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son
stringlengths
2
26
self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131k
other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60.5k
relatedIssues
list
排除侵害著作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我國第D153593號「波浪管接頭(一)」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102年5月11日起至113年1月10日止。被告加賀實業行之登記○○○為張秀枝,而實際○○○則為被告吳瑞慶,且被告吳瑞慶於102年9月12日之前為加賀實業行之○○○。被告吳瑞慶所製造販售如原證2之波浪管接頭、被告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製造販售如原證4、原證5之(下均稱系爭侵權產品),依據全要件原則比較,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並因為兩者均是運用於建築物之波浪管接頭,故不須為逆均等論之比較。亦即:1.將系爭侵權產品之立體圖與系爭專利權之立體圖相比較,兩者之對應部位均構成相同。再參酌系爭專利之創作特點並記載「管體設有二組卡榫元件,前述二組卡榫元件並分別設置於管體之前及後側,以形成對稱狀,前述二組卡榫元件各設有三卡榫件,並利用該三卡榫件形成類似於英文字母E之變體」。由系爭侵權產品之立體圖觀察,系爭侵權產品係「設二卡榫元件,卡榫元件設於管體之前後側為對應狀,卡榫元件亦設有三卡榫,並排列成類似於英文字母E之變體」。由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之立體圖相比較,並參酌創作特點,系爭侵權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2.將系爭侵權產品之前、後視圖與系爭專利之前、後視圖相比較,兩者之對應部位均構成相同。再參酌系爭專利之創作特點並記載「管體之一組卡榫元件上方設有按壓部,並於按壓部下方形成凹設槽,且於凹設槽下方設弧形強化部,以與卡榫件槽相銜接」。由系爭侵權產品之前、後視圖觀察,系爭侵權產品係「管體之一組卡榫元件設按壓部,於按壓部下方形成凹設槽,於凹設槽下方設弧形強化部,以與卡榫件槽相銜接」。由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前、後視圖相比較,並參酌創作特點,系爭侵權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3.將系爭侵權產品之左、右側視圖與系爭專利之左、右側視圖相比較,兩者之對應部位均構成相同。再參酌系爭專利之創作特點並記載「由立體圖與左、右視圖觀察,…管體設上、下強化環圍,前述上、下強化環圍之外徑均大於前述管體之外徑…,前述上強化環圍並位於管口之稍下方,前述下強化環圍則位於管體之末端,且於管體之其餘表面並形成光滑狀;…,前述按壓部之最頂端則形成突出部,且於管體之後側亦形成對稱的突出部,方便使用者之操作;…前述上強化環圍為前述按壓部阻斷;…前述上強化環圍位於前述管體後側的突出部之處,並形成有斜切面」。由系爭侵權產品之左、右側視圖觀察,系爭侵權產品係「管體設上、下強化環圍,上、下強化環圍外徑均大於管體外徑,上強化環圍位於管口之稍下方,下強化環圍則位於管體之末端,管體其餘表面為形成光滑狀,按壓部最頂端設突出部,於管體後側形成對稱的突出部;上強化環圍為按壓部阻斷,上強化環圍位於管體後側的突出部之處,並形成有斜切面。」。由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之左、右側視圖相比較,並參酌創作特點,系爭侵權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4.將系爭侵權產品之俯、仰側視圖與系爭專利之俯、仰側視圖相比較,兩者之對應部位均構成相同。再參酌系爭專利之創作特點並記載「管體設上、下強化環圍,前述上、下強化環圍之外徑均大於前述管體之外徑(如俯視圖與仰視圖)」。由系爭侵權產品之俯、仰視圖觀察,系爭侵權產品係「管體設上、下強化環圍,上、下強化環圍外徑均大於管體之外徑」。由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權之俯、仰視圖相比較,並參酌創作特點,系爭侵權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5.將系爭侵權產品之使用狀態參考圖與系爭專利之使用狀態參考圖相比較,兩者之對應部位均構成相同。再參酌系爭專利之創作特點並記載「如實施應用例,本創作之波浪管接頭得設有封閉元件,防止建築物施工時,混擬土進入管件」。由系爭侵權產品之使用狀態參考圖觀察,系爭侵權產品係「設有封閉元件,防止建築物施工時,混擬土進入管件」。由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之使用狀態參考圖相比較,並參酌創作特點,系爭侵權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範圍。(二)被告吳瑞慶與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應連帶給付原告155萬元之損害賠償:1.被告吳瑞慶製造販售如原證2之系爭侵權產品標示有「JH」商標圖樣,該產品共100只,一只售價為1.5元、出廠價約1.2元,被告吳瑞慶自102年5月11日起至102年9月11日止共5個月,每月製造與販售之數量為20萬只,販售所得為120萬元(計算式:5×200,000×1.2=1,200,000)。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36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2項規定,僅先請求賠償其中45萬元,並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同法第97條第2項規定,請求法院判決被告吳瑞慶應賠償原告損害額之三倍,以資懲罰被告之故意侵權行為。2.被告張秀枝自102年9月12日起為加賀實業行之○○○。被告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製造販售如原證4、原證5之系爭侵權產品標示有「JH」商標圖樣,該產品各100只,一只售價分別為1.7元與2元、出廠價約1.35元,被告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自102年9月12日起至103年11月11日止共13個月,每月製造與販售之數量為20萬只,販售所得為351萬元(計算式:13×200,000×1.35=3,510,000)。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36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2項規定,僅先請求賠償其中110萬元,並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同法第97條第2項規定,請求法院判決被告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應賠償原告損害額之三倍,以資懲罰被告之故意侵權行為。3.原告於102年6月6日以存證信函通知被告吳瑞慶停止侵害系爭專利,被告吳瑞慶並未否認其為被告加賀實業行之○○○,足見被告吳瑞慶確實為實際○○○,且對於被告加賀實業行之侵害專利之行為亦有參與實施分擔,並自102年6月6日起至102年9月11日止仍為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原告請求被告吳瑞慶與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即應連帶給付原告155萬元之損害賠償。(三)被告提出102年5月起至104年4月之統一發票紙本,其中被告所販售的合(盒)接皆屬侵權物品,而統一發票所記載之「合(盒)接1」、「合(盒)接1/2」及「合(盒)接  3/4」只是產品尺寸大小之差異,但產品外觀仍與系爭專利外觀完全相同,由該統一發票可知,被告侵害系爭專利所販售「合(盒)接1」、「合(盒)接1/2」及「合(盒)接3/4」等侵權物品所得之利益為2,961,645元,原告僅先請求155萬元。(四)聲明:1.被告吳瑞慶與被告張秀枝即加賀實業行應連帶給付原告155萬元,並自訴狀送達次日起按年息5%給付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TutorABC等Tutor系列著名註冊商標之商標權人: 1、原告於民國93年成立,為臺灣首間投入線上英語教學之企業,旗下之TutorABC、TutorABCjr為業界之領導品牌。原告所成立之iTutorGroup集團,旗下有TutorABC(線上英語教學網站)、TutorABCjr(線上兒童英語教學網站)、TutorMing(線上華語教學網站)等品牌,於全球線上英語教學具有極高知名度。原告自96年起在臺灣取得Tutor系列註冊商標,均仍在權利期間內,包括TutorABC、TutorABCjr、TutorMing、TutorGroup、TutorGlass、TutorMeet、iTutorGroup等系列商標,註冊於第9、16、35、41、42類別(各該商標之註冊號、申請日、註冊日、圖樣及使用類別,均如附表1所示,以下合稱據爭商標)。其中有部分Tutor商標取得後,移轉予原告之關係企業香港麥奇教育集團有限公司,再專屬授權予原告;或由香港麥奇教育集團有限公司取得,再專屬授權原告於臺灣地區使用,故原告為據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及專屬被授權人。原告之TutorABC商標自98年以來,已成為著名商標。且TutorABC商標是我國著名商標當中唯一含有Tutor者,此業經本院102年度民商上字第3號民事確定判決肯認之。2、原告之iTutorGroup集團名稱、Tutor系列著名註冊商標,均為業界知名,消費者及競爭對手均以「Tutor」稱呼原告。且因國人並非以英語為母語,英語能力不強,對於「tutor」字義為何,並不清楚,經原告長期使用,「Tutor」一字對於一般消費者具有高度的識別性,並指向原告。3、被告乂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乂迪生公司)使用HiTutor之名稱及網域名稱,與TutorABC等Tutor系列著名註冊商標,在外觀、讀音、觀念、類型上,均高度近似,復使用於相同之線上英語教學,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並減損著名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屬違反商標法、公平交易法及民法之侵權行為,爰依商標法第68、70條、商標法第69條、公平交易法第25、29條、民法第184條規定,為訴之聲明第一項之請求;依商標法第68至70條、第71條第1項第2、3款、公平交易法第25、30、31條、民法第184條規定,為訴之聲明第二項之請求;依民法第195條、公平交易法第33條規定,為訴之聲明第三項之請求。又被告丙○○為被告乂迪生公司之負責人,依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就訴之聲明第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9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TutorABC等Tutor系列著名註冊商標之商標權人: 1、原告於民國93年成立,為臺灣首間投入線上英語教學之企業,旗下之TutorABC、TutorABCjr為業界之領導品牌。原告所成立之iTutorGroup集團,旗下有TutorABC(線上英語教學網站)、TutorABCjr(線上兒童英語教學網站)、TutorMing(線上華語教學網站)等品牌,於全球線上英語教學具有極高知名度。原告自96年起在臺灣取得Tutor系列註冊商標,均仍在權利期間內,包括TutorABC、TutorABCjr、TutorMing、TutorGroup、TutorGlass、TutorMeet、iTutorGroup等系列商標,註冊於第9、16、35、41、42類別(各該商標之註冊號、申請日、註冊日、圖樣及使用類別,均如附表1所示,以下合稱據爭商標)。其中有部分Tutor商標取得後,移轉予原告之關係企業香港麥奇教育集團有限公司,再專屬授權予原告;或由香港麥奇教育集團有限公司取得,再專屬授權原告於臺灣地區使用,故原告為據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及專屬被授權人。原告之TutorABC商標自98年以來,已成為著名商標。且TutorABC商標是我國著名商標當中唯一含有Tutor者,此業經本院102年度民商上字第3號民事確定判決肯認之。2、原告之iTutorGroup集團名稱、Tutor系列著名註冊商標,均為業界知名,消費者及競爭對手均以「Tutor」稱呼原告。且因國人並非以英語為母語,英語能力不強,對於「tutor」字義為何,並不清楚,經原告長期使用,「Tutor」一字對於一般消費者具有高度的識別性,並指向原告。3、被告乂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乂迪生公司)使用HiTutor之名稱及網域名稱,與TutorABC等Tutor系列著名註冊商標,在外觀、讀音、觀念、類型上,均高度近似,復使用於相同之線上英語教學,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並減損著名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屬違反商標法、公平交易法及民法之侵權行為,爰依商標法第68、70條、商標法第69條、公平交易法第25、29條、民法第184條規定,為訴之聲明第一項之請求;依商標法第68至70條、第71條第1項第2、3款、公平交易法第25、30、31條、民法第184條規定,為訴之聲明第二項之請求;依民法第195條、公平交易法第33條規定,為訴之聲明第三項之請求。又被告丙○○為被告乂迪生公司之負責人,依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就訴之聲明第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我國第M513237號「排水口匯集結構」之新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104年12月1日至114年5月11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料,被告徠鎰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徠鎰公司)、小北百貨有限公司(下稱小北公司)未經原告同意,由被告徠鎰公司生產製造、被告小北公司公開銷售與系爭專利產品結構特徵相同之「洗衣機兩用排水孔」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將所取得被控侵權之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侵權分析,確認系爭產品應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參本院卷第22頁之侵權分析報告),是被告等未善盡查證專利公報之注意義務與掌控侵權風險,而為前開侵權行為,具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為此,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損害賠償責任。又被告林茂益、黃卜文分別為被告徠鎰公司、小北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應分別與被告徠鎰公司、小北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另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58、96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及防止侵害。(二)聲明: 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及為其他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 2、被告徠鎰公司應給付原告1,799,45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3、被告小北公司應給付原告55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9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專利權移轉登記
(一)原告為我國第M513237號「排水口匯集結構」之新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104年12月1日至114年5月11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料,被告徠鎰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徠鎰公司)、小北百貨有限公司(下稱小北公司)未經原告同意,由被告徠鎰公司生產製造、被告小北公司公開銷售與系爭專利產品結構特徵相同之「洗衣機兩用排水孔」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將所取得被控侵權之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侵權分析,確認系爭產品應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參本院卷第22頁之侵權分析報告),是被告等未善盡查證專利公報之注意義務與掌控侵權風險,而為前開侵權行為,具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為此,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損害賠償責任。又被告林茂益、黃卜文分別為被告徠鎰公司、小北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應分別與被告徠鎰公司、小北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另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58、96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及防止侵害。(二)聲明: 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及為其他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 2、被告徠鎰公司應給付原告1,799,45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3、被告小北公司應給付原告55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0 1", "lawName": "強制執行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5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2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4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49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我國第M513237號「排水口匯集結構」之新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104年12月1日至114年5月11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料,被告徠鎰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徠鎰公司)、小北百貨有限公司(下稱小北公司)未經原告同意,由被告徠鎰公司生產製造、被告小北公司公開銷售與系爭專利產品結構特徵相同之「洗衣機兩用排水孔」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將所取得被控侵權之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侵權分析,確認系爭產品應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參本院卷第22頁之侵權分析報告),是被告等未善盡查證專利公報之注意義務與掌控侵權風險,而為前開侵權行為,具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為此,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損害賠償責任。又被告林茂益、黃卜文分別為被告徠鎰公司、小北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應分別與被告徠鎰公司、小北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另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58、96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及防止侵害。(二)聲明: 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基於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及為其他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 2、被告徠鎰公司應給付原告1,799,45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3、被告小北公司應給付原告55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中華民國新型M331921號「紙製碗碟的圍片(二)」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證1),原告並已申請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如原證二),該報告中列出經檢索後之國內外相關專利文獻資料及其與系爭專利之比對結果,由各該比對結果可肯定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進步性等專利要件。詎原告在市面上陸續購得外包裝袋上標示製造工廠為被告公司之容量為260㏄、520㏄、750㏄之紙杯(購買憑據均如原證三,下稱系爭產品1、2、3),系爭產品1、2、3之構造均與系爭專利相同。為此,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58條第1項、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並暫請求200萬元,為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及被告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產品之行為。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係新型第M251235號「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3年11月21日至102年12月22日。被告製作分送禮讓行人宣傳之小旗子(下稱系爭產品),竟與系爭專利近似,系爭產品係新北市市政府於99年12月29日就「製作分送禮讓行人宣傳之小旗子」之標案公開招標(991219A標案),被告以新臺幣(下同)4,192,650元得標。被告製作完成後,將系爭產品發送至轄區內之各國小導護志工使用。原告將系爭產品送請鑑定,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侵害系爭專利甚明,原告遂於100年8月23日以中和民富街郵局第000222號存證信函函知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再於101年9月13日以中和國光街郵局第000089號存證信函知請求損害賠償,被告均未回應,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97條第2款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產品固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有均等論之適用而構成均等侵害:1.以系爭產品之要件c較之於系爭專利之要件C可知,系爭產品有關旗幟與圓桿之間的相互固定是以膠粘貼完成,而系爭專利權所揭則是以縫套有旗幟之圓桿置入內旗桿中完成,兩者之間,有關旗幟之固定方法雖不相同,但系爭產品所採之技術手段的改變或替換,並未產生實質差異,適用「均等論」。2.系爭產品之要件d較諸系爭專利之要件D可知,系爭產品有關於其內旗桿末端,形成有限位凸肋(A12),其主要作用為供內旗桿與外旗桿組合後,形成相對限位的作用,而系爭專利權所揭各構件之組合(擋套17、凸環體18、凹環槽、滑止套21),係使內旗桿末端形成有限位之功能,主要作用在於利用上述構件組合後之結果,再與外旗桿相對組合後,使內旗桿與外旗桿在相對拉開至特定位置時,形成相互限位之作用;兩者結構之外觀雖略有差異,但系爭產品所採之技術手段的改變或替換,並未產生實質差異,適用「均等論」。3.以系爭產品之要件e較諸系爭專利之要件E可知,系爭產品係以其凸肋替代系爭專利權所揭之「活動環套」及「擋片」之組合,兩者形體雖略有不同,但均係以凸起的部位產生阻擋作用;承上,兩者結構之外觀雖略有差異,但系爭產品所採之技術手段的改變或替換,並未產生實質差異,適用「均等論」。(三)爰聲明:1.被告應給付4,192,650元,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產品之文義讀取分析︰(1)系爭產品要件a、b、f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A、B、F之文義讀取。(2)系爭產品要件c技術內容為內旗桿係空心,無開設滑槽。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無置入圓桿,旗幟直接縫套於內旗桿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C之技術特徵則為內旗桿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之一圓桿,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兩相比較,不符合文義讀取。(3)系爭產品要件d技術內容為無檔套,亦無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無凸環體,亦無內旗桿底端與凸環體之間的凹環槽。內旗桿底端外部環套一滑止套。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D技術特徵則為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一檔套,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兩相比較,不符合文義讀取。(4)系爭產品要件e技術內容為滑止套底端無可活動環套,亦無套合之凹環槽。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無可活動環套,亦無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其外旗桿開設一條滑槽,但外旗桿頂端無設置兩檔孔,底端套入底套。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E技術特徵則為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其外旗桿亦開設一條滑槽,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底端則套入底套。兩相比較,不符合文義讀取。(5)系爭產品要件g技術內容為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係由滑止套直接定位於外旗桿頂部之頂套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G技術特徵則為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兩相比較,不符合文義讀取。(6)系爭產品要件h技術內容為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H之技術特徵則為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地。兩相比較,不符合文義讀取。2.均等論分析:(1)不符合文義讀取即全要件分析之系爭專利要件C部分: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為將旗幟直接縫套於內旗桿上,並將旗幟上下兩端黏著於內旗桿上。系爭專利要件C部分之技術手段則為以空心內旗桿開設一條滑槽,並於內旗桿空心空間置入縫入有旗幟之圓桿。系爭產品之功效為直接將旗幟縫製於內旗桿上,僅以黏著方式結合內旗桿。其固定功能不佳,旗幟可輕易滑動。系爭專利C部分之功效則為於內、外旗桿拉伸開而呈現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下,前述圓桿仍容置於於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可穩妥地固定旗幟。系爭產品之結果為固定旗幟;系爭專利要件C部分之結果為固定旗幟。關於系爭專利要件C部分,由於系爭產品並無以圓桿與內旗桿之結合之技術手段,系爭產品既無相對應之元件,雖結果皆為固定旗幟,但所採用技術手段不同且系爭產品固定功效亦不若系爭專利,故兩者實質上不均等。(2)不符合文義讀取即全要件分析之系爭專利要件D部分:系爭產品技術手段為僅以內旗桿之滑止套及設於外旗桿上之頂套相互組合;系爭專利要件D部分之技術手段則為以滑止套、檔套、凸環體、凹環槽組合於內旗桿末端,使內旗桿與外旗桿相對拉開至特定位置時,可透過該等構件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系爭產品之功效為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系爭專利要件D部分之功效則為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系爭產品之結果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系爭專利要件D部分之結果則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關於系爭專利要件D部分,由於系爭產品並無以檔套、凸環體、凹環槽組合於內旗桿末端之技術手段,系爭產品既無相對應之元件,雖結果皆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但所採用技術手段不同且系爭產品固定功效亦不若系爭專利,故兩者實質上不均等。(3)不符合文義讀取即全要件分析之系爭專利要件E部分: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為以內旗桿之滑止套及設於外旗桿上之頂套相互組合。外旗桿之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末端滑止套圓外徑,以管徑之大小差異達到卡合內、外旗桿之功能;系爭專利要件E部分之技術手段則為以活動環套上設兩可活動檔片,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當拉伸內旗桿時,該活動檔片便落入外旗桿上之檔孔中。系爭產品之功效為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另以內外旗桿之口徑差異,卡合內、外旗桿以達初步固定之功效;系爭專利要件E部分之功效則為透過活動檔片與外旗桿上檔孔之結合,可穩妥固定內旗桿與外旗桿。系爭產品之結果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系爭專利要件E部分之結果則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關於系爭專利要件E部分,由於系爭產品並無可活動套環之構件自無設兩可活動檔片。系爭產品之外旗桿上亦無對應活動檔片之檔孔。系爭產品既無相對應之元件,自無透過活動檔片與外旗桿上檔孔之結合用以穩妥固定內旗桿與外旗桿之技術手段。系爭產品以內旗桿之滑止套及設於外旗桿上之頂套相互組合,即外旗桿之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末端滑止套圓外徑,以管徑之大小差異達到卡合內、外旗桿之功能。雖結果亦有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但所採用技術手段不同。再者系爭產品僅以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滑止套外徑之技術手段初步固定內、外旗桿及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之功效,最後所生之固定功效亦不若系爭專利,若用力甩動或延伸旗桿時過於用力,均會造成內、外旗桿分離之問題。故綜上所述,兩者使用之技術手段不同,達成功效亦不同,故實質上不均等。(4)不符合文義讀取即全要件分析之系爭專利要件G部分: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為僅以內旗桿之滑止套及設於外旗桿上之頂套相互組合。外旗桿之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末端滑止套圓外徑,以管徑之大小差異達到卡合內、外旗桿之功能;系爭專利要件G部分之技術手段則為以活動環套上設兩可活動檔片,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當拉伸內旗桿時,該活動檔片便落入外旗桿上之檔孔中。系爭產品之功效為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另以內外旗桿之口徑差異,卡合內、外旗桿以達初步固定之功效;系爭專利要件G部分之功效則為透過活動檔片與外旗桿上檔孔之結合,可穩妥固定內旗桿與外旗桿。系爭產品之結果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系爭專利要件G部分之結果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關於系爭專利要件G部分,由於系爭產品並無可活動套環之構件自無設兩可活動檔片。系爭產品之外旗桿上亦無對應活動檔片之檔孔。系爭產品既無相對應之元件,自無透過活動檔片與外旗桿上檔孔之結合用以穩妥固定內旗桿與外旗桿之技術手段。系爭產品僅以內旗桿之滑止套及設於外旗桿上之頂套相互組合,即外旗桿之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末端滑止套圓外徑,以管徑之大小差異達到卡合內、外旗桿之功能。雖結果亦有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但所採用技術手段不同。再者系爭產品僅以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滑止套外徑之技術手段初步固定內、外旗桿及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之功效,最後所生之固定功效亦不若系爭專利,若用力甩動或延伸旗桿時過於用力,均會造成內、外旗桿分離之問題。故綜上所述,兩者使用之技術手段不同,達成功效亦不同,故實質上不均等。(5)不符合文義讀取即全要件分析之系爭專利要件H部分: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為內旗桿係空心,無開設滑槽。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無置入圓桿,旗幟直接縫套於內旗桿上。收納時藉由圓捲頭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系爭專利要件H部分之技術手段則為以空心內旗桿開設一條滑槽,並於內旗桿空心空間置入縫入有旗幟之圓桿。欲收納時透過圓捲頭轉動圓桿。系爭產品之功效為單純轉動圓捲頭即可將旗幟捲於內旗桿上;系爭專利要件H部分之功效則為單純轉動圓捲頭即可將旗幟捲於圓桿上。系爭產品之結果為便於收納旗幟;系爭專利要件H部分之結果為便於收納旗幟。關於系爭專利要件H部分,由於系爭產品並無以圓桿與內旗桿之結合之技術手段,系爭產品既無相對應之元件,雖結果皆為便於收納旗幟,但所採用技術手段不同,故兩者實質上不均等。(二)被告所製作之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未侵害系爭專利,不須負損害賠償責任,故原告之主張實無理由。(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89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3年11月21日至102年12月22日。(二)新北市市政府於99年12月29日就「製作分送禮讓行人宣傳之小旗子」之標案公開招標(991219A標案),被告以4,192,650元得標。得標後,由被告製作分送禮讓行人宣傳之小旗子即系爭產品。(三)原告於100年8月23日以中和民富街郵局第000222號存證信函函知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再於101年9月13日以中和國光街郵局第000089號存證信函函知請求損害賠償。(四)系爭專利有效。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系爭專利係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之一內旗桿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組合而成,其中,其空心外旗桿之桿壁開設一條滑槽,外旗桿頂端設有兩檔孔,底端則套入底套,內旗桿亦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之一圓桿,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一檔套,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穿套入外旗桿,且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參本院卷第12至13頁說明書【中文創作摘要】)。2.系爭專利主要圖面如附圖1所示。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1項,係為獨立項:「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11)之一內旗桿(12)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13)組合而成,其特徵在於:內旗桿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14),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15)之一圓桿(16),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一檔套(17),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18),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19),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21),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22),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23),其外旗桿亦開設一條滑槽(24),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25),底端則套入底套(26),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穿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16),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本院卷第23頁)。(二)系爭產品技術內容分析:1.原告以102年6月3日書狀檢附之宣傳小旗子一支,主張係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經提示被告後,被告承認其形式真正並同意作為侵權判斷之標的(本院卷第89頁),合先敘明。2.系爭產品係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之一內旗桿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組合而成;內旗桿係空心之桿體,內旗桿之桿面上,嵌套有一旗幟;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外部環套一滑止套;滑止套為空心圓柱,表面設有數條平行凸環體,其外旗桿開設一條滑槽,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之凸環體,套設一頂套,頂套內壁設有凹槽,而底端則套入底套;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係由滑止套表面之凸環體直接定位於外旗桿頂部之頂套內壁之凹槽,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3.系爭產品照片如附圖2所示。(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可解析為8個要件:(1)A:「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2)B:「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11)之一內旗桿(12)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13)組合而成」;(3)C:「內旗桿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14),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15)之一圓桿(16),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4)D:「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一檔套(17),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18),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19),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21)」;(5)E:「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22),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23),其外旗桿亦開設一條滑槽(24),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25),底端則套入底套(26)」;(6)F:「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7)G:「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以及(8)H:「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16),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2.系爭產品相對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可解析為8個要件:(1)a:「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2)b:「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之一內旗桿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組合而成」;(3)c:「內旗桿係空心之桿體,內旗桿之桿面上,嵌套有一旗幟」;(4)d:「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部套設一滑止套」;(5)e:「滑止套為空心圓柱,表面設有數條平行凸環體;其外旗桿開設一條滑槽,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之凸環體,套設一頂套,頂套內壁設有凹槽,而底端則套入底套」;(6)f:「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7)g:「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係由滑止套表面之凸環體直接定位於外旗桿頂部之頂套內壁之凹槽,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以及(8)h:「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3.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1)系爭產品為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可讀取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A「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特徵;此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4、104頁)。(2)系爭產品為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之一內旗桿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組合而成,可讀取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B「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11)之一內旗桿(12)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13)組合而成」特徵;此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4、104頁)。(3)系爭產品之內旗桿係空心之桿體,內旗桿之桿面上,嵌套有一旗幟,因系爭產品內旗桿係空心未開設滑槽,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也無置入之圓桿,旗幟直接嵌套於內旗桿上,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C「內旗桿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14),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15)之一圓桿(16),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不同,文義上無法讀取;此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4、104頁)。(4)系爭產品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部套設一滑止套,因系爭產品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並無設置檔套,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D「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一檔套(17),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18),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19),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21)」有異,文義上無法讀取;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4、104頁)。(5)系爭產品滑止套為空心圓柱,表面設有數條平行凸環體,其外旗桿開設一條滑槽,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之凸環體,套設一頂套,頂套內壁設有凹槽,而底端則套入底套,因欠缺活動檔片及檔孔,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E「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22),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23),其外旗桿亦開設一條滑槽(24),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25),底端則套入底套(26)」不同,文義上無法讀取;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5、104頁反面)。(6)系爭產品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F「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之文義;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5、104頁反面)。(7)系爭產品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係由滑止套表面之凸環體直接定位於外旗桿頂部之頂套內壁之凹槽,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因系爭產品之滑止套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之可活動檔片者並不同,其外旗桿上自也無需設置兩檔孔,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G「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相異,文義上無法讀取;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111、104頁反面)。(8)系爭產品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因系爭產品並不具有圓桿,其欲收藏旗幟時,圓捲頭只能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H「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16),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不同,文義上無法讀取;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111、104頁反面)。(9)綜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因原告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故接下來應進行均等分析。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比對分析說明:(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C中「內旗桿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14),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15)之一圓桿(16),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系爭產品之內旗桿並無開設有滑槽,也沒有於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任何圓桿用以縫套旗幟,故欠缺系爭專利該要件之技術特徵,結構上兩者有差異,兩者所採之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再參酌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4行「…內旗桿之空心空間置入縫套有旗幟之一圓桿,當內、外旗桿拉伸開而呈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下,前述圓桿仍容置於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可穩妥地固定旗幟,不論捲收或伸展,均可達旗幟之穩定功能系爭產品…」(本院卷第17頁),系爭產品要件c因缺少前述之技術特徵,故其亦無法達成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C要件實質相同之功能與形成相同之對應效果。況系爭產品既欠缺「圓桿」之技術特徵,若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C之均等範圍可擴張至欠缺「圓桿」之系爭產品,無非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此一技術特徵要件之限制完全消失而破壞其請求項之界定,自屬不當,自應認不適用均等論。(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D中「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有一檔套(17),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18);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19),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21)」,系爭產品要件d之內旗桿底端內部並無相同技術特徵之檔套設立,而僅於內旗桿底端部套設一滑止套。是系爭產品既欠缺系爭專利「檔套」之技術特徵,若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D之均等範圍可擴張至欠缺「檔套」之系爭產品,無非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此一技術特徵要件之限制完全消失而破壞其請求項之界定,自屬不當,自應認不適用均等論。(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E中「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22),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23),其外旗桿亦開設一條滑槽(24),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25),底端則套入底套(26)」,係採兩可活動檔片(23)與外旗桿頂端之兩檔孔(25)配合而定位於既定位置;系爭產品要件e係以滑止套表面既設之一凸環體套入一外旗桿頂端外加之頂套之內壁之凹槽內而定位;兩者所採之元件及結構明顯具差異,故兩者之技術手段實質並不相同;系爭專利係以兩活動檔片施力於外旗桿上之兩檔孔,以卡合兩點達成定位功能;而系爭產品則以凸環體卡合一凹槽定位,以達成內、外旗桿拉伸與收縮之定位功能,兩者達成定位之功能實質相同;但依前述技術手段形成卡合方式及穩固程度各有其不同的功效,因此兩者形成不相同之結果;從而,系爭產品要件e亦不適用均等論。(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G中「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係因兩可活動檔片與兩檔孔之結構與系爭產品以滑止套表面設有之凸環體套入外加頂套之內壁凹槽者具差異性已如前述,故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時,其採的操作方式會因應技術特徵之不同而自有不同之處,其技術手段實質自不相同;雖達成內、外旗桿拉伸頭尾相接之功能實質相同,但形成操作方式方便度各異、並不相同之結果,系爭產品要件g仍不適用均等論。(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H中「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其藉由圓捲頭轉動而收藏旗幟之操作方式與系爭產品要件h之技術手段實質應相同;達成將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收入內部之實質功能亦同,惟參酌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4行「…當內、外旗桿拉伸開而呈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下,前述圓桿仍容置於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可穩妥地固定旗幟,不論捲收或伸展,均可達旗幟之穩定功能」(本院卷17頁),復參酌第9頁倒數第4行起「…將內旗桿12整個推入外旗桿13內,再藉由圓捲頭11轉動圓桿16(如第四圖所示),使旗幟15捲收於圓桿16上且藏縮於內旗桿12之前述空心空間內,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本院卷第18頁),而系爭產品因無圓桿之設置已如前述,其收藏旗幟時,旗幟有因套於內旗桿上之鬆動度大而不易達完全收藏及內旗桿較不易收縮之結果,故系爭產品要件h仍不適用均等論。(6)綜上所述,系爭產品c、d、e、g、h五要件並無均等論之適用,故系爭產品應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四)綜上所述,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權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2款請求被告給付4,192,65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五)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料,核與本案之判斷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1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2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係新型第M251235號「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3年11月21日至102年12月22日。被告製作分送禮讓行人宣傳之小旗子(下稱系爭產品),竟與系爭專利近似,系爭產品係新北市市政府於99年12月29日就「製作分送禮讓行人宣傳之小旗子」之標案公開招標(991219A標案),被告以新臺幣(下同)4,192,650元得標。被告製作完成後,將系爭產品發送至轄區內之各國小導護志工使用。原告將系爭產品送請鑑定,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侵害系爭專利甚明,原告遂於100年8月23日以中和民富街郵局第000222號存證信函函知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再於101年9月13日以中和國光街郵局第000089號存證信函知請求損害賠償,被告均未回應,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97條第2款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產品固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惟有均等論之適用而構成均等侵害:1.以系爭產品之要件c較之於系爭專利之要件C可知,系爭產品有關旗幟與圓桿之間的相互固定是以膠粘貼完成,而系爭專利權所揭則是以縫套有旗幟之圓桿置入內旗桿中完成,兩者之間,有關旗幟之固定方法雖不相同,但系爭產品所採之技術手段的改變或替換,並未產生實質差異,適用「均等論」。2.系爭產品之要件d較諸系爭專利之要件D可知,系爭產品有關於其內旗桿末端,形成有限位凸肋(A12),其主要作用為供內旗桿與外旗桿組合後,形成相對限位的作用,而系爭專利權所揭各構件之組合(擋套17、凸環體18、凹環槽、滑止套21),係使內旗桿末端形成有限位之功能,主要作用在於利用上述構件組合後之結果,再與外旗桿相對組合後,使內旗桿與外旗桿在相對拉開至特定位置時,形成相互限位之作用;兩者結構之外觀雖略有差異,但系爭產品所採之技術手段的改變或替換,並未產生實質差異,適用「均等論」。3.以系爭產品之要件e較諸系爭專利之要件E可知,系爭產品係以其凸肋替代系爭專利權所揭之「活動環套」及「擋片」之組合,兩者形體雖略有不同,但均係以凸起的部位產生阻擋作用;承上,兩者結構之外觀雖略有差異,但系爭產品所採之技術手段的改變或替換,並未產生實質差異,適用「均等論」。(三)爰聲明:1.被告應給付4,192,650元,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產品並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產品之文義讀取分析︰(1)系爭產品要件a、b、f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A、B、F之文義讀取。(2)系爭產品要件c技術內容為內旗桿係空心,無開設滑槽。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無置入圓桿,旗幟直接縫套於內旗桿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C之技術特徵則為內旗桿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之一圓桿,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兩相比較,不符合文義讀取。(3)系爭產品要件d技術內容為無檔套,亦無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無凸環體,亦無內旗桿底端與凸環體之間的凹環槽。內旗桿底端外部環套一滑止套。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D技術特徵則為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一檔套,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兩相比較,不符合文義讀取。(4)系爭產品要件e技術內容為滑止套底端無可活動環套,亦無套合之凹環槽。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無可活動環套,亦無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其外旗桿開設一條滑槽,但外旗桿頂端無設置兩檔孔,底端套入底套。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E技術特徵則為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其外旗桿亦開設一條滑槽,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底端則套入底套。兩相比較,不符合文義讀取。(5)系爭產品要件g技術內容為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係由滑止套直接定位於外旗桿頂部之頂套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G技術特徵則為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兩相比較,不符合文義讀取。(6)系爭產品要件h技術內容為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H之技術特徵則為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地。兩相比較,不符合文義讀取。2.均等論分析:(1)不符合文義讀取即全要件分析之系爭專利要件C部分: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為將旗幟直接縫套於內旗桿上,並將旗幟上下兩端黏著於內旗桿上。系爭專利要件C部分之技術手段則為以空心內旗桿開設一條滑槽,並於內旗桿空心空間置入縫入有旗幟之圓桿。系爭產品之功效為直接將旗幟縫製於內旗桿上,僅以黏著方式結合內旗桿。其固定功能不佳,旗幟可輕易滑動。系爭專利C部分之功效則為於內、外旗桿拉伸開而呈現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下,前述圓桿仍容置於於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可穩妥地固定旗幟。系爭產品之結果為固定旗幟;系爭專利要件C部分之結果為固定旗幟。關於系爭專利要件C部分,由於系爭產品並無以圓桿與內旗桿之結合之技術手段,系爭產品既無相對應之元件,雖結果皆為固定旗幟,但所採用技術手段不同且系爭產品固定功效亦不若系爭專利,故兩者實質上不均等。(2)不符合文義讀取即全要件分析之系爭專利要件D部分:系爭產品技術手段為僅以內旗桿之滑止套及設於外旗桿上之頂套相互組合;系爭專利要件D部分之技術手段則為以滑止套、檔套、凸環體、凹環槽組合於內旗桿末端,使內旗桿與外旗桿相對拉開至特定位置時,可透過該等構件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系爭產品之功效為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系爭專利要件D部分之功效則為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系爭產品之結果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系爭專利要件D部分之結果則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關於系爭專利要件D部分,由於系爭產品並無以檔套、凸環體、凹環槽組合於內旗桿末端之技術手段,系爭產品既無相對應之元件,雖結果皆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但所採用技術手段不同且系爭產品固定功效亦不若系爭專利,故兩者實質上不均等。(3)不符合文義讀取即全要件分析之系爭專利要件E部分: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為以內旗桿之滑止套及設於外旗桿上之頂套相互組合。外旗桿之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末端滑止套圓外徑,以管徑之大小差異達到卡合內、外旗桿之功能;系爭專利要件E部分之技術手段則為以活動環套上設兩可活動檔片,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當拉伸內旗桿時,該活動檔片便落入外旗桿上之檔孔中。系爭產品之功效為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另以內外旗桿之口徑差異,卡合內、外旗桿以達初步固定之功效;系爭專利要件E部分之功效則為透過活動檔片與外旗桿上檔孔之結合,可穩妥固定內旗桿與外旗桿。系爭產品之結果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系爭專利要件E部分之結果則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關於系爭專利要件E部分,由於系爭產品並無可活動套環之構件自無設兩可活動檔片。系爭產品之外旗桿上亦無對應活動檔片之檔孔。系爭產品既無相對應之元件,自無透過活動檔片與外旗桿上檔孔之結合用以穩妥固定內旗桿與外旗桿之技術手段。系爭產品以內旗桿之滑止套及設於外旗桿上之頂套相互組合,即外旗桿之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末端滑止套圓外徑,以管徑之大小差異達到卡合內、外旗桿之功能。雖結果亦有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但所採用技術手段不同。再者系爭產品僅以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滑止套外徑之技術手段初步固定內、外旗桿及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之功效,最後所生之固定功效亦不若系爭專利,若用力甩動或延伸旗桿時過於用力,均會造成內、外旗桿分離之問題。故綜上所述,兩者使用之技術手段不同,達成功效亦不同,故實質上不均等。(4)不符合文義讀取即全要件分析之系爭專利要件G部分: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為僅以內旗桿之滑止套及設於外旗桿上之頂套相互組合。外旗桿之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末端滑止套圓外徑,以管徑之大小差異達到卡合內、外旗桿之功能;系爭專利要件G部分之技術手段則為以活動環套上設兩可活動檔片,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當拉伸內旗桿時,該活動檔片便落入外旗桿上之檔孔中。系爭產品之功效為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另以內外旗桿之口徑差異,卡合內、外旗桿以達初步固定之功效;系爭專利要件G部分之功效則為透過活動檔片與外旗桿上檔孔之結合,可穩妥固定內旗桿與外旗桿。系爭產品之結果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系爭專利要件G部分之結果為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關於系爭專利要件G部分,由於系爭產品並無可活動套環之構件自無設兩可活動檔片。系爭產品之外旗桿上亦無對應活動檔片之檔孔。系爭產品既無相對應之元件,自無透過活動檔片與外旗桿上檔孔之結合用以穩妥固定內旗桿與外旗桿之技術手段。系爭產品僅以內旗桿之滑止套及設於外旗桿上之頂套相互組合,即外旗桿之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末端滑止套圓外徑,以管徑之大小差異達到卡合內、外旗桿之功能。雖結果亦有固定展開時之內、外旗桿,但所採用技術手段不同。再者系爭產品僅以頂套圓內徑縮小,小於內旗桿滑止套外徑之技術手段初步固定內、外旗桿及使內、外旗桿互相限位之功效,最後所生之固定功效亦不若系爭專利,若用力甩動或延伸旗桿時過於用力,均會造成內、外旗桿分離之問題。故綜上所述,兩者使用之技術手段不同,達成功效亦不同,故實質上不均等。(5)不符合文義讀取即全要件分析之系爭專利要件H部分: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為內旗桿係空心,無開設滑槽。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無置入圓桿,旗幟直接縫套於內旗桿上。收納時藉由圓捲頭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系爭專利要件H部分之技術手段則為以空心內旗桿開設一條滑槽,並於內旗桿空心空間置入縫入有旗幟之圓桿。欲收納時透過圓捲頭轉動圓桿。系爭產品之功效為單純轉動圓捲頭即可將旗幟捲於內旗桿上;系爭專利要件H部分之功效則為單純轉動圓捲頭即可將旗幟捲於圓桿上。系爭產品之結果為便於收納旗幟;系爭專利要件H部分之結果為便於收納旗幟。關於系爭專利要件H部分,由於系爭產品並無以圓桿與內旗桿之結合之技術手段,系爭產品既無相對應之元件,雖結果皆為便於收納旗幟,但所採用技術手段不同,故兩者實質上不均等。(二)被告所製作之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未侵害系爭專利,不須負損害賠償責任,故原告之主張實無理由。(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89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3年11月21日至102年12月22日。(二)新北市市政府於99年12月29日就「製作分送禮讓行人宣傳之小旗子」之標案公開招標(991219A標案),被告以4,192,650元得標。得標後,由被告製作分送禮讓行人宣傳之小旗子即系爭產品。(三)原告於100年8月23日以中和民富街郵局第000222號存證信函函知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再於101年9月13日以中和國光街郵局第000089號存證信函函知請求損害賠償。(四)系爭專利有效。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內容:系爭專利係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之一內旗桿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組合而成,其中,其空心外旗桿之桿壁開設一條滑槽,外旗桿頂端設有兩檔孔,底端則套入底套,內旗桿亦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之一圓桿,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一檔套,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穿套入外旗桿,且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參本院卷第12至13頁說明書【中文創作摘要】)。2.系爭專利主要圖面如附圖1所示。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1項,係為獨立項:「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11)之一內旗桿(12)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13)組合而成,其特徵在於:內旗桿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14),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15)之一圓桿(16),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一檔套(17),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18),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19),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21),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22),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23),其外旗桿亦開設一條滑槽(24),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25),底端則套入底套(26),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穿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16),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本院卷第23頁)。(二)系爭產品技術內容分析:1.原告以102年6月3日書狀檢附之宣傳小旗子一支,主張係被告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經提示被告後,被告承認其形式真正並同意作為侵權判斷之標的(本院卷第89頁),合先敘明。2.系爭產品係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之一內旗桿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組合而成;內旗桿係空心之桿體,內旗桿之桿面上,嵌套有一旗幟;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外部環套一滑止套;滑止套為空心圓柱,表面設有數條平行凸環體,其外旗桿開設一條滑槽,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之凸環體,套設一頂套,頂套內壁設有凹槽,而底端則套入底套;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係由滑止套表面之凸環體直接定位於外旗桿頂部之頂套內壁之凹槽,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3.系爭產品照片如附圖2所示。(三)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可解析為8個要件:(1)A:「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2)B:「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11)之一內旗桿(12)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13)組合而成」;(3)C:「內旗桿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14),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15)之一圓桿(16),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4)D:「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一檔套(17),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18),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19),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21)」;(5)E:「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22),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23),其外旗桿亦開設一條滑槽(24),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25),底端則套入底套(26)」;(6)F:「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7)G:「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以及(8)H:「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16),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2.系爭產品相對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可解析為8個要件:(1)a:「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2)b:「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之一內旗桿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組合而成」;(3)c:「內旗桿係空心之桿體,內旗桿之桿面上,嵌套有一旗幟」;(4)d:「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部套設一滑止套」;(5)e:「滑止套為空心圓柱,表面設有數條平行凸環體;其外旗桿開設一條滑槽,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之凸環體,套設一頂套,頂套內壁設有凹槽,而底端則套入底套」;(6)f:「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7)g:「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係由滑止套表面之凸環體直接定位於外旗桿頂部之頂套內壁之凹槽,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以及(8)h:「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3.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1)系爭產品為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可讀取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A「一種伸縮捲動旗組結構改良」特徵;此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4、104頁)。(2)系爭產品為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之一內旗桿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組合而成,可讀取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B「係一伸展收放自如之活動旗組,主要由頂端設有圓捲頭(11)之一內旗桿(12)及與內旗桿相搭配使用之一外旗桿(13)組合而成」特徵;此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4、104頁)。(3)系爭產品之內旗桿係空心之桿體,內旗桿之桿面上,嵌套有一旗幟,因系爭產品內旗桿係空心未開設滑槽,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也無置入之圓桿,旗幟直接嵌套於內旗桿上,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C「內旗桿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14),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15)之一圓桿(16),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不同,文義上無法讀取;此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4、104頁)。(4)系爭產品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部套設一滑止套,因系爭產品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並無設置檔套,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D「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一檔套(17),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18),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19),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21)」有異,文義上無法讀取;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4、104頁)。(5)系爭產品滑止套為空心圓柱,表面設有數條平行凸環體,其外旗桿開設一條滑槽,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之凸環體,套設一頂套,頂套內壁設有凹槽,而底端則套入底套,因欠缺活動檔片及檔孔,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E「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22),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23),其外旗桿亦開設一條滑槽(24),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25),底端則套入底套(26)」不同,文義上無法讀取;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5、104頁反面)。(6)系爭產品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可以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F「整個內旗桿係由設有滑止套之一端由上而下套入外旗桿,其旗幟亦由外旗桿之滑槽伸出」之文義;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95、104頁反面)。(7)系爭產品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係由滑止套表面之凸環體直接定位於外旗桿頂部之頂套內壁之凹槽,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因系爭產品之滑止套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之可活動檔片者並不同,其外旗桿上自也無需設置兩檔孔,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G「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相異,文義上無法讀取;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111、104頁反面)。(8)系爭產品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因系爭產品並不具有圓桿,其欲收藏旗幟時,圓捲頭只能轉動內旗桿,使旗幟捲收於內旗桿上,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H「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16),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不同,文義上無法讀取;此亦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111、104頁反面)。(9)綜上,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因原告主張有均等論之適用,故接下來應進行均等分析。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比對分析說明:(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C中「內旗桿係空心且開設一條滑槽(14),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縫套有旗幟(15)之一圓桿(16),旗幟即經由前述滑槽伸展於外」,系爭產品之內旗桿並無開設有滑槽,也沒有於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置入任何圓桿用以縫套旗幟,故欠缺系爭專利該要件之技術特徵,結構上兩者有差異,兩者所採之技術手段實質不同;再參酌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4行「…內旗桿之空心空間置入縫套有旗幟之一圓桿,當內、外旗桿拉伸開而呈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下,前述圓桿仍容置於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可穩妥地固定旗幟,不論捲收或伸展,均可達旗幟之穩定功能系爭產品…」(本院卷第17頁),系爭產品要件c因缺少前述之技術特徵,故其亦無法達成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C要件實質相同之功能與形成相同之對應效果。況系爭產品既欠缺「圓桿」之技術特徵,若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C之均等範圍可擴張至欠缺「圓桿」之系爭產品,無非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此一技術特徵要件之限制完全消失而破壞其請求項之界定,自屬不當,自應認不適用均等論。(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D中「與頂端圓捲頭相對應之內旗桿底端內部固設有一檔套(17),檔套底端有一突出於內旗桿底端之外的一凸環體(18);凸環體與內旗桿底端之間有一凹環槽(19),內旗桿底端外部則環套一滑止套(21)」,系爭產品要件d之內旗桿底端內部並無相同技術特徵之檔套設立,而僅於內旗桿底端部套設一滑止套。是系爭產品既欠缺系爭專利「檔套」之技術特徵,若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D之均等範圍可擴張至欠缺「檔套」之系爭產品,無非使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此一技術特徵要件之限制完全消失而破壞其請求項之界定,自屬不當,自應認不適用均等論。(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E中「滑止套底端則以其可活動環套(22),套合於前述凹環槽內,藉以定位滑止套於與內旗桿相對位置之既定位置上,可活動環套並向上延設兩可活動檔片(23),其外旗桿亦開設一條滑槽(24),外旗桿頂端相對應前述可活動檔片設有兩檔孔(25),底端則套入底套(26)」,係採兩可活動檔片(23)與外旗桿頂端之兩檔孔(25)配合而定位於既定位置;系爭產品要件e係以滑止套表面既設之一凸環體套入一外旗桿頂端外加之頂套之內壁之凹槽內而定位;兩者所採之元件及結構明顯具差異,故兩者之技術手段實質並不相同;系爭專利係以兩活動檔片施力於外旗桿上之兩檔孔,以卡合兩點達成定位功能;而系爭產品則以凸環體卡合一凹槽定位,以達成內、外旗桿拉伸與收縮之定位功能,兩者達成定位之功能實質相同;但依前述技術手段形成卡合方式及穩固程度各有其不同的功效,因此兩者形成不相同之結果;從而,系爭產品要件e亦不適用均等論。(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G中「當欲揮展旗幟時,係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之外,此時前述兩可活動檔片係檔卡於前述兩檔孔內,而規範出內、外旗桿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係因兩可活動檔片與兩檔孔之結構與系爭產品以滑止套表面設有之凸環體套入外加頂套之內壁凹槽者具差異性已如前述,故將內旗桿拉出於外旗桿時,其採的操作方式會因應技術特徵之不同而自有不同之處,其技術手段實質自不相同;雖達成內、外旗桿拉伸頭尾相接之功能實質相同,但形成操作方式方便度各異、並不相同之結果,系爭產品要件g仍不適用均等論。(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H中「欲收藏旗幟時,僅需使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將內旗桿整個推入外旗桿內,再藉由圓捲頭轉動圓桿,使旗幟捲收於圓桿上,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其藉由圓捲頭轉動而收藏旗幟之操作方式與系爭產品要件h之技術手段實質應相同;達成將旗幟沿著外旗桿之滑槽滑行並收入內部之實質功能亦同,惟參酌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4行「…當內、外旗桿拉伸開而呈頭尾相接之開展狀態下,前述圓桿仍容置於內旗桿之空心空間內,可穩妥地固定旗幟,不論捲收或伸展,均可達旗幟之穩定功能」(本院卷17頁),復參酌第9頁倒數第4行起「…將內旗桿12整個推入外旗桿13內,再藉由圓捲頭11轉動圓桿16(如第四圖所示),使旗幟15捲收於圓桿16上且藏縮於內旗桿12之前述空心空間內,以達完全收藏之目的…」(本院卷第18頁),而系爭產品因無圓桿之設置已如前述,其收藏旗幟時,旗幟有因套於內旗桿上之鬆動度大而不易達完全收藏及內旗桿較不易收縮之結果,故系爭產品要件h仍不適用均等論。(6)綜上所述,系爭產品c、d、e、g、h五要件並無均等論之適用,故系爭產品應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四)綜上所述,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權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2款請求被告給付4,192,65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五)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料,核與本案之判斷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1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9  月  2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3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其為摩洛哥優油相關護髮產品之創始者及市場領導廠商,為打造獨特之品牌形象,乃結合公司名稱而首創以藍綠色為底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anoil」之包裝設計,並據以申請系爭商標獲准註冊;原告已就系爭商標為大量之使用,且投入大量資源,系爭商標屢屢經由名人推薦或編輯介紹而於美容時尚雜誌曝光,已在相關消費者群中建立相當知名度等情,業據提出系爭商標資料檢索、相關雜誌報導(本院卷(一)第18至46頁)為憑。審酌「moroccanoil」字面意義即「摩洛哥油」,使用於護髮油產品,客觀上固易使相關消費者理解為係對於商品成分或產地之說明,而為不具先天識別性之描述性標識,惟衡諸前揭原告提出之使用資料,足認原告已投注相當資源廣告、行銷系爭商標,使系爭商標建立相當知名度,已為相關消費者視為指示及區別一定來源的標識,而取得後天識別性,況其中554商標除「moroccanoil」文字外,尚佐以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anoil」之圖樣及設色,自更具有識別性,是被告抗辯系爭商標不具識別性云云,並非可採。3.至被告雖稱:○○○(0000000)公司早於西元2008年4月即以摩洛哥黃金堅果油系列產品行銷全世界,而系爭商標係於97年11月16日註冊,晚於○○○公司銷售上開商品,顯見業界早有以摩洛哥堅果油名稱行銷事實云云,惟觀諸被告提出之○○○(0000000)公司網站產品介紹、網路傳媒之該產品販售消息(本院卷(二)第156至157頁)及產品照片(本院卷(二)第257頁),○○○(0000000)公司固有摩洛哥堅果系列產品,但僅止於以中文「摩洛哥堅果」指稱其產品系列,「MoroccanArganOil」一詞僅在商品說明中以極小字體出現,非作為商標使用,是難認○○○(0000000)公司在系爭商標註冊前有使用相同或近似於系爭商標之商標,是被告以此指摘系爭商標不具識別性,自難採信。(二)系爭產品上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ohairoil」係作為商標使用:1.按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或其包裝容器,或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該等商品,並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即為商標之使用,此觀商標法第5條第1項自明。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2.查系爭產品包裝確實使用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ohairoil」,已如前述;被告雖辯稱:系爭產品原料原產地係摩洛哥,被告於系爭產品包裝上所稱「moroccohairoil」係在說明產品來自摩洛哥,並無將其作為商標使用之意圖云云,惟系爭產品之「moroccohairoil」係以白色字體載於外包裝正中央醒目之位置,再佐以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予消費者之寓目印象相當鮮明顯著,堪認使用者乃以行銷為目的,將之作為吸引消費者注意及表彰來源而與他人商品相區別之商標,亦足使相關消費者主觀上有相同之認識;再參酌系爭產品包裝使用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ohairoil」,與554商標以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ANOIL」,予消費者之寓目印象極相彷彿,其仿襲系爭商標之意圖甚為顯明,是縱系爭產品之原料確實來自摩洛哥,亦難謂系爭產品包裝使用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ohairoil」,僅為產地來源之說明而非作為商標使用,被告上開抗辯,洵無足取。(三)系爭產品為於同一商品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之商品,且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1.所謂「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係指兩商標因相同或構成近似,致使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誤認二商標為同一商標,或雖不致誤認二商標為同一商標,但極有可能誤認二商標之商品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言。而判斷有無混淆誤認之虞,則應參酌:(1)商標識別性之強弱;(2)商標是否近似暨其近似之程度;(3)商品是否類似暨其類似之程度;(4)先權利人多角化經營之情形;(5)實際混淆誤認之情事;(6)相關消費者對各商標熟悉之程度;(7)系爭商標之申請人是否善意;(8)其他混淆誤認之因素等相關因素,綜合認定是否已達有致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而「商標近似」及「商品類似」為判斷混淆誤認之虞之必要因素,至於其他因素則係增加或減弱混淆誤認程度之輔助判斷因素,且不以各項輔助因素逐一判斷為必要,倘商標近似且商品類似,若無其他輔助判斷因素減弱混淆程度,則後申請商標即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2.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如前所述,系爭商標中「moroccanoil」文字雖不具先天識別性,但已因原告積極行銷、使用而取得後天識別性,且建立相當之知名度,況554商標尚有以藍綠色為底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anoil」之圖樣及設色,是系爭商標具有相當之識別性。3.商標是否近似暨其近似之程度:(1)按所謂商標構成相同或近似者,係指以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一般商品購買人,於購買時施以普通所用之注意,就兩商標主要部分之外觀、觀念或讀音隔離觀察,有無引起混同誤認之虞以為斷。故兩商標在外觀、觀念或讀音上,其主要部分之文字、圖形或記號,有一近似,足以使一般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者,即為近似之商標。而衡酌商標在外觀或觀念上有無混同誤認之虞,應本客觀事實,按下列原則判斷之:①以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購買者,施以普通所用之注意為標準;②商標之文字、圖形或記號,應異時異地隔離及通體觀察為標準;③商標以文字、圖形或記號為聯合式者,應就其各部分觀察,以構成主要之部分為標準。故判斷兩商標是否近似,應就各商標在「外觀」、「觀念」、「讀音」上特別突出顯著,足以讓消費者對標誌整體形成核心印象之主要部分異時異地隔離各別觀察,以辨其是否足以引起混淆誤認之虞。(2)對照系爭商標圖樣(如附表1)及系爭產品外觀照片(如附表2右圖)可知,系爭產品採用藍綠色為底、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以及白色「moroccohairoil」、「Magic」、「頂級摩洛哥黃金優油」等文字,大型字體「M」上有一片葉子,下方另有花草圖案;而554商標則以藍綠色為底、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以及白色「MOROCCANOIL」,555商標則為「MOROCCANOIL」文字。以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消費者,於購買時施以普通之注意異時異地隔離觀察,系爭產品與554商標雖在「M」上有無一片葉子、有無花草圖案及中英文文字使用等細節上有異,但均予人藍綠底色、橘色大型「M」及有文義為「摩洛哥油」之白色英文文字之主要印象,又系爭產品之「moroccohairoil」字樣與555商標「moroccanoil」同係以「morocc」作為字首,以「oil」結尾,是兩者外觀、觀念及讀音均極雷同,相關消費者有可能會有所混淆而誤認二商品來自同一來源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應屬構成高度近似之商標,甚至近似程度已達足認行為人主觀上有仿襲意圖。被告以分析性的眼光審視兩者細節上之不同,論證兩者不構成近似,實已違背前述商標近似判斷原則,自不足取。4.商品是否類似暨其類似之程度:系爭產品為護髮油,與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護髮品屬於同一商品。5.被告雖抗辯以:原告公司使用系爭商標之商品僅於髮廊中銷售,一般通路並未販售,而系爭產品則是於一般通路之門市、網站上銷售,二者銷售之管道迥異,無致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惟就護髮產品而言,相關消費者可能至髮廊購買,亦有可能於百貨通路購買,此二種通路之消費者重疊性高,並無消費族群涇渭分明之情形,自不得昧於社會及商業活動現實,硬將之區分為兩個截然不同之通路,而據以謂消費者不致混淆,是被告此一抗辯,要屬無由。6.被告又辯稱: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已核准被告汰芮公司所提「MagicHair頂級摩洛哥黃金優油」及「MagicHairmoroccohairoil」商標申請案,顯見系爭產品使用「MagicHair」、「moroccohairoil」等圖樣及文字,與系爭商標並不近似,且被告既有權使用該等商標,自無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云云,惟觀諸被告汰芮公司申請註冊之商標(本院卷第83、86頁),係以較大字體且經圖案設計之「MagicHair」分別搭配較小字體且無特殊設計之「頂級摩洛哥黃金優油」或「moroccohairoil」,且被告汰芮公司已聲明不就「頂級摩洛哥黃金優油」或「moroccohairoil」文字主張商標權,此觀諸其商標資料檢索自明,足見經圖案設計之「MagicHair」方為被告得主張商標權之部分,惟系爭產品僅有白色較小字體之「Magic」,其使用實際情形與被告汰芮公司申請註冊之上開商標圖案並不相同,是縱被告汰芮公司取得上揭商標權利,亦無從據以認定被告實際使用於系爭產品之商標與系爭商標並不近似,或被告行為不構成系爭商標之侵害,被告前揭抗辯,要屬無由。7.綜上,本院衡酌系爭商標具相當識別性,二造商標近似程度甚高,所指定使用商品又為同一等因素綜合判斷,相關消費者極有可能誤認二造商標商品為來自同一來源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而有混淆誤認之虞。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屈臣氏公司分別製造或販賣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之商標於同一商品之系爭產品,已侵害系爭商標權。(四)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公平交易法第30條請求排除侵害部分:按「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及屈臣氏公司分別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而於同一商品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自已構成系爭商標權之侵害,是被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請求被告瑞汰公司、汰芮公司及屈臣氏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系爭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於洗髮精、護髮素、護髮油、髮膜或其它髮類產品,或於網頁、產品型錄、廣告文書上使用相同或近似系爭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或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述之商品,為有理由,應予准許。至於對上開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即被告陳耀盛、柏善勤請求部分,原告並未舉證其等為商標使用及侵害行為之主體,是原告對其等請求排除侵害,即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對上開公司請求排除侵害既獲允准,而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範主體既為「事業」,亦無法使原告得據以對被告陳耀盛、柏善勤有所主張,是即無審酌原告關於公平交易法第30條請求權基礎之必要,併此敘明。(五)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1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4,197,480元,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部分:1.按「商標權人對於因故意或過失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商標法第69條第3項定有明文。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屈臣氏公司有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已如前述。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雖辯稱:系爭產品外包裝之圖案設計係委由○○公司設計,被告並無刻意仿冒之意圖云云,被告屈臣氏公司則辯稱:其為通路業者,所販售之商品係由供應商提供,且販賣商品種類數以千計,實無能力逐一檢查認定所銷售之產品是否與他人商標構成近似,況其也要求供應商應保證所提供之商品無侵害第三人權利之情事,而其於接獲原告來函後,旋積極向被告汰芮公司求證,且早已先全面下架停止販售系爭產品,故其無故意或過失云云。