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stringlengths
21
141
url
stringlengths
41
175
title
stringlengths
4
46
summary
stringlengths
0
465
text
stringlengths
26
21.8k
zhongwen_simp.world-50665828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0665828
香港示威:谁是投下《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唯一反对票的国会议员
有一位美国国会议员,近来在多项涉华法案上“力排众议”,投下了反对制裁北京的唯一一票。众议院11月通过了参议院版本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表决现场出现417票赞成、1票反对的悬殊比数。两周后表决《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时,同一场景重演,仅一人反对。
到底是谁投下了那一张反对票? 他是肯塔基州共和党众议员马西(Thomas Massie)。由于经常在一边倒的表决中担当唯一的反对者,马西又被美国媒体称作“Mr. No”(反对派先生)。 马西为何投下唯一反对票? 马西在推特上解释,他对关于维吾尔人和香港人权的两则法案投反对票的原因一致。“当我们的政府干预外国的内部事务,这等于要求那些政府来干预我们的事务。” 他同时请支持制裁的人思考,他们是否能做到一周不买中国制造的商品。 马西的推文下已有近两千条留言,大部分对他的立场表达不满。 根据媒体报道,马西曾表示支持《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90%内容,只是不认同其他10%涉及制裁中国的内容,但他从不投票支持制裁任何主权国家。他还说,法案“做得过分了”。 “在准备好射击之前,不应该拔枪,”马西表示,国会通过法案“装作要采取行动”,但其实不打算作出实际行动。 《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要求美国国务卿每年研判香港是否仍拥有足够自治、符合获得贸易特殊地位的资格。法案也赋予美国政府法理基础,用于制裁损害香港人权的个人与组织。 美国《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生效会带来哪些影响? 而12月初通过的《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则将制裁侵害新疆穆斯林人权的中国官员。 马西投下的反对票基于反干预主义的政治倾向,并不意味着他支持北京的新疆和香港政策。不过,他反对美国插手他国事务的立场,与中国政府的理念不谋而合。对于美国国会通过上述议案,中国外交部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指美方“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然而,在《保护香港法案》表决时,马西投下了支持票,即赞成美国停止向香港警方出口非致命的人群管制设备,包括防暴装备、橡胶子弹、催泪弹、水炮车等。该法案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都获得一致通过。 马西此前还投票反对制裁俄罗斯、朝鲜和伊朗的法案,也是唯一一位反对把以色列称作美国战略伙伴的国会议员,因此他被媒体称为“对克里姆林宫最友好”的国会议员。 “反对派先生”马西是谁? 现年48岁的马西在2012年成为国会议员。他的选区位于肯塔基州北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不在华盛顿办公时,他与家人居住在肯塔基州的一个饲牛场。他与妻子把住宅改造为不需外界供电、全靠再生能源的房屋。 马西有工程师背景,早前在麻省理工大学(MIT)获得工程硕士和学士学位,曾经发明人机交互的技术,并创办了有多项专利的科技公司。但他并不认同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曾在国会听证会上与美国前国务卿克里(John Kerry)有过激烈交锋,马西声称克里在气候变化上的立场是“伪科学”,指责其在耶鲁大学获得“伪科学”学位,引得克里惊愕回应:“你是认真的吗?” 马西可以说是国会的“反叛者”,不仅经常违背共和党的主流方针,在共和、民主两党有共识的议题上,他也常是仅有的几个反对声音。 一般来说,美国政治人物在考虑外交政策时,民主党着重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而共和党主流派系是从美国利益出发的现实主义者,而马西则属于共和党内少数派的自由意志主义分支。 自由意志主义主张,只要个人不侵犯他人的同等自由,个人享有绝对的自由去做任何事情,在外交政策上体现为不对外国的内部事务发表评论或采取行动。马西还是支持保守经济政策的共和党分支“茶党”的一份子。 不过,马西同时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同意建造美墨边境墙,他在国会大部分投票记录与特朗普的立场一致。
zhongwen_simp.world-48096358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8096358
日本明仁天皇让位:三件代表皇权的“神器”
日本皇太子德仁准备周三(5月1日)登基,成为日本天皇。BBC记者安娜‧琼斯(Anna Jones)报道,这次明仁天皇的退位仪式和德仁的登基过程,都包含了具大量意义的仪式,还会请出象征天皇的“三件神器”:八咫镜、天丛云剑和八尺琼勾玉。
日本皇太子德仁准备登基,年号“令和”。 这三件神器的起源十分神秘,公众甚至连它们现时在什么地方也不清楚。但是,日本的历史和流行文化中,都充满着有关这三件神器的传说。 这些神器在日本天皇登基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从来不会公开展示。 这三件神器有什么意义? 日本传统国教神道十分重视一些维持历史的仪式,这三件神器是这些神道仪式的重要一部份。根据日本习俗,这些神器由日本天皇传给他们的子孙,被视为日皇的权力象征。 这些神器十分珍贵,因此不会公开展示。名古屋大学教授河西秀哉(Hideya Kawanishi)接受BBC访问时说,连“天皇也从没有见过它们”。 登基仪式中使用的神器都是复制品,即使是这些复制品也不会在仪式上公开亮相。 这三件神器是什么? 八咫镜 这面镜子传说有超过1000年历史,一般认为存放于日本三重县的伊势神宫,也是三件神器中最珍贵的一件。八咫境是明仁天皇1989年登基时,唯一一件没有被使用的神器。 日本传统认为镜子有神奇的力量,可以照视出真相,而八咫镜就代表着天皇的智慧。根据日本《古事记》记载,这面镜子是栉石窗神创造。 日本传说记载,天照大神与弟弟素戋呜尊争执,之后躲在天岩屋户不肯离开,令世上没有阳光。素戋呜尊之后利用八咫镜,吸引她离开洞穴,最终让阳光重回世界。 八咫镜和其他神器最终传到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传说中,琼琼杵尊在公元前660年成为第一位日本天皇。 天丛云剑 与八咫镜一样,我们不知道天丛云剑的确实存放地点,一般认为它存放在名古屋的热田神宫。日本传说中,一对富裕的夫妇足名椎与手名椎把他们七名子女都献给了八岐大蛇,他们跟素戋呜尊说,八岐大蛇快要把他们最后一个女儿奇稻田姬吃掉,素戋呜尊答应为他们杀掉大蛇,但条件是夫妇要把奇稻田姬许配给他。 素戋呜尊设下陷阱,让八岐大蛇喝醉,之后趁机把它的尾巴砍掉,获得了天丛云剑。他后来为修补与姐姐天照大神的关系,把剑献给对方。 天丛云剑代表天皇的勇气。外界对这剑的认识十分少,甚至有意见质疑它是否仍然存在。有传说指这剑在12世纪一场海战中丢失,但有日本学者认为那把剑只是复制品,真品一直都放在日本皇居。 明仁天皇1989年登基时,他得到一个据称载有天丛云剑的盒子,但盒子至今仍然没有打开过。 八尺琼勾玉 勾玉在公元前1000年已经在日本出现,开始的时候它们只会装饰用途,后来开始有象征意义。 日本传说中,天照大神躲到天岩屋户后,天钿女命利用八尺琼勾玉吸引她离开洞穴,让光明回到世上。 八尺琼勾玉可能是目前唯一仍然存在的神器。它目前存放在东京皇居里,代表当上日本天皇所需的善心。 日本人相信有这些神器吗? 5月1日,日本天皇明仁让位(图为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退位前的资料照片)。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昭和天皇就已经宣布日本天皇不是神。名古屋大学教授河西秀哉说,一些日本人仍然认为这些神器有非一般的力量,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们只是饰品,“与世界其他皇朝中的王冠类似”。 河西秀哉解释,这些神器的重要性是因为它们代表“天皇的神秘感”,也是现在王朝“存在一段长时间的象征”。 他又说,日本学术界有意见认为这些神器代表日本本土文化与新来的文化融合。如果以这个理论解释,这三件神器就代表天皇应该不分亲疏地把各个民族联合起来。 但对一般20世纪日本人来说,“三件神器”有一个新的意思,代表着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三件东西:电视,冰箱和洗衣机。 (BBC记者大井真理子对本文也有贡献)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3956649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39566492
观点:国之交离不开领导人密切交往
4月6日至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见证了举世瞩目的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美国总统特朗普邀请来到这里,两国元首会谈,一起用餐和散步,直接面对面接触了7个小时。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随后的记者会上称,特朗普总统"非常高兴在海湖庄园接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两国元首和他们的夫人真心相识,一起用餐,还就相关重要问题一起工作"。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谈元首会晤时认为,这次会晤是积极和富有成果的,为中美关系发展奠定建设性基调,指明双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庄园外交的目的是强化领导人的私人沟通,寻求深层次的理念共识,让两国元首摆脱拘束,畅开胸怀,进行坦诚、深入和富有建设性的面对面交流。 元首庄园会晤早已经有之。如1985年11月美苏冷战高峰时,两国领导人在日内瓦的一座花园别墅进行2个小时会谈,尽管没取得重大成果,但成为美苏关系的转折点,是一场大国外交突围,开启结束冷战的序幕。俄罗斯总统普京是第一位受邀到布什克劳福德庄园的外国领导人。2001年普京访美,这场"农场外交"对美俄关系带来利好。双方承诺把各自核弹头削减三分之二。布什接着出访莫斯科,双方并签署了《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和《俄美关于新型战略关系的联合宣言》等文件。 庄园外交的目的是强化领导人的私人沟通,寻求深层次的理念共识,让两国元首摆脱拘束,畅开胸怀,进行坦诚、深入和富有建设性的面对面交流。中美元首庄园会晤始于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应邀请前往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 特朗普对这一次海湖庄园会晤特别重视:夫人的礼服和特朗普的领带都是中国人喜欢的红色;特朗普祖孙三代一起上阵,接待远道而来的习近平主席和夫人;会谈内容直接而务实,甚至在元首会晤的同时,经贸、外交和安全的对话同时展开,两国元首不太在意形式,而注重效果。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两国元首都是务实的领导人;二是两国关系已升华到新阶段,需要尽快进入角色讨论问题。 海湖峰会的意义是深远的。在特朗普赢得2016年大选之后,国际社会普遍对其内政和外交政策担忧。竞选期间和当选后,特朗普曾提出把流向中国的就业机会拉回美国,要对中国输入美国的商品增加45%的关税,把中国列入货币操纵国等等,人们担心中美贸易战的爆发。特朗普是一个没有从政经验和公共服务阅历的政治领导人,上任后,他的学习曲线还是变化很快。 这次海湖庄园会晤进一步强化中美合作的姿态,中美两国关系止跌反弹。早在特朗普接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他说过,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但利好于中美两国,而且利好于地区国家。从会晤情况看,特朗普强调两国之间的"友谊",而习近平则强调"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人们关注此次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总统会晤还有深层含义:中美关系太复杂,也太重要,两国必须倾全力来维护双方之间"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从全球视野看,国际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变革: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均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带来影响。政治上,当下,没任何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可以单打独斗,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反恐等挑战;经济上,国家间相互依存度空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必不可少;技术上,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样改变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 从双边上看,中美间旧有力量平衡已被打破或者正在被打破,新力量平衡正在建立之中。中美在经贸和安全领域里的竞争与合作在同时加强。例如在经贸领域,中国过去只占据着低端产业链,而今相关高技术企业有长足发展;在金融领域,中国参与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在安全领域,两国在部分领域,如南海陷入"安全困境",美国追求"航行自由",中国坚定维护自身权益。中美两国在此背景下需要国家领导人达成政治共识,探索合作的途径。从此次会晤看,双方均提升了在相关领域的合作级别。特别是在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四个高级别的对话机制。这些机制既是对以往存在机制的继承,也是对未来合作的机制的提升,双方愿意通过对话形式解决各种争端和磨擦。 在看中美关系时,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国家关系;二是政治领导人的关系。而后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国家关系。经过这次庄园会晤后,双方均认为,两国领导人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这也许是此次会晤的最为重要的成果。看一下此前奥巴马与普京的关系,人们就会发现领导人的关系何等重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发展中美关系也离不开元首的坦诚和富有建设性的交往。中美元首会晤结束,笼罩在中美关系上空的疑虑也正在散去。会晤带来中美两国发展友好合作的前景,因为两国元首已经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注:上述文章不代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立场和观点)
zhongwen_simp.world-4598878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5988784
本周推荐:新疆“再教育营”、习近平南下广东、安倍访华、澳门中联办主任坠亡、台铁事故
2018年的第43周,BBC记者探访引起世界关注的中国新疆”再教育营“,发布一组报道。周二,连接中国珠海、香港与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个耗资巨大的工程被指责为”大白象“工程。然而,在大桥开通前夕,澳门中联办主任郑晓松坠楼身亡,引发联想。本周四,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访问中国三天,是7年以来首次有日本领导人访问中国。在台湾,北迴铁路宜兰苏澳路段发生普悠玛自强号快车出轨,造成18人死亡、187人受伤。
刚刚过去的一周,BBC中文发表的这些作品,受到读者关注。如果你错过了它们,BBC中文带你一一回顾。 1.寻找“消失”的维族人:BBC探访新疆“再教育营” 中国被控将数十万维吾尔穆斯林送进“再教育营”引发世界关注,当局称这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而设立的特殊学校。BBC记者沙磊(John Sudworth)走访新疆,探寻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2.习近平南下广东的背后:由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说起 连接中国珠海、香港与澳门的港珠澳大桥23日举行开通仪式,并在翌日正式通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仪式。官方强调,大桥有助促进粤港澳融合,并为大湾区发展奠定基础,但香港观察人士把这耗资约200亿美元的项目,称为“大白象工程”,他们认为这种“硬融合”是大陆进一步削弱香港“高度自治”及自由的一步。外界期望习近平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南下,或会在大桥开通仪式发表讲话,但最后,他除了简单宣布大桥启用外,并没有发表任何公开演讲。 3.安倍访华亮点:日本与中国“微妙而脆弱”的关系 自2012年日本政府宣布把尖阁诸岛(即中国称呼的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一直陷入低谷,但现在中日关系走进了一个矛盾而微妙的阶段。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5日起访问中国三天,是7年以来首次有日本领导人访问中国,过去几年安倍到中国也只是出席国际会议活动。但中日关系表面“再次正常化”,是因为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倾向保护主义的政策,两国只是“各取所需”。这次安倍访华的核心,仅限于经济合作及有限度的民间交流,两国或会把领海主权争议及历史问题先放在一旁,但这些问题根深柢固,两国关系仍然“脆弱”。 4.澳门中联办主任郑晓松坠亡 中国官员坠楼成高频词 21日早,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发布消息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郑晓松于10月20日晚在其澳门住所坠楼身亡。官方称,郑晓松坠亡是因为罹患抑郁症。中共十九大前夕,郑晓松从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一职调任澳门,去世前履新一年零一个月。郑晓松的坠亡发生在港珠澳大桥开通前夕。 5.台铁普悠玛事故的四大焦点 本周,台湾北迴铁路宜兰苏澳路段发生普悠玛自强号快车出轨事故。遇事的台湾铁路管理局第6432次列车事发时载有366名乘客。台湾消防署10月22日清晨通报,事故共造成18人死亡、187人受伤。这是台铁近30年来死伤最惨重的事故,随着车站最新监控视频曝光、铁路局透露司机曾报告故障,针对车速与防护装置的调查成为了关注焦点。
zhongwen_simp.world-45623775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5623775
“港独”组织民族党遭禁止运作: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之争
香港政府周一(24日)刊宪宣布正式禁止提倡“港独”的香港民族党运作。民族党被港府指控为“非法社团”后,任何人担任干事、成员、协助管理、集会、捐款等,都会被视为违法,可能会被判罚款或监禁。保安局表示,执法部门会开始处理有关团体的活动。
陈浩天2016年出席一个支持香港独立的集会,事后成为香港警方建议取缔香港民族党的其中一个理据。 按程序,民族党可以在30日内向特首会同行政会议提出上诉。被指是非法组织的民族党“召集人”陈浩天对BBC中文表示,暂时未能接受访问。 他上个月应邀到香港外国记者协会演讲时,中国外交部和香港政府均提出谴责,他在演讲时称香港受到中国“殖民管治”,香港只有争取独立才能实现真正民主。 政府说法 香港警方今年7月,行使《社团条例》第8条,以“维护国家安全、公众安全及公众秩序”为理由,建议保安局长禁止香港民族党运作,是香港主权移交后,首次引用相关条例──这条例在主权移交前,一般是针对黑社会及三合会组织。 保安局当时给予香港民族党作出书面申述,并三度延长提交申述的期限。最后,民族党在本月14日最终限期后3个多小时提交申述,理由是未能及时在公司注册处索取资料。 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周一表示,他基于“国家安全”及“公众安全”为由,决定禁止民族党运作。 香港独立成为当地近年示威活动中一个诉求。 他说,香港民族党自2016年3月成立以来,公开纲领是建立独立的香港共和国,并有4年计划,分别中学及海外组织“宣扬港独”,严重违反《基本法》。 虽然民族党至今没有实质暴力行为,召集人曾经指以非暴力抗争形式争取港独,但李家超表示,民族党之前也多次公开表示,可以武力或武装革命等一切有效抗争手段,争取港独,甚至呼吁支持者使用武力。李家超表示,这些事情不能当作“政治口号”。 他特别提到民族党曾经公开宣扬仇恨中国大陆人,要建立“没有中国人的香港”,威胁他人权利和自由。 李家超强调,他的决定经过“谨慎、小心、全面的”考虑,不单是考虑民族党的部分言行,还考虑到党的整体计划和目的来作出决定。 李家超表示,明白香港市民对结社及言论自由的关注,但“自由受法律限制”。 香港民族党召集人;香港"近乎是独立国家",只差民主 民族党:“港独”是香港未来一个选项 陈浩天上月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一早预期组织会遭禁止,因为港府也早已明言要压止港独。 他预计,其他没有明言“港独”、只是提倡“自决”的组织,也可能被禁,例如学运领袖黄之锋所属的香港众志,也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针对的目标。他相信,被禁的组织会愈来愈多。 他重申,自己组织是要向香港人提出,“港独”是一个选项,但“香港已经不再容许可以讨论港独”。 陈浩天在是否暴力抗争的议题上曾作出不同的表态,他在2016年出席电台节目时表示,香港未必需要武装起义,但如果其他方法都行不通时,“武装革命是最后一个途径”。 上个月,陈浩天在外国记者会午餐会上表示,自己和民族党谴责暴力,从未提倡、亦不支持暴力。 民族党目前在香港不算主流政党或组织,根据民族党公开的警方文件显示,警方估计民族党约有30至50名党员,唯一最大型的活动是一个有逾千人的集会。 香港中文大学去年有学生在校园挂出"香港独立"的横幅,引来争议。 刘锐绍:当局做法或适得其反 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对BBC中文表示,目前香港大部分人不接受或反对独立,当权者是用“反港独”的部分民意去创造先例,用现行法例去禁止不利官方的社团,方便日后用作打压其他民主党派。 刘锐绍认为,这种打压的做法长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会被视为“打压民主”,令更多人同情“港独”,立场由“反对”演变成“不反对”,反抗思潮反之扩大。 刘表示,北京不是不知道这种愈打压愈反抗的可能性,相信建制派及政府中人,也有向北京反映,但北京的思维“封建”,认为“要将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要扼杀于萌芽状态”,对于影响其政治生命的事情,不会轻易被说服。
zhongwen_simp.world-4653678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6536782
时代杂志2018风云人物:捍卫真相的新闻人
《时代》杂志以四个不同封面,呈现今年成为攻击或杀害目标的记者,其中包括在沙特阿拉伯大使馆遭杀害的记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因为报导缅甸屠杀穆斯林而入狱的缅甸记者瓦隆(Wa Lone)及觉梭(Kyaw Soe Oo)的妻子、菲律宾新闻网站Rappler创办人玛丽亚‧瑞萨(Maria Ressa)及马里兰州《首都报》(Capital Gazette)的员工。
卡舒吉(左)与《首都报》的职员。 《时代》杂志表示,这些新闻从业人员为了揭露真相,不畏恐惧,勇于向世界传递事实。 获选的“新闻守护者”是谁? 路透社缅甸记者的妻子(左)与玛丽亚‧瑞萨 卡舒吉 卡舒吉是著名的沙特阿拉伯记者及政治评论家,专注报导沙国王室。今年10月,他进入沙国驻伊斯坦堡尔大使馆后就人间蒸发。 沙国当局表示,他们已承认卡舒吉是在大使馆内遭到情报人员杀害,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下令杀害卡舒吉的幕后黑手,是经常遭到卡舒吉批评的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萨勒曼。 事实上,卡舒吉早以流亡美国,并为美国媒体《华盛顿邮报》撰写专栏,当时到沙国驻伊斯坦堡大使馆,是为了取得正式结婚所需要的文件。 卡舒吉遭杀害事件,引发世界各国对沙国强烈谴责,但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在国际一片谴责声中,执意维护沙特阿拉伯。虽然美国中央情报局对此事的调查已经结束,认定沙国王储萨勒曼,就是筹划谋杀案的幕后主使者,但特朗普的的女婿库许纳却告诉美国福克斯新闻台,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卡舒吉遭杀害事件,仍在调查中。 美国马里兰州《首都报》 今年6月28日,一名枪手走进美国马里兰州《首都报》的办公室,开枪射杀五名新闻编辑人员。案件调查人员表示,枪手2012年曾控告《首都报》诽谤,但案件后来遭驳回,因此长期对该报社感到怨恨。 虽然这起恐怖的枪击案就发生在报社内,但该报记者尽忠职守,仍在停车场编辑写稿,报纸隔天正常出刊,并放上五位丧生记者与编辑的照片。但当天的言论版则一片空白,悼念罹难的同事。 虽然这起恐怖的枪击案就发生在报社内,但该报记者尽忠职守,仍在停车场编辑写稿。 玛丽亚‧瑞萨 玛丽亚‧瑞萨曾经担任CNN记者,2012年创办了菲律宾新闻网站Rappler,专门进行调查报导,揭露政府及官员的贪腐行为。该网站曾发表多篇文章,公开批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并质疑与“打击毒品”有关的相关发言。 杜特尔特称该网站的新闻扭曲事实,并禁止其记者进入总统办公室采访。今年1月,Rappler被撤销执照,在菲律宾引发新闻自由的争议,11月时,玛丽亚‧瑞萨与该网站被控逃税,瑞萨表示,这是政府对于媒体持续的威吓和骚扰。 瑞萨表示,政府对于媒体持续威吓和骚扰。 路透社记者瓦隆及觉梭 路透社缅甸记者瓦隆与觉梭,被控反政府机密法,今年9月遭逮补入狱,判处七年徒刑。 这两名记者2017年9月针对10名罗兴亚人遭缅甸军方杀害事件进行调查,去年12月遭到逮捕,被控违反政府机密法(Official Secrets Act),并在今年9月3日被判处7年徒刑。 瓦隆与觉梭自始自终表示清白,并称他们是遭到警方设计。该事件被视为对缅甸新闻自由的考验。 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曾被视为人权和民主的灯塔,因此案她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她坚称两人违法、判决结果与言论自由无关。 瓦隆(右)与觉梭自始自终表示清白,并称他们是遭到警方设计。 过去有谁是《时代》杂志的年度风云人物? 《时代》杂志自1927年起,每年都会在年底选出当年对世界有巨大影响的人物,去年的风云人物是“打破沉默者”,是一群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性骚扰和性侵事件的人。 今年读者票选冠军是韩国组合防弹少年团(BTS)。 2014年的风云人物,是勇敢对抗伊波拉疫情的医护人员。2011年则是一名阿拉伯之春革命的示威者。 1950年《时代》杂志宣布,获选年度风云人物的可以是个人、团体,或者也可能是事件与物品。因此隔年1956年匈牙利革命后,一群“匈牙利自由斗士”获选当年风云人物,还有像是1966年的“25岁以下世代”,2006年则以电脑镜面萤幕作为封面,风云人物是“你”,代表资讯时代的每个使用者。
zhongwen_simp.150724_analysis_china_stock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7/150724_analysis_china_stocks
分析:A股回归理性 “粗暴”救市无奈
中国A股在北京“只许买不许卖”的强力救市政策干预下接连五天上扬的纪录被7月24日大幅下跌打断——再度失守4100大关。同日公布的最新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下降1%到48.7%,另国际分析人士大掉眼镜,也令唱衰中国的分析人士新增证据。
一位中国股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门前踱步 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国际政经人士和组织纷纷批评北京人为干预市场的做法,并呼吁停止救市。中国官媒则早些时候高调为救市手段辩护,并有不少官媒直接指责“境外黑手”做空A股。 面对铺天盖地的阴谋论和各方扑朔迷离的报道,BBC中文网采访了英国诺丁汉大学和中国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请他解析一下A股暴涨、狂跌背后的中国政府和民间失误所在,以及听听他对境外黑手阴谋论的看法。 “粗暴”救市属无奈 姚树洁首先指出,撇开A股暴涨暴跌的深层原因不讲,北京最终决定以“粗暴”手段强行干预股市,防止“大量股民跳楼”和“实体经济受到更大伤害”,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无奈之举”。 他说,当时如果政府不干预而允许“失去理智”的市场自由跌落,一方面会造成大批散户股民倾家荡产、民怨沸腾,另一方面也会中国实体经济中的很多公司企业造成沉重打击。 他认为,西方分析人士严厉批评中国“粗暴”救市理论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前者很难理解和明白的是中国现实存在许多与美英欧成熟经济体完全不一样的“特色”元素。 他举例分析认为,中国股市大多数参与者与其说是投资者不如说是投机者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也是由来已久的。 从官方来说,监管基本失败,权钱交易、内线交易长期存在,上市公司无把关,赚钱公司不分红等等都是难以推卸的责任。 而从民间来说,股民缺乏理性市场价值观,大量散户股民以赌徒心态入市投机,股市涨的时候就不顾一切买涨,而稍有风吹草动便抛出套利的做法都注定了中国股市延循“过山车轨迹”暴涨暴跌的命运。 姚教授在分析中对中国媒体广泛传播的“境外黑手”阴谋论表示不以为然。 “境外黑手”阴谋论 姚教授在分析中对中国媒体广泛传播的“境外黑手”阴谋论表示不以为然。 他认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存在资本管制,能够进入A股的外来资本相当有限,因此将这次A股“股灾”的责任推卸给“境外黑手”应该更多是官方媒体为了一定程度上“化解民怨”的一种公关宣传手段。 他同时指出,包括《人民日报》 在内的很多中国官方媒体在股市疯涨的时候,不但不及时提醒示警,反而有推波助澜嫌疑地发表“4000点是牛市起点”,是“习李改革红利”之类的误导性文章,从某种程度上应为这次的股市泡沫和崩盘负一定责任。 另外,负责监管的肖钢等官员在国外学到了诸如杠杆等很多“手段”,但是在中国实施的过程中却未能真正适应中国市场的很多特色和实情。 他认为,如果简单以合理市场价值分析,A股现阶段在4000点左右徘徊是合理的,高于4000点就进入泡沫区,而迫近3000点则有抛空过头。 望市场回归理智 在前瞻分析时,姚树洁教授首先表示仅仅因为A股一日跌幅就结论救市失败为时过早。他认为中国股市中占据很大一部分的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只要稳得住不抛,那么大盘应该会趋于稳定。 而同期内很多边缘散户在经历沉重打击后逐渐脱离市场,也会有利于市场进一步回稳。 另外,在经历中国政府这种强制性干预市场的粗暴手段后,他认为短期内难以看准下一步是否还会有更大动作。 不过,他认为常理估计应该是经过政府一段时间的干预之后,市场会开始学会更多的理智,而经历过十年前和此次打击之后,中国股民的投机心理会出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应,也会促进中国股市更加成熟。 他指出,欧美股市历经百多年已经制度上十分完善和成熟,仍然会不时出现一些“股灾”,因此中国资本市场真正成熟起来仍然任重道远。 (采编:晧宇 / 责编:欧阳成)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zhongwen_simp.world-44078790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4078790
观点:睽违一甲子的变天 马来西亚民主的初尝试
马来西亚自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皆由当下称为国阵的同一个政党联盟所执政。在本届大选中,由多个反对党所组的希望联盟(Pakatan Harapan;希盟)成功击败国民阵线(Barisan Nasional;国阵)而赢取了执政权。这是马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因为其开启了马国的政党轮替先例,为以后的两线制政治运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一位总理,换个党籍,成为了实现大马首次政党轮替的人物。 虽然本次大选的整体结果出乎绝大多数议论之外,但也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先兆可寻。在之前的两次大选里,反对党阵营已经大有斩获,皆破除了国阵在国会里得以轻易修宪的三分之二大多数席次。 在2013年的大选里,希盟的前身人民联盟(Pakatan Rakyat;民联)甚至赢取了比国阵还多的选票,不过在各选区选民数目不均匀的现实下,仍由国阵赢获过半的议席执政。 在这一届大选里,马国全国依选区共划分为222个国会议席,任何一方要得以掌握执政权,都必须赢取至少112个议席。而希盟与其友党共囊括121个议席,国阵则只赢79席,即便联合了其他政党,也就只能凑到100席左右,明显是败下阵来。 在州级的选举方面,国阵一向来也执政绝大多数的州属,但在本届大选里,希盟除了原先执政的槟城与雪兰莪外,根据成绩趋势,也攻下了至少另外五州的州政府。国阵在一夕之间,从原先在国州层次的执政权皆固若金汤的“大好”形势,沦为一个只在寥寥数州执政的反对党,政治角色可谓与希盟对调。 发生在东南亚的美式选举 马来西亚虽然奉行的是英式的议会式民主,但这是一场在形式上极为酷似美式总统选举的大选。国阵是由原任首相纳吉(Najib Razak;又译纳吉布)领军赴战,而希盟则是由更早的首相马哈迪(Mahathir Mohamed;又译马哈蒂尔)再度出马领导。 纳吉布(右)的形象充斥于国阵候选人大大小小的竞选海报当中。 纳吉原是马哈迪在某种程度上的政治继承人,起码当年马哈迪也有份推纳吉一把,让后者成功登上相位,但后来两人基于政治与其他方面的歧见而分道扬镳,马哈迪选择(第三度)退出国阵的骨干政党巫统,自组一新政党后加盟希盟,并成为后者的主席。 而在本届大选短短不过11天的正式竞选期里,只见纳吉充满微笑的肖像充斥挂满大街小巷的海报、布条上,路旁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更有他动态式的政治讯息宣导,令人有时不经意地混淆,到底是被呼吁投票给某选区的国阵候选人,抑或投给纳吉。 马哈迪一方则着重在各地办超大型的群众集会来为希盟的选情造势,由马哈迪亲自担纲“演出”,场面虽未至万人空巷,但也还是极为震撼人心的人山人海。所以,这是一场犹如纳吉对垒马哈迪的超级大赛。 一马公司被一些评论人士视为触发马哈蒂尔于纳吉布这次师徒对决的导火索。 在本次大选的课题选项方面,希盟明显的是处在主动的地位。特别是马哈迪医生在其以网上网下多种形式呈现的政治信息里,主攻的就是他指涉及纳吉的有关一马公司(1MDB)的一系列“扬名国际”的丑闻,进而指责马国当局演变成一所谓的“偷窃者政权”,令国人蒙羞。而马国社会各界,特别是中下层阶级所贴身感受到的物价高涨的民生疾苦,被希盟宏观地描述成主要是由纳吉所推动的消费税所导致,所以希盟答应在如获上台当政在白天之内废除消费税的选举承诺,也还是颇为赢得好感的。 至于国阵方面,则一方面强调有关一马公司的各项指责业已被纳吉钦定的执法当局调查“完毕”、“没事”;另一方面也自多年以来就采取比较微观的手法,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找出各个对国阵执政不满的小群体,然后为彼等“量身”打造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就某个年龄层、收入、性别等而推出的援助金、就业与培训计划等,理论上是把所有这些小群体积沙成塔地收编回来,就会成为一庞大的投票群。 然而,大选结果显示这个策略终究还是失败的,因为大多数的选民是选择了更彻底的解决方法,即把执政的国阵整体的连根拔起。 华人的期盼 中国投资的延续 此外,马国华人选民在这次的大选与上两届一样,绝大多数不把票投给国阵。这主要是因为华人选民认为在巫统主导下的国阵,种族沙文主义的气焰高涨,而国阵里几个以华人党员为多的成员党,被认为未能很好地捍卫华人应有的权益,在政府里的所谓监督角色可有可无,所以彼等的党魁都在选战中败下阵来。 反之,在刚上台的希盟政府里,华人议员占了几近三分之一的数目,而且希盟的各成员党起码到目前又是平起平坐地议定政策,所以华人选民应该是认为彼等的权益在新政府之下会得到更完善的保障。 柔佛州新山街头希盟的选举标语都以强烈的字眼来批评包括马华公会在内的国阵。 而在这次大选里,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在马国所进行的大数额、大规模的投资项目,以至更广义的越趋紧密的马中关系,虽然偶尔有被提起,但並未演变成为一项主要课题。这是因为马国虽然是一个开放型经济体,但牵涉到外国的事物向来未能在政治运作里引起太大的波澜。马哈迪之前对一些中国在马投资事宜约略有点微言,但他上台后立即改变口风,谓有必要才会检讨中国的投资,而且也没反对“一带一路”倡议。 以马哈迪一向特别是在经济上务实的施政手腕,马中友好关系应该也得以持续下去。一些人也许也忘了,马中的“蜜月”关系,其实是始于马哈迪第一度当政的30多年前。 马国政坛史无前例的变天,其最大意义不在于对比朝野双方的政绩或承诺,而是在选民心目中与脑海里,深深的种下“政权可以轮替”、“政府可以更换”思维种子,日后可以更有效地以五年一度的选票与每时每刻的监督来制衡政府的庞大权力,令后者因为随时可能被赶下台而不敢造次。 摆在马国面前的,是一条真正民主化的康庄大道,但还是需要全体国民一步一脚印地把它认真实践。 胡逸山博士太平绅士曾任纳吉布政治秘书,他目前除了是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院(ASLI)暨公共政策研究中心(CPPS)的国际事务高级顾问外,也是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 本文不代表BBC立场和观点。
zhongwen_simp.120802_rolling_us_syria_ci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02_rolling_us_syria_cia
中情局秘密帮助叙利亚反叛武装
美国媒体报道,奥巴马总统今年早些时候签署了政令,授权美国秘密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武装。
据信,这项政令准许中央情报局和其他美国机构帮助反对派武装把阿萨德总统赶下台,帮助的方式包括提供训练,通讯设备和情报分享。 BBC在华盛顿的一名记者说,奥巴马总统不想被卷入中东的另一场战争,但是现在的局势迫使美国采取干预策略,以便能左右局势的发展。 有传闻说,中情局一直从土耳其帮助叙利亚反对派。
zhongwen_simp.world-5490858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4908587
美国历任前总统的“后白宫岁月”可以安排些什么活动
每过四年或八年,美国就有一位新总统进驻白宫,老总统卸任当回普通百姓。严格说来,前总统跟一般平头百姓还是有点区别的,至少积累的政治资本常人难以企及。那么,美国历史上那些前总统们离开白宫后,给自己安排过哪些活动让自己怡然自得,让后人津津乐道?
离开白宫后,美国前总统们可以给自己安排些什么活动? 写回忆录、发表讲话,很常见;尝试虚构文学创作,也不止一人。BBC中文曾梳理发现二本小说出自美国前总统之手:吉米·卡特的历史题材小说《马蜂窝》(The Honet's Nest, 2003),比尔·克林顿的《总统失踪》(The President is Missing, 2018);亚伯拉罕·林肯年轻时曾写过诗,巴拉克·奥巴马当选总统前出过儿童绘本。 特朗普2016年当选总统之前,还是商人和电视真人秀主持人的时候,曾经与人合写过一本小说《川普大厦》(Trump Tower,2011),还改编成电视剧,自己在剧中客串以自己为原型的角色。不过小说第二版时他的名字已经从作者栏消失了。 那都是往事。现在许多人在讨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总统卸任后可以做些什么事来打发时间,BBC历史杂志主编罗伯·阿塔尔(Rob Attar)翻开历史,拣出几样前人尝试过的“后白宫岁月”可以做的事,轻重大小不论,从梅开二度再次坠入爱河,到创建大学,范围极广,或可提供一些启发。 老罗斯福总统喜欢打猎 1.探险打猎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909年卸任后,非洲旷野上的野生动物王国受到不小的惊吓,因为那一年,整整一年时间,罗斯福就在非洲狩猎,且行且收藏战利品。同行的有他儿子克米特(Kermit)、史密森尼学会(也译作史密松学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几名科学家,还有200多名挑夫。 毛公仔玩具熊泰迪的名字就是罗斯福总统给的,他的名字西奥多的昵称是泰迪(Teddy)。那是1902年,他对一头小熊动了恻隐之心,不忍杀它,还把自己的昵称给了它,这就是后来风靡世界的玩具泰迪熊。 但是,过了七年,罗斯福在扣猎枪扳机时似乎不再多愁善感,而是更不假思索。他和随行众人在非洲大陆东北部各处驰骋狩猎,动用各种交通工具,轮船、火车和宿营车,一应俱全。 这支狩猎队伍那一年在非洲收获的猎物包括大象、犀牛、河马、斑马、猴子、蛇,还有许多其它动物,这些尸骸中有许多被运回美国用作科学研究。 这是泰迪熊,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用自己的昵称“泰迪”为它命名。它的原型是一只因为罗斯福动了恻隐之心而没有猎杀的小熊仔 1913年下半年,罗斯福再次出征,到南美洲探险狩猎七个月。 那次远征前一年,罗斯福本人一度成为暗杀目标:他有一次去密尔沃基发表讲演时,一个当酒保的德国人朝他胸部开枪。 令人吃惊的是,他决定按计划完成演讲后再去医院。所幸子弹没有击中要害,罗斯福保住了性命,但南美那些后来被他打死的动物就没那么幸运了。 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最热爱的一件事就是打理自家农庄 2.打理农庄 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平生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料理他在弗吉尼亚州的农场弗农山庄(Mount Vernon)。1783年,他率领美国打赢了独立战争,满心希望可以就此回到弗农山庄,像一位体面的农场主那样愉快地度过余生。 过了六年,华盛顿再度出山竞选总统,其实是有点犹豫的,后来被选入白宫,他还是对农业劳动念念不忘。比如,1795年,他给托马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写信,花了很多笔墨讨论怎样巧妙地利用荞麦,把它作为农田的肥料。 1797年,华盛顿卸任总统,旋即返回弗农山庄,看到了他不在期间的荒芜迹象。后来有一次冬天他顶着暴风雪骑马巡视自家的种植园,染上恶疾,两年后不治身亡。 华盛顿家弗农山庄的威士忌酒作坊当时产量居全美之首 3.挑战不公 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离开白宫后又当选众议员的前总统。他是美国第六任总统,1829年任满,1830年进入众议院,一直当了17年众议员,还得了个“雄辩老人”的绰号。 他最广为人知的政治事业是争取废除黑奴制。当时国会有一条臭名昭著的规矩,任何涉及反对蓄奴的提案都一概不予讨论,亚当斯议员就盯住这一条,源源不断地把来自废奴运动阵营的提案呈交国会,直到众议院告饶妥协,1844年决定废弃那条不讨论/不辩论规则。 还有1997年斯皮尔伯格获奖影片《断锁怒潮》(Amistad)讲述的那起运奴船在海上遭遇风暴黑奴造反事件。 1839年夏,关着53名非洲黑人的西班牙运奴船“阿米斯塔德号”在古巴海岸不远处遇风暴,黑奴首领辛克带头造反控制了全船,然后设法返回家园。两个月后这艘船在康涅狄格州海岸被美国海军拦截,造反的非洲人被控谋杀船员罪诉诸法庭。 当时走私黑奴已经被法律禁止,法庭判53人无罪,但美国南方农场主代表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1841年,亚当斯出手干预,最高法院最终裁决维持原判,53名被告重获自由。 哈里森总统有魅力吗?如果没有,他卸任后怎么又谈了一场恋爱,还娶了个小25岁的太太? 4.谈婚论嫁 美国第23任总统本杰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 )体态矮壮敦实,留着大胡子,在罗斯福看来简直一无是处,冷酷无情,心胸狭隘,满脑子偏见又委琐土气。但是,别人也许觉得哈里森很有魅力。比他小25岁的姑娘玛丽·迪米克(Mary Dimmick)就是其中一位。 哈里森总统任满离开白宫三年后,1896年,他和这位迪米克小姐喜结良缘。 这是他第二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卡罗琳1892年死于肺结核。迪米克是卡罗琳的助手、侄女。当时哈里森正在竞选连任,选战进入最后两周。妻子去世后不久,哈里森和迪米克的罗曼史开始。他们结婚时,哈里森62岁,他的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强烈反对,拒不参加老爹在纽约的婚礼。 两人育有一女,伊丽莎白,出生于1897年。哈里森1901年去世时,40万美元身家中大部分留给了妻子和4岁的幼女,两个儿子几乎没有分得什么遗产。丈夫去世后,迪米克又活了将近半个世纪。她1948年去世时美国总统是杜鲁门,东西方冷战已经开始。 5.创办大学 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as Jefferson)的最爱是科技,他可以从科学探索中获得“至高的愉悦”,但命运之神想法不同,结果杰斐逊被自己所处的时代裹挟着进入了政坛。 1809年,杰斐逊总统任满离职,于是可以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他最了不起的成就是积10年之心血成功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他不但亲自设计了教学大纲和科目课程,还设计了教学大楼,包括那个仿造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圆型建筑。 弗吉尼亚大学是美国唯一一所没有宗教瓜葛牵连的高等学府,这完全符合创办人作为《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形象和精神。 除了小说,卡特还出过一本诗集。 6.疗愈世界 2005年,时任美国总统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第39任)说了一句话:“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前总统的我比当总统的我更好。” 说这句话时,距离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在竞选中大胜,卡特败选离开白宫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卡特对于自己总统任期内乏善可陈的业绩很明白,也很失望,卸任后便投身于外交和人道事业,1982年创办了卡特中心。 后白宫岁月对卡特来说是忙碌的。他在全世界奔波,调停战争、冲突,还为此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不过,麦地那龙线虫病,又名几内亚线虫病(GWD)的几近灭绝,或许是他最重大的贡献。 卡特卸任总统后参与的活动也不是没有一点争议,但在历任前总统当中,离开白宫后的职业生涯比总统任期内更精彩、出色的,似乎找不出另一个了。 卡特79岁开始动笔写历史小说《马蜂窝》 7.河边垂钓 美国前总统喜欢钓鱼的不只一人,但最热衷于此的当属第31任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2005年出版的一本胡佛传记,书名就是《胡佛,钓鱼总统》(Hoover, the Fishing President)。 他当总统时就喜欢到河边垂钓,享受几个小时的安静,放松心情,舒减压力。1933年大选败给弗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之后,总统不当了,但钓鱼的爱好保留下来,伴随他度过离开白宫后的政治和外交生涯。 胡佛卸任总统后还在政坛活跃了很多年。他写了很多文章,分析评论国际事务,针砭国内时弊和问题。不过,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却跟时政丝毫不沾边。1963年,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年,《钓鱼的乐趣》(Fishing for Fun)一书出版,书中坦陈他毕生对钓鱼的热爱。有一句最广为流传的名言: “鱼儿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历史上非连任两次当选总统的仅此一例,第22任和第24任总统克利夫兰。也就是说,第23任总统打破了他的连任梦,他没有放弃,终于扳回一局 8.最不济,还可以再去竞选总统 前总统过几年东山再起再度竞选的也有过几位,但最后成功的只有一位,1892年当选的格罗弗·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非连任两次当选总统的人,分别是第22任和第24任总统。 1888年,克利夫兰竞选连任,但败在哈里森手下。那次失败并没有削弱他在民主党内受到的拥戴和支持,过了四年之后又重振旗鼓,获得党内提名,然后一举取得大选成功,将哈里森挤出白宫。 他第二个总统任期结束时决定退休,退出政治江湖。现在,他的名字在世界各地不少酒吧的競猜选题中传承。
zhongwen_simp.121011_rolling_nobel_china_dissident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0/121011_rolling_nobel_china_dissident
魏京生批评瑞典学院颁诺奖给莫言
流亡美国的中国异见人士魏京生批评说,瑞典学院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莫言是“讨好北京政权”。
法新社引述魏京生说,莫言是个有文学才华的作家,但他与中共御用文人一起手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毛歌功颂德,其做法受到人们的质疑。 魏京生表示,瑞典学院选择莫言是因为这样做“更容易得到中共政权的容忍”。 他指出,只要看看瑞典评委会宣布这个消息前后中国政府对诺贝尔奖的兴趣,就可以知道这个奖颁给莫言是为了讨好中共当局。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140429_fooc_syriaelection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uk_life/2014/04/140429_fooc_syriaelection
记者来鸿:进退维谷 我该怎么办?
