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son
stringlengths
2
26
self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131k
other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60.5k
relatedIssues
list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乙2證1、乙2證2、乙2證4、乙2證5分屬不同技術領域,所欲解決之問題、功能及作用均不相同,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並無動機將之結合以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云云(見本院卷2第239-241頁)。惟查:乙2證1係「免拆模式之鋼構工法」之技術領域、乙2證2係「鋼構建築牆之施工方法」之技術領域、乙2證4係關於「模板工程」之技術領域、乙2證5傳統「須拆模板」之技術領域,雖與系爭專利係以「鋼筋混凝土」為建築結構之工法存有差異,然對於建築工法功能及作用,仍屬具有關連性之技術領域,對於解決鋼筋混凝土結構強度不足問題時,以乙2證1、乙2證2、乙2證4、乙2證5具技術領域關連性,功能或作用上之共通性,則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有合理動機來組合乙2證1、乙2證2、乙2證4、乙2證5而輕易完成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發明,原告上開主張,尚無可取。 (七)綜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有前揭應撤銷之事由存在,則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即不得對被告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至於先位原告勁龍公司是否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及系爭工法是否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範圍等其他爭執事項部分,即無審究之必要,併此敘明。 七、綜上所述,被告抗辯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得撤銷之事由,於法有據,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自不得對被告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從而,先位原告勁龍公司或備位原告蔡清宗分別依前揭專利法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訴請判決如聲明所示,均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其依據,應併予駁回。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   之證據,經本院審酌後認對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   論列,附此敘明。 九、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1  月  29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張銘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1  月  29  日書記官葉倩如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本件事實經過:⒈被告己○○於95年8月17日起至100年5月6日期間任職原告寶來文創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寶來公司)負責商品設計。被告己○○並於97年8、9月間設計完成「Q版包仔」(原證1,下稱系爭美術著作一)、「Q版籠仔」(原證2,下稱系爭美術著作二)及「Q版包仔、籠仔、鼎仔」設計草圖(原證10),又於99年4月間設計完成「Q版包仔桐花版」(原證6,下稱系爭美術著作四)、99年6月間設計完成「Q版包仔/籠仔夏季版」(原證7、8,下稱系爭美術著作五、六),以及於99年8月11日設計完成「包仔/籠仔-2010中秋版」(原證3,下稱系爭美術著作三)之圖樣(系爭美術著作一至六以下合稱系爭美術著作),有上開各美術著作之提案圖可憑。又依著作權法第6條規定,系爭美術著作三至六分屬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衍生著作,均應以各自獨立之著作保護之。⒉依被告己○○與原告於95年8月17日簽立之保密切結書第六條記載:「甲方(即被告己○○)同意於乙方(即原告)任職期間,因職務所完成之專利、著作或其他智慧財產,其權利均專屬於乙方所有,甲方不得異議。」等語(原證11,下稱系爭保密切結書),是被告己○○與原告間約定基於職務上設計完成之著作均歸屬於原告所有,故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之著作人,依法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⒊原告曾分別向被告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鼎泰豐公司)提出以系爭美術著作開發商品之合作計畫案,雙方同意合作並由原告製造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織繩帶手機吊飾、原子筆、鑰匙鍊(原證12、13)、系爭美術著作四之環保袋(原證14)、織繩帶手機吊飾(原證15)及鑰匙鍊(原證16)等商品並為販賣,另原告曾以系爭美術著作五、六製作大型立牌,並放置被告鼎泰豐公司忠孝分店前面(原證17、18、19)。詎料,原告於105年8月1日始發覺系爭美術著作三竟遭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公司與被告己○○擅自重製及改作,並以該重製及改作之圖樣製造「鼎泰豐月禮鳳梨酥禮盒」(原證20、21、22,下稱系爭產品一)、三款「鼎泰豐兒童餐具禮盒」(原證23、24、25,下稱系爭產品二),又系爭美術著作一、二竟遭被告丁○○、鼎泰豐公司擅自重製及改作,並以該重製及改作之圖案製造「鼎泰豐秋樂鳳梨酥禮盒」(原證26、27、28、29,下稱系爭產品三,與以上二產品合稱系爭產品)予以販售,有經公證之網頁資料可憑。⒋本案被告己○○於100年5月6日從原告離職後,曾於100年11月至102年9月期間受僱於被告鼎泰豐公司負責商品設計,而被告丁○○係被告鼎泰豐公司之負責人。詎被告丁○○、鼎泰豐公司與被告己○○均明知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之著作人,享有系爭美術著作之重製權、改作權、散佈權等著作財產權,以及姓名表示權之著作人格權,竟基於意圖銷售而擅自以重製及改作之方法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之故意,未經原告同意,即擅自重製及改作系爭美術著之圖樣,並以該重製及改作之圖樣製造系爭產品予以販售,而未於該等產品本身及外包裝上,載明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之著作人,是被告上開行為實已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甚明。因此,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88條第1項、第89條、民法第28條、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負擔侵權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及將本件判決書登載報紙。㈡本件請求並未罹於時效:如上所述,原告於105年8月1日始發覺系爭美術著作竟遭被告等侵權,並於107年6月29日向臺北地院遞交民事起訴狀。依民法第197條規定,原告提起本件訴訟並未罹於時效。至被告鼎泰豐公司提出之被證1至3、被證25及27之電子郵件並未傳送予原告代表人甲○○,原告並不知情,原告亦未注意被告鼎泰豐公司於不同時期有製作多款兒童餐具。㈢被告等無權使用系爭美術著作製造、生產系爭產品予以販售:⒈承上所述,被告己○○基於職務上設計完成之著作均歸屬於原告所有,且被告己○○於任職原告期間或離開原告後,對於原告以公司本身為系爭美術著作一至四之著作人,對外行使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均未曾表示反對意思。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項明文規定,被告己○○本於其職務所設計完成之系爭美術著作一至四之著作人應為原告,原告依法即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⒉依被告己○○於104年5月7日上午12:57傳送予原告代表人甲○○之電子郵件內容記載:「個人在寶來的工作期間有累積多款作品,…。主要以個人的作品名義對外發表,不會使用或涉及於相關商業模式上。這部份的個人使用,我想是需要透過原著作公司的同意,並且個人使用上必須尊重的!!…希望透過徐總的首肯,能夠同意這部份的需求…。」(原證30)。足證原告確實有與被告己○○約定,基於職務上所設計完成之著作均歸屬於原告所有。⒊依被告己○○於臺北地院104年度自字第70號案件105年5月18日被告丁○○及鼎泰豐公司違反著作權法之自訴案件,曾到庭證稱:「(自訴代理人林○○律師問:(提示104.11.26刑事自訴補充理由狀自證20電子郵件)這封電子郵件是否由你寄至自訴人公司代表人甲○○先生?)是我寄給甲○○沒錯。」、「(自訴代理人林○○律師問:上開電子郵件內容記載:『這部份的個人使用,我想是需要透過原著作公司的同意,並且個人使用上必須尊重的』,『原著作公司』究指何意?)那時候會發這個信是因為現在任職的公司,說可以記載以前做的作品,但公司要我詢問以前的公司,所以我才發這個信問徐總,我基於尊重要詢問寶來公司,原著作公司是指寶來公司」(原證31,第5頁),足證原告確實有與被告己○○約定,基於職務上所設計完成之著作均歸屬於原告所有。⒋被告鼎泰豐公司代表人丁○○與原告代表人甲○○於97年11月25日簽訂「鼎泰豐商品開發互惠合作契約」(原證32,下稱系爭合作契約)第15條明文約定:「智慧財產權(第1項)依本契約完成之著作,以乙方(即原告)為著作人,享有著作人格權。其著作財產權歸乙方擁有,於該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除甲方(即被告鼎泰豐公司)使用於行銷或宣傳之非營利用途外,非經他方書面同意,不得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任何方式利用、轉授權他人利用該著作之權利。」,足證雙方有約定,原告為著作人,原告方有使用系爭美術著作一至四而獨家製造商品之權利。原告從未同意被告等使用系爭美術著作之圖案,生產系爭產品予以販售。⒌綜上所述,足證被告等無權使用系爭美術著作,生產系爭產品予以販售。㈣被告丁○○有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之主觀故意:⒈被告丁○○與原告於97年11月25日簽訂系爭合作契約第四條明文約定:「(一)乙方(即原告)委託甲方(即被告鼎泰豐公司)代售本商品時(寄售)」、及上述第15條規定,足證被告丁○○知悉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之著作人,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非經原告書面同意,不得利用該著作之權利。⒉證人張○○於臺北地院104年度自字第70號案件105年5月18日審理時證稱:「(問:【提示104.10.5刑事自訴狀自證5系爭合作契約】是否參與系爭合作契約訂立過程?)有。(問:承上,系爭合作契約簽約過程,被告公司除了你外,還有誰參與?)簽訂契約的時候,我們會往上陳報,會經過特助王○○及負責人。(問:該契約的最終決定者是誰?)就是負責人丁○○先生。」(原證35,第17至18頁)。足證原告丁○○與原告簽訂系爭合作契約係由被告丁○○最終決定。⒊被告丁○○於本院106年度刑智上易字第31號106年6月19日審理時供稱:「(問:請被告陳述答辯要旨?)一、一開始大概是95年間左右,也就是被告鼎泰豐公司與自訴人於97年11月25日簽署『鼎泰豐商品開發互惠合作契約』的2、3年前,是自訴人代表人甲○○先生來找我,是希望由他們設計鼎泰豐的公仔,由他們去販售,是希望鼎泰豐授權他們可以設計販賣鼎泰豐公仔,商談2、3年後,雙方達成協議,才會簽署前開的互惠合作契約。」等語(原證36,第6至7頁)。足證被告丁○○經過2、3年的考慮,才決定與原告簽訂「鼎泰豐商品開發互惠合作契約」。⒋被告丁○○於本院106年度刑智上易字第31號107年1月24日審理時供稱:「當初是自訴人主動提說要我們授權鼎泰豐這三個字用在他們商品,是他們要求我們讓他們去使用鼎泰豐在他們設計的公仔商品上,這是他們公仔商品的賣點,並不是我們要求他們開模製造,負擔費用,我們只是負責提供鼎泰豐三個字去讓自訴人使用,至於其他的公仔製作流程都是自訴人負擔。」(原證56,第17至18頁)。⒌被告丁○○於臺北地院104年度自字第70號案件之選任辯護人戊○○○○,曾於105年1月27日審理時陳稱:「另外針對被告個人部分答辯,至於跟寶來的合作案,被告並未親自處理,當初是寶來徐先生透過管道跟楊先生提是否可以開發相關紀念品,楊先生本來認為所謂的這些紀念品例如筆應該沒有人要買,但徐先生告知,只要打上鼎泰豐的字樣,一定會有人要買,楊先生同意讓寶來跟鼎泰豐共同開發紀念品,後續的細節楊先生並未參與,是到後來寶來一直無法正常的供貨,楊先生請同事自己去開發商品來販售,對於會發生這樣著作權的爭議,我們感到非常的遺憾」(原證37,第3頁)。⒍被告丁○○於臺北地院104年度自字第70號案件105年7月13日審理時供稱:「(問:最後有何陳述?)鼎泰豐一直以來都是把食物跟服務做好,寶來的徐董於10幾年來找我們,希望用鼎泰豐的名稱做商品,找了很久,也有透過一些關係找我,我終於答應他做商品,因為我們自己也有美工企劃,一開始合作也受到客人的喜歡,而後來的兒童餐具,寶來沒有做,我們那時候已經告知,而他們做不出來,我們就自行開發,我們一直認為包仔、籠仔的圖樣是共同使用的商標,所以沒有犯罪的意圖」(原證38,第54至55頁)。⒎被告丁○○於臺北地院104年度自字第88號案件106年1月25日審理時供稱:「我為什麼會請企劃開發商品,就是因為寶來文創公司一直出不了貨,對於我們的員工、供應商我們都是認真對待,不會欺壓他們」(原證39,第46至47頁)。⒏被告丁○○於本院105年度刑智上訴字第41號案件106年1月6日準備程序時供稱:「我們從民國61年開始到現在40多年,98年自訴人希望我們賣公仔,98年業績10億台幣不到,那時我們只知道賣包子,合約我們搞不清楚,自訴人他們請專業的人看過合約,我們請特助看過就簽了,大家是合作的關係,101都用他所作的公仔,後來商品就無法出來,企劃是幫我們做海報、書面,我跟企劃說我們有設計經驗,我們才自行做產品」(原證40,第31頁)。⒐被告己○○於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二總隊刑事警察大隊105年11月30日答稱:「(問:你是否將任職寶來文創公司期間所創作之「包仔/籠仔-聖誕版」、「包仔/籠仔-虎年吉祥版」、「包仔/籠仔-2010中秋版」、「包仔/籠仔-兔年迎新版」及「鼎仔」美術著作供予鼎泰豐公司使用?鼎泰豐公司是否知情?)當初與鼎泰豐公司有合作關係,就部分角色有作延用。上述的圖樣是我在寶來文創公司專給鼎泰豐公司使用,所以鼎泰豐公司知道。」(原證41,第4頁)。⒑被告鼎泰豐公司及負責人丁○○委任律師賴○○於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二總隊刑事警察大隊105年11月30日答稱:「(問:鼎泰豐及丁○○是否知道未經授權或同意,使用他人之美術著作係侵害著作權法行為?)知道。」(原證42,第6頁)。⒒綜上所述,被告丁○○親自決定與原告簽訂系爭合作契約時,已知悉原告設計之美術著作依系爭合作契約之規定,其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均歸屬原告所有。足證被告丁○○基於意圖銷售,未經原告同意,擅自指示被告己○○重製及改作系爭美術著作之圖案,生產製造系爭產品予以販售,確實有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之主觀故意。㈤系爭美術著作均應受著作權法保護:⒈經查,依「整體觀念及感覺測試法」以觀,系爭美術著作一、二實具有相當程度之創意、且係基於人類之精神作用,足以表達思想、感情及作者之個性,確實具有原創性,至為灼然。而臺北地院104年度自字第70號判決表示:「而青蛙圖樣就青蛙之形狀、動作、表情加以構圖、設計、變化,包仔、籠仔圖樣則係依鼎泰豐公司最有名氣之蒸籠小籠包為創作,就小籠包及蒸籠之形狀加以繪製、構圖,並附加生動表情及動作變化,並藉上開各該圖形組合、構圖、位置產生視覺美感,核與美術著作所要保護者乃視覺之藝術,追求鮮明之視覺藝術內容及表現形式相符,且有創作人個人思想、感情之表現,應認具有原創性,況無證據證明上開圖案之整體構圖有與他人所繪製之圖案相同或相似,自難認證人己○○有何抄襲他人著作之情事。故證人己○○所設計、繪製如附件所示之青蛙、包仔及籠仔等圖案自屬著作權法所稱之美術著作,應受著作權法保護,自堪認定。是被告丁○○及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辯稱上開著作不具有原創性等語,自屬無據。」。由此可知,上開判決亦認定系爭美術著作一、二具有原創性,應受著作權法之保護。⒉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並無「觀念與表達合併原則」之適用:查被告以被證13、14之圖樣,辯稱現與包子相關之卡通圖形實大同小異,因包子為圓形,上有皺褶,佐以擬人化後之雙眼及微笑,多數包子圖形皆有相似之處,顯見對此一具有實體產品之卡通擬人圖形之表達時有侷限性云云。然依前揭「整體觀念及感覺測試法」之方式,比對被證13、14與系爭美術著作一後可知,系爭美術著作一之皺褶有6褶,被證13、14之圖樣僅有3褶、4褶,且皺褶角度、方向均有明顯差異;又系爭美術著作一之臉部線條(弧度)、眼睛、笑容均與被證13、14之圖樣亦同樣有明顯差異,足認包子圖樣之表達方式有相當多種。據此,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並無實務判決「觀念與表達合併原則」之適用,則被告所辯,實無可採。⒊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並無「必要場景原則」之適用:查系爭美術著作一、二均無本院102年度民著上字第20號民事判決意旨所稱「必要場景原則」內容之情形,復未見被告就何以系爭美術著作有如何符合「必要場景原則」內容之情形詳加說明,顯見被告係空言指稱,洵無足採。⒋另依系爭保密切結書第6條、著作權法第6條規定,系爭美術著作三至六亦應受著作權法保護。㈥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圖形之著作人,並享有著作財產權及人格權:承上,被告己○○基於職務上設計完成系爭美術著作均屬於原告所有。足證原告為系爭美術著作之著作人,並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惟被告丁○○竟基於意圖銷售,未經原告同意,命被告己○○重製及改作上述系爭美術著作之圖案,並以該重製及改作之圖案交由其他廠商製造系爭產品予以販售,其重製及改作之圖形實屬被告丁○○及被告己○○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之結果,非系爭美術著作之衍生著作。㈦被告鼎泰豐公司申請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平面商標登記,並無經原告同意;被告丁○○暨鼎泰豐公司無權使用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並加以修改以製作紀念品:⒈依原告與被告鼎泰豐公司於98年7月27日就系爭美術著作一簽訂之立體商標註冊同意書記載:「立同意書人寶來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甲方)為鼎泰豐包仔公仔著作物之所有權人,因鼎泰豐包仔公仔著作物搭配中文:鼎泰豐、英文:DINTAIFUNG及日文:…聯合式立體商標…茲同意乙方將鼎泰豐包仔立體商標於小籠包等餐飲週邊服務及產品申請立體商標註冊。上述所同意指定申請之商標產品,在此商標專用權存在期間內,需交由甲方獨家生產。」(原證54),另有關系爭美術著作二之立體商標註冊同意書記載:「立同意書人寶來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甲方)為鼎泰豐籠仔公仔著作物之所有權人,因鼎泰豐籠仔公仔著作物搭配中文:鼎泰豐、英文:DINTAIFUNG及日文:…聯合式立體商標…茲同意乙方將鼎泰豐包仔立體商標於小籠包等餐飲週邊服務及產品申請立體商標註冊。上述所同意指定申請之商標產品,在此商標專用權存在期間內,需交由甲方獨家生產。」(原證54)等語,依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規定,自上開同意書文義以觀,可知原告已明確表示僅同意授權被告鼎泰豐公司申請註冊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立體商標,並約定於此商標專用權存在期間內,需交由原告獨家生產。至被告鼎泰豐公司申請註冊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平面商標登記乙節,原告當時考量該等平面商標僅有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圖案,而未使用「鼎泰豐」等文字,實無註冊平面商標之必要,即未同意之,依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後段規定,即應推定原告未同意授權被告鼎泰豐公司申請註冊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平面商標。⒉證人劉○○於臺北地院104年度自字第88號105年12月30日出庭作證,證稱:「(自訴代理人林律師問:當時鼎泰豐公司委由你承辦商標登記時,有無出具立體商標註冊同意書或是平面商標註冊同意書?)當時是只有立體商標註冊同意書,平面的同意書是沒有。」(原證66)。⒊被告雖執原告公司業務徐○○於98年7月14日傳送予被告鼎泰豐公司員工張○○之電子郵件中記載:「其實我們對於商標這部分沒有太大問題」等語,主張原告已同意商標之註冊云云,惟查:①上開電郵內容乃係指「原告對於被告鼎泰豐公司欲申請包仔、籠仔之商標註冊登記乙事進行討論表示沒有問題」而言,此參諸徐○○98年7月15日營業報告書記載「販賣店名: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面會者:楊先生」、「商談內容:與鼎泰豐相關人員討論未來商品發展及商標授權問題」等語(原證47),可知徐○○於98年7月15日仍有與被告鼎泰豐公司負責人即被告丁○○開會討論有關授權系爭美術著作一、二商標事宜,顯見上開98年7月14日電子郵件並無任何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就系爭美術著作一、二申請註冊商標之意。②另參徐○○於臺北地院104年度自字第88號106年1月25日審理時證稱:「(問:這封電子郵件是否為你在98年7月14日傳送給被告鼎泰豐公司的張○○?【請求提示卷被證65並告以要旨】)是。(問:該電子郵件內容上記載:『其實我們對於商標這部分沒有太大問題』,請問這是何意思?)鼎泰豐公司有一直不斷詢問我關於商標的問題,但我只是業務我也沒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我也是說要跟總經理討論再來回復,那封電子郵件的意思是我回答張○○我有詢問過總經理,但是這部分還是需要總經理去鼎泰豐公司那邊雙方對談。(問:你或是寶來文創公司有無在98年7月14日同意鼎泰豐公司這註冊登記包仔、籠仔商標?)沒有。」等語(原證48,第6至7頁),足證原告並未於98年7月14日電子郵件中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申請註冊商標甚明。③復參徐○○於臺北地院104年度自字第88號106年1月25日審理時證稱:「(自訴代理人林律師問:報告書上面記載販賣店名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會面者楊先生,楊先生是否就是被告丁○○?【請求提示卷三第182頁自證18之營業報告書並告以要旨】)證人徐○○答:是。」、「(自訴代理人林律師問:報告書上面記載商談內容,98年7月15日在召開會議討論的過程為何?這次會議有無結果?)證人徐○○答:討論的過程因為當時鼎泰豐公司有壹個類似連續劇十里桂花香要播出希望我們開發一些實體商品,商標授權問題一樣就是討論包仔、籠仔的部分,但是那天總經理沒有約好,所以還是由我出席,所以我的回答還是要等總經理出席才能回答這個問題。所以會議沒有結果。」等語(原證49,第7頁);又依徐○○98年7月15日營業報告書記載「販賣店名: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會面者:楊先生」、「商談內容:與鼎泰豐相關人員討論未來商品發展及商標授權問題!」(同原證47),由此可知,原告公司業務徐○○與鼎泰豐公司代表人丁○○於98年7月15日,仍在討論系爭美術著作一、二授權及商標註冊事宜,然因原告公司代表人甲○○並未出席,且徐○○僅為公司業務而無決定權限,故當日會議就商標註冊事宜並無結果。④再參徐○○於臺北地院104年度自字第88號案件106年1月25日審理時證稱:「(自訴代理人林律師問:這二張立體商標註冊同意書是否代表自訴人寶來文創公司最後只有同意鼎泰豐公司註冊包仔、籠仔的立體商標?【請求提示卷三165、166頁之自證15、16並告以要旨】)證人徐○○答:是。」、「(自訴代理人林律師問:為何自訴人寶來文創公司只有同意鼎泰豐公司註冊包仔、籠仔的立體商標?)證人徐○○答:當時因為要製作大型的包仔、籠仔公仔,下面有鼎泰豐的中文及日文字,為了保護雙方所以簽立立體商標註冊同意書,這部分是鼎泰豐公司提供給我們的,總經理跟我們討論後,我們下面有再做修改。」等語(原證50,第7至8頁),此有證人徐○○98年7月21日營業報告書(原證51)及手寫修改之系爭美術著作一、二「立體商標註冊同意書」(原證52)可證。由此可知,原告最終於98年7月27日僅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註冊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立體商標,此亦有證人徐○○98年7月27日營業報告書(原證53)及經由雙方負責人正式簽訂之系爭美術著作一、二「立體商標註冊同意書」(原證54)可證。⑤綜上,足證原告未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將系爭美術著作一、二申請平面商標,亦從未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使用系爭美術著作一、二生產商品並陳列販賣。⒋綜上所述,依系爭美術著作一、二立體商標註冊同意書所記載之文義,以及證人劉○○、徐○○之證詞及相關書證,足證原告已明確表示僅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註冊系爭美術著作一、二立體商標,原告與被告鼎泰豐公司並於98年7月27日簽訂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立體商標註冊同意書,原告並未同意被告鼎泰豐公司註冊平面商標,也未予被告鼎泰豐公司簽訂系爭美術著作一、二之平面商標註冊同意書,被告丁○○暨鼎泰豐公司更無權使用系爭美術著作一、二加以修改以製作紀念品。㈧原告分別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88條第1項、第89條、民法第28條、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等規定,請求被告等負擔侵權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及將本件判決書登載報紙,為有理由:查本件被告確實有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之行為,已臻明確,斟酌本件被告等之身分資力與嚴重之侵權程度,原告就每一侵權商品所請求之損害賠償金額暫為請求新臺幣(下同)150萬元(著作人格權部分30萬元、著作財產權部分120萬元),原告自得依上開規定,為上述請求。㈨並聲明:⒈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被告己○○未經原告同意,即擅自重製及改作系爭美術著作一(原證1)、系爭美術著作二(原證2)、系爭美術著作三(原證3)之圖樣,並以該圖樣製作系爭產品一(原證20、21、22)商品予以販賣,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⒉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擅自重製及改作系爭美術著作一(原證1)、系爭美術著作二(原證2)之圖樣,並以該圖樣製作系爭產品三(原證26、27、28、29)商品予以販賣,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⒊被告丁○○、被告鼎泰豐小吃店股份有限公司、被告己○○未經原告同意,即重製及改作系爭美術著作一(原證1)、系爭美術著作二(原證2)、系爭美術著作四(原證6)、系爭美術著作五、六(原證7、8)之圖樣,並以該圖樣製作三款系爭產品二(原證23、24、25)商品予以販賣,應連帶給付原告1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⒋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最後事實審民事判決書之全部內容(包含案號、當事人、主文、事實欄),以五號字體,登載於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之頭版各壹日。⒌如受有利判決,原告願供擔保,請僅宣告假執行。⒍訴訟費用應由被告連帶負擔。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80",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經營旅遊服務,取得註冊第1567191號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1所示),商標專用權期限至112年2月15日止,為系爭商標之商標專用權人。原告與被告喜泰旅行社、華泰旅行社原為關係企業,100年下半年集團即有切割被告喜泰旅行社出售之計畫,於101年5月28日與現任經營團隊江碩平等人正式簽約,經此交易後,被告喜泰旅行社與原告已非關係企業,而被告華泰旅行社之董事長莊世棠於101年未經原有股東莊世忠及黃OO等人同意,私下辦理股份移轉登記事宜,原告與被告華泰旅行社即分別經營而非關係企業,據此,被告等人即不得再使用系爭商標,被告等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所有,被告喜泰旅行社及被告華泰旅行社竟分別委託兆豐銀行、中信銀行將系爭商標印製於支票上,並用於旅行服務所生運輸票務退款等各項往來,而向各該旅遊同業及辦理退票之一般消費者行使,侵害系爭商標權利甚明,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69條、第71條、民法第195條提起本件訴訟。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178",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8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6",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7",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0",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經營旅遊服務,取得註冊第1567191號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1所示),商標專用權期限至112年2月15日止,為系爭商標之商標專用權人。原告與被告喜泰旅行社、華泰旅行社原為關係企業,100年下半年集團即有切割被告喜泰旅行社出售之計畫,於101年5月28日與現任經營團隊江碩平等人正式簽約,經此交易後,被告喜泰旅行社與原告已非關係企業,而被告華泰旅行社之董事長莊世棠於101年未經原有股東莊世忠及黃OO等人同意,私下辦理股份移轉登記事宜,原告與被告華泰旅行社即分別經營而非關係企業,據此,被告等人即不得再使用系爭商標,被告等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所有,被告喜泰旅行社及被告華泰旅行社竟分別委託兆豐銀行、中信銀行將系爭商標印製於支票上,並用於旅行服務所生運輸票務退款等各項往來,而向各該旅遊同業及辦理退票之一般消費者行使,侵害系爭商標權利甚明,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69條、第71條、民法第195條提起本件訴訟。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7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王惠利為中華民國發明專利證書第201522號「門墊之製法」發明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3年5月11日至112年10月28日止,證1、2,下稱系爭專利)之發明人。其於105年5月12日將系爭專利讓與原告,並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辦理讓與登記。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係一種門墊的製法,本件原告以系爭專利製造印花刮泥墊產品(證3),而於系爭產品標籤上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銷售於國內市場。(二)查原告未曾同意或將系爭專利授權予被告實施。詎料,原告竟於106年1月21日,於臺南市安南區果菜批發市場(下稱安南市場)購得被告所自行或使他人製造、進口、要約販賣及販賣之「歡迎光臨刮泥踏墊」產品(下稱系爭產品1,證5)及「家和萬事興刮泥踏墊」產品(下稱系爭產品2,證6),原告發現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後,前以107年1月9日永康王行郵局第000001號存證信函(證8),要求被告立即停止為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等。詎料,被告竟置之不理,持續有製造、進口、要約販賣及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此有被告在安南市場要約販賣系爭產品之照片數張(證9),可資為證。原告於107年2月4日又在安南市場購得被告所自行或使他人製造、進口、要約販賣及販賣之「花朵刮泥墊」產品(下稱系爭產品3),此有系爭產品3之產品、吊牌及免用統一發票收據之彩色照片可證(證11)。嗣經原告進行比對分析,認系爭產品1、2可讀取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微,核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範圍,此有侵權比對分析報告1份在卷可參(參本院卷第117頁),原告另委託亞律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就系爭產品3進行專利侵權判斷分析,鑑定結果為:系爭產品3落入系爭專利請求1、6之獨立項範圍,符合文義讀取之要件,構成文義侵權(證15)。(三)被告至遲於106年1月21日起,即持續自行或使他人製造、進口、要約販賣及販賣系爭產品至今,核已侵害原告就系爭專利所享有之專利權甚鉅。爰依專利法第96條、民法第184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並排除侵害。(四)損害賠償額:原告前於106年12月8日與訴外人沈琇珠簽訂買賣契約,以770,000元販售原告專利產品一批,並約定於107年3月間交付,此有買賣合約書可證(證12)。原告於前開買賣契約簽訂後,旋即向訴外人義烏市凱翔貨運代理有限公司訂購上開產品,總價為423,000元(證13),扣除成本後,原告可獲得之毛利應為347,000元,惟訴外人沈琇珠發現被告在安南市場販賣系爭產品,經原告寄發存證信函要求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證8),被告仍置之不理,訴外人沈琇珠遂於107年2月10日向原告解除契約之意思表示,故被告之侵害行為致原告受有所失利益347,000元。(五)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347,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等應停止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 3、被告等應回收並銷燬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4、如受有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為假執行之宣告。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起訴主張:訴外人陳建祥於民國(下同)94年5月10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車輛追蹤系統及其追蹤設定認證方法」發明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I310922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8年6月11日起至114年5月9日止,嗣後陳建祥於99年10月1日將系爭專利權讓與原告,並於100年11月間將其於99年10月1日前對被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讓與原告。詎被告宏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宏碁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販賣與原告系爭專利相同之LiquidMini等11種型號之行動電話產品(如附表所示,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將其中「ACERbeTouchE400」產品委由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智慧科學研究所(下稱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鑑定後,結果為上開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而屬侵權,而系爭11種型號產品有關追蹤車輛系統部分步驟均相同,自可認定均屬侵權,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200萬元整,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3)本案請求,請准原告供擔保後得為假執行。(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遠端伺服器中之一車輛追蹤服務系統」應解釋為「遠端伺服器裡面的軟體」,而「車輛的識別號碼及其使用者名稱」,其中車輛的識別號碼應解釋為車牌號碼或可用以識別的號碼,使用者名稱包含於車輛資料中的一個項目,方便辨識欲追蹤的車輛。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車輛追蹤服務系統」與第1項之「車輛追蹤系統」並不相同,被告之解釋並不可採。2.被告所舉證據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①被證2登入時所輸入之資料為「自己本身的資料」,與系爭專利所輸入者為「欲追蹤車輛的識別碼及其使用者名稱」不同。又被證2係用來追蹤「自己」的車輛位置,因此使用者不會待在車內,與系爭專利可讓使用者在車內顯示自己和其他車輛之位置不同。另外被證2僅能傳送自己車輛的資訊,無法接收其他車輛資訊,與系爭專利亦有不同。②被證3為針對特定道路的電子收費系統,透過安裝在車內位置比對裝置,來判斷車子是否進入或離開特定道路,車內的無線收發裝置並將此資訊送到伺服器,以達電子收費目的。因此被證3僅能使用於特定道路,僅能傳送自己的車輛資訊而無法接收其他車輛資訊,且傳送資料的時間需先比對是否經過預設的檢核點,均與系爭專利技術不同。③被證4為一個使用於車輛出廠後交貨給經銷商的監控系統,因此僅應用於車○○○區○○○○○○○區段,只能傳送自己的車輛資訊而無法接收其他車輛資訊,且非運用在車輛位置追蹤,與系爭專利技術不同。3.系爭產品確實落入原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依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之鑑定報告,已可認定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且被告在其手機內建之說明中詳述如何使用google定位系統,顯見被告有實現系爭專利之每一步驟,自屬侵害原告系爭專利。4.如附表所示之手機平均出廠價為8,766元,年平均銷售1,000,000台,而被告98年至100年手機機種數量為19種,再以同業宏達電之淨利16%計算,則其獲利超過原告請求之金額(計算式:8,766×1,000,000×3×11/19×16%=2,436,113,019),是原告之請求應屬有理由。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2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3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民國100年10月授權被告於100年年底出版「失去的勝利─破解國共內戰之謎第一部國軍自毀長城之路」(下稱系爭著作)一書,因被告前次出版原告著作「軍事指揮官張靈甫」,拖延過久致原告作品與大陸盜版幾乎同時出版,原告不願再承受拖延風險,於議訂契約前曾函知被告,準時出版為契約之關鍵,若不能如約準時出版,即不能達到契約目的,被告亦誠懇回覆,保證遵守出版時間。詎被告不改本性,繼續任性拖延,於其第一次違約(未於100年年底出版),原告同意被告延後5個月,而於第二次違約(未於101年5月出版)時,被告未做通知,原告於7月以電子郵件催告,被告故意拒不回覆。原告於101年8月18日通知被告解除契約,詎被告拒絕,擅自銷售系爭著作,原告遂於102年2月27日寄發存證信函函知被告停止銷售系爭著作之侵權行為,被告仍未置理,爰依民法第179條、第184條第1項、著作權法第84條、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2款、第3項提起本件訴訟。(二)被告辯稱其違約出自文字校對與製版印刷之時間無法掌握云云,被告以專業出版業者自居,於協議出版系爭著作時間,自應以其專業之知識經驗,審慎訂之。且我國之國際書碼申請為登記制,只要文件齊全傳真至國立臺灣圖書館,即可登記,並無不能掌握之風險,被告實未善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三)被告於101年8月21日致原告之電子郵件中,自證被告於101年5月至8月18日原告去信解除契約之間,均無任何通知之事實,被告於該電子郵件中,明言「我不回你不會繼續寫?為什麼7月當時我不回你的mail…所以是我不願意回。」等語,自證被告對原告之催告,故意全不理睬,亦證被告於違約之後,故意不做任何通知,暗中自行出版銷售系爭著作之事實。(四)101年8月18日解除契約之前,原告當時旅居大陸,對於被告故意不協商或通知、催告亦不回復、為何再次違約等情,完全不得而知,僅能經由Facebook等途徑探查,原告「按讚」僅為閱讀全文所需,豈能引申為被告已盡通知協商義務。又被告在Facebook上刊登系爭著作出版廣告,僅能視為出版時間未定之預告,系爭著作之出版契約並非以出版行為作為結束,在出版之後,出版方立即發生給付樣書之義務,並接續發生給付版稅之義務。被告既已簽定出版契約為原告處理出版事務,履約後自應於出版前後通知原告,以利後續樣書與版稅之清結。而被告認定自己有權單方面處分系爭著作,不需徵得原告同意,刻意使遠在大陸的原告無從得知其事,從而獨佔出版利益。(五)被告自知理屈,將系爭著作自臺灣書店下架,然被告似乎專恃大陸網路書店銷售,大陸網路平台書店「淘寶網」與「孔夫子舊書網」之銷售量,不減反增。每本印刷價格以80元計,印量以整數1200本計,印刷業常會免費提供6%至7%,以70本(無印刷費)。大陸網路書店結款約為6折至7折,以6折計算。則被告實際獲利約:1200(本)x380(單價)x0.6(折數)-100000(印刷費)=173600元、70(本)x380(單價)x0.6(折數)=15960元,由此推知,被告將1200本全部銷售完畢之現金收入約為185,960元(173600+15960)。且大陸地區盜版猖獗,有價值作品大多都會在半年之內遭到盜版,原版獲利期間不長,被告擅行銷售系爭著作,造成大陸不肖商人製成PDF檔之盜版,阻斷系爭著作在大陸銷售之途,盜版損失部分估算為1萬餘元,遂向被告請求20萬元。(六)爰聲明:1.被告應停止出版銷售系爭著作。2.被告應給付原告20萬元。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於100年與被告達成協議,約定由被告全權處理「失去的勝利─破解國共內戰之謎」之審稿、排版、出版暨發行販售事宜協議,雙方為此進行密集之通信往來,均留有記錄。由於該書全文字數過於龐大,經被告建議,區分兩部分出版,先行出版「失去的勝利─破解國共內戰之謎第一部國軍自毀長城之路」,「第二部美援的真相」將在第一部之後擇期出版。原約定於100年年底出版,後因準備不及,經兩造共識調整為101年6、7月間,嗣又調整為101年5月出版。(二)由於系爭著作製作過程受到不預期因素之干擾,諸如文字校對期程拖延致延誤國際書碼申請,乃至進行製版印刷,亦發生技術因素延誤至7月20日始製作完成,皆非被告蓄意為之。此類出版期程之安排,均為原則性規範性質,出版業務為一專業事項,為確保出書品質,製作進度應全權委給出版商自行掌控,以因應當下狀況彈性調整,故被告有適度之自主裁量權。(三)系爭著作於101年7月20日印刷完畢,101年7月28日於被告專屬之FACEBOOK社群網頁公告發行資訊接受讀者網購,原告在被告之FACEBOOK社群網頁貼文上按讚,確認其已得知此訊息。然原告於6、7月時並未對系爭著作未於5月出版提出異議,7月時尚來函詢問出書進度,原告亦未事前知會被告,如未能如期在5月出版,將解除雙方合約,卻於系爭著作已印製完畢且已販售之際,執意於8月18日來函解除契約,原告以此為由要求解約,被告無法接受。(四)被告本就有權行銷、販售系爭著作。書籍出版業界之通則,一旦出版社和作者達成協議,將作者之稿件由出版社製作成任何形式之出版品(含紙本與數位電子版)公開發行,即表示該書之版權在約定期限內(一般為5年),將由作者與出版社共同擁有,且出版社將成為作者對外事務之全權代表。由此推知,系爭著作在完成申請國際書碼ISBN印製完成,對外公開販售後,系爭著作之版權為出版商與作者所共有。原告亦坦承,其於系爭著作完成申請國際書碼,並印製完畢對外販售時,始於101年8月18日來函要求解除出版約定,基於雙方對於出版協定共同之權利義務,被告在未同意解除原有協定前,自當與原告共同擁有系爭著作之版權,而原告向被告要求支付「協議確定之版稅」云云,雙方並未就版稅進行確切之協商,且原告提出之版稅要求超出出版業界一般之行情,是故原告所訴,實無理由。(五)爰聲明: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之事實(參本院卷第43頁及第44頁之言詞辯論筆錄):(一)原告於100年10月授權被告於100年年底出版系爭著作,曾經協議延後至101年6、7月間出版,但最後協議改至101年5月出版。(二)被告有出版、銷售系爭著作。(三)被告於101年7月27日於facebook上刊登系爭著作之發行訊息,原告並對該訊息按讚。(四)原告於101年8月18日對被告為解除契約之意思表示。(五)原告於102年2月27日寄發存證信函通知被告停止銷售系爭著作之侵權行為。五、得心證之理由:(一)按「給付有確定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任」,民法第229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原告主張其於100年10月授權被告於100年年底出版系爭著作,嗣兩造曾合意延至101年5月出版,惟屆時被告仍未出版等情,業據提出電子郵件影本在卷可稽(智字卷第30-31頁),且為被告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揆諸前揭法文,被告應自101年6月起負遲延責任,被告辯稱:出版期程之安排僅為原則性規範,實際出版進度應全權委由出版商自行掌控,以因應當下狀況彈性調整云云,並無所據,自非可採。(二)惟按「契約當事人之一方遲延給付者,他方當事人得定相當期限催告其履行,如於期限內不履行時,得解除其契約」,民法第254條有明文規定。是「債權人非因債務人遲延給付當然取得契約解除權,必定相當期限催告其履行,如於期限內不履行時,始得解除契約,此觀民法第254條之規定自明」(參最高法院31年上字第2840號判例要旨)。查被告遲延給付後,原告主張其曾於101年7月5日以電子郵件詢問、催告乙節,固為被告自認,並提出該電子郵件附卷為憑(本院卷第46頁),且經原告確認無訛(本院卷第43頁),惟觀諸該電子郵件,僅記載「滕兄,屢次追問,我實感難堪」等語,縱認其有表明被告應為給付之意旨而為催告,此一催告亦未定相當期限,則被告縱於系爭著作之出版應負遲延責任,原告於101年8月18日所為解除契約之意思表示,仍因不符法定要件而不能發生解除契約之效力,兩造間之出版契約並未經原告合法解除,該契約仍為有效。(三)原告雖主張:因被告前次出版原告著作「軍事指揮官張靈甫」,拖延過久致原告作品與大陸盜版幾乎同時出版,原告不願再承受拖延風險,故議訂契約前曾函知被告,準時出版為契約之關鍵,若不能如約準時出版,即不能達到契約目的,被告亦誠懇回覆,保證遵守出版時間等語,惟民法第255條固規定「依契約之性質或當事人之意思表示,非於一定時期為給付不能達其契約之目的,而契約當事人之一方不按照時期給付者,他方當事人得不為前條之催告,解除其契約」,惟原告就兩造間之契約已約明非於101年5月為給付不能達契約之目的此節,並未舉證以實其說,要難遽而認定係屬相對定期行為,尚無適用民法第255條之餘地。(四)綜上所述,兩造間之出版合約未經原告合法解除,仍屬有效,則被告據而出版、銷售系爭著作,自難謂有何侵害著作權之侵權行為或不當得利之情形,是原告依民法第179條、第184條第1項、著作權法第84條、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2款、第3項請求如前揭聲明所示,尚無理由,應予駁回。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3 年  4  月  25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3 年  4  月  2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M323493號「組合式壁板」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權利期間自96年12月11日至106年7月16日止。被告楊閙進明知系爭專利存在,卻仍向侯國雄,現亦為山弘公司負責人購入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內之「塑膠中空壁板」(即被告第M466949號、I540244號專利產品,下分別稱系爭產品1、2)於澎湖縣販售,原告乃於102年4月就被告楊閙進與侯國雄102年1月至同年3月於澎湖縣販售系爭產品提起共同侵權之訴,並經本院103年度民專上字第31號民事判決確認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系爭產品確侵害系爭專利,而為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0萬元之判決。(二)被告楊閙進明知系爭產品確已侵害系爭專利,然於103年後,仍續向侯國雄及山弘公司購入系爭產品於澎湖縣販售,經估計共有1,304坪,每坪售價1,471元,再以20%利潤計算,淨利應為383,637元。又被告之侵害行為係屬共同故意,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7條之1第2項規定,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賠償損害額1,150,911元。復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規定,請求判決如訴之聲明。(三)經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3、4均等比對後,兩者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均實質相同:1.請求項2:(1)系爭專利支撐板與系爭產品支撐板,其兩端均係分別連接於基板與第一嵌接板,雖兩者連接於基板的位置略有不同,致其所形成柱狀空間的形狀亦有差異,然其由支撐板、基板與第一嵌接板共同界定出一柱狀空間的技術手段並無二致,故兩者實施之技術手段為實質相同。(2)系爭專利藉由支撐板形成柱狀空間的技術手段,其功能主要在於分散施加於第一嵌接板外表面的應力,以保有較佳之抗壓、承重耐性,而系爭產品利用支撐板形成柱狀空間的技術手段,同樣具有可分散施加於第一嵌接板外表面的應力,以保有較佳之抗壓、承重耐性的功能,故兩者產生的功能為實質相同。(3)系爭專利因支撐板的設計可支撐第一嵌接板不致受壓彎曲,而系爭產品支撐板同樣可以達到支撐第一嵌接板不致受壓彎曲的結果,故兩者可達成的結果為實質相同。2.請求項3:(1)系爭專利L形的第一板片與系爭產品第一板片,雖形狀不同,然兩者皆由第一嵌接板延伸出並與第一嵌接板共同界定出一凹槽的技術手段並無二致。故兩者實施之技術手段為實質相同。(2)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的凹槽皆係作為供相鄰板體的第二凸伸板嵌設之功能,故兩者產生的功能為實質相同。(3)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皆藉由凹槽的設計,使相鄰板片具有方便對應組接的結果,故兩者可達成的結果為實質相同。3.請求項4:(1)系爭專利概呈L形的第二板片與系爭產品概呈L形格柵結構的第二嵌接部,雖結構略有差異,然兩者為皆由第二嵌接板(第二嵌接格柵板)自由端先向上彎折,再往遠離該基板方向延伸,並界定出一卡制空間的技術手段並無二致,故兩者實施之技術手段為實質相同。(2)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的第二嵌接部皆係作為供相鄰板體的第一凸伸板(第一凸伸部)嵌設之功能,故兩者產生的功能為實質相同。(3)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皆藉由第二嵌接部的設計,使相鄰板片具有方便對應組接的結果,故兩者可達成的結果為實質相同。(四)聲明:①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150,911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②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8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M323493號「組合式壁板」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權利期間自96年12月11日至106年7月16日止。被告楊閙進明知系爭專利存在,卻仍向侯國雄,現亦為山弘公司負責人購入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內之「塑膠中空壁板」(即被告第M466949號、I540244號專利產品,下分別稱系爭產品1、2)於澎湖縣販售,原告乃於102年4月就被告楊閙進與侯國雄102年1月至同年3月於澎湖縣販售系爭產品提起共同侵權之訴,並經本院103年度民專上字第31號民事判決確認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系爭產品確侵害系爭專利,而為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0萬元之判決。(二)被告楊閙進明知系爭產品確已侵害系爭專利,然於103年後,仍續向侯國雄及山弘公司購入系爭產品於澎湖縣販售,經估計共有1,304坪,每坪售價1,471元,再以20%利潤計算,淨利應為383,637元。又被告之侵害行為係屬共同故意,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7條之1第2項規定,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賠償損害額1,150,911元。復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規定,請求判決如訴之聲明。(三)經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3、4均等比對後,兩者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均實質相同:1.請求項2:(1)系爭專利支撐板與系爭產品支撐板,其兩端均係分別連接於基板與第一嵌接板,雖兩者連接於基板的位置略有不同,致其所形成柱狀空間的形狀亦有差異,然其由支撐板、基板與第一嵌接板共同界定出一柱狀空間的技術手段並無二致,故兩者實施之技術手段為實質相同。(2)系爭專利藉由支撐板形成柱狀空間的技術手段,其功能主要在於分散施加於第一嵌接板外表面的應力,以保有較佳之抗壓、承重耐性,而系爭產品利用支撐板形成柱狀空間的技術手段,同樣具有可分散施加於第一嵌接板外表面的應力,以保有較佳之抗壓、承重耐性的功能,故兩者產生的功能為實質相同。(3)系爭專利因支撐板的設計可支撐第一嵌接板不致受壓彎曲,而系爭產品支撐板同樣可以達到支撐第一嵌接板不致受壓彎曲的結果,故兩者可達成的結果為實質相同。2.請求項3:(1)系爭專利L形的第一板片與系爭產品第一板片,雖形狀不同,然兩者皆由第一嵌接板延伸出並與第一嵌接板共同界定出一凹槽的技術手段並無二致。故兩者實施之技術手段為實質相同。(2)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的凹槽皆係作為供相鄰板體的第二凸伸板嵌設之功能,故兩者產生的功能為實質相同。(3)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皆藉由凹槽的設計,使相鄰板片具有方便對應組接的結果,故兩者可達成的結果為實質相同。3.請求項4:(1)系爭專利概呈L形的第二板片與系爭產品概呈L形格柵結構的第二嵌接部,雖結構略有差異,然兩者為皆由第二嵌接板(第二嵌接格柵板)自由端先向上彎折,再往遠離該基板方向延伸,並界定出一卡制空間的技術手段並無二致,故兩者實施之技術手段為實質相同。(2)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的第二嵌接部皆係作為供相鄰板體的第一凸伸板(第一凸伸部)嵌設之功能,故兩者產生的功能為實質相同。(3)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皆藉由第二嵌接部的設計,使相鄰板片具有方便對應組接的結果,故兩者可達成的結果為實質相同。(四)聲明:①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150,911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②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7",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9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之零",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31",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55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7",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公平交易法除去侵害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M323493號「組合式壁板」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權利期間自96年12月11日至106年7月16日止。被告楊閙進明知系爭專利存在,卻仍向侯國雄,現亦為山弘公司負責人購入已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內之「塑膠中空壁板」(即被告第M466949號、I540244號專利產品,下分別稱系爭產品1、2)於澎湖縣販售,原告乃於102年4月就被告楊閙進與侯國雄102年1月至同年3月於澎湖縣販售系爭產品提起共同侵權之訴,並經本院103年度民專上字第31號民事判決確認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系爭產品確侵害系爭專利,而為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0萬元之判決。(二)被告楊閙進明知系爭產品確已侵害系爭專利,然於103年後,仍續向侯國雄及山弘公司購入系爭產品於澎湖縣販售,經估計共有1,304坪,每坪售價1,471元,再以20%利潤計算,淨利應為383,637元。又被告之侵害行為係屬共同故意,原告爰依專利法第97條之1第2項規定,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賠償損害額1,150,911元。復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2項規定,請求判決如訴之聲明。(三)經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3、4均等比對後,兩者技術手段、功能、結果均實質相同:1.請求項2:(1)系爭專利支撐板與系爭產品支撐板,其兩端均係分別連接於基板與第一嵌接板,雖兩者連接於基板的位置略有不同,致其所形成柱狀空間的形狀亦有差異,然其由支撐板、基板與第一嵌接板共同界定出一柱狀空間的技術手段並無二致,故兩者實施之技術手段為實質相同。(2)系爭專利藉由支撐板形成柱狀空間的技術手段,其功能主要在於分散施加於第一嵌接板外表面的應力,以保有較佳之抗壓、承重耐性,而系爭產品利用支撐板形成柱狀空間的技術手段,同樣具有可分散施加於第一嵌接板外表面的應力,以保有較佳之抗壓、承重耐性的功能,故兩者產生的功能為實質相同。(3)系爭專利因支撐板的設計可支撐第一嵌接板不致受壓彎曲,而系爭產品支撐板同樣可以達到支撐第一嵌接板不致受壓彎曲的結果,故兩者可達成的結果為實質相同。2.請求項3:(1)系爭專利L形的第一板片與系爭產品第一板片,雖形狀不同,然兩者皆由第一嵌接板延伸出並與第一嵌接板共同界定出一凹槽的技術手段並無二致。故兩者實施之技術手段為實質相同。(2)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的凹槽皆係作為供相鄰板體的第二凸伸板嵌設之功能,故兩者產生的功能為實質相同。(3)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皆藉由凹槽的設計,使相鄰板片具有方便對應組接的結果,故兩者可達成的結果為實質相同。3.請求項4:(1)系爭專利概呈L形的第二板片與系爭產品概呈L形格柵結構的第二嵌接部,雖結構略有差異,然兩者為皆由第二嵌接板(第二嵌接格柵板)自由端先向上彎折,再往遠離該基板方向延伸,並界定出一卡制空間的技術手段並無二致,故兩者實施之技術手段為實質相同。(2)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的第二嵌接部皆係作為供相鄰板體的第一凸伸板(第一凸伸部)嵌設之功能,故兩者產生的功能為實質相同。(3)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皆藉由第二嵌接部的設計,使相鄰板片具有方便對應組接的結果,故兩者可達成的結果為實質相同。(四)聲明:①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150,911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②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312867號「高頻懸臂式探針及其應用探針卡之製作方法」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1)及中華民國第I370900號「探針卡之製造方法及其裝置」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2,以下合稱:系爭2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分別自98年8月1日起至116年1月14日止、101年8月21日起至117年3月20日止。被告美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美亞公司)、東京探針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京探針公司)為原告主要競爭廠商。日前發現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產製之「PT7913BA01AN3T1」晶圓探針卡(下稱: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1請求項1、2、4、5、10、11、12之文義範圍,原告乃檢具相關事證,向本院聲請保全證據,業經本院104年度民聲字第35號民事裁定准許,並於104年11月30日至被告營業處所執行,當場保全系爭產品設計文件及相關證據資料。嗣經原告檢視保全之證據資料後發現,系爭產品除侵害系爭專利1外,另落入系爭專利2請求項1、2、3、8、16、17、18之文義範圍。(二)被告雖辯稱系爭產品的內容有二,一為原證7所示的實驗卡,一為被證10、被證9-1所示的量產卡,惟原證7號第1頁至第4頁所示之系爭產品照片、第5頁至第7頁(即右上角編號「2/20」、「3/20」、「4/20」)設計圖面,均有記載被告公司之英文名稱:「SVTCL」,且該等產品照片與設計圖面所載特徵亦大致相符,自應認屬被告產製之產品,又本院於執行保全證據程序時,明確諭知被告應提出其實際出貨予客戶之產品及相關資料,該等證據資料係被告於本院執行保全證據程序時自行交付,被告辯稱其於保全證據提出之證據資料非屬「已完成製造」之產品,即屬「變態事實」,當由被告就該「變態事實」之「存在」,乃至於該「變態事實」是否「合於事理」,負擔完全之舉證責任,然被告僅空言爭執其於保全證據提出之證據資料,並以所謂「研發階段」產品設計圖面置辯,然未據其提出任何客觀事證以實其說,故本件應以經本院保全之證據資料作為侵權比對基礎。(三)被告雖辯稱原證7照片(即證據保全程序所保全之證據資料)所示之系爭產品為「實驗卡」,另辯稱被證9-1照片所示之系爭產品為「量產卡」,然系爭產品(包含被告所謂「實驗卡」或「量產卡」)均侵害系爭2專利,其中,「實驗卡」已落入系爭2專利權利範圍之說明及比對分析表,如民事準備(二)狀及其附表1、附表2所載,另「量產卡」落入系爭2專利權利範圍之說明及侵權比對分析表,如民事準備(四)狀及其附表3、附表4所載。(四)系爭專利1並無應撤銷之事由:1.被證1(91年9月27日公開之日本第JP0000-000000A號「半導体裝置の製造方法」專利案)與系爭專利1顯有差異:(1)被證1並未揭示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A」:系爭專利1請求項1記載:「一種高頻懸臂式探針,包括有:一針座;(下稱:技術特徵1A)依被證      1專利案全文及圖式,並未揭示系爭專利1「技術     特徵1A」之「針座」,且依被證1專利說明書圖式    第5圖可知,被證1探針卡結構中並未揭露任何用   以固定探針或傳輸線之裝置,此與系爭專利1揭示  「針座40」用以固定各該「金屬針60」,顯有差異 。(2)被證1並未揭示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C-1」、「技術特徵1C-2」: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C」包含:「各該訊號針及接      地針具有一固定部…,各該固定部設於該針座,該     訊號針之固定部接設於該金屬導線,該接地針之固    定部電性連接該同軸金屬」等特徵(即技術特徵1C      -1、技術特徵1C-2)。其中,所稱「固定部」應設     置於針座,且「訊號針」之固定部應與「傳輸線」      之「金屬導線」相連,「接地針」之固定部則應與     「傳輸線」之「同軸金屬」相連。惟依被證1專利    案說明書圖式第5圖可知,其未揭示「針座」,探   針3、探針13更均未揭示設置於「針座」之「固定  部」。依說明書圖式第5圖亦無從辨別該圖所示之探針3、探針13之何部位為被告所稱「後端」。(3)被證1並未揭示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C-3」: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C」包含:「該訊號針之前臂      與接地針之前臂之間維持有特定之間距」等特徵(     即技術特徵1C-3)。惟依被證1專利案說明書並未    具體教示其說明書圖式第5圖所示之探針3、探針   13之「中段部分」是否應維持特定間距,更無從具體判斷該探針3、探針13之何部分為被告主張「中段部分」、「前端」。2.被證2(95年1月1日公開之我國第200600792號「探針卡」專利案)與系爭專利1之技術內容顯有差異:(1)被證2並未揭示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A」:  被證2之「固定部18」係指用以將「探針19」固定於「探針座14」,且該「固定部18」係以具導電性質之材質構成。又依被證2說明書第11頁第18-19行記載:「探針座14'也可以由絕緣材質所製成,再藉多個導電插栓142與該電路板12之接地線路122電性連接」,可知,被證2探針座14'本身不具有導電性,從而被證2探針卡結構中需在探針座14'中設置具有導電性的導電插栓142,始能實現被證2之特徵與技術功效。故被證2之「固定部18」與系爭專利1所稱「固定部」不同,且被證2所揭「針座」設計與系爭專利1之「針座」亦不同。(2)被證2並未揭示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C-1」、「技術特徵1C-2」:依被證2說明書圖式第4圖可知,其並未明確揭示其探針19設於「固定部18」之部分應與其「訊號傳輸線S0」之「導電線芯161」連接,亦未揭示其探針19設置於「固定部18」之部分應與「接地傳輸線G0」之「金屬層160」連接,則被證2並未特別就其探針19設置於「固定部」之部分予以區別,熟悉系爭技術之人自被證2說明書圖式第4圖實無從得知其「探針19」各該段落應如何區別,是被證2並未明確揭示如同系爭專利1所稱之「固定部601」。又被證2說明書第10頁最末行至第11頁第1行記載:「其中該接地傳輸線G0之部分該導電線芯161乃電性連接於該固定部18」。可知,被證2說明書圖式第5圖已明確教示:其接地傳輸線之導電線芯係與用以固定探針19之裝置即「固定部18」連接。此與系爭專利1明確教示:「該接地針之固定部電性連接該同軸金屬」(即技術特徵1C-2)並不相同。再者,依被證2說明書圖式第4圖所揭設計,在具有導電性的固定部18中係固設有多條相同的傳輸線16,其中每一條傳輸線16都具有如第五圖所揭之多層結構(導電線芯161、絕緣層162及金屬層160);藉由導電性的「固定部18」和「探針座14」之設計,各傳輸線16係依其連接之位置不同而有不同作用,分別以不同的傳輸線16作為「訊號傳輸線S0」、「接地傳輸線G0」與「電源傳輸線P0」之用。縱認被證2「傳輸線16」為同軸線路設計,惟其未如系爭專利1所揭以「單一」同軸傳輸線分接訊號針「固定部601」、接地針「固定部601」而進行訊號傳遞與接地。(3)被證2並未揭示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C-3」: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C」另包含:「該訊號針之前      臂與接地針之前臂之間維持有特定之間距」等特徵     (即技術特徵1C-3)。惟被證2說明書圖式第4圖    僅揭示:「訊號傳輸線S0」、「接地傳輸線G0」、   「電源傳輸線P0」,以及與前開傳輸線相連接之「  探針19」,然並未教示其「探針19」中之「訊號針 」應與「探針19」中之「接地針」維持特定間距,單自該第4圖之教示,熟悉系爭技術之人實無從得知其「訊號針」、「接地針」應如何設置排列,故被證2並未揭示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C-3。3.被證1、2之組合、被證1、被證2、被證3(95年12月16日公開之我國第200643438號「用於半導體測     試板之防止雜訊(noise)干擾的探針結構」專利案)    之組合,均無從證明系爭專利1各該請求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並未揭示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A」、「技術特     徵1C」(包含:1C-1、1C-2、1C-3);被證2並未揭    示系爭專利1「技術特徵1A」、「技術特徵1C」(包   含:1C-1、1C-2、1C-3),業如前述,是被證1、2如何加以組合,均無從揭露系爭專利1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被告亦未曾指明應如何組合前開證據,故被證1、2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1各該項次不具進步性。又系爭專利1請求項12包含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被證1、2之組合並未揭露系爭專利1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被證3未揭露被證1、2之組合所欠缺之技術特徵,故被證1、2、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1請求項12不具進步性。(五)系爭專利2並無應撤銷之事由:1.被證4與系爭專利2顯存差異:(1)被證4(81年8月5日公告之日本第JP4-32616Y2號「プロ一ブカ一ド」專利案)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1」、「技術特徵16A-2」:系爭專利2所揭示之裝置結構特徵,主要見於請求項16,其中「一電路板,具有多數個相互疊置之電路層」下稱:技術特徵16A-1;「一電路板,具有…一凹室,該凹室係由該電路板之該等電路層凹陷而成且位於該電路板之外圍」(下稱:技術特徵16A-2),被證4圖式第2圖雖有「本體10」,然該「本體10」由上至下包含「絕緣性填充材料30」、「中間開口部11」、「絕緣層12」,均未見有任何電路結構,非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1」所稱「電路層」,是被證4並未揭露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1;又系爭專利2所稱「凹室304」係指「位於電路板外圍,且係於該電路板凹陷形成之獨立空間,該空間最上方仍留有電路層置頂,該空間下方底部則無任何電路層」。惟被證4專利案說明書圖式第2圖所示之探針卡裝置結構,並未於其本體10外圍凹陷形成之獨立空間。再者,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2已明確界定「凹室304」係指「設置於電路板外圍」,惟被證4第2圖並未揭示於其「本體10」外圍設置「凹室」之技術特徵。從而,被證4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所稱「凹室304」,不符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2。(2)被證4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B」、「技術特徵16C」:系爭專利2請求項16,其中「多數個銲墊,設於該電路板外圍之上表面」(下稱:技術特徵16B),系爭專利2已具體界定「銲墊31」設置位置;且依系爭專利2請求項16之「多數個探針,設於該電路板內圍之下表面」(下稱:技術特徵16C),可知,系爭專利2已明確界定其「銲墊31」、「探針35」係分別設置於「電路板外圍之上表面」(即銲墊區)、「電路板內圍之下表面」(即探針區)。惟依被證4說明書圖式第2圖可知,其並未明確界定「連接器23」設置位置。且單自第2圖所示結構更可知,該「連接器23」並非設置於「本體10」外圍之上表面,而係設於「本體10」結構以外之「不特定位置」。從而,被證4已排除將「連接器23」設置於「本體10」外圍之上表面之界定,與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B」顯有差異。(3)被證4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系爭專利2請求項16,其中「多數條傳輸線,各該傳輸線的一端伸入該電路板外圍之凹室中而與其中一該銲墊電性連接,另一端穿出該凹室而與其中一該探針電性連接」(下稱:技術特徵16D)」,惟如前述,被證4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所稱「凹室304」,則被證4自無從符合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惟如前述,被證4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所稱「凹室304」,則被證4自無從符合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2.被證5(84年9月6日公告之日本第JP7-39231Y2號「超高速プロ一ブ基板」專利案)與系爭專利2顯存差異:(1)被證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1」:被證5說明書圖式第1b圖雖有揭示「基板9」,惟未      明確揭示該「基板9」包含「多數個相互疊置之電     路層」,故該「基板9」與系爭專利2所稱「電路    板」顯有差異。(2)被證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2」:依被證5說明書圖式第1b圖可知,其「穴8」僅係使      「同軸纜線4」穿設於「基板9」之構造,並非自     「基板9」外圍上表面凹陷形成之「獨立空間」。    而該「穴8」上方亦無留有「電路層」置頂,與系   爭專利2所稱「凹室304」顯有差異。又系爭專利  2技術特徵16A-2已明確界定「凹室304」係指「 設置於電路板外圍」,惟被證5第1b圖並未揭示於其「本體10」外圍設置「凹室」之技術特徵。從而,被證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所稱「凹室304」,不符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2。(3)被證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B」:系爭專利2已明確界定其「銲墊31」、「探針35」係      分別設置於「電路板外圍之上表面」(即銲墊區)     、「電路板內圍之下表面」(即探針區)。惟依被    證5說明書圖式第1b圖可知,其並未明確界定「連   接器7」設置位置,且單自第2圖所示結構更可知  ,該「連接器7」並非設置於「基板9」外圍之上 表面,而係設於「基板9」結構以外之「不特定位置」。從而,被證4已排除將「連接器7」設置於「基板9」外圍之上表面之界定,與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B顯有差異。(4)被證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被證5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所稱「凹室304」,則被證5自無從符合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又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所稱「銲墊」,依技術特徵16B記載:「多數個銲墊,設於該電路板外圍之上表面」,可知,此所謂「銲墊」係設置於電路板外圍之「上表面」。然依被證5第1b圖可知,該「連接器7」顯非設置於「基板9」之上,而係與該「基本9」分離。從而,該「連接器7」即非設於「基板9」之上表面,其「訊號傳輸路徑」即與系爭專利2所界定之「自電路板『上表面』傳出至『下表面』」,有所不同,且各該構件與系爭專利2明確界定之「銲墊區」(電路板外圍上表面)、「探針區」(電路板內圍下表面)、「凹室」(電路板外圍)等設置位置,均有所差異。另系爭專利2所稱「傳輸線」,僅有一端「穿出」凹室,該「傳輸線」另一端則應「伸入」凹室之獨立空間中。惟依被證5第1b圖可知,「同軸纜線4」對應系爭專利「傳輸線」。被證5「同軸纜線4」之兩端均已「穿出」其「穴8」,此與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揭示之結構特徵即「傳輸線」,僅有一端「穿出」凹室,該「傳輸線」另一端則應「伸入」凹室之獨立空間中,顯有差異。3.被證6(97年1月16日公開之大陸第CN101105506A號「高頻探針卡」專利案)與系爭專利2顯存差異:(1)被證6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2」:依被證6說明書圖式第10圖可知,其「槽口701」與      「探針81、82」均係設於電路板60之「內圍探針區     」,與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1界定「凹室係設    置於電路板外圍銲墊區」、「凹室與探針分別設於   外圍、內圍」等特徵,均顯有差異。又被證6「槽  口701」並無「電路板」置頂,且其槽口下方仍留 有電路板。從而,該「槽口701」即非自「電路板 701」外圍上表面凹陷形成之「獨立空間」,其與系爭專利2所稱「凹室304」顯有差異。(2)被證6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依被證6圖式第10圖可知,被證6「傳輸線30」伸入「槽口701」之一端,係直接與探針81、82連接。此與系爭專利2揭示之「傳輸線」伸入「凹室」之一端係與設置於電路板外圍上表面之銲墊連接之技術特徵,已有不同。又被證6「傳輸線30」未伸入該「槽口701」之一端,則係與信號線路11、接地線路12連接,此與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揭示之「傳輸線」之另一端與探針電性連接之連接結構,亦不相同。故被證6揭示之傳輸線路配置與訊號傳輸路徑,與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揭示之結構特徵,即有差異。4.被證8-1(82年2月19日公開之日本第JP5-41416號「プロ一ブカ一ド及びフロツグリング」專利案)與系爭專利2顯存差異:(1)被證8-1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1」: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1界定「多數個相互疊置之      電路層」,惟依被證8-1說明書圖式第1圖所示「     基板11」可知,被證8-1「基板11」中沒有線路,    且亦無「多數個相互疊置」之電路層結構,與系爭   專利2技術特徵16A-1所稱「多數個相互疊置之電  路層」,顯有差異。又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1 之所以揭示「多層」電路層結構,其原因在於部分非高頻訊號,可藉由如系爭專利2說明書圖式第2圖所示之習知探針卡電路層結構完成傳輸,已無需採用如被證8-1將所有訊號均以高頻訊號設計之技術手段。再者,惟被證8-1之發明人在80年間提出被證8-1技術方案時,高頻探針之測試需求相對而言較為簡單,無從預見系爭專利2申請時高頻測試經近20年演變的複雜程度,更無從因此而提出如同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1,依被證8-1申請當時之測試技術,亦無從簡單替換地轉用於系爭專利2所需因應之複雜高頻測試需求。(2)被證8-1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2」:系爭專利2所稱「凹室304」係指「位於電路板外圍      ,且係於該電路板凹陷形成之獨立空間,該空間最     上方仍留有電路層置頂」。惟依被證8-1第3圖、第4圖可知,其「溝槽41」均係設置於探針卡「內側」探針區,並未揭示於其「基板11」「外圍」設置「凹室」之特徵。從而,被證8-1「溝槽41」與系爭專利2「凹室304」顯有差異,不符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2。(3)被證8-1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被證8-1並未揭示系爭專利2所稱「凹室304」,業如前述,被證8-1自無從符合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又依被證8-1圖式第3-5圖與說明書第19段之記載可知,其所揭示之傳輸線線路連接結構,與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揭示之傳輸線線路連接結構,顯有差異。又配合被證8-1說明書圖式第3-4圖,可知,該埋入「溝槽41」之「同軸探針24」或「同軸纜線31」並無如同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所示「各該傳輸線的一端伸入該電路板外圍之凹室中而與其中一該銲墊電性連接,另一端穿出該凹室而與其中一該探針電性連接」之傳輸線電路結構。是被證8-1並未明確揭示以「傳輸線」之一端「穿入」凹室後再與「銲墊」電性連接之結構特徵,此與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顯有差異。再者,被證8-1「溝槽41」係用於埋設「同軸探針」之構造,且於該「溝槽41」內尚需設置「壁面」作為該「同軸探針」之「屏障用導電層」,則被證8-1「溝槽41」顯僅係「同軸探針64」構造之一部份,僅得用以埋設單一「同軸探針」或單一「同軸導線」,無從提供「多數」傳輸線穿入該「溝槽41」中。從而,被證8-1揭示之「溝槽41」,其與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中,得由「多數」傳輸線穿入該「凹室」空間內之技術特徵,顯有差異。從而,被證8-1並未揭露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D。(4)依被證8-1段落12記載,可知,被證8-1之發明,係就「同軸探針」結構設計,提供技術手段,其中包含用以包覆探針之「絕緣層」,乃至於該「絕緣層」外側之「屏障導電層(23或63)」(即「溝槽41」之內壁)。是被證8-1之發明係提供「同軸探針」結構之設計改良。惟系爭專利2為避免高頻訊號於傳輸過程因縱向傳遞轉至橫向傳遞時因轉折介面反射現象而造成訊號耗損,乃於探針卡電路板中闢設「凹室」並使「傳輸線」於自測試機台接受高頻訊號後直接傳輸至電路板下表面之探針,以達前述發明目的。故系爭專利2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實係探針卡「電路板與傳輸線之配置關係」及「訊號傳輸路徑」之設計改良。此與被證8-1專利案係以「同軸探針」結構之設計改良,非採取相同技術手段。從而,熟悉系爭技術之人,在參酌被證8-1之教示後,僅能理解關於「同軸纜線」設計改良技術方法,無從僅憑該探針座技術方法輕易思及系爭專利2所採用「於多層電路板闢設一『凹室』供多數傳輸線穿入」並改良「電路板與傳輸線間之配置關係」、「訊號傳輸路徑」等技術數手段。是被證8-1確與系爭專利2顯存差異。因此,被證4、5、6、8-1及其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2不具進步性。5.被證4、5、6均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1、16A-2、16D。是被證4、5、6均未揭示如同系爭專利2「凹室304」之技術特徵。又被證8-1同樣未揭示系爭專利2技術特徵16A-1、16A-2、16D,故無論被證6、被證8-1如何組合,均無從證明系爭專利2請求項16不具進步性,且被告亦未曾指明究應如何組合被證6與被證8-1。是被證4、5、6、8-1之組合亦無從證明系爭專利2請求項其餘項次(2、3、16、17、18)不具進步性。再者,被證7僅證明「以機械加工方式凹陷形成該凹室」特徵,惟被證7仍未揭露被證6、8-1之組合所欠缺之技術特徵。故被證6、7、8-1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2請求項8不具進步性。(六)被告東京探針公司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並有侵害系爭專利1、2之故意過失:被告美亞公司、東京探針公司均以晶圓探針卡之研發、生產、製造、販賣為業,該二公司對於該領域相關專利知悉,被告就此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縱無故意,亦有過失,是被告美亞公司、東京探針公司確係共同經營晶圓探針卡製造、販賣之行為,自應就系爭產品侵害系爭2專利共同負擔連帶責任。爰依專利法第58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96條第1項、第2項及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七)聲明:1.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亦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   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1、2之物品   。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140萬元,及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提出之系爭產品8-10之規格書與原告所提之產品規格書,其間差異僅在於該新規格書中移除關於纜線補償之一連接線及調整部分元件參數,電路結構並無差異,是就系爭專利1、2而言,並未影響侵權比對結果(見本院卷11第115頁背面)。(2)原告依被告107年9月3日民事陳報狀附件檢附之系爭產品11-15之規格書(見107年度民聲字第24號卷3)及被證71-73所示之系爭產品8-10之規格書與系爭專利1-3作侵權比對,惟系爭產品9-15之主要電路結構與系爭產品8相似,且均係以InnoSwitch系列之主要結構為基礎,並僅調整部分參數,系爭產品9-15與系爭專利1、2之侵權分析與系爭產品8與系爭專利1、2之請求項之比對實質相同(參原告民事準備(二十二)狀第26頁及民事準備(二十三)狀第19頁,書狀外放)。(3)被告所提出之系爭產品8-15規格書中所載電路圖完全相同,其中所載電路圖又與原告侵權分析時主要使用之Innoswitch-CH(系爭產品1)及SC1271(系爭產品10)產品規格書內容幾乎相同(除了移除該新規格書中關於纜線補償之一連接線外)(見本院卷11第116頁)。(4)系爭產品2-4、8-10之主要電路結構與系爭產品1相似,故系爭產品2-4、8-10與系爭專利1之請求項1、6、8、9、11及系爭專利2之請求項1、5、16之間之侵權分析與系爭產品1與系爭專利1、2之上開請求項比對分析實質相同(見本院卷11第276頁背面、第286頁、第315頁背面、第322頁),又系爭產品11-15之主要電路結構與系爭產品8相似,故系爭產品11-15與系爭專利1之請求項1、6、8、9、11及系爭專利2之請求項1、5、16之間之侵權分析與系爭產品1與系爭專利1、2之上開請求項比對分析實質相同(見本院卷11第286頁背面、第322頁、第322頁背面)。(5)系爭產品6、7之主要電路結構與系爭產品5相似,系爭產品6、7與系爭專利1之請求項1、6、8、9、11及系爭專利2之請求項1、16之間之侵權分析與系爭產品5與系爭專利1、2之上開請求項之比對分析實質相同(見本院卷11第286、322頁)。(6)系爭產品8-10之主要電路結構與系爭產品1b相似,系爭產品8-10與系爭專利3之請求項1、5、6、10之間之侵權分析與系爭產品1b與系爭專利3之上開請求項之比對分析實質相同(見本院卷11第342頁)。4.綜上,系爭產品2-4、8-15之主要電路結構與系爭產品1相似;系爭產品6、7與系爭產品5之主要電路結構相似。故原告分別以系爭產品1、5與系爭專利1、2為侵權比對,另以系爭產品1b與系爭專利3比對。惟查,系爭產品1及系爭產品5之規格書FIG.1(見本院卷11第264頁背面、第277頁背面)之差異僅在於GND與IS間之電阻之有無,此與系爭專利1、2所涉及之技術特徵無涉,且參酌兩造對於系爭產品5是否落入系爭專利1、2之侵權主張亦與系爭產品1雷同,故以下僅以系爭產品1與原告主張系爭專利1、2進行侵權比對分析,並以系爭產品1b與系爭專利3進行侵權比對分析。5.系爭產品1主要係整合一次側FET、一次側控制器及二次側控制器於單一反持式切換開關IC內,並透過FluxLink之技術跨越一次側控制器和二次側控制器之間的隔離屏障而進行通訊,使用磁感應偶和提高可靠度,不需要採用傳統的光耦合器。系爭產品此等技術能將二次側開/關控制資訊傳遞給一次側控制器,達到更快的負載瞬態響應,可以在非連續導通模式或連續導通模式中運作。相較於傳統的PWM(脈衝寬度調變)控制器係採不同的技術,並能顯著地提高效率。(三)被告抗辯系爭專利1請求項1、6、8、9、11、系爭專利2請求項1、5、16、系爭專利3請求項1、5、6、10有得撤銷之事由,其提出之證據資料為被證5-24    及其證據組合。茲就上開證據之技術內容分析如下:1.被證5:被證5為西元2006年8月3日早期公開之美國第US7120036B2號「SWITCHING-MODEPOWERSUPPLYHAVINGASYNCHRONOUSRECTIFIER」專利案,其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1申請日(95年9月27日)。2.被證6:被證6為XunweiZhou等著「Improvedlight-LoadEfficiencyforsynchronousrectifiervoltageregulatormodule」論文,於2000年9月公開發表於IEEEtransactiosonpowerelectronics.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1申請日(95年9月27日)及系爭專利3申請日(101年7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1、3相關之先前技術。3.被證7:被證7為西元2004年9月7日公告之美國第US6788554B2號「SWITCHEDMODEPOWERCONVERTERHAVINGASYNCHRONOUSRECTIFICATIONANDSECONDARYSIDEPOSTREGULATION」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1申請日(95年9月27日)及系爭專利2申請日(97年5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1、2相關之先前技術。4.被證8:被證8為西元2005年1月19日公開歐洲專利第EP1499004A1號「METHODFORCONTROLLINGASUNCHRONOUSRECTIFIERANDSYNCHRONOUSRECTIFIERCONTROLLER」專利,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1申請日(95年9月27日),可為系爭專利1相關之先前技術。5.被證9:被證9為西元1999年12月7日公告之美國第US5999417號「HIGHEFFICIENCYPOWERCONVERTER」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1申請日(95年9月27日),可為系爭專利1相關之先前技術。6.被證10:被證10為西元2006年3月21日PhilipsSemiconductors公開型號TEA1761T之「Greenchipsynchronousrectifierforflyback」(Rev.01)元件的Datasheet.其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1申請日(95年9月27日)及系爭專利2申請日(97年5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1、2相關之先前技術。7.被證11:被證11為西元2007年5月20日公告之美國第US7193866B1號「HALF-BRIDGELLCRESONANTCONVERTERWITHASYNCHRONOUSRECTIFICATIONFUNCTION」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97年5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2相關之先前技術。8.被證12:被證12為西元2005年6月1日公開,SemtechCorporation型號SC4910之「Highperformancesecondarysidecontrollerwithsynchronousrectifier」的Datasheet.其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97年5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2相關之先前技術。9.被證13:被證13為西元2005年3月23日公告之美國第US6894468B1號「CONTROLOFDC/DCCONVERTERSHAVINGSYNXHRONOUSRECTIFIERS」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97年5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2相關之先前技術。10.被證14:被證14為西元2005年3月10日公開,Internationalrectifier型號IR211之「Highandlowsodedriver」的Datasheet.,其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97年5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2相關之先前技術。11.被證15:被證15為西元1998年3月10日公告之美國第US5726869號「SynchronousrectifiertypeDC-to-DCconverterinwhichasaturableinductivedeviceisconnectedinserieswithasecondary-sideswitchingdevice」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97年5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2相關之先前技術。12.被證16:被證16為西元2004年4月7日公開之中國大陸第CN0000000(A)號「一種新型的多路輸出電路」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97年5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2相關之先前技術。13.被證17:被證17為西元2002年10月8日公告之美國第US6462971B1號「Methodandapparatusprovidingamulto-functionterminalforapowersupplycontroller」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2申請日(97年5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2相關之先前技術。14.被證18:被證18為97年4月17日申請,優先權日96年11月23日,100年12月1日公告之我國第TWI353712號「功率轉換器之同步調整電路」專利案。15.被證19:被證19為西元2001年12月25日公告之美國第US633624號「Circuitandmethodforaswitchingpowersupplywithprimarysidetransformersensing」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101年7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3相關之先前技術。16.被證20:被證20為西元2008年10月21日公告之美國第US7440298號「Synchronousrectificationcirduitforpowerconverters」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101年7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3相關之先前技術。17.被證21:被證21為西元1998年11月24日公告之美國第US5841643號「Methodandapparatusforisolatedflybackregulatorcontrolandloadcompensation」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101年7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3相關之先前技術。18.被證22:被證22為西元2008年4月1日公告之美國第US7352595號「Primary-sidecontrolledswitchingregulators」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101年7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3相關之先前技術。19.被證23:被證23為西元2010年2月4日公開之美國第US2010/0000000號「Systemandmethodforsynchronousrectifierdrivethatenablesconverterstooperateintransitionanddiscontionuousmode」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101年7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3相關之先前技術。20.被證24:被證24為西元2008年3月18日公告之美國第US7345896號「Secondarysidepowersupplycontrollerandmethodtherefor」專利案,其公告日期早於系爭專利3申請日(101年7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3相關之先前技術。 (四)侵權比對分析:1.系爭產品1未落入系爭專利1請求項1、8之文義範圍:     (1)系爭專利1請求項1、8之技術內容,可解析為4個要件,分別為:      要件編號1A:一種功率轉換器的同步整流電路,其           包括:      要件編號1B:一電源開關,其耦合到一變壓器(磁           性裝置)以用於整流;      要件編號1C:以及一切換控制電路,其根據該變壓            器(磁性裝置)的一磁化電壓、該變            壓器(磁性裝置)的一去磁電壓(請            求項1)和該變壓器的一磁化週期產           生一控制訊號,     要件編號1D:其中該控制訊號經耦合以控制該電源            開關,且該控制訊號的一啟用週期與            該變壓器的一去磁週期相關。     (2)系爭產品1與系爭專利1請求項1、8之技術特徵比對:      (甲)要件編號1A:由系爭產品1之產品規格書第1頁記載「內含整合式650V金氧半場效電晶體、同步整流和回授的離線式定電壓/定電流返馳式切換器積體電路」其可應用於「智慧型行動裝置之充電器及適配器、高效率、低電壓、大電流電源供應器」(見本院卷1第83頁,中文譯文,見本院             卷2第83頁背面),可知,系爭產            品1亦為一種功率轉換器的同步整流電路。可完全對應於要件編號1A之文義。因此,系爭產品1符合要件編號1A之文義讀取。      (乙)要件編號1B:系爭產品1規格書第1頁記載「二            次側同步整流金氧半場效電晶體之             精確控制」,第3頁記載「同步整流器(SR)驅動接腳(接腳12)連接至SR場效電晶體之閘極端子」(見本院卷1第83、84頁,中文譯文,見本院卷2第84頁),其中的SRFET可對應系爭專利1請求項1之電源開關,且SRFET耦接至變壓器(參附圖4(一)黃色標示處)之二次端以作為同步整流,故系爭產品1包括一電源開關,其耦合到一變壓器(磁性裝置)以用於整流。可完全對應於要件編號1B之文義。因此,系爭產品1符合要件編號1B之文義讀取。      (丙)要件編號1C:如前所述,本院對於「磁化電壓」之解釋為「當一輸入電壓施加至變壓器之一次側繞組時,在變壓器二次側繞組之兩端產生之電壓」。惟原告主張SRFET之汲極端為磁化電壓(見本院卷2第85頁),而與本院「磁化電壓」之解釋不同。依系爭產品1規格書第5頁記載「FORWARD接腳也連接至兼行交握與計時的負緣偵測區塊,以導通聯接到同步整流器驅動接腳的同步整流器金氧半場效電晶體(SRFET)。FORWARD接腳亦可用於感測跨於FET導通電阻上的電壓降至VSR(TH)以下時,何時截止以不連續模式操作的SRFET」(見本院卷1第85頁,中文譯文,見本院卷2第85頁),可知,系爭產品1之FWD接腳係用於感測跨於SR場效電晶體(SRFET)導通電組上的電壓,並非變壓器二次側繞組Ns兩端之電壓。又依據本院對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根據該電壓器的一磁化電壓、該電壓器的一去磁電壓和該電壓器的一磁化週期產生一控制訊號」解釋,原告需證明系爭產品之SR端控制訊號係由磁化電壓、去磁電壓和磁化週期所推導出來,亦即控制訊號(SR)與磁化電壓、去磁電壓和磁化週期間存在一特定之關係。惟如前述,原告標示SRFET之汲極端與FWD接腳連接端之電壓為磁化電壓,然FWD接腳係用於感測跨於SR場效電晶體導通電阻上的電壓,並非變壓器二次側繞組NS兩端之電壓,亦非用於感測變壓器二次側繞組兩端之電壓,兩者文義不同。再者,依據系爭產品1規格書第3頁左欄位記載「FEEDBACK(FB)接腳(14)連接一外部電阻分壓器以設定電源供應定電壓結流閥值(FEEDBACK」(見本院卷1第84頁)可知,電阻分壓器為外部電路,FEEDBACK接腳係用於設定電源供應定電壓節流閥值,故系爭產品1之SR接腳之輸出訊號並非由外部變壓器的磁化電壓、去磁電壓(請求項1)和磁化週期所推導出來。故系爭產品1之SR接腳之輸出訊號並非由圖1之變壓器的磁化電壓、去磁電壓和磁化週期所推導出,控制訊號與磁化電壓、去磁電壓和磁化週期亦無存在一特定之關係。因此,系爭產品1未符合要件編號1C之文義讀取。(丁)要件編號1D:原告雖以:依據規格書第6、7頁之內容,FEEDBACK接腳上之輸出電壓可以決定下一切換週期云云(見本院卷2第108頁)。惟系爭產品1規格書並未記載系爭產品1之該接腳是否具有用來感測磁化週期之長度而以控制SR訊號之脈寬度,亦未證明輸出電壓((去磁)電壓)是否用以控制SR訊號脈波寬度。故由規格書記載並無法得知系爭產品1就控制訊號的一啟用週期與該變壓器的一去磁週期相關之SR接腳之輸出訊號。因此,系爭產品1未符合要件編號1D之文義讀取。     (3)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78 1", "lawName": "海商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9 1 1", "lawName": "非訟事件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行為
(一)原告係新型第M382348號「屋面鋼板隱藏咬合式固定件」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人,專利期間為民國99年6月11日起至108年12月17日止。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後,實際實施系爭專利而製成產品、對外銷售,原告之專利產品乃於市場上廣為流通。詎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竟使用系爭專利向內政部申請取得102年1月2日內授營建管字第1010812706號「內政部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通知書」(下稱防火認證),且因被告取得上開防火認證後,即得對外以該技術工法承攬防火屋頂之施作工程,經原告進行比對分析,被告申請防火認證時於原證5所揭示之固定座及原告於市場上取得被告與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所共同發行原證7之「2012產品手冊」內容所示「屋頂板固定座」(下合稱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原告遂於102年4月17日委請楊承彬律師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停止侵害系爭專利,惟被告乃置之不理,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引證1至引證5之固定件,均不等同於系爭專利所揭之「兩背向貼靠的相對直角彎折板」結構。2.引證1及引證2之固定件,雖由二片式結構組合而成,惟一來引證1及引證2均未揭露等同於系爭專利之於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之拱狀彎折片結合為一中空扣結頭部,並供二側鋼板以隱藏式扣接銜接組合之結構;再者,引證1及引證2因無等同於系爭專利之橫向延伸板之構件,故即不屬得直接安裝於底層鋼板形式之固定件,其安裝上需以夾設方式為之,亦遠較系爭專利之安裝方式為復雜。3.另引證3及引證4之固定件,則夾設並安裝於左右二側之安裝座間,係屬一片式之結構,與系爭專利亦屬完全不同;若左右二側之安裝座亦算入固定件之元件,則引證3及引證4之固定件,亦係以三片式之構件所組成,未能達成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組裝便利及降低成本之目的。4.就引證5而言,其更非直接安裝在屋頂鋼板上之固定件,而係安裝在一特別裝置上之固定件,且亦無等同於系爭專利之拱狀彎折片或扣結頭部等構件,其整體形態及所欲解決之問題,亦與系爭專利相差甚遠,熟習該項技術領域之人,實無從依據引證5,而聯想關於系爭專利之任何技術特徵之可能。5.核上所述,引證1至引證5等專利案所揭之固定件,均與系爭專利之直接結合於底層鋼板之固定件有所不同,其各別之結構上亦均較系爭專利之固定件更為複雜,是實難認定熟習該項技術領域之人,依據此等較複雜之固定件結構,反而得推導出等同於系爭專利所強調之結構簡單、安裝簡便之固定件結構,當然更不可能以組合此等引證案,或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方式,推導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之技術內容。(三)原告於市場上取得原證7之「2012產品手冊」,依該手冊第19頁及第20頁之內容,可證被告確有使用如第19頁右上方照片所示系爭產品之事實;另被告將其使用系爭產品所完成之屋頂板施工案例,做為廣告,更屬就侵害原告專利權物品「為販賣之要約」之侵權行為,故原告依法同得請求排除被告之此等行為,以維原告專利之權益。(四)爰聲明:被告於系爭專利存續期間,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上開專利權之物品。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系爭專利於說明書之先前技術及新型內容中揭示,系爭專利之創作目的及特徵僅係將習知一體成型隱藏式扣合固定件改良成「兩片式結合」之構造,以降低習知固定件之製造成本,而該兩片式結合固定件相較於習知一體成型固定件並無存在其它功效,故系爭專利僅係一種單純的兩片式結合之固定件。再者,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先前技術及圖示第1至3圖中亦明確揭露該習知一體成型固定件係由兩底側橫向延伸板以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以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者,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僅在於「包含由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之兩片式結構,其餘特徵皆為其自承之習知技術。2.被證1與被證3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3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1為日本特開平0-000000號「折版屋根」,被證1係於1994年11月1日公開於日本特許廳之公開特許公報中,且被證1之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被證1具證據能力。針對兩片式固定件之技術特徵,被證1之圖1-7已揭示有「背向貼靠的兩對掛置元件」,再參其說明書之內容並揭露,被證1之圖4設置一對掛置元件,前述掛置元件各自設有對應的反向凸字形狀的直立板面,前述板面上方設有彎曲V字形的受壁,前述板面的較下方的中央設有通孔,並於較上方的兩側設固定用之突起部與孔,於二對應的掛置元件之受壁互相對應結合時,並以板面互相並靠時,得利用前述二掛置元件對應的突起部與孔互為鉚合成一體,以於掛置元件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再由被證1之圖1及說明書並揭示,相鄰的屋頂金屬板材之結合壁得以包覆於前述掛置元件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形成隱藏式鋼板結構。亦即,由系爭專利第4圖與被證1第4圖之比較圖中可清楚得知,被證1之「直立板面及橫向延伸板所形成之背向貼靠的直角彎折板」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所組成之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被證1之「兩受壁所鉚合組成之突起扣接頭部」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被證1之「相鄰的屋頂金屬板材之結合壁得以包覆於前述掛置元件上方突起之扣接頭部,形成隱藏式鋼板結構」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是以,被證1與系爭專利之差別僅在於被證1所揭示的兩片式固定件只有一片呈直角狀,另一片並無直角狀結構,然而相對直角形之固定件係為系爭專利所自承之習知技術,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此項特徵相較於被證1並無任何效益增進及無法預期之功效,且為熟習相關技藝之人經由被證1之特徵即易於思及者,並未有進步性可言。(2)被證2為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6-79923號「掛置元件」,被證2係於1994年11月8日公開於日本特許廳之公開實用新案公報中,且被證2之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被證2具證據能力。針對兩片式固定件之技術特徵,被證2圖1-6已揭示有「掛置元件係由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組成」並可依據需求將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之頭部方向為各種變化,並於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互相組合後,於其頭部形成倒三角形狀;再者,被證2說明書並揭示,被證2之掛置元件由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組成,並於二掛置元件片分別設有直立之安裝部,於安裝部上方分別設有一體彎折成型之導向部及卡合部,於二掛置元件片互相結合成掛置元件後即可形成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並於安裝部設有互為對應之突起部、突起孔,及栓設孔,二掛置元件片並以前述安裝部所設對應之突起部、突起孔互為鉚合結合即可防止二掛置元件片移動,如此,即可利用前述掛置元件之卡合頭部以為屋頂金屬板材之中間馳部卡合結合,或為屋頂金屬板材之兩側馳部卡合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亦即,由系爭專利第4圖與被證2第1-B圖之可知,被證2之「背向貼靠之直立安裝部」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縱向板」,被證2之「一體彎折成型之導向部及卡合部互相結合所形成之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被證2之「掛置元件之卡合頭部以為屋頂金屬板材之中間馳部卡合結合,或為屋頂金屬板材之兩側馳部卡合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是以,被證2與系爭專利之差別僅在於被證2所揭示的兩片式固定件無直角狀結構,然而相對直角形之固定件係為系爭專利所自承之習知技術,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此項特徵相較於被證2並無任何效益增進及無法預期之功效,且為熟習相關技藝之人經由被證2之特徵即易於思及者,並未有進步性可言。(3)被證3為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6-15084號「屋根構造」,被證3係於1994年4月20日公告於日本特許廳之實用新案公報中,且被證3之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被證3具證據能力。針對兩片式固定件之技術特徵,被證3之第一圖與第四圖及其說明書已揭示「對稱的二框架,並於二框架分別均設置直立板片,並於直立板片下方的外側垂直向分別設安裝座,並以安裝座安裝於主體建築的母屋材的上方;前述二框架並夾合掛置元件的安裝座,再將二框架對應的直立板片以緊固件,如螺栓,螺母和鉚釘等加以固定結合。並利用前述框架、掛置元件以為相鄰的二屋頂金屬板材之山部上方的彈性卡合部前後與框架上方的掛置元件相結合,而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亦即,由被證3第1、7圖可清楚得知,被證3之「二框架所設的直立板片下方外側之垂直向設安裝座,前述安裝座並被安裝於母屋材上方」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所組成之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其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且被證3亦揭露其二框架之上方設有彎折之支持片部及掛置元件所形成的安裝座,得利用彎折之支持片部;或彎折之支持片部、及掛置元件所形成的安裝座來提供兩側金屬板材先後彎折包覆該二框架,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是以,被證3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之兩片式固定件之直角狀結構,且被證3亦設有安裝座以供相鄰金屬板材之結合,亦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是將被證1、被證3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或被證2、被證3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簡單的改變、置換而已,並未產生任何效益增進及無法預期之功效,且為熟習相關技藝之人所能易思及者,故被證1與被證3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3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1與被證4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4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4為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7-47547號「波形鋼板屋根支持金具」,被證4係於1995年11月1日公告於日本特許廳之實用新案公報中,且被證4之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被證4具證據能力。針對兩片式固定件之技術特徵,被證4之第1-4圖及其說明書已揭示有「保持器,前述保持器並由對應的二元件組成,前述各元件並設有直立板面,於直立板面下方設有橫向垂直方向的安裝座板,於安裝座板設有鉚合孔,並以保持器之安裝座板設置於底部基材上方,前述底部基材設有鉚合突起部,得利用前述鉚合突起部與安裝座板的鉚合孔結合後加以鉚合固定,並以直立板面夾合掛置元件,再以掛置元件為屋頂金屬板材之卡合部卡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亦即,由被證4第4圖可知,被證4之「保持器並由對應的二元件組成,前述各元件並設有直立板面,於直立板面下方設有橫向垂直方向的安裝座板,並以保持器之安裝座板設置於底部基材上方」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所組成之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其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且被證4亦揭露其二保持器之上方設有彎折之結合部及掛置元件,以提供兩側金屬板材先後彎折包覆該結合部及掛置元件,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是以,被證4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之兩片式固定件之直角狀結構,且被證4亦設有結合部及掛置元件以供相鄰金屬板材之結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是將被證1、被證4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或被證2、被證4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簡單的改變、置換而已,並未產生任何效益增進及無法預期之功效,且為熟習相關技藝之人所易於思及者,明顯不具進步性,故被證1與被證4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4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1與被證5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5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為公告第US2003/0000000A1號「PANELCLIPASSEMBLYFORUSEWITHSKYLIGHTORROOFPANELS(供天窗或屋頂板使用之板件夾固件)」,被證5係於2003年8月9日公告於美國專利商標局之專利申請公告中,且被證5之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被證5具證據能力。針對兩片式固定件之技術特徵,被證5之第1-7圖及其說明書已揭示該固定組件包括有兩背向貼靠的直角固定件及安裝件,或兩背向貼靠的直角固定件及基件,在該固定件的兩縱向板上端設有上延伸板,並於該兩縱向板下端橫向設有下延伸板以與安裝件及基件結合,並以螺絲固定於底層上,利用固定件之上延伸板及扣蓋可將相鄰鋼板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亦即,由下圖被證5第4圖可清楚得知,被證5之「兩背向貼靠的直角固定件,利用兩縱向板下端橫向之下延伸板以結合於底層上」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所組成之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其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且被證5亦揭露其兩直角固定件之上方設有上延伸板及扣蓋,以提供兩側鋼板結合之技術特徵。是以,被證5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之兩片式固定件之直角狀結構,且被證5亦設有上延伸板及扣蓋以供相鄰鋼板之結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是將被證1、被證5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或被證2、被證5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簡單的改變、置換而已,並未產生任何效益增進及無法預期之功效,且為熟習相關技藝之人所易於思及者,明顯不具進步性,故被證1與被證5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5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綜上所述,系爭專利僅係將習知一體成型隱藏式扣合固定件改良成「兩片式結合」之構造,且其外觀形狀、用途、及功能性皆與其自承習知一體成型隱藏式扣合固定件完全相同;今被證1及被證2不但揭露系爭專利兩片式固定件結構,更完整揭露系爭專利固定件之中空扣結頭部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相鄰鋼板之技術特徵,且被證3至被證5不但揭露系爭專利兩片式固定件結構及扣結頭部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相鄰鋼板,亦完整揭露系爭專利固定件之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之技術特徵。是以,被證1、被證3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被證1、被證4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被證1、被證5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被證2、被證3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被證2、被證4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被證2、被證5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即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二)原證5及原證7所揭示之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證5及原證7各圖式僅揭露「固定座」之部分視圖,根本就無從得知該固定座的完整形狀及構造,試問要如何將原證5及原證7所揭示之系爭固定座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進行比對分析呢?今原告僅以推測的方式將原證5及原證7之不明確的固定座進行比對,顯有不妥,亦不足採信;且原證5及原證7所揭示的內容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揭露的各項技術特徵並不相同,顯見原證5及原證7之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原告之主張為無理由。(三)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行為,亦無侵害之虞:1.根據原告所提原證5之防火認證中之主旨已載明被告申請認可事項准依下列所載內容認可使用,其中,第一點核准內容之「申請案件資料」中指出主要材料或構件之副構成材料之系爭固定座為:鍍鋅鋼材,厚度1.5mm,間距430mm,規格如附件2-1所示。而附件2之標準施工圖之鋼板及配件詳圖中也僅標示固定座為鍍鋅鋼板,厚度(t)為1.5mm,且該系爭固定座的長寬高分別為60mm、60mm、及78mm。除此之外,該防火認證之標準施工方法及試驗報告中皆未對系爭固定座之規格、形狀或構造有進一步的規定;因此,被告在使用該防火認證進行建築物施工時,僅需如該防火認證之認可使用內容所述,在使用該防火認證時應依標準施工方法及試驗報告之規定即可,亦即,系爭產品的使用僅需符合厚度(t)為1.5mm,系爭產品的長寬高分別為60mm、60mm、78mm之規定即可,而系爭產品之結構在使用上並不受到限制。且者,被告在獲准原證5之防火認證後,至今尚未實施該防火認證之結構於其承包的工程中,故被告並無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58條第1及2項所指的實施行為,已甚明確。2.再查,被告經多年建築經驗,在使用系爭產品進行鋼板搭接作業時,考量施工方便性、提高系爭產品結構強度及增加施工效率等因素,通常以習知固定座及被告所擁有第M402912號專利之固定件來進行施工,而該防火認證第7/24頁所揭示的系爭產品,乃是被告購買自市場流通的同規格的相關商品,被告並不生產或製造該系爭產品,僅只有在申請原證5之防火認證時使用,之後即無再使用。退萬步言,假設原告之系爭專利具備可專利要件,由於被告在獲得原證5之防火認證後並未實施該防火認證申請時所使用之系爭產品,且原告僅憑臆測之詞推論被告取得防火認證後,即對外以該技術工法承攬防火屋頂之施作工程,而被告從未向原告接洽購買系爭專利產品,且原告並未提出任何證據來證明被告確實有在原證5之防火認證建築工程中使用該系爭產品,故難謂被告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事實。3.原告主張之系爭專利事實上僅為業界眾所皆知的習知技術,或僅是將固定件簡單的改變、置換而已,為建築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易於思及者,完全無進步性之專利要件可言,縱使被告或有任何第三人使用該防火認證圖片範例中之系爭產品,亦難謂有侵害系爭專利,故原告請求並無理由。(四)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43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專利權人,專利期間為99年6月11日起至108年12月17日止。(二)被告向內政部申請取得102年1月2日內授營建管字第1010812706號防火認證。(三)原告於102年4月17日委請楊承彬律師事務所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內容:本創作係為一種屋面鋼板隱藏咬合式固定件,尤指針對習式一體成型隱藏式扣合固定件製造成本高不符經濟效益的缺點改良之創新結構;包含由兩背向貼靠的相對直角彎折板片,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形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而由兩底側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俾以兩片式結合之簡單組成低成本結構,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於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達成製造與組裝成本降低之經濟效益與進步性達成者(參本院卷第8頁說明書【中文新型摘要】)。2.系爭專利主要圖面如附圖1所示;其中系爭專利第2至4、6圖分別為其習式屋頂板結構的屋面鋼板扣合固定件立體圖、習式屋頂板組合結構之組合剖面示意圖、立體分解圖、屋頂板結構提供屋面鋼板扣結之安裝實施例剖示圖。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3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他為附屬項。原告主張受侵害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屋面鋼板隱藏咬合式固定件,係包含由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而由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以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者。」(本院卷第11頁)。(二)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既抗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應撤銷之原因,揆諸前揭法條,本院自應就此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以認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得否對被告主張權利。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8年12月18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9年6月1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9年6月11日起至108年12月17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第7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第8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1)被證1(本院卷第77至79、197至199頁):①被證1為西元1994年11月1日公開日本特開平0-000000號「折版屋頂」之公開特許公報,其公開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1說明書[0011]段之內容及圖4設置一對掛置元件3,前述掛置元件3各自設有對應的反向凸字形狀的直立板面17,前述板面17上方設有彎曲V字形的受壁18,前述板面17的較下方的中央設有通孔19,並於較上方的兩側設固定用之突起部20與孔21,於二對應的掛置元件3之受壁18互相對應結合時,並以板面17互相並靠時,得利用前述二掛置元件3對應的突起部20與孔21互為鉚合成一體,以於掛置元件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被證1說明書[0014]段揭示相鄰的屋頂金屬板材8之結合壁9得以包覆於前述掛置元件3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形成隱藏式鋼板結構(參本院卷第197頁反面、第198頁反面)。③被證1之第1、4圖如附圖2所示。(2)被證2(本院卷第80至84、200至203頁):①被證2為西元1994年11月8日公開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6-79923號「吊具」之公開實用新案公報,其公開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2說明書[0009]段至[0020]段揭示,被證2之掛置元件1由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組成,並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分別設有直立之安裝部5a、5b,於安裝部5a、5b上方分別設有一體彎折成型之導向部2a、2b及卡合部3a、3b,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互相結合成掛置元件1復即可形成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11,並於安裝部5a、5b設有互為對應之突起部p、突起孔h,及栓設孔6,二掛置元件片la、lb並以前述安裝部5a、5b所設對應之突起部p、突起孔h互為鉚合結合即可防止二掛置元件片la、lb移動,如此,即可利用前述掛置元件1之卡合頭部11以為屋頂金屬板材13之中間馳部14卡合結合,或為屋頂金屬板材13之兩側馳部14a、14b卡合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參本院卷第202頁)。③被證2第1、4圖如附圖3所示。(3)被證3(本院卷第85至87、204至205頁):①被證3為西元1994年4月20日公告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6-15084號「屋頂構造」之實用新案公報,其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3之第一圖與第四圖及其說明書〔實施例〕第1段已揭示「對稱的二框架6、7,並於二框架6、7分別均設置直立板片8、11,並於直立板片8、11下方的外側垂直向分別設安裝座10、13,並以安裝座10、13安裝於主體建築的母屋材1的上方;前述二框架6、7並夾合掛置元件14的安裝座15,再將二框架6、7對應的直立板片8、11以緊固件20,如螺栓,螺母和鉚釘等加以固定結合。並利用前述框架6、7、掛置元件14以為相鄰的二屋頂金屬板材30之山部31上方的彈性卡合部32、33前後與框架6、7上方的掛置元件14相結合,而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參本院第204頁反面)。③被證3第1、4圖如附圖4所示。(4)被證4(本院卷第88至89、206至207頁):①被證4為西元1995年11月1日公告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7-47547號「波形鋼板屋頂支持金具」之實用新案公報,其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4之第1至4圖及其說明書〔作用〕〔實施例〕及〔考案之結果〕等段,已揭示有「保持器2,前述保持器2並由對應的二元件組成,前述各元件並設有直立板面,於直立板面下方設有橫向垂直方向的安裝座板4,於安裝座板4設有鉚合孔5,並以保持器2之安裝座板4設置於底部基材1上方,前述底部基材1設有鉚合突起部3,得利用前述鉚合突起部3與安裝座板4的鉚合孔5結合後加以鉚合固定,並以直立板面夾合掛置元件6,再以掛置元件6為屋頂金屬板材8之卡合部8a卡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本院卷第206反面至207頁)。③被證4第1圖如附圖5所示。(5)被證5(本院卷第90至96頁):①被證5為西元2003年10月9日公告第US2003/0000000A1號「PANELCLIPASSEMBLYFORUSEWITHSKYLIGHTORROOFPANELS(供天窗或屋頂板使用之板件夾固件)」之公開公報,其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5之第l至7圖及其說明書[0023]、[0024]及[0036]等段,已揭示該固定組件10包括有兩背向貼靠的直角固定件14及安裝件12,或兩背向貼靠的直角固定件42及基件41,在該固定件14、42的兩縱向板上端設有上延伸板21,並於該兩縱向板下端橫向設有下延伸板22以與安裝件12及基件41結合,並以螺絲16、47固定於底層15上,利用固定件14、42之上延伸板21及扣蓋20可將相鄰鋼板19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本院卷第90頁反面至96頁)。③被證5第4圖如附圖6所示。4.被證1、被證3、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先前技術記載「按,如第1圖所示係為習式屋頂板組合結構之立體示意圖,係於一結合有吸音材的鋼承板10覆蓋的底層鋼板20上,配合以第2圖所示的數個一體成型倒T型上端具扣結頭部31的扣合固定件30直線排列結合,提供兩側屋面鋼板40可以相對扣合端41先後彎折包覆於扣結頭部31而完成銜接扣結,組合成如第3圖所示結構者。」(本院卷第9頁反面)。按「原告在申請過程主張前揭記載為先前技術者,則在比對系爭專利是否具專利要件時,自得依專利權人上開主張,逕認該項技術為先前技術,無庸再為舉證,以禁止專利權人反覆,並保護相對人或一般公眾基於信賴專利權人主張而構建之相對利益」(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判字第774號判決參照);另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所欲解決的技術課題記載「如上所述之扣合固定件30為一體成型之鋁擠型製成結構,製造成本高不符經濟效益,為其最大的缺點。」、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記載「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屋面鋼板隱藏咬合式固定件,以兩片式結合之簡單組合結構大幅降低製造成本,具較佳經濟效益達成者」(本院卷第9頁反面),是系爭專利所改良者在於將習式一體成型隱藏式扣合固定件,改良為以兩片式結合而具較佳經濟效益者,對照系爭專利圖4、6(本院卷第12頁反面、第13頁)與系爭專利圖2、3(本院卷第12頁)所示習式扣合固定件,系爭專利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而習式一體成型倒T型上端具扣結頭部31的扣合固定件30,習式扣合固定件倒T型自具系爭專利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其差異僅在扣結頭部因兩直角彎折板結合成中空,其它與底層鋼板、屋面鋼板之結合關係並無不同,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系爭專利所改良在於:「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先予指明。②比較前揭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被證1,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由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以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者」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並無不同,系爭專利所改良在於:「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已如前述。查被證1說明書[0011]段之內容及圖4設置一對掛置元件3,前述掛置元件3各自設有對應的反向凸字形狀的直立板面17,前述板面17上方設有彎曲V字形的受壁18,前述板面17的較下方的中央設有通孔19,並於較上方的兩側設固定用之突起部20與孔21,於二對應的掛置元件3之受壁18互相對應結合時,並以板面17互相並靠時,得利用前述二掛置元件3對應的突起部20與孔21互為鉚合成一體,以於掛置元件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被證1說明書[0014]段揭示相鄰的屋頂金屬板材8之結合壁9得以包覆於前述掛置元件3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形成隱藏式鋼板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可對應被證1一對掛置元件3以板面17互相並靠,前述板面17上方設有彎曲V字形的受壁18,受壁18互相對應結合,使結合壁9得以包覆;雖被證1之V字形的受壁18與系爭專利之拱狀彎折片之形狀略有差異,惟系爭專利之拱狀彎折片組成的扣結頭部形狀與系爭專利自承之習式一體成型扣結頭部31形狀相同(參系爭專利圖2、3所示),且系爭專利所改良者在於以兩片式結合,已為被證1一對掛置元件3所揭露,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有動機參考被證1所揭露者,顯能輕易嘗試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扣合固定件,修改為兩片扣合固定件相互結合,而構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整體,是被證1、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則再組合被證3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乃屬灼然。5.被證1、被證4、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則再組合被證4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乃屬灼然。6.被證1、被證5、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則再組合被證5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7.被證2、被證3、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 比較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被證2,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由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以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者」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並無不同,系爭專利所改良在於:「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已如前述;查被證2說明書[0009]段~[0020]段揭示,被證2之掛置元件1由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組成,並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分別設有直立之安裝部5a、5b,於安裝部5a、5b上方分別設有一體彎折成型之導向部2a、2b及卡合部3a、3b,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互相結合成掛置元件1復即可形成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11,並於安裝部5a、5b設有互為對應之突起部p、突起孔h,及栓設孔6,二掛置元件片la、lb並以前述安裝部5a、5b所設對應之突起部p、突起孔h互為鉚合結合即可防止二掛置元件片la、lb移動,如此,即可利用前述掛置元件1之卡合頭部11以為屋頂金屬板材13之中間馳部14卡合結合,或為屋頂金屬板材13之兩側馳部14a、14b卡合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可對應被證2掛置元件1由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組成,並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分別設有直立之安裝部5a、5b,於安裝部5a、5b上方分別設有一體彎折成型之導向部2a、2b及卡合部3a、3b,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互相結合成掛置元件1復即可形成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11,前述掛置元件1之卡合頭部11以為屋頂金屬板材13之中間馳部14卡合結合;雖被證2之導向部2a、2b及卡合部3a、3b所形成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11,與系爭專利之拱狀彎折片組成的扣結頭部之形狀略有差異,惟系爭專利之扣結頭部形狀與系爭專利自承之習式一體成型扣結頭部31形狀相同(參系爭專利圖2、3所示),且系爭專利所改良者在於以兩片式結合,已為被證2之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所揭露,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有動機參考被證2所揭露者,顯能輕易嘗試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扣合固定件,修改為兩片扣合固定件相互結合,而構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整體,是被證2、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則再組合被證3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8.被證2、被證4、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2、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則再組合被證4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自屬明確。9.被證2、被證5、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2、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則再組合被證5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0.對原告主張之論駁:①原告固稱:熟習該項技術領域之人並沒有辦法用先前技術直接改良成一個兩片式的結構所組成的固定件,尤其這個固定件還必須設想到在縱向延伸片設有拱狀彎折片,並同時設有橫向延伸板云云。惟由系爭專利圖4、6與系爭專利圖2、3所示習式扣合固定件之比對,可知系爭專利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而習式一體成型倒T型上端具扣結頭部31的扣合固定件30,習式扣合固定件倒T型自具系爭專利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原告所謂「固定件還必須設想到在縱向延伸片設有拱狀彎折片,並同時設有橫向延伸板」之技術特徵,並非系爭專利所改良之技術特徵,而與系爭專利圖2、3所示習式扣合固定件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相同,且原告自認系爭專利所改良者為兩片式的結構,然系爭專利所改良者為兩片式的結構,已為被證1一對掛置元件3及被證2之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所揭露,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考被證1或被證2所揭露者,顯能輕易嘗試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扣合固定件,修改為兩片扣合固定件相互結合,而構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整體,是原告此一主張,尚非可採。②原告雖又稱:被證1及被證2均未揭露等同於系爭專利之於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之拱狀彎折片結合為一中空扣結頭部,並供二側鋼板以隱藏式扣接銜接組合之結構;再者,被證1及被證2因無等同於系爭專利之橫向延伸板之構件,故即不屬得直接安裝於底層鋼板形式之固定件,其安裝上需以夾設方式為之,亦遠較系爭專利之安裝方式為複雜云云。惟習式扣合固定件倒T型已揭露系爭專利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且被證1之V字形受壁18相對結合而呈中空狀,被證2之卡合頭部11亦呈中空狀,系爭專利之拱狀彎折片組成的扣結頭部形狀與系爭專利自承之習式一體成型扣結頭部31形狀相同(參系爭專利圖2、3所示),亦皆供二側鋼板以隱藏式扣接銜接組合,是被證1或被證2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是原告此一論點,亦非可憑。③原告復稱被證1至5與系爭專利之直接結合於底層鋼板之固定件有所不同,其各別之結構上亦均較系爭專利之固定件更為複雜,是實難認定熟習該項技術領域之人,依據此等更複雜之固定件結構,反而得推導出等同於系爭專利所強調之結構簡單、安裝簡便之固定件結構,當然更不可能以組合此等引證案,或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方式,推導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之技術內容云云。惟系爭專利圖2、3所示習式扣合固定件即直接結合於底層鋼板,原告所謂「固定件直接結合於底層鋼板」之技術特徵,並非系爭專利所改良之技術特徵,而與系爭專利圖2、3所示習式扣合固定件以橫向延伸板結合於底層鋼板相同,且原告訴代自認系爭專利所改良者為兩片式的結構,然系爭專利所改良者為兩片式的結構,已為被證1一對掛置元件3及被證2之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所揭露,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考被證1所揭露者,顯能輕易嘗試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扣合固定件,修改為兩片扣合固定件相互結合,而構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整體,是原告上開主張,要屬無由。(三)如前揭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效性乃為本件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之前提要件,而本院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詳述如上,而有92年專利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之違反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之應撤銷原因,是本件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進而請求判決如其前揭聲明所示,即屬無據,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1  月  2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當時曾經口頭討論由林志全提供技術作為股東,但實際運作情形,林志全並未盡到技術股東之義務,亦即林志全雖有提供技術,但非股東,由被告公司提供薪水,林志全受雇期間參與遊戲軟體研發。被告公司於94年間集合程式、企劃、美術等多人之力共同開發完成並上線之遊戲軟體,初期因為包含視訊功能,名稱訂為「視訊麻將王」,嗣後移除視訊功能,於98年改名稱為「尼奧麻將王」(即舊版尼奧麻將王)。林志全於101年3月離職時承諾願協助處理系統維護,被告公司乃同意林志全持有舊版尼奧麻將王之原始碼。被告公司雖於103年5月解散研發團隊,但仍持續營運舊版尼奧麻將王。自同年11月起,陸續發生異常,被告公司委請林志全處理異常問題,林志全以其已開設原告公司,須對股東交代為由,要求被告公司支付維護費用,兩造遂於同年11月簽立系統維護合約書,由被告公司支付10萬元「軟體維修費」,依系統維護合約書第二條(2)之約定,被告公司為舊版尼奧麻將王之所有權人,所支付之費用為「維修」而非「開發」。又依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之規定,林志全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被告公司未與林志全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時,著作財產權依法即應歸雇用人即被告公司所有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
