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son
stringlengths
2
26
self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131k
other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60.5k
relatedIssues
list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於2008年12月9日就「行李箱」商品內部申請發明專利,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2012年7月11日核准公告,原告取得專利證書號第I367735號「行李箱」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在案。詎原告於2015年初在被告台灣索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索尼公司)之網站上,發現其將「Sony經典鋁鎂行李箱」商品(下稱系爭產品)置放於市面上流通。經原告檢視系爭產品內部之後,確悉其同樣採取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之技術特徵,原告旋即於2015年2月10日完成網頁公證(原證2),以保全被告索尼公司之侵權證據。原告完成上開查察及網頁公證之後,旋即於2015年3月31日發函被告索尼公司,請其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原證3),惟被告索尼公司於2015年5月6日來函覆稱,其訂購系爭產品係作為消費者購買「BRAVIA4K液晶電視商品」(型號:KD-85×9500B、KD-65×9500B、KD-65×9000A、KD-79×9000B、KD-65×9000B、KD-55×9000B、KD-70×8500B、KD-65×8500B、KD-55×8500B)所給予之贈品云云(原證4)。原告依據原證4之回覆,始得悉系爭產品之行銷流程如下:被告索尼公司向被告飛躍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飛躍公司)訂購系爭侵權產品;被告飛躍公司於接獲被告索尼公司之訂單後,再向被告禮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禮得公司)訂購;被告禮得公司即向訴外人廣州市番禺○○有限公司(下稱大陸○○公司)訂購並進口系爭產品,銷售予被告飛躍公司;被告飛躍公司再將系爭產品銷售予被告索尼公司。被告索尼公司、被告飛躍公司、被告禮得公司彼此之間,既有「訂購」及「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其確實均該當「為販賣之要約」及「販賣」之要件無疑;又被告禮得公司自訴外人大陸○○公司輸入系爭產品,其另該當「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之要件。職是,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而「訂購」、「銷售」、「進口」系爭侵權產品,自屬不法實施系爭專利之行為。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79條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起訴請求損害賠償。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在我國上網可查詢到前開原證9、10之作品登記及商標查詢結果,被告呂維傑確實重製系爭著作於著作權、商標著作之申請文件並經公告,任何人均得透過網路見聞上情,臺灣亦為本件侵權行為結果發生地之一云云(見本院卷2第41頁)。惟查,作品登記及商標查詢與行為人透過架設在他國之網站而銷售/購買侵害權利之產品之情形,並不相同,蓋前者乃係各國為使屬於無體財產權之智慧財產權具有一定之公示性所為,無從以我國人民可透過網路見他國經註冊、登記之權利,即據以認定侵權行為地或結果地亦在我國國內,否則,各國均建構對於智慧財產權一定程度之公示制度,豈非謂均得任意選擇一國,而對在他國註冊、登記之智慧財產權為主張?原告上開主張,顯屬無稽。(四)損害賠償之計算(第1次侵權行為部分):1.按參照司法院院字第二○五號解釋及本院三十二年上字第三一四五號判例意旨,當事人為伸張權利所必要而支出之律師酬金,如可認為他造之侵權行為所受之損害者,即非不得向他造請求賠償(最高法院69年度台上字第773號判決意旨參照)。上訴人主張其因被上訴人侵害其著作權,受有支付民刑事案件之律師費用、行政人員製表比對費用、刑事案件鑑定費之損害等語,並非以上開費用為訴訟費用而請求被上訴人負擔,乃原審竟以上開費用非屬訴訟費用為詞,認其不得請求,而未審究上訴人是否確因被上訴人之加害行為受有該損害,亦有可議(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196號判決意旨參照)。2.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使被告呂維傑得在中國登記著作權並註冊商標權,進而使得原告於中國對於系爭著作無法使用、收益,而受有損害,則原告為請求被告呂維傑停止使用系爭著作,不得以必須在中國提起相關訴訟,請求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此有江蘇省無錫市人民法院(2018)蘇02民初82-93號裁定意見書等在卷可查(見本院卷1第393-416頁);又原告另就被告呂維傑以系爭著作申請商標部分,向(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商標局申請宣告無效,亦有原證16、原證16-1共13件無效宣告請求裁定書在卷可參(見本院卷2第43-46、61-128頁),經核上開訴訟案件,均係原告為使系爭著作能於中國境內為使用、收益而為之請求,相應之訴訟費/申請費、公證費、文印費等,均是原告為排除侵害所支付之必要費用;且衡之上開訴訟案件事實,事涉著作權、商標權等專業領域,且亦有諸多法律爭點須為釐清,故應認原告委請當地律師,亦屬伸張權利或防禦所必要,故上揭訴訟上支出的費用均可認定屬於原告因被告共同侵權行為所受之損害。3.原告就其在中國大陸之訴訟費用,共列有⑴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侵害著作權案、⑵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商標局之相關行政救濟程序、⑶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商標爭議行政糾紛及⑷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不正當競爭糾紛案等4部分(見本院卷2第231-256頁),其中⑴之部分,如前所述,均可認為屬於原告所受之損害,共計為人民幣405,375元。而⑵之部分,卷內可勾稽核實內容的,僅有13件無效宣告請求,然原告所列的共計20件無效申請案、2件變更版權登記申請案、6件撤銷版權登記申請案、及4件商標異議答辯案、及商標無效申請律師費等,鑒於無從核實其內容是否與本件系爭著作有關者應以剔除,故得列為損害的應為商標無效申請案(共20件)之律師費及官費人民幣175,000元乘以13/20,即113,750元。而上開⑶和⑷亦無從判斷該案內容是否與系爭著作相關,亦不應予採認。準此,原告所受損害共為人民幣405,375+113,750=519,125元,換算為新臺幣(109年7月6日臺灣銀行牌告匯率為4.263)已逾原告就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予被告呂維傑部分請求之82萬5千元(見本院卷2第7頁),故原告請求被告林家鵬與被告呂維傑連帶賠償82萬5千元為有理由。4.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民法第229條第2項定有明文。而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應負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亦為民法第233條第1項、第203條所明定。查原告請求被告就第1次共同侵權行為,應連帶給付82萬5千元,並未定有給付期限,則原告請求渠等分別自收受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8年9月6日起(見本院卷1第237、239頁)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即屬有據。5.原告主張其所受之損害另包含:至少7,440,000之加盟權利金云云(見本院卷2第202、206、221-230頁)。惟查,被告呂維傑係持系爭著作至中國為相關著作權之美術作品登記及商標註冊登記,侵害原告對系爭著作享有重製之著作財產權事實,已如前述,又所謂加盟經營關係,係指加盟業主透過契約之方式,將商標或經營技術等授權加盟店使用,並協助或指導加盟店之經營,而加盟店對此支付一定對價之繼續性關係,是以,加盟業主所收取之對價含括商標及其所表徵之商譽,和其他經營所需之技術等,自難認定被告呂維傑於中國所取得之加盟費用,俱屬於原告因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遭受侵害之所受損害。6.被告抗辯:原告提出在中國的訴訟費用支出,及被告呂維傑在大陸生意經營的情形,皆是原告所製作,否認其形式真正。本案的損害賠償額應該以訴外人林○○當時委託被告林家鵬設計著作時所支出的費用即12,600元為限云云(見本院卷2第281-283頁)。惟查,被告無權處分之共同侵權行為,造成原告於中國就系爭著作受有無法使用、收益之損害,原告為排除上開侵害,自有謀求行政、司法救濟之需要,相應所支出之費用,應得認定屬於損害。況且,被告林家鵬固然僅取得12,600元之設計費(見本院卷1第65頁),然本件損害賠償之原因乃係因其另為無權處分,而與被告呂維傑之共同侵權行為,並非基於商標設計契約所生之爭議,是被告主張損害賠償應以設計費用為限云云,亦無可取。六、綜上所述,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予被告呂維傑,使其持被告林家鵬之聲明書而於中國為著作權登記及商標權註冊,已構成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之共同侵權行為(第1次共同侵權行為),自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故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規定,訴請如主文第1項請求,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第2次共同侵權行為),即無理由,應予駁回。七、假執行之宣告:(一)原告勝訴部分(即主文第1項),原告已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合於法律規定,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另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之規定,依職權宣告被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二)原告其餘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第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20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張銘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21  日書記官葉倩如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1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在我國上網可查詢到前開原證9、10之作品登記及商標查詢結果,被告呂維傑確實重製系爭著作於著作權、商標著作之申請文件並經公告,任何人均得透過網路見聞上情,臺灣亦為本件侵權行為結果發生地之一云云(見本院卷2第41頁)。惟查,作品登記及商標查詢與行為人透過架設在他國之網站而銷售/購買侵害權利之產品之情形,並不相同,蓋前者乃係各國為使屬於無體財產權之智慧財產權具有一定之公示性所為,無從以我國人民可透過網路見他國經註冊、登記之權利,即據以認定侵權行為地或結果地亦在我國國內,否則,各國均建構對於智慧財產權一定程度之公示制度,豈非謂均得任意選擇一國,而對在他國註冊、登記之智慧財產權為主張?原告上開主張,顯屬無稽。(四)損害賠償之計算(第1次侵權行為部分):1.按參照司法院院字第二○五號解釋及本院三十二年上字第三一四五號判例意旨,當事人為伸張權利所必要而支出之律師酬金,如可認為他造之侵權行為所受之損害者,即非不得向他造請求賠償(最高法院69年度台上字第773號判決意旨參照)。上訴人主張其因被上訴人侵害其著作權,受有支付民刑事案件之律師費用、行政人員製表比對費用、刑事案件鑑定費之損害等語,並非以上開費用為訴訟費用而請求被上訴人負擔,乃原審竟以上開費用非屬訴訟費用為詞,認其不得請求,而未審究上訴人是否確因被上訴人之加害行為受有該損害,亦有可議(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196號判決意旨參照)。2.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使被告呂維傑得在中國登記著作權並註冊商標權,進而使得原告於中國對於系爭著作無法使用、收益,而受有損害,則原告為請求被告呂維傑停止使用系爭著作,不得以必須在中國提起相關訴訟,請求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此有江蘇省無錫市人民法院(2018)蘇02民初82-93號裁定意見書等在卷可查(見本院卷1第393-416頁);又原告另就被告呂維傑以系爭著作申請商標部分,向(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商標局申請宣告無效,亦有原證16、原證16-1共13件無效宣告請求裁定書在卷可參(見本院卷2第43-46、61-128頁),經核上開訴訟案件,均係原告為使系爭著作能於中國境內為使用、收益而為之請求,相應之訴訟費/申請費、公證費、文印費等,均是原告為排除侵害所支付之必要費用;且衡之上開訴訟案件事實,事涉著作權、商標權等專業領域,且亦有諸多法律爭點須為釐清,故應認原告委請當地律師,亦屬伸張權利或防禦所必要,故上揭訴訟上支出的費用均可認定屬於原告因被告共同侵權行為所受之損害。3.原告就其在中國大陸之訴訟費用,共列有⑴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侵害著作權案、⑵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商標局之相關行政救濟程序、⑶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商標爭議行政糾紛及⑷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不正當競爭糾紛案等4部分(見本院卷2第231-256頁),其中⑴之部分,如前所述,均可認為屬於原告所受之損害,共計為人民幣405,375元。而⑵之部分,卷內可勾稽核實內容的,僅有13件無效宣告請求,然原告所列的共計20件無效申請案、2件變更版權登記申請案、6件撤銷版權登記申請案、及4件商標異議答辯案、及商標無效申請律師費等,鑒於無從核實其內容是否與本件系爭著作有關者應以剔除,故得列為損害的應為商標無效申請案(共20件)之律師費及官費人民幣175,000元乘以13/20,即113,750元。而上開⑶和⑷亦無從判斷該案內容是否與系爭著作相關,亦不應予採認。準此,原告所受損害共為人民幣405,375+113,750=519,125元,換算為新臺幣(109年7月6日臺灣銀行牌告匯率為4.263)已逾原告就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予被告呂維傑部分請求之82萬5千元(見本院卷2第7頁),故原告請求被告林家鵬與被告呂維傑連帶賠償82萬5千元為有理由。4.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民法第229條第2項定有明文。而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應負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亦為民法第233條第1項、第203條所明定。查原告請求被告就第1次共同侵權行為,應連帶給付82萬5千元,並未定有給付期限,則原告請求渠等分別自收受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8年9月6日起(見本院卷1第237、239頁)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即屬有據。5.原告主張其所受之損害另包含:至少7,440,000之加盟權利金云云(見本院卷2第202、206、221-230頁)。惟查,被告呂維傑係持系爭著作至中國為相關著作權之美術作品登記及商標註冊登記,侵害原告對系爭著作享有重製之著作財產權事實,已如前述,又所謂加盟經營關係,係指加盟業主透過契約之方式,將商標或經營技術等授權加盟店使用,並協助或指導加盟店之經營,而加盟店對此支付一定對價之繼續性關係,是以,加盟業主所收取之對價含括商標及其所表徵之商譽,和其他經營所需之技術等,自難認定被告呂維傑於中國所取得之加盟費用,俱屬於原告因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遭受侵害之所受損害。6.被告抗辯:原告提出在中國的訴訟費用支出,及被告呂維傑在大陸生意經營的情形,皆是原告所製作,否認其形式真正。本案的損害賠償額應該以訴外人林○○當時委託被告林家鵬設計著作時所支出的費用即12,600元為限云云(見本院卷2第281-283頁)。惟查,被告無權處分之共同侵權行為,造成原告於中國就系爭著作受有無法使用、收益之損害,原告為排除上開侵害,自有謀求行政、司法救濟之需要,相應所支出之費用,應得認定屬於損害。況且,被告林家鵬固然僅取得12,600元之設計費(見本院卷1第65頁),然本件損害賠償之原因乃係因其另為無權處分,而與被告呂維傑之共同侵權行為,並非基於商標設計契約所生之爭議,是被告主張損害賠償應以設計費用為限云云,亦無可取。六、綜上所述,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予被告呂維傑,使其持被告林家鵬之聲明書而於中國為著作權登記及商標權註冊,已構成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之共同侵權行為(第1次共同侵權行為),自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故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規定,訴請如主文第1項請求,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第2次共同侵權行為),即無理由,應予駁回。七、假執行之宣告:(一)原告勝訴部分(即主文第1項),原告已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合於法律規定,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另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之規定,依職權宣告被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二)原告其餘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第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20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張銘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21  日書記官葉倩如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在我國上網可查詢到前開原證9、10之作品登記及商標查詢結果,被告呂維傑確實重製系爭著作於著作權、商標著作之申請文件並經公告,任何人均得透過網路見聞上情,臺灣亦為本件侵權行為結果發生地之一云云(見本院卷2第41頁)。惟查,作品登記及商標查詢與行為人透過架設在他國之網站而銷售/購買侵害權利之產品之情形,並不相同,蓋前者乃係各國為使屬於無體財產權之智慧財產權具有一定之公示性所為,無從以我國人民可透過網路見他國經註冊、登記之權利,即據以認定侵權行為地或結果地亦在我國國內,否則,各國均建構對於智慧財產權一定程度之公示制度,豈非謂均得任意選擇一國,而對在他國註冊、登記之智慧財產權為主張?原告上開主張,顯屬無稽。(四)損害賠償之計算(第1次侵權行為部分):1.按參照司法院院字第二○五號解釋及本院三十二年上字第三一四五號判例意旨,當事人為伸張權利所必要而支出之律師酬金,如可認為他造之侵權行為所受之損害者,即非不得向他造請求賠償(最高法院69年度台上字第773號判決意旨參照)。上訴人主張其因被上訴人侵害其著作權,受有支付民刑事案件之律師費用、行政人員製表比對費用、刑事案件鑑定費之損害等語,並非以上開費用為訴訟費用而請求被上訴人負擔,乃原審竟以上開費用非屬訴訟費用為詞,認其不得請求,而未審究上訴人是否確因被上訴人之加害行為受有該損害,亦有可議(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196號判決意旨參照)。2.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使被告呂維傑得在中國登記著作權並註冊商標權,進而使得原告於中國對於系爭著作無法使用、收益,而受有損害,則原告為請求被告呂維傑停止使用系爭著作,不得以必須在中國提起相關訴訟,請求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此有江蘇省無錫市人民法院(2018)蘇02民初82-93號裁定意見書等在卷可查(見本院卷1第393-416頁);又原告另就被告呂維傑以系爭著作申請商標部分,向(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商標局申請宣告無效,亦有原證16、原證16-1共13件無效宣告請求裁定書在卷可參(見本院卷2第43-46、61-128頁),經核上開訴訟案件,均係原告為使系爭著作能於中國境內為使用、收益而為之請求,相應之訴訟費/申請費、公證費、文印費等,均是原告為排除侵害所支付之必要費用;且衡之上開訴訟案件事實,事涉著作權、商標權等專業領域,且亦有諸多法律爭點須為釐清,故應認原告委請當地律師,亦屬伸張權利或防禦所必要,故上揭訴訟上支出的費用均可認定屬於原告因被告共同侵權行為所受之損害。3.原告就其在中國大陸之訴訟費用,共列有⑴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侵害著作權案、⑵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商標局之相關行政救濟程序、⑶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商標爭議行政糾紛及⑷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不正當競爭糾紛案等4部分(見本院卷2第231-256頁),其中⑴之部分,如前所述,均可認為屬於原告所受之損害,共計為人民幣405,375元。而⑵之部分,卷內可勾稽核實內容的,僅有13件無效宣告請求,然原告所列的共計20件無效申請案、2件變更版權登記申請案、6件撤銷版權登記申請案、及4件商標異議答辯案、及商標無效申請律師費等,鑒於無從核實其內容是否與本件系爭著作有關者應以剔除,故得列為損害的應為商標無效申請案(共20件)之律師費及官費人民幣175,000元乘以13/20,即113,750元。而上開⑶和⑷亦無從判斷該案內容是否與系爭著作相關,亦不應予採認。準此,原告所受損害共為人民幣405,375+113,750=519,125元,換算為新臺幣(109年7月6日臺灣銀行牌告匯率為4.263)已逾原告就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予被告呂維傑部分請求之82萬5千元(見本院卷2第7頁),故原告請求被告林家鵬與被告呂維傑連帶賠償82萬5千元為有理由。4.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民法第229條第2項定有明文。而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應負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亦為民法第233條第1項、第203條所明定。查原告請求被告就第1次共同侵權行為,應連帶給付82萬5千元,並未定有給付期限,則原告請求渠等分別自收受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8年9月6日起(見本院卷1第237、239頁)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即屬有據。5.原告主張其所受之損害另包含:至少7,440,000之加盟權利金云云(見本院卷2第202、206、221-230頁)。惟查,被告呂維傑係持系爭著作至中國為相關著作權之美術作品登記及商標註冊登記,侵害原告對系爭著作享有重製之著作財產權事實,已如前述,又所謂加盟經營關係,係指加盟業主透過契約之方式,將商標或經營技術等授權加盟店使用,並協助或指導加盟店之經營,而加盟店對此支付一定對價之繼續性關係,是以,加盟業主所收取之對價含括商標及其所表徵之商譽,和其他經營所需之技術等,自難認定被告呂維傑於中國所取得之加盟費用,俱屬於原告因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遭受侵害之所受損害。6.被告抗辯:原告提出在中國的訴訟費用支出,及被告呂維傑在大陸生意經營的情形,皆是原告所製作,否認其形式真正。本案的損害賠償額應該以訴外人林○○當時委託被告林家鵬設計著作時所支出的費用即12,600元為限云云(見本院卷2第281-283頁)。惟查,被告無權處分之共同侵權行為,造成原告於中國就系爭著作受有無法使用、收益之損害,原告為排除上開侵害,自有謀求行政、司法救濟之需要,相應所支出之費用,應得認定屬於損害。況且,被告林家鵬固然僅取得12,600元之設計費(見本院卷1第65頁),然本件損害賠償之原因乃係因其另為無權處分,而與被告呂維傑之共同侵權行為,並非基於商標設計契約所生之爭議,是被告主張損害賠償應以設計費用為限云云,亦無可取。六、綜上所述,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予被告呂維傑,使其持被告林家鵬之聲明書而於中國為著作權登記及商標權註冊,已構成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之共同侵權行為(第1次共同侵權行為),自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故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規定,訴請如主文第1項請求,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第2次共同侵權行為),即無理由,應予駁回。七、假執行之宣告:(一)原告勝訴部分(即主文第1項),原告已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合於法律規定,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另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之規定,依職權宣告被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二)原告其餘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第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20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張銘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21  日書記官葉倩如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 2", "lawName": "娛樂稅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 }, { "issueRef": "24", "lawName": "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 }, { "issueRef": "39", "lawName": "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在我國上網可查詢到前開原證9、10之作品登記及商標查詢結果,被告呂維傑確實重製系爭著作於著作權、商標著作之申請文件並經公告,任何人均得透過網路見聞上情,臺灣亦為本件侵權行為結果發生地之一云云(見本院卷2第41頁)。惟查,作品登記及商標查詢與行為人透過架設在他國之網站而銷售/購買侵害權利之產品之情形,並不相同,蓋前者乃係各國為使屬於無體財產權之智慧財產權具有一定之公示性所為,無從以我國人民可透過網路見他國經註冊、登記之權利,即據以認定侵權行為地或結果地亦在我國國內,否則,各國均建構對於智慧財產權一定程度之公示制度,豈非謂均得任意選擇一國,而對在他國註冊、登記之智慧財產權為主張?原告上開主張,顯屬無稽。(四)損害賠償之計算(第1次侵權行為部分):1.按參照司法院院字第二○五號解釋及本院三十二年上字第三一四五號判例意旨,當事人為伸張權利所必要而支出之律師酬金,如可認為他造之侵權行為所受之損害者,即非不得向他造請求賠償(最高法院69年度台上字第773號判決意旨參照)。上訴人主張其因被上訴人侵害其著作權,受有支付民刑事案件之律師費用、行政人員製表比對費用、刑事案件鑑定費之損害等語,並非以上開費用為訴訟費用而請求被上訴人負擔,乃原審竟以上開費用非屬訴訟費用為詞,認其不得請求,而未審究上訴人是否確因被上訴人之加害行為受有該損害,亦有可議(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196號判決意旨參照)。2.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使被告呂維傑得在中國登記著作權並註冊商標權,進而使得原告於中國對於系爭著作無法使用、收益,而受有損害,則原告為請求被告呂維傑停止使用系爭著作,不得以必須在中國提起相關訴訟,請求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此有江蘇省無錫市人民法院(2018)蘇02民初82-93號裁定意見書等在卷可查(見本院卷1第393-416頁);又原告另就被告呂維傑以系爭著作申請商標部分,向(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商標局申請宣告無效,亦有原證16、原證16-1共13件無效宣告請求裁定書在卷可參(見本院卷2第43-46、61-128頁),經核上開訴訟案件,均係原告為使系爭著作能於中國境內為使用、收益而為之請求,相應之訴訟費/申請費、公證費、文印費等,均是原告為排除侵害所支付之必要費用;且衡之上開訴訟案件事實,事涉著作權、商標權等專業領域,且亦有諸多法律爭點須為釐清,故應認原告委請當地律師,亦屬伸張權利或防禦所必要,故上揭訴訟上支出的費用均可認定屬於原告因被告共同侵權行為所受之損害。3.原告就其在中國大陸之訴訟費用,共列有⑴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侵害著作權案、⑵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商標局之相關行政救濟程序、⑶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商標爭議行政糾紛及⑷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不正當競爭糾紛案等4部分(見本院卷2第231-256頁),其中⑴之部分,如前所述,均可認為屬於原告所受之損害,共計為人民幣405,375元。而⑵之部分,卷內可勾稽核實內容的,僅有13件無效宣告請求,然原告所列的共計20件無效申請案、2件變更版權登記申請案、6件撤銷版權登記申請案、及4件商標異議答辯案、及商標無效申請律師費等,鑒於無從核實其內容是否與本件系爭著作有關者應以剔除,故得列為損害的應為商標無效申請案(共20件)之律師費及官費人民幣175,000元乘以13/20,即113,750元。而上開⑶和⑷亦無從判斷該案內容是否與系爭著作相關,亦不應予採認。準此,原告所受損害共為人民幣405,375+113,750=519,125元,換算為新臺幣(109年7月6日臺灣銀行牌告匯率為4.263)已逾原告就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予被告呂維傑部分請求之82萬5千元(見本院卷2第7頁),故原告請求被告林家鵬與被告呂維傑連帶賠償82萬5千元為有理由。4.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民法第229條第2項定有明文。而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應負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亦為民法第233條第1項、第203條所明定。查原告請求被告就第1次共同侵權行為,應連帶給付82萬5千元,並未定有給付期限,則原告請求渠等分別自收受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8年9月6日起(見本院卷1第237、239頁)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即屬有據。5.原告主張其所受之損害另包含:至少7,440,000之加盟權利金云云(見本院卷2第202、206、221-230頁)。惟查,被告呂維傑係持系爭著作至中國為相關著作權之美術作品登記及商標註冊登記,侵害原告對系爭著作享有重製之著作財產權事實,已如前述,又所謂加盟經營關係,係指加盟業主透過契約之方式,將商標或經營技術等授權加盟店使用,並協助或指導加盟店之經營,而加盟店對此支付一定對價之繼續性關係,是以,加盟業主所收取之對價含括商標及其所表徵之商譽,和其他經營所需之技術等,自難認定被告呂維傑於中國所取得之加盟費用,俱屬於原告因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遭受侵害之所受損害。6.被告抗辯:原告提出在中國的訴訟費用支出,及被告呂維傑在大陸生意經營的情形,皆是原告所製作,否認其形式真正。本案的損害賠償額應該以訴外人林○○當時委託被告林家鵬設計著作時所支出的費用即12,600元為限云云(見本院卷2第281-283頁)。惟查,被告無權處分之共同侵權行為,造成原告於中國就系爭著作受有無法使用、收益之損害,原告為排除上開侵害,自有謀求行政、司法救濟之需要,相應所支出之費用,應得認定屬於損害。況且,被告林家鵬固然僅取得12,600元之設計費(見本院卷1第65頁),然本件損害賠償之原因乃係因其另為無權處分,而與被告呂維傑之共同侵權行為,並非基於商標設計契約所生之爭議,是被告主張損害賠償應以設計費用為限云云,亦無可取。六、綜上所述,被告林家鵬無權處分系爭著作予被告呂維傑,使其持被告林家鵬之聲明書而於中國為著作權登記及商標權註冊,已構成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之共同侵權行為(第1次共同侵權行為),自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故原告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規定,訴請如主文第1項請求,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第2次共同侵權行為),即無理由,應予駁回。七、假執行之宣告:(一)原告勝訴部分(即主文第1項),原告已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合於法律規定,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另依民事訴訟法第392條第2項之規定,依職權宣告被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二)原告其餘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第392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20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張銘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21  日書記官葉倩如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為自94年8月1日起至114年7月31日止。原告聘請知名藝人為「循利寧」及原告旗下其他產品拍攝廣告、於各大網路平台、通路開設賣場進行行銷與販售,各大藥局及公車、電視均有原告為行銷系爭商標之產品廣告,且系爭商標已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編列為「近5年著名商標名錄及案件彙編」之名冊中,故系爭商標屬「著名商標」及公平交易法上「著名表徵」。而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所製造、販賣之系爭「攝利寧膜衣錠」藥品與原告公司所代理銷售之「循利寧膜衣錠」藥品相較,僅有「攝」與「循」不相同,整體外觀予人印象極為相仿,應屬構成高度近似之商標,且二藥品均為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之「人體用藥品」,銷售管道上均係經由一般各大藥局即有販售,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原告之「循利寧」商標與被告之「攝利寧」二商標之商品為同一來源,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再者,二藥品為高度類似之商品,一般消費者極可能會誤認上開二者商品來自同一來源,而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與原告公司之信譽,且二藥品又均為內服藥品,對人體健康有重大影響,倘若一般消費者誤認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所製造、販賣之系爭藥品為原告公司授權生產,且嗣後發生一般消費者服用系爭藥品後,而有任何不適之情形,將導致原告公司之信譽有重大影響。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3款、第69條第1項、第3項、第70條第1款,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9條、第30條、第33條,民法第184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895,5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寶齡富錦公司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字樣之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件,或從事其他為行銷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字樣之行為。3.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應將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之文字或圖樣於同一或類似「膜衣錠」之藥品及其實體或電子之廣告、招牌、宣傳品、仿單、外盒銷毀或刪除。4.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應將本件判決書案號、當事人欄、案由欄及判決主文內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蘋果日報全國頭版下半頁1日。5.第1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1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為自94年8月1日起至114年7月31日止。原告聘請知名藝人為「循利寧」及原告旗下其他產品拍攝廣告、於各大網路平台、通路開設賣場進行行銷與販售,各大藥局及公車、電視均有原告為行銷系爭商標之產品廣告,且系爭商標已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編列為「近5年著名商標名錄及案件彙編」之名冊中,故系爭商標屬「著名商標」及公平交易法上「著名表徵」。而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所製造、販賣之系爭「攝利寧膜衣錠」藥品與原告公司所代理銷售之「循利寧膜衣錠」藥品相較,僅有「攝」與「循」不相同,整體外觀予人印象極為相仿,應屬構成高度近似之商標,且二藥品均為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之「人體用藥品」,銷售管道上均係經由一般各大藥局即有販售,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原告之「循利寧」商標與被告之「攝利寧」二商標之商品為同一來源,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再者,二藥品為高度類似之商品,一般消費者極可能會誤認上開二者商品來自同一來源,而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與原告公司之信譽,且二藥品又均為內服藥品,對人體健康有重大影響,倘若一般消費者誤認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所製造、販賣之系爭藥品為原告公司授權生產,且嗣後發生一般消費者服用系爭藥品後,而有任何不適之情形,將導致原告公司之信譽有重大影響。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3款、第69條第1項、第3項、第70條第1款,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9條、第30條、第33條,民法第184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895,5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寶齡富錦公司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字樣之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件,或從事其他為行銷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字樣之行為。3.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應將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之文字或圖樣於同一或類似「膜衣錠」之藥品及其實體或電子之廣告、招牌、宣傳品、仿單、外盒銷毀或刪除。4.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應將本件判決書案號、當事人欄、案由欄及判決主文內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蘋果日報全國頭版下半頁1日。5.第1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為自94年8月1日起至114年7月31日止。原告聘請知名藝人為「循利寧」及原告旗下其他產品拍攝廣告、於各大網路平台、通路開設賣場進行行銷與販售,各大藥局及公車、電視均有原告為行銷系爭商標之產品廣告,且系爭商標已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編列為「近5年著名商標名錄及案件彙編」之名冊中,故系爭商標屬「著名商標」及公平交易法上「著名表徵」。而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所製造、販賣之系爭「攝利寧膜衣錠」藥品與原告公司所代理銷售之「循利寧膜衣錠」藥品相較,僅有「攝」與「循」不相同,整體外觀予人印象極為相仿,應屬構成高度近似之商標,且二藥品均為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之「人體用藥品」,銷售管道上均係經由一般各大藥局即有販售,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原告之「循利寧」商標與被告之「攝利寧」二商標之商品為同一來源,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再者,二藥品為高度類似之商品,一般消費者極可能會誤認上開二者商品來自同一來源,而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與原告公司之信譽,且二藥品又均為內服藥品,對人體健康有重大影響,倘若一般消費者誤認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所製造、販賣之系爭藥品為原告公司授權生產,且嗣後發生一般消費者服用系爭藥品後,而有任何不適之情形,將導致原告公司之信譽有重大影響。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3款、第69條第1項、第3項、第70條第1款,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9條、第30條、第33條,民法第184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895,5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寶齡富錦公司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字樣之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件,或從事其他為行銷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字樣之行為。3.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應將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之文字或圖樣於同一或類似「膜衣錠」之藥品及其實體或電子之廣告、招牌、宣傳品、仿單、外盒銷毀或刪除。4.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應將本件判決書案號、當事人欄、案由欄及判決主文內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蘋果日報全國頭版下半頁1日。5.第1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為自94年8月1日起至114年7月31日止。原告聘請知名藝人為「循利寧」及原告旗下其他產品拍攝廣告、於各大網路平台、通路開設賣場進行行銷與販售,各大藥局及公車、電視均有原告為行銷系爭商標之產品廣告,且系爭商標已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編列為「近5年著名商標名錄及案件彙編」之名冊中,故系爭商標屬「著名商標」及公平交易法上「著名表徵」。而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所製造、販賣之系爭「攝利寧膜衣錠」藥品與原告公司所代理銷售之「循利寧膜衣錠」藥品相較,僅有「攝」與「循」不相同,整體外觀予人印象極為相仿,應屬構成高度近似之商標,且二藥品均為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之「人體用藥品」,銷售管道上均係經由一般各大藥局即有販售,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原告之「循利寧」商標與被告之「攝利寧」二商標之商品為同一來源,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再者,二藥品為高度類似之商品,一般消費者極可能會誤認上開二者商品來自同一來源,而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與原告公司之信譽,且二藥品又均為內服藥品,對人體健康有重大影響,倘若一般消費者誤認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所製造、販賣之系爭藥品為原告公司授權生產,且嗣後發生一般消費者服用系爭藥品後,而有任何不適之情形,將導致原告公司之信譽有重大影響。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3款、第69條第1項、第3項、第70條第1款,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9條、第30條、第33條,民法第184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895,5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寶齡富錦公司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字樣之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件,或從事其他為行銷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字樣之行為。3.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應將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循利寧」之文字或圖樣於同一或類似「膜衣錠」之藥品及其實體或電子之廣告、招牌、宣傳品、仿單、外盒銷毀或刪除。4.被告寶齡富錦公司應將本件判決書案號、當事人欄、案由欄及判決主文內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蘋果日報全國頭版下半頁1日。5.第1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342772號「治療或緩解過敏疾病的藥物組合物」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100年6月1日起至113年9月26日止,優先權日為92年9月30日(下稱系爭專利)。又系爭專利係以含有0.006至100%的乳酸等有機酸,治療或緩解過敏等疾病之專利。詎被告於96年起於全國販售之「統一LP-33機能優酪乳」(下稱系爭產品),已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6、8項之權利範圍。蓋被告製造系爭產品所使用之LP33乳酸菌係由訴外人景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景岳公司)所供應,該菌為景岳公司所發明之專利即中華民國發明第I284149號「新穎微生物株副乾酪乳桿菌GMNL-32及其治療過敏相關疾病之用途」專利,惟該專利核屬擬制喪失新穎性而應予撤銷,原告已對之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提起舉發在案。嗣被告固然於96年又加入Streptococcusthermophiles菌、Lactobacillusparacasei菌、Lactobacillusbulgaricus菌(即景岳公司所有中華民國發明第I277651號「乳酸桿菌株在治療過敏上之新用途」專利),然表面上系爭產品雖係由2個專利所製成,但因系爭產品係以LP33為標榜販賣,顯然LP33乳酸菌是系爭產品之主要菌種,而該LP33乳酸菌之專利既已無效,景岳公司即非所有權人,是系爭產品就該部分即有侵害原告之專利權無訛。再者,系爭產品既含有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及景岳公司所有之中華民國發明第I277651號「乳酸桿菌株在治療過敏上之新用途」專利,則原告在製造、販賣系爭產品時,即應經過原告之同意,否則自應就原告所受損害負賠償責任。為此,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至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排除及防止侵害,並負損害賠償責任。此外,原告之損害賠償額應以系爭產品每月銷售額之7%計算,原告暫先請求102年8月份之賠償額4,000,000元。又被告迄今仍在製造販賣,顯見其係故意侵害原告之專利權,故應依專利法第97條第2項之規定,酌定損害額3倍之賠償等語。並聲明:(一)被告應給付原告4,000,000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2計算之利息。(二)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並應銷毀商品及設備。
(一)被告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電腦伴唱機,至於伴唱機內有系爭著作,被告並不清楚,且系爭著作並非被告重製,亦未侵害公開演出權,被告並無主觀之犯意,即無故意或過失。(二)原告主張被告有侵害原告重製權之故意或過失及有侵害公開演出權,均與不起訴處分書認定之事實不同,原告應負舉證責任。(三)原告主張被告應向通路商瑞影公司承租,99年度瑞影公司一年度承租價為3萬6千元,為何訴外人瑞影公司承租價即為原告之損害額,原告應負舉證責任。(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44頁)(一)原告為「女人心」、「心茫茫情茫茫」、「大樹腳」、「還是英雄」、「阮哪會堪」、「愛你的日子」歌曲(即系爭著作)著作財產權之專屬被授權人,授權期間均自99年2月1日至99年12月31日(見附件3)。(二)被告潘榮秀在臺南市○○區○○里○○○街20號1樓其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擺放之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被告之上開行為業經臺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見附件5)。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亦有明文。本件原告既主張被告有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之行為,自應由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二)經查,原告以被告所經營之龍城釣蝦場內擺放未經授權而灌錄系爭著作之電腦伴唱機為由,主張被告有重製及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已為被告所否認,而被告辯稱前開電腦伴唱機係向訴外人振揚公司承租,且承租時已灌錄歌曲,其後之歌曲亦由振揚公司灌錄一節,除據證人方守詠於偵查中證述屬實外,原告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不知道係被告或他人灌入系爭歌曲等語可按(見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補字第566號卷第57頁背面不起訴處分書),並有被告所提租賃契約書影本附卷可稽,原告既未就被告有非法灌錄系爭著作至前開電腦伴唱機之行為另舉證以實其說,則其僅以被告承租之前開電腦伴唱機灌錄有系爭著作為由,逕謂被告有非法重製系爭著作於電腦伴唱機內之行為云云,尚無可採。又原告主張被告以「現場螢幕」公開演出「詞之音樂著作」,再以「現場喇叭、擴大機」公開演出「曲之音樂著作」,侵害原告就系爭著作之公開演出權云云,固據其提出99年4月4日派員勘查龍城釣蝦場之現場照片為證(見附件四),惟查,原告係基於蒐證之目的,始派員前往被告經營之龍城釣蝦場點選系爭著作,觀諸前開照片僅係歌曲影像及點歌本之外觀,有關被告店內情形之照片,亦未顯示有其他消費者點歌而公開演出之情形,參以原告之訴訟代理人呂憲霖亦於偵查中陳稱當時並未發現有何客人在該店內使用伴唱機點唱系爭歌曲之證據等語(見同前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是前開歌曲點播畫面之照片僅能證明該電腦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尚難以此逕認實際上確有消費者在該營業場所公開演出系爭著作;再者,該電腦伴唱機內經重製之歌曲並非僅有系爭著作6首,自不能因伴唱機內灌錄有系爭著作,即推論有不知情之消費者曾使用該伴唱機而有未經授權公開演出之行為,是原告逕以上開事證主張被告有公開演出之行為云云,亦不足採。(三)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請求被告給付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 "lawName": "健康食品管理法" }, { "issueRef": "2 2", "lawName": "健康食品管理法" }, { "issueRef": "14 2", "lawName": "健康食品管理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7",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專利證書新型第M357431號之「收納盒之抽屜堆疊結構」(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5月21日起至108年1月15日止。原告於99年11月16日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後,經比對知悉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第2項皆為代碼6,系爭專利確具新穎性與進步性。惟被告未得原告同意或授權,製造「優木天板置物櫃四層(產品型號:NW-400)」(下稱系爭產品一)及「優木天板置物櫃三層(產品型號:NW-300)」(下稱系爭產品二)等產品,分別於台灣家樂福股份有限公司、大買家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商雅虎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等商場販售。經原告購得系爭產品並送鑑定,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一、二均落入原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又被告許木川係被告聯府塑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府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公司法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排除侵害,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專利具新穎性及進步性:(1)系爭專利已於99年11月16日取得智慧財產局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皆為代碼6,足證系爭專利有新穎性及進步性。(2)被告所舉證據2所載30為抽屜盒、42為置物盒,二者分屬不同部件,自不得將其引證文件部分技術內容組合。依該說明書及圖示無法顯示該抽屜盒30具系爭專利「前板體外部下方形成有一內凹狀之握持部,使其握持部往內部形成有一倒L狀之承置部,抽屜前板體之兩端係形成一由上往下漸縮錐狀之疊合部,疊合部下端形成有一ㄣ狀之收束部,又抽屜背板上方凸設有數條柱狀之堆置部,抽屜頂部環設有一外凸狀之頂緣部」特徵。被告於圖面圈劃標示所指為置物盒42,然其說明內容卻為抽屜盒30,顯然已有不合。不論抽屜盒30或置物盒42,其兩側端均不見系爭專利之疊合部113、收束部114,被告所謂「該抽屜的前板體30外部下方形成依內凹狀的握持部,在由握持部的相應內側則形成一突出的承置部,並沿著前側板體的兩旁形成下漸縮的疊合部」等語,顯然不實。(3)被告所舉證據2說明書圖、文皆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未見「抽屜係為塑膠射出一體成型,抽屜前板體外部下方形成有一內凹狀之握持部,使其握持部往內部形成有一倒L狀之承置部,且抽屜前板體之兩端係形成一由上往下漸縮錐狀之疊合部,疊合部下端形成有一ㄣ狀之收束部,又抽屜背板上方凸設有數條柱狀之堆置部,抽屜頂部環設有一外凸狀之頂緣部」之技術特徵,是被告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新穎性,即屬無據。2、被告所舉證據2、19、20、21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1)被告就系爭專利究竟在手段、方法、功效上,如何令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申請時的通常知識及相關先前技術,認定會促使其轉用、置換、改變或組合該先前技術所揭露之內容並未說明,亦未說明就所舉證據2、19、20、21等如何組合可達成與系爭專利具有同一性之具體理由。(2)證據2無法揭露系爭專利「前板體外部下方形成有一內凹狀之握持部,使其握持部往內部形成有一倒L狀之承置部」之結構;證據19為一種置物籃,證據2則為一種層架,二者之基本結構本不相容,無法令具有通常知識者,促使其轉用、置換、改變或組合該先前技術。又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當抽屜堆疊時,抽屜之疊合部套置在另一抽屜之疊合部內,疊合部之收束部可供抽屜堆疊防止受到重壓導致兩堆疊面緊貼造成卡緊難以抽出之問題」內容可知,收束部乃系爭專利技術特徵並有其功效性產生。然被告所舉證據2、19、20、21未見此一技術特徵,且未達成相同之功效及解決問題之手段。即便證據2組合證據19、20、21,亦無法達成系爭專利所具「當抽屜堆疊時,藉由抽屜之疊合部套置在另一抽屜之疊合部內,使其疊合部之收束部可供抽屜堆疊之間產生間隙以防止抽屜受堆疊重壓導致兩堆疊面緊貼造成卡緊難以抽出之問題,且抽屜底面係平置於另一抽屜之承置部上,並藉由抽屜之堆置部係堆置在另一抽屜之頂緣部上方,以達到抽屜堆疊時的平穩度」功效。3、被告所舉證據4、19、20、21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1)被告固主張證據4新型專利結構為:「該置物箱是包含一底板3、數支撐件22、32及一上板1組合而成」,並據以指摘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但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乃第1項之附屬項,被告僅就該附屬項單獨進行技術特徵判斷,顯然已違審查基準。(2)系爭專利主要在於抽屜之疊合部可供較佳之堆疊放置,抽屜之承置部及堆置部更可增加堆疊的平穩度,藉以達到抽屜堆疊之較佳使用效果,而依證據4專利說明書所載「為一種易於組拆之置物箱構造改良,尤其是指一種結合穩定性佳,運送搬運容易,具組裝、拆卸功能之實用新穎設計者」之內容及由證據4第5圖觀之,證據4主要在達成易於拆卸、組裝之功能,並無達成可增加抽屜堆疊的平穩度之效果,兩者之目的、手段及功效明顯不同,尚難以證據4否定系爭專利之進步性。(3)證據19為一種置物籃,而證據4為一種置物箱,二者結構性質先天即不相容,應非屬相關技術領域。證據19並未揭露系爭專利收束部之技術特徵,即便以證據4組合證據19、20、21,亦均無法達成系爭專利所具「當抽屜堆疊時,藉由抽屜之疊合部套置在另一抽屜之疊合部內,使其疊合部之收束部可供抽屜堆疊之間產生間隙以防止抽屜受堆疊重壓導致兩堆疊面緊貼造成卡緊難以抽出之問題,且抽屜底面係平置於另一抽屜之承置部上,並藉由抽屜之堆置部係堆置在另一抽屜之頂緣部上方,以達到抽屜堆疊時的平穩度」功效。4、被告對證據文件與系爭專利是否可直接且無歧異得知之解釋完全悖離現行法規。且系爭專利具有解決「收納盒體之數抽屜因堆疊重壓導致堆疊面緊貼而使抽屜開閉不易、及數抽屜堆疊不平穩」等缺失之功效,依審查基準教示:在技術發展空間有限之領域中,如在技術上有微小的改進,產生好用或實用的效果,得視為具「有增進某種功效」意旨,自應認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就其品名、型號NW-400、NW-300置物櫃或其他侵害原告中華民國第M357431號新型專利之產品,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之行為。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廢止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1)被告證據2:該層架的抽屜盒30、42(同為抽屜盒,只是深淺不同而已)是以塑膠一體成型,該抽屜盒42的前板體外部下方是形成一內凹狀的握持部,由握持部的相應內側則形成一凸出的承置部,並沿著前側板體的兩旁形成下漸縮的疊合部。(2)被告證據3:一種抽屜式的置物箱結構改良,包含由一體成型的置物箱本體及其頂面蓋合用的蓋體等構件;其特徵在於:將箱本體直立面預設成一具向下漸縮傾斜6度以下斜角之傾斜面,使整個箱體可方便於疊組收合,並於底部預設有凸出導軌方便組裝使用時的推拉定向者。其中箱本體的正面底緣設留一凹落槽口(即握持部)。握持部,其內部勢必也會有一承置部,此乃塑膠射出成型不變的原理。(3)被告證據20、21(型錄及實物):該實物除設有堆置部外,另於前側板體兩旁形成上寬下窄的疊合部,且於疊合部下方形成收束部。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4、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二)證據2為一種層架,證據3為一種置物箱,證據4為一種置物箱,證據20、21為一種置物籃,其名稱乃因人喜好而命名,然其技術領域在塑膠射出工業誠為完全相同。因一家塑膠射出公司,其生產之產品並非僅有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單一產品,而是有包含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垃圾桶等上百樣商品。況被告於推行智慧財產權暨提倡產品之創新、研發,堪稱國內傳統產業之冠,專利申請案之數量高達315件。惟何以被告系爭產品沒有申請專利,係因該產品之技術已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慣用方式,毫無特徵可言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家豐影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家豐公司)分別於97年10月14日、97年10月14日及97年10月21日取得韓國之巴黎戀人、峇里島的日子、豪傑春香等影片(下稱系爭影片)在臺灣地區之發行、重製、出租及公開播送等專屬權利,並取得行政院新聞局核發之錄影節目審查合格證明書,故原告有重製、發行及販售系爭影片之視聽著作之專屬權利。被告采昌公司為從事電影、廣播、電視節目及錄影節目帶發行之公司,而被告石瑾怡為其法定代理人,被告陳亮旭則為實際負責人。另被告豐聲公司為從事CD及DVD光碟製造之壓片廠,被告鄭謙和為其法定代理人。是被告均為從事有聲出版品工作之人,並明知電影、電視節目等錄影帶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客體,非經著作權人之授權,不得重製電影或電視節目之視聽影像,並明知韓劇之巴黎戀人為韓國SBSMedia公司所發行、峇里島的日子為韓國SBSProductionsInc.公司所發行、豪傑春香為韓國KBSMedia公司所發行之韓劇節目,故系爭影片非經著作權人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或販售。(二)被告采昌公司前雖取得系爭影片在我國地區製作與發行DVD影音產品之授權,然已分別於96年7月11日、96年7月31日權利屆滿。訴外人弘恩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弘恩公司)與被告采昌公司於97年10月22日簽訂被證2之經銷合約時(下稱系爭經銷合約),原告已取得系爭影片之授權,並交由弘恩公司經銷,因弘恩公司得知被告采昌公司仍有系爭影片之庫存品,為避免日後采昌公司以其庫存品與弘恩公司削價競爭,故將被告采昌公司之系爭影片庫存品,納入其經銷標的。此有系爭經銷合約第1條與其附件;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士林地檢)99年度偵字第8908號之被告陳亮旭、證人陳怡君、趙麗英等人之證述;暨采昌公司協理趙芫禎於97年10月13日發送予弘恩公司副總經理彭廣棋之電子郵件為證。職是,可知系爭經銷契約係針對采昌公司之庫存品所為約定。(三)原告自行下單製造系爭影片產品,每套成本約新臺幣(下同)1百元,故弘恩公司或原告不可能以350元之價格,要求被告采昌公司壓製系爭影片後,交予弘恩公司經銷,故被告采昌公司明知其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意圖銷售,分別於97年11月9日、同年12月5日將系爭影片壓縮成DVD母片,再與被告豐聲公司共同大量重製於DVD光碟中,以供銷售,已侵害原告系爭影片之重製權。被告豐聲公司為上市公司,壓製影音光碟為其業務範圍,自應審慎注意委託人是否經授權,而豐聲公司亦自承其會要求委託人提出授權資料。詎被告豐聲公司僅因其與被告采昌公司有長期配合關係,竟在受託壓製系爭影片時,未加查證被告采昌公司之授權文件,已有怠於查驗之業務上疏失,應負過失侵權行為責任。弘恩公司於系爭經銷合約簽訂後,發現被告采昌公司在授權期間之後,再行重製系爭影片之行為,雖於98年2月25日再行簽訂經銷合約之補充協議,對經銷合約範圍進行補充,將侵害著作權之影音產品,包含冬季戀歌、巴黎戀人、豪傑春香、峇里島的日子等四部影片解除部分經銷數量,然並非對於采昌公司在本案侵權行為,達成和解內容。職是,被告之上開行為侵害原告系爭影片之著作財產權。(四)被告石瑾怡及陳亮旭分別為被告采昌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及實際負責人,被告鄭謙和為被告豐聲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渠等對公司業務之執行,因違反著作權法之規定致原告受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8條第1項、第23條及民法第28條等規定,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任。被告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盜版之DVD光碟品「巴黎戀人」數量逾1,500套,「峇里島的日子」數量逾1千套、而「豪傑春香」數量逾8百套,至於實際盜版品數量,俟被告采昌公司提出客戶訂單、權利人授權證明文件等資料,再行確認。再者,原告就每套系爭影片之售價均為598元,則被告之侵權金額逾1,973,400元(計算式:3,300套×598元)。因渠等侵害行為顯屬故意且情節重大,爰按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及第3項規定,原告雖可向被告連帶請求5百萬元之損害賠償。惟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請求最低金額1,973,400元。復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內容登報。爰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973,400元暨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當事人、案由欄、主文,以黑白10號字體刊登於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或自由時報全國版頭版1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廢止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1)被告證據2:該層架的抽屜盒30、42(同為抽屜盒,只是深淺不同而已)是以塑膠一體成型,該抽屜盒42的前板體外部下方是形成一內凹狀的握持部,由握持部的相應內側則形成一凸出的承置部,並沿著前側板體的兩旁形成下漸縮的疊合部。(2)被告證據3:一種抽屜式的置物箱結構改良,包含由一體成型的置物箱本體及其頂面蓋合用的蓋體等構件;其特徵在於:將箱本體直立面預設成一具向下漸縮傾斜6度以下斜角之傾斜面,使整個箱體可方便於疊組收合,並於底部預設有凸出導軌方便組裝使用時的推拉定向者。其中箱本體的正面底緣設留一凹落槽口(即握持部)。握持部,其內部勢必也會有一承置部,此乃塑膠射出成型不變的原理。(3)被告證據20、21(型錄及實物):該實物除設有堆置部外,另於前側板體兩旁形成上寬下窄的疊合部,且於疊合部下方形成收束部。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4、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二)證據2為一種層架,證據3為一種置物箱,證據4為一種置物箱,證據20、21為一種置物籃,其名稱乃因人喜好而命名,然其技術領域在塑膠射出工業誠為完全相同。因一家塑膠射出公司,其生產之產品並非僅有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單一產品,而是有包含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垃圾桶等上百樣商品。況被告於推行智慧財產權暨提倡產品之創新、研發,堪稱國內傳統產業之冠,專利申請案之數量高達315件。惟何以被告系爭產品沒有申請專利,係因該產品之技術已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慣用方式,毫無特徵可言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8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3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3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確認著作權存在
(一)原告家豐影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家豐公司)分別於97年10月14日、97年10月14日及97年10月21日取得韓國之巴黎戀人、峇里島的日子、豪傑春香等影片(下稱系爭影片)在臺灣地區之發行、重製、出租及公開播送等專屬權利,並取得行政院新聞局核發之錄影節目審查合格證明書,故原告有重製、發行及販售系爭影片之視聽著作之專屬權利。被告采昌公司為從事電影、廣播、電視節目及錄影節目帶發行之公司,而被告石瑾怡為其法定代理人,被告陳亮旭則為實際負責人。另被告豐聲公司為從事CD及DVD光碟製造之壓片廠,被告鄭謙和為其法定代理人。是被告均為從事有聲出版品工作之人,並明知電影、電視節目等錄影帶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客體,非經著作權人之授權,不得重製電影或電視節目之視聽影像,並明知韓劇之巴黎戀人為韓國SBSMedia公司所發行、峇里島的日子為韓國SBSProductionsInc.公司所發行、豪傑春香為韓國KBSMedia公司所發行之韓劇節目,故系爭影片非經著作權人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或販售。(二)被告采昌公司前雖取得系爭影片在我國地區製作與發行DVD影音產品之授權,然已分別於96年7月11日、96年7月31日權利屆滿。訴外人弘恩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弘恩公司)與被告采昌公司於97年10月22日簽訂被證2之經銷合約時(下稱系爭經銷合約),原告已取得系爭影片之授權,並交由弘恩公司經銷,因弘恩公司得知被告采昌公司仍有系爭影片之庫存品,為避免日後采昌公司以其庫存品與弘恩公司削價競爭,故將被告采昌公司之系爭影片庫存品,納入其經銷標的。此有系爭經銷合約第1條與其附件;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士林地檢)99年度偵字第8908號之被告陳亮旭、證人陳怡君、趙麗英等人之證述;暨采昌公司協理趙芫禎於97年10月13日發送予弘恩公司副總經理彭廣棋之電子郵件為證。職是,可知系爭經銷契約係針對采昌公司之庫存品所為約定。(三)原告自行下單製造系爭影片產品,每套成本約新臺幣(下同)1百元,故弘恩公司或原告不可能以350元之價格,要求被告采昌公司壓製系爭影片後,交予弘恩公司經銷,故被告采昌公司明知其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意圖銷售,分別於97年11月9日、同年12月5日將系爭影片壓縮成DVD母片,再與被告豐聲公司共同大量重製於DVD光碟中,以供銷售,已侵害原告系爭影片之重製權。被告豐聲公司為上市公司,壓製影音光碟為其業務範圍,自應審慎注意委託人是否經授權,而豐聲公司亦自承其會要求委託人提出授權資料。詎被告豐聲公司僅因其與被告采昌公司有長期配合關係,竟在受託壓製系爭影片時,未加查證被告采昌公司之授權文件,已有怠於查驗之業務上疏失,應負過失侵權行為責任。弘恩公司於系爭經銷合約簽訂後,發現被告采昌公司在授權期間之後,再行重製系爭影片之行為,雖於98年2月25日再行簽訂經銷合約之補充協議,對經銷合約範圍進行補充,將侵害著作權之影音產品,包含冬季戀歌、巴黎戀人、豪傑春香、峇里島的日子等四部影片解除部分經銷數量,然並非對於采昌公司在本案侵權行為,達成和解內容。職是,被告之上開行為侵害原告系爭影片之著作財產權。(四)被告石瑾怡及陳亮旭分別為被告采昌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及實際負責人,被告鄭謙和為被告豐聲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渠等對公司業務之執行,因違反著作權法之規定致原告受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8條第1項、第23條及民法第28條等規定,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任。被告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盜版之DVD光碟品「巴黎戀人」數量逾1,500套,「峇里島的日子」數量逾1千套、而「豪傑春香」數量逾8百套,至於實際盜版品數量,俟被告采昌公司提出客戶訂單、權利人授權證明文件等資料,再行確認。再者,原告就每套系爭影片之售價均為598元,則被告之侵權金額逾1,973,400元(計算式:3,300套×598元)。因渠等侵害行為顯屬故意且情節重大,爰按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及第3項規定,原告雖可向被告連帶請求5百萬元之損害賠償。惟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請求最低金額1,973,400元。復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內容登報。爰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973,400元暨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當事人、案由欄、主文,以黑白10號字體刊登於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或自由時報全國版頭版1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廢止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1)被告證據2:該層架的抽屜盒30、42(同為抽屜盒,只是深淺不同而已)是以塑膠一體成型,該抽屜盒42的前板體外部下方是形成一內凹狀的握持部,由握持部的相應內側則形成一凸出的承置部,並沿著前側板體的兩旁形成下漸縮的疊合部。(2)被告證據3:一種抽屜式的置物箱結構改良,包含由一體成型的置物箱本體及其頂面蓋合用的蓋體等構件;其特徵在於:將箱本體直立面預設成一具向下漸縮傾斜6度以下斜角之傾斜面,使整個箱體可方便於疊組收合,並於底部預設有凸出導軌方便組裝使用時的推拉定向者。其中箱本體的正面底緣設留一凹落槽口(即握持部)。握持部,其內部勢必也會有一承置部,此乃塑膠射出成型不變的原理。(3)被告證據20、21(型錄及實物):該實物除設有堆置部外,另於前側板體兩旁形成上寬下窄的疊合部,且於疊合部下方形成收束部。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4、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二)證據2為一種層架,證據3為一種置物箱,證據4為一種置物箱,證據20、21為一種置物籃,其名稱乃因人喜好而命名,然其技術領域在塑膠射出工業誠為完全相同。因一家塑膠射出公司,其生產之產品並非僅有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單一產品,而是有包含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垃圾桶等上百樣商品。況被告於推行智慧財產權暨提倡產品之創新、研發,堪稱國內傳統產業之冠,專利申請案之數量高達315件。惟何以被告系爭產品沒有申請專利,係因該產品之技術已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慣用方式,毫無特徵可言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家豐影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家豐公司)分別於97年10月14日、97年10月14日及97年10月21日取得韓國之巴黎戀人、峇里島的日子、豪傑春香等影片(下稱系爭影片)在臺灣地區之發行、重製、出租及公開播送等專屬權利,並取得行政院新聞局核發之錄影節目審查合格證明書,故原告有重製、發行及販售系爭影片之視聽著作之專屬權利。被告采昌公司為從事電影、廣播、電視節目及錄影節目帶發行之公司,而被告石瑾怡為其法定代理人,被告陳亮旭則為實際負責人。另被告豐聲公司為從事CD及DVD光碟製造之壓片廠,被告鄭謙和為其法定代理人。是被告均為從事有聲出版品工作之人,並明知電影、電視節目等錄影帶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客體,非經著作權人之授權,不得重製電影或電視節目之視聽影像,並明知韓劇之巴黎戀人為韓國SBSMedia公司所發行、峇里島的日子為韓國SBSProductionsInc.公司所發行、豪傑春香為韓國KBSMedia公司所發行之韓劇節目,故系爭影片非經著作權人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或販售。(二)被告采昌公司前雖取得系爭影片在我國地區製作與發行DVD影音產品之授權,然已分別於96年7月11日、96年7月31日權利屆滿。訴外人弘恩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弘恩公司)與被告采昌公司於97年10月22日簽訂被證2之經銷合約時(下稱系爭經銷合約),原告已取得系爭影片之授權,並交由弘恩公司經銷,因弘恩公司得知被告采昌公司仍有系爭影片之庫存品,為避免日後采昌公司以其庫存品與弘恩公司削價競爭,故將被告采昌公司之系爭影片庫存品,納入其經銷標的。此有系爭經銷合約第1條與其附件;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士林地檢)99年度偵字第8908號之被告陳亮旭、證人陳怡君、趙麗英等人之證述;暨采昌公司協理趙芫禎於97年10月13日發送予弘恩公司副總經理彭廣棋之電子郵件為證。職是,可知系爭經銷契約係針對采昌公司之庫存品所為約定。(三)原告自行下單製造系爭影片產品,每套成本約新臺幣(下同)1百元,故弘恩公司或原告不可能以350元之價格,要求被告采昌公司壓製系爭影片後,交予弘恩公司經銷,故被告采昌公司明知其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意圖銷售,分別於97年11月9日、同年12月5日將系爭影片壓縮成DVD母片,再與被告豐聲公司共同大量重製於DVD光碟中,以供銷售,已侵害原告系爭影片之重製權。被告豐聲公司為上市公司,壓製影音光碟為其業務範圍,自應審慎注意委託人是否經授權,而豐聲公司亦自承其會要求委託人提出授權資料。詎被告豐聲公司僅因其與被告采昌公司有長期配合關係,竟在受託壓製系爭影片時,未加查證被告采昌公司之授權文件,已有怠於查驗之業務上疏失,應負過失侵權行為責任。弘恩公司於系爭經銷合約簽訂後,發現被告采昌公司在授權期間之後,再行重製系爭影片之行為,雖於98年2月25日再行簽訂經銷合約之補充協議,對經銷合約範圍進行補充,將侵害著作權之影音產品,包含冬季戀歌、巴黎戀人、豪傑春香、峇里島的日子等四部影片解除部分經銷數量,然並非對於采昌公司在本案侵權行為,達成和解內容。職是,被告之上開行為侵害原告系爭影片之著作財產權。(四)被告石瑾怡及陳亮旭分別為被告采昌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及實際負責人,被告鄭謙和為被告豐聲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渠等對公司業務之執行,因違反著作權法之規定致原告受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8條第1項、第23條及民法第28條等規定,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任。被告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盜版之DVD光碟品「巴黎戀人」數量逾1,500套,「峇里島的日子」數量逾1千套、而「豪傑春香」數量逾8百套,至於實際盜版品數量,俟被告采昌公司提出客戶訂單、權利人授權證明文件等資料,再行確認。再者,原告就每套系爭影片之售價均為598元,則被告之侵權金額逾1,973,400元(計算式:3,300套×598元)。因渠等侵害行為顯屬故意且情節重大,爰按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及第3項規定,原告雖可向被告連帶請求5百萬元之損害賠償。惟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請求最低金額1,973,400元。復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內容登報。爰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973,400元暨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當事人、案由欄、主文,以黑白10號字體刊登於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或自由時報全國版頭版1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廢止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1)被告證據2:該層架的抽屜盒30、42(同為抽屜盒,只是深淺不同而已)是以塑膠一體成型,該抽屜盒42的前板體外部下方是形成一內凹狀的握持部,由握持部的相應內側則形成一凸出的承置部,並沿著前側板體的兩旁形成下漸縮的疊合部。(2)被告證據3:一種抽屜式的置物箱結構改良,包含由一體成型的置物箱本體及其頂面蓋合用的蓋體等構件;其特徵在於:將箱本體直立面預設成一具向下漸縮傾斜6度以下斜角之傾斜面,使整個箱體可方便於疊組收合,並於底部預設有凸出導軌方便組裝使用時的推拉定向者。其中箱本體的正面底緣設留一凹落槽口(即握持部)。握持部,其內部勢必也會有一承置部,此乃塑膠射出成型不變的原理。(3)被告證據20、21(型錄及實物):該實物除設有堆置部外,另於前側板體兩旁形成上寬下窄的疊合部,且於疊合部下方形成收束部。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4、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二)證據2為一種層架,證據3為一種置物箱,證據4為一種置物箱,證據20、21為一種置物籃,其名稱乃因人喜好而命名,然其技術領域在塑膠射出工業誠為完全相同。因一家塑膠射出公司,其生產之產品並非僅有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單一產品,而是有包含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垃圾桶等上百樣商品。況被告於推行智慧財產權暨提倡產品之創新、研發,堪稱國內傳統產業之冠,專利申請案之數量高達315件。惟何以被告系爭產品沒有申請專利,係因該產品之技術已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慣用方式,毫無特徵可言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家豐影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家豐公司)分別於97年10月14日、97年10月14日及97年10月21日取得韓國之巴黎戀人、峇里島的日子、豪傑春香等影片(下稱系爭影片)在臺灣地區之發行、重製、出租及公開播送等專屬權利,並取得行政院新聞局核發之錄影節目審查合格證明書,故原告有重製、發行及販售系爭影片之視聽著作之專屬權利。被告采昌公司為從事電影、廣播、電視節目及錄影節目帶發行之公司,而被告石瑾怡為其法定代理人,被告陳亮旭則為實際負責人。另被告豐聲公司為從事CD及DVD光碟製造之壓片廠,被告鄭謙和為其法定代理人。是被告均為從事有聲出版品工作之人,並明知電影、電視節目等錄影帶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客體,非經著作權人之授權,不得重製電影或電視節目之視聽影像,並明知韓劇之巴黎戀人為韓國SBSMedia公司所發行、峇里島的日子為韓國SBSProductionsInc.公司所發行、豪傑春香為韓國KBSMedia公司所發行之韓劇節目,故系爭影片非經著作權人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或販售。(二)被告采昌公司前雖取得系爭影片在我國地區製作與發行DVD影音產品之授權,然已分別於96年7月11日、96年7月31日權利屆滿。訴外人弘恩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弘恩公司)與被告采昌公司於97年10月22日簽訂被證2之經銷合約時(下稱系爭經銷合約),原告已取得系爭影片之授權,並交由弘恩公司經銷,因弘恩公司得知被告采昌公司仍有系爭影片之庫存品,為避免日後采昌公司以其庫存品與弘恩公司削價競爭,故將被告采昌公司之系爭影片庫存品,納入其經銷標的。此有系爭經銷合約第1條與其附件;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士林地檢)99年度偵字第8908號之被告陳亮旭、證人陳怡君、趙麗英等人之證述;暨采昌公司協理趙芫禎於97年10月13日發送予弘恩公司副總經理彭廣棋之電子郵件為證。職是,可知系爭經銷契約係針對采昌公司之庫存品所為約定。(三)原告自行下單製造系爭影片產品,每套成本約新臺幣(下同)1百元,故弘恩公司或原告不可能以350元之價格,要求被告采昌公司壓製系爭影片後,交予弘恩公司經銷,故被告采昌公司明知其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意圖銷售,分別於97年11月9日、同年12月5日將系爭影片壓縮成DVD母片,再與被告豐聲公司共同大量重製於DVD光碟中,以供銷售,已侵害原告系爭影片之重製權。被告豐聲公司為上市公司,壓製影音光碟為其業務範圍,自應審慎注意委託人是否經授權,而豐聲公司亦自承其會要求委託人提出授權資料。詎被告豐聲公司僅因其與被告采昌公司有長期配合關係,竟在受託壓製系爭影片時,未加查證被告采昌公司之授權文件,已有怠於查驗之業務上疏失,應負過失侵權行為責任。弘恩公司於系爭經銷合約簽訂後,發現被告采昌公司在授權期間之後,再行重製系爭影片之行為,雖於98年2月25日再行簽訂經銷合約之補充協議,對經銷合約範圍進行補充,將侵害著作權之影音產品,包含冬季戀歌、巴黎戀人、豪傑春香、峇里島的日子等四部影片解除部分經銷數量,然並非對於采昌公司在本案侵權行為,達成和解內容。職是,被告之上開行為侵害原告系爭影片之著作財產權。(四)被告石瑾怡及陳亮旭分別為被告采昌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及實際負責人,被告鄭謙和為被告豐聲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渠等對公司業務之執行,因違反著作權法之規定致原告受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8條第1項、第23條及民法第28條等規定,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任。被告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盜版之DVD光碟品「巴黎戀人」數量逾1,500套,「峇里島的日子」數量逾1千套、而「豪傑春香」數量逾8百套,至於實際盜版品數量,俟被告采昌公司提出客戶訂單、權利人授權證明文件等資料,再行確認。再者,原告就每套系爭影片之售價均為598元,則被告之侵權金額逾1,973,400元(計算式:3,300套×598元)。因渠等侵害行為顯屬故意且情節重大,爰按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及第3項規定,原告雖可向被告連帶請求5百萬元之損害賠償。惟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請求最低金額1,973,400元。復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內容登報。爰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973,400元暨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當事人、案由欄、主文,以黑白10號字體刊登於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或自由時報全國版頭版1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廢止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1)被告證據2:該層架的抽屜盒30、42(同為抽屜盒,只是深淺不同而已)是以塑膠一體成型,該抽屜盒42的前板體外部下方是形成一內凹狀的握持部,由握持部的相應內側則形成一凸出的承置部,並沿著前側板體的兩旁形成下漸縮的疊合部。(2)被告證據3:一種抽屜式的置物箱結構改良,包含由一體成型的置物箱本體及其頂面蓋合用的蓋體等構件;其特徵在於:將箱本體直立面預設成一具向下漸縮傾斜6度以下斜角之傾斜面,使整個箱體可方便於疊組收合,並於底部預設有凸出導軌方便組裝使用時的推拉定向者。其中箱本體的正面底緣設留一凹落槽口(即握持部)。握持部,其內部勢必也會有一承置部,此乃塑膠射出成型不變的原理。(3)被告證據20、21(型錄及實物):該實物除設有堆置部外,另於前側板體兩旁形成上寬下窄的疊合部,且於疊合部下方形成收束部。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4、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二)證據2為一種層架,證據3為一種置物箱,證據4為一種置物箱,證據20、21為一種置物籃,其名稱乃因人喜好而命名,然其技術領域在塑膠射出工業誠為完全相同。因一家塑膠射出公司,其生產之產品並非僅有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單一產品,而是有包含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垃圾桶等上百樣商品。況被告於推行智慧財產權暨提倡產品之創新、研發,堪稱國內傳統產業之冠,專利申請案之數量高達315件。惟何以被告系爭產品沒有申請專利,係因該產品之技術已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慣用方式,毫無特徵可言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家豐影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家豐公司)分別於97年10月14日、97年10月14日及97年10月21日取得韓國之巴黎戀人、峇里島的日子、豪傑春香等影片(下稱系爭影片)在臺灣地區之發行、重製、出租及公開播送等專屬權利,並取得行政院新聞局核發之錄影節目審查合格證明書,故原告有重製、發行及販售系爭影片之視聽著作之專屬權利。被告采昌公司為從事電影、廣播、電視節目及錄影節目帶發行之公司,而被告石瑾怡為其法定代理人,被告陳亮旭則為實際負責人。另被告豐聲公司為從事CD及DVD光碟製造之壓片廠,被告鄭謙和為其法定代理人。是被告均為從事有聲出版品工作之人,並明知電影、電視節目等錄影帶均為著作權法保護之客體,非經著作權人之授權,不得重製電影或電視節目之視聽影像,並明知韓劇之巴黎戀人為韓國SBSMedia公司所發行、峇里島的日子為韓國SBSProductionsInc.公司所發行、豪傑春香為韓國KBSMedia公司所發行之韓劇節目,故系爭影片非經著作權人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或販售。(二)被告采昌公司前雖取得系爭影片在我國地區製作與發行DVD影音產品之授權,然已分別於96年7月11日、96年7月31日權利屆滿。訴外人弘恩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弘恩公司)與被告采昌公司於97年10月22日簽訂被證2之經銷合約時(下稱系爭經銷合約),原告已取得系爭影片之授權,並交由弘恩公司經銷,因弘恩公司得知被告采昌公司仍有系爭影片之庫存品,為避免日後采昌公司以其庫存品與弘恩公司削價競爭,故將被告采昌公司之系爭影片庫存品,納入其經銷標的。此有系爭經銷合約第1條與其附件;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士林地檢)99年度偵字第8908號之被告陳亮旭、證人陳怡君、趙麗英等人之證述;暨采昌公司協理趙芫禎於97年10月13日發送予弘恩公司副總經理彭廣棋之電子郵件為證。職是,可知系爭經銷契約係針對采昌公司之庫存品所為約定。(三)原告自行下單製造系爭影片產品,每套成本約新臺幣(下同)1百元,故弘恩公司或原告不可能以350元之價格,要求被告采昌公司壓製系爭影片後,交予弘恩公司經銷,故被告采昌公司明知其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意圖銷售,分別於97年11月9日、同年12月5日將系爭影片壓縮成DVD母片,再與被告豐聲公司共同大量重製於DVD光碟中,以供銷售,已侵害原告系爭影片之重製權。被告豐聲公司為上市公司,壓製影音光碟為其業務範圍,自應審慎注意委託人是否經授權,而豐聲公司亦自承其會要求委託人提出授權資料。詎被告豐聲公司僅因其與被告采昌公司有長期配合關係,竟在受託壓製系爭影片時,未加查證被告采昌公司之授權文件,已有怠於查驗之業務上疏失,應負過失侵權行為責任。弘恩公司於系爭經銷合約簽訂後,發現被告采昌公司在授權期間之後,再行重製系爭影片之行為,雖於98年2月25日再行簽訂經銷合約之補充協議,對經銷合約範圍進行補充,將侵害著作權之影音產品,包含冬季戀歌、巴黎戀人、豪傑春香、峇里島的日子等四部影片解除部分經銷數量,然並非對於采昌公司在本案侵權行為,達成和解內容。職是,被告之上開行為侵害原告系爭影片之著作財產權。(四)被告石瑾怡及陳亮旭分別為被告采昌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及實際負責人,被告鄭謙和為被告豐聲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渠等對公司業務之執行,因違反著作權法之規定致原告受損害,自應依公司法第8條第1項、第23條及民法第28條等規定,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任。被告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盜版之DVD光碟品「巴黎戀人」數量逾1,500套,「峇里島的日子」數量逾1千套、而「豪傑春香」數量逾8百套,至於實際盜版品數量,俟被告采昌公司提出客戶訂單、權利人授權證明文件等資料,再行確認。再者,原告就每套系爭影片之售價均為598元,則被告之侵權金額逾1,973,400元(計算式:3,300套×598元)。因渠等侵害行為顯屬故意且情節重大,爰按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及第3項規定,原告雖可向被告連帶請求5百萬元之損害賠償。惟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請求最低金額1,973,400元。復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內容登報。爰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973,400元暨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當事人、案由欄、主文,以黑白10號字體刊登於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或自由時報全國版頭版1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廢止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1)被告證據2:該層架的抽屜盒30、42(同為抽屜盒,只是深淺不同而已)是以塑膠一體成型,該抽屜盒42的前板體外部下方是形成一內凹狀的握持部,由握持部的相應內側則形成一凸出的承置部,並沿著前側板體的兩旁形成下漸縮的疊合部。(2)被告證據3:一種抽屜式的置物箱結構改良,包含由一體成型的置物箱本體及其頂面蓋合用的蓋體等構件;其特徵在於:將箱本體直立面預設成一具向下漸縮傾斜6度以下斜角之傾斜面,使整個箱體可方便於疊組收合,並於底部預設有凸出導軌方便組裝使用時的推拉定向者。其中箱本體的正面底緣設留一凹落槽口(即握持部)。握持部,其內部勢必也會有一承置部,此乃塑膠射出成型不變的原理。(3)被告證據20、21(型錄及實物):該實物除設有堆置部外,另於前側板體兩旁形成上寬下窄的疊合部,且於疊合部下方形成收束部。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4、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二)證據2為一種層架,證據3為一種置物箱,證據4為一種置物箱,證據20、21為一種置物籃,其名稱乃因人喜好而命名,然其技術領域在塑膠射出工業誠為完全相同。因一家塑膠射出公司,其生產之產品並非僅有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單一產品,而是有包含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垃圾桶等上百樣商品。況被告於推行智慧財產權暨提倡產品之創新、研發,堪稱國內傳統產業之冠,專利申請案之數量高達315件。惟何以被告系爭產品沒有申請專利,係因該產品之技術已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慣用方式,毫無特徵可言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9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9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網路使用者以「葉全真」關鍵字搜尋後,在結果頁面中出現被告廣告,且被告廣告之標題或內容與關鍵字之間具有關聯性,極易使「葉全真」商標與廣告之間作聯結,且被告廣告傳達之訊息,又未清楚標識其與「葉全真」商標間之關係,甚至利用此模糊地帶進一步宣傳其銷售之系爭商品,網路使用者就容易認為被告廣告所宣傳之商品或服務來自於該商標,而有所混淆;而商標法第6條規定,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亦為商標之使用,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已構成商標之使用云云(詳本院卷第41頁)。(二)被告則抗辯:原告係有樂購物網之經營人,並曾於有樂購物網銷售系爭商品,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絕非將「葉全真」商標與系爭產品做結合,且相關消費者認為系爭產品之商標仍為寶藝,並不致使相關消費者誤認系爭產品之來源為原告之情事,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商標並不構成商標之使用等語(詳本院卷第56頁)。六、本院判斷:(一)按「本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6條定有明文。則商標之使用並未限定使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物件上,如係以行銷為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者,亦屬商標之使用,法條文義甚明。據此,將商標使用於網路廣告上,是否係屬商標之使用,自須視是否以行銷為目的,以及是否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而定。茲析述如次。(二)被告於網路廣告上使用「葉全真」文字係以行銷為目的:觀諸被告將「葉全真」文字使用於網路廣告上之形態,該廣告之下方記載訂購服務之傳真、e-mail、銀行戶名、銀行代號、分行名稱與帳號,並於網路廣告上標明系爭產品之價格為1180元(詳本院卷第11、15頁),則被告將「葉全真」文字使用於網路廣告上係以行銷為目的,至為明確。(三)被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1.經查「葉全真」其人係經常參與電視演出之藝人,係屬公眾人物,其有無代理或銷售系爭產品,相關消費者極易查證與知悉,果原告經營之有樂網確實有代理銷售系爭產品,對於相關消費者而言,僅將「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而未將系爭產品之商標標示為「葉全真」之廣告,僅能表達出「葉全真」其人曾代理或銷售系爭產品之資訊,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文字為商標,亦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而原告既不爭執其經營之有樂網於99年8月前即曾代理銷售系爭產品,則被告僅於網路廣告上將「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而未將系爭產品之商標標示為「葉全真」,自難認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文字為商標。2.次查於99年12月1日即「葉全真」商標經核准登記日前,相關消費者於網路上本得以「葉全真」文字與「寶藝」(即系爭產品之商標)作為共同關鍵字,用以查詢「葉全真」其人與系爭產品之共同資訊(例如:「葉全真」其人是否曾代理或推薦系爭產品),且因「葉全真」商標尚未登記,並無相關消費者會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被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自不生侵害商標權問題;另觀諸被告網路廣告關鍵字欄另列「佩甄」(亦為藝人之藝名)作為關鍵字,並緊接列在「葉全真」文字之後,亦可證被告係將「葉全真」文字作為藝人名字使用,而非作為商標使用。則被告原屬合法之使用關鍵字廣告行為,豈有僅因原告之登記行為即會變成不合法?且相關消費者原本不會誤認廣告上之關鍵字係系爭產品之商標,豈有僅因原告之登記行為即會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均未見原告詳為具體陳明,並聲明所用之證據。核原告主張「葉全真」商標於登記後,相關消費者即會因廣告關鍵字上出現「葉全真」文字即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云云,顯屬無據,不足採信。(四)綜上所述,原告雖係以銷售為目的,將「葉全真」作為網路廣告之關鍵字,但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為商標,不能認已構成商標之使用,則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商標專用權,殊難謂已採。七、從而,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77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既受敗訴之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廢止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1)被告證據2:該層架的抽屜盒30、42(同為抽屜盒,只是深淺不同而已)是以塑膠一體成型,該抽屜盒42的前板體外部下方是形成一內凹狀的握持部,由握持部的相應內側則形成一凸出的承置部,並沿著前側板體的兩旁形成下漸縮的疊合部。(2)被告證據3:一種抽屜式的置物箱結構改良,包含由一體成型的置物箱本體及其頂面蓋合用的蓋體等構件;其特徵在於:將箱本體直立面預設成一具向下漸縮傾斜6度以下斜角之傾斜面,使整個箱體可方便於疊組收合,並於底部預設有凸出導軌方便組裝使用時的推拉定向者。其中箱本體的正面底緣設留一凹落槽口(即握持部)。握持部,其內部勢必也會有一承置部,此乃塑膠射出成型不變的原理。(3)被告證據20、21(型錄及實物):該實物除設有堆置部外,另於前側板體兩旁形成上寬下窄的疊合部,且於疊合部下方形成收束部。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4、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二)證據2為一種層架,證據3為一種置物箱,證據4為一種置物箱,證據20、21為一種置物籃,其名稱乃因人喜好而命名,然其技術領域在塑膠射出工業誠為完全相同。因一家塑膠射出公司,其生產之產品並非僅有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單一產品,而是有包含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垃圾桶等上百樣商品。況被告於推行智慧財產權暨提倡產品之創新、研發,堪稱國內傳統產業之冠,專利申請案之數量高達315件。惟何以被告系爭產品沒有申請專利,係因該產品之技術已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慣用方式,毫無特徵可言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網路使用者以「葉全真」關鍵字搜尋後,在結果頁面中出現被告廣告,且被告廣告之標題或內容與關鍵字之間具有關聯性,極易使「葉全真」商標與廣告之間作聯結,且被告廣告傳達之訊息,又未清楚標識其與「葉全真」商標間之關係,甚至利用此模糊地帶進一步宣傳其銷售之系爭商品,網路使用者就容易認為被告廣告所宣傳之商品或服務來自於該商標,而有所混淆;而商標法第6條規定,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亦為商標之使用,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已構成商標之使用云云(詳本院卷第41頁)。(二)被告則抗辯:原告係有樂購物網之經營人,並曾於有樂購物網銷售系爭商品,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絕非將「葉全真」商標與系爭產品做結合,且相關消費者認為系爭產品之商標仍為寶藝,並不致使相關消費者誤認系爭產品之來源為原告之情事,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商標並不構成商標之使用等語(詳本院卷第56頁)。六、本院判斷:(一)按「本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6條定有明文。則商標之使用並未限定使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物件上,如係以行銷為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者,亦屬商標之使用,法條文義甚明。據此,將商標使用於網路廣告上,是否係屬商標之使用,自須視是否以行銷為目的,以及是否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而定。茲析述如次。(二)被告於網路廣告上使用「葉全真」文字係以行銷為目的:觀諸被告將「葉全真」文字使用於網路廣告上之形態,該廣告之下方記載訂購服務之傳真、e-mail、銀行戶名、銀行代號、分行名稱與帳號,並於網路廣告上標明系爭產品之價格為1180元(詳本院卷第11、15頁),則被告將「葉全真」文字使用於網路廣告上係以行銷為目的,至為明確。(三)被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1.經查「葉全真」其人係經常參與電視演出之藝人,係屬公眾人物,其有無代理或銷售系爭產品,相關消費者極易查證與知悉,果原告經營之有樂網確實有代理銷售系爭產品,對於相關消費者而言,僅將「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而未將系爭產品之商標標示為「葉全真」之廣告,僅能表達出「葉全真」其人曾代理或銷售系爭產品之資訊,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文字為商標,亦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而原告既不爭執其經營之有樂網於99年8月前即曾代理銷售系爭產品,則被告僅於網路廣告上將「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而未將系爭產品之商標標示為「葉全真」,自難認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文字為商標。2.次查於99年12月1日即「葉全真」商標經核准登記日前,相關消費者於網路上本得以「葉全真」文字與「寶藝」(即系爭產品之商標)作為共同關鍵字,用以查詢「葉全真」其人與系爭產品之共同資訊(例如:「葉全真」其人是否曾代理或推薦系爭產品),且因「葉全真」商標尚未登記,並無相關消費者會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被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自不生侵害商標權問題;另觀諸被告網路廣告關鍵字欄另列「佩甄」(亦為藝人之藝名)作為關鍵字,並緊接列在「葉全真」文字之後,亦可證被告係將「葉全真」文字作為藝人名字使用,而非作為商標使用。則被告原屬合法之使用關鍵字廣告行為,豈有僅因原告之登記行為即會變成不合法?且相關消費者原本不會誤認廣告上之關鍵字係系爭產品之商標,豈有僅因原告之登記行為即會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均未見原告詳為具體陳明,並聲明所用之證據。核原告主張「葉全真」商標於登記後,相關消費者即會因廣告關鍵字上出現「葉全真」文字即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云云,顯屬無據,不足採信。(四)綜上所述,原告雖係以銷售為目的,將「葉全真」作為網路廣告之關鍵字,但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為商標,不能認已構成商標之使用,則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商標專用權,殊難謂已採。七、從而,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77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既受敗訴之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第2項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廢止原因: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1)被告證據2:該層架的抽屜盒30、42(同為抽屜盒,只是深淺不同而已)是以塑膠一體成型,該抽屜盒42的前板體外部下方是形成一內凹狀的握持部,由握持部的相應內側則形成一凸出的承置部,並沿著前側板體的兩旁形成下漸縮的疊合部。(2)被告證據3:一種抽屜式的置物箱結構改良,包含由一體成型的置物箱本體及其頂面蓋合用的蓋體等構件;其特徵在於:將箱本體直立面預設成一具向下漸縮傾斜6度以下斜角之傾斜面,使整個箱體可方便於疊組收合,並於底部預設有凸出導軌方便組裝使用時的推拉定向者。其中箱本體的正面底緣設留一凹落槽口(即握持部)。握持部,其內部勢必也會有一承置部,此乃塑膠射出成型不變的原理。(3)被告證據20、21(型錄及實物):該實物除設有堆置部外,另於前側板體兩旁形成上寬下窄的疊合部,且於疊合部下方形成收束部。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專利特徵已完全揭露於證據2、證據3、證據4、證據20、證據21,並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技術顯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二)證據2為一種層架,證據3為一種置物箱,證據4為一種置物箱,證據20、21為一種置物籃,其名稱乃因人喜好而命名,然其技術領域在塑膠射出工業誠為完全相同。因一家塑膠射出公司,其生產之產品並非僅有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單一產品,而是有包含層架、置物箱、置物籃、垃圾桶等上百樣商品。況被告於推行智慧財產權暨提倡產品之創新、研發,堪稱國內傳統產業之冠,專利申請案之數量高達315件。惟何以被告系爭產品沒有申請專利,係因該產品之技術已為塑膠射出工業技術領域中慣用方式,毫無特徵可言等語,資為抗辯。(三)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網路使用者以「葉全真」關鍵字搜尋後,在結果頁面中出現被告廣告,且被告廣告之標題或內容與關鍵字之間具有關聯性,極易使「葉全真」商標與廣告之間作聯結,且被告廣告傳達之訊息,又未清楚標識其與「葉全真」商標間之關係,甚至利用此模糊地帶進一步宣傳其銷售之系爭商品,網路使用者就容易認為被告廣告所宣傳之商品或服務來自於該商標,而有所混淆;而商標法第6條規定,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亦為商標之使用,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已構成商標之使用云云(詳本院卷第41頁)。(二)被告則抗辯:原告係有樂購物網之經營人,並曾於有樂購物網銷售系爭商品,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絕非將「葉全真」商標與系爭產品做結合,且相關消費者認為系爭產品之商標仍為寶藝,並不致使相關消費者誤認系爭產品之來源為原告之情事,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商標並不構成商標之使用等語(詳本院卷第56頁)。六、本院判斷:(一)按「本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6條定有明文。則商標之使用並未限定使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物件上,如係以行銷為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者,亦屬商標之使用,法條文義甚明。據此,將商標使用於網路廣告上,是否係屬商標之使用,自須視是否以行銷為目的,以及是否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而定。茲析述如次。(二)被告於網路廣告上使用「葉全真」文字係以行銷為目的:觀諸被告將「葉全真」文字使用於網路廣告上之形態,該廣告之下方記載訂購服務之傳真、e-mail、銀行戶名、銀行代號、分行名稱與帳號,並於網路廣告上標明系爭產品之價格為1180元(詳本院卷第11、15頁),則被告將「葉全真」文字使用於網路廣告上係以行銷為目的,至為明確。(三)被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1.經查「葉全真」其人係經常參與電視演出之藝人,係屬公眾人物,其有無代理或銷售系爭產品,相關消費者極易查證與知悉,果原告經營之有樂網確實有代理銷售系爭產品,對於相關消費者而言,僅將「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而未將系爭產品之商標標示為「葉全真」之廣告,僅能表達出「葉全真」其人曾代理或銷售系爭產品之資訊,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文字為商標,亦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而原告既不爭執其經營之有樂網於99年8月前即曾代理銷售系爭產品,則被告僅於網路廣告上將「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而未將系爭產品之商標標示為「葉全真」,自難認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文字為商標。2.次查於99年12月1日即「葉全真」商標經核准登記日前,相關消費者於網路上本得以「葉全真」文字與「寶藝」(即系爭產品之商標)作為共同關鍵字,用以查詢「葉全真」其人與系爭產品之共同資訊(例如:「葉全真」其人是否曾代理或推薦系爭產品),且因「葉全真」商標尚未登記,並無相關消費者會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被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自不生侵害商標權問題;另觀諸被告網路廣告關鍵字欄另列「佩甄」(亦為藝人之藝名)作為關鍵字,並緊接列在「葉全真」文字之後,亦可證被告係將「葉全真」文字作為藝人名字使用,而非作為商標使用。則被告原屬合法之使用關鍵字廣告行為,豈有僅因原告之登記行為即會變成不合法?且相關消費者原本不會誤認廣告上之關鍵字係系爭產品之商標,豈有僅因原告之登記行為即會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均未見原告詳為具體陳明,並聲明所用之證據。核原告主張「葉全真」商標於登記後,相關消費者即會因廣告關鍵字上出現「葉全真」文字即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云云,顯屬無據,不足採信。(四)綜上所述,原告雖係以銷售為目的,將「葉全真」作為網路廣告之關鍵字,但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為商標,不能認已構成商標之使用,則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商標專用權,殊難謂已採。七、從而,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77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既受敗訴之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被告侯嘉琳於90年左右開始在原告處任職,由基層開始,先後擔任南區經理與全國經理,因原告承攬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故在當時全國經理陳思原即原告法定代理人配偶之指示下,開始向台酒公司收集資料而完成酒促小姐之訓練講義,並配合台酒公司之行銷策略,與業務上需要而進行改版之工作。嗣因原告被台酒公司列為拒絕往來黑名單,不得再為投標。故陳思原與被告侯嘉琳於99年10月29日共同出資成立星世紀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繼續承作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其中陳思原出資60%,被告侯嘉琳出資40%,負責經營,並由侯嘉琳出任董事,負責資金調度。後因經營理念不同,經侯嘉琳與陳思原於102年5月15日達成協議,被告侯嘉琳退出經營,交出公司大小章,陳思原應變更負責人,並同意被告得繼續使用任職期間所習得知識,惟當時屬口頭約定,並無書面,然有陳思原以新天地名義發函祝福被告之內部電子郵件及陳思原多次來函要求蓋章之書面資料可為佐證雙方口頭契約確實存在。(二)原告之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並非文字著作:原告所舉出之文字,多為一般性的描述,並非基於思想或感情之表現,難認有所謂文學、科學、藝術、或學術上之價值,對於社會文化之促進無何助益。倘給予此種文字之排列組合著作權法之保護,不啻給予原告此種英文字母及數字組合之獨占性,對於社會文化促進反而造成阻礙。原告主張系爭講義乃其員工陳思原之創作云云。然陳思原於他案自承其並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曾擔任酒促小姐經驗,縱  原告訓練講義乃陳思原之創作(被告否認之),亦是根據他 人作品結果,難認有原創性,自非著作權保護標的。 (三)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編輯著作:  依實務判解,編輯著作須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能表現一定 程度的創意及作者的個性,本件細究原告訓練講義,僅係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資料,一般人見系爭講義,無從感受到比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講義有更多之創作性,原告訓練講義自非編輯著作。 (四)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攝影著作:  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中之照片,是否由其員工所拍攝, 原告並未舉證,已難認原告有攝影著作之著作權,且該等照片係對實物拍攝,並無主題之選擇、光影之處理、修飾、組  合或其他藝術上之賦形方法存在,自非著作權標的。 (五)原告非其100年投標文件之著作權人,自無權主張權利:  原告雖主張其為該公司100年投標文件訓練講義之著作權人 ,被告接觸該著作後,於102年抄襲並向台酒公司投標,而  取得該標單云云。惟原告員工陳思原於本件證述不具備多年 業務經驗是有困難編撰出原告訓練講義的內容等語,但其也自承其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有擔任酒促經驗等情,是可以得知陳思原欠缺酒促經驗,僅有煙促之經驗,對於酒促細節並不完全理解,難認原告訓練講義出於陳思原之手筆。另被告侯嘉琳提出勞保資料,證明曾於98年間為訴外人星世紀公司負責人,非原告之受雇人,原告訓練講義假設有著作權,其歸屬亦無著作權法第11條之適用,故原告非其訓練講義著作權人。 (六)原告無任何損害:  1.原告業經台酒公司列為黑名單,並無投標資格,縱認被告  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被告亦未造成其損失。  2.原告訓練講義非臺酒公司之評分項目,僅為附件。102年  度被告艾肯公司分向台酒公司高雄、臺南、嘉義營業處投 標,僅取得台酒公司高雄營業處之標案,乃因評選係根據各廠商整體評分項目之得分高低而定,與是否使用該份講義無因果關係。(七)原告訓練講義非屬營業秘密: 原告主張於92年間已有營業秘密(燕京啤酒版講義),然觀其所提出之保密合約書之簽署日為98年,顯然未有合理保密措施。此外,92年以來,每位參與原告訓練之上課人員均有訓練講義,未簽署任何保密協定,無任何秘密性,而被告艾肯公司製作之標案文件,皆按照台酒公司標案須知第47點製  作,無所謂侵害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等語,資為抗辯。 (八)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4 4", "lawName": "政府採購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4",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網路使用者以「葉全真」關鍵字搜尋後,在結果頁面中出現被告廣告,且被告廣告之標題或內容與關鍵字之間具有關聯性,極易使「葉全真」商標與廣告之間作聯結,且被告廣告傳達之訊息,又未清楚標識其與「葉全真」商標間之關係,甚至利用此模糊地帶進一步宣傳其銷售之系爭商品,網路使用者就容易認為被告廣告所宣傳之商品或服務來自於該商標,而有所混淆;而商標法第6條規定,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亦為商標之使用,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已構成商標之使用云云(詳本院卷第41頁)。(二)被告則抗辯:原告係有樂購物網之經營人,並曾於有樂購物網銷售系爭商品,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絕非將「葉全真」商標與系爭產品做結合,且相關消費者認為系爭產品之商標仍為寶藝,並不致使相關消費者誤認系爭產品之來源為原告之情事,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商標並不構成商標之使用等語(詳本院卷第56頁)。六、本院判斷:(一)按「本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6條定有明文。則商標之使用並未限定使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物件上,如係以行銷為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者,亦屬商標之使用,法條文義甚明。據此,將商標使用於網路廣告上,是否係屬商標之使用,自須視是否以行銷為目的,以及是否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而定。茲析述如次。(二)被告於網路廣告上使用「葉全真」文字係以行銷為目的:觀諸被告將「葉全真」文字使用於網路廣告上之形態,該廣告之下方記載訂購服務之傳真、e-mail、銀行戶名、銀行代號、分行名稱與帳號,並於網路廣告上標明系爭產品之價格為1180元(詳本院卷第11、15頁),則被告將「葉全真」文字使用於網路廣告上係以行銷為目的,至為明確。(三)被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1.經查「葉全真」其人係經常參與電視演出之藝人,係屬公眾人物,其有無代理或銷售系爭產品,相關消費者極易查證與知悉,果原告經營之有樂網確實有代理銷售系爭產品,對於相關消費者而言,僅將「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而未將系爭產品之商標標示為「葉全真」之廣告,僅能表達出「葉全真」其人曾代理或銷售系爭產品之資訊,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文字為商標,亦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而原告既不爭執其經營之有樂網於99年8月前即曾代理銷售系爭產品,則被告僅於網路廣告上將「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而未將系爭產品之商標標示為「葉全真」,自難認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文字為商標。2.次查於99年12月1日即「葉全真」商標經核准登記日前,相關消費者於網路上本得以「葉全真」文字與「寶藝」(即系爭產品之商標)作為共同關鍵字,用以查詢「葉全真」其人與系爭產品之共同資訊(例如:「葉全真」其人是否曾代理或推薦系爭產品),且因「葉全真」商標尚未登記,並無相關消費者會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被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自不生侵害商標權問題;另觀諸被告網路廣告關鍵字欄另列「佩甄」(亦為藝人之藝名)作為關鍵字,並緊接列在「葉全真」文字之後,亦可證被告係將「葉全真」文字作為藝人名字使用,而非作為商標使用。則被告原屬合法之使用關鍵字廣告行為,豈有僅因原告之登記行為即會變成不合法?且相關消費者原本不會誤認廣告上之關鍵字係系爭產品之商標,豈有僅因原告之登記行為即會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均未見原告詳為具體陳明,並聲明所用之證據。核原告主張「葉全真」商標於登記後,相關消費者即會因廣告關鍵字上出現「葉全真」文字即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云云,顯屬無據,不足採信。(四)綜上所述,原告雖係以銷售為目的,將「葉全真」作為網路廣告之關鍵字,但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為商標,不能認已構成商標之使用,則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商標專用權,殊難謂已採。七、從而,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77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既受敗訴之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被告侯嘉琳於90年左右開始在原告處任職,由基層開始,先後擔任南區經理與全國經理,因原告承攬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故在當時全國經理陳思原即原告法定代理人配偶之指示下,開始向台酒公司收集資料而完成酒促小姐之訓練講義,並配合台酒公司之行銷策略,與業務上需要而進行改版之工作。嗣因原告被台酒公司列為拒絕往來黑名單,不得再為投標。故陳思原與被告侯嘉琳於99年10月29日共同出資成立星世紀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繼續承作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其中陳思原出資60%,被告侯嘉琳出資40%,負責經營,並由侯嘉琳出任董事,負責資金調度。後因經營理念不同,經侯嘉琳與陳思原於102年5月15日達成協議,被告侯嘉琳退出經營,交出公司大小章,陳思原應變更負責人,並同意被告得繼續使用任職期間所習得知識,惟當時屬口頭約定,並無書面,然有陳思原以新天地名義發函祝福被告之內部電子郵件及陳思原多次來函要求蓋章之書面資料可為佐證雙方口頭契約確實存在。(二)原告之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並非文字著作:原告所舉出之文字,多為一般性的描述,並非基於思想或感情之表現,難認有所謂文學、科學、藝術、或學術上之價值,對於社會文化之促進無何助益。倘給予此種文字之排列組合著作權法之保護,不啻給予原告此種英文字母及數字組合之獨占性,對於社會文化促進反而造成阻礙。原告主張系爭講義乃其員工陳思原之創作云云。然陳思原於他案自承其並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曾擔任酒促小姐經驗,縱  原告訓練講義乃陳思原之創作(被告否認之),亦是根據他 人作品結果,難認有原創性,自非著作權保護標的。 (三)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編輯著作:  依實務判解,編輯著作須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能表現一定 程度的創意及作者的個性,本件細究原告訓練講義,僅係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資料,一般人見系爭講義,無從感受到比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講義有更多之創作性,原告訓練講義自非編輯著作。 (四)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攝影著作:  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中之照片,是否由其員工所拍攝, 原告並未舉證,已難認原告有攝影著作之著作權,且該等照片係對實物拍攝,並無主題之選擇、光影之處理、修飾、組  合或其他藝術上之賦形方法存在,自非著作權標的。 (五)原告非其100年投標文件之著作權人,自無權主張權利:  原告雖主張其為該公司100年投標文件訓練講義之著作權人 ,被告接觸該著作後,於102年抄襲並向台酒公司投標,而  取得該標單云云。惟原告員工陳思原於本件證述不具備多年 業務經驗是有困難編撰出原告訓練講義的內容等語,但其也自承其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有擔任酒促經驗等情,是可以得知陳思原欠缺酒促經驗,僅有煙促之經驗,對於酒促細節並不完全理解,難認原告訓練講義出於陳思原之手筆。另被告侯嘉琳提出勞保資料,證明曾於98年間為訴外人星世紀公司負責人,非原告之受雇人,原告訓練講義假設有著作權,其歸屬亦無著作權法第11條之適用,故原告非其訓練講義著作權人。 (六)原告無任何損害:  1.原告業經台酒公司列為黑名單,並無投標資格,縱認被告  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被告亦未造成其損失。  2.原告訓練講義非臺酒公司之評分項目,僅為附件。102年  度被告艾肯公司分向台酒公司高雄、臺南、嘉義營業處投 標,僅取得台酒公司高雄營業處之標案,乃因評選係根據各廠商整體評分項目之得分高低而定,與是否使用該份講義無因果關係。(七)原告訓練講義非屬營業秘密: 原告主張於92年間已有營業秘密(燕京啤酒版講義),然觀其所提出之保密合約書之簽署日為98年,顯然未有合理保密措施。此外,92年以來,每位參與原告訓練之上課人員均有訓練講義,未簽署任何保密協定,無任何秘密性,而被告艾肯公司製作之標案文件,皆按照台酒公司標案須知第47點製  作,無所謂侵害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等語,資為抗辯。 (八)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5",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網路使用者以「葉全真」關鍵字搜尋後,在結果頁面中出現被告廣告,且被告廣告之標題或內容與關鍵字之間具有關聯性,極易使「葉全真」商標與廣告之間作聯結,且被告廣告傳達之訊息,又未清楚標識其與「葉全真」商標間之關係,甚至利用此模糊地帶進一步宣傳其銷售之系爭商品,網路使用者就容易認為被告廣告所宣傳之商品或服務來自於該商標,而有所混淆;而商標法第6條規定,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亦為商標之使用,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已構成商標之使用云云(詳本院卷第41頁)。(二)被告則抗辯:原告係有樂購物網之經營人,並曾於有樂購物網銷售系爭商品,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絕非將「葉全真」商標與系爭產品做結合,且相關消費者認為系爭產品之商標仍為寶藝,並不致使相關消費者誤認系爭產品之來源為原告之情事,則被告於廣告上使用「葉全真」商標並不構成商標之使用等語(詳本院卷第56頁)。六、本院判斷:(一)按「本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商標法第6條定有明文。則商標之使用並未限定使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物件上,如係以行銷為目的,將商標使用於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者,亦屬商標之使用,法條文義甚明。據此,將商標使用於網路廣告上,是否係屬商標之使用,自須視是否以行銷為目的,以及是否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而定。茲析述如次。(二)被告於網路廣告上使用「葉全真」文字係以行銷為目的:觀諸被告將「葉全真」文字使用於網路廣告上之形態,該廣告之下方記載訂購服務之傳真、e-mail、銀行戶名、銀行代號、分行名稱與帳號,並於網路廣告上標明系爭產品之價格為1180元(詳本院卷第11、15頁),則被告將「葉全真」文字使用於網路廣告上係以行銷為目的,至為明確。(三)被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1.經查「葉全真」其人係經常參與電視演出之藝人,係屬公眾人物,其有無代理或銷售系爭產品,相關消費者極易查證與知悉,果原告經營之有樂網確實有代理銷售系爭產品,對於相關消費者而言,僅將「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而未將系爭產品之商標標示為「葉全真」之廣告,僅能表達出「葉全真」其人曾代理或銷售系爭產品之資訊,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文字為商標,亦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而原告既不爭執其經營之有樂網於99年8月前即曾代理銷售系爭產品,則被告僅於網路廣告上將「葉全真」文字作為關鍵字,而未將系爭產品之商標標示為「葉全真」,自難認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文字為商標。2.次查於99年12月1日即「葉全真」商標經核准登記日前,相關消費者於網路上本得以「葉全真」文字與「寶藝」(即系爭產品之商標)作為共同關鍵字,用以查詢「葉全真」其人與系爭產品之共同資訊(例如:「葉全真」其人是否曾代理或推薦系爭產品),且因「葉全真」商標尚未登記,並無相關消費者會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被告使用「葉全真」作為關鍵字自不生侵害商標權問題;另觀諸被告網路廣告關鍵字欄另列「佩甄」(亦為藝人之藝名)作為關鍵字,並緊接列在「葉全真」文字之後,亦可證被告係將「葉全真」文字作為藝人名字使用,而非作為商標使用。則被告原屬合法之使用關鍵字廣告行為,豈有僅因原告之登記行為即會變成不合法?且相關消費者原本不會誤認廣告上之關鍵字係系爭產品之商標,豈有僅因原告之登記行為即會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均未見原告詳為具體陳明,並聲明所用之證據。核原告主張「葉全真」商標於登記後,相關消費者即會因廣告關鍵字上出現「葉全真」文字即誤認系爭產品之商標為「葉全真」云云,顯屬無據,不足採信。(四)綜上所述,原告雖係以銷售為目的,將「葉全真」作為網路廣告之關鍵字,但尚不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葉全真」為商標,不能認已構成商標之使用,則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商標專用權,殊難謂已採。七、從而,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77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既受敗訴之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5  月  18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被告侯嘉琳於90年左右開始在原告處任職,由基層開始,先後擔任南區經理與全國經理,因原告承攬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故在當時全國經理陳思原即原告法定代理人配偶之指示下,開始向台酒公司收集資料而完成酒促小姐之訓練講義,並配合台酒公司之行銷策略,與業務上需要而進行改版之工作。嗣因原告被台酒公司列為拒絕往來黑名單,不得再為投標。故陳思原與被告侯嘉琳於99年10月29日共同出資成立星世紀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繼續承作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其中陳思原出資60%,被告侯嘉琳出資40%,負責經營,並由侯嘉琳出任董事,負責資金調度。後因經營理念不同,經侯嘉琳與陳思原於102年5月15日達成協議,被告侯嘉琳退出經營,交出公司大小章,陳思原應變更負責人,並同意被告得繼續使用任職期間所習得知識,惟當時屬口頭約定,並無書面,然有陳思原以新天地名義發函祝福被告之內部電子郵件及陳思原多次來函要求蓋章之書面資料可為佐證雙方口頭契約確實存在。(二)原告之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並非文字著作:原告所舉出之文字,多為一般性的描述,並非基於思想或感情之表現,難認有所謂文學、科學、藝術、或學術上之價值,對於社會文化之促進無何助益。倘給予此種文字之排列組合著作權法之保護,不啻給予原告此種英文字母及數字組合之獨占性,對於社會文化促進反而造成阻礙。原告主張系爭講義乃其員工陳思原之創作云云。然陳思原於他案自承其並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曾擔任酒促小姐經驗,縱  原告訓練講義乃陳思原之創作(被告否認之),亦是根據他 人作品結果,難認有原創性,自非著作權保護標的。 (三)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編輯著作:  依實務判解,編輯著作須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能表現一定 程度的創意及作者的個性,本件細究原告訓練講義,僅係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資料,一般人見系爭講義,無從感受到比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講義有更多之創作性,原告訓練講義自非編輯著作。 (四)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攝影著作:  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中之照片,是否由其員工所拍攝, 原告並未舉證,已難認原告有攝影著作之著作權,且該等照片係對實物拍攝,並無主題之選擇、光影之處理、修飾、組  合或其他藝術上之賦形方法存在,自非著作權標的。 (五)原告非其100年投標文件之著作權人,自無權主張權利:  原告雖主張其為該公司100年投標文件訓練講義之著作權人 ,被告接觸該著作後,於102年抄襲並向台酒公司投標,而  取得該標單云云。惟原告員工陳思原於本件證述不具備多年 業務經驗是有困難編撰出原告訓練講義的內容等語,但其也自承其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有擔任酒促經驗等情,是可以得知陳思原欠缺酒促經驗,僅有煙促之經驗,對於酒促細節並不完全理解,難認原告訓練講義出於陳思原之手筆。另被告侯嘉琳提出勞保資料,證明曾於98年間為訴外人星世紀公司負責人,非原告之受雇人,原告訓練講義假設有著作權,其歸屬亦無著作權法第11條之適用,故原告非其訓練講義著作權人。 (六)原告無任何損害:  1.原告業經台酒公司列為黑名單,並無投標資格,縱認被告  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被告亦未造成其損失。  2.原告訓練講義非臺酒公司之評分項目,僅為附件。102年  度被告艾肯公司分向台酒公司高雄、臺南、嘉義營業處投 標,僅取得台酒公司高雄營業處之標案,乃因評選係根據各廠商整體評分項目之得分高低而定,與是否使用該份講義無因果關係。(七)原告訓練講義非屬營業秘密: 原告主張於92年間已有營業秘密(燕京啤酒版講義),然觀其所提出之保密合約書之簽署日為98年,顯然未有合理保密措施。此外,92年以來,每位參與原告訓練之上課人員均有訓練講義,未簽署任何保密協定,無任何秘密性,而被告艾肯公司製作之標案文件,皆按照台酒公司標案須知第47點製  作,無所謂侵害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等語,資為抗辯。 (八)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專利權授權契約事件