惟查:(1)縱系爭產品外包裝為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委由○○公司設計,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身為委託人,事前就委任事務有指示之權利,事後就受任人之工作成果亦有認可受領與否之權限,並非不問○○公司如何設計,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均僅能照單全收而無置喙餘地,是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認可○○公司之設計並為實際使用系爭產品外包裝之主體,自難就系爭產品使用之商標侵害系爭商標乙節推諉無注意義務及注意能力,再參以前述系爭產品使用之商標與系爭商標已達足認行為人主觀上有仿襲意圖之高度近似程度,應認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2)被告屈臣氏公司雖為販賣多種商品之通路業者,惟其以販賣各式商品為營利活動,當應就其營業有無侵害他人權利負注意義務;又被告屈臣氏公司為一公司組織,得使用之人力、物力資源遠較自然人個人豐富,其注意能力當較諸自然人個人為高,再參以系爭商標於護髮油商品具相當識別性、系爭產品外包裝使用之商標與系爭商標已達足認行為人主觀上有仿襲意圖之高度近似程度、商標有公示制度且係以相關消費者之角度自外觀判斷,不若專利涉及專業之技術細節等因素,本院認被告屈臣氏公司販賣系爭產品之始,即有未盡注意義務之侵害商標權過失。(3)綜上,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及屈臣氏公司主觀上既分別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及過失,客觀上亦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揆諸首揭法條,自應負損害賠償責任。2.關於損害賠償金額之計算:(1)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商標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選擇就查獲侵害商標權商品之零售單價1,500倍以下之金額計算其損害。但所查獲商品超過1,500件時,以其總價定賠償金額。(2)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7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99年間以販售點心食品為業,原計畫與被告蕭永瑞、訴外人石○○共同合夥,後石○○因個人因素未加入合夥,於原計畫籌備期間(98年12月至99年1月間),原告(1)將台式刈包設計為熊掌造型並正式命名為「熊手包」,並以「熊の食」為營業標識,且請友人何○○為「熊手包」、「熊の食」書寫毛筆字體,作為商品之店標、招牌;(2)自行與訴外人永全食品器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全公司)合作開發熊掌印烙印木模;(3)自行設計販售上開商品之台車及裝潢;(4)自行創作出「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廣告宣傳用語,而分別就「熊手包」、「熊の食」之名稱、字型取得語文著作權及美術著作權;就「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廣告宣傳用語,取得語文著作權;就熊掌造型刈包,取得美術著作權;就台車之設計及裝潢,取得美術著作權、圖形著作權及建築著作權(以下合稱系爭著作)。又原告為中華民國第01501025號「熊の食」商標圖樣之商標權人,並指定使用於「冷熱飲料店、飲食店、小吃店、冰果店、茶藝館、火鍋店、咖啡廳、咖啡館、啤酒屋、酒吧、飯店、自助餐廳、備辦雞尾酒會、備辦宴席、點心吧、外燴、伙食包辦、流動咖啡餐車、流動飲食攤、泡沫紅茶店、早餐店、漢堡店、牛肉麵店、拉麵店、日本料理店、燒烤店、牛排館、涮涮鍋店、居酒屋、素食餐廳、小吃攤、餐廳、學校工廠之附設餐廳、速食店、提供餐飲服務、備辦餐飲」服務,權利期間自101年1月16日起至111年1月15日止(下稱系爭商標)。(二)經原告獨自完成所有籌備工作後,即與被告蕭永瑞合作經營上開事業,於99年4月間開立第一家直營店,並以原告所設計之上開標語販賣「熊手包」之刈包商品,且陸續接受加盟店之申請,並約定店面帳務由被告蕭永瑞管理。嗣原告與被告蕭永瑞於100年2月28日協議終止合作關係,並訂有「熊之食協議書」(下稱系爭協議書),約定雙方合作期間至100年3月4日止,且不得有侵害雙方各自擁有之原始人創作及原始人設計之情形產生。雙方終止合作關係後,被告蕭永瑞自行設立公司即被告熊之食公司,惟在原告未同意或授權之情況下,被告熊之食公司之士林夜市加盟店於102年4月15日在臉書「熊手包-士林夜市」之社群網站上傳各種類型「熊手包」之說明及價格之照片,並於102年4月16日上傳「熊の食」招牌之照片,復於102年7月31日上傳登載「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字樣之宣傳單照片;被告熊之食公司亦使用「熊の食」、「熊之食」、「熊手包」招牌及台車之設計與裝潢,販售刈包商品,並提供資料予一起行銷股份有限公司(嗣於103年7月1日更名為夠麻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夠麻吉公司)設立之「GOMAJI」網站,使其於101年5月30日之網頁使用「逢甲夜市熊手包總店熊の食」、「熊の食(熊手包總店)」之字樣,以此方式違反系爭協議書之約定,並侵害原告之系爭著作權及商標權,依著作權法第84條、第88條之1、99年8月25日公布修正、99年9月12日施行之商標法(下稱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後段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熊之食公司排除及防止侵害,並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熊之食公司負賠償責任,復依著作權法第89條及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熊之食公司應將本件判決書全文刊登於新聞紙。而被告蕭永瑞為被告熊之食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熊之食公司就上開侵權行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再者,縱前開社群網站所張貼之圖案,係加盟店自行為之,被告熊之食公司並不知悉,惟被告熊之食公司係其加盟店之僱用人,應為其受僱人即加盟店所為之上開侵權行為,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前段規定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三)被告蕭永瑞與原告於結束合作關係後,明知「熊手包」、「熊掌印」為原告享有著作權之語文著作及美術著作,迺以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方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取得系爭侵權商標,當屬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有取得系爭侵權商標權之利益,且導致原告喪失將上開著作登記為商標之利益,造成莫大之損害,依民法第179條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蕭永瑞將系爭侵權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所有。又縱系爭侵權商標與不當得利要件未有相符,惟「熊手包」及「熊掌印」既為原告享有著作權之著作,則以該著作作為商標之申請權利自應專屬於原告。為此,爰備位請求確認被告蕭永瑞就系爭侵權商標無申請權存在。(四)損害賠償額:1、侵害系爭著作權部分:系爭著作共有5個著作財產權(詳如附件所示),參照我國實務多數見解及美國著作權法等規定,侵害著作權法定賠償額之酌定,應以「一個著作財產權」為計算單位,而審酌原告創作所付出之勞力心血,及被告明知系爭著作權為原告所有仍予以非法使用,並提供其大量招募之加盟店使用等情事,其侵害程度及情節難謂非重大。惟因原告所受損害額,實不易證明,故請求法院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酌定如附件所示之適當金額。2、侵害系爭商標權部分:本件侵害商標權之商品為價格不高之點心類食品,透過網路資訊流傳快速方式,其販售數量顯然不低,況依被告與夠麻吉公司簽訂合約所載「服務日數30=15000個」,益徵系爭侵害商標權之商品之販售數量定然車載斗量。依此,審酌上揭商品販售數量,而以1,500倍為損害賠償計算基準,應認適當。又依被告熊之食公司於GOMAJI網站上所載可知,該商品原價為新臺幣(下同)240元(4入價),故該商品之正常零售單價應為60元,而其於網站上所販售之優惠價格為139元(4入價),是商品零售單價經算為34.75元,以被告熊之食公司於加盟店及GOMAJI網站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分別以1,500倍計算,被告應賠償原告之數額即分別為90,000(60×1,500=90,000)、52,125元(34.75x1,500=52,125),共計142,125元(如附件所示)。3、綜上,本件損害賠償額共計為1,642,125元(計算式:1,500,000+90,000+52,125=1,642,125)。(六)聲明:1、被告不得使用「熊手包」、「熊の食」之字樣及「誰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之標語暨如原證5所示之台車設計與裝潢,並將已使用而作成之物予以銷毀。2、先位聲明:被告蕭永瑞應將系爭侵權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所有。備位聲明:確認被告蕭永瑞就系爭侵權商標之申請權不存在。3、被告不得使用與系爭商標相同或近似之商標,亦不得為其他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4、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5、被告應將本件判決書全文,以5號字體刊載於工商時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之全國第一版各1日。6、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99年間以販售點心食品為業,原計畫與被告蕭永瑞、訴外人石○○共同合夥,後石○○因個人因素未加入合夥,於原計畫籌備期間(98年12月至99年1月間),原告(1)將台式刈包設計為熊掌造型並正式命名為「熊手包」,並以「熊の食」為營業標識,且請友人何○○為「熊手包」、「熊の食」書寫毛筆字體,作為商品之店標、招牌;(2)自行與訴外人永全食品器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全公司)合作開發熊掌印烙印木模;(3)自行設計販售上開商品之台車及裝潢;(4)自行創作出「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廣告宣傳用語,而分別就「熊手包」、「熊の食」之名稱、字型取得語文著作權及美術著作權;就「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廣告宣傳用語,取得語文著作權;就熊掌造型刈包,取得美術著作權;就台車之設計及裝潢,取得美術著作權、圖形著作權及建築著作權(以下合稱系爭著作)。又原告為中華民國第01501025號「熊の食」商標圖樣之商標權人,並指定使用於「冷熱飲料店、飲食店、小吃店、冰果店、茶藝館、火鍋店、咖啡廳、咖啡館、啤酒屋、酒吧、飯店、自助餐廳、備辦雞尾酒會、備辦宴席、點心吧、外燴、伙食包辦、流動咖啡餐車、流動飲食攤、泡沫紅茶店、早餐店、漢堡店、牛肉麵店、拉麵店、日本料理店、燒烤店、牛排館、涮涮鍋店、居酒屋、素食餐廳、小吃攤、餐廳、學校工廠之附設餐廳、速食店、提供餐飲服務、備辦餐飲」服務,權利期間自101年1月16日起至111年1月15日止(下稱系爭商標)。(二)經原告獨自完成所有籌備工作後,即與被告蕭永瑞合作經營上開事業,於99年4月間開立第一家直營店,並以原告所設計之上開標語販賣「熊手包」之刈包商品,且陸續接受加盟店之申請,並約定店面帳務由被告蕭永瑞管理。嗣原告與被告蕭永瑞於100年2月28日協議終止合作關係,並訂有「熊之食協議書」(下稱系爭協議書),約定雙方合作期間至100年3月4日止,且不得有侵害雙方各自擁有之原始人創作及原始人設計之情形產生。雙方終止合作關係後,被告蕭永瑞自行設立公司即被告熊之食公司,惟在原告未同意或授權之情況下,被告熊之食公司之士林夜市加盟店於102年4月15日在臉書「熊手包-士林夜市」之社群網站上傳各種類型「熊手包」之說明及價格之照片,並於102年4月16日上傳「熊の食」招牌之照片,復於102年7月31日上傳登載「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字樣之宣傳單照片;被告熊之食公司亦使用「熊の食」、「熊之食」、「熊手包」招牌及台車之設計與裝潢,販售刈包商品,並提供資料予一起行銷股份有限公司(嗣於103年7月1日更名為夠麻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夠麻吉公司)設立之「GOMAJI」網站,使其於101年5月30日之網頁使用「逢甲夜市熊手包總店熊の食」、「熊の食(熊手包總店)」之字樣,以此方式違反系爭協議書之約定,並侵害原告之系爭著作權及商標權,依著作權法第84條、第88條之1、99年8月25日公布修正、99年9月12日施行之商標法(下稱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後段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熊之食公司排除及防止侵害,並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熊之食公司負賠償責任,復依著作權法第89條及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熊之食公司應將本件判決書全文刊登於新聞紙。而被告蕭永瑞為被告熊之食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熊之食公司就上開侵權行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再者,縱前開社群網站所張貼之圖案,係加盟店自行為之,被告熊之食公司並不知悉,惟被告熊之食公司係其加盟店之僱用人,應為其受僱人即加盟店所為之上開侵權行為,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前段規定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三)被告蕭永瑞與原告於結束合作關係後,明知「熊手包」、「熊掌印」為原告享有著作權之語文著作及美術著作,迺以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方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取得系爭侵權商標,當屬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有取得系爭侵權商標權之利益,且導致原告喪失將上開著作登記為商標之利益,造成莫大之損害,依民法第179條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蕭永瑞將系爭侵權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所有。又縱系爭侵權商標與不當得利要件未有相符,惟「熊手包」及「熊掌印」既為原告享有著作權之著作,則以該著作作為商標之申請權利自應專屬於原告。為此,爰備位請求確認被告蕭永瑞就系爭侵權商標無申請權存在。(四)損害賠償額:1、侵害系爭著作權部分:系爭著作共有5個著作財產權(詳如附件所示),參照我國實務多數見解及美國著作權法等規定,侵害著作權法定賠償額之酌定,應以「一個著作財產權」為計算單位,而審酌原告創作所付出之勞力心血,及被告明知系爭著作權為原告所有仍予以非法使用,並提供其大量招募之加盟店使用等情事,其侵害程度及情節難謂非重大。惟因原告所受損害額,實不易證明,故請求法院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酌定如附件所示之適當金額。2、侵害系爭商標權部分:本件侵害商標權之商品為價格不高之點心類食品,透過網路資訊流傳快速方式,其販售數量顯然不低,況依被告與夠麻吉公司簽訂合約所載「服務日數30=15000個」,益徵系爭侵害商標權之商品之販售數量定然車載斗量。依此,審酌上揭商品販售數量,而以1,500倍為損害賠償計算基準,應認適當。又依被告熊之食公司於GOMAJI網站上所載可知,該商品原價為新臺幣(下同)240元(4入價),故該商品之正常零售單價應為60元,而其於網站上所販售之優惠價格為139元(4入價),是商品零售單價經算為34.75元,以被告熊之食公司於加盟店及GOMAJI網站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分別以1,500倍計算,被告應賠償原告之數額即分別為90,000(60×1,500=90,000)、52,125元(34.75x1,500=52,125),共計142,125元(如附件所示)。3、綜上,本件損害賠償額共計為1,642,125元(計算式:1,500,000+90,000+52,125=1,642,125)。(六)聲明:1、被告不得使用「熊手包」、「熊の食」之字樣及「誰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之標語暨如原證5所示之台車設計與裝潢,並將已使用而作成之物予以銷毀。2、先位聲明:被告蕭永瑞應將系爭侵權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所有。備位聲明:確認被告蕭永瑞就系爭侵權商標之申請權不存在。3、被告不得使用與系爭商標相同或近似之商標,亦不得為其他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4、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5、被告應將本件判決書全文,以5號字體刊載於工商時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之全國第一版各1日。6、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7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5",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99年間以販售點心食品為業,原計畫與被告蕭永瑞、訴外人石○○共同合夥,後石○○因個人因素未加入合夥,於原計畫籌備期間(98年12月至99年1月間),原告(1)將台式刈包設計為熊掌造型並正式命名為「熊手包」,並以「熊の食」為營業標識,且請友人何○○為「熊手包」、「熊の食」書寫毛筆字體,作為商品之店標、招牌;(2)自行與訴外人永全食品器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全公司)合作開發熊掌印烙印木模;(3)自行設計販售上開商品之台車及裝潢;(4)自行創作出「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廣告宣傳用語,而分別就「熊手包」、「熊の食」之名稱、字型取得語文著作權及美術著作權;就「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廣告宣傳用語,取得語文著作權;就熊掌造型刈包,取得美術著作權;就台車之設計及裝潢,取得美術著作權、圖形著作權及建築著作權(以下合稱系爭著作)。又原告為中華民國第01501025號「熊の食」商標圖樣之商標權人,並指定使用於「冷熱飲料店、飲食店、小吃店、冰果店、茶藝館、火鍋店、咖啡廳、咖啡館、啤酒屋、酒吧、飯店、自助餐廳、備辦雞尾酒會、備辦宴席、點心吧、外燴、伙食包辦、流動咖啡餐車、流動飲食攤、泡沫紅茶店、早餐店、漢堡店、牛肉麵店、拉麵店、日本料理店、燒烤店、牛排館、涮涮鍋店、居酒屋、素食餐廳、小吃攤、餐廳、學校工廠之附設餐廳、速食店、提供餐飲服務、備辦餐飲」服務,權利期間自101年1月16日起至111年1月15日止(下稱系爭商標)。(二)經原告獨自完成所有籌備工作後,即與被告蕭永瑞合作經營上開事業,於99年4月間開立第一家直營店,並以原告所設計之上開標語販賣「熊手包」之刈包商品,且陸續接受加盟店之申請,並約定店面帳務由被告蕭永瑞管理。嗣原告與被告蕭永瑞於100年2月28日協議終止合作關係,並訂有「熊之食協議書」(下稱系爭協議書),約定雙方合作期間至100年3月4日止,且不得有侵害雙方各自擁有之原始人創作及原始人設計之情形產生。雙方終止合作關係後,被告蕭永瑞自行設立公司即被告熊之食公司,惟在原告未同意或授權之情況下,被告熊之食公司之士林夜市加盟店於102年4月15日在臉書「熊手包-士林夜市」之社群網站上傳各種類型「熊手包」之說明及價格之照片,並於102年4月16日上傳「熊の食」招牌之照片,復於102年7月31日上傳登載「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字樣之宣傳單照片;被告熊之食公司亦使用「熊の食」、「熊之食」、「熊手包」招牌及台車之設計與裝潢,販售刈包商品,並提供資料予一起行銷股份有限公司(嗣於103年7月1日更名為夠麻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夠麻吉公司)設立之「GOMAJI」網站,使其於101年5月30日之網頁使用「逢甲夜市熊手包總店熊の食」、「熊の食(熊手包總店)」之字樣,以此方式違反系爭協議書之約定,並侵害原告之系爭著作權及商標權,依著作權法第84條、第88條之1、99年8月25日公布修正、99年9月12日施行之商標法(下稱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後段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熊之食公司排除及防止侵害,並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修正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熊之食公司負賠償責任,復依著作權法第89條及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熊之食公司應將本件判決書全文刊登於新聞紙。而被告蕭永瑞為被告熊之食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熊之食公司就上開侵權行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再者,縱前開社群網站所張貼之圖案,係加盟店自行為之,被告熊之食公司並不知悉,惟被告熊之食公司係其加盟店之僱用人,應為其受僱人即加盟店所為之上開侵權行為,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前段規定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三)被告蕭永瑞與原告於結束合作關係後,明知「熊手包」、「熊掌印」為原告享有著作權之語文著作及美術著作,迺以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方式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取得系爭侵權商標,當屬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有取得系爭侵權商標權之利益,且導致原告喪失將上開著作登記為商標之利益,造成莫大之損害,依民法第179條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蕭永瑞將系爭侵權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所有。又縱系爭侵權商標與不當得利要件未有相符,惟「熊手包」及「熊掌印」既為原告享有著作權之著作,則以該著作作為商標之申請權利自應專屬於原告。為此,爰備位請求確認被告蕭永瑞就系爭侵權商標無申請權存在。(四)損害賠償額:1、侵害系爭著作權部分:系爭著作共有5個著作財產權(詳如附件所示),參照我國實務多數見解及美國著作權法等規定,侵害著作權法定賠償額之酌定,應以「一個著作財產權」為計算單位,而審酌原告創作所付出之勞力心血,及被告明知系爭著作權為原告所有仍予以非法使用,並提供其大量招募之加盟店使用等情事,其侵害程度及情節難謂非重大。惟因原告所受損害額,實不易證明,故請求法院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酌定如附件所示之適當金額。2、侵害系爭商標權部分:本件侵害商標權之商品為價格不高之點心類食品,透過網路資訊流傳快速方式,其販售數量顯然不低,況依被告與夠麻吉公司簽訂合約所載「服務日數30=15000個」,益徵系爭侵害商標權之商品之販售數量定然車載斗量。依此,審酌上揭商品販售數量,而以1,500倍為損害賠償計算基準,應認適當。又依被告熊之食公司於GOMAJI網站上所載可知,該商品原價為新臺幣(下同)240元(4入價),故該商品之正常零售單價應為60元,而其於網站上所販售之優惠價格為139元(4入價),是商品零售單價經算為34.75元,以被告熊之食公司於加盟店及GOMAJI網站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分別以1,500倍計算,被告應賠償原告之數額即分別為90,000(60×1,500=90,000)、52,125元(34.75x1,500=52,125),共計142,125元(如附件所示)。3、綜上,本件損害賠償額共計為1,642,125元(計算式:1,500,000+90,000+52,125=1,642,125)。(六)聲明:1、被告不得使用「熊手包」、「熊の食」之字樣及「誰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之標語暨如原證5所示之台車設計與裝潢,並將已使用而作成之物予以銷毀。2、先位聲明:被告蕭永瑞應將系爭侵權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所有。備位聲明:確認被告蕭永瑞就系爭侵權商標之申請權不存在。3、被告不得使用與系爭商標相同或近似之商標,亦不得為其他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4、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5、被告應將本件判決書全文,以5號字體刊載於工商時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之全國第一版各1日。6、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為附表所示照片(下稱系爭照片)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被告未經原告同意,竟自民國103年11月18日起,將系爭照片重製後,於YAHOO奇摩拍賣網頁兩個賣場(賣場編號: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以下合稱系爭拍賣網站),以帳號Z0000000000刊登系爭照片共7張,計侵害15次,用以進行網路販賣睡衣商品,致侵害原告就系爭照片之著作財產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之規定,被告應就原告所受損害負賠償責任。再者,被告網路賣場至少已經售出91件商品,原告實際所受之損害額證明不易,爰依同法第88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法院以原告販售睡衣商品每件新台幣790元計算損害額,共計39萬5千元(790*500=395,000)。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39萬5千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抗辯:系爭照片為大陸地區淘寶網供貨廠商所提供,被告詢問過廠商,廠商告知圖片為其所有,且提供管道使用,被告為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且僅使用系爭照片其中之3張,期限約僅為1星期,前後不超過15天,又被告至警察局製作警詢筆錄前,並不知悉系爭照片業已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且在原告提出告訴之後,立即移除,足見被告並無過失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亦無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故意。且被告於兩個賣場為同一商品而非不同商品,侵權照片既同樣又重複,實非原告聲稱之數量,而商品的照片一直在更換,亦非原告所說的持續使用系爭照片,且僅使用系爭照片約1個星期,銷售商品數量總計15件。且被告為政持補助收入戶,且教育程度國中肆業,家有退休父母及未能供應上大學兒子,生活困苦以兼職網拍為貼補家用,卻因誤信大陸廠商說詞,加上圖片無明顯廠名稱與網址作為辨識台灣廠商之判別,而無心造成侵權之實,實屬非故意侵權。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原告主張系爭照片為攝影著作,原告為著作財產權人,被告未經同意或授權自103年11月18日起,將系爭照片重製刊載於系爭拍賣網站上,作為展示所欲販賣之睡衣服飾商品之用等情,業據原告提出原告系爭著作原始檔案照片、原告攝影契約書、被告侵權網頁頁面資料、系爭著作對照表、系爭著作檔案光碟、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4年度智簡字第46號刑事簡易判決影本等在卷可稽(本院卷第7至37、92至94、97至121、195至199頁),且為兩造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二)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本件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就系爭照片之著作財產權一節,為被告所否認,經查:1.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所謂故意者,係指行為人對於構成侵權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此為直接故意;或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此為間接故意。至於過失者,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此為無認識之過失;或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此為有認識之過失。至所謂能預見或避免之程度,即行為人之注意義務,則因具體事件之不同而有高低之別,通常係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程度為衡酌基準。2.經查,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將原告所有之系爭照片重製並上傳至系爭拍賣網站上,自屬侵害原告之重製權及公開傳輸權。而被告於系爭拍賣網站上使用之系爭照片,既非由被告自行創作,自可預見使用系爭照片可能涉及著作權之問題,被告對於所使用之照片著作人為何人,有無取得合法使用權利等情,應予適當查證,以避免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之情事發生,始得謂已盡交易上具有通常知識經驗之人,所應盡之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被告僅向交付系爭照片之大陸廠商詢問,並未請其出示系爭照片之著作財產權證明,難謂已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是對於本件侵害著作權之行為,難謂無過失。原告雖謂被告係故意侵權,惟原告並未舉出他證證明被告係故意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是應認被告係過失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三)損害賠償之計算:再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前項損害賠償,被害人得依下列規定擇一請求: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請求,但被害人不能證明其損害時,得以其行使權利依通常情形可得預期之利益,減除被侵害後行使同一權利所得利益之差額,為其所受損害;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係伊委託攝影師○○○(下稱:「○○」)利用專業相機之特性,在攝影過程中運用各種相機拍照模式,如光圈先決、快門先決、程式自動等,決定光圈大小、攝影角度、快門速度、焦距等事項,並對於個別被攝商品運用適當輔拍物或人物入境模擬使用狀況以求呈現被攝商品之設計、色彩及其實用效果;此外,上開攝影照片拍攝完成後,利用美編技巧去除背景、色彩調整、亮度調整、倒影製作,並利用其自行發想之圖文、色彩編入其網頁以求整體網頁美術的效果表現,以彌補瀏覽網頁之客人無法觸摸或實際適用等情況等語(見本案卷第17頁、第159至163頁)。2、並有原告提出原證二○○之同意書影本(見本案卷第47頁)、原證三、原附件二攝影過程中運用各種相機拍照模式(見本案卷第49至67頁;本案卷第424至505頁)、原證五系爭攝影著作之攝影、製圖原檔光碟乙片(見本案卷第25頁)、原證一、原附件三原告於網路刊登之系爭攝影著作(見本案卷第29至45頁;本案卷第508至535頁)、附件一系爭攝影著作拍照攝影棚場景(見本案卷第165頁)等資料在卷可稽。3、觀諸系爭攝影著作(見本案卷第423至505頁),其商品陳列方式及角度、取景角度、鏡頭與商品之距離、光源之角度、背景,均顯示攝影者透過被攝對象、背景、主題、攝影之構圖、拍攝之角度、佈局、光影之處理有所選擇與安排,用以表達攝影創作者之思想或情感,而非僅係對被攝對象單純攝影重製之機械式再現。4、以上證據互核相符,堪認系爭攝影著作係原告委託訴外人○○於攝影棚內拍攝,拍攝時就光圈先決、快門先決、程式自動、攝影角度、快門速度、焦距、背景選擇、被攝產品運用適當輔拍物或人物入境模擬使用狀況等以求呈現、凸顯被攝商品之設計、色彩及其實用效果,以呈現出系爭攝影著作之整體具有美感及影像清晰且具立體感之效果,以彌補瀏覽網頁之客人無法觸摸或實際適用之不足,均經相當之推敲、設計、選擇與安排,進而表達創作者之思想或情感(即創作性),並非僅係對被攝商品單純攝影重製之機械式再現,而上開創作者所為之表達方式並非有限、唯一或極少數,是系爭攝影著作具有原創性,而確屬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著作權行為
㈠緣訴外人黃○○於99年5月16日,將其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美術著作物,依著作權法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及一切權利,讓與予原告,此有「著作物讓渡契約書」足稽(原證一)。詎料,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分別於99年9月15日、99年9月24日及100年1月1日,與訴外人黃○○簽訂「同意書」、「切結書」(原證三),嗣後更於100年5月13日,以倒填日期之方式,將授權同意書(原證四)之簽訂日期倒填為98年11月30日,上述倒填日期乙情,業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臺中地檢署)認定屬實,有勘驗筆錄及臺中地檢署102年度偵字第12469號不起訴處分書足參(原證五)。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與訴外人黃○○簽訂上開文件,取得系爭美術著作之專屬授權,均係成立於原告與訴外人黃○○簽立之99年5月16日著作讓渡契約書之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自不得就訴外人黃○○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美術著作物,享有著作權法第22條至第29條所示之權利。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起訴請求排除侵害。㈡被告等就「原告與訴外人黃○○於99年5月16日簽訂之讓渡契約書之著作權讓與法律關係存在」之事實,已於前案本院103年度民著上字第25號事件為自認,且該重要爭點經前案判決為實質審理後,認定「原告與訴外人黃○○間於99年5月16日簽訂之著作權讓渡契約書之著作權讓與法律關係存在」,是於本訴訟中,基於爭點效或禁反言效力,及誠信原則,被告等不得再為相反之主張。㈢原告於前案係主張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林株楠騙取訴外人黃○○簽立授權同意書、切結書數份,並否認訴外人黃○○與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所簽立之授權同意書、切結書之有效性,乃提起前案訴訟,惟原告於本件並未否認訴外人黃○○與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所簽立之授權同意書、切結書之有效性,而係以訴外人黃○○早已讓與其美術著作財產權予原告,並請求排除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對原告所有之訴外人黃○○美術著作財產權侵害,是故原告於前案與本件所主張之原因事實顯不相同,並非同一事件,自無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之適用。此外,原告於前案訴訟原審所提為確認之訴,本件所主張為給付之訴,而原告本件所求給付之訴並非前案確認之訴可以代用之判決,當非屬同一事件,並無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之適用。㈣並聲明:1.被告全球華人藝術網有限公司及被告林株楠就黃○○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美術著作物,不得自行或委請他人而有著作權法第22條至第29條所示之重製、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編輯、改作、散布、出租等行為。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著作權行為等
㈠緣訴外人黃○○於99年5月16日,將其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美術著作物,依著作權法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及一切權利,讓與予原告,此有「著作物讓渡契約書」足稽(原證一)。詎料,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分別於99年9月15日、99年9月24日及100年1月1日,與訴外人黃○○簽訂「同意書」、「切結書」(原證三),嗣後更於100年5月13日,以倒填日期之方式,將授權同意書(原證四)之簽訂日期倒填為98年11月30日,上述倒填日期乙情,業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臺中地檢署)認定屬實,有勘驗筆錄及臺中地檢署102年度偵字第12469號不起訴處分書足參(原證五)。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與訴外人黃○○簽訂上開文件,取得系爭美術著作之專屬授權,均係成立於原告與訴外人黃○○簽立之99年5月16日著作讓渡契約書之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自不得就訴外人黃○○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美術著作物,享有著作權法第22條至第29條所示之權利。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起訴請求排除侵害。㈡被告等就「原告與訴外人黃○○於99年5月16日簽訂之讓渡契約書之著作權讓與法律關係存在」之事實,已於前案本院103年度民著上字第25號事件為自認,且該重要爭點經前案判決為實質審理後,認定「原告與訴外人黃○○間於99年5月16日簽訂之著作權讓渡契約書之著作權讓與法律關係存在」,是於本訴訟中,基於爭點效或禁反言效力,及誠信原則,被告等不得再為相反之主張。㈢原告於前案係主張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林株楠騙取訴外人黃○○簽立授權同意書、切結書數份,並否認訴外人黃○○與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所簽立之授權同意書、切結書之有效性,乃提起前案訴訟,惟原告於本件並未否認訴外人黃○○與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所簽立之授權同意書、切結書之有效性,而係以訴外人黃○○早已讓與其美術著作財產權予原告,並請求排除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對原告所有之訴外人黃○○美術著作財產權侵害,是故原告於前案與本件所主張之原因事實顯不相同,並非同一事件,自無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之適用。此外,原告於前案訴訟原審所提為確認之訴,本件所主張為給付之訴,而原告本件所求給付之訴並非前案確認之訴可以代用之判決,當非屬同一事件,並無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之適用。㈣並聲明:1.被告全球華人藝術網有限公司及被告林株楠就黃○○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美術著作物,不得自行或委請他人而有著作權法第22條至第29條所示之重製、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編輯、改作、散布、出租等行為。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專利權授權契約事件
㈠緣訴外人黃○○於99年5月16日,將其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美術著作物,依著作權法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及一切權利,讓與予原告,此有「著作物讓渡契約書」足稽(原證一)。詎料,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分別於99年9月15日、99年9月24日及100年1月1日,與訴外人黃○○簽訂「同意書」、「切結書」(原證三),嗣後更於100年5月13日,以倒填日期之方式,將授權同意書(原證四)之簽訂日期倒填為98年11月30日,上述倒填日期乙情,業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臺中地檢署)認定屬實,有勘驗筆錄及臺中地檢署102年度偵字第12469號不起訴處分書足參(原證五)。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與訴外人黃○○簽訂上開文件,取得系爭美術著作之專屬授權,均係成立於原告與訴外人黃○○簽立之99年5月16日著作讓渡契約書之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自不得就訴外人黃○○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美術著作物,享有著作權法第22條至第29條所示之權利。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起訴請求排除侵害。㈡被告等就「原告與訴外人黃○○於99年5月16日簽訂之讓渡契約書之著作權讓與法律關係存在」之事實,已於前案本院103年度民著上字第25號事件為自認,且該重要爭點經前案判決為實質審理後,認定「原告與訴外人黃○○間於99年5月16日簽訂之著作權讓渡契約書之著作權讓與法律關係存在」,是於本訴訟中,基於爭點效或禁反言效力,及誠信原則,被告等不得再為相反之主張。㈢原告於前案係主張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林株楠騙取訴外人黃○○簽立授權同意書、切結書數份,並否認訴外人黃○○與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所簽立之授權同意書、切結書之有效性,乃提起前案訴訟,惟原告於本件並未否認訴外人黃○○與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所簽立之授權同意書、切結書之有效性,而係以訴外人黃○○早已讓與其美術著作財產權予原告,並請求排除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及被告林株楠對原告所有之訴外人黃○○美術著作財產權侵害,是故原告於前案與本件所主張之原因事實顯不相同,並非同一事件,自無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之適用。此外,原告於前案訴訟原審所提為確認之訴,本件所主張為給付之訴,而原告本件所求給付之訴並非前案確認之訴可以代用之判決,當非屬同一事件,並無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項之適用。㈣並聲明:1.被告全球華人藝術網有限公司及被告林株楠就黃○○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美術著作物,不得自行或委請他人而有著作權法第22條至第29條所示之重製、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公開傳輸、公開展示、編輯、改作、散布、出租等行為。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被告黃英茹與被告謝智宇的連繫部分是屬於個人私下的行為,原告公司不知情,原告公司的著作權檔案除非是客戶有付經費,或訂購產品有付部分訂金,或者客戶是有傳報價單的情況,才有可能將圖檔給客戶看,隨便給客戶看是不可能的事云云(見本院卷第157、161頁)。惟查,證人即原告公司離職員工陳○○於本院審理時證稱:其有看到被告黃英茹與楊○○商討系爭圖檔之設計問題;業務部主管即原告公司的法定代理人蔡順富先生,業務接洽客人及業務的進度都必須向蔡順富先生報告等語在卷(見本院卷第207、209頁),則以被告黃英茹係直接以原告公司郵件寄出系爭圖檔予被告謝智宇,且系爭圖檔又係委由同為公司員工楊○○製作,可知,被告黃英茹於將系爭圖檔寄送予被告謝智宇之過程中,皆未有刻意隱瞞原告之情事,原告主張被告黃英茹與被告謝智宇的連繫部分是屬於個人私下的行為云云,顯非可採。又證人陳○○另證稱:其知悉原告公司與楷允公司有業務往來,原告公司有為「睫毛雨衣」這款商品設計包裝盒;業務與客戶之間,就設計圖檔的話,會以E-MAIL的方式做確認,即原告公司美編設計完將圖檔給業務,業務再將圖檔給客戶;此外,幾乎沒有客戶會事先付設計費,即便客戶事後不滿意原告公司事先設計的圖檔,如果是原告公司在配合當中的客戶或之前配合過的舊客戶,原則上也不會收取設計費。如果是新客戶,會跟老闆報告,由老闆自行決定是否事後收設計費用等語(見本院卷第203-207頁);證人即原告公司員工廖○○亦證稱:原告公司對於所接業務與客戶間設計費收取方式當時並無統一方法,其個人若係未成交的客戶部分,若只給PDF檔,即不收取設計費等語(見本院卷第317-318、329頁)。可知,原告公司之為客戶設計圖檔業務,並未被限制一定要收取費用方交付設計稿件,且對於曾配合過之舊客戶而言,業務人員於未收費之情況下先行提供設計圖面予其參考,以爭取訂單,縱然該客戶嗣後並未委由原告生產製造,亦不必然會向其收費,是以,楷允公司前既已委託原告代工睫毛雨衣之「外包裝盒」(單支產品彩盒),而屬原告公司之「舊客戶」,則原告之業務即被告黃英茹於尚未收款之情形下先行將設計之系爭圖檔寄送給被告謝智宇轉知伊芙妮企業社確認,以利客戶做稿件確認,並無違反原告公司之業務慣例,原告前揭主張客戶未付費用情況下,不可能將圖檔給客戶看云云,尚無可取。(4)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確認請求權不存在
被告黃英茹與被告謝智宇的連繫部分是屬於個人私下的行為,原告公司不知情,原告公司的著作權檔案除非是客戶有付經費,或訂購產品有付部分訂金,或者客戶是有傳報價單的情況,才有可能將圖檔給客戶看,隨便給客戶看是不可能的事云云(見本院卷第157、161頁)。惟查,證人即原告公司離職員工陳○○於本院審理時證稱:其有看到被告黃英茹與楊○○商討系爭圖檔之設計問題;業務部主管即原告公司的法定代理人蔡順富先生,業務接洽客人及業務的進度都必須向蔡順富先生報告等語在卷(見本院卷第207、209頁),則以被告黃英茹係直接以原告公司郵件寄出系爭圖檔予被告謝智宇,且系爭圖檔又係委由同為公司員工楊○○製作,可知,被告黃英茹於將系爭圖檔寄送予被告謝智宇之過程中,皆未有刻意隱瞞原告之情事,原告主張被告黃英茹與被告謝智宇的連繫部分是屬於個人私下的行為云云,顯非可採。又證人陳○○另證稱:其知悉原告公司與楷允公司有業務往來,原告公司有為「睫毛雨衣」這款商品設計包裝盒;業務與客戶之間,就設計圖檔的話,會以E-MAIL的方式做確認,即原告公司美編設計完將圖檔給業務,業務再將圖檔給客戶;此外,幾乎沒有客戶會事先付設計費,即便客戶事後不滿意原告公司事先設計的圖檔,如果是原告公司在配合當中的客戶或之前配合過的舊客戶,原則上也不會收取設計費。如果是新客戶,會跟老闆報告,由老闆自行決定是否事後收設計費用等語(見本院卷第203-207頁);證人即原告公司員工廖○○亦證稱:原告公司對於所接業務與客戶間設計費收取方式當時並無統一方法,其個人若係未成交的客戶部分,若只給PDF檔,即不收取設計費等語(見本院卷第317-318、329頁)。可知,原告公司之為客戶設計圖檔業務,並未被限制一定要收取費用方交付設計稿件,且對於曾配合過之舊客戶而言,業務人員於未收費之情況下先行提供設計圖面予其參考,以爭取訂單,縱然該客戶嗣後並未委由原告生產製造,亦不必然會向其收費,是以,楷允公司前既已委託原告代工睫毛雨衣之「外包裝盒」(單支產品彩盒),而屬原告公司之「舊客戶」,則原告之業務即被告黃英茹於尚未收款之情形下先行將設計之系爭圖檔寄送給被告謝智宇轉知伊芙妮企業社確認,以利客戶做稿件確認,並無違反原告公司之業務慣例,原告前揭主張客戶未付費用情況下,不可能將圖檔給客戶看云云,尚無可取。(4)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被告黃英茹與被告謝智宇的連繫部分是屬於個人私下的行為,原告公司不知情,原告公司的著作權檔案除非是客戶有付經費,或訂購產品有付部分訂金,或者客戶是有傳報價單的情況,才有可能將圖檔給客戶看,隨便給客戶看是不可能的事云云(見本院卷第157、161頁)。惟查,證人即原告公司離職員工陳○○於本院審理時證稱:其有看到被告黃英茹與楊○○商討系爭圖檔之設計問題;業務部主管即原告公司的法定代理人蔡順富先生,業務接洽客人及業務的進度都必須向蔡順富先生報告等語在卷(見本院卷第207、209頁),則以被告黃英茹係直接以原告公司郵件寄出系爭圖檔予被告謝智宇,且系爭圖檔又係委由同為公司員工楊○○製作,可知,被告黃英茹於將系爭圖檔寄送予被告謝智宇之過程中,皆未有刻意隱瞞原告之情事,原告主張被告黃英茹與被告謝智宇的連繫部分是屬於個人私下的行為云云,顯非可採。又證人陳○○另證稱:其知悉原告公司與楷允公司有業務往來,原告公司有為「睫毛雨衣」這款商品設計包裝盒;業務與客戶之間,就設計圖檔的話,會以E-MAIL的方式做確認,即原告公司美編設計完將圖檔給業務,業務再將圖檔給客戶;此外,幾乎沒有客戶會事先付設計費,即便客戶事後不滿意原告公司事先設計的圖檔,如果是原告公司在配合當中的客戶或之前配合過的舊客戶,原則上也不會收取設計費。如果是新客戶,會跟老闆報告,由老闆自行決定是否事後收設計費用等語(見本院卷第203-207頁);證人即原告公司員工廖○○亦證稱:原告公司對於所接業務與客戶間設計費收取方式當時並無統一方法,其個人若係未成交的客戶部分,若只給PDF檔,即不收取設計費等語(見本院卷第317-318、329頁)。可知,原告公司之為客戶設計圖檔業務,並未被限制一定要收取費用方交付設計稿件,且對於曾配合過之舊客戶而言,業務人員於未收費之情況下先行提供設計圖面予其參考,以爭取訂單,縱然該客戶嗣後並未委由原告生產製造,亦不必然會向其收費,是以,楷允公司前既已委託原告代工睫毛雨衣之「外包裝盒」(單支產品彩盒),而屬原告公司之「舊客戶」,則原告之業務即被告黃英茹於尚未收款之情形下先行將設計之系爭圖檔寄送給被告謝智宇轉知伊芙妮企業社確認,以利客戶做稿件確認,並無違反原告公司之業務慣例,原告前揭主張客戶未付費用情況下,不可能將圖檔給客戶看云云,尚無可取。(4)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黃英茹與被告謝智宇的連繫部分是屬於個人私下的行為,原告公司不知情,原告公司的著作權檔案除非是客戶有付經費,或訂購產品有付部分訂金,或者客戶是有傳報價單的情況,才有可能將圖檔給客戶看,隨便給客戶看是不可能的事云云(見本院卷第157、161頁)。惟查,證人即原告公司離職員工陳○○於本院審理時證稱:其有看到被告黃英茹與楊○○商討系爭圖檔之設計問題;業務部主管即原告公司的法定代理人蔡順富先生,業務接洽客人及業務的進度都必須向蔡順富先生報告等語在卷(見本院卷第207、209頁),則以被告黃英茹係直接以原告公司郵件寄出系爭圖檔予被告謝智宇,且系爭圖檔又係委由同為公司員工楊○○製作,可知,被告黃英茹於將系爭圖檔寄送予被告謝智宇之過程中,皆未有刻意隱瞞原告之情事,原告主張被告黃英茹與被告謝智宇的連繫部分是屬於個人私下的行為云云,顯非可採。又證人陳○○另證稱:其知悉原告公司與楷允公司有業務往來,原告公司有為「睫毛雨衣」這款商品設計包裝盒;業務與客戶之間,就設計圖檔的話,會以E-MAIL的方式做確認,即原告公司美編設計完將圖檔給業務,業務再將圖檔給客戶;此外,幾乎沒有客戶會事先付設計費,即便客戶事後不滿意原告公司事先設計的圖檔,如果是原告公司在配合當中的客戶或之前配合過的舊客戶,原則上也不會收取設計費。如果是新客戶,會跟老闆報告,由老闆自行決定是否事後收設計費用等語(見本院卷第203-207頁);證人即原告公司員工廖○○亦證稱:原告公司對於所接業務與客戶間設計費收取方式當時並無統一方法,其個人若係未成交的客戶部分,若只給PDF檔,即不收取設計費等語(見本院卷第317-318、329頁)。可知,原告公司之為客戶設計圖檔業務,並未被限制一定要收取費用方交付設計稿件,且對於曾配合過之舊客戶而言,業務人員於未收費之情況下先行提供設計圖面予其參考,以爭取訂單,縱然該客戶嗣後並未委由原告生產製造,亦不必然會向其收費,是以,楷允公司前既已委託原告代工睫毛雨衣之「外包裝盒」(單支產品彩盒),而屬原告公司之「舊客戶」,則原告之業務即被告黃英茹於尚未收款之情形下先行將設計之系爭圖檔寄送給被告謝智宇轉知伊芙妮企業社確認,以利客戶做稿件確認,並無違反原告公司之業務慣例,原告前揭主張客戶未付費用情況下,不可能將圖檔給客戶看云云,尚無可取。(4)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59",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9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被告李悠銘於於民國100年5月間,以訴外人民昌印刷事業有限公司(下稱民昌公司)新租廠房需更換衛浴設備及重新裝潢,且該公司負責人為其好友可先代為洽談工程預算為由,向原告要約民昌公司裝修工程(下稱系爭工程)及進行預算估價,原告遂將空白合約書與估價單經由電子郵件寄給被告李悠銘,被告李悠銘復要求原告設計辦公室4種格局平面供其參考,原告乃於同年月28日完成,並經由電子郵件將設計圖寄給被告李悠銘,其看完後選擇其一,並要求原告將該平面圖部分修改設計,繪製成該辦公室之施工圖。其後,原告於同年6月5日完成系爭工程之施工圖(下稱系爭著作,詳如本院卷第152至154頁)後,再次以電子郵件將系爭著作寄給被告李悠銘,並於隔日獲其同意後隨即準備工程發包工作。詎料被告李悠銘在拿到原告所提供之系爭著作、估價單、合約書範本後,竟未經原告之同意及授權即交代被告邑舍國際有限公司(下稱邑舍公司)之員工即被告張小薇、盧又瑄重製、改作原告所提供之系爭著作,再以低價非法授權予被告邑舍公司,藉以私下以被告邑舍公司之名義與民昌公司簽訂工程合約,是被告李悠銘、張小薇、盧又瑄之行為實已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及財產權,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第88條第1項之規定,被告李悠銘、張小薇、盧又瑄自應就原告所受之損害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李悠銘、張小薇分別為被告邑舍公司之實際及名義負責人、被告盧又瑄為被告邑舍公司之員工,故被告邑舍公司自應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前段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與被告李悠銘、張小薇、盧又瑄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被告李悠銘從設計估價簽約乃至後續工程之完成,均有侵權之故意,且系爭工程2個多月之施工期間,均由原告親自執行且加班監工,詎原告至今分文未得,基於原告所受之損害實不易證明,為此爰依著作權第88條第2項第2款及第3項之規定,請求以系爭工程之款項即新臺幣(下同)120萬元,作為被告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之損失。(三)聲明:1、被告李悠銘、張小薇、盧又瑄應連帶給付原告120萬元,及自100年9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李悠銘、邑舍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120萬元,及自100年9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邑舍公司與張小薇、盧又瑄應連帶給付原告120萬元,及自100年9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4、前三項之人有一人給付,其餘之人於其範圍內同免責任。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8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李悠銘於於民國100年5月間,以訴外人民昌印刷事業有限公司(下稱民昌公司)新租廠房需更換衛浴設備及重新裝潢,且該公司負責人為其好友可先代為洽談工程預算為由,向原告要約民昌公司裝修工程(下稱系爭工程)及進行預算估價,原告遂將空白合約書與估價單經由電子郵件寄給被告李悠銘,被告李悠銘復要求原告設計辦公室4種格局平面供其參考,原告乃於同年月28日完成,並經由電子郵件將設計圖寄給被告李悠銘,其看完後選擇其一,並要求原告將該平面圖部分修改設計,繪製成該辦公室之施工圖。其後,原告於同年6月5日完成系爭工程之施工圖(下稱系爭著作,詳如本院卷第152至154頁)後,再次以電子郵件將系爭著作寄給被告李悠銘,並於隔日獲其同意後隨即準備工程發包工作。詎料被告李悠銘在拿到原告所提供之系爭著作、估價單、合約書範本後,竟未經原告之同意及授權即交代被告邑舍國際有限公司(下稱邑舍公司)之員工即被告張小薇、盧又瑄重製、改作原告所提供之系爭著作,再以低價非法授權予被告邑舍公司,藉以私下以被告邑舍公司之名義與民昌公司簽訂工程合約,是被告李悠銘、張小薇、盧又瑄之行為實已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及財產權,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第88條第1項之規定,被告李悠銘、張小薇、盧又瑄自應就原告所受之損害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李悠銘、張小薇分別為被告邑舍公司之實際及名義負責人、被告盧又瑄為被告邑舍公司之員工,故被告邑舍公司自應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前段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與被告李悠銘、張小薇、盧又瑄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被告李悠銘從設計估價簽約乃至後續工程之完成,均有侵權之故意,且系爭工程2個多月之施工期間,均由原告親自執行且加班監工,詎原告至今分文未得,基於原告所受之損害實不易證明,為此爰依著作權第88條第2項第2款及第3項之規定,請求以系爭工程之款項即新臺幣(下同)120萬元,作為被告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之損失。(三)聲明:1、被告李悠銘、張小薇、盧又瑄應連帶給付原告120萬元,及自100年9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李悠銘、邑舍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120萬元,及自100年9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邑舍公司與張小薇、盧又瑄應連帶給付原告120萬元,及自100年9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4、前三項之人有一人給付,其餘之人於其範圍內同免責任。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公司TVBS新聞台電視頻道節目「新聞最前線」、「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及各節整點新聞(下合稱系爭節目),均為原告公司自製自播之著作,為我國著作權法保護之著作,依著作權法第24條、26條之1規定,原告公司享有提供公開播送、公開傳輸之權利。被告涵碧樓大飯店、百年公司、海山豐公司明知如欲提供被告涵碧樓大飯店客房內不特定人投宿時能觀賞原告公司「TVBS新聞台」之電視頻道節目,應向原告公司取得授權,並購買接受頻道訊號之專用機,俾以接受訊號。被告涵碧樓大飯店所取得之授權僅至101年7月31日止,自101年8月1日起被告涵碧樓大飯店即未再取得原告公司之授權。詎被告涵碧樓大飯店、百年公司、海山豐公司竟共謀侵害原告公司享有上開電視頻道節目之著作財產權,先由被告海山豐公司、百年公司不法擷取原告系爭節目之頻道訊號,被告涵碧樓再向被告百年公司購買IPTV機器設備,並委由被告百年公司將電視頻道訊號,由主伺服器分送至涵碧樓客房供供不特定房客得以觀賞,經原告公司派員於102年10月1日、2日(原證5)、103年1月5日、6日(原證6)實地至涵碧樓客房進行側錄,發現涵碧樓持續於客房內非法對不特定人房客公開傳輸、公開播送上開電視頻道節目。上開行為業已侵害原告公司之公開播送權及公開傳輸權。為此,依著作權法第84條、第88條第1項、第3項、第89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本文規定,請求被告涵碧樓大飯店、百年公司、海山豐公司排除侵害並連帶負損害賠責任,及將最後事實審判決書全部內容刊登新聞紙。又被告賴正鎰係被告涵碧樓大飯店之負責人、被告莊秀石係被告百年公司之負責人、被告洪麟鋊為被告海山豐公司之負責人,被告林瑞卿則為被告海山豐公司於101年8月1日至102年3月28日共同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時,擔任被告海山豐公司之董事長,被告賴正鎰、莊秀石、洪麟鋊、林瑞卿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不法侵害原告公司之著作財產權,致原告公司受有損害,依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應各自與被告涵碧樓大飯店、百年公司、海山豐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4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專利權報酬爭議
系爭專利1、2發明時,伊分別任職於被告擔任顧問、總經理職務,屬於被告之受僱人,又伊同意系爭專利1取得後由被告實施,當時被告之法定代理人葉○○有口頭約定事後要給予報酬金,只是沒有講明報酬金額,另伊同意系爭專利2取得後由被告實施,事後被告之法定代理人謝○○表示已將系爭專利2列入被告之無形資產,謝○○也有口頭約定要給予伊報酬,只是沒有講明報酬金額云云。經查:1.系爭二專利業經原告讓與被告,而為被告所有一節,業如前述,則被告實施系爭二專利,乃基於專利權人資格實施,並非依專利法第8條第1項規定而為實施系爭二專利,自無給付報酬之義務,原告空言主張依專利法第8條主張被告應給付其合理報酬,已無可採。2.原告雖主張其發明系爭二專利期間,為被告之受雇人云云。然按受雇人於非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受雇人。但其發明、新型或設計係利用雇用人資源或經驗者,雇用人得於支付合理報酬後,於該事業實施其發明、新型或設計,專利法第8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僱傭契約之受僱人為僱用人服勞務,須依僱用人之指示,自己無獨立裁量之權,此與委任契約之受任人處理委任事務,非全無獨立裁量之權不同(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585號判決意旨參照)。查原告自91年1月起至92年9月止,擔任被告之顧問,92年10月起至94年5月止,擔任被告之總經理,94年6月起至94年10月、95年12月、96年1月起至96年12月止,擔任被告之董事長兼總經理一節,此為兩造所不爭,且有薪資清單1紙可憑(見本院卷第121、129頁);又原告於系爭專利1、2發明時,分別擔任被告之顧問、總經理,被告於系爭專利2發明時,係擔任被告之總經理,負責被告公司營運管理一節,此亦據證人謝○○證稱在卷(見本院卷第195頁),而經理人為受他人委任處理事業事務之人,擁有管理上一切之權限,與一般受僱員工與事業之間係為僱傭關係不同,經理人與事業間自屬於「委任關係」甚明,佐以,原告於上開任職期間,另於學校擔任專職教師一節,此據原告陳述在卷(見本院卷第130頁),且證人葉○○、謝○○亦分別證稱,原告於任職被告期間之工作內容具有獨立作業之性質等語明確(見本院卷第192、195-196頁),是以,原告於系爭二專利發明時任職於被告期間,與被告間顯然欠缺人格上從屬性(接受雇主之人事監督、管理、懲戒,並親自提供勞務)、經濟上從屬性(為雇主而非為自己之營業目的而提供勞務)、組織上從屬性(納入雇方生產組織體系之一環而非獨立作業)之特徵,而係就其受委託處理事務之執行,具有獨立之裁量權之委任關係,自非僱傭關係,應無疑義;此外,證人葉○○、謝○○均亦到庭堅決證稱系爭專利1、2之發明,乃被告公司整體團隊及委外技術成員開發而成,研發過程費用均由被告支付,且原告任職被告期間已領有薪資,系爭二專利本屬被告所有,絕無同意給予原告任何關於系爭二專利之報酬等語明確(見本院卷第190-197頁)。是以,原告於參與發明系爭二專利所任職被告期間,既與被告間不存在僱傭關係,而非被告之受雇人,且無證據可認有何支付系爭二專利報酬金之約定,自無專利法第8條規定之適用,原告上開主張,自無可採。(三)原告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專利報酬,是否有理由?1.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利益;雖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後已不存在者,亦同,民法第179條定有明文。次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之成立,須當事人間財產之損益變動,即一方受財產上之利益致他方受財產上之損害,係無法律上之原因。在給付型之不當得利,關於有無法律上之原因,應視當事人間之給付行為是否存在給付目的而定;倘當事人一方基於一定之目的(針對所存在之法定或約定之法律關係為目標)而對他方之財產有所增益,其目的在客觀上即為給付行為之原因,自非無法律上之原因(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530號判決意旨參照)。2.系爭二專利業經原告讓與被告而為被告所有一節,業如前述,則被告實施系爭二專利,自有法律上之原因,況原告主張被告實施系爭二專利受有利益與被告未支付其發明系爭二專利合理報酬,乃屬二事,其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專利報酬,已屬無據;又原告自陳伊同意被告實施系爭二專利等語在卷(見本院卷第95、132頁),則被告縱然實施系爭二專利受有利益,乃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具有正當法律權源,即非無法律上之原因受有利益,亦無不當得利可言,是原告前揭主張依民法第179條不當得利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其發明系爭二專利之合理報酬云云,亦屬無據。(四)綜上,原告主張依專利法第8條、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其發明系爭二專利之合理報酬,為無理由,業如前述,則原告主張向桃園區國稅局調閱被告申報營業稅及發票存根等資料,以證明被告實施系爭二專利後,受有鉅額營業利益,應給付其合理報酬云云,即無調查之必要,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系爭二專利業為原告讓與被告所有,而原告與被告間並不存在僱傭關係,且被告並無承諾支付實施系爭二專利報酬金之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經年從事化工領域之研究,其與訴外人黃慎宗(即改名為黃裕順)、張大江共同研究與發明一種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系統,該處理系統除可直接整合於電路板製造廠,將電路板製造廠所排放之廢水、廢液直接導入該系統後,進行回收處理,省略工廠須將廢水、廢液委外處理之成本外,亦可將含銅廢水、銅污泥或廢液之銅離子直接轉化成高價值之氧化銅或氫氧化銅,其另為電路板製造廠增加收益,具新穎性、進步性及經濟上實際使用之價值,業已取得我國發明第I291456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6年12月21日起至114年3月22日止。上開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系統獲准專利前,曾同意訴外人和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和正公司)實施該系統,其於獲准專利後,亦授權和正公司實施該專利,故和正公司就系爭專利之處理系統知悉甚詳。(二)訴外人欣興公司為國內知名之電路板製造廠商,其生產據點遍佈臺灣桃園、新竹地區及大陸江蘇、廣東地區。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後,其與合作夥伴曾於98年間共同前往欣興公司進行提案、報告,有意將系爭專利推薦予欣興公司使用,以處理電路板製造過程所產生之廢水、廢液。詎欣興公司未接受原告之提案,反指稱原告系爭專利之處理方式,其與被告錸佶公司坐落桃園縣中壢市○○路12號之合江廠所導入之處理方式,兩者差異不大,更以原證3之簡報檔案整理兩者之差異。經原告檢視該簡報檔案後,發現被告錸佶公司於合江廠所導入之處理系統流程(下稱系爭處理系統)與系爭專利之處理系統極為雷同,顯有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而擅自實施系爭專利之情形。欣興公司就其合江廠所產出之廢水、廢液等廢棄物,原係委由被告環越公司處理,被告錸佶公司自95年9月22日起承攬被告環越公司之上開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製程。被告錸佶公司承攬後,原係運出廠外清理、處理,嗣被告錸佶公司透過和正公司知悉原告系爭專利之處理流程,遂直接於合江廠內安裝處理系統,直接在廠內代操作進行廢水、廢液等廢棄物之清理、處理工作。原告委請立揚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下稱立揚事務所)就系爭處理系統與系爭專利進行比對分析,確認被告錸佶公司之上開處理流程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申請專利範圍,且採用與系爭專利實質相同之技術手段,達成相同功能,並產生相同結果,構成均等侵害。(三)欣興公司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31條第1項規定,應檢具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載明變更為被告錸佶公司在廠內代操作廢水、廢液等廢棄物清理、處理工作及含銅污泥、含銅廢水可轉化為氧化銅等事項,並送桃園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審查(下稱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於97年5月1日許可欣興公司在合江廠內自行處理事業廢棄物,許可期限為5年,至102年4月30日止。欣興公司雖陸續於99年3月26日、100年5月10日申請變更其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及化學處理程序,惟欣興公司上開申請尚未取得主管機關之正式核准,是欣興公司截至目前為止,仍應依據97年5月14日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進行廢酸液及含銅污泥之處理,始符合法令規範。依欣興公司檢送桃園縣政府環保局之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可證系爭處理系統及其所產出之氧化銅來源為欣興公司與錸佶公司。(四)欣興公司於97年5月14日、98年5月21日、98年9月2日所申報,且經核准之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所載之化學處理程序均相同,經原告委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之專利侵害鑑定中心為專利侵害鑑定(下稱雲科大鑑定報告),上開化學處理程序包含反應槽、片狀結晶槽、壓濾機等三步驟,而反應槽中所含原料,已符合系爭專利之分解步驟中「含銅污泥」、「酸性蝕刻含銅廢液」、「酸性含銅微蝕液」、「剝掛架酸性含銅微蝕液」及「結晶反應步驟」中「鹼性氫氧化物」要件;統合上開化學處理程序所使用存在於反應槽後,並通過片狀結晶槽之方法步驟,進行整體比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之步驟特徵組合之功能,已對應於上開化學處理程序之「反應槽」及「片狀結晶槽」,而「壓濾機」步驟中,係將混合溶液進行壓濾,以分離得到氧化銅與混合廢水,上開化學處理程序中氧化銅之含水率亦為60%,此步驟及結果與系爭專利之「壓濾步驟」相同。職是,已符合文義讀取。倘未符合文義讀取,然該化學處理程序之要件、成分、步驟或其結合關係之些微改變或替換,並未與系爭專利之要件、成分、步驟產生實質差異,均產生實質相同之結果,亦應適用均等論。縱使欣興公司於99年3月26日所申請變更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及化學處理程序,業經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於99年4月8日核准,惟無礙自97年5月14日起至99年4月7日期間內,因實施97年5月14日版本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而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倘如被告環越公司、被告錸佶公司所言,其雖非以欣興公司所登錄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其所載之製程進行廢酸液及含銅污泥之處理。然依原證11之侵權分析,被告錸佶公司以被證1所示之處理方法及系統,亦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構成文義侵害。(五)被告環越公司與被告錸佶公司未取得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之情形下實施原告之系爭專利,顯有共同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致原告受有損害,依專利法第84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規定,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85條第3項之規定,暫予計算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共計2年之賠償額。依被告每月產出氧化銅數量初估為50噸,其中含銅量20%以上,依被證5之倫敦現貨銅賣出價每日行情計算,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各月份之銅月均價,每日美元兌新臺幣匯率計算各月份平均匯率。被告之獲利計算式為當月銅月均價×0.20(氧化銅含銅量)×0.5(銅價折扣)×50噸(初估氧化銅月產出量)×當月平均匯率=每月份氧化銅總售金額(未含稅)。依上開計算式可得出,被告因侵害原告專利權所得之利益,約至少已達新臺幣(下同)24,364,226元。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暫以此為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並保留日後補充聲明之權利。爰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4,364,226元,並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廢棄物清理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經年從事化工領域之研究,其與訴外人黃慎宗(即改名為黃裕順)、張大江共同研究與發明一種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系統,該處理系統除可直接整合於電路板製造廠,將電路板製造廠所排放之廢水、廢液直接導入該系統後,進行回收處理,省略工廠須將廢水、廢液委外處理之成本外,亦可將含銅廢水、銅污泥或廢液之銅離子直接轉化成高價值之氧化銅或氫氧化銅,其另為電路板製造廠增加收益,具新穎性、進步性及經濟上實際使用之價值,業已取得我國發明第I291456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6年12月21日起至114年3月22日止。上開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系統獲准專利前,曾同意訴外人和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和正公司)實施該系統,其於獲准專利後,亦授權和正公司實施該專利,故和正公司就系爭專利之處理系統知悉甚詳。(二)訴外人欣興公司為國內知名之電路板製造廠商,其生產據點遍佈臺灣桃園、新竹地區及大陸江蘇、廣東地區。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後,其與合作夥伴曾於98年間共同前往欣興公司進行提案、報告,有意將系爭專利推薦予欣興公司使用,以處理電路板製造過程所產生之廢水、廢液。詎欣興公司未接受原告之提案,反指稱原告系爭專利之處理方式,其與被告錸佶公司坐落桃園縣中壢市○○路12號之合江廠所導入之處理方式,兩者差異不大,更以原證3之簡報檔案整理兩者之差異。經原告檢視該簡報檔案後,發現被告錸佶公司於合江廠所導入之處理系統流程(下稱系爭處理系統)與系爭專利之處理系統極為雷同,顯有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而擅自實施系爭專利之情形。欣興公司就其合江廠所產出之廢水、廢液等廢棄物,原係委由被告環越公司處理,被告錸佶公司自95年9月22日起承攬被告環越公司之上開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製程。被告錸佶公司承攬後,原係運出廠外清理、處理,嗣被告錸佶公司透過和正公司知悉原告系爭專利之處理流程,遂直接於合江廠內安裝處理系統,直接在廠內代操作進行廢水、廢液等廢棄物之清理、處理工作。原告委請立揚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下稱立揚事務所)就系爭處理系統與系爭專利進行比對分析,確認被告錸佶公司之上開處理流程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申請專利範圍,且採用與系爭專利實質相同之技術手段,達成相同功能,並產生相同結果,構成均等侵害。(三)欣興公司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31條第1項規定,應檢具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載明變更為被告錸佶公司在廠內代操作廢水、廢液等廢棄物清理、處理工作及含銅污泥、含銅廢水可轉化為氧化銅等事項,並送桃園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審查(下稱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於97年5月1日許可欣興公司在合江廠內自行處理事業廢棄物,許可期限為5年,至102年4月30日止。欣興公司雖陸續於99年3月26日、100年5月10日申請變更其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及化學處理程序,惟欣興公司上開申請尚未取得主管機關之正式核准,是欣興公司截至目前為止,仍應依據97年5月14日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進行廢酸液及含銅污泥之處理,始符合法令規範。依欣興公司檢送桃園縣政府環保局之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可證系爭處理系統及其所產出之氧化銅來源為欣興公司與錸佶公司。(四)欣興公司於97年5月14日、98年5月21日、98年9月2日所申報,且經核准之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所載之化學處理程序均相同,經原告委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之專利侵害鑑定中心為專利侵害鑑定(下稱雲科大鑑定報告),上開化學處理程序包含反應槽、片狀結晶槽、壓濾機等三步驟,而反應槽中所含原料,已符合系爭專利之分解步驟中「含銅污泥」、「酸性蝕刻含銅廢液」、「酸性含銅微蝕液」、「剝掛架酸性含銅微蝕液」及「結晶反應步驟」中「鹼性氫氧化物」要件;統合上開化學處理程序所使用存在於反應槽後,並通過片狀結晶槽之方法步驟,進行整體比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之步驟特徵組合之功能,已對應於上開化學處理程序之「反應槽」及「片狀結晶槽」,而「壓濾機」步驟中,係將混合溶液進行壓濾,以分離得到氧化銅與混合廢水,上開化學處理程序中氧化銅之含水率亦為60%,此步驟及結果與系爭專利之「壓濾步驟」相同。職是,已符合文義讀取。倘未符合文義讀取,然該化學處理程序之要件、成分、步驟或其結合關係之些微改變或替換,並未與系爭專利之要件、成分、步驟產生實質差異,均產生實質相同之結果,亦應適用均等論。縱使欣興公司於99年3月26日所申請變更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及化學處理程序,業經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於99年4月8日核准,惟無礙自97年5月14日起至99年4月7日期間內,因實施97年5月14日版本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而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倘如被告環越公司、被告錸佶公司所言,其雖非以欣興公司所登錄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其所載之製程進行廢酸液及含銅污泥之處理。然依原證11之侵權分析,被告錸佶公司以被證1所示之處理方法及系統,亦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構成文義侵害。(五)被告環越公司與被告錸佶公司未取得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之情形下實施原告之系爭專利,顯有共同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致原告受有損害,依專利法第84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規定,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85條第3項之規定,暫予計算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共計2年之賠償額。依被告每月產出氧化銅數量初估為50噸,其中含銅量20%以上,依被證5之倫敦現貨銅賣出價每日行情計算,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各月份之銅月均價,每日美元兌新臺幣匯率計算各月份平均匯率。被告之獲利計算式為當月銅月均價×0.20(氧化銅含銅量)×0.5(銅價折扣)×50噸(初估氧化銅月產出量)×當月平均匯率=每月份氧化銅總售金額(未含稅)。依上開計算式可得出,被告因侵害原告專利權所得之利益,約至少已達新臺幣(下同)24,364,226元。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暫以此為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並保留日後補充聲明之權利。爰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4,364,226元,並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1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1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16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16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9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8", "lawName":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經年從事化工領域之研究,其與訴外人黃慎宗(即改名為黃裕順)、張大江共同研究與發明一種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系統,該處理系統除可直接整合於電路板製造廠,將電路板製造廠所排放之廢水、廢液直接導入該系統後,進行回收處理,省略工廠須將廢水、廢液委外處理之成本外,亦可將含銅廢水、銅污泥或廢液之銅離子直接轉化成高價值之氧化銅或氫氧化銅,其另為電路板製造廠增加收益,具新穎性、進步性及經濟上實際使用之價值,業已取得我國發明第I291456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6年12月21日起至114年3月22日止。上開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系統獲准專利前,曾同意訴外人和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和正公司)實施該系統,其於獲准專利後,亦授權和正公司實施該專利,故和正公司就系爭專利之處理系統知悉甚詳。(二)訴外人欣興公司為國內知名之電路板製造廠商,其生產據點遍佈臺灣桃園、新竹地區及大陸江蘇、廣東地區。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後,其與合作夥伴曾於98年間共同前往欣興公司進行提案、報告,有意將系爭專利推薦予欣興公司使用,以處理電路板製造過程所產生之廢水、廢液。詎欣興公司未接受原告之提案,反指稱原告系爭專利之處理方式,其與被告錸佶公司坐落桃園縣中壢市○○路12號之合江廠所導入之處理方式,兩者差異不大,更以原證3之簡報檔案整理兩者之差異。經原告檢視該簡報檔案後,發現被告錸佶公司於合江廠所導入之處理系統流程(下稱系爭處理系統)與系爭專利之處理系統極為雷同,顯有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而擅自實施系爭專利之情形。欣興公司就其合江廠所產出之廢水、廢液等廢棄物,原係委由被告環越公司處理,被告錸佶公司自95年9月22日起承攬被告環越公司之上開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製程。被告錸佶公司承攬後,原係運出廠外清理、處理,嗣被告錸佶公司透過和正公司知悉原告系爭專利之處理流程,遂直接於合江廠內安裝處理系統,直接在廠內代操作進行廢水、廢液等廢棄物之清理、處理工作。原告委請立揚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下稱立揚事務所)就系爭處理系統與系爭專利進行比對分析,確認被告錸佶公司之上開處理流程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申請專利範圍,且採用與系爭專利實質相同之技術手段,達成相同功能,並產生相同結果,構成均等侵害。(三)欣興公司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31條第1項規定,應檢具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載明變更為被告錸佶公司在廠內代操作廢水、廢液等廢棄物清理、處理工作及含銅污泥、含銅廢水可轉化為氧化銅等事項,並送桃園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審查(下稱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於97年5月1日許可欣興公司在合江廠內自行處理事業廢棄物,許可期限為5年,至102年4月30日止。欣興公司雖陸續於99年3月26日、100年5月10日申請變更其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及化學處理程序,惟欣興公司上開申請尚未取得主管機關之正式核准,是欣興公司截至目前為止,仍應依據97年5月14日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進行廢酸液及含銅污泥之處理,始符合法令規範。依欣興公司檢送桃園縣政府環保局之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可證系爭處理系統及其所產出之氧化銅來源為欣興公司與錸佶公司。(四)欣興公司於97年5月14日、98年5月21日、98年9月2日所申報,且經核准之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所載之化學處理程序均相同,經原告委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之專利侵害鑑定中心為專利侵害鑑定(下稱雲科大鑑定報告),上開化學處理程序包含反應槽、片狀結晶槽、壓濾機等三步驟,而反應槽中所含原料,已符合系爭專利之分解步驟中「含銅污泥」、「酸性蝕刻含銅廢液」、「酸性含銅微蝕液」、「剝掛架酸性含銅微蝕液」及「結晶反應步驟」中「鹼性氫氧化物」要件;統合上開化學處理程序所使用存在於反應槽後,並通過片狀結晶槽之方法步驟,進行整體比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之步驟特徵組合之功能,已對應於上開化學處理程序之「反應槽」及「片狀結晶槽」,而「壓濾機」步驟中,係將混合溶液進行壓濾,以分離得到氧化銅與混合廢水,上開化學處理程序中氧化銅之含水率亦為60%,此步驟及結果與系爭專利之「壓濾步驟」相同。職是,已符合文義讀取。倘未符合文義讀取,然該化學處理程序之要件、成分、步驟或其結合關係之些微改變或替換,並未與系爭專利之要件、成分、步驟產生實質差異,均產生實質相同之結果,亦應適用均等論。縱使欣興公司於99年3月26日所申請變更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及化學處理程序,業經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於99年4月8日核准,惟無礙自97年5月14日起至99年4月7日期間內,因實施97年5月14日版本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而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倘如被告環越公司、被告錸佶公司所言,其雖非以欣興公司所登錄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其所載之製程進行廢酸液及含銅污泥之處理。然依原證11之侵權分析,被告錸佶公司以被證1所示之處理方法及系統,亦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構成文義侵害。(五)被告環越公司與被告錸佶公司未取得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之情形下實施原告之系爭專利,顯有共同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致原告受有損害,依專利法第84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規定,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85條第3項之規定,暫予計算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共計2年之賠償額。依被告每月產出氧化銅數量初估為50噸,其中含銅量20%以上,依被證5之倫敦現貨銅賣出價每日行情計算,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各月份之銅月均價,每日美元兌新臺幣匯率計算各月份平均匯率。被告之獲利計算式為當月銅月均價×0.20(氧化銅含銅量)×0.5(銅價折扣)×50噸(初估氧化銅月產出量)×當月平均匯率=每月份氧化銅總售金額(未含稅)。依上開計算式可得出,被告因侵害原告專利權所得之利益,約至少已達新臺幣(下同)24,364,226元。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暫以此為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並保留日後補充聲明之權利。爰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4,364,226元,並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經年從事化工領域之研究,其與訴外人黃慎宗(即改名為黃裕順)、張大江共同研究與發明一種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系統,該處理系統除可直接整合於電路板製造廠,將電路板製造廠所排放之廢水、廢液直接導入該系統後,進行回收處理,省略工廠須將廢水、廢液委外處理之成本外,亦可將含銅廢水、銅污泥或廢液之銅離子直接轉化成高價值之氧化銅或氫氧化銅,其另為電路板製造廠增加收益,具新穎性、進步性及經濟上實際使用之價值,業已取得我國發明第I291456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6年12月21日起至114年3月22日止。上開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系統獲准專利前,曾同意訴外人和正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和正公司)實施該系統,其於獲准專利後,亦授權和正公司實施該專利,故和正公司就系爭專利之處理系統知悉甚詳。(二)訴外人欣興公司為國內知名之電路板製造廠商,其生產據點遍佈臺灣桃園、新竹地區及大陸江蘇、廣東地區。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後,其與合作夥伴曾於98年間共同前往欣興公司進行提案、報告,有意將系爭專利推薦予欣興公司使用,以處理電路板製造過程所產生之廢水、廢液。詎欣興公司未接受原告之提案,反指稱原告系爭專利之處理方式,其與被告錸佶公司坐落桃園縣中壢市○○路12號之合江廠所導入之處理方式,兩者差異不大,更以原證3之簡報檔案整理兩者之差異。經原告檢視該簡報檔案後,發現被告錸佶公司於合江廠所導入之處理系統流程(下稱系爭處理系統)與系爭專利之處理系統極為雷同,顯有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而擅自實施系爭專利之情形。欣興公司就其合江廠所產出之廢水、廢液等廢棄物,原係委由被告環越公司處理,被告錸佶公司自95年9月22日起承攬被告環越公司之上開銅回收資源再利用處理製程。被告錸佶公司承攬後,原係運出廠外清理、處理,嗣被告錸佶公司透過和正公司知悉原告系爭專利之處理流程,遂直接於合江廠內安裝處理系統,直接在廠內代操作進行廢水、廢液等廢棄物之清理、處理工作。原告委請立揚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下稱立揚事務所)就系爭處理系統與系爭專利進行比對分析,確認被告錸佶公司之上開處理流程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申請專利範圍,且採用與系爭專利實質相同之技術手段,達成相同功能,並產生相同結果,構成均等侵害。(三)欣興公司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31條第1項規定,應檢具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載明變更為被告錸佶公司在廠內代操作廢水、廢液等廢棄物清理、處理工作及含銅污泥、含銅廢水可轉化為氧化銅等事項,並送桃園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審查(下稱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於97年5月1日許可欣興公司在合江廠內自行處理事業廢棄物,許可期限為5年,至102年4月30日止。欣興公司雖陸續於99年3月26日、100年5月10日申請變更其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及化學處理程序,惟欣興公司上開申請尚未取得主管機關之正式核准,是欣興公司截至目前為止,仍應依據97年5月14日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進行廢酸液及含銅污泥之處理,始符合法令規範。依欣興公司檢送桃園縣政府環保局之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可證系爭處理系統及其所產出之氧化銅來源為欣興公司與錸佶公司。(四)欣興公司於97年5月14日、98年5月21日、98年9月2日所申報,且經核准之事業廢棄物清理計畫書所載之化學處理程序均相同,經原告委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之專利侵害鑑定中心為專利侵害鑑定(下稱雲科大鑑定報告),上開化學處理程序包含反應槽、片狀結晶槽、壓濾機等三步驟,而反應槽中所含原料,已符合系爭專利之分解步驟中「含銅污泥」、「酸性蝕刻含銅廢液」、「酸性含銅微蝕液」、「剝掛架酸性含銅微蝕液」及「結晶反應步驟」中「鹼性氫氧化物」要件;統合上開化學處理程序所使用存在於反應槽後,並通過片狀結晶槽之方法步驟,進行整體比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1之步驟特徵組合之功能,已對應於上開化學處理程序之「反應槽」及「片狀結晶槽」,而「壓濾機」步驟中,係將混合溶液進行壓濾,以分離得到氧化銅與混合廢水,上開化學處理程序中氧化銅之含水率亦為60%,此步驟及結果與系爭專利之「壓濾步驟」相同。職是,已符合文義讀取。倘未符合文義讀取,然該化學處理程序之要件、成分、步驟或其結合關係之些微改變或替換,並未與系爭專利之要件、成分、步驟產生實質差異,均產生實質相同之結果,亦應適用均等論。縱使欣興公司於99年3月26日所申請變更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及化學處理程序,業經桃園縣政府環保局於99年4月8日核准,惟無礙自97年5月14日起至99年4月7日期間內,因實施97年5月14日版本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而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倘如被告環越公司、被告錸佶公司所言,其雖非以欣興公司所登錄之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其所載之製程進行廢酸液及含銅污泥之處理。然依原證11之侵權分析,被告錸佶公司以被證1所示之處理方法及系統,亦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構成文義侵害。(五)被告環越公司與被告錸佶公司未取得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之情形下實施原告之系爭專利,顯有共同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致原告受有損害,依專利法第84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規定,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85條第3項之規定,暫予計算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共計2年之賠償額。依被告每月產出氧化銅數量初估為50噸,其中含銅量20%以上,依被證5之倫敦現貨銅賣出價每日行情計算,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各月份之銅月均價,每日美元兌新臺幣匯率計算各月份平均匯率。被告之獲利計算式為當月銅月均價×0.20(氧化銅含銅量)×0.5(銅價折扣)×50噸(初估氧化銅月產出量)×當月平均匯率=每月份氧化銅總售金額(未含稅)。依上開計算式可得出,被告因侵害原告專利權所得之利益,約至少已達新臺幣(下同)24,364,226元。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暫以此為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並保留日後補充聲明之權利。爰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4,364,226元,並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所有註冊第01330938號「BEING」商標(圖樣如附圖一所示,下稱系爭商標),專用期間自民國97年10月1日起至107年9月30日止,指定使用於第25類衣服、圍巾、頭巾、睡衣、浴袍、衛生衣褲、泳裝、泳衣、背心、海灘裝、內衣褲、褲子、T恤、孕婦裝、運動服、帽子等商品(原證一)。另以BEING為商標,或以BEING再添加英文為商標,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在上開商品外之其他商品類別使用(原證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7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7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黃將源於民國95年8月11日在桃園縣龜山鄉○○村○○○路○○號之3,申請營業設立「速潔汽車美容工作室」,嗣於99年1月14日經核准商業登記在案。原告並於99年2月2日申請、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於同年11月1日核准註冊為第01438123號「速潔汽車美容SU-JETCARBEAUTY及圖」商標圖樣之商標權人,指定使用於「汽車保養、汽車修理、汽車美容、輪胎翻新、輪胎硫化處理(修補)、汽車抗銹處理」之商品與服務,上開商標仍在商標權期間(下稱系爭商標,註冊號碼、商標圖樣、名稱、權利期間、商品或服務名稱等如附圖一所示)。詎被告曾豐田即速潔洗車用品企業社(下稱速潔企業社)、被告速潔國際企業有限公司(下稱速潔公司)未經原告授權或同意,擅自設立名為「SJ速潔車の美體專研院」之店面,使用相同於原告所註冊之系爭商標字樣於汽車美容等服務,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為此,原告已於99年12月10日發函催請被告速潔企業社及速潔公司停止侵害原告商標權行為,然被告速潔企業社及速潔公司並不理會,竟又開設另一家店面,原告又於100年5月4日發函請其等停止侵害原告商標權行為,然被告速潔企業社及速潔公司非但未更換招牌,更於原告營業之同一區域陸續開設高達5家分店,顯有侵權故意。(二)原告於95年6月間自第三人頂讓速潔汽車美容工作室起,即以「速潔」二字標示於招牌作為服務來源之標誌,於95年7、8月起亦於折價券上使用「速潔」商標行銷服務,經原告多年努力,知名度可謂鄉里皆知,而被告速潔企業社及速潔公司於桃園縣龜山鄉設立營業所販賣汽車清潔用品亦有多年,實難推諉不知原告商標存在。被告曾豐田雖曾就系爭商標提出異議程序,然經智慧局以被告等並無善意先使用之情形駁回其異議,足見被告並非善意先使用。(三)被告等自99年1月起至101年11月13日止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原告因被告等不法侵害商標權,而受有營業上之損害達70萬3,776元;又被告等使用系爭商標經營汽車美容服務,以財政部核定免用發票之營業額計算所得利益每月至少為20萬元,若以原告律師函促請被告停止侵害時即99年12月起算,迄今業已二年有餘,被告至少獲利達480萬元;又被告等所提供之汽車美容服務單價為700元,以1,500倍計算總計為105萬元;此外,依其他汽車美容同業之加盟權利金標準視之,平均授權金額為174,000元,被告共計5間店,則原告2年來受有87萬元之權利金損害。是原告以修正前之商標法第63條第1項各款或現行商標法第71條各款計算損害賠償額,均逾60萬元,爰暫先請求賠償60萬元,其他部分暫為保留。被告曾豐田為被告速潔企業社、被告速潔公司之實際出資人及法定代理人,被告羅寬宇為「SJ速潔車の美體專研院」之店長即經營管理者,且其等有共同侵權行為,均應依民法第28條、第185條、第18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負連帶責任。爰依修正前商標法第29條(修正後第35條)、第61條(修正後第69條)、第63條第1項(修正後第71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88條、第195條,公司法第23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速潔」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及其他行銷物件於汽車美容營業及其他類似之服務項目。(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6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等應負擔費用,於本判決確定後10日內,依本件民事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之內容於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等四大報之新北市林口區、桃園縣龜山鄉派報○區○○○○○道歉聲明。(4)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5)第二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1 1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7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註冊第01411307、01404031、01399889、01857302號「tPass」商標圖樣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第01411307、01404031、01399889、01857302號商標,合稱系爭商標,註冊號碼、商標圖樣、權利期間、商品或服務名稱等如附圖一至四所示)。原告公司人員於106年2月3日,在網路上發現被告(英文簡稱為TUMI)以「T-Pass」為名之多項電腦包商品(下稱據爭產品)進行販售(原證3),且電腦包內部貼有「T-Pass」之文字圖樣(原證2),電腦包上亦繫有可隨視線角度不同而呈現「TUMI」或「T-PASS」字樣的光學技術文宣品(本院卷一第229頁照片),已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嗣原告於106年2月21日委請律師寄發信函予被告,請被告停止販售,並出面協調賠償事宜(原證4),經被告以其電腦包上的「T-Pass」字樣係與被告著名商標「TUMI」共同使用(下合稱據爭商標)、可以和系爭商標區別、商品類別不同等理由函覆拒絕(原證5)。然系爭商標之註冊範圍本即包含電腦周邊產品(原證1系爭第01399889號商標),且自99年3月16日商標註冊通過後即經持續使用,迄未中斷,而原告於105年間有意將系爭商標使用至電腦包商品上,乃於同年12月提出新申請案(原證1系爭第01857302號商標);而被告對於「T-Pass」字樣之使用,並未在我國取得任何商標,惟其收受原告之存證信函後,對於據爭商品之販售並無任何調整,仍於市場上繼續流通,嗣原告甚至發現在部分網站上,被告竟使用「T-Pass」字樣附加「」註冊商標之字樣,對外宣稱已有註冊商標(原證8、9),顯有侵權故意。