叙利亚全国深陷血腥内战,大马士革宣布将在6月3日举行总统选举。现任总统阿萨德将参选谋求连任。现在搞大选是好事还是不祥之兆?既然阿萨德觉得肯定能赢,投票有什么用?内战看不到头,是走是留?BBC记者杜赛说,面临艰难抉择,许多人无所适从。
叙利亚内战造成大约15万人丧生 一位叙利亚朋友碰上一个大难题。普天之下所有的父母可能都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该把儿子送到哪所学校去上学呢? 做父母的都理解,这可是个非常困难的决定。但是,绝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大马士革的父母决策到底有多难。 朋友给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所学校是否有可能受到炮击?” 第二个问题是,“从我家到学校有几个检查岗哨,一旦出事,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赶到学校接孩子?”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突然大声笑了起来,然后说,“我甚至没考虑这所学校到底好不好、老师怎么样。” 他深深抽了一口烟,好像要给自己的笑声画个逗号,以此证明这并不是件好玩好笑的事。 又过了几天,我们再次见面。这一次我发现,他又在操心另外一个更重大的决定。 阿萨德谋求第三届任期 朋友大声问道,留在叙利亚,是否是错误的选择? 那一天,大马士革宣布即将举行总统大选。阿萨德证实即将参选,争取第三次连任七年。 对我的朋友以及和他看法相同、仍然留在大马士革的职业人来说,这无异于给棺材敲进了最后一枚钉。 不会再有协商停这战的途径;不管进展多缓慢、都不会再有从内部搞变革的进程。 朋友哀叹道,“阿萨德这等于是在说,他会继续掌权,他对其他的政治理念不感兴趣。” 和他坐在一起的另外一位大马士革人沉默地听着。我小心翼翼地问道,“你怎么看?”我知道,这里的人可不会轻易发表政治看法。 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反对极端分子。” 极端分子是叙利亚当局支持者给伊斯兰反叛组织的标签。 叙利亚许多地区遭受严重破坏 “那么,你支持总统?” 他点点头。其间的自信,仿佛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毫无质疑。他相信,他是站在胜者的一边。 当然了,这次选举的初衷是给叙利亚人一个选择。这是过去几十年第一次选票上印着不止一个候选人名字的大选。 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真正有分量的只有一个名字。 一位很有名的记者告诉我,一名政府官员满怀热情地召集媒体开会,说,必须给所有的候选人同样的空间。 官员还说,国营电视台将播出特别节目,解释新选举法的含义。 但是,记者告诉我,他建议这位官员“不要浪费时间了。” 他说,现在的叙利亚分成两个阵营:投阿萨德票赞成票的人、和投反对票的人--换个说法,根本不投票的人。 总而言之,大选其实是对阿萨德政权的公决,更准确地说,是对阿萨德的生命力之长久远远超出许多人预期这一现实的公决。 没有人怀疑,在那些没有成为废墟、或者仍然战乱深重、或者被反对派武装控制的地区,投票日,阿萨德肯定会赢。 数以百万计的叙利亚人逃离家园 许多人怀疑这次大选是不是合法。但是,这就是现在的叙利亚:两种心态,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夹在中间的,是许多不知道该怎么办、该往哪儿走的叙利亚人。 在不多几个地区,反叛武装开始和政府作交易,官员将其称为和解。事实上,在被政府军长期围困的地方,叛军以及家人都在挨饿,被这一场无人预见会持续这么久、这么残酷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 一位曾经参加谈判的人告诉我,即使一些身经百战、挺过严峻考验的人现在都说,“要是三年前我知道会付出这样的代价,我怎么也不会拿起枪。” 一些曾经上街呼吁和平变革的活动人士现在也是身心交瘁,对自己的未来、国家的命运深感不安。 深陷如此深重的痛楚,叙利亚当局现在搞大选是要发出一个挑战性的信号: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将坚持下去。 对于那些还没有放弃斗争的反对派来说,这则是一个继续下去的号角。 我问一位资深政府官员,他是否认为现在搞大选是个好主意。他坦率地承认,“我不知道。” 那么“你觉得,大选会帮助、还是妨碍解决问题呢?” 他摇摇头说,“我真不知道。” 这就是现在的叙利亚。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也不知道有哪些真正的选择。 (编译:苏平 责编:罗玲) BBC在世界各地派驻的大批记者在密切跟踪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了解所在地区的人文、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的情况。《记者来鸿》栏目就是这些记者从世界各个角落发回的随笔、感想,希望这个栏目可以成为您了解世界的小小窗口。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zhongwen_simp.world-50093610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0093610
达芬奇的争议:“早期”蒙娜丽莎之谜
1960年代,一处伦敦公寓的壁炉上挂着一幅蒙娜丽莎的画。这幅画不仅是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作品,也是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悬挂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早期版本吗?
1960年代这幅争议性的艺术品挂在经销商亨利·普利策(Henry Pulitzer)的伦敦公寓中。 有人相信这是事实,而50多年来,围绕此画的所有权和作者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斗。所谓的《早期蒙娜丽莎》是这个谜团的核心。这个谜团涉及加勒比海避税天堂、瑞士银行金库、一个神秘的国际财团以及艺术界的福尔摩斯。 那幅画是真迹吗?谁是合法的所有者?这个达芬奇密码风格的肖像能否价值数亿美元? 本周在意大利的一起诉讼可能会最终有助弄清楚这些问题。 第二个《蒙娜丽莎》? 2012年,一个名为“蒙娜丽莎基金会”的组织在全世界大肆宣传,声称这是达芬奇创作的第二幅《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可能是世界最著名的画,并且达芬奇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因此这一发现将颠覆整个艺术界。 “蒙娜丽莎基金会”在瑞士日内瓦一场活动上展示两幅蒙娜丽莎的对比图。 基金会提出了一系列证据试图证明这幅肖像画是第二个先前未知的版本。但奇怪的是,该组织声称它不拥有这幅画。 它说这张照片由一个不具名的国际财团拥有。当被问到这一点时,该基金会的秘书长乔尔·费尔德曼(Joël Feldman)回答说:“鉴于基金会的合规义务和政策规定,不对涉及所有权的财团发表评论。” 《早期蒙娜丽莎》由瑞士日内瓦的蒙娜丽莎基金会揭幕。 但住在伦敦南部的安德鲁·吉尔伯特(Andrew Gilbert)和凯伦·吉尔伯特(Karen Gilbert)夫妇有不同版本的故事:他们说自己拥有这幅画25%的所有权。 当蒙娜丽莎基金会在2012年披露这幅画后,他们联系上了该组织并称:“他们对我们一无所知,他们不是画主,他们只因为我们的不便而试图将我们拒之门外。” 凯伦说:“因为我们无法找到所有者是谁,所以没有人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我们不知道如何发起任何诉讼。” 来自伦敦的安德鲁(Andrew)和卡伦·吉尔伯特(Karen Gilbert)夫妇说,他们有这幅画25%的所有权。 吉尔伯茨夫妇认为,本周发生的戏剧性变化,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主张取得突破。 但这是什么主张呢?一张几乎无价的达芬奇画作有可能被突然曝光吗? 4.5亿美金的画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救世主》(Salvator Mundi / Saviour of the World) 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1958年,它仅以45英镑(55美元)的价格售出。两年前被一位匿名买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4.5亿美元(3.57亿英镑)在拍卖会上买下。 达芬奇的《救世主》在佳士得拍卖,是世界上最贵的画。 当然,区别在于这幅画是由国际专家团队鉴定为真正的达芬奇画作。这幅被基金会称为《早期蒙娜丽莎》的画作走了同样的路吗? “必属达芬奇作品” 该基金会把伊斯布特斯教授(Prof Jean-Pierre Isbouts)从美国飞到瑞士帮忙坚定这幅画。他说:“我持怀疑态度,但很感兴趣。” “我走进保险库,那里很冷,花了大约两个小时看那幅画。但五分钟后,我意识到那一定是达芬奇的。” 他说,不仅是美国加州菲尔丁研究生大学的学者(基金会推荐其工作)相信肖像是真实的,而且还是历史证据。 达芬奇在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作品“最杰出意大利画家生平”中。 “达芬奇(16世纪)的传记作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明确指出,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画了四年,但未完成。” 这与《早期蒙娜丽莎》的外观相匹配,后者的背景不完整,与卢浮宫中悬挂的著名肖像不同。 伊斯布特斯教授还指出,历史记录提到达芬奇为两个不同的客户画《蒙娜丽莎》(Mona Lisa),这增加了他完成两幅独立肖像的可能性,每幅肖像画一次。 在瑞士日内瓦的蒙娜丽莎基金会演讲中,直方图显示了两幅画之间的色彩相似性。 他补充说,科学测试似乎证明了这幅画是真实的。 “对于《早期的蒙娜丽莎》,科学告诉我们:其一,它来自16世纪初期;其二,绝对是达芬奇的作品,因为其构图和组成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相同;其三,直方图(所用颜色的数字图表)根据绘画‘笔迹’显示了他是如何绘画的,(两幅画作)完全一样。” 但并非所有人都同意。 “一堆垃圾” 牛津大学艺术史名誉教授马丁·坎普(Martin Kemp)说:“由于一系列原因,这不是真正的文章。” 他认为,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认为《蒙娜丽莎》不完整的原因是“瓦萨里的信息全是佛罗伦萨”,而这张照片很可能是在达芬奇离开佛罗伦萨市之后完成的。 而且他不同意所谓的历史记录称有两幅《蒙娜丽莎》的说法。 作家兼画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讲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在16世纪的故事。 相反,肯普教授说,达芬奇可能永远不会将肖像交给他的原始客户,而第二个人“很可能说,如果你画完了,我会拿走”。 有科学依据吗?肯普教授说,蒙娜丽莎基金会提供的信息仅是“允许的”信息,尽管没有排除《早期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所画,但并不能证明事实确实如此。 但他补充说:“通过红外线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的检查表明,就像达芬奇的所有画一样, (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发生了变化。” 肯普教授是研究达芬奇的一大世界权威。 “艾尔沃思·麦当娜(也叫《早期蒙娜丽莎》)的红外线检查非常繁琐,很明显是在复制某些东西而不是生成它时绘制的那种图纸。” 但是,伊斯布特斯教授对肯普教授的分析持批评态度,部分原因是“马丁从未见过这项工作,那是大卫和乔尔(蒙娜丽莎基金会的费尔德曼)的抱怨,我认为这是合法的抱怨。” 作为回应,肯普教授回答说:“即使是一点垃圾,在现代成像技术下,您仍然必须去看,赝品是不可持续的。还有一些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即使用放大镜,实际上您在其中看到的内容也比在绘画中看到的更多。” 转移证据 专家们可能不同意证据,但是所有材料都被清楚地陈述了吗? BBC看过一本尚未出版的书的副本部分,这本谈论《早期蒙娜丽莎》的书由几位撰稿人撰写,由伊斯布特斯教授编辑,题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新解读》。 其中一位撰稿人声称,在该书的最终发行版本中,他的部分内容似乎已被删除。他声称,许多被删除的段落似乎对达芬奇的《早期蒙娜丽莎》理论没有帮助。 伊斯布特斯教授否认了这一点:“我是编辑,我编了一些内容。在某些情况下,有些段落我认为并不具有学术根据。我只是想保持论点的主旨完整,我当然没有消除任何相反的观点。有两章简直太长了。”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品之一。 他联系投稿人以了解他所关注的段落,随后他通过邮件与BBC联系并说:“我们正在精装此书的最终版本,因此我们仍可以在可用字数范围内进行一些更正。” 蒙娜丽莎作品,但没钱 达芬奇《早期蒙娜丽莎》理论的支持者必须解释的一件事是这幅画的来源。 1913年,休·布莱克(Hugh Blaker)从萨默塞特郡的一处庄园买到这幅画。 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的罗伯特·梅里克教授(Prof Robert Meyrick)对艺术品经销商的生活进行了研究,他说:“布莱克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 尽管成功地找到了鲁本斯、贝拉克斯兹、埃尔·格列柯、马奈特、康斯特布尔和特纳等艺术家的真实画作,但布莱克的生意记录很差,而且他从未想过卖自己的《蒙娜丽莎》。 休·布莱克(Hugh Blaker)是一位艺术品经销商,评论家,收藏家,博物馆策展人和剧作家。 梅里克教授说:“尽管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实际上,这就像是堆失败的目录。” 布莱克死后,这幅画最终出现在一个怪异的艺术品经纪人亨利·普利策(Henry Pulitzer)的手中。他相信《早期蒙娜丽莎》实际上比卢浮宫的那幅更令人印象深刻。 亨利·普利策(Henry Pulitzer)手拿有一本他出版的关于这幅画的书:《蒙娜丽莎在哪里?》。 但是普利策需要一些帮助,以使世界相信他们都是达芬奇画的。 帮手 安德鲁表示:“他想证明那是真正的达芬奇画作,但很快没钱做推广和宣传。” 他的家人认识了普利策,从他那里买了照片,也卖给了他一些。 他们向BBC展示了一系列文件,他们说这家人在1964年买了这幅画的25%的股份。大约十年后,普利策将画锁在瑞士的一个银行金库中。他去世后,最终在2008年流入国际财团手中。 吉尔伯特夫妇声称他们拥有这幅画的25%的所有权。 蒙娜丽莎基金会强烈反对吉尔伯茨的说法,该基金会主席在7月告诉新闻界,他们的案子“毫无根据”。 但是这个家庭一直在呼吁艺术界的“福尔摩斯”来帮助。 “我想我不介意,”国际艺术复原(Art Recovery International)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克里斯托弗·马里内洛(Christopher Marinello)谈到自己的昵称时说。 “多年来我们已经追回了价值约5.1亿美元(4亿英镑)的艺术品。我们仍然积极参与当今艺术界正在发生的一些最大案件,对此我们感到自豪。” 克里斯托弗·马里内洛(Christopher Marinello)帮助追回价值数亿美元的艺术品。 但他如何看待这幅画可能是达芬奇的作品呢? 他回答说:“老实说,我什么都不在乎。” “就我而言,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无论它是什么,只要客户有购买这幅画的购买合同。” 多亏了马里内洛,吉尔伯特夫妇(他们自己不确定画像是否是真正的达芬奇作品)在佛罗伦萨展出这幅画时,对意大利的蒙娜丽莎基金会提起了法律诉讼。 来自加勒比的联系 本周开庭前,吉尔伯茨的律师乔瓦尼·普罗蒂(Giovanni Protti)说,这是“我所从事过的最棘手和最有趣的案件”。 普罗蒂,“我们不得不向世界许多国家发传票。” 这项工作取得了成果。吉尔伯特在周二的法庭听证会上说:“蒙娜丽莎基金会在法官面前宣布安圭拉的蒙娜丽莎公司是这幅画的所有者。”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种安排意味着基金会或国际财团有任何不当行为,但作为英属海外领土的加勒比岛以其谨慎的经商方式而闻名。 卡伦说:“我们正努力解决。” “因此,我们知道我们在进行的研究中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安圭拉是加勒比海的英国海外领土。 但这并不能证明吉尔伯特家族确实拥有这幅肖像画的股份,但这是蒙娜丽莎基金会第一次披露所有者是谁。 在回应周二的听证会时,蒙娜丽莎基金会的律师马可·帕杜奇(Marco Parducci)说:“蒙娜丽莎基金会根据对业主的法律义务,既不能确认也不能否认这一要求,除非司法官明确要求(我们这么做)。” 《蒙娜丽莎》在卢浮宫博物馆展出,该博物馆每年有1000万游客。 他补充说,吉尔伯茨的主张表明,他们受到“经济利益和渴望破坏基金会”的驱动,明年3月份举行的下一次听证会将显示,有关说法没有依据。 名声 这场法律大战将继续下去,但围绕文艺复兴时期学者达芬奇的《早期蒙娜丽莎》谜团,在他逝世500年后的今天又将如何被解读? “他会非常高兴的,”肯普教授笑道,“他对名望感兴趣”。 他说:“他本来会胡说八道,但事实是他的名字是文化史上最著名的名字?是啊,他会很高兴的。”
ukchina_simp.vert-fut-47967054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7967054
观点:现代民主制度的缺陷 短视近利漠视未来
1739年,苏格兰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写道,政府的起源,是人们舍远图近的偏狭心理,无法根本地救治自己或他人 。休谟相信,政府机构,如政治代表和议会辩论,有助于缓和我们冲动、自私的欲望,促进社会的长期利益和福祉。
在今天看来,休谟的观点似乎是一厢情愿,因为我们的政治制度显然已经变成了短视泛滥的原因,而不是消除短视的良药。很多政客除了下一届选举几乎无所在意,所关注的也仅限于最新的民意调查或网络舆论。政府往往更偏向权宜之计,比如把罪犯关进监狱就算了,而不解决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原因。在地球升温、物种灭绝之际,各国在国际会议上争吵不休,只盯着短期利益。 当新闻媒体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报道英国脱欧谈判的最新进展,或对美国总统的即兴推文喋喋不休时,现代民主政治的短视昭然若揭。那么,有没有针对政治短视的解药,能够长远地考虑后代子孙的利益呢? 先从这个问题的本质开始。人们普遍认为,当今的短视政治是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技术造成的,是它们加快了政治的节奏。但是,政治对“当下”的执迷,有着更深层次的根源。 一个问题是选举周期,这是民主制度固有的设计缺陷,导致政治周期短暂。为了在下一届选举中赢得选民的支持,政客可能会提出诱人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忽略长期问题,比如应对生态毁灭、养老金改革或儿童早期教育投资,因为这些问题不会为政客直接赢取政治资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这种目光短浅的政策制定形式就被称为“政治的景气循环”。 因为气候议题无所作为,瑞典少女桑伯格激励了一代小学生罢课抗议(Credit: Getty Images) 此外,特殊利益集团,特别是企业,利用政治制度为自己争取短期利益,并将长期成本转嫁给社会其他群体。无论是资助竞选活动,还是耗资巨大的游说,企业对政治的入侵和操控都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导致无法形成和实施长远的政策规划。 政治短视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深刻的一个原因,是代议制民主系统性地忽略未来人的利益。未来公民没有任何现世的权利,在绝大部分国家没有代表未来公民利益的机构,即使今天的决定无疑将影响未来公民的生活,他们也无能为力。这是一个巨大的盲点,但我们却几乎注意不到。在10年间,我作为政治学家专门研究民主治理,但从没想过我们的子孙后代会像过去的奴隶或妇女那样被剥夺了权利。但这就是现实。这也正是全球成千上万小学生在瑞典少女桑伯格(Greta Thunberg)鼓舞下罢课游行,要求富裕国家减少碳排放的原因。他们拥有民主制度,却被剥夺了发言权,现世的政治并没有考虑他们的未来。 虽然不舒服,但我们需直面现实。现代民主,尤其是富裕国家,能够殖民未来。我们把未来当成一个遥远的、没有人的殖民地,在那里我们可以任意“倾倒”生态退化、技术风险、核废料和公共债务,随意掠夺。英国18、19世纪殖民澳大利亚时,利用“无主地”的法律原则来为自己进行殖民统治辩解,无视原住民的存在和土地所有权。今天,我们的态度也像对待“无主地”一样,把未来当作“空白时间”,无人居住、无人认领,任凭我们主宰。 库克船长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占领新南威尔士,1770年(Credit: Getty Images) 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是重塑民主本身,以克服其固有的短视并停止盗窃后代的权利,后者是导致我们对未来实行殖民统治的根本所在。我认为,做到这一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政治挑战。 有人认为,民主根本就是短视的,因此依靠“善良的独裁者”或许会更好,他们能够代表我们所有人,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人类面临的多重危机。英国著名天文学家里斯(Martin Rees)便是其中之一。他曾撰文称,面对气候变化和生物武器扩散等长期严峻的问题,“只有开明的专制君主才能推行安全度过21世纪的措施”。前不久在一个公开论坛上,我问他是否真的把独裁作为应对短视的政策处方,并暗示他也许是在开玩笑,他回答说,“实际上,我是半认真的。”然后,他给出中国的例子,证明专制政权在长期规划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功。这从中国对太阳能的持续巨额投资便可清楚看出。 在场的人中点头者出奇得多,但不包括我。历史上长期保持善良和开明的独裁者的例子即使有,也很少(比如中国糟糕的人权记录)。此外,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专制政权在长远考虑和规划方面比民主政权做得好。比如,瑞典没有专制君主,但瑞典设法做到了近6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比之下,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仅为26%。 2019年3月,一名参加国际罢工的抗议者要求更多关注气候变化(Credit: Getty Images) 也许有办法重塑代议制民主,以克服目前的短视政治。实际上,有几个国家已经开始为未来公民赋权的开创性实验。比如,芬兰议会设立了一个未来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Future),负责审查立法对后代的影响。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以色列设有一个名为“子孙后代权利监察专员”(Ombudsman for Future Generations)的职位。但后来,因为被认为权力太大,导致立法延迟,该职位被废除。 当代最著名的例子也许是威尔士。威尔士设立了“子孙后代权利专员”(Future Generations Commissioner)的职位,是 2015年《造福子孙后代法案》(Well-being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ct)的一部分,由苏菲·豪(Sophie Howe)担任。此职位是确保从环保到就业等领域的公共机构在制定政策时至少要把眼光放到30年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出台一个类似的覆盖整个英国的子孙后代法案。这个想法可能会受到新成立的议会跨党派子孙后代小组(All-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 for Future Generations)的欢迎。该小组成立于2018年,得到了身兼上议院议员的里斯的支持。显然,里斯仍对此民主程序有一定信心。 英国部分上议院议员和下议院议员支持成立跨党派子孙后代小组(Credit: Getty Images) 然而,这类行动因为过于改良主义且无法根本改变政府结构而遭到抨击。加拿大资深生态活动家铃木(David Suzuki)提出更激进的替代方案。他希望用随机选出的公民议会取代加拿大的民选政客。公民议会将包括普通无党派加拿大人,每人任期六年。在他看来,这种类似于政治陪审团形式的议会能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和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长期问题,解决政客只关心下届选举的问题。 但是,由当代公民组成的议会真的能够站在子孙后代的角度,代表他们的利益吗?日本出现名为“未来设计”(Future Design)的运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京都人类与自然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ity and Nature)的政治学家西条辰义(Tatsuyoshi Saijo)领导下,该运动在日本各市举办公民集会。一组参与者站在当代居民的角度,另一组想象自己是2060年以后的“未来居民”,后者甚至会穿上特殊的服装来想象穿越时空。多项研究表明,与现在的城市规划相比,“未来居民”设计的城市规划更激进、更进步。最终,该运动的目标是成立一个由中央政府管理的未来部(Ministry of the Future),并在所有地方政府机构中设立未来厅(Department of the Future),用未来公民议会的模式制定政策。 2060年后的“未来居民”穿的服装(Credit: Ritsuji Yoshioka) “未来设计”的灵感部分来自美洲原住民遵循的第七代原则(Seventh Generation Principle)。该原则要求相关政策将第七代后人(大约150年后)的福祉考虑在内。 这种原住民思维也引发了美国一场重要诉讼。在这起诉讼中,年轻人主导的组织“孩子的信任”(Our Children's Trust)试图为当代和后代争取稳定的气候和健康的空气。这起案件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原告都是10几岁或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认为,美国政府故意推行导致未来气候和公共资源不稳定的政策,因而剥夺了他们未来的宪法权利。正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环境法教授卡尔森(Ann Carlson)最近对網路媒體Vox所说的那样,“这就是让孩子做原告的聪明之处……他们讨论的是地球的未来。”如果胜诉,这将是一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最终将使未来公民获得权利。 所有这些举措加起来,说明了什么?我们正处在一场历史性的政治变革之中。显然,为子孙后代争取权益的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在未来几十年内随着生态毁灭和技术风险加剧而逐渐成长。梦想着善良独裁者不是解决长期危机的唯一选择。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到18世纪代议制民主兴起,民主出现了多种形式,也经历了多次重塑。下一场民主革命将是一场为子孙后代争取权益、停止掠夺未来资源的革命。它很可能就在眼前了。 罗曼·克兹纳里奇是一位公共哲学家兼前政治学家,也是全球首家同理心博物馆(Empathy Museum)的创始人。他目前正在写一本关于从长计议的力量的书。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0410_rolling_taiwan_huawei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4/120410_rolling_taiwan_huawei
民进党立委质疑 台湾通讯遭监听
台湾联合晚报消息,台湾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周二(10日)举行记者会,质疑国安局、陆委会、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 (NCC)政策不同调。
民进党表示,陆委会禁止具有大陆军方色彩的电信设备业者华为公司进入台湾,却让总经理来台参加研讨会,许多电信业者还购买华为基地台和核心设备。 NCC证实国内有部分业者采购核心设备,不过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 国安会、陆委会也说,将以国安做为优先考虑,提供相关情资给决策单位参考。
ukchina_simp.160308_vert_fut_now-you-can-pick-the-perfect-plane-seatmate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6/03/160308_vert_fut_now-you-can-pick-the-perfect-plane-seatmate
社交选座:为单独飞行选一个完美的邻座
如果我能够选择在长途飞行中与谁比邻而坐,那么我希望是爱因斯坦。那样的话我可以和他讨论相对论,量子纠缠,虫洞,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要与我为邻,爱因斯坦不仅要穿越到现代,而且他还要有自己的领英或者脸书账号,这样他才能够在有限的几个航空公司上定航班,尝试一种叫做“社交选位”(social seating)的新潮理念。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目前一些航空公司正在提供这样的体验,乘客可以选择志趣相投的邻座。“很多人单独出行,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孤独的体验,”社交选座创业公司 Planely 创始人尼克·马汀(Nick Martin)说,“人们不喜欢和没话说的人坐在一起,他们喜欢和那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坐在一起消磨飞行时光。” 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的想法很讨厌,他们不愿意成为“本来可以是个人行为却变成社交殖民的受害者,”丹麦的行为科学家佩勒古博格·汉森(Pelle Guldborg Hansen)说。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洛特·贝林(Lotte Bailyn)也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无时不刻不在想着拓展人脉,尤其是出于工作的需要,令人变得“思维僵化,无法进行创意脑洞大开的思考。” 这是那些喜欢聊天的人所盼望的吗?还是说这种允许人们选择长途旅行伴侣的社交体验太过前卫? 一些旅行者使用社交选座软件来确保他们对邻座的选择自己做主。(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目前我们大部分人是依赖机缘或运气碰到自己的邻座。上飞机,想想什么样的人会坐在你的旁边。他们或很有魅力,或是话唠,还是那种每次你伸展肢体时就会关上笔记本长叹一声的人?“到目前为止乘客与邻座美好的期遇或许只是全凭运气。 当你在空中无处可逃的时候,我们希望乘客能与志趣相投的人坐在一起。”另外一家创业公司 Satisfly 创始人塞尔希奥·德梅洛(Sergio Mello)说到。 2010到2011年这些社交软件刚刚出现的时候引起了媒体争相报道,但是四年之后的今天,这样的服务基本已经不存在了,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Planely 社交选座软件公司在经营三年之后资金链断裂,已经倒闭。另外一个软件 SeatID 被 BookingDirection.com 订票导航网站收购,成为其一部分,主营酒店订房业务。在线旅游中介 Travelstart 收购了 Satisfly 公司。“或许我们的想法太过于超前,或许人们压根不愿意尝试这样的服务。”马汀说。“如果航空公司本身定位准确,或许可行。” 早在2011年,马来西亚航空作为第一批航空公司向乘客提供了选座的服务。其官网上的“马航伙伴计划”自动显示搭乘同一航班的脸书伙伴,提供订票,乘机和选座一站式服务。“在项目启动头一个月,有大概3000名乘客使用了这个服务,”马航的发言人说。但是,他补充道,这只是为了测试一下社交媒体的有效性,航空公司之后停止了这个计划。伊比利亚航空,波罗的海航空和芬兰航空也是第一批尝鲜的公司,但是后来放弃了这个服务。 一些航空公司认为社交选座使长途旅行不再冗长单调。(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在2011年推出了 Meet & Seat 服务,是目前仍在运营的社交选座服务之一。“如果能与有缘人坐在一起,这会使长途旅行更加愉快。”荷航发言人朱思特·瑞普说。在出发前一小时之前,你都可以通过浏览领英或者脸书上其他的乘客的详细资料来寻找同样热衷交际的人坐在一起。一些航空认为如果乘客能够享受他们的旅程,他们下次会使用相同的航空公司。 南非航空同样热衷创新。其发言人说他们所推出的“社交乘机”的理念正是希望通过这种前所未见的方法来吸引更广泛的客户,希望他们能够更加享受航空飞行。 商务社交网络 那么大部分人都愿意放弃在飞机上独处的时间,而去刻意的寻找一个邻座交谈么? 2013年当南非航空推出社交乘机服务时,每月大概有400名乘客使用这项服务。Planely 在其运营的三年中累积了25,000名注册客户。而皇家航空的 Meet & Seat 服务在推出后有大概有65,000名旅客使用了该项服务,其中在2014年使用该服务的就有30,000名乘客。相比荷航每年2,600万乘客,使用这一服务的人只是其冰山一角,尽管如此,荷航仍将这个服务推广至所有从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Schiphol)抵达和出发的航班。 高层管理教育机构创新领导力中心(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工作人员珍妮弗·迪尔(Jennifer Deal)认为这样的服务应主要针对商务人士。“如果能够选择与谁为邻,那么这有可能会提升商务人士的效率。既能对他们工作有所帮助,同时旅途也更加愉快。” 你会专门换座位为了和有趣的人聊天么?(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达美航空早前推出了创新舱试验项目,并试飞了几班。该项目旨在为乘客提供与业界领袖进行头脑风暴和交流的机会。维珍美国航空也将商务拓展的理念引入运营项目,推出了机内商务拓展项目 Here on Biz。如果你不幸与一位实在无趣的人坐在一起,那么在付费的情况下,你也可以使用这个网络与飞机上的其他人交流商机。或者干脆直接到他们的座位上找他们谈话。 伦敦皇家学院的实验心理学家伊沃·维勒夫认为机舱内社交活动并不仅限于商务旅行者。“保持与他人的联系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这也是人类基因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律。”他说。“正如人需要食物和水一样,时刻保持与他人联络交际也是一个自然的现象。这使我们成为人并拥有幸福感。” “遵循这些规定能够激发人们的归属感。”维勒夫说新近的一些证据表明,大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产生多巴胺,使人产生幸福感。这使我们从行为上更加相像,因此无论是在飞机上,或者周末在海边,这种相互连接的体验都是于我们有益的。 一些航空公司甚至提供了更多的服务,而不仅是这种无处不在基于闲聊的社交网络。当你将自己的资料上传至波罗的海航空官网,并查看他人的资料的时候,你甚至可以选择给他们送支玫瑰,来个惊喜,即便是给陌生人也无妨。 维珍美国航空也有类似的服务——通过机舱内的娱乐系统,乘客可以给其他人送饮品,还可以进行聊天,(不过某些乘客可能会受到过度的关注)。阿联酋航空A380客机上提供一个广受欢迎的服务——上层舱的酒吧,在维珍大西洋航空的波音787-9豪华经济舱里面的走廊,乘客们可以边吃零食边聊天。 后知后觉? 但是目前仅有几家创新的航空公司提供这种奇怪的安排,或者说一种奇思妙想。那么为什么机内社交没有在整个航空行业流行起来呢?“我们和一些航空公司签订了协议,但是只有几家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实现了社交选座的服务。” Satisfly 公司的德梅洛说。“乘客喜欢拥有选择志趣相投的邻座的权利,但是航空公司是乘客体验的把关人。他们两者之间的兴趣并不一定一致。” 阿联酋航空的上层舱的酒吧广受乘客欢迎。(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SeatID 的创始人伊兰·萨维尔(Eran Savir)目前就职于 BookingDirection 订票导航网站,他说航空公司往往对于新科技后知后觉。“航空公司会尽力的保持冷静自信的姿态,除非这项新的科技已经被证实可以产生新的营收,否则他们宁愿选择观望。” 这样的社交体验并不会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假设你在脸书上有1,567个好友,其中一个邀请你在一次长达12小时的飞往约翰内斯堡的航行中坐在一起,你是否会因此觉得尴尬?答应了之后又默默的祈求这个人不要让你感觉太无聊,如果回绝掉又觉得不太礼貌? “有人打电话给你,写信给你,现在就连坐在你旁边的人也要接近你,但你实际上并不愿意,这就好像出了名但没有享受到好的方面,全是坏事,“汉森说,“社交连接无限的侵蚀我们私人空间和时间。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放空大脑的时间,放松自己,对日常经历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就我个人而言,这种体验使一个旅行变成了一种运筹学,一次美妙的旅行有可能会因为没有网络而被破坏,更别提当一个讨厌的商务人士出现在你身边的情况。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情愿待在家里打网络电话谈生意。 也许 Satisfly 在其昙花一现的运行中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使乘客可以在社交与独处之间进行选择,德梅洛说。乘客可以选择独处,是这个社交软件的杀手锏,恐怕也是其最具反讽意味的地方。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zhongwen_simp.140917_linbiao_assessment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_watch/2014/09/140917_linbiao_assessment
透视中国:林彪疑案为何成为“铁案”?