(一)原告係新型第M382348號「屋面鋼板隱藏咬合式固定件」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人,專利期間為民國99年6月11日起至108年12月17日止。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後,實際實施系爭專利而製成產品、對外銷售,原告之專利產品乃於市場上廣為流通。詎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竟使用系爭專利向內政部申請取得102年1月2日內授營建管字第1010812706號「內政部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通知書」(下稱防火認證),且因被告取得上開防火認證後,即得對外以該技術工法承攬防火屋頂之施作工程,經原告進行比對分析,被告申請防火認證時於原證5所揭示之固定座及原告於市場上取得被告與訴外人○○○○○○股份有限公司所共同發行原證7之「2012產品手冊」內容所示「屋頂板固定座」(下合稱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侵害系爭專利之虞,原告遂於102年4月17日委請楊承彬律師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停止侵害系爭專利,惟被告乃置之不理,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提起本件訴訟。(二)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引證1至引證5之固定件,均不等同於系爭專利所揭之「兩背向貼靠的相對直角彎折板」結構。2.引證1及引證2之固定件,雖由二片式結構組合而成,惟一來引證1及引證2均未揭露等同於系爭專利之於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之拱狀彎折片結合為一中空扣結頭部,並供二側鋼板以隱藏式扣接銜接組合之結構;再者,引證1及引證2因無等同於系爭專利之橫向延伸板之構件,故即不屬得直接安裝於底層鋼板形式之固定件,其安裝上需以夾設方式為之,亦遠較系爭專利之安裝方式為復雜。3.另引證3及引證4之固定件,則夾設並安裝於左右二側之安裝座間,係屬一片式之結構,與系爭專利亦屬完全不同;若左右二側之安裝座亦算入固定件之元件,則引證3及引證4之固定件,亦係以三片式之構件所組成,未能達成系爭專利所欲達成組裝便利及降低成本之目的。4.就引證5而言,其更非直接安裝在屋頂鋼板上之固定件,而係安裝在一特別裝置上之固定件,且亦無等同於系爭專利之拱狀彎折片或扣結頭部等構件,其整體形態及所欲解決之問題,亦與系爭專利相差甚遠,熟習該項技術領域之人,實無從依據引證5,而聯想關於系爭專利之任何技術特徵之可能。5.核上所述,引證1至引證5等專利案所揭之固定件,均與系爭專利之直接結合於底層鋼板之固定件有所不同,其各別之結構上亦均較系爭專利之固定件更為複雜,是實難認定熟習該項技術領域之人,依據此等較複雜之固定件結構,反而得推導出等同於系爭專利所強調之結構簡單、安裝簡便之固定件結構,當然更不可能以組合此等引證案,或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方式,推導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之技術內容。(三)原告於市場上取得原證7之「2012產品手冊」,依該手冊第19頁及第20頁之內容,可證被告確有使用如第19頁右上方照片所示系爭產品之事實;另被告將其使用系爭產品所完成之屋頂板施工案例,做為廣告,更屬就侵害原告專利權物品「為販賣之要約」之侵權行為,故原告依法同得請求排除被告之此等行為,以維原告專利之權益。(四)爰聲明:被告於系爭專利存續期間,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上開專利權之物品。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1.系爭專利於說明書之先前技術及新型內容中揭示,系爭專利之創作目的及特徵僅係將習知一體成型隱藏式扣合固定件改良成「兩片式結合」之構造,以降低習知固定件之製造成本,而該兩片式結合固定件相較於習知一體成型固定件並無存在其它功效,故系爭專利僅係一種單純的兩片式結合之固定件。再者,系爭專利說明書之先前技術及圖示第1至3圖中亦明確揭露該習知一體成型固定件係由兩底側橫向延伸板以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以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者,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特徵僅在於「包含由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之兩片式結構,其餘特徵皆為其自承之習知技術。2.被證1與被證3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3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1為日本特開平0-000000號「折版屋根」,被證1係於1994年11月1日公開於日本特許廳之公開特許公報中,且被證1之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被證1具證據能力。針對兩片式固定件之技術特徵,被證1之圖1-7已揭示有「背向貼靠的兩對掛置元件」,再參其說明書之內容並揭露,被證1之圖4設置一對掛置元件,前述掛置元件各自設有對應的反向凸字形狀的直立板面,前述板面上方設有彎曲V字形的受壁,前述板面的較下方的中央設有通孔,並於較上方的兩側設固定用之突起部與孔,於二對應的掛置元件之受壁互相對應結合時,並以板面互相並靠時,得利用前述二掛置元件對應的突起部與孔互為鉚合成一體,以於掛置元件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再由被證1之圖1及說明書並揭示,相鄰的屋頂金屬板材之結合壁得以包覆於前述掛置元件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形成隱藏式鋼板結構。亦即,由系爭專利第4圖與被證1第4圖之比較圖中可清楚得知,被證1之「直立板面及橫向延伸板所形成之背向貼靠的直角彎折板」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所組成之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被證1之「兩受壁所鉚合組成之突起扣接頭部」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被證1之「相鄰的屋頂金屬板材之結合壁得以包覆於前述掛置元件上方突起之扣接頭部,形成隱藏式鋼板結構」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是以,被證1與系爭專利之差別僅在於被證1所揭示的兩片式固定件只有一片呈直角狀,另一片並無直角狀結構,然而相對直角形之固定件係為系爭專利所自承之習知技術,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此項特徵相較於被證1並無任何效益增進及無法預期之功效,且為熟習相關技藝之人經由被證1之特徵即易於思及者,並未有進步性可言。(2)被證2為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6-79923號「掛置元件」,被證2係於1994年11月8日公開於日本特許廳之公開實用新案公報中,且被證2之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被證2具證據能力。針對兩片式固定件之技術特徵,被證2圖1-6已揭示有「掛置元件係由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組成」並可依據需求將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之頭部方向為各種變化,並於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互相組合後,於其頭部形成倒三角形狀;再者,被證2說明書並揭示,被證2之掛置元件由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組成,並於二掛置元件片分別設有直立之安裝部,於安裝部上方分別設有一體彎折成型之導向部及卡合部,於二掛置元件片互相結合成掛置元件後即可形成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並於安裝部設有互為對應之突起部、突起孔,及栓設孔,二掛置元件片並以前述安裝部所設對應之突起部、突起孔互為鉚合結合即可防止二掛置元件片移動,如此,即可利用前述掛置元件之卡合頭部以為屋頂金屬板材之中間馳部卡合結合,或為屋頂金屬板材之兩側馳部卡合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亦即,由系爭專利第4圖與被證2第1-B圖之可知,被證2之「背向貼靠之直立安裝部」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縱向板」,被證2之「一體彎折成型之導向部及卡合部互相結合所形成之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被證2之「掛置元件之卡合頭部以為屋頂金屬板材之中間馳部卡合結合,或為屋頂金屬板材之兩側馳部卡合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是以,被證2與系爭專利之差別僅在於被證2所揭示的兩片式固定件無直角狀結構,然而相對直角形之固定件係為系爭專利所自承之習知技術,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此項特徵相較於被證2並無任何效益增進及無法預期之功效,且為熟習相關技藝之人經由被證2之特徵即易於思及者,並未有進步性可言。(3)被證3為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6-15084號「屋根構造」,被證3係於1994年4月20日公告於日本特許廳之實用新案公報中,且被證3之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被證3具證據能力。針對兩片式固定件之技術特徵,被證3之第一圖與第四圖及其說明書已揭示「對稱的二框架,並於二框架分別均設置直立板片,並於直立板片下方的外側垂直向分別設安裝座,並以安裝座安裝於主體建築的母屋材的上方;前述二框架並夾合掛置元件的安裝座,再將二框架對應的直立板片以緊固件,如螺栓,螺母和鉚釘等加以固定結合。並利用前述框架、掛置元件以為相鄰的二屋頂金屬板材之山部上方的彈性卡合部前後與框架上方的掛置元件相結合,而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亦即,由被證3第1、7圖可清楚得知,被證3之「二框架所設的直立板片下方外側之垂直向設安裝座,前述安裝座並被安裝於母屋材上方」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所組成之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其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且被證3亦揭露其二框架之上方設有彎折之支持片部及掛置元件所形成的安裝座,得利用彎折之支持片部;或彎折之支持片部、及掛置元件所形成的安裝座來提供兩側金屬板材先後彎折包覆該二框架,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是以,被證3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之兩片式固定件之直角狀結構,且被證3亦設有安裝座以供相鄰金屬板材之結合,亦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是將被證1、被證3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或被證2、被證3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簡單的改變、置換而已,並未產生任何效益增進及無法預期之功效,且為熟習相關技藝之人所能易思及者,故被證1與被證3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3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3.被證1與被證4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4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4為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7-47547號「波形鋼板屋根支持金具」,被證4係於1995年11月1日公告於日本特許廳之實用新案公報中,且被證4之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被證4具證據能力。針對兩片式固定件之技術特徵,被證4之第1-4圖及其說明書已揭示有「保持器,前述保持器並由對應的二元件組成,前述各元件並設有直立板面,於直立板面下方設有橫向垂直方向的安裝座板,於安裝座板設有鉚合孔,並以保持器之安裝座板設置於底部基材上方,前述底部基材設有鉚合突起部,得利用前述鉚合突起部與安裝座板的鉚合孔結合後加以鉚合固定,並以直立板面夾合掛置元件,再以掛置元件為屋頂金屬板材之卡合部卡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亦即,由被證4第4圖可知,被證4之「保持器並由對應的二元件組成,前述各元件並設有直立板面,於直立板面下方設有橫向垂直方向的安裝座板,並以保持器之安裝座板設置於底部基材上方」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所組成之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其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且被證4亦揭露其二保持器之上方設有彎折之結合部及掛置元件,以提供兩側金屬板材先後彎折包覆該結合部及掛置元件,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是以,被證4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之兩片式固定件之直角狀結構,且被證4亦設有結合部及掛置元件以供相鄰金屬板材之結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是將被證1、被證4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或被證2、被證4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簡單的改變、置換而已,並未產生任何效益增進及無法預期之功效,且為熟習相關技藝之人所易於思及者,明顯不具進步性,故被證1與被證4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4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1與被證5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5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5為公告第US2003/0000000A1號「PANELCLIPASSEMBLYFORUSEWITHSKYLIGHTORROOFPANELS(供天窗或屋頂板使用之板件夾固件)」,被證5係於2003年8月9日公告於美國專利商標局之專利申請公告中,且被證5之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故被證5具證據能力。針對兩片式固定件之技術特徵,被證5之第1-7圖及其說明書已揭示該固定組件包括有兩背向貼靠的直角固定件及安裝件,或兩背向貼靠的直角固定件及基件,在該固定件的兩縱向板上端設有上延伸板,並於該兩縱向板下端橫向設有下延伸板以與安裝件及基件結合,並以螺絲固定於底層上,利用固定件之上延伸板及扣蓋可將相鄰鋼板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亦即,由下圖被證5第4圖可清楚得知,被證5之「兩背向貼靠的直角固定件,利用兩縱向板下端橫向之下延伸板以結合於底層上」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所組成之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其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且被證5亦揭露其兩直角固定件之上方設有上延伸板及扣蓋,以提供兩側鋼板結合之技術特徵。是以,被證5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之兩片式固定件之直角狀結構,且被證5亦設有上延伸板及扣蓋以供相鄰鋼板之結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僅是將被證1、被證5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或被證2、被證5及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簡單的改變、置換而已,並未產生任何效益增進及無法預期之功效,且為熟習相關技藝之人所易於思及者,明顯不具進步性,故被證1與被證5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被證2與被證5與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之先前技術之組合可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5.綜上所述,系爭專利僅係將習知一體成型隱藏式扣合固定件改良成「兩片式結合」之構造,且其外觀形狀、用途、及功能性皆與其自承習知一體成型隱藏式扣合固定件完全相同;今被證1及被證2不但揭露系爭專利兩片式固定件結構,更完整揭露系爭專利固定件之中空扣結頭部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相鄰鋼板之技術特徵,且被證3至被證5不但揭露系爭專利兩片式固定件結構及扣結頭部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相鄰鋼板,亦完整揭露系爭專利固定件之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之技術特徵。是以,被證1、被證3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被證1、被證4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被證1、被證5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被證2、被證3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被證2、被證4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或被證2、被證5及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組合即可充分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二)原證5及原證7所揭示之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原證5及原證7各圖式僅揭露「固定座」之部分視圖,根本就無從得知該固定座的完整形狀及構造,試問要如何將原證5及原證7所揭示之系爭固定座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進行比對分析呢?今原告僅以推測的方式將原證5及原證7之不明確的固定座進行比對,顯有不妥,亦不足採信;且原證5及原證7所揭示的內容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揭露的各項技術特徵並不相同,顯見原證5及原證7之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第1項之文義讀取,亦不適用均等論,原告之主張為無理由。(三)被告並無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行為,亦無侵害之虞:1.根據原告所提原證5之防火認證中之主旨已載明被告申請認可事項准依下列所載內容認可使用,其中,第一點核准內容之「申請案件資料」中指出主要材料或構件之副構成材料之系爭固定座為:鍍鋅鋼材,厚度1.5mm,間距430mm,規格如附件2-1所示。而附件2之標準施工圖之鋼板及配件詳圖中也僅標示固定座為鍍鋅鋼板,厚度(t)為1.5mm,且該系爭固定座的長寬高分別為60mm、60mm、及78mm。除此之外,該防火認證之標準施工方法及試驗報告中皆未對系爭固定座之規格、形狀或構造有進一步的規定;因此,被告在使用該防火認證進行建築物施工時,僅需如該防火認證之認可使用內容所述,在使用該防火認證時應依標準施工方法及試驗報告之規定即可,亦即,系爭產品的使用僅需符合厚度(t)為1.5mm,系爭產品的長寬高分別為60mm、60mm、78mm之規定即可,而系爭產品之結構在使用上並不受到限制。且者,被告在獲准原證5之防火認證後,至今尚未實施該防火認證之結構於其承包的工程中,故被告並無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58條第1及2項所指的實施行為,已甚明確。2.再查,被告經多年建築經驗,在使用系爭產品進行鋼板搭接作業時,考量施工方便性、提高系爭產品結構強度及增加施工效率等因素,通常以習知固定座及被告所擁有第M402912號專利之固定件來進行施工,而該防火認證第7/24頁所揭示的系爭產品,乃是被告購買自市場流通的同規格的相關商品,被告並不生產或製造該系爭產品,僅只有在申請原證5之防火認證時使用,之後即無再使用。退萬步言,假設原告之系爭專利具備可專利要件,由於被告在獲得原證5之防火認證後並未實施該防火認證申請時所使用之系爭產品,且原告僅憑臆測之詞推論被告取得防火認證後,即對外以該技術工法承攬防火屋頂之施作工程,而被告從未向原告接洽購買系爭專利產品,且原告並未提出任何證據來證明被告確實有在原證5之防火認證建築工程中使用該系爭產品,故難謂被告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事實。3.原告主張之系爭專利事實上僅為業界眾所皆知的習知技術,或僅是將固定件簡單的改變、置換而已,為建築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易於思及者,完全無進步性之專利要件可言,縱使被告或有任何第三人使用該防火認證圖片範例中之系爭產品,亦難謂有侵害系爭專利,故原告請求並無理由。(四)爰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143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為系爭專利專利權人,專利期間為99年6月11日起至108年12月17日止。(二)被告向內政部申請取得102年1月2日內授營建管字第1010812706號防火認證。(三)原告於102年4月17日委請楊承彬律師事務所發函予被告及法定代理人函知停止侵害系爭專利。五、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專利技術分析:1.系爭專利技術內容:本創作係為一種屋面鋼板隱藏咬合式固定件,尤指針對習式一體成型隱藏式扣合固定件製造成本高不符經濟效益的缺點改良之創新結構;包含由兩背向貼靠的相對直角彎折板片,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形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而由兩底側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俾以兩片式結合之簡單組成低成本結構,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於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達成製造與組裝成本降低之經濟效益與進步性達成者(參本院卷第8頁說明書【中文新型摘要】)。2.系爭專利主要圖面如附圖1所示;其中系爭專利第2至4、6圖分別為其習式屋頂板結構的屋面鋼板扣合固定件立體圖、習式屋頂板組合結構之組合剖面示意圖、立體分解圖、屋頂板結構提供屋面鋼板扣結之安裝實施例剖示圖。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3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他為附屬項。原告主張受侵害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為:「一種屋面鋼板隱藏咬合式固定件,係包含由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而由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以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者。」(本院卷第11頁)。(二)系爭專利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既抗辯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有應撤銷之原因,揆諸前揭法條,本院自應就此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以認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中得否對被告主張權利。2.查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8年12月18日,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於99年6月11日審定准予專利公告,專利期間自99年6月11日起至108年12月17日止等情,有專利證書(本院卷第7頁)及專利說明書公告本(本院卷第8頁)在卷可稽,至堪認定,則系爭專利是否符合專利申請要件,應適用核准專利時所適用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3.被告所提之引證資料:(1)被證1(本院卷第77至79、197至199頁):①被證1為西元1994年11月1日公開日本特開平0-000000號「折版屋頂」之公開特許公報,其公開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1說明書[0011]段之內容及圖4設置一對掛置元件3,前述掛置元件3各自設有對應的反向凸字形狀的直立板面17,前述板面17上方設有彎曲V字形的受壁18,前述板面17的較下方的中央設有通孔19,並於較上方的兩側設固定用之突起部20與孔21,於二對應的掛置元件3之受壁18互相對應結合時,並以板面17互相並靠時,得利用前述二掛置元件3對應的突起部20與孔21互為鉚合成一體,以於掛置元件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被證1說明書[0014]段揭示相鄰的屋頂金屬板材8之結合壁9得以包覆於前述掛置元件3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形成隱藏式鋼板結構(參本院卷第197頁反面、第198頁反面)。③被證1之第1、4圖如附圖2所示。(2)被證2(本院卷第80至84、200至203頁):①被證2為西元1994年11月8日公開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6-79923號「吊具」之公開實用新案公報,其公開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2說明書[0009]段至[0020]段揭示,被證2之掛置元件1由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組成,並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分別設有直立之安裝部5a、5b,於安裝部5a、5b上方分別設有一體彎折成型之導向部2a、2b及卡合部3a、3b,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互相結合成掛置元件1復即可形成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11,並於安裝部5a、5b設有互為對應之突起部p、突起孔h,及栓設孔6,二掛置元件片la、lb並以前述安裝部5a、5b所設對應之突起部p、突起孔h互為鉚合結合即可防止二掛置元件片la、lb移動,如此,即可利用前述掛置元件1之卡合頭部11以為屋頂金屬板材13之中間馳部14卡合結合,或為屋頂金屬板材13之兩側馳部14a、14b卡合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參本院卷第202頁)。③被證2第1、4圖如附圖3所示。(3)被證3(本院卷第85至87、204至205頁):①被證3為西元1994年4月20日公告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6-15084號「屋頂構造」之實用新案公報,其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3之第一圖與第四圖及其說明書〔實施例〕第1段已揭示「對稱的二框架6、7,並於二框架6、7分別均設置直立板片8、11,並於直立板片8、11下方的外側垂直向分別設安裝座10、13,並以安裝座10、13安裝於主體建築的母屋材1的上方;前述二框架6、7並夾合掛置元件14的安裝座15,再將二框架6、7對應的直立板片8、11以緊固件20,如螺栓,螺母和鉚釘等加以固定結合。並利用前述框架6、7、掛置元件14以為相鄰的二屋頂金屬板材30之山部31上方的彈性卡合部32、33前後與框架6、7上方的掛置元件14相結合,而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參本院第204頁反面)。③被證3第1、4圖如附圖4所示。(4)被證4(本院卷第88至89、206至207頁):①被證4為西元1995年11月1日公告日本實用新案實公平7-47547號「波形鋼板屋頂支持金具」之實用新案公報,其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4之第1至4圖及其說明書〔作用〕〔實施例〕及〔考案之結果〕等段,已揭示有「保持器2,前述保持器2並由對應的二元件組成,前述各元件並設有直立板面,於直立板面下方設有橫向垂直方向的安裝座板4,於安裝座板4設有鉚合孔5,並以保持器2之安裝座板4設置於底部基材1上方,前述底部基材1設有鉚合突起部3,得利用前述鉚合突起部3與安裝座板4的鉚合孔5結合後加以鉚合固定,並以直立板面夾合掛置元件6,再以掛置元件6為屋頂金屬板材8之卡合部8a卡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本院卷第206反面至207頁)。③被證4第1圖如附圖5所示。(5)被證5(本院卷第90至96頁):①被證5為西元2003年10月9日公告第US2003/0000000A1號「PANELCLIPASSEMBLYFORUSEWITHSKYLIGHTORROOFPANELS(供天窗或屋頂板使用之板件夾固件)」之公開公報,其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可為系爭專利相關之先前技術。②被證5之第l至7圖及其說明書[0023]、[0024]及[0036]等段,已揭示該固定組件10包括有兩背向貼靠的直角固定件14及安裝件12,或兩背向貼靠的直角固定件42及基件41,在該固定件14、42的兩縱向板上端設有上延伸板21,並於該兩縱向板下端橫向設有下延伸板22以與安裝件12及基件41結合,並以螺絲16、47固定於底層15上,利用固定件14、42之上延伸板21及扣蓋20可將相鄰鋼板19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本院卷第90頁反面至96頁)。③被證5第4圖如附圖6所示。4.被證1、被證3、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先前技術記載「按,如第1圖所示係為習式屋頂板組合結構之立體示意圖,係於一結合有吸音材的鋼承板10覆蓋的底層鋼板20上,配合以第2圖所示的數個一體成型倒T型上端具扣結頭部31的扣合固定件30直線排列結合,提供兩側屋面鋼板40可以相對扣合端41先後彎折包覆於扣結頭部31而完成銜接扣結,組合成如第3圖所示結構者。」(本院卷第9頁反面)。按「原告在申請過程主張前揭記載為先前技術者,則在比對系爭專利是否具專利要件時,自得依專利權人上開主張,逕認該項技術為先前技術,無庸再為舉證,以禁止專利權人反覆,並保護相對人或一般公眾基於信賴專利權人主張而構建之相對利益」(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判字第774號判決參照);另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所欲解決的技術課題記載「如上所述之扣合固定件30為一體成型之鋁擠型製成結構,製造成本高不符經濟效益,為其最大的缺點。」、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記載「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屋面鋼板隱藏咬合式固定件,以兩片式結合之簡單組合結構大幅降低製造成本,具較佳經濟效益達成者」(本院卷第9頁反面),是系爭專利所改良者在於將習式一體成型隱藏式扣合固定件,改良為以兩片式結合而具較佳經濟效益者,對照系爭專利圖4、6(本院卷第12頁反面、第13頁)與系爭專利圖2、3(本院卷第12頁)所示習式扣合固定件,系爭專利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而習式一體成型倒T型上端具扣結頭部31的扣合固定件30,習式扣合固定件倒T型自具系爭專利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其差異僅在扣結頭部因兩直角彎折板結合成中空,其它與底層鋼板、屋面鋼板之結合關係並無不同,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系爭專利所改良在於:「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先予指明。②比較前揭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被證1,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由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以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者」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並無不同,系爭專利所改良在於:「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已如前述。查被證1說明書[0011]段之內容及圖4設置一對掛置元件3,前述掛置元件3各自設有對應的反向凸字形狀的直立板面17,前述板面17上方設有彎曲V字形的受壁18,前述板面17的較下方的中央設有通孔19,並於較上方的兩側設固定用之突起部20與孔21,於二對應的掛置元件3之受壁18互相對應結合時,並以板面17互相並靠時,得利用前述二掛置元件3對應的突起部20與孔21互為鉚合成一體,以於掛置元件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被證1說明書[0014]段揭示相鄰的屋頂金屬板材8之結合壁9得以包覆於前述掛置元件3上方形成斷面為三角形的突起形狀,形成隱藏式鋼板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可對應被證1一對掛置元件3以板面17互相並靠,前述板面17上方設有彎曲V字形的受壁18,受壁18互相對應結合,使結合壁9得以包覆;雖被證1之V字形的受壁18與系爭專利之拱狀彎折片之形狀略有差異,惟系爭專利之拱狀彎折片組成的扣結頭部形狀與系爭專利自承之習式一體成型扣結頭部31形狀相同(參系爭專利圖2、3所示),且系爭專利所改良者在於以兩片式結合,已為被證1一對掛置元件3所揭露,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有動機參考被證1所揭露者,顯能輕易嘗試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扣合固定件,修改為兩片扣合固定件相互結合,而構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整體,是被證1、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則再組合被證3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乃屬灼然。5.被證1、被證4、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則再組合被證4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乃屬灼然。6.被證1、被證5、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則再組合被證5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7.被證2、被證3、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 比較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被證2,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由兩底側橫向延伸板可結合於屋頂結構之底層鋼板上,以提供兩側屋面鋼板相對扣合端先後彎折包覆扣結頭部,而以隱藏式扣結銜接組成者」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並無不同,系爭專利所改良在於:「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已如前述;查被證2說明書[0009]段~[0020]段揭示,被證2之掛置元件1由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組成,並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分別設有直立之安裝部5a、5b,於安裝部5a、5b上方分別設有一體彎折成型之導向部2a、2b及卡合部3a、3b,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互相結合成掛置元件1復即可形成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11,並於安裝部5a、5b設有互為對應之突起部p、突起孔h,及栓設孔6,二掛置元件片la、lb並以前述安裝部5a、5b所設對應之突起部p、突起孔h互為鉚合結合即可防止二掛置元件片la、lb移動,如此,即可利用前述掛置元件1之卡合頭部11以為屋頂金屬板材13之中間馳部14卡合結合,或為屋頂金屬板材13之兩側馳部14a、14b卡合結合,即可形成隱藏式鋼板施工結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可對應被證2掛置元件1由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組成,並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分別設有直立之安裝部5a、5b,於安裝部5a、5b上方分別設有一體彎折成型之導向部2a、2b及卡合部3a、3b,於二掛置元件片la、lb互相結合成掛置元件1復即可形成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11,前述掛置元件1之卡合頭部11以為屋頂金屬板材13之中間馳部14卡合結合;雖被證2之導向部2a、2b及卡合部3a、3b所形成倒三角形的卡合頭部11,與系爭專利之拱狀彎折片組成的扣結頭部之形狀略有差異,惟系爭專利之扣結頭部形狀與系爭專利自承之習式一體成型扣結頭部31形狀相同(參系爭專利圖2、3所示),且系爭專利所改良者在於以兩片式結合,已為被證2之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所揭露,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有動機參考被證2所揭露者,顯能輕易嘗試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扣合固定件,修改為兩片扣合固定件相互結合,而構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整體,是被證2、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則再組合被證3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8.被證2、被證4、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2、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則再組合被證4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自屬明確。9.被證2、被證5、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2、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如前述,則再組合被證5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0.對原告主張之論駁:①原告固稱:熟習該項技術領域之人並沒有辦法用先前技術直接改良成一個兩片式的結構所組成的固定件,尤其這個固定件還必須設想到在縱向延伸片設有拱狀彎折片,並同時設有橫向延伸板云云。惟由系爭專利圖4、6與系爭專利圖2、3所示習式扣合固定件之比對,可知系爭專利以兩背向貼靠的兩相對直角彎折板,在兩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拱狀彎折片結合組成一中空的扣結頭部,而習式一體成型倒T型上端具扣結頭部31的扣合固定件30,習式扣合固定件倒T型自具系爭專利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原告所謂「固定件還必須設想到在縱向延伸片設有拱狀彎折片,並同時設有橫向延伸板」之技術特徵,並非系爭專利所改良之技術特徵,而與系爭專利圖2、3所示習式扣合固定件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相同,且原告自認系爭專利所改良者為兩片式的結構,然系爭專利所改良者為兩片式的結構,已為被證1一對掛置元件3及被證2之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所揭露,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考被證1或被證2所揭露者,顯能輕易嘗試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扣合固定件,修改為兩片扣合固定件相互結合,而構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整體,是原告此一主張,尚非可採。②原告雖又稱:被證1及被證2均未揭露等同於系爭專利之於縱向板上端以相對延伸之拱狀彎折片結合為一中空扣結頭部,並供二側鋼板以隱藏式扣接銜接組合之結構;再者,被證1及被證2因無等同於系爭專利之橫向延伸板之構件,故即不屬得直接安裝於底層鋼板形式之固定件,其安裝上需以夾設方式為之,亦遠較系爭專利之安裝方式為複雜云云。惟習式扣合固定件倒T型已揭露系爭專利之縱向板及橫向延伸板,且被證1之V字形受壁18相對結合而呈中空狀,被證2之卡合頭部11亦呈中空狀,系爭專利之拱狀彎折片組成的扣結頭部形狀與系爭專利自承之習式一體成型扣結頭部31形狀相同(參系爭專利圖2、3所示),亦皆供二側鋼板以隱藏式扣接銜接組合,是被證1或被證2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是原告此一論點,亦非可憑。③原告復稱被證1至5與系爭專利之直接結合於底層鋼板之固定件有所不同,其各別之結構上亦均較系爭專利之固定件更為複雜,是實難認定熟習該項技術領域之人,依據此等更複雜之固定件結構,反而得推導出等同於系爭專利所強調之結構簡單、安裝簡便之固定件結構,當然更不可能以組合此等引證案,或系爭專利先前技術之方式,推導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之技術內容云云。惟系爭專利圖2、3所示習式扣合固定件即直接結合於底層鋼板,原告所謂「固定件直接結合於底層鋼板」之技術特徵,並非系爭專利所改良之技術特徵,而與系爭專利圖2、3所示習式扣合固定件以橫向延伸板結合於底層鋼板相同,且原告訴代自認系爭專利所改良者為兩片式的結構,然系爭專利所改良者為兩片式的結構,已為被證1一對掛置元件3及被證2之二對應的掛置元件片la、lb所揭露,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考被證1所揭露者,顯能輕易嘗試將系爭專利自承先前技術之扣合固定件,修改為兩片扣合固定件相互結合,而構成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界定之整體,是原告上開主張,要屬無由。(三)如前揭說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效性乃為本件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之前提要件,而本院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已詳述如上,而有92年專利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之違反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之應撤銷原因,是本件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系爭專利,進而請求判決如其前揭聲明所示,即屬無據,應予駁回。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之負擔: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1  月  2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2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㈠原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李茂誠已於102年8月13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第M510332號「退火爐的人機介面系統」專利(被證1),原告公司業將其退火爐申請專利並公開,則非屬於其營業秘密。原證5「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其主要對應人機介面所謂之預約啟動控制中之時間設定功能,其於被證1專利之圖8業已將該時間設定功能呈現,且此常見於球化爐、退火爐、時效爐、模具爐、鋁擠型機、塑膠射出機等機器之使用上,為一般普遍常見之技術。又,原告公司與被告並未簽訂保密合約,被告亦無取得原證8的密碼,應無洩漏秘密之可能,原告公司亦未舉證被告有何違反保密措施。。㈡被告曾與原告公司有合作關係,雖簽有申請權證明書給予原告公司為專利權之聲請,惟被告並無同意再給予原告公司任何權利之施行或轉讓。再者,被告即係從事退火爐等程式設計之人,其亦不符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者之要件。原告公司所提出之原證5僅為部分程式,單靠原證5亦無法獨立作業及運行,如將原告公司所主張之侵權之「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及「N0011至N0014」部分之PLC階梯圖拆解開後,其應不具有任何之實際或潛在之經濟價值。又,PID階梯圖的各項參數係由機器買受人與出賣人所派出之機械測試人員測試各參數為何,其測試時間會因機械設備及製程不同而有所差異,有時測試時間甚至長達一個星期,且該參數由現場測試人員及客戶自行研討設定後,於機械買受人自行供機器運轉後仍會自行設定一組最佳值供自己保留之用,而此之最佳值其之機械測試人員並不會知情,而係機械買受人自行保留之機密,如被告為機械測試人員亦不會知情買受人自行所保留之機密。被告當初僅同意給予原告公司專利申請權,被告並無同意或有任何義務給付任何密碼或參數給予原告公司,因此,原告公司主張密碼已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云云,應係原告公司誤解被告亦有給付密碼之義務而認被告亦有違反營業秘密之情事。㈢從原證十「FBs-PLC之泛用PID控制」文獻可知:泛用PID控制之運算亦常用於機器設備上予以控制溫度之技術,其為泛用之技術,不具有秘密性。㈣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2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6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4",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98年4月1日取得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8年4月1日起至107年4月27日止,並已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詎被告於100年11月30日在網站公佈以美金55萬元取得韓國手機製造商開發之「WillyWillyiPhone4無線充電座」(下稱系爭產品)在台獨家代理權,並於各大通路行銷販售。原告遂於101年5月11日向商店街市集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購得系爭產品,並委託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將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進行侵權分析比對,其結果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已完全對應於系爭產品中,符合專利侵害之「文義讀取」,是被告確有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又被告未經過原告同意而代理韓國廠商為製造、販賣有關系爭專利之系爭產品,已侵害原告之專利權,爰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如訴之聲明第1項所示。再者,系爭產品主要控制元件IC,每組銷售價格為美金3.6元,以匯率30及原告損失1萬組計算,原告之損失達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以上,故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及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賠償如訴之聲明第2項所示。(二)聲明: 1、被告就其代理韓國廠商在台販售之系爭產品,不得自行或  使第三人直接或間接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 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或其他一切相關之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之行為。2、被告應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㈠原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李茂誠已於102年8月13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第M510332號「退火爐的人機介面系統」專利(被證1),原告公司業將其退火爐申請專利並公開,則非屬於其營業秘密。原證5「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其主要對應人機介面所謂之預約啟動控制中之時間設定功能,其於被證1專利之圖8業已將該時間設定功能呈現,且此常見於球化爐、退火爐、時效爐、模具爐、鋁擠型機、塑膠射出機等機器之使用上,為一般普遍常見之技術。又,原告公司與被告並未簽訂保密合約,被告亦無取得原證8的密碼,應無洩漏秘密之可能,原告公司亦未舉證被告有何違反保密措施。。㈡被告曾與原告公司有合作關係,雖簽有申請權證明書給予原告公司為專利權之聲請,惟被告並無同意再給予原告公司任何權利之施行或轉讓。再者,被告即係從事退火爐等程式設計之人,其亦不符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者之要件。原告公司所提出之原證5僅為部分程式,單靠原證5亦無法獨立作業及運行,如將原告公司所主張之侵權之「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及「N0011至N0014」部分之PLC階梯圖拆解開後,其應不具有任何之實際或潛在之經濟價值。又,PID階梯圖的各項參數係由機器買受人與出賣人所派出之機械測試人員測試各參數為何,其測試時間會因機械設備及製程不同而有所差異,有時測試時間甚至長達一個星期,且該參數由現場測試人員及客戶自行研討設定後,於機械買受人自行供機器運轉後仍會自行設定一組最佳值供自己保留之用,而此之最佳值其之機械測試人員並不會知情,而係機械買受人自行保留之機密,如被告為機械測試人員亦不會知情買受人自行所保留之機密。被告當初僅同意給予原告公司專利申請權,被告並無同意或有任何義務給付任何密碼或參數給予原告公司,因此,原告公司主張密碼已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云云,應係原告公司誤解被告亦有給付密碼之義務而認被告亦有違反營業秘密之情事。㈢從原證十「FBs-PLC之泛用PID控制」文獻可知:泛用PID控制之運算亦常用於機器設備上予以控制溫度之技術,其為泛用之技術,不具有秘密性。㈣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D155505號「容器瓶身(一)」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102年8月21日起至113年12月26日止。被告竟於網站上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水壺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均為一圓筒狀之瓶體,該瓶體除具有一中空之圓形孔洞外,中段處均於環側面分別間隔環設若干呈微凸之橢圓形狀,藉此豐富的凹凸線條變化而呈現出賦有層次及曲線之視覺效果;且瓶體底部均設有一止滑橡膠套,於圓形止滑橡膠套件之中段處,亦環設有一凸肋,二者外觀所呈現之視覺效果,完全相同。嗣雖經原告於103年6月18日委請律師發函請求被告停止侵害專利權之行為,詎被告仍持續其網站之銷售行為。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96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於系爭專利存續期間,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上開專利權物品之行為,用以防止系爭專利權再受侵害;另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訴請被告賠償新臺幣(下同)50萬元及其法定利息,並請求防止侵害。(二)系爭專利具有效性:1.附件2(我國D134942號「瓶」專利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附件2雖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惟訴外人和睿塑膠實業有限公司曾以附件2之專利案,對原告之系爭專利提出舉發,案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審查認為「證據4(即附件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而為舉發不成立之審定,是依據專利法第81條規定,被告自不得再以同一證據抗辯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2.附件2與被證1(妙管家太空瓶網頁照片)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附件2專利案尚不能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1網頁上之水壺照片,雖可見其瓶身下半部設有止滑套體,然該止滑套體由側面觀之,乃明顯呈現一「波浪狀」,其與系爭專利之止滑橡膠套係呈現一「圓潤狀」不同,且於視覺上可再區分為具有上下二層之效果者,亦有所不同,故附件2與被證1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附件2與被證3(TVBS「上班這黨事」影片截圖)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附件2專利案尚不能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而被證3照片之水壺,雖可見其瓶身下半部設有一止滑套體,然該止滑套體由側面觀之,係呈現一「波浪狀」,其與系爭專利之「止滑橡膠套」係呈現一「圓潤狀」不同,且於視覺上可再區分為具有上下二層之效果者,亦有所不同,故附件2與被證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4.附件2與被證4(中天新聞報導「娛樂山寨姬」影片截圖)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附件2專利案不能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而被證4照片之水壺,雖可見其瓶身下半部設有一止滑套體,然該止滑套體由側面觀之,係呈現一「波浪狀」,其與系爭專利之止滑橡膠套係呈現一「圓潤狀」不同,且於視覺上可再區分為具有「上下二層」之效果者,亦有所不同,故附件2與被證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5.被證5係一由台灣科技檢驗有限公司(下稱SGS)針對「膳魔師不銹鋼真空保溫瓶」所做成之測試報告,為SGS內部之測試報告,不能證明該測試報告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公開,故被證5不具有用以彈劾系爭專利有效性之證據能力。且縱認被證5測式報告中之「膳魔師不銹鋼真空保溫瓶」照片具證據能力,然由該照片無從得知「橡膠套」之詳細外觀內容,縱僅就該「橡膠套」之側視圖觀之,其整體未呈現出一「圓潤狀」之視覺效果,亦與系爭專利之「止滑橡膠套」之外觀顯然不同。(三)被告雖辯稱「系爭專利圖式及說明均未顯示較細或較淡的實線表示透明的特徵,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為透明之水瓶,二者具有不同之視覺特徵,故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惟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規定,系爭產品使用「透明」材質,當不得納入專利侵害鑑定比對之點,被告之抗辯有所誤會,且依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分析報告所載,縱使系爭產品使用「透明」之材質,然於其整體外觀所呈現之視覺效果上,仍清楚可見其瓶身係呈「圓筒狀」或「圓柱體狀」,又於其瓶身中段處,乃於環側面分別間隔環設若干凹、凸部,而藉此凹凸線條變化,呈現出具有層次及曲線之視覺效果,此與系爭專利對照,要屬完全相同,故系爭產品確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四)聲明:(1)被告於第155505號「容器瓶身(一)」設計專利存續期間,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上開專利權之物品。(2)被告應給付原告500,000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㈠原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李茂誠已於102年8月13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第M510332號「退火爐的人機介面系統」專利(被證1),原告公司業將其退火爐申請專利並公開,則非屬於其營業秘密。原證5「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其主要對應人機介面所謂之預約啟動控制中之時間設定功能,其於被證1專利之圖8業已將該時間設定功能呈現,且此常見於球化爐、退火爐、時效爐、模具爐、鋁擠型機、塑膠射出機等機器之使用上,為一般普遍常見之技術。又,原告公司與被告並未簽訂保密合約,被告亦無取得原證8的密碼,應無洩漏秘密之可能,原告公司亦未舉證被告有何違反保密措施。。㈡被告曾與原告公司有合作關係,雖簽有申請權證明書給予原告公司為專利權之聲請,惟被告並無同意再給予原告公司任何權利之施行或轉讓。再者,被告即係從事退火爐等程式設計之人,其亦不符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者之要件。原告公司所提出之原證5僅為部分程式,單靠原證5亦無法獨立作業及運行,如將原告公司所主張之侵權之「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及「N0011至N0014」部分之PLC階梯圖拆解開後,其應不具有任何之實際或潛在之經濟價值。又,PID階梯圖的各項參數係由機器買受人與出賣人所派出之機械測試人員測試各參數為何,其測試時間會因機械設備及製程不同而有所差異,有時測試時間甚至長達一個星期,且該參數由現場測試人員及客戶自行研討設定後,於機械買受人自行供機器運轉後仍會自行設定一組最佳值供自己保留之用,而此之最佳值其之機械測試人員並不會知情,而係機械買受人自行保留之機密,如被告為機械測試人員亦不會知情買受人自行所保留之機密。被告當初僅同意給予原告公司專利申請權,被告並無同意或有任何義務給付任何密碼或參數給予原告公司,因此,原告公司主張密碼已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云云,應係原告公司誤解被告亦有給付密碼之義務而認被告亦有違反營業秘密之情事。㈢從原證十「FBs-PLC之泛用PID控制」文獻可知:泛用PID控制之運算亦常用於機器設備上予以控制溫度之技術,其為泛用之技術,不具有秘密性。㈣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第D155505號「容器瓶身(一)」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102年8月21日起至113年12月26日止。被告竟於網站上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水壺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均為一圓筒狀之瓶體,該瓶體除具有一中空之圓形孔洞外,中段處均於環側面分別間隔環設若干呈微凸之橢圓形狀,藉此豐富的凹凸線條變化而呈現出賦有層次及曲線之視覺效果;且瓶體底部均設有一止滑橡膠套,於圓形止滑橡膠套件之中段處,亦環設有一凸肋,二者外觀所呈現之視覺效果,完全相同。嗣雖經原告於103年6月18日委請律師發函請求被告停止侵害專利權之行為,詎被告仍持續其網站之銷售行為。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第96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於系爭專利存續期間,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上開專利權物品之行為,用以防止系爭專利權再受侵害;另依專利法第142條第1項準用同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訴請被告賠償新臺幣(下同)50萬元及其法定利息,並請求防止侵害。(二)系爭專利具有效性:1.附件2(我國D134942號「瓶」專利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附件2雖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惟訴外人和睿塑膠實業有限公司曾以附件2之專利案,對原告之系爭專利提出舉發,案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審查認為「證據4(即附件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而為舉發不成立之審定,是依據專利法第81條規定,被告自不得再以同一證據抗辯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2.附件2與被證1(妙管家太空瓶網頁照片)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附件2專利案尚不能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已如前述。又被證1網頁上之水壺照片,雖可見其瓶身下半部設有止滑套體,然該止滑套體由側面觀之,乃明顯呈現一「波浪狀」,其與系爭專利之止滑橡膠套係呈現一「圓潤狀」不同,且於視覺上可再區分為具有上下二層之效果者,亦有所不同,故附件2與被證1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3.附件2與被證3(TVBS「上班這黨事」影片截圖)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附件2專利案尚不能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而被證3照片之水壺,雖可見其瓶身下半部設有一止滑套體,然該止滑套體由側面觀之,係呈現一「波浪狀」,其與系爭專利之「止滑橡膠套」係呈現一「圓潤狀」不同,且於視覺上可再區分為具有上下二層之效果者,亦有所不同,故附件2與被證3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4.附件2與被證4(中天新聞報導「娛樂山寨姬」影片截圖)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附件2專利案不能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而被證4照片之水壺,雖可見其瓶身下半部設有一止滑套體,然該止滑套體由側面觀之,係呈現一「波浪狀」,其與系爭專利之止滑橡膠套係呈現一「圓潤狀」不同,且於視覺上可再區分為具有「上下二層」之效果者,亦有所不同,故附件2與被證4之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5.被證5係一由台灣科技檢驗有限公司(下稱SGS)針對「膳魔師不銹鋼真空保溫瓶」所做成之測試報告,為SGS內部之測試報告,不能證明該測試報告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公開,故被證5不具有用以彈劾系爭專利有效性之證據能力。且縱認被證5測式報告中之「膳魔師不銹鋼真空保溫瓶」照片具證據能力,然由該照片無從得知「橡膠套」之詳細外觀內容,縱僅就該「橡膠套」之側視圖觀之,其整體未呈現出一「圓潤狀」之視覺效果,亦與系爭專利之「止滑橡膠套」之外觀顯然不同。(三)被告雖辯稱「系爭專利圖式及說明均未顯示較細或較淡的實線表示透明的特徵,被告所販售之系爭產品為透明之水瓶,二者具有不同之視覺特徵,故被告販售之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惟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規定,系爭產品使用「透明」材質,當不得納入專利侵害鑑定比對之點,被告之抗辯有所誤會,且依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分析報告所載,縱使系爭產品使用「透明」之材質,然於其整體外觀所呈現之視覺效果上,仍清楚可見其瓶身係呈「圓筒狀」或「圓柱體狀」,又於其瓶身中段處,乃於環側面分別間隔環設若干凹、凸部,而藉此凹凸線條變化,呈現出具有層次及曲線之視覺效果,此與系爭專利對照,要屬完全相同,故系爭產品確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四)聲明:(1)被告於第155505號「容器瓶身(一)」設計專利存續期間,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上開專利權之物品。(2)被告應給付原告500,000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㈠原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李茂誠已於102年8月13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第M510332號「退火爐的人機介面系統」專利(被證1),原告公司業將其退火爐申請專利並公開,則非屬於其營業秘密。原證5「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其主要對應人機介面所謂之預約啟動控制中之時間設定功能,其於被證1專利之圖8業已將該時間設定功能呈現,且此常見於球化爐、退火爐、時效爐、模具爐、鋁擠型機、塑膠射出機等機器之使用上,為一般普遍常見之技術。又,原告公司與被告並未簽訂保密合約,被告亦無取得原證8的密碼,應無洩漏秘密之可能,原告公司亦未舉證被告有何違反保密措施。。㈡被告曾與原告公司有合作關係,雖簽有申請權證明書給予原告公司為專利權之聲請,惟被告並無同意再給予原告公司任何權利之施行或轉讓。再者,被告即係從事退火爐等程式設計之人,其亦不符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者之要件。原告公司所提出之原證5僅為部分程式,單靠原證5亦無法獨立作業及運行,如將原告公司所主張之侵權之「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及「N0011至N0014」部分之PLC階梯圖拆解開後,其應不具有任何之實際或潛在之經濟價值。又,PID階梯圖的各項參數係由機器買受人與出賣人所派出之機械測試人員測試各參數為何,其測試時間會因機械設備及製程不同而有所差異,有時測試時間甚至長達一個星期,且該參數由現場測試人員及客戶自行研討設定後,於機械買受人自行供機器運轉後仍會自行設定一組最佳值供自己保留之用,而此之最佳值其之機械測試人員並不會知情,而係機械買受人自行保留之機密,如被告為機械測試人員亦不會知情買受人自行所保留之機密。被告當初僅同意給予原告公司專利申請權,被告並無同意或有任何義務給付任何密碼或參數給予原告公司,因此,原告公司主張密碼已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云云,應係原告公司誤解被告亦有給付密碼之義務而認被告亦有違反營業秘密之情事。㈢從原證十「FBs-PLC之泛用PID控制」文獻可知:泛用PID控制之運算亦常用於機器設備上予以控制溫度之技術,其為泛用之技術,不具有秘密性。㈣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發明第155468號「核苷類似物之非對映選擇合成之方法」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1年5月21日至104年4月26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聯亞生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亞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所製造並交由被告富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富郁公司)販售之「欄滋膜衣錠150毫克」(英文藥品名為「"UBIAsia"LamivudineFilmCoatedTablets150mg」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蓋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方法」請求項,由系爭產品無法直接得知其製程方法,然原告經長期研究,已開發出檢驗包含LAMIVUDINE之產品中,LAMIVUDINE是否包含系爭專利所請方法所產生之特定不純物GSK2486152A及GR146496X,其中在製備GR146496X時須添加三乙胺,而在三乙胺分解產生之乙醛作用下,GR146496X即會產生副產物GSK2486152A。然在前已公開之LAMIVUDINE製備方法中,會產生中間體化合物GR146496X的方法僅有系爭專利之方法及EP0515157B1所公開之方法,然EP0515157B1所公開的方法中,於GR146496X之反應步驟中未使用三乙胺,而不會產生副產物GSK146496A。換言之,目前已公開之LAMIVUDINE製備方法中,僅有以系爭專利之方法所製備之LAMIVUDINE中,可能會同時包含GR146496X及GSK2486152A兩種不純物。經原告取得系爭產品檢驗後,在系爭產品中可檢出GR146496X及GSK2486152A兩種不純物,應可判定系爭產品所包含之LAMIVUDINE乃使用系爭專利方法所製得。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至3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00萬元整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3)原告願以現金或同額之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㈠原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李茂誠已於102年8月13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第M510332號「退火爐的人機介面系統」專利(被證1),原告公司業將其退火爐申請專利並公開,則非屬於其營業秘密。原證5「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其主要對應人機介面所謂之預約啟動控制中之時間設定功能,其於被證1專利之圖8業已將該時間設定功能呈現,且此常見於球化爐、退火爐、時效爐、模具爐、鋁擠型機、塑膠射出機等機器之使用上,為一般普遍常見之技術。又,原告公司與被告並未簽訂保密合約,被告亦無取得原證8的密碼,應無洩漏秘密之可能,原告公司亦未舉證被告有何違反保密措施。。㈡被告曾與原告公司有合作關係,雖簽有申請權證明書給予原告公司為專利權之聲請,惟被告並無同意再給予原告公司任何權利之施行或轉讓。再者,被告即係從事退火爐等程式設計之人,其亦不符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者之要件。原告公司所提出之原證5僅為部分程式,單靠原證5亦無法獨立作業及運行,如將原告公司所主張之侵權之「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及「N0011至N0014」部分之PLC階梯圖拆解開後,其應不具有任何之實際或潛在之經濟價值。又,PID階梯圖的各項參數係由機器買受人與出賣人所派出之機械測試人員測試各參數為何,其測試時間會因機械設備及製程不同而有所差異,有時測試時間甚至長達一個星期,且該參數由現場測試人員及客戶自行研討設定後,於機械買受人自行供機器運轉後仍會自行設定一組最佳值供自己保留之用,而此之最佳值其之機械測試人員並不會知情,而係機械買受人自行保留之機密,如被告為機械測試人員亦不會知情買受人自行所保留之機密。被告當初僅同意給予原告公司專利申請權,被告並無同意或有任何義務給付任何密碼或參數給予原告公司,因此,原告公司主張密碼已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云云,應係原告公司誤解被告亦有給付密碼之義務而認被告亦有違反營業秘密之情事。㈢從原證十「FBs-PLC之泛用PID控制」文獻可知:泛用PID控制之運算亦常用於機器設備上予以控制溫度之技術,其為泛用之技術,不具有秘密性。㈣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為發明第155468號「核苷類似物之非對映選擇合成之方法」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1年5月21日至104年4月26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聯亞生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亞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所製造並交由被告富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富郁公司)販售之「欄滋膜衣錠150毫克」(英文藥品名為「"UBIAsia"LamivudineFilmCoatedTablets150mg」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蓋系爭專利請求項1係「方法」請求項,由系爭產品無法直接得知其製程方法,然原告經長期研究,已開發出檢驗包含LAMIVUDINE之產品中,LAMIVUDINE是否包含系爭專利所請方法所產生之特定不純物GSK2486152A及GR146496X,其中在製備GR146496X時須添加三乙胺,而在三乙胺分解產生之乙醛作用下,GR146496X即會產生副產物GSK2486152A。然在前已公開之LAMIVUDINE製備方法中,會產生中間體化合物GR146496X的方法僅有系爭專利之方法及EP0515157B1所公開之方法,然EP0515157B1所公開的方法中,於GR146496X之反應步驟中未使用三乙胺,而不會產生副產物GSK146496A。換言之,目前已公開之LAMIVUDINE製備方法中,僅有以系爭專利之方法所製備之LAMIVUDINE中,可能會同時包含GR146496X及GSK2486152A兩種不純物。經原告取得系爭產品檢驗後,在系爭產品中可檢出GR146496X及GSK2486152A兩種不純物,應可判定系爭產品所包含之LAMIVUDINE乃使用系爭專利方法所製得。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至3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00萬元整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3)原告願以現金或同額之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㈠原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李茂誠已於102年8月13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第M510332號「退火爐的人機介面系統」專利(被證1),原告公司業將其退火爐申請專利並公開,則非屬於其營業秘密。原證5「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其主要對應人機介面所謂之預約啟動控制中之時間設定功能,其於被證1專利之圖8業已將該時間設定功能呈現,且此常見於球化爐、退火爐、時效爐、模具爐、鋁擠型機、塑膠射出機等機器之使用上,為一般普遍常見之技術。又,原告公司與被告並未簽訂保密合約,被告亦無取得原證8的密碼,應無洩漏秘密之可能,原告公司亦未舉證被告有何違反保密措施。。㈡被告曾與原告公司有合作關係,雖簽有申請權證明書給予原告公司為專利權之聲請,惟被告並無同意再給予原告公司任何權利之施行或轉讓。再者,被告即係從事退火爐等程式設計之人,其亦不符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者之要件。原告公司所提出之原證5僅為部分程式,單靠原證5亦無法獨立作業及運行,如將原告公司所主張之侵權之「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及「N0011至N0014」部分之PLC階梯圖拆解開後,其應不具有任何之實際或潛在之經濟價值。又,PID階梯圖的各項參數係由機器買受人與出賣人所派出之機械測試人員測試各參數為何,其測試時間會因機械設備及製程不同而有所差異,有時測試時間甚至長達一個星期,且該參數由現場測試人員及客戶自行研討設定後,於機械買受人自行供機器運轉後仍會自行設定一組最佳值供自己保留之用,而此之最佳值其之機械測試人員並不會知情,而係機械買受人自行保留之機密,如被告為機械測試人員亦不會知情買受人自行所保留之機密。被告當初僅同意給予原告公司專利申請權,被告並無同意或有任何義務給付任何密碼或參數給予原告公司,因此,原告公司主張密碼已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云云,應係原告公司誤解被告亦有給付密碼之義務而認被告亦有違反營業秘密之情事。㈢從原證十「FBs-PLC之泛用PID控制」文獻可知:泛用PID控制之運算亦常用於機器設備上予以控制溫度之技術,其為泛用之技術,不具有秘密性。㈣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經訴外人可若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可若夫生物公司)授權(原證1),自外國輸入ELLANSE皮下植入劑,並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取得第01754905號「洢蓮絲」、第01756707號「洢蓮絲」、第01766671號「依戀詩」、第01754906號「依戀詩」、第01756708號「依戀詩」商標之註冊(原證2,以下合稱系爭商標),故原告為合法之商標權人。依105年5月20日網路新聞報載,知名醫美診所「雅美姬時尚診所」因涉嫌未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准許可,擅自輸入、販售施打俗稱二代童顏針洢蓮絲植入劑,負責人黃星諺及總監黃雨晨遭檢警究辦(原證3)。原告公司經警方通知到案說明,才發現被告等使用之ELLANSE「洢蓮絲」、「依戀詩」皮下植入劑,並非自原告公司購得,來源不明。但被告等在其經營之「雅美姬時尚診所」各店及網站,卻使用原告已經註冊商標之ELLANSE「洢蓮絲」、「依戀詩」皮下植入劑,意圖混淆消費者當作是合法進口之醫材商品,藉以獲取不法之利益。被告等在經營之雅美姬醫美診所網頁(原證4,下稱系爭網頁),使用「洢蓮絲」、「依戀詩」皮下植入劑名稱,作為行銷宣傳之用途,實已侵害原告之商標權。經原告於105年6月19日委託言信法律事務所發函(原證5)通知被告等出面處理,但被告仍不為所動,置之不理。目前被告經檢調查獲迄今已施打一百多針,施打費用一針3萬5千元,不法所得超過新臺幣(下同)380萬元(原證6)。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商標法第69條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二)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38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㈠原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李茂誠已於102年8月13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第M510332號「退火爐的人機介面系統」專利(被證1),原告公司業將其退火爐申請專利並公開,則非屬於其營業秘密。原證5「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其主要對應人機介面所謂之預約啟動控制中之時間設定功能,其於被證1專利之圖8業已將該時間設定功能呈現,且此常見於球化爐、退火爐、時效爐、模具爐、鋁擠型機、塑膠射出機等機器之使用上,為一般普遍常見之技術。又,原告公司與被告並未簽訂保密合約,被告亦無取得原證8的密碼,應無洩漏秘密之可能,原告公司亦未舉證被告有何違反保密措施。。㈡被告曾與原告公司有合作關係,雖簽有申請權證明書給予原告公司為專利權之聲請,惟被告並無同意再給予原告公司任何權利之施行或轉讓。再者,被告即係從事退火爐等程式設計之人,其亦不符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者之要件。原告公司所提出之原證5僅為部分程式,單靠原證5亦無法獨立作業及運行,如將原告公司所主張之侵權之「N0001至N0007」的PLC階梯圖的內容及「N0011至N0014」部分之PLC階梯圖拆解開後,其應不具有任何之實際或潛在之經濟價值。又,PID階梯圖的各項參數係由機器買受人與出賣人所派出之機械測試人員測試各參數為何,其測試時間會因機械設備及製程不同而有所差異,有時測試時間甚至長達一個星期,且該參數由現場測試人員及客戶自行研討設定後,於機械買受人自行供機器運轉後仍會自行設定一組最佳值供自己保留之用,而此之最佳值其之機械測試人員並不會知情,而係機械買受人自行保留之機密,如被告為機械測試人員亦不會知情買受人自行所保留之機密。被告當初僅同意給予原告公司專利申請權,被告並無同意或有任何義務給付任何密碼或參數給予原告公司,因此,原告公司主張密碼已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云云,應係原告公司誤解被告亦有給付密碼之義務而認被告亦有違反營業秘密之情事。㈢從原證十「FBs-PLC之泛用PID控制」文獻可知:泛用PID控制之運算亦常用於機器設備上予以控制溫度之技術,其為泛用之技術,不具有秘密性。㈣並聲明:⒈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⒉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被告林信湧、林信忠分別擔任中榮彈簧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榮公司)之董事長及總經理,二人於101年11月間,共謀先以中榮公司名義向原告提出「雙方在中國大陸共同成立資本額至少美金1000萬元之外資公司以生產氫美機,全數由中榮公司出資,原告則提供技術予該新公司使用,且原告可取得該新公司51%技術股權」之投資條件利誘原告,更大動作投資美金300萬元於原告大陸江蘇淮安廠,並於102年2月間向原告購買二台原型機(EP-188、EP-133)及兩組不含骨架、機殼之完整內部零件,藉以取信原告。原告首肯中榮公司投資氫美機產品後,被告林信湧及林信忠旋於102年3月2日率領中榮公司副總胡青秀Chris、營銷總監張永信Steven及助理涂雨雯Patty等人至原告公司處商討合作事宜,一面以基於雙方投資合作關係,需瞭解參考為由要求原告提供氫美機相關資訊,詐欺原告交付「型號EP-133、EP-188之6張電路圖(含2個電路圖編輯檔)、EP-188產品零件細項(BOM表)、電控材料規格表、型號EP-133、EP-188使用者手冊,以及15組EP-188核心電解槽系統模組」(下稱系爭營業秘密),因而知悉並持有原告之營業秘密。一面則藉由陳威霖律師、劉慧君律師介入磋商,將新公司股權比例由「原告51%、中榮公司49%」變更成「原告25%、中榮公司75%」,致磋商未果而未能簽署備忘錄。(二)被告林信湧、林信忠二人102年4月30日完全取得原告系爭營業秘密後,即不再與原告聯繫,並隨即於102年6月19日推由林信湧以原告提供EP-188原型機實體設計結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三件實用新型專利(此後亦向我國智財局申請多項專利),並先後於102年7月22日在臺灣桃園成立「潓美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潓美公司)、於102年8月12日在中國大陸上海成立「上海潓美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後陸續成立三間上海分公司,均由林信湧擔任負責人,下稱上海潓美公司),促使潓美公司、上海潓美公司得以利用系爭營業秘密仿造生產氫美機營利,致原告受有損害。此後被告二人即與原告反目、惡言相向,甚至謊稱投資款為借款而訴請原告將鉅額投資款返還,後續並利用法院強制執行手段鋪天蓋地對原告暨林文章所有財產進行扣押執行,逼迫原告返還投資款。(三)系爭營業祕密為營業秘密法所稱之營業秘密:⒈原告前將型號EP-133、EP-188之8張電路圖、產品零件細項(BOM表)、電控材料規格表、材料成本、市場策略規劃、型號EP-168、EP-133及EP-188使用手冊、「潓美」公司名稱之構想(含品牌Logo設計)等相關文件電子檔及核心電解槽系統模組陸續提供給被告林信湧、林信忠二人,而該等資料並未曾公開讓公眾週知,非一般人可任意取得知曉。⒉系爭營業祕密因其秘密性而具有經濟價值:原告所有型號EP-133、EP-188之8張電路圖、產品零件細項(BOM表)、電控材料規格表、材料成本、市場策略規劃、型號EP-168、EP-133及EP-188使用手冊、「潓美」公司名稱之構想(含品牌Logo設計)等相關文件及核心電解槽系統模組,乃與原告之公司業務及營收息息相關,況被告林信湧、林信忠二人急於向中國大陸申請專利,已如前述,自應認原告所研發之「氫美機」具有相當之經濟價值,而對原告之營運至關重要,此亦有相關報導為憑。⒊系爭營業秘密之保護,已採取合理保密措施:原告確曾多次以口頭及電子郵件要求被告林信湧、林信忠二人、中榮公司人員負保密義務,業已提出電子郵件(諸如:①原證7第23頁電子郵件中,原告前研發部經理蔡松樺強調「在我們完成量產設備之前盡量保持秘密低調…若我們資訊太早曝光,有可能讓那些山寨公司捷足先登」、②原證19第1頁電子郵件中,原告前研發部經理蔡松樺強調「在未量產時,盡量保持低調,避免資訊走光,以免讓山寨機取得先機」、③原證19第3頁電子郵件中,中榮公司人員張永信回應原告前研發部經理蔡松樺「…就如電話所說,我們對任何個人和公司都需要防範仿冒」、④原證19第3頁電子郵件中,原告前研發部經理蔡松樺回應中榮公司人員張永信有關參訪一事「氫美機就不介紹了,因為董事長特別指示禁止對外發布…我們公司會防範相關產業參訪…在設備未完成量產,須盡量避免資訊揭露…」、⑤原證19第8頁電子郵件中,原告前研發部經理蔡松樺回應中榮公司人員張永信有關參訪一事「我們產線平時也並不開放客戶參觀,需先了解客戶背景」),足見原告主觀上有保護之意願,客觀上已為一定之行為,使人了解其有將該文件或電子檔案作為營業秘密保護之意,並以不易被任意接觸之方式予以控管,應認原告已採取合理保密措施。(四)原告爰依營業秘密法第11條第1項前段、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排除侵害,及銷燬如訴之聲明第1、2項所示。另依營業秘密法第12條第1項、第13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三人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並聲明:①被告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以任何方式使用或揭露原告所有之營業秘密,即型號EP-133、EP-188之6張電路圖(含2個電路圖編輯檔)、EP-188產品零件細項(BOM表)、電控材料規格表、型號EP-133、EP-188使用者手冊及15組EP-188核心電解槽系統模組為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相關產品或其他營利侵害之行為。②被告應將侵害前項營業秘密所作成之物及專供侵害所用之原料或器具均銷燬。③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1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④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於102年2月出售其所型號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即「氫美機」成品各一台及半成品各一台予中榮公司,但於銷售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時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不可拆解其結構,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簽署任何保密合約防止其揭露任何關於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102年2月底,原告負責人林文章與被告林信湧初步達成共識,合作初期先由原告製造提供「氫美機」所需之電解槽模組,被告林信湧則負責氫氧供應設備之產品設計、功能開發、技術研發及生產製造,後期則由中榮公司研發新電解槽技術。雙方並於102年3月2日開會討論合作模式,原告乃提供中榮公司關於EP-133或EP-188之部分電路圖與部分材料表,供被告評估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進行生產製造之可行性。另因原告之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發生漏鹼(即工業強鹼電解質外漏)導致電路短路,中榮公司乃向原告索取電路圖以進行維修。被告林信湧為評估原告上開專利數量、專利內容、專利權人、是否具專利性及其價值,於102年3月6日針對原告所有關於氫氧氣電解裝置與應用之專利暨技術,委任律師進行盡職查核,於102年3月29日律師出具法律意見書,認原告並非氫氧氣電解產生裝置與應用之唯一專利權人,該公司當時並無任何中國專利經中國知識產權局確認其可專利性,且原告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新型專利,中國知識產權局可能以駁回原告於中國所申請氫氧安全燃燒裝置發明申請案之相同理由,駁回其專利申請,並給予不具專利性之評價報告。被告林信湧仍本於誠信原則,除將評估結果告知林文章外,尚於102年4月間提出備忘錄洽談合作條件,嗣102年5月1日雙方確認無法以合資成立公司方式合作。(二)被告林信湧就原告提供之電解槽進行測試後,赫然發現原告所謂「氫美機」EP-133竟與其除碳機EP-130無所差異,僅係工業用電解水之氫氧產生器,尤有甚者,EP-133及EP-188漏碱狀況嚴重導致電路短路。而原告之EP-133及EP-188使用30分鐘後必須停機無法長時使用,否則恐容易造成氫爆及易漏強鹼液;且使用「高電壓低電流」控制電路,不僅電解效率差且容易造成電解槽損壞。被告林信湧遂決定設立潓美公司,自行研發適合供人體使用且無危害之氫氧產生機,並自102年中起陸續斥資購買市面既有氫氧產生器及電解槽進行拆解研究,並採購相關工業用電腦、電源供應器及控制電路進行組裝測試,於102年12月初開發出第一台工業電腦控制介面、以「低電壓高電流」控制電路、適合供人體使用的「氫氧霧化機」,並已申請多國專利保護。(三)原告「氫美機」因消耗過多工業用電解質(如氫氧化鈉)並產生鹼霧,對人體有害而無法用於醫美領域,此有103年11月20日壹週刊、三立新聞暨東森新聞報導,原告所銷售之「氫美機」後續經我國食衛署開罰並公開銷毀。另原告與被告林信湧洽談合作過程中,原告以資金恐急為由向被告林信湧借款美金100萬元,雖經法院判決,林文章仍無資力返還,為掩蓋其欠款事實,竟對外大肆宣稱「林信湧…逕自撤除雙方合作關係,不承認與友荃洽商合作之實,更要求友荃退還其投資款。因此…委請律師對林信湧提出告訴背信詐欺…」等語,使被告林信湧名譽暨信用遭受嚴重戕害。(四)系爭營業秘密非屬營業秘密:⒈原告所有之EP-188、EP-133等氫氧氣供應設備,其原理技術架構業於101年7月1日公告取得新型專利而公開,且可經由實際產品拆解而得知,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本件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使用手冊第一頁已清楚載明「專利產品仿冒必究」:且原告分別於101年2月16日、101年4月20日向我國智慧財產局及中國知識產權局申請實用新型專利,並於101年7月1日、101年12月5日分別公告獲證,兩者專利說明書均詳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發明內容附圖說明、具體實施方式等,則原告已公開其所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之原理、技術與架構,涉及該類資訊之人皆能知悉上開資訊,故不具備秘密性,不符合營業秘密法第2條第1款之要件,故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顯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範疇,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⒉系爭專利相對應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經美國專利局審查後認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亦佐證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所相對應技術內容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不具秘密性。而經被告委託司法院指定之鑑定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鑑定後,亦認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即原告宣稱之「EP-188核心電解槽系統模組」資料),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⒊原告之蔡松樺經理與其負責人林文章內部討論中,更承認一般市售氫水飲水機技術與其宣稱的「氫美機」相同,都是電解水產生氫氧氣,故可將市售氫水飲水機馬上變成「氫美機」。是以,原告出售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33、EP-188暨提供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等資料非屬營業秘密。⒋遍觀102年間原告與被告等之EMAIL或LINE通訊內容,完全未言及原告提供予被告林信湧等資訊屬營業秘密,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且原告並未與被告林信湧等簽訂任何保密約定,則原告所提供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中之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資料,既無任何保密約定,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顯不符營業秘密法第2條所定營業秘密要件而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五)聲明: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②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供擔保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2 1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知名之提箱製造廠商,其所創作之提箱造型式樣新穎獨特,業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取得新式樣註冊第D130556號專利權在案(原證1號,按現行法已改稱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下同)98年9月1日至109年5月22日止。且原告為確認新式樣專利權近似範圍,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聯合新式樣獲准(原證2號:系爭專利之聯合新式樣專利圖說),得依專利法規定,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該新式樣及近似新式樣專利物品之權,若有損失得請求損害賠償。
(一)原告於102年2月出售其所型號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即「氫美機」成品各一台及半成品各一台予中榮公司,但於銷售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時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不可拆解其結構,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簽署任何保密合約防止其揭露任何關於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102年2月底,原告負責人林文章與被告林信湧初步達成共識,合作初期先由原告製造提供「氫美機」所需之電解槽模組,被告林信湧則負責氫氧供應設備之產品設計、功能開發、技術研發及生產製造,後期則由中榮公司研發新電解槽技術。雙方並於102年3月2日開會討論合作模式,原告乃提供中榮公司關於EP-133或EP-188之部分電路圖與部分材料表,供被告評估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進行生產製造之可行性。另因原告之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發生漏鹼(即工業強鹼電解質外漏)導致電路短路,中榮公司乃向原告索取電路圖以進行維修。被告林信湧為評估原告上開專利數量、專利內容、專利權人、是否具專利性及其價值,於102年3月6日針對原告所有關於氫氧氣電解裝置與應用之專利暨技術,委任律師進行盡職查核,於102年3月29日律師出具法律意見書,認原告並非氫氧氣電解產生裝置與應用之唯一專利權人,該公司當時並無任何中國專利經中國知識產權局確認其可專利性,且原告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新型專利,中國知識產權局可能以駁回原告於中國所申請氫氧安全燃燒裝置發明申請案之相同理由,駁回其專利申請,並給予不具專利性之評價報告。被告林信湧仍本於誠信原則,除將評估結果告知林文章外,尚於102年4月間提出備忘錄洽談合作條件,嗣102年5月1日雙方確認無法以合資成立公司方式合作。(二)被告林信湧就原告提供之電解槽進行測試後,赫然發現原告所謂「氫美機」EP-133竟與其除碳機EP-130無所差異,僅係工業用電解水之氫氧產生器,尤有甚者,EP-133及EP-188漏碱狀況嚴重導致電路短路。而原告之EP-133及EP-188使用30分鐘後必須停機無法長時使用,否則恐容易造成氫爆及易漏強鹼液;且使用「高電壓低電流」控制電路,不僅電解效率差且容易造成電解槽損壞。被告林信湧遂決定設立潓美公司,自行研發適合供人體使用且無危害之氫氧產生機,並自102年中起陸續斥資購買市面既有氫氧產生器及電解槽進行拆解研究,並採購相關工業用電腦、電源供應器及控制電路進行組裝測試,於102年12月初開發出第一台工業電腦控制介面、以「低電壓高電流」控制電路、適合供人體使用的「氫氧霧化機」,並已申請多國專利保護。(三)原告「氫美機」因消耗過多工業用電解質(如氫氧化鈉)並產生鹼霧,對人體有害而無法用於醫美領域,此有103年11月20日壹週刊、三立新聞暨東森新聞報導,原告所銷售之「氫美機」後續經我國食衛署開罰並公開銷毀。另原告與被告林信湧洽談合作過程中,原告以資金恐急為由向被告林信湧借款美金100萬元,雖經法院判決,林文章仍無資力返還,為掩蓋其欠款事實,竟對外大肆宣稱「林信湧…逕自撤除雙方合作關係,不承認與友荃洽商合作之實,更要求友荃退還其投資款。因此…委請律師對林信湧提出告訴背信詐欺…」等語,使被告林信湧名譽暨信用遭受嚴重戕害。(四)系爭營業秘密非屬營業秘密:⒈原告所有之EP-188、EP-133等氫氧氣供應設備,其原理技術架構業於101年7月1日公告取得新型專利而公開,且可經由實際產品拆解而得知,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本件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使用手冊第一頁已清楚載明「專利產品仿冒必究」:且原告分別於101年2月16日、101年4月20日向我國智慧財產局及中國知識產權局申請實用新型專利,並於101年7月1日、101年12月5日分別公告獲證,兩者專利說明書均詳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發明內容附圖說明、具體實施方式等,則原告已公開其所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之原理、技術與架構,涉及該類資訊之人皆能知悉上開資訊,故不具備秘密性,不符合營業秘密法第2條第1款之要件,故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顯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範疇,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⒉系爭專利相對應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經美國專利局審查後認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亦佐證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所相對應技術內容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不具秘密性。而經被告委託司法院指定之鑑定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鑑定後,亦認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即原告宣稱之「EP-188核心電解槽系統模組」資料),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⒊原告之蔡松樺經理與其負責人林文章內部討論中,更承認一般市售氫水飲水機技術與其宣稱的「氫美機」相同,都是電解水產生氫氧氣,故可將市售氫水飲水機馬上變成「氫美機」。是以,原告出售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33、EP-188暨提供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等資料非屬營業秘密。⒋遍觀102年間原告與被告等之EMAIL或LINE通訊內容,完全未言及原告提供予被告林信湧等資訊屬營業秘密,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且原告並未與被告林信湧等簽訂任何保密約定,則原告所提供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中之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資料,既無任何保密約定,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顯不符營業秘密法第2條所定營業秘密要件而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五)聲明: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②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供擔保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知名之提箱製造廠商,其所創作之提箱造型式樣新穎獨特,業獲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取得新式樣註冊第D130556號專利權在案(原證1號,按現行法已改稱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下同)98年9月1日至109年5月22日止。且原告為確認新式樣專利權近似範圍,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聯合新式樣獲准(原證2號:系爭專利之聯合新式樣專利圖說),得依專利法規定,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該新式樣及近似新式樣專利物品之權,若有損失得請求損害賠償。
(一)原告於102年2月出售其所型號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即「氫美機」成品各一台及半成品各一台予中榮公司,但於銷售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時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不可拆解其結構,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簽署任何保密合約防止其揭露任何關於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102年2月底,原告負責人林文章與被告林信湧初步達成共識,合作初期先由原告製造提供「氫美機」所需之電解槽模組,被告林信湧則負責氫氧供應設備之產品設計、功能開發、技術研發及生產製造,後期則由中榮公司研發新電解槽技術。雙方並於102年3月2日開會討論合作模式,原告乃提供中榮公司關於EP-133或EP-188之部分電路圖與部分材料表,供被告評估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進行生產製造之可行性。另因原告之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發生漏鹼(即工業強鹼電解質外漏)導致電路短路,中榮公司乃向原告索取電路圖以進行維修。被告林信湧為評估原告上開專利數量、專利內容、專利權人、是否具專利性及其價值,於102年3月6日針對原告所有關於氫氧氣電解裝置與應用之專利暨技術,委任律師進行盡職查核,於102年3月29日律師出具法律意見書,認原告並非氫氧氣電解產生裝置與應用之唯一專利權人,該公司當時並無任何中國專利經中國知識產權局確認其可專利性,且原告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新型專利,中國知識產權局可能以駁回原告於中國所申請氫氧安全燃燒裝置發明申請案之相同理由,駁回其專利申請,並給予不具專利性之評價報告。被告林信湧仍本於誠信原則,除將評估結果告知林文章外,尚於102年4月間提出備忘錄洽談合作條件,嗣102年5月1日雙方確認無法以合資成立公司方式合作。(二)被告林信湧就原告提供之電解槽進行測試後,赫然發現原告所謂「氫美機」EP-133竟與其除碳機EP-130無所差異,僅係工業用電解水之氫氧產生器,尤有甚者,EP-133及EP-188漏碱狀況嚴重導致電路短路。而原告之EP-133及EP-188使用30分鐘後必須停機無法長時使用,否則恐容易造成氫爆及易漏強鹼液;且使用「高電壓低電流」控制電路,不僅電解效率差且容易造成電解槽損壞。被告林信湧遂決定設立潓美公司,自行研發適合供人體使用且無危害之氫氧產生機,並自102年中起陸續斥資購買市面既有氫氧產生器及電解槽進行拆解研究,並採購相關工業用電腦、電源供應器及控制電路進行組裝測試,於102年12月初開發出第一台工業電腦控制介面、以「低電壓高電流」控制電路、適合供人體使用的「氫氧霧化機」,並已申請多國專利保護。(三)原告「氫美機」因消耗過多工業用電解質(如氫氧化鈉)並產生鹼霧,對人體有害而無法用於醫美領域,此有103年11月20日壹週刊、三立新聞暨東森新聞報導,原告所銷售之「氫美機」後續經我國食衛署開罰並公開銷毀。另原告與被告林信湧洽談合作過程中,原告以資金恐急為由向被告林信湧借款美金100萬元,雖經法院判決,林文章仍無資力返還,為掩蓋其欠款事實,竟對外大肆宣稱「林信湧…逕自撤除雙方合作關係,不承認與友荃洽商合作之實,更要求友荃退還其投資款。因此…委請律師對林信湧提出告訴背信詐欺…」等語,使被告林信湧名譽暨信用遭受嚴重戕害。(四)系爭營業秘密非屬營業秘密:⒈原告所有之EP-188、EP-133等氫氧氣供應設備,其原理技術架構業於101年7月1日公告取得新型專利而公開,且可經由實際產品拆解而得知,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本件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使用手冊第一頁已清楚載明「專利產品仿冒必究」:且原告分別於101年2月16日、101年4月20日向我國智慧財產局及中國知識產權局申請實用新型專利,並於101年7月1日、101年12月5日分別公告獲證,兩者專利說明書均詳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發明內容附圖說明、具體實施方式等,則原告已公開其所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之原理、技術與架構,涉及該類資訊之人皆能知悉上開資訊,故不具備秘密性,不符合營業秘密法第2條第1款之要件,故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顯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範疇,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⒉系爭專利相對應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經美國專利局審查後認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亦佐證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所相對應技術內容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不具秘密性。而經被告委託司法院指定之鑑定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鑑定後,亦認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即原告宣稱之「EP-188核心電解槽系統模組」資料),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⒊原告之蔡松樺經理與其負責人林文章內部討論中,更承認一般市售氫水飲水機技術與其宣稱的「氫美機」相同,都是電解水產生氫氧氣,故可將市售氫水飲水機馬上變成「氫美機」。是以,原告出售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33、EP-188暨提供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等資料非屬營業秘密。⒋遍觀102年間原告與被告等之EMAIL或LINE通訊內容,完全未言及原告提供予被告林信湧等資訊屬營業秘密,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且原告並未與被告林信湧等簽訂任何保密約定,則原告所提供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中之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資料,既無任何保密約定,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顯不符營業秘密法第2條所定營業秘密要件而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五)聲明: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②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供擔保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所界定之物品匹配,而可以轉動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所界定之鎖頭;系爭專利請求項1即有說明鎖體是包含有一個鑰匙插設之插孔,故實施系爭專利一定需配合相對應之鑰匙方能開鎖。故被告販賣之鑰匙是實施系爭專利之必要特徵,被告販賣鑰匙之行為有侵害系爭專利,亦即市場上有此種鎖體在流動,被告等人才會去打造相匹配之鑰匙云云(見本案卷一第177、191、201、217頁、本案卷二第63頁)等。惟查:(一)系爭專利請求項1記載「一種防鑽鎖匙結構,包含有:一鎖體…;一鎖心…,該鎖心包含有一供一鎖匙插設的插孔…;以及一金屬銷體…」,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防鑽鎖匙結構,包含有鎖體、鎖心及金屬銷體等主要構件,其所界定之權利範圍皆屬「鎖頭」本體結構。(二)相對而言,系爭產品則為一「鑰匙」結構,其主要技術特徵在握柄及連接該握柄之鎖胚,且該鎖胚左右兩側面,分別設有溝槽等特徵。(三)比較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頭」本體結構與系爭產品之「鑰匙」結構可知,兩者分屬相異構件。系爭專利請求項1縱使記載有「一鎖心…,該鎖心包含有一供一『鎖匙』插設的插孔」等技術內容,然該等記載內容僅說明鎖心包含有「插孔」特徵,而非限定「鎖匙」之「具體結構特徵」,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頭」本體結構不同於系爭產品「鎖匙」結構技術特徵。(四)再者,於進行專利侵權與否之比對時,應考量是否符合全要件原則,其係指被控侵權對象應包含經解析後的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每一技術特徵,亦即經解析後的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每一技術特徵,無論是相同的技術特徵或均等的技術特徵,必須出現(present)或存在(exist)於被控侵權對象中,被控侵權對象始可能構成侵權。系爭產品既未有相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體、鎖心及金屬銷體等構件,則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當然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範圍內,已如前述,故原告所述並不足採。六、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一)按「所謂『均等論』之適用,必須係待鑑定對象之對應元件、成分、步驟或其結合關係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係以實質相同之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之功能,而產生實質相同之結果」(最高法院106年度臺上字第2466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次按:「所謂專利侵害之均等論,係指比對被控侵權物與訟爭專利請求項,兩者在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三者是否實質相同。所謂實質相同,乃侵害物所採取之替代手段,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閱讀說明書(尤其是請求項及發明說明)後,基於一般性之專業知識及職業經驗,易於思及所能輕易置換者」(最高法院106年度臺上字第585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經查:系爭產品為「一種鎖匙」,該鑰匙包含握柄及鎖胚,在該鎖胚不同側的壁面設有溝槽,並具有表面凹凸外型,然其技術特徵並不具有系爭專利請求項1防鑽鎖匙結構之鎖體、容置空間、第一開口、鎖心、金屬銷體等結構,故系爭產品並無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具結構要件,其技術手段及功能不同,又系爭產品藉由鑰匙插入對應之鎖體,由外力轉動以開鎖之作動結果,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體結構可使鎖匙插入容置空間及開口,受鎖匙牽引以開鎖,兩者雖皆為開鎖動作,惟其所對應結構之運作結果亦有所不同。綜上所述,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及1B,係以不同的技術手段,達成不同的功能,產生不同的結果,縱另考量是否適用均等論,系爭產品仍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二)按「專利權人主張被控侵權對象適用均等論而構成均等侵權時,被控侵權人得提出抗辯,主張全要件原則、申請歷史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或貢獻原則等事項,以限制均等論,若任一限制事項成立,則不適用均等論,應判斷被控侵權對象不構成均等侵權」(本院106年度民專上字第28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三)被告等人均辯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技術特徵其內容係記載一種防鑽鎖匙結構,包含鎖體、鎖心、一金屬銷體,根本無包含鑰匙。鎖匙是該鎖心之插孔之限制用語,僅是用以定義插孔功用,並無構成系爭專利之元件等語(見本案卷二第63頁)。經查:1、按「均等論係基於保障專利權人之利益的立場,避免他人僅就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技術手段稍作非實質之改變,即規避專利侵權之責任。而由於專利權範圍係以文字為準,為彌補文字上的侷限性,專利權範圍非僅限於請求項之文義範圍,而得適度擴大至與請求項為均等的範圍。但均等論的適用,仍需符合『全要件原則』,亦即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每一技術特徵,無論是相同或均等之技術特徵,必須出現或存在於被控侵權產品中,被控侵權對象始可能構成侵權」(本院106年度民專上字第10號民事確定判決意旨參照)。2、查系爭產品為「一種鎖匙」,該鑰匙包含握柄及鎖胚,在該鎖胚不同側的壁面設有溝槽,並具有表面凹凸外型,然其技術特徵並不具有系爭專利請求項1防鑽鎖匙結構之鎖體、容置空間、第一開口、鎖心、金屬銷體等結構,故系爭產品並無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具結構要件,已如前述。次查,原告所提系爭專利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於甲證13第4至5頁、甲證14第6頁、甲證15第3至4頁、甲證16第5頁所載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產品之比對結果,均未分析出系爭產品包含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中「金屬銷體」元件(見本案卷一第175至177頁、第189頁、第197至199頁、第217頁),且甲證14第7頁更敘及:「系爭商品縱有販賣之行為,並不構成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侵害」(見本案卷一第191頁),顯見原告所提上開系爭專利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並不嚴謹、周延,且其比對分析亦不符全要件原則。綜上,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不構成均等侵權。(四)被告邱家園辯稱:市場上鎖匙店的先前技術及習知技藝以解決鎖頭轉動為目的,原告試圖壟斷市場上已存在的先前技術及習知技藝,難謂有所損害等語(見本案卷一第425頁);被告李慶隆、王再民、陳美親等辯稱: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提及系爭專利「主要在解決習知鎖具防止不肖人士可利用如鑽頭的機具破壞鎖具結構」,而其解決方式在於原告自承為習知第2圖的鎖具插孔2即為其改良的插孔50(第5圖),由此可證明插孔2與插孔50是相同的,也就是原告係在於習知插孔2的溝槽211對應系爭專利插孔50的第二溝槽53裝設有一金屬銷體7以防止破壞。然被告僅是製造可配合該習知插孔2的鑰匙,並無製造系爭專利在插孔50的第二溝槽53裝設有一金屬銷體7的防鑽鎖具,何有侵害其系爭專利之實等語(見本案卷一第247、361、363、453、455頁)。經查:1、按「所謂先前技術阻卻,係指專利權範圍不得藉由均等論而擴大涵蓋至與單一先前技術相同或為依單一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者。換言之,倘專利權人藉由均等論擴大後之範圍,涵蓋與單一先前技術相同或為單一先前技術與專利申請時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簡單組合部分,將可能侵犯公眾利益,基於平衡專利權人與公眾之利益而限制專利權之均等範圍,故均等論有先前技術阻卻事項」(本院105年度民專上字第21號民事確定判決意旨參照)。2、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圖式簡單說明】欄敘述:「而為了解決上述習知鎖具結構的缺失,提出一種如第2圖所示的鎖具結構,其利用插孔2相對兩側21、22斜向設置的溝槽211、221以有效防止不肖人士的仿製,更透過其中一溝槽221的角端部222斜向對準於斜向設置的銷珠,讓鎖匙旋轉時順利轉動以進行開鎖」等語(見本案卷一第42、44、51頁)。由此可知,系爭專利說明書已自承第2圖插孔及其所對應搭配之鎖匙,均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知之先前技術,且早已為先前技術M340328號(見本案卷一第461頁。已屆期消滅)所揭露第4、5圖鎖匙及其剖視圖(見本案卷一第483、493頁)。3、系爭產品為鎖匙結構,其主要在鑰匙本體,該鑰匙包含握柄及鎖胚,其在鎖胚不同側的壁面設有溝槽,而原告所提系爭專利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之甲證13第5頁、甲證14第6頁、甲證15第4頁、甲證16第5頁亦同此分析(見本案卷一第177、189、199、217頁),上開系爭產品之技術分析乃對應、匹配前述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自承之先前技術插孔之特徵:「第2圖所示的鎖具結構,其利用插孔2相對兩側21、22斜向設置的溝槽211、221以有效防止不肖人士的仿製,更透過其中一溝槽221的角端部222斜向對準於斜向設置的銷珠,讓鎖匙旋轉時順利轉動以進行開鎖」。準此,系爭產品乃為系爭專利申請時之先前技術,從而系爭專利權範圍不得藉由均等論而擴大涵蓋至與單一先前技術相同者。倘系爭專利權人藉由均等論擴大後之範圍,涵蓋與單一先前技術相同,將可能侵犯公眾利益,基於平衡專利權人與公眾之利益而限制專利權之均等範圍,故本件系爭產品有先前技術阻卻均等論之適用。(五)被告蔡幸眞即道昌鎖印行、謝奇峰、謝周儒即宏峰鎖印行等辯稱:系爭專利已具體且明確揭露關於鎖匙的結構,但系爭專利並未將鎖匙結構記載於請求項中,鎖匙之結構應被視為貢獻給公眾等語(見本案卷二第16、31頁)。經查:1、按「『貢獻原則』係指於系爭專利之說明書或圖式中有揭露但並未記載於請求項的技術手段,應被視為貢獻給公眾,專利權人不得以均等論重為主張其原可於系爭專利之請求項中申請卻未申請之技術手段。因此,『貢獻原則』為均等論的限制事項之一。貢獻原則係基於平衡專利權人與公眾之利益而限制專利權的均等範圍,若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時之說明書或圖式中揭露較多的技術手段,卻於請求項中申請較少的技術手段,於侵權訴訟時再藉由均等論擴大後之範圍而欲涵蓋說明書或圖式中已揭露之較多的技術手段,若認定適用均等論,將導致專利權人於專利申請階段與侵權訴訟階段主張之專利權範圍不一致,亦與請求項為界定專利權範圍之作用有所不符。判斷是否適用貢獻原則,應於判斷系爭專利之請求項與被控侵權對象之對應技術特徵是否為均等之同時一併考量。若適用貢獻原則,應判斷不適用均等論,被控侵權對象不構成均等侵權。貢獻原則係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整個技術手段之貢獻,並非指請求項中某個技術特徵之貢獻。例如系爭專利之請求項中記載的技術手段為A,被控侵權對象之技術內容為B,雖然系爭專利之說明書中記載有A、B二技術手段,但請求項中僅記載A而未記載B,即使B與A為均等,但因B未記載於請求項中,應適用貢獻原則,不得再以A主張均等論而擴大涵蓋B。說明書或圖式中對於相關技術手段之敘述具體明確時,始得適用貢獻原則,若僅有概括性敘述,原則上不可適用。敘述是否具體明確,係由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閱讀說明書及圖式後予以判斷」,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105年2月專利侵權判斷要點亦同此見解。2、查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方式】欄第5頁第2段敘述:「請參考第5圖及第6圖所示,係為該鎖匙4插入該插孔50的前後狀態,而該鎖匙4之結構係配合於該插孔50之內部構造,其中該鎖匙4包含有一握柄40及一連接該握柄40的鎖胚41,該鎖胚41左右兩側面42、43各銑設有分別對應該第一溝槽52及該第二溝槽53的一第三溝槽420與一第四溝槽430,且該第三溝槽420具有一對應該第一角端部56的第二角端部421。在該鎖匙4未插入該插孔50時,該銷珠51會因彈簧而向該插孔50之內空間凸出,而當該鎖匙4之插入端44插入該插孔50時,該鎖匙4之該第三溝槽420、該第二角端部421及該第四溝槽430皆分別對準於該插孔50之該第一溝槽52、該第一角端部56及該第二溝槽53,此外,該鎖匙4之該第二角端部421完全斜向對準於斜向設置的該銷珠51,在該鎖匙4旋轉時,透過與該銷珠51斜向設置的該第一角端部56及配合於該第一角端部56的該第二角端部421使該第二角端部421完全抵觸該銷珠51,利於該鎖匙4旋轉時,藉由該鎖胚41之該第三溝槽420及該第四溝槽430對該鎖心5形成扭動效能,使該鎖匙4能連動該鎖心5在該鎖體6內部轉動,進而順利開鎖」(見本案卷一第46頁)。堪認系爭專利說明書業已具體敘述該鎖匙的結構特徵,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中並未主張該鎖匙結構之權利範圍,因該鎖匙結構並未記載於請求項中,依貢獻原則,原告不得再以均等論而擴大涵蓋至於系爭專利公告時已貢獻於公眾之該鎖匙結構,倘任由系爭專利權人恣意將已貢獻於公眾之範圍以解釋方式再度包含於請求項所保護之範圍,將導致專利權人於專利申請階段與侵權訴訟階段主張之專利權範圍不一致,以致變動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申請專利範圍對外所信賴的客觀專利範圍,使公告之請求項範圍無法確立,而對公眾或潛在競爭者造成不利益,不符合專利法立法目的。七、被告等並無故意或過失:(一)被告等辯稱:系爭產品上並無任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等語(見本案卷一第553頁、本案卷二第63頁)。按「專利物上應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不能於專利物上標示者,得於標籤、包裝或以其他足以引起他人認識之顯著方式標示之;其未附加標示者,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證明侵害人明知或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專利法第98條定有明文。本條規定之立法目的,在促使專利權人告知公眾專利權存在之事實,協助公眾辨識該物品享有專利保護,以避免侵權行為之發生。專利權人於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雖非提起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前提要件或特別要件,惟專利權人未予標示時,應舉證證明侵害人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始得請求侵害人負損害賠償責任」(本院104年度民專訴字第66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經查:原告並未提出任何系爭專利物上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或於系爭專利物之標籤、包裝等其他足以引起他人認識之顯著方式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之證據,從而本件原告應舉證證明被告等明知或可得而知系爭產品為專利物,始能請求損害賠償。(二)次按:「新型專利權人行使新型專利權時,如未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不得進行警告」,專利法第116條定有明文。其立法理由為:「一、由於新型專利採形式審查,未對是否合於專利要件進行實體審查,即賦予專利權,為防止權利人濫發警告函,新型專利權利人進行警告時,有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作為客觀判斷資料之必要,惟其並非提起訴訟之前提要件。