(一)原告公司成立之初,聘請被告擔任原告公司之董事長及總經理,又因被告為中華民國新型第M367678號「花牆裝置」專利(下稱系爭臺灣專利)之專利權人,並與被告簽訂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授權原告行使專利權,原告為履行前開協議結論,乃由原告支付系爭專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第ZL200920153806.9號專利(下稱系爭大陸專利)之專利領證及權利維持費用。詎料,被告任職務期間疏於其應有管理義務造成公司巨額虧損,且被告行為似有涉及不法,被告不解釋反向原告要求高額專利授權金,然依兩造間所簽訂之「協議書」已清楚約定支付授權金之條件及計算方法,被告之要求遭原告公司董事會拒絕後,竟對外宣稱原告侵害系爭專利,原告顯有民事訴訟法第247條之確認利益,遂提起本訴訟。(二)原告與被告曾達成「專利授權書」之合意:1.「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簽署日期皆為98年9月1日,「專利授權書」為「協議書」之附件資料。該2份文件簽署順序應是先簽署「協議書」後,再簽署「專利授權書」,原告公司先於「協議書」甲方欄位上用印後,接著於「專利授權書」同一位置用印,用印之後才發覺用印於專利授權之甲方欄位,然不論如何,「專利授權書」上確有原告公司及當時原告公司負責人「馬克旦」先生之印文,並無被告所稱,原告公司並未簽署之情事,「專利授權書」與「協議書」均由被告本人用印,該印章與證人楊宸欣庭呈證據「馬克旦與方智公司的兩份合作協議書」(97年11月27日合作協議書、97年2月18日組合式立體綠牆─專案合作開發協議書)印章相同,顯示該印章早已於原告公司成立前由被告使用。「專利授權書」與「協議書」既為雙方共同用印,即可證明兩造就簽署「專利授權書」之意思表示已經合致而生契約之效力。2.依「協議書」第2條約定,關於每年度專利權利金之給付,應以原告公司工程個案結算,並提繳稅款、彌補虧損、提撥公積後如有盈餘方給付予被告。但被告擔任原告公司總經理期間,非但決策失當,且公司帳目於被告擔任總經理期間極度混亂,被告甚有背信、侵占等不法情事(原告已對被告提起刑事告訴,目前由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偵辦中,歲股101年度他字第4034號),造成原告公司虧損,而依「協議書」第2條約定,原告100年度既無盈餘,則原告自無須給付權利金予被告,故被告終止「協議書」,自無理由。(三)依照「協議書」及「專利授權書」約定,被告已授權原告使用系爭臺灣專利,自屬無疑。而系爭大陸專利與系爭臺灣專利完全相同,而屬於系爭臺灣專利相同之系統,原告依約定除代支付系爭臺灣專利年費外並依約代被告行使系爭專利權利、義務,如支付系爭大陸專利之領證及相關年費、系爭臺灣專利於歐盟及美國的優先權與專利申請。另被告亦以原告名義在中國大陸地區進行系爭大陸專利之產品行銷。可知,系爭大陸專利亦為「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約定之授權效力所及,原告對於系爭大陸專利有行使之權,亦屬無疑。且依「專利授權書」第3條約定,被告不得授權他人使用系爭臺灣專利,故原告請求被告不得行使且不得授權他人行使前二項之專利權,係屬有據。(四)爰聲明:1.確認原告得行使被告於97年12月6日申請專利號碼第97222538號之M367678號新型專利於專利期間之專利權。2.確認原告得行使依被告於中華民國97年12月6日申請專利號碼第97222538號之M367678號新型專利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5月6日申請號碼第200920153806.9號專利號ZZ000000000000.9號專利於專利期間之專利權。3.被告不得行使且不得授權他人行使前二項之專利權。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與被告並未達成專利授權書之合意:1.系爭臺灣專利的授權,於原告公司設立時之發起人會議中,被告與其它出資之股東曾討論過,會議中僅就權利金為利潤之15%達成初步共識,對於授權金如何計算、授權範圍為何及授權的期限,各股東間意見不一,未達成共識,故發起人會議並無任何全體股東同意之會議紀錄記載「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的內容,更無授權證人楊宸欣繕打,該「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的文件內容,是證人楊宸欣憑自己的意思所打,且全體股東沒有任何人在「協議書」上簽名,亦沒有簽訂書面之「協議書」,更無所謂的「專利授權書」,此可由原告所提出之「協議書」之全體股東簽章欄位,無任何股東之簽章,可知「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未經過兩造雙方及發起人股東之同意,其理甚明。2.被告與方智公司的合作協議書所用之印章,於原告公司成立後係由原告公司會計保管(迄今仍在原告公司),原告公司事後可自行蓋章,單憑證人主觀臆測之詞,無以證明被告曾在「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文件上用印。且被告於簽訂契約時的習慣都是簽名加蓋章,不會只有蓋章,目的是避免被偽造,由被告與方智公司合作協議書之簽署觀之,即同時有被告之簽名與蓋章,而本件「協議書」與「專利授權書」僅有蓋章,無被告之簽名,益證明其上用印為原告所盜蓋,被告並未簽署該二份文件。甚且「專利授權書」如此重要的文件,若如證人楊宸欣所言,將蓋錯章的那一份留做公司存底,將正確的那份給被告馬克旦,正常情況下,豈有將錯誤的協議書留給自己當證據。再者,證人楊宸欣現為原告公司之股東及員工,本案專利授權契約事件,與其有直接利害關係,所證皆為其單方之詞,完全無其他客觀人證、事證可資為憑,證詞顯有不合常理之處,當無足採。3.「協議書」及「專利授權書」之原本為偽造之文件,縱鈞院認該原本係真正,「協議書」未經原告公司全體股東簽署,「專利授權書」未經原告公司簽署,均屬無效之法律文件,無法用以證明雙方間是否確有成立協議契約或專利授權契約之合意存在,退萬步言,縱鈞院認其為有效,「協議書」為不定期限契約,契約雙方得隨時終止契約,故不論原告未給付權利金予被告是否符合該契約之約定,被告亦得終止協議契約及專利授權契約。(二)假設原告與被告於98年9月1日所簽訂之「專利授權書」為有效,依該「專利授權書」之內容,被告僅授權原告公司使用系爭臺灣專利,即授權使用之範圍並不包含系爭大陸專利,其理至明。又若「專利授權書」為有效,依該「專利授權書」所訂立之雙方權利義務第2款「授權期間,甲方(即被告)不得另外再授權其他第三人使用」,由條款字義明顯可知,於專利授權期間,僅限制被告再授權其他第三人使用,並未限制被告自己行使所授權之專利權,故原告主張被告不得授權他人行使前二項之專利權,其中主張被告不得授權他人行使訴之聲明第二項所指之系爭大陸專利,亦為無理由。又原告未經被告同意,逕自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系爭專利授權實施登記,其申請書之內容記載,授權部分僅授權「使用」,不包括授權「製造、為販賣之邀約、販賣、進口」,縱使鈞院認兩造間具專利授權關係,但依上開原告自行填載之授權登記申請書,原告僅得「使用」系爭專利,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邀約、販賣、進口」。(三)系爭臺灣專利申請費及自98年10月領證起迄今各年年費皆由被告所繳納,系爭臺灣專利第4至6年專利年費,係由被告委由長江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所(下稱長江事務所)代為繳納,之後由被告以現金支付長江事務所代墊之款項;系爭大陸專利申請費係由被告所繳納,第1至3年年費由原告公司繳納,但第4年年費(101年)仍是由被告所繳納,系爭大陸專利第4年專利年費,亦由被告委由長江事務所代為繳納,之後由被告以匯款支付長江事務所代墊之款項。原告以代繳系爭大陸專利之專利年費,據以指稱被告已將系爭二項專利授權原告使用,惟原告代繳專利年費可能的原因很多,例如稅務考量、作為被告任職原告公司的條件等等,代繳專利費與專利是否授權無必然之因果關係,且專利費用之代繳與兩造是否曾就「協議書」內容達成合意,完全無因果關係,原告故意混為一談,益證雙方根本未就「協議書」之專利授權期間、授權範圍、授權金之計算方式達成合意甚明。若原告聲稱代繳專利年費即代表專利已有授權(假設語),則系爭臺灣專利,申請費及各年專利年費皆由被告自行繳納,則代表系爭臺灣專利並未授權,原告主張得行使系爭臺灣專利當無理由。而系爭大陸專利之年費,自101年起之年費已由被告繳納,則可推得該專利無授權關係,原告主張得行使系爭大陸專利亦為無理由。(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被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8年11月1日起至107年12月16日止。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本件首要爭點,乃原告公司與被告間就系爭二項專利是否存在授權關係?原告提出之「協議書」及「專利授權書」契約是否成立生效?(二)按「契約當事人約定其契約須用一定方式者,在該方式未完成前,推定其契約不成立」,民法第166條定有明文。原告主張:兩造曾於98年9月1日簽署「協議書」及作為其附件之「專利授權書」,約定被告授權原告使用系爭臺灣專利等語,固據證人即原告公司股東及發起人之一之楊宸欣到院證稱:我是公司的發起人之一,「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是在98年9月1日發起人會議時由股東們提起的,會後1、2週內我依據發起人會議的決議內容,製作了「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因為內容要經被告看過,所以我將「協議書」及「專利授權書」繕打完成後,在公司辦公室拿給被告,他有意見還修正過,等他核定完後,我就蓋上公司的大小章,「協議書」及「專利授權書」都是一式兩份,第一次蓋還蓋錯位置,我問被告要不要重蓋,他說不用,為了慎重及尊重智慧財產權,我是將蓋對位置的那一份給他用印,他用完印後交給我,我忘記有無親眼看到他蓋章,然後一份交給被告收執,一份初期是由我收執,後來交由吳宛真保管。發起人會議是決議為了公司長遠發展,系爭專利一定要授權給公司,並提到「協議書」第2點的內容,會議只有決定方向,細節是我草擬後和被告討論等語(本院卷第85至87頁)相符。惟被告則稱:「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上的章不是我蓋的,「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的內容確實有討論過,但有很多細節沒有達成協議,簽約程序沒有完成,因為「協議書」沒有經全體股東簽名等語,而否認兩造間成立如「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所示之授權契約關係。經查,自上開證人楊宸欣之證詞與被告本人之陳述,可認定原告公司成立時,公司發起人曾召開會議,會議中就系爭專利授權事宜有所討論,但僅就大方向達成初步共識,至於具體契約內容尚待進一步討論及擬定,而依卷附「協議書」所示(本院卷第7頁),其上「立協議書人」欄之「甲方」除原告公司外,尚列有「全體股東簽章」欄供全體股東簽章,顯然其目的在於因發起人會議未就具體契約內容為決議,是具體契約內容草擬完成後,仍須經過兩造及原告公司全體股東認可簽章,始成立生效,否則即毋需於「協議書」上另列「全體股東簽章」欄,從而,「全體股東簽章」即為民法第166條所定「契約當事人約定其契約須用之一定方式」,「協議書」上「全體股東簽章」欄既為空白,揆諸前揭法條及說明,該方式既未完成,「協議書」契約即推定不成立,原告復未能舉證推翻上開推定,自應認「協議書」契約未成立。又「專利授權書」為「協議書」之附件,並非獨立之契約,此觀諸「協議書」第一條「乙方(按指被告)授權甲方(按指原告)用乙方於中華民國97年12月16日申請專利在案之第97222538號專利所指之系統、衍生產品及相關工程承攬等。授權書詳如附件」自明,原告亦為如是之主張。則「協議書」契約既未成立,依附於「協議書」之「專利授權書」自無從獨立存在。(三)綜上,「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契約既未成立,則原告主張兩造間之授權契約關係,請求確認如前揭聲明所示,即無理由,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  月  4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  月  7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侯嘉琳於90年左右開始在原告處任職,由基層開始,先後擔任南區經理與全國經理,因原告承攬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故在當時全國經理陳思原即原告法定代理人配偶之指示下,開始向台酒公司收集資料而完成酒促小姐之訓練講義,並配合台酒公司之行銷策略,與業務上需要而進行改版之工作。嗣因原告被台酒公司列為拒絕往來黑名單,不得再為投標。故陳思原與被告侯嘉琳於99年10月29日共同出資成立星世紀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繼續承作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其中陳思原出資60%,被告侯嘉琳出資40%,負責經營,並由侯嘉琳出任董事,負責資金調度。後因經營理念不同,經侯嘉琳與陳思原於102年5月15日達成協議,被告侯嘉琳退出經營,交出公司大小章,陳思原應變更負責人,並同意被告得繼續使用任職期間所習得知識,惟當時屬口頭約定,並無書面,然有陳思原以新天地名義發函祝福被告之內部電子郵件及陳思原多次來函要求蓋章之書面資料可為佐證雙方口頭契約確實存在。(二)原告之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並非文字著作:原告所舉出之文字,多為一般性的描述,並非基於思想或感情之表現,難認有所謂文學、科學、藝術、或學術上之價值,對於社會文化之促進無何助益。倘給予此種文字之排列組合著作權法之保護,不啻給予原告此種英文字母及數字組合之獨占性,對於社會文化促進反而造成阻礙。原告主張系爭講義乃其員工陳思原之創作云云。然陳思原於他案自承其並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曾擔任酒促小姐經驗,縱  原告訓練講義乃陳思原之創作(被告否認之),亦是根據他 人作品結果,難認有原創性,自非著作權保護標的。 (三)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編輯著作:  依實務判解,編輯著作須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能表現一定 程度的創意及作者的個性,本件細究原告訓練講義,僅係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資料,一般人見系爭講義,無從感受到比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講義有更多之創作性,原告訓練講義自非編輯著作。 (四)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攝影著作:  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中之照片,是否由其員工所拍攝, 原告並未舉證,已難認原告有攝影著作之著作權,且該等照片係對實物拍攝,並無主題之選擇、光影之處理、修飾、組  合或其他藝術上之賦形方法存在,自非著作權標的。 (五)原告非其100年投標文件之著作權人,自無權主張權利:  原告雖主張其為該公司100年投標文件訓練講義之著作權人 ,被告接觸該著作後,於102年抄襲並向台酒公司投標,而  取得該標單云云。惟原告員工陳思原於本件證述不具備多年 業務經驗是有困難編撰出原告訓練講義的內容等語,但其也自承其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有擔任酒促經驗等情,是可以得知陳思原欠缺酒促經驗,僅有煙促之經驗,對於酒促細節並不完全理解,難認原告訓練講義出於陳思原之手筆。另被告侯嘉琳提出勞保資料,證明曾於98年間為訴外人星世紀公司負責人,非原告之受雇人,原告訓練講義假設有著作權,其歸屬亦無著作權法第11條之適用,故原告非其訓練講義著作權人。 (六)原告無任何損害:  1.原告業經台酒公司列為黑名單,並無投標資格,縱認被告  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被告亦未造成其損失。  2.原告訓練講義非臺酒公司之評分項目,僅為附件。102年  度被告艾肯公司分向台酒公司高雄、臺南、嘉義營業處投 標,僅取得台酒公司高雄營業處之標案,乃因評選係根據各廠商整體評分項目之得分高低而定,與是否使用該份講義無因果關係。(七)原告訓練講義非屬營業秘密: 原告主張於92年間已有營業秘密(燕京啤酒版講義),然觀其所提出之保密合約書之簽署日為98年,顯然未有合理保密措施。此外,92年以來,每位參與原告訓練之上課人員均有訓練講義,未簽署任何保密協定,無任何秘密性,而被告艾肯公司製作之標案文件,皆按照台酒公司標案須知第47點製  作,無所謂侵害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等語,資為抗辯。 (八)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公司成立之初,聘請被告擔任原告公司之董事長及總經理,又因被告為中華民國新型第M367678號「花牆裝置」專利(下稱系爭臺灣專利)之專利權人,並與被告簽訂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授權原告行使專利權,原告為履行前開協議結論,乃由原告支付系爭專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第ZL200920153806.9號專利(下稱系爭大陸專利)之專利領證及權利維持費用。詎料,被告任職務期間疏於其應有管理義務造成公司巨額虧損,且被告行為似有涉及不法,被告不解釋反向原告要求高額專利授權金,然依兩造間所簽訂之「協議書」已清楚約定支付授權金之條件及計算方法,被告之要求遭原告公司董事會拒絕後,竟對外宣稱原告侵害系爭專利,原告顯有民事訴訟法第247條之確認利益,遂提起本訴訟。(二)原告與被告曾達成「專利授權書」之合意:1.「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簽署日期皆為98年9月1日,「專利授權書」為「協議書」之附件資料。該2份文件簽署順序應是先簽署「協議書」後,再簽署「專利授權書」,原告公司先於「協議書」甲方欄位上用印後,接著於「專利授權書」同一位置用印,用印之後才發覺用印於專利授權之甲方欄位,然不論如何,「專利授權書」上確有原告公司及當時原告公司負責人「馬克旦」先生之印文,並無被告所稱,原告公司並未簽署之情事,「專利授權書」與「協議書」均由被告本人用印,該印章與證人楊宸欣庭呈證據「馬克旦與方智公司的兩份合作協議書」(97年11月27日合作協議書、97年2月18日組合式立體綠牆─專案合作開發協議書)印章相同,顯示該印章早已於原告公司成立前由被告使用。「專利授權書」與「協議書」既為雙方共同用印,即可證明兩造就簽署「專利授權書」之意思表示已經合致而生契約之效力。2.依「協議書」第2條約定,關於每年度專利權利金之給付,應以原告公司工程個案結算,並提繳稅款、彌補虧損、提撥公積後如有盈餘方給付予被告。但被告擔任原告公司總經理期間,非但決策失當,且公司帳目於被告擔任總經理期間極度混亂,被告甚有背信、侵占等不法情事(原告已對被告提起刑事告訴,目前由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偵辦中,歲股101年度他字第4034號),造成原告公司虧損,而依「協議書」第2條約定,原告100年度既無盈餘,則原告自無須給付權利金予被告,故被告終止「協議書」,自無理由。(三)依照「協議書」及「專利授權書」約定,被告已授權原告使用系爭臺灣專利,自屬無疑。而系爭大陸專利與系爭臺灣專利完全相同,而屬於系爭臺灣專利相同之系統,原告依約定除代支付系爭臺灣專利年費外並依約代被告行使系爭專利權利、義務,如支付系爭大陸專利之領證及相關年費、系爭臺灣專利於歐盟及美國的優先權與專利申請。另被告亦以原告名義在中國大陸地區進行系爭大陸專利之產品行銷。可知,系爭大陸專利亦為「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約定之授權效力所及,原告對於系爭大陸專利有行使之權,亦屬無疑。且依「專利授權書」第3條約定,被告不得授權他人使用系爭臺灣專利,故原告請求被告不得行使且不得授權他人行使前二項之專利權,係屬有據。(四)爰聲明:1.確認原告得行使被告於97年12月6日申請專利號碼第97222538號之M367678號新型專利於專利期間之專利權。2.確認原告得行使依被告於中華民國97年12月6日申請專利號碼第97222538號之M367678號新型專利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5月6日申請號碼第200920153806.9號專利號ZZ000000000000.9號專利於專利期間之專利權。3.被告不得行使且不得授權他人行使前二項之專利權。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與被告並未達成專利授權書之合意:1.系爭臺灣專利的授權,於原告公司設立時之發起人會議中,被告與其它出資之股東曾討論過,會議中僅就權利金為利潤之15%達成初步共識,對於授權金如何計算、授權範圍為何及授權的期限,各股東間意見不一,未達成共識,故發起人會議並無任何全體股東同意之會議紀錄記載「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的內容,更無授權證人楊宸欣繕打,該「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的文件內容,是證人楊宸欣憑自己的意思所打,且全體股東沒有任何人在「協議書」上簽名,亦沒有簽訂書面之「協議書」,更無所謂的「專利授權書」,此可由原告所提出之「協議書」之全體股東簽章欄位,無任何股東之簽章,可知「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未經過兩造雙方及發起人股東之同意,其理甚明。2.被告與方智公司的合作協議書所用之印章,於原告公司成立後係由原告公司會計保管(迄今仍在原告公司),原告公司事後可自行蓋章,單憑證人主觀臆測之詞,無以證明被告曾在「專利授權書」及「協議書」文件上用印。且被告於簽訂契約時的習慣都是簽名加蓋章,不會只有蓋章,目的是避免被偽造,由被告與方智公司合作協議書之簽署觀之,即同時有被告之簽名與蓋章,而本件「協議書」與「專利授權書」僅有蓋章,無被告之簽名,益證明其上用印為原告所盜蓋,被告並未簽署該二份文件。甚且「專利授權書」如此重要的文件,若如證人楊宸欣所言,將蓋錯章的那一份留做公司存底,將正確的那份給被告馬克旦,正常情況下,豈有將錯誤的協議書留給自己當證據。再者,證人楊宸欣現為原告公司之股東及員工,本案專利授權契約事件,與其有直接利害關係,所證皆為其單方之詞,完全無其他客觀人證、事證可資為憑,證詞顯有不合常理之處,當無足採。3.「協議書」及「專利授權書」之原本為偽造之文件,縱鈞院認該原本係真正,「協議書」未經原告公司全體股東簽署,「專利授權書」未經原告公司簽署,均屬無效之法律文件,無法用以證明雙方間是否確有成立協議契約或專利授權契約之合意存在,退萬步言,縱鈞院認其為有效,「協議書」為不定期限契約,契約雙方得隨時終止契約,故不論原告未給付權利金予被告是否符合該契約之約定,被告亦得終止協議契約及專利授權契約。(二)假設原告與被告於98年9月1日所簽訂之「專利授權書」為有效,依該「專利授權書」之內容,被告僅授權原告公司使用系爭臺灣專利,即授權使用之範圍並不包含系爭大陸專利,其理至明。又若「專利授權書」為有效,依該「專利授權書」所訂立之雙方權利義務第2款「授權期間,甲方(即被告)不得另外再授權其他第三人使用」,由條款字義明顯可知,於專利授權期間,僅限制被告再授權其他第三人使用,並未限制被告自己行使所授權之專利權,故原告主張被告不得授權他人行使前二項之專利權,其中主張被告不得授權他人行使訴之聲明第二項所指之系爭大陸專利,亦為無理由。又原告未經被告同意,逕自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系爭專利授權實施登記,其申請書之內容記載,授權部分僅授權「使用」,不包括授權「製造、為販賣之邀約、販賣、進口」,縱使鈞院認兩造間具專利授權關係,但依上開原告自行填載之授權登記申請書,原告僅得「使用」系爭專利,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邀約、販賣、進口」。(三)系爭臺灣專利申請費及自98年10月領證起迄今各年年費皆由被告所繳納,系爭臺灣專利第4至6年專利年費,係由被告委由長江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所(下稱長江事務所)代為繳納,之後由被告以現金支付長江事務所代墊之款項;系爭大陸專利申請費係由被告所繳納,第1至3年年費由原告公司繳納,但第4年年費(101年)仍是由被告所繳納,系爭大陸專利第4年專利年費,亦由被告委由長江事務所代為繳納,之後由被告以匯款支付長江事務所代墊之款項。原告以代繳系爭大陸專利之專利年費,據以指稱被告已將系爭二項專利授權原告使用,惟原告代繳專利年費可能的原因很多,例如稅務考量、作為被告任職原告公司的條件等等,代繳專利費與專利是否授權無必然之因果關係,且專利費用之代繳與兩造是否曾就「協議書」內容達成合意,完全無因果關係,原告故意混為一談,益證雙方根本未就「協議書」之專利授權期間、授權範圍、授權金之計算方式達成合意甚明。若原告聲稱代繳專利年費即代表專利已有授權(假設語),則系爭臺灣專利,申請費及各年專利年費皆由被告自行繳納,則代表系爭臺灣專利並未授權,原告主張得行使系爭臺灣專利當無理由。而系爭大陸專利之年費,自101年起之年費已由被告繳納,則可推得該專利無授權關係,原告主張得行使系爭大陸專利亦為無理由。(四)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被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8年11月1日起至107年12月16日止。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本件首要爭點,乃原告公司與被告間就系爭二項專利是否存在授權關係?原告提出之「協議書」及「專利授權書」契約是否成立生效?(二)按「契約當事人約定其契約須用一定方式者,在該方式未完成前,推定其契約不成立」,民法第166條定有明文。原告主張:兩造曾於98年9月1日簽署「協議書」及作為其附件之「專利授權書」,約定被告授權原告使用系爭臺灣專利等語,固據證人即原告公司股東及發起人之一之楊宸欣到院證稱:我是公司的發起人之一,「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是在98年9月1日發起人會議時由股東們提起的,會後1、2週內我依據發起人會議的決議內容,製作了「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因為內容要經被告看過,所以我將「協議書」及「專利授權書」繕打完成後,在公司辦公室拿給被告,他有意見還修正過,等他核定完後,我就蓋上公司的大小章,「協議書」及「專利授權書」都是一式兩份,第一次蓋還蓋錯位置,我問被告要不要重蓋,他說不用,為了慎重及尊重智慧財產權,我是將蓋對位置的那一份給他用印,他用完印後交給我,我忘記有無親眼看到他蓋章,然後一份交給被告收執,一份初期是由我收執,後來交由吳宛真保管。發起人會議是決議為了公司長遠發展,系爭專利一定要授權給公司,並提到「協議書」第2點的內容,會議只有決定方向,細節是我草擬後和被告討論等語(本院卷第85至87頁)相符。惟被告則稱:「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上的章不是我蓋的,「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的內容確實有討論過,但有很多細節沒有達成協議,簽約程序沒有完成,因為「協議書」沒有經全體股東簽名等語,而否認兩造間成立如「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所示之授權契約關係。經查,自上開證人楊宸欣之證詞與被告本人之陳述,可認定原告公司成立時,公司發起人曾召開會議,會議中就系爭專利授權事宜有所討論,但僅就大方向達成初步共識,至於具體契約內容尚待進一步討論及擬定,而依卷附「協議書」所示(本院卷第7頁),其上「立協議書人」欄之「甲方」除原告公司外,尚列有「全體股東簽章」欄供全體股東簽章,顯然其目的在於因發起人會議未就具體契約內容為決議,是具體契約內容草擬完成後,仍須經過兩造及原告公司全體股東認可簽章,始成立生效,否則即毋需於「協議書」上另列「全體股東簽章」欄,從而,「全體股東簽章」即為民法第166條所定「契約當事人約定其契約須用之一定方式」,「協議書」上「全體股東簽章」欄既為空白,揆諸前揭法條及說明,該方式既未完成,「協議書」契約即推定不成立,原告復未能舉證推翻上開推定,自應認「協議書」契約未成立。又「專利授權書」為「協議書」之附件,並非獨立之契約,此觀諸「協議書」第一條「乙方(按指被告)授權甲方(按指原告)用乙方於中華民國97年12月16日申請專利在案之第97222538號專利所指之系統、衍生產品及相關工程承攬等。授權書詳如附件」自明,原告亦為如是之主張。則「協議書」契約既未成立,依附於「協議書」之「專利授權書」自無從獨立存在。(三)綜上,「協議書」和「專利授權書」契約既未成立,則原告主張兩造間之授權契約關係,請求確認如前揭聲明所示,即無理由,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  月  4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  月  7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侯嘉琳於90年左右開始在原告處任職,由基層開始,先後擔任南區經理與全國經理,因原告承攬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故在當時全國經理陳思原即原告法定代理人配偶之指示下,開始向台酒公司收集資料而完成酒促小姐之訓練講義,並配合台酒公司之行銷策略,與業務上需要而進行改版之工作。嗣因原告被台酒公司列為拒絕往來黑名單,不得再為投標。故陳思原與被告侯嘉琳於99年10月29日共同出資成立星世紀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繼續承作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其中陳思原出資60%,被告侯嘉琳出資40%,負責經營,並由侯嘉琳出任董事,負責資金調度。後因經營理念不同,經侯嘉琳與陳思原於102年5月15日達成協議,被告侯嘉琳退出經營,交出公司大小章,陳思原應變更負責人,並同意被告得繼續使用任職期間所習得知識,惟當時屬口頭約定,並無書面,然有陳思原以新天地名義發函祝福被告之內部電子郵件及陳思原多次來函要求蓋章之書面資料可為佐證雙方口頭契約確實存在。(二)原告之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並非文字著作:原告所舉出之文字,多為一般性的描述,並非基於思想或感情之表現,難認有所謂文學、科學、藝術、或學術上之價值,對於社會文化之促進無何助益。倘給予此種文字之排列組合著作權法之保護,不啻給予原告此種英文字母及數字組合之獨占性,對於社會文化促進反而造成阻礙。原告主張系爭講義乃其員工陳思原之創作云云。然陳思原於他案自承其並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曾擔任酒促小姐經驗,縱  原告訓練講義乃陳思原之創作(被告否認之),亦是根據他 人作品結果,難認有原創性,自非著作權保護標的。 (三)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編輯著作:  依實務判解,編輯著作須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能表現一定 程度的創意及作者的個性,本件細究原告訓練講義,僅係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資料,一般人見系爭講義,無從感受到比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講義有更多之創作性,原告訓練講義自非編輯著作。 (四)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攝影著作:  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中之照片,是否由其員工所拍攝, 原告並未舉證,已難認原告有攝影著作之著作權,且該等照片係對實物拍攝,並無主題之選擇、光影之處理、修飾、組  合或其他藝術上之賦形方法存在,自非著作權標的。 (五)原告非其100年投標文件之著作權人,自無權主張權利:  原告雖主張其為該公司100年投標文件訓練講義之著作權人 ,被告接觸該著作後,於102年抄襲並向台酒公司投標,而  取得該標單云云。惟原告員工陳思原於本件證述不具備多年 業務經驗是有困難編撰出原告訓練講義的內容等語,但其也自承其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有擔任酒促經驗等情,是可以得知陳思原欠缺酒促經驗,僅有煙促之經驗,對於酒促細節並不完全理解,難認原告訓練講義出於陳思原之手筆。另被告侯嘉琳提出勞保資料,證明曾於98年間為訴外人星世紀公司負責人,非原告之受雇人,原告訓練講義假設有著作權,其歸屬亦無著作權法第11條之適用,故原告非其訓練講義著作權人。 (六)原告無任何損害:  1.原告業經台酒公司列為黑名單,並無投標資格,縱認被告  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被告亦未造成其損失。  2.原告訓練講義非臺酒公司之評分項目,僅為附件。102年  度被告艾肯公司分向台酒公司高雄、臺南、嘉義營業處投 標,僅取得台酒公司高雄營業處之標案,乃因評選係根據各廠商整體評分項目之得分高低而定,與是否使用該份講義無因果關係。(七)原告訓練講義非屬營業秘密: 原告主張於92年間已有營業秘密(燕京啤酒版講義),然觀其所提出之保密合約書之簽署日為98年,顯然未有合理保密措施。此外,92年以來,每位參與原告訓練之上課人員均有訓練講義,未簽署任何保密協定,無任何秘密性,而被告艾肯公司製作之標案文件,皆按照台酒公司標案須知第47點製  作,無所謂侵害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等語,資為抗辯。 (八)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澳洲NaturalLife高單位蜂膠膠囊500mg、2000mg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及魚油、月見草油、蜂王漿等產品之代理商,原告在網路平台上銷售系爭產品之外包裝照片(下稱:系爭照片,如附件1所示),乃原告員工拍攝、後製而成,著作財產權歸原告公司所有。被告未經原告同意及授權,擅自將系爭照片重製並公開傳輸至其所經營之蝦皮網站帳號「000000」網頁上(如附件2所示),藉以宣傳拍賣被告從澳洲購得之系爭產品,侵害原告重製權及公開傳輸權等著作財產權,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3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求為判決:(一)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108年7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二)第一項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侯嘉琳於90年左右開始在原告處任職,由基層開始,先後擔任南區經理與全國經理,因原告承攬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故在當時全國經理陳思原即原告法定代理人配偶之指示下,開始向台酒公司收集資料而完成酒促小姐之訓練講義,並配合台酒公司之行銷策略,與業務上需要而進行改版之工作。嗣因原告被台酒公司列為拒絕往來黑名單,不得再為投標。故陳思原與被告侯嘉琳於99年10月29日共同出資成立星世紀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繼續承作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其中陳思原出資60%,被告侯嘉琳出資40%,負責經營,並由侯嘉琳出任董事,負責資金調度。後因經營理念不同,經侯嘉琳與陳思原於102年5月15日達成協議,被告侯嘉琳退出經營,交出公司大小章,陳思原應變更負責人,並同意被告得繼續使用任職期間所習得知識,惟當時屬口頭約定,並無書面,然有陳思原以新天地名義發函祝福被告之內部電子郵件及陳思原多次來函要求蓋章之書面資料可為佐證雙方口頭契約確實存在。(二)原告之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並非文字著作:原告所舉出之文字,多為一般性的描述,並非基於思想或感情之表現,難認有所謂文學、科學、藝術、或學術上之價值,對於社會文化之促進無何助益。倘給予此種文字之排列組合著作權法之保護,不啻給予原告此種英文字母及數字組合之獨占性,對於社會文化促進反而造成阻礙。原告主張系爭講義乃其員工陳思原之創作云云。然陳思原於他案自承其並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曾擔任酒促小姐經驗,縱  原告訓練講義乃陳思原之創作(被告否認之),亦是根據他 人作品結果,難認有原創性,自非著作權保護標的。 (三)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編輯著作:  依實務判解,編輯著作須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能表現一定 程度的創意及作者的個性,本件細究原告訓練講義,僅係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資料,一般人見系爭講義,無從感受到比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講義有更多之創作性,原告訓練講義自非編輯著作。 (四)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攝影著作:  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中之照片,是否由其員工所拍攝, 原告並未舉證,已難認原告有攝影著作之著作權,且該等照片係對實物拍攝,並無主題之選擇、光影之處理、修飾、組  合或其他藝術上之賦形方法存在,自非著作權標的。 (五)原告非其100年投標文件之著作權人,自無權主張權利:  原告雖主張其為該公司100年投標文件訓練講義之著作權人 ,被告接觸該著作後,於102年抄襲並向台酒公司投標,而  取得該標單云云。惟原告員工陳思原於本件證述不具備多年 業務經驗是有困難編撰出原告訓練講義的內容等語,但其也自承其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有擔任酒促經驗等情,是可以得知陳思原欠缺酒促經驗,僅有煙促之經驗,對於酒促細節並不完全理解,難認原告訓練講義出於陳思原之手筆。另被告侯嘉琳提出勞保資料,證明曾於98年間為訴外人星世紀公司負責人,非原告之受雇人,原告訓練講義假設有著作權,其歸屬亦無著作權法第11條之適用,故原告非其訓練講義著作權人。 (六)原告無任何損害:  1.原告業經台酒公司列為黑名單,並無投標資格,縱認被告  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被告亦未造成其損失。  2.原告訓練講義非臺酒公司之評分項目,僅為附件。102年  度被告艾肯公司分向台酒公司高雄、臺南、嘉義營業處投 標,僅取得台酒公司高雄營業處之標案,乃因評選係根據各廠商整體評分項目之得分高低而定,與是否使用該份講義無因果關係。(七)原告訓練講義非屬營業秘密: 原告主張於92年間已有營業秘密(燕京啤酒版講義),然觀其所提出之保密合約書之簽署日為98年,顯然未有合理保密措施。此外,92年以來,每位參與原告訓練之上課人員均有訓練講義,未簽署任何保密協定,無任何秘密性,而被告艾肯公司製作之標案文件,皆按照台酒公司標案須知第47點製  作,無所謂侵害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等語,資為抗辯。 (八)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專利權授權契約事件
被告與原告之法定代理人簡珠清及訴外人駱○○、曹○○等人於民國95年5月22日簽訂「台灣佳盟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契約書」,除約定共同設立公司外,並約定被告之出資額新臺幣(下同)150萬元為技術股份不出資,且被告應將其所有中華民國新型第M282280號「拾音器及其承座結構」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4年12月1日至104年7月2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授權予公司製造、銷售使用。嗣公司正式設立後之名稱為「升鼓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即原告,而非「台灣佳盟股份有限公司」,惟各股東間及各股東與公司間仍援用上開契約書約定內容運作,其後於97年6月26日各股東間方再補行簽訂「升鼓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契約書」(下稱系爭契約書)及專利權授權契約(下稱系爭授權契約),正式確認股東出資額、專利授權等事項,亦即被告之出資額230萬元部分,其中200百萬元係技術股份不出資,且被告於原告公司正常營運狀況而無違反契約條款之情形下,均應將系爭專利授權予原告製造、銷售使用,原告則應給付權利金予被告。詎被告於辭去原告公司董事及總經理職位後,另行設立與原告所營事業完全相同之鼓動興業有限公司(下稱鼓動公司),並於103年3月15日寄發存證信函予原告,表示系爭專利無意願再授權予原告公司使用,且自103年3月21日起終止授權。惟依前揭約定,被告並無理由終止系爭授權契約,故被告所為終止之意思表示並不合法而未生終止之效力。為此,爰依法請求確認兩造就系爭專利之授權契約關係存在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
(一)被告侯嘉琳於90年左右開始在原告處任職,由基層開始,先後擔任南區經理與全國經理,因原告承攬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故在當時全國經理陳思原即原告法定代理人配偶之指示下,開始向台酒公司收集資料而完成酒促小姐之訓練講義,並配合台酒公司之行銷策略,與業務上需要而進行改版之工作。嗣因原告被台酒公司列為拒絕往來黑名單,不得再為投標。故陳思原與被告侯嘉琳於99年10月29日共同出資成立星世紀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繼續承作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其中陳思原出資60%,被告侯嘉琳出資40%,負責經營,並由侯嘉琳出任董事,負責資金調度。後因經營理念不同,經侯嘉琳與陳思原於102年5月15日達成協議,被告侯嘉琳退出經營,交出公司大小章,陳思原應變更負責人,並同意被告得繼續使用任職期間所習得知識,惟當時屬口頭約定,並無書面,然有陳思原以新天地名義發函祝福被告之內部電子郵件及陳思原多次來函要求蓋章之書面資料可為佐證雙方口頭契約確實存在。(二)原告之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並非文字著作:原告所舉出之文字,多為一般性的描述,並非基於思想或感情之表現,難認有所謂文學、科學、藝術、或學術上之價值,對於社會文化之促進無何助益。倘給予此種文字之排列組合著作權法之保護,不啻給予原告此種英文字母及數字組合之獨占性,對於社會文化促進反而造成阻礙。原告主張系爭講義乃其員工陳思原之創作云云。然陳思原於他案自承其並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曾擔任酒促小姐經驗,縱  原告訓練講義乃陳思原之創作(被告否認之),亦是根據他 人作品結果,難認有原創性,自非著作權保護標的。 (三)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編輯著作:  依實務判解,編輯著作須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能表現一定 程度的創意及作者的個性,本件細究原告訓練講義,僅係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資料,一般人見系爭講義,無從感受到比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講義有更多之創作性,原告訓練講義自非編輯著作。 (四)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攝影著作:  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中之照片,是否由其員工所拍攝, 原告並未舉證,已難認原告有攝影著作之著作權,且該等照片係對實物拍攝,並無主題之選擇、光影之處理、修飾、組  合或其他藝術上之賦形方法存在,自非著作權標的。 (五)原告非其100年投標文件之著作權人,自無權主張權利:  原告雖主張其為該公司100年投標文件訓練講義之著作權人 ,被告接觸該著作後,於102年抄襲並向台酒公司投標,而  取得該標單云云。惟原告員工陳思原於本件證述不具備多年 業務經驗是有困難編撰出原告訓練講義的內容等語,但其也自承其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有擔任酒促經驗等情,是可以得知陳思原欠缺酒促經驗,僅有煙促之經驗,對於酒促細節並不完全理解,難認原告訓練講義出於陳思原之手筆。另被告侯嘉琳提出勞保資料,證明曾於98年間為訴外人星世紀公司負責人,非原告之受雇人,原告訓練講義假設有著作權,其歸屬亦無著作權法第11條之適用,故原告非其訓練講義著作權人。 (六)原告無任何損害:  1.原告業經台酒公司列為黑名單,並無投標資格,縱認被告  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被告亦未造成其損失。  2.原告訓練講義非臺酒公司之評分項目,僅為附件。102年  度被告艾肯公司分向台酒公司高雄、臺南、嘉義營業處投 標,僅取得台酒公司高雄營業處之標案,乃因評選係根據各廠商整體評分項目之得分高低而定,與是否使用該份講義無因果關係。(七)原告訓練講義非屬營業秘密: 原告主張於92年間已有營業秘密(燕京啤酒版講義),然觀其所提出之保密合約書之簽署日為98年,顯然未有合理保密措施。此外,92年以來,每位參與原告訓練之上課人員均有訓練講義,未簽署任何保密協定,無任何秘密性,而被告艾肯公司製作之標案文件,皆按照台酒公司標案須知第47點製  作,無所謂侵害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等語,資為抗辯。 (八)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民國90年間曾創作腳踏按摩板圖形(下稱系爭圖形),將設計圖交予訴外人○○企業社○○○,委託其開模製作生產至92年間近93年止,○○○未歸還腳踏按摩板設計圖與原告專屬腳踏按摩板之原模的圖形著作。依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桃園地檢署)103年度偵字第14389號不起訴處分書與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分署(下稱高檢智財分署)103年度上聲議字第369號再議處分書內容載明,認定原告所稱「腳踏按摩板」之設計圖圖形著作,相同「原告專屬腳踏按摩板之原模」圖形著作應受保護,並於92年6月5日獲領有「弧形按摩板」著作權證書在案,原告對於系爭圖形享有著作權。(二)於102年6月間,原告發現被告公司於其販售通路之網站,以系爭圖形刊登於網頁上供人閱覽並且作為「遠紅外線按摩腳踏板」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販售圖樣,經原告購買系爭產品發現與系爭圖形完全相同並無差異。依被告所稱係以委託方式下訂單,向○○企業社○○○拿貨,而○○○係私自將原告專屬腳踏按摩板原模改作,非法使用製造生產銷售,非實施行為,依被告所稱販賣系爭產品時間,以及與○○企業社○○○之切結書記載,自97年6月間迄今8年期間,被告未經原告同意與授權,公然將原告享有專屬重製、公開傳輸權之系爭圖形於網頁上公開傳輸及明知係侵害著作財產權之重製物而散布、供公眾瀏覽,侵害原告就系爭圖形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及第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參酌台灣影像資料庫所載收費資料,以租用圖片1週1次新臺幣(下同)1,200元計算8年期間約49萬元(1200×52×8),另參酌該網頁對侵權者求償50萬元,原告請求損害賠償30萬元,應屬合理。(三)被告雖辯稱係攝影著作,然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電子郵件字第970821、1030519b號函內容載明,若將他人之著作拍攝成照片,即涉及著作權法所定重製行為,如該禮品屬於著作,則他人欲利用上述攝影著作,須取得禮品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授權。被告是以委託方式下訂單向○○企業社○○○拿貨,原告委託友人向被告購買須10來天近半個月才可拿到貨,被告102年8月16日刑事偵查出庭當日還在銷售,顯然是一直故意侵權,與○○企業社無關,無傳訊○○○必要,被告販賣前理應負真實查證的責任,被告於調解庭後和○○企業社所簽切結書與原告無關。依原告下載被告商品總覽「遠紅外線陶磁館」商品廣告網頁,遠紅外線按摩腳踏板名稱迄今仍在,持續故意侵權。被告雖提出原告告訴被告或○○○違反著作權法經不起訴處分之處分書等,然○○○趁機利用原告專屬腳踏按摩板之原模私自改作模具非法使用,製造生產銷售,與原告102年2月21日取得新型專利M447232號「水足運動腳踏按摩桶」事實不相同,發現新事證,已對○○○提告違反著作權法。(四)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3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三、被告答辯:(一)被告與原告並不認識,被告網站網頁陳列販賣之系爭產品係向○○企業社下單進貨,而○○企業社曾向被告保證其所販售之系爭產品並無侵害任何第三人之智慧財產權情事,倘若有第三人對被告主張權利時,該公司願負擔責任。被告係善意信賴○○企業社提出之保證,並無任何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可言。依原告所提刑事告訴,系爭產品係由○○企業社依據其於原告處所取得之設計圖組裝完成之成品,依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2621號刑事判決意旨(本院97年度刑智上訴字第48號刑事判決同此意旨),訴外人將設計圖組裝完成產品之過程,應屬設計之「實施」,與著作權法所稱之重製概念有別,被告販賣○○企業社已組裝完成之產品,而非原告所稱有圖形著作之設計圖本身,難謂有構成侵害原告圖形著作之情。被告於網頁上所刊登之產品照片,係就○○企業社已組裝完成之產品予以拍攝,屬另外產生之攝影著作,其所表現之方式與情境自與原告所稱之圖形著作迥然有別,難認有任何以公開傳輸方式侵害該等圖形著作之情節。此部分與原告所援用之智慧局電子郵件字第1030519b號函所稱內容:「反之,若典藏之禮品本身非屬著作,將其拍攝成照片不會有違反著作權法之問題」等語亦無不合,被告之行為無足構成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之侵權行為。(二)原告對被告之主張已有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102年度偵字第23230號及103年度偵字第2993號不起訴處分書、高檢智財分署103年度上聲議字第113號再議處分書可稽。另原告對○○企業社○○○提起違反著作權法告訴部分,亦獲桃園地檢署103年度偵字第14389號不起訴處分,並經高檢智財分署103年度上聲議字第369號駁回再議聲請,原告請求被告負侵權行為賠償責任顯無足採。被告在原告提出刑事告訴於102年8月16日開完刑事庭後,即已自行將系爭產品下架,嗣後並無再行刊登系爭產品照片。(三)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存在,原告請求賠償30萬元自屬無理由。且被告否認台灣影像資料庫之收費方式得作為本件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上開使用頻率之計算方式,亦未見原告提出其他任何證據以實其說,難謂其請求金額屬合理正當。(四)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之宣告。四、原告於92年6月5日就「弧形按摩板」取得圖形著作權登記,被告曾於公司網站網頁上販售系爭產品,又原告前以被告違反著作權法提起刑事告訴,經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於103年1月20日以102年度偵字第23230號及103年度偵字第2993號為不起訴處分,原告不服提起再議,經高檢智財分署於103年3月5日以103年度上聲議字第113號駁回再議之處分在案。另原告亦曾對訴外人○○○提起違反著作權法告訴,經桃園地檢署檢察官以103年度偵字第14389號為不起訴處分,原告聲請再議,經高檢智財分署以103年度上聲議字第369號駁回再議之處分在案等情,兩造均不爭執,有「弧形按摩板」之著作權登記申請書及著作權證書、被告網站資料、上開不起訴處分書及再議處分書等影本在卷可稽,並經本院調取上開刑事案卷核閱明確,堪信為真。五、原告主張被告未經原告同意與授權,公然將原告享有專屬重製、公開傳輸權之系爭圖形著作於網頁上公開傳輸及明知係侵害著作財產權之重製物而散布、供公眾瀏覽,迄今仍持續侵害原告就系爭圖形之著作財產權,請求被告賠償30萬元等情,為被告否認並辯稱略以:於網站網頁上陳列販賣之系爭產品係向○○企業社下單進貨,被告善意信賴該企業社無侵害任何第三人智慧財產權情事之保證,無侵權故意或過失,○○企業社所為屬設計之實施,與著作權法所稱重製概念有別,且被告係就○○企業社組裝完成之產品為拍攝,屬另外產生之攝影著作,並無侵害原告圖形著作情節,被告早於前揭刑事案件偵查中之102年8月16日自行將系爭產品下架,無任何侵權行為存在,原告請求損害賠償及其金額之計算均無理由等情。則本件爭點在於:原告請求被告給付30萬元是否有理由?經查:(一)按著作係指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又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其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同法第10條之1亦有明文。而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6款規定圖形著作係屬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著作權法第五條第一項各款著作內容例示第2點第6款規定:「圖形著作:包括地圖、圖表、科技或工程設計圖及其他之圖形著作。」原告主張被告於網站網頁上陳列販售系爭產品侵害其就系爭圖形之著作財產權等情,為被告否認。而就系爭圖形屬著作權法所保護之圖形著作乙節,原告陳稱○○○未返還腳踏按摩板設計圖及其原模之圖形著作,而以桃園地檢署103年度偵字第14389號不起訴處分書及高檢智財分署103年度上聲議字第369號再議處分書(本院卷第113頁及其反面、第57至58頁)、92年6月5日申領「弧形按摩板」圖形著作權證書資料(本院卷第12至15頁,第130至134頁)、證書日期為102年2月21日之新型第M447232號「水足運動腳踏按摩桶」專利證書及該新型圖式8張(本院卷第114至122頁)、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及其照片(本院卷第108頁、第129頁)等為據。觀諸桃園地檢署103年度偵字第14389號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固記載:「本件告訴人(即原告)原享有之『原創設計圖』本身,顯符合上述著作之定義且屬『圖形著作』應受保護當無疑問」;高檢智財分署103年度上聲議字第369號再議處分書第1至2頁記載:「本件經原署檢察官偵查之後,認定:聲請人游祥貴所稱『腳踏按摩板』之設計圖,故可認屬著作權法所稱之圖形著作而受保護」等文,然上開處分書內容並未認定原告之腳踏按摩板設計圖與原告所稱專屬腳踏按摩板之原模是否相同以及是否同受著作權法保護等情,且經調閱前揭原告對○○○提出告訴之刑事偵查案卷,原告於該案陳稱略以:伊在90年時候,是拿了一張圖給○○○,請他依圖生產,做出產品後就另外用第三人國鑫企業公司的送貨單給伊,之後又幫伊找了產品代理人○○○和伊接洽,當時○○○還叫伊去申請圖形著作權與發明專利,收了7,000元,也完成著作權登記;90年間伊與○○○透過朋友介紹認識,因為伊不會做陶瓷器,當時沒有拿實品請○○○生產,是在90年底拿原始設計圖給他,請他幫伊生產,當時伊只是畫一個草圖,○○○生產完後,伊才按實品重新繪製圖說委託○○○去辦理登記等語,並表示提供給被告的圖沒有拿回來,無法提供系爭圖形等情(桃園地檢署103年度他字第969號偵查卷第23至24頁、第67頁、第101頁),則依原告所述,原告是畫草圖給○○○,製作出腳踏按摩板後始按產品實物重新繪製圖說辦理著作權登記,原告於前揭刑事案件並未提出系爭圖形,雖原告於該案提出送貨單兩張為證,可認原告與○○○間確有關於腳踏板之交易,然單據上僅記載「腳踏板」,並非系爭圖形或製作腳踏按摩板之資料,該案並無證據供作審認系爭圖形之實際表現形式、系爭圖形與腳踏按摩板原模或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是否相同。參以該案○○○否認原告曾提供系爭圖形,而係拿一件陶瓷原料做出之半弧形產品希望生產出以該形狀做主的腳踏板產品,但因設計不良,○○○告知原告利用○○○自己的遠紅外線原料重新設計,做出成品後再賣還給原告,模具是請訴外人○○○製作等情;該案證人○○○提供工作筆記簿證稱略以:模具是自己生產,○○○描述產品是用嘴巴講,伊在記事本把○○○委託生產的模型繪圖並寫腳底按摩字樣等語(前揭偵查卷第23頁、第96至97頁、第100至101頁、第103頁),則於上開刑事案件原告並未提出系爭圖形,亦未提出曾於90年間交付系爭圖形予○○○之相關證據,參佐○○○及證人○○○前揭陳述及證言,原告是否確有提供所稱草圖或設計圖予○○○、○○○交付予原告之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是否係依系爭圖形製作等節,均非無疑,實難僅以前揭不起訴處分書及再議處分書之片段論述,亦即腳踏按摩板之設計圖屬著作權法所稱之圖形著作而受保護等文,據為原告確有創作系爭圖形並交付○○○,且○○○交付予原告之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係依系爭圖形製作,系爭圖形與腳踏按摩板原模或產品實物及其照片相同,並推斷系爭圖形屬著作權法保護之圖形著作之認定。又觀諸原告提出之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及其照片、92年之弧形按摩板圖形著作證書上之照片及圖樣、102年之新型專利8張圖式等並非系爭圖形本身,均無法據以審認系爭圖形實際表現形式是否屬著作權法所保護之圖形著作。原告主張系爭圖形屬著作法保護之圖形著作云云,尚乏佐證,已非可採。(二)本件原告主張被告於網站網頁上陳列販賣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圖形之圖形著作權等情,係將系爭產品與前揭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及其照片、92年之弧形按摩板圖形著作證書上之照片及圖樣、102年之新型專利8張圖式等為比對(本院卷第4至5頁、第63頁、第125至127頁),然原告並未提出系爭圖形本身,無法據以判斷是否為著作權法保護之圖形著作,已如上述,而原告據以比對之前揭產品實物及其照片、圖式等均非系爭圖形本身,原告是否確有提供所稱草圖或設計圖予○○○、○○○交付予原告之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是否係依系爭圖形製作等節,均非無疑,原告逕以前揭產品及其照片、圖式與系爭產品及其照片比對據為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圖形著作權之主張,已非可採。且將平面著作之內容,依按圖施工之方法,並循著作標示之尺寸、規格或器械結構圖,將著作之概念製成立體物,其外觀與工程圖顯不相同,此已非單純之著作內容再現,而為「實施」,應非著作權規範之事項,因著作權法對圖形著作,並未保護所謂「實施權」(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6410號判決參照),本件原告縱有創作受著作權法保護之系爭圖形並作為設計圖交付予○○○製作腳踏按摩板,然依原告提供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照片、新型專利圖式(本院卷第129頁、第114至122頁),以及前揭刑事案件偵查中原告、○○○陳述以及證人○○○證述腳踏按摩板之製作過程(前揭偵查卷第23頁、第70頁、第96頁、第100頁),腳踏按摩板需先製作模具,再依模具壓製成實物,屬功能性產品,其設計圖應具有功能性設計的特徵,原告將設計圖交付予○○○製作腳踏按摩板,○○○將平面之設計圖內容,按圖施工,將著作之概念製成立體物之腳踏按摩板,其外觀應與設計圖顯不相同,已非單純之著作內容再現,而係著作之實施,並非著作之重製或改作,自不構成著作權之侵害,而被告於網站網頁上陳列販賣系爭產品之照片係被告向○○○購買成品請攝影師幫忙拍照,再放上網頁等情,業經被告提出攝影師拍攝底片及遠紅外線貨品照片為證(本院卷第148頁、第161頁),並非出自原告之系爭圖形或設計圖本身,亦無侵害原告所稱圖形著作之著作財產權情事,原告以與系爭圖形之設計圖表現形式顯然有別之前揭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及其照片、圖式等,主張被告網站網頁上陳列販賣系爭產品所為侵害系爭圖形之著作財產權云云,亦非可採。(三)本件依原告所提證據資料尚難認定原告有創作系爭圖形且屬著作權法保護之圖形著作,亦難證明被告於網站網頁上陳列販售系爭產品所為侵害原告系爭圖形之著作財產權,原告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給付30萬元及其法定利息,自乏依據,為無理由。又被告雖聲請傳訊證人○○○以證明系爭產品組裝及販售過程,且有無任何侵害他人權利之保證等情(本院卷第50頁、第90頁),然本件原告之訴既無理由,上開事項並無調查必要,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圖形之著作財產權等情不可採,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及第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被告給付30萬元及其法定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七、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6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陳端宜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6  月  30  日      書記官 吳祉瑩
(一)被告侯嘉琳於90年左右開始在原告處任職,由基層開始,先後擔任南區經理與全國經理,因原告承攬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故在當時全國經理陳思原即原告法定代理人配偶之指示下,開始向台酒公司收集資料而完成酒促小姐之訓練講義,並配合台酒公司之行銷策略,與業務上需要而進行改版之工作。嗣因原告被台酒公司列為拒絕往來黑名單,不得再為投標。故陳思原與被告侯嘉琳於99年10月29日共同出資成立星世紀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繼續承作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其中陳思原出資60%,被告侯嘉琳出資40%,負責經營,並由侯嘉琳出任董事,負責資金調度。後因經營理念不同,經侯嘉琳與陳思原於102年5月15日達成協議,被告侯嘉琳退出經營,交出公司大小章,陳思原應變更負責人,並同意被告得繼續使用任職期間所習得知識,惟當時屬口頭約定,並無書面,然有陳思原以新天地名義發函祝福被告之內部電子郵件及陳思原多次來函要求蓋章之書面資料可為佐證雙方口頭契約確實存在。(二)原告之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並非文字著作:原告所舉出之文字,多為一般性的描述,並非基於思想或感情之表現,難認有所謂文學、科學、藝術、或學術上之價值,對於社會文化之促進無何助益。倘給予此種文字之排列組合著作權法之保護,不啻給予原告此種英文字母及數字組合之獨占性,對於社會文化促進反而造成阻礙。原告主張系爭講義乃其員工陳思原之創作云云。然陳思原於他案自承其並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曾擔任酒促小姐經驗,縱  原告訓練講義乃陳思原之創作(被告否認之),亦是根據他 人作品結果,難認有原創性,自非著作權保護標的。 (三)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編輯著作:  依實務判解,編輯著作須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能表現一定 程度的創意及作者的個性,本件細究原告訓練講義,僅係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資料,一般人見系爭講義,無從感受到比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講義有更多之創作性,原告訓練講義自非編輯著作。 (四)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攝影著作:  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中之照片,是否由其員工所拍攝, 原告並未舉證,已難認原告有攝影著作之著作權,且該等照片係對實物拍攝,並無主題之選擇、光影之處理、修飾、組  合或其他藝術上之賦形方法存在,自非著作權標的。 (五)原告非其100年投標文件之著作權人,自無權主張權利:  原告雖主張其為該公司100年投標文件訓練講義之著作權人 ,被告接觸該著作後,於102年抄襲並向台酒公司投標,而  取得該標單云云。惟原告員工陳思原於本件證述不具備多年 業務經驗是有困難編撰出原告訓練講義的內容等語,但其也自承其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有擔任酒促經驗等情,是可以得知陳思原欠缺酒促經驗,僅有煙促之經驗,對於酒促細節並不完全理解,難認原告訓練講義出於陳思原之手筆。另被告侯嘉琳提出勞保資料,證明曾於98年間為訴外人星世紀公司負責人,非原告之受雇人,原告訓練講義假設有著作權,其歸屬亦無著作權法第11條之適用,故原告非其訓練講義著作權人。 (六)原告無任何損害:  1.原告業經台酒公司列為黑名單,並無投標資格,縱認被告  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被告亦未造成其損失。  2.原告訓練講義非臺酒公司之評分項目,僅為附件。102年  度被告艾肯公司分向台酒公司高雄、臺南、嘉義營業處投 標,僅取得台酒公司高雄營業處之標案,乃因評選係根據各廠商整體評分項目之得分高低而定,與是否使用該份講義無因果關係。(七)原告訓練講義非屬營業秘密: 原告主張於92年間已有營業秘密(燕京啤酒版講義),然觀其所提出之保密合約書之簽署日為98年,顯然未有合理保密措施。此外,92年以來,每位參與原告訓練之上課人員均有訓練講義,未簽署任何保密協定,無任何秘密性,而被告艾肯公司製作之標案文件,皆按照台酒公司標案須知第47點製  作,無所謂侵害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等語,資為抗辯。 (八)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於民國90年間曾創作腳踏按摩板圖形(下稱系爭圖形),將設計圖交予訴外人○○企業社○○○,委託其開模製作生產至92年間近93年止,○○○未歸還腳踏按摩板設計圖與原告專屬腳踏按摩板之原模的圖形著作。依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桃園地檢署)103年度偵字第14389號不起訴處分書與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智慧財產分署(下稱高檢智財分署)103年度上聲議字第369號再議處分書內容載明,認定原告所稱「腳踏按摩板」之設計圖圖形著作,相同「原告專屬腳踏按摩板之原模」圖形著作應受保護,並於92年6月5日獲領有「弧形按摩板」著作權證書在案,原告對於系爭圖形享有著作權。(二)於102年6月間,原告發現被告公司於其販售通路之網站,以系爭圖形刊登於網頁上供人閱覽並且作為「遠紅外線按摩腳踏板」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販售圖樣,經原告購買系爭產品發現與系爭圖形完全相同並無差異。依被告所稱係以委託方式下訂單,向○○企業社○○○拿貨,而○○○係私自將原告專屬腳踏按摩板原模改作,非法使用製造生產銷售,非實施行為,依被告所稱販賣系爭產品時間,以及與○○企業社○○○之切結書記載,自97年6月間迄今8年期間,被告未經原告同意與授權,公然將原告享有專屬重製、公開傳輸權之系爭圖形於網頁上公開傳輸及明知係侵害著作財產權之重製物而散布、供公眾瀏覽,侵害原告就系爭圖形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及第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參酌台灣影像資料庫所載收費資料,以租用圖片1週1次新臺幣(下同)1,200元計算8年期間約49萬元(1200×52×8),另參酌該網頁對侵權者求償50萬元,原告請求損害賠償30萬元,應屬合理。(三)被告雖辯稱係攝影著作,然依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電子郵件字第970821、1030519b號函內容載明,若將他人之著作拍攝成照片,即涉及著作權法所定重製行為,如該禮品屬於著作,則他人欲利用上述攝影著作,須取得禮品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授權。被告是以委託方式下訂單向○○企業社○○○拿貨,原告委託友人向被告購買須10來天近半個月才可拿到貨,被告102年8月16日刑事偵查出庭當日還在銷售,顯然是一直故意侵權,與○○企業社無關,無傳訊○○○必要,被告販賣前理應負真實查證的責任,被告於調解庭後和○○企業社所簽切結書與原告無關。依原告下載被告商品總覽「遠紅外線陶磁館」商品廣告網頁,遠紅外線按摩腳踏板名稱迄今仍在,持續故意侵權。被告雖提出原告告訴被告或○○○違反著作權法經不起訴處分之處分書等,然○○○趁機利用原告專屬腳踏按摩板之原模私自改作模具非法使用,製造生產銷售,與原告102年2月21日取得新型專利M447232號「水足運動腳踏按摩桶」事實不相同,發現新事證,已對○○○提告違反著作權法。(四)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3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三、被告答辯:(一)被告與原告並不認識,被告網站網頁陳列販賣之系爭產品係向○○企業社下單進貨,而○○企業社曾向被告保證其所販售之系爭產品並無侵害任何第三人之智慧財產權情事,倘若有第三人對被告主張權利時,該公司願負擔責任。被告係善意信賴○○企業社提出之保證,並無任何侵權行為之故意或過失可言。依原告所提刑事告訴,系爭產品係由○○企業社依據其於原告處所取得之設計圖組裝完成之成品,依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2621號刑事判決意旨(本院97年度刑智上訴字第48號刑事判決同此意旨),訴外人將設計圖組裝完成產品之過程,應屬設計之「實施」,與著作權法所稱之重製概念有別,被告販賣○○企業社已組裝完成之產品,而非原告所稱有圖形著作之設計圖本身,難謂有構成侵害原告圖形著作之情。被告於網頁上所刊登之產品照片,係就○○企業社已組裝完成之產品予以拍攝,屬另外產生之攝影著作,其所表現之方式與情境自與原告所稱之圖形著作迥然有別,難認有任何以公開傳輸方式侵害該等圖形著作之情節。此部分與原告所援用之智慧局電子郵件字第1030519b號函所稱內容:「反之,若典藏之禮品本身非屬著作,將其拍攝成照片不會有違反著作權法之問題」等語亦無不合,被告之行為無足構成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之侵權行為。(二)原告對被告之主張已有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102年度偵字第23230號及103年度偵字第2993號不起訴處分書、高檢智財分署103年度上聲議字第113號再議處分書可稽。另原告對○○企業社○○○提起違反著作權法告訴部分,亦獲桃園地檢署103年度偵字第14389號不起訴處分,並經高檢智財分署103年度上聲議字第369號駁回再議聲請,原告請求被告負侵權行為賠償責任顯無足採。被告在原告提出刑事告訴於102年8月16日開完刑事庭後,即已自行將系爭產品下架,嗣後並無再行刊登系爭產品照片。(三)被告並無任何侵權行為存在,原告請求賠償30萬元自屬無理由。且被告否認台灣影像資料庫之收費方式得作為本件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上開使用頻率之計算方式,亦未見原告提出其他任何證據以實其說,難謂其請求金額屬合理正當。(四)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之宣告。四、原告於92年6月5日就「弧形按摩板」取得圖形著作權登記,被告曾於公司網站網頁上販售系爭產品,又原告前以被告違反著作權法提起刑事告訴,經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於103年1月20日以102年度偵字第23230號及103年度偵字第2993號為不起訴處分,原告不服提起再議,經高檢智財分署於103年3月5日以103年度上聲議字第113號駁回再議之處分在案。另原告亦曾對訴外人○○○提起違反著作權法告訴,經桃園地檢署檢察官以103年度偵字第14389號為不起訴處分,原告聲請再議,經高檢智財分署以103年度上聲議字第369號駁回再議之處分在案等情,兩造均不爭執,有「弧形按摩板」之著作權登記申請書及著作權證書、被告網站資料、上開不起訴處分書及再議處分書等影本在卷可稽,並經本院調取上開刑事案卷核閱明確,堪信為真。五、原告主張被告未經原告同意與授權,公然將原告享有專屬重製、公開傳輸權之系爭圖形著作於網頁上公開傳輸及明知係侵害著作財產權之重製物而散布、供公眾瀏覽,迄今仍持續侵害原告就系爭圖形之著作財產權,請求被告賠償30萬元等情,為被告否認並辯稱略以:於網站網頁上陳列販賣之系爭產品係向○○企業社下單進貨,被告善意信賴該企業社無侵害任何第三人智慧財產權情事之保證,無侵權故意或過失,○○企業社所為屬設計之實施,與著作權法所稱重製概念有別,且被告係就○○企業社組裝完成之產品為拍攝,屬另外產生之攝影著作,並無侵害原告圖形著作情節,被告早於前揭刑事案件偵查中之102年8月16日自行將系爭產品下架,無任何侵權行為存在,原告請求損害賠償及其金額之計算均無理由等情。則本件爭點在於:原告請求被告給付30萬元是否有理由?經查:(一)按著作係指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又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其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同法第10條之1亦有明文。而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6款規定圖形著作係屬著作權法所保護之著作,著作權法第五條第一項各款著作內容例示第2點第6款規定:「圖形著作:包括地圖、圖表、科技或工程設計圖及其他之圖形著作。」原告主張被告於網站網頁上陳列販售系爭產品侵害其就系爭圖形之著作財產權等情,為被告否認。而就系爭圖形屬著作權法所保護之圖形著作乙節,原告陳稱○○○未返還腳踏按摩板設計圖及其原模之圖形著作,而以桃園地檢署103年度偵字第14389號不起訴處分書及高檢智財分署103年度上聲議字第369號再議處分書(本院卷第113頁及其反面、第57至58頁)、92年6月5日申領「弧形按摩板」圖形著作權證書資料(本院卷第12至15頁,第130至134頁)、證書日期為102年2月21日之新型第M447232號「水足運動腳踏按摩桶」專利證書及該新型圖式8張(本院卷第114至122頁)、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及其照片(本院卷第108頁、第129頁)等為據。觀諸桃園地檢署103年度偵字第14389號不起訴處分書第2頁固記載:「本件告訴人(即原告)原享有之『原創設計圖』本身,顯符合上述著作之定義且屬『圖形著作』應受保護當無疑問」;高檢智財分署103年度上聲議字第369號再議處分書第1至2頁記載:「本件經原署檢察官偵查之後,認定:聲請人游祥貴所稱『腳踏按摩板』之設計圖,故可認屬著作權法所稱之圖形著作而受保護」等文,然上開處分書內容並未認定原告之腳踏按摩板設計圖與原告所稱專屬腳踏按摩板之原模是否相同以及是否同受著作權法保護等情,且經調閱前揭原告對○○○提出告訴之刑事偵查案卷,原告於該案陳稱略以:伊在90年時候,是拿了一張圖給○○○,請他依圖生產,做出產品後就另外用第三人國鑫企業公司的送貨單給伊,之後又幫伊找了產品代理人○○○和伊接洽,當時○○○還叫伊去申請圖形著作權與發明專利,收了7,000元,也完成著作權登記;90年間伊與○○○透過朋友介紹認識,因為伊不會做陶瓷器,當時沒有拿實品請○○○生產,是在90年底拿原始設計圖給他,請他幫伊生產,當時伊只是畫一個草圖,○○○生產完後,伊才按實品重新繪製圖說委託○○○去辦理登記等語,並表示提供給被告的圖沒有拿回來,無法提供系爭圖形等情(桃園地檢署103年度他字第969號偵查卷第23至24頁、第67頁、第101頁),則依原告所述,原告是畫草圖給○○○,製作出腳踏按摩板後始按產品實物重新繪製圖說辦理著作權登記,原告於前揭刑事案件並未提出系爭圖形,雖原告於該案提出送貨單兩張為證,可認原告與○○○間確有關於腳踏板之交易,然單據上僅記載「腳踏板」,並非系爭圖形或製作腳踏按摩板之資料,該案並無證據供作審認系爭圖形之實際表現形式、系爭圖形與腳踏按摩板原模或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是否相同。參以該案○○○否認原告曾提供系爭圖形,而係拿一件陶瓷原料做出之半弧形產品希望生產出以該形狀做主的腳踏板產品,但因設計不良,○○○告知原告利用○○○自己的遠紅外線原料重新設計,做出成品後再賣還給原告,模具是請訴外人○○○製作等情;該案證人○○○提供工作筆記簿證稱略以:模具是自己生產,○○○描述產品是用嘴巴講,伊在記事本把○○○委託生產的模型繪圖並寫腳底按摩字樣等語(前揭偵查卷第23頁、第96至97頁、第100至101頁、第103頁),則於上開刑事案件原告並未提出系爭圖形,亦未提出曾於90年間交付系爭圖形予○○○之相關證據,參佐○○○及證人○○○前揭陳述及證言,原告是否確有提供所稱草圖或設計圖予○○○、○○○交付予原告之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是否係依系爭圖形製作等節,均非無疑,實難僅以前揭不起訴處分書及再議處分書之片段論述,亦即腳踏按摩板之設計圖屬著作權法所稱之圖形著作而受保護等文,據為原告確有創作系爭圖形並交付○○○,且○○○交付予原告之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係依系爭圖形製作,系爭圖形與腳踏按摩板原模或產品實物及其照片相同,並推斷系爭圖形屬著作權法保護之圖形著作之認定。又觀諸原告提出之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及其照片、92年之弧形按摩板圖形著作證書上之照片及圖樣、102年之新型專利8張圖式等並非系爭圖形本身,均無法據以審認系爭圖形實際表現形式是否屬著作權法所保護之圖形著作。原告主張系爭圖形屬著作法保護之圖形著作云云,尚乏佐證,已非可採。(二)本件原告主張被告於網站網頁上陳列販賣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圖形之圖形著作權等情,係將系爭產品與前揭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及其照片、92年之弧形按摩板圖形著作證書上之照片及圖樣、102年之新型專利8張圖式等為比對(本院卷第4至5頁、第63頁、第125至127頁),然原告並未提出系爭圖形本身,無法據以判斷是否為著作權法保護之圖形著作,已如上述,而原告據以比對之前揭產品實物及其照片、圖式等均非系爭圖形本身,原告是否確有提供所稱草圖或設計圖予○○○、○○○交付予原告之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是否係依系爭圖形製作等節,均非無疑,原告逕以前揭產品及其照片、圖式與系爭產品及其照片比對據為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圖形著作權之主張,已非可採。且將平面著作之內容,依按圖施工之方法,並循著作標示之尺寸、規格或器械結構圖,將著作之概念製成立體物,其外觀與工程圖顯不相同,此已非單純之著作內容再現,而為「實施」,應非著作權規範之事項,因著作權法對圖形著作,並未保護所謂「實施權」(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6410號判決參照),本件原告縱有創作受著作權法保護之系爭圖形並作為設計圖交付予○○○製作腳踏按摩板,然依原告提供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照片、新型專利圖式(本院卷第129頁、第114至122頁),以及前揭刑事案件偵查中原告、○○○陳述以及證人○○○證述腳踏按摩板之製作過程(前揭偵查卷第23頁、第70頁、第96頁、第100頁),腳踏按摩板需先製作模具,再依模具壓製成實物,屬功能性產品,其設計圖應具有功能性設計的特徵,原告將設計圖交付予○○○製作腳踏按摩板,○○○將平面之設計圖內容,按圖施工,將著作之概念製成立體物之腳踏按摩板,其外觀應與設計圖顯不相同,已非單純之著作內容再現,而係著作之實施,並非著作之重製或改作,自不構成著作權之侵害,而被告於網站網頁上陳列販賣系爭產品之照片係被告向○○○購買成品請攝影師幫忙拍照,再放上網頁等情,業經被告提出攝影師拍攝底片及遠紅外線貨品照片為證(本院卷第148頁、第161頁),並非出自原告之系爭圖形或設計圖本身,亦無侵害原告所稱圖形著作之著作財產權情事,原告以與系爭圖形之設計圖表現形式顯然有別之前揭腳踏按摩板產品實物及其照片、圖式等,主張被告網站網頁上陳列販賣系爭產品所為侵害系爭圖形之著作財產權云云,亦非可採。(三)本件依原告所提證據資料尚難認定原告有創作系爭圖形且屬著作權法保護之圖形著作,亦難證明被告於網站網頁上陳列販售系爭產品所為侵害原告系爭圖形之著作財產權,原告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給付30萬元及其法定利息,自乏依據,為無理由。又被告雖聲請傳訊證人○○○以證明系爭產品組裝及販售過程,且有無任何侵害他人權利之保證等情(本院卷第50頁、第90頁),然本件原告之訴既無理由,上開事項並無調查必要,附此敘明。六、綜上所述,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圖形之著作財產權等情不可採,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及第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被告給付30萬元及其法定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七、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八、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6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陳端宜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6  月  30  日      書記官 吳祉瑩
(一)被告侯嘉琳於90年左右開始在原告處任職,由基層開始,先後擔任南區經理與全國經理,因原告承攬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故在當時全國經理陳思原即原告法定代理人配偶之指示下,開始向台酒公司收集資料而完成酒促小姐之訓練講義,並配合台酒公司之行銷策略,與業務上需要而進行改版之工作。嗣因原告被台酒公司列為拒絕往來黑名單,不得再為投標。故陳思原與被告侯嘉琳於99年10月29日共同出資成立星世紀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繼續承作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其中陳思原出資60%,被告侯嘉琳出資40%,負責經營,並由侯嘉琳出任董事,負責資金調度。後因經營理念不同,經侯嘉琳與陳思原於102年5月15日達成協議,被告侯嘉琳退出經營,交出公司大小章,陳思原應變更負責人,並同意被告得繼續使用任職期間所習得知識,惟當時屬口頭約定,並無書面,然有陳思原以新天地名義發函祝福被告之內部電子郵件及陳思原多次來函要求蓋章之書面資料可為佐證雙方口頭契約確實存在。(二)原告之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並非文字著作:原告所舉出之文字,多為一般性的描述,並非基於思想或感情之表現,難認有所謂文學、科學、藝術、或學術上之價值,對於社會文化之促進無何助益。倘給予此種文字之排列組合著作權法之保護,不啻給予原告此種英文字母及數字組合之獨占性,對於社會文化促進反而造成阻礙。原告主張系爭講義乃其員工陳思原之創作云云。然陳思原於他案自承其並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曾擔任酒促小姐經驗,縱  原告訓練講義乃陳思原之創作(被告否認之),亦是根據他 人作品結果,難認有原創性,自非著作權保護標的。 (三)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編輯著作:  依實務判解,編輯著作須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能表現一定 程度的創意及作者的個性,本件細究原告訓練講義,僅係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資料,一般人見系爭講義,無從感受到比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講義有更多之創作性,原告訓練講義自非編輯著作。 (四)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攝影著作:  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中之照片,是否由其員工所拍攝, 原告並未舉證,已難認原告有攝影著作之著作權,且該等照片係對實物拍攝,並無主題之選擇、光影之處理、修飾、組  合或其他藝術上之賦形方法存在,自非著作權標的。 (五)原告非其100年投標文件之著作權人,自無權主張權利:  原告雖主張其為該公司100年投標文件訓練講義之著作權人 ,被告接觸該著作後,於102年抄襲並向台酒公司投標,而  取得該標單云云。惟原告員工陳思原於本件證述不具備多年 業務經驗是有困難編撰出原告訓練講義的內容等語,但其也自承其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有擔任酒促經驗等情,是可以得知陳思原欠缺酒促經驗,僅有煙促之經驗,對於酒促細節並不完全理解,難認原告訓練講義出於陳思原之手筆。另被告侯嘉琳提出勞保資料,證明曾於98年間為訴外人星世紀公司負責人,非原告之受雇人,原告訓練講義假設有著作權,其歸屬亦無著作權法第11條之適用,故原告非其訓練講義著作權人。 (六)原告無任何損害:  1.原告業經台酒公司列為黑名單,並無投標資格,縱認被告  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被告亦未造成其損失。  2.原告訓練講義非臺酒公司之評分項目,僅為附件。102年  度被告艾肯公司分向台酒公司高雄、臺南、嘉義營業處投 標,僅取得台酒公司高雄營業處之標案,乃因評選係根據各廠商整體評分項目之得分高低而定,與是否使用該份講義無因果關係。(七)原告訓練講義非屬營業秘密: 原告主張於92年間已有營業秘密(燕京啤酒版講義),然觀其所提出之保密合約書之簽署日為98年,顯然未有合理保密措施。此外,92年以來,每位參與原告訓練之上課人員均有訓練講義,未簽署任何保密協定,無任何秘密性,而被告艾肯公司製作之標案文件,皆按照台酒公司標案須知第47點製  作,無所謂侵害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等語,資為抗辯。 (八)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3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證1的影像顯示,並非使用複數光形線條的重疊技術,無法顯出如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呈現的立體光雕影像效果,且被證1並沒有揭露如系爭專利「複數個該導光幕2等間隔並排竪立於該光源基座1上」的技術特徵,故被證1不能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云云(見本院卷第143頁)。惟查,系爭專利請求項1僅界定該機殼具有至少二個插置槽之技術特徵,並未界定該些插置槽為等間隔、重疊的設置於機殼上之技術內容,原告前開主張,係不當讀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未界定之技術特徵,進而限縮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範圍,自無可採。 (七)綜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有前揭應撤銷之事由存在,    則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即不得對被告主張系爭專利請求    項1之權利,至於其他爭執事項部分,即無審究之必要,併此敘明。六、綜上所述,被告抗辯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得撤銷之事由,於法有據,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自不得對被告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97條第1項第1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訴請判決如聲明所示,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其依據,應併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審酌後認對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附此敘明。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85條第1項。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2  月  31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張銘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2  月  31  日書記官葉倩如
(一)被告侯嘉琳於90年左右開始在原告處任職,由基層開始,先後擔任南區經理與全國經理,因原告承攬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故在當時全國經理陳思原即原告法定代理人配偶之指示下,開始向台酒公司收集資料而完成酒促小姐之訓練講義,並配合台酒公司之行銷策略,與業務上需要而進行改版之工作。嗣因原告被台酒公司列為拒絕往來黑名單,不得再為投標。故陳思原與被告侯嘉琳於99年10月29日共同出資成立星世紀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繼續承作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其中陳思原出資60%,被告侯嘉琳出資40%,負責經營,並由侯嘉琳出任董事,負責資金調度。後因經營理念不同,經侯嘉琳與陳思原於102年5月15日達成協議,被告侯嘉琳退出經營,交出公司大小章,陳思原應變更負責人,並同意被告得繼續使用任職期間所習得知識,惟當時屬口頭約定,並無書面,然有陳思原以新天地名義發函祝福被告之內部電子郵件及陳思原多次來函要求蓋章之書面資料可為佐證雙方口頭契約確實存在。(二)原告之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並非文字著作:原告所舉出之文字,多為一般性的描述,並非基於思想或感情之表現,難認有所謂文學、科學、藝術、或學術上之價值,對於社會文化之促進無何助益。倘給予此種文字之排列組合著作權法之保護,不啻給予原告此種英文字母及數字組合之獨占性,對於社會文化促進反而造成阻礙。原告主張系爭講義乃其員工陳思原之創作云云。然陳思原於他案自承其並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曾擔任酒促小姐經驗,縱  原告訓練講義乃陳思原之創作(被告否認之),亦是根據他 人作品結果,難認有原創性,自非著作權保護標的。 (三)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編輯著作:  依實務判解,編輯著作須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能表現一定 程度的創意及作者的個性,本件細究原告訓練講義,僅係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資料,一般人見系爭講義,無從感受到比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講義有更多之創作性,原告訓練講義自非編輯著作。 (四)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攝影著作:  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中之照片,是否由其員工所拍攝, 原告並未舉證,已難認原告有攝影著作之著作權,且該等照片係對實物拍攝,並無主題之選擇、光影之處理、修飾、組  合或其他藝術上之賦形方法存在,自非著作權標的。 (五)原告非其100年投標文件之著作權人,自無權主張權利:  原告雖主張其為該公司100年投標文件訓練講義之著作權人 ,被告接觸該著作後,於102年抄襲並向台酒公司投標,而  取得該標單云云。惟原告員工陳思原於本件證述不具備多年 業務經驗是有困難編撰出原告訓練講義的內容等語,但其也自承其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有擔任酒促經驗等情,是可以得知陳思原欠缺酒促經驗,僅有煙促之經驗,對於酒促細節並不完全理解,難認原告訓練講義出於陳思原之手筆。另被告侯嘉琳提出勞保資料,證明曾於98年間為訴外人星世紀公司負責人,非原告之受雇人,原告訓練講義假設有著作權,其歸屬亦無著作權法第11條之適用,故原告非其訓練講義著作權人。 (六)原告無任何損害:  1.原告業經台酒公司列為黑名單,並無投標資格,縱認被告  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被告亦未造成其損失。  2.原告訓練講義非臺酒公司之評分項目,僅為附件。102年  度被告艾肯公司分向台酒公司高雄、臺南、嘉義營業處投 標,僅取得台酒公司高雄營業處之標案,乃因評選係根據各廠商整體評分項目之得分高低而定,與是否使用該份講義無因果關係。(七)原告訓練講義非屬營業秘密: 原告主張於92年間已有營業秘密(燕京啤酒版講義),然觀其所提出之保密合約書之簽署日為98年,顯然未有合理保密措施。此外,92年以來,每位參與原告訓練之上課人員均有訓練講義,未簽署任何保密協定,無任何秘密性,而被告艾肯公司製作之標案文件,皆按照台酒公司標案須知第47點製  作,無所謂侵害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等語,資為抗辯。 (八)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9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專利權授權契約事件
美國Keryx公司就系爭專利授權所簽訂於94年11月17日生效之授權合約,係與開曼寶齡公司所締結,而非與反訴被告即台灣寶齡公司所締結;然反訴被告卻隱瞞此一交易上之重要事實,於94年10月23日、同年月23日、同年11月2日騙取反訴原告簽署3份同意書(詳被證8),使反訴被告交付由開曼寶齡公司出示予美國Keryx公司,再由開曼寶齡公司與美國Keryx公司簽署再授權合約書,而上開3份同意書係出具予反訴被告台灣寶齡公司,並非出具予開曼寶齡公司,如反訴原告知悉與美國Keryx公司簽約者係開曼寶齡公司,絕無可能簽署前開3份同意書,質言之,反訴原告係於反訴被告刻意隱瞞之詐欺行為下簽署上開同意書,反訴原告自得依據民法第92條第1項前段規定,以99年9月6日反訴狀繕本之送達為撤銷94年所簽署3份同意書之意思表示,則前開3份同意書之法律關係自屬不存在;原告即反訴被告將被告即反訴原告所有之我國第108931號專利及美國第5753706號專利,依據兩造於90年7月20日專利授權合約第2條約定再授權美國Keryx公司之權利亦不存在云云。2.反訴被告則抗辯:美國Keryx公司於94年11月7日所簽署授權合約書之對象為反訴被告,並非開曼寶齡公司,蓋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為反訴被告,並非開曼寶齡公司,則美國Keryx公司簽約之對象為反訴被告,而非開曼寶齡公司;又由Keryx公司之美國訴訟文件亦可知,美國Keryx公司授權合約之授權人為原告,此從美國Keryx公司於美國訴訟時表示,其對造被告寶齡公司為依據台灣法設立之公司,可見反訴被告為Keryx公司授權合約之授權人云云,並提出Keryx公司向美國法院提出之書狀節本暨中文節譯本1件為證(詳本院卷第212-214頁)。(二)本院查:1.反訴原告主張其於94年10月23日、同年月23日、同年11月2日簽署3份同意書,記載「BasedonthefaxedportionfromPanionoftheproposedagreementbetweenPanionandKeryxwithrespecttomilestonepaymentsandroyaltyrate,theInventorgivesconsentPaniontoenterlicensingagreementwithKeryx.」、「PanionisdesiroustograntKeryxBoipharmaceuticals,Inc(Keryx)ofNewYorktherighttofurtherdevelopandcommercializetheHsuPatent.TheinventorherebygivesconsenttoPaniontoenterlicensingagreementwithKeryx.」等語(有同意書3件足憑,附於本院卷第125-127頁),係出具予反訴被告,而非出具於開曼寶齡公司之事實,已據兩造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2.美國Keryx公司於94年11月7日所簽訂授權合約書之相對人為「寶齡富錦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但反訴被告與開曼寶齡公司之英文名稱均為「Panion&BFBiotechInc.,Cayman」,中譯名稱亦均相同,有台灣寶齡公司與開曼寶齡公司所簽定之讓與合約書1件在卷足憑(詳本院卷一第48-49頁),則僅憑美國Keyrx公司於94年11月7日所簽訂之授權合約書上相對人之記載,尚無法辨識與其簽訂之相對人究為反訴被告或開曼寶齡公司。惟前開美國Keryx公司所簽署授權合約書之相對人欄上有法定代理人之記載,依其上之記載寶齡富錦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之法定之理人為「MichaelChiang」(即江宗明,詳本院卷一第31頁反面),再觀諸台灣寶齡公司與開曼寶齡公司於99年5月20日所簽訂讓與合約書之記載,法定代理人分別為「Jyn-Ming,Lin」(即林智明)與「MichaelChiang」(江宗明),堪信前開與keryx公司之授權合約係由江宗明代表開曼寶齡公司與之簽訂,而非由反訴被告與美國Keryx公司簽訂。3.次查反訴被告及其子公司97年及96年12月31日之合併財務報表(內附會計師查核報告)之記載:「合併子公司-PBFCayman民國97年度控告KeryxBiopharmaceticalsInc.侵害合併子公司-PBFCayman之權利,此項訴訟經庭外和解取得賠償USD2,000千元(折合新台幣約62,468千元),列入什項收入。」(詳本院卷一第152頁)就反訴被告公司之財務報表而觀,係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且美國Keryx公司給付之金額龐大,則美國Keryx公司簽約之對象為開曼寶齡公司,否則,斷無給付高達新台幣6246萬8000元之鉅額款項予開曼寶齡公司之理。4.再查反訴被告於94年6月8日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轉讓予開曼寶齡公司,有權利讓與合約書1件在卷足憑(詳本院卷一第45-47頁)。而美國Keryx公司於94年11月7日簽署前揭授權契約時,反訴被告已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讓與開曼寶齡公司,衡諸常情,亦無再由反訴被告與美國Keyrx公司簽訂授權契約之理。5.反訴被告雖主張:美國Keryx公司提出之美國訴訟文件可以證明係其與反訴被告簽訂授權契約云云。惟查反訴被告所提出之美國訴訟文件僅為節錄,且為美國Keyrx公司片面之主張,已不得據此認定反訴被告為簽約對象,況美國Keyrx公司嗣後亦係將和解金額匯給開曼寶齡公司,而非匯給反訴被告,其匯款行為亦與美國訴訟文書記載之內容矛盾,自無從證明前開授權合約係反訴被告與美國Keryx公司所簽定。6.綜上所述,反訴原告係出具前開3份同意書予反訴被告,且觀諸同意書之記載,反訴被告曾將其擬與美國Keryx公司簽訂之協議書傳真予反訴原告,反訴原告之前開3份同意書係針對反訴被告傳真之協議書表示同意,文義記載甚明。惟反訴被告取得前開3份同意書後,並未與美國Keryx公司簽訂授權契約,而係由開曼寶齡公司於94年11月7日與美國Keryx公司簽訂授權合約書。(三)按「確認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且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若縱經法院判決確認,亦不能除去其不安之狀態者,即難認有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最高法院52年度台上字第1240號判例著有明文。經查:1.反訴被告與開曼寶齡公司係屬不同之法人,各有法人格,另觀諸反訴被告及其子公司97年及96年12月31日之合併財務報表(內附會計師查核報告)記載:「PBFCayman民國96年10月辦理現金增資美金1,349千元,本公司未增加投資,致持股比例由94.73%降為85.50%。本公司又於97年4月10日因組織重組將持有PBFCayman股票全部出售予寶瑞康公司。截至民國97年12月31日止本公司對PBFCayman之間接持股比例為78.38%」等語(詳本院卷一第148頁),可見兩者之財務報表雖高度關聯,然仍各有其獨立性,開曼寶齡公司之行為並非等同於反訴被告之行為。是開曼寶齡公司自不因反訴被告取得反訴原告之授權,即可在未得反訴原告授權之情形下即將系爭專利再授權予美國Keryx公司;反訴被告於取得反訴原告授權後如未再授權予美國Keryx公司,並不會因嗣後未與美國Keryx公司簽訂授權契約,即可認定對反訴原告構成詐欺,又開曼寶齡公司之行為與反訴被告之行為於法律上既屬個別獨立,自不能因開曼寶齡公司與美國Keryx公司簽訂授權合約,即可認定反訴被告構成詐欺,則反訴原告依據民法第92條第1項之規定撤銷前開3份同意書之意思表示,於法無據,不應准許。2.次查反訴被告既未於94年11月7日與美國Keryx公司簽訂授權契約,則前開3份同意書之法律關係是否存在,對於反訴被告與美國Keryx公司間之授權法律關係,或開曼寶齡公司與美國Keryx公司間之授權法律關係,均不生影響,是於反訴被告未於94年11月7日與美國Keryx公司簽訂授權合約之情形下,反訴被告或開曼寶齡公司與美國Keryx公司間就系爭專利授權關係爭執之危險,並無法藉由確認前開3份同意書之法律關係是否存在而除去。則反訴原告請求確認前開3份同意書之法律關係不存在,欠缺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為無理由,不應准許。(四)末查兩造於90年7月20日專利授權合約第2條約定:「被授權人必須取得授權人書面同意始得將系爭專利再授權,惟授權人不得無理拒絕同意。」有專利授權合約書1件在卷足憑(詳本院卷一第11-16頁),而本院既認兩造間於97年7月20日所簽訂專利授權之法律關係存在,已詳述如前,則反訴被告雖須取得反訴原告之同意始得再授權,但因反訴原告亦不得無理拒絕同意,苟非反訴原告有拒絕同意之合理事由,反訴被告實質上仍享有再授權之權利,而非完全無再授權之權利。因此,反訴原告請求確認反訴被告就系爭專利依據兩造於90年7月20日專利授權合約第2條約定再授權美國Keryx公司之權利不存在,顯屬無據,亦不應准許。六、從而,原告提起本件確認之訴,請求確認兩造於90年7月20日所簽立專利授權合約之授權關係存在,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反訴原告提起確認之訴,請求確認:(1)被告即反訴原告於民國94年10月23日、94年10月23日、94年11月2日所簽署之3份同意書(CONSENTBYINVENTOR)之法律關係不存在,並請求確認(2)原告即反訴被告將被告即反訴原告所有之我國第108931號專利及美國第5753706號專利,依據兩造於90年7月20日專利授權合約第2條約定再授權美國Keryx公司之權利不存在,為無理由,應予駁回。七、結論:原告之訴為有理由,反訴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1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1  月  30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被告侯嘉琳於90年左右開始在原告處任職,由基層開始,先後擔任南區經理與全國經理,因原告承攬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故在當時全國經理陳思原即原告法定代理人配偶之指示下,開始向台酒公司收集資料而完成酒促小姐之訓練講義,並配合台酒公司之行銷策略,與業務上需要而進行改版之工作。嗣因原告被台酒公司列為拒絕往來黑名單,不得再為投標。故陳思原與被告侯嘉琳於99年10月29日共同出資成立星世紀整合行銷有限公司,繼續承作台酒公司之啤酒促銷業務,其中陳思原出資60%,被告侯嘉琳出資40%,負責經營,並由侯嘉琳出任董事,負責資金調度。後因經營理念不同,經侯嘉琳與陳思原於102年5月15日達成協議,被告侯嘉琳退出經營,交出公司大小章,陳思原應變更負責人,並同意被告得繼續使用任職期間所習得知識,惟當時屬口頭約定,並無書面,然有陳思原以新天地名義發函祝福被告之內部電子郵件及陳思原多次來函要求蓋章之書面資料可為佐證雙方口頭契約確實存在。(二)原告之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並非文字著作:原告所舉出之文字,多為一般性的描述,並非基於思想或感情之表現,難認有所謂文學、科學、藝術、或學術上之價值,對於社會文化之促進無何助益。倘給予此種文字之排列組合著作權法之保護,不啻給予原告此種英文字母及數字組合之獨占性,對於社會文化促進反而造成阻礙。原告主張系爭講義乃其員工陳思原之創作云云。然陳思原於他案自承其並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曾擔任酒促小姐經驗,縱  原告訓練講義乃陳思原之創作(被告否認之),亦是根據他 人作品結果,難認有原創性,自非著作權保護標的。 (三)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編輯著作:  依實務判解,編輯著作須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能表現一定 程度的創意及作者的個性,本件細究原告訓練講義,僅係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資料,一般人見系爭講義,無從感受到比台酒公司所提供之講義有更多之創作性,原告訓練講義自非編輯著作。 (四)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非攝影著作:  原告訓練講義及投標文件中之照片,是否由其員工所拍攝, 原告並未舉證,已難認原告有攝影著作之著作權,且該等照片係對實物拍攝,並無主題之選擇、光影之處理、修飾、組  合或其他藝術上之賦形方法存在,自非著作權標的。 (五)原告非其100年投標文件之著作權人,自無權主張權利:  原告雖主張其為該公司100年投標文件訓練講義之著作權人 ,被告接觸該著作後,於102年抄襲並向台酒公司投標,而  取得該標單云云。惟原告員工陳思原於本件證述不具備多年 業務經驗是有困難編撰出原告訓練講義的內容等語,但其也自承其未擔任過酒促工作,而被告侯嘉琳有擔任酒促經驗等情,是可以得知陳思原欠缺酒促經驗,僅有煙促之經驗,對於酒促細節並不完全理解,難認原告訓練講義出於陳思原之手筆。另被告侯嘉琳提出勞保資料,證明曾於98年間為訴外人星世紀公司負責人,非原告之受雇人,原告訓練講義假設有著作權,其歸屬亦無著作權法第11條之適用,故原告非其訓練講義著作權人。 (六)原告無任何損害:  1.原告業經台酒公司列為黑名單,並無投標資格,縱認被告  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被告亦未造成其損失。  2.原告訓練講義非臺酒公司之評分項目,僅為附件。102年  度被告艾肯公司分向台酒公司高雄、臺南、嘉義營業處投 標,僅取得台酒公司高雄營業處之標案,乃因評選係根據各廠商整體評分項目之得分高低而定,與是否使用該份講義無因果關係。(七)原告訓練講義非屬營業秘密: 原告主張於92年間已有營業秘密(燕京啤酒版講義),然觀其所提出之保密合約書之簽署日為98年,顯然未有合理保密措施。此外,92年以來,每位參與原告訓練之上課人員均有訓練講義,未簽署任何保密協定,無任何秘密性,而被告艾肯公司製作之標案文件,皆按照台酒公司標案須知第47點製  作,無所謂侵害原告營業秘密之行為等語,資為抗辯。 (八)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92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6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97 1",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訴外人吳○○為我國註冊第01224328號「吳岳國文」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所示)之權利人,其於106年1月1日至110年12月31日將系爭商標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與被告曾於107至109年1月18日間具有合作關係,合作期間約定由被告提供硬體設備、招生活動,原告則提供國文科教師至被告處上課教學,並負擔教師報酬、講義費用等支出。原告、被告各提供義務並負擔成本,以國文科所招收學生學費總額獲利拆分,原告分得55%、被告分得45%。原告同意被告在招生活動時,使用系爭商標於所有招生目的之相關行銷、宣傳行為(榮譽榜、傳單、課表內容等)。詎被告於合作期間屆至後,於109年1月19日至同年9月18日期間,仍以行銷之目的,將系爭商標之字樣使用於其官方網站以經營補習班等教育服務,構成商標權之侵害,另被告亦有於桃園客運公車之車體上以月租方式刊登系爭商標字樣之廣告,復於同年9月18日由被告之員工在桃園某國中門口發放印有系爭商標字樣之宣傳單,被告前開行為亦均構成商標權之侵害。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1、3款,第69條第1項、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㈠、被告不得使用系爭商標字樣於補習班等教育服務之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並不得用於該商品或服務有關之商業文書或廣告;其已使用者並應除去。㈡、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775,576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㈢、就聲明第二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為宣告假執行。
依被告使用系爭商標文字之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或設計並無特別顯著性,僅表明當年度教學師資及課程,未使用系爭商標圖樣,並無行銷之目的。依兩造107、108年間之合作情形觀之,並未因與原告合作而增加學生數量,遂而終止合作,並未攀附原告之商譽。又兩造於108年  學測期間尚存有合作關係,期間之招生文宣係經原告同意使 用系爭商標,自雙方合作關係結束後,被告便無再繼續於任何文宣中使用系爭商標之字樣。再者,原告提出刑事告訴後,被告即刪除網頁頁面,現已無其他具有系爭商標字樣之頁面。縱認被告有構成侵害系爭商標權之事實,被告給付原告該金額並非授權使用系爭商標之授權金,而係合作關係下之報酬比例,且教學服務並非出售商品,來上課之學生或其家長非因被告誤用系爭商標而報名,應扣除師資及講義費用支出及教室設備等成本,且被告已舉證證明師資部分之費用,此部分自應扣除,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之計算基礎顯然有誤,原告之請求為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就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部分,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公平交易法除去侵害等