“九一三”事件43周年纪念日在中国互联网上掀起关于林彪的讨论,很多网友对官方结论表示质疑,其中不乏同情林彪的声音。
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毛泽东的“副统帅”。 根据中共官方的说法,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1年9月13日,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副统帅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人乘飞机叛逃,因飞机失事死于蒙古国的温都尔汗。 林彪死后,其部属被毛泽东打成“林彪反党集团”遭到整肃。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又把林彪和“四人帮”绑在一起,对所谓“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审判。 但是,曾为中共夺取政权立下头功的林彪是否真如官方所说试图“篡党夺权”、“谋杀毛泽东”,并因阴谋败露而“叛逃”,在海外学术界和中国民间都有争议。 受林彪事件牵连的十几万原林彪部下及其家属,当然更不能接受官方的说法。 近年来,官方对林彪事件的禁忌似乎有些松动。在网络上,一些挑战官方定性的文章传播甚广,同情林彪的声音越来越多。 但是,研究林彪问题的专家对BBC中文网说,中共官方在林彪问题上的正式立场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那么,受到广泛质疑的林彪案件为什么被中共官方视为“铁案”呢? “历史疑案” 在很多网民眼中,中共定下的这个“铁案”,顶多是个“疑案”,甚至是个“冤案”。 新浪微博网友“yodoxo”写道:“历史上的今天:‘9.13’事件。毛的亲密战友和可靠接班人副统帅的出走,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理论和实践的破产。自此毛的神圣光环开始暗淡,至今林彪之死仍是个谜!” “圣灯大伯”则称:“林彪案是中国历史上最冤最冤的冤案,若不评反,今后真难再找到甘愿为国家献身的忠勇之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在微博上写道:“不管怎么说,林彪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确实值得重新评估了,为什么让那么多的历史疑案继续纠结下去,不适度开放一点新的档案呢?” 但微博上的类似评论本身就显示,林彪问题在中国大陆已经不再是完全的禁忌话题。 有限的解禁 林彪事件一度是中国的禁忌话题,现在仍未完全放开。 《百年林彪》、《重审林彪罪案》等书的主编丁凯文对BBC中文网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林彪事件慢慢地已经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了。邓小平时代还不能对林彪事件做评论,但是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涉及到林彪的话题已经松动很多了。 他说:“国内比较大胆的杂志,像《炎黄春秋》,已经可以刊登一些有关林彪的文章,甚至能替林彪说几句公道话。” 国内的“共识网”也发表了一些研究林彪事件的文章,包括一些海外学者的文章。“很多网友在留言中对毛有很尖刻的批判,但好像也没有对他们采取什么打压的措施。”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孙万国也说,近年来中国学术或半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林彪的文章越来越多。 但是,中国当局对相关研究的限制还远未放开,在媒体上的论述基本还是要遵循官方的口径。 多年研究林彪问题的孙教授说:“在2011年林彪事件40周年时,官方背景的香港凤凰卫视做了一个文献片,采访了我,但在大陆和香港放映时完全删掉了。” 该片最后是让当年参加“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审理的中央党校的于南教授用官方观点解释整个案件。 孙万国还提到,长年研究林彪的中国军队老作家刘家驹去年3月在《炎黄春秋》上发表过关于林彪的文章。后来解放军总政治部派人来传达,说“林彪的问题中央已定案”,警告他“不得为林彪说三道四”。 孙教授说:“尽管官方放松了关于林彪问题的讨论,似乎让被告说话了,但这不意味着会改变或影响对林彪历史公案的判决,因为判决早已定死。” “毛泽东的替罪羊” 为什么中共官方一定要坚持其对林彪问题的历史决定呢? 丁凯文认为,主要原因是林彪案件的处理是由邓小平做的决定。“凡是邓小平经手的案子,都没有被彻底翻过来的。” “比如说高岗饶漱石事件,是当初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他们一手搞出来的。反右也是邓小平搞的。99%的人都平反了,就剩那么几个人,仍然压着不给平反,仍然认为反右是有必要的。” 丁凯文说,实际上邓小平是要林彪承担毛泽东的文革罪责,当毛泽东的替罪羊。 “因为文革闯了那么大的祸,整了这么多人,把中国搞得这么一团糟,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邓小平就顺理成章地把这个责任放在林彪和四人帮头上去了。说毛只是受蒙蔽了,被欺骗了,被利用了,错误地反动了文革,他内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被反革命集团利用了。这个‘利用论’就为毛作开脱了。” 他说,邓小平考虑林彪的案子,是从政治上来考虑的,而不是从历史的真实性来考虑的。而邓之后的中共领导人仍是遵循邓小平的那一套,没有意愿去触碰这个事情。 “牵涉两代核心” 有学者说,邓小平坚持要进一步清洗林彪集团,是为了控制军队。 孙万国指出,官修的历史一直是从维护政权的角度来做的。中共中央将林彪案件视为“铁案”,是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 孙教授说,文革后,新任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并没有准备重提林彪问题,是邓小平坚持要把林的问题再审一次。 一个原因是,解放军中林彪的第四野战军势力最大,邓要控制军队,要把枪杆子牢牢抓住,就一定要进一步清洗四野、清洗林彪集团。 另一个原因是,毛泽东最欣赏的两个年轻干部,一个是林彪,一个是邓小平。邓和林之间有一种“瑜亮情结”,相互容不下。邓对林一直有戒心。 虽然邓小平已去世十几年,但孙万国说:“林彪不但现在不能平反,我以为,只要共产党在,林彪的案子就是铁案,永远不会正式平反。因为林的案子牵涉了毛,更重要的是牵涉了邓。” “林彪的问题牵涉到两代核心人物。对林彪问题重新解释,就会影响怎么看待毛,怎么看待邓的问题。” 孙教授补充说:“不仅如此,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中以及1972年‘批林整风汇报会’上的角色也并不光彩。如果重评林彪,中共苦心维护的周恩来的正面形象会遭到破坏,而共产党的合法性也会随之受到更大的打击。” 文革角色 那么,林彪在文革中的真实角色到底是什么呢? 中共官方的说法把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责任推给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孙万国认为,这是很不符合史实的。 他说:“文革绝对是毛亲自发动的。包括林彪这些人都是被动的,只好跟着跑的。” 其实,毛泽东和林彪最根本的矛盾就在对文革的看法上。“尽管林彪表面上不说,但毛很清楚,特别到了67、68年以后,知道林彪对文革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毛要抛弃林彪。” 但是,孙万国说,“不管林彪私下怎么看待文革,也因为文革跟毛有根本矛盾,但表面上来看,毕竟在文革期间给提拔到第二号人物、副统帅,党章中摆明是接班人。” 因此,“林彪整个跟文革绑在一起,而对文革的否定,今天仍然是一个主题。所以要平反林彪,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历史评价 而文革问题也影响到学术界和民间对林彪的历史评价。 孙教授认为,林彪是宫廷政争的受害者,从这个角度讲固然非常冤屈。但评价一个国家领导人时,还要看他有没有推动历史进步,对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他说,尽管林彪对毛的政治运动有看法,但他毕竟没有像彭德怀那样站出来说话,反而成为毛的“副统帅”,因此难免遭人指责“为虎作伥”。 孙万国说,大家争论比较少的是林彪的军事家地位。林彪红军时就是打前锋的,在抗战后的内战中更是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真是帮毛泽东打下了天下。 但是,在中国互联网上,对林彪的战功也有一些争论。有网友指出,林彪的赫赫战功,除了曾在平型关歼灭几百日军(中共所谓“平型关大捷”),基本都是在中国人杀中国人的内战中立下的。 还有些网友提出,在国共内战中的长春围城中,林彪的部队不放饥民出城,导致十几万人饿死。 微博网友“二中老帅1”说:“英雄错死,葬身异国他乡,莫非是长春围城饿死难民之报应?”但网友“幽州突骑”则试图为林彪“正名”,说围城应该是毛的意思。 从网民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尽管官方定性很难改变,但关于林彪的争论在中国还将继续很久,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还远未清晰。 (责编:横路) 读者反馈 林彪,彭德怀都是毛泽东的帮凶。他们和刘少奇,薄熙来一样在台上拼命地害人,死后只说被害。 John, London 丁教授的話讓人莫名其妙 “实际上邓小平是要林彪承担毛泽东的文革罪责,当毛泽东的替罪羊” ,從法拉奇的訪談錄到建國后若干重大問題,好像從來沒有說過毛不用負領導責任 “比如说高岗饶漱石事件,是当初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他们一手搞出来的。反右也是邓小平搞的” 這裡似乎也過於抬高了鄧在建國初期的位置了,應該那個時候他的排位連彭真都趕不上的。 82年開始商量的百萬裁軍到85年實施的時候,昆明軍區作為二野的老部隊,原本以為可以吞併成都軍區,沒想到最後方案是成都併吞昆明。 歷史學家不能為了多賣幾本書就不顧歷史啊。 無論林彪做了如何貢獻,最後都是叛逃到蒙古的,如果他可以平反,那汪精衛不也可以? 未署名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以鬥爭為綱、視權如命的政黨,是非黑白從來都是沒有準則的。林彪一案,定性為鐵案、疑案、懸案、冤案、假案甚至錯案,視乎最高領導人因時、因應須要而有不同的定調。勿以為已作階下囚的薄熙來是永世萬惡不赦,勿以為今天的周永康永遠是隻人人喊打的大老虎,就算當下位高權重的習近平也非永恆的偉大正確。爭權、奪利、鬥爭;再爭權、再奪利、再鬥爭,這是中國共產黨擺脫不了的輪迴。是非模糊,黑白混淆,唯權是尚,譜出了一部混帳的黨史。今天為王的,說不定明天為寇;今天為寇的,說不定明天指點江山。一個欺蒙詐騙、無視人權法治、沒有誠信、緊抓權力的黨,合該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孟光, Hong Kong BBC中文网的先生们就喜欢用道听途说来的东西做基础,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严肃的历史问题瞎评论,极不严谨,也极不严肃.水平低也就算了,而主观努力程度还很差.真替BBC悲哀。 dlc,
ukchina_simp.160415_vert_fut_i-use-a-drone-to-spy-on-people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6/04/160415_vert_fut_i-use-a-drone-to-spy-on-people
用无人机开展调查的私家侦探
克丽丝. 莱特(Chris Wright)是解决麻烦的高手。她的客户带着问题和疑虑而来,她用尽各种工具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新老技术我都用,我需要解决问题,因此我得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工具,从野鸭、猎犬到伦巴(Roombas)吸尘机器人、无人机、以及GPS定位系统。”
莱特是位私家侦探,也是总部位于加州的阿纳海姆的(Anaheim)莱特集团(Wright Group)的老板。从业四十余年,她见证了私家侦探可用工具巨大的变化。起初人们通常坐在货车里进行监视。近些年,小型照相机和社交媒体等新型科技崭露头角。对于这些变化她欣然接受。如今,若有需要,她会使用无人机作业。 她给我举了几个例子。如果两个人要在公共场所见面,使用无人机就可以有效地在暗地里监控他们。“无人机悬停在大约50到75英尺(15-23米)的空中,因此你听不到任何声音。”对于步行难以到达的地方,使用无人机进行高空监视也很管用。如果某所学校或者教堂担心财产被窃或毁坏,可以使用无人机或小型越野车(她叫他们”打了鸡血的机器人”)对财物进行监控。 克丽丝. 莱特倚赖无人机玩家操控无人机进行监控活动。 有一次,莱特接到任务是调查一个汽水销售员是否跨越县境销售并进行合同诈骗。与很多州一样,加州的销售人员须签订区域合同——例如,鲍勃(Bob)在洛杉矶郡(Los Angeles County)卖百事可乐,南希(Nancy)在橘子郡(Orange County)卖百事可乐。如果南希到常去的商户推销汽水,发现他们的汽水进货量已经满了,那么很可能有人(也许是鲍勃)跨过了县境进行非法售卖。 高科技玩具 莱特受雇调查这一情况是否属实。这意味着要沿着全长300多英里(480千米)加州海岸线,拜访从圣路易斯(San Luis Obispo)到圣迭戈(San Diego)的每一个汽水批发商,检查是否有人从错误的销售人员进货的行为。如果有非法来源的汽水在售,她就会用无人机跟踪运货车至仓库。有一次,货车把她带到的仓库位于一片沙漠之中,无论人还是车接近都会被发现。但是无人机能够悄无声息地监视货车。“我们可以看见卡车在仓库门间卸货。” 莱特从高端玩具店购买她的无人机,每架约200美元。这是一项昂贵的投资:你不仅仅要买设备,还要雇一到两个人对其进行操控。如果在执行任务中不幸损失了一架,你的荷包就要大出血了。但这笔买卖还是划算的,因为在它们能发挥作用的任务中,这些无人机确实非常实用。 莱特自己不操纵无人机。“我试着雇用无人机玩家,到大学和高中寻找极客玩家,然后雇用他们。”她说她永远赶不上手下那些飞行员们的技巧——而且他们喜欢挑战。有些人正在向拥有私家侦探执照方向努力,而他们操作无人机的小时数可以算作考取证书要求的工作时数。(莱特的无人机操纵员没有一个愿意接受采访的。“他们性格内向,”莱特告诉我。“不是害羞,而是内向。”) 可以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认同用无人机监视别人的行为。2013年,一名女士报告称有人用无人机监视她。“今天下午,一个陌生人操作无人机飞至我的院子上空和我在米勒球场(Miller Playfield)附近的住宅。”她告诉国会山西雅图博客(Capitol Hill Seattle Blog)新闻网说。“今天是个暖洋洋的春日,起先我误以为嗡嗡的噪音是除草机的声音。几分钟后,我从家里三楼的窗户看出去,发现一架无人机就在几英尺外盘旋。”她丈夫让站在附近的操控者离开——但此人声称他是在法律允许下行使自己的权利。 监管加强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判定。根据全美州议会会议(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去年有35个州考虑增加与无人机相关的法案,10个州确实增加了相关的新法律。例如,在爱荷华州(Iowa),利用无人机执行交通法规目前是违法的。在北卡罗来纳州(North Carolina),谁都无权使用无人机对个人或私有财产进行监视。而田纳西州(Tennessee)明确规定使用无人机对打猎或钓鱼的人进行监视被视为轻罪。 莱特的无人机作业可能很快也将受到来自法律的质疑。本月早些时候,一位加州议员提出一项议案,要将财产权拓展到空中,这意味着在私有财产上空飞行的无人机将被视为入侵行为。这之前的几天,奥巴马总统(President Obama)和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也宣布了新的无人机管理条例,其中规定无人机必须轻于55磅(25千克)且操纵者必须全程保证飞行器在自己视线内。 美国的许多州已经开始打击无人机的使用。 由于法律界定模糊,很多私家侦探绕开了无人机。“使用无人机进行监视在法律上受到极大的限制,”德州(Texas)的一位私家侦探凯利. 里德尔(Kelly Riddle)说。“你很容易违反空间管制条例和隐私法。因此,早就有人提醒我们使用无人机摄像是违法的。”这是因为无人机经常用来观察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在地面上是无法直接观察可得的。另辟蹊径来监视这样的活动被视作侵犯隐私,里德尔说。莱特的很多工作回避了这类隐私问题,因为它涉及帮助学校和教堂监控他们自己的财产。 在美国使用无人机很有可能将受到一系列综合性法律法规的约束,这是迟早的事。但同时当工作需要时,莱特会继续使用无人机。可她同时也说,撇开合法性问题不谈,如果有人认为个人隐私受到了侵犯,他们会对此采取行动的。这可能意味着把无人机打下来——这一行为是否合法尚不清晰。“我认为我的很多同事都已经损失过无人机了,而且也意识到了这只是个工具,如果你侵犯了别人的隐私,那么,如果他们能把它打下来,他们会的。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林杉)
ukchina_simp.150717_vert_cul_terminator_genisys_ai_expert_view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cul/2015/07/150717_vert_cul_terminator_genisys_ai_expert_view
人工智能专家看最新《终结者》电影
除非你喜欢看直升机与液态金属机器人带来的狂拽炫酷场面,《终结者:创世纪》实在不值得一看。那晚在电影院观看时,全场只有五位观众,而且还有两位提前离场。如果你以前看过 T2 (如果没看过,强烈推荐),这一部实在没什么新意可言。
第五集《终结者》电影在全球上映 自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自 1984 年《终结者》引入天网 (Skynet) 幽灵这个角色,至今它还在满世界地追杀人类。《终结者》系列这五部电影的叙述前提是:在不远的将来,不愿再被人类奴役的机器人将掌控世界,并试图消灭人类。 我不明白为何机器人要消灭人类,而不是将我们关进动物园。当第一部《终结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映时,我就明白这个前提似乎是个玩笑。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人工智能(AI)曾备受追捧,但后来又遭遇了艰难时期——通常被人们喻为人工智能的“寒冬”。 如此看来,人工智能似乎不大可能掌控世界,反而似乎有消失的态势。在英国,1973年莱特希尔的《人工智能评估报告》对人工智能做了全面评估,同时也使该领域遭受了沉重打击;人工智能几乎没什么重大的商业价值,自此陷入沉寂。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担心人工智能可能是我们最后的发明,人类的终结者 现如今,当代一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仍对人工智能忧心忡忡。埃伦·穆斯克 (Elon Musk) 担忧人工智能是在“召唤恶魔”,而且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也担心人工智能可能是我们最后的发明,人类的终结者。 7 月 1 日,未来生命研究院 ( Future of Life Institute) 宣布投资 700 万美元(450 万英镑)用于支持研究“如何让人工智能对人类有利”,这笔钱大部分出自穆斯克个人。这位研究院院长警告说,这部新电影可能会使现实和虚构混淆。麦克思·泰格马克 (Max Tegmark) 说道:“终结者现象存在的隐患不在于电影场景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而在于转移人们视线,忽视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真正问题。” 碰巧的是,上周我与几位业界领袖以及身负重任的企业巨头谈论了人工智能问题。由于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Chatham House)有“特别规则”,我不便透露相关细节,但是有两件事情已然十分明了:首先,一些非常聪明的人都十分担心人工智能,其次,无人清楚未来将会发生什么。在一场私下的会后讨论中,怀疑者和担忧者各执一词,这使得未来更加扑朔迷离。 反抗机器 有一个关键问题在电影中几乎没有提及:机器人会关注人类是为了伤害我们?还是他们试图占领我们的资源?没有人可以明确回答。 机器人为何要伤害我们? 对此,我认为:天网和它手下配有重型武器的机器人(以及可任意改变形状的液态机器人),其设计是荒唐的。任何时候,机器人也不能在遥远的地方轻易变成阿诺·施瓦辛格的模样;这一点,上个月观看过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DARPA) 机器人大赛的人都清楚,看过视频分享网站 (YouTube) 上热门搞笑机器人仰面朝天视频的人也清楚。 当前人工智能的表现实在泛善可陈,尤其是模仿人类的人工智能(人们也称之为机器人)。我们可能将于 2017 年拥有全球联网的操作系统 (正如《终结者》电影所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内不会出现随心所欲操纵人类世界的机器人。(但是随着液态金属机器人的到来,本着谨慎谦虚的态度,暂且不下定论。) 且不论天网是否会成为现实,我们可能还有其他重要问题得考虑。首先,如果对人工智能放之任之,无需装在实体机器人身上,也会对人类造成威胁;眼下,任何人都可以编写软件程序,而软件,即使不借助有形物体,也可以造成伤害。 可是,软件程序的漏洞已经造成股市“暴跌”;人们可使用的软件越多,软件造成的伤害就可能越大。(如果该部电影说对了一件事,那就是全球处处联网的风险巨大。) 其次,机器人或其他人工智能无需具有自主意识来伤害人类;我们已经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罪犯利用人工智能窃取信用卡,垃圾邮件泛滥。机器越智能,它们就越有可能成为所谓的“坏人”的犯罪工具;这对于任何科技都有可能,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事物联网互通,这种风险就越高。例如,如果20年以后,某些不怀好意的人试图攻击全球联网的自动驾驶汽车,后果将不堪想象。 机器人坏,还是坏人更坏? 同时,当前所有关于“超级智能”的时髦论题可能都不恰当。智能不是一种单维特征(如高度或重量,可以用某个数字来衡量的事物),而是有诸多不同认知特征的复杂混合体。人工智能已经在记忆和运算方面远远超越我们,但是在计划、逻辑以及理解方面还远不及人类。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领域都会有点滴的进步;超级智能诞生的日子也无从知晓,但是数十年来,人工智能一直都在进步发展。机器无需在智力上超越人类,也可能带来潜在威胁;它们只需强大即可。 但幸运的是,无人知晓这些合成的家伙为何会关注人类;而现在或许因为它们对人类不感兴趣,我们才十分安全。令人担心的是,无人知道如何保证现在的幸福生活——机器不具备人性,对我们的资源不感兴趣。 我们尚不能放弃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益处: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科学,促进生物科技和材料科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还可以轻易地终结贫困,为治愈癌症或阿兹海默症带来希望,而且太空旅行也见曙光(可能在几百年或几千年后),这将在小行星撞击地球或发生其他不可预见的灾难发生时,最终拯救人类。当前我们最大的智慧挑战是,愈加智能的电脑将注定成为主角。 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考虑人工智能的风险和回报。我欣赏《终结者》的地方在于,它让人们对那些风险有所反思,至少是片刻的反思;但难以苟同的是,电影太不真实,很难严肃看待。 似乎只在科幻小说中多见人工智能的末世危险,但现实的核武器曾经也只是在科幻小说里出现。为了防备出现真正的危险,我们必须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 加利·马库斯 (Gary Marcus) 是几何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创办人,同时也是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教授。《大脑的未来》(The Future of The Brain) 是他最新著作。 欲阅读 英文原文,请访问 BBC Culture网站。 (责编:友义)
zhongwen_simp.science-52199529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52199529
肺炎疫情:欧美世卫改口,口罩防疫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一些欧美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一直对普通民众是否应该使用口罩抗疫存怀疑态度,并不建议医护人员等高危人士以外的普通人戴口罩。他们认为目前没有充足证据显示全民戴口罩对社区防疫有用。这和亚洲国家形成强烈对比,在欧美国家出现涉及歧视亚裔的问题,而亚洲网民则批评欧美国民不戴口罩是不负责任。
疫情爆发时,亚洲人戴口罩的比率较高。 但近期,世卫、美国、欧洲多国也开始对口罩的看法有所改变。世卫总干事谭德塞4月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一些国家已经建议或考虑普通人习使用口罩,世卫发布了新指南和标准,支持各国的决定。世卫专家戴维·哈曼(David Heymann)点名指香港的数据显示,口罩可能有助抗疫,所以重新修改建议。美国疾控中心亦指出,由于近期研究指出,很多人感染新冠病毒没有出现病症,建议民众在公众场合用衣物遮掩脸部。 到底这场逆转是怎样出现?为什么之前西方国家不接受口罩?欧美国家疫情比较严重是否真的和不鼓励戴口罩有关?许多科学家都正在研究此一课题。BBC中文翻查近期和近10几年的医学期刊的研究,审视戴口罩在科学上是否真的有根有据,亦了解西方国家制定政策时参考的因素,以及探讨近期我们从疫情学会了什么。 口罩最大功用非自保,而是防止飞沫传播 口罩最初的文献集中研究能否有效减少医护人员感染,但2003年SARS一疫后,口罩与个人卫生能否抗疫成为热门医学研究,亚洲地区特别是香港有多份研究去记录口罩的成效。 香港中文大学刘德辉教授的团队在2004年发表的研究,分析了香港SARS时期患者及其家属的数据,显示在公众场所戴口罩丶经常洗手及消毒住所会是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去减低二次传播风险。不过,这份研究并没有为患者做实验室检测,只是按当时世卫标准去作临床诊断判断是否感染SARS,亦没有考虑其他防护措施,并不足以全面肯定口罩的成效。 SARS疫情过后病毒近乎完全消失,专家无法寻找真实个案做实验或研究,所以转而研究口罩与流感的关系,并试图分析戴口罩和手部卫生哪一个较为重要。 香港大学的医科学系团队2008年有一份研究,研究了407名流感病人,他们的家人被分类为“口罩组”丶“口罩及手部卫生组”及“两样均没有”的组别作对照,结果发现,如果在家人出现病症后36小时实行手部清洁及戴口罩等措施,似乎有助阻止在家庭内传播流感。 美国、德国、印度、越南等不同地方也开展了类似针对流感等流行病的研究,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团队追访了509个拉丁裔家庭19个月,发现获发消毒洗手液的家庭较少申报家中有人染病,而获发口罩群组则较为有效阻止二次传播。 不过,并非所有研究均有同样结论。一份在2008年刊登在《国际传染病期刊》的澳洲研究,则寻找了286名成年人参与研究,结果发现有否戴口罩基本上感染的风险也没有分别,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只有少于一半的人真的跟指示使用口罩。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学者曾针对流感时期的大学宿舍采取同类型的研究,但就发现单靠口罩无助减少感染,但注重手部清洁更为重要。 香港街头,戴口罩的路人与壁画相呼应。 这个时期的研究多而零碎,但每项样本数量较少,而且只是针对家居丶学校等个别场所,不能够推论全民戴口罩可以在社区上有关键作用。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本恩(Benjamin Cowling)的团队统整了多份有关口罩及传染病关系的研究,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显示“一些证据支持戴口罩可以避免传染给别人,但较少数据支持使用口罩能有预防功用”。这份报告2010年刊登在《流行病学及传染病》期刊。说法与许多欧美专家的看法吻合。 英国卫生保护局(Health Protection Agency)曾经委托当地专家审视多份世界各地有关口罩的研究。团队点出每份研究的缺点,包括样本数量不足丶没有就所有实验参加者做实验室检测丶只在乎家居或医院内感染而非评估社区感染、研究没有具备随机性、依靠患者自我申报存在申报误差(reporting bias),而且大部分研究是局限于流感。英国专家研究总结指,目前只有有限证据证明口罩在社区存在抗疫作用,口罩只是一系列个人卫生措施的其中一项。这份报告成为了欧美国家主要参考的报告之一。 欧美世卫对口罩态度改变的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起初反对普通人带口罩,而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在今年2月29日,曾在社交媒体要求民众停止抢购口罩,因为这样做无法避免市民大众感染,并引发医护人员无法得到充足口罩的风险。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开始认同口罩可能存在成效,捷克丶奥地利丶意大利等地区陆续呼吁民众外出或在人多地方时配戴口罩。美国近期也重新审视其建议,美国疾控中心建议民众在公众场合用衣物遮掩脸部。但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有关决定时强调,自己不会戴口罩,认为这只是当局的建议。 多份欧美媒体起初也对口罩存疑,但在3月到4月,开始逐渐为口罩“平反”。其中,很多媒体均引用了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接受访问时的一番说话:“在我的角度来看,欧美最大的错误是人民不戴口罩,病毒是透过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飞沫是关键,你说话时要戴口罩,因为说话时总会喷出飞沫。而很多感染者都是没有病症,如果他们戴口罩,就可以阻止带有病毒的飞沫逃出去传染他人。” 权威期刊《柳叶刀》在3月20日和3月21日分别刊登香港医学专家的文章,敦促各国政府重新检视是否要否定口罩的作用。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讲座教授林大庆丶香港医学会传染病顾问委员会主席梁子超丶英国伯明翰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郑家强在文章中指出,没有证据证明口罩有效,亦不等同有证据证明口罩无效,在面对新流行病时选择有限,很多人体内存在新冠病毒但没有病症,戴口罩可以减少患者喷出带有病毒的口水。 奥地利是其中一个最先放开口罩政策的国家,建议民众到市场时要配戴口罩。 香港大学传染病专家高本恩(Benjamin Cowling)等人承认,有关口罩能否在社区具备对抗呼吸道疾病的证据不足,不当使用口罩亦会减低了防护作用,甚至增加感染风险,但事实上医护人员及医院患者广泛使用口罩,其中一个重点是避免口液接触,目前证据显示新冠病毒可以在出现病症前传染,如果每个人都戴口罩是可能可以减少社区传播,而一些地方出现歧视戴口罩者的情况,全民戴口罩反而不会令患者不敢戴口罩。 高本恩的团队在2013至2016年于香港一间私家医院,寻找了246名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分别安排他们随机戴与不戴口罩,并再检测他们呼出的空气,结果发现戴口罩明显可以减少喷出的病毒,这份研究在今年4月3日刊登在《自然》期刊,并指这份针对流感和呼吸道病毒的研究显示了口罩的功用,亦可以套用在人类冠状病毒上。 美国耶鲁大学7名来自不同学系的学者在4月初发表一项针对42个国家与地区的宏观研究,显示香港丶台湾丶日本丶韩国具备“有病便戴口罩的习惯”的地区,平均日增个案比率是10%,但其他地区日增个案比率为18%,单凭表面数字不能够直接推论口罩的成效,所以他们加入了政府何时采取限制公共活动、关闭学校及办公室等措施,来作为对照因素,发现有无戴口罩习惯仍然有显着差别,而在死亡率上差异更大,有戴口罩习惯的地方死亡率增长为11%,但没有此习惯的地方死亡增长率有21%。 研究人员强调,研究不能够包括所有潜在因素,但他们认为,如果从这个模型显示,戴口罩可以降低10%的感染率,已经可以预防数以万计的死亡个案,换取数以兆计美元的经济价值。 英国《全球卫生安全》编辑保罗·努宜(Paul Nuki)在英国《电讯报》撰文指出,西方卫生部门过往从个人角度出发,去决定口罩是否有效,因为如果一个普通人带错口罩,或是经常用手触碰口罩,会增加感染风险,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应该是以社会去看,以非个人层面。 香港传染病学医生曾祈殷接受BBC中文访问时直言,世卫在疫情时期否定戴口罩是“犯了严重错误”。 “在香港医学界眼中,世卫在今次疫情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近乎零,它说没有事,即是更有事,从命名问题丶是否宣布大流行,它根本是形同虚设,各个国家是各自去打仗,没有一个人去统领,叫世界各地的人去装备,结果一些国家现在就医护装备不足,”他说。 他指出,世卫以及西方国家称没有证据证明口罩对付流行病是不合理,因为在流行病爆发时做出一个“完美研究”十分困难,例如在SARS爆发时期,难以在医护人员和研究人员忙碌的时候采集及时有效数据。 香港中文大学呼吸道疾病专家许树昌接受美国媒体《时代》访问时亦指出,很难有肯定的科学证据去说明口罩功效,在医学研究上也存在道德问题,不能够强迫一些人不戴口罩去接触病毒。 世卫新指引建议民众在适当时候用衣物遮掩口鼻,但避免用医护口罩,因为可能会出现医护口罩短缺问题。 全民戴口罩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一些国家已经建议或正考虑在普通人群中同时使用医用和非医用口罩,世卫4月6日新发布指南和标准,是支持各国做出这一决定。 世卫发布的指南认同,一些研究证明口罩可以阻止病毒透过飞沬传播,戴口罩可能是阻截传播的一个措施,但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在社区层面广泛戴口罩有助抗疫,单纯用口罩亦并不足以提供足够保护。文件指出,各地可以考虑各地的处境丶口罩供应量丶社区传播风险等来制定有关社区使用口罩的措施。 谭德塞曾举例指,缺水或拥挤的生活条件而难以采取诸如洗手和保持身体距离等其他措施的社区,可以使用口罩。 世卫同时警告社区戴口罩会有风险,包括让民众造成安全错觉,忽视洗手丶社交距离等措施,而且可能导致医护人员口罩不足。 这次疫情爆发开始,全球多处都出现口罩抢购潮。疫情爆发后,中国加大力度生产口罩,日产量超过1.1亿个,比今年2月初增加12倍。2019年,中国口罩年产量为50亿个,占全球产量约50%,当中约27亿个适用于防疫。由于中国存量丰富,目前身受疫症困扰的国家需要中国伸出援手捐赠或售出口罩。 但部分地区仍然出现口罩短缺,例如英国伦敦,有非紧急及非直接面对传染病患者的医护人员也不能配备口罩,触发一些护士拒绝工作抗议。纽约政府亦建议民众用布或衣物代替医护口罩,因为医护口罩不足。 中国四川大学一批专家整合了有关N95口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并进行一个较大型的统整研究(Meta-analysis),结果发现N95口罩不比普通医护口罩更有效去预防传染病,基于成本考虑,不建议普通民众使用N95口罩。这份研究在2月23日发表在《证据为本医学期刊》。 耶鲁大学的研究建议所有人无论有没有病症出门都要戴口罩或以自制衣物阻挡口鼻,如果口罩面临短缺,应优先给予医护人员。 目前有关自制口罩防疫作用的研究不多。 自制口罩 为了保障医护人员健康持续抗疫,自制口罩被部分国家视为口罩短缺的出路,不过自制口罩是否真的安全,科学界则有不同的见解,主要反对的原因是自制口罩是否真的安全丶会否增加戴口罩者自己的风险,但同样地,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足。 2008年,荷兰曾经有专家试图比较呼吸机丶医护口罩和自制口罩的成效,结果发现三种口罩都可能有效阻止病毒传播,不过自制口罩所能作出保护的程度明显较低。 英国剑桥大学专家2013年一份刊登在《灾难药物及公共卫生预备》的研究指,一些简单用两层体恤衫(T-shirt)制作的家用口罩也可以阻挡病毒粒子。 美国疾控中心已上载视频教人用体恤衫自制口罩。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委托专家所作的研究则建议民众使用透明胶套丶厨房纸和面巾纸等自制口罩,实验证明,对20-200nm气溶胶微粒的过滤功能能够达到外科口罩九成以上效果。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708580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7085807
西安美食:一种名字写不出来的中式面食
一种有节奏的砰砰声在中国西北部餐馆林立的街道上回荡,它们从多个方向传来,节奏短暂地同步,然后又再次离散开去。我本能地把头转向离我最近的砰的一声,看到一个厨师正在他的店铺前工作,两手挥舞着一根巨大的长面团。
Biang Biang面将中国陕西省的独特美食介绍给了许多国际食客。 他举起面团,坚定而灵巧地反复地摔在工作台面上,每一次灵巧的动作都伴随着响亮的一击。当他继续猛击面条时,面条伸长到他双臂展开的长度。他捏住中心,然后从中间把它分成一个环形,灵巧地扔进一个滚水锅里。 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走近厨师,要求来一碗。几分钟后,我吃上了一碗浸满辣椒油和醋、撒上小葱和大蒜的厚面条。面条有腰带那么宽,几乎也有腰带那么长,质地坚硬,咬起来很有嚼劲。事实证明,这种拍击技术能让面条有耐嚼的韧性,也能吸收调味料的丰富味道。 西安的美食故事 西安是中国陕西省的省会,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这里,拉面的工艺与拍击声交织在一起,这催生了这道面奇怪的名字:“Biang Biang面”。 “Biang”这个词是拟声的,用来模仿面团撞击柜台的声音。汉字的书写也比其他任何汉字都要复杂,多达58笔画(不过,你问的人不同,这个数字可能略有不同)。考虑到写这个字要花多少心思,我很惊讶地发现这个字实际上并不存在——至少官方字典里没有。这是因为这个字完全是民间创造的。仔细观察这个标志,我意识到它也由许多不同的元素组成,共同描绘了西安丰富的历史。 例如,在这张复杂的“biang”图中,隐藏着汉字“丝绸”。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丝绸之路是一个巨大的古代东西方贸易网络,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促进了商品、思想和技术的交流。在这些道路上,马不仅是主要的运输工具,而且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因此,“biang”这个字中加上了马,似乎是在回顾这些动物在该地区的重要历史角色。在马的符号的两侧,也出现了汉字“长”;无论是指丝绸之路,还是指面条,这两种说法似乎都很合适。 陕西“八大怪”之一 目前还不清楚“biang”这个复杂的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但造字充满了传说。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秦朝(公元前221-207年)有个年轻的学者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买一碗“biang biang”面,于是发明了一个汉字来代替钱,买了一碗面。如今,人们可以背诵一些有趣的歌谣和谜语,帮助回忆起这个复杂汉字的笔画。 杰森·王(Jason Wang)解释说:“(这些)歌谣只是为了帮助记忆如何书写。”杰森·王来自西安,在纽约拥有“西安名食”(Xi'an Famous Foods)连锁餐厅。“但(这些歌谣)也很古怪。这只是为了好玩。我觉得陕西人很有幽默感。” 这个字很神秘。再加上中国以细面条为主,“biang biang”面的宽度非常特别,因此在陕西省的“八大怪”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地域偏好和习俗一直以来在陕西居民中很常见,但外国人可能会感到困惑,其中包括“房子半边盖”,蹲在凳子上的习惯,以及吃宽得像皮带的面条的传统。 他说,“这有点像自嘲,但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这是文化的一部分。” 2005年,杰森·王的父亲戴维·石(David Shi)开始在纽约的一家小奶茶店做这种“怪”烹饪。他的食物,而不是饮料,开始稳定地聚集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多年来,杰森·王的戴维·石把他们的小餐馆发展成如今遍布全市的八家餐馆帝国,专营他们家乡的菜肴。 他说:“我们有很多引以为豪的传统和遗产。”这些年来,他们的餐馆不仅吸引了来自中国西北地区的移民,还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顾客。“这里的食物不只是为懂行的人准备的。也是为那些想要了解并尝试它的人准备的。” 如今,像“西安名食”这样以凉皮、辛辣孜然羊肉汉堡和“biang biang”面为特色的餐馆,让国际食客对中国食物有了越来越细致复杂的了解。许多海外中餐馆提供人们熟悉的粤菜,如点心或上海风格的菜肴,如红烧五花肉和小笼汤包,但陕西风味在全球还没有太多代表性。事实上,对于许多从未到过中国的食客来说,西安名菜可能是他们第一次品尝陕西风味。陕西菜以其浓郁复杂的香气而闻名,部分是受西南省份四川的酸辣和相邻省份山西的咸以及各种面条和羊肉菜肴所影响。 戴维·石认为,(在疫情爆发前)旅游业的增长和海外华人群体的扩大,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多样的地方烹饪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旅行者喜欢中国的某些菜,并想在自己的国家能够品尝的到; 与此同时,中国留学生和移民也在寻找家乡的风味。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烹饪的地区差异。 “川菜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住在纽约的莎拉·梁(Sarah Leung)说。近年来,像“马陆边边”、“海底捞”这样的连锁餐厅已经把著名的麻辣川菜火锅带到了全球数百个地方。另一家知名餐厅“十秒到”在北美提供云南省的“过桥米线”,向海外食客介绍中国地区的风味。梁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些食物是很有趣的。” 陕西风味菜肴 近年来,专门经营陕西风味菜肴的餐馆在世界各地纷纷开张。 另一位传播陕西菜的厨师是张超(Chao Zhang),他是伦敦的“西安印象”(Xi'an Impression)及其姊妹餐厅“西安Biang Biang面”的老板。“人们现在比以前更加全球化了,”他告诉我。搬到伦敦后,张开了自己的餐馆。“我真的,真的很想家,”他回忆说。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陕西的“biang biang”面条不过是一道不起眼的地方食品,主要是给时间有限的工人们吃的,他们没有机会细致地把面条拉细。与中国西北部的其他面条品种相比,“biang biang”面在西安以外的地方鲜为人知。但在西安本地,它是人们喜爱的主食,对西安人来说,这种面条的背景故事和人物都是司空见惯的。 “作为一个西安人,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会一直谈论‘biang biang’面,你的奶奶会给你讲关于它的故事,”loss Plate旅游公司的创始人胡瑞喜(音)说。该公司组织西安各地的美食游。“你从小就知道怎么写这个字。” 近年来,“biang biang”面及其相关的民间传说在中国越来越广为人知,部分原因是社交媒体对“biang”这个字产生了兴趣。胡瑞喜说:“互联网确实有助于为有趣的美食更多的宣传。” 现在,这道原本不起眼的食物正穿越陆地和海洋,到达世界各地食客的心中和嘴里。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但它是令人愉快的。 “我把家乡食物带到了英国,这其实是我的梦想,”张师傅说。 他说,“biang biang”面永远不能提前做好,也不能走捷径。“这是陕西唯一的手工面条,”他说。 王也认同这种说法。他说:“这是现做的,必须是手工现做的。”“我们目前的技术还不足以让机器制造出这种东西。” 毕竟,用手拉面需要熟练技巧。西安的面馆在露天制作面团,不断提醒路人,展示这一古老技艺的艺术性时,不断重复的“biang”声轻易地穿透了繁忙步行街的嘈杂声。它是城市交响乐的贯穿音符,它对行人感官的控制仅次于空气中辣椒油的辛辣气味,召唤着四面八方饥肠辘辘的食客。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vert-cap-40535271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ap-40535271
新时代富豪的低调消费和隐秘炫富
1899年,经济学家托斯丹·凡伯伦(Thorstein Veblen)发现银勺和紧身内衣成为社会精英的地位象征。在凡伯伦那篇如今已经享誉天下的《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中,他发明了"炫耀性消费"一词,专指那些用于炫耀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实物性消费。100年后的今天,炫耀性消费仍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特色,但如今的奢侈品普及范围远大于凡伯伦的时代。
奢侈品的泛滥源自20世纪大规模生产经济和中国的代工行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和材料成本低廉的新兴市场的涌向。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产消费市场的出现,他们渴望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实物商品。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产消费者拥有大屏电视和昂贵的手袋,富人开始通过其他方式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然而,消费品的民主化进程已经导致它们作为社会地位符号的作用大大降低。尽管社会不平等状况不断加剧,但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却都拥有了昂贵的电视和精美的手袋。他们都会租SUV、坐飞机,也都会乘坐游轮旅行。表面看来,这两个群体偏爱的消费品已经不再差异巨大。 由于所有人现在都可以购买设计师手袋和崭新的汽车,富人开始采取更多措施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没错,独裁者和超级富豪仍在用游艇、宾利和豪宅彰显自己的财富。但精英们的消费方式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动力来自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精英阶层,也称"有志阶层"。 这批新一代精英人士通过崇尚知识和构建文化资本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还会采取与之相称的消费习惯——他们更喜欢把钱花在服务、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而不是购买纯实物商品。我把这些新的身份习惯称作"非炫耀性消费"。这个词所涵盖的消费选择都不容易察觉,也不流于表面的物质形态,但却无疑非常排他。 有志阶层及其消费习惯的崛起在美国表现得或许最为突出。《美国消费支出调查》(US 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显示,自从2007年以来,该国最富有的1%人群(年收入30万美元以上的人)在实物商品上的花费大幅减少,中产阶级(年收入约7万美元)与之花费相同,而且还保持上升趋势。 富人向教育展开更多投入——这可能进一步拉大1%富裕人群与剩余人群之间的差距(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富人们纷纷规避公开的物质享受,转而把大笔资金投入到教育、退休和医疗领域——这虽然都是无形消费,但费用却比中等收入消费者可能购买的任何一个手袋都贵许多倍。收入最高的1%人群现在把最大比例的支出投入非炫耀性消费,教育在其中占据很大份额(大约在收入1%人群的家庭开支中占据6%,而在中等收入家庭开支中仅略高于1%)。事实上,1%人群自1996年以来在教育上的投入已经增长了3.5倍,而中等收入人群同期的教育投入基本不变。 美国中等收入阶层与1%最富裕阶层在教育投入上的巨大差异尤其令人担忧,因为与实物商品不同,最近几十年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因此,为了让人们能够承受教育成本,就需要投入更大的财政资源。根据《美国消费者支出调查》出具的2003至2013年的数据,大学学费在此期间上涨80%,而同期女装费用仅上涨6%。中产阶级缺乏教育投入并不表示他们不重视教育,而是因为教育费用对他们来说过于高昂,以至于几乎不值得为此存钱。 非炫耀性消费未必很贵——订阅"正确的"杂志可以彰显文化精英主义(图片来源:Alamy) 虽然很多非炫耀性消费都极其昂贵,但其表现方式较为便宜,却同样具有标志意义——包括阅读《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和购买有机鸡蛋。换句话说,非炫耀性消费已经变成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帮助新精英阶层向彼此传递自己的文化资本。而在参加私立幼儿园后,他们也应该知道在午餐盒里装一些藜麦饼干和有机水果。 有人或许认为,这些烹饪方式是现代社会的母亲常用的做法,但你只要稍微迈出上层中产阶级的圈子,来到美国内陆地区,便可看到截然不同的午餐盒——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压缩饼干,甚至完全没有水果。类似地,虽然家住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的人或许认为每个美国母亲都应该用母乳喂养孩子一年,但统计数据显示,全美只有27%的母亲完成了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这个目标。(更有甚者,阿拉巴马州的比例仅为11%。) 了解这些看似廉价的社会规范,本身就是进入有志阶层的标志,而这些标志绝非没有成本:《经济学人》的订阅费可能仅需100美元,但要知道应该订阅这本杂志,并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它塞进包里,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浸淫在精英环境之中,而且还要入读学费高昂的学校——因为只有那里的人才会赞赏那本杂志,并相互探讨里面的内容。 你是否渴望融入精英主义?知道如何针对当地的有机农场展开闲聊或许是入门方法之一(图片来源:Alamy) 最重要的或许在于,针对非炫耀性消费展开的新投资以之前的炫耀性消费所无法实现的方式复制了特权。知道应该引用《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的哪一篇文章,或者应该在当地的农场里参与哪些闲聊,可以帮助人们获取和彰显文化资本,从而获得一张进入这个社交网络的门票,帮助其开辟一条通向精英职位、关键的社会和职业关系,以及私立学校的道路。简而言之,非炫耀性消费提供了社会流动性。 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对教育、健康和退休的投资会影响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下一代未来的生活机会。比起凡伯伦时代的炫耀性消费,如今的非炫耀性消费是一种更加"险恶"的身份开支。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教育投入,非炫耀性消费都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改进下一代的社会流动性,而炫耀性消费本身就是终点——只能徒有其表。对于当今的有志阶层来说,非炫耀性消费可以保护他们的社会地位,即便他们未必会对外展示这些东西。 访问 BBC Capital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160719_vert_cul_creationists-have-built-a-giant-noahs-ark-in-kentucky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cul/2016/07/160719_vert_cul_creationists-have-built-a-giant-noahs-ark-in-kentucky
神创论者在美国建起的诺亚方舟
你从何处寻找俗世中的心灵寄托?宗教?家人?运动?最近,在新闻和社交网络上流传着一些图片,它们是关于肯塔基州北部本周对公众开放的一个充满争议的建筑的,这体现了一些人为了让自己能够从不想要的文化压力中解脱出来而想尽办法无所不为。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这些照片照的都是一艘巨大的价值一亿美元(确切而言是七千七百万美元)的诺亚方舟复制品,它是由一个信仰神创论的组织“创世纪答案”(Answers in Genesis)建造的。这些照片不禁让人想起十九世纪一位美国民间艺术家对类似事件的痴迷,他设计了圣经中这艘末日之船的新版本,启迪了此后人类难以遏制的建造心灵避难所的苦苦追寻。 肯塔基州的一个神创论组织根据《创世纪》中描述的细节制作了一个诺亚方舟的复制品。(图片来源:美联社图片/约翰·米奇罗) 新诺亚方舟位于肯塔基州威廉斯敦镇,长达450英尺(137米),高75英尺(23米),宽45英尺(14米)——换句话说就是“长300腕尺,高50腕尺,宽30腕尺”,严格遵循《创世纪》中描绘的三维指数(《创世纪》记录了神警告诺亚自己将会用洪水毁灭这个充满邪恶的世界以作为惩罚的故事)。 这个组织中负责建造船只的成员相信圣经描述的那个世界确实存在,并且认为如今的世界只存在了六千年。对于他们来说,重建诺亚方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明明白白的象征,意味着人们可以从尘世的危险与世俗主义的蚕食中解脱出来。 但是新方舟的反对者却指责该组织因为修建这艘内部装有齐全物种仿真模型(包括恐龙)的大船而导致了财务危机,当地的立法者已经向他们发布了通知。 批评者们在方舟外抗议,坚称大众对这一基督教项目的支持和政府扶助该组织的反科学提议建立这艘方舟的行为毫无差别:而根据联邦立法,州政府不得支持任何宗教活动。 美国教友会信徒爱德华·希克斯将诺亚方舟画入了名为的“和平国度”的系列画作。(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诺亚方舟并不是第一次处于冲突的风口浪尖上,人们关于世界的认知和对于活在世上意味着什么的理解总是会产生矛盾。十九世纪美国艺术家及教友会牧师爱德华·希克斯(Edward Hicks)发现自己常常在与宗教正统的要求作斗争。 年少时放荡不羁的希克斯最终选择了投身保守的教友会教义原则。他用创作一系列人与动物回归闲适和睦状态的画作来向信仰做贡献,希克斯称这些画为“和平国度”。其中他1846年对美国石版画家纳撒尼尔·柯里尔(Nathaniel Currier)作品的重制算得上是希克斯最精美的作品之一,那幅画描绘了世间的动物两两进入诺亚方舟的景象。 希克斯别出心裁地将自己野兽般的自画像放在了一只狮子的面容上,那只狮子正回过头用哀怨的眼光盯着观赏者,似乎在感叹前路茫茫,这一设计为画作注入了一种难以抗拒的亲切感。将这幅画放在刚刚重建的肯塔基诺亚方舟旁边,更展示了一种不朽的吸引力,一种以违背常理的方式从行将覆没的现实世界逃离的欲望。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vert-tra-48839685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48839685
寻访历史:罗马人真的到了苏格兰吗?