(一)原告於102年2月出售其所型號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即「氫美機」成品各一台及半成品各一台予中榮公司,但於銷售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時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不可拆解其結構,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簽署任何保密合約防止其揭露任何關於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102年2月底,原告負責人林文章與被告林信湧初步達成共識,合作初期先由原告製造提供「氫美機」所需之電解槽模組,被告林信湧則負責氫氧供應設備之產品設計、功能開發、技術研發及生產製造,後期則由中榮公司研發新電解槽技術。雙方並於102年3月2日開會討論合作模式,原告乃提供中榮公司關於EP-133或EP-188之部分電路圖與部分材料表,供被告評估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進行生產製造之可行性。另因原告之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發生漏鹼(即工業強鹼電解質外漏)導致電路短路,中榮公司乃向原告索取電路圖以進行維修。被告林信湧為評估原告上開專利數量、專利內容、專利權人、是否具專利性及其價值,於102年3月6日針對原告所有關於氫氧氣電解裝置與應用之專利暨技術,委任律師進行盡職查核,於102年3月29日律師出具法律意見書,認原告並非氫氧氣電解產生裝置與應用之唯一專利權人,該公司當時並無任何中國專利經中國知識產權局確認其可專利性,且原告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新型專利,中國知識產權局可能以駁回原告於中國所申請氫氧安全燃燒裝置發明申請案之相同理由,駁回其專利申請,並給予不具專利性之評價報告。被告林信湧仍本於誠信原則,除將評估結果告知林文章外,尚於102年4月間提出備忘錄洽談合作條件,嗣102年5月1日雙方確認無法以合資成立公司方式合作。(二)被告林信湧就原告提供之電解槽進行測試後,赫然發現原告所謂「氫美機」EP-133竟與其除碳機EP-130無所差異,僅係工業用電解水之氫氧產生器,尤有甚者,EP-133及EP-188漏碱狀況嚴重導致電路短路。而原告之EP-133及EP-188使用30分鐘後必須停機無法長時使用,否則恐容易造成氫爆及易漏強鹼液;且使用「高電壓低電流」控制電路,不僅電解效率差且容易造成電解槽損壞。被告林信湧遂決定設立潓美公司,自行研發適合供人體使用且無危害之氫氧產生機,並自102年中起陸續斥資購買市面既有氫氧產生器及電解槽進行拆解研究,並採購相關工業用電腦、電源供應器及控制電路進行組裝測試,於102年12月初開發出第一台工業電腦控制介面、以「低電壓高電流」控制電路、適合供人體使用的「氫氧霧化機」,並已申請多國專利保護。(三)原告「氫美機」因消耗過多工業用電解質(如氫氧化鈉)並產生鹼霧,對人體有害而無法用於醫美領域,此有103年11月20日壹週刊、三立新聞暨東森新聞報導,原告所銷售之「氫美機」後續經我國食衛署開罰並公開銷毀。另原告與被告林信湧洽談合作過程中,原告以資金恐急為由向被告林信湧借款美金100萬元,雖經法院判決,林文章仍無資力返還,為掩蓋其欠款事實,竟對外大肆宣稱「林信湧…逕自撤除雙方合作關係,不承認與友荃洽商合作之實,更要求友荃退還其投資款。因此…委請律師對林信湧提出告訴背信詐欺…」等語,使被告林信湧名譽暨信用遭受嚴重戕害。(四)系爭營業秘密非屬營業秘密:⒈原告所有之EP-188、EP-133等氫氧氣供應設備,其原理技術架構業於101年7月1日公告取得新型專利而公開,且可經由實際產品拆解而得知,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本件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使用手冊第一頁已清楚載明「專利產品仿冒必究」:且原告分別於101年2月16日、101年4月20日向我國智慧財產局及中國知識產權局申請實用新型專利,並於101年7月1日、101年12月5日分別公告獲證,兩者專利說明書均詳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發明內容附圖說明、具體實施方式等,則原告已公開其所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之原理、技術與架構,涉及該類資訊之人皆能知悉上開資訊,故不具備秘密性,不符合營業秘密法第2條第1款之要件,故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顯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範疇,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⒉系爭專利相對應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經美國專利局審查後認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亦佐證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所相對應技術內容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不具秘密性。而經被告委託司法院指定之鑑定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鑑定後,亦認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即原告宣稱之「EP-188核心電解槽系統模組」資料),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⒊原告之蔡松樺經理與其負責人林文章內部討論中,更承認一般市售氫水飲水機技術與其宣稱的「氫美機」相同,都是電解水產生氫氧氣,故可將市售氫水飲水機馬上變成「氫美機」。是以,原告出售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33、EP-188暨提供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等資料非屬營業秘密。⒋遍觀102年間原告與被告等之EMAIL或LINE通訊內容,完全未言及原告提供予被告林信湧等資訊屬營業秘密,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且原告並未與被告林信湧等簽訂任何保密約定,則原告所提供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中之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資料,既無任何保密約定,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顯不符營業秘密法第2條所定營業秘密要件而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五)聲明: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②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供擔保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所界定之物品匹配,而可以轉動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所界定之鎖頭;系爭專利請求項1即有說明鎖體是包含有一個鑰匙插設之插孔,故實施系爭專利一定需配合相對應之鑰匙方能開鎖。故被告販賣之鑰匙是實施系爭專利之必要特徵,被告販賣鑰匙之行為有侵害系爭專利,亦即市場上有此種鎖體在流動,被告等人才會去打造相匹配之鑰匙云云(見本案卷一第177、191、201、217頁、本案卷二第63頁)等。惟查:(一)系爭專利請求項1記載「一種防鑽鎖匙結構,包含有:一鎖體…;一鎖心…,該鎖心包含有一供一鎖匙插設的插孔…;以及一金屬銷體…」,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防鑽鎖匙結構,包含有鎖體、鎖心及金屬銷體等主要構件,其所界定之權利範圍皆屬「鎖頭」本體結構。(二)相對而言,系爭產品則為一「鑰匙」結構,其主要技術特徵在握柄及連接該握柄之鎖胚,且該鎖胚左右兩側面,分別設有溝槽等特徵。(三)比較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頭」本體結構與系爭產品之「鑰匙」結構可知,兩者分屬相異構件。系爭專利請求項1縱使記載有「一鎖心…,該鎖心包含有一供一『鎖匙』插設的插孔」等技術內容,然該等記載內容僅說明鎖心包含有「插孔」特徵,而非限定「鎖匙」之「具體結構特徵」,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頭」本體結構不同於系爭產品「鎖匙」結構技術特徵。(四)再者,於進行專利侵權與否之比對時,應考量是否符合全要件原則,其係指被控侵權對象應包含經解析後的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每一技術特徵,亦即經解析後的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每一技術特徵,無論是相同的技術特徵或均等的技術特徵,必須出現(present)或存在(exist)於被控侵權對象中,被控侵權對象始可能構成侵權。系爭產品既未有相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體、鎖心及金屬銷體等構件,則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當然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範圍內,已如前述,故原告所述並不足採。六、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一)按「所謂『均等論』之適用,必須係待鑑定對象之對應元件、成分、步驟或其結合關係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係以實質相同之技術手段,達成實質相同之功能,而產生實質相同之結果」(最高法院106年度臺上字第2466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次按:「所謂專利侵害之均等論,係指比對被控侵權物與訟爭專利請求項,兩者在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三者是否實質相同。所謂實質相同,乃侵害物所採取之替代手段,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閱讀說明書(尤其是請求項及發明說明)後,基於一般性之專業知識及職業經驗,易於思及所能輕易置換者」(最高法院106年度臺上字第585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經查:系爭產品為「一種鎖匙」,該鑰匙包含握柄及鎖胚,在該鎖胚不同側的壁面設有溝槽,並具有表面凹凸外型,然其技術特徵並不具有系爭專利請求項1防鑽鎖匙結構之鎖體、容置空間、第一開口、鎖心、金屬銷體等結構,故系爭產品並無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具結構要件,其技術手段及功能不同,又系爭產品藉由鑰匙插入對應之鎖體,由外力轉動以開鎖之作動結果,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體結構可使鎖匙插入容置空間及開口,受鎖匙牽引以開鎖,兩者雖皆為開鎖動作,惟其所對應結構之運作結果亦有所不同。綜上所述,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及1B,係以不同的技術手段,達成不同的功能,產生不同的結果,縱另考量是否適用均等論,系爭產品仍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二)按「專利權人主張被控侵權對象適用均等論而構成均等侵權時,被控侵權人得提出抗辯,主張全要件原則、申請歷史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或貢獻原則等事項,以限制均等論,若任一限制事項成立,則不適用均等論,應判斷被控侵權對象不構成均等侵權」(本院106年度民專上字第28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三)被告等人均辯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技術特徵其內容係記載一種防鑽鎖匙結構,包含鎖體、鎖心、一金屬銷體,根本無包含鑰匙。鎖匙是該鎖心之插孔之限制用語,僅是用以定義插孔功用,並無構成系爭專利之元件等語(見本案卷二第63頁)。經查:1、按「均等論係基於保障專利權人之利益的立場,避免他人僅就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技術手段稍作非實質之改變,即規避專利侵權之責任。而由於專利權範圍係以文字為準,為彌補文字上的侷限性,專利權範圍非僅限於請求項之文義範圍,而得適度擴大至與請求項為均等的範圍。但均等論的適用,仍需符合『全要件原則』,亦即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每一技術特徵,無論是相同或均等之技術特徵,必須出現或存在於被控侵權產品中,被控侵權對象始可能構成侵權」(本院106年度民專上字第10號民事確定判決意旨參照)。2、查系爭產品為「一種鎖匙」,該鑰匙包含握柄及鎖胚,在該鎖胚不同側的壁面設有溝槽,並具有表面凹凸外型,然其技術特徵並不具有系爭專利請求項1防鑽鎖匙結構之鎖體、容置空間、第一開口、鎖心、金屬銷體等結構,故系爭產品並無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鎖具結構要件,已如前述。次查,原告所提系爭專利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於甲證13第4至5頁、甲證14第6頁、甲證15第3至4頁、甲證16第5頁所載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產品之比對結果,均未分析出系爭產品包含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B中「金屬銷體」元件(見本案卷一第175至177頁、第189頁、第197至199頁、第217頁),且甲證14第7頁更敘及:「系爭商品縱有販賣之行為,並不構成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侵害」(見本案卷一第191頁),顯見原告所提上開系爭專利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並不嚴謹、周延,且其比對分析亦不符全要件原則。綜上,基於全要件原則,系爭產品不構成均等侵權。(四)被告邱家園辯稱:市場上鎖匙店的先前技術及習知技藝以解決鎖頭轉動為目的,原告試圖壟斷市場上已存在的先前技術及習知技藝,難謂有所損害等語(見本案卷一第425頁);被告李慶隆、王再民、陳美親等辯稱: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提及系爭專利「主要在解決習知鎖具防止不肖人士可利用如鑽頭的機具破壞鎖具結構」,而其解決方式在於原告自承為習知第2圖的鎖具插孔2即為其改良的插孔50(第5圖),由此可證明插孔2與插孔50是相同的,也就是原告係在於習知插孔2的溝槽211對應系爭專利插孔50的第二溝槽53裝設有一金屬銷體7以防止破壞。然被告僅是製造可配合該習知插孔2的鑰匙,並無製造系爭專利在插孔50的第二溝槽53裝設有一金屬銷體7的防鑽鎖具,何有侵害其系爭專利之實等語(見本案卷一第247、361、363、453、455頁)。經查:1、按「所謂先前技術阻卻,係指專利權範圍不得藉由均等論而擴大涵蓋至與單一先前技術相同或為依單一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者。換言之,倘專利權人藉由均等論擴大後之範圍,涵蓋與單一先前技術相同或為單一先前技術與專利申請時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簡單組合部分,將可能侵犯公眾利益,基於平衡專利權人與公眾之利益而限制專利權之均等範圍,故均等論有先前技術阻卻事項」(本院105年度民專上字第21號民事確定判決意旨參照)。2、系爭專利說明書【先前技術】、【圖式簡單說明】欄敘述:「而為了解決上述習知鎖具結構的缺失,提出一種如第2圖所示的鎖具結構,其利用插孔2相對兩側21、22斜向設置的溝槽211、221以有效防止不肖人士的仿製,更透過其中一溝槽221的角端部222斜向對準於斜向設置的銷珠,讓鎖匙旋轉時順利轉動以進行開鎖」等語(見本案卷一第42、44、51頁)。由此可知,系爭專利說明書已自承第2圖插孔及其所對應搭配之鎖匙,均為系爭專利申請前已知之先前技術,且早已為先前技術M340328號(見本案卷一第461頁。已屆期消滅)所揭露第4、5圖鎖匙及其剖視圖(見本案卷一第483、493頁)。3、系爭產品為鎖匙結構,其主要在鑰匙本體,該鑰匙包含握柄及鎖胚,其在鎖胚不同側的壁面設有溝槽,而原告所提系爭專利侵權比對分析報告中之甲證13第5頁、甲證14第6頁、甲證15第4頁、甲證16第5頁亦同此分析(見本案卷一第177、189、199、217頁),上開系爭產品之技術分析乃對應、匹配前述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自承之先前技術插孔之特徵:「第2圖所示的鎖具結構,其利用插孔2相對兩側21、22斜向設置的溝槽211、221以有效防止不肖人士的仿製,更透過其中一溝槽221的角端部222斜向對準於斜向設置的銷珠,讓鎖匙旋轉時順利轉動以進行開鎖」。準此,系爭產品乃為系爭專利申請時之先前技術,從而系爭專利權範圍不得藉由均等論而擴大涵蓋至與單一先前技術相同者。倘系爭專利權人藉由均等論擴大後之範圍,涵蓋與單一先前技術相同,將可能侵犯公眾利益,基於平衡專利權人與公眾之利益而限制專利權之均等範圍,故本件系爭產品有先前技術阻卻均等論之適用。(五)被告蔡幸眞即道昌鎖印行、謝奇峰、謝周儒即宏峰鎖印行等辯稱:系爭專利已具體且明確揭露關於鎖匙的結構,但系爭專利並未將鎖匙結構記載於請求項中,鎖匙之結構應被視為貢獻給公眾等語(見本案卷二第16、31頁)。經查:1、按「『貢獻原則』係指於系爭專利之說明書或圖式中有揭露但並未記載於請求項的技術手段,應被視為貢獻給公眾,專利權人不得以均等論重為主張其原可於系爭專利之請求項中申請卻未申請之技術手段。因此,『貢獻原則』為均等論的限制事項之一。貢獻原則係基於平衡專利權人與公眾之利益而限制專利權的均等範圍,若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時之說明書或圖式中揭露較多的技術手段,卻於請求項中申請較少的技術手段,於侵權訴訟時再藉由均等論擴大後之範圍而欲涵蓋說明書或圖式中已揭露之較多的技術手段,若認定適用均等論,將導致專利權人於專利申請階段與侵權訴訟階段主張之專利權範圍不一致,亦與請求項為界定專利權範圍之作用有所不符。判斷是否適用貢獻原則,應於判斷系爭專利之請求項與被控侵權對象之對應技術特徵是否為均等之同時一併考量。若適用貢獻原則,應判斷不適用均等論,被控侵權對象不構成均等侵權。貢獻原則係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整個技術手段之貢獻,並非指請求項中某個技術特徵之貢獻。例如系爭專利之請求項中記載的技術手段為A,被控侵權對象之技術內容為B,雖然系爭專利之說明書中記載有A、B二技術手段,但請求項中僅記載A而未記載B,即使B與A為均等,但因B未記載於請求項中,應適用貢獻原則,不得再以A主張均等論而擴大涵蓋B。說明書或圖式中對於相關技術手段之敘述具體明確時,始得適用貢獻原則,若僅有概括性敘述,原則上不可適用。敘述是否具體明確,係由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閱讀說明書及圖式後予以判斷」,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105年2月專利侵權判斷要點亦同此見解。2、查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方式】欄第5頁第2段敘述:「請參考第5圖及第6圖所示,係為該鎖匙4插入該插孔50的前後狀態,而該鎖匙4之結構係配合於該插孔50之內部構造,其中該鎖匙4包含有一握柄40及一連接該握柄40的鎖胚41,該鎖胚41左右兩側面42、43各銑設有分別對應該第一溝槽52及該第二溝槽53的一第三溝槽420與一第四溝槽430,且該第三溝槽420具有一對應該第一角端部56的第二角端部421。在該鎖匙4未插入該插孔50時,該銷珠51會因彈簧而向該插孔50之內空間凸出,而當該鎖匙4之插入端44插入該插孔50時,該鎖匙4之該第三溝槽420、該第二角端部421及該第四溝槽430皆分別對準於該插孔50之該第一溝槽52、該第一角端部56及該第二溝槽53,此外,該鎖匙4之該第二角端部421完全斜向對準於斜向設置的該銷珠51,在該鎖匙4旋轉時,透過與該銷珠51斜向設置的該第一角端部56及配合於該第一角端部56的該第二角端部421使該第二角端部421完全抵觸該銷珠51,利於該鎖匙4旋轉時,藉由該鎖胚41之該第三溝槽420及該第四溝槽430對該鎖心5形成扭動效能,使該鎖匙4能連動該鎖心5在該鎖體6內部轉動,進而順利開鎖」(見本案卷一第46頁)。堪認系爭專利說明書業已具體敘述該鎖匙的結構特徵,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中並未主張該鎖匙結構之權利範圍,因該鎖匙結構並未記載於請求項中,依貢獻原則,原告不得再以均等論而擴大涵蓋至於系爭專利公告時已貢獻於公眾之該鎖匙結構,倘任由系爭專利權人恣意將已貢獻於公眾之範圍以解釋方式再度包含於請求項所保護之範圍,將導致專利權人於專利申請階段與侵權訴訟階段主張之專利權範圍不一致,以致變動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申請專利範圍對外所信賴的客觀專利範圍,使公告之請求項範圍無法確立,而對公眾或潛在競爭者造成不利益,不符合專利法立法目的。七、被告等並無故意或過失:(一)被告等辯稱:系爭產品上並無任何標示專利證書號數等語(見本案卷一第553頁、本案卷二第63頁)。按「專利物上應標示專利證書號數;不能於專利物上標示者,得於標籤、包裝或以其他足以引起他人認識之顯著方式標示之;其未附加標示者,於請求損害賠償時,應舉證證明侵害人明知或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專利法第98條定有明文。本條規定之立法目的,在促使專利權人告知公眾專利權存在之事實,協助公眾辨識該物品享有專利保護,以避免侵權行為之發生。專利權人於專利物品或其包裝上標示專利證書號數,雖非提起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前提要件或特別要件,惟專利權人未予標示時,應舉證證明侵害人明知或有事實足證其可得而知為專利物品,始得請求侵害人負損害賠償責任」(本院104年度民專訴字第66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經查:原告並未提出任何系爭專利物上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或於系爭專利物之標籤、包裝等其他足以引起他人認識之顯著方式標示系爭專利證書號數之證據,從而本件原告應舉證證明被告等明知或可得而知系爭產品為專利物,始能請求損害賠償。(二)次按:「新型專利權人行使新型專利權時,如未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不得進行警告」,專利法第116條定有明文。其立法理由為:「一、由於新型專利採形式審查,未對是否合於專利要件進行實體審查,即賦予專利權,為防止權利人濫發警告函,新型專利權利人進行警告時,有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作為客觀判斷資料之必要,惟其並非提起訴訟之前提要件。
(一)原告於102年2月出售其所型號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即「氫美機」成品各一台及半成品各一台予中榮公司,但於銷售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時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不可拆解其結構,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簽署任何保密合約防止其揭露任何關於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102年2月底,原告負責人林文章與被告林信湧初步達成共識,合作初期先由原告製造提供「氫美機」所需之電解槽模組,被告林信湧則負責氫氧供應設備之產品設計、功能開發、技術研發及生產製造,後期則由中榮公司研發新電解槽技術。雙方並於102年3月2日開會討論合作模式,原告乃提供中榮公司關於EP-133或EP-188之部分電路圖與部分材料表,供被告評估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進行生產製造之可行性。另因原告之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發生漏鹼(即工業強鹼電解質外漏)導致電路短路,中榮公司乃向原告索取電路圖以進行維修。被告林信湧為評估原告上開專利數量、專利內容、專利權人、是否具專利性及其價值,於102年3月6日針對原告所有關於氫氧氣電解裝置與應用之專利暨技術,委任律師進行盡職查核,於102年3月29日律師出具法律意見書,認原告並非氫氧氣電解產生裝置與應用之唯一專利權人,該公司當時並無任何中國專利經中國知識產權局確認其可專利性,且原告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新型專利,中國知識產權局可能以駁回原告於中國所申請氫氧安全燃燒裝置發明申請案之相同理由,駁回其專利申請,並給予不具專利性之評價報告。被告林信湧仍本於誠信原則,除將評估結果告知林文章外,尚於102年4月間提出備忘錄洽談合作條件,嗣102年5月1日雙方確認無法以合資成立公司方式合作。(二)被告林信湧就原告提供之電解槽進行測試後,赫然發現原告所謂「氫美機」EP-133竟與其除碳機EP-130無所差異,僅係工業用電解水之氫氧產生器,尤有甚者,EP-133及EP-188漏碱狀況嚴重導致電路短路。而原告之EP-133及EP-188使用30分鐘後必須停機無法長時使用,否則恐容易造成氫爆及易漏強鹼液;且使用「高電壓低電流」控制電路,不僅電解效率差且容易造成電解槽損壞。被告林信湧遂決定設立潓美公司,自行研發適合供人體使用且無危害之氫氧產生機,並自102年中起陸續斥資購買市面既有氫氧產生器及電解槽進行拆解研究,並採購相關工業用電腦、電源供應器及控制電路進行組裝測試,於102年12月初開發出第一台工業電腦控制介面、以「低電壓高電流」控制電路、適合供人體使用的「氫氧霧化機」,並已申請多國專利保護。(三)原告「氫美機」因消耗過多工業用電解質(如氫氧化鈉)並產生鹼霧,對人體有害而無法用於醫美領域,此有103年11月20日壹週刊、三立新聞暨東森新聞報導,原告所銷售之「氫美機」後續經我國食衛署開罰並公開銷毀。另原告與被告林信湧洽談合作過程中,原告以資金恐急為由向被告林信湧借款美金100萬元,雖經法院判決,林文章仍無資力返還,為掩蓋其欠款事實,竟對外大肆宣稱「林信湧…逕自撤除雙方合作關係,不承認與友荃洽商合作之實,更要求友荃退還其投資款。因此…委請律師對林信湧提出告訴背信詐欺…」等語,使被告林信湧名譽暨信用遭受嚴重戕害。(四)系爭營業秘密非屬營業秘密:⒈原告所有之EP-188、EP-133等氫氧氣供應設備,其原理技術架構業於101年7月1日公告取得新型專利而公開,且可經由實際產品拆解而得知,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本件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使用手冊第一頁已清楚載明「專利產品仿冒必究」:且原告分別於101年2月16日、101年4月20日向我國智慧財產局及中國知識產權局申請實用新型專利,並於101年7月1日、101年12月5日分別公告獲證,兩者專利說明書均詳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發明內容附圖說明、具體實施方式等,則原告已公開其所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之原理、技術與架構,涉及該類資訊之人皆能知悉上開資訊,故不具備秘密性,不符合營業秘密法第2條第1款之要件,故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顯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範疇,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⒉系爭專利相對應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經美國專利局審查後認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亦佐證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所相對應技術內容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不具秘密性。而經被告委託司法院指定之鑑定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鑑定後,亦認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即原告宣稱之「EP-188核心電解槽系統模組」資料),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⒊原告之蔡松樺經理與其負責人林文章內部討論中,更承認一般市售氫水飲水機技術與其宣稱的「氫美機」相同,都是電解水產生氫氧氣,故可將市售氫水飲水機馬上變成「氫美機」。是以,原告出售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33、EP-188暨提供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等資料非屬營業秘密。⒋遍觀102年間原告與被告等之EMAIL或LINE通訊內容,完全未言及原告提供予被告林信湧等資訊屬營業秘密,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且原告並未與被告林信湧等簽訂任何保密約定,則原告所提供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中之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資料,既無任何保密約定,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顯不符營業秘密法第2條所定營業秘密要件而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五)聲明: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②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供擔保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我國第I553202號「預力基樁及其接樁方法與樁頭處理方法」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5年10月11日起至120年8月1日止。被告鴻碩公司於「映暉第2-1期(TW16GY21)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工程」(下稱:「映暉第2-1期」),在雲林縣台西鄉旭安段0839、台西鄉三姓段第0820、0825、0900○0○0000○0000○0000○0000○0000○號等9處案場,及「映暉第3-1期(TW16GY31)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工程」(下稱:「映暉第3-1期」),在雲林縣台西鄉三姓段○0000○0000○0000○0○0000○0000○號等5處案場,為被告映暉公司施工建造太陽能發電廠,並於施工現場架設用於支撐太陽能板之預力基樁(下稱:系爭產品)。嗣依原告調查得知被告寶島公司為「映暉第2-1期」、「映暉第3-1期」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工程之開發廠商,本案太陽能電廠皆係由被告寶島公司所規劃、設計及興建,再由被告鴻碩公司實際施工及使用系爭產品於支撐太陽能板。又經原告比對分析結果,確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3、4之文義及均等權利範圍,且系爭專利並無得撤銷之事由。是以,被告寶島公司、映暉公司於開發前述太陽能電廠、被告鴻碩公司於施工營造前述太陽能電廠,並將系爭產品使用於營建工程時,當有預見或避免侵害原告專利權之能力及注意義務,且原告於107年10月15日已發函籲請被告寶島公司、被告鴻碩公司尊重系爭專利,故被告對事後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顯然具有故意,被告公司應就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負不真正連帶損害賠償責任,而渠等之法定代理人亦應分別就其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第3項、第97條第1項,民法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第245條規定,僅先表明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求為判決:(一)被告寶島公司、郭肇基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7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二)被告鴻碩公司、張家豪應連帶給付原告2,7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三)被告映暉公司、寶島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2,7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四)前3項給付中,有任一項之被告已為給付者,於相同給付範圍內,他項被告於該範圍內同免給付責任。(五)被告寶島公司、被告鴻碩公司及被告映暉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直接或間接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前揭所有侵權產品,被告寶島公司、被告鴻碩公司及被告映暉公司應予回收並銷毀。(六)訴之聲明第1項至第3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於102年2月出售其所型號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即「氫美機」成品各一台及半成品各一台予中榮公司,但於銷售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時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不可拆解其結構,亦未要求被告林信湧簽署任何保密合約防止其揭露任何關於EP-133及EP-188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102年2月底,原告負責人林文章與被告林信湧初步達成共識,合作初期先由原告製造提供「氫美機」所需之電解槽模組,被告林信湧則負責氫氧供應設備之產品設計、功能開發、技術研發及生產製造,後期則由中榮公司研發新電解槽技術。雙方並於102年3月2日開會討論合作模式,原告乃提供中榮公司關於EP-133或EP-188之部分電路圖與部分材料表,供被告評估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進行生產製造之可行性。另因原告之EP-133及EP-188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發生漏鹼(即工業強鹼電解質外漏)導致電路短路,中榮公司乃向原告索取電路圖以進行維修。被告林信湧為評估原告上開專利數量、專利內容、專利權人、是否具專利性及其價值,於102年3月6日針對原告所有關於氫氧氣電解裝置與應用之專利暨技術,委任律師進行盡職查核,於102年3月29日律師出具法律意見書,認原告並非氫氧氣電解產生裝置與應用之唯一專利權人,該公司當時並無任何中國專利經中國知識產權局確認其可專利性,且原告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新型專利,中國知識產權局可能以駁回原告於中國所申請氫氧安全燃燒裝置發明申請案之相同理由,駁回其專利申請,並給予不具專利性之評價報告。被告林信湧仍本於誠信原則,除將評估結果告知林文章外,尚於102年4月間提出備忘錄洽談合作條件,嗣102年5月1日雙方確認無法以合資成立公司方式合作。(二)被告林信湧就原告提供之電解槽進行測試後,赫然發現原告所謂「氫美機」EP-133竟與其除碳機EP-130無所差異,僅係工業用電解水之氫氧產生器,尤有甚者,EP-133及EP-188漏碱狀況嚴重導致電路短路。而原告之EP-133及EP-188使用30分鐘後必須停機無法長時使用,否則恐容易造成氫爆及易漏強鹼液;且使用「高電壓低電流」控制電路,不僅電解效率差且容易造成電解槽損壞。被告林信湧遂決定設立潓美公司,自行研發適合供人體使用且無危害之氫氧產生機,並自102年中起陸續斥資購買市面既有氫氧產生器及電解槽進行拆解研究,並採購相關工業用電腦、電源供應器及控制電路進行組裝測試,於102年12月初開發出第一台工業電腦控制介面、以「低電壓高電流」控制電路、適合供人體使用的「氫氧霧化機」,並已申請多國專利保護。(三)原告「氫美機」因消耗過多工業用電解質(如氫氧化鈉)並產生鹼霧,對人體有害而無法用於醫美領域,此有103年11月20日壹週刊、三立新聞暨東森新聞報導,原告所銷售之「氫美機」後續經我國食衛署開罰並公開銷毀。另原告與被告林信湧洽談合作過程中,原告以資金恐急為由向被告林信湧借款美金100萬元,雖經法院判決,林文章仍無資力返還,為掩蓋其欠款事實,竟對外大肆宣稱「林信湧…逕自撤除雙方合作關係,不承認與友荃洽商合作之實,更要求友荃退還其投資款。因此…委請律師對林信湧提出告訴背信詐欺…」等語,使被告林信湧名譽暨信用遭受嚴重戕害。(四)系爭營業秘密非屬營業秘密:⒈原告所有之EP-188、EP-133等氫氧氣供應設備,其原理技術架構業於101年7月1日公告取得新型專利而公開,且可經由實際產品拆解而得知,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本件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使用手冊第一頁已清楚載明「專利產品仿冒必究」:且原告分別於101年2月16日、101年4月20日向我國智慧財產局及中國知識產權局申請實用新型專利,並於101年7月1日、101年12月5日分別公告獲證,兩者專利說明書均詳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之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發明內容附圖說明、具體實施方式等,則原告已公開其所有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之原理、技術與架構,涉及該類資訊之人皆能知悉上開資訊,故不具備秘密性,不符合營業秘密法第2條第1款之要件,故原告所有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88等顯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範疇,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⒉系爭專利相對應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經美國專利局審查後認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亦佐證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所相對應技術內容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不具秘密性。而經被告委託司法院指定之鑑定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科技發展研究院」鑑定後,亦認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2、4、5、6(即原告宣稱之「EP-188核心電解槽系統模組」資料),屬於該行業所熟知或習見之技術,而非工商秘密或營業秘密。⒊原告之蔡松樺經理與其負責人林文章內部討論中,更承認一般市售氫水飲水機技術與其宣稱的「氫美機」相同,都是電解水產生氫氧氣,故可將市售氫水飲水機馬上變成「氫美機」。是以,原告出售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EP-133、EP-188暨提供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等資料非屬營業秘密。⒋遍觀102年間原告與被告等之EMAIL或LINE通訊內容,完全未言及原告提供予被告林信湧等資訊屬營業秘密,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且原告並未與被告林信湧等簽訂任何保密約定,則原告所提供之保健氫氧氣供應設備中之部分材料表暨線路圖資料,既無任何保密約定,亦未採取任何保密措施,顯不符營業秘密法第2條所定營業秘密要件而不具營業秘密適格性。(五)聲明: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②如受不利之判決,請准供擔保免予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2人於民國95年6月9日以「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申請發明專利,於96年12月16日該申請發明公開公告,公開編號為第000000000號,並於98年5月11日經智慧財產局公告,核准為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I309729號(下稱系爭專利)。(二)被告未經原告授權同意,在其門市銷售侵權品,原告於99年3月18日在其門市購得侵權品「手電筒LG-0859」(下稱系爭產品)。又系爭產品經比對分析結果,已基於全要件原則而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文義讀取之侵權定義,復無逆均等論之阻卻與適用,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範圍內。(三)原告與TRADECHANNELINTERNATIONALL.L.C公司簽訂專利授權使用協議,授權金額每年可達新臺幣(下同)1千萬元以上。全臺警察局預期可採購金額達1800萬元;依經建會資料,97年臺灣自行車騎乘人口大幅成長到70萬人,自行車前燈平均以每支500元計算,採購金額預期可達3500萬元以上。被告銷售與原告專利技術相同,但較為低劣之侵權品,嚴重影響被授權廠商生產意願,擠壓原告可收取廠商技術移轉金和生產授權金之金額空間,不僅給買家造成低價傾銷與偽劣產品之錯覺,亦給市場帶來極大混亂。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請求被告賠償30萬元。又侵權品之整體功能不佳:手電筒燈頭和開關等無防水功能、電池筒質量差、管身和尾部開關紋路色澤不一致、加工工藝粗糙等,導致原告產品信譽受損,原告得請求被告賠償20萬元。被告係屬故意銷售大陸黑心侵權品,其侵害情節重大,原告得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請求法院酌定被告應賠償金額之三倍即60萬元。本件原告僅就其中之30萬元部分為請求。(四)系爭專利有效性部分:1、光學成像原理並未教示如何產生光束之效果。當習知的散光(0F~1F)和聚光(1F~∞)應用在手電筒,並要將與凸透鏡等高之物體(習知是使用蠟燭)換成一般有120度視角和約僅有2.5釐米方形之LED光源時,原告選定在0F至2F小距離調整,即可產生大範圍均勻照明之無法預期之效果,是一種選擇性之發明,並非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思及、實現。2、被證Chapman摘要之2~4列陳述在一倍焦距範圍內,光線匯聚提供均勻之光斑,而所謂「調整S到預定距離、最大距離和最遠距離」,通常知識者毫無疑義推知是在一倍焦距內之工作區間。3、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光學成像原理,只要在大於1F到無窮遠距離之間任一位置,都可以產生聚光。被證Hunter之圖2、圖4均未有文字述說其工作區間及產生之功效,圖2僅能說明是具有一般「散光」、「聚光」之調焦結構,而圖4是在光軸上形成一點之三角形光束,其工作之光屏位置,應該是在匯聚為一點之前之正立虛像,與系爭專利沙漏形光束之聚光效果,其照明使用工作範圍是在光束之後的倒立實像,兩者間存有明顯技術上之實質不同。縱使圖4推測將光束延伸,也只會形成交叉為一點之「交叉光束」,並不具有光學原理在超過一倍焦距時有脖子之「沙漏形光束」之技術特徵。(五)爰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30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一)原告係針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具有應撤銷之原因,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不得對於被告主張權利:1、依美國公開2004/0000000A1申請案(下稱被證8之1),與美國專利第0000000號(下稱被證9)之組合,已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不具進步性,應予撤銷。2、原告就系爭專利遭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98年民專訴字第157號業經鈞院認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不具進步性而判決駁回。3、又鈞院99年民專訴字第57號、99年民專訴字第58號兩案與本案訴求案由相同,其性質、種類與事實也明顯無異,其所引證事也足以作為佐證,系爭專利為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二)原告並未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或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用以定義第一區間及第二區間之焦距為「凸透鏡的焦距」,原告應先說明系爭產品之凸透鏡焦距為何,才能知道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可否在0至1F及1F至2F區間調整,惟原告之比對分析完全未說明系爭產品之凸透鏡焦距為何,即逕自作成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可在0至1F及1F至2F區間調整之結論,顯然舉證不足。2、系爭產品之LED本身有一透鏡封裝結構,其將影響LED所射出光線之散光或聚光程度,因此,不能僅以光線為散光或聚光即遽以認定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可在0至1F焦距及1F至2F焦距調整。更何況原告根本未證明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散光」及「聚光」效果。(三)原告應證明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按司法院98年智慧財產法律座談會提案及研討結果民事訴訟類第13號,多數見解認為「侵害專利權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種,以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專利權,致生損害者,始得請求損害賠償,故僅得適用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不得適用修正前或修正後之同條第2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原告既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而請求損害賠償,自應由原告就被告有何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其專利權先盡舉證責任。(四)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30萬元,惟未說明如何計算出該30萬元之賠償額,且原告主張依專利法第85條規定計算所受損害,惟損害賠償計算之基礎為有利於原告之事實,原告自應就此等事實提出具體證明。(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並陳明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5",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原告為我國商標註冊第01421763號「Nya」(草寫)商標(下稱據爭商標)的商標權人,自民國99年8月1日註冊取得商標權後,目前仍在專用期間內。被告香港商捷米環球有限公司(下稱捷米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在社群網站、百貨實體店鋪及其所經營的JAMMYGLOBALSTORE網站使用「NYA-」商標(下稱系爭商標)銷售背包、手提包等商品(下稱系爭商品),已侵害原告對於據爭商標的商標權。原告因此提起本訴訟,請求被告捷米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下合稱被告)連帶給付損害賠償新臺幣(下同)237萬元,並排除其侵害行為。捷米公司則提出兩商標並不近似,以及其並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等抗辯。乙、雙方的主張壹、原告方面一、據爭商標係指定使用於第18類「皮包、人造皮革、旅行箱、手提袋、皮工具袋、包裝用皮袋、化粧包、公事包、購物袋、背包、皮夾、腰包、皮箱、名片皮夾、樂譜袋、皮革」之商品上。據爭商標與系爭商標為高度近似,被告又將系爭商標使用在與據爭商標註冊商品類別同一的商品上,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的可能,已違反我國商標法第68條第3項的規定。因此,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至第3項、第71條第3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向捷米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鈴見純孝連帶請求損害賠償。
(一)原告係針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惟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具有應撤銷之原因,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不得對於被告主張權利:1、依美國公開2004/0000000A1申請案(下稱被證8之1),與美國專利第0000000號(下稱被證9)之組合,已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及第7項不具進步性,應予撤銷。2、原告就系爭專利遭受侵害請求損害賠償之98年民專訴字第157號業經鈞院認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不具進步性而判決駁回。3、又鈞院99年民專訴字第57號、99年民專訴字第58號兩案與本案訴求案由相同,其性質、種類與事實也明顯無異,其所引證事也足以作為佐證,系爭專利為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二)原告並未證明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或均等範圍: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用以定義第一區間及第二區間之焦距為「凸透鏡的焦距」,原告應先說明系爭產品之凸透鏡焦距為何,才能知道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可否在0至1F及1F至2F區間調整,惟原告之比對分析完全未說明系爭產品之凸透鏡焦距為何,即逕自作成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可在0至1F及1F至2F區間調整之結論,顯然舉證不足。2、系爭產品之LED本身有一透鏡封裝結構,其將影響LED所射出光線之散光或聚光程度,因此,不能僅以光線為散光或聚光即遽以認定系爭產品之凸透鏡可在0至1F焦距及1F至2F焦距調整。更何況原告根本未證明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散光」及「聚光」效果。(三)原告應證明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按司法院98年智慧財產法律座談會提案及研討結果民事訴訟類第13號,多數見解認為「侵害專利權亦屬侵權行為之一種,以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專利權,致生損害者,始得請求損害賠償,故僅得適用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不得適用修正前或修正後之同條第2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原告既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而請求損害賠償,自應由原告就被告有何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其專利權先盡舉證責任。(四)原告主張被告應賠償30萬元,惟未說明如何計算出該30萬元之賠償額,且原告主張依專利法第85條規定計算所受損害,惟損害賠償計算之基礎為有利於原告之事實,原告自應就此等事實提出具體證明。(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並陳明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係依據我國法律合法設立之公司,並享有光碟影音產品片名「古靈精探B」、「仁心解碼」、「宮心計」、「富貴門」(下稱系爭著作)在中華民國臺、澎、金、馬地區之著作財產權。(二)被告明知上開著作係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視聽著作,為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之著作物,且明知其所有之「古靈精探B」一套2片共25集(下稱系爭光碟)係原告享有著作財產權之重製物,僅能供其出租而不能出售,竟與藏身於大陸地區姓名、年籍不詳之成年人,共同基於意圖散布而公開陳列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光碟重製物之犯意,自民國98年1月至6月16日前之某日起,先取得「雅虎奇摩拍賣」網站之「sabrina3520」帳號,於不詳地點利用電腦及網際網路連線,以上開帳號在「雅虎奇摩拍賣」網站上刊登販賣系爭光碟之訊息,供上網瀏覽之不特定人下標購買。嗣經原告公司執行網路巡邏發現上揭廣告,遂請友人下標購買取得系爭光碟,並經原告提起侵害著作財產權刑事告訴後,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於99年10月18日以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三)就被告所侵害系爭著作財產權之影音產品,原告除須以龐大金額購買版權外,亦投入大量之人力、物力,以為該等系列影音產品宣傳、企劃。今被告以網路拍賣非法重製物之方式,提供上開盜版光碟予不特定人自由購買觀賞,此等不法侵害行為不僅造成原告市場萎縮,更降低合法下游廠商簽約意願,及取締被告違法行為費用之支出,原告之損失不可謂不高,亦難以估算,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請求新臺幣(下同)10萬元。(四)原告再為主張之事實:1、被告以「sabrina3520」出售系爭光碟1套2片外,尚出售下列侵權光碟:(1)時間:98年12月8日。片名:富貴門。買家:chiao3977。(2)時間:98年12月5日。片名:富貴門。買家:angel590326。(3)時間:98年12月1日。片名:富貴門。買家:hkg1236。(4)時間:98年12月2日。片名:宮心計。買家:joywen621115。(5)時間:98年12月3日。片名:富貴門。買家:polosecond。(6)時間:98年11月26日。片名:富貴門。買家:cela.6238。(7)時間:98年11月22日。片名:宮心計。買家:love102137。2、被告以「conifore」出售下列侵權光碟:(1)時間:98年7月12日。片名:仁心解碼。買家:198149。3、被告合計共侵害原告9套影片。(五)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被告刑事部份業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經被告提起上訴後撤回上訴,故刑事部份業已確定,被告答辯狀稱「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之情事」,尚有誤會。2、被告刑事部份判決6月易科罰金18萬元業已執行完畢,並就本案支付律師費用10萬元,故被告前後支付相關費用合計共28萬元,被告於調解庭中卻僅願意給付原告2000元,難謂被告有和解誠意。(六)爰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並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田林玉梅於民國89年6月5日取得新型第177037號「安全防漏之沖茶器結構改良」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期間自90年6月23日起至101年6月4日止,並經實質審查,嗣後田林玉梅將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移轉予原告。系爭專利之產品係經由宜家貿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宜家公司)製造與販賣,頗受業界歡迎。田林玉梅前向本院就被告丞漢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丞漢公司)製造與販賣之「易-PC600快速沖泡壼」(下稱系爭產品)之事實,提起98年度民專訴字第55號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事件民事訴訟。前案訴訟中,國泰智慧產權事務所(下稱國泰事務所)就系爭專利與系爭產品,作成專利侵害鑑定報告,鑑定結果認系爭產品之技術特徵依全要件原則,大部分均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僅有「杯底之腳板(14)係貫穿卡止盤(3)上所設之穿孔」之系爭專利特徵,固與系爭產品略有不同。然依均等論分析比對,系爭產品之「腳板」在技術手段、功能及結果上為實質相同,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二)嗣被告承漢公司與田林玉梅雖於前案訴訟中達成和解,惟由原證2之產品照片與原證5之發票,可證明系爭產品仍在市面上流通。原證9之公證書,可證被告持續於其公司網站上銷售。原證10與11亦可證被告於YAHOO拍賣網頁進行販售。附件三之實物更可證明系爭產品確實存在。準此,被告丞漢公司於前案和解後,仍繼續在市場販售外型與先前侵權產品相同之系爭產品,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而系爭產品於包裝盒上所使用之圖片,亦與原告之相關企業,即宜家公司與愛貝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系爭專利產品之圖片相同,是被告丞漢公司故意侵害系爭專利甚明。至於被告雖抗辯其迴避系爭專利所設計之產品,自外觀上即可辨識與系爭產品不同云云,然此與本件無關。(三)綜上所陳,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規定,被告丞漢公司就其侵權行應對原告應負賠償責任,並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計算損害。復依民法第28條及公司法第23條之規定,被告張耿豪為丞漢公司之負責人,應負屬連帶賠償責任。因被告故意侵權,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被告應賠償原告損害額以上之金額。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原告先主張新臺幣(下同)100萬元。爰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丞漢公司、張耿豪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按年息5﹪計付之利息,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2.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5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5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3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3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94年3月間著作完成「非常0000王」一書(下稱系爭著作),曾節錄部分內容向出版社投稿。於94年4月曾短暫受雇於被告王寶玲,但並未將系爭著作「非常0000王」一書之著作權讓與、並授權予被告王寶玲。詎數年後發現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授權,被告王寶玲、華文網公司擅將「非常0000王」內容改於95年出版「000000基礎篇」、96年出版「000000進階篇」、97年出版「00000000Basic練功版」、「00000000Turbo加強版」、98年出版「A.I.嚴選00000000」、「300000000000記憶法,這本最有效」等6本著作物(下稱系爭6本著作物),將原告姓名除去,並僭稱系爭6本著作物為被告張耀飛之著作,被告采舍公司為系爭6本著作之總經銷商與總代理,因被告侵害原告之系爭著作,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95條第1項、第28條、著作權法第85條、第88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600萬元,並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將本件民事訴訟最後事實審之確定判決書登載新聞紙,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並享有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格權,系爭著作並非原告任職於被告華文網公司期間職務上所完成之著作:(1)訴外人0000出版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已函覆證實原告確實早於94年3月15日(任職前)即以非常0000王之電子檔案向出版社投稿,故得證明原告確於任職於被告華文網公司前,即已完成非常0000王,並非職務上完成之著作。(2)系爭著作係原告就英文0000、片語,自己挑選同類、相似字詞歸類,或以聯想方式表現,且原告將重點或句型創作造句,翻譯,做同義辨析比較兩字異同,以加強記憶學習效果,該書將近上千個考試重點或句型,千句英文,千句中文,數百道英文練習題目,均為原告辛苦著作完成,具有原創性,受著作權法保護,且於任職前即電郵自己之郵箱當備份。(3)系爭著作全部稿件,乃由4個原告著作之電子檔合併完成,檔案名稱各為「Voc00ing00000000」、「VSenPart1PS」、「VSenPart2」、「syn94ps」,檔案最後修改完成時間均在94年2月23日至3月6日間,是系爭著作確實於當時已完成。系爭著作完成後,原告將「Voc00ing00000000」檔案全部暫命名為「lee202800」;而「syn94ps」檔案全部暫命名為「lee13900」;於94年3月15日同日,向多家出版社投稿,目的是為換取賴以維生之版稅。於94年3月15日向0000公司投稿,雖該出版社丁0000回信稱無法讀取檔案,但此僅係丁0000之電腦或word軟體程式無法相容,現自該信件寄出備份仍可下載檔案並正常開啟。原告亦於94年3月15日同樣以「非常0000王」(即lee202800)、「syn94ps」(即lee13900)兩個著作檔案向0000出版社有限公司(下稱0000公司)投稿,0000公司並曾回信確認此事。原告於94年3月15日以系爭著作之著作檔案向0000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投稿(下稱0000公司),0000公司於94年3月21日即回信針對原告投稿,乃答覆確認處理,並就書稿內容,具體提出3項問題向原告詢問,可證原告確實於當時已完成系爭著作稿件。雖0000公司回信「OriginalMessage」未含原告寄出之附件檔案著作,但此係因0000公司回信未將附件一併夾帶,蓋電子郵件回信程序,若未特別點選「夾帶包含原始附件」即不會將附件夾帶寄回。再者,94年3月15日投稿EMAIL提及「剩下的約1至2星期可以好」,故3月15日加上1至2星期約3月20多日左右,是在4月1日任職被告華文網公司之前,可見至遲亦於4月1日任職之前即完成,亦即原告於94年4月任職前,即已完成系爭著作稿件,並於94年3月15日電郵予至少三家出版社投稿。衡諸參考書寫作實務,一本500頁書之著作期間通常需時5至10個月,而原告於94年4月1日任職,數日後即將著作原稿交予被告王寶玲,是系爭著作絕無可能係於短短數日之任職期間內即行完成。(4)應被告王寶玲之要求,原告於94年4月11日將系爭著作之「序、推序、解題方法、作者簡介」等資料電郵予被告王寶玲,且書內之「推薦序」、「序」、「你不可不知的解題方法」均來自該附件,幾乎完全相同,此亦為著作早於原告任職前即完成之佐證,一定是先有作品,方能有序、推薦序、解題方法等。(5)原告自94年4月任職,至同月11日即已提供作者簡介及書序,斷無可能任職十餘日,即將系爭著作之著作權讓與予被告,系爭著作厚達500餘頁,諒無任何作者會僅為微薄薪資而賤賣作品,原告之薪資月薪僅約4萬餘元,任職期間僅自當年4月1日至6月30日,任職時又為被告王寶玲編輯完成數本著作,短短3個月任職,竟可使被告王寶玲取得系爭著作財產權,顯悖於常理。(6)系爭著作為原告於任職前完成,縱其後原告受雇於被告王寶玲,原告擔任之職位為編輯,負責其他書籍內容編輯工作。系爭著作係原告自己任職前所完成,非基於僱傭關係或被告王寶玲指示而從事著作,被告王寶玲未曾提供任何資料予原告參考援用,是系爭著作與被告王寶玲無關,自不得將系爭著作視為職務上完成之著作。(7)縱認系爭著作為原告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依著作權法第11條規定,也僅為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所享有,著作人仍為原告,原告仍享有著作人格權,被告仍不得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8)被告重製系爭6本著作物未通知原告,亦未與原告討論並約定,系爭著作於原告與被告間,應推定為「未授權」,被告未能證明已獲授權即擅自重製,自屬違法。(9)原告已於偵查中證明原告於任職期間完成5本其他著作,其中包含原告將2本著作寄給被告出版社之董事長特助之電子郵件紀錄,原告並非坐領乾薪,而未完成其他著作。原告任職期間,尚完成5本著作,更得以反證系爭著作係原告於任職前所完成,非為取得受雇資格所出讓。2、被告出版之系爭6本著作物(原證A至F)與原告系爭著作內容幾乎相同,顯係重製系爭著作而來;其違法變更書名,將原告系爭著作一分為二,拆成兩本出版,並更動內部編排順序,侵害原告之改作權,是被告已侵害原告系爭著作之重製與改作權:(1)系爭6本著作物之封面以「張耀飛編著」、「0000英文教學研究團隊精編」,除去原告具名,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且由書上封面、序、內頁記載,可見被告張耀飛亦參與抄襲剽竊及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①系爭6本著作物均於封面載明「張耀飛(0000)編著」,違法出版書籍多達6本、出版期間長達6年,時間、數量均屬可觀,6本著作物封面均僅張耀飛一人具名,張耀飛並非實際作者,至今仍容任他人將其掛名、並排除真實作者具名,從99年提告至今已近2年,書籍仍在外流通,未見被告張耀飛反對及收回具名。②原證A、B兩本著作物之自序內容,均為原告原所撰寫之自序,於94年4月11日電郵給被告王寶玲。然於原證A、B內,原告之自序,竟遭剽竊成為「張耀飛自序」,被告張耀飛並於其下親自簽名,被告張耀飛不僅排除原告具名作者,甚至連原告之自序都盜用且簽名,顯有侵害原告著作權故意。③原證C至F系爭著作物裡,被告張耀飛改用以「語言天才是可以訓練出來的」為名之自序,並仍於該自序後簽名。被告張耀飛自序之內容,顯然該自序為其親自以身為補習班教學者、經營者之角度所書寫。④「0000英文教學團隊」名號於系爭6本著作物中都曾出現,在證物A、B著作物內首頁即有以「0000英文教學團隊」為名之「修訂版序」;原證C、D、E之著作物中亦將「0000英文教學研究團隊」具名於封面或頁底,均可見被告張耀飛欲同時利用這些書,打響其補習班名號,有助於補習班招生,被告張耀飛辯稱不知情,顯與客觀事實不符。(2)被告王寶玲之數名員工出具聲明書證明,書籍出版前曾商請、找張耀飛掛名、審定、推薦,故被告張耀飛對掛名於自己完全未參與之系爭著作上,事前早已知情。且被告提出之員工聲明書數紙,可見被告王寶玲於找被告張耀飛掛名前,確實有商請、找張耀飛,並非未經任何通知即擅自直接將被告張耀飛掛名為作者。(3)被告於本案進行中,推翻該出版契約書之真實性,所述前後不一。而被告張耀飛改口對該出版契約書稱不知情,且被告張耀飛突然提出一紙被告王寶玲出具之聲明書,其中載明「另本公司與張耀飛文理補習班所簽訂之出版契約係於民國99年間與張耀飛文理補習班鍾0000主任補簽,張耀飛本人並不知情。」,可見若被告張耀飛對該契約書不知情,就不應於原偵查庭提出,並跟檢察官說同意王寶玲使用其名字出版或應於提出時說明其不知情,現在卻刻意佯裝其與王寶玲沒有契約依據。據契約上之簽約日期是「93年」,然93年當時原告並不認識被告兩人,可見被告張耀飛很早就授權被告王寶玲使用其名字掛名於英文書籍。3、原告得請求被告連帶賠償:(1)系爭6本著作物(原證A至F)自95至98年前後四年間,共重新編排出版6次,至今仍在外銷售,其共出版6次,且均為重新製版印刷,可見銷售業績亮眼。一般書籍欲重新編輯、美編、排版、重新製版印刷,都需售出達5,000本以上,才會重新改版販售,如以5,000本計算,每本定價各為139元、330元、149元、350元、129元、399元,被告售出至少達748萬元,是著作財產權部分請求300萬元。又被告除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外,更將原告之姓名、別名除去,改以被告張耀飛為作者,侵害原告就其著作有表示本名、別名之權利,而侵害原告之著作人格權,故請求賠償原告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以一本50萬元計算,系爭6本著作物共計300萬元。(2)被告采舍公司應負連帶賠償之責:系爭6本著作物均以被告采舍公司作為總經銷商、總代理,且被告王寶玲亦為該公司代表人,被告采舍公司及華文網公司之董事長均為被告王寶玲,皆參與系爭著作違法重製之經銷行為分擔,另依民法第28條規定,被告王寶玲均為此二公司之代表人,自應與該公司連帶負責,故被告華文網公司、被告采舍公司、被告王寶玲、被告張耀飛四人均應就本件共同侵權行為負連帶賠償責任。4、原告可依著作權法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本件最後事實審判決書內容,以5號字體刊載於蘋果日報或聯合報或中國時報或自由時報中任一報之全國版下半版壹日。(三)聲明求為判決: 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600萬元,及自民事爭點整理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以5號字體刊載於蘋果日報或聯合報或中國時報或自由時報中任一報之全國版下半版壹日。3、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從事橡塑膠地板生產暨銷售業務,投入大量心力與經費成功開發系爭專利,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告前於96年5月7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取得專利技術報告,故可證系爭專利為有效專利。原告為具體明確界定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嗣於99年10月26日向智慧財產局提出符合專利法第64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專利更正申請書,減縮申請專利之範圍,更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第2項均具有新穎性與進步性。(二)分析系爭專利與引證1、2間之技術特徵,可知被告提出之引證1、2,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茲說明如後:1.引證1揭示之技術,係利用矩形孔(14a)作為中央區塊(15)與中央雙刀型模組刀(13)之固定結合處,其與端部雙刀型模組刀(11、12)之固定結合毫無關連。引證1明顯缺乏結合孔內之結合螺絲,或用以固定外刀板之固定元件。而系爭專利最外側之固定元件可固定最外側之間隔塊與外刀板,以結合孔作為外刀板之固定結合處,故與引證1之螺接組合關係不同,自不構成被告所稱之上下位概念關係。2.引證1雖揭示系爭專利之包含間隔塊之部分元件,然未揭示緩衝條及緩衝條之設置位置。引證2固揭示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11、12),惟未揭示支撐構件如何結合至引證2模組式刀模之端部區塊(14)與中央區塊(15)。引證2雖揭示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然未揭示上、下刀模中設置於整片式上刀模而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其如何結合模組式刀模之端部區塊與中央區塊,故系爭專利中「緩衝條設置於間隔塊」之組合關係,非結合引證1與證據2可輕易完成。至於被告前認為引證1未標出「螺絲」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固定元件」;嗣後認為引證1之圖5「螺帽類(19)」可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固定元件」,足見前後元件比對明顯錯誤。(三)被告從事設計與產製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產品,其與原告間具有競爭關係。詎被告於96年間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利用系爭專利技術,製造與販賣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下稱系爭產品)予訴外人鉅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鉅成公司)與中北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北化學公司),侵害系爭專利,經判斷屬文義侵權。原告於96年10月29日寄發警告函予被告,被告接獲原告之警告信函後,嗣於96年12月18日對系爭專利提出舉發,主張不具新穎性與進步性,嗣經智慧財產局認定被告所檢附之舉發證據,均屬被告之內部文件,非不特定第三人可取得而知悉之內容,不符合專利法所稱已公開使用之要件,而駁回其舉發確定在案。被告於舉發不成立後,續於98年4月21日發函予原告,稱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云云,並於99年6月間繼續製造系爭產品,銷售予光仁公司,原告嗣於99年6月間再度發函促請其停止侵害之行為,被告均置之不理。(四)綜上所述,被告剽竊原告之專利成果,不僅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亦有違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造成原告重大且難以回復之損害,被告係故意侵權至明。準此,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中段與後段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因原告所減損之利益,或被告所獲之利益,其金額甚鉅且難以估算,需藉由本件之調查證據程序始得確定損害額,故原告暫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及第85條第2項、第3項之規定,以新臺幣(下同)165萬元,作為被告故意侵害系爭專利,造成原告之財產上與營業上信譽損害之最低賠償金額,並保留日後追加或擴張之權利。並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設計、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陳列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產品,亦不得陳列或散佈其廣告、標貼、型錄、說明書、價目表或其他具有促銷宣傳性質之文書,或於報章雜誌、網際網路或其他任何傳播媒體為任何廣告之行為。2.被告應給付原告165萬元,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從事橡塑膠地板生產暨銷售業務,投入大量心力與經費成功開發系爭專利,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告前於96年5月7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取得專利技術報告,故可證系爭專利為有效專利。原告為具體明確界定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嗣於99年10月26日向智慧財產局提出符合專利法第64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專利更正申請書,減縮申請專利之範圍,更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第2項均具有新穎性與進步性。(二)分析系爭專利與引證1、2間之技術特徵,可知被告提出之引證1、2,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茲說明如後:1.引證1揭示之技術,係利用矩形孔(14a)作為中央區塊(15)與中央雙刀型模組刀(13)之固定結合處,其與端部雙刀型模組刀(11、12)之固定結合毫無關連。引證1明顯缺乏結合孔內之結合螺絲,或用以固定外刀板之固定元件。而系爭專利最外側之固定元件可固定最外側之間隔塊與外刀板,以結合孔作為外刀板之固定結合處,故與引證1之螺接組合關係不同,自不構成被告所稱之上下位概念關係。2.引證1雖揭示系爭專利之包含間隔塊之部分元件,然未揭示緩衝條及緩衝條之設置位置。引證2固揭示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11、12),惟未揭示支撐構件如何結合至引證2模組式刀模之端部區塊(14)與中央區塊(15)。引證2雖揭示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然未揭示上、下刀模中設置於整片式上刀模而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其如何結合模組式刀模之端部區塊與中央區塊,故系爭專利中「緩衝條設置於間隔塊」之組合關係,非結合引證1與證據2可輕易完成。至於被告前認為引證1未標出「螺絲」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固定元件」;嗣後認為引證1之圖5「螺帽類(19)」可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固定元件」,足見前後元件比對明顯錯誤。(三)被告從事設計與產製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產品,其與原告間具有競爭關係。詎被告於96年間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利用系爭專利技術,製造與販賣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下稱系爭產品)予訴外人鉅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鉅成公司)與中北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北化學公司),侵害系爭專利,經判斷屬文義侵權。原告於96年10月29日寄發警告函予被告,被告接獲原告之警告信函後,嗣於96年12月18日對系爭專利提出舉發,主張不具新穎性與進步性,嗣經智慧財產局認定被告所檢附之舉發證據,均屬被告之內部文件,非不特定第三人可取得而知悉之內容,不符合專利法所稱已公開使用之要件,而駁回其舉發確定在案。被告於舉發不成立後,續於98年4月21日發函予原告,稱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云云,並於99年6月間繼續製造系爭產品,銷售予光仁公司,原告嗣於99年6月間再度發函促請其停止侵害之行為,被告均置之不理。(四)綜上所述,被告剽竊原告之專利成果,不僅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亦有違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造成原告重大且難以回復之損害,被告係故意侵權至明。準此,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中段與後段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因原告所減損之利益,或被告所獲之利益,其金額甚鉅且難以估算,需藉由本件之調查證據程序始得確定損害額,故原告暫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及第85條第2項、第3項之規定,以新臺幣(下同)165萬元,作為被告故意侵害系爭專利,造成原告之財產上與營業上信譽損害之最低賠償金額,並保留日後追加或擴張之權利。並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設計、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陳列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產品,亦不得陳列或散佈其廣告、標貼、型錄、說明書、價目表或其他具有促銷宣傳性質之文書,或於報章雜誌、網際網路或其他任何傳播媒體為任何廣告之行為。2.被告應給付原告165萬元,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從事橡塑膠地板生產暨銷售業務,投入大量心力與經費成功開發系爭專利,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告前於96年5月7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取得專利技術報告,故可證系爭專利為有效專利。原告為具體明確界定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嗣於99年10月26日向智慧財產局提出符合專利法第64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專利更正申請書,減縮申請專利之範圍,更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第2項均具有新穎性與進步性。(二)分析系爭專利與引證1、2間之技術特徵,可知被告提出之引證1、2,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茲說明如後:1.引證1揭示之技術,係利用矩形孔(14a)作為中央區塊(15)與中央雙刀型模組刀(13)之固定結合處,其與端部雙刀型模組刀(11、12)之固定結合毫無關連。引證1明顯缺乏結合孔內之結合螺絲,或用以固定外刀板之固定元件。而系爭專利最外側之固定元件可固定最外側之間隔塊與外刀板,以結合孔作為外刀板之固定結合處,故與引證1之螺接組合關係不同,自不構成被告所稱之上下位概念關係。2.引證1雖揭示系爭專利之包含間隔塊之部分元件,然未揭示緩衝條及緩衝條之設置位置。引證2固揭示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11、12),惟未揭示支撐構件如何結合至引證2模組式刀模之端部區塊(14)與中央區塊(15)。引證2雖揭示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然未揭示上、下刀模中設置於整片式上刀模而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其如何結合模組式刀模之端部區塊與中央區塊,故系爭專利中「緩衝條設置於間隔塊」之組合關係,非結合引證1與證據2可輕易完成。至於被告前認為引證1未標出「螺絲」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固定元件」;嗣後認為引證1之圖5「螺帽類(19)」可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固定元件」,足見前後元件比對明顯錯誤。(三)被告從事設計與產製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產品,其與原告間具有競爭關係。詎被告於96年間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利用系爭專利技術,製造與販賣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下稱系爭產品)予訴外人鉅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鉅成公司)與中北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北化學公司),侵害系爭專利,經判斷屬文義侵權。原告於96年10月29日寄發警告函予被告,被告接獲原告之警告信函後,嗣於96年12月18日對系爭專利提出舉發,主張不具新穎性與進步性,嗣經智慧財產局認定被告所檢附之舉發證據,均屬被告之內部文件,非不特定第三人可取得而知悉之內容,不符合專利法所稱已公開使用之要件,而駁回其舉發確定在案。被告於舉發不成立後,續於98年4月21日發函予原告,稱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云云,並於99年6月間繼續製造系爭產品,銷售予光仁公司,原告嗣於99年6月間再度發函促請其停止侵害之行為,被告均置之不理。(四)綜上所述,被告剽竊原告之專利成果,不僅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亦有違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造成原告重大且難以回復之損害,被告係故意侵權至明。準此,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中段與後段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因原告所減損之利益,或被告所獲之利益,其金額甚鉅且難以估算,需藉由本件之調查證據程序始得確定損害額,故原告暫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及第85條第2項、第3項之規定,以新臺幣(下同)165萬元,作為被告故意侵害系爭專利,造成原告之財產上與營業上信譽損害之最低賠償金額,並保留日後追加或擴張之權利。並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設計、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陳列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產品,亦不得陳列或散佈其廣告、標貼、型錄、說明書、價目表或其他具有促銷宣傳性質之文書,或於報章雜誌、網際網路或其他任何傳播媒體為任何廣告之行為。2.被告應給付原告165萬元,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從事橡塑膠地板生產暨銷售業務,投入大量心力與經費成功開發系爭專利,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告前於96年5月7日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取得專利技術報告,故可證系爭專利為有效專利。原告為具體明確界定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嗣於99年10月26日向智慧財產局提出符合專利法第64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專利更正申請書,減縮申請專利之範圍,更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第2項均具有新穎性與進步性。(二)分析系爭專利與引證1、2間之技術特徵,可知被告提出之引證1、2,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或進步性,茲說明如後:1.引證1揭示之技術,係利用矩形孔(14a)作為中央區塊(15)與中央雙刀型模組刀(13)之固定結合處,其與端部雙刀型模組刀(11、12)之固定結合毫無關連。引證1明顯缺乏結合孔內之結合螺絲,或用以固定外刀板之固定元件。而系爭專利最外側之固定元件可固定最外側之間隔塊與外刀板,以結合孔作為外刀板之固定結合處,故與引證1之螺接組合關係不同,自不構成被告所稱之上下位概念關係。2.引證1雖揭示系爭專利之包含間隔塊之部分元件,然未揭示緩衝條及緩衝條之設置位置。引證2固揭示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11、12),惟未揭示支撐構件如何結合至引證2模組式刀模之端部區塊(14)與中央區塊(15)。引證2雖揭示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然未揭示上、下刀模中設置於整片式上刀模而具有緩衝特性之支撐構件,其如何結合模組式刀模之端部區塊與中央區塊,故系爭專利中「緩衝條設置於間隔塊」之組合關係,非結合引證1與證據2可輕易完成。至於被告前認為引證1未標出「螺絲」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固定元件」;嗣後認為引證1之圖5「螺帽類(19)」可相當於系爭專利之「固定元件」,足見前後元件比對明顯錯誤。(三)被告從事設計與產製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產品,其與原告間具有競爭關係。詎被告於96年間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利用系爭專利技術,製造與販賣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下稱系爭產品)予訴外人鉅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鉅成公司)與中北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北化學公司),侵害系爭專利,經判斷屬文義侵權。原告於96年10月29日寄發警告函予被告,被告接獲原告之警告信函後,嗣於96年12月18日對系爭專利提出舉發,主張不具新穎性與進步性,嗣經智慧財產局認定被告所檢附之舉發證據,均屬被告之內部文件,非不特定第三人可取得而知悉之內容,不符合專利法所稱已公開使用之要件,而駁回其舉發確定在案。被告於舉發不成立後,續於98年4月21日發函予原告,稱系爭專利有應撤銷之事由云云,並於99年6月間繼續製造系爭產品,銷售予光仁公司,原告嗣於99年6月間再度發函促請其停止侵害之行為,被告均置之不理。(四)綜上所述,被告剽竊原告之專利成果,不僅侵害原告之專利權,亦有違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造成原告重大且難以回復之損害,被告係故意侵權至明。準此,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中段與後段規定,請求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因原告所減損之利益,或被告所獲之利益,其金額甚鉅且難以估算,需藉由本件之調查證據程序始得確定損害額,故原告暫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及第85條第2項、第3項之規定,以新臺幣(下同)165萬元,作為被告故意侵害系爭專利,造成原告之財產上與營業上信譽損害之最低賠償金額,並保留日後追加或擴張之權利。並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設計、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陳列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沖切塑膠地板之模組式刀模產品,亦不得陳列或散佈其廣告、標貼、型錄、說明書、價目表或其他具有促銷宣傳性質之文書,或於報章雜誌、網際網路或其他任何傳播媒體為任何廣告之行為。2.被告應給付原告165萬元,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2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透過合法商業管道購買車用人體工學頭枕腰靠枕─靠背神器(下稱系爭商品),於各大電子商務通路販售系爭商品。為利於系爭商品銷售,原告將獲自天臺縣達煜汽車用品廠(下稱達煜汽車用品廠)授權使用之商品照片(原證4),經美編設計修改而成衍生著作(原證3,下稱系爭著作)。詎被告御億公司未得原告同意或授權,竟意圖銷售,於107年8月間至今,利用網路設備連結上網,將原告之系爭著作刊登於其經營之歐爵EZJJ、蝦皮拍賣及臉書粉絲專業之私藏生活虛擬社群,作為被告御億公司之商品文宣,顯已侵害原告對系爭著作之重製權、改作權及散布權,且其行為不當詐取了原告因其努力所應享有之商業利益,造成原告苦心建立之品牌形象識別混淆、淡化、投入之行銷努力無法回收,並造成相關市場交易上重要訊息的混亂,顯屬違反誠實信用原則與一般商業倫理,而為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顯失公平行為,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5條足以影響交易秩序及顯失公平之情形甚明。爰依著作權法第84條、公平交易法第29條規定請求排除或防止侵害,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88條之1、第89條、民法第184、188、216條、公平交易法第30、31、33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將判決書登報及負連帶賠償或不真正連帶賠償責任。(二)損害賠償額:因被告之侵害行為對原告造成之損害,或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均不易證明,請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規定,酌定賠償數額為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三)聲明: 1、被告御億公司、陳義智不得擅自重製、改作及散布原告如原證2所示之攝影著作,並應回收、銷毀或移除侵害原告著作權之商品。2、被告御億公司、陳義智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及主文之內容,於中國時報、聯合報及蘋果日報全國版第一版報頭下刊載二單位(面積14*4.9公分)之聲明啟事各1日。3、被告御億公司、陳義智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被告郭明世未經原告授權,擅自將灌製有歌曲名「兄妹」、「疼惜」、「恩情」、「一瞞過三冬」、「痴心」等音樂著作(下稱系爭著作)的伴唱機(下稱系爭伴唱機),出租給他人營業使用,侵害原告對系爭著作的著作財產權,因此提起本訴訟,請求被告給付損害賠償新臺幣(下同)48,000元。被告則提出已經合法授權、系爭著作實際上未經公開演出等抗辯。乙、雙方的主張壹、原告方面一、原告為系爭著作的專屬被授權人,權利期間自民國106年1月1日起至109年12月31日止。被告卻未經原告授權,就擅自將內灌製有系爭著作的系爭伴唱機,出租給陳忠詠所經營,位於台東縣○○市○○路000巷00○0號的「台九線釣蝦場」,供不特定客人點唱營利,其後經原告派員查獲。為此,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及第3項、第37條第1項及第4項,請求損害賠償。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緣原告於民國90年8月20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水閘門結構」新型專利,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為中華民國第200500號「水閘門結構」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91年3月11日起至102年8月19日止。(二)被告冠牌鋼鋁有限公司(下稱冠牌公司)曾於90年9月至10月間,向原告訂購系爭專利物品及其組件,被告於同年11月間將系爭專利物品及組件銷貨退還予原告,顯見,被告冠牌公司於是時即明知原告有申請系爭專利「水閘門結構」。其後,被告冠牌公司未經原告同意,即製造、販賣、使用原告前揭具新型專利權之水閘門結構物品及組件(下稱被控侵權物品),更於雜誌上宣傳其製造、販賣之防水閘門,其中二紙照片乃是盜用原告製造、銷售之系爭專利物品及其組件照片。又,對照被控侵權物品與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廣告宣傳單,二者相似程度竟達百分之90。(三)再者,被告冠牌公司與被告銓峰鋼鋁有限公司(下稱銓峰公司),各自分別為製造、販賣、使用原告具系爭專利之水閘門結構物品及組件。被告銓峰公司甚至於92年起至99年持續於其架設之網站上,刊登銷售販賣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物品及其組件。(四)被告冠牌公司與被告銓峰公司製造、販賣之防水閘門物品,係抄襲原告所有系爭專利物品及其組件,利用二定位框及二邊柱,銜以複數閘板與之相互嵌套結合成一面牆體,且在閘板的嵌溝各端面套設有防水襯墊,藉由各防水條之設置使各閘板於嵌合處呈多重緊密接合,具不會滲水之功效。嗣原告於同行之間及前開網頁資料,得知其所有之系爭專利在未經其同意下,被他人製造、販賣及使用。原告於起訴前將被控侵權物品,送交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為侵害評估,結論為待鑑定物品(即侵權證物)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侵權事實明確。(五)原告前以99年8月13日警告函,函知被告已共同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原告爰依前揭規定,請求排除其侵害。又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即逕行製造對外販售原告具系爭專利權物品,實已造成原告之損害,故依同法第108條準用第85條規定暫酌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500萬元。(六)為此,依照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1.禁止被告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具原告所有新型第200500號「水閘門結構」專利物品,或為其他侵害原告上開專利之行為。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500萬元,及自民國99年8月1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3.被告等應連帶將本案勝訴確定判決書當事人欄、案由欄、主文欄之內容,以5號字體刊載於蘋果日報、自由時報頭版壹日。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1", "lawName": "專利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新式樣第D144000號「分向閥」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100年11月21日起至112年2月23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華新精密閥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新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型號4"x150#氣動球塞分向閥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而屬侵權。訴外人沈坤地、莊紹爐、邱文瑞等本為原告公司之舊員工,對原告之專利產品甚為了解,於離職後隨即至被告公司從事控制閥相關產品之製造,與被告公司以侵權產品低價傾銷於市場,渠等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甚明。退步而言,專利權係採登記及公告制度,被告公司為控制閥相關產品之專門業者,於市場與原告具有直接競爭關係,對於系爭專利之存在難推諉不知,是被告主觀上具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或至少因就系爭專利未作最低限度之專利權查證,其行為難謂無過失。又台塑關係企業總管理處(下稱台塑總管理處)採購部於101年5月間就控制閥採購案(下稱系爭標案)進行投標之作業,報價為美金2,170,000元;原告為爭取得標之機會,將議價總金額調降為美金1,804,000元,然被告公司因侵害系爭專利,得以更低成本之價格製造控制閥產品、提供控制閥產品之服務,導致原告無法取得系爭標案之訂單,造成原告公司有所失利益之消極損害,爰依系爭標案預期可獲取之利潤新台幣(下同)6,838,603元,作為原告公司所受損害之金額。系爭產品既侵害系爭專利,審酌被告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就既存之危險狀況加以判斷,系爭專利再被侵害之可能性甚大,且銷毀請求權顯然對於專利權人之保護較周全,是原告對被告行使排除、防止侵害及銷毀侵權物品請求權,為有理由。被告鄭兩傳為被告控制閥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控制閥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29條準用第84條第1、3項、第85條第1項第1款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華新精密閥業科技有限公司與被告鄭兩傳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6,838,603元整,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遲延利息。(2)被告華新精密閥業科技有限公司暨被告鄭兩傳,不得為一切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第D144000號「分向閥」新式樣專利之物品及應停止自行或委託他人設計、製造、販賣、使用、陳列如「氣動球塞分向閥」等商品。(3)被告華新精密閥業科技有限公司暨被告鄭兩傳,不得以刊登廣告、散布產品型錄、舉辦產品展示會、說明會或其他任何方式,推廣促銷侵害中華民國第D144000號「分向閥」新式樣專利之物品及「氣動球塞分向閥」商品,其已製造之上述商品應予銷毀。(4)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5)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著作權其他契約爭議事件
一、原告與多家國外電影公司於104年間簽訂授權合約,取得附表二所示各項視聽著作(下稱系爭影片)在台灣公開上映之著作財產權之授權,並曾分別對多家國外電影公司支付權利金,而在台灣公開上映。當時經訴外人○○○引介下,認識被告之法定代理人陳之順,經過雙方協商,於105年間原告將前開附表二所示各項之系爭影片在台灣公開上映之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被告,各該影片在台灣之後續發行,由被告自行負責,如對於國外電影公司尚須支付其他之權利金(例如最低權利金)亦由被告負擔,且被告不須對原告給付其他對價,陳之順先生並要求原告之負責人個人開立本票,以擔保原告確實會將系爭影片之公開上映著作財產權轉讓與被告,並要求原告應退出電影市場,之後也透過○○○要求原告應開立附表一各紙發票給被告,以證明確係來自原告之權利,原告也依其要求開立上開發票。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32 1", "lawName":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業會計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與多家國外電影公司於104年間簽訂授權合約,取得附表二所示各項視聽著作(下稱系爭影片)在台灣公開上映之著作財產權之授權,並曾分別對多家國外電影公司支付權利金,而在台灣公開上映。當時經訴外人○○○引介下,認識被告之法定代理人陳之順,經過雙方協商,於105年間原告將前開附表二所示各項之系爭影片在台灣公開上映之著作財產權轉讓予被告,各該影片在台灣之後續發行,由被告自行負責,如對於國外電影公司尚須支付其他之權利金(例如最低權利金)亦由被告負擔,且被告不須對原告給付其他對價,陳之順先生並要求原告之負責人個人開立本票,以擔保原告確實會將系爭影片之公開上映著作財產權轉讓與被告,並要求原告應退出電影市場,之後也透過○○○要求原告應開立附表一各紙發票給被告,以證明確係來自原告之權利,原告也依其要求開立上開發票。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係合法經營影片發行、出版等業務,並已按著作權法之規定取得影片「孩子不壞」等在臺灣發行電影及視聽產品之專有權利人,權利範圍包括電影上映權及視聽著作之重製、銷售、公開傳輸、公開播送、公開發行等著作財產權能,並依著作權法第37條規定,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原告之員工於民國(下同)101年8月13日上午10時42分在辦公室上網發現YouTube:WilsonChou之所有人,未獲原告同意或授權竟擅自於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ErWUCdKjkI8&feature=related處散布上傳之「孩子不壞」影片,為此,不特定人士只要看到或搜尋到此訊息即可點閱觀看或下載YouTube帳號:WilsonChou之所有人於101年6月13日擅自重製上傳提供原告所享有著作財產權之「孩子不壞」影片,且至蒐證日止最少已有28,996人次點閱觀看記錄(至本件言詞辯論時點閱人數達112,440次)。案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下稱檢園地檢署)102年度偵字第2193號緩起訴在案。(二)如每次點閱皆換算為DVD租金新臺幣(下同)100元,則本件原告之損害金為2,899,600元,再按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下稱臺中高分院)101年度智上易字第1號民事判決,每下載1次判決賠償5萬元,則本件損害金額恐達上億元。被告因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而違反著作權法第91條第1項及同法第92條之規定,且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負損害賠償責任,又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金額,此為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前段所明定,原告請求被告賠償100萬元。(三)訴之聲明:如主文第1項所示,及為以供擔保為條件之假執行宣告。三、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四、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其為「孩子不壞」影片之專屬被授權人,因被告擅自重製上傳至YouTube,供不特定人點閱之事實,已據其提出與所述相符之「孩子不壞」影片專屬授權書及授權合約書影本、原告蒐證網頁列印資料影本、桃園地檢署緩起訴處分書影本、臺中高分院101年度智上易字第1號民事判決影本等件為證,原告之主張為可採信。(二)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依前項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前段定有明文。原告主張之「孩子不壞」為新加坡電影,於101年4月13日在臺灣地區電影院上片,為子女成長劇情片,有維基百科對該片介紹可按(見本院卷第39頁),該電影為著作權法第5條第7款之視聽著作,於院線上映,可獲得支付之權利金及利益。原告引進該影片需支付製片商MM2EntertainmentPteLtd逾百萬元以上之授權金(原告列為業務秘密),並須藉由廣告等手段行銷該片,被告將系爭影片重製且上傳至網路,使不特定人點閱而無須支付費用,則原告引進該片所支付之代價與行銷該片之努力,均因此重製及上傳行為而受侵害,是被告故意侵害原告對「孩子不壞」影片之著作財產權甚明,且因點閱人數達11萬餘人,原告喪失其可獲得之利益,因之,原告主張以DVD每片出租價以100元計算,其損失額達2,899,600元,應非過度評估。依此,原告聲請本院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前段規定,酌定被告賠償損害額100萬元,應屬有據。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前段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金額及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五、原告陳明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聲請宣告假執行,核無不合,爰酌定相當擔保金額,准予宣告假執行。六、結論: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第78條、第390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3 年  2  月  24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李維心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中  華  民  國  103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5 1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商標專用權行為
①「金酒」係註冊登記之商標,被告將之作為公司名稱係違反商標法第61條第1項、第62條規定,與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30條之規定;②原告公司名稱雖為「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但通常均簡稱為「金酒」公司,故「金酒」亦為原告公司重要之表徵,被告將之作為公司名稱亦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30條之規定;③且被告所為均該當於民法上之侵權行為,爰就前揭規定依選擇合併之關係,請求判命禁止被告使用「金酒」為其公司名稱等語。而原告既就數訴訟標的依選擇合併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則如本院判命其中一訴訟標的為有理由者,則無庸再審酌其他訴訟標的,併予敘明。㈢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1條第1項、第62條規定請求禁止被告使用「金酒」為其公司名稱部分:⒈按「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視為侵害商標權:一、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或以該著名商標中之文字作為自己公司名稱、商號名稱、網域名稱或其他表彰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致減損著名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者。
(一)原告主張有系爭光碟之著作財產權,被告不爭執。(二)原告主張被告業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智簡字第68號判決6月確定在案乙節,查該案尚未有確定判決,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三)原告請求被告給付之損害賠償數額過於龐大,以目前網站販售價格1套僅250元(含運費)及出租之租金約百來元左右,原告請求10萬元之賠償實強人所難,原告可否證明其實際所遭受之損失。且被告業經判決6月重刑,加上支付律師費10萬元,又因被限制出境而丟了工作,目前仍待業中,實無財力負擔賠償費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20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 1 1 1 5",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3 1 1 1 32",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3 1 1 1 33",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3 1 1 1 35",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商標權權利歸屬等
原告於88年5月12日申請註冊系爭商標,商標權利延展期間自89年5月1日至109年4月30日止。原告自公司設立登記之初,即使用系爭商標表彰原告提供之出租、販售飲水機及桶裝水商品,又為創造「阿波羅健康飲用水」之品牌行銷,並授權桃竹苗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嘉順生技有限公司(下稱:嘉順公司)、中彰投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嘉喜生技有限公司(下稱:嘉喜公司)、台北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被告、南部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高南包裝飲用水廠有限公司(下稱:高南公司)等使用系爭商標以建立品牌形象,嗣因原告為辦理公司解散程序,恐喪失系爭商標權,遂依時任原告法定代理人張生圓提議將系爭商標暫時先移轉登記予被告所有,然系爭商標原屬原告所有,是原告以原證2(按,原告誤載為原證3)所示律師存證信函或107年11月12日民事辯論意旨狀,向被告為終止借名登記關係之意思表示,並依民法第179條、類推適用同法第541條第1項規定,求為命被告將系爭商標權移轉予原告。
系爭商標於102年11月4日由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商標權移轉契約書(下稱: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讓與予被告,且原告全體股東於102年12月9日簽署同意書,同意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之合法性,故系爭商標移轉過程,並無任何不合法情事。況且,系爭商標乃被告法定代理人張生圓長期經營健康飲用水業務所建立之品牌,系爭商標自始即為被告所有,故系爭商標之移轉,係確定終局之移轉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8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02 1",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1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41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549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於88年5月12日申請註冊系爭商標,商標權利延展期間自89年5月1日至109年4月30日止。原告自公司設立登記之初,即使用系爭商標表彰原告提供之出租、販售飲水機及桶裝水商品,又為創造「阿波羅健康飲用水」之品牌行銷,並授權桃竹苗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嘉順生技有限公司(下稱:嘉順公司)、中彰投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嘉喜生技有限公司(下稱:嘉喜公司)、台北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被告、南部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高南包裝飲用水廠有限公司(下稱:高南公司)等使用系爭商標以建立品牌形象,嗣因原告為辦理公司解散程序,恐喪失系爭商標權,遂依時任原告法定代理人張生圓提議將系爭商標暫時先移轉登記予被告所有,然系爭商標原屬原告所有,是原告以原證2(按,原告誤載為原證3)所示律師存證信函或107年11月12日民事辯論意旨狀,向被告為終止借名登記關係之意思表示,並依民法第179條、類推適用同法第541條第1項規定,求為命被告將系爭商標權移轉予原告。
系爭商標於102年11月4日由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商標權移轉契約書(下稱: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讓與予被告,且原告全體股東於102年12月9日簽署同意書,同意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之合法性,故系爭商標移轉過程,並無任何不合法情事。況且,系爭商標乃被告法定代理人張生圓長期經營健康飲用水業務所建立之品牌,系爭商標自始即為被告所有,故系爭商標之移轉,係確定終局之移轉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於88年5月12日申請註冊系爭商標,商標權利延展期間自89年5月1日至109年4月30日止。原告自公司設立登記之初,即使用系爭商標表彰原告提供之出租、販售飲水機及桶裝水商品,又為創造「阿波羅健康飲用水」之品牌行銷,並授權桃竹苗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嘉順生技有限公司(下稱:嘉順公司)、中彰投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嘉喜生技有限公司(下稱:嘉喜公司)、台北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被告、南部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高南包裝飲用水廠有限公司(下稱:高南公司)等使用系爭商標以建立品牌形象,嗣因原告為辦理公司解散程序,恐喪失系爭商標權,遂依時任原告法定代理人張生圓提議將系爭商標暫時先移轉登記予被告所有,然系爭商標原屬原告所有,是原告以原證2(按,原告誤載為原證3)所示律師存證信函或107年11月12日民事辯論意旨狀,向被告為終止借名登記關係之意思表示,並依民法第179條、類推適用同法第541條第1項規定,求為命被告將系爭商標權移轉予原告。
系爭商標於102年11月4日由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商標權移轉契約書(下稱: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讓與予被告,且原告全體股東於102年12月9日簽署同意書,同意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之合法性,故系爭商標移轉過程,並無任何不合法情事。況且,系爭商標乃被告法定代理人張生圓長期經營健康飲用水業務所建立之品牌,系爭商標自始即為被告所有,故系爭商標之移轉,係確定終局之移轉等語,資為抗辯。
[]
專利權申請權歸屬
原告於88年5月12日申請註冊系爭商標,商標權利延展期間自89年5月1日至109年4月30日止。原告自公司設立登記之初,即使用系爭商標表彰原告提供之出租、販售飲水機及桶裝水商品,又為創造「阿波羅健康飲用水」之品牌行銷,並授權桃竹苗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嘉順生技有限公司(下稱:嘉順公司)、中彰投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嘉喜生技有限公司(下稱:嘉喜公司)、台北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被告、南部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高南包裝飲用水廠有限公司(下稱:高南公司)等使用系爭商標以建立品牌形象,嗣因原告為辦理公司解散程序,恐喪失系爭商標權,遂依時任原告法定代理人張生圓提議將系爭商標暫時先移轉登記予被告所有,然系爭商標原屬原告所有,是原告以原證2(按,原告誤載為原證3)所示律師存證信函或107年11月12日民事辯論意旨狀,向被告為終止借名登記關係之意思表示,並依民法第179條、類推適用同法第541條第1項規定,求為命被告將系爭商標權移轉予原告。
系爭商標於102年11月4日由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商標權移轉契約書(下稱: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讓與予被告,且原告全體股東於102年12月9日簽署同意書,同意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之合法性,故系爭商標移轉過程,並無任何不合法情事。況且,系爭商標乃被告法定代理人張生圓長期經營健康飲用水業務所建立之品牌,系爭商標自始即為被告所有,故系爭商標之移轉,係確定終局之移轉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21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
原告於88年5月12日申請註冊系爭商標,商標權利延展期間自89年5月1日至109年4月30日止。原告自公司設立登記之初,即使用系爭商標表彰原告提供之出租、販售飲水機及桶裝水商品,又為創造「阿波羅健康飲用水」之品牌行銷,並授權桃竹苗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嘉順生技有限公司(下稱:嘉順公司)、中彰投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嘉喜生技有限公司(下稱:嘉喜公司)、台北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被告、南部地區銷售「阿波羅品牌」桶裝水之高南包裝飲用水廠有限公司(下稱:高南公司)等使用系爭商標以建立品牌形象,嗣因原告為辦理公司解散程序,恐喪失系爭商標權,遂依時任原告法定代理人張生圓提議將系爭商標暫時先移轉登記予被告所有,然系爭商標原屬原告所有,是原告以原證2(按,原告誤載為原證3)所示律師存證信函或107年11月12日民事辯論意旨狀,向被告為終止借名登記關係之意思表示,並依民法第179條、類推適用同法第541條第1項規定,求為命被告將系爭商標權移轉予原告。
系爭商標於102年11月4日由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商標權移轉契約書(下稱: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讓與予被告,且原告全體股東於102年12月9日簽署同意書,同意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之合法性,故系爭商標移轉過程,並無任何不合法情事。況且,系爭商標乃被告法定代理人張生圓長期經營健康飲用水業務所建立之品牌,系爭商標自始即為被告所有,故系爭商標之移轉,係確定終局之移轉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2", "lawName": "商業登記法" }, { "issueRef": "28 1", "lawName": "商業登記法" }, { "issueRef": "28 2", "lawName": "商業登記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30 1", "lawName": "強制執行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
(一)著作權人大韓民國商捷拓伊社(JetoyInc.,下稱韓商捷拓伊社)所繪製之各式不同之「甜蜜貓」造型圖案,為我國著作權法保護之「美術著作」。並於2010年5月1日、6月1日專屬授權給原告在台灣輸入、散布、銷售權,並有專屬代理以及於台灣地區打擊非法盜版商品之權限,且「甜蜜貓」相關商品及TheCat圖案(如附圖1所示,下稱系爭圖形)已於我國具有相當之知名度。韓商捷拓伊社之公司負責人金洗我(原名金明秀)於101年12月26日簽署授權同意書,同意自99年5月1日起至今,將登記於其名下之商標專屬授權予原告在臺灣地區,享有專屬進口(輸入)、散布、經銷及銷售相關商品之權利,並專屬授權原告進行必要之法律行動。(二)原告前於102年5月初及5月底發現被告李昇達以被告奧運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之名義,未經原告之同意,竟以系爭圖形於101年6月25日向不知情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提出商標申請獲准註冊商標,指定類別為第18類之皮包等商品。甚且,被告李昇達女兒為李姵萱,於101年03月23日因以拍賣帳號Z0000000000在網路上違法「大量」販售原告所專屬被授權之「Jetoy」品牌之「仿品」,遭保護智慧財產權警察大隊在新北市○○區○○路○巷○號○號破獲,查扣大量仿品後,由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並為新北地院刑事庭為判決,並經新北地方法院103年度智易字第16號判決認定侵害原告授權方(韓商捷拓伊社)著作財產權在案,顯見被告等確有惡意仿冒抄襲,意圖攀附原告授權方(韓商捷拓伊社)及原告公司商譽之情事無疑;亦經本院103年民著訴字第23號判決肯認。且該名李姵萱亦為奧運實業有限公司之董事之一,此有公司登記資料可稽。故被告李昇達明知、非法重製韓商捷拓伊社所享有著作權之創作,以其作為商標申請之圖案,目的即欲阻礙專屬被授權人粉絲谷公司或韓商捷拓伊社在台灣之行銷及營運。(三)被告李昇達於取得註冊第01557296號之商標(如附圖2所示,下稱系爭商標)註冊後,授權給沛麗星國際有限公司(下稱沛麗星公司),而沛麗星公司之負責人為李珮萱,亦為被告公司之董事。其明顯就是想要利用非法盜版他人著作,為商標登記,使其女兒販售仿品之行為合法化,。(四)被告公司之所營事業與原告公司所營事業(如日常生活用品批發、日常生活用品零售、國際貿易、投資顧問等)顯有重疊,故就本案雙方所從事之業務觀之,應具有競爭關係。而被告等明知原告公司所獨家授權販售之系爭著作商品,已廣獲我國相關消費者之普遍認知,而故意使用相同或類似之美術著作於其商品之上,致與原告公司之商品混淆。被告等更以損害原告事業為目的,指示知情之員工即被告謝美鳳、廖尹琪向原告公司之直營門市○○路商及經銷商,包括有知名網站「Zakka雜貨網」、Yahoo的「火星玫瑰—日韓小舖」、賣家「ikorea888」、「PChome」等通路寄發警告函,指稱原告及合法經銷商侵害伊之商標權云云,要求原告之直營門市及合法經銷商等,將印有系爭圖形之商品全數下架。且自被告等寄發警告函時起,原告之直營門市及合法經銷商(如Yahoo超級商城及PChome等)等均不敢再販售系爭圖形系列商品之商品。是以,原告明明為系爭圖形之合法授權使用人,卻因販售通路均遭被告等惡意警告之情況下,致使通路商、經銷商不敢再販售上有系爭圖形之商品,斷絕與原告間之交易,原告之銷售額從每月10萬多元的銷售金額瞬間驟減至4萬元,又因下架商品數達80項商品,系爭圖形之商品約45萬元的商品因此滯銷,原告因此也被迫無法再引進銷售系爭圖形商品。被告此等惡劣手法,除侵害原告公司之名譽權外,更以搶登記商標之方式,顯出於明知故意而採行手段以排除其他競爭者,而有妨礙市場競爭之情形。(五)被告等人於102年6月4日起,即以獲有系爭圖形之商標權為由,向原告公司之直營門市○○路商及經銷商寄發警告函,致使原告之直營門市○○路商及經銷商將系爭圖形商品全數下架,經原告查核其實際受損害額為1,440,000元。被告等之共同侵權行為乃故意行為,侵害原告權利之情節當屬重大,法院當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2條之規定,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向被告等請求連帶賠償1,000,000元整之損害賠償,應屬適當。(六)爰依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1項第1款、第22條、第24條、第31條等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100萬元及利息。(七)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1,000,000元,及自104年5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年利率5%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三、被告等抗辯:(一)被告謝美惠、廖尹琪僅為被告公司之受雇人,受被告李昇達指示從事網路行銷,並無違法,自無令其負擔民事責任。(二)被告公司與李昇達部分,原告業經起訴,並經本院101年度民著訴第23號判決,仍於本院上訴審審理中,應禁止一事再理。(三)原告起訴內容,與另案新北地方法院103年度智易字第16號(違反著作權法)案件,其當事人李昇達係上開案件被告李姵萱之父親,犯罪事實相近,雖非法律上同一案件,然其犯罪事實盡同,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逕予駁回。(四)原告對於被告何項銷售行為違反本法第5條至第20條限制競爭、獨占防制、或其他違反本法之詳情,皆未提出具體事證。關於原證44「102年銷售商品報表140項」,並無對於被告何項行為違反本法?侵害數量?並無具體說明,難稱已符起訴要件。被告係合理使用「貓圖形」與原告提出係韓國金明秀「美術著作物甜蜜貓」,其間互不影響,且被告使用早於15年前開始,被告正式申請貓圖形註冊商標係102年1月1日起,更不生侵害原告商標權問題。被告既無違反本法行為,故原告訴請賠償100萬元為無理由。(五)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被告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求免於假執行。四、得心證理由:原告主張被告等寄發之系爭警告函,業已侵害原告就系爭圖形產品之交易行為,並致原告受有財產上之損害及信譽上之損害等情,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茲就兩造爭執,分述如下:(一)查公平交易法雖於104年2月4日修正,惟本件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之時間為102年6月4日,是本件有關被告公司是否違反公平交易法,應以100年11月23日修正公布之公平交易法為斷(下稱修正前公平法),合先敘明。(二)按以損害特定事業為目的,促使他事業對該特定事業斷絕供給、購買或其他交易之行為,而有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者,事業不得為之;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修正前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1款、第24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事業不得為競爭之目的,而陳述或散布足以損害他人營業信譽之不實情事,修正前公平交易法第22條亦定有明文。所謂事業不得為競爭之目的,而陳述或散布足以損害他人營業信譽之不實情事者,乃指事業為競爭之目的,積極以媒介物傳播或宣傳之方式,陳述或散布足以損害他人營業信譽之不實情事而言,是此類行為必須有傳播或宣傳之行為為其客觀外在事實,倘無此類事實,係因報章媒體以新聞事件方式報導,非由該競爭事業積極主導,自不能因此認為有上開規定之適用。又事業違反本法之規定,致侵害他人權益者,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法院因前條被害人之請求,如為事業之故意行為,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已證明損害額之三倍。侵害人如因侵害行為受有利益者,被害人得請求專依該項利益計算損害額,同法第31條、第32條亦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同法第45條規定:依照著作權法、商標法或專利法行使權利之正當行為,不適用本法之規定。準此,智慧財產權人對於有侵害其智慧財產權之虞者,得依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正當行使其權利,而無公平交易法之適用,惟如以非正當之行為、濫用其權利或違反誠信原則為之,造成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情事者,則屬濫用智慧財產權之行為,應受公平交易法之規範(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79號判決參照)。(三)次按,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是否屬於上開修正前公平交易法第45條「行使權利之正當行為」,訂有警告函處理原則,以供相關事業遵循,該警告函處理原則係公平交易委員會本於公平交易法主管機關之立場就該法第45條所為解釋性之行政規則,用以處理事業對他人散發侵害智慧財產權警告函之行為,有無濫用權利,致生該法所禁止之不公平競爭行為,自與法律保留原則無違(司法院釋字第548號解釋參照),是本院判斷被告等行為是否屬於「依照商標法行使權利之正當行為」,自得參酌上開警告函處理原則加以認定。又被告等係於102年6月4日寄發警告函,自應依公平會於101年3月12日公法字第1011560318號令發布(溯及自101年2月6日生效)之警告函處理原則(下稱101年警告函處理原則)為其依據,查「事業踐行下列確認權利受侵害程序之一,始發警告函者,為依照著作權法、商標法或專利法行使權利之正當行為:(一)經法院一審判決確屬著作權、商標權或專利權受侵害者。(二)經著作權審議及調解委員會調解認定確屬著作權受侵害者。(三)將可能侵害專利權之標的物送請專業機構鑑定,取得鑑定報告,且發函前事先或同時通知可能侵害之製造商、進口商或代理商,請求排除侵害者。事業未踐行第一項第三款後段排除侵害通知,但已事先採取權利救濟程序,或已盡合理可能之注意義務,或通知已屬客觀不能,或有具體事證足認應受通知人已知悉侵權爭議之情形,視為已踐行排除侵害通知之程序。」、「事業踐行下列確認權利受侵害程序,且無公平交易法第十九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四條規定之違法情形,始發警告函者,為依照著作權法、商標法或專利法行使權利之正當行為:(一)發函前已事先或同時通知可能侵害之製造商、進口商或代理商請求排除侵害。(二)於警告函內敘明著作權、商標權或專利權明確內容、範圍,及受侵害之具體事實(例如系爭權利於何時、何地、如何製造、使用、販賣或進口等),使受信者足以知悉系爭權利可能受有侵害之事實。事業未踐行前項第一款排除侵害通知,但已事先採取權利救濟程序,或已盡合理可能之注意義務,或前項通知已屬客觀不能,或有具體事證足認應受通知人已知悉侵權爭議之情形,視為已踐行排除侵害通知之程序。」、「事業未踐行第三點或第四點規定之先行程序,逕發警告函,且為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行為者,構成公平交易法第二十四條之違反。」101年警告函處理原則第3點、第4點、第5點第1項定有明文。準此,若商標權人於寄發警告函前,並未事先或同時通知可能侵害之製造商、進口商或代理商請求排除侵害之先行程序,而逕發警告函,使收受警告函者誤信有侵害發函者之商標權之情事,其在公平競爭秩序之維護上,其行為已涉及欺罔且影響交易秩序,應構成修正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之要件。(四)經查,被告公司於102年6月4日向原告經銷商宇越國際有限公司、火星玫瑰、ikorea888、商店街、京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寄發電子警告信函謂「本公司之商標名稱:『貓圖形』第18類之商標註冊,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登記在案,商標註冊號數00000000。貴網站有使用本商標侵權行為,請接到本通知後即刻下架。否則一切依法行事。請勿自誤。告知人(商標權人):奧運實業有限公司」,該電子警告函並附上系爭商標之商標註冊證及被告公司營利事業登記證等情(見本院卷第280至299頁),為被告公司所不否認,惟查系爭商標圖示之「TheCat」著作,業經本院103年度民著訴第23號判決認定「捷拓伊社在其官網亦載明其享有著作權,並在100年6月1日所簽署之著作權授權同意書上,附上「TheCat」之圖樣,且載明該著作係其於99年8月20日所創作等情,有韓國著作權委員會之著作權登錄證及捷拓伊社之官網資料暨著作權授權同意書附卷足憑」及被告公司係於訴外人公司101年3月23日經保智大隊搜索並扣押如原證7所示之系爭產品後,方於101年6月25日以與「TheCat」著作幾乎相同之貓圖形,向智慧局申請註冊商標,復經智慧局於102年1月1日核准註冊,足見奧運公司申請註冊系爭商標並非善意等情,有本院103年度民著訴第23號判決附卷可參(本院卷第62至70頁),是被告公司顯係因競爭關係及上揭偵查案件,知悉原告之「TheCat」著作,意圖仿襲而以幾乎相同之圖樣申請註冊系爭貓圖形商標,依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2款本文規定,被告公司所為系爭貓圖形商標之註冊申請原不應准許,並業經智慧局就系爭商標之註冊為應予撤銷之評定,有智慧局104年10月2日(104)智商00495字第10480500860號商標評定書附卷可參(見本院第224至227頁)。被告公司持意圖仿襲之系爭商標,於寄發警告信函卻只向原告之經銷商寄發,而未同時通知原告,使原告無法在第一時間向其交易相對人說明,衡諸一般交易常情,交易相對人若收受第三人寄發侵害商標權之警告函,交易相對人為避免涉入爭訟往往會心生疑懼甚至拒絕交易,此一般經驗法則且為可預期之結果,被告公司此積極欺罔之行為實有影響交易秩序之可能,該欺罔行為不因其於取得意圖仿襲而搶註而得之系爭商標而認為合法,揆諸上開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1項及第24條之說明,被告公司行為自違反修正前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1項及第24條規定甚明。(五)被告雖辯稱:其存證信函並未提及原告侵害其商標權,被告公司有系爭商標權,其寄發警告信函之行為屬於正當權利行使云云,惟查:1.系爭存證信函雖無要求原告經銷商停止與原告交易之字樣,然有系爭商標圖樣之「TheCat」圖樣商品係由原告所供應,此為被告公司所知之甚詳,被告公司於存證信函載明請原告經銷商「請接到本通知後即刻下架。否則一切依法行為」,即間接表明要求原告經銷商停止與原告交易之意,且修正前公平交易法第24條只要達到抽象危險已足,不以實害為前提,被告公司之欺罔行為由客觀之正常交易秩序觀之,已足使好市多公司對於與原告交易產生疑慮,自符合修正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2.又系爭商標雖於102年1月1日取得商標註冊,然其係因被告公司因競爭關係及上揭偵查案件,知悉原告之「TheCat」著作,意圖仿襲而以幾乎相同之圖樣申請搶註系爭商標,已如前述,故並非獲得註冊系爭商標即符合商標法所定之商標註冊要件,被告對系爭商標係搶註而來亦知之甚詳,又公平交易法之目的在維護交易秩序,促進公平競爭,因此商標權人縱使行使其商標權,仍不得以違反公平競爭之方式為之,以免影響公平交易秩序,此即修正前公平交易法第45條規定之目的。本件被告以積極欺罔之方式於警告信函中隱瞞其搶註系爭商標之事實佯稱已取得商標權,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依101年警告函處理原則第4點規定規定已無從構成正當權利行使之要件,況被告公司亦未證明其於發函前已事先或同時通知可能侵害之系爭商標權之原告為請求排除侵害之先行程序,其辯稱所為符合正當權利行使云云,均不足採。(六)損害賠償之計算:1.按事業違反本法之規定,致侵害他人權益者,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修正前公平交易法第31條定有明文。又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2項前段亦有規定。所謂損害賠償之債,以有損害之發生及有責任原因之事實,並二者之間,有相當因果關係為成立要件,故原告所主張損害賠償之債,如不合於此項成立要件者,即難謂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存在(最高法院48年台上字第481號判決參照)。原告主張因被告公司濫發警告函與經銷商之行為,致原告102年度6月至12月之銷售「TheCat」圖形商品驟降為平均每月4萬多元,與原來平均每月10萬多元收入,其差額為每月6萬元,以24個月計算損失,是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100萬元云云,惟查依原告所提原證44之原告公司銷貨統計分析表,其所載商品並非只有「TheCat」圖形商品,是該統計分析表載損失金額,並非僅來自於「TheCat」圖形商品,可見原告所稱出貨與經銷商之營業額有較同期減少情事,雖屬有據,惟查原告嗣亦未再進口「TheCat」圖形商品,其究係受有多少損害,實難以確定。爰審酌被告公司因搶註系爭商標並恣意寄發警告信函予原告經銷商,被告公司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規定,已如前述,而被告公司寄發存證信函與原告之交易相對人,以積極欺罔方式佯稱已取得系爭商標權,並通知原告交易相對人原告產品有侵權疑慮,惟未證明原告產品確屬侵權,主觀上自有侵害原告商譽之故意或過失存在,客觀上亦會使原告交易相對人對於與原告交易產生怯步,亦確實造成原告銷售「TheCat」圖形商品之銷售量減少,考量被告僅寄發一次之警告信函,侵害期間不長,侵害情節均非重大,獲利數額亦不高等情,認被告公司以欺罔之方式寄發存證信函影響交易秩序侵害原告權益之賠償金額以20萬元為適當,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即無理由,應予駁回。2.原告請求被告李昇達、謝美鳳、廖尹琪與被告公司連帶賠償為有理由: (1)按數人共同不法侵害者,連帶負賠償責任;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與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民法第185條、第188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亦定有明文。(2)查被告公司所寄發之警告信函,業已侵害原告之權益,而被告李昇達為被告公司之負責人,且該警告函之寄發核屬被告李昇達對於被告公司業務之執行,是被告李昇達自應依前開規定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3)又「民法第188條第1項所謂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不僅指受僱人因執行其所受命令,或委託之職務自體,或執行該職務所必要之行為,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而言,即受僱人之行為,在客觀上足認為與其執行職務有關,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就令其為自己利益所為亦應包括在內(最高法院42年台上字第1224號判例參照)。經查被告謝美鳳、廖尹琪係受僱於被告公司,其等係因執行被告公司職務機會,寄發警告信函而有侵害原告權益行為,故依前揭規定,被告公司與被告謝美鳳、廖尹琪應就其侵權行為應分別負連帶賠償責任。(4)連帶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部分:被告公司與被告李昇達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負連帶賠償責任。至於被告公司與被告謝美謝美鳳、廖尹琪係依民法第185條、第188條第1項負連帶賠償責任,準此,其等對原告之債務具有客觀之同一目的,因相關之法律關係偶然競合,而由原告於同一訴訟請求,故為不真正連帶債務,被告其中一人為給付,其他被告於給付之範圍內即免除給付之義務。(七)原告起訴內容,與本院103年度民著訴字第23號事件係相同事件,惟查該案係訴外人李姵萱及被告李昇達違反著作權及商標權之行為,而本件係針對被告等寄發警告函之違反公平交易法行為,並非同一事件,亦非同一請求,被告認有一事重覆審理云云,顯屬有誤,附此敘明。五、綜上所述,原告依修正前公平易法第24條、第31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185條、第188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2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即104年5月16日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法定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六、假執行之宣告: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經核原告勝訴部分,所命給付之金額未逾500,000元,爰依民事訴訟法第389條第1項第5款規定,依職權宣告假執行。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之聲請失所附麗,不應准許,應予駁回。另被告就本判決主文第1項原告勝訴部分,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免為假執行,亦合於法律規定,爰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之。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核與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9條、第85條第2項。中  華  民  國  105年  2  月  2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林靜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5 年  2  月   2 日     書記官 陳彥君