原告爰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但書、第71條第1項、第69條第1項、第3項、公平交易法第29條、第30條等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商標與據爭商標近似,且所指定之商品與服務亦屬同一或近似,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1.被告雖以系爭第01399889、01404031及01411307號商標指定使用商品服務範圍不包含背包,且所謂「光學資料載體」係指「電腦光學設備讀寫之資料載體」,不及於文宣品為由,認為不相類似,無致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云云,惟查:①原告過去主要產品服務為tpass專利分析平台,系爭第01399889、01404031及01411307號商標指定使用之相關專利分析產品、服務被普遍使用於工業研究院、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國立清華大學、新聚能科技顧問有限公司、穩懋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原證14),另tPass專利分析平台更於「專利分析及運用概論」一書被介紹為三大專利分析資料庫之一(原證7),嗣原告以上開商品、服務類別為基礎,將系爭第01857302號商標指定使用於「筆記型電腦專用袋;筆記型電腦包;筆記型電腦套;平板電腦專用袋;個人數位助理器專用袋;個人數位助理器專用套;滑鼠墊;鍵盤手靠;電子書;攜帶式快閃記憶體」商品,乃延續上開業務方向,擴及發展「電腦週邊電子應用產品」,屬多角化經營之必然結果。而系爭第01857302號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服務範圍(筆記型電腦包)既與被告據爭商標所使用之據爭商品重疊,自已侵害原告商標權。②系爭第01399889號商標所指定之商品類別為「錄有電腦程式之光學資料載體」,此與被告所謂之「光學資料載體」乃係獨立不同之商品類別,後者顯然範圍較「錄有電腦程式之光學資料載體」更大、更廣泛,並不僅止於電腦光學程式的載體;而據爭商品上所使用之文宣品,乃係以光學技術將「TUMI」及「T-PASS」文字燒錄到特殊材質的吊牌上,使上述文字能隨消費者不同視角而呈現出來,自屬「光學資料載體」無疑。2.系爭第01857302號商標,其所指定之商品與服務與據爭商品同一或近似,二者商標亦屬近似,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①原告所欲發展者係將tpass平台內建在隨身碟或筆記型電腦再附隨筆記型電腦包的形式來提供,故申請系爭第01857302號商標之商品服務範圍包含「筆記型電腦包」,目標客戶群為我國國內具有專利分析需求之人士;而被告所販售之據爭商品,係強調可將筆記型電腦收納於包包內,過美國海關時亦無須將筆記型電腦取出,可快速通關,目標客戶群為攜帶筆電之商務人士,二者之訴求市場雖略有不同,惟仍可能發生重疊,且被告於台灣門市實際販售之據爭商品也都有放置筆記型電腦之隔間(原證12、13),與原告規劃的筆記型電腦包商品功能相同,是二者仍屬相同或近似。②被告雖主張據爭商標與系爭商標並不近似,無致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云云。然系爭商標係以特殊之文字組成作為主要訴求,而據爭商標之文字結構、組成均與系爭商標相同,僅有些微不易識別之差異,實際上已減損系爭商標特殊性、識別性;且被告於另案商標異議案件亦自承其所使用之據爭商標與原告系爭商標高度近似,「二者僅字首『T』大小寫及有無破折號『-』之別,兩者商標幾近相同,於消費者施以普通之注意下,兩者間予人寓目及連貫唱呼之際的印象為高度近似,使消費者極易就兩造商標所表彰之商品來源認為同一或誤認有所關聯」;又由原證2、8、9網頁資料,及原證12、13門市蒐證結果,均可知據爭商品之吊牌、光學文宣均有將「T-PASS」詞組單獨呈現之情,由被證5開箱文所附使用手冊照片上復明顯將「TUMI」與「T-PASS」分離,並將「T-PASS」文字予以放大,在被證3、4之新聞資料中,亦可見此類文字單獨呈現之情事,並非均與「TUMI」併用,自會導致消費者混淆誤認,而有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之適用。(三)據爭商標於我國並非著名商標,被告亦無善意先使用情事:1.據爭商標在我國非屬著名商標,且其中「TUMI」與「T-Pass」商標亦應區別,不能以前者的知名度來含括後者:依原告所知,「TUMI」商標之公事包、電腦包商品在台銷售量未必有相當的市佔率,且過去相關產品多由網購從業者自行自國外進口,在購物網站上販售,是「TUMI」商標是否已成為該領域(電腦包)知名商標即已存疑;縱認「TUMI」商標本身著名,惟據爭產品僅為被告其中一系列的商品,且門市目前似乎只有引進該系列中的兩款包包(分別為電腦公事包和電腦後背包,見原證12、13),自不等同其使用之據爭商標亦屬著名;再者,被告目前提出之證據多為網友開箱文或網路新聞,細查該等證據之內容,即可知均為網友對「TUMI」商品的評價,偶然提及同時使用「T-Pass之據爭商品。由此可知,一般消費者至多知道「TUMI」的品牌,但未必普遍知悉「T-Pass」商標。是被告以網友開箱文欲舉證其使用據爭商標之知名度,並無可採。至被告於國外之註冊案例,因我國商標法採屬地主義,除非符合例外條件,否則自無法作為本案免除侵害商標權責任之依據。2.被告並未舉證在我國有善意先使用之事實,亦未提出證據以界定其於系爭商標申請註冊日前「原使用之商品」為何:①被告雖主張其使用據爭商標早於原告,然依其所述及所提資料,其於我國至今未合法註冊,反之,原告自98年6月11日即申請系爭第01399889、01404031及01411307號商標,系爭第01857302號商標雖較晚申請,但亦於105年12月26日申請註冊(原證1),原告使用系爭商標自早於被告。②被告雖提出被證1至10、17至20之資料,欲證明其有先使用據爭商標之情,然被證17至被證19均為進貨單據,僅記載有引進「026125DHT-PASSSOFTLAPTOPATTACHE」(中譯:軟電腦公事包)、「026145DHT-PASSMEDIUMCAPACITYLAPTOPBRIEF」(中譯:中型電腦包)等兩款商品,但其等名稱無論英文或中文均與原告查證到的門市兩款商品有差異(原證12、13),復未經用印或簽名,亦無商品照片,難以證明在我國有實際販售,無法供本案特定「原使用之商品」範圍;至於被證1至10、20至25皆為網友開箱文、新聞或銷售據點證據,均僅能證明被告有以tpass功能(快速通關)作為商品訴求進行廣告行銷,或網友有購買此類商品(多為網友自行輸入台灣),與被告實際上在我國販售使用據爭商標之實體包包有不同,亦無助於特定原商品之範圍。③退萬步言,縱認被告構成善意使用,被告亦應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規定,舉證證明其有在原告註冊商標前先使用該商標於商品、服務之事實,且需提出銷售證據以特定原使用商品之品項,不得再擴及於商標註冊日後之新產品。(四)被告明知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有致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1.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系爭商標具有其獨創的商標設計理念,命名源於tpass台灣專利分析系統整合平台(TaiwanPatentAnalysisSolutionSystem),原為原告董事長所有之另一公司捷恪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捷恪公司)所開發持有之專利分析平台,嗣捷恪公司為吸引股東共同合作投資,將其所有包含系爭第01399889號、第01404031號及第01411307號商標在內之商標移轉予103年成立之新公司即原告名下。而原告及捷恪公司曾提供工業研究院、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國立清華大學、新聚能科技顧問有限公司、穩懋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單位、企業使用其tpass台灣專利分析系統整合平台(原證14),tpass專利分析平台更於「專利分析及運用概論」一書被介紹為三大專利分析資料庫之一(原證7),該書亦經存放各大院校的圖書館,足見原告及系爭商標已經為我國消費者所熟悉,符合著名商標之要件。2.被告在原告寄發存證信函後,僅以其於國外有商標為由拒絕與原告協商,且嗣後仍繼續進口相關產品至今,顯示其係在明知原告之商標之情況下,仍繼續侵害原告權利,可見被告已有惡意;且依被告所稱,其行銷方向係以既有「TUMI」商標,附掛「T-Pass」字樣,顯試圖以此方式合理化其占有該標示之既成事實,此由被告所附的網友開箱文、網路新聞(被證2至10),多半在提及「TUMI」背包時一併提到「T-Pass」亦可知悉,系爭商標之識別性將遭到嚴重減損。(五)據爭商標上加註「」字樣,代表商標註冊,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其於我國取得商標註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1項規定:按公平交易法禁止事業就商品為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或表徵,並非僅限於國內生產之商品,也包含「運送、輸入或輸出」之商品。因此,被告使用據爭商標之據爭商品縱為國外進口,非於我國內生產,惟其在引進國內前,亦有必要自行查核是否可能引致錯誤聯想之表徵,而被告既未於我國註冊據爭商標,於據爭產品進口列架販售前,自應先刪除據爭商標上「」之加註後方能引進。然被告並未採取相關作業,容任據爭產品繼續使用據爭商標於網路上販售,且原告實際至被告門市調查,發現被告在國內上架販售之據爭商品亦仍印有「」之標記,導致消費者誤認其於國內已註冊據爭商標,自有違前開公平交易法規定。(六)各項請求之詳細說明:1.損害賠償之計算:①本案若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之方法計算損害,以目前查詢到被告在PCHOME線上購物、實體門市所販售的兩款據爭商品為新臺幣(下同)23,400元與18,700元(原證10、12),此2款商品零售單價平均即為21,050元【計算式:(23,400+18,700)÷2=21,050),乘以1,500倍,即31,575,000元(計算式:21,050×1,500=31,575,000)】;另若依商標法第71條第4款可得收取之權利金計算損害,假設以零售價格之10%作為授權金比例(此應略低於市場行情),並以上述31,575,000元作為零售價格,則本案目前授權金額應為3,157,500元。又原告既亦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向被告請求損害賠償,自可援引同法第31條之規定請求酌定損害額的三倍內之懲罰性賠償金,併予敘明。②有關遲延利息部分,原告於106年2月21日存證信函中即要求被告於文到10日停止販售商品,並聯繫處理後續處理方式,包含協商損害賠償在內,惟被告於2月22日收受原告信函(原證4)後,並未於期限內(原為3月4日,但因逢假日,延至下一個上班日3月6日)辦理,因此遲延利息應自106年3月7日開始計算。2.請求被告給付相當於授權金及於網站說明經原告授權使用部分:原告提起本件訴訟之目的,主要在於被告使用與系爭商標近似之據爭商標將阻礙原告在電腦周邊商品業務之發展,並稀釋系爭商標之獨特性。惟若有原告授權被告使用系爭商標授權、被告給付授權金之事實,且對外公開,即無此部分疑慮,亦可一定程度上彌補原告後續所受之損害。因此,原告乃提起備位聲明,不禁止被告繼續使用據爭商標,但在使用期間,應給付據爭商品之銷售額10%作為賠償(權利金),並於網站公開說明授權使用之事實,至被告不再使用據爭商標為止。3.請求被告附加適當區別標示部分:①關於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但書規定之適當區別標示,查過去法院案例多係要求使用人直接在原商品及服務上以同比例文字加註區別之文字,但原告考量到被告既有商品更換標示不便,且被告以販售高檔包包自居,應不願意直接在商品上加上區別標示,破壞美觀,是原告僅請求被告在門市的據爭商品展示處旁,以Word56級大小文字之告示呈現,而內容則記載「本商品依商標法第36條善意使用派翠客股份有限公司之『tPass』商標」;另若被告係透過電子商店或網站等網路交易平台販售,亦應在網頁上商品旁加註相同文字,以符合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之文義。②被告雖主張其使用據爭商標係將「T-Pass」與「TUMI」字樣併同使用,已足資區別,原告上開請求之記載方式反易致一般消費者產生誤會云云。惟按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但書之適當區別標示,必須達到使消費者瞭解到使用人所銷售之商品與商標權人有別之效果,因此,在該區別標示中必顯明商標權人之名,此有本院過去判決可佐(原證16、17)。本件被告使用「TUMIT-PASS」之文字,無法與原告之系爭商標作有效區別,反而會強化「TUMI有Tpass商標」的印象,帶來完全相反之效果,更加導致消費者混淆;且善意使用本為商標註冊主義之例外,而第36條第1項第3款但書則為該例外中,為了一定程度平衡商標權人權益所設,而原告主張的記載方式乃直接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但書文字載明,自符合立法意旨;再者,被告始終主張據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自無須擔心消費者會僅因上開記載即有所誤認。③被告雖又主張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但書之「原使用之商品或服務」過去判決並未限制在特定的品項云云。惟依本院見解(原證16、17),均將原使用之商品品項、型號具體指明,原證16之判決中甚至諭知被告善意使用之範圍,僅限於「尚未販售完畢之舊有SY-555商品及GE-399商品」、「不得再予擴張其他新製銷之商品」;且因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乃商標註冊主義之例外,一定程度上限縮了商標權人之權利,因此司法實務過去皆認為認定上不容過於寬泛。若本案真如被告所述「原使用之商品」僅涉及商品或服務類型、產品項目,不涉及特定品項樣貌(即無須確認被告於系爭商標註冊申請日前所銷售據爭商品之特定款式),則將來被告可以將該標示延伸使用到其他銷售之各款包包商品,不僅架空原告商標權益,造成原告商標淡化之影響,更與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但書將該例外限制於商標申請註冊前的「原商品或服務」的本旨不合,自難認被告所述可採。4.被告不得逸脫原使用之商品範圍部分:按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善意使用既為註冊主義之例外,且條文明定限於商標權人商標申請註冊前之「原使用之商品」,則超過該「原使用之商品」範圍外之商品(即商標註冊申請日後之商品),自應回歸商標法第69條第1項之規定,或直接援引第36條第1項第3款但書,禁止其再販售、輸入。是以,被告使用據爭商標,不應逸脫原商品或服務之範圍,若有超過,則應予禁止。(七)並聲明:1.先位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原告3,157,500元,及自106年3月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②被告自106年3月8日起,應按月給付使用相同或近似於系爭商標之商品所獲銷售額10%之金額予原告,並於網站公開說明系爭商標係原告授權使用,至不再使用為止。③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④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2.備位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原告3,157,500元,及自106年3月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②被告使用相同或近似於「tpass」字樣於如附表(按:未檢附,待被告提供原使用商品之特定品項後再行製作)所示商品時,應在商品展示處旁,張貼以Word56級大小之文字記載「本商品依商標法第36條善意使用派翠客股份有限公司之『tPass』商標」之告示。若係以電子商店或網站販售,應在網頁上之商品旁以與「tpass」標示相同大小字級記載上述文字。③除前項可歸類為得善意使用者外,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系爭商標之圖樣及文字作為商品一部分、商品包裝、看板、網頁、廣告或其他表徵,並移除既存於網頁上之圖樣及文字。④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⑤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廖朝堃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商標權期間自107年7月1日至111年6月30日止,被告全球公司未取得原告廖朝堃之授權或同意而使用英文「PAY-PAT」字樣於同一商品或服務,原告自得請求被告全球公司不得使用系爭商標。(二)原告廖朝堃與被告朱陽昇於97年1月3號簽定合夥經營契約書,於97年4月間成立原告派恩特公司,嗣原告廖朝堃提議拆夥,要求被告朱陽昇退出原告派恩特公司之經營、讓與股權後,被告朱陽昇以LINE傳送其所擬之股東協議書(下稱:系爭股東協議書)給原告廖朝堃,由協議書第2條及第5條內容,可知系爭網域名稱所有權及系爭免付費電話之租用權,原均屬原告派恩特公司所有,被告朱陽昇假意要將股份讓與原告廖朝堃,騙取原告派恩特公司的網站光碟資料及系爭免付費電話過戶予被告尚達公司後,卻拒絕簽署上開股東協議書,則被告尚達公司無法律上原因而取得系爭網域名稱所有權及系爭免付費電話之租用權,即屬不當得利。(三)原告派恩特公司所用之廣告文宣(下稱:系爭廣告文宣),係由原告廖朝堃所創作,其內容一開頭係於一反白之方框內,左側標示類似禁止之圖樣加上「拒絕繳納」等鮮明紅字,右側則置入簡單而聳動的幾個大紅字(即「高額專利維持費」),下方再標示免付費電話,點出重點,再於其下方以數行句子進一步說明以表達出原告派恩特公司之特色,自屬著作權法保護之標的,被告全球公司未經原告廖朝堃授權或同意,原告廖朝堃自得請求被告全球公司不得使用原告廖朝堃之著作於其廣告文宣資料上。(四)被告朱陽昇於106年12月28日向原告廖朝堃表示要將系爭股東協議書第1條修改為150件客戶年費資料後才肯簽約,原告廖朝堃乃於107年1月2日以LINE傳送原證16之客戶資料給被告朱陽昇,惟被告朱陽昇取得客戶資料後拒絕簽約,被告尚達公司、全球公司取得上開客戶資料,係屬不當得利。(五)被告朱陽昇於107年2月間濫發聲明啟事予原告派恩特公司之客戶,汙衊原告廖朝堃「涉違反公司法第23條及刑法第342條及第336條業務侵占罪…、擅自把公司重要的文件拿走…本公司已將『PAY-PAT』網站與網址全部收回」云云,足以貶損原告廖朝堃之名譽,原告廖朝堃自得請求被告朱陽昇負擔費用刊登道歉啟事。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民法第179條、第195條第1項後段,著作權法第84條等規定。求為判決:如壹、二所示之更正聲明。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36",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342",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0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註冊第157389號「金礦」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之商標使用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冷熱飲料店、飲食店、小吃店、冰果店、餐廳、咖啡廳及啤酒屋,專用期間自民國(下同)91年1月16日起至101年1月15日止,有服務標章註冊證暨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函文影本附呈可證,原告並於台北及高雄等地區開設「CROWN&FANCY金鑛咖啡」店,販售咖啡、茶飲及精緻糕點。(二)被告陳俊宏明知系爭商標業已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獲准,取得商標專用權,竟基於侵害系爭商標權之犯意,於94年間在屏東縣屏東市○○路99號開設近似系爭商標名稱之「金礦咖啡」店,懸掛「金礦咖啡」之招牌,並經營販賣咖啡、茶飲等與原告同類型之飲料店,案經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以其違反商標法為由提起公訴,並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7年度上易字第488號刑事判決判刑確定在案。詎被告陳俊宏竟不知悔悟,在未經原告同意之情形下,復再於95年2月14日設立被告第一金礦企業有限公司(下稱第一金礦公司),擅自使用系爭商標之文字即「金礦」,作為該公司之名稱,並經營販售咖啡、茶飲等與原告經營業務相同之「CROWN&PT」咖啡店,甚至於被告第一金礦公司之公司網頁上標示「台灣金礦連鎖企業」等文字,造成消費者之混淆誤認。(三)被告陳俊宏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所註冊,竟在未經原告同意之情形下,擅自使用系爭商標之文字即「金礦」,作為其設立之被告第一金礦公司之名稱,並於被告第一金礦公司之公司網頁上標示「台灣金礦連鎖企業」等文字,明顯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及姓名權,造成消費者之混淆誤認。(四)為此,依據商標法第61條第1項、第62條第2款、第63條第1項第2款、第64條、民法第19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請求:(1)被告第一金礦企業有限公司不得使用「金礦」為其公司名稱,亦不得於其公司網頁上標示「台灣金礦連鎖企業」等文字。(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15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及主文全文以5號黑體字刊登於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之全國版乙日。(4)前三項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5)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註冊第157389號「金礦」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之商標使用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冷熱飲料店、飲食店、小吃店、冰果店、餐廳、咖啡廳及啤酒屋,專用期間自民國(下同)91年1月16日起至101年1月15日止,有服務標章註冊證暨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函文影本附呈可證,原告並於台北及高雄等地區開設「CROWN&FANCY金鑛咖啡」店,販售咖啡、茶飲及精緻糕點。(二)被告陳俊宏明知系爭商標業已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獲准,取得商標專用權,竟基於侵害系爭商標權之犯意,於94年間在屏東縣屏東市○○路99號開設近似系爭商標名稱之「金礦咖啡」店,懸掛「金礦咖啡」之招牌,並經營販賣咖啡、茶飲等與原告同類型之飲料店,案經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以其違反商標法為由提起公訴,並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7年度上易字第488號刑事判決判刑確定在案。詎被告陳俊宏竟不知悔悟,在未經原告同意之情形下,復再於95年2月14日設立被告第一金礦企業有限公司(下稱第一金礦公司),擅自使用系爭商標之文字即「金礦」,作為該公司之名稱,並經營販售咖啡、茶飲等與原告經營業務相同之「CROWN&PT」咖啡店,甚至於被告第一金礦公司之公司網頁上標示「台灣金礦連鎖企業」等文字,造成消費者之混淆誤認。(三)被告陳俊宏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所註冊,竟在未經原告同意之情形下,擅自使用系爭商標之文字即「金礦」,作為其設立之被告第一金礦公司之名稱,並於被告第一金礦公司之公司網頁上標示「台灣金礦連鎖企業」等文字,明顯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及姓名權,造成消費者之混淆誤認。(四)為此,依據商標法第61條第1項、第62條第2款、第63條第1項第2款、第64條、民法第19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請求:(1)被告第一金礦企業有限公司不得使用「金礦」為其公司名稱,亦不得於其公司網頁上標示「台灣金礦連鎖企業」等文字。(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15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及主文全文以5號黑體字刊登於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之全國版乙日。(4)前三項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5)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49 1 1 1 41",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0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臺北市短期補習班管理規則" }, { "issueRef": "37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王修明與賴家宏為「具折疊功能之操作架」之創作人,渠等將該創作之專利申請權讓予原告,原告嗣於民國98年2月13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智慧財產局於98年6月1日公告核准第M358004號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利期間自98年6月1日起至108年2月12日止。原告復於99年12月29日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係有效專利。而原告於98年12月間在雅虎奇摩拍賣與露天拍賣等網站,發現被告賴沈碧鳳獨資經營之毫位企業社,其由被告賴江亮擔任聯絡人,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在上開拍賣網站,販售技術特徵與原告系爭專利相同之RS1賽車架(下稱系爭產品)。原告於100年1月18日自上開拍賣網站向被告購買取得系爭產品,經拆封後將之與原告系爭專利之AP2賽車架產品相互比較,依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元件及組合步驟等,均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且系爭產品之必要結構、技術及操作方式,均與系爭專利具有實質上相同之方法、功能,並產生相同之結果,兩者實質相同,為均等範圍,系爭產品已侵害系爭專利。被告雖抗辯系爭產品無系爭專利之抵制桿,且與系爭專利之連接片形狀不同。惟實際操作系爭專利實物可知,無論有無系爭專利之抵制桿,支撐桿於折疊收納後,均無法與地面接觸,抵制桿實並無任何功用。而系爭專利之連接片與侵權產品之連接片用途,均使兩者之平臺得為傾斜度之調整,並未因形狀上略有差異而造成不同功能,或產生不同之功效,不具有技術特徵。故系爭專利之抵制桿與連接片呈現L狀部份,應不得納入本件侵害專利權比對分析之範圍。是系爭產品仍落入系爭專利之文義範圍,且系爭產品之支撐桿於折疊收納時與系爭專利相同,會直接與平臺接觸,而不接觸地面,兩者實質功能相同,落入均等範圍。(二)原告於98年12月4日及10日,以網路通知函告知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已侵犯原告系爭專利,被告竟繼續在上開拍賣網站刊登廣告販賣系爭產品,原告遂於100年1月7日委託律師發函警告,要求被告不得再於網站上刊登販售系爭產品之訊息,並應停止販售系爭產品之行為。詎被告於同年月10日接獲律師函後,均置之不理。進而在網站上表示系爭產品已通過智慧財產局專利認證之第M381438號「遊戲輔助架」新型專利,被告賴江亮為專利權人之一。因被告賴江亮之上開專利申請時為98年12月31日,公告日期為99年6月1日,申請日與公告日均晚於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而系爭產品之各元件結構與系爭專利相應對,顯具有相同之技術特徵,在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上均屬實質相同,不具進步性。準此,被告賴江亮所有新型第M381438號專利,核與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有違,有專利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之撤銷事由,原告將依法舉發。嗣被告雖辯稱系爭專利於申請前已有公開之相同創作云云。惟被證1、2之網路部落格資料中之帳號「rt2770」,為系爭專利創作人賴家宏之部落格帳號,被證1、2中部落格所張貼之賽車架照片,為依據系爭專利所製造出之實物。況被證1、2之照片,僅有圖片外觀,未能顯現出系爭專利之元件關係與揭露其結構特徵,自無從僅憑上開照片,遽論已有先前技術阻卻。至於賴家宏於申請系爭專利前之98年1月22日先行張貼系爭專利之實物在其部落格,僅係與分享網友此創作,且非出於原告本意所洩漏,依專利法第5條及第94條第2項第3款規定,原告已於98年2月13日申請系爭專利,顯未逾賴家宏公布日起6個月內,是系爭專利未喪失新穎性。(三)被告販賣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108條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因原告無法確切知悉被告銷售系爭產品之實際數量,據以計算渠等因本件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金額,故暫先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第108條規定,參酌原告於98年12月間在拍賣網站上,發現被告販售系爭產品,並於同年月4日即告知被告,迄100年1月中旬止,原告銷售系爭專利之AP2賽車架共478組,每組賣價新臺幣(下同)4,200元計算,共計所得利益2,007,600元(計算式:478組×4,200元),原告僅請求1百萬元損害賠償,並保留日後經訴訟程序查明被告實際銷售所得之金額後,擴張請求金額之權利。復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被告經原告通知與警告後,繼續刊登販賣系爭產品之訊息,足認被告確有故意之主觀要件。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第108條規定,酌定原告前揭主張1百萬元損害額1倍之賠償。而依專利法第106條規定,被告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之物品。準此,原告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賠償原告2百萬元,並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2.被告不得製造、販賣,或在網路、網站上刊登販賣之訊息、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確認請求權不存在等
(一)訴外人王修明與賴家宏為「具折疊功能之操作架」之創作人,渠等將該創作之專利申請權讓予原告,原告嗣於民國98年2月13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智慧財產局於98年6月1日公告核准第M358004號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利期間自98年6月1日起至108年2月12日止。原告復於99年12月29日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係有效專利。而原告於98年12月間在雅虎奇摩拍賣與露天拍賣等網站,發現被告賴沈碧鳳獨資經營之毫位企業社,其由被告賴江亮擔任聯絡人,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在上開拍賣網站,販售技術特徵與原告系爭專利相同之RS1賽車架(下稱系爭產品)。原告於100年1月18日自上開拍賣網站向被告購買取得系爭產品,經拆封後將之與原告系爭專利之AP2賽車架產品相互比較,依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元件及組合步驟等,均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且系爭產品之必要結構、技術及操作方式,均與系爭專利具有實質上相同之方法、功能,並產生相同之結果,兩者實質相同,為均等範圍,系爭產品已侵害系爭專利。被告雖抗辯系爭產品無系爭專利之抵制桿,且與系爭專利之連接片形狀不同。惟實際操作系爭專利實物可知,無論有無系爭專利之抵制桿,支撐桿於折疊收納後,均無法與地面接觸,抵制桿實並無任何功用。而系爭專利之連接片與侵權產品之連接片用途,均使兩者之平臺得為傾斜度之調整,並未因形狀上略有差異而造成不同功能,或產生不同之功效,不具有技術特徵。故系爭專利之抵制桿與連接片呈現L狀部份,應不得納入本件侵害專利權比對分析之範圍。是系爭產品仍落入系爭專利之文義範圍,且系爭產品之支撐桿於折疊收納時與系爭專利相同,會直接與平臺接觸,而不接觸地面,兩者實質功能相同,落入均等範圍。(二)原告於98年12月4日及10日,以網路通知函告知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已侵犯原告系爭專利,被告竟繼續在上開拍賣網站刊登廣告販賣系爭產品,原告遂於100年1月7日委託律師發函警告,要求被告不得再於網站上刊登販售系爭產品之訊息,並應停止販售系爭產品之行為。詎被告於同年月10日接獲律師函後,均置之不理。進而在網站上表示系爭產品已通過智慧財產局專利認證之第M381438號「遊戲輔助架」新型專利,被告賴江亮為專利權人之一。因被告賴江亮之上開專利申請時為98年12月31日,公告日期為99年6月1日,申請日與公告日均晚於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而系爭產品之各元件結構與系爭專利相應對,顯具有相同之技術特徵,在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上均屬實質相同,不具進步性。準此,被告賴江亮所有新型第M381438號專利,核與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有違,有專利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之撤銷事由,原告將依法舉發。嗣被告雖辯稱系爭專利於申請前已有公開之相同創作云云。惟被證1、2之網路部落格資料中之帳號「rt2770」,為系爭專利創作人賴家宏之部落格帳號,被證1、2中部落格所張貼之賽車架照片,為依據系爭專利所製造出之實物。況被證1、2之照片,僅有圖片外觀,未能顯現出系爭專利之元件關係與揭露其結構特徵,自無從僅憑上開照片,遽論已有先前技術阻卻。至於賴家宏於申請系爭專利前之98年1月22日先行張貼系爭專利之實物在其部落格,僅係與分享網友此創作,且非出於原告本意所洩漏,依專利法第5條及第94條第2項第3款規定,原告已於98年2月13日申請系爭專利,顯未逾賴家宏公布日起6個月內,是系爭專利未喪失新穎性。(三)被告販賣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108條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因原告無法確切知悉被告銷售系爭產品之實際數量,據以計算渠等因本件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金額,故暫先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第108條規定,參酌原告於98年12月間在拍賣網站上,發現被告販售系爭產品,並於同年月4日即告知被告,迄100年1月中旬止,原告銷售系爭專利之AP2賽車架共478組,每組賣價新臺幣(下同)4,200元計算,共計所得利益2,007,600元(計算式:478組×4,200元),原告僅請求1百萬元損害賠償,並保留日後經訴訟程序查明被告實際銷售所得之金額後,擴張請求金額之權利。復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被告經原告通知與警告後,繼續刊登販賣系爭產品之訊息,足認被告確有故意之主觀要件。原告爰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第108條規定,酌定原告前揭主張1百萬元損害額1倍之賠償。而依專利法第106條規定,被告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之物品。準此,原告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賠償原告2百萬元,並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2.被告不得製造、販賣,或在網路、網站上刊登販賣之訊息、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於109年4月23日開始大量使用原告照片招攬學生,進而於109年6月底招收上百名學生,顯然這些學生也都認同被告擅自使用之照片之創作美感,則被告使用照片之侵權行為,造成原告經營之花藝教室市場受到侵蝕,潛在消費者因此流失,因此被告之招生收入顯然就是原告之損害,並且具有因果關係,且若非被告擅自使用原告之照片,使消費者誤以為被告擁有原告之創作能力及教學功力,實難以想像被告得以於109年6月底有招生上百名學生之結果,因此,以被告109年5月貼文顯示之課程學費6萬6,000元計算,被告收生上百名,顯然獲利已逾600萬元,原告以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第2款規定請求賠償216萬元,顯然有據(本院卷二第8至10頁);而原告因被告擅自使用照片之舉,額外付出心力與被告溝通及一一回應提出遭盜圖反應之學生,導致原告工作時間受到壓縮,因此於109年6月以後完全沒有招生到新的證照班學生,販售花材之蝦皮賣場業績亦受到影響,故原告確實因被告擅自使用照片行為而受有損害,若鈞院認為損害額不易證明,則請求依據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賠償數額(本院卷二第13至14頁)。⑶首先,各別花藝教室之區隔主要透過老師綁製花束(花藝作品)之搭配、技法、美感,主要為創作之花藝作品本身,而非就該花藝作品所拍攝之照片,當然對於未親見花藝作品之人,多會藉由拍攝花藝作品之照片去認識瞭解花藝教室之風格,但觀看照片者所注重者仍是照片中之花藝作品,而非著重於構圖、景深、光線、明暗等有關成就攝影著作之構件,亦即其著重者仍會是「花藝作品」,而非該攝影著作(即照片),而學生選擇花藝教室之因素眾多,作品風格、教學表達、老師名氣及人脈等,不一而足,縱然被告確實有前開所載之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之行為,然原告主張被告招收學生之學費收益,全為侵害攝影著作重製權、公開傳輸權所獲利益云云,實難認有據。而被告確實因此節省獲取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之拍攝製作或授權費用,抑或有部分學生係因觀覽上開照片,嚮往花藝作品呈現之風格而報名學習,故部分花藝課程費用亦屬於被告侵害原告各該照片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之所得利益,該等數額實為原告不易證明,因此原告請求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予以酌定,自有所據。而經審酌各該攝影著作之拍攝標的為靜態花藝作品、日常拍攝每一商業作品之費用約略數千元至萬元,花藝作品課程約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本院認各以2萬元計算損害賠償數額,尚屬合理。故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應賠償52萬元(計算式:26×2萬元=52萬元)。⑷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或除去原本標註並附加新標註,或併同原本標註而附加標註,致他人因不知著作為何人所有,而可能產生照片係由被告創作之誤認,侵害原告之姓名表示權。經審酌被告為公眾人物,學經歷豐富,背景出身不凡,原告為花藝教室經營者,所教授之學生再開設教室教學,因此綿延擴展之學生非寡,被告逾越原告授權同意範圍使用原告之攝影著作,更未明確表示係由原告創作,對於原告造成精神上痛苦等一切情狀,認就每一侵害著作人格權部分,應賠償1萬元為適當,因此,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姓名表示權,應賠償26萬元(計算式:26×1萬元=26萬元)。⑸綜上,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及姓名表示權,應賠償78萬元(計算式:52萬元+26萬元=78萬元)。㈡原告請求被告不得重製、公開傳輸如附件3所示之原告著作,被告於臉書粉絲專頁「李宓Mina」登載如附件4所示編號31、32、34、35、36「被告侵權使用欄」之著作應予刪除,是否有理由?⑴按著作權人或製版權人對於侵害其權利者,得請求除去之,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著作權法第84條定有明文。次按依第84條或前條第1項請求時,對於侵害行為作成之物或主要供侵害所用之物,得請求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亦為同法第88條之1所明定。查被告就附件4編號31-1、31-2、32-2及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及姓名表示權,業如前述。而其中僅附件4編號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係刊登於臉書粉絲專頁「李宓Mina」,此觀附件4自明,原告更主張附件4編號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迄今猶未刪除(本院卷一第453至455頁),被告至本件言詞辯論終結時,並無否認此情,因此,原告請求被告於臉書粉絲專頁「李宓Mina」(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IALeeMi)登載如附件4編號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予以刪除,自屬有據。至於附件4編號31-1「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並非刊登於臉書粉絲專頁;附件4編號32-1、34、35-1、36-1、36-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並未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姓名表示權。故原告請求被告就臉書粉絲專頁「李宓Mina」登載如附件4編號31-1、32-1、34、35-1、36-1、36-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應予刪除云云,自難認有理由。⑵又附件3所示攝影著作係由原告創作,被告於客觀上確實均有將附件3所示攝影著作重製上傳至其管控之臉書社群帳號或IG平臺帳號,且被告至本件言詞辯論終結,均堅稱其有權為附件3所示攝影著作之重製及上傳作為,迄至言詞辯論終結,更有部分上傳之照片未經撤除,故以被告過往作為及本件審理過程所為抗辯內容等觀之,原告主張為防止侵害,而有限制被告不得重製、公開傳輸如附件3所示攝影著作之必要,為有理由。㈢原告請求被告將附件5所示之道歉啟事公開刊登於附件6所示之網路平台,是否有理由?⑴按著作人於著作之原件或其重製物上或於著作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其本名、別名或不具名之權利。又按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被害人得請求表示著作人之姓名或名稱、更正內容或為其他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著作權法第16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2項定有明文。著作權法第85條第2項規定乃屬權利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處分,其方法及範圍如何方為適當,法院仍應參酌被害人之請求及其身分、地位、被害程度等各種情事而為裁量。⑵本件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確實侵害原告就各該著作之姓名表示權。然除了上開照片之外,被告就附件4其餘編號「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之重製、上傳及附加標註等作為,多係出於原告授權,亦如前述,顯見兩造確實曾存有部分照片授權使用之關係。且依本件相關證據所示,兩造之間就照片使用之授權內容於短期內即有調整,此經本院認定於前,可見實難以片面簡短之聲明而澄清兩造授權往來,雖兩造均有一定公眾地位,然因其等間就照片使用授權雖不複雜,卻非幾句聲明得以澄清,若以公開網路平臺刊登聲明,以現今媒體使用者之觀覽習性,恐致兩造爭議更加不明,而本件既已經過審理而為判決,自得藉由公開判決之檢閱而釐清兩造爭議,故認並無由被告將附件5所示之道歉啟事公開刊登於附件6所示之網路平台之必要,原告就此部分之請求,並無理由。五、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債務人遲延者,債權人得請求其賠償因遲延而生之損害,民法第229條第2項、第23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原告請求被告給付損害賠償,並無確定期限,起訴狀繕本已於109年9月14日送達被告,有本院送達證書在卷可考(本院卷一第29頁),已生催告給付之效力,依前開法律規定,被告應負遲延責任,原告得請求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9年9月1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六、綜上所述,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及姓名表示權,應賠償原告78萬元及自109年9月1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原告請求被告應將其於臉書粉絲專頁「李宓Mina」(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IALeeMi)登載如附件4編號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予以刪除;被告不得重製、公開傳輸如附件3所示攝影著作,均有理由,應予准許。逾前開範圍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及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均於法有據,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至原告敗訴部分,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併此敘明。九、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中  華  民  國  110 年 5 月  11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                法 官 何若薇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10 年 5 月  11  日書記官張君豪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1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於109年4月23日開始大量使用原告照片招攬學生,進而於109年6月底招收上百名學生,顯然這些學生也都認同被告擅自使用之照片之創作美感,則被告使用照片之侵權行為,造成原告經營之花藝教室市場受到侵蝕,潛在消費者因此流失,因此被告之招生收入顯然就是原告之損害,並且具有因果關係,且若非被告擅自使用原告之照片,使消費者誤以為被告擁有原告之創作能力及教學功力,實難以想像被告得以於109年6月底有招生上百名學生之結果,因此,以被告109年5月貼文顯示之課程學費6萬6,000元計算,被告收生上百名,顯然獲利已逾600萬元,原告以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第2款規定請求賠償216萬元,顯然有據(本院卷二第8至10頁);而原告因被告擅自使用照片之舉,額外付出心力與被告溝通及一一回應提出遭盜圖反應之學生,導致原告工作時間受到壓縮,因此於109年6月以後完全沒有招生到新的證照班學生,販售花材之蝦皮賣場業績亦受到影響,故原告確實因被告擅自使用照片行為而受有損害,若鈞院認為損害額不易證明,則請求依據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賠償數額(本院卷二第13至14頁)。⑶首先,各別花藝教室之區隔主要透過老師綁製花束(花藝作品)之搭配、技法、美感,主要為創作之花藝作品本身,而非就該花藝作品所拍攝之照片,當然對於未親見花藝作品之人,多會藉由拍攝花藝作品之照片去認識瞭解花藝教室之風格,但觀看照片者所注重者仍是照片中之花藝作品,而非著重於構圖、景深、光線、明暗等有關成就攝影著作之構件,亦即其著重者仍會是「花藝作品」,而非該攝影著作(即照片),而學生選擇花藝教室之因素眾多,作品風格、教學表達、老師名氣及人脈等,不一而足,縱然被告確實有前開所載之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之行為,然原告主張被告招收學生之學費收益,全為侵害攝影著作重製權、公開傳輸權所獲利益云云,實難認有據。而被告確實因此節省獲取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之拍攝製作或授權費用,抑或有部分學生係因觀覽上開照片,嚮往花藝作品呈現之風格而報名學習,故部分花藝課程費用亦屬於被告侵害原告各該照片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之所得利益,該等數額實為原告不易證明,因此原告請求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予以酌定,自有所據。而經審酌各該攝影著作之拍攝標的為靜態花藝作品、日常拍攝每一商業作品之費用約略數千元至萬元,花藝作品課程約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本院認各以2萬元計算損害賠償數額,尚屬合理。故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應賠償52萬元(計算式:26×2萬元=52萬元)。⑷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或除去原本標註並附加新標註,或併同原本標註而附加標註,致他人因不知著作為何人所有,而可能產生照片係由被告創作之誤認,侵害原告之姓名表示權。經審酌被告為公眾人物,學經歷豐富,背景出身不凡,原告為花藝教室經營者,所教授之學生再開設教室教學,因此綿延擴展之學生非寡,被告逾越原告授權同意範圍使用原告之攝影著作,更未明確表示係由原告創作,對於原告造成精神上痛苦等一切情狀,認就每一侵害著作人格權部分,應賠償1萬元為適當,因此,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姓名表示權,應賠償26萬元(計算式:26×1萬元=26萬元)。⑸綜上,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及姓名表示權,應賠償78萬元(計算式:52萬元+26萬元=78萬元)。㈡原告請求被告不得重製、公開傳輸如附件3所示之原告著作,被告於臉書粉絲專頁「李宓Mina」登載如附件4所示編號31、32、34、35、36「被告侵權使用欄」之著作應予刪除,是否有理由?⑴按著作權人或製版權人對於侵害其權利者,得請求除去之,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著作權法第84條定有明文。次按依第84條或前條第1項請求時,對於侵害行為作成之物或主要供侵害所用之物,得請求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亦為同法第88條之1所明定。查被告就附件4編號31-1、31-2、32-2及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及姓名表示權,業如前述。而其中僅附件4編號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係刊登於臉書粉絲專頁「李宓Mina」,此觀附件4自明,原告更主張附件4編號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迄今猶未刪除(本院卷一第453至455頁),被告至本件言詞辯論終結時,並無否認此情,因此,原告請求被告於臉書粉絲專頁「李宓Mina」(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IALeeMi)登載如附件4編號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予以刪除,自屬有據。至於附件4編號31-1「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並非刊登於臉書粉絲專頁;附件4編號32-1、34、35-1、36-1、36-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並未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姓名表示權。故原告請求被告就臉書粉絲專頁「李宓Mina」登載如附件4編號31-1、32-1、34、35-1、36-1、36-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應予刪除云云,自難認有理由。⑵又附件3所示攝影著作係由原告創作,被告於客觀上確實均有將附件3所示攝影著作重製上傳至其管控之臉書社群帳號或IG平臺帳號,且被告至本件言詞辯論終結,均堅稱其有權為附件3所示攝影著作之重製及上傳作為,迄至言詞辯論終結,更有部分上傳之照片未經撤除,故以被告過往作為及本件審理過程所為抗辯內容等觀之,原告主張為防止侵害,而有限制被告不得重製、公開傳輸如附件3所示攝影著作之必要,為有理由。㈢原告請求被告將附件5所示之道歉啟事公開刊登於附件6所示之網路平台,是否有理由?⑴按著作人於著作之原件或其重製物上或於著作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其本名、別名或不具名之權利。又按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被害人得請求表示著作人之姓名或名稱、更正內容或為其他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著作權法第16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2項定有明文。著作權法第85條第2項規定乃屬權利人請求為回復信譽之處分,其方法及範圍如何方為適當,法院仍應參酌被害人之請求及其身分、地位、被害程度等各種情事而為裁量。⑵本件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確實侵害原告就各該著作之姓名表示權。然除了上開照片之外,被告就附件4其餘編號「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之重製、上傳及附加標註等作為,多係出於原告授權,亦如前述,顯見兩造確實曾存有部分照片授權使用之關係。且依本件相關證據所示,兩造之間就照片使用之授權內容於短期內即有調整,此經本院認定於前,可見實難以片面簡短之聲明而澄清兩造授權往來,雖兩造均有一定公眾地位,然因其等間就照片使用授權雖不複雜,卻非幾句聲明得以澄清,若以公開網路平臺刊登聲明,以現今媒體使用者之觀覽習性,恐致兩造爭議更加不明,而本件既已經過審理而為判決,自得藉由公開判決之檢閱而釐清兩造爭議,故認並無由被告將附件5所示之道歉啟事公開刊登於附件6所示之網路平台之必要,原告就此部分之請求,並無理由。五、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債務人遲延者,債權人得請求其賠償因遲延而生之損害,民法第229條第2項、第23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原告請求被告給付損害賠償,並無確定期限,起訴狀繕本已於109年9月14日送達被告,有本院送達證書在卷可考(本院卷一第29頁),已生催告給付之效力,依前開法律規定,被告應負遲延責任,原告得請求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9年9月1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六、綜上所述,被告就附件4編號1-1至9、11、12、18、21至27、29、31-1、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侵害原告就各該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及姓名表示權,應賠償原告78萬元及自109年9月15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原告請求被告應將其於臉書粉絲專頁「李宓Mina」(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IALeeMi)登載如附件4編號31-2、32-2、35-2「被告侵權使用」欄所示照片予以刪除;被告不得重製、公開傳輸如附件3所示攝影著作,均有理由,應予准許。逾前開範圍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七、本件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及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均於法有據,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至原告敗訴部分,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併此敘明。九、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中  華  民  國  110 年 5 月  11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                法 官 何若薇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10 年 5 月  11  日書記官張君豪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87 1", "lawName": "辦理民事訴訟事件應行注意事項"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其研發之「隔熱磨石磚」新型專利,業已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核准取得新型第181438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0年10月11日至102年2月6日止。詎料被告連星公司未經原告之授權同意,而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人造崗石隔熱磚」及「崗石造型隔熱磚」之隔熱磚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分析確認侵害系爭專利。原告已於98年12月2日以存證信函向被告連星公司告知侵權事宜,惟被告連星公司仍繼續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系爭產品至今,為此爰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及民法第197條第2項、第28條規定,請求被告連星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許尚緯負連帶賠償之責,並聲明:1.被告等就其「人造崗石隔熱磚」及「崗石造型隔熱磚」之隔熱磚產品,或其他一切侵害原告新型第181438號專利之產品,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直接或間接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或其他一切相關之侵權行為;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0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就上述第1項、第2項之聲明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對被告抗辯所為陳述:1.被證1至3完全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關於隔熱磨石磚底部隔熱層之以石膏、水泥混合構成之斷熱泥內部設有多數呈獨立設置之保麗龍等技術特徵,且無論如何組合被證1至3亦無法導出系爭專利之設計,是以被證1至3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 (1)被證2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隔熱層20是在具有 預定厚度且以石膏、水泥混合構成之斷熱泥21內部設有多數呈獨立設置之保麗龍22」兩者於隔熱層的結構、材料等技術手段,及所達成之功效,皆明顯不同。 (2)被證1之內層隔熱材20係由整片硬質PU發泡基材或保麗龍板所構成,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隔熱層20是在具有預定厚度且以石膏、水泥混合構成之斷熱泥21內部設有多數呈獨立設置之保麗龍22」兩者於隔熱層的結構、材料等技術手段,及所達成之功效,皆明顯不同。 (3)被證3主要係利用數個爪形固定件25分別崁入固定柱24中 ,而防止隔熱材脫落,並可同時使水泥漿包住爪形固定件,使其具有非常好之垂直抓牢力。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隔熱層20是在具有預定厚度且以石膏、水泥混合構成之斷熱泥21內部設有多數呈獨立設置之保麗龍22」無關。 (4)由上述比對可知,無論被證1、2組合或被證2、3組合,皆無法完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 (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磨石層底部設有一隔熱層   」之「設有」應解釋為開放式連結詞,自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觀之,磨石層底部所設有的隔熱層層數並非專利範圍之限制要件或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之隔熱層只要具備第1項之石膏、水泥及保麗龍等技術特徵即屬落入該項文義範圍,而不論於此之外是否有附加其他要素(例如所謂周邊剩餘骨材)、或附加不同材質之其他層,要無妨害已成立之文義侵害。(2)系爭專利係關於一種隔熱磨石磚之結構,解釋系爭專利自需由隔熱磚、磨石子或地磚等技術領域之技藝人士,以系爭專利申請時(即90年2月7日)之理解來解釋系爭專利。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石膏」應解釋為「石材加水研磨後所產生之膏狀物」,其成分包含「石粉」,而非指成分為硫酸鈣用於模型製作之「石膏」,蓋因後者之石膏並非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技藝人士於製作隔熱磚時通常會聯想到或使用到的材料。(3)系爭專利隔熱層底面平整之所謂「平整」,乃「平面、整齊」之意義(其相反意義為「鼓起、脫離」,可參照前述系爭專利說明書),而並非被告所欲指涉之「平面、光滑」意義(即「粗糙」之相反意義)。更何況,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以達到維持該隔熱層底面平整之目的」係屬第1項技術手段所能達成之功效所述,系爭產品既已符合該項全部構成要件、實施其技術手段,則自然亦會達成該項之功效。(4)退步言,即便認定因「水份」有無之差異而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讀取,惟此差異僅係為攪拌中之狀態或為乾燥成型後之狀態,此差異實為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易於思及之簡單替代,故系爭產品仍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中。(5)被告全未具體說明系爭產品究與何種先前技術相同而得以主張先前技術阻卻,似對於先前技術阻卻抗辯內涵有所誤解。次就「包覆式結構」隔熱磚問題,姑不論「包覆式結構」與否本非系爭專利範圍所欲界定或限制的對象,亦不論說明書舉習知「包覆式結構」為例並不即代表專利範圍必定排除所有「包覆式結構」之隔熱磚,就連被告自己亦未能仔細說明所謂「包覆式結構」其精確定義為何,被告亦未提出證據釋明系爭產品屬「包覆式結構」隔熱磚,其空言主張禁反言,自不可採。3.被告連星公司身為與原告同一業界之製造商,必定明知原告就該技術已獲有專利,而仍為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並獲承包諸多工程,且原告於獲悉被告侵權時,業已用存證信函告知被告公司侵權事宜,惟被告公司仍藉故推諉,並繼續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前揭侵權產品迄今,足見被告連星公司主觀上顯具侵害原告專利權之故意。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原告於89年5月10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並經該局於90年12月21日公告取得「光明燈」新式樣專利,新式樣專利證書第78298號(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有效期間至101年5月9日止。㈡被告劉漢鈞與陳鈺惠二人為夫妻關係,被告陳鈺惠擔任聖文實業社之負責人,被告劉漢鈞則實際負責聖文實業社之相關業務。被告劉漢鈞前因執行聖文實業社之職務,而侵害原告專利權,為此,原告與被告劉漢鈞於93年2月26日訂立和解書,由被告劉漢鈞賠償原告新臺幣(下同)50萬元,另為免被告劉漢鈞嗣後再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之行為,特別於該和解書第4條約定:「乙方(指被告劉漢鈞)如有惡意隱瞞,再仿冒、及侵害甲方(指原告)其他任何專利權,除了願負法律相關責任,並願加受懲罰性處罰金壹佰萬元之處罰。」而依該約定書之意旨,如被告劉漢鈞嗣後有侵害原告專利權之情事者,被告劉漢鈞應依該和解書第4條約定給付違約金。又依和解書第3行所載「新式樣第78298號『光明燈』專利權事件」,被告劉漢鈞於該和解書訂立時,已知悉系爭專利之存在。詎被告劉漢鈞未經原告同意而擅自製作並販賣與系爭專利專利權範圍相同之產品,並以每座光明燈25萬元出售與他人,原告尋訪廟宇中於桃園「五福宮」(設於桃園縣蘆竹鄉五福村二鄰60號)發現被告製造並出售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與原告所有之新式樣專利權一致。㈢被告既有前述侵害專利權及違反和解書約定之行為,爰依和解書第4條及專利法第129條第1項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民法第185條、第188條等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如聲明所示。㈣爰聲明:⒈被告劉漢鈞應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劉漢鈞、陳鈺惠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⒊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㈠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⒈元件一:六支圓柱狀燈柱二者比較其形成圓柱之光明燈之結構均非相同。原告之圓柱光明燈製作方法,為以一層層衝模鐵圈堆疊而成柱狀,而被告所製之光明燈係以直版衝模再圈成柱狀。⒉元件二:光明燈崁佛像光明燈,顧名思義,本均由一格格燈光所排列組合而成,而正統之佛像圖形本身非任何法律所規範使用之圖像,光明燈內崁入一佛像,非專利法第109條所規範。雖為相同,但屬同法第110條第2項所規定之申請前已為公眾所知悉者。⒊元件三:二層式塔狀物廟宇之六柱所構成之塔狀物不論幾層,業早於諸多廟宇實體造型中實現,將其縮小置於光明燈頂,非專利法第109條所規範。雖為相同,但屬同法第110條第2項所規定之申請前已為公眾所知悉者。⒋元件四:紅色桃型燈飾紅色桃型燈飾,於市場銷售甚早,常見於各廟宇內,甚者連民宅自設之神明廳二側亦均有設置,將其置於光明燈頂,自非專利法第109條所規範。雖為相同,但屬同法第110條第2項所規定之申請前已為公眾所知悉者。⒌元件五:金色蓮花瓣為顯神威廟宇內金色組合之物品甚多,而蓮花自宋朝觀音坐蓮圖,已存在數百年,自非專利法第109條所規範。雖為相同,但屬同法第110條第2項所規定之申請前已為公眾所知悉者。⒍元件六:古式圓形四腳鼎桌腳不論基座為方或圓,由四腳所支撐,為任何之桌所構成之元件,自非專利法第109條所規範。雖為相同,但屬同法第110條第2項所規定之申請前已為公眾所知悉者。㈡原告請求之違約金過高,爰依民法第252條請求酌減。㈢被告陳鈺惠僅為聖文實業社之掛名負責人,與被告劉漢鈞之間亦無僱傭關係,不應與被告劉漢鈞負連帶賠償責任。㈣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請准供擔保,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之事實(參本院卷第166至167頁之準備程序筆錄):㈠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0年12月21日至101年5月9日止。㈡被告劉漢鈞與陳鈺惠二人為夫妻關係,被告陳鈺惠為聖文實業社之登記負責人,被告劉漢鈞則實際負責聖文實業社之相關業務。被告劉漢鈞前因執行聖文實業社之職務而侵害原告專利權(含系爭專利),雙方於93年2月26日簽訂和解書,約定被告劉漢鈞賠償原告50萬元,且如再仿冒、侵害原告其它任何專利權,願加受懲罰性處罰金100萬元。㈢被告劉漢鈞製作並販賣如原證4(本院卷第27至28頁)系爭產品,出售予位於桃園縣蘆竹鄉五福村2鄰60號之「五福宮」。㈣被告不爭執系爭專利為有效(本院卷第195頁)。五、得心證之理由:㈠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⒈按新式樣侵害鑑定流程,分為「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以及「比對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與待鑑定物品」。比對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與待鑑定物品包括下列步驟:⑴解析待鑑定物品之技藝內容: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水準,先就待鑑定物品之技藝內容進行解析,並排除功能性設計。⑵判斷待鑑定物品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以普通消費者之水準,判斷解析後待鑑定物品與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如是,則進入⑶之判斷;如否,則未落入專利權範圍。⑶判斷待鑑定物品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以普通消費者之水準,判斷解析後待鑑定物品與解釋後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如是,則進入⑷之判斷;如否,則落入專利權範圍。⑷若待鑑定物品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相同或近似,判斷使其相同或近似之部位是否包含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新穎特徵:以該新式樣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水準,判斷待鑑定物品是否包含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的新穎特徵。如是,則進入⑸之判斷;如否,則未落入專利權範圍。⑸若待鑑定物品包含新穎特徵,且被告主張適用「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時,應再判斷待鑑定物品是否適用「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被告可擇一或一併主張適用禁反或先前技藝阻卻,判斷時,兩者無先後順序關係)。若待鑑定物品適用「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二者或其中之一,則應判斷待鑑定物品為落入專利權範圍。若待鑑定對象不適用「禁反言」,且不適用「先前技藝阻卻」,則判斷待鑑定物品落入專利權範圍。⒉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目的,在確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及其新穎特徵,以合理界定專利權範圍,得先以創作說明中所載之文字內容為基礎,經比對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後,始能客觀認定具有創新內容的新穎特徵。另「新穎特徵」係指申請專利之新式樣對照申請前之先前技藝,客觀上使其具有新穎性、創作性等專利要件之創新內容,其必須是透過視覺訴求之視覺性設計,不得為功能性設計。系爭專利之造形係由六支圓柱所排列而成,其圓柱頂端各設有一壽桃造型,整體柱體頂部中央設有一具層次之塔狀飾樣,各圓柱外圍則有如魚麟般之佛像,整體柱體底部設一燈座,燈座下方為一圓形鼎腳桌,燈座周圍環設有蓮花瓣型之造形;如是整體呈現圓座體上設有多支環狀排列圓柱,再於環列圓柱上具有塔狀屋頂之多層次視覺效果之設計。又原告指明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為:⑴燈體由六支燈柱排列。⑵燈柱外有如魚麟般之佛像環繞。⑶各燈柱頂端設有一壽桃燈。⑷整體柱體頂部中央設有一塔狀飾樣。⑸整體柱體底部設一燈座,燈座周圍環設有蓮花瓣型之造形。⑹燈座下方設一圓形四腳鼎腳桌,被告雖抗辯前述新穎特徵中之⑵至⑹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見於各廟宇內,惟未舉證以實其說,要難遽信。⒊解析系爭產品之技藝內容:系爭產品之光明燈係由六支圓柱所排列而成,其各圓柱頂端皆設有一壽桃燈,六支圓柱環列頂端之中央處設置有一塔層之設計,每支圓柱外圍則有如魚麟般之佛像,整體圓柱下端設置一圓形燈座,燈座下方具一圓形鼎腳桌,並於周圍環設有蓮花瓣修飾紋,如是形成一具有視覺效果之整體設計。⒋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系爭產品為一光明燈之物品,與系爭專利之「光明燈」屬同一物品別,應認定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為相同之物品。⒌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否相同或近似: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比對,兩者皆由六支圓柱所排列而成,其圓柱頂端各設有一壽桃造型,各圓柱外圍皆有如魚麟般之佛像;兩者整體柱體頂部中央皆設有一具層次之塔狀造形,兩塔形狀大致相同;兩者整體柱體底部都設一燈座,燈座底部皆為一圓形鼎腳桌,周圍環設有近似之蓮花瓣型修飾;如是整體觀之,兩者皆是呈現一圓座體上設置多支環狀排列圓柱、再於環列圓柱上設塔狀屋頂之視覺效果設計,故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幾乎相同;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所產生的視覺印象會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產品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系爭專利而產生混淆的視覺印象,應認定系爭產品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近似。被告雖謂:原告之圓柱光明燈製作方法,為以一層層衝模鐵圈堆疊而成柱狀,而被告所製之光明燈係以直版衝模再圈成柱狀,二者形成圓柱之光明燈結構均非相同云云,然新式樣專利乃就物品之形狀、花紋、色彩或其結合之視覺訴求創作予以保護,並非保護物品之結構,是只問其整體視覺性設計是否近似,至其結構甚至製作方法是否相同或近似,並非所問,是被告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圓柱光明燈之結構、製法不同為辯,尚非可採。⒍判斷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的視覺性設計整體相同或近似之部位是否包含系爭專利之新式樣新穎特徵:系爭專利之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產品近似程度幾近相同,依前述說明,已具備系爭專利如解釋申請專利之新式樣範圍所述之六個新穎特徵,故可認定系爭產品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⒎被告並未主張或舉證「禁反言」或「先前技藝阻卻」,從而,應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㈡原告依和解書第4條約定,請求被告劉漢鈞給付100萬元部分:⒈原告主張被告劉漢鈞前因執行聖文實業社之職務而侵害原告專利權(含系爭專利),雙方於93年2月26日簽訂和解書,約定被告劉漢鈞如再仿冒、侵害原告其它任何專利權,除願負法律相關責任,並願加受懲罰性處罰金100萬元乙節,業據提出和解書1紙為證(本院卷第25頁),且為被告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被告劉漢鈞製造、販賣予桃園「五福宮」之系爭產品既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已如前述,則被告劉漢鈞已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無訛,原告自得依上開和解書約定,請求被告劉漢鈞給付懲罰性違約金100萬元。⒉被告劉漢鈞雖抗辯其只賣1個光明燈給「五福宮」,違約金過高,請求酌減云云,惟按「約定之違約金額過高者,法院得減至相當之數額」,民法第252條固定有明文;但約定之違約金是否過高,應就債務人若能如期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可得享受之利益,包括一般客觀事實,社會經濟狀況及所損害情形,為衡量之標準(最高法院51年台上字第19號、40年台上字第807號判例參照)。況違約金之約定,為當事人契約自由、私法自治原則之體現,雙方於訂約時,既已盱衡自己履約之意願、經濟能力、對方違約時自己所受損害之程度等主、客觀因素,本諸自由意識及平等地位自主決定,除非債務人主張並舉證約定之違約金額過高而顯失公平,法院得基於法律之規定,審酌該約定金額是否確有過高情事及應予如何核減至相當數額,以實現社會正義外,當事人均應同受該違約金約定之拘束,法院亦應予以尊重,始符契約約定之本旨(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909號裁判意旨參照)。查被告劉漢鈞抗辯違約金過高,僅以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數量為據,未為其它舉證;而被告劉漢鈞販售系爭產品予「五福宮」之價格為529,920元,有「五福宮」以101年3月21日(101)五福宮賢字第004號函及其檢送之免用統一發票收據為憑(本院卷第83至84頁),被告雖稱上開回函看不出來指的是哪一盞光明燈云云,惟徵諸前揭免用統一發票收據係由「聖文實業社」出具,品名「多柱型光明燈一對」與系爭產品屬性相符,且本院去函「五福宮」詢問時已將原證4之系爭產品照片作為附件供「五福宮」辨識,足認「五福宮」前開回函所告知之價格確係被告劉漢鈞販賣系爭產品之價格無訛,被告上開辯詞,實無理由;再參諸專利權人之專利權被侵害時所受之損害,除市場被侵奪、智慧財產遭剽竊、信譽蒙塵等外,尚包括為發現、追訴侵權者所付出之勞力、時間、費用種種,不得僅因違約金高於系爭產品售價,即認為有過高之情事;以及被告劉漢鈞前即係因侵害原告專利權而與原告簽訂上開和解書並為懲罰性違約金之約定,和解書上並載明系爭專利,詎今又再度侵害原告專利權,顯為故意,如任意酌減違約金,不啻鼓勵違約及侵權等一切情狀,本院認違約金並無過高,被告劉漢鈞請求酌減,尚屬無由。㈢原告依專利法第129條第1項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民法第185條、第188條等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150萬元部分:⒈依專利法第129條第1項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規定,新式樣專利權受侵害時,專利權人得請求損害賠償。被告劉漢鈞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已如前述,原告自得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劉漢鈞賠償損害。又按上開專利權人得請求之損害賠償,可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計算。於侵害人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侵害行為如屬故意,法院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損害額之3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分別有明文規定。查被告劉漢鈞為故意侵害專利,其出售系爭產品予「五福宮」之價格為529,920元,均如前陳,衡諸侵權物品之種類、數量、價格、被告劉漢鈞之侵害情節及其未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而以銷售系爭產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等一切情狀,本院爰以系爭產品售價1.5倍酌定被告劉漢鈞應賠償之金額,為794,880元【計算式:529,920x1.5=794,880】。⒉至原告雖稱被告陳鈺惠為聖文實業社之登記負責人,爰依民法第185條、第188條請求被告陳鈺惠與被告劉漢鈞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云云,惟被告雖自認被告陳鈺惠為聖文實業社之登記負責人,但否認實際參與該社業務,徵諸原告自承聖文實業社之實際負責人為被告劉漢鈞,且自前述和解書乃記載「聖文實業社劉漢鈞」,及「五福宮」檢送之免用統一發票收據上亦記載聖文實業社之劃撥帳號戶名為「劉漢鈞」等情事,亦堪認被告劉漢鈞方為聖文實業社之實際負責人,原告復未能舉證證明被告陳鈺惠有參與或執行聖文實業社之業務,而與被告劉漢鈞共同侵害系爭專利權,或被告陳鈺惠有受雇於聖文實業社或被告劉漢鈞之情事,則原告依據民法第185條、第188條請求被告陳鈺惠負連帶賠償責任,於法無據,不應准許。⒊從而,原告得依專利法第129條第1項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請求被告劉漢鈞賠償794,880元。㈣綜上,被告劉漢鈞製造、販賣落入系爭專利專利權範圍之系爭產品,故意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且違反和解書第4條之約定,是原告依和解書第4條之約定及專利法第129條第1項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等規定,請求被告劉漢鈞給付1,794,880元【計算式:1,000,000+794,880=1,794,880】,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0年7月28日(本院卷第32頁送達證書參照)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假執行之宣告: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聲請宣告假執行或免為假執行,經核原告勝訴部分,均與法律規定相符,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予以准許;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附麗,不應准許。七、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27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27  日書記官 周其祥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日商山葉公司創立於44年7月1日,迄今已近60年,專門從事機車之研發、製造及銷售業務,為國內及國際間著名企業,並使用「山葉」、「YAMAHA」及「音叉圖」為其商標,分別取得中華民國註冊第00973929、00130252、00025197號等「山葉」商標(下稱系爭山葉商標)、註冊第00973928、00130279、00020538、00041725、00012212號等「YAMAHA」商標,以及註冊第01106362、00841834號等「音叉圖」商標(以下合稱系爭商標)之商標權,指定使用於汽機車及其零組件上。原告長久以來在臺灣投入鉅額資金及人力推廣系爭商標,在機車業界及一般消費者間無人不知而屬著名商標。原告台灣山葉機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灣山葉公司)為原告日商山葉公司在臺灣之關係企業,自75年成立以來,獲原告日商山葉公司之授權,使用系爭商標在臺灣市場從事機車及其零組件之製造、販售及維修等營業活動已有多年之時間,所製造之機車及其零組件產品及所提供之相關服務等,廣受業界及消費者好評,為臺灣市售機車前三大品牌,102年在臺灣市場市占率即已高達百分之28.61。是原告台灣山葉公司形象深入人心,在臺灣市場凡提及「山葉」、「YAMAHA」,消費者均會聯想到原告台灣山葉公司及其提供之優質產品與服務。(二)被告未經原告授權或同意,竟擅自將原告日商山葉公司所擁有之著名商標「山葉」文字以及原告台灣山葉公司為消費大眾所普遍認知之「山葉」公司名稱,註冊登記為其「山葉發動機企業社」商號名稱之一部分,並同樣從事機車販售、維修等營業活動,顯然企圖攀附原告所有著名商標、企業表徵及良好商譽,以達到推銷被告營業之不當目的,此已造成消費者誤認該商號為原告所屬之YAMAHA公司體系或與原告間有資本或技術合作等關係,而就與該商號間之消費糾紛逕向原告台灣山葉公司提出客訴要求解決,實際上已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原告委由律師事務所發函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及出面協商和解,並多次透過電話與被告溝通均遭其斷然拒絕,故被告上開行為已構成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情事,並已違反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施行前之公平法(下稱修正前公平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及現行公平法第22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原告得分別依現行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前段、現行公平法第29條規定請求排除侵害,而為訴之聲明第1項之請求。(三)被告於99年1月1日加入成為原告台灣山葉公司之通路商,嗣於101年6月1日解約退出山葉通路體系,自斯時起被告即無權再對外使用原告之系爭商標及企業標識從事機車及零組件販售、維修等營業活動。本件經原告起訴後,被告雖已於103年9月1日主動拆除原使用之「YAMAHA及音叉圖」招牌,然此係原告於起訴前多次以各種方式要求及起訴之結果,足認被告確實有隨時再使用於其營業上而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虞,故本件自仍有防止侵害之必要,爰依現行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後段規定,為訴之聲明第2項之請求。(四)原告曾數度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一切侵害原告商標權及公平法所保護之智慧財產權益之行為,並已委請律師發函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上開侵權行為,足證被告對於原告主張之侵權事實知之甚詳。惟被告在明知侵權事實之情形下,竟為獲取不法利益,悍然拒絕更換商號名稱且持續於營業處所懸掛「YAMAHA及音叉圖商標」招牌,造成消費者混淆之程度甚為嚴重,並已嚴重減損原告長久以來建立之優良商譽,原告爰依現行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現行公平法第31條之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五)損害賠償額:被告雖於101年6月1日解約退出山葉公司通路系統,惟直至103年9月1日始停止營業行為,依被告自101年6月起至103年10月止各期營業稅申報資料,可知被告所賺取之營業收入共計為新臺幣(下同)2,367,842元,復參考財政部所發布之「全新機車零售業」、「機車零件、機車百貨零售業」之同業利潤標準,101年至103年間之淨利率均為百分之10,據此被告因侵害商標權行為及侵害公平法所保護權益所獲取之利益至少為236,784元(計算式:2,367,842×10÷100=236,784),則原告得分別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修正前公平法第32條第2項規定,各自請求被告因侵權行為所受利益236,784元。另因被告於原告通知制止後仍持續為侵權行為,顯屬惡性重大,爰依修正前公平法第32條第1項規定,請求法院視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3倍以下之賠償額。又倘認原告不能證明損害額,則核諸被告於解約退出山葉公司販售系統後,卻持續使用原告之系爭商標及企業標識從事機車販售、維修等營業活動,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而就與被告間之消費紛爭紛紛向原告台灣山葉公司提出客訴,確實造成社會大眾對原告營業產生負面評價或不信任感,嚴重損害商譽及信用,已造成原告之重大損害,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請求法院審酌判命被告應分別賠償原告各35萬元。(六)聲明: 1、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山葉」之文字作為其商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向基隆市政府辦理商號名稱變更登記。 2、被告不得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與原告日商山葉公司相同或類似之服務、名片、看板、網頁、廣告、招牌或其他任何表徵之行為上。 3、被告應給付原告各35萬元,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4、前三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0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4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53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90",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日商山葉公司創立於44年7月1日,迄今已近60年,專門從事機車之研發、製造及銷售業務,為國內及國際間著名企業,並使用「山葉」、「YAMAHA」及「音叉圖」為其商標,分別取得中華民國註冊第00973929、00130252、00025197號等「山葉」商標(下稱系爭山葉商標)、註冊第00973928、00130279、00020538、00041725、00012212號等「YAMAHA」商標,以及註冊第01106362、00841834號等「音叉圖」商標(以下合稱系爭商標)之商標權,指定使用於汽機車及其零組件上。原告長久以來在臺灣投入鉅額資金及人力推廣系爭商標,在機車業界及一般消費者間無人不知而屬著名商標。原告台灣山葉機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灣山葉公司)為原告日商山葉公司在臺灣之關係企業,自75年成立以來,獲原告日商山葉公司之授權,使用系爭商標在臺灣市場從事機車及其零組件之製造、販售及維修等營業活動已有多年之時間,所製造之機車及其零組件產品及所提供之相關服務等,廣受業界及消費者好評,為臺灣市售機車前三大品牌,102年在臺灣市場市占率即已高達百分之28.61。是原告台灣山葉公司形象深入人心,在臺灣市場凡提及「山葉」、「YAMAHA」,消費者均會聯想到原告台灣山葉公司及其提供之優質產品與服務。(二)被告未經原告授權或同意,竟擅自將原告日商山葉公司所擁有之著名商標「山葉」文字以及原告台灣山葉公司為消費大眾所普遍認知之「山葉」公司名稱,註冊登記為其「山葉發動機企業社」商號名稱之一部分,並同樣從事機車販售、維修等營業活動,顯然企圖攀附原告所有著名商標、企業表徵及良好商譽,以達到推銷被告營業之不當目的,此已造成消費者誤認該商號為原告所屬之YAMAHA公司體系或與原告間有資本或技術合作等關係,而就與該商號間之消費糾紛逕向原告台灣山葉公司提出客訴要求解決,實際上已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原告委由律師事務所發函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及出面協商和解,並多次透過電話與被告溝通均遭其斷然拒絕,故被告上開行為已構成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情事,並已違反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施行前之公平法(下稱修正前公平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及現行公平法第22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原告得分別依現行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前段、現行公平法第29條規定請求排除侵害,而為訴之聲明第1項之請求。(三)被告於99年1月1日加入成為原告台灣山葉公司之通路商,嗣於101年6月1日解約退出山葉通路體系,自斯時起被告即無權再對外使用原告之系爭商標及企業標識從事機車及零組件販售、維修等營業活動。本件經原告起訴後,被告雖已於103年9月1日主動拆除原使用之「YAMAHA及音叉圖」招牌,然此係原告於起訴前多次以各種方式要求及起訴之結果,足認被告確實有隨時再使用於其營業上而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虞,故本件自仍有防止侵害之必要,爰依現行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後段規定,為訴之聲明第2項之請求。(四)原告曾數度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一切侵害原告商標權及公平法所保護之智慧財產權益之行為,並已委請律師發函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上開侵權行為,足證被告對於原告主張之侵權事實知之甚詳。惟被告在明知侵權事實之情形下,竟為獲取不法利益,悍然拒絕更換商號名稱且持續於營業處所懸掛「YAMAHA及音叉圖商標」招牌,造成消費者混淆之程度甚為嚴重,並已嚴重減損原告長久以來建立之優良商譽,原告爰依現行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現行公平法第31條之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五)損害賠償額:被告雖於101年6月1日解約退出山葉公司通路系統,惟直至103年9月1日始停止營業行為,依被告自101年6月起至103年10月止各期營業稅申報資料,可知被告所賺取之營業收入共計為新臺幣(下同)2,367,842元,復參考財政部所發布之「全新機車零售業」、「機車零件、機車百貨零售業」之同業利潤標準,101年至103年間之淨利率均為百分之10,據此被告因侵害商標權行為及侵害公平法所保護權益所獲取之利益至少為236,784元(計算式:2,367,842×10÷100=236,784),則原告得分別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修正前公平法第32條第2項規定,各自請求被告因侵權行為所受利益236,784元。另因被告於原告通知制止後仍持續為侵權行為,顯屬惡性重大,爰依修正前公平法第32條第1項規定,請求法院視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3倍以下之賠償額。又倘認原告不能證明損害額,則核諸被告於解約退出山葉公司販售系統後,卻持續使用原告之系爭商標及企業標識從事機車販售、維修等營業活動,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而就與被告間之消費紛爭紛紛向原告台灣山葉公司提出客訴,確實造成社會大眾對原告營業產生負面評價或不信任感,嚴重損害商譽及信用,已造成原告之重大損害,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請求法院審酌判命被告應分別賠償原告各35萬元。(六)聲明: 1、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山葉」之文字作為其商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向基隆市政府辦理商號名稱變更登記。 2、被告不得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與原告日商山葉公司相同或類似之服務、名片、看板、網頁、廣告、招牌或其他任何表徵之行為上。 3、被告應給付原告各35萬元,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4、前三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第D160701號「遊戲機」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103年5月21日至114年6月9日止。被告未經原告同意,竟自大陸地區進口「mini遊戲機」(下稱系爭產品),並擺放於「屏東縣里○鄉○○路00○0號」,供人營業使用,經原告拍攝系爭產品照片送請鑑定,確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96條第1項前段、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排除侵害、回收並銷毀系爭產品及最低新臺幣(下同)20萬元損害賠償。(二)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1.經比對系爭產品之組件及外觀後,發現系爭產品之要件與系爭專利之要件完全相對應,外觀亦完全相同,同為供人使用之遊戲機,同具有二展示櫥及一櫃體,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2.縱原告所委託之五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非司法院指定之專利侵害鑑定機構,但其負責人為高考及格之專利師,並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05年版專利侵權判斷要點》之鑑定流程製作該鑑定報告,其鑑定報告應屬專業、公正、客觀,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三)被告為使用及為販賣之要約之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系爭產品若僅係被告自用,何以被告將之擺放於屏東縣里○鄉○○路00○0號之建物內,與其他型號之遊戲機台同置一處,足證係供不特定民眾遊戲、使用、遊玩,為目前市面上極為常見之夾娃娃機營業場所,顯係為使用及為販賣之要約之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58條第2項規定,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四)被告有故意過失:1.有無故意或過失應以行為人行為時為斷,被告在原告起訴其侵害專利權、著作權後方將系爭產品搬收。況被告於104年4月15日設立迄今已逾二年餘,難認其於106年8月2日進口系爭侵權物時仍資歷尚淺,而無主觀故意或過失可言。2.被告於送請經濟部評鑑時所使用之遊戲機照片為有原告商標之遊戲機之照片,故被告明知原告為該二遊戲機之智慧財產權人,卻仍向中國力禧捷科技公司購進後隨即擺放於屏東縣里○鄉○○路00○0號之建築物內供人營業、使用,被告具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五)損害賠償計算:被告已檢附其進口報單證明其至少進口2台系爭產品,以每台售價為35,500元,所受損害金額為71,000元,爰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第96條第2項及第97條第1、2項請求三倍之損害賠償額213,000元。(六)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原告200,000元及自本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②被告應回收並銷毀所有侵害中華民國設計專利第D160701號之物品。③被告不得再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設計專利第D160701號之物品。④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第D160701號「遊戲機」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103年5月21日至114年6月9日止。被告未經原告同意,竟自大陸地區進口「mini遊戲機」(下稱系爭產品),並擺放於「屏東縣里○鄉○○路00○0號」,供人營業使用,經原告拍攝系爭產品照片送請鑑定,確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96條第1項前段、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排除侵害、回收並銷毀系爭產品及最低新臺幣(下同)20萬元損害賠償。(二)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範圍:1.經比對系爭產品之組件及外觀後,發現系爭產品之要件與系爭專利之要件完全相對應,外觀亦完全相同,同為供人使用之遊戲機,同具有二展示櫥及一櫃體,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2.縱原告所委託之五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非司法院指定之專利侵害鑑定機構,但其負責人為高考及格之專利師,並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05年版專利侵權判斷要點》之鑑定流程製作該鑑定報告,其鑑定報告應屬專業、公正、客觀,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三)被告為使用及為販賣之要約之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系爭產品若僅係被告自用,何以被告將之擺放於屏東縣里○鄉○○路00○0號之建物內,與其他型號之遊戲機台同置一處,足證係供不特定民眾遊戲、使用、遊玩,為目前市面上極為常見之夾娃娃機營業場所,顯係為使用及為販賣之要約之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58條第2項規定,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四)被告有故意過失:1.有無故意或過失應以行為人行為時為斷,被告在原告起訴其侵害專利權、著作權後方將系爭產品搬收。況被告於104年4月15日設立迄今已逾二年餘,難認其於106年8月2日進口系爭侵權物時仍資歷尚淺,而無主觀故意或過失可言。2.被告於送請經濟部評鑑時所使用之遊戲機照片為有原告商標之遊戲機之照片,故被告明知原告為該二遊戲機之智慧財產權人,卻仍向中國力禧捷科技公司購進後隨即擺放於屏東縣里○鄉○○路00○0號之建築物內供人營業、使用,被告具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五)損害賠償計算:被告已檢附其進口報單證明其至少進口2台系爭產品,以每台售價為35,500元,所受損害金額為71,000元,爰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第96條第2項及第97條第1、2項請求三倍之損害賠償額213,000元。(六)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原告200,000元及自本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②被告應回收並銷毀所有侵害中華民國設計專利第D160701號之物品。③被告不得再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設計專利第D160701號之物品。④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就被告施作於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之系爭產品一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該分析顯有違誤:原告承認系爭產品一並未具有銜接槽,不符合文義讀取,然鑑定報告於均等論判斷時竟謂:「六本專利納骨箱體邊條之『銜接槽以一銜接銷插置』之技術手段係已完全揭露於其前案,即該技術手段非其達成目的之技術特徵,亦即為非必要手段構成」、鑑定報告又謂:「九待鑑定對象所缺少之要件,其實並非本專利之技術特徵」,實有誤會。該鑑定報告忽略前言部分而為鑑定,顯然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關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請求項所載之整體內容為依據。例如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多個技術特徵時,不得僅就其中部分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對於以二段式(指前言部分與特徵部分)撰寫之請求項,應結合特徵部分與前言部分所述之技術特徵,認定其專利權範圍,而經被告比對結果,由於系爭產品一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一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告鑑定結果自有違誤。(二)原告就被告施作於屏東縣萬丹鄉公所之系爭產品二之專利權侵害比對分析,分析亦有違誤:由於系爭產品二亦未具有銜接槽、銜接銷,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因此系爭產品二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三)系爭產品一、二既無銜接銷元件,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有技術特徵無法完全對應表現於系爭產品一、二,不符合全要件原則,復不符合文義讀取,亦無探討有無均等論適用之必要。