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从英格兰北部蜿蜒穿过,堪称一个古老的奇迹,说起古罗马在不列颠统治的边境,大家肯定都会想到它。哈德良长城雄伟壮观,翻山越岭且充满诗意,当年的防御工事如今成了历史遗迹,供人们前来参观。
城墙曾经高达4米,绵延117公里,气势恢宏。如今依旧令人叹为观止,许多石墙仍然保存完好。然而,它屹立不倒的风姿掩盖了罗马人真正的疆界。这群足智多谋的征服者在公元2世纪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帝国之一,真正的疆界在哈德良长城以北160公里。 哈德良长城蜿蜒穿过诺森伯兰郡(Northumberland)和坎布里亚郡(Cumbria),认为侵略止步于这条人造边境线的想法更合理也更直接,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一直误以为罗马人从来没有越过哈德良长城,更别提进入苏格兰了。毕竟,罗马人在哈德良长城附近居住了近300年,保卫帝国的边界,并在这里扎下根来。但罗马西北边境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安东尼长城(Antonine Wall)才是帝国最远的边境,尽管时间并不长。 说起罗马在不列颠统治的边境,大家肯定会想到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良长城(Credit: Getty Images) 我在爱丁堡长大,这个历史遗迹就在家门口,但我却几乎不知道它的存在。对如此卓越的工程壮举竟然毫不知情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城墙横跨苏格兰中部,从福斯湾(Firth of Forth)一直延伸到克莱德湾(Firth of Clyde),全长约60公里,近1900年前由驻扎在那里的军团建造。不仅如此,如今它还是苏格兰6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Unesco World Heritage)中的一个,是“帝国边界”的一部分,应该也是最不出名的。 它不为人所知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相比于南边那道相似的城墙,这里并看不到什么“墙”。它原本由泥巴和粘土建造,屏障连绵蜿蜒高达3米,北边是一条深达5米的巨大防御沟渠。它的结构与哈德良长城类似,沿途分布着堡垒、城门和瞭望塔。但安东尼长城没有使用那么多石材,所以留下的残迹寥寥无几。如今,不同于哈德良长城结实的遗迹,安东尼长城所剩的主要是些断断续续的草皮土墩和复杂的土方工事。 安东尼长城之所以名气不大,可能也与它的短命有关。尽管其建成年份仍有争议(应该在公元142年到公元150年之间),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个庞大的建筑不到20年就被废弃了。 罗马帝国真正的边界是哈德良长城以北160公里处,位于苏格兰的安东尼长城(Credit: Jeremy Sutton-Hibbert/Getty Images) 格拉斯哥大学考古学博士后坎贝尔博士(Louisa Campbell)告诉我,可以肯定安东尼长城展示了国力,是“一个体量巨大、凝结了大量劳动的实体存在”。 她说:“人们可能认为这道城墙令人生畏,也有损于当地的文化形态,将不知多少代的族群分隔开来,”她的结论是它“可能不太受当地人欢迎”。 这么说也不奇怪。你想想看,这些当地人居住的地方被罗马士兵和部落统治,可这片土地本来被认为是超出了罗马的势力范围。尽管出现了各种入侵和安营扎寨之举,甚至形成了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但喀里多尼亚(Caledonia,罗马人对北方未被征服土地的称呼)仍然是许多皇帝心头的刺。在罗马看来,安东尼长城标志着文明的边界。不仅如此,它还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罗马帝国人工建造边界的举动相当罕见,军队通常依靠河流或者山脉这样的自然边界,”爱丁堡苏格兰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罗马藏品的负责人亨特博士(Fraser Hunter)说:“安东尼长城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看到罗马帝国为了控制帝国边疆所做的努力。” 关于它被遗弃的确切原因一直存在种种揣测。“这里是帝国难以驾驭的边界,”亨特说:“部分是因为地势的缘故,部分是因为他们在某些地方受到敌意,而且从后勤的角度来看,将这里定为边界意味着需要延长补给线。” 坎贝尔同意这种说法。她说:“帝国在本国以外所承受的压力、当地人的反抗、艰难的地形和环境条件,种种因素组合到一起,可能促使罗马决定放弃安东尼长城,重新驻扎在之前的边界——哈德良长城。” 建于公元142年左右的安东尼长城曾一度高至3米,并环绕着深达5米的防御工事(Credit: Getty Images) 但安东尼长城的故事并没有灰飞烟灭。苏格兰第一家公共博物馆——格拉斯哥大学的亨特利亚博物馆(Hunterian Museum)设有一个关于它的永久性展览,展出了古代的皮鞋、珠宝和硬币等日常用品,以及精雕细琢的距离石(用于标志某一部分工程完工)等各种珍宝。坎贝尔在这里亲手布置过许多罗马展览,称博物馆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收藏”。 此外,安东尼长城遗迹沿途还有47个有名字的景点供游客探索,鉴于它并非坚实的石头长城,所以景点的保存情况参差有别,这一点倒并不令人意外。我计划从爱丁堡开车向西,参观一些必看的地方。 这个旅程一定很有意思。整个长城穿过苏格兰的中部地带,有许多低地,曾是苏格兰工业革命的中心。如果你之前没来过,只要跟着安东尼长城走,就能穿过那些留有重工业疤痕的地区,像是从前的煤矿、油页岩矿,以及旧钢铁厂。有意思的是,城墙遗迹与这里许多主要线路走向相同,包括福斯—克莱德运河、被称为徒步者天堂的“约翰·缪尔之路”(The John Muir Way),以及连接爱丁堡和格拉斯哥之间的主要铁路线,说明这段路在今天仍然像当年对罗马人一样重要。 人们普遍认为,安东尼长城不到20年就被废弃了(Credit: Getty Images) 我的第一站是爱丁堡以西约42公里的法尔柯克(Falkirk),许多遗址都集中在这里。“我对卡伦德公园(Callendar Park)里的那段长城情有独钟,因为它在法尔柯克的城市扩张中得以幸存,”亨特向我吐露。的确,环绕着卡伦德宫(Callendar House)博物馆的公园里有大片的城墙和沟渠,让我第一次兴奋地一窥安东尼长城的样貌。在卡伦德宫还有一个小展览,详细介绍了安东尼长城的历史,有当地考古专家贝利(Geoff Bailey)为展览提供专业指导。 距离卡伦德宫不到5公里的地方就是沃特林小舍(Watling Lodge),它位于一条不起眼的路上,从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低矮丘陵上蜿蜒起伏的沟渠。拉夫城堡(Rough Castle)也在这个地区。这座曾经存在的堡垒,其遗迹被广泛誉为安东尼长城王冠上的明珠,从法尔柯克轮(Falkirk Wheel,一个更为现代的成功工程案例)有一条路很方便就过来了。 虽然拉夫城堡是城墙沿线第二小的堡垒,但贝利说:“你对堡垒的印象在它身上都能找到”,它如此受人敬仰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无论是沿着泥泞的沟底行走,还是沿着城墙的脊背走在高处,单是体量就令人叹为观止。站在长满青苔的潮湿城墙上眺望苏格兰西部,我不禁在想,在这个天气恶劣、当地人脾气不好还怀有敌意的荒蛮边境上,在那些军团士兵的心中,故乡该是多么遥远的存在。 如今,沿着安东尼长城有47个有名字的景点可供游客探索(Credit: Jeremy Sutton-Hibbert/Getty Images) 继续西行几公里,我来到了希伯格斯林地(Seabegs Wood),路上拐了个弯后突然就是遗址了,害我差点错过停车点。这里都是军事道路,是一条位于城墙后面,笔直宽阔的供补给道,遗迹仍然可觅。 再开13公里,然后爬上一个陡峭的小山坡,就明白贝利为何坚持认为克罗伊山(Croy Hill)“有峭壁所以最为引人入胜”。除了向西俯瞰山谷的壮丽景色外,这些险峻的峭壁还显示出沟渠在岩石中凿砌的位置——这在将近两千年前绝非易事。 附近的巴丘堡(Bar Hill Fort)地势更高。“巴丘特别美,”坎贝尔说,“是安东尼长城沿线的最高点,可以将周围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的确如此,经过短暂的燃脂之旅,徒步登上它的废墟,你会看到一口石井的遗迹,以及一间澡堂的大致轮廓。 然而,此行最大的亮点是在一个小公园里,公园就在格拉斯哥西北几公里处,位于富裕的贝尔斯登区(Bearsden)一条繁忙的主干道旁。在一堵矮墙后面,是一处更大的罗马澡堂遗迹,周围都是上世纪70年代兴建的住宅,想象罗马军团的军人曾经在这里的蒸汽中泡澡放松,难免有一种超现实之感。 苏格兰法尔柯克附近的拉夫城堡被誉为是安东尼长城王冠上的明珠(Credit: Getty Images) 当然,这种经过挑选的安东尼长城之旅只是一个开始,让我知道应该看些什么,也知道了寻找遗迹是多么令人上瘾,难怪会有专家和爱好者把这片被遗忘的边疆地带当成重要的景点。 安东尼长城的故事更像是篇精干短文,而非鸿篇巨制,但它足以与哈德良长城相提并论。它给我们留下了大量阴谋、考古与历史信息,还有徒步和各种活动,林林总总足以证明,它曾一度是强大的罗马帝国一段重要的边境。 “这道城墙是很好的例证,证明了罗马当年为控制现今的苏格兰所做的努力,也体现了帝国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亨特说:“建造长城是一次实验,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工程,试图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的世界分隔开。”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30725_tunisia_assassinati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3/07/130725_tunisia_assassination
突尼斯反对派领袖遭暗杀引发抗议
突尼斯反对派领袖布拉米遭刺杀身亡,引发大规模游行和抗议。这是突尼斯今年发生的第二起政治暗杀事件。
突尼斯反对派领袖布拉米遭刺杀身亡,引发全国发生游行和抗议 突尼斯最大的工会呼吁星期五举行全国大罢工。 抗议者指责突尼斯执政党伊斯兰复兴运动党参与了刺杀行动。 据报,抗议者攻击并放火焚烧在中部城市西迪布济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党总部。 西迪布济德曾被看成是阿拉伯之春的摇篮。 伊斯兰复兴运动党领导人拉希德·加努希否认该党参与了刺杀。 他说策划这个犯罪行径者想阻止突尼斯向民主过渡。 六个月前,另一位著名反对派人物贝莱德遭暗杀,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和总理杰巴利辞职。
ukchina_simp.150915_vert_cul_the-ultimate-in-personal-luxury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cul/2015/09/150915_vert_cul_the-ultimate-in-personal-luxury
里尔喷气机:改变旅行方式的私人飞机
“快来与我一起飞翔,一起飞,飞向远方”,著名歌手弗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唱到,这是他1958年美国歌曲排行榜冠军歌曲里的歌词。他和他的伙伴、熟人和情人们确实飞了起来。他们是迪安·马丁(Dean Martin)、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小萨米·戴维斯(Sammy Davis Jr.)、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米亚·法罗(Mia Farrow)。
里尔60喷气机 辛纳屈之前拥有一架40座的飞机和一架用作商务机的法国军用教练机。1965年,他购买了一架全新的里尔23喷气机,其六座设计,独树一帜的挡风玻璃、坚固的机翼和惹眼的翼尖燃料箱让这架飞机确实不同凡响。 这架飞机的设计部分源自瑞士的一款战斗机原型机,性能非常吸引人。其速度可以媲美可横跨大西洋的波音707,爬升高度最高可达4万英尺,超过了美国空军F-86佩刀战机。机上配备了通用电气生产的双涡轮发动机,是大幅突破音障的诺斯洛普(Northrop)F-5自由战斗机发动机的民用版。里尔23喷气机可以表演空中特技,动力强劲,外观迷人。对很多人来说,它曾经和现在都是经典的商用喷气机。 当辛纳屈在1964年订购里尔喷气机时,他已经是一位商业巨头了。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唱片公司董事长、是自己旗下电影公司的董事,一位房地产界的大亨并且还投资了一家导弹零部件制造商,他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用里尔23喷气机追求米亚·法罗。1965年,他们初次约会后,他邀请她去看电影拍摄,后来又去了他在棕榈泉(Palm Springs)的家。第二年,他们度蜜月时乘坐里尔飞机去了法国南部,这架飞机命名为克里斯蒂娜二代,这个名字取自他的二女儿。 里尔23喷气机 1967年5月1日,辛纳屈把里尔喷气机借给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让他和21岁的普莉西拉.比柳(Priscilla Beaulieu)从棕榈泉私奔到拉斯维加斯。他们在阿拉丁酒店(Aladdin Hotel)举行了短短8分钟的结婚仪式,然后坐上飞机返回棕榈泉。结婚九个月后,他们的女儿,丽萨·玛丽(Lisa-Marie)诞生了。 辛纳屈曾带着米高·肯恩一起乘坐这架飞机,质问了这位英国演员对他女儿南希(Nancy)怀有什么目的,当时他们正在约会。迪安·马丁是常客。小萨米·戴维斯和马龙·白兰度曾经坐着这架飞机去密西西比参加马丁·路德·金的自由游行。 虽然通常购买这款飞机的买家都是更为传统的商业大亨,而并非像辛纳屈这样的演艺界人士,但这架价值49.5万美元让人眼睛一亮的喷气机在好莱坞名流里名声大噪,他们将里尔飞机的高品质名声传颂至全世界。它曾经是美国广播公司热播节目《约会游戏》(The Dating Game)(1965年至1973年)中的一件道具,参赛选手坐着这架飞机前往旧金山或拉斯维加斯。 丹尼·凯(Danny Kaye)在购买了一架里尔23喷气机后成为了公司的合伙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公司的销售员兼飞行员克雷·莱西(Clay Lacy)驾驶了一架里尔23喷气机在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壮志凌云》中拍摄了惊心动魄的空中场景。 里尔45喷气机 突出的个性 比尔·里尔发明的里尔喷气机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受追捧只花了很短的时间。里尔1902年生于密苏里州汉尼拔市(Hannibal, Missouri),高中辍学,是一个自学成材的发明家。20世纪20年代后期,他为加尔文制造公司(摩托罗拉的前身)发明了摩托罗拉牌收音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成功的车载收音机。他还学会了飞机驾驶,在1931年购买了第一架飞机,为飞机制造行业开发了早期的自动驾驶系统和雷达方向搜索器。这些成果与他的其它发明为里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赚取了超过1亿美元的收入。 里尔还发明了8音轨磁带录音机,汽车和公交车用的无污染蒸汽涡轮发动机,很不幸后者未能成功。他总是有新的想法。不过他最出名的发明还是里尔喷气机,开启这个发明项目时他已经年近60。 1960年,他在瑞士阿滕海恩(Altenrhein)成立了瑞士美国航空公司(Swiss American Aviation Company)。他与飞机工程师汉斯·鲁祖斯·斯图德(Hans-Luzius Studer)博士以及由来自瑞士、德国和英国的工程师组成的团队一起设计一款基于FFA P16的商用喷气式飞机,FFA P16是一款斯图德博士设计的超音速战斗机原型机。在P-16s的原型机坠毁以后,瑞士空军采购了英国生产的霍克猎人(British Hawker Hunters)飞机。里尔并没有气馁,他把这个项目和斯图德的一些关键构思带回美国。1963年,他在堪萨斯成立里尔喷气机公司,堪萨斯是塞斯纳和比奇两大飞机制造商的大本营。 虽然花钱如流水,但是里尔运气不错。首架里尔飞机在1964年测试飞行中坠毁,由于是一名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uthority)的飞行员在操控飞机,坠机赔偿让里尔有了足够的资金,继续推进这个项目。联邦航空管理局的飞行员在起飞时忘了把襟翼放下。当飞机抬升至10英尺或20英尺后就坠落到地面。没有人在坠机中受伤,但是坠毁的飞机可以得到赔偿,里尔收到了一笔50万美元的保险赔偿。 里尔45喷气机 无所畏惧 里尔飞机坠机事故接连不断。虽然它时髦、灵活且速度快,易于操作,但是,在早期的商用喷气机时代,飞行员犯错非常普遍:在第一批飞机卖出后的三年内,总共104架飞机中有23架都发生了坠机事故,其中四次有人员死亡。 随着飞行员培训的改善和里尔24的设计中加入了改良后的慢速操控性能,情况有所好转,但是里尔20系列飞机仍然事故频发,难以让人心安。1977年1月,辛纳屈82岁的母亲多利(Dolly)不幸在空难中罹难,当时她乘坐辛纳屈为她包租的里尔24喷气机从棕榈泉前往拉斯维加斯参加凯撒宫酒店(Caesar’s Palace)的夜间开放式活动。飞机因遭遇暴风雪而坠毁。里尔后来的系列型号飞机,包括现在由庞巴迪公司制造的更宽大、更安静、更高效的复合材料机身的里尔喷气机,可谓具有与生俱来的安全性。 辛纳屈的里尔23喷气机目前正在修复中。2008年,为庆祝里尔公司成立45周年,庞巴迪宣布将推出新款8座里尔85喷气机,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这款最新的飞机被认为是经典的里尔23喷气机的继承者。“我们要求设计师秉承经典路线,”产品经理布莱恩·诺兰(Brian Nolan)说。然而不久公司便宣布,因商用飞机市场低迷不振,里尔85喷气机项目被迫搁置。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1212_rolling_taiwan_ma_chin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2/121212_rolling_taiwan_ma_china
马英九首次公开会见大陆法律人士
台湾总统马英九周二(11日)在台总统府接见第一届“光华学者论坛”的与会大陆学者贺卫方和江平夫妇。
他表示,台湾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民主改革已有相当成果,可以在过程中与大陆交换意见。 他希望藉由台湾的成功经验,证明西方的民主也能在华人社会生根。 据台湾媒体报道,这是马英九首次公开会见大陆知名法律界人士。
zhongwen_simp.121005_rolling_taiwan_china_dpp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0/121005_rolling_taiwan_china_dpp
谢长廷晚上访京料北京市官员接机
正在厦门访问的台湾民进党籍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周五(5日)晚上会转到北京访问。
预计北京市政府官员会前往机场接机,但目前不知道谢长廷访京期间,是否与其他官员接触。 谢长廷是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周四到访大陆,行程第一站是厦门。 预定谢长廷在北京会停留两天半。
zhongwen_simp.150422_malaysia_china_expert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04/150422_malaysia_china_experts
马来西亚专家学者谈中马南海争议
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争端引起越来越多关注之际,BBC中文网记者日前来到马来西亚,实地了解当地官员、专家学者以及普通人对此事的看法。
约四分之一人口为华人的马来西亚在东南亚国家中一向是与中国关系较好的。但不被很多人了解的是,大马与中国之间在南海存在领土纠纷—中国宣称对南海90%的海域拥有主权,马来西亚实际控制了包括曾母暗沙在内的5个岛礁区域。 有报道说,随着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态度愈发强硬并加紧填海建设工程,最近两年曾经几次派船只至曾母暗沙海域宣示主权。此举似乎引发马来西亚的警惕。 那么,马来西亚专家学者是如何看这一争端?为何大马政府在此事上不像越南和菲律宾那样高调?最好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东盟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记者在大马首都吉隆坡采访了义腾研究中心(REFSA)高级研究员蓝中华( Lam Choong Wah)、战略与国际事务研究所助理所长(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埃利娜·努尔(Elina Noor),在槟城采访了管理科技大学(Management & Science University)槟城PTPL学院法学讲师沙姆谢尔·辛格·汀德(Shamsher Singh Thind),在东马砂拉越州首府古晋采访了国立砂拉越大学(UNIMAS)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艾哈迈德·尼扎尔·雅库布博士(Dr Ahmad Nizar b. Yaakub)。 蓝中华:中国划的南海九段线并不明确 问:如何看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南海特别是曾母暗沙区域的主权争议? 蓝中华:中国在100年前划了南海十一段线,民国时期划了九段线。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九段线,理由是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并提供了很多历史证据。在古代,领土概念并不很清楚,而在现代,当你要证明国土属于你的时候,要证明在当地行使过管辖权或者行政权,就是曾经派过军队驻守过或设过衙门。南海地区在历史上从不曾出现过中国政府的代表,只是渔民歇脚留下痕迹,但在今天的国际法,特别是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还有其它一些法律的约束和规定之下,中国的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是另外一回事情。 中国划的九段线并没有说明真正的坐标在哪里,而是很笼统地划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无人居住的岛礁不能算在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内,也不能算在12海里的领海权内。这方面比较模糊,所以会有很大争议。所以中国说南海是自己不可分割领土,东南亚国家几乎都不会接受。因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历史上中国人去过东非、印度、中东、印度洋群岛,甚至元朝版图相当广袤,难道这些都可以算作中国领土? 雅库布博士:马来西亚与印尼以及新加坡有过领土争端,都通过联合国国际法院仲裁解决了。曾母暗沙位于马来西亚200海里专署经济区内,有正当理由提出领土要求。中国领土要求的基础是历史纪录,中国渔民等等,所以也有正当理由提出领土要求。我们看到两国都有正当理由说这一无人居住的地区是自己的领土。尽管中国说自己的宣称是建立在历史纪录的基础上,但具体情况仍不被相关国家所了解。除非我们了解这些,并能够以外交方式讨论问题,详细讨论此事,否则中马之间会有很大问题。 与此同时,与其它国家的争端中马来西亚了解到“有效性”的概念,在国际法院,这意味着你是否真的对相关地区的使用或占据是连续的。中国渔民具体来自哪里、在该海域捕多少吨鱼、在哪里停泊,如果中国可以提供这些证据,那么就非常有利。 埃利娜·努尔:在面对当今世界的问题的时候,如果以几百年前的纪录为准,会使事情变得很难处理。因为不管喜欢不喜欢,那之后已经划分了边界,国际法也是以这个体系为基础建立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必须处理现有状况,而不是回到数百上千年—如果那样的话,当时中国的一些边界都不明确,有些地区属于其它国家。 显然,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领土要求有重叠之处,我们必须一起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在其它一些国家有主权要求的情况下,中国宣称南海高达90%领土的主权、且一直延伸到别国海岸线附近有些不合理。 曾母暗沙距离东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海岸线仅80公里,这显示,中国对其领土宣称有多么有挑战性。不仅对马来西亚,北京也需要为距离中国这么远的地方属于中国的说法提出理据。 汀德:我了解到中马之间关于曾母暗沙的争端,中国曾派出战舰到相关海域,但大马海军司令说这些船只当时是在国际海域,没有入侵大马海域。我的看法是应该遵循国际法,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个国家的海上领土延伸至距离其海岸线12海里的地区。当然,还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属于国际公海,但如果你想要在这种区域开采资源是不可以的,那地区仅属于马来西亚。曾母暗沙其实位于专属经济区内。我觉得尽管该地区是国际海域,任何人都可以去,但如果谈到经济开发,那么只有马来西亚有权这么做。所以,我们欢迎中国到这个海域来,但是他们不能开发该区域。 埃利娜·努尔:对华经贸关系并不是大马在南海问题上低调的主要原因 问:最早在南海开采油气、获得实际利益的马来西亚为何不像其它一些南海争议相关国家那样高调?是因为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吗? 蓝中华:越南跟中国有差不多一千年的争议历史,该国的民族英雄通常都有打败中国的战绩。时至今日,一旦发生分歧,与中国对抗高调的还是越南。菲律宾有被美国和西班牙统治的历史,受到美国的战略影响。 马拉西亚独立的时候,其外交政策是亲西方的,而1971年敦拉萨上台后做出改变,加入不结盟运动,不亲西方也不亲东方,奉行自主外交。所以在很多方面都不会刺激或冲撞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这是由历史脉络形成的。 1970至90年代中国都还不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最重要还是要从政治格局来看。从国际关系来看,国与国之间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属于底层政治,而国防、安全、战略等属于高层政治。通常底层政治很少会影响到高层政治的发展趋势,所以经贸在决定一个国家外交上所占的因素不大。如果中国影响到马来西亚的安全和自足的时候,马来西亚可能不会顾及经贸。 过去中国不曾到过曾母暗沙公开宣示主权,但是近年来有过这种情况。那里距离砂拉越的民都鲁市只有80公里的距离,非常近。这对马来西亚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举动,刺激了马来西亚,民都鲁附近海域又是马来西亚开采石油最主要地区,而且当地已经在建设新的海军基地。 埃利娜·努尔: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最佳利益出发点行事,也许越南和菲律宾感觉在南海争端问题上高调对他们最有好处—特别是这两个国家离中国如此近。而相对来看,马来西亚与中国较远。我认为大马政府觉得就南海争端高调、在全国性媒体上提及此事没有好处,因为这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我们可以在幕后安静地解决问题—尽管较慢。如果这样能够取得更多实质进展,那么马来西亚政府会感到这是对国家利益最好的解决方式。 这是政府刻意的政策,也是因为外交和国防课题在马来西亚常常被视为精英课题,普通人并不关心这些高层战略级问题。大马政府对南海问题非常低调的原因是,媒体报道此事、民族主义情绪被煽动对外交关系没有好处,因为原本不知道这一争端的人们可能会因此而过于情绪化,以致不能好好了解。 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这是其中一个考量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中国是很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马来西亚认为自己与中国上千年来有特殊关系,而且在过去几年内更加强有力。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马来西亚时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我们在大马看到越来越多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逐渐强硬的担忧,一方面,经贸往来越来越多,我们感激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但另一方面,在安全问题上事情有所不同。 雅库布博士:我认为,在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全球形势之下,经济和其它领域紧密相连,马来西亚政府感到最好与中国在经贸方面有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尤其面临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各国之间有没有必要把争端升级到战争—因为这是两国的利益所在。因此,马来西亚对此很低调,不是因为不关注这一问题,而是因为还有其它办法在此事上合作,通过合作我们可以以外交方式解决任何问题。 汀德:我认为马来西亚在此问题上不那么高调的原因之一是与中国的经贸伙伴关系。这一关系当然不该因此类问题被破坏。马来西亚在南海开采油气,却不发声,这是大马在很多问题上的态度。就好比与新加坡的白礁争端,结果并不重要,我们失去了更大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问题。马中政府应该将此事提请联合国国际法院,让法庭做决定。如果你有证据,在法庭上展示,如果赢了,对你很好,如果输了,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以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 雅库布博士:大马更倾向于有一个东盟的统一声音 问:马来西亚是今年东盟轮值主席国,东盟在解决南海争议问题上能够起到何种作用? 雅库布博士:马来西亚此前解决此类纠纷通常都是通过双边谈判,但是现在身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更加倾向于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东盟的声音。相关东盟国家在如何反应上可能有不同,马来西亚的态度不像越南和菲律宾那样有对抗性,更愿意通过外交渠道解决问题。大马也与泰国就专署经济区产生过争端,后来达成共同开发的共识,直到今天,一直没有问题。这是可以借鉴的。 埃利娜·努尔:我认为马来西亚的立场是,理想状态是,在东盟框架之下通过外交渠道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双边解决。必须记得的是,曾母暗沙是南中国海争端的一部分,因为各国的领土声称有所重叠,所以需要其它相关各国的参与。 东盟10国的情况非常不同,各国体系很不一样,有不同的国家利益,就南海问题达成行为准则的进展非常缓慢。马来西亚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期间旨在使这一过程有所进展,即使只有很小的一步。我认为,以东盟的标准,即使是很小的一步都可以被视为重大进展。如果在多边角度没有进展,那么有的国家会觉得应该单方面提出自己的立场,而这对于东盟进程来说并无帮助。 马来西亚通过国际法院解决了与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亚的领土纠纷,这肯定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我认为,马来西亚政府的立场是,我们要做使所有人都舒服的事情,但是这不该用尽所有的时间。如果用时太长,那么我们可能在试图达成南海行为准则的同时需要寻找其它选项。 问:如果中国的态度继续强硬下去,中马在南海的领土争端如何解决? 蓝中华:马来西亚的态度不会强硬到和中国直接对抗的程度,从来没有想过通过武力解决。大马以往在处理此类争端的时候都是以政治谈判为主,但马来西亚不了解中国的意图。我6年前曾经与当时的外交部长就南海问题谈过,他说不了解中国的想法,毕竟九段线并没有坐标,不知到底要什么,所以无从谈判。而且当时中国强调要双边谈判,从来不要多边谈判,所以卡在这里。我觉得需要举行一次国际研讨会来解决问题。过去举办过一两次此类研讨会,后来停了很多年。政府更新换代后,立场又发生改变。 中国为了永久解决与一些国家之间的争议,曾经放弃一部分地区的主权。比如,中国和俄国之间最后一个领土纠纷,只拿回了黑瞎子岛的一半。1960年代中国与缅甸举行领土谈判的时候放弃了果敢地区,与巴基斯坦也有过类似情况。 中国会不会以相似的方式解决南海问题?事实上,南沙群岛部分区域已经被其它国家占领。越南占领20多个岛礁、马来西亚5个、菲律宾也有,台湾也有,文莱没有。如何收复这些岛礁,论武力,中国的实力是亚洲第一。但如果与全部东南亚国家为敌,得不偿失。 最好还是通过政治谈判解决。很多国家虽然声称领土问题不容谈判,但是在谈判桌前就变了,领土就像商品一样用来交易谈判的。要看中国愿意放弃多少,中国没有定义九段线在哪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要或者不要,没有讲过,其实都可以让出来,或者在现有控制线的情况下,做出一个领土的分界。或者大马放弃一些领海的伸缩,与中国达成永久的和平协议,这都是有讨论空间的。 沙姆谢尔·汀德:如果中国继续强硬,马来西亚也应该强硬起来。 汀德:在国际背景下,不能把任何国家告上法庭,国际法院就像一个仲裁法庭,双方必须自愿提交申请。我认为中国应该为本国公民树立榜样,让公民遵守其法律,所以要显示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不能因为中国是大国,军事力量比马来西亚强,就毫不在意地进入有争议水域,然后马来西亚发起攻击—这种态度早就该摒弃了。我们不谈论战争,只谈论解决问题。任何人之间都会出现纠纷,夫妻之间都会有,问题是应该如何解决争端。 如果中国继续强硬,马来西亚也应该强硬起来,就像对以色列那样。以色列是马来西亚很好的经贸伙伴,也是很强的军事力量,但是马来西亚依然公开谴责该国对巴勒斯坦的态度。当然,大马与以色列并无外交关系。马来西亚必须告诉中国,来吧,去国际法院,但我们也需要其它东盟国家的支持。 埃利娜·努尔:如果中国继续强硬下去,很难预测大马政府会怎么做。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判断力占上 风、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小题大做。我认为中国的“入侵”—不管真假,因为有报道否认中国船只进入马来西亚水域—和宣示主权被媒体报道,北京对南海的意图可 见一斑。我认为宣示主权对中国本身没有帮助,就好像对自己的脚开枪,因为中马两国有良好的友谊。 马来西亚觉得中国多次进入马来西亚专属经济区似乎是在南海问题上试探两国友谊。中马关系有一个更大的背景,我们不应该允许南海问题主宰两国关系。但与此同时,中国在肤浅的层面说某些事情、被相关地区广泛看在眼里的实际做法却不同,我认为这是不明智的。 南海问题相关国家中有的急需能源储备和资源,问题就在于,是不是每个国家都等得起、等多久。最理想的状况是,所有的问题都在明天解决,但是从实际的角度,估计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10年或更久。甚至直到那时,我都不确定每一个领土纠纷都能够解决。 (责编:路西) 如果您对这篇报道有任何意见或感想,欢迎使用下表给我们发来您的意见:
zhongwen_simp.fooc-47043311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fooc-47043311
记者来鸿:委内瑞拉经济崩溃 加勒比海盗激增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委内瑞拉经济崩溃,来自该国的海盗活动漫延到邻近的特立尼达岛,被视为加勒比海的新海盗。特立尼达的渔民开始为他们的生计和生命担心。BBC记者科林•弗里曼报道,委内瑞拉的海盗通过走私枪支和毒品来换取基本生活用品。
提起热带海滨天堂,你可能会想到旅游宣传画册上刊登的特立尼达美丽的海岸:一望无际的黄金海滩,椰林婆娑,宁静的渔村,渔民躺在棕榈树下小憩,一幅优美闲暇的景象。而当地的现实生活并非如此。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叫弗拉顿( Fullarton )的村庄,你会发现有些事情有点不对头。比如说,为什么那么多渔民本来可以只用75马力的渔船引擎就够了,却非要使用200马力的引擎呢?还有,为什么他们在夜间出海打渔时都不再打开捕鱼灯呢? 特立尼达岛西端与委内瑞拉隔海相望。(1872年的特立尼达地图) 当地渔民杰里•帕达拉斯( Gerry Padarath )在海边吊床上给出了答案——海盗。 “我们很害怕这些海盗,”他对我说,“我们村里差不多50个渔民都遭遇过他们,不是被抢劫就是被绑架。我们只好摸黑在夜间出海打渔,这样他们就看不见,或者我们使用更加强大马力的引擎,让他们追不上。” 加勒比海盗?那不是300年前的事儿吗?那时候海盗"黑胡子"( Blackbeard )和卡里科•杰克( Calico Jack )出没在那一带海域。迄今,我所见过的特立尼达海盗仅仅是亨利•摩根船长( Captain Henry Morgan ),只不过贴在朗姆酒瓶上的图片。 杰里•帕达拉说,“我们都很害怕。” 杰里•帕达拉斯用手指向大海方向,可见一片褐色海面的彼岸是另一道海岸线。那边就是委内瑞拉,距离特立尼达最近的海角只有20公里之遥。 曾几何时,成群的委内瑞拉游客常常搭乘游船来到特立尼达海岛休闲聚会,度过欢乐时光。此一时,彼一时,随着委内瑞拉经济进一步滑向深渊,该国衰败的沿岸港口,已经变成当代海盗的天堂。 那么这些海盗是些什么人呢?说起来他们大多是以前的渔民,靠捕捞在温暖加勒比海域中的金枪鱼、章鱼和海虾为生,日子都过得很安逸。但在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的统治下,该国渔业经历了动机良好结果却适得其反的灾难性国有化改革,使得很多渔业公司都转移到外国。 雪上加霜的是委内瑞拉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致使很多渔民失业,无以为生。不过他们仍然有船,也有枪——由于局势越来越失控,人们很容易能买到枪。 坎迪•爱德华兹遭海盗绑架,索要赎金。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与10年前索马里海盗猖獗时情况相似,当时一些失业的渔民拿起枪,打劫海上航行的船只。不同的是,索马里海盗打劫的是富裕的货轮或游轮,而委内瑞拉海盗则把打劫目标锁定在与他们富裕程度不相上下的特立尼达渔民。 我在依卡克斯( Icacos )渔村遇到一个叫坎迪•爱德华兹( Candy Edwards )的受害渔民。一天他跟两个朋友出海捕鱼,突然一艘载满男人的船只向他们开火,用机枪扫射。 “他们跳上我们的船,把我们绑起来,"他对我说,"然后他们把我们带到委内瑞拉,关在一个木头笼子里。他们提出要用35000美元来赎回我们。依卡克斯村的村民筹集了这么多钱,7天之后才把我们释放。我被吓坏了,那次事件后,我一年都没敢出海。” 一名委内瑞拉难民解释说,生活必需品非常昂贵。 在特立尼达西南部海岸,像这样的故事你可以听到很多。然而,令人们担心的并不只是这些劫持和抢劫事件。这些海盗还是重大走私犯,将可卡因毒品和枪支走私到特立尼达,使特立尼达的武器犯罪活动日益恶化。这些海盗然后将满船的生活用品——婴儿尿布、大米、食用油等运回什么都严重短缺的委内瑞拉。 的确,特立尼达的团伙犯罪问题已经存在将近20年了,但除了在首都西班牙港的一些贫民区,一般人们都看不到。但随着委内瑞拉犯罪潮的涌来,特立尼达的犯罪活动日趋猖獗。 Venezuela once had its own flourishing fishing industry - seen here, the island of Toas, near Maracaibo, 1950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特立尼达渔民都是无辜受害者。我和我的向导在询问几天前刚发生的一起海盗劫持事件过程中,发现有的当地人感到很紧张。 “我现在不能跟你说,很多人在看着,”一名妇女小声对我说,之后她在电话上向我解释。 “那件事跟毒品有关,我们这儿的一个人欠了毒品贩子的钱。"她说,"这里的毒品问题越来越糟糕,你刚才刚刚离开,一条贩毒船就到了。” 看来弗拉顿的不少人都以为我是便衣警察,这使我明白了为什么会出现紧张气氛。同时我也产生疑问,那些新的200马力引擎的渔船难道都是为了对付海盗船的吗?或许还有别的用途?
ukchina_simp.160111_vert_cul_mystery-of-a-missing-masterpiece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cul/2016/01/160111_vert_cul_mystery-of-a-missing-masterpiece
古代玻璃艺术作品的神秘往事
在所有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奇特神秘、令人惊异的物品中,最让人感到迷惑不解的一样就是藏于大英博物馆内脆弱的波特兰花瓶。17世纪初它首次出现在罗马的记载中,据推测于亚历山大·塞维鲁皇帝墓室的石棺中被发现。
波特兰花瓶(图片来源:Getty 图片) 自发现以后,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史学家精心研究这件制作精美的罗马帝国时期的浮雕玻璃,想要理解雕刻在它侧面的神秘画面。 在这几百年中,各位学者对花瓶上的画面共做出多达50种不同的解释。花瓶底色为深钴蓝色呈半透明状,上面覆盖着雕刻成七位人物的非透明白色玻璃,只有其中一位的身份可以确认——丘比特。 他手持弯弓和火炬,飞在半空,脸向后望去,似乎正在吸引一位英勇的年轻男子走向一位坐着的半裸女性。这位女子怀中拥着一只可能是水蛇的湿滑的怪物,在她腿间向上直起身体。 其余人物的身份仍有待研究。每面都代表神话中,珀琉斯和忒提丝以及阿基里斯和海伦的婚礼?也许他们是历史人物,例如马克·安东尼和克利奥帕特拉?又或者两幅场景都是赞颂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同时也可能是这个花瓶的原主人的奥古斯都? 真相就是,学者们在波特兰花瓶的意义上可能永远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现在,这个花瓶已被奉为古典时代比斯芬克斯之迷更加棘手的一道难题。弄清它的含义亦会减少它的传奇魅力。 浮雕玻璃 波特兰花瓶是古代浮雕玻璃的最著名代表。浮雕玻璃是一种豪华奢侈的器皿,其制作方法的来源是兴盛于罗马帝国早期至公元50年或公元60年之间的宝石浮雕雕刻法。现存的罗马帝国浮雕玻璃数量极其有限——1990年,大卫·怀特豪斯学者认为现存的主要器皿和物品仅有15件,包括大英博物馆的奥尔德约壶 (Auldjo Jug),与发现于庞贝古城、现藏于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蓝色花瓶 (Blue Vase)。 数量有限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制作浮雕玻璃耗时过长:1876年,约翰·诺斯伍德花费了三年时间才制作出第一件波特兰花瓶的玻璃复制品。发掘出与波特兰花瓶一样精美的器皿,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所以,五年前,当伦敦邦汉姆拍卖行发布一件私人拥有的罗马时期浮雕玻璃器皿的图片时,引发了巨大震动。波特兰花瓶高24.5厘米(10英寸),重1.3公斤(3磅),饰有七位人物。而新花瓶高35.5厘米(14英寸),重2.85千克(6磅),同样在深蓝色玻璃上覆盖非透明白色玻璃,人物则多达38位。所有人物分布在两条宽带上,其中一条描绘的是神话人物狄尔刻受到惩罚,被绑在公牛牛角上而死的场景。 下面的宽带描绘了包括18个人的战争场景,其中五人坐在马背上,还有五人是尸体。这个花瓶为波特兰花瓶的原外形提供了线索,后者很可能本不是平底,而是上小下大如双耳瓶。 “这是自波特兰花瓶被发现以后,唯一一件最重要的玻璃品。”玻璃艺术家大卫·希尔解释道。他是被邀请至大英博物馆,将新花瓶与波特兰花瓶和奥尔德约壶进行比较审视的七人之一。“这就像是,可以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匹敌的哥利亚突然凭空出现。在新花瓶面前,波特兰花瓶也黯然失色了。” “它极其重要。”伦敦古文物学会的会员玛蒂娜·纽比赞同道。她受邦汉姆拍卖行邀请,于2009年成为审视新花瓶的第一人,并于次年在《玻璃新闻》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简直无法形容——这个花瓶是一件旷世之作。无论用何种材料制成,它都将会是一件古代艺术的杰作。无论是银子、金子或最优美的壁画,它必然会成为你可能拥有的最昂贵物品之一。” 这个花瓶过去的功用可能是什么?“它可能是骨灰盒,被用来盛放一位极其重要、地位很高的人物的骨灰。”纽比解释说。“花瓶可能是皇帝赠送的个人礼物,或者是某人拥有的世间最奢侈物品之一。” 那么,这件古代艺术杰作如今在哪里——为什么它现在不在世界上任何一座重要的博物馆内展出?据邦汉姆拍卖行称,该花瓶已破碎,将不再出售,并且在归还主人前被委托交予研究、修复和向大众展出。花瓶的来历无人知晓,但是根据专家所说,委托人是一位已去世的欧洲收藏家的女儿,这位收藏家在二战后即从一位意大利朋友处获得了这个花瓶。 修复闹剧 然而,与我交谈过的几位专家却表示,这个花瓶背后的故事其实更加阴暗与复杂。花瓶在大英博物馆进行了研究之后,被计划送往卡迪夫大学作科学分析。但是在花瓶到达前开始有流言传出,称它原本近期在南非被发现,却在发现过程中被打碎。 甚至传言在过去十年中,花瓶已受到永久性破坏——有人尝试对它进行了拙劣的修复工作,或者用更阴险的话说,为了让花瓶看起来像真品,在瓶身上进行修复,伪造成古旧的样子。 由于其来历存在问题(例如,无人能够证实那位虚幻的意大利人的存在,按照猜测,把花瓶交给委托人父亲的朋友应当来自一个富裕家庭),这个本在拍卖中价值数百万英镑的花瓶又被悄悄地归还给主人。“这让我非常失落。”纽比回忆道,“因为我原本在研究它,但接着它就从我身边被带走了。事实如此——通向它的大门已被关闭。” 新花瓶现在身处无法出售的暗狱之中,经受煎熬。它下落不明,但是在专家中却传言它被藏在布鲁塞尔一家银行保险库中,拒绝它著名的堂兄——波特兰花瓶受到的认可。 当然,古文物市场充斥着大量赝品,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个花瓶是真的文物。大英博物馆的保罗·罗伯茨曾对该花瓶与波特兰花瓶及奥尔德约壶进行比较研究,他拒绝对其发表评论。但是纽比和希尔却坚持认为这个花瓶是真品。“ 不可能有伪造者知道这些细节,知道的人只有极少数我们这些专家们研究过玻璃,观察过这种玻璃的碎片,理解它们的制作过程。”希尔说道。“即使是最顶尖的玻璃仿造者,也是手艺最差的工匠。 任何仿冒罗马浮雕玻璃的尝试,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鉴别这个花瓶真假的关键就是,玻璃本身应该受到检验。如果蓝色玻璃和白色玻璃最后都被鉴定为造于罗马时期,大家就不会有异议了。这个花瓶是千载难逢的一次发现,我们只是希望看到它得到应有的尊重。因为我们之中几乎无人可以看到如此重要之物再次出现。”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白墨)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3446863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3446863
台湾“狂人”李敖离世 文学政治不羁路任后人评点
纵横两岸文坛与政界的李敖,在3月18日(周日)病逝于台北市荣总医院,享寿82岁。台北“荣总”医院的说明稿表示,李敖三年前被诊断为脑干肿瘤后度过难关。去年10月又因肺炎入院,治疗后情况有所稳定,但从今年1月底起病情恶化,于3月18日上午离世。
李敖的儿子李戡周日在脸书上说:“关于我父亲之后的安排,一切遵照他的意愿和他的一贯作风,不举行任何活动,一切从简。” 李敖近三年在病痛中度过。离世消息引发台湾亲友和好友的悲痛。在中国大陆,许多媒体开设悼念李敖的专题,并重发关于李敖的旧文。 回顾其一生,始终坚持一惯地批判性格,拥有丰厚的知识,让他成为文学与政治圈的“狂人”。李敖的文学与理念,直接影响台湾自由民主思潮。1960、70年代时,台湾年轻一辈喜欢阅读他的作品。而在1990年代,他的思想也飘洋过海回中国大陆,为中国年轻人打开一窥自由民主的窗。 然而在台湾解严后,李敖过往的自由民主启蒙者形象,却逐渐变成“两岸统一”的代言人。晚年他更是对中共的执政赞誉有加,中国的自由派与持不同政见人士对其批评为“假左派”,说他是真“共产主义”的投机者。 在1990年代,他的思想也飘洋过海回中国大陆,为中国年轻人打开一窥自由民主的窗。 “继承五四精神” 李敖的过世引发两岸各界的哀悼。李敖的挚友,曾担任过立委与民进党文宣部主任的资深媒体人陈文茜向BBC中文回忆到:“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就尝试民主、开放、争自由的普世价值。李敖一直就是位继承五四精神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 台湾民进党籍25年资深立委,担任总召的柯建铭向BBC中文说:“李敖是老同事、老友,他离开是离苦得乐,人世间本来就是很苦的,离开也许是海阔天空”。曾与李敖在台湾立法院共事的前国民党立委蔡正元则跟BBC中文表示:“很难过,李敖的一生思考模式突出,经常有很玩味却让人深思的言语。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李敖一生被认为性格激进,爱骂人也爱告人,曾与不少文化、政治、演艺圈名人对簿公堂。虽然官司大多没告成,但他认为“打官司不在结果、在于过程”。 有中国大陆网友表示“人生的遗憾就是没有像李敖般的朋友”,也有网友感佩他“战斗般的一生”。台湾网友则表示:“一生争议多,但仍欣赏他”、“蹲过政治黑牢、文学地位不用质疑的宗师”。 那时已加入国民党的蔡正元,虽然是大学生,也会"偷偷摸摸"看李敖的书。"同学之间都会传,对他的讽刺、语调和文笔都很钦佩,更重要是勇气"。蔡正元说,李敖坚持自己是中国人,但也反强权与严厉政策,才得罪蒋介石。 “自小天生反骨” 李敖出生于1935年当时的“满洲国”哈尔滨,1949年时随着父母从中国大陆撤退来台。虽然就读于台湾的中学,但对于当时学校体制不适应,无论是高中与大学,李敖都没有完成学业。 然而,李敖对吸收知识相当热衷,不仅孜孜不倦,对于时事的看法也相当尖锐。26岁时成为自由主义文化刊物《文星》的主编后,李敖开始勤于发表文章,主要大谈当代自由主义与现代思维的西化。 1960与70年代,是李敖在文学界的活跃期,一路升到杂志主编。台湾资深媒体人王健壮向BBC中文回忆:“60年代台湾戒严时,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两家媒体:自由中国和文星杂志分别走政治与文化思想路线,与国民党对抗。李敖作为文星杂志的主编,对整个60、70年代成长的世代都有很大的启蒙意义。” 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希望通过引介西洋文化颠覆和改造传统文化,让李敖作品给了60、70年代的台湾社会很重要的养分。只是在文笔愈过于尖锐之下,李敖的作品成为戒严时期国民党的“禁品”。被禁之于,他的文章却也成为当时许多党外(非国民党)民主与台独运动人士的精神食粮。 柯建铭依旧记得当时念大学,去书报摊买李敖的作品。老板都要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国民党员警盯哨后,赶紧从一迭“正常刊物”下抽出一本被禁卖的李敖书籍,“他一直是台湾反对运动的启蒙者”柯建铭说。 那时已加入国民党的蔡正元,虽然是大学生,也会“偷偷摸摸”看李敖的书。“同学之间都会传,对他的讽刺、语调和文笔都很钦佩,更重要是勇气”。蔡正元说,李敖坚持自己是中国人,但也反强权与严厉政策,才得罪蒋介石。 “曾锒铛入狱” 奉行自由主义与人权价值的李敖,不满蒋介石政权的独裁,不只常常写文章评论时政,也私下帮忙台湾独派人士逃亡。李敖在1971年被国民党当局以“台独”罪名逮补入狱,直到1976年因蒋介石逝世才被特赦。 陈文茜回忆,1982年时她23岁,担任《中国时报》主编认识李敖,他投了一篇“传统下的独白”文章。陈文茜说:“登了之后,警总(警备总司令部)就来查了,直接要求不得刊登他的文章”。 一直要到台湾1987年解严之后,李敖的所有作品才算“全数解禁”。正好中国大陆在80年代末期民主自由思潮高涨,李敖的作品也慢慢流传至中国大陆,得到不少知识分子好评。 然而伴随解严,李敖的文学影响同时逐渐式微。王健壮说:“台湾开放后,李敖的声音就不那么稀少了,因此他的影响力不能与之前比”。加上李敖政治倾向一直是“两岸统一”,与独派人士风格截然不同。特异独行的言论让他愈来有如"孤鸟"般。 陈文茜分析:“李敖是愤怒的,看到当初对抗的威权台湾,解严后的自由变成'狗仔文化'与'综艺化'的自由。因此他认为自己白白牺牲坐牢,看到一些民运人士变成'绿军'权贵,很痛心”。 "我去过他家好几次,书架、地板全都是书。批判中也带有感情,玩世不恭" “突然老年从政” 于是乎,李敖在65岁的2000年,首次代表新党参选总统大选。大胆投入政界外,也表明要跟中共“和平谈判”,甚至一起讨论“新的中国国号”。不过新党与他的极统立场不受到台湾民众买单,李敖得票率0.13%,仅16782票,至今仍是台湾的最低纪录。 李敖于2004年再度“无党籍”参选立委,并且终于3万多选票,入主台湾立法院。李敖也将其感直敢言的风格,完全搬到议会殿堂。 柯建铭回忆,有次立法院召开程序委员会,李敖居然头戴防毒面具,手持催泪弹想进场,让不少立委赶紧走避。李敖也自认性命常受到威胁,自聘保镳外,手上还随时准备小刀防身。 李敖这样的“脱序演出”,让立法院更受到外界批评如“马戏团”。民进党籍立委郑运鹏对BBC中文说:“印象中他不常来开会,虽然跟李敖不熟,但那时代的立委确实都会这样(激动)”。 然而,对于“特殊问政”,当时国民党籍立委蔡正元则说:“李敖是常对政府既有政策提出另一个轴向思考罢了。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立刻领会。很多质询常让政府官员无法招架,甚至哑然失笑”。 “风靡中国大陆” 虽然与台湾的政治氛围格格不入,但是李敖在中国大陆人气,在2000年代后水涨船高。2005年,李敖首次展开“神州文化之旅”,在北京与上海的北大、清华和复旦三大名校演讲,却也让主办单位虚惊一场。 “他在北京大学演讲时,直接拿出他的禁书,大谈言论自由,谈胡适的精神。所有北大的书记脸都绿掉了”。陈文茜回忆这起中国行,让主办单位凤凰卫视差点“关台”。 李敖在北大谈“在宪法的旗帜下争取自由的理念”,提倡言论自由时将其比喻成 A 片,说开放了反而没事。 后来李敖经不起求情,接下来再清华大学的演讲修正不少内容。“我早就知道,李敖没机会在中国大陆演讲了”,陈文茜说。尔后李敖接受《南方周末》访问时也评价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晚年的李敖,资深媒体人王健壮评论是个“寂寞”之人。陈文茜也认为:“李敖这一生真的很寂寞,老年又看到民主倒退、民粹崛起。能维持自由信仰的人真的很少”,感叹:“这个世界不配拥有他”。 蔡正元认为,私底下的李敖很喜欢沟通跟聆听,意见不同也不会吵架。他笑说:“我曾跟李敖说你有三种人格,文笔上、谈话中与私底下的三种人格,他自己听了都笑了”。 纵使政治立场不同,柯建铭也认为李敖相当尊重不同政治立场,只要敢做敢为。“我去过他家好几次,书架、地板全都是书。批判中也带有感情,玩世不恭”,面临政治上的“好前辈”离世,柯建铭说:“可惜,一代典范人物,往后也不会有这样的人了”。
