紋:   系爭專利之圖2、3、6,在線條上無車縫線的設計;而系爭產品卻以明亮色系的虛線強調該些圖形上的分隔槽線,用以指示消費者依分隔槽線折疊而成立體樣式以達成支撐攜帶式電子裝置之目的。其次,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任何紋路設計,然系爭產品卻因使用日本進口之PU鋪底、上方植絨特殊材料,細看有微顆粒的花紋。再者,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均無就金屬Logo、擋片等為花紋設計,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五金在式樣上呈現極細緻之紋理,至於擋片則選擇光滑的表面、並不使用顆粒或刮痕等特殊技法處理。(3)色彩:系爭專利之圖1至圖6就正面擋片、分隔槽線、各區塊圖形與背面封口部或是背板之色彩為何、表現技法等與系爭產品不同。被告以紡織技藝,染製成其他業者難以    仿傚之特殊色彩,目前成功開發的黑色、灰色、紅色、   白色及葡萄紫,系爭產品係以保護套整體採用同一深色  調為底色、搭配明亮色系的虛線車縫出各區塊,再置上 幾近透明之擋片與銀色Logo,色彩豐富多樣又能兼顧產品質感。2、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不構成視覺性設計整體近似,即無須進一步判斷系爭產品是否利用該新式樣之新穎特徵。因此,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原告主張系爭專利受侵害而請求被告連帶賠償且請求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為無理由。(三)被告係依契約出貨予宏碁公司,此為履行買賣契約給付標的物義務行為,並非侵權行為:2011年1月27日鴻海集團之富士康公司創新設計中心部門(下稱FID)員工要求被告協助將系爭產品推銷予被告盛達公司其他客戶,藉以擴展產品之市場占有率,被告為求慎重,更於同年4月5日再次確認FID有將此產品銷售給宏碁公司之意思,被告盛達公司方於同年5月26日,出售200件系爭產品。富士康集團之江宜景(DebbieChiang)於2010年12月23日,即以email知會被告依最新進度開始備料(含皮革及超纖兩種材質),至於皮革料部分之量產單需求數目則由呂軍甫於2011年4月5日促請本件被告「盡速簽回附檔合約及表格,以利進行客戶代碼之申請」之email可知,雙方意思表示合致之製造銷售授權範圍為:(1)對象為Acer即「宏碁公司」;(2)上開客戶下單「100k以上」均屬之。被告盛達公司生產系爭產品,係經原告之同意,被告盛達公司及其負責人張福相所為並未逾越契約所定範圍,依約出貨予宏碁公司,並非侵權行為。(四)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並無理由:1、系爭「多功能平板電腦保護套」雖係於99年9月15日,由被告盛達公司與FID以共同開發之名義進行交涉,惟因按FID之構想施作無法成功開發,故產品功能性修改設計及生產製造之核心技術事實上係由被告盛達公司之研發團隊階段性逐步完成,縱被告曾將系爭產品賣予他人,充其量僅有兩造間就銷售所得如何為利益分享之問題,並不構成損害賠償請求事由。2、被告張福相主觀上並無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盛達公司之成員與負責人張福相就原告將系爭設計圖據以申請新式樣專利,而0000持另紙修改完成之設計圖申請新型專利一事均不知情,被告於100年7月因獲悉原告就系爭平板電腦保護套產品曾向宏碁公司表示有所謂專利權爭議,即停止製造與銷售行為。3、被告有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即修正前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適用:雙方在共同開發系爭「平板電腦保護袋」之前,被告即於99年7月20日與冠迪皮具廠0000及該廠工程部人員製造出可側揹之具背帶IPAD立體保護套,其式樣與系爭產品極為近似,原告於同年12月13日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製造出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且已經完成製造或使用之必要準備,被告仍得依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本文主張先用權,故無侵犯原告之專利權。4、依100年度之同業利潤標準可知,本件涉及紡織品項目,其淨利僅有銷售金額百分之6。被告雖曾依原告之指示出貨予宏碁公司,其數量為200件,惟被告所支出之開發費用,包括模具製作及R.D費用即已達人民幣662,878元,而102年8月6日於臺灣銀行營業時間牌告匯率,賣出匯率4.958,折合新臺幣達3,286,549元,成本遠逾利得,又系爭產品出貨期間冠迪皮具廠仍繼續有若干開銷,如黃剛檢附辯證12相關單據,被告盛達公司亦在此段期間投入相當人力為系爭產品之開發,薪資總計841,000元,故原告亦不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2款主張損害賠償。(五)被告可主張抵銷,原告並無損害賠償數額可資主張:FID於100年4月13日開始至同年5月23日,以原告名義陸續向被告盛達公司購買系爭產品,原告本應於100年8月25日前付清之貨款,迄今僅支付部分,原告尚應支付299,476元,此部分可主張抵銷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於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著作權行為等
萬芳醫院上開衛教單係其任職85年新竹醫院期間所創作等語,復經比對萬芳醫院衛教單與新竹醫院「腿部靜脈高壓與靜脈曲張」文章,確實完全相同(見本院卷一第294頁、卷三第142頁),而新竹醫院「腿部靜脈高壓與靜脈曲張」文章之著作權人為原告,已如前述,被告復無法提出證據證明原告已將該文章之著作權讓與萬芳醫院,原告所為之舉證已推翻上開衛教單記載「市立萬芳醫院」有關著作權人為萬芳醫院之推定,自應認上開衛教單著作權亦屬原告所有。(2)再者,衛教單之目的雖為宣導醫療常識、衛生教育,但衛教單既非著作權法所列舉不得為著作權標的之著作,即難謂衛教單一律不受著作權法保護,被告黃慶琮製作事實伍文章時,應注意向萬芳醫院查證該衛教單內容是否為他人享有著作權之著作,竟疏未查證而予以抄襲,自有侵害他人著作權之過失存在。又按侵害他人著作權僅需客觀上有侵權之事實(即接觸及實質近似)、主觀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即為已足,對於是否認識所侵害之對象為何人並不影響侵權行為之成立,被告黃慶琮撰寫事實伍文章時確實有接觸他人著作,雖所接觸之著作上署名「市立萬芳醫院」而非「李相台」,然此並不影響被告黃慶琮接觸原告文章之事實及對原告著作權造成侵權之認定,被告以此辯稱其並無侵權之故意過失云云,尚不足取。(3)此外,事實伍之部落格係由訴外人黃○○所申請,有關黃○○上傳事實伍文章之過程,業據證人黃○○證稱:其開設早安台灣專業醫藥諮詢網,其本人或其工作人員會拜訪中部各大醫院醫師,經醫生同意後刊登醫生提供之文章,事實伍文章是其本人利用門診空檔時間去台中署立醫院拜訪黃慶琮醫師,其有告知黃慶琮醫師要將文章放在網站上,經黃慶琮醫師同意並交付事實伍文章紙本,其就將該文章逐字打字後放在上開網站上等語(見本院卷三第43至47頁),至於有關事實五網站上之照片如何而來,證人黃○○於本院時證稱:大頭照係黃慶琮醫生所提供,其會將所拜訪過的醫生照片留底,但文章不會留下來等語(見本院卷三第46至47頁),嗣經本院請其提供該照片到院,證人黃○○函覆本院稱:其在近60張照片中遍尋不著黃慶琮大頭照,此時發現事實上早安台灣專業醫藥諮詢網之醫生照片來源有二,一為醫生提供,一為經醫生同意後其自行至醫院網站下載,因大部分都是親自拜訪由醫生交付照片,故本件才會有這樣的印象,本件黃慶琮大頭照是親自去拜訪黃慶琮本人,經黃慶琮同意後其自臺中醫院網站下載等語(見本院卷三第67至68頁),致有關事實伍網站上黃慶琮大頭照如何而來之證詞前後不一,但對於事實伍文章確實為黃慶琮所提供一事,前後證詞並無二致,衡酌證人黃○○與兩造素無怨隙,當無甘冒偽證之風險而誣攀被告之動機與必要,況事實伍文章末尚記載「衛署臺中醫院胸腔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黃慶琮醫師」、「經歷: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主治項目:10缺血性心臟病...」、「門診時間...」、「黃醫師的著作...」等,由其內容可知該網站除文章外亦對被告黃慶琮之個人資料多有著墨,若該文章係黃○○未經同意自行上網擷取,實無於文末再為黃慶琮個人之介紹,益證證人黃○○所稱該文章係由黃慶琮所交付、經黃慶琮同意後刊登等證詞,洵堪可採,被告黃慶琮自應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4)至被告臺中醫院部分,該網站既非被告臺中醫院或其受僱人所架設,原告亦未提出其他證據證明被告臺中醫院與被告黃慶琮就事實五部份之侵權行為有何共同侵權可言,此部份即與被告臺中醫院無關,被告臺中醫院自無須與被告黃慶琮負連帶賠償責任。(四)被告等使用系爭著作之行為是否得主張合理使用?按著作之合理使用,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著作之利用是否合於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三條規定或其他合理使用之情形,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以為判斷之基準:一利用之目的及性質,包括係為商業目的或非營利教育目的。二著作之性質。三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占之比例。四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著作權法第65條第1、2項定有明文。經查,事實一至五著作性質雖為有關靜脈曲張之介紹,然事實一至四文章內容完全係將原告系爭著作擷取後拼貼重製而來,事實五文章則有一半篇幅與原告編碼伍文章內容相同,所利用之質、量在整個著作所占比例不低,而被告臺中醫院、黃慶琮與原告均從事治療靜脈曲張之業務,兩造間具有競爭關係,被告等將事實一至五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文章置於網站或部落格中,其文章下方分別有被告臺中醫院或被告黃慶琮之具名、聯絡資訊、學經歷介紹等,顯係藉由該等文章建立自己專業醫療形象及拓展其等於靜脈曲張領域之知名度,以招攬病患就診,證人陳○○亦證稱開通部落格係為了推動院方業務等語,足見被告等利用之目的仍有若干商業考量在內,此不因其將文章分類置於衛教資訊或衛教單章而受影響,又該等利用行為雖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影響不深,病患未必因該網站之內容即會選擇至被告處就醫,且系爭著作僅為事實型著作創作程度不高,其性質接近於衛教資訊而非學術或文學創作,然考量如何將專業難懂之醫療用語轉換為大眾均了解之語言,以達到衛教之目的,仍有原告運用智力之精神創作在內,若作者辛勤創作之衛教資訊均可以合理使用為由任由大眾複製轉載,日後恐無人願再就衛教資訊領域為創作,實非吾人之幸。經綜合審酌上開因素,應認被告等之行為並不構成著作之合理使用,是被告等以此辯稱其等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云云,委無足取。(五)原告本件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已罹於時效消滅?按第85條及第88條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2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有侵權行為時起,逾10年者亦同。著作權法第89條之1定有明文。條項所稱「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時起」之主觀「知」的條件,如係一次之加害行為,致他人於損害後尚不斷發生後續性之損害,該損害為屬不可分(質之累積),或為一侵害狀態之繼續延續者,應分別以被害人知悉損害程度呈現底定(損害顯在化)或不法侵害之行為終了時起算其時效(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48號判決參照)。經查,原告於100年10月3日上網瀏覽時,事實一至事實五之文章仍置於該網頁上等情,有原告所提之公證資料可佐(見本院卷一第94至124頁),足見該等網站於斯時仍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而被告並未舉證證明事實二至五之侵害行為至今業已終了,即無起算時效可言,至事實一之侵害行為,被告臺中醫院雖主張其已於99年間將網頁撤下,上開公證資料係奇摩或雅虎之歷史資料云云,然公證人就事實一所公證之網頁為http://www.taic.doh.gov.tw/main_secc.php?index=hygine_detail&id=164&no=a12&mid=69&pd=69&pid=69&sid=04,而「www.taic.doh.gov.tw」,此即為被告臺中醫院之網站,公證人既直接至臺中醫院網站瀏覽事實一文章,則被告辯稱該文章已於99年間撤下等語,尚不足採,而100年10月3日事實一文章既仍存在,則原告於102年10月14日提起本件請求,並未罹於請求權時效,是被告所為之時效抗辯洵屬無據。(六)本件損害賠償應如何計算?1、著作財產權部分:(1)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五百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第1、3項定有明文。本件被告等應對原告負侵害著作權之損害賠償責任,已如前述,而本件原告並非以系爭著作直接獲有利益,或以授權他人使用系爭著作收取權利金,是原告以其不易證明實際損害額,請求法院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賠償額,洵屬有據。(2)原告系爭著作遭他人非法重製並公開傳輸至網站上,原告自受有著作財產權遭侵害之損害,原告雖主張被告臺中醫院係超過600規模之大型醫院,其靜脈曲張之業務2年高達200例,以每例收費41,400元計算侵權所得頗鉅,且本件侵權侵害態樣較遠大於他案前例,比照他案賠償金額,則本件以一侵權事實請求70萬元之財產上損害賠償,尚屬合理云云。然查,原告係以系爭著作推廣宣傳原告靜脈曲張業務,並非以該著作本身作為「著作權商品」為營利,被告等使用系爭著作之方式亦同,而該著作雖可能若干影響病患就醫意願,然對於被告等因本件侵害行為致原告靜脈曲張業務受有多大下滑,或被告等因侵害原告系爭著作致其營收有多大增進,未見原告提出證據證明,且本件系爭著作刊登時間為93年間,惟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該文章對被告等業務之招攬有多大之幫助,實非無疑,況病患就診考量之因素,多數仍重在醫院或醫師之口碑及專業能力,網頁內容如何建置,並非病患選擇就醫之主要因素,是原告以被告臺中醫院之規模及靜脈曲張之業務量主張本件侵害行為應以一件70萬元計,並非妥適。再者,系爭著作其內容均為醫療上之既定知識,該文章之價值亦僅在衛教宣導上,文章本身並無任何學術性或文學性之價值可言,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使用系爭著作之行為固有違法性存在,且其利用之目的若干程度有招攬病患之意而不構成合理使用,然被告之利用方式亦有靜脈曲張病症衛教宣傳之目的,復佐以該等著作實際增加被告業務量之功效有限,本院經綜合審酌後,認原告所受之損害應以每一侵權行為6萬元為適當,逾此範圍之請求,應予駁回。至原告雖提出系爭著作遭侵害之調解或法院判決金額,主張賠償金額應在20萬元至80萬元不等,然他案之判決並無拘束本院之效力,況依原告所提與他人之和解資料所示,其中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他字第10744號被告賓特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80萬元和解、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營他字第105號及第106號被告奇美醫療財團法人柳營奇美醫院以60萬元和解、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他字第860號被告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及甘○○以60萬元和解、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第14411號被告蕭○○、郭○○以80萬元和解、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2年度偵字第2573號被告台中慈濟醫院以60萬元和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許○○醫師以60萬元和解(見本院卷三第183至196頁),至今原告收受之和解金額已達400萬元,尚不包含法院判決之賠償金額,及現繫屬或尚未繫屬之侵權案件,若原告與被告臺中醫院收費相同,以「靜脈曲張閉合導管VNUS」單價收費41,400元計,則400萬元之賠償金相當於100例靜脈曲張手術,依被告臺中醫院之官方網站所載,此數量相當於臺中醫院1年之手術數量(見本院卷一第106頁),準此以觀,原告所受之賠償顯然過高,與系爭著作之價值顯不相當,有違損害賠償應填補被害人損害而非使被害人反而受有利益之法理未合,是原告上開主張,顯不足採。2、著作人格權部分:(1)按「著作人於著作之原件或其重製物上或於著作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其本名、別名或不具名之權利。著作人就其著作所生之衍生著作,亦有相同之權利。」、「著作人享有禁止他人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其著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致損害其名譽之權利。」著作權法第16條第1項、第17條定有明文,此即為著作人格權中之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不當修改權。又按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雖非財產上之損害,被害人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定有明文。另慰撫金之多寡,應斟酌雙方之身分、地位、資力與加害程度,及其他各種情形核定相當之數額,該金額是否相當,自應依實際加害情形與被害人所受之痛苦及雙方之身分、地位、經濟狀況等關係決定之(最高法院51年度台上字第223號判例意旨參照)。(2)原告雖主張被告等侵害其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不當修改權等語(見本院卷一第37頁、卷五第94頁),然事實一至五之文章,係擷取原告系爭著作段落切割拼湊而來,雖與原告系爭著作構成實質近似,然究非原告之著作原件或重製物,是被告等所為自無侵害原告姓名表示權可言。又原告雖主張被告等上開割裂著作之行為使其名譽受損等語,然被告等係將侵權文章刊登於與醫療有關之網站或部落格上,核其使用態樣並無貶損原告名譽之情形,亦未侵害原告禁止不當修改權。準此,原告請求被告等就侵害其著作人格權部分負非財產上損害賠償之責,自無可取。(七)原告請求被告等將判決書部分內容登報是否有據?1、按被害人得請求由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全部或一部登載新聞紙、雜誌,著作權法第89條定有明文。觀其條文,未如同法第85條侵害著作人格權之民事責任明示以侵害著作人格權為限,應無排除著作財產權受侵害之情形。又該條規定之立法意旨,係在維護權利人之信譽,並使消費者明瞭侵害著作財產權之情形,俾以避免遭受損害,而賦予被害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適當處分(最高法院101年度台簡上字第9號判決意旨參照)。此屬權利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處分,其方法及範圍如何方為適當,法院仍應參酌被害人之請求及其身份、地位、被害程度等各種情事而為裁量。且所謂適當之處分,應係指該處分在客觀上足以回復被害人之信譽且屬必要者而言(司法院釋字第656號參照)。2、查本件被告等雖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然本院衡酌全案情節,認為原告遭侵害之著作價值非高,被告等侵害原告著作之態樣雖有商業考量但絕大部分仍在衛教宣傳目的,是以本院所命之金錢賠償已足以填補或回復原告所受之損害,並無再命被告臺中醫院及被告黃慶琮將判決主文及侵權事實摘要刊登報紙之必要,是原告此部分之請求尚非有理,應予駁回。七、綜上所述,原告雖為系爭文章之著作人,且系爭文章除理由欄貳五(一)1所載文章外,其餘文章具有原創性,而事實一至五之文章係抄襲系爭著作,且該利用之行為不構成合理使用,本件原告之請求權亦未罹於時效,是被告等就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部分應負賠償責任,惟被告等並未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且原告請求將判決書部份內容登報並無必要,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民法第188條,請求被告如本判決主文第1至3項所示,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兩造雖分別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惟本判決所命給付之金額未逾50萬元,爰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第5款、第392條第2項規定,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至原告就敗訴部分所為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附,不予准許。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審酌後認對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附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389條第1項第5款、第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2  月  1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二庭法 官 蔡如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中  華  民  國  104 年  2  月  24  日      書記官 邱于婷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
一、原告為註冊第165568號商標(下稱「據爭商標1」)、第165569號商標(下稱「據爭商標2」)以及註冊第177868號商標(下稱據爭商標3,以下據爭商標1、2、3合稱據爭商標)之商標權利人。據爭商標「台北101」、「TAIPEI101」等系列商標均以享譽國際的台北著名地標建築物為設計傳達意象及觀念,甚具獨特識別性,經原告長期廣泛推廣宣傳使用,已成為國人普遍認識熟悉且知名度及識別性極高的著名商標。被告前以「101名品會」或申請註冊第1717413號、第1717610號、第1733993號、第1742283號商標(以下合稱系爭商標),經原告提起異議後,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認定異議成立並撤銷註冊在案,嗣經訴願仍維持原處分。詎被告至遲於系爭商標經異議成立予以撤銷註冊時,應已明知系爭商標侵害據爭商標,竟繼續使用系爭商標於其經營網路拍賣、網路購物等網路交易平台之綜合性零售批發等服務,並註冊「101vip.com.tw」域名架設網站(下稱系爭域名),於該網站、Facebook等社群網站及平台使用系爭商標,並以「101名品會」作為帳號名稱(下稱社群帳號),利用數位影音、電子媒體及網路等媒介物為推廣宣傳,足使網路使用者得以認識並瞭解其瀏覽網站名稱及建置經營者,並為消費者辨認及識別該網站提供網路購物等服務來源之主要標識。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註冊第01388764號、第01614100號、第01614101號「我的美麗日記及圖」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一至三所示)之專用權人。原告為系爭商標及圖樣文字長期投入大量資力、心力,於國際及國內市場行銷多年,夙著盛譽,廣為消費者所知悉,具備高知名度,已為著名商標,「我的美麗日記」面膜系列產品為原告公司重要之品牌。詎被告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註冊商標(蓋被告曾於另件臺灣南投地方法院檢察署102年度偵字第957號〈下稱前案〉販售同一仿冒產品案件之「搜索扣押筆錄」中簽署),非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不得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或類似之商標圖樣,且不得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竟於民國(下同)102年10、11月間,在網路上向姓名年籍均不詳之人,以遠低於行情之價格,每盒新臺幣(下同)130元,購入仿冒面膜商品(下稱系爭產品)共計270盒,隨即在其經營之「黛安娜起舞會館」所承租之攤位上,以每盒189元之價格,售予不特定人牟利,共計售出100餘盒,嗣於102年11月22日為警方查獲並扣得系爭產品141盒又5片,此經臺灣南投地方法院檢察署103年度偵字第85號偵查起訴、臺灣南投地方法院103年度智易字第5號判處罪刑確定。為此,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01467224號如附圖所示「笑笑」圖樣文字註冊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提供餐飲服務,專用期間自100年8月1日起至110年7月31日止。被告林OO即笑笑飲食店之負責人,明知系爭商標已經原告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竟未經原告同意,擅自使用系爭商標之文字「笑笑」作為其商號名稱,而於桃園縣OO市OO里OO街91號開設「笑笑」日式居酒屋,並經營與原告營業項目相同之餐館、酒精飲料等餐飲服務,致消費者有混淆誤認之虞。經原告於101年5月30日委請律師發函通知被告請求停止使用上開行為,然被告僅將書寫有「笑笑」之招牌改為「笑一笑」,並更改商業名稱,與原告所有之系爭商標仍有高度近似,而侵害原告之商標權甚明。(二)原告為日本最大之連鎖居酒屋餐飲集團,設立於1983年,並於1999年1月即於日本開設第一家「笑笑」居酒屋。被告於開庭時自承曾於93年至94年間於日本停留半年,並居住於東京都豐島區巢鴨附近之親戚家中。而原告於94年11月間,在日本已開設394家「笑笑」居酒屋,且均設於車站附近,在與巢鴨車站僅相隔一站池袋車站,於東口、西口、東池袋亦設有三家「笑笑」居酒屋,以被告停留日本之時間不短,且池袋車站亦為東京都豐島區之交通樞紐,被告自巢鴨往返其他地區必會經過池袋車站。實難信其未於日本見過「笑笑」居酒屋,則被告於使用系爭「笑笑」商標為其餐飲店名稱前,即已知悉該名稱為原告之商標,仍執意為上開使用,並將系爭「笑笑」商標與「日式居酒屋」字樣以大型字體使用於其門口招牌,實難謂係基於不知情下善意先使用。(三)又被告雖於101年6月27日將其商號名稱更改為「笑一笑飲食店」,惟該商號名稱與系爭商標均有吸引消費者注意之「笑笑」字樣,該中文「一」字與「笑笑」二字緊密相連接,外觀上極不易區辨,且觀念、讀音予人印象相似,故相關消費者於觀察整體商標時,自易忽略該部分,而對「笑笑」部分字樣施以較高之注意及產生較深刻之印象,致使其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則被告商號所使用之「笑一笑」字樣與系爭商標仍構成高度近似而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且不論被告所使用者為「笑笑」或「笑一笑」,其看板、招牌與原告旗下之「笑笑」居酒屋之招牌同以紅色為底,「笑笑」字樣均為白色,且招牌上均註有「居酒屋」字樣,更易造成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四)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原告系爭商標之圖樣文字作為其商號名稱之一部分,並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4款,向被告請求50萬元之損害賠償。退步言之,若認被告係善意先使用「笑一笑」字樣作為其飲食店名稱,則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後段請求被告以同一比例及同一版面方式加註「本商號與日商‧OOOO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之笑笑商標無任何關係」或附加其他適當之區別標示。(五)並聲明:先位聲明:1.被告不得於其所開設之店面暨看板、廣告、招牌或其他任何表徵之行為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原告所有如原證1所示「笑笑」之圖樣文字之商標。2.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備位聲明:1.被告使用「笑一笑」之字樣於被告相同或類似之看板、廣告、招牌或其他任何表徵之行為上時,均應以同一比例及同一版面方式加註「本商號與日商‧摩天羅沙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之笑笑商標無任何關係」之字樣或附加其他適當之區別標示。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緣Choochoo、SnowWhite、BlueBird、Gamy、PinkRose、Cookie、Jewelry、RedHood等系列圖樣及「TheCat」圖樣(下稱系爭貓咪圖樣),係訴外人大韓民國商捷拓伊社(JetoyInc.下稱捷拓伊社)所創作,並屬我國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4款規定之美術著作,而捷拓伊社之負責人即訴外人金○○則為我國註冊第01446518號、第0144170號、第01572385號、第01441964號「JETOY」商標(以下合稱系爭商標,圖樣及權利期間如附圖一至四所示)之權利人。其等於民國99年5月1日即將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及系爭商標權專屬授權原告,並得以原告之名義就侵害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或系爭商標權之重製物或仿品進行查緝、採取必要之法律行動及為一切訴訟上之行為。(二)被告沛麗星國際有限公司(下稱沛麗星公司)自101年起即以雅虎奇摩拍賣帳號第Y5426895095號在新北市土城區以每件新臺幣(下同)49至399元不等之價格,公開販售侵害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及系爭商標權之仿品予不特定人士,經員警於101年3月23日查獲侵權仿品共計90件。是以,被告沛麗星公司業已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及商標權,應就原告所受之損害負賠償責任,且應依著作權法第89條及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99年9月12日施行之商標法(下稱修正前商標法)第64條之規定將判決書刊載於新聞紙。又被告李姵萱為被告沛麗星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應與被告沛麗星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89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3條第3項、第64條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三)損害賠償額:1、侵害著作財產權部分:被告沛麗星公司經營網路拍賣販售仿冒商品已有數年之久,販賣之數量已難以估算,原告實不易證明實際損害額,因被告沛麗星公司之侵權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之規定,向被告請求30萬元之損害賠償。2、侵害商標權部分:被告沛麗星公司販售侵權商品之標價分別有49元、199元及399元,取其中199元及399元之平均售價299元作為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零售單價(倘以49元10件、199元10件、399元70件之加權平均計算,其平均售價應為338元),且因被告沛麗星公司之侵權行為已行之有年,販售數量誠難估計,已如前述,故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向被告請求平均零售單價之1,000倍即299,000元之損害賠償。又原告經相當時日之經營所累積之高知名度與商譽,俱因被告沛麗星公司公然販售大量仿品之行為而受減損,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3項規定,向被告請求10萬元之商譽損害。(四)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699,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事實審民事判決書全部內容(包括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不小於20號字體分別登載於蘋果日報、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各1日。3、原告就第1項聲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0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3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3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之零",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
(一)緣Choochoo、SnowWhite、BlueBird、Gamy、PinkRose、Cookie、Jewelry、RedHood等系列圖樣及「TheCat」圖樣(下稱系爭貓咪圖樣),係訴外人大韓民國商捷拓伊社(JetoyInc.下稱捷拓伊社)所創作,並屬我國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4款規定之美術著作,而捷拓伊社之負責人即訴外人金○○則為我國註冊第01446518號、第0144170號、第01572385號、第01441964號「JETOY」商標(以下合稱系爭商標,圖樣及權利期間如附圖一至四所示)之權利人。其等於民國99年5月1日即將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及系爭商標權專屬授權原告,並得以原告之名義就侵害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或系爭商標權之重製物或仿品進行查緝、採取必要之法律行動及為一切訴訟上之行為。(二)被告沛麗星國際有限公司(下稱沛麗星公司)自101年起即以雅虎奇摩拍賣帳號第Y5426895095號在新北市土城區以每件新臺幣(下同)49至399元不等之價格,公開販售侵害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及系爭商標權之仿品予不特定人士,經員警於101年3月23日查獲侵權仿品共計90件。是以,被告沛麗星公司業已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及商標權,應就原告所受之損害負賠償責任,且應依著作權法第89條及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99年9月12日施行之商標法(下稱修正前商標法)第64條之規定將判決書刊載於新聞紙。又被告李姵萱為被告沛麗星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應與被告沛麗星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89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3條第3項、第64條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三)損害賠償額:1、侵害著作財產權部分:被告沛麗星公司經營網路拍賣販售仿冒商品已有數年之久,販賣之數量已難以估算,原告實不易證明實際損害額,因被告沛麗星公司之侵權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之規定,向被告請求30萬元之損害賠償。2、侵害商標權部分:被告沛麗星公司販售侵權商品之標價分別有49元、199元及399元,取其中199元及399元之平均售價299元作為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零售單價(倘以49元10件、199元10件、399元70件之加權平均計算,其平均售價應為338元),且因被告沛麗星公司之侵權行為已行之有年,販售數量誠難估計,已如前述,故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向被告請求平均零售單價之1,000倍即299,000元之損害賠償。又原告經相當時日之經營所累積之高知名度與商譽,俱因被告沛麗星公司公然販售大量仿品之行為而受減損,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3項規定,向被告請求10萬元之商譽損害。(四)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699,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事實審民事判決書全部內容(包括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不小於20號字體分別登載於蘋果日報、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各1日。3、原告就第1項聲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緣Choochoo、SnowWhite、BlueBird、Gamy、PinkRose、Cookie、Jewelry、RedHood等系列圖樣及「TheCat」圖樣(下稱系爭貓咪圖樣),係訴外人大韓民國商捷拓伊社(JetoyInc.下稱捷拓伊社)所創作,並屬我國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4款規定之美術著作,而捷拓伊社之負責人即訴外人金○○則為我國註冊第01446518號、第0144170號、第01572385號、第01441964號「JETOY」商標(以下合稱系爭商標,圖樣及權利期間如附圖一至四所示)之權利人。其等於民國99年5月1日即將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及系爭商標權專屬授權原告,並得以原告之名義就侵害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或系爭商標權之重製物或仿品進行查緝、採取必要之法律行動及為一切訴訟上之行為。(二)被告沛麗星國際有限公司(下稱沛麗星公司)自101年起即以雅虎奇摩拍賣帳號第Y5426895095號在新北市土城區以每件新臺幣(下同)49至399元不等之價格,公開販售侵害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及系爭商標權之仿品予不特定人士,經員警於101年3月23日查獲侵權仿品共計90件。是以,被告沛麗星公司業已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及商標權,應就原告所受之損害負賠償責任,且應依著作權法第89條及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99年9月12日施行之商標法(下稱修正前商標法)第64條之規定將判決書刊載於新聞紙。又被告李姵萱為被告沛麗星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應與被告沛麗星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89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3條第3項、第64條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三)損害賠償額:1、侵害著作財產權部分:被告沛麗星公司經營網路拍賣販售仿冒商品已有數年之久,販賣之數量已難以估算,原告實不易證明實際損害額,因被告沛麗星公司之侵權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之規定,向被告請求30萬元之損害賠償。2、侵害商標權部分:被告沛麗星公司販售侵權商品之標價分別有49元、199元及399元,取其中199元及399元之平均售價299元作為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零售單價(倘以49元10件、199元10件、399元70件之加權平均計算,其平均售價應為338元),且因被告沛麗星公司之侵權行為已行之有年,販售數量誠難估計,已如前述,故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向被告請求平均零售單價之1,000倍即299,000元之損害賠償。又原告經相當時日之經營所累積之高知名度與商譽,俱因被告沛麗星公司公然販售大量仿品之行為而受減損,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3項規定,向被告請求10萬元之商譽損害。(四)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699,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事實審民事判決書全部內容(包括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不小於20號字體分別登載於蘋果日報、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各1日。3、原告就第1項聲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緣Choochoo、SnowWhite、BlueBird、Gamy、PinkRose、Cookie、Jewelry、RedHood等系列圖樣及「TheCat」圖樣(下稱系爭貓咪圖樣),係訴外人大韓民國商捷拓伊社(JetoyInc.下稱捷拓伊社)所創作,並屬我國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4款規定之美術著作,而捷拓伊社之負責人即訴外人金○○則為我國註冊第01446518號、第0144170號、第01572385號、第01441964號「JETOY」商標(以下合稱系爭商標,圖樣及權利期間如附圖一至四所示)之權利人。其等於民國99年5月1日即將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及系爭商標權專屬授權原告,並得以原告之名義就侵害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或系爭商標權之重製物或仿品進行查緝、採取必要之法律行動及為一切訴訟上之行為。(二)被告沛麗星國際有限公司(下稱沛麗星公司)自101年起即以雅虎奇摩拍賣帳號第Y5426895095號在新北市土城區以每件新臺幣(下同)49至399元不等之價格,公開販售侵害系爭貓咪圖樣之著作財產權及系爭商標權之仿品予不特定人士,經員警於101年3月23日查獲侵權仿品共計90件。是以,被告沛麗星公司業已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及商標權,應就原告所受之損害負賠償責任,且應依著作權法第89條及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99年9月12日施行之商標法(下稱修正前商標法)第64條之規定將判決書刊載於新聞紙。又被告李姵萱為被告沛麗星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應與被告沛麗星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89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3條第3項、第64條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三)損害賠償額:1、侵害著作財產權部分:被告沛麗星公司經營網路拍賣販售仿冒商品已有數年之久,販賣之數量已難以估算,原告實不易證明實際損害額,因被告沛麗星公司之侵權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之規定,向被告請求30萬元之損害賠償。2、侵害商標權部分:被告沛麗星公司販售侵權商品之標價分別有49元、199元及399元,取其中199元及399元之平均售價299元作為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規定之零售單價(倘以49元10件、199元10件、399元70件之加權平均計算,其平均售價應為338元),且因被告沛麗星公司之侵權行為已行之有年,販售數量誠難估計,已如前述,故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向被告請求平均零售單價之1,000倍即299,000元之損害賠償。又原告經相當時日之經營所累積之高知名度與商譽,俱因被告沛麗星公司公然販售大量仿品之行為而受減損,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3項規定,向被告請求10萬元之商譽損害。(四)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699,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事實審民事判決書全部內容(包括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不小於20號字體分別登載於蘋果日報、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各1日。3、原告就第1項聲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專利權申請權歸屬