(四)被告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且原告主張之損害賠償額乃未經減除成本之收入,依最新版即99年度營利事業各業同業利潤標準,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屬G批發及零售業中之其他未分類專賣批發(喪葬用品),其淨利率為10%,縱認定被告之系爭產品一、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亦僅有收入額之10%,故應以278,644元(計算式:2,786,435x10%=278,644)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獲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註冊號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已申請註冊為原告所有,並指定使用於杯類商品,目前該等商標仍於商標專用期間內,非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不得於同一或類似商品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圖樣文字。被告於桃園縣龍潭鄉開設休閒農場西土瓦農莊,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TravelBuddy」,並出售予買受人,原告發現被告有販售疑似仿冒品之情事,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百元之對價購置隨身杯仿品,因被告所販賣仿品之外觀與正品極為相似,且其隨身杯之瓶頸處載有「TravelBuddy」,按「TravelBuddy」為原告所有之商標,被告未得原告之同意,將載有原告商標之仿品出售,已直接侵害原告之商標權,確屬違反商標法之規定。(二)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於同一商品既使用同於原告註冊之系爭商標,則其行為當屬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無疑,依商標法第61條第1項規定,原告向被告請求因商標權遭受侵害之損害賠償,於法當屬有據。再者,被告甄妮為被告西土瓦美樂地有限公司(下稱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依民法第28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西土瓦公司應與被告甄妮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又被告之售價為200元,依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原告以查獲侵害商標權商品之零售單價1千5百倍,即300,000元作為原告所受之損害。並依商標法第64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擔費用,將法院判決全文以仿宋五號字體,半版規格(即寬25公分、長35公分之規格)刊登於中國時報、聯合報及自由時報等全國版(A、B版)第一版下半版各一日。(三)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被告未經原告同意公開陳列並販賣載有系爭商標之仿品:(1)西土瓦農場入場券可供折讓入場後之其他消費,發票內容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可見入場券能折抵之額度,業已使用於西土瓦農莊內之餐點上,入場券已無額度可供折抵,是原告因知悉被告公司販賣系爭仿品,始委請訴訟代理人前至被告西土瓦公司購買系爭仿品,且被告西土瓦公司不爭執公司內有系爭仿品之存在,亦無入場券之額度可供折抵,顯見發票「單點$200」之部分,即係訴訟代理人於被告西土瓦公司以200元之對價購得系爭仿品之價格,被告等確有販賣系爭仿品之事實。(2)被告等確有將系爭仿品公開陳列並販賣予一般消費者之事實,當為商標之使用無疑,我國商標法第6條所指「行銷」之目的,依其文義解釋當泛指一切商業活動有助於個人或公司獲取利益之方法,不僅侷限於買賣行為。被告等以透過入場券折抵之方式,藉以促銷農莊內之其他產品,並酌收差額部份,使被告等獲取利益,其主觀就在於行銷之目的,雖行銷之客體並非仿品本身,但仍無礙係基於行銷目的之商業行為,亦屬商標使用之範疇。2、被告具有侵害商標權之過失:(1)按商標法第61條第1項規定,其侵害不以故意為限,縱係過失,亦應負損害賠償之責,原告所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因榮獲國內外大獎有高知名度,屢遭仿冒,是原告於96年3月25日即於官方網站表示:「飄逸杯及行動拍檔產品,每單一支產品在出廠時均有獨立的包裝外盒及內部有氣泡袋保護」,藉以簡易辨別真、仿品間之區別,然被告所販賣之產品並無包裝外盒,亦無氣泡袋保護,被告受贈之產品即為仿品,且原告公告辨別真、仿品之區別期日顯早於被告受贈之期日,被告未注意仍販賣系爭仿品,顯然具有過失。(2)被告表示其仿品係訴外人黃先生所贈送,黃先生為被告之友人,應知其行業別是否以販賣茶杯、具為業,若否,卻贈與被告為數不少之仿品,被告等即應查詢黃先生贈送之產品是否為仿品,且今商標註冊公告制度,將註冊商標公告於商標公報,且使用智慧財產局之商標資料檢索亦極為便利,為一般公眾可知悉之事項,對其所販賣之商品應了解其商品商標有無註冊或侵害他人商標權之情事,然今被告對此欠缺注意,不能謂無過失責任。(3)若一般消費者購買商品係基於自用之目的,確無要求出賣人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之必要,然被告係基於行銷目的而為商標使用,且其數量並非少數,實非一般基於自用之目的可相比擬,影響交易安全甚鉅,依一般社會之通念,坊間大型賣場向廠商大量進貨時,為免販賣侵權物品,造成法律上之糾紛,會請廠商提供保證書或切結書,保證其所出售之商品無侵害他人之權利;被告等販賣之仿品,實非一般自用所購買之少數,且若訴外人黃先生非以販賣茶杯、具為業,實可能購買價格低廉且大量之仿品贈與他人,被告等收受贈品若為自用,自無侵害商標之疑議,然今被告意圖獲利並將系爭仿品轉賣與一般消費者即應注意是否有侵害他人之商標,或請求提供保證書或切結書,以避免法律上之糾紛,然被告卻未曾注意或請求提供保證書或切結書,顯具有過失。3、被告等有登報之必要:被告等販賣之系爭仿品品質較真品差劣,且被告等經營之休閒農場,係開放予不特定之一般消費者,非僅供特定區域消費者入場,仿品已充斥全國市場,且按一般社會之通念,不具便利性或不常使用之商品,若予以保留則佔空間,若將之丟棄實為可惜,而社會消費型態現藉由網路進行買賣日趨平凡,縱使不出門,亦能在網路上購得所需要之物品,反之,若有不需要之物品,亦得藉由網路予以販售,是原告請求被告將判決刊登於報紙上,以防第三人自網路上購得仿品,致原告之商譽再次受到損害,實有必要。(四)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3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被告中如任一人為給付,其他人於其給付金額之範圍內,免給付義務。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判決全文以仿宋五號字體,半版規格(即寬25公分、長35公分之規格)刊登於中國時報、聯合報及自由時報等全國版(A、B版)第一版下半版各一日。3、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518503號「具簡易式置物架結構改良」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西元2016年3月11日至2025年11月11日止(下稱系爭專利,原證1、2)。近日原告在合作生產前揭置物架的烤漆及其他加工協力廠商之場所,陸續發現前述廠商亦受他人委託就相同之產品進行烤漆或其他加工,此舉已有侵害系爭專利之嫌,經原告詢問後,始知該疑似侵權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係被告輝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輝庭公司,代表人為被告蔡長銘)所委託烤漆或加工,原告之員工遂進行蒐證將其產品及運送過程予以拍照存證(原證3),確認該產品烤漆加工完後係運回被告輝庭公司。原告將前述蒐證之照片,委請長江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進行分析比對,比對結果其構成要件均落入原告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項之範圍內,足見二者在結構、功能上,均屬相同,有長江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出具之鑑定意見書為證(原證4)。(二)侵權部分:被告承認系爭產品確係伊所製造及販售,惟主張該產品並非已組裝完成之「置物架產品」而僅係常見之零組件而已,亦可組裝成不同型態之置物架成品,故就法律上而言,是否構成侵權仍有疑義等語云云,然查被告所製造之系爭產品非僅一般市面上之組裝零件,而係提供使用者簡易組裝而拆成各零組件,其並附有完整使用說明書,教示使用者組合方法,系爭產品中所有的零組件與完成系爭專利置物架所需之元件完全相同,並非其所云係市售置物架常見之組裝元件,基於相同於系爭專利中連間板部的設置,置物層架組裝時勢必只能藉由連接板部夾設固定於兩連接管之間,因此並無法組裝成完全不同的置物架,其組裝方式僅有一種別無他法(原證4),至多僅有兩層或三層置物籃之差異,然該等差異與系爭專利無關,則被告辯稱只製造系爭產品之零組件而未構成侵權云云,顯違背事實,本件系爭產品確係落入系爭專利權請求項1至5之專利權範圍。(三)有效性部分:1.引證1、2、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不具進步性:①引證1不具證據能力:查被告所提出之引證一型錄照片的來源係http://www.gogofinder.com.tw/books/ikea/1/#/198之網址,然經原告以時光回溯器(WaybackMachine)鍵入網址進行查詢確認後,其最早之公開日期為2017/7/3(原證5),雖引證一第1頁有出現「2014年7月25日」之字樣,但該段文字模糊不清楚,似乎是說明其價格方案,無法得知該日期之意義,更無法確認該型錄之發行日期,故其實際公開日期無從得知,無公信力可言,亦無可證實為公開日期,因此引證一之真實公開日期時有可疑,應不具證據能力,不得作為主張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之證據,先予敘明。②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並未完全為引證1、2、3所揭露:(1)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一種簡易式置物架結構改良,其包含:一底座10,該底座10具有二呈L狀且相背對之底架管體11,該二底架管體11之兩端部皆設有往上延伸之接管部111,且接管部111之端部皆塞固一組合塊12,該些組合塊12均設有一組合螺孔121,更提供有若干連接螺桿13,該些連接螺桿13皆具有一定位擋塊131;至少四連接管20,該些連接管20係兩兩相對組設於二底架管體11之接管部111,且連接管20之上、下端部皆固設一連接塊21,該連接塊21之中央處設有組設螺孔211,並透過連接螺桿13與底座10組設連結;至少一置物層架30,該置物層架30之二平行側皆設有一連接板部31,該連接板部31設有若干穿孔311,更配合穿孔311提供若干鎖固件32。系爭專利中文摘要第2至5行記載:「置物架之底座與連接管間係由端部透過軸向之連接螺桿相組設連結,再由連接管端部提供置物層架的疊設安裝,使得整體結構的組成簡易、方便,更能透過連接管的加裝簡單達到若干置物層架安裝,具快速安裝之實用性」。因此,系爭專利之目的之一係在改善置物架其架體(連接管)與置物層架30之連接方式,藉由連接螺桿13之鎖螺,使置物架在組設或拆解時無須工具,而達到便利且快速拆裝的目的。並且,當連接管20藉由連接螺桿13上下組設於置物層架30所設之連接板部31上時,可同時達成連接管20相連接並使其與置物層架30穩固相連接之目的。(2)而引證1為一市售之置物架,將其連接管與置物層架之連接方式與系爭專利比對後有以下差異:引證1其連接管需先以栓塞方式套接後再利用螺絲以及螺絲起子加以鎖固連接;連接管連接後尚須藉由一組接板,再次以螺絲、螺帽以及扳手鎖螺固定在置物層架之側表面上;以及連接管相連接時無法同時將置物層架相連接固定。因此,相較於系爭專利,引證1之結構複雜,連接管之間的連接以及連接管與置物層架的連接等組裝步驟非常繁瑣,且須利用到螺絲與螺絲起子、扳手,在組設上相當不便,與系爭專利在結構與功效上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另外,引證1中,由於連接管係呈圓管狀,為使與置物層架之連接穩固,組接板以及置物層架側表面皆須形成相對應並可容置圓管狀連接管之弧凹槽,使該置物架之結構設置上需要較高的製造成本。因此,比對後可發現引證1至少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中接管部之「端部皆塞固一組合塊,該些組合塊均設有一組合螺孔,更提供有若干連接螺桿,該些連接螺桿皆具有一定位擋塊」、「連接管之上、下端部皆固設一連接塊,該連接塊之中央處設有組設螺孔,並透過連接螺桿與底座組設連結」以及「該置物層架之二平行側皆設有一連接板部,該連接板部設有若干穿孔,更配合穿孔提供若干鎖固件」等技術特徵。 (3)引證2於第1、3、7圖揭示了「置物網籃結構100在外環網部12徑向之二側分別至少受一支撐件4而可滑動的支撐」(引證2第【0007】段),「該支撐件4包括一滑軌部41及一壓環部42,該滑軌部41從該壓環部42的一側邊朝下在朝上以彎弧方式彎曲所形成,且該外環網部12可滑動地置放在相對應之該支撐件4的該滑軌部41內」(引證2第【0008】段)。因此,引證2所揭露、所教示的支撐件4係供置物層架(環網框1)的邊框(外環網部12)置放,且因為支撐件4上設置有滑軌部41,使得置物層架係「可滑動地」「置放」於支撐件4上。相較之下,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請求「…該置物層架30之二平行側設有一連接板部31…」,置物層架30係與連接板部31相連接,因此當二根連接管20上下包夾連接板部31而相連接時,不但連接管可彼此相連接,更可藉由該連接板部31同時使置物層架30「固定地」「連接」組設於上下連接管20之間。因此,系爭專利的連接板部31的結構以及於連接管連接後之組裝結構,皆不同於引證2支撐件4的結構及其組設結構與作用。況且,系爭專利係藉由單一連接板部31同時連接兩組(或以上)連接管20並固定住置物層架30,完全異於引證2支撐件4係個別設置,且僅得使置物層架以具滑動性的方式置放其上,因此系爭專利具有更佳的結構穩固性。是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中「該置物層架之二平行側皆設有一連接板部」的技術特徵以及連接後之整體配置與引證2相較,於結構、效用上皆有不同,並未為引證2所揭露。(4)引證3第1圖係關於一種「連結用管塞10」,其可藉由連接構件20螺合時所造成塑性作用部13的外擴變形,使該連結用管塞10於螺合同時始固定於管件05中,因而可省去需先將「連結用管塞10強制塞入管件」的工序,以降低製造成本(引證3說明書第3頁【先前技術】第6至10行)。因此,引證3中之連結用管塞10事實上「原先並非固設於連接管上」,而是將管塞塞入後靠著連接構件20外擴擠壓而定位於連接管中。相較之下,依據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連接管之上、下端部皆固設一連接塊…」,系爭專利中用於組設連接管之連件塊21,係事先即「固設」(點焊)於連接管20中,因此系爭專利並無引證3於組設過程中栓塞連結用管塞而可能使塑膠材質之連結用管塞受過大外擴壓力所造成的裂損問題,也無使用過程中使管件容易有鬆脫的缺失,與引證3之結構、效果並不相同。是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中「連接管之上、下端部皆固設一連接塊21」的技術特徵並未為引證3所揭露;再者,引證3係關於一種「連結用管塞10」,如前所述,連結用管塞10係利用於組設時始產生連接定位作用,可省去將連結用管塞事先加以固定的工序,以降低製造成本。因此,引證3於說明書第4頁【新型內容】倒數第5至6行中述及「確可讓『連結用管塞』與管件組裝結合達到更加簡易、方便有效率、降低製造成本之較佳產業經濟效益及進步性」。配合引證3說明書第3頁【新型所屬之技術領域】以及同頁【先前技術】第1至3行所述關於連結用管塞之記載可知,引證3係在提供並教示可將「連結用管塞」運用在連接管件與其他物件連接時,塞設於連接管件中而做為連接用之中介元件,以提升「連接用管塞」組裝於連接管件中之便利性。因此,引證3所欲解決的問題係:連結用管塞如何方便、有效率地組設到連接管件中,並藉此產生無須事先進行連接用管塞與連接管件間的固接工序而降低製造成本,其所教示者皆係關於「連結用管塞」之結構與效用以及「應用其之組合結構」(引證3說明書第4頁第1至2行,第7、8圖)等解決方法。相較之下,依據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連接管之上、下端部皆固設一連接塊…」,系爭專利中用於組設連接管之連件塊21,係已事先「固設」(點焊)於連接管20中,因此系爭專利並無引證3於組設過程中連結用管塞所可能產生的裂損問題,也無使用過程中使管件容易有鬆脫的缺失。由於引證3既是在改善習知連接用管塞須事先強制塞入管件內所增加的組裝程序,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被教導或建議利用「可變形、迫緊式」的連接用管塞作為連接元件,而非採以系爭專利之「固設式」連接塊。③引證1、2、3間亦乏組合動機,縱得加以組合,亦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功效:(1)關於引證1及引證3所欲解決的問題,引證1存在著連接管間連接不便,以及「連接管與置物層架組設繁瑣」的問題,而引證3係在解決連接元件(連接用管塞)連接至管件中之組設效率,二者所欲解決的問題不盡相同,達成的功能與作用如前段所述亦有差異及優劣之別,且縱如被告所指,可將引證3之連接管相連接方式運用至引證1中,或依照引證3第7、8圖的教示將連接用管塞運用至置物架與連接管之連接方式上,仍僅解決連接管之連接方式,並無法解決並達成系爭專利中,連接管連接時可透過連接板部而與置物層架相連接的問題且無結合二者的教示或建議,故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並未有將引證3結合引證1,或相互置換連接管相連接方式之動機。(2)至引證2係關於一種「置物網籃結構」,主要係「利用接合夾框3將網板2的四側邊夾置並銲接在一起,以將網板2四側面的毛邊遮蓋住;之後再將接合夾框3銲接在內環網部11上,以進一步將內環網部11的毛邊遮蓋住;藉此,當衣物等放進本創作之置物籃網結構100內時,可以避免被毛邊勾住而被刮傷或損傷」(引證2中文摘要第5至8行)。此外,引證2亦揭示了「支撐件4包括一滑軌部41及一壓環部42,該滑軌部41從該壓環部42的一側邊朝下在朝上以彎弧方式彎曲所形成,且該外環網部12可滑動地置放在相對應之該支撐件4的該滑軌部41內」(引證2第【0008】段)。因此,引證2係在揭示置物網籃結構本身修飾毛邊之結構改良,以及「利用支撐件4撐住(扶托)置物網籃結構100」,使置物網籃結構100能夠藉由支撐件4的滑軌部41滑動。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輕易推知,引證2之置物層架於組設時,係將置物層架的邊框(外環網布12)卡套於支撐件4中半圓弧狀的滑軌部41內,或以抽屜般的方式滑動地套入滑軌部41內,此時支撐件4係藉第一壓件、第二壓件螺合固定其間,或者是先將支撐件4與置物層架的邊框相卡套後,再螺固於第一壓件、第二壓件之間。由於引證2支撐件之滑軌部41係呈半圓弧形,裝設在置物層架之邊框(外環網布12)時,勢必會有「上下滑移」而可能使環壓部42的平面產生傾斜,不利於第一壓件、第二壓件的組裝,更影響支撐件與置物層架的連接穩固性。更甚者,當支撐件之滑軌部41產生「左右滑移」時,各組第一壓件與第二壓件組裝後之間隔便產生差異,使支撐性不平均,嚴重影響結構穩固性,也不美觀。相較之下,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請求「…該置物層架30之二平行側設有一連接板部31,該連接板部31設有若干穿孔311…」,置物層架30係與連接板部31相連接,當連接管20於連接板部31上下之相連接,可同時將置物層架30穩固地連接組設於上下連接管20之間。因此,系爭專利的「連接板部31與置物層架20相連接」,「組設後連接管20同時將連接板部31/置物層架20固定」,不同於引證2支撐件4僅係供置物層架的外環網部12置放,使置物層架能夠在支撐件4上如同抽屜般的滑動,完全沒有固定。因此,被告僅依圖式所見,以後見之明率論單一技術特徵係屬相同結構、相同作用,違背了進步性之審酌應以申請專利之發明的整體為對象之原則。此外,系爭專利藉由單一連接板部可同時連接並固定兩組或數組連接管,於連接組設後,具有比引證2更佳的結構穩固性。因此,關於各證據所欲解決的問題,如前所述,引證1存在著連接管組設不便,以及連接管與置物層架組設繁瑣的問題,引證3係在解決連接元件(連接用管塞)連接至管件中之組設效率,而引證2所欲解決的問題係設置支撐件以支撐置物層架並使置物層架能於支撐件上滑動以方便組設,三者所欲解決的問題不同,達成的功能與作用亦有差異,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若欲解決連接管連接時可同時便利地將置物層架固定的問題時,並未有將引證2結合至引證1或引證3,或結合三者之合理動機。蓋,即便將引證2加以結合後,仍無法完成系爭專利以及解決前述的問題,且將使置物架整體之結構穩定性大幅降低。(3)又引證1與引證2係兩種結構殊異的置物架結構,引證1由於其連接管係兩兩相對設置於置物層架之兩側,基於設置位置的重心平衡與穩固性考量,必須借助額外的「組接板」將連接管蓋覆並限位鎖固在置物層架之兩側表面上,否則以引證1之架體結構,置物層架並無法穩固地固定在連接管上。對照之下,引證2第7圖中之連接管雖亦係兩兩相對,但卻間隔較遠地組設於置物層架之兩側表面上,藉由個別支撐件/連接管的分散而使置物層架能平衡地被支撐;而引證2第9、10圖則揭示以單一連接管/支撐件連接於置物層架之兩側表面中間處,藉以排除兩支撐件過於相近而無法平衡支撐的問題,因此,在引證2支撐件的結構設計下,雖然可輕易地卡套至置物層架的邊框而完成組設,但組設時必須透過支撐件的分散平衡支撐或單一支點支撐,才能達成置物層架平衡支撐的穩定性,以及使置物層架得於支撐件上滑動的作用。由此可知,個別支撐件與置物層架的連接穩固性並非引證2設置支撐件時的主要考量,且引證1中並未設置得以夾固支撐件的構件,因此,引證2之支撐件結構實際上並無法轉用組設至引證1上。是以,引證2與引證1所欲解決的問題完全不同,所達成的效果亦相異,且引證2或引證1中亦無揭示結合二者之教示或建議,殊難想像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會有將引證2之支撐件與連接管連接方式置換或轉用至引證1之動機。甚者,即便將引證2之支撐件與第一、二壓件轉用至引證1之架體上,囿於引證2支撐件結構與連接特性以及引證1呈L狀且相背對之底架管體所形成的不穩定底座結構,引證2之支撐件並無法使引證1中兩兩相對的連接管「固定地」與置物層架相連接,其將使連接管間容易因支撐件滑移而造成間隔分布不均,導致無法平衡地支撐置物層架,甚至造成置物層架傾斜或滑落的嚴重問題,此即為引證1中架體之所以必須需藉由「組接板」加以固定連接的原因。據此,對於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實無將引證2結合引證1的合理動機,即便將之勉強結合亦無法完成系爭專利。(4)被告僅針對引證1至3相關元件拆解進行比對,姑且不論所指元件是否相同而被揭露,其比對時僅將各引證中類似結構單獨抽離後,想像的可以結合以完成系爭專利,此比對並非適法。尚且,如前所述,系爭專利中「連接板部」、「連接管」與「置物層架」三者在結構上有相互之連接關係,效用並彼此影響,並無法單獨抽離比對之。因此,例如若欲將引證2與引證3結合至引證1,應當考量在引證1的結構基礎上,是否有可能借用或結合引證2或3的技術結構而完成系爭專利之整體創作。引證1之置物架,其具有二個呈L狀且相背對之底架管體,而底架管體端部向上延伸時,二端部是相當接近的,所以為維持置物層架結合後的穩固性,必須結合繁瑣之組設元件與步驟。如同前述,引證2所教示的支撐件,基於其滑移的特性,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並不會有動機將引證1中連接管與置物層架之連接方式改換以不具穩固結構性的引證2的支撐件。同時,也因為引證3連接用管塞容易損裂以及使管件鬆脫的特性,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通常不會運用引證3之連接方式至引證1中,更何況引證3反面教示利用固定式的連接元件將增加管件組設工序的成本,而系爭專利卻是利用固定設置的組合塊。是故,引證1、2、3間,彼此結構設計所欲解決的問題不同,並無動機將與系爭專利相對應之元件彼此結合。特別的是,即使將引證1與引證2之支撐件組合後進一步將引證2連接管之連接結構改以引證3連接用管塞之連接方式,姑且不論此種組合比對的合法性,組合後仍然存在前述引證2與引證1組合後之問題,也依然無法達成系爭專利藉由連接板部將連接管連結並同時將置物層架穩固連接的功效。須注意的是,依據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三章3.4步驟4,不得將二個以上引證予以組合後作為主要引證,再與其他引證組合,因此,前述結合二證據後再組合另一證據之比對方法,同非屬適法。綜之,既便引證1、2、3在技術領域上或有關連,但各自所欲解決的問題殊異,即便相互置換組合後仍然無法達成系爭專利所能克服的難題,同時引證1、2、3中確實並無彼此組合之教示或建議,若欲嚴格認定,充其量也僅為其中部分二者的組合,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實無組合引證1、2、3三者之動機。(5)退萬步言,縱認引證1、2、3可加以組合,惟系爭專利至少具有使置物架整體在組設或拆解時無須工具,可便利且快速拆裝,以及可同時達成連接管相連接並使其與置物層架穩固相連接的效用,業如前述,此等功效縱以引證1、2、3之組合仍無法完全達成,例如:引證3雖揭示有連接用管塞及其應用,有其組設上無須工具的特性,但卻存有連接用管塞損裂以及可能鬆脫使穩固性不足的問題,尚且在使連接用管塞迫緊於連接管時需花費相當力道,組設上並不容易,而引證2所揭示之支撐件則會產生置物層架與連接管間連接穩固性與平衡性的問題。相反的,系爭專利藉由連接管之連接方式,配合L狀底架管體之底座以及連接板部的設置,產生了優於引證1、2、3個別或其組合之功效。是以,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較於引證1、2、3係具有無法預期之功效,更足認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有進步性。④綜上所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並未完全為引證1、2、3所揭露,且引證1、2、3間並無合理組合動機,縱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組合引證1、2、3後,亦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進步性無疑。而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5係直接或眼接依附於請求項1,故亦同具進步性。2.引證2、3、4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與引證2、3、4間具有結構上與功效上的顯著差異,並未為引證2、3、4所揭露:系爭專利中「該置物層架之二平行側皆設有一連接板部」之技術特徵未為引證2所揭露,而「連接管之上、下端部皆固設一連接塊」之技術特徵,亦未為引證3所揭露,業如前述;又引證4係一種置物架結構,包括:一架體10,該架體10係由一底座11及二圓形的延伸桿12所組成,各該延伸桿12係套設於該底座11上;數定位件20,各該定位件20為一圓形管體,各該定位件20係由一第一半圓片體及一第二半圓片體相對組合形成,各該第一半圓片體及各該第二半圓片體形成可拆式的組合結構,各該定位件20係組裝於各該延伸桿12上;至少一框架30,各該框架30相對兩側係結合兩圓形套管31,各該圓形套管31係套設於各該定位件20上;至少一置物件40,各該置物件40頂部係設有一定位框41,各該定位框41係卡設於各該框架30上;而系爭專利之底座10包括了二呈L狀且相背對之底架管體11,亦即,此二呈L狀之底架管體11係互相背對設置,再藉由連接板部31等結構設置加以連接固定。相較之下,引證4置物架結構之架體10則由一底座11及二圓形的延伸桿12所組成,且各該延伸桿12係套設於該底座11上。依據引證4第2圖以及說明書第[0017]段第7行所示,該底座11之管材垂直向上突出的兩自由端與水平面形成一「小於90度」的夾角。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皆可明瞭此等L狀底座必然係以傾斜方式設置始能維持整個架體的重心。然而,系爭專利則是完全不同的設計,係透過兩組L狀底架管體,背對背後以連接板件31等構件連接而形成一穩固、重心可以平衡的底座。因此,系爭專利中呈L狀底架管體之設置並非只有數量問題,實質上更包含L狀底架管體間之連接關係以及連接後之穩固效果。被告單獨抽離其一之比對方式,實已違反審查時應以發明/創作整體為對象之審查原則。職是,系爭專利請求項1中「該底座具有二呈L狀且相背對之底架管體」的技術特徵與引證4相較,於結構、效用上皆有不同,並未為引證4所揭露。②引證2、3、4間並無合理組合動機,縱得加以組合,亦無法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功效:(1)查引證4係在延伸桿12上裝設定位件20後,再將連接有框架30之圓形套管31套入預定長度的延伸桿12中,藉由定位件20外表面與圓形套管31內緣卡合而固定框架30的位置,最後再將置物層架(置物件40)放在框架30上。因此,引證4並無連接管連接的需求,充其量也只有底座11有與延伸桿12連接的問題,因此,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並無任何動機也無需要將引證3之連接用管塞運用至單一管體而無連接需求之引證4之延伸桿12上。(2)又引證2中係設置支撐件4供置物層架置放,而引證4則係將供置物層架置放的框架30事先與圓形套管31相連接後(如引證4第1圖),再以穿套方式套入二延伸桿12中加以定位,二者對於置物層架的連接方式顯然不同。由於引證4所提供者係傾斜設置的單一L狀底座11,若欲將引證4圓形套管31置換為引證2之支撐件4而作為框架30的支撐輔助,則置換後支撐件4僅能托住細細的框架30,顯然更有架體不穩固的缺失。因此,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會認為引證2與引證4的組合係不可實施,並無任何合理動機將引證4結合至引證2。然而,即便將引證4圓形套管31勉強置換成引證2之支撐件4,仍需配合連接管之分段連接始有辦法實施,使支撐件4得以裝設在連接管上,但即使結合後,基於支撐件4僅供置放、不穩固的特性,仍然存在著使架體更不穩固的問題,同時也無法完成系爭專利藉由連接板部同時連接固定連接管、置物層架以及底座之效用。(3)再者,為完成系爭專利藉由連接板部31可同時與連接管20、底架管體11相連接固定,以及由於連接板部31係與置物層架30相連接,而使連接板部31可同時將置物層架30固定於架體上等效用,必須同時具備「二個呈L狀且相背對之底架管體」、「連接有連接板部31的置物層架30」以及「可將連接管以連接螺桿、對應並固定設置的連接塊加以連接」之技術特徵。如前所述,引證4未揭露系爭專利「該底座具有二呈L狀且相背對之底架管體」之技術特徵,引證2未揭露系爭專利「該置物層架之二平行側皆設有一連接板部」之技術特徵,而引證3未揭露系爭專利「連接管之上、下端部皆固設一連接塊」之技術特徵,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明瞭,即便將三者予以結合,仍無法完成系爭專利。即使認為前述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已為該些證據所揭露,是否有合理動機結合該些證據亦是一大疑問。蓋如前所述,引證4僅揭示單一預定長度的連接管(延伸桿12),並無需連接,引證3之連接用管塞並無法結合。此外,引證4之置物層架、框架30、圓形套管之固定31、套設方式亦與引證2之支撐件之組設結構、效用完全不同,若將引證2之支撐件置換至引證4中,架體不穩固性將相當嚴重,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並無可能結合二者以完成一結構完全不穩的架體。再者,即使將引證4與引證2之支撐件組合後進一步將引證2中連接管之連接結構改以引證3連接用管塞之連接方式,組合後仍然存在前述引證2與引證4組合後結構嚴重不穩的問題,也依然無法達成系爭專利中連接管連接時可透過連接板部而與置物層架、底架管體穩固連接的功效。仍須注意的是,若將二個以上引證予以組合後作為主要引證,再與其他引證組合,並不符進步性之比對原則。(4)據上,雖然引證2、3、4在技術領域上或有關連,但各自所欲解決的問題以及達成之效用存有極大差異,即便相互置換組合後仍然無法達成系爭專利所能克服的難題,同時引證2、3、4中確實並無彼此組合之教示或建議,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實無組合引證2、3、4三者之合理動機,退萬步言,縱認引證2、3、4可加以組合,惟系爭專利藉由連接管之連接方式,配合具二呈L狀並背對背設置的底架管體之底座以及連接板部的設置,產生了優於引證2、3、4個別或其組合之功效,而具有組設更方便、更省力、架體更穩固之功效,即使以引證2、3、4之組合仍無法完全達成。是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較於引證2、3、4係具有無法預期之功效,更足認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有進步性。③綜上所述,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並未完全為引證2、3、4所揭露,且非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於組合引證2、4、5後所能輕易完成,足證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進步性無疑。另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5係直接或間接依附於請求項1,故亦同具進步性。(四)請求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部分: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至5項,原告依法自得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及禁止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使用系爭專利之產品,及不得為其他一切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至就損害賠償金額部分,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暫請求最低損害賠償金額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並請求本院依民事訴訟法第343條、第344條第1項、第346條、第349條第1項規定,命被告提出其自本件起訴前二年內以及起訴後迄今,製造及販售系爭「置物架產品」之銷售相關資料,以利原告計算賠償數額,如被告等未能提出,請依法實行公權力,以利釐清本件事實。準此,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58條第1、2、3、5項、第96條第1、2、5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連帶損害賠償及排除侵害。(五)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直接或間接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使用系爭專利之產品,亦不得為其他一切侵害原告之前述新型專利之行為。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第I258259號「自走式電子裝置自動充電系統及其方法」發明專利(下稱系爭259號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5年7月11日至113年4月19日止),第I262777號「具延邊緣移動的地面清潔裝置」發明專利(下稱系爭777號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5年10月1日至113年6月15日止),及第I462716號「快拆式清潔裝置」發明專利(下稱系爭716號專利,專利權期間自103年12月1日至119年8月23日止)之專利權人。原告發現被告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網路家庭公司)販售之「SuperMaidRV337智慧型吸塵、掃地、拖地、自動充電清潔機器人」(下稱系爭產品),與原告系爭259、777、716號發明專利之結構及方法相同或相仿,並在被告網路家庭公司之網站購得系爭產品,送交亞太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進行專利侵權鑑定結果,認為被告販賣或進口之系爭產品,侵害原告之系爭259、777、716號專利,有專利侵權鑑定報告書可稽(原證五、原證六及原證七)。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魏瑞斌於民國92年8月13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數位相機專用鏡頭防護鏡片」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M247861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3年10月21日至102年8月12日止。訴外人魏瑞斌並將系爭專利權專屬授權予原告,專屬授權期間至102年8月12日止。詎原告於101年4月20日透過第三人榮霆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榮霆公司)向被告經銷商視冠遠通有限公司(下稱視冠公司)所購買之「SunPowerDC專用保護鏡」產品,經比對後認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嗣原告又於起訴後之101年11、12月間向被告經銷商中野國際企業有限公司(下稱中野公司)購得「SunPowerDC專用保護鏡」產品,足見被告仍有繼續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本案侵權產品與兩造前案和解之侵權產品,無論是包裝外觀、產品名稱「SunPower」文字圖樣設計等項目,均有明顯差異,且本案侵權產品上文字圖樣設計,係被告於98年9月4日甫向智慧局申請商標登記,嗣於99年5月16日註冊完成並公告,而用於本案侵權產品包裝上,由此可證明,本案侵權產品顯非前案和解未出清完畢之產品,實係被告於前案和解後(即97年4月1日),再為販賣之侵權產品。(二)原告系爭專利產品之經銷商所訂價格自新台幣(下同)850元至950元不等,顯較被告經銷商銷售金額429元有二倍以上之差價,可證被告經銷商以接近或低於半價之金額,違法銷售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產品,造成原告極大之損失。另外,被告經銷商於101年5月起至12月間,仍持續違法銷售侵害原告專利權之產品,顯見被告始終未自所屬經銷商處回收系爭違法銷售之產品,自有明知侵害原告專利權並放任其發生之故意侵權至明,請酌定3倍之賠償金額。查被告97年度至100年度所得之營業毛利共為11,139,924元,被告若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當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是原告請求被告賠償損害300萬元,自屬有據。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2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即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2、4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3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起至實際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禁止被告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如新型第M247861號專利證書所示「數位相機中專用鏡頭防護鏡片」產品,及為任何侵害新型專利第M247861號「數位相機中專用鏡頭防護鏡片」專利權之行為。(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4)第一項聲明請准供擔保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30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魏瑞斌於民國92年8月13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數位相機專用鏡頭防護鏡片」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M247861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3年10月21日至102年8月12日止。訴外人魏瑞斌並將系爭專利權專屬授權予原告,專屬授權期間至102年8月12日止。詎原告於101年4月20日透過第三人榮霆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榮霆公司)向被告經銷商視冠遠通有限公司(下稱視冠公司)所購買之「SunPowerDC專用保護鏡」產品,經比對後認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嗣原告又於起訴後之101年11、12月間向被告經銷商中野國際企業有限公司(下稱中野公司)購得「SunPowerDC專用保護鏡」產品,足見被告仍有繼續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本案侵權產品與兩造前案和解之侵權產品,無論是包裝外觀、產品名稱「SunPower」文字圖樣設計等項目,均有明顯差異,且本案侵權產品上文字圖樣設計,係被告於98年9月4日甫向智慧局申請商標登記,嗣於99年5月16日註冊完成並公告,而用於本案侵權產品包裝上,由此可證明,本案侵權產品顯非前案和解未出清完畢之產品,實係被告於前案和解後(即97年4月1日),再為販賣之侵權產品。(二)原告系爭專利產品之經銷商所訂價格自新台幣(下同)850元至950元不等,顯較被告經銷商銷售金額429元有二倍以上之差價,可證被告經銷商以接近或低於半價之金額,違法銷售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產品,造成原告極大之損失。另外,被告經銷商於101年5月起至12月間,仍持續違法銷售侵害原告專利權之產品,顯見被告始終未自所屬經銷商處回收系爭違法銷售之產品,自有明知侵害原告專利權並放任其發生之故意侵權至明,請酌定3倍之賠償金額。查被告97年度至100年度所得之營業毛利共為11,139,924元,被告若不能就其成本或必要費用舉證時,當以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是原告請求被告賠償損害300萬元,自屬有據。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2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即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2、4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3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起至實際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禁止被告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如新型第M247861號專利證書所示「數位相機中專用鏡頭防護鏡片」產品,及為任何侵害新型專利第M247861號「數位相機中專用鏡頭防護鏡片」專利權之行為。(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4)第一項聲明請准供擔保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確認未侵害商標權
(一)原告美商怡佳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為雅詩蘭黛(EsteeLauder)集團之關係企業,在臺經銷包含「TRI-AKTILINE」品牌之產品,並於臺灣地區為銷售、推廣活動。被告於民國(下同)99年1月間透過第三人林錫煌等轉知原告,主張原告所進口、販售「TRI-AKTILINE」品牌產品使用「瞬間抗皺除紋霜」及「瞬間抗皺胜肽」字樣(以下簡稱系爭產品),其中之「瞬間」二字侵害被告註冊第879194號「瞬間」商標之商標權,請原告出面協商解決。原告雖認系爭產品絕未侵害被告之商標權,除發函向被告說明系爭產品並未侵害被告之商標權外,亦嘗試與被告聯繫磋商,期能避免紛爭。惟被告仍堅持系爭產品構成商標權之侵害,並要求原告提出顯不相當之金額以為解決,否則即提起刑事自訴案。(二)被告主張原告進口、銷售之系爭產品所使用之「瞬間抗皺除紋霜」及「瞬間抗皺胜肽」字樣侵害其註冊第879194號「瞬間」商標權,兩造對原告是否侵害該商標權有所爭執。而依商標法第61條第1項規定,侵害他人商標權者,負有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另依商標法第81條規定,未得商標權人同意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商標權人之商標者,並有刑事責任。前開兩造既對商標權之侵害與否有所爭執,且原告已於市面上推出系爭產品,則兩造爭執之法律關係,對原告私法地位具有甚為嚴重之危險,而且該危險得以確認判決除去。是原告依法提起本件確認訴訟,以求徹底解決兩造紛爭。(三)系爭產品使用「瞬間」一詞純屬「產品說明」之態樣,非作為商標使用,並未侵害被告之商標權:1.系爭產品乃為原告所進口而廣受消費者喜愛之「TRI-AKTILINE」品牌中具有瞬間抗皺除紋功效之「InstantDeepWrinkleFiller」產品,此有系爭產品包裝上之明示:「TRI-AKTILINETMInstantDeepWrinkleFiller」可稽。由於我國消費大眾習慣藉由中文敘述了解產品性質,而前揭英文「InstantDeepWrinkle」即有「瞬間抗皺除紋」之意,原告遂於產品包裝上以「瞬間抗皺除紋霜」或「瞬間抗皺胜肽」字樣加以說明該產品之特性及功效。任何消費大眾見到「瞬間抗皺除紋」或「瞬間抗皺胜肽」一詞,自當立刻瞭解該產品具有快速去除皺紋之功效,絕不至於認定其中的「瞬間」二字為表彰產品來源之商標。2.再者,「瞬間」一詞有「快速、迅速」之意,已為一般化妝及保養品業界所習用,而為敘述產品功效之說明文字,故原告使用「瞬間抗皺除紋霜」及「瞬間抗皺胜肽」等文字說明系爭產品,當不受被告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此觀下列化妝及保養品業界於市場上銷售的數項產品均使用「瞬間」字樣自明:(1)SISLEY瞬間保濕緊膚面膜。(2)蘭蔻瞬間無痕眼霜。(3)OLINA瞬間無痕抗皺精華。(4)瞬間無痕3D立體光波拉皮。(5)EQ瞬間無痕面膜。(6)Q10瞬間無痕煥采眼膜。(7)TimewiseTargeted-Action瞬間無痕除紋筆。3.系爭產品所使用之文字整體為「TRI-AKTILINETM瞬間抗皺除紋霜」及「TRI-AKTILINETM瞬間抗皺胜肽」,其中「TRI-AKTILINE」為系爭產品之商標,此有智慧財產局之商標註冊資料可稽,其右下方並標示「TM」(即trademark之意)。就該等字樣整體呈現之意念而言,附隨於「TRI-AKTILINE」商標後之「瞬間抗皺除紋霜」或「瞬間抗皺胜肽」文字,顯屬對系爭產品特性及功效之說明描述,相關消費者絕不至於認定該「瞬間」二字為表彰產品來源之商標。4.再觀系爭產品所使用之「瞬間」二字,與其後之「抗皺除紋霜」及「抗皺胜肽」等字樣,無論在字體之大小、形狀、樣式、粗細等各方面均相同,並未有任何放大或加以設計變化之情,亦足徵該「瞬間」二字係對系爭產品特性及功效之說明描述,而非作為表彰產品來源之用。(四)為此,提起本件確認之訴,請求確認被告基於註冊第879194號「瞬間」商標權對原告就附件一所示「瞬間抗皺除紋霜」及「瞬間抗皺胜肽」產品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侵害排除請求權及侵害防止請求權不存在(詳本院卷第305頁)。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81", "lawName": "商標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美商怡佳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為雅詩蘭黛(EsteeLauder)集團之關係企業,在臺經銷包含「TRI-AKTILINE」品牌之產品,並於臺灣地區為銷售、推廣活動。被告於民國(下同)99年1月間透過第三人林錫煌等轉知原告,主張原告所進口、販售「TRI-AKTILINE」品牌產品使用「瞬間抗皺除紋霜」及「瞬間抗皺胜肽」字樣(以下簡稱系爭產品),其中之「瞬間」二字侵害被告註冊第879194號「瞬間」商標之商標權,請原告出面協商解決。原告雖認系爭產品絕未侵害被告之商標權,除發函向被告說明系爭產品並未侵害被告之商標權外,亦嘗試與被告聯繫磋商,期能避免紛爭。惟被告仍堅持系爭產品構成商標權之侵害,並要求原告提出顯不相當之金額以為解決,否則即提起刑事自訴案。(二)被告主張原告進口、銷售之系爭產品所使用之「瞬間抗皺除紋霜」及「瞬間抗皺胜肽」字樣侵害其註冊第879194號「瞬間」商標權,兩造對原告是否侵害該商標權有所爭執。而依商標法第61條第1項規定,侵害他人商標權者,負有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另依商標法第81條規定,未得商標權人同意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商標權人之商標者,並有刑事責任。前開兩造既對商標權之侵害與否有所爭執,且原告已於市面上推出系爭產品,則兩造爭執之法律關係,對原告私法地位具有甚為嚴重之危險,而且該危險得以確認判決除去。是原告依法提起本件確認訴訟,以求徹底解決兩造紛爭。(三)系爭產品使用「瞬間」一詞純屬「產品說明」之態樣,非作為商標使用,並未侵害被告之商標權:1.系爭產品乃為原告所進口而廣受消費者喜愛之「TRI-AKTILINE」品牌中具有瞬間抗皺除紋功效之「InstantDeepWrinkleFiller」產品,此有系爭產品包裝上之明示:「TRI-AKTILINETMInstantDeepWrinkleFiller」可稽。由於我國消費大眾習慣藉由中文敘述了解產品性質,而前揭英文「InstantDeepWrinkle」即有「瞬間抗皺除紋」之意,原告遂於產品包裝上以「瞬間抗皺除紋霜」或「瞬間抗皺胜肽」字樣加以說明該產品之特性及功效。任何消費大眾見到「瞬間抗皺除紋」或「瞬間抗皺胜肽」一詞,自當立刻瞭解該產品具有快速去除皺紋之功效,絕不至於認定其中的「瞬間」二字為表彰產品來源之商標。2.再者,「瞬間」一詞有「快速、迅速」之意,已為一般化妝及保養品業界所習用,而為敘述產品功效之說明文字,故原告使用「瞬間抗皺除紋霜」及「瞬間抗皺胜肽」等文字說明系爭產品,當不受被告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此觀下列化妝及保養品業界於市場上銷售的數項產品均使用「瞬間」字樣自明:(1)SISLEY瞬間保濕緊膚面膜。(2)蘭蔻瞬間無痕眼霜。(3)OLINA瞬間無痕抗皺精華。(4)瞬間無痕3D立體光波拉皮。(5)EQ瞬間無痕面膜。(6)Q10瞬間無痕煥采眼膜。(7)TimewiseTargeted-Action瞬間無痕除紋筆。3.系爭產品所使用之文字整體為「TRI-AKTILINETM瞬間抗皺除紋霜」及「TRI-AKTILINETM瞬間抗皺胜肽」,其中「TRI-AKTILINE」為系爭產品之商標,此有智慧財產局之商標註冊資料可稽,其右下方並標示「TM」(即trademark之意)。就該等字樣整體呈現之意念而言,附隨於「TRI-AKTILINE」商標後之「瞬間抗皺除紋霜」或「瞬間抗皺胜肽」文字,顯屬對系爭產品特性及功效之說明描述,相關消費者絕不至於認定該「瞬間」二字為表彰產品來源之商標。4.再觀系爭產品所使用之「瞬間」二字,與其後之「抗皺除紋霜」及「抗皺胜肽」等字樣,無論在字體之大小、形狀、樣式、粗細等各方面均相同,並未有任何放大或加以設計變化之情,亦足徵該「瞬間」二字係對系爭產品特性及功效之說明描述,而非作為表彰產品來源之用。(四)為此,提起本件確認之訴,請求確認被告基於註冊第879194號「瞬間」商標權對原告就附件一所示「瞬間抗皺除紋霜」及「瞬間抗皺胜肽」產品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侵害排除請求權及侵害防止請求權不存在(詳本院卷第305頁)。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係以代理專業軟體及運用專業軟體為客戶提供模擬之測試環境,事先查知產品設計之缺失,而降低客戶開發成本之公司。被告何明修本是原告之行銷協理,於民國100年8月5日離職後,前往被告麗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麗禾公司)任職,豈料被告何明修前往被告麗禾公司任職後,即將原告代理之產品及特性洩露予被告麗禾公司,甚至將原告基於多年代理產品之經驗,結合網路商之技術,數次更迭所製作而享有翻譯及編輯著作權之最新網路設計資料即產品分類架構(下稱系爭著作一)及享有語文著作權之「壓鑄模具快速實體設計暨製程最佳化應用研討會」文章(下稱系爭著作二),交與被告麗禾公司,使其重製、改作後置於網路上,致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何明修負損害賠償責任。又被告麗禾公司對於被告何明修提供資料而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行為,具故意過失,故其亦為侵權行為人,而應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後段之規定,與被告何明修負連帶賠償責任。再者,縱被告麗禾公司非侵權行為人,惟其既為被告何明修之僱用人,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被告麗禾公司自應與被告何明修負連帶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原告自89年即已從事有關專業軟體之代理事業,累積多年經驗,並將外國語彙以中文翻譯後,對產品定名推廣予客戶知悉,已花費心力、財力不貲,而網頁製作是基於將上述多年心血,配合業界實際所需,為產品做好分類,再舖上網頁,使業界能利用網頁快速得知原告之產品訊息。而被告麗禾公司、何明修竟以重製、改作不勞而獲之方式,以相同網頁分類及產品名稱宣傳,獲得原告之消費者間專業認同,利於與原告競爭,而該消費者對產品之特性及認知,迺原告公司多年心血所推廣,被告二人卻用侵害著作財產權之方式,獲得相同之成果,是原告確實受有損害。惟因實際損害額不易證明,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前段之規定,請求酌定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之賠償額。(三)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之利息,並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被證1、2、3或其組合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係為一種網路團體採購方法,並非應用於社群網站,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1差異甚大」云云(見本案卷第222頁背面至第223頁背面原告106年12月18日民事更正訴之聲明暨爭點整理狀第8至13頁理由(四)、1)。惟查:被證1圖1揭露一種線上團購系統(見本案卷第116頁背面),[0050]段揭露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通常存在社交關係…本發明的線上團購方法可以利用使用者終端2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來有效地實現團購(theregenerallyexistsasocialrelationshipbetweentheuseroftheinviterterminal21andtheuser(s)oftheinviteeterminal(s)22-24…theonlinegroup-buyingmethodofthisinventioncanefficientlyachievegroupbuyingusingsocialrelationshipsamongtheusersoftheuserterminals2)(見本案卷第119頁正面),[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g)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據上可知,所述特定服務器設置有社群網站且具有一社團,邀請者終端整合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產生團購訂單,即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1A「一種網路團購整單系統,適用於一社群網站之社團團購訂單資料整理」技術特徵。(2)B:被證1已揭露1B「一串接模組,係與該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進行串接」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0010]段及請求項1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包括特定商店資訊的團購邀請訊息,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b)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totheinvitee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所述特定服務器具有一社群網站提供應用程式介面(API),邀請者終端具有一串接模組,係與一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I)串接,以維持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使得團購訊息傳遞(團購邀請請求訊息、加入訊息)可以在邀請者終端21、服務器受邀者終端22-24之間傳遞與接收。(3)C:被證1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1D「接收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段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團購邀請訊息,其中團購邀請訊息包含「特定商店資訊」(相當系爭專利團購文章,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且[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準此,可合理推知「特定商店資訊」實質揭露「一特定商品」(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且依系爭專利申請日前之一般團購與訂單處理通常知識、觀念,買方必須知曉欲購買商品之詳細的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基本資訊(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資訊)才能購買並確認訂單成立,因此,被證1網路團購整單系統之特定服務器能夠處理特定商品、商品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資訊,且使得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確立欲銷售之商品資訊,透過特定服務器傳遞給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能夠接收欲訂購之商品資訊及鑑別商品以成立訂單,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整合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訂單從而成立團購訂單,即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係設定該社團之團購文章所需之至少一關鍵字」與1D「接收模組,係從該社團接收該至少一關鍵字要求以提取一關鍵字資訊」技術特徵。(4)D:被證1已揭露1E「輸入處理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相當系爭專利團購留言與購買資訊)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1E「一輸入處理模組,係從該社團之團購留言接收一購買資訊」技術特徵。(5)E:被證1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伺服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係整合該關鍵字資訊及該購買資訊以構成該團購訂單資料」技術特徵。(6)據上,A至E被證1揭示內容,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1A至1F,亦達成相同功效,故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證1、2、3或其組合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係為一種網路團體採購方法,並非應用於社群網站,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1差異甚大」云云(見本案卷第222頁背面至第223頁背面原告106年12月18日民事更正訴之聲明暨爭點整理狀第8至13頁理由(四)、1)。惟查:被證1圖1揭露一種線上團購系統(見本案卷第116頁背面),[0050]段揭露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通常存在社交關係…本發明的線上團購方法可以利用使用者終端2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來有效地實現團購(theregenerallyexistsasocialrelationshipbetweentheuseroftheinviterterminal21andtheuser(s)oftheinviteeterminal(s)22-24…theonlinegroup-buyingmethodofthisinventioncanefficientlyachievegroupbuyingusingsocialrelationshipsamongtheusersoftheuserterminals2)(見本案卷第119頁正面),[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g)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據上可知,所述特定服務器設置有社群網站且具有一社團,邀請者終端整合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產生團購訂單,即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1A「一種網路團購整單系統,適用於一社群網站之社團團購訂單資料整理」技術特徵。(2)B:被證1已揭露1B「一串接模組,係與該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進行串接」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0010]段及請求項1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包括特定商店資訊的團購邀請訊息,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b)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totheinvitee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所述特定服務器具有一社群網站提供應用程式介面(API),邀請者終端具有一串接模組,係與一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I)串接,以維持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使得團購訊息傳遞(團購邀請請求訊息、加入訊息)可以在邀請者終端21、服務器受邀者終端22-24之間傳遞與接收。(3)C:被證1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1D「接收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段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團購邀請訊息,其中團購邀請訊息包含「特定商店資訊」(相當系爭專利團購文章,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且[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準此,可合理推知「特定商店資訊」實質揭露「一特定商品」(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且依系爭專利申請日前之一般團購與訂單處理通常知識、觀念,買方必須知曉欲購買商品之詳細的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基本資訊(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資訊)才能購買並確認訂單成立,因此,被證1網路團購整單系統之特定服務器能夠處理特定商品、商品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資訊,且使得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確立欲銷售之商品資訊,透過特定服務器傳遞給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能夠接收欲訂購之商品資訊及鑑別商品以成立訂單,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整合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訂單從而成立團購訂單,即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係設定該社團之團購文章所需之至少一關鍵字」與1D「接收模組,係從該社團接收該至少一關鍵字要求以提取一關鍵字資訊」技術特徵。(4)D:被證1已揭露1E「輸入處理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相當系爭專利團購留言與購買資訊)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1E「一輸入處理模組,係從該社團之團購留言接收一購買資訊」技術特徵。(5)E:被證1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伺服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係整合該關鍵字資訊及該購買資訊以構成該團購訂單資料」技術特徵。(6)據上,A至E被證1揭示內容,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1A至1F,亦達成相同功效,故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11",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4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4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證1、2、3或其組合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係為一種網路團體採購方法,並非應用於社群網站,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1差異甚大」云云(見本案卷第222頁背面至第223頁背面原告106年12月18日民事更正訴之聲明暨爭點整理狀第8至13頁理由(四)、1)。惟查:被證1圖1揭露一種線上團購系統(見本案卷第116頁背面),[0050]段揭露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通常存在社交關係…本發明的線上團購方法可以利用使用者終端2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來有效地實現團購(theregenerallyexistsasocialrelationshipbetweentheuseroftheinviterterminal21andtheuser(s)oftheinviteeterminal(s)22-24…theonlinegroup-buyingmethodofthisinventioncanefficientlyachievegroupbuyingusingsocialrelationshipsamongtheusersoftheuserterminals2)(見本案卷第119頁正面),[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g)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據上可知,所述特定服務器設置有社群網站且具有一社團,邀請者終端整合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產生團購訂單,即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1A「一種網路團購整單系統,適用於一社群網站之社團團購訂單資料整理」技術特徵。(2)B:被證1已揭露1B「一串接模組,係與該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進行串接」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0010]段及請求項1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包括特定商店資訊的團購邀請訊息,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b)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totheinvitee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所述特定服務器具有一社群網站提供應用程式介面(API),邀請者終端具有一串接模組,係與一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I)串接,以維持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使得團購訊息傳遞(團購邀請請求訊息、加入訊息)可以在邀請者終端21、服務器受邀者終端22-24之間傳遞與接收。(3)C:被證1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1D「接收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段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團購邀請訊息,其中團購邀請訊息包含「特定商店資訊」(相當系爭專利團購文章,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且[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準此,可合理推知「特定商店資訊」實質揭露「一特定商品」(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且依系爭專利申請日前之一般團購與訂單處理通常知識、觀念,買方必須知曉欲購買商品之詳細的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基本資訊(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資訊)才能購買並確認訂單成立,因此,被證1網路團購整單系統之特定服務器能夠處理特定商品、商品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資訊,且使得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確立欲銷售之商品資訊,透過特定服務器傳遞給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能夠接收欲訂購之商品資訊及鑑別商品以成立訂單,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整合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訂單從而成立團購訂單,即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係設定該社團之團購文章所需之至少一關鍵字」與1D「接收模組,係從該社團接收該至少一關鍵字要求以提取一關鍵字資訊」技術特徵。(4)D:被證1已揭露1E「輸入處理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相當系爭專利團購留言與購買資訊)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1E「一輸入處理模組,係從該社團之團購留言接收一購買資訊」技術特徵。(5)E:被證1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伺服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係整合該關鍵字資訊及該購買資訊以構成該團購訂單資料」技術特徵。(6)據上,A至E被證1揭示內容,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1A至1F,亦達成相同功效,故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7",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證1、2、3或其組合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係為一種網路團體採購方法,並非應用於社群網站,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1差異甚大」云云(見本案卷第222頁背面至第223頁背面原告106年12月18日民事更正訴之聲明暨爭點整理狀第8至13頁理由(四)、1)。惟查:被證1圖1揭露一種線上團購系統(見本案卷第116頁背面),[0050]段揭露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通常存在社交關係…本發明的線上團購方法可以利用使用者終端2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來有效地實現團購(theregenerallyexistsasocialrelationshipbetweentheuseroftheinviterterminal21andtheuser(s)oftheinviteeterminal(s)22-24…theonlinegroup-buyingmethodofthisinventioncanefficientlyachievegroupbuyingusingsocialrelationshipsamongtheusersoftheuserterminals2)(見本案卷第119頁正面),[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g)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據上可知,所述特定服務器設置有社群網站且具有一社團,邀請者終端整合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產生團購訂單,即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1A「一種網路團購整單系統,適用於一社群網站之社團團購訂單資料整理」技術特徵。(2)B:被證1已揭露1B「一串接模組,係與該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進行串接」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0010]段及請求項1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包括特定商店資訊的團購邀請訊息,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b)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totheinvitee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所述特定服務器具有一社群網站提供應用程式介面(API),邀請者終端具有一串接模組,係與一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I)串接,以維持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使得團購訊息傳遞(團購邀請請求訊息、加入訊息)可以在邀請者終端21、服務器受邀者終端22-24之間傳遞與接收。(3)C:被證1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1D「接收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段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團購邀請訊息,其中團購邀請訊息包含「特定商店資訊」(相當系爭專利團購文章,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且[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準此,可合理推知「特定商店資訊」實質揭露「一特定商品」(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且依系爭專利申請日前之一般團購與訂單處理通常知識、觀念,買方必須知曉欲購買商品之詳細的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基本資訊(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資訊)才能購買並確認訂單成立,因此,被證1網路團購整單系統之特定服務器能夠處理特定商品、商品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資訊,且使得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確立欲銷售之商品資訊,透過特定服務器傳遞給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能夠接收欲訂購之商品資訊及鑑別商品以成立訂單,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整合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訂單從而成立團購訂單,即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係設定該社團之團購文章所需之至少一關鍵字」與1D「接收模組,係從該社團接收該至少一關鍵字要求以提取一關鍵字資訊」技術特徵。(4)D:被證1已揭露1E「輸入處理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相當系爭專利團購留言與購買資訊)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1E「一輸入處理模組,係從該社團之團購留言接收一購買資訊」技術特徵。(5)E:被證1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伺服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係整合該關鍵字資訊及該購買資訊以構成該團購訂單資料」技術特徵。(6)據上,A至E被證1揭示內容,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1A至1F,亦達成相同功效,故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1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1 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1 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1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16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49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7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6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被證1、2、3或其組合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係為一種網路團體採購方法,並非應用於社群網站,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1差異甚大」云云(見本案卷第222頁背面至第223頁背面原告106年12月18日民事更正訴之聲明暨爭點整理狀第8至13頁理由(四)、1)。惟查:被證1圖1揭露一種線上團購系統(見本案卷第116頁背面),[0050]段揭露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通常存在社交關係…本發明的線上團購方法可以利用使用者終端2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來有效地實現團購(theregenerallyexistsasocialrelationshipbetweentheuseroftheinviterterminal21andtheuser(s)oftheinviteeterminal(s)22-24…theonlinegroup-buyingmethodofthisinventioncanefficientlyachievegroupbuyingusingsocialrelationshipsamongtheusersoftheuserterminals2)(見本案卷第119頁正面),[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g)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據上可知,所述特定服務器設置有社群網站且具有一社團,邀請者終端整合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產生團購訂單,即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1A「一種網路團購整單系統,適用於一社群網站之社團團購訂單資料整理」技術特徵。(2)B:被證1已揭露1B「一串接模組,係與該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進行串接」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0010]段及請求項1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包括特定商店資訊的團購邀請訊息,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b)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totheinvitee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所述特定服務器具有一社群網站提供應用程式介面(API),邀請者終端具有一串接模組,係與一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I)串接,以維持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使得團購訊息傳遞(團購邀請請求訊息、加入訊息)可以在邀請者終端21、服務器受邀者終端22-24之間傳遞與接收。(3)C:被證1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1D「接收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段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團購邀請訊息,其中團購邀請訊息包含「特定商店資訊」(相當系爭專利團購文章,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且[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準此,可合理推知「特定商店資訊」實質揭露「一特定商品」(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且依系爭專利申請日前之一般團購與訂單處理通常知識、觀念,買方必須知曉欲購買商品之詳細的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基本資訊(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資訊)才能購買並確認訂單成立,因此,被證1網路團購整單系統之特定服務器能夠處理特定商品、商品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資訊,且使得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確立欲銷售之商品資訊,透過特定服務器傳遞給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能夠接收欲訂購之商品資訊及鑑別商品以成立訂單,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整合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訂單從而成立團購訂單,即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係設定該社團之團購文章所需之至少一關鍵字」與1D「接收模組,係從該社團接收該至少一關鍵字要求以提取一關鍵字資訊」技術特徵。(4)D:被證1已揭露1E「輸入處理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相當系爭專利團購留言與購買資訊)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1E「一輸入處理模組,係從該社團之團購留言接收一購買資訊」技術特徵。(5)E:被證1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伺服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係整合該關鍵字資訊及該購買資訊以構成該團購訂單資料」技術特徵。(6)據上,A至E被證1揭示內容,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1A至1F,亦達成相同功效,故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證1、2、3或其組合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係為一種網路團體採購方法,並非應用於社群網站,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1差異甚大」云云(見本案卷第222頁背面至第223頁背面原告106年12月18日民事更正訴之聲明暨爭點整理狀第8至13頁理由(四)、1)。惟查:被證1圖1揭露一種線上團購系統(見本案卷第116頁背面),[0050]段揭露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通常存在社交關係…本發明的線上團購方法可以利用使用者終端2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來有效地實現團購(theregenerallyexistsasocialrelationshipbetweentheuseroftheinviterterminal21andtheuser(s)oftheinviteeterminal(s)22-24…theonlinegroup-buyingmethodofthisinventioncanefficientlyachievegroupbuyingusingsocialrelationshipsamongtheusersoftheuserterminals2)(見本案卷第119頁正面),[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g)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據上可知,所述特定服務器設置有社群網站且具有一社團,邀請者終端整合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產生團購訂單,即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1A「一種網路團購整單系統,適用於一社群網站之社團團購訂單資料整理」技術特徵。(2)B:被證1已揭露1B「一串接模組,係與該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進行串接」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0010]段及請求項1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包括特定商店資訊的團購邀請訊息,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b)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totheinvitee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所述特定服務器具有一社群網站提供應用程式介面(API),邀請者終端具有一串接模組,係與一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I)串接,以維持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使得團購訊息傳遞(團購邀請請求訊息、加入訊息)可以在邀請者終端21、服務器受邀者終端22-24之間傳遞與接收。(3)C:被證1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1D「接收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段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團購邀請訊息,其中團購邀請訊息包含「特定商店資訊」(相當系爭專利團購文章,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且[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準此,可合理推知「特定商店資訊」實質揭露「一特定商品」(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且依系爭專利申請日前之一般團購與訂單處理通常知識、觀念,買方必須知曉欲購買商品之詳細的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基本資訊(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資訊)才能購買並確認訂單成立,因此,被證1網路團購整單系統之特定服務器能夠處理特定商品、商品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資訊,且使得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確立欲銷售之商品資訊,透過特定服務器傳遞給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能夠接收欲訂購之商品資訊及鑑別商品以成立訂單,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整合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訂單從而成立團購訂單,即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係設定該社團之團購文章所需之至少一關鍵字」與1D「接收模組,係從該社團接收該至少一關鍵字要求以提取一關鍵字資訊」技術特徵。(4)D:被證1已揭露1E「輸入處理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相當系爭專利團購留言與購買資訊)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1E「一輸入處理模組,係從該社團之團購留言接收一購買資訊」技術特徵。(5)E:被證1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伺服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係整合該關鍵字資訊及該購買資訊以構成該團購訂單資料」技術特徵。(6)據上,A至E被證1揭示內容,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1A至1F,亦達成相同功效,故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證1、2、3或其組合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係為一種網路團體採購方法,並非應用於社群網站,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1差異甚大」云云(見本案卷第222頁背面至第223頁背面原告106年12月18日民事更正訴之聲明暨爭點整理狀第8至13頁理由(四)、1)。惟查:被證1圖1揭露一種線上團購系統(見本案卷第116頁背面),[0050]段揭露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通常存在社交關係…本發明的線上團購方法可以利用使用者終端2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來有效地實現團購(theregenerallyexistsasocialrelationshipbetweentheuseroftheinviterterminal21andtheuser(s)oftheinviteeterminal(s)22-24…theonlinegroup-buyingmethodofthisinventioncanefficientlyachievegroupbuyingusingsocialrelationshipsamongtheusersoftheuserterminals2)(見本案卷第119頁正面),[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g)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據上可知,所述特定服務器設置有社群網站且具有一社團,邀請者終端整合來自特定服務器的購買訂單產生團購訂單,即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1A「一種網路團購整單系統,適用於一社群網站之社團團購訂單資料整理」技術特徵。(2)B:被證1已揭露1B「一串接模組,係與該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進行串接」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0010]段及請求項1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包括特定商店資訊的團購邀請訊息,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b)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totheinvitee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所述特定服務器具有一社群網站提供應用程式介面(API),邀請者終端具有一串接模組,係與一社群網站之應用程式介面(API)串接,以維持受邀者終端22-24的使用者與邀請者終端21的使用者之間的社交關係,使得團購訊息傳遞(團購邀請請求訊息、加入訊息)可以在邀請者終端21、服務器受邀者終端22-24之間傳遞與接收。(3)C:被證1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1D「接收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09]段揭露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回應來自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請求訊息、透過互聯網而向受邀者終端發送團購邀請訊息,其中團購邀請訊息包含「特定商店資訊」(相當系爭專利團購文章,configuringtheservertosenda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whichincludestheshopinformation)(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且[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發送的加入訊息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準此,可合理推知「特定商店資訊」實質揭露「一特定商品」(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且依系爭專利申請日前之一般團購與訂單處理通常知識、觀念,買方必須知曉欲購買商品之詳細的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基本資訊(相當系爭專利關鍵字資訊)才能購買並確認訂單成立,因此,被證1網路團購整單系統之特定服務器能夠處理特定商品、商品名稱、規格、數量與價格等資訊,且使得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確立欲銷售之商品資訊,透過特定服務器傳遞給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能夠接收欲訂購之商品資訊及鑑別商品以成立訂單,邀請者終端21使用者能整合受邀者終端22-24使用者訂單從而成立團購訂單,即已實質揭露1C「關鍵字設定模組,係設定該社團之團購文章所需之至少一關鍵字」與1D「接收模組,係從該社團接收該至少一關鍵字要求以提取一關鍵字資訊」技術特徵。(4)D:被證1已揭露1E「輸入處理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10]段揭露透過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從互聯網接收到受邀者終端回應所述團購邀請訊息發送的加入訊息(相當系爭專利團購留言與購買資訊)後,配置所述特定服務器以將接收到的所述加入訊息透過所述互聯網轉發給邀請者終端以回應於邀請者終端的團購邀請訊息(c)uponreceiptofajoinmessage,whichissentfromtheinviteeterminal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message,bytheserverthroughtheInternet,configuringtheservertoforwardthejoinmessagethusreceivedtotheinvit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inresponsetothegroup-buyinginvitationrequestmessagefromtheinviterterminal)(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實質揭露1E「一輸入處理模組,係從該社團之團購留言接收一購買資訊」技術特徵。(5)E:被證1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技術特徵,查被證1[0020]段揭示配置邀請者終端以至少根據來自特定伺服器的購買訂單來產生用於線上團購的整合購買訂單(configuringtheinviterterminaltogenerateanintegratedpurchaseorderfortheonlinegroupbuyingaccordingtoatleastthepurchaseorderfromtheserver,andsendtheintegratedpurchaseordertothesellerterminalthroughtheInternet)(見本案卷第118頁正面),即已揭露1F「訂單整合模組,係整合該關鍵字資訊及該購買資訊以構成該團購訂單資料」技術特徵。(6)據上,A至E被證1揭示內容,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1A至1F,亦達成相同功效,故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附件所示照片(下稱系爭照片)之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被告蔡陸軍未經原告之同意,竟自101年4月2日起,在其住處擅自重製系爭照片,並將系爭照片刊登於YAHOO奇摩拍賣帳號ye0000000及露天拍賣帳號sunshine9901(以下合稱系爭拍賣網站),用以販賣泳衣商品,致侵害原告就系爭照片之著作財產權。又系爭拍賣網站係被告葉水娟所申請,且系爭拍賣網站上所販售商品之價金,亦是匯入被告葉水娟所申請之郵局或台新銀行之帳戶,足見被告葉水娟係被告蔡陸軍經營網站拍賣之合夥人,是被告葉水娟顯係與被告蔡陸軍共同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之規定,被告應就原告所受損害負連帶賠償責任。再者,原告實際所受之損害額證明不易,爰依同法第88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法院以每張照片2萬元計算損害額。而被告重製系爭照片共計32次,故原告所受之損害額即為64萬元等語。並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64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員工於99年9月14日至訴外人00000000訊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之000000公司信一展售中心,購得被告美華影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美華公司)出品之系爭伴唱機,初步發現系爭伴唱機中有12首非法重製原告自00000000唱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取得專屬授權之視聽著作,經原告進一步核對系爭伴唱機所附歌本,歌本內之歌曲及點閱系爭伴唱機後,發現不僅有起訴狀所陳之12首曲目,包括原起訴12首曲目共有215首歌曲(下稱系爭著作,詳附表)為原告享有專屬授權原聲原影之視聽著作。又系爭電腦伴唱機所附保固服務卡上之機器維修地址為臺北縣(現改制為新北市○○里○○○路○○號,即被告松喜企業有限公司(下稱松喜公司)之地址,而被告松喜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游俊鴻之名片職稱為被告美華公司之協理,被告林嘉愷與被告游俊鴻作為被告美華公司與被告松喜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於行使被告美華公司與被告松喜公司之職務時,明知未獲授權,共同將系爭著作直接重製於系爭伴唱機,並將此重製物提供與訴外人0000公司交易與流通,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中之重製權與散布權,致原告公司受有損害,是認被告林嘉愷、被告美華公司、被告游俊鴻、被告松喜公司等人共同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享有專屬授權之重製權、散布權,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之權益至鉅,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被告公司所生產之系爭伴唱機並未於機器上有任何家用或營業用之標示:1.原告於購買系爭伴唱機當時,0000公司所開具之統一發票以及系爭伴唱機附具之保固卡上皆無任何家用、營業用字眼。被告公司所生產之系爭伴唱機並未於機器上有任何家用或營業用之標示,甚至系爭電腦伴唱機所附歌本亦未明確就家用或營業用機器為標示。2.被告辯稱系爭電腦伴唱機殼上貼有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僅供家庭娛樂使用」標籤貼紙。惟查,被告於市面上販賣之系爭伴唱機並未有此貼紙,被告等企圖以事後個案貼上標籤的方式混淆視聽,實不足取。再查,一張0000唱片「僅供家庭娛樂使用」標誌貼紙亦不足以證明系爭伴唱機即為家庭用機。矧本件系爭著作皆為0000公司專屬授權之歌曲,並非0000公司,實難想像被告僅以該標誌貼紙即足以證明系爭伴唱機為家庭用機。又系爭伴唱機為家庭用機或營業用機應屬被告於機器出廠時所為之設定(被告等所生產之機器是否有明確就家用或營業用機器為標示並區分,尚屬前提問題),與被告美華公司就該機器內所載歌曲之授權取得究為家庭用或營業用,係屬風馬牛不相及之二事,不容混淆。3.依系爭伴唱機所附歌本所載,「本伴唱機之原廠內建歌曲均為合法版權重製,使用人如欲公開場所為公開播送或公開演出時,應另向著作權人或團體申請公開使用授權。」依此運作模式,應係「使用人」向著作權人或團體申請公開使用授權,被告美華公司於生產伴唱機當時並未出租或出售,如何能預期使用人是否僅作家庭使用,又何以得區分「家用」與「營業用」。矧系爭伴唱機係於被告松喜公司倉庫查獲,皆係甫生產完成之伴唱機。使用人是否申請公開使用授權既係後階段行為,被告美華公司無從預知,故本件被告等主張「家用」與「營業用」伴唱機之區分並無實益。(三)原告就系爭著作全部取得著作權人之專屬授權:1.原告並非僅憑0000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及0000公司之負責人均為000000,即認0000公司之所有權利為0000公司當然繼受,實則0000公司與0000公司雖分別係獨立之法人,然0000公司於88年為0000公司所購買,成為0000公司百分之百持股之子公司,且公司所在地、代表人均相同,輔以0000及0000公司之聲明書所述:「本公司所享有之錄音著作權或專屬授權,均統籌由0000唱片行使權利,故0000唱片公司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為其之資產,並無本公司轉授權0000唱片相關文件可以提出。」等語(環球公司亦同),及0000公司及0000公司代表人000000先生於101年2月15日到庭證述:因0000公司已對0000公司百分之百持股,為合約單純化,皆僅以0000公司出名等語。可知原告就系爭著作取得合法授權之授權合約書、補充協議等係因統籌管理及作業慣行之故,始僅以0000公司為立書人,因此並無0000公司轉授權0000公司之相關文件。2.被告等據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分署102年度上聲議字第68號處分書,辯稱原告其中119首歌曲自始未取得原權利人0000公司之專屬授權云云。惟該處分書因原告已於法定期間聲請交付審判而尚未確定且多有違誤,檢察官所為不起訴處分並無從拘束法院。3.