(一)原告於行李箱商品上所使用之「百褶設計」,係具有強烈識別性之商品表徵,為國內外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悉:1.原告公司於西元1898年成立於德國,其所產銷之行李箱商品係以堅固、美觀、耐用之特性著名,並於1937年首次推出鋁 製行李箱,並以當初負責人RichardMorszeckWarenzeichen之全名簡寫,作為品牌名稱。原告並多次基於公益及特殊商品運輸之目的,設計獨特或聯名之行李箱。足認原告所產銷之行李箱商品之發展歷史悠久非但源遠流長,且為引領世界潮流之高級行李箱廠商之一。原告早自1950年即採用「百褶設計」,此設計係參考早期LufthansaandJunkers飛機之金屬表皮設計而來,設計理念係在表彰其為適合航空旅行之行李箱。依原告自1950年起歷年之行銷廣告內容可知,原告於所行銷所有行李箱之外殼,均採獨特之附「百褶設計」,且逾半世紀而未改變。故原告在其產銷之行李箱商品上採用「百褶設計」,早已成為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及識別來源之依據,係具有強烈識別性之行李箱商品表徵。又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除廣泛行銷於全世界,亦出現於多部好萊塢賣座電影之場景內,縱該行李箱於電影內並未顯示原告所有之「RIMOWA」商標,觀眾仍可僅憑藉其獨特之「百褶設計」,而輕易辨認其為原告之商品。原告公司所生產之「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亦廣為知名藝人所愛用,於臺灣除有15個銷售據點之設置外,亦於北中南三地設置旗艦店,且許多銷售據點之外觀亦採用「百褶設計」。原告亦以「RIMOWA」字樣於我國獲准註冊為第442894號商標,並以相同字樣與設計於歐盟、WIPO及世界多國獲准註冊,顯見原告之「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廣泛行銷於世界各地。原告自2010年起即在臺灣投入鉅額之廣告費用行銷其所有「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商品,並為知名雜誌所報導。2.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等法院於2014年3月26日所作成之第6U12  9/13號判決明確指出:「任何產品只要其札實的設計或特定 特徵足以吸引有興趣的交易者注意到該產品的來源或特色,  就具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原告之行李箱因其百褶設計而具 有具競爭力的原創性,其設計讓交易者能辨識行李箱之商業來源。只要交易者仍能區辨真品與仿品,縱市場上存在各種  仿品,真品仍不會失去其具競爭力之原創性。」,故前開德 國判決實已認定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係具有識別性之商品表徵。(二)原告之「百褶設計」已為國內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符  合公平交易法規定所認定之著名商品表徵: 原告於其行李箱商品上使用「百褶設計」為國際上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所熟知之商品表徵,已如前述。按行政院公平交易  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0條案件之處理原則第10點第1項 「判斷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考量因素」規定,即可認定原告所有「百褶設計」,確為國內廣大之消費者所熟悉,具強烈之識別性。而就廣告量而言,原告之「百褶設計  」行李箱商品,於2010至2013年所投入之廣告費用依序為3, 186,000元、3,244,000元、6,600,000元、10,226,000元,其行銷之廣告量及費用均屬非低,於廣告中亦不乏強調「百褶設計」之特色;而就行銷時間而言原告於1898年成立於德國科隆,並於1937年首次推出鋁製之行李箱,歷史悠久。並於2003年起進入臺灣市場發展,迄今亦已逾11年,其行銷之行李箱等產品除採用「百褶設計」外,各分店之外觀亦大量採用相同之設計概念,官方網站上更特別強調其為獨特之「百褶設計」;就銷售量及市場之占有率而言,原告之「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廣泛在中國、臺灣、香港、澳門、南韓、日本等亞洲市場熱銷,其於臺灣設有旗艦店、百貨公司專櫃、直營店等銷售據點,僅2013年之總營業額即高達712,702,400元,足認原告之「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廣泛於臺灣市場行銷,且依2013年知名財經雜誌報導內容,於行李箱品牌排行榜上,原告高居第二位,其商品比率佔14.9%;就媒體廣泛報導及商品之品質及口碑而言,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亦經由知名報章媒體廣泛報導,而於前述2013年知名財經雜誌報導中,亦提及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商品具備優良品質、耐用持久、設計時尚之絕佳特性,深受商務人士肯定,並榮獲2014「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調查」排行榜中行李箱之第一品牌。(三)被告等有不法侵害原告之「百褶設計」商品表徵之事實:1.原告自2015年6月間起迄今,發現被告加賀精品行於其營業處所販賣標示品牌為「Eason」行李箱(下稱系爭侵權商品一)及「LEADMING」行李箱(下稱系爭侵權商品二)商品,以及在其網站上〈網址:http://www.kagar.com.tw/〉行銷  系爭侵權商品二;被告聯瑩公司於其營業處所販賣系爭侵權  商品,以及在其網站上〈網址:http://www.ly168s.com/index.asp〉行銷系爭侵權商品二;被告育丞公司於其營業處所販賣、以及在其網站上〈網址:http://www.yceason.com/modules/myalbum/photo.php?lid=223〉行銷系爭侵權商品一。系爭二侵權商品之外觀竟均採取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高度近似之商品表徵,亦即於「行李箱上有寬約1吋相互平行的長溝槽設計,溝槽間以折紋彼此區隔」、「長溝槽沿著行李箱的最長邊延伸」、「長溝槽設計的寬度一致」、「相互平行的折紋以立體的形式在行李箱的外側表面延伸」、「平行長溝槽設計包含複數在折紋間延伸的平面長溝槽」、「箱子外側表面形塑有折紋延伸的複數平面」、「立體延伸的折紋規律地分布在外部平面上」、「折紋會在其邊緣形成暗與亮不同的反光,且此反光與平面的亮度不同」等商品特徵上均屬相同,雖系爭侵權商品二之箱身條紋版型與原告之「百褶設計」條紋版型略有差異,然該差異屬細節上之不同,不影響消費者於一定距離、異時異地觀察下所產生印象相近之事實。則相關消費者在接觸系爭二侵權商品時,實難分辨系爭二侵權商品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商品兩者間之極細微差異,必會導致消費者誤認系爭二侵權商品與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行李箱商品彼此間,系出同源或具有一定密切之關聯性。原告再依系爭二侵權商品上之吊牌標示內容,知悉系爭二侵權商品係被告沅大公司委託位於臺灣境外之中國豐源箱包有限公司製造後,再由被告冶亮公司進口輸入臺灣經銷,故被告沅大公司委託他人製造系爭侵權商品;被告冶亮公司進口、經銷系爭侵權商品;被告加賀精品行、被告聯瑩公司、被告育丞公司販賣、行銷系爭侵權商品,上開行為均屬侵害原告所有之「百褶設計」商品表徵,已符合攀附他人商譽、高度抄襲、利用他人努力,推展自己商品或服務之行為,構成不公平競爭,違反現行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及第25條之規定。2.又系爭侵權商品雖與原告之「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於價格上有其差異,然系爭侵權商品外觀與原告之「百褶設計」幾近相同,且同屬行李箱之商品,而有使相關消費者誤認為  相同事業或有授權關係,而生混淆誤認之虞,顯係公平交易 法第22條或第25條之不公平競爭行為;況被告等透過行銷高度抄襲「百褶設計」行李箱商品「表徵」之方式攀附原告商譽,藉此混淆以吸引消費者之注意,進一步增加其可能之交易機會,亦屬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影響交易秩序之不公平競爭行為,至受吸引之消費者於事後是否實際與被告等進行交易,在所不問。另參智慧財產法院104年民公訴字第3號  中間判決意旨可知,著名商品表徵可作為商品來源之標識, 係公平交易法所保護之對象,任何人未經所有人同意,即不  得透過相同或近似之使用,藉此攀附商譽以遂行不公平競爭 行為。本件被告等所販賣行銷之侵權商品,與原告以「百褶  設計」為著名表徵之商品,均為行李箱商品。依相關事業或 消費者於選購行李箱商品時之習慣觀之,除在意行李箱商品之耐重抗壓等功能特性外,行李箱美感設計之外觀亦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考量是否購買之重要因素。則被告等所販賣行銷之系爭侵權商品外觀,相同或高度近似於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著名表徵,且被告等所販賣行銷之系爭侵權商品與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商品同屬行李箱商品,使系爭侵權商品所呈現之印象與相關事業或消費者對原告所有「百褶設計」之著名表徵所存留之主要印象相似,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於選購並檢視行李箱商品外觀時,即有誤認被告等所販賣、行銷之系爭侵權商品為原告行李箱之虞。3.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商品材質除鋁鎂合金外,尚有聚碳  酸酯材料,而於判斷系爭侵權商品是否有侵害原告之「百褶 設計」外觀時,應採取「異時異地隔離觀察」原則,而非將  兩者併列作細微比對。被告等所進口、行銷之系爭侵權商品其品牌名稱標示位置與原告使用「百褶設計」商品標示品牌之位置完全相同,且二者標示之方式亦極雷同,而商品產製者亦常針對不同消費族群推出不同價格之副牌商品。故縱被告等所進口、行銷之系爭侵權商品材質與原告使用「百褶設計」之商品略有差異,但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於看見商品外觀相同或高度相似於原告之系爭侵權商品,且同屬行李箱類別時,將誤認兩造間所行銷之行李箱為相同廠商但不同商品線,或有授權關係存在。4.又商標法與公平交易法兩者所採取之保護方式雖不相同,但均蘊含保護商標專用權即相關事業之商業上正當競爭利益、促進公平交易秩序及保障消費者權益之立法精神,故原告是否就「百褶設計」於臺灣申請商標註冊,無礙其於公平交易法上所受之保護。又被證4之AmericanTourister行李箱商品外表上,係以突起細條紋間隔寬平面、彼此間之寬度不一致、只呈現一面而未延伸到其他平面、表面反光之亮度一致  等方式呈現,而被證5之Crown行李箱商品外表上,係以突 起寬條紋間隔寬平面、彼此間之寬度不一致、只呈現一面而未延伸到其他平面、表面反光之亮度一致等方式呈現,二者  所採之外觀設計,與本件「百褶設計」均顯不相同,自不得 比附援引。另依一般物理常識可知,若於一平面上製造出不同高度之凹凸,可有較佳之耐重性,故不同高度之凹凸常見於行李箱之外殼設計。原告之「百褶設計」雖具有上開特徵,然其並非涵蓋所有之凹凸類型。況原告「百褶設計」之設計來由及意涵,已如前述,原告並未獨占「行李箱外殼上有不同高度凹凸」之功能性設計,另「百褶設計」亦非達成行  李箱商品使用或耐重目的所必須,故將行李箱商品製作成原 告之「百褶設計」形狀成本或方法亦未有任何特殊性,則「  百褶設計」並非公平交易法所欲排除之「功能性形狀」。針對此點亦有捷克布拉格地方法院於2015年5月22日所作成第15Cm63/2013號判決可參。(四)被告趙素卿為被告加賀精品行之負責人、被告賴淑芬為被告  聯瑩國際有限公司之負責人、被告李明桂為被告育丞國際有 限公司之負責人、被告詹壹竹為被告冶亮實業有限公司之負責人、被告李曉青為被告沅大國際有限公司之負責人,按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其均應分別與被告加賀精品行、被  告聯瑩公司、被告育丞公司、被告冶亮公司、被告沅大公司 就本件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行為負連帶賠償之責。原告爰依公平交易法第29、30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2、第466條之  規定,起訴請求:1.被告等不得將相同或近似「百褶設計」 ,使用於各式行李箱商品上。2.被告等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百褶設計」之各式行李箱商品,予以販賣、運送、輸出或輸入。3.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00萬元,暨自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4.原告願供擔保,請就第三項聲明宣告准予假執行。
依被告使用系爭商標文字之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或設計並無特別顯著性,僅表明當年度教學師資及課程,未使用系爭商標圖樣,並無行銷之目的。依兩造107、108年間之合作情形觀之,並未因與原告合作而增加學生數量,遂而終止合作,並未攀附原告之商譽。又兩造於108年  學測期間尚存有合作關係,期間之招生文宣係經原告同意使 用系爭商標,自雙方合作關係結束後,被告便無再繼續於任何文宣中使用系爭商標之字樣。再者,原告提出刑事告訴後,被告即刪除網頁頁面,現已無其他具有系爭商標字樣之頁面。縱認被告有構成侵害系爭商標權之事實,被告給付原告該金額並非授權使用系爭商標之授權金,而係合作關係下之報酬比例,且教學服務並非出售商品,來上課之學生或其家長非因被告誤用系爭商標而報名,應扣除師資及講義費用支出及教室設備等成本,且被告已舉證證明師資部分之費用,此部分自應扣除,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之計算基礎顯然有誤,原告之請求為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就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部分,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72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7",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27",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關於被告違反商標法部分:1、原告於88年5月16日受讓取得早於53年3月1日註冊之第17483號「福樂」商標之商標權(下稱系爭商標),該商標係指定使用於商品類別第471類之「鮮牛乳、合成牛乳」商品,現仍在專用期限內。又原告將系爭商標非專屬授權予其百分之百控股之子公司即佳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佳乳公司),使用於其相關產品至今。 2、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   系爭商標最早於53年即由訴外人福樂奶品股份有限公司(嗣更名為福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樂食品公司)申請註冊,該公司為臺灣第一家生產銷售高品質乳品之公司,福樂食品公司將系爭商標使用於各種乳製品,並自76年起將系爭商標使用於冰淇淋產品,復利用其乳品通路之優勢擴張其銷售點,使使用系爭商標之產品能快速進入消費市場,成為臺灣乳品及冰淇淋之領導品牌。又「福樂」二字並非中文常用語,乃福樂食品公司所獨創,意喻幸福與喜樂,經該公司長年使用於乳品、冰淇淋等商品,並致力   於開發及推銷新產品,「福樂」儼然成為優質乳製品之代   名詞,為識別性高之創意性商標,福樂食品公司並陸續將   系爭商標申請註冊於牛乳、乳酪等數十項商品上。原告自  88年取得系爭商標後,積極投注大量資金與人力、物力開 拓經營使用系爭商標之商品,行銷於各大賣場及零售通路,報章雜誌幾乎每月均有相關報導,足證系爭商標已為相關消費者所熟知,而屬於著名商標。況且,使用系爭商標之乳製品更於100年經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認定與光泉、味全、統一及義美並列為國內鮮乳主要供應商,顯證系爭商標具有極高知名度。 3、被告將系爭商標作為其公司名稱特取部分,並於http://www.fuleforlove.com網站(下稱系爭網站)使用系爭商標以表彰其營業主體名稱部分:(1)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被告未經原告同意,即將系爭商標作為其公司名稱特取部分,並於系爭網站使用系爭商標以表彰其營業主體名稱,不僅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且有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姓及信譽之虞,依商標法第70條第2款之規定,被告所為確已視為侵害原告之商標權。(2)縱依被告設立登記時之商標法即82年12月22日修正公布之商標法(下稱82年商標法)規定,被告以系爭商標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無論是否具有惡意,仍屬侵害商標權之態樣,且被告迄今仍繼續使用系爭商標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持續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尤無所謂法律溯及適用之問題。4、被告將系爭商標使用於其所販售之商品及服務部分:被告未經原告同意,即於附表一所示之商品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之「福樂生生」商標,並於卷內原證63、68、73所示之精油、香皂等商品上(與附表一所示商品合稱系爭商品)使用與系爭商標相同文字之商標,復於系爭網站上標示「福樂墾丁四重溪休閒會館」之服務(下稱系爭服務),已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被告所為顯已違反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1款之規定,嚴重侵害原告之商標權。5、綜上,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且為被告所明知,卻仍使用系爭商標為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並以之表彰營業主體之名稱,復將之使用於系爭商品及服務,顯已違反商標法第70條第1、2款之規定,依商標法第69條第1至2項之規定,原告自得請求被告排除及防止侵害,並就系爭商標使用於系爭商品及服務部分,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二)關於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下稱公平法)部分:  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業如前述。且被告與原告從事相同行業,並與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類別相同,自早已對系爭商標之註冊有相當瞭解,被告明知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卻仍使用「福樂」字樣於其公司名稱及所銷售之商品、服務上,欲使消費者誤認被告與原告間有一定之關聯性,且誤認該等侵權商品為原告所產銷,顯有攀附原告多年努力所獲得之商譽及知名度,使消費者產生混淆,違反公平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爰依公平法第30條、第31條之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並依同法第34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負擔費用將判決書之內容刊載於新聞紙。(三)原告於知悉被告之行為後,即於102年2月22日發函要求被  告停止其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並更改公司名稱,惟被告竟 置之不理,並繼續為侵害行為,足證被告確有侵害系爭商標權及違反公平法之故意。(四)損害賠償額之計算:1、商標法部分:   被告銷售系爭商品之價格分別為新臺幣(下同)1,500元   、600元、2,980元、4,500元、2,650元、6,000元、   3,800元、500元不等,參酌被告公司經營尚具規模,而   系爭商品持續於被告公司網站上銷售,是爰依商標法第71   條第1項第3款規定,請求就各個商品之零售單價之1,50   0倍計算本件之損害賠償額,並暫請求被告賠償660萬元,此部分之金額與公平法之請求為競合關係。2、公平法部分:關於被告以「福樂」作為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酌定損害額為165萬元。至系爭商品及服務部分,因被告違反公平法之行為具有故意,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酌定損害額為165萬元,並依公平法第32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賠償損害額之3倍即495萬元。3、綜上,本件原告請求被告賠償之金額為660萬元(計算式:1,650,000+4,950,000=6,600,000)。(五)聲明:1、被告不得以「福樂」字樣作為其公司或表彰營業主體之名稱,並應辦理商業名稱變更登記為不含「福樂」字樣之名稱,且應移除http://www.fuleforlove.com網站網頁上之「福樂」字樣。2、被告不得使用與「福樂」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所有之商品類別,並應銷毀如附表一所示之商品。 3、被告應給付原告66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4、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歷審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   及主文之全文,以新細明體黑色十號字體刊載於聯合報、  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之全國版第一版一日。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依被告使用系爭商標文字之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或設計並無特別顯著性,僅表明當年度教學師資及課程,未使用系爭商標圖樣,並無行銷之目的。依兩造107、108年間之合作情形觀之,並未因與原告合作而增加學生數量,遂而終止合作,並未攀附原告之商譽。又兩造於108年  學測期間尚存有合作關係,期間之招生文宣係經原告同意使 用系爭商標,自雙方合作關係結束後,被告便無再繼續於任何文宣中使用系爭商標之字樣。再者,原告提出刑事告訴後,被告即刪除網頁頁面,現已無其他具有系爭商標字樣之頁面。縱認被告有構成侵害系爭商標權之事實,被告給付原告該金額並非授權使用系爭商標之授權金,而係合作關係下之報酬比例,且教學服務並非出售商品,來上課之學生或其家長非因被告誤用系爭商標而報名,應扣除師資及講義費用支出及教室設備等成本,且被告已舉證證明師資部分之費用,此部分自應扣除,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之計算基礎顯然有誤,原告之請求為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就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部分,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0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 1 1 1 5",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2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與被告茂生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茂生公司)於民國99年10月13日簽訂合約書(下稱系爭契約一),約定由原告以「搜尋引擎最佳化」技術製作網站(網址:http://○○○.○○○○○○○○○○○○○○○-○○.○○○,下稱系爭網站)。系爭網站於99年12月10日開通,並由原告提供為期1年之產品關鍵字群組10大搜尋引擎排名服務。嗣系爭契約一服務期間屆滿前,雙方於100年11月25日簽訂續約確認書(下稱系爭契約二,並與系爭契約一合稱系爭契約),服務期間至101年12月10日止。又系爭網站整體包含(1)英文網頁;(2)由英文網頁內容翻譯成法文、德文、俄羅斯文、義大利文、葡萄牙文、荷蘭文、印度文、西班牙文等8國語言之網頁;(3)前揭各該語言網頁之「網頁後台原始碼」,共3部分。原告就英文網頁部分,依著作權法第7條第1項規定,享有編輯著作權;就8國語言網頁部分,依著作權法第6條、第3條第1項第11款規定,享有衍生著作權;就各該語言網頁之「網頁後台原始碼」部分,依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享有電腦程式著作權(與前開編輯著作權、衍生著作權,合稱為系爭著作權)。其後,系爭契約二期滿後,被告茂生公司及聯合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合公司)未得原告之同意或授權,共同擅自重製系爭網站9種語言版本之網頁內容暨網頁原始碼於被告茂生公司新申請之網站(網址:http://○○○.○○○○○○○○○○○○-○○.○○○,下稱系爭侵權網站),而侵害原告之系爭著作權。又被告劉成豪、張明美,分別為被告茂生公司、聯合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就上開被告茂生公司、聯合公司之侵權行為,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再者,系爭網站為原告所有,被告茂生公司竟向網址註冊商「GODADDY」更改註冊者資料,且技術維護者遭更改為被告聯合公司,惟系爭網站係原告於99年10月12日向網址註冊商所購買,竟遭被告茂生公司侵奪,致原告喪失使用利益,爰依法請求返還。(二)損害賠償額:因被告茂生公司、聯合公司侵害原告系爭著作權長達1年以上,故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相當於使用系爭網站1年之費用新臺幣(下同)171,150元;被告聯合公司係與原告從事相同專業之同行,對於系爭網站為有著作權之物應知之甚詳,竟仍侵奪原告之網頁後台原始碼,顯係故意侵害著作權,且情節重大,應另賠償原告50萬元,惟因原告實不易證明實際損害額,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法院酌定損害賠償額。(三)聲明: 1、被告茂生公司應將系爭網站返還原告。 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71,15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3、被告聯合公司應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依被告使用系爭商標文字之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或設計並無特別顯著性,僅表明當年度教學師資及課程,未使用系爭商標圖樣,並無行銷之目的。依兩造107、108年間之合作情形觀之,並未因與原告合作而增加學生數量,遂而終止合作,並未攀附原告之商譽。又兩造於108年  學測期間尚存有合作關係,期間之招生文宣係經原告同意使 用系爭商標,自雙方合作關係結束後,被告便無再繼續於任何文宣中使用系爭商標之字樣。再者,原告提出刑事告訴後,被告即刪除網頁頁面,現已無其他具有系爭商標字樣之頁面。縱認被告有構成侵害系爭商標權之事實,被告給付原告該金額並非授權使用系爭商標之授權金,而係合作關係下之報酬比例,且教學服務並非出售商品,來上課之學生或其家長非因被告誤用系爭商標而報名,應扣除師資及講義費用支出及教室設備等成本,且被告已舉證證明師資部分之費用,此部分自應扣除,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之計算基礎顯然有誤,原告之請求為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就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部分,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 1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商標權權利歸屬等
原告公司尚在設立中時,曾委任被告仇連紅申請系爭新商標登記,嗣原告公司設立完成,被告仇連紅即應依民法第541條第2項將系爭新商標移轉登記回原告名下;又被告仇連紅於98年12月9日,利用訴外人000000同意將系爭舊商標辦理移轉登記至原告公司名下之機會,私自移轉登記於自己名下,故000000對被告仇連紅有民法第179條第1項前段之不當得利請求權及同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000000並已將上開請求權移轉予原告;詎被告仇連紅與被告姚進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由被告仇連紅將系爭商標以買賣為原因關係移轉登記予被告姚進等情,為被告否認,辯稱:系爭新商標均係被告仇連紅出資申請,而系爭舊商標則係經由訴外人000000及000000同意,始移轉登記予被告仇連紅名下等語。則揆諸前揭法條及判例意旨,本件應由原告先就其與被告仇連紅間對系爭新商標存在委任關係,被告仇連紅將系爭舊商標移轉登記至自己名下為不當得利及侵權行為,及被告仇連紅與被告姚進間買賣系爭商標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等節,負舉證責任。(二)經查,原告主張其與被告仇連紅間就系爭新商標存在委任關係乙節,僅提出支出證明單、彰化銀行匯款回條聯(本院卷第22至23頁),以為系爭商標相關辦理費用由其支付之證明,惟該等書證本身並無法證明其所示費用是否與系爭商標有關,又除匯款回條聯外,其餘支出證明單並無法看出該等費用實際由何人支出;況縱認上開書證得以證明系爭商標之申請或移轉費用係由原告支出,因原告支付費用之原因可能出於多端,亦無從推論原告與被告仇連紅間就系爭新商標存在委任關係。(三)次查,
依被告使用系爭商標文字之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或設計並無特別顯著性,僅表明當年度教學師資及課程,未使用系爭商標圖樣,並無行銷之目的。依兩造107、108年間之合作情形觀之,並未因與原告合作而增加學生數量,遂而終止合作,並未攀附原告之商譽。又兩造於108年  學測期間尚存有合作關係,期間之招生文宣係經原告同意使 用系爭商標,自雙方合作關係結束後,被告便無再繼續於任何文宣中使用系爭商標之字樣。再者,原告提出刑事告訴後,被告即刪除網頁頁面,現已無其他具有系爭商標字樣之頁面。縱認被告有構成侵害系爭商標權之事實,被告給付原告該金額並非授權使用系爭商標之授權金,而係合作關係下之報酬比例,且教學服務並非出售商品,來上課之學生或其家長非因被告誤用系爭商標而報名,應扣除師資及講義費用支出及教室設備等成本,且被告已舉證證明師資部分之費用,此部分自應扣除,原告請求損害賠償之計算基礎顯然有誤,原告之請求為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就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部分,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8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9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41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D133389號新式樣專利(現行法將「新式樣專利」改稱「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9年2月21日起至110年1月21日止。「TSV16摩卡MOCA電動自行車」(下稱系爭產品)係由被告泰勝開發企業有限公司(下稱泰勝公司)製造,並委由被告威勝行銷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威勝公司)販賣。然被告泰勝公司及威勝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即擅自將系爭專利設計內容運用於系爭產品,經原告分別於103年11月21日及同年12月23日發函通知被告威勝公司停止侵害行為,被告威勝公司仍持續販賣系爭產品。嗣原告委託專業鑑定人進行專利侵權鑑定,確認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被告泰勝公司及威勝公司對原告自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並應立即停止一切侵害行為,其已製造之系爭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亦應予以銷燬。又被告陳隆壽、陳振濠分別為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就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應分別與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被告雖提出被證7(即中國第3307495號設計專利)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惟就被證7與系爭專利圖面整體進行比較,兩者在「車身支架」之長寬比及造型比例,「前端部」之外觀及比例,「前車燈」、「前方向指示燈」之元件有無,「踩踏部」之線條外觀,「倒U型後叉架」之有無,「置物箱」之形狀及懸浮與否,「座墊」之形狀及面積,「後車燈」、「扶手」、「後車籃」等元件之有無等多個主要區域均有明顯差異,使整體設計大為不同。如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綜合判斷兩者之整體設計及主要特徵,可知被證7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外觀實有顯著差異,並不會使消費者將系爭專利誤認為被證7,故被證7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三)為此,爰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第96條第1至3項及第97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請求排除並防止被告侵害行為及損害賠償,並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登報回復名譽。並聲明:1.被告泰勝公司及被告威勝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泰勝公司與被告陳隆壽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被告威勝公司與被告陳振濠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4.第1項至第3項被告其中任一被告已履行給付,其他被告於給付範圍內免給付之義務。5.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或受人委託,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一切侵害系爭專利及其實質等同之物品,包括「TSV16摩卡MOCA電動自行車」,其已製造之前述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應予以銷燬。6.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應於原告勝訴判決確定後,將如附件所示之道歉聲明內容以不得小於5公分乘以10公分的版面大小,刊登在自由時報、聯合報、工商時報、經濟日報之全國性頭版1日。7.第1項至第3項聲明,原告願以一定數額之現金為被告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8.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等就系爭產品委託大直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進行鑑定,就系爭產品是否具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部分,其鑑定結果為:1.系爭產品之車體與後避震連結後,所產生的視覺效果與系爭專利之後叉架不同。2.系爭專利之前方向燈為圓形設計,屬於先前技藝,難謂具有新穎性,且系爭產品之方向燈,為橢圓形設計,兩者所產生的視覺效果不同。3.系爭專利具有一車燈架,系爭產品無此項新穎特徵。4.系爭專利之車燈位置於車燈架內,設置位置較隱密。而系爭產品之車燈直接設置於龍頭桿上,兩者所產生之視覺效果不同。5.系爭專利之前端部為踩踏部前方與龍頭連接之桿體,系爭專利之後端部係指踩踏部後方連接之桿體-座管及後叉架,由座管及後叉架兩者結合所產生出的視覺效果,與系爭產品由支撐架、後避震及車體三者結合所產生的視覺效果不同。6.系爭產品之座墊部後方設有一把手,此把手為雙管型式結合而成,且把手與車體組接部,且V型組接上有溝槽紋路設計,此與系爭專利一彎管型式不同,故其結論為「本案待鑑定物品不包含系爭設計專利公告編號第D133389號電動自行車新穎特徵,與申請設計專利視覺性不同,應判斷待鑑定物品未落入專利權範圍。」。此外,被證7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公開,其前端部、踩踏部之設置位置、形狀、構件等設計特徵,與系爭專利整體設計近似,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二)被告威勝公司販售之系爭產品係由被告泰勝公司之法定代理人陳隆壽及劉新振設計,並於103年3月21日取得第D159447號「電動車」之設計專利,專利權期間自103年3月21日至114年7月14日止。被告泰勝公司依其取得之設計專利製造系爭產品,進而委由被告威勝公司於市場行銷、販售,為專利權之正當行使,主觀上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又被告威勝公司已於103年12月23日發文於各經銷商停售系爭產品,經銷商於104年1月間回傳確認單予被告威勝公司,縱認被告威勝公司於收受原告之存證信函後,即已知悉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卻使系爭產品仍於市場上流通、販售,係可歸責於被告威勝公司,惟前揭情事並非負責製造系爭產品之被告泰勝公司所得支配,故被告泰勝公司主觀上並不具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陳隆壽係泰勝公司之負責人,惟僅負責公司之經營策略、台灣及大陸業務規劃等統籌性事務,系爭產品之組裝及後續專利侵權爭議事宜亦由技術部門負責,並非陳隆壽執行之業務範圍,且就本件專利爭議亦無過失,應毋庸與公司負連帶責任。被告陳振濠雖係威勝公司之負責人,惟僅負責公司之經營策略、業務規劃等統籌性事務,行銷事務之執行係依分層負責由行銷部門負責,系爭產品之行銷及後續專利侵權爭議事宜亦由行銷部門負責,並非陳振濠執行之業務範圍,且就本件專利爭議亦無過失,亦應毋庸與公司負連帶責任。(四)系爭產品於市場上流通前,被告泰勝公司須將審驗合格標章黏貼於車頭管或明顯處,始符合管理辦法之規定。依被告泰勝公司針對合格標章及與之對應黏貼之車架號碼所為之紀錄,可知被告泰勝公司目前僅使用合格標章共335張,即可推知系爭產品僅銷售335台。被告泰勝公司製造並販售系爭產品1台所需支出之成本與必要費用為SKD材料7,210.66元、關稅及運費1,224元、電池2,000元、製造費用1,500元、貼標費30元、間接費用500元、卡車運費(國內)500元、充電器261元、菜籃105元、後視鏡79元、發票稅825元,故被告泰勝公司販售系爭產品所需之成本及必要費用為14,234.66元。又損害賠償之計算應以淨利為計算基礎,亦即應扣除營業費用(主要為推銷、管理及研發費用)。再者,被告威勝公司於收受原告103年11月21日存證信函後,僅銷售系爭產品37台,縱認被告泰勝公司及威勝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亦應自被告威勝公司收受存證信函並通知全省之經銷商後起算,方屬公允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3 3",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lawName": "電動輔助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D133389號新式樣專利(現行法將「新式樣專利」改稱「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9年2月21日起至110年1月21日止。「TSV16摩卡MOCA電動自行車」(下稱系爭產品)係由被告泰勝開發企業有限公司(下稱泰勝公司)製造,並委由被告威勝行銷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威勝公司)販賣。然被告泰勝公司及威勝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即擅自將系爭專利設計內容運用於系爭產品,經原告分別於103年11月21日及同年12月23日發函通知被告威勝公司停止侵害行為,被告威勝公司仍持續販賣系爭產品。嗣原告委託專業鑑定人進行專利侵權鑑定,確認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被告泰勝公司及威勝公司對原告自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並應立即停止一切侵害行為,其已製造之系爭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亦應予以銷燬。又被告陳隆壽、陳振濠分別為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就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應分別與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被告雖提出被證7(即中國第3307495號設計專利)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惟就被證7與系爭專利圖面整體進行比較,兩者在「車身支架」之長寬比及造型比例,「前端部」之外觀及比例,「前車燈」、「前方向指示燈」之元件有無,「踩踏部」之線條外觀,「倒U型後叉架」之有無,「置物箱」之形狀及懸浮與否,「座墊」之形狀及面積,「後車燈」、「扶手」、「後車籃」等元件之有無等多個主要區域均有明顯差異,使整體設計大為不同。如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綜合判斷兩者之整體設計及主要特徵,可知被證7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外觀實有顯著差異,並不會使消費者將系爭專利誤認為被證7,故被證7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三)為此,爰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第96條第1至3項及第97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請求排除並防止被告侵害行為及損害賠償,並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登報回復名譽。並聲明:1.被告泰勝公司及被告威勝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泰勝公司與被告陳隆壽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被告威勝公司與被告陳振濠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4.第1項至第3項被告其中任一被告已履行給付,其他被告於給付範圍內免給付之義務。5.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或受人委託,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一切侵害系爭專利及其實質等同之物品,包括「TSV16摩卡MOCA電動自行車」,其已製造之前述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應予以銷燬。6.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應於原告勝訴判決確定後,將如附件所示之道歉聲明內容以不得小於5公分乘以10公分的版面大小,刊登在自由時報、聯合報、工商時報、經濟日報之全國性頭版1日。7.第1項至第3項聲明,原告願以一定數額之現金為被告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8.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等就系爭產品委託大直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進行鑑定,就系爭產品是否具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部分,其鑑定結果為:1.系爭產品之車體與後避震連結後,所產生的視覺效果與系爭專利之後叉架不同。2.系爭專利之前方向燈為圓形設計,屬於先前技藝,難謂具有新穎性,且系爭產品之方向燈,為橢圓形設計,兩者所產生的視覺效果不同。3.系爭專利具有一車燈架,系爭產品無此項新穎特徵。4.系爭專利之車燈位置於車燈架內,設置位置較隱密。而系爭產品之車燈直接設置於龍頭桿上,兩者所產生之視覺效果不同。5.系爭專利之前端部為踩踏部前方與龍頭連接之桿體,系爭專利之後端部係指踩踏部後方連接之桿體-座管及後叉架,由座管及後叉架兩者結合所產生出的視覺效果,與系爭產品由支撐架、後避震及車體三者結合所產生的視覺效果不同。6.系爭產品之座墊部後方設有一把手,此把手為雙管型式結合而成,且把手與車體組接部,且V型組接上有溝槽紋路設計,此與系爭專利一彎管型式不同,故其結論為「本案待鑑定物品不包含系爭設計專利公告編號第D133389號電動自行車新穎特徵,與申請設計專利視覺性不同,應判斷待鑑定物品未落入專利權範圍。」。此外,被證7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公開,其前端部、踩踏部之設置位置、形狀、構件等設計特徵,與系爭專利整體設計近似,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二)被告威勝公司販售之系爭產品係由被告泰勝公司之法定代理人陳隆壽及劉新振設計,並於103年3月21日取得第D159447號「電動車」之設計專利,專利權期間自103年3月21日至114年7月14日止。被告泰勝公司依其取得之設計專利製造系爭產品,進而委由被告威勝公司於市場行銷、販售,為專利權之正當行使,主觀上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又被告威勝公司已於103年12月23日發文於各經銷商停售系爭產品,經銷商於104年1月間回傳確認單予被告威勝公司,縱認被告威勝公司於收受原告之存證信函後,即已知悉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卻使系爭產品仍於市場上流通、販售,係可歸責於被告威勝公司,惟前揭情事並非負責製造系爭產品之被告泰勝公司所得支配,故被告泰勝公司主觀上並不具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陳隆壽係泰勝公司之負責人,惟僅負責公司之經營策略、台灣及大陸業務規劃等統籌性事務,系爭產品之組裝及後續專利侵權爭議事宜亦由技術部門負責,並非陳隆壽執行之業務範圍,且就本件專利爭議亦無過失,應毋庸與公司負連帶責任。被告陳振濠雖係威勝公司之負責人,惟僅負責公司之經營策略、業務規劃等統籌性事務,行銷事務之執行係依分層負責由行銷部門負責,系爭產品之行銷及後續專利侵權爭議事宜亦由行銷部門負責,並非陳振濠執行之業務範圍,且就本件專利爭議亦無過失,亦應毋庸與公司負連帶責任。(四)系爭產品於市場上流通前,被告泰勝公司須將審驗合格標章黏貼於車頭管或明顯處,始符合管理辦法之規定。依被告泰勝公司針對合格標章及與之對應黏貼之車架號碼所為之紀錄,可知被告泰勝公司目前僅使用合格標章共335張,即可推知系爭產品僅銷售335台。被告泰勝公司製造並販售系爭產品1台所需支出之成本與必要費用為SKD材料7,210.66元、關稅及運費1,224元、電池2,000元、製造費用1,500元、貼標費30元、間接費用500元、卡車運費(國內)500元、充電器261元、菜籃105元、後視鏡79元、發票稅825元,故被告泰勝公司販售系爭產品所需之成本及必要費用為14,234.66元。又損害賠償之計算應以淨利為計算基礎,亦即應扣除營業費用(主要為推銷、管理及研發費用)。再者,被告威勝公司於收受原告103年11月21日存證信函後,僅銷售系爭產品37台,縱認被告泰勝公司及威勝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亦應自被告威勝公司收受存證信函並通知全省之經銷商後起算,方屬公允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確認請求權不存在
(一)原告為D133389號新式樣專利(現行法將「新式樣專利」改稱「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民國99年2月21日起至110年1月21日止。「TSV16摩卡MOCA電動自行車」(下稱系爭產品)係由被告泰勝開發企業有限公司(下稱泰勝公司)製造,並委由被告威勝行銷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威勝公司)販賣。然被告泰勝公司及威勝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即擅自將系爭專利設計內容運用於系爭產品,經原告分別於103年11月21日及同年12月23日發函通知被告威勝公司停止侵害行為,被告威勝公司仍持續販賣系爭產品。嗣原告委託專業鑑定人進行專利侵權鑑定,確認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權範圍,被告泰勝公司及威勝公司對原告自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並應立即停止一切侵害行為,其已製造之系爭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亦應予以銷燬。又被告陳隆壽、陳振濠分別為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就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應分別與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被告雖提出被證7(即中國第3307495號設計專利)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惟就被證7與系爭專利圖面整體進行比較,兩者在「車身支架」之長寬比及造型比例,「前端部」之外觀及比例,「前車燈」、「前方向指示燈」之元件有無,「踩踏部」之線條外觀,「倒U型後叉架」之有無,「置物箱」之形狀及懸浮與否,「座墊」之形狀及面積,「後車燈」、「扶手」、「後車籃」等元件之有無等多個主要區域均有明顯差異,使整體設計大為不同。如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綜合判斷兩者之整體設計及主要特徵,可知被證7與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外觀實有顯著差異,並不會使消費者將系爭專利誤認為被證7,故被證7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三)為此,爰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第96條第1至3項及第97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請求排除並防止被告侵害行為及損害賠償,並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登報回復名譽。並聲明:1.被告泰勝公司及被告威勝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泰勝公司與被告陳隆壽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被告威勝公司與被告陳振濠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4.第1項至第3項被告其中任一被告已履行給付,其他被告於給付範圍內免給付之義務。5.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或受人委託,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一切侵害系爭專利及其實質等同之物品,包括「TSV16摩卡MOCA電動自行車」,其已製造之前述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應予以銷燬。6.被告泰勝公司、威勝公司應於原告勝訴判決確定後,將如附件所示之道歉聲明內容以不得小於5公分乘以10公分的版面大小,刊登在自由時報、聯合報、工商時報、經濟日報之全國性頭版1日。7.第1項至第3項聲明,原告願以一定數額之現金為被告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8.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等就系爭產品委託大直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進行鑑定,就系爭產品是否具有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部分,其鑑定結果為:1.系爭產品之車體與後避震連結後,所產生的視覺效果與系爭專利之後叉架不同。2.系爭專利之前方向燈為圓形設計,屬於先前技藝,難謂具有新穎性,且系爭產品之方向燈,為橢圓形設計,兩者所產生的視覺效果不同。3.系爭專利具有一車燈架,系爭產品無此項新穎特徵。4.系爭專利之車燈位置於車燈架內,設置位置較隱密。而系爭產品之車燈直接設置於龍頭桿上,兩者所產生之視覺效果不同。5.系爭專利之前端部為踩踏部前方與龍頭連接之桿體,系爭專利之後端部係指踩踏部後方連接之桿體-座管及後叉架,由座管及後叉架兩者結合所產生出的視覺效果,與系爭產品由支撐架、後避震及車體三者結合所產生的視覺效果不同。6.系爭產品之座墊部後方設有一把手,此把手為雙管型式結合而成,且把手與車體組接部,且V型組接上有溝槽紋路設計,此與系爭專利一彎管型式不同,故其結論為「本案待鑑定物品不包含系爭設計專利公告編號第D133389號電動自行車新穎特徵,與申請設計專利視覺性不同,應判斷待鑑定物品未落入專利權範圍。」。此外,被證7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公開,其前端部、踩踏部之設置位置、形狀、構件等設計特徵,與系爭專利整體設計近似,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二)被告威勝公司販售之系爭產品係由被告泰勝公司之法定代理人陳隆壽及劉新振設計,並於103年3月21日取得第D159447號「電動車」之設計專利,專利權期間自103年3月21日至114年7月14日止。被告泰勝公司依其取得之設計專利製造系爭產品,進而委由被告威勝公司於市場行銷、販售,為專利權之正當行使,主觀上更無侵權之故意及過失。又被告威勝公司已於103年12月23日發文於各經銷商停售系爭產品,經銷商於104年1月間回傳確認單予被告威勝公司,縱認被告威勝公司於收受原告之存證信函後,即已知悉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卻使系爭產品仍於市場上流通、販售,係可歸責於被告威勝公司,惟前揭情事並非負責製造系爭產品之被告泰勝公司所得支配,故被告泰勝公司主觀上並不具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三)被告陳隆壽係泰勝公司之負責人,惟僅負責公司之經營策略、台灣及大陸業務規劃等統籌性事務,系爭產品之組裝及後續專利侵權爭議事宜亦由技術部門負責,並非陳隆壽執行之業務範圍,且就本件專利爭議亦無過失,應毋庸與公司負連帶責任。被告陳振濠雖係威勝公司之負責人,惟僅負責公司之經營策略、業務規劃等統籌性事務,行銷事務之執行係依分層負責由行銷部門負責,系爭產品之行銷及後續專利侵權爭議事宜亦由行銷部門負責,並非陳振濠執行之業務範圍,且就本件專利爭議亦無過失,亦應毋庸與公司負連帶責任。(四)系爭產品於市場上流通前,被告泰勝公司須將審驗合格標章黏貼於車頭管或明顯處,始符合管理辦法之規定。依被告泰勝公司針對合格標章及與之對應黏貼之車架號碼所為之紀錄,可知被告泰勝公司目前僅使用合格標章共335張,即可推知系爭產品僅銷售335台。被告泰勝公司製造並販售系爭產品1台所需支出之成本與必要費用為SKD材料7,210.66元、關稅及運費1,224元、電池2,000元、製造費用1,500元、貼標費30元、間接費用500元、卡車運費(國內)500元、充電器261元、菜籃105元、後視鏡79元、發票稅825元,故被告泰勝公司販售系爭產品所需之成本及必要費用為14,234.66元。又損害賠償之計算應以淨利為計算基礎,亦即應扣除營業費用(主要為推銷、管理及研發費用)。再者,被告威勝公司於收受原告103年11月21日存證信函後,僅銷售系爭產品37台,縱認被告泰勝公司及威勝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亦應自被告威勝公司收受存證信函並通知全省之經銷商後起算,方屬公允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99年7月開始提供晶片委託被告齊耀公司加工製造SIM貼片卡,基於代工法律關係衍生之附隨義務,被告齊耀公司應不得持代工產品或其照片向原告客戶兜售SIM貼片卡產品。詎被告齊耀公司之業務即被告林睿杰竟於102年10月15日持原告之SIM貼片卡產品照片,並寄送SIM貼片卡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予原告客戶即訴外人○○○○○○○○○○○公司,而以低價向該公司兜售系爭產品,導致原告與訴外人○○○○○○○○○○○公司洽談中之訂單(至少100萬片)受到干擾而無法成交,被告等係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原告,亦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原告就此受有利益之損失為1,693,000美元(單片利潤1.693美元×100萬片)。爰依民法184條第1項後段、第184條第2項、第188條第1項本文、第226條第1項及第224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237,322元。(二)原告之公司負責人即訴外人何俊炘於94年3月4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用於可攜式裝置之雙通用積體電路卡系統」專利,經智慧局審查並核准公告為第I276002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6年3月11日起至114年3月3日止。原告與訴外人何俊炘於97年8月12日簽定專利權授權契約書,約定訴外人何俊炘自96年3月11日至114年3月3日專屬授權系爭專利權予原告,並向智慧局申請授權登記。原告復於104年4月1日與訴外人何俊炘簽定專利無償讓與同意書,足證原告有權提起本件侵權訴訟。參加人所提出之參證3、4、5無法證明於系爭專利之優先權日(94年2月4日)前公開,亦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被告林睿杰於102年10月15日盜用原告之產品照片,並提供系爭產品予訴外人○○○○○○○○○○○公司,以低價向該公司兜售系爭產品,而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範圍。為此,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及民法第179條、第184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齊耀公司賠償257,581元。(三)聲明:1.被告齊耀公司應給付原告257,581元,及自起訴書狀送達被告等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5,237,322元,及自起訴書狀送達被告等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假執行。
(一)被告林睿杰依法本得任意向訴外人○○○○○○○○○○○公司或其他人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另由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3年度重訴字第234號判決及證人鄭之證詞可知,縱使被告齊耀公司有意為訴外人○○○○○○○○○○○公司代工製造SIM貼片卡,亦需歷經測試及確認程序,最後能否為○○○○○○○○○○○公司採用,尚未可知。抑且,被告林睿杰於102年10月間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後,原告與○○○○○○○○○○○公司就SIM貼片卡採購事宜仍積極聯繫,而未受影響,故○○○○○○○○○○○公司未向原告採購SIM貼片卡,與被告林睿杰於102年10月間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無關,原告依民法184條第1項後段、第188條第1項本文、第226條第1項及第224條,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237,322元,於法無據。又被告林睿杰向○○○○○○○○○○○公司提供SIM貼片卡照片及系爭產品作為樣品,並未為妨害原告營業信譽之陳述,而降低社會大眾或○○○○○○○○○○○公司,對原告之營業上評價,致有拒絕交易或減少交易之情事,是被告齊耀公司並未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故原告依民法184條第2項、第188條第1項本文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237,322元,亦無理由。(二)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亦未證明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依法自不得以系爭專利權受侵害為由,訴請被告齊耀公司賠償損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技術內容,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揭露於Bladox網頁及中國第CN1367623A號專利,本不具有新穎性,且對該技術領域者而言,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技術內容係顯而易見,再參酌專利權人以上開技術內容向中國、歐盟及日本等國主管機關申請專利時,迭遭核駁或命修正申請專利範圍,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不具進步性。此外,系爭產品無從屬積體電路,且得單獨作為SIM卡使用,並不以與其他SIM卡(亦即從屬積體電路卡)結合使用為必要,不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包括:一從屬積體電路卡,包含一第一積體電路」及「該接觸介面耦合於該第一以及第二積體電路」要件,亦不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一從屬積體電路卡,包含一第一積體電路,該第一積體電路包含複數第一輸入/輸出端點」及「該複數個輸入/輸出接觸分別耦合該複數第一以及第二輸入/輸出端點」要件,或系爭專利請求項45之「用於具從屬積體電路卡之可攜式裝置之主要積體電路卡」、「該包括複數連接輸入/輸出接觸連接從屬積體電路卡」、以及「該複數個輸入/輸出接觸分別耦合該複數第一以及第二輸入/輸出端點」要件,依全要件原則而言,系爭產品尚不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權利範圍。抑且,參加人享有第I488124號「積體電路貼片及其製造方法」發明專利權、第M459458號「行動通訊裝置以及貼附於智慧卡之積體電路貼片」新型專利權、第M425346號「用於貼附於智慧卡之積體電路貼片與行動通訊裝置」新型專利權,被告信賴參加人製造之系爭產品不至侵害系爭專利,可見被告齊耀公司並無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再者,被告林睿杰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一事,早為原告出面干擾致無疾而終,被告齊耀公司並未因此受有任何利益,故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及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齊耀公司給付257,581元,即無理由。(三)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6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告為中華民國新型專利第M263499號新型「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5月1日至103年9月23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X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二)原告與大同公司有業務往來,每年營業額新臺幣(下同)千萬元以上。惟自2010年10月以後,原告業務完全遭被告取代,損失不貲。經原告探查後,發覺被告與大同公司履約所使用之電表插座(下稱系爭產品)落入原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顯見被告確有侵害原告專利權,奪取原告業務之事實。(三)系爭產品確為被告製造,系爭產品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構成相符,應為符合「文義讀取」原則之情形;且經比對分析後,系爭產品所利用本案專利之技術手段,產生功能、達成目的功效與申請專利範圍並無實質上差異,故不適用於逆均等論原則。且依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系爭專利侵權鑑定研究報告書第五章鑑定結論,系爭產品之構件內容、特徵,與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實質相同,即落入本案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四)經原告查證,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止,被告履約所用電錶插座,單價142元有28000個、單價139元有5000個、單價145元有14000個、單價171元有3200個,營業總金額7,258,200元,經原告以律師函催告被告3日內解決,被告相應不理,顯係故意侵害專利權,原告得請求損害額3倍之賠償($7,248,200x3=$21,744,600),爰依專利法第108條第1項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千萬元。又被告等至今仍持續製造、販賣、使用侵害原告專利權之電錶插座,是原告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規定,請求判令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五)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千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新型第M263499號專利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就第1項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為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係援用臺灣專利(公告號452085)之先前技術,該先前技術為原告系爭專利所放棄及排除。其內容為,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個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二)原告前曾以相同事實對被告起訴,由本院以100年度民專訴字第37號事件予以審理,於該案100年7月22日庭訊時,原告自承系爭產品之插片座夾片為Y型,經該案承審法官初步公開心證,認為系爭產品Y字型夾片,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X形狀之文義所讀取,原告亦稱「沒有意見」,嗣後原告經曉諭後而撤回起訴。足見,被告所設計生產之插片座兩夾片係設為Y型形狀並非X型,並未侵害系爭專利。詎今,原告又以相同事實對被告起訴,並以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鑑定報告認定系爭產品之插片座的兩夾片係設為X型,業已侵害系爭專利,則原告所指之系爭產品並非被告所製造。(三)原告在其專利說明書第6頁記載了習用Y字型插片座有不易作插裝的問題,故系爭專利插片座之兩夾片設計為呈扁X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同理,為避免「拔拆卸下該電錶插腳之插片的動作時,該插腳之插片更易被該兩夾片的下終端端緣銳角或銳角上的毛刺刮及」,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Y字型兩夾片下終端形成「倒角」,以消除端緣銳角或銳角上的毛刺,然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之夾片仍係「貼合」呈Y字型,而非如系爭專利兩夾片設計為呈扁X形狀。(四)原告在其專利說明書第6頁記載了習用Y字型插片座有不易作插裝的問題,足見Y字型設計為原告所放棄及排除。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與申請專利範圍之對應技術特徵的「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其中之一有實質不同,則不適用「均等論」。從而,被告所設計生產之Y型形狀插片座並無法達到原告專利範圍所述以利作插裝的功能,並不適用「均等論」。(五)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本院卷第177頁之準備程序筆錄參照):(一)原告係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5月1日起至103年9月23日止。(二)原告曾於100年3月22日向被告購得電表插座10個。(三)原告於100年3月29日透過律師寄發警告存證信函予被告。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共3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本院卷(一)第23頁)。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本院卷(一)第23頁)。相關圖式如附圖所示(本院卷第24至25頁)。(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或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可拆解如下:(1)1A: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2)1B: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3)1C: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4)1D: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5)1E: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2.系爭產品相對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上開要件可拆解如下:(1)1a: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2)1b: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3)1c: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4)1d: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5)1e: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Y型形狀。3.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1)系爭產品為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此亦為被告自承(本院卷第186頁),是可文義讀取系爭專利1A「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要件。被告所謂:系爭產品乃援用本國公告號452085號專利之先前技術,該先前技術為系爭專利所放棄及排除云云,與判斷系爭產品可否文義讀取系爭專利1A要件無涉,自屬無由。(2)系爭產品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是從系爭產品可文義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1B、1C及1D技術特徵「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及「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此亦為被告是認(本院卷第186頁)。(3)系爭產品之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Y型形狀,與系爭專利之「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不同,從系爭產品無法文義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1E技術特徵「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原告雖稱:系爭產品插片座上之插片係呈χ型之形狀,故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E要件之技術特徵云云,並以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為據(本院卷第68頁);惟參照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說明書第7頁【實施方式】僅載明「各該插片座3之兩夾片31係呈扁χ型形狀」(本院卷第20頁),未有進一步描述該「扁χ狀」如何限定,因此,參酌系爭專利圖示第4圖該創作之插片(本院卷第24頁,即附圖第4圖)及圖示第8圖先前技術之插片(本院卷第27頁),比較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於插片上之差異,第4圖係在形成插片之夾片末端分開形成「扁χ狀」,第8圖則是在形成插片之夾片末端貼齊,由此可知,系爭專利之「扁χ狀」係在插片之夾片貼合後再往外側分離。查系爭產品該插片座上之插片於兩端貼合形成夾片,檢視插片之末端應為金屬片切斷時所形成之不平整斷面,以及插片座於成形時彎折時所產生形變,而非刻意將夾片在貼合後向外側分離,因此,系爭產品插片座之兩夾片應為「Y型」;對應前揭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待鑑定物圖示」(本院卷第68頁),鑑定機關將插片貼合處以手繪χ方式意圖呈現該插片係呈扁χ型之形狀,顯有未恰,是原告上開主張,尚非可採。(4)從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比對分析說明: 系爭產品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Y型形狀,與系爭專利「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兩者之技術手段實質並不相同。又由系爭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5行所述「…如第8圖所示係設置呈頗長之"Y"字型,下終端311又係設為"平齊"端,故不但不易作插裝電錶插腳之插片的動作;為作拔拆卸下該電錶插腳之插片的動作時,該插腳之插片更易被該兩夾片31'的下終端311端緣銳角或銳角上的毛刺刮及,而導致不易或不便作拔拆卸下的動作,在作安裝、維修動(工)作上乃十分不便」可證,系爭專利「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相較於系爭產品或先前技術(第8圖)之「Y型形狀」,兩者之結果實質上亦不相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1E特徵之間不適用均等論,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三)綜上,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權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千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依同法第106條第1項請求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產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之。又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料,核與本案之判斷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之負擔: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13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13  日      書記官周其祥
(一)被告林睿杰依法本得任意向訴外人○○○○○○○○○○○公司或其他人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另由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3年度重訴字第234號判決及證人鄭之證詞可知,縱使被告齊耀公司有意為訴外人○○○○○○○○○○○公司代工製造SIM貼片卡,亦需歷經測試及確認程序,最後能否為○○○○○○○○○○○公司採用,尚未可知。抑且,被告林睿杰於102年10月間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後,原告與○○○○○○○○○○○公司就SIM貼片卡採購事宜仍積極聯繫,而未受影響,故○○○○○○○○○○○公司未向原告採購SIM貼片卡,與被告林睿杰於102年10月間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無關,原告依民法184條第1項後段、第188條第1項本文、第226條第1項及第224條,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237,322元,於法無據。又被告林睿杰向○○○○○○○○○○○公司提供SIM貼片卡照片及系爭產品作為樣品,並未為妨害原告營業信譽之陳述,而降低社會大眾或○○○○○○○○○○○公司,對原告之營業上評價,致有拒絕交易或減少交易之情事,是被告齊耀公司並未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故原告依民法184條第2項、第188條第1項本文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237,322元,亦無理由。(二)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亦未證明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依法自不得以系爭專利權受侵害為由,訴請被告齊耀公司賠償損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技術內容,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揭露於Bladox網頁及中國第CN1367623A號專利,本不具有新穎性,且對該技術領域者而言,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技術內容係顯而易見,再參酌專利權人以上開技術內容向中國、歐盟及日本等國主管機關申請專利時,迭遭核駁或命修正申請專利範圍,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不具進步性。此外,系爭產品無從屬積體電路,且得單獨作為SIM卡使用,並不以與其他SIM卡(亦即從屬積體電路卡)結合使用為必要,不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包括:一從屬積體電路卡,包含一第一積體電路」及「該接觸介面耦合於該第一以及第二積體電路」要件,亦不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一從屬積體電路卡,包含一第一積體電路,該第一積體電路包含複數第一輸入/輸出端點」及「該複數個輸入/輸出接觸分別耦合該複數第一以及第二輸入/輸出端點」要件,或系爭專利請求項45之「用於具從屬積體電路卡之可攜式裝置之主要積體電路卡」、「該包括複數連接輸入/輸出接觸連接從屬積體電路卡」、以及「該複數個輸入/輸出接觸分別耦合該複數第一以及第二輸入/輸出端點」要件,依全要件原則而言,系爭產品尚不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權利範圍。抑且,參加人享有第I488124號「積體電路貼片及其製造方法」發明專利權、第M459458號「行動通訊裝置以及貼附於智慧卡之積體電路貼片」新型專利權、第M425346號「用於貼附於智慧卡之積體電路貼片與行動通訊裝置」新型專利權,被告信賴參加人製造之系爭產品不至侵害系爭專利,可見被告齊耀公司並無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再者,被告林睿杰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一事,早為原告出面干擾致無疾而終,被告齊耀公司並未因此受有任何利益,故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及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齊耀公司給付257,581元,即無理由。(三)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告為中華民國新型專利第M263499號新型「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5月1日至103年9月23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X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二)原告與大同公司有業務往來,每年營業額新臺幣(下同)千萬元以上。惟自2010年10月以後,原告業務完全遭被告取代,損失不貲。經原告探查後,發覺被告與大同公司履約所使用之電表插座(下稱系爭產品)落入原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顯見被告確有侵害原告專利權,奪取原告業務之事實。(三)系爭產品確為被告製造,系爭產品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構成相符,應為符合「文義讀取」原則之情形;且經比對分析後,系爭產品所利用本案專利之技術手段,產生功能、達成目的功效與申請專利範圍並無實質上差異,故不適用於逆均等論原則。且依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系爭專利侵權鑑定研究報告書第五章鑑定結論,系爭產品之構件內容、特徵,與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實質相同,即落入本案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四)經原告查證,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止,被告履約所用電錶插座,單價142元有28000個、單價139元有5000個、單價145元有14000個、單價171元有3200個,營業總金額7,258,200元,經原告以律師函催告被告3日內解決,被告相應不理,顯係故意侵害專利權,原告得請求損害額3倍之賠償($7,248,200x3=$21,744,600),爰依專利法第108條第1項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千萬元。又被告等至今仍持續製造、販賣、使用侵害原告專利權之電錶插座,是原告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規定,請求判令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五)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千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新型第M263499號專利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就第1項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為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係援用臺灣專利(公告號452085)之先前技術,該先前技術為原告系爭專利所放棄及排除。其內容為,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個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二)原告前曾以相同事實對被告起訴,由本院以100年度民專訴字第37號事件予以審理,於該案100年7月22日庭訊時,原告自承系爭產品之插片座夾片為Y型,經該案承審法官初步公開心證,認為系爭產品Y字型夾片,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X形狀之文義所讀取,原告亦稱「沒有意見」,嗣後原告經曉諭後而撤回起訴。足見,被告所設計生產之插片座兩夾片係設為Y型形狀並非X型,並未侵害系爭專利。詎今,原告又以相同事實對被告起訴,並以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鑑定報告認定系爭產品之插片座的兩夾片係設為X型,業已侵害系爭專利,則原告所指之系爭產品並非被告所製造。(三)原告在其專利說明書第6頁記載了習用Y字型插片座有不易作插裝的問題,故系爭專利插片座之兩夾片設計為呈扁X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同理,為避免「拔拆卸下該電錶插腳之插片的動作時,該插腳之插片更易被該兩夾片的下終端端緣銳角或銳角上的毛刺刮及」,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Y字型兩夾片下終端形成「倒角」,以消除端緣銳角或銳角上的毛刺,然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之夾片仍係「貼合」呈Y字型,而非如系爭專利兩夾片設計為呈扁X形狀。(四)原告在其專利說明書第6頁記載了習用Y字型插片座有不易作插裝的問題,足見Y字型設計為原告所放棄及排除。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與申請專利範圍之對應技術特徵的「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其中之一有實質不同,則不適用「均等論」。從而,被告所設計生產之Y型形狀插片座並無法達到原告專利範圍所述以利作插裝的功能,並不適用「均等論」。(五)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本院卷第177頁之準備程序筆錄參照):(一)原告係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5月1日起至103年9月23日止。(二)原告曾於100年3月22日向被告購得電表插座10個。(三)原告於100年3月29日透過律師寄發警告存證信函予被告。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共3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本院卷(一)第23頁)。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本院卷(一)第23頁)。相關圖式如附圖所示(本院卷第24至25頁)。(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或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可拆解如下:(1)1A: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2)1B: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3)1C: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4)1D: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5)1E: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2.系爭產品相對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上開要件可拆解如下:(1)1a: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2)1b: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3)1c: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4)1d: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5)1e: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Y型形狀。3.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1)系爭產品為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此亦為被告自承(本院卷第186頁),是可文義讀取系爭專利1A「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要件。被告所謂:系爭產品乃援用本國公告號452085號專利之先前技術,該先前技術為系爭專利所放棄及排除云云,與判斷系爭產品可否文義讀取系爭專利1A要件無涉,自屬無由。(2)系爭產品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是從系爭產品可文義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1B、1C及1D技術特徵「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及「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此亦為被告是認(本院卷第186頁)。(3)系爭產品之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Y型形狀,與系爭專利之「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不同,從系爭產品無法文義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1E技術特徵「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原告雖稱:系爭產品插片座上之插片係呈χ型之形狀,故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E要件之技術特徵云云,並以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為據(本院卷第68頁);惟參照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說明書第7頁【實施方式】僅載明「各該插片座3之兩夾片31係呈扁χ型形狀」(本院卷第20頁),未有進一步描述該「扁χ狀」如何限定,因此,參酌系爭專利圖示第4圖該創作之插片(本院卷第24頁,即附圖第4圖)及圖示第8圖先前技術之插片(本院卷第27頁),比較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於插片上之差異,第4圖係在形成插片之夾片末端分開形成「扁χ狀」,第8圖則是在形成插片之夾片末端貼齊,由此可知,系爭專利之「扁χ狀」係在插片之夾片貼合後再往外側分離。查系爭產品該插片座上之插片於兩端貼合形成夾片,檢視插片之末端應為金屬片切斷時所形成之不平整斷面,以及插片座於成形時彎折時所產生形變,而非刻意將夾片在貼合後向外側分離,因此,系爭產品插片座之兩夾片應為「Y型」;對應前揭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待鑑定物圖示」(本院卷第68頁),鑑定機關將插片貼合處以手繪χ方式意圖呈現該插片係呈扁χ型之形狀,顯有未恰,是原告上開主張,尚非可採。(4)從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比對分析說明: 系爭產品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Y型形狀,與系爭專利「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兩者之技術手段實質並不相同。又由系爭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5行所述「…如第8圖所示係設置呈頗長之"Y"字型,下終端311又係設為"平齊"端,故不但不易作插裝電錶插腳之插片的動作;為作拔拆卸下該電錶插腳之插片的動作時,該插腳之插片更易被該兩夾片31'的下終端311端緣銳角或銳角上的毛刺刮及,而導致不易或不便作拔拆卸下的動作,在作安裝、維修動(工)作上乃十分不便」可證,系爭專利「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相較於系爭產品或先前技術(第8圖)之「Y型形狀」,兩者之結果實質上亦不相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1E特徵之間不適用均等論,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三)綜上,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權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千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依同法第106條第1項請求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產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之。又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料,核與本案之判斷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之負擔: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13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13  日      書記官周其祥
(一)被告林睿杰依法本得任意向訴外人○○○○○○○○○○○公司或其他人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另由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3年度重訴字第234號判決及證人鄭之證詞可知,縱使被告齊耀公司有意為訴外人○○○○○○○○○○○公司代工製造SIM貼片卡,亦需歷經測試及確認程序,最後能否為○○○○○○○○○○○公司採用,尚未可知。抑且,被告林睿杰於102年10月間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後,原告與○○○○○○○○○○○公司就SIM貼片卡採購事宜仍積極聯繫,而未受影響,故○○○○○○○○○○○公司未向原告採購SIM貼片卡,與被告林睿杰於102年10月間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無關,原告依民法184條第1項後段、第188條第1項本文、第226條第1項及第224條,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237,322元,於法無據。又被告林睿杰向○○○○○○○○○○○公司提供SIM貼片卡照片及系爭產品作為樣品,並未為妨害原告營業信譽之陳述,而降低社會大眾或○○○○○○○○○○○公司,對原告之營業上評價,致有拒絕交易或減少交易之情事,是被告齊耀公司並未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故原告依民法184條第2項、第188條第1項本文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237,322元,亦無理由。(二)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亦未證明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依法自不得以系爭專利權受侵害為由,訴請被告齊耀公司賠償損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技術內容,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揭露於Bladox網頁及中國第CN1367623A號專利,本不具有新穎性,且對該技術領域者而言,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技術內容係顯而易見,再參酌專利權人以上開技術內容向中國、歐盟及日本等國主管機關申請專利時,迭遭核駁或命修正申請專利範圍,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不具進步性。此外,系爭產品無從屬積體電路,且得單獨作為SIM卡使用,並不以與其他SIM卡(亦即從屬積體電路卡)結合使用為必要,不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包括:一從屬積體電路卡,包含一第一積體電路」及「該接觸介面耦合於該第一以及第二積體電路」要件,亦不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一從屬積體電路卡,包含一第一積體電路,該第一積體電路包含複數第一輸入/輸出端點」及「該複數個輸入/輸出接觸分別耦合該複數第一以及第二輸入/輸出端點」要件,或系爭專利請求項45之「用於具從屬積體電路卡之可攜式裝置之主要積體電路卡」、「該包括複數連接輸入/輸出接觸連接從屬積體電路卡」、以及「該複數個輸入/輸出接觸分別耦合該複數第一以及第二輸入/輸出端點」要件,依全要件原則而言,系爭產品尚不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權利範圍。抑且,參加人享有第I488124號「積體電路貼片及其製造方法」發明專利權、第M459458號「行動通訊裝置以及貼附於智慧卡之積體電路貼片」新型專利權、第M425346號「用於貼附於智慧卡之積體電路貼片與行動通訊裝置」新型專利權,被告信賴參加人製造之系爭產品不至侵害系爭專利,可見被告齊耀公司並無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再者,被告林睿杰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一事,早為原告出面干擾致無疾而終,被告齊耀公司並未因此受有任何利益,故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及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齊耀公司給付257,581元,即無理由。(三)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告為中華民國新型專利第M263499號新型「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5月1日至103年9月23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X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二)原告與大同公司有業務往來,每年營業額新臺幣(下同)千萬元以上。惟自2010年10月以後,原告業務完全遭被告取代,損失不貲。經原告探查後,發覺被告與大同公司履約所使用之電表插座(下稱系爭產品)落入原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顯見被告確有侵害原告專利權,奪取原告業務之事實。(三)系爭產品確為被告製造,系爭產品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構成相符,應為符合「文義讀取」原則之情形;且經比對分析後,系爭產品所利用本案專利之技術手段,產生功能、達成目的功效與申請專利範圍並無實質上差異,故不適用於逆均等論原則。且依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系爭專利侵權鑑定研究報告書第五章鑑定結論,系爭產品之構件內容、特徵,與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實質相同,即落入本案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四)經原告查證,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止,被告履約所用電錶插座,單價142元有28000個、單價139元有5000個、單價145元有14000個、單價171元有3200個,營業總金額7,258,200元,經原告以律師函催告被告3日內解決,被告相應不理,顯係故意侵害專利權,原告得請求損害額3倍之賠償($7,248,200x3=$21,744,600),爰依專利法第108條第1項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千萬元。又被告等至今仍持續製造、販賣、使用侵害原告專利權之電錶插座,是原告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規定,請求判令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五)爰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千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新型第M263499號專利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就第1項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為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係援用臺灣專利(公告號452085)之先前技術,該先前技術為原告系爭專利所放棄及排除。其內容為,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個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二)原告前曾以相同事實對被告起訴,由本院以100年度民專訴字第37號事件予以審理,於該案100年7月22日庭訊時,原告自承系爭產品之插片座夾片為Y型,經該案承審法官初步公開心證,認為系爭產品Y字型夾片,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X形狀之文義所讀取,原告亦稱「沒有意見」,嗣後原告經曉諭後而撤回起訴。足見,被告所設計生產之插片座兩夾片係設為Y型形狀並非X型,並未侵害系爭專利。詎今,原告又以相同事實對被告起訴,並以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鑑定報告認定系爭產品之插片座的兩夾片係設為X型,業已侵害系爭專利,則原告所指之系爭產品並非被告所製造。(三)原告在其專利說明書第6頁記載了習用Y字型插片座有不易作插裝的問題,故系爭專利插片座之兩夾片設計為呈扁X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同理,為避免「拔拆卸下該電錶插腳之插片的動作時,該插腳之插片更易被該兩夾片的下終端端緣銳角或銳角上的毛刺刮及」,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Y字型兩夾片下終端形成「倒角」,以消除端緣銳角或銳角上的毛刺,然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之夾片仍係「貼合」呈Y字型,而非如系爭專利兩夾片設計為呈扁X形狀。(四)原告在其專利說明書第6頁記載了習用Y字型插片座有不易作插裝的問題,足見Y字型設計為原告所放棄及排除。被告產製之系爭產品與申請專利範圍之對應技術特徵的「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其中之一有實質不同,則不適用「均等論」。從而,被告所設計生產之Y型形狀插片座並無法達到原告專利範圍所述以利作插裝的功能,並不適用「均等論」。(五)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本院卷第177頁之準備程序筆錄參照):(一)原告係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4年5月1日起至103年9月23日止。(二)原告曾於100年3月22日向被告購得電表插座10個。(三)原告於100年3月29日透過律師寄發警告存證信函予被告。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共3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本院卷(一)第23頁)。原告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本院卷(一)第23頁)。相關圖式如附圖所示(本院卷第24至25頁)。(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或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可拆解如下:(1)1A: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2)1B: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其特徵在於:(3)1C: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4)1D: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5)1E: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2.系爭產品相對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上開要件可拆解如下:(1)1a: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2)1b: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3)1c: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4)1d: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5)1e: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Y型形狀。3.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1)系爭產品為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此亦為被告自承(本院卷第186頁),是可文義讀取系爭專利1A「一種電錶接線座之導電構件改良」要件。被告所謂:系爭產品乃援用本國公告號452085號專利之先前技術,該先前技術為系爭專利所放棄及排除云云,與判斷系爭產品可否文義讀取系爭專利1A要件無涉,自屬無由。(2)系爭產品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且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是從系爭產品可文義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1B、1C及1D技術特徵「係由一絕緣基座上固定裝置兩大或兩小固線座和兩插片座組成」、「於該絕緣基座座體上之裝設兩固線座的凹槽中央,係突設有一突台,俾適合通用裝置大、小固線座用」及「於該基座座體中央設置一穿孔,俾利檢視是否有盜電行為之用」;此亦為被告是認(本院卷第186頁)。(3)系爭產品之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Y型形狀,與系爭專利之「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不同,從系爭產品無法文義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1E技術特徵「同時,各該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以利作插裝或拔拆電錶接腳之插片者」。原告雖稱:系爭產品插片座上之插片係呈χ型之形狀,故可讀取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1E要件之技術特徵云云,並以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之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為據(本院卷第68頁);惟參照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說明書第7頁【實施方式】僅載明「各該插片座3之兩夾片31係呈扁χ型形狀」(本院卷第20頁),未有進一步描述該「扁χ狀」如何限定,因此,參酌系爭專利圖示第4圖該創作之插片(本院卷第24頁,即附圖第4圖)及圖示第8圖先前技術之插片(本院卷第27頁),比較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於插片上之差異,第4圖係在形成插片之夾片末端分開形成「扁χ狀」,第8圖則是在形成插片之夾片末端貼齊,由此可知,系爭專利之「扁χ狀」係在插片之夾片貼合後再往外側分離。查系爭產品該插片座上之插片於兩端貼合形成夾片,檢視插片之末端應為金屬片切斷時所形成之不平整斷面,以及插片座於成形時彎折時所產生形變,而非刻意將夾片在貼合後向外側分離,因此,系爭產品插片座之兩夾片應為「Y型」;對應前揭專利權侵害鑑定研究報告書「待鑑定物圖示」(本院卷第68頁),鑑定機關將插片貼合處以手繪χ方式意圖呈現該插片係呈扁χ型之形狀,顯有未恰,是原告上開主張,尚非可採。(4)從而,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4.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比對分析說明: 系爭產品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Y型形狀,與系爭專利「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兩者之技術手段實質並不相同。又由系爭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0至15行所述「…如第8圖所示係設置呈頗長之"Y"字型,下終端311又係設為"平齊"端,故不但不易作插裝電錶插腳之插片的動作;為作拔拆卸下該電錶插腳之插片的動作時,該插腳之插片更易被該兩夾片31'的下終端311端緣銳角或銳角上的毛刺刮及,而導致不易或不便作拔拆卸下的動作,在作安裝、維修動(工)作上乃十分不便」可證,系爭專利「插片座之兩夾片係設為呈扁χ型形狀」相較於系爭產品或先前技術(第8圖)之「Y型形狀」,兩者之結果實質上亦不相同。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1E特徵之間不適用均等論,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三)綜上,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權範圍。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千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依同法第106條第1項請求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產品,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之。又本件判決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料,核與本案之判斷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之負擔: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13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13  日      書記官周其祥
(一)被告林睿杰依法本得任意向訴外人○○○○○○○○○○○公司或其他人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另由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3年度重訴字第234號判決及證人鄭之證詞可知,縱使被告齊耀公司有意為訴外人○○○○○○○○○○○公司代工製造SIM貼片卡,亦需歷經測試及確認程序,最後能否為○○○○○○○○○○○公司採用,尚未可知。抑且,被告林睿杰於102年10月間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後,原告與○○○○○○○○○○○公司就SIM貼片卡採購事宜仍積極聯繫,而未受影響,故○○○○○○○○○○○公司未向原告採購SIM貼片卡,與被告林睿杰於102年10月間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無關,原告依民法184條第1項後段、第188條第1項本文、第226條第1項及第224條,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237,322元,於法無據。又被告林睿杰向○○○○○○○○○○○公司提供SIM貼片卡照片及系爭產品作為樣品,並未為妨害原告營業信譽之陳述,而降低社會大眾或○○○○○○○○○○○公司,對原告之營業上評價,致有拒絕交易或減少交易之情事,是被告齊耀公司並未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故原告依民法184條第2項、第188條第1項本文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237,322元,亦無理由。(二)原告並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亦未證明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依法自不得以系爭專利權受侵害為由,訴請被告齊耀公司賠償損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技術內容,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經揭露於Bladox網頁及中國第CN1367623A號專利,本不具有新穎性,且對該技術領域者而言,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技術內容係顯而易見,再參酌專利權人以上開技術內容向中國、歐盟及日本等國主管機關申請專利時,迭遭核駁或命修正申請專利範圍,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不具進步性。此外,系爭產品無從屬積體電路,且得單獨作為SIM卡使用,並不以與其他SIM卡(亦即從屬積體電路卡)結合使用為必要,不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包括:一從屬積體電路卡,包含一第一積體電路」及「該接觸介面耦合於該第一以及第二積體電路」要件,亦不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一從屬積體電路卡,包含一第一積體電路,該第一積體電路包含複數第一輸入/輸出端點」及「該複數個輸入/輸出接觸分別耦合該複數第一以及第二輸入/輸出端點」要件,或系爭專利請求項45之「用於具從屬積體電路卡之可攜式裝置之主要積體電路卡」、「該包括複數連接輸入/輸出接觸連接從屬積體電路卡」、以及「該複數個輸入/輸出接觸分別耦合該複數第一以及第二輸入/輸出端點」要件,依全要件原則而言,系爭產品尚不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0、45之權利範圍。抑且,參加人享有第I488124號「積體電路貼片及其製造方法」發明專利權、第M459458號「行動通訊裝置以及貼附於智慧卡之積體電路貼片」新型專利權、第M425346號「用於貼附於智慧卡之積體電路貼片與行動通訊裝置」新型專利權,被告信賴參加人製造之系爭產品不至侵害系爭專利,可見被告齊耀公司並無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過失。再者,被告林睿杰向○○○○○○○○○○○公司招攬代工製作SIM貼片卡一事,早為原告出面干擾致無疾而終,被告齊耀公司並未因此受有任何利益,故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及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齊耀公司給付257,581元,即無理由。(三)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民國96年12月間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時經二年之久,始經該局於98年10月1日(98)智專一(一)證字第09871670750號函核頒發明第I315181號專利證書。又原告於98年10月間取得智慧財產局專利證書時,即預料本專利品在臺上市後,因有厚利可圖,必將有不法份子仿製、販賣等侵權行為發生,為確保專利權不被侵害,特依專利法第79條之規定,在包裝品上註明專利號碼(I315181)屬「智慧財產,仿冒必究」字樣外,並於翌年1月14日,在民眾日報刊登公告,警告社會少數不法份子,不得有仿製、販賣等不法行為。(二)被告在新北市○○區○○路290號經營清水飼料行,於店內公然陳列販賣來源不明、仿製原告專利品之鴿用腳環(下稱系爭產品),其販賣期間已有一年之久,在材質、形狀、顏色、大小功效等,與系爭專利之腳環完全相同,即使專家亦無法辨別真偽,所造成原告之損害當不言可喻。至於所受損害實際程度,初估一年所失利益應在新臺幣(下同)350萬元左右。又因仿製品成本低,被告大量賤價出售圖利,將市場價格破壞殆盡,如原告原本一枚鴿用腳環標準價格30元,被告一枚僅要價15元、10元不等。臺灣每年出生雛鴿約100餘萬隻以上,為世界之冠,仿冒品未在市場出售前,原告每月最低銷售約6000至10000個,每月營業額收入約30萬元以上,一年約有300多萬元以上收入,自仿冒品鴿用腳環在市場販賣後,原告銷售量與營業額逐漸急速下降,如今,銷售量與營業額不到原本營業額十分之一,曾因申請專利所花費巨額資金與利息已血本無歸,原告基於被告仿製、販賣因果之關係,請求被告賠償原告350,000元,亦不過原告所失利益(350餘萬元)十分之一上下。(三)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經高雄市五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仿製腳環,有關依製技術與方法,確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專利範圍。又臺灣北、中、南各地鴿腳環分銷商所販賣仿製腳環,其來源係由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而鄭博仁在高雄、屏東地方法院亦全部供認不諱。換言之,因所有仿製腳環品質、形狀等與原告專利物完全相同,故是項鑑定報告,應適用所有已被原告向各地方法院所請損害賠償之其他個案。(四)原告計算方式:依116賽鴿網站公佈顯示資料,全省分銷商共有567家,原告之分銷商佔150家,等於佔全省分銷商百分之26.5%,而依據99年全省賽鴿比賽統計數共有784,851隻鴿子,以784,851隻×26.5%=207,985隻,207,985只×20元=4,159,700元,再除17家被告分銷商等於244,688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再乘3倍等於734,064元,為原告所失利益與懲罰性賠償之計算方式。(五)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不具專利要件一節,無非糢糊本件訴訟焦點,拖延訴訟時間,事實上,原告呈送智慧財產局答辯理由書已經辯駁在案。2、訴外人張達毅之TWM279180號新型專利與系爭專利互不相干,系爭專利於申請過程中,智慧財產局於97年11月20日發給審查意見通知函及申請案檢索報告,該申請案檢索報告「引用文獻資料與相關段落處」欄記載:「TWZ0000000000/11/01」,該申請案檢索報告「關聯性代碼」欄記載:「A」,即智慧財產局認定訴外人張達毅之TWM279180新型專利為一般技術之參考文獻,應無採用之餘。3、被告訴訟代理人鄭博仁(臺灣北、中、南所有被告之總經銷)向經濟部舉發原告專利不存在,無非為其他所有被告護航,免於損害賠償之責。4、被告販賣仿製原告專利鴿用腳環,經高雄市五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鑑定報告中「三、基於全要件原則判斷待鑑定對象是否符合『文義讀取』…專利案申請專利範圍第1-16項之標的係為『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該專利案申請專利範圍第1-16項之技術特徵係為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附件2及3所揭示賽鴿腳環僅可供判斷該腳環之外觀結構特徵,並無法得知該腳環之製造方法的相關步驟流程;因此,無法進一步判斷待鑑定對象是否落入專利案申請專利範圍第1-16項」。5、依被告於100年7月18日民事答辯狀,已坦承仿製專利腳環來自訴外人合謚豪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合謚豪公司)所生產(負責人黃健宏),黃健宏又是陳添益之義子,而陳添益製造鴿腳環之技術方法,完全是原告於96年4月3日與陳添益訂約合作生產時所取得,陳員心生不軌,合作不到5個月,認是項專利腳環有厚利可圖,即無故毀約,與其妻黃妤婷、義子黃健宏共同合作自行生產,為逃避刑責,故將鑫國益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添益)改為合謚豪公司,所生產仿製專利鴿腳環,經由另案被告鄭博仁、戴寶英二人用未辦工商登記「精準鴿鐘專業」及「精準賽鴿用品社」,同辦有登記「碧力實業社」等招牌名稱,向全省賽鴿用品下游經銷商大量販售,被告所販售仿製鴿腳環,完全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17項之均等範圍。6、被告辯稱專利法第57條第3項「申請前已存在國內之物品」,確為不爭之事實,原告申請專利是在96年12月28日,取得專利權是在98年10月1日,原告尚未取得專利權前,深恐一旦取得專利權後,一時腳環生產不及無法供應養鴿市場所需,乃於96年4月3日與訴外人陳添益訂約合作生產,惟訴外人缺乏資金,無錢購買法製號碼腳環雕刻機,乃向原告借貸50萬元,然合作不到五月,訴外人心生不軌,認是項專利腳環未來必有厚利可圖,乃無故毀約,亦未清償借款,即與其妻黃妤婷,及其妻與前夫所生之子黃健宏等人,趁原告尚未取得專利權前,在前高雄縣阿蓮鄉工廠內,大肆生產仿製原告專利腳環供臺灣北、中、南各地鴿用材料分銷商,甚至國外東南亞與大陸,牟取不法利益,所有腳環由大盤商鄭博仁所轉售,是原告尚未取得專利權前,市場即有販賣情事之由來。又專利法第57條第3項係指智慧財產局針對申請專利權人所申請專利物是否有上述情事,作為核准與否之依據與標準,而非為侵害專利權之被告卸責藉口抗辯之理由,如被告質疑原告專利權不存在,可依法定程序,依同法第67條第3項規定,向智慧財產局舉發原告專利權不存在,惟是否成立尚未定案撤銷前,依法被告仍應負侵害原告專利之損害賠償責任。7、被告強調所販賣仿製腳環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電鍍層不同,原告概予否認,陽極處理整個過程,是利用電解技術,使電鍍物金屬表面形成一層皮膜(它不具有顏色),鍍物沒經過陽極處理,即不能印刷、上色、電鍍等加工。在智慧財產法院通知書第二頁最後兩行初步認定:參酌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通常知識,鋁通常係採陽極處理方式鍍色,已明確表明鋁或鋁合金均須先陽極處理後再鍍上顏色。所謂鍍色「即俗稱電鍍」,一般人認為只要是鋁質電鍍,即稱陽極處理之說,事實上是極端錯誤。電鍍目前使用種類繁多,一般電鍍法、複合電鍍、合金電鍍等,非被告所說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故陽極處理不是本件訟爭之焦點,原告為印刷專業技術人士,有銘版之製造與販賣,銘版製作並須陽極處理方能上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六)爰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350,000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百分之5計算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不具進步性要件:1、被證1:(1)被證1係於94年6月21日申請,於94年11月1日公告之第M279180號「鳥類用腳環」專利案,其公開日較系爭專利之優先權日96年5月8日早,故具被證能力。又被證1說明書第5-6頁實施方式揭露一種鳥類用腳環,該腳環(1)中間設有一穿孔(100),以穿套於腳上,腳環(1)之外表面上設有形成標示字樣之標示部(110),所述之腳環(1)係包括一鋁製的基環(10),基環(10)係為周壁呈封閉狀之環體,基環(10)之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其較佳是深色系)之陽極處理層(11),該陽極處理層(11)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飼主可以購買不同顏色的腳環(1)套置於所飼養的鳥類腳上,以作分級管理,另於陽極處理層(11)表面局部設有凹入之標示部(110),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其深度深及基環(10)表面,以露出鋁基環(30)之原色,而由於陽極處理層(11)係具有顏色,故於該色層當中局部顯露的鋁質原色相當搶眼,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其製造流程為:取一鋁質基環(10),再以陽極處理方式於基環(10)表面形成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11),而後以雷射在陽極處理層(11)表面,以去除局部陽極處理層(11)的方式形成字樣。(2)比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與被證1,可發現系爭專利所訴求之「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係具有一環體,該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並於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之技術手段實已見諸於被證1。(3)或許原告會主張其第二標示單元為一鑲嵌或雕刻之辨識元件或符號,與被證1所揭示之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並不相同,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僅界定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之一第二標記單元,並未進一步界定該第二標記單元之型態,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據以訴求之技術手段,並藉此設計達到「方便辨識鳥禽」之功效,實際上均已為被證1所揭示,被證1足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2:(1)被證2係90年6月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編印之電鍍技能檢定規範之○三八,其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具被證力。(2)於被證2第10頁第2列第4欄中第(6)點揭示有:「瞭解表面處理相關技術(陽極處理、塗裝、熱處理、電鑄、真空鍍膜、化學鍍、化學機械研磨、網版印刷等)」顯示有關表面處理之方式除了電鍍之外尚有陽極處理、塗裝、熱處理、電鑄、真空鍍膜、化學鍍、化學機械研磨、網版印刷等,而上述之表面處理技術為電鍍業界所普遍得知且慣用之技術,因此將被證1之陽極處理層變更為系爭專利之電鍍層,對於電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技術者而言,是容易將陽極處理簡單改採週知慣用之電鍍手段,故至少被證1、2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3:(1)被證3係91年3月1日出版之五洲賽鴿雜誌,其出版日早於系爭專利之優先權日96年5月8日,故被證3具被證能力。(2)於該被證3五洲賽鴿雜誌引用之內頁右上方揭示有日式五彩鋁環,顯示該鋁環具有五種色彩,即該腳環之表面具有以顏色區分之顏色標記層,故至少組合被證1、3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不具進步性。(二)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之要件不符合文義讀取,進行均等比對結果,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係利用陽極處理技術在環體表面形成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利用電鍍技術在環體表面鍍設一層具有顏色之電鍍層的第一標記單元不同,而依先前技術阻卻進行分析,系爭專利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相當於被證1之鳥類用腳環,系爭專利之環體相當於被證1之圓筒狀基環,系爭專利環體表面之電鍍層相當於被證1之基環表面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系爭專利環體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第一標記單元之第二標記單元相當於被證1之在陽極處理層外周壁上所設之凹入狀標示部,且標示部之深度深及基環表面。其中,被證1在說明書第5頁最後1行至第6頁第7行中即明白揭示:「該陽極處理層(11)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飼主可以購買不同顏色的腳環(1)套至於所飼養的鳥類腳上,以作分級管理,另於陽極處理層(11)的表面局部設有凹入之標示部(110),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其深度深及基環(10)表面,以露出鋁基環(30)之原色,而由於陽極處理層(11)係具有顏色,故於該色層當中局部顯露的鋁質原色相當搶眼,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可知該陽極處理層(11)之辨識特徵亦不同於標示部(110)。此外,系爭專利之環體表面之電鍍層僅是將被證1所揭示之鳥類用腳環中以陽極處理方式所形成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改採以電鍍方式形成,而表面陽極處理與表面電鍍處理為業界一般在進行表面處理之慣用技術,並無產生超出無法預期之功效。再者,系爭產品環體表面所形成之顏色層是採用陽極處理而得,為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即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實際上與被證1相同,是系爭產品已有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三)被告並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在100年1月底之前並未聽聞過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乙事,市面上亦未見系爭專利產品銷售,原告也未曾在養鴿專業雜誌上刊登廣告;又被告係經營鴿子用品之零售商,非系爭產品之製造者,並無能力判斷所販售之鳥用腳環是否侵害專利權,且原告又未能提出任何證據證明被告具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因此,原告縱享有我國之專利權,仍不足以證明被告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權,及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卻仍對外販賣系爭產品。(四)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毛利僅為薄利之4元,且每個月販售量也僅約10幾個至20、30個左右,尤其以塑膠製之鳥用腳環為銷售主力,且原告主張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僅佔被告每個月販售量之一小部分,故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原告35萬元並不合理。(五)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表面係屬陽極處理層,材質係屬鋁合金,且鋁一定要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一定是鋁:1、合謚豪公司黃健宏在96年8、9、10月之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就清楚寫著鋁合金種鴿私環(那時原告還未申請專利),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就是由合謚豪公司生產製造。2、賣系爭產品給被告之經銷商鄭博仁,在98年12月、99年1、2月在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也清楚寫著鋁合金腳環。3、鋁合金比較輕盈,不像其他金屬(金、銀、銅、鐵、不銹鋼)那麼沉重,所以最適合作成腳環給賽鴿鳥禽佩帶,長久以來為製造腳環業者所慣用。4、當此案被告17人當中,第一人收到法院傳票開始,經銷商鄭博仁即到處了解求證,生產者合謚豪公司也清楚告訴鄭博仁,這腳環材質係屬鋁合金,表面屬陽極處理層,鄭博仁為了證明合謚豪公司所說的話是否屬實,也兩度到臺南煜偉實業有限公司、世麟鍍鋁廠求證,廠商也很清楚告訴鄭博仁這是陽極處理層,並表示:「因為你的腳環是鋁製品,所以一定要用陽極處理」。5、在製造鴿環業界之專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都知道(即使不知道,電鍍業者也會告知),所謂電鍍層是鍍金屬包覆在被鍍物品上,就如同被鍍物品身上穿一件衣服,它是無法和被鍍物品結合,一經雕刻後,空氣和水氣就會滲入鍍金屬和被鍍物品之間,不久鍍金屬就會整層剝落,而陽極處理層就是在被鍍物品上染上一層色料,色料直接滲透入被鍍物品表面(被鍍物品一定是鋁質才可以,這是電鍍業者具有通常知識者皆知之常識),所以經過雕刻後,不會產生剝落問題。6、原告生產和被告所販售之腳環,係屬多種顏色且相當鮮艷,電鍍業者皆知道,唯有陽極處理層才能調配出那麼鮮艷且多種顏色,電鍍層卻侷限於鍍金屬本身之顏色,可選擇之顏色只有幾種,也沒那麼鮮艷。