系爭商標於102年11月4日由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商標權移轉契約書(下稱: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讓與予被告,且原告全體股東於102年12月9日簽署同意書,同意李明振代表原告簽署系爭商標移轉契約書之合法性,故系爭商標移轉過程,並無任何不合法情事。況且,系爭商標乃被告法定代理人張生圓長期經營健康飲用水業務所建立之品牌,系爭商標自始即為被告所有,故系爭商標之移轉,係確定終局之移轉等語,資為抗辯。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9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9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公平交易法除去侵害等
一、原告為房屋仲介業者,房屋仲介業之商業經營型態係以提供房屋買賣之居間服務為主,藉由提供當事人雙方媒介締結成交,收取其法定應得之服務報酬,故每一客戶及物件資料均為重要之營業資產,為達行銷宣傳效果,不可避免會將委託銷售物件以網路或紙本方式讓一般民眾知悉,然為保護該等重要資產及客戶隱私,房屋仲介業者不會直接刊登委賣屋主姓名、聯絡電話及銷售物件之完整門牌地址。且原告公司在其網站上亦有聲明:任何瀏覽者不得對「本網站任何部分或本網站(包括:會員內容、廣告、會員帳號等)之使用或存取,進行重製、拷貝、出售、交易、轉售或作任何商業目的之使用」。惟被告住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竟就各大房屋仲介品牌之不動產銷售物件,以不正當方法作進一步蒐集利用,將屬於原告公司內部作業用之各物件完整地址,建構成「住通搜尋系統」,在未投入任何勞力、時間、費用自行開發物件資料下,卻以此種類似搭便車之方法,利用他人之工作成果獲取利益,並進一步引導更多系統使用者,透過此方法掠取別人已開發之物件資料,並藉此向使用者收取費用而牟利,此行為已嚴重妨礙房屋仲介業者於市場上之公平競爭及破壞房屋買賣之交易秩序,且屬顯失公平之行為,有違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為此,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第31條規定,請求排除被告之侵害行為,並請求損害賠償(原告原依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1項第5款及第24條規定請求,嗣於104年1月13日言詞辯論期日表明不主張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1項第5款,僅依第24條請求,見本院卷第68頁)
一、被告係一提供房地產網路公開出售資訊搜尋整合平台之服務公司,所研發之「住通搜尋系統」係以會員使用者登入系統後,按其所設定之不動產物件蒐尋條件(諸如:路段門牌、價格坪數、房屋形態、樓層建築形式等),就國內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公開之不動產銷售廣告內容資料進行搜索比對,經電腦系統比對後,提供符合使用者所設定之公開出售不動產物件,供使用者選購或了解市場行情之參考。被告服務之對象並未限定房仲從業人員或公司,乃係向一般欲購買不動產或了解市場行情之社會大眾提供服務,其中或有相關房仲從業人員付費成為會員使用者,惟亦不乏欲購屋之消費者,透過「住通搜尋系統」進行房地產市場了解、搜尋物件並進行比價或出價參考。二、被告未將原告所經營之客戶姓名、聯絡電話予以公開,物件之門牌號碼方面,「住通搜尋系統」所運用之市場物件資訊樣本,係以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所陳列之「公開物件」為基準,進行科學化比對使用者需求所得搜尋結果,並無入侵或使用任何公司內部之物件資訊,被告所提供之服務,僅係網路公開資料之整理分類與資料比對,非屬不正當方法之使用。被告於辯論期日曾兩度實機上線操作「住通搜尋系統」,係運用原告之官方網站標示物件位置之google地圖座標,反查門牌位址,另配合原告公開網站提供之基本物件資訊(例如:樓層與總樓層數、坪數或格局等),進行綜合比對研判後,得知物件之約略門牌地址,提供分析結果供使用者參考。縱使用者使用「住通搜尋系統」就各房仲公司公開物件交叉比對後,獲知物件之完整資料(例如:出售中完整地址門牌資料),仍無法確認即為正確之門牌地址,且該賣方亦不一定將物件委託使用者居間銷售。被告提供搜尋、比對服務之結果,本存在一定程度之不確定性,並無法百分之百確認比對結果,且比對資料之來源均屬無隱密性之公開資訊,並無掠取原告建立之物件資料,遑論對於資料庫價值及品牌形象有何影響,原告就此因果關係之證明,付之闕如,不足採信。
[ { "issueRef": "19 1 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房屋仲介業者,房屋仲介業之商業經營型態係以提供房屋買賣之居間服務為主,藉由提供當事人雙方媒介締結成交,收取其法定應得之服務報酬,故每一客戶及物件資料均為重要之營業資產,為達行銷宣傳效果,不可避免會將委託銷售物件以網路或紙本方式讓一般民眾知悉,然為保護該等重要資產及客戶隱私,房屋仲介業者不會直接刊登委賣屋主姓名、聯絡電話及銷售物件之完整門牌地址。且原告公司在其網站上亦有聲明:任何瀏覽者不得對「本網站任何部分或本網站(包括:會員內容、廣告、會員帳號等)之使用或存取,進行重製、拷貝、出售、交易、轉售或作任何商業目的之使用」。惟被告住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竟就各大房屋仲介品牌之不動產銷售物件,以不正當方法作進一步蒐集利用,將屬於原告公司內部作業用之各物件完整地址,建構成「住通搜尋系統」,在未投入任何勞力、時間、費用自行開發物件資料下,卻以此種類似搭便車之方法,利用他人之工作成果獲取利益,並進一步引導更多系統使用者,透過此方法掠取別人已開發之物件資料,並藉此向使用者收取費用而牟利,此行為已嚴重妨礙房屋仲介業者於市場上之公平競爭及破壞房屋買賣之交易秩序,且屬顯失公平之行為,有違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規定,為此,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第31條規定,請求排除被告之侵害行為,並請求損害賠償(原告原依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1項第5款及第24條規定請求,嗣於104年1月13日言詞辯論期日表明不主張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1項第5款,僅依第24條請求,見本院卷第68頁)
一、被告係一提供房地產網路公開出售資訊搜尋整合平台之服務公司,所研發之「住通搜尋系統」係以會員使用者登入系統後,按其所設定之不動產物件蒐尋條件(諸如:路段門牌、價格坪數、房屋形態、樓層建築形式等),就國內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公開之不動產銷售廣告內容資料進行搜索比對,經電腦系統比對後,提供符合使用者所設定之公開出售不動產物件,供使用者選購或了解市場行情之參考。被告服務之對象並未限定房仲從業人員或公司,乃係向一般欲購買不動產或了解市場行情之社會大眾提供服務,其中或有相關房仲從業人員付費成為會員使用者,惟亦不乏欲購屋之消費者,透過「住通搜尋系統」進行房地產市場了解、搜尋物件並進行比價或出價參考。二、被告未將原告所經營之客戶姓名、聯絡電話予以公開,物件之門牌號碼方面,「住通搜尋系統」所運用之市場物件資訊樣本,係以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所陳列之「公開物件」為基準,進行科學化比對使用者需求所得搜尋結果,並無入侵或使用任何公司內部之物件資訊,被告所提供之服務,僅係網路公開資料之整理分類與資料比對,非屬不正當方法之使用。被告於辯論期日曾兩度實機上線操作「住通搜尋系統」,係運用原告之官方網站標示物件位置之google地圖座標,反查門牌位址,另配合原告公開網站提供之基本物件資訊(例如:樓層與總樓層數、坪數或格局等),進行綜合比對研判後,得知物件之約略門牌地址,提供分析結果供使用者參考。縱使用者使用「住通搜尋系統」就各房仲公司公開物件交叉比對後,獲知物件之完整資料(例如:出售中完整地址門牌資料),仍無法確認即為正確之門牌地址,且該賣方亦不一定將物件委託使用者居間銷售。被告提供搜尋、比對服務之結果,本存在一定程度之不確定性,並無法百分之百確認比對結果,且比對資料之來源均屬無隱密性之公開資訊,並無掠取原告建立之物件資料,遑論對於資料庫價值及品牌形象有何影響,原告就此因果關係之證明,付之闕如,不足採信。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被告公司經營之被告網站上有如附表所示(除編號S12、S73外)抄襲原告系爭著作之文章,被告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縱無故意,亦有未盡查證義務之過失等語,被告則抗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委刊廣告之業者提供,並均已於委刊單上明確承諾其內容之合法性,被告並無故意、過失可言等語。經查:1.被控侵權文章應係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並非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1)被告辯稱:被控侵權文章乃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並均已於廣告委刊單上明確承諾委刊人有權提供圖文、影音等,保證合法擁有著作權等相關法律權利,且自行對內容合法性負責乙節,業據提出相關之「searchhome廣告委刊單」、「SearchHome設計家相簿網『設計案例』上稿單」(本院卷(一)第85至303頁)、被告公司與客戶往來之電子郵件(本院卷(三)第29至80頁)等件為證。(2)下列證人之證詞亦可佐證被告上開抗辯應非子虛:①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楊0000證稱:我負責的客戶包含澄璞設計、春雨設計、界陽設計。我的工作是跟客戶收取他們要曝光的資料,案例圖片及文字都是客戶提供的等語(本院卷(三)第9至11頁)。②證人即被告公司業務趙0000證稱:我負責的客戶包括絕享公司、春雨設計、對場作設計,卷內附件13-2到19-2、36-2到44-2、67-2之上稿單為客戶提供等語(本院卷(三)第12頁)。③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李0000證述:卷內附件27-1到35-2的上稿單業務是由我負責,上稿單內容由春雨設計的胡0000提供,被告公司則負責上稿刊登,胡0000並沒有說上稿單是誰寫的等語(本院卷(三)第14頁)。④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蔡0000證稱:被告網站刊登的廣告,其圖片及文字由設計公司提供,原則上刊登出來的應與設計師提供的上稿單相同,只是網站有字數限制,如果設計師提供的字數太多會刪除等語(本院卷(三)第97至99頁)。⑤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曾0000證述:被告網站有編輯,但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編輯網站內容,不是幫客戶寫文案,如果客戶有需要也會請他們幫忙,但我經手的青田苑及李0000都不需要等語(本院卷(三)第102至104頁)。⑥證人即對場作設計之李0000證稱:我們刊登在被告網站之廣告,圖片由我提供,有時有上稿單,上稿單由我們填寫,有時是電話訪問,由我口述設計重點;卷內附件67-2之上稿單是我們公司助理填寫的等語(本院卷(三)第96至97頁)。⑦證人即界陽設計之馬0000證稱:與被告公司合作之流程,是我把案例文字及照片以電子郵件寄給他們,他們將它刊登在網站上;卷內附件46-2到66-2、74-2到76-2等上稿單案例說明文字係由我提供予被告等語(本院卷(三)第7至9頁)。⑧證人即絕享設計之張0000證述:我們要將照片放在被告網站時,被告公司會給我們如卷內附件所示的上稿單,我填寫案例基本資料後,交給設計師寫案例說明,大部分再由我交給被告公司等語(本院卷(三)第100至102頁)。原告雖稱:證人張0000證稱「設計師寫的案例說明大部分是很簡短的」,與被告提出之卷內附件13-2至19-2上稿單案例說明不符云云,惟何謂「簡短」依各人主觀感受不同,要難謂確有原告所指「不符」之情事。況證人張0000亦僅係概括地稱「『大部分』是很簡短的」,並無從證明與本件有關之上稿單案例說明究竟簡短與否之事實,是原告上開所述,尚非可採。⑨證人即懷特設計之林0000證述:懷特設計有委託被告公司於被告網站刊登廣告,是我經手簽約,廣告案例介紹文案由我負責,卷內附件73-2的上稿單是我填寫的;我們也有請原告公司廣告,文案是我提供的等語。雖然原告嗣不主張此部分構成侵權,惟自上開證言,可知被告抗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系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乙節,應為事實。(3)綜上,自被告提出之廣告委刊單內容以觀,應認被告公司與客戶間所成立者為廣告刊登契約,由客戶提供廣告內容,而由被告公司將之刊登在被告網站及其他網路媒體,故方需特別約明由委刊之客戶擔保內容之合法性。原告雖謂:被告公司與客戶間簽訂之契約均為被告單方擬具之定型化契約,客戶是否對於該等著作權擔保條款有實質合意已非無疑云云,然契約為定型化契約之事實,並不足以推翻契約當事人有達成契約合意,僅在定型化契約條款有顯失公平情形時,有法律介入予以調整之空間及可能,是原告以被告提出之廣告委刊單為定型化契約,即質疑各該客戶與被告公司達成契約合意,尚有未洽。再參以被告提出與客戶間往來的電子郵件及證人上開證詞,益徵被控侵權文章應係委刊廣告之客戶所提供無訛。是原告雖謂:被告所提之上稿單,並未提出原始檔案資訊以及詳細之電子郵件往來以證明確實係設計師提供云云,然衡諸前揭事證及廣告委刊之常情,已足認被告所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系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乙節,堪可採信,毋須更待被告提出所有上稿單之原始檔案資訊及電子郵件往來。(4)至於證人即絕享設計之唐0000雖證稱:我提供給被告公司的只有卷內附件19-2的上稿單,但案例說明裡的文字不是我當初撰寫提供給被告公司的,我提供的案例說明和這不一樣等語(本院卷(三)第5至7頁),惟證人即負責絕享設計之被告公司業務趙0000則證稱:附件19-2是唐0000提供的,沒有改她的東西等語(本院卷(三)第12頁)。衡諸常情,客戶委託媒體刊登廣告,其廣告內容文筆之流暢、動人與否、是否足以吸引消費者,與委刊廣告業者之利害關係較為重大,至於受委託刊登媒體之利益則不甚受到影響,從而,殊難想像在委刊廣告客戶已自行提出廣告文案且無特別要求之情形下,受委刊廣告之媒體仍自行以抄襲他人文章的方式置換原有的廣告文案,再斟酌證人唐0000就被控侵權文章是否由其提供乙節,有利害關係,是要難遽以採信證人唐0000上開證詞,認相關之被控侵權文章並非由其提供。(5)又證人即青田苑設計之黃0000雖證稱:青田苑委託被告公司刊登廣告,照片由我提供,但案例介紹文字部分,因時間久遠,我不確定,不是從雜誌去找文案,就是我口述案件的設計重點、特點,由被告公司撰寫;與本件有關部分即卷內附件68-2之上稿單,沒有特別注意文字的部分等語,但後又證稱:因為時間久遠,我印象中,如果有提供文字,就是簡單的設計方向及重點,不是整篇文章等語(本院卷(三)第94至96頁),惟證人即負責青田苑設計之被告公司業務曾0000則證稱:青田苑設計不需要我們幫忙寫網路文案等語(本院卷(三)第104頁)。是證人黃0000並未能明確證稱相關被控侵權文章之來源,證人曾0000亦證稱青田苑設計並不需要代寫網路廣告文案,再參以依被告公司與青田苑設計之廣告委刊單,並無由被告公司撰寫廣告文案之約定,故亦難遽認此部分之被控侵權文章係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而非由青田苑設計所屬人員提供。(6)原告雖又主張:被告公司與春雨設計簽訂契約,約定春雨設計支付被告公司費用,由被告公司替春雨設計撰寫介紹春雨設計之文章刊登於被告網站,而春雨設計係由胡0000負責與被告公司聯絡前開業務事宜,又胡0000有時會提供原告所撰寫的文章給被告參考,並告知被告這些文章皆為原告所撰寫,足見被告公司確有抄襲原告之系爭著作云云,惟原告就此主張,始終未舉證以實其說,所謂被告公司與春雨設計間之契約內容是由被告公司替春雨設計撰寫介紹文章云云,亦未提出契約內容以資佐證,是其此一主張,自非可信。2.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並無故意或過失:(1)原告未能證明被控侵權文章乃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且依卷內證據資料顯示,應係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已如前述。因我國就著作權之保護採創作主義,就一般語文著作,並無公示公信之資料可供查詢,是依據經營習慣及運作實際情形,接受刊登廣告時,所能盡之查證責任,乃係向委刊人查詢,並請委刊人切結、保證其陳述為真正,除此之外,因刊登廣告媒體業者並無公權力、也無調查權,根本不具其他查證的可能。查被告既已於廣告委刊單上載明委刊人應保證有權提供圖文、影音等廣告內容,廣告委刊人亦已簽署,尚難謂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有侵權之故意或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原告雖稱:被告於刊登前只要花極少的時間與成本,將文章內容貼上搜尋引擎,即可過濾抄襲風險,卻捨此不為,顯未盡注意義務而有過失云云,惟原告並未證明若將被控侵權文章內容鍵入搜尋引擎,確可搜尋到原告網站上之系爭著作,況我國並未登記受著作權保護之著作,縱認被告可以搜尋引擎搜尋到系爭著作,在被告無公權力及調查權之情況下,亦無從查證著作權之有無及著作財產權之歸屬等,若強加被告此等查證義務,所招致之成本已足以阻礙網路廣告產業之正常運作,自難認允當;況依著作權法第12條規定,出資聘請他人完成之著作,縱著作財產權歸屬受聘人享有,出資人亦得利用該著作,則縱被告利用搜尋引擎得知原告網站上有類似文章,在委刊廣告客戶切結保證有權提供廣告內容之情形下,被告因此相信客戶確實有權提供,亦難認有何未盡注意義務之情事。從而,原告據此主張被告至少有侵害著作權之過失,自非可採。(2)原告雖又主張:被告所提上稿單之案例說明大部分係將相對應之原告系爭著作原封不動轉載,然與相對應之被控侵權文章有些許不同,足見被告應係明知全文照登將侵害原告之著作權,故意取巧略加修改上稿單之案例說明云云,惟參酌前述證人蔡0000證稱:被告網站刊登的廣告,其圖片及文字由設計公司提供,原則上刊登出來的應與設計師提供的上稿單相同,只是網站有字數限制,如果設計師提供的字數太多會刪除等語,可知縱有若干上稿單之案例說明與實際刊載內容略有出入,亦可能有其他因素導致,未必係因被告明知客戶提供之文章有侵害著作權之虞,是原告上開主張,要屬臆測之詞,尚難遽信。(3)原告末稱:證人馬0000證稱:在原告業務告訴我被告網站有侵權之虞後三天內,我就告訴被告請他們把文字的部分下架等語,足認被告於起訴前即因證人之告知而明知被控侵權文章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事,卻仍執意繼續刊登,顯有侵權故意云云,惟原告並未證明在證人馬0000告知被告公司其提供之文章有侵權之虞後,被告公司仍有持續在被告網站上刊登相關文章之行為,是原告執此主張被告有侵害著作權之故意云云,要顯無據。(三)綜上所述,原告未能證明被控侵權文章係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而非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亦未能證明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有何主觀上之故意或過失,是其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賠償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列。原告聲請命被告提供被告網站之編輯名單,及命被告提出上稿單原始電子檔,以供查驗檔案原始建立、修改等資訊,因事證已明,均無調查之必要,併予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係一提供房地產網路公開出售資訊搜尋整合平台之服務公司,所研發之「住通搜尋系統」係以會員使用者登入系統後,按其所設定之不動產物件蒐尋條件(諸如:路段門牌、價格坪數、房屋形態、樓層建築形式等),就國內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公開之不動產銷售廣告內容資料進行搜索比對,經電腦系統比對後,提供符合使用者所設定之公開出售不動產物件,供使用者選購或了解市場行情之參考。被告服務之對象並未限定房仲從業人員或公司,乃係向一般欲購買不動產或了解市場行情之社會大眾提供服務,其中或有相關房仲從業人員付費成為會員使用者,惟亦不乏欲購屋之消費者,透過「住通搜尋系統」進行房地產市場了解、搜尋物件並進行比價或出價參考。二、被告未將原告所經營之客戶姓名、聯絡電話予以公開,物件之門牌號碼方面,「住通搜尋系統」所運用之市場物件資訊樣本,係以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所陳列之「公開物件」為基準,進行科學化比對使用者需求所得搜尋結果,並無入侵或使用任何公司內部之物件資訊,被告所提供之服務,僅係網路公開資料之整理分類與資料比對,非屬不正當方法之使用。被告於辯論期日曾兩度實機上線操作「住通搜尋系統」,係運用原告之官方網站標示物件位置之google地圖座標,反查門牌位址,另配合原告公開網站提供之基本物件資訊(例如:樓層與總樓層數、坪數或格局等),進行綜合比對研判後,得知物件之約略門牌地址,提供分析結果供使用者參考。縱使用者使用「住通搜尋系統」就各房仲公司公開物件交叉比對後,獲知物件之完整資料(例如:出售中完整地址門牌資料),仍無法確認即為正確之門牌地址,且該賣方亦不一定將物件委託使用者居間銷售。被告提供搜尋、比對服務之結果,本存在一定程度之不確定性,並無法百分之百確認比對結果,且比對資料之來源均屬無隱密性之公開資訊,並無掠取原告建立之物件資料,遑論對於資料庫價值及品牌形象有何影響,原告就此因果關係之證明,付之闕如,不足採信。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公司經營之被告網站上有如附表所示(除編號S12、S73外)抄襲原告系爭著作之文章,被告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縱無故意,亦有未盡查證義務之過失等語,被告則抗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委刊廣告之業者提供,並均已於委刊單上明確承諾其內容之合法性,被告並無故意、過失可言等語。經查:1.被控侵權文章應係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並非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1)被告辯稱:被控侵權文章乃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並均已於廣告委刊單上明確承諾委刊人有權提供圖文、影音等,保證合法擁有著作權等相關法律權利,且自行對內容合法性負責乙節,業據提出相關之「searchhome廣告委刊單」、「SearchHome設計家相簿網『設計案例』上稿單」(本院卷(一)第85至303頁)、被告公司與客戶往來之電子郵件(本院卷(三)第29至80頁)等件為證。(2)下列證人之證詞亦可佐證被告上開抗辯應非子虛:①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楊0000證稱:我負責的客戶包含澄璞設計、春雨設計、界陽設計。我的工作是跟客戶收取他們要曝光的資料,案例圖片及文字都是客戶提供的等語(本院卷(三)第9至11頁)。②證人即被告公司業務趙0000證稱:我負責的客戶包括絕享公司、春雨設計、對場作設計,卷內附件13-2到19-2、36-2到44-2、67-2之上稿單為客戶提供等語(本院卷(三)第12頁)。③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李0000證述:卷內附件27-1到35-2的上稿單業務是由我負責,上稿單內容由春雨設計的胡0000提供,被告公司則負責上稿刊登,胡0000並沒有說上稿單是誰寫的等語(本院卷(三)第14頁)。④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蔡0000證稱:被告網站刊登的廣告,其圖片及文字由設計公司提供,原則上刊登出來的應與設計師提供的上稿單相同,只是網站有字數限制,如果設計師提供的字數太多會刪除等語(本院卷(三)第97至99頁)。⑤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曾0000證述:被告網站有編輯,但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編輯網站內容,不是幫客戶寫文案,如果客戶有需要也會請他們幫忙,但我經手的青田苑及李0000都不需要等語(本院卷(三)第102至104頁)。⑥證人即對場作設計之李0000證稱:我們刊登在被告網站之廣告,圖片由我提供,有時有上稿單,上稿單由我們填寫,有時是電話訪問,由我口述設計重點;卷內附件67-2之上稿單是我們公司助理填寫的等語(本院卷(三)第96至97頁)。⑦證人即界陽設計之馬0000證稱:與被告公司合作之流程,是我把案例文字及照片以電子郵件寄給他們,他們將它刊登在網站上;卷內附件46-2到66-2、74-2到76-2等上稿單案例說明文字係由我提供予被告等語(本院卷(三)第7至9頁)。⑧證人即絕享設計之張0000證述:我們要將照片放在被告網站時,被告公司會給我們如卷內附件所示的上稿單,我填寫案例基本資料後,交給設計師寫案例說明,大部分再由我交給被告公司等語(本院卷(三)第100至102頁)。原告雖稱:證人張0000證稱「設計師寫的案例說明大部分是很簡短的」,與被告提出之卷內附件13-2至19-2上稿單案例說明不符云云,惟何謂「簡短」依各人主觀感受不同,要難謂確有原告所指「不符」之情事。況證人張0000亦僅係概括地稱「『大部分』是很簡短的」,並無從證明與本件有關之上稿單案例說明究竟簡短與否之事實,是原告上開所述,尚非可採。⑨證人即懷特設計之林0000證述:懷特設計有委託被告公司於被告網站刊登廣告,是我經手簽約,廣告案例介紹文案由我負責,卷內附件73-2的上稿單是我填寫的;我們也有請原告公司廣告,文案是我提供的等語。雖然原告嗣不主張此部分構成侵權,惟自上開證言,可知被告抗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系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乙節,應為事實。(3)綜上,自被告提出之廣告委刊單內容以觀,應認被告公司與客戶間所成立者為廣告刊登契約,由客戶提供廣告內容,而由被告公司將之刊登在被告網站及其他網路媒體,故方需特別約明由委刊之客戶擔保內容之合法性。原告雖謂:被告公司與客戶間簽訂之契約均為被告單方擬具之定型化契約,客戶是否對於該等著作權擔保條款有實質合意已非無疑云云,然契約為定型化契約之事實,並不足以推翻契約當事人有達成契約合意,僅在定型化契約條款有顯失公平情形時,有法律介入予以調整之空間及可能,是原告以被告提出之廣告委刊單為定型化契約,即質疑各該客戶與被告公司達成契約合意,尚有未洽。再參以被告提出與客戶間往來的電子郵件及證人上開證詞,益徵被控侵權文章應係委刊廣告之客戶所提供無訛。是原告雖謂:被告所提之上稿單,並未提出原始檔案資訊以及詳細之電子郵件往來以證明確實係設計師提供云云,然衡諸前揭事證及廣告委刊之常情,已足認被告所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系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乙節,堪可採信,毋須更待被告提出所有上稿單之原始檔案資訊及電子郵件往來。(4)至於證人即絕享設計之唐0000雖證稱:我提供給被告公司的只有卷內附件19-2的上稿單,但案例說明裡的文字不是我當初撰寫提供給被告公司的,我提供的案例說明和這不一樣等語(本院卷(三)第5至7頁),惟證人即負責絕享設計之被告公司業務趙0000則證稱:附件19-2是唐0000提供的,沒有改她的東西等語(本院卷(三)第12頁)。衡諸常情,客戶委託媒體刊登廣告,其廣告內容文筆之流暢、動人與否、是否足以吸引消費者,與委刊廣告業者之利害關係較為重大,至於受委託刊登媒體之利益則不甚受到影響,從而,殊難想像在委刊廣告客戶已自行提出廣告文案且無特別要求之情形下,受委刊廣告之媒體仍自行以抄襲他人文章的方式置換原有的廣告文案,再斟酌證人唐0000就被控侵權文章是否由其提供乙節,有利害關係,是要難遽以採信證人唐0000上開證詞,認相關之被控侵權文章並非由其提供。(5)又證人即青田苑設計之黃0000雖證稱:青田苑委託被告公司刊登廣告,照片由我提供,但案例介紹文字部分,因時間久遠,我不確定,不是從雜誌去找文案,就是我口述案件的設計重點、特點,由被告公司撰寫;與本件有關部分即卷內附件68-2之上稿單,沒有特別注意文字的部分等語,但後又證稱:因為時間久遠,我印象中,如果有提供文字,就是簡單的設計方向及重點,不是整篇文章等語(本院卷(三)第94至96頁),惟證人即負責青田苑設計之被告公司業務曾0000則證稱:青田苑設計不需要我們幫忙寫網路文案等語(本院卷(三)第104頁)。是證人黃0000並未能明確證稱相關被控侵權文章之來源,證人曾0000亦證稱青田苑設計並不需要代寫網路廣告文案,再參以依被告公司與青田苑設計之廣告委刊單,並無由被告公司撰寫廣告文案之約定,故亦難遽認此部分之被控侵權文章係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而非由青田苑設計所屬人員提供。(6)原告雖又主張:被告公司與春雨設計簽訂契約,約定春雨設計支付被告公司費用,由被告公司替春雨設計撰寫介紹春雨設計之文章刊登於被告網站,而春雨設計係由胡0000負責與被告公司聯絡前開業務事宜,又胡0000有時會提供原告所撰寫的文章給被告參考,並告知被告這些文章皆為原告所撰寫,足見被告公司確有抄襲原告之系爭著作云云,惟原告就此主張,始終未舉證以實其說,所謂被告公司與春雨設計間之契約內容是由被告公司替春雨設計撰寫介紹文章云云,亦未提出契約內容以資佐證,是其此一主張,自非可信。2.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並無故意或過失:(1)原告未能證明被控侵權文章乃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且依卷內證據資料顯示,應係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已如前述。因我國就著作權之保護採創作主義,就一般語文著作,並無公示公信之資料可供查詢,是依據經營習慣及運作實際情形,接受刊登廣告時,所能盡之查證責任,乃係向委刊人查詢,並請委刊人切結、保證其陳述為真正,除此之外,因刊登廣告媒體業者並無公權力、也無調查權,根本不具其他查證的可能。查被告既已於廣告委刊單上載明委刊人應保證有權提供圖文、影音等廣告內容,廣告委刊人亦已簽署,尚難謂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有侵權之故意或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原告雖稱:被告於刊登前只要花極少的時間與成本,將文章內容貼上搜尋引擎,即可過濾抄襲風險,卻捨此不為,顯未盡注意義務而有過失云云,惟原告並未證明若將被控侵權文章內容鍵入搜尋引擎,確可搜尋到原告網站上之系爭著作,況我國並未登記受著作權保護之著作,縱認被告可以搜尋引擎搜尋到系爭著作,在被告無公權力及調查權之情況下,亦無從查證著作權之有無及著作財產權之歸屬等,若強加被告此等查證義務,所招致之成本已足以阻礙網路廣告產業之正常運作,自難認允當;況依著作權法第12條規定,出資聘請他人完成之著作,縱著作財產權歸屬受聘人享有,出資人亦得利用該著作,則縱被告利用搜尋引擎得知原告網站上有類似文章,在委刊廣告客戶切結保證有權提供廣告內容之情形下,被告因此相信客戶確實有權提供,亦難認有何未盡注意義務之情事。從而,原告據此主張被告至少有侵害著作權之過失,自非可採。(2)原告雖又主張:被告所提上稿單之案例說明大部分係將相對應之原告系爭著作原封不動轉載,然與相對應之被控侵權文章有些許不同,足見被告應係明知全文照登將侵害原告之著作權,故意取巧略加修改上稿單之案例說明云云,惟參酌前述證人蔡0000證稱:被告網站刊登的廣告,其圖片及文字由設計公司提供,原則上刊登出來的應與設計師提供的上稿單相同,只是網站有字數限制,如果設計師提供的字數太多會刪除等語,可知縱有若干上稿單之案例說明與實際刊載內容略有出入,亦可能有其他因素導致,未必係因被告明知客戶提供之文章有侵害著作權之虞,是原告上開主張,要屬臆測之詞,尚難遽信。(3)原告末稱:證人馬0000證稱:在原告業務告訴我被告網站有侵權之虞後三天內,我就告訴被告請他們把文字的部分下架等語,足認被告於起訴前即因證人之告知而明知被控侵權文章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事,卻仍執意繼續刊登,顯有侵權故意云云,惟原告並未證明在證人馬0000告知被告公司其提供之文章有侵權之虞後,被告公司仍有持續在被告網站上刊登相關文章之行為,是原告執此主張被告有侵害著作權之故意云云,要顯無據。(三)綜上所述,原告未能證明被控侵權文章係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而非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亦未能證明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有何主觀上之故意或過失,是其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賠償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列。原告聲請命被告提供被告網站之編輯名單,及命被告提出上稿單原始電子檔,以供查驗檔案原始建立、修改等資訊,因事證已明,均無調查之必要,併予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係一提供房地產網路公開出售資訊搜尋整合平台之服務公司,所研發之「住通搜尋系統」係以會員使用者登入系統後,按其所設定之不動產物件蒐尋條件(諸如:路段門牌、價格坪數、房屋形態、樓層建築形式等),就國內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公開之不動產銷售廣告內容資料進行搜索比對,經電腦系統比對後,提供符合使用者所設定之公開出售不動產物件,供使用者選購或了解市場行情之參考。被告服務之對象並未限定房仲從業人員或公司,乃係向一般欲購買不動產或了解市場行情之社會大眾提供服務,其中或有相關房仲從業人員付費成為會員使用者,惟亦不乏欲購屋之消費者,透過「住通搜尋系統」進行房地產市場了解、搜尋物件並進行比價或出價參考。二、被告未將原告所經營之客戶姓名、聯絡電話予以公開,物件之門牌號碼方面,「住通搜尋系統」所運用之市場物件資訊樣本,係以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所陳列之「公開物件」為基準,進行科學化比對使用者需求所得搜尋結果,並無入侵或使用任何公司內部之物件資訊,被告所提供之服務,僅係網路公開資料之整理分類與資料比對,非屬不正當方法之使用。被告於辯論期日曾兩度實機上線操作「住通搜尋系統」,係運用原告之官方網站標示物件位置之google地圖座標,反查門牌位址,另配合原告公開網站提供之基本物件資訊(例如:樓層與總樓層數、坪數或格局等),進行綜合比對研判後,得知物件之約略門牌地址,提供分析結果供使用者參考。縱使用者使用「住通搜尋系統」就各房仲公司公開物件交叉比對後,獲知物件之完整資料(例如:出售中完整地址門牌資料),仍無法確認即為正確之門牌地址,且該賣方亦不一定將物件委託使用者居間銷售。被告提供搜尋、比對服務之結果,本存在一定程度之不確定性,並無法百分之百確認比對結果,且比對資料之來源均屬無隱密性之公開資訊,並無掠取原告建立之物件資料,遑論對於資料庫價值及品牌形象有何影響,原告就此因果關係之證明,付之闕如,不足採信。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被告公司經營之被告網站上有如附表所示(除編號S12、S73外)抄襲原告系爭著作之文章,被告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縱無故意,亦有未盡查證義務之過失等語,被告則抗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委刊廣告之業者提供,並均已於委刊單上明確承諾其內容之合法性,被告並無故意、過失可言等語。經查:1.被控侵權文章應係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並非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1)被告辯稱:被控侵權文章乃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並均已於廣告委刊單上明確承諾委刊人有權提供圖文、影音等,保證合法擁有著作權等相關法律權利,且自行對內容合法性負責乙節,業據提出相關之「searchhome廣告委刊單」、「SearchHome設計家相簿網『設計案例』上稿單」(本院卷(一)第85至303頁)、被告公司與客戶往來之電子郵件(本院卷(三)第29至80頁)等件為證。(2)下列證人之證詞亦可佐證被告上開抗辯應非子虛:①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楊0000證稱:我負責的客戶包含澄璞設計、春雨設計、界陽設計。我的工作是跟客戶收取他們要曝光的資料,案例圖片及文字都是客戶提供的等語(本院卷(三)第9至11頁)。②證人即被告公司業務趙0000證稱:我負責的客戶包括絕享公司、春雨設計、對場作設計,卷內附件13-2到19-2、36-2到44-2、67-2之上稿單為客戶提供等語(本院卷(三)第12頁)。③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李0000證述:卷內附件27-1到35-2的上稿單業務是由我負責,上稿單內容由春雨設計的胡0000提供,被告公司則負責上稿刊登,胡0000並沒有說上稿單是誰寫的等語(本院卷(三)第14頁)。④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蔡0000證稱:被告網站刊登的廣告,其圖片及文字由設計公司提供,原則上刊登出來的應與設計師提供的上稿單相同,只是網站有字數限制,如果設計師提供的字數太多會刪除等語(本院卷(三)第97至99頁)。⑤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曾0000證述:被告網站有編輯,但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編輯網站內容,不是幫客戶寫文案,如果客戶有需要也會請他們幫忙,但我經手的青田苑及李0000都不需要等語(本院卷(三)第102至104頁)。⑥證人即對場作設計之李0000證稱:我們刊登在被告網站之廣告,圖片由我提供,有時有上稿單,上稿單由我們填寫,有時是電話訪問,由我口述設計重點;卷內附件67-2之上稿單是我們公司助理填寫的等語(本院卷(三)第96至97頁)。⑦證人即界陽設計之馬0000證稱:與被告公司合作之流程,是我把案例文字及照片以電子郵件寄給他們,他們將它刊登在網站上;卷內附件46-2到66-2、74-2到76-2等上稿單案例說明文字係由我提供予被告等語(本院卷(三)第7至9頁)。⑧證人即絕享設計之張0000證述:我們要將照片放在被告網站時,被告公司會給我們如卷內附件所示的上稿單,我填寫案例基本資料後,交給設計師寫案例說明,大部分再由我交給被告公司等語(本院卷(三)第100至102頁)。原告雖稱:證人張0000證稱「設計師寫的案例說明大部分是很簡短的」,與被告提出之卷內附件13-2至19-2上稿單案例說明不符云云,惟何謂「簡短」依各人主觀感受不同,要難謂確有原告所指「不符」之情事。況證人張0000亦僅係概括地稱「『大部分』是很簡短的」,並無從證明與本件有關之上稿單案例說明究竟簡短與否之事實,是原告上開所述,尚非可採。⑨證人即懷特設計之林0000證述:懷特設計有委託被告公司於被告網站刊登廣告,是我經手簽約,廣告案例介紹文案由我負責,卷內附件73-2的上稿單是我填寫的;我們也有請原告公司廣告,文案是我提供的等語。雖然原告嗣不主張此部分構成侵權,惟自上開證言,可知被告抗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系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乙節,應為事實。(3)綜上,自被告提出之廣告委刊單內容以觀,應認被告公司與客戶間所成立者為廣告刊登契約,由客戶提供廣告內容,而由被告公司將之刊登在被告網站及其他網路媒體,故方需特別約明由委刊之客戶擔保內容之合法性。原告雖謂:被告公司與客戶間簽訂之契約均為被告單方擬具之定型化契約,客戶是否對於該等著作權擔保條款有實質合意已非無疑云云,然契約為定型化契約之事實,並不足以推翻契約當事人有達成契約合意,僅在定型化契約條款有顯失公平情形時,有法律介入予以調整之空間及可能,是原告以被告提出之廣告委刊單為定型化契約,即質疑各該客戶與被告公司達成契約合意,尚有未洽。再參以被告提出與客戶間往來的電子郵件及證人上開證詞,益徵被控侵權文章應係委刊廣告之客戶所提供無訛。是原告雖謂:被告所提之上稿單,並未提出原始檔案資訊以及詳細之電子郵件往來以證明確實係設計師提供云云,然衡諸前揭事證及廣告委刊之常情,已足認被告所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系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乙節,堪可採信,毋須更待被告提出所有上稿單之原始檔案資訊及電子郵件往來。(4)至於證人即絕享設計之唐0000雖證稱:我提供給被告公司的只有卷內附件19-2的上稿單,但案例說明裡的文字不是我當初撰寫提供給被告公司的,我提供的案例說明和這不一樣等語(本院卷(三)第5至7頁),惟證人即負責絕享設計之被告公司業務趙0000則證稱:附件19-2是唐0000提供的,沒有改她的東西等語(本院卷(三)第12頁)。衡諸常情,客戶委託媒體刊登廣告,其廣告內容文筆之流暢、動人與否、是否足以吸引消費者,與委刊廣告業者之利害關係較為重大,至於受委託刊登媒體之利益則不甚受到影響,從而,殊難想像在委刊廣告客戶已自行提出廣告文案且無特別要求之情形下,受委刊廣告之媒體仍自行以抄襲他人文章的方式置換原有的廣告文案,再斟酌證人唐0000就被控侵權文章是否由其提供乙節,有利害關係,是要難遽以採信證人唐0000上開證詞,認相關之被控侵權文章並非由其提供。(5)又證人即青田苑設計之黃0000雖證稱:青田苑委託被告公司刊登廣告,照片由我提供,但案例介紹文字部分,因時間久遠,我不確定,不是從雜誌去找文案,就是我口述案件的設計重點、特點,由被告公司撰寫;與本件有關部分即卷內附件68-2之上稿單,沒有特別注意文字的部分等語,但後又證稱:因為時間久遠,我印象中,如果有提供文字,就是簡單的設計方向及重點,不是整篇文章等語(本院卷(三)第94至96頁),惟證人即負責青田苑設計之被告公司業務曾0000則證稱:青田苑設計不需要我們幫忙寫網路文案等語(本院卷(三)第104頁)。是證人黃0000並未能明確證稱相關被控侵權文章之來源,證人曾0000亦證稱青田苑設計並不需要代寫網路廣告文案,再參以依被告公司與青田苑設計之廣告委刊單,並無由被告公司撰寫廣告文案之約定,故亦難遽認此部分之被控侵權文章係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而非由青田苑設計所屬人員提供。(6)原告雖又主張:被告公司與春雨設計簽訂契約,約定春雨設計支付被告公司費用,由被告公司替春雨設計撰寫介紹春雨設計之文章刊登於被告網站,而春雨設計係由胡0000負責與被告公司聯絡前開業務事宜,又胡0000有時會提供原告所撰寫的文章給被告參考,並告知被告這些文章皆為原告所撰寫,足見被告公司確有抄襲原告之系爭著作云云,惟原告就此主張,始終未舉證以實其說,所謂被告公司與春雨設計間之契約內容是由被告公司替春雨設計撰寫介紹文章云云,亦未提出契約內容以資佐證,是其此一主張,自非可信。2.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並無故意或過失:(1)原告未能證明被控侵權文章乃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且依卷內證據資料顯示,應係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已如前述。因我國就著作權之保護採創作主義,就一般語文著作,並無公示公信之資料可供查詢,是依據經營習慣及運作實際情形,接受刊登廣告時,所能盡之查證責任,乃係向委刊人查詢,並請委刊人切結、保證其陳述為真正,除此之外,因刊登廣告媒體業者並無公權力、也無調查權,根本不具其他查證的可能。查被告既已於廣告委刊單上載明委刊人應保證有權提供圖文、影音等廣告內容,廣告委刊人亦已簽署,尚難謂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有侵權之故意或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原告雖稱:被告於刊登前只要花極少的時間與成本,將文章內容貼上搜尋引擎,即可過濾抄襲風險,卻捨此不為,顯未盡注意義務而有過失云云,惟原告並未證明若將被控侵權文章內容鍵入搜尋引擎,確可搜尋到原告網站上之系爭著作,況我國並未登記受著作權保護之著作,縱認被告可以搜尋引擎搜尋到系爭著作,在被告無公權力及調查權之情況下,亦無從查證著作權之有無及著作財產權之歸屬等,若強加被告此等查證義務,所招致之成本已足以阻礙網路廣告產業之正常運作,自難認允當;況依著作權法第12條規定,出資聘請他人完成之著作,縱著作財產權歸屬受聘人享有,出資人亦得利用該著作,則縱被告利用搜尋引擎得知原告網站上有類似文章,在委刊廣告客戶切結保證有權提供廣告內容之情形下,被告因此相信客戶確實有權提供,亦難認有何未盡注意義務之情事。從而,原告據此主張被告至少有侵害著作權之過失,自非可採。(2)原告雖又主張:被告所提上稿單之案例說明大部分係將相對應之原告系爭著作原封不動轉載,然與相對應之被控侵權文章有些許不同,足見被告應係明知全文照登將侵害原告之著作權,故意取巧略加修改上稿單之案例說明云云,惟參酌前述證人蔡0000證稱:被告網站刊登的廣告,其圖片及文字由設計公司提供,原則上刊登出來的應與設計師提供的上稿單相同,只是網站有字數限制,如果設計師提供的字數太多會刪除等語,可知縱有若干上稿單之案例說明與實際刊載內容略有出入,亦可能有其他因素導致,未必係因被告明知客戶提供之文章有侵害著作權之虞,是原告上開主張,要屬臆測之詞,尚難遽信。(3)原告末稱:證人馬0000證稱:在原告業務告訴我被告網站有侵權之虞後三天內,我就告訴被告請他們把文字的部分下架等語,足認被告於起訴前即因證人之告知而明知被控侵權文章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事,卻仍執意繼續刊登,顯有侵權故意云云,惟原告並未證明在證人馬0000告知被告公司其提供之文章有侵權之虞後,被告公司仍有持續在被告網站上刊登相關文章之行為,是原告執此主張被告有侵害著作權之故意云云,要顯無據。(三)綜上所述,原告未能證明被控侵權文章係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而非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亦未能證明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有何主觀上之故意或過失,是其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賠償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列。原告聲請命被告提供被告網站之編輯名單,及命被告提出上稿單原始電子檔,以供查驗檔案原始建立、修改等資訊,因事證已明,均無調查之必要,併予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係一提供房地產網路公開出售資訊搜尋整合平台之服務公司,所研發之「住通搜尋系統」係以會員使用者登入系統後,按其所設定之不動產物件蒐尋條件(諸如:路段門牌、價格坪數、房屋形態、樓層建築形式等),就國內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公開之不動產銷售廣告內容資料進行搜索比對,經電腦系統比對後,提供符合使用者所設定之公開出售不動產物件,供使用者選購或了解市場行情之參考。被告服務之對象並未限定房仲從業人員或公司,乃係向一般欲購買不動產或了解市場行情之社會大眾提供服務,其中或有相關房仲從業人員付費成為會員使用者,惟亦不乏欲購屋之消費者,透過「住通搜尋系統」進行房地產市場了解、搜尋物件並進行比價或出價參考。二、被告未將原告所經營之客戶姓名、聯絡電話予以公開,物件之門牌號碼方面,「住通搜尋系統」所運用之市場物件資訊樣本,係以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所陳列之「公開物件」為基準,進行科學化比對使用者需求所得搜尋結果,並無入侵或使用任何公司內部之物件資訊,被告所提供之服務,僅係網路公開資料之整理分類與資料比對,非屬不正當方法之使用。被告於辯論期日曾兩度實機上線操作「住通搜尋系統」,係運用原告之官方網站標示物件位置之google地圖座標,反查門牌位址,另配合原告公開網站提供之基本物件資訊(例如:樓層與總樓層數、坪數或格局等),進行綜合比對研判後,得知物件之約略門牌地址,提供分析結果供使用者參考。縱使用者使用「住通搜尋系統」就各房仲公司公開物件交叉比對後,獲知物件之完整資料(例如:出售中完整地址門牌資料),仍無法確認即為正確之門牌地址,且該賣方亦不一定將物件委託使用者居間銷售。被告提供搜尋、比對服務之結果,本存在一定程度之不確定性,並無法百分之百確認比對結果,且比對資料之來源均屬無隱密性之公開資訊,並無掠取原告建立之物件資料,遑論對於資料庫價值及品牌形象有何影響,原告就此因果關係之證明,付之闕如,不足採信。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人格權爭議等
被告公司經營之被告網站上有如附表所示(除編號S12、S73外)抄襲原告系爭著作之文章,被告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縱無故意,亦有未盡查證義務之過失等語,被告則抗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委刊廣告之業者提供,並均已於委刊單上明確承諾其內容之合法性,被告並無故意、過失可言等語。經查:1.被控侵權文章應係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並非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1)被告辯稱:被控侵權文章乃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並均已於廣告委刊單上明確承諾委刊人有權提供圖文、影音等,保證合法擁有著作權等相關法律權利,且自行對內容合法性負責乙節,業據提出相關之「searchhome廣告委刊單」、「SearchHome設計家相簿網『設計案例』上稿單」(本院卷(一)第85至303頁)、被告公司與客戶往來之電子郵件(本院卷(三)第29至80頁)等件為證。(2)下列證人之證詞亦可佐證被告上開抗辯應非子虛:①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楊0000證稱:我負責的客戶包含澄璞設計、春雨設計、界陽設計。我的工作是跟客戶收取他們要曝光的資料,案例圖片及文字都是客戶提供的等語(本院卷(三)第9至11頁)。②證人即被告公司業務趙0000證稱:我負責的客戶包括絕享公司、春雨設計、對場作設計,卷內附件13-2到19-2、36-2到44-2、67-2之上稿單為客戶提供等語(本院卷(三)第12頁)。③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李0000證述:卷內附件27-1到35-2的上稿單業務是由我負責,上稿單內容由春雨設計的胡0000提供,被告公司則負責上稿刊登,胡0000並沒有說上稿單是誰寫的等語(本院卷(三)第14頁)。④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蔡0000證稱:被告網站刊登的廣告,其圖片及文字由設計公司提供,原則上刊登出來的應與設計師提供的上稿單相同,只是網站有字數限制,如果設計師提供的字數太多會刪除等語(本院卷(三)第97至99頁)。⑤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曾0000證述:被告網站有編輯,但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編輯網站內容,不是幫客戶寫文案,如果客戶有需要也會請他們幫忙,但我經手的青田苑及李0000都不需要等語(本院卷(三)第102至104頁)。⑥證人即對場作設計之李0000證稱:我們刊登在被告網站之廣告,圖片由我提供,有時有上稿單,上稿單由我們填寫,有時是電話訪問,由我口述設計重點;卷內附件67-2之上稿單是我們公司助理填寫的等語(本院卷(三)第96至97頁)。⑦證人即界陽設計之馬0000證稱:與被告公司合作之流程,是我把案例文字及照片以電子郵件寄給他們,他們將它刊登在網站上;卷內附件46-2到66-2、74-2到76-2等上稿單案例說明文字係由我提供予被告等語(本院卷(三)第7至9頁)。⑧證人即絕享設計之張0000證述:我們要將照片放在被告網站時,被告公司會給我們如卷內附件所示的上稿單,我填寫案例基本資料後,交給設計師寫案例說明,大部分再由我交給被告公司等語(本院卷(三)第100至102頁)。原告雖稱:證人張0000證稱「設計師寫的案例說明大部分是很簡短的」,與被告提出之卷內附件13-2至19-2上稿單案例說明不符云云,惟何謂「簡短」依各人主觀感受不同,要難謂確有原告所指「不符」之情事。況證人張0000亦僅係概括地稱「『大部分』是很簡短的」,並無從證明與本件有關之上稿單案例說明究竟簡短與否之事實,是原告上開所述,尚非可採。⑨證人即懷特設計之林0000證述:懷特設計有委託被告公司於被告網站刊登廣告,是我經手簽約,廣告案例介紹文案由我負責,卷內附件73-2的上稿單是我填寫的;我們也有請原告公司廣告,文案是我提供的等語。雖然原告嗣不主張此部分構成侵權,惟自上開證言,可知被告抗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系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乙節,應為事實。(3)綜上,自被告提出之廣告委刊單內容以觀,應認被告公司與客戶間所成立者為廣告刊登契約,由客戶提供廣告內容,而由被告公司將之刊登在被告網站及其他網路媒體,故方需特別約明由委刊之客戶擔保內容之合法性。原告雖謂:被告公司與客戶間簽訂之契約均為被告單方擬具之定型化契約,客戶是否對於該等著作權擔保條款有實質合意已非無疑云云,然契約為定型化契約之事實,並不足以推翻契約當事人有達成契約合意,僅在定型化契約條款有顯失公平情形時,有法律介入予以調整之空間及可能,是原告以被告提出之廣告委刊單為定型化契約,即質疑各該客戶與被告公司達成契約合意,尚有未洽。再參以被告提出與客戶間往來的電子郵件及證人上開證詞,益徵被控侵權文章應係委刊廣告之客戶所提供無訛。是原告雖謂:被告所提之上稿單,並未提出原始檔案資訊以及詳細之電子郵件往來以證明確實係設計師提供云云,然衡諸前揭事證及廣告委刊之常情,已足認被告所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系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乙節,堪可採信,毋須更待被告提出所有上稿單之原始檔案資訊及電子郵件往來。(4)至於證人即絕享設計之唐0000雖證稱:我提供給被告公司的只有卷內附件19-2的上稿單,但案例說明裡的文字不是我當初撰寫提供給被告公司的,我提供的案例說明和這不一樣等語(本院卷(三)第5至7頁),惟證人即負責絕享設計之被告公司業務趙0000則證稱:附件19-2是唐0000提供的,沒有改她的東西等語(本院卷(三)第12頁)。衡諸常情,客戶委託媒體刊登廣告,其廣告內容文筆之流暢、動人與否、是否足以吸引消費者,與委刊廣告業者之利害關係較為重大,至於受委託刊登媒體之利益則不甚受到影響,從而,殊難想像在委刊廣告客戶已自行提出廣告文案且無特別要求之情形下,受委刊廣告之媒體仍自行以抄襲他人文章的方式置換原有的廣告文案,再斟酌證人唐0000就被控侵權文章是否由其提供乙節,有利害關係,是要難遽以採信證人唐0000上開證詞,認相關之被控侵權文章並非由其提供。(5)又證人即青田苑設計之黃0000雖證稱:青田苑委託被告公司刊登廣告,照片由我提供,但案例介紹文字部分,因時間久遠,我不確定,不是從雜誌去找文案,就是我口述案件的設計重點、特點,由被告公司撰寫;與本件有關部分即卷內附件68-2之上稿單,沒有特別注意文字的部分等語,但後又證稱:因為時間久遠,我印象中,如果有提供文字,就是簡單的設計方向及重點,不是整篇文章等語(本院卷(三)第94至96頁),惟證人即負責青田苑設計之被告公司業務曾0000則證稱:青田苑設計不需要我們幫忙寫網路文案等語(本院卷(三)第104頁)。是證人黃0000並未能明確證稱相關被控侵權文章之來源,證人曾0000亦證稱青田苑設計並不需要代寫網路廣告文案,再參以依被告公司與青田苑設計之廣告委刊單,並無由被告公司撰寫廣告文案之約定,故亦難遽認此部分之被控侵權文章係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而非由青田苑設計所屬人員提供。(6)原告雖又主張:被告公司與春雨設計簽訂契約,約定春雨設計支付被告公司費用,由被告公司替春雨設計撰寫介紹春雨設計之文章刊登於被告網站,而春雨設計係由胡0000負責與被告公司聯絡前開業務事宜,又胡0000有時會提供原告所撰寫的文章給被告參考,並告知被告這些文章皆為原告所撰寫,足見被告公司確有抄襲原告之系爭著作云云,惟原告就此主張,始終未舉證以實其說,所謂被告公司與春雨設計間之契約內容是由被告公司替春雨設計撰寫介紹文章云云,亦未提出契約內容以資佐證,是其此一主張,自非可信。2.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並無故意或過失:(1)原告未能證明被控侵權文章乃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且依卷內證據資料顯示,應係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已如前述。因我國就著作權之保護採創作主義,就一般語文著作,並無公示公信之資料可供查詢,是依據經營習慣及運作實際情形,接受刊登廣告時,所能盡之查證責任,乃係向委刊人查詢,並請委刊人切結、保證其陳述為真正,除此之外,因刊登廣告媒體業者並無公權力、也無調查權,根本不具其他查證的可能。查被告既已於廣告委刊單上載明委刊人應保證有權提供圖文、影音等廣告內容,廣告委刊人亦已簽署,尚難謂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有侵權之故意或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原告雖稱:被告於刊登前只要花極少的時間與成本,將文章內容貼上搜尋引擎,即可過濾抄襲風險,卻捨此不為,顯未盡注意義務而有過失云云,惟原告並未證明若將被控侵權文章內容鍵入搜尋引擎,確可搜尋到原告網站上之系爭著作,況我國並未登記受著作權保護之著作,縱認被告可以搜尋引擎搜尋到系爭著作,在被告無公權力及調查權之情況下,亦無從查證著作權之有無及著作財產權之歸屬等,若強加被告此等查證義務,所招致之成本已足以阻礙網路廣告產業之正常運作,自難認允當;況依著作權法第12條規定,出資聘請他人完成之著作,縱著作財產權歸屬受聘人享有,出資人亦得利用該著作,則縱被告利用搜尋引擎得知原告網站上有類似文章,在委刊廣告客戶切結保證有權提供廣告內容之情形下,被告因此相信客戶確實有權提供,亦難認有何未盡注意義務之情事。從而,原告據此主張被告至少有侵害著作權之過失,自非可採。(2)原告雖又主張:被告所提上稿單之案例說明大部分係將相對應之原告系爭著作原封不動轉載,然與相對應之被控侵權文章有些許不同,足見被告應係明知全文照登將侵害原告之著作權,故意取巧略加修改上稿單之案例說明云云,惟參酌前述證人蔡0000證稱:被告網站刊登的廣告,其圖片及文字由設計公司提供,原則上刊登出來的應與設計師提供的上稿單相同,只是網站有字數限制,如果設計師提供的字數太多會刪除等語,可知縱有若干上稿單之案例說明與實際刊載內容略有出入,亦可能有其他因素導致,未必係因被告明知客戶提供之文章有侵害著作權之虞,是原告上開主張,要屬臆測之詞,尚難遽信。(3)原告末稱:證人馬0000證稱:在原告業務告訴我被告網站有侵權之虞後三天內,我就告訴被告請他們把文字的部分下架等語,足認被告於起訴前即因證人之告知而明知被控侵權文章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事,卻仍執意繼續刊登,顯有侵權故意云云,惟原告並未證明在證人馬0000告知被告公司其提供之文章有侵權之虞後,被告公司仍有持續在被告網站上刊登相關文章之行為,是原告執此主張被告有侵害著作權之故意云云,要顯無據。(三)綜上所述,原告未能證明被控侵權文章係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而非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亦未能證明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有何主觀上之故意或過失,是其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賠償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列。原告聲請命被告提供被告網站之編輯名單,及命被告提出上稿單原始電子檔,以供查驗檔案原始建立、修改等資訊,因事證已明,均無調查之必要,併予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係一提供房地產網路公開出售資訊搜尋整合平台之服務公司,所研發之「住通搜尋系統」係以會員使用者登入系統後,按其所設定之不動產物件蒐尋條件(諸如:路段門牌、價格坪數、房屋形態、樓層建築形式等),就國內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公開之不動產銷售廣告內容資料進行搜索比對,經電腦系統比對後,提供符合使用者所設定之公開出售不動產物件,供使用者選購或了解市場行情之參考。被告服務之對象並未限定房仲從業人員或公司,乃係向一般欲購買不動產或了解市場行情之社會大眾提供服務,其中或有相關房仲從業人員付費成為會員使用者,惟亦不乏欲購屋之消費者,透過「住通搜尋系統」進行房地產市場了解、搜尋物件並進行比價或出價參考。二、被告未將原告所經營之客戶姓名、聯絡電話予以公開,物件之門牌號碼方面,「住通搜尋系統」所運用之市場物件資訊樣本,係以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所陳列之「公開物件」為基準,進行科學化比對使用者需求所得搜尋結果,並無入侵或使用任何公司內部之物件資訊,被告所提供之服務,僅係網路公開資料之整理分類與資料比對,非屬不正當方法之使用。被告於辯論期日曾兩度實機上線操作「住通搜尋系統」,係運用原告之官方網站標示物件位置之google地圖座標,反查門牌位址,另配合原告公開網站提供之基本物件資訊(例如:樓層與總樓層數、坪數或格局等),進行綜合比對研判後,得知物件之約略門牌地址,提供分析結果供使用者參考。縱使用者使用「住通搜尋系統」就各房仲公司公開物件交叉比對後,獲知物件之完整資料(例如:出售中完整地址門牌資料),仍無法確認即為正確之門牌地址,且該賣方亦不一定將物件委託使用者居間銷售。被告提供搜尋、比對服務之結果,本存在一定程度之不確定性,並無法百分之百確認比對結果,且比對資料之來源均屬無隱密性之公開資訊,並無掠取原告建立之物件資料,遑論對於資料庫價值及品牌形象有何影響,原告就此因果關係之證明,付之闕如,不足採信。
[ { "issueRef": "7",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個人資料保護法" }, { "issueRef": "15", "lawName": "個人資料保護法" }, { "issueRef": "2 2", "lawName": "國家賠償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國家賠償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4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法官倫理規範" }, { "issueRef": "3", "lawName": "法官倫理規範" }, { "issueRef": "1 1", "lawName": "法官法" }, { "issueRef": "13 1", "lawName": "法官法" }, { "issueRef": "18 1", "lawName": "法官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確認專利申請權不存在
被告公司經營之被告網站上有如附表所示(除編號S12、S73外)抄襲原告系爭著作之文章,被告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縱無故意,亦有未盡查證義務之過失等語,被告則抗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委刊廣告之業者提供,並均已於委刊單上明確承諾其內容之合法性,被告並無故意、過失可言等語。經查:1.被控侵權文章應係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並非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1)被告辯稱:被控侵權文章乃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並均已於廣告委刊單上明確承諾委刊人有權提供圖文、影音等,保證合法擁有著作權等相關法律權利,且自行對內容合法性負責乙節,業據提出相關之「searchhome廣告委刊單」、「SearchHome設計家相簿網『設計案例』上稿單」(本院卷(一)第85至303頁)、被告公司與客戶往來之電子郵件(本院卷(三)第29至80頁)等件為證。(2)下列證人之證詞亦可佐證被告上開抗辯應非子虛:①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楊0000證稱:我負責的客戶包含澄璞設計、春雨設計、界陽設計。我的工作是跟客戶收取他們要曝光的資料,案例圖片及文字都是客戶提供的等語(本院卷(三)第9至11頁)。②證人即被告公司業務趙0000證稱:我負責的客戶包括絕享公司、春雨設計、對場作設計,卷內附件13-2到19-2、36-2到44-2、67-2之上稿單為客戶提供等語(本院卷(三)第12頁)。③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李0000證述:卷內附件27-1到35-2的上稿單業務是由我負責,上稿單內容由春雨設計的胡0000提供,被告公司則負責上稿刊登,胡0000並沒有說上稿單是誰寫的等語(本院卷(三)第14頁)。④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蔡0000證稱:被告網站刊登的廣告,其圖片及文字由設計公司提供,原則上刊登出來的應與設計師提供的上稿單相同,只是網站有字數限制,如果設計師提供的字數太多會刪除等語(本院卷(三)第97至99頁)。⑤證人即被告公司前業務曾0000證述:被告網站有編輯,但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編輯網站內容,不是幫客戶寫文案,如果客戶有需要也會請他們幫忙,但我經手的青田苑及李0000都不需要等語(本院卷(三)第102至104頁)。⑥證人即對場作設計之李0000證稱:我們刊登在被告網站之廣告,圖片由我提供,有時有上稿單,上稿單由我們填寫,有時是電話訪問,由我口述設計重點;卷內附件67-2之上稿單是我們公司助理填寫的等語(本院卷(三)第96至97頁)。⑦證人即界陽設計之馬0000證稱:與被告公司合作之流程,是我把案例文字及照片以電子郵件寄給他們,他們將它刊登在網站上;卷內附件46-2到66-2、74-2到76-2等上稿單案例說明文字係由我提供予被告等語(本院卷(三)第7至9頁)。⑧證人即絕享設計之張0000證述:我們要將照片放在被告網站時,被告公司會給我們如卷內附件所示的上稿單,我填寫案例基本資料後,交給設計師寫案例說明,大部分再由我交給被告公司等語(本院卷(三)第100至102頁)。原告雖稱:證人張0000證稱「設計師寫的案例說明大部分是很簡短的」,與被告提出之卷內附件13-2至19-2上稿單案例說明不符云云,惟何謂「簡短」依各人主觀感受不同,要難謂確有原告所指「不符」之情事。況證人張0000亦僅係概括地稱「『大部分』是很簡短的」,並無從證明與本件有關之上稿單案例說明究竟簡短與否之事實,是原告上開所述,尚非可採。⑨證人即懷特設計之林0000證述:懷特設計有委託被告公司於被告網站刊登廣告,是我經手簽約,廣告案例介紹文案由我負責,卷內附件73-2的上稿單是我填寫的;我們也有請原告公司廣告,文案是我提供的等語。雖然原告嗣不主張此部分構成侵權,惟自上開證言,可知被告抗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系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乙節,應為事實。(3)綜上,自被告提出之廣告委刊單內容以觀,應認被告公司與客戶間所成立者為廣告刊登契約,由客戶提供廣告內容,而由被告公司將之刊登在被告網站及其他網路媒體,故方需特別約明由委刊之客戶擔保內容之合法性。原告雖謂:被告公司與客戶間簽訂之契約均為被告單方擬具之定型化契約,客戶是否對於該等著作權擔保條款有實質合意已非無疑云云,然契約為定型化契約之事實,並不足以推翻契約當事人有達成契約合意,僅在定型化契約條款有顯失公平情形時,有法律介入予以調整之空間及可能,是原告以被告提出之廣告委刊單為定型化契約,即質疑各該客戶與被告公司達成契約合意,尚有未洽。再參以被告提出與客戶間往來的電子郵件及證人上開證詞,益徵被控侵權文章應係委刊廣告之客戶所提供無訛。是原告雖謂:被告所提之上稿單,並未提出原始檔案資訊以及詳細之電子郵件往來以證明確實係設計師提供云云,然衡諸前揭事證及廣告委刊之常情,已足認被告所辯被控侵權文章乃由系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乙節,堪可採信,毋須更待被告提出所有上稿單之原始檔案資訊及電子郵件往來。(4)至於證人即絕享設計之唐0000雖證稱:我提供給被告公司的只有卷內附件19-2的上稿單,但案例說明裡的文字不是我當初撰寫提供給被告公司的,我提供的案例說明和這不一樣等語(本院卷(三)第5至7頁),惟證人即負責絕享設計之被告公司業務趙0000則證稱:附件19-2是唐0000提供的,沒有改她的東西等語(本院卷(三)第12頁)。衡諸常情,客戶委託媒體刊登廣告,其廣告內容文筆之流暢、動人與否、是否足以吸引消費者,與委刊廣告業者之利害關係較為重大,至於受委託刊登媒體之利益則不甚受到影響,從而,殊難想像在委刊廣告客戶已自行提出廣告文案且無特別要求之情形下,受委刊廣告之媒體仍自行以抄襲他人文章的方式置換原有的廣告文案,再斟酌證人唐0000就被控侵權文章是否由其提供乙節,有利害關係,是要難遽以採信證人唐0000上開證詞,認相關之被控侵權文章並非由其提供。(5)又證人即青田苑設計之黃0000雖證稱:青田苑委託被告公司刊登廣告,照片由我提供,但案例介紹文字部分,因時間久遠,我不確定,不是從雜誌去找文案,就是我口述案件的設計重點、特點,由被告公司撰寫;與本件有關部分即卷內附件68-2之上稿單,沒有特別注意文字的部分等語,但後又證稱:因為時間久遠,我印象中,如果有提供文字,就是簡單的設計方向及重點,不是整篇文章等語(本院卷(三)第94至96頁),惟證人即負責青田苑設計之被告公司業務曾0000則證稱:青田苑設計不需要我們幫忙寫網路文案等語(本院卷(三)第104頁)。是證人黃0000並未能明確證稱相關被控侵權文章之來源,證人曾0000亦證稱青田苑設計並不需要代寫網路廣告文案,再參以依被告公司與青田苑設計之廣告委刊單,並無由被告公司撰寫廣告文案之約定,故亦難遽認此部分之被控侵權文章係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而非由青田苑設計所屬人員提供。(6)原告雖又主張:被告公司與春雨設計簽訂契約,約定春雨設計支付被告公司費用,由被告公司替春雨設計撰寫介紹春雨設計之文章刊登於被告網站,而春雨設計係由胡0000負責與被告公司聯絡前開業務事宜,又胡0000有時會提供原告所撰寫的文章給被告參考,並告知被告這些文章皆為原告所撰寫,足見被告公司確有抄襲原告之系爭著作云云,惟原告就此主張,始終未舉證以實其說,所謂被告公司與春雨設計間之契約內容是由被告公司替春雨設計撰寫介紹文章云云,亦未提出契約內容以資佐證,是其此一主張,自非可信。2.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並無故意或過失:(1)原告未能證明被控侵權文章乃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且依卷內證據資料顯示,應係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已如前述。因我國就著作權之保護採創作主義,就一般語文著作,並無公示公信之資料可供查詢,是依據經營習慣及運作實際情形,接受刊登廣告時,所能盡之查證責任,乃係向委刊人查詢,並請委刊人切結、保證其陳述為真正,除此之外,因刊登廣告媒體業者並無公權力、也無調查權,根本不具其他查證的可能。查被告既已於廣告委刊單上載明委刊人應保證有權提供圖文、影音等廣告內容,廣告委刊人亦已簽署,尚難謂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有侵權之故意或未盡注意義務之過失。原告雖稱:被告於刊登前只要花極少的時間與成本,將文章內容貼上搜尋引擎,即可過濾抄襲風險,卻捨此不為,顯未盡注意義務而有過失云云,惟原告並未證明若將被控侵權文章內容鍵入搜尋引擎,確可搜尋到原告網站上之系爭著作,況我國並未登記受著作權保護之著作,縱認被告可以搜尋引擎搜尋到系爭著作,在被告無公權力及調查權之情況下,亦無從查證著作權之有無及著作財產權之歸屬等,若強加被告此等查證義務,所招致之成本已足以阻礙網路廣告產業之正常運作,自難認允當;況依著作權法第12條規定,出資聘請他人完成之著作,縱著作財產權歸屬受聘人享有,出資人亦得利用該著作,則縱被告利用搜尋引擎得知原告網站上有類似文章,在委刊廣告客戶切結保證有權提供廣告內容之情形下,被告因此相信客戶確實有權提供,亦難認有何未盡注意義務之情事。從而,原告據此主張被告至少有侵害著作權之過失,自非可採。(2)原告雖又主張:被告所提上稿單之案例說明大部分係將相對應之原告系爭著作原封不動轉載,然與相對應之被控侵權文章有些許不同,足見被告應係明知全文照登將侵害原告之著作權,故意取巧略加修改上稿單之案例說明云云,惟參酌前述證人蔡0000證稱:被告網站刊登的廣告,其圖片及文字由設計公司提供,原則上刊登出來的應與設計師提供的上稿單相同,只是網站有字數限制,如果設計師提供的字數太多會刪除等語,可知縱有若干上稿單之案例說明與實際刊載內容略有出入,亦可能有其他因素導致,未必係因被告明知客戶提供之文章有侵害著作權之虞,是原告上開主張,要屬臆測之詞,尚難遽信。(3)原告末稱:證人馬0000證稱:在原告業務告訴我被告網站有侵權之虞後三天內,我就告訴被告請他們把文字的部分下架等語,足認被告於起訴前即因證人之告知而明知被控侵權文章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情事,卻仍執意繼續刊登,顯有侵權故意云云,惟原告並未證明在證人馬0000告知被告公司其提供之文章有侵權之虞後,被告公司仍有持續在被告網站上刊登相關文章之行為,是原告執此主張被告有侵害著作權之故意云云,要顯無據。(三)綜上所述,原告未能證明被控侵權文章係由被告公司所屬人員撰寫,而非由委刊廣告之客戶提供,亦未能證明被告就客戶提供之廣告文案內容是否侵害他人著作權,有何主觀上之故意或過失,是其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賠償3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予一一論列。原告聲請命被告提供被告網站之編輯名單,及命被告提出上稿單原始電子檔,以供查驗檔案原始建立、修改等資訊,因事證已明,均無調查之必要,併予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一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係一提供房地產網路公開出售資訊搜尋整合平台之服務公司,所研發之「住通搜尋系統」係以會員使用者登入系統後,按其所設定之不動產物件蒐尋條件(諸如:路段門牌、價格坪數、房屋形態、樓層建築形式等),就國內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公開之不動產銷售廣告內容資料進行搜索比對,經電腦系統比對後,提供符合使用者所設定之公開出售不動產物件,供使用者選購或了解市場行情之參考。被告服務之對象並未限定房仲從業人員或公司,乃係向一般欲購買不動產或了解市場行情之社會大眾提供服務,其中或有相關房仲從業人員付費成為會員使用者,惟亦不乏欲購屋之消費者,透過「住通搜尋系統」進行房地產市場了解、搜尋物件並進行比價或出價參考。二、被告未將原告所經營之客戶姓名、聯絡電話予以公開,物件之門牌號碼方面,「住通搜尋系統」所運用之市場物件資訊樣本,係以各大房屋仲介公司官方網站所陳列之「公開物件」為基準,進行科學化比對使用者需求所得搜尋結果,並無入侵或使用任何公司內部之物件資訊,被告所提供之服務,僅係網路公開資料之整理分類與資料比對,非屬不正當方法之使用。被告於辯論期日曾兩度實機上線操作「住通搜尋系統」,係運用原告之官方網站標示物件位置之google地圖座標,反查門牌位址,另配合原告公開網站提供之基本物件資訊(例如:樓層與總樓層數、坪數或格局等),進行綜合比對研判後,得知物件之約略門牌地址,提供分析結果供使用者參考。縱使用者使用「住通搜尋系統」就各房仲公司公開物件交叉比對後,獲知物件之完整資料(例如:出售中完整地址門牌資料),仍無法確認即為正確之門牌地址,且該賣方亦不一定將物件委託使用者居間銷售。被告提供搜尋、比對服務之結果,本存在一定程度之不確定性,並無法百分之百確認比對結果,且比對資料之來源均屬無隱密性之公開資訊,並無掠取原告建立之物件資料,遑論對於資料庫價值及品牌形象有何影響,原告就此因果關係之證明,付之闕如,不足採信。
[ { "issueRef": "3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I423070號「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方法及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系統」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3年1月11日至119年7月14日止。訴外人即系爭專利之原專利權人「英屬開曼群島商優比特思有限公司UBITUSINC.」(下稱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已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自可以專屬被授權人之地位,行使系爭專利權利,並得對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人請求損害賠償。又系爭專利為一雲端網路遊戲應用的基礎專利,依其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包括一種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方法及系統,其共有兩項獨立項,包括第1項及第12項,其中第1項為方法獨立項,而第12項為系統獨立項,由上述之權利範圍可知,雲端遊戲服務若包括由雲端產生操作配置資訊,變更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皆將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詎被告為一法國之雲端遊戲公司,且其與訴外人中華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合作,將提供臺灣使用者搭載4K解析度的5G雲端遊戲服務,可見被告係將雲端遊戲服務應用在中華電信5G用戶(包括手機用戶);此一雲端遊戲服務係一種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方法(即應用於中華電信之5G用戶),為提供服務,被告必然需建制伺服器,且該伺服器包括一裝置資料庫(中華電信5G用戶裝置資料庫),該伺服器供一攜帶式電子裝置(即中華電信5G用戶端裝置,例如手機)透過一網路登入以操作一軟體(中華電信5G用戶登入並操作被告所提供之軟體),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㈠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需接受攜帶式電子裝置(例如中華電信5G用戶之手機)登入;㈡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需判斷其裝置資料庫(中華電信5G用戶裝置資料庫)是否具有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例如中華電信5G用戶之手機)之裝置資料檔,其中該裝置資料檔包括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之至少一輸入裝置或至少一功能裝置之資訊(例如中華電信5G用戶之手機型號及對應操作功能);以及㈢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需判斷若該裝置資料庫具有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之該裝置資料檔(例如判斷使用者之中華電信5G用戶手機資訊),並根據該裝置資料檔以產生一操作配置資訊,其中該操作配置資訊包括關於變更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例如在中華電信5G用戶手機上顯示遊戲操作清單)。如此才能將雲端遊戲供中華電信5G用戶在手機上操作,是被告提供之服務內容皆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自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再者,被告既為雲端遊戲服務之新創領導公司,其對於專利之保障及相關之規定均瞭若指掌,被告因其業務內容本應注意其使用之服務是否可能侵害他人之專利,竟未能予以詳查,顯具有過失;是以,被告因過失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另被告未經授權使用系爭專利卻藉由提供侵權之服務而獲有利益,係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有利益,並導致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79條前段規定請求被告返還其所獲有之不當利益。為此,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2、4項、第97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第179條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65萬元,及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㈡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實施侵害系爭專利之物或方法。㈢如獲有利原告之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假執行。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I423070號「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方法及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系統」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3年1月11日至119年7月14日止。訴外人即系爭專利之原專利權人「英屬開曼群島商優比特思有限公司UBITUSINC.」(下稱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已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自可以專屬被授權人之地位,行使系爭專利權利,並得對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人請求損害賠償。又系爭專利為一雲端網路遊戲應用的基礎專利,依其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包括一種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方法及系統,其共有兩項獨立項,包括第1項及第12項,其中第1項為方法獨立項,而第12項為系統獨立項,由上述之權利範圍可知,雲端遊戲服務若包括由雲端產生操作配置資訊,變更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皆將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詎被告為一法國之雲端遊戲公司,且其與訴外人中華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合作,將提供臺灣使用者搭載4K解析度的5G雲端遊戲服務,可見被告係將雲端遊戲服務應用在中華電信5G用戶(包括手機用戶);此一雲端遊戲服務係一種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方法(即應用於中華電信之5G用戶),為提供服務,被告必然需建制伺服器,且該伺服器包括一裝置資料庫(中華電信5G用戶裝置資料庫),該伺服器供一攜帶式電子裝置(即中華電信5G用戶端裝置,例如手機)透過一網路登入以操作一軟體(中華電信5G用戶登入並操作被告所提供之軟體),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㈠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需接受攜帶式電子裝置(例如中華電信5G用戶之手機)登入;㈡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需判斷其裝置資料庫(中華電信5G用戶裝置資料庫)是否具有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例如中華電信5G用戶之手機)之裝置資料檔,其中該裝置資料檔包括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之至少一輸入裝置或至少一功能裝置之資訊(例如中華電信5G用戶之手機型號及對應操作功能);以及㈢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需判斷若該裝置資料庫具有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之該裝置資料檔(例如判斷使用者之中華電信5G用戶手機資訊),並根據該裝置資料檔以產生一操作配置資訊,其中該操作配置資訊包括關於變更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例如在中華電信5G用戶手機上顯示遊戲操作清單)。如此才能將雲端遊戲供中華電信5G用戶在手機上操作,是被告提供之服務內容皆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自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再者,被告既為雲端遊戲服務之新創領導公司,其對於專利之保障及相關之規定均瞭若指掌,被告因其業務內容本應注意其使用之服務是否可能侵害他人之專利,竟未能予以詳查,顯具有過失;是以,被告因過失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另被告未經授權使用系爭專利卻藉由提供侵權之服務而獲有利益,係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有利益,並導致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79條前段規定請求被告返還其所獲有之不當利益。為此,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2、4項、第97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第179條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65萬元,及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㈡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實施侵害系爭專利之物或方法。㈢如獲有利原告之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假執行。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5 2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9 1 1 1 25",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9 1 1 1 35",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I423070號「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方法及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系統」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3年1月11日至119年7月14日止。訴外人即系爭專利之原專利權人「英屬開曼群島商優比特思有限公司UBITUSINC.」(下稱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已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自可以專屬被授權人之地位,行使系爭專利權利,並得對任何侵害系爭專利之人請求損害賠償。又系爭專利為一雲端網路遊戲應用的基礎專利,依其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包括一種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方法及系統,其共有兩項獨立項,包括第1項及第12項,其中第1項為方法獨立項,而第12項為系統獨立項,由上述之權利範圍可知,雲端遊戲服務若包括由雲端產生操作配置資訊,變更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皆將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詎被告為一法國之雲端遊戲公司,且其與訴外人中華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合作,將提供臺灣使用者搭載4K解析度的5G雲端遊戲服務,可見被告係將雲端遊戲服務應用在中華電信5G用戶(包括手機用戶);此一雲端遊戲服務係一種客製化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之方法(即應用於中華電信之5G用戶),為提供服務,被告必然需建制伺服器,且該伺服器包括一裝置資料庫(中華電信5G用戶裝置資料庫),該伺服器供一攜帶式電子裝置(即中華電信5G用戶端裝置,例如手機)透過一網路登入以操作一軟體(中華電信5G用戶登入並操作被告所提供之軟體),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㈠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需接受攜帶式電子裝置(例如中華電信5G用戶之手機)登入;㈡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需判斷其裝置資料庫(中華電信5G用戶裝置資料庫)是否具有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例如中華電信5G用戶之手機)之裝置資料檔,其中該裝置資料檔包括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之至少一輸入裝置或至少一功能裝置之資訊(例如中華電信5G用戶之手機型號及對應操作功能);以及㈢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需判斷若該裝置資料庫具有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之該裝置資料檔(例如判斷使用者之中華電信5G用戶手機資訊),並根據該裝置資料檔以產生一操作配置資訊,其中該操作配置資訊包括關於變更該攜帶式電子裝置之操作配置(例如在中華電信5G用戶手機上顯示遊戲操作清單)。如此才能將雲端遊戲供中華電信5G用戶在手機上操作,是被告提供之服務內容皆符合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自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再者,被告既為雲端遊戲服務之新創領導公司,其對於專利之保障及相關之規定均瞭若指掌,被告因其業務內容本應注意其使用之服務是否可能侵害他人之專利,竟未能予以詳查,顯具有過失;是以,被告因過失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另被告未經授權使用系爭專利卻藉由提供侵權之服務而獲有利益,係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有利益,並導致原告受有損害,原告自得依民法第179條前段規定請求被告返還其所獲有之不當利益。為此,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2、4項、第97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第179條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65萬元,及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㈡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實施侵害系爭專利之物或方法。㈢如獲有利原告之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假執行。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7年4月1日起至106年10月11日止。詎被告瑞鑽有限公司(下稱瑞鑽公司)、德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德鑽公司)未經原告授權同意,而販賣、為販賣之要約「鋼筋切斷機」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被告瑞鑽公司系爭產品型號為RC-16、RC-20、RC-22、RC-25鋼筋切斷機,被告德鑽公司系爭產品型號為AK-020鋼筋切斷機),經原告分析認系爭產品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原告遂於100年12月26日以存證信函向被告瑞鑽公司、德鑽公司告知侵權事宜,惟被告瑞鑽公司、德鑽公司仍繼續販賣、為販賣之要約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至今。又被告陳瑞盛為被告瑞鑽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陳智成為被告德鑽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公司法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197條第2項、第28條規定請求被告瑞鑽公司及陳瑞盛應連帶賠償新台幣(下同)250萬元、被告德鑽公司及陳智成應連帶賠償250萬元,排除侵害,並將系爭產品、原料及器具銷燬,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原告於福多斯五金企業有限公司購得被告瑞鑽公司販售之系爭產品,系爭產品係福多斯五金企業有限公司以德興五金行名義於100年6月10日自被告瑞鑽公司進貨後販售,原告持被告瑞鑽公司製造、販賣之系爭產品委由亞東智慧財產權事務所分析確認確有侵害系爭專利,而被告瑞鑽公司仍繼續販賣、為販賣要約系爭產品迄今。2、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1)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指出傳統油壓式電動手工具結構,係具有油壓本體11,及設置於油壓本體11前端的基座12,該基座12下緣之儲油室16前端則可置入一可撓性膠管17,膠管17前端設有塞頭組18,且塞頭組18與膠管17間設有透氣的氣孔19。當油壓本體11內部油液流竄至儲油室16時,膠管17會因液壓的力量而受迫壓縮變形,使油液因膠管17的變形而具有容納的空間;當油壓迴流時,膠管17因液壓解除而恢復原狀。被告瑞鑽公司指該膠管17為一種可以受壓變形的彈性元件,故先前技術中的「膠管17」應等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之「彈性元件36」。然系爭專利所指之膠管17位處於高溫的油液之中作動,長期下來容易因材料老化而喪失回復彈力,此將致使驅動桿13運動變得緩慢且推進力降低。系爭專利將儲油室34內置入彈性元件36及活塞頭37,供油壓本體20之油液流竄至儲油室34時,藉活塞頭37之復位特性而令油液迴流至油壓本體20,使其提供良好的回油效果,令驅動桿32因油液的飽滿而維持較佳的推進力及推進速度。系爭專利解決先前技術中長期存在之問題,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非顯能輕易完成。(2)被告瑞鑽公司提供之被證4(中華民國公告號第430024號「倍力壓缸供油結構」新型專利)第一圖繪示之儲油缸20、氣孔211、彈簧25、活塞24等構件,係一種倍力缸設計型態,欲解決的問題、元件構成、欲達成功效均與系爭專利全然不同。由專利審查基準中載明之「轉用發明」所述,將某一技術領域先前技術轉用至其他技術領域之發明,若能克服長期存在於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的問題,應認定該發明非能輕易完成,具進步性。系爭專利克服傳統油壓式電動手工須定期、時常更換撓性膠管17之缺失,使該問題能獲得完全充分改善,系爭專利無法揭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揭露之專利特徵,準此,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3)原告曾於99年10月22日提出系爭專利技術報告申請,列為000000000e01號專利案,嗣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審查後,100年12月13日發給(100)智專三(三)02063字第10042429940號函文,並核發第096217140e01號專利案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予原告,系爭專利經智財局檢索審查後,對系爭專利發給代碼6之專利技術報告,益證被告瑞鑽公司欲以「倍力壓缸供油結構」新型專利舉發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其證據力顯然不足。(4)組合系爭專利說明書所揭露先前技術及被告瑞鑽公司之被證4,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說明書揭露之先前技術為「基座12下緣設有一貫通之儲油室16,該儲油室16置入一可撓性膠管17,一塞頭組18鎖設於該儲油室16開口,藉由該塞頭組18可將儲油室16前端封閉不致漏油,且塞頭組18與膠管17之間設有透氣的氣孔19」,而被證4為一種「倍力壓缸供油結構」,被證四說明書第9頁倒數第9行以下記載:「如第一、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所有註冊第446263號及第442894號RIMOWA商標(如附圖一所示,下稱系爭商標)係屬德國著名行李箱品牌,於1937年首次推出鋁製之行李箱,以當初負責人RichardMorszeckWarenzeichen全名之前2個字母(RI+MO+WA)組合成商標字樣,原告製造之行李箱商品堅固、美觀、耐用,已成為世界領先之高級行李箱品牌之一,獲得許多知名人士喜愛,在臺灣有14個銷售據點,自2010年起即在臺灣投入鉅額廣告費用行銷系爭商標,依系爭商標商品在各大媒體公開活動、廣告曝光頻率資料、自2003年起迄今發展之營業情況來看,系爭商標在臺灣已快速成長為著名商標。系爭商標自1931年即在德國、美國等多國、WIPO等地區獲准註冊,已長久並廣泛行銷於世界各地,於YAHOO及GOOGLE等搜尋引擎上檢索RIMOWA字樣,所顯示均為系爭商標商品,系爭商標為舉世著名商標無疑。依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373號、93年度判字第155號判決及商標法第70條第1款規定意旨,系爭商標保護範圍不限於其指定使用商品,而應擴及被告註冊第1621829號、第1563171號、第1608889號Rowana商標(如附圖二所示,下統稱被告商標)指定使用商品及實際行銷之手錶、皮夾、票卡夾商品(亦即包括各式手提箱、旅行箱袋、化妝箱、公事包、皮包、背包、皮箱、手提箱、旅行箱、旅行用衣物袋、手提旅行箱、手提袋、行李箱、登山袋、手提包、皮包背帶、帶輪購物袋、運動包、嬰兒用品置放袋、寵物用品袋、瑜珈運動用提背袋、帆布背袋、手錶、皮夾、票卡夾,下統稱系爭商品)。(二)被告實際上以如附表二所示商標(下稱加框被告商標)行銷並使用於系爭商品,與系爭商標相較,均呈現橫式橢圓形外框內置英文字母之型態,且均為6個字母,以R開頭、A結尾,其中之英文字母均有R、O、W、A,寓意極為近似,消費者在購買時所憑藉者,絕非清晰完整之商標模樣,依商標整體觀察、異時異地隔離觀察、外觀及觀念等原則,二者商標高度近似,所指定使用之商品均為常見之各式手提箱、旅行箱袋、化妝箱、公事包,並非極為貴重或稀少之商品,消費者注意程度較低,對二者差異辨識較弱,極易產生近似現象,進而誤認加框被告商標為系爭商標,或誤認兩造間存有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或其他類似關係。被告將被告商標文字與外框割裂判斷,悖於商標法判斷識別性之基本精神。又二者商標商品屬同一或類似商品,系爭商標具有極強之先天識別性,被告捨去其構想來自龍魚英文之字首A,又變換或加附橢圓形外框,藉此趨近系爭商標攀附商譽,所謂龍魚之說應係臨訟杜撰之詞。原告確實多角化經營及廣泛行銷系爭商標及其百褶設計之特殊商品表徵,並實際使用在與行李箱商品直接、間接相關之個人隨身收納及商務旅遊配件商品。被告商標屢遭消費者抨擊,更有多數廠商觀覽購物頻道行銷系爭商品後,誤認為原告所有,來電要求依購物頻道廣告內容給予折扣,一般消費者更難明辨二者不同。系爭商標為德國著名行李箱品牌,為全球消費者熟悉與喜愛,被告商標僅臺灣少部分消費者知悉,被告使用加框被告商標顯係惡意攀附之舉。被告惡意將加框被告商標以較精品商品為低之價位實際使用在系爭商品上,對相關消費者而言,顯有弱化或稀釋系爭商標識別性及其來源獨特性之危險。被告使用高度近似之商標招徠不同圈內之消費者,或使相關消費者誤認兩造間具有加盟、經銷等合作關係,藉此從原告聲望中獲取利益,其惡意搭便車之不公平競爭行為,應認視為侵害他人商標權之類型。被告所為已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3款及第70條第1款規定。(三)被告使用加框被告商標與被告商標並非完全一致,刻意除去蝴蝶結圖形及諾瓦納中文字樣,另將「ROWANA」外加橢圓形外框,造就其與系爭商標高度近似之寓意及印象,被告所為構成商標廢止註冊之事由,並非商標權之正當行使。被告所舉其他商標並無混淆或減損系爭商標識別性之虞,亦非如被告商標在申請註冊之商標無橢圓外框,無法比附援引。另被告所舉其他在行李箱商品消費市場舉世著名之商標(卷三第254至255頁反面),其著名程度不下系爭商標,彼此間毫無互相攀附商譽可能及必要,無致消費者混淆誤認,被告刻意在美國申請商標註冊後以歐美品牌在臺行銷,實為本土品牌,不能與舉世著名商標相提並論。加框被告商標並未侷限在行李箱商品表面之金屬製銘牌,亦見於被告官方網站、電視購物頻道背景看板、行李箱商品紙製外包裝及行李箱內襯,被告之使用不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信方法。又商標法第64條規定關於同一性之認定,應僅限於既有未增加元件之情況下為形式上之變換,例如變換商標圖樣大小、比例、字體或書寫排列方式等,始足當之,被告實際使用商標增加申請註冊無關之元件,已破壞給予消費者之印象及寓意,與被告商標間無同一性可言,且加框被告商標已高度近似系爭商標,有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被告所舉著名商標於實際使用時,縱使變換或加附橢圓形外框,均無與系爭商標構成近似餘地。(四)被告所為已不法侵害系爭商標,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排除及防止侵害規定訴請如聲明第1、2項所示;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損害賠償如聲明第3項所示。原告先於2013年4月19日發函被告請其停止使用附表二字樣及圖形,被告執意繼續使用,原告已於2014年2月14日對附圖二之3商標申請異議,於同年4月9日分別對附圖二之1商標申請異議、附圖二之2商標申請廢止,被告接獲警告函及前開申請後仍執意繼續使用,係惡意侵權行為。被告透過網際網路、電視媒體、行李箱商品本身行銷方式使用加框被告商標,影響層面之廣度異常深遠,形成消費者混淆誤認情狀嚴重。被告抗辯部分商品為贈品,然其性質上為其他系爭商品之附隨或配件商品,均標示有加框被告商標,目的在吸引並誘發消費者購買系爭商品慾望,係作為商標使用,不能排除於損害賠償額認定範圍外。本件參酌系爭商標之舉世著名程度、在全球各地行銷行李箱等商品之銷售數量、被告自稱被告商標亦為舉世聞名商標、刻意將商標變換加框,無視警告執意攀附原告商譽,藉由搭便車方式廣泛行銷系爭商品等一切情狀,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請求以如附表三所示系爭商品各類型銷售總價新臺幣(下同)35,550元(相當於系爭商品各類型零售單價之總合)之1500倍計算,數額已高達53,325,000元,原告請求2,500萬元,洵屬有據。(五)並聲明:1.被告不得將相同或近似如附表一商標之字樣或圖形,或將相同或近似如附表二字樣及圖形,使用於系爭商品及其包裝容器或有關之商業文書。2.被告不得將標示相同或近似如附表一商標之字樣及圖形,或標示相同或近似如附表二字樣及圖形之系爭商品,予以持有、陳列、販賣、輸出、輸入、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推廣促銷。3.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500萬元,暨自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4.原告願供擔保,請就第3.項聲明宣告准予假執行。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99年2月1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核准而取得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第M380958號新型專利「觀光吊橋」(下稱系爭專利),而為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5月21日(原告誤為99年2月1日)至109年1月31日止。原告於102年10月21日知悉被告在南投縣信義鄉愛國村坪瀨之「天空玻璃吊橋」(現已更名為「琉璃光之橋」,下稱被控侵權物品)係將過去「福德吊橋」舊橋面由不透明之木製橋面,翻修為強化玻璃橋面。被控侵權物品雖未改變原吊橋之結構形式,但其更新之特色與賣點就是史無前例之「玻璃橋面吊橋」,而該項橋面卻源自系爭專利之「強化玻璃透明橋面」,因此被控侵權物品應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此依專利法第96條規定,請求被告損害賠償責任,及不得繼續侵害系爭專利權。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於99年2月1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核准而取得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第M380958號新型專利「觀光吊橋」(下稱系爭專利),而為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5月21日(原告誤為99年2月1日)至109年1月31日止。原告於102年10月21日知悉被告在南投縣信義鄉愛國村坪瀨之「天空玻璃吊橋」(現已更名為「琉璃光之橋」,下稱被控侵權物品)係將過去「福德吊橋」舊橋面由不透明之木製橋面,翻修為強化玻璃橋面。被控侵權物品雖未改變原吊橋之結構形式,但其更新之特色與賣點就是史無前例之「玻璃橋面吊橋」,而該項橋面卻源自系爭專利之「強化玻璃透明橋面」,因此被控侵權物品應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此依專利法第96條規定,請求被告損害賠償責任,及不得繼續侵害系爭專利權。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99年2月1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核准而取得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第M380958號新型專利「觀光吊橋」(下稱系爭專利),而為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5月21日(原告誤為99年2月1日)至109年1月31日止。原告於102年10月21日知悉被告在南投縣信義鄉愛國村坪瀨之「天空玻璃吊橋」(現已更名為「琉璃光之橋」,下稱被控侵權物品)係將過去「福德吊橋」舊橋面由不透明之木製橋面,翻修為強化玻璃橋面。被控侵權物品雖未改變原吊橋之結構形式,但其更新之特色與賣點就是史無前例之「玻璃橋面吊橋」,而該項橋面卻源自系爭專利之「強化玻璃透明橋面」,因此被控侵權物品應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此依專利法第96條規定,請求被告損害賠償責任,及不得繼續侵害系爭專利權。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9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有關專利權事務
一、原告於99年2月1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經核准而取得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第M380958號新型專利「觀光吊橋」(下稱系爭專利),而為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9年5月21日(原告誤為99年2月1日)至109年1月31日止。原告於102年10月21日知悉被告在南投縣信義鄉愛國村坪瀨之「天空玻璃吊橋」(現已更名為「琉璃光之橋」,下稱被控侵權物品)係將過去「福德吊橋」舊橋面由不透明之木製橋面,翻修為強化玻璃橋面。被控侵權物品雖未改變原吊橋之結構形式,但其更新之特色與賣點就是史無前例之「玻璃橋面吊橋」,而該項橋面卻源自系爭專利之「強化玻璃透明橋面」,因此被控侵權物品應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此依專利法第96條規定,請求被告損害賠償責任,及不得繼續侵害系爭專利權。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7 1", "lawName": "民法" } ]
不當行使專利權所生損害賠償爭議
(一)被告前於民國97年12月21日以「稠狀物自動定量供給裝置」,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新型專利,經智慧局核准發給第M347377號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於99年5月19日取得第一次新型專利技術報告,關於系爭專利之請求項1至5的比對結果代碼均為「6」,並記載系爭專利請求項「即使參酌說明書與圖式,仍無法明確認定請求項之創作,因此無法進行有效之調查與比對」,卻仍於102年4月22日向原告發「敬告函」指稱原告製造、販賣「WS-260白灰定量機」(下稱: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並向法院聲請保全證據,經本院於102年6月21日至原告工廠內實施證據保全,扣得零件一批及2台白灰定量機,復於102年7月5日向本院提起民事侵害專利權訴訟(案號:102年度民專訴字第78號,下稱:前案一審),向原告請求損害賠償、請求防止侵害。案經前案一審判決後,經兩造提起上訴,於本院二審程序審理中(案號:103年度民專上字第18號,下稱:前案二審),原告向智慧局以系爭專利違反核准時即93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4項規定提起舉發,經智慧局審定舉發成立而予撤銷,被告亦未對上開行政處分提起行政訴訟,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業經撤銷確定在案,前案二審即據此認定系爭專利權業經撤銷確定在案即自始不存在,他人自無侵害系爭專利權可言,因而撤銷前案一審判決並駁回被告之全部訴訟。從而,被告為達消滅商業競爭對手目的,明知系爭專利形式上雖取得專利證書,但系爭專利請求項之申請專利範圍未載明必要技術特徵,未能為說明及圖式所支持,違反93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4項規定,仍為上開行使系爭專利權行為,使原告被迫於侵害專利權訴訟判決確定前,不得進行系爭產品之生產或銷售,是被告所為係明知或至少因過失而不知其所有之系爭專利有無效事由,卻本於縱使系爭專利嗣後被撤銷亦無妨之故意或仍未加審慎斟酌,仍藉以保全處分方式及後續起訴程序,侵害原告生產、銷售系爭產品之權益,自應賠償原告停止銷售系爭產品及商譽之損失。爰依專利法第117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及第195條第1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9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前於民國97年12月21日以「稠狀物自動定量供給裝置」,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新型專利,經智慧局核准發給第M347377號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於99年5月19日取得第一次新型專利技術報告,關於系爭專利之請求項1至5的比對結果代碼均為「6」,並記載系爭專利請求項「即使參酌說明書與圖式,仍無法明確認定請求項之創作,因此無法進行有效之調查與比對」,卻仍於102年4月22日向原告發「敬告函」指稱原告製造、販賣「WS-260白灰定量機」(下稱: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並向法院聲請保全證據,經本院於102年6月21日至原告工廠內實施證據保全,扣得零件一批及2台白灰定量機,復於102年7月5日向本院提起民事侵害專利權訴訟(案號:102年度民專訴字第78號,下稱:前案一審),向原告請求損害賠償、請求防止侵害。案經前案一審判決後,經兩造提起上訴,於本院二審程序審理中(案號:103年度民專上字第18號,下稱:前案二審),原告向智慧局以系爭專利違反核准時即93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4項規定提起舉發,經智慧局審定舉發成立而予撤銷,被告亦未對上開行政處分提起行政訴訟,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5業經撤銷確定在案,前案二審即據此認定系爭專利權業經撤銷確定在案即自始不存在,他人自無侵害系爭專利權可言,因而撤銷前案一審判決並駁回被告之全部訴訟。從而,被告為達消滅商業競爭對手目的,明知系爭專利形式上雖取得專利證書,但系爭專利請求項之申請專利範圍未載明必要技術特徵,未能為說明及圖式所支持,違反93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3、4項規定,仍為上開行使系爭專利權行為,使原告被迫於侵害專利權訴訟判決確定前,不得進行系爭產品之生產或銷售,是被告所為係明知或至少因過失而不知其所有之系爭專利有無效事由,卻本於縱使系爭專利嗣後被撤銷亦無妨之故意或仍未加審慎斟酌,仍藉以保全處分方式及後續起訴程序,侵害原告生產、銷售系爭產品之權益,自應賠償原告停止銷售系爭產品及商譽之損失。爰依專利法第117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及第195條第1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9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二人為夫妻關係。原告林麗珍為系爭專利一、二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至101年6月22日止;原告康美郎為系爭專利三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1日至102年11月28日止。詎被告徠鎰公司所製造、銷售之「可調爐架」及「不鏽鋼調整爐架」等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乃未經原告二人授權,逕行實施系爭專利,並販賣系爭侵權產品,已侵害系爭專利。經原告於99年9月間委請育德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系爭侵權產品確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原告乃發函請求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惟被告均置之不理。(二)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一與系爭專利二部分:由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之圖面比對系爭侵權產品可知,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構成近似,且與系爭專利二圖面相同。2.系爭專利三部分:系爭專利三係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包含有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其套合段開設有槽孔,來作為相臨二構件相互搭靠重疊能藉由數只螺固元件依序貫穿並配合翼形螺帽旋鎖成一體。其特徵在於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據此,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交接處作搭靠並以螺固元件施予貫穿及螺帽旋鎖定位,能藉由適切段落設置之突出部來提昇組成之爐架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之迫緊牽掣實施。而系爭產品在四個相互組合的爐框上,亦同樣設計有突出部,作為其彼此交接構件在利用螺帽旋鎖時,達到更加緊固之作用,與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相同。(三)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部分:(1)被證1為新型專利,其專利說明書主要在描述爐架改良之結構及功能,其說明文字內容並未描述爐架之外觀形狀,其所使用多個圖示之爐架外型各不相同,是被證1之圖面僅為完整表達及顯示爐架之一般外型。而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特別強調視覺美感,其波浪狀之弧度與傾斜角度及各組件之修邊或延伸,相較於傳統爐架之未修邊或未經設計之角度,角度與弧度之變化自構成新式樣專利保護之重點。又被證1所使用圖面之爐架與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有所不同,且其說明用圖示不足以推翻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之新穎性,是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二於架設部件之上緣、架設部件之下緣、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長邊)、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短邊)、架設部件與爐架接合處、架設部件與爐框交界處之插角造型、長條橢圓孔之配置與角度等,各單位元件本身形狀與被證1專利說明書所使用作為說明圖面之第二圖各有不同,其相互間之構成與構成之配置關係,更與被證1之第二圖有所不同,在視覺上整體效果迥然不同,顯非孰悉該項技藝者基於被證1所能輕易思及,故被證1難以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創作性。2.系爭專利三部分:(1)系爭專利三之主要特徵在於套合段上槽孔兩側之突出部,使爐架除可以套合段調整大小並以螺絲鎖住外,螺絲本身亦能密合於爐架的套合段,使套合段不致滑動,此為被證1所無之設計。而被證2及被證3之申請專利範圍在於螺絲本身藉由改良之套筒而拴緊且因力學作用膨脹而深入所釘住之牆壁,不僅申請專利之物品及專利範圍與系爭專利並不相同,且其使用之概念及效能,主要在於螺絲之套筒採「多瓣式之組合」之改良而可提高螺絲套筒之「厚度或材料硬度」,與系爭專利之主要效能在使螺絲與爐架套合段之緊密結合無關。又系爭專利之突出部設於套合段上,槽孔之兩側,而被證2及被證3之凸體則設於螺絲之套筒,係在螺絲套筒套入並打入牆壁中時結合多瓣式套筒受力後之連續變化(元件會變形)而發揮功能,兩者之物理性質不同,足見被證1結合被證2或被證3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2)又被證7之「爐框本身」並非可調式,其調整功能,表現在藉由軌道滑動之底支撐片及底支撐片與輔助片之結合。至底支撐片與輔助片間調整方式則為「直立弧狀式之角度調整」,係以不改變爐框的長度與寬度為前提,與系爭專利三以爐框本身之調整結構完全相反,兩者於外觀及整體結構上不同。又被證7之主要技術特徵在於將相當於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拆解成底支撐片及輔助片兩個元件,相互間以螺栓穿過結合孔接著,再以凸點及凹槽之對應組合調整角度同時固定,是被證7之凸點,必須崁入相對應之凹槽,才能發揮固定之功能,是其技術特徵,重點在凸點與凹槽相互間對應之「崁合」關係所構成之非平面,與系爭專利三使用之物理作用和性質全然不同,故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四)有關損害賠償金額計算部分:1.原告二人以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製造76941可調爐架及L-399430可調爐架等商品,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該76941可調爐架每組(二入)之批發價約為100元、零售價約為200元,兩年銷售量各為24,681組及20,094組,故銷貨金額各為1,972,391元及1,612,265元,而L-399430可調爐架每組(一入)之零售價約200元、批發價約100元,兩年銷售量各為10,940組及9,642組,故銷貨金額各為908,475元及804,878元,若以製作及銷售成本約為批發價75%計算,即以毛利率25%計算,則每年收益均超過60萬元(計算式:98年部分為1,972,391元×25%+908,475元×25%=720,216.5元;99年部分為1,612,265元×25%+804,878元×25%=604,285.75元)。又原告所生產上開兩種可調爐架,自99年9月1日起至100年2月28日止,銷貨量各為8176.5組及3,607組,相較去年同時期之14,964.5組及7,116組銷售量,銳減將近50%,損害金額為40萬元以上。2.被告未經授權即實施系爭專利並販賣侵權商品等,原告二人至少損失授權金已達60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得由法院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原告爰請求至少100萬元之損害賠償。又被告林茂益為被告徠鎰公司之負責人,依專利法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徠鎰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五)有關排除侵害與登報部分: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構成對原告之營業信譽之損害,非經登報不足以回復原告之營業信譽,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08條及第129條準用第89條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3項所示。另依專利法第108條及第129條準用第84條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2項所示。(六)爰聲明:1.被告徠鎰公司及林茂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徠鎰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新型專利第212158號『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專利權物品。3.被告徠鎰公司應於原告勝訴判決確定後,將最後事實審確定判決之主文刊登在聯合報、中國時報之頭版,標題字體18點,主文字體12點,其費用由被告徠鎰實業有限公司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就聲明第1項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有關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部分:1.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1)被證1係88年10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證書號數372603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案,其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之申請日89年6月23日,屬於系爭專利一之先前技術。又被證1第二圖所示之瓦斯爐架包含複數搭接組合的架體,每一架體包括有一轉角部,該轉角部上延伸二垂直的延伸段,其中一延伸段上設有一凹置平面,該凹置平面與另一延伸段上各設有長條狀之橢圓孔,該轉角部之對角線方位上豎設架設部件,架設部件之頂端呈朝下傾設波紋狀,以及轉角部與延伸段之外側端緣處設有抵觸部,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的主要設計特徵,是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2)被證1所示垂直狀之內側端緣處與系爭專利一所示傾斜狀之內側端緣處雖不完全相同,然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僅在內側端緣處具有傾斜角度上之差異,於整體視覺感上並無明顯差異,應屬近似之設計。另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的端部外形,於整體外形觀之,僅於底視圖可見局部外形,而底視圖於爐架技藝中,非屬視覺正面,足見系爭專利一所示架設部件之端部外形非為主要設計特徵。又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斜邊上具有四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而被證1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三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至系爭專利二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斜邊上具有五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原告認定系爭專利二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屬於「近似設計」,因此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之波浪狀修飾之個數差異,屬於近似之範圍,產生之視覺效果相同。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以及立體凸塊凸出L形本體的底面,因此立體凸塊屬於非外顯於爐架主視面的修飾設計,而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被證1之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    為細微簡易之變更,以整體視覺性設計,系爭專利一所    產生的視覺效果與被證1相同,足見被證1可證明系爭   專利一不具新穎性。2.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系爭專利一之內側端緣處與被證1之內側端緣處之差異在於彎折角度之差異,且內側端緣處所佔整體的視覺面積僅一小部分,整體而論,系爭專利一構成三要素之單元、單元構成及視覺效果皆與被證1相同或近似,且整體外觀設計上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復以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與被證1之架設部件,於外露於架體之外形設計極為相似,僅波浪狀之凹凸數目有差異,而架設部件之端部插設於架體,且僅部份外顯於架體底面,於整體設計上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是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備創作性。3.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兩者之主要差異為「槽孔兩旁適切段落為突設」,此差異所佔據之空間比例甚小,不影響兩者近似之事實。又系爭專利二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僅在波浪之個數、傾斜角度、修邊或延伸,此等差異係屬聯合新式樣制度中所稱之「近似設計」,是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屬於近似之範圍,而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為運用於相同物品之近似設計,乃屬近似之新式樣,而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不得單獨主張專利權,並從屬於系爭專利一,依系爭專利二核准當時適用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7條之1第1項及第2項規定,具有應撤銷原因,則系爭專利二亦具有應撤銷原因,是以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4.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創作性: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而系爭專利二既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則原新式樣專利權撤銷或消滅者,聯合新式樣專利權應一併撤銷或消滅,故系爭專利二亦具有撤銷之原因。5.被證1與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採用兩段式界定技術特徵,其主要技術特徵為「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亦即系爭專利三之主要技術特徵為突出部之設計,其中設置凸出部件以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設計係廣泛運用於機構各類領域之習知技術。又被證1與被證2均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已公開之技術,其中被證1與系爭專利三乃屬同一技術領域之爐架技術,而於系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及申請專利範圍中前言部分所載明之技術,即為被證1所揭露之技術,且系爭專利三與被證1之差別,僅在於突出部之設計,而突出部之設計本意在於增加迫緊之結合力,然於機械設計上,藉由突出部之設計增加迫緊之效果,即屬習知技術,此由被證2所示「膨脹螺栓其套筒」可知,則被證2與被證1之組合,得以證明系爭專利三之「突出部」於其他技術領域中已普遍見及,將此習知技術加諸於被證1之爐架上,故不具進步性。(2)被證2之凸體於套筒被迫張開時,弧形元件上之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形成在適切非平面相互抵著接觸下,達到增加迫緊力之效果。而系爭專利三使用突出部之技術手段與產生的功效,與被證2揭露之凸點相同,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不具備功效增進,且系爭專利三藉由螺固元件旋鎖定位之觀念與被證2亦藉由旋鎖後產生緊迫之作用,在固定強度及作動原理上完全相同。是被證1與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6.被證1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進步性:被證3係於89年6月11日公開之中華民國證書號數394334號「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案,被證1與被證3同樣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已公開之技術。又被證1之二獨立組件係藉由螺絲所鎖固,目的在藉由鎖固組件達到組合之目的,而被證3之技術領域即為達到鎖固目的之「膨脹螺栓」,兩者均屬藉由鎖固達到固結目的之技術,乃屬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熟習爐架技術者若藉助被證1使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倘若擬使獨立組件之套合段在藉由螺絲鎖固時更加牢固,即會思及同屬鎖固組件之技術領域中,是否已有解決之技術手段,此時易由被證3思及可解決之技術,故被證1與被證3係屬相關之技術領域。另被證3揭示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藉凸體及長狹槽之設計,使凸體強力卡掣於壁面,形成在適切非平面相互抵著接觸下,達到增加套筒與壁面之間迫緊力的效果。而系爭專利三使用突出部之技術手段與產生之功效,與被證3揭示之凸點相同,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不具備功效增進,且系爭專利三藉由螺固元件旋鎖定位之觀念,與被證3藉由旋鎖後產生緊迫之作用,在固定強度及作動原理上相同。是被證1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7.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7為證書號數157823號(公告第384970號)之「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新型專利,係於89年3月11日公告之新型專利案,公開日期均早於系爭專利3之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屬於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由被證7說明書與圖式第三圖A之局部放大圖可知,輔助片係藉由螺栓所設於底支撐片,以及輔助片上設有環狀排列之凸點,底支撐片設有配合凸點之凹槽,使輔助片可調整組接後之傾斜角度,於螺栓鎖固之後,凸點可嵌合於凹槽,形成非平面之抵著接觸關係並定位。(2)被證7與系爭專利三均同屬「爐架」之技術領域,且於輔助片之表面已形成與系爭專利三突出部對應之凸點技術。系爭專利三與被證7均係利用突出結構達卡掣功能,兩者之整體結構、實施方式及達成功效均相同。又系爭專利三與被證1之差別僅在於「突出部」之設計,然被證7可證明於爐架之技術領域中此「突出部」之設計亦屬習知,而被證7所示輔助片之表面已設置環狀排列之凸點,雖此凸點於組合狀態時,係嵌入於凹槽內,惟於輔助片旋動而尚未使凸點嵌入於凹槽內時,凸點係與底支撐片之平面接觸,而在中央有螺栓鎖固之情況下,此時之狀態即與系爭專利3突出部之作用完全相同,而被證7所呈現非平面的抵著接觸關係與系爭專利三完全相同,故被證7與被證1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二)有關系爭侵權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部分: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間並不符合文義讀取,尤其於凹置平面、轉角部及架設部件等處之設計均有顯著差別,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範圍中。另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系爭專利二無法單獨主張其權利,故在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之情況下,無須進行與系爭專利二之比對分析。又系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或被證1可證明系爭侵權產品之結構大部分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即已存在之技術,是結合被證2與被證3自可證明系爭侵權產品之設計係業界習用之技術,而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即已存在之技術,並無侵害系爭專利三之權利。(三)有關損害賠償金額部分:被告向中國大陸廠商購買系爭侵權產品,僅進貨一次,進貨數量為2,016件,購買單價為人民幣7元,且被告僅有銷售行為,並未委託中國大陸工廠製造,故無製造行為,而被告出售予中盤商之價格為新臺幣52元至60元間。又原告承認僅查到被告之銷售行為,無法證明其他行為,是原告主張其減少銷售量係因被告出售系爭侵權產品所致,即有謬誤。又原告主張授權他人實施之合理權利金為30萬元,惟未證明之,復以「爐架」產品獲准之專利為數不少,原告主張合理權利金為30萬元已有高估。況被告收到原告之函件後已停止銷售系爭產品,原告取得之產品係銷售末端之店家所出售,並非被告所出售,該300元之售價乃末端店家出售之價格。至原告主張依專利法第85條規定,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亦有未洽。且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之規定,原告不得請求損害賠償。(四)有關排除侵害與登報部分:被告僅銷售系爭產品,被告並無製造行為,而且被告收到原告之函件後,即已停止而不再銷售。依專利法第89條規定及本院100年度民聲字第26號民事裁定、99年度民專訴字第93號民事判決等意旨可知,權利人得請求登報之時點,係判決勝訴確定後,始向法院聲請裁定將判決書之全部或一部登報,是原告訴請登報,於法自有未合。(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為不利於被告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宣告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3、4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林麗珍為系爭專利一、二之專利權人;原告康美郎為系爭專利三之專利權人。(二)被告有收到原告所發原證4、原證5之函件。(三)原證6、原證7、原證8之瓦斯爐架為被告所販賣之商品。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一、二部分:1.系爭專利一、二內容:(1)系爭專利一「爐架」形狀之新式樣設計,主要為提供使用於一般瓦斯爐具上在預置放需烹煮加熱的鍋具之間所架設定位之具可調節組合式的爐架產品,有別傳統一體成型的爐架予人呆板單調,而特展現具有美感之視覺效益。