被告等憑0000公司、0000公司於經濟部董監事登記資料,辯稱「根本非原告所稱0000公司為0000公司百分之百持股之母公司」,以此推論0000公司針對0000公司及000000公司所發行之歌曲無權授與原告公司,故其中120首歌曲從未經合法授權云云。查0000公司於101年4月3日於另案中已針對其有權處理000000唱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00公司)或0000公司授權一事說明,「查0000公司係由000000公司於88年9月間更名而來,而0000公司係於88年4月間由荷蘭商000000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為0000公司唯一股東,並指派公司董監事執行業務,…0000公司與0000公司之董監事均相同,且均由位於荷蘭之荷蘭商0000音樂公司指派,足證本案相關歌曲,不論係屬000000公司或0000公司,0000公司均有權處理授權事宜,合先陳明。」可知被告說詞顯然薄弱,實不足為據。(四)原告就101年11月26日「民事爭點整理狀」所追加起訴之203首歌曲並未罹於2年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原告於購買之系爭伴唱機發現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後,報警處理,於100年1月12日持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核發之搜索票,前往被告松喜公司搜索,然於時間壓力下,僅當場勘驗「BOOM」等12首歌曲,扣得載有侵權歌曲之美華K-769KALATECH電腦伴唱機50臺及WD硬碟1個,就其餘203首歌曲係勘驗扣案伴唱機後始明確知悉並確認,消滅時效當應自知悉時起算。職此,時效應自100年1月12日搜索當天起算,系爭著作既已於102年9月11日起訴,自無逾越請求權時效之問題。(五)被告美華公司未經合法授權使用系爭著作:1.被告美華公司於90年1月1日及92年,與0000公司、0000公司簽訂使用同意合約書,合約書簽約不久,被告美華公司因財務問題,僅支付0000公司於合約書第7條約定之1億餘元授權金之40%,致0000公司未續交視聽母帶,被告美華公司為繼續取得視聽母帶,故於92年2月與0000公司、0000公司就上開合約書之授權金給付及履約等事宜簽訂補充協議書。依據92年2月簽訂補充協議書,其中協議書第5條規定,被告美華公司須於92年4月底前就舊歌達成一定合作條件及正式簽約,0000公司及0000公司才同意第1條第2項權利金給付方式,惟被告美華公司遲未簽立舊歌合約,0000公司、0000公司自未同意上開權利金分期支付方式;協議書第1條第6項復約定,自簽訂協議起至92年12月31日止,被告美華公司如未能與000000000及0000000簽訂正式供貨合約,被告美華公司則同意無條件終止本補充協議書,被告美華公司於上開時間內僅與0000000達成供貨協議,而未與000000000簽約,依上開約定,補充協議書應於92年12月31日終止,此可由0000公司93年1月2日委請0000法律事務所發予美華公司函文可知。是故0000公司於92年5月1日即函知被告美華公司總經理000000授權期限已到期,0000公司於92年9月4日再次寄發存證信函,可知被告美華公司與0000公司、0000公司之授權契約早於92年5月1日時終止,或至遲於93年1月2日終止,被告美華公司自無權再使用上開合約書所授權之歌曲。而舊歌是否可繼續使用,應以簽訂「舊歌授權合約」為前提,系爭著作中,148首屬於舊歌歌曲,被告美華公司自始未提出合法使用依據,顯見被告美華公司未曾就該148首歌曲與0000公司訂有授權契約,侵害著作權之事實即已明確。2.被告美華公司自稱其取得權利可永久使用云云,同前所述,其既無法與0000及000000簽訂正式供貨契約,即無法與0000、0000公司簽立舊歌合約,無從履行所謂補充協議書之條件,依該補充協議書之立約精神,係為更新原合約之約定,即依該補充協議書約定,雙方契約關係實已終止。原合約既為補充協議書所取代,解釋上無從回歸適用原合約,否則補充協議書之立約精神將遭架空。據此,被告美華公司並未經合法授權使用系爭著作至為明酌。3.電腦伴唱機市場並無一次授權永久使用之慣例:(1)依據唱片業界實務,唱片公司有將視聽著作授權伴唱帶業者永久使用之契約,因其權利影響甚鉅,該契約必定於契約內容中明確以文字載明,不容有任何模糊或類推解釋之空間。其目的通常係避免較「小型之唱片公司或個人」因資金狀況不穩定隨時可能終止合作關係,而要求唱片公司以永久使用作為契約內容;反之,若是資金雄厚之大型唱片公司則通常採取非永久使用授權之形態,合先敘明。(2)0000公司係國際性唱片公司,具有雄厚之資力,並有一定之強勢性,均以固定短期年限為授權之期間,絕無可能同意與被告美華公司簽訂永久使用之契約。且觀諸環球公司函覆士林地檢署之陳報函:「(一)0000公司(下稱本公司)及0000公司自90年起授權與美華公司使用錄音、語文、音樂、視聽著作之重製、公開演出、公開上映公開播送等著作財產權契約如附件所示使用同意合約書二份及補充協議書一份。(二)…授權期間則為系爭合約書第2條所定自92年1月1日至94年12月31日(係指92年使用同意合約書)」,足徵被告美華公司與0000等公司所簽訂之契約係「授權期限」,並非「永久使用」,故被告美華公司等辯稱合約結束後仍可以永久使用系爭歌曲云云,顯然與事實相悖。(3)證人000000於101年2月15日相關刑事案件開庭時證述:100年11月8日陳報函附件2之92年使用同意合約書(合約B)第2點之所以加入附件1之90年使用同意合約書(合約A)所無之括弧內容,並解釋「唱片公司及卡拉OK代理商是就新歌發行所簽約,卡拉OK公司在授權合約期滿後,就不得再重製所授權的歌曲,在90年後,因為伴唱機開始發展,美華公司提到授權的歌曲已經重製在機器上,合約期滿後很難把已經灌在機器內(註:營業場所)之歌曲拿掉,所以討論後才在契約上加上。」據此,上開0000公司負責人已明確證述,該「惟就授權含VOD…丙方仍可繼續使用」之契約解釋,並非就未灌入之歌曲授權永久使用之意思。關於0000公司授權美華公司之契約,0000公司既為契約當事人,更應尊重其對契約的解釋,被告林嘉愷等並非當初代表美華公司簽約之當事人,對於契約解釋更與0000公司相悖,豈可能有如此完全矛盾之解釋。且90年簽訂之合約A既無括弧內容,至少屬於90年度00000000年約之66首歌曲均已不得再為使用,故被告美華公司辯稱對系爭曲目有永久使用權限云云,實屬無稽。(4)0000公司於101年12月10日另案所附之授權著作明細表上載有「授權合約簽署期間」,核其簽約時間除上開66首屬90年度00000000年約之標的外,其餘149首發行日期更早於90年度00000000年約發行曲目,據此,該149首歌曲之授權來源應為被告美華公司與0000公司、0000公司更早期之授權合約,被告美華公司等何以得據以稱系爭著作有屬於91年、92年合約之標的者,豈可單憑該91年、92年合約有「繼續使用」字眼即稱之有取得永久使用之授權。(5)被告美華公司前總經理0000於另案偵查中證述,使用同意合約書第2條中所載「惟就授權含VOD電腦點歌伴唱機系統中甲乙方授權由丙方使用之單曲,均於合約期限後丙方仍可繼續利用」並非指被告美華公司於授權期滿後可繼續重製歌曲至新伴唱機後販售,只有VOD系統才有例外,一般伴唱機並非此部分所規範之事實。本件侵權事實相關扣案物為一般伴唱機,核與0000上開證述相符,亦為承辦檢察官所肯認。矧依上開事證,亦經0000公司明確表示系爭合約業已於92年間終止,縱認系爭合約無終止情事(假設語)亦已於94年12月31日期滿,被告美華公司即不得再行重製、生產並銷售系爭合約授權曲目之伴唱相關產品。準此以言,被告美華公司至遲於94年12月31日後即不得再代理發行0000公司及其旗下子公司所屬歌曲之伴唱相關產品,然原告竟於100年間搜索並勘驗發現被告美華公司製造之系爭伴唱機中載有非法重製之215首歌曲,系爭伴唱機器均係於96年以後製造之新機型,則被告美華公司顯然係於系爭合約終止或期滿後仍非法重製而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甚明。(六)損害賠償部分:1.計算方式一:多年來因被告等所生產之伴唱機歌曲眾多(含非法重製歌曲),以致消費者較易選擇曲數眾多(對於利用者而言,所需支付之授權金相對低廉)之伴唱機,致使原告公司喪失利用人欲利用原告公司歌曲而應取得原告公司授權之機會,為原告公司多年來之可得預期之利益。本件系爭伴唱機為一般伴唱機(又稱小VOD),系爭伴唱機於臺灣本島出租量一年約有2000台(保守估計)。若以出租方式計算,一臺機器月租至少收入3,000元,乘以一年12個月,一臺機器年收入亦有3萬6千元,故2,000台機器年收入亦有7,200萬元,侵權時間若以7年又7個月計算,原告公司可得預期之利益至少有5億4600萬元(7200萬元×7年+7000萬元×7/12年);侵權時間若以5年計算,原告公司可得預期之利益至少有3億6000萬元(7200萬元×5年)。2.計算方式二:參諸臺灣高等法院97年度智上易字第13號判決意旨及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第2款規定,系爭伴唱機於臺灣本島出租及銷售量一年約有5,000台(保守估計)。若以出租方式計算,一臺機器月租至少收入3000元,乘以一年12個月,一臺機器年收入亦有3萬6千元;若以銷售方式計算,一臺機器市值3萬元。不論出租或銷售,若均以一年3萬元計算,以美華伴唱機5,000台之市占率,估計美華公司一年營業收入至少高達1億5仟萬元。又依原告主張0000公司、0000公司、美華公司之授權業於92年5月1日終止,被告等侵權期間長達7年又7個月,亦有11億3750萬元(1億5仟萬元×7年+1億5仟萬元×7/12年)之收入。系爭電腦伴唱機中具合法版權者約有一萬首歌曲,所含歌曲包含原聲原影型式(約占3000首)及非原聲原影型式(約占7000首),若以代理商自唱片公司取得之成本計算,非原聲原影型式之成本為3萬元至5萬元不等,惟原聲原影型式之成本動輒數十萬至百萬不等,利潤差距至少為十倍以上(暫以10倍計算),本件「原聲原影型式」與「非原聲原影型式」購歌成本比例約為10:1,以此計算,本件215首原聲原影歌曲約佔總收入6609萬7900元。【11億3750萬元×(215首×比例10)÷(3000首原聲原影×比例10+7000首非原聲原影×比例1)】。假設依被告美華公司主張94年合約屆至之基準計算,被告侵權期間長達5年之久,亦有高達7億5000萬元(1億5仟萬元×5年)之收入。被告等以此犯罪營生,透過經銷商銷售,其經營此行業甚久,對智慧財產權相關規範應有認知,犯罪持續期間及數量非少,已使歌曲市場重創,本件被告等侵害情節甚為重大,至少判命被告等連帶給付2千萬元。3.被告松喜公司、負責人游俊鴻應負共同侵權行為連帶賠償責任:被告游俊鴻除擔任被告松喜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外,尚分別為00000000通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及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之法人董事即0000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之代表。又被告林嘉愷亦係臺灣數位公司之董事、0000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且被告林嘉愷亦持有0000公司股份1000股並擔任董事一職,顯見被告游俊鴻與被告林嘉愷之關係密切。另案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101年度偵字第117號案件亦於99至100年間對「新北市○○區○○路○○號」即上開00000000公司(實為美華直營部)所在地進行搜索,查扣數臺美華伴唱機等其他相關物件,既00000000公司內部查有被告美華公司之產品,合理推測該公司與被告美華公司之關係密切,被告游俊鴻又係該公司之代表人,應對該公司與被告美華公司間合作事項(包含交易價格、產品內容等)頗為了解,故於合作過程中,因被告美華公司製作成本遠較一般經合法授權之伴唱帶公司為低,其販售價格自低於一般市場價格數倍而極不合理,又因被告美華公司近年侵害著作權官司不斷,與上下游廠商之交易亦多少受有影響,均足證被告游俊鴻對被告美華公司從事盜版歌曲伴唱帶事業一事係屬明知,十幾年來被告松喜公司卻與被告美華公司合作生產伴唱機,故兩者有侵害系爭視聽著作之意思聯絡,且行為關連共同,原告請求兩家公司連帶賠償,應屬有據。(七)爰聲明:1.被告美華公司與被告林嘉愷應連帶給付原告20,0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松喜公司與被告游俊鴻應連帶給付原告20,0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被告林嘉愷與被告游俊鴻應連帶給付原告20,0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4.前三項給付或負擔,任一被告已為全部或一部給付者,其餘被告就其履行之範圍內同免給付之義務。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就系爭著作,僅有營業用之專屬授權,縱被告美華公司之家用電腦伴唱機有侵權之虞,原告亦非權利人,無權提起本件訴訟:1.視聽著作之著作權財產權人,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94年7月25日智著字第09400061280號函釋及台北市音樂著作權代理人協會MPA(MPA)101年8月1日音代協101蘭字第00000000-00號函,可知就伴唱機授權契約,會區分「家用」及「營業用」不同之授權方法、內容、及使用區域。2.原告自93年1月15日迄今,經0000公司授權之93年1月15日合約書、95年2月20日所為之補充協議之前言、及第3、4、5條條文及95年7月18日之補充協議3之前言、及第3、4、5條條文;95年10月25日之合約書中第1條、第2條第1點、第2點(1)、(2)(4)、第4條第2點、第9條第5點,在在可證,0000公司授權原告專屬授權之著作及授權產品,均僅限於營業用原聲原影單曲伴唱視聽著作;而授權產品,亦僅限於營業用伴唱帶(VHS)、營業用伴唱機(大、小VOD)之重製權;且原告可茲取締盜版權限,亦僅限於被授權著作產品於000及卡拉OK等供歌唱營業場所之盜版取締及訴訟事宜。3.原告就系爭著作之授權依據,依其與0000公司簽署之相關被授權合約內容、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01年1月12日公壹字第10112600391號函,可證原告從未取得系爭著作於家用伴唱機之專屬授權,對家用伴唱機業者涉及之重製行為,實非專屬被授權人,故就被告美華公司等人重製系爭著作於系爭伴唱機之行為,自無權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此即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規定反面解釋可證。(二)原告就系爭著作中其中120首歌曲未經合法授權:1.系爭著作中有高達120首屬0000公司發行,且0000公司並非被0000公司併購,而是被訴外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公司所併購,根本非原告所稱0000公司為0000公司百分之百持股之母公司。是原告稱「0000公司於88年為0000公司所購買,成為0000公司百分之百之子公司」云云,顯與事證不符,亦非可採。2.原告所提原證14「一、…0000公司係於88年4月間由荷蘭商000000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為0000公司唯一股東…」亦與原告就0000公司為0000公司購買,為0000公司百分之百子公司一詞,顯然相互矛盾,並非可採。縱0000公司、0000公司為母子公司,然查母子公司間屬於公司法上關係企業,依公司法及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第431號判決意旨、臺灣高等法院95年國貿上字第5號判決,在在揭示母子公司間,依法各自保有法人格獨立(含著作財產權),故其原有之法律權利及義務,營業行為,並不歸屬彼此母子公司相互享有。3.原告提出0000公司及0000公司名義出具之聲明書,以證系爭著作業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云云。然據,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0年度調偵字第975號不起訴處分可證,縱有0000、0000公司之聲明書,亦係事後做成,0000公司為避免自己違約損賠而為,故此等聲明是否為當初原告經過授權之權利內容,尚有疑義,並非可採。(三)原告追加起訴之203首歌曲已於罹於2年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原告於起訴狀及另案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0年度偵字第1640號著作權案件皆自承其員工000000於99年9月14日至訴外人0000公司000000公司信一展售中心購買系爭伴唱機,即發現系爭伴唱機有非法重製系爭歌曲,可知原告於99年9月14日起,即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故其主張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遭侵害,其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於斯時起算2年。是以,原告稱非購買當時即知悉系爭著作,係後來自行勘驗始可知悉云云,顯與原告前開另案自承之事證未符,並非可採。故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遭侵害,其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於斯時起算2年,最遲應於101年9月15日即應提起,惟原告卻遲至101年11月26日追加203首歌曲,已超過著作權法第89之1條前段及民法第184條之2年時效期間,自不得再為請求。(四)系爭著作無論新舊歌曲,被告均有權繼續利用:1.新歌部分:(1)0000公司、0000公司、被告美華公司於91年7月15日所簽立之使用同意合約書第2條及92年簽立之「使用同意合約書」中第2條,皆明文被告美華公司所生產之電腦伴唱機系統中,如使用有0000、0000公司授權被告美華公司使用之單曲,於合約期限後,被告美華公司仍可繼續利用之約款,故被告美華公司依據91年7月15日所簽立之使用同意合約書第2條及92年簽立之「使用同意合約書」中第2條約定,就被告美華公司之VOD電腦伴唱機系統,既載明合約期限後仍可繼續利用、使用之特別授權,是系爭電腦伴唱機中使用0000、0000公司前開合約原授權使用之視聽著作,自無不法,僅不再享有專屬暨獨家發行權限。(2)況查,被告美華公司與0000公司、0000公司分別於90年1月1日、91年7月15日、92年簽立之使用同意合約書,第2條、第7條皆約定,0000、0000公司將來新發行之視聽母帶各300首,除專屬授權被告美華公司獨家發行外,相關合約授權期間,原約定雖為兩年,但若合約屆滿時,0000公司、0000公司尚未交齊各300首歌曲時,應自動延長期限至交齊歌曲為止。而0000公司、0000公司迄今並未交齊前開各合約之300首視聽母帶,故被告美華公司依據現仍有效之90年度合約、92年度合約及三方使用同意合約書,就系爭著作中新歌部分之重製、利用行為,仍屬合法有據。是被告美華公司仍為系爭著作中新歌部分之專屬暨獨家發行人,而原授權之著作財產權人即0000公司,根本不得再就同一內容更授權第三人即原告,甚至授權人自己亦不得使用該權利。此由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後段自可明證。2.舊歌部分:依據90年度合約、92年度合約或92年使用同意合約書第1、2、7條約款,就0000公司、0000公司新發行之視聽母帶部分,尚未交齊合約約定各300首歌曲,故前開三份合約現仍有效存續。因補充協議書訂立時,0000公司、0000公司尚未交齊300首歌曲,90年度合約尚未履行完畢,故三方於補充協議書第2條但書特別載明,被告美華公司於合約第二年以後,使用0000公司、0000公司已發行1000首舊歌之使用費,係以美華公司90年度合約已交付0000、0000公司之權益金抵付。又查,被告美華公司就90年度合約權益金,早已支付0000、0000公司,此於補充協議書第2條但書載明「但丙方於原合約(A,即90年度合約)中已交付甲乙方之權益金,…」等語,可證之。故被告美華公司現就0000公司二人已發行之舊歌1000首範圍內第二年以後之使用費,既以業經交付0000公司二人之90年度合約權益金抵付,且使用期限並未載明到期日,是被告美華公司現就0000公司、0000公司已發行之舊歌1000首範圍內,依約仍可繼續使用。3.原告以原證15傳真函主張92年5月1日終止相關契約,被告美華公司等否認收受該份文件,如原告據此為主張,依法應先就該份文件已合法通知原告之事實,負舉證責任。縱認前開文件被告已收受,惟查,被告美華公司委託開瑞法律事務所於93年1月19日以九三瑞信律字第0106號律師函,通知0000、0000公司其終止不合法,且該二人90年度合約及92年度合約,尚未履行完畢,依約仍有交付剩餘視聽母帶之義務,故合約至交齊歌曲數為止,仍繼續有效。故於0000、0000公司二人各交齊300首歌曲數前,三方所簽署之90、92年度合約仍繼續有效,否則0000公司自93年1月2日發函終止迄今約近10年,何以未見原始權利人0000公司向被告為權利主張。況就系爭著作,0000公司代表人000000於另案偵查時,到庭證述曾授權被告美華公司使用在案,且權利金於92年底前,仍有餘款未扣完,故可用以扺付1000首舊歌之第2年以後之使用費。4.原告另稱「無法與0000及000000簽訂正式供貨契約,及無法與0000、0000公司簽立舊歌合約,無從履行所謂補充協議書之條件,依據補充協議書之立約精神,更新原合約之約定,即依該補充協議書約定,雙方契約關係時以終止…。」云云,然查,被告與0000、0000公司之補充協議書第6條約定「本補充合約書為雙方協議後補充原合約書之不足,有異動之條款應以新約定條款為依據,其性質視為原合約書之一部。」可知,異動條文雖以補充協議為據,其餘部分仍應以原90年、92年度之使用合約為據,故補充協議書僅係原合約之一部,不因補充協議書異動條款無效或未履行而影響原合約內容。況補充協議書第2條可證縱補充協議書之條件,被告未能與000000、0000訂立正式供貨契約,原合約書仍為有效,且被告與0000、0000公司之90年及92年使用同意書之每首歌曲專屬獨家授權費及廣告贊助費尾款,依約本無需再為任何給付,且被告美華公司亦無違反合約約定。000000前開證述所稱被告「自2003年底計算後,全數扣完,仍有不足」,顯與前開補充合約第2條之約定不符,實非可採。5.電腦伴唱機市場有一次授權永久使用之慣例:(1)業界對於電腦伴唱產品,確實有一次專屬授權期間屆滿之後,可以非專屬繼續就伴唱產品重製、銷售、出租及其他類似使用之慣例,經鈞院函詢國內主要唱片業者,即0000音樂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音樂公司)、00000000音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公司)、香港商00000000出版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下稱0000臺灣分公司),該三家唱片公司函覆內容一致稱被授權人於專屬授權期屆滿後得依非專屬授權方式繼續利用授權詞曲作成伴唱產品(例如MIDI檔案),不受期限限制。其中00000000公司函覆更稱係屬業界慣例,故被告美華公司就專屬授權後,得依約繼續就伴唱機產品為合法重製、銷售、出租等其他使用。(2)92年使用同意合約書第1條第1項、第3條之約定,可知0000、0000公司所授權範圍,所謂重製壹次,係指以0000公司、0000公司原交付之視聽母帶版本在,不得重新編輯或重新錄製第二個版本。又音聲多重及電腦壓縮音樂檔案皆同為達成原授權契約目的之儲存媒介,且被告美華公司於取得0000、0000公司之視聽母帶後,灌錄至電腦伴唱機內,自始皆以原視聽母帶為重製版本,並未以重新編輯或錄製第二個版本,實未逾越契約授權範圍。況被告美華公司即被授權人,當初係支付0000、0000公司較高授權費用取得授權前期之專屬授權,於專屬授權期屆滿後,則依循業界慣例,本不影響被授權人被告就同一授權產品(名稱及型式)/發行公司/發行區域之非專屬授權期,故被告美華公司自得於專屬授權期屆滿,繼續依雙方授權合約規定利用該授權音樂著作於其伴唱產品,並無重製期限限制。原告率以認定被告美華公司與0000、0000公司之專屬代理期間經過後,被告美華公司未取得電腦伴唱機之非專屬授權,顯違背授權歌曲製作的伴唱產品,於一次專屬授權期間屆滿後,可以非專屬繼續就伴唱機產品製造、銷售、出租及其他類似使用之業界慣例,且鈞院98年度民著上字第11號判決,採信業界確有該慣例在案。(3)縱認系爭92年簽訂之使用同意合約書第二條,載有「本合約期間,自92年1月1日起至94年12月31日止(但合約期限後含VOD電腦點歌伴唱機系統之產品仍可繼續使用)。…」惟此乃係業界及美華、0000、0000公司間之慣例,加此文句不過是宣示慣例行事而已。系爭專屬授權合約第1條第1至4項、第3條之文義與此一慣例相符。(4)0000公司負責人000000曾代表0000公司將系爭著作轉專屬授權予原告,故其行為與被告美華公司利益相反,亦將影響0000公司對原告是否該當債務不履行之違約情事,顯屬利益相反之關係人;又000000擔任董事之關係企業0000音樂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曾於另案98年度民著上字第11號案件,函覆鈞院「本公司對於授權詞曲作成伴唱產品(例如MIDI檔案),說明如下:一、本公司對於授權詞曲作成伴唱產品,均給予非專屬授權。如果被授權人特別要求專屬授權,本公司會給予一定期間(一般為6月或12個月)之專屬授權,專屬期間屆滿後轉為非專屬授權。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7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員工於99年9月14日至訴外人00000000訊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之000000公司信一展售中心,購得被告美華影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美華公司)出品之系爭伴唱機,初步發現系爭伴唱機中有12首非法重製原告自00000000唱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取得專屬授權之視聽著作,經原告進一步核對系爭伴唱機所附歌本,歌本內之歌曲及點閱系爭伴唱機後,發現不僅有起訴狀所陳之12首曲目,包括原起訴12首曲目共有215首歌曲(下稱系爭著作,詳附表)為原告享有專屬授權原聲原影之視聽著作。又系爭電腦伴唱機所附保固服務卡上之機器維修地址為臺北縣(現改制為新北市○○里○○○路○○號,即被告松喜企業有限公司(下稱松喜公司)之地址,而被告松喜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游俊鴻之名片職稱為被告美華公司之協理,被告林嘉愷與被告游俊鴻作為被告美華公司與被告松喜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於行使被告美華公司與被告松喜公司之職務時,明知未獲授權,共同將系爭著作直接重製於系爭伴唱機,並將此重製物提供與訴外人0000公司交易與流通,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中之重製權與散布權,致原告公司受有損害,是認被告林嘉愷、被告美華公司、被告游俊鴻、被告松喜公司等人共同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享有專屬授權之重製權、散布權,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之權益至鉅,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二)被告公司所生產之系爭伴唱機並未於機器上有任何家用或營業用之標示:1.原告於購買系爭伴唱機當時,0000公司所開具之統一發票以及系爭伴唱機附具之保固卡上皆無任何家用、營業用字眼。被告公司所生產之系爭伴唱機並未於機器上有任何家用或營業用之標示,甚至系爭電腦伴唱機所附歌本亦未明確就家用或營業用機器為標示。2.被告辯稱系爭電腦伴唱機殼上貼有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僅供家庭娛樂使用」標籤貼紙。惟查,被告於市面上販賣之系爭伴唱機並未有此貼紙,被告等企圖以事後個案貼上標籤的方式混淆視聽,實不足取。再查,一張0000唱片「僅供家庭娛樂使用」標誌貼紙亦不足以證明系爭伴唱機即為家庭用機。矧本件系爭著作皆為0000公司專屬授權之歌曲,並非0000公司,實難想像被告僅以該標誌貼紙即足以證明系爭伴唱機為家庭用機。又系爭伴唱機為家庭用機或營業用機應屬被告於機器出廠時所為之設定(被告等所生產之機器是否有明確就家用或營業用機器為標示並區分,尚屬前提問題),與被告美華公司就該機器內所載歌曲之授權取得究為家庭用或營業用,係屬風馬牛不相及之二事,不容混淆。3.依系爭伴唱機所附歌本所載,「本伴唱機之原廠內建歌曲均為合法版權重製,使用人如欲公開場所為公開播送或公開演出時,應另向著作權人或團體申請公開使用授權。」依此運作模式,應係「使用人」向著作權人或團體申請公開使用授權,被告美華公司於生產伴唱機當時並未出租或出售,如何能預期使用人是否僅作家庭使用,又何以得區分「家用」與「營業用」。矧系爭伴唱機係於被告松喜公司倉庫查獲,皆係甫生產完成之伴唱機。使用人是否申請公開使用授權既係後階段行為,被告美華公司無從預知,故本件被告等主張「家用」與「營業用」伴唱機之區分並無實益。(三)原告就系爭著作全部取得著作權人之專屬授權:1.原告並非僅憑0000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及0000公司之負責人均為000000,即認0000公司之所有權利為0000公司當然繼受,實則0000公司與0000公司雖分別係獨立之法人,然0000公司於88年為0000公司所購買,成為0000公司百分之百持股之子公司,且公司所在地、代表人均相同,輔以0000及0000公司之聲明書所述:「本公司所享有之錄音著作權或專屬授權,均統籌由0000唱片行使權利,故0000唱片公司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為其之資產,並無本公司轉授權0000唱片相關文件可以提出。」等語(環球公司亦同),及0000公司及0000公司代表人000000先生於101年2月15日到庭證述:因0000公司已對0000公司百分之百持股,為合約單純化,皆僅以0000公司出名等語。可知原告就系爭著作取得合法授權之授權合約書、補充協議等係因統籌管理及作業慣行之故,始僅以0000公司為立書人,因此並無0000公司轉授權0000公司之相關文件。2.被告等據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分署102年度上聲議字第68號處分書,辯稱原告其中119首歌曲自始未取得原權利人0000公司之專屬授權云云。惟該處分書因原告已於法定期間聲請交付審判而尚未確定且多有違誤,檢察官所為不起訴處分並無從拘束法院。3.被告等憑0000公司、0000公司於經濟部董監事登記資料,辯稱「根本非原告所稱0000公司為0000公司百分之百持股之母公司」,以此推論0000公司針對0000公司及000000公司所發行之歌曲無權授與原告公司,故其中120首歌曲從未經合法授權云云。查0000公司於101年4月3日於另案中已針對其有權處理000000唱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00公司)或0000公司授權一事說明,「查0000公司係由000000公司於88年9月間更名而來,而0000公司係於88年4月間由荷蘭商000000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為0000公司唯一股東,並指派公司董監事執行業務,…0000公司與0000公司之董監事均相同,且均由位於荷蘭之荷蘭商0000音樂公司指派,足證本案相關歌曲,不論係屬000000公司或0000公司,0000公司均有權處理授權事宜,合先陳明。」可知被告說詞顯然薄弱,實不足為據。(四)原告就101年11月26日「民事爭點整理狀」所追加起訴之203首歌曲並未罹於2年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原告於購買之系爭伴唱機發現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後,報警處理,於100年1月12日持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核發之搜索票,前往被告松喜公司搜索,然於時間壓力下,僅當場勘驗「BOOM」等12首歌曲,扣得載有侵權歌曲之美華K-769KALATECH電腦伴唱機50臺及WD硬碟1個,就其餘203首歌曲係勘驗扣案伴唱機後始明確知悉並確認,消滅時效當應自知悉時起算。職此,時效應自100年1月12日搜索當天起算,系爭著作既已於102年9月11日起訴,自無逾越請求權時效之問題。(五)被告美華公司未經合法授權使用系爭著作:1.被告美華公司於90年1月1日及92年,與0000公司、0000公司簽訂使用同意合約書,合約書簽約不久,被告美華公司因財務問題,僅支付0000公司於合約書第7條約定之1億餘元授權金之40%,致0000公司未續交視聽母帶,被告美華公司為繼續取得視聽母帶,故於92年2月與0000公司、0000公司就上開合約書之授權金給付及履約等事宜簽訂補充協議書。依據92年2月簽訂補充協議書,其中協議書第5條規定,被告美華公司須於92年4月底前就舊歌達成一定合作條件及正式簽約,0000公司及0000公司才同意第1條第2項權利金給付方式,惟被告美華公司遲未簽立舊歌合約,0000公司、0000公司自未同意上開權利金分期支付方式;協議書第1條第6項復約定,自簽訂協議起至92年12月31日止,被告美華公司如未能與000000000及0000000簽訂正式供貨合約,被告美華公司則同意無條件終止本補充協議書,被告美華公司於上開時間內僅與0000000達成供貨協議,而未與000000000簽約,依上開約定,補充協議書應於92年12月31日終止,此可由0000公司93年1月2日委請0000法律事務所發予美華公司函文可知。是故0000公司於92年5月1日即函知被告美華公司總經理000000授權期限已到期,0000公司於92年9月4日再次寄發存證信函,可知被告美華公司與0000公司、0000公司之授權契約早於92年5月1日時終止,或至遲於93年1月2日終止,被告美華公司自無權再使用上開合約書所授權之歌曲。而舊歌是否可繼續使用,應以簽訂「舊歌授權合約」為前提,系爭著作中,148首屬於舊歌歌曲,被告美華公司自始未提出合法使用依據,顯見被告美華公司未曾就該148首歌曲與0000公司訂有授權契約,侵害著作權之事實即已明確。2.被告美華公司自稱其取得權利可永久使用云云,同前所述,其既無法與0000及000000簽訂正式供貨契約,即無法與0000、0000公司簽立舊歌合約,無從履行所謂補充協議書之條件,依該補充協議書之立約精神,係為更新原合約之約定,即依該補充協議書約定,雙方契約關係實已終止。原合約既為補充協議書所取代,解釋上無從回歸適用原合約,否則補充協議書之立約精神將遭架空。據此,被告美華公司並未經合法授權使用系爭著作至為明酌。3.電腦伴唱機市場並無一次授權永久使用之慣例:(1)依據唱片業界實務,唱片公司有將視聽著作授權伴唱帶業者永久使用之契約,因其權利影響甚鉅,該契約必定於契約內容中明確以文字載明,不容有任何模糊或類推解釋之空間。其目的通常係避免較「小型之唱片公司或個人」因資金狀況不穩定隨時可能終止合作關係,而要求唱片公司以永久使用作為契約內容;反之,若是資金雄厚之大型唱片公司則通常採取非永久使用授權之形態,合先敘明。(2)0000公司係國際性唱片公司,具有雄厚之資力,並有一定之強勢性,均以固定短期年限為授權之期間,絕無可能同意與被告美華公司簽訂永久使用之契約。且觀諸環球公司函覆士林地檢署之陳報函:「(一)0000公司(下稱本公司)及0000公司自90年起授權與美華公司使用錄音、語文、音樂、視聽著作之重製、公開演出、公開上映公開播送等著作財產權契約如附件所示使用同意合約書二份及補充協議書一份。(二)…授權期間則為系爭合約書第2條所定自92年1月1日至94年12月31日(係指92年使用同意合約書)」,足徵被告美華公司與0000等公司所簽訂之契約係「授權期限」,並非「永久使用」,故被告美華公司等辯稱合約結束後仍可以永久使用系爭歌曲云云,顯然與事實相悖。(3)證人000000於101年2月15日相關刑事案件開庭時證述:100年11月8日陳報函附件2之92年使用同意合約書(合約B)第2點之所以加入附件1之90年使用同意合約書(合約A)所無之括弧內容,並解釋「唱片公司及卡拉OK代理商是就新歌發行所簽約,卡拉OK公司在授權合約期滿後,就不得再重製所授權的歌曲,在90年後,因為伴唱機開始發展,美華公司提到授權的歌曲已經重製在機器上,合約期滿後很難把已經灌在機器內(註:營業場所)之歌曲拿掉,所以討論後才在契約上加上。」據此,上開0000公司負責人已明確證述,該「惟就授權含VOD…丙方仍可繼續使用」之契約解釋,並非就未灌入之歌曲授權永久使用之意思。關於0000公司授權美華公司之契約,0000公司既為契約當事人,更應尊重其對契約的解釋,被告林嘉愷等並非當初代表美華公司簽約之當事人,對於契約解釋更與0000公司相悖,豈可能有如此完全矛盾之解釋。且90年簽訂之合約A既無括弧內容,至少屬於90年度00000000年約之66首歌曲均已不得再為使用,故被告美華公司辯稱對系爭曲目有永久使用權限云云,實屬無稽。(4)0000公司於101年12月10日另案所附之授權著作明細表上載有「授權合約簽署期間」,核其簽約時間除上開66首屬90年度00000000年約之標的外,其餘149首發行日期更早於90年度00000000年約發行曲目,據此,該149首歌曲之授權來源應為被告美華公司與0000公司、0000公司更早期之授權合約,被告美華公司等何以得據以稱系爭著作有屬於91年、92年合約之標的者,豈可單憑該91年、92年合約有「繼續使用」字眼即稱之有取得永久使用之授權。(5)被告美華公司前總經理0000於另案偵查中證述,使用同意合約書第2條中所載「惟就授權含VOD電腦點歌伴唱機系統中甲乙方授權由丙方使用之單曲,均於合約期限後丙方仍可繼續利用」並非指被告美華公司於授權期滿後可繼續重製歌曲至新伴唱機後販售,只有VOD系統才有例外,一般伴唱機並非此部分所規範之事實。本件侵權事實相關扣案物為一般伴唱機,核與0000上開證述相符,亦為承辦檢察官所肯認。矧依上開事證,亦經0000公司明確表示系爭合約業已於92年間終止,縱認系爭合約無終止情事(假設語)亦已於94年12月31日期滿,被告美華公司即不得再行重製、生產並銷售系爭合約授權曲目之伴唱相關產品。準此以言,被告美華公司至遲於94年12月31日後即不得再代理發行0000公司及其旗下子公司所屬歌曲之伴唱相關產品,然原告竟於100年間搜索並勘驗發現被告美華公司製造之系爭伴唱機中載有非法重製之215首歌曲,系爭伴唱機器均係於96年以後製造之新機型,則被告美華公司顯然係於系爭合約終止或期滿後仍非法重製而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甚明。(六)損害賠償部分:1.計算方式一:多年來因被告等所生產之伴唱機歌曲眾多(含非法重製歌曲),以致消費者較易選擇曲數眾多(對於利用者而言,所需支付之授權金相對低廉)之伴唱機,致使原告公司喪失利用人欲利用原告公司歌曲而應取得原告公司授權之機會,為原告公司多年來之可得預期之利益。本件系爭伴唱機為一般伴唱機(又稱小VOD),系爭伴唱機於臺灣本島出租量一年約有2000台(保守估計)。若以出租方式計算,一臺機器月租至少收入3,000元,乘以一年12個月,一臺機器年收入亦有3萬6千元,故2,000台機器年收入亦有7,200萬元,侵權時間若以7年又7個月計算,原告公司可得預期之利益至少有5億4600萬元(7200萬元×7年+7000萬元×7/12年);侵權時間若以5年計算,原告公司可得預期之利益至少有3億6000萬元(7200萬元×5年)。2.計算方式二:參諸臺灣高等法院97年度智上易字第13號判決意旨及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第2款規定,系爭伴唱機於臺灣本島出租及銷售量一年約有5,000台(保守估計)。若以出租方式計算,一臺機器月租至少收入3000元,乘以一年12個月,一臺機器年收入亦有3萬6千元;若以銷售方式計算,一臺機器市值3萬元。不論出租或銷售,若均以一年3萬元計算,以美華伴唱機5,000台之市占率,估計美華公司一年營業收入至少高達1億5仟萬元。又依原告主張0000公司、0000公司、美華公司之授權業於92年5月1日終止,被告等侵權期間長達7年又7個月,亦有11億3750萬元(1億5仟萬元×7年+1億5仟萬元×7/12年)之收入。系爭電腦伴唱機中具合法版權者約有一萬首歌曲,所含歌曲包含原聲原影型式(約占3000首)及非原聲原影型式(約占7000首),若以代理商自唱片公司取得之成本計算,非原聲原影型式之成本為3萬元至5萬元不等,惟原聲原影型式之成本動輒數十萬至百萬不等,利潤差距至少為十倍以上(暫以10倍計算),本件「原聲原影型式」與「非原聲原影型式」購歌成本比例約為10:1,以此計算,本件215首原聲原影歌曲約佔總收入6609萬7900元。【11億3750萬元×(215首×比例10)÷(3000首原聲原影×比例10+7000首非原聲原影×比例1)】。假設依被告美華公司主張94年合約屆至之基準計算,被告侵權期間長達5年之久,亦有高達7億5000萬元(1億5仟萬元×5年)之收入。被告等以此犯罪營生,透過經銷商銷售,其經營此行業甚久,對智慧財產權相關規範應有認知,犯罪持續期間及數量非少,已使歌曲市場重創,本件被告等侵害情節甚為重大,至少判命被告等連帶給付2千萬元。3.被告松喜公司、負責人游俊鴻應負共同侵權行為連帶賠償責任:被告游俊鴻除擔任被告松喜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外,尚分別為00000000通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及0000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之法人董事即0000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之代表。又被告林嘉愷亦係臺灣數位公司之董事、0000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且被告林嘉愷亦持有0000公司股份1000股並擔任董事一職,顯見被告游俊鴻與被告林嘉愷之關係密切。另案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101年度偵字第117號案件亦於99至100年間對「新北市○○區○○路○○號」即上開00000000公司(實為美華直營部)所在地進行搜索,查扣數臺美華伴唱機等其他相關物件,既00000000公司內部查有被告美華公司之產品,合理推測該公司與被告美華公司之關係密切,被告游俊鴻又係該公司之代表人,應對該公司與被告美華公司間合作事項(包含交易價格、產品內容等)頗為了解,故於合作過程中,因被告美華公司製作成本遠較一般經合法授權之伴唱帶公司為低,其販售價格自低於一般市場價格數倍而極不合理,又因被告美華公司近年侵害著作權官司不斷,與上下游廠商之交易亦多少受有影響,均足證被告游俊鴻對被告美華公司從事盜版歌曲伴唱帶事業一事係屬明知,十幾年來被告松喜公司卻與被告美華公司合作生產伴唱機,故兩者有侵害系爭視聽著作之意思聯絡,且行為關連共同,原告請求兩家公司連帶賠償,應屬有據。(七)爰聲明:1.被告美華公司與被告林嘉愷應連帶給付原告20,0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松喜公司與被告游俊鴻應連帶給付原告20,0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被告林嘉愷與被告游俊鴻應連帶給付原告20,00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4.前三項給付或負擔,任一被告已為全部或一部給付者,其餘被告就其履行之範圍內同免給付之義務。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就系爭著作,僅有營業用之專屬授權,縱被告美華公司之家用電腦伴唱機有侵權之虞,原告亦非權利人,無權提起本件訴訟:1.視聽著作之著作權財產權人,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94年7月25日智著字第09400061280號函釋及台北市音樂著作權代理人協會MPA(MPA)101年8月1日音代協101蘭字第00000000-00號函,可知就伴唱機授權契約,會區分「家用」及「營業用」不同之授權方法、內容、及使用區域。2.原告自93年1月15日迄今,經0000公司授權之93年1月15日合約書、95年2月20日所為之補充協議之前言、及第3、4、5條條文及95年7月18日之補充協議3之前言、及第3、4、5條條文;95年10月25日之合約書中第1條、第2條第1點、第2點(1)、(2)(4)、第4條第2點、第9條第5點,在在可證,0000公司授權原告專屬授權之著作及授權產品,均僅限於營業用原聲原影單曲伴唱視聽著作;而授權產品,亦僅限於營業用伴唱帶(VHS)、營業用伴唱機(大、小VOD)之重製權;且原告可茲取締盜版權限,亦僅限於被授權著作產品於000及卡拉OK等供歌唱營業場所之盜版取締及訴訟事宜。3.原告就系爭著作之授權依據,依其與0000公司簽署之相關被授權合約內容、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01年1月12日公壹字第10112600391號函,可證原告從未取得系爭著作於家用伴唱機之專屬授權,對家用伴唱機業者涉及之重製行為,實非專屬被授權人,故就被告美華公司等人重製系爭著作於系爭伴唱機之行為,自無權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此即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規定反面解釋可證。(二)原告就系爭著作中其中120首歌曲未經合法授權:1.系爭著作中有高達120首屬0000公司發行,且0000公司並非被0000公司併購,而是被訴外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公司所併購,根本非原告所稱0000公司為0000公司百分之百持股之母公司。是原告稱「0000公司於88年為0000公司所購買,成為0000公司百分之百之子公司」云云,顯與事證不符,亦非可採。2.原告所提原證14「一、…0000公司係於88年4月間由荷蘭商000000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為0000公司唯一股東…」亦與原告就0000公司為0000公司購買,為0000公司百分之百子公司一詞,顯然相互矛盾,並非可採。縱0000公司、0000公司為母子公司,然查母子公司間屬於公司法上關係企業,依公司法及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第431號判決意旨、臺灣高等法院95年國貿上字第5號判決,在在揭示母子公司間,依法各自保有法人格獨立(含著作財產權),故其原有之法律權利及義務,營業行為,並不歸屬彼此母子公司相互享有。3.原告提出0000公司及0000公司名義出具之聲明書,以證系爭著作業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云云。然據,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0年度調偵字第975號不起訴處分可證,縱有0000、0000公司之聲明書,亦係事後做成,0000公司為避免自己違約損賠而為,故此等聲明是否為當初原告經過授權之權利內容,尚有疑義,並非可採。(三)原告追加起訴之203首歌曲已於罹於2年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原告於起訴狀及另案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0年度偵字第1640號著作權案件皆自承其員工000000於99年9月14日至訴外人0000公司000000公司信一展售中心購買系爭伴唱機,即發現系爭伴唱機有非法重製系爭歌曲,可知原告於99年9月14日起,即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故其主張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遭侵害,其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於斯時起算2年。是以,原告稱非購買當時即知悉系爭著作,係後來自行勘驗始可知悉云云,顯與原告前開另案自承之事證未符,並非可採。故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遭侵害,其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於斯時起算2年,最遲應於101年9月15日即應提起,惟原告卻遲至101年11月26日追加203首歌曲,已超過著作權法第89之1條前段及民法第184條之2年時效期間,自不得再為請求。(四)系爭著作無論新舊歌曲,被告均有權繼續利用:1.新歌部分:(1)0000公司、0000公司、被告美華公司於91年7月15日所簽立之使用同意合約書第2條及92年簽立之「使用同意合約書」中第2條,皆明文被告美華公司所生產之電腦伴唱機系統中,如使用有0000、0000公司授權被告美華公司使用之單曲,於合約期限後,被告美華公司仍可繼續利用之約款,故被告美華公司依據91年7月15日所簽立之使用同意合約書第2條及92年簽立之「使用同意合約書」中第2條約定,就被告美華公司之VOD電腦伴唱機系統,既載明合約期限後仍可繼續利用、使用之特別授權,是系爭電腦伴唱機中使用0000、0000公司前開合約原授權使用之視聽著作,自無不法,僅不再享有專屬暨獨家發行權限。(2)況查,被告美華公司與0000公司、0000公司分別於90年1月1日、91年7月15日、92年簽立之使用同意合約書,第2條、第7條皆約定,0000、0000公司將來新發行之視聽母帶各300首,除專屬授權被告美華公司獨家發行外,相關合約授權期間,原約定雖為兩年,但若合約屆滿時,0000公司、0000公司尚未交齊各300首歌曲時,應自動延長期限至交齊歌曲為止。而0000公司、0000公司迄今並未交齊前開各合約之300首視聽母帶,故被告美華公司依據現仍有效之90年度合約、92年度合約及三方使用同意合約書,就系爭著作中新歌部分之重製、利用行為,仍屬合法有據。是被告美華公司仍為系爭著作中新歌部分之專屬暨獨家發行人,而原授權之著作財產權人即0000公司,根本不得再就同一內容更授權第三人即原告,甚至授權人自己亦不得使用該權利。此由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後段自可明證。2.舊歌部分:依據90年度合約、92年度合約或92年使用同意合約書第1、2、7條約款,就0000公司、0000公司新發行之視聽母帶部分,尚未交齊合約約定各300首歌曲,故前開三份合約現仍有效存續。因補充協議書訂立時,0000公司、0000公司尚未交齊300首歌曲,90年度合約尚未履行完畢,故三方於補充協議書第2條但書特別載明,被告美華公司於合約第二年以後,使用0000公司、0000公司已發行1000首舊歌之使用費,係以美華公司90年度合約已交付0000、0000公司之權益金抵付。又查,被告美華公司就90年度合約權益金,早已支付0000、0000公司,此於補充協議書第2條但書載明「但丙方於原合約(A,即90年度合約)中已交付甲乙方之權益金,…」等語,可證之。故被告美華公司現就0000公司二人已發行之舊歌1000首範圍內第二年以後之使用費,既以業經交付0000公司二人之90年度合約權益金抵付,且使用期限並未載明到期日,是被告美華公司現就0000公司、0000公司已發行之舊歌1000首範圍內,依約仍可繼續使用。3.原告以原證15傳真函主張92年5月1日終止相關契約,被告美華公司等否認收受該份文件,如原告據此為主張,依法應先就該份文件已合法通知原告之事實,負舉證責任。縱認前開文件被告已收受,惟查,被告美華公司委託開瑞法律事務所於93年1月19日以九三瑞信律字第0106號律師函,通知0000、0000公司其終止不合法,且該二人90年度合約及92年度合約,尚未履行完畢,依約仍有交付剩餘視聽母帶之義務,故合約至交齊歌曲數為止,仍繼續有效。故於0000、0000公司二人各交齊300首歌曲數前,三方所簽署之90、92年度合約仍繼續有效,否則0000公司自93年1月2日發函終止迄今約近10年,何以未見原始權利人0000公司向被告為權利主張。況就系爭著作,0000公司代表人000000於另案偵查時,到庭證述曾授權被告美華公司使用在案,且權利金於92年底前,仍有餘款未扣完,故可用以扺付1000首舊歌之第2年以後之使用費。4.原告另稱「無法與0000及000000簽訂正式供貨契約,及無法與0000、0000公司簽立舊歌合約,無從履行所謂補充協議書之條件,依據補充協議書之立約精神,更新原合約之約定,即依該補充協議書約定,雙方契約關係時以終止…。」云云,然查,被告與0000、0000公司之補充協議書第6條約定「本補充合約書為雙方協議後補充原合約書之不足,有異動之條款應以新約定條款為依據,其性質視為原合約書之一部。」可知,異動條文雖以補充協議為據,其餘部分仍應以原90年、92年度之使用合約為據,故補充協議書僅係原合約之一部,不因補充協議書異動條款無效或未履行而影響原合約內容。況補充協議書第2條可證縱補充協議書之條件,被告未能與000000、0000訂立正式供貨契約,原合約書仍為有效,且被告與0000、0000公司之90年及92年使用同意書之每首歌曲專屬獨家授權費及廣告贊助費尾款,依約本無需再為任何給付,且被告美華公司亦無違反合約約定。000000前開證述所稱被告「自2003年底計算後,全數扣完,仍有不足」,顯與前開補充合約第2條之約定不符,實非可採。5.電腦伴唱機市場有一次授權永久使用之慣例:(1)業界對於電腦伴唱產品,確實有一次專屬授權期間屆滿之後,可以非專屬繼續就伴唱產品重製、銷售、出租及其他類似使用之慣例,經鈞院函詢國內主要唱片業者,即0000音樂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音樂公司)、00000000音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00000000公司)、香港商00000000出版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下稱0000臺灣分公司),該三家唱片公司函覆內容一致稱被授權人於專屬授權期屆滿後得依非專屬授權方式繼續利用授權詞曲作成伴唱產品(例如MIDI檔案),不受期限限制。其中00000000公司函覆更稱係屬業界慣例,故被告美華公司就專屬授權後,得依約繼續就伴唱機產品為合法重製、銷售、出租等其他使用。(2)92年使用同意合約書第1條第1項、第3條之約定,可知0000、0000公司所授權範圍,所謂重製壹次,係指以0000公司、0000公司原交付之視聽母帶版本在,不得重新編輯或重新錄製第二個版本。又音聲多重及電腦壓縮音樂檔案皆同為達成原授權契約目的之儲存媒介,且被告美華公司於取得0000、0000公司之視聽母帶後,灌錄至電腦伴唱機內,自始皆以原視聽母帶為重製版本,並未以重新編輯或錄製第二個版本,實未逾越契約授權範圍。況被告美華公司即被授權人,當初係支付0000、0000公司較高授權費用取得授權前期之專屬授權,於專屬授權期屆滿後,則依循業界慣例,本不影響被授權人被告就同一授權產品(名稱及型式)/發行公司/發行區域之非專屬授權期,故被告美華公司自得於專屬授權期屆滿,繼續依雙方授權合約規定利用該授權音樂著作於其伴唱產品,並無重製期限限制。原告率以認定被告美華公司與0000、0000公司之專屬代理期間經過後,被告美華公司未取得電腦伴唱機之非專屬授權,顯違背授權歌曲製作的伴唱產品,於一次專屬授權期間屆滿後,可以非專屬繼續就伴唱機產品製造、銷售、出租及其他類似使用之業界慣例,且鈞院98年度民著上字第11號判決,採信業界確有該慣例在案。(3)縱認系爭92年簽訂之使用同意合約書第二條,載有「本合約期間,自92年1月1日起至94年12月31日止(但合約期限後含VOD電腦點歌伴唱機系統之產品仍可繼續使用)。…」惟此乃係業界及美華、0000、0000公司間之慣例,加此文句不過是宣示慣例行事而已。系爭專屬授權合約第1條第1至4項、第3條之文義與此一慣例相符。(4)0000公司負責人000000曾代表0000公司將系爭著作轉專屬授權予原告,故其行為與被告美華公司利益相反,亦將影響0000公司對原告是否該當債務不履行之違約情事,顯屬利益相反之關係人;又000000擔任董事之關係企業0000音樂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曾於另案98年度民著上字第11號案件,函覆鈞院「本公司對於授權詞曲作成伴唱產品(例如MIDI檔案),說明如下:一、本公司對於授權詞曲作成伴唱產品,均給予非專屬授權。如果被授權人特別要求專屬授權,本公司會給予一定期間(一般為6月或12個月)之專屬授權,專屬期間屆滿後轉為非專屬授權。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3",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lawName": "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 }, { "issueRef": "4 3", "lawName": "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為註冊第01828233號「VRCASE及圖」商標(如附圖所示,下稱: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自民國106年3月1日至116年2月28日止。惟自106年8月起,原告陸續於網路商場上發現被告所販售之「VRCASE虛擬實境眼鏡」(下稱:系爭產品),在未經原告之同意下,擅自使用系爭商標,而從中獲得販售商品之利益,被告顯係對原告就系爭商標所享有之商標權造成侵害,經原告委請律師發函向被告請求協商賠償事宜,均未獲回應。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1款、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求為判決命被告嘟嘟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嘟嘟屋公司)、宇勝通信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宇勝公司)、張凱為應分別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98,516、4,893,000、260,414元。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本件背景事實:1.原告長期致力從事眼鏡產品之研發與設計,為下述設計專利之專利權人:①原告羅一公司創立於民國81年,即致力於整合製造與販賣並提供專業服務,以成為國內護目眼鏡之翹楚為目標,原告秉持此理念,並成功成為市場上全方位OEM/ODM廠商,領先市場上其他競爭者。原告擁有自己之研發團隊,具備自我研發之能力,專精開發、改善產品之品質與工藝,原告之客戶更遍布全球,為護目眼鏡業界之供應商(原證1)。原告致力於相關眼鏡產品之研發與設計,並於我國及美國獲得多項專利肯定,為數眾多無法一一列舉(原證14、15)。②本件所涉原告所申請取得之設計專利包含:(1)中華民國第D105588號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1),專利權期間自94年7月11日至105年8月1日止(原證2-2);(2)中華民國第D133115號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2),專利權期間自99年1月21日至110年4月12日止(原證3-2);(3)中華民國第D176456號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3),專利權期間自105年6月11日至117年1月17日止(原證4-2)。故原告針對系爭專利2、3依專利法第136條之規定,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同意而實施該設計之權利,並依同法第142條準用同法第96條之規定,於前開專利權受侵害時,得請求排除侵害及賠償損害;至系爭專利1之期限雖已屆至,然針對該專利權止日(即105年8月1日)前之侵害行為,仍然得依照上開專利法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先予敘明。2.被告等所製造、銷售之型號075、033A、033-3、082之眼鏡產品(以下分別稱系爭075產品、系爭033A產品、系爭033-3產品、系爭082產品,上開四產品合稱系爭產品),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1、2、3:①被告等雖抗辯被告朋馳公司僅為眼鏡鏡片射出成型之製造商,所銷售產品只有眼鏡鏡片,未曾組裝成眼鏡成品販賣;被告宏普翔公司則成立於106年1月5日,在公司設立前不可能有侵權行為存在云云。然而,被告宏普翔公司與朋馳公司實然互動密切,並且為家族企業,此觀諸被告109年4月6日呈送本院之民事聲明承受訴訟暨選定當事人狀之附件4繼承系統表,被告朋馳公司原先法定代理人莊慶福即為被告宏普翔公司法定代理人莊旻翰之父親亦可明顯得出。姑不論被告宏普翔公司於106年設立之原因為何,其與被告朋馳公司實質上之關聯性實不可僅因表面上為各別獨立之不同法人格而得抹滅。②被告宏普翔公司所販售之眼鏡產品,實係由被告朋馳公司生產製造後,再交由被告宏普翔公司對外進行銷售(原證5)。依照被告宏普翔公司與朋馳公司之電子型錄介紹,兩公司係以同一公司自居,其稱「本公司(ourcompany)已經營30年,第二工廠(原告按:指被告宏普翔公司)已於2016年底成立」,並有各眼鏡產品編號、照片可供參考,被告宏普翔公司自我介紹之投影片中更記載其為「有30年經驗之公司」、「其第二工廠將於2016年底完工,可準備投入生產」、「年產量大約兩千萬副眼鏡」云云,且原證5之報告內容亦提到「這些產品均由『宏普翔光學工業有限公司』及『朋馳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家關係企業共同生產製造」,且查宏普翔公司現在之官方網頁資料(原證24)更謂「GRANVISisaprofessionalsafety&sportseyewearmanufacturerandexporterwithover30yearsofexperience.」(譯文:被告宏普翔公司有超過30年經驗之專業安全及運動眼鏡之製造商與出口商)。倘如被告所稱,被告宏普翔公司實然係於106年1月5日始設立,何以可能自稱為「30年經驗」之眼鏡製造商與出口商?依照經驗法則,可合理推測於被告宏普翔公司成立之前,均為被告朋馳公司負責生產與販售眼鏡產品,是被告朋馳公司稱其未曾組裝眼鏡成品販賣,明顯為推託之詞。③又查被告宏普翔公司之官方網頁設有系爭產品之銷售目錄,可供消費者點選採購,被告宏普翔公司並於環球資源股份有限公司(https://www.globalsources.com/)之網頁刊登系爭產品之販售資訊,亦讓任何人均得透過該網頁採購系爭產品(原證8、9)。由以上說明可知,被告宏普翔公司與朋馳公司實為家族企業,對外更以同一公司自居,顯然有共同製造、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二)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1、2、3:1.被告等所提出作為其不侵權抗辯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下稱侵害報告)仍採用85年由當時經濟部中央標準局所頒佈之「專利侵害鑑定基準」作為判斷標準,該侵權鑑定基準早已不再援用,故被告之不侵權抗辯採用過時之判斷基準,其主張實不可採:①被告於其108年12月9日民事答辯(二)狀第1頁至第2頁稱其所提出侵害報告雖有部分引用85年由經濟部中央標準局所頒佈之「專利侵害鑑定基準」(下稱85年基準)為判斷標準,惟仍然符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105年頒布之專利侵害判斷要點(下稱105年要點)之流程,而認為其所提出之侵害報告並非不可採云云。然而,105年要點與85年基準最大的不同在於刪除確認設計專利的「新穎特徵」檢測,故於確定專利權範圍的階段,已無須再對新穎特徵先行認定。換言之,無須將圖示所揭露的內容轉化為詳細的文字敘述,也無須再進行新穎特徵的認定。且於判斷設計專利之外觀是否相同或近似時,過去所採用之「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所列之各種標準,即被告所提出之四份侵害報告中之第陸點「判斷近似性原則:(一)、肉眼觀察,同時同地且異時異地綜合判斷。(二)、以物品使用狀態下的外觀造形為判斷。(三)、整體觀察、綜合判斷,不拘泥於各造形要素。(四)、全新功能或突破性設計之物品近似範圍較既有改良物品為廣。(五)、以視覺焦點所在之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六)、以創作特徵為判斷重點。(七)、觀察花紋的構圖排列、表現手法、相對大小比例綜合判斷。(八)、觀察色彩色相、彩度、明度綜合判斷。(九)、考量透明物內部可視造形及光學效果。(十)、物品的構造、功能、材質、大小、僅屬一般設計常識範圍內者,不列入判斷要素。」(被證1至4),此等判斷要素,許多仍係為了認定「新穎特徵」所列,與105年要點亦有所衝突,例如,105年要點第3.2.1點說明:「原則上應以肉眼直接觀察比對為原則,…亦不得依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所得之模糊印象據以判斷。」明顯已與85年基準之「肉眼觀察,同時同地且異時異地綜合判斷」不同。又85年基準主要採用所謂「雙重檢測方法」,而非105年要點所採用之「一般觀察者」的單一檢測方法(原證22),85年基準亦與105年要點所強調之「直接觀察比對」、「整體觀察、綜合判斷」、「三方比對法」有所出入。②準此,被告所提出之侵害報告顯然採用與現行比對要點不符之判斷方法,不應採用。縱如被告所言,其判斷流程仍與現行標準相符,惟85年基準多出判定「新穎特徵」之步驟,與現行標準並不相同,加諸現行標準所無之限制,其侵權報告中關於認定設計特徵、技術特徵之部分,亦均應予以排除。2.侵權比對方式應依照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以整體觀察、綜合判斷之方式加以認定,有本院106年度民專上字第19號民事判決(原證20),及智慧局105年頒佈之「專利侵權判斷要點」(下稱判斷要點)第三章第3.2點可參。(三)系爭075產品落入系爭專利2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2之其專利權範圍參考設計名稱、物品用途及設計說明,係一種可供配戴的眼鏡,包含一曲線之鏡片單元、二分別組接在鏡片單元之左右兩段且朝後延伸的腳架,及一安裝在鏡片單元之中央後側之鼻墊,該鏡片單元具有二左右對應且彎弧延伸的鏡片部,及一連接該等鏡片部的橋接部。2.系爭075產品亦為眼鏡產品,其用途均為可供配戴之眼鏡,與系爭專利2為相同物品,此亦為被告所不爭執。經整體立體圖比對觀之,均為呈現一弧形之鏡片連接兩側向後延伸之鏡腳,該鏡腳之弧度呈現由外而內之微幅彎曲,兩側並有三角開孔之鏡腳設計,是系爭075產品與系爭專利2之鏡片與腳架整體構型所產生之整體視覺印象相同。3.被告另提出D125620號「眼鏡(三)」設計專利(見被告108年12月9日民事答辯(二)狀附件一,下稱據爭620號專利),欲以該先前技藝做為限制系爭專利2權利範圍之事由。然而,參酌105年要點,第二篇第四章第2點。換言之,所謂先前技藝阻卻,所比對之對象為被控侵權對象與先前技藝,而非將先前技藝與系爭專利互相比較。4.被告稱系爭專利2之弧形鏡片、鏡腳弧度、具三角開孔之鏡腳設計揭示於習知技藝等主張,顯然已與前開先前技藝阻卻之適用原則不符。況且,系爭專利2係界定眼鏡的整體視覺效果,不僅只上述弧形鏡片、鏡腳弧度、具三角開孔之鏡腳設計,被告該等主張實則在割裂設計專利的整體視覺效果,此已明顯違反本院歷年判決見解及105年要點所揭示「整體觀察、綜合判斷」之侵害比對。5.依照105年要點第3.2.3點之三方比對法說明,所謂三方比對法「係判斷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是否近似的輔助分析方法,藉由先前技藝分析系爭專利所屬技藝領域之先前技藝狀態及三者之間的相似程度,輔助判斷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整體外觀是否近似」。6.實則,如上所列三方比較圖表可知,據爭620號專利之整體鏡框設計、鏡腳設計、眼鏡上緣之弧度設計以及鏡片整體之外框,據爭620號專利係將鏡片以明顯與鏡片不同之鏡框包圍,系爭075產品則未有如此之設計。又據爭620號專利之弧形鏡片、鏡腳弧度、具三角開孔之鏡腳設計,實與系爭075產品該等部分不相同,故系爭075產品整體視覺效果迥異於據爭620號專利;反之,系爭075產品於整體設計外觀而言,更接近於系爭專利2,亦即系爭075產品與系爭專利2構成外觀近似。7.另就被告所提之日本(意匠)設計專利第D1355101號(即被證一之附件三,下稱據爭101號專利),與系爭專利2及系爭075產品進行三方比對,據爭101號專利不論在鏡片弧度、鏡片構形、具三角開孔之鏡腳設計,皆與系爭075產品不同之鏡片設計,其整體視覺印象已與系爭075產品產生明顯差異,於整體外觀設計而言,系爭075產品更接近於系爭專利2,因此,系爭075產品與系爭專利2構成近似。8.準此,據爭101號專利除未與系爭075產品構成相同或近似外,被告甚且無法證明系爭075產品有先前技藝阻卻之適用,系爭075產品實與系爭專利2之外觀構成近似,被告之抗辯並無理由。(四)系爭033A產品落入原告所有系爭專利1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1之專利權範圍參考設計名稱、物品用途及設計說明,係一種可供配戴的眼鏡,包含一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該鏡片之兩相反側的腳桿,該鏡片包括二弧彎之鏡片部、一位於該二鏡片部間之連接部,及二分別突伸於該等鏡片部之末端頂緣並沿該等鏡片部末端之弧彎角度延伸的樞接部,該二腳桿便是對應樞接於該等樞接部上,配合該等腳桿之圓弧外周面設計。2.系爭033A產品亦為眼鏡產品,其用途均為可供配戴之眼鏡,與系爭專利1為相同物品,此亦為被告所不爭執。由立體圖整體觀察比對,系爭專利1與系爭033A產品均有呈現微幅彎曲之弧形鏡片,連接兩側鏡腳向後延伸,該鏡腳之中央有分隔設計,系爭033A產品與系爭專利1之鏡片與腳架整體構型所產生整體視覺印象相同。3.被告雖以其所提出被證二侵害報告之附件五即第D129211號「眼鏡鏡片(八)」專利(下稱據爭211號專利)及附件六-美國設計專利第D576,198號(下稱據爭198號專利),即為系爭033A產品之鏡片專利,且於據爭211號專利及美國設計專利第D576,198號之參考文獻中,即有系爭專利1在內,而稱智慧局及美國專利局亦認定據爭211號專利及據爭19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1不同才准予註冊,故系爭033A產品經智慧局及美國專利局認定與系爭專利1不同云云。惟查,據爭211號專利及198號專利僅為「鏡片」專利,與系爭專利1為「眼鏡」,誠屬二不同物品。據爭211號專利及198號專利之鏡片,將如何搭配鏡腳設計,本有多種不同可能,難以僅憑據爭211號專利之參考文獻有引用系爭專利1即謂系爭033A產品與系爭專利1不構成近似。尤有甚者,被告該等主張實則仍是以該等先前技藝揭示系爭專利1之鏡片部分,而論系爭033A產品與系爭專利1之侵害分析毋庸比對鏡片部分,故被告此舉顯然仍是在割裂系爭專利1的整體視覺效果,被告主張實要無可採。更何況,被告亦未說明系爭033A產品如何與據爭211號專利及198號專利有關。更何況,就據爭211號專利及19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1整體觀之,鏡片上框緣部分的曲折構型有所差異,該等差異是正常使用時易見而容易引起注意的部位,而系爭033A產品之鏡片上框緣之曲折構型,相較於據爭211號專利及198號專利,更近似於系爭專利1,故至少純就鏡片而言,系爭033A產品之鏡片部分更近似於系爭專利1。是以,被告此部分抗辯亦無理由。4.系爭033-3產品落入原告所有系爭專利1之專利權範圍:①系爭專利1之專利權範圍參考設計名稱、物品用途及設計說明,係一種可供配戴的眼鏡,包含一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該鏡片之兩相反側的腳桿,該鏡片包括二弧彎之鏡片部、一位於該二鏡片部間之連接部,及二分別突伸於該等鏡片部之末端頂緣並沿該等鏡片部末端之弧彎角度延伸的樞接部,該二腳桿便是對應樞接於該等樞接部上,配合該等腳桿之圓弧外周面設計。②系爭033-3產品亦為眼鏡產品,其用途均為可供配戴之眼鏡,與系爭專利1為相同物品,此亦為被告所不爭執。經整體觀察比對,由立體圖整體觀察比對,系爭專利1與系爭033-3產品均有呈現微幅彎曲之弧形鏡片,連接兩側鏡腳向後延伸,該鏡腳之中央有分隔設計,系爭033-3產品與系爭專利1之鏡片與腳架整體構型所產生整體視覺印象相同。③被告雖主張系爭專利1與先前技藝公告第582909號「眼鏡」(下稱據爭909號專利)之鏡片下緣、鼻樑架、鼻托部、鏡腳末端、鏡腳與腳套間有局部差異,惟該等差異就系爭專利1與據爭909號專利之比對觀察,乃屬整體比對中之些微差異,並不足以影響消費者之整體視覺印象,故據爭909號專利與系爭專利1近乎相同,會造成先前技藝侵害申請專利之荒謬情事,且系爭033-3產品落入系爭專利1之部分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內容,故原告主張系爭專利1之專利範圍部分實已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云云(108年12月9日民事答辯(二)狀第5頁至第7頁)。然而,先前技藝阻卻比對如同前述,應比較者為先前技藝與被告產品,而非將先前技藝與系爭專利互為比對,此點被告於民事答辯(二)狀第7頁中亦有說明:「…惟若相關證據能認明被控侵權對象與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用先前技藝阻卻…」,故被告將系爭專利1與據爭909號專利比對而論先前技藝阻卻,即有違誤。④再者,若就系爭033-3產品、系爭專利1及據爭909號專利進行三方比對分析,可見系爭033-3產品相較於據爭909號專利,系爭033-3產品之整體造型外觀更近似於系爭專利1。⑤從比對圖可看出,據爭909號專利與系爭033-3產品於視覺上映入眼簾的即是鏡片弧度之不同,據爭909號專利之鏡片,由立體圖觀察,並無由上而下內縮之弧度設計,而係偏向直線往下延伸之鏡片構型,此與系爭033-3產品之鏡片具有一弧度向內縮之設計不同;又據爭909號專利之鏡腳設計亦與系爭033-3產品之設計明顯不同。由比對圖以整體視覺印象觀察,系爭專利1與系爭033-3產品之鏡片均有相似之弧度設計,此點與據爭909號專利有明顯不同,又鏡腳設計之整體視覺印象,系爭033-3產品相較於據爭909號專利,確實較接近系爭專利1,亦即,系爭033-3產品與系爭專利1之相似程度比起據爭909號專利之相似程度更為接近,因此得藉此判斷系爭033-3產品確實與系爭專利1構成近似,而落入系爭專利1之範圍。⑥綜上所述,就整體設計而言,系爭033-3產品與系爭專利1兩者構成近似,系爭033-3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1之權利範圍。(五)系爭082產品落入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3,其專利權範圍參考設計名稱、物品用途及設計說明,係一種可供配戴的眼鏡的部分,包含一弧狀鏡片單元、二分別組接在鏡片單元之左右兩段向後延伸之腳架,以及連接該鏡片部之橋接部,與鏡片單元頂部之連接體。2.系爭082產品亦為眼鏡產品,其用途均為可供配戴之眼鏡,與系爭專利3為相同物品,此亦為被告所不爭執。由立體圖整體觀察比對,系爭082產品與系爭專利3近乎完全相同,於外觀而言,並未有差異特徵存在,鏡片上方有立體之上緣設計,於中央往前呈現弧狀前凸之構型,鏡片下緣另有立體設計,包覆鏡片下方,呈現俐落弧度,兩側鏡片尾端均為稍成尖角之設計,於兩側延伸鏡腳之後方,以相同弧度之鏡腳設計,依普通消費者之觀點,綜合整體加以判斷,系爭082產品與系爭專利3之間,顯然具有相似甚至相同之整體視覺印象,因此,兩者於外觀上構成近似。3.至於被告雖主張眼鏡與內框之結合早已在系爭專利3申請前為公開之技藝(被告所提附件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本件背景事實:1.原告長期致力從事眼鏡產品之研發與設計,為下述設計專利之專利權人:①原告羅一公司創立於民國81年,即致力於整合製造與販賣並提供專業服務,以成為國內護目眼鏡之翹楚為目標,原告秉持此理念,並成功成為市場上全方位OEM/ODM廠商,領先市場上其他競爭者。原告擁有自己之研發團隊,具備自我研發之能力,專精開發、改善產品之品質與工藝,原告之客戶更遍布全球,為護目眼鏡業界之供應商(原證1)。原告致力於相關眼鏡產品之研發與設計,並於我國及美國獲得多項專利肯定,為數眾多無法一一列舉(原證14、15)。②本件所涉原告所申請取得之設計專利包含:(1)中華民國第D105588號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1),專利權期間自94年7月11日至105年8月1日止(原證2-2);(2)中華民國第D133115號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2),專利權期間自99年1月21日至110年4月12日止(原證3-2);(3)中華民國第D176456號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3),專利權期間自105年6月11日至117年1月17日止(原證4-2)。故原告針對系爭專利2、3依專利法第136條之規定,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同意而實施該設計之權利,並依同法第142條準用同法第96條之規定,於前開專利權受侵害時,得請求排除侵害及賠償損害;至系爭專利1之期限雖已屆至,然針對該專利權止日(即105年8月1日)前之侵害行為,仍然得依照上開專利法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先予敘明。2.被告等所製造、銷售之型號075、033A、033-3、082之眼鏡產品(以下分別稱系爭075產品、系爭033A產品、系爭033-3產品、系爭082產品,上開四產品合稱系爭產品),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1、2、3:①被告等雖抗辯被告朋馳公司僅為眼鏡鏡片射出成型之製造商,所銷售產品只有眼鏡鏡片,未曾組裝成眼鏡成品販賣;被告宏普翔公司則成立於106年1月5日,在公司設立前不可能有侵權行為存在云云。然而,被告宏普翔公司與朋馳公司實然互動密切,並且為家族企業,此觀諸被告109年4月6日呈送本院之民事聲明承受訴訟暨選定當事人狀之附件4繼承系統表,被告朋馳公司原先法定代理人莊慶福即為被告宏普翔公司法定代理人莊旻翰之父親亦可明顯得出。姑不論被告宏普翔公司於106年設立之原因為何,其與被告朋馳公司實質上之關聯性實不可僅因表面上為各別獨立之不同法人格而得抹滅。②被告宏普翔公司所販售之眼鏡產品,實係由被告朋馳公司生產製造後,再交由被告宏普翔公司對外進行銷售(原證5)。依照被告宏普翔公司與朋馳公司之電子型錄介紹,兩公司係以同一公司自居,其稱「本公司(ourcompany)已經營30年,第二工廠(原告按:指被告宏普翔公司)已於2016年底成立」,並有各眼鏡產品編號、照片可供參考,被告宏普翔公司自我介紹之投影片中更記載其為「有30年經驗之公司」、「其第二工廠將於2016年底完工,可準備投入生產」、「年產量大約兩千萬副眼鏡」云云,且原證5之報告內容亦提到「這些產品均由『宏普翔光學工業有限公司』及『朋馳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家關係企業共同生產製造」,且查宏普翔公司現在之官方網頁資料(原證24)更謂「GRANVISisaprofessionalsafety&sportseyewearmanufacturerandexporterwithover30yearsofexperience.」(譯文:被告宏普翔公司有超過30年經驗之專業安全及運動眼鏡之製造商與出口商)。倘如被告所稱,被告宏普翔公司實然係於106年1月5日始設立,何以可能自稱為「30年經驗」之眼鏡製造商與出口商?依照經驗法則,可合理推測於被告宏普翔公司成立之前,均為被告朋馳公司負責生產與販售眼鏡產品,是被告朋馳公司稱其未曾組裝眼鏡成品販賣,明顯為推託之詞。③又查被告宏普翔公司之官方網頁設有系爭產品之銷售目錄,可供消費者點選採購,被告宏普翔公司並於環球資源股份有限公司(https://www.globalsources.com/)之網頁刊登系爭產品之販售資訊,亦讓任何人均得透過該網頁採購系爭產品(原證8、9)。由以上說明可知,被告宏普翔公司與朋馳公司實為家族企業,對外更以同一公司自居,顯然有共同製造、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二)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1、2、3:1.被告等所提出作為其不侵權抗辯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下稱侵害報告)仍採用85年由當時經濟部中央標準局所頒佈之「專利侵害鑑定基準」作為判斷標準,該侵權鑑定基準早已不再援用,故被告之不侵權抗辯採用過時之判斷基準,其主張實不可採:①被告於其108年12月9日民事答辯(二)狀第1頁至第2頁稱其所提出侵害報告雖有部分引用85年由經濟部中央標準局所頒佈之「專利侵害鑑定基準」(下稱85年基準)為判斷標準,惟仍然符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105年頒布之專利侵害判斷要點(下稱105年要點)之流程,而認為其所提出之侵害報告並非不可採云云。然而,105年要點與85年基準最大的不同在於刪除確認設計專利的「新穎特徵」檢測,故於確定專利權範圍的階段,已無須再對新穎特徵先行認定。換言之,無須將圖示所揭露的內容轉化為詳細的文字敘述,也無須再進行新穎特徵的認定。且於判斷設計專利之外觀是否相同或近似時,過去所採用之「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所列之各種標準,即被告所提出之四份侵害報告中之第陸點「判斷近似性原則:(一)、肉眼觀察,同時同地且異時異地綜合判斷。(二)、以物品使用狀態下的外觀造形為判斷。(三)、整體觀察、綜合判斷,不拘泥於各造形要素。(四)、全新功能或突破性設計之物品近似範圍較既有改良物品為廣。(五)、以視覺焦點所在之主要部位為判斷重點。(六)、以創作特徵為判斷重點。(七)、觀察花紋的構圖排列、表現手法、相對大小比例綜合判斷。(八)、觀察色彩色相、彩度、明度綜合判斷。(九)、考量透明物內部可視造形及光學效果。(十)、物品的構造、功能、材質、大小、僅屬一般設計常識範圍內者,不列入判斷要素。」(被證1至4),此等判斷要素,許多仍係為了認定「新穎特徵」所列,與105年要點亦有所衝突,例如,105年要點第3.2.1點說明:「原則上應以肉眼直接觀察比對為原則,…亦不得依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所得之模糊印象據以判斷。」明顯已與85年基準之「肉眼觀察,同時同地且異時異地綜合判斷」不同。又85年基準主要採用所謂「雙重檢測方法」,而非105年要點所採用之「一般觀察者」的單一檢測方法(原證22),85年基準亦與105年要點所強調之「直接觀察比對」、「整體觀察、綜合判斷」、「三方比對法」有所出入。②準此,被告所提出之侵害報告顯然採用與現行比對要點不符之判斷方法,不應採用。縱如被告所言,其判斷流程仍與現行標準相符,惟85年基準多出判定「新穎特徵」之步驟,與現行標準並不相同,加諸現行標準所無之限制,其侵權報告中關於認定設計特徵、技術特徵之部分,亦均應予以排除。2.侵權比對方式應依照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以整體觀察、綜合判斷之方式加以認定,有本院106年度民專上字第19號民事判決(原證20),及智慧局105年頒佈之「專利侵權判斷要點」(下稱判斷要點)第三章第3.2點可參。(三)系爭075產品落入系爭專利2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2之其專利權範圍參考設計名稱、物品用途及設計說明,係一種可供配戴的眼鏡,包含一曲線之鏡片單元、二分別組接在鏡片單元之左右兩段且朝後延伸的腳架,及一安裝在鏡片單元之中央後側之鼻墊,該鏡片單元具有二左右對應且彎弧延伸的鏡片部,及一連接該等鏡片部的橋接部。2.系爭075產品亦為眼鏡產品,其用途均為可供配戴之眼鏡,與系爭專利2為相同物品,此亦為被告所不爭執。經整體立體圖比對觀之,均為呈現一弧形之鏡片連接兩側向後延伸之鏡腳,該鏡腳之弧度呈現由外而內之微幅彎曲,兩側並有三角開孔之鏡腳設計,是系爭075產品與系爭專利2之鏡片與腳架整體構型所產生之整體視覺印象相同。3.被告另提出D125620號「眼鏡(三)」設計專利(見被告108年12月9日民事答辯(二)狀附件一,下稱據爭620號專利),欲以該先前技藝做為限制系爭專利2權利範圍之事由。然而,參酌105年要點,第二篇第四章第2點。換言之,所謂先前技藝阻卻,所比對之對象為被控侵權對象與先前技藝,而非將先前技藝與系爭專利互相比較。4.被告稱系爭專利2之弧形鏡片、鏡腳弧度、具三角開孔之鏡腳設計揭示於習知技藝等主張,顯然已與前開先前技藝阻卻之適用原則不符。況且,系爭專利2係界定眼鏡的整體視覺效果,不僅只上述弧形鏡片、鏡腳弧度、具三角開孔之鏡腳設計,被告該等主張實則在割裂設計專利的整體視覺效果,此已明顯違反本院歷年判決見解及105年要點所揭示「整體觀察、綜合判斷」之侵害比對。5.依照105年要點第3.2.3點之三方比對法說明,所謂三方比對法「係判斷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是否近似的輔助分析方法,藉由先前技藝分析系爭專利所屬技藝領域之先前技藝狀態及三者之間的相似程度,輔助判斷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整體外觀是否近似」。6.實則,如上所列三方比較圖表可知,據爭620號專利之整體鏡框設計、鏡腳設計、眼鏡上緣之弧度設計以及鏡片整體之外框,據爭620號專利係將鏡片以明顯與鏡片不同之鏡框包圍,系爭075產品則未有如此之設計。又據爭620號專利之弧形鏡片、鏡腳弧度、具三角開孔之鏡腳設計,實與系爭075產品該等部分不相同,故系爭075產品整體視覺效果迥異於據爭620號專利;反之,系爭075產品於整體設計外觀而言,更接近於系爭專利2,亦即系爭075產品與系爭專利2構成外觀近似。7.另就被告所提之日本(意匠)設計專利第D1355101號(即被證一之附件三,下稱據爭101號專利),與系爭專利2及系爭075產品進行三方比對,據爭101號專利不論在鏡片弧度、鏡片構形、具三角開孔之鏡腳設計,皆與系爭075產品不同之鏡片設計,其整體視覺印象已與系爭075產品產生明顯差異,於整體外觀設計而言,系爭075產品更接近於系爭專利2,因此,系爭075產品與系爭專利2構成近似。8.準此,據爭101號專利除未與系爭075產品構成相同或近似外,被告甚且無法證明系爭075產品有先前技藝阻卻之適用,系爭075產品實與系爭專利2之外觀構成近似,被告之抗辯並無理由。(四)系爭033A產品落入原告所有系爭專利1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1之專利權範圍參考設計名稱、物品用途及設計說明,係一種可供配戴的眼鏡,包含一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該鏡片之兩相反側的腳桿,該鏡片包括二弧彎之鏡片部、一位於該二鏡片部間之連接部,及二分別突伸於該等鏡片部之末端頂緣並沿該等鏡片部末端之弧彎角度延伸的樞接部,該二腳桿便是對應樞接於該等樞接部上,配合該等腳桿之圓弧外周面設計。2.系爭033A產品亦為眼鏡產品,其用途均為可供配戴之眼鏡,與系爭專利1為相同物品,此亦為被告所不爭執。由立體圖整體觀察比對,系爭專利1與系爭033A產品均有呈現微幅彎曲之弧形鏡片,連接兩側鏡腳向後延伸,該鏡腳之中央有分隔設計,系爭033A產品與系爭專利1之鏡片與腳架整體構型所產生整體視覺印象相同。3.被告雖以其所提出被證二侵害報告之附件五即第D129211號「眼鏡鏡片(八)」專利(下稱據爭211號專利)及附件六-美國設計專利第D576,198號(下稱據爭198號專利),即為系爭033A產品之鏡片專利,且於據爭211號專利及美國設計專利第D576,198號之參考文獻中,即有系爭專利1在內,而稱智慧局及美國專利局亦認定據爭211號專利及據爭19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1不同才准予註冊,故系爭033A產品經智慧局及美國專利局認定與系爭專利1不同云云。惟查,據爭211號專利及198號專利僅為「鏡片」專利,與系爭專利1為「眼鏡」,誠屬二不同物品。據爭211號專利及198號專利之鏡片,將如何搭配鏡腳設計,本有多種不同可能,難以僅憑據爭211號專利之參考文獻有引用系爭專利1即謂系爭033A產品與系爭專利1不構成近似。尤有甚者,被告該等主張實則仍是以該等先前技藝揭示系爭專利1之鏡片部分,而論系爭033A產品與系爭專利1之侵害分析毋庸比對鏡片部分,故被告此舉顯然仍是在割裂系爭專利1的整體視覺效果,被告主張實要無可採。更何況,被告亦未說明系爭033A產品如何與據爭211號專利及198號專利有關。更何況,就據爭211號專利及198號專利與系爭專利1整體觀之,鏡片上框緣部分的曲折構型有所差異,該等差異是正常使用時易見而容易引起注意的部位,而系爭033A產品之鏡片上框緣之曲折構型,相較於據爭211號專利及198號專利,更近似於系爭專利1,故至少純就鏡片而言,系爭033A產品之鏡片部分更近似於系爭專利1。是以,被告此部分抗辯亦無理由。4.系爭033-3產品落入原告所有系爭專利1之專利權範圍:①系爭專利1之專利權範圍參考設計名稱、物品用途及設計說明,係一種可供配戴的眼鏡,包含一鏡片,及二分別樞設於該鏡片之兩相反側的腳桿,該鏡片包括二弧彎之鏡片部、一位於該二鏡片部間之連接部,及二分別突伸於該等鏡片部之末端頂緣並沿該等鏡片部末端之弧彎角度延伸的樞接部,該二腳桿便是對應樞接於該等樞接部上,配合該等腳桿之圓弧外周面設計。②系爭033-3產品亦為眼鏡產品,其用途均為可供配戴之眼鏡,與系爭專利1為相同物品,此亦為被告所不爭執。經整體觀察比對,由立體圖整體觀察比對,系爭專利1與系爭033-3產品均有呈現微幅彎曲之弧形鏡片,連接兩側鏡腳向後延伸,該鏡腳之中央有分隔設計,系爭033-3產品與系爭專利1之鏡片與腳架整體構型所產生整體視覺印象相同。③被告雖主張系爭專利1與先前技藝公告第582909號「眼鏡」(下稱據爭909號專利)之鏡片下緣、鼻樑架、鼻托部、鏡腳末端、鏡腳與腳套間有局部差異,惟該等差異就系爭專利1與據爭909號專利之比對觀察,乃屬整體比對中之些微差異,並不足以影響消費者之整體視覺印象,故據爭909號專利與系爭專利1近乎相同,會造成先前技藝侵害申請專利之荒謬情事,且系爭033-3產品落入系爭專利1之部分已見於先前技藝之內容,故原告主張系爭專利1之專利範圍部分實已適用先前技藝阻卻云云(108年12月9日民事答辯(二)狀第5頁至第7頁)。然而,先前技藝阻卻比對如同前述,應比較者為先前技藝與被告產品,而非將先前技藝與系爭專利互為比對,此點被告於民事答辯(二)狀第7頁中亦有說明:「…惟若相關證據能認明被控侵權對象與先前技藝相同或近似,則適用先前技藝阻卻…」,故被告將系爭專利1與據爭909號專利比對而論先前技藝阻卻,即有違誤。④再者,若就系爭033-3產品、系爭專利1及據爭909號專利進行三方比對分析,可見系爭033-3產品相較於據爭909號專利,系爭033-3產品之整體造型外觀更近似於系爭專利1。⑤從比對圖可看出,據爭909號專利與系爭033-3產品於視覺上映入眼簾的即是鏡片弧度之不同,據爭909號專利之鏡片,由立體圖觀察,並無由上而下內縮之弧度設計,而係偏向直線往下延伸之鏡片構型,此與系爭033-3產品之鏡片具有一弧度向內縮之設計不同;又據爭909號專利之鏡腳設計亦與系爭033-3產品之設計明顯不同。由比對圖以整體視覺印象觀察,系爭專利1與系爭033-3產品之鏡片均有相似之弧度設計,此點與據爭909號專利有明顯不同,又鏡腳設計之整體視覺印象,系爭033-3產品相較於據爭909號專利,確實較接近系爭專利1,亦即,系爭033-3產品與系爭專利1之相似程度比起據爭909號專利之相似程度更為接近,因此得藉此判斷系爭033-3產品確實與系爭專利1構成近似,而落入系爭專利1之範圍。⑥綜上所述,就整體設計而言,系爭033-3產品與系爭專利1兩者構成近似,系爭033-3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1之權利範圍。(五)系爭082產品落入系爭專利3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3,其專利權範圍參考設計名稱、物品用途及設計說明,係一種可供配戴的眼鏡的部分,包含一弧狀鏡片單元、二分別組接在鏡片單元之左右兩段向後延伸之腳架,以及連接該鏡片部之橋接部,與鏡片單元頂部之連接體。2.系爭082產品亦為眼鏡產品,其用途均為可供配戴之眼鏡,與系爭專利3為相同物品,此亦為被告所不爭執。由立體圖整體觀察比對,系爭082產品與系爭專利3近乎完全相同,於外觀而言,並未有差異特徵存在,鏡片上方有立體之上緣設計,於中央往前呈現弧狀前凸之構型,鏡片下緣另有立體設計,包覆鏡片下方,呈現俐落弧度,兩側鏡片尾端均為稍成尖角之設計,於兩側延伸鏡腳之後方,以相同弧度之鏡腳設計,依普通消費者之觀點,綜合整體加以判斷,系爭082產品與系爭專利3之間,顯然具有相似甚至相同之整體視覺印象,因此,兩者於外觀上構成近似。3.至於被告雖主張眼鏡與內框之結合早已在系爭專利3申請前為公開之技藝(被告所提附件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查發明第I611369號「電刺激療程專家系統及使用方法」係由原告及訴外人林姿婷、○○○之專利(下稱系爭發明專利),並由原告申請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審查核准明專利,此有專利公報(原證1、7、8)可稽。另設計第D174789號「電刺激機之殼體」則係由原告所設計並經申請審查核准之專利(下稱系爭設計專利),亦有專利公報(原證2、9、10)可稽。又被告睿奇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睿奇公司)原係由原告出資設立(原證3),並將系爭發明專利及系爭設計專利(下合稱系爭專利)證書及產品均放置予被告睿奇公司。惟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林渝宸不法侵占被告公司並變更登記被告公司代表人(原證4),被告等明知系爭專利係原告所有,竟未獲原告之授權及同意,將系爭專利證書及產品據為己有,除對外宣稱系爭專利屬其所有外,另以睿奇公司及雲創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雲創公司)名義,宣稱系爭專利提供線上遠端醫療服務,使用系爭發明專利及出售系爭設計專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招攬不特定大眾加入並提供睿奇公司及雲創公司之遠端線上醫療服務,而本件系爭產品雛型機雖查無販賣之事證,惟依原證13系爭設計專利之侵害比對分析報告一第2頁顯示,被告仿製之系爭產品,其目的功能、技術手段及達成效果上,均與原告系爭設計專利均等;又原證13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二為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8至10之侵害比對分析,此部分比對被告新型專利請求項9至59項,其文義解釋所指稱之技術特徵完全具體表現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8至10中,足認系爭產品確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並迭次通知被告等排除侵害,惟渠等皆置之不理,仍繼續製造、使用之。經原告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構成要件且其技術內容均相同,屬技術內容置換相同之均等侵害,是系爭產品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至為明顯,此有被告睿奇公司等招商服務錄影畫面、系爭產品相關照片、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等可稽(原證5、14、11、12、13).而本件系爭專利,價值至少高達新台幣(下同)3,000萬元,原告自得依法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另被告林渝宸未經原告同意,於106年12月29日持原告個人帳戶,將該戶金額140萬元,匯款至被告睿奇公司帳戶供被告個人使用,侵占原告所有140萬元(原證6),原告亦請求被告返還之。上述系爭專利價值及被侵占之140萬元,原告僅先請求被告等返還150萬元,其餘保留請求之權利。㈡被告雖另提出新型第M568147號「電極貼片」專利(被證1)、新型第M573228號「電療糸統」專利(被證2,與被證1以下合稱被告新型專利)、設計第D196446號「電療機」專利(被證3,下稱被告設計專利,與上述被告新型專利以下合稱被告專利),主張其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云云。惟查,被告新型專利係未經原告授權,自行以原告系爭發明專利,重新申請之新型專利,比對此原告系爭發明專利及被告新型專利即可得知。原告迄今尚未知情(原告嗣將另行向智慧局提出舉發);且被告設計專利亦屬以原告系爭設計專利,改變型狀後申請專利,仍無礙於被告使用系爭設計專利參展之侵權事實。㈢並聲明:⒈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⒊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9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查發明第I611369號「電刺激療程專家系統及使用方法」係由原告及訴外人林姿婷、○○○之專利(下稱系爭發明專利),並由原告申請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審查核准明專利,此有專利公報(原證1、7、8)可稽。另設計第D174789號「電刺激機之殼體」則係由原告所設計並經申請審查核准之專利(下稱系爭設計專利),亦有專利公報(原證2、9、10)可稽。又被告睿奇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睿奇公司)原係由原告出資設立(原證3),並將系爭發明專利及系爭設計專利(下合稱系爭專利)證書及產品均放置予被告睿奇公司。惟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林渝宸不法侵占被告公司並變更登記被告公司代表人(原證4),被告等明知系爭專利係原告所有,竟未獲原告之授權及同意,將系爭專利證書及產品據為己有,除對外宣稱系爭專利屬其所有外,另以睿奇公司及雲創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雲創公司)名義,宣稱系爭專利提供線上遠端醫療服務,使用系爭發明專利及出售系爭設計專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招攬不特定大眾加入並提供睿奇公司及雲創公司之遠端線上醫療服務,而本件系爭產品雛型機雖查無販賣之事證,惟依原證13系爭設計專利之侵害比對分析報告一第2頁顯示,被告仿製之系爭產品,其目的功能、技術手段及達成效果上,均與原告系爭設計專利均等;又原證13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二為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8至10之侵害比對分析,此部分比對被告新型專利請求項9至59項,其文義解釋所指稱之技術特徵完全具體表現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8至10中,足認系爭產品確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並迭次通知被告等排除侵害,惟渠等皆置之不理,仍繼續製造、使用之。經原告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構成要件且其技術內容均相同,屬技術內容置換相同之均等侵害,是系爭產品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至為明顯,此有被告睿奇公司等招商服務錄影畫面、系爭產品相關照片、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等可稽(原證5、14、11、12、13).而本件系爭專利,價值至少高達新台幣(下同)3,000萬元,原告自得依法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另被告林渝宸未經原告同意,於106年12月29日持原告個人帳戶,將該戶金額140萬元,匯款至被告睿奇公司帳戶供被告個人使用,侵占原告所有140萬元(原證6),原告亦請求被告返還之。上述系爭專利價值及被侵占之140萬元,原告僅先請求被告等返還150萬元,其餘保留請求之權利。㈡被告雖另提出新型第M568147號「電極貼片」專利(被證1)、新型第M573228號「電療糸統」專利(被證2,與被證1以下合稱被告新型專利)、設計第D196446號「電療機」專利(被證3,下稱被告設計專利,與上述被告新型專利以下合稱被告專利),主張其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云云。惟查,被告新型專利係未經原告授權,自行以原告系爭發明專利,重新申請之新型專利,比對此原告系爭發明專利及被告新型專利即可得知。原告迄今尚未知情(原告嗣將另行向智慧局提出舉發);且被告設計專利亦屬以原告系爭設計專利,改變型狀後申請專利,仍無礙於被告使用系爭設計專利參展之侵權事實。㈢並聲明:⒈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⒊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