(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205頁)(一)原告為發明第I315181號「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10月1日至116年12月27日止(見本院卷第20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59頁發明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提腳環(即系爭產品)為被告所販售(見本院卷第24頁收據影本及系爭產品實物)。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其係預先備製數個環體;次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再以雕刻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形成一辨識符號,或者以鑲嵌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一辨識元件,該辨識符號或辨識元件係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以便製成一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結構。藉此,該腳環可套設於鳥禽之腳,以供飼主依照血統或其他所需資訊快速辨識所欲尋找之鳥禽(其相關圖面如附圖一所示)。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1項,其中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9項及第17項為獨立項,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8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附屬項;申請專利範圍第10至16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附屬項;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至第21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附屬項。本件原告係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17項之均等範圍,爰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17項分述如下: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及次以雕刻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形成一辨識符號,該辨識符號係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2、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及次以鑲嵌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一辨識元件,該辨識元件係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3、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係具有一環體,該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並於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二)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查,系爭產品係一種使用於賽鴿腳部之鋁質圓筒狀物品,該圓筒狀物品表面為陽極處理,具有一層半透明顏色層,表面上刻有英文字及阿拉伯數字之字樣,刻字深度至露出鋁質原色(其照片如附圖二所示)。(三)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兩造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製造方法為「電鍍方式」,並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該環體表面係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部分,原告係主張陽極處理是利用電解技術,使電鍍物金屬表面形成一層不具顏色之皮膜,鍍物沒經過陽極處理,即不能印刷、上色、電鍍等加工,鋁或鋁合金均須先陽極處理後再鍍上顏色,所謂鍍色即俗稱電鍍云云,為被告所否認,並抗辯電鍍與陽極處理係兩種不同之表面處理技術等語,是就上開爭執部分有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必要。2、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係以「製造方法」界定物之申請專利範圍,參考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33頁所載,其專利權範圍應限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製造方法所賦予特性之終產物,而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內容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物應以「機械成型方式」、「電鍍方式」、「雕刻方式」(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鑲嵌方式」(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三種「製造方法」界定,其中「機械成型方式」於說明書中已有說明,而「雕刻方式」或「鑲嵌方式」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理解,兩造間亦無爭執,是依一般之文義解釋;惟針對「電鍍方式」之技術特徵,原告於說明書或圖式中並未對此製造方法詳加說明或限定,故只能認定該「電鍍方式」係一習知之技術,亦即系爭專利係此一習知製造方法所賦予特性之物;再參諸「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30頁所載:「用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證據包括內部證據與外部證據。若內部證據足使申請專利範圍清楚明確…則優先採用內部證據。…內部證據包括請求項之文字、發明(或新型)說明、圖式及申請歷史檔案…申請歷史檔案係指自申請專利至維護專利權過程中,申請時原說明書以外之文件檔案,如申請、舉發或行政救濟階段之補充、修正文件、更正文件、申復書、答辯書、理由書或其他相關文件等…」,系爭專利於智慧財產局申請、審理時,智慧財產局曾發給審查意見通知函及申請案檢索報告,該申請案檢索報告已記載「TWM279180」為參考文獻(即被告抗辯系爭專利無效之被證1),並於申請案檢索報告「關聯性代碼」欄記載為「A」(即為一般技術水準之參考文獻),核諸「TWM279180」所揭露者係「一種鳥類用腳環…腳環之外表面上設有形成標示字樣之標示部…腳環係包括一鋁製的基環…基環之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其較佳是深色系)之陽極處理層(11),該陽極處理層(11)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另於陽極處理層(11)表面局部設有凹入之標示部(110),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其深度深及基環(10)表面,以露出鋁基環(30)之原色…」,故系爭專利藉「電鍍方式」所賦予之技術特徵應不包含具「陽極處理方式」技術特徵之物,系爭專利「環體表面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之技術特徵亦不包含「基環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者。再觀諸系爭專利經他人以前開被證1為證據,向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案時,原告於專利舉發答辯理由書中亦主張「…證據2(即被證1)之圓筒狀基環固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該證據2不僅該『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電鍍層』構造不同,且證據2之顏色僅為易於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與系爭專利之『特定顏色』具有作用不同」等語(見本院卷第160頁),其亦已說明「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電鍍層」構造不同,則其所採之「電鍍方式」於「環體表面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乃不同於基環之表面採「陽極處理方式」並染上一層顏色層,堪認系爭專利「電鍍方式」之技術特徵不同於「陽極處理方式」。3、再者,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30頁至31頁記載:「…用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外部證據,係指內部證據以外之其他證據。經常被引用者包括…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觀點或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權威著作、字典、專業辭典、工具書、教科書等」,而關於金屬表面處理之方法有相當多種,參酌一些大專用之工業教科書,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出版「熱處理與表面處理」、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之「表面處理」、徐氏基金會出版之「鋁的陽極處理」、「金屬的表面處理與加工」、復文書局出版「實用電鍍理論與實際」及復漢出版社出版之「實用電鍍技術全集」,有關電鍍之記載,大多謂「電鍍為一種電解過程,提供鍍層金屬的金屬片作用有如陽極,電解液通常為鍍著金屬的離子溶液,被鍍物作用則有如陰極。陽極與陰極間輸入電壓後,吸引電解液中的金屬離子游至陰極,還原後即鍍著其上。同時陽極的金屬再溶解,提供電解液更多的金屬離子。如是泛指以電解還原反應在物體上鍍一層電鍍層者,電鍍層表面具有保護兼裝飾效用,具有高導電性、高度光反射性等特徵,最常提供為電鍍層金屬有鎳、鉻、錫、銅、銀及金」,是電鍍完成後,被鍍物表面會披覆一層有色澤之金屬電鍍層;而陽極處理係金屬表面處理之另一種方式,大多用於鋁合金之表面處理,其原理為「將鋁或鋁合金置放於陽極處當成陽極,用鉛、碳或不銹鋼當陰極,在草酸、硫酸、鉻酸等電解溶液中電解,如此方法可得到鋁合金表面氧化形成化成皮膜,此時鋁合金的表面毛細孔係打開的,可讓染色色彩填入毛細孔中,最後再用一道封口的手續把毛細孔封起來,這樣鋁合金就如同多了一層有顏色的保護膜」,是陽極處理與染色程序完成後,鋁合金表面之化成皮膜會為一具有顏色半透明層,與採電鍍方法之金屬電鍍層並不相同。簡言之,若以被鍍物品所在之電極區分,陽極處理之被鍍物品在陽極,電鍍之被鍍物品則位於陰極(或有稱「陰極處理」者),兩技術「保護被鍍物品或裝飾被鍍物品表面」之目的可能相似,惟兩者之原理不同(甚至可說相反),是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腳環以「電鍍方式」作為界定專利範圍之一要件,該要件不同於系爭產品之「陽極處理方式」。4、又依上述,「電鍍層」係電鍍完成後,被鍍物表面會披覆一層有色澤之金屬層,常見之電鍍層金屬有鎳、鉻、錫、銅、銀及金等金屬材質。而「陽極處理層」氧化形成之化成皮膜,其色澤係以染色色彩填入毛細孔中,再用一道封口之手續將毛細孔封起來,「陽極處理層」表面並未披覆一層金屬電鍍層,只是一層經染色而具有顏色之皮膜,兩者技術特徵並不相同,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電鍍層」之解釋亦不包含「表面具有一層顏色之陽極處理層」。(四)專利侵權分析:1、解析系爭專利:(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記載,係以3種製造方法作為限定物品之技術特徵,可以解析為4個要件:1A為「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1B為「其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1)」,1C為「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21)」,1D為「次以鑲嵌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一辨識元件,該辨識元件係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22)」。(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記載,係以3種製造方法作為限定物品之技術特徵,可以解析為4個要件:9A為「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9B為「其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1)」,9C為「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21)」,9D為「次以鑲嵌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一辨識元件,該辨識元件係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22)」。(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記載可以解析為4個要件:17A為「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係具有一環體(1)」,17B為「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17C為「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21)」,17D為「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22)」。2、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係「一種使用於賽鴿腳部之鋁質圓筒狀物品,該圓筒狀物品表面為陽極處理,具有一層半透明顏色層,表面上刻有英文字及阿拉伯數字之字樣,刻字深度至露出鋁質原色」,至於製造方法,原告並未舉證系爭產品之製造步驟,也未舉證系爭產品係利用何種方式鍍上顏色,惟被告並不否認系爭產品係以機械裁切管件之方式成型,且系爭產品表面既具有一層顏色層之陽極處理層,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無歧異可推知該物表面處理之方法即係採「陽極處理方式」,是系爭產品若以製造方法來界定,可解析為「一種鴿用腳環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藉由陽極處理方式讓表面染有色彩,形成一層有顏色的保護膜,該彩色膜可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及次以雕刻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刻有文字、符號或數字,該些文字、符號或數字之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1)系爭產品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解析結果,可解析為4個要件:1a為「一種鴿用腳環之製造方法」,1b為「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1c為「藉由陽極處理方式讓表面染有色彩,形成一層有顏色的保護膜,該彩色膜可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1d為「次以雕刻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刻有文字、符號或數字,該些文字、符號或數字之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2)系爭產品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解析結果,可解析為4個要件為9a~9d,內容與1a~1d相同。(3)系爭產品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解析結果,可解析為4個要件:17a為「一種使用於賽鴿腳部之鋁質圓筒狀物品」,17b為「圓筒狀物品表面具有一層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17c為「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為一底層色彩」,17d為「筒狀物表面上刻有英文字及阿拉伯數字之字樣,刻字深度至露出鋁質原色」。3、文義比對:(文義比對分析表見附表所示)(1)系爭產品與經解析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比對,從系爭產品物可以讀取到系爭專利要件1A、1B、1D之文義,惟無法讀取到1C之文義;蓋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一層具顏色保護膜,而系爭專利之「電鍍方式」、「電鍍層」之解釋與系爭產品表面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一顏色層」者不同,屬不同之技術,已如前述,是從系爭產品無法讀取到要件1C「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之文義。(2)系爭產品與經解析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比對,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到系爭專利要件9A、9B之文義,惟無法讀取到9C、9D之文義;蓋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一層具顏色保護膜,而系爭專利之「電鍍方式」、「電鍍層」之解釋與系爭產品表面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一顏色層」者不同,為不同之技術,已如前述,是從系爭產品無法讀取到要件9C「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之文義;又因系爭產品係以雕刻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刻有文字、符號或數字,雕刻方式並不同於鑲嵌方式,故由系爭產品亦無法讀到系爭專利要件9D「以鑲嵌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一辨識元件」之文義。(3)系爭產品與經解析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比對,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到系爭專利要件17A、17C、17D之文義,惟無法讀取到17B之文義;蓋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而系爭專利之「電鍍層」與系爭產品表面「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之解釋不同,分屬兩不同之技術領域,已如前述,是從系爭產品無法讀取到要件17B「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之文義。4、均等論:(1)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C之均等比對: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讓表面染上色彩,使其具一層顏色保護膜」,而系爭專利要件1C係「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兩者分屬不同之技術領域,已如前述,茲再就均等論之「手段(WAY)、功能(FUNCTION)、效果(RESULT)」判斷分析如下:①技術手段(WAY):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係「將被鍍物品置於陰極,提供鍍層金屬的金屬片則置於陽極,使用之電解液通常為鍍著金屬的離子溶液,陽極與陰極間輸入電壓後,吸引電解液中的金屬離子游至陰極,還原後即鍍著其上」,可謂為一種「陰極處理」技術;而系爭產品表面所採之陽極處理方式,係「將鋁合金置放於陽極處當成陽極,用鉛、碳或不銹鋼當陰極,在草酸、硫酸、鉻酸等電解溶液中電解,可得到鋁合金表面氧化形成化成皮膜,再讓染色色彩填入毛細孔中,形成一層有顏色之保護膜」,故所採技術手段並不相同。②功能(FUNCTION):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鍍方式」會使鳥禽之腳環之表面披覆一層有色澤之金屬電鍍層;系爭產品之「陽極處理方式」則會使圓筒狀物品表面形成有顏色之半透明氧化膜,兩者所發揮之功能實質上並不相同。③達成效果(RESULT):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鍍方式」使鳥禽之腳環之表面具有一層金屬電鍍層,而系爭產品之「陽極處理方式」使鋁質物品表面形成有顏色之半透明氧化膜,兩者都是於物品表面形成具有顏色之保護層,達成保護、修飾之效果,故兩者所造成之效果屬實質相同。④依上所述,系爭產品之編號1c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編號1C要件實質上屬不同之技術手段,發揮不同之功能,雖有達成相同之效果,惟二者仍為不均等之要件,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2)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要件編號9C、9D之均等比對:①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讓表面染上色彩,使其具一層顏色保護膜」,而系爭專利要件9C係「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兩者分屬不同之技術,已如前述,其「手段(WAY)、功能(FUNCTION)、效果(RESULT)」判斷分析結果亦與前述(1)相同,故系爭產品之編號9c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編號9C要件實質上屬不同之技術手段,發揮不同之功能,雖有達成相同之效果,惟二者仍為不均等之要件。②另系爭專利要件9D係「以鑲嵌方式…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而系爭產品9d係「以雕刻方式…刻有文字、符號或數字…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鑲嵌方式」與「雕刻方式」於技術手段上很明顯不相同,「鑲嵌方式」發揮可鑲嵌他物於表面之功能,而「雕刻方式」卻是發揮刻字或符號,將表面色層刮除且露出鋁之金屬色之功能,兩者所發揮之功能也不同,雖兩者有達成「設置辨識特徵且不同於第一標記單元的第二標記單元」效果,惟整體要件仍屬不均等。③依上所述,系爭產品顯然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均等範圍。(3)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要件編號17B之均等比對: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系爭專利要件17B則係「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而欲形成「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與「電鍍層」所採之技術手段及所發揮之功能均不同,已如前述,故兩者無均等之可能,是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均等範圍。5、綜上所述,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9項、第17項之文義或均等範圍。
[ { "issueRef": "57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民國96年12月間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時經二年之久,始經該局於98年10月1日(98)智專一(一)證字第09871670750號函核頒發明第I315181號專利證書。又原告於98年10月間取得智慧財產局專利證書時,即預料本專利品在臺上市後,因有厚利可圖,必將有不法份子仿製、販賣等侵權行為發生,為確保專利權不被侵害,特依專利法第79條之規定,在包裝品上註明專利號碼(I315181)屬「智慧財產,仿冒必究」字樣外,並於翌年1月14日,在民眾日報刊登公告,警告社會少數不法份子,不得有仿製、販賣等不法行為。(二)被告在新北市○○區○○路290號經營清水飼料行,於店內公然陳列販賣來源不明、仿製原告專利品之鴿用腳環(下稱系爭產品),其販賣期間已有一年之久,在材質、形狀、顏色、大小功效等,與系爭專利之腳環完全相同,即使專家亦無法辨別真偽,所造成原告之損害當不言可喻。至於所受損害實際程度,初估一年所失利益應在新臺幣(下同)350萬元左右。又因仿製品成本低,被告大量賤價出售圖利,將市場價格破壞殆盡,如原告原本一枚鴿用腳環標準價格30元,被告一枚僅要價15元、10元不等。臺灣每年出生雛鴿約100餘萬隻以上,為世界之冠,仿冒品未在市場出售前,原告每月最低銷售約6000至10000個,每月營業額收入約30萬元以上,一年約有300多萬元以上收入,自仿冒品鴿用腳環在市場販賣後,原告銷售量與營業額逐漸急速下降,如今,銷售量與營業額不到原本營業額十分之一,曾因申請專利所花費巨額資金與利息已血本無歸,原告基於被告仿製、販賣因果之關係,請求被告賠償原告350,000元,亦不過原告所失利益(350餘萬元)十分之一上下。(三)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經高雄市五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仿製腳環,有關依製技術與方法,確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專利範圍。又臺灣北、中、南各地鴿腳環分銷商所販賣仿製腳環,其來源係由大盤商鄭博仁、戴寶英二人所出售,而鄭博仁在高雄、屏東地方法院亦全部供認不諱。換言之,因所有仿製腳環品質、形狀等與原告專利物完全相同,故是項鑑定報告,應適用所有已被原告向各地方法院所請損害賠償之其他個案。(四)原告計算方式:依116賽鴿網站公佈顯示資料,全省分銷商共有567家,原告之分銷商佔150家,等於佔全省分銷商百分之26.5%,而依據99年全省賽鴿比賽統計數共有784,851隻鴿子,以784,851隻×26.5%=207,985隻,207,985只×20元=4,159,700元,再除17家被告分銷商等於244,688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再乘3倍等於734,064元,為原告所失利益與懲罰性賠償之計算方式。(五)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被告抗辯系爭專利不具專利要件一節,無非糢糊本件訴訟焦點,拖延訴訟時間,事實上,原告呈送智慧財產局答辯理由書已經辯駁在案。2、訴外人張達毅之TWM279180號新型專利與系爭專利互不相干,系爭專利於申請過程中,智慧財產局於97年11月20日發給審查意見通知函及申請案檢索報告,該申請案檢索報告「引用文獻資料與相關段落處」欄記載:「TWZ0000000000/11/01」,該申請案檢索報告「關聯性代碼」欄記載:「A」,即智慧財產局認定訴外人張達毅之TWM279180新型專利為一般技術之參考文獻,應無採用之餘。3、被告訴訟代理人鄭博仁(臺灣北、中、南所有被告之總經銷)向經濟部舉發原告專利不存在,無非為其他所有被告護航,免於損害賠償之責。4、被告販賣仿製原告專利鴿用腳環,經高雄市五洲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鑑定報告中「三、基於全要件原則判斷待鑑定對象是否符合『文義讀取』…專利案申請專利範圍第1-16項之標的係為『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該專利案申請專利範圍第1-16項之技術特徵係為製造方法之步驟流程;附件2及3所揭示賽鴿腳環僅可供判斷該腳環之外觀結構特徵,並無法得知該腳環之製造方法的相關步驟流程;因此,無法進一步判斷待鑑定對象是否落入專利案申請專利範圍第1-16項」。5、依被告於100年7月18日民事答辯狀,已坦承仿製專利腳環來自訴外人合謚豪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合謚豪公司)所生產(負責人黃健宏),黃健宏又是陳添益之義子,而陳添益製造鴿腳環之技術方法,完全是原告於96年4月3日與陳添益訂約合作生產時所取得,陳員心生不軌,合作不到5個月,認是項專利腳環有厚利可圖,即無故毀約,與其妻黃妤婷、義子黃健宏共同合作自行生產,為逃避刑責,故將鑫國益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添益)改為合謚豪公司,所生產仿製專利鴿腳環,經由另案被告鄭博仁、戴寶英二人用未辦工商登記「精準鴿鐘專業」及「精準賽鴿用品社」,同辦有登記「碧力實業社」等招牌名稱,向全省賽鴿用品下游經銷商大量販售,被告所販售仿製鴿腳環,完全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17項之均等範圍。6、被告辯稱專利法第57條第3項「申請前已存在國內之物品」,確為不爭之事實,原告申請專利是在96年12月28日,取得專利權是在98年10月1日,原告尚未取得專利權前,深恐一旦取得專利權後,一時腳環生產不及無法供應養鴿市場所需,乃於96年4月3日與訴外人陳添益訂約合作生產,惟訴外人缺乏資金,無錢購買法製號碼腳環雕刻機,乃向原告借貸50萬元,然合作不到五月,訴外人心生不軌,認是項專利腳環未來必有厚利可圖,乃無故毀約,亦未清償借款,即與其妻黃妤婷,及其妻與前夫所生之子黃健宏等人,趁原告尚未取得專利權前,在前高雄縣阿蓮鄉工廠內,大肆生產仿製原告專利腳環供臺灣北、中、南各地鴿用材料分銷商,甚至國外東南亞與大陸,牟取不法利益,所有腳環由大盤商鄭博仁所轉售,是原告尚未取得專利權前,市場即有販賣情事之由來。又專利法第57條第3項係指智慧財產局針對申請專利權人所申請專利物是否有上述情事,作為核准與否之依據與標準,而非為侵害專利權之被告卸責藉口抗辯之理由,如被告質疑原告專利權不存在,可依法定程序,依同法第67條第3項規定,向智慧財產局舉發原告專利權不存在,惟是否成立尚未定案撤銷前,依法被告仍應負侵害原告專利之損害賠償責任。7、被告強調所販賣仿製腳環之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電鍍層不同,原告概予否認,陽極處理整個過程,是利用電解技術,使電鍍物金屬表面形成一層皮膜(它不具有顏色),鍍物沒經過陽極處理,即不能印刷、上色、電鍍等加工。在智慧財產法院通知書第二頁最後兩行初步認定:參酌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之通常知識,鋁通常係採陽極處理方式鍍色,已明確表明鋁或鋁合金均須先陽極處理後再鍍上顏色。所謂鍍色「即俗稱電鍍」,一般人認為只要是鋁質電鍍,即稱陽極處理之說,事實上是極端錯誤。電鍍目前使用種類繁多,一般電鍍法、複合電鍍、合金電鍍等,非被告所說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故陽極處理不是本件訟爭之焦點,原告為印刷專業技術人士,有銘版之製造與販賣,銘版製作並須陽極處理方能上色,陽極處理為一製程,電鍍則為一製品。(六)爰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350,000元,及自100年2月8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百分之5計算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不具進步性要件:1、被證1:(1)被證1係於94年6月21日申請,於94年11月1日公告之第M279180號「鳥類用腳環」專利案,其公開日較系爭專利之優先權日96年5月8日早,故具被證能力。又被證1說明書第5-6頁實施方式揭露一種鳥類用腳環,該腳環(1)中間設有一穿孔(100),以穿套於腳上,腳環(1)之外表面上設有形成標示字樣之標示部(110),所述之腳環(1)係包括一鋁製的基環(10),基環(10)係為周壁呈封閉狀之環體,基環(10)之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其較佳是深色系)之陽極處理層(11),該陽極處理層(11)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飼主可以購買不同顏色的腳環(1)套置於所飼養的鳥類腳上,以作分級管理,另於陽極處理層(11)表面局部設有凹入之標示部(110),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其深度深及基環(10)表面,以露出鋁基環(30)之原色,而由於陽極處理層(11)係具有顏色,故於該色層當中局部顯露的鋁質原色相當搶眼,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其製造流程為:取一鋁質基環(10),再以陽極處理方式於基環(10)表面形成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11),而後以雷射在陽極處理層(11)表面,以去除局部陽極處理層(11)的方式形成字樣。(2)比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與被證1,可發現系爭專利所訴求之「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係具有一環體,該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並於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之技術手段實已見諸於被證1。(3)或許原告會主張其第二標示單元為一鑲嵌或雕刻之辨識元件或符號,與被證1所揭示之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並不相同,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僅界定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之一第二標記單元,並未進一步界定該第二標記單元之型態,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據以訴求之技術手段,並藉此設計達到「方便辨識鳥禽」之功效,實際上均已為被證1所揭示,被證1足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2:(1)被證2係90年6月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編印之電鍍技能檢定規範之○三八,其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具被證力。(2)於被證2第10頁第2列第4欄中第(6)點揭示有:「瞭解表面處理相關技術(陽極處理、塗裝、熱處理、電鑄、真空鍍膜、化學鍍、化學機械研磨、網版印刷等)」顯示有關表面處理之方式除了電鍍之外尚有陽極處理、塗裝、熱處理、電鑄、真空鍍膜、化學鍍、化學機械研磨、網版印刷等,而上述之表面處理技術為電鍍業界所普遍得知且慣用之技術,因此將被證1之陽極處理層變更為系爭專利之電鍍層,對於電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技術者而言,是容易將陽極處理簡單改採週知慣用之電鍍手段,故至少被證1、2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3:(1)被證3係91年3月1日出版之五洲賽鴿雜誌,其出版日早於系爭專利之優先權日96年5月8日,故被證3具被證能力。(2)於該被證3五洲賽鴿雜誌引用之內頁右上方揭示有日式五彩鋁環,顯示該鋁環具有五種色彩,即該腳環之表面具有以顏色區分之顏色標記層,故至少組合被證1、3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不具進步性。(二)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環體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之要件不符合文義讀取,進行均等比對結果,系爭產品之技術手段係利用陽極處理技術在環體表面形成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利用電鍍技術在環體表面鍍設一層具有顏色之電鍍層的第一標記單元不同,而依先前技術阻卻進行分析,系爭專利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相當於被證1之鳥類用腳環,系爭專利之環體相當於被證1之圓筒狀基環,系爭專利環體表面之電鍍層相當於被證1之基環表面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系爭專利環體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第一標記單元之第二標記單元相當於被證1之在陽極處理層外周壁上所設之凹入狀標示部,且標示部之深度深及基環表面。其中,被證1在說明書第5頁最後1行至第6頁第7行中即明白揭示:「該陽極處理層(11)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飼主可以購買不同顏色的腳環(1)套至於所飼養的鳥類腳上,以作分級管理,另於陽極處理層(11)的表面局部設有凹入之標示部(110),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其深度深及基環(10)表面,以露出鋁基環(30)之原色,而由於陽極處理層(11)係具有顏色,故於該色層當中局部顯露的鋁質原色相當搶眼,讓人由外觀即可以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可知該陽極處理層(11)之辨識特徵亦不同於標示部(110)。此外,系爭專利之環體表面之電鍍層僅是將被證1所揭示之鳥類用腳環中以陽極處理方式所形成之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改採以電鍍方式形成,而表面陽極處理與表面電鍍處理為業界一般在進行表面處理之慣用技術,並無產生超出無法預期之功效。再者,系爭產品環體表面所形成之顏色層是採用陽極處理而得,為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即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實際上與被證1相同,是系爭產品已有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三)被告並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在100年1月底之前並未聽聞過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乙事,市面上亦未見系爭專利產品銷售,原告也未曾在養鴿專業雜誌上刊登廣告;又被告係經營鴿子用品之零售商,非系爭產品之製造者,並無能力判斷所販售之鳥用腳環是否侵害專利權,且原告又未能提出任何證據證明被告具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因此,原告縱享有我國之專利權,仍不足以證明被告明知原告享有系爭專利權,及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卻仍對外販賣系爭產品。(四)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毛利僅為薄利之4元,且每個月販售量也僅約10幾個至20、30個左右,尤其以塑膠製之鳥用腳環為銷售主力,且原告主張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僅佔被告每個月販售量之一小部分,故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原告35萬元並不合理。(五)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表面係屬陽極處理層,材質係屬鋁合金,且鋁一定要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用陽極處理方式鍍色一定是鋁:1、合謚豪公司黃健宏在96年8、9、10月之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就清楚寫著鋁合金種鴿私環(那時原告還未申請專利),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就是由合謚豪公司生產製造。2、賣系爭產品給被告之經銷商鄭博仁,在98年12月、99年1、2月在五洲賽鴿雜誌廣告海報上也清楚寫著鋁合金腳環。3、鋁合金比較輕盈,不像其他金屬(金、銀、銅、鐵、不銹鋼)那麼沉重,所以最適合作成腳環給賽鴿鳥禽佩帶,長久以來為製造腳環業者所慣用。4、當此案被告17人當中,第一人收到法院傳票開始,經銷商鄭博仁即到處了解求證,生產者合謚豪公司也清楚告訴鄭博仁,這腳環材質係屬鋁合金,表面屬陽極處理層,鄭博仁為了證明合謚豪公司所說的話是否屬實,也兩度到臺南煜偉實業有限公司、世麟鍍鋁廠求證,廠商也很清楚告訴鄭博仁這是陽極處理層,並表示:「因為你的腳環是鋁製品,所以一定要用陽極處理」。5、在製造鴿環業界之專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都知道(即使不知道,電鍍業者也會告知),所謂電鍍層是鍍金屬包覆在被鍍物品上,就如同被鍍物品身上穿一件衣服,它是無法和被鍍物品結合,一經雕刻後,空氣和水氣就會滲入鍍金屬和被鍍物品之間,不久鍍金屬就會整層剝落,而陽極處理層就是在被鍍物品上染上一層色料,色料直接滲透入被鍍物品表面(被鍍物品一定是鋁質才可以,這是電鍍業者具有通常知識者皆知之常識),所以經過雕刻後,不會產生剝落問題。6、原告生產和被告所販售之腳環,係屬多種顏色且相當鮮艷,電鍍業者皆知道,唯有陽極處理層才能調配出那麼鮮艷且多種顏色,電鍍層卻侷限於鍍金屬本身之顏色,可選擇之顏色只有幾種,也沒那麼鮮艷。(六)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205頁)(一)原告為發明第I315181號「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10月1日至116年12月27日止(見本院卷第20頁專利證書影本、本院卷第59頁發明專利說明書影本)。(二)原告所提腳環(即系爭產品)為被告所販售(見本院卷第24頁收據影本及系爭產品實物)。二、得心證之理由:(一)經查,系爭專利係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其係預先備製數個環體;次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再以雕刻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形成一辨識符號,或者以鑲嵌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一辨識元件,該辨識符號或辨識元件係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以便製成一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結構。藉此,該腳環可套設於鳥禽之腳,以供飼主依照血統或其他所需資訊快速辨識所欲尋找之鳥禽(其相關圖面如附圖一所示)。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21項,其中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9項及第17項為獨立項,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8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附屬項;申請專利範圍第10至16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附屬項;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至第21項為直接或間接依附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附屬項。本件原告係主張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17項之均等範圍,爰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17項分述如下:1、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及次以雕刻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形成一辨識符號,該辨識符號係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2、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及次以鑲嵌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一辨識元件,該辨識元件係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3、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係具有一環體,該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並於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二)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查,系爭產品係一種使用於賽鴿腳部之鋁質圓筒狀物品,該圓筒狀物品表面為陽極處理,具有一層半透明顏色層,表面上刻有英文字及阿拉伯數字之字樣,刻字深度至露出鋁質原色(其照片如附圖二所示)。(三)申請專利範圍解釋:1、兩造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製造方法為「電鍍方式」,並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該環體表面係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部分,原告係主張陽極處理是利用電解技術,使電鍍物金屬表面形成一層不具顏色之皮膜,鍍物沒經過陽極處理,即不能印刷、上色、電鍍等加工,鋁或鋁合金均須先陽極處理後再鍍上顏色,所謂鍍色即俗稱電鍍云云,為被告所否認,並抗辯電鍍與陽極處理係兩種不同之表面處理技術等語,是就上開爭執部分有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必要。2、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係以「製造方法」界定物之申請專利範圍,參考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33頁所載,其專利權範圍應限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製造方法所賦予特性之終產物,而依系爭專利說明書內容觀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物應以「機械成型方式」、「電鍍方式」、「雕刻方式」(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鑲嵌方式」(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三種「製造方法」界定,其中「機械成型方式」於說明書中已有說明,而「雕刻方式」或「鑲嵌方式」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理解,兩造間亦無爭執,是依一般之文義解釋;惟針對「電鍍方式」之技術特徵,原告於說明書或圖式中並未對此製造方法詳加說明或限定,故只能認定該「電鍍方式」係一習知之技術,亦即系爭專利係此一習知製造方法所賦予特性之物;再參諸「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30頁所載:「用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證據包括內部證據與外部證據。若內部證據足使申請專利範圍清楚明確…則優先採用內部證據。…內部證據包括請求項之文字、發明(或新型)說明、圖式及申請歷史檔案…申請歷史檔案係指自申請專利至維護專利權過程中,申請時原說明書以外之文件檔案,如申請、舉發或行政救濟階段之補充、修正文件、更正文件、申復書、答辯書、理由書或其他相關文件等…」,系爭專利於智慧財產局申請、審理時,智慧財產局曾發給審查意見通知函及申請案檢索報告,該申請案檢索報告已記載「TWM279180」為參考文獻(即被告抗辯系爭專利無效之被證1),並於申請案檢索報告「關聯性代碼」欄記載為「A」(即為一般技術水準之參考文獻),核諸「TWM279180」所揭露者係「一種鳥類用腳環…腳環之外表面上設有形成標示字樣之標示部…腳環係包括一鋁製的基環…基環之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其較佳是深色系)之陽極處理層(11),該陽極處理層(11)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另於陽極處理層(11)表面局部設有凹入之標示部(110),標示部(110)係為字樣、數字,其深度深及基環(10)表面,以露出鋁基環(30)之原色…」,故系爭專利藉「電鍍方式」所賦予之技術特徵應不包含具「陽極處理方式」技術特徵之物,系爭專利「環體表面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之技術特徵亦不包含「基環表面設有一層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者。再觀諸系爭專利經他人以前開被證1為證據,向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案時,原告於專利舉發答辯理由書中亦主張「…證據2(即被證1)之圓筒狀基環固設有一具有顏色之陽極處理層…該證據2不僅該『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電鍍層』構造不同,且證據2之顏色僅為易於清楚看出所標示之字樣,與系爭專利之『特定顏色』具有作用不同」等語(見本院卷第160頁),其亦已說明「陽極處理層」與系爭專利之「電鍍層」構造不同,則其所採之「電鍍方式」於「環體表面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乃不同於基環之表面採「陽極處理方式」並染上一層顏色層,堪認系爭專利「電鍍方式」之技術特徵不同於「陽極處理方式」。3、再者,專利侵害鑑定要點第30頁至31頁記載:「…用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外部證據,係指內部證據以外之其他證據。經常被引用者包括…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觀點或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權威著作、字典、專業辭典、工具書、教科書等」,而關於金屬表面處理之方法有相當多種,參酌一些大專用之工業教科書,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出版「熱處理與表面處理」、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之「表面處理」、徐氏基金會出版之「鋁的陽極處理」、「金屬的表面處理與加工」、復文書局出版「實用電鍍理論與實際」及復漢出版社出版之「實用電鍍技術全集」,有關電鍍之記載,大多謂「電鍍為一種電解過程,提供鍍層金屬的金屬片作用有如陽極,電解液通常為鍍著金屬的離子溶液,被鍍物作用則有如陰極。陽極與陰極間輸入電壓後,吸引電解液中的金屬離子游至陰極,還原後即鍍著其上。同時陽極的金屬再溶解,提供電解液更多的金屬離子。如是泛指以電解還原反應在物體上鍍一層電鍍層者,電鍍層表面具有保護兼裝飾效用,具有高導電性、高度光反射性等特徵,最常提供為電鍍層金屬有鎳、鉻、錫、銅、銀及金」,是電鍍完成後,被鍍物表面會披覆一層有色澤之金屬電鍍層;而陽極處理係金屬表面處理之另一種方式,大多用於鋁合金之表面處理,其原理為「將鋁或鋁合金置放於陽極處當成陽極,用鉛、碳或不銹鋼當陰極,在草酸、硫酸、鉻酸等電解溶液中電解,如此方法可得到鋁合金表面氧化形成化成皮膜,此時鋁合金的表面毛細孔係打開的,可讓染色色彩填入毛細孔中,最後再用一道封口的手續把毛細孔封起來,這樣鋁合金就如同多了一層有顏色的保護膜」,是陽極處理與染色程序完成後,鋁合金表面之化成皮膜會為一具有顏色半透明層,與採電鍍方法之金屬電鍍層並不相同。簡言之,若以被鍍物品所在之電極區分,陽極處理之被鍍物品在陽極,電鍍之被鍍物品則位於陰極(或有稱「陰極處理」者),兩技術「保護被鍍物品或裝飾被鍍物品表面」之目的可能相似,惟兩者之原理不同(甚至可說相反),是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腳環以「電鍍方式」作為界定專利範圍之一要件,該要件不同於系爭產品之「陽極處理方式」。4、又依上述,「電鍍層」係電鍍完成後,被鍍物表面會披覆一層有色澤之金屬層,常見之電鍍層金屬有鎳、鉻、錫、銅、銀及金等金屬材質。而「陽極處理層」氧化形成之化成皮膜,其色澤係以染色色彩填入毛細孔中,再用一道封口之手續將毛細孔封起來,「陽極處理層」表面並未披覆一層金屬電鍍層,只是一層經染色而具有顏色之皮膜,兩者技術特徵並不相同,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中「電鍍層」之解釋亦不包含「表面具有一層顏色之陽極處理層」。(四)專利侵權分析:1、解析系爭專利:(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記載,係以3種製造方法作為限定物品之技術特徵,可以解析為4個要件:1A為「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1B為「其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1)」,1C為「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21)」,1D為「次以鑲嵌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一辨識元件,該辨識元件係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22)」。(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記載,係以3種製造方法作為限定物品之技術特徵,可以解析為4個要件:9A為「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之製造方法」,9B為「其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1)」,9C為「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21)」,9D為「次以鑲嵌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一辨識元件,該辨識元件係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22)」。(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記載可以解析為4個要件:17A為「一種用於辨識鳥禽之腳環,係具有一環體(1)」,17B為「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17C為「電鍍層係為一第一標記單元(21)」,17D為「環體之外周面設置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22)」。2、解析系爭產品:系爭產品係「一種使用於賽鴿腳部之鋁質圓筒狀物品,該圓筒狀物品表面為陽極處理,具有一層半透明顏色層,表面上刻有英文字及阿拉伯數字之字樣,刻字深度至露出鋁質原色」,至於製造方法,原告並未舉證系爭產品之製造步驟,也未舉證系爭產品係利用何種方式鍍上顏色,惟被告並不否認系爭產品係以機械裁切管件之方式成型,且系爭產品表面既具有一層顏色層之陽極處理層,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無歧異可推知該物表面處理之方法即係採「陽極處理方式」,是系爭產品若以製造方法來界定,可解析為「一種鴿用腳環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藉由陽極處理方式讓表面染有色彩,形成一層有顏色的保護膜,該彩色膜可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及次以雕刻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刻有文字、符號或數字,該些文字、符號或數字之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1)系爭產品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解析結果,可解析為4個要件:1a為「一種鴿用腳環之製造方法」,1b為「包含:以機械成型方式預先備製數個環體」,1c為「藉由陽極處理方式讓表面染有色彩,形成一層有顏色的保護膜,該彩色膜可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1d為「次以雕刻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刻有文字、符號或數字,該些文字、符號或數字之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2)系爭產品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解析結果,可解析為4個要件為9a~9d,內容與1a~1d相同。(3)系爭產品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解析結果,可解析為4個要件:17a為「一種使用於賽鴿腳部之鋁質圓筒狀物品」,17b為「圓筒狀物品表面具有一層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17c為「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為一底層色彩」,17d為「筒狀物表面上刻有英文字及阿拉伯數字之字樣,刻字深度至露出鋁質原色」。3、文義比對:(文義比對分析表見附表所示)(1)系爭產品與經解析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比對,從系爭產品物可以讀取到系爭專利要件1A、1B、1D之文義,惟無法讀取到1C之文義;蓋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一層具顏色保護膜,而系爭專利之「電鍍方式」、「電鍍層」之解釋與系爭產品表面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一顏色層」者不同,屬不同之技術,已如前述,是從系爭產品無法讀取到要件1C「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之文義。(2)系爭產品與經解析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比對,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到系爭專利要件9A、9B之文義,惟無法讀取到9C、9D之文義;蓋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一層具顏色保護膜,而系爭專利之「電鍍方式」、「電鍍層」之解釋與系爭產品表面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一顏色層」者不同,為不同之技術,已如前述,是從系爭產品無法讀取到要件9C「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該電鍍層係作為一第一標記單元」之文義;又因系爭產品係以雕刻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刻有文字、符號或數字,雕刻方式並不同於鑲嵌方式,故由系爭產品亦無法讀到系爭專利要件9D「以鑲嵌方式分別於各該環體之外周面設置一辨識元件」之文義。(3)系爭產品與經解析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比對,從系爭產品可以讀取到系爭專利要件17A、17C、17D之文義,惟無法讀取到17B之文義;蓋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而系爭專利之「電鍍層」與系爭產品表面「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之解釋不同,分屬兩不同之技術領域,已如前述,是從系爭產品無法讀取到要件17B「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之文義。4、均等論:(1)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編號1C之均等比對: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讓表面染上色彩,使其具一層顏色保護膜」,而系爭專利要件1C係「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兩者分屬不同之技術領域,已如前述,茲再就均等論之「手段(WAY)、功能(FUNCTION)、效果(RESULT)」判斷分析如下:①技術手段(WAY):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係「將被鍍物品置於陰極,提供鍍層金屬的金屬片則置於陽極,使用之電解液通常為鍍著金屬的離子溶液,陽極與陰極間輸入電壓後,吸引電解液中的金屬離子游至陰極,還原後即鍍著其上」,可謂為一種「陰極處理」技術;而系爭產品表面所採之陽極處理方式,係「將鋁合金置放於陽極處當成陽極,用鉛、碳或不銹鋼當陰極,在草酸、硫酸、鉻酸等電解溶液中電解,可得到鋁合金表面氧化形成化成皮膜,再讓染色色彩填入毛細孔中,形成一層有顏色之保護膜」,故所採技術手段並不相同。②功能(FUNCTION):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鍍方式」會使鳥禽之腳環之表面披覆一層有色澤之金屬電鍍層;系爭產品之「陽極處理方式」則會使圓筒狀物品表面形成有顏色之半透明氧化膜,兩者所發揮之功能實質上並不相同。③達成效果(RESULT):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鍍方式」使鳥禽之腳環之表面具有一層金屬電鍍層,而系爭產品之「陽極處理方式」使鋁質物品表面形成有顏色之半透明氧化膜,兩者都是於物品表面形成具有顏色之保護層,達成保護、修飾之效果,故兩者所造成之效果屬實質相同。④依上所述,系爭產品之編號1c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編號1C要件實質上屬不同之技術手段,發揮不同之功能,雖有達成相同之效果,惟二者仍為不均等之要件,故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2)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要件編號9C、9D之均等比對:①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讓表面染上色彩,使其具一層顏色保護膜」,而系爭專利要件9C係「藉由電鍍方式於各該環體表面分別鍍上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兩者分屬不同之技術,已如前述,其「手段(WAY)、功能(FUNCTION)、效果(RESULT)」判斷分析結果亦與前述(1)相同,故系爭產品之編號9c要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編號9C要件實質上屬不同之技術手段,發揮不同之功能,雖有達成相同之效果,惟二者仍為不均等之要件。②另系爭專利要件9D係「以鑲嵌方式…為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而系爭產品9d係「以雕刻方式…刻有文字、符號或數字…辨識特徵不同於該第一標記單元的一第二標記單元」,「鑲嵌方式」與「雕刻方式」於技術手段上很明顯不相同,「鑲嵌方式」發揮可鑲嵌他物於表面之功能,而「雕刻方式」卻是發揮刻字或符號,將表面色層刮除且露出鋁之金屬色之功能,兩者所發揮之功能也不同,雖兩者有達成「設置辨識特徵且不同於第一標記單元的第二標記單元」效果,惟整體要件仍屬不均等。③依上所述,系爭產品顯然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均等範圍。(3)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要件編號17B之均等比對:系爭產品之表面處理係採陽極處理方式,表面具有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系爭專利要件17B則係「環體表面具有特定顏色之一電鍍層」,而欲形成「半透明顏色陽極處理層」與「電鍍層」所採之技術手段及所發揮之功能均不同,已如前述,故兩者無均等之可能,是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均等範圍。5、綜上所述,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9項、第17項之文義或均等範圍。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6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7年5月21日起至115年8月30日止。被告通嘉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進口型號「LD7889」(下稱系爭產品1)及「LD7889A」(下稱系爭產品2)發光二極體背光驅動產品(4ChannelLEDBacklightDriver),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構成專利權侵害,被告葉維焜原為被告通嘉公司法定代理人,為公司法所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56條第1項、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通嘉公司應停止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1、2及其他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並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新台幣(下同)165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被告通嘉公司為一類比IC設計公司,並以白光發光二極體(WhiteLED,WLED)驅動器設計為專業領域,系爭產品1、2為被告通嘉公司所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進口。原告就系爭產品1、2之demoboard(原證5號)、被告官方網站所揭示之技術資訊(原證4號),與原告之系爭專利進行相關測試及技術分析比對後,系爭產品1、2之技術內容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是系爭產品1、2之技術內容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2、就系爭產品2進行勘驗後所得之波形圖可知,系爭產品2使用系爭專利技術:(1)原告就原證20號以測試一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原告測試一是將原證20號之Pin13連接之LED串由14顆LED串瞬間短路2顆LED時,檢視瞬間短路時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示波器Ch3、以及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示波器Ch4之波形。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若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上開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波形,並不會於暫態變化前後與暫態變化期間皆呈現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電流之情形,已符合系爭申請專利範圍以及說明書記載:「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份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情形。是原證20號依據測試一方式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2)原告測試二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原告測試二是將原證20號之Pin13連接之LED串由14顆LED串瞬間短路2顆LED時,分別量測Pin13LED串電流在暫態發生前後的平均值(cyclemean),該LED串之電流在經過暫態反應之後,在所有參數及負載條件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其電流水平位準已遭調整而發生變化,其電流非如被告所稱:回復至暫態前初始設定值(即所謂穩態的電流水平)云云。因此,系爭產品2之Pin13LED串因暫態變化而進行各串電流之比較與調整,並非回復至電流初始設定值,故被告抗辯系爭產品2之各LED串電流於暫態變動後仍會回到初始設定之穩態值等語,並不可採。(3)原告測試三所顯示正常工作環境下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的電流」技術特徵:系爭產品2所連接之LED串之LED顆數變少時,電流若未經控制壓降之技術範疇,所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必定增大且無法回到初始設定之穩態值,經過控制壓降之技術範疇,調整該串之LED電流,使得其於暫態變化前後與暫態變化期間皆呈現參照並跟隨另一LED串電流之現象。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耗費272ns之時間),故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的電流」技術特徵。因此,原告以原證20號進行測試三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之Pin13LED串於正常工作環境下受短路而產生電流波動時,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之方式,而將該串電流調整至與另一LED串之電流大致相同。3、就系爭產品1進行勘驗後所得之波形圖可知,系爭產品1使用系爭專利技術:原告就原證7號以測試一方式所顯示之波形圖可看出,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至均流狀態。故系爭產品1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其次,原告測試二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從上開兩波形圖可看出該LED串之電流在經過暫態反應之後,在所有參數及負載條件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其電流水平位準已遭調整而發生變化,足見其電流非如被告所稱:回復至暫態前初始設定值(即所謂穩態的電流水平)云云。因此,原告就原證7號以測試二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1之Pin13LED串因暫態變化而進行各串電流之比較與調整,並非回復至電流初始設定值,故被告抗辯系爭產品1之各LED串電流於暫態變動後仍會回到初始設定之穩態值等語,並不可採。4、被告測試一至測試四之測試方法不當,無參考依據:(1)被告測試一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一係將系爭產品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並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5顆LED(使被告產品強制進入短路保護機制),並觀察剩餘之LED串之電流變化情形。被告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被證5號自未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等語;惟被告前已自承測試一將任三串LED瞬間短路時,會觸發其短路保護機制(shortprotection),該觸發之LED串會關閉該串之操作,故電流瞬間降為0,系爭產品1、2理所當然地在短路瞬間,即將該任三串LED進行隔離進而不參與運作。故該剩餘之LED串顯然無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必要,被告測試一之測試結果僅能證明系爭產品1、2具有短路保護機制,尚難遽論或延伸解釋系爭產品1、2在LED多串運作模式下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2)被告測試二之測試方法及測試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係將系爭產品1、2中,用以跟LED串聯接之4個PIN腳之其中之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則不連接LED串,並將該連接作為負載之LED串分別瞬間短路2或5顆LED,並觀察四PIN腳之電流波形。被告並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因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在遭遇電流波動時,仍能獨立而未進行比較地回復原來的穩態電流值,故系爭產品自未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等語;惟測試二結果僅為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單串LED進行運作之模式。是在未使用系專利技術之狀態下,被告測試二之測試結果尚難推論或延伸解釋原證7號及原證20號在至少兩串之LED多串運作模式下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3)被告測試三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三係將系爭產品其中三個PIN腳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被告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該第一串LED之電流因該負責第一PIN電路之MOSFET電壓受調整而發生變動時,其他LED串並不會相對應第一LED串而調整各自之電流,故系爭產品1、2自未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等語;惟被告測試三之測試方法中,系爭產品1、2之PIN腳均未連接至LED串,故各LED串間根本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以此證明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顯屬無據。(4)被告測試四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四係使用相同型號之兩顆系爭產品1、2,其中IC1之兩個接腳連接到第一、二LED串,IC2兩個接腳連接到第三、四LED串。並將與IC1連接之其中一LED串別短路2至5顆,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被告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在第一LED串發生電流變化時,連接至IC2的第三、四LED串,均會與連接至IC1的第二LED串產生相同的電流反應(反向瞬間電流下降),此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故該改變現象與系爭專利技術特徵無關云云;惟被告測試四實係外加一控制IC2並以「主從方式」相連接,IC2所有應外加工作電壓之PIN腳皆與IC1相同命名之接腳耦接,而僅使用一組電源對兩顆IC以及兩塊電路板上之週邊電路供電,且僅使用一組DC/DC轉換器電路(設置於IC1所在之版子上)對4串LED串供電。因此,被告測試四之測試方法係以IC1為主,IC2為從之方來驅動各LED串。測試四,與被告先前所主張者相矛盾,且被告係以併接2顆IC之方式進行測試,該併接方式已非系爭產品1、2正常之工作模式,則測試四之測試結果已無從採信。故被告測試四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法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5、被告測試二及測試四之測試結果可知,系爭產品1、2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四之測試結果波形圖可知,原證20號於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因短路2顆而瞬間上升時,因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故,LED電流(Ch1)約僅上升至168mA後即開始進行LED串電流之調整。被告測試二之測試結果波形圖可知,系爭產品2之其中一LED串在短路2顆LED時,電流因短路2顆而瞬間上升,由於僅有一Pin腳連接至LED串,被告產品其餘三個Pin腳並無連接LED串(僅驅動一LED串),測試二呈現「單一」LED串運作之狀態,因無使用系爭專利技術持續進行各LED串間電流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過程之必要,故該LED串之電流(Ch1)係上升達188mA才開始回歸其設定值,其與被告測試四之結果168mA差距高達「20mA」,該差異非被告所謂實驗可容許之誤差範圍。是系爭產品2顯然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情形。故系爭產品1、2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構成侵權。6、系爭產品之第1LED串之電流變化,係因該壓降所造成:原告測試三及原證6號侵害分析報告測試結果,顯示被告產品係使用「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後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次,被告所引之MOSFET特性圖係指在「確保」電晶體工作在飽和區時,才可「確保」不論電晶體之汲源極電壓VDS如何變動,對應的電流會呈現一固定值之狀態。再者,電晶體不論是在工作區(linearregion)或是在飽和區,皆是由VGS的大小決定電晶體Q1的導通程度,進而決定流經LED串之電流大小。在不同的VGS但相同的VDS的條件下,會有不同大小的DrainCurrent。請參考下圖,在工作區時,當VGS-VTH=7V,VDS=4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A;然而,當VGS-VTH=6V,但VDS仍保持為4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B。相同的,在飽和區時,當VGS-VTH=7V,VDS=8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C;然而,當VGS-VTH=6V,但VDS仍保持為8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D。顯然不論電晶體工作在工作區或飽和區,電晶體之閘源極電壓VGS才是決定流經LED串電流值之主要因素。是被告所引之MOSFET特性圖「僅」能證明當MOSFET電晶體工作在飽和區時,在不同之VGS-VTH條件下(如VGS-VTH=1,2,…,7V),流經電晶體的汲極電流DrainCurrent會隨不同之VGS-VTH值而變化。無法證明被告產品並未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7、被告產品是否使用定電流電路,與被告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無涉:根據系爭專利說明書之記載可知,實施系爭專利技術之結果,在於透過比較與控制壓降,使兩LED串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此有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第24行至第12頁第5行之說明可稽。且系爭專利申請範圍第1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並未將「回歸電流設定值」排除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外。故將各該LED串電流回復穩態狀態之波型圖解讀為係回歸設定值之情形,如該回歸初始設定值之過程間,回授電路有進行「電流比較,控制壓降,進而調整電流」之情形,則當然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其次,系爭產品2規格書中雖然記載系爭產品2係以4個獨立之電流調節通道分別提供該4串LED驅動電流,但無從證明系爭產品2並未利用系爭專利技術。故系爭產品1、2是否使用定電流電路,與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無涉。而從被告測試結果已可證明系爭產品1、2顯然非獨立維持各LED串之電流,而係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調整該第一LED串中電流,並持續進行直至LED串電流值相等,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8、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1)系爭專利乃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陣列之控制器電路、系統與方法,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要件A),包括: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要件B);以及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要件C),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要件D),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要件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要件F),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要件G)。上述「回授電路」要件之技術特徵包含:①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   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後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②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③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換言之,透過參照一LED串中之電流,調變其他LED串之一相應之壓降,從而調整該其他LED串中之電流。(2)被證1號(中華民國94年7月1日公告之第I236169號「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明專利案)及被證2號(歐洲專利局2005年3月2日公開之第1511088A1號「LIGHTEMITTINGELEMENTDRIVEDEVICEANDMOBILEDEVICEUSINGTHESAME」專利案)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被證2號所解決之技術問題在其所提供一種發光元件驅動裝置,而能獨立控制每一複數發光元件並能持續輸出足以滿足分別有不同驅動電壓的LED串之最低電壓,根據一預定之電流值驅動發光元件發光,以達到高發光效率與低能量耗損,被證2號之主要目的並非維持各LED串電流之均衡,而係為配置驅動電路電流源之源極電壓。被證2號中之偵測電壓DV1~DVn是透過升壓電源供應器BST15所輸出的驅動電壓VDRV減去LED的正向電壓Vf1~Vfn而得。是以,DV1~DVn並不會與流經LED串的電流IA1~IAn成正比。故被證2號並未揭露或教示上述「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②Vf_1~Vf_n並非回授信號,蓋Vf_1~Vf_n為LED20-1~LED20-n之之順向電壓(forwardvoltage),該順向電壓係在出廠時即予確定,出廠即確定之順向電壓並不會與LED串電流成正比,故Vf_1~Vf_n並不會與LED串電號成正比,而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有關「該第之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測且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14」係用以比較「偵測電電」與「參考電壓」,而非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2號並未揭露或教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之技術特徵。③被證2號之各LED串電流已由定電流驅動電路決定,其任一LED串之電流並不會參照其他LED串中之電流而調整。被證2號技術之目的,係在於找一最適電壓VDRV以驅動所有的LED,避免因VDRV不足使得部分LED未能點亮V此與系爭專利有所不同。故被證2號並未揭露或教示上開「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且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透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因此,被證2號既未揭露或教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有關「回授電路」要件之技術特徵,且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所欲達成之目的與系爭專利不同,其與被證1號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3號(美國2003年9月11日公開之第6897709B2號「CHARGEPUMPREGULATORWITHLOADCURRENTCONTROL」發明專利案)及被證4號(美國2001年2月27日公告之第6194967B1號「CURRENTMIRRORCILEUIT」發明專利案)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不具進步性:被證3號係利用兩個不同輸出電壓VOUT1以及VOUT2,對兩組負載分別在不同一間段進行供電,半週期中對第一組負載供電,另半週期對第二組負載供電,故被證3號所採取之技術手段及所擬解決之問題與系爭專利不同。且被證3號係利用鏡像(mirror)的原理使ISINK2與ISINK1一致,並不會就分別流經兩串LED之電流進行比較。被證4號其電電流鏡具有一比較器(運算放大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更顯被證3號之電流鏡技術不具備電流比較功能。其次,被證3號之回授電路140僅接受來自第一LED串之第一回授信號ISINK1,並未從第2LED串接收任何回授信號,故ISINK2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第二回授信號」之技術特徵。所謂「回授電路」係泛指一電路,其可對一負載之一電流(或一電壓)進行偵授,並藉由一可調整供應至該負載的能量之裝置或電路,以控制該負載之該電流或電壓。而被證3號中第13圖之電流調節器(loadcurrentregulator)縱使結合被證4號之運算放大器,該元件組合亦非上開所指之「回授電路」,因為上開元件組合並無法改變輸出,是被證3號之之負載電流調節器結合被證4號之運算放大器,亦不該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回授電路」技證特徵。再者,被證4號既未該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回授電路」技術特徵,自無比較「二回授號」之情形,更不具備「參照一LED串之電流而調去整其他LED串電流」之技術特徵。故被證4號所採用之電流鏡技術,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參照一LED串之電流而調整其他LED串電流」之技術特徵。因此,被證3號及被證4號所欲解決之問題與系爭專利不同,被證3號及被證4號均未揭露有接收第二回授信號之回授電路,且被證3號之「負載電調節器」結合被證4號之「運算放大器」並非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得理解之「回授電路」,該元件之結合未進行第一回授信號與第二回授信號之比較,其目的非在「參照一LED串之電流而調整其他LED串電流」,則上開引證案之組合,無從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9號(美國2002年11月14日公開之發明第0000000B2「METHODOFCURRENTBALANCINGINVISUALDEVICES」發明專利案)與被證1號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9號係電晶體214a是透過端點210A(COL1)「供給」LED串一電流,流經電晶體214a之電流實係「供給測流」,用以供應予LED串,是一「供給」信號,非反應「流經LED串電流」之回授信號。被證9號「平衡電路」200既未有「回授信號」可茲比較,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其次,被授9號第0041段第11至15行敘明:「Ifthecurrentsflowingfromthesourcetransistor230and234arenotinitiallymatched,theresistors240and242produceadiscrepancyingatevoltagesatthegateterminals258and250ofthetransistors252and244.(如果流經電晶得體230及234的電流未達一致,電阻240、242使電晶體252與244的閘極端258、250電壓產生一差異」)。V258-V250係因電流不匹配所自動導致,而非透過「控制壓降」調整電流而來。其與系爭專利「由回授電路控制」之技術特徵顯然有異。故被證9號並無揭露系爭專利範圍「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且被證9號所調整的是驅動電路端的電流,並未揭示其群組驅動電路120暨平衡電路200係依照LED串實際流過的LED電流進行LED電流的調整之技術範疇。故被證9號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範圍「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再者,被證9號所欲達成的目的係在於僅控制群組驅動電路120「供應」之電流,被證9號不考慮負載狀況以及實際流過負載之電流變化如何。此與系爭專利因考量到負載狀況不同而強調之「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的技術特徵不同。因此,被證9號中之平衡電路200所比較者實係為「群組驅動電路120的電流」,而非從LED串所接收之回授信號。被證9號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有關「回授電路」要件之技術特徵,且被證9號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所欲達成之目的與系爭專利不同,其與被證1號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9、被告通嘉公司對原告之發明專利權構成侵害,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第84條第1項中段及後段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被告通嘉公司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進口之系爭侵權產品,構成對原告系爭專利權之侵害,原告爰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第56條第1項、第84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10、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過失,故原告得請求損害賠償:被告通嘉公司為一類比IC設計公司,以其營業之規模及組織,有預見或避免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發生之能力及注意義務,被告通嘉公司有應注意而不注意或怠於交易上所必要之注意之情,可知其至少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過失,故原告得請求損害相償。、損害賠償之計算:原告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第84條第1項、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以銷售系爭產品之全部收入,向被告主張損害賠償,並以165萬元,作為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最低金額。且被告通嘉公司販賣系爭產品侵害系系爭專利所得之利益為18,694,729元(計算式:1,102,989,000÷118x2=18,694,729),原告僅先為一部請求如起訴金額165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通嘉公司應停止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型號「LD7889」及「LD7889A」發光二極體背光驅動產品及其他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銀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7年5月21日起至115年8月30日止。被告通嘉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進口型號「LD7889」(下稱系爭產品1)及「LD7889A」(下稱系爭產品2)發光二極體背光驅動產品(4ChannelLEDBacklightDriver),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構成專利權侵害,被告葉維焜原為被告通嘉公司法定代理人,為公司法所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56條第1項、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通嘉公司應停止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1、2及其他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並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新台幣(下同)165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被告通嘉公司為一類比IC設計公司,並以白光發光二極體(WhiteLED,WLED)驅動器設計為專業領域,系爭產品1、2為被告通嘉公司所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進口。原告就系爭產品1、2之demoboard(原證5號)、被告官方網站所揭示之技術資訊(原證4號),與原告之系爭專利進行相關測試及技術分析比對後,系爭產品1、2之技術內容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是系爭產品1、2之技術內容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2、就系爭產品2進行勘驗後所得之波形圖可知,系爭產品2使用系爭專利技術:(1)原告就原證20號以測試一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原告測試一是將原證20號之Pin13連接之LED串由14顆LED串瞬間短路2顆LED時,檢視瞬間短路時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示波器Ch3、以及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示波器Ch4之波形。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若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上開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波形,並不會於暫態變化前後與暫態變化期間皆呈現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電流之情形,已符合系爭申請專利範圍以及說明書記載:「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份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情形。是原證20號依據測試一方式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2)原告測試二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原告測試二是將原證20號之Pin13連接之LED串由14顆LED串瞬間短路2顆LED時,分別量測Pin13LED串電流在暫態發生前後的平均值(cyclemean),該LED串之電流在經過暫態反應之後,在所有參數及負載條件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其電流水平位準已遭調整而發生變化,其電流非如被告所稱:回復至暫態前初始設定值(即所謂穩態的電流水平)云云。因此,系爭產品2之Pin13LED串因暫態變化而進行各串電流之比較與調整,並非回復至電流初始設定值,故被告抗辯系爭產品2之各LED串電流於暫態變動後仍會回到初始設定之穩態值等語,並不可採。(3)原告測試三所顯示正常工作環境下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的電流」技術特徵:系爭產品2所連接之LED串之LED顆數變少時,電流若未經控制壓降之技術範疇,所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必定增大且無法回到初始設定之穩態值,經過控制壓降之技術範疇,調整該串之LED電流,使得其於暫態變化前後與暫態變化期間皆呈現參照並跟隨另一LED串電流之現象。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耗費272ns之時間),故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的電流」技術特徵。因此,原告以原證20號進行測試三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之Pin13LED串於正常工作環境下受短路而產生電流波動時,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之方式,而將該串電流調整至與另一LED串之電流大致相同。3、就系爭產品1進行勘驗後所得之波形圖可知,系爭產品1使用系爭專利技術:原告就原證7號以測試一方式所顯示之波形圖可看出,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至均流狀態。故系爭產品1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其次,原告測試二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從上開兩波形圖可看出該LED串之電流在經過暫態反應之後,在所有參數及負載條件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其電流水平位準已遭調整而發生變化,足見其電流非如被告所稱:回復至暫態前初始設定值(即所謂穩態的電流水平)云云。因此,原告就原證7號以測試二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1之Pin13LED串因暫態變化而進行各串電流之比較與調整,並非回復至電流初始設定值,故被告抗辯系爭產品1之各LED串電流於暫態變動後仍會回到初始設定之穩態值等語,並不可採。4、被告測試一至測試四之測試方法不當,無參考依據:(1)被告測試一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一係將系爭產品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並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5顆LED(使被告產品強制進入短路保護機制),並觀察剩餘之LED串之電流變化情形。被告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被證5號自未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等語;惟被告前已自承測試一將任三串LED瞬間短路時,會觸發其短路保護機制(shortprotection),該觸發之LED串會關閉該串之操作,故電流瞬間降為0,系爭產品1、2理所當然地在短路瞬間,即將該任三串LED進行隔離進而不參與運作。故該剩餘之LED串顯然無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必要,被告測試一之測試結果僅能證明系爭產品1、2具有短路保護機制,尚難遽論或延伸解釋系爭產品1、2在LED多串運作模式下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2)被告測試二之測試方法及測試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係將系爭產品1、2中,用以跟LED串聯接之4個PIN腳之其中之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則不連接LED串,並將該連接作為負載之LED串分別瞬間短路2或5顆LED,並觀察四PIN腳之電流波形。被告並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因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在遭遇電流波動時,仍能獨立而未進行比較地回復原來的穩態電流值,故系爭產品自未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等語;惟測試二結果僅為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單串LED進行運作之模式。是在未使用系專利技術之狀態下,被告測試二之測試結果尚難推論或延伸解釋原證7號及原證20號在至少兩串之LED多串運作模式下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3)被告測試三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三係將系爭產品其中三個PIN腳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被告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該第一串LED之電流因該負責第一PIN電路之MOSFET電壓受調整而發生變動時,其他LED串並不會相對應第一LED串而調整各自之電流,故系爭產品1、2自未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等語;惟被告測試三之測試方法中,系爭產品1、2之PIN腳均未連接至LED串,故各LED串間根本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以此證明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顯屬無據。(4)被告測試四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四係使用相同型號之兩顆系爭產品1、2,其中IC1之兩個接腳連接到第一、二LED串,IC2兩個接腳連接到第三、四LED串。並將與IC1連接之其中一LED串別短路2至5顆,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被告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在第一LED串發生電流變化時,連接至IC2的第三、四LED串,均會與連接至IC1的第二LED串產生相同的電流反應(反向瞬間電流下降),此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故該改變現象與系爭專利技術特徵無關云云;惟被告測試四實係外加一控制IC2並以「主從方式」相連接,IC2所有應外加工作電壓之PIN腳皆與IC1相同命名之接腳耦接,而僅使用一組電源對兩顆IC以及兩塊電路板上之週邊電路供電,且僅使用一組DC/DC轉換器電路(設置於IC1所在之版子上)對4串LED串供電。因此,被告測試四之測試方法係以IC1為主,IC2為從之方來驅動各LED串。測試四,與被告先前所主張者相矛盾,且被告係以併接2顆IC之方式進行測試,該併接方式已非系爭產品1、2正常之工作模式,則測試四之測試結果已無從採信。故被告測試四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法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5、被告測試二及測試四之測試結果可知,系爭產品1、2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四之測試結果波形圖可知,原證20號於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因短路2顆而瞬間上升時,因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故,LED電流(Ch1)約僅上升至168mA後即開始進行LED串電流之調整。被告測試二之測試結果波形圖可知,系爭產品2之其中一LED串在短路2顆LED時,電流因短路2顆而瞬間上升,由於僅有一Pin腳連接至LED串,被告產品其餘三個Pin腳並無連接LED串(僅驅動一LED串),測試二呈現「單一」LED串運作之狀態,因無使用系爭專利技術持續進行各LED串間電流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過程之必要,故該LED串之電流(Ch1)係上升達188mA才開始回歸其設定值,其與被告測試四之結果168mA差距高達「20mA」,該差異非被告所謂實驗可容許之誤差範圍。是系爭產品2顯然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情形。故系爭產品1、2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構成侵權。6、系爭產品之第1LED串之電流變化,係因該壓降所造成:原告測試三及原證6號侵害分析報告測試結果,顯示被告產品係使用「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後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次,被告所引之MOSFET特性圖係指在「確保」電晶體工作在飽和區時,才可「確保」不論電晶體之汲源極電壓VDS如何變動,對應的電流會呈現一固定值之狀態。再者,電晶體不論是在工作區(linearregion)或是在飽和區,皆是由VGS的大小決定電晶體Q1的導通程度,進而決定流經LED串之電流大小。在不同的VGS但相同的VDS的條件下,會有不同大小的DrainCurrent。請參考下圖,在工作區時,當VGS-VTH=7V,VDS=4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A;然而,當VGS-VTH=6V,但VDS仍保持為4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B。相同的,在飽和區時,當VGS-VTH=7V,VDS=8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C;然而,當VGS-VTH=6V,但VDS仍保持為8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D。顯然不論電晶體工作在工作區或飽和區,電晶體之閘源極電壓VGS才是決定流經LED串電流值之主要因素。是被告所引之MOSFET特性圖「僅」能證明當MOSFET電晶體工作在飽和區時,在不同之VGS-VTH條件下(如VGS-VTH=1,2,…,7V),流經電晶體的汲極電流DrainCurrent會隨不同之VGS-VTH值而變化。無法證明被告產品並未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7、被告產品是否使用定電流電路,與被告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無涉:根據系爭專利說明書之記載可知,實施系爭專利技術之結果,在於透過比較與控制壓降,使兩LED串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此有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第24行至第12頁第5行之說明可稽。且系爭專利申請範圍第1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並未將「回歸電流設定值」排除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外。故將各該LED串電流回復穩態狀態之波型圖解讀為係回歸設定值之情形,如該回歸初始設定值之過程間,回授電路有進行「電流比較,控制壓降,進而調整電流」之情形,則當然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其次,系爭產品2規格書中雖然記載系爭產品2係以4個獨立之電流調節通道分別提供該4串LED驅動電流,但無從證明系爭產品2並未利用系爭專利技術。故系爭產品1、2是否使用定電流電路,與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無涉。而從被告測試結果已可證明系爭產品1、2顯然非獨立維持各LED串之電流,而係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調整該第一LED串中電流,並持續進行直至LED串電流值相等,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8、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1)系爭專利乃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陣列之控制器電路、系統與方法,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要件A),包括: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要件B);以及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要件C),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要件D),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要件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要件F),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要件G)。上述「回授電路」要件之技術特徵包含:①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   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後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②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③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換言之,透過參照一LED串中之電流,調變其他LED串之一相應之壓降,從而調整該其他LED串中之電流。(2)被證1號(中華民國94年7月1日公告之第I236169號「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明專利案)及被證2號(歐洲專利局2005年3月2日公開之第1511088A1號「LIGHTEMITTINGELEMENTDRIVEDEVICEANDMOBILEDEVICEUSINGTHESAME」專利案)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被證2號所解決之技術問題在其所提供一種發光元件驅動裝置,而能獨立控制每一複數發光元件並能持續輸出足以滿足分別有不同驅動電壓的LED串之最低電壓,根據一預定之電流值驅動發光元件發光,以達到高發光效率與低能量耗損,被證2號之主要目的並非維持各LED串電流之均衡,而係為配置驅動電路電流源之源極電壓。被證2號中之偵測電壓DV1~DVn是透過升壓電源供應器BST15所輸出的驅動電壓VDRV減去LED的正向電壓Vf1~Vfn而得。是以,DV1~DVn並不會與流經LED串的電流IA1~IAn成正比。故被證2號並未揭露或教示上述「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②Vf_1~Vf_n並非回授信號,蓋Vf_1~Vf_n為LED20-1~LED20-n之之順向電壓(forwardvoltage),該順向電壓係在出廠時即予確定,出廠即確定之順向電壓並不會與LED串電流成正比,故Vf_1~Vf_n並不會與LED串電號成正比,而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有關「該第之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測且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14」係用以比較「偵測電電」與「參考電壓」,而非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2號並未揭露或教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之技術特徵。③被證2號之各LED串電流已由定電流驅動電路決定,其任一LED串之電流並不會參照其他LED串中之電流而調整。被證2號技術之目的,係在於找一最適電壓VDRV以驅動所有的LED,避免因VDRV不足使得部分LED未能點亮V此與系爭專利有所不同。故被證2號並未揭露或教示上開「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且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透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因此,被證2號既未揭露或教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有關「回授電路」要件之技術特徵,且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所欲達成之目的與系爭專利不同,其與被證1號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3號(美國2003年9月11日公開之第6897709B2號「CHARGEPUMPREGULATORWITHLOADCURRENTCONTROL」發明專利案)及被證4號(美國2001年2月27日公告之第6194967B1號「CURRENTMIRRORCILEUIT」發明專利案)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不具進步性:被證3號係利用兩個不同輸出電壓VOUT1以及VOUT2,對兩組負載分別在不同一間段進行供電,半週期中對第一組負載供電,另半週期對第二組負載供電,故被證3號所採取之技術手段及所擬解決之問題與系爭專利不同。且被證3號係利用鏡像(mirror)的原理使ISINK2與ISINK1一致,並不會就分別流經兩串LED之電流進行比較。被證4號其電電流鏡具有一比較器(運算放大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更顯被證3號之電流鏡技術不具備電流比較功能。其次,被證3號之回授電路140僅接受來自第一LED串之第一回授信號ISINK1,並未從第2LED串接收任何回授信號,故ISINK2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第二回授信號」之技術特徵。所謂「回授電路」係泛指一電路,其可對一負載之一電流(或一電壓)進行偵授,並藉由一可調整供應至該負載的能量之裝置或電路,以控制該負載之該電流或電壓。而被證3號中第13圖之電流調節器(loadcurrentregulator)縱使結合被證4號之運算放大器,該元件組合亦非上開所指之「回授電路」,因為上開元件組合並無法改變輸出,是被證3號之之負載電流調節器結合被證4號之運算放大器,亦不該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回授電路」技證特徵。再者,被證4號既未該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回授電路」技術特徵,自無比較「二回授號」之情形,更不具備「參照一LED串之電流而調去整其他LED串電流」之技術特徵。故被證4號所採用之電流鏡技術,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參照一LED串之電流而調整其他LED串電流」之技術特徵。因此,被證3號及被證4號所欲解決之問題與系爭專利不同,被證3號及被證4號均未揭露有接收第二回授信號之回授電路,且被證3號之「負載電調節器」結合被證4號之「運算放大器」並非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得理解之「回授電路」,該元件之結合未進行第一回授信號與第二回授信號之比較,其目的非在「參照一LED串之電流而調整其他LED串電流」,則上開引證案之組合,無從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9號(美國2002年11月14日公開之發明第0000000B2「METHODOFCURRENTBALANCINGINVISUALDEVICES」發明專利案)與被證1號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9號係電晶體214a是透過端點210A(COL1)「供給」LED串一電流,流經電晶體214a之電流實係「供給測流」,用以供應予LED串,是一「供給」信號,非反應「流經LED串電流」之回授信號。被證9號「平衡電路」200既未有「回授信號」可茲比較,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其次,被授9號第0041段第11至15行敘明:「Ifthecurrentsflowingfromthesourcetransistor230and234arenotinitiallymatched,theresistors240and242produceadiscrepancyingatevoltagesatthegateterminals258and250ofthetransistors252and244.(如果流經電晶得體230及234的電流未達一致,電阻240、242使電晶體252與244的閘極端258、250電壓產生一差異」)。V258-V250係因電流不匹配所自動導致,而非透過「控制壓降」調整電流而來。其與系爭專利「由回授電路控制」之技術特徵顯然有異。故被證9號並無揭露系爭專利範圍「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且被證9號所調整的是驅動電路端的電流,並未揭示其群組驅動電路120暨平衡電路200係依照LED串實際流過的LED電流進行LED電流的調整之技術範疇。故被證9號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範圍「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再者,被證9號所欲達成的目的係在於僅控制群組驅動電路120「供應」之電流,被證9號不考慮負載狀況以及實際流過負載之電流變化如何。此與系爭專利因考量到負載狀況不同而強調之「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的技術特徵不同。因此,被證9號中之平衡電路200所比較者實係為「群組驅動電路120的電流」,而非從LED串所接收之回授信號。被證9號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有關「回授電路」要件之技術特徵,且被證9號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所欲達成之目的與系爭專利不同,其與被證1號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9、被告通嘉公司對原告之發明專利權構成侵害,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第84條第1項中段及後段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被告通嘉公司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進口之系爭侵權產品,構成對原告系爭專利權之侵害,原告爰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第56條第1項、第84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10、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過失,故原告得請求損害賠償:被告通嘉公司為一類比IC設計公司,以其營業之規模及組織,有預見或避免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發生之能力及注意義務,被告通嘉公司有應注意而不注意或怠於交易上所必要之注意之情,可知其至少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過失,故原告得請求損害相償。、損害賠償之計算:原告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第84條第1項、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以銷售系爭產品之全部收入,向被告主張損害賠償,並以165萬元,作為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最低金額。且被告通嘉公司販賣系爭產品侵害系系爭專利所得之利益為18,694,729元(計算式:1,102,989,000÷118x2=18,694,729),原告僅先為一部請求如起訴金額165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通嘉公司應停止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型號「LD7889」及「LD7889A」發光二極體背光驅動產品及其他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銀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5",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7年5月21日起至115年8月30日止。被告通嘉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進口型號「LD7889」(下稱系爭產品1)及「LD7889A」(下稱系爭產品2)發光二極體背光驅動產品(4ChannelLEDBacklightDriver),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構成專利權侵害,被告葉維焜原為被告通嘉公司法定代理人,為公司法所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56條第1項、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通嘉公司應停止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1、2及其他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並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新台幣(下同)165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被告通嘉公司為一類比IC設計公司,並以白光發光二極體(WhiteLED,WLED)驅動器設計為專業領域,系爭產品1、2為被告通嘉公司所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進口。原告就系爭產品1、2之demoboard(原證5號)、被告官方網站所揭示之技術資訊(原證4號),與原告之系爭專利進行相關測試及技術分析比對後,系爭產品1、2之技術內容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是系爭產品1、2之技術內容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2、就系爭產品2進行勘驗後所得之波形圖可知,系爭產品2使用系爭專利技術:(1)原告就原證20號以測試一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原告測試一是將原證20號之Pin13連接之LED串由14顆LED串瞬間短路2顆LED時,檢視瞬間短路時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示波器Ch3、以及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示波器Ch4之波形。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若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上開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波形,並不會於暫態變化前後與暫態變化期間皆呈現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電流之情形,已符合系爭申請專利範圍以及說明書記載:「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份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情形。是原證20號依據測試一方式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2)原告測試二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原告測試二是將原證20號之Pin13連接之LED串由14顆LED串瞬間短路2顆LED時,分別量測Pin13LED串電流在暫態發生前後的平均值(cyclemean),該LED串之電流在經過暫態反應之後,在所有參數及負載條件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其電流水平位準已遭調整而發生變化,其電流非如被告所稱:回復至暫態前初始設定值(即所謂穩態的電流水平)云云。因此,系爭產品2之Pin13LED串因暫態變化而進行各串電流之比較與調整,並非回復至電流初始設定值,故被告抗辯系爭產品2之各LED串電流於暫態變動後仍會回到初始設定之穩態值等語,並不可採。(3)原告測試三所顯示正常工作環境下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的電流」技術特徵:系爭產品2所連接之LED串之LED顆數變少時,電流若未經控制壓降之技術範疇,所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必定增大且無法回到初始設定之穩態值,經過控制壓降之技術範疇,調整該串之LED電流,使得其於暫態變化前後與暫態變化期間皆呈現參照並跟隨另一LED串電流之現象。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耗費272ns之時間),故系爭產品2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的電流」技術特徵。因此,原告以原證20號進行測試三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2之Pin13LED串於正常工作環境下受短路而產生電流波動時,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之方式,而將該串電流調整至與另一LED串之電流大致相同。3、就系爭產品1進行勘驗後所得之波形圖可知,系爭產品1使用系爭專利技術:原告就原證7號以測試一方式所顯示之波形圖可看出,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至均流狀態。故系爭產品1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其次,原告測試二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從上開兩波形圖可看出該LED串之電流在經過暫態反應之後,在所有參數及負載條件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其電流水平位準已遭調整而發生變化,足見其電流非如被告所稱:回復至暫態前初始設定值(即所謂穩態的電流水平)云云。因此,原告就原證7號以測試二所顯示之波形圖可證明系爭產品1之Pin13LED串因暫態變化而進行各串電流之比較與調整,並非回復至電流初始設定值,故被告抗辯系爭產品1之各LED串電流於暫態變動後仍會回到初始設定之穩態值等語,並不可採。4、被告測試一至測試四之測試方法不當,無參考依據:(1)被告測試一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一係將系爭產品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並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5顆LED(使被告產品強制進入短路保護機制),並觀察剩餘之LED串之電流變化情形。