本創作所依據設計的「爐架」,其整體外觀為呈垂直向延伸合宜長度的既設造形,其外側端緣往下彎折有一截合宜高度的抵觸部;沿著表層面的一端朝外側合宜段落具以凹置平面,在凹置平面與另一端朝外側方位的表層面上各設有長條橢圓孔;而爐架兩側延伸段的轉角部為採圓弧修邊,且朝外側的圓弧修邊略小於朝內側的圓弧修邊;另於轉角部的對角線方位上豎具有頂端呈朝下傾設波紋狀的架設部件;本創作爐架整體造形的運用上,凸顯較該類別產品在外觀上更具精緻獨穎的視覺美感者。(2)系爭專利二,其整體外觀為呈垂直向延伸出合宜長度的既設造形,由L形延伸框架之交界角落組設有架設部件,及框架層面開具有條槽孔為造形基礎;本案聯合強調之造形重點是在:L形爐架臨交界部位之架設部件為作複數道密集排列之弧曲抵掣段形態設立;循著其中稍略凹置之框架其內側層面是與另側框架作同一平齊形態設立;及沿該凹置框架所具條槽孔兩旁適切段落為突設以頂抵凸部,來配合相應爐架作套置可具更佳迫緊接觸;對該架設部件之底側層面突設有爪狀連接部來與爐架表層面作連結;藉由以上所運用之爐架設計在搭配整體造形來傳達其律動視覺美感之設立。(3)其圖式如附圖1所示。2.系爭專利一、二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被告提出之引證分析:被證1:為88年10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88200759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89年6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一相關之先前技術。其圖式如附圖2。(3)被證1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一申請日為89年6月23日,公告日90年12月1日,其是否有應撤銷其專利權之情事,自應以核准審定時所適用之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規定為斷,合先敘明。②系爭專利一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其斷面略呈ㄇ字形凹置平面,L形本體延伸兩邊長,其中一邊於近彎折處有一階層的斷差,又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另於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與底端呈圓弧設計。③被證1係為一具有四圓角的矩形基座,其中一圓角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該本體斷面呈ㄇ形凹置平面,L形凹置平面本體延伸兩邊長,其中一邊於近彎折處有一階層的斷差,又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另於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參附圖2)。④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系爭專利一係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被證1係為一具有四圓角的矩形基座,其中一圓角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系爭專利一本體斷面略呈ㄇ字形,L形本體兩側延伸兩邊長,被證1本體斷面呈ㄇ形凹置平面,L形凹置平面本體延伸兩邊長;系爭專利一本體兩邊長上方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被證1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系爭專利一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被證1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差異主要在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而被證1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由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下緣呈彎弧設計與被證1不同,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一所產生與被證1之視覺效果不同,系爭專利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尚不足以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被證1,而產生混淆的視覺印象,故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整體設計不相同亦不近似,被證1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4)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①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如上所述,其差異在於系爭專利1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與L形本體相接,而被證1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已如前述。系爭專利一傾斜斜邊上之波浪修飾設計與被證1相較,僅波浪之數量有差異,該差異並未使系爭專利一呈現明顯的視覺效果;另系爭專利一片狀元件下緣彎折與L形本體相接處之小弧角修飾係一細微簡易增加之變更,該小弧角之修飾於整體造形上也未形成顯著之視覺效果;至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設計係因應與L形本體相接合而衍生,屬於物品上功能性配合之設計;整體觀之,系爭專利一係熟習該項技藝者依據被證1之內容所易於思及,故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②原告主張被證1為新型,保護內涵與新式樣專利不同,不得作為推翻新式樣專利有效證據云云,惟按被證1雖屬一新型專利案,但參酌其專利說明書之技術內容以及圖式,已能理解圖式之爐架呈現之外觀形狀,故原告主張不足採。③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上緣係屬較密集排列波浪,而被證1之波浪僅有3個云云,又即便波浪造型的波浪數相同,但在數個波浪之排列及幅度究竟漸大、漸緩、一樣或者寬窄交錯,在波浪形狀所構成的整體律動性就會產生視覺上的不同云云。惟系爭專利一與系爭專利二之差異包括架設部件波浪狀修飾,按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原新式樣近似,應申請為原新式樣之聯合新式樣,是以系爭專利二架設部件呈現之波浪狀核屬為系爭專利一之近似範圍,足證波浪之數量改變應屬簡易之變更,則被證1之波浪雖僅有3個,但與系爭專利一相較,顯此為可簡易變更之事項,又該波浪之數量改變並未使系爭專利一呈現明顯的視覺效果,故原告所述不足採。④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之下緣角度、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及長條橢圓孔之配置與角度與被證1有所差異云云。惟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係就先前技藝中之設計的位置變化及尺寸變化為易於思及,不具創作性,就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上揭原告所稱差異,僅造型比例上之稍微改變,整體設計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再者原告主張架設部件與爐架接合處為2個爪型接腳,而被證1接腳造形與系爭專利一不同云云。經查系爭專利一及二之差異點其中之一為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爪部設計(即原告所稱架設部件),是以片狀元件底端凸出設計屬於系爭專利一之近似範圍,況查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係為與基座相接合,屬於物品上以功能考量為主設計,非屬呈現主要視覺效果之設計,綜合判斷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差異處,應屬熟習該項技藝者所易於思及變更,原告之理由不足採。(5)依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第117條之1規定聯合新式樣專利權從屬於新式樣專利權,不得單獨主張,又原新式樣專利權撤銷或消滅者,聯合新式樣專利權應一併撤銷或消滅,是以本系爭專利二應從屬於系爭專利一專利權,不得單獨主張,系爭專利一既因不具創作性而有應撤銷原因,系爭專利二即失所附麗,原告不得單獨憑以對被告有何主張。(二)原告主張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三部分:1.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 (1)該創作是提供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是在提供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來配合相應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搭靠重疊,並藉由螺固元件將彼此相搭設構件施予貫穿及以翼形螺帽旋鎖定位,能令整個藉由數道單位爐框(或配合銜接框段)組成之爐架在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其圖式如附圖3。(2)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共1項: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包含有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其套合段開設有槽孔,來作為相臨二構件相互搭靠重疊能藉曲數只螺固元件依序貫穿並配合翼形螺帽旋鎖成一體;其特徵是在: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據此,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交接處作搭靠並以螺固元件施予貫穿及螺帽旋鎖定位,能藉由適切段落設置之突出部來提昇組成之爐架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之迫緊牽掣實施(本院卷(一)第21頁)。2.系爭專利三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被告提出之引證分析:①被證1:(甲)為88年10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88200759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主要包括有四組獨立組件及四組套合組件,其中:獨立組件,狀略呈L形,其彎角處固設一支撐腳,該支撐腳兩側邊面上分別鏤有若干方孔;套合組件,係一套合板及一支撐腳所組成,其中:套合板,狀略呈ㄇ字形,其適當位置處設有一凹槽,該凹槽上並鏤有適當大小之孔,又,該套合板兩端適當處分別延伸形成有一插固條;支撐腳,係採活動式設計,其下端延伸形成有三插腳,且令中間插腳較長並鏤有一孔。其圖式如附圖2。②被證2:(甲)被證2為89年6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17100號「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被證2一種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依結構特徵乃包含:一至少被分剖二瓣以上之長弧形元件可組合成一柱形之套筒,沿套筒之外表緊束覆至少一層以上之塑膠膜者,套筒可被置入螺栓中,其上方可螺接螺帽;當壁孔被鑽妥後,將套接有本案套筒之螺栓被置入壁孔中,對螺帽迫緊,則套筒沿螺栓向下位移,由於錐形體之作用,套筒被迫張,塑膠膜破裂,套筒沿著元件之接縫開始變形,位於弧形元件上之凸體乃強力卡掣於壁孔W上,達到可強力卡掣之效果。其圖式如附圖4。③被證3:(甲)被證3為89年6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20298號「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種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依結構乃包 含:一至少被分剖二瓣以上之長弧形元件,可組合成一長柱形之套筒,其中每任一長弧形元件,沿其下端適當位置向上設有至少一條以上之長狹槽,以及在弧形面上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體,該套筒外表可緊束覆至少一層以上之塑膠膜;一頭部呈十字(或一字)凹槽之螺桿,乃可套接入套筒中;螺桿之末端可螺接一錐形體者,俾以發揮可有效將金屬門框固定於牆面上者。其圖式如附圖5。④被證7:(甲)被證7係89年3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14116號「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種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乃使 瓦斯爐之爐架具有可調整寬幅、角度,而得因應適用不同型態之鍋具、不同大小之鍋具,達到更佳之定位效果;主要係:爐架之本體,設有軌道座,軌道座上套設有滑座,而滑座上設有一體之底支撐片,底支撐片末端設有可調整角度之輔助片,藉由滑座可依需要而依軌道座向內、或向外調整位置,得縮小、擴大支撐面積因應不同大小鍋具,其輔助片可調整不同之蹺起角度,而得讓鍋具周緣產生支撐、規限之效果,達片更佳之定位功效。其圖式如附圖6。(2)被證1、2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三於92年9月1日核准公告,其是否有應撤銷其專利權之情事,自應以核准審定時所適用之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規定為斷,合先敘明。②被證1為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與系爭專利三同屬瓦斯爐架結構之技術領域,被證1第二圖(如附圖2)揭露瓦斯爐架包含複數搭接組合的獨立組件B1(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每一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槽孔),相鄰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螺固元件)與翼形螺帽(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翼形螺帽)鎖固。是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③被告雖辯稱:被證2於膨脹螺栓及其套筒的設計上,已廣泛使用凸點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技術手段,是以被證1、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云云。惟按文獻之內容屬於非類似、非接近或無關的技術領域,則其組合通常視為非輕易完成,查被證2係一種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屬緊固於牆壁之器械,為解決厚度薄之套筒對於在孔中之支撐,較容易受孔壁之硬度影響而受力變形,當懸吊超重物時,該套筒有鬆脫之虞問題(見本院卷(一)第235頁),利用套筒之弧形面上設有一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上技術手段,達到可強力卡掣之功效(見本院卷(一)第235頁),被證1雖與系爭專利三同屬相同技術領域,惟被證2與被證1分屬非接近技術領域,就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為解決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達單位爐框套合段構件更佳牢固搭靠問題,自難參酌有關緊固於牆壁之器械之文獻,是以被證1、被證2之組合通常非輕易完成。縱或如被告所述被證1、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云云,但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之差異點,如上所述,而被證2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係利用套筒置入壁孔中,套筒被迫張開,位於弧形元件上凸體14強力卡掣於壁孔之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235頁),而系爭專利三達單位爐框組成之爐架相應層面保持更加牢固牽掣定位,係利用單位爐框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之突出部,再藉由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之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19頁),不論是固定之強度(被證2凸體卡掣於牆壁,系爭專利三兩單位爐框套合段)或作動原理(被證2套筒置入壁孔中,系爭專利三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係不相同,難謂系爭專利三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2組合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是被告上開抗辯,尚非可採。(3)被證1、3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3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已如前述。被告稱被證3於膨脹螺栓及其套筒的設計上,已廣泛使用凸點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技術手段云云,惟查,被證3係一種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與被證2同屬緊固於牆壁之器械,利用凸體卡掣迫緊於孔洞之混凝土壁面,同時套筒之上方複數凸體亦受錐形體在螺桿位移之影響,致令上方凸體亦可卡掣於金屬門框之孔壁,達致門框可確實被固定於混凝土牆上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237頁),如上所述,被證3與被證1分屬非接近技術領域,就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為解決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達單位爐框套合段構件更佳牢固搭靠問題時,自難參酌有關緊固於牆壁之器械之文獻,是以被證1、被證3之組合通常非輕易完成。②又查,如上所述,被證1未揭露系爭專利三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之差異點,惟被證3係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藉凸體及長狹槽之設計,套筒更易緊迫於混擬土之孔洞內壁面(見本院卷(一)第238頁),而系爭專利三係利用單位爐框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藉由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達單位爐框組成之爐架相應層面保持更加牢固牽掣定位(見本院卷(一)第19頁),兩者不論是固定之強度(被證3凸體卡掣於孔洞,系爭專利三兩單位爐框套合段)或作動原理(被證3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系爭專利三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技術手段係不相同,難謂系爭專利三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3組合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是被告前揭抗辯,同未可採。(4)被證1、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第4頁(本院卷(二)第23頁)揭露底支撐片末端設有結合孔,周圍設有數個凹槽,輔助片亦設有結合孔,對應凹槽處設有凸點,配合一螺栓而得底支撐片、輔助片組合成一體,且其凹槽、凸點恰嵌合一體,形成輔助片可調整角度。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已如前述。②被證7係一種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與系爭專利三屬相同技術領域,得為合理可參考及查詢之相關前案,對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應用或組合渠等引證之技術內容,並無困難。經查,系爭專利三所欲解決之問題係調節爐框大小之爐架在進行預設寬幅狀態的旋鎖實施,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係利用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來配合相應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搭靠重疊,並藉由螺固元件將彼此相搭設構件施予貫穿及以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之技術手段,而達單位爐框(或配合銜接框段)組成之爐架在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功效(見本院卷(一)第19頁)。被證7所欲解決問題係因應不同大小之鍋具、可調整角度,而得在鍋具周邊形成支撐、規限,並利用底支撐片末端設有結合孔,周圍設有數個凹槽,輔助片亦設有結合孔,對應凹槽處設有凸點,配合一螺栓而得底支撐片、輔助片組合成一體,且其凹槽、凸點恰嵌合一體技術手段,而達成輔助片可調整角度功效(見本院卷(二)第22至23頁)。系爭專利三與被證7相較,都利用突出結構(系爭專利三為突出部,被證7為凸點)達卡掣調整之功能,雖系爭專利三就其所欲解決問題之主觀認定,有別於被證7,惟就客觀技術內容的比對,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技術特徵與被證7之輔助片係藉由螺栓設於底支撐片,以及輔助片上設有環狀排列的凸點技術特徵,已實質揭露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特徵,是對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在參照被證1、被證7實質揭露的技術內容後,若欲解決上開系爭專利調節爐框大小之爐架在進行預設寬幅狀態的旋鎖實施,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的問題,應有其組合的動機,藉以達成如系爭專利三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的功效或目的,是以系爭專利三為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7組合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不具進步性。③原告雖主張:被證7底支撐片開設凹槽,利用輔助片上設凸點嵌入凹槽部件,與系爭專利三不需與凹槽搭配使用顯有不同,且被證7沒有利用磨擦力達移動調整爐架大小之功效云云。惟查,系爭專利三之突出部單位爐框與平面相互搭靠重疊技術手段達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功效與被證7凸點嵌入凹槽嵌合成一體設定角度之技術手段相較,兩者技術手段雖有差異,惟查,系爭專利三突出部與平面重疊,係使兩層面更加迫緊嵌掣,而被證7凸點嵌入凹槽,使底支撐片與輔助片嵌合成一體,實質上係具有系爭專利三之卡掣定位之功效。雖被證7有凹槽技術特徵而系爭專利三並不需要即達緊掣功效,然被證7利用凹及凸之嵌合其緊掣強度係大於系爭專利三,此為被證7係為穩固限位鍋具,需較強之緊掣強度;而系爭專利三僅為調整爐架大小,緊掣強度相較較小,是以利用突出部對應平面重疊,兩者因緊掣強度大小,而有技術手段上之差異。雖原告稱被證7如果沒有凸點與凹槽組合,底支撐片與輔助片完全喪失角度調整功能云云,然查,被證7若如原告所述無凹槽相配合,僅緊掣強度相對較小,仍是可達調整角度功能,是以該緊掣強度之改變係屬於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綜上所述,系爭專利三為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7組合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不具進步性。又按進步性之審查應以每一申請專利範圍項目中所載之發明的整體為對象,查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無界定利用「磨擦力」達調整爐架大小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是否具進步性判斷,應就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技術特徵與被證1、被證7組合比對,是原告此部分所述,尚非可採。(三)綜上所述,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二則為從屬於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原告不得單獨據以主張,故均有應撤銷之事由存在,依前述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自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是其訴請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附此敘明。又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於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予一一論述,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7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20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7-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7-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7-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二人為夫妻關係。原告林麗珍為系爭專利一、二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至101年6月22日止;原告康美郎為系爭專利三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1日至102年11月28日止。詎被告徠鎰公司所製造、銷售之「可調爐架」及「不鏽鋼調整爐架」等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乃未經原告二人授權,逕行實施系爭專利,並販賣系爭侵權產品,已侵害系爭專利。經原告於99年9月間委請育德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系爭侵權產品確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原告乃發函請求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惟被告均置之不理。(二)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一與系爭專利二部分:由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之圖面比對系爭侵權產品可知,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構成近似,且與系爭專利二圖面相同。2.系爭專利三部分:系爭專利三係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包含有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其套合段開設有槽孔,來作為相臨二構件相互搭靠重疊能藉由數只螺固元件依序貫穿並配合翼形螺帽旋鎖成一體。其特徵在於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據此,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交接處作搭靠並以螺固元件施予貫穿及螺帽旋鎖定位,能藉由適切段落設置之突出部來提昇組成之爐架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之迫緊牽掣實施。而系爭產品在四個相互組合的爐框上,亦同樣設計有突出部,作為其彼此交接構件在利用螺帽旋鎖時,達到更加緊固之作用,與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相同。(三)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部分:(1)被證1為新型專利,其專利說明書主要在描述爐架改良之結構及功能,其說明文字內容並未描述爐架之外觀形狀,其所使用多個圖示之爐架外型各不相同,是被證1之圖面僅為完整表達及顯示爐架之一般外型。而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特別強調視覺美感,其波浪狀之弧度與傾斜角度及各組件之修邊或延伸,相較於傳統爐架之未修邊或未經設計之角度,角度與弧度之變化自構成新式樣專利保護之重點。又被證1所使用圖面之爐架與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有所不同,且其說明用圖示不足以推翻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之新穎性,是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二於架設部件之上緣、架設部件之下緣、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長邊)、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短邊)、架設部件與爐架接合處、架設部件與爐框交界處之插角造型、長條橢圓孔之配置與角度等,各單位元件本身形狀與被證1專利說明書所使用作為說明圖面之第二圖各有不同,其相互間之構成與構成之配置關係,更與被證1之第二圖有所不同,在視覺上整體效果迥然不同,顯非孰悉該項技藝者基於被證1所能輕易思及,故被證1難以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創作性。2.系爭專利三部分:(1)系爭專利三之主要特徵在於套合段上槽孔兩側之突出部,使爐架除可以套合段調整大小並以螺絲鎖住外,螺絲本身亦能密合於爐架的套合段,使套合段不致滑動,此為被證1所無之設計。而被證2及被證3之申請專利範圍在於螺絲本身藉由改良之套筒而拴緊且因力學作用膨脹而深入所釘住之牆壁,不僅申請專利之物品及專利範圍與系爭專利並不相同,且其使用之概念及效能,主要在於螺絲之套筒採「多瓣式之組合」之改良而可提高螺絲套筒之「厚度或材料硬度」,與系爭專利之主要效能在使螺絲與爐架套合段之緊密結合無關。又系爭專利之突出部設於套合段上,槽孔之兩側,而被證2及被證3之凸體則設於螺絲之套筒,係在螺絲套筒套入並打入牆壁中時結合多瓣式套筒受力後之連續變化(元件會變形)而發揮功能,兩者之物理性質不同,足見被證1結合被證2或被證3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2)又被證7之「爐框本身」並非可調式,其調整功能,表現在藉由軌道滑動之底支撐片及底支撐片與輔助片之結合。至底支撐片與輔助片間調整方式則為「直立弧狀式之角度調整」,係以不改變爐框的長度與寬度為前提,與系爭專利三以爐框本身之調整結構完全相反,兩者於外觀及整體結構上不同。又被證7之主要技術特徵在於將相當於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拆解成底支撐片及輔助片兩個元件,相互間以螺栓穿過結合孔接著,再以凸點及凹槽之對應組合調整角度同時固定,是被證7之凸點,必須崁入相對應之凹槽,才能發揮固定之功能,是其技術特徵,重點在凸點與凹槽相互間對應之「崁合」關係所構成之非平面,與系爭專利三使用之物理作用和性質全然不同,故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四)有關損害賠償金額計算部分:1.原告二人以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製造76941可調爐架及L-399430可調爐架等商品,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該76941可調爐架每組(二入)之批發價約為100元、零售價約為200元,兩年銷售量各為24,681組及20,094組,故銷貨金額各為1,972,391元及1,612,265元,而L-399430可調爐架每組(一入)之零售價約200元、批發價約100元,兩年銷售量各為10,940組及9,642組,故銷貨金額各為908,475元及804,878元,若以製作及銷售成本約為批發價75%計算,即以毛利率25%計算,則每年收益均超過60萬元(計算式:98年部分為1,972,391元×25%+908,475元×25%=720,216.5元;99年部分為1,612,265元×25%+804,878元×25%=604,285.75元)。又原告所生產上開兩種可調爐架,自99年9月1日起至100年2月28日止,銷貨量各為8176.5組及3,607組,相較去年同時期之14,964.5組及7,116組銷售量,銳減將近50%,損害金額為40萬元以上。2.被告未經授權即實施系爭專利並販賣侵權商品等,原告二人至少損失授權金已達60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得由法院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原告爰請求至少100萬元之損害賠償。又被告林茂益為被告徠鎰公司之負責人,依專利法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徠鎰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五)有關排除侵害與登報部分: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構成對原告之營業信譽之損害,非經登報不足以回復原告之營業信譽,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08條及第129條準用第89條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3項所示。另依專利法第108條及第129條準用第84條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2項所示。(六)爰聲明:1.被告徠鎰公司及林茂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徠鎰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新型專利第212158號『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專利權物品。3.被告徠鎰公司應於原告勝訴判決確定後,將最後事實審確定判決之主文刊登在聯合報、中國時報之頭版,標題字體18點,主文字體12點,其費用由被告徠鎰實業有限公司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就聲明第1項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有關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部分:1.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1)被證1係88年10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證書號數372603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案,其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之申請日89年6月23日,屬於系爭專利一之先前技術。又被證1第二圖所示之瓦斯爐架包含複數搭接組合的架體,每一架體包括有一轉角部,該轉角部上延伸二垂直的延伸段,其中一延伸段上設有一凹置平面,該凹置平面與另一延伸段上各設有長條狀之橢圓孔,該轉角部之對角線方位上豎設架設部件,架設部件之頂端呈朝下傾設波紋狀,以及轉角部與延伸段之外側端緣處設有抵觸部,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的主要設計特徵,是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2)被證1所示垂直狀之內側端緣處與系爭專利一所示傾斜狀之內側端緣處雖不完全相同,然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僅在內側端緣處具有傾斜角度上之差異,於整體視覺感上並無明顯差異,應屬近似之設計。另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的端部外形,於整體外形觀之,僅於底視圖可見局部外形,而底視圖於爐架技藝中,非屬視覺正面,足見系爭專利一所示架設部件之端部外形非為主要設計特徵。又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斜邊上具有四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而被證1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三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至系爭專利二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斜邊上具有五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原告認定系爭專利二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屬於「近似設計」,因此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之波浪狀修飾之個數差異,屬於近似之範圍,產生之視覺效果相同。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以及立體凸塊凸出L形本體的底面,因此立體凸塊屬於非外顯於爐架主視面的修飾設計,而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被證1之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    為細微簡易之變更,以整體視覺性設計,系爭專利一所    產生的視覺效果與被證1相同,足見被證1可證明系爭   專利一不具新穎性。2.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系爭專利一之內側端緣處與被證1之內側端緣處之差異在於彎折角度之差異,且內側端緣處所佔整體的視覺面積僅一小部分,整體而論,系爭專利一構成三要素之單元、單元構成及視覺效果皆與被證1相同或近似,且整體外觀設計上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復以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與被證1之架設部件,於外露於架體之外形設計極為相似,僅波浪狀之凹凸數目有差異,而架設部件之端部插設於架體,且僅部份外顯於架體底面,於整體設計上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是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備創作性。3.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兩者之主要差異為「槽孔兩旁適切段落為突設」,此差異所佔據之空間比例甚小,不影響兩者近似之事實。又系爭專利二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僅在波浪之個數、傾斜角度、修邊或延伸,此等差異係屬聯合新式樣制度中所稱之「近似設計」,是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屬於近似之範圍,而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為運用於相同物品之近似設計,乃屬近似之新式樣,而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不得單獨主張專利權,並從屬於系爭專利一,依系爭專利二核准當時適用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7條之1第1項及第2項規定,具有應撤銷原因,則系爭專利二亦具有應撤銷原因,是以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4.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創作性: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而系爭專利二既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則原新式樣專利權撤銷或消滅者,聯合新式樣專利權應一併撤銷或消滅,故系爭專利二亦具有撤銷之原因。5.被證1與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採用兩段式界定技術特徵,其主要技術特徵為「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亦即系爭專利三之主要技術特徵為突出部之設計,其中設置凸出部件以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設計係廣泛運用於機構各類領域之習知技術。又被證1與被證2均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已公開之技術,其中被證1與系爭專利三乃屬同一技術領域之爐架技術,而於系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及申請專利範圍中前言部分所載明之技術,即為被證1所揭露之技術,且系爭專利三與被證1之差別,僅在於突出部之設計,而突出部之設計本意在於增加迫緊之結合力,然於機械設計上,藉由突出部之設計增加迫緊之效果,即屬習知技術,此由被證2所示「膨脹螺栓其套筒」可知,則被證2與被證1之組合,得以證明系爭專利三之「突出部」於其他技術領域中已普遍見及,將此習知技術加諸於被證1之爐架上,故不具進步性。(2)被證2之凸體於套筒被迫張開時,弧形元件上之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形成在適切非平面相互抵著接觸下,達到增加迫緊力之效果。而系爭專利三使用突出部之技術手段與產生的功效,與被證2揭露之凸點相同,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不具備功效增進,且系爭專利三藉由螺固元件旋鎖定位之觀念與被證2亦藉由旋鎖後產生緊迫之作用,在固定強度及作動原理上完全相同。是被證1與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6.被證1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進步性:被證3係於89年6月11日公開之中華民國證書號數394334號「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案,被證1與被證3同樣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已公開之技術。又被證1之二獨立組件係藉由螺絲所鎖固,目的在藉由鎖固組件達到組合之目的,而被證3之技術領域即為達到鎖固目的之「膨脹螺栓」,兩者均屬藉由鎖固達到固結目的之技術,乃屬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熟習爐架技術者若藉助被證1使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倘若擬使獨立組件之套合段在藉由螺絲鎖固時更加牢固,即會思及同屬鎖固組件之技術領域中,是否已有解決之技術手段,此時易由被證3思及可解決之技術,故被證1與被證3係屬相關之技術領域。另被證3揭示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藉凸體及長狹槽之設計,使凸體強力卡掣於壁面,形成在適切非平面相互抵著接觸下,達到增加套筒與壁面之間迫緊力的效果。而系爭專利三使用突出部之技術手段與產生之功效,與被證3揭示之凸點相同,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不具備功效增進,且系爭專利三藉由螺固元件旋鎖定位之觀念,與被證3藉由旋鎖後產生緊迫之作用,在固定強度及作動原理上相同。是被證1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7.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7為證書號數157823號(公告第384970號)之「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新型專利,係於89年3月11日公告之新型專利案,公開日期均早於系爭專利3之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屬於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由被證7說明書與圖式第三圖A之局部放大圖可知,輔助片係藉由螺栓所設於底支撐片,以及輔助片上設有環狀排列之凸點,底支撐片設有配合凸點之凹槽,使輔助片可調整組接後之傾斜角度,於螺栓鎖固之後,凸點可嵌合於凹槽,形成非平面之抵著接觸關係並定位。(2)被證7與系爭專利三均同屬「爐架」之技術領域,且於輔助片之表面已形成與系爭專利三突出部對應之凸點技術。系爭專利三與被證7均係利用突出結構達卡掣功能,兩者之整體結構、實施方式及達成功效均相同。又系爭專利三與被證1之差別僅在於「突出部」之設計,然被證7可證明於爐架之技術領域中此「突出部」之設計亦屬習知,而被證7所示輔助片之表面已設置環狀排列之凸點,雖此凸點於組合狀態時,係嵌入於凹槽內,惟於輔助片旋動而尚未使凸點嵌入於凹槽內時,凸點係與底支撐片之平面接觸,而在中央有螺栓鎖固之情況下,此時之狀態即與系爭專利3突出部之作用完全相同,而被證7所呈現非平面的抵著接觸關係與系爭專利三完全相同,故被證7與被證1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二)有關系爭侵權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部分: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間並不符合文義讀取,尤其於凹置平面、轉角部及架設部件等處之設計均有顯著差別,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範圍中。另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系爭專利二無法單獨主張其權利,故在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之情況下,無須進行與系爭專利二之比對分析。又系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或被證1可證明系爭侵權產品之結構大部分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即已存在之技術,是結合被證2與被證3自可證明系爭侵權產品之設計係業界習用之技術,而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即已存在之技術,並無侵害系爭專利三之權利。(三)有關損害賠償金額部分:被告向中國大陸廠商購買系爭侵權產品,僅進貨一次,進貨數量為2,016件,購買單價為人民幣7元,且被告僅有銷售行為,並未委託中國大陸工廠製造,故無製造行為,而被告出售予中盤商之價格為新臺幣52元至60元間。又原告承認僅查到被告之銷售行為,無法證明其他行為,是原告主張其減少銷售量係因被告出售系爭侵權產品所致,即有謬誤。又原告主張授權他人實施之合理權利金為30萬元,惟未證明之,復以「爐架」產品獲准之專利為數不少,原告主張合理權利金為30萬元已有高估。況被告收到原告之函件後已停止銷售系爭產品,原告取得之產品係銷售末端之店家所出售,並非被告所出售,該300元之售價乃末端店家出售之價格。至原告主張依專利法第85條規定,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亦有未洽。且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之規定,原告不得請求損害賠償。(四)有關排除侵害與登報部分:被告僅銷售系爭產品,被告並無製造行為,而且被告收到原告之函件後,即已停止而不再銷售。依專利法第89條規定及本院100年度民聲字第26號民事裁定、99年度民專訴字第93號民事判決等意旨可知,權利人得請求登報之時點,係判決勝訴確定後,始向法院聲請裁定將判決書之全部或一部登報,是原告訴請登報,於法自有未合。(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為不利於被告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宣告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3、4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林麗珍為系爭專利一、二之專利權人;原告康美郎為系爭專利三之專利權人。(二)被告有收到原告所發原證4、原證5之函件。(三)原證6、原證7、原證8之瓦斯爐架為被告所販賣之商品。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一、二部分:1.系爭專利一、二內容:(1)系爭專利一「爐架」形狀之新式樣設計,主要為提供使用於一般瓦斯爐具上在預置放需烹煮加熱的鍋具之間所架設定位之具可調節組合式的爐架產品,有別傳統一體成型的爐架予人呆板單調,而特展現具有美感之視覺效益。本創作所依據設計的「爐架」,其整體外觀為呈垂直向延伸合宜長度的既設造形,其外側端緣往下彎折有一截合宜高度的抵觸部;沿著表層面的一端朝外側合宜段落具以凹置平面,在凹置平面與另一端朝外側方位的表層面上各設有長條橢圓孔;而爐架兩側延伸段的轉角部為採圓弧修邊,且朝外側的圓弧修邊略小於朝內側的圓弧修邊;另於轉角部的對角線方位上豎具有頂端呈朝下傾設波紋狀的架設部件;本創作爐架整體造形的運用上,凸顯較該類別產品在外觀上更具精緻獨穎的視覺美感者。(2)系爭專利二,其整體外觀為呈垂直向延伸出合宜長度的既設造形,由L形延伸框架之交界角落組設有架設部件,及框架層面開具有條槽孔為造形基礎;本案聯合強調之造形重點是在:L形爐架臨交界部位之架設部件為作複數道密集排列之弧曲抵掣段形態設立;循著其中稍略凹置之框架其內側層面是與另側框架作同一平齊形態設立;及沿該凹置框架所具條槽孔兩旁適切段落為突設以頂抵凸部,來配合相應爐架作套置可具更佳迫緊接觸;對該架設部件之底側層面突設有爪狀連接部來與爐架表層面作連結;藉由以上所運用之爐架設計在搭配整體造形來傳達其律動視覺美感之設立。(3)其圖式如附圖1所示。2.系爭專利一、二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被告提出之引證分析:被證1:為88年10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88200759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89年6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一相關之先前技術。其圖式如附圖2。(3)被證1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一申請日為89年6月23日,公告日90年12月1日,其是否有應撤銷其專利權之情事,自應以核准審定時所適用之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規定為斷,合先敘明。②系爭專利一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其斷面略呈ㄇ字形凹置平面,L形本體延伸兩邊長,其中一邊於近彎折處有一階層的斷差,又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另於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與底端呈圓弧設計。③被證1係為一具有四圓角的矩形基座,其中一圓角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該本體斷面呈ㄇ形凹置平面,L形凹置平面本體延伸兩邊長,其中一邊於近彎折處有一階層的斷差,又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另於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參附圖2)。④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系爭專利一係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被證1係為一具有四圓角的矩形基座,其中一圓角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系爭專利一本體斷面略呈ㄇ字形,L形本體兩側延伸兩邊長,被證1本體斷面呈ㄇ形凹置平面,L形凹置平面本體延伸兩邊長;系爭專利一本體兩邊長上方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被證1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系爭專利一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被證1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差異主要在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而被證1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由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下緣呈彎弧設計與被證1不同,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一所產生與被證1之視覺效果不同,系爭專利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尚不足以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被證1,而產生混淆的視覺印象,故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整體設計不相同亦不近似,被證1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4)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①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如上所述,其差異在於系爭專利1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與L形本體相接,而被證1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已如前述。系爭專利一傾斜斜邊上之波浪修飾設計與被證1相較,僅波浪之數量有差異,該差異並未使系爭專利一呈現明顯的視覺效果;另系爭專利一片狀元件下緣彎折與L形本體相接處之小弧角修飾係一細微簡易增加之變更,該小弧角之修飾於整體造形上也未形成顯著之視覺效果;至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設計係因應與L形本體相接合而衍生,屬於物品上功能性配合之設計;整體觀之,系爭專利一係熟習該項技藝者依據被證1之內容所易於思及,故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②原告主張被證1為新型,保護內涵與新式樣專利不同,不得作為推翻新式樣專利有效證據云云,惟按被證1雖屬一新型專利案,但參酌其專利說明書之技術內容以及圖式,已能理解圖式之爐架呈現之外觀形狀,故原告主張不足採。③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上緣係屬較密集排列波浪,而被證1之波浪僅有3個云云,又即便波浪造型的波浪數相同,但在數個波浪之排列及幅度究竟漸大、漸緩、一樣或者寬窄交錯,在波浪形狀所構成的整體律動性就會產生視覺上的不同云云。惟系爭專利一與系爭專利二之差異包括架設部件波浪狀修飾,按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原新式樣近似,應申請為原新式樣之聯合新式樣,是以系爭專利二架設部件呈現之波浪狀核屬為系爭專利一之近似範圍,足證波浪之數量改變應屬簡易之變更,則被證1之波浪雖僅有3個,但與系爭專利一相較,顯此為可簡易變更之事項,又該波浪之數量改變並未使系爭專利一呈現明顯的視覺效果,故原告所述不足採。④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之下緣角度、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及長條橢圓孔之配置與角度與被證1有所差異云云。惟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係就先前技藝中之設計的位置變化及尺寸變化為易於思及,不具創作性,就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上揭原告所稱差異,僅造型比例上之稍微改變,整體設計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再者原告主張架設部件與爐架接合處為2個爪型接腳,而被證1接腳造形與系爭專利一不同云云。經查系爭專利一及二之差異點其中之一為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爪部設計(即原告所稱架設部件),是以片狀元件底端凸出設計屬於系爭專利一之近似範圍,況查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係為與基座相接合,屬於物品上以功能考量為主設計,非屬呈現主要視覺效果之設計,綜合判斷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差異處,應屬熟習該項技藝者所易於思及變更,原告之理由不足採。(5)依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第117條之1規定聯合新式樣專利權從屬於新式樣專利權,不得單獨主張,又原新式樣專利權撤銷或消滅者,聯合新式樣專利權應一併撤銷或消滅,是以本系爭專利二應從屬於系爭專利一專利權,不得單獨主張,系爭專利一既因不具創作性而有應撤銷原因,系爭專利二即失所附麗,原告不得單獨憑以對被告有何主張。(二)原告主張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三部分:1.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 (1)該創作是提供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是在提供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來配合相應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搭靠重疊,並藉由螺固元件將彼此相搭設構件施予貫穿及以翼形螺帽旋鎖定位,能令整個藉由數道單位爐框(或配合銜接框段)組成之爐架在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其圖式如附圖3。(2)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共1項: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包含有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其套合段開設有槽孔,來作為相臨二構件相互搭靠重疊能藉曲數只螺固元件依序貫穿並配合翼形螺帽旋鎖成一體;其特徵是在: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據此,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交接處作搭靠並以螺固元件施予貫穿及螺帽旋鎖定位,能藉由適切段落設置之突出部來提昇組成之爐架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之迫緊牽掣實施(本院卷(一)第21頁)。2.系爭專利三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被告提出之引證分析:①被證1:(甲)為88年10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88200759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主要包括有四組獨立組件及四組套合組件,其中:獨立組件,狀略呈L形,其彎角處固設一支撐腳,該支撐腳兩側邊面上分別鏤有若干方孔;套合組件,係一套合板及一支撐腳所組成,其中:套合板,狀略呈ㄇ字形,其適當位置處設有一凹槽,該凹槽上並鏤有適當大小之孔,又,該套合板兩端適當處分別延伸形成有一插固條;支撐腳,係採活動式設計,其下端延伸形成有三插腳,且令中間插腳較長並鏤有一孔。其圖式如附圖2。②被證2:(甲)被證2為89年6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17100號「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被證2一種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依結構特徵乃包含:一至少被分剖二瓣以上之長弧形元件可組合成一柱形之套筒,沿套筒之外表緊束覆至少一層以上之塑膠膜者,套筒可被置入螺栓中,其上方可螺接螺帽;當壁孔被鑽妥後,將套接有本案套筒之螺栓被置入壁孔中,對螺帽迫緊,則套筒沿螺栓向下位移,由於錐形體之作用,套筒被迫張,塑膠膜破裂,套筒沿著元件之接縫開始變形,位於弧形元件上之凸體乃強力卡掣於壁孔W上,達到可強力卡掣之效果。其圖式如附圖4。③被證3:(甲)被證3為89年6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20298號「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種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依結構乃包 含:一至少被分剖二瓣以上之長弧形元件,可組合成一長柱形之套筒,其中每任一長弧形元件,沿其下端適當位置向上設有至少一條以上之長狹槽,以及在弧形面上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體,該套筒外表可緊束覆至少一層以上之塑膠膜;一頭部呈十字(或一字)凹槽之螺桿,乃可套接入套筒中;螺桿之末端可螺接一錐形體者,俾以發揮可有效將金屬門框固定於牆面上者。其圖式如附圖5。④被證7:(甲)被證7係89年3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14116號「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種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乃使 瓦斯爐之爐架具有可調整寬幅、角度,而得因應適用不同型態之鍋具、不同大小之鍋具,達到更佳之定位效果;主要係:爐架之本體,設有軌道座,軌道座上套設有滑座,而滑座上設有一體之底支撐片,底支撐片末端設有可調整角度之輔助片,藉由滑座可依需要而依軌道座向內、或向外調整位置,得縮小、擴大支撐面積因應不同大小鍋具,其輔助片可調整不同之蹺起角度,而得讓鍋具周緣產生支撐、規限之效果,達片更佳之定位功效。其圖式如附圖6。(2)被證1、2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三於92年9月1日核准公告,其是否有應撤銷其專利權之情事,自應以核准審定時所適用之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規定為斷,合先敘明。②被證1為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與系爭專利三同屬瓦斯爐架結構之技術領域,被證1第二圖(如附圖2)揭露瓦斯爐架包含複數搭接組合的獨立組件B1(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每一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槽孔),相鄰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螺固元件)與翼形螺帽(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翼形螺帽)鎖固。是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③被告雖辯稱:被證2於膨脹螺栓及其套筒的設計上,已廣泛使用凸點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技術手段,是以被證1、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云云。惟按文獻之內容屬於非類似、非接近或無關的技術領域,則其組合通常視為非輕易完成,查被證2係一種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屬緊固於牆壁之器械,為解決厚度薄之套筒對於在孔中之支撐,較容易受孔壁之硬度影響而受力變形,當懸吊超重物時,該套筒有鬆脫之虞問題(見本院卷(一)第235頁),利用套筒之弧形面上設有一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上技術手段,達到可強力卡掣之功效(見本院卷(一)第235頁),被證1雖與系爭專利三同屬相同技術領域,惟被證2與被證1分屬非接近技術領域,就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為解決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達單位爐框套合段構件更佳牢固搭靠問題,自難參酌有關緊固於牆壁之器械之文獻,是以被證1、被證2之組合通常非輕易完成。縱或如被告所述被證1、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云云,但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之差異點,如上所述,而被證2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係利用套筒置入壁孔中,套筒被迫張開,位於弧形元件上凸體14強力卡掣於壁孔之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235頁),而系爭專利三達單位爐框組成之爐架相應層面保持更加牢固牽掣定位,係利用單位爐框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之突出部,再藉由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之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19頁),不論是固定之強度(被證2凸體卡掣於牆壁,系爭專利三兩單位爐框套合段)或作動原理(被證2套筒置入壁孔中,系爭專利三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係不相同,難謂系爭專利三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2組合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是被告上開抗辯,尚非可採。(3)被證1、3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3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已如前述。被告稱被證3於膨脹螺栓及其套筒的設計上,已廣泛使用凸點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技術手段云云,惟查,被證3係一種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與被證2同屬緊固於牆壁之器械,利用凸體卡掣迫緊於孔洞之混凝土壁面,同時套筒之上方複數凸體亦受錐形體在螺桿位移之影響,致令上方凸體亦可卡掣於金屬門框之孔壁,達致門框可確實被固定於混凝土牆上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237頁),如上所述,被證3與被證1分屬非接近技術領域,就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為解決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達單位爐框套合段構件更佳牢固搭靠問題時,自難參酌有關緊固於牆壁之器械之文獻,是以被證1、被證3之組合通常非輕易完成。②又查,如上所述,被證1未揭露系爭專利三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之差異點,惟被證3係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藉凸體及長狹槽之設計,套筒更易緊迫於混擬土之孔洞內壁面(見本院卷(一)第238頁),而系爭專利三係利用單位爐框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藉由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達單位爐框組成之爐架相應層面保持更加牢固牽掣定位(見本院卷(一)第19頁),兩者不論是固定之強度(被證3凸體卡掣於孔洞,系爭專利三兩單位爐框套合段)或作動原理(被證3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系爭專利三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技術手段係不相同,難謂系爭專利三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3組合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是被告前揭抗辯,同未可採。(4)被證1、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第4頁(本院卷(二)第23頁)揭露底支撐片末端設有結合孔,周圍設有數個凹槽,輔助片亦設有結合孔,對應凹槽處設有凸點,配合一螺栓而得底支撐片、輔助片組合成一體,且其凹槽、凸點恰嵌合一體,形成輔助片可調整角度。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已如前述。②被證7係一種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與系爭專利三屬相同技術領域,得為合理可參考及查詢之相關前案,對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應用或組合渠等引證之技術內容,並無困難。經查,系爭專利三所欲解決之問題係調節爐框大小之爐架在進行預設寬幅狀態的旋鎖實施,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係利用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來配合相應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搭靠重疊,並藉由螺固元件將彼此相搭設構件施予貫穿及以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之技術手段,而達單位爐框(或配合銜接框段)組成之爐架在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功效(見本院卷(一)第19頁)。被證7所欲解決問題係因應不同大小之鍋具、可調整角度,而得在鍋具周邊形成支撐、規限,並利用底支撐片末端設有結合孔,周圍設有數個凹槽,輔助片亦設有結合孔,對應凹槽處設有凸點,配合一螺栓而得底支撐片、輔助片組合成一體,且其凹槽、凸點恰嵌合一體技術手段,而達成輔助片可調整角度功效(見本院卷(二)第22至23頁)。系爭專利三與被證7相較,都利用突出結構(系爭專利三為突出部,被證7為凸點)達卡掣調整之功能,雖系爭專利三就其所欲解決問題之主觀認定,有別於被證7,惟就客觀技術內容的比對,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技術特徵與被證7之輔助片係藉由螺栓設於底支撐片,以及輔助片上設有環狀排列的凸點技術特徵,已實質揭露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特徵,是對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在參照被證1、被證7實質揭露的技術內容後,若欲解決上開系爭專利調節爐框大小之爐架在進行預設寬幅狀態的旋鎖實施,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的問題,應有其組合的動機,藉以達成如系爭專利三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的功效或目的,是以系爭專利三為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7組合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不具進步性。③原告雖主張:被證7底支撐片開設凹槽,利用輔助片上設凸點嵌入凹槽部件,與系爭專利三不需與凹槽搭配使用顯有不同,且被證7沒有利用磨擦力達移動調整爐架大小之功效云云。惟查,系爭專利三之突出部單位爐框與平面相互搭靠重疊技術手段達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功效與被證7凸點嵌入凹槽嵌合成一體設定角度之技術手段相較,兩者技術手段雖有差異,惟查,系爭專利三突出部與平面重疊,係使兩層面更加迫緊嵌掣,而被證7凸點嵌入凹槽,使底支撐片與輔助片嵌合成一體,實質上係具有系爭專利三之卡掣定位之功效。雖被證7有凹槽技術特徵而系爭專利三並不需要即達緊掣功效,然被證7利用凹及凸之嵌合其緊掣強度係大於系爭專利三,此為被證7係為穩固限位鍋具,需較強之緊掣強度;而系爭專利三僅為調整爐架大小,緊掣強度相較較小,是以利用突出部對應平面重疊,兩者因緊掣強度大小,而有技術手段上之差異。雖原告稱被證7如果沒有凸點與凹槽組合,底支撐片與輔助片完全喪失角度調整功能云云,然查,被證7若如原告所述無凹槽相配合,僅緊掣強度相對較小,仍是可達調整角度功能,是以該緊掣強度之改變係屬於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綜上所述,系爭專利三為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7組合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不具進步性。又按進步性之審查應以每一申請專利範圍項目中所載之發明的整體為對象,查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無界定利用「磨擦力」達調整爐架大小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是否具進步性判斷,應就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技術特徵與被證1、被證7組合比對,是原告此部分所述,尚非可採。(三)綜上所述,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二則為從屬於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原告不得單獨據以主張,故均有應撤銷之事由存在,依前述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自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是其訴請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附此敘明。又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於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予一一論述,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7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20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二人為夫妻關係。原告林麗珍為系爭專利一、二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至101年6月22日止;原告康美郎為系爭專利三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1日至102年11月28日止。詎被告徠鎰公司所製造、銷售之「可調爐架」及「不鏽鋼調整爐架」等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乃未經原告二人授權,逕行實施系爭專利,並販賣系爭侵權產品,已侵害系爭專利。經原告於99年9月間委請育德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系爭侵權產品確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原告乃發函請求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惟被告均置之不理。(二)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一與系爭專利二部分:由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之圖面比對系爭侵權產品可知,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構成近似,且與系爭專利二圖面相同。2.系爭專利三部分:系爭專利三係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包含有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其套合段開設有槽孔,來作為相臨二構件相互搭靠重疊能藉由數只螺固元件依序貫穿並配合翼形螺帽旋鎖成一體。其特徵在於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據此,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交接處作搭靠並以螺固元件施予貫穿及螺帽旋鎖定位,能藉由適切段落設置之突出部來提昇組成之爐架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之迫緊牽掣實施。而系爭產品在四個相互組合的爐框上,亦同樣設計有突出部,作為其彼此交接構件在利用螺帽旋鎖時,達到更加緊固之作用,與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相同。(三)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部分:(1)被證1為新型專利,其專利說明書主要在描述爐架改良之結構及功能,其說明文字內容並未描述爐架之外觀形狀,其所使用多個圖示之爐架外型各不相同,是被證1之圖面僅為完整表達及顯示爐架之一般外型。而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特別強調視覺美感,其波浪狀之弧度與傾斜角度及各組件之修邊或延伸,相較於傳統爐架之未修邊或未經設計之角度,角度與弧度之變化自構成新式樣專利保護之重點。又被證1所使用圖面之爐架與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有所不同,且其說明用圖示不足以推翻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之新穎性,是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二於架設部件之上緣、架設部件之下緣、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長邊)、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短邊)、架設部件與爐架接合處、架設部件與爐框交界處之插角造型、長條橢圓孔之配置與角度等,各單位元件本身形狀與被證1專利說明書所使用作為說明圖面之第二圖各有不同,其相互間之構成與構成之配置關係,更與被證1之第二圖有所不同,在視覺上整體效果迥然不同,顯非孰悉該項技藝者基於被證1所能輕易思及,故被證1難以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創作性。2.系爭專利三部分:(1)系爭專利三之主要特徵在於套合段上槽孔兩側之突出部,使爐架除可以套合段調整大小並以螺絲鎖住外,螺絲本身亦能密合於爐架的套合段,使套合段不致滑動,此為被證1所無之設計。而被證2及被證3之申請專利範圍在於螺絲本身藉由改良之套筒而拴緊且因力學作用膨脹而深入所釘住之牆壁,不僅申請專利之物品及專利範圍與系爭專利並不相同,且其使用之概念及效能,主要在於螺絲之套筒採「多瓣式之組合」之改良而可提高螺絲套筒之「厚度或材料硬度」,與系爭專利之主要效能在使螺絲與爐架套合段之緊密結合無關。又系爭專利之突出部設於套合段上,槽孔之兩側,而被證2及被證3之凸體則設於螺絲之套筒,係在螺絲套筒套入並打入牆壁中時結合多瓣式套筒受力後之連續變化(元件會變形)而發揮功能,兩者之物理性質不同,足見被證1結合被證2或被證3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2)又被證7之「爐框本身」並非可調式,其調整功能,表現在藉由軌道滑動之底支撐片及底支撐片與輔助片之結合。至底支撐片與輔助片間調整方式則為「直立弧狀式之角度調整」,係以不改變爐框的長度與寬度為前提,與系爭專利三以爐框本身之調整結構完全相反,兩者於外觀及整體結構上不同。又被證7之主要技術特徵在於將相當於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拆解成底支撐片及輔助片兩個元件,相互間以螺栓穿過結合孔接著,再以凸點及凹槽之對應組合調整角度同時固定,是被證7之凸點,必須崁入相對應之凹槽,才能發揮固定之功能,是其技術特徵,重點在凸點與凹槽相互間對應之「崁合」關係所構成之非平面,與系爭專利三使用之物理作用和性質全然不同,故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四)有關損害賠償金額計算部分:1.原告二人以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製造76941可調爐架及L-399430可調爐架等商品,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該76941可調爐架每組(二入)之批發價約為100元、零售價約為200元,兩年銷售量各為24,681組及20,094組,故銷貨金額各為1,972,391元及1,612,265元,而L-399430可調爐架每組(一入)之零售價約200元、批發價約100元,兩年銷售量各為10,940組及9,642組,故銷貨金額各為908,475元及804,878元,若以製作及銷售成本約為批發價75%計算,即以毛利率25%計算,則每年收益均超過60萬元(計算式:98年部分為1,972,391元×25%+908,475元×25%=720,216.5元;99年部分為1,612,265元×25%+804,878元×25%=604,285.75元)。又原告所生產上開兩種可調爐架,自99年9月1日起至100年2月28日止,銷貨量各為8176.5組及3,607組,相較去年同時期之14,964.5組及7,116組銷售量,銳減將近50%,損害金額為40萬元以上。2.被告未經授權即實施系爭專利並販賣侵權商品等,原告二人至少損失授權金已達60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得由法院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原告爰請求至少100萬元之損害賠償。又被告林茂益為被告徠鎰公司之負責人,依專利法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徠鎰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五)有關排除侵害與登報部分: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構成對原告之營業信譽之損害,非經登報不足以回復原告之營業信譽,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08條及第129條準用第89條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3項所示。另依專利法第108條及第129條準用第84條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2項所示。(六)爰聲明:1.被告徠鎰公司及林茂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徠鎰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新型專利第212158號『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專利權物品。3.被告徠鎰公司應於原告勝訴判決確定後,將最後事實審確定判決之主文刊登在聯合報、中國時報之頭版,標題字體18點,主文字體12點,其費用由被告徠鎰實業有限公司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就聲明第1項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有關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部分:1.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1)被證1係88年10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證書號數372603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案,其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之申請日89年6月23日,屬於系爭專利一之先前技術。又被證1第二圖所示之瓦斯爐架包含複數搭接組合的架體,每一架體包括有一轉角部,該轉角部上延伸二垂直的延伸段,其中一延伸段上設有一凹置平面,該凹置平面與另一延伸段上各設有長條狀之橢圓孔,該轉角部之對角線方位上豎設架設部件,架設部件之頂端呈朝下傾設波紋狀,以及轉角部與延伸段之外側端緣處設有抵觸部,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的主要設計特徵,是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2)被證1所示垂直狀之內側端緣處與系爭專利一所示傾斜狀之內側端緣處雖不完全相同,然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僅在內側端緣處具有傾斜角度上之差異,於整體視覺感上並無明顯差異,應屬近似之設計。另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的端部外形,於整體外形觀之,僅於底視圖可見局部外形,而底視圖於爐架技藝中,非屬視覺正面,足見系爭專利一所示架設部件之端部外形非為主要設計特徵。又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斜邊上具有四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而被證1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三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至系爭專利二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斜邊上具有五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原告認定系爭專利二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屬於「近似設計」,因此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之波浪狀修飾之個數差異,屬於近似之範圍,產生之視覺效果相同。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以及立體凸塊凸出L形本體的底面,因此立體凸塊屬於非外顯於爐架主視面的修飾設計,而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被證1之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    為細微簡易之變更,以整體視覺性設計,系爭專利一所    產生的視覺效果與被證1相同,足見被證1可證明系爭   專利一不具新穎性。2.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系爭專利一之內側端緣處與被證1之內側端緣處之差異在於彎折角度之差異,且內側端緣處所佔整體的視覺面積僅一小部分,整體而論,系爭專利一構成三要素之單元、單元構成及視覺效果皆與被證1相同或近似,且整體外觀設計上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復以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與被證1之架設部件,於外露於架體之外形設計極為相似,僅波浪狀之凹凸數目有差異,而架設部件之端部插設於架體,且僅部份外顯於架體底面,於整體設計上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是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備創作性。3.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兩者之主要差異為「槽孔兩旁適切段落為突設」,此差異所佔據之空間比例甚小,不影響兩者近似之事實。又系爭專利二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僅在波浪之個數、傾斜角度、修邊或延伸,此等差異係屬聯合新式樣制度中所稱之「近似設計」,是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屬於近似之範圍,而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為運用於相同物品之近似設計,乃屬近似之新式樣,而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不得單獨主張專利權,並從屬於系爭專利一,依系爭專利二核准當時適用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7條之1第1項及第2項規定,具有應撤銷原因,則系爭專利二亦具有應撤銷原因,是以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4.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創作性: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而系爭專利二既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則原新式樣專利權撤銷或消滅者,聯合新式樣專利權應一併撤銷或消滅,故系爭專利二亦具有撤銷之原因。5.被證1與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採用兩段式界定技術特徵,其主要技術特徵為「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亦即系爭專利三之主要技術特徵為突出部之設計,其中設置凸出部件以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設計係廣泛運用於機構各類領域之習知技術。又被證1與被證2均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已公開之技術,其中被證1與系爭專利三乃屬同一技術領域之爐架技術,而於系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及申請專利範圍中前言部分所載明之技術,即為被證1所揭露之技術,且系爭專利三與被證1之差別,僅在於突出部之設計,而突出部之設計本意在於增加迫緊之結合力,然於機械設計上,藉由突出部之設計增加迫緊之效果,即屬習知技術,此由被證2所示「膨脹螺栓其套筒」可知,則被證2與被證1之組合,得以證明系爭專利三之「突出部」於其他技術領域中已普遍見及,將此習知技術加諸於被證1之爐架上,故不具進步性。(2)被證2之凸體於套筒被迫張開時,弧形元件上之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形成在適切非平面相互抵著接觸下,達到增加迫緊力之效果。而系爭專利三使用突出部之技術手段與產生的功效,與被證2揭露之凸點相同,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不具備功效增進,且系爭專利三藉由螺固元件旋鎖定位之觀念與被證2亦藉由旋鎖後產生緊迫之作用,在固定強度及作動原理上完全相同。是被證1與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6.被證1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進步性:被證3係於89年6月11日公開之中華民國證書號數394334號「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案,被證1與被證3同樣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已公開之技術。又被證1之二獨立組件係藉由螺絲所鎖固,目的在藉由鎖固組件達到組合之目的,而被證3之技術領域即為達到鎖固目的之「膨脹螺栓」,兩者均屬藉由鎖固達到固結目的之技術,乃屬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熟習爐架技術者若藉助被證1使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倘若擬使獨立組件之套合段在藉由螺絲鎖固時更加牢固,即會思及同屬鎖固組件之技術領域中,是否已有解決之技術手段,此時易由被證3思及可解決之技術,故被證1與被證3係屬相關之技術領域。另被證3揭示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藉凸體及長狹槽之設計,使凸體強力卡掣於壁面,形成在適切非平面相互抵著接觸下,達到增加套筒與壁面之間迫緊力的效果。而系爭專利三使用突出部之技術手段與產生之功效,與被證3揭示之凸點相同,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不具備功效增進,且系爭專利三藉由螺固元件旋鎖定位之觀念,與被證3藉由旋鎖後產生緊迫之作用,在固定強度及作動原理上相同。是被證1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7.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7為證書號數157823號(公告第384970號)之「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新型專利,係於89年3月11日公告之新型專利案,公開日期均早於系爭專利3之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屬於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由被證7說明書與圖式第三圖A之局部放大圖可知,輔助片係藉由螺栓所設於底支撐片,以及輔助片上設有環狀排列之凸點,底支撐片設有配合凸點之凹槽,使輔助片可調整組接後之傾斜角度,於螺栓鎖固之後,凸點可嵌合於凹槽,形成非平面之抵著接觸關係並定位。(2)被證7與系爭專利三均同屬「爐架」之技術領域,且於輔助片之表面已形成與系爭專利三突出部對應之凸點技術。系爭專利三與被證7均係利用突出結構達卡掣功能,兩者之整體結構、實施方式及達成功效均相同。又系爭專利三與被證1之差別僅在於「突出部」之設計,然被證7可證明於爐架之技術領域中此「突出部」之設計亦屬習知,而被證7所示輔助片之表面已設置環狀排列之凸點,雖此凸點於組合狀態時,係嵌入於凹槽內,惟於輔助片旋動而尚未使凸點嵌入於凹槽內時,凸點係與底支撐片之平面接觸,而在中央有螺栓鎖固之情況下,此時之狀態即與系爭專利3突出部之作用完全相同,而被證7所呈現非平面的抵著接觸關係與系爭專利三完全相同,故被證7與被證1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二)有關系爭侵權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部分: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間並不符合文義讀取,尤其於凹置平面、轉角部及架設部件等處之設計均有顯著差別,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範圍中。另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系爭專利二無法單獨主張其權利,故在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之情況下,無須進行與系爭專利二之比對分析。又系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或被證1可證明系爭侵權產品之結構大部分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即已存在之技術,是結合被證2與被證3自可證明系爭侵權產品之設計係業界習用之技術,而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即已存在之技術,並無侵害系爭專利三之權利。(三)有關損害賠償金額部分:被告向中國大陸廠商購買系爭侵權產品,僅進貨一次,進貨數量為2,016件,購買單價為人民幣7元,且被告僅有銷售行為,並未委託中國大陸工廠製造,故無製造行為,而被告出售予中盤商之價格為新臺幣52元至60元間。又原告承認僅查到被告之銷售行為,無法證明其他行為,是原告主張其減少銷售量係因被告出售系爭侵權產品所致,即有謬誤。又原告主張授權他人實施之合理權利金為30萬元,惟未證明之,復以「爐架」產品獲准之專利為數不少,原告主張合理權利金為30萬元已有高估。況被告收到原告之函件後已停止銷售系爭產品,原告取得之產品係銷售末端之店家所出售,並非被告所出售,該300元之售價乃末端店家出售之價格。至原告主張依專利法第85條規定,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亦有未洽。且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之規定,原告不得請求損害賠償。(四)有關排除侵害與登報部分:被告僅銷售系爭產品,被告並無製造行為,而且被告收到原告之函件後,即已停止而不再銷售。依專利法第89條規定及本院100年度民聲字第26號民事裁定、99年度民專訴字第93號民事判決等意旨可知,權利人得請求登報之時點,係判決勝訴確定後,始向法院聲請裁定將判決書之全部或一部登報,是原告訴請登報,於法自有未合。(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為不利於被告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宣告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3、4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林麗珍為系爭專利一、二之專利權人;原告康美郎為系爭專利三之專利權人。(二)被告有收到原告所發原證4、原證5之函件。(三)原證6、原證7、原證8之瓦斯爐架為被告所販賣之商品。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一、二部分:1.系爭專利一、二內容:(1)系爭專利一「爐架」形狀之新式樣設計,主要為提供使用於一般瓦斯爐具上在預置放需烹煮加熱的鍋具之間所架設定位之具可調節組合式的爐架產品,有別傳統一體成型的爐架予人呆板單調,而特展現具有美感之視覺效益。本創作所依據設計的「爐架」,其整體外觀為呈垂直向延伸合宜長度的既設造形,其外側端緣往下彎折有一截合宜高度的抵觸部;沿著表層面的一端朝外側合宜段落具以凹置平面,在凹置平面與另一端朝外側方位的表層面上各設有長條橢圓孔;而爐架兩側延伸段的轉角部為採圓弧修邊,且朝外側的圓弧修邊略小於朝內側的圓弧修邊;另於轉角部的對角線方位上豎具有頂端呈朝下傾設波紋狀的架設部件;本創作爐架整體造形的運用上,凸顯較該類別產品在外觀上更具精緻獨穎的視覺美感者。(2)系爭專利二,其整體外觀為呈垂直向延伸出合宜長度的既設造形,由L形延伸框架之交界角落組設有架設部件,及框架層面開具有條槽孔為造形基礎;本案聯合強調之造形重點是在:L形爐架臨交界部位之架設部件為作複數道密集排列之弧曲抵掣段形態設立;循著其中稍略凹置之框架其內側層面是與另側框架作同一平齊形態設立;及沿該凹置框架所具條槽孔兩旁適切段落為突設以頂抵凸部,來配合相應爐架作套置可具更佳迫緊接觸;對該架設部件之底側層面突設有爪狀連接部來與爐架表層面作連結;藉由以上所運用之爐架設計在搭配整體造形來傳達其律動視覺美感之設立。(3)其圖式如附圖1所示。2.系爭專利一、二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被告提出之引證分析:被證1:為88年10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88200759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89年6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一相關之先前技術。其圖式如附圖2。(3)被證1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一申請日為89年6月23日,公告日90年12月1日,其是否有應撤銷其專利權之情事,自應以核准審定時所適用之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規定為斷,合先敘明。②系爭專利一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其斷面略呈ㄇ字形凹置平面,L形本體延伸兩邊長,其中一邊於近彎折處有一階層的斷差,又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另於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與底端呈圓弧設計。③被證1係為一具有四圓角的矩形基座,其中一圓角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該本體斷面呈ㄇ形凹置平面,L形凹置平面本體延伸兩邊長,其中一邊於近彎折處有一階層的斷差,又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另於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參附圖2)。④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系爭專利一係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被證1係為一具有四圓角的矩形基座,其中一圓角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系爭專利一本體斷面略呈ㄇ字形,L形本體兩側延伸兩邊長,被證1本體斷面呈ㄇ形凹置平面,L形凹置平面本體延伸兩邊長;系爭專利一本體兩邊長上方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被證1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系爭專利一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被證1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差異主要在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而被證1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由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下緣呈彎弧設計與被證1不同,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一所產生與被證1之視覺效果不同,系爭專利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尚不足以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被證1,而產生混淆的視覺印象,故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整體設計不相同亦不近似,被證1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4)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①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如上所述,其差異在於系爭專利1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與L形本體相接,而被證1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已如前述。系爭專利一傾斜斜邊上之波浪修飾設計與被證1相較,僅波浪之數量有差異,該差異並未使系爭專利一呈現明顯的視覺效果;另系爭專利一片狀元件下緣彎折與L形本體相接處之小弧角修飾係一細微簡易增加之變更,該小弧角之修飾於整體造形上也未形成顯著之視覺效果;至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設計係因應與L形本體相接合而衍生,屬於物品上功能性配合之設計;整體觀之,系爭專利一係熟習該項技藝者依據被證1之內容所易於思及,故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②原告主張被證1為新型,保護內涵與新式樣專利不同,不得作為推翻新式樣專利有效證據云云,惟按被證1雖屬一新型專利案,但參酌其專利說明書之技術內容以及圖式,已能理解圖式之爐架呈現之外觀形狀,故原告主張不足採。③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上緣係屬較密集排列波浪,而被證1之波浪僅有3個云云,又即便波浪造型的波浪數相同,但在數個波浪之排列及幅度究竟漸大、漸緩、一樣或者寬窄交錯,在波浪形狀所構成的整體律動性就會產生視覺上的不同云云。惟系爭專利一與系爭專利二之差異包括架設部件波浪狀修飾,按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原新式樣近似,應申請為原新式樣之聯合新式樣,是以系爭專利二架設部件呈現之波浪狀核屬為系爭專利一之近似範圍,足證波浪之數量改變應屬簡易之變更,則被證1之波浪雖僅有3個,但與系爭專利一相較,顯此為可簡易變更之事項,又該波浪之數量改變並未使系爭專利一呈現明顯的視覺效果,故原告所述不足採。④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之下緣角度、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及長條橢圓孔之配置與角度與被證1有所差異云云。惟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係就先前技藝中之設計的位置變化及尺寸變化為易於思及,不具創作性,就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上揭原告所稱差異,僅造型比例上之稍微改變,整體設計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再者原告主張架設部件與爐架接合處為2個爪型接腳,而被證1接腳造形與系爭專利一不同云云。經查系爭專利一及二之差異點其中之一為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爪部設計(即原告所稱架設部件),是以片狀元件底端凸出設計屬於系爭專利一之近似範圍,況查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係為與基座相接合,屬於物品上以功能考量為主設計,非屬呈現主要視覺效果之設計,綜合判斷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差異處,應屬熟習該項技藝者所易於思及變更,原告之理由不足採。(5)依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第117條之1規定聯合新式樣專利權從屬於新式樣專利權,不得單獨主張,又原新式樣專利權撤銷或消滅者,聯合新式樣專利權應一併撤銷或消滅,是以本系爭專利二應從屬於系爭專利一專利權,不得單獨主張,系爭專利一既因不具創作性而有應撤銷原因,系爭專利二即失所附麗,原告不得單獨憑以對被告有何主張。(二)原告主張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三部分:1.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 (1)該創作是提供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是在提供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來配合相應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搭靠重疊,並藉由螺固元件將彼此相搭設構件施予貫穿及以翼形螺帽旋鎖定位,能令整個藉由數道單位爐框(或配合銜接框段)組成之爐架在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其圖式如附圖3。(2)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共1項: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包含有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其套合段開設有槽孔,來作為相臨二構件相互搭靠重疊能藉曲數只螺固元件依序貫穿並配合翼形螺帽旋鎖成一體;其特徵是在: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據此,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交接處作搭靠並以螺固元件施予貫穿及螺帽旋鎖定位,能藉由適切段落設置之突出部來提昇組成之爐架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之迫緊牽掣實施(本院卷(一)第21頁)。2.系爭專利三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被告提出之引證分析:①被證1:(甲)為88年10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88200759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主要包括有四組獨立組件及四組套合組件,其中:獨立組件,狀略呈L形,其彎角處固設一支撐腳,該支撐腳兩側邊面上分別鏤有若干方孔;套合組件,係一套合板及一支撐腳所組成,其中:套合板,狀略呈ㄇ字形,其適當位置處設有一凹槽,該凹槽上並鏤有適當大小之孔,又,該套合板兩端適當處分別延伸形成有一插固條;支撐腳,係採活動式設計,其下端延伸形成有三插腳,且令中間插腳較長並鏤有一孔。其圖式如附圖2。②被證2:(甲)被證2為89年6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17100號「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被證2一種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依結構特徵乃包含:一至少被分剖二瓣以上之長弧形元件可組合成一柱形之套筒,沿套筒之外表緊束覆至少一層以上之塑膠膜者,套筒可被置入螺栓中,其上方可螺接螺帽;當壁孔被鑽妥後,將套接有本案套筒之螺栓被置入壁孔中,對螺帽迫緊,則套筒沿螺栓向下位移,由於錐形體之作用,套筒被迫張,塑膠膜破裂,套筒沿著元件之接縫開始變形,位於弧形元件上之凸體乃強力卡掣於壁孔W上,達到可強力卡掣之效果。其圖式如附圖4。③被證3:(甲)被證3為89年6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20298號「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種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依結構乃包 含:一至少被分剖二瓣以上之長弧形元件,可組合成一長柱形之套筒,其中每任一長弧形元件,沿其下端適當位置向上設有至少一條以上之長狹槽,以及在弧形面上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體,該套筒外表可緊束覆至少一層以上之塑膠膜;一頭部呈十字(或一字)凹槽之螺桿,乃可套接入套筒中;螺桿之末端可螺接一錐形體者,俾以發揮可有效將金屬門框固定於牆面上者。其圖式如附圖5。④被證7:(甲)被證7係89年3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14116號「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種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乃使 瓦斯爐之爐架具有可調整寬幅、角度,而得因應適用不同型態之鍋具、不同大小之鍋具,達到更佳之定位效果;主要係:爐架之本體,設有軌道座,軌道座上套設有滑座,而滑座上設有一體之底支撐片,底支撐片末端設有可調整角度之輔助片,藉由滑座可依需要而依軌道座向內、或向外調整位置,得縮小、擴大支撐面積因應不同大小鍋具,其輔助片可調整不同之蹺起角度,而得讓鍋具周緣產生支撐、規限之效果,達片更佳之定位功效。其圖式如附圖6。(2)被證1、2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三於92年9月1日核准公告,其是否有應撤銷其專利權之情事,自應以核准審定時所適用之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規定為斷,合先敘明。②被證1為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與系爭專利三同屬瓦斯爐架結構之技術領域,被證1第二圖(如附圖2)揭露瓦斯爐架包含複數搭接組合的獨立組件B1(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每一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槽孔),相鄰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螺固元件)與翼形螺帽(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翼形螺帽)鎖固。是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③被告雖辯稱:被證2於膨脹螺栓及其套筒的設計上,已廣泛使用凸點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技術手段,是以被證1、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云云。惟按文獻之內容屬於非類似、非接近或無關的技術領域,則其組合通常視為非輕易完成,查被證2係一種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屬緊固於牆壁之器械,為解決厚度薄之套筒對於在孔中之支撐,較容易受孔壁之硬度影響而受力變形,當懸吊超重物時,該套筒有鬆脫之虞問題(見本院卷(一)第235頁),利用套筒之弧形面上設有一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上技術手段,達到可強力卡掣之功效(見本院卷(一)第235頁),被證1雖與系爭專利三同屬相同技術領域,惟被證2與被證1分屬非接近技術領域,就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為解決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達單位爐框套合段構件更佳牢固搭靠問題,自難參酌有關緊固於牆壁之器械之文獻,是以被證1、被證2之組合通常非輕易完成。縱或如被告所述被證1、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云云,但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之差異點,如上所述,而被證2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係利用套筒置入壁孔中,套筒被迫張開,位於弧形元件上凸體14強力卡掣於壁孔之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235頁),而系爭專利三達單位爐框組成之爐架相應層面保持更加牢固牽掣定位,係利用單位爐框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之突出部,再藉由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之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19頁),不論是固定之強度(被證2凸體卡掣於牆壁,系爭專利三兩單位爐框套合段)或作動原理(被證2套筒置入壁孔中,系爭專利三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係不相同,難謂系爭專利三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2組合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是被告上開抗辯,尚非可採。(3)被證1、3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3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已如前述。被告稱被證3於膨脹螺栓及其套筒的設計上,已廣泛使用凸點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技術手段云云,惟查,被證3係一種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與被證2同屬緊固於牆壁之器械,利用凸體卡掣迫緊於孔洞之混凝土壁面,同時套筒之上方複數凸體亦受錐形體在螺桿位移之影響,致令上方凸體亦可卡掣於金屬門框之孔壁,達致門框可確實被固定於混凝土牆上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237頁),如上所述,被證3與被證1分屬非接近技術領域,就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為解決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達單位爐框套合段構件更佳牢固搭靠問題時,自難參酌有關緊固於牆壁之器械之文獻,是以被證1、被證3之組合通常非輕易完成。②又查,如上所述,被證1未揭露系爭專利三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之差異點,惟被證3係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藉凸體及長狹槽之設計,套筒更易緊迫於混擬土之孔洞內壁面(見本院卷(一)第238頁),而系爭專利三係利用單位爐框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藉由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達單位爐框組成之爐架相應層面保持更加牢固牽掣定位(見本院卷(一)第19頁),兩者不論是固定之強度(被證3凸體卡掣於孔洞,系爭專利三兩單位爐框套合段)或作動原理(被證3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系爭專利三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技術手段係不相同,難謂系爭專利三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3組合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是被告前揭抗辯,同未可採。(4)被證1、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第4頁(本院卷(二)第23頁)揭露底支撐片末端設有結合孔,周圍設有數個凹槽,輔助片亦設有結合孔,對應凹槽處設有凸點,配合一螺栓而得底支撐片、輔助片組合成一體,且其凹槽、凸點恰嵌合一體,形成輔助片可調整角度。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已如前述。②被證7係一種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與系爭專利三屬相同技術領域,得為合理可參考及查詢之相關前案,對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應用或組合渠等引證之技術內容,並無困難。經查,系爭專利三所欲解決之問題係調節爐框大小之爐架在進行預設寬幅狀態的旋鎖實施,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係利用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來配合相應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搭靠重疊,並藉由螺固元件將彼此相搭設構件施予貫穿及以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之技術手段,而達單位爐框(或配合銜接框段)組成之爐架在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功效(見本院卷(一)第19頁)。被證7所欲解決問題係因應不同大小之鍋具、可調整角度,而得在鍋具周邊形成支撐、規限,並利用底支撐片末端設有結合孔,周圍設有數個凹槽,輔助片亦設有結合孔,對應凹槽處設有凸點,配合一螺栓而得底支撐片、輔助片組合成一體,且其凹槽、凸點恰嵌合一體技術手段,而達成輔助片可調整角度功效(見本院卷(二)第22至23頁)。系爭專利三與被證7相較,都利用突出結構(系爭專利三為突出部,被證7為凸點)達卡掣調整之功能,雖系爭專利三就其所欲解決問題之主觀認定,有別於被證7,惟就客觀技術內容的比對,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技術特徵與被證7之輔助片係藉由螺栓設於底支撐片,以及輔助片上設有環狀排列的凸點技術特徵,已實質揭露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特徵,是對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在參照被證1、被證7實質揭露的技術內容後,若欲解決上開系爭專利調節爐框大小之爐架在進行預設寬幅狀態的旋鎖實施,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的問題,應有其組合的動機,藉以達成如系爭專利三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的功效或目的,是以系爭專利三為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7組合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不具進步性。③原告雖主張:被證7底支撐片開設凹槽,利用輔助片上設凸點嵌入凹槽部件,與系爭專利三不需與凹槽搭配使用顯有不同,且被證7沒有利用磨擦力達移動調整爐架大小之功效云云。惟查,系爭專利三之突出部單位爐框與平面相互搭靠重疊技術手段達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功效與被證7凸點嵌入凹槽嵌合成一體設定角度之技術手段相較,兩者技術手段雖有差異,惟查,系爭專利三突出部與平面重疊,係使兩層面更加迫緊嵌掣,而被證7凸點嵌入凹槽,使底支撐片與輔助片嵌合成一體,實質上係具有系爭專利三之卡掣定位之功效。雖被證7有凹槽技術特徵而系爭專利三並不需要即達緊掣功效,然被證7利用凹及凸之嵌合其緊掣強度係大於系爭專利三,此為被證7係為穩固限位鍋具,需較強之緊掣強度;而系爭專利三僅為調整爐架大小,緊掣強度相較較小,是以利用突出部對應平面重疊,兩者因緊掣強度大小,而有技術手段上之差異。雖原告稱被證7如果沒有凸點與凹槽組合,底支撐片與輔助片完全喪失角度調整功能云云,然查,被證7若如原告所述無凹槽相配合,僅緊掣強度相對較小,仍是可達調整角度功能,是以該緊掣強度之改變係屬於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綜上所述,系爭專利三為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7組合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不具進步性。又按進步性之審查應以每一申請專利範圍項目中所載之發明的整體為對象,查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無界定利用「磨擦力」達調整爐架大小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是否具進步性判斷,應就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技術特徵與被證1、被證7組合比對,是原告此部分所述,尚非可採。(三)綜上所述,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二則為從屬於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原告不得單獨據以主張,故均有應撤銷之事由存在,依前述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自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是其訴請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附此敘明。又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於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予一一論述,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7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20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二人為夫妻關係。原告林麗珍為系爭專利一、二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至101年6月22日止;原告康美郎為系爭專利三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2年9月1日至102年11月28日止。詎被告徠鎰公司所製造、銷售之「可調爐架」及「不鏽鋼調整爐架」等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乃未經原告二人授權,逕行實施系爭專利,並販賣系爭侵權產品,已侵害系爭專利。經原告於99年9月間委請育德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鑑定結果,系爭侵權產品確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事,原告乃發函請求被告停止侵害系爭專利,惟被告均置之不理。(二)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範圍:1.系爭專利一與系爭專利二部分:由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之圖面比對系爭侵權產品可知,系爭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構成近似,且與系爭專利二圖面相同。2.系爭專利三部分:系爭專利三係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包含有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其套合段開設有槽孔,來作為相臨二構件相互搭靠重疊能藉由數只螺固元件依序貫穿並配合翼形螺帽旋鎖成一體。其特徵在於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據此,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交接處作搭靠並以螺固元件施予貫穿及螺帽旋鎖定位,能藉由適切段落設置之突出部來提昇組成之爐架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之迫緊牽掣實施。而系爭產品在四個相互組合的爐框上,亦同樣設計有突出部,作為其彼此交接構件在利用螺帽旋鎖時,達到更加緊固之作用,與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相同。(三)系爭專利不具應撤銷之原因:1.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部分:(1)被證1為新型專利,其專利說明書主要在描述爐架改良之結構及功能,其說明文字內容並未描述爐架之外觀形狀,其所使用多個圖示之爐架外型各不相同,是被證1之圖面僅為完整表達及顯示爐架之一般外型。而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特別強調視覺美感,其波浪狀之弧度與傾斜角度及各組件之修邊或延伸,相較於傳統爐架之未修邊或未經設計之角度,角度與弧度之變化自構成新式樣專利保護之重點。又被證1所使用圖面之爐架與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有所不同,且其說明用圖示不足以推翻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之新穎性,是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及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2)系爭專利二於架設部件之上緣、架設部件之下緣、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長邊)、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短邊)、架設部件與爐架接合處、架設部件與爐框交界處之插角造型、長條橢圓孔之配置與角度等,各單位元件本身形狀與被證1專利說明書所使用作為說明圖面之第二圖各有不同,其相互間之構成與構成之配置關係,更與被證1之第二圖有所不同,在視覺上整體效果迥然不同,顯非孰悉該項技藝者基於被證1所能輕易思及,故被證1難以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創作性。2.系爭專利三部分:(1)系爭專利三之主要特徵在於套合段上槽孔兩側之突出部,使爐架除可以套合段調整大小並以螺絲鎖住外,螺絲本身亦能密合於爐架的套合段,使套合段不致滑動,此為被證1所無之設計。而被證2及被證3之申請專利範圍在於螺絲本身藉由改良之套筒而拴緊且因力學作用膨脹而深入所釘住之牆壁,不僅申請專利之物品及專利範圍與系爭專利並不相同,且其使用之概念及效能,主要在於螺絲之套筒採「多瓣式之組合」之改良而可提高螺絲套筒之「厚度或材料硬度」,與系爭專利之主要效能在使螺絲與爐架套合段之緊密結合無關。又系爭專利之突出部設於套合段上,槽孔之兩側,而被證2及被證3之凸體則設於螺絲之套筒,係在螺絲套筒套入並打入牆壁中時結合多瓣式套筒受力後之連續變化(元件會變形)而發揮功能,兩者之物理性質不同,足見被證1結合被證2或被證3均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2)又被證7之「爐框本身」並非可調式,其調整功能,表現在藉由軌道滑動之底支撐片及底支撐片與輔助片之結合。至底支撐片與輔助片間調整方式則為「直立弧狀式之角度調整」,係以不改變爐框的長度與寬度為前提,與系爭專利三以爐框本身之調整結構完全相反,兩者於外觀及整體結構上不同。又被證7之主要技術特徵在於將相當於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拆解成底支撐片及輔助片兩個元件,相互間以螺栓穿過結合孔接著,再以凸點及凹槽之對應組合調整角度同時固定,是被證7之凸點,必須崁入相對應之凹槽,才能發揮固定之功能,是其技術特徵,重點在凸點與凹槽相互間對應之「崁合」關係所構成之非平面,與系爭專利三使用之物理作用和性質全然不同,故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四)有關損害賠償金額計算部分:1.原告二人以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製造76941可調爐架及L-399430可調爐架等商品,自98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31日止,該76941可調爐架每組(二入)之批發價約為100元、零售價約為200元,兩年銷售量各為24,681組及20,094組,故銷貨金額各為1,972,391元及1,612,265元,而L-399430可調爐架每組(一入)之零售價約200元、批發價約100元,兩年銷售量各為10,940組及9,642組,故銷貨金額各為908,475元及804,878元,若以製作及銷售成本約為批發價75%計算,即以毛利率25%計算,則每年收益均超過60萬元(計算式:98年部分為1,972,391元×25%+908,475元×25%=720,216.5元;99年部分為1,612,265元×25%+804,878元×25%=604,285.75元)。又原告所生產上開兩種可調爐架,自99年9月1日起至100年2月28日止,銷貨量各為8176.5組及3,607組,相較去年同時期之14,964.5組及7,116組銷售量,銳減將近50%,損害金額為40萬元以上。2.被告未經授權即實施系爭專利並販賣侵權商品等,原告二人至少損失授權金已達60萬元。依專利法第85條第3項規定,得由法院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原告爰請求至少100萬元之損害賠償。又被告林茂益為被告徠鎰公司之負責人,依專利法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徠鎰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五)有關排除侵害與登報部分:被告侵害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構成對原告之營業信譽之損害,非經登報不足以回復原告之營業信譽,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08條及第129條準用第89條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3項所示。另依專利法第108條及第129條準用第84條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2項所示。(六)爰聲明:1.被告徠鎰公司及林茂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徠鎰公司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原告所有新型專利第212158號『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專利權物品。3.被告徠鎰公司應於原告勝訴判決確定後,將最後事實審確定判決之主文刊登在聯合報、中國時報之頭版,標題字體18點,主文字體12點,其費用由被告徠鎰實業有限公司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就聲明第1項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有關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部分:1.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1)被證1係88年10月21日公告之中華民國證書號數372603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案,其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一之申請日89年6月23日,屬於系爭專利一之先前技術。又被證1第二圖所示之瓦斯爐架包含複數搭接組合的架體,每一架體包括有一轉角部,該轉角部上延伸二垂直的延伸段,其中一延伸段上設有一凹置平面,該凹置平面與另一延伸段上各設有長條狀之橢圓孔,該轉角部之對角線方位上豎設架設部件,架設部件之頂端呈朝下傾設波紋狀,以及轉角部與延伸段之外側端緣處設有抵觸部,被證1已揭露系爭專利的主要設計特徵,是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2)被證1所示垂直狀之內側端緣處與系爭專利一所示傾斜狀之內側端緣處雖不完全相同,然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僅在內側端緣處具有傾斜角度上之差異,於整體視覺感上並無明顯差異,應屬近似之設計。另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的端部外形,於整體外形觀之,僅於底視圖可見局部外形,而底視圖於爐架技藝中,非屬視覺正面,足見系爭專利一所示架設部件之端部外形非為主要設計特徵。又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斜邊上具有四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而被證1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三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至系爭專利二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斜邊上具有五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原告認定系爭專利二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屬於「近似設計」,因此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之波浪狀修飾之個數差異,屬於近似之範圍,產生之視覺效果相同。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以及立體凸塊凸出L形本體的底面,因此立體凸塊屬於非外顯於爐架主視面的修飾設計,而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被證1之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    為細微簡易之變更,以整體視覺性設計,系爭專利一所    產生的視覺效果與被證1相同,足見被證1可證明系爭   專利一不具新穎性。2.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系爭專利一之內側端緣處與被證1之內側端緣處之差異在於彎折角度之差異,且內側端緣處所佔整體的視覺面積僅一小部分,整體而論,系爭專利一構成三要素之單元、單元構成及視覺效果皆與被證1相同或近似,且整體外觀設計上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復以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與被證1之架設部件,於外露於架體之外形設計極為相似,僅波浪狀之凹凸數目有差異,而架設部件之端部插設於架體,且僅部份外顯於架體底面,於整體設計上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是被證1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備創作性。3.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兩者之主要差異為「槽孔兩旁適切段落為突設」,此差異所佔據之空間比例甚小,不影響兩者近似之事實。