 (一)原告係AbGlider運動器材形狀之創作人  1.原告於西元(下同)2000年1月12日與○○○○○(0000  00000000,下簡稱○○○)、於1990年1月9日與○○ ○○○(000000000000,下簡稱○○)、於2008年7月1日與○○○○○○(00000000000000,下簡稱○○○)、於2012年6月4日與○○○○○○(000000000000000,下簡稱○○)等4人分別簽署保密與競業禁止契約(ConfidentialityandNon-CompetitionAgreement)或宣誓書(Affidavit),其4人為原告之職員,於保密與競業禁止契約第10.3條C項約定「不論任職期間或平日下班後,受僱人同意所有其構思之發明概念及專有資訊與任何專利,為被告之專有權利。」。依此,原告之職員在任職期間研發之技術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其所有權均歸原告所有,原告自為AbGlider運動器材(下稱系爭運動器材)技術之所有人。2.原告之職員○○於2010年1月6日將其所研發之系爭運動器材之基本原始構圖連同相關規格資訊,列為「ABArc」檔案,並以電子郵件之方式傳送予同樣為原告之職員○○○○○(MellissaHoover),後者旋即於同日將上開「AbArc」檔案上傳到訴外人芙瑞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芙瑞公司,其係原告先前合作過之下游代工廠商)之FTP上,請芙瑞公司自行下載後,再依該圖樣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3.原告內部亦有於2010年1月18日以電子郵件方式發函予其職員以分配職務,指示在○○將「Abarc」檔案上傳給代工者(即芙瑞公司)之後,各職員須完成測試結果與草案內容、發行影視產品、傳送樣品至買受人、確認產品名稱及附有警告標示之圖形規範表。4.芙瑞公司為原告先前合作之下游代工廠商,原告於2009年12月21日寄發電子信函方式,就系爭運動器材之委託代工之事,向芙瑞公司詢價,以確認其得否承作,原告於上開電子信函內,附上最初一紙系爭運動器材之基本原始構圖供芙瑞公司參考,請其先行以手工製造粗略樣品(handm-adesamples)。芙瑞公司於2010年1月6日作出樣品,經原告審視後,認為該樣品過大,遂請芙瑞公司修正,芙瑞公司於同年1月14日完成修正後樣品,並於同年1月15日將檔案之圖樣,寄給其下游廠商即訴外人相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相興公司)並為報價,相興公司於2010年1月18日回覆報價。5.由上開事證,可證明原告職員在任職期間所研發之技術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其所有權均歸原告所有。雙方約定就其等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原告所有。 (二)被告惡意抄襲系爭運動器材形狀:  原告提出下列間接證據,以證明被告惡意抄襲系爭運動器材 形狀,並據此申請系爭專利之事實: 1.原告自98年12月21日起即陸續對芙瑞公司提供系爭運動器 材關於「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之基礎形狀構圖,芙瑞公司依99年1月6日電子信函所附「ABArc」檔案內之圖樣,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上開時間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2.系爭專利及系爭運動器材,均係以「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為其基礎形狀之結合,自立體圖前   、後視圖、左、右側視圖、俯、仰視圖及仰視立體圖觀之,有二者高度、所佔據空間象限相同,「轉擺裝置」滑座坐墊尺寸、凹陷位置相同等情。  3.系爭運動器材以「底座裝置」等3個主要基礎形狀之結合   ,消費市場上並無出現其他相同或近似之運動器材。被告  除非有接觸、參與或接近原告連續提供其下游供應商系爭 運動器材圖樣之過程,其對外根本不可能憑空取得任何關於「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基礎形狀結合之創意。惟系爭專利在上開3個主要基礎形狀上,竟與系爭運動器材高度近似如此絕無僅有之巧合,益證被告確實係自其僱用人相興公司處得悉系爭運動器材技術之內容,加以抄襲而申請系爭專利。4.被告係不具工業設等專業背景之人: 系爭專利牽涉之專業擴及工業設計、結構、外觀美學設計等領域,然被告係畢業於私立榖保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下稱榖保家商)觀光事業科,參以同性質之私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必修科目表內容,可知被告所修習內容完全與工業設計、結構、外觀美學設計等專業領域無關,被告根本不具創作系爭專利之資格與能力。又被告抄襲原告所有系爭運動器材技術,將其向智慧局另行申請專利證書號第M386915號「多功能運動器材」新型專利,原告曾起訴請求確認原告為該新型專利之申請權人,鈞院101年度民專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指出:「被上訴人(即本件被告)在缺乏學歷背景、從未有任何類似發明或創作,僅以一張粗略之草圖即可以衍生創作一專利,而該專利所繪製之圖式甚至較草圖更為精細,其究竟如何創作,從未見被上訴人說明,而本院欲釐清被上訴人究竟如何創作本件專利,如何設計、透過何種程式繪圖等疑義,多次告知被上訴人訴訟代理人轉知被上訴人必須親自到場,或於開庭通知上註明務必親自到庭,惟被上訴人無正當理由均不到場,可知被上訴人對於如何創作系爭專利一節,除單純否認上訴人(即本件原告)之主張外,從未積極說明,亦迴避與證人之對質,此與一般專利權人勇於蒞庭說明設計過程,並接受他人對設計能力、創作過程、甚或專利之有效性等質疑者,顯不相同。」,足認系爭專利顯係由不具任何技術背景之被告惡意抄襲所致。5.被告係原告下游代工廠商相興公司之受僱人: 相興公司為芙瑞公司之下游廠商,其已於99年1月15日取得「ABArc」檔案內之圖樣,並於99年1月25日按圖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相興公司確實得悉系爭運動器材所有基礎形狀之結合。鈞院101年度民專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亦同樣認定。被告自96年10月19日起迄今,即受雇於相興公司擔任開發助理,基於兩者間密切關係之事實,足認被告為不具創作技術背景,根本係為相興公司之利益掛名申請系爭專利之人。 (三)本件請求權基礎:  系爭專利之基礎形狀既為原告所創作,原告始有資格成為系 爭專利之申請權人,被告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或其受僱人或繼承人,本無權申請系爭專利。詎被告竟以創作人之身分逕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排斥原告真正創作人地位,剝奪其申請系爭專利之正當機會,難謂原告在法律上地位(非系爭專利之申請權人)無不安之狀態存在。又最高行政法院89年度判字第1752號判決亦已明示,專利專責機關不得就事涉私權爭執專利申權人誰屬予以裁斷,而本件關於何人為系爭專利申請權人之私權爭議,必須透過民事法院之確認判決予以確定,自有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是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於法有據。(四)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構成近似1.「底座裝置」內呈「工」字狀之連桿部分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之「底座裝置」均略呈「工」字狀,但其中間之連桿不同,系爭專利成二平行向上弧凸狀;系爭運動器材則成單支向上弧凸狀訴。依智慧局「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雖有「二平行向上弧凸狀」及「單支向上弧凸狀」之區分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僅屬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2.「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 「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系爭專利為「T字狀凸肋」;而系爭運動器材則為「I字狀凸肋」。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 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雖有「T字狀凸肋」及「I字狀凸肋」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僅屬於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之外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雖有不同,然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  3.「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   「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系爭專利成一「蛇  頭狀」;系爭運動器材則呈「ㄑ字型左右對稱」。依專利 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 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雖有「蛇頭狀」及「ㄑ字型左右對稱」之分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僅屬於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之整體外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雖有不同,然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 (五)訴之聲明:如主文所示。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8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1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0 2",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係AbGlider運動器材形狀之創作人  1.原告於西元(下同)2000年1月12日與○○○○○(0000  00000000,下簡稱○○○)、於1990年1月9日與○○ ○○○(000000000000,下簡稱○○)、於2008年7月1日與○○○○○○(00000000000000,下簡稱○○○)、於2012年6月4日與○○○○○○(000000000000000,下簡稱○○)等4人分別簽署保密與競業禁止契約(ConfidentialityandNon-CompetitionAgreement)或宣誓書(Affidavit),其4人為原告之職員,於保密與競業禁止契約第10.3條C項約定「不論任職期間或平日下班後,受僱人同意所有其構思之發明概念及專有資訊與任何專利,為被告之專有權利。」。依此,原告之職員在任職期間研發之技術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其所有權均歸原告所有,原告自為AbGlider運動器材(下稱系爭運動器材)技術之所有人。2.原告之職員○○於2010年1月6日將其所研發之系爭運動器材之基本原始構圖連同相關規格資訊,列為「ABArc」檔案,並以電子郵件之方式傳送予同樣為原告之職員○○○○○(MellissaHoover),後者旋即於同日將上開「AbArc」檔案上傳到訴外人芙瑞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芙瑞公司,其係原告先前合作過之下游代工廠商)之FTP上,請芙瑞公司自行下載後,再依該圖樣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3.原告內部亦有於2010年1月18日以電子郵件方式發函予其職員以分配職務,指示在○○將「Abarc」檔案上傳給代工者(即芙瑞公司)之後,各職員須完成測試結果與草案內容、發行影視產品、傳送樣品至買受人、確認產品名稱及附有警告標示之圖形規範表。4.芙瑞公司為原告先前合作之下游代工廠商,原告於2009年12月21日寄發電子信函方式,就系爭運動器材之委託代工之事,向芙瑞公司詢價,以確認其得否承作,原告於上開電子信函內,附上最初一紙系爭運動器材之基本原始構圖供芙瑞公司參考,請其先行以手工製造粗略樣品(handm-adesamples)。芙瑞公司於2010年1月6日作出樣品,經原告審視後,認為該樣品過大,遂請芙瑞公司修正,芙瑞公司於同年1月14日完成修正後樣品,並於同年1月15日將檔案之圖樣,寄給其下游廠商即訴外人相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相興公司)並為報價,相興公司於2010年1月18日回覆報價。5.由上開事證,可證明原告職員在任職期間所研發之技術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其所有權均歸原告所有。雙方約定就其等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原告所有。 (二)被告惡意抄襲系爭運動器材形狀:  原告提出下列間接證據,以證明被告惡意抄襲系爭運動器材 形狀,並據此申請系爭專利之事實: 1.原告自98年12月21日起即陸續對芙瑞公司提供系爭運動器 材關於「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之基礎形狀構圖,芙瑞公司依99年1月6日電子信函所附「ABArc」檔案內之圖樣,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上開時間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2.系爭專利及系爭運動器材,均係以「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為其基礎形狀之結合,自立體圖前   、後視圖、左、右側視圖、俯、仰視圖及仰視立體圖觀之,有二者高度、所佔據空間象限相同,「轉擺裝置」滑座坐墊尺寸、凹陷位置相同等情。  3.系爭運動器材以「底座裝置」等3個主要基礎形狀之結合   ,消費市場上並無出現其他相同或近似之運動器材。被告  除非有接觸、參與或接近原告連續提供其下游供應商系爭 運動器材圖樣之過程,其對外根本不可能憑空取得任何關於「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基礎形狀結合之創意。惟系爭專利在上開3個主要基礎形狀上,竟與系爭運動器材高度近似如此絕無僅有之巧合,益證被告確實係自其僱用人相興公司處得悉系爭運動器材技術之內容,加以抄襲而申請系爭專利。4.被告係不具工業設等專業背景之人: 系爭專利牽涉之專業擴及工業設計、結構、外觀美學設計等領域,然被告係畢業於私立榖保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下稱榖保家商)觀光事業科,參以同性質之私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必修科目表內容,可知被告所修習內容完全與工業設計、結構、外觀美學設計等專業領域無關,被告根本不具創作系爭專利之資格與能力。又被告抄襲原告所有系爭運動器材技術,將其向智慧局另行申請專利證書號第M386915號「多功能運動器材」新型專利,原告曾起訴請求確認原告為該新型專利之申請權人,鈞院101年度民專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指出:「被上訴人(即本件被告)在缺乏學歷背景、從未有任何類似發明或創作,僅以一張粗略之草圖即可以衍生創作一專利,而該專利所繪製之圖式甚至較草圖更為精細,其究竟如何創作,從未見被上訴人說明,而本院欲釐清被上訴人究竟如何創作本件專利,如何設計、透過何種程式繪圖等疑義,多次告知被上訴人訴訟代理人轉知被上訴人必須親自到場,或於開庭通知上註明務必親自到庭,惟被上訴人無正當理由均不到場,可知被上訴人對於如何創作系爭專利一節,除單純否認上訴人(即本件原告)之主張外,從未積極說明,亦迴避與證人之對質,此與一般專利權人勇於蒞庭說明設計過程,並接受他人對設計能力、創作過程、甚或專利之有效性等質疑者,顯不相同。」,足認系爭專利顯係由不具任何技術背景之被告惡意抄襲所致。5.被告係原告下游代工廠商相興公司之受僱人: 相興公司為芙瑞公司之下游廠商,其已於99年1月15日取得「ABArc」檔案內之圖樣,並於99年1月25日按圖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相興公司確實得悉系爭運動器材所有基礎形狀之結合。鈞院101年度民專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亦同樣認定。被告自96年10月19日起迄今,即受雇於相興公司擔任開發助理,基於兩者間密切關係之事實,足認被告為不具創作技術背景,根本係為相興公司之利益掛名申請系爭專利之人。 (三)本件請求權基礎:  系爭專利之基礎形狀既為原告所創作,原告始有資格成為系 爭專利之申請權人,被告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或其受僱人或繼承人,本無權申請系爭專利。詎被告竟以創作人之身分逕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排斥原告真正創作人地位,剝奪其申請系爭專利之正當機會,難謂原告在法律上地位(非系爭專利之申請權人)無不安之狀態存在。又最高行政法院89年度判字第1752號判決亦已明示,專利專責機關不得就事涉私權爭執專利申權人誰屬予以裁斷,而本件關於何人為系爭專利申請權人之私權爭議,必須透過民事法院之確認判決予以確定,自有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是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於法有據。(四)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構成近似1.「底座裝置」內呈「工」字狀之連桿部分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之「底座裝置」均略呈「工」字狀,但其中間之連桿不同,系爭專利成二平行向上弧凸狀;系爭運動器材則成單支向上弧凸狀訴。依智慧局「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雖有「二平行向上弧凸狀」及「單支向上弧凸狀」之區分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僅屬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2.「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 「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系爭專利為「T字狀凸肋」;而系爭運動器材則為「I字狀凸肋」。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 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雖有「T字狀凸肋」及「I字狀凸肋」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僅屬於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之外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雖有不同,然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  3.「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   「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系爭專利成一「蛇  頭狀」;系爭運動器材則呈「ㄑ字型左右對稱」。依專利 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 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雖有「蛇頭狀」及「ㄑ字型左右對稱」之分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僅屬於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之整體外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雖有不同,然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 (五)訴之聲明:如主文所示。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7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5",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係AbGlider運動器材形狀之創作人  1.原告於西元(下同)2000年1月12日與○○○○○(0000  00000000,下簡稱○○○)、於1990年1月9日與○○ ○○○(000000000000,下簡稱○○)、於2008年7月1日與○○○○○○(00000000000000,下簡稱○○○)、於2012年6月4日與○○○○○○(000000000000000,下簡稱○○)等4人分別簽署保密與競業禁止契約(ConfidentialityandNon-CompetitionAgreement)或宣誓書(Affidavit),其4人為原告之職員,於保密與競業禁止契約第10.3條C項約定「不論任職期間或平日下班後,受僱人同意所有其構思之發明概念及專有資訊與任何專利,為被告之專有權利。」。依此,原告之職員在任職期間研發之技術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其所有權均歸原告所有,原告自為AbGlider運動器材(下稱系爭運動器材)技術之所有人。2.原告之職員○○於2010年1月6日將其所研發之系爭運動器材之基本原始構圖連同相關規格資訊,列為「ABArc」檔案,並以電子郵件之方式傳送予同樣為原告之職員○○○○○(MellissaHoover),後者旋即於同日將上開「AbArc」檔案上傳到訴外人芙瑞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芙瑞公司,其係原告先前合作過之下游代工廠商)之FTP上,請芙瑞公司自行下載後,再依該圖樣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3.原告內部亦有於2010年1月18日以電子郵件方式發函予其職員以分配職務,指示在○○將「Abarc」檔案上傳給代工者(即芙瑞公司)之後,各職員須完成測試結果與草案內容、發行影視產品、傳送樣品至買受人、確認產品名稱及附有警告標示之圖形規範表。4.芙瑞公司為原告先前合作之下游代工廠商,原告於2009年12月21日寄發電子信函方式,就系爭運動器材之委託代工之事,向芙瑞公司詢價,以確認其得否承作,原告於上開電子信函內,附上最初一紙系爭運動器材之基本原始構圖供芙瑞公司參考,請其先行以手工製造粗略樣品(handm-adesamples)。芙瑞公司於2010年1月6日作出樣品,經原告審視後,認為該樣品過大,遂請芙瑞公司修正,芙瑞公司於同年1月14日完成修正後樣品,並於同年1月15日將檔案之圖樣,寄給其下游廠商即訴外人相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相興公司)並為報價,相興公司於2010年1月18日回覆報價。5.由上開事證,可證明原告職員在任職期間所研發之技術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其所有權均歸原告所有。雙方約定就其等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原告所有。 (二)被告惡意抄襲系爭運動器材形狀:  原告提出下列間接證據,以證明被告惡意抄襲系爭運動器材 形狀,並據此申請系爭專利之事實: 1.原告自98年12月21日起即陸續對芙瑞公司提供系爭運動器 材關於「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之基礎形狀構圖,芙瑞公司依99年1月6日電子信函所附「ABArc」檔案內之圖樣,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上開時間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2.系爭專利及系爭運動器材,均係以「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為其基礎形狀之結合,自立體圖前   、後視圖、左、右側視圖、俯、仰視圖及仰視立體圖觀之,有二者高度、所佔據空間象限相同,「轉擺裝置」滑座坐墊尺寸、凹陷位置相同等情。  3.系爭運動器材以「底座裝置」等3個主要基礎形狀之結合   ,消費市場上並無出現其他相同或近似之運動器材。被告  除非有接觸、參與或接近原告連續提供其下游供應商系爭 運動器材圖樣之過程,其對外根本不可能憑空取得任何關於「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基礎形狀結合之創意。惟系爭專利在上開3個主要基礎形狀上,竟與系爭運動器材高度近似如此絕無僅有之巧合,益證被告確實係自其僱用人相興公司處得悉系爭運動器材技術之內容,加以抄襲而申請系爭專利。4.被告係不具工業設等專業背景之人: 系爭專利牽涉之專業擴及工業設計、結構、外觀美學設計等領域,然被告係畢業於私立榖保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下稱榖保家商)觀光事業科,參以同性質之私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必修科目表內容,可知被告所修習內容完全與工業設計、結構、外觀美學設計等專業領域無關,被告根本不具創作系爭專利之資格與能力。又被告抄襲原告所有系爭運動器材技術,將其向智慧局另行申請專利證書號第M386915號「多功能運動器材」新型專利,原告曾起訴請求確認原告為該新型專利之申請權人,鈞院101年度民專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指出:「被上訴人(即本件被告)在缺乏學歷背景、從未有任何類似發明或創作,僅以一張粗略之草圖即可以衍生創作一專利,而該專利所繪製之圖式甚至較草圖更為精細,其究竟如何創作,從未見被上訴人說明,而本院欲釐清被上訴人究竟如何創作本件專利,如何設計、透過何種程式繪圖等疑義,多次告知被上訴人訴訟代理人轉知被上訴人必須親自到場,或於開庭通知上註明務必親自到庭,惟被上訴人無正當理由均不到場,可知被上訴人對於如何創作系爭專利一節,除單純否認上訴人(即本件原告)之主張外,從未積極說明,亦迴避與證人之對質,此與一般專利權人勇於蒞庭說明設計過程,並接受他人對設計能力、創作過程、甚或專利之有效性等質疑者,顯不相同。」,足認系爭專利顯係由不具任何技術背景之被告惡意抄襲所致。5.被告係原告下游代工廠商相興公司之受僱人: 相興公司為芙瑞公司之下游廠商,其已於99年1月15日取得「ABArc」檔案內之圖樣,並於99年1月25日按圖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相興公司確實得悉系爭運動器材所有基礎形狀之結合。鈞院101年度民專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亦同樣認定。被告自96年10月19日起迄今,即受雇於相興公司擔任開發助理,基於兩者間密切關係之事實,足認被告為不具創作技術背景,根本係為相興公司之利益掛名申請系爭專利之人。 (三)本件請求權基礎:  系爭專利之基礎形狀既為原告所創作,原告始有資格成為系 爭專利之申請權人,被告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或其受僱人或繼承人,本無權申請系爭專利。詎被告竟以創作人之身分逕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排斥原告真正創作人地位,剝奪其申請系爭專利之正當機會,難謂原告在法律上地位(非系爭專利之申請權人)無不安之狀態存在。又最高行政法院89年度判字第1752號判決亦已明示,專利專責機關不得就事涉私權爭執專利申權人誰屬予以裁斷,而本件關於何人為系爭專利申請權人之私權爭議,必須透過民事法院之確認判決予以確定,自有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是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於法有據。(四)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構成近似1.「底座裝置」內呈「工」字狀之連桿部分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之「底座裝置」均略呈「工」字狀,但其中間之連桿不同,系爭專利成二平行向上弧凸狀;系爭運動器材則成單支向上弧凸狀訴。依智慧局「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雖有「二平行向上弧凸狀」及「單支向上弧凸狀」之區分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僅屬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2.「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 「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系爭專利為「T字狀凸肋」;而系爭運動器材則為「I字狀凸肋」。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 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雖有「T字狀凸肋」及「I字狀凸肋」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僅屬於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之外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雖有不同,然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  3.「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   「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系爭專利成一「蛇  頭狀」;系爭運動器材則呈「ㄑ字型左右對稱」。依專利 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 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雖有「蛇頭狀」及「ㄑ字型左右對稱」之分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僅屬於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之整體外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雖有不同,然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 (五)訴之聲明:如主文所示。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AbGlider運動器材形狀之創作人  1.原告於西元(下同)2000年1月12日與○○○○○(0000  00000000,下簡稱○○○)、於1990年1月9日與○○ ○○○(000000000000,下簡稱○○)、於2008年7月1日與○○○○○○(00000000000000,下簡稱○○○)、於2012年6月4日與○○○○○○(000000000000000,下簡稱○○)等4人分別簽署保密與競業禁止契約(ConfidentialityandNon-CompetitionAgreement)或宣誓書(Affidavit),其4人為原告之職員,於保密與競業禁止契約第10.3條C項約定「不論任職期間或平日下班後,受僱人同意所有其構思之發明概念及專有資訊與任何專利,為被告之專有權利。」。依此,原告之職員在任職期間研發之技術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其所有權均歸原告所有,原告自為AbGlider運動器材(下稱系爭運動器材)技術之所有人。2.原告之職員○○於2010年1月6日將其所研發之系爭運動器材之基本原始構圖連同相關規格資訊,列為「ABArc」檔案,並以電子郵件之方式傳送予同樣為原告之職員○○○○○(MellissaHoover),後者旋即於同日將上開「AbArc」檔案上傳到訴外人芙瑞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芙瑞公司,其係原告先前合作過之下游代工廠商)之FTP上,請芙瑞公司自行下載後,再依該圖樣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3.原告內部亦有於2010年1月18日以電子郵件方式發函予其職員以分配職務,指示在○○將「Abarc」檔案上傳給代工者(即芙瑞公司)之後,各職員須完成測試結果與草案內容、發行影視產品、傳送樣品至買受人、確認產品名稱及附有警告標示之圖形規範表。4.芙瑞公司為原告先前合作之下游代工廠商,原告於2009年12月21日寄發電子信函方式,就系爭運動器材之委託代工之事,向芙瑞公司詢價,以確認其得否承作,原告於上開電子信函內,附上最初一紙系爭運動器材之基本原始構圖供芙瑞公司參考,請其先行以手工製造粗略樣品(handm-adesamples)。芙瑞公司於2010年1月6日作出樣品,經原告審視後,認為該樣品過大,遂請芙瑞公司修正,芙瑞公司於同年1月14日完成修正後樣品,並於同年1月15日將檔案之圖樣,寄給其下游廠商即訴外人相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相興公司)並為報價,相興公司於2010年1月18日回覆報價。5.由上開事證,可證明原告職員在任職期間所研發之技術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其所有權均歸原告所有。雙方約定就其等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原告所有。 (二)被告惡意抄襲系爭運動器材形狀:  原告提出下列間接證據,以證明被告惡意抄襲系爭運動器材 形狀,並據此申請系爭專利之事實: 1.原告自98年12月21日起即陸續對芙瑞公司提供系爭運動器 材關於「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之基礎形狀構圖,芙瑞公司依99年1月6日電子信函所附「ABArc」檔案內之圖樣,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上開時間均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2.系爭專利及系爭運動器材,均係以「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為其基礎形狀之結合,自立體圖前   、後視圖、左、右側視圖、俯、仰視圖及仰視立體圖觀之,有二者高度、所佔據空間象限相同,「轉擺裝置」滑座坐墊尺寸、凹陷位置相同等情。  3.系爭運動器材以「底座裝置」等3個主要基礎形狀之結合   ,消費市場上並無出現其他相同或近似之運動器材。被告  除非有接觸、參與或接近原告連續提供其下游供應商系爭 運動器材圖樣之過程,其對外根本不可能憑空取得任何關於「底座裝置」、「轉擺裝置」及「扶手裝置」基礎形狀結合之創意。惟系爭專利在上開3個主要基礎形狀上,竟與系爭運動器材高度近似如此絕無僅有之巧合,益證被告確實係自其僱用人相興公司處得悉系爭運動器材技術之內容,加以抄襲而申請系爭專利。4.被告係不具工業設等專業背景之人: 系爭專利牽涉之專業擴及工業設計、結構、外觀美學設計等領域,然被告係畢業於私立榖保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下稱榖保家商)觀光事業科,參以同性質之私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必修科目表內容,可知被告所修習內容完全與工業設計、結構、外觀美學設計等專業領域無關,被告根本不具創作系爭專利之資格與能力。又被告抄襲原告所有系爭運動器材技術,將其向智慧局另行申請專利證書號第M386915號「多功能運動器材」新型專利,原告曾起訴請求確認原告為該新型專利之申請權人,鈞院101年度民專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指出:「被上訴人(即本件被告)在缺乏學歷背景、從未有任何類似發明或創作,僅以一張粗略之草圖即可以衍生創作一專利,而該專利所繪製之圖式甚至較草圖更為精細,其究竟如何創作,從未見被上訴人說明,而本院欲釐清被上訴人究竟如何創作本件專利,如何設計、透過何種程式繪圖等疑義,多次告知被上訴人訴訟代理人轉知被上訴人必須親自到場,或於開庭通知上註明務必親自到庭,惟被上訴人無正當理由均不到場,可知被上訴人對於如何創作系爭專利一節,除單純否認上訴人(即本件原告)之主張外,從未積極說明,亦迴避與證人之對質,此與一般專利權人勇於蒞庭說明設計過程,並接受他人對設計能力、創作過程、甚或專利之有效性等質疑者,顯不相同。」,足認系爭專利顯係由不具任何技術背景之被告惡意抄襲所致。5.被告係原告下游代工廠商相興公司之受僱人: 相興公司為芙瑞公司之下游廠商,其已於99年1月15日取得「ABArc」檔案內之圖樣,並於99年1月25日按圖完成系爭運動器材之手工樣品,相興公司確實得悉系爭運動器材所有基礎形狀之結合。鈞院101年度民專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亦同樣認定。被告自96年10月19日起迄今,即受雇於相興公司擔任開發助理,基於兩者間密切關係之事實,足認被告為不具創作技術背景,根本係為相興公司之利益掛名申請系爭專利之人。 (三)本件請求權基礎:  系爭專利之基礎形狀既為原告所創作,原告始有資格成為系 爭專利之申請權人,被告非系爭專利之創作人或其受僱人或繼承人,本無權申請系爭專利。詎被告竟以創作人之身分逕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排斥原告真正創作人地位,剝奪其申請系爭專利之正當機會,難謂原告在法律上地位(非系爭專利之申請權人)無不安之狀態存在。又最高行政法院89年度判字第1752號判決亦已明示,專利專責機關不得就事涉私權爭執專利申權人誰屬予以裁斷,而本件關於何人為系爭專利申請權人之私權爭議,必須透過民事法院之確認判決予以確定,自有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是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於法有據。(四)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構成近似1.「底座裝置」內呈「工」字狀之連桿部分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之「底座裝置」均略呈「工」字狀,但其中間之連桿不同,系爭專利成二平行向上弧凸狀;系爭運動器材則成單支向上弧凸狀訴。依智慧局「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雖有「二平行向上弧凸狀」及「單支向上弧凸狀」之區分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僅屬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底座裝置」之中間連桿部分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2.「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 「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系爭專利為「T字狀凸肋」;而系爭運動器材則為「I字狀凸肋」。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新式樣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 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雖有「T字狀凸肋」及「I字狀凸肋」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僅屬於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之外觀,其中「轉擺裝置」之跪墊表面形狀之部分雖有不同,然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  3.