被告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被證5號自未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等語;惟被告前已自承測試一將任三串LED瞬間短路時,會觸發其短路保護機制(shortprotection),該觸發之LED串會關閉該串之操作,故電流瞬間降為0,系爭產品1、2理所當然地在短路瞬間,即將該任三串LED進行隔離進而不參與運作。故該剩餘之LED串顯然無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必要,被告測試一之測試結果僅能證明系爭產品1、2具有短路保護機制,尚難遽論或延伸解釋系爭產品1、2在LED多串運作模式下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2)被告測試二之測試方法及測試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係將系爭產品1、2中,用以跟LED串聯接之4個PIN腳之其中之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則不連接LED串,並將該連接作為負載之LED串分別瞬間短路2或5顆LED,並觀察四PIN腳之電流波形。被告並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因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在遭遇電流波動時,仍能獨立而未進行比較地回復原來的穩態電流值,故系爭產品自未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等語;惟測試二結果僅為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單串LED進行運作之模式。是在未使用系專利技術之狀態下,被告測試二之測試結果尚難推論或延伸解釋原證7號及原證20號在至少兩串之LED多串運作模式下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3)被告測試三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三係將系爭產品其中三個PIN腳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被告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該第一串LED之電流因該負責第一PIN電路之MOSFET電壓受調整而發生變動時,其他LED串並不會相對應第一LED串而調整各自之電流,故系爭產品1、2自未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等語;惟被告測試三之測試方法中,系爭產品1、2之PIN腳均未連接至LED串,故各LED串間根本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以此證明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顯屬無據。(4)被告測試四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從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四係使用相同型號之兩顆系爭產品1、2,其中IC1之兩個接腳連接到第一、二LED串,IC2兩個接腳連接到第三、四LED串。並將與IC1連接之其中一LED串別短路2至5顆,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被告根據該測試結果之電流波形圖主張在第一LED串發生電流變化時,連接至IC2的第三、四LED串,均會與連接至IC1的第二LED串產生相同的電流反應(反向瞬間電流下降),此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故該改變現象與系爭專利技術特徵無關云云;惟被告測試四實係外加一控制IC2並以「主從方式」相連接,IC2所有應外加工作電壓之PIN腳皆與IC1相同命名之接腳耦接,而僅使用一組電源對兩顆IC以及兩塊電路板上之週邊電路供電,且僅使用一組DC/DC轉換器電路(設置於IC1所在之版子上)對4串LED串供電。因此,被告測試四之測試方法係以IC1為主,IC2為從之方來驅動各LED串。測試四,與被告先前所主張者相矛盾,且被告係以併接2顆IC之方式進行測試,該併接方式已非系爭產品1、2正常之工作模式,則測試四之測試結果已無從採信。故被告測試四之測試方法及結果無法證明被告產品並未使用系爭專利技術。5、被告測試二及測試四之測試結果可知,系爭產品1、2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四之測試結果波形圖可知,原證20號於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因短路2顆而瞬間上升時,因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故,LED電流(Ch1)約僅上升至168mA後即開始進行LED串電流之調整。被告測試二之測試結果波形圖可知,系爭產品2之其中一LED串在短路2顆LED時,電流因短路2顆而瞬間上升,由於僅有一Pin腳連接至LED串,被告產品其餘三個Pin腳並無連接LED串(僅驅動一LED串),測試二呈現「單一」LED串運作之狀態,因無使用系爭專利技術持續進行各LED串間電流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過程之必要,故該LED串之電流(Ch1)係上升達188mA才開始回歸其設定值,其與被告測試四之結果168mA差距高達「20mA」,該差異非被告所謂實驗可容許之誤差範圍。是系爭產品2顯然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之情形。故系爭產品1、2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構成侵權。6、系爭產品之第1LED串之電流變化,係因該壓降所造成:原告測試三及原證6號侵害分析報告測試結果,顯示被告產品係使用「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後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其次,被告所引之MOSFET特性圖係指在「確保」電晶體工作在飽和區時,才可「確保」不論電晶體之汲源極電壓VDS如何變動,對應的電流會呈現一固定值之狀態。再者,電晶體不論是在工作區(linearregion)或是在飽和區,皆是由VGS的大小決定電晶體Q1的導通程度,進而決定流經LED串之電流大小。在不同的VGS但相同的VDS的條件下,會有不同大小的DrainCurrent。請參考下圖,在工作區時,當VGS-VTH=7V,VDS=4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A;然而,當VGS-VTH=6V,但VDS仍保持為4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B。相同的,在飽和區時,當VGS-VTH=7V,VDS=8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C;然而,當VGS-VTH=6V,但VDS仍保持為8V時,DrainCurrent的大小為D。顯然不論電晶體工作在工作區或飽和區,電晶體之閘源極電壓VGS才是決定流經LED串電流值之主要因素。是被告所引之MOSFET特性圖「僅」能證明當MOSFET電晶體工作在飽和區時,在不同之VGS-VTH條件下(如VGS-VTH=1,2,…,7V),流經電晶體的汲極電流DrainCurrent會隨不同之VGS-VTH值而變化。無法證明被告產品並未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7、被告產品是否使用定電流電路,與被告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無涉:根據系爭專利說明書之記載可知,實施系爭專利技術之結果,在於透過比較與控制壓降,使兩LED串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此有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第24行至第12頁第5行之說明可稽。且系爭專利申請範圍第1項所揭示之技術特徵,並未將「回歸電流設定值」排除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外。故將各該LED串電流回復穩態狀態之波型圖解讀為係回歸設定值之情形,如該回歸初始設定值之過程間,回授電路有進行「電流比較,控制壓降,進而調整電流」之情形,則當然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其次,系爭產品2規格書中雖然記載系爭產品2係以4個獨立之電流調節通道分別提供該4串LED驅動電流,但無從證明系爭產品2並未利用系爭專利技術。故系爭產品1、2是否使用定電流電路,與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無涉。而從被告測試結果已可證明系爭產品1、2顯然非獨立維持各LED串之電流,而係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調整該第一LED串中電流,並持續進行直至LED串電流值相等,而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8、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1)系爭專利乃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陣列之控制器電路、系統與方法,其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要件A),包括: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要件B);以及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要件C),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要件D),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要件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要件F),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要件G)。上述「回授電路」要件之技術特徵包含:①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   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後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②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③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換言之,透過參照一LED串中之電流,調變其他LED串之一相應之壓降,從而調整該其他LED串中之電流。(2)被證1號(中華民國94年7月1日公告之第I236169號「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明專利案)及被證2號(歐洲專利局2005年3月2日公開之第1511088A1號「LIGHTEMITTINGELEMENTDRIVEDEVICEANDMOBILEDEVICEUSINGTHESAME」專利案)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被證2號所解決之技術問題在其所提供一種發光元件驅動裝置,而能獨立控制每一複數發光元件並能持續輸出足以滿足分別有不同驅動電壓的LED串之最低電壓,根據一預定之電流值驅動發光元件發光,以達到高發光效率與低能量耗損,被證2號之主要目的並非維持各LED串電流之均衡,而係為配置驅動電路電流源之源極電壓。被證2號中之偵測電壓DV1~DVn是透過升壓電源供應器BST15所輸出的驅動電壓VDRV減去LED的正向電壓Vf1~Vfn而得。是以,DV1~DVn並不會與流經LED串的電流IA1~IAn成正比。故被證2號並未揭露或教示上述「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②Vf_1~Vf_n並非回授信號,蓋Vf_1~Vf_n為LED20-1~LED20-n之之順向電壓(forwardvoltage),該順向電壓係在出廠時即予確定,出廠即確定之順向電壓並不會與LED串電流成正比,故Vf_1~Vf_n並不會與LED串電號成正比,而未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有關「該第之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測且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14」係用以比較「偵測電電」與「參考電壓」,而非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2號並未揭露或教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之技術特徵。③被證2號之各LED串電流已由定電流驅動電路決定,其任一LED串之電流並不會參照其他LED串中之電流而調整。被證2號技術之目的,係在於找一最適電壓VDRV以驅動所有的LED,避免因VDRV不足使得部分LED未能點亮V此與系爭專利有所不同。故被證2號並未揭露或教示上開「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且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透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因此,被證2號既未揭露或教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有關「回授電路」要件之技術特徵,且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所欲達成之目的與系爭專利不同,其與被證1號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3號(美國2003年9月11日公開之第6897709B2號「CHARGEPUMPREGULATORWITHLOADCURRENTCONTROL」發明專利案)及被證4號(美國2001年2月27日公告之第6194967B1號「CURRENTMIRRORCILEUIT」發明專利案)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不具進步性:被證3號係利用兩個不同輸出電壓VOUT1以及VOUT2,對兩組負載分別在不同一間段進行供電,半週期中對第一組負載供電,另半週期對第二組負載供電,故被證3號所採取之技術手段及所擬解決之問題與系爭專利不同。且被證3號係利用鏡像(mirror)的原理使ISINK2與ISINK1一致,並不會就分別流經兩串LED之電流進行比較。被證4號其電電流鏡具有一比較器(運算放大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更顯被證3號之電流鏡技術不具備電流比較功能。其次,被證3號之回授電路140僅接受來自第一LED串之第一回授信號ISINK1,並未從第2LED串接收任何回授信號,故ISINK2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第二回授信號」之技術特徵。所謂「回授電路」係泛指一電路,其可對一負載之一電流(或一電壓)進行偵授,並藉由一可調整供應至該負載的能量之裝置或電路,以控制該負載之該電流或電壓。而被證3號中第13圖之電流調節器(loadcurrentregulator)縱使結合被證4號之運算放大器,該元件組合亦非上開所指之「回授電路」,因為上開元件組合並無法改變輸出,是被證3號之之負載電流調節器結合被證4號之運算放大器,亦不該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回授電路」技證特徵。再者,被證4號既未該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回授電路」技術特徵,自無比較「二回授號」之情形,更不具備「參照一LED串之電流而調去整其他LED串電流」之技術特徵。故被證4號所採用之電流鏡技術,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參照一LED串之電流而調整其他LED串電流」之技術特徵。因此,被證3號及被證4號所欲解決之問題與系爭專利不同,被證3號及被證4號均未揭露有接收第二回授信號之回授電路,且被證3號之「負載電調節器」結合被證4號之「運算放大器」並非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得理解之「回授電路」,該元件之結合未進行第一回授信號與第二回授信號之比較,其目的非在「參照一LED串之電流而調整其他LED串電流」,則上開引證案之組合,無從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9號(美國2002年11月14日公開之發明第0000000B2「METHODOFCURRENTBALANCINGINVISUALDEVICES」發明專利案)與被證1號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9號係電晶體214a是透過端點210A(COL1)「供給」LED串一電流,流經電晶體214a之電流實係「供給測流」,用以供應予LED串,是一「供給」信號,非反應「流經LED串電流」之回授信號。被證9號「平衡電路」200既未有「回授信號」可茲比較,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其次,被授9號第0041段第11至15行敘明:「Ifthecurrentsflowingfromthesourcetransistor230and234arenotinitiallymatched,theresistors240and242produceadiscrepancyingatevoltagesatthegateterminals258and250ofthetransistors252and244.(如果流經電晶得體230及234的電流未達一致,電阻240、242使電晶體252與244的閘極端258、250電壓產生一差異」)。V258-V250係因電流不匹配所自動導致,而非透過「控制壓降」調整電流而來。其與系爭專利「由回授電路控制」之技術特徵顯然有異。故被證9號並無揭露系爭專利範圍「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且被證9號所調整的是驅動電路端的電流,並未揭示其群組驅動電路120暨平衡電路200係依照LED串實際流過的LED電流進行LED電流的調整之技術範疇。故被證9號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範圍「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再者,被證9號所欲達成的目的係在於僅控制群組驅動電路120「供應」之電流,被證9號不考慮負載狀況以及實際流過負載之電流變化如何。此與系爭專利因考量到負載狀況不同而強調之「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的技術特徵不同。因此,被證9號中之平衡電路200所比較者實係為「群組驅動電路120的電流」,而非從LED串所接收之回授信號。被證9號並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有關「回授電路」要件之技術特徵,且被證9號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所欲達成之目的與系爭專利不同,其與被證1號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9、被告通嘉公司對原告之發明專利權構成侵害,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第84條第1項中段及後段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被告通嘉公司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進口之系爭侵權產品,構成對原告系爭專利權之侵害,原告爰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第56條第1項、第84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10、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過失,故原告得請求損害賠償:被告通嘉公司為一類比IC設計公司,以其營業之規模及組織,有預見或避免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發生之能力及注意義務,被告通嘉公司有應注意而不注意或怠於交易上所必要之注意之情,可知其至少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過失,故原告得請求損害相償。、損害賠償之計算:原告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第84條第1項、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以銷售系爭產品之全部收入,向被告主張損害賠償,並以165萬元,作為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最低金額。且被告通嘉公司販賣系爭產品侵害系系爭專利所得之利益為18,694,729元(計算式:1,102,989,000÷118x2=18,694,729),原告僅先為一部請求如起訴金額165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通嘉公司應停止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型號「LD7889」及「LD7889A」發光二極體背光驅動產品及其他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銀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著作之攝影照片、影片,均具備原創性及藝術價值之創意高度表現,並曾獲得三峽之三角湧縮時攝影短片創作競賽第二名銀獎、105年馬祖攝影比賽、第四屆藍眼淚攝影比賽第三名及網路人氣獎,所拍攝之馬祖藍眼淚照片於國立臺灣博物館之國際巡迴展展出,並曾授權臺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在「2018年泰國曼谷國際書展主題國區」展出。原告於發現被告在其營利之官方網站及臉書粉絲團,未經原告同意,在其所銷售之「水漾森林」旅遊行程,使用原告之照片9張(參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7年度智字第5號卷第22頁,以下合稱系爭照片),作為廣告營利之使用,而侵害原告之著作權。經原告於民國104年10月30日以臉書傳訊告知被告上情,被告稱該等照片係由山林秘境登山社(下稱山林登山社)負責人范丞豐提供,復經原告於105年1月20日以臉書傳訊予山林登山社負責人范丞豐,請求下架前揭照片,亦由范丞豐通知被告不得繼續使用之,惟被告卻置之不理,持續使用系爭照片。嗣原告於105年7月27日至105年12月1日間,在被告營利之前揭官方網站及臉書粉絲團,再度發覺被告仍持續使用系爭照片,迄至107年9月25日仍未下架,持續使用至今,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而使原告受有損害。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本件原告至加羅湖、嘉明湖、水漾森林、雪山等地攝影天數共計54日,攝影器材價值超過新臺幣(下同)250,000元,1日平均金額為6,700元,惟減低請求為1日5,000元,登山器材費用平均約40,000元,登山所需之伙食費、揹工費1日為4,000元,原告本身係攝影師,市面上攝影師出機單日基本價為1日10,000元左右計算,以上各項費用共計為1,066,000元,惟減縮請求900,000元。(三)聲明: 1、被告應給付原告900,000元。 2、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已於民國99年10月20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新型專利,經智慧局審核取得新型專利(證書號M406935號,下稱系爭專利),並於公司網頁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原證15),被告不應諉為不知。(二)被告原為多姿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多姿公司)董事即負責人,以多姿公司名義,製造原告具有新型專利權之胸罩,並於101年9月8日起在富邦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邦公司)之購物網站上,販售「Solara(索菈娜)雙專利蠶絲內襯無鋼圈竹炭機能(無痕)胸罩」一式四色之產品一組(販售型號7198,下稱系爭產品1)。1.原告於同年9月8日於瀏覽該網站時知悉上情並訂購、取得系爭產品1後,發現系爭產品1疑似侵害系爭專利。原告遂於101年10月11日發函予多姿公司及富邦公司通知停止侵害系爭專利,被告旋即於同年11月7日將全部出資轉讓由林憲忠承受,由林憲忠任「多姿公司」代表人。2.被告雖因受到來自購物臺給予之壓力,不得已而暫時將系爭商品1下架,惟系爭商品1卻為與被告具有姻親關係,且原為多姿公司股東之「黛絲芬企業有限公司」(下稱黛絲芬公司)負責人蔡信豪以黛絲芬公司之名義於102年4月17日起繼續製造與販售,繼續於富邦公司之購物網站販售型號7218名為索菈娜之內衣(下稱系爭產品2)。3.經比對系爭專利結構與系爭產品1、2,做成比對分析,系爭產品1、2設計確實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經智慧局審查,認比對結果為代碼6「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等」,此有新型技術報告在案可稽,又案經舉發,仍為智慧局審定「請求項1-7舉發不成立」。(四)原告復於102年7月16日寄出律師函,然林憲忠卻於同年月18日即與訴外人邱裕隆簽立將「多姿公司」變更登記所在地為邱氏所有座落於台北市○○區○○街○○○號7樓之1房屋,雙方為此簽訂一紙同意書。多姿公司於102年11月19日經決議散解、同日更選任沈棱律師為清算人,再於11月25日由清算人向臺北地方法院聲請清算,目前多姿公司名下幾乎無任何財產。(五)比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產品1、2結果,符合文義讀取且無逆均等論之適用,系爭產品1、2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範圍內。由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獨立項要件中所區分出的六個分析項,經文義讀取原則比對,全部內容均相同。(六)被告所提證據1、證據2、證據3、證據4、證據5、證據7、證據9不具有專利之創作目的及功效。又證據1、證據2、證據3、證據5、證據7、證據9的整體結構未完全揭示有專利特色結構內容。被告所提證據1、證據2、證據3、證據4、證據5、證據7、證據9不足以證明專利不具進步性。被告所提證據4的罩杯本體1相當於專利罩杯體11的杯部110,故證據4未揭示專利罩杯體11於杯部110外側緣與底緣形成側平貼部111的特色內容。被告所提證據1、2、3、4及5之組合、證據1、2、3、4及7之組合、證據1、2、3、4及9之組合不足以揭示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特徵內容。被告所提證據1、2、3、4及5之組合、證據1、2、3、4及7之組合、證據1、2、3、4及9之組合不能否定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進步性。(七)被告為故意之侵權行為,爰依修正前專利法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修正後的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97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原告之損害。(八)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480萬865元及自103年9月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以下列等語置辯:(一)系爭二產品並無侵害系爭專利:系爭二產品其結構組成包括有:罩杯組、背帶、背帶端部、罩杯體、杯部、土台片、側支持線部,另系爭專利之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專利說明書並沒有界定側平貼部之範圍及大小,從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8至20行可知所謂側平貼部不過是罩杯體杯部的延伸,其作用為供服貼於胸部側緣與底緣。經比對後,可發現系爭二產品欠缺系爭專利之側平貼部,且系爭二產品之土台片具有彈性伸縮效果,與系爭專利之土台片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為明顯差異性材質,故兩者不符合全要件原則,系爭二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證據1之於左、右側罩杯下緣之支撐部(12)、證據2之土台(10)、證據3之連結布體(11)已揭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證據3之於罩杯(10)外側埋設有軟塑條(121)之縫線結構已揭示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證據4之圖1、圖7中所揭示之罩杯本體,及說明書所述的罩杯本體可以是有肩帶4分之3杯形或三角杯形,由此足見,該罩杯本體之4分之3杯形即與系爭專利第一圖所示之罩杯體相同。再者,證據1、2、3之土台片亦同樣係有車縫線於四周固定,因此證據1、2、3、4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證據5、7、9足證「不具彈性收縮之側支持線部」與「不具彈性收縮效果之土台片」亦為習知胸罩之技術結構,分別與證據1至4組合,堪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三)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賠償4,800,560元,實無理由:1.原告並未提出書狀(計算損害賠償之說明、依據及證據),被告迄今仍未收受該部分之書狀,原告就此部分應生失權效。2.黛絲芬公司之銷售行為與被告及多姿公司毫無關係,原告未舉證證明之,原告就此部分主張實無理由。3.被告主張就原告起訴時回溯逾二年部分之請求已罹於消滅時效,應已消滅。4.原告客觀上並未遭受損害,請求損害賠償自無理由:(1)由於原告根本未製造其專利產品到市場上流通販售,原告亦未證明或提出其已有將產品生產上市之計畫,亦即原告於99.10.20日申請系爭專利,於100.7.11日核准公告後迄今已逾三年均無實施其專利之行為或計畫,顯見原告根本無意實施其專利,亦無授權他人使用之情事,故縱使被告有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根本無從影響原告之收益,原告客觀上並未遭受損害,請求損害賠償自無理由。(2)原告既未製造其專利產品到市場上流通販售,自無從於專利產品上標示專利證書號,依法自不得請求損害賠償,或須證明被告有故意或過失,惟被告並無任何過失可言。5.被告並無任何故意或過失可言:(1)兩造固均從事女用胸罩之販售,惟臺灣地區女用胸罩之販賣廠商多達數百家,兩造並無直接競爭關係而知悉彼此,且目前智慧局核准登記之專利名稱包含「胸罩」之新型專利截至103.10.21日止共有1196件,數量龐大,專利檢索成本及難度甚高,甚難得知系爭產品是否落入他人專利,若要求被告應負有進行專利檢索以查知系爭專利存在之注意義務,實屬過苛,有違公平正義原則,亦非專利法相關立法之本旨。(2)原告固提出其於101.10.11日發函予多姿公司之警告函,但該函主張之專利為第M405762號專利,與系爭專利無關,故無法證明在101.10.12日以前多姿公司或被告已接獲上開警告函而知悉系爭專利存在之事實,故多姿之銷售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可言。原告並未舉證證明被告有何故意或過失,其請求自無理由。6.被告銷售系爭產品所得之利益之抗辯(1)依照多姿公司與富邦公司之新品報價單可知,多姿公司賣給富邦公司含胸罩及內褲之一組價格為966元,而因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僅為胸罩,且胸罩及內褲亦非必成組販賣,故應扣除內褲之價額,而依市場消費習慣及製作成本等,至少應以扣除3分之1為適當。(2)再按以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所載之營業淨利率作為扣除成本及必要費用以計算所得利益之方式為鈞院101年民專上字第7號民事判決所採認,多姿公司101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所記載之營業淨利率為負1.31%,自無所得利益可言,也因經營不善,才進行解散清算;若依照國稅局101年度同業利潤率標準表「內衣批發」行業之淨利率8%計算所獲利益,即係扣除成本及必要費用所計算之所得利益,故以該同業利潤率計算所得利益甚為妥適,依據上開標準計算銷售系爭產品所得之利益為135292元(計算式:(476+648+745+757)×966×2/3×8%=135292)。(四)答辯聲明為:(1)原告之訴駁回;(2)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四、經查下列事實,有各該證據附卷可稽,且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212至213頁),自堪信為真實。(一)原告於民國99年10月20日向智慧局申請新型專利,經智慧局審核取得新型專利(證書號M406935號,即系爭專利),並於公司網頁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原證15,本院卷第37頁)。(二)被告蕭淑慧自多姿企業有限公司(即多姿公司)成立起至101年11月7日止擔任多姿公司之負責人,多姿芬公司自101年9月8日起於富邦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富邦公司)購物網站上販售系爭產品1、2。原告於同日購得系爭產品1(原證2,本院卷第12頁),並於同年10月11日掛號專利侵權警告函通知多姿公司與富邦(原證7,本院卷第29頁),多姿公司於102年11月19日決議解散。(三)證據1係2007年5月1日公告之第M310600號專利案「胸罩結構改良」、證據2係2010年8月1日公告之第M385238號專利案「側壓集中胸罩」、證據3為2010年8月11日公告之第M385945號專利案「女性貼身內衣結構」、證據4為中國大陸2006年1月4日公告第CN2749305Y號專利案,公開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民國99年10月20日),均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四)本件無效證據與系爭專利於103年1月27日審定舉發不成立之舉發案(00000000N01)之證據及爭點比較,本件證據1、2、3及4與上開舉發案之舉發證據2、3、4及12相同,而「舉發證據2、3、4及12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之爭點業經智慧局審酌,且該舉發案經提起行政救濟,亦遭經濟部於103年5月20日以經訴字第10306104830號訴願決定書駁回確定在案。(五)證據5為西元2010年3/4月號富邦momo購物型錄第113頁;證據6為證據5型錄之實物照片;證據7為99年7月15日寄發之許律師存證信函所附被控侵權之胸罩(編號NO.6802之胸罩),其實物照片如證據8;證據9為本院102民專訴字第28號被控侵權之胸罩,公開日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民國99年10月20日),均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五、本件兩造所爭執之處,經協議簡化如下(本院卷第213頁):(一)系爭產品1、2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構成侵害?(二)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2項第2款、第3項及現行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2項第2款、第3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原告480萬865元本息,是否有據?(三)系爭專利有效性部分:1.證據1、證據2、證據3、證據4與證據5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證據1、證據2、證據3、證據4與證據7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證據1、證據2、證據3、證據4與證據9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六、得心證理由:(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7項,其中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獨立項,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6項為附屬項,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是本件僅就該請求項為審理,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1.系爭專利創作之主要目的,在「系爭專利涉及一種胸罩結構,特別係指一種穿載舒適度佳、且能提升胸型美感的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包含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且可相互扣合之背帶所組成,而本創作之特色在於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包覆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兩罩杯體分別具有杯部及鄰近外側之側平貼部,又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縫設有一土台片,再者兩罩杯體的側平貼部邊緣並分別利用一側支持線部連接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分別與兩側支持線部底端連接,藉此,使罩杯組之兩罩杯體可受兩側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的支撐作用,產生定型效果,如此當兩側背帶向外拉張時,其向外拉力可均勻分布於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上,使罩杯組之罩杯體不致發生變形,從而能有效延長其使用壽命,且可增進胸罩的貼合效果,達到塑胸、豐滿的作用,以提升胸型美感」(見本院卷第13頁反面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文摘要)。其主要示意圖如附圖1所示。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內容如下: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三)系爭二產品之技術內容:1.經本院104年3月17日庭期向原告確認,系爭產品共2組,分別為型號7198,商品編號為0000000(即系爭產品1),另一組型號為7218,商品編號為0000000(即系爭產品2),實物則存於本院另案103民專上第34號卷內(並經本院調卷閱畢)。是系爭產品1即為多姿公司販售之型號7198「Solara(索菈娜)雙專利蠶絲內襯無鋼圈竹炭機能胸罩」產品。系爭產品2即為黛絲芬公司販售之型號7218「索菈娜」之內衣。2.經檢視系爭產品1、2之胸罩結構,其技術內容均相同,均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具加厚區域之平貼部;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土台片,該土台片可因拉撐而向外擴張,並非不具彈性伸縮效果,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加厚區域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其主要照片如附圖2所示。是系爭產品1、2以下合稱為系爭產品1、2。(四)解析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1、2之技術特徵:  經解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其技術特徵可解析為要件A至D,分別如下:要件A「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要件B「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要件C「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要件D「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組構成一兼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之胸罩結構者。」,經對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解析系爭產品,亦可解析為要件a至d,均詳如附表所示。(五)文義讀取之分析:茲比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系爭產品1、2之各要件,其中:1.要件A部分:系爭產品1、2為一種胸罩結構,該胸罩至少具有一罩杯組及兩分設於罩杯組兩相異外側緣之背帶,且兩背帶異於罩杯組之端部可於使用者背部選擇性相對扣接,其中,罩杯組係由兩可相對服貼於使用者胸部的罩杯體所組成,且罩杯體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要件a),是以系爭產品1、2之要件a可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A之文義所讀取,此部分兩造亦不爭執。2.要件B部分:(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B為「又兩罩杯體並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依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8至20行所載:「又兩罩杯體(11)並於杯部(110)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有一側平貼部(111),供服貼於使用者胸部側緣與底緣」(見本院卷第16頁反面),可知「側平貼部」並無特定形態之限制,而係使罩杯體服貼於使用者胸部側緣與底緣。(2)系爭產品1、2之兩罩杯體於杯部的外側緣與底緣形成具有加厚區域之平貼部(要件b),可使罩杯體服貼於使用者胸部側緣與底緣,是以系爭產品1、2之要件b可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B之文義所讀取。(3)被告雖辯稱系爭產品1、2沒有所謂「側平貼部」云云(見本院卷第222頁),惟系爭產品1、2之罩杯體除具有對應使用者胸型大小之杯部外,並於杯部之外側緣與底緣延伸形成具有加厚區域之平貼部,熟悉該項技術者可理解,杯部外側緣與底緣之平貼部因加厚區域之作用,可使兩罩杯體更服貼於使用者胸部側緣與底緣,自屬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B所界定之「側平貼部」,是被告辯稱系爭產品1、2欠缺「側平貼部」云云,並不可採。3.要件C部分:(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C係「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參酌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倒數第2行至第4頁第4行記載系爭專利所欲解決先前技術問題之一為:「目前市面上雖然有部份無鋼圈的胸罩被開發出來,但其定型效果不佳,經多次清洗、搓揉後,容易發生變形損壞的現象,縮 短其使用壽命,再者因其受力的問題,當胸罩的背帶向兩側後方拉撐時,也會使罩杯向外擴張,反而破壞了胸罩集胸、托高的效果。」(見本院卷第14頁反面至第15頁);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頁第10至22行記載解決上述先前技術問題之技術手段為:「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又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藉此,透過前述技術手段的具體實現,使本創作之胸罩在穿戴時,可使罩杯組之兩罩杯體可受兩側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的支撐作用,而產生定型效果,當兩側背帶向外拉張時,其向外拉力可均勻分布於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上,不致作用在罩杯組上,使罩杯組之罩杯體能完整包覆胸部、且產生托高效果,而不致發生變形的現象」(見本院卷第15頁反面),以及說明書第9頁第17至22行記載系爭專利相較於先前技術之功效為:「本創作胸罩相較於傳統無鋼圈胸罩而言,受到罩杯體(11)側緣側支持線部(15)與底緣土台片(12)的支撐,且背帶(30)向外拉張時,更可由土台片(12)吸收其拉力,大幅提升其定型效果」(見本院卷第17頁反面),當可認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C之「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其中「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意涵係達成系爭專利創作目的所為之特定限制。準此,系爭產品1、2之罩杯組係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土台片,該土台片可因拉撐而向外擴張,並非不具彈性伸縮效果(要件c),並經本院勘驗屬實(本院卷第223頁),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C之「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之文義自有所不同,是以系爭產品1、2要件c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C之文義所讀取。(2)原告又主張系爭產品1、2之土台片有彈性伸縮效果的話,就沒有辦法穿了,因為兩個杯部會向外擴張就不是一個胸罩的產品了云云(見本院卷第222頁),惟查,系爭產品1、2之土台片確實可因拉撐而向外擴張,自非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且經本院勘驗系爭產品1、2之土台片確可因拉撐而向外擴張,並非不具彈性伸縮效果屬實(本院卷第223頁),故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C之文義範圍,已如上述;又查系爭產品1、2之土台片雖經車縫固定,然可見係以鋸齒狀車縫工法裁製,倘土台片材質為具有彈性者,車縫固定充其量亦僅能降低土台片之彈性,並無法改變系爭產品1、2之土台片即為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之事實,是以原告主張系爭產品具有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云云,要無可採。  (3)原告又主張織品本身的質地畢竟與木材或是石頭不同,本身都會有一點伸縮性,系爭產品稍具伸縮性是布料本身的特性所致,不是正式的彈性伸縮布料云云(見本院卷第223、268頁),惟查系爭產品1、2之土台片,經本院當庭進行勘驗確可因拉撐而向外擴張,並非不具彈性伸縮效果(見本院卷第223頁),顯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不具彈性伸縮效果土台片」之技術特徵有所差異,至此差異是否係「布料本身的特性」所致,實非所問,是原告上開主張亦無可採。4.要件D部分:系爭產品1、2之罩杯組並於兩罩杯體側平貼部相異外側分別利用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側支持線部連接前述背帶,且土台片兩端並與側支持線部下段連接;又胸罩結構具舒適性與定型效果(要件d),是以,系爭產品1、2可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D之文義所讀取,就此部分兩造並不爭執。(六)均等論之分析:系爭產品1、2無法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C之文義所讀取,基於全要件原則,則系爭產品1、2即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以下續為均等論之分析: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C係「再者,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如前所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C之「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其中「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意涵係達成系爭專利創作目的所為之特定限制,是以,系爭產品1、2之罩杯組,其於兩罩杯體底緣所接設者,並非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則其形成土台片之技術手段(例如土台片材質選擇、裁縫方式等)自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C之「接設有一不具彈性伸縮效果之土台片」有所不同。又系爭產品1、2之土台片可因拉撐而向外擴張,並非不具彈性伸縮效果,而側支持線部則為不具彈性伸縮性者,則兩者承受拉力的程度將因彈性不同而產生差異,則當兩側背帶向外拉張時,其無法產生「向外拉力可『均勻分布』於側支持線部與土台片上」之功能,自亦難認可達成使向外拉力「不致作用在罩杯組上」之結果,是以系爭產品1、2之要件c「罩杯組於兩罩杯體底緣接設有一土台片,該土台片可因拉撐而向外擴張,並非不具彈性伸縮效果」,相較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要件C,難認係以實質相同的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的功能,而產生實質相同的結果者,故無均等論之適用。2.綜上,因系爭產品1、2之要件c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要件C之均等範圍,是以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專利權範圍。七、綜上所述,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及均等範圍,是被告並未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原告就系爭專利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從而,原告依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共計480萬865元及法定遲延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本件其餘爭點(如系爭專利是否具無效事由、被告是否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過失、本件損害賠償應如何計算等)、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均毋庸再予論述,附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年  7  月  21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林靜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7  月  21  日      書記官 陳彥君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本件背景事實:1.原告前於97年8月29日以「可寫入編號之胎壓偵測裝置及其設定方法」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發明專利,編為第97133154號審查。其後原告於101年9月4日申請自該案分割出同名之發明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計10項),經智慧局編為第101132138號審查,准予專利,並發給系爭專利。而後,被告以系爭專利全部請求項均有違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對之提起舉發,又於原告107年6月19日提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更正本後,改為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4、10及其所對應之說明書內容有違核准時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4、5、10有違同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案經智慧局審查,核認原告所提之更正本符合規定,依該更正本審查,以108年8月27日(108)智專三(三)05131字第1082081237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107年6月19日之更正事項,准予更正」、「請求項1、4至5、10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2.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與技術手段概述:①系爭專利係關於一種可寫入編號之胎壓偵測裝置及其設定方法。習知胎壓偵測系統,如系爭專利第四圖所示,包含一胎壓偵測主機以及複數個胎壓偵測器,該胎壓偵測主機安裝於一汽車本體內,各胎壓偵測器則安裝於該汽車本體之複數個輪胎內,為了辨識每一個胎壓偵測器的安裝位置,每一胎壓偵測器包含獨立之一辨識號碼,而該胎壓偵測主機則必須先得知每一胎壓偵測器特有之辨識號碼,才能夠與各個胎壓偵測器產生訊號連結,及辨識各胎壓偵測器之感測結果。而當胎壓偵測器損壞時,先前技術係利用一辨識號碼設定裝置,設定各胎壓偵測器之辨識號碼。該辨識號碼設定裝置係利用其一高頻接收器先讀取一新的胎壓偵測器其辨識號碼後,該辨識號碼設定裝置再將所讀取的辨識號碼經過一控制器及一下載連接器寫入該胎壓偵測主機。然而,由於不同汽車製造商之該辨識號碼設定裝置無法彼此相容,單一辨識號碼設定裝置僅能針對特定胎壓偵測器進行讀取及設定,讓使用者若欲進行更換胎壓偵測器時,必須回到配有該辨識號碼設定裝置之維修廠,造成使用者不便(詳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6頁【先前技術】)。②為了解決先前技術胎壓偵測主機與胎壓偵測器之間的設定過度繁瑣,以及需要使用特殊的設定裝置才可完成設定,造成使用者必須尋找配有特殊設定裝置的維修廠才可進行胎壓偵測器之更換,因而導致使用不便的問題,系爭專利提出一種可修改或寫入編號的感測器,以取代舊有之胎壓偵測器,使汽車之胎壓偵測主機可以不必重新設定新的編號,讓使用者不必回到特定的維修廠進行胎壓偵測器更換而提升作業便利性,同時可以讓多數的維修廠可以不必準備不同廠商特有之設定裝置,而大量節省維持成本。(二)被告行為構成對系爭專利之侵害:1.被告販售產銷胎壓偵測器產品如原證5所示,包括「胎壓感測器設定器」(Sensor-AID設定器,下稱系爭設定器)及「通用型胎壓感測器」(Uni-Sensor感測器,下稱系爭感測器,與系爭設定器以下合稱系爭產品)及其使用,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而被告於我國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系爭產品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物之行為;另被告亦有使用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方法之行為,已構成系爭專利之侵害:①經查,被告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裝置項)之申請專利範圍,如原告所提附件1-1所載。而依媒體所載,被告至遲自西元2014年9月起即開始於台灣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原證6);被告並以其「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設定工具」(下稱通用型工具產品,即系爭產品)於2016年獲得台灣精品獎為行銷重點之一,其系爭產品之文宣標示有台灣精品獎之標誌(原證10)。而台灣精品獎申請之首要資格,即為企業製造或研發單位必須設於台灣(原證11);本院106年度民聲字第1號保全證據程序於106年1月19日至被告處所執行時,被告亦自承有製造系爭感測器,且自承有進口系爭設定器;被告並積極參與商展,於2015年4月8日在台北市南港展覽館舉行之「2015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設攤展示、提供系爭產品型錄為販賣之要約(原證12、13、14),亦構成對系爭專利之侵害。②原告將於台灣購買而得之被告系爭產品拆封後產品包裝內附之使用者手冊(UserManual),除有繁體中文之說明外,(原證9商品四第58至67頁),並於使用者手冊不同語言版本均記載相同之台灣地址「○○○○○鄉○○路0段000巷0號」(原證9商品四第12、23、34、45、56、67及78頁),該等使用者手冊之內容,與被告公司網站上提供之資訊亦相符(原證1),自無由卸其責任。③且查,被告使用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0(方法項)之申請專利範圍,亦已如原告所提附件1-1所述。而被告就其使用系爭產品之過程,自行拍攝影片並發布於被告公司網站及YouTube網站(原證15),其使用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方法,構成系爭專利之侵害;而被告產銷系爭產品予使用者、並以使用者手冊及網站影片詳細教導使用者使用侵權方法、則購買系爭產品之使用者必然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0,被告之行為與系爭產品使用者之行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準此,被告使用並產銷系爭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行為甚明。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文義範圍(詳參原告所提附件1-1):①有關「1.一種可寫入編號之胎壓偵測裝置,其包含一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用於安裝在一汽車本體的複數輪胎之一,該汽車本體內安裝一胎壓偵測主機,及一設定器用以設定一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由原告所提附件A可知,系爭產品(CUBPURTPMS)包含感測器輔助裝置(Sensor-AID)及全球通用型胎壓感測器(Uni-Sensor),實際公證購買產品照片如原告所提附件B所示。其中,Sensor-AID即對應至請求項1所載之設定器,而Uni-Sensor即對應至更正後請求項1所載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此外,由原告所提附件A、C實際產品無線自動複製操作影片載圖與原告所提附件D實際產品使用手冊可知,Uni-Sensor適用於安裝在輪胎並與不同車廠的胎壓偵測主機通訊,Sensor-AID可藉診斷舊Uni-Sensor而無線自動複製舊Uni-Sensor的編號,進而再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輸入至新Uni-Sensor,該編號可供胎壓偵測主機辨識舊Uni-Sensor及寫入編號的新Uni-Sensor(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A」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一種可寫入編號之胎壓偵測裝置,其包含一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用於安裝在一汽車本體的複數輪胎之一,該汽車本體內安裝一胎壓偵測主機,及一設定器用以設定一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文義相符。②有關「其中:該設定器具有:一輸入介面,供使用者操作以接收或設定該編號;」:系爭產品的Sensor-AID可無線自動複製舊Uni-Sensor的編號,進而再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輸入至新Uni-Sensor。由Sensor-AID內部結構照片可知(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B」之說明),Sensor-AID具有一Infineon之TDA5210晶片(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輸入介面),其可用於接收810~870MHZ與400~440MHZ頻率範圍之訊號,其對應至Uni-Sensor之頻率433MHZ以接收舊Uni-Sensor之編號。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設定器具有:一輸入介面,供使用者操作以接收或設定一編號」文義相符。③有關「一控制器,係連接該輸入介面,以讀取該輸入介面所接收或設定之編號,再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系爭產品的Sensor-AID具有一Microchip之PIC24FJ256GB110晶片(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控制器),其電性連接至TDA5210晶片,且由PIC24FJ256GB110規格書(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C」之說明)可知其為一微控制器。此外,Sensor-AID之PIC24FJ256GB110晶片(控制器)讀取TDA5210晶片(輸入介面)所接收之舊Uni-Sensor的編號,再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用以輸入至新Uni-Sensor。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控制器,係連接該輸入介面,以讀取該輸入介面所接收或設定之編號,再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文義相符。④有關「一設定傳送模組,係可接受該控制器之控制,輸出該編號設定訊號;」:系爭產品的Sensor-AID具有一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其上具有5個Pin腳。且Sensor-AID該5個Pin腳藉由RS232連接器電性連接至PIC24FJ256GB110微控制器,並受該控制器之控制(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D」之說明)。因此,Sensor-AID的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5個Pin腳與連接器即對應至更正後請求項1之設定傳送模組。將新的Uni-Sensor插至Sensor-AID之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後,選擇更改(MODIFY)選項後,Sensor-AID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藉由感測器插槽之5個Pin腳輸入至新Uni-Sensor。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設定傳送模組,係可接受該控制器之控制,輸出該編號設定訊號」文義相符。⑤有關「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具有:一微處理控制模組,包含一可讀寫之記憶單元;」: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一NXP之F870911晶片,該F870911晶片有微控制單元(8-bitMCU)、512隨機存取記憶體(512RAM)、8K快閃記憶體(8KFlashmemory)(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E」之說明)。本發明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理解快閃記憶體及隨機存取記憶體為可讀寫之記憶單元。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具有:一微處理控制模組,包含一可讀寫之記憶單元」文義相符。⑥有關「一感應模組,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感測一胎壓值;」: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一NXP之F870911晶片,該F870911晶片係用於胎壓感測器(TirePressureMonitoringSensor,TPMS),且該F870911晶片具有一壓力感測器(PressureSensor,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感應模組)電性連接MCU以接受該MCU之控制,感測一胎壓值(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F」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一感應模組,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感測一胎壓值」文義相符。⑦有關「一傳送模組,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模組之控制,將該感應模組之感測結果以一射頻訊號傳送給安裝於該汽車本體內之該胎壓偵測主機;」: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一NXP之F870911晶片,該F870911晶片具有一射頻傳送器(RFtransmitter,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傳送模組)電性連接MCU以接受該MCU之控制,將壓力感測器(PressureSensor,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感應模組)之胎壓感測結果以一射頻訊號傳送(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G」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一傳送模組,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模組之控制,將該感應模組之感測結果以一射頻訊號傳送給安裝於該汽車本體內之該胎壓偵測主機」文義相符。⑧有關「一接收介面,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接收該編號設定訊號,該微處理控制模組再依據所接收之編號設定訊號將該編號儲存於該記憶單元,俾使該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5個Pin腳(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接收介面),其對應至Sensor-AID之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的5個Pin腳(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H」之說明)。此外,Sensor-AID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藉由感測器插槽之5個Pin腳輸入至新Uni-Sensor,亦即新Uni-Sensor藉由其5個Pin腳接收來自Sensor-AID所傳送之編號,MCU再將該編號存至記憶單元,使該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一接收介面,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接收該編號設定訊號,該微處理控制模組再依據所接收之編號設定訊號將該編號儲存於該記憶單元,俾使該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文義相符。⑨有關「一電力模組,提供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操作所需的電力,」: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內部NXP之F870911晶片具有一3V電池(battery,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電力模組),以提供Uni-Sensor操作所需的電力(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I」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一電力模組,提供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操作所需的電力」文義相符。⑩有關「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由原告所提附件E之Sensor-AID內部結構照片可知,Sensor-AID具有一Infineon之TDA5210晶片,為一無線接收模組可接收810-870MHZ與400-440MHZ頻率範圍之訊號(原告所提附件F),其對應至Uni-Sensor之頻率433MHZ(原告所提附件B)以接收完成寫入之編號。根據影片09:15顯示「PROGRAMSUCCESSFUL」,表示Sensor-AID確認接收完成寫入之編號與舊Uni-Sensor之編號相同(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J」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文義相符。⑪綜上可知,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文義相符。3.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0文義範圍:①有關「一種寫入胎壓偵測器之編號之輸入方法,其步驟包含:」:系爭產品包含感測器輔助裝置(Sensor-AID)及全球通用型胎壓感測器(Uni-Sensor),此外,由原告所提附件A、C實際產品無線自動複製操作影片截圖與原告所提附件D實際產品使用手冊可知,Uni-Sensor適用於安裝在輪胎並與不同車廠的胎壓偵測主機通訊,Sensor-AID可藉診斷舊Uni-Sensor而無線自動複製舊Uni-Sensor的編號,進而再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輸入並寫入至新Uni-Sensor(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0A」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0項「一種寫入胎壓偵測器之編號之輸入方法,其步驟包含」文義相符。②有關「以一設定器的一人機輸入介面讀取一舊有胎壓偵測器之舊有編號,該舊有編號供一胎壓偵測主機辨識該舊有胎壓偵測器,該胎壓偵測主機安裝於該汽車本體內;」:系爭產品的Sensor-AID的人機介面讀取白色外觀感測器(即對應至更正後請求項10之舊有胎壓偵測器)的編號,該編號可供安裝於汽車內之胎壓偵測主機辨識舊Uni-Sensor(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0B」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以一設定器的一人機輸入介面讀取一舊有胎壓偵測器之舊有編號,該舊有編號供一胎壓偵測主機辨識該舊有胎壓偵測器,該胎壓偵測主機安裝於該汽車本體內」文義相符。③有關「有線連接該設定器至一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一接收介面;」:由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比對分析,併參原告所提附件C實際產品操作影片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5個Pin腳(即對應至請求項10之接收介面),其對應至Sensor-AID之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的5個Pin腳。將Uni-Sensor插入至Sensor-AID之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即可使Sensor-AID有線連接至Uni-Sensor的5個Pin腳(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0C」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有線連接該設定器至一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一接收介面」文義相符。④有關「從該設定器傳輸該舊有編號至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接收介面,以將該舊有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一可讀寫之記憶單元;以及」:由原告所提附件C實際產品操作影片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的Sensor-AID將白色外觀感測器之編號0CD5ED53(即請求項10之舊有編號)寫入至另一黑色外觀感測器(即更正後請求項10之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快閃記憶體或隨機存取記憶體(參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0D」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從該設定器傳輸該舊有編號至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接收介面,以將該舊有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一可讀寫之記憶單元」文義相符(本院卷六第2583至2585頁)。⑤有關「該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根據上開影片09:15顯示「PROGRAMSUCCESSFUL」,表示Sensor-AID從完成寫入之Uni-Sensor接收完成寫入之編號並確認與舊Uni-Sensor之編號相同。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項「該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文義相符。⑥綜上可知,被告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之文義相符。4.對被告抗辯之回應: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部分:(1)被告雖辯稱:「依據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其所敘述之產品僅包含感應器輔助裝置……,實不足採」云云。惟查,依據前開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A之內容,此專利特徵即專用於「胎壓偵測主機」之偵測連結,並非如被告所述完全未揭示「胎壓偵測主機」。另由原告所提附件A、C實際產品無線自動複製操作影片載圖與原告所提附件D實際產品使用手冊可知,Uni-Sensor適用於安裝在輪胎並與不同車廠的胎壓偵測主機通訊,Sensor-AID可藉診斷舊Uni-Sensor而無線自動複製舊Uni-Sensor的編號,進而再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輸入至新Uni-Sensor,該編號可供胎壓偵測主機辨識舊Uni-Sensor及寫入編號的新Uni-Sensor(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A」之說明)。此已足以證明系爭產品具有「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之技術特徵。(2)被告雖辯稱「Infineon-TDA5210規格書完全未說明TDA5210晶片可以接收或設定一編號。再者雖然Uni-Sensor之頻率433MHz係於上述規格書之400-440MHz頻率範圍內,擇其僅表示Uni-Sensor可與TDA5210晶片溝通,不能直接推導得『TDA5210晶片可以接收舊Uni-Sensor之編號』。因此,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TDA5210晶片可以接收或設定一編號』之情形下,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遽稱:『…文義相符』云云,實無任何依據,顯不足採」云云。惟查,Infineon(英飛凌)公司所生產之TDA5210晶片係無線接收晶片,在業界或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經常將其用於接收胎壓偵測器之無線訊號,而系爭產品之設定器(Sensor-AID)既可無線自動複製舊胎壓偵測器(Uni-Sensor)之編號(此為被告所不否認),而TDA5210晶片為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中負責接收無線訊號之部件,則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係以TDA5210晶片接收舊Uni-Sensor之編號,此為當然之理。(3)被告雖辯稱「專利侵權比對表一中1-A所述僅為外部之操作,外部之操作如何能推導得『Sensor-AID之PIC24FJ256GB110晶片(控制器)可讀取TDA5210晶片(輸入介面)所接收之舊Uni-Sensor的編號』之PIC24FJ256GB110晶片內部運作?當然亦不能推知『PIC24FJ256GB110晶片可再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之PIC24FJ256GB110晶片內部運作。因此,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PIC24FJ256GB110晶片可連接該輸入介面,及可讀取該輸入介面所接收或設定之編號,再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之情形下,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遽稱:『…文義相符』云云,實無任何技術依據,顯不足採」云云。惟查,PIC24FJ256GB110晶片係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控制器、微處理器,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均可理解「控制器」、「微處理器」扮演Sensor-AID大腦的角色,其電性連接並控制著Sensor-AID其他各部件,當然亦包含輸入介面,被告稱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PIC24FJ256GB110晶片可連接該輸入介面,顯欠缺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通常知識,或是刻意誤導,洵不可採。再者,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具有一輸入介面以接收或設定舊感測器之編號,已如前述。此外,依原告所呈侵權比對表所附被告官方網頁(原告所提附件A),其記載Sensor-AID「是一種可以偵測與診斷所有車廠OESensor感測器的裝置,它可以將診斷OESensor感測器的序號,以自動或手動的方式寫入空白Uni-Sensor內」,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可以將舊Uni-Sensor的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中,而將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須透過訊號的傳遞,此為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之通常理解。從而,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具有「將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之功能,自屬無疑。從而,被告上開辯解,顯無理由,不足為採。(4)被告固辯稱「不論專利侵權比對表一中1-A之敘述或是附件C之操作影片,其均為外部之操作,外部之操作如何能推導得出『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可受PIC24FJ256GB110晶片控制』?當然亦不能推知『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可輸出該編號設定訊號』。因此,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可接受控制器之控制,輸出該編號設定訊號』之情形下,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遽稱:『…文義相符』云云,實無任何技術依據,顯不足採」云云。惟查,PIC24FJ256GB110晶片係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控制器、微處理器,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均可理解「控制器」、「微處理器」乃係扮演Sensor-AID大腦的角色,其控制並電性連接著Sensor-AID其他各部件,當然亦包含設定傳送模組(即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被告稱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可接受控制器之控制,顯欠缺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通常知識,或是刻意誤導,洵不可採。再者,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具有一控制器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已如前述。此外,依原告所提附件A侵權比對表所附被告官方網頁,其記載Sensor-AID「是一種可以偵測與診斷所有車廠OESensor感測器的裝置,它可以將診斷OESensor感測器的序號,以自動或手動的方式寫入空白Uni-Sensor內」以及原告所提附件C的操作影片,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可以將舊Uni-Sensor的編號藉由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寫入至新的Uni-Sensor中,而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為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中負責輸出之部件,則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係以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輸出該編號設定訊號,此為當然之理。從而,被告上開辯解,顯屬無稽,不足為採。(5)被告雖辯稱:「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第23頁之附件C之照片上的IC編號相當模糊,……,益證,原告專利侵權比對表之比對內容完全不足採」云云。惟查,本件相關公證資料均經專業公證人循公證程序進行,自不容被告空言模糊等語掩飾其侵權之事實,簡言之,被告如就公證程序欲主張造假之嫌,應依法就此負舉證之責,否則豈可僅以編號模糊等語,推卸其侵權之事實,是被告所辯,實無足採。(6)被告雖辯稱:「在相關證據資料上完全未揭示『胎壓偵測主機』,……實不足採」云云。惟查,依據前開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A之內容,此專利特徵即專用於「胎壓偵測主機」之偵測連結,並非如被告所述完全未揭示「胎壓偵測主機」,是被告所辯顯有誤導之嫌。又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一NXP之F870911晶片,該F870911晶片具有一射頻傳送器(RFtransmitter,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傳送模組)電性連接MCU以接受該MCU之控制,將壓力感測器(PressureSensor,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感應模組)之胎壓感測結果以一射頻訊號傳送(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G」之說明)。此已足資證明系爭產品具有「感測結果以一射頻訊號傳送給安裝於該汽車本體內之該胎壓偵測主機」之技術特徵。(7)被告雖辯稱「不論專利侵權比對表一中1-A之敘述或是附件C之操作影片,其均為外部之操作,試問原告單純由外部之操作之說明『Sensor-AID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藉由感測器插槽之5個Pin腳輸入至新Uni-Sensor』如何能推導得『亦即新的Uni-Sensor藉由其5個Pin腳接收來自Sensor-AID所傳送之編號,MCU再將該編號存至記憶單元,使該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顯然,原告上述推導之內容係為強加與系爭專利之比對所憑空捏造。因此,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可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及可接受該編號設定訊號,該微處理控制模組再依據所接收之編號設定訊號將該編號儲存於該記憶單元,俾使該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之情形下,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遽稱:『…文義相符』云云,實無任何技術依據,顯不足採」云云。惟查,系爭產品之Uni-Sensor具有一微處理控制模組(此為被告所不否認,可由被告未爭執要件1-E可稽),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均可理解「微處理控制模組」係扮演Uni-Sensor大腦的角色,其電性連接並控制著Uni-Sensor其他各部件,當然亦包含接收介面,是系爭產品符合「一接收介面,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實屬明確。再者,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具有一控制器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已如前述。此外,依原告所提附件A侵權比對表所附被告官方網頁,其記載Sensor-AID「是一種可以偵測與診斷所有車廠OESensor感測器的裝置,它可以將診斷OESensor感測器的序號,以自動或手動的方式寫入空白Uni-Sensor內」以及原告所提附件C的操作影片,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電性連接至新的Uni-Sensor之5個Pin腳,而Sensor-AID可以將舊Uni-Sensor的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中,而系爭產品之Uni-Sensor之5個Pin腳為系爭產品之Uni-Sensor中負責接收之部件,則系爭產品之Uni-Sensor係以5個Pin腳接收來自Sensor-AID所傳送之編號,此為當然之理。再者,「微處理控制模組」扮演Uni-Sensor大腦的角色,其電性連接並控制著Uni-Sensor其他各部件,已如前述,其他部件包含記憶單元,此為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之通常知識。是依原告所提附件A及附件C,可知「微處理控制模組」再將該編號存至記憶單元,使該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甚為明確。從而,被告上開辯解,顯屬無稽,不足為採。(8)被告辯稱:「依據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之附件……,顯不足採」云云。惟查,依前開來狀之內容,被告也自承「雖然Uni-Sensor之頻率433MHz係於上述規格書之400-440MHz頻率範圍內,則其僅表示Uni-Sensor可與TDA5210晶片溝通,不能直接推導得『TDA5210晶片可以接收已完成寫入之該編號』」等語。然Uni-Sensor可與TDA5210晶片「溝通」,則此溝通除接收已完成寫入之該編號,難道有其他功能解釋?反言之,被告自承Uni-Sensor可與TDA5210晶片「溝通」,則此溝通之具體作用為何?請被告具體說明,否則空言以可溝通一詞遽以指摘不能推導云云,自屬空泛。又自原告所提附件C之操作影片,已足以推論「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之技術特徵,為何尚需晶片內部運作?再者,依據前述1-A至1-I的描述,已完整就「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被告僅於此項為上開辯駁,自屬見樹不見林之舉,顯有誤導之嫌,不足採信。②系爭專利請求項10部分:(1)被告辯稱:「如上段落(一)第1點所述,……實不足採」云云。惟查,依據前開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A之內容,此專利特徵即專用於「胎壓偵測主機」之偵測連結,並非如被告所述完全未揭示「胎壓偵測主機」,是被告所辯顯有誤導之嫌。(2)被告辯稱「依據原告專利侵權比對表之附件C,其僅為外部之操作說明,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顯示系爭產品之該設定器傳輸該舊有編號至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接收介面,及系爭產品之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接收介面可以接收來自該設定器所傳輸該舊有編號。因此,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遽稱:『…文義相符』云云,實無任何依據,顯不足採」云云。惟查,依原告所提附件A侵權比對表所附被告官方網頁,其記載Sensor-AID「是一種可以偵測與診斷所有車廠OESensor感測器的裝置,它可以將診斷OESensor感測器的序號,以自動或手動的方式寫入空白Uni-Sensor內」以及原告所提附件C的操作影片,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電性連接至新的Uni-Sensor之5個Pin腳,而Sensor-AID可以將舊Uni-Sensor的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中。從而,被告上開辯解,顯屬強辯之詞,洵不可採。③綜上所述,被告就系爭產品不符合要件均僅係以「不足以證明」為由而「非予以否認」之方式爭執;甚至以晶片是「溝通」而非接收這樣文字遊戲欲逃避責任,被告不僅避重就輕且其答辯均違背系爭專利技術領域之常理,均不足採。是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0權利範圍,實屬甚明。(三)被告所提各項引證間「所欲解決問題」、「功能或作用」並無「關聯性」或「共通性」,彼此間亦無提供「教示或建議」,且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並無「動機」結合被證2-2、3、6、7、9、12使該技術領域通常知識者足以輕易思及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既主張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自應由被告就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之相關事實負舉證責任,已如前述。然被告迄今全未具體舉證證明被證2-2、3、6、7、9、12間「所欲解決問題」、「功能或作用」是否具有「關聯性」或「共通性」,彼此間是否提供「教示或建議」,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是否有「動機」結合被證2-2、3、6、7、9、12使該技術領域通常知識者足以輕易思及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即「泛稱」先前技術得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云云,顯未克盡其舉證責任,原告嚴正否認被告所提各項引證間得進行組合,是應以被告主張無理由,系爭專利確具進步性應堪認定。(四)被證16-1、16-2、16-3、16-8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8、16-9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8、16-9、16-13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12之組合;被證16-1、16-7、16-8之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查被證16-2無法寫入「輪胎上」的輪胎狀態偵測器ID碼;且系爭專利解決被證16-3需要註冊或變更「車體上」的接收器的ID問題;又被證16-7乃「讀取」輪胎上的資訊媒體7、8、9傳送之「輪胎相關資訊」,無法「寫入」輪胎上的輪胎狀態偵測器ID碼;另被證16-8已於第一欄66行至第二欄第3行的記載中排除可重設控制模組(controlmodule)的技術特徵,因此無法與其它會將資料寫入控制模組的被證相結合,彼此之間存在反向教示。以被證16-3及被證16-8而言,被證16-8已於第一欄66行至第二欄第3行中記載,亦即,被證16-8已排除可重設控制模組(controlmodule)的技術特徵,亦即在複製舊感測單元的ID碼至新的改測單元後,被證16-8的控制模組不會再進行設定或更改,但被證16-3第5欄第57行至60係揭露落接收器(receiver)可接收編碼進行註冊。顯然被證16-8的控制模組及被證16-3的接收器對於ID碼的接收方式存在矛盾,因此應存在反向教示,兩證據間不可結合,因此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並無動機而得到系爭專利的技術特徵。另外,被證16-8及被證16-12完全未提及將完成寫入之編號傳遞至控制器之技術特徵,因而無法具有系爭專利判斷傳送出來的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的功效。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未為上開證據組合所揭露,自具進步性,上開理由並併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具進步性之理由,以下另就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所更正之技術特徵說明如後。2.又關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之技術特徵,因被告錯誤解釋系爭專利「編號」之意涵,並據以指稱被證16-2「交通工具ID」、被證16-3「命令信號」、被證16-7「輪胎之資訊(型號及尺寸)」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編號」之技術特徵云云,原告就被告上開錯誤解釋與比對,雖曾說明,依照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原則,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之「編號」乃「胎壓偵測器之獨立辨識號碼」,而「編號設定訊號」應解釋為「由一編號所形成之設定訊號,致使該編號可儲存於一記憶體單元」,惟為避免被告一再爭執,原告爰於更正本中就「編號」之技術特徵明確界定其意涵。從而,被證16-2「交通工具ID」、被證16-3「命令信號」、被證16-7「輪胎之資訊(型號及尺寸)」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編號」及「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之技術特徵,自為當然之理。3.另關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之技術特徵:①依被告民事答辯(六)狀第4至17頁內容,被告顯已自承被證16-1、16-2、16-3、16-7、16-13、16-8、16-9均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②被證16-8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1)被告雖辯稱被證16-8說明書第2欄第63行至第3欄第13行、第3欄第56至60行及圖式第3、4圖已揭露「服務工具24於安裝後重新測試感測器單元接收完成寫入之ID碼」,故被證16-8已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云云。惟查,被證16-8說明書與圖式全無記載被告所稱:「服務工具24於安裝後重新測試感測器單元接收完成寫入之ID碼」之文字內容,被告所稱顯係被告主觀臆測。(2)再者,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之技術特徵,其作用與功效在於:「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此觀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第2段「該判斷編號是否正確(63)步驟中,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10)於完成舊有編號之設定後,係以傳送模組(16)無線傳輸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至設定器(20),該控制器(21)透過無線接收模組(23)接收該傳送出來的編號,並判斷該傳送出來的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若判斷結果為非,則重新進行步驟(61),反之,則代表寫入舊有編號的過程順利完成」自明。(3)從而,被告所援引被證16-8說明書第3欄第56行至第4欄第3行僅揭示「服務工具用以複製一已損壞感測單元之ID碼至一更換的感測器單元」(被證16-8圖4步驟50),全無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之技術特徵,亦未教示「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之作用與功效,甚為明確。被告稱被證16-8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自不足採。③被證16-9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1)被告雖辯稱被證16-9說明書第6欄第23至30行揭示在替換新感測單元後,可維持與車輛的對應關係,進而主張被證16-9已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云云。(2)惟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之作用與功效在於:「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已如前述。因此,此技術特徵乃在呼應系爭專利為了解決先前技術胎壓偵測主機與胎壓偵測器之間的設定過度繁瑣,以及需要使用特殊的設定裝置將編號寫入胎壓偵測主機才可完成設定,造成使用者必須尋找配有特殊設定裝置的維修廠才可進行胎壓偵測器之更換,因而導致使用不便的問題。(3)從而,被告所援引被證16-9說明書第6欄第23至30行全無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器」之技術特徵,亦未教示「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之與功效,甚為明確。被告稱被證16-9揭示系爭專利更正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自不足採。④被證16-12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1)被告雖辯稱被證16-12說明書第[0217]段落及圖式第34圖揭露「ID註冊工具60判斷空氣壓力感測器10的ID是否寫入完成,如未完成則重複寫入動作」,據此主張被證16-12已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云云。(2)惟查,被證16-12說明書第[0217]段落及圖式第34圖未揭露有感測器有回傳ID碼給設定器,被告所稱顯係被告主觀臆測,顯不可採。(3)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之作用與功效在於:「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已如前述。因此,此技術特徵乃在呼應系爭專利為了解決先前技術胎壓偵測主機與胎壓偵測器之間的設定過度繁瑣,以及需要使用特殊的設定裝置將編號寫入胎壓偵測主機才可完成設定,造成使用者必須尋找配有特殊設定裝置的維修廠才可進行胎壓偵測器之更換,因而導致使用不便的問題。(4)另外,由被證16-12段落[0201]所載:「對應的空氣壓力感測器之ID碼先從[ID註冊工具60]的記憶體66讀取出,接著傳送至空氣壓力感測器10與胎壓監測裝置50」,可清楚得知被證16-12即屬上開先前技術之情況,其必須將編號寫入胎壓偵測主機才可完成設定。此亦可觀被證16-12段落[0022]係揭示(中譯文):例如:假設任一輪胎的空氣壓力感測器的傳輸單元被損壞,在此情況下,零售商或維修廠商將會以一新的空氣壓力感測器替換該損壞的空氣壓力感測器。此時,一新的條碼係由一條碼讀取器所讀取,且該經讀取的條碼所指示之新的ID係經寫入至一新貼附的空氣壓力感測器之一ID儲存單元中。此外,此ID亦會寫入至監測裝置中可稽。(5)反觀,系爭專利提出一種可修改或寫入編號的感測器,以取代舊有之胎壓偵測器,使汽車之胎壓偵測主機可以不必重新設定新的編號,讓使用者不必回到特定的維修廠進行胎壓偵測器更換而提升作業便利性,同時可以讓多數的維修廠可以不必準備不同廠商特有之設定裝置,而大量節省維持成本。(6)甚者,由被證16-12段落[0201]段落所載:「判斷一回應,其指示關於來自空氣壓力感測器10與胎壓監測裝置50之註冊是否成功」內容,所謂「註冊是否成功」顯迥異於系爭專利「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此外,被證16-12段落[0201]段落亦未揭露如何判斷空氣壓力感測器10與胎壓監測裝置50之註冊是否成功之「技術手段」,故被證16-12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之技術特徵,亦未教示「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之作用與功效,甚為明確。被告稱被證16-12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自不足採。4.綜上所述,被證16-1、16-2、16-3、16-8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8、16-9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8、16-9、16-13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12之組合;被證16-1、16-7、16-8之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五)被證16-1、16-2、16-8、16-9組合;被證16-8、16-12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不具進步性:1.查被證16-8已於第一欄66行至第二欄第3行、被證16-12亦未揭示「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之技術特徵,觀諸被證16-12說明書段落[0217],顯然被證16-12要判斷ID是否寫入完成需要透過監視裝置(monitoringapparatus)進行確認,而非利用ID註冊工具60進行ID碼的回傳進行確認,因此明顯與被證16-8之技術手段不同,亦無結合之動機,且此種技術手段相對於系爭專利亦不同。從而,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0之技術特徵未為上開證據組合所揭露,自具進步性,上開理由並併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具進步性之理由,以下另就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所更正之技術特徵說明如後。2.又關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之技術特徵,因被告錯誤解釋系爭專利「編號」之意涵,並據以指稱被證16-2「交通工具ID」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0「編號」之技術特徵云云,原告就被告上開錯誤解釋與比對,雖曾說明依照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原則,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0之「編號」應解釋為「胎壓偵測器之獨立辨識號碼」,惟為避免被告一再爭執,原告爰於更正本中就「編號」之技術特徵明確界定其意涵。從而,被證16-2「交通工具ID」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編號」之技術特徵,自為當然之理。3.另關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該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之技術特徵:①依被告108年10月3日民事答辯(六)狀內容,被告顯已自承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該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之技術特徵,合先敘明。②被證16-8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上開技術特徵:(1)被告雖辯稱被證16-8說明書第2欄第63行至第3欄第13行、第3欄第56至60行及圖式第3、4圖已揭露「服務工具24於安裝後重新測試感測器單元接收完成寫入之ID碼」,故被證16-8已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上開技術特徵云云。(2)惟查,被證16-8說明書與圖式全無記載被告所稱:「服務工具24於安裝後重新測試感測器單元接收完成寫入之ID碼」之文字內容,被告所稱顯係主觀臆測,顯不可採。(3)再者,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上開技術特徵之作用與功效在於:「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如同原告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段落所述。因此,此技術特徵乃在呼應系爭專利為了解決先前技術胎壓偵測主機與胎壓偵測器之間的設定過度繁瑣,以及需要使用特殊的設定裝置將編號寫入胎壓偵測主機才可完成設定,造成使用者必須尋找配有特殊設定裝置的維修廠才可進行胎壓偵測器之更換,因而導致使用不便的問題。(4)從而,被告所援引被證16-8說明書第3欄第56行至第4欄第3行僅揭示「服務工具用以複製一已損壞感測單元之ID碼至一更換的感測器單元」(被證16-8圖4步驟50),全無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該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之技術特徵,亦未教示「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之作用與功效,甚為明確。被告稱被證16-8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上開技術特徵,自不足採。4.綜上所述,被證16-1、16-2、16-8、16-9組合;被證16-8、16-12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不具進步性:(六)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行為至為明確,原告依法主張排除侵害暨損害賠償,自屬有據:1.排除侵害部分:被告未經原告同意即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系爭侵權產品,並使用系爭侵權方法,顯已侵害原告系爭專利,原告自得依法請求排除及防止其侵害,洵屬合法。2.損害賠償部分:系爭產品既侵害原告系爭專利,原告自得依法請求損害賠償。依媒體所載,被告至遲自2014年9月起即開始於台灣產銷系爭侵權產品(原證6),依被告104年年報(原證16)及105年5月公開說明書(原證17第66頁)之記載,被告104年度胎壓偵測感應器產量為內銷539,623顆及外銷1,927,308顆,合計104年年度銷售量為2,466,931顆;另依106年1月24日MoneyDJ新聞(原證18)之記載,去年(即105年)被告通用型胎壓偵測器(即報導中之TPMS)的出貨量為280萬顆,而系爭產品出廠價約介於16~20美元(原證6)。則暫以被告台灣廠104年銷售2,466,931顆及105年銷售2,800,000顆,兩年共計5,266,931顆、每顆出廠價18美元計算,系爭侵權產品104年及105年可為被告帶來94,804,758美元之營收(5,266,931x18=94,804,758),依被告104年年報(原證16第113頁可知被告104年度營業毛利50%,被告104年及105年因產銷侵權產品所得之利益約為47,402,379美元(94,804,758x50%=47,402,379)。是以,原告依前開專利法規定,即得請求被告給付至少美金47,402,379元之損害賠償,爰依法僅先表明全部請求之一部即新台幣(下同)165萬元,並保留擴張聲明餘額之權利。(七)並聲明:1.被告不得使用原告所有系爭專利,以及為製造、販賣、販賣之要約、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Sensor-AID胎壓感測器設定器、及Uni-Sensor通用型胎壓感測器。2.被告應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就第二項聲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3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本件背景事實:1.原告前於97年8月29日以「可寫入編號之胎壓偵測裝置及其設定方法」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發明專利,編為第97133154號審查。其後原告於101年9月4日申請自該案分割出同名之發明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計10項),經智慧局編為第101132138號審查,准予專利,並發給系爭專利。而後,被告以系爭專利全部請求項均有違核准時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對之提起舉發,又於原告107年6月19日提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更正本後,改為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4、10及其所對應之說明書內容有違核准時專利法第2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4、5、10有違同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案經智慧局審查,核認原告所提之更正本符合規定,依該更正本審查,以108年8月27日(108)智專三(三)05131字第1082081237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107年6月19日之更正事項,准予更正」、「請求項1、4至5、10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處分。2.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與技術手段概述:①系爭專利係關於一種可寫入編號之胎壓偵測裝置及其設定方法。習知胎壓偵測系統,如系爭專利第四圖所示,包含一胎壓偵測主機以及複數個胎壓偵測器,該胎壓偵測主機安裝於一汽車本體內,各胎壓偵測器則安裝於該汽車本體之複數個輪胎內,為了辨識每一個胎壓偵測器的安裝位置,每一胎壓偵測器包含獨立之一辨識號碼,而該胎壓偵測主機則必須先得知每一胎壓偵測器特有之辨識號碼,才能夠與各個胎壓偵測器產生訊號連結,及辨識各胎壓偵測器之感測結果。而當胎壓偵測器損壞時,先前技術係利用一辨識號碼設定裝置,設定各胎壓偵測器之辨識號碼。該辨識號碼設定裝置係利用其一高頻接收器先讀取一新的胎壓偵測器其辨識號碼後,該辨識號碼設定裝置再將所讀取的辨識號碼經過一控制器及一下載連接器寫入該胎壓偵測主機。然而,由於不同汽車製造商之該辨識號碼設定裝置無法彼此相容,單一辨識號碼設定裝置僅能針對特定胎壓偵測器進行讀取及設定,讓使用者若欲進行更換胎壓偵測器時,必須回到配有該辨識號碼設定裝置之維修廠,造成使用者不便(詳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5-6頁【先前技術】)。②為了解決先前技術胎壓偵測主機與胎壓偵測器之間的設定過度繁瑣,以及需要使用特殊的設定裝置才可完成設定,造成使用者必須尋找配有特殊設定裝置的維修廠才可進行胎壓偵測器之更換,因而導致使用不便的問題,系爭專利提出一種可修改或寫入編號的感測器,以取代舊有之胎壓偵測器,使汽車之胎壓偵測主機可以不必重新設定新的編號,讓使用者不必回到特定的維修廠進行胎壓偵測器更換而提升作業便利性,同時可以讓多數的維修廠可以不必準備不同廠商特有之設定裝置,而大量節省維持成本。(二)被告行為構成對系爭專利之侵害:1.被告販售產銷胎壓偵測器產品如原證5所示,包括「胎壓感測器設定器」(Sensor-AID設定器,下稱系爭設定器)及「通用型胎壓感測器」(Uni-Sensor感測器,下稱系爭感測器,與系爭設定器以下合稱系爭產品)及其使用,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而被告於我國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系爭產品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物之行為;另被告亦有使用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方法之行為,已構成系爭專利之侵害:①經查,被告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裝置項)之申請專利範圍,如原告所提附件1-1所載。而依媒體所載,被告至遲自西元2014年9月起即開始於台灣製造、販賣系爭產品(原證6);被告並以其「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設定工具」(下稱通用型工具產品,即系爭產品)於2016年獲得台灣精品獎為行銷重點之一,其系爭產品之文宣標示有台灣精品獎之標誌(原證10)。而台灣精品獎申請之首要資格,即為企業製造或研發單位必須設於台灣(原證11);本院106年度民聲字第1號保全證據程序於106年1月19日至被告處所執行時,被告亦自承有製造系爭感測器,且自承有進口系爭設定器;被告並積極參與商展,於2015年4月8日在台北市南港展覽館舉行之「2015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設攤展示、提供系爭產品型錄為販賣之要約(原證12、13、14),亦構成對系爭專利之侵害。②原告將於台灣購買而得之被告系爭產品拆封後產品包裝內附之使用者手冊(UserManual),除有繁體中文之說明外,(原證9商品四第58至67頁),並於使用者手冊不同語言版本均記載相同之台灣地址「○○○○○鄉○○路0段000巷0號」(原證9商品四第12、23、34、45、56、67及78頁),該等使用者手冊之內容,與被告公司網站上提供之資訊亦相符(原證1),自無由卸其責任。③且查,被告使用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0(方法項)之申請專利範圍,亦已如原告所提附件1-1所述。而被告就其使用系爭產品之過程,自行拍攝影片並發布於被告公司網站及YouTube網站(原證15),其使用系爭專利請求項10之方法,構成系爭專利之侵害;而被告產銷系爭產品予使用者、並以使用者手冊及網站影片詳細教導使用者使用侵權方法、則購買系爭產品之使用者必然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0,被告之行為與系爭產品使用者之行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準此,被告使用並產銷系爭產品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行為甚明。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文義範圍(詳參原告所提附件1-1):①有關「1.一種可寫入編號之胎壓偵測裝置,其包含一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用於安裝在一汽車本體的複數輪胎之一,該汽車本體內安裝一胎壓偵測主機,及一設定器用以設定一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由原告所提附件A可知,系爭產品(CUBPURTPMS)包含感測器輔助裝置(Sensor-AID)及全球通用型胎壓感測器(Uni-Sensor),實際公證購買產品照片如原告所提附件B所示。其中,Sensor-AID即對應至請求項1所載之設定器,而Uni-Sensor即對應至更正後請求項1所載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此外,由原告所提附件A、C實際產品無線自動複製操作影片載圖與原告所提附件D實際產品使用手冊可知,Uni-Sensor適用於安裝在輪胎並與不同車廠的胎壓偵測主機通訊,Sensor-AID可藉診斷舊Uni-Sensor而無線自動複製舊Uni-Sensor的編號,進而再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輸入至新Uni-Sensor,該編號可供胎壓偵測主機辨識舊Uni-Sensor及寫入編號的新Uni-Sensor(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A」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一種可寫入編號之胎壓偵測裝置,其包含一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用於安裝在一汽車本體的複數輪胎之一,該汽車本體內安裝一胎壓偵測主機,及一設定器用以設定一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文義相符。②有關「其中:該設定器具有:一輸入介面,供使用者操作以接收或設定該編號;」:系爭產品的Sensor-AID可無線自動複製舊Uni-Sensor的編號,進而再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輸入至新Uni-Sensor。由Sensor-AID內部結構照片可知(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B」之說明),Sensor-AID具有一Infineon之TDA5210晶片(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輸入介面),其可用於接收810~870MHZ與400~440MHZ頻率範圍之訊號,其對應至Uni-Sensor之頻率433MHZ以接收舊Uni-Sensor之編號。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該設定器具有:一輸入介面,供使用者操作以接收或設定一編號」文義相符。③有關「一控制器,係連接該輸入介面,以讀取該輸入介面所接收或設定之編號,再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系爭產品的Sensor-AID具有一Microchip之PIC24FJ256GB110晶片(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控制器),其電性連接至TDA5210晶片,且由PIC24FJ256GB110規格書(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C」之說明)可知其為一微控制器。此外,Sensor-AID之PIC24FJ256GB110晶片(控制器)讀取TDA5210晶片(輸入介面)所接收之舊Uni-Sensor的編號,再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用以輸入至新Uni-Sensor。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控制器,係連接該輸入介面,以讀取該輸入介面所接收或設定之編號,再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文義相符。④有關「一設定傳送模組,係可接受該控制器之控制,輸出該編號設定訊號;」:系爭產品的Sensor-AID具有一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其上具有5個Pin腳。且Sensor-AID該5個Pin腳藉由RS232連接器電性連接至PIC24FJ256GB110微控制器,並受該控制器之控制(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D」之說明)。因此,Sensor-AID的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5個Pin腳與連接器即對應至更正後請求項1之設定傳送模組。將新的Uni-Sensor插至Sensor-AID之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後,選擇更改(MODIFY)選項後,Sensor-AID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藉由感測器插槽之5個Pin腳輸入至新Uni-Sensor。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一設定傳送模組,係可接受該控制器之控制,輸出該編號設定訊號」文義相符。⑤有關「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具有:一微處理控制模組,包含一可讀寫之記憶單元;」: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一NXP之F870911晶片,該F870911晶片有微控制單元(8-bitMCU)、512隨機存取記憶體(512RAM)、8K快閃記憶體(8KFlashmemory)(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E」之說明)。本發明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理解快閃記憶體及隨機存取記憶體為可讀寫之記憶單元。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具有:一微處理控制模組,包含一可讀寫之記憶單元」文義相符。⑥有關「一感應模組,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感測一胎壓值;」: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一NXP之F870911晶片,該F870911晶片係用於胎壓感測器(TirePressureMonitoringSensor,TPMS),且該F870911晶片具有一壓力感測器(PressureSensor,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感應模組)電性連接MCU以接受該MCU之控制,感測一胎壓值(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F」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一感應模組,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感測一胎壓值」文義相符。⑦有關「一傳送模組,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模組之控制,將該感應模組之感測結果以一射頻訊號傳送給安裝於該汽車本體內之該胎壓偵測主機;」: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一NXP之F870911晶片,該F870911晶片具有一射頻傳送器(RFtransmitter,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傳送模組)電性連接MCU以接受該MCU之控制,將壓力感測器(PressureSensor,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感應模組)之胎壓感測結果以一射頻訊號傳送(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G」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一傳送模組,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模組之控制,將該感應模組之感測結果以一射頻訊號傳送給安裝於該汽車本體內之該胎壓偵測主機」文義相符。⑧有關「一接收介面,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接收該編號設定訊號,該微處理控制模組再依據所接收之編號設定訊號將該編號儲存於該記憶單元,俾使該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5個Pin腳(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接收介面),其對應至Sensor-AID之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的5個Pin腳(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H」之說明)。此外,Sensor-AID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藉由感測器插槽之5個Pin腳輸入至新Uni-Sensor,亦即新Uni-Sensor藉由其5個Pin腳接收來自Sensor-AID所傳送之編號,MCU再將該編號存至記憶單元,使該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一接收介面,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接收該編號設定訊號,該微處理控制模組再依據所接收之編號設定訊號將該編號儲存於該記憶單元,俾使該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文義相符。⑨有關「一電力模組,提供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操作所需的電力,」: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內部NXP之F870911晶片具有一3V電池(battery,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電力模組),以提供Uni-Sensor操作所需的電力(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I」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一電力模組,提供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操作所需的電力」文義相符。⑩有關「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由原告所提附件E之Sensor-AID內部結構照片可知,Sensor-AID具有一Infineon之TDA5210晶片,為一無線接收模組可接收810-870MHZ與400-440MHZ頻率範圍之訊號(原告所提附件F),其對應至Uni-Sensor之頻率433MHZ(原告所提附件B)以接收完成寫入之編號。根據影片09:15顯示「PROGRAMSUCCESSFUL」,表示Sensor-AID確認接收完成寫入之編號與舊Uni-Sensor之編號相同(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J」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項「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文義相符。⑪綜上可知,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文義相符。3.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0文義範圍:①有關「一種寫入胎壓偵測器之編號之輸入方法,其步驟包含:」:系爭產品包含感測器輔助裝置(Sensor-AID)及全球通用型胎壓感測器(Uni-Sensor),此外,由原告所提附件A、C實際產品無線自動複製操作影片截圖與原告所提附件D實際產品使用手冊可知,Uni-Sensor適用於安裝在輪胎並與不同車廠的胎壓偵測主機通訊,Sensor-AID可藉診斷舊Uni-Sensor而無線自動複製舊Uni-Sensor的編號,進而再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輸入並寫入至新Uni-Sensor(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0A」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申請專利範圍更正後第10項「一種寫入胎壓偵測器之編號之輸入方法,其步驟包含」文義相符。