又系爭專利二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僅在波浪之個數、傾斜角度、修邊或延伸,此等差異係屬聯合新式樣制度中所稱之「近似設計」,是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之差異屬於近似之範圍,而被證1與系爭專利一為運用於相同物品之近似設計,乃屬近似之新式樣,而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不得單獨主張專利權,並從屬於系爭專利一,依系爭專利二核准當時適用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7條之1第1項及第2項規定,具有應撤銷原因,則系爭專利二亦具有應撤銷原因,是以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新穎性。4.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創作性: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而系爭專利二既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則原新式樣專利權撤銷或消滅者,聯合新式樣專利權應一併撤銷或消滅,故系爭專利二亦具有撤銷之原因。5.被證1與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採用兩段式界定技術特徵,其主要技術特徵為「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亦即系爭專利三之主要技術特徵為突出部之設計,其中設置凸出部件以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設計係廣泛運用於機構各類領域之習知技術。又被證1與被證2均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已公開之技術,其中被證1與系爭專利三乃屬同一技術領域之爐架技術,而於系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及申請專利範圍中前言部分所載明之技術,即為被證1所揭露之技術,且系爭專利三與被證1之差別,僅在於突出部之設計,而突出部之設計本意在於增加迫緊之結合力,然於機械設計上,藉由突出部之設計增加迫緊之效果,即屬習知技術,此由被證2所示「膨脹螺栓其套筒」可知,則被證2與被證1之組合,得以證明系爭專利三之「突出部」於其他技術領域中已普遍見及,將此習知技術加諸於被證1之爐架上,故不具進步性。(2)被證2之凸體於套筒被迫張開時,弧形元件上之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形成在適切非平面相互抵著接觸下,達到增加迫緊力之效果。而系爭專利三使用突出部之技術手段與產生的功效,與被證2揭露之凸點相同,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不具備功效增進,且系爭專利三藉由螺固元件旋鎖定位之觀念與被證2亦藉由旋鎖後產生緊迫之作用,在固定強度及作動原理上完全相同。是被證1與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6.被證1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3不具進步性:被證3係於89年6月11日公開之中華民國證書號數394334號「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案,被證1與被證3同樣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已公開之技術。又被證1之二獨立組件係藉由螺絲所鎖固,目的在藉由鎖固組件達到組合之目的,而被證3之技術領域即為達到鎖固目的之「膨脹螺栓」,兩者均屬藉由鎖固達到固結目的之技術,乃屬相關之技術領域。且熟習爐架技術者若藉助被證1使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倘若擬使獨立組件之套合段在藉由螺絲鎖固時更加牢固,即會思及同屬鎖固組件之技術領域中,是否已有解決之技術手段,此時易由被證3思及可解決之技術,故被證1與被證3係屬相關之技術領域。另被證3揭示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藉凸體及長狹槽之設計,使凸體強力卡掣於壁面,形成在適切非平面相互抵著接觸下,達到增加套筒與壁面之間迫緊力的效果。而系爭專利三使用突出部之技術手段與產生之功效,與被證3揭示之凸點相同,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不具備功效增進,且系爭專利三藉由螺固元件旋鎖定位之觀念,與被證3藉由旋鎖後產生緊迫之作用,在固定強度及作動原理上相同。是被證1與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7.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被證7為證書號數157823號(公告第384970號)之「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新型專利,係於89年3月11日公告之新型專利案,公開日期均早於系爭專利3之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屬於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由被證7說明書與圖式第三圖A之局部放大圖可知,輔助片係藉由螺栓所設於底支撐片,以及輔助片上設有環狀排列之凸點,底支撐片設有配合凸點之凹槽,使輔助片可調整組接後之傾斜角度,於螺栓鎖固之後,凸點可嵌合於凹槽,形成非平面之抵著接觸關係並定位。(2)被證7與系爭專利三均同屬「爐架」之技術領域,且於輔助片之表面已形成與系爭專利三突出部對應之凸點技術。系爭專利三與被證7均係利用突出結構達卡掣功能,兩者之整體結構、實施方式及達成功效均相同。又系爭專利三與被證1之差別僅在於「突出部」之設計,然被證7可證明於爐架之技術領域中此「突出部」之設計亦屬習知,而被證7所示輔助片之表面已設置環狀排列之凸點,雖此凸點於組合狀態時,係嵌入於凹槽內,惟於輔助片旋動而尚未使凸點嵌入於凹槽內時,凸點係與底支撐片之平面接觸,而在中央有螺栓鎖固之情況下,此時之狀態即與系爭專利3突出部之作用完全相同,而被證7所呈現非平面的抵著接觸關係與系爭專利三完全相同,故被證7與被證1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二)有關系爭侵權產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一至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部分: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一間並不符合文義讀取,尤其於凹置平面、轉角部及架設部件等處之設計均有顯著差別,系爭產品並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範圍中。另系爭專利二為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系爭專利二無法單獨主張其權利,故在系爭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之情況下,無須進行與系爭專利二之比對分析。又系爭專利三之先前技術或被證1可證明系爭侵權產品之結構大部分屬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即已存在之技術,是結合被證2與被證3自可證明系爭侵權產品之設計係業界習用之技術,而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前即已存在之技術,並無侵害系爭專利三之權利。(三)有關損害賠償金額部分:被告向中國大陸廠商購買系爭侵權產品,僅進貨一次,進貨數量為2,016件,購買單價為人民幣7元,且被告僅有銷售行為,並未委託中國大陸工廠製造,故無製造行為,而被告出售予中盤商之價格為新臺幣52元至60元間。又原告承認僅查到被告之銷售行為,無法證明其他行為,是原告主張其減少銷售量係因被告出售系爭侵權產品所致,即有謬誤。又原告主張授權他人實施之合理權利金為30萬元,惟未證明之,復以「爐架」產品獲准之專利為數不少,原告主張合理權利金為30萬元已有高估。況被告收到原告之函件後已停止銷售系爭產品,原告取得之產品係銷售末端之店家所出售,並非被告所出售,該300元之售價乃末端店家出售之價格。至原告主張依專利法第85條規定,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亦有未洽。且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79條之規定,原告不得請求損害賠償。(四)有關排除侵害與登報部分:被告僅銷售系爭產品,被告並無製造行為,而且被告收到原告之函件後,即已停止而不再銷售。依專利法第89條規定及本院100年度民聲字第26號民事裁定、99年度民專訴字第93號民事判決等意旨可知,權利人得請求登報之時點,係判決勝訴確定後,始向法院聲請裁定將判決書之全部或一部登報,是原告訴請登報,於法自有未合。(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為不利於被告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宣告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二)第3、4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林麗珍為系爭專利一、二之專利權人;原告康美郎為系爭專利三之專利權人。(二)被告有收到原告所發原證4、原證5之函件。(三)原證6、原證7、原證8之瓦斯爐架為被告所販賣之商品。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一、二部分:1.系爭專利一、二內容:(1)系爭專利一「爐架」形狀之新式樣設計,主要為提供使用於一般瓦斯爐具上在預置放需烹煮加熱的鍋具之間所架設定位之具可調節組合式的爐架產品,有別傳統一體成型的爐架予人呆板單調,而特展現具有美感之視覺效益。本創作所依據設計的「爐架」,其整體外觀為呈垂直向延伸合宜長度的既設造形,其外側端緣往下彎折有一截合宜高度的抵觸部;沿著表層面的一端朝外側合宜段落具以凹置平面,在凹置平面與另一端朝外側方位的表層面上各設有長條橢圓孔;而爐架兩側延伸段的轉角部為採圓弧修邊,且朝外側的圓弧修邊略小於朝內側的圓弧修邊;另於轉角部的對角線方位上豎具有頂端呈朝下傾設波紋狀的架設部件;本創作爐架整體造形的運用上,凸顯較該類別產品在外觀上更具精緻獨穎的視覺美感者。(2)系爭專利二,其整體外觀為呈垂直向延伸出合宜長度的既設造形,由L形延伸框架之交界角落組設有架設部件,及框架層面開具有條槽孔為造形基礎;本案聯合強調之造形重點是在:L形爐架臨交界部位之架設部件為作複數道密集排列之弧曲抵掣段形態設立;循著其中稍略凹置之框架其內側層面是與另側框架作同一平齊形態設立;及沿該凹置框架所具條槽孔兩旁適切段落為突設以頂抵凸部,來配合相應爐架作套置可具更佳迫緊接觸;對該架設部件之底側層面突設有爪狀連接部來與爐架表層面作連結;藉由以上所運用之爐架設計在搭配整體造形來傳達其律動視覺美感之設立。(3)其圖式如附圖1所示。2.系爭專利一、二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2)被告提出之引證分析:被證1:為88年10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88200759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一申請日(89年6月23日),可為系爭專利一相關之先前技術。其圖式如附圖2。(3)被證1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①系爭專利一申請日為89年6月23日,公告日90年12月1日,其是否有應撤銷其專利權之情事,自應以核准審定時所適用之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規定為斷,合先敘明。②系爭專利一參酌圖說之創作特點,並經整體觀察,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其斷面略呈ㄇ字形凹置平面,L形本體延伸兩邊長,其中一邊於近彎折處有一階層的斷差,又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另於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與底端呈圓弧設計。③被證1係為一具有四圓角的矩形基座,其中一圓角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該本體斷面呈ㄇ形凹置平面,L形凹置平面本體延伸兩邊長,其中一邊於近彎折處有一階層的斷差,又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另於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參附圖2)。④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系爭專利一係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被證1係為一具有四圓角的矩形基座,其中一圓角為一略呈L形直角圓弧彎折的本體;系爭專利一本體斷面略呈ㄇ字形,L形本體兩側延伸兩邊長,被證1本體斷面呈ㄇ形凹置平面,L形凹置平面本體延伸兩邊長;系爭專利一本體兩邊長上方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被證1兩邊長凹置平面上各有雙頭圓弧修飾的長矩形露空;系爭專利一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被證1兩邊長之間的直角端圓弧彎折處上方縱向設有一片狀元件,該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差異主要在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而被證1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由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波浪狀修飾之設計、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下緣呈彎弧設計與被證1不同,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專利一所產生與被證1之視覺效果不同,系爭專利所產生的視覺印象尚不足以使普通消費者將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誤認為是被證1,而產生混淆的視覺印象,故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整體設計不相同亦不近似,被證1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4)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①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如上所述,其差異在於系爭專利1之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4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片狀元件下緣呈彎弧設計與L形本體相接,而被證1片狀元件有一傾斜斜邊,其斜邊上具有呈3個波浪狀修飾之設計,片狀元件下緣呈垂直設計,已如前述。系爭專利一傾斜斜邊上之波浪修飾設計與被證1相較,僅波浪之數量有差異,該差異並未使系爭專利一呈現明顯的視覺效果;另系爭專利一片狀元件下緣彎折與L形本體相接處之小弧角修飾係一細微簡易增加之變更,該小弧角之修飾於整體造形上也未形成顯著之視覺效果;至於系爭專利一之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設計係因應與L形本體相接合而衍生,屬於物品上功能性配合之設計;整體觀之,系爭專利一係熟習該項技藝者依據被證1之內容所易於思及,故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②原告主張被證1為新型,保護內涵與新式樣專利不同,不得作為推翻新式樣專利有效證據云云,惟按被證1雖屬一新型專利案,但參酌其專利說明書之技術內容以及圖式,已能理解圖式之爐架呈現之外觀形狀,故原告主張不足採。③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上緣係屬較密集排列波浪,而被證1之波浪僅有3個云云,又即便波浪造型的波浪數相同,但在數個波浪之排列及幅度究竟漸大、漸緩、一樣或者寬窄交錯,在波浪形狀所構成的整體律動性就會產生視覺上的不同云云。惟系爭專利一與系爭專利二之差異包括架設部件波浪狀修飾,按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與原新式樣近似,應申請為原新式樣之聯合新式樣,是以系爭專利二架設部件呈現之波浪狀核屬為系爭專利一之近似範圍,足證波浪之數量改變應屬簡易之變更,則被證1之波浪雖僅有3個,但與系爭專利一相較,顯此為可簡易變更之事項,又該波浪之數量改變並未使系爭專利一呈現明顯的視覺效果,故原告所述不足採。④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之架設部件之下緣角度、架設部件懸空處之比例及長條橢圓孔之配置與角度與被證1有所差異云云。惟申請專利之新式樣設計係就先前技藝中之設計的位置變化及尺寸變化為易於思及,不具創作性,就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比對,上揭原告所稱差異,僅造型比例上之稍微改變,整體設計並未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再者原告主張架設部件與爐架接合處為2個爪型接腳,而被證1接腳造形與系爭專利一不同云云。經查系爭專利一及二之差異點其中之一為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爪部設計(即原告所稱架設部件),是以片狀元件底端凸出設計屬於系爭專利一之近似範圍,況查片狀元件底端凸出立體凸塊係為與基座相接合,屬於物品上以功能考量為主設計,非屬呈現主要視覺效果之設計,綜合判斷系爭專利一與被證1之差異處,應屬熟習該項技藝者所易於思及變更,原告之理由不足採。(5)依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第117條之1規定聯合新式樣專利權從屬於新式樣專利權,不得單獨主張,又原新式樣專利權撤銷或消滅者,聯合新式樣專利權應一併撤銷或消滅,是以本系爭專利二應從屬於系爭專利一專利權,不得單獨主張,系爭專利一既因不具創作性而有應撤銷原因,系爭專利二即失所附麗,原告不得單獨憑以對被告有何主張。(二)原告主張被告販賣之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三部分:1.系爭專利三之技術內容: (1)該創作是提供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是在提供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來配合相應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搭靠重疊,並藉由螺固元件將彼此相搭設構件施予貫穿及以翼形螺帽旋鎖定位,能令整個藉由數道單位爐框(或配合銜接框段)組成之爐架在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其圖式如附圖3。(2)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共1項:一種調整型爐架結構改良,包含有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其套合段開設有槽孔,來作為相臨二構件相互搭靠重疊能藉曲數只螺固元件依序貫穿並配合翼形螺帽旋鎖成一體;其特徵是在:每一單位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據此,數道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交接處作搭靠並以螺固元件施予貫穿及螺帽旋鎖定位,能藉由適切段落設置之突出部來提昇組成之爐架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之迫緊牽掣實施(本院卷(一)第21頁)。2.系爭專利三有無應撤銷原因之判斷:(1)被告提出之引證分析:①被證1:(甲)為88年10月21日公告之我國第88200759號「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主要包括有四組獨立組件及四組套合組件,其中:獨立組件,狀略呈L形,其彎角處固設一支撐腳,該支撐腳兩側邊面上分別鏤有若干方孔;套合組件,係一套合板及一支撐腳所組成,其中:套合板,狀略呈ㄇ字形,其適當位置處設有一凹槽,該凹槽上並鏤有適當大小之孔,又,該套合板兩端適當處分別延伸形成有一插固條;支撐腳,係採活動式設計,其下端延伸形成有三插腳,且令中間插腳較長並鏤有一孔。其圖式如附圖2。②被證2:(甲)被證2為89年6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17100號「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被證2一種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依結構特徵乃包含:一至少被分剖二瓣以上之長弧形元件可組合成一柱形之套筒,沿套筒之外表緊束覆至少一層以上之塑膠膜者,套筒可被置入螺栓中,其上方可螺接螺帽;當壁孔被鑽妥後,將套接有本案套筒之螺栓被置入壁孔中,對螺帽迫緊,則套筒沿螺栓向下位移,由於錐形體之作用,套筒被迫張,塑膠膜破裂,套筒沿著元件之接縫開始變形,位於弧形元件上之凸體乃強力卡掣於壁孔W上,達到可強力卡掣之效果。其圖式如附圖4。③被證3:(甲)被證3為89年6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20298號「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種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依結構乃包 含:一至少被分剖二瓣以上之長弧形元件,可組合成一長柱形之套筒,其中每任一長弧形元件,沿其下端適當位置向上設有至少一條以上之長狹槽,以及在弧形面上設有至少一個以上之凸體,該套筒外表可緊束覆至少一層以上之塑膠膜;一頭部呈十字(或一字)凹槽之螺桿,乃可套接入套筒中;螺桿之末端可螺接一錐形體者,俾以發揮可有效將金屬門框固定於牆面上者。其圖式如附圖5。④被證7:(甲)被證7係89年3月11日公告之我國第87214116號「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專利案,公告日係早於系爭專利三申請日(90年11月29日),可為系爭專利三相關之先前技術。(乙)技術內容:一種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乃使 瓦斯爐之爐架具有可調整寬幅、角度,而得因應適用不同型態之鍋具、不同大小之鍋具,達到更佳之定位效果;主要係:爐架之本體,設有軌道座,軌道座上套設有滑座,而滑座上設有一體之底支撐片,底支撐片末端設有可調整角度之輔助片,藉由滑座可依需要而依軌道座向內、或向外調整位置,得縮小、擴大支撐面積因應不同大小鍋具,其輔助片可調整不同之蹺起角度,而得讓鍋具周緣產生支撐、規限之效果,達片更佳之定位功效。其圖式如附圖6。(2)被證1、2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三於92年9月1日核准公告,其是否有應撤銷其專利權之情事,自應以核准審定時所適用之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專利法規定為斷,合先敘明。②被證1為瓦斯爐架之改良結構,與系爭專利三同屬瓦斯爐架結構之技術領域,被證1第二圖(如附圖2)揭露瓦斯爐架包含複數搭接組合的獨立組件B1(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每一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槽孔),相鄰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螺固元件)與翼形螺帽(相當於系爭專利三之翼形螺帽)鎖固。是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③被告雖辯稱:被證2於膨脹螺栓及其套筒的設計上,已廣泛使用凸點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技術手段,是以被證1、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云云。惟按文獻之內容屬於非類似、非接近或無關的技術領域,則其組合通常視為非輕易完成,查被證2係一種膨脹螺栓其套筒之改良結構,屬緊固於牆壁之器械,為解決厚度薄之套筒對於在孔中之支撐,較容易受孔壁之硬度影響而受力變形,當懸吊超重物時,該套筒有鬆脫之虞問題(見本院卷(一)第235頁),利用套筒之弧形面上設有一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上技術手段,達到可強力卡掣之功效(見本院卷(一)第235頁),被證1雖與系爭專利三同屬相同技術領域,惟被證2與被證1分屬非接近技術領域,就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為解決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達單位爐框套合段構件更佳牢固搭靠問題,自難參酌有關緊固於牆壁之器械之文獻,是以被證1、被證2之組合通常非輕易完成。縱或如被告所述被證1、被證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不具進步性云云,但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之差異點,如上所述,而被證2凸體強力卡掣於壁孔,係利用套筒置入壁孔中,套筒被迫張開,位於弧形元件上凸體14強力卡掣於壁孔之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235頁),而系爭專利三達單位爐框組成之爐架相應層面保持更加牢固牽掣定位,係利用單位爐框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之突出部,再藉由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之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19頁),不論是固定之強度(被證2凸體卡掣於牆壁,系爭專利三兩單位爐框套合段)或作動原理(被證2套筒置入壁孔中,系爭專利三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係不相同,難謂系爭專利三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2組合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是被告上開抗辯,尚非可採。(3)被證1、3之組合不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3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已如前述。被告稱被證3於膨脹螺栓及其套筒的設計上,已廣泛使用凸點增加迫緊結合力、牽掣力之技術手段云云,惟查,被證3係一種膨脹螺栓之改良結構,與被證2同屬緊固於牆壁之器械,利用凸體卡掣迫緊於孔洞之混凝土壁面,同時套筒之上方複數凸體亦受錐形體在螺桿位移之影響,致令上方凸體亦可卡掣於金屬門框之孔壁,達致門框可確實被固定於混凝土牆上技術手段(見本院卷(一)第237頁),如上所述,被證3與被證1分屬非接近技術領域,就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為解決爐架進行寬幅調整時,達單位爐框套合段構件更佳牢固搭靠問題時,自難參酌有關緊固於牆壁之器械之文獻,是以被證1、被證3之組合通常非輕易完成。②又查,如上所述,被證1未揭露系爭專利三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之差異點,惟被證3係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藉凸體及長狹槽之設計,套筒更易緊迫於混擬土之孔洞內壁面(見本院卷(一)第238頁),而系爭專利三係利用單位爐框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藉由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達單位爐框組成之爐架相應層面保持更加牢固牽掣定位(見本院卷(一)第19頁),兩者不論是固定之強度(被證3凸體卡掣於孔洞,系爭專利三兩單位爐框套合段)或作動原理(被證3套筒置入孔洞之壁面,系爭專利三螺固元件以及翼形螺帽旋鎖定位)技術手段係不相同,難謂系爭專利三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3組合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是被告前揭抗辯,同未可採。(4)被證1、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①被證7說明書第4頁(本院卷(二)第23頁)揭露底支撐片末端設有結合孔,周圍設有數個凹槽,輔助片亦設有結合孔,對應凹槽處設有凸點,配合一螺栓而得底支撐片、輔助片組合成一體,且其凹槽、凸點恰嵌合一體,形成輔助片可調整角度。系爭專利三之單位爐框、螺固原件及翼形螺帽之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所揭露,惟系爭專利三之槽孔兩旁表層面形成有一道以上之突出部技術特徵並未為被證1所揭露,已如前述。②被證7係一種可呈多角度調整之爐架裝置,與系爭專利三屬相同技術領域,得為合理可參考及查詢之相關前案,對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應用或組合渠等引證之技術內容,並無困難。經查,系爭專利三所欲解決之問題係調節爐框大小之爐架在進行預設寬幅狀態的旋鎖實施,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係利用爐框其套合段臨靠貫穿槽孔兩旁表層面適切方位形成有一道以上突出部,來配合相應單位爐框(或銜接框段)在相互搭靠重疊,並藉由螺固元件將彼此相搭設構件施予貫穿及以翼形螺帽旋鎖定位之技術手段,而達單位爐框(或配合銜接框段)組成之爐架在彼此交接構件相應層面之間保持有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功效(見本院卷(一)第19頁)。被證7所欲解決問題係因應不同大小之鍋具、可調整角度,而得在鍋具周邊形成支撐、規限,並利用底支撐片末端設有結合孔,周圍設有數個凹槽,輔助片亦設有結合孔,對應凹槽處設有凸點,配合一螺栓而得底支撐片、輔助片組合成一體,且其凹槽、凸點恰嵌合一體技術手段,而達成輔助片可調整角度功效(見本院卷(二)第22至23頁)。系爭專利三與被證7相較,都利用突出結構(系爭專利三為突出部,被證7為凸點)達卡掣調整之功能,雖系爭專利三就其所欲解決問題之主觀認定,有別於被證7,惟就客觀技術內容的比對,被證1之獨立組件B1、獨立組件於套合段上開設橢圓孔B2及二獨立組件B1相互搭靠重疊並藉螺絲B3技術特徵與被證7之輔助片係藉由螺栓設於底支撐片,以及輔助片上設有環狀排列的凸點技術特徵,已實質揭露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技術特徵,是對熟習爐架技術者而言,在參照被證1、被證7實質揭露的技術內容後,若欲解決上開系爭專利調節爐框大小之爐架在進行預設寬幅狀態的旋鎖實施,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的問題,應有其組合的動機,藉以達成如系爭專利三能夠達到彼此相臨構件之間具備著更佳牢固搭靠之設置的功效或目的,是以系爭專利三為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7組合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不具進步性。③原告雖主張:被證7底支撐片開設凹槽,利用輔助片上設凸點嵌入凹槽部件,與系爭專利三不需與凹槽搭配使用顯有不同,且被證7沒有利用磨擦力達移動調整爐架大小之功效云云。惟查,系爭專利三之突出部單位爐框與平面相互搭靠重疊技術手段達更佳牢固之牽掣定位功效與被證7凸點嵌入凹槽嵌合成一體設定角度之技術手段相較,兩者技術手段雖有差異,惟查,系爭專利三突出部與平面重疊,係使兩層面更加迫緊嵌掣,而被證7凸點嵌入凹槽,使底支撐片與輔助片嵌合成一體,實質上係具有系爭專利三之卡掣定位之功效。雖被證7有凹槽技術特徵而系爭專利三並不需要即達緊掣功效,然被證7利用凹及凸之嵌合其緊掣強度係大於系爭專利三,此為被證7係為穩固限位鍋具,需較強之緊掣強度;而系爭專利三僅為調整爐架大小,緊掣強度相較較小,是以利用突出部對應平面重疊,兩者因緊掣強度大小,而有技術手段上之差異。雖原告稱被證7如果沒有凸點與凹槽組合,底支撐片與輔助片完全喪失角度調整功能云云,然查,被證7若如原告所述無凹槽相配合,僅緊掣強度相對較小,仍是可達調整角度功能,是以該緊掣強度之改變係屬於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綜上所述,系爭專利三為為運用申請前被證1、被證7組合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爐架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且未能增進功效,不具進步性。又按進步性之審查應以每一申請專利範圍項目中所載之發明的整體為對象,查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無界定利用「磨擦力」達調整爐架大小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是否具進步性判斷,應就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技術特徵與被證1、被證7組合比對,是原告此部分所述,尚非可採。(三)綜上所述,被證1可證明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被證1與被證7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二則為從屬於系爭專利一之聯合新式樣,原告不得單獨據以主張,故均有應撤銷之事由存在,依前述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自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是其訴請如其前揭聲明所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應併駁回之,附此敘明。又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於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予一一論述,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7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20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270505號「模內貼標標籤取/置設備(二)」(下稱系爭專利一)及中華民國發明第I298671號「直線運動模內貼標取/置機構」(下稱系爭專利二)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分別自民國96年1月11日至112年11月26日止,及自97年7月11日至115年7月27日止。被告樺欽機械廠有限公司(下稱樺欽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擅自製造侵害系爭專利之機器(下稱系爭機器),並將系爭機器販售被告登財美術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登財公司)使用,製造「標籤模內成型產品」,系爭機器所設置「機械手臂、固定座、成品取出裝置與取/置標裝置」、「機台、移動基座、置標機構、取出裝置及成型製品整列機構」分別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2、4項及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構成專利權侵害。被告王瑞香為被告樺欽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陳森炎為被告登財公司法定代理人,均為公司法所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56條、第84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新台幣(下同)180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被告樺欽公司部分:(1)被告樺欽公司自68年2月23日成立至今,為一家從事塑膠射出成型機等相關機械製造及販售之專業廠商,且被告樺欽公司自承與參加人並無任何合作關係,而99年3月5日至9日臺北南港展覽館展出之「臺北國際塑橡膠工業展」,被告樺欽公司公開展示者,包含塑膠射出成型機及系爭機器即「機械手臂」,為使兩套不同電腦系統之機械動作得以完美搭配必須先修改電腦系統,再將其整合,而修改電腦系統需該系統整合之專業技術人員,故被告樺欽公司與參加人辯稱該機器於展覽會場隨意組裝即可互為搭配運作,顯然不實。(2)被告登財公司為製造「標籤模內成型製品」,而向被告樺欽公司購買系爭機器,被告登財公司明知系爭機器侵害系爭專利仍向被告樺欽公司購買,而市場上系爭機器必須要與塑膠成型機相互結合,並進行系統整合,再一併出售,對於購買該整合設備之第三人才有生產產品之價值,系爭機器確為被告樺欽公司製造。(3)被告樺欽公司所提供與被告登財公司之買賣合約書、統一發票及業務標準牌價表皆為私文書,且被告樺欽公司與被告登財公司皆為本件被告,其中該「買賣合約書」之品名、機種及型式皆可於事後再另外補充註記或修改,而該「業務標準牌價表」之內容皆可依該「買賣合約書」之內容另行製作,故該買賣合約書及業務標準牌價表不具公信力;被告樺欽公司所販售之同噸數塑膠成型機與目前市售同噸數或接近噸數塑膠成型機之價差約一百多萬元,有極大的落差,其販售之價格亦與市價不相符合。2、被告登財公司部分:(1)被告登財公司於97年利用原告為其完成「標籤模內成型製品」之樣品試驗,並於98年2月原告向其報價後,即轉向被告樺欽公司購買系爭機器,且被告登財公司與原告於另案所爭執之「模內標籤成型製品-系爭炫閃杯」,即為被告登財公司利用系爭機器所生產製造之「標籤模內成型製品」,依被告登財公司於另案提供之發票資料可知,被告登財公司自98年10月5日開始販售「標籤模內成型製品」,而被告登財公司於販售「標籤模內成型製品」前即先購買系爭機器,並花費數月以進行試驗操作始能完成生產製造,故可推知被告登財公司於98年2月原告向其報價後,即自行向被告樺欽公司購買系爭機器,被告登財公司始能利用系爭機器生產製造「標籤模內成型製品」。(2)被告登財公司生產製造「標籤模內成型製品」,並販賣與訴外人威秀影城股份有限公司等之產品共有16種壓紋版,依被告登財公司另案所提供之發票資料,被告登財公司自98年10月8日至98年12月2日2個月即生產製造103,200個2種壓紋版,則全部共16種壓紋版之每月生產數量為51,600個X8組,且被告登財公司亦自行生產製造超過15種壓紋版之「標籤模內成型製品」,因此被告登財公司每月生產「標籤模內成型製品」之數量必達百萬,而被告登財公司若僅向被告樺欽公司購買塑膠射出成型機,未連同系爭機器一同購買成為一自動化整合設備,若僅透過人工放置標籤,並無法達此產量且品質不穩。再者,塑膠射出成型機與系爭機器若未經系統整合測試,無法共同運作,被告登財公司若分別向不同廠商購買系爭機器與塑膠成型機,除須自行將其整合外,尚須經測試才能確定整合設備可用於生產自家產品,故被告登財公司必須向製造塑膠成型機之被告樺欽公司購買一整套整合設備,才能每月生產大量之產品。3、參加人湯偉公司部分:(1)參加人雖陳稱:光柵膜封膜機為湯偉公司開發,展覽結束後,因效能太差將機器銷毀,且只要給塑膠射出機ON與OFF的訊號就可以結合,並使用在其他公司的射出機上等語。然依原告所提供原證3之99年3月5至9日於臺北南港展覽館之臺北國際塑橡膠工業展之影片中可清楚看見系爭機器上方僅標示有被告樺欽公司名稱及被告樺欽公司標示,並無標示參加人公司之公司名稱及公司標示,或該展示機器係由被告樺欽公司與參加人共同製造之說明,且參加人亦未提出任何有關提供系爭機器給被告樺欽公司之證據。(2)參加人於其網站上所放置之資訊皆是「模內成型標籤製品」,而無任何販售相關機械設備之資料,且製造標籤之同業皆知悉參加人僅販售「模內成型標籤製品」,並無販售生產該模內成型標籤製品所需之機械,參加人所述與事實不符。(3)由於該展示機器係用於製造杯子容器,根據食品衛生管理法及相關法規規定,製造食品容器之機器必需於無塵環境中進行,以防止空氣中的毛髮或棉絮等髒東西落入容器內或機器內,影響杯子的品質及衛生,故該展示機器必需整合設置在一無塵外殼內,且影片中可清楚看到該展示機器的外殼係為特別定作標示有被告樺欽公司之金屬外殼,若被告樺欽公司不是一開始就打算要設置系爭機器來製造杯子,又為何要設置防塵外殼?且該外殼內還包含可開啟的透明門窗及控制面板位置,而參加人臨時提供之「光柵膜封膜機」尺寸又為何會如此符合被告樺欽公司外殼內的預設空間,且可配合該塑膠射出成型機直接運作製造杯子?參加人所述並無可採。4、被告之時效抗辯為無理由:原告雖於99年3月5至9日於臺北南港展覽館展出之「臺北國際塑橡膠工業展」得知被告樺欽公司展出系爭機器,然不知被告樺欽公司何時販賣系爭機器予被告登財公司,且原告於99年僅知悉被告樺欽公司有對外展示系爭機器,並未得知被告樺欽公司已有販賣予被告登財公司之侵害行為,係100年1月20日被告登財公司請求富強鑫公司王伯壎董事長與原告進行調解,且調解內容為系爭機器及以該機器生產製造之另案爭執侵害之「模內標籤成型製品-系爭炫閃杯」,始知悉被告樺欽公司有販賣系爭機器予登財公司之行為,故原告於101年7月9日提起侵害專利權損害賠償訴訟,並未逾2年請求權時效期間。5、損害賠償額之計算:被告樺欽公司販賣系爭機器侵害系爭專利權所得之利益為6,220,000元(計算式:600,000+1,320,000+720,000+580,000+1660,000+1,340,000=6,220,000),原告僅先為一部請求如起訴金額180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賠償原告180萬元,及自訴狀送達次日起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給付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270505號「模內貼標標籤取/置設備(二)」(下稱系爭專利一)及中華民國發明第I298671號「直線運動模內貼標取/置機構」(下稱系爭專利二)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分別自民國96年1月11日至112年11月26日止,及自97年7月11日至115年7月27日止。被告樺欽機械廠有限公司(下稱樺欽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擅自製造侵害系爭專利之機器(下稱系爭機器),並將系爭機器販售被告登財美術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登財公司)使用,製造「標籤模內成型產品」,系爭機器所設置「機械手臂、固定座、成品取出裝置與取/置標裝置」、「機台、移動基座、置標機構、取出裝置及成型製品整列機構」分別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2、4項及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構成專利權侵害。被告王瑞香為被告樺欽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陳森炎為被告登財公司法定代理人,均為公司法所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修正前專利法第56條、第84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新台幣(下同)180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被告樺欽公司部分:(1)被告樺欽公司自68年2月23日成立至今,為一家從事塑膠射出成型機等相關機械製造及販售之專業廠商,且被告樺欽公司自承與參加人並無任何合作關係,而99年3月5日至9日臺北南港展覽館展出之「臺北國際塑橡膠工業展」,被告樺欽公司公開展示者,包含塑膠射出成型機及系爭機器即「機械手臂」,為使兩套不同電腦系統之機械動作得以完美搭配必須先修改電腦系統,再將其整合,而修改電腦系統需該系統整合之專業技術人員,故被告樺欽公司與參加人辯稱該機器於展覽會場隨意組裝即可互為搭配運作,顯然不實。(2)被告登財公司為製造「標籤模內成型製品」,而向被告樺欽公司購買系爭機器,被告登財公司明知系爭機器侵害系爭專利仍向被告樺欽公司購買,而市場上系爭機器必須要與塑膠成型機相互結合,並進行系統整合,再一併出售,對於購買該整合設備之第三人才有生產產品之價值,系爭機器確為被告樺欽公司製造。(3)被告樺欽公司所提供與被告登財公司之買賣合約書、統一發票及業務標準牌價表皆為私文書,且被告樺欽公司與被告登財公司皆為本件被告,其中該「買賣合約書」之品名、機種及型式皆可於事後再另外補充註記或修改,而該「業務標準牌價表」之內容皆可依該「買賣合約書」之內容另行製作,故該買賣合約書及業務標準牌價表不具公信力;被告樺欽公司所販售之同噸數塑膠成型機與目前市售同噸數或接近噸數塑膠成型機之價差約一百多萬元,有極大的落差,其販售之價格亦與市價不相符合。2、被告登財公司部分:(1)被告登財公司於97年利用原告為其完成「標籤模內成型製品」之樣品試驗,並於98年2月原告向其報價後,即轉向被告樺欽公司購買系爭機器,且被告登財公司與原告於另案所爭執之「模內標籤成型製品-系爭炫閃杯」,即為被告登財公司利用系爭機器所生產製造之「標籤模內成型製品」,依被告登財公司於另案提供之發票資料可知,被告登財公司自98年10月5日開始販售「標籤模內成型製品」,而被告登財公司於販售「標籤模內成型製品」前即先購買系爭機器,並花費數月以進行試驗操作始能完成生產製造,故可推知被告登財公司於98年2月原告向其報價後,即自行向被告樺欽公司購買系爭機器,被告登財公司始能利用系爭機器生產製造「標籤模內成型製品」。(2)被告登財公司生產製造「標籤模內成型製品」,並販賣與訴外人威秀影城股份有限公司等之產品共有16種壓紋版,依被告登財公司另案所提供之發票資料,被告登財公司自98年10月8日至98年12月2日2個月即生產製造103,200個2種壓紋版,則全部共16種壓紋版之每月生產數量為51,600個X8組,且被告登財公司亦自行生產製造超過15種壓紋版之「標籤模內成型製品」,因此被告登財公司每月生產「標籤模內成型製品」之數量必達百萬,而被告登財公司若僅向被告樺欽公司購買塑膠射出成型機,未連同系爭機器一同購買成為一自動化整合設備,若僅透過人工放置標籤,並無法達此產量且品質不穩。再者,塑膠射出成型機與系爭機器若未經系統整合測試,無法共同運作,被告登財公司若分別向不同廠商購買系爭機器與塑膠成型機,除須自行將其整合外,尚須經測試才能確定整合設備可用於生產自家產品,故被告登財公司必須向製造塑膠成型機之被告樺欽公司購買一整套整合設備,才能每月生產大量之產品。3、參加人湯偉公司部分:(1)參加人雖陳稱:光柵膜封膜機為湯偉公司開發,展覽結束後,因效能太差將機器銷毀,且只要給塑膠射出機ON與OFF的訊號就可以結合,並使用在其他公司的射出機上等語。然依原告所提供原證3之99年3月5至9日於臺北南港展覽館之臺北國際塑橡膠工業展之影片中可清楚看見系爭機器上方僅標示有被告樺欽公司名稱及被告樺欽公司標示,並無標示參加人公司之公司名稱及公司標示,或該展示機器係由被告樺欽公司與參加人共同製造之說明,且參加人亦未提出任何有關提供系爭機器給被告樺欽公司之證據。(2)參加人於其網站上所放置之資訊皆是「模內成型標籤製品」,而無任何販售相關機械設備之資料,且製造標籤之同業皆知悉參加人僅販售「模內成型標籤製品」,並無販售生產該模內成型標籤製品所需之機械,參加人所述與事實不符。(3)由於該展示機器係用於製造杯子容器,根據食品衛生管理法及相關法規規定,製造食品容器之機器必需於無塵環境中進行,以防止空氣中的毛髮或棉絮等髒東西落入容器內或機器內,影響杯子的品質及衛生,故該展示機器必需整合設置在一無塵外殼內,且影片中可清楚看到該展示機器的外殼係為特別定作標示有被告樺欽公司之金屬外殼,若被告樺欽公司不是一開始就打算要設置系爭機器來製造杯子,又為何要設置防塵外殼?且該外殼內還包含可開啟的透明門窗及控制面板位置,而參加人臨時提供之「光柵膜封膜機」尺寸又為何會如此符合被告樺欽公司外殼內的預設空間,且可配合該塑膠射出成型機直接運作製造杯子?參加人所述並無可採。4、被告之時效抗辯為無理由:原告雖於99年3月5至9日於臺北南港展覽館展出之「臺北國際塑橡膠工業展」得知被告樺欽公司展出系爭機器,然不知被告樺欽公司何時販賣系爭機器予被告登財公司,且原告於99年僅知悉被告樺欽公司有對外展示系爭機器,並未得知被告樺欽公司已有販賣予被告登財公司之侵害行為,係100年1月20日被告登財公司請求富強鑫公司王伯壎董事長與原告進行調解,且調解內容為系爭機器及以該機器生產製造之另案爭執侵害之「模內標籤成型製品-系爭炫閃杯」,始知悉被告樺欽公司有販賣系爭機器予登財公司之行為,故原告於101年7月9日提起侵害專利權損害賠償訴訟,並未逾2年請求權時效期間。5、損害賠償額之計算:被告樺欽公司販賣系爭機器侵害系爭專利權所得之利益為6,220,000元(計算式:600,000+1,320,000+720,000+580,000+1660,000+1,340,000=6,220,000),原告僅先為一部請求如起訴金額180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賠償原告180萬元,及自訴狀送達次日起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給付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被告林秋離、熊美玲(下稱被告二人)於民國89年12月8日與訴外人天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際公司)簽訂「音樂著作財產權授權契約書」(下稱授權契約一),將其擁有權利之音樂著作權,以及89年12月8日起5年內新創作之音樂著作(下稱系爭音樂著作)專屬授權予訴外人天際公司,期間為著作人生存期間及死亡後50年。同日,天際公司將所獲得之專屬授權,以「授權契約書」(下稱授權契約二)專屬授權予原告歡樂資源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歡樂公司),授權期間亦為著作人生存期間及死亡後50年。被告二人同日並親簽「再授權同意書」,除同意訴外人天際公司將系爭音樂著作再授權與原告外,並約定「若天際公司因破產、停止營業或其他事由而為解散登記者...該再授權標的視同直接由著作人授權予歡樂公司...」,是原告依授權契約一、二已取得系爭歌曲之專屬授權,退步言因天際公司已停止營業,依再授權同意書原告亦取得「視同直接由被告二人授權予原告」之權利,故原告實為系爭音樂著作之專屬被授權人。詎被告二人於100年6月10日再將系爭音樂著作財產權,以新臺幣(下同)800萬元授權訴外人孫逸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孫逸仙公司),依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規定,被告二人已不得就系爭音樂著作行使權利,其收受該800萬元,即無法律上之原因受利益,顯屬不當得利。原告暫先請求被告二人返還其中200萬元。爰依著作權法第37條第4項、民法第179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林秋離應給付原告新臺幣200萬元整及自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依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熊美玲應給付原告新台幣200萬元整及自本件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依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如有任一被告為給付時,其餘被告於該給付範圍內,免為給付之義務。(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5)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415456號「多媒體遙控器之資訊管理方法」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所有權人(原證2)。被告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宏達電公司)於其HTC官方網站(原證4)為宣傳,提供應用程式名為「電視」或「SenseTV」,並大肆於就HTCOne(M8)等多款智慧型手機之應用程式宣傳「SenseTV」,經原告發現上情,請求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所屬民間公證人陳建源於103年8月29日作成103年度北院公源字第1032015號公證書(原證5)以保全證據,並委託法創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專利師陳思源鑑定,作成專利侵害鑑定報告(原證6),確認上開產品使用之方法已落入系爭專利獨立項(即請求項1)與部分專利附屬項(請求項2、3、4、5)專利權範圍,業已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3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3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發明第I415456號「多媒體遙控器之資訊管理方法」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所有權人(原證2)。被告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宏達電公司)於其HTC官方網站(原證4)為宣傳,提供應用程式名為「電視」或「SenseTV」,並大肆於就HTCOne(M8)等多款智慧型手機之應用程式宣傳「SenseTV」,經原告發現上情,請求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所屬民間公證人陳建源於103年8月29日作成103年度北院公源字第1032015號公證書(原證5)以保全證據,並委託法創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專利師陳思源鑑定,作成專利侵害鑑定報告(原證6),確認上開產品使用之方法已落入系爭專利獨立項(即請求項1)與部分專利附屬項(請求項2、3、4、5)專利權範圍,業已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權。
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提起本件訴訟,惟細繹原證4之專利權授權契約書(下稱系爭授權契約),僅在授權種類項目載有「專屬授權」字樣,卻未載明專屬授權之授權費用等約定,且經查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之專利檢索系統,亦未查得該專屬授權之授權登記;此外,系爭授權契約係於109年6月19日簽署,原告旋即於同年月24日起訴,而起訴請求金額恰逾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聲明金額,授權期間並為期3年,與一般專利民事案件三級三審歷經之期間相近,在在顯示原告之專屬授權係為本案而臨訟做成,故原告是否為實質之專屬被授權人,實有可議,被告謹否認原證4之形式及實質真正。又原告雖稱其於109年6月19日取得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之專屬授權,惟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早於同年5月18日即將系爭專利讓與訴外人日商優必達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日商優必達公司),系爭專利之讓與雖於同年9月24日始完成讓與登記,惟我國專利法係採登記對抗主義,而非登記生效主義,故系爭專利於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及日商優必達公司讓與意思合致時(即同年5月18日),即生轉讓之效力,開曼群島優比特思公司於同年6月19日與原告簽屬系爭授權契約時,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自無從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原告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不具提出本件訴訟之當事人適格。再者,日商優必達公司在取得系爭專利後,即與訴外人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傳電信)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即包括實施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縱認日商優必達公司事後已承認(假設語氣)上開授權之效力,日商優必達公司亦已實施系爭專利,並無再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給原告之權能,此屬自始客觀不能,且亦有虛偽意思表示之疑慮,應屬無效。另專利侵權之判斷,應以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逐一比對,惟原告提出之專利侵權比對表,所比對之被告服務用語皆為「被告為提供雲端遊戲服務,必然…」,顯然僅為原告之臆測,並未實際以系爭專利與被告提供之服務逐項比對,原告既未舉證證明被告侵害其專利,其請求顯無理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准予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排除侵害著作權行為等
(一)雙方於93年10月4日簽訂著作授權合約書(下稱系爭合約),由原告將所有或代理著作財產權之音樂著作共94首非專屬授權予被告重製於音圓INYUAN品牌S-2001型多媒體電腦伴唱主機(下稱系爭伴唱機)之電腦硬碟內。系爭合約第3條第6款約定:「乙方(即本件被告)應有防止本軟體及本產品硬碟之DATA遭非法灌錄傳輸使用或被附合於其它廠牌任何機型機種電腦伴唱系統(伴唱機)使用之防弊設計及措施」;第9款約定:「除本合約另有規定外,乙方不得將被授與之重製權利以任一方式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原告僅授權被告重製音樂著作並直接灌錄於系爭伴唱機種之硬碟內,此外被告不得以任何方式令該等音樂著作重製於其他軟體或硬體上。然被告日前推出新型之伴唱機,標榜有「專輯錄製」功能,任何消費者均可使用該機器直接將硬碟內之原告音樂著作再重製於消費者自行準備之CD光碟片內,已違反合約約定。(二)依系爭合約第8條約定:「如因可歸責乙方之事由,致使乙方違反本合約前述條款,乙方願無條件就重製發行違約部分每首歌曲或每一版本支付甲方授權單價拾倍之懲罰性違約金外,並賠償甲方因此所蒙受之一切損失……」。被告違反系爭合約約定,原告得請求被告給付違約金4,083萬元,其計算方式如下:音樂著作之詞曲授權金每首2萬元,93.5首共187萬元;影音著作授權金每首5萬元,43首共215萬元;錄音著作授權金每首3萬5千元,14首共49萬元,合計451萬元。另依系爭合約第5條第2款記載約定,「雨夜傷心淚」、「疼乎入心」兩首詞曲之重製費用單獨計算為6萬3千元,然因扣除被告自稱未使用之14首錄音著作49萬元後,其他違約重製發行之著作授權金額為408萬3千元(計算式:187萬+215萬+49萬+6萬3千-49萬=408萬3千),再依系爭合約第8條約定,以10倍計算違約金為4,083萬元。(三)另依系爭合約第5條第2款約定:「……凡電腦伴唱主機(含本軟體+本產品),乙方另須支付甲方每台,每首詞曲版稅新台幣壹元正,畫面重製版稅新台幣壹元正,卡拉重製版稅新台幣壹元正(稅外加),本軟體及本產品銷售數量係指自乙方產銷收錄有本合約著作之第一片軟體或第一顆硬碟產品起累計計算」。系爭合約第6條第1項、第2項約定:「雙方同意於本軟體或本產品發行後,以每年6月30日、12月31日為重製版稅之結算基準日,乙方每半年各向甲方結算一次。當累計版稅額超逾預付版稅額後,乙方應就超逾額度支付予甲方」、「乙方應本誠信原則於結算日起60天內檢具該期版稅報表連同應付版稅(稅外加)以即期支票或銀行電匯方式一次交付予甲方」。然被告始終未依約提供版稅報表並結算版稅予原告,經原告於99年8月17日發函通知被告提出自93年10月4日起迄今之銷售數量報表及應支付予原告之版稅報表,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回函,稱93年10月迄今原告應得版稅共730,144元,然依被告自行製作之表格,99年1至3月使用數量為3,311台,但93年10月迄98年12月共5年,才各使用800次至3,450次,相關數據均與原告所知之市場狀態不符,自得請求被告提出自93年10月4日起至99年6月30日止重製使用原告著作之銷售數量憑證書據供原告查核。為此依系爭合約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4,083萬元及提出自93年10月4日起至99年6月30日止重製使用原告著作之銷售數量憑證書據。(四)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被告除得以雙方約定之方式即以MIDIUTAOK方式重製原告音樂著作並儲存於加密之軟體或指定之伴唱主機電腦硬碟,及將原告提供之錄音著作(KALA)、視聽著作重製於加密之軟體或指定之伴唱主機電腦硬碟外,不得以任何方式將上開重製原告音樂著作、錄音著作(KALA)、視聽著作之權利提供與第三人為相同之使用。然被告生產之系爭伴唱機之「自唱自錄」、「專輯錄製」、「原聲原影灌歌」功能,重製音樂著作之方式為任何使用者得直接於伴唱機點選原告之音樂著作,於同時使用錄音功能(錄下使用者歌聲及被告以MIDIUTAOK方式重製之音樂著作),之後選取CD刻印功能,即可將上開使用者歌聲及MIDIUTAOK製作之音樂著作再重製於CD內,成為獨立使用原告音樂著作之軟體。而重製視聽著作之操作方式為:任何使用者得直接於伴唱機點選出原告提供與被告之視聽著作,於同時使用錄影功能(錄下使用者歌聲及視聽著作),之後選取VCD刻印功能,即可將上開使用者歌聲視聽著作再重製於VCD內,成為獨立使用原告視聽著作之軟體,經上開方式,任何使用者均可重製伴唱機內之原告音樂著作、錄音著作、視聽著作。依系爭合約約定,除限制被告僅能選擇重製一次原告著作於加密軟體上或直接灌錄於伴唱主機之電腦硬直接灌錄於伴唱主機之電腦硬碟上外,被告亦應有防止軟體及硬碟之DATA遭非法灌錄傳輸使用或被附合於其他廠牌任何機型機機電腦伴唱系統(伴唱機)使用之防弊設計及措施,足見原告授權被告生產之伴唱產品僅有「播放」原告著作功能,並無重製、錄製原告著作功能。然被告生產之伴唱機卻於銷售宣傳上強調可「自唱自錄」、「專輯錄製」、「原聲原影灌歌」,顯然係容許使用者得任意重製原告各項著作,自屬違約。2、系爭合約第5、6、7、10、12條均有對系爭伴唱機種之銷售數量版稅支付與計算為約定,被告稱原告口頭表示不會收取版稅,與事實不符。且依被告生產銷售之系爭伴唱機種之主機至少達十餘種,自93年10月簽約以來被告均未提供任何版稅報表,原告多次口頭催告未獲回應後,於99年8月17日委請律師發函通知被告給付版稅否則依法解除合約後,被告始提出自製表格並給付原告版稅730,144元,然該表格既未記載各款銷售數量,且欠缺商業會計書據,不能認為被告已依伴唱機或軟體之銷售數量給付全部版稅。(五)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給付原告4,083萬元及自100年1月2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提出自93年10月4日起至99年6月30日止重製使用原告著作之銷售數量憑證書據。3、就第一項聲明部分,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194472號「門窗封口蓋構造」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1年8月21日至102年11月28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廣維金屬有限公司(下稱廣維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門窗封口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而屬侵權,原告並寄發存證信函通知上情。被告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台幣(下同)5萬元。被告王麗秋為被告廣維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廣維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97條、第120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專利「呈片狀態樣之凸緣」之解釋:由系爭專利說明書「…,該嵌片22之表面形成有一個或一個以上且呈片狀態樣之凸緣221,…」,並對應圖式3揭示之標號「凸緣221」之形狀即可清楚知悉系爭專利所稱「片狀態樣之凸緣」為何,其應解釋為「呈片狀之凸出物」。(三)引證1不足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引證1之特徵是由蓋體底部向下垂直延伸且略為縮小寬度的塞蓋,而塞塊的三個面是各突設一類梯形嵌塊,故引證1並「非」屬片狀態樣之凸緣,其塞蓋特徵係塊狀物的塞塊及嵌塊,並無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嵌片及呈片狀態樣之凸緣之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與系爭專利兩者技術特徵顯有不同,自不足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四)引證1,或引證1、2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1、引證1所揭露之「嵌塊」是呈「塊狀態樣」,與系爭專利之片狀態樣凸緣有明顯之差異,且引證1之「嵌塊」不具彈性、成本較高、裝配不容易、嵌合程度不佳,且當遇有生產末期擠型模具所產製之門窗內框時,嵌體132及凸片133根本無法安裝入門窗內框之缺口中,引證1與系爭專利相較有許多缺失,是系爭專利並非引證1單單形狀上之改變即可導出之結果,自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2、引證2並未揭露「該凸緣底部可略具斜度,藉使嵌片可快速導入門窗內框缺口內部」及系爭專利「蓋體」、「嵌片」之技術特徵,又引證2塞蓋表面凸出之設計是微淺凸出的條狀結構,且該條狀結構是成圓凸態樣,與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在於封口蓋之嵌片表面的凸緣是呈片狀設計有所不同。另引證2圓凸狀修飾條的設計是為使塞塊所顯現出之造型不致過於單調,能夠使整體造型具有富變化之立體美感,其與系爭專利之目的功效不同。引證2之修飾條則是呈直線設計,於底部並無具斜度之設計,故無法如系爭專利之技術可以快速導引進入門窗內框缺口中,由於引證2之修飾條是成圓凸狀,結構硬度較片狀態樣硬,彈性亦較片狀設計差,故若遇有縮小之門窗內空缺口,無法達到於嵌合後再由自存反彈力作用於門窗內框缺口內面,進而增益嵌合的強度之功效,亦無法達到能與門窗內框缺口邊緣接觸時,削去部份再行彈性及裕度之操作的功效。此外,引證2為新式樣專利,目的是美觀,所以凸緣很短小,可能是半圓形,與系爭專利的嵌片是為了因應各種不同的鋁料孔徑不同。以上可知引證2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確有不同。3、如前揭所述引證1之塞塊及梯形嵌塊是呈塊狀態樣,設計上較耗費製作材料,彈性及裕度之操作亦較差,且嵌塊與門窗內框之接觸面積大,增加摩擦力,安裝上亦較困難;引證2塞塊前後之表面是呈圓凸狀的修飾條,其圓凸狀結構較片狀設計硬,彈性及裕度之操作較差,且引證2修飾條係呈直線設計,故塞蓋在安裝上無法如系爭專利片狀凸緣底部之斜度設計可以快速導引進入門窗內框缺口中。是以,引證1及引證2組合無法達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功效,故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不足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進步性。4、此外,由引證1、2出現到系爭專利申請日之間,並無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技術特徵相同之專利申請案出現,且在系爭專利申請後有數件追加的專利出現,系爭專利核准公告後,市場陸續有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技術相同之新型專利,亦有同業製造及販賣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技術特徵之產品,可見系爭專利獲得市場上之成功,系爭專利要解決的問題無法輕易結合引證1及引證2而完成,足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具有進步性。(五)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過失存在:系爭專利於90年11月29日提出新型專利申請,且於91年8月21日即獲准取得新型專利權並公告,又依獲准當時的專利法,系爭專利是經智慧局實體審查,故系爭專利具有實質之專利要件之「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而系爭專利經公告已處於任何人均可得知悉之狀態,如智慧局之專利公報或其網站之專利資訊公開資料,故被告不得諉稱不知專利權之存在,抗辯其無過失之責。現今智慧財產侵權已成為現代企業經營所應面臨之風險,因此事業於從事生產、製造與銷售之際,自應就其所實施之技術作最低限度的專利權查證,倘未查證者,即有過失。因此,被告辯稱無任何管道足以知悉系爭專利之技術已取得專利權之說詞,實不足以採信。(六)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5萬元,及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廣維金屬有限公司應停止製造、販賣、為販售之要約侵害原告所享有中華民國新型第194472號「門窗風口蓋構造」之專利物品之行為。(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194472號「門窗封口蓋構造」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1年8月21日至102年11月28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廣維金屬有限公司(下稱廣維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門窗封口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而屬侵權,原告並寄發存證信函通知上情。被告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台幣(下同)5萬元。被告王麗秋為被告廣維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廣維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97條、第120條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專利「呈片狀態樣之凸緣」之解釋:由系爭專利說明書「…,該嵌片22之表面形成有一個或一個以上且呈片狀態樣之凸緣221,…」,並對應圖式3揭示之標號「凸緣221」之形狀即可清楚知悉系爭專利所稱「片狀態樣之凸緣」為何,其應解釋為「呈片狀之凸出物」。(三)引證1不足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引證1之特徵是由蓋體底部向下垂直延伸且略為縮小寬度的塞蓋,而塞塊的三個面是各突設一類梯形嵌塊,故引證1並「非」屬片狀態樣之凸緣,其塞蓋特徵係塊狀物的塞塊及嵌塊,並無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嵌片及呈片狀態樣之凸緣之技術特徵,是以引證1與系爭專利兩者技術特徵顯有不同,自不足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新穎性。(四)引證1,或引證1、2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1、引證1所揭露之「嵌塊」是呈「塊狀態樣」,與系爭專利之片狀態樣凸緣有明顯之差異,且引證1之「嵌塊」不具彈性、成本較高、裝配不容易、嵌合程度不佳,且當遇有生產末期擠型模具所產製之門窗內框時,嵌體132及凸片133根本無法安裝入門窗內框之缺口中,引證1與系爭專利相較有許多缺失,是系爭專利並非引證1單單形狀上之改變即可導出之結果,自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2、引證2並未揭露「該凸緣底部可略具斜度,藉使嵌片可快速導入門窗內框缺口內部」及系爭專利「蓋體」、「嵌片」之技術特徵,又引證2塞蓋表面凸出之設計是微淺凸出的條狀結構,且該條狀結構是成圓凸態樣,與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在於封口蓋之嵌片表面的凸緣是呈片狀設計有所不同。另引證2圓凸狀修飾條的設計是為使塞塊所顯現出之造型不致過於單調,能夠使整體造型具有富變化之立體美感,其與系爭專利之目的功效不同。引證2之修飾條則是呈直線設計,於底部並無具斜度之設計,故無法如系爭專利之技術可以快速導引進入門窗內框缺口中,由於引證2之修飾條是成圓凸狀,結構硬度較片狀態樣硬,彈性亦較片狀設計差,故若遇有縮小之門窗內空缺口,無法達到於嵌合後再由自存反彈力作用於門窗內框缺口內面,進而增益嵌合的強度之功效,亦無法達到能與門窗內框缺口邊緣接觸時,削去部份再行彈性及裕度之操作的功效。此外,引證2為新式樣專利,目的是美觀,所以凸緣很短小,可能是半圓形,與系爭專利的嵌片是為了因應各種不同的鋁料孔徑不同。以上可知引證2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確有不同。3、如前揭所述引證1之塞塊及梯形嵌塊是呈塊狀態樣,設計上較耗費製作材料,彈性及裕度之操作亦較差,且嵌塊與門窗內框之接觸面積大,增加摩擦力,安裝上亦較困難;引證2塞塊前後之表面是呈圓凸狀的修飾條,其圓凸狀結構較片狀設計硬,彈性及裕度之操作較差,且引證2修飾條係呈直線設計,故塞蓋在安裝上無法如系爭專利片狀凸緣底部之斜度設計可以快速導引進入門窗內框缺口中。是以,引證1及引證2組合無法達到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功效,故引證1及引證2之組合不足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進步性。4、此外,由引證1、2出現到系爭專利申請日之間,並無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技術特徵相同之專利申請案出現,且在系爭專利申請後有數件追加的專利出現,系爭專利核准公告後,市場陸續有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技術相同之新型專利,亦有同業製造及販賣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技術特徵之產品,可見系爭專利獲得市場上之成功,系爭專利要解決的問題無法輕易結合引證1及引證2而完成,足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具有進步性。(五)被告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過失存在:系爭專利於90年11月29日提出新型專利申請,且於91年8月21日即獲准取得新型專利權並公告,又依獲准當時的專利法,系爭專利是經智慧局實體審查,故系爭專利具有實質之專利要件之「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而系爭專利經公告已處於任何人均可得知悉之狀態,如智慧局之專利公報或其網站之專利資訊公開資料,故被告不得諉稱不知專利權之存在,抗辯其無過失之責。現今智慧財產侵權已成為現代企業經營所應面臨之風險,因此事業於從事生產、製造與銷售之際,自應就其所實施之技術作最低限度的專利權查證,倘未查證者,即有過失。因此,被告辯稱無任何管道足以知悉系爭專利之技術已取得專利權之說詞,實不足以採信。(六)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5萬元,及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廣維金屬有限公司應停止製造、販賣、為販售之要約侵害原告所享有中華民國新型第194472號「門窗風口蓋構造」之專利物品之行為。(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經營高級腕錶精品雜誌並註冊取得系爭商標,委託訴外人禾印堂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禾印堂公司)辦理印刷事務,禾印堂公司再委由科億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科億公司)印刷成冊,出版雜誌。被告蕭百宏曾於原告公司工作,其另成立被告霍爾媒體有限公司(下稱:霍爾公司)擔任董事,並擔任被告世界腕錶公司董事,在被告蕭百宏主導下,被告世界腕錶公司進行文稿撰寫、編排出版、網路上臉書等頁面盜用「世界腕錶」、「世界腕錶雜誌」作為商標行銷,再複製原告模式,委由訴外人禾印堂公司統籌印務,將系爭商標「世界腕錶雜誌」、「世界腕錶WORLDWRISTWATCH」使用於被告世界腕錶公司出版系爭雜誌上,不僅雜誌封面字體「世界腕錶雜誌」、「世界腕錶」之商標圖樣字形、字體大小與原告雜誌完全相同,甚至於「世界腕錶雜誌」6個中文字下方,亦仿製「WORLDWRISTWATCH」,且為使消費者徹底混淆,甚至刻意於右上角加註「HONGKONGEDITION」,使消費者誤以為原告發行之「世界腕錶雜誌」為臺灣版,被告世界腕錶公司仿冒之「世界腕錶雜誌」為香港版,另原告「世界腕錶雜誌」第145期為2018年10月發行,被告世界腕錶公司仿冒之「世界腕錶雜誌」第145期,約略同步即在2018年9月發行,且雜誌之內容模板、排版、編排方式甚至書脊亦均類似,消費者根本無法區分。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1款、第69條第1項、第3項,民法第28條、第185條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二)聲明:1.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793號商標於「宣傳單、識別證、貴賓卡、會員卡、節目單、計劃表、廣告印刷物、期刊、公報、日誌、書刊、簿本、手冊、筆記簿、日記簿、記事簿、簽名簿、圖書簿、資料簿、廣告畫刊、紀念冊、廣告畫刊、工商日誌、日曆手冊、書籍、雜誌、海報、電腦刻製之圖片、圖畫。」2.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936號商標於「雜誌廣告設計、網路廣告設計、廣告版面設計、廣告、廣告稿撰寫、電腦網路線上廣告、為零售目的在通訊媒體上展示商品、網路購物、為消費者提供商品資訊及購物建議服務。」。3.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267號商標於「線上電子書籍及期刊之出版、電子桌面出版、提供電子刊物線上瀏覽服務、提供電子圖片線上瀏覽服務」。4.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6,318,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5.前項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4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78 1", "lawName": "海商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9 1 1", "lawName": "非訟事件法" }, { "issueRef": "38", "lawName":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
專利權申請權歸屬
訴外人官振群、花薇妮於民國90年至93年間,受雇於原告益生生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益生公司)。其間官振群、花薇妮接觸原告公司開發研究之機密製程及配方,包含「用於基因轉形之勝任細胞液,大腸桿菌基因轉形清洗緩衝液,大腸桿菌基因轉形試劑,勝任細胞活性保存劑,自動化勝任細胞基因轉形試劑,以及自動化基因轉形方法」(下稱系爭專利)之研究實驗,原告公司並將研究成果紀錄於實驗記錄簿。官振群於93年12月自原告公司離職後,與被告芮寶生醫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芮寶公司)之法定代卓明偉均受雇於真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真得公司)。二人嗣後於真得公司離職,於95年2月間集資設立被告公司,官振群為被告公司現任廠長,卓明偉則為現任負責人。詎被告公司於95年10月12日以發明人為官振群、李奇芳、林時宜,將系爭專利等技術申請發明專利,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於97年4月16日將之公開於專利公報中(申請號000000000、公開號000000000,下稱被告專利),原告公司始發現其實驗記錄簿中之營業秘密業經被告公司擅自申請為發明專利,僅得於97年10月3日將其實驗記錄簿中所載之營業秘密向智慧局申請專利(申請號:000000000、發明名稱:製備快速轉型勝任細胞之試劑與方法,下稱原告專利),惟智慧局認原告專利與前案即被告專利之技術內容過於相似,而不具進步性,並將被告公司專利申請案列為原告公司專利申請案之引證案。然原告公司之員工陳子智為實際發明人,依專利法第7條規定,原告公司方為真正申請權人,且原告公司未曾將該專利申請權讓與他人,被告公司自無申請權。被告公司之上開申請,使原告公司為真正申請權人之地位受到質疑,此種不安之狀態得藉由確認判決除去之,爰提起本件確認之訴,並聲明:(1)確認專利申請號000000000(公開號TZ000000000)之發明專利申請權屬於原告所有。(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67", "lawName": "民法" } ]
確認專利權等
訴外人官振群、花薇妮於民國90年至93年間,受雇於原告益生生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益生公司)。其間官振群、花薇妮接觸原告公司開發研究之機密製程及配方,包含「用於基因轉形之勝任細胞液,大腸桿菌基因轉形清洗緩衝液,大腸桿菌基因轉形試劑,勝任細胞活性保存劑,自動化勝任細胞基因轉形試劑,以及自動化基因轉形方法」(下稱系爭專利)之研究實驗,原告公司並將研究成果紀錄於實驗記錄簿。官振群於93年12月自原告公司離職後,與被告芮寶生醫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芮寶公司)之法定代卓明偉均受雇於真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真得公司)。二人嗣後於真得公司離職,於95年2月間集資設立被告公司,官振群為被告公司現任廠長,卓明偉則為現任負責人。詎被告公司於95年10月12日以發明人為官振群、李奇芳、林時宜,將系爭專利等技術申請發明專利,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於97年4月16日將之公開於專利公報中(申請號000000000、公開號000000000,下稱被告專利),原告公司始發現其實驗記錄簿中之營業秘密業經被告公司擅自申請為發明專利,僅得於97年10月3日將其實驗記錄簿中所載之營業秘密向智慧局申請專利(申請號:000000000、發明名稱:製備快速轉型勝任細胞之試劑與方法,下稱原告專利),惟智慧局認原告專利與前案即被告專利之技術內容過於相似,而不具進步性,並將被告公司專利申請案列為原告公司專利申請案之引證案。然原告公司之員工陳子智為實際發明人,依專利法第7條規定,原告公司方為真正申請權人,且原告公司未曾將該專利申請權讓與他人,被告公司自無申請權。被告公司之上開申請,使原告公司為真正申請權人之地位受到質疑,此種不安之狀態得藉由確認判決除去之,爰提起本件確認之訴,並聲明:(1)確認專利申請號000000000(公開號TZ000000000)之發明專利申請權屬於原告所有。(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引藻、引藻片、引藻多酚、引藻康等等「引藻」系列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引藻商標),系爭引藻商標因原告長期使用而在我國享有高知名度,為著名商標。詎被告陳喆洺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102年起使用與系爭引藻商標近似之「黃金引藻魚」商標於其販售之「黃金引藻魚」魚類商品(下稱系爭產品),並交由被告茗澤公司於市面上販售,致系爭引藻商標之識別性遭減損,並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誤以為被告等之「黃金引藻魚」為原告系爭引藻商標之系列商品,而有混淆誤認之情形。原告曾多次委託律師函籲被告等停止侵權,被告等卻仍繼續製造、販售系爭產品,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2、3項、第70條第1款、第71條第1項3款、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第30條、第31條、第34條、民法第185條、第195條,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引藻」商標為著名商標:1、原告為國內專門從事藻類培養生產及其活性物質開發之公司,而原告之董事長王順德先生多年在藻類世界辛苦的研究之下,於81年自綠藻中的小球藻裡,篩選、培育出新藻種小球藻W-87,認為此種藻類具有耐熱性,並含有高單位「PPARs」(peroxisomeproliferatorsactivatedteceptors)活性成份,就正如同中藥裡的藥引,可引發及開啟人體細胞中的活化因子,故將之命名為「引藻」。在原告使用「引藻」為名之前,並無「引藻」此一詞彙之存在,足見「引藻」並非既有之藻類品種,其係原告所開發、命名,屬於「創造性商標」,識別性最強,他人稍有攀附,即可能引起消費者混淆誤認。2、原告自86年開始以「引藻」為基礎,註冊取得國內各種以「引藻」為名之商標達39種之多,在新加坡、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加拿大、印尼、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均取得以「引藻」為名之商標註冊,種類達上百種,且不論國內外現在均仍該商標之專用期間內。足見原告使用系爭商標已近20年,時間夠長,使用範圍涵蓋國內或上開與我國貿易往來頻繁之世界各國,範圍夠廣,原告之「引藻」商標已於市場上長期並廣泛地使用,廣為周知。3、原告公司自研發出「引藻」所表彰之商品,並創用「引藻」商標後,即積極在實際消費市場中戮力行銷,以增加「引藻」商標之曝光率,不僅開拓出數百家經銷商,更透過連鎖美妝店及藥局等通路販售「引藻」商品,透過這些通路所擁有之廣大消費族群,將「引藻」商標之商品廣泛地於全國各地行銷,使得「引藻」商標在銷售市場上已取得廣泛且極高的知名度、能見度。另原告為推廣行銷「引藻」商標,自97年起即不間斷地透過我國消費者之主要收視頻道,在熱門時段播放國內外知名之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博士為產品代言之廣告,並於雜誌、報紙、Tbar廣告牆、廣告看板刊登廣告,於取得衛生福利部所頒發之健康食品3項認證時均從事大量廣告,自100年起至103年間所支出之廣告費用即高達20,426,034元,光僅在100年到102年9月份止之廣告費已近1500萬元,另原告敦請名導演吳念真及舉世知名之李昌鈺博士代言,更使「引藻」之能見度大幅提升,使「引藻」商標已達到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普遍認知之程度。4、另原告與工研院生醫所合作於美國實證醫學期刊發表關於引藻片功效之論文,此有該論文乙份可參,該論文之第2.2點載:「Chlorellasorokinianaisacommerciallyavailableproduct(InternationalCryptomonadalesBiotechnology,Taiwan)」(中文翻譯為:引藻片是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國際引藻公司)),顯見原告「引藻」商標及產品已享譽國內外。再按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7年判字第195號判決亦肯認原告首創之「引藻」2字在商標註冊實務上有高度之識別性,另又因「引藻」商標因具有極高知名度,甚至引起其他不肖業者之仿冒,案經台灣士林地方法院100年度智易字第2號刑事判決論罪科刑。益見原告致力維護「引藻」商標權利,以杜絕該商標遭仿冒、濫用而弱化,已使「引藻」商標之顯著性日益強化,成為具高知名度之著名商標。5、再參,如在GOOGLE入口網站輸入「引藻」二字可得到739萬筆資訊,而另案經法院認為著名商標之「御茶園」商標僅64萬筆資訊,「好市多」商標僅114萬筆資訊,舉世知名之「麥當勞」亦僅389萬筆資訊、可口可樂為83萬4000筆,均遠低於原告之「引藻」商標之受報導或受談論之筆數,足見「引藻」確實為「著名商標」無誤。(三)被告等有商標法第70條第1項第1款視為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1、被告明知系爭「引藻」商標為原告註冊之著名商標:被告自承,伊使用引藻二字做為商標,是希望消費者產生對於其魚製品屬於高貴、肉質好、有營養價值之印象,以表彰其養殖魚屬高品質商品,足見被告明知「引藻」商標在消費市場已為著名商標,故將其販賣之商品取名「黃金引藻魚」希望消費者藉由認同「引藻」之品牌形象,進而認同其自稱以引藻飼養之魚類為品質良好之食品,並加以購買。2、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有減損之情形:⑴被告「黃金引藻魚」圖樣上所包含之「引藻」二字,與原告之「引藻」商標之主要識別部分完全一致,而「黃金引藻魚」已直接呈現出「頂極引藻魚」之觀念,與原告一系列之「引藻」、「引藻素」、「引藻康」、「引藻舒」、「引藻通」、「引藻樂」、「引藻精」……等商標,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時,自易發生同一家公司、同一商標之聯想,而致消費者產生混同誤認之虞,應屬近似程度極高之商標,極為明確。⑵「引藻」商標註冊之商品多為健康食品,與被告商標指定使用之「魚類」間均與食品健康有關,其相關消費者之重疊性甚高,仍有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二商標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服務,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情形,並使「引藻」著名商標原本指向原告之單一特定來源功能減弱,變成複數指向,而弱化「引藻」商標之識別性。(四)被告等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情形:被告等對外聲稱使用原告之引藻粉作為飼料,並以「黃金引藻魚」作為商標名稱,顯將以「引藻」商標用以表彰其商品,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誤以為被告商品為原告註冊商標「引藻」之系列商品,而有混淆之情形,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規定。(五)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及公平交易法第30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防止侵害並銷毀侵害物品如聲明第1、2項所示:今只要在網路上輸入「黃金引藻魚」即可輕易查得該「黃金引藻魚」為被告所經營之三利養殖場所生產之產品,足見被告等侵害情節現仍存在。如未禁止被告等行為,則系爭「引藻」商標識別性仍繼續遭受減損,日後仍有被侵害之可能。又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所規定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之意旨並非將事業或消費者分為「水產類事業及消費者」與「營養保健品類事業及消費者」,並分別認定購買被告商品者與購買原告商品者為不同類之事業或消費者。事實上消費者更無法區分屬於哪一類消費者,同時購買兩造產品之消費者大有人在,只要被告之行為顯有使人誤以為被告之「黃金引藻魚」為原告系爭「引藻」商標之系列商品,即屬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意旨。(六)原告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4條、民法第195條規定,請求被告等負擔費用將判決書登報:被告茗澤公司資本額僅100萬元,被告陳喆洺經營三利養殖場則是個體戶,是被告等之資力明顯不足以將其商品作大量之廣告,且原告於起訴後又發現新增數家販售引藻魚之經銷商,均是被告陳喆洺所供應,顯見被告等具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惡意,是被告等攀附系爭「引藻」商標之信譽,以達不公平競爭之目的,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信譽情節重大,自應負擔費用將判決書登報,以回復系爭引藻商標之信譽。(七)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1條、民法第185條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35萬8,500元:查黃金引藻魚之零售價為239元,有統一發票影本一份可證,故原告先請求以上開金額作為賠償數額(計算式:1,500×239=358,500元)。(八)並聲明:「被告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於其『活體水產』商品包裝、容器或與提供該等服務有關之物品,或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述之商品;亦不得將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文字或圖樣用於其『活體水產』商品或與服務有關之任何商業文書或廣告,或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為之。如有使用者並應除去之。」、「被告等應銷燬含有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之文字或圖樣之招牌、名片及其他行銷物品。」、「被告等應將本件判決書案號、當事人欄、案由欄及判決主文內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等四大報全國頭版下半頁1日。」、「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35萬8,500元,暨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1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引藻、引藻片、引藻多酚、引藻康等等「引藻」系列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引藻商標),系爭引藻商標因原告長期使用而在我國享有高知名度,為著名商標。詎被告陳喆洺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102年起使用與系爭引藻商標近似之「黃金引藻魚」商標於其販售之「黃金引藻魚」魚類商品(下稱系爭產品),並交由被告茗澤公司於市面上販售,致系爭引藻商標之識別性遭減損,並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誤以為被告等之「黃金引藻魚」為原告系爭引藻商標之系列商品,而有混淆誤認之情形。原告曾多次委託律師函籲被告等停止侵權,被告等卻仍繼續製造、販售系爭產品,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2、3項、第70條第1款、第71條第1項3款、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第30條、第31條、第34條、民法第185條、第195條,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引藻」商標為著名商標:1、原告為國內專門從事藻類培養生產及其活性物質開發之公司,而原告之董事長王順德先生多年在藻類世界辛苦的研究之下,於81年自綠藻中的小球藻裡,篩選、培育出新藻種小球藻W-87,認為此種藻類具有耐熱性,並含有高單位「PPARs」(peroxisomeproliferatorsactivatedteceptors)活性成份,就正如同中藥裡的藥引,可引發及開啟人體細胞中的活化因子,故將之命名為「引藻」。在原告使用「引藻」為名之前,並無「引藻」此一詞彙之存在,足見「引藻」並非既有之藻類品種,其係原告所開發、命名,屬於「創造性商標」,識別性最強,他人稍有攀附,即可能引起消費者混淆誤認。2、原告自86年開始以「引藻」為基礎,註冊取得國內各種以「引藻」為名之商標達39種之多,在新加坡、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加拿大、印尼、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均取得以「引藻」為名之商標註冊,種類達上百種,且不論國內外現在均仍該商標之專用期間內。足見原告使用系爭商標已近20年,時間夠長,使用範圍涵蓋國內或上開與我國貿易往來頻繁之世界各國,範圍夠廣,原告之「引藻」商標已於市場上長期並廣泛地使用,廣為周知。3、原告公司自研發出「引藻」所表彰之商品,並創用「引藻」商標後,即積極在實際消費市場中戮力行銷,以增加「引藻」商標之曝光率,不僅開拓出數百家經銷商,更透過連鎖美妝店及藥局等通路販售「引藻」商品,透過這些通路所擁有之廣大消費族群,將「引藻」商標之商品廣泛地於全國各地行銷,使得「引藻」商標在銷售市場上已取得廣泛且極高的知名度、能見度。另原告為推廣行銷「引藻」商標,自97年起即不間斷地透過我國消費者之主要收視頻道,在熱門時段播放國內外知名之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博士為產品代言之廣告,並於雜誌、報紙、Tbar廣告牆、廣告看板刊登廣告,於取得衛生福利部所頒發之健康食品3項認證時均從事大量廣告,自100年起至103年間所支出之廣告費用即高達20,426,034元,光僅在100年到102年9月份止之廣告費已近1500萬元,另原告敦請名導演吳念真及舉世知名之李昌鈺博士代言,更使「引藻」之能見度大幅提升,使「引藻」商標已達到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普遍認知之程度。4、另原告與工研院生醫所合作於美國實證醫學期刊發表關於引藻片功效之論文,此有該論文乙份可參,該論文之第2.2點載:「Chlorellasorokinianaisacommerciallyavailableproduct(InternationalCryptomonadalesBiotechnology,Taiwan)」(中文翻譯為:引藻片是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國際引藻公司)),顯見原告「引藻」商標及產品已享譽國內外。再按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7年判字第195號判決亦肯認原告首創之「引藻」2字在商標註冊實務上有高度之識別性,另又因「引藻」商標因具有極高知名度,甚至引起其他不肖業者之仿冒,案經台灣士林地方法院100年度智易字第2號刑事判決論罪科刑。益見原告致力維護「引藻」商標權利,以杜絕該商標遭仿冒、濫用而弱化,已使「引藻」商標之顯著性日益強化,成為具高知名度之著名商標。5、再參,如在GOOGLE入口網站輸入「引藻」二字可得到739萬筆資訊,而另案經法院認為著名商標之「御茶園」商標僅64萬筆資訊,「好市多」商標僅114萬筆資訊,舉世知名之「麥當勞」亦僅389萬筆資訊、可口可樂為83萬4000筆,均遠低於原告之「引藻」商標之受報導或受談論之筆數,足見「引藻」確實為「著名商標」無誤。(三)被告等有商標法第70條第1項第1款視為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1、被告明知系爭「引藻」商標為原告註冊之著名商標:被告自承,伊使用引藻二字做為商標,是希望消費者產生對於其魚製品屬於高貴、肉質好、有營養價值之印象,以表彰其養殖魚屬高品質商品,足見被告明知「引藻」商標在消費市場已為著名商標,故將其販賣之商品取名「黃金引藻魚」希望消費者藉由認同「引藻」之品牌形象,進而認同其自稱以引藻飼養之魚類為品質良好之食品,並加以購買。2、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有減損之情形:⑴被告「黃金引藻魚」圖樣上所包含之「引藻」二字,與原告之「引藻」商標之主要識別部分完全一致,而「黃金引藻魚」已直接呈現出「頂極引藻魚」之觀念,與原告一系列之「引藻」、「引藻素」、「引藻康」、「引藻舒」、「引藻通」、「引藻樂」、「引藻精」……等商標,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時,自易發生同一家公司、同一商標之聯想,而致消費者產生混同誤認之虞,應屬近似程度極高之商標,極為明確。⑵「引藻」商標註冊之商品多為健康食品,與被告商標指定使用之「魚類」間均與食品健康有關,其相關消費者之重疊性甚高,仍有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二商標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服務,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情形,並使「引藻」著名商標原本指向原告之單一特定來源功能減弱,變成複數指向,而弱化「引藻」商標之識別性。(四)被告等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情形:被告等對外聲稱使用原告之引藻粉作為飼料,並以「黃金引藻魚」作為商標名稱,顯將以「引藻」商標用以表彰其商品,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誤以為被告商品為原告註冊商標「引藻」之系列商品,而有混淆之情形,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規定。(五)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及公平交易法第30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防止侵害並銷毀侵害物品如聲明第1、2項所示:今只要在網路上輸入「黃金引藻魚」即可輕易查得該「黃金引藻魚」為被告所經營之三利養殖場所生產之產品,足見被告等侵害情節現仍存在。如未禁止被告等行為,則系爭「引藻」商標識別性仍繼續遭受減損,日後仍有被侵害之可能。又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所規定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之意旨並非將事業或消費者分為「水產類事業及消費者」與「營養保健品類事業及消費者」,並分別認定購買被告商品者與購買原告商品者為不同類之事業或消費者。事實上消費者更無法區分屬於哪一類消費者,同時購買兩造產品之消費者大有人在,只要被告之行為顯有使人誤以為被告之「黃金引藻魚」為原告系爭「引藻」商標之系列商品,即屬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意旨。(六)原告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4條、民法第195條規定,請求被告等負擔費用將判決書登報:被告茗澤公司資本額僅100萬元,被告陳喆洺經營三利養殖場則是個體戶,是被告等之資力明顯不足以將其商品作大量之廣告,且原告於起訴後又發現新增數家販售引藻魚之經銷商,均是被告陳喆洺所供應,顯見被告等具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惡意,是被告等攀附系爭「引藻」商標之信譽,以達不公平競爭之目的,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信譽情節重大,自應負擔費用將判決書登報,以回復系爭引藻商標之信譽。(七)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1條、民法第185條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35萬8,500元:查黃金引藻魚之零售價為239元,有統一發票影本一份可證,故原告先請求以上開金額作為賠償數額(計算式:1,500×239=358,500元)。(八)並聲明:「被告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於其『活體水產』商品包裝、容器或與提供該等服務有關之物品,或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述之商品;亦不得將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文字或圖樣用於其『活體水產』商品或與服務有關之任何商業文書或廣告,或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為之。如有使用者並應除去之。」、「被告等應銷燬含有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之文字或圖樣之招牌、名片及其他行銷物品。」、「被告等應將本件判決書案號、當事人欄、案由欄及判決主文內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等四大報全國頭版下半頁1日。」、「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35萬8,500元,暨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引藻、引藻片、引藻多酚、引藻康等等「引藻」系列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引藻商標),系爭引藻商標因原告長期使用而在我國享有高知名度,為著名商標。詎被告陳喆洺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102年起使用與系爭引藻商標近似之「黃金引藻魚」商標於其販售之「黃金引藻魚」魚類商品(下稱系爭產品),並交由被告茗澤公司於市面上販售,致系爭引藻商標之識別性遭減損,並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誤以為被告等之「黃金引藻魚」為原告系爭引藻商標之系列商品,而有混淆誤認之情形。原告曾多次委託律師函籲被告等停止侵權,被告等卻仍繼續製造、販售系爭產品,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2、3項、第70條第1款、第71條第1項3款、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第30條、第31條、第34條、民法第185條、第195條,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引藻」商標為著名商標:1、原告為國內專門從事藻類培養生產及其活性物質開發之公司,而原告之董事長王順德先生多年在藻類世界辛苦的研究之下,於81年自綠藻中的小球藻裡,篩選、培育出新藻種小球藻W-87,認為此種藻類具有耐熱性,並含有高單位「PPARs」(peroxisomeproliferatorsactivatedteceptors)活性成份,就正如同中藥裡的藥引,可引發及開啟人體細胞中的活化因子,故將之命名為「引藻」。在原告使用「引藻」為名之前,並無「引藻」此一詞彙之存在,足見「引藻」並非既有之藻類品種,其係原告所開發、命名,屬於「創造性商標」,識別性最強,他人稍有攀附,即可能引起消費者混淆誤認。2、原告自86年開始以「引藻」為基礎,註冊取得國內各種以「引藻」為名之商標達39種之多,在新加坡、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加拿大、印尼、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均取得以「引藻」為名之商標註冊,種類達上百種,且不論國內外現在均仍該商標之專用期間內。足見原告使用系爭商標已近20年,時間夠長,使用範圍涵蓋國內或上開與我國貿易往來頻繁之世界各國,範圍夠廣,原告之「引藻」商標已於市場上長期並廣泛地使用,廣為周知。3、原告公司自研發出「引藻」所表彰之商品,並創用「引藻」商標後,即積極在實際消費市場中戮力行銷,以增加「引藻」商標之曝光率,不僅開拓出數百家經銷商,更透過連鎖美妝店及藥局等通路販售「引藻」商品,透過這些通路所擁有之廣大消費族群,將「引藻」商標之商品廣泛地於全國各地行銷,使得「引藻」商標在銷售市場上已取得廣泛且極高的知名度、能見度。另原告為推廣行銷「引藻」商標,自97年起即不間斷地透過我國消費者之主要收視頻道,在熱門時段播放國內外知名之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博士為產品代言之廣告,並於雜誌、報紙、Tbar廣告牆、廣告看板刊登廣告,於取得衛生福利部所頒發之健康食品3項認證時均從事大量廣告,自100年起至103年間所支出之廣告費用即高達20,426,034元,光僅在100年到102年9月份止之廣告費已近1500萬元,另原告敦請名導演吳念真及舉世知名之李昌鈺博士代言,更使「引藻」之能見度大幅提升,使「引藻」商標已達到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普遍認知之程度。4、另原告與工研院生醫所合作於美國實證醫學期刊發表關於引藻片功效之論文,此有該論文乙份可參,該論文之第2.2點載:「Chlorellasorokinianaisacommerciallyavailableproduct(InternationalCryptomonadalesBiotechnology,Taiwan)」(中文翻譯為:引藻片是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國際引藻公司)),顯見原告「引藻」商標及產品已享譽國內外。再按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7年判字第195號判決亦肯認原告首創之「引藻」2字在商標註冊實務上有高度之識別性,另又因「引藻」商標因具有極高知名度,甚至引起其他不肖業者之仿冒,案經台灣士林地方法院100年度智易字第2號刑事判決論罪科刑。益見原告致力維護「引藻」商標權利,以杜絕該商標遭仿冒、濫用而弱化,已使「引藻」商標之顯著性日益強化,成為具高知名度之著名商標。5、再參,如在GOOGLE入口網站輸入「引藻」二字可得到739萬筆資訊,而另案經法院認為著名商標之「御茶園」商標僅64萬筆資訊,「好市多」商標僅114萬筆資訊,舉世知名之「麥當勞」亦僅389萬筆資訊、可口可樂為83萬4000筆,均遠低於原告之「引藻」商標之受報導或受談論之筆數,足見「引藻」確實為「著名商標」無誤。(三)被告等有商標法第70條第1項第1款視為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1、被告明知系爭「引藻」商標為原告註冊之著名商標:被告自承,伊使用引藻二字做為商標,是希望消費者產生對於其魚製品屬於高貴、肉質好、有營養價值之印象,以表彰其養殖魚屬高品質商品,足見被告明知「引藻」商標在消費市場已為著名商標,故將其販賣之商品取名「黃金引藻魚」希望消費者藉由認同「引藻」之品牌形象,進而認同其自稱以引藻飼養之魚類為品質良好之食品,並加以購買。2、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有減損之情形:⑴被告「黃金引藻魚」圖樣上所包含之「引藻」二字,與原告之「引藻」商標之主要識別部分完全一致,而「黃金引藻魚」已直接呈現出「頂極引藻魚」之觀念,與原告一系列之「引藻」、「引藻素」、「引藻康」、「引藻舒」、「引藻通」、「引藻樂」、「引藻精」……等商標,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時,自易發生同一家公司、同一商標之聯想,而致消費者產生混同誤認之虞,應屬近似程度極高之商標,極為明確。⑵「引藻」商標註冊之商品多為健康食品,與被告商標指定使用之「魚類」間均與食品健康有關,其相關消費者之重疊性甚高,仍有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二商標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服務,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情形,並使「引藻」著名商標原本指向原告之單一特定來源功能減弱,變成複數指向,而弱化「引藻」商標之識別性。(四)被告等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情形:被告等對外聲稱使用原告之引藻粉作為飼料,並以「黃金引藻魚」作為商標名稱,顯將以「引藻」商標用以表彰其商品,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誤以為被告商品為原告註冊商標「引藻」之系列商品,而有混淆之情形,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規定。(五)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及公平交易法第30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防止侵害並銷毀侵害物品如聲明第1、2項所示:今只要在網路上輸入「黃金引藻魚」即可輕易查得該「黃金引藻魚」為被告所經營之三利養殖場所生產之產品,足見被告等侵害情節現仍存在。如未禁止被告等行為,則系爭「引藻」商標識別性仍繼續遭受減損,日後仍有被侵害之可能。又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所規定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之意旨並非將事業或消費者分為「水產類事業及消費者」與「營養保健品類事業及消費者」,並分別認定購買被告商品者與購買原告商品者為不同類之事業或消費者。事實上消費者更無法區分屬於哪一類消費者,同時購買兩造產品之消費者大有人在,只要被告之行為顯有使人誤以為被告之「黃金引藻魚」為原告系爭「引藻」商標之系列商品,即屬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意旨。(六)原告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4條、民法第195條規定,請求被告等負擔費用將判決書登報:被告茗澤公司資本額僅100萬元,被告陳喆洺經營三利養殖場則是個體戶,是被告等之資力明顯不足以將其商品作大量之廣告,且原告於起訴後又發現新增數家販售引藻魚之經銷商,均是被告陳喆洺所供應,顯見被告等具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惡意,是被告等攀附系爭「引藻」商標之信譽,以達不公平競爭之目的,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信譽情節重大,自應負擔費用將判決書登報,以回復系爭引藻商標之信譽。(七)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1條、民法第185條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35萬8,500元:查黃金引藻魚之零售價為239元,有統一發票影本一份可證,故原告先請求以上開金額作為賠償數額(計算式:1,500×239=358,500元)。(八)並聲明:「被告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於其『活體水產』商品包裝、容器或與提供該等服務有關之物品,或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述之商品;亦不得將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文字或圖樣用於其『活體水產』商品或與服務有關之任何商業文書或廣告,或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為之。如有使用者並應除去之。」、「被告等應銷燬含有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之文字或圖樣之招牌、名片及其他行銷物品。」、「被告等應將本件判決書案號、當事人欄、案由欄及判決主文內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等四大報全國頭版下半頁1日。」、「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35萬8,500元,暨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等(勞動)
(一)原告為引藻、引藻片、引藻多酚、引藻康等等「引藻」系列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引藻商標),系爭引藻商標因原告長期使用而在我國享有高知名度,為著名商標。詎被告陳喆洺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102年起使用與系爭引藻商標近似之「黃金引藻魚」商標於其販售之「黃金引藻魚」魚類商品(下稱系爭產品),並交由被告茗澤公司於市面上販售,致系爭引藻商標之識別性遭減損,並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誤以為被告等之「黃金引藻魚」為原告系爭引藻商標之系列商品,而有混淆誤認之情形。原告曾多次委託律師函籲被告等停止侵權,被告等卻仍繼續製造、販售系爭產品,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2、3項、第70條第1款、第71條第1項3款、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第30條、第31條、第34條、民法第185條、第195條,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引藻」商標為著名商標:1、原告為國內專門從事藻類培養生產及其活性物質開發之公司,而原告之董事長王順德先生多年在藻類世界辛苦的研究之下,於81年自綠藻中的小球藻裡,篩選、培育出新藻種小球藻W-87,認為此種藻類具有耐熱性,並含有高單位「PPARs」(peroxisomeproliferatorsactivatedteceptors)活性成份,就正如同中藥裡的藥引,可引發及開啟人體細胞中的活化因子,故將之命名為「引藻」。在原告使用「引藻」為名之前,並無「引藻」此一詞彙之存在,足見「引藻」並非既有之藻類品種,其係原告所開發、命名,屬於「創造性商標」,識別性最強,他人稍有攀附,即可能引起消費者混淆誤認。2、原告自86年開始以「引藻」為基礎,註冊取得國內各種以「引藻」為名之商標達39種之多,在新加坡、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加拿大、印尼、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均取得以「引藻」為名之商標註冊,種類達上百種,且不論國內外現在均仍該商標之專用期間內。足見原告使用系爭商標已近20年,時間夠長,使用範圍涵蓋國內或上開與我國貿易往來頻繁之世界各國,範圍夠廣,原告之「引藻」商標已於市場上長期並廣泛地使用,廣為周知。3、原告公司自研發出「引藻」所表彰之商品,並創用「引藻」商標後,即積極在實際消費市場中戮力行銷,以增加「引藻」商標之曝光率,不僅開拓出數百家經銷商,更透過連鎖美妝店及藥局等通路販售「引藻」商品,透過這些通路所擁有之廣大消費族群,將「引藻」商標之商品廣泛地於全國各地行銷,使得「引藻」商標在銷售市場上已取得廣泛且極高的知名度、能見度。另原告為推廣行銷「引藻」商標,自97年起即不間斷地透過我國消費者之主要收視頻道,在熱門時段播放國內外知名之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博士為產品代言之廣告,並於雜誌、報紙、Tbar廣告牆、廣告看板刊登廣告,於取得衛生福利部所頒發之健康食品3項認證時均從事大量廣告,自100年起至103年間所支出之廣告費用即高達20,426,034元,光僅在100年到102年9月份止之廣告費已近1500萬元,另原告敦請名導演吳念真及舉世知名之李昌鈺博士代言,更使「引藻」之能見度大幅提升,使「引藻」商標已達到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普遍認知之程度。4、另原告與工研院生醫所合作於美國實證醫學期刊發表關於引藻片功效之論文,此有該論文乙份可參,該論文之第2.2點載:「Chlorellasorokinianaisacommerciallyavailableproduct(InternationalCryptomonadalesBiotechnology,Taiwan)」(中文翻譯為:引藻片是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國際引藻公司)),顯見原告「引藻」商標及產品已享譽國內外。再按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7年判字第195號判決亦肯認原告首創之「引藻」2字在商標註冊實務上有高度之識別性,另又因「引藻」商標因具有極高知名度,甚至引起其他不肖業者之仿冒,案經台灣士林地方法院100年度智易字第2號刑事判決論罪科刑。益見原告致力維護「引藻」商標權利,以杜絕該商標遭仿冒、濫用而弱化,已使「引藻」商標之顯著性日益強化,成為具高知名度之著名商標。5、再參,如在GOOGLE入口網站輸入「引藻」二字可得到739萬筆資訊,而另案經法院認為著名商標之「御茶園」商標僅64萬筆資訊,「好市多」商標僅114萬筆資訊,舉世知名之「麥當勞」亦僅389萬筆資訊、可口可樂為83萬4000筆,均遠低於原告之「引藻」商標之受報導或受談論之筆數,足見「引藻」確實為「著名商標」無誤。(三)被告等有商標法第70條第1項第1款視為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1、被告明知系爭「引藻」商標為原告註冊之著名商標:被告自承,伊使用引藻二字做為商標,是希望消費者產生對於其魚製品屬於高貴、肉質好、有營養價值之印象,以表彰其養殖魚屬高品質商品,足見被告明知「引藻」商標在消費市場已為著名商標,故將其販賣之商品取名「黃金引藻魚」希望消費者藉由認同「引藻」之品牌形象,進而認同其自稱以引藻飼養之魚類為品質良好之食品,並加以購買。2、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有減損之情形:⑴被告「黃金引藻魚」圖樣上所包含之「引藻」二字,與原告之「引藻」商標之主要識別部分完全一致,而「黃金引藻魚」已直接呈現出「頂極引藻魚」之觀念,與原告一系列之「引藻」、「引藻素」、「引藻康」、「引藻舒」、「引藻通」、「引藻樂」、「引藻精」……等商標,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時,自易發生同一家公司、同一商標之聯想,而致消費者產生混同誤認之虞,應屬近似程度極高之商標,極為明確。⑵「引藻」商標註冊之商品多為健康食品,與被告商標指定使用之「魚類」間均與食品健康有關,其相關消費者之重疊性甚高,仍有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二商標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服務,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情形,並使「引藻」著名商標原本指向原告之單一特定來源功能減弱,變成複數指向,而弱化「引藻」商標之識別性。(四)被告等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情形:被告等對外聲稱使用原告之引藻粉作為飼料,並以「黃金引藻魚」作為商標名稱,顯將以「引藻」商標用以表彰其商品,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誤以為被告商品為原告註冊商標「引藻」之系列商品,而有混淆之情形,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規定。(五)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及公平交易法第30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防止侵害並銷毀侵害物品如聲明第1、2項所示:今只要在網路上輸入「黃金引藻魚」即可輕易查得該「黃金引藻魚」為被告所經營之三利養殖場所生產之產品,足見被告等侵害情節現仍存在。如未禁止被告等行為,則系爭「引藻」商標識別性仍繼續遭受減損,日後仍有被侵害之可能。又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所規定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之意旨並非將事業或消費者分為「水產類事業及消費者」與「營養保健品類事業及消費者」,並分別認定購買被告商品者與購買原告商品者為不同類之事業或消費者。事實上消費者更無法區分屬於哪一類消費者,同時購買兩造產品之消費者大有人在,只要被告之行為顯有使人誤以為被告之「黃金引藻魚」為原告系爭「引藻」商標之系列商品,即屬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意旨。(六)原告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4條、民法第195條規定,請求被告等負擔費用將判決書登報:被告茗澤公司資本額僅100萬元,被告陳喆洺經營三利養殖場則是個體戶,是被告等之資力明顯不足以將其商品作大量之廣告,且原告於起訴後又發現新增數家販售引藻魚之經銷商,均是被告陳喆洺所供應,顯見被告等具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惡意,是被告等攀附系爭「引藻」商標之信譽,以達不公平競爭之目的,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信譽情節重大,自應負擔費用將判決書登報,以回復系爭引藻商標之信譽。(七)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1條、民法第185條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35萬8,500元:查黃金引藻魚之零售價為239元,有統一發票影本一份可證,故原告先請求以上開金額作為賠償數額(計算式:1,500×239=358,500元)。(八)並聲明:「被告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於其『活體水產』商品包裝、容器或與提供該等服務有關之物品,或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述之商品;亦不得將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文字或圖樣用於其『活體水產』商品或與服務有關之任何商業文書或廣告,或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為之。如有使用者並應除去之。」、「被告等應銷燬含有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之文字或圖樣之招牌、名片及其他行銷物品。」、「被告等應將本件判決書案號、當事人欄、案由欄及判決主文內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等四大報全國頭版下半頁1日。」、「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35萬8,500元,暨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4 1", "lawName": "勞動事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勞動事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勞動事件法" }, { "issueRef": "6 1", "lawName": "勞動事件法" }, { "issueRef": "6 2", "lawName": "勞動事件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3-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為引藻、引藻片、引藻多酚、引藻康等等「引藻」系列商標之商標權人(下稱系爭引藻商標),系爭引藻商標因原告長期使用而在我國享有高知名度,為著名商標。詎被告陳喆洺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於102年起使用與系爭引藻商標近似之「黃金引藻魚」商標於其販售之「黃金引藻魚」魚類商品(下稱系爭產品),並交由被告茗澤公司於市面上販售,致系爭引藻商標之識別性遭減損,並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誤以為被告等之「黃金引藻魚」為原告系爭引藻商標之系列商品,而有混淆誤認之情形。原告曾多次委託律師函籲被告等停止侵權,被告等卻仍繼續製造、販售系爭產品,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2、3項、第70條第1款、第71條第1項3款、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第30條、第31條、第34條、民法第185條、第195條,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引藻」商標為著名商標:1、原告為國內專門從事藻類培養生產及其活性物質開發之公司,而原告之董事長王順德先生多年在藻類世界辛苦的研究之下,於81年自綠藻中的小球藻裡,篩選、培育出新藻種小球藻W-87,認為此種藻類具有耐熱性,並含有高單位「PPARs」(peroxisomeproliferatorsactivatedteceptors)活性成份,就正如同中藥裡的藥引,可引發及開啟人體細胞中的活化因子,故將之命名為「引藻」。在原告使用「引藻」為名之前,並無「引藻」此一詞彙之存在,足見「引藻」並非既有之藻類品種,其係原告所開發、命名,屬於「創造性商標」,識別性最強,他人稍有攀附,即可能引起消費者混淆誤認。2、原告自86年開始以「引藻」為基礎,註冊取得國內各種以「引藻」為名之商標達39種之多,在新加坡、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加拿大、印尼、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均取得以「引藻」為名之商標註冊,種類達上百種,且不論國內外現在均仍該商標之專用期間內。足見原告使用系爭商標已近20年,時間夠長,使用範圍涵蓋國內或上開與我國貿易往來頻繁之世界各國,範圍夠廣,原告之「引藻」商標已於市場上長期並廣泛地使用,廣為周知。3、原告公司自研發出「引藻」所表彰之商品,並創用「引藻」商標後,即積極在實際消費市場中戮力行銷,以增加「引藻」商標之曝光率,不僅開拓出數百家經銷商,更透過連鎖美妝店及藥局等通路販售「引藻」商品,透過這些通路所擁有之廣大消費族群,將「引藻」商標之商品廣泛地於全國各地行銷,使得「引藻」商標在銷售市場上已取得廣泛且極高的知名度、能見度。另原告為推廣行銷「引藻」商標,自97年起即不間斷地透過我國消費者之主要收視頻道,在熱門時段播放國內外知名之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博士為產品代言之廣告,並於雜誌、報紙、Tbar廣告牆、廣告看板刊登廣告,於取得衛生福利部所頒發之健康食品3項認證時均從事大量廣告,自100年起至103年間所支出之廣告費用即高達20,426,034元,光僅在100年到102年9月份止之廣告費已近1500萬元,另原告敦請名導演吳念真及舉世知名之李昌鈺博士代言,更使「引藻」之能見度大幅提升,使「引藻」商標已達到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普遍認知之程度。4、另原告與工研院生醫所合作於美國實證醫學期刊發表關於引藻片功效之論文,此有該論文乙份可參,該論文之第2.2點載:「Chlorellasorokinianaisacommerciallyavailableproduct(InternationalCryptomonadalesBiotechnology,Taiwan)」(中文翻譯為:引藻片是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國際引藻公司)),顯見原告「引藻」商標及產品已享譽國內外。再按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7年判字第195號判決亦肯認原告首創之「引藻」2字在商標註冊實務上有高度之識別性,另又因「引藻」商標因具有極高知名度,甚至引起其他不肖業者之仿冒,案經台灣士林地方法院100年度智易字第2號刑事判決論罪科刑。益見原告致力維護「引藻」商標權利,以杜絕該商標遭仿冒、濫用而弱化,已使「引藻」商標之顯著性日益強化,成為具高知名度之著名商標。5、再參,如在GOOGLE入口網站輸入「引藻」二字可得到739萬筆資訊,而另案經法院認為著名商標之「御茶園」商標僅64萬筆資訊,「好市多」商標僅114萬筆資訊,舉世知名之「麥當勞」亦僅389萬筆資訊、可口可樂為83萬4000筆,均遠低於原告之「引藻」商標之受報導或受談論之筆數,足見「引藻」確實為「著名商標」無誤。(三)被告等有商標法第70條第1項第1款視為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1、被告明知系爭「引藻」商標為原告註冊之著名商標:被告自承,伊使用引藻二字做為商標,是希望消費者產生對於其魚製品屬於高貴、肉質好、有營養價值之印象,以表彰其養殖魚屬高品質商品,足見被告明知「引藻」商標在消費市場已為著名商標,故將其販賣之商品取名「黃金引藻魚」希望消費者藉由認同「引藻」之品牌形象,進而認同其自稱以引藻飼養之魚類為品質良好之食品,並加以購買。2、系爭商標之識別性有減損之情形:⑴被告「黃金引藻魚」圖樣上所包含之「引藻」二字,與原告之「引藻」商標之主要識別部分完全一致,而「黃金引藻魚」已直接呈現出「頂極引藻魚」之觀念,與原告一系列之「引藻」、「引藻素」、「引藻康」、「引藻舒」、「引藻通」、「引藻樂」、「引藻精」……等商標,於異時異地隔離觀察時,自易發生同一家公司、同一商標之聯想,而致消費者產生混同誤認之虞,應屬近似程度極高之商標,極為明確。⑵「引藻」商標註冊之商品多為健康食品,與被告商標指定使用之「魚類」間均與食品健康有關,其相關消費者之重疊性甚高,仍有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二商標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服務,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情形,並使「引藻」著名商標原本指向原告之單一特定來源功能減弱,變成複數指向,而弱化「引藻」商標之識別性。(四)被告等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情形:被告等對外聲稱使用原告之引藻粉作為飼料,並以「黃金引藻魚」作為商標名稱,顯將以「引藻」商標用以表彰其商品,使相關事業或消費者誤以為被告商品為原告註冊商標「引藻」之系列商品,而有混淆之情形,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規定。(五)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1、2項及公平交易法第30條規定請求被告等排除、防止侵害並銷毀侵害物品如聲明第1、2項所示:今只要在網路上輸入「黃金引藻魚」即可輕易查得該「黃金引藻魚」為被告所經營之三利養殖場所生產之產品,足見被告等侵害情節現仍存在。如未禁止被告等行為,則系爭「引藻」商標識別性仍繼續遭受減損,日後仍有被侵害之可能。又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所規定之「相關事業或消費者」之意旨並非將事業或消費者分為「水產類事業及消費者」與「營養保健品類事業及消費者」,並分別認定購買被告商品者與購買原告商品者為不同類之事業或消費者。事實上消費者更無法區分屬於哪一類消費者,同時購買兩造產品之消費者大有人在,只要被告之行為顯有使人誤以為被告之「黃金引藻魚」為原告系爭「引藻」商標之系列商品,即屬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意旨。(六)原告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4條、民法第195條規定,請求被告等負擔費用將判決書登報:被告茗澤公司資本額僅100萬元,被告陳喆洺經營三利養殖場則是個體戶,是被告等之資力明顯不足以將其商品作大量之廣告,且原告於起訴後又發現新增數家販售引藻魚之經銷商,均是被告陳喆洺所供應,顯見被告等具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惡意,是被告等攀附系爭「引藻」商標之信譽,以達不公平競爭之目的,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信譽情節重大,自應負擔費用將判決書登報,以回復系爭引藻商標之信譽。(七)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1條、民法第185條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35萬8,500元:查黃金引藻魚之零售價為239元,有統一發票影本一份可證,故原告先請求以上開金額作為賠償數額(計算式:1,500×239=358,500元)。(八)並聲明:「被告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於其『活體水產』商品包裝、容器或與提供該等服務有關之物品,或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述之商品;亦不得將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文字或圖樣用於其『活體水產』商品或與服務有關之任何商業文書或廣告,或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為之。如有使用者並應除去之。」、「被告等應銷燬含有相同或近似於『引藻』商標之文字或圖樣之招牌、名片及其他行銷物品。」、「被告等應將本件判決書案號、當事人欄、案由欄及判決主文內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等四大報全國頭版下半頁1日。」、「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35萬8,500元,暨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確認著作權等