㈠查發明第I611369號「電刺激療程專家系統及使用方法」係由原告及訴外人林姿婷、○○○之專利(下稱系爭發明專利),並由原告申請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審查核准明專利,此有專利公報(原證1、7、8)可稽。另設計第D174789號「電刺激機之殼體」則係由原告所設計並經申請審查核准之專利(下稱系爭設計專利),亦有專利公報(原證2、9、10)可稽。又被告睿奇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睿奇公司)原係由原告出資設立(原證3),並將系爭發明專利及系爭設計專利(下合稱系爭專利)證書及產品均放置予被告睿奇公司。惟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林渝宸不法侵占被告公司並變更登記被告公司代表人(原證4),被告等明知系爭專利係原告所有,竟未獲原告之授權及同意,將系爭專利證書及產品據為己有,除對外宣稱系爭專利屬其所有外,另以睿奇公司及雲創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雲創公司)名義,宣稱系爭專利提供線上遠端醫療服務,使用系爭發明專利及出售系爭設計專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招攬不特定大眾加入並提供睿奇公司及雲創公司之遠端線上醫療服務,而本件系爭產品雛型機雖查無販賣之事證,惟依原證13系爭設計專利之侵害比對分析報告一第2頁顯示,被告仿製之系爭產品,其目的功能、技術手段及達成效果上,均與原告系爭設計專利均等;又原證13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二為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8至10之侵害比對分析,此部分比對被告新型專利請求項9至59項,其文義解釋所指稱之技術特徵完全具體表現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8至10中,足認系爭產品確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並迭次通知被告等排除侵害,惟渠等皆置之不理,仍繼續製造、使用之。經原告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構成要件且其技術內容均相同,屬技術內容置換相同之均等侵害,是系爭產品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至為明顯,此有被告睿奇公司等招商服務錄影畫面、系爭產品相關照片、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等可稽(原證5、14、11、12、13).而本件系爭專利,價值至少高達新台幣(下同)3,000萬元,原告自得依法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另被告林渝宸未經原告同意,於106年12月29日持原告個人帳戶,將該戶金額140萬元,匯款至被告睿奇公司帳戶供被告個人使用,侵占原告所有140萬元(原證6),原告亦請求被告返還之。上述系爭專利價值及被侵占之140萬元,原告僅先請求被告等返還150萬元,其餘保留請求之權利。㈡被告雖另提出新型第M568147號「電極貼片」專利(被證1)、新型第M573228號「電療糸統」專利(被證2,與被證1以下合稱被告新型專利)、設計第D196446號「電療機」專利(被證3,下稱被告設計專利,與上述被告新型專利以下合稱被告專利),主張其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云云。惟查,被告新型專利係未經原告授權,自行以原告系爭發明專利,重新申請之新型專利,比對此原告系爭發明專利及被告新型專利即可得知。原告迄今尚未知情(原告嗣將另行向智慧局提出舉發);且被告設計專利亦屬以原告系爭設計專利,改變型狀後申請專利,仍無礙於被告使用系爭設計專利參展之侵權事實。㈢並聲明:⒈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⒊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48-4 1",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48-9 1 4",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48-12",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48-12 1",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48-13 1",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48-13 2",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48-16",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48-17",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48-21", "lawName": "藥事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㈠查發明第I611369號「電刺激療程專家系統及使用方法」係由原告及訴外人林姿婷、○○○之專利(下稱系爭發明專利),並由原告申請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審查核准明專利,此有專利公報(原證1、7、8)可稽。另設計第D174789號「電刺激機之殼體」則係由原告所設計並經申請審查核准之專利(下稱系爭設計專利),亦有專利公報(原證2、9、10)可稽。又被告睿奇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睿奇公司)原係由原告出資設立(原證3),並將系爭發明專利及系爭設計專利(下合稱系爭專利)證書及產品均放置予被告睿奇公司。惟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林渝宸不法侵占被告公司並變更登記被告公司代表人(原證4),被告等明知系爭專利係原告所有,竟未獲原告之授權及同意,將系爭專利證書及產品據為己有,除對外宣稱系爭專利屬其所有外,另以睿奇公司及雲創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雲創公司)名義,宣稱系爭專利提供線上遠端醫療服務,使用系爭發明專利及出售系爭設計專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招攬不特定大眾加入並提供睿奇公司及雲創公司之遠端線上醫療服務,而本件系爭產品雛型機雖查無販賣之事證,惟依原證13系爭設計專利之侵害比對分析報告一第2頁顯示,被告仿製之系爭產品,其目的功能、技術手段及達成效果上,均與原告系爭設計專利均等;又原證13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二為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8至10之侵害比對分析,此部分比對被告新型專利請求項9至59項,其文義解釋所指稱之技術特徵完全具體表現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8至10中,足認系爭產品確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並迭次通知被告等排除侵害,惟渠等皆置之不理,仍繼續製造、使用之。經原告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構成要件且其技術內容均相同,屬技術內容置換相同之均等侵害,是系爭產品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至為明顯,此有被告睿奇公司等招商服務錄影畫面、系爭產品相關照片、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等可稽(原證5、14、11、12、13).而本件系爭專利,價值至少高達新台幣(下同)3,000萬元,原告自得依法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另被告林渝宸未經原告同意,於106年12月29日持原告個人帳戶,將該戶金額140萬元,匯款至被告睿奇公司帳戶供被告個人使用,侵占原告所有140萬元(原證6),原告亦請求被告返還之。上述系爭專利價值及被侵占之140萬元,原告僅先請求被告等返還150萬元,其餘保留請求之權利。㈡被告雖另提出新型第M568147號「電極貼片」專利(被證1)、新型第M573228號「電療糸統」專利(被證2,與被證1以下合稱被告新型專利)、設計第D196446號「電療機」專利(被證3,下稱被告設計專利,與上述被告新型專利以下合稱被告專利),主張其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云云。惟查,被告新型專利係未經原告授權,自行以原告系爭發明專利,重新申請之新型專利,比對此原告系爭發明專利及被告新型專利即可得知。原告迄今尚未知情(原告嗣將另行向智慧局提出舉發);且被告設計專利亦屬以原告系爭設計專利,改變型狀後申請專利,仍無礙於被告使用系爭設計專利參展之侵權事實。㈢並聲明:⒈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⒊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查發明第I611369號「電刺激療程專家系統及使用方法」係由原告及訴外人林姿婷、○○○之專利(下稱系爭發明專利),並由原告申請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審查核准明專利,此有專利公報(原證1、7、8)可稽。另設計第D174789號「電刺激機之殼體」則係由原告所設計並經申請審查核准之專利(下稱系爭設計專利),亦有專利公報(原證2、9、10)可稽。又被告睿奇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睿奇公司)原係由原告出資設立(原證3),並將系爭發明專利及系爭設計專利(下合稱系爭專利)證書及產品均放置予被告睿奇公司。惟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林渝宸不法侵占被告公司並變更登記被告公司代表人(原證4),被告等明知系爭專利係原告所有,竟未獲原告之授權及同意,將系爭專利證書及產品據為己有,除對外宣稱系爭專利屬其所有外,另以睿奇公司及雲創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雲創公司)名義,宣稱系爭專利提供線上遠端醫療服務,使用系爭發明專利及出售系爭設計專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招攬不特定大眾加入並提供睿奇公司及雲創公司之遠端線上醫療服務,而本件系爭產品雛型機雖查無販賣之事證,惟依原證13系爭設計專利之侵害比對分析報告一第2頁顯示,被告仿製之系爭產品,其目的功能、技術手段及達成效果上,均與原告系爭設計專利均等;又原證13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二為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8至10之侵害比對分析,此部分比對被告新型專利請求項9至59項,其文義解釋所指稱之技術特徵完全具體表現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8至10中,足認系爭產品確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並迭次通知被告等排除侵害,惟渠等皆置之不理,仍繼續製造、使用之。經原告比對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構成要件且其技術內容均相同,屬技術內容置換相同之均等侵害,是系爭產品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至為明顯,此有被告睿奇公司等招商服務錄影畫面、系爭產品相關照片、侵權比對分析報告等可稽(原證5、14、11、12、13).而本件系爭專利,價值至少高達新台幣(下同)3,000萬元,原告自得依法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另被告林渝宸未經原告同意,於106年12月29日持原告個人帳戶,將該戶金額140萬元,匯款至被告睿奇公司帳戶供被告個人使用,侵占原告所有140萬元(原證6),原告亦請求被告返還之。上述系爭專利價值及被侵占之140萬元,原告僅先請求被告等返還150萬元,其餘保留請求之權利。㈡被告雖另提出新型第M568147號「電極貼片」專利(被證1)、新型第M573228號「電療糸統」專利(被證2,與被證1以下合稱被告新型專利)、設計第D196446號「電療機」專利(被證3,下稱被告設計專利,與上述被告新型專利以下合稱被告專利),主張其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云云。惟查,被告新型專利係未經原告授權,自行以原告系爭發明專利,重新申請之新型專利,比對此原告系爭發明專利及被告新型專利即可得知。原告迄今尚未知情(原告嗣將另行向智慧局提出舉發);且被告設計專利亦屬以原告系爭設計專利,改變型狀後申請專利,仍無礙於被告使用系爭設計專利參展之侵權事實。㈢並聲明:⒈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⒊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新型專利第M335527號「抗沖蝕植生網毯」(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7年7月1日至107年1月10日止。原告發現第三人興榮威營造有限公司(下稱興榮威公司)承包之鐵砧山護坡,所使用之綠纖植生網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與原告生產之「抗沖蝕植生網毯」十分相似,經送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專利侵害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而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而第三人興榮威公司使用之系爭產品係向被告翰鑫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翰鑫公司)購買,並由被告彩騰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彩騰公司)所製造,是被告翰鑫公司販賣及被告彩騰公司製造系爭產品之行為,已不法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並應負不真正連帶賠償責任。而被告林俊岳為被告翰鑫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陳宥慧為被告彩騰公司法定代理人,乃公司法規定之負責人,各應與被告翰鑫公司、彩騰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新台幣(下同)500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專利係一種抗沖蝕植生網毯,乃參照人體鼻毛作用及呼吸氣管內之絨毛組織結構功能,可有效在人類呼吸時捕捉空氣中灰塵,保護肺部的原理,照此概念進行開發類似結構,使用於各項護坡及水土保持工程之一體成型編織的抗沖蝕植生網毯。該創作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以編織機械加工,經緯向同時織造成一體成型之連續式單面環狀立體之抗沖蝕植生網毯,此多數個凸狀環係可構成一連續式單面環狀立體結構可形成一完整加勁植生面,有效握持植生基材,以增加植物生長率,防止土壤隨著雨水沖刷流失或植生坡面土壤淘空。為達到上開目的,抗沖蝕植生網毯主要係將人造纖維或紗線以編織機械加工,織造成一體成型之連續式單面環狀立體編織網毯,其凸狀環數高,握持力強,結構空隙率大,利於植栽生長,用於各項護坡及水土保持工程時,藉由植物草根生長時所產生之糾結和固持現象,達到防止表面土壤流失,增進表面土壤透氣性和保水性功能。又人造纖維或紗線係採用無毒性、具耐酸鹼性及柔軟性佳之材質織造,使網毯具有低成本、更環保、輕便、容易施工、運送特性。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單向形成多數個交叉環」之技術特徵,其中所稱「單向形成」係指經向,沿著緯向形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底部網狀組織」,係指無交叉環凸起的那一面,可以形成任何形狀的網狀組織;幾何形狀係指指任何形狀,包括三角形、四邊形、菱形等多邊形之圖案。2、系爭專利與第三人李玲美之專利,於結構、功能上完全不同:被告所提之證據無法看出日期及是否為李玲美之專利產品,縱為李玲美專利產品,亦與原告系爭專利範圍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李玲美之專利範圍為雙布面,原告之專利範圍為單面;李玲美織物內側面平行連結之多數定長支撐絲,原告織物為單向形成多數個交叉環及連續式單面環狀立體結構;李玲美之織物在於達到厚度墊透氣性及使用舒適性,所謂舒適性乃供人使用而言,與防止土壤流失及水土保持無關,而原告之織物供大地工程使用,非人體使用,握持力強,結構空隙率大,利於植栽生長,有防止土壤流失及水土保持功效。由上開結構性、技術性、功能性差異可知,原告申請專利前未公開使用,且非通常知識顯能輕易完成。3、被告所附證據1之證物實體,任何人目視即可判別與系爭專利範圍或產品有天差地別,系爭專利有單面環狀立體結構,而祐聖公司產品並無此特徵,系爭專利專利範圍有凸狀環,而祐聖公司則無,兩者截然不同。4、系爭專利具新穎性及進步性:智慧財產局(下稱智財局)於99年2月24日以99智專一(六)06014字第09940319950號核發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引用國內外文獻比對結果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系爭專利新穎性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被告所引證據7至證據12均無法否定該新穎性與進步性。原告申請系爭專利前,並無系爭產品或技術,審查時亦無足以否定系爭專利新穎性之先前技術,是本件系爭專利具進步性、新穎性。5、被告彩騰公司製造系爭產品,被告翰鑫公司經銷系爭產品,未盡注意義務,故意或過失侵害系爭專利,被告翰鑫公司及彩騰公司應負不真正連帶賠償責任:(1)被告彩騰公司對其製造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屬能注意應注意而未注意,顯有過失:①被告彩騰公司既以製造系爭產品販賣得利,然在台灣具競爭力生產植生網毯之製造廠商並不多見,衡情對於同業提供之植生網毯理應施以相當注意;原告於取得系爭專利後,於業界頗具名聲,在中國大陸亦已取得新型專利權,被告彩騰公司就系爭產品是否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應有一定之注意與認識。②被告彩騰公司既能製造出符合林務局工程規範要求之系爭產品,可知被告彩騰公司就該產品之製作已有一定技術,有能力辨識並瞭解是否侵害他人專利。其明知原告有生產抗沖蝕植生網,亦有能力知其所製造之系爭產品與原告已取得系爭專利之抗沖蝕植生網毯實質相似,且植生網毯產業無論上下游、製造或販售均係一非常競爭之產業,業界對植生網毯之推出,均會有一定之關心與認識,然被告彩騰公司卻仍製造系爭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縱無侵害故意,亦有未為注意之過失。③被告彩騰公司既大量製造系爭產品獲利,檢索其製造系爭產品是否侵害他人專利權所花工作日亦不過數日,其成本亦不高,絕非被告彩騰公司所不能負擔,顯見檢索成本占其生產成本比例不高,隨著製造系爭產品數量之增加,檢索成本分擔於每件製造物品之比例即隨之而減低,因此被告彩騰公司未經專利檢索或檢索不周延致未檢索到原告系爭專利而產製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產品,應認為有過失。(2)被告翰鑫公司未查證系爭產品是否侵害專利即販售予第三人興榮威公司或其他廠商,侵害原告系爭專利,顯有過失:①被告翰鑫公司為專業經銷商,且為植生網之製造廠商,在業界經商多年,網路入口網頁即已介紹多種植生網,項目也包括抗沖蝕植生網,表示被告翰鑫公司對臺灣植生網行業非常瞭解,對於該產品之原理、架構具有專業能力。原告所生產之抗沖蝕植生網毯甚有名氣,且植生網市場競爭激烈,經銷商對各家廠商製造植生網產品都會密切注意,難推諉不知原告之系爭專利。況系爭產品在被告翰鑫公司網頁上已有照片供承攬工程廠商瀏覽、購買,顯屬大量販售,非是偶發性零售販賣。②第三人興榮威公司當初因工程需要須購置植生網毯產品時,即向原告之經銷商盟鑫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盟鑫公司)與被告翰鑫公司比價,因被告翰鑫公司功能實質相似、構造幾乎相同之系爭產品售價比盟鑫公司所經銷之原告產品低四成,可見被告翰鑫公司取得系爭產品價格遠低於一般市價。若考量到研發專利、申請專利相關經費及在台灣製造等因素,兩家植生網成產品本價格應無如此差距,被告翰鑫公司於購入系爭產品時,本應注意是否侵害他人專利權卻未予以查證,顯有過失。③第三人興榮威公司於99年6月7日、7月8日向被告翰鑫公司購買系爭產品金額高達約45萬,可知被告翰鑫公司獲利甚豐。既然被告翰鑫公司大量銷售系爭產品獲利,檢索是否侵害他人專利所花之工作日亦不過數日,成本不高,非被告翰鑫公司所不能負擔,顯見檢索成本占其銷售成本之比例不高,隨著銷售系爭產品數量增加,檢索成本分擔於每件銷售產品之比例即隨之而減低,因此被告翰鑫公司未經專利檢索或檢索不周延致未檢索到系爭專利而產製系爭產品,亦應認為有過失。7、原告與第三人興榮威公司於智慧財產法院100年民專訴字第97號案件中成立和解,賠償7萬元,顯見被告彩騰公司製造、翰鑫公司經銷之系爭產品確屬侵害原告專利權,且因被告侵權,致原告經銷商盟鑫公司100年停止採購,致原告受有商業利益損失,年約500萬元,即98、99年盟鑫公司向原告採購之平均金額,98年6,558,720元,99年3,693,000元,合計10,251,720元,平均每年5,125,860元。另被告彩騰公司自97年7月1日至101年1月31日營業額為5,250,283元,被告翰鑫公司自97年7月1日至101年2月29日之營業額為96,520,301元,該金額為侵權所得之利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以銷售侵權物品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爰請求賠償金額500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翰鑫公司與被告林俊岳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起至清償日起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彩騰公司與被告陳宥慧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起至清償日起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法定利息。3、被告翰鑫公司與被告林俊岳如已為給付時,被告彩騰公司與被告陳宥慧於其給付金額之範圍內同免為給付義務;被告彩騰公司與被告陳宥慧如已為給付時,被告翰鑫公司與被告林俊岳於其給付金額之範圍內同免為給付義務。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前將系爭商標以無償方式授權予被告公司前身即晶昇密封件公司使用,授權使用期間自95年1月5日起至98年9月5日止,授權書並約定:合約期限屆滿如要續約需得雙方同意,如有一方不同意則被授權人須立即交回商標使用權並立即停止使用該商標;嗣98年9月5日系爭商標授權使用期限屆至,兩造就系爭商標並未達成繼續授權之合意,被告公司即不得繼續使用系爭商標等情,業據提出「商標使用授權書」1紙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18頁)。被告雖以:晶昇密封件公司早於「商標使用授權書」上所載之授權起日即95年1月5日前,即已使用系爭商標,且該「商標使用授權書」之授權期間計3年8月,與一般以「年」為計算單位之習慣不符,佐以該「商標使用授權書」上所蓋用之晶昇密封件公司大小印章為范坤炎於98年1月間離開被告公司時所帶走,足認「商標使用授權書」應係原告與范坤炎事後為箝制被告公司欲訴究其等所涉偽造文書、背信及侵占等犯行,而串謀編造之不實文書云云置辯,惟被告自承「商標使用授權書」上被告公司大章為真正(本院卷(一)第214頁),至其所稱:「商標使用授權書」上所蓋用之晶昇密封件公司印章為范坤炎於98年1月間離開被告公司時所帶走云云,並未舉證證明,自難遽信。至於「商標使用授權書」上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范坤炎」之小章雖與公司登記使用者不同,但法律並未限制公司法定代理人於簽署文件時必須使用公司登記之印章,公司法定代理人是否確有為文件上所載之意思表示毋寧為探求法律文件形式真正之重點所在。而被告對於原告及范坤炎共同簽署「商標使用授權書」之事實並無爭執,僅謂此乃原告與范坤炎事後為箝制被告公司欲訴究其等所涉偽造文書、背信及侵占等犯行而串謀編造,核其抗辯實乃主張原告與范坤炎簽署「商標使用授權書」乃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惟被告就此,並未舉證以實其說,僅以上述晶昇密封件公司早於95年1月5日前即已使用系爭商標,且「商標使用授權書」之授權期間與一般以「年」為計算單位之習慣不符云云質疑,經核仍屬臆測,要難據以認定原告與范坤炎確有通謀虛偽而簽署「商標使用授權書」之情事。綜上,應認原告主張其前將系爭商標以無償方式授權予被告公司前身即晶昇密封件公司使用,授權使用期間至98年9月5日止等節,尚有所據,較為可採。2.次查,原告主張系爭商標授權於98年9月5日終止後,被告仍繼續使用系爭商標於同一商品乙節,業經本院於100年3月22日執行100年度民聲字第6號保全證據程序中勘驗結果發現被告公司產品外包裝貨及包裝紙箱上確有系爭商標之圖案無訛,並有列印相片17張在保全證據卷宗可稽(外放於贓證物箱),被告公司在保全證據程序中亦表示不否認包裝上有「KATON」圖樣(保全證據卷第54頁),足見被告公司於系爭商標授權於98年9月5日終止後,確有繼續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被告雖辯稱:被告公司未於製造之密封產品上打印任何記號;又載有系爭商標圖案之包裝袋與紙箱乃97年11月3日前就訂製之庫存云云,惟按商標法第6條所訂「商標使用」之定義為「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而徵諸被告公司於產品外包裝上標示系爭商標,客觀判斷即在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包裝商品之物件,自屬商標使用;至於該等包裝袋及包裝紙箱乃何時訂製,要與商標使用行為之判斷及時點無涉,要非所問,從而,被告上開抗辯,自無可取。3.至於被告雖稱系爭商標之使用人為被告公司,消費者亦認識其為表彰被告公司商標或服務之標識,並無致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云云,惟被告公司行為為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並不以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要件,是被告此一辯解,亦非可採。(四)被告得否依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第3款,主張不受原告商標權之拘束:被告辯稱:被告公司之英文名稱即為「KATONSEALCO.,LTD.」,故被告公司使用自己公司登記名稱「KATON」,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所訂「善意合理使用」;又系爭商標早在原告申請註冊之前,即為晶昇密封件公司使用,晶昇密封件公司變更登記為被告公司後,仍予沿用,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3款所訂之「善意先使用」,故不受原告商標權效力所及,況是系爭商標之使用人為被告公司,消費者亦認識其為表彰科騰公司商標或服務之標識,亦無致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云云。經查:1.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規定「凡以善意且合理使用之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功用、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者」,不受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故自法文觀之,「善意合理使用」必以「非作為商標使用」為其前提要件。查被告將系爭商標標示於商品外包裝之行為,為商標使用,已如前述,並不符合「非作為商標使用」之要件,從而,被告自無從主張前揭條款之適用。2.次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3款規定,「在他人商標註冊申請日前,善意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者」,亦不受商標權效力所及。此款立法意旨,在基於公平原則,參酌使用主義之精神緩和註冊主義,避免在他人申請商標註冊前已善意先使用者,受到他人商標權效力所拘束,而此款既屬緩和註冊主義之例外,自應嚴格解釋,以免過度擴大善意先使用之抗辯致侵蝕註冊主義之商標立法根基。經查,被告抗辯其前身晶昇密封件公司於原告在93年11月12日申請系爭商標註冊前即已先使用系爭商標乙節,固據提出人事資料表、遷移通知、便箋等件為證(本院卷(一)第138-140頁),堪信實在,惟被告公司前身晶昇密封件公司既於原告註冊取得系爭商標權利後之95年1月5日,與原告簽訂前揭「商標使用授權書」,由原告授權其使用系爭商標至98年9月5日,業如前述,則按諸論理法則,使用權利之原因不可能競合,即被告公司前身晶昇密封件公司不可能基於原告授權使用系爭商標,同時又基於善意使用自己商標,是應認被告公司及其前身晶昇密封件公司自95年1月5日起至98年9月5日止,已非基於善意先使用自己商標之意思使用系爭商標,而係本於被授權人之地位使用他人註冊商標,是以,被告公司自不得於授權關係屆期終止後,再主張善意使用系爭商標而不受商標權拘束,從而,被告亦無從依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3款主張「善意先使用」之抗辯。(五)被告有無侵害原告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辯稱:依被告公司於95年釋股時提予投資者之「科騰密封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釋股計劃書」,其內頁「一公司簡介、營運目標」記載「科騰…本公司…並擁有KATON的商標註冊專利」等字,致被告公司現經營者以為系爭商標為被告公司所有,主觀上並無侵害他人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云云,並提出上開投資釋股計劃書為憑(本院卷(一)第26頁)。然查,原告否認該「科騰密封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釋股計畫書」為其製作,且註冊商標均經公告,任何人可輕易透過網路或向該管機關查詢商標權誰屬,徵諸被告公司股東皆係公司法人或從事工商業營生之人,注意能力遠高於一般人,於購買被告公司股份成為股東前,難以想像就被告公司之有形及無形資產未作查證即遽而投資,是縱認其確實不知原告為系爭商標權人,亦至少有應注意而未注意之過失。況原告主張其於前開98年9月5日授權期滿後之同年月8日,曾寄發竹北光明郵局第495號存證信函予被告公司,通知被告公司不得再使用系爭商標,被告公司則以湖口鳳凰郵局第76號存證信函否認原告所述,有該等存證信函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19-22頁),足見被告公司至少自收訖原告寄發之竹北光明郵局第495號存證信函起,即可查知原告為系爭商標之註冊權利人,且原告已表示不願繼續授權之意思,則被告公司仍繼續使用系爭商標至少至本院於100年3月22日進行保全證據時止,益難謂無侵害商標權之故意。從而,被告辯稱其無故意、過失,毋庸負損害賠償責任云云,自屬無由。(六)原告請求排除侵害部分:按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排除其侵害,商標法第61條第1項有明文規定。被告既有侵害原告商標權,已如前述,則原告請求:(1)被告公司不得就其所製造、銷售之發泡板、發泡管、泡棉、橡膠條、泡棉板、橡膠壓濾板、工業用各種橡膠製裡襯、港口用橡膠製防舷板、港口用橡膠製防舷條、港口用橡膠製防舷塊、輸送帶用橡膠製之外壁、輸送帶用橡膠製之隔板、車輛雨刷用橡膠葉片、油封、襯墊、墊片、墊圈、封環、護油圈、密封劑、橡膠軟管、橡膠高壓軟管、橡皮管類商品上,或於店招、店內裝潢、名片、網頁使用與商標號數00000000號「KATON及圖」相同之商標圖樣;及(2)被告公司不得於油封、金屬製油封、襯墊、墊片、墊圈、封環、護油圈、減摩用襯墊(機械用)、油環(機械零件)、模具、鋼模、塑膠模、壓鑄模類商品上,或於店招、店內裝潢、名片、網頁使用與商標號數00000000號「KATON及圖」相同之商標圖樣,為有理由,應予准許。(七)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部分:1.按「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被告公司既自授權關係終止後之98年9月6日起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且有故意、過失,而被告吳志勇自彼時迄今均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均如前陳,原告自得依上揭法文請求被告連帶負侵害商標權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雖辯稱:原告並未使用系爭商標,並無損害可言,其毋庸賠償云云,惟原告曾授權被告公司使用系爭商標,已如前述,授權他人使用亦為商標使用態樣之一,是要不得謂被告公司未經原告授權繼續使用系爭商標,對原告未造成損害,從而,被告此一抗辯,誠非足取。2.次按商標法第63條第1項規定,「商標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就下列各款擇一計算其損害:一、依民法第二百十六條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商標權人得就其使用註冊商標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侵害後使用同一商標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1 1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7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使用專利權權利金
原告前將系爭商標以無償方式授權予被告公司前身即晶昇密封件公司使用,授權使用期間自95年1月5日起至98年9月5日止,授權書並約定:合約期限屆滿如要續約需得雙方同意,如有一方不同意則被授權人須立即交回商標使用權並立即停止使用該商標;嗣98年9月5日系爭商標授權使用期限屆至,兩造就系爭商標並未達成繼續授權之合意,被告公司即不得繼續使用系爭商標等情,業據提出「商標使用授權書」1紙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18頁)。被告雖以:晶昇密封件公司早於「商標使用授權書」上所載之授權起日即95年1月5日前,即已使用系爭商標,且該「商標使用授權書」之授權期間計3年8月,與一般以「年」為計算單位之習慣不符,佐以該「商標使用授權書」上所蓋用之晶昇密封件公司大小印章為范坤炎於98年1月間離開被告公司時所帶走,足認「商標使用授權書」應係原告與范坤炎事後為箝制被告公司欲訴究其等所涉偽造文書、背信及侵占等犯行,而串謀編造之不實文書云云置辯,惟被告自承「商標使用授權書」上被告公司大章為真正(本院卷(一)第214頁),至其所稱:「商標使用授權書」上所蓋用之晶昇密封件公司印章為范坤炎於98年1月間離開被告公司時所帶走云云,並未舉證證明,自難遽信。至於「商標使用授權書」上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范坤炎」之小章雖與公司登記使用者不同,但法律並未限制公司法定代理人於簽署文件時必須使用公司登記之印章,公司法定代理人是否確有為文件上所載之意思表示毋寧為探求法律文件形式真正之重點所在。而被告對於原告及范坤炎共同簽署「商標使用授權書」之事實並無爭執,僅謂此乃原告與范坤炎事後為箝制被告公司欲訴究其等所涉偽造文書、背信及侵占等犯行而串謀編造,核其抗辯實乃主張原告與范坤炎簽署「商標使用授權書」乃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惟被告就此,並未舉證以實其說,僅以上述晶昇密封件公司早於95年1月5日前即已使用系爭商標,且「商標使用授權書」之授權期間與一般以「年」為計算單位之習慣不符云云質疑,經核仍屬臆測,要難據以認定原告與范坤炎確有通謀虛偽而簽署「商標使用授權書」之情事。綜上,應認原告主張其前將系爭商標以無償方式授權予被告公司前身即晶昇密封件公司使用,授權使用期間至98年9月5日止等節,尚有所據,較為可採。2.次查,原告主張系爭商標授權於98年9月5日終止後,被告仍繼續使用系爭商標於同一商品乙節,業經本院於100年3月22日執行100年度民聲字第6號保全證據程序中勘驗結果發現被告公司產品外包裝貨及包裝紙箱上確有系爭商標之圖案無訛,並有列印相片17張在保全證據卷宗可稽(外放於贓證物箱),被告公司在保全證據程序中亦表示不否認包裝上有「KATON」圖樣(保全證據卷第54頁),足見被告公司於系爭商標授權於98年9月5日終止後,確有繼續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被告雖辯稱:被告公司未於製造之密封產品上打印任何記號;又載有系爭商標圖案之包裝袋與紙箱乃97年11月3日前就訂製之庫存云云,惟按商標法第6條所訂「商標使用」之定義為「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而徵諸被告公司於產品外包裝上標示系爭商標,客觀判斷即在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包裝商品之物件,自屬商標使用;至於該等包裝袋及包裝紙箱乃何時訂製,要與商標使用行為之判斷及時點無涉,要非所問,從而,被告上開抗辯,自無可取。3.至於被告雖稱系爭商標之使用人為被告公司,消費者亦認識其為表彰被告公司商標或服務之標識,並無致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云云,惟被告公司行為為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並不以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要件,是被告此一辯解,亦非可採。(四)被告得否依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第3款,主張不受原告商標權之拘束:被告辯稱:被告公司之英文名稱即為「KATONSEALCO.,LTD.」,故被告公司使用自己公司登記名稱「KATON」,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所訂「善意合理使用」;又系爭商標早在原告申請註冊之前,即為晶昇密封件公司使用,晶昇密封件公司變更登記為被告公司後,仍予沿用,符合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3款所訂之「善意先使用」,故不受原告商標權效力所及,況是系爭商標之使用人為被告公司,消費者亦認識其為表彰科騰公司商標或服務之標識,亦無致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云云。經查:1.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規定「凡以善意且合理使用之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功用、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者」,不受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故自法文觀之,「善意合理使用」必以「非作為商標使用」為其前提要件。查被告將系爭商標標示於商品外包裝之行為,為商標使用,已如前述,並不符合「非作為商標使用」之要件,從而,被告自無從主張前揭條款之適用。2.次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3款規定,「在他人商標註冊申請日前,善意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者」,亦不受商標權效力所及。此款立法意旨,在基於公平原則,參酌使用主義之精神緩和註冊主義,避免在他人申請商標註冊前已善意先使用者,受到他人商標權效力所拘束,而此款既屬緩和註冊主義之例外,自應嚴格解釋,以免過度擴大善意先使用之抗辯致侵蝕註冊主義之商標立法根基。經查,被告抗辯其前身晶昇密封件公司於原告在93年11月12日申請系爭商標註冊前即已先使用系爭商標乙節,固據提出人事資料表、遷移通知、便箋等件為證(本院卷(一)第138-140頁),堪信實在,惟被告公司前身晶昇密封件公司既於原告註冊取得系爭商標權利後之95年1月5日,與原告簽訂前揭「商標使用授權書」,由原告授權其使用系爭商標至98年9月5日,業如前述,則按諸論理法則,使用權利之原因不可能競合,即被告公司前身晶昇密封件公司不可能基於原告授權使用系爭商標,同時又基於善意使用自己商標,是應認被告公司及其前身晶昇密封件公司自95年1月5日起至98年9月5日止,已非基於善意先使用自己商標之意思使用系爭商標,而係本於被授權人之地位使用他人註冊商標,是以,被告公司自不得於授權關係屆期終止後,再主張善意使用系爭商標而不受商標權拘束,從而,被告亦無從依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3款主張「善意先使用」之抗辯。(五)被告有無侵害原告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辯稱:依被告公司於95年釋股時提予投資者之「科騰密封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釋股計劃書」,其內頁「一公司簡介、營運目標」記載「科騰…本公司…並擁有KATON的商標註冊專利」等字,致被告公司現經營者以為系爭商標為被告公司所有,主觀上並無侵害他人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云云,並提出上開投資釋股計劃書為憑(本院卷(一)第26頁)。然查,原告否認該「科騰密封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釋股計畫書」為其製作,且註冊商標均經公告,任何人可輕易透過網路或向該管機關查詢商標權誰屬,徵諸被告公司股東皆係公司法人或從事工商業營生之人,注意能力遠高於一般人,於購買被告公司股份成為股東前,難以想像就被告公司之有形及無形資產未作查證即遽而投資,是縱認其確實不知原告為系爭商標權人,亦至少有應注意而未注意之過失。況原告主張其於前開98年9月5日授權期滿後之同年月8日,曾寄發竹北光明郵局第495號存證信函予被告公司,通知被告公司不得再使用系爭商標,被告公司則以湖口鳳凰郵局第76號存證信函否認原告所述,有該等存證信函在卷可稽(本院卷(一)第19-22頁),足見被告公司至少自收訖原告寄發之竹北光明郵局第495號存證信函起,即可查知原告為系爭商標之註冊權利人,且原告已表示不願繼續授權之意思,則被告公司仍繼續使用系爭商標至少至本院於100年3月22日進行保全證據時止,益難謂無侵害商標權之故意。從而,被告辯稱其無故意、過失,毋庸負損害賠償責任云云,自屬無由。(六)原告請求排除侵害部分:按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排除其侵害,商標法第61條第1項有明文規定。被告既有侵害原告商標權,已如前述,則原告請求:(1)被告公司不得就其所製造、銷售之發泡板、發泡管、泡棉、橡膠條、泡棉板、橡膠壓濾板、工業用各種橡膠製裡襯、港口用橡膠製防舷板、港口用橡膠製防舷條、港口用橡膠製防舷塊、輸送帶用橡膠製之外壁、輸送帶用橡膠製之隔板、車輛雨刷用橡膠葉片、油封、襯墊、墊片、墊圈、封環、護油圈、密封劑、橡膠軟管、橡膠高壓軟管、橡皮管類商品上,或於店招、店內裝潢、名片、網頁使用與商標號數00000000號「KATON及圖」相同之商標圖樣;及(2)被告公司不得於油封、金屬製油封、襯墊、墊片、墊圈、封環、護油圈、減摩用襯墊(機械用)、油環(機械零件)、模具、鋼模、塑膠模、壓鑄模類商品上,或於店招、店內裝潢、名片、網頁使用與商標號數00000000號「KATON及圖」相同之商標圖樣,為有理由,應予准許。(七)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部分:1.按「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被告公司既自授權關係終止後之98年9月6日起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且有故意、過失,而被告吳志勇自彼時迄今均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均如前陳,原告自得依上揭法文請求被告連帶負侵害商標權之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雖辯稱:原告並未使用系爭商標,並無損害可言,其毋庸賠償云云,惟原告曾授權被告公司使用系爭商標,已如前述,授權他人使用亦為商標使用態樣之一,是要不得謂被告公司未經原告授權繼續使用系爭商標,對原告未造成損害,從而,被告此一抗辯,誠非足取。2.次按商標法第63條第1項規定,「商標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就下列各款擇一計算其損害:一、依民法第二百十六條規定。但不能提供證據方法以證明其損害時,商標權人得就其使用註冊商標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減除受侵害後使用同一商標所得之利益,以其差額為所受損害。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明知日劇「篤姬」影音光碟係原告取得臺灣地區專屬授權而享有著作財產權之視聽著作,非經上揭著作財產權人之同意或授權,不得擅自散布。明知其透過網路購得之「篤姬」影音光碟係非法重製之盜版光碟,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自民國98年4月間至8月間,在高雄市○○區○○路『勞工公園夜市』,以每套新台幣(下同)300元之價格,擅自公開陳列販售未經原告授權重製之盜版光碟日劇「篤姬」供不特定人選購,計賣出5套(每套8片),於98年8月24日在上址經原告公司派代理人員報警始查獲,業經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緩起訴處分書。(二)原告依通常情形下就著作版權對業者與重製權之對價為每片600元(稅另計),綜觀被告侵害時間、數量及原告所受侵害對價,依刑事訴訟法第487條、民法第216條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12萬元整。(三)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原告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12萬元。三、經查原告主張之事實,已據其提出錄影節目審查合格證明書、授權書、原產地證明、VIDEOGRAMLICENSEAGREEMENT、ExhibitA、VIDEOGRAMGENERALTERMSANDCONDITIONS、節目授權合約書、取締授權書、正版DVD光碟、海報影本及盜版DVD光碟、海報等件為證(詳本院卷第10-46頁),被告經合法通知,既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爭執,復不提出書狀以資抗辯,自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四、法律見解之說明:(一)按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500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固有明文。然「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法院應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亦定有明文。是關於被害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即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者,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係法官行使自由心證認定損害額之一般性規定,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則係對於法官行使自由心證一般性規定所附加之限制。即法官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行使自由心證時,關於損害額之認定並未受有限制,但於侵害著作財產權之場合,法官僅能按侵害行為是否係屬故意且情節重大,分別在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與1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之範圍內,依自由心證認定損害額,而不能逾越前揭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所限定之範圍。則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並未創設較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更大之權利予著作財產權人,反而係於侵害著作財產權之場合限制法官行使自由心證認定損害額之範圍。因此,著作財產權人於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時,仍須受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要件之限制,即必須於已證明有損害發生,而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時,始有適用之餘地,不因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500萬元」,而未規定「已證明有損害發生」,即可謂著作財產權人雖未證明有損害之發生,亦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否則,勢將嚴重悖離「無損害即無賠償」之損害賠償最基本法理。(二)次按「有損害即有賠償」亦為損害賠償之另一基本原理,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雖係於89年2月9日始修正公布,然最高法院21年上字第972號判例早已揭示「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損害之數額時,法院應斟酌損害之原因及其他一切情事,作自由心證定其數額,不得以其數額未能證明,即駁回其請求。」換言之,縱未修正增訂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我國民事訴訟實務長久以來於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損害數額之場合,均須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不能因當事人未能證明損害額即駁回其請求,否則,即屬判決有違反判例之當然違背法令情事,並嚴重違反「有損害即有賠償」之損害賠償最基本原理。雖然我國81年6月10日修正公布之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即已規定:「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1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100萬元」,於我國89年2月9日修正公布民事訴訟法第222第2項規定前,較一般民事訴訟之當事人僅得於「已證明有損害而不能證明損害之數額」時,始能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賠償額,而於不易證明損害尚未達於不能證明之場合,並無法令或判例拘束法官必須依自由心證認定損害賠償額,可謂係賦予著作財產權人較一般民事訴訟當事人更多之權利。然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於89年2月9日修正公布後,一般民事訴訟之當事人於證明已受有損害而損害額之證明顯有重大困難之場合,亦得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則一般民事訴訟當事人就損害額之證明事項所享有之權利即與著作財產權人同步,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相對於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即有賦予著作財產權人更多權利之效果,除具有限制法官行使自由心證酌定賠償額之效力外,已喪失其特殊性。(三)再按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所謂損害數額之證明顯有重大困難,或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所謂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大致可區分為三種型態:其一為事實上之客觀難以或不易證明,例如,房屋遭火災燒燬致證據連同滅失,古董被毀損而無客觀市價可資參酌,非法販賣光碟常業犯之受害人無法確定受害範圍;其二為程序上之主觀難以或不易證明,例如,相關帳冊為他造當事人或他人持有中而拒絕提出;其三為因經濟效益之考量甚難期待當事人舉證,例如,為釐清數萬元修繕房屋費用之確實數額,然卻支出數拾萬元之鑑定費用。凡有一於此,均得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至於當事人如無法證明有損害之發生,則不得依據前揭規定請求法院推測損害。又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時,就經濟分所之立場而言,係一種在無法確定損害額之狀況下,依據具體個案之週遭事實推估損害額之心智過程,自由心證形成之過程中必須以具體個案之事實作為推估損害額之依據,而不得以恣意或推測之方式憑空猜測損害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亦甚明確。例如:於酌定遭火災燒毀房屋內之家具損害數額時,必須審酌相類似房屋內通常具有之家具價值,屋主之經濟狀況,屋內居住人數之多寡等因素,為綜合之考量;再如:於酌定非法販賣光碟常業犯受害人之受害範圍時,必須審酌常業犯經營之時間長短,營業規模,被害人數多寡,及侵害情節等一切因素,為綜合之考量,亦即法院酌定損害額時必須本於既有之事實利用合理之方式加以推估損害額,不得為毫無事實依據之猜測。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有明知為侵害著作財產權之物而以移轉所有權或出租以外之方式散布,或明知為侵害著作財產權之物,意圖散布而公開陳列或持有之情形者,除著作權法另有規定外,視為侵害著作權,同法第87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前項損害賠償,被害人得依下列規定擇一請求: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請求。但被害人不能證明其損害時,得以其行使權利依通常情形可得預期之利益,減除被侵害後行使同一權利所得利益之差額,為其所受損害。二請求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但侵害人不能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時,以其侵害行為所得之全部收入,為其所得利益。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五百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亦定有明文。查被告知悉「篤姬」之視聽著作係屬非法重製之盜版光碟,復於夜市販賣,自係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原告自得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二)關於損害額之核定:經查(1)被告銷售盜版光碟之時間自98年4月起至98年8月止約近4個月,及(2)曾被查獲單次銷售光碟5套(每套8片),銷售總片數為40片,於正常情形下原告該次所受之損害即為喪失以正常市場價格銷售正版片5套共計40片所可獲得之利潤,(3)因盜版猖獗致下游廠商簽約意願降低,勢將導致原告銷售之價格偏離正常市場行情,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系爭視聽著作之價格並非正常市場之價格,原告自無從提出正常市場合理交易價格可供酌定,核屬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數額,本院審酌原告主張正常市場之正版光碟價格每片通常300元,尚屬合理,並審酌其一切情狀,認以被告單次銷售所造成原告之損害為1萬2000元(即原告主張正版片之價格300元乘上被告販售之片數40片),及4個月期間推估約銷售10套,酌定被告應賠償原告之數額為12萬元六、從而,原告依據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被告給付12萬元,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又本院判命被告給付之金額未逾50萬元,爰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389條第1項第5款,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7 1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我國第I370969號「資料存取方法、使用此方法的儲存系統及其控制器」發明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下同)101年8月21日至117年7月8日止,有發明專利證書、發明專利公報及發明專利說明書可稽。惟原告發現被告必恩威公司及被告錸德公司,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擅自將系爭專利技術,運用於各種隨身碟、SD卡以及SSD固態硬碟等產品之上。原告經公開管道,陸續購得被告必恩威公司所生產之「PNYCube8G隨身碟」、「PNYBrick8G隨身碟」、「PNYBrick16G隨身碟」、「PNY120GBSSDSATAIII6Gb/s固態硬碟」、「PNY16GSDHCCLASS10SD卡」、「PNY16G變形虎克碟」、「PNY16G創意掛勾造型虎克碟」、「PNY16G纖薄Q版鑰匙造型碟」、「PNY4G國劇臉譜威棒隨身碟」、「PNY8GCurveAttache隨身碟」、「PNY4GMagicBean魔豆隨身碟」、「PNYBARAttache16GUSB3.0隨身碟」及「PNYCandy3.016G可愛棉花糖造型隨身碟」等13個產品,及被告錸德公司所生產之「RiDATA8GMiniSlider伸縮碟」、「RiDATA8GCookie伸縮碟」、「RiDATA4GBSDCard」、「RiDATA16GBSDCard」、「RiDATA8GPD15Sword隨身碟」及「RiDATAHD9USB3.0高速碟」等6個產品,並委請技術專家進行專利侵權鑑定,確認被告必恩威公司、錸德公司之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見原證17、23),原告主張各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之請求項,詳如附表一所示,被告必恩威公司、錸德公司已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甚明,為此,依修正前專利法第56條第1、2項、第84條第1項前段、後段、第3項、第85條第1至3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被告必恩威公司、錸德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應立即停止一切侵害行為,其已製造之前述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等,應予以銷燬。
(一)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先前曾將其向大陸深圳市大合晶花進出口有限公司所購買「旅行拍檔」之水壺(下稱系爭隨身杯)一批贈送予被告甄妮,被告乃將其放置於西土瓦農場內,供作入園者兌換贈品之一,並未將系爭隨身杯販售予他人,原告雖主張其於99年6月27日委請曾信嘉律師前至西土瓦農莊,並於農莊內以200元之對價購買系爭隨身杯,並提出原證2統一發票影本1紙,惟觀之該統一發票之內容僅記載「燴飯$350、折讓200元、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現金$350」,並無原告所主張購買系爭隨身杯之商品名稱,故原告所提原證2統一發票難據以證明被告有販售系爭隨身杯之事實。(二)被告等並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1、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與系爭隨身杯,一般消費者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情況下,實難以分辨其真偽,而被告等並非以販售水壺或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其僅係因被告甄妮之香港友人黃先生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是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原告雖主張系爭商標之隨身杯商品榮獲「2008臺灣精品獎」,亦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金獎與「2007年德國iF設計獎」之肯定,惟系爭商標並未為一般消費者所普遍知悉,是縱使報紙或電視臺曾報導系爭商標商品之事,亦難據此推論被告等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2、次查,一般消費者於購買商品之際,並無要求出賣者出具切結書保證該商品並無侵害他人權利,抑或依商品包裝之標示查證有無侵害他人權利後始購買之通常交易習慣,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贈送而取得系爭隨身杯,且僅作為西土瓦農場入園者兌換贈品使用,其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而牟利,實難課予被告等較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縱其未向該友人查證,亦難認其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之行為並非商標使用,不構成對原告系爭商標權之侵害:被告西土瓦公司當時之贈品有陶燒花盆、環保筷、系爭隨身杯等物品,被告甄妮係因其友人致贈系爭隨身杯,而置於西土瓦農場供作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並未基於行銷目的將系爭商標使用於西土瓦公司或西土瓦農場之業務,亦未將系爭隨身杯供作銷售等具商業目的之使用,故被告並無以系爭商標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以系爭商標行銷自己商品或服務之目的,核與商標使用之定義尚有未符,而非商標之使用,自不構成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2項規定之商標權侵害。(四)西土瓦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當季蔬果,及被告甄妮之CD、VCD暨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及雙層保溫壺等物品,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實無另行販售仿冒之系爭隨身杯之必要。(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99頁)(一)原告為註冊第01052547號「TravelBuddy」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杯、茶杯、壺、茶壺、紅茶濾泡器、咖啡蒸餾壺、沖茶過濾器、保溫杯、茶調製器、咖啡調製器、茶具、非貴金屬製泡茶具、非貴金屬製茶壺、非貴金屬製茶葉罐、非貴金屬製杯子、旅行用水壺、搖杯、非貴金屬製濾茶器」等商品,權利期間自92年8月1日至102年7月31日止(見原證1商標資料檢索影本)。(二)被告西土瓦公司之負責人為甄妮(見原證4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影本)。(三)原告從被告西土瓦公司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取得之隨身杯(即系爭隨身杯),其瓶頸處載有「旅行拍檔」、「TravelBuddy」(見原證3系爭隨身杯照片影本)。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凡因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欲取得商標權者,應依商標法申請註冊;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2條、第6條分別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尚非一經標示於產品包裝或出現於產品廣告、說明書內之文字、圖樣,即當然構成商標之使用。(二)經查,系爭商標係由左至右單純以墨色印刷字體之外文「TravelBuddy」所構成,有原告所提商標註冊證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1),而原告於99年6月27日在西土瓦農莊取得之系爭隨身杯,於瓶頸處載有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之「TravelBuddy」字樣,亦為被告所不爭執,惟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係自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以單價200元購得云云,則為被告所否認,並辯稱系爭隨身杯僅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等語,是本件首應審酌者厥為系爭隨身杯究係被告販賣之商品,抑或作為贈品之用,爰分述如下:1、查,原告之上開主張,固據其提出載有「燴飯$350、折讓$200、小計$150、單點200、小計$350」之統一發票影本為證(見本院卷第12頁),惟業經被告否認上開發票中所載「單點200」部分為系爭隨身杯之販售價格,而核諸前開統一發票之內容,既未明確記載前開200元消費之商品名稱,而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又非僅有販售單項產品,則僅憑前開統一發票之記載,尚難逕認被告有販賣系爭隨身杯之行為。2、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律師事務所人員蔡靜如雖到庭證稱:「99年6月27日早上我和曾律師開車去龍潭那邊,就是西土瓦的園區,收了400元門票…入園後直接到大門左手邊的餐廳去…到餐廳去之後,因為主要是看有沒有賣飄逸杯…所以就隨便點了東西消費,吃完飯後到餐廳左手邊的角落去看,一眼看到有張桌面,上面有甄妮的唱片。看到唱片是排橫的,45度角旁邊的櫃子就放系爭產品,大約20個左右。我們就問他說,門票是否可以抵,他說不能抵…曾律師請那個人就系爭產品開發票…購買時我在旁邊,曾律師說要買這個杯子,因為我們說公司要報帳,所以他才去開發票,我們又等了一下,大概是用200元買的。詳細吃什麼不記得,只有點一份餐,餐點大約也是300元左右,是為了要抵門票的錢才去點的。系爭產品上沒有標價,印象中沒有標價…曾律師說要買系爭產品時,小姐有說價格,大概是200元,我們有問能不能抵門票,小姐說不行…發票也是那天開的,是在買完系爭產品後開的,因為我們特別要求他開的,所以他才開的…(請提示被告今日庭呈之民事答辯一狀被證二照片,請證人說明系爭產品擺放在何處?)在圖一靠窗邊的架子,從上面數來第二層。旁邊還有其他販賣的東西,但是不太記得是什麼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桌子上的CD,也有照片。(提示證人原證二發票,說明折讓200的意思是什麼,單點200的意思是什麼?)折讓200元是門票的部分,因為門票只能抵餐和飲料,兩張就是折200元,單點200元的部分是系爭產品,因為在餐廳裡面有付現金給他…(問:點了一份餐,折讓200元是餐點的部分,就點餐的部分是否已經結帳了?)沒有。因為我們拿門票給他,有剪洞就是代表已經折抵,詳細吃了什麼不記得,是要走的時候才去販賣區買東西,我記得買東西是有付錢,是在販賣區付的,因為我們等他開發票等了很久,所以我才會特別有印象。(問:是否已經用完餐,才去販賣區看是否有系爭飄逸杯產品?)是已經用完餐了,是要去蒐證沒有錯,因為還是有給門票的錢,所以還是有在用餐區吃一下東西,後來去販賣區看賣的東西有沒有我們要的,如果有,我們就買,買了再走。(問:買完系爭產品要求開系爭發票,說等了很久才給你的,是在買東西的地方開的嗎?是在哪邊開給你?)小姐離開販賣區之後再開給我發票,不知道是在哪邊開給我的」等語(參本院100年6月30日言詞辯論筆錄),惟被告辯稱系爭隨身杯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乙節,亦經證人即被告西土瓦公司前員工黃群恩到庭證述:「(系爭隨身杯)是贈品,純粹就是贈品,我知道的時候是贈品,放在展示櫃,客人用餐的時候的一個小地方的展示櫃…(民事答辯(一)狀)圖三前面位置是用餐的地方,它有個區隔,前面是用餐,後面只是擺放展示用品的地方,也就是圖一的地方…系爭產品當時放在圖一的地方但沒有擺放上去,是放在地上…贈品是只是純粹送給客人的,如果客人入園,讓客人選擇他喜歡的贈品…贈品除了系爭產品外,還有扇子及其他展示櫃上的東西。客人只要入園就可以選擇贈品…(問:所提示的展示的地方還有餐廳的部分是合在一起結帳,還是分開結帳?)是分開的。(問:餐廳裡面包含展示櫃有幾臺收銀機?)有2臺,1臺在展示櫃的地方,1臺在吧台。(問:提示原證二的發票,可否說明是什麼樣的消費情形?)來用餐會有一個折讓,就是可以選擇飲料的折讓,如果說還有多人來,其他的人可能只有點飲料,單點就是用餐或飲料的金額,用餐會有送飲料的部分,就是折讓的部分。(問:如果入園的遊客在展示的部分消費,購買園區的商品,這個部分的發票會跟用餐合在一起開嗎?)不會,是分開的…(問:拿系爭產品是否要另外付費?)不用,如果客人不用餐,就可以直接用入園券抵用商品」等語(參同前筆錄),是前開2名證人就系爭隨身杯是否以200元之價格販售及發票上「單點200」之消費是否為系爭隨身杯之賣價抑或為用餐或飲料之金額,已有不同之證述,然觀諸證人黃群恩證稱用餐處與擺放展示櫃之場所各有1臺收銀機一節,既與被告所提西土瓦農莊前開場所之照片確各擺放1臺收銀機之情形相符(見本院卷第129頁圖一、圖三及第141頁照片),則其此部分之證詞應堪採信,而證人蔡靜如既證稱系爭隨身杯並未標示販售價格,且其與原告之訴訟代理人係先至用餐區點餐並當場折讓入園卷所載飲料費100元、餐費100元後,用完餐始至餐廳後方之展示櫃蒐證,則渠等在商品展示櫃區既已特別要求針對系爭隨身杯之買賣價格開立統一發票,卻為何未在該處當場開立,反而由別處開立發票,且在無需連同用餐處之消費一併列入之必要下,卻仍併入同一張發票記載,已非無疑,核諸發票上「『單點』200」之用語又與證人黃群恩所述為用餐或飲料之情形較為相符;再參諸被告辯稱其公司當時銷售之商品主要為當季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CD及其個人設計之相關產品(包括香扇、書夾、胸針、小和尚擺飾、養生書籍、鑰匙圈、毽子、雙層保溫壼等),且西土瓦公司本身即有生產雙層保溫瓶,無另行販賣仿冒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之必要一節,亦據其提出被證2標示有販售標格之商品相片為證(見本院卷第131頁至140頁),是僅依證人蔡靜如之上開證詞,尚難逕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3、又原告主張即使證人黃群恩所述入園者如果不用餐即可抵用系爭隨身杯,即抵200元等語屬實,亦非單純贈與,而係入園者花費300元買入園票所抵用,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云云,惟依被告所提入園卷所載「借用園內鈞魚竿、球拍等遊戲道具需付押金,確認完整歸還後原金奉還」、「我們的消費方式希望您逗留至少4小時靜下心來,和我們一起躺在草地上嗅聞大地的芳香、聆聽鴨叫鳥鳴、仰望變幻多端的雲彩或者讀一本好書、和家人談心、鈞魚、畫畫、練瑜伽、甚至只是發呆共同享受這片大自然的禮物」等內容以觀(見本院卷第102、103頁),入園者為入園所購買之入園券,係為在西土瓦休閒農莊園區內從事休閒活動所購買,並非以之作為在園區購買餐點或商品之折換券而買,此由入園卷上載明「若當日未在指定部門兌換,視為自行放棄權利」等語亦資佐證,是證人黃群恩雖證稱系爭隨身杯係以200元作為抵用之金額,惟此僅係在計算入園者所可抵用之贈品額數及是否有餘額可抵用其他贈品之用,並非系爭隨身杯販售之價格,則原告主張系爭隨身杯為有價之交換而為買賣之標的云云,亦非可採。(三)次查,前開隨身杯既非被告作為其公司販售之標的,而係作為入園者兌換之贈品之一,則依首揭說明,該贈品標示商標是否構成商標之使用,即須以使用人在主觀上是否有行銷該標示商標商品之目的,且在客觀上有無使相關消費者得藉此將使用人所欲行銷之商品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之結果綜合判斷之。查,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所行銷者除農場內之有機農產品及被告甄妮之個人商品暨其設計之商品外,亦包括農場內之休閒娛樂活動,且系爭隨身杯係入園者入園後可供兌換之贈品之一,非作為被告販售之商品等情,均如前述,則消費者並不會因系爭隨身杯所表彰之商品來源或品質,而影響其是否前往被告經營之西土瓦農莊休閒消費之意願,被告在主觀上既並無行銷標示有系爭商標之隨身杯仿品,抑未透過系爭商標作為行銷西土瓦農莊休閒娛樂及有機農產品或被告甄妮個人商品之目的,客觀上亦未使相關消費者藉由系爭商標識別西土瓦農莊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即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四)再查,系爭隨身杯係被告甄妮之友人所贈送一節,既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01頁),並陳稱系爭隨身杯外觀與真品近似,足令消費者誤認為真品等語在卷可按(見起訴狀第5頁),被告既非以販賣隨身杯相關產品為業,則其對於系爭商標隨身杯之真、仿品並未具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分辨能力,且系爭隨身杯僅作為贈品使用,被告並非藉由販賣系爭隨身杯之對價以牟利,自難課予被告有高於一般消費者之積極查證義務,是縱或原告曾於官方網站公告簡易辨別系爭商標隨身杯正、仿品之區別,亦難以此認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過失。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專業皮件製造商,為宣傳公司產品,自民國92年開始,陸續委託專業攝影師就公司產品進行拍攝,並約定就拍攝所得攝影著作(即原證1公司型錄第一輯至第四輯及原證2折頁型錄兩份中所示之攝影著作),由原告為著作人,取得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又前開攝影著作在日本享有著作權,依我國著作權法第4條第2款及「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亦應受我國著作權法之保護。(二)被告吳曼生未經原告同意,擅自使用前開攝影著作於被告登偉貿易有限公司(下稱登偉公司)之網頁(網址為:www.adonis.com.tw),原告委任律師於98年8月24日寄發律師函,請被告應立即停止相關侵權行為,被告雖於98年8月31日回覆表示將不再使用,惟迄今仍未刪除而繼續使用中,此有經公證人於98年9月8日、10月13日親自體驗被告登偉公司之網頁資料,並作成之公證書可證。依公證書所載,被告侵害之攝影著作共有160張(下稱系爭攝影著作,見附表一所示被告公司網頁資料與系爭攝影著作出處對照表)。(三)原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享有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之重製權、同法第26條之1第1項之公開傳輸權及同法第16條第1項前段等規定之姓名表示權。被告登偉公司及被告吳曼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擅自於網頁中重製系爭攝影著作160張,且得供使用者重製下載,亦未標示原告之名稱,依著作權法規定屬侵害原告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及姓名表示權之行為。原告除依照著作權法第84條規定得請求排除及防止侵害外,亦得依照同法第85條第1項、第88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另依民法第28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登偉公司及其負責人吳曼生應對原告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擅自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即屬榨取他人努力成果之行為,不符合商業競爭倫理,為不公平競爭之行為,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原告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亦得請求除去侵害。(四)損害賠償金額之計算:1、就侵害著作財產權部分:原告並未授權他人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是無相關授權金計算方式可供參考。而被告將系爭攝影著作160張重製於網頁中,並供人點選下載,輔助其營業,實際上誠難以估算其因此所獲得之利益。而被告於98年8月24日收受原告信函後,雖應允刪除不再使用,惟實際仍持續使用,其顯然故意侵害,且侵害系爭攝影著作之數量高達160張,情節自屬重大。爰請審酌被告所為,侵害原告所享有之重製及公開傳輸權,及網際網路侵害之容易性暨被告係故意為之,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系爭攝影著作每張之賠償額為新臺幣(下同)1萬元,故就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部分應賠償1,600,000元。2、就侵害著作人格權部分:請求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系爭攝影著作每張之賠償額為1千元。故就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部分應賠償160,000元。(五)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系爭攝影著作由原告出資於日本聘請他人拍攝,被告亦不否認,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權於完成時即當然由原告取得。且原告僅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第一輯型錄日文版,被告亦開立發票向原告請款,被告辯稱兩造有分別負擔製版、印刷費用及拍攝費用之協議云云,原告否認之:⑴原告在93年有增印日文版型錄之需求,原先規劃在日本印刷,惟因被告吳曼生表示在中國大陸印刷費用較低,才會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當時原告將已經自行編輯、排版之型錄電子檔,燒錄於光碟內交付被告,待第一輯型錄1140冊印刷完畢後,由被告運送至日本並向原告請款,此有被告登偉公司出具之發票可證。⑵前述發票記載日文版型錄部分之請款費用為零,係因被告表示原告每年給被告登偉公司約美金150萬之訂單,被告登偉公司願負擔印刷費用作為謝禮。若雙方先前已協議由被告負擔印刷費,被告何需再交付發票予原告?且依發票所載,可知當時僅委託印刷第一輯型錄「日文版1140冊」,並全數交付原告,惟據被告提出之「被證9」生產通知單上記載,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改作、印刷第一輯型錄之「英文版1500冊」及增印「日文版360冊」,此部分也可作為侵權之證據。另外原告多次要求被告應返還委託印刷用之光碟片,被告也置之不理。⑶第一輯型錄中所使用之攝影著作,係由原告支付費用委託攝影家吉田修三在92年5月就已完成,被告係在93年5月受原告委託印製第一輯型錄,如何共有此部分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權?若真如被告所述有被告負擔製版及印刷費用,原告負擔攝影費用,互相抵銷而由被告與原告共同取得系爭攝影著作著作權之約定,為何被告未印製第2至4輯型錄及折頁廣告2份?假設被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亦有部份權利,何以被告98年8月31日回函無條件表示同意不再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可見根本無共有著作權乙事。2、被告兩次同意刪除網頁上使用之系爭攝影著作,惟均未履行:⑴原告發現被告未經原告許可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後,曾於97年11月7日自行寄發警告信給被告,警告信第一點即告知「被告未經原告許可擅自在被告公司網頁上使用原告公司之商標以及擅自使用型錄中之內容及照片」,被告於97年11月14日以電子郵件回覆原告表示收到警告信。⑵被告在97年11月18日前往原告公司針對向原告客戶以傳真或電子郵件為營業行為乙事道歉,並同意下列條件:①刪除被告公司網頁。②工廠看板及展示室均不得使用ADOCORPORATION或ADOCORPORATIONGROUP字樣。③不使用任何有原告公司logo之物品。⑶在原告委任律師再次寄發警告信後,被告於98年8月31日回函亦表示不再使用系爭攝影著作。⑷被告辯稱97年11月18日兩造會商,原告僅要求不再使用原告公司商標,且被告已於97年11月28日以電子郵件回報該公司網頁有原告公司logo之圖片已全部消除云云,惟依公證人體驗結果,被告公司網頁仍有相當多含有原告logo之照片,是若被告前開回函表示有原告公司logo之圖片已經全部刪除乙事屬實,依公證人體驗結果,可證被告又重製系爭攝影著作,並藉網路傳達著作內容,使公眾得於其各自選定之時間或地點接收著作內容。3、原告不爭執有寄發被證15號中93年6月9日、同年6月14日之信件,惟依信件記載及記憶所及,應係原告為架設自己之網站,請被告確認英文版之資料有無錯誤,且被告詢問「網站格式」問題,才將原告公司網站光碟資料寄給被告參考。又該光碟資料內容是否有包含系爭攝影著作,目前已不可考,惟由被告於97年11月14日以電子郵件回覆原告時表示「該公司網站資料是由東莞市登偉皮具製品廠所提供」乙事,顯見原告寄送被告參考之光碟內應不含系爭攝影著作之資料。被告辯稱原告要求被告網站均須與原告網站相同,若屬實,則只要有原告網站即可,何需有兩個一模一樣但使用不同網址之網站存在?原告不否認曾與被告有協力關係,惟協力關係已於97年6月結束,縱認原告在協力關係結束前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惟協力關係結束,被告自不得繼續使用。4、原告在97年11月18日協議中並未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⑴被告辯稱原告代表人提到「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表示原告同意其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云云。惟查,原告該句真意為「被告公司與林先生間問題如何處理為被告自由」,被告刻意忽略談話內容之前提,其翻譯顯然有誤:錄音帶45分13秒左右,被告表示要報告一件事,因此部分內容與兩造爭議無關,原告因此打斷被告發言,並表示與目前之商談內容無關,原告因此重申本次商談重點為「被告之作為已經造成公司實際損害,被告必須負起損害賠償責任」,「模具費用也係支付給被告,被告應該返還價金或原物返還」,另外特別再強調「商標問題」,因此除了前面所述這些問題外,被告公司要怎麼處理其與第三人之契約關係,當然係被告公司之自由。由此可見原告該句「それ以外のこと…ご自由にどう」之真意應指「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自由」,與本件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無關。被告刻意省略當時談話之情境而斷章取義,顯不可採。⑵當日商談內容係依照原告警告信內容進行,被告網頁除未經許可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外,另包含其他侵權事實,最後達成「網頁要全部刪除」等協議:①原告在會談一開始就詢問被告是否收到警告信,並表示從警告信第一點開始討論。警告信第一點除商標問題外,也明確指出網頁未經原告同意使用原告公司型錄之系爭攝影著作問題,被告表示收到警告信,也回信了,被告相當清楚其沒有系爭攝影著作之合法使用權限。②原告逐一開啟被告公司網頁資料內容向被告確認,包括「Product」項下資料,被告網頁使用之160張系爭攝影著作均放置在該網頁「Product」項下。③被告在會談中表示因為股東退股,公司沒有訂單才會開發日本市場,原告法定代理人因此告知被告「為了開發日本市場,將原告公司網頁原封不動的抄襲,然後賣力的寄送電子郵件及傳真給知道原告公司名稱之客戶,也從型錄裡擷取資料送出去」等事。而系爭攝影著作除使用在原告公司型錄外,也使用在原告公司網頁。④原告針對網頁搜尋發生混淆乙事告知被告,如果真的要做網頁的話,也應該是要做全新的,陳列之商品也要是新的,不然爭議還是會出現。⑤最終結論原告表示「網頁要全部刪除」,被告表示同意。5、被告知悉其無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且協商內容包含刪除系爭攝影著作乙事:⑴原告97年11月7日警告信已經告知未經許可使用型錄內之系爭攝影著作。⑵若協議僅需刪除被告公司網頁上「工廠錄影資料」,為何被告在97年11月28日寄發之信中表示「本公司的網頁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已經全部刪除」?可見其知悉兩造爭點包含系爭攝影著作,只是被告不願意刪除。⑶原告提到被告原封不動抄襲原告網站時,被告未做任何抗辯,只表示其為最大受害者。⑷在97年11月18日商談中,原告已經告知被告網頁抄襲、商標使用等侵權問題,若被告公司網頁未抄襲、確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情形,則被告怎可能未在商談中立即表示未抄襲、自己擁有權利等事項?且依97年11月18日商談錄音帶顯示,被告表示因為開發日本市場違反規則,為自己做錯事並造成眾人困擾4次道歉,若被告未侵權,何必道歉?更可見被告明知其無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6、被告提出被證15之電子郵件辯稱原告提供光碟,該光碟中即含有型錄第一輯中所刊載之部分系爭攝影著作云云,被告不僅無法提出電子郵件中所述之光碟供勘驗,且從被告提出之電子郵件可知當時之資料應為「網站格式」,與系爭攝影著作無關。又原告委託被告印製第一輯型錄時,有提供過光碟片給被告,被告卻沒有返還該光碟片,且系爭攝影著作包含型錄第一輯至第四輯及折頁廣告2份;被告迄今亦無法舉證證明原告有提供第一輯型錄以外之系爭攝影著作給被告使用。原告考量訴訟經濟,在被告已經同意原告「網頁要全部刪除」之情況下,並期待被告亦能簡化爭點不要肆意爭執,因此附條件在被告不爭執「網頁要全部刪除」之情況下,不爭執「兩造協力關係中容忍被告無權使用」,而將被告侵權事實限縮在協力關係結束後,原告並非表示在協力關係存續中有與被告協議同意被告使用。更何況被告仍爭執網頁是否全部刪除乙事,原告不爭執之條件顯然不成就,原告當然無同意不爭執「在協力關係存續中容忍其使用」之必要。7、原告確實曾在原告公司網頁英文版之聯絡資料部分登載被告電子郵件信箱,起因為被告吳曼生英文會話較為流暢,若有英語系之客戶可即時聯絡,惟該記載與被告是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無關:⑴原告因專注於被告公司網頁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爭議問題,疏於管理自己公司網頁資料,並非有任何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意思表示。⑵被告提出之被證18號公證資料所載網頁為「原告公司網頁」,該公證書僅能證明原告在原告公司網站上管理、使用原告擁有著作權之系爭攝影著作之事實狀態,無法以另有未刪除之被告電子郵件記載即推論原告同意「被告得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另行架設攝影網站」。⑶原告公司網頁已經使用有系爭攝影著作,不可能要求或授權被告另外架設與原告公司網頁一模一樣之網站,也無必要。8、原告係因原告客戶將原證8號提供給原告後,始發現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架設網站,而由原證8號二封97年10月14日及15日之傳真內容,可發現被告吳曼生在傳真中表示「此次,本公司的日文網頁已經完成,謹此告知。有關本公司的詳細介紹,請閱覽本公司網頁(www.adonis.com.tw)…」,可證被告在兩造協力關係於97年6月結束後另行架設被告公司網站,並將網址傳真給原告客戶,請原告客戶瀏覽被告公司網頁以招攬業務。被告辯稱是被告公司員工擅自開發日本客戶,且該員工亦已經離職云云,惟依97年11月18日之錄音帶譯文(00:41:17以下,「我什麼都沒有。我沒辦法才去開發日本市場」),被告吳曼生坦承他沒有訂單才會去開發日本市場,與無辜離職員工何干?(六)爰聲明:1、禁止被告重製、散布及公開傳輸如附表一所示之攝影著作,並應將http://www.adonis.com.tw網頁上如附表一網址所示之攝影著作刪除。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76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就訴之聲明第2項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為被告公司之創始股東:被告公司係於91年4月23日由吳曼生、林英國及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各出資50萬元完成設立登記,原係以之做為ADOCorporation之臺灣辦事處及設立大陸辦事處之據點,故被告公司於經濟部國貿局所登記之「廠商英文名稱」亦同原告所使用之「ADOCorporation」,於93年7月間,三方對被告公司之出資均增至150萬元。97年6月因股東失和,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退出被告公用之經營,經其以持股比例結算被告公司當時資產價值之數額,將其出資全數轉讓與被告吳曼生承受,並於97年8月11日完成被告公司之變更登記。(二)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退出被告公司後,將其擔任股東期間雙方業務合作之方式指稱為被告侵害著作權之手法,實有悖真實,亦違雙方合作期間之誠信:1、於蜷川昌宏擔任被告公司股東期間,原告係將被告公司視為其集團之臺灣辦事處,原證1卷1至卷4之「會社概要」及「沿革」91年成立之海外事業所「ADOCorporation(TAIPEI)」,及原證2「ADOCorporationTAIWAN(TAIPEI)」,即係指被告公司,可見原告係將被告公司視為其集團之組成份子。雙方合作期間,雖然原告係以其代表人蜷川昌宏個人名義加入被告公司,各公司間財務亦係獨立,然實質上係以集團之邏輯及概念運作,推展業務。2、被告將概念完成開發並生產出實際產品後,基於日本攝影技術較為先進、大陸印刷成本較低廉之考量下,由原告於日本將產品完成攝影,再交給被告公司,除用於架設被告公司之網站外,亦由被告公司分成日本版及英文版,於大陸安排製版、印刷,印刷完成後,再由被告公司安排將目錄成品日文版部分,除保留小部份數量外,餘均海運至日本交給原告使用,至於費用部分,當時之協議係分由原告負擔攝影費用,被告公司負擔排版及印刷費用,相互抵銷,不另請求,此完全基於集團企業運作之邏輯,相互配合、成果共同使用。是應認不論系爭攝影著作係由何人出面委託拍攝,實際權利係由「ADOCorporation」集團全體取得,即包括原告、被告公司及當時之中國辦事處,均共有系爭攝影著作物之權利,不應因雙方合作多年後,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出讓其對被告公司之出資,而使被告公司對於上開著作物之權利受到影響。換言之,原告公司代表人蜷川昌宏雖然出讓其持股,惟被告之法人格或者以公司身分取得之權利,不應受到任何影響。退萬步言,若被告公司非有權使用,被告公司從何取得該日本攝影師之著作?又何以於蜷川昌宏對被告公司出資期間,被告公司可以持續取得該攝影師於不同時間拍攝之產品相片,用以製作中日業務推展所需要之目錄,並據以更新網站?3、被告公司之負責人吳曼生為雙方間之誤解,曾經發函原告,希望見面親談,解決爭議。經被告公司負責人吳曼生於97年11月18、19日親至日本與原告公司蜷川昌宏會商之結果,係要求被告公司不再使用原告商標;被告公司於97年11月28日即以電子郵件回報:「依據11月18及19號的協商結果,本公司的網頁有貴公司1ogo的圖片已經全部消除,現在,日文的網頁及英文的網頁裏都沒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4、由雙方合作及協商之過程,足以證明被告公司於雙方合作期間即已取得該攝影著作物之著作財產權,再由雙方97年11月18日面見協商之結論,亦可證明雙方間之爭議係針對原告公司1ogo之使用問題。(三)對於原告主張被告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事實不爭執,惟關於被告網站之架構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情形,係雙方於合作期間,基於發展ADOCorporation之概念及想法,由日方設計網站之架構及內容,並交由被告吳曼生確認英文版內容後,由原告以交付光碟之方式,由原告直接依據該架構及內容(即所有的版面配置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情形),聯繫網路公司於申請臺灣域名之後直接架設,依當時原告、被告及被告所委任之網路公司三方間往來之電子郵件內容,應可認定原告當時基於主導集團運作之概念,所有對外文宣及網站內容均要求統一,需有一致之品質,因而指定被告公司所使用之目錄、網站均必須與原告相同。(四)被告於接獲原告97年11月7日警告信時,第一時間即有回文,並於97年11月18日親至日本進行協商,原告所提出之原證11號錄音,即係被告親至日本協商之當日會議經過:1、依據當天會議錄音,原告於會議中反覆提及者係原證12內容,即以ADOCORPORATION檢索後,會有被告公司網頁列在檢索結果之中,惟當時被告已澄清對於何以如此,並不知悉,被告無法依據原告期待有任何作為。雙方當天繼續檢視被告公司網頁,當時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所重視者,乃被告公司網站內容中之一段大陸工廠簡介影片,因於兩造業務合作期間,蜷川昌宏要求大陸工廠必須標示ADO集團等字樣,而當時由大陸工廠所提供之影片上,亦確係有ADOCorporation等字樣。被告一再解釋,大陸工廠並非被告之工廠,被告無權介入該工廠營運,而該段介紹大陸工廠之影片,亦係他人所提供,被告並聲明如果蜷川昌宏有意見,被告可以做到將該段影片自被告公司網頁上刪除,惟對於蜷川昌宏要求將大陸工廠標示之ADO字樣一併除去乙事,非被告所能決定,然被告仍答應轉告並全力協調。2、協議辦理結果如同錄音譯文所示,雙方對於97年11月18日之會議,達成刪除被告公司網頁上工廠錄影、大陸工廠看板及展示室不使用ADOCORPORATION或者ADOCORPORATIONGROUP字樣等不使用原告公司LOGO等協議。被告根據此協議內容,回到臺灣後即將工廠錄影刪除,並將網站中有明顯原告公司LOGO之圖片全數刪除,並於97年11月28日向原告回覆處理結果。其後,原告於近十個月期間並無反對或者其他任何回應,足以使人認定原告對於被告依會商結論辦理之結果並無意見。直至98年8月24日間,原告又再委請律師發函指稱「登偉公司更未經本公司同意,於該公司網頁上使用本公司擁有著作權之照片,初步估計有57張,已經涉嫌違反著作權法之規定」云云,當時被告對於原告以此方式一再介入被告公司營運及業務之正常運作,不勝其擾,為免爭議,被告根據原告之要求,發函表示「將不再使用」,然於準備刪除期間,原告即委託公證人蒐證被告公司網站內容,並據以提出刑事告訴,為保留網站實況,被告未再更動網站內容。上情,即為原告所主張被告兩次同意刪除網頁上使用之系爭攝影著作之真實經過。3、遍觀全部錄音譯文,於體驗被告公司網站之過程中,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所爭執之內容,均係錄影內容中大陸工廠掛有ADO標示之部分,以蜷川昌宏從未提到任何被告無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甚至明白表示「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之言詞,再與原告主張「若被告不爭執同意刪除網頁乙事,原告亦不爭執於協力關係存續間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主張相對照,可以證明被告確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更可以了解對於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而言,僅不同意被告使用其商標,至於被告是否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從非其關心之焦點。4、又根據被證17之錄音譯文,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會議中確實曾經表示:「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因原告於原證17中爭執該部分係出自常務先生之口,並非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所言,且稱該部分之真意係「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之自由」,故被告即再委請翻譯社逐字確認內容,證明係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親自所述:「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可以證明被告除商標外,所有圖片及物品均可自由使用。且其前後文,與被告提到林先生情事處,應無前後相關,實難以令人聯想該部分蜷川昌宏之意為「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之自由」。由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上開所述,包括系爭攝影著作以及產品目錄,均屬被告可以自由使用之範圍,要屬無疑。5、另「刪除網頁」之範圍如何,是否如同原告主張係指被告不得架設網頁?或係刪除被告公司網站之全部內容?依據當時雙方討論之內容,以第三人一般合理之認知,應可認為原告在意ADOLOGO,所以要求刪去被告公司網站中大陸工廠攝影有ADOLOGO之部分,惟蜷川昌宏並未要求刪除網站中之所有圖片,又原告主觀上若有要求移除所有網頁上相片之意思,則於被告部分移除並為回覆後,原告不可能近十個月毫無反應,亦不可能於98年8月月24日再次發出之律師函中,僅主張網頁內容中57張相片之著作權,至於原告主觀上若係認為被告完全不得設置自己之網頁,則未免妨害被告公司權利過鉅,應非合理。(五)雙方對於系爭攝影著作,並未附帶「協力關係存續間可以使用、協力關係結束後即不得使用」之使用條件,蓋兩造本係基於永續發展集團企業之理念,共同經營產品之生產、開發、銷售,甚且,於94年原告將網站內容寄給被告時,被告要求將英文版之聯絡地址更正為被告之電子郵箱,原告不僅照辦,迄今其英文版之聯絡人仍為同一電子信箱,且雙方當時既未料想有朝一日合作關係可能結束,對於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當不可能附帶「協力關係存續間可以使用、協力關係結束後即不得使用」之條件。況原告自被告公司退股,亦不能與協力關係結束等同視之,否則為何原告於被告公司退股時,並未明確要求被告不得繼續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對於被告公司已經取得之權利,因股東之退股而喪失,於法亦完全違背。(六)如原告對於協力關係存續期間可以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乙事並無爭執,則本件爭議應僅存「被告同意刪除網頁」後,是否因此構成對於系爭攝影著作之侵害。而於被告取得使用權利之當時,並未附有任何使用之條件或期限,對此本無侵權情事之事實,當不應因被告嗣後自願放棄使用,即令被告構成侵權。原告雖主張其基於減縮爭點之立場,故提出「若被告不爭執同意刪除網頁乙事,原告亦不爭執於協力關係存續間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主張,惟上開主張何以得出自於縮減爭點之觀點?上開主張係因為與真實相符,所以原告不得不如此主張,否則此種主張,不僅影響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要求酌定補償之金額,亦無法解釋何以被告已經取得之權利,會因為原告退出股份而喪失。對被告言,協力期間被告確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此僅恰與兩造合作發展集團企業期間之實況相符,事實上,更應修正為同意,而非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七)被告於架設網站時並未侵害原告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及公開傳輸權:1、被告係根據原告指示於「93年間」「原封不動」根據原告所提供之內容建製被告公司網站:依被證15之相關往來電子郵件內容,原告當時曾經提供其網站全部內容之光碟片予被告,請被告照章建置並協助校正英文版內容,若如原告所稱該光碟內容並不存在系爭攝影著作,則被告如何校正?原告所辯已不符邏輯。再者,建置網站內容時,當時被告要求修正英文版之「ContactUs」為被告公司之電郵地址,原告亦依照被告之要求辦理,此係93年雙方合作期間之情事,若非雙方有合作之協議,原告如何同意修改為被告公司之電郵地址?被告又如何可不花一分一毛即可利用原告網站為自己行銷。原告雖然主張如此被告無必要自己另行架設網站,惟姑且不論原告與被告畢竟分屬依據不同國家法令設置之法人,各自爭取業務,各自負擔盈虧,原告代表人為被告公司股東,有利於被告公司之考量,也等於利於原告代表人,即與原告公司之利益並不干格,然被告公司之代表人卻非原告公司股東,因此,被告當然要純以被告公司之角度爭取業務。如被告有自己之網站,自己管理,可以避免網站發生問題時,無法及時維護之風險,故原告認為無此必要之事,對被告而言,確實具有實益。又如前述,原告代表人既為被告公司股東,有利於被告公司之考量,當然也有利於原告代表人,利於原告代表人者,亦同樣利於原告公司,故當時確係因原告代表人要求被告公司架設「一模一樣的網站」,始會由原告將包含網站全部內容之CD寄給被告,否則,如果單純只是要校正英文版內容,原告可以要求被告直接閱覽原告網站內容,如有任何需要修正之處,再以電子郵件告知即可,無須大費周章將網站之全部內容寄給被告。2、事實上,相關產品均係由被告所開發,被告甚至仍保有相關產品指示工廠打樣、生產之設計圖,並可與原告之目錄相對照,可以證明相關商品之開發,多係依據被告之想法落實至生產,如果被告有意不遵循原告發展集團企業之概念,而欲私下發展自己業務,大可不提供實體商品,自己進行攝影、印製目錄、架設網站等工作,更可以拓展獨家業務。(八)再以原告委託攝影及被告印製目錄之價格兩相比較,原告委託攝影,只需支付一次費用,其於92年5月拍攝第一輯目錄產品照片之費用,折合臺幣為3萬7983元,然被告印刷第一輯目錄1500本之費用,即需要美金1875元,以當時之匯率33.4220折算新臺幣之金額為6萬2499元,幾乎為拍攝該攝影著作所需費用之一倍,姑且不論被告還支出部分目錄以DHL之方式寄達及剩餘部分以海運送達之運費,原告甚且指示被告再印1500本,此費用與將第二次印刷之目錄寄抵原告之DHL及海運費用,均係由被告負擔,故被告所主張當時雙方以相互分攤金額共同取得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權乙事,事實上對被告較為不利,以被告願意負擔較高額之費用配合原告發展「集團企業」之理念,當認被告確實取得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權利,應係合理可信。(九)原告之請求已逾時效:原告自93年起即知悉被告架設有內容完全相同之網站,若認該舉對原告造成損害,則自原告於93年即知悉被告行為時起,亦逾著作權法第89之1條之請求權時效。(十)綜上,被告確實具有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權,此權利於原告代表人為被告登偉公司股東期間即已取得,且此以法人人格取得之權利,不因蜷川昌宏之退股而失去。故原告主張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係屬侵權,應屬無由。退步言之,縱被告曾於雙方協議當時同意放棄部分攝影著作之使用,然既係被告自願放棄權利,被告何時失去使用權利,自應以被告主觀意志及客觀上放棄使用之時間點決定之。(十一)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㈠第295、296頁、本院卷㈡第128頁)(一)被告登偉公司之負責人為吳曼生。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原為被告公司之股東(被證1),出資50萬元,與吳曼生、林英國等人於91年4月23日設立登記被告登偉公司,原做為原告公司之臺灣辦事處及設立大陸辦事處之據點。被告於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將被告登偉公司廠商英文名稱登記為與原告相同之「ADOCorporation」(被證2),惟原告公司與被告登偉公司之財務係各自獨立,93年7月間蜷川昌宏之出資增至150萬元(被證3),97年6月,蜷川昌宏退出被告登偉公司之經營,而將其出資額150萬元轉讓予被告吳曼生承受(被證4),於97年8月11日變更登記(被證5、被證6)。原證1沿革中所載海外事業所ADOCorporationTAIWAN、原證2封面所載ADOCORPORATIONTAIWAN,即指被告登偉公司。(二)系爭攝影著作係原告公司出資委託攝影師於日本完成。原告於93年為增印日文版型錄,將自行編輯、排版好之型錄電子檔,燒錄於光碟內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第一輯型錄1140冊印刷完畢後,被告登偉公司運送至日本並向原告請款0元(原證7)。(三)兩造公司曾於97年11月18、19日協商,被告登偉公司並於97年11月28日以電子郵件通知原告公司:「依據11月18及19號的協商結果,本公司的網頁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已全部消除,現在,日文的網頁及英文的網頁裏都沒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被證14)。(四)被告吳曼生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於被告登偉公司網頁(網址為www.adonis.com.tw),原告於98年8月24日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公司及負責人立即停止該行為(原證4),被告登偉公司98年8月31日回覆不再使用網頁上之57張照片(原證5)。嗣於98年9月8日、98年10月13日(起訴狀誤載為2009年10月15日)經原告請求公證人親自體驗被告登偉公司之網頁資料,被告仍於其公司網頁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共160張(原證6公證書及原告所提附表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原告主張系爭攝影著作係原告公司出資委託攝影師於日本完成一節,為被告所不爭執,已如前述,並有原告所提證明書影本及攝影費用單據影本、會計帳冊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3、13、14、15、16),而原告主張被告於登偉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共160張之事實,亦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附表一對照表為證,均堪信為真實。惟原告主張其為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人等語,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審酌如下:1、查,被告辯稱原告與被告登偉公司合作期間,係將被告登偉公司視為其集團之組成份子,被告將概念開發並生產實品後,由原告完成產品攝影,再交給被告登偉公司於大陸安排製版、印刷,完成後由被告登偉公司將日文版目錄海運至日本交給原告使用,費用部分,則協議由原告負擔攝影費用,被告登偉公司負擔排版及印刷費用,相互抵銷,不另請求,是不論系爭攝影著作係由何人出面委託拍攝,係由「ADOCorporation」集團全體取得云云,固據其提出蜷川昌宏出具之函文影本、生產通知單影本、提單影本為證(見被證8、9、10),惟業經原告否認兩造曾協議由原告負擔攝影費用,被告負擔製版及印刷費用,相互抵銷而由兩造公司共同取得系爭攝影著作之約定;而原告主張其係因93年間有增印日文版第一輯型錄之需求,被告吳曼生並表示在大陸印刷費用較低,原告始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並將排版好之型錄電子檔,燒錄於光碟內交付被告,待第一輯型錄1140冊印刷完畢後,由被告運送至日本並於93年7月19日向原告請款0元等情,亦有原告所提發票影本附卷可佐(見原證7號),是依被告所提上開事證,僅足以證明被告曾印製並交付第一輯日文版型錄予原告,然兩造是否因此協議共有系爭攝影著作,尚難僅憑上開事證而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再觀諸被告代為印製之第一輯型錄中,該系爭攝影著作係於92年5月拍攝,並於92年3月、6月、10月支付攝影費一節,除有前開原證3之證明書在卷可稽外,並有原告所提會計帳冊影本附卷可佐(見原證14),被告登偉公司係於93年5月31日始通知中國採購辦事處辦理第一輯型錄之印製,距離原告最後支付攝影費用之時點已相隔至少7個月以上,且若兩造有因分擔費用而共有系爭攝影著作160張之約定,則何以被告僅負責印製第一輯之型錄,卻未再印製嗣後陸續拍攝完成之第二至四輯之型錄及折頁廣告中之系爭攝影著作,被告復未就此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辯稱亦為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人云云,尚無足採。2、被告雖又辯稱其於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係雙方於合作期間,基於發展ADOCorporation之概念,由日方設計網站之架構及內容,並交由被告吳曼生確認英文版內容後,由原告以交付光碟之方式,由被告直接依據該架構及內容(即所有的版面配置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情形),聯繫網路公司於申請臺灣域名之後直接架設云云,並提出電子郵件為證(見被證15),惟依前開電子郵件之內容,原告係為架設自己之網站,始請被告吳曼生查核該網站英文資料有無錯誤,而原告雖不否認因被告詢問網站格式問題而將原告公司網站光碟資料寄予被告參考,惟不論該光碟資料是否含有系爭攝影著作,縱或含有系爭攝影著作,亦難以原告將其公司網站光碟資料寄予被告參考之行為,遽認原告有同意被告於登偉公司之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意思;且前開電子郵件之日期均在93年6月間,斯時原告僅完成第一輯型錄之拍攝,被告亦未證明原告嗣後曾另行交付陸續完成之系爭攝影著作光碟予被告登偉公司使用,則被告辯稱原告指定被告登偉公司使用之目錄、網站均須與原告相同云云,亦無足採。此外,原告之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於97年6月已退出被告登偉公司之經營,並於97年8月11日完成出資轉讓之變更登記,已如前述,原告並主張其係因被告於97年10月間以傳真對原告公司客戶為營業行為,經原告客戶告知,原告始知悉被告於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語,則被告於蜷川昌宏97年6月退出被告公司之經營前,被告是否已有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情事乙節,並未據被告提出相關資料以資佐證,復未提出原告於兩造公司合作期間曾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共計160張之積極證據,則被告辯稱其於雙方合作期間已取得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不因蜷川昌宏出讓持股而受影響云云,復無可採。3、再者,原告主張其發現被告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後,曾於97年11月7日寄發警告信予被告,警告信第一點即告知「被告未經原告許可擅自在被告公司網頁上使用原告公司之商標以及擅自使用型錄中之內容及照片」一節,業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警告信影本及中譯文為證(見原證9),而兩造曾於97年11月18日會商之錄音內容,其中就「それ以外のこと…ご自由にどう」之真意,兩造雖有不同之解釋(原告主張係「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自由」,與本件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無關等語,被告則辯稱係「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可證被告除商標外,所有圖片及物品均可自由使用等語),惟觀諸兩造所提97年11月18日會商之中譯文內容,兩造於該日會商之時間非短,所談及之事務亦相當廣泛,且依被告所提譯文,原告於會商中亦已要求被告將網頁完全消除(見本院卷㈡第168頁),則自難以原告於會商中簡短且語意不詳之一句話,即片面推測其有同意被告於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明示。4、至於被告辯稱相關產品均係由被告開發,且保有相關產品指示工廠打樣、生產之設計圖云云,固據其提出樣品工程圖等資料為證,惟產品係由何人負責開發與系爭攝影著作著作人之認定尚屬無涉,被告既未就其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於公司網站使用如附表一之攝影著作,已侵害原告就該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5、另被告以被證15之電子郵件日期,認原告自93年起即知悉被告架設有內容完全相同之網站,辯稱原告已逾著作權法第89條之1之請求權時效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而依前開被證15之電子郵件內容,並無法證明原告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亦無法證明原告是否知悉及被告於何時在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已如前述,再者,原告主張其係於97年10月15日收到客戶傳真資料後,始知悉被告於其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情,亦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真正之傳真資料及中譯文為證(見原證8、原證19),是原告於99年9月20日提起本件訴訟,尚未逾著作權法第89條之1所規定2年之請求權時效,被告辯稱原告請求權已罹於時效云云,亦無足採。(二)按所謂「姓名表示權」係指著作人於著作之原件或其重製物上或於著作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其本名、別名或不具名之決定權;又所謂「同一性保持權」係指著作人享有禁止他人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其著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如書名、文章名或題目、標題),致損害其名譽之權利。經查,原告主張被告於其公司網站張貼系爭攝影著作時,未標示著作人之姓名一節,固為被告所不爭執,惟被告於前開網站有何以文字表示渠等為該攝影著作之著作人,或以其本名或別名侵害原告之姓名表示權,抑或對系爭攝影著作有何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其著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致損害原告之名譽,侵害原告之同一性保持權等情事,未據原告有所主張及舉證,則被告於上開網頁使用系爭攝影著作而省略著作人姓名之行為,依一般社會通念,尚不致使真正著作人之著作遭受誤解為他人著作而有損害著作人利益之虞,原告復未另行舉證證明其人格權受有何損害,則原告以其著作人格權受有損害為由請求被告賠償,尚難憑採。(三)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前項損害賠償,被害人得依下列規定擇一請求: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請求,但被害人不能證明其損害時,得以其行使權利依通常情形可得預期之利益,減除被侵害後行使同一權利所得利益之差額,為其所受損害;二請求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但侵害人不能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時,以其侵害行為所得之全部收入,為其所得利益;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500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定有明文。又損害賠償,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依通常情形,或依已定之計劃、設備或其他特別情事,可得預期之利益,視為所失利益,民法第216條亦有明文。次按侵權行為賠償損害之請求權,乃在填補被害人之實際損害,而非更予以利益,故損害賠償以受有實際損害為成立要件,若絕無損害亦即無賠償之可言(最高法院19年上字第363號民事判例參照)。而被害人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應以實際損害額不易證明為其要件,且法院酌定賠償額,亦應按侵害之情節定之(最高法院97年度臺上字第1552號民事判決參照)。又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而公司法第23條所謂公司業務之執行,係指公司負責人處理有關公司之事務而言(最高法院97年度臺上字第364號民事判決參照)。