「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   「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系爭專利成一「蛇  頭狀」;系爭運動器材則呈「ㄑ字型左右對稱」。依專利 侵害鑑定要點內關於「關於新式樣專利侵害之鑑定原則」之比對、判斷內容,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仍構成近似:(1)比對整體設計(designasawhole) 依系爭專利之圖面所揭露之整體設計,與系爭運動器材之整體設計為對象進行比對時,兩者均為由「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運動器材。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在「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雖有「蛇頭狀」及「ㄑ字型左右對稱」之分而略有不同,但其僅為細微之局部差異,並不影響兩者在整體視覺上之一致性。(2)綜合判斷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之主要部位設計特徵,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形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僅屬於極次要細微之設計特徵,以整體視覺性之設計效果統合觀之,並無礙兩者構成近似之判定。(3)以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 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無論從視覺正面或使用狀態觀之,其吸引普通消費者於選購或使用商品時所注意之售點(matterofconcern),均在「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所構成之整體外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並非特殊設計,非消費者注意之焦點,完全不會引起消費者之注意。(4)肉眼直觀、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比對、判斷 通常消費者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系爭專利與系爭運動器材兩者,其所比對、判斷之視覺印象形狀均為「底座裝置」、「轉擺裝置」、「扶手裝置」之整體外觀,其中「扶手裝置」之把手輪廓曲線之部分雖有不同,然僅係肉眼微觀之差異,不足以作為判斷兩者是否構成近似之依據。以普通消費者視覺印象經驗,在同時同地及異時異地以肉眼觀察,均會認定兩者為近似之設計。 (五)訴之聲明:如主文所示。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78年5月9日以「巧口CHIAOKUO」商標,指定使用於商標法施行細則第49條第24類「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等商品,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註冊商標,經智慧局審查,核准為註冊第497652號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附圖所示),商標專用期限至106年10月15日。經查,被告曾於97年10月16日以「巧口黃金餅」商標,申請註冊案號第97047824號、第97047825號、第7047826號、第7047827號,經智慧局於98年12月間駁回申請,詎被告仍繼續使用「巧口」二字於商店招牌、產品之包裝以及廣告型錄,並於網路上架設網頁繼續使用而以「巧口」為商品、服務及商號名稱之一部,販售與原告系爭商標及專用類別相同或類似之蛋糕、黃金餅、牛軋糖、鳳梨酥、蛋黃酥等商品。原告於99年2月3日以存證信函要求被告停止侵權行為,被告置若罔聞,並於同年月9日將商號名稱由原「巧口西點麵包店」變更為「巧口藝術蛋糕坊」,原告再次於同年4月10日以臺中北屯郵局第782號存證信函要求被告停止所有相關之侵權行為,惟仍未獲被告理會,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2項、第62條第2款、第63條第1項第3款及第64條等規定提起本訴訟。(二)被告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權:1.原告於知名之雅虎網站,鍵入「巧口」二字後尚未搜尋前,馬上出現「巧口藝術蛋糕」為首要入口網頁,原告之網頁尚排第四順位,及至今日,仍復如此,進入被告入口網頁後,前五至六頁均由被告之網頁所佔滿,且由其他網頁之內容可知消費者均以「巧口」為被告之代名詞,依修正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3款及第61條第1、2項之規定,已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事實。2.被告先申請商標註冊不成,又向智慧局聲請廢止原告商標亦不成立,卻繼續侵權行為,將原商號名稱「巧口西點麵包店」,變更為「巧口藝術蛋糕坊」,被告未經原告同意且明知原告為系爭商標之專用權人,而以系爭商標中之「巧口」作為商號名稱並經營相同或類似之商品和服務,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已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是以,被告變更商號之行為,當為另一個獨立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其侵害應予除去。從而,原告請求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巧口」作為其商號名稱,並應向新北市政府辦理商號名稱變更登記,為有理由。3.被告曾於97年10月16日申請「巧口黃金餅」商標,經智慧局以指定使用之商品相同或類似,易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有修正前商標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事由而為核駁之處分,被告於98年12月8日前,容或能解釋不知有系爭商標之存在,惟自智慧局作成前開核駁處分並送達被告之日起,被告已自「善意」轉為「惡意」,且被告為銷售其黃金餅、牛軋糖、鳳梨酥、蛋黃酥等類似商品,將該等商品包裝外盒及店面招牌、宣傳單、廣告單上,使用與系爭商標近似之「巧口」商標圖樣,被告為使其商標圖樣具有顯著性效果,在其網頁廣告上放大「巧口藝術蛋糕坊」之「巧口」二字,被告將上揭商標圖樣在市場交易上作為商標使用,不符合依修正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善意」及「非作為商標使用」等要件,故被告不得再主張修正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之免責規定。(三)被告以原告從未生產販售糕餅、糖果等產品,而依修正前商標法第57條第1項第2款規定申請廢止系爭商標部分,依本院101年度刑智上易字第4號刑事判決意旨,縱使原告從未生產販售糕餅、糖果等產品,依被告所販售之商品,仍與原告所販售之商品為「類似商品」,無論日後被告申請廢止系爭商標使用在部分商品是否有理由,都不影響被告已侵害系爭商標權之事實,亦無礙於原告行使侵害排除請求權及損害賠償請求權。(四)爰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巧口」作為其商號名稱,並應向新北市政府辦理商號名稱變更登記。3.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及主文全文以五號黑體字刊登於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之全國版1日。4.第1項聲明部分,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早於86年5月1日即以「巧口西點麵包店」之獨立商號名稱設立,並依法向稅捐機關繳納稅金,「巧口西點麵包店」僅為獨資商號之名稱,該商號名稱於90年間向臺北縣政府(現稱新北市政府)申請營利事業設立登記,於90年11月27日獲核准設立,「巧口西點麵包店」係經營黃金餅、蛋黃酥及西點麵包等銷售業務,將店名取名巧口,意在形容食用時之口感非常入口、味道非常好之意,形容食物美味之名稱。被告於99年2月接獲原告存證信函,即更改商號名稱為「巧口藝術蛋糕坊」,巧口藝術蛋糕坊中內含「巧口」二字,無論先前或現在使用之樣式(包含字形、顏色、英文拼音chauko)除均與原告系爭商標圖樣(字行、顏色、英文拼音為CHIAOKUO)有明顯差異,是否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產生混淆,而成近似商標,進而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尚有疑義。且原告系爭商標非著名商標,被告經營巧口西點麵包十餘年後,直到97年被告申請「巧口黃金餅」商標,始知悉系爭商標之存在,被告顯非明知系爭商標後,用以作為商標名稱,顯不符合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或修正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之要件。(二)被告接獲原告存證信函後,即更改商號名稱、招牌、DM,其中招牌原「巧口」變更為「林口」黃金餅,店名更改為「巧口藝術蛋糕坊」,而其他DM均已為「巧口藝術蛋糕坊」及林口黃金餅字樣,未有刻意強調「巧口」二字,足見被告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商標之故意;被告使用「巧口藝術蛋糕」或「巧口西點麵包」等字係表示「巧口」為表彰被告經營之商號名稱及說明商品提供者,主觀上無作為商標使用之意圖,客觀上購買人亦係認為「巧口」僅為店名,非認為商標之使用,符合修正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自無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之可能。(三)原告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蛋糕、糖果類等其他商品上,但實際上原告僅販售飲料類產品,未使用系爭商標於商標法施行細則第49條第24類之「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甘草糖、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蛋糕」產品生產或銷售,原告業已超過3年並未生產販售與被告類似之糕餅、糖果產品,就蛋糕、糖果類商品方面足認其有修正前商標法第57條第1項第2款規定之事由,被告就該部分之商品類別亦已申請廢止系爭商標之註冊。(四)原告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4條規定請求被告將最後事實審判決登報部份,依行政院101年6月29日公布施行之商標法,除了法律規定有明定不溯及既往外,依新法優於舊法,該規定已遭刪除,原告之請求失所依據,原告另依民法第195條規定請求登報,需先舉證證明被告有何侵害其名譽之情事,未見被告舉證,難謂有理由。(五)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31頁之言詞辯論筆錄):(一)原告於78年5月9日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商標法施行細則第49條第24類「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等商品,向智慧局申請註冊商標,經智慧局審查,核准為註冊第497652號商標,商標專用期限至106年10月15日。(二)被告於86年5月1日設立「巧口西點麵包店」,並於90年11月27日以「巧口西點麵包店」向臺北縣(現改制為新北市)政府為商號之營利事業登記,復於99年2月9日申請名稱變更為「巧口藝術蛋糕坊」。(三)被告曾於97年10月16日申請如原證2所示之註冊申請案號第97047824號、第97047825號、第7047826號、第7047827號「巧口黃金餅」商標,經智慧局於98年12月間駁回申請。(四)被告申請廢止原告之系爭商標,經智慧局於98年9月28日以(98)智商0401字第09880477380號商標廢止處分書為申請不成立之處分。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商標法已於100年6月29日經總統修正公布,經行政院以101年3月26日院臺經字第1010011767號定自101年7月1日施行。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商標權之期間為自96年間起至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即101年4月25日(參本院卷第68頁送達證書),是自應適用商標法修正施行前之規定(下稱修正前商標法),合先敘明。(二)原告主張其前於78年5月9日以「巧口CHIAOKUO」之商標文字圖樣申請註冊登記,指定使用於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甘草糖、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蛋糕等商品,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審查後,准予註冊,並發給審定號第497652號商標證書,現仍為商標專用期間等情,業經提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註冊簿(本院卷第11頁)為證。而被告稱其於86年5月1日設立「巧口西點麵包店」,並於90年11月27日以「巧口西點麵包店」向臺北縣(現改制為新北市)政府為商號之營利事業登記,且於99年2月9日申請名稱變更為「巧口藝術蛋糕坊」等語,亦據提出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新莊稽徵所99年9月13日北區國稅新莊三字第0991025163號函、臺北縣政府北縣商聯甲字第09015061號營利事業登記證、臺北縣政府經濟發展局99年2月9日北經登字第0993102283號函(本院卷第90至92頁)為憑。又被告於97年10月16日以「巧口黃金餅」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商標,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8年12月8日,以被告所提出之「巧口黃金餅」名稱與原告系爭商標兩者中均有「巧口」二字,且指定使用之商品相同或相近,易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而有舊商標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事由而為核駁之處分。被告復於98年2月2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廢止原告所註冊「巧口CHIAOKUO」商標,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8年9月28日為申請廢止商標不成立之處分在案,原告乃分別於99年2月3日、同年4月10日以存證信函要求被告停用「巧口CHIAOKUO」商標,此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98年9月28日(98)智商0401字第09880477380號商標廢止處分書、98年12月8日(98)智商字0214字第09880602030號、98年12月9日(98)智商0214字第09880603380號、98年12月11日(98)智商0508字第09880607950、09880607910號核駁書查詢結果明細(本院卷第13至24頁)等件在卷可參;以上復為兩造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三)按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或明知為他人之註冊商標,而以該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商號名稱、網域名稱或其他表彰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致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者,為或視為侵害商標權,修正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3款、第62條第2款固分別定有明文,惟均以「致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為要件。次按所謂「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係指兩商標因相同或構成近似,致使同一或類似商品/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誤認二商標為同一商標,或雖不致誤認二商標為同一商標,但極有可能誤認二商標之商品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言。而判斷有無混淆誤認之虞,則應參酌:1.商標識別性之強弱;2.商標是否近似暨其近似之程度;3.商品是否類似暨其類似之程度;4.先權利人多角化經營之情形;5.實際混淆誤認之情事;6.相關消費者對各商標熟悉之程度;7.系爭商標之申請人是否善意;8.其他混淆誤認之因素等相關因素,綜合認定是否已達有致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四)經查:1.系爭商標「巧口CHIAOKUO」經原告註冊指定使用於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甘草糖、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蛋糕等商品,已如前述,是自系爭商標之客觀文義結合其指定使用之食品類商品以觀,顯有以隱含譬喻方式暗示其商品美味可口之意,是系爭商標屬「暗示性商標」,其識別性較獨創性商標或任意性商標為弱。2.系爭商標為「巧口CHIAOKUO」,被告則使用「巧口」,兩者中文文字相同,應認為近似商標,且近似程度高。3.系爭商標經原告註冊指定使用於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甘草糖、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蛋糕等商品,被告則經營「巧口西點麵包店」(嗣更名為「巧口藝術蛋糕坊」),販賣黃金餅、牛軋糖、鳳梨酥等糕餅西點(參本院卷第25至40頁),是商品可謂類似。4.系爭商標雖經原告註冊指定使用於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甘草糖、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蛋糕等商品,但原告實際上僅將之使用於果汁、奶茶、西米露、仙草蜜、青木瓜四物飲等罐裝飲料、罐裝甜湯品等商品,並未使用於糕餅西點類,此業經本院勘驗原告之「巧口購物網」(http://shopping.in.chiankuo.com/index.php),並列印其產品類別附卷為憑(本院卷第152、168至171頁)。5.又經本院以「巧口」為關鍵字,使用「google」及「yahoo!」搜尋引擎搜尋結果,兩造商品之搜尋結果排序接近且互有先後,又搜尋結果與兩造相關者幾為兩造各自官網、購物網或工商網頁等,少見消費者之分享或討論,此有上開搜尋結果網頁列印在卷可稽(本院卷第152、163至167頁),可知相關消費者對兩造商標之熟悉程度無顯著差異且均不高。6.綜上以觀,被告使用「巧口」文字,固與系爭商標近似程度高,而被告使用在糕餅西點類商品,亦與原告指定使用之商品類似,但系爭商標為識別性較弱之暗示性商標,加上原告實際上僅將系爭商標使用於罐裝飲料、罐裝甜湯品等商品,並未用於糕餅西點類商品,消費者對系爭商標之熟悉度復不高,其商標效力自然較弱,自不宜賦予較寬廣之商標權禁止效力範圍;再徵諸原告商品之行銷通路以一般量販店、超商為主,與被告於林口地區自營糕餅店販賣,迥不相同,消費者對兩造商標之熟悉程度相差無幾,以及原告未舉證有實際混淆誤認之情事與其有多角化經營之情形,是被告經營「巧口西點麵包店」(嗣更名為「巧口藝術蛋糕坊」)販賣「巧口黃金餅」或其他糕餅,實難認會致相關消費者誤認二商標為同一商標,或誤認被告販賣之糕餅與原告販賣之「巧口西米露」等罐裝飲料、甜湯品等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或誤認兩造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揆諸前揭說明,要難認原告已證明被告之行為滿足修正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3款、第62條第2款中「致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要件。原告雖稱:自原證10之網頁內容,可知消費者均以「巧口」為被告之代名詞,顯見已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事實云云,惟觀諸原證10所示網頁(本院卷第56至59頁),本即為被告商品之介紹或廣告網頁,與原告商品毫不相涉,是至多僅能證明被告有使用「巧口」文字之事實,但無從據此認定消費者有無混淆誤認之情事,原告上開主張,要無可採。又本件乃獨立之民事訴訟,是縱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或本院在101年度刑智上易字第4號刑事判決中曾作出消費者有混淆誤認之虞之判斷,本院亦不受該判斷之拘束。從而,原告主張被告有上開法條所規範之侵害或視為侵害商標權之行為,尚非可採。(五)從而,被告既無原告前揭所指之侵害或視為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則原告據以請求被告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於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23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26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4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7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49 1 1 1 24",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78年5月9日以「巧口CHIAOKUO」商標,指定使用於商標法施行細則第49條第24類「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等商品,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註冊商標,經智慧局審查,核准為註冊第497652號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附圖所示),商標專用期限至106年10月15日。經查,被告曾於97年10月16日以「巧口黃金餅」商標,申請註冊案號第97047824號、第97047825號、第7047826號、第7047827號,經智慧局於98年12月間駁回申請,詎被告仍繼續使用「巧口」二字於商店招牌、產品之包裝以及廣告型錄,並於網路上架設網頁繼續使用而以「巧口」為商品、服務及商號名稱之一部,販售與原告系爭商標及專用類別相同或類似之蛋糕、黃金餅、牛軋糖、鳳梨酥、蛋黃酥等商品。原告於99年2月3日以存證信函要求被告停止侵權行為,被告置若罔聞,並於同年月9日將商號名稱由原「巧口西點麵包店」變更為「巧口藝術蛋糕坊」,原告再次於同年4月10日以臺中北屯郵局第782號存證信函要求被告停止所有相關之侵權行為,惟仍未獲被告理會,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2項、第62條第2款、第63條第1項第3款及第64條等規定提起本訴訟。(二)被告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權:1.原告於知名之雅虎網站,鍵入「巧口」二字後尚未搜尋前,馬上出現「巧口藝術蛋糕」為首要入口網頁,原告之網頁尚排第四順位,及至今日,仍復如此,進入被告入口網頁後,前五至六頁均由被告之網頁所佔滿,且由其他網頁之內容可知消費者均以「巧口」為被告之代名詞,依修正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3款及第61條第1、2項之規定,已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事實。2.被告先申請商標註冊不成,又向智慧局聲請廢止原告商標亦不成立,卻繼續侵權行為,將原商號名稱「巧口西點麵包店」,變更為「巧口藝術蛋糕坊」,被告未經原告同意且明知原告為系爭商標之專用權人,而以系爭商標中之「巧口」作為商號名稱並經營相同或類似之商品和服務,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已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是以,被告變更商號之行為,當為另一個獨立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其侵害應予除去。從而,原告請求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巧口」作為其商號名稱,並應向新北市政府辦理商號名稱變更登記,為有理由。3.被告曾於97年10月16日申請「巧口黃金餅」商標,經智慧局以指定使用之商品相同或類似,易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有修正前商標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事由而為核駁之處分,被告於98年12月8日前,容或能解釋不知有系爭商標之存在,惟自智慧局作成前開核駁處分並送達被告之日起,被告已自「善意」轉為「惡意」,且被告為銷售其黃金餅、牛軋糖、鳳梨酥、蛋黃酥等類似商品,將該等商品包裝外盒及店面招牌、宣傳單、廣告單上,使用與系爭商標近似之「巧口」商標圖樣,被告為使其商標圖樣具有顯著性效果,在其網頁廣告上放大「巧口藝術蛋糕坊」之「巧口」二字,被告將上揭商標圖樣在市場交易上作為商標使用,不符合依修正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善意」及「非作為商標使用」等要件,故被告不得再主張修正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之免責規定。(三)被告以原告從未生產販售糕餅、糖果等產品,而依修正前商標法第57條第1項第2款規定申請廢止系爭商標部分,依本院101年度刑智上易字第4號刑事判決意旨,縱使原告從未生產販售糕餅、糖果等產品,依被告所販售之商品,仍與原告所販售之商品為「類似商品」,無論日後被告申請廢止系爭商標使用在部分商品是否有理由,都不影響被告已侵害系爭商標權之事實,亦無礙於原告行使侵害排除請求權及損害賠償請求權。(四)爰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巧口」作為其商號名稱,並應向新北市政府辦理商號名稱變更登記。3.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及主文全文以五號黑體字刊登於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之全國版1日。4.第1項聲明部分,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早於86年5月1日即以「巧口西點麵包店」之獨立商號名稱設立,並依法向稅捐機關繳納稅金,「巧口西點麵包店」僅為獨資商號之名稱,該商號名稱於90年間向臺北縣政府(現稱新北市政府)申請營利事業設立登記,於90年11月27日獲核准設立,「巧口西點麵包店」係經營黃金餅、蛋黃酥及西點麵包等銷售業務,將店名取名巧口,意在形容食用時之口感非常入口、味道非常好之意,形容食物美味之名稱。被告於99年2月接獲原告存證信函,即更改商號名稱為「巧口藝術蛋糕坊」,巧口藝術蛋糕坊中內含「巧口」二字,無論先前或現在使用之樣式(包含字形、顏色、英文拼音chauko)除均與原告系爭商標圖樣(字行、顏色、英文拼音為CHIAOKUO)有明顯差異,是否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產生混淆,而成近似商標,進而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尚有疑義。且原告系爭商標非著名商標,被告經營巧口西點麵包十餘年後,直到97年被告申請「巧口黃金餅」商標,始知悉系爭商標之存在,被告顯非明知系爭商標後,用以作為商標名稱,顯不符合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或修正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之要件。(二)被告接獲原告存證信函後,即更改商號名稱、招牌、DM,其中招牌原「巧口」變更為「林口」黃金餅,店名更改為「巧口藝術蛋糕坊」,而其他DM均已為「巧口藝術蛋糕坊」及林口黃金餅字樣,未有刻意強調「巧口」二字,足見被告沒有侵害原告系爭商標之故意;被告使用「巧口藝術蛋糕」或「巧口西點麵包」等字係表示「巧口」為表彰被告經營之商號名稱及說明商品提供者,主觀上無作為商標使用之意圖,客觀上購買人亦係認為「巧口」僅為店名,非認為商標之使用,符合修正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自無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之可能。(三)原告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蛋糕、糖果類等其他商品上,但實際上原告僅販售飲料類產品,未使用系爭商標於商標法施行細則第49條第24類之「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甘草糖、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蛋糕」產品生產或銷售,原告業已超過3年並未生產販售與被告類似之糕餅、糖果產品,就蛋糕、糖果類商品方面足認其有修正前商標法第57條第1項第2款規定之事由,被告就該部分之商品類別亦已申請廢止系爭商標之註冊。(四)原告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4條規定請求被告將最後事實審判決登報部份,依行政院101年6月29日公布施行之商標法,除了法律規定有明定不溯及既往外,依新法優於舊法,該規定已遭刪除,原告之請求失所依據,原告另依民法第195條規定請求登報,需先舉證證明被告有何侵害其名譽之情事,未見被告舉證,難謂有理由。(五)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31頁之言詞辯論筆錄):(一)原告於78年5月9日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商標法施行細則第49條第24類「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等商品,向智慧局申請註冊商標,經智慧局審查,核准為註冊第497652號商標,商標專用期限至106年10月15日。(二)被告於86年5月1日設立「巧口西點麵包店」,並於90年11月27日以「巧口西點麵包店」向臺北縣(現改制為新北市)政府為商號之營利事業登記,復於99年2月9日申請名稱變更為「巧口藝術蛋糕坊」。(三)被告曾於97年10月16日申請如原證2所示之註冊申請案號第97047824號、第97047825號、第7047826號、第7047827號「巧口黃金餅」商標,經智慧局於98年12月間駁回申請。(四)被告申請廢止原告之系爭商標,經智慧局於98年9月28日以(98)智商0401字第09880477380號商標廢止處分書為申請不成立之處分。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商標法已於100年6月29日經總統修正公布,經行政院以101年3月26日院臺經字第1010011767號定自101年7月1日施行。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商標權之期間為自96年間起至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即101年4月25日(參本院卷第68頁送達證書),是自應適用商標法修正施行前之規定(下稱修正前商標法),合先敘明。(二)原告主張其前於78年5月9日以「巧口CHIAOKUO」之商標文字圖樣申請註冊登記,指定使用於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甘草糖、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蛋糕等商品,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審查後,准予註冊,並發給審定號第497652號商標證書,現仍為商標專用期間等情,業經提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註冊簿(本院卷第11頁)為證。而被告稱其於86年5月1日設立「巧口西點麵包店」,並於90年11月27日以「巧口西點麵包店」向臺北縣(現改制為新北市)政府為商號之營利事業登記,且於99年2月9日申請名稱變更為「巧口藝術蛋糕坊」等語,亦據提出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新莊稽徵所99年9月13日北區國稅新莊三字第0991025163號函、臺北縣政府北縣商聯甲字第09015061號營利事業登記證、臺北縣政府經濟發展局99年2月9日北經登字第0993102283號函(本院卷第90至92頁)為憑。又被告於97年10月16日以「巧口黃金餅」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商標,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8年12月8日,以被告所提出之「巧口黃金餅」名稱與原告系爭商標兩者中均有「巧口」二字,且指定使用之商品相同或相近,易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而有舊商標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事由而為核駁之處分。被告復於98年2月2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廢止原告所註冊「巧口CHIAOKUO」商標,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8年9月28日為申請廢止商標不成立之處分在案,原告乃分別於99年2月3日、同年4月10日以存證信函要求被告停用「巧口CHIAOKUO」商標,此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98年9月28日(98)智商0401字第09880477380號商標廢止處分書、98年12月8日(98)智商字0214字第09880602030號、98年12月9日(98)智商0214字第09880603380號、98年12月11日(98)智商0508字第09880607950、09880607910號核駁書查詢結果明細(本院卷第13至24頁)等件在卷可參;以上復為兩造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三)按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或明知為他人之註冊商標,而以該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商號名稱、網域名稱或其他表彰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致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者,為或視為侵害商標權,修正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3款、第62條第2款固分別定有明文,惟均以「致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為要件。次按所謂「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係指兩商標因相同或構成近似,致使同一或類似商品/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誤認二商標為同一商標,或雖不致誤認二商標為同一商標,但極有可能誤認二商標之商品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言。而判斷有無混淆誤認之虞,則應參酌:1.商標識別性之強弱;2.商標是否近似暨其近似之程度;3.商品是否類似暨其類似之程度;4.先權利人多角化經營之情形;5.實際混淆誤認之情事;6.相關消費者對各商標熟悉之程度;7.系爭商標之申請人是否善意;8.其他混淆誤認之因素等相關因素,綜合認定是否已達有致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四)經查:1.系爭商標「巧口CHIAOKUO」經原告註冊指定使用於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甘草糖、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蛋糕等商品,已如前述,是自系爭商標之客觀文義結合其指定使用之食品類商品以觀,顯有以隱含譬喻方式暗示其商品美味可口之意,是系爭商標屬「暗示性商標」,其識別性較獨創性商標或任意性商標為弱。2.系爭商標為「巧口CHIAOKUO」,被告則使用「巧口」,兩者中文文字相同,應認為近似商標,且近似程度高。3.系爭商標經原告註冊指定使用於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甘草糖、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蛋糕等商品,被告則經營「巧口西點麵包店」(嗣更名為「巧口藝術蛋糕坊」),販賣黃金餅、牛軋糖、鳳梨酥等糕餅西點(參本院卷第25至40頁),是商品可謂類似。4.系爭商標雖經原告註冊指定使用於蜜餞、果凍、仙草凍、愛玉凍、甘草糖、薑糖、茶糖、薄荷糖、牛奶糖、水果糖、飴糖、冬瓜糖、青草糖、咖啡糖、椰子糖、人蔘糖、香蕉糖、米果、洋芋片、洋芋捲、玉米酥、海苔酥、蛋捲、布丁、蛋糕、饅頭、包子、麻薯、麵包、蛋糕等商品,但原告實際上僅將之使用於果汁、奶茶、西米露、仙草蜜、青木瓜四物飲等罐裝飲料、罐裝甜湯品等商品,並未使用於糕餅西點類,此業經本院勘驗原告之「巧口購物網」(http://shopping.in.chiankuo.com/index.php),並列印其產品類別附卷為憑(本院卷第152、168至171頁)。5.又經本院以「巧口」為關鍵字,使用「google」及「yahoo!」搜尋引擎搜尋結果,兩造商品之搜尋結果排序接近且互有先後,又搜尋結果與兩造相關者幾為兩造各自官網、購物網或工商網頁等,少見消費者之分享或討論,此有上開搜尋結果網頁列印在卷可稽(本院卷第152、163至167頁),可知相關消費者對兩造商標之熟悉程度無顯著差異且均不高。6.綜上以觀,被告使用「巧口」文字,固與系爭商標近似程度高,而被告使用在糕餅西點類商品,亦與原告指定使用之商品類似,但系爭商標為識別性較弱之暗示性商標,加上原告實際上僅將系爭商標使用於罐裝飲料、罐裝甜湯品等商品,並未用於糕餅西點類商品,消費者對系爭商標之熟悉度復不高,其商標效力自然較弱,自不宜賦予較寬廣之商標權禁止效力範圍;再徵諸原告商品之行銷通路以一般量販店、超商為主,與被告於林口地區自營糕餅店販賣,迥不相同,消費者對兩造商標之熟悉程度相差無幾,以及原告未舉證有實際混淆誤認之情事與其有多角化經營之情形,是被告經營「巧口西點麵包店」(嗣更名為「巧口藝術蛋糕坊」)販賣「巧口黃金餅」或其他糕餅,實難認會致相關消費者誤認二商標為同一商標,或誤認被告販賣之糕餅與原告販賣之「巧口西米露」等罐裝飲料、甜湯品等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或誤認兩造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揆諸前揭說明,要難認原告已證明被告之行為滿足修正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3款、第62條第2款中「致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要件。原告雖稱:自原證10之網頁內容,可知消費者均以「巧口」為被告之代名詞,顯見已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事實云云,惟觀諸原證10所示網頁(本院卷第56至59頁),本即為被告商品之介紹或廣告網頁,與原告商品毫不相涉,是至多僅能證明被告有使用「巧口」文字之事實,但無從據此認定消費者有無混淆誤認之情事,原告上開主張,要無可採。又本件乃獨立之民事訴訟,是縱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或本院在101年度刑智上易字第4號刑事判決中曾作出消費者有混淆誤認之虞之判斷,本院亦不受該判斷之拘束。從而,原告主張被告有上開法條所規範之侵害或視為侵害商標權之行為,尚非可採。(五)從而,被告既無原告前揭所指之侵害或視為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則原告據以請求被告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於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23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26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附表所示之著作均為視聽著作,本質上為共同著作,原告無證據證明授權者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即難認原告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縱認原告所提之文件為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著作權人,系爭伴唱機器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被告咪噠積公司係向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陸地區之廣州○○公司購得系爭伴唱機器,被告咪噠積公司每月繳交管理費人民幣120元,○○公司保證系爭伴唱機器內之視聽及歌曲著作均為合法取得,原告提出授權證明文件未包含大陸地區之專屬授權,亦難認原告得主張享有附表所示視聽著作之公開上映權。系爭伴唱機器需透過網際網路連線至機台供應商之雲端伺服器,始得以搜尋播放歌曲,如網路聯機中斷將無法使用,此係透過大陸地區以網路串流傳輸方式播放,非被告自行將附表所示之視聽著作放置於公眾瀏覽網路,系爭伴唱機器亦僅係單純使用網路接收他人所傳輸之著作內容,被告並無著作權法上之公開上映行為。原告曾就系爭伴唱機器違反著作權法事件提出告訴,均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被告顯然未侵害原告之權利,縱認系爭伴唱機器有涉及公開上映,因被告已採取一般交易上之必要措施,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並無故意或過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如就損害賠償部分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確認請求權不存在等