(一)系爭三個商標圖樣(美術著作、圖形著作)為原告所創作,被告雖先則否認,惟事後業已坦承。(二)系爭三個商標圖樣該當著作權法所稱之著作:(1)依據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各款著作內容之例示,所謂「美術著作」,係指「包括繪畫、版畫、漫畫、連環圖(卡通)、素描、法書(書法)、字型繪畫、雕塑、美術工藝品及其他美術著作」,亦即以描繪、著色、書寫、雕刻、塑形等平面或立體之美術技巧表達線條、明暗或形狀等,以美感為特徵而表現思想或感情之創作,包括繪畫、版畫、漫畫、連環圖(卡通)、素描等。而所謂圖形著作係指利用圖之形狀,線條等製圖技巧,以學術或技術之表現為特徵而表現思想或感情之創作,包括地圖、圖表、科技或工程設計圖及其他之圖形著作。(2)系爭圖樣之圖形發展創作乃是根據對於團體團隊同心同德的精神,共同發展、榮辱與共的信念來發想,再搭配康提藥業有限公司(下簡稱康緹公司)名稱而用英文「COMTEAM」彰顯,原告思考要如何能夠將意思透過形象表達出來,故用連續三圈的半同心圓團結朝向同一目標努力;再藉由中心向外擴散的漸變感期許團隊的未來擴大發展。另標以色票PANTONE364PC的綠色是期許能以環保綠能愛護地球的要求及精神為標竿,此各別獨具創意性的表達,非中國廣播公司之服務標章所能彰顯,故原告該創作具有原創性。(3)系爭著作應可歸類為美術著作,亦可歸類為圖形著作。(三)該圖樣之著作人格權及財產權均歸屬於原告:(1)被告業已坦承該著作係原告所完成的作品,則著作人格權歸屬於原告應屬無疑。(2)被告業已自承雙方對於該著作並無約定,而原告的職務內容乃是業務,係藉由推銷產品獲取佣金,此觀原告自民國99年9月起迄至101年12月之佣金明細表可明,佣金並不固定,完全視業績決定佣金多寡,此可從佣金項目看出,故原告職務上並不包括設計圖樣,系爭著作的創作,顯非屬與業務工作性質關連之職務上工作。故著作財產權仍屬於原告所有,非歸屬被告。(3)關於證人陳建隆之證述:①證人陳建隆業已證述原告之職務為業務,而業務的範疇是開發通路業務做售後服務,故名片LOGO設計並非原告之職務範圍內。查證人陳建隆證述:「(原告的職務範圍?)他是負責台北區的開發藥局診所的通路業務,做售後服務」、「(除此之外,有無其他職務?)只要是公司的業務,在服務客戶的過程,都要受公司的支配」、「(業務的職務有無包括設計名片?)公司是對所有的業務有任何長才都會善加利用」、「(請針對我的問題回答)(公司的所有業務有無包括設計名片這個職務?)這要特別委託的,總經理有特別委託原告」。依照證人陳建隆之證述,公司業務之職務範圍乃是開發藥局診所的通路業務做售後服務,故原告之職務範圍並不包括名片LOGO的設計,應甚為明確。遑論公司亦無設計之軟體,焉有可能係職務範圍。②至於證人陳建隆證述:「(總經理是在什麼時候特別委託?)在原來名片沒有辦法申請通過之後,總經理有特別委託原告,原告在100年10月左右設計出來」、「經過所有業務的討論一致通過可以把這個LOGO作為公司的商標申請和名片使用」、「(所以當天開會的時候,公司有說要把這個LOGO當作申請的商標?)我們是因為舊的名片商標申請沒有通過,這是所有業務都知道的事實,所以才委託原告吳立功在設計一個重新申請,這是業務都知道的」、「會議中這個商標設計出來,是所有的業務都知道要拿出去申請商標的,因為原來的商標不能申請。(這個會議是在什麼時候)100年10月或11月(公司商標何時提出申請?)大概100年11月提出,101年4月核准的」係屬不實。惟查:A.依照證人證述設計是同時作為名片及商標使用,然該圖樣係原告於100年3月27日下午9點55分於台北三重租屋中所設計,作為名片使用,被告公司於100年4月印製名片,顯示原告名片設計完成之時間確實乃是100年3月27日。此亦有當時康緹公司所寄發出來之電子郵件及夾帶檔案公告可以證明。至於被告提出商標申請的時間依照原證1至3顯示,乃是101年4月才提出申請,並非證人所述100年10月或11月提出申請。故證人證述「經過所有業務的討論一致通過可以把這個LOGO作為公司的商標申請和名片使用」,顯然並非實在。B.設計當時沒有提到作為商標申請使用:如上所述,當時原告設計僅是作為名片使用,並無同意作為商標申請使用,此觀時間差距將近一年即可知悉名片之設計與商標申請無關連。C.原告從來沒有在100年10月或11月的主管會議或是大型月會上向所有業務或主管解釋我設計的圖形。也沒有大家討論一致通過使用我的圖形作為公司商標申請使用,若是有開會紀錄這一段,那麼應該有會議紀錄且大家簽名,如有,請被告提出。③證人陳建隆證述:「(設計好之後,你知道公司有無另外給原告吳立功酬金?)總經理在設計過程中,每個月都有提撥獎金,但是金額我不知道,可以確定的是,這個LOGO設計出來之後,總經理有當著所有的業務包紅包給原告吳立功」係屬不實。證人陳建隆在原告訴代訊問:「(獎金有無顯示在薪資單裡面?)應該有」、「(在哪幾個月的薪資單裡面?)不是我經手的,要去查」、「(你說總經理包紅包給我,你確定這個紅包跟此案設計有關係?)我知道有包紅包,但我不確定是否跟這個設計有關,因為包紅包很多次給原告」,顯示證人無法證述該設計有給紅包。事實上,這些紅包當初康緹公司會計劉雅萍都有作領用記錄給業務簽名,因為領紅包的不只原告,其他所有業績值得獎勵的業務同仁都會有。故該紅包的錢,與本案之設計無涉;且觀之原告所提出之佣金明細表上,於設計之100年3月並無任何超出業績給付之款項,100年4月份亦無業績外之給付,顯示原告該設計並非被告出資設計。至於康緹公司所提的薪資證明100年7至11月間每月支付2千元不等的文宣處理費用,是針對公司產品寫的文案,檢呈部分文案供參考,當時康緹公司設計係交由嘉義○○○○○○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師○○○設計師,此有部分請款單為憑,故該等費用乃是文宣處理之費用,亦與本案設計無關。④至於證人陳建隆證述:「(為何原告吳立功會設計這個商標?)庭呈公司之前與現在的名片,公司在99年10月左右正式營運,就是使用原來的名片,後來因為名片LOGO有送智財局申請商標,後來智財局通知我們說這個商標不能用,因為原告吳立功有這方面的長才,所以公司在月會有提出來,告訴所有的業務說明片要改,希望LOGO方面大家可以提供意見,總經理有拜託原告吳立功設計」係屬不實。經查,依照被告所提出之被證10之審定書乃是100年4月12日發文,然原告設計乃是在100年3月27日。亦即設計在前,駁回在後,故證人之證述時間上以無法吻合。且康緹藥業在100年3月由康緹興業更名為藥業,原本使用的商標係通過智財局審核,如有疑義,可調閱智慧局的審核紀錄得知。⑤陳建隆先證述:「原告吳立功設計好之後,我們每個月會有主管會議,他有在主管會議拿出來讓大家參考,我們主管覺得不錯,公司的大型月會,總經理有請原告吳立功把他的設計概念、代表的含意向每個業務解釋,經過所有業務的討論一致通過可以把這個LOGO作為公司的商標申請和名片使用」,亦即證稱主管會議看過後,才有月會,然後來卻又證述說:「(你說主管先看到我設計的商標,你是公司主管,你是何時看到我設計的商標?)在給業務看之前,我沒有看過這個設計商標」,明顯矛盾,不足採信。(4)故證人證述不實,系爭著作之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均乃原告擁有,非歸屬被告。(5)被告稱100.1.7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簡稱智財局)核駁理由先行通知書通知被告公司陳述意見,預料商標註冊遭駁回,事先告知原告設計圖形為備案,以供日後康緹公司作為商標申請之用,原告應允,100.4.12智財局果真核駁,被告告知所有參與會議員工當場請原告儘速將備案設計定稿,直至100年10月間原告完成設計並於會議上發表其設計系爭圖樣之概念,獲得全體人員一致認可,被告並在會議上表示將以系爭圖樣註冊商標,被告分別於100年8、9、10、11、12月份給付報酬云云。經查,如前所述,原告早於100.3.27即已設計名片出來,被告公司亦於100年4月印製名片,已顯示被告所述於100.4.12駁回後才要原告設計定稿,係屬不實。至於自100年7月份至11月起有文宣處理津貼,乃是針對原告對商品文案之提出,被告額外給付之津貼,並非原告於100.3.27設計名片之津貼,該名片設計被告並未給付任何款項,此從被告於100年3月、4月均無任何有關名片設計之津貼補助即可明晰。被告稱原告同意作為商標使用,亦顯然不實,當時僅是名片設計,並無提及商標使用,否則不會從100.3.27設計,被告即於100年4月1日印製名片,而申請商標卻遲至101年4月方提出申請之不合理情形。又如果被告所稱該設計是作為名片及商標使用,則何以100年4月12日遭智財局駁回後,不馬上以原告設計之商標提出申請,顯見被告所述根本與事實不符。(四)被告康緹公司並無因向智財局提出商標申請案而取得授權之合理利用:對於名片使用原告所設計之著作,原告不為表示反對之意思,並非表示原告有同意使用。退而言之,即便有默示同意使用於名片,亦僅止於名片使用。然此與被告將該著作持往商標註冊使用乃屬二事,原告並未同意被告將該著作作為商標使用,被告欲將之作為商標使用,需取得原告之授權及標示原告設計。被告使用該著作申請商標使用,並廣泛使用於被告之商品上,顯然已非屬合理使用。(五)原告主張著作權受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並未罹於時效:原告任職期間,原告未表示反對被告使用該著作於名片上,但並未同意用於公司或被告個人商標申請或其他使用,本件被告公司於101年4月10提出商標申請,焉有罹於時效之問題況且被告公司每批之出產品持續使用系爭著作,迄今仍持續使用,乃持續性之侵害,更無罹於時效之問題。(六)綜上,被告康緹公司未經原告同意,竟將之提出作為被告商標之申請,而被告陳政宏乃被告康緹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為公司法規定之負責人,其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已不法侵害原告著作權,致原告受有損害,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康緹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為此,原告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並聲明:(1)確認被告康緹藥業有限公司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提出商標聲請案號101018869、101018870、101018871之商標圖樣之著作權為原告所有。(2)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2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前項",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訴外人張○○於93年8月6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記憶體模組之保護裝置」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M26967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4年4月11日起至103年8月5日止。嗣張○○將系爭專利權專屬授權予原告,授權期間自97年11月1日起至103年8月5日止。鉅被告搏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芝奇DDR31333Ares等七項產品(下稱系爭產品1至7),經比對後認系爭產品1至7均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屬侵權。被告於收受起訴狀後仍持續販賣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又被告縱無故意,但生產前未經相關專利檢索程序,自難認無過失。被告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台幣(下同)100萬元。被告黃奇咸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99年9月12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102年1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102年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第4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產品1至7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產品1至7之各項技術特徵均可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所讀取,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進步性:1、被證5:被證5以裝設於散熱片側面之子、母扣件交錯卡扣,並以夾扣件透過限位槽插設於開槽內,作為兩散熱片之組合方式,其扣件上下段面大小並無差異,亦無卡榫設計僅單純結合,自無從認為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2、被證6:被證6係以ㄇ形夾扣件與設置於散熱片身上之限位槽相互接組之方式結合,又該ㄇ形夾扣件上設置一倒鉤,限位槽上設置一扣孔,透過倒鉤及扣孔之結合,組裝兩分離之散熱片。雖被證6於專利說明書中提及以扣接鉤15與扣接孔16相互扣接,然遍查被證6專利說明書並無該扣接鉤前端具有卡榫或扣孔座上下段面扣孔寬度不同之記載,難認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內容。3、被證7:被證7係以前後兩鰭片上下重疊固定,與系爭專利之扣孔座、扣合片互相插組織技術手段完全不同。再者,被告雖主張被證7具有外、內階板之高低落差,與系爭專利之扣孔座、扣合片的高低落差上段面、下段面之技術手段相同,但上述扣孔座、扣合片具有兩段式設置並非系爭專利改良之技術特徵,就系爭專利改良技術特徵被證7並未揭露,故被證7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8:參被證8說明書第4頁倒數第3行至第5頁第2行,明顯未教示任何如同被告所自行加註之構件11A、12A,且該說明書已明確記載「此種扣合方式僅提供水平方向之扣合,故較輕易從其垂直方向脫落,而造成組裝的困難」,是由被證8說明書所述「易從其垂直方向脫落」之缺點,可推測被證8並未揭示被告自行加註之構件11A、12A,因如有該等構件,則可相當程度形成固定,而不會易於脫落。再者,被證8所採技術手段係以散熱片上之第一卡溝、第二卡溝及掛勾,由後一散熱片之掛勾卡入前散熱片之第一卡溝並回勾至後散熱片上之第二卡溝,用以固定散熱片組,與系爭專利係以兩片散熱片分別設置扣孔座、扣合片,並以扣孔座上小下大之兩段面與扣合片以延伸卡榫造成上下段面大小差異,互相扣合卡抵之技術手段完全不同。以上,難認被證8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5、被證10:被證10僅以單純凹凸結構水平接組,與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完全不同,難認被證10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6、被證13:被證13技術手段為滑動片之定位部32穿設過搖臂之容置部23及退卡座之裝置區14,組接於退卡座之導槽區13,致使退卡座1、搖臂2及滑動片3呈一穩固組接狀態,並該搖臂之凸緣孔組設於退卡座之定位孔15,致使搖臂2與退卡座1呈樞轉關係,並藉由頂掣凸緣22及止擋部33之限位作用,讓搖臂之推動過程中連動該滑動片呈一先平推後搖擺之退卡動作行程,實與系爭專利為不同技術手段,難認證據1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7、被證14:被證14之扣板74元件雖有類似於卡榫之設計,然其「T」字造型前端寬大部分係與其接組之扣孔55等寬,實際上兩者接組並未產生固定功能,該扣板74、扣孔55組合尚需依折板53上之限位裝置作為固定,難認被證14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8、被證16:被證16係採垂直結合,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以扣合片扣入扣孔座上段面扣孔內,藉由卡榫對該扣孔座上段面扣孔形成止擋,與系爭專利定位轉軸之功能不同,又被證16乃片狀體10上之左、中、右三組扣鉤與操作體20上之左、中、右三組扣孔垂直結合,其結合方式與系爭專利不同,難認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9、被告所提之各項證據組合均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手段,自難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並聲明:(1)被告搏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被告黃奇咸間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1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法定遲延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訴外人張○○於93年8月6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記憶體模組之保護裝置」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M26967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94年4月11日起至103年8月5日止。嗣張○○將系爭專利權專屬授權予原告,授權期間自97年11月1日起至103年8月5日止。鉅被告搏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芝奇DDR31333Ares等七項產品(下稱系爭產品1至7),經比對後認系爭產品1至7均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而屬侵權。被告於收受起訴狀後仍持續販賣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又被告縱無故意,但生產前未經相關專利檢索程序,自難認無過失。被告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台幣(下同)100萬元。被告黃奇咸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99年9月12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102年1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102年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2項、第4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產品1至7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產品1至7之各項技術特徵均可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所讀取,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範圍。(三)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進步性:1、被證5:被證5以裝設於散熱片側面之子、母扣件交錯卡扣,並以夾扣件透過限位槽插設於開槽內,作為兩散熱片之組合方式,其扣件上下段面大小並無差異,亦無卡榫設計僅單純結合,自無從認為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2、被證6:被證6係以ㄇ形夾扣件與設置於散熱片身上之限位槽相互接組之方式結合,又該ㄇ形夾扣件上設置一倒鉤,限位槽上設置一扣孔,透過倒鉤及扣孔之結合,組裝兩分離之散熱片。雖被證6於專利說明書中提及以扣接鉤15與扣接孔16相互扣接,然遍查被證6專利說明書並無該扣接鉤前端具有卡榫或扣孔座上下段面扣孔寬度不同之記載,難認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內容。3、被證7:被證7係以前後兩鰭片上下重疊固定,與系爭專利之扣孔座、扣合片互相插組織技術手段完全不同。再者,被告雖主張被證7具有外、內階板之高低落差,與系爭專利之扣孔座、扣合片的高低落差上段面、下段面之技術手段相同,但上述扣孔座、扣合片具有兩段式設置並非系爭專利改良之技術特徵,就系爭專利改良技術特徵被證7並未揭露,故被證7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4、被證8:參被證8說明書第4頁倒數第3行至第5頁第2行,明顯未教示任何如同被告所自行加註之構件11A、12A,且該說明書已明確記載「此種扣合方式僅提供水平方向之扣合,故較輕易從其垂直方向脫落,而造成組裝的困難」,是由被證8說明書所述「易從其垂直方向脫落」之缺點,可推測被證8並未揭示被告自行加註之構件11A、12A,因如有該等構件,則可相當程度形成固定,而不會易於脫落。再者,被證8所採技術手段係以散熱片上之第一卡溝、第二卡溝及掛勾,由後一散熱片之掛勾卡入前散熱片之第一卡溝並回勾至後散熱片上之第二卡溝,用以固定散熱片組,與系爭專利係以兩片散熱片分別設置扣孔座、扣合片,並以扣孔座上小下大之兩段面與扣合片以延伸卡榫造成上下段面大小差異,互相扣合卡抵之技術手段完全不同。以上,難認被證8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5、被證10:被證10僅以單純凹凸結構水平接組,與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完全不同,難認被證10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6、被證13:被證13技術手段為滑動片之定位部32穿設過搖臂之容置部23及退卡座之裝置區14,組接於退卡座之導槽區13,致使退卡座1、搖臂2及滑動片3呈一穩固組接狀態,並該搖臂之凸緣孔組設於退卡座之定位孔15,致使搖臂2與退卡座1呈樞轉關係,並藉由頂掣凸緣22及止擋部33之限位作用,讓搖臂之推動過程中連動該滑動片呈一先平推後搖擺之退卡動作行程,實與系爭專利為不同技術手段,難認證據13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7、被證14:被證14之扣板74元件雖有類似於卡榫之設計,然其「T」字造型前端寬大部分係與其接組之扣孔55等寬,實際上兩者接組並未產生固定功能,該扣板74、扣孔55組合尚需依折板53上之限位裝置作為固定,難認被證14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8、被證16:被證16係採垂直結合,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以扣合片扣入扣孔座上段面扣孔內,藉由卡榫對該扣孔座上段面扣孔形成止擋,與系爭專利定位轉軸之功能不同,又被證16乃片狀體10上之左、中、右三組扣鉤與操作體20上之左、中、右三組扣孔垂直結合,其結合方式與系爭專利不同,難認已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手段。9、被告所提之各項證據組合均未揭露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全部技術手段,自難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四)並聲明:(1)被告搏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被告黃奇咸間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1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法定遲延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合約約定之重製權為「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被告並未違反系爭合約第2條約定將「以UTAOK音樂檔案之電腦格式製作為伴唱類視聽著作」之權利移轉、讓與或轉授權任何第三人,系爭伴唱機之「自錄自唱」功能係指伴唱機之使用者可將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現場之聲音保存錄製下來,轉成WAV電腦檔案,與使用者使用伴唱機唱歌時自行使用市售錄音筆、MP3隨身聽等設備錄音,並無二致。此種錄音器材市面上比比皆是,極易取得,消費者大可購買無錄音功能之伴唱機,自己再以MP3隨身聽設備錄音後使用電腦燒錄成音樂光碟。且自錄自唱功能所錄製者為消費者唱歌時現場之聲音,含使用者之歌聲、背景聲音、揚聲器所播放之聲音等,與使用者自己使用市售之錄音筆、MP3隨身聽錄音,並無不同,不過是將錄音晶片整合在機器中而已,並未讓使用者將MIDIUTAOK音樂檔案重製。(二)被告生產之各型伴唱機內均有硬碟加密之防盜拷措施,該檔案若未經被告生產之伴唱機之技術,則無法讀取,使用者不僅無法任意重製檔案,該檔案若未經被告自己開發之解密程式,該檔案亦無法在其他伴唱機播放,完全未違反系爭合約之約定。被告機器也未設置讓使用者重製影音檔案之功能,但被告無法禁止使用者自行攝錄唱歌之情景,而此與轉授權重製顯然在法律上也是不同之概念。而原告所稱侵害情節,均係指如使用者自己使用錄音設備、錄影設備攝錄自己使用伴唱機唱歌之情景,此種情形被告若是構成「轉授權」,以系爭合約簽約當時市售錄影、錄音設備如數位相機、MP3隨身聽等均已到處低價取得之情形,豈非被告簽約即馬上違約。(三)系爭合約簽訂時,原告法定代理人多次向被告法定代理人口頭表示,系爭合約中版稅之約定僅是形式,不會真正向被告收取,且自93年10月簽訂以來原告從未要求,卻至99年8月方發文要求支付,而被告亦依約核實計算給付,迄今原告亦均領取各該金額。(四)被告於簽訂系爭合約後,並未將系爭合約內之歌曲內建於伴唱機內,而係以製作檔案方式,於經銷商反應詢問時,再將各該歌曲之檔案燒錄於光碟中無償交付經銷商供消費者灌錄,至99年3月份起方將上開檔案內建於伴唱機內,故自93年簽約至99年3月為止,計算版稅應以被告發行之光碟數量為憑據,與伴唱機之銷售台數無關。然因被告購置燒錄機器,相關壓片、燒錄動作,均由被告自行製作完成,無須委外製作,且因燒錄光碟之種類、數量繁多,被告負責燒錄之員工並未一一詳為記載,復因原告簽約後本稱將不收取版稅,被告更不會特別注意,嗣原告於99年間主張版稅時,經被告搜尋以往數量資料,最後找到被告法定代理人莊嘉賓個人之筆記本上記載,及97年3月19日寄發之電子郵件,其中表示:「之前MIDI歌集發過二批93/10月發送700片、96/08月發送500片,另影音光碟發過一次,95/08發送500片後,通路似乎已用畢所以業務單位才會提出需求。請Leo進行歌曲製作,影音光碟製作發行量650pcsMidi光碟製作發行量800pcs」。而此批光碟是在97年5月發給經銷商,其後便未再就系爭合約內歌曲製作光碟發行,被告方於99年8月26日函文以此數量給付原告93年10月至99年6月之版稅,且因發行光碟並未收費,相關帳冊亦未記載數量,原告請求查帳或提出銷售憑證,並無理由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民國95年9月18日申請取得發明第I290308號「膜內貼標結構」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一),專利權期間自96年11月27日起至115年9月17日止,另於92年10月14日申請取得發明第I252807號「階式膜內貼標結構」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二),專利權期間自95年4月11日起至112年10月13日止。詎被告晟新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晟新公司)製造印刷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二之標籤(下稱系爭標籤),將製造完成之系爭標籤售予被告下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下坑公司),再由被告下坑公司將系爭標籤貼合於「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及曼特寧咖啡」杯體(下稱系爭塑膠容器),販售給統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統一公司),是被告晟新公司與下坑公司製造、販賣予統一公司之容器所使用之系爭標籤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二,應對原告負共同侵權行為連帶賠償責任。原告於97年6月19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晟新公司及下坑公司告知其侵權情事,並要求停止販售,未獲置理,仍繼續製造、販賣系爭標籤及系爭塑膠容器。而被告林張秋梅為被告下坑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陳禾淼為被告晟新公司法定代理人,均為公司法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新台幣(下同)155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專利一具進步性:(1)被證11、或被證12、或被證13,組合被證14,再組合被證15或被證16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1至13皆為傳統模內貼標標籤,皆未揭露於印刷層與最外層之間設置架橋層,使印刷層與最外層得以結合更穩固之技術特徵;被證14係一種包裝食品之包裝帶用之具有良好固定折疊性、可扭曲性、光學透明度、優良滑動性及對水性塗裝良好接受性之定向聚合物薄膜,並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一之模內貼標標籤之透明膠膜製成之原料層1之可被電極處理10之一面設有架橋層2,並於架橋層2設置印刷層之任何技術特徵;被證15係一種應用於紙材製成之商品盒體或包裝材,利用雷射壓模貼合技術,使得紙材商品上附著有雷射防偽膠膜之「水性環保雷射膜」,並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被證15於先前技術所揭露之技術內容與其所發明之技術內容不但相衝突,且被證15先前技術與其發明皆未揭露系爭專利一於原料層1之可被電極處理10之待印刷面所設之架橋層2及利用該架橋層2以提高印刷層3與原料層1結合性之技術特徵;被證16係一種以傳統黏貼方式於所需貼合之郵寄用物品或一般物品上之黏貼標籤結構,並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被證16之標籤結構特徵,以及標籤各層元件之特性與處理方法皆不相同,且被證16設置「架橋性高分子被膜保護層5」僅係用以產生兩層印刷層及感熱顯色層4,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一之設置「架橋層2」以使印刷層3與原料層1結合更穩固之技術特徵;除被證11至15為傳統模內貼標標籤,被證14至16皆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無法於模內與塑膠製品一體成形製成,被證14至16揭露之技術特徵無法使該技術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於其教示下,不需透過任何實驗或設計即可輕易將被證14至16揭露之不相同且用途與目的皆與被證11至13不同之模內貼標標籤結合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創作,即使以被證11、14、15組合;被證12、14、15組合;被證13、14、15組合;被證11、14、16組合;被證12、14、16組合;被證13、14、16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附屬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即使以被證11、14、15組合;被證12、14、15組合;被證13、14、15組合;被證11、14、16組合;被證12、14、16組合;被證13、14、16組合皆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亦無欠缺進步性。2、系爭專利二具進步性:(1)被證8至10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階式模內貼標結構、用途及功能性,即使以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亦均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貼標之邊壁設置槽,使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並具有適當之伸展彈性」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二是為解決階式模內貼標結構之容器之環圍壁面設有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時,由於不同外徑環圍壁面之接合處形成之高突狀,會使貼標與此容器進行模內成型時產生因貼標兩邊壁接合處受到容器高突狀接合處之擠壓使模壓與空氣無處宣洩之起皺問題,此一目的與兩邊壁皆未結合且非階式模內貼標結構之被證8至10完全不同,既然被證8至10標籤之邊壁皆未結合,則無需邊壁設置槽以洩放模壓及空氣之問題,故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8至10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階式模內貼標結構,更無揭露具有不同外徑之塑膠容器或製品之結構特徵及該貼標與容器或製品之結合方法;即使以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亦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技術特徵,故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及4項附屬於第1或2項中,係定義貼標之槽可為單一或複數;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5及6項皆係附屬於第4項,第4項係附屬於第1或2項中,係定義貼標複數之槽可為同一形狀或不同形狀。即使由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皆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欠缺進步性,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6項即無欠缺進步性。3、被告晟新公司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一所不及,為無理由:被告晟新公司如欲主張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2款之適用,須提出於系爭專利一申請前即95年9月18日前,已於國內使用,或已完成必須之準備、已在國內開始製造相同之物品,但不包括販賣、使用或進口相同之物品、為製造相同之物品,已經在國內做必要之準備。必要之準備行為須為客觀上可被認定之事實,例如:已進行相當投資、已完成發明之設計圖或已經製造或購買實施發明所需的設備或模具等及使用或準備行為必須在專利申請前已經進行,且須持續進行到申請日等證據。被告晟新公司提出之被證4係第三人揚博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揚博公司)於94年12月至95年10月間與第三人名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名辰公司)之請款對帳單,被證4雖有提及「昂列咖啡、左岸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左岸奶茶、左岸拿鐵」等商品名稱,惟被證4所顯現者,既非屬被告晟新公司與第三人名辰公司之交易資料,被告晟新公司亦非屬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2款所稱之先使用人,故無同法條第2項之適用。4、原證4至7產品為被告晟新公司、下坑公司製造販售:(1)被告僅承認原證5、6為其所製造,與事實不符:統一公司與被告下坑公司「買賣合約書」第1頁記載「甲方向乙方購買75/86mm模內貼PP杯與PET杯蓋」,並於第2頁「75mm/86mmPP杯&PET上蓋規格」第三列記載「PP杯,福聚HP600S,12.9(杯身重量),1.7(標籤),---,86.0+-0.5(外口徑),…左岸咖啡館(適用產品)」及第五列記載「杯蓋,南亞A-PET,單色料,---,---,3.5(杯蓋),外口徑90.0+-1.0,…昂列咖啡、昂列奶茶、拿鐵咖啡(適用產品)。是統一公司向被告下坑公司購買原證4至7之左岸咖啡館各種模內貼PP杯與PET杯蓋,被告下坑公司非僅出售原證5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咖啡及原證6左岸咖啡館之拿鐵咖啡之系爭塑膠容器予統一公司。原證4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及原證7左岸咖啡館之曼特寧咖啡之系爭塑膠容器,亦為被告下坑公司出售予統一公司。至於被告下坑公司為何以名辰公司塑膠模具製造原證4及7之系爭塑膠容器,則屬被告下坑公司與名辰公司間之內部關係,原證4及7之系爭塑膠容器為被告下坑公司出售予統一公司並無爭議。(2)被告辯稱原證4至7之系爭標籤非其所有,乃屬不實:原證4至7系爭標籤,或被告提出之被證2四張標籤,於標籤背面並無塗佈任何黏膠,原告如何能將原證4至7系爭標籤取下,再以其他「模內成型標籤」與已成型之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共同置入塑膠射出成型機之塑膠成型模具中,並讓系爭塑膠容器與「模內成型標籤」做第二次結合。況被告下坑公司亦為採用「標籤模內成型技術(LabelIn-mold)」製造原證4至7之廠商,應知悉其所採用之標籤絕非自黏性標籤,亦無販售尚未與標籤結合之塑膠杯體。另買賣合約書包含統一公司向被告下坑公司購買「昂列咖啡、昂列奶茶、那鐵咖啡」PET杯蓋。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使用之PET杯蓋,外觀與規格均相一致,與統一公司其他產品供應商使用之PET杯蓋外觀形狀均不相同,被告下坑公司辯稱原證4及7非其所製造,並供應予統一公司,顯與事實不符。5、原證4至7系爭標籤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2及6項:(1)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原料層」,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原料層,兩者文義相同。系爭標籤「原料層」為合成材料所製成,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原料層可以紙材質;或合成材質;或金屬材質製成」,兩者文義相同。(2)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架橋層,設於原料層與下方」,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架橋層,架橋層設於前述原料層下方」,兩者文義相同。(3)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印刷層,設於前述架橋層下方」,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印刷層,印刷層設於前述架橋層下方,利用前述架橋層讓印刷層與原料層結合更穩固」,兩者文義相同。(4)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貼合層,設於前述印刷層外側」,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貼合層,設於前述印刷層外側」,兩者文義相同。系爭標籤之貼合層為以膠膜貼合為之,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貼合層可採用塗佈膠合材之上膠方法;或也以膠膜貼合均可」,兩者文義相同。(5)系爭專利一使用之架橋層並非僅限制於PRIMER成分架橋劑,仍得以其他適合成分為之,原料層亦非限制於紙材質,亦可以其他材質為之。被證1雖稱「一般會在鋁箔紙表面塗佈VATPRIMER(印刷前處理),以提高油墨之轉移及密著性,使印刷品質更佳」,且於被證1印刷材料註記「軟質鋁箔及鋁箔貼合紙」,但被證1並未否定VATPRIMER仍可運用於其他材料之原料層,是被告分析系爭標籤之內容,原告否認之。6、原證4至7系爭標籤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3至6項、系爭塑膠容器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6項而侵害系爭專利二:(1)原證4至7系爭標籤已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3至6項:①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標貼,印刷有圖案或文字」,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貼標,貼標印刷有圖案或文字」,兩者文義相同。②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設兩邊壁」,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設兩邊壁」,兩者文義相同。③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邊壁設槽,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邊壁設槽,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兩者文義相同。④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具有適當之伸展彈性」,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具有適當之伸展彈性」,兩者文義相同。(2)原證4至7系爭標籤及系爭塑膠容器均已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6項:①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設「貼標,貼標印刷有圖案或文字,設兩邊壁」,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貼標,貼標印刷有圖案或文字,及設兩邊壁」之文義讀取均相同。②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設「塑膠容器或製品,該塑膠容器或製品設有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於相鄰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設高突狀之接合處」,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技術特徵「塑膠容器或製品,該塑膠容器或製品設有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於相鄰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設高突狀之接合處」,兩者文義讀取均相同。③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之「貼標與塑膠容器或製品於模內一體成型,該貼標之槽適位於塑膠容器或製品之接合處,以使塑膠容器或製品與貼標充分一體成型結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設「當前述貼標與塑膠容器或製品於模內一體成型,該貼標之槽適位於塑膠容器或製品之接合處,以使塑膠容器或製品與貼標充分一體成型結合」,兩者文義讀取相同。7、被告故意、過失侵害系爭專利,應負連帶賠償之責:(1)原證9之97年6月19日台南東門郵局存證信函第199號係原告函告被告之存證信函,原證10之97年7月10日臺北北門郵局存證信函第3771號,則為被告晟新公司委託龔君彥律師之回函,可證明被告確實知悉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一、二,但被告仍繼續侵害至今,其侵權行為責任應自行為終了時計算時效是否消滅。(2)被告晟新公司製造印刷系爭標籤,並將系爭標籤售予被告下坑公司,再由被告下坑公司將系爭標籤與塑膠品採模內一體成型製成原證4至7「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及曼特寧咖啡」等使用之系爭塑膠容器,售予第三人統一公司充填奶茶或咖啡後,製成「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及曼特寧咖啡」,被告下坑公司與晟新公司因有意思聯絡與行為共同,應對原告負共同侵權連帶賠償責任。(3)被告林張秋梅為被告下坑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陳禾淼為被告晟新公司法定代理人,依據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或民法第28條,被告法定代理人應分別與各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8、損害額之計算:被告下坑公司每月售予統一公司之塑膠容器數量逾300萬個,塑膠容器單價為2.7元,被告所獲不法利益為2.7元/個x30%=0.81元/個,是被告應連帶賠償之損害額為0.81元/個x300萬個x24個月=58,320,000元。被告明知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一、二仍故意侵害,故請求酌定損害額之三倍賠償金。此為原告所受之損害,惟原告僅請求155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賠償原告155萬元,並自起訴狀送達被告翌日起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給付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一、二無效:1、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進步性:原告雖主張:該專利於原料層下印刷層上,以架橋劑形成架橋層,使印刷油墨能與原料層更加緊密結合,不致因射出模內高溫高壓而脫落掉色;然該架橋劑設置,早見於信用卡之製作上,申請前已為公眾所知悉者而不具新穎性;原告技術雖對印刷油墨附合有助益,然欲達成同等效果,僅須於原料層之選料,經電極或其他處理衰變後仍有38達因以上之透明膠膜即可,無須多加架橋劑增添成本,原告技術,實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其專利具有應撤銷事由,應為無效。2、系爭專利二不具有進步性: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習知技術之差異點在於「邊壁設槽之技術特徵,而該槽之作用,在於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使貼標與容器更加密合不致產生皺摺」,如欲達成相同效果,可在模具上做處理,無須於標籤邊壁設置凹槽,破壞標籤美感;且於邊壁設槽,更浪費切割等不必要之工時,原告系爭專利二實為同一技術領域內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應為無效。(二)原告引用之鑑定報告不論形式、實質上均有瑕疵,不應作為判決依據:1、鑑定報告引用法院未提供之證物資料,直接援引原告起訴狀之資料,如鑑定報告引用法院未檢送之原證4及原證7證物、原證8及「昂列奶茶」、原證5及原證6照片影本,此等證物均僅見於原告起訴狀或原告民事準備(一)狀。鑑定機關未就法院檢送之原證5及原證6分別鑑定是否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二,且將法院未檢送之原證4及原證7證物一併列入侵害系爭專利之鑑定結果,鑑定報告用語更與原告所提民事準備(一)狀實質相同,該鑑定結果,難使人信服。2、鑑定報告縱形式上可採,其實質內容亦有嚴重瑕疵,不足以認定侵害系爭專利一、二:鑑定報告中,對系爭標籤與系爭專利一為鑑定,鑑定結果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具有實質瑕疵;對系爭標籤與系爭專利二專利範圍第1至6項為鑑定,鑑定結果亦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規定,具實質瑕疵。(三)被告未侵害系爭專利一、二:1、被告晟新公司之標籤結構僅有三層,與原告系爭專利一有四層結構不同,不符全要件原則,未侵害系爭專利一:(1)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2、6項與被告晟新公司系爭標籤結構比較,有顯著差異,不符全要件原則,無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①被告晟新公司之標籤實無原告主張之架橋層或其他類似架橋層功用之結構。②被告晟新公司之印刷層係直接印刷於原料層之上,與系爭專利一不同。③被告晟新公司標籤之原料層、印刷層、貼合膠總和之厚度,與系爭專利一標籤厚度不同。(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與被告下坑公司系爭標籤結構比較,被告系爭標籤結構之邊壁完整並未設槽,與原告系爭專利二有邊壁設槽之技術特徵不同,不符全要件原則,未侵害系爭專利:①被告下坑公司使用之標籤,兩邊壁完整,並無原告之標籤具有邊壁設槽之技術特徵,而係使用習知技術。②文義解釋上,僅為突起或段差者,非所謂之「槽」,被告下坑公司使用之標籤並無兩邊高中間凹下之「槽」之構造。③被告下坑公司用以洩放模內壓力與氣體之方法,係以模具上開氣孔為之,與原告透過邊壁設槽為之者,兩者實有顯著不同。(四)縱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有效,然被告晟新公司於94年11月即已開始製造左岸系列標籤,早於96年始取得系爭專利之原告,系爭專利效力不及於先於原告使用之被告晟新公司,應不成立侵權,蓋被告晟新公司早於94年11月開始製造左岸系列標籤所用之技術與今日並無差異,系爭專利效力不及於被告晟新公司。(五)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請求損害賠償,應由其舉證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或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原告未提出任何證據(如:報價單、訂購單、發票、出貨單等單據)證明被告下坑公司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每月出售之數量、單價等,原告未盡舉證責任,其主張之數額顯係原告任意估算,不足為計算損害賠償數額之基礎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民國95年9月18日申請取得發明第I290308號「膜內貼標結構」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一),專利權期間自96年11月27日起至115年9月17日止,另於92年10月14日申請取得發明第I252807號「階式膜內貼標結構」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二),專利權期間自95年4月11日起至112年10月13日止。詎被告晟新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晟新公司)製造印刷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二之標籤(下稱系爭標籤),將製造完成之系爭標籤售予被告下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下坑公司),再由被告下坑公司將系爭標籤貼合於「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及曼特寧咖啡」杯體(下稱系爭塑膠容器),販售給統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統一公司),是被告晟新公司與下坑公司製造、販賣予統一公司之容器所使用之系爭標籤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二,應對原告負共同侵權行為連帶賠償責任。原告於97年6月19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晟新公司及下坑公司告知其侵權情事,並要求停止販售,未獲置理,仍繼續製造、販賣系爭標籤及系爭塑膠容器。而被告林張秋梅為被告下坑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陳禾淼為被告晟新公司法定代理人,均為公司法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新台幣(下同)155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專利一具進步性:(1)被證11、或被證12、或被證13,組合被證14,再組合被證15或被證16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1至13皆為傳統模內貼標標籤,皆未揭露於印刷層與最外層之間設置架橋層,使印刷層與最外層得以結合更穩固之技術特徵;被證14係一種包裝食品之包裝帶用之具有良好固定折疊性、可扭曲性、光學透明度、優良滑動性及對水性塗裝良好接受性之定向聚合物薄膜,並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一之模內貼標標籤之透明膠膜製成之原料層1之可被電極處理10之一面設有架橋層2,並於架橋層2設置印刷層之任何技術特徵;被證15係一種應用於紙材製成之商品盒體或包裝材,利用雷射壓模貼合技術,使得紙材商品上附著有雷射防偽膠膜之「水性環保雷射膜」,並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被證15於先前技術所揭露之技術內容與其所發明之技術內容不但相衝突,且被證15先前技術與其發明皆未揭露系爭專利一於原料層1之可被電極處理10之待印刷面所設之架橋層2及利用該架橋層2以提高印刷層3與原料層1結合性之技術特徵;被證16係一種以傳統黏貼方式於所需貼合之郵寄用物品或一般物品上之黏貼標籤結構,並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被證16之標籤結構特徵,以及標籤各層元件之特性與處理方法皆不相同,且被證16設置「架橋性高分子被膜保護層5」僅係用以產生兩層印刷層及感熱顯色層4,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一之設置「架橋層2」以使印刷層3與原料層1結合更穩固之技術特徵;除被證11至15為傳統模內貼標標籤,被證14至16皆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無法於模內與塑膠製品一體成形製成,被證14至16揭露之技術特徵無法使該技術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於其教示下,不需透過任何實驗或設計即可輕易將被證14至16揭露之不相同且用途與目的皆與被證11至13不同之模內貼標標籤結合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創作,即使以被證11、14、15組合;被證12、14、15組合;被證13、14、15組合;被證11、14、16組合;被證12、14、16組合;被證13、14、16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附屬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即使以被證11、14、15組合;被證12、14、15組合;被證13、14、15組合;被證11、14、16組合;被證12、14、16組合;被證13、14、16組合皆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亦無欠缺進步性。2、系爭專利二具進步性:(1)被證8至10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階式模內貼標結構、用途及功能性,即使以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亦均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貼標之邊壁設置槽,使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並具有適當之伸展彈性」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二是為解決階式模內貼標結構之容器之環圍壁面設有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時,由於不同外徑環圍壁面之接合處形成之高突狀,會使貼標與此容器進行模內成型時產生因貼標兩邊壁接合處受到容器高突狀接合處之擠壓使模壓與空氣無處宣洩之起皺問題,此一目的與兩邊壁皆未結合且非階式模內貼標結構之被證8至10完全不同,既然被證8至10標籤之邊壁皆未結合,則無需邊壁設置槽以洩放模壓及空氣之問題,故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8至10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階式模內貼標結構,更無揭露具有不同外徑之塑膠容器或製品之結構特徵及該貼標與容器或製品之結合方法;即使以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亦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技術特徵,故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及4項附屬於第1或2項中,係定義貼標之槽可為單一或複數;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5及6項皆係附屬於第4項,第4項係附屬於第1或2項中,係定義貼標複數之槽可為同一形狀或不同形狀。即使由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皆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欠缺進步性,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6項即無欠缺進步性。3、被告晟新公司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一所不及,為無理由:被告晟新公司如欲主張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2款之適用,須提出於系爭專利一申請前即95年9月18日前,已於國內使用,或已完成必須之準備、已在國內開始製造相同之物品,但不包括販賣、使用或進口相同之物品、為製造相同之物品,已經在國內做必要之準備。必要之準備行為須為客觀上可被認定之事實,例如:已進行相當投資、已完成發明之設計圖或已經製造或購買實施發明所需的設備或模具等及使用或準備行為必須在專利申請前已經進行,且須持續進行到申請日等證據。被告晟新公司提出之被證4係第三人揚博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揚博公司)於94年12月至95年10月間與第三人名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名辰公司)之請款對帳單,被證4雖有提及「昂列咖啡、左岸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左岸奶茶、左岸拿鐵」等商品名稱,惟被證4所顯現者,既非屬被告晟新公司與第三人名辰公司之交易資料,被告晟新公司亦非屬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2款所稱之先使用人,故無同法條第2項之適用。4、原證4至7產品為被告晟新公司、下坑公司製造販售:(1)被告僅承認原證5、6為其所製造,與事實不符:統一公司與被告下坑公司「買賣合約書」第1頁記載「甲方向乙方購買75/86mm模內貼PP杯與PET杯蓋」,並於第2頁「75mm/86mmPP杯&PET上蓋規格」第三列記載「PP杯,福聚HP600S,12.9(杯身重量),1.7(標籤),---,86.0+-0.5(外口徑),…左岸咖啡館(適用產品)」及第五列記載「杯蓋,南亞A-PET,單色料,---,---,3.5(杯蓋),外口徑90.0+-1.0,…昂列咖啡、昂列奶茶、拿鐵咖啡(適用產品)。是統一公司向被告下坑公司購買原證4至7之左岸咖啡館各種模內貼PP杯與PET杯蓋,被告下坑公司非僅出售原證5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咖啡及原證6左岸咖啡館之拿鐵咖啡之系爭塑膠容器予統一公司。原證4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及原證7左岸咖啡館之曼特寧咖啡之系爭塑膠容器,亦為被告下坑公司出售予統一公司。至於被告下坑公司為何以名辰公司塑膠模具製造原證4及7之系爭塑膠容器,則屬被告下坑公司與名辰公司間之內部關係,原證4及7之系爭塑膠容器為被告下坑公司出售予統一公司並無爭議。(2)被告辯稱原證4至7之系爭標籤非其所有,乃屬不實:原證4至7系爭標籤,或被告提出之被證2四張標籤,於標籤背面並無塗佈任何黏膠,原告如何能將原證4至7系爭標籤取下,再以其他「模內成型標籤」與已成型之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共同置入塑膠射出成型機之塑膠成型模具中,並讓系爭塑膠容器與「模內成型標籤」做第二次結合。況被告下坑公司亦為採用「標籤模內成型技術(LabelIn-mold)」製造原證4至7之廠商,應知悉其所採用之標籤絕非自黏性標籤,亦無販售尚未與標籤結合之塑膠杯體。另買賣合約書包含統一公司向被告下坑公司購買「昂列咖啡、昂列奶茶、那鐵咖啡」PET杯蓋。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使用之PET杯蓋,外觀與規格均相一致,與統一公司其他產品供應商使用之PET杯蓋外觀形狀均不相同,被告下坑公司辯稱原證4及7非其所製造,並供應予統一公司,顯與事實不符。5、原證4至7系爭標籤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2及6項:(1)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原料層」,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原料層,兩者文義相同。系爭標籤「原料層」為合成材料所製成,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原料層可以紙材質;或合成材質;或金屬材質製成」,兩者文義相同。(2)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架橋層,設於原料層與下方」,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架橋層,架橋層設於前述原料層下方」,兩者文義相同。(3)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印刷層,設於前述架橋層下方」,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印刷層,印刷層設於前述架橋層下方,利用前述架橋層讓印刷層與原料層結合更穩固」,兩者文義相同。(4)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貼合層,設於前述印刷層外側」,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貼合層,設於前述印刷層外側」,兩者文義相同。系爭標籤之貼合層為以膠膜貼合為之,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貼合層可採用塗佈膠合材之上膠方法;或也以膠膜貼合均可」,兩者文義相同。(5)系爭專利一使用之架橋層並非僅限制於PRIMER成分架橋劑,仍得以其他適合成分為之,原料層亦非限制於紙材質,亦可以其他材質為之。被證1雖稱「一般會在鋁箔紙表面塗佈VATPRIMER(印刷前處理),以提高油墨之轉移及密著性,使印刷品質更佳」,且於被證1印刷材料註記「軟質鋁箔及鋁箔貼合紙」,但被證1並未否定VATPRIMER仍可運用於其他材料之原料層,是被告分析系爭標籤之內容,原告否認之。6、原證4至7系爭標籤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3至6項、系爭塑膠容器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6項而侵害系爭專利二:(1)原證4至7系爭標籤已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3至6項:①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標貼,印刷有圖案或文字」,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貼標,貼標印刷有圖案或文字」,兩者文義相同。②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設兩邊壁」,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設兩邊壁」,兩者文義相同。③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邊壁設槽,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邊壁設槽,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兩者文義相同。④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具有適當之伸展彈性」,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具有適當之伸展彈性」,兩者文義相同。(2)原證4至7系爭標籤及系爭塑膠容器均已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6項:①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設「貼標,貼標印刷有圖案或文字,設兩邊壁」,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貼標,貼標印刷有圖案或文字,及設兩邊壁」之文義讀取均相同。②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設「塑膠容器或製品,該塑膠容器或製品設有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於相鄰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設高突狀之接合處」,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技術特徵「塑膠容器或製品,該塑膠容器或製品設有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於相鄰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設高突狀之接合處」,兩者文義讀取均相同。③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之「貼標與塑膠容器或製品於模內一體成型,該貼標之槽適位於塑膠容器或製品之接合處,以使塑膠容器或製品與貼標充分一體成型結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設「當前述貼標與塑膠容器或製品於模內一體成型,該貼標之槽適位於塑膠容器或製品之接合處,以使塑膠容器或製品與貼標充分一體成型結合」,兩者文義讀取相同。7、被告故意、過失侵害系爭專利,應負連帶賠償之責:(1)原證9之97年6月19日台南東門郵局存證信函第199號係原告函告被告之存證信函,原證10之97年7月10日臺北北門郵局存證信函第3771號,則為被告晟新公司委託龔君彥律師之回函,可證明被告確實知悉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一、二,但被告仍繼續侵害至今,其侵權行為責任應自行為終了時計算時效是否消滅。(2)被告晟新公司製造印刷系爭標籤,並將系爭標籤售予被告下坑公司,再由被告下坑公司將系爭標籤與塑膠品採模內一體成型製成原證4至7「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及曼特寧咖啡」等使用之系爭塑膠容器,售予第三人統一公司充填奶茶或咖啡後,製成「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及曼特寧咖啡」,被告下坑公司與晟新公司因有意思聯絡與行為共同,應對原告負共同侵權連帶賠償責任。(3)被告林張秋梅為被告下坑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陳禾淼為被告晟新公司法定代理人,依據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或民法第28條,被告法定代理人應分別與各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8、損害額之計算:被告下坑公司每月售予統一公司之塑膠容器數量逾300萬個,塑膠容器單價為2.7元,被告所獲不法利益為2.7元/個x30%=0.81元/個,是被告應連帶賠償之損害額為0.81元/個x300萬個x24個月=58,320,000元。被告明知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一、二仍故意侵害,故請求酌定損害額之三倍賠償金。此為原告所受之損害,惟原告僅請求155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賠償原告155萬元,並自起訴狀送達被告翌日起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給付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一、二無效:1、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進步性:原告雖主張:該專利於原料層下印刷層上,以架橋劑形成架橋層,使印刷油墨能與原料層更加緊密結合,不致因射出模內高溫高壓而脫落掉色;然該架橋劑設置,早見於信用卡之製作上,申請前已為公眾所知悉者而不具新穎性;原告技術雖對印刷油墨附合有助益,然欲達成同等效果,僅須於原料層之選料,經電極或其他處理衰變後仍有38達因以上之透明膠膜即可,無須多加架橋劑增添成本,原告技術,實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其專利具有應撤銷事由,應為無效。2、系爭專利二不具有進步性: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習知技術之差異點在於「邊壁設槽之技術特徵,而該槽之作用,在於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使貼標與容器更加密合不致產生皺摺」,如欲達成相同效果,可在模具上做處理,無須於標籤邊壁設置凹槽,破壞標籤美感;且於邊壁設槽,更浪費切割等不必要之工時,原告系爭專利二實為同一技術領域內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應為無效。(二)原告引用之鑑定報告不論形式、實質上均有瑕疵,不應作為判決依據:1、鑑定報告引用法院未提供之證物資料,直接援引原告起訴狀之資料,如鑑定報告引用法院未檢送之原證4及原證7證物、原證8及「昂列奶茶」、原證5及原證6照片影本,此等證物均僅見於原告起訴狀或原告民事準備(一)狀。鑑定機關未就法院檢送之原證5及原證6分別鑑定是否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二,且將法院未檢送之原證4及原證7證物一併列入侵害系爭專利之鑑定結果,鑑定報告用語更與原告所提民事準備(一)狀實質相同,該鑑定結果,難使人信服。2、鑑定報告縱形式上可採,其實質內容亦有嚴重瑕疵,不足以認定侵害系爭專利一、二:鑑定報告中,對系爭標籤與系爭專利一為鑑定,鑑定結果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具有實質瑕疵;對系爭標籤與系爭專利二專利範圍第1至6項為鑑定,鑑定結果亦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規定,具實質瑕疵。(三)被告未侵害系爭專利一、二:1、被告晟新公司之標籤結構僅有三層,與原告系爭專利一有四層結構不同,不符全要件原則,未侵害系爭專利一:(1)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2、6項與被告晟新公司系爭標籤結構比較,有顯著差異,不符全要件原則,無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①被告晟新公司之標籤實無原告主張之架橋層或其他類似架橋層功用之結構。②被告晟新公司之印刷層係直接印刷於原料層之上,與系爭專利一不同。③被告晟新公司標籤之原料層、印刷層、貼合膠總和之厚度,與系爭專利一標籤厚度不同。(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與被告下坑公司系爭標籤結構比較,被告系爭標籤結構之邊壁完整並未設槽,與原告系爭專利二有邊壁設槽之技術特徵不同,不符全要件原則,未侵害系爭專利:①被告下坑公司使用之標籤,兩邊壁完整,並無原告之標籤具有邊壁設槽之技術特徵,而係使用習知技術。②文義解釋上,僅為突起或段差者,非所謂之「槽」,被告下坑公司使用之標籤並無兩邊高中間凹下之「槽」之構造。③被告下坑公司用以洩放模內壓力與氣體之方法,係以模具上開氣孔為之,與原告透過邊壁設槽為之者,兩者實有顯著不同。(四)縱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有效,然被告晟新公司於94年11月即已開始製造左岸系列標籤,早於96年始取得系爭專利之原告,系爭專利效力不及於先於原告使用之被告晟新公司,應不成立侵權,蓋被告晟新公司早於94年11月開始製造左岸系列標籤所用之技術與今日並無差異,系爭專利效力不及於被告晟新公司。(五)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請求損害賠償,應由其舉證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或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原告未提出任何證據(如:報價單、訂購單、發票、出貨單等單據)證明被告下坑公司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每月出售之數量、單價等,原告未盡舉證責任,其主張之數額顯係原告任意估算,不足為計算損害賠償數額之基礎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民國95年9月18日申請取得發明第I290308號「膜內貼標結構」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一),專利權期間自96年11月27日起至115年9月17日止,另於92年10月14日申請取得發明第I252807號「階式膜內貼標結構」專利權(下稱系爭專利二),專利權期間自95年4月11日起至112年10月13日止。詎被告晟新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晟新公司)製造印刷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二之標籤(下稱系爭標籤),將製造完成之系爭標籤售予被告下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下坑公司),再由被告下坑公司將系爭標籤貼合於「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及曼特寧咖啡」杯體(下稱系爭塑膠容器),販售給統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統一公司),是被告晟新公司與下坑公司製造、販賣予統一公司之容器所使用之系爭標籤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二,應對原告負共同侵權行為連帶賠償責任。原告於97年6月19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晟新公司及下坑公司告知其侵權情事,並要求停止販售,未獲置理,仍繼續製造、販賣系爭標籤及系爭塑膠容器。而被告林張秋梅為被告下坑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陳禾淼為被告晟新公司法定代理人,均為公司法規定之負責人,原告自得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賠償損害新台幣(下同)155萬元,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專利一具進步性:(1)被證11、或被證12、或被證13,組合被證14,再組合被證15或被證16均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被證11至13皆為傳統模內貼標標籤,皆未揭露於印刷層與最外層之間設置架橋層,使印刷層與最外層得以結合更穩固之技術特徵;被證14係一種包裝食品之包裝帶用之具有良好固定折疊性、可扭曲性、光學透明度、優良滑動性及對水性塗裝良好接受性之定向聚合物薄膜,並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一之模內貼標標籤之透明膠膜製成之原料層1之可被電極處理10之一面設有架橋層2,並於架橋層2設置印刷層之任何技術特徵;被證15係一種應用於紙材製成之商品盒體或包裝材,利用雷射壓模貼合技術,使得紙材商品上附著有雷射防偽膠膜之「水性環保雷射膜」,並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被證15於先前技術所揭露之技術內容與其所發明之技術內容不但相衝突,且被證15先前技術與其發明皆未揭露系爭專利一於原料層1之可被電極處理10之待印刷面所設之架橋層2及利用該架橋層2以提高印刷層3與原料層1結合性之技術特徵;被證16係一種以傳統黏貼方式於所需貼合之郵寄用物品或一般物品上之黏貼標籤結構,並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被證16之標籤結構特徵,以及標籤各層元件之特性與處理方法皆不相同,且被證16設置「架橋性高分子被膜保護層5」僅係用以產生兩層印刷層及感熱顯色層4,並未揭露系爭專利一之設置「架橋層2」以使印刷層3與原料層1結合更穩固之技術特徵;除被證11至15為傳統模內貼標標籤,被證14至16皆非模內貼標標籤結構,無法於模內與塑膠製品一體成形製成,被證14至16揭露之技術特徵無法使該技術領域中通常知識者於其教示下,不需透過任何實驗或設計即可輕易將被證14至16揭露之不相同且用途與目的皆與被證11至13不同之模內貼標標籤結合完成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創作,即使以被證11、14、15組合;被證12、14、15組合;被證13、14、15組合;被證11、14、16組合;被證12、14、16組合;被證13、14、16組合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附屬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即使以被證11、14、15組合;被證12、14、15組合;被證13、14、15組合;被證11、14、16組合;被證12、14、16組合;被證13、14、16組合皆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是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亦無欠缺進步性。2、系爭專利二具進步性:(1)被證8至10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階式模內貼標結構、用途及功能性,即使以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亦均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貼標之邊壁設置槽,使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並具有適當之伸展彈性」之技術特徵,系爭專利二是為解決階式模內貼標結構之容器之環圍壁面設有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時,由於不同外徑環圍壁面之接合處形成之高突狀,會使貼標與此容器進行模內成型時產生因貼標兩邊壁接合處受到容器高突狀接合處之擠壓使模壓與空氣無處宣洩之起皺問題,此一目的與兩邊壁皆未結合且非階式模內貼標結構之被證8至10完全不同,既然被證8至10標籤之邊壁皆未結合,則無需邊壁設置槽以洩放模壓及空氣之問題,故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2)被證8至10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階式模內貼標結構,更無揭露具有不同外徑之塑膠容器或製品之結構特徵及該貼標與容器或製品之結合方法;即使以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亦未揭露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技術特徵,故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皆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不具進步性。(3)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及4項附屬於第1或2項中,係定義貼標之槽可為單一或複數;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5及6項皆係附屬於第4項,第4項係附屬於第1或2項中,係定義貼標複數之槽可為同一形狀或不同形狀。即使由被證8組合被證10或被證9組合被證10皆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欠缺進步性,故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6項即無欠缺進步性。3、被告晟新公司主張其為系爭專利一所不及,為無理由:被告晟新公司如欲主張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2款之適用,須提出於系爭專利一申請前即95年9月18日前,已於國內使用,或已完成必須之準備、已在國內開始製造相同之物品,但不包括販賣、使用或進口相同之物品、為製造相同之物品,已經在國內做必要之準備。必要之準備行為須為客觀上可被認定之事實,例如:已進行相當投資、已完成發明之設計圖或已經製造或購買實施發明所需的設備或模具等及使用或準備行為必須在專利申請前已經進行,且須持續進行到申請日等證據。被告晟新公司提出之被證4係第三人揚博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揚博公司)於94年12月至95年10月間與第三人名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名辰公司)之請款對帳單,被證4雖有提及「昂列咖啡、左岸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左岸奶茶、左岸拿鐵」等商品名稱,惟被證4所顯現者,既非屬被告晟新公司與第三人名辰公司之交易資料,被告晟新公司亦非屬專利法第57條第1項第2款所稱之先使用人,故無同法條第2項之適用。4、原證4至7產品為被告晟新公司、下坑公司製造販售:(1)被告僅承認原證5、6為其所製造,與事實不符:統一公司與被告下坑公司「買賣合約書」第1頁記載「甲方向乙方購買75/86mm模內貼PP杯與PET杯蓋」,並於第2頁「75mm/86mmPP杯&PET上蓋規格」第三列記載「PP杯,福聚HP600S,12.9(杯身重量),1.7(標籤),---,86.0+-0.5(外口徑),…左岸咖啡館(適用產品)」及第五列記載「杯蓋,南亞A-PET,單色料,---,---,3.5(杯蓋),外口徑90.0+-1.0,…昂列咖啡、昂列奶茶、拿鐵咖啡(適用產品)。是統一公司向被告下坑公司購買原證4至7之左岸咖啡館各種模內貼PP杯與PET杯蓋,被告下坑公司非僅出售原證5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咖啡及原證6左岸咖啡館之拿鐵咖啡之系爭塑膠容器予統一公司。原證4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及原證7左岸咖啡館之曼特寧咖啡之系爭塑膠容器,亦為被告下坑公司出售予統一公司。至於被告下坑公司為何以名辰公司塑膠模具製造原證4及7之系爭塑膠容器,則屬被告下坑公司與名辰公司間之內部關係,原證4及7之系爭塑膠容器為被告下坑公司出售予統一公司並無爭議。(2)被告辯稱原證4至7之系爭標籤非其所有,乃屬不實:原證4至7系爭標籤,或被告提出之被證2四張標籤,於標籤背面並無塗佈任何黏膠,原告如何能將原證4至7系爭標籤取下,再以其他「模內成型標籤」與已成型之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共同置入塑膠射出成型機之塑膠成型模具中,並讓系爭塑膠容器與「模內成型標籤」做第二次結合。況被告下坑公司亦為採用「標籤模內成型技術(LabelIn-mold)」製造原證4至7之廠商,應知悉其所採用之標籤絕非自黏性標籤,亦無販售尚未與標籤結合之塑膠杯體。另買賣合約書包含統一公司向被告下坑公司購買「昂列咖啡、昂列奶茶、那鐵咖啡」PET杯蓋。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使用之PET杯蓋,外觀與規格均相一致,與統一公司其他產品供應商使用之PET杯蓋外觀形狀均不相同,被告下坑公司辯稱原證4及7非其所製造,並供應予統一公司,顯與事實不符。5、原證4至7系爭標籤落入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2及6項:(1)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原料層」,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原料層,兩者文義相同。系爭標籤「原料層」為合成材料所製成,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原料層可以紙材質;或合成材質;或金屬材質製成」,兩者文義相同。(2)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架橋層,設於原料層與下方」,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架橋層,架橋層設於前述原料層下方」,兩者文義相同。(3)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印刷層,設於前述架橋層下方」,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印刷層,印刷層設於前述架橋層下方,利用前述架橋層讓印刷層與原料層結合更穩固」,兩者文義相同。(4)原證4至7系爭標籤設「貼合層,設於前述印刷層外側」,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貼合層,設於前述印刷層外側」,兩者文義相同。系爭標籤之貼合層為以膠膜貼合為之,而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貼合層可採用塗佈膠合材之上膠方法;或也以膠膜貼合均可」,兩者文義相同。(5)系爭專利一使用之架橋層並非僅限制於PRIMER成分架橋劑,仍得以其他適合成分為之,原料層亦非限制於紙材質,亦可以其他材質為之。被證1雖稱「一般會在鋁箔紙表面塗佈VATPRIMER(印刷前處理),以提高油墨之轉移及密著性,使印刷品質更佳」,且於被證1印刷材料註記「軟質鋁箔及鋁箔貼合紙」,但被證1並未否定VATPRIMER仍可運用於其他材料之原料層,是被告分析系爭標籤之內容,原告否認之。6、原證4至7系爭標籤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3至6項、系爭塑膠容器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6項而侵害系爭專利二:(1)原證4至7系爭標籤已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3至6項:①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標貼,印刷有圖案或文字」,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貼標,貼標印刷有圖案或文字」,兩者文義相同。②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設兩邊壁」,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設兩邊壁」,兩者文義相同。③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邊壁設槽,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邊壁設槽,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兩者文義相同。④原證4至7系爭標籤之「具有適當之伸展彈性」,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設「具有適當之伸展彈性」,兩者文義相同。(2)原證4至7系爭標籤及系爭塑膠容器均已落入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6項:①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設「貼標,貼標印刷有圖案或文字,設兩邊壁」,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貼標,貼標印刷有圖案或文字,及設兩邊壁」之文義讀取均相同。②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設「塑膠容器或製品,該塑膠容器或製品設有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於相鄰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設高突狀之接合處」,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技術特徵「塑膠容器或製品,該塑膠容器或製品設有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於相鄰不同外徑之環圍壁面設高突狀之接合處」,兩者文義讀取均相同。③原證4至7系爭塑膠容器之「貼標與塑膠容器或製品於模內一體成型,該貼標之槽適位於塑膠容器或製品之接合處,以使塑膠容器或製品與貼標充分一體成型結合」,而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設「當前述貼標與塑膠容器或製品於模內一體成型,該貼標之槽適位於塑膠容器或製品之接合處,以使塑膠容器或製品與貼標充分一體成型結合」,兩者文義讀取相同。7、被告故意、過失侵害系爭專利,應負連帶賠償之責:(1)原證9之97年6月19日台南東門郵局存證信函第199號係原告函告被告之存證信函,原證10之97年7月10日臺北北門郵局存證信函第3771號,則為被告晟新公司委託龔君彥律師之回函,可證明被告確實知悉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一、二,但被告仍繼續侵害至今,其侵權行為責任應自行為終了時計算時效是否消滅。(2)被告晟新公司製造印刷系爭標籤,並將系爭標籤售予被告下坑公司,再由被告下坑公司將系爭標籤與塑膠品採模內一體成型製成原證4至7「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及曼特寧咖啡」等使用之系爭塑膠容器,售予第三人統一公司充填奶茶或咖啡後,製成「左岸咖啡館之昂列奶茶、昂列咖啡、拿鐵咖啡及曼特寧咖啡」,被告下坑公司與晟新公司因有意思聯絡與行為共同,應對原告負共同侵權連帶賠償責任。(3)被告林張秋梅為被告下坑公司法定代理人,被告陳禾淼為被告晟新公司法定代理人,依據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或民法第28條,被告法定代理人應分別與各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8、損害額之計算:被告下坑公司每月售予統一公司之塑膠容器數量逾300萬個,塑膠容器單價為2.7元,被告所獲不法利益為2.7元/個x30%=0.81元/個,是被告應連帶賠償之損害額為0.81元/個x300萬個x24個月=58,320,000元。被告明知原告擁有系爭專利一、二仍故意侵害,故請求酌定損害額之三倍賠償金。此為原告所受之損害,惟原告僅請求155萬元。(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賠償原告155萬元,並自起訴狀送達被告翌日起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給付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一、二無效:1、系爭專利一不具新穎性、進步性:原告雖主張:該專利於原料層下印刷層上,以架橋劑形成架橋層,使印刷油墨能與原料層更加緊密結合,不致因射出模內高溫高壓而脫落掉色;然該架橋劑設置,早見於信用卡之製作上,申請前已為公眾所知悉者而不具新穎性;原告技術雖對印刷油墨附合有助益,然欲達成同等效果,僅須於原料層之選料,經電極或其他處理衰變後仍有38達因以上之透明膠膜即可,無須多加架橋劑增添成本,原告技術,實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而不具進步性,其專利具有應撤銷事由,應為無效。2、系爭專利二不具有進步性: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習知技術之差異點在於「邊壁設槽之技術特徵,而該槽之作用,在於兩邊壁結合時,利用該槽形成洩放模壓及氣體之孔,使貼標與容器更加密合不致產生皺摺」,如欲達成相同效果,可在模具上做處理,無須於標籤邊壁設置凹槽,破壞標籤美感;且於邊壁設槽,更浪費切割等不必要之工時,原告系爭專利二實為同一技術領域內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應為無效。(二)原告引用之鑑定報告不論形式、實質上均有瑕疵,不應作為判決依據:1、鑑定報告引用法院未提供之證物資料,直接援引原告起訴狀之資料,如鑑定報告引用法院未檢送之原證4及原證7證物、原證8及「昂列奶茶」、原證5及原證6照片影本,此等證物均僅見於原告起訴狀或原告民事準備(一)狀。鑑定機關未就法院檢送之原證5及原證6分別鑑定是否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二,且將法院未檢送之原證4及原證7證物一併列入侵害系爭專利之鑑定結果,鑑定報告用語更與原告所提民事準備(一)狀實質相同,該鑑定結果,難使人信服。2、鑑定報告縱形式上可採,其實質內容亦有嚴重瑕疵,不足以認定侵害系爭專利一、二:鑑定報告中,對系爭標籤與系爭專利一為鑑定,鑑定結果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具有實質瑕疵;對系爭標籤與系爭專利二專利範圍第1至6項為鑑定,鑑定結果亦違反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規定,具實質瑕疵。(三)被告未侵害系爭專利一、二:1、被告晟新公司之標籤結構僅有三層,與原告系爭專利一有四層結構不同,不符全要件原則,未侵害系爭專利一:(1)原告系爭專利一申請專利範圍第1、2、6項與被告晟新公司系爭標籤結構比較,有顯著差異,不符全要件原則,無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①被告晟新公司之標籤實無原告主張之架橋層或其他類似架橋層功用之結構。②被告晟新公司之印刷層係直接印刷於原料層之上,與系爭專利一不同。③被告晟新公司標籤之原料層、印刷層、貼合膠總和之厚度,與系爭專利一標籤厚度不同。(2)系爭專利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與被告下坑公司系爭標籤結構比較,被告系爭標籤結構之邊壁完整並未設槽,與原告系爭專利二有邊壁設槽之技術特徵不同,不符全要件原則,未侵害系爭專利:①被告下坑公司使用之標籤,兩邊壁完整,並無原告之標籤具有邊壁設槽之技術特徵,而係使用習知技術。②文義解釋上,僅為突起或段差者,非所謂之「槽」,被告下坑公司使用之標籤並無兩邊高中間凹下之「槽」之構造。③被告下坑公司用以洩放模內壓力與氣體之方法,係以模具上開氣孔為之,與原告透過邊壁設槽為之者,兩者實有顯著不同。(四)縱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一有效,然被告晟新公司於94年11月即已開始製造左岸系列標籤,早於96年始取得系爭專利之原告,系爭專利效力不及於先於原告使用之被告晟新公司,應不成立侵權,蓋被告晟新公司早於94年11月開始製造左岸系列標籤所用之技術與今日並無差異,系爭專利效力不及於被告晟新公司。(五)原告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請求損害賠償,應由其舉證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或銷售該項物品全部收入:原告未提出任何證據(如:報價單、訂購單、發票、出貨單等單據)證明被告下坑公司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每月出售之數量、單價等,原告未盡舉證責任,其主張之數額顯係原告任意估算,不足為計算損害賠償數額之基礎等語,資為抗辯。(六)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確認請求權不存在等
㈠、被告為我國第I638765號「非接觸式資料載體」發明專利(下稱系爭發明專利),及第D198229號「吊牌之部分」設計專利(下稱系爭設計專利)之專利權人,惟系爭發明專利及系爭設計專利係基於兩造共同研發「外掛式Tag」、「嵌入式Tag」等產品,兩造曾於民國106年6月26日召開會議,原告有於106年7月3日、同年月4日、同年月17日、同年月18日、同年月28日、同年8月8日、同年月28日、同年月31日、同年9月1日、同年月19日以電子郵件或通訊軟體聯絡被告,兩造並於106年8月29日簽訂「保密協議書(非供應商)」(下稱系爭協議)。詎被告竟分別於106年9月8日、107年11月2日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將原告之「嵌入式Tag」產品修正圖及「外掛式Tag」產品最終版設計圖,以被告自己之名義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系爭發明專利及系爭設計專利,業已違反兩造間之系爭協議。被告前於107年4月27日、109年7月16日委由律師發函予原告,通知原告有違反系爭協議之情事,並告知原告所生產「TECTUSPlugtagRFID」(型號:PARTID:2008)產品(下稱系爭產品),涉嫌侵害系爭發明專利,要求原告停止侵權行為,令原告不得不暫停製造銷售系爭產品,以待雙方釐清事實真相。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發明專利權陷於不明確狀態,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2項提起本件確認之訴。㈡、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被告不得對原告主張權利:被告據以申請系爭發明專利之發明圖式之圖2、3、4、5、6、7、8、9、10、11、12、13、14與原告前以電子郵件傳送被告之「嵌入式Tag」產品最終版設計圖說雷同,系爭發明專利所揭示之「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之技術特徵,係參酌原告之「嵌入式Tag」產品第二版設計圖說所呈現「主體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之技術特徵略加修改而成,被告僅係將原告所設計「以圍繞主體外周邊之自上向下漸縮直條狀凸起」部分,修改成「以圍繞主體外周邊之環狀凸起」,呈現「主體塞入容置部中,其外周面用以抵靠於該容置部的內表面」之技術特徵,而系爭發明專利之「標籤元件」為系爭發明專利不可或缺部分,係原告經研發實驗提出具體而可達成該構想之技術手段,足證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又依系爭設計專利之「設計圖式」所載之前後視角呈「上寬下窄盾狀造型」,及側視角呈「上薄下厚階梯狀造型」為與原告前以電子郵件傳送被告之「外掛式Tag」產品最終版設計圖說相同,是原告對於系爭設計專利所保護之應用於物品之整體形狀,具有創作上實質貢獻。從而,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依法被告本不得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擅自申請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原告亦得對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提起舉發,且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均有應撤銷之原因,故被告不得對原告主張此等權利。㈢、甲證29、甲證30足以證明系爭發明專利不具進步性,有得撤銷之原因:甲證29之一種分隔柱塞40、甲證30之膨脹結構皆揭露系爭發  明專利之「一主體、用以塞入該容置部中,且其外周面用以 抵靠於該容置部的內表面,該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之技術特徵,而系爭發明專利之「標籤元件」如為被告主張為先前技術,則系爭發明專利之「主體」與「標籤元件」組合,即為所屬技術領域之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根據甲證29、甲證30而輕易完成,並用以解決「可牢固地固定在物件連接裝置上且不易脫落」之問題,因此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1不具有進步性,於法應予撤銷。㈣、被告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申請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已違反系爭協議書第2條第1款、第5款之規定,而原告暫停製造銷售系爭產品,實際所受損害金額尚難確定,分別以「嵌入式Tag」產品、「外掛式Tag」產品每顆售價新臺幣(下同)23.5元及34.5元,每年各銷售100萬顆及80萬顆,1年總營收可達5,110萬元,再以獲利率10%換算,1年盈餘可達511萬元,暫先請求被告給付原告1,022萬元(2年盈餘)之賠償。並聲明:1、確認被告對原告製造銷售系爭產品侵害被告之系爭發明專利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排除侵害請求權及防止侵害請求權不存在。2、被告應給付原告1,02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3、就第二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二﹑被告則以:㈠、原告非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被告自得對原告主張權利: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均係由被告自行創作設計後,再交由原告代為製作圖面並進而開模製造,其中,原證7揭示內容原告並未提出研發紀錄簿以佐證其研發過程;而原告提出之「7月17日初版圖說」與系爭發明專利所界定之「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與「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載體形狀不相關;原告提出之「8月31日2版圖說」為歐洲專利EP0000000B1先前技術(下稱歐洲專利案),非原告所創作;原告提出之「9月1日之修正」則欠缺對應之通聯紀錄及圖面以實其說;原告提出之「9月19日最終版圖說」則於系爭發明專利申請後始提出,而「標籤元件」為先前技術,與系爭發明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或具體達成構想之技術手段無涉,故上開證據皆無法據以認定原告對系爭發明專利曾提出實質貢獻,難謂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又原告提出之「7月3日初版設計」、「7月4日2版設計」、「7月17日3版設計」、「7月28日4版設計」等之產品設計圖說,原告均未證明該圖說為原告之創作,且該等圖說為「上窄下寬水滴造型」,與系爭設計專利為「上寬下窄盾狀造型」不相同,且以網站時光回溯器搜尋,前開設計相似於習知技術Infochip公司「Duratab產品」造型;原告提出之「8月28日最終版設計」也是在被告指示下所繪製之圖面,故上開證據皆無法據以認定原告對系爭設計專利曾提出實質貢獻,難謂原告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原告於107年4月24日至27日至德國漢諾威工業展中,擅自展出被告之前所提供之設計圖稿及樣品,並私下量產系爭產品,被告始寄發存證信函要求原告停止侵權行為。㈡、甲證29及甲證30並不足以證明系爭發明專利不具進步性:甲證29是一種針對醫藥組合物之冷凍乾燥技術、甲證30是一  種針對牆面施工之膨脹螺栓固定技術,皆與系爭發明專利之 發明標的「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全然無涉,亦均未揭示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1之「標籤元件,設置於該主體,該標籤元件儲存有與該物件連接裝置相關資料,用以供以一資料讀取元件以非接觸方式讀取」等技術特徵,由甲證29、甲證30根本無法輕易完成系爭發明專利所界定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故甲證29、甲證30皆無法導致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1喪失進步性。㈢、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皆由被告所發想創作,並無任何原告之構想,被告以此申請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故無違反兩造間系爭協議之情事。況且系爭協議第1條已明定:「本協議書所稱之機密資訊,係指甲方(即原告)與乙方(即被告)因往來所取得或接觸或知悉對方(含關係企業)或其客戶之機密資訊,且該資訊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悉,甲乙雙方並對其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者」,被告據以向智慧局所申請取得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均非來自於原告所提供之機密資訊,當無違反系爭協議之情事。又縱認被告違反系爭協議,原告主張其所受損害之金額,乃係先預期嵌入式Tag產品至少有100萬顆之銷售量、外掛式Tag產品至少有80萬顆之銷售量,並分別以每顆售價23.5元及34.5元核算,一年總營收可達5,110萬元,再以獲利率10%計算,一年盈餘為511萬元,據此以2年盈餘為據請求被告賠償1,022萬元,惟原告前開銷售量、價格均無證據足資證明,原告片面陳述均無可採。故本件並無證據足以證明原告起訴請求被告給付1,022萬元賠償金為有理由等語資為抗辯,求為判決:原告之訴駁回。若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假執行。三、兩造不爭執事項(本院卷二第231至232頁):㈠、被告於106年9月8日向智慧局申請發明專利,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107年10月21日起至126年9月7日止。㈡、被告於107年11月2日向智慧局申請設計專利,為系爭設計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108年6月21日起至122年11月1日止。㈢、兩造於106年8月29日簽訂系爭協議。㈣、原告於107年4月24日起至同年月27日止至德國漢諾威工業展,展示載有塑膠載體設計圖稿之文宣資料。㈤、被告委託律師於107年4月27日發函,通知原告因違反雙方系爭協議之規定,損及被告之智慧財產、專利等權利,要求原告停止侵權行為。㈥、原告委由律師於107年5月4日函覆被告,其於同年4月24日於德國漢諾威工業展,展示之產品為原告自行研發設計。另函知被告系爭發明專利之申請有違反兩造間系爭協議之嫌。㈦、被告委託律師於109年7月16日發函予原告,告知原告所生產系爭產品,涉嫌侵害被告系爭發明專利,要求原告停止侵權行為。㈧、原告於109年7月24委請律師以存證信函回覆被告,僅將自行研發製作之樣品提供予TECTUS公司,並無製造、販售等侵害系爭發明專利之情事。㈨、兩造曾於106年6月26日召開會議,原告有於同年7月3日、同年月4日、同年月17日、同年月18日、同年月28日、同年8月8日、同年月28日、同年月31日、同年9月11日、同年月19日以電子郵件或通訊軟體聯絡被告。四、本院整理並協議簡化兩造爭點如下(本院卷二第232頁):㈠、原告是否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㈡、被告是否因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而不得對原告主張權利?㈢、系爭發明專利是否有因為原告主張之甲證29、甲證30而不具進步性,故有得撤銷之原因,被告不得向原告主張原告系爭產品有侵害其系爭發明專利?㈣、被告申請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是否違反兩造間系爭協議之約定?原告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有無理由?五、得心證之理由:㈠、本件確認之訴具有確認之利益:按民事訴訟法第247條規定:「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本件原告起訴主張兩造間有系爭協議存在,且其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被告不得以系爭發明專利及系爭設計專利對原告所生產之系爭產品主張損害賠償、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等權利,惟此為被告所否認,兩造間對於原告是否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被告得否以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對原告所有之系爭產品主張權利乙節存有爭執,該法律關係不明確將造成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確認判決除去之,應認原告提起本件確認之訴,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㈡、系爭發明專利之技術分析:1、系爭發明專利之技術內容:系爭發明專利所欲解決的問題在物件連接裝置的使用上,為求謹慎執行工安規範,使用者必須熟知各物件連接裝置的相關資料,以確保工作安全。然而,於實務上,若要求使用者牢記各物件連接裝置的相關資料顯然有其難度。是以,於歐洲專利案中揭露一種設置有非接觸式可讀數據載體的負載處理部件(類同前述物件連接裝置),讓使用者可透過讀取負載處理部件上之可讀數據載體的資料,來獲悉負載處理部件的相關資料。請配合歐洲專利案的圖21所示,其數據載體14是透過固定肋23與負載處理部件1之間產生磨擦力而固定,惟,由於其固定肋的延伸方向是垂直於表面22,也就是與可使數據載體14自負載處理部件1脫出的力平行,由此可見,歐洲專利案的數據載體14固定方式並不牢靠,而具有數據載體14容易自負載處理部件1脫出的缺失(參系爭發明專利說明書第1至2頁之先前技術)。2、系爭發明專利之技術手段:一種非接觸式資料載體,用以設置於一物件連接裝置的一容置部中,其包括有:一主體,用以塞入該容置部中,且其外周面用以抵靠於該容置部的內表面,該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一標籤元件,設置於該主體,該標籤元件儲存有與該物件連接裝置相關資料,用以供以一資料讀取元件以非接觸方式讀取。藉此,透過主體外周面的設計,可使得非接觸式資料載體穩固地塞入物件連接裝置的容置部中,且不易脫落(參照系爭發明專利之摘要)。3、系爭發明專利之主要圖式:如本判決附件圖一。4、系爭發明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分析:系爭發明專利1申請專利範圍共計13個請求項,其中請求項1為獨立項,其餘均為附屬項。上開請求項內容如下:⑴、第1項:一種非接觸式資料載體,用以設置於一物件連接裝置的一容置部中,其包括有:一主體,用以塞入該容置部中,且其外周面用以抵靠於該容置部的內表面,該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一標籤元件,設置於該主體,該標籤元件儲存有與該物件連接裝置相關資料,用以供以一資料讀取元件以非接觸方式讀取。⑵、第2項:如請求項1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主體的外周面呈凸弧面。⑶、第3項:如請求項1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主體具有一中段部,位於該上段部與該下段部之間,且該中段部的寬度不小於該上段部或該下段部的寬度。⑷、第4項: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主體包括有一身部以及一頭部,該身部具有該上段部與該下段部;該頭部連接於該上段部的一端,且該身部的最大寬度不小於該頭部的最大寬度。⑸、第5項:如請求項4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身部的最大寬度大於該頭部的最大寬度。⑹、第6項:如請求項4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身部的最大寬度等於該頭部的最大寬度。⑺、第7項:如請求項4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頭部的外周面呈凸弧面。⑻、第8項:如請求項4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頭部的寬度往靠近該身部的方向漸縮。⑼、第9項:如請求項4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頭部包括有相連接的一第一部分與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的寬度保持等寬;該第二部分位於該第一部分與該身部之間,且該第二部分的寬度往靠近該身部的方向漸縮。⑽、第10項:如請求項4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頭部包括有相連接的一第一部分與一第二部分,該第二部分位於該第一部分與該身部之間,該第二部分的寬度往靠近該身部的方向漸縮;該第一部分的寬度往遠離該第二部分的方向呈漸縮。⑾、第11項:如請求項4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頭部包括有相連接的一第一部分、一第二部分以及一第三部分,該第二部分位於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三部分之間,該第三部分位於該第二部分與該身部之間;該第一部分的寬度往遠離第二部分的方向漸縮;該第三部分的寬度往靠近該身部的方向漸縮。⑿、第12項:如請求項4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身部的最大寬度不小於該第三部分的最大寬度。⒀、第13項:如請求項1所述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其中該主體係以彈性材料製成。㈢、系爭設計專利之技術內容:1、系爭設計專利:本設計係關於一種供吊掛的吊牌(參照系爭設計專利摘要)。2、系爭設計專利主要圖式:如本判決附件圖二。㈣、依原告所提出之證據不足以認定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故原告主張其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被告不得對其主張權利為無理由:1、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定有明文。次按專利申請權人,除本法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約定外,指發明人、新型創作人、設計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專利法第5條第2項定有明文。又共同發明人必須以明確清楚且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其對於申請專利範圍的概念,有實質的貢獻。倘僅係簡單提供發明者通常知識或係解釋相關技術,而未對專利申請之整體組合有具體想法,或僅係將發明者之想法落實之通常技術者,甚至在發明過程中,僅提出設想或對課題進行指導或提出啟發性意見、只負責組織工作、領導工作、準備工作,並不構成發明創造具體內容的人,均非得認為發明人或係共同發明人(最高法院104年台上字第2077號民事裁定意旨參照)。2、次按發明人係指實際進行研究發明之人,發明人之姓名表示權係人格權之一種,故發明人必係自然人,而發明人須係對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技術特徵具有實質貢獻之人,所謂「實質貢獻之人」係指為完成發明而進行精神創作之人,其須就發明或新型所欲解決之問題或達成之功效產生構想(conception),並進而提出具體而可達成該構想之技術手段。惟因發明係保護他人為完成發明所進行之精神創作,而非保護創作之商品化,是以使用他人所構思之具體技術手段實際製造物品或其部分元件之人,縱然對物品之製造具有貢獻,仍難謂係共同發明人。3、經查,系爭發明專利說明書載明先前技術即歐洲專利案之圖21所示,其數據載體14是透過固定肋23與負載處理部件1之間產生磨擦力而固定,惟由於其固定肋的延伸方向是垂直於表面22,也就是與可使數據載體14自負載處理部件1脫出的力平行,由此可見,先前技術專利即歐洲專利案的數據載體14固定方式並不牢靠,而具有數據載體14容易自負載處理部件1脫出的缺失。系爭發明專利之獨立請求項1為:一種非接觸式資料載體,用以設置於一物件連接裝置的一容置部中,其包括有:一主體,用以塞入該容置部中,且其外周面用以抵靠於該容置部的內表面,該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一標籤元件,設置於該主體,該標籤元件儲存有與該物件連接裝置相關資料,用以供以一資料讀取元件以非接觸方式讀取。藉此,透過主體外周面的設計,可使得非接觸式資料載體穩固地塞入物件連接裝置的容置部中,且不易脫落(本院卷一第49至50頁)。4、原告主張其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係以甲證9至甲證26等證據為其論據,惟觀諸前開原告所提出之證據,甲證9、甲證20為手機通訊軟體聯絡截圖,甲證10至甲證19、甲證21至甲證26則均為電子郵件(本院卷一第309至459頁),而細譯其內容,甲證9為兩造約定拜訪時間,甲證10至甲證26部分,雖有提及會議結論或圖面設計之情形,然對照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1對標籤元件之界定,僅為「設置於該主體,該標籤元件儲存有與該物件連接裝置相關資料,用以供以一資料讀取元件以非接觸方式讀取」之文字,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1並未有標籤元件內部之RFID電路配置;況系爭發明專利,主要藉由「一主體,用以塞入該容置部中,且其外周面用以抵靠於該容置部的內表面,該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之技術手段,以達到「透過主體外周面的設計,可使得非接觸式資料載體穩固地塞入物件連接裝置的容置部中,且不易脫落」之發明功效,與原告提出前開電子郵件內容互核觀之,前開電子郵件之內容均未揭示系爭發明專利主要是藉由「一主體,用以塞入該容置部中,且其外周面用以抵靠於該容置部的內表面,該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之技術手段。再者,甲證22之電子郵件最後之時間為被告所寄送(本院卷一第407至417頁),而甲證23原告寄送電子郵件之時間點為106年9月19日、甲證24被告回覆電子郵件之時間為106年9月22日,與系爭發明專利之申請日為同年月8日加以比對(本院卷一第45頁),可知前開證據均為被告申請系爭發明專利申請日之後,自難據此認定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5、次查,依原告提出電子郵件往來內容可知,被告係一從事工業起重用安全鉤具之專業研發製造商,於105年2月間起,欲研發製造在鉤具上結合無線射頻技術(RFID)之產品,使客戶在購買被告此等具RFID技術功能之鉤具後,可透過鉤具上所預埋之電子標籤(Tag)傳送訊號給讀取器(Reader),再由讀取器將所接收自電子標籤之訊號進行解碼後傳送給後台的主系統處理,進而增進客戶在生產管理上之時效性及正確性。原告為無線通訊標籤(NFC)及RFID電子標籤之製造商,由於被告擬在原告完成RFID電路配置後,即將整體電子標籤委由原告生產,故被告將電子標籤之外觀設計提供予原告開模,即電子標籤之外觀設計係由被告設計並指定規格,原告主要係投入內部之RFID電路配置,從而原告僅是依被告設計規劃之細節據以實施,單純從事於將構想付諸實施之工作,或從事熟練之技術事項而無創造行為於內之工作,揆諸前開說明,原告並非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又系爭設計專利,與原告為無線通訊標籤(NFC)及RFID電子標籤之製造商無涉,亦難依原告提出之前開證據即認原告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6、原告雖主張甲證11有其傳送「外掛式Tag」產品初版設計圖說、甲證12有傳送「外掛式Tag」產品第二版設計圖說、甲證13傳送「嵌入式Tag」產品初版設計圖說,以及「外掛式Tag」產品第三版設計圖說予被告(本院卷一第317至325頁),原告應有貢獻乙節,然就原告所提甲證11及甲證12觀之,原告並未提出證據以證明該等圖說為原告所創作,且該等二份圖說為「上窄下寬水滴造型」,與系爭設計專利為「上寬下窄盾狀造型」並不相同;又甲證13部分,除該「嵌入式Tag」設計圖說與系爭發明專利之技術內容並不相同之外,另「外掛式Tag」設計圖說仍然為「上窄下寬水滴造型」,與系爭設計專利「上寬下窄盾狀造型」已有不同,況上開圖說均更相似於習知技術「Duratab產品」之造型(本院卷一第240至241頁),尚難認原告所提出該等圖說對系爭設計專利、系爭發明專利有貢獻。原告另又以甲證17主張有傳送「外掛式Tag」產品最終版設計圖說予被告,故有貢獻等語(本院卷一第365至375頁),然原告亦未舉證證明該圖說為其所創作,況依原告所提之原證7之第6頁即原告員工「SAG-紀靜媚Cathy(RDLeader)」於「00000000(週一)下午0503」寄予被告員工「YOKE-林梓渝Thomas(機構)」電子郵件之內容所示,該信函第2點b項載有:「b.Infochip樣品中的兩孔請務必保留並往吊孔上方偏,利天線設計後埋入射出。→會議上已有共識」等語(本院卷一第99頁),故依此郵件內容可證早於原告員工「SAG-紀靜媚Cathy(RDLeader)」寄送此電子郵件之時,雙方即已知悉有該「Infochip樣品」,且雙方已就「Infochip樣品」之內容於會議中進行討論,應無疑義。7、再查,Infochip為美國販售RFID電子標籤之公司,依被告提出之被證2即被告員工「張元銘DavidChang」於西元2017年6月6日寄給Infochip公司「JeffBishop」之電子郵件以及對方的回覆內容所示(本院卷一第275至276頁),其中由「張元銘DavidChang」所提出問題之第2點「WouldyouprovidesomesamplesofRFIDtag(DuraPlug6,DuraPlug8,ChainSlingTag,DuraZip,DuraTab?Wewouldfurtherdiscusswherecouldattachitwithproductsandthelogo/colordesign.」,顯示被告曾向該Infochip公司索取多項產品樣品,其中即包含「DuraTab」之樣品。又被證3及被證4揭示之「Duratab產品」造型與原告員工「SAG-紀靜媚Cathy(RDLeader)」於「00000000(週一)下午0503」電子郵件中所提供之「外掛式標籤」外型相似(本院卷一第277至283頁),因此被證3及被證4所揭示之Duratab產品應即為該電子郵件所提到之「Infochip樣品」應無疑義。由上述電子郵件可知,雙方曾於會議中討論該「Infochip樣品」即「Duratab產品」之內容,顯示雙方至少於會議進行當時,均已知悉該「Duratab產品」造型。是以該最終版設計圖說實際上係以被告106年8月8日所提供之「上寬下窄盾狀造型」設計為基礎,此由原告提出甲證16之電子郵件所附之圖檔內容可知(本院卷一第363頁),而此係經被告指示而採納「Duratab產品」上薄下厚階梯狀造型所繪製完成之規格圖及立體圖,原告僅單純依照被告指示繪製圖面,揆諸前揭說明,亦難謂原告有對系爭設計專利提出貢獻。8、原告復以甲證19主張有傳送「嵌入式Tag」產品第二版設計圖說予被告(本院卷一第389至399頁),早已呈現「主體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並指稱兩造於107年9月1日(應為106年9月1日)已經去除固定肋的共識,具有下段部的特徵之外也具有最大外周面的特徵(本院卷二第399至401頁),原告應有貢獻等語,惟該「嵌入式Tag」產品第二版設計圖說,原告並未舉證證明為其所創作,又該「嵌入式Tag」產品第二版設計圖說之上段部(本院卷一第399頁),乃相似於習知技術歐洲專利案之造型(本院卷一第267頁上方第1圖、236頁之圖A),而此為一習知技術,且被告早已知悉該結構,故難謂原告已藉此第二版設計圖說之寄送而對系爭發明專利提出貢獻。況該「嵌入式Tag」產品第二版設計圖說之下段部與系爭發明專利之內容不同,亦即系爭發明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界定為:「一主體,用以塞入該容置部中,且其外周面用以抵靠該容置部的內表面,該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由於該上段部與下段部二者往相反方向漸縮,因此「當主體10被塞入盲孔1d時,其外周面將順應盲孔1d的內表面產生彈性形變,藉以緊密貼靠於盲孔的內表面」(系爭發明專利說明書【0011】,本院卷一第52頁),以產生較大摩擦阻力,據以達到資料載體牢靠固定於物件連接裝置之發明目的,而原告所提出之「嵌入式Tag」產品第二版設計圖說之下段部(即本判決附件圖三之實線方框標示處),實際上乃為一個倒角,僅係用以促使該資料載體更輕易地塞入盲孔之中,並無系爭發明專利之形狀「該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產生彈性形變,藉以緊密貼靠盲孔的內表面之效果,故與系爭發明專利之技術內容並不相同。9、原告另指稱系爭發明專利上段部與下段部之結構,係參酌原告所提「嵌入式Tag」產品第二版設計圖說,認被告僅係將原告所設計「以圍繞主體外周邊自上向下漸縮直條狀凸起」之部分,修改成「以圍繞主體外周邊之環狀凸起」等語,惟原告所稱「以圍繞主體外周邊自上向下漸縮直條狀凸起」,實則為歐洲專利案之圖21所揭示之先前技術(本院卷一第267頁上方第1圖),已非屬原告所完成之創作,原告據此以主張對系爭發明專利有所貢獻,不足採信。又原告提出原證7主張有於106年9月1日修正(本院卷一第91頁),然此部分除原告之陳述外並無其他證據,例如相對應之通聯紀錄或圖面以佐證原告之主張,故無從證明原告對系爭發明專利有所貢獻,況原告所主張106年9月19日為最終版圖說提出之時間,此時間點顯然已晚於被告完成發明並已於同年9月8日提出系爭發明專利申請之申請日,亦即依原告上開主張,其提出9月19日最終版圖說係於被告完成系爭發明專利之申請後始提出,當然無法據以認定對該系爭發明專利曾提出貢獻。10、原告再主張「標籤元件」為系爭發明專利不可或缺部分,原告具備RFID系統之研發實驗能力,系爭發明專利公告本之圖3清楚揭露標籤元件20埋設在主體接近表面處內部,因此對系爭發明專利具有貢獻等語,惟發明專利之發明人係指對申請專利範圍之請求項有實質貢獻之人,其須就發明或新型所欲解決之問題或達成之功效產生構想,並進而提出具體而可達成該構想之技術手段,此有前開實務見解可參,系爭發明專利所列舉之先前技術即歐洲專利案,其已揭露一種非接觸式可讀數據載體,讓使用者可透過讀取負載處理部件上之可讀數據載體的資料,來獲悉負載處理部件的相關資料(系爭發明專利說明書【0003】、【0004】段參照,本院卷一第49至50頁),該歐洲專利案之圖21更揭示其數據載體與負載處理部件之間相互結合之結構(本院卷一第267頁上方第1圖),亦即系爭發明專利係將「標籤元件本身」以及「標籤元件與主體之連結關係」自承為先前技術,與系爭發明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或是「具體達成構想之技術手段」毫無關連,況且系爭發明專利說明書及請求項均未進一步揭示或界定該標籤元件具體之傳輸、電路技術,且原告雖訴稱系爭發明專利圖3清楚揭露標籤元件20埋設在主體接近表面處內部,然對照系爭發明專利之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皆未對此技術內容有所陳述或界定,故在系爭發明專利所尋求專利保護之技術內容中,該「標籤元件」顯然採用先前技術之內容即為已足。既然「標籤元件本身」以及「標籤元件與主體之連結關係」,均與系爭發明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或是「具體達成構想之技術手段」無涉,原告有關RFID系統之研發實驗能力自然無助於「所欲解決之問題」之解決以及「具體達成構想之技術手段」之開發,故難謂原告對系爭發明專利有提出貢獻。、至於原告稱其對系爭發明專利之「標籤元件」部分,經研發實驗「提出具體而可達成該構想之技術手段」,自可「表示為共同發明人」等語,惟原告既未對系爭發明專利獨立請求項1所界定「一主體,用以塞入該容置部中,且其外周面用以抵靠該容置部的內表面,該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之技術特徵有實質貢獻,當然對系爭發明專利附屬項請求項2至13亦無實質貢獻,難認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從而依原告所提出之證據尚不足以認定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是以原告主張其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故原告不得對其主張權利乙節為無理由。㈤、甲證29、甲證30不足以證明系爭發明專利不具進步性:1、原告主張甲證29即「雙腔容器及其填滿之方法」之發明專利(本院卷二第87至171頁),其已揭露「一主體,用以塞入該容置部中,且其外周面用以抵靠於該容置部的內表面,該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之技術特徵,原告並假設系爭發明專利之「標籤元件」屬於先前技術,則系爭發明專利的「主體」與「標籤元件」組合,即為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之人可根據甲證29而輕易完成,不具進步性;又甲證30「可防止膨脹不完全之膨脹螺栓組」發明專利(本院卷二第173至213頁),主張其已揭露一種可防止膨脹不完全之膨脹螺栓組,其係於該膨脹螺栓組之釘套的導入段下緣沖製有一呈橫向之條狀區,使該條狀區向內凹設並緊密抵靠於其對應側之內孔壁,而形成一半圓狀之限位片,且該條狀區原有之位置則形成一缺口,並藉此限位片之設置,特能提供在錐形螺帽迫入導入段時,因受到該限位片之阻擋限制,而不致發生過度下移,以確保釘套其作用段在迫緊時可充分發揮預期完全膨脹之效果,並緊固於施工孔者,可等同於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1之「一主體,用以塞入該容置部中,且其外周面用以抵靠於該容置部的內表面,該主體具有相連接的一上段部以及一下段部,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之技術特徵等語。2、經查,甲證29之發明名稱為「雙腔容器及其填滿之方法」,係關於一種分開固持且組合一固體凍乾物與一用於該凍乾物之液體復原介質的雙腔容器,其包含:一筒體(15),該筒體(15)在其兩端(5、70)之各端處具有一閉合體(20、60),位於該復原介質端者為一上端可移置閉合體,詳言之是一柱塞(60),且位於該凍乾物端者為一下端閉合體(20),一可藉由壓力之施加而在筒體(15)中推進且充當上腔室(50)與下腔室(30)之間之密封件的分隔柱塞(40),該分隔柱塞具有一側面、一頂端及一底部,及一旁通(35),其配置於分隔柱塞(40)的下方,具有較佳大於分隔柱塞(40)之高度H的長度L,其中在該筒體(15)之壁之上端(70)處及/或在該分隔柱塞(40)中提供可在冷凍乾燥期間使筒體(15)之內部與環境部分連通的構件(75、45),其主要圖式如本判決附件圖四。3、次查,審查進步性時,應以申請專利之發明的整體(asawhole)為對象,不得僅針對個別或部分技術特徵,亦不得僅針對發明與相關先前技術之間的差異本身,判斷該發明是否能被輕易完成。原告所提出之甲證29,是一種針對醫藥組合物之冷凍乾燥技術,與系爭發明專利之發明標的為「非接觸式資料載體」技術領域差異甚大。再者,甲證29並未揭示「非接觸式資料載體,用以設置於一物件連接裝置的一容置部中」、「一標籤元件,設置於該主體,該標籤元件儲存有與該物件連接裝置相關資料,用以供以一資料讀取元件以非接觸方式讀取」,在進步性之判斷步驟中,確認該發明與相關先前技術所揭露之內容間的差異,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相關先前技術所揭露之內容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實無法輕易完成系爭發明專利。另甲證30是一種可防止膨脹不完全之膨脹螺栓組,與系爭發明專利之發明標的「非接觸式資料載體」技術領域差異甚大。又原告所提出之甲證30亦未揭示「非接觸式資料載體,用以設置於一物件連接裝置的一容置部中」、「一標籤元件,設置於該主體,該標籤元件儲存有與該物件連接裝置相關資料,用以供以一資料讀取元件以非接觸方式讀取」,在進步性之判斷步驟中,確認該發明與相關先前技術所揭露之內容間的差異,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相關先前技術所揭露之內容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無法輕易完成系爭發明專利。4、原告於本件準備程序終結後之110年3月15日之民事言詞辯論意旨狀後附之簡報始主張甲證29、甲證30分別與歐洲專利案組合可以證明系爭發明專利不具進步性等語,惟當事人就其主張之爭點,經依民事訴訟法第270條之1第1項第3款或第2項為協議者,應受其拘束。除有民事訴訟法第276條第1項各款所列情形外,於準備程序後行言詞辯論時,不得主張之,而前開270條之1規定於行獨任審判訴訟事件準用之,前開此觀民事訴訟法第270條之1第3項、第271條之1、第276條規定自明。經查,本院已於110年2月4日準備程序時整理本件爭執及不爭執事項,且於該次準備程序確認在卷(見本院卷二第232頁),復經兩造代理人簽名確認在卷(本院卷二第233頁),則本件當事人間之言詞辯論範圍自應以此經整理為爭執事項之範圍內為之,而不得再於之後言詞辯論提出新攻擊防禦方法。是原告於本件準備程序終結後,言詞辯論前始以民事言詞辯論意旨狀所附之簡報主張甲證29、甲證30分別與歐洲專利案結合之新攻擊防禦方法,且又未釋明有何得為主張之例外情事,僅泛稱對文字理解有誤等語(本院卷二第465頁),經被告當庭表示不同意(本院卷二第465頁),原告此部分之主張已與前開規定有違。5、縱如原告所主張系爭發明專利之「標籤元件」屬於先前技術,原告以歐洲專利案結合甲證29,認為具有所欲解決問題之共通性等語。惟判斷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否有動機能結合複數引證之技術內容時,應考量複數引證之技術內容之關連性或共通性,而非考量引證之技術內容與申請專利之發明的技術內容之關連性或共通性,以避免後見之明。故原則上得綜合考量複數引證「技術領域之關連性」、「所欲解決問題之共通性」、「功能或作用之共通性」及「教示或建議」等事項。甲證29是一種針對醫藥組合物之冷凍乾燥技術,甲證30是一種可防止膨脹不完全之膨脹螺栓組,均與歐洲專利案教導一種數據載體透過固定肋與負載處理部件之間產生磨擦力而固定之技術領域差異甚大,且原告於簡報內均已自承歐洲專利案沒有教導系爭發明專利的主體結構(本院卷二第425、431頁),系爭發明專利說明書之先前技術載明歐洲專利案的數據載體14固定方式並不牢靠,亦即歐洲專利案與甲證29、甲證30之技術領域不同、所欲解決問題之共通性亦不相同,原告未考量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否有動機能結合複數證據之技術內容(例如主要證據之技術內容A與其他證據之技術內容B)而完成申請專利之發明(例如技術內容A+B),是以原告主張以歐洲專利案分別結合甲證29、甲證30足以證明系爭發明專利不具進步性,均為無理由。㈥、原告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為無理由:查兩造間系爭協議第1條第1項就雙方之機密資訊及智慧財產權約定為:「本協議書所稱之機密資訊,係指甲方(即原告)與乙方(即被告)因往來所取得或接觸或知悉對方(含關係企業)或其客戶之機密資訊,且該資訊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悉,甲乙雙方並對其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者」等語(本院卷一第85頁),觀諸上開約定,已明確定義作為保護自身之機密資訊,避免他方由於合作關係,因往來所取得或接觸或知悉對方(含關係企業)或其客戶之機密資訊而予以洩漏,理應甚明。復依原告所提出之證據方法,均不足以認定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業經本院論述如上,故被告據以向智慧局所申請取得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之技術構想、設計圖說既均非來自於原告所提供之機密資訊,被告自無違反系爭保密協議之情事,從而原告依系爭協議第3條第1項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顯無理由。六、綜上所述,依原告所提出之證據不足使本院認定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原告主張其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被告不得對其主張權利為無理由;另原告所提出之甲證29、甲證30均不足以證明系爭發明專利不具進步性,縱使分別與歐洲專利案結合,亦不足以證明系爭發明專利不具進步性;又被告並無違反兩造間系爭協議之約定,原告請求被告依兩造間之系爭協議負損害賠償責任,亦為無理由。從而,原告主張其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而請求確認被告對原告製造銷售系爭產品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排除侵害請求權及防止侵害請求權均不存在,及被告違反系爭協議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均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部分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經本院詳予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逐一論駁之必要。八、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10 年  5  月  13  日         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林惠君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10 年  5  月  14  日               書記官 張玫玲
㈠、原告非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被告自得對原告主張權利: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均係由被告自行創作設計後,再交由原告代為製作圖面並進而開模製造,其中,原證7揭示內容原告並未提出研發紀錄簿以佐證其研發過程;而原告提出之「7月17日初版圖說」與系爭發明專利所界定之「該上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下段部的方向漸縮」與「該下段部的寬度往遠離該上段部的方向漸縮」載體形狀不相關;原告提出之「8月31日2版圖說」為歐洲專利EP0000000B1先前技術(下稱歐洲專利案),非原告所創作;原告提出之「9月1日之修正」則欠缺對應之通聯紀錄及圖面以實其說;原告提出之「9月19日最終版圖說」則於系爭發明專利申請後始提出,而「標籤元件」為先前技術,與系爭發明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或具體達成構想之技術手段無涉,故上開證據皆無法據以認定原告對系爭發明專利曾提出實質貢獻,難謂原告為系爭發明專利之共同發明人。又原告提出之「7月3日初版設計」、「7月4日2版設計」、「7月17日3版設計」、「7月28日4版設計」等之產品設計圖說,原告均未證明該圖說為原告之創作,且該等圖說為「上窄下寬水滴造型」,與系爭設計專利為「上寬下窄盾狀造型」不相同,且以網站時光回溯器搜尋,前開設計相似於習知技術Infochip公司「Duratab產品」造型;原告提出之「8月28日最終版設計」也是在被告指示下所繪製之圖面,故上開證據皆無法據以認定原告對系爭設計專利曾提出實質貢獻,難謂原告為系爭設計專利之共同設計人。原告於107年4月24日至27日至德國漢諾威工業展中,擅自展出被告之前所提供之設計圖稿及樣品,並私下量產系爭產品,被告始寄發存證信函要求原告停止侵權行為。㈡、甲證29及甲證30並不足以證明系爭發明專利不具進步性:甲證29是一種針對醫藥組合物之冷凍乾燥技術、甲證30是一  種針對牆面施工之膨脹螺栓固定技術,皆與系爭發明專利之 發明標的「非接觸式資料載體」全然無涉,亦均未揭示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1之「標籤元件,設置於該主體,該標籤元件儲存有與該物件連接裝置相關資料,用以供以一資料讀取元件以非接觸方式讀取」等技術特徵,由甲證29、甲證30根本無法輕易完成系爭發明專利所界定之非接觸式資料載體,故甲證29、甲證30皆無法導致系爭發明專利請求項1喪失進步性。㈢、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皆由被告所發想創作,並無任何原告之構想,被告以此申請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故無違反兩造間系爭協議之情事。況且系爭協議第1條已明定:「本協議書所稱之機密資訊,係指甲方(即原告)與乙方(即被告)因往來所取得或接觸或知悉對方(含關係企業)或其客戶之機密資訊,且該資訊非一般涉及該類資訊之人所知悉,甲乙雙方並對其採取合理之保密措施者」,被告據以向智慧局所申請取得系爭發明專利、系爭設計專利均非來自於原告所提供之機密資訊,當無違反系爭協議之情事。又縱認被告違反系爭協議,原告主張其所受損害之金額,乃係先預期嵌入式Tag產品至少有100萬顆之銷售量、外掛式Tag產品至少有80萬顆之銷售量,並分別以每顆售價23.5元及34.5元核算,一年總營收可達5,110萬元,再以獲利率10%計算,一年盈餘為511萬元,據此以2年盈餘為據請求被告賠償1,022萬元,惟原告前開銷售量、價格均無證據足資證明,原告片面陳述均無可採。故本件並無證據足以證明原告起訴請求被告給付1,022萬元賠償金為有理由等語資為抗辯,求為判決:原告之訴駁回。若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假執行。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專利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第D141942號設計專利(現行法將「新式樣專利」改稱「設計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權利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100年8月11日起至111年11月4日止。被告森泰實聯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森泰實公司)銷售之品牌SUMDEX型號SWR-723(20吋)、SWR-724(25吋)、SWR-725(30吋)系列之行李箱(下稱系爭行李箱)產品,其手把部分均為同一款式,僅尺寸大小不同。經與系爭專利之圖面進行比對,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行李箱之手把(下稱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之視覺性設計整體構成相同或近似,且包含系爭專利之新穎特徵,故系爭產品已落入系爭專利之權利範圍。被告森泰實公司未經原告之授權或同意製造及販賣系爭行李箱,顯已侵害系爭專利。(二)系爭專利並無得撤銷理由:1.被證1、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系爭專利之申請日為99年11月5日,惟被證1之「採購訂單」僅記載訂購日期為西元2010年10月3日、交貨日期為同年11月2日,而無法證明被證1之產品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已在交易市場上公開流通。被證2之「2015年產品型錄」乃西元2015年度之產品型錄,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況被證1、2所附之圖面,均未能完整呈現手把之整體造型及設計特徵,無法與系爭專利加以比對,亦無法確定是否為相同之設計,是被證1、2無法證明系爭專利於申請前已公開使用,而不具新穎性。2.被證3、4、5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被證3之手把,並未如系爭專利具有橢圓形手把主體,亦無手把上方中間處的按鈕分別向手把兩側以圓弧之線條表現之設計特徵。被證4或被證5未具有「其手把上方中間處是為凸起圓角矩形按鈕處,且分別向手把兩側以圓弧之線條表現」之設計特徵,亦未具有「橢圓型手把主體,採取對稱式的設計風格」之設計特徵。相較於被證3、4、5而言,系爭專利之設計整體外觀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且系爭專利與被證3、4、5之差異,並非參酌先前技藝與申請時之通常知識所為簡易手法之創作,故被證3、4、5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三)為此,爰依專利法第142條準用第96條第1、2項及第97條第1項第2款、第97條第2項規定,請求排除及防止侵害暨損害賠償。被告王瑞泰係被告森泰實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森泰實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森泰實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型號為SWR-723、SWR-724、SWR-725系列之行李箱產品或其他任何侵害中華民國證書號第D141942號「手把(一)」新式樣專利之物品,如已製造、販賣、使用者,應即回收銷燬之。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一)系爭專利之設計特徵在於橢圓型手把主體,採取對稱式之設計風格,其手把上方中間處是為凸起圓角矩形按鈕處,且分別向手把兩側以圓弧之線條表現,使手把整體起看來造型精簡且俐落大方。其中「橢圓形手把採對稱式風格」,於被證4或被證5已有相同之設計概念,因此系爭專利能凸顯視覺設計特徵之重點即為「手把上方中間處是為凸起圓角矩形按鈕處,且分別向手把兩側以圓弧之線條表現」。由上開設計可知,系爭專利按鈕各邊皆呈圓弧狀,若從系爭專利說明書圖式視之,即按鈕之各面與面乃透過三個斜面角度依序變換連接而形成圓弧狀。惟系爭產品按鈕四邊皆為單純之面與面連接線,即無圓弧狀之技術特徵,此乃消費者視覺區辨之重點,故系爭產品相較於系爭專利應不構成混淆誤認而不侵權。(二)系爭專利有下列應撤銷之原因,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1.被證1之訂購單物品即賽維LG-032拉桿,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在交易市場上流通,其詳細圖面可參酌被證2型錄第10頁之拉桿圖示,就該圖面整體觀之,可辨識該LG-032拉桿外觀即等同於系爭專利所示圖面,故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於申請前已公開使用,而不具新穎性。2.被證3第3圖已揭示系爭專利主要視角之近似視覺設計觀感,雖被證3之手把兩側並非以橢圓形方式呈現,惟該差異並無生特異之視覺觀感,將手把兩側改為橢圓形對稱設計,並非不可輕易思及。被證4及被證5之第6圖及第7圖,已揭示手把兩側橢圓形之對稱設置,且手把側面呈現出之斜面與按鈕設置關係,亦與系爭專利近似。是以,被證3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參酌被證4、5之先前技藝與申請前之通常知識僅為簡易手法之附加或變換,且未因橢圓形手把之對稱設計,而生特異之視覺效果,故被證3、4、5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三)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3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4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起訴主張:訴外人全家寶工業有限公司(下稱全家寶公司)於91年8月30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瓦斯熱水器強制排氣管伸縮調整結構」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214785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期間自92年11月11日起至103年8月29日止。原告於96年5月20日自全家寶公司獲得系爭專利之授權,並於98年2月13日向智慧局申請辦理專利權授權之登記,授權期間自96年5月20日起至103年8月29日止,經該局於98年2月25日准予登記並公告在案。詎被告上發田公司、成田企業社及佳特廚具行所販賣之強制排氣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範圍,而侵害系爭專利權,原告並寄發存證信函通知上情。茲以訴外人全家寶公司授權系爭專利予原告之授權金每年為30萬元計算,本件系爭新型專利於98年2月25日為專利授權登記至今已逾3年,被告至少各獲有90萬元之利益,縱認原告不能證明損害之數額,惟被告確實持續販賣中,原告欲證明被告販賣之數量,確有重大困難,原告僅請求被告各給付50萬元,應屬合理。爰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2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各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最後一位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製造、委託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新型專利第214785號之專利物品。(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4)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得依專利法第84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依全家寶公司與原告簽訂之專利授權合約書約定,及全家寶公司負責人許長甲證詞,可知系爭專利除授權原告之外,並未再授權予第三人,是原告自屬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至全家寶公司於授權後繼續販賣予二家客戶,並不影響原告為專屬被授權人之地位。2.系爭產品為被告等所販售:(1)原告分別於100年5月13日、100年5月12日、100年5月9日委由第三人向被告上發田公司、成田企業社及佳特廚具行購買系爭產品,並有送貨單、銷貨單及出貨單、系爭產品彩色照片及證人張金發證詞可證,原告寄發存證信函通知被告時,被告上發田公司及被告成田企業社並不否認系爭產品為其所販賣,僅否認侵害專利權,另被告佳特廚具行收受原告存證信函後,亦未否認或提出異議,因此系爭產品確為被告等所販賣,應無疑義。(2)另原告於100年12月30日派員工張士辰向被告佳特廚具行又購得侵害系爭專利之瓦斯熱水器強制排氣伸縮管一箱共20組,該排氣管並非全家寶公司所販出,亦非原告所販賣,足見其亦為侵權產品。3.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而侵害系爭專利:被告所販賣之排氣管相互間,及排氣管與彎管,均可相互套接,且與原告依系爭專利製造之伸縮管之外型、構造、尺寸及各項技術特徵,完全相同,完全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之文義讀取。至於被告或其買受者是否使用於瓦斯熱水器、排氣管與彎管間是否尚有其他的套接方式,均不影響其侵權之成立。4.證據1組合證據2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不具進步性:(1)證據1之專利特徵,在於瓦斯熱水器之排氣出口位置設置一封閉頂蓋,封閉頂蓋之排氣口位置連接耐熱導管至室外位置,而於導管之適當位置設以一同步於瓦斯點火迴路之抽氣裝置,可於熱水器點火時,同時令抽氣裝置抽送瓦斯燃燒之廢氣至室外。該抽氣裝置係由一抽氣馬達與連接於馬達轉軸上之風扇所組成,可於熱水器點火時,同時令抽氣裝置抽送瓦斯燃燒之廢氣至室外。故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與技術特徵,無一與證據1相仿,或利用其已揭露之先前技術。(2)證據2之專利特徵,主要係以兩支子母套管為一組,其中一子母套管係在母套管一端形成一漸縮開口,管內可裝入一段彈簧,後於母套管另端可開口結合一封蓋將彈簧限制在母套管內;再於該外端套結一吸盤,而以彈簧常態頂撐子套管向外彈性伸出母套管;而子套管之外端可加以擴大為一稍大徑的抵撐段,可供另一支子母套管之子套管外端部相對頂撐,而對接成雙倍長度且兩外端具吸盤的組合管體;俾安裝時兩子母套管由兩子套管相互套接後可彈性壓掣彈簧頂撐吸盤,以藉由一吸一頂兩作用力交互重疊作用下呈牢固之撐張頂迫固定於兩側牆壁,可提高承載吊掛重量。兩子母套管之吸盤外側可再配合一片光滑表面的吸附板,其以結合雙面膠俾粘結在無瓷磚的牆壁上,而以其光滑表面提供兩子母套管外端吸盤之吸附固定。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及技術特徵,與證據2並不相同,亦無利用其已揭露之先前技術之情形。(3)綜上,證據1及證據2與系爭專利非屬同一國際分類,且非屬同一技術領域,二者之申請專利範圍與技術特徵亦各異其趣,因此系爭專利非為先前技術所涵蓋,確具新穎性及進步性。