zhongwen_simp.160723_germany_shooting_video_ple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6/07/160723_germany_shooting_video_plea
慕尼黑枪击:凶嫌对大规模凶杀着迷
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的警察最新表示,周五(22日)枪击案的伊朗裔凶嫌“对大规模杀人着迷”。警方还表示,凶嫌曾因抑郁症接受过心理医生的治疗。
警方表示凶嫌作案前是否与伊斯兰国组织有联系仍不清楚。所谓伊斯兰国组织迄今为止也还没有对慕尼黑枪击案表态。 初期证据显示,拥有德国和伊朗双重国籍的18岁男子(姓名尚未透露)是枪击案唯一嫌疑人。警方称凶嫌事前没有犯罪记录。 警察同时呼吁公众呈交任何可能与周五(22日)造成9人死亡、16人受伤的枪击案有关的录像、照片或录音资料,以便进一步展开调查。 德国警察在慕尼黑各处加强了安全警戒 据悉,警察在作案现场附近发现这名男凶嫌尸体。凶嫌疑似饮枪自尽身亡。 据悉,德国特警也已经封锁和搜查了这名伊朗裔男性的住所。 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决定推迟休假,主持国家特别安全会议。 慕尼黑购物中心枪击案是过去8天中,西欧国家发生的第三起公众场所恶性凶杀事件。前两起事件分别是突尼斯裔男子在法国尼斯卡车撞入人群和阿富汗男子在巴伐利亚乌尔兹堡火车上斧头乱砍乘客。
zhongwen_simp.world-50042539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0042539
西班牙重判分离主义领袖 强硬反对加泰独立的原因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最近在尼泊尔警告分裂企图是“痴心妄想”,必将“粉身碎骨”的话音刚落,远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周一(10月14日)对倡导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的9名领导者判以重刑,罪名包括“煽动分裂、挪用公款、以及拒不服从”。
2019年9月11日,西班牙自治区加泰罗尼亚的民族日,加泰罗尼亚民众集会打出争取独立的旗帜。 这9人分别被判处9至13年有期徒刑,其中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前副主席奥里尔·容克拉斯(Oriol Junqueras)刑期最长为13年。其他被判刑者,包括加泰罗尼亚政府内阁前成员、议会前议长和两名基层独立运动团体的领袖人物。 另外还有3人虽未被判刑,但被处以罚款。 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街头,民众不满西班牙法庭对主张独立领袖人物们的判刑,走上街头抗议与警察冲突。 他们12人对“煽动分裂”的罪名,全部拒绝认罪。而在加泰罗尼亚,支持独立诉求的民众,在西班牙最高法庭宣判之前和之后,发起游行示威,并呼吁更多人走上街头抗争。抗议者还阻塞交通,与警察正面冲突。 加泰罗尼亚2017年独立公投的主要领导人、如今流亡在比利时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前主席卡勒斯·普伊格蒙特(Carles Puigdemont)通过推特表态说:独立人士的刑期加起来共100年,是“暴行”。 他呼吁:“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为了民主、为了欧洲,为了加泰罗尼亚,现在是时候开始前所未有的行动!”。 独立公投 西班牙最高法庭的这些宣判,事关2017年10月1日在加泰罗尼亚举行的独立公投。 公投的表决票上只有一个问题:“你想要加泰罗尼亚以共和国形式成为独立国家吗?” 选民们的选项有二:要(Yes)和不要(No)。 加泰罗尼亚约43%的选民参加了投票,其中的九成赞成加泰独立,脱离西班牙。 公投日之前,西班牙宪法法庭宣布,公投违反宪法。尽管如此,加泰罗尼亚议会2017年10月27日仍然宣布独立,而西班牙中央政府旋即决定解散加泰罗尼亚的地区议会,全面接管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事务。 在巴塞罗那通往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上,数以千计的民众封路抗议西班牙最高法庭的判决。 此后,西班牙法庭开始对加泰罗尼亚独立诉求领导人进行审判。 这一审判也引起很大争议:支持加泰罗尼亚独立的人认为这是政治迫害,而支持西班牙中央政府的则认为这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完整的必要行动。 独立诉求 加泰罗尼亚地区要求独立,有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 严打分裂 然而,西班牙在加泰罗尼亚独立问题上的态度一直非常强硬,决不手软。而且,这样的强硬态度得到欧盟成员国和欧盟以及美国等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支持。 自身也有诸多民族独立诉求问题的其他国家如俄罗斯、中国等,也都表态认为,加泰罗尼亚是西班牙的内政。 流亡在比利时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前主席卡勒斯·普伊格蒙特(Carles Puigdemont)举行记者会,批评判决“违反人性”。 尽管对独立运动领袖的判决引发加泰罗尼亚地区民众的强烈反对,他们要求西班牙政府“特赦”,但西班牙总理桑切斯表示,一定会坚决执行法庭的判决。 西班牙最高法院在判处12名加泰罗尼亚独立运动领袖人物之后,还向流亡在比利时卡勒斯·普伊格蒙特发出国际通缉令。 2017年10月7日,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支持统一的集会声势浩大。 早在2017年10月21日,西班牙中央政府为控制住意图走上独立之路的加泰罗尼亚,已经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实施西班牙宪法第一百五十五条,即授权政府剥夺部分或全部加泰罗尼亚自治的权力,从几个方面严控加泰罗尼亚的独立势头: 对西班牙中央政府来说,加泰罗尼亚地区有极为重要的经济价值:加泰罗尼亚作为西班牙最富裕的地区,贡献了GDP,还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是西班牙创新研发的龙头地区。 分离主义 而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泰罗尼亚并不是西班牙唯一一个争取独立的地区。 1978年,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国王卡洛斯一世签署西班牙宪法,宣告西班牙是一个法制社会和民主的国家,维护自由、正义、平等和政治多元化为其法律秩序的最高价值 。 另一个力争从西班牙独立的地区,是巴斯克。 巴斯克地区由四个省组成,面积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位于西班牙北部,与法国相邻。 巴斯克,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与加泰罗尼亚一样,地区经济大大优于西班牙平均水平。可以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引发西班牙巴斯克以及加泰罗尼亚民族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巴斯克曾有一个非常激进的地方民族主义组织“埃塔”(意为巴斯克祖国与自由)。该组织以实现巴斯克特地区独立,建立主权国家为目的,从1950年代末期开始,在过去几十年中制造了一系列的恐怖事件,造成1000多人死亡,几千人受伤。 “埃塔”组织在2017年4月宣布解散,并在2018年缴械。当时西班牙首相拉霍伊仍然坚持,不会因此就让埃塔成员“逍遥法外”。 除了巴斯克地区,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亚(Galicia)也是另一个有独特语言、历史和文化的地区。虽然这个地区民众的独立诉求没有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地区那么强烈,然而,对任何地区独立诉求的宽大处理,可能都会点燃另一个地区的独立思想。 这恐怕是中央政府最不愿看到的局面。而根据西班牙于1978年通过公民投票批准的《 1978年宪法 》,国家主权属于西班牙人民,国家由各自治区组成。 因此,任何自治区的独立便意味着对西班牙宪法的挑战。
zhongwen_simp.130123_rolling_beijing_polluti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3/01/130123_rolling_beijing_pollution
北京城郊再达到严重空气污染级别
北京城区及郊区星期三(1月23日)上午的空气质量再次达到最严重的六级污染水平。
新华社引北京环境监测中心负责人称,北京城六区由22日下午开始污染浓度明显上升。 气象部门则表示,北京大部份地区于23日白天仍大雾弥漫,建议市民减少外出。 据报道,部份代表委员在正召开的北京两会上就应对雾霾天气提出建议。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150527_blair_middle_east_envoy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05/150527_blair_middle_east_envoy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辞去中东特使之职
不同的消息渠道显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将离开其目前代表美国、俄罗斯、联合国与欧盟的中东和平特使之职。
布莱尔是在2007年唐宁街后担任这一职务的。据悉,他已经去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确认这一决定。 其中一个信源告诉BBC,他在完成目前的职责后,将于下月离开这一职位。不过该信源说,他会继续在地区和商业问题上“保持活跃”。 这些知情人士说,即便没有正式职务,布莱尔也会“专注于鼓励以色列采取措施,改善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的日常生活。” 布莱尔是在2007年唐宁街后担任这一职务的。据悉,他已经去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确认这一决定。 这一四方特使职务在中东和平谈判中起到重要且微妙的作用。 (编译/责编:欧阳成)
ukchina_simp.vert-fut-41901652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1901652
阿拉斯加冻土大消融时代来临
弗拉基米尔·罗曼诺夫斯基(Vladimir Romanovsky)轻松稳步地穿过茂密的黑云杉树林,脚下踩着的是隔绝着冻土层的松软苔藓。
这是七月里温暖的一天,这位科学家正在寻找一个他和他的小组安放在地下的盒子。这个盒子隐藏在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地球物理研究所(Geophysical Institute)以北近六英里(10公里)的某处,而罗曼诺夫斯基则是该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教授和永冻土实验室(Permafrost Laboratory)主任。 这个由树枝覆盖的盒子里装有一个与安装在地下的温度计相连的数据采集器,温度计用于测量不同深度的永冻土温度。永冻土是至少连续两年维持在0摄氏度(32华氏度)或低于0摄氏度的土壤。 罗曼诺夫斯基将他的笔记本电脑与数据采集器相连,并将这一称为金溪三号(Goldstream III )的地点的温度数据上传,稍后他会将这些数据添加到一个在线数据库,供科学家和感兴趣的个人访问。 弗拉基米尔·罗曼诺夫斯基蹲在地上,采集森林地表下的温度数据(图片来源: Anthony Rhoades) "永冻土层的定义基于温度,这项参数直接反映了其稳定性,"罗曼诺夫斯基说。 当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或32华氏度),例如摄氏零下6度(或21华氏度),冻土被认为是稳定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冻或发生改变。然而如果温度接近0摄氏度,这时冻土则被认为是脆弱的。 每年夏天,称为活性层的永冻土层之上的那部分土壤会解冻,活性层在接下来的冬天会再次冻结。在七月的这一天,金溪三号这个地点的夏季解冻深度达到50厘米。 随着地球变暖和夏季气温上升,解冻深度正在加深,解冻范围在扩大,导致下面的永久冻土变得不那么稳定。 更黑的土壤颜色显示土壤中积聚的有机碳质(图片来源: Anthony Rhoades) 如果这种融化继续下去,对阿拉斯加乃至全世界而言,其后果都将是深远的。该州90%的面积被永久冻土覆盖,这意味着由于建筑物和道路的地基崩塌,整个整个的村庄需要搬迁。如果冻土层释放几千年来封存并积聚其内的碳物质,这将加速我们星球的变暖速度——远远超出我们控制的能力。 脆弱的状态 随着永久冻土融解,建在冻土土层之上的房屋、道路、机场和其他基础设施将开裂甚至倒塌。 "我们注意到,修建在永冻土层上的道路的维护工作在增加,"阿拉斯加州交通运输部公共设施处(Alask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Public Facilities)北部地区(Northern Region)的材料工程师杰夫·库里(Jeff Currey)说,"我们的一个维修主管最近告诉我,相比10年或20年前,他们对高速公路区域内的地面沉降进行的修补更为频繁。" 同样的,修建在地下的基础设施(比如公用事业设施)也因气温上升而受到影响。 "例如在阿拉斯加西北海岸的波因特莱(Point Lay),那里建在永久冻土中的自来水管线和下水道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麻烦,"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的水与环境研究中心(Water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 )主任威廉·施纳贝尔(William Schnabel)说:"永久冻土的融化,导致地层移位,使得输水管道破裂。" 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资金应对冻土融化影响的农村居民来说,这种担忧更为明显。对于那些居民来说,这不仅仅是目前颇为常见的建筑物倒塌问题,也包括供水。 永冻土是至少连续两年维持在摄氏0度或低于摄氏0度的土壤(图片来源: Alamy) 当被某个村庄当作水源地的湖岸一侧发生永冻土融化,通常会出现裂口和侧漏。"从湖中取水、引到村里并存储起来通常需要相当昂贵的基础设施,而这一基础设施的所有部件对于永冻土解冻而言都显得非常脆弱,"罗曼诺夫斯基说。 如果一个村庄依赖供水的湖泊受到影响,那么社区成员就不得不把他们的基础设施,有时甚至整个村庄搬到另一个湖泊附近,这可能是非常昂贵的举措。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进行的研究,在阿拉斯加西北部的那些村庄,例如基瓦利纳村(Kivalina),不得不在未来10年迁走,罗曼诺夫斯基解释说,"但是估算显示,一个300人的村子的搬家成本约为2亿美元(1.5亿英镑)。" 土壤中的传感器的读数表明重大变化正在发生(图片来源: Anthony Rhoades) 只有联邦政府的资助才可能负担如此大的费用,而且谁也保证不了新的定居点最终不会受到影响。 "我认为现在有70个村子的人不得不因为永冻土融化而迁走,"罗曼诺夫斯基说,"但是将村庄迁移到永冻土带的另一个地点很难保证30年内不出问题,如果有出问题,联邦政府可能不愿意买单。" 在永久冻土带修建阿拉斯加人定居点的活动也可能使问题更加恶化。"当你想到供水和下水道时,你必须使这些水保持在冰点以上;而当有永冻土层时,又必须保持在冰点以下。"施纳贝尔说,"所以当在冻土带中有相对温暖的水流动时,又会有一些热量散发出去。" 随着奎吉林戈克聚居点的冻土层融化,其基础设施也开始破败不堪(图片来源: Alamy) 同样,当修建一条道路,大量为冻土层保温的植被被清除,然后铺上黑色的路面,这会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所以虽然对于像库里这样的人而言,维护工作增加了,并非所有基础设施维护的压力应该归咎于气候变化。 将盛满碳物质的冻土解冻 毫无疑问,阿拉斯加是气候变化影响的前沿,但对这个最后的边疆(指阿拉斯加州)而言,与冻土层有关的问题并非独一无二。在这第49个州发生的冻土问题也会影响到之前的所有48个州,乃至全球。 据罗曼诺夫斯基所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那么阿拉斯加一半以及阿拉斯加州内陆90%面积的永冻土将全部融化。 由于大量的有机碳被封存在永久冻土层和覆盖于其上的活动层中,这一点尤其令人担忧。由于冻土中没有足够的热量帮助微生物分解垂死的植被,冻土中积聚了几千年来的有机物。一些人估计,永久冻土中的碳含量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两倍之多。 弗拉基米尔·罗曼诺夫斯基在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的冻土实验室工作(图片来源: Anthony Rhoades) "如果我们保持目前的行为方式不变,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到2100年,地表上层5米深度的一大部分永久冻土会解冻,连带现在冻结在其中的所有有机物,"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国家雪冰数据中心(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的科学家凯文·谢佛(Kevin Schaefer)说,"这意味着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释放,这将加剧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气候变暖。" 事实上,《自然》杂志2012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谢佛和他的合著者指出过去的那些突发变暖事件基本上是由大约5000万年前南极洲永久冻土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引起的。 而且预期的数据也不乐观。"从理论上讲如果这些碳释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比现在[大气中的]含量高三倍。"罗曼诺夫斯基说。 由于这将加重化石燃料燃烧而引起的气候变暖,所以这是一个真正的循环反馈。尽管气候变暖正在加速,但反馈效应却是逐步显现的,需要时间让它变得更为明显。"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反馈过程,"谢佛说,"想象一下用独木舟桨来让一艘蒸汽船转向,这就是我们正在谈论的反馈效应。" 不幸的是,一旦冻土开始融化,至少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很难再把它们冻起来。此外,一旦腐败的物质脱离地表进入大气层,就没那么没有容易再将碳捕捉回土壤里。 在丹奈利国家公园保护区,气候变暖已经开始影响到野生动物 (图片来源: Anthony Rhoades) "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全球温度和并让永冻土重新冻结,这将意味着需要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谢佛说。 气候模型表明,巴黎气候协定所规定的减缓全球变暖的现行政府间的合作承诺可能是不够的,罗曼诺夫斯基解释说。 在一篇2016年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报告中,研究人员萨拉·查德博恩(Sarah Chadburn)和她的同事们估计,即使按照196个缔约方在2015年所达成的协议,并且气候最终稳定下来,"永久冻土区域最终将缩水40%以上"。 然而,随着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去年六月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可能会有更多的永久冻土消失。 相互指责的游戏 阿拉斯加是一个政治上保守的州,所以局外人可能会觉得居民们会拒绝接受地球变暖的想法。真相其实更为复杂。 根据《阿拉斯加递信报》(Alaska Dispatch News)今年早些时候对750名参与者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超过70%的阿拉斯加人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阿拉斯加,你问到的任何一个人都会说'是啊,确实在变暖',"罗曼诺夫斯基说,"越往北走,特别是往西北,那种感觉就越强烈。因为它正在发生,你可以看得到。当然,谁该对此负责取决于政治信仰。" 在丹奈利国家公园保护区(Denali National Park & Preserve),公园的护林员安娜·摩尔(Anna Moore)见证了气候变暖在过去两三年间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她注意到原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在棕色和白色毛皮颜色之间切换的北极兔,由于气温上升,似乎赶不上季节的变化,实际上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在冬季,他们的皮毛尖端会变白,"摩尔说,"随着天气变暖,雪融化得更快,但他们的身体早已适应了温度变化的节奏,所以即使雪已经融化,他们还是披着白色的毛皮,更容易遭受掠食者的威胁。" 根据公园护林员的说法,随着冰雪的融化,我们发现北极兔更难藏身(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摩尔说,尽管她相信气候变化,并且正在观察它对公园里动植物的影响,她认为这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循环的结果。 她的同事艾什莉·坦奇(Ashley Tench)也呼应了这种想法:"她关于部分人为和部分由于自然的观点我也赞同。"为此,坦奇不相信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对气候变化有什么影响。 但并不是每个阿拉斯加人都是这种想法。比尔·博多恩(Bill Beaudoin),是一位现在费尔班克斯市经营民宿的退休潜艇水兵和教育家。他觉得很明显,人类是罪魁祸首,我们应该努力扭转我们行为的影响。 "我认为巴黎气候协定是必要的,"他说,"事实上我认为这还不够。有一个国家,尼加拉瓜,没有签署协议,因为他们认为协议不够强。我在这一问题上可能会站在尼加拉瓜一边。" "我认为巴黎气候协定是必要的,事实上我认为这还不够,"比尔·博多恩,阿拉斯加居民说到(图片来源: Anthony Rhoades) 不管全球变暖导致的永冻土层解冻该责备谁,绝大多数阿拉斯加人都关切自己的未来。 "人们担心,是因为还没有关于永冻土层融化的保险,"罗曼诺夫斯基说,"(这里的)保险不像加利福尼亚州的保险承保地震那样,会承保永冻土融化导致的损失。" 回到金溪三号地点,罗曼诺夫斯基发现在50cm深处,土壤的温度是零下0.04摄氏度(31.9华氏度)。而在一米深处,温度为零下0.23摄氏度(31.5华氏度)。他最后一次检查的数据是在3月份,一米深度测量的土壤温度为零下1.1摄氏度(30华氏度)。 他拿着铲子在地上挖了一个洞,看看泥土,检查其中的碳。更深的土壤颜色表明有机碳的积聚越多。他挖得越深,土壤就越冷。罗曼诺夫斯基直挖到永冻土层,似乎已经挖不动的地方。 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监测温度的长期变化(图片来源: Anthony Rhoades) 他再向下挖了一点,设法挖了一点冻土,大约有一枚硬币那么大。他用手指夹住几秒钟之后,冻土就像冰块那样融化了。他将挖出的泥土填回洞里,将笔记本电脑与数据采集器断开,关闭箱盖,并覆盖上树枝,装好背包离开现场。一周后,他将前往北方其他记录温度的地点,并将更多的数据添加到世界上最全面的永久冻土数据库之一。 同时,一点点地,美国冰封的北方正在融化,接下来将发生什么尚未可知。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大解冻将永远改变我们所熟悉的地表形态——很可能是整个星球还有它的居民。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151203_how-to-deal-with-toxic-people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cap/2015/12/151203_how-to-deal-with-toxic-people
如何对付办公室垃圾人和恶霸
你了解那一类人。他们不仅自己浑身充满负能量,还把这种负能量扩散到他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找茬和激怒他人会给他们带来满足感。他们把压力带去所有地方。他们就是办公室毒瘤垃圾人。而且,和那些藐视办公室规则的恶霸一样,我们很难避开他们。
办公室恶霸 本周领英影响力人物讨论的正是这个话题:如何对付办公室的垃圾人,与办公室恶霸谈判。以下是其中两位的观点。 特拉维斯·布拉德伯里(Travis Bradberry):TalentSmart公司总裁、作家 办公室垃圾人会引起争吵,最糟糕的是,他们会带来压力。布拉德伯里在他的文章《成功人士是如何应对办公室垃圾人的》”(How Successful People Handle Toxic People)中提到:“压力会对你的成功造成很大的威胁——当压力失控,你的大脑和业绩都会遭殃。” 布拉德伯里的公司所进行的研究表明:“90%的业绩出众的员工能够在高压下熟练管理情绪……保持平静,控制住自己,”他写道,“他们最大的本领就是对付这些垃圾人。他们有一套成熟的战略,可以管控住这些毒瘤人物。” 布拉德伯里提供了12条最为有效的策略,业绩出众的员工正是借此来应对办公室的垃圾人。其中几条如下: “设限(尤其是对抱怨者)。人们常常为了不显得自己麻木或无礼而聆听听人的抱怨,从而给自己造成负担,但是同情地聆听他人和被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是两码事,”布拉德伯里写道,“只需设定界限,在必要时抽身,你就可以防止这个问题。一种很好的设限方法是问问抱怨者打算如何解决问题。他们或者会平静下来,或者会把对话引向一个有建设性的方向。” “站在高处俯视。垃圾人的烦人之处在于他们的行为不理性。一定不要弄错了,他们的行为确实是违背理性的。问题来了,那么为什么你非得激动地回应他们,让自己陷入这个复杂的问题?”布拉德伯里写道,“越是不理性、不靠谱的人,他们设下的陷阱就越容易摆脱……在心里与他们拉开距离,把你与他们的交往当作一种科学研究。” “注意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距离需要自我意识。如果你没有注意到有人在触动你情绪的开关,那么你就无法阻止他这样做。有时,你会发现自己需要重整旗鼓,才能继续前进,”他写道,“有时,最好是笑一笑,点下头……给自己一些时间来计划。”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上——而要放在解决方案上。你的注意力的焦点决定了你的心理状态。如果你关注的是你所面对的问题,那么你就会制造并延长负面情绪和压力。当你遇到垃圾人时,如果你关注他们的疯狂行为和不可理喻,那么他们就把你控制住了,”布拉德伯里写道,“转而把注意力放在你将如何应对他们。这会帮助你夺回主动权。” 维多利亚·平琼(Victoria Pynchon):She Negotiates咨询和培训公司的谈判咨询师 恶霸是如何得到他们的权力的?就是在你以退让来回应他们的进攻行为时。平琼在她的文章《如何与恶霸谈判》(How to Negotiate With Bullies)中写道。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 “恶霸会指责、威胁、发怒、纠缠你、羞辱你,拉高嗓门,有时还会肢体冲撞,”平琼写道,“只要你确保自己的身心安全,这些就都是游乐场的打闹,而你是游乐场的监督员。” 在办公室里,“防止欺凌的最佳手段是识别他所使用的策略,发起抵抗,但不让冲突升级。”她写道,“保持头脑冷静,用平静的语调回应挑衅,并要求对方作出理性的回应。”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对初学者来说,要把控局面。“如果对话开始失去控制,那就放低嗓门,说一些套话,”平琼写道,其中最有效的几句是:“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来说这件事。或者,我现在要结束这个讨论了,但如果你希望之后以更加礼貌的方式继续这个讨论,我很乐意奉陪。” “在必要的情况下,要抵抗欺凌的行为,不要示弱,也不要逃跑,”她写道。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主动停止对话(或谈判)。不要纠缠其中。“你要保持对自己的控制。” 请访问 BBC Capital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ukchina_simp.160919_vert_auto_a-timeline-of-backseat-car-games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aut/2016/09/160919_vert_auto_a-timeline-of-backseat-car-games
车内游戏发展简史
公共交通出现后,出现了一种现象:在你从A点移动到B点的过程中,你完全无事可做,只能无聊地坐在那里。交通工具载着你移动位置,这个过程里你会感到厌烦。为此,人们开始寻找娱乐方式打发时间。汽车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全家一起出游,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在后座玩耍取乐的乘客。随着科技不断向前发展,消磨车内时间的游戏种类也在变化。
汽车后座游戏大观 坐地铁跨越城市时,掏出一张报纸就足以打发时间。但当汽车时代到来之后,人们开始驾车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的长途旅行。于是,人们发明了模仿团体游戏或室内游戏(例如“视觉大发现(I Spy)”或者“推理问答”)的车内游戏。 这些游戏在漫漫旅途中堪称消磨时间的利器,这一点对儿童尤其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内游戏变得更加复杂、技术含量更高、也更适合男女老幼所有人共同参与。 当然,车内游戏必然会导致驾车者分心–例如,最近大火的《口袋妖怪Go》就让好多驾车者单手开车,另一只手则在智能手机上不断寻找皮卡丘。人们在车里玩游戏的需求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旺盛。接下来,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几种著名的车内游戏以及他们各自的发展历史。 推理问答 动物、蔬菜或矿物?“推理问答”这款益智游戏玩起来无需任何硬件。和其他许多口头游戏一样,“推理问答”也没有明确的起源。但是有一本1882年出版的书《推理问答:游戏简要规则》可以作为初学者的规则指南和游戏样本。这本书表明这款游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短短几十年过后,“推理问答”开始在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电视游戏秀中遍地开花。 I Spy视觉大发现 “我找到了!”找到的是什么东西?挂在后视镜上的湖蓝色空气清新器?盖特威克机场内的出口指示牌?这个搜索类游戏在1990年代发展成了名为《视觉大发现》的儿童读物丛书:一套大开本精装书籍,每页上都印满了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有趣小玩意:每页下面的谜语会告诉你需要找哪些东西,比如藏身在折纸森林深处的玩具蜥蜴。这是一种用眼观察的游戏,它的提示是要找的人或物的首字母拼写,比如是s打头的东西还是a字母开头的。此外还有马丁·汉福德编著、世界知名的《快乐搜寻》丛书。这款丛书的读者要在每幅画面人山人海的背景当中寻找同一个不起眼的,戴眼镜、穿条纹衬衫的小男孩。 甲壳虫大冲击(Punch Buggy) 一帮人在车里打打闹闹可能并非好事,但“甲壳虫大冲击”就是这样一款游戏。在路上看到一辆大众甲壳虫就立即高喊“甲壳虫大冲击!”同时猛拍同行者的手臂。有时规定仅有特定车身颜色才会触发游戏。例如,英国的“黄车游戏”就只针对亮黄色的甲壳虫(英国游戏中无需拍打别人的手臂)。 找车牌(Car numberplate game) 坐在乘客座椅上认车牌貌似很无聊,于是人们发明了一些有趣的玩法:比如,在加拿大和美国,游戏者看到属于各省或州的车牌后,会把游戏地图上的相应区域涂色,直至所有区域都被涂满。 旅行版棋类游戏 棋类游戏产业在汽车问世前很多年就已经发展得很庞大了,但是游戏商花了漫长的时间才把棋具缩小简化,使之能从厨房餐桌转移到汽车后座上玩耍。在1970和80年代出现了象棋、黑白棋等棋类游戏的袖珍版,棋盘可以折叠,棋子则带有磁性。“大富翁”和“秒探寻凶”等新游戏的袖珍旅行版本正在快步跟上。 车内电子游戏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推理问答”和“大海战”这些老套游戏已经落伍,但是人们放松娱乐的需求却一直没变。这就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大量房车为后座乘客配备了电视机和电子游戏机的原因。随着无需驾驶员的自动驾驶汽车逐渐变为现实,未来车内娱乐的发展前景无可限量。例如福特申请的一项专利:位于风挡玻璃下方的投射系统可以投射出一个电影屏幕供途中欣赏。这些主意看起来不错,但是却有个前提:这些能自己到处跑的车要保证不被黑客攻破才行。 请访问 BBC Auto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0309_rolling_xinjiang_quak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3/120309_rolling_xinjiang_quake
新疆洛浦县发生6.0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星期五(3月9日)发生6.0级地震。
地震发生在北京时间早晨6时50分,震源深度30公里。 中央电视台报道称,此次地震震中位于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暂未收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洛浦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共有24万人口,其中维吾尔族占 98.3%。
zhongwen_simp.world-41217180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1217180
图辑:飓风艾尔玛吹袭过后的英属维尔京群岛
五级飓风艾尔玛(Irma)上周三袭击加勒比海地区, 多个岛国与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海外属地受灾极其严重。
英属维尔京群岛(British Virgin Islands;又译英属处女群岛或英属处女岛)是大中华商家熟悉的加勒比海离岸公司集中地之一,在这次风灾中,这个英国海外属地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 BBC团队在现场几个小时,这张照片所摄地区的大部分通讯都还处于中断状态。 已知至少五人在风灾中身亡,地区实施宵禁。 这是大西洋地区十多年来最强烈的飓风──平房被吹倒,树被撕毁。 许多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居民几乎失去一切。 英国陆军皇家工兵团(Royal Engineers)和海军突击队已抵达灾区协助重建工作。 当地政府还未能评估飓风所造成的确切损失。 .
zhongwen_simp.150629_aiib_china_influnc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6/150629_aiib_china_influnce
亚投行:积蓄鼎足之势 辐射中国影响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亚投行AIIB),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10月2日在雅加达同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举行会谈时首次倡议筹建,到今天(29日)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北京的签字仪式、其中50个国家的代表在习近平的注视下正式签署协定,只有短短18个月。
亚投行从倡议筹建,到今天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北京的签字仪式、只有短短18个月。 亚投行总部设 在中国北京。中国认缴297.804亿美元(占比30.34%),不但成为亚投行第一股东,也使中国拥有最大的26.06%的投票权。 投票权 亚投行的总投票权由股份投票权、基本投票权以及创始成员享有的创始成员投票权组成。每个成员的股份投票权等于其持有的亚投行股份数,基本投票权 占总投票权的12%,由全体成员(包括创始成员和今后加入的普通成员)平均分配,每个创始成员同时拥有600票创始成员投票权,基本投票权和创始成员投票 权占总投票权的比重约为15%。 按现有各创始成员的认缴股本计算,中国投票权占总投票权的26.06%。有分析人士认为,26.06%的投票权,也意味着中国对 重大事务拥有“一票否决权”。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刘芍佳对BBC中文网分析说,中国在亚投行的“老大”地位是不争的。“老大”有两层意思,一是持股比例决定话语权,二是中国是亚投行的发起国,具有先天优势。 但是,中国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长,曾任邓小平英文翻译的高志凯在北京通过电话对BBC中文网分析说,中国目前的高持股和投票权比例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高志凯说,据他所了解,除了首批57国之外,至少还有20多个国家已经在亚投行门外“排队”。随着新的成员国不断加入,中方和其他创始成员的股份和投票权比例均将被逐步稀释、“摊薄”。但“摊薄”不是平均的,中国股份比例会相应下降得更多。 高志凯说,他认为,中国并不希望有所谓的的否决权,也没有必要有这样的否决权。亚投行成员国的持股比例是根据该国的GDP和PPP(购买力平价)、通过公式换算出来的。世界GDP 排行前三位,美国、中国、日本,美日都还没有加入亚投行,即便是美国加入,亚投行的地域性也决定了中国的主导作用不会受影响。 影响力 BBC驻北京记者马腾说,由于对在诸如世界银行等大型全球金融机构中缺乏影响力感到挫折,为了推动相关的经济政策,亚投行在中国的推动下成立。 那么,亚投行是否能与美国、欧洲主导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日本主导的亚洲发展银行构成鼎足之势?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刘芍佳对BBC中文网分析说,亚投行将会迅速显示出其竞争力。 其竞争力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中国目前有4万亿多美金的外汇储备,民间大量的资金也在寻求投资渠道,因此亚投行有先天的资金优势。二是中国人的办事效率。18个月内办成这样一件大事,足以证明。三是中国人的“在商言商”、亚投行的投资与政治脱钩。刘芍佳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银在发放贷款的时候,往往与人权状况挂钩,而亚投行没有这样的原则,投资完全基于安全和效益。 但是,中国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长高志凯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则认为,亚投行与世银、IMF、亚行等不是一个相互竞争的概念。第一,市场投资需求巨大,世银、亚行、亚投行的投资加在一起,都解决不了融资需求。 其次,亚投行有明确的地域性和投资重点。它的投资在亚洲,而不是世界范围;它的投资项目是基础设施。亚投行是在亚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需要巨额投资的历史时刻应运而生的。 美日结 亚投行投资亚洲国家的铁路、公路、港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是长远的和持久的。 因此,中国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长高志凯认为,美国政府虽然受国内政党政治的制肘,但终究会加入到亚投行。不过,他认为,日本在“不愿屈尊”的“扭曲心态”下,不看好其加入亚投行。 但是,高志凯指出,中国目前的GDP 已经两倍于日本,PPP已经三倍于日本。这是亚洲大陆上发生的一个历史性大转变,日本应该认清这个大的趋势,应该把亚投行看作是一个机会,而不要把它变成“失去的机会”。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刘芍佳则认为,美国和日本缺乏基本的参与动力。美国主导世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主导亚行,他们已经有了自己掌控的投资和融资渠道。他们“不来”,付得起“不来”的代价。 读者反馈 對的! 『中國目前有4萬多億美金的外匯儲備,民間大量的資金也在尋求投資渠道』。但亞投行未必有先天的資金優勢,蓋當下官家資金急須外逃與民間資金買賣股票風起雲湧比之更具優勢。 對的! 『中國人的辦事效率,18個月內辦可成這樣的一件大事』。且慢高興,中共官家隨時一朝變臉,可以辦此案十倍百倍的大事,足以令人看得瞠目結舌。 對的! 『中國人的在商言商,亞投行的投資與政治脫鉤』。不要太天真吧,請告訴我中共官家有哪樣東西不是政治掛帥的?說到『投資完全基於安全和效益』,可注意到這句話沒有說清楚投資是基於誰的安全和哪方面的效益啊! 孟光, Hong Kong
zhongwen_simp.150619_hongkong_pressreview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6/150619_hongkong_pressreview
港媒聚焦建制派议员政改投票失误
由于香港泛民议员掌握关键三分之一否决权,昨日政改投票本该毫无悬念被否决。但由于31名建制派议员于投票时忽然离场,只有八位建制派议员留守议事堂,最后方案大比数被否决。香港各大报章皆以政改方案投票为头条,而不少被视为亲建制的报纸皆批评建制派议员临时离场的“技术错误”。
《东方日报》以“表决前33人集体离场,建制仅八人投票,政改否决”为题,指大比数否决方案予泛民及国际传媒口实,政改方案只得极少数支持。而《东方日报》社论更直指投票结果为“闹剧”,更说建制派“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经济日报》社论指昨日戏剧性的投票结果或许能舒缓社会紧张的气氛。其头版报道包括一个“有政戏”的小栏目,指经民联对自由党留守议事厅非常不满,令经民联及自由党加深嫌隙。自由党及经民联皆是商界政党,经民联是从自由党分裂出来。 《信报》亦有详尽报道表决前发生的细节,与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港澳办、特首梁振英及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对投票结果的反应。于社论中,《信报》指方案被泛民否决是劫数难逃,不过建制派议员最后关头来的“华丽转身”,导致投票结果“奇耻大辱”。 不过,较传统的亲中报纸如《文汇报》指28位泛民议员需承担“普选杀手”的责任,而建制派议员失误放在第四版,只占约一页的四分一版面。 支持泛民的《苹果日报》形容政改表决“惨败”,更引述消息指北京官员对结果“震怒”。其社论指中央政府遭受悔辱之后,泛民议员将会遭受报复。不过,中共昨日下令删除攻击港人、“一国两制”的极端言论,显示中央仍有克制的力量。 (撰稿:蔡晓颖 责编:萧尔)
ukchina_simp.160608_vert_tra_an-end-to-second-hand-coffee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tra/2016/06/160608_vert_tra_an-end-to-second-hand-coffee
哥伦比亚“二手咖啡”的终结者
一眼望去,马丁的农场和旁边的一家农场没什么不同。碎石铺成的大路,两边是矮矮的棕榈树和茂盛的灌木,大路的尽头是一座不起眼的房子,远眺着山丘坡地上种植的数百棵咖啡树。这些树的叶子中间点缀着大量颜色鲜艳的咖啡豆,有的是亮黄色的,有的是淡粉红色,还有圆润的鲜红色。
“咖啡种植盈利艰难”(图片来源:picturegarden/Getty) 从肉眼上看,杰西·马丁的这个农场与其他农场都一样。但是,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发现这个农场非比寻常。 圣安娜谷(Santa Ana Valley)号称哥伦比亚的咖啡三角洲。和圣安娜谷很多其他人一样,马丁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在咖啡农场长大的。 马丁说:“我是六个孩子中的老幺,我们都曾在农场上工作。我的父母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导我们如何从事这种农业贸易上,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这背后对我们的慈爱。” 尽管马丁热爱咖啡,但是他最后却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法律和工商管理。不过,他始终没有忘记咖啡。每次他来看望自家简陋的农场时,烘焙咖啡的醇厚芳香还有他母亲做的胡萝卜蛋糕的香味总会刺痛他心头。咖啡就是他的生命。他在从事法律工作若干年后,终于在 2004 年找到了一种将他的法律知识、商业教育背景和家人的生活融合到一起的方法,这就是他所谓的“咖啡梦想计划”。 马丁在圣安娜谷的家乡长大(图片来源:杰西·马丁咖啡馆) 尽管哥伦比亚人种植的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咖啡豆,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品尝过举世闻名的哥伦比亚咖啡。本地人把自己喝的咖啡称为“二手咖啡”,其原料是未完全成熟、烘焙过度甚至感染了病虫害的咖啡豆。像很多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地区的企业一样,这里的农场主只能依靠出口赚取利润,因此他们会将最优质的产品留给出价更高的国家/地区。 马丁一边一只手把玩着几粒咖啡豆,一边解释说“种植咖啡要想盈利很难,咖啡贸易中间商、出口商、烘焙商和大型跨国公司是咖啡贸易链条上盈利最多的群体。” 但是,马丁的梦想计划就是扭转这一局势,将精品咖啡带回哥伦比亚。“当我第一次告诉家人这个计划时,他们说我疯了,”他说道。 虽然他拥有种植行业的背景,但是从头开始实施这个计划还是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是说服工人注重质量,很多工人都只关心产量,因为它们的工资与他们采摘的咖啡豆数量挂钩。马丁回想起他曾经接连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地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相关流程,包括识别生咖啡豆的颜色以及熟悉干燥和分拣后咖啡豆的气味与味道。 当农民们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之后,计划进入第二阶段:将咖啡烘焙流程引入计划内,而不是付钱请外部机构进行烘焙。他购买了自己的烘焙机,他们整个国家只有五台烘焙机,这就是其中一台,虽然很贵,但是购机之后节约了大量的烘焙、包装和出口成本。 到 2008 年,他的激情终于获得了回报,他在迷人的萨伦托镇(Salento)上开办了他自己的旗舰店——杰西·马丁咖啡馆。马丁说,咖啡馆和其中训练有素的咖啡师团队成员做了很多工作,教导当地人如何享用精品咖啡。当地人第一次品尝精品咖啡时脸上露出的表情一直激励着马丁。 哥伦比亚人还没有开始享用他们自己的咖啡豆做成的咖啡(图片来源:Jupiterimages/Getty) 他说:“他们反应非常积极,就像发现了一种与他们之前喝的咖啡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当他们发现我们咖啡的独特质量之后,他们开始关注这些精品咖啡的来源和制作者。” 正因为如此,在他咖啡馆出售的每袋咖啡上都会明确标注三条信息:相应咖啡种植场的名称、生产此咖啡的农场主,以及最佳享用日期。对于马丁来说,这样可以将本地人与他们周围的农民联系起来。 在很多人看来,拥有一家生意火爆的咖啡馆、一种备受推崇的声誉和一个获利丰厚的农场已经很成功了,但是在马丁看来,除非他父亲认同他的“疯狂”创意,否则都是失败。 他说道:“我看着我父亲品尝他自己农场上种植的并且由他儿子烘焙的咖啡豆做成的一杯咖啡,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的创意取得了成功。这一杯咖啡蕴含着我父亲的历史,还有一个关于辛勤劳动与坚持不懈的故事。就是在那一天,我父亲告诉我那才是他的咖啡该有的味道。” 如今,您可以在马丁的圣安娜农场田地间看到他和他的员工一起采摘成熟的咖啡豆。然后,他会在下午清洗和干燥咖啡豆,利用闲暇时间享用一杯他自己的精品咖啡,或品尝一下他妈妈做的出名的家庭自制蛋糕。之后,他会去他的萨伦托工厂帮助分拣咖啡豆,或者去他的咖啡馆监督咖啡师工作以确保每杯咖啡都是上上之品。 马丁现在生活很忙,但是他的故事远还没有结束。他计划在哥伦比亚开设更多咖啡馆,尽可能培训更多的农民来种植、烘焙和生产优质咖啡。他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务,非常辛苦,但是他从未停止工作,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梦想,做自己热爱的事业。他在为他的家人、朋友、邻居和农民们改革咖啡行业,而他的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极富感染力,就像他所生产的咖啡一样会让人上瘾。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vert-fut-43904526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3904526
野心勃勃的提议:在轨道上建太空“博物馆”
2009年5月18日,距离地表570公里(350英里)的高空,宇航员格伦斯菲尔德(John Grunsfeld)成为最后一个触摸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人。 这是对哈勃进行的最后一次维护任务,难度极大,在结束任务返回阿特兰蒂斯号(Atlantis)航天飞机(港台称太空穿梭机)气闸舱前,格伦斯菲尔德引用了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话。