(一)程序部分:有關本件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本件原告起訴確認被告對原告基於專利法第84條、第85條規定之排除侵害請求權及損害賠償請求權均不存在,原告如獲勝訴判決,因該聲明所獲利益牽涉多端,包括經濟環境、產業動態、競爭策略、技術發展、產品週期及價格、市場占有率及替代率、專利權有效期間、訴訟確定終結時點等諸多變數之影響,實難以合理之公式將原告因確認被告之請求權不存在所獲利益具體化為客觀、正確之數字。揆諸上揭規定及司法院98年度智慧財產法律座談會民事訴訟類相關議題提案第6號研討見解,本件訴之聲明之訴訟標的價額不能核定,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第77條之12規定,應以165萬元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二)實體部分:1.被告於99年5月17日以原告產製系爭產品製程侵害系爭專利為由,向鈞院聲請保全證據,並依鈞院99年度民聲字第8號民事裁定,於99年5月17日至原告處所保全系爭產品等。惟被告並未敘明保全系爭產品之必要範圍(例如數量)及其理由(例如目的及用途),僅以避免相關證據有滅失或礙難使用之虞為由,並提出專利證書、專利公報、專利說明書、其「剋癌易注射劑」藥品查驗登記資料、系爭原料藥查驗登記資料、原告網站資料、第三人公司之網站資料、年報、藥品仿單等為證,即向鈞院聲請保全證據,顯屬失當,且無理由。又系爭專利乃一方法專利,而非物品專利,姑不論系爭專利是否有應撤銷之原因,如有專利侵權之爭訟,在判斷是否有專利侵權時,應比對「系爭專利之請求項」與「相對人之製程方法」,而非比對產品實物,蓋產品實物並非系爭專利請求項所載之方法。是以被告若無正當理由即聲請保全系爭產品實物本身,尤以聲請保全大量系爭產品,致原告因此無法利用或銷售被保全之系爭產品,被告即有濫用權利、以不正當方法干擾原告商業活動及產銷、足以影響交易及競爭秩序之嫌。且原告之系爭產品因被告主張有專利侵權等情事而遭保全、無從利用或銷售,已影響原告之業務及產銷、客戶關係等,上開法律關係之存否對原告有取得客戶契約與否等之法律上利益,則原告就確認製造系爭產品製程是否有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對於原告之排除侵害請求權及損害賠償請求權均不存在,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2.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之技術特徵至少在「溶劑系統」與「乾燥壓力範圍」兩項與被告系爭專利有所不同,足見系爭產品製程之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又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在美國聲請專利獲准,其專利資料於西元2008年5月8日已公開,且於本件保全證據之聲請前已獲准,是被告聲請保全證據前,對系爭產品製程之資料不得諉為不知。原告公開系爭產品製程資料,即美國第7,662,980B2號專利之引證案中美國專利商標局檢索之前案,包括系爭專利之美國對應案,即美國第6,022,985A號專利,足見美國專利商標局在審核檢閱系爭專利之美國對應案內容後,仍認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與該方法專利有相當之差異,故准予專利。系爭產品製程已見於1994年9月29日美國公開之WO94/21622之說明書。況依原告提出原證7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WHODruginformation)第218頁中已揭示「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以及CASNo.(ChemicalAbstractsServiceRegistryNumber,化學文摘社登記號碼),而上開文件係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公開之藥物資料,被告既為原廠藥廠,自不可能諉為不知。被告明知系爭產品製程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公開,足見被告係蓄意干擾原告產銷、不當刺探原告之內部資料,是本件自無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復以被告除提出原證4之專家意見書外,並未提出證據證明原告侵害系爭專利,且被告主張系爭專利所製成之物品為系爭專利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國內外所未見,顯非事實。3.系爭專利係「一種製備Docetaxel三水合物之方法」。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4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均為附屬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係「一種製備製備4-乙醯氧基-2α-苯甲醯氧基-5β,20-環氧基-1,7β,10β-三羥基-9-氧基-紫杉-11-烯-13α-基(2R,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羥基-3-苯基丙酸酯三水合物的方法,此方法包括自水及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的混合物中結晶製備4-乙醯氧基-2α-苯甲醯氧基-5β,20-環氧基-1,7β,10β-三羥基-9-氧基-紫杉-11-烯-13α-基(2R,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羥基-3-苯基丙酸酯,然後在約40℃之溫度,於4至7kPa壓力下,並在相對濕度約80%的大氣下進行。」,其與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要件2所示「乙腈(acetonitrile)/冰醋酸(glacialaceticacid)/水(purifiedprocesswater)」之溶劑系統,而系爭專利則為「一至三個碳原子的酯系醇(醇類)/水」之溶劑系統完全不同,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又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自「乾燥壓力範圍範圍」之觀點,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就技術手段、功能、結果等均不同,是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均等論判斷原則可知,系爭產品製程並無系爭專利均等論之適用。復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內容無法據以實施,原告自無可能侵害該無法據以實施之專利。4.被告主張被證8所示「回收自步驟8a及8b之母液」之步驟C所使用之溶劑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溶劑系統相同。然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說明書內容可知,被證8所示之「回收自步驟8a及8b之母液」之步驟C,自不可能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對應要件,且被證8所示之母液回收步驟,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完全無涉,足見原告顯係刻意比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無相關之步驟,是原告之主張,顯不可採。並聲明:(1)確認被告基於中華民國第125443號發明專利對於原告之排除侵害請求權及損害賠償請求權均不存在。(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程序部分:有關本件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原告就本件訴訟訴之聲明第1項係請求「確認被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存在」,核其訴訟標的價額,非屬不能核定,是原告主張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第77條之12規定,以165萬元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即無理由。(二)實體部分:1.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部分:(1)原告提起「確認請求權不存在」之訴,仍屬專利侵權與否之爭議,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文義及其立法意旨,自有舉證責任倒置之適用。又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解釋及適用,應參酌TRIPs第34條及相關規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該製造方法在WTO會員國第一次申請專利之日之前。另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之判斷基準,應比照物品專利之新穎性,即應依專利法第22條第1項規定之「申請前未見於刊物或未公開使用者」、「申請前未為公眾所知悉者」等基準判斷之,是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係應指「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物品」,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商業化產品」。亦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應解釋為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商業化產品,在該製造方法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前,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2)原告主張其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然依系爭專利說明書明載可知,被告係於西元1994年7月8日向WTO會員國之一法國提出之,足見系爭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係西元1994年7月8日,當時國內外市場上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或「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此有被證1所示之專家LindaGustavson出具意見書可參。是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原告產銷之系爭產品,推定係依系爭專利方法所製造,原告倘未能舉證推翻該推定,即應認其製程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所提出之WO94/21622公開說明書之公開日係於1994年9月29日(Datedepublicationinternationale:29septembre1994),該時間晚於1994年7月8日,是該公開說明書無從否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4)原告提出原證7之「WHODrugInformation」僅係名稱之建議案,並未揭示產品之來源或其製備方法,是熟悉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者,並無從由原證7據以生產或取得「docetaxel三水合物」或其產品,是原證7顯非適格之證據。又原證7雖列有「docetaxel三水合物」之化學式,惟此並非表示「docetaxel三水合物」或產品於當時即存在於市場上或有任何已公開方法可製備。又「WHODrugInformation」於1990年時將「docetaxel無水物」命名為「docetaxol」,復於1992年更名為「docetaxel」,再於1993年即原告所援用原證7號第208頁中,建議將「docetaxel」之文字(原指「docetaxel無水物、CASNo.00000000000」),替換成「docetaxel三水合物、CASNo.00000000000」,是原告主張原證7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記載有「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與CASNumber,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造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自不足採。且WHODrugInformation亦無從推翻本件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2.原告主張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依原證3所示之西元2010年2月26日獲准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所示之2008年5月8日公開之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惟原告所提出之原證3及原證4證據,係原告所取得之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其公開案(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並非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蓋專利權人取得某一專利權,與專利權人是否實際實施該專利權,係屬二事,況取得專利僅表示專利權人得排除他人侵害其專利權之行為,並不代表專利權人即實際使用該專利。尤以藥廠或其他技術領域之廠商多會依其需求申請相當數量之專利,惟廠商是否會實際實施其專利,則屬未定,是採用何種技術方法、製造何種產品,本屬商業上行為,與是否申請取得專利無關。原告將原證3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之公開案所述製程與系爭專利比較,並主張原告之系爭專利製程並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顯屬無據,且不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既然至少有11.5小時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至7kPa壓力」以進行乾燥,足證系爭產品製程之壓力參數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而侵害系爭專利。至原告援用陸大榮教授報告內容,主張其壓力參數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惟上開報告邏輯前後矛盾,不足採信。依被證8所示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之「在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既以水-含有1至3個碳原子之脂系醇混合物,以生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已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所示「在含有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至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原告系爭製程步驟8c之乾燥步驟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技術特徵,縱使其間夾雜其他程序,仍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文義。4.原告主張其使用「乙腈」不均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其理由均抄自陸大榮教授之報告內容。惟加入純化用水之目的在於沉澱「docetaxel三水合物」,則顯然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已溶解於溶液內,倘如上開報告所述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係以固體顆粒懸浮於該溶液,則此時僅須直接過濾即可,自無須「加水用以沉澱」,足見上開報告就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不實敘述,且明顯偏袒原告。況據研究報告顯示,在攝氏20度下,docetaxel三水合物於乙醇之溶解度為100mg/mL、丙酮為230mg/mL、甲醇為50mg/mL、乙腈為30mg/mL,渠等數據與上開報告顯不相同,足見上開報告就docetaxel溶解度表,並不足採。且乙腈之手段、功能、目的是溶解docetaxel,並與水互溶,進而當水加入後,可形成docetaxel三水合物,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實質相同。5.原告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無法據以實施,並非83年1月21日專利法第71條規定所列之舉發事由,故自不得據以主張系爭專利無效。並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 { "issueRef": "316",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程序部分:有關本件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本件原告起訴確認被告對原告基於專利法第84條、第85條規定之排除侵害請求權及損害賠償請求權均不存在,原告如獲勝訴判決,因該聲明所獲利益牽涉多端,包括經濟環境、產業動態、競爭策略、技術發展、產品週期及價格、市場占有率及替代率、專利權有效期間、訴訟確定終結時點等諸多變數之影響,實難以合理之公式將原告因確認被告之請求權不存在所獲利益具體化為客觀、正確之數字。揆諸上揭規定及司法院98年度智慧財產法律座談會民事訴訟類相關議題提案第6號研討見解,本件訴之聲明之訴訟標的價額不能核定,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第77條之12規定,應以165萬元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二)實體部分:1.被告於99年5月17日以原告產製系爭產品製程侵害系爭專利為由,向鈞院聲請保全證據,並依鈞院99年度民聲字第8號民事裁定,於99年5月17日至原告處所保全系爭產品等。惟被告並未敘明保全系爭產品之必要範圍(例如數量)及其理由(例如目的及用途),僅以避免相關證據有滅失或礙難使用之虞為由,並提出專利證書、專利公報、專利說明書、其「剋癌易注射劑」藥品查驗登記資料、系爭原料藥查驗登記資料、原告網站資料、第三人公司之網站資料、年報、藥品仿單等為證,即向鈞院聲請保全證據,顯屬失當,且無理由。又系爭專利乃一方法專利,而非物品專利,姑不論系爭專利是否有應撤銷之原因,如有專利侵權之爭訟,在判斷是否有專利侵權時,應比對「系爭專利之請求項」與「相對人之製程方法」,而非比對產品實物,蓋產品實物並非系爭專利請求項所載之方法。是以被告若無正當理由即聲請保全系爭產品實物本身,尤以聲請保全大量系爭產品,致原告因此無法利用或銷售被保全之系爭產品,被告即有濫用權利、以不正當方法干擾原告商業活動及產銷、足以影響交易及競爭秩序之嫌。且原告之系爭產品因被告主張有專利侵權等情事而遭保全、無從利用或銷售,已影響原告之業務及產銷、客戶關係等,上開法律關係之存否對原告有取得客戶契約與否等之法律上利益,則原告就確認製造系爭產品製程是否有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對於原告之排除侵害請求權及損害賠償請求權均不存在,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2.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之技術特徵至少在「溶劑系統」與「乾燥壓力範圍」兩項與被告系爭專利有所不同,足見系爭產品製程之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又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在美國聲請專利獲准,其專利資料於西元2008年5月8日已公開,且於本件保全證據之聲請前已獲准,是被告聲請保全證據前,對系爭產品製程之資料不得諉為不知。原告公開系爭產品製程資料,即美國第7,662,980B2號專利之引證案中美國專利商標局檢索之前案,包括系爭專利之美國對應案,即美國第6,022,985A號專利,足見美國專利商標局在審核檢閱系爭專利之美國對應案內容後,仍認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與該方法專利有相當之差異,故准予專利。系爭產品製程已見於1994年9月29日美國公開之WO94/21622之說明書。況依原告提出原證7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WHODruginformation)第218頁中已揭示「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以及CASNo.(ChemicalAbstractsServiceRegistryNumber,化學文摘社登記號碼),而上開文件係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公開之藥物資料,被告既為原廠藥廠,自不可能諉為不知。被告明知系爭產品製程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公開,足見被告係蓄意干擾原告產銷、不當刺探原告之內部資料,是本件自無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復以被告除提出原證4之專家意見書外,並未提出證據證明原告侵害系爭專利,且被告主張系爭專利所製成之物品為系爭專利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國內外所未見,顯非事實。3.系爭專利係「一種製備Docetaxel三水合物之方法」。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4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均為附屬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係「一種製備製備4-乙醯氧基-2α-苯甲醯氧基-5β,20-環氧基-1,7β,10β-三羥基-9-氧基-紫杉-11-烯-13α-基(2R,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羥基-3-苯基丙酸酯三水合物的方法,此方法包括自水及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的混合物中結晶製備4-乙醯氧基-2α-苯甲醯氧基-5β,20-環氧基-1,7β,10β-三羥基-9-氧基-紫杉-11-烯-13α-基(2R,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羥基-3-苯基丙酸酯,然後在約40℃之溫度,於4至7kPa壓力下,並在相對濕度約80%的大氣下進行。」,其與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要件2所示「乙腈(acetonitrile)/冰醋酸(glacialaceticacid)/水(purifiedprocesswater)」之溶劑系統,而系爭專利則為「一至三個碳原子的酯系醇(醇類)/水」之溶劑系統完全不同,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又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自「乾燥壓力範圍範圍」之觀點,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就技術手段、功能、結果等均不同,是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均等論判斷原則可知,系爭產品製程並無系爭專利均等論之適用。復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內容無法據以實施,原告自無可能侵害該無法據以實施之專利。4.被告主張被證8所示「回收自步驟8a及8b之母液」之步驟C所使用之溶劑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溶劑系統相同。然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說明書內容可知,被證8所示之「回收自步驟8a及8b之母液」之步驟C,自不可能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對應要件,且被證8所示之母液回收步驟,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完全無涉,足見原告顯係刻意比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無相關之步驟,是原告之主張,顯不可採。並聲明:(1)確認被告基於中華民國第125443號發明專利對於原告之排除侵害請求權及損害賠償請求權均不存在。(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程序部分:有關本件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原告就本件訴訟訴之聲明第1項係請求「確認被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存在」,核其訴訟標的價額,非屬不能核定,是原告主張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第77條之12規定,以165萬元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即無理由。(二)實體部分:1.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部分:(1)原告提起「確認請求權不存在」之訴,仍屬專利侵權與否之爭議,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文義及其立法意旨,自有舉證責任倒置之適用。又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解釋及適用,應參酌TRIPs第34條及相關規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該製造方法在WTO會員國第一次申請專利之日之前。另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之判斷基準,應比照物品專利之新穎性,即應依專利法第22條第1項規定之「申請前未見於刊物或未公開使用者」、「申請前未為公眾所知悉者」等基準判斷之,是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係應指「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物品」,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商業化產品」。亦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應解釋為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商業化產品,在該製造方法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前,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2)原告主張其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然依系爭專利說明書明載可知,被告係於西元1994年7月8日向WTO會員國之一法國提出之,足見系爭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係西元1994年7月8日,當時國內外市場上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或「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此有被證1所示之專家LindaGustavson出具意見書可參。是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原告產銷之系爭產品,推定係依系爭專利方法所製造,原告倘未能舉證推翻該推定,即應認其製程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所提出之WO94/21622公開說明書之公開日係於1994年9月29日(Datedepublicationinternationale:29septembre1994),該時間晚於1994年7月8日,是該公開說明書無從否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4)原告提出原證7之「WHODrugInformation」僅係名稱之建議案,並未揭示產品之來源或其製備方法,是熟悉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者,並無從由原證7據以生產或取得「docetaxel三水合物」或其產品,是原證7顯非適格之證據。又原證7雖列有「docetaxel三水合物」之化學式,惟此並非表示「docetaxel三水合物」或產品於當時即存在於市場上或有任何已公開方法可製備。又「WHODrugInformation」於1990年時將「docetaxel無水物」命名為「docetaxol」,復於1992年更名為「docetaxel」,再於1993年即原告所援用原證7號第208頁中,建議將「docetaxel」之文字(原指「docetaxel無水物、CASNo.00000000000」),替換成「docetaxel三水合物、CASNo.00000000000」,是原告主張原證7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記載有「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與CASNumber,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造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自不足採。且WHODrugInformation亦無從推翻本件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2.原告主張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依原證3所示之西元2010年2月26日獲准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所示之2008年5月8日公開之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惟原告所提出之原證3及原證4證據,係原告所取得之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其公開案(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並非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蓋專利權人取得某一專利權,與專利權人是否實際實施該專利權,係屬二事,況取得專利僅表示專利權人得排除他人侵害其專利權之行為,並不代表專利權人即實際使用該專利。尤以藥廠或其他技術領域之廠商多會依其需求申請相當數量之專利,惟廠商是否會實際實施其專利,則屬未定,是採用何種技術方法、製造何種產品,本屬商業上行為,與是否申請取得專利無關。原告將原證3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之公開案所述製程與系爭專利比較,並主張原告之系爭專利製程並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顯屬無據,且不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既然至少有11.5小時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至7kPa壓力」以進行乾燥,足證系爭產品製程之壓力參數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而侵害系爭專利。至原告援用陸大榮教授報告內容,主張其壓力參數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惟上開報告邏輯前後矛盾,不足採信。依被證8所示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之「在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既以水-含有1至3個碳原子之脂系醇混合物,以生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已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所示「在含有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至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原告系爭製程步驟8c之乾燥步驟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技術特徵,縱使其間夾雜其他程序,仍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文義。4.原告主張其使用「乙腈」不均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其理由均抄自陸大榮教授之報告內容。惟加入純化用水之目的在於沉澱「docetaxel三水合物」,則顯然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已溶解於溶液內,倘如上開報告所述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係以固體顆粒懸浮於該溶液,則此時僅須直接過濾即可,自無須「加水用以沉澱」,足見上開報告就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不實敘述,且明顯偏袒原告。況據研究報告顯示,在攝氏20度下,docetaxel三水合物於乙醇之溶解度為100mg/mL、丙酮為230mg/mL、甲醇為50mg/mL、乙腈為30mg/mL,渠等數據與上開報告顯不相同,足見上開報告就docetaxel溶解度表,並不足採。且乙腈之手段、功能、目的是溶解docetaxel,並與水互溶,進而當水加入後,可形成docetaxel三水合物,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實質相同。5.原告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無法據以實施,並非83年1月21日專利法第71條規定所列之舉發事由,故自不得據以主張系爭專利無效。並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分別於98年及102年間出資委請訴外人吳○○設計Q版之五路財神系列圖像(下稱系爭財神圖像),並約定由原告取得著作財產權。
(一)程序部分:有關本件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原告就本件訴訟訴之聲明第1項係請求「確認被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存在」,核其訴訟標的價額,非屬不能核定,是原告主張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第77條之12規定,以165萬元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即無理由。(二)實體部分:1.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部分:(1)原告提起「確認請求權不存在」之訴,仍屬專利侵權與否之爭議,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文義及其立法意旨,自有舉證責任倒置之適用。又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解釋及適用,應參酌TRIPs第34條及相關規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該製造方法在WTO會員國第一次申請專利之日之前。另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之判斷基準,應比照物品專利之新穎性,即應依專利法第22條第1項規定之「申請前未見於刊物或未公開使用者」、「申請前未為公眾所知悉者」等基準判斷之,是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係應指「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物品」,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商業化產品」。亦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應解釋為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商業化產品,在該製造方法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前,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2)原告主張其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然依系爭專利說明書明載可知,被告係於西元1994年7月8日向WTO會員國之一法國提出之,足見系爭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係西元1994年7月8日,當時國內外市場上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或「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此有被證1所示之專家LindaGustavson出具意見書可參。是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原告產銷之系爭產品,推定係依系爭專利方法所製造,原告倘未能舉證推翻該推定,即應認其製程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所提出之WO94/21622公開說明書之公開日係於1994年9月29日(Datedepublicationinternationale:29septembre1994),該時間晚於1994年7月8日,是該公開說明書無從否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4)原告提出原證7之「WHODrugInformation」僅係名稱之建議案,並未揭示產品之來源或其製備方法,是熟悉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者,並無從由原證7據以生產或取得「docetaxel三水合物」或其產品,是原證7顯非適格之證據。又原證7雖列有「docetaxel三水合物」之化學式,惟此並非表示「docetaxel三水合物」或產品於當時即存在於市場上或有任何已公開方法可製備。又「WHODrugInformation」於1990年時將「docetaxel無水物」命名為「docetaxol」,復於1992年更名為「docetaxel」,再於1993年即原告所援用原證7號第208頁中,建議將「docetaxel」之文字(原指「docetaxel無水物、CASNo.00000000000」),替換成「docetaxel三水合物、CASNo.00000000000」,是原告主張原證7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記載有「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與CASNumber,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造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自不足採。且WHODrugInformation亦無從推翻本件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2.原告主張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依原證3所示之西元2010年2月26日獲准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所示之2008年5月8日公開之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惟原告所提出之原證3及原證4證據,係原告所取得之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其公開案(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並非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蓋專利權人取得某一專利權,與專利權人是否實際實施該專利權,係屬二事,況取得專利僅表示專利權人得排除他人侵害其專利權之行為,並不代表專利權人即實際使用該專利。尤以藥廠或其他技術領域之廠商多會依其需求申請相當數量之專利,惟廠商是否會實際實施其專利,則屬未定,是採用何種技術方法、製造何種產品,本屬商業上行為,與是否申請取得專利無關。原告將原證3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之公開案所述製程與系爭專利比較,並主張原告之系爭專利製程並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顯屬無據,且不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既然至少有11.5小時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至7kPa壓力」以進行乾燥,足證系爭產品製程之壓力參數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而侵害系爭專利。至原告援用陸大榮教授報告內容,主張其壓力參數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惟上開報告邏輯前後矛盾,不足採信。依被證8所示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之「在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既以水-含有1至3個碳原子之脂系醇混合物,以生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已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所示「在含有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至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原告系爭製程步驟8c之乾燥步驟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技術特徵,縱使其間夾雜其他程序,仍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文義。4.原告主張其使用「乙腈」不均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其理由均抄自陸大榮教授之報告內容。惟加入純化用水之目的在於沉澱「docetaxel三水合物」,則顯然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已溶解於溶液內,倘如上開報告所述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係以固體顆粒懸浮於該溶液,則此時僅須直接過濾即可,自無須「加水用以沉澱」,足見上開報告就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不實敘述,且明顯偏袒原告。況據研究報告顯示,在攝氏20度下,docetaxel三水合物於乙醇之溶解度為100mg/mL、丙酮為230mg/mL、甲醇為50mg/mL、乙腈為30mg/mL,渠等數據與上開報告顯不相同,足見上開報告就docetaxel溶解度表,並不足採。且乙腈之手段、功能、目的是溶解docetaxel,並與水互溶,進而當水加入後,可形成docetaxel三水合物,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實質相同。5.原告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無法據以實施,並非83年1月21日專利法第71條規定所列之舉發事由,故自不得據以主張系爭專利無效。並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分別於98年及102年間出資委請訴外人吳○○設計Q版之五路財神系列圖像(下稱系爭財神圖像),並約定由原告取得著作財產權。