(一)系爭專利之設計特徵在於橢圓型手把主體,採取對稱式之設計風格,其手把上方中間處是為凸起圓角矩形按鈕處,且分別向手把兩側以圓弧之線條表現,使手把整體起看來造型精簡且俐落大方。其中「橢圓形手把採對稱式風格」,於被證4或被證5已有相同之設計概念,因此系爭專利能凸顯視覺設計特徵之重點即為「手把上方中間處是為凸起圓角矩形按鈕處,且分別向手把兩側以圓弧之線條表現」。由上開設計可知,系爭專利按鈕各邊皆呈圓弧狀,若從系爭專利說明書圖式視之,即按鈕之各面與面乃透過三個斜面角度依序變換連接而形成圓弧狀。惟系爭產品按鈕四邊皆為單純之面與面連接線,即無圓弧狀之技術特徵,此乃消費者視覺區辨之重點,故系爭產品相較於系爭專利應不構成混淆誤認而不侵權。(二)系爭專利有下列應撤銷之原因,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1.被證1之訂購單物品即賽維LG-032拉桿,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在交易市場上流通,其詳細圖面可參酌被證2型錄第10頁之拉桿圖示,就該圖面整體觀之,可辨識該LG-032拉桿外觀即等同於系爭專利所示圖面,故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於申請前已公開使用,而不具新穎性。2.被證3第3圖已揭示系爭專利主要視角之近似視覺設計觀感,雖被證3之手把兩側並非以橢圓形方式呈現,惟該差異並無生特異之視覺觀感,將手把兩側改為橢圓形對稱設計,並非不可輕易思及。被證4及被證5之第6圖及第7圖,已揭示手把兩側橢圓形之對稱設置,且手把側面呈現出之斜面與按鈕設置關係,亦與系爭專利近似。是以,被證3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參酌被證4、5之先前技藝與申請前之通常知識僅為簡易手法之附加或變換,且未因橢圓形手把之對稱設計,而生特異之視覺效果,故被證3、4、5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三)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 { "issueRef": "6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營業秘密排除侵害
(一)原告起訴主張:訴外人全家寶工業有限公司(下稱全家寶公司)於91年8月30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瓦斯熱水器強制排氣管伸縮調整結構」新型專利,經該局審查核准後,發給第214785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期間自92年11月11日起至103年8月29日止。原告於96年5月20日自全家寶公司獲得系爭專利之授權,並於98年2月13日向智慧局申請辦理專利權授權之登記,授權期間自96年5月20日起至103年8月29日止,經該局於98年2月25日准予登記並公告在案。詎被告上發田公司、成田企業社及佳特廚具行所販賣之強制排氣管,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範圍,而侵害系爭專利權,原告並寄發存證信函通知上情。茲以訴外人全家寶公司授權系爭專利予原告之授權金每年為30萬元計算,本件系爭新型專利於98年2月25日為專利授權登記至今已逾3年,被告至少各獲有90萬元之利益,縱認原告不能證明損害之數額,惟被告確實持續販賣中,原告欲證明被告販賣之數量,確有重大困難,原告僅請求被告各給付50萬元,應屬合理。爰依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2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各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起訴狀送達最後一位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製造、委託製造、販賣、為販賣之要約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新型專利第214785號之專利物品。(3)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4)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而得依專利法第84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依全家寶公司與原告簽訂之專利授權合約書約定,及全家寶公司負責人許長甲證詞,可知系爭專利除授權原告之外,並未再授權予第三人,是原告自屬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至全家寶公司於授權後繼續販賣予二家客戶,並不影響原告為專屬被授權人之地位。2.系爭產品為被告等所販售:(1)原告分別於100年5月13日、100年5月12日、100年5月9日委由第三人向被告上發田公司、成田企業社及佳特廚具行購買系爭產品,並有送貨單、銷貨單及出貨單、系爭產品彩色照片及證人張金發證詞可證,原告寄發存證信函通知被告時,被告上發田公司及被告成田企業社並不否認系爭產品為其所販賣,僅否認侵害專利權,另被告佳特廚具行收受原告存證信函後,亦未否認或提出異議,因此系爭產品確為被告等所販賣,應無疑義。(2)另原告於100年12月30日派員工張士辰向被告佳特廚具行又購得侵害系爭專利之瓦斯熱水器強制排氣伸縮管一箱共20組,該排氣管並非全家寶公司所販出,亦非原告所販賣,足見其亦為侵權產品。3.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而侵害系爭專利:被告所販賣之排氣管相互間,及排氣管與彎管,均可相互套接,且與原告依系爭專利製造之伸縮管之外型、構造、尺寸及各項技術特徵,完全相同,完全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之文義讀取。至於被告或其買受者是否使用於瓦斯熱水器、排氣管與彎管間是否尚有其他的套接方式,均不影響其侵權之成立。4.證據1組合證據2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不具進步性:(1)證據1之專利特徵,在於瓦斯熱水器之排氣出口位置設置一封閉頂蓋,封閉頂蓋之排氣口位置連接耐熱導管至室外位置,而於導管之適當位置設以一同步於瓦斯點火迴路之抽氣裝置,可於熱水器點火時,同時令抽氣裝置抽送瓦斯燃燒之廢氣至室外。該抽氣裝置係由一抽氣馬達與連接於馬達轉軸上之風扇所組成,可於熱水器點火時,同時令抽氣裝置抽送瓦斯燃燒之廢氣至室外。故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與技術特徵,無一與證據1相仿,或利用其已揭露之先前技術。(2)證據2之專利特徵,主要係以兩支子母套管為一組,其中一子母套管係在母套管一端形成一漸縮開口,管內可裝入一段彈簧,後於母套管另端可開口結合一封蓋將彈簧限制在母套管內;再於該外端套結一吸盤,而以彈簧常態頂撐子套管向外彈性伸出母套管;而子套管之外端可加以擴大為一稍大徑的抵撐段,可供另一支子母套管之子套管外端部相對頂撐,而對接成雙倍長度且兩外端具吸盤的組合管體;俾安裝時兩子母套管由兩子套管相互套接後可彈性壓掣彈簧頂撐吸盤,以藉由一吸一頂兩作用力交互重疊作用下呈牢固之撐張頂迫固定於兩側牆壁,可提高承載吊掛重量。兩子母套管之吸盤外側可再配合一片光滑表面的吸附板,其以結合雙面膠俾粘結在無瓷磚的牆壁上,而以其光滑表面提供兩子母套管外端吸盤之吸附固定。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及技術特徵,與證據2並不相同,亦無利用其已揭露之先前技術之情形。(3)綜上,證據1及證據2與系爭專利非屬同一國際分類,且非屬同一技術領域,二者之申請專利範圍與技術特徵亦各異其趣,因此系爭專利非為先前技術所涵蓋,確具新穎性及進步性。
(一)系爭專利之設計特徵在於橢圓型手把主體,採取對稱式之設計風格,其手把上方中間處是為凸起圓角矩形按鈕處,且分別向手把兩側以圓弧之線條表現,使手把整體起看來造型精簡且俐落大方。其中「橢圓形手把採對稱式風格」,於被證4或被證5已有相同之設計概念,因此系爭專利能凸顯視覺設計特徵之重點即為「手把上方中間處是為凸起圓角矩形按鈕處,且分別向手把兩側以圓弧之線條表現」。由上開設計可知,系爭專利按鈕各邊皆呈圓弧狀,若從系爭專利說明書圖式視之,即按鈕之各面與面乃透過三個斜面角度依序變換連接而形成圓弧狀。惟系爭產品按鈕四邊皆為單純之面與面連接線,即無圓弧狀之技術特徵,此乃消費者視覺區辨之重點,故系爭產品相較於系爭專利應不構成混淆誤認而不侵權。(二)系爭專利有下列應撤銷之原因,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於本件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1.被證1之訂購單物品即賽維LG-032拉桿,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在交易市場上流通,其詳細圖面可參酌被證2型錄第10頁之拉桿圖示,就該圖面整體觀之,可辨識該LG-032拉桿外觀即等同於系爭專利所示圖面,故被證1無法證明系爭專利於申請前已公開使用,而不具新穎性。2.被證3第3圖已揭示系爭專利主要視角之近似視覺設計觀感,雖被證3之手把兩側並非以橢圓形方式呈現,惟該差異並無生特異之視覺觀感,將手把兩側改為橢圓形對稱設計,並非不可輕易思及。被證4及被證5之第6圖及第7圖,已揭示手把兩側橢圓形之對稱設置,且手把側面呈現出之斜面與按鈕設置關係,亦與系爭專利近似。是以,被證3與系爭專利之差異,參酌被證4、5之先前技藝與申請前之通常知識僅為簡易手法之附加或變換,且未因橢圓形手把之對稱設計,而生特異之視覺效果,故被證3、4、5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三)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2",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3",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0 1 4",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營業秘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係網路交易平台「蝦皮拍賣」之網路賣家(帳號「○○○○○○○○○○」),於105年7月間某日,以網際網路擅自下載原告享有著作權之商品圖片(下稱「系爭圖片」)並分別公開傳輸、展示在被告商品銷售網頁(http://shopee.tw/carinal20521/00000000)及其社群網站「臉書」帳號「很善良」之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Z00000000000000&fref=ts),使不特定人瀏覽,用以販賣被告商品。原告於105年7月21日報警提出告訴,經警方移請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全案由本院於106年9月14日作成刑事第二審判決確認被告擅自以重製之方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處拘役50日。(二)105年7月14日被告分別於前揭蝦皮及臉書網頁以「"現貨"全台最低價迷你USB風扇…顏色白…」等語公開販售其商品;其臉書網頁並其答客對話留言,非一般利用網路販售自有舊物之二手物品交易者,而係以網路經營銷售相當數量存貨之營業者。被告嗣於一審無罪判決後之4月11日,公開在臉書分享勝訴經驗,暢談著作權法並誇言:「同一個法官判我商標賠3萬…但是我知道重點…3/20號之後的判決都要上網評核法官」、「應該說我有時間跟他耗」、「其實法律漏洞真的還是很多」等語,可見被告本非毫無智財保護法規概念,而係為無勞取用他人著作成果之故意侵權行為。(三)被告以滑鼠右鍵點選「複製圖片」瞬間重製原告耗費人力、時間之著作成果,並分別公開傳輸於被告前揭蝦皮及臉書網頁各一次,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第3項及民法第184條規定,以被告侵害原告之著作重製權一次、公開傳輸權兩次,及每次侵權損害新臺幣(下同)1萬5千元計算,請求被告賠償三次侵權損害合計為4萬5千元。另被告於前揭蝦皮及臉書網頁公開使用系爭商品圖片均未表明出處,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及民法第184條規定,請求被告賠償侵害非財產上損害1萬5千元。但無法實際評估損害,請求法院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3項酌定之。(四)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6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一)雖然二審判我有罪,但我認為一審判無罪才是對的,我有帶原告其他產品之圖片,只有背景是不一樣的。(二)我有和解意願,但是原告偵查庭都放我鴿子,沒有好好跟我談,且現在可能沒有辦法負擔和解金,請求鈞院直接判決。(三)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註冊第1054522號、第1063925號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一所示)權,並為發明專利第207830號「黏貼式乳型提升系統」(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利期間自93年2月11日至111年8月15日止。而系爭商標因長時間、大量、普遍性使用,具有強烈顯著性為著名商標。1.被告蔣建忠為相對人普來美國際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負責人,被告公司以經營化粧品批發零售業、皮包、手提袋、皮箱、批發零售業、其他機械器具批發零售業等為其營業項目。詎料,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基於侵害系爭商標及系爭專利之共同故意,將系爭商標使用於其隱形矽膠胸罩商品「InvisibleBra」(下稱系爭商品)上,並以「希蜜翠兒」網路商店為名,於其公司網站、「YAHOO!奇摩拍賣」、「露天拍賣」、「W商城」等網站上公然販售系爭商品。2.原告於網站購買系爭商品,並將上開網頁列印公證,於103年8月8日、同年10月9日發函通知被告等侵權事由。並經原告比對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發現系爭商品均落入系爭專利各項元件比對範圍內,已構成文義侵害;復經委託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作成試驗報告,知悉系爭商品材質與系爭專利係相同主材質,被告等共同侵害系爭商標及系爭專利權甚明。而原告耗費心力維權業已逾10年,屢遇侵害人置之不理,甚而求償無門,因而被告等已構成共同侵權之行為。3.原告所提被告販售系爭商品網頁公證書(即原證7):(1)被告於「YAHOO!奇摩拍賣」刊載,商品名稱為「【希蜜翠兒】新娘婚紗結婚禮服海灘比基尼NU隱形BRA內衣睡衣深V事業線另有安瓶」、目前出價650元之商品,其商品數量954組加出價次數39次等於商品上架時備有993組;(2)被告於「露天拍賣」刊載,商品名稱為「【希蜜翠兒】加厚4公分nuBRA新娘婚紗比基尼泳衣胸墊胸貼超黏集中另有安瓶面膜」、直購價800元之商品,其商品剩餘數量976組加已賣數量23組等於1000組;(3)被告於「W商城」刊載,商品名稱為「【希蜜翠兒】新秘婚紗店比基尼泳衣泡湯Nu隱形bra超黏不脫落隱形矽膠」、價格800元之商品,其庫存記載為100件;依據上開網頁資料顯示,被告進口系爭侵權商品並準備販售之數目最少應為2,093組(993+1,000+100=2,093),故依專利法第97條第2款及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計算其侵害行為將得之利益應為1,525,450元(650元*993組+800元*1000組+800元*100組=1,525,450元)。4.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0條第1款、第71條第1項第2款、專利法第96條第2項、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之金額。(二)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以年息百分之5計算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求准予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三、被告等則以下列等語置辯:(一)系爭專利的更正違反現行專利法第67條第1項第2款及第4項,另有延滯訴訟及變更所主張權利項的疑慮,應不准予更正。(二)被告等並無將「nubra」作為商標使用之情形:1.被告公司之商標為希蜜翠兒SYNNETRY及圖,業已申請商標註冊在案。本件依原告所提出原證7等網頁資料所示,其上或載為「【希蜜翠兒】加厚4公分nuBRA」、「【希蜜翠兒】…隱形nuBRA」、「【希蜜翠兒】…Nu隱形bra」、「【希蜜翠兒】…NU隱形BRA」等,或於外包裝使用已註冊之【SYNNETRY】及其圖樣,均已將被告商標清楚予以標示,可見被告並非將「nubra」作為商標使用至明,並無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之情形。依商標法第5條規定,本件既非屬商標之使用,自無侵害商標權之情形。2.又「nubra」已為「隱形胸罩」產品之代名詞,有相關網路販售業界之網頁,及經濟部工業局品牌臺灣發展計畫辦公室網頁產業新聞報導指出新北地檢署認為時空背景改變,NuBra被當成隱形胸罩代稱,消費者不會混淆商品來源,又最近已偵結不起訴。且原告自7年前從美國引進矽膠隱形胸罩,並註冊商標『NuBra』,讓NuBra聲名大噪。經檢方調查,絕世好波公司發現黃姓婦人去年12月6日在網拍販賣自家品牌『方妮FaNi』隱形胸罩,標題寫著『方妮FaNi隱形胸罩內衣NuBra婚紗禮服可內搭NUBRA比基尼泳衣』,認為標題用到NuBra商標,消費者會混淆,控告黃婦和方姓助理詐欺與違反商標法…。檢方認為,網頁的NuBra字樣配合『內衣』字眼,只是闡述產品功能,且社會已把NuBra當成隱形胸罩代稱,不是刻意使用商標,將兩人不起訴等語,可資佐證。是系爭商標識別性極低,應非屬著名商標。被告關於「nu」、「隱形」、「bra」字樣之排列組合使用,主觀上並無作為商標之意圖,被告等僅係將其作為描述性或指示性使用而已,客觀上消費者可辨識未作為商標使用,即無可藉其作為辨別商品來源之情形。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不受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自無侵害原告商標權。3.又關於智慧局中台異字第G00000000商標異議審定書、中台異字第G00930684、G00930685號商標異議審定書內容亦同。可見原告於關係異議理由中業已自認其首創將「絕世好波」商標與「NuBra設計圖」商標聯合使用而行銷,「絕世好波NuBra」為著名商標,智慧局亦以『絕世好波NuBra』隱形胸罩商品,經由報章雜誌廣泛報導等情,遽認已臻著名,故其並非單獨使用「NuBra」即屬著名商標,此亦與一般消費者認知「絕世好波NuBra」係原告公司販售之隱形胸罩,nubra則為隱形胸罩品名代稱之常情相符一致。4.nubra現今已為隱形胸罩品名之代稱,與因原告始創以「絕世好波」商標與「NuBra設計圖」商標聯合使用行銷,使「絕世好波NuBra」係指原告獨家代理之NuBra產品,顯有不同。5.安瓶為一種用於定妝之濃縮保養液,因與面膜、nubra(隱形胸罩)為經常一併使用之產品,為方便消費者檢視購買,故予併列,並無使用原告商標之意圖。6.且原告因認對推廣產品有益,先故意放任使NuBra在我國已經成為類似胸罩產品的代名詞之情,業經原告副總經理所自承,復於廣告等文宣中創用『絕世好波』商標與『NuBra設計圖』商標聯合使用行銷,並未單獨使用NuBra商標行銷、廣告在後,於相關消費者及業界均形成NuBra或nubra僅為「隱形胸罩」產品代名詞之認知後,再以渠等違反商標法等規定為由,發函警告、提起訴訟求償、獲得和解金等,實與誠實信用原則有違。7.nubra現今已為隱形胸罩品名之代稱,除前已具狀提出之證據及主張外,另有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不起訴處分書、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書等客觀事證可佐,可見系爭商標非著名商標,且被告僅將其作為描述性或指示性使用而已,自無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三)系爭商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商品就是否「文義讀取」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商品比對部分,系爭專利以單一連接件兩端分別連接乳形體之內側;而系爭商品則是在鄰近各乳形體內側的熱塑性薄膜材料各自配置連接件各連接件的一端連接熱塑性薄膜材料,另一端彼此扣接不符合,是其差異為連接件數量不同、連接件與乳形體的連結關係不同、扣接件不同,故系爭商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2.系爭商品未落入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範圍,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差異包括:1、連接件數量不同: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有單一個連接件;而系爭商品具有二個連接件。2、連接件與乳形體的連結關係不同: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是將連接件之兩端各連接於各乳形體(內側);而系爭商品則是各連接件的一端連接熱塑性薄膜材料(非乳形體),另一端彼此扣接,並非連接件的一端直接連接乳形體,連接件的另一端連接另一乳形體,故系爭商品未落入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四)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於94年4月22日更正申請專利範圍,其更正之內容超出申請時說明書所揭露之範圍,違反現行專利法第67條第2項之規定,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所揭示之內容,可理解僅有「乳形體的內表面包含有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且其分佈至內表面的全部面積」部分。因此,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界定「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明顯超出了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所揭示的範圍,違反現行專利法第67條第2項之規定,且為現行專利法第71條第1項第1款之舉發事由。2.依據被告所提證據1及證據2所揭示之內容,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審定時專利法(即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91年1月1日起施行,下稱90年專利法)第20條第2項之規定。因證據1實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主要技術內容,且證據1更進一步揭露「罩杯部的內側具有雙面膠帶」,其可對應於系爭專利所請之「乳形體包含一內表面,其內表面包含一黏著層」的技術內容。再依據證據1之圖11所揭示之「雙面膠帶26、30」的設置至少佔罩杯部22內表面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其已隱含系爭專利所請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的技術內容。依證據1所揭露之「裝飾性的束帶(decorativelaceband50)」可對應於系爭專利之「連接件」。而證據1僅未完全揭露「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之技術內容,然其已被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及證據2所揭露。證據2已揭露該製造方法的步驟之一為提供殼狀本體,其為被合成樹脂所封裝的彈性矽膠的組合物,亦即彈性矽膠被封裝於合成樹脂的組合物內。其中,殼狀本體(shell-likebody)可對應於系爭專利之「乳形體」,矽膠(siliconerubber)可對應於系爭專利之「矽膠」,而合成樹脂薄膜(syntheticresincoveringfilm)則可對應於系爭專利之「熱塑性薄膜材料」。因此,證據1與證據2之組合實已揭露系爭專利之「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的技術內容。據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對應於證據1、2之組合不具有進步性,違反核准審定時專利法第20條第2項之規定。3.由前述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主要技術內容,已被證據1及證據2之組合所揭示。而針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乳形體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的技術內容,已被證據3所進一步教示,證據3指出「證據1(Noble)已教示罩杯部必須大面積的黏著於使用者的胸部」,且對應於證據1所揭露之內容可知,「罩杯部的內側大部分面積具有雙面膠帶」,使罩杯部可大面積的黏著於使用者的胸部。因此,證據3與證據1組合時,其已揭示系爭專利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之技術內容。據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對應於證據1、2、3之組合不具有進步性,違反核准審定時專利法第20條第2項之規定。4.由前述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主要技術內容,已被證據1及證據2之組合所揭示。而針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乳形體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的技術內容,另已被證據4進一步教示其細節內容。證據4揭露一種符合使用者乳房形狀(杯狀體2,cup-shaped)且可穩固黏著於使用者乳房上之黏著墊1,該黏著墊1是藉由在杯狀體2的內凹表面上形成一層完整的矽膠黏著層3來達成黏著效果(同時參照證據4之圖2)。換言之,證據4實以已揭露可對應系爭專利所請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的技術內容。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已為證據1、2、4之組合所揭露,不具有進步性5.系爭專利請求項1揭露不明確,違反90年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系爭專利所請之「各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並未進一步界定該「定量」之矽膠的具體範圍,故未具體指明技術內容,系爭專利所請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未進一步界定該「大部分面積」的具體範圍,且於系爭專利說明書中亦未具體說明關於「大部分面積」的實施內容。又,系爭專利之圖二及圖三所示者為「內表面全部面積包含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更令熟習系爭專利技術領域者,無法理解究竟「大部分面積」需覆蓋到何種程度,始可令乳形體固定在使用者的胸部,令熟習系爭項技術領域者,需進行過度實驗後,始可完成系爭專利之發明,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當有「未具體指明技術內容、特點」之情事,違反90年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6.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亦同為前揭引證所揭露不具進步性,而有得撤銷之原因。(五)原告損害賠償計算為165萬元,並無證據可證:1.關於原證7第17頁網頁資料,原告自承954組為商品數量,39次為出價次數乙情,然商品數量或備貨數量並非已銷售數量,出價次數更與已銷售數量迥異(蓋同一件商品可能多次出價後並未成交),乃眾所周知之事實。原告據此主張商品上架時備有993組,即謂侵害所得利益應以993組計算,顯非實在,自不可採。2.關於原證7第38頁網頁資料,原告該狀載明「其商品剩餘數量976組加已賣數量23組等於1000組;」,故原告明知商品剩餘數量與已銷售數量係屬二事,不能等同,逕自以1000組作為侵害所得利益計算依據,自不可採。況該網頁列印日期為西元2014年(民國103年)7月30日,依原告方面於104年6月9日當庭表明:「侵權行為起訖日為自103年7月30日起至今。」,該網頁列印日期即為原告主張侵權行為起始日。準此,縱有已賣數量記載,然尚有發生於侵權行為起始日以前之高度可能,原告並未證明確屬侵權行為期間內之行為,故不得認係侵權行為獲得之利益。3.因原告依專利法第97條第2款及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主張損害賠償,然上開法條明文規定係依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自應扣除相關成本及必要費用,始得謂為利益,而被告業以被證12提出成本資料,自應依法扣除。(六)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四、經查下列事實,有各該證據附卷可稽,且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一)第223至224頁、第372頁),自堪信為真實。(一)被告公司在其希蜜翠兒網頁中,有使用「NuBra」一詞,如原證7所示(見本院卷第15至38頁)。(二)原告並為發明專利第207830號「黏貼式乳型提升系統」(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利期間自民國93年2月11日至111年8月15日止。(三)被告等有販賣隱形矽膠胸罩商品「InvisibleBra」(下稱系爭商品),並以「希蜜翠兒」網路商店為名,於公司網站、「YAHOO!奇摩拍賣」、「露天拍賣」、「W商城」等網站上販售系爭商品。原告於103年7月31日向被告公司購得系爭商品,並取得銷貨發票(原證8)。(四)原告於103年8月8日、同年10月9日以亞信專利法律事務所函(原證9)通知被告等。(五)系爭專利舉發案N01已於2011年4月29撤回。(六)被告所提證據1為美國1999年5月26日公告之US5,755,611專利案、證據2為美國1998年8月11日公告之US5,792,292專利案、證據3為美國2001年5月15日公告之US6,231,424專利案、證據4為美國2001年5月13日公告之US6,200,195專利案,其等公開日均在系爭專利優先權日(2002年05月31日)之前,均可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五、本件兩造所爭執之處,經協議簡化如下(本院卷(一)第224至225頁、第373頁):(一)被告等販售系爭商品,是否有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是否僅為描述性或指示性之使用?是否有侵害系爭商標?(二)系爭商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E之權利範圍?(三)系爭專利是否不具進步性,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證據1與證據2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證據1、證據2與證據3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證據1、證據2與證據4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請求項1是否違反核准審定時即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22條第4項「前項申請專利範圍,應具體指明申請專利之標的、技術內容及特點。」規定?5.系爭專利請求項1是否超出申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揭露之範圍,而違反現行專利法第43條第2項之規定?(四)原告是否得依下列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給付新台幣165萬元及利息?1.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0條第1款、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請求,是否有據?2.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97條第1項第2款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是否有據?六、本院之判斷:(一)關於系爭專利部分: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1項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存在,本院就此抗辯應自為判斷。查系爭專利係於91年8月16日申請,經審定核准專利後,於93年2月11日公告等情,有系爭專利專利證書及專利說明書附卷可參(見本院卷(一)第45至66頁),因此,系爭專利有無撤銷之原因,應以核准審定時即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91年1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為斷(即90年專利法)。又系爭專利於94年4月22日修正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經智慧局准予修正並於94年8月11日公告於專利公報第32卷23期,修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共9項,其中請求項1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又按關於專利權侵害之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或抗辯專利權有應撤銷之事由,且專利權人已向智慧財產專責機關申請更正專利範圍者,除其更正之申請顯然不應被准許,或依准許更正後之請求範圍,不構成權利之侵害等,得即為本案審理裁判之情形外,應斟酌其更正程序之進行程度,並徵詢兩造之意見後,指定適當之期日,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2條定有明文。上開有關得即為本案審理裁判之情形,屬例示規定,倘依准許更正後之申請範圍,系爭專利仍有應撤銷之事由,則法院亦無須斟酌更正程序之進行程度而可為本案裁判。查本件原告於104年8月26日向智慧局申請更正系爭專利請求項1,更正案尚在智慧局審查中等情,有專利更正申請書附卷可參(見本院卷(二)第16頁),本院認縱依准許更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仍有應撤銷之事由存在,是以本院無須斟酌智慧局更正程序進行程度而得為本案審理。又原告既依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主張其權利,而縱依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亦有應撤銷事由存在等情已如前述,是基於處分權主義,本院即依原告所主張之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為審理。又本件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更正系爭專利請求項1,是本件僅就該請求項為審理,合先敘明。2.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1)系爭專利主要關於一種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其包含有一對以連接件加以銜接之乳形體。該等乳形體之內表面上有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藉此可黏合於使用者之乳房。該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可為一種永久黏附乳形體之壓敏膠黏劑,其對乳形體之黏合力大於對使用者乳房之結合力。連接件經聯接乳形體內側並將使用者之雙乳拉近在一起而銜接相分離之乳形體。該連接件可以永久方式或可拆卸方式聯接乳形體。乳形系統及連接件有數種不同之結構形態,以達成本發明乳形系統之種種優點。該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讓使用者得以免用傳統之乳罩,只稍將該對乳形體黏合於使用者之乳房/皮膚,而後以連接件銜接乳形體即可。該乳形系統可提升乳房之尺寸及形狀,並且可量身定製乳溝之形態以及乳房之撐起程度。(見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文摘要,本院卷(一)第47頁)。其主要示意圖如附圖二所示。(2)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如下:請求項1:一種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供取代傳統胸罩,其包含:一對乳形體,其中各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一內表面,其內表面朝向使用者胸部,其中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以供固定乳形體於使用者胸部上;其中,該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為一種可永久黏附乳形體之壓敏膠黏層,其對於乳形體內表面之黏合力大於對使用者皮膚之結合力;一外側,其朝向使用者腋下;及一內側,其朝向外側之相反方向,其中各乳形體單獨藉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固定於使用者胸部;以及一連接件,適於連接該乳形體,其中該連接件之兩端各連接於各乳形體之內側。3.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按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高度創作且可供產業上利用者,得依90年專利法第19條、第20條第1項規定,申請取得發明專利。又發明係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該項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時,不得申請取得發明專利,同法第20第2項定有明文。(2)本件引證案之說明:本件被告主張證據1、2、3、4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本院認證據1、2之組合已可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故僅就證據1、2為論述,合先敘明。茲將上開引證之技術內容說明如下:①證據1之技術內容(見本院卷(一)第147至153頁):證據1係美國西元1999年5月26日公告之US5,755,611專利案,其公開日在系爭專利優先權日(91年5月31日)之前,可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證據1揭示一種自撐式胸罩,包括一軟質、自然胸形罩杯部分,以及一扁平周邊凸緣部分,其可藉黏貼帶立即貼附於穿戴者胸部下方的身體部位,且可替換黏貼帶,使該罩杯可重覆穿戴(見證據1說明書摘要)。證據1說明書第3欄第51至54行揭露自撐式胸罩20包括罩杯部22及沿著罩杯部22下方設置的扁平凸緣24;說明書第1欄第60行揭露罩杯可重覆使用;說明書第4欄第10至13行揭示自撐式胸罩包含低密度的軟質發泡材質;說明書第3欄第55至65行揭示自撐式胸罩內側具有雙面膠帶,使得自撐式胸罩可固定於穿戴者胸部,無須使用扣鉤或束帶。另證據1請求項1揭示該黏著層係藉壓力貼附於胸部。說明書第5欄第60至61行揭示以裝飾蕾絲束帶連接兩個自撐式胸罩。證據1圖18及圖20揭示包含束帶連接兩自撐式胸罩之實施態樣。(見本院卷(一)第150頁證據1說明書圖示)。其主要示意圖如附圖三所示。②證據2之技術內容(見本院卷(一)第154至155頁):證據2係美國西元1998年8月11日公告之US5,792,292專利案,其公開日在系爭專利優先權日(91年5月31日)之前,可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證據2揭示一種乳形假體,具有殼狀本體,包含軟質彈性矽膠組成物被包封於合成薄膜樹脂內。乳形假體後部之邊緣設有與皮膚相容之永久性黏著劑層,以使乳形假體固著於使用者皮膚(見證據2說明書摘要)。證據2說明書第1欄第51行揭示該黏著劑層包括相間隔之黏著劑區。說明書第2欄第14至16行揭示外部黏著層受到釋離膜之保護,於使用前移除。說明書第2欄第19至36行揭示帶有永久性黏著劑層之基底膜可藉熱溶膠與乳形假體之外殼黏合,於使用一段相當時間後,當永久性黏著劑層失去黏性時,其可與基底膜一起被撕掉,替換帶有新的永久性黏著劑之基底膜。說明書第4欄第1行揭示乳形假體被包封於聚胺基甲酸酯薄膜內。證據2說明書第4欄第20至24行揭示乳形假體被聚氨酯薄膜所覆蓋。其主要示意圖如附圖四所示。(3)證據1、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①經查證據1揭示一種自撐式胸罩,包括一軟質、自然胸形罩杯部分,以及一扁平周邊凸緣部分,其可藉黏貼帶立即貼附於穿戴者胸部下方的身體部位,且可替換黏貼帶,使罩杯組可重覆穿戴;而證據2係揭示一種乳形假體,具有殼狀本體,包含軟質彈性矽膠組成物被包封於合成薄膜樹脂內。乳形假體後部之邊緣設有與皮膚相容之永久性黏著劑層,以使乳形假體固著於使用者皮膚,其等內容已如上所述。證據1、證據2與系爭專利正後請求項1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近,是其組合足為判斷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是否具有進步性之基礎。②經查,證據1已揭示由兩個低密度軟質發泡材質組成之自撐式胸罩,且該自撐式胸罩內側具有雙面膠帶,使得自撐式胸罩可固定於穿戴者胸部,無須使用扣鉤或束帶;並揭示以裝飾蕾絲束帶連接兩個自撐式胸罩。證據1之上開技術特徵即相當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一對乳形體,其中各乳形體包含一內表面,其內表面朝向使用者胸部,其中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以供固定乳形體於使用者胸部上;一外側,其朝向使用者腋下;及一內側,其朝向外側之相反方向,其中各乳形體單獨藉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固定於使用者胸部乳形體;及一連接件,適於連接該乳形體,其中該連接件之兩端各連接於各乳形體之內側」之技術特徵;又證據1揭示可替換黏貼帶,使該罩杯可重覆穿戴,熟悉該項技術者當可理解證據1所使用之「黏貼帶」包括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其對於乳形體內表面之黏合力大於對使用者皮膚之結合力,且亦屬一種可永久黏附乳形體之壓敏膠黏層。是證據1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證據1未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各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之技術特徵。③惟查,證據2已揭示由軟質彈性矽膠組成物被包封於合成薄膜樹脂內之殼狀黏貼式乳形假體,且該乳形假體後部之邊緣設有與皮膚相容之永久性黏著劑層,以使乳形假體固著於使用者皮膚,並可重覆黏貼之技術;又證據2說明書第2欄第19至36行揭示帶有永久性黏著劑層之基底膜可藉熱溶膠與乳形假體之外殼黏合,於使用一段相當時間後,當永久性黏著劑層失去黏性時,其可與基底膜一起被撕掉,替換帶有新的永久性黏著劑之基底膜(見本院卷(一)第155頁),是可知該黏著劑層之特性相較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中所述「該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為一種可永久黏附乳形體之壓敏膠黏層,其對於乳形體內表面之黏合力大於對使用者皮膚之結合力」,並無實質不同。是以,由證據2即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之特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之習知罩杯材質之簡單應用,而其可提供外觀、觸感皆自然,酷似人類乳房之效果亦屬已知;申言之,就熟習該項技術者而言,當其欲解決先前技術之問題及達成系爭專利發明目的:「需要有一種既可提供乳形體優點又可提供無背無帶乳罩優點之乳形提升系統。再者,需要此種系統具有永久且可重覆使用之膠黏帶,讓使用者得以將乳形體固定於所需之處,而無需擔憂該等乳形體之移位。而且,此種系統應具有可撐起乳房並增進乳溝之結構」(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15至19行,見本院卷(一)第49頁反面)時,於參酌證據1與證據2之內容,自有合理動機將證據1與證據2結合,進而將證據2之由軟質彈性矽膠組成物被包封於合成薄膜樹脂內之「殼狀乳形假體」予以替換證據1「自撐式胸罩」之由低密度軟質發泡材質組成之罩杯材質,而此種罩杯材質之替換,實為熟悉該項技術者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者,且其功效亦可由證據1與證據2之組合所明顯預期。④又就連接件使兩罩杯結合之技術而言,徵之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第1至9行之記載,系爭專利之乳形體本即不限於「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之乳形體(見本院卷(一)第51頁),而係可適用由各種材料、結構及尺寸製成之乳形體,足證依系爭專利申請前之技術水準,乳形體之材料、結構及尺寸對於以連接件結合兩罩杯的技術手段,就熟習該項技術者而言並無技術上之困難性。是以證據1與證據2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一種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為屬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悉該項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⑤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係以取代傳統胸罩,即為證據1之胸罩為目的;證據2係用以取代使用者乳房,系爭專利之目的明顯與證據1與證據2之目的不同云云。惟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7至8行記載:「除需要有種種裝置及方法來增進乳房之尺寸及形狀外,亦需要能夠在外穿各類服裝時得以使用此些裝置及方法。例如,身穿無背衫或三角背心之女性,必不願穿戴傳統之乳罩。因此,無背無帶之乳罩業已問世。」(見本院卷(一)第49頁反面),並未說明系爭專利之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所欲取代之傳統胸罩係指證據1之無肩無帶式胸罩。而證據1揭示一種自撐式胸罩,包括一軟質、自然胸形罩杯部分,其可藉黏貼帶立即貼附於穿戴者胸部下方的身體部位,使該罩杯可重覆穿戴,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之發明目的並無二致。又依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8至24行記載:「此種外戴件之特點係其外觀及觸感皆自然,對有待增高之女性既有乳房,足以添姿而無損其風采。除可增高既有乳房外,該等外戴件尚被設計來替代為外科手術切除之女性乳房。為增高或替代人類乳房之目的而加以穿帶之外戴件,稱之為乳形體,其包括一系列乳形增高件、乳形插入件、以及乳形假體。一類頗受歡迎的乳形體乃係由矽膠材質經塑膠薄膜材料加以完全包容而成。此類乳形體之優點係戴上時其外觀酷似自然的人類乳房,而且使用者感覺自然,從而可增進使用者之自我形象以及自信心。」(見本院卷(一)第49頁);及說明書第19頁第7至8行亦記載「本發明之系統10非常通用於乳房切除手術後之病人,因為其左右側乳形體12可方便地製成不同之尺寸。又由於乳形體12為單獨之單元,使用者可混用與配用不同之尺寸,經由連接件銜接來適應自身特殊之需要,而可依然盡享該提升系統之全部優點。」(見本院卷第55頁),可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並非不適於乳房重建,亦足以取代使用者乳房,就此部分相較於證據2,兩者之目的亦無不同,是原告上開主張並無可採。⑥原告又主張證據1之罩杯係由柔軟的泡沫材料所製成,且以設置於其內表面上周邊區域之雙面膠帶作為黏著結構;證據2之乳房假體以封裝於合成樹脂薄膜內之交聯彈性矽橡膠作為主體,並於使用者胸部接觸之平坦表面設有一溝部,於溝部內設置有類似雙面膠帶之結構,故證據1或證據2與系爭專利乳形體(罩杯)於結構上存有罩杯本體之組成以及黏著結構之差異,此等差異非單純將證據1、2之組合所可易於思及云云。惟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乳形體(罩杯)固限定由矽膠包封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所組成,惟其與證據2之由封裝於合成樹脂薄膜內之交聯彈性矽橡膠乳形假體材質並無功能上之顯著差異;又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第2至9行亦記載「此等乳形體包括(然不限於)被熱塑性薄膜材質所包裹的一定量矽膠所製成之乳形體12。該等乳形體12亦包括被任何泡沫、塑膠、橡膠、織物、抑或模製而成之不織式織物所包裹之任何液體、空氣或凝膠體,以及適用於體外增高乳房之任何固體材質,諸如泡沫、軟質橡膠、織物、模製而成之不織式織物抑或塑膠。因此,大量材料、結構、以及尺寸均涵蓋在本發明乳形體12之範圍內」(見本院卷(一)第51頁),可知不論矽膠、泡沫材料、矽橡膠等材質均屬習知罩杯本體之可應用範疇,足為熟悉該項技術者所能輕易思及且加以替換者,是原告此部分之主張要無可採。⑦至原告所稱證據1或證據2與系爭專利之黏著結構不同云云,經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雖附加限定「其中,該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為一種可永久黏附乳形體之壓敏膠黏層,其對於乳形體內表面之黏合力大於對使用者皮膚之結合力」之技術特徵(見本院卷(二)第16頁),惟此本即為壓力敏感黏著層之基本特性。次查證據1及證據2使用之雙面膠帶,其用以貼附於皮膚之黏著層為具皮膚相容性,且只要去除離形紙,藉由施力即可將罩杯或乳形假體固定於皮膚,亦屬一種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且證據2亦明揭乳形假體後部之邊緣設有與皮膚相容之「永久性黏著劑層」,以使乳形假體固著於使用者皮膚,其相較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所述之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之特性及功能,難認有所差異。又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第19至22行已載明:「該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33可包括任何類型之壓敏膠黏劑(PSA),凡適合於以可卸去之方式將乳形體黏合於使用者皮膚者即可,如各種類型及形式之雙面膠黏帶以及可永久黏附於乳形體之PSA」(見本院卷(一)第51頁)之技術內容,復足證就乳形體上所使用之「壓力敏感之黏著層」而言,不論為各種類型及形式之雙面膠黏帶或可永久黏附於乳形體之PSA,均為熟悉該項技術者可輕易思及並可輕易替換之簡單技術。末查,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實未就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所述「內表面大部分面積」有所定義,而證據1、證據2亦未揭示須就雙面膠帶之數量或黏著劑層應佔罩杯或乳形假體內表面之面積比例有所設限,應認係熟習該項技術者得依所採用之黏著劑強度而加以調整者。基上,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界定乳形體「『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以供固定乳形體於使用者胸部上」者,仍為習知技術可應用之範疇,並無創新技術可言,是原告上開主張亦無可採。⑧原告再主張證據1之雙面膠帶無法重覆使用,證據2之乳房假體與提升乳房之技術效果無關云云。惟查證據1為自撐式胸罩,可提供女性胸部自然且支撐性外觀,其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罩杯材質已如上述,自具有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除罩杯材質外之全部技術特點及其功效;而證據2已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罩杯材質,且該乳形假體後部之邊緣設有與皮膚相容之永久性黏著劑層,以使乳形假體固著於使用者皮膚,並可重覆黏貼之技術,是以證據1與證據2組合,應認可滿足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點及功效,故原告就此部分之主張,洵無可採。4.綜上所述,原告雖主張被告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然被告提出之證據1、2之組合足證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被告不得基於系爭專利權對原告主張權利。(二)關於系爭商標部分:1.本件適用現行商標法之規定:現行商標法於100年6月29日修正公布,並於101年7月1日施行,而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係為103年7月30日至今,是以系爭商標權有關侵權部分之應適用法律,應以現行商標法為法規依據(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第997號民事判決參照),合先敘明。2.按除商標法第36條另有規定外,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商標法第35條第2項第2款定有明文。又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者,不受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同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亦有明文。本款規定係指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的誠實信用方法,為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的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的說明,所為的合理使用而言。蓋若行為人以他人商標來描述自己商品或服務的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等之描述性方式使用,並非利用他人商標指示商品或服務來源的功能,而係純粹作為第三人商品或服務本身的說明。況商標權人固可排除第三人未經其同意將商標作為指示自己商品或服務來源的使用,但第三人的使用,若係以商標的文字或圖形所具有的原始意義,來表示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說明,既非作為商標使用以指示商品或服務來源,消費者亦不會因此對商品或服務來潛發生混淆誤認之虞,即非商標權效力所得拘束的範圍。而所謂的符合商業交易習慣的誠實信用方法,應視行為人於使用時,客觀上是否符合一般商業誠實標示習慣,有無意圖影射或攀附他人商標的商譽,其使用須僅為說明其商品或服務且非作為商標之使用,不會使消費者誤認其作為指示商品或服務來源之識別標識,且不會構成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混淆者(例如是否一併使用自己之商標),方可主張其為合理使用。3.又未經商標權人同意,為行銷目的而有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為侵害商標權;又未得商標權人同意,且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有致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者,視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8條第2款、第70條第1款亦分別定有明文。惟所稱「使用」相同或近似於註冊商標,於商標法第5條就商標之使用設有定義規定,即「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而有下列情形之一,並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一將商標用於商品或其包裝容器。二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款之商品。三將商標用於與提供服務有關之物品。四將商標用於與商品或服務有關之商業文書或廣告。前項各款情形,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為之者,亦同。」。本規定立法理由以:「商標之使用,可區分為商標權人為維持其權利所為之使用及他人侵害商標權之使用兩種樣態,二者之規範目的雖有不同,惟實質內涵皆應就交易過程中,其使用是否足以使消費者認識該商標加以判斷..所謂『行銷之目的』,是與『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第16條第1項所稱交易過程(inthecourseoftrade)之概念類似。」。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 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   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   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參照),是可知行為人侵害商標權之行為,應就交易過程中對於使用商標之實質內涵,判斷該使用是否足以使消費者認識其來源。即判斷商標之使用是否構成商標權之侵害,其重點在於交易過程中,如以行銷為目的將他人商標用以辨識商品之來源,即屬商標使用,如係將他人商標來描述自己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產地等用途,而非利用他人商標指示商品或服務之來源且符合上述商業交易習慣的誠實信用方法者,即屬商標合理使用。4.被告使用「nubra」標示,未侵害系爭商標權:(1)經查如附圖一所示系爭商標,係被告向智財局申請註冊核准之商標,而被告公司在其希蜜翠兒網頁中,有使用「nuBra」一詞,如原證7所示(見本院卷第15至38頁),且被告等有販賣隱形矽膠胸罩商品「InvisibleBra」之系爭商品,並以「希蜜翠兒」網路商店為名,於公司網站、「YAHOO!奇摩拍賣」、「露天拍賣」、「W商城」等網站上販售系爭商品,原告並於103年7月31日向被告公司購得系爭商品,並取得銷貨發票(原證8,見本院卷(一)第39頁),再者原告已於103年8月8日、同年10月9日以亞信專利法律事務所函(原證9,見本院卷(一)第40至44頁),通知被告侵權等,為兩造所不爭執,應信為真實,是被告等確有使用「nubra」之標示於其網頁中,惟被告抗辯,其非屬商標使用,而係為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之合理使用等語為抗辯。(2)次查「nubra」一詞於相關消費者之使用已為隱形胸罩品名之代稱等情,此有被告提出之相關網路販售業之網頁標示(被證3,見本院卷(一)106至122頁)、產業新聞(被證7,見本院卷(一)218頁)、「社群討論/婚禮圈子」網頁影本(見本院卷(一)365至366頁)附卷可證,核與原證19原告所提yam蕃薯藤新聞,原告公司副總經理魏娟娟表示,「nubra在台灣已經成為類似胸罩產品的代名詞」(見本院卷(一)299頁反面)等情相符,是堪認「nubra」一詞於相關消費者之使用已為隱形胸罩品名之代稱。(3)又查被告等於原證7關於「nubra」之使用,被告公司之商標為「希蜜翠兒SYMMETRY及圖」(參被證2,見本院卷(一)第105頁),其於原證7之網頁上係標示「希蜜翠兒」商標(見本院卷(一)第26頁),而關於銷售品項之前,均標示被告公司商標「希蜜翠兒」,且被告公司使用的nubra、nuBRA等英文字母,其字體之型式及大小並非特別顯著,且分別放置在「加厚4公分」等形容詞之後或用「NU隱形bra」為品名名稱,而關於被告公司因同時有販售「希蜜翠兒安瓶」供新娘定粧使用,故同時於該品項下,告知有銷售「nubra」即隱形胸罩、面膜等見原證7第32頁反面至38頁,故其使用「nubra」係指販售隱形胸罩,而非使用商標,核與原告所購得被告販售之隱形胸罩,其包裝係為「SYMMETRY」商標,並標示內容物為「invisiblebra」之證物相符(見外放證物原告所提附件6),綜合以上各情,被告並未使用「NuBra」之商標圖樣,故可知被告使用「nubra」一詞,係指隱形胸罩之意,而非以商標之意使用,且被告每件銷售商品時均有標示其商標「希蜜翠兒」,客觀上應認符合一般商業誠實標示習慣,應認符合商業交易習慣的誠實信用方法,其使用「nubra」為表示自己商品的名稱、性質、特性、用途,為有關商品本身為隱形胸罩的說明,而係純粹作為其商品本身的說明,被告並無意圖影射或攀附系爭商標的商譽,其使用僅作為說明其商品且非作為商標之使用,因被告既非將「nubra」作為商標使用以指示商品或服務來源,相關消費者於購買時所認知該隱形胸罩商品之來源為「希蜜翠兒」商標,而非「Nubra」商標,並不會因此對商品來源發生混淆誤認之虞,是被告主張其標示「nubra」係為銷售其自己商標希蜜翠兒隱形胸罩,使消費者足以辨識被告銷售者為其商品隱形胸罩,應屬可採,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即非原告之系爭商標權效力所得拘束的範圍,是原告不得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商標。5.綜上所述,被告雖有使用「nubra」標示,惟其係本於作為有關商品本身為隱形胸罩的說明,而係純粹作為其商品本身的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則被告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主張不受原告系爭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即屬有據。因此,被告即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可言。七、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商標法第68條第2款、第70條第1款、第71條第1項第2款、第69條第3項、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104年4月2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附,不予准許。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本件其餘爭點、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均毋庸再予論述,附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2  月  2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林靜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2  月  29  日      書記官 陳彥君
(一)雖然二審判我有罪,但我認為一審判無罪才是對的,我有帶原告其他產品之圖片,只有背景是不一樣的。(二)我有和解意願,但是原告偵查庭都放我鴿子,沒有好好跟我談,且現在可能沒有辦法負擔和解金,請求鈞院直接判決。(三)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5 2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43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註冊第1054522號、第1063925號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如附圖一所示)權,並為發明專利第207830號「黏貼式乳型提升系統」(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利期間自93年2月11日至111年8月15日止。而系爭商標因長時間、大量、普遍性使用,具有強烈顯著性為著名商標。1.被告蔣建忠為相對人普來美國際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負責人,被告公司以經營化粧品批發零售業、皮包、手提袋、皮箱、批發零售業、其他機械器具批發零售業等為其營業項目。詎料,被告等未經原告同意,基於侵害系爭商標及系爭專利之共同故意,將系爭商標使用於其隱形矽膠胸罩商品「InvisibleBra」(下稱系爭商品)上,並以「希蜜翠兒」網路商店為名,於其公司網站、「YAHOO!奇摩拍賣」、「露天拍賣」、「W商城」等網站上公然販售系爭商品。2.原告於網站購買系爭商品,並將上開網頁列印公證,於103年8月8日、同年10月9日發函通知被告等侵權事由。並經原告比對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發現系爭商品均落入系爭專利各項元件比對範圍內,已構成文義侵害;復經委託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作成試驗報告,知悉系爭商品材質與系爭專利係相同主材質,被告等共同侵害系爭商標及系爭專利權甚明。而原告耗費心力維權業已逾10年,屢遇侵害人置之不理,甚而求償無門,因而被告等已構成共同侵權之行為。3.原告所提被告販售系爭商品網頁公證書(即原證7):(1)被告於「YAHOO!奇摩拍賣」刊載,商品名稱為「【希蜜翠兒】新娘婚紗結婚禮服海灘比基尼NU隱形BRA內衣睡衣深V事業線另有安瓶」、目前出價650元之商品,其商品數量954組加出價次數39次等於商品上架時備有993組;(2)被告於「露天拍賣」刊載,商品名稱為「【希蜜翠兒】加厚4公分nuBRA新娘婚紗比基尼泳衣胸墊胸貼超黏集中另有安瓶面膜」、直購價800元之商品,其商品剩餘數量976組加已賣數量23組等於1000組;(3)被告於「W商城」刊載,商品名稱為「【希蜜翠兒】新秘婚紗店比基尼泳衣泡湯Nu隱形bra超黏不脫落隱形矽膠」、價格800元之商品,其庫存記載為100件;依據上開網頁資料顯示,被告進口系爭侵權商品並準備販售之數目最少應為2,093組(993+1,000+100=2,093),故依專利法第97條第2款及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計算其侵害行為將得之利益應為1,525,450元(650元*993組+800元*1000組+800元*100組=1,525,450元)。4.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0條第1款、第71條第1項第2款、專利法第96條第2項、97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之金額。(二)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以年息百分之5計算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求准予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三、被告等則以下列等語置辯:(一)系爭專利的更正違反現行專利法第67條第1項第2款及第4項,另有延滯訴訟及變更所主張權利項的疑慮,應不准予更正。(二)被告等並無將「nubra」作為商標使用之情形:1.被告公司之商標為希蜜翠兒SYNNETRY及圖,業已申請商標註冊在案。本件依原告所提出原證7等網頁資料所示,其上或載為「【希蜜翠兒】加厚4公分nuBRA」、「【希蜜翠兒】…隱形nuBRA」、「【希蜜翠兒】…Nu隱形bra」、「【希蜜翠兒】…NU隱形BRA」等,或於外包裝使用已註冊之【SYNNETRY】及其圖樣,均已將被告商標清楚予以標示,可見被告並非將「nubra」作為商標使用至明,並無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之情形。依商標法第5條規定,本件既非屬商標之使用,自無侵害商標權之情形。2.又「nubra」已為「隱形胸罩」產品之代名詞,有相關網路販售業界之網頁,及經濟部工業局品牌臺灣發展計畫辦公室網頁產業新聞報導指出新北地檢署認為時空背景改變,NuBra被當成隱形胸罩代稱,消費者不會混淆商品來源,又最近已偵結不起訴。且原告自7年前從美國引進矽膠隱形胸罩,並註冊商標『NuBra』,讓NuBra聲名大噪。經檢方調查,絕世好波公司發現黃姓婦人去年12月6日在網拍販賣自家品牌『方妮FaNi』隱形胸罩,標題寫著『方妮FaNi隱形胸罩內衣NuBra婚紗禮服可內搭NUBRA比基尼泳衣』,認為標題用到NuBra商標,消費者會混淆,控告黃婦和方姓助理詐欺與違反商標法…。檢方認為,網頁的NuBra字樣配合『內衣』字眼,只是闡述產品功能,且社會已把NuBra當成隱形胸罩代稱,不是刻意使用商標,將兩人不起訴等語,可資佐證。是系爭商標識別性極低,應非屬著名商標。被告關於「nu」、「隱形」、「bra」字樣之排列組合使用,主觀上並無作為商標之意圖,被告等僅係將其作為描述性或指示性使用而已,客觀上消費者可辨識未作為商標使用,即無可藉其作為辨別商品來源之情形。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不受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自無侵害原告商標權。3.又關於智慧局中台異字第G00000000商標異議審定書、中台異字第G00930684、G00930685號商標異議審定書內容亦同。可見原告於關係異議理由中業已自認其首創將「絕世好波」商標與「NuBra設計圖」商標聯合使用而行銷,「絕世好波NuBra」為著名商標,智慧局亦以『絕世好波NuBra』隱形胸罩商品,經由報章雜誌廣泛報導等情,遽認已臻著名,故其並非單獨使用「NuBra」即屬著名商標,此亦與一般消費者認知「絕世好波NuBra」係原告公司販售之隱形胸罩,nubra則為隱形胸罩品名代稱之常情相符一致。4.nubra現今已為隱形胸罩品名之代稱,與因原告始創以「絕世好波」商標與「NuBra設計圖」商標聯合使用行銷,使「絕世好波NuBra」係指原告獨家代理之NuBra產品,顯有不同。5.安瓶為一種用於定妝之濃縮保養液,因與面膜、nubra(隱形胸罩)為經常一併使用之產品,為方便消費者檢視購買,故予併列,並無使用原告商標之意圖。6.且原告因認對推廣產品有益,先故意放任使NuBra在我國已經成為類似胸罩產品的代名詞之情,業經原告副總經理所自承,復於廣告等文宣中創用『絕世好波』商標與『NuBra設計圖』商標聯合使用行銷,並未單獨使用NuBra商標行銷、廣告在後,於相關消費者及業界均形成NuBra或nubra僅為「隱形胸罩」產品代名詞之認知後,再以渠等違反商標法等規定為由,發函警告、提起訴訟求償、獲得和解金等,實與誠實信用原則有違。7.nubra現今已為隱形胸罩品名之代稱,除前已具狀提出之證據及主張外,另有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不起訴處分書、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書等客觀事證可佐,可見系爭商標非著名商標,且被告僅將其作為描述性或指示性使用而已,自無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三)系爭商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1.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商品就是否「文義讀取」比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系爭商品比對部分,系爭專利以單一連接件兩端分別連接乳形體之內側;而系爭商品則是在鄰近各乳形體內側的熱塑性薄膜材料各自配置連接件各連接件的一端連接熱塑性薄膜材料,另一端彼此扣接不符合,是其差異為連接件數量不同、連接件與乳形體的連結關係不同、扣接件不同,故系爭商品未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2.系爭商品未落入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權利範圍,系爭商品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差異包括:1、連接件數量不同: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有單一個連接件;而系爭商品具有二個連接件。2、連接件與乳形體的連結關係不同: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是將連接件之兩端各連接於各乳形體(內側);而系爭商品則是各連接件的一端連接熱塑性薄膜材料(非乳形體),另一端彼此扣接,並非連接件的一端直接連接乳形體,連接件的另一端連接另一乳形體,故系爭商品未落入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四)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1.系爭專利於94年4月22日更正申請專利範圍,其更正之內容超出申請時說明書所揭露之範圍,違反現行專利法第67條第2項之規定,依據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所揭示之內容,可理解僅有「乳形體的內表面包含有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且其分佈至內表面的全部面積」部分。因此,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界定「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明顯超出了系爭專利說明書及圖式所揭示的範圍,違反現行專利法第67條第2項之規定,且為現行專利法第71條第1項第1款之舉發事由。2.依據被告所提證據1及證據2所揭示之內容,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違反系爭專利核准審定時專利法(即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91年1月1日起施行,下稱90年專利法)第20條第2項之規定。因證據1實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主要技術內容,且證據1更進一步揭露「罩杯部的內側具有雙面膠帶」,其可對應於系爭專利所請之「乳形體包含一內表面,其內表面包含一黏著層」的技術內容。再依據證據1之圖11所揭示之「雙面膠帶26、30」的設置至少佔罩杯部22內表面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其已隱含系爭專利所請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的技術內容。依證據1所揭露之「裝飾性的束帶(decorativelaceband50)」可對應於系爭專利之「連接件」。而證據1僅未完全揭露「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之技術內容,然其已被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藝》及證據2所揭露。證據2已揭露該製造方法的步驟之一為提供殼狀本體,其為被合成樹脂所封裝的彈性矽膠的組合物,亦即彈性矽膠被封裝於合成樹脂的組合物內。其中,殼狀本體(shell-likebody)可對應於系爭專利之「乳形體」,矽膠(siliconerubber)可對應於系爭專利之「矽膠」,而合成樹脂薄膜(syntheticresincoveringfilm)則可對應於系爭專利之「熱塑性薄膜材料」。因此,證據1與證據2之組合實已揭露系爭專利之「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的技術內容。據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對應於證據1、2之組合不具有進步性,違反核准審定時專利法第20條第2項之規定。3.由前述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主要技術內容,已被證據1及證據2之組合所揭示。而針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乳形體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的技術內容,已被證據3所進一步教示,證據3指出「證據1(Noble)已教示罩杯部必須大面積的黏著於使用者的胸部」,且對應於證據1所揭露之內容可知,「罩杯部的內側大部分面積具有雙面膠帶」,使罩杯部可大面積的黏著於使用者的胸部。因此,證據3與證據1組合時,其已揭示系爭專利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之技術內容。據上,系爭專利請求項1對應於證據1、2、3之組合不具有進步性,違反核准審定時專利法第20條第2項之規定。4.由前述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主要技術內容,已被證據1及證據2之組合所揭示。而針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乳形體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的技術內容,另已被證據4進一步教示其細節內容。證據4揭露一種符合使用者乳房形狀(杯狀體2,cup-shaped)且可穩固黏著於使用者乳房上之黏著墊1,該黏著墊1是藉由在杯狀體2的內凹表面上形成一層完整的矽膠黏著層3來達成黏著效果(同時參照證據4之圖2)。換言之,證據4實以已揭露可對應系爭專利所請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的技術內容。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已為證據1、2、4之組合所揭露,不具有進步性5.系爭專利請求項1揭露不明確,違反90年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系爭專利所請之「各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並未進一步界定該「定量」之矽膠的具體範圍,故未具體指明技術內容,系爭專利所請之「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未進一步界定該「大部分面積」的具體範圍,且於系爭專利說明書中亦未具體說明關於「大部分面積」的實施內容。又,系爭專利之圖二及圖三所示者為「內表面全部面積包含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更令熟習系爭專利技術領域者,無法理解究竟「大部分面積」需覆蓋到何種程度,始可令乳形體固定在使用者的胸部,令熟習系爭項技術領域者,需進行過度實驗後,始可完成系爭專利之發明,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當有「未具體指明技術內容、特點」之情事,違反90年專利法第22條第4項之規定。6.更正後系爭專利請求項1亦同為前揭引證所揭露不具進步性,而有得撤銷之原因。(五)原告損害賠償計算為165萬元,並無證據可證:1.關於原證7第17頁網頁資料,原告自承954組為商品數量,39次為出價次數乙情,然商品數量或備貨數量並非已銷售數量,出價次數更與已銷售數量迥異(蓋同一件商品可能多次出價後並未成交),乃眾所周知之事實。原告據此主張商品上架時備有993組,即謂侵害所得利益應以993組計算,顯非實在,自不可採。2.關於原證7第38頁網頁資料,原告該狀載明「其商品剩餘數量976組加已賣數量23組等於1000組;」,故原告明知商品剩餘數量與已銷售數量係屬二事,不能等同,逕自以1000組作為侵害所得利益計算依據,自不可採。況該網頁列印日期為西元2014年(民國103年)7月30日,依原告方面於104年6月9日當庭表明:「侵權行為起訖日為自103年7月30日起至今。」,該網頁列印日期即為原告主張侵權行為起始日。準此,縱有已賣數量記載,然尚有發生於侵權行為起始日以前之高度可能,原告並未證明確屬侵權行為期間內之行為,故不得認係侵權行為獲得之利益。3.因原告依專利法第97條第2款及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主張損害賠償,然上開法條明文規定係依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自應扣除相關成本及必要費用,始得謂為利益,而被告業以被證12提出成本資料,自應依法扣除。(六)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四、經查下列事實,有各該證據附卷可稽,且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一)第223至224頁、第372頁),自堪信為真實。(一)被告公司在其希蜜翠兒網頁中,有使用「NuBra」一詞,如原證7所示(見本院卷第15至38頁)。(二)原告並為發明專利第207830號「黏貼式乳型提升系統」(即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利期間自民國93年2月11日至111年8月15日止。(三)被告等有販賣隱形矽膠胸罩商品「InvisibleBra」(下稱系爭商品),並以「希蜜翠兒」網路商店為名,於公司網站、「YAHOO!奇摩拍賣」、「露天拍賣」、「W商城」等網站上販售系爭商品。原告於103年7月31日向被告公司購得系爭商品,並取得銷貨發票(原證8)。(四)原告於103年8月8日、同年10月9日以亞信專利法律事務所函(原證9)通知被告等。(五)系爭專利舉發案N01已於2011年4月29撤回。(六)被告所提證據1為美國1999年5月26日公告之US5,755,611專利案、證據2為美國1998年8月11日公告之US5,792,292專利案、證據3為美國2001年5月15日公告之US6,231,424專利案、證據4為美國2001年5月13日公告之US6,200,195專利案,其等公開日均在系爭專利優先權日(2002年05月31日)之前,均可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五、本件兩造所爭執之處,經協議簡化如下(本院卷(一)第224至225頁、第373頁):(一)被告等販售系爭商品,是否有使用系爭商標之行為?是否僅為描述性或指示性之使用?是否有侵害系爭商標?(二)系爭商品是否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E之權利範圍?(三)系爭專利是否不具進步性,而有得撤銷之原因?1.證據1與證據2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證據1、證據2與證據3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證據1、證據2與證據4之組合是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4.系爭專利請求項1是否違反核准審定時即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22條第4項「前項申請專利範圍,應具體指明申請專利之標的、技術內容及特點。」規定?5.系爭專利請求項1是否超出申請時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揭露之範圍,而違反現行專利法第43條第2項之規定?(四)原告是否得依下列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給付新台幣165萬元及利息?1.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0條第1款、第71條第1項第2款規定請求,是否有據?2.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97條第1項第2款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是否有據?六、本院之判斷:(一)關於系爭專利部分:1.按「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1項定有明文。本件被告抗辯系爭專利有應撤銷原因存在,本院就此抗辯應自為判斷。查系爭專利係於91年8月16日申請,經審定核准專利後,於93年2月11日公告等情,有系爭專利專利證書及專利說明書附卷可參(見本院卷(一)第45至66頁),因此,系爭專利有無撤銷之原因,應以核准審定時即90年10月24日修正公布、91年1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為斷(即90年專利法)。又系爭專利於94年4月22日修正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經智慧局准予修正並於94年8月11日公告於專利公報第32卷23期,修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共9項,其中請求項1為獨立項,其餘為附屬項。又按關於專利權侵害之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或抗辯專利權有應撤銷之事由,且專利權人已向智慧財產專責機關申請更正專利範圍者,除其更正之申請顯然不應被准許,或依准許更正後之請求範圍,不構成權利之侵害等,得即為本案審理裁判之情形外,應斟酌其更正程序之進行程度,並徵詢兩造之意見後,指定適當之期日,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2條定有明文。上開有關得即為本案審理裁判之情形,屬例示規定,倘依准許更正後之申請範圍,系爭專利仍有應撤銷之事由,則法院亦無須斟酌更正程序之進行程度而可為本案裁判。查本件原告於104年8月26日向智慧局申請更正系爭專利請求項1,更正案尚在智慧局審查中等情,有專利更正申請書附卷可參(見本院卷(二)第16頁),本院認縱依准許更正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仍有應撤銷之事由存在,是以本院無須斟酌智慧局更正程序進行程度而得為本案審理。又原告既依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主張其權利,而縱依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系爭專利亦有應撤銷事由存在等情已如前述,是基於處分權主義,本院即依原告所主張之更正後申請專利範圍為審理。又本件原告主張系爭產品侵害更正系爭專利請求項1,是本件僅就該請求項為審理,合先敘明。2.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1)系爭專利主要關於一種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其包含有一對以連接件加以銜接之乳形體。該等乳形體之內表面上有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藉此可黏合於使用者之乳房。該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可為一種永久黏附乳形體之壓敏膠黏劑,其對乳形體之黏合力大於對使用者乳房之結合力。連接件經聯接乳形體內側並將使用者之雙乳拉近在一起而銜接相分離之乳形體。該連接件可以永久方式或可拆卸方式聯接乳形體。乳形系統及連接件有數種不同之結構形態,以達成本發明乳形系統之種種優點。該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讓使用者得以免用傳統之乳罩,只稍將該對乳形體黏合於使用者之乳房/皮膚,而後以連接件銜接乳形體即可。該乳形系統可提升乳房之尺寸及形狀,並且可量身定製乳溝之形態以及乳房之撐起程度。(見系爭專利說明書中文摘要,本院卷(一)第47頁)。其主要示意圖如附圖二所示。(2)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如下:請求項1:一種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供取代傳統胸罩,其包含:一對乳形體,其中各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一內表面,其內表面朝向使用者胸部,其中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以供固定乳形體於使用者胸部上;其中,該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為一種可永久黏附乳形體之壓敏膠黏層,其對於乳形體內表面之黏合力大於對使用者皮膚之結合力;一外側,其朝向使用者腋下;及一內側,其朝向外側之相反方向,其中各乳形體單獨藉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固定於使用者胸部;以及一連接件,適於連接該乳形體,其中該連接件之兩端各連接於各乳形體之內側。3.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按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高度創作且可供產業上利用者,得依90年專利法第19條、第20條第1項規定,申請取得發明專利。又發明係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習該項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時,不得申請取得發明專利,同法第20第2項定有明文。(2)本件引證案之說明:本件被告主張證據1、2、3、4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本院認證據1、2之組合已可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故僅就證據1、2為論述,合先敘明。茲將上開引證之技術內容說明如下:①證據1之技術內容(見本院卷(一)第147至153頁):證據1係美國西元1999年5月26日公告之US5,755,611專利案,其公開日在系爭專利優先權日(91年5月31日)之前,可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證據1揭示一種自撐式胸罩,包括一軟質、自然胸形罩杯部分,以及一扁平周邊凸緣部分,其可藉黏貼帶立即貼附於穿戴者胸部下方的身體部位,且可替換黏貼帶,使該罩杯可重覆穿戴(見證據1說明書摘要)。證據1說明書第3欄第51至54行揭露自撐式胸罩20包括罩杯部22及沿著罩杯部22下方設置的扁平凸緣24;說明書第1欄第60行揭露罩杯可重覆使用;說明書第4欄第10至13行揭示自撐式胸罩包含低密度的軟質發泡材質;說明書第3欄第55至65行揭示自撐式胸罩內側具有雙面膠帶,使得自撐式胸罩可固定於穿戴者胸部,無須使用扣鉤或束帶。另證據1請求項1揭示該黏著層係藉壓力貼附於胸部。說明書第5欄第60至61行揭示以裝飾蕾絲束帶連接兩個自撐式胸罩。證據1圖18及圖20揭示包含束帶連接兩自撐式胸罩之實施態樣。(見本院卷(一)第150頁證據1說明書圖示)。其主要示意圖如附圖三所示。②證據2之技術內容(見本院卷(一)第154至155頁):證據2係美國西元1998年8月11日公告之US5,792,292專利案,其公開日在系爭專利優先權日(91年5月31日)之前,可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證據2揭示一種乳形假體,具有殼狀本體,包含軟質彈性矽膠組成物被包封於合成薄膜樹脂內。乳形假體後部之邊緣設有與皮膚相容之永久性黏著劑層,以使乳形假體固著於使用者皮膚(見證據2說明書摘要)。證據2說明書第1欄第51行揭示該黏著劑層包括相間隔之黏著劑區。說明書第2欄第14至16行揭示外部黏著層受到釋離膜之保護,於使用前移除。說明書第2欄第19至36行揭示帶有永久性黏著劑層之基底膜可藉熱溶膠與乳形假體之外殼黏合,於使用一段相當時間後,當永久性黏著劑層失去黏性時,其可與基底膜一起被撕掉,替換帶有新的永久性黏著劑之基底膜。說明書第4欄第1行揭示乳形假體被包封於聚胺基甲酸酯薄膜內。證據2說明書第4欄第20至24行揭示乳形假體被聚氨酯薄膜所覆蓋。其主要示意圖如附圖四所示。(3)證據1、2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①經查證據1揭示一種自撐式胸罩,包括一軟質、自然胸形罩杯部分,以及一扁平周邊凸緣部分,其可藉黏貼帶立即貼附於穿戴者胸部下方的身體部位,且可替換黏貼帶,使罩杯組可重覆穿戴;而證據2係揭示一種乳形假體,具有殼狀本體,包含軟質彈性矽膠組成物被包封於合成薄膜樹脂內。乳形假體後部之邊緣設有與皮膚相容之永久性黏著劑層,以使乳形假體固著於使用者皮膚,其等內容已如上所述。證據1、證據2與系爭專利正後請求項1之技術領域相同或相近,是其組合足為判斷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是否具有進步性之基礎。②經查,證據1已揭示由兩個低密度軟質發泡材質組成之自撐式胸罩,且該自撐式胸罩內側具有雙面膠帶,使得自撐式胸罩可固定於穿戴者胸部,無須使用扣鉤或束帶;並揭示以裝飾蕾絲束帶連接兩個自撐式胸罩。證據1之上開技術特徵即相當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一對乳形體,其中各乳形體包含一內表面,其內表面朝向使用者胸部,其中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以供固定乳形體於使用者胸部上;一外側,其朝向使用者腋下;及一內側,其朝向外側之相反方向,其中各乳形體單獨藉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固定於使用者胸部乳形體;及一連接件,適於連接該乳形體,其中該連接件之兩端各連接於各乳形體之內側」之技術特徵;又證據1揭示可替換黏貼帶,使該罩杯可重覆穿戴,熟悉該項技術者當可理解證據1所使用之「黏貼帶」包括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其對於乳形體內表面之黏合力大於對使用者皮膚之結合力,且亦屬一種可永久黏附乳形體之壓敏膠黏層。是證據1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證據1未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各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之技術特徵。③惟查,證據2已揭示由軟質彈性矽膠組成物被包封於合成薄膜樹脂內之殼狀黏貼式乳形假體,且該乳形假體後部之邊緣設有與皮膚相容之永久性黏著劑層,以使乳形假體固著於使用者皮膚,並可重覆黏貼之技術;又證據2說明書第2欄第19至36行揭示帶有永久性黏著劑層之基底膜可藉熱溶膠與乳形假體之外殼黏合,於使用一段相當時間後,當永久性黏著劑層失去黏性時,其可與基底膜一起被撕掉,替換帶有新的永久性黏著劑之基底膜(見本院卷(一)第155頁),是可知該黏著劑層之特性相較於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中所述「該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為一種可永久黏附乳形體之壓敏膠黏層,其對於乳形體內表面之黏合力大於對使用者皮膚之結合力」,並無實質不同。是以,由證據2即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乳形體「包含: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之特徵為系爭專利申請前之習知罩杯材質之簡單應用,而其可提供外觀、觸感皆自然,酷似人類乳房之效果亦屬已知;申言之,就熟習該項技術者而言,當其欲解決先前技術之問題及達成系爭專利發明目的:「需要有一種既可提供乳形體優點又可提供無背無帶乳罩優點之乳形提升系統。再者,需要此種系統具有永久且可重覆使用之膠黏帶,讓使用者得以將乳形體固定於所需之處,而無需擔憂該等乳形體之移位。而且,此種系統應具有可撐起乳房並增進乳溝之結構」(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15至19行,見本院卷(一)第49頁反面)時,於參酌證據1與證據2之內容,自有合理動機將證據1與證據2結合,進而將證據2之由軟質彈性矽膠組成物被包封於合成薄膜樹脂內之「殼狀乳形假體」予以替換證據1「自撐式胸罩」之由低密度軟質發泡材質組成之罩杯材質,而此種罩杯材質之替換,實為熟悉該項技術者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者所能輕易完成者,且其功效亦可由證據1與證據2之組合所明顯預期。④又就連接件使兩罩杯結合之技術而言,徵之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第1至9行之記載,系爭專利之乳形體本即不限於「一定量之矽膠,被封裝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之乳形體(見本院卷(一)第51頁),而係可適用由各種材料、結構及尺寸製成之乳形體,足證依系爭專利申請前之技術水準,乳形體之材料、結構及尺寸對於以連接件結合兩罩杯的技術手段,就熟習該項技術者而言並無技術上之困難性。是以證據1與證據2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一種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為屬運用申請前既有之技術或知識,而為熟悉該項技術者所能輕易完成者,不具進步性。⑤原告雖主張系爭專利之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係以取代傳統胸罩,即為證據1之胸罩為目的;證據2係用以取代使用者乳房,系爭專利之目的明顯與證據1與證據2之目的不同云云。惟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8頁第7至8行記載:「除需要有種種裝置及方法來增進乳房之尺寸及形狀外,亦需要能夠在外穿各類服裝時得以使用此些裝置及方法。例如,身穿無背衫或三角背心之女性,必不願穿戴傳統之乳罩。因此,無背無帶之乳罩業已問世。」(見本院卷(一)第49頁反面),並未說明系爭專利之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所欲取代之傳統胸罩係指證據1之無肩無帶式胸罩。而證據1揭示一種自撐式胸罩,包括一軟質、自然胸形罩杯部分,其可藉黏貼帶立即貼附於穿戴者胸部下方的身體部位,使該罩杯可重覆穿戴,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之發明目的並無二致。又依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第18至24行記載:「此種外戴件之特點係其外觀及觸感皆自然,對有待增高之女性既有乳房,足以添姿而無損其風采。除可增高既有乳房外,該等外戴件尚被設計來替代為外科手術切除之女性乳房。為增高或替代人類乳房之目的而加以穿帶之外戴件,稱之為乳形體,其包括一系列乳形增高件、乳形插入件、以及乳形假體。一類頗受歡迎的乳形體乃係由矽膠材質經塑膠薄膜材料加以完全包容而成。此類乳形體之優點係戴上時其外觀酷似自然的人類乳房,而且使用者感覺自然,從而可增進使用者之自我形象以及自信心。」(見本院卷(一)第49頁);及說明書第19頁第7至8行亦記載「本發明之系統10非常通用於乳房切除手術後之病人,因為其左右側乳形體12可方便地製成不同之尺寸。又由於乳形體12為單獨之單元,使用者可混用與配用不同之尺寸,經由連接件銜接來適應自身特殊之需要,而可依然盡享該提升系統之全部優點。」(見本院卷第55頁),可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黏貼式乳形提升系統並非不適於乳房重建,亦足以取代使用者乳房,就此部分相較於證據2,兩者之目的亦無不同,是原告上開主張並無可採。⑥原告又主張證據1之罩杯係由柔軟的泡沫材料所製成,且以設置於其內表面上周邊區域之雙面膠帶作為黏著結構;證據2之乳房假體以封裝於合成樹脂薄膜內之交聯彈性矽橡膠作為主體,並於使用者胸部接觸之平坦表面設有一溝部,於溝部內設置有類似雙面膠帶之結構,故證據1或證據2與系爭專利乳形體(罩杯)於結構上存有罩杯本體之組成以及黏著結構之差異,此等差異非單純將證據1、2之組合所可易於思及云云。惟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乳形體(罩杯)固限定由矽膠包封於熱塑性薄膜材料間所組成,惟其與證據2之由封裝於合成樹脂薄膜內之交聯彈性矽橡膠乳形假體材質並無功能上之顯著差異;又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第2至9行亦記載「此等乳形體包括(然不限於)被熱塑性薄膜材質所包裹的一定量矽膠所製成之乳形體12。該等乳形體12亦包括被任何泡沫、塑膠、橡膠、織物、抑或模製而成之不織式織物所包裹之任何液體、空氣或凝膠體,以及適用於體外增高乳房之任何固體材質,諸如泡沫、軟質橡膠、織物、模製而成之不織式織物抑或塑膠。因此,大量材料、結構、以及尺寸均涵蓋在本發明乳形體12之範圍內」(見本院卷(一)第51頁),可知不論矽膠、泡沫材料、矽橡膠等材質均屬習知罩杯本體之可應用範疇,足為熟悉該項技術者所能輕易思及且加以替換者,是原告此部分之主張要無可採。⑦至原告所稱證據1或證據2與系爭專利之黏著結構不同云云,經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雖附加限定「其中,該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為一種可永久黏附乳形體之壓敏膠黏層,其對於乳形體內表面之黏合力大於對使用者皮膚之結合力」之技術特徵(見本院卷(二)第16頁),惟此本即為壓力敏感黏著層之基本特性。次查證據1及證據2使用之雙面膠帶,其用以貼附於皮膚之黏著層為具皮膚相容性,且只要去除離形紙,藉由施力即可將罩杯或乳形假體固定於皮膚,亦屬一種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且證據2亦明揭乳形假體後部之邊緣設有與皮膚相容之「永久性黏著劑層」,以使乳形假體固著於使用者皮膚,其相較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所述之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之特性及功能,難認有所差異。又查系爭專利說明書第11頁第19至22行已載明:「該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33可包括任何類型之壓敏膠黏劑(PSA),凡適合於以可卸去之方式將乳形體黏合於使用者皮膚者即可,如各種類型及形式之雙面膠黏帶以及可永久黏附於乳形體之PSA」(見本院卷(一)第51頁)之技術內容,復足證就乳形體上所使用之「壓力敏感之黏著層」而言,不論為各種類型及形式之雙面膠黏帶或可永久黏附於乳形體之PSA,均為熟悉該項技術者可輕易思及並可輕易替換之簡單技術。末查,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實未就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所述「內表面大部分面積」有所定義,而證據1、證據2亦未揭示須就雙面膠帶之數量或黏著劑層應佔罩杯或乳形假體內表面之面積比例有所設限,應認係熟習該項技術者得依所採用之黏著劑強度而加以調整者。基上,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界定乳形體「『內表面大部分面積』包含一對壓力敏感之黏著層,以供固定乳形體於使用者胸部上」者,仍為習知技術可應用之範疇,並無創新技術可言,是原告上開主張亦無可採。⑧原告再主張證據1之雙面膠帶無法重覆使用,證據2之乳房假體與提升乳房之技術效果無關云云。惟查證據1為自撐式胸罩,可提供女性胸部自然且支撐性外觀,其與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罩杯材質已如上述,自具有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除罩杯材質外之全部技術特點及其功效;而證據2已揭示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罩杯材質,且該乳形假體後部之邊緣設有與皮膚相容之永久性黏著劑層,以使乳形假體固著於使用者皮膚,並可重覆黏貼之技術,是以證據1與證據2組合,應認可滿足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之全部技術特點及功效,故原告就此部分之主張,洵無可採。4.綜上所述,原告雖主張被告之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然被告提出之證據1、2之組合足證系爭專利更正後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被告不得基於系爭專利權對原告主張權利。(二)關於系爭商標部分:1.本件適用現行商標法之規定:現行商標法於100年6月29日修正公布,並於101年7月1日施行,而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係為103年7月30日至今,是以系爭商標權有關侵權部分之應適用法律,應以現行商標法為法規依據(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第997號民事判決參照),合先敘明。2.按除商標法第36條另有規定外,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商標法第35條第2項第2款定有明文。又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之誠實信用方法,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之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者,不受他人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同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亦有明文。本款規定係指以符合商業交易習慣的誠實信用方法,為表示自己之姓名、名稱,或其商品或服務的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或其他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的說明,所為的合理使用而言。蓋若行為人以他人商標來描述自己商品或服務的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用途、產地等之描述性方式使用,並非利用他人商標指示商品或服務來源的功能,而係純粹作為第三人商品或服務本身的說明。況商標權人固可排除第三人未經其同意將商標作為指示自己商品或服務來源的使用,但第三人的使用,若係以商標的文字或圖形所具有的原始意義,來表示有關商品或服務本身說明,既非作為商標使用以指示商品或服務來源,消費者亦不會因此對商品或服務來潛發生混淆誤認之虞,即非商標權效力所得拘束的範圍。而所謂的符合商業交易習慣的誠實信用方法,應視行為人於使用時,客觀上是否符合一般商業誠實標示習慣,有無意圖影射或攀附他人商標的商譽,其使用須僅為說明其商品或服務且非作為商標之使用,不會使消費者誤認其作為指示商品或服務來源之識別標識,且不會構成商品或服務來源之混淆者(例如是否一併使用自己之商標),方可主張其為合理使用。3.又未經商標權人同意,為行銷目的而有於類似之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為侵害商標權;又未得商標權人同意,且明知為他人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有致減損該商標之識別性或信譽之虞者,視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68條第2款、第70條第1款亦分別定有明文。惟所稱「使用」相同或近似於註冊商標,於商標法第5條就商標之使用設有定義規定,即「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而有下列情形之一,並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一將商標用於商品或其包裝容器。二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款之商品。三將商標用於與提供服務有關之物品。四將商標用於與商品或服務有關之商業文書或廣告。前項各款情形,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為之者,亦同。」。本規定立法理由以:「商標之使用,可區分為商標權人為維持其權利所為之使用及他人侵害商標權之使用兩種樣態,二者之規範目的雖有不同,惟實質內涵皆應就交易過程中,其使用是否足以使消費者認識該商標加以判斷..所謂『行銷之目的』,是與『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第16條第1項所稱交易過程(inthecourseoftrade)之概念類似。」。次按「商標者,乃用以表彰商業主體商品或服務之標識,受保護之商標須具有顯著性,亦即應足以使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或服務之標識,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或服務區別。基於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將商標使 用於商品或服務,始為商標法上所謂之商標使用;若非因表彰商品或服務之目的,形式上縱有商標用於商品或服務   之事實,審酌其目的與方法,僅係用以表示商品或服務之   相關說明者,而不具有商標使用之意圖者(intenttouse),乃屬通常之使用,非商標法所稱之商標使用。」(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判決參照),是可知行為人侵害商標權之行為,應就交易過程中對於使用商標之實質內涵,判斷該使用是否足以使消費者認識其來源。即判斷商標之使用是否構成商標權之侵害,其重點在於交易過程中,如以行銷為目的將他人商標用以辨識商品之來源,即屬商標使用,如係將他人商標來描述自己商品或服務之名稱、形狀、品質、性質、特性、產地等用途,而非利用他人商標指示商品或服務之來源且符合上述商業交易習慣的誠實信用方法者,即屬商標合理使用。4.被告使用「nubra」標示,未侵害系爭商標權:(1)經查如附圖一所示系爭商標,係被告向智財局申請註冊核准之商標,而被告公司在其希蜜翠兒網頁中,有使用「nuBra」一詞,如原證7所示(見本院卷第15至38頁),且被告等有販賣隱形矽膠胸罩商品「InvisibleBra」之系爭商品,並以「希蜜翠兒」網路商店為名,於公司網站、「YAHOO!奇摩拍賣」、「露天拍賣」、「W商城」等網站上販售系爭商品,原告並於103年7月31日向被告公司購得系爭商品,並取得銷貨發票(原證8,見本院卷(一)第39頁),再者原告已於103年8月8日、同年10月9日以亞信專利法律事務所函(原證9,見本院卷(一)第40至44頁),通知被告侵權等,為兩造所不爭執,應信為真實,是被告等確有使用「nubra」之標示於其網頁中,惟被告抗辯,其非屬商標使用,而係為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之合理使用等語為抗辯。(2)次查「nubra」一詞於相關消費者之使用已為隱形胸罩品名之代稱等情,此有被告提出之相關網路販售業之網頁標示(被證3,見本院卷(一)106至122頁)、產業新聞(被證7,見本院卷(一)218頁)、「社群討論/婚禮圈子」網頁影本(見本院卷(一)365至366頁)附卷可證,核與原證19原告所提yam蕃薯藤新聞,原告公司副總經理魏娟娟表示,「nubra在台灣已經成為類似胸罩產品的代名詞」(見本院卷(一)299頁反面)等情相符,是堪認「nubra」一詞於相關消費者之使用已為隱形胸罩品名之代稱。(3)又查被告等於原證7關於「nubra」之使用,被告公司之商標為「希蜜翠兒SYMMETRY及圖」(參被證2,見本院卷(一)第105頁),其於原證7之網頁上係標示「希蜜翠兒」商標(見本院卷(一)第26頁),而關於銷售品項之前,均標示被告公司商標「希蜜翠兒」,且被告公司使用的nubra、nuBRA等英文字母,其字體之型式及大小並非特別顯著,且分別放置在「加厚4公分」等形容詞之後或用「NU隱形bra」為品名名稱,而關於被告公司因同時有販售「希蜜翠兒安瓶」供新娘定粧使用,故同時於該品項下,告知有銷售「nubra」即隱形胸罩、面膜等見原證7第32頁反面至38頁,故其使用「nubra」係指販售隱形胸罩,而非使用商標,核與原告所購得被告販售之隱形胸罩,其包裝係為「SYMMETRY」商標,並標示內容物為「invisiblebra」之證物相符(見外放證物原告所提附件6),綜合以上各情,被告並未使用「NuBra」之商標圖樣,故可知被告使用「nubra」一詞,係指隱形胸罩之意,而非以商標之意使用,且被告每件銷售商品時均有標示其商標「希蜜翠兒」,客觀上應認符合一般商業誠實標示習慣,應認符合商業交易習慣的誠實信用方法,其使用「nubra」為表示自己商品的名稱、性質、特性、用途,為有關商品本身為隱形胸罩的說明,而係純粹作為其商品本身的說明,被告並無意圖影射或攀附系爭商標的商譽,其使用僅作為說明其商品且非作為商標之使用,因被告既非將「nubra」作為商標使用以指示商品或服務來源,相關消費者於購買時所認知該隱形胸罩商品之來源為「希蜜翠兒」商標,而非「Nubra」商標,並不會因此對商品來源發生混淆誤認之虞,是被告主張其標示「nubra」係為銷售其自己商標希蜜翠兒隱形胸罩,使消費者足以辨識被告銷售者為其商品隱形胸罩,應屬可採,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即非原告之系爭商標權效力所得拘束的範圍,是原告不得主張被告侵害系爭商標。5.綜上所述,被告雖有使用「nubra」標示,惟其係本於作為有關商品本身為隱形胸罩的說明,而係純粹作為其商品本身的說明,非作為商標使用,則被告依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主張不受原告系爭商標權之效力所拘束,即屬有據。因此,被告即無侵害系爭商標權之可言。七、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商標法第68條第2款、第70條第1款、第71條第1項第2款、第69條第3項、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165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104年4月2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因訴之駁回而失所依附,不予准許。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本件其餘爭點、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提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均毋庸再予論述,附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2  月  29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林靜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2  月  29  日      書記官 陳彥君
被告僅泛稱鑑定報告公正性有疑慮,並未對系  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範圍作實質答辯。  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範圍,詳如專利鑑定報  告書所述,另補充說明其中數個重要技術特徵:  (1)系爭產品之「絕緣母體」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  獨立項)之「絕緣母體」的文義範圍,及落入系爭專利 請求項第3項(附屬項)「其中該絕緣母體的材質是由一無機礦物質與一環氧樹脂所組成」的均等範圍。   (2)系爭產品型錄頁碼50之第1行產品特點中明確記載「耐   候型整體絕緣之天然礦石『模鑄』絕緣材質」,此外在  同頁第8行中也提到以『全模鑄式處理』,以上敘述皆 提到模鑄的工藝技術,而模鑄技術即是以樹脂作為絕緣,澆鑄被覆於複數導體而成(原證6先前技術頁碼3),而全模鑄式匯流排就是以銅或鋁為導體,於其表面上模鑄被覆以樹脂之絕緣材料而成。   (3)參系爭專利第1a圖,第1a圖所示的全模鑄式匯流排即是   最早被製造使用的,然而全以樹脂作為模鑄絕緣材質,  有成本偏高及不易散熱的問題,因此系爭專利說明書中 提出在環氧樹脂中添加無機礦物質的作法。因此,從型錄所載之「耐候型整體絕緣之天然礦石『模鑄』絕緣材質」,可以得知系爭產品之絕緣母體係包含「天然礦石」及「『模鑄』絕緣材質」,而非僅有「天然礦石」,即系爭產品不可能由整塊天然礦石去切割成絕緣母體的形狀,僅有「天然礦石」是無法將銅導體包覆,且也不符合『模鑄』技術的定義。   (4)由型錄上所載之『模鑄』及『全模鑄式處理』用語可以   明顯知道,系爭產品之絕緣母體必定還使用有可澆鑄於  模具中的絕緣樹脂材質(原證6先前技術頁碼3);此 外,系爭產品型錄中也提到系爭產品「符合耐燃、防塵、防水、防潮要求(型錄第50頁第9行)」,耐燃、防塵、防水、防潮是絕緣樹脂材質的材料特性,因此系爭產品之絕緣母體應為「絕緣樹脂添加天然礦石」材質,與系爭專利之絕緣母體的「環氧樹脂添加無機礦物質」實質為均等物,故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第3項「其中該絕緣母體的材質是由一無機礦物質與一環氧樹脂所組成」的均等範圍。   (5)再者,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專利申請範圍為「絕緣   母體」,系爭產品之絕緣母體不管是「天然礦石」或是  「環氧樹脂並額外添加天然礦石」皆具有絕緣功能且包 覆金屬導體,即皆為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絕緣母體」的文義範圍,故不管系爭產品之絕緣母體為上開兩種材質中之何者,皆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絕緣母體」的文義範圍。3.系爭產品之「該絕緣母體向外設有一分隔凸部」落入系爭   專利請求項第1項「該絕緣母體向內凹設有一分隔凹部」  之均等範圍。  (1)系爭專利技術特徵之考量重點在於「如何透過增加中壓匯流排的散熱效果,從而提升模鑄式匯流排的安全載流量」(參原證4附件一系爭專利說明書第6頁第1至2行),而非中壓匯流排的結構強度,若真要提高結構強   度,無道理在絕緣母體中保留空心的貫通孔。   (2)系爭專利模鑄式匯流排之考量重點絕非在於「結構強度   」,請參第1a至第1c圖,第1a圖為習知模鑄式匯流排之  橫向剖面圖(參原證4附件一系爭專利說明書的先前技 術及第一圖),第1b圖為系爭專利之橫向剖面圖,第1c圖為系爭產品之橫向剖面圖(型錄第54頁)。依照第1a    至第1c圖所顯示的剖面結構來看,由於第1b圖及第1c圖   在絕緣體皆設置貫穿孔,因此第1b圖及第1c圖的結構強  度皆不及於未設有任何貫穿孔的第1a圖,由此可知,爭 專利說明書之考量重點不在於「結構強度」。   (3)承上所述,系爭專利說明書之考量重點在於「如何透過   增加中壓匯流排的散熱效果,從而提升模鑄式匯流排的  安全載流量」,提高匯流排之安全載流量才能穩定傳輸 高電流,使供電系統穩定運作。請參見系爭專利說明書第6頁之新型內容第1~2行揭示了「本創作的目的在提供一種全模鑄式中壓匯流排,且絕緣母體具有提供散熱效果的貫穿部」(參第1b圖),實際上「貫穿孔」的設置並無助於加強中壓匯流排的結構強度,設置「貫穿孔」的優點在於增加散熱面積及縮短金屬導體到達絕緣母體的熱傳導路徑,因此金屬導體因高壓傳輸所產生的熱能可迅速地被散逸出去,從而提升模鑄式匯流排的安全載流量。系爭產品(參第1c圖)也設置用以提高散熱效果的貫穿孔,由此可知,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說明書的考量重點皆在於提高散熱效果,所採用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皆為於絕緣母體中設置貫穿孔。   (4)系爭產品之「該絕緣母體內向外凸設有一分隔凸部」與   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該絕緣母體內向內凹設有一  分隔凹部」實質上應為相同。請參閱第2a圖及第2b圖, 第2a圖為系爭專利之端部示意圖,第2b圖為系爭產品之端部示意圖。雖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只提到了「絕    緣母體向內凹設一分隔凹部」,但從第2a圖觀之,第2a   圖中兩分隔凹部之間係具有一分隔凸部,而兩分隔凸部  之間係具有一分隔凹部;而在第2b圖之系爭產品中,兩 分隔凸部亦具有一分隔凹部,且兩分隔凹部之間也具有一分隔凸部,與系爭專利並無不同。再者,系爭專利說    明書及型錄實際上皆採全模鑄式設計,其中系爭專利申   請範圍所載之「絕緣母體向內凹設一分隔凹部」,實際  上絕緣母體的製作是透過澆鑄絕緣材質於模具中,進而 成型出在端部具有間隔排列的分隔凹部及分隔凸部的絕緣母體,只是在系爭專利申請範圍中以「分隔凹部」揭示之,但從系爭專利說明書的圖示及申請專利範圍中可以清楚得知,「分隔凹部」之間亦具有「分隔凸部」,因此系爭產品之「絕緣母體向外凸設一分隔凸部」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範圍第1項之「絕緣母體向內凹設一分隔凹部」之中。此外以功效及設置目的而言,系爭專利    及系爭產品的「分隔凸部」皆用來包覆「銅導體」,「    分隔凹部」則用來區隔「銅導體」,因此不論在結構、   技術手段及效果上,系爭產品之該絕緣母體的「分隔凸  部」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分隔凹部」並無不同 。  4.系爭產品之「支撐架」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1項之「支  撐座」的均等範圍。  (1)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皆設置用以提高散熱效果的貫穿孔   ,故無論是系爭產品或系爭專利,與先前技術相較,結構強度皆較先前技術差,故皆須以額外的輔助構件強化結構來防止匯流排因結構強度不足而斷裂,系爭專利以  水平模鑄支撐座增加匯流排的結構強度,系爭產品以「編號5水平吊架」、「編號7底部支撐架」增加匯流排的結構強度(參原證1型錄頁碼第52頁),使用的構件外觀雖有異,但達成之效果皆相同,屬均等之技術特徵。(2)況依據系爭型錄第52頁中之圖示,在匯流排未懸空之處,亦設置有「編號5水平吊架」、「編號7底部支撐架」,顯見系爭產品之「編號5水平吊架」、「編號7底部支撐架」並非僅用於支撐匯流排使其不會掉落地面的功能,而是具有以支撐架增加匯流排結構強度的目的。(四)被告抗辯系爭專利無效並不可採: 1.鈞院函詢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電公司)卓蘭發 電廠,其回函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於申請日前已被公開使用:   (1)卓蘭發電廠第一次回函第三點載:「無購進時間、進貨    時間、施工紀錄等相關資料」等語,顯見卓蘭發電廠無   法證實被告所稱之PH1S產品公開使用日期,更遑論PH1S  產品與系爭專利有何關聯。   (2)卓蘭發電廠第一次回函第三點既已稱無購進時間、進貨   時間、施工紀錄等相關資料,則如何能證實該函第二點  所稱:「發電機匯流排由台安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購進Et acom公司製造之模鑄式匯流排型號PH1S」,該函第二點與第三點之間顯有矛盾。另該函第二點所述資本化日期為2001/12/1,並無提供相關証明文件。   (3)由卓蘭發電廠第一次回函之第三點及第四點可知,卓蘭   發電廠僅為接收單位,對於相關設備的施工過程並不知  情,亦無明確時間之紀錄,該廠僅提供現存之工程簡圖 、型錄,由於工程簡圖、型錄上皆無日期之記載,則這些文件是否為同一時期取得,工程簡圖與型錄是否有關聯皆無法證實。   (4)由卓蘭發電廠第二次回函第三點,可知卓蘭發電廠於該   次回函提供之完整型錄,係由現存累積之資料中提出,  並不知型錄取得時間,且所提供之型錄亦無相關日期記 載,無法證實與該廠之設備有何關聯(例如:發電廠之設備為早期產品,型錄係嗣後新改良的產品)。   (5)由卓蘭發電廠第二次回函提供之完整型錄第1頁,可知   該型錄為中壓匯流排之型錄(VOLTAGEMEDIUM),而卓蘭  發電廠第一次回函提供的工程簡圖,記載該工程簡圖所 示產品之規格為『HV5,HV6(螢光筆畫線處右側規格欄位)』對照卓蘭發電廠第一次回函提供的作業說明書,可知『HV5,HV6』為高壓匯流排,型錄與工程簡圖並無關聯。   (6)卓蘭發電廠二次的回函,皆未證明該電廠之設備究竟於   何時購入公開使用,所述設備之資本化日期亦乏證明文  件。且退步言,即使被告可證明該電廠之設備公開使用 之日期(假設語),所證明之設備亦屬高壓匯流排產品,與系爭專利之中壓匯流排並不相同,不足已否定系爭專利之新穎性、進步性。  2.中興工程顧問公司之回函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於  申請日前已被公開使用:   (1)中興工程顧問公司之回函所提供之型錄,亦無日期之記   載,無法證實取得型錄的時間,不足已否定系爭專利之  新穎性、進步性。   (2)中興工程顧問公司之回函第2頁,亦未證明卓蘭發電廠   之設備究竟於何時購入公開使用。且退步言,即使被告  可證明該電廠之設備公開使用之日期(假設語),所證 明之設備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之回函第2頁,可知屬高壓與低壓匯流排產品,與系爭專利之中壓匯流排並不相同,不足已否定系爭專利之新穎性、進步性。3.台電公司卓蘭發電廠、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台電公司青山施工處等所提供之資料,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於申請日前已被公開,不足以否定系爭專利的新穎性、進步性:   (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技術要件包含「一絕緣   母體」,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技術要件「其中該絕緣    母體的材質是由一無機礦物質與一環氧樹脂所組成」,   因此若欲以先前技術或先前使用之產品否定系爭專利申  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新穎性、進步性,須能證明該先前 技術或先前使用之產品具有「一絕緣母體」之技術特徵;欲以先前技術或先前使用之產品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新穎性、進步性,須能證明該先前技術或先前使用之產品具有「其中該絕緣母體的材質是由一無機礦物質與一環氧樹脂所組成」之技術特徵。   (2)台電公司卓蘭發電廠、中興工程顧問公司所提供之資料   ,除了因型錄無日期記載、型錄所示內容非中壓匯流排  產品,與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不同等問題,無法作 為先前技術或先前使用產品之證明外,縱使可做為先前技術或先前使用產品之證明(假設語)其所提供之資料亦無法證明其中之產品具有「一絕緣母體」、「其中該絕緣母體的材質是由一無機礦物質與一環氧樹脂所組成」之技術特徵,即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於申請日前已被公開,不足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3項的新穎性、進步性。   (3)另由台電公司青山施工處所提供之回函,可知為高壓及    高低壓匯流排產品,非中壓匯流排產品,與系爭專利之   申請專利範圍不同。回函所附照片,有大片反光模糊,  無法確認該高壓匯流排的構造,工程簡圖上更是無法看 出匯流排的結構外觀。且同前所述,青山施工處回函所提供之資料,亦無法證明其中之產品具有「一絕緣母體」、「其中該絕緣母體的材質是由一無機礦物質與一環氧樹脂所組成」之技術特徵,即無法證明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於申請日前已被公開,不足以否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3項的新穎性、進步性。 (五)原告請求損害賠償額計算:  1.原告因被告以系爭產品搶標國防部、台電公司(大甲溪)   天輪發電廠等3件模鑄式中壓匯流排工程案,造成原告因  此未得標之損害,分別為:被告之模鑄式中壓匯流排得標案新台幣(下同)3,525,637元、台電公司天輪電廠匯流排更換工程案775,372元、1,082,655元,合計5,383,664元,而原告競標報價10,767,330元  2.上述3個得標案,皆是被告公司以系爭產品型錄投標之工程案,且皆已由被告公司得標,依台電公司之電力系統規格,電壓在1000伏特(1KV)以下為低壓電,電壓在1000至22800伏特(1KV~22.8KV)為中壓電,故上開3個工程案之產品規格分別為12KV、17.5KV、17.5KV,皆屬中壓匯流排之工程案,相關工程案之資料皆可向國防部或台電公司查詢求證。  3.其中項次2之工程案,被告已將系爭產品安裝於台電公司  天輪電廠,有該電廠現場拍攝之系爭產品照片可資為證,   惟被告僅能拍攝到外露部分的匯流排,已安裝入供電設施  本體部分無法拍到。  4.上開3件模鑄式中壓匯流排工程案,原告皆有參與競標並提出報價單,然而因被告以系爭產品搶標,造成原告3件工程案皆未得標,蒙受重大損失。3件模鑄式中壓匯流排工程案利潤約為報價金額之50%至60%,以最低利潤50%計算,原告公司原可得利益為5,383,664元(計算式:10,767,330×50%=5,383,664),故依專利法第97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原告受有5,383,664元之損害,原告僅請求400萬元損害賠償金。 (六)訴之聲明:  1.被告應給付原告4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自行或使第三人直接或間接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商品名稱為「WinbusWMM中壓系列」之產品,亦不得為其他一切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被告已流通至市面之上開產品,並應全部予以回收。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二、被告答辯略以: (一)系爭專利欠缺可專利性,具有應予撤銷原因,且被撤銷之可 能性甚高,於本件訴訟中不得對於被告主張權利:  1.系爭專利於94年5月3日提出申請,94年10月11日審定公  告,共計15項請求項。然而原告自行提出之原證3「新型 專利技術報告」已明載:系爭專利請求項10不具「新穎性」;請求項12及請求項13不具「進步性」;請求項14不具「新穎性」;請求項15不具「進步性」,由此足見系爭專利請求項10、請求項12至15確實具有應予撤銷事由。豈料,原告竟仍誇稱「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範圍具有進步性」等語。  2.被告提出被證3「Eta-comGroup公司產品型錄」,此型錄各頁公開日不同,公開日均在公元(下同)1992年2月至2001年10月間)。被證4「KEMA實驗室PH1產品測試報告」,其公開日1996年1月1日。被證5為中華民國公告號第551728號「模鑄式匯流排散熱結構」新型專利案,公開日2003年9月1日。被證6為中華民國公告號第M256018號「電力傳輸匯流排之接頭防水結構」新型專利案,公 開日2005年1月21日。被證7為Eta-comGroup公司於1987年起製造、販賣予多家公司使用之「PH」型號系列產品(包括PH1、PH2..)。被證8為原告於2000年起販賣予多家公司使用之「PH」型號產品。  3.被證3之Eta-comGroup公司產品型錄第28至32頁載有各種形式之PH產品圖片,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11、13至15之技術特徵。被證4之KEMA實驗室測試報告第9至11   頁所載PH產品之圖片及照片,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3   至7、9、10、13、15之技術特徵。被證5之「模鑄式匯流排散熱結構」新型專利說明書第第6頁所載文字及第11頁圖式(第1圖),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10、12、13、15之技術特徵。被證6之「電力傳輸匯流排之接頭防水結構」新型專利之第18頁圖式(第2圖)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7、15之技術特徵。(二)關於被證7及被證8「PH」產品之製造、販賣如下:(1)Eta-comGroup公司(中文譯名艾達康公司,下稱Etacom公司)設立於1979年,為歷史悠久之匯流排製造商,其早在1987年起即開始製造、販賣與系爭專利技術特徵相同之「PH」系列產品,並出口至世界各國公開使用。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至少有包括我國、德國、丹麥、印度、印尼等20國之官方/民間單位將「PH」產品公開使用於其電力系統當中(「PH」產品完整之使用實績,請參見引證1第57頁至第67頁)。(2)販賣至我國,最先是由「台安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安公司)向Etacom公司進口後轉售予台灣各公司。其後,由艾達康公司與台安公司共同投資,於1999年12月3日   設立了原告「安達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被證10第1  頁至第2頁、第6頁,Etacom公司即為被證10第2頁所載 之「荷蘭商艾達康公司」;又原告公司英文名稱「TAIAN-ETACOM」即為「台安」及「Eta-com」之組合,下稱「安達康公司」或「原告公司」)。  (3)原告先承襲台安公司之業務,於2000年起代理進口Etacom  公司之PH產品來台,嗣於2005年起,開始自行製造與「PH 」產品相同之產品來販賣,型號亦沿習「PH」之名(參被證10第7頁,及被證7目錄頁碼第8、10、11、13、14、19頁)。無論是Etacom公司、或是後期原告公司所製造、販賣之PH產品,其結構均如被證3、4所示,亦即揭露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4)我國採用「PH」產品之工程案有20多件以上,舉例言有1997年石川島播磨新宇汽電共生廠案、1998年南亞乙二醇三廠及四廠案、1999年鯉魚潭水力發電廠(現名卓蘭發電廠)案等,此觀引證1型錄第58頁「TAIWAN」段落所載「IHIHsin-Yu」案、「FPCEG3&4」案、「LiyutanRese rvoir」案,及被證7目錄頁碼第31頁編號14「新宇汽電共生廠」、34「鯉魚潭水力發電廠」等多件台灣使用實績自明。(三)據上證據依據系爭專利審定時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及第4項之規定,系爭專利請求項1、2、5、6、8至11、14不具有新穎性,請求項3、4、7、12、13、15不具有進步性,亦即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15均有應撤銷之原因,被告亦已針對系爭專利提出舉發在案(被證11),依據前揭智財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原告於本件訴訟中應不得對被告主張權利。況且依據Etacom公司擔任原告之技術出資股東、原告早在2000年起進口Etacom公司之PH產品販賣之事實,以及原告自行申請之新型技術報告對系爭專利有效性之不利認定,原告當早已知悉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在其申請日前業已見於刊物、且公開使用之事實,然其竟仍援引具有明顯瑕疵之系爭專利提起本件訴訟,顯然以不當之法律手段打擊同業、搶佔市場、破壞自由競爭秩序。 (四)被告產品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  被告之系爭產品,其結構、設計實與系爭專利特徵不同,未  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此外原告提出之原證4鑑定報 告,亦可發現其形式及實質上內容,均有諸多疑點及錯誤:  1.形式內容部分:   該報告係由原告單方委託製作,其公正性已有疑慮;且鑑  定單位即為原告之訴訟代理人所屬事務所,更令人質疑其 專業能力及報告之可信度。該報告之鑑定對象僅為原證1   型錄第54頁「WinBusWMM中壓系列」產品介紹頁之兩幅照  片,顯然並未針對產品實物為鑑定,其正確性已有疑慮; 況且,原證1型錄屬被告之送審文件,並未對外公開,原告取得及使用行為,恐有違反營業秘密法及相關法令之虞。  2.實質內容部分:   該報告鑑定內容錯誤,舉例如下:   (1)該報告第23頁表格左方第7欄「其中,於該些金屬導體   之間的該絕緣母體向內凹設有一分隔凹部」,其相對應  之右方「被鑑定案之要件」、「字義相符否」等兩欄位 竟均為空白,不但未說明鑑定對象之實際結構為何,也未判斷是否字義相符。   (2)該報告第25頁表格第⑾項「於該絕緣母體向內凹設有該   分隔凹部之下部,設有一水平模鑄支撐座」被列為「不  相符」,然在該報告第27頁所載「2.各要件不相符的部 分」,竟未列出此項。   (3)該報告第29、30頁之「依均等論原則之鑑定分析」,亦   未就鑑定對象與系爭專利明顯不相符之「分隔凹部」、  「水平模鑄支撐座」等要件,說明是否有實質相同之情 形。   (4)依上可知,原證4鑑定報告除在形式上不合法外,在實   質內容方面,對於「WinBusWMM中壓系列」產品與系爭專利要件不相符之部分,更有刻意隱諱、不為實質具體判斷、企圖魚目混珠之情形,其鑑定報告中所謂「被鑑定案對於台灣新型M278135號專利權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5項實質相同」之鑑定結論,當無足採。(5)實則原告先前以完全相同之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