"探索可能性极限的唯一方法,是超越极限进入不可能",他通过对讲机向聚集在控制中心的贵宾们说:"本次任务中,我们尝试了许多大家认为不可能的事…祝哈勃一切顺利。" 宇航员将哈勃放回轨道,随着阿特兰蒂斯号离开,哈勃的亮光逐渐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如今,航天飞机已经返回地球,新的维修任务也不可能了。一切顺利的话,哈勃还可以再工作几年,继续为我们揭示宇宙的灿烂,但未来十几年,它的零件势必损耗,运行轨道也将被废弃。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史上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预计在2030年代初返回大气层时烧毁,与第一颗卫星、第一只太空犬莱卡(Laika)、太空实验室以及和平号太空站等等许多历史性太空物体的宿命一样。 但可能还有个"不可能"的选择。 斯图尔特•埃夫斯(Stuart Eves)是太空信息交换(一个英国政府及业内关于太空安全及基础设施的论坛)的主席,也是卫星工程师和太空碎片专家,他说:"这个结局对哈勃这么著名的东西来说难以令人接受,我们在博物馆里保存历史性船舶、飞机、汽车还有火车,我们也应该为后代好好保存哈勃。" 将哈勃带回地球成本高昂挑战重重,虽然航天飞机曾在1984年成功带回两颗通讯卫星。埃夫斯则敦促美国政府将哈勃留在太空。在对哈勃执行最后一次维护任务之前,Nasa(美国太空总署)研究了使用机器人航天器而非宇航员与哈勃对接来进行维护的可能性,埃夫斯希望利用这种技术将哈勃保留在轨道上。 埃夫斯说:"可以用卫星捕获哈勃,把它对准正确的方向之后推到高一些的轨道,这样可将哈勃在太空维持一段时间。接下来就是每个博物馆馆长都会遇到的问题:与时间对抗保存珍贵的展品,譬如防止哈勃受辐射,可能被太空碎片撞击等问题。" 航天飞机返回地球 ——但还有许多重要的太空文物留在轨道上。 埃夫斯的方案是发射一颗譬如鞋盒大小的微型卫星进入哈勃的运行轨道,充当哨兵或是虚拟博物馆馆长。"可以放置一个小型机器人相机围绕哈勃飞行,将影像传回给参观博物馆的人看,譬如用虚拟现实眼镜观看,这样我们起码有了哈勃的实景记录数据。" 微型卫星技术也可以用于监测其他重要的人造太空体,譬如首个电视通讯卫星电星(Telstar),1962年发射,现仍在距地表1,000至5,600公里(620至3,480英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或是监测当前在轨时间最久的科学卫星先锋1号(Vanguard-1)。 埃夫斯表示:"我们考虑过用微型卫星来监测国际空间站,让高像素相机围绕空间站飞行,检查其状态,以及是否出现需要处理的外部破损。" 停留空间轨道上时间最久的人造太空体先锋1号卫星可以变成旅游点。 埃夫斯不止想保存地球周围轨道上的卫星。由于Nasa计划重返月球,人们担心之前机器人或人类执行任务遗留的物品会受影响甚至损坏。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为了全月球"(For All Moonkind)日前成立,倡导人们关注这个问题(我们也曾发表相关文章),譬如呼吁建立新的联合国规章来保护阿波罗号宇航员在月球留下的着陆器、旗帜以及脚印。 也许将来会在月球建个博物馆,至少把重要物品保护起来,但把它们运回地球还是值得的。 "我同意应该对人类太空物体以及脚印这类遗迹化石加以收藏保护,但不该过度保护使之失去科学研究利益。"埃夫斯说到。 "我听过更离奇的一个提议是去月球把宇航员装粪便的袋子拿回来,太空生物学家们会很想知道粪便里面的细菌对极端太空环境应对如何。"这肯定会是个相当特别的展览。 这并非是将遗留月球的人类物品第一次带回地球。1969年11月,阿波罗12号的宇航员将机器人探测器勘测员3号(Surveyor-3)的相机带回用于研究。最初甚至发现相机上有大量在月球存活下来的细菌,但后来发现更有可能是研究过程中因为卫生程序不到位,细菌是人打喷嚏喷上去的。 未来十几年内,人类很大可能再次登月,亲眼看到尼尔•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的脚印。但2009年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宇航员们会否是最后一批近距离看到哈勃的航天员吗?不一定。 阿波罗号宇航员的脚印很可能是人类将于保护的航天员类文物。 未来,人类应该能够搭乘私人航空器绕着地球看卫星,而短期内,极少数人将有幸再次近距离看到部分历史性太空物体。 "有公司在认真考虑建造太空旅馆,它们会选择哪个轨道?"埃夫斯说:"选择与哈勃合适的轨道能获得神奇的风景——透过窗户低头望向地球时看到哈勃太空望远镜飘过,岂不妙哉。"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vert-tra-3921777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39217773
世界上最热情好客的五个国家
对于许多居住在国外的人来说,结交新朋友可以有效缓解适应国外新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但是由于当地文化和言语包容性的不同,有些地方绝对比其他地方更好客。
为了选出让居住在国外的人认为最容易融入当地生活的国家,全球社区网络 InterNations(外籍人士社区)最近做了一项年度外籍人士内部调查。此项调查包括来自191个国家的超过14,000个侨民,涉及到在国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融入当地生活的容易程度、一个国家的友好程度,以及是否容易交朋友。 我们和居住在这些排名靠前的国家的外籍人士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得当地居民对外来人士如此友好。 乌干达的友好程度最高(图片来源:Tom Cockrem/Getty Images) 乌干达 这个东非国家因友好而广受好评。"外籍人士社区"的报告显示,居住在乌干达的外国人超过57%都认为乌干达是最友好的国家(全球平均率是26%)。不仅如此,没有一个受访者给出否定回答。 夏洛特·博瓦辛(Charlotte Beauvoisin),一位居住在乌干达的英国人在"外国人日记"中写道关于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Kampala)的生活。日记中说到对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们友好相待是当地文化本质的一部分,当地居民往往能很快接受外来的新人。 "外籍人士社区"代表娜迪亚·米列娃(Nadya Mileva)来自保加利亚,现居住于坎帕拉,她也同意这一说法,并称赞这里的居民"友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这个国家有很多值得去的地方,从令人窒息的美景到高端的饭店,还有全年火爆的酒吧。"她补充道。 许多外国人生活在英语广泛使用的坎帕拉(图片来源:Tom Cockrem/Getty Images) 乌干达也并非一点缺点都没有,不时地断电,老旧汽车排出的尾气,老化设施的罢工都会使得交通完全堵塞。但是"绝大部分来乌干达的游客都喜欢这个地方。很多人会选择在这里多呆一段时间,还有很多人会选择在这里定居。"博瓦辛说。 大部分外来人士都居住在坎帕拉,在这里英语很普遍并且到处都是国际饭店。 "在这里,围绕高能中心生活的同时又不乏轻松愉快的活动,非常适合居家的人们,"米列娃说。坎帕拉南部文化多元化并且消费水平不高,靠近维多利亚湖和机场,北部属于富人区。但是外来人士遍布这座城市。 "这里的外国人没有特定的聚居地,"米列娃解释道。 这个国家物价和劳力非常便宜——这意味着外来人士通常可以维持一种高标准的生活。 外国人对能够冲浪、游泳的哥斯达黎加海滩流连忘返(图片来源:Andria Patino/Getty Images) 哥斯达黎加 这个位于中美洲的国家在外来人士融入当地的容易程度排名中名列前茅。通过调查显示,几乎89%的人满意于当地人的友好,79%感觉自己好像就在本土一样。 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地人,这个社区是靠着对简单生活的感受力联系在一起,哥斯达黎加酒店的所有者戴安娜·斯托博(Diana Stobo)说道。"'单纯生活'的概念是对这里的承诺,而那些厌恶忙碌生活的人想要这样的生活。" 她相信政府在维持平等与开放上起了作用。"人们都以相同的方式生活着,很难在经济上超过别人,因此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所拥有的是和平与和谐的。没有辛劳,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只是'单纯的生活'。" 在这里,大部分人都说英语,但是如果你会西班牙语,就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大卫·布莱克(David Black)说道。他是"外籍人士社区"的代表,来自英国,现居住于圣安娜,距离首都圣何塞15公里。 谈起哥斯达黎加人,不禁让人想起"单纯的生活"(图片来源:Jean-Pierre Lescourret/Getty Images) "如果你努力理解并接受哥斯达黎加的文化,当地人就会热烈欢迎你并把你当作朋友。" 虽然外籍退休人员涌向西北部的瓜纳卡斯特(Guancaste)以及中西部的Jacro和马兰安东尼奥(Manuel Antonio)等诸多海滩地点,但许多外籍专家住在圣何塞附近的中央山谷。 "圣安娜(Santa Ana)和埃斯卡苏(Escazu)[圣约瑟以西8公里]非常受北美和欧洲人的欢迎,"琼斯说。 哥斯达黎加的消费水平近10年来有所增长,琼斯注意到在一些地方,一杯咖啡和一块蛋糕的价格和伦敦市中心的价钱相当。"然而,就如在其他地方一样,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生活预算适度,当地还是有很多你可以用合理费用消费的地方,"他说道。 据外国人说,哥伦比亚"很快就像家一样"(图片来源:Jane Sweeney/Getty Images) 哥伦比亚 很多外来人士认为,南美的哥伦比亚让他们感觉像家一样。 "哥伦比亚人急切的想要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展示他们的国家并且他们非常好客,对待外来人士非常友好,"安妮·玛丽(Anne Marie)说道,她是"外籍人士社区"麦德林的代表,来自美国,现居住于奇亚(波哥大北部的郊区)。 "哥伦比亚是世界上外国出生居民比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所以我们属于新鲜事物。当地人把我们看作旅游者,也拿我们当旅游者对待。" 威廉姆·杜兰特(William Duran),居住在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麦德林,在这里他开办了一家数字游牧训练营地,宣称这会给外来人士一个立刻感到受欢迎的机会,并且这种受欢迎程度不会消退。"我去过超过40个国家,没有一个地方像我在哥伦比亚一样,感受到这种熟悉与新奇并存的平衡感,"他说道,"哥伦比亚人乐于助人而且很热情,这个国家处处充满温暖。" 哥伦比亚人对外来人士"非常接纳且热情好客"(图片来源:John Coletti/Getty Images) 世界上最热情好客的五个国家 大多数外国人居住在拥有近800万居民的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据安妮·玛丽说,因为该城市的交通状况"很糟糕",所以她租住于办公室附近。大多数专业外国人居住在城市的东北区,在诸如Chicó、Rosales、Usaquén和Cedritos等社区。 "这些社区拥有国际品牌的现代商业中心、提供各种民族美食的餐厅以及社交和运动俱乐部。独特的夜生活场所,如93公园,T字区和G字区也在这些社区。"安妮·玛丽说道。 更年轻且更爱冒险的外国人可能考虑该城市再南一点的地方,如精酿啤酒酒吧和廉价夜总会无处不在的杜莎基洛(Teusaquillo)或索兰达德(Soledad)。 因为哥伦比亚是农业经济,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一年四季都以便宜的价格供应,服务也很便宜。 "大多数外国人均可轻松负担一名佣人、司机和保姆的费用,"安妮·玛丽说道。也就是说,外国人收入通常相当于中上层阶级,这意味着对公用事业收取附加费,以支持低收入者。 阿曼的好客文化反映其温暖的气候(图片来源:Gavin Hellier/Getty Images) 阿曼 作为世界上最阳光的国家之一,阿曼的居民也像温暖的天气一样。好客的文化扎根于其信仰之中,使他们向外来人敞开怀抱。 "传统而言,阿曼人对陌生人很友好。他们有着浓厚的伊斯兰背景和信仰,他们乐于帮助邻居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也很愿意将陌生人带到家里请他们喝咖啡吃水果,"妮可·布鲁尔(Nicole Brewer)说道,她居住在尼兹瓦(距离首都马斯喀特南部160公里处),并且在她的博客"我喜欢全球旅行"上讲述她的经历。 这个国家因户外居住和冒险而闻名,有着很好的天气、营地和冒险地。 由于天气好,阿曼以户外生活而闻名(图片来源:Franz Aberham/Getty Images) "不要因为城市生活而搬到阿曼,"最初来自新西兰现在居住于马斯喀特的"外籍人士社区"代表丽贝卡·梅斯顿(Rebecca Mayston)提醒道。"要想搬到这里,必须对户外体验保持开放态度。对我来说,生活是无尽的冒险、神奇的天气和风景,多样化的民族与友谊。" 马斯喀特的酒吧和餐馆比阿曼的任何其他城市都要多,梅斯顿说,她的许多外国人朋友喜欢在这里共度周末。尼兹瓦更有小城镇的感觉,虽然它曾是阿曼古都,但历史悠久,拥有尼兹瓦堡及其著名集市——满是宝石和陶器的购物区。 虽然阿曼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最近它被美世列为在中东住得起的地方之一。 "对于我来说,在这生活比在家生活得好,并且有经济收益,"梅斯顿说道。 外国人对菲律宾的热带生活方式流连忘返(图片来源:Danita Delimonte/Getty Images) 菲律宾 这个岛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许多跨国公司的大都会,并且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很多人来此处定居。目前,159个国家的居民不需要签证即可前往菲律宾。 英语是这个国家的主要语言,这里的居民也非常欢迎外来人士。 "当地人非常外向也很乐于助人,这使得外国人能够很好的适应这里的生活,"伊莱诺·韦伯利(Eleanor Webley)说道,他是当地人也是"外籍人士社区"的代表。 这里有很强烈的户外文化色彩——节日和庆典,甚至只是外出活动——这就意味着外来人士能够很快的结交朋友。 "这里的人们非常友好,总是微笑着,"在马尼拉出生和长大的"外籍人士社区"代表温德尔·尤森(Wendell Yuson)说道,并补充道,菲律宾旅游局的口号也反映了这种氛围:'更多乐趣尽在菲律宾!'" 菲律宾的户外文化为外国人提供众多结交朋友的机会(图片来源:Tom Cockrem/Getty Images) 虽然大多数外国人在马尼拉工作,但许多人选择将其家安置在该国美丽的海滩附近。马尼拉以南74公里的大雅台(Tagatay),是希望远离尘嚣的外国人喜欢的一座城市,可通过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公共汽车将其与城市相连)。 "菲律宾有7,100个岛屿,外国人热爱这里的热带生活方式,"尤森说道。喜欢城市生活的人通常住在中央商务区(包括主要且最大的CBD马卡蒂;新兴区博尼法西奥环球城;以及中心位置的马尼拉奥尔迪加斯中心)或住在宿务(菲律宾中部的一个海岛城市,也是菲律宾第二大城市)。 这里的消费水平并不是很高,担心预算的外国人可以轻松地收支相抵,根据外来移民网站(Expatistan.com)的统计,在马尼拉的住房、交通和食物费用比伦敦便宜了60%。然而,如果居住在高档社区或者服务型公寓,享受酒店级别的设施和服务,花费就会上涨。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0615_rolling_cocacola_myanmar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6/120615_rolling_cocacola_myanmar
可口可乐将重返缅甸市场
美国决定放松对缅甸的投资限制后,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重返缅甸市场。
目前缅甸、古巴和朝鲜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没有可口可乐产品销售的国家。 可口可乐公司在1962年结束其在缅甸的业务,从1962年开始缅甸进入军政府统治,直到去年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可口可乐表示在缅甸工厂开始运作前,将先从缅甸的邻国调运产品先行销售。
zhongwen_simp.121210_rolling_moyan_speech_evenin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2/121210_rolling_moyan_speech_evening
莫言晚宴致辞特别感谢山东乡亲
诺贝尔奖晚宴正在进行。根据诺贝尔官方网站上公布的莫言晚宴致辞,莫言在其致辞中特别感谢山东乡亲。他在致辞中说他将永远是他们中的一员。
莫言还在致辞中表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了他一个机会更好的了解自己。 他还说,他意识到,文学对世界政治分歧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文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古已有之。 根据公布的晚宴菜单,今年诺贝尔奖晚宴的主菜是野味--野鸡配蘑菇、煮梨和蔬菜,配杏仁土豆泥加红酒调成的汁。
zhongwen_simp.business-49680283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business-49680283
香港交易所高价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 市场和英媒不看好
香港证券交易所(HKEX)主动出击,提出用320亿英镑现金加股票方案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LSE),消息一出市场和舆论一片哗然。周四(9月12日)伦敦股市早盘交易HKEX股价一度跌3.8%。此前,伦交所股票一度急涨16%,然后在怀疑声中回落到低于并购价14%的区间。
对这宗交易提案,英国媒体众口纷纭,焦点集中在并购成功的可能性之微,以及并购的动机和时机,怀疑声压倒一切。 背后动机 从世界金融史角度看,香港曾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伦交所堪称港交所的老前辈。近日港岛政局剧烈动荡之际,港交所提出收购伦交所,背后动机令人揣测。 《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吉密欧(Jamil Anderlini)分析,说香港的富豪财阀们觉得伦交所可以给一条救命绳索。 他在报道中解释,乍一看标价320亿英镑的并购计划像是香港金融业大佬们为改变港岛宏观叙事主题,向世界展示“一切照常”的面孔。在前英国殖民地时局动荡之际,港交所高层提出这宗交易计划勇气令人惊叹。文章指出,港交所最大股东是香港特区政府,董事会13名成员中有6人由港府任命。 英国政府虽然深陷脱欧乱局,还是表示要对这宗交易严加审核;别管谁上台,别管脱欧乱局演变成什么样,英国政府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接受一个由中国共产党掌控的伦敦证交所。 但勇敢不等于必定成功,吉密欧写道。他说,李小加把并购交易比作企业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两个恋人最后双双自杀的结局闭口不提,而北京庞大的身影将如何左右港交所掌门人“改写莎剧的努力”,目前仍是一个问题。 在经济层面,吉密欧认为英镑贬值使得收购英国资产变得更有利、更合理,可能性更大,港交所也可乘机全面更新自己陈旧落后的系统设备。同时,港、伦一体之后,那些一直以来相信“在伦敦失败,还可以去香港”的“名声不佳”的金融业者就少了一条生路。 伦交所多年前并购德国证交所的努力失败,但2019年夏季收购金融数据信息公司Refinitiv的交易更受股东和市场亲睐。 拆散它们 路透社Breakingview评论文章认为,港交所掌门人李小加为了防止瞄准多时的猎物逃走而做的最后一搏。从时间节点来看,港交所并购计划的成败取决于另一项已经进展到后期的收购。 8月份伦交所同意收购金融信息数据公司Refinitiv,如能最后成交,LSE的体量就超过了HKEX能够企及的范围。李小加的开价比周二闭市时LSE股价高23%,比7月份收购Refinitiv交易宣布前高47%。 不过,港交所并购计划宏大有余细节不足:如此高的溢价背后的依据是什么?打造一个贯通东西方的全球机构愿景很好,但具体在哪些方面可以节省开支?另外,港交所的股票占四分之三,现金占四分之一,这样就必须考虑港交所投资人的态度。 在脱欧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将如何定夺也难预测,而确定性更大的是伦交所被港交所并购的可能性或许会刺激那些垂涎伦交所多年的觊觎者,它们也许会加入争夺。 这宗并购交易的审批程序可能持续一年,成与败都有可能。 港交所掌门人李小加把港交所和伦交所联姻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闭口不提两人最后双双殉情自杀的结局,被理解为似有意改写莎剧。 前景悲观 普遍认为政治风险是港伦证交所联姻的主要障碍。 《经济学人》网络版文章说,港交所想把伦交所揽入怀中,先要让伦交所收购Refinitiv的交易流产,但伦交所当即把香港伸过来的手臂拨到一边的反应,看来会得到绝大多数股东的支持。 文章说,跨国并购交易本身自带国家安全敏感性,伦交所前些年想跨境与德国证交所联姻都没有得逞,何况港伦联姻意味着中资拥有英国和意大利的主要股市(伦交所12年前收购了意大利证交所)。即使英国政府和议会出于脱欧后经济健康状况的考虑,可能对港交所的求婚网开一面,但很难指望美国和欧洲的监管当局宽怀为大。 《金融时报》头版直言这宗收购大概率会遭到拒绝。该报引述熟悉内情的消息来源说,政治风险是主要障碍。 《卫报》评论文章说,港交所要实现并购目标,必然要跟监管当局、股东和政客在各条战线全方位展开搏斗。文章标题就是“港交所并购伦交所的提案就该失败”,认为这次跟过去20年里其他7宗并购提案一样,没有成功的可能。 财经通讯社彭博(Bloomberg)说,港交所收购案面临多重障碍,伦交所倾向于拒绝目前摆在桌面上的收购计划;“香港证交所在伦敦不会找到爱”。 谢谢,我们挺好 彭博社说,LSE及其顾问有各种担忧和顾虑,比如北京对港交所的影响,再比如英国和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可能基于安全考虑而拒绝给它开绿灯。 报道说,在脱欧迷雾驱而不散之际,来自香港的并购案可视为对英国金融中心地位的稳固投了信心票,但必须指出英国政府可能并有权基于公众利益考虑拒绝批准此项交易。 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反应有先例可鉴:2016年中资财团收购芝加哥证交所的提案被当时还在竞选的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猛烈攻击,2019年美国监管当局正式驳回交易案。 在技术层面,港交所提出的收购方案从目前版本看股票占了绝对比重,对香港政局不稳的风险敞口很大,而中美贸易战仍处于胶着状态,都令市场不安。 《卫报》文章提到,如果港交所的并购计划中以现金收购为主,伦交所董事会的斟酌结果可能更有利于香港。文章说,港交所掌门人李小加希望用“给英国投一张信任票”来争取人心,但跟英国目前的处境不同,伦交所现在挺好。
ukchina_simp.vert-cul-45445468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ul-45445468
《角斗士2》:未拍成电影的最奇怪续集
斯科特(Ridley Scott)的史诗大片《角斗士》(Gladiator),描述了那个手持宝剑、脚踩凉鞋的古罗马角斗士的传奇故事,影片开始两小时后,邪恶的罗马皇帝康莫迪乌斯(Emperor Commodus,演员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饰)为我们重述了整个故事情节:将军成为了奴隶。奴隶成为了角斗士。角斗士违抗了皇帝。故事引人注目。现在人们想知道故事的结局。
史诗大片《角斗士》(Gladiator),描述了那个手持宝剑、脚踩凉鞋的古罗马角斗士的传奇故事。 令人高兴的是,观众很快就知道了。影片结尾,性情粗暴,从将军到奴隶再到角斗士的马克西蒙斯(演员拉塞尔·克劳Russell Crowe饰),最终在罗马斗兽场杀死了康莫迪乌斯,向杀害他妻子和儿子的凶手报了仇,解救了他的旧情人露西拉(Lucilla,演员尼尔森Connie Nielson饰)和其他角斗士,实现了前任皇帝奥里利乌斯(Marcus Aurelius)的遗愿,让民主得以在罗马重生。对于马克西蒙斯来说,的确再没有什么需要去实现完成的了——这是幸运的,因为他在播放演职人员名单之前就去世了。 简而言之,如果有一部电影不需要续集的话,那就是《角斗士》。2001年,此片赢得了五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收获了4.57亿美元的票房,所以你不能怪此片的导演和主演想要尝试另一种惊人的成功。但《角斗士》没有留下任何未回答的问题,没有留下未解的情节伏线,也没有合理的方式能让其惊人的故事继续下去。斯科特和克劳怎么能拍出《角斗士2》呢?只有跳出框框去思考——结果这一跳就跳出几英里。 导演斯科特的计划是委托《角斗士》的编剧之一洛根(John Logan)写一部以古罗马为背景的续集,但主角既不是克劳,也不是角斗士们。所以,那就根本不是续集了。可以理解的是,克劳更想拍一部他自己能出演的电影,于是他聘请了另一位编剧凯夫(Nick Cave)。是的,就是那位戏剧唱作人。 菲尼克斯在《角斗士》中饰演罗马皇帝康莫迪乌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图右为罗马皇帝康莫迪乌斯,左为他的妹妹、角斗士马克西蒙斯的旧情人露西拉) 当时,凯夫只写了一部已经拍成电影的剧本,希尔寇特(John Hillcoat)导演的《文明死亡之鬼》,他专注于他的音乐事业。但当克劳提出让他做《角斗士2》的编剧工作时,他无法抗拒,尽管有一个明显的疑虑。“你不是死在《角斗士》里了吗?”他问道。“是啊,你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克劳这样回答。 于是凯夫就这么做了。凯夫的《角斗士2》剧本开头是马克西蒙斯在来生中醒来。令他失望的是,这不是他在《角斗士》中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的极乐世界,而是天阴雨湿无止境的阴间世界,凄惨的难民们聚集在黑暗的大海岸边。在一个幽灵般的向导末底改(Mordecai)的帮助下,马克西蒙斯艰苦跋涉到一座破败的神庙,遇到了朱庇特(Jupiter),战神(Mars)和其他五个衰老患病的罗马神祗。朱庇特解释说,他们当中的火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背叛了他们,现在正在给一个比他们力量都要强大的神作代言人。说句俏皮话,赫菲斯托斯是希腊神,不是罗马神,所以凯夫其实应该给他取名叫伏尔甘(Vulcan,罗马神话中的火与工匠之神)。但剧本用一些精彩的文字弥补了这一错误。 朱庇特说赫菲斯托斯 “是个煽动者,他压制异议者低沉的吼声……甚至一点儿风……只是风吹草动……但这会是狂风暴雨大作的预兆。我讲明白了吗? ” “没有,”马克西蒙斯说。 如果有一部电影不需要续集的话,那就是《角斗士》。《角斗士》没有留下任何未回答的问题,没有留下未解的情节伏线。 朱庇特给他开出了一个条件:如果他杀死赫菲斯托斯,那么他将在极乐世界的金色麦田里与妻子和儿子团聚。这听起来像是吉列姆(Terry Gilliam)的电影或盖曼(Neil Gaiman)的漫画小说的前提,而不是一部电影大片的续集,但凯夫迷人的历险在某种程度上也讲得通。在《角斗士》中,马克西蒙斯一直渴望与家人重逢,所以这个情节有一定的逻辑,让这种渴望一直存在下去,即使有这种渴望的人已经不复存在。一旦你调整了你的期望,你就可以安定下来,享受《角斗士2》这部超自然探索电影。 走向地狱,再回人间 但突然间,它就不是了。马克西蒙斯刚追踪到赫菲斯托斯,他就从地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回到了血肉之躯的人间世界,这发生在他死后的一、二十年后。他再生为人,去罗马寻找他的儿子马吕斯(Marius):我不是提到过马吕斯在《角斗士》中已被钉在十字架上烧死了,为何在《角斗士2》中还活蹦乱跳? 在这个阶段,剧本主要讲述了一群早期基督徒躲避罗马当局迫害的故事,就像他们在最近由菲尼克斯联袂主演的《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Magdalene)》传记电影中所做的那样。但这些场景也带回了《角斗士》的一些人物和政治阴谋。马克西蒙斯和他现在已经成年的儿子见面的同时,还遇到了他的老朋友朱巴(Juba,在第一部电影中由演员翰苏Djimon Hounsou饰演)。剧本中的反派角色正是康莫迪乌斯温和的侄子卢修斯(Lucius),他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和他的叔叔一样邪恶。更重要的是,《角斗士2》再次回到罗马斗兽场,罗马皇帝在圆形剧场观看一场模拟海战,圆形剧场灌满了水,放有100只鳄鱼。评论认为,或许是为了满足续集要比第一部更大、更壮观的需要。 所有这一切最后导致卢修斯的罗马执法者和基督教抵抗军之间的对决,马克西蒙斯和朱巴一直在秘密训练这支抵抗军。然后呢?马克西蒙斯是否又要和罗马众神聊天? 是否会在阳光明媚的极乐世界全家团聚? 嗯,那是没有的。相反,凯夫让马克西蒙斯在随后一千多年一直征战杀伐不止:十字军东征、两次世界大战、越战、一直到五角大楼,在《X战警前传:金刚狼》(X-Men Origins: Wolverine)开场蒙太奇的一个更宏大的版本中。剧情这样安排传达的信息是,通过选择武装战斗而非非暴力抵抗,马克西蒙斯已经将人类引向了一个永恒的流血循环,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局,但可能不受大众喜爱。据凯夫说,克劳的反应很简单:“我不喜欢,伙计。” 凯夫倒不太介意。多年后,他对一位采访者说,“我非常享受写这个剧本,因为我十分清楚,剧本永远不会被拍成电影。”也许这是最明智的态度。也许《角斗士2》永远都不会问世,所以凯夫沉溺于他对神学辩论的热情以及对那种跨越千年的残暴行为的反思是应该的,这种题材更适合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的电影,而非斯科特的电影。当然,你肯定会怀疑,凯夫笔下的罗马皇帝抱怨“我的长颈鹿被闪电击中了”时,凯夫会暗自发笑。 另一方面,也许他疯狂却又巧妙的剧本创作并不太离谱。斯科特在他的《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中表现出了对希腊罗马神话的兴趣,他在《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和克劳主演的《罗宾汉》(Robin Hood)中让基督徒士兵和他们的敌人进行了历史性的战争,所以凯夫的剧本中一定有很多吸引他的地方。但这个剧本有一个明显的致命缺陷:马克西蒙斯从来没有踏进过罗马斗兽场。穿越时间、维度跳跃和反战哲学都很好。但观众会花钱去看主角不是角斗士的《角斗士》续集吗?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3355216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3355216
观点:美朝直接接触后的中国朝鲜战略走向
美朝首脑将于5月内会面,谈判朝核问题,当这个消息由韩国官员郑义溶在白宫宣布时,除了使国际舆论一时错愕外,它还传达出另一讯息,即过去在美朝之间由中国担当的传话者和协调者角色,如今换成了韩国,这当然归功于今年以来韩国总统文在寅顶着国内外压力开展的静默外交。
但美朝首脑会见也不令人感到特别"唐突",毕竟直接跟美国对话谈判是朝鲜的外交目标之一。而对美国来说,也没有关死对话大门,特朗普在过去一年里也曾发推文表示,只要朝鲜弃核,不排除和金正恩会面。而现在,由韩国特使郑义溶带给特朗普的消息是,金正恩表示愿意与美国就无核化问题展开谈判,并提议在谈判期间暂停一切核试验和导弹试验,同时撤回朝鲜对即将于四月初举行的美韩联合军演的反对。金正恩抛出的这些"诱饵",实话说,已经超出了美国政府要求谈判的最低"门槛"。所以,外界看到,特朗普尚未同他的国安团队商议,就决定接受前者邀请,同其会面。 不过,该消息在中国却引起负面解读。一些国际关系学者认为美朝首脑会谈将会把中国排斥在外,甚至有可能是以牺牲中国利益作为筹码来达成弃核协议。他们的看法是,中国不能做旁观者,必须积极介入美朝谈判,即使不能掌控进程,也要让美朝韩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必要时可以提醒相关方"注意"中国的利益。 2017年11月,韩国民众示威呼吁美朝会谈。 然而,习特9日的通话却似乎不像学者们认为的那么消极。特朗普在通话中表示,习主席坚持美国应该同朝鲜开展对话的主张是正确的。美方十分感谢并高度重视中方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愿继续密切同中方的沟通协调。习近平则希望美朝双方尽快启动接触对话,争取取得积极成果,似乎并不介意中国做旁观者。 客观地说,中国在这轮朝核危机中角色有些"尴尬"。金正恩能够向美国服软,递向橄榄枝,中国同意和参与联合国的对朝制裁起了重要作用,如果不说关键作用的话。鉴于中朝"传统友谊"以及两国贸易往来的密切,没有中国支持并参与的制裁对朝鲜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对此,美朝都很清楚,所以,美国才会半带请求半带威胁要求中国配合,朝鲜也因此对中国"怀恨在心",把中国看作美帝"走狗"和"帮凶"。既然得不到来自中国的政治帮助,朝鲜当然也就不愿跟中国打交道,更不用说听从中国的"摆布",而中国也成了美朝两边不讨好的"人"。 就此而言,美朝背着中国,拿中国做交易,不能说没有一点可能。人们常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交易。在美国把中国视作主要竞争对手,朝鲜对中国由"爱"转"恨"的情况下,两国共同"恶心"一把中国,此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对中国来说,不能因为存在这种可能性,就不去促进美朝之间围绕无核化的谈判取得成果,或者表面支持,暗里搞小动作。这里有一个大目标和小目标的排序问题。换言之,中国应该清楚自己在半岛的最高或最大利益是什么,比起这个最高或最大利益来,其他利益能够得到当然很好,得不到也不要怨天尤人。 Kim and Trump 那么,中国在半岛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用中国政府的话说,一是无核化,二是不准生乱生战。这两条是中国的底线,事实上也是最高利益。而美朝首脑会谈,谈的正是无核化问题。如果按照金正恩的承诺,无核化是美朝谈判的前提,美国的目标也是朝鲜弃核。韩国的目标在此之外还包括不允许在半岛发生战争,这也是文在寅为什么要积极和朝鲜和解的原因,把剑拔弩张的半岛局势降下来,先缓和,再谈核问题。故在不准半岛发生战争这一点上,中韩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之前我在同韩国学者的交流中,他们爱说的一句话是,韩国的立场越来越向中国靠近。假如韩朝、美朝经过谈判在无核化问题上达成了一个框架性的东西,哪怕就是一个共识,也会显著降低朝鲜半岛发生战争的概率。而如果彻底解决了朝核问题——在我看来,这回的概率相当大——半岛生战的风险也就自然解除。这不就是中国要达到的目标吗?比起这个大目标来,中国被排除在美朝谈判之外,甚至被他们算计,也是可以容忍的。 因此,中国应该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只要有利于半岛的无核化和半岛和平,不管朝鲜想跟周边哪个国家谈,中国都要欢迎并支持,努力促使谈出结果来。这也是习近平在同特朗普通话表达的意思。为此,中国应提醒美韩,不能因为朝鲜表现出弃核的样子,在谈判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结果前,就放松对朝制裁。这种情况绝不能出现。中国一方面自己要严格执行联合国制裁决议,防止美韩以中国制裁不力为借口而放松对朝制裁,另一方面也要监督美韩执行联合国制裁决议的行为,争取能够尽快达成无核化协议。 对朝鲜来说,花了那么大代价好不容易把核武和导弹技术搞起来了,尽管表示愿意谈判,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弃核的。换言之,朝鲜的弃核很可能有一个反复,会尽量寻找国际制裁联盟的薄弱环节。唯有强大的制裁才能让朝鲜认识到不弃核将是死路一条,中国的任务就是让朝鲜有这种认识,并堵死可能的漏洞。 在促进国际社会继续强化对朝制裁的同时,难道中国就真的一点不担心前面说的美朝甚至加上韩国对中国的"算计"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实际上出现的可能性很低,讲得更明确一点,不会出现。特习通话本身就说明了这点,此外,韩国特使将向中方通报访朝情况也说明了这点。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即使美国想围堵并要求朝鲜围堵中国,金正恩也会衡量,得罪中国,把中国惹怒对他有什么好处?人总是很现实的,要做对自己有利的或者利益最大化的事情,不要把金正恩想象成不理智的人甚至是疯子,金正恩出卖中国除了给他和朝鲜又带来一个敌人外,难道他真的会轻易相信美国能够保证其政权安全?即使美国政府可以做出这个承诺,美国社会呢? 核问题解决后,政权安全将会成为金正恩的头等大事。因为接下来是朝鲜的所谓改革开放。朝鲜为了发展经济,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将不得不打开国门,当外面的信息传播到朝鲜国内后,金正恩要预防西方的和平演变和老百姓的不满。金正恩清楚,不管中国对朝鲜再怎么不满,中国也不会对朝鲜进行和平演变,试着去推翻朝鲜政权,但美国就难说了。一旦朝鲜国内有什么风吹草动,美国是不会来帮他的,不做煽风点火的事情就已经烧高香了,这个时候还得依靠中国。何况,时代背景已经不同,现在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朝鲜也不是那时的中国,无论其能量和空间,美国要利用朝鲜对付中国的代价将会大很多。 退一步,如果朝鲜真的配合美国围堵中国,中国对美国也许奈何不得,但可惩罚朝鲜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例如将大军陈兵在中朝边境,仅这一项,就可拖延朝鲜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金正恩不会愚蠢到为投靠美国而出卖中国利益,他最可能做的是在中美两边捞取利益——这才是一个理性经济人该有的做法。 排除美朝"算计"中国后,在接下来的美朝谈判中,中国还有什么可做的?中国应该积极介入谈判,协调各方立场和利益。在美朝谈判过程中,朝鲜的短期目标是和缓同美国的紧张关系,解除美国军事打击风险。而长期目标是伴随着无核化以及和美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同时签订和平协议以替代停战协定。鉴于朝美之间的信任赤字由来已久,金正恩不大可能接受美国任何形式的安全承诺,要他相信美国不会寻求推翻其政权,必须引入"外部担保",而这个"外部担保"目前来看只能是中国或中俄,尽管金正恩也不怎么信任中国,但如果中国愿意充当这个"担保人"的话,他会同意的。从法理上说,中国是停战协定的原始签约国,排除中国在法理上也是说不通而且是不可能的。中国也势必会利用这个机会,向朝鲜提供某种形式的安全担保。 所以,中国若在美朝谈判的第一阶段无法介入,那么在第二阶段就可以大大方方地介入。事实上,我认为,中国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主动作为,介入谈判,协调各方利益,至少美韩是不会反对的。如果还像以前一样消极对待,把它看作美朝的事情,那被排除在外就怪不得别人。 注:本文不代表BBC观点和立场。
zhongwen_simp.world-47235631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7235631
菲律宾:一碗豆花泼出来的反中情绪
一名中国女留学生上周六(2月9日)在马尼拉电车站的票闸口遭警察拦下,表示禁止带液体进入车站,该女子因不满警方态度,将整杯豆花泼向警察,引发轩然大波。事件挑起当地民众反中情绪,菲律宾副总统莱妮·罗布雷多(Leni Robredo)更表示,该女学生“侮辱所有菲律宾人”。
中国女学生张佳乐在马尼拉电车站将豆花仍向警察身上引发轩然大波。 菲律宾专家认为,该事件反应菲律宾人长年对中国的负面观感,但也有台湾专家分析,该事件是遭有心人士操弄,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中国人向警员泼豆花的始末 2月9日,23岁的中国女大学生张佳乐,在菲律宾马尼拉电车3号线票闸口遭工作人员拦下,并要求她在入站前将手上的豆花吃完,但遭到拒绝。随后警察到场解释禁止携带液体等规定,该女子一怒之下将豆花扔向警察。 该女子遭逮补后,已向警察道歉,并取得对方谅解,但仍遭控“袭警”丶“违抗公权力”及“不当骚扰”等罪名。现场画面遭民众拍下,并被社交媒体“脸书”用户上传至网路,引发轩然大波。菲律宾网友群情激愤,更因为女子中国籍的身份而激起反中情绪,事件从民间提升至政治层面。 菲律宾副总统莱妮·罗布雷多10日向当地媒体表示,“该事件不仅是对执法人员的侮辱,也是对菲律宾人民的侮辱”。她还说,来到菲律宾的中国公民不断增加,这起事件是对他们享受的“特殊待遇”的一次“警醒”。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对此事并未表示看法,他的发言人萨尔瓦多·帕内洛(Salvador Panelo)则称这是起单一事件,他强调,“不应该炒作这个话题。”同时提醒在菲律宾的外籍人士必须守法。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的看法也和总统府一致,大使赵鉴华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女子的做法是“不良行为”,并强调事件应被当作一个独立个案来对待。 据了解,张家乐13日下午已获准保释,不过随即遭菲律宾移民局拘留。菲移民局向媒体表示,张姓女子违反移民法,建议将她驱逐出境,并形容她是“不受欢迎的外国人。” 该女子遭逮补後,遭控"袭警"丶"违抗公权力"及"不当骚扰"等罪名。 中国女子张佳乐是谁? 向菲律宾警察泼豆花,而遭到逮捕的中国籍女大生张佳乐,旅居菲律宾已有六年时间。她去年八月进入菲律宾马卡蒂巿的时尚艺术学校设计学院(School of Fashion and Arts (SoFA) Design Institute)就读,才完成一学期就因为此事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张佳乐目前仍在菲律宾移民局拘留所,她所委托的律师桑德拉雷斯帕尔(Sandra Respall)向BBC中文表示,移民局拘留张佳乐的程序违法,已考虑提交控诉。 张佳乐日前接受菲律宾媒体采访时表示,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後悔,并恳求能再给一次机会。她说,“我选择留在菲律宾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菲律宾,我真的很爱菲律宾人。” 张佳乐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後悔,恳求能再给一次机会。 张佳乐的姊姊通过电话向BBC中文表示,当时该警察对张佳乐说了种族歧视的话,像是“这里不欢迎中国人”和“滚回你们国家”,因此她才会情绪失控。 不过她说,事后张佳乐已向警察道歉,警察也已经原谅她。她认为该事件是遭到媒体和某些人士利用,才会闹得那麽大。她说,“当初都道歉也和警察握手了,怎想到会闹得那麽大。” 她替妹妹解释,不能带液体进入车站是新规定,因此张佳乐并不清楚。据了解,今年1月菲律宾南部苏禄省和乐岛发生连环爆炸案,造成百人伤亡。菲国当局随即加强安全措施,2月9日起,禁止乘客携带任何液体进入电车及地铁站。 菲华人担心加深中菲矛盾 此事经过媒体报导及网路传播,在菲律宾掀起波澜。菲律宾当地华文报纸也撰文指出,希望不要将该事件无限上纲,更呼吁官员不要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否则有可能使得菲华两族及菲中两国得矛盾,进一步加深。 据统计,菲律宾华人人口约有 150万人,占菲律宾总人口之 1.55%。 菲律宾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报导,中国国内的民众和菲律宾本地华人都谴责张佳乐的所为,中国人民和菲律宾人同样气愤难耐,认为中国人不要“丢脸丢到国外去”。 同时强调,菲律宾华人从民族融合的角度表示忧虑,不希望看到张佳乐事件再次上演。 长年研究东南亚领域的台湾东海大学副教授翁俊桔向BBC中文表示,该事件引发激烈的反华事件的可能性很低。他指出,17世纪西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曾发生数次大规模屠杀华人事件,不过类似情况应该不会再发生,因为现今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 但他强调“排华事件的隐忧仍存在”,像是可能再次针对华人实施排华法案等。 翁俊桔向BBC中文分析,这次中国籍女子向警方泼豆花事件涉及到政治权利纷争。他举例,因为菲律宾副总统莱妮·罗布雷多与总统杜特尔特不同党派,对於中国的立场也不一样,这次的事件,刚好给莱妮·罗布雷多一个机会做文章,因此才会将该事件提升到政府层级。 反中情绪逐渐提升 不过菲律宾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巴通巴卡(Jay Batongbacal)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菲律宾民众对“泼豆花”单一事件的强烈反应,正明确表达大部分菲律宾人对中国的态度。 中国在2017年就已经跃升为菲律宾第二大游客来源地。但菲律宾失业率居高不下,因此菲律宾人对中国人大举进入菲律宾的就业市场非常反感,加上中国旅客在各个景点发生不文明的行为,都加深了民间的反中情绪。 他向BBC中文表示,近年来成千上万名中国人到菲律宾从事线上博奕工作,及大量中国旅客至菲律宾旅行,使菲律宾人对中国产生负面观感。 菲律宾旅游部曾表示,中国在2017年就已经跃升为菲律宾第二大游客来源地,赴菲旅游人数近100万人次,同比增长43.33%。 根据菲律宾官方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政府已发出超过五万张就业许可证给中国公民,光是2017年就发出了24,000张工作证给中国人。不过,还有许多为取得合法工作证,却滞留在菲律宾工作的中国人并未包括统计数据内。 菲律宾参议院劳工委员会曾向媒体表示,将近12万名外籍劳工利用法律漏洞非法务工,而其中大部分是中国人。 巴通巴卡说,菲律宾失业率居高不下,因此菲律宾人对中国人大举进入菲律宾的就业市场非常反感,加上中国旅客在各个景点发生不文明的行为,都加深了民间的反中情绪。 他说,“大马尼拉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人。”也因此,中国人的行为会被放大检视。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大举进入菲律宾,也让民众产生忧虑,像是中国电信及其本地合作伙伴组成的联合体,将成为菲律宾第三家电信运营商,以及中国企业有意收购菲律宾最大船厂“韩进苏比克船厂”等。 巴通巴卡向BBC中文表示,若政府没有作为,随着中国企业持续在菲律宾大举投资,更多中国人在菲律宾旅游及工作,“菲律宾人的反中情绪,只会越来越严重。”
ukchina_simp.vert-tra-47710429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47710429
神秘洞穴之谜:雅典的地下奇观
马克里多普洛斯(Dimitrios Makridopoulos)一直对超自然现象着迷。他从小到大一直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神秘现象的书籍,因而很快就对位于雅典西北约15公里处、金字塔形状的潘特利山(Penteli)产生了兴趣。他告诉我说,“我深深地被这座神秘而古老的山的能量所吸引。”
潘特利山因其古老的采石场和此处金色大理石无与伦比的水晶结构而享誉全球,这里的大理石曾用于建造雅典帕特农神庙(Parthenon)和其他辉煌的纪念碑。然而,尤其激起马克里多普洛斯兴趣的,是位于这座山西南侧的达维利斯洞穴(Davelis Cave)。 达维利斯洞穴位于一个古老的大理石采石场内及其上方,平均宽45米,高62米,是一个巨大的、陡峭下降的迷人洞穴,很适合作为恐怖电影的背景。游客称,进到洞里电子设备会失控,这个洞有发光的球体、难以形容的生物、向上落的水滴、幽灵般的声音、诡异的蚀刻画、撒旦崇拜仪式遗迹等等。 雅典附近的达维利斯洞穴长期以来一直与超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Credit: Stav Dimitropoulos) 2015年,马克里多普洛斯带了一个“神灵盒”(一种据说可以通过无线电频率与神灵交流的设备)和一台红外摄像机,和一些朋友前往潘特利山探险。那是一月的时候,山上云雾缭绕。这使得他和朋友们即使5米开外的地方也看不到。但潘特利山处处都有惊喜作为补偿,有来自丰富的古老采石场的大块珍贵大理石,也能发现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在山洞里进行神秘军事实验的铁片证据(这是马克里多普洛斯说的)。 马克里多普洛斯说,“从我踏进这片未受破坏的纯净之地的那一刻起,我就与其合为一体。我被一种无可名状超凡的能量包围着……我感到有眼睛在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我的五官看不见也听不到任何东西,但我就是知道有东西存在。” 这位29岁的电脑技术人员还记得,当他回到家后他的电子设备证实了他在山洞里的感受时,他非常之惊讶。他的神灵盒捕捉到的声音,就像天使般的孩子们用古希腊语做的吟唱。他说,“那是小精灵的语言。”他还坚称,他的红外摄像机记录下了洞穴中心附近幽灵的出现,以及洞穴入口处潜伏着的一个漆黑的小生物。“在这里,你看见了吗?”马克里多普洛斯带着浓厚的兴趣问我,他在我亲自去山洞前几天给我展示了这些照片。 到达维利斯洞穴的游客称,在那里电子设备会失控,水是向上滴落,还会听到幽灵般的声音(Credit: Stav Dimitropoulos) 达维利斯洞穴早在5世纪就被作为信仰崇拜场所,在这里祭拜希腊人神话中的潘神(Pan),一个长着羊脚的牧人和纵欲之神。在中世纪,隐士和东正教(Orthodox)的出家人汇聚到潘特利山隐修,或是因为受到了宗教迫害而逃到此处。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洁净的洞穴”(Cave of the Immaculate),因此有两个相邻的拜占庭(Byzantine)小教堂直接建于洞穴的入口处。 据说在19世纪,一位叫纳齐奥斯(Christos Natsios),又名达维利斯(Davelis)的臭名昭著匪徒和他的团伙潜伏在山洞里。甚至传说这名匪徒曾与法国女公爵普莱西舍(Placentia)有过一段风流韵事,他发现了穿过洞穴内部的曲折隧道,可直通雅典北部郊区彭德利村(Pendeli)他情人的宅邸。无论真相如何,是昔日亡命之徒阴谋故事的传奇吸引力促使人们用这个著名歹徒为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洞穴重新命名。 2019年1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和两个朋友参观了达维利斯洞穴。我们驾车穿过潘特利山坡迷魂阵般的山路后,把车停在一条土路的起点。我们走上没有路标指示的小道,每隔一段路就要跳过一个泥泞的小水坑,有时看起来这次远足可能会无获而归,所幸在这条山路可俯瞰延伸到萨罗尼克湾(Saronic Gulf)的雅典城全景。 建于洞穴入口处的拜占庭式小教堂让人想起曾经为了躲避宗教迫害而来到这里隐修的东正教修士(Credit: Stav Dimitropoulos) 终于,大约走了25分钟后,全球定位系统(GPS)坚持要我们左转。在一个崎岖的赭灰色悬崖脚下,看见岩石上有一个新月形的开口。右边是毗连的圣斯皮里顿(St Spyridon)教堂和圣尼古拉斯(St Nicholas)教堂。左边是一座混凝土建筑,是希腊军方建造的一个哨站,现在似乎已经废弃。我小心翼翼地向洞穴走去,感到里面有一股强烈的拉力,在那里我可以看到岩石碎片散落在洞穴的地面上,瀑布般的钟乳石从布满苔藓的岩壁前倾泻而下。洞穴顶上传来水滴落的空谷回声。尽管我有幽闭恐惧症,对前方等待我的东西感到害怕,但我还是想进到洞穴深处。待我走进去,我就意识到自己走不了多远,因为从洞穴前方隧道已经被封堵住了。 马克里多普洛斯后来告诉我,“这些是北约(Nato)和希腊军方用混凝土浇筑的隧道,用来掩盖他们的地面踪迹。” 1977年10月6日,希腊杂志《塔希德罗莫斯》(Tahidromos)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希腊军队已开始在达维利斯山洞内进行严格保密的行动。此地被列为军事禁区,不对公众开放。有人说是北约(Nato)在监督建立一个火箭基地,而美国在邻近的新马克立(Nea Makri)地区的一个军事基地进一步助长了这一传言。1982年,希腊著名的超自然现象和科幻小说作家巴拉诺斯(Giorgos Balanos)在他的《潘特利之谜》(The Enigma of Penteli)一书中,提到了一些可疑的地下隧道、核武器和精神控制项目,让人们对这个地下密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产生了更多的怀疑。20世纪90年代,希腊政府试图重新启动他们在达维利斯洞穴的项目;这一次,报纸头版对核试验大肆宣扬。不久,洞中所有不为外人所知的工程都停止了,未来的游客将会看到一些新的隧道止于洞壁的尽头,而旧的则被关闭。 尽管这些隧道无法进入,阴谋论依然层出不穷,比如马克里多普洛斯告诉我,北约在冷战时的太空竞赛期间开采了潘特利山的大理石,用来制造先进的卫星。 来自达维利斯洞穴所在的潘特利山的大理石,曾被用来建造帕特农神庙和其他著名的希腊建筑(Credit: Stav Dimitropoulos) 无论真相如何,希腊地质矿产勘探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of Greece)的帕帕迪斯(Georgios D Papadeas)在2002年的一项研究中也认为,这个洞穴有其特殊之处。科学家们在潘特利山的大理石层之间发现富含石墨的板岩,使得这座山成为电磁波的良好导体。 此外,潘特利山的大理石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特性,可以在高压条件下产生电荷。对于马克里多普洛斯和其他人来说,这也许可以解释在那里观察到的一些奇怪的电磁现象,比如一些游客感到头晕和迷失方向。雅典大学(University of Athens)动力、地质构造和应用地质学系(Department of Dyknamic, Tectonic and Applied Geology)名誉教授帕帕尼科拉乌(Dimitrios Papanikolaou)自1973年以来一直在研究潘特利山,他认为,人们对达维利斯洞穴内超自然现象的任何痴迷,都是“人类性格特质的力量”造成的。 “潘特利山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岩石成分,是由数百万年的地质变化形成的。仅此而已。”在我参观这个洞穴的前一天,他在雅典大学的办公室里这样告诉我,并把所有与达维利斯洞穴有关的超自然的所见所闻称之为“神奇想像力”和“信以为是的安慰剂效应”。 他继续说,“潘特利山的山顶曾是一个空军基地。雅典是一个北约城市。潘特利山高居于爱琴海(Aegean Sea)海岸上,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发生在洞穴里和附近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卫伸入爱琴海的阿提卡盆地(Attica Basin)。”至于被封死的隧道如何解释?教授回答说,“隧道很危险,必须封死。但对于人类来说,凡是我们搞不明白的,就喜欢朝神话方面想。” 专家认为大理石的科学特性可以解释在达维利斯洞穴中观察到的一些奇怪的电磁现象(Credit: Stav Dimitropoulos) 尽管如此,帕帕尼克拉乌自己也承认,这个洞穴某些地方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在雅典的鼎盛时期,人们尽其所能去开采世界上最好的大理石。也许有些地方有自己独特的能量:曾经让数千人在那里生活和繁荣的能量,但仅此而已。” “磁化”只是马克里多普洛斯声称在达维利斯洞穴附近所感觉到的一小部分现象。他已经领导了一个名为“奥菲斯小组” (Orfeas Group)的团队,该小组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博客,专门探讨超自然现象。 甚至在我参观的那天,我也感觉到了洞穴的地心引力。我站在洞口时,一束光从洞口照了进来,照亮了那里,仿佛在引导我往前走。教授关于某些地方随时间积聚能量的说法听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正确。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40129_stable_right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4/01/140129_stable_rights
分析:中国能做到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吗?