公司法第23條所定公司負責人對於第三人之責任,乃基於法律之特別規定,異於一般侵權行為,就其侵害第三人之權利,原不以該董事有故意或過失為成立之條件(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第1857號民事判決參照)。另法人對於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職務所加於他人之損害,與該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民法第28條亦有明文。1、查,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其公司網站張貼系爭攝影著作,而侵害原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固如前述,惟被告利用系爭攝影著作之行為僅係作為輔助其營業之用,難以估算被告因此所得之利益,而原告亦非專以授權他人使用系爭攝影著作而收取授權金者,亦難以計算原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之所得利益或所受損害,則原告主張其有不易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規定證明其所受實際損害額之情事等語,尚堪採信。2、次查,原告主張第一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537,075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163,639元,第二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176,925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52,671元,第三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325,500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95,469元,第四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294,000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83,231元,折頁廣告2張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390,075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110,547元,共計230張攝影著作,支出攝影費用為505,557元等情,有原告所提單據影本及會計帳冊資料影本在卷可佐(見原證13、14、15、16),茲審酌原告支出之上開費用,並斟酌被告於其公司網站上使用之攝影著作係上開230張中之160張等情狀,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被告登偉公司之賠償額為350,000元。又被告吳曼生為被告登偉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是原告請求被告吳曼生應與被告登偉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亦有理由。3、另被告係於其公司網站張貼系爭攝影著作,已如前述,則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4條請求被告將附表一所示網址之系爭攝影著作刪除,已達其排除侵害之目的,是其另請求禁止被告重製、散布、公開傳輸如附表一所示之攝影著作,即無必要,不應准許。(四)再按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係不公平競爭行為之概括規定,行為是否構成不公平競爭,可從行為人與交易相對人之交易行為,及市場上之效能競爭是否受到侵害加以判斷。事業如有以抄襲他人著名商品之外觀或表徵,積極攀附他人著名廣告或商譽等方法,榨取其努力成果,而有妨害市場之效能競爭之情形,其行為即有違反行為時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亦即須事業以積極行為高度抄襲或故意引人誤認所銷售商品與被攀附者間有某種關係,始足認定之;倘事業之行為並無欺罔或顯失公平,亦對市場上之效能競爭無妨害,則無該法條之適用(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參照)。查,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其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固如前述,惟兩造間原有合作或協力關係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原告既未就被告有何積極攀附原告商譽之行為致有妨害市場效能競爭乙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僅依上開情節尚難逕認被告有何不當競爭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是原告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請求排除侵害,尚難憑採。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為專業皮件製造商,為宣傳公司產品,自民國92年開始,陸續委託專業攝影師就公司產品進行拍攝,並約定就拍攝所得攝影著作(即原證1公司型錄第一輯至第四輯及原證2折頁型錄兩份中所示之攝影著作),由原告為著作人,取得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又前開攝影著作在日本享有著作權,依我國著作權法第4條第2款及「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亦應受我國著作權法之保護。(二)被告吳曼生未經原告同意,擅自使用前開攝影著作於被告登偉貿易有限公司(下稱登偉公司)之網頁(網址為:www.adonis.com.tw),原告委任律師於98年8月24日寄發律師函,請被告應立即停止相關侵權行為,被告雖於98年8月31日回覆表示將不再使用,惟迄今仍未刪除而繼續使用中,此有經公證人於98年9月8日、10月13日親自體驗被告登偉公司之網頁資料,並作成之公證書可證。依公證書所載,被告侵害之攝影著作共有160張(下稱系爭攝影著作,見附表一所示被告公司網頁資料與系爭攝影著作出處對照表)。(三)原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享有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之重製權、同法第26條之1第1項之公開傳輸權及同法第16條第1項前段等規定之姓名表示權。被告登偉公司及被告吳曼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擅自於網頁中重製系爭攝影著作160張,且得供使用者重製下載,亦未標示原告之名稱,依著作權法規定屬侵害原告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及姓名表示權之行為。原告除依照著作權法第84條規定得請求排除及防止侵害外,亦得依照同法第85條第1項、第88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另依民法第28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登偉公司及其負責人吳曼生應對原告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擅自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即屬榨取他人努力成果之行為,不符合商業競爭倫理,為不公平競爭之行為,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原告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亦得請求除去侵害。(四)損害賠償金額之計算:1、就侵害著作財產權部分:原告並未授權他人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是無相關授權金計算方式可供參考。而被告將系爭攝影著作160張重製於網頁中,並供人點選下載,輔助其營業,實際上誠難以估算其因此所獲得之利益。而被告於98年8月24日收受原告信函後,雖應允刪除不再使用,惟實際仍持續使用,其顯然故意侵害,且侵害系爭攝影著作之數量高達160張,情節自屬重大。爰請審酌被告所為,侵害原告所享有之重製及公開傳輸權,及網際網路侵害之容易性暨被告係故意為之,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系爭攝影著作每張之賠償額為新臺幣(下同)1萬元,故就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部分應賠償1,600,000元。2、就侵害著作人格權部分:請求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系爭攝影著作每張之賠償額為1千元。故就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部分應賠償160,000元。(五)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系爭攝影著作由原告出資於日本聘請他人拍攝,被告亦不否認,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權於完成時即當然由原告取得。且原告僅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第一輯型錄日文版,被告亦開立發票向原告請款,被告辯稱兩造有分別負擔製版、印刷費用及拍攝費用之協議云云,原告否認之:⑴原告在93年有增印日文版型錄之需求,原先規劃在日本印刷,惟因被告吳曼生表示在中國大陸印刷費用較低,才會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當時原告將已經自行編輯、排版之型錄電子檔,燒錄於光碟內交付被告,待第一輯型錄1140冊印刷完畢後,由被告運送至日本並向原告請款,此有被告登偉公司出具之發票可證。⑵前述發票記載日文版型錄部分之請款費用為零,係因被告表示原告每年給被告登偉公司約美金150萬之訂單,被告登偉公司願負擔印刷費用作為謝禮。若雙方先前已協議由被告負擔印刷費,被告何需再交付發票予原告?且依發票所載,可知當時僅委託印刷第一輯型錄「日文版1140冊」,並全數交付原告,惟據被告提出之「被證9」生產通知單上記載,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改作、印刷第一輯型錄之「英文版1500冊」及增印「日文版360冊」,此部分也可作為侵權之證據。另外原告多次要求被告應返還委託印刷用之光碟片,被告也置之不理。⑶第一輯型錄中所使用之攝影著作,係由原告支付費用委託攝影家吉田修三在92年5月就已完成,被告係在93年5月受原告委託印製第一輯型錄,如何共有此部分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權?若真如被告所述有被告負擔製版及印刷費用,原告負擔攝影費用,互相抵銷而由被告與原告共同取得系爭攝影著作著作權之約定,為何被告未印製第2至4輯型錄及折頁廣告2份?假設被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亦有部份權利,何以被告98年8月31日回函無條件表示同意不再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可見根本無共有著作權乙事。2、被告兩次同意刪除網頁上使用之系爭攝影著作,惟均未履行:⑴原告發現被告未經原告許可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後,曾於97年11月7日自行寄發警告信給被告,警告信第一點即告知「被告未經原告許可擅自在被告公司網頁上使用原告公司之商標以及擅自使用型錄中之內容及照片」,被告於97年11月14日以電子郵件回覆原告表示收到警告信。⑵被告在97年11月18日前往原告公司針對向原告客戶以傳真或電子郵件為營業行為乙事道歉,並同意下列條件:①刪除被告公司網頁。②工廠看板及展示室均不得使用ADOCORPORATION或ADOCORPORATIONGROUP字樣。③不使用任何有原告公司logo之物品。⑶在原告委任律師再次寄發警告信後,被告於98年8月31日回函亦表示不再使用系爭攝影著作。⑷被告辯稱97年11月18日兩造會商,原告僅要求不再使用原告公司商標,且被告已於97年11月28日以電子郵件回報該公司網頁有原告公司logo之圖片已全部消除云云,惟依公證人體驗結果,被告公司網頁仍有相當多含有原告logo之照片,是若被告前開回函表示有原告公司logo之圖片已經全部刪除乙事屬實,依公證人體驗結果,可證被告又重製系爭攝影著作,並藉網路傳達著作內容,使公眾得於其各自選定之時間或地點接收著作內容。3、原告不爭執有寄發被證15號中93年6月9日、同年6月14日之信件,惟依信件記載及記憶所及,應係原告為架設自己之網站,請被告確認英文版之資料有無錯誤,且被告詢問「網站格式」問題,才將原告公司網站光碟資料寄給被告參考。又該光碟資料內容是否有包含系爭攝影著作,目前已不可考,惟由被告於97年11月14日以電子郵件回覆原告時表示「該公司網站資料是由東莞市登偉皮具製品廠所提供」乙事,顯見原告寄送被告參考之光碟內應不含系爭攝影著作之資料。被告辯稱原告要求被告網站均須與原告網站相同,若屬實,則只要有原告網站即可,何需有兩個一模一樣但使用不同網址之網站存在?原告不否認曾與被告有協力關係,惟協力關係已於97年6月結束,縱認原告在協力關係結束前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惟協力關係結束,被告自不得繼續使用。4、原告在97年11月18日協議中並未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⑴被告辯稱原告代表人提到「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表示原告同意其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云云。惟查,原告該句真意為「被告公司與林先生間問題如何處理為被告自由」,被告刻意忽略談話內容之前提,其翻譯顯然有誤:錄音帶45分13秒左右,被告表示要報告一件事,因此部分內容與兩造爭議無關,原告因此打斷被告發言,並表示與目前之商談內容無關,原告因此重申本次商談重點為「被告之作為已經造成公司實際損害,被告必須負起損害賠償責任」,「模具費用也係支付給被告,被告應該返還價金或原物返還」,另外特別再強調「商標問題」,因此除了前面所述這些問題外,被告公司要怎麼處理其與第三人之契約關係,當然係被告公司之自由。由此可見原告該句「それ以外のこと…ご自由にどう」之真意應指「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自由」,與本件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無關。被告刻意省略當時談話之情境而斷章取義,顯不可採。⑵當日商談內容係依照原告警告信內容進行,被告網頁除未經許可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外,另包含其他侵權事實,最後達成「網頁要全部刪除」等協議:①原告在會談一開始就詢問被告是否收到警告信,並表示從警告信第一點開始討論。警告信第一點除商標問題外,也明確指出網頁未經原告同意使用原告公司型錄之系爭攝影著作問題,被告表示收到警告信,也回信了,被告相當清楚其沒有系爭攝影著作之合法使用權限。②原告逐一開啟被告公司網頁資料內容向被告確認,包括「Product」項下資料,被告網頁使用之160張系爭攝影著作均放置在該網頁「Product」項下。③被告在會談中表示因為股東退股,公司沒有訂單才會開發日本市場,原告法定代理人因此告知被告「為了開發日本市場,將原告公司網頁原封不動的抄襲,然後賣力的寄送電子郵件及傳真給知道原告公司名稱之客戶,也從型錄裡擷取資料送出去」等事。而系爭攝影著作除使用在原告公司型錄外,也使用在原告公司網頁。④原告針對網頁搜尋發生混淆乙事告知被告,如果真的要做網頁的話,也應該是要做全新的,陳列之商品也要是新的,不然爭議還是會出現。⑤最終結論原告表示「網頁要全部刪除」,被告表示同意。5、被告知悉其無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且協商內容包含刪除系爭攝影著作乙事:⑴原告97年11月7日警告信已經告知未經許可使用型錄內之系爭攝影著作。⑵若協議僅需刪除被告公司網頁上「工廠錄影資料」,為何被告在97年11月28日寄發之信中表示「本公司的網頁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已經全部刪除」?可見其知悉兩造爭點包含系爭攝影著作,只是被告不願意刪除。⑶原告提到被告原封不動抄襲原告網站時,被告未做任何抗辯,只表示其為最大受害者。⑷在97年11月18日商談中,原告已經告知被告網頁抄襲、商標使用等侵權問題,若被告公司網頁未抄襲、確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情形,則被告怎可能未在商談中立即表示未抄襲、自己擁有權利等事項?且依97年11月18日商談錄音帶顯示,被告表示因為開發日本市場違反規則,為自己做錯事並造成眾人困擾4次道歉,若被告未侵權,何必道歉?更可見被告明知其無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6、被告提出被證15之電子郵件辯稱原告提供光碟,該光碟中即含有型錄第一輯中所刊載之部分系爭攝影著作云云,被告不僅無法提出電子郵件中所述之光碟供勘驗,且從被告提出之電子郵件可知當時之資料應為「網站格式」,與系爭攝影著作無關。又原告委託被告印製第一輯型錄時,有提供過光碟片給被告,被告卻沒有返還該光碟片,且系爭攝影著作包含型錄第一輯至第四輯及折頁廣告2份;被告迄今亦無法舉證證明原告有提供第一輯型錄以外之系爭攝影著作給被告使用。原告考量訴訟經濟,在被告已經同意原告「網頁要全部刪除」之情況下,並期待被告亦能簡化爭點不要肆意爭執,因此附條件在被告不爭執「網頁要全部刪除」之情況下,不爭執「兩造協力關係中容忍被告無權使用」,而將被告侵權事實限縮在協力關係結束後,原告並非表示在協力關係存續中有與被告協議同意被告使用。更何況被告仍爭執網頁是否全部刪除乙事,原告不爭執之條件顯然不成就,原告當然無同意不爭執「在協力關係存續中容忍其使用」之必要。7、原告確實曾在原告公司網頁英文版之聯絡資料部分登載被告電子郵件信箱,起因為被告吳曼生英文會話較為流暢,若有英語系之客戶可即時聯絡,惟該記載與被告是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無關:⑴原告因專注於被告公司網頁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爭議問題,疏於管理自己公司網頁資料,並非有任何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意思表示。⑵被告提出之被證18號公證資料所載網頁為「原告公司網頁」,該公證書僅能證明原告在原告公司網站上管理、使用原告擁有著作權之系爭攝影著作之事實狀態,無法以另有未刪除之被告電子郵件記載即推論原告同意「被告得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另行架設攝影網站」。⑶原告公司網頁已經使用有系爭攝影著作,不可能要求或授權被告另外架設與原告公司網頁一模一樣之網站,也無必要。8、原告係因原告客戶將原證8號提供給原告後,始發現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架設網站,而由原證8號二封97年10月14日及15日之傳真內容,可發現被告吳曼生在傳真中表示「此次,本公司的日文網頁已經完成,謹此告知。有關本公司的詳細介紹,請閱覽本公司網頁(www.adonis.com.tw)…」,可證被告在兩造協力關係於97年6月結束後另行架設被告公司網站,並將網址傳真給原告客戶,請原告客戶瀏覽被告公司網頁以招攬業務。被告辯稱是被告公司員工擅自開發日本客戶,且該員工亦已經離職云云,惟依97年11月18日之錄音帶譯文(00:41:17以下,「我什麼都沒有。我沒辦法才去開發日本市場」),被告吳曼生坦承他沒有訂單才會去開發日本市場,與無辜離職員工何干?(六)爰聲明:1、禁止被告重製、散布及公開傳輸如附表一所示之攝影著作,並應將http://www.adonis.com.tw網頁上如附表一網址所示之攝影著作刪除。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76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就訴之聲明第2項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為被告公司之創始股東:被告公司係於91年4月23日由吳曼生、林英國及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各出資50萬元完成設立登記,原係以之做為ADOCorporation之臺灣辦事處及設立大陸辦事處之據點,故被告公司於經濟部國貿局所登記之「廠商英文名稱」亦同原告所使用之「ADOCorporation」,於93年7月間,三方對被告公司之出資均增至150萬元。97年6月因股東失和,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退出被告公用之經營,經其以持股比例結算被告公司當時資產價值之數額,將其出資全數轉讓與被告吳曼生承受,並於97年8月11日完成被告公司之變更登記。(二)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退出被告公司後,將其擔任股東期間雙方業務合作之方式指稱為被告侵害著作權之手法,實有悖真實,亦違雙方合作期間之誠信:1、於蜷川昌宏擔任被告公司股東期間,原告係將被告公司視為其集團之臺灣辦事處,原證1卷1至卷4之「會社概要」及「沿革」91年成立之海外事業所「ADOCorporation(TAIPEI)」,及原證2「ADOCorporationTAIWAN(TAIPEI)」,即係指被告公司,可見原告係將被告公司視為其集團之組成份子。雙方合作期間,雖然原告係以其代表人蜷川昌宏個人名義加入被告公司,各公司間財務亦係獨立,然實質上係以集團之邏輯及概念運作,推展業務。2、被告將概念完成開發並生產出實際產品後,基於日本攝影技術較為先進、大陸印刷成本較低廉之考量下,由原告於日本將產品完成攝影,再交給被告公司,除用於架設被告公司之網站外,亦由被告公司分成日本版及英文版,於大陸安排製版、印刷,印刷完成後,再由被告公司安排將目錄成品日文版部分,除保留小部份數量外,餘均海運至日本交給原告使用,至於費用部分,當時之協議係分由原告負擔攝影費用,被告公司負擔排版及印刷費用,相互抵銷,不另請求,此完全基於集團企業運作之邏輯,相互配合、成果共同使用。是應認不論系爭攝影著作係由何人出面委託拍攝,實際權利係由「ADOCorporation」集團全體取得,即包括原告、被告公司及當時之中國辦事處,均共有系爭攝影著作物之權利,不應因雙方合作多年後,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出讓其對被告公司之出資,而使被告公司對於上開著作物之權利受到影響。換言之,原告公司代表人蜷川昌宏雖然出讓其持股,惟被告之法人格或者以公司身分取得之權利,不應受到任何影響。退萬步言,若被告公司非有權使用,被告公司從何取得該日本攝影師之著作?又何以於蜷川昌宏對被告公司出資期間,被告公司可以持續取得該攝影師於不同時間拍攝之產品相片,用以製作中日業務推展所需要之目錄,並據以更新網站?3、被告公司之負責人吳曼生為雙方間之誤解,曾經發函原告,希望見面親談,解決爭議。經被告公司負責人吳曼生於97年11月18、19日親至日本與原告公司蜷川昌宏會商之結果,係要求被告公司不再使用原告商標;被告公司於97年11月28日即以電子郵件回報:「依據11月18及19號的協商結果,本公司的網頁有貴公司1ogo的圖片已經全部消除,現在,日文的網頁及英文的網頁裏都沒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4、由雙方合作及協商之過程,足以證明被告公司於雙方合作期間即已取得該攝影著作物之著作財產權,再由雙方97年11月18日面見協商之結論,亦可證明雙方間之爭議係針對原告公司1ogo之使用問題。(三)對於原告主張被告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事實不爭執,惟關於被告網站之架構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情形,係雙方於合作期間,基於發展ADOCorporation之概念及想法,由日方設計網站之架構及內容,並交由被告吳曼生確認英文版內容後,由原告以交付光碟之方式,由原告直接依據該架構及內容(即所有的版面配置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情形),聯繫網路公司於申請臺灣域名之後直接架設,依當時原告、被告及被告所委任之網路公司三方間往來之電子郵件內容,應可認定原告當時基於主導集團運作之概念,所有對外文宣及網站內容均要求統一,需有一致之品質,因而指定被告公司所使用之目錄、網站均必須與原告相同。(四)被告於接獲原告97年11月7日警告信時,第一時間即有回文,並於97年11月18日親至日本進行協商,原告所提出之原證11號錄音,即係被告親至日本協商之當日會議經過:1、依據當天會議錄音,原告於會議中反覆提及者係原證12內容,即以ADOCORPORATION檢索後,會有被告公司網頁列在檢索結果之中,惟當時被告已澄清對於何以如此,並不知悉,被告無法依據原告期待有任何作為。雙方當天繼續檢視被告公司網頁,當時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所重視者,乃被告公司網站內容中之一段大陸工廠簡介影片,因於兩造業務合作期間,蜷川昌宏要求大陸工廠必須標示ADO集團等字樣,而當時由大陸工廠所提供之影片上,亦確係有ADOCorporation等字樣。被告一再解釋,大陸工廠並非被告之工廠,被告無權介入該工廠營運,而該段介紹大陸工廠之影片,亦係他人所提供,被告並聲明如果蜷川昌宏有意見,被告可以做到將該段影片自被告公司網頁上刪除,惟對於蜷川昌宏要求將大陸工廠標示之ADO字樣一併除去乙事,非被告所能決定,然被告仍答應轉告並全力協調。2、協議辦理結果如同錄音譯文所示,雙方對於97年11月18日之會議,達成刪除被告公司網頁上工廠錄影、大陸工廠看板及展示室不使用ADOCORPORATION或者ADOCORPORATIONGROUP字樣等不使用原告公司LOGO等協議。被告根據此協議內容,回到臺灣後即將工廠錄影刪除,並將網站中有明顯原告公司LOGO之圖片全數刪除,並於97年11月28日向原告回覆處理結果。其後,原告於近十個月期間並無反對或者其他任何回應,足以使人認定原告對於被告依會商結論辦理之結果並無意見。直至98年8月24日間,原告又再委請律師發函指稱「登偉公司更未經本公司同意,於該公司網頁上使用本公司擁有著作權之照片,初步估計有57張,已經涉嫌違反著作權法之規定」云云,當時被告對於原告以此方式一再介入被告公司營運及業務之正常運作,不勝其擾,為免爭議,被告根據原告之要求,發函表示「將不再使用」,然於準備刪除期間,原告即委託公證人蒐證被告公司網站內容,並據以提出刑事告訴,為保留網站實況,被告未再更動網站內容。上情,即為原告所主張被告兩次同意刪除網頁上使用之系爭攝影著作之真實經過。3、遍觀全部錄音譯文,於體驗被告公司網站之過程中,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所爭執之內容,均係錄影內容中大陸工廠掛有ADO標示之部分,以蜷川昌宏從未提到任何被告無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甚至明白表示「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之言詞,再與原告主張「若被告不爭執同意刪除網頁乙事,原告亦不爭執於協力關係存續間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主張相對照,可以證明被告確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更可以了解對於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而言,僅不同意被告使用其商標,至於被告是否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從非其關心之焦點。4、又根據被證17之錄音譯文,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會議中確實曾經表示:「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因原告於原證17中爭執該部分係出自常務先生之口,並非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所言,且稱該部分之真意係「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之自由」,故被告即再委請翻譯社逐字確認內容,證明係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親自所述:「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可以證明被告除商標外,所有圖片及物品均可自由使用。且其前後文,與被告提到林先生情事處,應無前後相關,實難以令人聯想該部分蜷川昌宏之意為「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之自由」。由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上開所述,包括系爭攝影著作以及產品目錄,均屬被告可以自由使用之範圍,要屬無疑。5、另「刪除網頁」之範圍如何,是否如同原告主張係指被告不得架設網頁?或係刪除被告公司網站之全部內容?依據當時雙方討論之內容,以第三人一般合理之認知,應可認為原告在意ADOLOGO,所以要求刪去被告公司網站中大陸工廠攝影有ADOLOGO之部分,惟蜷川昌宏並未要求刪除網站中之所有圖片,又原告主觀上若有要求移除所有網頁上相片之意思,則於被告部分移除並為回覆後,原告不可能近十個月毫無反應,亦不可能於98年8月月24日再次發出之律師函中,僅主張網頁內容中57張相片之著作權,至於原告主觀上若係認為被告完全不得設置自己之網頁,則未免妨害被告公司權利過鉅,應非合理。(五)雙方對於系爭攝影著作,並未附帶「協力關係存續間可以使用、協力關係結束後即不得使用」之使用條件,蓋兩造本係基於永續發展集團企業之理念,共同經營產品之生產、開發、銷售,甚且,於94年原告將網站內容寄給被告時,被告要求將英文版之聯絡地址更正為被告之電子郵箱,原告不僅照辦,迄今其英文版之聯絡人仍為同一電子信箱,且雙方當時既未料想有朝一日合作關係可能結束,對於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當不可能附帶「協力關係存續間可以使用、協力關係結束後即不得使用」之條件。況原告自被告公司退股,亦不能與協力關係結束等同視之,否則為何原告於被告公司退股時,並未明確要求被告不得繼續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對於被告公司已經取得之權利,因股東之退股而喪失,於法亦完全違背。(六)如原告對於協力關係存續期間可以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乙事並無爭執,則本件爭議應僅存「被告同意刪除網頁」後,是否因此構成對於系爭攝影著作之侵害。而於被告取得使用權利之當時,並未附有任何使用之條件或期限,對此本無侵權情事之事實,當不應因被告嗣後自願放棄使用,即令被告構成侵權。原告雖主張其基於減縮爭點之立場,故提出「若被告不爭執同意刪除網頁乙事,原告亦不爭執於協力關係存續間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主張,惟上開主張何以得出自於縮減爭點之觀點?上開主張係因為與真實相符,所以原告不得不如此主張,否則此種主張,不僅影響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要求酌定補償之金額,亦無法解釋何以被告已經取得之權利,會因為原告退出股份而喪失。對被告言,協力期間被告確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此僅恰與兩造合作發展集團企業期間之實況相符,事實上,更應修正為同意,而非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七)被告於架設網站時並未侵害原告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及公開傳輸權:1、被告係根據原告指示於「93年間」「原封不動」根據原告所提供之內容建製被告公司網站:依被證15之相關往來電子郵件內容,原告當時曾經提供其網站全部內容之光碟片予被告,請被告照章建置並協助校正英文版內容,若如原告所稱該光碟內容並不存在系爭攝影著作,則被告如何校正?原告所辯已不符邏輯。再者,建置網站內容時,當時被告要求修正英文版之「ContactUs」為被告公司之電郵地址,原告亦依照被告之要求辦理,此係93年雙方合作期間之情事,若非雙方有合作之協議,原告如何同意修改為被告公司之電郵地址?被告又如何可不花一分一毛即可利用原告網站為自己行銷。原告雖然主張如此被告無必要自己另行架設網站,惟姑且不論原告與被告畢竟分屬依據不同國家法令設置之法人,各自爭取業務,各自負擔盈虧,原告代表人為被告公司股東,有利於被告公司之考量,也等於利於原告代表人,即與原告公司之利益並不干格,然被告公司之代表人卻非原告公司股東,因此,被告當然要純以被告公司之角度爭取業務。如被告有自己之網站,自己管理,可以避免網站發生問題時,無法及時維護之風險,故原告認為無此必要之事,對被告而言,確實具有實益。又如前述,原告代表人既為被告公司股東,有利於被告公司之考量,當然也有利於原告代表人,利於原告代表人者,亦同樣利於原告公司,故當時確係因原告代表人要求被告公司架設「一模一樣的網站」,始會由原告將包含網站全部內容之CD寄給被告,否則,如果單純只是要校正英文版內容,原告可以要求被告直接閱覽原告網站內容,如有任何需要修正之處,再以電子郵件告知即可,無須大費周章將網站之全部內容寄給被告。2、事實上,相關產品均係由被告所開發,被告甚至仍保有相關產品指示工廠打樣、生產之設計圖,並可與原告之目錄相對照,可以證明相關商品之開發,多係依據被告之想法落實至生產,如果被告有意不遵循原告發展集團企業之概念,而欲私下發展自己業務,大可不提供實體商品,自己進行攝影、印製目錄、架設網站等工作,更可以拓展獨家業務。(八)再以原告委託攝影及被告印製目錄之價格兩相比較,原告委託攝影,只需支付一次費用,其於92年5月拍攝第一輯目錄產品照片之費用,折合臺幣為3萬7983元,然被告印刷第一輯目錄1500本之費用,即需要美金1875元,以當時之匯率33.4220折算新臺幣之金額為6萬2499元,幾乎為拍攝該攝影著作所需費用之一倍,姑且不論被告還支出部分目錄以DHL之方式寄達及剩餘部分以海運送達之運費,原告甚且指示被告再印1500本,此費用與將第二次印刷之目錄寄抵原告之DHL及海運費用,均係由被告負擔,故被告所主張當時雙方以相互分攤金額共同取得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權乙事,事實上對被告較為不利,以被告願意負擔較高額之費用配合原告發展「集團企業」之理念,當認被告確實取得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權利,應係合理可信。(九)原告之請求已逾時效:原告自93年起即知悉被告架設有內容完全相同之網站,若認該舉對原告造成損害,則自原告於93年即知悉被告行為時起,亦逾著作權法第89之1條之請求權時效。(十)綜上,被告確實具有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權,此權利於原告代表人為被告登偉公司股東期間即已取得,且此以法人人格取得之權利,不因蜷川昌宏之退股而失去。故原告主張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係屬侵權,應屬無由。退步言之,縱被告曾於雙方協議當時同意放棄部分攝影著作之使用,然既係被告自願放棄權利,被告何時失去使用權利,自應以被告主觀意志及客觀上放棄使用之時間點決定之。(十一)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㈠第295、296頁、本院卷㈡第128頁)(一)被告登偉公司之負責人為吳曼生。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原為被告公司之股東(被證1),出資50萬元,與吳曼生、林英國等人於91年4月23日設立登記被告登偉公司,原做為原告公司之臺灣辦事處及設立大陸辦事處之據點。被告於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將被告登偉公司廠商英文名稱登記為與原告相同之「ADOCorporation」(被證2),惟原告公司與被告登偉公司之財務係各自獨立,93年7月間蜷川昌宏之出資增至150萬元(被證3),97年6月,蜷川昌宏退出被告登偉公司之經營,而將其出資額150萬元轉讓予被告吳曼生承受(被證4),於97年8月11日變更登記(被證5、被證6)。原證1沿革中所載海外事業所ADOCorporationTAIWAN、原證2封面所載ADOCORPORATIONTAIWAN,即指被告登偉公司。(二)系爭攝影著作係原告公司出資委託攝影師於日本完成。原告於93年為增印日文版型錄,將自行編輯、排版好之型錄電子檔,燒錄於光碟內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第一輯型錄1140冊印刷完畢後,被告登偉公司運送至日本並向原告請款0元(原證7)。(三)兩造公司曾於97年11月18、19日協商,被告登偉公司並於97年11月28日以電子郵件通知原告公司:「依據11月18及19號的協商結果,本公司的網頁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已全部消除,現在,日文的網頁及英文的網頁裏都沒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被證14)。(四)被告吳曼生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於被告登偉公司網頁(網址為www.adonis.com.tw),原告於98年8月24日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公司及負責人立即停止該行為(原證4),被告登偉公司98年8月31日回覆不再使用網頁上之57張照片(原證5)。嗣於98年9月8日、98年10月13日(起訴狀誤載為2009年10月15日)經原告請求公證人親自體驗被告登偉公司之網頁資料,被告仍於其公司網頁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共160張(原證6公證書及原告所提附表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原告主張系爭攝影著作係原告公司出資委託攝影師於日本完成一節,為被告所不爭執,已如前述,並有原告所提證明書影本及攝影費用單據影本、會計帳冊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3、13、14、15、16),而原告主張被告於登偉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共160張之事實,亦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附表一對照表為證,均堪信為真實。惟原告主張其為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人等語,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審酌如下:1、查,被告辯稱原告與被告登偉公司合作期間,係將被告登偉公司視為其集團之組成份子,被告將概念開發並生產實品後,由原告完成產品攝影,再交給被告登偉公司於大陸安排製版、印刷,完成後由被告登偉公司將日文版目錄海運至日本交給原告使用,費用部分,則協議由原告負擔攝影費用,被告登偉公司負擔排版及印刷費用,相互抵銷,不另請求,是不論系爭攝影著作係由何人出面委託拍攝,係由「ADOCorporation」集團全體取得云云,固據其提出蜷川昌宏出具之函文影本、生產通知單影本、提單影本為證(見被證8、9、10),惟業經原告否認兩造曾協議由原告負擔攝影費用,被告負擔製版及印刷費用,相互抵銷而由兩造公司共同取得系爭攝影著作之約定;而原告主張其係因93年間有增印日文版第一輯型錄之需求,被告吳曼生並表示在大陸印刷費用較低,原告始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並將排版好之型錄電子檔,燒錄於光碟內交付被告,待第一輯型錄1140冊印刷完畢後,由被告運送至日本並於93年7月19日向原告請款0元等情,亦有原告所提發票影本附卷可佐(見原證7號),是依被告所提上開事證,僅足以證明被告曾印製並交付第一輯日文版型錄予原告,然兩造是否因此協議共有系爭攝影著作,尚難僅憑上開事證而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再觀諸被告代為印製之第一輯型錄中,該系爭攝影著作係於92年5月拍攝,並於92年3月、6月、10月支付攝影費一節,除有前開原證3之證明書在卷可稽外,並有原告所提會計帳冊影本附卷可佐(見原證14),被告登偉公司係於93年5月31日始通知中國採購辦事處辦理第一輯型錄之印製,距離原告最後支付攝影費用之時點已相隔至少7個月以上,且若兩造有因分擔費用而共有系爭攝影著作160張之約定,則何以被告僅負責印製第一輯之型錄,卻未再印製嗣後陸續拍攝完成之第二至四輯之型錄及折頁廣告中之系爭攝影著作,被告復未就此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辯稱亦為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人云云,尚無足採。2、被告雖又辯稱其於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係雙方於合作期間,基於發展ADOCorporation之概念,由日方設計網站之架構及內容,並交由被告吳曼生確認英文版內容後,由原告以交付光碟之方式,由被告直接依據該架構及內容(即所有的版面配置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情形),聯繫網路公司於申請臺灣域名之後直接架設云云,並提出電子郵件為證(見被證15),惟依前開電子郵件之內容,原告係為架設自己之網站,始請被告吳曼生查核該網站英文資料有無錯誤,而原告雖不否認因被告詢問網站格式問題而將原告公司網站光碟資料寄予被告參考,惟不論該光碟資料是否含有系爭攝影著作,縱或含有系爭攝影著作,亦難以原告將其公司網站光碟資料寄予被告參考之行為,遽認原告有同意被告於登偉公司之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意思;且前開電子郵件之日期均在93年6月間,斯時原告僅完成第一輯型錄之拍攝,被告亦未證明原告嗣後曾另行交付陸續完成之系爭攝影著作光碟予被告登偉公司使用,則被告辯稱原告指定被告登偉公司使用之目錄、網站均須與原告相同云云,亦無足採。此外,原告之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於97年6月已退出被告登偉公司之經營,並於97年8月11日完成出資轉讓之變更登記,已如前述,原告並主張其係因被告於97年10月間以傳真對原告公司客戶為營業行為,經原告客戶告知,原告始知悉被告於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語,則被告於蜷川昌宏97年6月退出被告公司之經營前,被告是否已有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情事乙節,並未據被告提出相關資料以資佐證,復未提出原告於兩造公司合作期間曾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共計160張之積極證據,則被告辯稱其於雙方合作期間已取得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不因蜷川昌宏出讓持股而受影響云云,復無可採。3、再者,原告主張其發現被告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後,曾於97年11月7日寄發警告信予被告,警告信第一點即告知「被告未經原告許可擅自在被告公司網頁上使用原告公司之商標以及擅自使用型錄中之內容及照片」一節,業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警告信影本及中譯文為證(見原證9),而兩造曾於97年11月18日會商之錄音內容,其中就「それ以外のこと…ご自由にどう」之真意,兩造雖有不同之解釋(原告主張係「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自由」,與本件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無關等語,被告則辯稱係「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可證被告除商標外,所有圖片及物品均可自由使用等語),惟觀諸兩造所提97年11月18日會商之中譯文內容,兩造於該日會商之時間非短,所談及之事務亦相當廣泛,且依被告所提譯文,原告於會商中亦已要求被告將網頁完全消除(見本院卷㈡第168頁),則自難以原告於會商中簡短且語意不詳之一句話,即片面推測其有同意被告於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明示。4、至於被告辯稱相關產品均係由被告開發,且保有相關產品指示工廠打樣、生產之設計圖云云,固據其提出樣品工程圖等資料為證,惟產品係由何人負責開發與系爭攝影著作著作人之認定尚屬無涉,被告既未就其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於公司網站使用如附表一之攝影著作,已侵害原告就該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5、另被告以被證15之電子郵件日期,認原告自93年起即知悉被告架設有內容完全相同之網站,辯稱原告已逾著作權法第89條之1之請求權時效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而依前開被證15之電子郵件內容,並無法證明原告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亦無法證明原告是否知悉及被告於何時在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已如前述,再者,原告主張其係於97年10月15日收到客戶傳真資料後,始知悉被告於其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情,亦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真正之傳真資料及中譯文為證(見原證8、原證19),是原告於99年9月20日提起本件訴訟,尚未逾著作權法第89條之1所規定2年之請求權時效,被告辯稱原告請求權已罹於時效云云,亦無足採。(二)按所謂「姓名表示權」係指著作人於著作之原件或其重製物上或於著作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其本名、別名或不具名之決定權;又所謂「同一性保持權」係指著作人享有禁止他人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其著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如書名、文章名或題目、標題),致損害其名譽之權利。經查,原告主張被告於其公司網站張貼系爭攝影著作時,未標示著作人之姓名一節,固為被告所不爭執,惟被告於前開網站有何以文字表示渠等為該攝影著作之著作人,或以其本名或別名侵害原告之姓名表示權,抑或對系爭攝影著作有何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其著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致損害原告之名譽,侵害原告之同一性保持權等情事,未據原告有所主張及舉證,則被告於上開網頁使用系爭攝影著作而省略著作人姓名之行為,依一般社會通念,尚不致使真正著作人之著作遭受誤解為他人著作而有損害著作人利益之虞,原告復未另行舉證證明其人格權受有何損害,則原告以其著作人格權受有損害為由請求被告賠償,尚難憑採。(三)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前項損害賠償,被害人得依下列規定擇一請求: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請求,但被害人不能證明其損害時,得以其行使權利依通常情形可得預期之利益,減除被侵害後行使同一權利所得利益之差額,為其所受損害;二請求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但侵害人不能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時,以其侵害行為所得之全部收入,為其所得利益;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500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定有明文。又損害賠償,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依通常情形,或依已定之計劃、設備或其他特別情事,可得預期之利益,視為所失利益,民法第216條亦有明文。次按侵權行為賠償損害之請求權,乃在填補被害人之實際損害,而非更予以利益,故損害賠償以受有實際損害為成立要件,若絕無損害亦即無賠償之可言(最高法院19年上字第363號民事判例參照)。而被害人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應以實際損害額不易證明為其要件,且法院酌定賠償額,亦應按侵害之情節定之(最高法院97年度臺上字第1552號民事判決參照)。又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而公司法第23條所謂公司業務之執行,係指公司負責人處理有關公司之事務而言(最高法院97年度臺上字第364號民事判決參照)。公司法第23條所定公司負責人對於第三人之責任,乃基於法律之特別規定,異於一般侵權行為,就其侵害第三人之權利,原不以該董事有故意或過失為成立之條件(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第1857號民事判決參照)。另法人對於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職務所加於他人之損害,與該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民法第28條亦有明文。1、查,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其公司網站張貼系爭攝影著作,而侵害原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固如前述,惟被告利用系爭攝影著作之行為僅係作為輔助其營業之用,難以估算被告因此所得之利益,而原告亦非專以授權他人使用系爭攝影著作而收取授權金者,亦難以計算原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之所得利益或所受損害,則原告主張其有不易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規定證明其所受實際損害額之情事等語,尚堪採信。2、次查,原告主張第一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537,075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163,639元,第二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176,925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52,671元,第三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325,500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95,469元,第四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294,000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83,231元,折頁廣告2張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390,075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110,547元,共計230張攝影著作,支出攝影費用為505,557元等情,有原告所提單據影本及會計帳冊資料影本在卷可佐(見原證13、14、15、16),茲審酌原告支出之上開費用,並斟酌被告於其公司網站上使用之攝影著作係上開230張中之160張等情狀,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被告登偉公司之賠償額為350,000元。又被告吳曼生為被告登偉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是原告請求被告吳曼生應與被告登偉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亦有理由。3、另被告係於其公司網站張貼系爭攝影著作,已如前述,則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4條請求被告將附表一所示網址之系爭攝影著作刪除,已達其排除侵害之目的,是其另請求禁止被告重製、散布、公開傳輸如附表一所示之攝影著作,即無必要,不應准許。(四)再按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係不公平競爭行為之概括規定,行為是否構成不公平競爭,可從行為人與交易相對人之交易行為,及市場上之效能競爭是否受到侵害加以判斷。事業如有以抄襲他人著名商品之外觀或表徵,積極攀附他人著名廣告或商譽等方法,榨取其努力成果,而有妨害市場之效能競爭之情形,其行為即有違反行為時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亦即須事業以積極行為高度抄襲或故意引人誤認所銷售商品與被攀附者間有某種關係,始足認定之;倘事業之行為並無欺罔或顯失公平,亦對市場上之效能競爭無妨害,則無該法條之適用(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參照)。查,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其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固如前述,惟兩造間原有合作或協力關係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原告既未就被告有何積極攀附原告商譽之行為致有妨害市場效能競爭乙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僅依上開情節尚難逕認被告有何不當競爭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是原告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請求排除侵害,尚難憑採。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專業皮件製造商,為宣傳公司產品,自民國92年開始,陸續委託專業攝影師就公司產品進行拍攝,並約定就拍攝所得攝影著作(即原證1公司型錄第一輯至第四輯及原證2折頁型錄兩份中所示之攝影著作),由原告為著作人,取得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又前開攝影著作在日本享有著作權,依我國著作權法第4條第2款及「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亦應受我國著作權法之保護。(二)被告吳曼生未經原告同意,擅自使用前開攝影著作於被告登偉貿易有限公司(下稱登偉公司)之網頁(網址為:www.adonis.com.tw),原告委任律師於98年8月24日寄發律師函,請被告應立即停止相關侵權行為,被告雖於98年8月31日回覆表示將不再使用,惟迄今仍未刪除而繼續使用中,此有經公證人於98年9月8日、10月13日親自體驗被告登偉公司之網頁資料,並作成之公證書可證。依公證書所載,被告侵害之攝影著作共有160張(下稱系爭攝影著作,見附表一所示被告公司網頁資料與系爭攝影著作出處對照表)。(三)原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享有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之重製權、同法第26條之1第1項之公開傳輸權及同法第16條第1項前段等規定之姓名表示權。被告登偉公司及被告吳曼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擅自於網頁中重製系爭攝影著作160張,且得供使用者重製下載,亦未標示原告之名稱,依著作權法規定屬侵害原告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及姓名表示權之行為。原告除依照著作權法第84條規定得請求排除及防止侵害外,亦得依照同法第85條第1項、第88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另依民法第28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登偉公司及其負責人吳曼生應對原告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擅自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即屬榨取他人努力成果之行為,不符合商業競爭倫理,為不公平競爭之行為,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原告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定,亦得請求除去侵害。(四)損害賠償金額之計算:1、就侵害著作財產權部分:原告並未授權他人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是無相關授權金計算方式可供參考。而被告將系爭攝影著作160張重製於網頁中,並供人點選下載,輔助其營業,實際上誠難以估算其因此所獲得之利益。而被告於98年8月24日收受原告信函後,雖應允刪除不再使用,惟實際仍持續使用,其顯然故意侵害,且侵害系爭攝影著作之數量高達160張,情節自屬重大。爰請審酌被告所為,侵害原告所享有之重製及公開傳輸權,及網際網路侵害之容易性暨被告係故意為之,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系爭攝影著作每張之賠償額為新臺幣(下同)1萬元,故就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部分應賠償1,600,000元。2、就侵害著作人格權部分:請求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系爭攝影著作每張之賠償額為1千元。故就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部分應賠償160,000元。(五)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系爭攝影著作由原告出資於日本聘請他人拍攝,被告亦不否認,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權於完成時即當然由原告取得。且原告僅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第一輯型錄日文版,被告亦開立發票向原告請款,被告辯稱兩造有分別負擔製版、印刷費用及拍攝費用之協議云云,原告否認之:⑴原告在93年有增印日文版型錄之需求,原先規劃在日本印刷,惟因被告吳曼生表示在中國大陸印刷費用較低,才會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當時原告將已經自行編輯、排版之型錄電子檔,燒錄於光碟內交付被告,待第一輯型錄1140冊印刷完畢後,由被告運送至日本並向原告請款,此有被告登偉公司出具之發票可證。⑵前述發票記載日文版型錄部分之請款費用為零,係因被告表示原告每年給被告登偉公司約美金150萬之訂單,被告登偉公司願負擔印刷費用作為謝禮。若雙方先前已協議由被告負擔印刷費,被告何需再交付發票予原告?且依發票所載,可知當時僅委託印刷第一輯型錄「日文版1140冊」,並全數交付原告,惟據被告提出之「被證9」生產通知單上記載,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改作、印刷第一輯型錄之「英文版1500冊」及增印「日文版360冊」,此部分也可作為侵權之證據。另外原告多次要求被告應返還委託印刷用之光碟片,被告也置之不理。⑶第一輯型錄中所使用之攝影著作,係由原告支付費用委託攝影家吉田修三在92年5月就已完成,被告係在93年5月受原告委託印製第一輯型錄,如何共有此部分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權?若真如被告所述有被告負擔製版及印刷費用,原告負擔攝影費用,互相抵銷而由被告與原告共同取得系爭攝影著作著作權之約定,為何被告未印製第2至4輯型錄及折頁廣告2份?假設被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亦有部份權利,何以被告98年8月31日回函無條件表示同意不再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可見根本無共有著作權乙事。2、被告兩次同意刪除網頁上使用之系爭攝影著作,惟均未履行:⑴原告發現被告未經原告許可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後,曾於97年11月7日自行寄發警告信給被告,警告信第一點即告知「被告未經原告許可擅自在被告公司網頁上使用原告公司之商標以及擅自使用型錄中之內容及照片」,被告於97年11月14日以電子郵件回覆原告表示收到警告信。⑵被告在97年11月18日前往原告公司針對向原告客戶以傳真或電子郵件為營業行為乙事道歉,並同意下列條件:①刪除被告公司網頁。②工廠看板及展示室均不得使用ADOCORPORATION或ADOCORPORATIONGROUP字樣。③不使用任何有原告公司logo之物品。⑶在原告委任律師再次寄發警告信後,被告於98年8月31日回函亦表示不再使用系爭攝影著作。⑷被告辯稱97年11月18日兩造會商,原告僅要求不再使用原告公司商標,且被告已於97年11月28日以電子郵件回報該公司網頁有原告公司logo之圖片已全部消除云云,惟依公證人體驗結果,被告公司網頁仍有相當多含有原告logo之照片,是若被告前開回函表示有原告公司logo之圖片已經全部刪除乙事屬實,依公證人體驗結果,可證被告又重製系爭攝影著作,並藉網路傳達著作內容,使公眾得於其各自選定之時間或地點接收著作內容。3、原告不爭執有寄發被證15號中93年6月9日、同年6月14日之信件,惟依信件記載及記憶所及,應係原告為架設自己之網站,請被告確認英文版之資料有無錯誤,且被告詢問「網站格式」問題,才將原告公司網站光碟資料寄給被告參考。又該光碟資料內容是否有包含系爭攝影著作,目前已不可考,惟由被告於97年11月14日以電子郵件回覆原告時表示「該公司網站資料是由東莞市登偉皮具製品廠所提供」乙事,顯見原告寄送被告參考之光碟內應不含系爭攝影著作之資料。被告辯稱原告要求被告網站均須與原告網站相同,若屬實,則只要有原告網站即可,何需有兩個一模一樣但使用不同網址之網站存在?原告不否認曾與被告有協力關係,惟協力關係已於97年6月結束,縱認原告在協力關係結束前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惟協力關係結束,被告自不得繼續使用。4、原告在97年11月18日協議中並未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⑴被告辯稱原告代表人提到「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表示原告同意其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云云。惟查,原告該句真意為「被告公司與林先生間問題如何處理為被告自由」,被告刻意忽略談話內容之前提,其翻譯顯然有誤:錄音帶45分13秒左右,被告表示要報告一件事,因此部分內容與兩造爭議無關,原告因此打斷被告發言,並表示與目前之商談內容無關,原告因此重申本次商談重點為「被告之作為已經造成公司實際損害,被告必須負起損害賠償責任」,「模具費用也係支付給被告,被告應該返還價金或原物返還」,另外特別再強調「商標問題」,因此除了前面所述這些問題外,被告公司要怎麼處理其與第三人之契約關係,當然係被告公司之自由。由此可見原告該句「それ以外のこと…ご自由にどう」之真意應指「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自由」,與本件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無關。被告刻意省略當時談話之情境而斷章取義,顯不可採。⑵當日商談內容係依照原告警告信內容進行,被告網頁除未經許可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外,另包含其他侵權事實,最後達成「網頁要全部刪除」等協議:①原告在會談一開始就詢問被告是否收到警告信,並表示從警告信第一點開始討論。警告信第一點除商標問題外,也明確指出網頁未經原告同意使用原告公司型錄之系爭攝影著作問題,被告表示收到警告信,也回信了,被告相當清楚其沒有系爭攝影著作之合法使用權限。②原告逐一開啟被告公司網頁資料內容向被告確認,包括「Product」項下資料,被告網頁使用之160張系爭攝影著作均放置在該網頁「Product」項下。③被告在會談中表示因為股東退股,公司沒有訂單才會開發日本市場,原告法定代理人因此告知被告「為了開發日本市場,將原告公司網頁原封不動的抄襲,然後賣力的寄送電子郵件及傳真給知道原告公司名稱之客戶,也從型錄裡擷取資料送出去」等事。而系爭攝影著作除使用在原告公司型錄外,也使用在原告公司網頁。④原告針對網頁搜尋發生混淆乙事告知被告,如果真的要做網頁的話,也應該是要做全新的,陳列之商品也要是新的,不然爭議還是會出現。⑤最終結論原告表示「網頁要全部刪除」,被告表示同意。5、被告知悉其無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且協商內容包含刪除系爭攝影著作乙事:⑴原告97年11月7日警告信已經告知未經許可使用型錄內之系爭攝影著作。⑵若協議僅需刪除被告公司網頁上「工廠錄影資料」,為何被告在97年11月28日寄發之信中表示「本公司的網頁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已經全部刪除」?可見其知悉兩造爭點包含系爭攝影著作,只是被告不願意刪除。⑶原告提到被告原封不動抄襲原告網站時,被告未做任何抗辯,只表示其為最大受害者。⑷在97年11月18日商談中,原告已經告知被告網頁抄襲、商標使用等侵權問題,若被告公司網頁未抄襲、確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情形,則被告怎可能未在商談中立即表示未抄襲、自己擁有權利等事項?且依97年11月18日商談錄音帶顯示,被告表示因為開發日本市場違反規則,為自己做錯事並造成眾人困擾4次道歉,若被告未侵權,何必道歉?更可見被告明知其無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6、被告提出被證15之電子郵件辯稱原告提供光碟,該光碟中即含有型錄第一輯中所刊載之部分系爭攝影著作云云,被告不僅無法提出電子郵件中所述之光碟供勘驗,且從被告提出之電子郵件可知當時之資料應為「網站格式」,與系爭攝影著作無關。又原告委託被告印製第一輯型錄時,有提供過光碟片給被告,被告卻沒有返還該光碟片,且系爭攝影著作包含型錄第一輯至第四輯及折頁廣告2份;被告迄今亦無法舉證證明原告有提供第一輯型錄以外之系爭攝影著作給被告使用。原告考量訴訟經濟,在被告已經同意原告「網頁要全部刪除」之情況下,並期待被告亦能簡化爭點不要肆意爭執,因此附條件在被告不爭執「網頁要全部刪除」之情況下,不爭執「兩造協力關係中容忍被告無權使用」,而將被告侵權事實限縮在協力關係結束後,原告並非表示在協力關係存續中有與被告協議同意被告使用。更何況被告仍爭執網頁是否全部刪除乙事,原告不爭執之條件顯然不成就,原告當然無同意不爭執「在協力關係存續中容忍其使用」之必要。7、原告確實曾在原告公司網頁英文版之聯絡資料部分登載被告電子郵件信箱,起因為被告吳曼生英文會話較為流暢,若有英語系之客戶可即時聯絡,惟該記載與被告是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無關:⑴原告因專注於被告公司網頁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爭議問題,疏於管理自己公司網頁資料,並非有任何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意思表示。⑵被告提出之被證18號公證資料所載網頁為「原告公司網頁」,該公證書僅能證明原告在原告公司網站上管理、使用原告擁有著作權之系爭攝影著作之事實狀態,無法以另有未刪除之被告電子郵件記載即推論原告同意「被告得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另行架設攝影網站」。⑶原告公司網頁已經使用有系爭攝影著作,不可能要求或授權被告另外架設與原告公司網頁一模一樣之網站,也無必要。8、原告係因原告客戶將原證8號提供給原告後,始發現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架設網站,而由原證8號二封97年10月14日及15日之傳真內容,可發現被告吳曼生在傳真中表示「此次,本公司的日文網頁已經完成,謹此告知。有關本公司的詳細介紹,請閱覽本公司網頁(www.adonis.com.tw)…」,可證被告在兩造協力關係於97年6月結束後另行架設被告公司網站,並將網址傳真給原告客戶,請原告客戶瀏覽被告公司網頁以招攬業務。被告辯稱是被告公司員工擅自開發日本客戶,且該員工亦已經離職云云,惟依97年11月18日之錄音帶譯文(00:41:17以下,「我什麼都沒有。我沒辦法才去開發日本市場」),被告吳曼生坦承他沒有訂單才會去開發日本市場,與無辜離職員工何干?(六)爰聲明:1、禁止被告重製、散布及公開傳輸如附表一所示之攝影著作,並應將http://www.adonis.com.tw網頁上如附表一網址所示之攝影著作刪除。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76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就訴之聲明第2項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為被告公司之創始股東:被告公司係於91年4月23日由吳曼生、林英國及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各出資50萬元完成設立登記,原係以之做為ADOCorporation之臺灣辦事處及設立大陸辦事處之據點,故被告公司於經濟部國貿局所登記之「廠商英文名稱」亦同原告所使用之「ADOCorporation」,於93年7月間,三方對被告公司之出資均增至150萬元。97年6月因股東失和,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退出被告公用之經營,經其以持股比例結算被告公司當時資產價值之數額,將其出資全數轉讓與被告吳曼生承受,並於97年8月11日完成被告公司之變更登記。(二)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退出被告公司後,將其擔任股東期間雙方業務合作之方式指稱為被告侵害著作權之手法,實有悖真實,亦違雙方合作期間之誠信:1、於蜷川昌宏擔任被告公司股東期間,原告係將被告公司視為其集團之臺灣辦事處,原證1卷1至卷4之「會社概要」及「沿革」91年成立之海外事業所「ADOCorporation(TAIPEI)」,及原證2「ADOCorporationTAIWAN(TAIPEI)」,即係指被告公司,可見原告係將被告公司視為其集團之組成份子。雙方合作期間,雖然原告係以其代表人蜷川昌宏個人名義加入被告公司,各公司間財務亦係獨立,然實質上係以集團之邏輯及概念運作,推展業務。2、被告將概念完成開發並生產出實際產品後,基於日本攝影技術較為先進、大陸印刷成本較低廉之考量下,由原告於日本將產品完成攝影,再交給被告公司,除用於架設被告公司之網站外,亦由被告公司分成日本版及英文版,於大陸安排製版、印刷,印刷完成後,再由被告公司安排將目錄成品日文版部分,除保留小部份數量外,餘均海運至日本交給原告使用,至於費用部分,當時之協議係分由原告負擔攝影費用,被告公司負擔排版及印刷費用,相互抵銷,不另請求,此完全基於集團企業運作之邏輯,相互配合、成果共同使用。是應認不論系爭攝影著作係由何人出面委託拍攝,實際權利係由「ADOCorporation」集團全體取得,即包括原告、被告公司及當時之中國辦事處,均共有系爭攝影著作物之權利,不應因雙方合作多年後,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出讓其對被告公司之出資,而使被告公司對於上開著作物之權利受到影響。換言之,原告公司代表人蜷川昌宏雖然出讓其持股,惟被告之法人格或者以公司身分取得之權利,不應受到任何影響。退萬步言,若被告公司非有權使用,被告公司從何取得該日本攝影師之著作?又何以於蜷川昌宏對被告公司出資期間,被告公司可以持續取得該攝影師於不同時間拍攝之產品相片,用以製作中日業務推展所需要之目錄,並據以更新網站?3、被告公司之負責人吳曼生為雙方間之誤解,曾經發函原告,希望見面親談,解決爭議。經被告公司負責人吳曼生於97年11月18、19日親至日本與原告公司蜷川昌宏會商之結果,係要求被告公司不再使用原告商標;被告公司於97年11月28日即以電子郵件回報:「依據11月18及19號的協商結果,本公司的網頁有貴公司1ogo的圖片已經全部消除,現在,日文的網頁及英文的網頁裏都沒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4、由雙方合作及協商之過程,足以證明被告公司於雙方合作期間即已取得該攝影著作物之著作財產權,再由雙方97年11月18日面見協商之結論,亦可證明雙方間之爭議係針對原告公司1ogo之使用問題。(三)對於原告主張被告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事實不爭執,惟關於被告網站之架構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情形,係雙方於合作期間,基於發展ADOCorporation之概念及想法,由日方設計網站之架構及內容,並交由被告吳曼生確認英文版內容後,由原告以交付光碟之方式,由原告直接依據該架構及內容(即所有的版面配置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情形),聯繫網路公司於申請臺灣域名之後直接架設,依當時原告、被告及被告所委任之網路公司三方間往來之電子郵件內容,應可認定原告當時基於主導集團運作之概念,所有對外文宣及網站內容均要求統一,需有一致之品質,因而指定被告公司所使用之目錄、網站均必須與原告相同。(四)被告於接獲原告97年11月7日警告信時,第一時間即有回文,並於97年11月18日親至日本進行協商,原告所提出之原證11號錄音,即係被告親至日本協商之當日會議經過:1、依據當天會議錄音,原告於會議中反覆提及者係原證12內容,即以ADOCORPORATION檢索後,會有被告公司網頁列在檢索結果之中,惟當時被告已澄清對於何以如此,並不知悉,被告無法依據原告期待有任何作為。雙方當天繼續檢視被告公司網頁,當時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所重視者,乃被告公司網站內容中之一段大陸工廠簡介影片,因於兩造業務合作期間,蜷川昌宏要求大陸工廠必須標示ADO集團等字樣,而當時由大陸工廠所提供之影片上,亦確係有ADOCorporation等字樣。被告一再解釋,大陸工廠並非被告之工廠,被告無權介入該工廠營運,而該段介紹大陸工廠之影片,亦係他人所提供,被告並聲明如果蜷川昌宏有意見,被告可以做到將該段影片自被告公司網頁上刪除,惟對於蜷川昌宏要求將大陸工廠標示之ADO字樣一併除去乙事,非被告所能決定,然被告仍答應轉告並全力協調。2、協議辦理結果如同錄音譯文所示,雙方對於97年11月18日之會議,達成刪除被告公司網頁上工廠錄影、大陸工廠看板及展示室不使用ADOCORPORATION或者ADOCORPORATIONGROUP字樣等不使用原告公司LOGO等協議。被告根據此協議內容,回到臺灣後即將工廠錄影刪除,並將網站中有明顯原告公司LOGO之圖片全數刪除,並於97年11月28日向原告回覆處理結果。其後,原告於近十個月期間並無反對或者其他任何回應,足以使人認定原告對於被告依會商結論辦理之結果並無意見。直至98年8月24日間,原告又再委請律師發函指稱「登偉公司更未經本公司同意,於該公司網頁上使用本公司擁有著作權之照片,初步估計有57張,已經涉嫌違反著作權法之規定」云云,當時被告對於原告以此方式一再介入被告公司營運及業務之正常運作,不勝其擾,為免爭議,被告根據原告之要求,發函表示「將不再使用」,然於準備刪除期間,原告即委託公證人蒐證被告公司網站內容,並據以提出刑事告訴,為保留網站實況,被告未再更動網站內容。上情,即為原告所主張被告兩次同意刪除網頁上使用之系爭攝影著作之真實經過。3、遍觀全部錄音譯文,於體驗被告公司網站之過程中,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所爭執之內容,均係錄影內容中大陸工廠掛有ADO標示之部分,以蜷川昌宏從未提到任何被告無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甚至明白表示「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之言詞,再與原告主張「若被告不爭執同意刪除網頁乙事,原告亦不爭執於協力關係存續間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主張相對照,可以證明被告確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更可以了解對於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而言,僅不同意被告使用其商標,至於被告是否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從非其關心之焦點。4、又根據被證17之錄音譯文,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會議中確實曾經表示:「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因原告於原證17中爭執該部分係出自常務先生之口,並非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所言,且稱該部分之真意係「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之自由」,故被告即再委請翻譯社逐字確認內容,證明係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親自所述:「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可以證明被告除商標外,所有圖片及物品均可自由使用。且其前後文,與被告提到林先生情事處,應無前後相關,實難以令人聯想該部分蜷川昌宏之意為「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之自由」。由原告代表人蜷川昌宏上開所述,包括系爭攝影著作以及產品目錄,均屬被告可以自由使用之範圍,要屬無疑。5、另「刪除網頁」之範圍如何,是否如同原告主張係指被告不得架設網頁?或係刪除被告公司網站之全部內容?依據當時雙方討論之內容,以第三人一般合理之認知,應可認為原告在意ADOLOGO,所以要求刪去被告公司網站中大陸工廠攝影有ADOLOGO之部分,惟蜷川昌宏並未要求刪除網站中之所有圖片,又原告主觀上若有要求移除所有網頁上相片之意思,則於被告部分移除並為回覆後,原告不可能近十個月毫無反應,亦不可能於98年8月月24日再次發出之律師函中,僅主張網頁內容中57張相片之著作權,至於原告主觀上若係認為被告完全不得設置自己之網頁,則未免妨害被告公司權利過鉅,應非合理。(五)雙方對於系爭攝影著作,並未附帶「協力關係存續間可以使用、協力關係結束後即不得使用」之使用條件,蓋兩造本係基於永續發展集團企業之理念,共同經營產品之生產、開發、銷售,甚且,於94年原告將網站內容寄給被告時,被告要求將英文版之聯絡地址更正為被告之電子郵箱,原告不僅照辦,迄今其英文版之聯絡人仍為同一電子信箱,且雙方當時既未料想有朝一日合作關係可能結束,對於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當不可能附帶「協力關係存續間可以使用、協力關係結束後即不得使用」之條件。況原告自被告公司退股,亦不能與協力關係結束等同視之,否則為何原告於被告公司退股時,並未明確要求被告不得繼續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對於被告公司已經取得之權利,因股東之退股而喪失,於法亦完全違背。(六)如原告對於協力關係存續期間可以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乙事並無爭執,則本件爭議應僅存「被告同意刪除網頁」後,是否因此構成對於系爭攝影著作之侵害。而於被告取得使用權利之當時,並未附有任何使用之條件或期限,對此本無侵權情事之事實,當不應因被告嗣後自願放棄使用,即令被告構成侵權。原告雖主張其基於減縮爭點之立場,故提出「若被告不爭執同意刪除網頁乙事,原告亦不爭執於協力關係存續間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主張,惟上開主張何以得出自於縮減爭點之觀點?上開主張係因為與真實相符,所以原告不得不如此主張,否則此種主張,不僅影響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要求酌定補償之金額,亦無法解釋何以被告已經取得之權利,會因為原告退出股份而喪失。對被告言,協力期間被告確實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此僅恰與兩造合作發展集團企業期間之實況相符,事實上,更應修正為同意,而非容忍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七)被告於架設網站時並未侵害原告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及公開傳輸權:1、被告係根據原告指示於「93年間」「原封不動」根據原告所提供之內容建製被告公司網站:依被證15之相關往來電子郵件內容,原告當時曾經提供其網站全部內容之光碟片予被告,請被告照章建置並協助校正英文版內容,若如原告所稱該光碟內容並不存在系爭攝影著作,則被告如何校正?原告所辯已不符邏輯。再者,建置網站內容時,當時被告要求修正英文版之「ContactUs」為被告公司之電郵地址,原告亦依照被告之要求辦理,此係93年雙方合作期間之情事,若非雙方有合作之協議,原告如何同意修改為被告公司之電郵地址?被告又如何可不花一分一毛即可利用原告網站為自己行銷。原告雖然主張如此被告無必要自己另行架設網站,惟姑且不論原告與被告畢竟分屬依據不同國家法令設置之法人,各自爭取業務,各自負擔盈虧,原告代表人為被告公司股東,有利於被告公司之考量,也等於利於原告代表人,即與原告公司之利益並不干格,然被告公司之代表人卻非原告公司股東,因此,被告當然要純以被告公司之角度爭取業務。如被告有自己之網站,自己管理,可以避免網站發生問題時,無法及時維護之風險,故原告認為無此必要之事,對被告而言,確實具有實益。又如前述,原告代表人既為被告公司股東,有利於被告公司之考量,當然也有利於原告代表人,利於原告代表人者,亦同樣利於原告公司,故當時確係因原告代表人要求被告公司架設「一模一樣的網站」,始會由原告將包含網站全部內容之CD寄給被告,否則,如果單純只是要校正英文版內容,原告可以要求被告直接閱覽原告網站內容,如有任何需要修正之處,再以電子郵件告知即可,無須大費周章將網站之全部內容寄給被告。2、事實上,相關產品均係由被告所開發,被告甚至仍保有相關產品指示工廠打樣、生產之設計圖,並可與原告之目錄相對照,可以證明相關商品之開發,多係依據被告之想法落實至生產,如果被告有意不遵循原告發展集團企業之概念,而欲私下發展自己業務,大可不提供實體商品,自己進行攝影、印製目錄、架設網站等工作,更可以拓展獨家業務。(八)再以原告委託攝影及被告印製目錄之價格兩相比較,原告委託攝影,只需支付一次費用,其於92年5月拍攝第一輯目錄產品照片之費用,折合臺幣為3萬7983元,然被告印刷第一輯目錄1500本之費用,即需要美金1875元,以當時之匯率33.4220折算新臺幣之金額為6萬2499元,幾乎為拍攝該攝影著作所需費用之一倍,姑且不論被告還支出部分目錄以DHL之方式寄達及剩餘部分以海運送達之運費,原告甚且指示被告再印1500本,此費用與將第二次印刷之目錄寄抵原告之DHL及海運費用,均係由被告負擔,故被告所主張當時雙方以相互分攤金額共同取得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權乙事,事實上對被告較為不利,以被告願意負擔較高額之費用配合原告發展「集團企業」之理念,當認被告確實取得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權利,應係合理可信。(九)原告之請求已逾時效:原告自93年起即知悉被告架設有內容完全相同之網站,若認該舉對原告造成損害,則自原告於93年即知悉被告行為時起,亦逾著作權法第89之1條之請求權時效。(十)綜上,被告確實具有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權,此權利於原告代表人為被告登偉公司股東期間即已取得,且此以法人人格取得之權利,不因蜷川昌宏之退股而失去。故原告主張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係屬侵權,應屬無由。退步言之,縱被告曾於雙方協議當時同意放棄部分攝影著作之使用,然既係被告自願放棄權利,被告何時失去使用權利,自應以被告主觀意志及客觀上放棄使用之時間點決定之。(十一)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㈠第295、296頁、本院卷㈡第128頁)(一)被告登偉公司之負責人為吳曼生。原告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原為被告公司之股東(被證1),出資50萬元,與吳曼生、林英國等人於91年4月23日設立登記被告登偉公司,原做為原告公司之臺灣辦事處及設立大陸辦事處之據點。被告於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將被告登偉公司廠商英文名稱登記為與原告相同之「ADOCorporation」(被證2),惟原告公司與被告登偉公司之財務係各自獨立,93年7月間蜷川昌宏之出資增至150萬元(被證3),97年6月,蜷川昌宏退出被告登偉公司之經營,而將其出資額150萬元轉讓予被告吳曼生承受(被證4),於97年8月11日變更登記(被證5、被證6)。原證1沿革中所載海外事業所ADOCorporationTAIWAN、原證2封面所載ADOCORPORATIONTAIWAN,即指被告登偉公司。(二)系爭攝影著作係原告公司出資委託攝影師於日本完成。原告於93年為增印日文版型錄,將自行編輯、排版好之型錄電子檔,燒錄於光碟內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第一輯型錄1140冊印刷完畢後,被告登偉公司運送至日本並向原告請款0元(原證7)。(三)兩造公司曾於97年11月18、19日協商,被告登偉公司並於97年11月28日以電子郵件通知原告公司:「依據11月18及19號的協商結果,本公司的網頁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已全部消除,現在,日文的網頁及英文的網頁裏都沒有貴公司logo的圖片」(被證14)。(四)被告吳曼生使用系爭攝影著作於被告登偉公司網頁(網址為www.adonis.com.tw),原告於98年8月24日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公司及負責人立即停止該行為(原證4),被告登偉公司98年8月31日回覆不再使用網頁上之57張照片(原證5)。嗣於98年9月8日、98年10月13日(起訴狀誤載為2009年10月15日)經原告請求公證人親自體驗被告登偉公司之網頁資料,被告仍於其公司網頁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共160張(原證6公證書及原告所提附表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原告主張系爭攝影著作係原告公司出資委託攝影師於日本完成一節,為被告所不爭執,已如前述,並有原告所提證明書影本及攝影費用單據影本、會計帳冊影本在卷可稽(見原證3、13、14、15、16),而原告主張被告於登偉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共160張之事實,亦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附表一對照表為證,均堪信為真實。惟原告主張其為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人等語,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開情詞置辯,爰審酌如下:1、查,被告辯稱原告與被告登偉公司合作期間,係將被告登偉公司視為其集團之組成份子,被告將概念開發並生產實品後,由原告完成產品攝影,再交給被告登偉公司於大陸安排製版、印刷,完成後由被告登偉公司將日文版目錄海運至日本交給原告使用,費用部分,則協議由原告負擔攝影費用,被告登偉公司負擔排版及印刷費用,相互抵銷,不另請求,是不論系爭攝影著作係由何人出面委託拍攝,係由「ADOCorporation」集團全體取得云云,固據其提出蜷川昌宏出具之函文影本、生產通知單影本、提單影本為證(見被證8、9、10),惟業經原告否認兩造曾協議由原告負擔攝影費用,被告負擔製版及印刷費用,相互抵銷而由兩造公司共同取得系爭攝影著作之約定;而原告主張其係因93年間有增印日文版第一輯型錄之需求,被告吳曼生並表示在大陸印刷費用較低,原告始委託被告在大陸印刷,並將排版好之型錄電子檔,燒錄於光碟內交付被告,待第一輯型錄1140冊印刷完畢後,由被告運送至日本並於93年7月19日向原告請款0元等情,亦有原告所提發票影本附卷可佐(見原證7號),是依被告所提上開事證,僅足以證明被告曾印製並交付第一輯日文版型錄予原告,然兩造是否因此協議共有系爭攝影著作,尚難僅憑上開事證而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再觀諸被告代為印製之第一輯型錄中,該系爭攝影著作係於92年5月拍攝,並於92年3月、6月、10月支付攝影費一節,除有前開原證3之證明書在卷可稽外,並有原告所提會計帳冊影本附卷可佐(見原證14),被告登偉公司係於93年5月31日始通知中國採購辦事處辦理第一輯型錄之印製,距離原告最後支付攝影費用之時點已相隔至少7個月以上,且若兩造有因分擔費用而共有系爭攝影著作160張之約定,則何以被告僅負責印製第一輯之型錄,卻未再印製嗣後陸續拍攝完成之第二至四輯之型錄及折頁廣告中之系爭攝影著作,被告復未就此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辯稱亦為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人云云,尚無足採。2、被告雖又辯稱其於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係雙方於合作期間,基於發展ADOCorporation之概念,由日方設計網站之架構及內容,並交由被告吳曼生確認英文版內容後,由原告以交付光碟之方式,由被告直接依據該架構及內容(即所有的版面配置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情形),聯繫網路公司於申請臺灣域名之後直接架設云云,並提出電子郵件為證(見被證15),惟依前開電子郵件之內容,原告係為架設自己之網站,始請被告吳曼生查核該網站英文資料有無錯誤,而原告雖不否認因被告詢問網站格式問題而將原告公司網站光碟資料寄予被告參考,惟不論該光碟資料是否含有系爭攝影著作,縱或含有系爭攝影著作,亦難以原告將其公司網站光碟資料寄予被告參考之行為,遽認原告有同意被告於登偉公司之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意思;且前開電子郵件之日期均在93年6月間,斯時原告僅完成第一輯型錄之拍攝,被告亦未證明原告嗣後曾另行交付陸續完成之系爭攝影著作光碟予被告登偉公司使用,則被告辯稱原告指定被告登偉公司使用之目錄、網站均須與原告相同云云,亦無足採。此外,原告之法定代理人蜷川昌宏於97年6月已退出被告登偉公司之經營,並於97年8月11日完成出資轉讓之變更登記,已如前述,原告並主張其係因被告於97年10月間以傳真對原告公司客戶為營業行為,經原告客戶告知,原告始知悉被告於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語,則被告於蜷川昌宏97年6月退出被告公司之經營前,被告是否已有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情事乙節,並未據被告提出相關資料以資佐證,復未提出原告於兩造公司合作期間曾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共計160張之積極證據,則被告辯稱其於雙方合作期間已取得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不因蜷川昌宏出讓持股而受影響云云,復無可採。3、再者,原告主張其發現被告未經原告同意而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後,曾於97年11月7日寄發警告信予被告,警告信第一點即告知「被告未經原告許可擅自在被告公司網頁上使用原告公司之商標以及擅自使用型錄中之內容及照片」一節,業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之警告信影本及中譯文為證(見原證9),而兩造曾於97年11月18日會商之錄音內容,其中就「それ以外のこと…ご自由にどう」之真意,兩造雖有不同之解釋(原告主張係「被告公司與林先生之關係如何處理為被告公司自由」,與本件系爭攝影著作之使用無關等語,被告則辯稱係「商標,除此以外,都是Andy自由使用」,可證被告除商標外,所有圖片及物品均可自由使用等語),惟觀諸兩造所提97年11月18日會商之中譯文內容,兩造於該日會商之時間非短,所談及之事務亦相當廣泛,且依被告所提譯文,原告於會商中亦已要求被告將網頁完全消除(見本院卷㈡第168頁),則自難以原告於會商中簡短且語意不詳之一句話,即片面推測其有同意被告於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之明示。4、至於被告辯稱相關產品均係由被告開發,且保有相關產品指示工廠打樣、生產之設計圖云云,固據其提出樣品工程圖等資料為證,惟產品係由何人負責開發與系爭攝影著作著作人之認定尚屬無涉,被告既未就其有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一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於公司網站使用如附表一之攝影著作,已侵害原告就該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5、另被告以被證15之電子郵件日期,認原告自93年起即知悉被告架設有內容完全相同之網站,辯稱原告已逾著作權法第89條之1之請求權時效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而依前開被證15之電子郵件內容,並無法證明原告同意被告使用系爭攝影著作,亦無法證明原告是否知悉及被告於何時在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已如前述,再者,原告主張其係於97年10月15日收到客戶傳真資料後,始知悉被告於其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等情,亦據其提出被告不爭執真正之傳真資料及中譯文為證(見原證8、原證19),是原告於99年9月20日提起本件訴訟,尚未逾著作權法第89條之1所規定2年之請求權時效,被告辯稱原告請求權已罹於時效云云,亦無足採。(二)按所謂「姓名表示權」係指著作人於著作之原件或其重製物上或於著作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其本名、別名或不具名之決定權;又所謂「同一性保持權」係指著作人享有禁止他人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其著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如書名、文章名或題目、標題),致損害其名譽之權利。經查,原告主張被告於其公司網站張貼系爭攝影著作時,未標示著作人之姓名一節,固為被告所不爭執,惟被告於前開網站有何以文字表示渠等為該攝影著作之著作人,或以其本名或別名侵害原告之姓名表示權,抑或對系爭攝影著作有何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其著作之內容、形式或名目,致損害原告之名譽,侵害原告之同一性保持權等情事,未據原告有所主張及舉證,則被告於上開網頁使用系爭攝影著作而省略著作人姓名之行為,依一般社會通念,尚不致使真正著作人之著作遭受誤解為他人著作而有損害著作人利益之虞,原告復未另行舉證證明其人格權受有何損害,則原告以其著作人格權受有損害為由請求被告賠償,尚難憑採。(三)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前項損害賠償,被害人得依下列規定擇一請求: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請求,但被害人不能證明其損害時,得以其行使權利依通常情形可得預期之利益,減除被侵害後行使同一權利所得利益之差額,為其所受損害;二請求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但侵害人不能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時,以其侵害行為所得之全部收入,為其所得利益;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500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定有明文。又損害賠償,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依通常情形,或依已定之計劃、設備或其他特別情事,可得預期之利益,視為所失利益,民法第216條亦有明文。次按侵權行為賠償損害之請求權,乃在填補被害人之實際損害,而非更予以利益,故損害賠償以受有實際損害為成立要件,若絕無損害亦即無賠償之可言(最高法院19年上字第363號民事判例參照)。而被害人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應以實際損害額不易證明為其要件,且法院酌定賠償額,亦應按侵害之情節定之(最高法院97年度臺上字第1552號民事判決參照)。又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定有明文。而公司法第23條所謂公司業務之執行,係指公司負責人處理有關公司之事務而言(最高法院97年度臺上字第364號民事判決參照)。公司法第23條所定公司負責人對於第三人之責任,乃基於法律之特別規定,異於一般侵權行為,就其侵害第三人之權利,原不以該董事有故意或過失為成立之條件(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第1857號民事判決參照)。另法人對於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職務所加於他人之損害,與該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民法第28條亦有明文。1、查,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其公司網站張貼系爭攝影著作,而侵害原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固如前述,惟被告利用系爭攝影著作之行為僅係作為輔助其營業之用,難以估算被告因此所得之利益,而原告亦非專以授權他人使用系爭攝影著作而收取授權金者,亦難以計算原告就系爭攝影著作之所得利益或所受損害,則原告主張其有不易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規定證明其所受實際損害額之情事等語,尚堪採信。2、次查,原告主張第一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537,075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163,639元,第二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176,925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52,671元,第三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325,500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95,469元,第四輯型錄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294,000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83,231元,折頁廣告2張攝影著作之拍攝費用為日幣390,075元,依當時匯率折合新臺幣為110,547元,共計230張攝影著作,支出攝影費用為505,557元等情,有原告所提單據影本及會計帳冊資料影本在卷可佐(見原證13、14、15、16),茲審酌原告支出之上開費用,並斟酌被告於其公司網站上使用之攝影著作係上開230張中之160張等情狀,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酌定被告登偉公司之賠償額為350,000元。又被告吳曼生為被告登偉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是原告請求被告吳曼生應與被告登偉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亦有理由。3、另被告係於其公司網站張貼系爭攝影著作,已如前述,則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4條請求被告將附表一所示網址之系爭攝影著作刪除,已達其排除侵害之目的,是其另請求禁止被告重製、散布、公開傳輸如附表一所示之攝影著作,即無必要,不應准許。(四)再按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係不公平競爭行為之概括規定,行為是否構成不公平競爭,可從行為人與交易相對人之交易行為,及市場上之效能競爭是否受到侵害加以判斷。事業如有以抄襲他人著名商品之外觀或表徵,積極攀附他人著名廣告或商譽等方法,榨取其努力成果,而有妨害市場之效能競爭之情形,其行為即有違反行為時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亦即須事業以積極行為高度抄襲或故意引人誤認所銷售商品與被攀附者間有某種關係,始足認定之;倘事業之行為並無欺罔或顯失公平,亦對市場上之效能競爭無妨害,則無該法條之適用(最高行政法院92年度判字第1649號判決參照)。查,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其公司網站使用系爭攝影著作,固如前述,惟兩造間原有合作或協力關係一節,為兩造所不爭執,原告既未就被告有何積極攀附原告商譽之行為致有妨害市場效能競爭乙節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僅依上開情節尚難逕認被告有何不當競爭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是原告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請求排除侵害,尚難憑採。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71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7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1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8", "lawName":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 "issueRef": "41", "lawName":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法定代理人黃朝林為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第I308206號「具貯熱與瞬熱之電熱水器結構」(下爭系爭專利)之發明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8年4月1日起至115年12月28日止。原專利權人黃朝林並於98年4月2日同意將系爭專利授予原告實施,故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嗣原告於被告俊煒工業公司(下稱俊煒公司)之經銷商鼎元行處購得「吸頂式電熱水器」之實物(下稱系爭產品),發現系爭產品落入原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侵害原告權利。另被告銀箭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箭公司)亦係向被告俊煒公司購買系爭產品,改換商標後,再加以販賣出售。比對被告俊煒公司與銀箭公司之產品廣告單,除品牌標示不同外,外觀相同,廣告單上所用字詞大同小異,皆標榜「儲存瞬熱雙重熱效設計原理」,圖示相同,廣告單上之產品型號欄內容亦相同,該二家公司販賣相同產品。原告並以存證信函通知被告俊煒公司與銀箭公司停止侵害系爭專利,然未獲置理,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56條、第84條第1、2、3項、第85條第1項、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新台幣(下同)100萬元,並排除侵害,將成品、半成品及模具銷燬。(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而侵害系爭專利: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基於全要件原則,符合文義讀取原則。縱不符合文義讀取,然所應用之整體技術,與系爭專利實質上完全相同,達成實質上完全相同功能,產生實質上完全相同之效果,亦適用均等論。又被告詹麗華第M381763號「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新型專利,所申請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代碼固為6,所引用之文獻亦包括系爭專利,然該新型專利,完全仿照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依法應予撤銷。2、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原告可請求被告連帶賠償及排除侵害:(1)被告俊煒公司及銀箭公司收受原告存證信函後,仍繼續製造、販售系爭產品,確有侵害故意。被告俊煒公司及銀箭公司未得原告同意,製造並販賣侵害系爭產品,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且不得再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使用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方法及物品,並應銷燬系爭產品之成品、半成品及製造系爭產品之模具。而被告詹麗華及葉淑貞分別為被告俊煒公司及銀箭公司之負責人,應與被告俊煒公司及銀箭公司連帶負賠償責任。(2)原告98年度營業收入淨額為1,7341,140元,99年度營業收入淨額為29,731,275元,故99年度成長率為71.4%,該成長率之主因係原告投入大量廣告經費。預估100年度之成長率為70%,依預估成長率計算100年度營業收入淨額應為50,543,167元(計算式:29,731,275×70%+29,731,275),故半年度之營業收入淨額應有25,271,583元,惟100年1月至6月之營業收入淨額僅有16,083,134元,差額為9,188,449元,此為原告所受損害,原告僅請求100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再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使用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方法及物品。3、被告應將其製造之「吸頂式電熱水器」成品、半成品及模具銷燬。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為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證書號數M381763號「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之新型專利實施物。又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之「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新型專利,於99年4月30日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經由實質審查所發給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技術報告記載比對結果代碼為「6」,所引用文獻包括系爭專利,其意義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且係與系爭專利相互比對分析後所為之結論,可見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情事。(二)被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被告詹麗華於99年4月30日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之代碼「6」。不論是被告俊煒公司基於上開專利授權而為生產製造銷售,抑或被告銀箭公司對外銷售,均是信賴該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退步言之,本件並無原告所稱訂單減少或收入減少問題;縱有減少,亦與本件無任何因果關係,公司銷售業績及營業額起伏,原因甚多,如:消費者消費能力降低、產品需求量減少、製造技術變更、出現替代零組件等,難認源自單一原因所致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請准供擔保免為假執行。添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植髮專業人士,多年來會將對植髮研究心得及相關植髮專業文章張貼於網路上。但原告發現被告未經原告同意,竟於其診所網站(https://myhair.asia/)張貼原告多篇發表於維多莉亞發毛診所網站(http://newhair.com.tw)上之內容(下稱系爭文章),被告意圖將系爭文章散布並公開於被告診所自家網站以招攬生意,且故意挖角原告員工,意圖不軌,致原告生意大受影響。就被告侵權行為,原告爰依著作權法第84、85、87條第1項第1款、第2款、第7款、88條第1項、92條、93條等規定,請求被告應將系爭文章自被告網站網頁予以全部刪除、並負損害賠償責任。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為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證書號數M381763號「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之新型專利實施物。又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之「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新型專利,於99年4月30日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經由實質審查所發給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技術報告記載比對結果代碼為「6」,所引用文獻包括系爭專利,其意義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且係與系爭專利相互比對分析後所為之結論,可見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情事。(二)被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被告詹麗華於99年4月30日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之代碼「6」。不論是被告俊煒公司基於上開專利授權而為生產製造銷售,抑或被告銀箭公司對外銷售,均是信賴該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退步言之,本件並無原告所稱訂單減少或收入減少問題;縱有減少,亦與本件無任何因果關係,公司銷售業績及營業額起伏,原因甚多,如:消費者消費能力降低、產品需求量減少、製造技術變更、出現替代零組件等,難認源自單一原因所致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請准供擔保免為假執行。添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起訴主張:被告明知如附表所示歌曲,均為原告在台灣地區享有著作財產權之音樂著作與視聽著作(下稱系爭著作),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散布。原告之市場調查人員饒建雄於100年8月4日下午3時許,在被告位於花蓮縣花蓮市富安路107號之「雅歌花園自助KTV」消費,竟發現該KTV包廂之電腦伴唱機內重製有系爭著作,原告始得知被告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基於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犯意,於上開營業場所,將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系爭著作,以公開演出、公開上映等方式,於該營業場所之各型式點播系統內供人演唱牟利,侵害原告之利益。被告孫吉造為被告雅歌花園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雅歌花園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等與原告公司曾簽立授權合約,惟自96年4月30日到期後迄今已4年又3月,則被告等未取得原告授權所減少支出之授權費,即為被告等所得之利益,合計為432萬元(計算式:揚聲A系列合約54萬元+揚聲B系列合約90萬元=144萬元,98年度至100年度共計1,440,000×3=4,320,000元)。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2款、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43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前項聲明如受有利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原告就附表所示歌曲享有著作財產權:原告就附表所示歌曲享有音樂著作及視聽著作之專屬授權,有專屬授權文件可證。原告依合約約定,專屬代理發行營業用原聲原影伴唱產品之重製、出租、發行、散布、經銷合作相關事宜。是以,原告已確實取得系爭著作重製、出租、散布、公開上映、公開播送等著作財產權之專屬授權。2.被告確實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觀諸蒐證光碟內容,清晰可見蒐證人員走進雅歌花園自助KTV洽詢櫃臺收費方式及進入包廂之畫面,並清楚攝得上開KTV店內之招牌,且蒐證照片確實係於被告公司之營業場所、經點選被告設置之歌單後所攝得。又消費發票上蓋有「雅歌花園視聽歌唱有限公司」發票專用章,且蒐證人員當天係以刷卡方式消費,簽帳單上並確實載有100年8月4日之字樣,可證發票確係於100年8月4日消費無誤。又蒐證當日所見現場確僅有兩本「實體」歌本,其他曲目皆在點歌機上,可證被告等顯為不法犯行於遭取締時足以脫免罪證之舉。另被告辯稱案經原告起訴後,曾請承租人即訴外人林軍瑋找尋雅歌花園KTV設備內是否有原告所稱歌曲,惟並未發現云云,然本件既經起訴,被告孫吉造或林軍瑋自可將系爭歌曲移除,至林軍瑋於檢察署供稱,設備跟歌曲皆是由被告孫吉造之子吳文德出租予伊,盜版歌曲並非伊所灌入云云,惟不論非法重製者為何人,被告公司店內竟出現系爭歌曲,即屬侵權。又原告管理歌曲數目眾多,依一般論理及經驗法則,被告提供點播歌曲清單幾乎無法避免公開上映原告所管理之歌曲,因此被告侵害原告重製權、公開上映權之事實甚屬明確。3.被告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被告辯稱:「被告孫吉造及被告公司並非KTV之實際經營者」云云,惟孫吉造為公司負責人,無論其實際上經營公司與否,應對公司之行為負損害賠償責任。再者,被告孫吉造以身體不佳、年歲已大等詞置辯,欠缺法律上之依據。被告另辯將KTV出租第三人乙節,出租因屬有償行為,被告尤應善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或至少須負過失責任,況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公司負責人不以具有故意過失為必要,顯見被告所辯實不足採。4.損害賠償計算部分:(1)系爭歌曲「給你」、「無眠」係屬「揚聲98A系列合約」曲目;「小乖乖」屬「揚聲98B系列合約」曲目;「背對背擁抱」、「分手需要練習的」、「喇舌」、「辦不到」、「寬恕」、「路過的新娘」屬「揚聲99A系列合約」曲目;「柴米油鹽醬醋茶」、「寂寞寂寞就好」、「SorryThatILoveYou」、「阿爸」屬「揚聲99B系列合約」曲目;「寂寞不痛」、「因為愛情」、「我不允許我再愛上你」、「LP」屬「揚聲100A系列合約」曲目;「下一個我」、「天地一鬥」、「未填詞」屬「揚聲100B系列合約」曲目。被告雅歌花園公司、孫吉造與原告所簽立之授權合約,每年度之合法授權費用不等,以95年度合約為例,為144萬元,自96年4月30日授權合約屆期後,雙方即無合約關係存在,是被告擅自將原告公司上開合約內之系爭歌曲作為營利使用,共計減少支出432萬元(揚聲A系列合約54萬元+揚聲B系列合約90萬元=144萬元,98年度至100年度共計1,440,000×3=4,320,000元整)。(2)如認原告無法具體舉證所受損害為432萬元,依著作權法第88條之規定,因被告侵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整;或參酌苗栗地方法院96年度智字第3號判決或屏東地方法院96年度智字第1號判決認定之賠償額,以10倍計算各該歌曲自授權之日起至100年8月4日止,總計被告應賠償6,553,224元或7,490,362元,均超過本件原告請求之金額,故原告主張洵屬有據。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為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證書號數M381763號「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之新型專利實施物。又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之「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新型專利,於99年4月30日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經由實質審查所發給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技術報告記載比對結果代碼為「6」,所引用文獻包括系爭專利,其意義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且係與系爭專利相互比對分析後所為之結論,可見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情事。(二)被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被告詹麗華於99年4月30日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之代碼「6」。不論是被告俊煒公司基於上開專利授權而為生產製造銷售,抑或被告銀箭公司對外銷售,均是信賴該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退步言之,本件並無原告所稱訂單減少或收入減少問題;縱有減少,亦與本件無任何因果關係,公司銷售業績及營業額起伏,原因甚多,如:消費者消費能力降低、產品需求量減少、製造技術變更、出現替代零組件等,難認源自單一原因所致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請准供擔保免為假執行。添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專利權權利歸屬等