(一)程序部分:有關本件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原告就本件訴訟訴之聲明第1項係請求「確認被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存在」,核其訴訟標的價額,非屬不能核定,是原告主張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第77條之12規定,以165萬元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即無理由。(二)實體部分:1.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部分:(1)原告提起「確認請求權不存在」之訴,仍屬專利侵權與否之爭議,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文義及其立法意旨,自有舉證責任倒置之適用。又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解釋及適用,應參酌TRIPs第34條及相關規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該製造方法在WTO會員國第一次申請專利之日之前。另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之判斷基準,應比照物品專利之新穎性,即應依專利法第22條第1項規定之「申請前未見於刊物或未公開使用者」、「申請前未為公眾所知悉者」等基準判斷之,是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係應指「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物品」,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商業化產品」。亦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應解釋為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商業化產品,在該製造方法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前,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2)原告主張其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然依系爭專利說明書明載可知,被告係於西元1994年7月8日向WTO會員國之一法國提出之,足見系爭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係西元1994年7月8日,當時國內外市場上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或「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此有被證1所示之專家LindaGustavson出具意見書可參。是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原告產銷之系爭產品,推定係依系爭專利方法所製造,原告倘未能舉證推翻該推定,即應認其製程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所提出之WO94/21622公開說明書之公開日係於1994年9月29日(Datedepublicationinternationale:29septembre1994),該時間晚於1994年7月8日,是該公開說明書無從否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4)原告提出原證7之「WHODrugInformation」僅係名稱之建議案,並未揭示產品之來源或其製備方法,是熟悉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者,並無從由原證7據以生產或取得「docetaxel三水合物」或其產品,是原證7顯非適格之證據。又原證7雖列有「docetaxel三水合物」之化學式,惟此並非表示「docetaxel三水合物」或產品於當時即存在於市場上或有任何已公開方法可製備。又「WHODrugInformation」於1990年時將「docetaxel無水物」命名為「docetaxol」,復於1992年更名為「docetaxel」,再於1993年即原告所援用原證7號第208頁中,建議將「docetaxel」之文字(原指「docetaxel無水物、CASNo.00000000000」),替換成「docetaxel三水合物、CASNo.00000000000」,是原告主張原證7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記載有「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與CASNumber,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造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自不足採。且WHODrugInformation亦無從推翻本件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2.原告主張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依原證3所示之西元2010年2月26日獲准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所示之2008年5月8日公開之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惟原告所提出之原證3及原證4證據,係原告所取得之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其公開案(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並非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蓋專利權人取得某一專利權,與專利權人是否實際實施該專利權,係屬二事,況取得專利僅表示專利權人得排除他人侵害其專利權之行為,並不代表專利權人即實際使用該專利。尤以藥廠或其他技術領域之廠商多會依其需求申請相當數量之專利,惟廠商是否會實際實施其專利,則屬未定,是採用何種技術方法、製造何種產品,本屬商業上行為,與是否申請取得專利無關。原告將原證3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之公開案所述製程與系爭專利比較,並主張原告之系爭專利製程並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顯屬無據,且不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既然至少有11.5小時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至7kPa壓力」以進行乾燥,足證系爭產品製程之壓力參數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而侵害系爭專利。至原告援用陸大榮教授報告內容,主張其壓力參數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惟上開報告邏輯前後矛盾,不足採信。依被證8所示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之「在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既以水-含有1至3個碳原子之脂系醇混合物,以生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已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所示「在含有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至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原告系爭製程步驟8c之乾燥步驟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技術特徵,縱使其間夾雜其他程序,仍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文義。4.原告主張其使用「乙腈」不均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其理由均抄自陸大榮教授之報告內容。惟加入純化用水之目的在於沉澱「docetaxel三水合物」,則顯然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已溶解於溶液內,倘如上開報告所述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係以固體顆粒懸浮於該溶液,則此時僅須直接過濾即可,自無須「加水用以沉澱」,足見上開報告就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不實敘述,且明顯偏袒原告。況據研究報告顯示,在攝氏20度下,docetaxel三水合物於乙醇之溶解度為100mg/mL、丙酮為230mg/mL、甲醇為50mg/mL、乙腈為30mg/mL,渠等數據與上開報告顯不相同,足見上開報告就docetaxel溶解度表,並不足採。且乙腈之手段、功能、目的是溶解docetaxel,並與水互溶,進而當水加入後,可形成docetaxel三水合物,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實質相同。5.原告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無法據以實施,並非83年1月21日專利法第71條規定所列之舉發事由,故自不得據以主張系爭專利無效。並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分別於98年及102年間出資委請訴外人吳○○設計Q版之五路財神系列圖像(下稱系爭財神圖像),並約定由原告取得著作財產權。
(一)程序部分:有關本件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原告就本件訴訟訴之聲明第1項係請求「確認被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存在」,核其訴訟標的價額,非屬不能核定,是原告主張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第77條之12規定,以165萬元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即無理由。(二)實體部分:1.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部分:(1)原告提起「確認請求權不存在」之訴,仍屬專利侵權與否之爭議,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文義及其立法意旨,自有舉證責任倒置之適用。又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解釋及適用,應參酌TRIPs第34條及相關規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該製造方法在WTO會員國第一次申請專利之日之前。另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之判斷基準,應比照物品專利之新穎性,即應依專利法第22條第1項規定之「申請前未見於刊物或未公開使用者」、「申請前未為公眾所知悉者」等基準判斷之,是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係應指「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物品」,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商業化產品」。亦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應解釋為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商業化產品,在該製造方法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前,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2)原告主張其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然依系爭專利說明書明載可知,被告係於西元1994年7月8日向WTO會員國之一法國提出之,足見系爭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係西元1994年7月8日,當時國內外市場上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或「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此有被證1所示之專家LindaGustavson出具意見書可參。是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原告產銷之系爭產品,推定係依系爭專利方法所製造,原告倘未能舉證推翻該推定,即應認其製程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所提出之WO94/21622公開說明書之公開日係於1994年9月29日(Datedepublicationinternationale:29septembre1994),該時間晚於1994年7月8日,是該公開說明書無從否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4)原告提出原證7之「WHODrugInformation」僅係名稱之建議案,並未揭示產品之來源或其製備方法,是熟悉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者,並無從由原證7據以生產或取得「docetaxel三水合物」或其產品,是原證7顯非適格之證據。又原證7雖列有「docetaxel三水合物」之化學式,惟此並非表示「docetaxel三水合物」或產品於當時即存在於市場上或有任何已公開方法可製備。又「WHODrugInformation」於1990年時將「docetaxel無水物」命名為「docetaxol」,復於1992年更名為「docetaxel」,再於1993年即原告所援用原證7號第208頁中,建議將「docetaxel」之文字(原指「docetaxel無水物、CASNo.00000000000」),替換成「docetaxel三水合物、CASNo.00000000000」,是原告主張原證7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記載有「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與CASNumber,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造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自不足採。且WHODrugInformation亦無從推翻本件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2.原告主張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依原證3所示之西元2010年2月26日獲准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所示之2008年5月8日公開之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惟原告所提出之原證3及原證4證據,係原告所取得之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其公開案(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並非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蓋專利權人取得某一專利權,與專利權人是否實際實施該專利權,係屬二事,況取得專利僅表示專利權人得排除他人侵害其專利權之行為,並不代表專利權人即實際使用該專利。尤以藥廠或其他技術領域之廠商多會依其需求申請相當數量之專利,惟廠商是否會實際實施其專利,則屬未定,是採用何種技術方法、製造何種產品,本屬商業上行為,與是否申請取得專利無關。原告將原證3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之公開案所述製程與系爭專利比較,並主張原告之系爭專利製程並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顯屬無據,且不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既然至少有11.5小時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至7kPa壓力」以進行乾燥,足證系爭產品製程之壓力參數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而侵害系爭專利。至原告援用陸大榮教授報告內容,主張其壓力參數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惟上開報告邏輯前後矛盾,不足採信。依被證8所示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之「在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既以水-含有1至3個碳原子之脂系醇混合物,以生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已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所示「在含有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至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原告系爭製程步驟8c之乾燥步驟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技術特徵,縱使其間夾雜其他程序,仍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文義。4.原告主張其使用「乙腈」不均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其理由均抄自陸大榮教授之報告內容。惟加入純化用水之目的在於沉澱「docetaxel三水合物」,則顯然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已溶解於溶液內,倘如上開報告所述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係以固體顆粒懸浮於該溶液,則此時僅須直接過濾即可,自無須「加水用以沉澱」,足見上開報告就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不實敘述,且明顯偏袒原告。況據研究報告顯示,在攝氏20度下,docetaxel三水合物於乙醇之溶解度為100mg/mL、丙酮為230mg/mL、甲醇為50mg/mL、乙腈為30mg/mL,渠等數據與上開報告顯不相同,足見上開報告就docetaxel溶解度表,並不足採。且乙腈之手段、功能、目的是溶解docetaxel,並與水互溶,進而當水加入後,可形成docetaxel三水合物,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實質相同。5.原告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無法據以實施,並非83年1月21日專利法第71條規定所列之舉發事由,故自不得據以主張系爭專利無效。並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新型第M320772號「具有刺破端子之訊號通訊插座」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下同)96年10月11日起至106年3月20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富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欣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販賣與原告系爭專利相同之FA-2520KSF-8-C6A、FA-2510K-8-C6、FA-2510KSF-8-C6等訊號通訊插座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被告之上開侵權行為業已造成原告鉅大損失,而被告易健民為被告富欣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富欣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新台幣(下同)300萬元。並聲明:(1)被告等應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系爭產品係由被告富欣公司所製造並寄送至奧地利廠商Schrack公司(下稱Schrack公司)、英國廠商客戶Mayflex公司(下稱Mayflex公司)之侵權產品。緣被告富欣公司於98年11月2日寄發電子郵件予Schrack公司推銷系爭產品,經Schrack公司回覆後被告富欣公司提出報價,並提供其所生產製造上開系爭產品予Schrack公司。又被告除寄發系爭產品之型錄予Mayflex公司外,並予以報價且寄送樣品,Mayflex公司亦回覆已收到。故原告庭呈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之系爭產品,則係透過Mayflex公司及Schrack公司所取得,被告辯稱系爭產品非其製造,並不足採。2.被告等所製造販售之系爭產品確已均等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業已提出多份「專利侵害鑑定報告」為證。3.被告所提「HSD公司」出示之照片及電子郵件等,不僅未提出「HSD公司」享有專利技術之任何證明文件,亦無「HSD公司」所生產之產品實品、產品履歷、商品型錄及出貨證明等資料,自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4.系爭專利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已明確闡述第一與第二壓蓋間之關係,在轉動抵壓過程中得直接抵壓端子壓合件,將各該訊號線夾持於各該刺破端子與各該壓制槽間,藉以電性連接各該訊號線與各該刺破端子,而毋需任何第三方外力協助,極具進步性及可行性。而證據2之兩活動蓋僅為「扣合」用途,無法在旋轉樞接過程中直接施加壓力,使各該壓制槽分別耦合於各該刺破端子,並將各該訊號線夾持於各該刺破端子與各該壓制槽間,因此證據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8項均直接或間接依附第1項,於第1項等基本要件存在之條件下方具有效力,故原告不進行進一步回應。(3)由被告無效分析報告所提之先前技術及證據文獻,益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之技術特徵具有進步性及可行性,而非可由證據2結合該領域中之通常知識,或結合證據3至6等技術內容而輕易完成。
(一)程序部分:有關本件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原告就本件訴訟訴之聲明第1項係請求「確認被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存在」,核其訴訟標的價額,非屬不能核定,是原告主張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第77條之12規定,以165萬元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即無理由。(二)實體部分:1.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部分:(1)原告提起「確認請求權不存在」之訴,仍屬專利侵權與否之爭議,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文義及其立法意旨,自有舉證責任倒置之適用。又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解釋及適用,應參酌TRIPs第34條及相關規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該製造方法在WTO會員國第一次申請專利之日之前。另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之判斷基準,應比照物品專利之新穎性,即應依專利法第22條第1項規定之「申請前未見於刊物或未公開使用者」、「申請前未為公眾所知悉者」等基準判斷之,是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係應指「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物品」,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商業化產品」。亦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應解釋為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商業化產品,在該製造方法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前,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2)原告主張其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然依系爭專利說明書明載可知,被告係於西元1994年7月8日向WTO會員國之一法國提出之,足見系爭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係西元1994年7月8日,當時國內外市場上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或「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此有被證1所示之專家LindaGustavson出具意見書可參。是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原告產銷之系爭產品,推定係依系爭專利方法所製造,原告倘未能舉證推翻該推定,即應認其製程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所提出之WO94/21622公開說明書之公開日係於1994年9月29日(Datedepublicationinternationale:29septembre1994),該時間晚於1994年7月8日,是該公開說明書無從否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4)原告提出原證7之「WHODrugInformation」僅係名稱之建議案,並未揭示產品之來源或其製備方法,是熟悉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者,並無從由原證7據以生產或取得「docetaxel三水合物」或其產品,是原證7顯非適格之證據。又原證7雖列有「docetaxel三水合物」之化學式,惟此並非表示「docetaxel三水合物」或產品於當時即存在於市場上或有任何已公開方法可製備。又「WHODrugInformation」於1990年時將「docetaxel無水物」命名為「docetaxol」,復於1992年更名為「docetaxel」,再於1993年即原告所援用原證7號第208頁中,建議將「docetaxel」之文字(原指「docetaxel無水物、CASNo.00000000000」),替換成「docetaxel三水合物、CASNo.00000000000」,是原告主張原證7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記載有「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與CASNumber,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造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自不足採。且WHODrugInformation亦無從推翻本件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2.原告主張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依原證3所示之西元2010年2月26日獲准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所示之2008年5月8日公開之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惟原告所提出之原證3及原證4證據,係原告所取得之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其公開案(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並非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蓋專利權人取得某一專利權,與專利權人是否實際實施該專利權,係屬二事,況取得專利僅表示專利權人得排除他人侵害其專利權之行為,並不代表專利權人即實際使用該專利。尤以藥廠或其他技術領域之廠商多會依其需求申請相當數量之專利,惟廠商是否會實際實施其專利,則屬未定,是採用何種技術方法、製造何種產品,本屬商業上行為,與是否申請取得專利無關。原告將原證3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之公開案所述製程與系爭專利比較,並主張原告之系爭專利製程並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顯屬無據,且不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既然至少有11.5小時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至7kPa壓力」以進行乾燥,足證系爭產品製程之壓力參數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而侵害系爭專利。至原告援用陸大榮教授報告內容,主張其壓力參數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惟上開報告邏輯前後矛盾,不足採信。依被證8所示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之「在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既以水-含有1至3個碳原子之脂系醇混合物,以生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已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所示「在含有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至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原告系爭製程步驟8c之乾燥步驟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技術特徵,縱使其間夾雜其他程序,仍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文義。4.原告主張其使用「乙腈」不均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其理由均抄自陸大榮教授之報告內容。惟加入純化用水之目的在於沉澱「docetaxel三水合物」,則顯然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已溶解於溶液內,倘如上開報告所述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係以固體顆粒懸浮於該溶液,則此時僅須直接過濾即可,自無須「加水用以沉澱」,足見上開報告就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不實敘述,且明顯偏袒原告。況據研究報告顯示,在攝氏20度下,docetaxel三水合物於乙醇之溶解度為100mg/mL、丙酮為230mg/mL、甲醇為50mg/mL、乙腈為30mg/mL,渠等數據與上開報告顯不相同,足見上開報告就docetaxel溶解度表,並不足採。且乙腈之手段、功能、目的是溶解docetaxel,並與水互溶,進而當水加入後,可形成docetaxel三水合物,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實質相同。5.原告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無法據以實施,並非83年1月21日專利法第71條規定所列之舉發事由,故自不得據以主張系爭專利無效。並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新型第M320772號「具有刺破端子之訊號通訊插座」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下同)96年10月11日起至106年3月20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富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欣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販賣與原告系爭專利相同之FA-2520KSF-8-C6A、FA-2510K-8-C6、FA-2510KSF-8-C6等訊號通訊插座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被告之上開侵權行為業已造成原告鉅大損失,而被告易健民為被告富欣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富欣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新台幣(下同)300萬元。並聲明:(1)被告等應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系爭產品係由被告富欣公司所製造並寄送至奧地利廠商Schrack公司(下稱Schrack公司)、英國廠商客戶Mayflex公司(下稱Mayflex公司)之侵權產品。緣被告富欣公司於98年11月2日寄發電子郵件予Schrack公司推銷系爭產品,經Schrack公司回覆後被告富欣公司提出報價,並提供其所生產製造上開系爭產品予Schrack公司。又被告除寄發系爭產品之型錄予Mayflex公司外,並予以報價且寄送樣品,Mayflex公司亦回覆已收到。故原告庭呈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之系爭產品,則係透過Mayflex公司及Schrack公司所取得,被告辯稱系爭產品非其製造,並不足採。2.被告等所製造販售之系爭產品確已均等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業已提出多份「專利侵害鑑定報告」為證。3.被告所提「HSD公司」出示之照片及電子郵件等,不僅未提出「HSD公司」享有專利技術之任何證明文件,亦無「HSD公司」所生產之產品實品、產品履歷、商品型錄及出貨證明等資料,自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4.系爭專利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已明確闡述第一與第二壓蓋間之關係,在轉動抵壓過程中得直接抵壓端子壓合件,將各該訊號線夾持於各該刺破端子與各該壓制槽間,藉以電性連接各該訊號線與各該刺破端子,而毋需任何第三方外力協助,極具進步性及可行性。而證據2之兩活動蓋僅為「扣合」用途,無法在旋轉樞接過程中直接施加壓力,使各該壓制槽分別耦合於各該刺破端子,並將各該訊號線夾持於各該刺破端子與各該壓制槽間,因此證據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8項均直接或間接依附第1項,於第1項等基本要件存在之條件下方具有效力,故原告不進行進一步回應。(3)由被告無效分析報告所提之先前技術及證據文獻,益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之技術特徵具有進步性及可行性,而非可由證據2結合該領域中之通常知識,或結合證據3至6等技術內容而輕易完成。