②有關「以一設定器的一人機輸入介面讀取一舊有胎壓偵測器之舊有編號,該舊有編號供一胎壓偵測主機辨識該舊有胎壓偵測器,該胎壓偵測主機安裝於該汽車本體內;」:系爭產品的Sensor-AID的人機介面讀取白色外觀感測器(即對應至更正後請求項10之舊有胎壓偵測器)的編號,該編號可供安裝於汽車內之胎壓偵測主機辨識舊Uni-Sensor(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0B」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以一設定器的一人機輸入介面讀取一舊有胎壓偵測器之舊有編號,該舊有編號供一胎壓偵測主機辨識該舊有胎壓偵測器,該胎壓偵測主機安裝於該汽車本體內」文義相符。③有關「有線連接該設定器至一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一接收介面;」:由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比對分析,併參原告所提附件C實際產品操作影片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5個Pin腳(即對應至請求項10之接收介面),其對應至Sensor-AID之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的5個Pin腳。將Uni-Sensor插入至Sensor-AID之感測器插槽(Sensorshaft),即可使Sensor-AID有線連接至Uni-Sensor的5個Pin腳(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0C」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有線連接該設定器至一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一接收介面」文義相符。④有關「從該設定器傳輸該舊有編號至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接收介面,以將該舊有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一可讀寫之記憶單元;以及」:由原告所提附件C實際產品操作影片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的Sensor-AID將白色外觀感測器之編號0CD5ED53(即請求項10之舊有編號)寫入至另一黑色外觀感測器(即更正後請求項10之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快閃記憶體或隨機存取記憶體(參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0D」之說明)。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從該設定器傳輸該舊有編號至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接收介面,以將該舊有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一可讀寫之記憶單元」文義相符(本院卷六第2583至2585頁)。⑤有關「該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根據上開影片09:15顯示「PROGRAMSUCCESSFUL」,表示Sensor-AID從完成寫入之Uni-Sensor接收完成寫入之編號並確認與舊Uni-Sensor之編號相同。據此,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項「該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文義相符。⑥綜上可知,被告系爭產品之技術內容係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之文義相符。4.對被告抗辯之回應:①系爭專利請求項1部分:(1)被告雖辯稱:「依據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其所敘述之產品僅包含感應器輔助裝置……,實不足採」云云。惟查,依據前開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A之內容,此專利特徵即專用於「胎壓偵測主機」之偵測連結,並非如被告所述完全未揭示「胎壓偵測主機」。另由原告所提附件A、C實際產品無線自動複製操作影片載圖與原告所提附件D實際產品使用手冊可知,Uni-Sensor適用於安裝在輪胎並與不同車廠的胎壓偵測主機通訊,Sensor-AID可藉診斷舊Uni-Sensor而無線自動複製舊Uni-Sensor的編號,進而再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輸入至新Uni-Sensor,該編號可供胎壓偵測主機辨識舊Uni-Sensor及寫入編號的新Uni-Sensor(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A」之說明)。此已足以證明系爭產品具有「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之技術特徵。(2)被告雖辯稱「Infineon-TDA5210規格書完全未說明TDA5210晶片可以接收或設定一編號。再者雖然Uni-Sensor之頻率433MHz係於上述規格書之400-440MHz頻率範圍內,擇其僅表示Uni-Sensor可與TDA5210晶片溝通,不能直接推導得『TDA5210晶片可以接收舊Uni-Sensor之編號』。因此,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TDA5210晶片可以接收或設定一編號』之情形下,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遽稱:『…文義相符』云云,實無任何依據,顯不足採」云云。惟查,Infineon(英飛凌)公司所生產之TDA5210晶片係無線接收晶片,在業界或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經常將其用於接收胎壓偵測器之無線訊號,而系爭產品之設定器(Sensor-AID)既可無線自動複製舊胎壓偵測器(Uni-Sensor)之編號(此為被告所不否認),而TDA5210晶片為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中負責接收無線訊號之部件,則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係以TDA5210晶片接收舊Uni-Sensor之編號,此為當然之理。(3)被告雖辯稱「專利侵權比對表一中1-A所述僅為外部之操作,外部之操作如何能推導得『Sensor-AID之PIC24FJ256GB110晶片(控制器)可讀取TDA5210晶片(輸入介面)所接收之舊Uni-Sensor的編號』之PIC24FJ256GB110晶片內部運作?當然亦不能推知『PIC24FJ256GB110晶片可再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之PIC24FJ256GB110晶片內部運作。因此,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PIC24FJ256GB110晶片可連接該輸入介面,及可讀取該輸入介面所接收或設定之編號,再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之情形下,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遽稱:『…文義相符』云云,實無任何技術依據,顯不足採」云云。惟查,PIC24FJ256GB110晶片係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控制器、微處理器,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均可理解「控制器」、「微處理器」扮演Sensor-AID大腦的角色,其電性連接並控制著Sensor-AID其他各部件,當然亦包含輸入介面,被告稱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PIC24FJ256GB110晶片可連接該輸入介面,顯欠缺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通常知識,或是刻意誤導,洵不可採。再者,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具有一輸入介面以接收或設定舊感測器之編號,已如前述。此外,依原告所呈侵權比對表所附被告官方網頁(原告所提附件A),其記載Sensor-AID「是一種可以偵測與診斷所有車廠OESensor感測器的裝置,它可以將診斷OESensor感測器的序號,以自動或手動的方式寫入空白Uni-Sensor內」,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可以將舊Uni-Sensor的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中,而將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須透過訊號的傳遞,此為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之通常理解。從而,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具有「將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之功能,自屬無疑。從而,被告上開辯解,顯無理由,不足為採。(4)被告固辯稱「不論專利侵權比對表一中1-A之敘述或是附件C之操作影片,其均為外部之操作,外部之操作如何能推導得出『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可受PIC24FJ256GB110晶片控制』?當然亦不能推知『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可輸出該編號設定訊號』。因此,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可接受控制器之控制,輸出該編號設定訊號』之情形下,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遽稱:『…文義相符』云云,實無任何技術依據,顯不足採」云云。惟查,PIC24FJ256GB110晶片係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控制器、微處理器,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均可理解「控制器」、「微處理器」乃係扮演Sensor-AID大腦的角色,其控制並電性連接著Sensor-AID其他各部件,當然亦包含設定傳送模組(即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被告稱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可接受控制器之控制,顯欠缺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通常知識,或是刻意誤導,洵不可採。再者,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具有一控制器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已如前述。此外,依原告所提附件A侵權比對表所附被告官方網頁,其記載Sensor-AID「是一種可以偵測與診斷所有車廠OESensor感測器的裝置,它可以將診斷OESensor感測器的序號,以自動或手動的方式寫入空白Uni-Sensor內」以及原告所提附件C的操作影片,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可以將舊Uni-Sensor的編號藉由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寫入至新的Uni-Sensor中,而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為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中負責輸出之部件,則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係以5個Pin腳及RS232連接器輸出該編號設定訊號,此為當然之理。從而,被告上開辯解,顯屬無稽,不足為採。(5)被告雖辯稱:「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第23頁之附件C之照片上的IC編號相當模糊,……,益證,原告專利侵權比對表之比對內容完全不足採」云云。惟查,本件相關公證資料均經專業公證人循公證程序進行,自不容被告空言模糊等語掩飾其侵權之事實,簡言之,被告如就公證程序欲主張造假之嫌,應依法就此負舉證之責,否則豈可僅以編號模糊等語,推卸其侵權之事實,是被告所辯,實無足採。(6)被告雖辯稱:「在相關證據資料上完全未揭示『胎壓偵測主機』,……實不足採」云云。惟查,依據前開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A之內容,此專利特徵即專用於「胎壓偵測主機」之偵測連結,並非如被告所述完全未揭示「胎壓偵測主機」,是被告所辯顯有誤導之嫌。又系爭產品的Uni-Sensor具有一NXP之F870911晶片,該F870911晶片具有一射頻傳送器(RFtransmitter,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傳送模組)電性連接MCU以接受該MCU之控制,將壓力感測器(PressureSensor,即對應至請求項1之感應模組)之胎壓感測結果以一射頻訊號傳送(參原告所提附件1-1專利侵權比對表「請求項1-G」之說明)。此已足資證明系爭產品具有「感測結果以一射頻訊號傳送給安裝於該汽車本體內之該胎壓偵測主機」之技術特徵。(7)被告雖辯稱「不論專利侵權比對表一中1-A之敘述或是附件C之操作影片,其均為外部之操作,試問原告單純由外部之操作之說明『Sensor-AID將自舊Uni-Sensor所讀取之編號藉由感測器插槽之5個Pin腳輸入至新Uni-Sensor』如何能推導得『亦即新的Uni-Sensor藉由其5個Pin腳接收來自Sensor-AID所傳送之編號,MCU再將該編號存至記憶單元,使該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顯然,原告上述推導之內容係為強加與系爭專利之比對所憑空捏造。因此,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可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及可接受該編號設定訊號,該微處理控制模組再依據所接收之編號設定訊號將該編號儲存於該記憶單元,俾使該編號寫入至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之情形下,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遽稱:『…文義相符』云云,實無任何技術依據,顯不足採」云云。惟查,系爭產品之Uni-Sensor具有一微處理控制模組(此為被告所不否認,可由被告未爭執要件1-E可稽),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均可理解「微處理控制模組」係扮演Uni-Sensor大腦的角色,其電性連接並控制著Uni-Sensor其他各部件,當然亦包含接收介面,是系爭產品符合「一接收介面,係連接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以接受該微處理控制模組之控制」,實屬明確。再者,系爭產品之Sensor-AID具有一控制器將該編號形成一編號設定訊號,已如前述。此外,依原告所提附件A侵權比對表所附被告官方網頁,其記載Sensor-AID「是一種可以偵測與診斷所有車廠OESensor感測器的裝置,它可以將診斷OESensor感測器的序號,以自動或手動的方式寫入空白Uni-Sensor內」以及原告所提附件C的操作影片,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電性連接至新的Uni-Sensor之5個Pin腳,而Sensor-AID可以將舊Uni-Sensor的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中,而系爭產品之Uni-Sensor之5個Pin腳為系爭產品之Uni-Sensor中負責接收之部件,則系爭產品之Uni-Sensor係以5個Pin腳接收來自Sensor-AID所傳送之編號,此為當然之理。再者,「微處理控制模組」扮演Uni-Sensor大腦的角色,其電性連接並控制著Uni-Sensor其他各部件,已如前述,其他部件包含記憶單元,此為熟悉系爭專利領域技術之人之通常知識。是依原告所提附件A及附件C,可知「微處理控制模組」再將該編號存至記憶單元,使該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甚為明確。從而,被告上開辯解,顯屬無稽,不足為採。(8)被告辯稱:「依據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之附件……,顯不足採」云云。惟查,依前開來狀之內容,被告也自承「雖然Uni-Sensor之頻率433MHz係於上述規格書之400-440MHz頻率範圍內,則其僅表示Uni-Sensor可與TDA5210晶片溝通,不能直接推導得『TDA5210晶片可以接收已完成寫入之該編號』」等語。然Uni-Sensor可與TDA5210晶片「溝通」,則此溝通除接收已完成寫入之該編號,難道有其他功能解釋?反言之,被告自承Uni-Sensor可與TDA5210晶片「溝通」,則此溝通之具體作用為何?請被告具體說明,否則空言以可溝通一詞遽以指摘不能推導云云,自屬空泛。又自原告所提附件C之操作影片,已足以推論「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之技術特徵,為何尚需晶片內部運作?再者,依據前述1-A至1-I的描述,已完整就「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被告僅於此項為上開辯駁,自屬見樹不見林之舉,顯有誤導之嫌,不足採信。②系爭專利請求項10部分:(1)被告辯稱:「如上段落(一)第1點所述,……實不足採」云云。惟查,依據前開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A之內容,此專利特徵即專用於「胎壓偵測主機」之偵測連結,並非如被告所述完全未揭示「胎壓偵測主機」,是被告所辯顯有誤導之嫌。(2)被告辯稱「依據原告專利侵權比對表之附件C,其僅為外部之操作說明,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顯示系爭產品之該設定器傳輸該舊有編號至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接收介面,及系爭產品之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的接收介面可以接收來自該設定器所傳輸該舊有編號。因此,原告之專利侵權比對表遽稱:『…文義相符』云云,實無任何依據,顯不足採」云云。惟查,依原告所提附件A侵權比對表所附被告官方網頁,其記載Sensor-AID「是一種可以偵測與診斷所有車廠OESensor感測器的裝置,它可以將診斷OESensor感測器的序號,以自動或手動的方式寫入空白Uni-Sensor內」以及原告所提附件C的操作影片,可清楚得知系爭產品之Sensor-AID之5個Pin腳電性連接至新的Uni-Sensor之5個Pin腳,而Sensor-AID可以將舊Uni-Sensor的編號寫入至新的Uni-Sensor中。從而,被告上開辯解,顯屬強辯之詞,洵不可採。③綜上所述,被告就系爭產品不符合要件均僅係以「不足以證明」為由而「非予以否認」之方式爭執;甚至以晶片是「溝通」而非接收這樣文字遊戲欲逃避責任,被告不僅避重就輕且其答辯均違背系爭專利技術領域之常理,均不足採。是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0權利範圍,實屬甚明。(三)被告所提各項引證間「所欲解決問題」、「功能或作用」並無「關聯性」或「共通性」,彼此間亦無提供「教示或建議」,且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並無「動機」結合被證2-2、3、6、7、9、12使該技術領域通常知識者足以輕易思及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既主張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自應由被告就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之相關事實負舉證責任,已如前述。然被告迄今全未具體舉證證明被證2-2、3、6、7、9、12間「所欲解決問題」、「功能或作用」是否具有「關聯性」或「共通性」,彼此間是否提供「教示或建議」,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是否有「動機」結合被證2-2、3、6、7、9、12使該技術領域通常知識者足以輕易思及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即「泛稱」先前技術得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云云,顯未克盡其舉證責任,原告嚴正否認被告所提各項引證間得進行組合,是應以被告主張無理由,系爭專利確具進步性應堪認定。(四)被證16-1、16-2、16-3、16-8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8、16-9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8、16-9、16-13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12之組合;被證16-1、16-7、16-8之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查被證16-2無法寫入「輪胎上」的輪胎狀態偵測器ID碼;且系爭專利解決被證16-3需要註冊或變更「車體上」的接收器的ID問題;又被證16-7乃「讀取」輪胎上的資訊媒體7、8、9傳送之「輪胎相關資訊」,無法「寫入」輪胎上的輪胎狀態偵測器ID碼;另被證16-8已於第一欄66行至第二欄第3行的記載中排除可重設控制模組(controlmodule)的技術特徵,因此無法與其它會將資料寫入控制模組的被證相結合,彼此之間存在反向教示。以被證16-3及被證16-8而言,被證16-8已於第一欄66行至第二欄第3行中記載,亦即,被證16-8已排除可重設控制模組(controlmodule)的技術特徵,亦即在複製舊感測單元的ID碼至新的改測單元後,被證16-8的控制模組不會再進行設定或更改,但被證16-3第5欄第57行至60係揭露落接收器(receiver)可接收編碼進行註冊。顯然被證16-8的控制模組及被證16-3的接收器對於ID碼的接收方式存在矛盾,因此應存在反向教示,兩證據間不可結合,因此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並無動機而得到系爭專利的技術特徵。另外,被證16-8及被證16-12完全未提及將完成寫入之編號傳遞至控制器之技術特徵,因而無法具有系爭專利判斷傳送出來的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的功效。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未為上開證據組合所揭露,自具進步性,上開理由並併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具進步性之理由,以下另就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所更正之技術特徵說明如後。2.又關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之技術特徵,因被告錯誤解釋系爭專利「編號」之意涵,並據以指稱被證16-2「交通工具ID」、被證16-3「命令信號」、被證16-7「輪胎之資訊(型號及尺寸)」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編號」之技術特徵云云,原告就被告上開錯誤解釋與比對,雖曾說明,依照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原則,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之「編號」乃「胎壓偵測器之獨立辨識號碼」,而「編號設定訊號」應解釋為「由一編號所形成之設定訊號,致使該編號可儲存於一記憶體單元」,惟為避免被告一再爭執,原告爰於更正本中就「編號」之技術特徵明確界定其意涵。從而,被證16-2「交通工具ID」、被證16-3「命令信號」、被證16-7「輪胎之資訊(型號及尺寸)」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編號」及「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之技術特徵,自為當然之理。3.另關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之技術特徵:①依被告民事答辯(六)狀第4至17頁內容,被告顯已自承被證16-1、16-2、16-3、16-7、16-13、16-8、16-9均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②被證16-8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1)被告雖辯稱被證16-8說明書第2欄第63行至第3欄第13行、第3欄第56至60行及圖式第3、4圖已揭露「服務工具24於安裝後重新測試感測器單元接收完成寫入之ID碼」,故被證16-8已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云云。惟查,被證16-8說明書與圖式全無記載被告所稱:「服務工具24於安裝後重新測試感測器單元接收完成寫入之ID碼」之文字內容,被告所稱顯係被告主觀臆測。(2)再者,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之技術特徵,其作用與功效在於:「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此觀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0頁第2段「該判斷編號是否正確(63)步驟中,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10)於完成舊有編號之設定後,係以傳送模組(16)無線傳輸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至設定器(20),該控制器(21)透過無線接收模組(23)接收該傳送出來的編號,並判斷該傳送出來的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若判斷結果為非,則重新進行步驟(61),反之,則代表寫入舊有編號的過程順利完成」自明。(3)從而,被告所援引被證16-8說明書第3欄第56行至第4欄第3行僅揭示「服務工具用以複製一已損壞感測單元之ID碼至一更換的感測器單元」(被證16-8圖4步驟50),全無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之技術特徵,亦未教示「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之作用與功效,甚為明確。被告稱被證16-8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自不足採。③被證16-9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1)被告雖辯稱被證16-9說明書第6欄第23至30行揭示在替換新感測單元後,可維持與車輛的對應關係,進而主張被證16-9已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云云。(2)惟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之作用與功效在於:「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已如前述。因此,此技術特徵乃在呼應系爭專利為了解決先前技術胎壓偵測主機與胎壓偵測器之間的設定過度繁瑣,以及需要使用特殊的設定裝置將編號寫入胎壓偵測主機才可完成設定,造成使用者必須尋找配有特殊設定裝置的維修廠才可進行胎壓偵測器之更換,因而導致使用不便的問題。(3)從而,被告所援引被證16-9說明書第6欄第23至30行全無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器」之技術特徵,亦未教示「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之與功效,甚為明確。被告稱被證16-9揭示系爭專利更正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自不足採。④被證16-12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1)被告雖辯稱被證16-12說明書第[0217]段落及圖式第34圖揭露「ID註冊工具60判斷空氣壓力感測器10的ID是否寫入完成,如未完成則重複寫入動作」,據此主張被證16-12已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云云。(2)惟查,被證16-12說明書第[0217]段落及圖式第34圖未揭露有感測器有回傳ID碼給設定器,被告所稱顯係被告主觀臆測,顯不可採。(3)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之作用與功效在於:「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已如前述。因此,此技術特徵乃在呼應系爭專利為了解決先前技術胎壓偵測主機與胎壓偵測器之間的設定過度繁瑣,以及需要使用特殊的設定裝置將編號寫入胎壓偵測主機才可完成設定,造成使用者必須尋找配有特殊設定裝置的維修廠才可進行胎壓偵測器之更換,因而導致使用不便的問題。(4)另外,由被證16-12段落[0201]所載:「對應的空氣壓力感測器之ID碼先從[ID註冊工具60]的記憶體66讀取出,接著傳送至空氣壓力感測器10與胎壓監測裝置50」,可清楚得知被證16-12即屬上開先前技術之情況,其必須將編號寫入胎壓偵測主機才可完成設定。此亦可觀被證16-12段落[0022]係揭示(中譯文):例如:假設任一輪胎的空氣壓力感測器的傳輸單元被損壞,在此情況下,零售商或維修廠商將會以一新的空氣壓力感測器替換該損壞的空氣壓力感測器。此時,一新的條碼係由一條碼讀取器所讀取,且該經讀取的條碼所指示之新的ID係經寫入至一新貼附的空氣壓力感測器之一ID儲存單元中。此外,此ID亦會寫入至監測裝置中可稽。(5)反觀,系爭專利提出一種可修改或寫入編號的感測器,以取代舊有之胎壓偵測器,使汽車之胎壓偵測主機可以不必重新設定新的編號,讓使用者不必回到特定的維修廠進行胎壓偵測器更換而提升作業便利性,同時可以讓多數的維修廠可以不必準備不同廠商特有之設定裝置,而大量節省維持成本。(6)甚者,由被證16-12段落[0201]段落所載:「判斷一回應,其指示關於來自空氣壓力感測器10與胎壓監測裝置50之註冊是否成功」內容,所謂「註冊是否成功」顯迥異於系爭專利「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此外,被證16-12段落[0201]段落亦未揭露如何判斷空氣壓力感測器10與胎壓監測裝置50之註冊是否成功之「技術手段」,故被證16-12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其中該設定器包含一無線接收模組,接收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的該傳送模組所傳送出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將完成寫入之該編號傳遞至該控制器」之技術特徵,亦未教示「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之作用與功效,甚為明確。被告稱被證16-12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上開技術特徵,自不足採。4.綜上所述,被證16-1、16-2、16-3、16-8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8、16-9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8、16-9、16-13之組合;被證16-1、16-2、16-3、16-12之組合;被證16-1、16-7、16-8之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五)被證16-1、16-2、16-8、16-9組合;被證16-8、16-12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不具進步性:1.查被證16-8已於第一欄66行至第二欄第3行、被證16-12亦未揭示「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之技術特徵,觀諸被證16-12說明書段落[0217],顯然被證16-12要判斷ID是否寫入完成需要透過監視裝置(monitoringapparatus)進行確認,而非利用ID註冊工具60進行ID碼的回傳進行確認,因此明顯與被證16-8之技術手段不同,亦無結合之動機,且此種技術手段相對於系爭專利亦不同。從而,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0之技術特徵未為上開證據組合所揭露,自具進步性,上開理由並併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具進步性之理由,以下另就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所更正之技術特徵說明如後。2.又關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該編號供該胎壓偵測主機辨識一外部胎壓偵測器及該可寫入編號的輪胎狀態偵測器」之技術特徵,因被告錯誤解釋系爭專利「編號」之意涵,並據以指稱被證16-2「交通工具ID」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0「編號」之技術特徵云云,原告就被告上開錯誤解釋與比對,雖曾說明依照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原則,系爭專利更正前請求項10之「編號」應解釋為「胎壓偵測器之獨立辨識號碼」,惟為避免被告一再爭執,原告爰於更正本中就「編號」之技術特徵明確界定其意涵。從而,被證16-2「交通工具ID」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編號」之技術特徵,自為當然之理。3.另關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該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之技術特徵:①依被告108年10月3日民事答辯(六)狀內容,被告顯已自承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該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之技術特徵,合先敘明。②被證16-8亦未揭露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上開技術特徵:(1)被告雖辯稱被證16-8說明書第2欄第63行至第3欄第13行、第3欄第56至60行及圖式第3、4圖已揭露「服務工具24於安裝後重新測試感測器單元接收完成寫入之ID碼」,故被證16-8已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上開技術特徵云云。(2)惟查,被證16-8說明書與圖式全無記載被告所稱:「服務工具24於安裝後重新測試感測器單元接收完成寫入之ID碼」之文字內容,被告所稱顯係主觀臆測,顯不可採。(3)再者,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上開技術特徵之作用與功效在於:「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如同原告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段落所述。因此,此技術特徵乃在呼應系爭專利為了解決先前技術胎壓偵測主機與胎壓偵測器之間的設定過度繁瑣,以及需要使用特殊的設定裝置將編號寫入胎壓偵測主機才可完成設定,造成使用者必須尋找配有特殊設定裝置的維修廠才可進行胎壓偵測器之更換,因而導致使用不便的問題。(4)從而,被告所援引被證16-8說明書第3欄第56行至第4欄第3行僅揭示「服務工具用以複製一已損壞感測單元之ID碼至一更換的感測器單元」(被證16-8圖4步驟50),全無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該設定器從該可寫入編號之輪胎狀態偵測器接收完成寫入之舊有編號」之技術特徵,亦未教示「判斷完成寫入之該編號與舊有編號是否相同,以確認編號寫入過程是否順利完成」之作用與功效,甚為明確。被告稱被證16-8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上開技術特徵,自不足採。4.綜上所述,被證16-1、16-2、16-8、16-9組合;被證16-8、16-12組合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0不具進步性:(六)被告系爭產品侵權行為至為明確,原告依法主張排除侵害暨損害賠償,自屬有據:1.排除侵害部分:被告未經原告同意即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系爭侵權產品,並使用系爭侵權方法,顯已侵害原告系爭專利,原告自得依法請求排除及防止其侵害,洵屬合法。2.損害賠償部分:系爭產品既侵害原告系爭專利,原告自得依法請求損害賠償。依媒體所載,被告至遲自2014年9月起即開始於台灣產銷系爭侵權產品(原證6),依被告104年年報(原證16)及105年5月公開說明書(原證17第66頁)之記載,被告104年度胎壓偵測感應器產量為內銷539,623顆及外銷1,927,308顆,合計104年年度銷售量為2,466,931顆;另依106年1月24日MoneyDJ新聞(原證18)之記載,去年(即105年)被告通用型胎壓偵測器(即報導中之TPMS)的出貨量為280萬顆,而系爭產品出廠價約介於16~20美元(原證6)。則暫以被告台灣廠104年銷售2,466,931顆及105年銷售2,800,000顆,兩年共計5,266,931顆、每顆出廠價18美元計算,系爭侵權產品104年及105年可為被告帶來94,804,758美元之營收(5,266,931x18=94,804,758),依被告104年年報(原證16第113頁可知被告104年度營業毛利50%,被告104年及105年因產銷侵權產品所得之利益約為47,402,379美元(94,804,758x50%=47,402,379)。是以,原告依前開專利法規定,即得請求被告給付至少美金47,402,379元之損害賠償,爰依法僅先表明全部請求之一部即新台幣(下同)165萬元,並保留擴張聲明餘額之權利。(七)並聲明:1.被告不得使用原告所有系爭專利,以及為製造、販賣、販賣之要約、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Sensor-AID胎壓感測器設定器、及Uni-Sensor通用型胎壓感測器。2.被告應給付原告165萬元,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就第二項聲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15",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3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40",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2 1 6", "lawName": "勞動基準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 1 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 1 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1 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7-1 1 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07 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
被告李明峯以業界流通已久的銀飾設計款式,主張為被告黃惠敏(下合稱被告)及訴外人○○○所設計而取得著作物(下稱系爭著作物)的著作財產權(共34項,詳如本判決附表,即原證2中十全玉器市場前攤位扣押物品清單所示),並經將系爭著作物的著作財產權移轉為李明峯所經營的虹光國際有限公司所有(下稱虹光公司)。惟○○○、黃惠敏及李明峯身為銀飾販售從業人員,明知系爭著作物早已於市場廣泛流通,其並無著作權,竟為商業競爭目的自稱為著作權人,並以主張著作權受侵害的刑事手段壓迫原告,已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4條所規定以競爭為目的陳述不實情事而足以損害他人營業信譽的不公平競爭行為。原告因此提起本訴訟,請求被告連帶給付損害賠償新臺幣(下同)300萬元。被告則提出虹光公司確享有系爭著作物的著作財產權,原告的法定代理人黃煥忠及訴外人○○○確有不法重製系爭著作物的侵權行為等抗辯。乙、雙方的主張壹、原告方面一、被告黃惠敏及訴外人○○○均非系爭著作物之著作權人,故被告李明峯亦無著作財產權可資主張:(一)原告中國風皮藝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風皮公司)係由黃煥忠、○○○合資,於民國82年設立,販賣銀飾的資歷已接近30年,而被告李明峯於10多年前尚僅為原告眾多客人之一,透過向原告購買銀飾後再轉賣予他人獲利,爾後李明峯設立虹光公司至今僅短短數年,竟主張取得原告販售已久且與早已長久流通於市場上外觀一模一樣的銀飾物著作權,顯然有疑。更何況,無論依年資、資本額、客觀條件,虹光公司的規模遠小於原告,難認原告有抄襲被告任何著作的實際商業意義。(二)李明峯亦主張系爭著作物係由員工○○○與黃惠敏所創作完成,並提出電腦3D繪製圖為證,然僅持現成實體物便可透過Rhinoceros(犀牛)繪圖軟體輕易畫出3D繪製圖,被告所使用的Rhinoceros繪圖軟體,網路上均可輕易搜尋到將實體物件轉化為3D圖的示範。再者,被告主張其享有著作權的34項系爭著作物早已於大陸市場流通久遠,且時間均遠早於黃惠敏、○○○的創作完成期日,販售製造銀飾資歷皆超過15至20年且自身設有工廠的證人○○、○○○也於107年1月30日為高雄地方法院105年智易字第8號刑事案件到庭作證,具體證述該34項系爭著作物在大陸都是非常普遍的款式,而與該34項系爭著作物外觀「完全相同」的銀飾,證人早在西元2009、2010年即委託專人設計並自行開模量產於市場販售。(三)黃惠敏主張其具有包含12生肖在內共計數百項作品的著作財產權,並於107年9月27日本院107年刑智上易字第39號案件到庭證述其著作發想過程以及手繪稿件。然其卻稱其作品完全未參考他人既有物品,純粹是從素材發想而來。黃惠敏才剛從事設計行業幾年,即可至壽山動物園看完動物後就轉化為自己的設計,實與常理有違,而其宣稱自己獨立設計的12生肖系列竟又與○○○早在2010年設計開模的12生肖動物外觀一模一樣,黃惠敏所述顯然有疑。再者,被告於107年11月16日民事答辯準備狀(5)被證12提出手繪設計圖,其中第12頁以下為黃惠敏12生肖的手繪設計(本院卷二第40-55頁),然而卻僅得辨別出疑似兔、牛外型,未見其他動物,況且均無任何日期註記,不無有臨訟刻意製作的可能。而細究手繪內容粗糙難辨,勉強看得出動物外觀的手繪圖,也與其主張的12生肖著作物外觀完全相異,讓人極其費解。同時,被證12並沒有如黃惠敏所說「圓滾滾動物設計」手繪稿,也無任何「抱錢幣鑲鑽設計」,被告黃惠敏在前揭刑事案件中的證詞對比其手繪稿,顯然矛盾。除此之外,黃惠敏設計手稿上,圖案周圍輔以文字敘述:洞口改3mm、凹洞需最小0.5mm、money太凸(mouse)需往後移及牛耳朵小一點、需再在大一點點……等(本院卷二第40頁),以及手稿內出現現成生肖豬3D圖示,周圍則附以文字敘述:十二生肖雞─冠和尾巴連起來、身體圓一點、鼻孔再深一點。豬─ok。蛇─舌頭再凸一點、鼻子深度、身體再往旁一點……等(本院卷二第49頁),足見黃惠敏所為都不是對自身手繪圖案設計的文字描述,而均係針對現成實體物做微調及修改的口令,益見黃惠敏根本非12生肖著作權人,僅係竊取他人現成銀飾實體物的設計而自稱為自己所有。(四)李明峯早在黃惠敏創作完成期日前即已在所屬網站上販售黃惠敏主張具有著作權的商品,足證係先有實體物其後才抄襲做出設計圖,顛倒時序。又,○○○及黃惠敏所稱為其所設計的系爭著作物,早可見於如Tiffany、Swarovski、Pandora等國際知名大品牌,著作物中如龍頭及龍身等飾品亦早已於日系知名銀飾品牌BullBlood及美國品牌EvilRings販賣,且著作物中之12生肖系列、貓頭鷹以及狐狸系列,在李明峯主張創作完成期日前,一模一樣外觀的飾品均早已流通甚久,於大陸廣州荔灣廣場到處皆可見到販賣相同物品的店家。(五)○○○稱擺頭飛龍、龍頭、雙龍搶珠、立體龍身、立體龍爪勾銀飾為其所設計,並提出被證11、12為證,然而遍查被證11均未見雙龍搶珠3D圖,也未見龍頭、立體龍身之獨立3D設計圖(本院卷一第337-408頁);被證12第1面至第10面○○○的創作手稿亦未見任何龍系列之設計手繪稿(本院卷二第29-38頁)。又,龍系列的設計是一整套且有結構工藝技術的設計,創作如此整套繁雜的設計非常耗費心力,○○○竟將離開公司後創作的龍系列著作物,並連同其他數百件著作物一次性無償讓與虹光公司且未收取任何授權費用,完全與經驗法則相違。(六)製造銀飾的製程需要高溫高壓,工廠易造成環境污染,依臺灣環保法規,自不可能准許此種製造工廠設立,故銀飾必為大陸所製造。李明峯主張其有著作權的銀飾品,是請黃惠敏及○○○設計後由自己在大陸的工廠生產製造。然查該工廠所在地址為廣州市○○區○○路00號2棟3樓,經原告之妻○○○107年4月17日下午親自前往李明峯指述的前揭地址,發現人去樓空宛如廢墟,未見任何公司行號設立於此,更無李明峯所稱300平方生產工廠的存在。李明峯宣稱其在大陸有所屬工廠實際生產製造銀飾品,與事實不符。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0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
(一)原告係新型第185397號「半導體二極管導線架之構造改良」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限自90年12月21日至101年10月10日止。被告於網站及境內製造、販賣SMC導線架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疑似侵害系爭專利,經原告委請財團法人臺灣玩具暨兒童用品研發中心進行鑑定,鑑定結論為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侵害系爭專利權利甚明。原告前曾於100年9月26日委託文理國際智慧財產權事務所,發函予被告請其停止侵害原告專利,被告於100年10月3日函覆否認其侵權,原告於100年11月1日又委請律師發函予被告,請其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被告置之不理,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爰聲明:被告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送鑑定之系爭產品實物,並非被告製售之產品,被告公司之導線架產品其凹槽為平的,且沒有通孔,與系爭專利之凹槽底部有挖一通孔者不同;至原告所提之被告網站及「半導體導線架」圖紙,縱屬真正;亦皆不足以證明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關聯性。更何況,圖紙上另蓋有被告公司「發行章100年1月12日文件管理中心」等印戳,顯係刻意加蓋上去者,形式上被告亦否認其真正。事實上,網路上之信件資料,經多人多次迭次傳輸後,其真實性是否仍與原件內容相一致?衡情尤非無疑;被告否認其真實性乃理所當然,自亦無所謂「發行章」、「系爭產品」可供提出。另原告指稱被告檳城廠之地址與光國公司相同云云,惟該聯絡信箱明顯非被告公司之電郵信箱,可知該公司與被告之檳城廠並非相同,其究出售何貨物予何人?似與被告無關連。甚且,系爭專利已經是公共財,原告之訴已欠缺保護要件。(二)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四、得心證之理由:查系爭專利之專利期間自90年12月21日起至101年10月10日止,有專利證書(本院卷第16頁)在卷可稽,是系爭專利已因期限屆滿而權利消滅,原告自已無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物品之權。從而,原告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請求被告不得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為無理由,應予駁回。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27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3  月 1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其為執行系爭研究計畫,曾完成「礦油資源永續利用初步調查與知識庫架構建立」期中報告書,於95年7月間交付被告,嗣原告於96年初將期中報告略為補充潤飾,整理為期末報告(即系爭著作),但其主要內容與期中報告並無二致等語,雖據被告在另案(高雄地方法院100年度訴字第844號)中,自承確在95年7月底取得系爭研究計畫之期中報告等語(本院卷(二)第276頁),惟經比對被告提出附卷之期中報告(本院卷(二)第295至329頁)與系爭著作中如附表1、2所示之內容,僅關於廢潤滑油回收技術介紹部分有被援用至系爭著作,且文字表達、體系編排部分仍有差異,如期中報告有提及各種回收技術之優缺點,系爭著作則無;期中報告有介紹低溫批次廢油回收處理法,但未介紹熱處理白土法及熱處理氫化法,系爭著作則剛好相反,也因此各種回收方法關係示意圖有所差異;期中報告未依操作、經濟及環保三大層面分析比較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並製成表格,系爭著作則有,是原告自不得以被告曾於95年7月取得期中報告,即證明被告於撰寫系爭論文一、二前曾接觸系爭著作至少如附表1、2所示之部分,證人林大有證稱如附表1、2所示之內容有包含在期中報告云云,應係記憶有誤或未詳細比對所致,尚非可採。又原告自述其於96年初將期中報告略為補充潤飾整理為系爭著作等語,縱認實在,彼時被告已完成系爭論文一,且在被告否認曾收受系爭著作即期末報告之情形下,原告未能舉證證明在被告完成系爭論文一、二前即已將期末報告交付被告,從而,原告尚未能以直接或間接證據證明被告於撰寫系爭論文一、二前,曾接觸系爭著作如附表1、2所示之內容。4.然查,系爭論文一、二確實與系爭著作如附表1、2所示之內容「明顯近似(strikingsimilarity)」,足可合理排除被告有獨立創作之可能性,應推定被告曾接觸原告之著作至少如附表1、2所示之內容,且構成抄襲:(1)關於原告主張系爭論文一與系爭著作有如附表1所示之近似而構成抄襲部分:①編號3-1、3-2(本院卷(二)第75至76頁):此部分乃關於歐洲地區潤滑油回收率之統計資料予以表格化,兩者表格內容完全相同,僅表格型式、大小略有差異,惟參諸原告在該表格下註明「參考資料:(歐洲各國EPA統計資料)」(本院卷(二)第75頁),顯然該等數據並非原告自行蒐集原始統計資料並計算得出,又觀諸該表格之項目、型式及編排並無何特殊之處,自難認原告此部分有何原創性。②編號3-3、3-4(本院卷(二)第77至80頁):此部分乃廢油再生技術操作重點所包含之4項操作程序,系爭論文一僅將此部分之系爭著作刪減少量文字而已,兩者使用之文字及敘述幾近相同。③編號3-5、3-6(本院卷(二)第81至96頁):此部分乃關於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之方法介紹及其流程圖,兩者使用之文字及敘述近似程度甚高,僅系爭論文一略為刪減簡化而已。被告雖辯稱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之方法介紹及其流程圖在先前文獻即95年1月27日之「『廢潤滑油回收體系檢討』專案工作計畫」中已有介紹,因兩造著作均引用該先前文獻方會雷同云云,惟「『廢潤滑油回收體系檢討』專案工作計畫」(證物外放)第3-20至3-28頁雖亦有各種再生技術方法之介紹,且此部分為事實,本不容任意虛構,但其文字表達與系爭著作、系爭論文一仍不相同,且有論及系爭著作、系爭論文一所無之「低溫批次廢油回收處理法」,而未論及系爭著作及系爭論文一所述之「薄膜溶劑法」;反之,系爭著作與系爭論文一此部分關於再生技術方法之選取、文字敘述則幾乎完全相同,縱此部分係介紹不得任意杜撰之事實,核其表達方法亦非僅限於一種,此由「『廢潤滑油回收體系檢討』專案工作計畫」與系爭著作之表達不同即可得證,系爭論文一之表達卻與系爭著作幾乎相同,則被告上開抗辯,自非可採。④編號3-7、3-8(本院卷(二)第97至104頁):此部分主要係依操作、經濟及環保三大層面分析比較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並製成表格,原告主張其分析比較之切入角度乃系爭著作獨創乙節,被告未能舉證推翻之,詎被告之分析比較方法、項目等完全竟與原告相同並因而製作出完成相同之表格,應認兩者確實極為近似。⑤編號3-9、3-10(本院卷(二)第105至106頁):此乃各類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之技術關係圖,原告主張此部分為系爭著作特有之整理分析乙節,被告未能舉證推翻之,詎被告系爭論文一此一圖形仍與原告之系爭著作完全相同。⑥綜上,除附表1編號3-1、3-2部分因原告就該部分並無原創性,應予排除外,其餘部分被告之系爭論文一與原告之系爭著作文字表達幾近相同,已達「明顯近似」之程度,足可合理排除被告有獨立創作之可能性,應推定被告曾接觸原告之著作如附表1所示之內容。雖原告自述之期末報告完成時間為96年初,晚於被告於95年10月投稿系爭論文一之時,然觀諸原告提出之修改手稿(本院卷(二)第9至53頁),其修改後之內容已與系爭著作如附表1所示內容一致,被告卻未能提出任何手稿等創作證明,應認如附表1之內容乃原告(及其研究助理)創作,而非被告創作,再徵諸證人林大有證稱:我於96年6月開始接任系爭研究計畫之研究助理,於同年12月離開;原告要我將前任助理留下來的文獻加以整理並蒐集新資料,據而撰寫期中報告書初稿,初稿約95年7、8月完成,之後就編寫期末報告,還沒完成就離開了等語(本院卷(二)第172頁),應認系爭著作如附表1所示內容應係95年7月後至95年10月間為被告接觸。再參以系爭論文一與系爭著作有如附表1所示之近似,實則,系爭論文一完全係擷取系爭著作第2章「各類廢潤滑油回收再生技術的標準」僅稍加刪減而已,應認系爭論文一構成系爭著作之抄襲。(2)關於原告主張系爭論文二與系爭著作有如附表2所示之近似而構成抄襲部分:①編號4-1、4-2(本院卷(二)第112至113頁):此部分乃論述何謂潤滑油及廢潤滑油何以產生,兩者使用之文字及敘述近乎相同。②編號4-3、4-4(本院卷(二)第114至115頁):此為廢潤滑油來源之簡介,以及各種潤滑油名稱與使用用途之表格,然該表格早見於94年12月之「廢潤滑油回收體系檢討專案工作計畫」期末報告第3-8頁(本院卷(二)第216頁),原告僅增添「使用分類」一欄,該增添部分亦難認有何足以顯露作者個性或特殊之處,是原告就此部分並無原創性存在。③編號4-5、4-6(本院卷(二)第116至119頁):此部分為臺灣廢潤滑油產生數量推估統計,縱此部分係介紹不得任意杜撰之事實,核其表達方法亦非僅限於一種,但系爭論文二之表達卻與系爭著作幾乎相同。④編號4-7、4-8(本院卷(二)第120至125頁):此部分以另一組數據推算數據推算廢潤滑油產生量,縱此部分係介紹不得任意杜撰之事實,核其表達方法亦非僅限於一種,系爭論文二之表達卻與系爭著作幾近相同。⑤編號4-9、4-10(本院卷(二)第126至129頁):此部分乃比較臺灣與歐洲地區之廢潤滑油回收率,縱此部分係介紹不得任意杜撰之事實,核其表達方法亦非僅限於一種,系爭論文二之表達卻與系爭著作幾乎相同。⑥編號4-11、4-12(本院卷(二)第130至133頁):此部分乃廢油再生技術操作重點所包含之4項操作程序,兩者使用之文字表達幾近相同。⑦編號4-13、4-14(本院卷(二)第134至164頁):此部分包含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之方法介紹及其流程圖,並依操作、經濟及環保三大層面分析比較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並製成表格,原告主張其分析比較之切入角度乃系爭著作獨創乙節,被告未能舉證推翻之,詎被告之分析比較方法、項目等完全竟與原告相同並因而製作出完成相同之表格,應認兩者確實極為近似。⑧綜上,除附表1編號4-3、4-4部分因原告就該部分並無原創性,應予排除外,其餘部分被告之系爭論文二與原告之系爭著作文字表達幾近相同,已達「明顯近似」之程度,足可合理排除被告有獨立創作之可能性,應推定被告曾接觸原告之著作如附表2所示之內容。再參以系爭論文二與系爭著作有如附表2所示之近似,亦即,系爭論文二第2章第2節「我國廢潤滑油之產量現況」係擷取系爭著作第3章3.2「廢潤滑油產生數量統計」,致系爭論文二雖是98年4月之博士論文,仍使用西元2005年即94年之數據進行廢潤滑油產生量及回收率推估,而系爭論文二第2章第4節「廢潤滑油再生技術」及第5節「廢潤滑油回收再生技術之比較」則係擷取系爭著作第2章「各類廢潤滑油回收再生技術的標準」,是應認系爭論文二有抄襲系爭著作之情形。(三)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及民法第184條第1項請求被告賠償100萬元部分: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500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又按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查被告之系爭論文一、二,未經原告同意而重製原告之系爭著作,已如上述,而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原告自得依上開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經審酌被告係故意重製,重製部分幾乎全文照錄抄襲,而以自己名義發表為期刊論文及博士論文,然系爭著作被抄襲部分偏向事實部分,主要為系爭著作之第2章、第3章部分,創作程度不比虛構型著作之程度高,另參酌原告受委託執行系爭研究計畫之經費金額為637,500元,有委託研計畫合約書存卷可憑(本院卷(一)第12頁)等一切情狀,認賠償金額以12萬元為適當,原告請求賠償100萬元,尚嫌過高。(四)綜上所述,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3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被告給付1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0年4月16日(本院卷(一)第239頁送達證書參照)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假執行之宣告:本判決所命給付之金額未逾50萬元,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第5款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至原告就敗訴部分所為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據,不予准許。另被告就原告勝訴部分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免為假執行,合於法律規定,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七、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5  月  25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5  月  2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其為執行系爭研究計畫,曾完成「礦油資源永續利用初步調查與知識庫架構建立」期中報告書,於95年7月間交付被告,嗣原告於96年初將期中報告略為補充潤飾,整理為期末報告(即系爭著作),但其主要內容與期中報告並無二致等語,雖據被告在另案(高雄地方法院100年度訴字第844號)中,自承確在95年7月底取得系爭研究計畫之期中報告等語(本院卷(二)第276頁),惟經比對被告提出附卷之期中報告(本院卷(二)第295至329頁)與系爭著作中如附表1、2所示之內容,僅關於廢潤滑油回收技術介紹部分有被援用至系爭著作,且文字表達、體系編排部分仍有差異,如期中報告有提及各種回收技術之優缺點,系爭著作則無;期中報告有介紹低溫批次廢油回收處理法,但未介紹熱處理白土法及熱處理氫化法,系爭著作則剛好相反,也因此各種回收方法關係示意圖有所差異;期中報告未依操作、經濟及環保三大層面分析比較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並製成表格,系爭著作則有,是原告自不得以被告曾於95年7月取得期中報告,即證明被告於撰寫系爭論文一、二前曾接觸系爭著作至少如附表1、2所示之部分,證人林大有證稱如附表1、2所示之內容有包含在期中報告云云,應係記憶有誤或未詳細比對所致,尚非可採。又原告自述其於96年初將期中報告略為補充潤飾整理為系爭著作等語,縱認實在,彼時被告已完成系爭論文一,且在被告否認曾收受系爭著作即期末報告之情形下,原告未能舉證證明在被告完成系爭論文一、二前即已將期末報告交付被告,從而,原告尚未能以直接或間接證據證明被告於撰寫系爭論文一、二前,曾接觸系爭著作如附表1、2所示之內容。4.然查,系爭論文一、二確實與系爭著作如附表1、2所示之內容「明顯近似(strikingsimilarity)」,足可合理排除被告有獨立創作之可能性,應推定被告曾接觸原告之著作至少如附表1、2所示之內容,且構成抄襲:(1)關於原告主張系爭論文一與系爭著作有如附表1所示之近似而構成抄襲部分:①編號3-1、3-2(本院卷(二)第75至76頁):此部分乃關於歐洲地區潤滑油回收率之統計資料予以表格化,兩者表格內容完全相同,僅表格型式、大小略有差異,惟參諸原告在該表格下註明「參考資料:(歐洲各國EPA統計資料)」(本院卷(二)第75頁),顯然該等數據並非原告自行蒐集原始統計資料並計算得出,又觀諸該表格之項目、型式及編排並無何特殊之處,自難認原告此部分有何原創性。②編號3-3、3-4(本院卷(二)第77至80頁):此部分乃廢油再生技術操作重點所包含之4項操作程序,系爭論文一僅將此部分之系爭著作刪減少量文字而已,兩者使用之文字及敘述幾近相同。③編號3-5、3-6(本院卷(二)第81至96頁):此部分乃關於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之方法介紹及其流程圖,兩者使用之文字及敘述近似程度甚高,僅系爭論文一略為刪減簡化而已。被告雖辯稱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之方法介紹及其流程圖在先前文獻即95年1月27日之「『廢潤滑油回收體系檢討』專案工作計畫」中已有介紹,因兩造著作均引用該先前文獻方會雷同云云,惟「『廢潤滑油回收體系檢討』專案工作計畫」(證物外放)第3-20至3-28頁雖亦有各種再生技術方法之介紹,且此部分為事實,本不容任意虛構,但其文字表達與系爭著作、系爭論文一仍不相同,且有論及系爭著作、系爭論文一所無之「低溫批次廢油回收處理法」,而未論及系爭著作及系爭論文一所述之「薄膜溶劑法」;反之,系爭著作與系爭論文一此部分關於再生技術方法之選取、文字敘述則幾乎完全相同,縱此部分係介紹不得任意杜撰之事實,核其表達方法亦非僅限於一種,此由「『廢潤滑油回收體系檢討』專案工作計畫」與系爭著作之表達不同即可得證,系爭論文一之表達卻與系爭著作幾乎相同,則被告上開抗辯,自非可採。④編號3-7、3-8(本院卷(二)第97至104頁):此部分主要係依操作、經濟及環保三大層面分析比較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並製成表格,原告主張其分析比較之切入角度乃系爭著作獨創乙節,被告未能舉證推翻之,詎被告之分析比較方法、項目等完全竟與原告相同並因而製作出完成相同之表格,應認兩者確實極為近似。⑤編號3-9、3-10(本院卷(二)第105至106頁):此乃各類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之技術關係圖,原告主張此部分為系爭著作特有之整理分析乙節,被告未能舉證推翻之,詎被告系爭論文一此一圖形仍與原告之系爭著作完全相同。⑥綜上,除附表1編號3-1、3-2部分因原告就該部分並無原創性,應予排除外,其餘部分被告之系爭論文一與原告之系爭著作文字表達幾近相同,已達「明顯近似」之程度,足可合理排除被告有獨立創作之可能性,應推定被告曾接觸原告之著作如附表1所示之內容。雖原告自述之期末報告完成時間為96年初,晚於被告於95年10月投稿系爭論文一之時,然觀諸原告提出之修改手稿(本院卷(二)第9至53頁),其修改後之內容已與系爭著作如附表1所示內容一致,被告卻未能提出任何手稿等創作證明,應認如附表1之內容乃原告(及其研究助理)創作,而非被告創作,再徵諸證人林大有證稱:我於96年6月開始接任系爭研究計畫之研究助理,於同年12月離開;原告要我將前任助理留下來的文獻加以整理並蒐集新資料,據而撰寫期中報告書初稿,初稿約95年7、8月完成,之後就編寫期末報告,還沒完成就離開了等語(本院卷(二)第172頁),應認系爭著作如附表1所示內容應係95年7月後至95年10月間為被告接觸。再參以系爭論文一與系爭著作有如附表1所示之近似,實則,系爭論文一完全係擷取系爭著作第2章「各類廢潤滑油回收再生技術的標準」僅稍加刪減而已,應認系爭論文一構成系爭著作之抄襲。(2)關於原告主張系爭論文二與系爭著作有如附表2所示之近似而構成抄襲部分:①編號4-1、4-2(本院卷(二)第112至113頁):此部分乃論述何謂潤滑油及廢潤滑油何以產生,兩者使用之文字及敘述近乎相同。②編號4-3、4-4(本院卷(二)第114至115頁):此為廢潤滑油來源之簡介,以及各種潤滑油名稱與使用用途之表格,然該表格早見於94年12月之「廢潤滑油回收體系檢討專案工作計畫」期末報告第3-8頁(本院卷(二)第216頁),原告僅增添「使用分類」一欄,該增添部分亦難認有何足以顯露作者個性或特殊之處,是原告就此部分並無原創性存在。③編號4-5、4-6(本院卷(二)第116至119頁):此部分為臺灣廢潤滑油產生數量推估統計,縱此部分係介紹不得任意杜撰之事實,核其表達方法亦非僅限於一種,但系爭論文二之表達卻與系爭著作幾乎相同。④編號4-7、4-8(本院卷(二)第120至125頁):此部分以另一組數據推算數據推算廢潤滑油產生量,縱此部分係介紹不得任意杜撰之事實,核其表達方法亦非僅限於一種,系爭論文二之表達卻與系爭著作幾近相同。⑤編號4-9、4-10(本院卷(二)第126至129頁):此部分乃比較臺灣與歐洲地區之廢潤滑油回收率,縱此部分係介紹不得任意杜撰之事實,核其表達方法亦非僅限於一種,系爭論文二之表達卻與系爭著作幾乎相同。⑥編號4-11、4-12(本院卷(二)第130至133頁):此部分乃廢油再生技術操作重點所包含之4項操作程序,兩者使用之文字表達幾近相同。⑦編號4-13、4-14(本院卷(二)第134至164頁):此部分包含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之方法介紹及其流程圖,並依操作、經濟及環保三大層面分析比較各種廢潤滑油再生技術並製成表格,原告主張其分析比較之切入角度乃系爭著作獨創乙節,被告未能舉證推翻之,詎被告之分析比較方法、項目等完全竟與原告相同並因而製作出完成相同之表格,應認兩者確實極為近似。⑧綜上,除附表1編號4-3、4-4部分因原告就該部分並無原創性,應予排除外,其餘部分被告之系爭論文二與原告之系爭著作文字表達幾近相同,已達「明顯近似」之程度,足可合理排除被告有獨立創作之可能性,應推定被告曾接觸原告之著作如附表2所示之內容。再參以系爭論文二與系爭著作有如附表2所示之近似,亦即,系爭論文二第2章第2節「我國廢潤滑油之產量現況」係擷取系爭著作第3章3.2「廢潤滑油產生數量統計」,致系爭論文二雖是98年4月之博士論文,仍使用西元2005年即94年之數據進行廢潤滑油產生量及回收率推估,而系爭論文二第2章第4節「廢潤滑油再生技術」及第5節「廢潤滑油回收再生技術之比較」則係擷取系爭著作第2章「各類廢潤滑油回收再生技術的標準」,是應認系爭論文二有抄襲系爭著作之情形。(三)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及民法第184條第1項請求被告賠償100萬元部分: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500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又按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查被告之系爭論文一、二,未經原告同意而重製原告之系爭著作,已如上述,而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原告自得依上開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經審酌被告係故意重製,重製部分幾乎全文照錄抄襲,而以自己名義發表為期刊論文及博士論文,然系爭著作被抄襲部分偏向事實部分,主要為系爭著作之第2章、第3章部分,創作程度不比虛構型著作之程度高,另參酌原告受委託執行系爭研究計畫之經費金額為637,500元,有委託研計畫合約書存卷可憑(本院卷(一)第12頁)等一切情狀,認賠償金額以12萬元為適當,原告請求賠償100萬元,尚嫌過高。(四)綜上所述,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3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被告給付1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0年4月16日(本院卷(一)第239頁送達證書參照)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假執行之宣告:本判決所命給付之金額未逾50萬元,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第5款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至原告就敗訴部分所為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據,不予准許。另被告就原告勝訴部分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免為假執行,合於法律規定,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七、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5  月  25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5  月  2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新式樣第D130968號「機車(九十五)」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9月21日至109年11月24日止。又原告係註冊第01364223號「KYMCOMANY」及第01470581號「MANY」等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附圖10所示)之商標權人,商標專用期限分別為98年6月1日起至108年5月31日止、100年9月1日起至110年8月31日止。系爭商標經過原告與系爭專利設計所製造之「MANY」機車結合,「KYMCO」係表彰原告企業名稱,以「MANY」或「many」字樣表彰系爭專利商品,樣式新穎獨特。原告先後委請知名藝人田中千繪小姐、蕭亞軒小姐為「MANY」機車代言,並進行持續及廣泛的行銷,業已於市場上建立高知名度。詎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製造販售與系爭專利外觀相同之CHT-008「Mony」電動自行車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原告委請聖島法律事務就系爭產品進行專利侵害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商品之整體外觀設計幾乎如出一轍,系爭產品在視覺性設計整體上,與系爭專利同,包含系爭專利之全部新穎性特徵,系爭產品實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且系爭產品前面板以及車體側蓋有「Mony」字樣,與系爭專利商品「MANY」之差別僅在於字母A改為O,並將字母M後之大寫字母改成小寫字母,與系爭商標構成近似,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足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原告於100年7月20日委請聖島法律事務發函予被告,被告委託律師回函願將公司網頁上系爭產品介紹刪除,然被告嗣後又繼續進行廣告且未停止販賣,顯有侵害原告專利權、商標權之故意,爰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61條第1項、第2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新式樣第D130968號「機車(九十五)」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8年9月21日至109年11月24日止。又原告係註冊第01364223號「KYMCOMANY」及第01470581號「MANY」等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附圖10所示)之商標權人,商標專用期限分別為98年6月1日起至108年5月31日止、100年9月1日起至110年8月31日止。系爭商標經過原告與系爭專利設計所製造之「MANY」機車結合,「KYMCO」係表彰原告企業名稱,以「MANY」或「many」字樣表彰系爭專利商品,樣式新穎獨特。原告先後委請知名藝人田中千繪小姐、蕭亞軒小姐為「MANY」機車代言,並進行持續及廣泛的行銷,業已於市場上建立高知名度。詎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製造販售與系爭專利外觀相同之CHT-008「Mony」電動自行車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原告委請聖島法律事務就系爭產品進行專利侵害分析,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商品之整體外觀設計幾乎如出一轍,系爭產品在視覺性設計整體上,與系爭專利同,包含系爭專利之全部新穎性特徵,系爭產品實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且系爭產品前面板以及車體側蓋有「Mony」字樣,與系爭專利商品「MANY」之差別僅在於字母A改為O,並將字母M後之大寫字母改成小寫字母,與系爭商標構成近似,被告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足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原告於100年7月20日委請聖島法律事務發函予被告,被告委託律師回函願將公司網頁上系爭產品介紹刪除,然被告嗣後又繼續進行廣告且未停止販賣,顯有侵害原告專利權、商標權之故意,爰依專利法第129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61條第1項、第2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訴訟。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3 3",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㈠本件事實經過:原告與被告クリㄧン‧テクノロジㄧ株式会社即日商澄明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日商澄明公司)間,前有代理及買賣之合作關係。被告竟藉故原告維修人力不足,無法繼續雙方之合作關係為由,於民國105年7月底,函告原告終止契約關係,造成原告鉅額損害。嗣經原告查證得知,係被告日商澄明公司刻意使用不良品質零件之產品,造成其機台嚴重故障並發生多次工安事件,目的即為破壞原告於客戶之商譽。並被告日商澄明公司法定代理人竹田光男,夥同原告前員工即被告吳元凌、謝榮原,以及渠等所成立之成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心公司),惡意挖角原告重要員工,取得原告營業秘密,並使原告人力吃緊,破壞於客戶之商譽,並藉此終止與原告之契約關係,進而經營原告原先之客戶,造成原告訂單、傭金、商譽、呆滯料及預期利潤之損失,顯已構成公平交易法之不當競爭,並不法侵害原告之營業秘密,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美金50萬元即新台幣(下同)15,435,000元。㈡查被告吳元凌、謝榮原,於原告任職期間,各自簽立有「員工保密切結書」(原證3、4),並同意就受聘於原告期間所知悉或持有之原告機密資訊,負永久保密義務;且未經原告事前書面同意,不得將機密資訊洩漏、告知、交付或轉讓第三人,或為其本身或他人之利益而使用;違反者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而其中原告之機密機訊,包含薪資資料。復查原告於100年公告之公司工作規則第26條亦規定,員工之薪資、津貼、獎金等,屬絕對保密資訊(原證5),被告吳元凌、謝榮原均知之甚詳。被告吳元凌於原告公司任職期間,係擔任CT業務之業務副總職務;被告謝榮原係擔任CT業務之資深業務經理職務。原告公司之CT業務,即係依據原告與被告日商澄明公司間之被證1「Service/SalesAgreement」,代理日商澄明公司之機台,並協助、配合澄明公司處理於客戶端之機台維修、保養工作。被告吳元凌及謝榮原因職務關係,不僅清楚知悉原告經營CT業務之費用及成本結構,並將之提供予被告成心及澄明公司。被告吳元凌更曾以確認部門員工績效為由,向原告調取所屬部門員工之全部薪資資料,嗣提供給被告成心科技及澄明公司,藉以加薪2成來挖角原告公司員工(包含謝榮原、○○○、○○○、○○○)。被告所為,不僅違反「員工保密切結書」(原證3、4)之約定,更屬營業秘密法第10條第1項第4款之侵害營業秘密行為,或觸犯刑法第317條規定。㈢參訴外人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電公司)107年5月21日覆他案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6年度重訴字第224號給付買賣價金民事事件之回函(原證2),可知確實係因被告日商澄明公司之機台設計不良與材質不佳,及維護保養過期,及原告公司維修人員陸續離職等因素,導致聯電公司集團(含聯芯公司)取消原預定購買之機台約42台,總價約美金370萬元。而原告公司代理銷售或經銷被告日商澄明公司機台至聯電公司集團之利潤,約為15%,故聯電公司集團取消美金370萬元之訂單,即使原告公司受有至少美金55.5萬元之利潤損失(計算式:370萬元×15=55.5萬元)。原告起訴請求損害賠償,自屬有據。㈣並聲明:⒈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美金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如獲勝訴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⒊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317",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4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0 1 4",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本件事實經過:原告與被告クリㄧン‧テクノロジㄧ株式会社即日商澄明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日商澄明公司)間,前有代理及買賣之合作關係。被告竟藉故原告維修人力不足,無法繼續雙方之合作關係為由,於民國105年7月底,函告原告終止契約關係,造成原告鉅額損害。嗣經原告查證得知,係被告日商澄明公司刻意使用不良品質零件之產品,造成其機台嚴重故障並發生多次工安事件,目的即為破壞原告於客戶之商譽。並被告日商澄明公司法定代理人竹田光男,夥同原告前員工即被告吳元凌、謝榮原,以及渠等所成立之成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心公司),惡意挖角原告重要員工,取得原告營業秘密,並使原告人力吃緊,破壞於客戶之商譽,並藉此終止與原告之契約關係,進而經營原告原先之客戶,造成原告訂單、傭金、商譽、呆滯料及預期利潤之損失,顯已構成公平交易法之不當競爭,並不法侵害原告之營業秘密,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美金50萬元即新台幣(下同)15,435,000元。㈡查被告吳元凌、謝榮原,於原告任職期間,各自簽立有「員工保密切結書」(原證3、4),並同意就受聘於原告期間所知悉或持有之原告機密資訊,負永久保密義務;且未經原告事前書面同意,不得將機密資訊洩漏、告知、交付或轉讓第三人,或為其本身或他人之利益而使用;違反者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而其中原告之機密機訊,包含薪資資料。復查原告於100年公告之公司工作規則第26條亦規定,員工之薪資、津貼、獎金等,屬絕對保密資訊(原證5),被告吳元凌、謝榮原均知之甚詳。被告吳元凌於原告公司任職期間,係擔任CT業務之業務副總職務;被告謝榮原係擔任CT業務之資深業務經理職務。原告公司之CT業務,即係依據原告與被告日商澄明公司間之被證1「Service/SalesAgreement」,代理日商澄明公司之機台,並協助、配合澄明公司處理於客戶端之機台維修、保養工作。被告吳元凌及謝榮原因職務關係,不僅清楚知悉原告經營CT業務之費用及成本結構,並將之提供予被告成心及澄明公司。被告吳元凌更曾以確認部門員工績效為由,向原告調取所屬部門員工之全部薪資資料,嗣提供給被告成心科技及澄明公司,藉以加薪2成來挖角原告公司員工(包含謝榮原、○○○、○○○、○○○)。被告所為,不僅違反「員工保密切結書」(原證3、4)之約定,更屬營業秘密法第10條第1項第4款之侵害營業秘密行為,或觸犯刑法第317條規定。㈢參訴外人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電公司)107年5月21日覆他案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6年度重訴字第224號給付買賣價金民事事件之回函(原證2),可知確實係因被告日商澄明公司之機台設計不良與材質不佳,及維護保養過期,及原告公司維修人員陸續離職等因素,導致聯電公司集團(含聯芯公司)取消原預定購買之機台約42台,總價約美金370萬元。而原告公司代理銷售或經銷被告日商澄明公司機台至聯電公司集團之利潤,約為15%,故聯電公司集團取消美金370萬元之訂單,即使原告公司受有至少美金55.5萬元之利潤損失(計算式:370萬元×15=55.5萬元)。原告起訴請求損害賠償,自屬有據。㈣並聲明:⒈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美金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如獲勝訴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⒊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本件事實經過:原告與被告クリㄧン‧テクノロジㄧ株式会社即日商澄明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日商澄明公司)間,前有代理及買賣之合作關係。被告竟藉故原告維修人力不足,無法繼續雙方之合作關係為由,於民國105年7月底,函告原告終止契約關係,造成原告鉅額損害。嗣經原告查證得知,係被告日商澄明公司刻意使用不良品質零件之產品,造成其機台嚴重故障並發生多次工安事件,目的即為破壞原告於客戶之商譽。並被告日商澄明公司法定代理人竹田光男,夥同原告前員工即被告吳元凌、謝榮原,以及渠等所成立之成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心公司),惡意挖角原告重要員工,取得原告營業秘密,並使原告人力吃緊,破壞於客戶之商譽,並藉此終止與原告之契約關係,進而經營原告原先之客戶,造成原告訂單、傭金、商譽、呆滯料及預期利潤之損失,顯已構成公平交易法之不當競爭,並不法侵害原告之營業秘密,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2項及公司法第23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美金50萬元即新台幣(下同)15,435,000元。㈡查被告吳元凌、謝榮原,於原告任職期間,各自簽立有「員工保密切結書」(原證3、4),並同意就受聘於原告期間所知悉或持有之原告機密資訊,負永久保密義務;且未經原告事前書面同意,不得將機密資訊洩漏、告知、交付或轉讓第三人,或為其本身或他人之利益而使用;違反者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而其中原告之機密機訊,包含薪資資料。復查原告於100年公告之公司工作規則第26條亦規定,員工之薪資、津貼、獎金等,屬絕對保密資訊(原證5),被告吳元凌、謝榮原均知之甚詳。被告吳元凌於原告公司任職期間,係擔任CT業務之業務副總職務;被告謝榮原係擔任CT業務之資深業務經理職務。原告公司之CT業務,即係依據原告與被告日商澄明公司間之被證1「Service/SalesAgreement」,代理日商澄明公司之機台,並協助、配合澄明公司處理於客戶端之機台維修、保養工作。被告吳元凌及謝榮原因職務關係,不僅清楚知悉原告經營CT業務之費用及成本結構,並將之提供予被告成心及澄明公司。被告吳元凌更曾以確認部門員工績效為由,向原告調取所屬部門員工之全部薪資資料,嗣提供給被告成心科技及澄明公司,藉以加薪2成來挖角原告公司員工(包含謝榮原、○○○、○○○、○○○)。被告所為,不僅違反「員工保密切結書」(原證3、4)之約定,更屬營業秘密法第10條第1項第4款之侵害營業秘密行為,或觸犯刑法第317條規定。㈢參訴外人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電公司)107年5月21日覆他案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6年度重訴字第224號給付買賣價金民事事件之回函(原證2),可知確實係因被告日商澄明公司之機台設計不良與材質不佳,及維護保養過期,及原告公司維修人員陸續離職等因素,導致聯電公司集團(含聯芯公司)取消原預定購買之機台約42台,總價約美金370萬元。而原告公司代理銷售或經銷被告日商澄明公司機台至聯電公司集團之利潤,約為15%,故聯電公司集團取消美金370萬元之訂單,即使原告公司受有至少美金55.5萬元之利潤損失(計算式:370萬元×15=55.5萬元)。原告起訴請求損害賠償,自屬有據。㈣並聲明:⒈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美金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如獲勝訴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⒊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00000000號「WOOOOOE」圖樣文字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書刊之翻譯、雜誌之翻譯、文獻之翻譯、翻譯等服務類別,專用期間自民國(下同)99年5月1日起至109年4月30日止。然被告艾思特科學編修有限公司(下稱被告艾思特公司)在未經原告同意之情形下,逕以系爭商標之外文「WOOOOOE」字樣作為被告艾思特公司之網域名稱「WWW.WOOOOOE-EDITING.TW」之用,建置與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服務類別相同之網頁內容,被告上開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亦經被告等所自認,而被告所為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係商標法於101年7月1日修正施行前之行為,應適用修正前商標法規定,則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之規定,被告艾思特公司已侵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二)被告之行為已造成原告商譽之減損1.被告艾思特公司所使用之英文名稱為「aoooooooooog」,並無「WOOOOOE」之字樣,且與原告所有之系爭「WOOOOOE」商標亦無任何關係,則被告艾思特公司以「WOOOOOE」作為其網域名稱,在客觀上自會使消費者產生不當之聯想,混淆原告與被告艾思特公司間之關連。又原告任教於國內多所知名大學,亦專精於英文論文寫作、翻譯及編修,並提供相關之服務,於業界頗負盛名,且若非原告於業界頗負盛名,何以被告艾思特公司會選擇與其毫無關聯性之原告所有系爭商標中外文字樣「WOOOOOE」字樣作為其網域名稱,則被告艾思特公司以系爭商標作為其網域名稱,已混淆系爭商標所表彰之服務來源並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原告於業界所累積之聲譽,乃其長期累積所得,然被告邱美惠因前曾任職於原告開設之公司,竟以侵害系爭商標之方式藉以獲利,對原告進行不公平之競爭,實屬故意侵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另於著名搜尋網頁搜尋相關關鍵字,仍會將「aooooooooooog」與「woooooe」連結,作為搜尋之提示,顯見系爭商標受侵害之狀態仍持續中。2.原告以系爭商標表彰其設立之語文編修業務之華OO語文顧問有限公司(下稱華OO公司),而該公司於100年間之業績相當穩定,然自被告等以系爭商標註冊網域名稱後,業績即明顯減少,至同年11月始有起色,則被告之行為,實已造成原告業務上信譽之減損。另依「Goooooooooostic」網頁可知關於網頁之流量統計可分為「推薦流量」、「直接流量」及「所有流量」,然被告提出之證據僅有「推薦流量」而無「所有流量」之數據,實不足以證明消費者並無因被告申請註冊之區域網址,而進入被告公司之網頁。故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3項之規定,被告艾思特公司應賠償原告相當之金額,以填補原告之損害;綜合被告艾思特公司侵害系爭商標之方式,且屬同業競爭,故原告請求被告艾思特公司賠償原告新臺幣(下同)200萬元。並應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4條之規定,將本件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判決主文及內容刊登於中國時報全國版一日,以求回復商譽。(三)被告邱美惠應與被告艾思特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被告艾思特公司以侵害系爭商標之方式註冊其網域名稱已如前述,而被告邱美惠既為其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之   規定,應就被告艾思特公司所為之行為,負連帶責任。(四)並聲明:1.被告2人應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正,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以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2人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一審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判決主文及內容,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登於中國時報全國版上1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00000000號「WOOOOOE」圖樣文字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書刊之翻譯、雜誌之翻譯、文獻之翻譯、翻譯等服務類別,專用期間自民國(下同)99年5月1日起至109年4月30日止。然被告艾思特科學編修有限公司(下稱被告艾思特公司)在未經原告同意之情形下,逕以系爭商標之外文「WOOOOOE」字樣作為被告艾思特公司之網域名稱「WWW.WOOOOOE-EDITING.TW」之用,建置與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服務類別相同之網頁內容,被告上開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亦經被告等所自認,而被告所為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係商標法於101年7月1日修正施行前之行為,應適用修正前商標法規定,則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之規定,被告艾思特公司已侵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二)被告之行為已造成原告商譽之減損1.被告艾思特公司所使用之英文名稱為「aoooooooooog」,並無「WOOOOOE」之字樣,且與原告所有之系爭「WOOOOOE」商標亦無任何關係,則被告艾思特公司以「WOOOOOE」作為其網域名稱,在客觀上自會使消費者產生不當之聯想,混淆原告與被告艾思特公司間之關連。又原告任教於國內多所知名大學,亦專精於英文論文寫作、翻譯及編修,並提供相關之服務,於業界頗負盛名,且若非原告於業界頗負盛名,何以被告艾思特公司會選擇與其毫無關聯性之原告所有系爭商標中外文字樣「WOOOOOE」字樣作為其網域名稱,則被告艾思特公司以系爭商標作為其網域名稱,已混淆系爭商標所表彰之服務來源並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原告於業界所累積之聲譽,乃其長期累積所得,然被告邱美惠因前曾任職於原告開設之公司,竟以侵害系爭商標之方式藉以獲利,對原告進行不公平之競爭,實屬故意侵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另於著名搜尋網頁搜尋相關關鍵字,仍會將「aooooooooooog」與「woooooe」連結,作為搜尋之提示,顯見系爭商標受侵害之狀態仍持續中。2.原告以系爭商標表彰其設立之語文編修業務之華OO語文顧問有限公司(下稱華OO公司),而該公司於100年間之業績相當穩定,然自被告等以系爭商標註冊網域名稱後,業績即明顯減少,至同年11月始有起色,則被告之行為,實已造成原告業務上信譽之減損。另依「Goooooooooostic」網頁可知關於網頁之流量統計可分為「推薦流量」、「直接流量」及「所有流量」,然被告提出之證據僅有「推薦流量」而無「所有流量」之數據,實不足以證明消費者並無因被告申請註冊之區域網址,而進入被告公司之網頁。故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3項之規定,被告艾思特公司應賠償原告相當之金額,以填補原告之損害;綜合被告艾思特公司侵害系爭商標之方式,且屬同業競爭,故原告請求被告艾思特公司賠償原告新臺幣(下同)200萬元。並應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4條之規定,將本件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判決主文及內容刊登於中國時報全國版一日,以求回復商譽。(三)被告邱美惠應與被告艾思特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被告艾思特公司以侵害系爭商標之方式註冊其網域名稱已如前述,而被告邱美惠既為其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之   規定,應就被告艾思特公司所為之行為,負連帶責任。(四)並聲明:1.被告2人應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正,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以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2人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一審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判決主文及內容,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登於中國時報全國版上1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00000000號「WOOOOOE」圖樣文字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書刊之翻譯、雜誌之翻譯、文獻之翻譯、翻譯等服務類別,專用期間自民國(下同)99年5月1日起至109年4月30日止。然被告艾思特科學編修有限公司(下稱被告艾思特公司)在未經原告同意之情形下,逕以系爭商標之外文「WOOOOOE」字樣作為被告艾思特公司之網域名稱「WWW.WOOOOOE-EDITING.TW」之用,建置與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服務類別相同之網頁內容,被告上開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亦經被告等所自認,而被告所為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係商標法於101年7月1日修正施行前之行為,應適用修正前商標法規定,則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2款之規定,被告艾思特公司已侵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二)被告之行為已造成原告商譽之減損1.被告艾思特公司所使用之英文名稱為「aoooooooooog」,並無「WOOOOOE」之字樣,且與原告所有之系爭「WOOOOOE」商標亦無任何關係,則被告艾思特公司以「WOOOOOE」作為其網域名稱,在客觀上自會使消費者產生不當之聯想,混淆原告與被告艾思特公司間之關連。又原告任教於國內多所知名大學,亦專精於英文論文寫作、翻譯及編修,並提供相關之服務,於業界頗負盛名,且若非原告於業界頗負盛名,何以被告艾思特公司會選擇與其毫無關聯性之原告所有系爭商標中外文字樣「WOOOOOE」字樣作為其網域名稱,則被告艾思特公司以系爭商標作為其網域名稱,已混淆系爭商標所表彰之服務來源並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原告於業界所累積之聲譽,乃其長期累積所得,然被告邱美惠因前曾任職於原告開設之公司,竟以侵害系爭商標之方式藉以獲利,對原告進行不公平之競爭,實屬故意侵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另於著名搜尋網頁搜尋相關關鍵字,仍會將「aooooooooooog」與「woooooe」連結,作為搜尋之提示,顯見系爭商標受侵害之狀態仍持續中。2.原告以系爭商標表彰其設立之語文編修業務之華OO語文顧問有限公司(下稱華OO公司),而該公司於100年間之業績相當穩定,然自被告等以系爭商標註冊網域名稱後,業績即明顯減少,至同年11月始有起色,則被告之行為,實已造成原告業務上信譽之減損。另依「Goooooooooostic」網頁可知關於網頁之流量統計可分為「推薦流量」、「直接流量」及「所有流量」,然被告提出之證據僅有「推薦流量」而無「所有流量」之數據,實不足以證明消費者並無因被告申請註冊之區域網址,而進入被告公司之網頁。故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3條第3項之規定,被告艾思特公司應賠償原告相當之金額,以填補原告之損害;綜合被告艾思特公司侵害系爭商標之方式,且屬同業競爭,故原告請求被告艾思特公司賠償原告新臺幣(下同)200萬元。並應依修正前商標法第64條之規定,將本件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判決主文及內容刊登於中國時報全國版一日,以求回復商譽。(三)被告邱美惠應與被告艾思特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被告艾思特公司以侵害系爭商標之方式註冊其網域名稱已如前述,而被告邱美惠既為其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之   規定,應就被告艾思特公司所為之行為,負連帶責任。(四)並聲明:1.被告2人應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正,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以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2人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一審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判決主文及內容,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登於中國時報全國版上1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39 1",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75 1",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80 1 6", "lawName": "藥事法" }, { "issueRef": "20 1 3", "lawName": "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行銷室內裝潢設計事業,除製作節目介紹室內設計師設計裝潢之房屋,解說設計理念外,另架設「幸福空間」網站「http://www.hhh.com.tw」,透過文字編輯、圖片與影音介紹室內裝潢設計事務所或設計師,網頁文編為原告聘僱職員採訪撰寫之文章,並與客戶簽訂「專案行銷服務合約書」,約定所拍攝採訪之文字、影音內容,及客戶提供之圖片、文字與影音內容,經原告編排版面,加以文字敘述之廣告宣傳,該著作財產權歸屬原告,並以原告為著作人。被告風潮整合設計有限公司(下稱風潮公司)則以「瘋設計」為商標使用,被告風潮公司負責人即被告吳哲圻並申請註冊登記「瘋設計」網址「http://www.fundesign.tw/」。被告風潮公司之網站與原告「幸福空間」網站,皆同為介紹室內裝潢設計事務所或設計師。詎原告發現被告所經營之網站上刊出介紹屬於原告客戶即訴外人對場作設計有限公司(下稱對場作公司)、徨築空間設計有限公司(下稱徨築公司)、豐聚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下稱豐聚公司)、尚藝室內設計有限公司(下稱尚藝公司)各自所屬設計師之圖片、文章(下稱系爭文章),竟與原告替上開公司所編輯撰寫之16篇文章(下稱系爭著作)幾近相同,甚至全文抄襲。被告風潮公司顯將原告著作財產權重製且散布在所經營之網站,供不特定人觀覽。而被告吳哲圻係被告風潮公司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不法侵害原告之著作權,致原告受有損害,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風潮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又被告陳孟諭為被告風潮公司經理,不僅受被告風潮公司授權代表簽署合約,並共同經營「瘋設計」網站,亦應連帶負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損害賠償責任。原告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項前段、第188條、公司法第23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新台幣(下同)64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被告重新編輯系爭文章,並將客戶提供之資料如實置於「瘋設計」網站:(1)「瘋設計」網站刊登之系爭文章,皆經過重新編排,方符合「瘋設計」網站格式,及出現「瘋設計」等字樣,被告亦有部分選擇性將原告替對場作公司、豐聚公司所編輯撰寫之文字,放上「瘋設計」網站,或只擷取第一段某幾句話或將第一段省略,從第二段開始放上網站,是被告確實有將該文字重新編排,再散布於網路平台。(2)被告風潮公司與訴外人宸石室內設計有限公司(下稱宸石公司)簽訂「專案合作合約書」第3條第4項約定宸石公司須在限定期間完成作品以供被告風潮公司拍攝製作,是被告有將客戶提供之作品再重新編排、重製。2、被告有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故意或過失:原告與其客戶約定系爭著作之著作權歸屬原告所有,原告僅將系爭著作授權予客戶使用,授權範圍亦僅限於客戶所屬網站或所屬之營業場所,未再授權予其他媒體或場所。即便被告宣稱「瘋設計」網站僅提供客戶付費上傳作品,並提出與客戶間簽訂之「網站平台委託契約書」表示與「幸福空間」網站不同;惟就外觀來看,旁人必會誤認「瘋設計」網站與「幸福空間」網站,屬相同性質;「瘋設計」網站上介紹設計師之文章,亦未加註如「本文章由某某設計公司提供」等文字,更會令旁人誤以為係「瘋設計」替設計師所撰寫之介紹文章,嚴重侵害原告權益。3、被告陳孟諭與被告風潮公司、吳哲圻共同經營網站:被告風潮公司與訴外人京軒空間設計有限公司簽署之「專案合作合約書」內,被告陳孟諭不僅受被告風潮公司授權代表簽署合約,更於合約上使用其印章,可知被告陳孟諭不僅為「瘋設計」員工,且與被告風潮公司共同經營網站。而京采公司除重整及編輯系爭文章外,在編輯上架相關文件時,也不需再詢問委任人被告風潮公司,只需詢問同時任職於被告風潮公司及京采公司之被告陳孟諭即可,顯見京采公司係為被告風潮公司經營「瘋設計」網站,而經營人正係被告陳孟諭及吳哲圻。被告陳孟諭於京采公司擔任經理職位,卻可以被告風潮公司負責人身分與宸石公司簽約,可知被告陳孟諭與另一被告吳哲圻確係共同經營「瘋設計」網站。4、被告係專門行銷設計師之網站經營者,對媒體上刊載之各著作物之著作權歸屬應有相當注意義務,避免登載未經著作權人授權之著作,就其所經營網站所重製發表之文字、圖片提供者是否擁有著作權,應有相當注意義務。若提供者於提供文字著作或美術著作等相關著作物予被告時,未提出著作權授權文件時,被告未就著作權歸屬詢問提供者,即直接加以重製、編輯,並刊載於其所經營之媒體上,該行為具備故意、過失與不法性。5、損害賠償之計算:原告為設計師進行個案採訪並撰寫文章,每篇單價為4萬元,被告共抄襲16篇文章,故原告請求被告連帶賠償64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64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87年11月1日起至105年4月11日止。被告公司之業務主要為資料儲存媒體製造及複製業、電腦及事務性機器設備批發業等,被告公司製造、銷售之DVD-ROM光碟係依DVD-ROM標準規格所製造,而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為DVD-ROM標準規格之必要核心技術,凡符合該標準規格者,必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被告公司為取得前開DVD-ROM光碟之製造技術,前曾於91年3月27日與原告簽訂DVD專利授權契約,惟因怠於履約經原告於99年4月15日終止前開授權契約,詎被告公司於契約終止後,仍繼續產銷DVD-ROM,被告公司於其公司網站中載明,其所生產之DVD-ROM與DVD-ROM規格相符。被告公司所生產製造之DVD-ROM既符合DVD-ROM規格,自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第6項及第7項之技術特徵,明顯侵害系爭專利權。(二)損害賠償金額:1.被告公司曾向原告就系爭專利尋求專利授權,其對於系爭專利之存在及其利用系爭專利產銷DVD-ROM,應無不知之理,其未經授權而仍繼續製造、販賣DVD-ROM,顯屬故意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被告陳碧華擔任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自應就其擔任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期間,被告公司之侵權行為對原告負連帶賠償責任。為此,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前段及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之規定,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2.計算方式如下:(1)採「總銷售額說」之計算方法:原告主張依被告銷售侵權產品之總金額,作為計算損害賠償額之基礎,根據被告公司製作發行之年報及財務報告,將該公司於99年4月至100年12月期間之銷貨收入金額,被告於99年4月至100年12月間之營收金額合計高達546,351,000元。依被告之99年度年報及100年度年報資料顯示,DVD-ROM為其公司之主要產品,占其所列7項產品之4項,占其所有銷貨收入之比例必然至少超過一半。再由被告會計師所提供之工作底稿觀之(原告仍認為系爭會計師底稿所含各項數據正確與否,尚無法查證),DVD5,9,10(亦即DVD-ROM)銷售金額占全公司銷售金額之比例,99年為59.28%(174,462,308÷294,314,502=59.28%),100年為58.56%(189,822,740÷324,166,946=58.56%),可知其年報中所載總銷貨金額5.46億餘元中確實至少近6成係來自侵權之DVD-ROM產品,亦即被告就DVD-ROM之總銷售額,已逾3億元。即便以被告會計師提供之工作底稿上所載DVD5,9,10銷售金額為據,其99年及100年之總金額亦高達364,285,048元(174,462,308+189,822,740=364,285,048),超過3億元。(2)採「總利益額說」之計算方法:①被告產銷DVD-ROM之毛利:99,407,536元依財政部公布之99年度及100年度營利事業各業所得額及同業利潤標準,被告所屬光碟片製造業之毛利率皆為31%。依會計師底稿所揭示被告99年度DVD-ROM之銷售收入淨額為174,462,308元,則被告99年第2季至第4季DVD-ROM之銷售毛利為40,562,487元(174,462,308x31%x3/4)。依會計師底稿所揭示被告100年度DVD-ROM之銷售收入淨額為189,822,740元,則被告100年度DVD-ROM之銷售毛利為58,845,049元(189,822,740x31%)。綜上,被告於侵權行為期間,即99年4月至100年12月,所產銷DVD-ROM之毛利總計為99,407,536元(40,562,487+58,845,049)。②被告產銷DVD-ROM產品之淨利:41,687,031元依財政部公布之99年度及100年度營利事業各業所得額及同業利潤標準,被告所屬光碟片製造業之淨利率皆為13%。會計師底稿所揭示被告99年度DVD-ROM產品之銷售收入淨額為174,462,308元,可計算出被告公司99年第2季至第4季DVD-ROM之銷售淨利為17,010,075元(174,462,308x13%x3/4)。會計師底稿所揭示被告100年度DVD-ROM產品之銷售收入淨額為189,822,740元,可計算出被告100年度DVD-ROM產品之銷售淨利為24,676,956元(189,822,740x13%)。綜上,被告請求期間(即99年4月至100年12月)產銷DVD-ROM產品之淨利總計為41,687,031元(17,010,075+24,676,956)。(3)是以,原告主張99,000,000元作為損害賠償金額,確屬合理,遑論被告於終止授權契約後仍繼續製造、販賣系爭侵權產品,其「故意」侵權之情至為明顯,依現行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尚可酌定最多3倍之損害賠償額。無論以何種方式計算,皆可證明原告擴張後之損害賠償請求確屬有理由。(三)爰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99,000,000元整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唯讀預錄型DVD-ROM光碟片」。3.被告等應予回收並銷毀99年4月16日以後製造或販賣之品名「原來是美男(TVOriginalSoundtrack)」、母版碼為IFPILB75、LB76、LB80及其他侵害系爭專利之「唯讀預錄型DVD-ROM光碟片」。4.就第一項之聲明,原告願以現金或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安和分行同額之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本是美男」DVD光碟部分,此部分構成侵權的事實,被告不再爭執,而僅爭執損害賠償之計算,但就原告所主張其他DVD-ROM光碟部分,由於原告未提出相關的證據,無法答辯,故否認有侵權。(二)損害賠償金額部分:1.被告公司於99年與原告Toshiba6C授權合約終止後,主要客戶來源均為日本公司,在沒有原告Toshiba6C授權下,及碟片市場低迷,根本沒有DVD訂單也沒有生產DVD產品,僅偶有音樂CD訂單,被告公司目前早已轉型作LED燈具及不動產項目。2.專利權人得請求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在本件即為「被告公司代工生產『原來是美男DVD』之利益」(每片代工單價0.15美元之總額,另扣除成本費用後所得利益)。再觀原告提及所謂被告公司年報、營業項目、營業所得來源等資料,該資料根本不是被告公司因侵權行為所得利益,原告所示「原來是美男」(TVOriginalSoundtrack)包裝,上面清楚寫明電視原聲帶「CD+DVD」,原告提出侵權軟體測試時,亦單獨對DVD碟片檢驗,原告明知被告營業所得有其他代工CD之產品,就算是被原告所控「原來是美男」,該營收也不是伊所指的「侵害行為所得利益」,尚必須排除CD產品部分營收。再者,原告明知被告99年度年報資料顯示,DVD-ROM為其被告公司主要產品,佔其銷貨收入絕大部分云云,顯可見原告瞭解被告公司年報所載之銷貨收入,還有生產其他產品營業額,營業額並非等同於所謂「侵害行為之利益」。3.多年來光碟片權利金爭議一直是碟片廠商極力解決之難題,約10年前,代工碟片每片單價約0.5美元(最高時曾有單價1美元),當時代工廠應支付專利權利人之授權金每片是0.05美元,兩者間有一定比例,而10年後盜版盛行、網路平臺發達、大容量隨身硬碟問世,碟片產業已是夕陽產業,現在工廠每片代工單價僅0.15美元,但是專利權業者收取之授權金仍是每片0.045美元,顯不合理,但被授權人卻無爭執的空間。過去被告公司與原告所屬之Toshiba6C契約部簽署授權合約在案,有原告等9家廠商之聯合授權,雙方於99年4月起終止授權契約,然被告並非如原告所指是意圖故意侵權而終止合約,被告乃為對抗不合理之權利金收取,爭取合理權益,開啟與原告Toshiba6C長達1年多之談判,希望可以取得合理之授權條件,尋求繼續生產DVD產品的空間,期間被告公司人員兩度前往日本、原告Toshiba6C亦多次來臺,最後雙方因差距太大,雙方終無共識,被告公司亦調整營業項目結束DVD預錄產品,非如原告所指有專利法第85條第3項之故意情形。4.就簽證會計師提供之99年度、100年度會計工作底稿及損害賠償額部分:(1)有關99年度之營業銷貨毛利,由編碼01-1-2會計底稿,「99年01-12月產品別銷貨毛利分析表」中「DVD5.9.10」銷貨毛利為「-1,280,909」故在尚未支付管理銷售及研發成本之前,已為負數。(2)有關100年度之營業銷貨毛利,由編碼01-1-1會計底稿,「100年1-12月產品別銷貨毛利分析表」中「DVD5.9.10」銷貨毛利為「1,964,924」元。至於成本或必要費用之定義,再按相關實務見解明示為「運費及相關管銷、人事之必要費用」,由「吉祥全球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及總務費用彙整表」中,100年度之薪資支出及運費分別是「9,049,226」元、「13,420」元,另有關「吉祥全球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銷售費用彙整表」中,100年度銷售的人事費用及運費費用分別是「7,362321」元、「3,868,202」元,以編碼01-1-1會計底稿「100年01-12月產品別銷貨毛利分析表」中,DVD5,9,10所佔比例為全年度營業額之56%,前開四項成本費用亦應以56%比例計算成本,總計為(9,049,226+13,420+7,362321+3,868,202)*56%=11,364,174.6元,故假使被告縱有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則據前開資料所示,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被告100年度之因侵權行為所得之利益為9,399,250元。綜上所述,原告所訴請求損害賠償之金額顯然與被告實際上營業狀況不符。(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一)第293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保護期間自87年11月1日起至105年4月11日止。(二)被告之業務主要為資料儲存媒體製造及複製業、電腦及事務性機器設備批發業等。(三)被告製造之DVD-ROM光碟係依DVD-ROM標準規格書(即DVDSpecificationsforRead-OnlyDisc)所製造。(四)原告(即DVD6CLicensingGroup之授權人代表)與被告間曾簽訂DVD專利授權契約,該授權契約業於99年4月15日終止。(五)原告提出之系爭光碟為被告所製造。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37項,其中第1、8、15、22、29項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原告主張被告製造、販賣之DVD-ROM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3、6、7項,是本件僅就第1、3、6、7項為論述,合先敘明。(二)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1.系爭專利係「具有評估光碟之評估圖案的光碟」,在一光碟上的內軌道區域中的引入區域中交替地形成坑與地,作為評估光碟之錯誤率的測試圖案,此坑與地具有3T之坑長度,*6T之地長度,7T之坑長度,*3T之地長度,6T之坑長度與*7T之地長度。此由一再生系統來再生此測試圖案以偵測錯誤率,得到一補償係數以使錯誤率減至最小,且藉由使用此補償係數而補償一再生信號,使得可由再生系統來再生具有最小錯誤率之再生信號(如附圖所示)。2.原告於99年10月1日向智慧局申請更正系爭專利中文申請專利範圍第1、5、7、8、12、15、19、22、26、29、33項,現仍於智慧局審查中等情,為兩造所不爭執,且有更正說明書附卷可參(見本院卷(一)第75至81頁)。更正前及更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如下(僅列與本件請求有關者):(1)更正前:①第1項:一種光碟,包含:一資料區域,其上資料記錄於一圖案的坑與地中,該坑具有最短的坑長度(3T)、最長的坑長度(kT)及介於該最短坑長度(3T)與該最長坑長度(kT)之間之坑長度等三者之一,這裡T為波道坑長度,3<m<n<k,且n、m與k為整數,該地具有最短非坑長度(*3T)、最長非坑長度(*kT)、及介於該最短非坑長度(*3T)與該最長非坑長度(*kT)之間的非坑長度等三者之一;及一測試圖案區域,設於該資料區域外側且記錄具有坑及地之測試圖案,該測試圖案具有重覆之預定配置,每一配置均具有下述之坑及地,坑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一的坑,地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一的地,坑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其它一個的坑,地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一的地,坑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另外一個的坑,地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其餘一個的地。②第3項: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碟,其中m與n≧6,m≦n,且m與n≦14(=k)。③第6項: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碟,其中一圖案的坑、地與坑等於一碼字〝0000000000000000〞,坑具有該坑長度3T,地具有該地長度*6T(m=6),且坑具有坑長度7T(n=7)。④第7項: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碟取還裝置,其中m=6且n=7,且一圖案的重覆之坑與地係選自:3T-*6T-7T-*3T-6T-*7T長度、3T-*7T-6T-*3T-7T-*6T長度、6T-*3T-7T-*6T-3T-*7T長度、7T-*3T-6T-*7T-3T-*6T長度、6T-*7T-3T-*6T-7T-*3T長度、與7T-*6T-3T-*7T-6T-*3T長度的其中之一。(2)更正後(僅列有更正的第1項及第7項):①第1項:一種光碟,包含:一資料區域,其上資料記錄於一圖案的坑與地中,該坑具有最短的坑長度(3T)、最長的坑長度(kT)及介於該最短坑長度(3T)與該最長坑長度(kT)之間之坑長度等三者之一,這裡T為波道坑長度,3<m<n<k且,n、m與k為整數,該地具有最短非坑長度(*3T)、最長非坑長度(*kT)、及介於該最短非坑長度(*3T)與該最長非坑長度(*kT)之間的非坑長度等三者之一;及一測試圖案區域,設於該資料區域外側且記錄具有坑及地之測試圖案,該測試圖案具有重覆之預定配置,每一配置均具有下述之坑及地,坑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一的坑,地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一的地,坑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另外一個的坑,地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另外一個的地,坑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其餘一個的坑,地長度為*3T、*mT、*nT的其中之其餘一個的地。②第7項: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碟,其中m=6且n=7,且一圖案的重覆之坑與地係選自:3T-*6T-7T-*3T-6T-*7T長度、3T-*7T-6T-*3T-7T-*6T長度、6T-*3T-7T-*6T-3T-*7T長度、7T-*3T-6T-*7T-3T-*6T長度、6T-*7T-3T-*6T-7T-*3T長度、與7T-*6T-3T-*7T-6T-*3T長度的其中之一。(三)系爭專利之更正符合專利法第64條第1、2項規定:1.按專利權侵害之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或抗辯專利權有應撤銷之原因,且專利權人已向智慧財產專責機關申請更正專利範圍者,除其更正之申請顯然不應被准許,或依准許更正後之請求範圍,不構成權利之侵害等,得即為本案審理裁判之情形外,應斟酌其更正程序之進行程度,並徵詢兩造之意見後,指定適當之期日,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2條定有明文。經查,原告雖於99年10月1日向智慧局申請更正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然被告於本件中僅爭執系爭光碟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並未主張或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原因,自與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2條所定情形有別,因此本件並無該條之適用,合先敘明。2.再按,發明專利權人申請更正專利說明書或圖式,僅得就下列事項為之:一、申請專利範圍之減縮。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4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4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4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61", "lawName": "會計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32 1 4", "lawName": "證券交易法" }, { "issueRef": "174 2 2", "lawName": "證券交易法" }, { "issueRef": "174 3", "lawName": "證券交易法" } ]
確認著作權授權關係不存在
(一)原告等人分別為如附表所示122首音樂著作目前之著作財產權人。被告點將家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點將家公司」)為生產電腦伴唱機之廠商,於其生產之「星光SingGo-Kala」、「黑將軍DCC-320G」、「卡巧DCC-449PRO」等機種之電腦伴唱機中,分別有一至三個機種不等之電腦伴唱機,重製附表所示音樂著作。原告等曾委由版權代理公司與被告連繫,請其提出有權重製如附表所示音樂著作之證明文件供原告等查證,均遭被告以業務秘密等理由拒絕。又按所謂確認之訴之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在與否不明確,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妥之狀態存在,且此種不妥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最高法院五十二年台上字第一二四○號著有判例。被告主張就附表所示音樂著作有權重製於所生產之三種型式電腦伴唱機中,原告否認之,原告在法律上地位不妥之狀態能以本件確認訴訟除去之,自有提起確認訴訟之利益,先予敘明。(二)部份歌曲因轉讓或繼承等其他因素,致著作財產權人並非作者,原告整理如下:1.附表編號4音樂著作係吳嘉祥自原作者胡曉雯受讓,有著作權讓與同意書為憑。2.附表編號21、22音樂著作係王再慶分別自原作者受讓,有著作權執照及著作權讓與證明書為憑。3.附表編號33、34音樂著作係何沛澄自原作者受讓,有著作權讓與證明書為憑。4.附表編號36-42音樂著作係呂惠也自原作者單獨繼承,有同意書為憑。5.附表編號57-60音樂著作繼承人共同選定張李瑞華為代表人行使權利。6.附表編號78音樂著作係陳俊辰自原權利人鵬豐音樂出版有限公司受讓,有著作權登記簿謄本為憑。7.附表編號80音樂著作係陳星燁自原權利人吸引力數位科技有限公司受讓,有著作財產權讓與證明書等為憑。8.附表編號98-112音樂著作繼承人共同選定曾麗溶為代表人行使權利。9.附表編號113-122音樂著作有著作權執照為憑。(三)其次,部份歌曲因被告電腦伴唱機中未表示作者名字,原告以其他「已發行之重製物」上,原告之作者姓名為舉證方式,整理如下:1.附表編號36、38-41音樂著作作曲者為呂泉生,有原始出版品影本為憑。2.附表編號50-51音樂著作作詞曲者為洪榮宏,有原始出版品影本為憑。3.附表編號63、67音樂著作作詞者為陳木(筆名:陳純良),有原始出版品影本及著作權執照影本為憑。4.附表編號75音樂著作作曲者為陳玉立,有原始出版品影本為憑。5.附表編號78音樂著作作詞曲者為楊騰佑,有原始出版品影本為憑。6.附表編號98音樂著作作曲者為林子淵,有原始出版品影本為憑。(四)被告並非附表所示之音樂著作之著作權人,卻將系爭著作重製於「星光SingGo-Kala」、「黑將軍DCC-320G」、「卡巧DCC-449PRO」等型號之電腦伴唱機中,若非單純侵權,或許有可能係自其他途徑取得授權。被告應舉證證明其獲得合法重製權之授權,得將系爭著作重製於前開三個型號之電腦伴唱機中。(五)為此,提起本件確認之訴,請求確認被告就如附表所示122首音樂著作重製權之被授權關係於附表所示電腦伴唱機中不存在。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113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8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訴外人張○○為中華民國新型第M261967號「記憶體模組之保護裝置」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4年4月11日起至103年8月5日止(下稱系爭專利),嗣張○○於97年11月1日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授權期間自97年11月1日起至103年8月5日止。被告芝奇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芝奇公司)原自94年7月起至96年5月4日止向原告購買依系爭專利所生產之桌上型電腦記憶體散熱片產品,嗣與原告結束合作關係後,轉而採購訴外人搏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搏盟公司)所製造、銷售如附表所示之系爭產品,並使用系爭產品組裝於被告芝奇公司所生產之記憶體產品後對外銷售。又系爭產品經與系爭專利比對後,確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準此,被告芝奇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擅自使用與系爭專利技術相同之產品,業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是被告芝奇公司應就其於101年8月29日起至101年12月31日間之侵權行為,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並就其於102年1月1日起至103年4月14日(即起訴狀作成時)止之侵權行為,依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之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黃于珍為被告芝奇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應分別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芝奇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被告芝奇公司本向原告購買依據系爭專利生產之產品,然於終止合作後,竟未經原告同意擅自委由第三人生產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並使用系爭產品於其所販賣之記憶體產品。因被告芝奇公司向原告採購時即知系爭專利之存在,是被告芝奇公司顯係故意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應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第3項之規定酌定損害額3倍之賠償。又因被告芝奇公司實際販售數額尚難取得,故先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原告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三)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新世紀福爾摩斯:地獄新娘」影片視聽著作(下稱系爭著作)係原著作人即訴外人英國BBCWORLDWIDELIMITED公司(下稱英國BBC公司)出品,再由英國BBC公司專屬授權訴外人香港商甲上娛樂有限公司(ApplauseEntertainmentLimited,下稱甲上公司),甲上公司則再授權其臺灣分公司(下稱甲上公司臺灣分公司)全權處理系爭著作在臺灣地區發行之相關授權事宜。原告與訴外人甲上公司臺灣分公司於西元2015年(民國104年)11月18日簽署「電影發行合作契約書」,約定由原告與甲上公司臺灣分公司共同出資取得系爭著作之獨家代理發行權,並由甲上公司臺灣分公司代表雙方與英國BBC公司簽署有關臺灣地區代理發行合約。(二)被告係電腦IP數據「00.000.201.12」之申請者,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於105年1月5日下午7時43分許,以電腦軟體P2P下載系爭著作,經原告向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提出告訴,經新北地檢署以105年度偵字第12204號不起訴處分在案。惟被告既係前揭電腦IP數據「00.000.201.12」之申請者,且於新北地檢署開庭時稱家中有裝設分享器設置無線網路,但未設定密碼,而被告之IP數據又確有下載系爭著作之事實,被告應設網路密碼卻未設置,使他人得以利用其網路而下載系爭著作,致使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規定,請求法院在新臺幣(下同)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被告雖非故意,但仍應負擔過失責任,原告爰以100萬元之1/10,即10萬元作為請求被告損害賠償之金額。(三)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起訴書狀送達被告等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②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③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人格權爭議