中国多家媒体周三(29日)转载人民网刊登的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学习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话的文章,这一讲话的精髓是: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
习近平提出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 孟建柱说,习近平的这一讲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是基于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把维稳与维权的关系定义为基础和实质,引起了各种不同观点的争议,分歧的最根本点是:维谁的稳和维谁的权? 理论与实践 从理论角度看,“维权是维稳的基础”是一种完全能成立的符合逻辑的说法,因为只有保障了所有公民的合法权利,才能保证社会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但是“维稳的实质是维权”的说法,在理论上却不是无懈可击,争议的关键在于为谁维稳和维稳后能维护谁的权利,这完全可能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得出全然相反的结论。 而从实践角度看,“维权是维稳的基础”也许不仅是中国最高执政者的希望,如果真正想做,完全可能实现这一理念。 但是“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下,却令许多分析人士不敢苟同,因为在今天的中国,维稳与维权看起来像是两个截然对立的行为。 角度不同定义相反 习近平主席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所以必须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作为统治阶层,要维护自身的统治权利,最重要的当然是维持社会稳定,因为只有社会稳定了,才可能谈经济发展和外交强硬。 但是同样极其重要的“赢得民心”却往往被许多统治者疏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得到公众拥护,才能保持政权稳定,而做到这一点的基础是使自身的权利尽可能与公众利益一致。 最近数周,北京审理和判决新公民运动的发起人许志永和其他多名成员,而新公民运动提倡的是温和的教育平权,并响应中央政府大力推出的反腐运动,呼吁公开官员财产。 对新公民运动发起人和成员的审判,引起国际社会的许多批评,认为这显示了中国政府并不是像它说的那样坚决反腐。 但是反对官员腐败,是自1989年六四民运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诉求,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利润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的现实,这一诉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几乎可以说是老百姓最大的要求之一。 所以如果不把关系到老百姓根本利益的制止官员腐败和减少分配不公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却监禁要求公开官员财产的活动人士,“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就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维稳维权能否一致 维稳维权可以相辅相成,维稳的实质可以变成维权,但条件是政权能真正为民权着想,不能只顾及政权的利益。现在的问题是,在中国,能实现这一条的可能性有多大?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 但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体制已经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被称为权贵资本主义。 而既得利益最大的统治阶层能否不顾盘根错节的自身集团利益,把经济改革开放后获得的利润让社会各阶层分享,惩治滥用权力、破坏人权和法制的官员,很多人对此却并不乐观。 即使习近平和中央政府希望维护老百姓的权利,在目前这样无监督无竞争的体制下,各级腐败官员的行为和制度本身的缺陷,也会使最高领导者们的理想成为梦想甚至成为幻想。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胡锦涛时代,由于不能从根本上把政权的权利与公众的权利一致化,有“亲民”之称的胡温政府虽然很重视民生,却也是群体事件发生最多的时代,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维稳经费高于国防经费。 (责编:路西) 网友如有评论,请用下表: 读者反馈 提法很创新,解释的不到位。 维权就是维持社会各方合法权益,首先要有公正的法律体系,甚至包括为了维护国家的长短期利益 而做的统一计划,只有社会公正了,才能稳定。 所以维稳得基础是维权。 这样解释就无懈可击了。 维持社会稳定和 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是:让最能把那件事做好的人来做该件事,说白了就是公平竞争。 如果中国不能善用人才,公正对待人才,人才就会流失到美国,加拿大,中国梦将会成空。 不要以为中国人多,浪费一点没关系的,因为不公正是唯一最能真正伤害人们心灵的事情,而不是贫穷、 饥饿或战争。 Sophie , 维持社会稳定和 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是:让最能把那件事做好的人来做该件事,说白了就是公平竞争。 如果中国不能善用人才,公正对待人才,人才就会流失到美国,加拿大,中国梦将会成空。 不要以为中国人多,浪费没关系的,因为不公正是唯一最能真正伤害人们心灵的事情,而不是贫穷、 饥饿或战争。 Sophie , 給中共國民黨在臺灣6O年的嘴臉素描,也許能深入了解精英政治的問題。 老蔣時代延續國民黨在中國及日人殖民狀況,大中國史代表一切,七七事變及南京大屠殺是主軸,跟日殖時代同,只有天皇及日本史,台灣史是屁,日人屠殺台灣人的史實隻字不提,為什麼?因為國共內戰,因為國民黨要討好美日,所以不可以讓台灣人反日,所以不能提日人屠殺台灣人的事,當然228也不能提半字。 到了小蔣時,他在蘇俄的日子讓他明白窮人勞工的一無所有而導致沙皇的結束,所以他致力給人民好日子過,第一次有個外省人把台灣當家有長住之心,十年他改變了台灣命運。 戴珍珠, 台灣 最後數年,他面對反對黨崛起,國民黨政軍再度腐化及美國要求解嚴的壓力,在林宅血案及江南案後,他作出大違國民黨意的決定,起用了擁有左派思想個性堅忍的李登輝。 小蔣用人非常謹慎,李登輝的各種傳說他不可能不知,就算有美國壓力,小蔣不會屈服,所以大家只能猜測國民黨內鬥即將開始,事實即如此,國民黨中那乙批外省精英銜恨李宋二人至今。 但小蔣終究含笑九泉,因為言論自由及民主憲政、國會全面改選在李宋二人聯手下竟功,誰說此二人終因統獨意見不同分手,但在台灣史上分享光榮。 在這裏就要談到中國在意的維權,李宋時代,台灣敢於挑戰國民黨權威的法官及律師輩出,成就一世代律師階級,扁馬二人皆成總統,但也在這裏出錯了。 戴珍珠, 台灣 社會的不穩源自于社會的不公平。馬克思主義起源於社會的不公平,馬克思主義的目的就在於解決社會的不公平。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成就值得驕傲嗎?中國共產黨以土改起家,才得以鄉村包圍城市,最終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至今60多年了,農民以及農村的土地問題還是無可避免地成爲深化改革的成敗的關鍵。銀行會接受農地承包權的抵押貸款嗎?農民進城能夠得到同等的教育和醫藥等等社會福利的平等待遇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社會公平與正義在哪裏?還奢談什麽馬克思主義?建立在如此基礎的中國夢會不會只是一場噩夢呢?眼前的中國經濟會不會就是毛澤東當年極力反對的走資派或是修正主義路綫呢? 郭明男, 臺灣、新北市、淡水 國民黨的外省二代精英心理調適不過來,他們受父母栽培早早出國留學,回來就等著接班,但李宋二人把這接班梯次打亂,他們被要求得通過選戰及從地方到中央的行政歷練考驗。他們很多人英文很溜,但台語半句不通,包括現在的馬郝朱胡連,就算能講也是強記九官鳥,不是真的通台語,更别提第二大族群的客語了,所以全部過不了淡水河,這就造成國民黨內部主流非主流激烈內鬥。 非主流在2000年國民黨第一次輸掉政權後,利用國親合將新手執政民進黨逼到牆角,不斷動用國會多数暴力封殺民進黨,逼使民進黨律師世代開始玩法律文字遊戲,聯合法官檢察官反制國親二黨,種下今日惡果,當司法不再公正為人民信賴時,維權如何進行? 戴珍珠, 台灣 馬英久如何上台的?他其實沒通過小蔣及李連給的接班考驗,失志去當教授後,碰上了金這個相信媒體可以造神的人,這也沒有錯,但金的老師或者幕後高人沒有告訴他,上了台就不能造假,所以馬的缺點得補上。可惜8年容易過的台北市長生涯讓馬金失掉戒心,接下來發生的事不用我們說了。 現在的馬只是財團的布偶,他掌控的國民黨全部都是職業政客,一輩子當官作議員或教授,沒上過班經營過企業,而且生活上與正常人隔離,有多離譜?一輩子沒開過車塞過車,也沒搭過捷運火車,更別提走在街上等紅綠燈了,所以他們搞出了Ubike可以成為行人驚嚇指數破錶的政策,甚至撞死行人的悲劇。 戴珍珠, 台灣 中共了解為何司法不公而砂石車卻撞總統府理由嗎?就是司法在馬這批非主流回來後,又變成國民黨開的啦!馬用的司法院長及法務部長把所謂深藍法官全升上來佔位置方便行事,所以林益世、賴素如貪腐案沒事,頂新毒食品及日月光污染案沒事,當然侵佔國土的劉氏兄弟也沒事,人民都譏只要是馬幫殺人也沒事。 九月政爭連特務治國也出現了,才讓全台怒吼,要馬滾下台,也總算讓法官檢察官們如大夢初醒,逐步回到正軌來,但仍有很長日子要走。 所以沒有令人可以信賴的司法制度,維權如何維?民怨如何平?這次衝進總統府,下次不是官邸就是國民黨中央黨部,鞋子真的小事啦! 戴珍珠, 台灣 奉勸中國在此時一黨專政時培養出學養人品道德素行佳的法官來,最好熟知庶民生活,才能作出公正判決,努力讓民怨有處伸張,而且從學校開始教授法治觀念,那孩子上大學那年就有第一代人可用了。有一代人就可以幫中國渡過最危險的10年,讓接着上來一紀10年的人撐中國未來50年的改革。 不要相信媒体洗腦那一套,就是扎扎實實為中國維權打下基礎,這樣l0年後中國才能過危險的橋。 國共內戰該結束了,中共要適應沒有國民黨的時代了。目前的國民黨已無可接班的人,因為非主流外省精英離普羅百姓皆太遙遠,你們中意的連朱,一個只能活在帝寶中,一個基本上是馬的翻版,新年談話也只在意生意人生意,而非人民是否有錢消費? 戴珍珠, 台灣 【維權是維穩的基礎,維穩的實質是維權。】好一句語意不詳、邏輯混亂、狗屁不通的屁話!把此屁話換個說法,說成:【自由是拘禁的基礎,拘禁的實質是自由。】當知此語的【屁】在那裏!孟光, Hong Kong 文字游戏,无非维持腐败的制度,这是最大的腐败,垄断了真理的解释权。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已,欺骗不了历史,更欺骗不了民众。啊啊啊,
zhongwen_simp.110623_rolling_uk_nuclear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1/06/110623_rolling_uk_nuclear
英国宣布8个新一代核电站建址
英国政府宣布,已经选定八处被认为合适的地点,将在2025年前建成八座新一代核电站。
英国政府说,这些被选中的地点都在现有的核设施附近。 由于日本三个月前发生的因大地震和海啸引起的福岛核危机,世界各国都重审自己的核能源安全。 英国的这个新一代核电站建议,是英国国家能源政策内容的一部分,该政策内容在经过公共咨询后已经公布。
zhongwen_simp.131011_australia_drug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3/10/131011_australia_drugs
澳警在中国入口卡车轮胎内发现大量毒品
澳大利亚警方星期五(10月11日)披露,海关人员在本月初由上海抵达墨尔本港的卡车内发现200公斤冰毒。
澳大利亚今年已经已经破获数起大宗毒品走私案 这些毒品被藏在由中国入口的卡车的轮胎内。 澳大利亚警方称,这些毒品的黑市价格估计在1.9亿澳大利亚元。 联邦警方官员称,10月1日查获这批毒品后,已经逮捕了三名当地人,其中两人是墨尔本港的雇员。 海关官员称,毒品藏匿的很巧妙,常规检查无法发现,是在X光检查中才发现了轮胎中的可疑物品。 由于澳大利亚近年来经济强劲,已经被国际贩毒集团视为高利润市场。 澳大利亚今年以来已经破获数起大宗毒品走私案件。
zhongwen_simp.sports-44413748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ports-44413748
2018俄罗斯世界杯:喀山展开双臂迎接穆斯林球迷
今夏,当伊朗球迷来到俄罗斯观赏世界杯比赛时,有一个地方肯定会特别欢迎他们。
喀山是一个有50万穆斯林居住的城市,同时也是多种宗教与文化汇聚的地方。 餐厅老板阿伊达将会力求让穆斯林球迷能够享用到清真食物,有地方祈祷,并且一起迎接拉马丹斋戒月的结束。
zhongwen_simp.121216_rolling_nkorea_kim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2/121216_rolling_nkorea_kim
朝鲜悼念金正日去世一周年
金正日去世一周年的前夜,朝鲜在首都平壤体育馆举行中央追悼大会。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等其他政军界领导人在一面印有金正日的大幅红旗前鞠躬致意。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在致词中将朝鲜核武器项目归功于金正日,并说,周三的远程火箭试射成功是朝鲜未来的象征。
zhongwen_simp.121105_rolling_toyot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1/121105_rolling_toyota
丰田预期下半财政年在华销量大减
日本丰田汽车周一(5日)表示,该公司预期,丰田车在中国的销售量将在本财政年的下半年中减少20万辆。
销售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中日两国间的钓鱼岛主权争议升级,导致中国市场对日本产品的需求减少。 丰田去年在中国的汽车销量为90万辆,但中国今年抵制日货,为该公司带来3.73亿美元的损失。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140402_fooc_camel_festival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uk_life/2014/04/140402_fooc_camel_festival
记者来鸿:沙漠之舟-骆驼还是吉普?
骑着骆驼穿越漫漫沙丘,感受荒芜大漠的辽阔与壮美,遥想海市蜃楼的浪漫与神秘。千百年来,沙漠,曾引无数诗人竞折腰。不过,现代大潮汹涌澎湃,阿布扎比大漠的静谧与魔力还能持续多久?记者在文化遗产节体验传统与现代的对撞。
在沙漠中,骆驼是重要的运输工具。 她的美,是贝都因那种含蓄之美。漆黑的美目,从长长的睫毛后传神、传情。黄褐相间的金发,轻盈的身段,修长的双腿,身材凸凹有致、该胖则胖该瘦则瘦,周身上下散发着醇美天然的清香。 所有的男人都想和她“有一腿”。唯一的问题是,她的臀部下面挂着粪蛋。 她是阿布扎比沙漠中每年一度的“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文化遗产节”的领衔主演。我可不是来看骆驼之美,而是要录制一部关于纳巴蒂诗歌的纪录片。这是阿拉伯方言诗,涵盖人生所有的重头戏:爱情、诗歌、战争、宗教,当然,也少不了对骆驼抒发深情挚爱。 但是,没多久我就发现,现代阿布扎比和原来想象中的大漠、骆驼之浪漫有多大的差别。 阿布扎比是阿联酋最大的一个酋长国,人口将近一百万,其中许多是来打工的外地人。遗产节是一系列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从某种层面来看,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面对强大的民工潮,希望能够支撑传统文化艺术。 阿布达比中心,熠熠生辉的摩天大厦、豪华酒店、购物中心鳞次栉比。但是,驱车东行70公里,则是一片完全异样的土地和沙漠小镇。在这里,你可以听到风声呼啸,却很少看到人的身影。 文化节为期两周的大汇演,包括露天市场、传统音乐、舞蹈、赛狗等。 即使如此,大漠中仍是一片静寂。宽阔的营地、跑道,巨大的帐篷中悬挂着吊灯、铺着厚厚的地毯、摆放着塑料座椅,但是,文化节仍然是空空荡荡。 犹如参加来宾寥寥无几的婚礼,我勇敢地微笑着,聆听我的陪同、酋长媒体小组工作人员穆罕穆德承诺,篝火、星光下吟诗,今夜,你的阿拉伯梦即将成真。 阿布达比中心,熠熠生辉的摩天大厦、豪华酒店、购物中心鳞次栉比 他给我端来一杯咖啡,然后,一边冲着受话器发号施令、一边匆匆离去。身边,是静寂、浩瀚的沙漠。 媒体帐篷内空空如也,有空调、有无线上网,到处可见与现代沙漠生活之矛盾。宽大的横幅在风中摇曳,上面印着耳熟能详的社交媒体标记。文化节上的媒体人忙碌地记录着贝都因人的生活,更新脸书、刷微博、分享图片。 我拿出手机,四条线!这里的网络信号比在伦敦还要好。 露天市场内,当地人摆出贝都因手工艺制品、古董小刀。身穿色彩鲜艳的传统服装、头戴串珠头饰的孩子们跑来跑去。 我和一位年轻女郎聊了起来,她的英语很流利、自信。女郎从拖地黑袍的口袋中拿出智能手机发邮件。 也许,这是我的错?传统文化也许并不意味着没有现代科技,也许,贝都因生活也可以是创新,而不只是怀旧? 仿佛是要验证我的想法一般,外面突然聚起一群人、一排饱经沧桑的四轮驱动,做好竟跑的准备。车上的人摇下窗玻璃、准备好手机拍照,就要跟着贝都因人的猎狗瞪羚狗开始赛跑了。 阿布扎比的手机信号在沙漠地带都很强 阿布扎比的手机信号在沙漠地带都很强 我跳上默罕默德的车,跟随在其他汽车的后面,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飞奔在沙漠中。 终点处,我们跑上前去、想近距离看一看冠军狗。不知道怎么搞的,推推搡搡间,默罕默德堵住了酋长,突然间,我和获胜猎狗的主人一起被推倒了酋长面前,去和这位身穿皮夹克、戴着雷朋反光太阳镜、留着大胡子的男人握手。 我好几天没洗头了,身上那件破旧的毛衣有好几个窟窿。不过,这位在桑赫斯特皇家军校受过教育的酋长非常有风度、什么也没说。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我坐在骆驼毛织成的防雨篷下,聆听诗人吟诵。面前精致的瓷杯中,是那种喝下去保你几天睡不着觉的咖啡。 沙漠生活变化无常,东西会被风吹走、被沙埋没。文化记忆流传在诗歌、艺术、以及对骆驼、猎狗天长日久的钟爱当中。 我担心,沙漠中的数字噪音会震耳欲聋;我担心,电话信号、脸书帐号将填补沙漠的空旷。 我暗想,沙漠的静寂与神秘还能持续多久? (编译:苏平 责编:董乐) BBC在世界各地派驻的大批记者在密切跟踪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了解所在地区的人文、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的情况。《记者来鸿》栏目就是这些记者从世界各个角落发回的随笔、感想,希望这个栏目可以成为您了解世界的小小窗口。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zhongwen_simp.120901_rolling_cp_chang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9/120901_rolling_cp_change
18大前中共高层出现人事变动
中国官方媒体9月1日普遍报道了高层人事变动消息。
新华社说,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将调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原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将出任中央办公厅主任。 中共换届的18大召开在即,被戏称为“大内总管”的中央办公厅主任职位易人,必将引起外界的关注。
zhongwen_simp.120518_us_taiwan_f16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_news/2012/05/120518_us_taiwan_f16
美国会投票要求对台出售F-16新战机
美国国会众议院周五投票要求美国对台湾出售66架新型喷气战机,美国众议员表示对台军售将缩小台海两岸不断扩大的军事差距。
美众议员认为台湾老化的战斗机急需升级 美国众议员投票向奥巴马政府施加压力,要其授权出售F-16喷气战斗机。 该军售要求是对正在执行的军售计划的升级。但该计划还需要美国参议院通过。 该措施的主要支持者、德克萨斯州的共和党议员凯·格兰杰说,台湾需要的不仅仅是升级老化的战斗机,因为希望统一台湾的中国正在加大军事投入。 他在周五的声明中还说,对台湾销售F-16战斗机能够确保美国在太平洋的关键盟友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空。 目前美国参议院受民主党控制。民主党总统奥巴马领导的政府9月已经授权价值58亿美元的对台湾现有战机升级计划,但是没有包括对台湾出售新战机。
zhongwen_simp.120921_rolling_shaanxi_official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9/120921_rolling_shaanxi_official
陕西“微笑”安监局长被撤职
陕西严重公路车祸后因在现场面带微笑而引起公众不满的安监局长杨达才因严重违纪被撤职。
杨达才在事故现场的微笑引起不满后,又被曝光他在不同场合佩戴多块名表。 陕西官方媒体星期五(9月21日)称,当地纪委对杨达才展开调查后发现他“存在严重违纪问题”。 杨达才被撤销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130103_rolling_iraq_bomb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3/01/130103_rolling_iraq_bomb
伊拉克汽车炸弹爆炸至少20人丧生
一枚汽车炸弹在巴格达南部的穆赛伊卜市一个巴士站爆炸,至少造成2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汽车炸弹的袭击目标是什叶派穆斯林。因为他们正从伊拉克什叶穆斯林圣城卡尔巴拉朝拜归来。 记者们表示,自从萨达姆倒台后,伊拉克不断发生逊尼派穆斯林在节庆日攻击什叶派穆斯林的事件,试图重新挑起教派暴力。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vert-fut-42526008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2526008
匪夷所思的小丑脸谱彩蛋
伦敦东区的一座教堂内,一个名叫马蒂·费恩特(Mattie Faint)的小丑,手里拿着一个特制的彩蛋,彩蛋表面是一幅经过认真刻绘的小丑的脸谱。不过,绘画的水平还稍显稚嫩。这只是费恩特收藏的诸多彩蛋中的一个,不过这些彩蛋对收藏它们的主人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费恩特是小丑博物馆(Clowns' Gallery)的馆长。博物馆位于伦敦东区的"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人们习惯称之为"小丑教堂"(Clowns' Church)。博物馆的一扇染色玻璃窗纪念的是约瑟夫·格里马尔德(Joseph Grimaldi)。他不是圣徒,而是英国小丑业的恩人。教堂庭院内,至少有一位小丑的遗骸撒放于此。教堂后部的几间屋子内有丰富的陈列,有服装、道具以及其它的马戏团装备。 在费恩特的藏品中,最有意思的应该就是这些彩蛋了。彩蛋各不相同,分别代表着不同人物的独特面部设计。在全世界,此类脸谱彩蛋的收藏场所不多,它代表的是一种非正式的版权,以及更多的其它意义。 作为一个职业小丑,马蒂·费恩特要确保自己收藏的这些彩蛋安全保存于自己的博物馆 。 以彩蛋的形式登记注册小丑们的化妆造型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不受法律保护,这让我们这些法律学者尤感兴致。我们想知道,艺术家如何看待原创、借鉴与抄袭。在此前的一项研究中,我们探究了相似的自发性(突发性)规范:轮滑运动员与众不同的化名;纹身行业关于山寨、灵感与版权的不成文规定。有人则研究了单口相声、信笔涂鸦、法式烹饪、等等等等。 那么,小丑们为什么如此看重化妆造型的独一无二?他们基于彩蛋的登记体系是如何运作的?在诸多的备选方案中,小丑们为什么选择这一奇特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身份? 法律工具 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让人好奇。不过,对这种非正式知识产权的研究可不只是源自于无所事事时的好奇。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对发明创造的法律保护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版权、专利以及相关法律的核心是对激励机制的信仰。通过给予创造者掌控其作品使用的法律权力,确保自己从创造中收益,人们希望可以激发更多的艺术创作。 但是,对发明创造者来说,进行发明创造,诱因多种多样。版权及相关法律只对一少部分人起直接作用。有些人,创造是源自于对艺术的热爱,有些人则是因为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有些人则是想得到其他发明创造者的尊重与认可。刻板的法律激励措施无法解释这些强有力的动机。 因此,当小丑这样的艺术家团体决定避开法律工具,选择自律机制,就意味着,正规的知识产权系统无法解决所有创造团体在保护并纪念自己作品方面的需求。 "小丑教堂"里陈列着大量的纪念品、艺术品和道具(图片来源: Javier Hirschfeld) 这就是我们来到"三一教堂"采访费恩特,并参观他的彩蛋的原因。 费恩特以茶款待我们,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博物馆内的艺术品、照片、服装、以及其它纪念品。费恩特是职业俱乐部小丑国际(Clowns International)的会员,他从事小丑行业的历史长达46年。他甚至因表演而两次受到英国女王接见。 在接下来3个小时的交谈中,费恩特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小丑表演和小丑彩蛋历史的速成课。最早的彩蛋注册可以追溯至1946年。当时,斯坦·布尔特(Stan Bult)作为一个兴趣爱好,就开始在蛋上画那些有名的马戏团小丑的脸谱。他所学专业是化学,而不是小丑。慢慢地,这种做法就成了当代出版界称作的"小丑们可以避免拷贝他人的脸谱档案"。 布尔特绘制彩蛋纪念小丑名角,直至1966年离世。他先后创作了大约200个彩蛋。不过,费恩特告诉我们,小丑国际仅收藏有约40个这些原始彩蛋,其余彩蛋的命运如何不清楚。最流行的说法是,这些彩蛋在1960年代中期借给了一个私人收藏家,而大多数都已经被抛弃或破坏。 不过,1987年,费恩特和小丑国际的其他几位领导人重新拾起了蛋上彩绘的做法。自那以后,珍妮特·韦伯(Janet Webb)、凯特·斯通(Kate Stone)、德比·史密斯(Debbie Smith)等3个风格不同的艺术家开始绘制彩蛋,纪念小丑国际的成员们。这些超过200个彩蛋的藏品中,有不少正在位于萨默塞特(Somerset)的巫奇洞(Wookey Hole)这一英国游览名胜展出。这儿除了彩蛋,还有美丽迷人的洞穴、迷你高尔夫球场、一个模型村落、以及其它的家庭游乐。不过,更多的彩蛋和复制品还是保存在三一教堂。 费恩特说,重拾并继承彩蛋传统,与建立法律框架之外的所有权这一迫切需求无关。虽然,避免拷贝其他人是小丑界的重要共识,费恩特并不认为实施这一规范就必须要建立正式的所有权体制。小丑们通常是在自己的群体内完成这一工作。比如,费恩特自己就常常对新入行的小丑的化妆造型提供反馈意见,引导他们避免出现与先前表演者过于类同。 正在萨默塞特主题公园巫奇洞展出的彩蛋(图片来源: Javier Hirschfeld) 费恩特还告诉我们,模仿另一个小丑的脸谱的问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小丑们更愿意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以彰显自己。即便有人真的试图模仿另一个人的造型,面部结构的不同仍然可以使得两个小丑有着明显的不同。 因此,他更愿意把登记注册只是看作一种纪念小丑国际会员的方法而已,同时,会给予那些严肃看待小丑艺术的人们一份荣耀和庄严。他还解释说,这可能不意味着"我可以起诉你",但是,仍然代表着"留给子孙后代的纪录"。 绘制者的技艺 我们的下一站是位于英格兰南部的福克斯顿(Folkestone)。这是一座离多佛的白色悬崖不远处的海滨小镇。德比·史密斯在这儿绘制的小丑彩蛋收藏于巫奇洞。2010年,史密斯在竞争职位比赛中获胜,从那以后,她就成了小丑国际的彩蛋艺术家。 虽然成为小丑国际的彩蛋艺术家是个荣耀,不过,这永远不会让她变得富有。绘制完成一个彩蛋需要几天的艰苦劳作,但每完成一个彩蛋,她的报酬仅仅是15英镑(20美元)。 小丑彩绘业之父斯坦·布尔特(图片来源: Javier Hirschfeld) 虽然如此,她的成果却非常壮观。史密斯不仅在瓷蛋上详尽刻画每一个小丑的化妆造型,她还用每位申请者提供的材料,在彩蛋上仿制小丑们的服装,包括领带、蝴蝶结、甚至帽子。 史密斯提醒我们,并不是每一人都能成功申请小丑彩蛋。小丑国际会检查那些试图使用已经被会员使用过的名字或与小丑名角名字相关联的名字。而会员资格仅授予有成熟的视觉形象的仍在表演的小丑。初学者、小孩、表现不佳者无权获得会员资格。 和费恩特一样,史密斯更多的是从历史意义层面看待登记注册而不是从法律面层。造册在案意味着成为小丑悠长历史传统的一部分,子孙后代可以瞻仰和怀念。史密斯还提醒我们,无论其严肃的目的是什么,小丑彩蛋造册的本意也是为了娱乐。小丑国际的很多申请人请求她在绘制送往巫奇洞的彩蛋之外,为自己多绘制一个彩蛋。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阴雨之中的伯恩茅斯(Bournemouth)。整整一下午,我们都是和克里斯·斯通在一起。和斯坦·布尔特一样,斯通加入小丑国际是为了摆脱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1980年代末,斯通和费恩特等人一起,参与了复兴制作小丑彩蛋的事业。 每个时代最杰出的小丑表演艺术家都用彩蛋保存纪念自己的造型设计(图片来源: Javier Hirschfeld) 不过,对斯通来说,绘制彩蛋远不只是为了消遣。他受启发制作彩蛋,不仅是为了愉悦小丑和大众,更是为了正式系统化地造册小丑国际的会员,这与布尔特的早期设想不谋而合。在伦敦的皇家法院(Royal Courts of London)担任法官助理多年,斯通说他的小丑彩蛋注册体系构想源自于数个世纪之久的古老实践,即在出版业公会(Stationers' Company)的登记薄上记录书的题目,以获得该书的出版权。 因此,斯通想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即认为彩蛋本身就构成了造册登记。他向我们展示,登记册上面有真实姓名、小丑名、会员日期和序列号,是1980年代末以来小丑国际所有会员的文字记录。斯通保存这本登记册已经有几十年了,确实希望它有"版权意义"。 文字记录册上有日期,这样,会员们就能够解决因造型设计相似而产生的冲突,虽然这类冲突并不多见。此外,尽管斯通认同一个共识,即小丑不可相互拷贝造型,这是不成文的规矩,他也和费恩特一样,认为大多数这类的问题都在小丑们内部解决。完全抄袭会使得你在小丑界"被打得眼圈发青"。这不仅是个比喻(会被举办方或同行抛弃),也是真实写照(因为,在极端情况下,冲突的解决"最终会走向暴力")。 斯通认为,彩蛋造册给予了这群常常被视为乌合之众的表演者们一种专业感。彩蛋是登记注册程序的脸面,在一定程度上,斯通希望借此带给这样一个欢乐而放荡不羁的团体尊严与规范。也正是出于此,小丑国际组织起了小丑教堂。正如斯通所说,登记注册和组织起来,是为了提升小丑界在世界的地位。作为一名曾经的会计与法律从员人员,斯通正是那个希望"锁定"这一切的人。 伦敦的小丑教堂收藏着这些彩蛋以及大量的小丑道具、服装、等等(图片来源: Javier Hirschfeld) 就在我们打算离开的时候,斯通让我们猜一个大黑箱子里放的是什么东西。在我们整个交谈过程中,这个大黑箱子一直威严地摆放在一个桌子的一端。我们当然不知道。他打开了箱子,里面摆放的是约40只斯坦·布尔特绘制的小丑脸谱彩蛋。 他将这些有着70年历史的鸡蛋摆放在餐桌上。我们看到的是20世纪早期那些鼎鼎大名的马戏表演者,有罗伯特·福塞特爵士(Sir Robert Fossett)、保罗·弗拉泰利尼(Paul Fratellini)、伦恩·"蜘蛛人"·奥斯汀(Len "Spider" Austin)以及露露·克拉斯通(Lulu Craston)。 这些脸谱是斯通去年花了不少钱从一个私人收藏家手上购得的。很早之前,小丑们就多认为这些脸谱都已经遗失或被破坏。他一边小心翼翼地将这些脸谱彩蛋包裹起来,一边告诉我们,我们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为数不多的有幸一览这些古老器物的人之一。彩蛋因年代久远已经很脆弱,不过保存得非常完好。目前他没有计划将这些彩蛋向公众展示,不过,这些东西可都是他的小丑脸谱彩蛋造册宏大计划的重要部分。 马戏团内部 调研之旅的最后一天来到了布里斯托尔郊区的汉海姆空地(Hanham Common)。雨中,我们漫步于一人似乎被遗弃了的马戏团大帐篷。突然,一个矮壮结实的男人从帐篷里大步迈了出来,似乎要告诫我们这些擅自闯入者离开他的领地。 不过,他并不是保安。他是必颇(Bippo),英国最著名的马戏团小丑之一,真名加雷思·埃利斯(Gareth Ellis)。他邀请我们进入这个空荡荡的大帐篷之中,并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交谈。自孩提时起,必颇就扮演小丑,他还成功说服他的父母跟随他,与马戏团一起行走天涯。 罗伯特·福塞特是20世纪的一个英国小丑,艺名怪杰克(Jacko),因与袋鼠搏击而出名(图片来源: Javier Hirschfeld) 必颇很了解小丑彩蛋造册,而且自己就有两枚彩蛋。第一枚绘制于年轻时,给人的视觉形象是说话粗声粗气。第二枚绘制于不久前,他换了马戏团,艺术审美上要求也没有那么精致。 在他看来,彩蛋造册有以下作用:向外界展示进入业界的新秀、规定化妆造型的指导原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避免小丑化妆造型设计上的重复、提供重要小丑的视觉历史记录。必颇甚至还认为注册也是一种形式的版权,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曾经,必颇还动过一念,为自己的小丑形象申请法律版权。不过,他告诉我们,他从没有时间去做这件事,也未曾觉得这事值得自己去麻烦。必颇有自己的模仿者。他的一个朋友也想扮演小丑,必颇就一路为他提供帮助,直至有一日他的这个朋友表演的与必颇如此相似,以至于人们将他们俩混淆起来。必颇要求他的朋友更换脸谱造型,这个朋友答应了,也许,他明智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必颇是个和蔼可亲的、顾家的艺人,但是,他的艺术形象却很威严。 巫奇洞的景点很多,有洞穴、迷你高尔失球场,当然还有小丑脸谱彩蛋(图片来源: Javier Hirschfeld) 从布里斯托尔回来的路上,绕过一系列让人窒息的弯道、走过古老的乡村小道,我们最终来到了巫奇洞。登记室是游乐园诸多景点中的一个,这是一个专门记录小丑历史和艺术的房子。 它座落于两个巨大的展柜之中,里面有250多个脸谱彩蛋,既有现代的由小丑国际制作的,也有一些幸存的传统的布尔特彩蛋。 驱车走遍英格兰南部地区,见了那些开创和承续这一奇特而又富有特色的传统的人们,我们不知道如何描述看到这些彩蛋时的感受。我们对小丑脸谱彩蛋的兴趣开始只是为了进行法律研究,不过,我们也认知了一个群体和文化,而它还不为小丑界之外的世人所认知。我们与那些停下来呆呆地看着我们的家庭一起,呆呆地站在那儿,迷失于好奇与快乐之中。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vert-fut-43128940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3128940
让太空设备失效的百慕大三角空间
"在我成为宇航员之前,我曾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有宇航员在飞越太空时从辐射中看到了白色的闪光," 前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特里·维尔特斯(Terry Virts)说。在他首次太空飞行的第五个晚上——即2010年执行"奋进"号(Endeavour)航天飞机的一次任务中——他刚刚睡下。"我……闭上眼睛,倏然间,一道巨大耀眼的白色闪光映入我的眼帘——但我却没有听到任何声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涉足太空飞行——就像刚刚在佛罗里达州发射新型重型火箭的SpaceX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一样——他们会发现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些奇异的现象。 其中最离奇的现象当属维尔特斯目击到的那次。当时他处在南大西洋异常区(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同时出现了巨大的闪光,但却没有任何声响。但SAA不只是一个奇怪的景象。它还对邻近的计算机造成严重破坏,并将附近的人类暴露在更高的辐射水平。正因如此,SAA获得了"百慕大三角空间"(Bermuda Triangle)这一绰号。 随着载人航天飞行变得越来越普遍,宇航员对电脑的依赖越来越大,SAA所带来的挑战因此只会变得越来越棘手。 人造卫星甚至是国际空间站(ISS)都必须尽可能减少在这一极具破坏性的区域内逗留的时间(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要了解SAA,就必须先了解范艾伦(Van Allen)辐射带。这是由两个形如甜甜圈的区域构成的辐射带,其中含有环绕地球的带电粒子,通过其磁场保持其位置。"太阳释放出大量的辐射,"维尔特斯说,"其中很多都是粒子形式,比如从太阳表面射出的电子……所有这些物质都会在太空中被击落,而太阳的磁场可能会令其扭曲。当它们到达地球时,会被围困在地球的磁场中,并在太空中形成辐射带。" 好消息是,范艾伦带能保护地球,使之免于受到太阳发射的这些高度带电粒子的攻击。坏消息则是,它并不能完全保护地球。 由于地球并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在中间略微凸起。因此地球的磁极也不完全与其地理位置一致,所以是倾斜的,导致范艾伦带也倾斜。SAA是内范艾伦辐射带处于其最低高度的地方,因此也是内范艾伦辐射带距离地球最近的点。由于倾斜,北方的磁场最强,在范艾伦带的路径上留下了南大西洋和巴西上方的一个空白区域。 这对地球并不构成什么危险,但却会给通过该区域的任何人造卫星或国际空间站(ISS)等其他航天器以及航天器上的人员带来挑战——这是维尔特斯在2010年的飞行任务和2014年的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中非常了解的情况。 根据宇航员的报告,他们看到了白色闪光,他们的电脑也受到了影响。"在NASA,我们对任何现象都有一个缩写,"维尔特斯说。 "而这些都属于SEU——单一混乱事件。这意味着你的电脑会暂停工作,而且会经常发生。 特里·维尔特斯表示,从地球上观测到的极光可能非常壮观,而从太空中观测到的则更令人惊艳叫绝(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维尔特斯补充道:"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区域,各种不同类型的卫星——不只是载人的空间站,还有普通的通信卫星和其他卫星,都会遇到麻烦。在飞往月球的旅途中,或者前往其他任何你要去的地方,你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快地通过那个区域。" 比如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在穿越该区域时就无法进行天文观测。 那么,对于航天器和飞船上的人员而言,如何保护自身免受这种辐射的冲击呢?维尔特斯指出,水是最好的盾牌。在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使用"水墙"。"水墙是由大约50磅(23公斤)一只的水袋构成,"他说,尽管在宇航员的卧室中并没有铺设这样的水袋。 在执行太空任务期间,宇航员会对辐射进行密切监测。维尔特斯说:"有几台电子辐射探测器会对辐射点进行计算并将数据发回地球。我们每个人在太空中都会始终携带一台辐射监视器……在整个任务期间,我会把这台仪器放在我的口袋中,两次任务都是如此。即使当我走出舱外,在太空行走时,我也会将它装在我的太空服中随时带着。" 地球磁场和太阳风暴之间的这场斗争还带来了另一个令人惊叹的现象:极光,也就是北极光和南极光。极光是由太阳发射的高度带电的粒子撞击地球大气层时而引起的闪烁绿光。 在地球上,人们旅行数千英里去一睹极光的风采。但是,在国际空间站上,维尔特斯拥有最好的视野。"从太空中观测,北极光与南极光看起来完全不同,"他解释说。 "从太空站的角度来看,北极光始终是远处的这样一个薄带,而南极光始终是这个更硕大的云团,更接近太空站。" 在他215天的太空旅行中,这一景象始终陪伴着他。"你是漂浮着的,你正在穿越这片巨大的红绿相间的云团,它正在翩翩起舞,"维尔特斯说。"这在地球上绝对看不到。" 随着更多的航天器发射进入太空,它们必须将更加适应百慕大三角空间的这一效应(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无论视野如何美丽,随着航天飞行越来越普遍,任务距离越来越远,航天器需要提高对SAA及其辐射的适应能力。 维尔特斯说:"当我们更加深入太阳系并远离地球时,我们将无法通过任务控制来获得瞬时的帮助。因为光的速度,我们可能需要等上好几分钟才能得到答复。所以电脑最好需要配备人工智能等功能。 "不过当电脑的功能变得越强大,它也将越容易受到辐射问题的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未来的太空探索将至关重要。"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60811_viewpoint_south_china_sea_hangar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6/08/160811_viewpoint_south_china_sea_hangars
观点:南海岛礁上的“飞机库”说明了什么?