(一)程序部分:有關本件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原告就本件訴訟訴之聲明第1項係請求「確認被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存在」,核其訴訟標的價額,非屬不能核定,是原告主張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第2項、第77條之12規定,以165萬元定本件訴訟標的價額,即無理由。(二)實體部分:1.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部分:(1)原告提起「確認請求權不存在」之訴,仍屬專利侵權與否之爭議,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文義及其立法意旨,自有舉證責任倒置之適用。又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解釋及適用,應參酌TRIPs第34條及相關規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該製造方法在WTO會員國第一次申請專利之日之前。另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之判斷基準,應比照物品專利之新穎性,即應依專利法第22條第1項規定之「申請前未見於刊物或未公開使用者」、「申請前未為公眾所知悉者」等基準判斷之,是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係應指「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物品」,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商業化產品」。亦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應解釋為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商業化產品,在該製造方法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前,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2)原告主張其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然依系爭專利說明書明載可知,被告係於西元1994年7月8日向WTO會員國之一法國提出之,足見系爭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係西元1994年7月8日,當時國內外市場上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或「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此有被證1所示之專家LindaGustavson出具意見書可參。是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原告產銷之系爭產品,推定係依系爭專利方法所製造,原告倘未能舉證推翻該推定,即應認其製程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所提出之WO94/21622公開說明書之公開日係於1994年9月29日(Datedepublicationinternationale:29septembre1994),該時間晚於1994年7月8日,是該公開說明書無從否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4)原告提出原證7之「WHODrugInformation」僅係名稱之建議案,並未揭示產品之來源或其製備方法,是熟悉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者,並無從由原證7據以生產或取得「docetaxel三水合物」或其產品,是原證7顯非適格之證據。又原證7雖列有「docetaxel三水合物」之化學式,惟此並非表示「docetaxel三水合物」或產品於當時即存在於市場上或有任何已公開方法可製備。又「WHODrugInformation」於1990年時將「docetaxel無水物」命名為「docetaxol」,復於1992年更名為「docetaxel」,再於1993年即原告所援用原證7號第208頁中,建議將「docetaxel」之文字(原指「docetaxel無水物、CASNo.00000000000」),替換成「docetaxel三水合物、CASNo.00000000000」,是原告主張原證7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記載有「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與CASNumber,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造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自不足採。且WHODrugInformation亦無從推翻本件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2.原告主張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依原證3所示之西元2010年2月26日獲准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所示之2008年5月8日公開之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惟原告所提出之原證3及原證4證據,係原告所取得之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其公開案(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並非原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蓋專利權人取得某一專利權,與專利權人是否實際實施該專利權,係屬二事,況取得專利僅表示專利權人得排除他人侵害其專利權之行為,並不代表專利權人即實際使用該專利。尤以藥廠或其他技術領域之廠商多會依其需求申請相當數量之專利,惟廠商是否會實際實施其專利,則屬未定,是採用何種技術方法、製造何種產品,本屬商業上行為,與是否申請取得專利無關。原告將原證3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原證4之公開案所述製程與系爭專利比較,並主張原告之系爭專利製程並未侵害被告之系爭專利,顯屬無據,且不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系爭專利。3.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既然至少有11.5小時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至7kPa壓力」以進行乾燥,足證系爭產品製程之壓力參數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而侵害系爭專利。至原告援用陸大榮教授報告內容,主張其壓力參數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惟上開報告邏輯前後矛盾,不足採信。依被證8所示可知,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之「在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既以水-含有1至3個碳原子之脂系醇混合物,以生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已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所示「在含有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至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原告系爭製程步驟8c之乾燥步驟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技術特徵,縱使其間夾雜其他程序,仍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文義。4.原告主張其使用「乙腈」不均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其理由均抄自陸大榮教授之報告內容。惟加入純化用水之目的在於沉澱「docetaxel三水合物」,則顯然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已溶解於溶液內,倘如上開報告所述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係以固體顆粒懸浮於該溶液,則此時僅須直接過濾即可,自無須「加水用以沉澱」,足見上開報告就原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不實敘述,且明顯偏袒原告。況據研究報告顯示,在攝氏20度下,docetaxel三水合物於乙醇之溶解度為100mg/mL、丙酮為230mg/mL、甲醇為50mg/mL、乙腈為30mg/mL,渠等數據與上開報告顯不相同,足見上開報告就docetaxel溶解度表,並不足採。且乙腈之手段、功能、目的是溶解docetaxel,並與水互溶,進而當水加入後,可形成docetaxel三水合物,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實質相同。5.原告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無法據以實施,並非83年1月21日專利法第71條規定所列之舉發事由,故自不得據以主張系爭專利無效。並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註冊第00978354號「金門」商標、第00774758號「金門KIN-MEN」商標、第01139405號「金門高粱酒KINMENKAOLIANGLIQUOR」商標(下合稱系爭商標)商標權人,原告與被告遠東酒廠因系爭商標爭議,於102年4月11日在本院為訴訟上和解(101年度民商上字第9號和解筆錄),被告遠東酒廠同意僅得將「金門」作為產地之標示,及以通常及合理之方式使用公司名稱及產地標示,其公司名稱字體大小應為一致,並不得割裂使用,並不再使用相同或近似於系爭商標文字及圖樣於相同或類似之商品、商品包裝、看板、網頁、廣告、招牌或其他表徵,被告遠東酒廠更同意和解契約成立起3個月內更改商品,如有違反,即願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之懲罰性違約金。然被告遠東酒廠卻於和解成立日3個月後,仍繼續生產銷售侵害系爭商標產品予訴外人福建天順貿易公司,並由原告於105年12月8日於淘寶網站查得被告仍以同於前案侵權商品做為銷售標的(下稱系爭產品),該銷售網站上除有放置系爭商品圖片達6張之多,更標示出生產日期為103年7月13日,原告爰依和解筆錄第1、2、4條、商標法第68條第1項第1、3款、第69條第1、3項、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2項、第185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公平交易法第24、30條之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所示。(二)稽之被告遠東酒廠就其所申請「金門遠東JINMENYUANDONG」商標,遭大陸地區商標局決定不予註冊後,向大陸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複審時,提出之產品代理協議書暨發票數紙,明確記載址設「福建省福州市○○路000號」之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乃被告遠東酒廠之「總代理商」,須分別於2013年度達成700萬元人民幣、2014年達成900萬元人民幣、2015年達成1200萬元人民幣之銷售任務,該協議書並由被告林鈺城代表簽字,被告遠東酒廠更依約陸續於2014年1月13日、1月18日大量出貨予該公司,被告林鈺城顯係共同侵權人。至被告遠東酒廠固辯稱系爭產品係大陸廠商於大陸銷售云云,惟系爭產品既係由被告遠東酒廠所製造並經被告林鈺城銷售予福建省天順貿易公司,依商標法之屬地主義原則,被告遠東酒廠未經原告之同意,在我國境內生產製造系爭商品並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即應受我國商標法之規範,被告遠東酒廠此部分之辯解,應無可採。(三)系爭產品外盒將「金門」二字,以獨立且不同書寫「遠東酒廠」之方式,顯於包裝中間,其對於公司全名「金門遠東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等字,仍屬割裂使用顯示之行為,又包裝下方之單獨使用金門字樣之圖標,包裝盒右側方又以「台灣名酒」文字中置入「金門」外穗狀圖形圍繞等諸多標示,與兩造前案爭執之行為無異;另酒瓶瓶身上方黃底紅字之金門遠東酒廠標誌乃係連同膠膜一起作為瓶身封口,顯見該黃底紅字標誌乃被告遠東酒廠所提供,且該黃底黃字之標示亦僅有「金門遠東酒廠」六字,仍屬割裂使用公司名稱之行為。(四)聲明:①被告金門遠東酒廠應停止使用相同或近似於中華民國註冊第00978354號金門商標、中華民國註冊第00774758號金門KIN-MEN商標、中華民國註冊第01139405號金門高粱酒KINMENKAOLIANGLIQUOR商標作為酒類商品及酒類服務、商品包裝、看板、網頁、廣告或其他表徵。②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一)淘寶網內之台酒網網頁https://World.taobao.com/item/00000000000.htm?fromite=main)並非被告遠東酒廠所設置,此由網頁記載顯示設置者為鑽級賣家「台酒網」官方旗航店「掌櫃順天食品供應店」觀之即明。又原告於大陸淘寶網所購得之53%600ml金門遠東頂級高梁酒之系爭產品包裝盒,亦非被告公司於102年4月11日和解後所販賣使用之商品及包裝,原告所購買之系爭產品且無被告公司所開立之發票,被告否認為被告公司之產品。(二)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潘添元,董事或監事亦無被告等人,與被告公司無涉。另由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僅為被告中國大陸之地區經銷商,商品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供應,而1.4條也明載產品代理期限已於2015年12月31日截止。又產品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承接中國大陸團購訂單,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瞿芹,監事為徐瑞霞,為依中國大陸法律成立之公司法人,亦與被告公司無涉,此有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提供2014年10月23日之上海增值稅專用發票乙紙足憑,佐以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之說明書稱該公司向被告遠東酒廠所購買進口之金門遠東高梁酒,為因應大陸市場需要,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進出口食品標籤管理辦法的規定下自行印刷所需之外包裝紙盒及簡體中文產品標示,並保證本公司所製作之包裝盒僅供中國大陸市場銷售使用足稽。(三)商標法第33條雖規定「商標自註冊公告當日起,由權利人取得商標權。」,惟我國商標權之專用,亦與其他各國相同採屬地主義,所謂屬地主義係指在特定國所取得之權利,其保護僅侷限於該國之內,而不及於該國領域之外。準此,依據我國商標專用權採屬地主義原則,系爭商標專用權效力,自無法及於中國大陸廠商於中國大陸淘寶網上所為之商標侵害行為。(四)和解契約成立(102年4月11日)後,迄本件原告起訴(106年1月23日)前,約三年多期間原告皆未曾於我國領域內之市場上購得被告有於和解成立後仍續製造、銷售之違約「商品」,亦得證明被告並無任何違反和解契約第四項之情事,被告豈有故意違約之可能。再者,和解筆錄之契約當事人僅為被告遠東酒廠與原告兩家公司法人,不含被告林茂林、林鈺城或江麗容等自然人,且上述三人亦非該和解契約之連帶保證人,原告自無從依和解契約請求被告等連帶負賠償責任。(五)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原告係發明專利第I305629號「殺價式拍賣之方法」(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8年1月21日至114年10月20日止。被告推出線上遊戲天子傳奇online洪武大帝遊戲(下稱系爭遊戲1)、龍騰三國online遊戲(下稱系爭遊戲2)與夢之三國萌化大革命online遊戲(下稱系爭遊戲3),其營運之線上遊戲商城並提供競價拍賣活動,規定於每次投標時支付一定之投標金,結標時依「最低價」且「唯一」投標者之規則進行得標者之判定,此為系爭專利最重要之技術特徵,依被告活動規則操作之競標結果,與實施系爭專利所得之結果相同,被告所使用拍賣方法之流程/步驟與系爭專利相同,系爭遊戲1、2、3實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爰依專利法第56條第2項、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提起本訴訟。㈡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⒈被證5結合被證6與被證2任一文獻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⑴被證5:①被證5所表示者僅包含「競標通訊裝置」、「競標控制伺服器」以及「習知網路競標代理系統」,被證5在硬體上所謂通訊裝置並不必然包含系爭專利所稱之電腦硬體,系爭專利可完成拍賣步驟之拍賣系統,於被證5論述範圍中亦未見所謂「競標」與「拍賣」間有任何同質性,且被證5重在代理系統之論述,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之拍賣步驟或「殺價式拍賣」之特徵與技術。②被證5所表示者為「投標者資料」、「當前標價更新」、「結標時間控制」、「當前標價」、「當前投標者」、「結標時間」,然前開所提者,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系統設定中之「拍賣系統店家」、「起標價」、「每次之投標金」及「投標次數限制」或「投標期限」之例示條件,未揭露系爭專利有關系統設定之技術特徵。被證5所著重者為代理系統投標之當前即時性的資訊與投標時間;然系爭專利著重者為標的物拍賣投標之規則框架,兩者顯然不同。③被證5實施例詳細說明欄位中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系統比對」、「下標金額均由系統記錄應扣除之之點數」之技術特徵。④被證5實施例詳細說明欄位中所出現近似之說明,僅針對時間檢測模組持續判斷當前結標時間以及下次檢測時間之技術揭示;然系爭專利技術並非只為被證5代理系統時間監控檢測的問題,而是必須在綜合所有設定結標條件後,由系統判斷是否結標。被證5並無法揭露系爭專利之此項技術特徵。⑵被證6:①被證6僅係「利用買方進行拍賣出價時可於每次出價完成即時拍賣收費之方式的即時付費機制」,根本未揭露系爭專利之「殺價式」拍賣或拍賣步驟。②被證6僅係「利用買方進行拍賣出價時可於每次出價完成即時拍賣收費之方式的即時付費機制」,(為出價之標價服務費),根本未揭露系爭專利之「選擇標的物」以及「扣除一定之設定投標金」(為取得出價權利的定額投標金)之拍賣步驟之技術,兩者係顯不相當。③系爭專利有關檢視點數之部分,係為供買家輸入下標金額前應扣置之「扣除一定之設定投標金」(為取得出價權利的定額投標金)的檢驗,然綜觀被告所提及被證6中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及圖示中,並未有檢驗定額投標金折換點數之部分,顯然並未有揭露系爭專利之特徵。⑶被證2:①被證2僅係網頁列印的遊戲規則說明,殊難想像有揭露任何有關系爭專利之專利特徵,亦難看出有任何拍賣系統之存在。②被證2中1元奪寶、勁樂極品僅係手機報價,並非拍賣形式,也無流標判定,更無創造任何定額標金給予賣方之獲利。被證2中之魔力競拍係屬「接近禮品價格之最低價」,其設定與系爭專利中不問標的物價格之最低唯一價顯不相同。被證2中瘋狂奪寶、傳奇世界、石器時代僅係手機競猜兒免費獲得贈品,並非標的物價格出價,更與唯一最低價毫無關聯。⑷綜上所述,被告所舉之被證5、被證6與被證2無論單獨或結合均無法揭露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皆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⒉被證5結合被證6與被證2任一文獻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於拍賣系統中本即僅有向買家收取下標金,並沒有任何服務費或傭金的部份,是在系統中拍賣確認後,可按實際設計情形於步驟中收取傭金,與拍賣間自然有手段和方法間之關聯性,而此部份係被告前開被證中未曾提及者,亦非一般公知常識之定義,故被證5結合被證6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⒊被證5結合被證6與被證2任一文獻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不具進步性:被告主張被證6發明實施方式欄位中有出現近似之說明,並非實際。查其引述之範圍內,僅係上下出價拍賣方法中唯一最接近底價者得標,但並未揭露系爭專利拍賣系統可擇一設定以「起標向下最高接近投標金」、「起標向上最低接近投標金」之唯一得標者之技術揭露,兩者概念顯不相同。⒋被證5結合被證6與被證2任一文獻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第5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在主要延伸擴展了其適用性與實用性,不得僅就該項單一功能或效能遽以論斷無進步性,而應結合以觀,顯為殺價式拍賣系統之廣泛應用,故被告之主張應洵無可採;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係針對拍賣系統於拍賣商品中唯一的定義為說明,此即為在多個同樣商品中,對於「唯一最低價」概念的重要釐清,並非通常知識之揭露,被告之主張,顯然扭曲系爭專利之文義。㈢爰聲明:⒈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不得實施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方法或其他侵害前開專利之系統或方法。⒊原告願供擔保就第1項聲明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㈠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乃非屬利用自然法則之創作:⑴依專利法第21條發明之定義,申請專利之發明必須是利用自然界中固有之規律所產生之技術思想的創作。由該定義之意旨,專利法所指之發明必須具有技術性(technicalcharacter),即發明解決問題的手段必須是涉及技術領域的技術手段。依專利審查基準第1.3.4非利用自然法則之章節摘錄,「申請專利之發明係利用自然法則以外之規律者,例如數學方法、遊戲或運動之規則或方法等人為之規則、方法或計畫,或其他必須藉助人類推理力、記憶力等心智活動始能執行之規則、方法或計畫,該發明本身不具有技術性,不符合發明之定義;惟遊戲機具或實施規則、方法或計畫的設備本身可能具有技術性,而符合發明之定義。」⑵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乃為「一種殺價式拍賣之方法」,而其中主要之技術特徵乃利用投標後「最低」且「唯一」之規則判斷得標者為何。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雖於前言部分指稱該方法係運用於一拍賣系統,然該方法之各步驟執行皆以買家或使用者之主動參與為其執行要件,而非針對該系統本身的資訊傳遞、處理或儲存之具體運作而為描述。例如於下標過程當中,各種下標狀況皆取決於人類之推理力、記憶力、技能、運氣、感情、偶然性或精神性而為決定,如同一般合會規則之設置亦屬相同層次地位,因此該規則與利用自然法則無關。另外,該方法亦僅單純設定得標規則為何,而屬單純經濟事務之管理與運用,非利用自然法則。例如針對不同商品,拍賣者與拍賣系統業者為避免賠錢售出,會根據商品帶有利潤之價錢估算「起標價」,「總標數數量」,以及對應之每次「投標金金額」而為個別設定,進而使拍賣者與拍賣系統業者建構穩賺不賠之商業地位,然該些設定係根據實際之經濟事務狀況調整,而使該拍賣方法之技術內容充滿不確定性與變動性,此皆與利用自然法則無涉。況系爭專利之初衷係為使三方得各取所需而設其遊戲規則,但對於買方而言根本係單純透過運氣及或然率之分佈始可得標。而且買方付出之經濟成本遠超過實際單純購買之金額亦屬可能(殺價王網站即為系爭專利之具體實施)。蓋由於僅在流標時才會退還投標金,因此買家有可能於殺價過程中不斷付出經濟成本卻始終無法「好運地」得標,此皆非如其專利說明書所述可達成三方皆贏之功效實施,併此說明。⑶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5項皆附屬第1項,且第2項所限縮拍賣系統店家可決定是否再跟賣家收取傭金;第3項由賣方設定起標價以及高低規則;第4項限縮下單可採網路或電話;以及第5項將最低且唯一之規則調整,皆與前述第1項非屬利用自然法則之理由相同而應屬無效。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之技術特徵乃有違專利法第26條第2項無充分揭露或第3項不明確規定之情事,應屬無效:⑴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多處存有不明確之處:①「一種殺價式拍賣之方法,係包括一拍賣系統,該拍賣系統包括至少一電腦硬體及至少一程式軟體,該拍賣系統係藉由以下步驟完成拍賣」: 系爭專利為一種殺價式拍賣方法,理論上該方法僅能包含步驟流程始足當之,然系爭專利中該方法竟進一步包含有一拍賣系統,對於專利標的僅存有物或方法之擇一取決係屬不明確,事實上一方法包含一系統乃殊難想像或邏輯上不能,此部分明顯存有不明確之情事,有違專利法第26條第3項之規定。②「一、系統設定:系統設定出該拍賣標的物之『拍賣系統店家』、『起標價』、『每次之投標金』及『投標次數限制』或『投標期限』等條件;」: 「系統」與前述「拍賣系統」是否一致存有不明確之處;「該拍賣標的物」並無先行詞,無法理解「該拍賣標的物」為何而屬不明確;「等條件」之用詞無法理解其範圍為何,亦屬不明確。③「
(一)淘寶網內之台酒網網頁https://World.taobao.com/item/00000000000.htm?fromite=main)並非被告遠東酒廠所設置,此由網頁記載顯示設置者為鑽級賣家「台酒網」官方旗航店「掌櫃順天食品供應店」觀之即明。又原告於大陸淘寶網所購得之53%600ml金門遠東頂級高梁酒之系爭產品包裝盒,亦非被告公司於102年4月11日和解後所販賣使用之商品及包裝,原告所購買之系爭產品且無被告公司所開立之發票,被告否認為被告公司之產品。(二)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潘添元,董事或監事亦無被告等人,與被告公司無涉。另由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僅為被告中國大陸之地區經銷商,商品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供應,而1.4條也明載產品代理期限已於2015年12月31日截止。又產品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承接中國大陸團購訂單,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瞿芹,監事為徐瑞霞,為依中國大陸法律成立之公司法人,亦與被告公司無涉,此有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提供2014年10月23日之上海增值稅專用發票乙紙足憑,佐以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之說明書稱該公司向被告遠東酒廠所購買進口之金門遠東高梁酒,為因應大陸市場需要,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進出口食品標籤管理辦法的規定下自行印刷所需之外包裝紙盒及簡體中文產品標示,並保證本公司所製作之包裝盒僅供中國大陸市場銷售使用足稽。(三)商標法第33條雖規定「商標自註冊公告當日起,由權利人取得商標權。」,惟我國商標權之專用,亦與其他各國相同採屬地主義,所謂屬地主義係指在特定國所取得之權利,其保護僅侷限於該國之內,而不及於該國領域之外。準此,依據我國商標專用權採屬地主義原則,系爭商標專用權效力,自無法及於中國大陸廠商於中國大陸淘寶網上所為之商標侵害行為。(四)和解契約成立(102年4月11日)後,迄本件原告起訴(106年1月23日)前,約三年多期間原告皆未曾於我國領域內之市場上購得被告有於和解成立後仍續製造、銷售之違約「商品」,亦得證明被告並無任何違反和解契約第四項之情事,被告豈有故意違約之可能。再者,和解筆錄之契約當事人僅為被告遠東酒廠與原告兩家公司法人,不含被告林茂林、林鈺城或江麗容等自然人,且上述三人亦非該和解契約之連帶保證人,原告自無從依和解契約請求被告等連帶負賠償責任。(五)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紙意家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擁有新型第M288882號之利於收藏免拆拉取式帶狀物包裝結構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在台灣專利權之有效期間,為自西元2006年3月21日至2015年5月3日止,原告將該新型發明創作,向德國、日本、中國大陸等經濟大國申請專利,並經查核獲准,之後原告並將該新型專利,量產為各種帶狀飾品以行銷於國內外帶狀飾品市場。(二)被告為貼紙飾品之廠商,經原告近來查證,被告於電腦網站及台灣文筆外銷商品採購型錄及被告於2007年至今陸續發行之目錄等銷售通路,與連昌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連昌公司)、龍旺國際開發有限公司(下稱龍旺公司)等關係廠商,共同刊登及銷售仿冒系爭專利商品(以HALLOWEEN<萬聖節>、EASTER<復活節>、VALENTINE<情人節>等主題系列,製作免拆拉取式貼紙商品)。原告認為專利創作受到被告惡意仿冒量產銷售等侵害,為此委發律師函,要求被告出面說明及相關賠償,然被告與連昌公司共同委發律師函回覆原告,所為相關說明止於推諉侵害責任。為此,原告特委請專業公信機構,以鑑定被告之相關商是品否涉仿冒侵害,經相關鑑定結果,證實被告銷售商品之利於收藏免拆拉取式帶狀物包裝結構,合於原告系爭專利之範圍。(三)據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代碼六),顯示原告之新型發明,於申請前具有專利法第93、94、95條之未見於刊物或公開使用,及為公眾所未知悉等非顯著性及新穎性(unobvious&novelty)。(四)依據被告所販賣之商品與系爭專利比對,以及原告所提出之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之分析,足證被告之利於收藏免拆拉取式商品特徵,相稽原告新型專利內容,符合文義讀取原則。另根據逆均等論鑑定分析,足證被告之利於收藏免拆拉取式商品特徵、技術、功能、結果,相較於原告新型專利內容,不適用逆均等論原則之責任除外豁免。(五)被告仿冒銷售所得不正利益,若以民國98年9月16日發票(詳本院卷第35頁)所示之外銷商品單位標價即每只25元為例,依據交易經驗及成本結構分析,被告該只25元商品之成本約為12.1元,被告之利潤空間,至少為銷售商品單價之50%以上,從而如被告若僅銷售1個約可裝載12萬只單位商品之40呎貨櫃,因涉仿冒原告新型專利所得不正利益,絕對逾新台幣(下同)150萬元(即12萬×12.5元=150萬元)。換言之,被告因仿冒原告專利,銷售所得侵害利益,絕不止於上述一只貨櫃之2/3換算利益,據此,被告因涉嫌仿冒銷售所取得之不正利益,顯然遠遠高於本件標的金額,即新台幣100萬元。(六)專利法第1條規定,本法為鼓勵保護及利用發明與創作,以促進產業發展。從而本件新型專利權人即原告,有權依據上開侵權行為事實,即被告於電腦網站及台灣文筆及被告於2007年至今陸續發行之目錄等銷售通路,刊登及銷售仿冒原告新型專利商品,依據專利法第84、85條規定,請求侵權行為人即被告賠償損害。(七)為此,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應賠償原告100萬元。
(一)淘寶網內之台酒網網頁https://World.taobao.com/item/00000000000.htm?fromite=main)並非被告遠東酒廠所設置,此由網頁記載顯示設置者為鑽級賣家「台酒網」官方旗航店「掌櫃順天食品供應店」觀之即明。又原告於大陸淘寶網所購得之53%600ml金門遠東頂級高梁酒之系爭產品包裝盒,亦非被告公司於102年4月11日和解後所販賣使用之商品及包裝,原告所購買之系爭產品且無被告公司所開立之發票,被告否認為被告公司之產品。(二)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潘添元,董事或監事亦無被告等人,與被告公司無涉。另由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僅為被告中國大陸之地區經銷商,商品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供應,而1.4條也明載產品代理期限已於2015年12月31日截止。又產品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承接中國大陸團購訂單,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瞿芹,監事為徐瑞霞,為依中國大陸法律成立之公司法人,亦與被告公司無涉,此有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提供2014年10月23日之上海增值稅專用發票乙紙足憑,佐以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之說明書稱該公司向被告遠東酒廠所購買進口之金門遠東高梁酒,為因應大陸市場需要,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進出口食品標籤管理辦法的規定下自行印刷所需之外包裝紙盒及簡體中文產品標示,並保證本公司所製作之包裝盒僅供中國大陸市場銷售使用足稽。(三)商標法第33條雖規定「商標自註冊公告當日起,由權利人取得商標權。」,惟我國商標權之專用,亦與其他各國相同採屬地主義,所謂屬地主義係指在特定國所取得之權利,其保護僅侷限於該國之內,而不及於該國領域之外。準此,依據我國商標專用權採屬地主義原則,系爭商標專用權效力,自無法及於中國大陸廠商於中國大陸淘寶網上所為之商標侵害行為。(四)和解契約成立(102年4月11日)後,迄本件原告起訴(106年1月23日)前,約三年多期間原告皆未曾於我國領域內之市場上購得被告有於和解成立後仍續製造、銷售之違約「商品」,亦得證明被告並無任何違反和解契約第四項之情事,被告豈有故意違約之可能。再者,和解筆錄之契約當事人僅為被告遠東酒廠與原告兩家公司法人,不含被告林茂林、林鈺城或江麗容等自然人,且上述三人亦非該和解契約之連帶保證人,原告自無從依和解契約請求被告等連帶負賠償責任。(五)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M326339號「便於組裝清洗之籠具」、新型第M327642號「籠具固定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分別自民國97年2月1日至106年7月26日止、97年3月1日至106年7月26日止(下分別稱系爭339號專利、系爭642號專利,兩者合稱系爭二專利)。詎被告建立寵物精品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二專利之「JA018快樂小動物魔幻部屋」、「JA101貼心寵兒-小精靈單層鼠籠」產品(下稱系爭產品JA018、系爭產品JA101),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JA018落入系爭33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文義範圍,系爭產品JA101落入系爭642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而屬侵權。被告林正男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相關規定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侵權部分:1、系爭產品JA018落入系爭33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被告雖稱系爭產品JA018係利用底下凹槽來承托屋體云云,但如果無凹槽,則屋簷及屋體放入開槽內即與系爭33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吻合,產品若置於橫桿的適當位置即與系爭33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吻合,是系爭產品JA018自落入系爭33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2、系爭產品JA101落入系爭642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系爭產品JA101與系爭642號專利文義讀取不符合部分在於:「系爭642號專利之固定板具有彈性且製成先向外凸之彎曲弧度,而系爭產品JA101之固定板具有彈性且製成些許線槽形成可彎曲變形的空間」,惟因製成些許線槽,僅係為了達到使固定板具有可彎曲變形之功效,並無其他特別之效用,顯見無論將固定板製成先向外凸之彎曲弧度或製成些許線槽,均是為了達成使固定板具有可彎曲變形之功效,二者實質相同,可等效替代。且觀之系爭642號專利拆離固定板時,只要壓彎弧及扳動底側,即可輕易解開嵌合狀態,而系爭產品JA101之拆離固定板時,亦只要壓些許線槽及扳動底側,可輕易解開嵌合狀態,顯見系爭產品JA101實質上利用與系爭642號專利相同之「技術手段」、達成相同之「功能」,及產生實質相同之「結果」,故系爭產品JA101實已落入系爭642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而構成均等侵害甚明。(三)有效性部分:1、被告所提估價單迄今已逾多年,上久(上興)寵物用品批發公司內部並無留存,是否經過被告增刪或塗改,無法確認,原告否認其真正,且其所記載之單價亦與原告所開立之統一發票金額不同,顯見該估價單並不實在。又被告所提統一發票僅記載「寵物鐵籠一批」,均無法證明原告於系爭339號及系爭642號專利申請日之前有販賣上開專利所製成產品予被告之情事,顯見被告依上開證據主張原告於申請日之前已公開販售依系爭339號及系爭642號專利所製成之產品云云,並無道理。2、被告所提印有「2007年7月再版」、「2008年6月制作」、「2007年8月制作」之商品型錄,原告並未公開發行,僅於特定廠商要求時,始會提供,由於接觸上開型錄之人僅為特定之人,自非屬公開發行之刊物。況所謂「2007年7月再版」其日期僅能認定為2007年7月31日(即2007年7月之末日),經查此日尚在系爭339號及642號專利之申請日即2007年7月27日之後,顯見被告聲稱系爭339號及系爭642號專利於96年7月27日提出申請之前已見於刊物云云,實屬無據。至印有「2006年11月制作」之型錄,原告否認有印製該型錄,其真實性有疑。3、又被告所提產品型錄均僅為產品之外觀照片,並無法完全揭露系爭339號及系爭642號專利之各項技術內容,是被告所辯並不足採。(四)損害賠償之計算:被告販賣JA018產品共獲利13,390元,販賣JA101產品共獲利32,152元,共計45,542元,另原告又發覺被告所進口販售之編號「139」產品侵害系爭339號專利,「M012」、「M022」產品侵害系爭642號專利,是被告販售編號「139」、「M012」及「M022」合計共獲利59,681元。合計被告因侵害原告所有系爭339號專利及系爭642號專利迄今,至少獲得105,223元之利益(45,542+59,681=105,223)。又被告於98年間即曾因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而收受原告所寄發之存證信函,足見被告之上開侵害行為顯屬故意,請求酌定損害額3倍之賠償,以資懲戒。(五)並聲明:(1)被告建立寵物精品有限公司不得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產品編號名稱為「JA018快樂小動物魔幻部屋」及「JA101貼心寵兒-小精靈單層鼠籠」等籠具之行為。(2)被告建立寵物精品有限公司及被告林正男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200萬元整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依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前項之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淘寶網內之台酒網網頁https://World.taobao.com/item/00000000000.htm?fromite=main)並非被告遠東酒廠所設置,此由網頁記載顯示設置者為鑽級賣家「台酒網」官方旗航店「掌櫃順天食品供應店」觀之即明。又原告於大陸淘寶網所購得之53%600ml金門遠東頂級高梁酒之系爭產品包裝盒,亦非被告公司於102年4月11日和解後所販賣使用之商品及包裝,原告所購買之系爭產品且無被告公司所開立之發票,被告否認為被告公司之產品。(二)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潘添元,董事或監事亦無被告等人,與被告公司無涉。另由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僅為被告中國大陸之地區經銷商,商品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供應,而1.4條也明載產品代理期限已於2015年12月31日截止。又產品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承接中國大陸團購訂單,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瞿芹,監事為徐瑞霞,為依中國大陸法律成立之公司法人,亦與被告公司無涉,此有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提供2014年10月23日之上海增值稅專用發票乙紙足憑,佐以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之說明書稱該公司向被告遠東酒廠所購買進口之金門遠東高梁酒,為因應大陸市場需要,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進出口食品標籤管理辦法的規定下自行印刷所需之外包裝紙盒及簡體中文產品標示,並保證本公司所製作之包裝盒僅供中國大陸市場銷售使用足稽。(三)商標法第33條雖規定「商標自註冊公告當日起,由權利人取得商標權。」,惟我國商標權之專用,亦與其他各國相同採屬地主義,所謂屬地主義係指在特定國所取得之權利,其保護僅侷限於該國之內,而不及於該國領域之外。準此,依據我國商標專用權採屬地主義原則,系爭商標專用權效力,自無法及於中國大陸廠商於中國大陸淘寶網上所為之商標侵害行為。(四)和解契約成立(102年4月11日)後,迄本件原告起訴(106年1月23日)前,約三年多期間原告皆未曾於我國領域內之市場上購得被告有於和解成立後仍續製造、銷售之違約「商品」,亦得證明被告並無任何違反和解契約第四項之情事,被告豈有故意違約之可能。再者,和解筆錄之契約當事人僅為被告遠東酒廠與原告兩家公司法人,不含被告林茂林、林鈺城或江麗容等自然人,且上述三人亦非該和解契約之連帶保證人,原告自無從依和解契約請求被告等連帶負賠償責任。(五)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M326339號「便於組裝清洗之籠具」、新型第M327642號「籠具固定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分別自民國97年2月1日至106年7月26日止、97年3月1日至106年7月26日止(下分別稱系爭339號專利、系爭642號專利,兩者合稱系爭二專利)。詎被告建立寵物精品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二專利之「JA018快樂小動物魔幻部屋」、「JA101貼心寵兒-小精靈單層鼠籠」產品(下稱系爭產品JA018、系爭產品JA101),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JA018落入系爭33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文義範圍,系爭產品JA101落入系爭642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而屬侵權。被告林正男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相關規定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侵權部分:1、系爭產品JA018落入系爭33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被告雖稱系爭產品JA018係利用底下凹槽來承托屋體云云,但如果無凹槽,則屋簷及屋體放入開槽內即與系爭33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相吻合,產品若置於橫桿的適當位置即與系爭33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相吻合,是系爭產品JA018自落入系爭339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2、系爭產品JA101落入系爭642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系爭產品JA101與系爭642號專利文義讀取不符合部分在於:「系爭642號專利之固定板具有彈性且製成先向外凸之彎曲弧度,而系爭產品JA101之固定板具有彈性且製成些許線槽形成可彎曲變形的空間」,惟因製成些許線槽,僅係為了達到使固定板具有可彎曲變形之功效,並無其他特別之效用,顯見無論將固定板製成先向外凸之彎曲弧度或製成些許線槽,均是為了達成使固定板具有可彎曲變形之功效,二者實質相同,可等效替代。且觀之系爭642號專利拆離固定板時,只要壓彎弧及扳動底側,即可輕易解開嵌合狀態,而系爭產品JA101之拆離固定板時,亦只要壓些許線槽及扳動底側,可輕易解開嵌合狀態,顯見系爭產品JA101實質上利用與系爭642號專利相同之「技術手段」、達成相同之「功能」,及產生實質相同之「結果」,故系爭產品JA101實已落入系爭642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而構成均等侵害甚明。(三)有效性部分:1、被告所提估價單迄今已逾多年,上久(上興)寵物用品批發公司內部並無留存,是否經過被告增刪或塗改,無法確認,原告否認其真正,且其所記載之單價亦與原告所開立之統一發票金額不同,顯見該估價單並不實在。又被告所提統一發票僅記載「寵物鐵籠一批」,均無法證明原告於系爭339號及系爭642號專利申請日之前有販賣上開專利所製成產品予被告之情事,顯見被告依上開證據主張原告於申請日之前已公開販售依系爭339號及系爭642號專利所製成之產品云云,並無道理。2、被告所提印有「2007年7月再版」、「2008年6月制作」、「2007年8月制作」之商品型錄,原告並未公開發行,僅於特定廠商要求時,始會提供,由於接觸上開型錄之人僅為特定之人,自非屬公開發行之刊物。況所謂「2007年7月再版」其日期僅能認定為2007年7月31日(即2007年7月之末日),經查此日尚在系爭339號及642號專利之申請日即2007年7月27日之後,顯見被告聲稱系爭339號及系爭642號專利於96年7月27日提出申請之前已見於刊物云云,實屬無據。