(一)「新世紀福爾摩斯:地獄新娘」影片視聽著作(下稱系爭著作)係原著作人即訴外人英國BBCWORLDWIDELIMITED公司(下稱英國BBC公司)出品,再由英國BBC公司專屬授權訴外人香港商甲上娛樂有限公司(ApplauseEntertainmentLimited,下稱甲上公司),甲上公司則再授權其臺灣分公司(下稱甲上公司臺灣分公司)全權處理系爭著作在臺灣地區發行之相關授權事宜。原告與訴外人甲上公司臺灣分公司於西元2015年(民國104年)11月18日簽署「電影發行合作契約書」,約定由原告與甲上公司臺灣分公司共同出資取得系爭著作之獨家代理發行權,並由甲上公司臺灣分公司代表雙方與英國BBC公司簽署有關臺灣地區代理發行合約。(二)被告係電腦IP數據「00.000.201.12」之申請者,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於105年1月5日下午7時43分許,以電腦軟體P2P下載系爭著作,經原告向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提出告訴,經新北地檢署以105年度偵字第12204號不起訴處分在案。惟被告既係前揭電腦IP數據「00.000.201.12」之申請者,且於新北地檢署開庭時稱家中有裝設分享器設置無線網路,但未設定密碼,而被告之IP數據又確有下載系爭著作之事實,被告應設網路密碼卻未設置,使他人得以利用其網路而下載系爭著作,致使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規定,請求法院在新臺幣(下同)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被告雖非故意,但仍應負擔過失責任,原告爰以100萬元之1/10,即10萬元作為請求被告損害賠償之金額。(三)聲明:①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起訴書狀送達被告等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②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③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12", "lawName": "性騷擾防治法" }, { "issueRef": "25 1", "lawName": "性騷擾防治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註冊第01592079號「歐娜」商標(指定使用於第35類之商品或服務:電視購物、網路購物(電子購物)、化妝品零售批發、美容用具零售批發等。)、第01590375號「歐娜」商標(指定使用於第3類之商品或服務:化粧品、燙髮液、染髮劑、人體用清潔劑、香料、茶浴包等。)之商標權人,且仍在商標專用期限內,此有二商標之商標註冊證可稽(原證1,以下合稱系爭商標)。(二)原告於瀏覽被告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網路家庭公司)之購物網站時,發現被告網路家庭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擅自於其PChome24h購物網站(網址:https://24h.pchome.com.tw/store/DDBXCI,下稱系爭網站)開設使用原告系爭商標之「Alterna歐娜」專館,目前仍持續侵害中,此有107年度民公彭字第22187號公證書可證(原證2)。原告於該專館下標後,亦確實有收到侵害原告商標權之產品:Alterna歐娜CAVIAR魚子醬逆時光重建髮膜、Alterna歐娜CAVIAR魚子醬立體慕思(原證3,以下合稱系爭產品),且從被告網路家庭公司所提供之退貨收件人姓名、地址,可知被告邱馨瑤亦為共同侵害原告系爭商標之行為人。(三)查,原告前曾因其他案件,於103年4月15日發函被告網路家庭公司(原證4),被告網路家庭公司亦於103年4月25日以網家103法字第061號回函表示已將違法之網頁內容移除完畢(原證5),顯見當時被告網路家庭公司即已知悉原告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四)此外,原告之經銷商橘能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橘能公司)自104年5月起,曾支付上架費3,000元予被告網路家庭公司(原證6),用以開設「AHNA歐娜」專館(網址:https://mall.pchome.com.tw/store/QEAH4M),是被告網路家庭公司自當已清楚知悉系爭商標存在一事,足見被告網路家庭公司主觀上實有故意或過失無疑。(五)損害賠償額:被告網路家庭公司分別與被告邱馨瑤、新傑公司對原告有共同侵權行為及侵害商標權行為,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民法第185條第1項、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對原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又被告吳明龍為被告新傑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新傑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六)聲明: 1、被告邱馨瑤、網路家庭公司、新傑公司,或被告新傑公司、吳明龍應連帶給付原告30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如被告邱馨瑤、網路家庭公司、新傑公司,或被告新傑公司、吳明龍為給付時,則其他被告於給付之範圍內,免除給付責任。 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能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且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1、原告測試一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技術特徵G:(1)原告主張測試一可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云云。惟原告測試一實驗結果,當第一LED串電流向上提升時,其餘LED串電流未跟隨第一LED串向上提升,反而向下產低,反之亦然。(2)原告雖主張:從測試一波形圖可看出,當Pin13連接之LED串中的顆數減少時,經一暫態變化後…,原證20號不斷比較並參照另一LED串之電流,並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將該串之電流調整回與另一Pin1連接之LED串之電流大略相同。是Pin13連接之LED串之電流,會參照並跟隨Pin1連接之LED串中之電流而進行調整直至均流狀態云云。惟原告測試一並未測量各LED串之電壓,不能從測試一波形圖中看出原告主張之「透過控制Pin13連接之LED串之壓降」。其次,系爭產品1、2經測試所得之波形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特徵不同。是系爭產品1、2均未具有使用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所應展現之波形,由此可證系爭產品1、2與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不符,未落入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再者,系爭產品1、2使各LED串電流即便遇到波動,亦可迅速回歸電流之初始值,因而可達到維持「穩流」效果,與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的「均流」效果中不同,且先前技術尚有其他多數方法可達到「使各LED的串電流始終維持一致」、「使電流於變動後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之特徵,故原告測試一所揭示者,實屬多數不同先前技術之電路均可能產生之一般客觀現象,不能反推所有產生相同穩流效果者,即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主張之電路設計。(3)原告測試一中,Pin13(第一LED串)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被告測試二,系爭產品1、2只有一PIN腳連接第一LED串,其餘三PIN腳皆不連接LED串;因此,該連接LED串之PIN腳僅能獨立維持定電流,並無其餘PIN腳的電流與之進行比較,以提供該LED串回復穩態電流的基礎,亦無法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之技術。被告測試四在電流發生變化時的行為完全不受其他LED串是否存在、其他LED串電流值大小的影響,系爭產品1、2顯然與系爭專利:藉由比較二LED串電流大小以決定新的均衡電流值特徵不符。故系爭產品1、2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且被告測試四中電流瞬間上升者係淡藍色的Ch2,其電流值為292mA,與不可能進行比較之被告測試二電流值290mA大致相同,系爭產品1、2在任何情況均未進行比較,故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4)原告測試一中,Pin13因短路數顆LED而產生之電流波動後,其餘LED串之電流變化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原告針對原告測試一第二至四LED串電流產生瞬間下降的現象,雖解釋為「當其中一LED串之電流在一暫態時間因LED顆數改變而變化時,剩餘其他三串之LED電流均之跟隨變化,並達成均流效果」云云,實屬臆測。且被告測試四之波形顯示,其餘LED串之電流些微波動並非與第一LED串電流比較所產生的結果,原告測試一及被告測試四第二至四LED串之所以會在第一LED串電流發生波動的瞬間,均與第一LED串反相地產生瞬間電流些微下降的現象,實係因各LED串之頂端連接至系爭專利第3圖所示之同一端點VOUT所致之瞬間改變,此一瞬間改變現象實與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無關。2、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1)原證20號實施原告測試3.1,無法證明被告產品確係藉由「控制一壓降」以「調整第一LED串之電流」:系爭產品2產品規格書記載,係使用先前技術「定電流電路」以達成穩流效果,而原告測試3.1亦顯示定電流電路在電流受到短暫波動時的電壓與電流關係,當系爭產品1、2第13腳位之LED串中之2顆LED被瞬間短路時,該LED串之電流雖會因此瞬間產生一波動,但該LED串之電流終將單純地回歸至其初始值。故於該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時,所測得之第13腳位之電壓當然會相應改變,此為電學之基本原理。其次,原告稱系爭產品2「藉由控制Pin13LED串之壓降,使Pin13LED串之電流下降回復至穩定狀態,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之電流』技術特徵」云云。惟該等電壓變化僅係因系爭產品1、2採用定電流電路,故當該LED串的阻抗值發生改變,第13腳位之電壓因而相應改變,非為原告稱該串之電流係因電壓改變所造成。再者,系爭產品1、2係使用被證1號先前技術之「定電流電路」,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限制條件。因此,原告測試三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符合系爭專利「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之技術特徵F、G。(2)原告測試3.2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原告測試3.2未連接至系爭產品1、2定電流電路,故當LED串之顆數減少(阻抗降低)時,該串電流會提升,原告測試3.2至多僅能說明了歐姆定律(即同一導體中,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但卻仍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之「第一LED串之電流在遭遇波動後仍能回復初始穩態值」係由「控制一壓降」所致。且測試3.1與測試3.2間之反應時間不同與系爭專利是否執行「控制一壓降」技術特徵無關,原告主張系爭產品1、2「有控制壓降」是造成LED串回覆穩態時間變長的唯一可能原因,然原告無法舉證證明上開事實,則其主張顯無理由。3、被告測試一之結果,顯示系爭產品1、2未使用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無侵權之可能:進行被告測試一時,系爭產品1、2連接有四串LED之負載,此時將其中三串LED各自瞬間短路3至5顆LED,並利用示波器顯示各LED串之電流波形,以觀察剩餘之LED串電流變化情變。系爭產品1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串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未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被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1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其次,系爭產品2在任三LED串之電流發生變化時,剩餘之LED串電流始終維持穩態值,並相對應前開三LED串中之任一串電流發生變化而有實質進行電流間差異之比較且相應調整變化。故系爭產品2並未顯示系爭專利技術所應展現之波形,不符合系爭專利「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4、被告測試二、四可證明原告測試一無法支持原告之侵權主張;原告一方面主張僅有VGS有可能改變電流結果,VDS無法達成相同效果,但原告歷次測試卻均係測試VDS與電流變化之關係,可見原告無法證明系爭產品1、2有透過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且被告測試一已證明系爭產品1、2不可能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因此被告並未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權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而被告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自無侵害系爭專利之可能:所謂「定電流電路」係指如被證1號先前技術第3A圖之連接方式所構成之電子電路。此種電路的持性在於當電流發生波動時,能迅速地使電流回復至初始設定的穩態值。1、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系爭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因此系爭產品1、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系爭專利,電流112會依據其餘LED串電流而持續變動至各串電流大小完全相等,不會回歸初始穩態值,此與定電流電路之現象不合,可見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包含「定電流電路」之先前技術。且依據原告之有效性答辯,系爭專利權利範圍不應包含固定電流的「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因此,系爭產品1、2不符合系爭專利「藉由控制壓降以調整電流」之技術特徵F、G,故定電流電路本身結構即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2、被告測試三可證明被告產品係以「定電流電路」先前技術達成穩流功能:於進行被告測試三時,將系爭產品1、2其中三個PIN直接施加可使各PIN對應之金氧半電晶體(MOSFET)維持在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另一PIN施加使其對應之MOSFET操作在非定電流區的電壓,並於示波器觀察各LED串之電流波形。測試三之結果可證明系爭產品1、2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穩流」效果,故被告產品中各LED串並不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比較→控制壓降→調整電流機制」技術特徵。因此,系爭產品1、2均係使用定電流電路以達到「固定電流」、「當電流發生波動時,使其回歸初始設定之穩態值」效果,則系爭產品均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申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F、G。(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有應撤銷原因:1、被證1、2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A、B:「(A)一種用於發光二極體(LED)陣列的控制器,包括:(B)DC/DC轉換器電路,用以供應電源至一LED陣列,該LED串陣列至少包含並聯耦接之一第一LED串和一第二LED串,每一該串各自包含至少兩個LED;以及」,該技術特徵為被證1號之「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定電流電路之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發光二極體驅動裝置200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202、N組發光二極體串列204、N個定電流電路206與迴授電路208,N係為正整數。」、「並聯的兩發光二極體串列S1、S2」所揭露。(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至G:「(C)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D)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授信號,(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①被證2號技術特徵包括「誤差放大器14將從數目為n的電流驅動電路13-1到13-n輸出之偵測電壓(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DV1到DVn,與參考電壓Vref進行比較,並根據前述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該LED驅動裝置10根據前述第一實施例可被設置為(舉例如下):如果誤差放大器14的參考電壓Vref是1伏特,回授將被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如此一來,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使該電流驅動電路變成1伏特」。   ②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LED串的正向電壓Vf1~Vfn恰為各LED串兩端的跨壓,與各該LED串之電流成正比,故若以該等正向電壓Vf1~Vfn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恰可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回授電路,可從該第一LED串接收一第一回授信號,從該第二LED串接收一第二回授信號,該第一回授信號與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且該第二回授信號與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成正比」之技術特徵。③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E、F:被證2號具有一誤差放大器可將各LED串所產生之偵測電壓DV1到DVn進行比較,該誤差放大器比較之對象雖非上開對應至系爭專利「第一回授信號」、「第二回授信號」之LED串正向電壓Vf1~Vfn,而係偵測電壓DV1~DVn;然參照被證2號第1圖,第一偵測電壓DV1等於VDRV與Vf1(第一回授信號)之差值(DV1=VDRV-Vf1),而各LED串之VDRV為均相同,故DV1與Vf1係呈現一對一對應關係,準此,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比較「偵測電壓DV1~DVn」實際上與比較「正向電壓Vf1~Vfn」具有相同技術上意義。其次,因被證2號之誤差放大器會根據上開 偵測電壓中最小者與參考電壓Vref的差異,輸出一信號S14至升壓電源供應器15。從而,系爭專利比較第一、第二回授信號並據以控制一壓降之技術特徵已充分經被證2號所揭露。④經比對被證2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G:依據被證2號說明書,其回授施加於升壓電源供應器後,端點電壓會被連接到LED節點中有最大順向電壓Vf者,即NMOS電晶體131的汲極電壓會對電流源進行配置,達到調整電流源之目的。故系爭專利技術特徵G亦為被證2號所充分揭露。(3)從而,被證1、2號先前技術均係關於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穩定各LED串電流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2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2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2、系爭專利先前技術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已如上述,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中「目前用於照明系統的複數個LED存在多種配置方法。複數個LED可能串聯、並聯或者串-並聯組合。」、「圖2B為用於串-並聯LED的電源供應電路50。很多LED分成複數個串,以降低轉換器電路的成本,因此可使用便宜的半導體開關。此配置具有串聯的優點,即在同一個LED串內提供相同之電流流經各LED。」已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A、B均為習知技術,另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已如上述。(2)被證3號之技術內容包括「充電泵1300接收由主要電源102的電力,並於此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一調準輸出VOUT1於端點142,並提供第二調準輸出VOUT2於端點144。」、「當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降低時,順向電壓VF會跟著降低。在第13圖電路中,端點142的輸出電壓VOUT1會隨著提供可達到的最高效率。」、「對於綠色LED154的電流分享,相較於白色LED150,通常比較不會受到重視,因為綠色LED通常僅用於提供手機案件的背光。白色LED150被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等效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負載電流調節器163會對第一負載146流經第一白色LED150的ISINK1電流190,與流經第二白色LED150的ISINK2電流192進行調節。在這個實施例中,ISINK1電流190和ISINK2電流192被控制在30mA,各自用以使兩個白色LED150改善以具有同等亮度」、「N型FET196,200以電流鏡方式運作,使得ISINK2電流可以追蹤ISINK2電流,而ISINK1電流可控制運算放大器OPAmp194」;另被證4號之技術內容包括「電路配置包含2個電晶體140和150,連接一個運算放大器130,以使兩電晶體相對應端點或節點的電壓都實質相同。如第1圖所示,運算放大器130的兩個輸入埠分別被連接到電晶體140、150的汲極,且運算放大器130的輸出埠被連接到兩個電晶體的閘極。」、「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鏡照裝置或電晶體會實質等於參考電晶體」、「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均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至G。(3)經比對被證3、4號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①被證3、4號之組合與系爭專利所採取之技術手段與所欲解決之問題完全相同,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白色LED150被用以在彩色TFT顯示的背光,並應有相同的電流以預防不平均的發光與不平均的顯示色度」,與系爭專利均係在解決各LED串電流不同造成亮度不均勻的問題。②被證3號之ISINK1(第二回授信號)與ISINK2(第一回授信號)分別為流經被證3號兩串LED的電流,故自然會與第一LED串、第二LED串之電流成正比。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D。③被證3號之電流調節器(被證3號說明書記載,可為一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替換為被證4號之具有比較器的電流鏡時,被證4號之該比較器130可比較流出二LED串間的電流(對應至系爭專利之第一、第二回授信號)。故被證4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④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本實施例的至少二個分別的電晶體會被連結到電路配置的負回授,以使至少二個各別的電晶體在對應端點具有大約相同的電壓。在另一實施例中,兩個分別電路元件的輸出電壓可能被應用於運算放大器的個別輸入埠,運算放大器在電路配置中的負回授被連接,以使輸出電壓大約相同」,是被證4號於比較二回授信號後,確實據以控制一壓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相符。⑤被證4號說明書記載:「在這個特別的實施例中,使用主動電路以使兩電晶體的端點或節點有相對應的電壓且實質相同。如果上述情形被完成,則兩個電晶體將展現實質相同的電流密度」。是被證4號於控制一壓降後,確實導致第一LED串相對於第二LED串而調整直至二者電流值一致,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相符。(4)從而,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屬於同一技術領域,並均係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該先前技術組合所揭露。因此,系爭專利先前技術欄與被證3、4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有進步性。3、被證1、9號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  不具有步性:(1)被證9號之技術內容「如第2圖之實施例所示,平衡電路200包含一具有閘極220之電流源電晶體234,該電晶體閘極220和串電晶體214a的閘極262a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一回授信號」。其次,「平衡電路200進一步包含一具有閘極276之電流源電晶體230,該電晶體閘極276和串電晶體214e的閘極相連接」,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C之「第二回授信號」。再者,「由於電晶體230、232、234、236與群組驅動電路120相連接,且該共同連接證280係具有共電勢,如上所述,此將導致流經各串電晶體214的電流係相近、一致而達成均衡」,可對應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D。因此,被證9號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C、D。(2)被證9號之「方塊320中,平衡電路200係設置用來比較群組驅動電路120兩端所收到的電流。在此實施例,平衡電路200可能包含一處理器以程式化指令比較兩端電流。於決定方塊330中,係比較兩端電流是否產生差異,平衡電路200的處理器係藉由該是否有差異之比較結果而據以做出決定。…若兩端電流具有差異,程序進一步到方塊340,如下所述…」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E「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其次,由於被證9號比較二回授信號的結果會使得電阻240、242根據二回授信號的電流值差異而產生不同跨壓,進而造成一壓降。因此,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F「該回授電路進一步可至少部分根據比較該第一回授信號和該第二回授信號控制一壓降」已經被證9號所揭露。再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G「以相對於該第二LED串中的電流而調整該第一LED串中的電流」業經被證9號所揭露。(3)從而,被證1、9號先前技術均為LED驅動電路,與系爭專利均屬同一技術領域,並均為用以達到使各LED串電流維持一致的技術;且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特徵均為被證1、9號先前技術所揭露。因此,被證1、9號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原告主張被告對於專利權侵權訴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並無理由:原告迄今未對損害賠償數額之計算,提出具體之主張及證明方法,難謂原告已對損害賠償之數額,盡其舉證責任,原告主張,並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102年6月11日起至112年1月9日止。原告先後於103年9月22日、104年6月23日在訴外人特力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特力屋公司)所經營之「HOLA」大賣場,購得由被告瓅窩公司所製造、販賣之「時尚可拆式麻將單人席」、「淳風麻將竹可拆雙人席」及「淳風麻將竹可拆加大席」等尺寸不同之涼席產品(以下稱系爭產品),因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均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範圍,而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乃要求被告瓅窩公司停止侵害專利權之行為,詎被告瓅窩公司均置之不理,仍繼續製造、販賣系爭產品。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58條第1項、第2項及第96條第1、2項規定,請求被告瓅窩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及排除、防止侵害。又被告許毓芬為被告瓅窩公司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就被告瓅窩公司所為侵害系爭專利權之行為,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二)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稱「透氣基體」,依文義解析係指「可透氣之基體」,所謂「透氣」係指空氣流通,而「基體」,參照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前後文義,係指相對於涼席本體,而屬墊附在涼席本體下之物體,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透氣基體」,係指一切具有空氣可上下流通之特性、功能,而在結構上屬墊附在涼席本體下之物體。系爭專利之「透氣基體」之所以具有「透氣」之功效,參照系爭專利說明書之新型內容所記載:「一併參考圖5所示,透氣基體32包括有編織布面321及外圍邊部322…」,可知其係因使用編織布面,而生成透氣之功效。系爭產品使用之基體(墊被)具有「可透氣」之功效,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稱「透氣基體」之文義,故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三)被證1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被證2為我國第M308017號「床、坐墊結構」新型專利、被證3為我國第386829號「竹片涼墊結構改良」新型專利、被證6為中華民國第080753號「易拆卸組合式之鋪墊組」新型專利,訴外人○○○曾以被證1、2、3及被證1、3、6之組合,主張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而提出舉發,嗣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為「請求項1至10舉發不成立」之審定,故被證1、2、3及被證1、3、6之組合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四)原告於103年間發現被告瓅窩公司侵害系爭專利後,已於103年5月13日以存證信函通知被告瓅窩公司尊重系爭專利權,是被告瓅窩公司自斯時起已明知系爭專利之存在。詎原告於103年9月22日、104年6月23日仍於訴外人特力屋公司所經營之賣場購得被告所製造、銷售之系爭產品,足見被告瓅窩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五)並聲明:1.被告瓅窩公司於系爭專利存續期間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上開專利權之物品。2.被告瓅窩公司及被告許毓芬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暨自105年1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系爭專利所述之「透氣基體」應限於「利用佈設相當數量之透氣孔使氣體得以上下流通,而墊附在涼席本體之物體」,始足當之。系爭產品供對應疊合至涼席本體之物品係一具柔軟性而得輕易摺疊之墊被,該墊被之表面包括平均分布於表面之車縫壓線,以定位內部之填充物,其四周具一收邊部包覆墊被周緣,以使墊被保持平整、美觀。又墊被之材質(含表布及填充物)係屬聚酯纖維,其特性為吸水力極差、快乾、富彈性、不透氣、透汗、耐化學、耐熱、易生靜電等,如果紡織過程將聚酯纖維更緊密的紡在一起的話,甚至可以達到防風、潑水的效果,且於墊被上顯未佈設相當數量之透氣孔,而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透氣基體」之文義並不相符,且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均不相同,故系爭產品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均等範圍,系爭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主張被告應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規定賠償損害,即無理由。(二)證據1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涼席本體」,包括複數以彼此有間隙的方式導接的組合塊及一個環繞固定上述組合塊的環繞外緣,證據3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供對應疊合至該涼席本體的「透氣基體」,故證據1、3僅未揭露「沾黏組件」。惟證據2已揭露「墊體」、「結合件」及「蓆件」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證據6亦已揭露「涼席」、「黏扣帶」及「毯墊」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涼席本體與透氣基體,藉由沾黏組件黏附、拆卸之方式,已被證據2或證據6所揭露。上開證據之國際專利分類編號均與系爭專利相同,故與系爭專利均屬相同之涼席領域。抑且,系爭專利於其專利說明書說明其功能為「輕易拆卸清理,長保涼席整潔」、「坐臥舒適」、「增加使用安全性」、「增加使用彈性」,而系爭專利據以達成上開功能之技術特徵,實僅賴「沾黏組件」此一關鍵技術特徵。被證2已於其專利說明書敘明其創作目的為「利用極小之改變創造出最好之使用效果,使其可隨意更換各式蓆件」、「更可將蓆件隨意拆卸清洗或汰換」而與系爭專利之「整潔」、「使用彈性」功能相同,是以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與被證2完全相同。又被證2、6之專利說明書均有關於系爭專利之透氣基體以可剝離的方式黏附至該涼席本體之教示,故系爭專利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被證1、2、3之組合或被證1、3、6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且未產生任何無法預期之功效,系爭專利確實不具進步性而有應撤銷之事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請求應無理由。(三)並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9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原告於98年間創作現代詩「一張藏起來的批」、「一張寄袂出去的批」、「一張予囡仔的批」及「一張猶未寫完的批」四首台語詩(下稱據爭著作),並對於據爭著作享有著作財產權,同年將該四首詩結合成組詩「批」,投稿至教育部舉辦之台灣閩客語文學獎,獲得台灣閩南語現代詩教師組第一名獎項。被告邱永平於101年8、9月間,非法重製據爭著作,刪減變更部分內容並另外取名為「各種之批信」(下稱系爭著作)(據爭著作與系爭著作之內容,參見附件),投稿至高雄市文化局舉辦之二0一二年打狗鳳邑文學獎,獲得第三名優選獎及獎金。被告復提供其照片及得獎感言供印製於系爭著作背面,使系爭著作得被冠以被告之姓名及照片,進而被出版、販售、公開傳輸,以此方式對公眾表彰被告為系爭著作之創作人,藉此獲得文學名聲及地位。被告明知其無權限卻簽立授權聲明,而將系爭著作授權予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得以任何方式利用、保存或轉授權他人利用該著作」、「出版權則為本人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共有,高雄市政府為推廣、行銷之用,有發表及印製權利」,致使系爭著作被編輯於「寫我南方盛世得獎作品集」,於101年12月出版發行後,在三民書店、國家網路書店、博客來、金玉堂等各大書店販售,其電子書並被放置於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網站上供不特定人瀏覽下載,瀏覽人數逾一萬多人次以上,已侵害原告對據爭著作之姓名表示權、編輯權、散布權及公開傳輸權。㈡原告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至第3項、同法第16條第1項及8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給付97萬元,請求細目詳如下述:⒈「編輯權」之損害賠償2萬元:原告於106年間曾發表新詩「鋼鐵蝴蝶─向杜潘芳格致意」授權台灣文學館收錄於「台灣島上的女人樹─杜潘芳格」展覽手冊,非供銷售使用,台灣文學館並支付5,000元權利金,以作為原告授權他人編輯(收錄但非供銷售)之權利金;本案係侵害原告四首詩(組詩)之編輯權,原告可得預期之權利金為2萬元(計算式:5,000元×4=2萬元)。倘若本院認為前述情形不足以證明原告之實際損害額,則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本院依職權酌定賠償額。⒉「散布權」之損害賠償5萬元:謹以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於105年因轉載原告著作支付稿費1萬元以及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於105年間因轉載原告著作支付稿費1萬5,255元之中間值,即1萬2,500元作為原告授權他人散布(轉載並銷售)其著作之權利金標準;原告可得預期之權利金為5萬元(計算式:1萬2,500元×4=5萬元)。⒊「公開傳輸權」之損害賠償60萬元:原告之個人詩集「給世界的筆記」亦有以電子書形式出版,在「Readmoo讀墨電子書」、「TAAZE讀冊生活」等網站上販售。我國國內付費下載一篇文章或下載一首歌曲之收費行情,下載一首詩至少應以30元計算。「寫我南方盛世得獎作品集」之網路瀏覽人次為1萬0,448人次,又公開傳輸權受侵害之新詩共有4首,影響原告可得預期之經濟利益為125萬3,760元(計算式:30元×1萬448×4=125萬3,760元),原告對此部分僅請求60萬元,實屬合理。⒋「姓名表示權」之非財產上損害30萬元:原告創作新詩必須把廣大的思想濃縮在最精鍊的文字中,每一字詞皆須反覆推敲,斷句、結構、音律亦為細心安排,據爭著作係台語詩,還需逐字查詢台語讀音及確認用法,創作難度更高,十分耗時耗力,絕非信手拈來幾小時即可完成。原告自19歲起即開始寫詩,從無間斷,歷經無數次投稿失敗,犧牲休息與陪伴家人的時間,付出大量時間心力方能獲得文學獎的肯定,如此長年辛苦累積文學成就與名氣,進而讓著作產生更高的利用價值。據爭著作係原告目前最重要且知名度最高之台語詩,得來不易之心血結晶竟被冠上被告之姓名及照片,任人隨意公開傳輸及散布達萬人以上,此等「張冠李戴」的錯誤在文學領域、國文詩詞教育等方面均對原告有深遠之傷害,嚴重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之姓名表示權,此部分被告應賠償30萬元。㈢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97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請准供擔保宣告假執行。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訴外人陳雯玲於民國98年4月28日以「R.A.W.BARF」商標圖案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註冊,經智慧局審查後發給為註冊第01398347號證書(下稱系爭商標,商標圖案、權利期間、指定使用商品或服務名稱均詳如附圖一所示)。嗣訴外人陳雯玲於102年8月15日將系爭商標轉讓予訴外人涂世忠,並經智慧局於102年10月16日公告。又訴外人涂世忠於102年8月15日將系爭商標權專屬授權予原告,授權期間至商標專用期間屆滿為止。詎被告等所販售由澳大利亞商IG&RJBillinghurstPtyLtd.(下稱澳大利亞公司)生產之貓、狗飼料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其上所使用之「BARF」商標與系爭商標類似,系爭產品亦與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相同,被告等已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原告曾於102年10月11日委託律師發函請被告等勿再販售系爭產品以免侵害原告商標權,除被告林品妤因招領逾期遭退回外,其餘被告均在102年10月14日收受該信函,惟被告等均置之不理迄今仍繼續販售系爭產品。爰依現行商標法第39條第6項前段、第68條第3款、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原告有權提起本件訴訟:本件專屬授權雖未向智慧局登記,然商標法第39條規定旨在保護交易行為之第三人,被告等係侵權行為人,自不得抗辯原告無權提起本件訴訟。(三)被告等不得主張善意先使用:1、澳大利亞公司並未將「BARF」字樣登記為商標,且其使用目的是做為產品說明,並非作為商標使用,自不符合善意先使用之定義。2、善意先使用必須限於國內,然被告所提證據無法證明「BARF」於系爭商標申請日前已在國內有先使用之事實。3、陳雯玲於98年4月28日發給澳大利亞公司之電子郵件所附照片,目的在討論代理澳大利亞公司產品之標示貼紙應如何黏貼問題,僅能證明陳雯玲知悉該澳大利亞公司在澳洲使用此等包裝,不能作為在中華民國境內先使用商標之證明。況陳雯玲早於98年4月1日即委託事務所申請商標,顯見陳雯玲早在該澳大利亞公司寄送產品包裝前,即已就系爭商標進行申請商標註冊之前置作業。4、該澳大利亞公司之商品第一次進入中華民國境內銷售,係原告委託第三人鍾慶貿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鍾慶公司)辦理進口、報關,第一次報關日期為98年9月17日,在此之前,該澳大利亞公司並無任何在中華民國境內銷售之記錄,不能主張善意先使用。再者,善意先使用僅限於先使用者本身能主張,不得無限制擴張至任何第三人都得援引他人之先使用,否則主張先使用者以代理、經銷等方式授權其他人銷售侵害商標權之商品,將不當擴大侵權範圍,如此將徹底破壞商標註冊制度,亦形同對商標權人權益作不當限制。(四)系爭商標並無撤銷事由存在:1、92年5月8日修正之商標法第23條第1項第12款(下稱修正前商標法):(1)澳大利亞公司於澳洲所註冊之商標(下稱澳大利亞公司商標)與系爭商標並不相同或近似,完全無混淆誤認之虞;再者,於系爭商標申請日前,該澳大利亞公司商標從未在台灣地區使用並用以販售任何商品,國內消費者根本不知有該商標的存在,自非著名商標,此外,被告並未提出該澳大利亞公司任何廣為消費者或相關事業普遍認知之證明,無由認定澳大利亞公司商標為著名商標。 (2)又澳大利亞公司在原告將系爭產品進口國內前縱使已在澳洲地區使用「BARF」字樣,但其非作為商標使用,其在澳洲僅註冊人頭肖像商標(即澳大利亞公司商標),是被告稱「BARF」屬著名商標,應非的論。2、修正前商標法第23條第1項第14款:(1)該款適用之前題為相同或近似於他人先使用於同一或類似服務之商標,而系爭商標與澳大利亞公司商標既不相同也不近似,且澳大利亞公司並未將「BARF」文字在澳大利亞或中華民國申請商標註冊,自不適用本款規定。(2)被告雖主張該澳大利亞公司自西元1995年起使用「R.A.W.BARF」等字樣於其所生產之動物飼料包裝上,然並未檢附任何該澳大利亞公司自1995年起已使用之證據,實無從作為其先使用之證明。被告復主張該澳大利亞公司於商品包裝上使用「R.A.W.」「BARF」文字,均於其下刊載原意「RestoringAnimalWellness」(恢復動物健康)及「BiologicallyAppropriateRawFood」(生理上適宜的天然食物),以闡釋該澳大利亞公司生產之理念,果此,顯見該澳大利亞公司係將該等文字作為其原意之縮寫,亦不符先使用之定義。(五)本件損害賠償計算方式:被告等被查獲販售系爭狗用產品零售單價為1,500元,貓用產品零售單價為780元,則原告請求依據狗用產品零售單價1,500元的500倍計算損害,請求各被告分別賠償原告750,000元,自屬於法有據。(六)並聲明:(1)被告飛比樂有限公司應給付原告新臺幣7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逗奇國際有限公司應給付原告新臺幣7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林品妤即品舍寵物精品工作室應給付原告新臺幣7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4)被告陸仙兒即米克斯寵物精品店應給付原告新臺幣7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5)被告陳雨蘭即庠美寵物精品展業應給付原告新臺幣7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6)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7)本件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1 1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9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40 1", "lawName":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我國92年8月21日公告第549510號「車道管制裝置」新型專利(申請日為91年5月10日,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2年8月21日至103年5月9日止。(二)原告於99年初,於市面上發現被告常威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常威公司)所生產之「CVIA車道門禁管制系統」(下稱系爭產品),疑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故先於99年4月1日透過訴外人山井消防機電有限公司(下稱山井公司)購得系爭產品一件,並取得「CVIA車道門禁管制系統全功能無線接線說明」、「CVIA車道門禁管制系統全功能無線門禁管制系統-一個專為社區停車場所設計的系統」廣告單、「經銷商說明書(全功能無線電腦連線滾碼防盜系統)CV-99.0127」等行銷及說明文件,並就系爭產品實際操作過程錄製成影片光碟。原告將系爭產品實物及相關文件等,委外進行比對分析,證實系爭產品確實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3、5、6、16、17項。因常威公司持續販售系爭產品,原告其後復於99年9月2日再度透過山井公司購得系爭產品一件。原告更於99年11月26日向被告公司寄發存證信函警告,請求排除侵害。豈料,被告公司收到該存證信函後仍繼續販售,原告於99年12月23日復透過山井公司再購得系爭產品一件。(三)原告自75年10月18日起任職於訴外人威特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至今,且自系爭專利核准公告後即將系爭專利授權予威特公司製造及銷售系爭專利物品,並指示被授權人威特公司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於產品目錄上,該產品目錄之印刷廠商彩悅印刷設計有限公司自93年3月24日起即承印威特公司產品目錄至今。常威公司與威特公司不但為同業,且威特公司既已依法標示系爭專利號數,被告公司自無推諉不知系爭專利存在之理。(四)縱上所述,原告根據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108條準用第79條請求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且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暨第245條之規定,請求新台幣165萬元,並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常威公司負責人常茂森就前揭常威公司侵害原告所有系爭專利權乙節,負連帶賠償責任。(五)為此,原告根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165萬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CVIA車道門禁管制系統」,以及任何侵害原告中華民國證書號第209334號「車道管制裝置」新型專利之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假執行。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麥奇數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麥奇公司)於西元2004年3月成立,為全球第一家開發智慧型線上學習系統並提供真人即時互動、量身訂作學習內容、精準追蹤成效的科技顧問公司。此等智慧型線上學習系統,為原告耗費鉅資、時間、精力所開發享有之獨特動態課程產生系統,原告所有之「TutorABC會員入會契約書」、「TutorABC電腦使用者介面」、「TutorABC學員上課教材」、「TutorABC註冊會員服務條款」、「TutorABC市場文宣資料」等著作物(此五著作統稱系爭五著作)具有原創性,依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另原告所有之內部營運管理系統IMS、教學管理系統、系統化客戶管理資料等報表資料、線上真人同步視訊學習系統之電腦程式作業系統,為受營業秘密法所保護之原告營業秘密(下稱系爭營業秘密),且原告為附圖一所示註冊第01281173號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原告系爭商標)。詎被告科見文教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見公司)於99年4月22日網路上所提供之「科見數位學院學員註冊契約書」其合約條文幾與原告「TutorABC會員入會契約書」完全相同,僅將部分詞彙進行簡易置換,已侵害原告之重製權及改作權;另被告李婉如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將原告所有之「TutorABC電腦使用者介面」、「TutorABC學員上課教材」、「TutorABC註冊會員服務條款」、「TutorABC市場文宣資料」等資料儲存在被告李婉如辦公室電腦磁碟中,侵害原告之重製權。又被告科見公司於99年起至今,在其公司網頁及文件資料夾上,使用及散布如附圖二所示近似於原告系爭商標圖樣之商標(下稱被告科見公司商標),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而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另藍○○、尤○○曾看見被告李婉如筆記型電腦中有原告「內部管理系統IMS」有關客戶部份如選單頁面及關懷頁面等機密資訊,亦有原告「教學管理系統」之機密畫面,被告科見公司98年11、12月間發予藍○○電子郵件「各類系統發出信函」之資料與原告公司的文稿資料非常接近,顯然被告等曾不法取得原告「各類系統發出信函」之內部完整機密資料,並擅自改作以建立被告科見公司之系統信函,被告李婉如也列印儲存原告教學管理系統螢幕畫面,交給碩遠科技公司參考以設計被告科見公司系統,另尤○○亦於窺看原告員工吳○○帳號密碼後,與被告李婉如於被告科見公司辦公室內以吳○○帳號密碼登入原告公司內部網頁,竊取原告公司教學管理系統之營業秘密,是被告等顯有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商標權及營業秘密之行為,被告侯光杰為被告科見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李婉如為被告科見公司之執行總監,均為公司負責人,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第88條、92年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3條、100年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營業秘密法第10條、第12條、第13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2,0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前項聲明原告願以現金、等值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敦南分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58",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9 2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網際網路教學服務定型化契約範本"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麥奇數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麥奇公司)於西元2004年3月成立,為全球第一家開發智慧型線上學習系統並提供真人即時互動、量身訂作學習內容、精準追蹤成效的科技顧問公司。此等智慧型線上學習系統,為原告耗費鉅資、時間、精力所開發享有之獨特動態課程產生系統,原告所有之「TutorABC會員入會契約書」、「TutorABC電腦使用者介面」、「TutorABC學員上課教材」、「TutorABC註冊會員服務條款」、「TutorABC市場文宣資料」等著作物(此五著作統稱系爭五著作)具有原創性,依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另原告所有之內部營運管理系統IMS、教學管理系統、系統化客戶管理資料等報表資料、線上真人同步視訊學習系統之電腦程式作業系統,為受營業秘密法所保護之原告營業秘密(下稱系爭營業秘密),且原告為附圖一所示註冊第01281173號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原告系爭商標)。詎被告科見文教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見公司)於99年4月22日網路上所提供之「科見數位學院學員註冊契約書」其合約條文幾與原告「TutorABC會員入會契約書」完全相同,僅將部分詞彙進行簡易置換,已侵害原告之重製權及改作權;另被告李婉如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將原告所有之「TutorABC電腦使用者介面」、「TutorABC學員上課教材」、「TutorABC註冊會員服務條款」、「TutorABC市場文宣資料」等資料儲存在被告李婉如辦公室電腦磁碟中,侵害原告之重製權。又被告科見公司於99年起至今,在其公司網頁及文件資料夾上,使用及散布如附圖二所示近似於原告系爭商標圖樣之商標(下稱被告科見公司商標),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而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另藍○○、尤○○曾看見被告李婉如筆記型電腦中有原告「內部管理系統IMS」有關客戶部份如選單頁面及關懷頁面等機密資訊,亦有原告「教學管理系統」之機密畫面,被告科見公司98年11、12月間發予藍○○電子郵件「各類系統發出信函」之資料與原告公司的文稿資料非常接近,顯然被告等曾不法取得原告「各類系統發出信函」之內部完整機密資料,並擅自改作以建立被告科見公司之系統信函,被告李婉如也列印儲存原告教學管理系統螢幕畫面,交給碩遠科技公司參考以設計被告科見公司系統,另尤○○亦於窺看原告員工吳○○帳號密碼後,與被告李婉如於被告科見公司辦公室內以吳○○帳號密碼登入原告公司內部網頁,竊取原告公司教學管理系統之營業秘密,是被告等顯有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商標權及營業秘密之行為,被告侯光杰為被告科見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李婉如為被告科見公司之執行總監,均為公司負責人,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第88條、92年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3條、100年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營業秘密法第10條、第12條、第13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2,0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前項聲明原告願以現金、等值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敦南分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麥奇數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麥奇公司)於西元2004年3月成立,為全球第一家開發智慧型線上學習系統並提供真人即時互動、量身訂作學習內容、精準追蹤成效的科技顧問公司。此等智慧型線上學習系統,為原告耗費鉅資、時間、精力所開發享有之獨特動態課程產生系統,原告所有之「TutorABC會員入會契約書」、「TutorABC電腦使用者介面」、「TutorABC學員上課教材」、「TutorABC註冊會員服務條款」、「TutorABC市場文宣資料」等著作物(此五著作統稱系爭五著作)具有原創性,依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另原告所有之內部營運管理系統IMS、教學管理系統、系統化客戶管理資料等報表資料、線上真人同步視訊學習系統之電腦程式作業系統,為受營業秘密法所保護之原告營業秘密(下稱系爭營業秘密),且原告為附圖一所示註冊第01281173號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原告系爭商標)。詎被告科見文教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見公司)於99年4月22日網路上所提供之「科見數位學院學員註冊契約書」其合約條文幾與原告「TutorABC會員入會契約書」完全相同,僅將部分詞彙進行簡易置換,已侵害原告之重製權及改作權;另被告李婉如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將原告所有之「TutorABC電腦使用者介面」、「TutorABC學員上課教材」、「TutorABC註冊會員服務條款」、「TutorABC市場文宣資料」等資料儲存在被告李婉如辦公室電腦磁碟中,侵害原告之重製權。又被告科見公司於99年起至今,在其公司網頁及文件資料夾上,使用及散布如附圖二所示近似於原告系爭商標圖樣之商標(下稱被告科見公司商標),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而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另藍○○、尤○○曾看見被告李婉如筆記型電腦中有原告「內部管理系統IMS」有關客戶部份如選單頁面及關懷頁面等機密資訊,亦有原告「教學管理系統」之機密畫面,被告科見公司98年11、12月間發予藍○○電子郵件「各類系統發出信函」之資料與原告公司的文稿資料非常接近,顯然被告等曾不法取得原告「各類系統發出信函」之內部完整機密資料,並擅自改作以建立被告科見公司之系統信函,被告李婉如也列印儲存原告教學管理系統螢幕畫面,交給碩遠科技公司參考以設計被告科見公司系統,另尤○○亦於窺看原告員工吳○○帳號密碼後,與被告李婉如於被告科見公司辦公室內以吳○○帳號密碼登入原告公司內部網頁,竊取原告公司教學管理系統之營業秘密,是被告等顯有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商標權及營業秘密之行為,被告侯光杰為被告科見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李婉如為被告科見公司之執行總監,均為公司負責人,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第88條、92年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3條、100年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營業秘密法第10條、第12條、第13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2,0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前項聲明原告願以現金、等值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敦南分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本件事實經過:原告係專營小家電、3C配件、美容及寵物等用品進口批發零售之電商企業(原證一),原告員工○○○(原證二)於民國105年6月間選用原告自拍自有之「PH-34電動磨甲機」產品(下稱據爭產品)照片暨攝影著作(原證三第16頁附表C3)為素材再予以美工後製之美術著作(原證三第2頁至第13頁圖A01至A12圖,下稱據爭著作)。依原告與○○○間聘僱合約及著作權法之規定,原告為據爭著作之著作權人。詎被告夢芭莎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夢芭莎公司)於「Yahoo!奇摩超級商城」所經營之網路商店「焦糖瑪其朵」(下稱系爭商店),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擅自於其網頁(https://tw.mall.yahoo.com/item/電動磨甲機-美甲機-修腳機修甲器去角質死皮拋光打磨香-Z0000000000000,下稱系爭網頁)重製並公開傳輸據爭著作為其自營「電動磨甲機美甲機修腳機修甲器去角質死皮拋光打磨香港腳PH-34」產品(下稱系爭產品)銷售使用,原告於105年11月發現後即於同年12月報警提起刑事告訴,其後原告於106年2月21日發現上述侵權行為仍持續中,故再進一步蒐證侵權圖片(原證三第1頁B00圖、第2頁至第13頁B01至B12圖,下稱系爭圖片)。被告夢芭莎公司於其系爭網頁使用系爭圖片,自105年11月3日被發現,迄至106年2月21日,其不法侵權狀態已至少繼續三個月以上,且被告夢芭莎公司乃係專業網路販售商品店家,為銷售與據爭產品相同之商品,出於商業目的,意圖不耗勞費明知且故意重製據爭著作,其侵權行為已致原告受有損害。又原告於參與前揭刑事偵查程序中得知被告潘炳煌、卓詩雅夫妻二人分別為被告夢芭莎公司之董事長及董事,共同實際經營系爭商店(原證四),爰將該二人列為本件侵害著作權案件之自然人被告。(二)被告雖抗辯原告之請求權已罹於時效,且原證三不具證據能力,縱具證據能力,原證三網頁中所示之據爭著作亦非屬受著作權保護之攝影著作、美術著作云云。惟查:1.按侵害狀態繼續延續者,應以不法侵害行為終了時起算其時效,而系爭圖片之蒐證截圖,其原始檔案日期有「2017/2/21下午」之明確時間註記(原證七第2頁表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確認專利權等
(一)本件事實經過:原告係專營小家電、3C配件、美容及寵物等用品進口批發零售之電商企業(原證一),原告員工○○○(原證二)於民國105年6月間選用原告自拍自有之「PH-34電動磨甲機」產品(下稱據爭產品)照片暨攝影著作(原證三第16頁附表C3)為素材再予以美工後製之美術著作(原證三第2頁至第13頁圖A01至A12圖,下稱據爭著作)。依原告與○○○間聘僱合約及著作權法之規定,原告為據爭著作之著作權人。詎被告夢芭莎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夢芭莎公司)於「Yahoo!奇摩超級商城」所經營之網路商店「焦糖瑪其朵」(下稱系爭商店),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擅自於其網頁(https://tw.mall.yahoo.com/item/電動磨甲機-美甲機-修腳機修甲器去角質死皮拋光打磨香-Z0000000000000,下稱系爭網頁)重製並公開傳輸據爭著作為其自營「電動磨甲機美甲機修腳機修甲器去角質死皮拋光打磨香港腳PH-34」產品(下稱系爭產品)銷售使用,原告於105年11月發現後即於同年12月報警提起刑事告訴,其後原告於106年2月21日發現上述侵權行為仍持續中,故再進一步蒐證侵權圖片(原證三第1頁B00圖、第2頁至第13頁B01至B12圖,下稱系爭圖片)。被告夢芭莎公司於其系爭網頁使用系爭圖片,自105年11月3日被發現,迄至106年2月21日,其不法侵權狀態已至少繼續三個月以上,且被告夢芭莎公司乃係專業網路販售商品店家,為銷售與據爭產品相同之商品,出於商業目的,意圖不耗勞費明知且故意重製據爭著作,其侵權行為已致原告受有損害。又原告於參與前揭刑事偵查程序中得知被告潘炳煌、卓詩雅夫妻二人分別為被告夢芭莎公司之董事長及董事,共同實際經營系爭商店(原證四),爰將該二人列為本件侵害著作權案件之自然人被告。(二)被告雖抗辯原告之請求權已罹於時效,且原證三不具證據能力,縱具證據能力,原證三網頁中所示之據爭著作亦非屬受著作權保護之攝影著作、美術著作云云。惟查:1.按侵害狀態繼續延續者,應以不法侵害行為終了時起算其時效,而系爭圖片之蒐證截圖,其原始檔案日期有「2017/2/21下午」之明確時間註記(原證七第2頁表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80",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00",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37", "lawName": "民法" } ]
使用專利權權利金
(一)本件事實經過:原告係專營小家電、3C配件、美容及寵物等用品進口批發零售之電商企業(原證一),原告員工○○○(原證二)於民國105年6月間選用原告自拍自有之「PH-34電動磨甲機」產品(下稱據爭產品)照片暨攝影著作(原證三第16頁附表C3)為素材再予以美工後製之美術著作(原證三第2頁至第13頁圖A01至A12圖,下稱據爭著作)。依原告與○○○間聘僱合約及著作權法之規定,原告為據爭著作之著作權人。詎被告夢芭莎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夢芭莎公司)於「Yahoo!奇摩超級商城」所經營之網路商店「焦糖瑪其朵」(下稱系爭商店),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擅自於其網頁(https://tw.mall.yahoo.com/item/電動磨甲機-美甲機-修腳機修甲器去角質死皮拋光打磨香-Z0000000000000,下稱系爭網頁)重製並公開傳輸據爭著作為其自營「電動磨甲機美甲機修腳機修甲器去角質死皮拋光打磨香港腳PH-34」產品(下稱系爭產品)銷售使用,原告於105年11月發現後即於同年12月報警提起刑事告訴,其後原告於106年2月21日發現上述侵權行為仍持續中,故再進一步蒐證侵權圖片(原證三第1頁B00圖、第2頁至第13頁B01至B12圖,下稱系爭圖片)。被告夢芭莎公司於其系爭網頁使用系爭圖片,自105年11月3日被發現,迄至106年2月21日,其不法侵權狀態已至少繼續三個月以上,且被告夢芭莎公司乃係專業網路販售商品店家,為銷售與據爭產品相同之商品,出於商業目的,意圖不耗勞費明知且故意重製據爭著作,其侵權行為已致原告受有損害。又原告於參與前揭刑事偵查程序中得知被告潘炳煌、卓詩雅夫妻二人分別為被告夢芭莎公司之董事長及董事,共同實際經營系爭商店(原證四),爰將該二人列為本件侵害著作權案件之自然人被告。(二)被告雖抗辯原告之請求權已罹於時效,且原證三不具證據能力,縱具證據能力,原證三網頁中所示之據爭著作亦非屬受著作權保護之攝影著作、美術著作云云。惟查:1.按侵害狀態繼續延續者,應以不法侵害行為終了時起算其時效,而系爭圖片之蒐證截圖,其原始檔案日期有「2017/2/21下午」之明確時間註記(原證七第2頁表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1 1",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issueRef": "30",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96年2月12日以OLYMPUSC8080類單眼相機拍攝,並使用軟體ULEADPHOTOIMPACT後製完成圖片(下稱系爭著作,如原告起訴狀附件二,本院卷第30至33頁所示),約在後製完成後的一、兩天內系爭著作,原告使用在奇摩及露天拍賣中,用以銷售圖片中的VelbonMagSlider鎂合金雙向微距雲台(調微器)產品(網址https://tw.bid.yahoo.com/item/000000000000)。豈料104年3月8日在露天拍賣網站中,發現被告李逸雲(帳號:globalgo,該帳號所有人為被告李逸雲),在其公開銷售產品的網址中,共發現有兩個網址(1.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00000000000244VelbonSuperMagSlider鎂合金雙向微距雲台(調微器);2.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00000000000687VelbonSuperMagSlider鎂合金雙向微距雲台(調微器))上,共計不重覆的3張圖檔(下稱系爭照片,重覆使用6圖次),被告使用之系爭照片,經過原告詳細比對,確實是重製原告所完成的系爭著作,未經原告授權同意,以重製及公開傳輸方式侵害原告的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爰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88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之金額及利息。(二)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78,000元,及自104年11月11日起,以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三、被告抗辯:(一)因受訴外人梁景雄託售全新微距雲台1組,遂使用GOOGLE搜尋,搜尋到標示有商標日本Velbon原廠商標,所以引用原廠商品說明方式,沒有修改將原廠照片刊登在露天拍賣,刊登期間並無任何人告知系爭著作版權誰屬,之後原告無預警提出訴訟,遂將系爭著作撤下網路。而系爭著作無法讓人辨別非Velbon所有,且被告無加工系爭著作為其所有,因原告之誤導,使被告以為系爭著作為原廠照片,依法自無構成侵害任何著作人格權之問題。故被告將系爭照片,直接引為商品描述,引用原廠說明為合法使用,無故意違法重製之問題。且原告既然無產品售出,則被告對其銷售未有任何影響,自然無任何侵害所得之利益。而被告為專業級攝影師,根本無須使用他人照片,並無犯罪動機及意思,自無賠償責任。系爭著作連結資訊,有使人侵權不知情之狀況,被告亦非故意使用系爭著作。(二)並聲明: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四、經查下列事實,有各該證據附卷可稽,且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69至70頁),自堪信為真實。(一)被告利用Google搜尋引擎,以「Velbonmacroslider」檢索照片(被告附件一,見本院卷第44頁),並利用系爭照片於露天拍賣網站(原告起訴狀附件1,見本院卷第28至29頁),販售訴外人梁景雄委託販售之「Velbonmacroslider」微距雲台乙組商品(梁景雄證詞,見本院卷第46頁)。(二)原告於2007年2月12日拍攝,並後製完成系爭圖片(即系爭著作,如原告起訴狀附件二,本院卷第30至33頁所示),並使用於奇摩及露天拍賣網站,用以銷售圖片中的VelbonMagSlider鎂合金雙向微距雲台(調微器)產品(網址https://tw.bid.yahoo.com/item/000000000000)。(三)如附表所示,系爭著作與系爭照片,經比對為相同。五、本件兩造所爭執之處,經協議簡化如下(本院卷第70頁):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新臺幣78000元及利息,是否有據?1.被告使用系爭著作於拍賣網頁上,是否有過失?2.被告應給付之金額為何?六、得心證理由:(一)原告主張系爭著作為攝影著作,原告為著作財產權人,被告未經同意於其網頁使用系爭著作等情,業據原告提出系爭著作光碟資料、被告侵權網頁資料、系爭著作原始照片圖檔、原告系爭著作之網頁資料、如附表所示系爭著作對照表為證(見原告提出卷外光碟片乙張、本院卷第28至34頁),並為被告所不爭執,堪信為真實,是原告主張被告未經同意將原告所有之系爭著作置於被告網頁之事實,堪予採信。(二)按著作人專有重製、公開傳輸其著作之權利,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第26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同法第88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文。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同法第85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將原告所有之系爭著作,重製於其所有之網頁,並上傳至網際網路,自屬侵害原告之重製權及公開傳輸權,且未標示來源,亦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而被告於其個人網頁使用之系爭著作,既非由被告自行創作,自可預見使用系爭圖片可能涉及著作權之問題,被告對於所使用之圖片著作人為何人,有無取得合法使用權利等情,應予適當查證,以避免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的情事發生,始得謂已盡交易上具有通常知識經驗之人,所應盡之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被告對於本件侵害著作權之行為,縱使無故意,亦具有過失,則本件被告不法侵害原告所有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及著作人格權,依上揭規定,原告請求被告負賠償責任,於法有據。(三)損害賠償之計算:1.按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又前項損害賠償,被害人得依下列規定擇一請求: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請求。但被害人不能證明其損害時,得以其行使權利依通常情形可得預期之利益,減除被侵害後行使同一權利所得利益之差額,為其所受損害。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人格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96年2月12日以OLYMPUSC8080類單眼相機拍攝,並使用軟體ULEADPHOTOIMPACT後製完成圖片(下稱系爭著作,如原告起訴狀附件二,本院卷第30至33頁所示),約在後製完成後的一、兩天內系爭著作,原告使用在奇摩及露天拍賣中,用以銷售圖片中的VelbonMagSlider鎂合金雙向微距雲台(調微器)產品(網址https://tw.bid.yahoo.com/item/000000000000)。豈料104年3月8日在露天拍賣網站中,發現被告李逸雲(帳號:globalgo,該帳號所有人為被告李逸雲),在其公開銷售產品的網址中,共發現有兩個網址(1.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00000000000244VelbonSuperMagSlider鎂合金雙向微距雲台(調微器);2.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00000000000687VelbonSuperMagSlider鎂合金雙向微距雲台(調微器))上,共計不重覆的3張圖檔(下稱系爭照片,重覆使用6圖次),被告使用之系爭照片,經過原告詳細比對,確實是重製原告所完成的系爭著作,未經原告授權同意,以重製及公開傳輸方式侵害原告的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爰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88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之金額及利息。(二)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78,000元,及自104年11月11日起,以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三、被告抗辯:(一)因受訴外人梁景雄託售全新微距雲台1組,遂使用GOOGLE搜尋,搜尋到標示有商標日本Velbon原廠商標,所以引用原廠商品說明方式,沒有修改將原廠照片刊登在露天拍賣,刊登期間並無任何人告知系爭著作版權誰屬,之後原告無預警提出訴訟,遂將系爭著作撤下網路。而系爭著作無法讓人辨別非Velbon所有,且被告無加工系爭著作為其所有,因原告之誤導,使被告以為系爭著作為原廠照片,依法自無構成侵害任何著作人格權之問題。故被告將系爭照片,直接引為商品描述,引用原廠說明為合法使用,無故意違法重製之問題。且原告既然無產品售出,則被告對其銷售未有任何影響,自然無任何侵害所得之利益。而被告為專業級攝影師,根本無須使用他人照片,並無犯罪動機及意思,自無賠償責任。系爭著作連結資訊,有使人侵權不知情之狀況,被告亦非故意使用系爭著作。(二)並聲明: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四、經查下列事實,有各該證據附卷可稽,且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第69至70頁),自堪信為真實。(一)被告利用Google搜尋引擎,以「Velbonmacroslider」檢索照片(被告附件一,見本院卷第44頁),並利用系爭照片於露天拍賣網站(原告起訴狀附件1,見本院卷第28至29頁),販售訴外人梁景雄委託販售之「Velbonmacroslider」微距雲台乙組商品(梁景雄證詞,見本院卷第46頁)。(二)原告於2007年2月12日拍攝,並後製完成系爭圖片(即系爭著作,如原告起訴狀附件二,本院卷第30至33頁所示),並使用於奇摩及露天拍賣網站,用以銷售圖片中的VelbonMagSlider鎂合金雙向微距雲台(調微器)產品(網址https://tw.bid.yahoo.com/item/000000000000)。(三)如附表所示,系爭著作與系爭照片,經比對為相同。五、本件兩造所爭執之處,經協議簡化如下(本院卷第70頁):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新臺幣78000元及利息,是否有據?1.被告使用系爭著作於拍賣網頁上,是否有過失?2.被告應給付之金額為何?六、得心證理由:(一)原告主張系爭著作為攝影著作,原告為著作財產權人,被告未經同意於其網頁使用系爭著作等情,業據原告提出系爭著作光碟資料、被告侵權網頁資料、系爭著作原始照片圖檔、原告系爭著作之網頁資料、如附表所示系爭著作對照表為證(見原告提出卷外光碟片乙張、本院卷第28至34頁),並為被告所不爭執,堪信為真實,是原告主張被告未經同意將原告所有之系爭著作置於被告網頁之事實,堪予採信。(二)按著作人專有重製、公開傳輸其著作之權利,著作權法第22條第1項、第26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同法第88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文。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同法第85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將原告所有之系爭著作,重製於其所有之網頁,並上傳至網際網路,自屬侵害原告之重製權及公開傳輸權,且未標示來源,亦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而被告於其個人網頁使用之系爭著作,既非由被告自行創作,自可預見使用系爭圖片可能涉及著作權之問題,被告對於所使用之圖片著作人為何人,有無取得合法使用權利等情,應予適當查證,以避免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的情事發生,始得謂已盡交易上具有通常知識經驗之人,所應盡之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被告對於本件侵害著作權之行為,縱使無故意,亦具有過失,則本件被告不法侵害原告所有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公開傳輸權及著作人格權,依上揭規定,原告請求被告負賠償責任,於法有據。(三)損害賠償之計算:1.按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又前項損害賠償,被害人得依下列規定擇一請求: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請求。但被害人不能證明其損害時,得以其行使權利依通常情形可得預期之利益,減除被侵害後行使同一權利所得利益之差額,為其所受損害。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蕭添旺為中華民國新型第M274369號「倒燄式還原電爐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4年9月1日起至104年4月7日止,並已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皆為代碼6,足證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詎被告鄭清龍原為原告啟墩公司之員工,於任職期間習得原告啟墩公司關於系爭專利產品之部分結構製作流程,乃於98年4月30日離職後,自行於同年5月12日登記成立被告龍凱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龍凱公司),原告發現被告龍凱公司在未得原告同意或授權之前提下,製造疑似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銷售予訴外人○○○即新國藝陶坊,經原告委請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就新國藝陶坊之「倒燄式還原電爐」產品(下稱系爭產品)做成專利侵害鑑定報告(下稱系爭鑑定報告),認定系爭產品確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等範圍,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又原告蕭添旺已於提起本件訴訟前將對被告之所有債權讓與原告啟墩公司,故原告啟墩公司及原告蕭添旺均得合法提起本件訴訟。為此,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龍凱公司排除並防止侵害,暨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請求被告龍凱公司負新臺幣(下同)200萬元之賠償責任。又被告鄭清龍為被告龍凱公司之負責人,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負連帶賠償責任。(二)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103年2月1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就其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不得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之行為。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84年4月中,訴外人雙贏有限公司(下稱雙贏公司)負責人即被告陳浩堯至原告之個人電腦工作室洽商「列車行車資訊自動化顯示系統」之設計規劃。嗣於84年4月30日,原告遂以特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特康公司)名義,在原告之個人電腦工作室與雙贏公司簽訂「台灣鐵路局列車資訊自動化系統」之開發合約(合約已損毀),合約內容包含瑞芳車站之開發費用20萬元,每增設一車站之建置費用為5萬元(含1套由特康公司負責組配之個人電腦、列車行車資訊自動化顯示系統之使用授權與RS232通訊介面盒),且協議由雙贏公司為總經銷,預計於84年5月25日完成。其後,於84年6月初,原告即已完成新版之通訊協定電路板盒,並安裝更新列車行車資訊自動化顯示系統之個人電腦,故於瑞芳車站正式啟用之同時,原告即已完成著作,依法取得「列車行車資訊自動化顯示系統」(下稱系爭系統)之電腦程式著作與操作介面之圖形著作之著作權。(二)詎被告鐵路局所屬臺北車站於101年1月2日所使用之列車行車資訊自動化系統(下稱系爭侵權系統)及其使用之操作介面係抄襲自系爭系統,此由比較系爭侵權系統之操作畫面,與瑞芳車站使用之列車行車資訊自動化系統原始程式之版權說明、功能鍵規劃、使用操作方式等畫面,可知上開二版本之各功能項目幾乎完全相同即可證明,其等差異之處僅在於原列為總經銷之雙贏公司被刪除,而系統設計原列名為「特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遭篡改為「銘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又被告銘協公司係提供系爭侵權系統軟體之人,而被告鐵路局依政府採購法辦理採購時,應注意被告銘協公司所提供之軟體有無著作權歸屬之爭議及是否取得合法授權,且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竟在原告分別於102年5月28日、102年12月6日寄發存證信函告知被告鐵路局及臺北車站站長等人系爭侵權系統已侵害原告著作權之事實時,仍無任何積極排除侵害之措施而仍繼續使用系爭侵權系統,其等行為當已構成共同侵害原告就系爭系統所享有之著作權,自當就其行為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及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對原告負連帶賠償責任。再者,臺北車站站長係受僱於被告鐵路局,兩者間存有僱傭關係,且各個車站之列車行車資訊自動化系統工程係由個別之車站分別依政府採購法採購後而為使用,故就上開系統是否為「具著作權之電腦軟體」及應否「合法取得授權方得使用」一事,當屬個別車站站長之職務審查範圍,然臺北車站站長未經查證,即於臺北車站逕行使用系爭侵權系統,顯已具因執行職務而不法侵害原告權利之情事。從而,其僱用人即被告鐵路局自應與受僱人即臺北車站站長即被告簡信立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三)損害賠償額:被告鐵路局現共有223處之營運車站,各該車站應均有盜用原告系爭系統之行為,而原告就系爭系統所收取之授權金為每個車站5萬元。為此,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為保留給付之聲明,並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1,000萬元。(四)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 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本件已於107年11月22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判決及附帶民事判決確定在案,被告並已於同年12月6日及7日全數付清賠償金額予原告,按民事訴訟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本件為重複起訴,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7-1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明知原告之猴頭設計圖商標(下稱系爭商標)業經原告負責人張耀琳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取得商標專用權,指定使用各種靴鞋等商品,現仍在專用期間,非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不得於同一或類似商品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圖樣文字,詎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基於販賣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之註冊商標及仿冒商標商品之犯意,於民國96、97年間,利用「無名小站」網站將其以手工方式彩繪製作之商品作品集,展示於其所申請「QQ0802」帳號相簿內,刊登代為製作上開各式圖樣商品訊息,供有意訂製購買之不特定人下單訂購,自97年6月間起,並以他人傳檔之系爭商標代為製作鞋子,以每件約新臺幣(下同)500元之價格販出,藉此販售予不特定人牟利,期間共賣出6件前開仿冒商品,復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欲販賣予不特定人。俟於99年3月25日,在上述「夠壞堂」商店內,經原告職員林國維發現並以1280元之對價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始悉上情,並查扣仿冒「猴頭」商標圖樣鞋子一雙。案經原告告訴暨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二總隊第一大隊第三中隊報告偵辦,認被告犯嫌應堪認定,且被告對前揭犯罪事實於警詢及偵查中均坦承不諱,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予以緩起訴處分,並提供40小時之義務勞務及參加法治教育2場次,顯見被告之行為,確屬違反商標法之規定。(二)按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未得商標權人同意而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者,為侵害商標權,此於商標法第61條第2項、29條第2項第1款著有明文。被告於未經原告同意下,於同一商品上既使用有同於原告註冊之商標,則其行為當屬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無疑。又被告之售價為500元,依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規定,以查獲侵害商標權商品之零售單價五百倍,即250,000元(計算式:500×500=250,000)作為本件原告所受之損害。(三)又原告所有之猴頭設計圖商標,因造型可愛而深受消費者喜愛,於全國各大百貨公司皆有其專櫃設置,被告明知所售者為仿品,仍藉由網路銷售予不特定人,自應賠償原告業務上信譽減損之損害15萬元為適當。(四)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原告公司於89年開始使用BANANACHIPPYAJOLLYMONKEY於所生產之T恤上,由於經營用心,以單純、可愛、休閒、流行路線,並以兩三天就有新品推出及限量之策略,擄獲年輕族群求新求變求獨特之心理,使原告在國內年輕服飾品牌占有極佳之名聲,並取得領先之地位,於各大百貨公司均設有專櫃販賣商品,計設有多處據點(包括北部地區: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誠品百貨、遠東百貨公司、美麗華百貨公司;中部地區: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廣三SOGO百貨公司、中友百貨公司及老虎城;南部地區: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嘉義耐斯松屋百貨公司、遠東百貨公司、高雄漢神百貨公司、高雄統一阪急百貨公司、高雄大統新世紀百貨公司、高雄SOGO百貨公司、高雄統一夢時代購物中心等),被告於統一夢時代購物中心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商品,欲販賣予不特定人,然於同一購物中心內即有原告所設之據點,被告竟稱從未知悉猴頭圖樣屬原告所有商標,顯不可採。2、被告於他案(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警詢及偵查中坦承不諱,且該案業經確定,是顯見被告確實知悉猴頭設計圖商標為原告所有。3、按商標法第61條第1項規定,其侵害不以故意為限,縱係過失,亦應負損害賠償之責,被告以手工方式彩繪製作之商品,接受一般消費者指定圖樣而為其彩繪,於收受時應詢問對方圖樣來源,是否有侵害他人之商標,然被告於收受圖樣後,並未加以詢問,即為他人彩繪鞋子,難謂不具過失。(五)爰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被告明知原告之猴頭設計圖商標(下稱系爭商標)業經原告負責人張耀琳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取得商標專用權,指定使用各種靴鞋等商品,現仍在專用期間,非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不得於同一或類似商品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圖樣文字,詎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基於販賣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之註冊商標及仿冒商標商品之犯意,於民國96、97年間,利用「無名小站」網站將其以手工方式彩繪製作之商品作品集,展示於其所申請「QQ0802」帳號相簿內,刊登代為製作上開各式圖樣商品訊息,供有意訂製購買之不特定人下單訂購,自97年6月間起,並以他人傳檔之系爭商標代為製作鞋子,以每件約新臺幣(下同)500元之價格販出,藉此販售予不特定人牟利,期間共賣出6件前開仿冒商品,復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欲販賣予不特定人。俟於99年3月25日,在上述「夠壞堂」商店內,經原告職員林國維發現並以1280元之對價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始悉上情,並查扣仿冒「猴頭」商標圖樣鞋子一雙。案經原告告訴暨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二總隊第一大隊第三中隊報告偵辦,認被告犯嫌應堪認定,且被告對前揭犯罪事實於警詢及偵查中均坦承不諱,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予以緩起訴處分,並提供40小時之義務勞務及參加法治教育2場次,顯見被告之行為,確屬違反商標法之規定。(二)按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未得商標權人同意而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者,為侵害商標權,此於商標法第61條第2項、29條第2項第1款著有明文。被告於未經原告同意下,於同一商品上既使用有同於原告註冊之商標,則其行為當屬侵害原告商標權之行為無疑。又被告之售價為500元,依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規定,以查獲侵害商標權商品之零售單價五百倍,即250,000元(計算式:500×500=250,000)作為本件原告所受之損害。(三)又原告所有之猴頭設計圖商標,因造型可愛而深受消費者喜愛,於全國各大百貨公司皆有其專櫃設置,被告明知所售者為仿品,仍藉由網路銷售予不特定人,自應賠償原告業務上信譽減損之損害15萬元為適當。(四)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原告公司於89年開始使用BANANACHIPPYAJOLLYMONKEY於所生產之T恤上,由於經營用心,以單純、可愛、休閒、流行路線,並以兩三天就有新品推出及限量之策略,擄獲年輕族群求新求變求獨特之心理,使原告在國內年輕服飾品牌占有極佳之名聲,並取得領先之地位,於各大百貨公司均設有專櫃販賣商品,計設有多處據點(包括北部地區: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誠品百貨、遠東百貨公司、美麗華百貨公司;中部地區: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廣三SOGO百貨公司、中友百貨公司及老虎城;南部地區: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嘉義耐斯松屋百貨公司、遠東百貨公司、高雄漢神百貨公司、高雄統一阪急百貨公司、高雄大統新世紀百貨公司、高雄SOGO百貨公司、高雄統一夢時代購物中心等),被告於統一夢時代購物中心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商品,欲販賣予不特定人,然於同一購物中心內即有原告所設之據點,被告竟稱從未知悉猴頭圖樣屬原告所有商標,顯不可採。2、被告於他案(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警詢及偵查中坦承不諱,且該案業經確定,是顯見被告確實知悉猴頭設計圖商標為原告所有。3、按商標法第61條第1項規定,其侵害不以故意為限,縱係過失,亦應負損害賠償之責,被告以手工方式彩繪製作之商品,接受一般消費者指定圖樣而為其彩繪,於收受時應詢問對方圖樣來源,是否有侵害他人之商標,然被告於收受圖樣後,並未加以詢問,即為他人彩繪鞋子,難謂不具過失。(五)爰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係一家開發智慧型線上學習系統(SmartEnterpriseSuites)並提供真人即時互動、量身訂作學習內容、精準追蹤成效的科技顧問公司,並針對該服務就「TutorABC」商標圖樣申請註冊,為中華民國第1281166號、第1278886號、第1278887號、第1350634號及第1467561號「TutorABC」圖樣等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附表所示)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商品類別第035類、第041類及第042類,皆在商標權期限內。原告自公司設立以來,為行銷、推廣前揭服務,投入大量資金於商品廣告,使用系爭商標等之服務在市場行銷多年,為業界及消費者所共知。詎料,被告僑光科技大學(下稱僑光大學)於99年4月間,未經原告同意,於其語言中心架設之網站使用「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TutorABC英文學習教室-報名開跑囉!」等字樣,表彰其商品與服務來源,除針對在學學生規劃課程外,亦提供一系列商用英文線上學習課程,就客戶群及課程規劃而言,皆與原告存有競爭關係,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原告與其間存在授權、加盟或其他類似關係之虞,顯已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二)被告僑光大學使用原告系爭商標,已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另構成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之商標淡化情事:被告僑光大學與多家坊間提供線上互動式英語教學服務的廠商皆有合作,而在該「線上教學」之頁面上設有「LiveABC」、「MyET我的口說英語家教」「AMCe-learning」、「E-Touch智學館」、「TenseBuster」、「EasyTest」、「QBL線上商用英文寫作軟體」等連結,學生可以被告僑光大學提供之帳號密碼進入各種坊間英語教學業者提供之系統進行線上學習。因此,鑑於被告僑光大學與上述許多英語教學業者皆有合作之事實,其開設「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課程的行為,將使得教育部與學生基於上述「僑光大學語言中心早已與許多坊間英語教學系統業者合作」的認知,而誤認此一課程為被告僑光大學委請原告協助規劃之線上課程,或是認定該線上課程具有與原告相類似之課程水準甚至相同師資,進而核發補助款項或報名該學習課程。但因該校線上課程欠缺與原告師資及課程相應之水準,進而影響修習該課程之學生對於TutorABC課程之評價,而減損原告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自構成商標淡化的情形。(三)系爭商標有識別性:系爭商標「TutorABC」係以「Tutor」(意即「家教」)及「ABC」(意即「英文字母」或「華裔美國人」)等外國文字組合而成,雖屬既有之辭彙,惟過去並無將「Tutor」與「ABC」予以組合使用之先例,該二字經組合為「TutorABC」後,即脫離原來個別文字的說明意義(即「英文字母家教」或「華裔美國人家教」),消費者需要運用一定程度的想像、思考、感受或推理,才能領會標識與原告商品或服務(即「線上英語學習系統」)間的關聯性,以與其他來源相區別,故系爭商標具有識別性。(四)被告等無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善意且合理使用之適用:被告僑光大學係從事英語教學,特別成立語言中心,其招生廣告及DM均於顯明處以斗大字體標示「TutorABC」,該等標示即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作為該英文服務之推廣對象,何況接觸招生廣告及DM者,未必僅限於校內學生,一旦接觸該等招生廣告及DM,自會認識其為商標,而發生行銷該校語言中心課程之效果。被告僑光大學明知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辯稱老師、行政人員及學生皆不知悉原告以系爭商標提供英語教學服務,實殊難想像其使用「TutorABC」之方式為善意。況且被告僑光大學之「TutorABC」與原告系爭商標於大小、比例、字體均相仿,僅在書寫排列方式上於「Tutor」與「ABC」間存有空格,依商標法第64條之規定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00年10月28日(100)智商20535字第10080516800號函所肯認應係使用商標無訛,故被告等無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善意且合理使用之適用。(五)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負責該「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外語能力計劃之單位為其語言中心,於該計畫提出之定名階段,係由包括語言中心主任即被告林雅芬及網頁上列名之老師等共同開會討論,以決定使用「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字樣,該計劃主持人則為被告僑光大學副校長即被告余光雄,並經被告僑光大學前校長即被告吳德和核可簽章後始行提出,該計劃之開課期間橫跨98學年度第2學期及99學年度第1學期,侵害系爭商標專用權之時間並非短暫,被告吳德和當時貴為被告僑光大學校長,為實質上有管理權責之主管,並曾就該計劃數度用印,實難諉為不知。縱認被告僑光大學及被告吳德和並無侵害原告商標權主觀上之故意,系爭商標係原告自創,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並經公告後取得商標註冊,該公告係藉由公權力所為之公示行為,被告僑光大學及被告吳德和僅需稍事查證即可得悉系爭商標是否有商標權存在,惟彼等仍於98學年度第2學期及99學年度第1學期間核可、主導並監督該計劃之執行,顯有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之主觀上過失。(六)被告等人應就侵害系爭商標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依民法第25條及私立學校法第2條規定,私立學校依法應係一財團法人,被告僑光大學係於57年10月9日設立登記,其登記之「類別」為「財團」,登記之「法人名稱」為「財團法人僑光科技大學」,登記之「目的」則為「為提昇教育品質,強化技職教育,設立財團法人僑光科技大學」。準此,被告僑光大學確係一依法設立登記之財團法人,應有民法第28條之適用。被告吳德和當時擔任被告僑光大學之代表人,除核可簽章該計畫之名稱外,並主導及監督該計劃之執行。由於被告僑光大學係一私立學校,依上述規定及登記資料,應屬一財團法人無訛,故被告僑光大學自應依民法第28條之規定與被告吳德和就侵害原告商標專用權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七)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並未罹於時效:原告於99年4月22日上午始查悉被告等之網頁資料,為即時留存被告等之侵權實證,以作為後續協商及採取相關法律行動之依據,原告旋即於當日聯繫公證人作成公證書。準此,依民法第121條第2項之規定,本件原告損害賠償請求權之2年時效原應係至101年4月21日止,惟由於101年4月21日係星期六為法定休息日,應以該休息日之次日代之,則原告損害賠償請求權之2年時效依法應係至101年4月23日星期一止。何況,被告等於相關網頁及文宣廣告使用「TutorABC」字樣,其侵害行為乃繼續性之行為,依被告林雅芬致原告之函文內容第四點揭示:「‧‧‧本校在獲悉‧‧‧已經主動將前述教學改進計劃3.3單元,更改為『OnlineForeignTutor英文線上學習教室』‧‧‧」,顯見被告等遲至99年9月原告提出刑事告訴前仍持續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是以,原告於101年4月23日提起本件請求損害賠償之訴,尚難謂因2年時效即發生失權之效果。(八)損害賠償金額:1.私立學校所提供之英文補強計劃與校外英文補教機構原有競爭關係或取代功能,被告等藉由使用原告系爭商標,強化教育部對其外語能力計劃之肯定,除得以獲得教育部核定補助外,並已影響原告原可能爭取之消費者,依被告等陳報檢附「執行99年教育部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劃會議(第一次)」會議紀錄可知,被告僑光大學因該外語能力計劃獲教育部核定補助之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92萬元整,顯係被告等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所得之利益。2.原告自公司設立以來,每年均投入大量資金於商品廣告並行銷其服務品質,包括於全國各大知名媒體今週刊、遠見雜誌、天下雜誌、商業週刊及萬寶週刊等平面媒體雜誌及雅虎奇摩等入口網站刊登廣告廣為宣傳,使系爭商標具有極高知名度。除上開網路及平面媒體外,原告相關企業亦曾於被告等所在之臺中及彰化○區○○路口設置巨幅之廣告看板,或於廣播節目中穿插廣告,或於節目中接受主持人之專訪、散發DM等,迄今已支出廣告成本達上億元,單以原告所花費之98年度及99年度廣告費用分別約為180萬元及240萬元視之,原告主張被告等所獲得之廣告樽節費用至少為60萬元,應屬合理。3.被告等係一財團法人私立學校暨相關教職人員,負有教育之正面義務,詎其竟不思用心自行設計規劃課程名稱,明知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仍逕行利用系爭商標圖樣等相關智慧財產,以搭便車之方式推廣其線上外語教學計劃,實不可取,被告等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既有使相關學生消費者發生混淆誤認之虞,則原告之業務上信譽,勢必將因被告等之商標侵害行為而減損。綜上原告自得依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2款、商標法第63條第3項、民法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損害賠償500萬元(包括不法利益:教育部核定補助192萬元、節省之廣告費用60萬元,及信譽損失250萬元),應有所據。(九)爰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如附件所示道歉啟事以仿宋五號字體,半版規格(即寬25公分、長35公分之規格)刊登於中國時報及蘋果日報等全國版(A、B版)頭版下半版各一日。3.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以現金、等值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敦南分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商標有修正前商標法第23條第1項第1款之不得註冊事由:系爭商標「TutorABC」,「Tutor」為通用英文單字,意指家庭教師、私人教師、助教、導師、監護人;「ABC」則指:字母、識字入門、(某一方面的)基礎知識、入門。故「Tutor」、「ABC」本身並非新創,乃既有的詞彙,自不具先天識別性。依原告官方網站之記載,「TutorABC」為「線上、真人、同步英語視訊學習系統」,顯係一種英語學習方式,亦即一種技藝,而此種英語學習方式,除原告外,在坊間已有地球村美日語、戴爾美語、LiveABC互動英語教學集團等普遍使用之事實,故系爭商標「TutorABC」僅為課程內容標示,並不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基此,系爭商標字樣不具識別性,被告自無侵害商標權可言。(二)被告並無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1.被告僑光大學為私立學校,非以營利為目的,自非商標法第1條所稱的「工商企業」,「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屬教育活動,並非商業行為;依公平交易委員會第62次委員會議討論案,學校與學生間之關係,並非供需之交易關係,自無所謂「消費者」,更無競爭需要維護,被告實無「使用註冊商標」之行為。2.被告僑光大學語言中心開辦之「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係使用「99年度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畫/僑光0000-0000,SMART123提升外語能力計畫」中第三子計畫教學改進方案下「3-3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該計畫雖使用「3-3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字樣,然得報名參加者均係被告僑光大學之學生,並無校外人士,僅係單純之僑光大學在學學生,欲參加該英文線上學習教室者,不需支付任何費用,相較被告訴求之成功商業人士,迥然不同,二者自無競爭關係。被告並無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復無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更無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至於被告開辦上開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固有接受教育部之補助款,然此補助款並非被告銷售課程服務所獲得之利益,要與行銷之概念無涉,上開課程內容乃學校基於教學之目的而提供學生學習之環境及資源,被告並無以「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字樣作為表彰自己服務來源之意思。是依前揭說明,被告並無將「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作為商標使用。(三)被告等人得主張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善意且合理使用之規定:被告僑光大學語言中心開辦之課程內容,係以外籍老師主持並搭配Tutornet及SKYPE網路電話的設置規劃「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每週固定活動主題之外,亦能隨時回答學生問題,以一對多的方式,加強學生英語學習。被告復以「99年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畫」、「僑光科技大學98學年度第二學期」、「僑光科技大學99學年度第一學期」、「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主辦單位:僑光科技大學」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更顯見非將「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作為商標使用情事。此外,系爭商標,其中Tutor與ABC間並無空格,然被告使用者係「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除Tutor與ABC間存有空格外,其餘數字、中文字亦不相同,顯係以善意且合理使用之方法表示商品或服務之說明。是以被告主觀上並無作為商標之意圖,客觀上相關消費者亦認為非作為商標使用,被告得依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主張不受原告商標權之拘束。(四)被告無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本件「TutorABC」的名稱是老師開會討論出來的,被告僑光大學語言中心主任林雅芬是會議負責人,參與會議的有被告林雅芬、吳季達及網頁上列名的老師,計畫主持人是副校長余光雄,上開名稱係由該校老師開會所決定後,再陳報予被告吳德和核章,而該課程之目的乃係針對校內學生提升外語能力所設計之教學計畫,而非將該名稱做為商標使用,並對外招攬學生營利,則被告吳德和同意該校老師以「TutorABC」字樣開辦英語課程,自難認被告吳德和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之犯意等情。被告吳德和業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100年度偵續字第382號確定不起訴處分認定在案,自無侵害原告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五)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罹於時效:被告僑光大學於99年4月間,於其語言中心架設之網站使用「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TutorABC英文學習教室-報名開跑囉!」等字樣,原告於99年4月22日上午11時主張商標權遭受侵害,請求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所屬公證人陳品豪就上揭網站之部分頁面及檔案,予以公證以保全證據,並經陳品豪公證人作成99年度北院民公品字第00047號公證書。由系爭公證書所記載之「請求人之代理人:鄭聞佳」、「請求人已親自到場或由代理人依公證法第柒拾陸條提出授權書」等語及所附之被告僑光大學網站等相關資料觀之,原告至遲於99年4月21日已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始可能於同年月22日委由代理人、聯繫公證人、作成授權書,並於22日上午11時請求公證人作成系爭公證書。惟原告卻於101年4月23日始具狀起訴,已逾二年之消滅時效,是以原告之請求已罹於時效而消滅。(六)損害賠償部分:原告僅空言泛稱受有業務上信譽之減損,關於被告之行為究如何造成原告商譽有何貶損、因果關係為何等,並未舉出任何證據以實其說。故原告請求賠償業務上信譽減損之賠償,於法無據。登載道歉啟事部分,被告並未造成原告業務上信譽減損之損害,原告之商譽既未受有損害,故原告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規定,即屬無據。(七)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45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並指定使用於商品類別第035類、第041類及第042類。(二)被告僑光大學於99年4月間,於其語言中心架設之網站使用「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TutorABC英文學習教室-報名開跑囉!」等字樣,而提供學生上開課程。(三)被告僑光大學負責該「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外語能力計劃之單位為其語言中心,於該計畫提出之定名階段,係由包括語言中心主任即被告林雅芬及網頁上列名之老師等共同開會討論,以決定使用「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字樣,該計劃主持人則為被告僑光科技大學副校長即被告余光雄,並經被告僑光科技大學校長即被告吳德和核可簽章後始行提出。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商標法已於100年6月29日經總統修正公布,經行政院以101年3月26日院臺經字第1010011767號定自101年7月1日施行。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商標權之期間為99年4月間,是自應適用商標法修正施行前之規定(下稱修正前商標法),合先敘明。(二)被告無使用商標之行為,故無修正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之侵害商標權行為:1.按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修正前商標法第6條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亦即有向市場銷售作為商業交易之意;(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2.查原告主張被告僑光大學未得原告同意,於99年4月間,於其語言中心所架設、提供同一服務之「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網站及平面廣告,使用與原告系爭商標幾近相同之「TutorABC」字樣等情,業據提出經公證人公證之被告僑光大學相關網頁為證(本院卷第41至45頁),固可認被告僑光大學確有以與系爭商標近似之「TutorABC」字樣指稱其所提供之英文線上學習服務。惟查,被告抗辯被告僑光大學之「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係使用於「99年度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畫/僑光0000-0000,SMART123提升外語能力計畫」中第三子計畫教學改進方案下「3-3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乃係針對校內學生提升外語能力所設計之教學計畫,並未開放予校外人士參加,且未向參加學生收取任何費用,僅獲有教育部補助等語,有執行99年教育部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畫會議(第一次)會議紀錄、僑光大學內部簽呈等件為憑(本院卷第190至191頁),且觀諸原告提出之上開該課程宣傳及網頁資料,其上並未記載收費金額或繳費方式等事項,原告始終亦未能證明被告僑光大學有向參加學生收取任何名目之費用,堪信被告僑光大學係為參加教育部補助之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畫,而提供上開課程供學生免費參加,以提升其學生之英語能力,其目的在教學,而非基於向市場銷售作為商業交易之行銷目的。至於被告僑光大學開辦上開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固有接受教育部之補助款,然此補助款並非被告僑光大學銷售課程服務所獲得之利益,被告僑光大學以「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作為其子計畫名稱而向教育部提出申請之行為,更與向市場銷售作業商標交易之行銷無涉,是原告主張縱被告僑光大學未向參加課程之學生收費,亦因教育部之補助而成為辦理課程之對價,難謂僑光大學未獲有任何經濟商業利益,而認此即為行銷云云,殊非有據。綜上,被告僑光大學固有以與系爭商標近似之「TutorABC」指稱其提供之英文線上學習課程之行為,惟非基於行銷服務之目的,揆諸前揭說明,應認被告僑光大學並未將「TutorABC」作為商標使用。3.至原告雖稱: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100年10月28日(100)智商20535字第10080516800號函,亦認定被告僑光大學使用之「TutorABC」字樣與系爭商標構成近似,且提供之英語線上學習教室與系爭商標指定之服務為同一或類似之服務,一般消費者可能會誤認上開商標之服務來自同一來源或誤認上開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應有使相關消費者發生混淆誤認之虞云云,惟此乃該局就「混淆誤認之虞」所為之行政審查觀點,並未論及被告是否有商標使用行為,況本院司法審查亦不受行政見解之拘束,是原告此一主張,非可遽採。4.從而,被告既無使用商標之行為,自不構成修正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所定之商標權侵害。(三)被告無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之淡化商標行為:1.按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或以該著名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商號名稱、網域名稱或其他表彰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致減損著名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者,視為侵害商標權,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定有明文。而依商標法施行細則第16條規定,商標法所稱之「著名」,指有客觀證據足以認定已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者。2.原告雖提出系爭商標於今週刊、遠見雜誌、天下雜誌、商業週刊及萬寶週刊刊登廣告影本(本院卷第20至29頁),證明系爭商標為著名,然徒憑上開廣告資料,尚不足以認定系爭商標已達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程度。又原告雖主張:被告使用「TutorABC」指稱其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將使教育部與學生可能陷於誤信原告與被告僑光大學有合作關係之行為,進而認為「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課程之來源為原告所規劃之TutorABC線上課程,而因該校線上課程欠缺與原告師資及課程相應之水準,進而影響修習該課程之學生對於原告課程之評價,而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云云,然並未舉證證明其線上課程內容及師資水準優於被告僑光大學所提供之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又被告僑光大學僅於99年度對校內學生提供線上英文學習教室服務,衡其規模及相關情狀,亦難認會減弱或分散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是原告空口主張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因被告行為而減損云云,要難遽信。從而,原告主張被告構成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之淡化商標行為,尚非可採。(四)綜上所述,被告並無使用商標之行為,又原告未證明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被告亦無減損其識別性或信譽之行為,是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商標權,而請求如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又原告固聲請命被告提出商業帳簿及所收取之費用等單據,以證明被告有對上開課程學員收取費用,但自原告提出之上開該課程宣傳及網頁資料,已未見任何收費金額或繳費方式之記載,是在原告未證明被告確實就上開課程收取任何費用前,本院自無從命被告提出收費單據或資料,是原告此一調查證據聲請,尚無從允准。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2  月  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76", "lawName": "公證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21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私立學校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係一家開發智慧型線上學習系統(SmartEnterpriseSuites)並提供真人即時互動、量身訂作學習內容、精準追蹤成效的科技顧問公司,並針對該服務就「TutorABC」商標圖樣申請註冊,為中華民國第1281166號、第1278886號、第1278887號、第1350634號及第1467561號「TutorABC」圖樣等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附表所示)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指定使用於商品類別第035類、第041類及第042類,皆在商標權期限內。原告自公司設立以來,為行銷、推廣前揭服務,投入大量資金於商品廣告,使用系爭商標等之服務在市場行銷多年,為業界及消費者所共知。詎料,被告僑光科技大學(下稱僑光大學)於99年4月間,未經原告同意,於其語言中心架設之網站使用「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TutorABC英文學習教室-報名開跑囉!」等字樣,表彰其商品與服務來源,除針對在學學生規劃課程外,亦提供一系列商用英文線上學習課程,就客戶群及課程規劃而言,皆與原告存有競爭關係,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原告與其間存在授權、加盟或其他類似關係之虞,顯已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二)被告僑光大學使用原告系爭商標,已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另構成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之商標淡化情事:被告僑光大學與多家坊間提供線上互動式英語教學服務的廠商皆有合作,而在該「線上教學」之頁面上設有「LiveABC」、「MyET我的口說英語家教」「AMCe-learning」、「E-Touch智學館」、「TenseBuster」、「EasyTest」、「QBL線上商用英文寫作軟體」等連結,學生可以被告僑光大學提供之帳號密碼進入各種坊間英語教學業者提供之系統進行線上學習。因此,鑑於被告僑光大學與上述許多英語教學業者皆有合作之事實,其開設「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課程的行為,將使得教育部與學生基於上述「僑光大學語言中心早已與許多坊間英語教學系統業者合作」的認知,而誤認此一課程為被告僑光大學委請原告協助規劃之線上課程,或是認定該線上課程具有與原告相類似之課程水準甚至相同師資,進而核發補助款項或報名該學習課程。但因該校線上課程欠缺與原告師資及課程相應之水準,進而影響修習該課程之學生對於TutorABC課程之評價,而減損原告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自構成商標淡化的情形。(三)系爭商標有識別性:系爭商標「TutorABC」係以「Tutor」(意即「家教」)及「ABC」(意即「英文字母」或「華裔美國人」)等外國文字組合而成,雖屬既有之辭彙,惟過去並無將「Tutor」與「ABC」予以組合使用之先例,該二字經組合為「TutorABC」後,即脫離原來個別文字的說明意義(即「英文字母家教」或「華裔美國人家教」),消費者需要運用一定程度的想像、思考、感受或推理,才能領會標識與原告商品或服務(即「線上英語學習系統」)間的關聯性,以與其他來源相區別,故系爭商標具有識別性。(四)被告等無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善意且合理使用之適用:被告僑光大學係從事英語教學,特別成立語言中心,其招生廣告及DM均於顯明處以斗大字體標示「TutorABC」,該等標示即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作為該英文服務之推廣對象,何況接觸招生廣告及DM者,未必僅限於校內學生,一旦接觸該等招生廣告及DM,自會認識其為商標,而發生行銷該校語言中心課程之效果。被告僑光大學明知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辯稱老師、行政人員及學生皆不知悉原告以系爭商標提供英語教學服務,實殊難想像其使用「TutorABC」之方式為善意。況且被告僑光大學之「TutorABC」與原告系爭商標於大小、比例、字體均相仿,僅在書寫排列方式上於「Tutor」與「ABC」間存有空格,依商標法第64條之規定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100年10月28日(100)智商20535字第10080516800號函所肯認應係使用商標無訛,故被告等無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善意且合理使用之適用。