(一)原告起訴主張:被告明知如附表所示歌曲,均為原告在台灣地區享有著作財產權之音樂著作與視聽著作(下稱系爭著作),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散布。原告之市場調查人員饒建雄於100年8月4日下午3時許,在被告位於花蓮縣花蓮市富安路107號之「雅歌花園自助KTV」消費,竟發現該KTV包廂之電腦伴唱機內重製有系爭著作,原告始得知被告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基於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犯意,於上開營業場所,將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系爭著作,以公開演出、公開上映等方式,於該營業場所之各型式點播系統內供人演唱牟利,侵害原告之利益。被告孫吉造為被告雅歌花園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雅歌花園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等與原告公司曾簽立授權合約,惟自96年4月30日到期後迄今已4年又3月,則被告等未取得原告授權所減少支出之授權費,即為被告等所得之利益,合計為432萬元(計算式:揚聲A系列合約54萬元+揚聲B系列合約90萬元=144萬元,98年度至100年度共計1,440,000×3=4,320,000元)。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2款、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43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前項聲明如受有利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原告就附表所示歌曲享有著作財產權:原告就附表所示歌曲享有音樂著作及視聽著作之專屬授權,有專屬授權文件可證。原告依合約約定,專屬代理發行營業用原聲原影伴唱產品之重製、出租、發行、散布、經銷合作相關事宜。是以,原告已確實取得系爭著作重製、出租、散布、公開上映、公開播送等著作財產權之專屬授權。2.被告確實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觀諸蒐證光碟內容,清晰可見蒐證人員走進雅歌花園自助KTV洽詢櫃臺收費方式及進入包廂之畫面,並清楚攝得上開KTV店內之招牌,且蒐證照片確實係於被告公司之營業場所、經點選被告設置之歌單後所攝得。又消費發票上蓋有「雅歌花園視聽歌唱有限公司」發票專用章,且蒐證人員當天係以刷卡方式消費,簽帳單上並確實載有100年8月4日之字樣,可證發票確係於100年8月4日消費無誤。又蒐證當日所見現場確僅有兩本「實體」歌本,其他曲目皆在點歌機上,可證被告等顯為不法犯行於遭取締時足以脫免罪證之舉。另被告辯稱案經原告起訴後,曾請承租人即訴外人林軍瑋找尋雅歌花園KTV設備內是否有原告所稱歌曲,惟並未發現云云,然本件既經起訴,被告孫吉造或林軍瑋自可將系爭歌曲移除,至林軍瑋於檢察署供稱,設備跟歌曲皆是由被告孫吉造之子吳文德出租予伊,盜版歌曲並非伊所灌入云云,惟不論非法重製者為何人,被告公司店內竟出現系爭歌曲,即屬侵權。又原告管理歌曲數目眾多,依一般論理及經驗法則,被告提供點播歌曲清單幾乎無法避免公開上映原告所管理之歌曲,因此被告侵害原告重製權、公開上映權之事實甚屬明確。3.被告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被告辯稱:「被告孫吉造及被告公司並非KTV之實際經營者」云云,惟孫吉造為公司負責人,無論其實際上經營公司與否,應對公司之行為負損害賠償責任。再者,被告孫吉造以身體不佳、年歲已大等詞置辯,欠缺法律上之依據。被告另辯將KTV出租第三人乙節,出租因屬有償行為,被告尤應善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或至少須負過失責任,況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公司負責人不以具有故意過失為必要,顯見被告所辯實不足採。4.損害賠償計算部分:(1)系爭歌曲「給你」、「無眠」係屬「揚聲98A系列合約」曲目;「小乖乖」屬「揚聲98B系列合約」曲目;「背對背擁抱」、「分手需要練習的」、「喇舌」、「辦不到」、「寬恕」、「路過的新娘」屬「揚聲99A系列合約」曲目;「柴米油鹽醬醋茶」、「寂寞寂寞就好」、「SorryThatILoveYou」、「阿爸」屬「揚聲99B系列合約」曲目;「寂寞不痛」、「因為愛情」、「我不允許我再愛上你」、「LP」屬「揚聲100A系列合約」曲目;「下一個我」、「天地一鬥」、「未填詞」屬「揚聲100B系列合約」曲目。被告雅歌花園公司、孫吉造與原告所簽立之授權合約,每年度之合法授權費用不等,以95年度合約為例,為144萬元,自96年4月30日授權合約屆期後,雙方即無合約關係存在,是被告擅自將原告公司上開合約內之系爭歌曲作為營利使用,共計減少支出432萬元(揚聲A系列合約54萬元+揚聲B系列合約90萬元=144萬元,98年度至100年度共計1,440,000×3=4,320,000元整)。(2)如認原告無法具體舉證所受損害為432萬元,依著作權法第88條之規定,因被告侵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整;或參酌苗栗地方法院96年度智字第3號判決或屏東地方法院96年度智字第1號判決認定之賠償額,以10倍計算各該歌曲自授權之日起至100年8月4日止,總計被告應賠償6,553,224元或7,490,362元,均超過本件原告請求之金額,故原告主張洵屬有據。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為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證書號數M381763號「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之新型專利實施物。又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之「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新型專利,於99年4月30日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經由實質審查所發給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技術報告記載比對結果代碼為「6」,所引用文獻包括系爭專利,其意義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且係與系爭專利相互比對分析後所為之結論,可見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情事。(二)被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被告詹麗華於99年4月30日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之代碼「6」。不論是被告俊煒公司基於上開專利授權而為生產製造銷售,抑或被告銀箭公司對外銷售,均是信賴該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退步言之,本件並無原告所稱訂單減少或收入減少問題;縱有減少,亦與本件無任何因果關係,公司銷售業績及營業額起伏,原因甚多,如:消費者消費能力降低、產品需求量減少、製造技術變更、出現替代零組件等,難認源自單一原因所致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請准供擔保免為假執行。添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起訴主張:被告明知如附表所示歌曲,均為原告在台灣地區享有著作財產權之音樂著作與視聽著作(下稱系爭著作),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散布。原告之市場調查人員饒建雄於100年8月4日下午3時許,在被告位於花蓮縣花蓮市富安路107號之「雅歌花園自助KTV」消費,竟發現該KTV包廂之電腦伴唱機內重製有系爭著作,原告始得知被告竟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基於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犯意,於上開營業場所,將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系爭著作,以公開演出、公開上映等方式,於該營業場所之各型式點播系統內供人演唱牟利,侵害原告之利益。被告孫吉造為被告雅歌花園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雅歌花園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等與原告公司曾簽立授權合約,惟自96年4月30日到期後迄今已4年又3月,則被告等未取得原告授權所減少支出之授權費,即為被告等所得之利益,合計為432萬元(計算式:揚聲A系列合約54萬元+揚聲B系列合約90萬元=144萬元,98年度至100年度共計1,440,000×3=4,320,000元)。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2款、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43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前項聲明如受有利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原告就附表所示歌曲享有著作財產權:原告就附表所示歌曲享有音樂著作及視聽著作之專屬授權,有專屬授權文件可證。原告依合約約定,專屬代理發行營業用原聲原影伴唱產品之重製、出租、發行、散布、經銷合作相關事宜。是以,原告已確實取得系爭著作重製、出租、散布、公開上映、公開播送等著作財產權之專屬授權。2.被告確實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觀諸蒐證光碟內容,清晰可見蒐證人員走進雅歌花園自助KTV洽詢櫃臺收費方式及進入包廂之畫面,並清楚攝得上開KTV店內之招牌,且蒐證照片確實係於被告公司之營業場所、經點選被告設置之歌單後所攝得。又消費發票上蓋有「雅歌花園視聽歌唱有限公司」發票專用章,且蒐證人員當天係以刷卡方式消費,簽帳單上並確實載有100年8月4日之字樣,可證發票確係於100年8月4日消費無誤。又蒐證當日所見現場確僅有兩本「實體」歌本,其他曲目皆在點歌機上,可證被告等顯為不法犯行於遭取締時足以脫免罪證之舉。另被告辯稱案經原告起訴後,曾請承租人即訴外人林軍瑋找尋雅歌花園KTV設備內是否有原告所稱歌曲,惟並未發現云云,然本件既經起訴,被告孫吉造或林軍瑋自可將系爭歌曲移除,至林軍瑋於檢察署供稱,設備跟歌曲皆是由被告孫吉造之子吳文德出租予伊,盜版歌曲並非伊所灌入云云,惟不論非法重製者為何人,被告公司店內竟出現系爭歌曲,即屬侵權。又原告管理歌曲數目眾多,依一般論理及經驗法則,被告提供點播歌曲清單幾乎無法避免公開上映原告所管理之歌曲,因此被告侵害原告重製權、公開上映權之事實甚屬明確。3.被告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被告辯稱:「被告孫吉造及被告公司並非KTV之實際經營者」云云,惟孫吉造為公司負責人,無論其實際上經營公司與否,應對公司之行為負損害賠償責任。再者,被告孫吉造以身體不佳、年歲已大等詞置辯,欠缺法律上之依據。被告另辯將KTV出租第三人乙節,出租因屬有償行為,被告尤應善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或至少須負過失責任,況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公司負責人不以具有故意過失為必要,顯見被告所辯實不足採。4.損害賠償計算部分:(1)系爭歌曲「給你」、「無眠」係屬「揚聲98A系列合約」曲目;「小乖乖」屬「揚聲98B系列合約」曲目;「背對背擁抱」、「分手需要練習的」、「喇舌」、「辦不到」、「寬恕」、「路過的新娘」屬「揚聲99A系列合約」曲目;「柴米油鹽醬醋茶」、「寂寞寂寞就好」、「SorryThatILoveYou」、「阿爸」屬「揚聲99B系列合約」曲目;「寂寞不痛」、「因為愛情」、「我不允許我再愛上你」、「LP」屬「揚聲100A系列合約」曲目;「下一個我」、「天地一鬥」、「未填詞」屬「揚聲100B系列合約」曲目。被告雅歌花園公司、孫吉造與原告所簽立之授權合約,每年度之合法授權費用不等,以95年度合約為例,為144萬元,自96年4月30日授權合約屆期後,雙方即無合約關係存在,是被告擅自將原告公司上開合約內之系爭歌曲作為營利使用,共計減少支出432萬元(揚聲A系列合約54萬元+揚聲B系列合約90萬元=144萬元,98年度至100年度共計1,440,000×3=4,320,000元整)。(2)如認原告無法具體舉證所受損害為432萬元,依著作權法第88條之規定,因被告侵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整;或參酌苗栗地方法院96年度智字第3號判決或屏東地方法院96年度智字第1號判決認定之賠償額,以10倍計算各該歌曲自授權之日起至100年8月4日止,總計被告應賠償6,553,224元或7,490,362元,均超過本件原告請求之金額,故原告主張洵屬有據。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為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證書號數M381763號「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之新型專利實施物。又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之「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新型專利,於99年4月30日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經由實質審查所發給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技術報告記載比對結果代碼為「6」,所引用文獻包括系爭專利,其意義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且係與系爭專利相互比對分析後所為之結論,可見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情事。(二)被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被告詹麗華於99年4月30日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之代碼「6」。不論是被告俊煒公司基於上開專利授權而為生產製造銷售,抑或被告銀箭公司對外銷售,均是信賴該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退步言之,本件並無原告所稱訂單減少或收入減少問題;縱有減少,亦與本件無任何因果關係,公司銷售業績及營業額起伏,原因甚多,如:消費者消費能力降低、產品需求量減少、製造技術變更、出現替代零組件等,難認源自單一原因所致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請准供擔保免為假執行。添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1 1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 1 1 1 3",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3 1 1 1 35",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商標權移轉登記
(一)兩造民國於96年4月14日合夥共同出資經營「台灣新聞報電子報」之網路,並分別於97年4月14日、同年月23日以被告為申請人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台灣新聞報」商標(註冊號第01429539號,如附件1所示)及「台灣新聞報電子報」商標(註冊號第01350846號,如附件2所示,以下合稱系爭商標),共同合夥申請商標,並合夥經營「台灣新聞電子報」網路及出版「台灣新聞報」報紙。詎100年12月6日被告違反合夥契約,擅改「台灣新聞電子報」後台帳號密碼,剝奪原告行使合夥人權利,並排除原告之發稿權利,原告自得依合夥契約請求被告移轉系爭商標權之二分之一予原告並登記為兩造所共有,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原告與被告間之合夥事實,為合夥共同出資經營「台灣新聞報電子報」網路;據原告所提之原證三記載:96年4月14日之網域費1,200×1/2=600元、空間費4,000×1/2=2,000元,為一人出資一半;原證四記載:成本:1.網域費1,200元,2.空間費4,000元,3.網頁設計費27,000元,4.後台管理費等,並特別記載為二人平分、兄妹爬山、各自努力等語,原證三及原證四之記載均為被告筆跡;又原證五記載:99年2月2日被告寄予原告之電子郵件中載明一年網域費800元、空間費8,500元,800+8,500=9,300元,9,300/2=4,650元;原證六記載:99年2月2日被告寄予原告之電子郵件中更載明「伺服器的費用與網域的費用今年還是我兩分攤」等語,均證實原告與被告間存在合夥事實。2、「台灣新聞報電子報」及「台灣新聞報」共用一個網址(http://www.newstaiwan.com.tw/),該網路由兩造共同委任訴外人電腦工程師葉倫綱(目前仍為網路管理者及代理收費者)網頁設計及租用虛擬空間費;兩造個別將合夥人應出資金部分之資金支付給訴外人葉倫綱,再由訴外人葉倫綱支付空間費及網域費、網頁設計費。3、96年4月14日原告出資款經訴外人葉倫綱簽收;97年4月27日原告出資款經訴外人葉倫綱簽收;98年、99年、100年則皆按時支付訴外人葉倫綱;101年1月31日出資款則係直接ATM給訴外人葉倫綱。原告支付100年之空間費及網域費稍遲,被告即於100年3月20日發電子郵件催促原告付款,內容謂「…空間費要錢、網域費要錢,你身為老闆如不出錢,請少發一些垃圾…」,顯見被告承認與原告有合夥事實。4、「台灣新聞報」審定核准之商標證書正本現由原告保管,規費單據正本亦由原告繳費,原告並保管「台灣新聞報」商標註冊繳費收據正本。又智慧財產局之核准函收件地址為原告地址,文件代收人也是原告本人,原告並非商標代理人,若非與被告存在合夥關係,原告不必承擔此份工作,原告與被告間存在合夥事實不容置疑。5、台灣新聞報電子報網站之「本報公告」欄中,99年10月15日公告「本報重大消息…本報經營團隊以宋智忱為代表於97年4月1日已申請案號000000000號,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提出『台灣新聞報』商標申請案或審定核准…」(http://www.newstaiwantaiwan.com.tw/index.php?menu=newst&ms=14&nnid=87519),顯見被告與原告間有合夥事實,因合夥關係方推派被告申請商標。(三)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將智慧財產局核發「臺灣新聞報」商標權(註冊號第01429539號)及「臺灣新聞報電子報」商標權(註冊號第01350846號),移轉登記商標權二分之一予原告並登記為共有。
(一)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為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證書號數M381763號「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之新型專利實施物。又被告詹麗華經核准公告享有之「吸頂型儲存式電能熱水器」新型專利,於99年4月30日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經由實質審查所發給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該技術報告記載比對結果代碼為「6」,所引用文獻包括系爭專利,其意義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且係與系爭專利相互比對分析後所為之結論,可見系爭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情事。(二)被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被告詹麗華於99年4月30日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為「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之代碼「6」。不論是被告俊煒公司基於上開專利授權而為生產製造銷售,抑或被告銀箭公司對外銷售,均是信賴該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主觀上欠缺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退步言之,本件並無原告所稱訂單減少或收入減少問題;縱有減少,亦與本件無任何因果關係,公司銷售業績及營業額起伏,原因甚多,如:消費者消費能力降低、產品需求量減少、製造技術變更、出現替代零組件等,難認源自單一原因所致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請准供擔保免為假執行。添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係發明專利第I248751號「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5年2月1日起至113年10月10日止。原告得知被告台灣大哥大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灣大哥大公司)自推出之「台灣大哥大行動加值528賺錢達鈴」服務專案說明,其「台灣大哥大行動加值528賺錢達鈴」(下稱系爭產品)之方法有侵害系爭專利,並將其系爭產品送交亞信專利法律事務所進行侵害鑑定比對。嗣該事務所認定上開系爭產品之方法元件與系爭專利相同,構成文義侵害。被告上開產品業已侵害上訴人之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第1、3、5、12、13、14、15、16、18項之文義範圍,故原告自得請求損害賠償,並請求登報之行為。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2款、第89條、民法第184條規定,暫訂酌請求新臺幣(下同)500萬元之金額賠償,並因業務上信譽減損,並請求將本案判決登載於蘋果日報乙日。聲明:(1)被告應給付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以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將本案確定勝訴判決當事人欄、案由欄、主文欄之內容以五號字體登載於蘋果日報頭版乙日。(3)原告願供擔保,就聲明第一項請求准予宣告假執行。(二)系爭專利說明書是否明確充分揭露,有否違專利法第26條第2項規定?1.關於發話端與受話端是否隸屬本案所主張之播放系統,共計有四種排列組合;其中在排除掉發話端與受話端皆非隸屬本案所主張之播放系統之情形外,還包括有三種情況,且皆已揭露於本案之專利說明書內,於第1圖之流程中,揭露有二種情況:發話端與受話端皆隸屬本案所主張之播放系統,以及發話端隸屬、受話端不隸屬本案所主張之播放系統。此外,參照本案專利說明書第10頁第3段的敘述可知,當受話端隸屬於本案所主張之播放系統時,無須考量發話端是否同樣隸屬於該播放系統,亦可執行本案所提供之方法。換言之,即包括發話端不隸屬、受話端隸屬本案所主張之播放系統之可能情況,被告指摘不足採。2.當受話端非隸屬於本案所主張之播放系統時,則係由發話端的系統進行管理(專利說明書第10頁第2段以及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對於非隸屬同一系統之管理,則並非涉及技術層面。以前述情況為例,只要發話端所隸屬之系統與受話端所隸屬之系統取得共識,即可藉由此種方式進行管理。但自技術層面而言,此實施例僅在於闡述當受話端非隸屬、而發話端隸屬本案所主張之播放系統之情況下,將採用非根據受話端設定之管理方式,以與其他方式區別。(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是否明確?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先前技術部份描述可知,「來電連接訊號」包括有標準提示音訊號以及各式來電答鈴;系爭專利所訴求者係一種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的方法,即是以來電廣告答鈴取代標準提示音訊號,系爭專利另一訴求重點在於,必須經過用戶的同意,才得以播放來電廣告答鈴;因此,當用戶未同意時,自然播放用戶原本預設之來電連接訊號,包括前述最原始的標準提示音訊號(即嘟嘟聲)。至於用戶原本預設的來電連接訊號為何,皆不影響本案之實施,且「用戶原本預設之來電連接訊號」之涵義係十分明確可知。(四)系爭專利先前技術內容係可供使用者編輯答鈴,然未載是否具有記錄單元,如依一般考量容有記錄單元者,此記錄單元是否可用於記錄撥放相關資訊,已屬疑義。再系爭專利內容之記錄單元則係為計價之功能而為播放廣告答鈴(RBA)後之記錄,二者實質上比對顯有不同,詳言之,系爭專利之記錄播放資訊是在計算收入,而非單純記錄已存在之鈴聲,乃被告主張系爭專利無進步性,是屬無據。次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主要在根據用戶之預設資料進行判斷,判斷用戶是否接受播放、是否申裝來電答鈴(RBT)、判斷有無取消來電廣告答鈴(RBA)或是否變更來電廣告答鈴(RBA)之預設,而被證3專利內容第1欄第51至61行文義顯示,該項專利不涉及判斷步驟,不需要用戶同意,也無用戶之設定。且被告亦自承該專利「不進行可否播放來電答鈴之判斷」。可知上開專利未揭露判斷步驟,亦無涉來電廣告答鈴中央處理單元,故被告以此先前技術主張系爭專利無進步性,應屬無據。又被證4之先前技術,其判斷模式明顯可知並未讓用戶有預先設定之餘地,故無系爭專利之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同時亦無用戶狀態/設定存取單元。況被告亦於其答辯一狀第11頁第5行到第6行表示:「接收到用戶之通話請求後,隨即進行商業廣告答鈴之播放」,顯見被告自承該引證案並無「判斷步驟」,又上開專利亦無來電廣告答鈴中央處理單元,被告以此先前技術主張系爭專利無進步性,亦屬無據。(五)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於所欲保障概念上之差異:先前技術用戶之設定資料係用於判斷是否有租用來電答鈴服務,而系爭專利中之用戶設定資料則是用於判斷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由此可知,先前技術與系爭專利所欲保護之『概念』迥然不同。於『租用』概念方面,用戶必須付費,且通常係租用一段時間,而非根據所租用來電答鈴之播放時間來決定費用。然而,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之主要概念則在於『回饋』;『回饋』概念與『租用』有兩大差異存在:其一,於『回饋』概念下,用戶不僅不必付費,尚可獲得某種形式之利益所得(例如回饋費用);其二,為達到回饋之目的,則必須包括一回饋機制,例如以廣告播放時間之作為回饋程度(例如數額)之判斷基礎。由此可知,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所欲保護之概念顯然有別,而概念正是專利所欲保障之標的。(六)先前技術與被證2之組合:1.先前技術之標的係關於傳統來電答鈴之播放,被證2則係關於一種可編輯個人化來電答鈴服務方法,皆不同於系爭專利之標的。具體而言,系爭專利為改良先前技術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目的在於增加宣傳效果並給予用戶回饋;此外,所播放之來電廣告答鈴亦非可由用戶自行編輯者。被證2欠缺判斷機制所需之設定資料:參考被證2第2圖步驟204至206可知,其主要決定要件在於判斷受話者是否為註冊用戶;在受話者屬於註冊用戶之情況下,顯然並無任何機制可供受話者選擇是否播放其所編輯之答鈴;換言之,當受話者為註冊用戶時,其唯一路徑僅可播放受話者所編輯之答鈴。相對於被證2,於系爭專利中,來電廣告答鈴之是否播放,主要係取決於用戶(即受話者)所設定之資料;換言之,用戶所設定之資料包括允許以及不允許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兩種可能性。2.被證2欠缺儲存判斷機制所需之設定資料之資料庫: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系統中之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主要係用於儲存用戶對於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設定;然而,由被證2第2圖步驟204至206可知,當受話者屬於註冊用戶時,將立即播放所編輯之個人化答鈴;由此可知,被證2之可編輯個人化來電答鈴服務系統中之用戶資料庫所儲存資料,並不包括決定個人化答鈴是否播放之設定,因此顯然與系爭專利之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相異。3.被證2欠缺用於執行判斷機制之中央處理單元:由被證二第2圖步驟204至206可知,其中並無任何機制可供受話者選擇是否播放其所編輯之答鈴,因此被證2之可編輯個人化來電答鈴服務系統之用戶資料庫不包括決定所編輯答鈴是否播放之設定,亦不具有決定個人化來電答鈴是否播放之中央處理單元。4.綜合前述可知,先前技術與被證2之組合於目的、功能以及所欲達到功能之手段再再皆有別於系爭專利,亦非為具有普通知識者所可輕易完成者。(七)先前技術與被證3之組合:被證3欠缺判斷機制,被證3並不存在任何可以判斷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機制。又被證3欠缺用戶資料庫,因此亦無法儲存用戶之任何設定(包括是否播放廣告答鈴之設定)。另外,被證3欠缺用於執行判斷機制之中央處理單元,根據被證3之中央處理單元(即控制處理器102)僅用於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並無法執行決定來電廣告答鈴播放與否的判斷功能,因此不同於系爭專利之中央處理單元。綜合前述可知,先前技術與被證3之組合於目的、功能以及所欲達到功能之手段再再皆有別於系爭專利,亦非為具有普通知識者所可輕易完成者。(八)先前技術與被證4之組合:1.被證4欠缺判斷機制所需之設定資料:被證4第2圖步驟S5與A之分歧點,並非相當於系爭專利之L2步驟;與系爭專利L2步驟相當者應為第2圖中之S3步驟。位於C4-L1與C4L2兩段之間未標示的敘述可知,當接收一用戶之通話請求後,將立即播放商業資訊,並無任何類似系爭專利中根據用戶之設定資料以決定來電廣告答鈴播放與否之機制。2.被證4欠缺判斷機制:由被證4第2圖可知,當接收一用戶之通話請求後,即立刻播放商業資訊,而無任何類似系爭專利中根據用戶之設定資料以決定來電廣告答鈴播放與否之機制。3.被證4欠缺儲存判斷機制所需之設定資料之資料庫: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系統中之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主要係用於儲存用戶對於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設定。由被證4第2圖中S1-S3步驟可知,於接收一用戶之通話請求後,將立即播放商業資訊,而並無讓用戶決定播放與否之餘地;換言之,被證4所謂的用戶資料庫,並非用於儲存商業資訊是否播放之設定,因此顯然異於系爭專利之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4.被證4欠缺用於執行判斷機制之中央處理單元:被證4說明書第5欄第21至27行敘述,其中於通話期間,商業資訊可由商業資訊答鈴產生裝置(3)以及產生系統(6)產生,並經由通話線路(2)提供至電話(1);由此可知,圖1之3或6僅為產生商業資訊答鈴之裝置以及系統;換言之,圖1之3或6皆不具備如C4-E5所述之功能,因此與系爭專利之中央處理單元顯然相異。5.綜合前述可知,先前技術與被證4之組合於目的、功能以及所欲達到功能之手段再再皆有別於系爭專利,亦非為具有普通知識者所可輕易完成者。(九)請求損害賠償數:依鈞院令被告公司所提出之系爭侵權業務與第三人鷗業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鷗業公司)往來之營業額,其自98年6月起1年之對歐業公司之收入為逾1400萬元,被告1年所收1年淨額即遠逾原告起訴所請求之500萬元損害賠償數額,原告請求即屬有據。
(一)相較於美國第US2004/0114732號專利公開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12至19項,不具進步性:被證2美國第US2004/0114732號專利公開案係公開於93年6月17日,較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3年10月11日)早近4個月。而依被證2該美國專利案公開說明書第1頁段落[0009]、第2頁段落[0028]及[0029]及圖1、圖2之說明,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請求之大部分技術內容:1.圖2明白地揭示當接收到用戶之通話請求時(Caller'sswitchreceivescallsignal,請參步驟201、202、203),會先行判斷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Iscalleearegisteredmember?步驟204),如可以播放則播放來電廣告答鈴(Callerhearspersonalizedringbacktone,請參步驟205至209),如不可以播放則播放原本之來電連接訊號(Callerhearsconventionalringbacktone,請參步驟210)。2.圖1係執行前述圖2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之系統圖,其雖僅以連接交換機(RoutingSwitch)32之資料中心(DataCenter)34、包括廣告答鈴服務之內容提供者(CP1-n及MasterCP)30、40等來說明,而未明確揭示包括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存取單元、來電廣告答鈴內容資料庫、來電廣告答鈴資料庫存取單元及來電廣告答鈴中央處理單元等之系統。然如參酌該美國專利之說明內容及相關之先前技術,當能輕易完成此一系統。3.該美國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進一步提及:「個人化答鈴服務會將所記錄之廣告統計及人口統計資料,提供給內容提供者」,第3頁段落[0042]最後4行則進一步提及:「使用商業訊息來取代電話通訊之傳統答鈴聲,則用戶也能在電話帳單上獲得折扣之利益」。因此,該美國專利也明白地揭示了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限定「在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後,並將播放相關資訊予以記錄」之內容。4.另申請專利範圍第2及17項所限定「當用戶已申裝來電答鈴(RBT),則播放RBT,否則才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申請專利範圍第3及18項所限定之「以用戶是否取消來電廣告答鈴服務,作為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判斷」、申請專利範圍第4及19項所限定之「依用戶之選擇來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限定之「以來電廣告答鈴內容播放單元來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限定之「以來電廣告答鈴使用記錄單元,來記錄所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相關資料」、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限定之「將來電廣告答鈴使用記錄單元所記錄之相關資料,儲存於來電廣告答鈴使用記錄資料庫中」、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限定之「以用戶接受播放來電廣告答鈴與否,來決定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等,均為在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前述說明內容並參酌先前技術即能輕易完成者。5.是以,系爭專利相對於被證2所揭示之內容而言,至少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5、12~19項等乃為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者,不符專利法第22條第4項有關進步性之規定。(二)相較美國第US6603844號專利公開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12至19項,不具進步性:被證3美國第US6603844號專利公開案係公開於92年8月5日,較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3年10月11日)早約1年2個月。而依被證3該美國專利案公開說明書摘要第1行至第4行、第3欄第16行至第33行及圖1至圖4之說明,其中已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請求之大部分技術內容:1.圖2至圖4揭示有當接收到用戶之通話請求時(步驟201),會先行判斷是要傳送語音或資料(語音部分包括步驟203所判斷之類比語音及步驟204所判斷之數位語音),如判斷係為語音時,則依序決定語音訊息內容(步驟209)、設定發話端與聲音合成器間之連線(步驟211)及對受話端響鈴(步驟212)後,將語音訊息傳送給聲音合成器開始播放來電廣告答鈴(步驟301),並進行受話端是否已接聽(步驟302)、發話端是否已掛斷(步驟303)、發話端是否有進一步之資訊需求(步驟307)及廣告內容是否已播放完成(步驟309)而需決定另一語音訊息之內容(步驟310)等判斷步驟,並於發話端有進一步之資訊需求時,繼續提供進一步資訊等步驟(步驟401至408)。另外,當判斷是要傳送資料時,則執行圖2至圖4右側流程方塊等類似於前述步驟之各個步驟。2.圖2至圖4所揭示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雖然是在接收到用戶之通話請求後,隨即進行語音或資料等廣告內容之播放,而不進行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判斷。惟其亦已明確地揭示有使用付費廣告訊息,來取代電話撥叫之一般答鈴聲的完整概念,使得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依該美國專利圖2至圖4說明內容並參酌先前技術而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又或是依該美國專利圖2至圖4說明內容並參酌被證2圖2步驟204有關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判斷及其他先前技術內容而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3.圖1揭示有執行該美國專利圖2至圖4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之系統圖,其具有連接交換網路(SWITCHINGNETWORK)101之控制處理器(CONTROLPROCESSOR)102及聲音合成器(VOICESYNTHESIZER)103。其雖未明確揭示包括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存取單元、來電廣告答鈴內容資料庫、來電廣告答鈴資料庫存取單元及來電廣告答鈴中央處理單元等之系統,然如參酌該美國專利之說明內容可知,控制處理器102係可相當於系爭專利之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存取單元、來電廣告答鈴內容資料庫、來電廣告答鈴資料庫存取單元及來電廣告答鈴中央處理單元,而聲音合成器103則可相當於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內容播放單元,進而使得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依該美國專利之說明內容並參酌先前技術或再參酌被證2之說明內容而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系統。4.由於該美國專利圖1之聲音合成器,係相當於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內容播放單元,而使得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限定請求之"以來電廣告答鈴內容播放單元來播放來電廣告答鈴"內容不具有進步性。另外,如參酌被證2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提及之「個人化答鈴服務會將所記錄之廣告統計及人口統計資料,提供給內容提供者」,以及第3頁段落[0042]最後4行所提及之「使用商業訊息來取代電話通訊之傳統答鈴聲,則用戶也能在電話帳單上獲得折扣之利益」,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限定請求「在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後,並將播放相關資訊予以記錄」之內容也不具有進步性。5.此外,有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及17項所限定「當用戶已申裝來電答鈴(RBT),則播放RBT,否則才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申請專利範圍第3及18項所限定之「以用戶是否取消來電廣告答鈴服務,作為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判斷」、申請專利範圍第4及19項所限定之「依用戶之選擇來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限定之「以來電廣告答鈴使用記錄單元,來記錄所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相關資料」、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限定之「將來電廣告答鈴使用記錄單元所記錄之相關資料,儲存於來電廣告答鈴使用記錄資料庫中」、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限定之「以用戶接受播放來電廣告答鈴與否,來決定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等,亦均為在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該美國專利說明內容並參酌先前技術,又或是再進一步參酌被證2之說明內容即能輕易完成者。6.是以,系爭專利至少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12至19項等乃為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被證3或被證2與被證3及其他先前技術等之結合所能輕易完成者,不符專利法第22條第4項有關進步性之規定。(三)相較PCT第WO01/06735號專利公開案,系爭專利至少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12至19項等乃為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被證4或被證2與被證4或被證3與被證4或被證2、被證3與被證4及其他先前技術等之結合所能輕易完成者,而不符專利法第22條第4項有關進步性之規定:被證4PCT第WO01/06735號專利公開案係公開於90年1月25日,較系爭專利之申請日(93年10月11日)早近3年9個月。而依該PCT專利公開說明書第10頁第8行至第22行、第12頁第1行至第15行、第13頁第24行至第14頁第9行及圖1至圖3之說明,其中已揭示前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請求之大部分技術內容:1.圖2至圖3揭示有當接收到用戶之通話請求時(步驟S1),隨即進行與商業資訊答鈴產生系統之連接(步驟S2),並於此一通訊等待期間,自商業資訊答鈴產生系統以如廣告等商業資訊,來取代原有鈴聲並開始傳送至發話電話機(步驟S3),然後要求與受話電話機連接(步驟S4)。之後,如判斷答鈴聲收聽模式設定時,則停止將商業資訊答鈴傳送至發話電話機而改為傳送原有之答鈴聲(圖3步驟S18),否則即繼續將商業資訊答鈴傳送至發話電話機(步驟S5),直至電話接通或掛斷為止。2.前述圖2至圖3所揭示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雖然是在接收到用戶之通話請求後,隨即進行商業廣告答鈴之播放,然後才進行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判斷(也就是進行答鈴聲收聽模式設定之判斷)。惟其亦已明確地揭示有使用商業廣告訊息,來取代電話撥叫之一般答鈴聲的完整概念,使得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依該PCT專利圖1至圖3說明內容並參酌先前技術而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又或是依該PCT專利圖1至圖3說明內容並參酌被證2圖2步驟204有關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判斷及其他先前技術內容而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3.圖1揭示有執行該PCT專利圖2至圖3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之系統圖,此系統包括發話電話機1、受話電話機4、交換機系統中之用戶通訊線2及聲音/文字/影像商業訊息答鈴產生裝置3、中繼通訊線5、聲音/文字/影像商業訊息答鈴產生系統6及商業訊息伺服器7、電話營業場所中之用戶私人資訊伺服器8及交換機系統9。其中,用戶私人資訊伺服器8可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與用戶狀態/設定資料庫存取單元,商業訊息伺服器7可對應至來電廣告答鈴內容資料庫與來電廣告答鈴資料庫存取單元,而聲音/文字/影像商業訊息答鈴產生裝置3或聲音/文字/影像商業訊息答鈴產生系統6,則可對應至來電廣告答鈴中央處理單元與來電廣告答鈴內容播放單元。故知,如參酌該PCT專利說明書之內容,將能使得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依該PCT專利之說明內容並參酌先前技術或再參酌被證2或被證3或被證2與被證3之說明內容而能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及系統。4.由於該PCT專利圖1之聲音/文字/影像商業訊息答鈴產生裝置3或聲音/文字/影像商業訊息答鈴產生系統6,均可對應至系爭專利之來電廣告答鈴內容播放單元,故可使得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限定請求「以來電廣告答鈴內容播放單元來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內容不具有進步性。另外,如參酌被證2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提及之「個人化答鈴服務會將所記錄之廣告統計及人口統計資料,提供給內容提供者」,以及第3頁段落[0042]最後4行所提及之「使用商業訊息來取代電話通訊之傳統答鈴聲,則用戶也能在電話帳單上獲得折扣之利益」,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限定請求「在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後,並將播放相關資訊予以記錄」之內容也不具有進步性。5.此外,有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及17項所限定「當用戶已申裝來電答鈴(RBT),則播放RBT,否則才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申請專利範圍第3及18項所限定之「以用戶是否取消來電廣告答鈴服務,作為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判斷」、申請專利範圍第4及19項所限定之「依用戶之選擇來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限定之「以來電廣告答鈴使用記錄單元,來記錄所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之相關資料」、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限定之「將來電廣告答鈴使用記錄單元所記錄之相關資料,儲存於來電廣告答鈴使用記錄資料庫中」、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限定之「以用戶接受播放來電廣告答鈴與否,來決定可否播放來電廣告答鈴」等,亦均為在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該PCT專利說明內容並參酌先前技術,又或是再進一步參酌被證2或被證3或被證2與被證3之說明內容即能輕易完成者。6.是以,系爭專利至少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12至19項等乃為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被證4或被證2與被證4或被證3與被證4或被證2、被證3與被證4及其他先前技術等之結合所能輕易完成者,不符專利法第22條第4項有關進步性之規定。(四)系爭專利說明書不符專利法第26條第2項有關充分揭露之規定: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圖1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流程之說明,其步驟S30需先行判斷發話端與受話端是否均屬同一電信業者,並於判斷發話端與受話端係屬同一電信業者時,分別執行步驟S40與S45以播放預設RBT、或步驟S40、S50與S55以播放標準提示音、或步驟S40、S50與S60等以播放預設或變更之RBA;而當判斷發話端與受話端非屬同一電信業者時,分別執行步驟S35與S37以播放另一業者之答鈴聲、或步驟S35、S39與S60以攔截另一業者之答鈴聲而改為播放預設或變更之RBA。其中,步驟S60判斷應播放預設或變更之RBA的依據,乃為受話端用戶是否已選擇變更預設RBA內容(系爭專利說明書第9頁倒數第12行至第10頁倒數第7行)。2.然在一電話通訊過程中,發話端與受話端是否均屬同一電信業者之狀況應包括下列數種:1.發話端與受話端均屬同一電信業者2.發話端係屬此一播放系統之電信業者,而受話端則屬於另一電信業者3.受話端係屬此一播放系統之電信業者,而發話端則屬於另一電信業者4.發話端與受話端均非屬此一播放系統之電信業者。其中,除第4種狀況因發話端與受話端均非屬此一播放系統之電信業者而無可須考量外,其餘3種狀況自均應列入此一播放系統播放來電答鈴時之考量,而不應有所缺漏,才能完整地執行來電廣告答鈴之播放功能。惟由圖1流程圖之說明,顯然僅考量上述第1、2種狀況而遺漏第3種「受話端係屬此一播放系統之電信業者,而發話端則屬於另一電信業者」之狀況,以致當遺漏之另一種狀況發生時,系統應如何播放來電答鈴?縱為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難以參酌說明書而瞭解其內容並據以實施,系爭專利說明書之揭露顯然並不充分,而不符專利法第26條第2項有關充分揭露之規定。3.此外,依據圖1步驟S35之說明,乃係以發話端是否已取消RBA,來判斷是否要攔截另一業者之答鈴聲而改為播放預設或變更之RBA。顯然地,此一流程應係適用於前述受話端係屬另一電信業者之情況(亦即上述第2種狀況),然而,當發話端並未取消RBA時,流程卻在執行步驟S39攔截受話端之答鈴聲後,進入步驟S60,以藉由受話端用戶是否已選擇變更預設RBA內容,來決定是要播放預設或變更之RBA。惟,此一情況之受話端用戶既屬另一電信業者之用戶,而非本系統業者所管理,又如何能選擇變更預設RBA內容,甚至據以判斷而決定所欲播放之RBA內容?因此,流程顯有矛盾而不符專利法第26條第2項有關充分揭露之規定。(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至10項所請求用於通訊系統之來電廣告答鈴播放方法及系統,不符專利法第26條第3項有關申請專利範圍明確性之規定: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請求的用於通訊系統之來電廣告答鈴(RBA)播放方法中敘述:「如判斷該用戶不接受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作為來電連接訊號,則播放該用戶原本預設之來電連接訊號」。其中,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方式及圖式均未描述何謂「該用戶原本預設之來電連接訊號」,以致於所請求之申請專利範圍,無法為其說明書及圖式所支持且不明確。2.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7、9項等,亦有相同或類似之情形而無法明確地瞭解其內容,以致其所請求之申請專利範圍也不甚明確。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7、9項及其直接或間接依附之申請專利範圍第2、4至5、8、10項所請求之專利範圍均不明確,有悖專利法第26條第3項有關申請專利範圍明確性之規定。(六)系爭專利根本並無任何技術貢獻,只不過是將申請前早已存在的來電答鈴服務中所播放之音訊檔,由音樂內容改為廣告內容而已:1.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之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前「已有各式各樣的來電答鈴(ring-backtone;RBT)服務的推出」。那些各式各樣來電答鈴服務的運作方式係當發話方撥打受話方之電話時,會先判斷受話方用戶是否有接受來電答鈴服務,並於確定用戶有租用來電答鈴服務時,發話方「將聽到該用戶所租用的來電答鈴作為正常來電訊號,而非(嘟嘟聲)的一般標準提示音訊號」。2.至系爭專利來電廣告答鈴(ring-backadvertisement;RBA)之播放方法,依系爭專利說明書【發明內容】之說明,係於判斷用戶接受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作為來電連接訊號時,改播放來電廣告答鈴作為來電連接訊號,以取代該用戶原本預設之來電連接訊號。3.由此可知,跟系爭專利申請之前已然存在的各式各樣來電答鈴服務相比,系爭專利根本並無任何技術貢獻,其只不過是將申請前早已存在的來電答鈴服務中所播放之音訊檔,由音樂內容改為廣告內容而已,僅是播放內容物的不同,而非技術上的不同。更顯見系爭專利實為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而不具有進步性。(七)據被證五華鼎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之「專利侵權鑑定報告書」、被證六國立臺灣大學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之「專利鑑定報告」,均認定被告「528賺錢達鈴」服務並未侵害系爭專利:1.無論被告所提出被證五華鼎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之「專利侵權鑑定報告書」,其第4頁即明列實際進行鑑定之王耀華碩士,暨其學經歷、所具有之特殊專業知識及相關實務工作經驗等資料,以及被證六國立臺灣大學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之「專利鑑定報告」,更是前揭司法院所訂頒「侵害專利鑑定專業機構之參考名冊」中屬財團法人之專業鑑定單位。準此,被告所提出此二份專利鑑定報告,相較於前揭原告所提原證5「專利侵害鑑定初步分析意見書」,更具鑑定之專業程度及公信說服力之參考價值。2.且被告在98年6月推出「528賺錢達鈴」服務之前,內部除已先就國內外先前有關「來電答鈴」服務之技術方法及系統等進行研析外,即已曾分別在98年3月、及同年4月間委請華鼎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及國立臺灣大學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等相關鑑定機構,就「528賺錢達鈴」有無可能侵害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進行鑑定。據被證五華鼎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之「專利侵權鑑定報告書」第5頁之鑑定結論、第20、22、23頁之鑑定內容,以及被證六國立臺灣大學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之「專利鑑定報告」第3頁之鑑定結論、第8、9、12、13頁之鑑定內容,均明示本件系爭服務不符全要件原則,認定被告所提供「528賺錢達鈴」服務均未侵害系爭專利,被告後來才在98年6月正式在市場上推出該服務。(八)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1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1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1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19",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依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偵字第12294號不起訴書,被告為龍城釣蝦場之負責人,且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歌曲已被灌錄在龍城釣蝦場營業場所營業使用之電腦伴唱機中,供到該營業場所之不特定消費者使用,是被告侵害原告系爭著作財產權為客觀之事實,不論被告主觀上係為故意或過失,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皆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二)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歌曲,若要取得合法授權在營業場所營業使用,需要向其授權通路商瑞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影公司)申請合法授權,每個包廂之合法授權費用一年度為新臺幣(下同)36,000元(99年度),被告內部共有3個包廂,依該營業場所之營業規模,如要合法取得原告歌曲版權授權使用,被告應給付原告180,000元及其遲延給付之利息,故原告向其請求賠償100,000元及其利息為有理由。(三)依不起訴書內容及原告蒐證之資料,被告原該營業場所使用之「電腦伴唱機」,確實未經合法授權灌錄有不起訴書所載之歌曲「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等歌曲(下稱系爭著作),其重製之事實為雙方所不爭執,而被告不論自警詢或偵訊過程中,始終沒有提出系爭著作有經授權重製之證明書,足證明系爭著作皆是未經授權重製。又依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9款規定,公開演出之方法有5種:演技、舞蹈、歌唱、彈奏樂器、或其他方法等5種,被告係以「其他方法」侵害原告之公開演出權,其侵害方法為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的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的音樂著作」,而且這兩個公開演出之行為係被告向該營業場所消費者收取對價後,才在現場以這兩種方式「公開演出」,為明顯之營利行為,無著作權法第65條合理使用範圍之適用。(四)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被告營業場所被蒐證有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事實之時間為99年4月4日21時左右(民事起訴狀附件時間繕打錯誤),刑事提告時間為99年5月13日,民事訴訟時間為99年11月16日,是原告提供之侵權事實、刑事提告時間、民事訴訟時間皆在系爭著作原告被專屬授權期間內,且依著作權法第89條之1規定,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為2年,本件訴訟也在請求權時效內。2、著作權法相對於刑、民法而言為特別法,同時兼具有刑、民法之規定。著作權法刑事處罰最大特色係處罰「故意」,不處罰「過失」。而民事法律部分,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其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包括「故意」及「過失」,不論行為人係「故意」或「過失」,只要沒有符合著作權法第44條至第66條合理使用之規定,著作財產權人對其本有民事請求權。3、被告辯稱灌錄有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係被告向訴外人振揚影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振揚公司)承租,對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云云,惟被告為「龍城釣蝦場」之負責人,對於該營業場所內所使用之營業器具,就其安全性、合法性本比一般人有更高之注意義務,而被告就其如何善盡注意義務,並未提出具體事證,難謂無過失,即應構成著作財產權重製權及公開演出權之侵害,無由容許被告逕以信任振揚公司為藉口而推諉侵害著作權之責任。4、刑事部份不起訴處分,僅係證明原承審檢察官認定被告沒有侵權之故意。惟就民事請求賠償部分,不起訴書之內容證明被告過失侵害著作財產權之事實:⑴龍城釣蝦場內確實有擺放電腦伴唱機。⑵該電腦伴唱機確實為營業使用。⑶該電腦伴唱機確實已非法灌錄原告享有著作財產權之歌曲。而上揭事實為被告於偵查案件中所不爭執,且不符合著作權法第44條至第66條合理使用之規定,縱被告沒有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然其行為實際上已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故對其侵權之事實行為,應以過失論。(五)爰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00,000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依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偵字第12294號不起訴書,被告為龍城釣蝦場之負責人,且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歌曲已被灌錄在龍城釣蝦場營業場所營業使用之電腦伴唱機中,供到該營業場所之不特定消費者使用,是被告侵害原告系爭著作財產權為客觀之事實,不論被告主觀上係為故意或過失,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皆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二)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歌曲,若要取得合法授權在營業場所營業使用,需要向其授權通路商瑞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影公司)申請合法授權,每個包廂之合法授權費用一年度為新臺幣(下同)36,000元(99年度),被告內部共有3個包廂,依該營業場所之營業規模,如要合法取得原告歌曲版權授權使用,被告應給付原告180,000元及其遲延給付之利息,故原告向其請求賠償100,000元及其利息為有理由。(三)依不起訴書內容及原告蒐證之資料,被告原該營業場所使用之「電腦伴唱機」,確實未經合法授權灌錄有不起訴書所載之歌曲「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等歌曲(下稱系爭著作),其重製之事實為雙方所不爭執,而被告不論自警詢或偵訊過程中,始終沒有提出系爭著作有經授權重製之證明書,足證明系爭著作皆是未經授權重製。又依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9款規定,公開演出之方法有5種:演技、舞蹈、歌唱、彈奏樂器、或其他方法等5種,被告係以「其他方法」侵害原告之公開演出權,其侵害方法為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的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的音樂著作」,而且這兩個公開演出之行為係被告向該營業場所消費者收取對價後,才在現場以這兩種方式「公開演出」,為明顯之營利行為,無著作權法第65條合理使用範圍之適用。(四)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被告營業場所被蒐證有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事實之時間為99年4月4日21時左右(民事起訴狀附件時間繕打錯誤),刑事提告時間為99年5月13日,民事訴訟時間為99年11月16日,是原告提供之侵權事實、刑事提告時間、民事訴訟時間皆在系爭著作原告被專屬授權期間內,且依著作權法第89條之1規定,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為2年,本件訴訟也在請求權時效內。2、著作權法相對於刑、民法而言為特別法,同時兼具有刑、民法之規定。著作權法刑事處罰最大特色係處罰「故意」,不處罰「過失」。而民事法律部分,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其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包括「故意」及「過失」,不論行為人係「故意」或「過失」,只要沒有符合著作權法第44條至第66條合理使用之規定,著作財產權人對其本有民事請求權。3、被告辯稱灌錄有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係被告向訴外人振揚影音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振揚公司)承租,對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云云,惟被告為「龍城釣蝦場」之負責人,對於該營業場所內所使用之營業器具,就其安全性、合法性本比一般人有更高之注意義務,而被告就其如何善盡注意義務,並未提出具體事證,難謂無過失,即應構成著作財產權重製權及公開演出權之侵害,無由容許被告逕以信任振揚公司為藉口而推諉侵害著作權之責任。4、刑事部份不起訴處分,僅係證明原承審檢察官認定被告沒有侵權之故意。惟就民事請求賠償部分,不起訴書之內容證明被告過失侵害著作財產權之事實:⑴龍城釣蝦場內確實有擺放電腦伴唱機。⑵該電腦伴唱機確實為營業使用。⑶該電腦伴唱機確實已非法灌錄原告享有著作財產權之歌曲。而上揭事實為被告於偵查案件中所不爭執,且不符合著作權法第44條至第66條合理使用之規定,縱被告沒有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然其行為實際上已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故對其侵權之事實行為,應以過失論。(五)爰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00,000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有線廣播電視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4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衛星廣播電視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伊為註冊第M544832號「梳子結構改良」新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6年7月11日起至116年2月20日止,嗣原告於108年2月1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更正系爭專利請求項1內容,並增列請求項6(下稱:系爭專利108年2月1日更正案),現為智慧局審查中。又原告購得被告源昌倩雅髮品有限公司(下稱:源昌公司)以單價新臺幣(下同)400元銷售之「梳子」(下稱:系爭產品),經比對技術內容後,確認落入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5之文義範圍,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且系爭專利依法作成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代碼為「6」,代表系爭專利確實具有可專利性,原告曾於107年6月6日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源昌公司請求停止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惟被告源昌公司迄今均置之不理。再被告源昌公司銷售系爭產品所得之利益,尚待被告提出銷售數量之出貨單、帳冊、統一發票等資料確定,是原告僅先請求最低之損失,另被告邱坤松為被告源昌公司之負責人等情。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求為命被告連帶給付20萬元本息及禁止被告源昌公司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之判決。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伊為註冊第M544832號「梳子結構改良」新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6年7月11日起至116年2月20日止,嗣原告於108年2月1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更正系爭專利請求項1內容,並增列請求項6(下稱:系爭專利108年2月1日更正案),現為智慧局審查中。又原告購得被告源昌倩雅髮品有限公司(下稱:源昌公司)以單價新臺幣(下同)400元銷售之「梳子」(下稱:系爭產品),經比對技術內容後,確認落入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5之文義範圍,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且系爭專利依法作成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代碼為「6」,代表系爭專利確實具有可專利性,原告曾於107年6月6日寄發律師函通知被告源昌公司請求停止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惟被告源昌公司迄今均置之不理。再被告源昌公司銷售系爭產品所得之利益,尚待被告提出銷售數量之出貨單、帳冊、統一發票等資料確定,是原告僅先請求最低之損失,另被告邱坤松為被告源昌公司之負責人等情。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求為命被告連帶給付20萬元本息及禁止被告源昌公司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之判決。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壹、背景事實一、原告為新型第M404233號「水溝蓋的構造」(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其專利期間自民國100年5月21日至109年10月7日止,並取得系爭專利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其比對結果為無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9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我國第I542377號「無針加藥器」發明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5年7月21日至124年5月28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被告普惠醫工股份有限公司所販售型號F06之輸液套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其產品結構與系爭專利範圍相同,經比對分析結果,系爭產品已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2構成文義侵權,縱然二者之技術特徵存在有些微差異,然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方式,執行實質相同的功能,得到實質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2至少亦構成均等侵權;又依107年6月5日當庭勘驗拆解系爭產品的彈性閥並予以縱向剖切後,該凹孔的壁面呈現為一平面,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3的記載為該凹孔的璧面為一弧面之構造固不相同,但不論運用弧面或平面的凹孔,均可以提供血液或藥劑因壓力變化而逆流時,具有直接承接衝擊力,故二者所執行的功能為實質相同,且系爭專利藉此可達到推移該閥塞的基部的外表面與該蓋體的肩部內側面而具有較佳的緊密度,而與系爭產品相同均可得到實質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與系爭專利請求項3的技術特徵無實質差異,因此,系爭產品對系爭專利請求項3構成均等侵權。再者,系爭專利請求項1、2、3並無得撤銷之事由,且原告曾發函通知停止侵害專利權之行為,惟遭被告回函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自難謂對系爭專利之存在推諉不知,故被告實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3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先為損害賠償金額之最低請求。(二)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3.被告應銷毀系爭產品等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4.第1項之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營業秘密排除侵害等
(一)原告為我國第I542377號「無針加藥器」發明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5年7月21日至124年5月28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被告普惠醫工股份有限公司所販售型號F06之輸液套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其產品結構與系爭專利範圍相同,經比對分析結果,系爭產品已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2構成文義侵權,縱然二者之技術特徵存在有些微差異,然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係以實質相同的方式,執行實質相同的功能,得到實質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2至少亦構成均等侵權;又依107年6月5日當庭勘驗拆解系爭產品的彈性閥並予以縱向剖切後,該凹孔的壁面呈現為一平面,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3的記載為該凹孔的璧面為一弧面之構造固不相同,但不論運用弧面或平面的凹孔,均可以提供血液或藥劑因壓力變化而逆流時,具有直接承接衝擊力,故二者所執行的功能為實質相同,且系爭專利藉此可達到推移該閥塞的基部的外表面與該蓋體的肩部內側面而具有較佳的緊密度,而與系爭產品相同均可得到實質相同的結果,故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與系爭專利請求項3的技術特徵無實質差異,因此,系爭產品對系爭專利請求項3構成均等侵權。再者,系爭專利請求項1、2、3並無得撤銷之事由,且原告曾發函通知停止侵害專利權之行為,惟遭被告回函否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自難謂對系爭專利之存在推諉不知,故被告實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3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先為損害賠償金額之最低請求。(二)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3.被告應銷毀系爭產品等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4.第1項之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
㈠原告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480439號專利「單臂導紗裝置改良」(下稱系爭專利,甲證1、2)之專利權人(甲證3)。原告某日在復登針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復登公司)位於桃園市○○區○○路000號之工廠進行紡織機器維修時,發現其工廠內的針織電腦提花機所使用的送紗器,其上裝設的「雙臂導紗裝置」(下稱系爭產品)疑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形,原告並為拍照存證(甲證4),從照片可清楚看出,該送紗器外觀貼有「GTGoldenTripodGPF-A68」的貼紙。根據廠商基本資料查詢,以「GoldenTripod」英文名稱登記之公司為被告金鼎賀科技企業有限公司(下稱金鼎賀公司)(甲證5)。其進出口產品項目為「紡織機械零件」。另根據復登公司所述,上開針織電腦提花機為第三人佰龍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佰龍公司)的產品。而該提花機上使用的送紗器為佰龍公司向被告金鼎賀公司所採購型號為「GPF-A68」的送紗器。嗣原告透過管道取得一組由被告所販售、並裝設在系爭送紗器上的系爭產品。經原告比對分析該裝置,確認侵害系爭專利如下:⒈如被告乙證1所示,系爭產品的結構是兩個蓋體共用一個底座,形成上下兩個殼體的結構。於乙證1第7頁已顯示系爭產品在二殼體內各設有一組樞動裝置及拉簧;另由乙證1所示,系爭產品的殼體確實內含有樞動裝置。因此可知,系爭產品的上及下殼體都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特徵「由蓋體及底座構成的殼體,一設於殼體內的樞動裝置」。系爭產品將兩個殼體合而為一,並不能改變該事實。是以,系爭產品落入該特徵的文義範圍。⒉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另一特徵定義為「與該樞動裝置連接的連結件,一與該連結件連接的導紗臂」。並無其他限制。因此,關於「連結件」的定義並不限定於說明書所記載的特定實施方式。只要是用來一面連結該樞動裝置,另一面連結該導紗臂連接的構件,都符合系爭專利該特徵的定義,詳述如下:①本件系爭產品並非如被告所辯,是採用「黏合」的方式連接導紗臂與樞動裝置,事實上系爭產品在第一樞軸貫穿蓋體後的上部,提供一道定位槽,而導紗臂就崁設在該定位槽中,完成固定,黏膠只是用來輔助該導紗臂固定在定位槽中而已。由此可見,系爭產品是以第一樞軸的上部作為連結件,一方面連結樞動裝置,另方面連結導紗臂。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定義「一與該樞動裝置連接的連結件,一與該連結件連接的導紗臂」,「該第一樞軸貫穿該蓋體後與該連結件相聯接,使擺動件藉由該第一樞軸連動該連結件上所裝置的導紗臂一起擺動」。是以,系爭產品落入上述特徵的文義範圍。②縱使認為「連結件」的文義不包含「與第一樞軸形成一體的連結件」的態樣,系爭產品的第一樞軸上部提供連結用的定位槽,一面連結樞軸裝置,另面連結導紗臂,且該連結部分又位在「該第一樞軸貫穿該蓋體後」,且亦提供「擺動件藉由該第一樞軸連動該連結件上所裝置的導紗臂一起擺動」的效果。則系爭產品使用第一樞軸上部作為連結部分,連接樞動裝置與導紗臂的結構、功能及目的,都與系爭專利的連結件完全相同,此技術特徵亦構成均等論的侵權,至為明確。⒊如前所述,系爭產品「第一樞軸貫穿該蓋體後與『第一樞軸連結部分』相連接」的特徵,與系爭專利關於「第一樞軸貫穿該蓋體後與該『連結件』相聯接」的文義完全相同。系爭產品符合該特徵的文義範圍。即或不然,系爭產品使用「第一樞軸連結部分」的結構、功能及目的,與系爭專利連結件的結構、功能及目的完全相同,故此技術特徵亦應構成均等侵權。⒋綜上,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全部文義範圍。至少也落入其均等範圍,而構成侵權。㈡乙證2、3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⒈在被告附件一比對表中,被告列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並主張乙證3已經揭示所有技術特徵;反而乙證2則缺少「樞動裝置」、「連結件」、「擺動件」、「凸擋塊」等技術特徵。由此可知,被告的真意應該是主張「乙證3單獨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並以附件一比對分析報告表為據。而非主張「乙證2與乙證3的結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⒉而查,系爭專利最主要的特徵在於使用擺動件與凸擋塊的組合;強化導炒臂與樞軸的連結;將擺動件結合在樞軸,縮小機構體積,強化組成;凸擋塊體積非常之小,隱藏在擺動件的擺動範圍內,不占額外空間。據此,系爭專利乃可解決習知技術的難題,即在快速供紗運作中導紗臂瞬間極度擺動,使用一段時間後極易鬆脫或晃動;且心軸與導紗臂的連接件末端產生摩擦力,影響拉力傳動。此外,系爭專利的擺動件兩側都可以吊掛彈簧,配合導紗臂的擺動方向,更非任何習知技術所能提供。⒊有關乙證2,被告雖主張其揭露的金屬固定片相當於系爭專利之擺動件云云,然查:①從乙證2的說明書及圖式可知,金屬固定片是因為乙證2的撐紗桿為「弓」形設計,為了其彎折部插入座殼中,座殼的槽孔(127)必須設計得比「鉤部」(1142)的截面積大。但在插入後撐紗桿與槽孔間的空隙將導致撐紗桿鬆動位移,無法穩定送紗。因此,乙證2加入金屬固定片,用來把撐紗桿的彎折部固定在座殼上,可知乙證2的金屬固定片是為了「固定」撐紗桿(即導紗臂),與導紗臂的轉動無關,更與親制導紗臂的轉動角度無關。②再者,在乙證2,導紗臂的擺動範圍是受彈簧與外部擋塊的規制,該外部擋塊與系爭專利位於內部的凸擋塊完全不同;乙證3的設計與供擺動件與凸擋塊的結合亦無法相容。而乙證2既然沒有提供擺動件與凸擋塊的結合,乙證3與乙證2的結合絕對無法達成系爭專利之設計。⒋有關乙證3:①系爭專利與乙證3的技術特徵,比對如下:⑴樞動裝置、擺動件:(甲)乙證3並沒有使用任何擺動件,控制導紗臂擺動的功能,是由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提供,由齒輪的工作原理可知,顯然乙證3並沒有提供任何「與導紗臂一起擺動」的元件;在乙證3中,導紗臂31的擺動受到第一齒輪21的轉動規制,第一齒輪21的轉動又受到第二齒輪22的轉動限制,該第二齒輪22的轉動還受到導紗臂32的限制。準此,乙證3並沒有提供如系爭專利的擺動件,該擺動件不但是以擺動方式工作,且其擺動並不受限於其他元件,僅與導紗臂的擺動有關;而系爭專利提出習知技術所無的擺動件,該擺動件並無齒輪設計,其擺動不受導紗臂以外的元件規制。(乙)此外,乙證3揭示使用兩個齒輪的機構,任一齒輪的最大轉動角度或有效轉動角度取決於設置輪齒的圓周角度以及另一齒輪設置輪齒的圓周角度的組合,例如,在乙證3第2圖的較佳實施例中,第二齒輪全圓周設輪齒,但第一齒輪僅有半周設輪齒,依據導紗臂朝兩側擺動的原理,該齒輪的有效轉動角度,也就是導紗臂的有效擺動角度,就是45度。而系爭專利由於提出習知技術所無的擺動件,該擺動件並無輪齒等限制構件,其擺動角度並無限制,即使在其擺動路徑上設置凸擋塊22,其有效擺動角度340度,及每側170度左右,可參見系爭專利專利說明書第4、5圖。準此,可知系爭專利的樞動裝置、擺動件均未揭示在引證案,系爭專利的樞動裝置可以提供優異的功效與意外效果。⑵凸擋塊:乙證3的調節件15並非系爭專利的凸擋塊技術特徵,該調節件並非設在擺動件的擺動路徑上,也無法用來限制擺動件的擺動幅度範圍,故乙證3並未揭示該凸擋塊的技術特徵。⑶經由上述比對可知,乙證3並未揭示系爭專利的「樞動裝置」與「凸擋塊」等技術特徵,系爭專利提出的設計可以獲得優越的效果,例如提高導紗臂擺動的自由度,並能精確控制導紗臂的擺動幅度範圍,故乙證3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且由於乙證3並未揭示系爭專利的「樞動裝置」與「凸擋塊」等技術特徵,且被告已經自認乙證2並未揭示系爭專利的「樞動裝置」、「連結件」、「擺動件」、「凸擋塊」等技術特徵,故乙證2與乙證3的結合當然亦不能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②又乙證3乃是專為「雙導紗臂連動」的工作方式設計的機構,其設計齒輪的目的即是要達到「單一導炒裝置,雙臂同步運作」的雙倍送紗效果,以解決先前技術「導紗裝置數量不足」,以及「難以調整導炒裝置入紗位置」的問題(乙證3專利說明書第4頁參照);其設計是利用兩齒輪互相咬合時,轉動方向相反的原理,同時帶動兩導紗臂往不同方向運動,達到單一導紗裝置雙倍送紗量的目的。另因雙臂導紗臂的相對位置具有互換調節的功能,也能提高導紗裝置的空間配置上的彈性。這種設計需要兩導紗臂都掛紗,才能運作,其整體機構設計與系爭發明不同。查乙證3之特色包括:以雙齒輪規制導紗臂擺動角度範圍,只能在較小的角度範圍擺動;因兩齒輪互相牽制,須兩導紗臂均掛紗才能順利運作,並未揭示擺動件與凸擋塊結合的技術特徵;另以外部額外設置的擋塊限制擺動角度。準此,可知其設計目的與系爭發明不同,無法轉用到系爭專利,亦沒有解決系爭專利解決的技術難題。③再者,乙證3的設計重點在於如何使兩導紗臂順暢的互相配合擺動,其對於兩齒輪的直徑、齒距、有齒角度,相對位置做出精確的設計,才能達成效果;但乙證3因使用兩齒輪互相牽制,無法使用位在內部的凸擋塊限制導紗臂擺動角度。因此,本行業專業人士在看過乙證3的設計後,不可能想到使用系爭專利的凸擋塊來限制導紗臂的擺動角度;況乙證3必須使用齒輪,且必須使用兩個齒輪。因此,本行業專業人士在看過乙證3的設計後,不可能想到使用擺動件來代替齒輪的設計,況若將齒輪改成擺動件,乙證3的機構將無法作動。④綜上,乙證3無論與任何引證案結合,都不可能達成系爭專利的設計。㈢乙證3、5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乙證3並未揭示系爭專利的「樞動裝置」與「凸擋塊」等技術特徵,已如前述。而系爭專利與乙證5相較,乙證5亦沒有提供擺動件與凸擋塊的結合技術特徵,茲比對如下:⒈查乙證5用來規制導紗臂的轉動角度的元件是山形部121與環勾714,該環勾直接連接彈簧,彈簧與環勾位在同側,在這種設計下,因為環勾與彈簧連接在同側,無法提供平衡效果,且環勾與彈簧拉扯樞軸的同一側,摩擦力會導致樞軸或軸心磨損,影響傳動;又山形部的形狀使得導紗臂的擺動範圍遠小於系爭專利的凸擋塊,彈簧再進一步限縮,以環溝的外露金屬部分抵靠山形部,容易造成山形部損傷,故長期使用後山形部會縮小,改變導紗臂的擺動範圍。⒉又系爭專利的擺動件形狀、特徵與工作原理與乙證5的樞軸/環勾特徵不同,乙證5環勾的設計包括掛設彈簧。使得環勾與彈簧必須連接在樞軸的同側,如此一來容易造成樞軸或軸心磨損;但系爭專利因設計與工作原理不同,無此限制與缺點,且能提供可選用雙向中任一方向擺動的功能;而乙證5的山形部形狀與特徵與系爭專利不同,產生縮小導紗臂擺動角度的缺點;且乙證5以金屬材質的環勾抵住山形部,在高速擺動時容易造成山形部損壞,而系爭專利以擺動件與凸擋塊結合,並無上述缺點。⒊再者,乙證5的山形部121並非系爭專利的凸擋塊技術特徵,蓋乙證5並無任何擺動件,該山形部121是設置在心軸的路徑外側,因此該山形部121並非設在擺動件的擺動路徑上,也無法用來限制擺動件的擺動幅度範圍,故乙證5並未揭示該凸擋塊的技術特徵。至乙證5的山形部121雖然可以限制該心軸的轉動角度範圍,但乙證5是以環勾714固定在心軸,於心軸碰觸到山形部121時,使心軸停止轉動,此如乙證5第5圖所示,只有在心軸以順時鐘方向旋動時,環勾714才會擋止在底座10延伸出的山形部121,停止轉動;反之,在逆時鐘方向擺動時,環勾714無法行進到抵靠在山形部121上。因此,在該方向上,如果要限制心軸轉動,必須使用額外的元件,才能達成目的。而在系爭專利中無論是順時針或逆時針,擺動件31在擺動一定角度後都會抵靠在凸擋塊22而停止擺動,故系爭專利以單一的凸擋塊可以限制擺動件在兩個轉動方向上的擺動角度。由上比較,可知山形部121和凸擋塊不僅在形狀上不同,也因為所在位置不同,以及有無擺動件的配合不同,使其限制導紗桿擺動的功效也有不同,故乙證5並未揭示「凸擋塊」的技術特徵。⒋承前所述,因乙證5並未提供擺動件與凸擋塊的結合機制,此行業人士看到乙證5的山形部121後,並不會想到將該山形部121改成系爭專利的凸擋塊,並將乙證3的齒輪變成沒有輪齒的擺動件,再將凸擋塊配置在擺動件的擺動路徑內,以達成兩側均可限制擺動件擺動幅度的效用,故乙證5轉用到乙證3並不會產生系爭專利之發明;此外,乙證3的齒輪占據整個齒輪的轉動路徑,而無論是乙證5的山形部121或是系爭專利的凸擋塊,都不可能配置在該齒輪的轉動路徑中,而達成限制該擺動件的擺動幅度範圍的目的。換言之,乙證3的設計與該山形部/凸擋塊的特徵互相衝突,山形部及凸擋塊都不能轉用到乙證3,益徵兩者不可能結合。況乙證5所提供的導紗臂擺動角度規制機制與系爭專利顯不相同,工作原理也不相同,故乙證5與乙證3結合並不會產生系爭專利發明。此外,乙證3的設計與擺動件與凸擋塊的技術特徵毫不相容,是乙證5與乙證3結合也不會產生系爭專利發明。⒌據上,系爭專利提出的「樞動裝置」與「凸擋塊」均未經引證案揭露,但可獲得優越的效果,例如提高導紗臂擺動的自由度,並能精確控制導紗臂在兩個方向上的擺動幅度範圍。是以,乙證3和乙證5的結合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㈣綜上,系爭產品確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自得請求排除侵害。並聲明:⒈被告不得製造、販賣、為販賣要約及進出口型號為「GPF-A68」的送紗器(下稱「系爭送紗器」)或其他侵害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I480439號之裝置。⒉被告應以自己費用將已製造及製造中之系爭送紗器全數回收、下架及銷毀,並應銷毀用以製造該系爭送紗器之機台、裝置或儀器。⒊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⒋第二項之聲明,請准原告提供擔保後假執行。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一從事研發與製造伸縮轉拖把之專業廠商,並於民國(下同)98年5月取得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M377954號之「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下稱系爭專利)。系爭專利主要係有關一種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尤指一種以外部轉動迫使內部套筒夾緊或鬆開,以達使伸縮桿鎖定或呈可伸縮狀態之結構,且具有人性化之操作介面,使消費者可以很自然且迅速的使用,達到方便實用之功效增進,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甚明。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8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人格權爭議
一、原告係一從事研發與製造伸縮轉拖把之專業廠商,並於民國(下同)98年5月取得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M377954號之「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下稱系爭專利)。系爭專利主要係有關一種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尤指一種以外部轉動迫使內部套筒夾緊或鬆開,以達使伸縮桿鎖定或呈可伸縮狀態之結構,且具有人性化之操作介面,使消費者可以很自然且迅速的使用,達到方便實用之功效增進,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甚明。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專利權移轉登記
一、原告係一從事研發與製造伸縮轉拖把之專業廠商,並於民國(下同)98年5月取得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M377954號之「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下稱系爭專利)。系爭專利主要係有關一種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尤指一種以外部轉動迫使內部套筒夾緊或鬆開,以達使伸縮桿鎖定或呈可伸縮狀態之結構,且具有人性化之操作介面,使消費者可以很自然且迅速的使用,達到方便實用之功效增進,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甚明。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一從事研發與製造伸縮轉拖把之專業廠商,並於民國(下同)98年5月取得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M377954號之「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下稱系爭專利)。系爭專利主要係有關一種拖把之伸縮桿旋轉鎖定結構,尤指一種以外部轉動迫使內部套筒夾緊或鬆開,以達使伸縮桿鎖定或呈可伸縮狀態之結構,且具有人性化之操作介面,使消費者可以很自然且迅速的使用,達到方便實用之功效增進,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甚明。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2008年12月9日就「行李箱」商品內部申請發明專利,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2012年7月11日核准公告,原告取得專利證書號第I367735號「行李箱」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在案。詎原告於2015年初在被告台灣索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索尼公司)之網站上,發現其將「Sony經典鋁鎂行李箱」商品(下稱系爭產品)置放於市面上流通。經原告檢視系爭產品內部之後,確悉其同樣採取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之技術特徵,原告旋即於2015年2月10日完成網頁公證(原證2),以保全被告索尼公司之侵權證據。原告完成上開查察及網頁公證之後,旋即於2015年3月31日發函被告索尼公司,請其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原證3),惟被告索尼公司於2015年5月6日來函覆稱,其訂購系爭產品係作為消費者購買「BRAVIA4K液晶電視商品」(型號:KD-85×9500B、KD-65×9500B、KD-65×9000A、KD-79×9000B、KD-65×9000B、KD-55×9000B、KD-70×8500B、KD-65×8500B、KD-55×8500B)所給予之贈品云云(原證4)。原告依據原證4之回覆,始得悉系爭產品之行銷流程如下:被告索尼公司向被告飛躍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飛躍公司)訂購系爭侵權產品;被告飛躍公司於接獲被告索尼公司之訂單後,再向被告禮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禮得公司)訂購;被告禮得公司即向訴外人廣州市番禺○○有限公司(下稱大陸○○公司)訂購並進口系爭產品,銷售予被告飛躍公司;被告飛躍公司再將系爭產品銷售予被告索尼公司。被告索尼公司、被告飛躍公司、被告禮得公司彼此之間,既有「訂購」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其確實均該當「為販賣之要約」及「販賣」之要件無疑;又被告禮得公司自訴外人大陸○○公司輸入系爭產品,其另該當「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之要件。職是,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而「訂購」、「銷售」、「進口」系爭侵權產品,自屬不法實施系爭專利之行為。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79條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起訴請求損害賠償。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87 1", "lawName": "辦理民事訴訟事件應行注意事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