至印有「2006年11月制作」之型錄,原告否認有印製該型錄,其真實性有疑。3、又被告所提產品型錄均僅為產品之外觀照片,並無法完全揭露系爭339號及系爭642號專利之各項技術內容,是被告所辯並不足採。(四)損害賠償之計算:被告販賣JA018產品共獲利13,390元,販賣JA101產品共獲利32,152元,共計45,542元,另原告又發覺被告所進口販售之編號「139」產品侵害系爭339號專利,「M012」、「M022」產品侵害系爭642號專利,是被告販售編號「139」、「M012」及「M022」合計共獲利59,681元。合計被告因侵害原告所有系爭339號專利及系爭642號專利迄今,至少獲得105,223元之利益(45,542+59,681=105,223)。又被告於98年間即曾因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而收受原告所寄發之存證信函,足見被告之上開侵害行為顯屬故意,請求酌定損害額3倍之賠償,以資懲戒。(五)並聲明:(1)被告建立寵物精品有限公司不得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產品編號名稱為「JA018快樂小動物魔幻部屋」及「JA101貼心寵兒-小精靈單層鼠籠」等籠具之行為。(2)被告建立寵物精品有限公司及被告林正男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200萬元整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依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前項之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淘寶網內之台酒網網頁https://World.taobao.com/item/00000000000.htm?fromite=main)並非被告遠東酒廠所設置,此由網頁記載顯示設置者為鑽級賣家「台酒網」官方旗航店「掌櫃順天食品供應店」觀之即明。又原告於大陸淘寶網所購得之53%600ml金門遠東頂級高梁酒之系爭產品包裝盒,亦非被告公司於102年4月11日和解後所販賣使用之商品及包裝,原告所購買之系爭產品且無被告公司所開立之發票,被告否認為被告公司之產品。(二)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潘添元,董事或監事亦無被告等人,與被告公司無涉。另由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僅為被告中國大陸之地區經銷商,商品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供應,而1.4條也明載產品代理期限已於2015年12月31日截止。又產品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承接中國大陸團購訂單,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瞿芹,監事為徐瑞霞,為依中國大陸法律成立之公司法人,亦與被告公司無涉,此有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提供2014年10月23日之上海增值稅專用發票乙紙足憑,佐以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之說明書稱該公司向被告遠東酒廠所購買進口之金門遠東高梁酒,為因應大陸市場需要,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進出口食品標籤管理辦法的規定下自行印刷所需之外包裝紙盒及簡體中文產品標示,並保證本公司所製作之包裝盒僅供中國大陸市場銷售使用足稽。(三)商標法第33條雖規定「商標自註冊公告當日起,由權利人取得商標權。」,惟我國商標權之專用,亦與其他各國相同採屬地主義,所謂屬地主義係指在特定國所取得之權利,其保護僅侷限於該國之內,而不及於該國領域之外。準此,依據我國商標專用權採屬地主義原則,系爭商標專用權效力,自無法及於中國大陸廠商於中國大陸淘寶網上所為之商標侵害行為。(四)和解契約成立(102年4月11日)後,迄本件原告起訴(106年1月23日)前,約三年多期間原告皆未曾於我國領域內之市場上購得被告有於和解成立後仍續製造、銷售之違約「商品」,亦得證明被告並無任何違反和解契約第四項之情事,被告豈有故意違約之可能。再者,和解筆錄之契約當事人僅為被告遠東酒廠與原告兩家公司法人,不含被告林茂林、林鈺城或江麗容等自然人,且上述三人亦非該和解契約之連帶保證人,原告自無從依和解契約請求被告等連帶負賠償責任。(五)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9 2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 1 1 1 5",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被告之侵權行為起訖時間為103年8月1日至105年3月31日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10頁)。商標法於100年6月29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000136171號令修正公布全文111條,101年3月26日行政院院臺經字第1010011767號令發布定自101年7月1日施行後,105年11月30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500146951號令修正公布第98條。原告主張本件訴訟標的為:商標法第68條第1款及同法第69條第3項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09頁),其分別規定為:「未經商標權人同意,為行銷目的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為侵害商標權: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者」、「商標權人對於因故意或過失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自原告主張之侵權行為起始時點迄今均未修正,故應適用於本案。㈣被告並無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⒈原告主張被告使用「冰晶」二字於其產品之證據,如原證5、6、7、8、9所示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09頁),並未主張或提出其他證據,故本院自應以原證5、6、7、8、9(見本案卷一第32至44頁)為本案審查判斷之主要依據。⒉查原證5、9(見本案卷一第32、43、44頁)僅為網路關鍵字搜尋之結果,並未顯示或結合具體商品,亦無法顯示係由何人所刊登,故無法用以證明被告公司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⒊原告自承:「冰晶」二字有「清涼、透徹、閃耀」之意等語(見本案卷二第9頁背面),然「清涼」、「透澈」、「閃耀」等特質,常見於許多市面上販售之美容保養商品,並為許多美容保養商品之本質、或所標榜之使用功效,則是否一旦使用「冰晶」乙詞,用以形容美容保養商品之「清涼」、「透澈」、「閃耀」等特質,即必然等同於使用或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是否應由原告專屬使用此一甚為常見習用之美容保養商品形容詞,而使得其他業者均不能任意使用此一形容詞描述自己販售之美容保養商品?已屬可疑。⒋「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乃強調商標之使用需有「顯著性」,並需有商標使用之「意圖」。查原證6、7之被告公司廣告DM,業已各於其首頁右下方(見本案卷一第33、35頁正面),以明顯不同於其他文字之特大、特粗字體,標示其商標為「laprairie」,並無其他更大、更粗之字體標示其商品之來源,且該「laprairie」之特大、特粗字體周圍,除底下較小字體之「SWITZERLAND」外,並無其他字體或圖樣圍繞,乃刻意凸顯「laprairie」為其商標,符合其商標之顯著性,而「冰晶」2字亦非被告商品商標「laprairie」之中譯,且僅出現於被告公司該廣告DM之商品名稱或描述性文字之中,並與同為商品名稱之其他文字相結合,或穿插隱身於「大量整段」描述性文字之中,字體均顯然較「laprairie」為小,而與前後文字大小均一致,除本案卷一第35頁背面「瑞士冰晶新生眼霜」字體較前後文字稍粗外,其餘「冰晶」文字大小及粗細均與前後文字相同,故被告顯然並未凸顯「冰晶」2字。此外,被告公司並無可能同時標示「laprairie」及「冰晶」兩項字面意義不同之商標,否則將使其消費者陷於混淆誤認該等商品究竟為被告公司或他公司之商品,對被告公司反而不利。如被告公司刻意攀附系爭商標,當無必要將「laprairie」標示為如此放大醒目者,故被告公司顯然並未以中文「冰晶」二字做為商標使用,消費者亦不會將之視為該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從而不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1款之「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行為。⒌又按:「依上開證據,原證1顯示被上訴人使用之黃金引藻魚字樣,其右下方之三利養殖場及圖之標示,而同包裝中尚有其他文字記載如營養標示、處理方式、保存方式、解凍方式、保存期限、有效日期、重量、原產地等,自該字樣在外包裝顯示功能而觀,應係指產品之名稱;而原證26至30亦係各海鮮經銷商將『黃金引藻魚』當作銷售產品之一,尚有許多產品,須瀏覽人逐項點閱;而上證15係被上訴人經營三利養殖臉書文章中對消費者之呼籲,係文字敘述引用到『黃金引藻魚』,相關消費者見到原證1、25至30及上證15之外包裝及網頁,會認知該『黃金引藻魚』係指銷售之產品名稱,不會認為該『黃金引藻魚』字樣屬於與他人商品或服務相區別之表徵,故自上開證據顯示『黃金引藻魚』字樣之實質內涵而觀,其目的與方法係用以表示商品之相關商標,尚難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為通常之使用,而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本院103年度民商上字第16號民事判決要旨參照),而最高法院106年度臺上字第1224號民事判決駁回上訴意旨為:「按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屬於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若其取捨、認事及解釋並不違背法令及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或證據法則,即不許任意指摘其採證或認定不當,以為上訴理由。本件原審本於採證、認事及解釋契約之職權行使,綜合相關事證,合法認定:被上訴人使用『黃金引藻魚』字樣於產品外包裝及網頁,非屬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不致使消費者混淆誤認」,足認為商品圖片之標示、商品之包裝、附隨其他文字之標示、做為商品之名稱,一般均不至使所用字樣成為與他人商品或服務相區別之表徵,尚難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而為通常之使用,尚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查被告公司於原證6、7、8(見本案卷一第33至42頁)使用「冰晶」二字之處略以:⑴「瑞士冰晶新生系列」(原證6,本案卷一第34頁正面):此為被告公司產品之廣告DM內頁,標示此系列之商品,乃與其他7種系列併列,每一系列下方各有2至8種個別商品,其他系列均無「冰晶」二字,應僅係被告公司用以識別其不同系列商品之系列名稱,此即前述「商品名稱」之非商標使用情形,否則不至標示於內頁之較小字體而與其他7種系列併列,並與其他系列之標題文字大小粗細均為相同,致喪失其顯著性,故應非用以表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⑵「瑞士冰晶新生乳液」(原證6,本案卷一第34頁正面):此為被告公司產品之廣告DM內頁,標示於「瑞士冰晶新生系列」下,而與其他39種並無「冰晶」名稱之商品及其商品照片,共同刊登於內頁,字體甚小,且包含於該項商品全名之內,此即前述「商品名稱」之非商標使用情形,應僅係被告公司用以識別其不同商品之標示性用語,否則不至標示於內頁之較小字體而與其他39種並無「冰晶」2字為名之商品及其照片併陳,並與前後文字大小粗細均為相同,致喪失其顯著性,故應非用以表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⑶「瑞士冰晶新生乳霜」(原證6,本案卷一第34頁正面):說明同上開⑵。⑷「瑞士冰晶新生眼霜」(原證6,本案卷一第34頁正面):說明同上開⑵。⑸「瑞士冰晶新生精萃」(原證6,本案卷一第34頁正面):說明同上開⑵。⑹「beautyresiststime冰晶世界,永恆之美」(原證7,本案卷一第35頁正面):本行字體雖在被告公司之廣告DM首頁且字體稍大,但仍明顯小於右下方特大、特粗字體所標示之「laprairie」商標,並且係夾雜在一串商品形容語句之中,其下方即為幾乎佔滿整個被告公司廣告DM首頁之被告公司商品照片,顯僅係為形容被告公司下方照片所示之商品特性而已。倘被告公司將其當成商標使用,理應凸顯「冰晶」2字,而不應穿插於一連串大量文字之形容語句中,並與前後文字大小粗細均為相同,致喪失其顯著性,消費者亦無法識別該一連串形容詞句中之「冰晶」2字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⑺「阿爾卑斯山的冰晶世界,誕生全面瑞士冰晶新生眼霜。以純淨的冰峰祕境,為你封存永恆年輕雙眸。抹去疲憊無神、黑眼圈、泡泡眼和乾燥細紋,逐漸淡逝無形。美麗無期限,從此展開」(原證7,本案卷一第35頁背面):此部分「冰晶」2字係穿插於前述一整段大量文字之被告公司廣告DM內頁之細小字體中,顯僅係為形容被告公司之商品特性而已,此即前述「附隨其他文字之標示」之非商標使用情形。倘被告公司有意將其當成商標使用,理應會凸顯「冰晶」2字,而不應穿插夾帶於上開整段大量文字之形容語句中,並與前後文字大小粗細均為相同,致喪失其顯著性,消費者亦無法識別該一連串大量文字形容詞句中之「冰晶」2字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⑻「瑞士冰晶賦活配方,源自laprairie渴求不受時空限制的無盡之美。探索旅程,從瑞士阿爾卑斯山開始三種高海拔植物,擁有超凡奇蹟能量,能在地表最嚴苛冰封祕境存活。暗藏長壽生存關鍵的寒原植物:紫色虎耳草、高山雪鈴花和瑞士雪藻,激發laprairia研發出劃時代瑞士冰晶賦活配方。抗老科技領域的革命性創舉,瑞士冰晶賦活配方瞄準第一道老化印記。提振眼周肌膚活力,抹去細紋淡化黑眼圈,重現清新神采。日以繼夜,這獨特抗老神奇配方,將時光之痕和環境之傷逐漸消弭。把歲月偷走的年輕光采,重新點燃。眼周被嚴密照管防護,抵擋每日生活壓力的嚴苛考驗。時光彷彿從此凍結,感受超越時限的晶亮雙眸」(原證7,本案卷一第37頁正面):說明同上開⑺。⑼「冰晶世界的另一個生力軍:瑞士冰晶新生乳液。極致輕柔精華乳,打造新一代抗老標準,弭平乍然浮現的第一道老化印記。阻擋因疲憊與壓力帶來的暗沈、乾燥和細紋。絲滑般柔細質地,如羽毛般輕盈,瞬間滲透,為肌膚帶來深沈滋潤撫慰」(原證7,本案卷一第37頁背面):說明同上開⑺。⑽「劃時代抗老巨星:瑞士冰晶新生系列。為肌膚築起抗老防護牆,抵擋歲月和環境的侵害。瑞士冰晶新生眼霜,抹去疲憊無神,點亮霜眸永恆年輕。瑞士冰晶新生乳霜與乳液,提振活力並抵抗老化極限。瑞士冰晶新生精萃,奢華潤澤,讓乾藻與細紋從此冰封。以冰晶交築的冰封世界,時空靜止,美麗永恆」(原證7,本案卷一第38頁正面):說明同上開⑺。⑾「由左至右,瑞士冰晶新生乳霜50ml、瑞士冰晶新生乳液50ml、瑞士冰晶新生眼霜20ml、瑞士冰晶新生精萃30ml。精萃」(原證7,本案卷一第38頁正面):此部分「冰晶」2字,係在被告公司廣告DM內頁,在整面被告公司之商品照片下方,以極為細小之字體,描述上方照片由左而右之商品名稱,此即前述「商品圖片之標示」之非商標使用情形。倘被告公司有意將其當成商標使用,理應會凸顯「冰晶」2字,而不應穿插夾帶於上開整行商品名稱文字之中,並與前後文字大小粗細均為相同,致喪失其顯著性,消費者亦無法識別該一連串大量文字形容詞句中之「冰晶」2字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⑿「產品簡介~laprairie瑞士冰晶新生眼霜(20ml)~(見本案卷一第39頁):被告否認原證8為其所刊登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09頁),原告亦未能舉證證明其確為被告所刊登,以實其說,是應認原證8不得做為不利於被告之證據。退而言之,倘原證8確為被告公司所刊登,此部分「冰晶」2字之字體極為細小,係穿插呈現於整頁網購商品頁面之中,而為其他文字及圖片所包圍,僅係標示被告公司之該販售商品名稱,用以與被告公司之其他販售商品相區隔,並無顯著性,且該網頁同時標示被告公司商品之商標「laprairie」。被告公司並無可能同時標示「laprairie」及「冰晶」兩項字面意義不同之商標,否則將使其消費者陷於混淆誤認該等商品究竟為被告公司或他公司之商品,對被告公司反而不利。如被告公司刻意攀附系爭商標,當無必要將「laprairie」標示為如此放大醒目者,故被告公司顯然並未以中文「冰晶」二字做為商標使用,消費者亦不會將之視為該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⒀「產品簡介~瑞士冰晶新生乳液50ml~」(見本案卷一第40頁):說明同上開⑿。⒁「產品簡介~瑞士冰晶新生乳霜50ml~」(見本案卷一第41頁):說明同上開⑿。⒂「產品簡介~瑞士冰晶新生精萃30ml~」(見本案卷一第42頁):說明同上開⑿。⒍至被告公司當庭提出之商品,於包裝及其商品提袋上,均無「冰晶」2字,甚至並無中文(見本案卷二第248至252頁本院勘驗照片),僅有於其中「瑞士冰晶新生乳霜」之中文標示貼紙中使用,用以說明該項商品之名稱,並與被告公司之其他商品相區隔,此即前述「商品名稱」之非商標使用情形,應僅係被告公司用以識別其不同商品之標示性用語,否則不至僅以細小文字標示於其商品之中文標示貼紙,致喪失其顯著性,故應非用以表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㈤綜上所述,被告並無將「冰晶」2字當成商標使用之行為,尚不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1款所稱之「使用」,是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系爭商標權,並請求如其上開訴之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分署105年度上聲議字第538號處分書認定略以:「(三)查被告產品文宣,包含紙本(原卷第31頁至第36頁背面)、網頁廣告擷圖(原卷第37頁至第40頁)、發票收據(原卷第42頁)、取貨憑證(原卷第42頁背面)、產品外包裝照片(原卷第43頁),畫面中均以其廠牌『laprairie』為主要顯示客體,第42頁之發票收據亦僅有『laprairie-大昌』,並無冰晶字樣。被告公司產品目錄即第35頁背面至第36頁,亦分別列出該公司產品有『鉑金系列』、『魚子美顏系列』、『鑽白魚子緊膚系列』、『極緻亮顏系列』、『多凍齡系列』、『瑞士冰晶新生系列』、『動能活膚系列』及『深層活化系列』等,益徵被告所用『瑞士』及『冰晶』等字樣,僅為該系列產品本身關於性質、特性、用途及產地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自與聲請人所有如原署105年度他字第930號卷第6頁所示『冰晶』商標有間。(四)此外,原檢察官已於原不起訴處分書中,查明並詳述:1、『冰晶』為專有名詞,常被使用作為描述冰凍、凝結方面的形容或表示。2、由被告進口之大昌公司冰晶系列商品之情形判斷,其係『laprairie』品牌作為商標所用而為一般消費者辨識之字樣,而非已『冰晶』非作為商標使用。3、依卷附『laprairie』商品廣告宣傳文件,大昌公司所代理之該品牌商品共分為鉑金系列等8系列,堪認冰晶2字僅表彰商品之特性、性質、內容、成分,並非作為商標使用。再憑此認定被告使用『冰晶』文字,尚符合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所規定之描述性合理使用範疇,並非用以表彰該商品本身來源之用。經核其調查及認定正確有據,並無不當。(五)至聲請人稱被告於案發後將系爭化妝保養品名稱由原『瑞士冰晶新生系列』變更為『瑞士防禦新生系列』等字樣,可知被告等早已知悉伊等侵害聲請人註冊在案之『冰晶』商標權利。惟被告使用『冰晶』字樣該當於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之合理使用,已如前述,則被告自無必要修改『冰晶』文字;被告於案發後另花費用修改重製產品包裝,益徵其並無侵害聲請人商標權之故意」,亦同此認定,附此敘明。四、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爭點、舉證,經核均對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明。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6 年  12  月  12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                法 官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中  華  民  國  106 年  12  月  12  日書記官吳祉瑩
(一)淘寶網內之台酒網網頁https://World.taobao.com/item/00000000000.htm?fromite=main)並非被告遠東酒廠所設置,此由網頁記載顯示設置者為鑽級賣家「台酒網」官方旗航店「掌櫃順天食品供應店」觀之即明。又原告於大陸淘寶網所購得之53%600ml金門遠東頂級高梁酒之系爭產品包裝盒,亦非被告公司於102年4月11日和解後所販賣使用之商品及包裝,原告所購買之系爭產品且無被告公司所開立之發票,被告否認為被告公司之產品。(二)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潘添元,董事或監事亦無被告等人,與被告公司無涉。另由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僅為被告中國大陸之地區經銷商,商品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供應,而1.4條也明載產品代理期限已於2015年12月31日截止。又產品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承接中國大陸團購訂單,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瞿芹,監事為徐瑞霞,為依中國大陸法律成立之公司法人,亦與被告公司無涉,此有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提供2014年10月23日之上海增值稅專用發票乙紙足憑,佐以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之說明書稱該公司向被告遠東酒廠所購買進口之金門遠東高梁酒,為因應大陸市場需要,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進出口食品標籤管理辦法的規定下自行印刷所需之外包裝紙盒及簡體中文產品標示,並保證本公司所製作之包裝盒僅供中國大陸市場銷售使用足稽。(三)商標法第33條雖規定「商標自註冊公告當日起,由權利人取得商標權。」,惟我國商標權之專用,亦與其他各國相同採屬地主義,所謂屬地主義係指在特定國所取得之權利,其保護僅侷限於該國之內,而不及於該國領域之外。準此,依據我國商標專用權採屬地主義原則,系爭商標專用權效力,自無法及於中國大陸廠商於中國大陸淘寶網上所為之商標侵害行為。(四)和解契約成立(102年4月11日)後,迄本件原告起訴(106年1月23日)前,約三年多期間原告皆未曾於我國領域內之市場上購得被告有於和解成立後仍續製造、銷售之違約「商品」,亦得證明被告並無任何違反和解契約第四項之情事,被告豈有故意違約之可能。再者,和解筆錄之契約當事人僅為被告遠東酒廠與原告兩家公司法人,不含被告林茂林、林鈺城或江麗容等自然人,且上述三人亦非該和解契約之連帶保證人,原告自無從依和解契約請求被告等連帶負賠償責任。(五)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49 1 1 1 3",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 1", "lawName":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 "issueRef": "38", "lawName":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之侵權行為起訖時間為103年8月1日至105年3月31日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10頁)。商標法於100年6月29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000136171號令修正公布全文111條,101年3月26日行政院院臺經字第1010011767號令發布定自101年7月1日施行後,105年11月30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500146951號令修正公布第98條。原告主張本件訴訟標的為:商標法第68條第1款及同法第69條第3項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09頁),其分別規定為:「未經商標權人同意,為行銷目的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為侵害商標權: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者」、「商標權人對於因故意或過失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自原告主張之侵權行為起始時點迄今均未修正,故應適用於本案。㈣被告並無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⒈原告主張被告使用「冰晶」二字於其產品之證據,如原證5、6、7、8、9所示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09頁),並未主張或提出其他證據,故本院自應以原證5、6、7、8、9(見本案卷一第32至44頁)為本案審查判斷之主要依據。⒉查原證5、9(見本案卷一第32、43、44頁)僅為網路關鍵字搜尋之結果,並未顯示或結合具體商品,亦無法顯示係由何人所刊登,故無法用以證明被告公司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⒊原告自承:「冰晶」二字有「清涼、透徹、閃耀」之意等語(見本案卷二第9頁背面),然「清涼」、「透澈」、「閃耀」等特質,常見於許多市面上販售之美容保養商品,並為許多美容保養商品之本質、或所標榜之使用功效,則是否一旦使用「冰晶」乙詞,用以形容美容保養商品之「清涼」、「透澈」、「閃耀」等特質,即必然等同於使用或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是否應由原告專屬使用此一甚為常見習用之美容保養商品形容詞,而使得其他業者均不能任意使用此一形容詞描述自己販售之美容保養商品?已屬可疑。⒋「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乃強調商標之使用需有「顯著性」,並需有商標使用之「意圖」。查原證6、7之被告公司廣告DM,業已各於其首頁右下方(見本案卷一第33、35頁正面),以明顯不同於其他文字之特大、特粗字體,標示其商標為「laprairie」,並無其他更大、更粗之字體標示其商品之來源,且該「laprairie」之特大、特粗字體周圍,除底下較小字體之「SWITZERLAND」外,並無其他字體或圖樣圍繞,乃刻意凸顯「laprairie」為其商標,符合其商標之顯著性,而「冰晶」2字亦非被告商品商標「laprairie」之中譯,且僅出現於被告公司該廣告DM之商品名稱或描述性文字之中,並與同為商品名稱之其他文字相結合,或穿插隱身於「大量整段」描述性文字之中,字體均顯然較「laprairie」為小,而與前後文字大小均一致,除本案卷一第35頁背面「瑞士冰晶新生眼霜」字體較前後文字稍粗外,其餘「冰晶」文字大小及粗細均與前後文字相同,故被告顯然並未凸顯「冰晶」2字。此外,被告公司並無可能同時標示「laprairie」及「冰晶」兩項字面意義不同之商標,否則將使其消費者陷於混淆誤認該等商品究竟為被告公司或他公司之商品,對被告公司反而不利。如被告公司刻意攀附系爭商標,當無必要將「laprairie」標示為如此放大醒目者,故被告公司顯然並未以中文「冰晶」二字做為商標使用,消費者亦不會將之視為該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從而不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1款之「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行為。⒌又按:「依上開證據,原證1顯示被上訴人使用之黃金引藻魚字樣,其右下方之三利養殖場及圖之標示,而同包裝中尚有其他文字記載如營養標示、處理方式、保存方式、解凍方式、保存期限、有效日期、重量、原產地等,自該字樣在外包裝顯示功能而觀,應係指產品之名稱;而原證26至30亦係各海鮮經銷商將『黃金引藻魚』當作銷售產品之一,尚有許多產品,須瀏覽人逐項點閱;而上證15係被上訴人經營三利養殖臉書文章中對消費者之呼籲,係文字敘述引用到『黃金引藻魚』,相關消費者見到原證1、25至30及上證15之外包裝及網頁,會認知該『黃金引藻魚』係指銷售之產品名稱,不會認為該『黃金引藻魚』字樣屬於與他人商品或服務相區別之表徵,故自上開證據顯示『黃金引藻魚』字樣之實質內涵而觀,其目的與方法係用以表示商品之相關商標,尚難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為通常之使用,而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本院103年度民商上字第16號民事判決要旨參照),而最高法院106年度臺上字第1224號民事判決駁回上訴意旨為:「按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屬於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若其取捨、認事及解釋並不違背法令及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或證據法則,即不許任意指摘其採證或認定不當,以為上訴理由。本件原審本於採證、認事及解釋契約之職權行使,綜合相關事證,合法認定:被上訴人使用『黃金引藻魚』字樣於產品外包裝及網頁,非屬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不致使消費者混淆誤認」,足認為商品圖片之標示、商品之包裝、附隨其他文字之標示、做為商品之名稱,一般均不至使所用字樣成為與他人商品或服務相區別之表徵,尚難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而為通常之使用,尚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查被告公司於原證6、7、8(見本案卷一第33至42頁)使用「冰晶」二字之處略以:⑴「瑞士冰晶新生系列」(原證6,本案卷一第34頁正面):此為被告公司產品之廣告DM內頁,標示此系列之商品,乃與其他7種系列併列,每一系列下方各有2至8種個別商品,其他系列均無「冰晶」二字,應僅係被告公司用以識別其不同系列商品之系列名稱,此即前述「商品名稱」之非商標使用情形,否則不至標示於內頁之較小字體而與其他7種系列併列,並與其他系列之標題文字大小粗細均為相同,致喪失其顯著性,故應非用以表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⑵「瑞士冰晶新生乳液」(原證6,本案卷一第34頁正面):此為被告公司產品之廣告DM內頁,標示於「瑞士冰晶新生系列」下,而與其他39種並無「冰晶」名稱之商品及其商品照片,共同刊登於內頁,字體甚小,且包含於該項商品全名之內,此即前述「商品名稱」之非商標使用情形,應僅係被告公司用以識別其不同商品之標示性用語,否則不至標示於內頁之較小字體而與其他39種並無「冰晶」2字為名之商品及其照片併陳,並與前後文字大小粗細均為相同,致喪失其顯著性,故應非用以表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⑶「瑞士冰晶新生乳霜」(原證6,本案卷一第34頁正面):說明同上開⑵。⑷「瑞士冰晶新生眼霜」(原證6,本案卷一第34頁正面):說明同上開⑵。⑸「瑞士冰晶新生精萃」(原證6,本案卷一第34頁正面):說明同上開⑵。⑹「beautyresiststime冰晶世界,永恆之美」(原證7,本案卷一第35頁正面):本行字體雖在被告公司之廣告DM首頁且字體稍大,但仍明顯小於右下方特大、特粗字體所標示之「laprairie」商標,並且係夾雜在一串商品形容語句之中,其下方即為幾乎佔滿整個被告公司廣告DM首頁之被告公司商品照片,顯僅係為形容被告公司下方照片所示之商品特性而已。倘被告公司將其當成商標使用,理應凸顯「冰晶」2字,而不應穿插於一連串大量文字之形容語句中,並與前後文字大小粗細均為相同,致喪失其顯著性,消費者亦無法識別該一連串形容詞句中之「冰晶」2字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⑺「阿爾卑斯山的冰晶世界,誕生全面瑞士冰晶新生眼霜。以純淨的冰峰祕境,為你封存永恆年輕雙眸。抹去疲憊無神、黑眼圈、泡泡眼和乾燥細紋,逐漸淡逝無形。美麗無期限,從此展開」(原證7,本案卷一第35頁背面):此部分「冰晶」2字係穿插於前述一整段大量文字之被告公司廣告DM內頁之細小字體中,顯僅係為形容被告公司之商品特性而已,此即前述「附隨其他文字之標示」之非商標使用情形。倘被告公司有意將其當成商標使用,理應會凸顯「冰晶」2字,而不應穿插夾帶於上開整段大量文字之形容語句中,並與前後文字大小粗細均為相同,致喪失其顯著性,消費者亦無法識別該一連串大量文字形容詞句中之「冰晶」2字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⑻「瑞士冰晶賦活配方,源自laprairie渴求不受時空限制的無盡之美。探索旅程,從瑞士阿爾卑斯山開始三種高海拔植物,擁有超凡奇蹟能量,能在地表最嚴苛冰封祕境存活。暗藏長壽生存關鍵的寒原植物:紫色虎耳草、高山雪鈴花和瑞士雪藻,激發laprairia研發出劃時代瑞士冰晶賦活配方。抗老科技領域的革命性創舉,瑞士冰晶賦活配方瞄準第一道老化印記。提振眼周肌膚活力,抹去細紋淡化黑眼圈,重現清新神采。日以繼夜,這獨特抗老神奇配方,將時光之痕和環境之傷逐漸消弭。把歲月偷走的年輕光采,重新點燃。眼周被嚴密照管防護,抵擋每日生活壓力的嚴苛考驗。時光彷彿從此凍結,感受超越時限的晶亮雙眸」(原證7,本案卷一第37頁正面):說明同上開⑺。⑼「冰晶世界的另一個生力軍:瑞士冰晶新生乳液。極致輕柔精華乳,打造新一代抗老標準,弭平乍然浮現的第一道老化印記。阻擋因疲憊與壓力帶來的暗沈、乾燥和細紋。絲滑般柔細質地,如羽毛般輕盈,瞬間滲透,為肌膚帶來深沈滋潤撫慰」(原證7,本案卷一第37頁背面):說明同上開⑺。⑽「劃時代抗老巨星:瑞士冰晶新生系列。為肌膚築起抗老防護牆,抵擋歲月和環境的侵害。瑞士冰晶新生眼霜,抹去疲憊無神,點亮霜眸永恆年輕。瑞士冰晶新生乳霜與乳液,提振活力並抵抗老化極限。瑞士冰晶新生精萃,奢華潤澤,讓乾藻與細紋從此冰封。以冰晶交築的冰封世界,時空靜止,美麗永恆」(原證7,本案卷一第38頁正面):說明同上開⑺。⑾「由左至右,瑞士冰晶新生乳霜50ml、瑞士冰晶新生乳液50ml、瑞士冰晶新生眼霜20ml、瑞士冰晶新生精萃30ml。精萃」(原證7,本案卷一第38頁正面):此部分「冰晶」2字,係在被告公司廣告DM內頁,在整面被告公司之商品照片下方,以極為細小之字體,描述上方照片由左而右之商品名稱,此即前述「商品圖片之標示」之非商標使用情形。倘被告公司有意將其當成商標使用,理應會凸顯「冰晶」2字,而不應穿插夾帶於上開整行商品名稱文字之中,並與前後文字大小粗細均為相同,致喪失其顯著性,消費者亦無法識別該一連串大量文字形容詞句中之「冰晶」2字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⑿「產品簡介~laprairie瑞士冰晶新生眼霜(20ml)~(見本案卷一第39頁):被告否認原證8為其所刊登等語(見本案卷二第209頁),原告亦未能舉證證明其確為被告所刊登,以實其說,是應認原證8不得做為不利於被告之證據。退而言之,倘原證8確為被告公司所刊登,此部分「冰晶」2字之字體極為細小,係穿插呈現於整頁網購商品頁面之中,而為其他文字及圖片所包圍,僅係標示被告公司之該販售商品名稱,用以與被告公司之其他販售商品相區隔,並無顯著性,且該網頁同時標示被告公司商品之商標「laprairie」。被告公司並無可能同時標示「laprairie」及「冰晶」兩項字面意義不同之商標,否則將使其消費者陷於混淆誤認該等商品究竟為被告公司或他公司之商品,對被告公司反而不利。如被告公司刻意攀附系爭商標,當無必要將「laprairie」標示為如此放大醒目者,故被告公司顯然並未以中文「冰晶」二字做為商標使用,消費者亦不會將之視為該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⒀「產品簡介~瑞士冰晶新生乳液50ml~」(見本案卷一第40頁):說明同上開⑿。⒁「產品簡介~瑞士冰晶新生乳霜50ml~」(見本案卷一第41頁):說明同上開⑿。⒂「產品簡介~瑞士冰晶新生精萃30ml~」(見本案卷一第42頁):說明同上開⑿。⒍至被告公司當庭提出之商品,於包裝及其商品提袋上,均無「冰晶」2字,甚至並無中文(見本案卷二第248至252頁本院勘驗照片),僅有於其中「瑞士冰晶新生乳霜」之中文標示貼紙中使用,用以說明該項商品之名稱,並與被告公司之其他商品相區隔,此即前述「商品名稱」之非商標使用情形,應僅係被告公司用以識別其不同商品之標示性用語,否則不至僅以細小文字標示於其商品之中文標示貼紙,致喪失其顯著性,故應非用以表示商品來源之營業主體。㈤綜上所述,被告並無將「冰晶」2字當成商標使用之行為,尚不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1款所稱之「使用」,是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系爭商標權,並請求如其上開訴之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分署105年度上聲議字第538號處分書認定略以:「(三)查被告產品文宣,包含紙本(原卷第31頁至第36頁背面)、網頁廣告擷圖(原卷第37頁至第40頁)、發票收據(原卷第42頁)、取貨憑證(原卷第42頁背面)、產品外包裝照片(原卷第43頁),畫面中均以其廠牌『laprairie』為主要顯示客體,第42頁之發票收據亦僅有『laprairie-大昌』,並無冰晶字樣。被告公司產品目錄即第35頁背面至第36頁,亦分別列出該公司產品有『鉑金系列』、『魚子美顏系列』、『鑽白魚子緊膚系列』、『極緻亮顏系列』、『多凍齡系列』、『瑞士冰晶新生系列』、『動能活膚系列』及『深層活化系列』等,益徵被告所用『瑞士』及『冰晶』等字樣,僅為該系列產品本身關於性質、特性、用途及產地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自與聲請人所有如原署105年度他字第930號卷第6頁所示『冰晶』商標有間。(四)此外,原檢察官已於原不起訴處分書中,查明並詳述:1、『冰晶』為專有名詞,常被使用作為描述冰凍、凝結方面的形容或表示。2、由被告進口之大昌公司冰晶系列商品之情形判斷,其係『laprairie』品牌作為商標所用而為一般消費者辨識之字樣,而非已『冰晶』非作為商標使用。3、依卷附『laprairie』商品廣告宣傳文件,大昌公司所代理之該品牌商品共分為鉑金系列等8系列,堪認冰晶2字僅表彰商品之特性、性質、內容、成分,並非作為商標使用。再憑此認定被告使用『冰晶』文字,尚符合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所規定之描述性合理使用範疇,並非用以表彰該商品本身來源之用。經核其調查及認定正確有據,並無不當。(五)至聲請人稱被告於案發後將系爭化妝保養品名稱由原『瑞士冰晶新生系列』變更為『瑞士防禦新生系列』等字樣,可知被告等早已知悉伊等侵害聲請人註冊在案之『冰晶』商標權利。惟被告使用『冰晶』字樣該當於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之合理使用,已如前述,則被告自無必要修改『冰晶』文字;被告於案發後另花費用修改重製產品包裝,益徵其並無侵害聲請人商標權之故意」,亦同此認定,附此敘明。四、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爭點、舉證,經核均對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另一一論述,併此敘明。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6 年  12  月  12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                法 官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中  華  民  國  106 年  12  月  12  日書記官吳祉瑩