(五)被告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負責該「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外語能力計劃之單位為其語言中心,於該計畫提出之定名階段,係由包括語言中心主任即被告林雅芬及網頁上列名之老師等共同開會討論,以決定使用「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字樣,該計劃主持人則為被告僑光大學副校長即被告余光雄,並經被告僑光大學前校長即被告吳德和核可簽章後始行提出,該計劃之開課期間橫跨98學年度第2學期及99學年度第1學期,侵害系爭商標專用權之時間並非短暫,被告吳德和當時貴為被告僑光大學校長,為實質上有管理權責之主管,並曾就該計劃數度用印,實難諉為不知。縱認被告僑光大學及被告吳德和並無侵害原告商標權主觀上之故意,系爭商標係原告自創,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並經公告後取得商標註冊,該公告係藉由公權力所為之公示行為,被告僑光大學及被告吳德和僅需稍事查證即可得悉系爭商標是否有商標權存在,惟彼等仍於98學年度第2學期及99學年度第1學期間核可、主導並監督該計劃之執行,顯有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之主觀上過失。(六)被告等人應就侵害系爭商標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依民法第25條及私立學校法第2條規定,私立學校依法應係一財團法人,被告僑光大學係於57年10月9日設立登記,其登記之「類別」為「財團」,登記之「法人名稱」為「財團法人僑光科技大學」,登記之「目的」則為「為提昇教育品質,強化技職教育,設立財團法人僑光科技大學」。準此,被告僑光大學確係一依法設立登記之財團法人,應有民法第28條之適用。被告吳德和當時擔任被告僑光大學之代表人,除核可簽章該計畫之名稱外,並主導及監督該計劃之執行。由於被告僑光大學係一私立學校,依上述規定及登記資料,應屬一財團法人無訛,故被告僑光大學自應依民法第28條之規定與被告吳德和就侵害原告商標專用權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七)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並未罹於時效:原告於99年4月22日上午始查悉被告等之網頁資料,為即時留存被告等之侵權實證,以作為後續協商及採取相關法律行動之依據,原告旋即於當日聯繫公證人作成公證書。準此,依民法第121條第2項之規定,本件原告損害賠償請求權之2年時效原應係至101年4月21日止,惟由於101年4月21日係星期六為法定休息日,應以該休息日之次日代之,則原告損害賠償請求權之2年時效依法應係至101年4月23日星期一止。何況,被告等於相關網頁及文宣廣告使用「TutorABC」字樣,其侵害行為乃繼續性之行為,依被告林雅芬致原告之函文內容第四點揭示:「‧‧‧本校在獲悉‧‧‧已經主動將前述教學改進計劃3.3單元,更改為『OnlineForeignTutor英文線上學習教室』‧‧‧」,顯見被告等遲至99年9月原告提出刑事告訴前仍持續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是以,原告於101年4月23日提起本件請求損害賠償之訴,尚難謂因2年時效即發生失權之效果。(八)損害賠償金額:1.私立學校所提供之英文補強計劃與校外英文補教機構原有競爭關係或取代功能,被告等藉由使用原告系爭商標,強化教育部對其外語能力計劃之肯定,除得以獲得教育部核定補助外,並已影響原告原可能爭取之消費者,依被告等陳報檢附「執行99年教育部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劃會議(第一次)」會議紀錄可知,被告僑光大學因該外語能力計劃獲教育部核定補助之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92萬元整,顯係被告等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所得之利益。2.原告自公司設立以來,每年均投入大量資金於商品廣告並行銷其服務品質,包括於全國各大知名媒體今週刊、遠見雜誌、天下雜誌、商業週刊及萬寶週刊等平面媒體雜誌及雅虎奇摩等入口網站刊登廣告廣為宣傳,使系爭商標具有極高知名度。除上開網路及平面媒體外,原告相關企業亦曾於被告等所在之臺中及彰化○區○○路口設置巨幅之廣告看板,或於廣播節目中穿插廣告,或於節目中接受主持人之專訪、散發DM等,迄今已支出廣告成本達上億元,單以原告所花費之98年度及99年度廣告費用分別約為180萬元及240萬元視之,原告主張被告等所獲得之廣告樽節費用至少為60萬元,應屬合理。3.被告等係一財團法人私立學校暨相關教職人員,負有教育之正面義務,詎其竟不思用心自行設計規劃課程名稱,明知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仍逕行利用系爭商標圖樣等相關智慧財產,以搭便車之方式推廣其線上外語教學計劃,實不可取,被告等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既有使相關學生消費者發生混淆誤認之虞,則原告之業務上信譽,勢必將因被告等之商標侵害行為而減損。綜上原告自得依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2款、商標法第63條第3項、民法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損害賠償500萬元(包括不法利益:教育部核定補助192萬元、節省之廣告費用60萬元,及信譽損失250萬元),應有所據。(九)爰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如附件所示道歉啟事以仿宋五號字體,半版規格(即寬25公分、長35公分之規格)刊登於中國時報及蘋果日報等全國版(A、B版)頭版下半版各一日。3.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以現金、等值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敦南分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商標有修正前商標法第23條第1項第1款之不得註冊事由:系爭商標「TutorABC」,「Tutor」為通用英文單字,意指家庭教師、私人教師、助教、導師、監護人;「ABC」則指:字母、識字入門、(某一方面的)基礎知識、入門。故「Tutor」、「ABC」本身並非新創,乃既有的詞彙,自不具先天識別性。依原告官方網站之記載,「TutorABC」為「線上、真人、同步英語視訊學習系統」,顯係一種英語學習方式,亦即一種技藝,而此種英語學習方式,除原告外,在坊間已有地球村美日語、戴爾美語、LiveABC互動英語教學集團等普遍使用之事實,故系爭商標「TutorABC」僅為課程內容標示,並不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基此,系爭商標字樣不具識別性,被告自無侵害商標權可言。(二)被告並無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1.被告僑光大學為私立學校,非以營利為目的,自非商標法第1條所稱的「工商企業」,「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屬教育活動,並非商業行為;依公平交易委員會第62次委員會議討論案,學校與學生間之關係,並非供需之交易關係,自無所謂「消費者」,更無競爭需要維護,被告實無「使用註冊商標」之行為。2.被告僑光大學語言中心開辦之「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係使用「99年度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畫/僑光0000-0000,SMART123提升外語能力計畫」中第三子計畫教學改進方案下「3-3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該計畫雖使用「3-3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字樣,然得報名參加者均係被告僑光大學之學生,並無校外人士,僅係單純之僑光大學在學學生,欲參加該英文線上學習教室者,不需支付任何費用,相較被告訴求之成功商業人士,迥然不同,二者自無競爭關係。被告並無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亦無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復無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更無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至於被告開辦上開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固有接受教育部之補助款,然此補助款並非被告銷售課程服務所獲得之利益,要與行銷之概念無涉,上開課程內容乃學校基於教學之目的而提供學生學習之環境及資源,被告並無以「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字樣作為表彰自己服務來源之意思。是依前揭說明,被告並無將「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作為商標使用。(三)被告等人得主張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善意且合理使用之規定:被告僑光大學語言中心開辦之課程內容,係以外籍老師主持並搭配Tutornet及SKYPE網路電話的設置規劃「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每週固定活動主題之外,亦能隨時回答學生問題,以一對多的方式,加強學生英語學習。被告復以「99年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畫」、「僑光科技大學98學年度第二學期」、「僑光科技大學99學年度第一學期」、「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主辦單位:僑光科技大學」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更顯見非將「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作為商標使用情事。此外,系爭商標,其中Tutor與ABC間並無空格,然被告使用者係「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除Tutor與ABC間存有空格外,其餘數字、中文字亦不相同,顯係以善意且合理使用之方法表示商品或服務之說明。是以被告主觀上並無作為商標之意圖,客觀上相關消費者亦認為非作為商標使用,被告得依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款,主張不受原告商標權之拘束。(四)被告無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本件「TutorABC」的名稱是老師開會討論出來的,被告僑光大學語言中心主任林雅芬是會議負責人,參與會議的有被告林雅芬、吳季達及網頁上列名的老師,計畫主持人是副校長余光雄,上開名稱係由該校老師開會所決定後,再陳報予被告吳德和核章,而該課程之目的乃係針對校內學生提升外語能力所設計之教學計畫,而非將該名稱做為商標使用,並對外招攬學生營利,則被告吳德和同意該校老師以「TutorABC」字樣開辦英語課程,自難認被告吳德和主觀上有侵害系爭商標之犯意等情。被告吳德和業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100年度偵續字第382號確定不起訴處分認定在案,自無侵害原告商標權之故意或過失。(五)原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罹於時效:被告僑光大學於99年4月間,於其語言中心架設之網站使用「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TutorABC英文學習教室-報名開跑囉!」等字樣,原告於99年4月22日上午11時主張商標權遭受侵害,請求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所屬公證人陳品豪就上揭網站之部分頁面及檔案,予以公證以保全證據,並經陳品豪公證人作成99年度北院民公品字第00047號公證書。由系爭公證書所記載之「請求人之代理人:鄭聞佳」、「請求人已親自到場或由代理人依公證法第柒拾陸條提出授權書」等語及所附之被告僑光大學網站等相關資料觀之,原告至遲於99年4月21日已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始可能於同年月22日委由代理人、聯繫公證人、作成授權書,並於22日上午11時請求公證人作成系爭公證書。惟原告卻於101年4月23日始具狀起訴,已逾二年之消滅時效,是以原告之請求已罹於時效而消滅。(六)損害賠償部分:原告僅空言泛稱受有業務上信譽之減損,關於被告之行為究如何造成原告商譽有何貶損、因果關係為何等,並未舉出任何證據以實其說。故原告請求賠償業務上信譽減損之賠償,於法無據。登載道歉啟事部分,被告並未造成原告業務上信譽減損之損害,原告之商譽既未受有損害,故原告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規定,即屬無據。(七)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45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系爭商標並指定使用於商品類別第035類、第041類及第042類。(二)被告僑光大學於99年4月間,於其語言中心架設之網站使用「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TutorABC英文學習教室-報名開跑囉!」等字樣,而提供學生上開課程。(三)被告僑光大學負責該「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外語能力計劃之單位為其語言中心,於該計畫提出之定名階段,係由包括語言中心主任即被告林雅芬及網頁上列名之老師等共同開會討論,以決定使用「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字樣,該計劃主持人則為被告僑光科技大學副校長即被告余光雄,並經被告僑光科技大學校長即被告吳德和核可簽章後始行提出。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商標法已於100年6月29日經總統修正公布,經行政院以101年3月26日院臺經字第1010011767號定自101年7月1日施行。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商標權之期間為99年4月間,是自應適用商標法修正施行前之規定(下稱修正前商標法),合先敘明。(二)被告無使用商標之行為,故無修正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之侵害商標權行為:1.按商標法所稱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服務或其有關之物件,或利用平面圖像、數位影音、電子媒體或其他媒介物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修正前商標法第6條定有明文。是依上開規定可知,商標之使用應具備下列要件:(1)使用人須有表彰自己之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意思;(2)使用人需有行銷商品或服務之目的,亦即有向市場銷售作為商業交易之意;(3)需有標示商標之積極行為;(4)所標示者需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2.查原告主張被告僑光大學未得原告同意,於99年4月間,於其語言中心所架設、提供同一服務之「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網站及平面廣告,使用與原告系爭商標幾近相同之「TutorABC」字樣等情,業據提出經公證人公證之被告僑光大學相關網頁為證(本院卷第41至45頁),固可認被告僑光大學確有以與系爭商標近似之「TutorABC」字樣指稱其所提供之英文線上學習服務。惟查,被告抗辯被告僑光大學之「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係使用於「99年度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畫/僑光0000-0000,SMART123提升外語能力計畫」中第三子計畫教學改進方案下「3-3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乃係針對校內學生提升外語能力所設計之教學計畫,並未開放予校外人士參加,且未向參加學生收取任何費用,僅獲有教育部補助等語,有執行99年教育部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畫會議(第一次)會議紀錄、僑光大學內部簽呈等件為憑(本院卷第190至191頁),且觀諸原告提出之上開該課程宣傳及網頁資料,其上並未記載收費金額或繳費方式等事項,原告始終亦未能證明被告僑光大學有向參加學生收取任何名目之費用,堪信被告僑光大學係為參加教育部補助之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計畫,而提供上開課程供學生免費參加,以提升其學生之英語能力,其目的在教學,而非基於向市場銷售作為商業交易之行銷目的。至於被告僑光大學開辦上開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固有接受教育部之補助款,然此補助款並非被告僑光大學銷售課程服務所獲得之利益,被告僑光大學以「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作為其子計畫名稱而向教育部提出申請之行為,更與向市場銷售作業商標交易之行銷無涉,是原告主張縱被告僑光大學未向參加課程之學生收費,亦因教育部之補助而成為辦理課程之對價,難謂僑光大學未獲有任何經濟商業利益,而認此即為行銷云云,殊非有據。綜上,被告僑光大學固有以與系爭商標近似之「TutorABC」指稱其提供之英文線上學習課程之行為,惟非基於行銷服務之目的,揆諸前揭說明,應認被告僑光大學並未將「TutorABC」作為商標使用。3.至原告雖稱: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100年10月28日(100)智商20535字第10080516800號函,亦認定被告僑光大學使用之「TutorABC」字樣與系爭商標構成近似,且提供之英語線上學習教室與系爭商標指定之服務為同一或類似之服務,一般消費者可能會誤認上開商標之服務來自同一來源或誤認上開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應有使相關消費者發生混淆誤認之虞云云,惟此乃該局就「混淆誤認之虞」所為之行政審查觀點,並未論及被告是否有商標使用行為,況本院司法審查亦不受行政見解之拘束,是原告此一主張,非可遽採。4.從而,被告既無使用商標之行為,自不構成修正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所定之商標權侵害。(三)被告無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之淡化商標行為:1.按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或以該著名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商號名稱、網域名稱或其他表彰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致減損著名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者,視為侵害商標權,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定有明文。而依商標法施行細則第16條規定,商標法所稱之「著名」,指有客觀證據足以認定已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者。2.原告雖提出系爭商標於今週刊、遠見雜誌、天下雜誌、商業週刊及萬寶週刊刊登廣告影本(本院卷第20至29頁),證明系爭商標為著名,然徒憑上開廣告資料,尚不足以認定系爭商標已達廣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程度。又原告雖主張:被告使用「TutorABC」指稱其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將使教育部與學生可能陷於誤信原告與被告僑光大學有合作關係之行為,進而認為「TutorABC英文線上學習教室」課程之來源為原告所規劃之TutorABC線上課程,而因該校線上課程欠缺與原告師資及課程相應之水準,進而影響修習該課程之學生對於原告課程之評價,而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云云,然並未舉證證明其線上課程內容及師資水準優於被告僑光大學所提供之英文線上學習教室,又被告僑光大學僅於99年度對校內學生提供線上英文學習教室服務,衡其規模及相關情狀,亦難認會減弱或分散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是原告空口主張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因被告行為而減損云云,要難遽信。從而,原告主張被告構成修正前商標法第62條第1款之淡化商標行為,尚非可採。(四)綜上所述,被告並無使用商標之行為,又原告未證明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被告亦無減損其識別性或信譽之行為,是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商標權,而請求如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又原告固聲請命被告提出商業帳簿及所收取之費用等單據,以證明被告有對上開課程學員收取費用,但自原告提出之上開該課程宣傳及網頁資料,已未見任何收費金額或繳費方式之記載,是在原告未證明被告確實就上開課程收取任何費用前,本院自無從命被告提出收費單據或資料,是原告此一調查證據聲請,尚無從允准。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1  月  3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12  月  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為知名之提箱製造廠商,並為我國第D146727號「行李箱」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1年5月1日起至112年7月19日止。詎原告於105年3月間查知,被告威嘉貿易有限公司(下稱:威嘉公司)於家福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家福公司)門市販售之「拉絲紋20吋霧面拉桿箱/拉鍊箱」(下稱:系爭產品),其視覺設計與系爭專利範圍之圖說實質近似,而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嫌,經原告委託律師事務所向被告發函警告,請求將系爭產品下架並出面協商賠償事宜,被告雖回函表示願意回收下架,惟仍於同年5月間在「MOMO購物網」及「MOMO摩天商城--加賀皮件行李箱專賣店網頁」獲悉銷售資訊,並自其上購得被告產品1件,是被告威嘉公司明知原告為系爭專利權人仍持續販售系爭產品,而有侵權之故意。(二)被告所舉之證據及其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1.被證3、被證4及被證5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創作性:(1)被證3(95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D114262號「旅     行箱體」專利案)之整體外觀,面板前壁上方約"四    分之一"部份為向後弧形斜向漸縮,與系爭專利平面   之面板設計明顯有異。又被證3面板上條紋係呈現細  線條之垂直向之分割,且線條間呈現等距離,間隔間 以圓點點綴,整體造型較為剛硬,與系爭專利寬窄相間之突起肋條設計,大異其趣。故被證3與系爭專利相較,呈現予消費者之整體印象,截然不同。 (2)被證4(99年9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D136840號「行 李箱面板(二)」專利案)之外觀造型,其面板設有連續波浪狀凹凸之長條紋路,用以增強結構強度,且四角另外加包覆。其突起之紋路設計,係連續之尖角突起與凹陷,角度較為尖銳,且突起頂點部分間呈現等距排列,與系爭專利之突起部分為圓滑造型、寬窄肋條相間之排列方式等造型外觀,顯有差異。 (3)被證5(99年8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D136487號「行 李箱面板(一)」專利案)之面板係以明顯之中央線為基準,向兩側設有等距之長方形凹凸設計,末端呈現直角,係呈現一凹一凸之間隔排列,兩側邊並設有簍空凹槽,箱板下端二角有二缺口,與系爭專利之整體外觀造型相較,具顯而易見之差異。 (4)綜上,不論係被證3、被證4及被證5,其圖式所呈 現之整體外觀,皆與系爭專利有顯著差異,足徵系爭專利之外觀造型乃前所未見,具備新穎性。且該設計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以先前技藝為基礎,並非輕易得以申請時之先前技藝,以模仿、轉用、置換、組合等簡易手法完成之設計,應非屬易於思及之設計,系爭專利之整體外觀使消費者產生流暢圓滑之奇異視覺效果,應具備創作性。故被證3、4、5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創作性。2.被證3、被證4及被證5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1)被證3之創作特點:「…本案之旅行箱體為直立式之長方體,唯前壁上方略約四分之一部份為向後弧形斜向漸縮,且具若干垂直向之分割,後壁亦具此垂直向分割,整體造型剛硬唯不失變化,予人陽剛唯不呆版之視覺訴求。」(2)被證4之創作特點:「一種行李箱面板,尤特指行李箱的面板設有類似洗衣板的長條紋路,除了可以增強面板的結構強度之外,還可以展現出新清脫俗與創新獨特的視覺美感者。」(3)被證5之創作特點:「一種行李箱面板,尤特指行李箱的面板設有直列的長條肋,每一個長條肋呈一凹一凸間隔排列,除了可以增強面板的結構強度之外,還可以展現出新清脫俗與創新獨特的視覺美感者。」(4)被證3、4、5之揭露範圍均為行李箱面板,皆未具有系爭專利面板部分所具備「上下直伸之突起圓滑長肋條」之主要構成元素。故將被證3與被證4,被證4與被證5,被證3與被證5,或被證3、被證4及被證5等本案各種組合可能性,加以組合並比對後,皆無法使習知技藝人士得以輕易推知,亦殊難想像得呈現出如系爭專利一般,「面板為上下數條直伸之圓滑肋條構成,且呈現寬窄肋條相間之排列方式」之整體視覺感受,故系爭專利非熟習該項技術者組合被證3、4、5之局部特徵所易於思及者,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三)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整體外觀近似,落入系爭專利範圍:1.整體觀察、綜合判斷法:(1)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相較,側面皆係呈現上寬下窄之視覺感受,兩者差異僅在於拉鍊之曲折方式與角度略     有不同,又考量行李箱側面非正常使用時易見的部位    ,對整體視覺印象影響不大,系爭拉鍊角度差異應屬   不明顯之局部的細微差異。又拉鍊囿於功能性之限制  ,皆為上下拉開之設計,其變化本屬有限,縱然有細 微之角度變化,亦不致影響整體視覺印象,加以拉鍊位於行李箱側邊,非屬容易注意之部位,對消費者而言屬「局部的細微差異」。(2)系爭專利為行李箱產品,行李箱面板上之紋路及紋路之排列設計,占行李箱整體絕大比例,為一望可見之明顯部分,係容易引起消費者注意而為塑造整體視覺印象之特徵,被告威嘉公司將其「RAINDEER」商標置於面板正面,亦認知行李箱面板為消費者容易注意之部位。又銷售網站或被告威嘉公司官網,皆以行李箱面板正面向消費者展示,而未強調或展示側邊拉鍊特徵;在系爭產品之廣告中,被告威嘉公司更主打該款拉絲紋行李箱之面板「頂級金屬拉絲工藝,層次感強烈」可知消費者選購時,常以此作為購買與否之依據,面板設計實為左右整體視覺印象之關鍵。(3)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相較,面板設計特徵皆具有:數道突起之圓潤肋條,且肋條末端呈圓滑設計;寬窄肋條相間之排列方式;側邊並有一拉鍊區隔前、後殼部等特徵,足證系爭產品外觀給予相關消費者之寓目印象與系爭專利設計極為近似。又鎖頭之位置及功能,應認定該內容為純功能性特徵,比對、判斷時,不應納入考量。2.依整體觀察、綜合判斷,或依三方比對法輔助判斷,均可證系爭產品之整體視覺外觀近似於系爭專利,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範圍,而屬侵權。又被告李岳怡為被告威嘉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規定,應與被告威嘉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36條、第142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97條規定,提起本件訴訟,請求排除、防止侵害設計專利權及損害賠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暫先請求新臺幣(下同)500萬元損害賠償。(四)聲明:1.被告威嘉公司應停止製造、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相同或近似於系爭專利之物品。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利息。3.第2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緣原告為註冊第01388764號「我的美麗日記及圖」、第01614100號「我的美麗日記及圖」與第01614101號「我的美麗日記及圖」等商標(以下合稱系爭商標,商標圖樣如附圖一、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5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4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宜蘭國民運動中心工程之屋頂節能彩色鋼板複層系統與系爭專利之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兩者為相同之新型物品云云(見本案卷第18頁)。經查:系爭專利創作之目的為將鋼板與樓層板之間形成交叉垂直狀態,以增強建築物之結構強度並使建築物達到國家標準之防火時效,主要運用於建築物之樓層板複層鋼板構件部分,可進一步強化建築物本身之結構強度(見本案卷第35頁系爭專利說明書【新型內容】),內容並未敘明可使用於屋頂防護之頂面工程,先予敘明。另查系爭專利之專利國際分類(IPC)E04B005/10,歸類於樓板、用於隔絕之樓板結構,且具有金屬之大樑或小樑等結構形成,系爭專利主要運用於樓層板之複層構件。而系爭產品1宜蘭國民運動中心工程之屋頂節能彩色鋼板複層系統,依國際專利分類應為E04B007/20,歸類於屋頂、有關隔絕之屋頂結構,包括自支承板之屋頂,顯見系爭產品1主要使用於運動場所屋頂防護結構,與系爭專利運用於建築樓層板之複數層狀構件相比,兩者實質用途有明顯差異,且國際專利分類亦分屬不同使用區域,故原告所指系爭產品1與系爭專利屬相同之新型物品實不足採。5、系爭產品1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1既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已如前所述,則系爭產品1自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五)系爭產品2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之文義與均等範圍:1、系爭產品2之技術內容:系爭產品2為為宜蘭縣南澳鄉東澳國民小學風雨操場之屋頂興建工程,為絞合隱藏式烤漆鋁板斷面,下層為鍍鋅鋼板所組成(見本案卷第107至113頁)。2、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經解析系爭專利請求項1範圍,其技術內容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要件編號1A「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至少包含:樓層板」;要件編號1B「設結構部,結構部可為複數,於結構部之間設平板部,其中於平板部上方設有防火層」;要件編號1C「鋼板,設於樓層板上方,並與前述樓層板之間形成交叉狀態」;要件編號1D「防火層,設於前述樓層板與鋼板之間,以共同組成防火金屬鋼板之結構」。3、系爭產品2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各要件之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要件編號1a「宜蘭東澳國小風雨操場屋頂結構,包括鋼承板」;要件編號1b「設有下層鍍鋅鋼板(a),具有複數結構部(a1),結構部(a1)間設置平板部(a2),平板部(a2)上方設置陶瓷棉(c)層」;要件編號1c「絞合式烤漆鋁板(b)設置於下層鍍鋅鋼板(a)上方,其排列方式並與下層鍍鋅鋼板(a)間形成垂直交叉狀態」;要件編號1d「陶瓷棉(c)層設置於下層鍍鋅鋼板(a)與絞合式烤漆鋁板(b)間,以共同組成屋頂結構」。4、就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1A特徵之文義比對:要件1A特徵:由系爭產品2可知,系爭產品2為運用在宜蘭東澳國小風雨操場之屋頂工程,主要作為風雨防護上頂;而系爭專利為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屬於樓層板中間層結構,兩者使用標的不同,故從系爭產品2無法讀取到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A「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至少包含:樓層板」之特徵。5、綜上比對,系爭產品2並未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所文義讀取,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2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6、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編號1A之均等比對分析:(1)就技術手段而言,系爭產品2主要作為風雨防護上頂,其裝設方式與系爭專利屬於樓層板中間層結構有明顯之不同,是以,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具有不同的技術手段。(2)就功能而言,系爭產品2主要作為屋頂防護風雨,並無額外上層負載,與系爭專利樓層板中間且具有多層結構與較大負載之功能不同。(3)就結果而言,系爭產品2因前述技術手段為屋頂外罩與排水結構之結果,與系爭專利一般建築之樓層板層層疊狀結構之結果有明顯不同。7、綜上所述,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1A係以不同的技術手段、達成不同的功能、且產生明顯差異的結果,故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並不符合均等論。準此,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8、系爭產品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2既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則系爭產品2自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三、結論:綜上所述,原告並未舉證證明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以及被告佳德公司出售下層鍍鋅鋼板等予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等事實,以實其說,自難認被告等必然有何以系爭產品2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另系爭產品1、2均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之專利權文義及均等範圍,因此退而言之,即使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且被告佳德公司出售下層鍍鋅鋼板等予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被告等人仍未侵害系爭專利,從而本件原告之訴並無理由,應予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四、本件為判決之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爭點、陳述、聲請調查證據及所提其他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均於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自無庸逐一論述。而本件既為被告勝訴之判決,則被告其餘調查證據之聲請,均無必要(民事訴訟法第286條但書規定參照),併予敘明。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8 年  5  月  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8 年  5  月  17  日書記官劉筱淇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9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宜蘭國民運動中心工程之屋頂節能彩色鋼板複層系統與系爭專利之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兩者為相同之新型物品云云(見本案卷第18頁)。經查:系爭專利創作之目的為將鋼板與樓層板之間形成交叉垂直狀態,以增強建築物之結構強度並使建築物達到國家標準之防火時效,主要運用於建築物之樓層板複層鋼板構件部分,可進一步強化建築物本身之結構強度(見本案卷第35頁系爭專利說明書【新型內容】),內容並未敘明可使用於屋頂防護之頂面工程,先予敘明。另查系爭專利之專利國際分類(IPC)E04B005/10,歸類於樓板、用於隔絕之樓板結構,且具有金屬之大樑或小樑等結構形成,系爭專利主要運用於樓層板之複層構件。而系爭產品1宜蘭國民運動中心工程之屋頂節能彩色鋼板複層系統,依國際專利分類應為E04B007/20,歸類於屋頂、有關隔絕之屋頂結構,包括自支承板之屋頂,顯見系爭產品1主要使用於運動場所屋頂防護結構,與系爭專利運用於建築樓層板之複數層狀構件相比,兩者實質用途有明顯差異,且國際專利分類亦分屬不同使用區域,故原告所指系爭產品1與系爭專利屬相同之新型物品實不足採。5、系爭產品1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1既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已如前所述,則系爭產品1自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五)系爭產品2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之文義與均等範圍:1、系爭產品2之技術內容:系爭產品2為為宜蘭縣南澳鄉東澳國民小學風雨操場之屋頂興建工程,為絞合隱藏式烤漆鋁板斷面,下層為鍍鋅鋼板所組成(見本案卷第107至113頁)。2、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經解析系爭專利請求項1範圍,其技術內容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要件編號1A「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至少包含:樓層板」;要件編號1B「設結構部,結構部可為複數,於結構部之間設平板部,其中於平板部上方設有防火層」;要件編號1C「鋼板,設於樓層板上方,並與前述樓層板之間形成交叉狀態」;要件編號1D「防火層,設於前述樓層板與鋼板之間,以共同組成防火金屬鋼板之結構」。3、系爭產品2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各要件之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要件編號1a「宜蘭東澳國小風雨操場屋頂結構,包括鋼承板」;要件編號1b「設有下層鍍鋅鋼板(a),具有複數結構部(a1),結構部(a1)間設置平板部(a2),平板部(a2)上方設置陶瓷棉(c)層」;要件編號1c「絞合式烤漆鋁板(b)設置於下層鍍鋅鋼板(a)上方,其排列方式並與下層鍍鋅鋼板(a)間形成垂直交叉狀態」;要件編號1d「陶瓷棉(c)層設置於下層鍍鋅鋼板(a)與絞合式烤漆鋁板(b)間,以共同組成屋頂結構」。4、就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1A特徵之文義比對:要件1A特徵:由系爭產品2可知,系爭產品2為運用在宜蘭東澳國小風雨操場之屋頂工程,主要作為風雨防護上頂;而系爭專利為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屬於樓層板中間層結構,兩者使用標的不同,故從系爭產品2無法讀取到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A「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至少包含:樓層板」之特徵。5、綜上比對,系爭產品2並未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所文義讀取,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2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6、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編號1A之均等比對分析:(1)就技術手段而言,系爭產品2主要作為風雨防護上頂,其裝設方式與系爭專利屬於樓層板中間層結構有明顯之不同,是以,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具有不同的技術手段。(2)就功能而言,系爭產品2主要作為屋頂防護風雨,並無額外上層負載,與系爭專利樓層板中間且具有多層結構與較大負載之功能不同。(3)就結果而言,系爭產品2因前述技術手段為屋頂外罩與排水結構之結果,與系爭專利一般建築之樓層板層層疊狀結構之結果有明顯不同。7、綜上所述,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1A係以不同的技術手段、達成不同的功能、且產生明顯差異的結果,故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並不符合均等論。準此,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8、系爭產品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2既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則系爭產品2自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三、結論:綜上所述,原告並未舉證證明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以及被告佳德公司出售下層鍍鋅鋼板等予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等事實,以實其說,自難認被告等必然有何以系爭產品2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另系爭產品1、2均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之專利權文義及均等範圍,因此退而言之,即使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且被告佳德公司出售下層鍍鋅鋼板等予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被告等人仍未侵害系爭專利,從而本件原告之訴並無理由,應予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四、本件為判決之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爭點、陳述、聲請調查證據及所提其他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均於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自無庸逐一論述。而本件既為被告勝訴之判決,則被告其餘調查證據之聲請,均無必要(民事訴訟法第286條但書規定參照),併予敘明。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8 年  5  月  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8 年  5  月  17  日書記官劉筱淇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8 2",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宜蘭國民運動中心工程之屋頂節能彩色鋼板複層系統與系爭專利之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兩者為相同之新型物品云云(見本案卷第18頁)。經查:系爭專利創作之目的為將鋼板與樓層板之間形成交叉垂直狀態,以增強建築物之結構強度並使建築物達到國家標準之防火時效,主要運用於建築物之樓層板複層鋼板構件部分,可進一步強化建築物本身之結構強度(見本案卷第35頁系爭專利說明書【新型內容】),內容並未敘明可使用於屋頂防護之頂面工程,先予敘明。另查系爭專利之專利國際分類(IPC)E04B005/10,歸類於樓板、用於隔絕之樓板結構,且具有金屬之大樑或小樑等結構形成,系爭專利主要運用於樓層板之複層構件。而系爭產品1宜蘭國民運動中心工程之屋頂節能彩色鋼板複層系統,依國際專利分類應為E04B007/20,歸類於屋頂、有關隔絕之屋頂結構,包括自支承板之屋頂,顯見系爭產品1主要使用於運動場所屋頂防護結構,與系爭專利運用於建築樓層板之複數層狀構件相比,兩者實質用途有明顯差異,且國際專利分類亦分屬不同使用區域,故原告所指系爭產品1與系爭專利屬相同之新型物品實不足採。5、系爭產品1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1既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已如前所述,則系爭產品1自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五)系爭產品2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之文義與均等範圍:1、系爭產品2之技術內容:系爭產品2為為宜蘭縣南澳鄉東澳國民小學風雨操場之屋頂興建工程,為絞合隱藏式烤漆鋁板斷面,下層為鍍鋅鋼板所組成(見本案卷第107至113頁)。2、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經解析系爭專利請求項1範圍,其技術內容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要件編號1A「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至少包含:樓層板」;要件編號1B「設結構部,結構部可為複數,於結構部之間設平板部,其中於平板部上方設有防火層」;要件編號1C「鋼板,設於樓層板上方,並與前述樓層板之間形成交叉狀態」;要件編號1D「防火層,設於前述樓層板與鋼板之間,以共同組成防火金屬鋼板之結構」。3、系爭產品2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各要件之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要件編號1a「宜蘭東澳國小風雨操場屋頂結構,包括鋼承板」;要件編號1b「設有下層鍍鋅鋼板(a),具有複數結構部(a1),結構部(a1)間設置平板部(a2),平板部(a2)上方設置陶瓷棉(c)層」;要件編號1c「絞合式烤漆鋁板(b)設置於下層鍍鋅鋼板(a)上方,其排列方式並與下層鍍鋅鋼板(a)間形成垂直交叉狀態」;要件編號1d「陶瓷棉(c)層設置於下層鍍鋅鋼板(a)與絞合式烤漆鋁板(b)間,以共同組成屋頂結構」。4、就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1A特徵之文義比對:要件1A特徵:由系爭產品2可知,系爭產品2為運用在宜蘭東澳國小風雨操場之屋頂工程,主要作為風雨防護上頂;而系爭專利為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屬於樓層板中間層結構,兩者使用標的不同,故從系爭產品2無法讀取到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A「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至少包含:樓層板」之特徵。5、綜上比對,系爭產品2並未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所文義讀取,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2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6、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編號1A之均等比對分析:(1)就技術手段而言,系爭產品2主要作為風雨防護上頂,其裝設方式與系爭專利屬於樓層板中間層結構有明顯之不同,是以,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具有不同的技術手段。(2)就功能而言,系爭產品2主要作為屋頂防護風雨,並無額外上層負載,與系爭專利樓層板中間且具有多層結構與較大負載之功能不同。(3)就結果而言,系爭產品2因前述技術手段為屋頂外罩與排水結構之結果,與系爭專利一般建築之樓層板層層疊狀結構之結果有明顯不同。7、綜上所述,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1A係以不同的技術手段、達成不同的功能、且產生明顯差異的結果,故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並不符合均等論。準此,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8、系爭產品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2既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則系爭產品2自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三、結論:綜上所述,原告並未舉證證明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以及被告佳德公司出售下層鍍鋅鋼板等予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等事實,以實其說,自難認被告等必然有何以系爭產品2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另系爭產品1、2均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之專利權文義及均等範圍,因此退而言之,即使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且被告佳德公司出售下層鍍鋅鋼板等予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被告等人仍未侵害系爭專利,從而本件原告之訴並無理由,應予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四、本件為判決之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爭點、陳述、聲請調查證據及所提其他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均於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自無庸逐一論述。而本件既為被告勝訴之判決,則被告其餘調查證據之聲請,均無必要(民事訴訟法第286條但書規定參照),併予敘明。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8 年  5  月  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8 年  5  月  17  日書記官劉筱淇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30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95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9 1 1 1 3",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宜蘭國民運動中心工程之屋頂節能彩色鋼板複層系統與系爭專利之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兩者為相同之新型物品云云(見本案卷第18頁)。經查:系爭專利創作之目的為將鋼板與樓層板之間形成交叉垂直狀態,以增強建築物之結構強度並使建築物達到國家標準之防火時效,主要運用於建築物之樓層板複層鋼板構件部分,可進一步強化建築物本身之結構強度(見本案卷第35頁系爭專利說明書【新型內容】),內容並未敘明可使用於屋頂防護之頂面工程,先予敘明。另查系爭專利之專利國際分類(IPC)E04B005/10,歸類於樓板、用於隔絕之樓板結構,且具有金屬之大樑或小樑等結構形成,系爭專利主要運用於樓層板之複層構件。而系爭產品1宜蘭國民運動中心工程之屋頂節能彩色鋼板複層系統,依國際專利分類應為E04B007/20,歸類於屋頂、有關隔絕之屋頂結構,包括自支承板之屋頂,顯見系爭產品1主要使用於運動場所屋頂防護結構,與系爭專利運用於建築樓層板之複數層狀構件相比,兩者實質用途有明顯差異,且國際專利分類亦分屬不同使用區域,故原告所指系爭產品1與系爭專利屬相同之新型物品實不足採。5、系爭產品1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1既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已如前所述,則系爭產品1自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五)系爭產品2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之文義與均等範圍:1、系爭產品2之技術內容:系爭產品2為為宜蘭縣南澳鄉東澳國民小學風雨操場之屋頂興建工程,為絞合隱藏式烤漆鋁板斷面,下層為鍍鋅鋼板所組成(見本案卷第107至113頁)。2、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比對分析說明:經解析系爭專利請求項1範圍,其技術內容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要件編號1A「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至少包含:樓層板」;要件編號1B「設結構部,結構部可為複數,於結構部之間設平板部,其中於平板部上方設有防火層」;要件編號1C「鋼板,設於樓層板上方,並與前述樓層板之間形成交叉狀態」;要件編號1D「防火層,設於前述樓層板與鋼板之間,以共同組成防火金屬鋼板之結構」。3、系爭產品2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各要件之技術特徵,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要件編號1a「宜蘭東澳國小風雨操場屋頂結構,包括鋼承板」;要件編號1b「設有下層鍍鋅鋼板(a),具有複數結構部(a1),結構部(a1)間設置平板部(a2),平板部(a2)上方設置陶瓷棉(c)層」;要件編號1c「絞合式烤漆鋁板(b)設置於下層鍍鋅鋼板(a)上方,其排列方式並與下層鍍鋅鋼板(a)間形成垂直交叉狀態」;要件編號1d「陶瓷棉(c)層設置於下層鍍鋅鋼板(a)與絞合式烤漆鋁板(b)間,以共同組成屋頂結構」。4、就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要件1A特徵之文義比對:要件1A特徵:由系爭產品2可知,系爭產品2為運用在宜蘭東澳國小風雨操場之屋頂工程,主要作為風雨防護上頂;而系爭專利為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屬於樓層板中間層結構,兩者使用標的不同,故從系爭產品2無法讀取到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1A「一種樓層板複合結構,至少包含:樓層板」之特徵。5、綜上比對,系爭產品2並未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所文義讀取,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2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6、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編號1A之均等比對分析:(1)就技術手段而言,系爭產品2主要作為風雨防護上頂,其裝設方式與系爭專利屬於樓層板中間層結構有明顯之不同,是以,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具有不同的技術手段。(2)就功能而言,系爭產品2主要作為屋頂防護風雨,並無額外上層負載,與系爭專利樓層板中間且具有多層結構與較大負載之功能不同。(3)就結果而言,系爭產品2因前述技術手段為屋頂外罩與排水結構之結果,與系爭專利一般建築之樓層板層層疊狀結構之結果有明顯不同。7、綜上所述,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1A係以不同的技術手段、達成不同的功能、且產生明顯差異的結果,故系爭產品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並不符合均等論。準此,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8、系爭產品2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系爭產品2既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則系爭產品2自亦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專利權範圍。三、結論:綜上所述,原告並未舉證證明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以及被告佳德公司出售下層鍍鋅鋼板等予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等事實,以實其說,自難認被告等必然有何以系爭產品2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另系爭產品1、2均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之專利權文義及均等範圍,因此退而言之,即使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且被告佳德公司出售下層鍍鋅鋼板等予被告唐采邑公司施作系爭工程2,被告等人仍未侵害系爭專利,從而本件原告之訴並無理由,應予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四、本件為判決之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爭點、陳述、聲請調查證據及所提其他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均於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自無庸逐一論述。而本件既為被告勝訴之判決,則被告其餘調查證據之聲請,均無必要(民事訴訟法第286條但書規定參照),併予敘明。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8 年  5  月  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伍偉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8 年  5  月  17  日書記官劉筱淇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3 3",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89460號「紫外光發光二極體固化裝置」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公告日為民國99年10月1日(原證1),原告嗣於106年1月9日申請新型技術報告,並於同年5月25日取得報告結果,比對結果代碼:6,亦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原證2)。(二)詎料,原告於美國、日本發現銷售通路所販售之「acegelLEDlight」(原證3,下稱系爭產品1)、「SHINYGEL」(原證4,下稱系爭產品2)、「LUMATEXHYBRIDLED&UVLAMP」(原證5,下稱系爭產品3)、「LEDPRO36」(原證6,下稱系爭產品4)紫外線發光二極體固化裝置產品,涉及侵害系爭專利。經原告委託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與言信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就系爭產品1至4與系爭專利進行專利侵害鑑定分析,鑑定結論均為系爭產品1至4之技術內容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10均符合文義讀取且無逆均等論之適用,系爭產品1至4確已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10。爰依專利法第120條、第96條第2項、第97條規定,請求被告其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其右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鄭國章為被告其右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其右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三)損害賠償額:原告以系爭專利銷售相關產品自102年至103年營收分別為新臺幣(下同)4億5千餘萬元及4億7千餘萬,因被告其右公司之主要客戶及供應鏈來自原告,其侵權行為致使原告於104年及105年之營收,分別下滑至3億7千餘萬元及2億5千餘萬元,甚至106年6月止營收已銳減至8千餘萬元,其中歸屬已鑑定侵權商品減少之營收約有5千5百萬元(原證16)。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2項、第120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四)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3,0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等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已製造之成品、半成品及製造物品之模具、原料應交予原告銷燬。 3、第1、2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89460號「紫外光發光二極體固化裝置」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公告日為民國99年10月1日(原證1),原告嗣於106年1月9日申請新型技術報告,並於同年5月25日取得報告結果,比對結果代碼:6,亦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原證2)。(二)詎料,原告於美國、日本發現銷售通路所販售之「acegelLEDlight」(原證3,下稱系爭產品1)、「SHINYGEL」(原證4,下稱系爭產品2)、「LUMATEXHYBRIDLED&UVLAMP」(原證5,下稱系爭產品3)、「LEDPRO36」(原證6,下稱系爭產品4)紫外線發光二極體固化裝置產品,涉及侵害系爭專利。經原告委託北美聯合專利商標事務所與言信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就系爭產品1至4與系爭專利進行專利侵害鑑定分析,鑑定結論均為系爭產品1至4之技術內容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10均符合文義讀取且無逆均等論之適用,系爭產品1至4確已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10。爰依專利法第120條、第96條第2項、第97條規定,請求被告其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其右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鄭國章為被告其右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與被告其右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三)損害賠償額:原告以系爭專利銷售相關產品自102年至103年營收分別為新臺幣(下同)4億5千餘萬元及4億7千餘萬,因被告其右公司之主要客戶及供應鏈來自原告,其侵權行為致使原告於104年及105年之營收,分別下滑至3億7千餘萬元及2億5千餘萬元,甚至106年6月止營收已銳減至8千餘萬元,其中歸屬已鑑定侵權商品減少之營收約有5千5百萬元(原證16)。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2項、第120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四)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3,0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等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已製造之成品、半成品及製造物品之模具、原料應交予原告銷燬。 3、第1、2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呂美怡明知如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二總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99年1月14日扣押盜版光碟清冊編號149之「狗狗猩猩大冒險第2季」影音光碟四套共16片係原告享有著作權之視聽著作,依著作權法第4條第2款及世界貿易組織(WTO)「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TradeRelatedAspect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ncludingTradeinCounterfeitGoods)之約定,均屬受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非經前揭享有著作權之人之同意或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散布或意圖散布而持有。詎呂美怡竟自民國98年11月間起,竟基於意圖銷售或出租而擅自以重製他人著作財產權及散布或意圖散布而公開陳列之犯意,以每片新臺幣(下同)60元之價格向不詳之人購買未經享有著作權財產之人之同意或授權,侵害著作權之人之著作財產權而擅自重製之視聽著作,再以之作為母源,以其所有電腦燒錄機、空白光碟等燒錄所需設備,未經上開著作財產權人之授權或同意,擅自重製上述視聽影片於空白光碟上,再以每片100元之價格,在臺中縣豐原市元富夜市等地夜市設攤陳列販售予不特定之消費者。嗣於99年1月14日19時40分許,在臺中縣豐原市元富夜市為警查獲。(二)被告所為係違反著作權法第91條之1第3項、第2項之規定,應依同法第88條第1項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因原告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爰依同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鈞院酌定損害金額為5萬元。(三)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查原告主張之事實,已據提出錄影節目審查合格證明書、授權同意書、PROGRAMLICENSEAGREEMENT、原產地證明、授權書等件為證(詳本院卷第51-66頁),又被告因前揭違反著作權犯行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以99年偵字第2399號緩起訴處分書為緩起訴處分,亦有緩起訴處分書1件在卷可證(詳本院卷第7-8頁),自堪信原告之主張,係屬真實。四、法律見解之說明:(一)按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500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固有明文。然「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法院應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亦定有明文。是關於被害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即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者,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係法官行使自由心證認定損害額之一般性規定,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則係對於法官行使自由心證一般性規定所附加之限制。即法官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行使自由心證時,關於損害額之認定並未受有限制,但於侵害著作財產權之場合,法官僅能按侵害行為是否係屬故意且情節重大,分別在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與1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之範圍內,依自由心證認損害額,而不能逾越前揭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所限定之範圍。則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並未創設較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更大之權利予著作財產權人,反而係於侵害著作財產權之場合限制法官行使自由心證認定損害額之範圍。因此,著作財產權人於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時,仍須受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要件之限制,即必須於已證明有損害發生,而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時,始有適用之餘地,不因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500萬元」,而未規定「已證明有損害發生」,即可謂著作財產權人雖未證明有損害之發生,亦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否則,勢將嚴重悖離「無損害即無賠償」之損害賠償最基本法理。(二)次按「有損害即有賠償」亦為損害賠償之另一基本原理,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雖係於89年2月9日始修正公布,然最高法院21年上字第972號判例早已揭示「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損害之數額時,法院應斟酌損害之原因及其他一切情事,作自由心證定其數額,不得以其數額未能證明,即駁回其請求。」換言之,縱未修正增訂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我國民事訴訟實務長久以來於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損害數額之場合,均須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不能因當事人未能證明損害額即駁回其請求,否則,即屬判決有違反判例之當然違背法令情事,並嚴重違反「有損害即有賠償」之損害賠償最基本原理。雖然我國81年6月10日修正公布之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即已規定:「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1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100萬元」,於我國89年2月9日修正公布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前,較一般民事訴訟之當事人僅得於「已證明有損害而不能證明損害之數額」時,始能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賠償額,而於不易證明損害尚未達於不能證明之場合,並無法令或判例拘束法官必須依自由心證認定損害賠償額,可謂係賦予著作財產權人較一般民事訴訟當事人更多之權利。然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於89年2月9日修正公布後,一般民事訴訟之當事人於證明已受有損害而損害額之證明顯有重大困難之場合,亦得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則一般民事訴訟當事人就損害額之證明事項所享有之權利即與著作財產權人同步,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相對於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即有賦予著作財產權人更多權利之效果,除具有限制法官行使自由心證酌定賠償額之效力外,已喪失其特殊性。(三)再按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所謂損害數額之證明顯有重大困難,或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所謂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大致可區分為三種型態:其一為事實上之客觀難以或不易證明,例如,房屋遭火災燒燬致證據連同滅失,古董被毀損而無客觀市價可資參酌,非法販賣光碟常業犯之受害人無法確定受害範圍;其二為程序上之主觀難以或不易證明,例如,相關帳冊為他造當事人或他人持有中而拒絕提出;其三為因經濟效益之考量甚難期待當事人舉證,例如,為釐清數萬元修繕房屋費用之確實數額,然卻支出數拾萬元之鑑定費用。凡有一於此,均得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至於當事人如無法證明有損害之發生,則不得依據前揭規定請求法院推測損害。又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時,就經濟分析之立場而言,係一種在無法確定損害額之狀況下,依據具體個案之週遭事實推估損害額之心智過程,自由心證形成之過程中必須以具體個案之事實作為推估損害額之依據,而不得以恣意或推測之方式憑空猜測損害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亦甚明確。例如:於酌定遭火災燒毀房屋內之家具損害數額時,必須審酌相類似房屋內通常具有之家具價值,屋主之經濟狀況,屋內居住人數之多寡等因素,為綜合之考量;再如:於酌定非法販賣光碟常業犯受害人之受害範圍時,必須審酌常業犯經營之時間長短,營業規模,被害人數多寡,及侵害情節等一切因素,為綜合之考量,亦即法院酌定損害額時必須本於既有之事實利用合理之方式加以推估損害額,不得為毫無事實依據之猜測。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有明知為侵害著作財產權之物而以移轉所有權或出租以外之方式散布,或明知為侵害著作財產權之物,意圖散布而公開陳列或持有之情形者,除著作權法另有規定外,視為侵害著作權,同法第87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前項損害賠償,被害人得依下列規定擇一請求: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請求。但被害人不能證明其損害時,得以其行使權利依通常情形可得預期之利益,減除被侵害後行使同一權利所得利益之差額,為其所受損害。二請求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但侵害人不能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時,以其侵害行為所得之全部收入,為其所得利益。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五百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亦定有明文。查被告知悉「狗狗猩猩大冒險第2季」之視聽著作係屬非法重製之盜版光碟,復重製販賣,自係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原告自得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二)關於損害額之核定:查被告自98年11月起向不詳姓名之人購買系爭盜版光碟片,並予重製販賣時起,迄至99年1月14日為警查獲時止,約歷時3個月,為警查扣之光碟數量總計有1309片,有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二總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99年1月14日扣押盜版光碟清冊在卷足憑(詳本院卷第13頁背面),其中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影音光碟數量總計有16片,每片金額為220元,亦據原告陳述甚明(詳本院卷第48-49頁),因被告係於豐原市元富夜市擺攤販賣,且已持續相當期間,且原告無法取得被告銷售盜版光碟之資料,自有難以證明其實際損害額之情事。本院審酌:①被告重製原告享有著作財產權影音光碟為警查獲之數量有16片,②每片之正版價格為220元,③自被告購入盜版光碟片時起至為警查獲時止約歷時3個月,④被告每月售出之數量不詳,亦無相關資料可參,經以每月銷售扣案數量2倍,推估原告所受之損害,及其他一切情狀,酌定被告應賠償原告之金額為2萬1120元(計算式:16*220*3*2=21120)。六、從而,原告依據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被告給付2萬1120元,及自100年2月6日即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詳本院卷第47頁)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又本院判命被告給付之金額未逾新台幣50萬元,爰依職權宣告假執行。至原告敗訴部分,雖據其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惟本件原告請求之金額未逾新台幣50萬元,並無聲請宣告假執行之必要,核其所為宣告假執行之聲請,僅係促使法院注意為職權之發動,並無准駁之必要,併予敘明。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389條第1項第5款,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3  月  2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3  月  2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被告呂美怡明知如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二總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99年1月14日扣押盜版光碟清冊編號149之「狗狗猩猩大冒險第2季」影音光碟四套共16片係原告享有著作權之視聽著作,依著作權法第4條第2款及世界貿易組織(WTO)「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TradeRelatedAspect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ncludingTradeinCounterfeitGoods)之約定,均屬受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非經前揭享有著作權之人之同意或授權,不得擅自重製,散布或意圖散布而持有。詎呂美怡竟自民國98年11月間起,竟基於意圖銷售或出租而擅自以重製他人著作財產權及散布或意圖散布而公開陳列之犯意,以每片新臺幣(下同)60元之價格向不詳之人購買未經享有著作權財產之人之同意或授權,侵害著作權之人之著作財產權而擅自重製之視聽著作,再以之作為母源,以其所有電腦燒錄機、空白光碟等燒錄所需設備,未經上開著作財產權人之授權或同意,擅自重製上述視聽影片於空白光碟上,再以每片100元之價格,在臺中縣豐原市元富夜市等地夜市設攤陳列販售予不特定之消費者。嗣於99年1月14日19時40分許,在臺中縣豐原市元富夜市為警查獲。(二)被告所為係違反著作權法第91條之1第3項、第2項之規定,應依同法第88條第1項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因原告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爰依同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鈞院酌定損害金額為5萬元。(三)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查原告主張之事實,已據提出錄影節目審查合格證明書、授權同意書、PROGRAMLICENSEAGREEMENT、原產地證明、授權書等件為證(詳本院卷第51-66頁),又被告因前揭違反著作權犯行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以99年偵字第2399號緩起訴處分書為緩起訴處分,亦有緩起訴處分書1件在卷可證(詳本院卷第7-8頁),自堪信原告之主張,係屬真實。四、法律見解之說明:(一)按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500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固有明文。然「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數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者,法院應審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亦定有明文。是關於被害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或證明顯有重大困難(即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者,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係法官行使自由心證認定損害額之一般性規定,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則係對於法官行使自由心證一般性規定所附加之限制。即法官依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行使自由心證時,關於損害額之認定並未受有限制,但於侵害著作財產權之場合,法官僅能按侵害行為是否係屬故意且情節重大,分別在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與1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之範圍內,依自由心證認損害額,而不能逾越前揭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所限定之範圍。則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並未創設較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更大之權利予著作財產權人,反而係於侵害著作財產權之場合限制法官行使自由心證認定損害額之範圍。因此,著作財產權人於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時,仍須受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要件之限制,即必須於已證明有損害發生,而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時,始有適用之餘地,不因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500萬元」,而未規定「已證明有損害發生」,即可謂著作財產權人雖未證明有損害之發生,亦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否則,勢將嚴重悖離「無損害即無賠償」之損害賠償最基本法理。(二)次按「有損害即有賠償」亦為損害賠償之另一基本原理,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雖係於89年2月9日始修正公布,然最高法院21年上字第972號判例早已揭示「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損害之數額時,法院應斟酌損害之原因及其他一切情事,作自由心證定其數額,不得以其數額未能證明,即駁回其請求。」換言之,縱未修正增訂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我國民事訴訟實務長久以來於當事人已證明受有損害而不能證明損害數額之場合,均須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不能因當事人未能證明損害額即駁回其請求,否則,即屬判決有違反判例之當然違背法令情事,並嚴重違反「有損害即有賠償」之損害賠償最基本原理。雖然我國81年6月10日修正公布之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即已規定:「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1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100萬元」,於我國89年2月9日修正公布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前,較一般民事訴訟之當事人僅得於「已證明有損害而不能證明損害之數額」時,始能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賠償額,而於不易證明損害尚未達於不能證明之場合,並無法令或判例拘束法官必須依自由心證認定損害賠償額,可謂係賦予著作財產權人較一般民事訴訟當事人更多之權利。然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於89年2月9日修正公布後,一般民事訴訟之當事人於證明已受有損害而損害額之證明顯有重大困難之場合,亦得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則一般民事訴訟當事人就損害額之證明事項所享有之權利即與著作財產權人同步,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相對於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即有賦予著作財產權人更多權利之效果,除具有限制法官行使自由心證酌定賠償額之效力外,已喪失其特殊性。(三)再按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所謂損害數額之證明顯有重大困難,或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所謂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大致可區分為三種型態:其一為事實上之客觀難以或不易證明,例如,房屋遭火災燒燬致證據連同滅失,古董被毀損而無客觀市價可資參酌,非法販賣光碟常業犯之受害人無法確定受害範圍;其二為程序上之主觀難以或不易證明,例如,相關帳冊為他造當事人或他人持有中而拒絕提出;其三為因經濟效益之考量甚難期待當事人舉證,例如,為釐清數萬元修繕房屋費用之確實數額,然卻支出數拾萬元之鑑定費用。凡有一於此,均得請求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至於當事人如無法證明有損害之發生,則不得依據前揭規定請求法院推測損害。又法院依自由心證酌定損害額時,就經濟分析之立場而言,係一種在無法確定損害額之狀況下,依據具體個案之週遭事實推估損害額之心智過程,自由心證形成之過程中必須以具體個案之事實作為推估損害額之依據,而不得以恣意或推測之方式憑空猜測損害額,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亦甚明確。例如:於酌定遭火災燒毀房屋內之家具損害數額時,必須審酌相類似房屋內通常具有之家具價值,屋主之經濟狀況,屋內居住人數之多寡等因素,為綜合之考量;再如:於酌定非法販賣光碟常業犯受害人之受害範圍時,必須審酌常業犯經營之時間長短,營業規模,被害人數多寡,及侵害情節等一切因素,為綜合之考量,亦即法院酌定損害額時必須本於既有之事實利用合理之方式加以推估損害額,不得為毫無事實依據之猜測。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有明知為侵害著作財產權之物而以移轉所有權或出租以外之方式散布,或明知為侵害著作財產權之物,意圖散布而公開陳列或持有之情形者,除著作權法另有規定外,視為侵害著作權,同法第87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前項損害賠償,被害人得依下列規定擇一請求:一依民法第216條之規定請求。但被害人不能證明其損害時,得以其行使權利依通常情形可得預期之利益,減除被侵害後行使同一權利所得利益之差額,為其所受損害。二請求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但侵害人不能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時,以其侵害行為所得之全部收入,為其所得利益。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五百萬元。」著作權法第88條亦定有明文。查被告知悉「狗狗猩猩大冒險第2季」之視聽著作係屬非法重製之盜版光碟,復重製販賣,自係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原告自得依前揭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二)關於損害額之核定:查被告自98年11月起向不詳姓名之人購買系爭盜版光碟片,並予重製販賣時起,迄至99年1月14日為警查獲時止,約歷時3個月,為警查扣之光碟數量總計有1309片,有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二總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99年1月14日扣押盜版光碟清冊在卷足憑(詳本院卷第13頁背面),其中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影音光碟數量總計有16片,每片金額為220元,亦據原告陳述甚明(詳本院卷第48-49頁),因被告係於豐原市元富夜市擺攤販賣,且已持續相當期間,且原告無法取得被告銷售盜版光碟之資料,自有難以證明其實際損害額之情事。本院審酌:①被告重製原告享有著作財產權影音光碟為警查獲之數量有16片,②每片之正版價格為220元,③自被告購入盜版光碟片時起至為警查獲時止約歷時3個月,④被告每月售出之數量不詳,亦無相關資料可參,經以每月銷售扣案數量2倍,推估原告所受之損害,及其他一切情狀,酌定被告應賠償原告之金額為2萬1120元(計算式:16*220*3*2=21120)。六、從而,原告依據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請求被告給付2萬1120元,及自100年2月6日即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詳本院卷第47頁)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又本院判命被告給付之金額未逾新台幣50萬元,爰依職權宣告假執行。至原告敗訴部分,雖據其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惟本件原告請求之金額未逾新台幣50萬元,並無聲請宣告假執行之必要,核其所為宣告假執行之聲請,僅係促使法院注意為職權之發動,並無准駁之必要,併予敘明。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389條第1項第5款,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3  月  2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3  月  2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第01165887號「循利寧」商標(下稱原告商標,原證4)之商標權人,亦為註冊商標第00816179號「EGb761」(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所示)之專屬被授權人:1.原告係成立於67年,主要業務為總代理國外知名藥廠之藥品,在台灣醫院、藥房、診所進行推廣及銷售等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為SchwabePharmaceutical(許偉伯藥廠)位於德國,係全世界最大「天然植物藥」藥廠,其自行研發之產品有4種:Cerenin(銀杏葉抽取物)之針劑、滴劑、片劑、Neuroplant(聖約翰草抽取物)之片劑、Crataegutt(歐、山渣抽取物)之滴劑、片劑、Venoplant(七葉樹抽取物)之片劑,尤其以「銀杏葉」日產量75,000,000錠而言,堪稱為全世界最成功之植物性藥物,業經原告代理引進台灣銷售多年,並在台建立品牌「循利寧膜衣錠」(英文品名:CERENINFILM-COATEDTABLETS,衛署藥輸字第016451號,原證1)及「循利寧滴劑」(英文品名:CERENINDROPS,衛署藥輸字第016459號,原證2,以下與原證1合稱原告藥品),而成為在台灣地區治療末梢血行障礙之指標性產品(原證3)。原告商標前經原告於94年8月1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註冊取得商標專用權,權利期間為自94年8月1日起至114年7月31日止,指定使用於「西藥、血液循環改善藥劑」。原告為行銷原告商標之產品,聘請知名藝人為「循利寧」及原告旗下其他產品拍攝廣告,並於各大網路平台、通路開設賣場進行行銷與販售,且於各大藥局及公車、電視均有原告為行銷系爭商標之產品廣告,原告商標並已成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所編列為「近5年著名商標名錄及案件彙編」之名冊中。2.而系爭商標原為法商艾普森藥品公司(IpsenPharmaS.A.S.,下稱法商艾普森公司)所註冊申請(原證5),其後將系爭商標合法授權予訴外人德商魏瑪許偉伯博士股份有限公司(Dr.WillmarSchwabeGmbH&CO.KG,下稱德商許偉伯公司),此有原證20醫學文獻、原證21確認信及原告另呈之德商許偉伯公司之通知書函(下稱系爭通知函)可證,嗣訴外人即原告公司之關係企業FairmontDevelopmentLimited(下稱FDL公司)與德商許偉伯公司於102年2月5日簽立LicenseAgreement(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原證6),並邀原告為系爭授權契約之保證人,而觀諸系爭授權契約前言第4點已載明:保證人是營銷許可的所有者,或擁有在該地區的產品營銷授權的權利,這將是在該地區分銷和營銷產品的基礎(中譯),意即原告為系爭授權契約內產品之藥證及相關行銷權利之所有人,即有權在台灣地區就授權契約內之產品為銷售並主張相關權利;再者,該系爭授權契約第1條第d、e款規定:「在合乎倫理市場中分銷,推廣和銷售產品,以及」、「出於d款目的使用產品商標」(中譯),而本件系爭商標亦顯示在授權契約附件3及附件4內,故FDL公司基於銷售產品之目的,就系爭商標自有使用商標之專屬權利,應堪認定;此外,系爭授權契約第6條第12項規定:第6條被授權人之特別義務。在本契約有效期內,被授權人與保證人應採取合理措施,在境內推銷和銷售產品,並獨家使用商標,告知授權人任何侵犯商標的行為。...。(中譯)等語。依照上開規定,不僅FDL公司就系爭商標有專屬權利,且保證人即原告對於系爭商標亦有專屬權利;又FDL公司並已將侵害專屬授權之商標損害賠償以及違反公平交易法與其他依照法令所得主張之權利讓與原告,並以此訴狀之送達,作為債權讓與之通知(原證7)。綜上,原告雖非自法商艾普森公司取得系爭商標之專屬授權,然因德商許偉伯公司對於系爭商標亦為商標權人,且依上開系爭授權契約亦已合法授權予原告,故原告為系爭商標之專屬被授權人甚明。(二)原告亦為「循利寧滴劑」、「循利寧膜衣錠」之仿單語文著作(原證8,下稱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1.查系爭著作內容分別就成份、適應症、藥理特性及說明、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禁忌、藥物交互作用、不良反應、患者資訊、包裝等各類項為說明,其說明涉及繁複之科學實驗、研究數據,須自複雜之數據資料中,分析、檢選、重組有意義之資料,再將數據資料以文字化方式解釋描述其概念、原理,此需經撰寫人員之科學專業訓練、判斷、演繹,編寫成不具醫學專業背景之消費大眾能輕易理解該文句措辭,與一般以英文或中文撰寫、艱澀難懂之教科書或論文有別,具有相當程度之創作性,非僅屬於藥品之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等,並以客觀化形式予以呈現,足認屬於具有創作性之語文著作甚明。是以,系爭著作為著作權法上之語文著作,自應受著作權法保護2.而系爭著作之原著作人為原告前員工許馨方,其自95年3月起至101年4月間,均受雇於中豪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中豪公司)(原證25、陳證3)。而原告與中豪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均為蘇柏夫,且設址均屬同一,實為關係企業,有陳證1、2、原證26可佐;又許馨方於99年12月15日任職原告關係企業中豪公司時,曾以寄件人「Shirley@hocksheng.com.tw」之帳號,將有關系爭著作就「藥理特性及說明」欄之語文著作,寄送至原告人員蘇協理「Serena@hocksheng.com.tw」之帳號(原證24),是以,許馨方於職務上完成之系爭著作,該著作財產權即歸屬原告享有;且原告業於100年9月7日即將系爭著作上傳公開至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衛生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網站,則依著作權法第13條規定,應推定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三)被告中化裕民公司侵害原告上述商標權及著作權:1.嗣原告於訪查同業相關產品時,竟發現被告中化裕民公司委託訴外人中國化學製藥股分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化學公司)所生產製造之「享寧愛思膜衣錠」藥品(下稱被告藥品),其外盒包裝有刊登專屬授權予原告之系爭商標,且其仿單(原證9,下稱被告仿單)內「藥理特性及說明」欄,除同時登載系爭商標外,內容亦與系爭著作內容相仿,故而於107年5月22日,邀同民間公證人○○前往新北市○○區○○路○段00號信龍大藥局安康店,購買被告藥品,此有107年度北院民公泠字第900271號公證書可稽(原證9)。經檢視被告藥品之外盒,可知被告中化裕民公司已將「銀杏葉萃取物」及德商許偉伯公司專屬授權予使用之系爭商標圖樣文字刊登在該產品外盒中(原證9),且被告藥品係陳列於藥局展示架上,於外包裝上明顯記載系爭商標,系爭商標旁亦有「」之文字(原證17、18),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之文義,即屬係以行銷之目的,使用系爭商標。2.再由被告中化裕民公司自行上傳至食藥署網站之外盒圖檔(原證10),亦可明顯看出被告中化裕民公司將系爭商標刊載於被告藥品之外盒上。又經公證人自盒內取出之被告仿單亦與被告中化裕民公司於104年12月8日自行上傳至食藥署網站之仿單資料(原證11)相符。該仿單之「藥理特性及說明」欄載明,本藥品的主成份為銀杏葉萃取物EGb761,根據Dr.WillmarSchwabe的研究,EGb761中的Ginkgoflavoneglycosides可以清除自由基、微量增加前列腺環素的生理活性,Ginkgo-lides會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競爭與受體結合,拮抗PAF的生理活性,因而可能能夠輔助改善末梢微細血管的血液流變特性和流動速率等,供應充足的血氧和必須的能量物質給組織器官的細胞,幫助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運作等語,亦刊登未經授權使用之系爭商標,顯然係侵害原告之商標權。縱然被告中化裕民公司於106年9月12日再度更新上開仿單資料,然更新之內容僅將「Ginkgolides會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競爭與受體結合,拮抗PAF的生理活性,因而」等文字刪除(原證12),惟有關系爭商標及其餘文字仍與系爭著作之內容完全相同,顯係侵害原告商標權。再者,原告藥品與被告藥品均為「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之藥品,且其適應症亦為「末梢血行障礙之輔助治療」,此有原告藥品之西藥許可證查詢表可憑(原證13),二者乃為同性質之藥品,而被告中化裕民公司未經原告或商標權人之授權或同意,逕自使用系爭商標刊登於被告藥品之外盒及仿單上而加以銷售,自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1款之侵害商標權之態樣。退步言之,若認為前開行為不構成商標侵害,被告使用系爭商標並抄襲系爭著作內容於相同性質之產品,亦有違公平交易法第25、30條規定。3.綜上,被告中化裕民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以行銷為目的,於同一產品上使用相同專屬授權於原告之系爭商標,已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又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且早於100年9月7日即將系爭著作上傳食藥署網站,業如前述,而被告中化裕民公司不思合法途徑,請求原告授權系爭著作予伊合法使用,竟完全抄襲系爭著作之內容,嗣於104年12月8日將與系爭著作內容實質相同之被告仿單上傳至食藥署網站,亦屬侵害原告之著作權甚明。4.被告雖辯稱其使用系爭商標乃為說明「銀杏葉萃取物」之必要;又被告藥品為學名藥,本應依原廠仿單據實翻譯,故被告仿單之記載屬於著作權法之合理使用云云。惟查:(1)系爭商標係由德商許偉伯公司所發起,從90年代初開始在歐洲作為草藥提取物提供之代稱,此觀被告所提被證1第1頁倒數第10行至第8行載明:「…EGb761,whichwasoriginatedbyDrWillmarSchwabePharmaceuticals(DrWillmarSchwabeGroup),hasbeenavailableinEuropeasaherbalextractsincetheearly1990s.」自明;再者,系爭商標除係銀杏葉萃取物之代稱外,嗣經德商許偉伯公司與法商Beaufour-Ipsen公司及其德國子公司IpsenPharma公司以銀杏葉萃取物為原料,共同開發商品,由德商許偉伯公司生產製造為「Tebonin」、法商Beaufour-Ipsen公司生產製造為「Tanakan」及其子公司IpsenPharma公司生產製造為「Rokan」等產品,此觀相關文獻載明(原證15)。況且,依被告所提被證1第1頁第11行亦載明:「GinkgobilobaextractEGb761,Rokan、Tanakan、Tebonin」等文字,益證上開三種不同產品,均係由以系爭商標為原料所做成之商品,在台亦有註冊商標(原證16)。因此,系爭商標係以英文、數字二者所結合之文字,且係由德商許偉伯公司就銀杏葉萃取物所賦予之代稱,並進而由共同開發商即法商艾普森公司就系爭商標為註冊商標(原證5),然因系爭商標單就字面上文義,無法讓一般消費大眾一望即知系爭商標即屬銀杏葉萃取物之涵義,故德商許偉伯公司欲呈現系爭商標時,必係以「EGb761Ginkgobilobaextract」等文字一同呈現,此觀授權契約(原證6)附件3、4原料所載自明;復參以西方醫學文獻即TheMerckindex(原證20),該文獻於序號4432已載明銀杏葉萃取物原應簡稱為「GBE」,然因德商許偉伯公司將之定義為「EGb761」,而為該公司專用,並以之為原料而開發「Rokan、Tanakan、Tebonin」等3種產品。是以,被告如有說明上之必要,欲使用銀杏葉萃取物之代稱時,使用「Ginkgobilobaextract,GBE」即可,理應無庸再使用「EGb761」等文字;況被告公司所生產製造之系爭藥品,縱然亦屬銀杏葉萃取物為主要原料,惟因就「銀杏葉萃取物」之文義,在臺灣參地區之一般消費大眾,就中文文義而言,應可一望即知系爭藥品即含有銀杏葉萃取物為原料之商品,本無需一併使用「EGb761」等文字,始可令人產生聯想而肯定被告藥品具有銀杏葉萃取物之成分,亦難認「EGb761」屬於描述性或說明性文字甚明。準此,被告公司使用「EGb761」等文字,並辯稱並無其他更簡要之專有名詞代稱云云,顯屬無理由,即屬攀附及侵害原告公司之商標權。(2)又原告藥品與被告藥品之用途均為末稍血行障礙之輔助治療,二者具有競爭關係,被告中化裕民公司為攀附原告已長期建立循利寧產品之商譽與知名度,以達到增加被告藥品市佔率之目的,而抄襲系爭著作內容,係純屬商業目的,並非為調和社會公共利益或國家文化發展,且未註明來源及出處,亦未將引用原告創作之部分與自己之部分加以區辨,顯已構成「抄襲」而非「引用」,並無成立合理使用之餘地;且於104年12月8日上傳至食藥署之被告仿單內容(原證11),與嗣於106年9月12日再度上傳之被告仿單內容(原證12)並非一致,即將「Ginkgolides會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競爭與受體結合,拮抗PAF的生理活性,因而」等文字刪除,亦足證被告仿單內容本不需與系爭著作完全一致;再者,原告藥品並非監視藥品,依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第20條第1項第3款後段規定,非監視藥品(包含學名藥)應依原廠仿單據實翻譯,此有食藥署108年5月21日FDA藥字第1089901440號函可參,由文義上應解釋為依照原廠外文仿單「據實翻譯」,而非為「依照原廠所譯中文仿單據實抄襲」,是被告藥品應依照德商許偉伯公司之原廠外文仿單據實翻譯,惟被告並未提出任何證據證明被告仿單係依照原廠仿單據實翻譯等證據,僅泛稱學名藥仿單應依首家核准藥品仿單記載,並無自由撰擬空間云云資為抗辯,其所辯均不足採;且因原告已投入大量平面、媒體廣告等資源宣傳原告藥品,其仿單內容實乃原告將原廠仿單予以融會貫通後,考量一般消費大眾之智識水準足以理解,以淺顯易懂之文字予以表述,並非單純事實性著作,自應受較高之保護,況被告抄襲原告之系爭著作,其利用比例為百分之百,易使消費者從不同來源得到相同資訊,大大貶抑消費者對原告所提供資訊之信賴感,自然降低原告公司系爭著作之價值。準此,被告利用系爭著作,完全為一己銷售系爭藥品之目的,且係為攀附原告已建立之商譽,並不符合著作權法第44條至第63條之任一情形,也不具有其他合理使用之情事,自非合理使用。(四)被告中化裕民公司亦有違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第25條規定:被告中化裕民公司於與原告藥品具有競爭關係之原告藥品包裝上登載系爭商標,致二者有混淆之情,顯為不公平競爭,其行為有違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再者,依照系爭通知函第3、6段所示:「(中譯)EGB761的生產直到2010年才獲得專利保護,但即使在今天,也沒有競爭對手複製了其非常複雜而繁雜的製造過程。由於草藥提取物的成分取決於製造過程,所以EGB761的成分是獨一無二的,不能與任何其他銀杏提取物相匹配,因此,它的臨床和臨床前資料庫不能被任何其他銀杏產品所引用…在臺灣,EGB761是被包含在產品中含有cerenin和bilokan片劑和滴劑,它們都是由扶陞貿易有限公司銷售。」,且由前述原證20西方醫學文獻之記載,銀杏葉萃取物原應簡稱為「GBE」,因德商許偉伯公司將之定義為「EGb761」,而為該公司專用,惟被告中化裕民公司從未得到德商許偉伯公司之授權,竟仍將「EGb761」等字眼,刊載於系爭藥品之外盒包裝、仿單及宣傳海報上,即係以欺瞞、誤導或隱匿重要交易資訊,使一般消費大眾誤以為被告中化裕民公司所製造、銷售之系爭藥品,其原料來源亦為德商許偉伯公司所授權,應屬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行為;且被告中化裕民公司亦屬攀附原告之商譽,使一般消費大眾誤認原告與被告中化裕民公司所製造生產之藥品,兩者均屬同一德商許偉伯公司所授權或有一定關係,藉以推展自身商品或服務,而榨取原告多年來,編列高額預算,於各大知名報章雜誌刊載「EGb761」原料之努力與成果(原證22),而屬以顯然有失公平之方法從事競爭之行為。準此,被告中化裕民公司亦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致原告受有損害。(五)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部分:被告中化裕民公司侵害原告之商標權、著作權及違反公平交易法等情業如上述,原告自得依商標法第68條第1款、第69條第1、2、3項、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第88條之1、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25條、第30條、第31條、民法第184條,請求被告中化裕民公司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而就損害賠償之數額部分,依公證人於107年5月22日,在新店信龍大藥局購買被告藥品,每盒單價為990元(原證9),故依商標法第71條第3款規定,就原告得向被告中化裕民公司請求該單價之1,500倍,即1,485,000元(計算式:990元×1,500倍=1,485,000元)之損害賠償。而被告王勳聖為被告中化裕民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王勳聖應與被告中化裕民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若認為前開損害賠償舉證不足,亦請依照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規定以及民事訴訟法第222條規定酌定損害賠償數額。(六)並聲明:1.被告中化裕民公司與被告王勳聖應連帶給付原告1,485,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被告中化裕民公司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於系爭商標字樣之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件,或從事其他為行銷目的而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字樣之行為。3.被告中化裕民公司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請他人重製、改作、使用或散布如訴狀附件所示之藥品仿單與產品外盒,已散布之仿單與產品外盒應予全部回收並予銷毀。4.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5.訴訟費用由被告中化裕民公司與被告王勳聖連帶負擔。
(一)被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布鞋時不知圖案有版權,亦從未知悉原告所屬之猴頭圖樣,在幾次接單之後發現似乎畫過類似圖案才明白,本件由原告員工林國維在高雄夠壞堂購得之鞋子,係原告替客人代工彩繪,因客人購買給小孩之尺寸誤差兩碼,故再彩繪一雙21碼給客人,達成其需求,此雙鞋則與其他鞋一併寄至高雄夢時代夠壞堂販售,在知悉猴頭為版權所有之圖樣後,並未再彩繪相關圖樣。由於擔心彩繪圖樣會有版權,會在客人下訂時簽下「若彩繪之圖有侵犯版權將由買方自行負責」,未曾想過這並非自保方法,也未曾再接過客人欲定製之任何圖樣訂單,以避免引發類似爭議與糾紛之困擾。(二)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70頁)(一)原告為註冊第1111903號商標(即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至103年7月15日。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為衣服、T恤、青年裝、靴鞋、女鞋、男鞋、圍巾、頭巾、領帶、領結、尿布、圍兜、冠帽、禦寒用耳罩、襪子、服飾用手套、禦寒用手套、腰帶、綁腿、圍裙。(見本院卷第60頁附件三)(二)被告於99年3月25日前,在位於高雄市○○區○○○路789號4樓「夠壞堂」商店內,寄賣一雙其所製造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經原告職員林國維於99年3月25日在上開店內發現,並以1280元之價格購得後,經警循線查獲,並查扣仿冒系爭商標之鞋子一雙。(三)被告前開行為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99年度偵字第21734號為緩起訴處分(原證1)。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1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除商標法第30條另有規定外,下列情形,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一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二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三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近似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是在上開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情形,因與商標獨占使用權之範圍相同,自不以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為必要,惟仍須以是否在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為斷。(二)經查,系爭商標為一墨色且頭部略向右偏之猴頭圖樣,有原告所提智慧財產局商標資料檢索影本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60頁),而被告雖係在與系爭商標所指定使用之男鞋、女鞋類商品相同之鞋子上彩繪,惟其所繪製之圖樣,乃係穿有尿布且手腳各向左、右伸展之尿布猴,與系爭商標僅有猴頭之圖樣並不相同,自難認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三)從而,原告主張被告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認有商標法第61條第2項、第29條第2項第1款侵害商標權之行為,而依同法第61條第1項、第63條第1項第3款、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0 1 3", "lawName": "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2人於民國95年6月9日以「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發明專利,於96年12月16日該申請發明公開公告,公開編號為第000000000號,並於98年5月11日經智慧財產局公告,核准為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I309729號(下稱系爭專利)。(二)被告未經原告授權同意,在其門市銷售侵權品,原告於99年3月29日在其門市購得侵權品「可調焦頭燈」(下稱系爭產品)。又系爭產品經比對分析結果,已基於全要件原則而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文義讀取之侵權定義,復無逆均等論之阻卻與適用,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範圍內。(三)原告與TRADECHANNELINTERNATIONALL.L.C公司簽訂專利授權使用協議,授權金額每年可達新臺幣(下同)1千萬元以上。全臺警察局預期可採購金額達1800萬元;依經建會資料,97年臺灣自行車騎乘人口大幅成長到70萬人,自行車前燈平均以每支500元計算,採購金額預期可達3500萬元以上。被告銷售與原告專利技術相同,但較為低劣之侵權品,嚴重影響被授權廠商生產意願,擠壓原告可收取廠商技術移轉金和生產授權金之金額空間,不僅給買家造成低價傾銷與偽劣產品之錯覺,亦給市場帶來極大混亂。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被告賠償30萬元。又侵權品之整體功能不佳,導致原告產品信譽受損,原告得請求被告賠償20萬元。被告係屬故意銷售黑心侵權品,其侵害情節重大,原告得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請求法院酌定被告應賠償金額之三倍即60萬元。本件原告僅就其中之30萬元部分為請求。(四)系爭專利有效性部分:1、被證Chapman摘要第2句陳述在一倍焦距範圍內,光線匯聚提供均勻之光斑,而所謂「調整S到預定距離、最大距離和最遠距離」,通常知識者毫無疑義推知是在一倍焦距內之工作區間。2、被證Hunter之圖2僅說明是具有調焦功能,而圖4對本領域通常知識者毫無疑義認為,所有光路都會經過光軸匯聚為一點,就是焦點,故當然沒有超過一倍焦距之可能性。縱使推測將光束延伸,也只會產生交叉為一點之「交叉光束」,因不具有超過一倍焦距時有脖子之「沙漏形光束」之技術特徵,故應該是在一倍焦距內之調焦。3、系爭專利明確選擇在0F~2F,當超過一倍焦距產生之倒立實像,是有脖子之沙漏形光束,並達到無法預期之遠距離照明效果。(五)爰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30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一)被告無任何侵犯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存在:被告所販售之產品係由大陸某廠商所提供,而原告於99年3月29日購買被告販售疑似侵權商品時,並未告知被告,被告係在收受起訴狀時,始初次知悉該產品涉有爭議,隨即將系爭產品下架,不再銷售。且被告所販售之產品係頭燈而非手電筒,其構造及製作技術、過程均與系爭專利(手電筒)不相同。況具通常知識者輕易即能完成被告所販售之頭燈,衡情被告並無任何侵犯他人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存在。(二)被告否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該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系爭產品所有LED燈應都設有電源裝置,LED固定在本體前端內部(市售所有LED燈均是如此),LED經測試,該照射直徑範圍均不相同。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該LED為聚光LED。系爭產品之LED頭燈(非手電筒)為可聚光之頭燈。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該凸透鏡為單凸透鏡或雙凸透鏡,該凸透鏡直徑為22.2mm。系爭產品凸透鏡為單凸透鏡,直徑為22.3mm。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該滑套設於該本體之前端,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之前端(該滑套直徑為3.27公分)。系爭產品之滑套設於本體前端,直徑為2.74公分5、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該本體設有一防水阻尼圈,該滑套固定在該防水阻尼上。系爭產品本體無看見防水阻尼,該滑套固定於本體連接器上6、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該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0mm~32mm,其前後延伸距離為:未延伸前10.39公分,延伸後11.56公分,故延伸距離為1.17公分。系爭產品凸透鏡伸縮變化為6~16mm,其前後延伸距離為:未延伸前5.86公分,延伸後6.54公分,故延伸距離為0.68公分7、綜合前述,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內。(三)系爭專利權不具進步性,有應撤銷之原因:1、被證3(中華民國第562110號新型專利)早於91年11月7日由訴外人張炳煌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在案,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2、被證5(美國第1478282號專利)、被證6(美國第2004/0000000A1專利)之組合,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理由同鈞院98年度民專訴字第157號判決(被證2)。(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並陳明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5",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公告第M280378號「升降控制單元支撐結構 改良」(下稱系爭378號專利)、及公告第M321896號「電梯煞車裝置」新型專利權人(下稱系爭896號專利),分別於民國94年7月14日、96年6月1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提出申請,並於94年11月11日、與96年11月11日核准公告。被告傳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傳動公司)與被 告傳動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傳動工業公司),兩公司登記地址相同,為製造販售建築物升降設備之專業廠商,原告近來知悉被告傳動公司與傳動工業公司在桃園縣蘆竹鄉○○街○段○○○○巷○○弄○、○、○、○○、○○、○○號所裝設之電梯升降設備(下稱系爭電梯設備)有侵害系爭二專利之虞,經 原告進一步檢視系爭電梯設備,確認被告傳動公司與傳動工業公司所製造、販售之系爭設備已落入系爭378號專利請求項第1項及系爭896號專利請求項第1項範圍,且系爭電梯設備現由被告游獲廣、游聲茂使用中。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58條第1、2項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之權利,被告傳動公司、傳動工業公司未經原告同意製造並販售系爭專利,而被告游獲廣、游聲茂仍繼續使用系爭電梯設備,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96條第1、2項及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請求被告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二)被告自承電梯侵權零件成本需要新台幣(下同)12萬元,被告1年生產600部電梯之事實,再觀諸系爭侵權之電梯產品之使用許可證有效期限自101年8月18日起算,可推知被告製造、銷售系爭電梯迄今至少已歷時近3年。據上,此3年期間被告應已生產約1,800部電梯,如一部電梯市價約150萬元計算,僅計算被告製造、銷售系爭侵權零件所得之毛利  ,參考市占率約3成之電梯同業上市公司即永大機電工業股 份有限公司102年年報,其於101年、102年之營業毛利率分別為23%、25%,據此可計算出被告因製造、銷售系爭侵權零件之所得之利益約在4,968萬元至5,400萬元之間(計算式:2億1,600萬元×23%=4,968萬元;2億1,600萬元×25%=5,400萬元)。又若再加計被告明知原告為系爭二專  利之權利人,且可輕易自專利公告等公示資料得知系爭二專 利之技術內容,卻仍故意侵害原告系爭二專利權,則原告自得請求鈞院酌定前述損害額(4,968萬元至27億元)以上最高三倍之賠償(按即81億元)。惟原告僅就其中500萬元為本件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請求。(三)對被告抗辯之陳述:  1.鈞院曾函詢訴外人大同奧的斯公司,該公司回函就系爭○○路○號之電梯是否為大同奧的斯公司所承作、完工日期、有無修改馬達或其他零件設備而仍為同一電梯等問題,均未能獲得確認,原告否認其同一性。另該公司回覆就上址電梯原則提供保養,有機器故障才會更換零件,但未回答有無更動修改馬達或其他零件設備之問題,至於該公司所提供之電梯全責保養合約,並非所謂保養或維修紀錄,故無法看出該電梯有無更動修改馬達或其他零件設備之情事。是以系爭○○○街○○號之電梯是否維持在93年間完工時之狀態,亦有疑義,原告予以否認。被告既未提出於系爭二專利申請前已完工且狀態維持不變之電梯設備供本件進行新穎性之比對,自無從推翻系爭二專利之新穎性。2.末被告提出「裝設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以現況存在之引證物」,為被告抗辯新穎性之舉證責任所在,被告自應對於系爭○○路○號之引證物電梯是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現況存在之事實負舉證責任,而非提出一部自稱裝設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之電梯後,反要求原告證明該電梯業經   修改變動,要求原告就系爭引證物業經修改之事負舉證責任,其所稱顯無可採。況原告否認上開引證物有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已公開實施事實,自無從推翻系爭專利之新穎性。3.縱認系爭○○路○號電梯(下稱引證物)於系爭二專利申請前已完工且狀態維持不變,惟被告標示引證物之元件位   置,並未揭示系爭378號專利請求項1之升降控制單元支  撐結構改良的「固定片90,91」之技術特徵,故無法得到  系爭378號專利之說明書第7頁第14至18行所述「固定片 90,91分別配合兩個水平調節單元41,51或61,71,以利於使用者進行調整,並使其結構穩固」之功效。據此,引證物無法證明系爭378號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又系爭896號專利之說明書第7頁第13至15、18、19行所述,系爭896號專利請求項1之電梯煞車裝置係藉由「定位槽   46」及「二鎖固元件48」讓「限位塊47」可分開組裝於「  基座41」,故可達到系爭896號專利之說明書第8頁第3  至6行所述「藉由可分開組裝之限位塊,致使電梯煞車裝 置在組裝工廠時可先安裝於電梯箱體,進而達到電梯箱體在工作現場易於裝設在電梯軌道上」之功效。4.反觀引證物被告固稱圖中已揭示鎖固孔、限位塊及基座,   但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僅知藉由貫穿限位塊及基座   的鎖固孔,將整個電梯煞車裝置固定於電梯箱體,並無法  藉由習知技術及引證物之圖式得知「限位塊及基座可分離 」之技術特徵。然基於引證物未揭示系爭896號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故無法達到「藉由可分開組裝之限位塊,致使電梯煞車裝置在組裝工廠時可先安裝於電梯箱體,   進而達到電梯箱體在工作現場易於裝設在電梯軌道上」之   功效。因此引證物無法使系爭896號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  穎性。  5.被告早於本件訴訟繫屬中已將系爭電梯設備進行改裝變造  ,其絕口不提,反而於訴訟過程中提出改裝變造後照片, 甚至兩造於104年8月21日至現場進行勘驗,被告仍未坦承其等改裝變造系爭侵權物之事實,企圖以改裝變造後之電梯進行侵權比對。被告以詐欺手段誤導鈞院相信系爭電梯設備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範圍,已符合民事訴訟法第282之1條之證明妨礙。又原告聲請傳訊之證人即原告員工夏○○,其證述原證5、6、7之系爭電梯設備照片係其為屋內免費提供電梯維護服務時所拍攝等情,與鈞院現場履勘時所拍攝照片不同,可見被告有改裝變造之事實,是以鈞院於認定系爭電梯設備之技術特徵時,應以原告所提出之原證5、6、7拍攝之系爭電梯設備照片為真實,並據   以認定被告之侵權事實存在。  6.原告所受損害賠償之計算,縱依被告所辯應以102年度之  同業利潤淨利率11%、電梯6部售價2,628,000元(每部438,000元)計算云云;惟被告前於本件調查程序中所自 承1年生產600部電梯之事實,則自系爭電梯設備之使用許可證有效期限101年8月18日起算迄今約3年,則原告所受損害應為86,724,000元(計算式:每部電梯438,000元×1800部×同業利潤淨利率11%=86,724,000元),惟原告仍願於本件一審程序僅就其中500萬元為本件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請求。 (四)訴之聲明:  1.於原告中華民國第M280378號「升降控制單元支撐結構改  良」、及第M321896號「電梯煞車裝置」新型專利權存續 期間內,被告傳動股份有限公司、與傳動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不得未經原告同意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電梯升降設備」之行為。  2.被告傳動公司與被告傳動工業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0萬  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 之5計算之利息。3.被告游獲廣、游聲茂應停止使用位於桃園縣蘆竹鄉○○街○段○○○○巷○○弄○○號廠內之「電梯升降設備」。4.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  系爭專利聲請專利範圍第1項載:「一種升降控制單元支撐  結構改良,主要係於兩兩相對之第一、第二、第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