(一)淘寶網內之台酒網網頁https://World.taobao.com/item/00000000000.htm?fromite=main)並非被告遠東酒廠所設置,此由網頁記載顯示設置者為鑽級賣家「台酒網」官方旗航店「掌櫃順天食品供應店」觀之即明。又原告於大陸淘寶網所購得之53%600ml金門遠東頂級高梁酒之系爭產品包裝盒,亦非被告公司於102年4月11日和解後所販賣使用之商品及包裝,原告所購買之系爭產品且無被告公司所開立之發票,被告否認為被告公司之產品。(二)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潘添元,董事或監事亦無被告等人,與被告公司無涉。另由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福建省天順貿易有限公司僅為被告中國大陸之地區經銷商,商品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供應,而1.4條也明載產品代理期限已於2015年12月31日截止。又產品代理協議書1.1條顯示「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承接中國大陸團購訂單,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瞿芹,監事為徐瑞霞,為依中國大陸法律成立之公司法人,亦與被告公司無涉,此有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所提供2014年10月23日之上海增值稅專用發票乙紙足憑,佐以上海萬瀧貿易有限公司之說明書稱該公司向被告遠東酒廠所購買進口之金門遠東高梁酒,為因應大陸市場需要,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進出口食品標籤管理辦法的規定下自行印刷所需之外包裝紙盒及簡體中文產品標示,並保證本公司所製作之包裝盒僅供中國大陸市場銷售使用足稽。(三)商標法第33條雖規定「商標自註冊公告當日起,由權利人取得商標權。」,惟我國商標權之專用,亦與其他各國相同採屬地主義,所謂屬地主義係指在特定國所取得之權利,其保護僅侷限於該國之內,而不及於該國領域之外。準此,依據我國商標專用權採屬地主義原則,系爭商標專用權效力,自無法及於中國大陸廠商於中國大陸淘寶網上所為之商標侵害行為。(四)和解契約成立(102年4月11日)後,迄本件原告起訴(106年1月23日)前,約三年多期間原告皆未曾於我國領域內之市場上購得被告有於和解成立後仍續製造、銷售之違約「商品」,亦得證明被告並無任何違反和解契約第四項之情事,被告豈有故意違約之可能。再者,和解筆錄之契約當事人僅為被告遠東酒廠與原告兩家公司法人,不含被告林茂林、林鈺城或江麗容等自然人,且上述三人亦非該和解契約之連帶保證人,原告自無從依和解契約請求被告等連帶負賠償責任。(五)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19",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0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90年12月25日申請並取得新型第193050號「具組合式納骨櫃之結構改良(一)」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1年7月1日至102年12月24日止。被告互凱興業有限公司(下稱互凱公司)於99年6月8日參與雲林縣斗六市公所「99年九老爺納骨堂納骨櫃採購案」之投標,得標後提供斗六市公所納骨櫃800個(下稱系爭產品一),經委託台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結果,認系爭產品一之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同年12月14日被告互凱公司復參與屏東縣萬丹鄉公所「99年度萬丹鄉納骨堂納骨櫃設施工程」,得標後並提供夫妻式骨灰箱(下稱系爭產品二)320箱及個人式骨灰箱1,496箱,原告認爭產品二之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亦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範圍。被告互凱公司製造販售之系爭產品一、二既已侵害系爭專利,而被告張峻豪係被告互凱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顯已不法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互凱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二)損害賠償計算部分,被告互凱公司販售系爭產品一之每件單價為新台幣2,040元,共800個,合計販售系爭產品一收入為1,632,000元,販售系爭產品二之每組單價為3,607.61元,共320組,合計販售系爭產品二收入為1,154,435元,共計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所販售系爭產品一、二之銷售總額達2,786,435元,原告爰主張以該項銷售總額為本件損害賠償之金額。另排除侵害部分,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規定,原告得請求禁止被告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售、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及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是原告得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條第1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並排除侵害。(三)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產品一、二均與系爭專利之申請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之範圍:(1)比較系爭產品一、二之外觀,箱體外側於長之兩側,均各有兩個T型槽、兩個T型座,惟系爭產品一於兩個T型槽間之對襯座(即T型座)、兩個T型座間之對襯槽(即T型槽)係各設置於長之兩側約3分之1位置;而系爭產品二在兩個T型槽間之對襯座(即T型座)、兩個T型座間之對襯槽(即T型槽)則係均各設置於長之兩側約2分之1處,此為系爭產品一、二之唯一差異,惟此差異,並無實質不同。(2)系爭產品一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經原告委託台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結果,認雖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之文義讀取,然經均等論分析,亦認系爭產品一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於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均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3)系爭產品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二雖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之文義讀取,然依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在技術手段、功能及達成效果並無不同,則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於均等論亦屬實質相同。(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容雖載:「並,相接之邊條在其彎角處皆開設有一銜接槽,當上、下四個箱體相互重疊相接時,以一銜接銷一端插置入連結各邊條之銜接槽,其另端突出部分,可供另側納骨箱本體邊條之銜接槽插置」,然參酌創作說明(1),足見此部分所載係專利權期限已屆滿之原告所有新型第86215398號(核准公告於87年12月1日,公告編號為第346985號)所揭露之技術手段,亦即係公眾所知悉而能自由實施之既有技術,該技術手段並非系爭專利為達成目的之特徵技術;是系爭產品一、二所缺之銜接槽、銜接銷,既非系爭專利之特徵技術,系爭產品一、二與系爭專利間於技術手段即為實質相同,加以於功能方面均為「納骨箱體後側結構定位」、效果方面均為「整體背對背之結構牢固」,均實質相同;從而系爭產品一、二與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為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2、被告對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具有故意過失,原告可請求被告連帶賠償及排除侵害:(1)系爭專利相關技術已揭示於專利公報,而專利公報乃為社會公眾可查閱之資訊,被告可輕易取得。由被告張峻豪擔任負責人之互凱公司係以施作納骨櫃(納骨箱、骨灰箱)之工程為業,於製造系爭產品一、二前應已自專利公報獲悉系爭專利技術之相關資訊,作為其製造系爭產品一、二之依據,且系爭專利之納骨櫃曾使用於多處鄉鎮公所納骨堂設施工程,衡情被告參與各鄉鎮公所納骨櫃工程投標前,當已就各地方鄉鎮公所業已施作之納骨堂設施進行了解,從中可獲悉系爭專利技術;是被告製造、銷售系爭產品致侵害系爭專利,難認非出於故意;縱或不然,被告對公告於專利公報之系爭專利,應查閱能查閱而未查閱,致不知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一、二之行為已構成專利侵害,亦有過失。(2)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一、二既均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之範圍,其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自有權請求賠償損害。其次,被告互凱公司參與斗六市公所及萬丹鄉公所發包之工程並得標承作時之負責人係被告張峻豪,是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張峻豪與被告互凱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再者,被告所提「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僅係財政部對業者課稅之參考基準,並非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實際利益,被告既未提出證據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自無從逕以該同業利潤標準表計算被告因本件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自應以被告銷售系爭產品一、二之全部收入為其所得利益。(3)系爭產品一、二既為被告互凱公司製造、販賣,且被告互凱公司於得標承作本件二項工程後,另承包嘉義縣民雄鄉公所之「民雄鄉第16公墓納骨塔增設骨灰櫃工程」及彰化線社頭鄉公所發包之「100年度社頭鄉第六公墓納骨堂納骨櫃增設工程」。故原告請求被告互凱公司及張峻豪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及其他侵害之行為,自屬有據。(四)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786,435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一九三0五0號「具組合式納骨櫃之結構改良(一)」專利權之物品及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3、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90年12月25日申請並取得新型第193050號「具組合式納骨櫃之結構改良(一)」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1年7月1日至102年12月24日止。被告互凱興業有限公司(下稱互凱公司)於99年6月8日參與雲林縣斗六市公所「99年九老爺納骨堂納骨櫃採購案」之投標,得標後提供斗六市公所納骨櫃800個(下稱系爭產品一),經委託台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結果,認系爭產品一之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同年12月14日被告互凱公司復參與屏東縣萬丹鄉公所「99年度萬丹鄉納骨堂納骨櫃設施工程」,得標後並提供夫妻式骨灰箱(下稱系爭產品二)320箱及個人式骨灰箱1,496箱,原告認爭產品二之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亦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範圍。被告互凱公司製造販售之系爭產品一、二既已侵害系爭專利,而被告張峻豪係被告互凱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顯已不法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互凱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二)損害賠償計算部分,被告互凱公司販售系爭產品一之每件單價為新台幣2,040元,共800個,合計販售系爭產品一收入為1,632,000元,販售系爭產品二之每組單價為3,607.61元,共320組,合計販售系爭產品二收入為1,154,435元,共計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所販售系爭產品一、二之銷售總額達2,786,435元,原告爰主張以該項銷售總額為本件損害賠償之金額。另排除侵害部分,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規定,原告得請求禁止被告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售、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及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是原告得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條第1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並排除侵害。(三)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產品一、二均與系爭專利之申請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之範圍:(1)比較系爭產品一、二之外觀,箱體外側於長之兩側,均各有兩個T型槽、兩個T型座,惟系爭產品一於兩個T型槽間之對襯座(即T型座)、兩個T型座間之對襯槽(即T型槽)係各設置於長之兩側約3分之1位置;而系爭產品二在兩個T型槽間之對襯座(即T型座)、兩個T型座間之對襯槽(即T型槽)則係均各設置於長之兩側約2分之1處,此為系爭產品一、二之唯一差異,惟此差異,並無實質不同。(2)系爭產品一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經原告委託台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結果,認雖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之文義讀取,然經均等論分析,亦認系爭產品一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於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均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3)系爭產品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二雖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之文義讀取,然依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在技術手段、功能及達成效果並無不同,則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於均等論亦屬實質相同。(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容雖載:「並,相接之邊條在其彎角處皆開設有一銜接槽,當上、下四個箱體相互重疊相接時,以一銜接銷一端插置入連結各邊條之銜接槽,其另端突出部分,可供另側納骨箱本體邊條之銜接槽插置」,然參酌創作說明(1),足見此部分所載係專利權期限已屆滿之原告所有新型第86215398號(核准公告於87年12月1日,公告編號為第346985號)所揭露之技術手段,亦即係公眾所知悉而能自由實施之既有技術,該技術手段並非系爭專利為達成目的之特徵技術;是系爭產品一、二所缺之銜接槽、銜接銷,既非系爭專利之特徵技術,系爭產品一、二與系爭專利間於技術手段即為實質相同,加以於功能方面均為「納骨箱體後側結構定位」、效果方面均為「整體背對背之結構牢固」,均實質相同;從而系爭產品一、二與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為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2、被告對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具有故意過失,原告可請求被告連帶賠償及排除侵害:(1)系爭專利相關技術已揭示於專利公報,而專利公報乃為社會公眾可查閱之資訊,被告可輕易取得。由被告張峻豪擔任負責人之互凱公司係以施作納骨櫃(納骨箱、骨灰箱)之工程為業,於製造系爭產品一、二前應已自專利公報獲悉系爭專利技術之相關資訊,作為其製造系爭產品一、二之依據,且系爭專利之納骨櫃曾使用於多處鄉鎮公所納骨堂設施工程,衡情被告參與各鄉鎮公所納骨櫃工程投標前,當已就各地方鄉鎮公所業已施作之納骨堂設施進行了解,從中可獲悉系爭專利技術;是被告製造、銷售系爭產品致侵害系爭專利,難認非出於故意;縱或不然,被告對公告於專利公報之系爭專利,應查閱能查閱而未查閱,致不知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一、二之行為已構成專利侵害,亦有過失。(2)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一、二既均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之範圍,其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自有權請求賠償損害。其次,被告互凱公司參與斗六市公所及萬丹鄉公所發包之工程並得標承作時之負責人係被告張峻豪,是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張峻豪與被告互凱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再者,被告所提「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僅係財政部對業者課稅之參考基準,並非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實際利益,被告既未提出證據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自無從逕以該同業利潤標準表計算被告因本件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自應以被告銷售系爭產品一、二之全部收入為其所得利益。(3)系爭產品一、二既為被告互凱公司製造、販賣,且被告互凱公司於得標承作本件二項工程後,另承包嘉義縣民雄鄉公所之「民雄鄉第16公墓納骨塔增設骨灰櫃工程」及彰化線社頭鄉公所發包之「100年度社頭鄉第六公墓納骨堂納骨櫃增設工程」。故原告請求被告互凱公司及張峻豪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及其他侵害之行為,自屬有據。(四)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786,435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一九三0五0號「具組合式納骨櫃之結構改良(一)」專利權之物品及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3、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90年12月25日申請並取得新型第193050號「具組合式納骨櫃之結構改良(一)」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1年7月1日至102年12月24日止。被告互凱興業有限公司(下稱互凱公司)於99年6月8日參與雲林縣斗六市公所「99年九老爺納骨堂納骨櫃採購案」之投標,得標後提供斗六市公所納骨櫃800個(下稱系爭產品一),經委託台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結果,認系爭產品一之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同年12月14日被告互凱公司復參與屏東縣萬丹鄉公所「99年度萬丹鄉納骨堂納骨櫃設施工程」,得標後並提供夫妻式骨灰箱(下稱系爭產品二)320箱及個人式骨灰箱1,496箱,原告認爭產品二之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亦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範圍。被告互凱公司製造販售之系爭產品一、二既已侵害系爭專利,而被告張峻豪係被告互凱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顯已不法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互凱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二)損害賠償計算部分,被告互凱公司販售系爭產品一之每件單價為新台幣2,040元,共800個,合計販售系爭產品一收入為1,632,000元,販售系爭產品二之每組單價為3,607.61元,共320組,合計販售系爭產品二收入為1,154,435元,共計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所販售系爭產品一、二之銷售總額達2,786,435元,原告爰主張以該項銷售總額為本件損害賠償之金額。另排除侵害部分,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規定,原告得請求禁止被告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售、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及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是原告得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條第1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並排除侵害。(三)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產品一、二均與系爭專利之申請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之範圍:(1)比較系爭產品一、二之外觀,箱體外側於長之兩側,均各有兩個T型槽、兩個T型座,惟系爭產品一於兩個T型槽間之對襯座(即T型座)、兩個T型座間之對襯槽(即T型槽)係各設置於長之兩側約3分之1位置;而系爭產品二在兩個T型槽間之對襯座(即T型座)、兩個T型座間之對襯槽(即T型槽)則係均各設置於長之兩側約2分之1處,此為系爭產品一、二之唯一差異,惟此差異,並無實質不同。(2)系爭產品一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經原告委託台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結果,認雖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之文義讀取,然經均等論分析,亦認系爭產品一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於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均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3)系爭產品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二雖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之文義讀取,然依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在技術手段、功能及達成效果並無不同,則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於均等論亦屬實質相同。(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容雖載:「並,相接之邊條在其彎角處皆開設有一銜接槽,當上、下四個箱體相互重疊相接時,以一銜接銷一端插置入連結各邊條之銜接槽,其另端突出部分,可供另側納骨箱本體邊條之銜接槽插置」,然參酌創作說明(1),足見此部分所載係專利權期限已屆滿之原告所有新型第86215398號(核准公告於87年12月1日,公告編號為第346985號)所揭露之技術手段,亦即係公眾所知悉而能自由實施之既有技術,該技術手段並非系爭專利為達成目的之特徵技術;是系爭產品一、二所缺之銜接槽、銜接銷,既非系爭專利之特徵技術,系爭產品一、二與系爭專利間於技術手段即為實質相同,加以於功能方面均為「納骨箱體後側結構定位」、效果方面均為「整體背對背之結構牢固」,均實質相同;從而系爭產品一、二與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為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2、被告對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具有故意過失,原告可請求被告連帶賠償及排除侵害:(1)系爭專利相關技術已揭示於專利公報,而專利公報乃為社會公眾可查閱之資訊,被告可輕易取得。由被告張峻豪擔任負責人之互凱公司係以施作納骨櫃(納骨箱、骨灰箱)之工程為業,於製造系爭產品一、二前應已自專利公報獲悉系爭專利技術之相關資訊,作為其製造系爭產品一、二之依據,且系爭專利之納骨櫃曾使用於多處鄉鎮公所納骨堂設施工程,衡情被告參與各鄉鎮公所納骨櫃工程投標前,當已就各地方鄉鎮公所業已施作之納骨堂設施進行了解,從中可獲悉系爭專利技術;是被告製造、銷售系爭產品致侵害系爭專利,難認非出於故意;縱或不然,被告對公告於專利公報之系爭專利,應查閱能查閱而未查閱,致不知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一、二之行為已構成專利侵害,亦有過失。(2)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一、二既均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之範圍,其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自有權請求賠償損害。其次,被告互凱公司參與斗六市公所及萬丹鄉公所發包之工程並得標承作時之負責人係被告張峻豪,是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張峻豪與被告互凱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再者,被告所提「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僅係財政部對業者課稅之參考基準,並非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實際利益,被告既未提出證據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自無從逕以該同業利潤標準表計算被告因本件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自應以被告銷售系爭產品一、二之全部收入為其所得利益。(3)系爭產品一、二既為被告互凱公司製造、販賣,且被告互凱公司於得標承作本件二項工程後,另承包嘉義縣民雄鄉公所之「民雄鄉第16公墓納骨塔增設骨灰櫃工程」及彰化線社頭鄉公所發包之「100年度社頭鄉第六公墓納骨堂納骨櫃增設工程」。故原告請求被告互凱公司及張峻豪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及其他侵害之行為,自屬有據。(四)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786,435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一九三0五0號「具組合式納骨櫃之結構改良(一)」專利權之物品及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3、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90年12月25日申請並取得新型第193050號「具組合式納骨櫃之結構改良(一)」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1年7月1日至102年12月24日止。被告互凱興業有限公司(下稱互凱公司)於99年6月8日參與雲林縣斗六市公所「99年九老爺納骨堂納骨櫃採購案」之投標,得標後提供斗六市公所納骨櫃800個(下稱系爭產品一),經委託台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結果,認系爭產品一之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同年12月14日被告互凱公司復參與屏東縣萬丹鄉公所「99年度萬丹鄉納骨堂納骨櫃設施工程」,得標後並提供夫妻式骨灰箱(下稱系爭產品二)320箱及個人式骨灰箱1,496箱,原告認爭產品二之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亦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範圍。被告互凱公司製造販售之系爭產品一、二既已侵害系爭專利,而被告張峻豪係被告互凱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顯已不法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致原告受有損害,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互凱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二)損害賠償計算部分,被告互凱公司販售系爭產品一之每件單價為新台幣2,040元,共800個,合計販售系爭產品一收入為1,632,000元,販售系爭產品二之每組單價為3,607.61元,共320組,合計販售系爭產品二收入為1,154,435元,共計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所販售系爭產品一、二之銷售總額達2,786,435元,原告爰主張以該項銷售總額為本件損害賠償之金額。另排除侵害部分,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規定,原告得請求禁止被告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售、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及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是原告得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4條第1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並排除侵害。(三)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產品一、二均與系爭專利之申請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之範圍:(1)比較系爭產品一、二之外觀,箱體外側於長之兩側,均各有兩個T型槽、兩個T型座,惟系爭產品一於兩個T型槽間之對襯座(即T型座)、兩個T型座間之對襯槽(即T型槽)係各設置於長之兩側約3分之1位置;而系爭產品二在兩個T型槽間之對襯座(即T型座)、兩個T型座間之對襯槽(即T型槽)則係均各設置於長之兩側約2分之1處,此為系爭產品一、二之唯一差異,惟此差異,並無實質不同。(2)系爭產品一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經原告委託台北市機械技師公會鑑定結果,認雖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之文義讀取,然經均等論分析,亦認系爭產品一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於技術手段、功能及效果均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3)系爭產品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二雖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之文義讀取,然依專利均等論分析,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在技術手段、功能及達成效果並無不同,則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於均等論亦屬實質相同。(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容雖載:「並,相接之邊條在其彎角處皆開設有一銜接槽,當上、下四個箱體相互重疊相接時,以一銜接銷一端插置入連結各邊條之銜接槽,其另端突出部分,可供另側納骨箱本體邊條之銜接槽插置」,然參酌創作說明(1),足見此部分所載係專利權期限已屆滿之原告所有新型第86215398號(核准公告於87年12月1日,公告編號為第346985號)所揭露之技術手段,亦即係公眾所知悉而能自由實施之既有技術,該技術手段並非系爭專利為達成目的之特徵技術;是系爭產品一、二所缺之銜接槽、銜接銷,既非系爭專利之特徵技術,系爭產品一、二與系爭專利間於技術手段即為實質相同,加以於功能方面均為「納骨箱體後側結構定位」、效果方面均為「整體背對背之結構牢固」,均實質相同;從而系爭產品一、二與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為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2、被告對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具有故意過失,原告可請求被告連帶賠償及排除侵害:(1)系爭專利相關技術已揭示於專利公報,而專利公報乃為社會公眾可查閱之資訊,被告可輕易取得。由被告張峻豪擔任負責人之互凱公司係以施作納骨櫃(納骨箱、骨灰箱)之工程為業,於製造系爭產品一、二前應已自專利公報獲悉系爭專利技術之相關資訊,作為其製造系爭產品一、二之依據,且系爭專利之納骨櫃曾使用於多處鄉鎮公所納骨堂設施工程,衡情被告參與各鄉鎮公所納骨櫃工程投標前,當已就各地方鄉鎮公所業已施作之納骨堂設施進行了解,從中可獲悉系爭專利技術;是被告製造、銷售系爭產品致侵害系爭專利,難認非出於故意;縱或不然,被告對公告於專利公報之系爭專利,應查閱能查閱而未查閱,致不知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一、二之行為已構成專利侵害,亦有過失。(2)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一、二既均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而落入系爭專利權之範圍,其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自有權請求賠償損害。其次,被告互凱公司參與斗六市公所及萬丹鄉公所發包之工程並得標承作時之負責人係被告張峻豪,是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張峻豪與被告互凱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再者,被告所提「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僅係財政部對業者課稅之參考基準,並非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之實際利益,被告既未提出證據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自無從逕以該同業利潤標準表計算被告因本件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自應以被告銷售系爭產品一、二之全部收入為其所得利益。(3)系爭產品一、二既為被告互凱公司製造、販賣,且被告互凱公司於得標承作本件二項工程後,另承包嘉義縣民雄鄉公所之「民雄鄉第16公墓納骨塔增設骨灰櫃工程」及彰化線社頭鄉公所發包之「100年度社頭鄉第六公墓納骨堂納骨櫃增設工程」。故原告請求被告互凱公司及張峻豪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及其他侵害之行為,自屬有據。(四)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786,435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一九三0五0號「具組合式納骨櫃之結構改良(一)」專利權之物品及其他侵害上開專利權之行為。3、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4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9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0-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我國第D153593號「波浪管接頭(一)」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102年5月11日起至113年1月10日止。被告加賀實業行之登記○○○為張秀枝,而實際○○○則為被告吳瑞慶,且被告吳瑞慶於102年9月12日之前為加賀實業行之○○○。被告吳瑞慶所製造販售如原證2之波浪管接頭、被告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製造販售如原證4、原證5之(下均稱系爭侵權產品),依據全要件原則比較,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並因為兩者均是運用於建築物之波浪管接頭,故不須為逆均等論之比較。亦即:1.將系爭侵權產品之立體圖與系爭專利權之立體圖相比較,兩者之對應部位均構成相同。再參酌系爭專利之創作特點並記載「管體設有二組卡榫元件,前述二組卡榫元件並分別設置於管體之前及後側,以形成對稱狀,前述二組卡榫元件各設有三卡榫件,並利用該三卡榫件形成類似於英文字母E之變體」。由系爭侵權產品之立體圖觀察,系爭侵權產品係「設二卡榫元件,卡榫元件設於管體之前後側為對應狀,卡榫元件亦設有三卡榫,並排列成類似於英文字母E之變體」。由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之立體圖相比較,並參酌創作特點,系爭侵權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2.將系爭侵權產品之前、後視圖與系爭專利之前、後視圖相比較,兩者之對應部位均構成相同。再參酌系爭專利之創作特點並記載「管體之一組卡榫元件上方設有按壓部,並於按壓部下方形成凹設槽,且於凹設槽下方設弧形強化部,以與卡榫件槽相銜接」。由系爭侵權產品之前、後視圖觀察,系爭侵權產品係「管體之一組卡榫元件設按壓部,於按壓部下方形成凹設槽,於凹設槽下方設弧形強化部,以與卡榫件槽相銜接」。由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前、後視圖相比較,並參酌創作特點,系爭侵權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3.將系爭侵權產品之左、右側視圖與系爭專利之左、右側視圖相比較,兩者之對應部位均構成相同。再參酌系爭專利之創作特點並記載「由立體圖與左、右視圖觀察,…管體設上、下強化環圍,前述上、下強化環圍之外徑均大於前述管體之外徑…,前述上強化環圍並位於管口之稍下方,前述下強化環圍則位於管體之末端,且於管體之其餘表面並形成光滑狀;…,前述按壓部之最頂端則形成突出部,且於管體之後側亦形成對稱的突出部,方便使用者之操作;…前述上強化環圍為前述按壓部阻斷;…前述上強化環圍位於前述管體後側的突出部之處,並形成有斜切面」。由系爭侵權產品之左、右側視圖觀察,系爭侵權產品係「管體設上、下強化環圍,上、下強化環圍外徑均大於管體外徑,上強化環圍位於管口之稍下方,下強化環圍則位於管體之末端,管體其餘表面為形成光滑狀,按壓部最頂端設突出部,於管體後側形成對稱的突出部;上強化環圍為按壓部阻斷,上強化環圍位於管體後側的突出部之處,並形成有斜切面。」。由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左、右側視圖相比較,並參酌創作特點,系爭侵權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4.將系爭侵權產品之俯、仰側視圖與系爭專利之俯、仰側視圖相比較,兩者之對應部位均構成相同。再參酌系爭專利之創作特點並記載「管體設上、下強化環圍,前述上、下強化環圍之外徑均大於前述管體之外徑(如俯視圖與仰視圖)」。由系爭侵權產品之俯、仰視圖觀察,系爭侵權產品係「管體設上、下強化環圍,上、下強化環圍外徑均大於管體之外徑」。由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權之俯、仰視圖相比較,並參酌創作特點,系爭侵權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5.將系爭侵權產品之使用狀態參考圖與系爭專利之使用狀態參考圖相比較,兩者之對應部位均構成相同。再參酌系爭專利之創作特點並記載「如實施應用例,本創作之波浪管接頭得設有封閉元件,防止建築物施工時,混擬土進入管件」。由系爭侵權產品之使用狀態參考圖觀察,系爭侵權產品係「設有封閉元件,防止建築物施工時,混擬土進入管件」。由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之使用狀態參考圖相比較,並參酌創作特點,系爭侵權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二)被告吳瑞慶與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應連帶給付原告155萬元之損害賠償:1.被告吳瑞慶製造販售如原證2之系爭侵權產品標示有「JH」商標圖樣,該產品共100只,一只售價為1.5元、出廠價約1.2元,被告吳瑞慶自102年5月11日起至102年9月11日止共5個月,每月製造與販售之數量為20萬只,販售所得為120萬元(計算式:5×200,000×1.2=1,200,000)。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36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2項規定,僅先請求賠償其中45萬元,並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同法第97條第2項規定,請求法院判決被告吳瑞慶應賠償原告損害額之三倍,以資懲罰被告之故意侵權行為。2.被告張秀枝自102年9月12日起為加賀實業行之○○○。被告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製造販售如原證4、原證5之系爭侵權產品標示有「JH」商標圖樣,該產品各100只,一只售價分別為1.7元與2元、出廠價約1.35元,被告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自102年9月12日起至103年11月11日止共13個月,每月製造與販售之數量為20萬只,販售所得為351萬元(計算式:13×200,000×1.35=3,510,000)。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36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2項規定,僅先請求賠償其中110萬元,並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同法第97條第2項規定,請求法院判決被告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應賠償原告損害額之三倍,以資懲罰被告之故意侵權行為。3.原告於102年6月6日以存證信函通知被告吳瑞慶停止侵害系爭專利,被告吳瑞慶並未否認其為被告加賀實業行之○○○,足見被告吳瑞慶確實為實際○○○,且對於被告加賀實業行之侵害專利之行為亦有參與實施分擔,並自102年6月6日起至102年9月11日止仍為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原告請求被告吳瑞慶與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即應連帶給付原告155萬元之損害賠償。(三)被告提出102年5月起至104年4月之統一發票紙本,其中被告所販售的合(盒)接皆屬侵權物品,而統一發票所記載之「合(盒)接1」、「合(盒)接1/2」及「合(盒)接  3/4」只是產品尺寸大小之差異,但產品外觀仍與系爭專利外觀完全相同,由該統一發票可知,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所販售「合(盒)接1」、「合(盒)接1/2」及「合(盒)接3/4」等侵權物品所得之利益為2,961,645元,原告僅先請求155萬元。(四)聲明:1.被告吳瑞慶與被告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應連帶給付原告155萬元,並自訴狀送達次日起按年息5%給付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9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