美国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旗下“亚洲海事透明计画” 本周发布一系列卫星拍摄图片 ,显示中国在南中国海多个岛礁上建起了足以让战斗机部署到南海的设施。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香格里拉对话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内尔(Alexander Neill)就此与BBC对话,他认为这无可避免的将加剧中国与南海邻邦和美国直接的紧张关系。
CSIS发放的这些照片在6月初至7月下旬左右拍摄。图中飞机为CSIS方面所加的模拟示意图。 延伸阅读: 这些照片都展示了什么? 这些照片展示了三个建设在人工岛礁上的新空军基地,而他们位处于南海核心地带。 这展示了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计划非比寻常的步伐与规模。才不过两年前,这里有的是珊瑚礁和环礁。 这些照片主要聚焦于加固飞机库的建设,预计这些飞机库将用于存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飞机。 岛上还有什么东西? 除了居住与行政楼外,照片还显示这三个岛面向大海的位置,有一系列不明用途的六角形楼房。每个岛都有四座此类建筑,形成一个梯形结构。 在此之外,每个人工岛还有三组神秘的塔台。一些人推测这其实是已加固的防空设施,可安放地对空导弹发射架。 除了飞机库和防空系统,我们还能看到三组准备就绪的海军基地,包括供解放军海军、海警与其他海上执法机构使用的大型泊位与港口。 这些东西告诉了我们什么? 中国已经开展了对此地区的军力投射行动,而这将显著提升其海空防卫能力。 这些人工岛上的军事构筑意味着中国在几个月内就能部署有将近80架飞机的战斗群到这些岛屿上——这是对其现有南海武装力量的重大提升。 再者,这些基地还将可部署H6-K(轰6-K)等战略轰炸机、预警机和侦察机,以至于喷射式长程运输机和加油机。 由于这样的空军基地先天存在容易遭受攻击的弱点,中国似乎有意识地部署了精密的防空网络,以及相应的指挥和控制基建,已保护这些新的岛屿基地。 但是中国不是承诺过不会把南海军事化吗? 2015年9月访问美国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明中国无意在南沙群岛(越南称长沙群岛)推进军事化。 但从中国的立场讲,其在九段线以内宣称拥有主权的岛屿与海域都必须有防卫措施。 美国官员随即寻求习先生对整个南海作出更明确的保证。中方高层人物随后表示,防卫措施应当与中国领土尊严所面对的潜在威胁相对应,试图以此来支持习近平言论的正当性。 如今北京吧南海军事升级归咎于美国海军的“航行自由行动”,从而让北京在这些部署于新建人工岛上的防卫手段合理化。 这对中国的邻国意味着什么? 在常设仲裁法院(PCA)一致作出对菲律宾有利的仲裁结果后,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仍未就该国专属经济区(EEZ)之内出现三个先进的中国空军基地作出回应。也许也不会有多少回应。 菲律宾的海军几乎就不存在,所以其唯一依靠也许就是与美国签订的防卫协定,但杜特尔特对于与华盛顿之间发展出太安逸的关系又保持沉默。 另一方面,越南——南海的另一个权益声称方——似乎难以容忍北京的活动。最近的报道显示,越南已经在该国控制的某些岛屿上部署了先进的流动导弹发射台,而中国新的岛屿军事基地都在射程范围之内。 北京部署战斗机、轰炸机与防空导弹到这些人工岛的具体时间仍然不明,但越南的军事部署会让北京有进一步理由在南海扩充其武装力量。 本文不代表BBC立场和观点。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有任何意见或感想,欢迎使用下表给我们发来您的意见:
ukchina_simp.160603_vert_fut_what-your-walk-really-says-about-you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6/06/160603_vert_fut_what-your-walk-really-says-about-you
从走路的姿态窥探你的性格
如果你见到有名男子迈着一种约翰·韦恩(John Wayne)式大摇大摆的步伐走进一家酒吧,或许,你会认为这家伙是那种信心十足的硬汉。又或许,你的想法可不那么客气。而不管怎样,恐怕你都会不由自主地基于他的步态,便冒然断定了他的性格。
过去75年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这些假设。而且,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我们中大多数人确实容易根据别人走路的方式来对其性格做出非常相似的解读。在看到那个想成为牛仔的家伙走进酒吧之后,很有可能你和我会不约而同地觉得他就是那种性格的人。 但是,这些假设的准确性如何呢?我们还能从别人的步态中看出哪些其它类型的性格特质呢?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我们请教此问的最佳人选也许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步态和性格方面的研究。该领域最早的研究之一是由德国出生的心理学家沃纳·沃尔夫(Werner Wolff)在1935年发表的。 他在五名男子与三名女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了他们身穿工装连衣裤(以避免暴露其它性格特征)、参与一项掷环任务的视频。 一种约翰•韦恩式大摇大摆的步态,令人们联想到某种特定的性格 之后,沃尔夫将隐去头部的剪辑版录像磁带交给这些参与者回看,并请他们仅仅根据各自的步态,对彼此的性格做出解读。 该研究有一些新奇有趣的细节——例如,沃尔夫得用一个滴答作响的节拍器来掩盖录像卷筒所发出的声音。更为重要的是,沃尔夫发现自己的受试者们很容易基于彼此的步态,形成对对方的印象,而他们的判断还往往有很多一致之处。 例如,让我们细细玩味一下参与者们各自对“45号被试者”所作出的一些刻画: “这人很虚伪。” “这是一个为了得到关注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人。” “此人刻意卖弄,存心傲慢,渴望受人敬仰。” “这人内心里缺乏安全感,却试图装出很有安全感的样子。” “这人沉闷呆板,有点儿低三下四,靠不住。” 看似神奇的是,参与者们对这位被试者及其他被试者所形成的印象竟这般相似。诚然,鉴于这一早期研究的样本规模如此之小,加之,参与者当时可能注意到除步态之外的其它暗示,所以,该研究并非完美无缺(此外,参与者们还互相认识,尽管他们难以从录像带中分辨出谁是谁)。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大致有两种步态 现代实验则更为精密复杂,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一个人的步态转化为一片黑色背景之下的一幅简易光点图显示出来,用白色小圆点来展现被试者每个主要关节的动作。 此外,除被试者步态移动之外的其它所有暗示信息也被剔除了出去。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运用该研究方法,发现人们的步态大致分为两种,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种走动的风格较为年轻朝气,另一种走动风格较为老气横秋。前者步调节奏更富有弹性,臀部晃动更剧烈,挥臂幅度更大,脚步更紧凑;而后者的步态则不那么灵便,且相对迟缓拖沓,身体向前弓得也更厉害。 至关重要的是,步行者的步态与其实际年龄未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年轻人可能走起来老态龙钟,而反之亦然。此外,旁观者们想当然地认为,步态风格较为青春活力的人更为快乐,也更强大。即便当被试们的实际年龄通过展现其面容、身体而变得显而易见之时,情况依然如此。 这类研究又一次证明了,大家是多么容易、多么不能自拔地根据眼前所见的他人的步态来做出关于其人的推断。但是,针对这些推断是否准确这一问题,该研究并没有给出解答。为此,我们不得不转而求助于一项几年前刚发表的英国与瑞士的合作研究,该研究比较了被试者对其自身性格的评定结果和他人根据步态光点图对此人性格做出的推断。 他们的研究结果再一次表明,人们的行走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尽管该研究在阐述它们时所采用的术语略有差别:第一种被叫做豪爽豁达、自由散漫的走法,旁观者们将这种步态视为冒险精神、外向型、诚信靠谱、热情温暖的一种标志;另一种走法则拖沓迟缓、优哉游哉,旁观者们将其解读为情绪稳定的一种标志。 然而,至关重要的是,旁观者们的判断都错了——实际上,这两种不同的步态风格与上述性格特征并无关联,至少根据步行者给他们自己做的性格评定结果来看是这样。 虚假印象 所有这些研究中都传达出了一个信息,一个人的步态之于旁观者就像其颜值、着装、口音之于旁观者一样——被视为一种透露着其人性格类型的信息源。区别仅仅在于,虽然有证据表明,看脸做评估相当靠谱,但根据步态做推断,往往是错的。 根据步态做推断,往往是错的 至少,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判断都属于这种情况。然而,在一个较为阴暗诡秘的情境中,我们确实可以仅凭步态就对彼此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而这种判断便是针对我们的脆弱性。 一些最早期的研究发现表明,人们往往认为,步子迈得较窄、摆臂幅度较小而且步态较为迟缓的男女较为娇弱(注意这与性格研究中所发现的较为老气横秋的步态颇为相似)。 此外,一项发表于2006年的日本研究令人毛发倒竖,它通过询问男性被试者,对于各位用光点图像呈现出来的女学生,他们搭讪、不当接触的可能性有多大。仅凭女子的步态,男性被试者往往表示,他们将更有可能冒昧地侵犯个性特质较为脆弱的女性,例如较为内向含蓄且情绪不稳定的女子。 另外,还更令人担忧的是,已有研究显示,在被关押的囚犯中,心理变态得分较高的那些仅凭观看人们沿着一条走廊漫步的录像带,就能特别准确地探察出哪个人以前曾被袭击过。而看起来,一些囚犯非常充分地意识到了自己这方面的技能:拥有较高心理变态得分的囚犯明确表示,在他们做判断时,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人们的步态上。 这与传闻中的证据不谋而合。例如,据称,连环杀手泰德·邦迪(Ted Bundy)曾表示,“看看她走在街上的样子”,他就“知道她是不是自己下手的对象。” 这一整个领域的研究引发了一个问题:人们能否通过调整自己走路的姿态,来改变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呢?有部分研究表明,对于那种让人觉得你不好惹的步态(更为大步流星,更加快如闪电,挥臂动作更为迅猛大胆),你可以后天学会,而且在不那么安全的环境中,女性会自然而然地装出这种步态的基本模样。 但是,那些研究与豪爽和迟缓、优哉游哉走法有关的性格特征的心理学家指出,对于这些特定步态能否拿来教授,尚未有定论。 所以,你那费尽心力想给别人留个好印象的做法,多半是不可取的无用功。不然的话,它可能只会被看作一个铤而走险的尝试,就像“45号被试者”的虚张声势——抑或那位大摇大摆的牛仔男子一样。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41129_kobane_fighting_intensify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4/11/141129_kobane_fighting_intensify
叙利亚边境重镇科巴尼爆发激烈战斗
来自叙利亚边境的消息说,在科巴尼镇的战斗有所加剧。库尔德部队自从9月以来一直在那里与“伊斯兰国”组织对抗。
科巴尼成为了库尔德部队和“伊斯兰国”组织争夺之地 报道说,“伊斯兰国”组织分子发动了最少四次自杀设攻击,据称有最少25人丧生。 库尔德部队方面声称攻击者是由土耳其一方进入该地区的,但是,土耳其方面已经否认了这种说法。 在星期六(29日)的首次攻击行动在清晨时分发生。受袭的是位于土耳其边境的一个库尔德据点。 由美国领导的武装联盟进行了空袭,目的是加强科巴尼的防御。 在星期六,美国领导的空袭行动针对了科巴尼以东的“伊斯兰国”组织据点。 目前,该组织控制了叙利亚和邻国伊拉克的大片地区。 (撰稿/责编:顾垠)
zhongwen_simp.120925_rolling_foxconn_taiyua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9/120925_rolling_foxconn_taiyuan
富士康太原分厂恢复生产
因发生员工骚乱而停工一天的富士康太原分厂星期二(9月25日)恢复生产。
富士康太原厂星期日夜间发生工人群殴以及骚乱事件,约2000人卷入,造成40人受伤。 有媒体引富士康太原厂工人称,星期日夜间事件因保安与工人之间矛盾引发。 工人称保安当晚殴打了一名工人,随后事态逐渐扩大,形成保安与工人之间的群殴事件。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vert-fut-4273339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2733393
脑创伤后个性可能从坏变好吗?
在经典的80年代浪漫喜剧《落水姻缘》(Overboard,又名《小迷糊表错情》)中,在一次游艇事故中因为大脑受到损伤,戈尔迪·霍恩(Goldie Hawn)被宠坏的自私个性受到打击。除了造成记忆丧失,这次事故还以积极的方式改变了她的个性——她变得有爱心、体贴,不再那么信奉物质主义了。
脑损伤导致的这种个性改变听起来有些牵强,但想想现实生活中的"3534号患者",她是一个在70岁时摘除了脑肿瘤的女人,她的大脑两侧都留下了损伤。据认识她长达58年的丈夫说,在手术前,她"苛刻、脾气暴躁、易怒"。他表示,在接受脑部手术后,她"比以前更快乐、更外向、更健谈"。 "3534号患者"并不是唯一发生这种变化的人。目前有证据表明,至少对少数患者而言,有益的人格改变是实际存在的,这一发现必然会引发对脑损伤对人格影响的新认识。 一根铁棒穿过菲尼亚斯·盖奇的大脑(图片来源:Alamy) 尽管人们早就知道脑损伤会改变人的个性,但现有文献几乎只关注人的个性缺陷。以著名的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为例,这位19世纪的铁路工人被朋友描述为"不再是盖奇",因为在一场可怕的事故中,一根铁棒穿过他的大脑。据说,此后,这个曾经聪明机灵的人变得好斗和冲动(尽管根据现代的记录,他后来克服了这些问题,开始了作为马车司机的新生活)。 与盖奇的经历相似,还有许多关于现代病人的报告,在大脑受损后,他们的大脑中出现了被抑制的行为(不当社会行为),甚至还表现出精神病态的行为。 但是,根据《神经心理学杂志》(Neuropsychologia)的最近一项研究,这种消极的画面"可能仅仅捕捉到故事的一个部分"。由爱荷华大学心理学家玛西·金(Marcie King)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在97名之前健康的患者中,在其大脑某个特定区域遭受永久性损伤后,其中22人表现出了积极的个性变化。剩下的人当中,有54人的个性发生负面变化,而其余的人则没有任何变化。这些观察结论是基于在患者受伤前后分别请患者的一位亲戚或密友在26个方面给患者所做出的打分。 以往的研究显示,对大脑特定区域的损害有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2007年一项针对越战老兵的研究发现,被认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影响的部分(涉及情感和决策的区域)受损的人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更小。类似的研究发现,那些对情绪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受损的患者,患抑郁症的几率较低。 很久以来,人们就知道脑损伤会改变人的个性(图片来源:Alamy) 然而,这项新的研究是首度在大量患者记录上进行的广泛的有益人格变化的研究。 另一个例子是"2410号患者",这是一个30岁的男人,他患上了脑动脉瘤,需要做手术。他和配偶都描述到,在手术前,他脾气暴躁,容易发怒,而且通常是"闷闷不乐"。相比之下,手术后,他会大笑和开玩笑,而且"更顺从更随和"。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脑损伤怎么会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患者表现出个性改善的可能性似乎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或智力无关。相反,相关的似乎是过去有难相处的个性,如脾气暴躁和其他负面特征,外加一种特定的脑损伤模式。 为了对此获得深入认识,玛西·金和她的同事们扫描了所有患者的大脑。他们发现,那些表现出个性改善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受到大脑额叶区域的损伤,而这个区域对接受他人的观点和制定决策非常重要。 脑损伤可能导致个性变好(图片来源:Alamy) 不过,这些方法还是高度探索性的,因此研究人员敦促人们保持谨慎。他们的研究方法让他们仅仅揭示大脑损伤与个性结果之间的广泛联系模式,而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准确识别哪些区域与特定的个性变化有关。 另外,虽然一些患者的个性变化被认为是积极的,但也不应忽视脑损伤的严重性。从严重脑损伤中完全恢复极为罕见,即使患者表面上看起来不错,他们也可能会经历一些长期的潜在挑战,如难以学习新知。脑损伤还会使人更容易患上痴呆等疾病。 因此,大脑损伤会导致有益的个性改变似乎不可思议。然而,考虑到脑外科手术有时会被用作治疗心理问题(如强迫症)的最后手段时,它看起来就不那么奇怪了。这让我们想起了"精神外科学"众所周知的黑暗历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世纪中期,像沃尔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等外科医生过度狂热地粗暴使用额叶切除手术。然而,玛西·金和她的同事也注意到,现代技术更为谨慎和精确,手术的目的往往是调低大脑回路,后者被认为在患有某些精神疾病时活跃(例如,有证据表明,抑郁症与大脑额叶区域间和其他参与认知和情感神经网络的过度连接有关)。 有益的个性变化对某些人是实际存在的(图片来源:Alamy) 大脑可以被通过这种方式有意地调整,这就提供了一个线索:大脑的损伤有时会导致有益的改变。事实上,现代精神外科针对的一些神经回路与那些在玛西·金的最新研究中显示个性改善的患者大脑部分受损部分是一样的。 这些新发现还补充了对人格神经学基础的研究,例如,研究发现,外向的人对神经刺激的敏感度较低,或者说,很随和的人在控制消极情绪的区域表现出更多的大脑活动。这个发现是合乎逻辑的,通过改变这些神经模式,大脑损伤有时反而可能产生有益的结果。 值得重申的是,我们应该非常认真的对待大脑损伤(包括"轻度"脑震荡)。即使在罕见的一些有明显有益副作用的案例中,临床表现中几乎都会存在困难。 虽然积极的个性变化可能看起来很受欢迎,但请记住,我们的个性反映了我们的本质——这可能会让患者及其亲朋在适应患者个性转变时感到不安,即使是积极的转变也不例外。这就是说,积极的个性改变是有可能的,这表明,在人们在遭受脑损伤之后发生的事情比我们许多人想象的更加复杂,更令人惊讶。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51224_japan_defens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12/151224_japan_defense
日本明年防卫预算首次超过5万亿日元
日本内阁周四(12月24日)决定了2016财政年度96.7218万亿日元(约8000亿美元)的财政预算案,其中防卫费比今年增加1.5%,首次超过5万亿日元(约413亿美元)的规模,达到5.0541亿日元,用于加强岛屿防卫和引进“鱼鹰”、机动战车等先进军备。
对此,《产经新闻》坦言形容,“这是为了防备中国的海洋活动,强化的离岛防卫”。 不过与防卫费相比,社会保障费才是日本瞩目的年年增加的“大包袱”,总额达到31.9738万亿日元(约2643亿美元)的社会保障费比今年增加4412亿日元。 此外明年也增加预算的还有日本对外经济援助额,基于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反恐对策技术合作等重点,比今年增加1.8%,达到5519亿日元(约46亿美元),是日本17年来首次增额对外经济援助预算。 其它方面,公共事业费基本没增加,维持在5.9737万亿日元(约494亿美元),主要用于防灾、减灾和更新老朽的基础设施等。文化、教育、科技预算也维持今年的水平为5.3580万亿日元(约443亿美元)。 减额的预算是向地方分配的税金减少1.6%,降低到15.2811万亿日元的水平。而日本偿还国债和支付利息的国债费加上过去发行的国债余额,增加到23.6121万亿日元(约1951亿美元)。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财长麻生太郎(右)与内阁府特命担当大臣甘利明(左)召开记者会 明年的财政预算是日本连续7年增加超过7成,被官方电视台NHK形容为“日本财政硬化”的继续。 忧虑债台却无奈现状 日本财长兼副首相麻生太郎周四召开记者会,对明年的财政预算案说,“我想这是包含了顾虑慢慢来重建财政和维持经济成长目标两方面的预算,是切实地沿着财政健全的方向推进,符合政府‘经济、重建财政计划’第一年的预算案”。 各大传媒大部分在报道内阁决定明年财政预算案时,使用的标题都反映了对日本赤字国债累积增加、财政不健全的忧虑。例如NHK说,“虽然明年是连续第二年减少国债发行总额,但分担到国民每人的借款额已累积达664万日元(约5.5万美元)”。 NHK说,“虽然政府把健全的财政作为目标,但按照今年7月内阁府预测,包括2017年4月把消费税提升到10%的收入增加结果在内,到2020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仍有6.2万亿日元赤字,恐怕难以实现健全财政的目标”。 由于安倍政权去年4月提升消费税到8%的一个说服国民的重要理由是用于扩充社会保障所需,所以今年的预算案可说是反映这种承诺。 而在防卫费方面,日本众所周知中国加强的军费和军备,所以周四对社会保障费以外增加的防卫费,主流舆论也没有显示反对意见。 (责编:罗玲)
zhongwen_simp.130101_vid_hongkong_rally_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multimedia/2013/01/130101_vid_hongkong_rally_2
视频:港数万人上街促梁振英下台
香港数个民主派政团星期二(1月1日)号召民众游行,要求受违章建筑丑闻困扰的行政长官梁振英下台。
其中,民间人权阵线称,他们组织的游行有13万人参加,警方则说有2.6万人。 一些亲北京政团同日上午也发起游行宣示对梁振英政府的支持,并指责民主派政客"逢梁必反",捣乱香港。 BBC中文网记者叶靖斯在香港发回报道。
zhongwen_simp.140418_mexico_quak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4/04/140418_mexico_quake
墨西哥西南部发生7.2级强烈地震
墨西哥西南部格雷罗州当地时间星期五(4月18日)早晨7点半左右发生7.2级强烈地震,目前没有出现有关人员伤亡的报道。
墨西哥城的许多居民跑出了建筑物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报告说,这次地震的震中在著名太平洋海滨度假胜地阿卡普尔科附近,震源深度大约24公里。 在距离地震中心大约300公里的首都墨西哥城,人们感到了大约持续30秒的晃动,一些居民穿着睡衣跑出家门。 格雷罗州州长阿吉雷说,目前没有出现严重破坏和伤亡的报告,但有关部门仍在检查灾情。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曾在1985年发生8.1级大地震,造成至少1万人死亡。 2012年3月,格雷罗州和瓦哈卡州交界地区发生7.4级地震,没有造成严重伤亡。 (编译:跃生 责编:李莉)
zhongwen_simp.140724_exclusive_taiwan_chiang-yihu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4/07/140724_exclusive_taiwan_chiang-yihua
独家专访江宜桦:台湾仍希望促成“马习会”
台湾行政院长江宜桦周一(7月21日)在接受BBC中文网独家专访时透露,台湾官方仍在试图说服北京方面接受其建议,在今年亚太经合首脑会议(APEC)期间举行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
江宜桦(右)说,如果因为一些中国大陆官员的传统思维而未能使“马习会”在APEC期间出现的话,将是一件可惜的事。 江宜桦表示,海峡两岸目前仍在就这一问题进行磋商。他还表示,台湾方面提出在APEC期间举行两岸领导人会晤,是因为该组织就是以各个经济体而非国家所组成的一个组织。而各国领袖也是以经济体领袖的身份参加会议的。至于台湾方面提出这样的建议,也并非是要把两岸问题“国际化”。 他还补充说,如果因为一些中国大陆官员的传统思维而未能使“马习会”在APEC期间出现的话,将是一件可惜的事。他说,目前此事还没有最后下定论,因此台湾方面仍然对此抱有希望。 “下一步是互设办事处” 江宜桦指出,在发展两岸关系上,台湾方面一直坚持“先易后难”和“先经后政”的原则,而随着中国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以正式职称先后互访并举行“张王会”后,两岸建立了“固定的协商化机制”。 他表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将是在对方设立办事处,使“制度化的协商更为固定”。 而在经济贸易协议方面,在“服贸协议”之后,两岸将就“货品贸易协议”展开谈判。 “服贸协议没有时间表” 江宜桦强调,虽然台湾官方在主观上希望尽快通过“服贸协议”,因为毕竟有关协议在2013年6月签署,至今已经一年多,而且韩国又即将与中国大陆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因此台湾官方不可能不着急。但另一方面,在台湾目前的民主状态下,政府不能设定一个通过“服贸协议”的时间表,否则会被人指责为行政干预立法程序。 他还明确表示,中国大陆方面对此也没有对台湾方面施加任何压力,也没有向台湾方面“指示”,要求台湾一定要在某个时间内完成“服贸协议”,否则就如何如何。他甚至认为北京方面反而可能不急,因为“服贸协议”未能通过,只是会削弱台湾经济上的活力。而从台湾的安全角度来看,台湾经济活力因为在自由化和转型的速度不够快将削弱了竞争力,从而丧失了政治谈判的筹码,这也是台湾官方最为担心的。 江宜桦在从政之前曾经是台湾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并长期研究自由主义,也曾发表过名为《自由民主的理路》一书。 当被问到台湾目前在经济贸易上已经非常依赖中国大陆,这对台湾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时,江宜桦则回应说,为了台湾的安全,台湾不应在经济贸易上过度依赖中国大陆,并称,台湾官方已经在政策上积极努力开发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市场。甚至表示,台湾官方最近提出的“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规划就是要结合日本和台湾的资金和技术,来“巧妙地”对中国大陆进行“对抗”和“市场争夺”。 不过,他同时也承认,虽然台湾官方在积极努力开拓中国大陆以外的市场,但由于中国大陆投资环境的一些优势,台湾企业家最终往往还会选择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台湾官方也希望尽快加入TPP体系,使台湾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时,能享受一些好处,从而有利于台湾企业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进行投资。 “越南政府诚意不足” 今年早些时候,由于一些越南民众不满中国大陆在有争议的南海地区架设钻油平台开采石油的行动,进行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后来更演变称暴力袭击事件,一些台湾企业和商人也在袭击事件中受到冲击。 台湾行政院长江宜桦在专访中谈到此事时明确指出,越南政府在处理有关事件的索赔上“诚意不足”。他解释说,虽然越南官方在确保台湾商人的安全以及类似事件不再发生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包括加强了对有关厂区的保安等,但在处理赔偿方面还没有释放足够的善意。 江宜桦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越南官方认为,台商在越南的一些投资不是随便就可以撤走或者转到其它国家,所以在处理索赔方面表现的姿态比较高。 他还透露说,台湾官方为此已经向越南方面下了最后通牒令,如果越南方面不采取行动的话,台湾也会考虑向越南采取一些制裁性的措施。 “台湾经济明显改善” 江宜桦在2013年2月18日接任台湾行政院长,当被问到其过去一年半以来取得成绩和遗憾时,他表示,台湾的经济增长率、出口贸易和失业率在过去一年半里出现了“整体的改善”,其中经济表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都有满意的表现,股票市场指数和交易量都比较高,显示对台湾经济有信心,因此他的内阁的确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江宜桦也同时承认,不少台湾民众仍然抱怨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例如不少人的薪资并没有明显上升,其中年青人的薪资更是长期没有什么增长。许多人表示买不起房子,而物价也上涨得很快。 而在政治方面,江宜桦表示,虽然在两岸关系取得了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台湾内部的政治波动,例如去年因为司法关说的疑案造成立法机关一段时间“停摆(注:瘫痪)”以及今年三月份因为不满“服贸协议”而爆发的太阳花学运冲击立法院和行政院的事件等。 “太阳花运动好坏参半” 江宜桦在评论太阳花学运时表示,从正面意义来看,这反映了台湾民众特别是年青人关心公共事务的表现。此外,年轻人在运动中表现的手法也富有创意。此外,学运中大规模的集会最后能顺利和平地收场,也反映了学运的成熟。 不过,江宜桦也认为,太阳花学运对台湾民主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东西,包括占领立法院和行政院的行动,而这些都不是近代民主法治所鼓励乐见的现象,并把台湾建立的和平和理性的民主又拉回到激烈抗争的状态。 江宜桦在评论太阳花学运时表示,“太阳花运动好坏参半”(图为学生领袖陈为廷在大陆与台湾“张王会”期间率领学生抗议)。 但江宜桦也承认,有关服贸协议的咨询和沟通的确有所不足,但他否认是完全没有沟通,更不是一些人指责的“偷偷摸摸”或者“黑箱作业”。 “占领行动不能解决问题” 江宜桦认为,“占领行动”是一种反抗体制的抗争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从法治民主的角度来看会有些忧虑,因为占领行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出给更多的问题。 当被问到对香港目前出现的“占中行动”看法时,江宜桦表示,虽然不能对此发表“细致的”评论,但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应该用智慧处理有关问题。 他说,香港“占中行动”的背后反映了对香港民主选举特首方式的一种期待,中国大陆政府虽然对香港直选特首有自己想要的节奏,但应该发挥智慧面对香港民众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期待。而从台湾的民主经验来看,民主发展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但最终也会达到目标。 台湾未来民主发展 江宜桦在从政之前曾经是台湾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并长期研究自由主义,也曾发表过名为《自由民主的理路》一书。 当被问到对台湾未来民主发展的看法时,江宜桦表示,台湾的民主不会出现“逆转”,因为自由民主的理念已经在台湾生根。因此,如果台湾很快变成一个由非政府组织扮演主要角色的公民社会的话,他不会感到意外。而且从这一角度来看,他对台湾民主的发展是乐观的。 但他同时也指出,台湾在民主发展中欠缺西方国家的法治观念,还需要懂得如何在民主社会中尊重不同意见。而不是把所有不同意见都看作是“邪恶的”。故此必须要加强法治的理念,进行理性的沟通,而且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台湾的民主不断壮大。 他还举例问,如果今天反服贸协议的人占领立法院,明天支持服贸协议的人也占领立法院,而且彼此都声称代表人民,那人民究竟是谁呢? “尚未考虑卸任后打算” 江宜桦自从2009年开始进入政府任职,四年后担任行政院长,仕途发展异常顺利。 当记者问他在卸任后有何打算,是否会返回校园重返学者生涯,还是继续从政甚至竞选台湾总统时,江宜桦回答说,他早已辞去大学教授一职,但在讲话方式和思考处理问题上仍往往被人认为很“学者”,他对自己的“学者风格”也不否认,而且这也是他本身的个性,不会改变。 但他坚持说,目前的行政院长的工作非常繁重,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将来的打算,但他对未来的个人发展持开放的态度,并会在“闲下来”之后再想具体的打算。 (责编:萧尔) 网友如有评论,请用下表: 读者反馈 官逼民反 的重點在"官逼"。江宜樺故意劃錯重點,把重點化在 "民反"。 Shultz Lu, Apex, NC, USA 呃... 經濟明顯改善 ? JO寶, canada 台湾方要的不是马习会,如果只是为了马习会,随时都可以进行,何必反复强调(APEC)?大陆方早已说明了立场,台方却絮絮叨叨一再要求,主要是为了在国际空间问题上取得突破,形成一边一国。 马政府只要坚持不统,大陆方不会开这个先例的。 zyz, 對他親身經歷過的太陽花學運,江院長不表贊同,且語中多帶威權的思想,更與世界多數領袖對學運的評價相左,虧他曾經是個自由主義的政治學者。一個九趴的總統有甚麼資格代表他的人民,出席國際場合?一個十趴的閣揆有何嘴臉向人民談施政?誠信破產的馬政府兩手忙於前後遮羞破褲都不足了,哪有餘力為民服務?令人懷疑!奉勸馬、江:知止乎其所不能,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照顧人民生活,減少災難,約束閣員檢點,降低貪腐,讓人民安居樂業,猶可天鈞則之。 chamberlain, taiwan 一個【人民授權】的政府領導人跟一個【不是人民授權】的政府領導人坐在一起面談,【只宜】風花雪月,【不宜】談論家國。尤其是,面對著一個謊言偽語連篇,沒有信守承諾協約打算的對手會談時更是【認真不得】。談談世界杯的花絮、馬航失踪的疑惑、子女該送台大北大還是哈佛劍橋倒是有趣得來又免傷和氣。會後來個合照,之後【各自修行】,看誰修成【正果】,這種態度,不正是兩岸民眾所【樂見】的嗎? 孟光, Hong Kong 务实的官员,理性的学者!说的很好!希望陆台能达成“习马会”。 未署名
zhongwen_simp.business-40282643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business-40282643
中国公司"尚未担心"英国政局影响经贸投资
近日,英国首相特里莎·梅的一场大选使得执政的保守党丢掉议会绝对多数,保守党需要与其它小党谈判才能联合组阁,使得媒体纷纷称英国"政局不稳",在欧洲大陆,欧盟领导人又敦促英国早日开启。但伦敦的大街上仍旧车水马龙,传流不息,似乎已经没有人顾及上周大选种种激动不安了。不过,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英国如何会(甚至是否会)退出欧盟倒是人们相对关心的问题。
英中贸易协会(CBBC)在伦敦欢迎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带领的大型商贸代表团。广东的女企业家许卫表示对英国良好的环境印象深刻。 在此之际,英国迎来广东的大型商贸代表团。英中贸易协会(CBBC)在伦敦欢迎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带领的大型商贸代表团之际,中国的商界代表们如何看待英国的政局和退出欧盟谈判呢? 周三(6月14日),伦敦市中心海德公园边上的马里奥特大酒店会议厅里响起了广东传统音乐"喜洋洋",来自数百个英中两国的大小企业代表座无虚席,英中贸易协会和中国广东省在这里举办了大型的经贸交流会。 这是伦敦近日迎接的外国大型商贸代表团之一,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亲自率领,随团企业超过150家,其中有中国(广东)大型国企,也有私人中小企业。这是到目前为止今年来自中国最大的一个经贸代表团。 英国国际贸易部国务大臣格雷格·汉兹、英中贸易协会主席沙逊勋爵等出席交流会。多达500个英国中小企业代表从英格兰各地赶到伦敦,希望借此机会与中国对口企业接洽交流,商讨在中国和英国的各方面的合作。 在这次交流会上,英国和广东共签署了涉及科技、金融、投资、交通、能源、电信、教育等领域的共24项合同协议,价值金额约20亿美元。 年青的银行家 两位来自广州的年轻银行家张帅和詹俊杰原来曾分别在英国的巴斯大学和伦敦政经学院留学,返回广东加入汇丰银行后,又由汇丰银行(广东)派到英国来实习工作。 广东是中国最早和英国开展贸易的中国省份,特别是广东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扮演的经济先锋角色很早就受到英国金融和经济界的重视。 这次交流大会后还举办了金融和科技创新的两个专场小会研讨,不仅吸引了资深业界人士,也可见到年青人的身影。 张帅和詹俊杰是两位来自广州的年轻人,他们原来曾分别在英国的巴斯大学和伦敦政经学院留学,返回广东加入汇丰银行后,又由汇丰银行(广东)派到英国来实习,在伦敦、曼城等汇丰银行的总部和不同分行里巡回工作,全面了解前台、后台的银行业务。 他们对BBC中文网表示,这一经历让他们受益匪浅,相信未来广东和英国的金融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他们也期待将在英所学知识未来运用到中国的金融服务业。 女企业家 除了比亚迪、中兴通讯这样的大型企业还,还有相当一批广东中小和私营企业家也随团访问。 女企业家许卫是广州越群环境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有中国十大杰出创业女性的称号。她这次随广东代表团来访,是首次访问英国。 在这次交流会上,英国和广东共签署了涉及科技、金融、投资、交通、能源、电信、教育等领域的共24项合同协议,价值金额约20亿美元。图为深圳市和伦敦大学签署教育协议。 她在短短的三四天中已经随广东的这一代表团一行访问了苏格兰爱丁堡,英格兰中部等地,前一日抵达伦敦,会后就立即动身前往机场赶去土尔其处理公司业务。 她表示,感觉英国环境和管理良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希望公司今后有机会参与英国的物业环境管理工程。 英国政局、退欧和经济 来自广东的代表们仍像传统的中国人一样,不愿评价政治。但有几位来自中国大型企业的代表对BBC中文网匿名表示,他们对英国稳定良好的商业环境还是很有信心的。 他们也表示,关注英国退出欧盟进程及其影响,但认为英国不可能会做出伤害自身的金融、经济战略利益的举动。 一位代表坦率地表示,"英国媒体报道说,硬退欧派在最近的选举中受挫,说明了英国主流社会还是希望维持英国与欧盟的共同市场、关税等长期合作的,这不仅会有利于英国金融和投资环境,对中国企业投资英国和欧洲市场也至关重要。" 他表示,回到中国后公司将会继续关注有关进程。"不论如何,相信未来广东和英国的经济合作还会更上一层楼。" 很多投资、教育、移民等行业的人士也赞同这一观点称,虽然英国去年决定退出欧盟震惊世界,虽仍有不确定性,但英国在西方国家里领先的经济复苏和实力,仍使得一年来中国对英投资、经贸和移民的热潮有增无减。
ukchina_simp.160506_vert_cap_what-does-it-really-take-to-stop-wasting-time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cap/2016/05/160506_vert_cap_what-does-it-really-take-to-stop-wasting-time
究竟怎样才能不再浪费时间?
你难道不希望每天能多出几个小时,好让你干完所有希望完成的事情吗?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每天都会制定一份待办事项列表——有时候甚至是好几份——但可惜的是,我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分散精力,可能是和同事聊天,可能是处理紧急电子邮件,也可能是在浩瀚的互联网里迷失了方向。
你经常浪费时间吗?你能否改变这种现状?(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突然之间,下班时间到了,于是,回家照顾家庭,聚会聚餐或去健身房成为接下来的重点。 让我来给你开一个药方。你首先要意识到,时间之所以总是不够用,是因为你没有把每分每秒都当做珍贵的资源来对待。如果我们像浪费时间一样浪费食物,肯定会营养不良。 以下5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不再继续浪费时间: 关掉电子邮件。不能只关掉笔记本上的电子邮件软件,还要在手机、iPad以及周围所有电子设备上都关闭。将自己置身于各种无法抗拒的干扰因素之中怎么可能是个好主意呢?相反,我们应该每天专门抽出两三段时间来专门浏览电子邮件。千万要记住,“一次到位”原则可以适用于多数电子邮件:应该立刻处理,不要留到以后——而且还要经常清理过时的邮件。 尽可能减少开会次数。光是在脑海中考虑各种各样的会议就足以浪费大量的时间。虽然我们不可能彻底摒弃所有的会议,但我还是可以提出两条建议,帮助你少缴“会议税”。首先,不要因为你认为自己需要参加会议而参加会议。要么必须参加,要么干脆别去,不要摇摆不定。其次,对于必须参加的会议,尽量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一些,在每次会议结束后预留一些时间,以便通过笔记快速记住要点。 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时间?(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利用乘坐飞机的时间做一些不能操之过急的事情。(我就是利用从迈阿密飞往波士顿的3个小时写完了这篇专栏的第一稿。)由于乘坐飞机时会被迫与世隔绝,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缓解压力,不必非要保持快节奏的工作方式,而且此时几乎没有任何干扰因素。压力越小,思考越深。 给自己制定严格但又切合实际的任务期限。我知道,日常工作有的时候会降低效率。各种各样的项目都要经历起起伏伏,而你肯定无法控制自己周围的人。但你却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以及自己完成工作的方式。当你完成了一项工作时,接着着手从事下一项工作。或者如果一个项目遇到障碍时,可以先去做下一个项目,然后等到头脑清醒时再回过头来继续这个项目。在一天结束时,尽量把工作处理到一个合适的程度,方便自己可以在第二天继续推进。 夺回自己的时间。(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自省。每个月底都应该冷静而认真地查看一下自己的日程表,看看自己在过去4周是如何安排时间的。你是否因为自己利用时间的方式感到骄傲?你是否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获得了不俗的投资回报?你是否遵照这篇专栏的建议,不再浪费时间?即使做足了心理准备,也不足以打破固有的习惯。如果你真的下定了决心,就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表现。这是完成各种目标的最佳方法之一。不能光嘴上说自己不会再浪费时间,或者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而是应该反复核对,确保自己的确达成了目标。你准备好了吗?现在就来安排自省计划吧,从今天开始,每月进行一次。 与生活中很多最重要的事情一样,让自己不再浪费时间并不太难。这只是综合了一系列“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常识而已,同时辅以适当的自律。它的难度仅限于此——换句话说,你没有理由做不到。现在,你知道应该如何利用额外的时间了吧? 请访问 BBC Capital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zhongwen_simp.121119_rolling_obama_cambodi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1/121119_rolling_obama_cambodia
奥巴马访金边敦促柬埔寨改善人权
美国总统奥巴马周一(19日)从缅甸乘飞机抵达柬埔寨首都金边,与洪森总理举行会谈。
奥巴马敦促柬埔寨举行自由选举,释放政治犯。 美国官员形容这次会谈气氛是紧张的,并披露奥巴马集中讨论了柬埔寨的人权形势。 奥巴马表示,侵犯人权的问题将会阻碍两国关系的改善。
ukchina_simp.vert-cul-45394476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ul-45394476
影评:Lady Gaga从歌手到做演员或冲击奥斯卡
8月31日,由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 Cooper)导演,Lady Gaga主演的美国歌舞爱情电影《一个巨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在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该片将于2018年10月5日在美国上映。以下是BBC文化记者尼古拉斯·巴伯(Nicholas Barber)撰写的影评。
Lady Gaga和Bradley Cooper在威尼斯电影节 影片中,人们从始至终都坚持认为,音乐行业里是不是人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话可说。但对于一部没有太多话要说的情节剧来说,这是一个冒险的限制。这是第四部描绘一位正在崛起的歌手和另一位正在衰落的歌手之间动荡关系的电影,因为使用的是相同的情节和标题,所以它可以被归类为第三次翻牌。这部影片中,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在之前的迭代中没有,因此很难看出是什么促使了这种特殊的重拍,甚至很令人难以不想起“面子工程”这个词。 《一个巨星的诞生》剧照 《一个巨星的诞生》由布拉德利·库珀执导、联合编剧及联合制作。库珀在影片中饰演一个自我毁灭但才情十足、神秘莫测的摇滚之神。可能如果表演不成功,库珀会更想成为一名音乐家。 跟1976年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Kris Kristofferson)和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主演的版本相比,库珀的表现略有逊色。这并不奇怪,毕竟那两个人中的一个出演了《宿醉》(The Hangover),而另一个人合写了珍妮丝·贾普林(Janis Joplin)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但是库珀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表现力,他饰演的杰克逊·梅因(Jackson Maine)是一个疲惫不堪的摇滚歌手,其蹩脚的牛仔形象可与埃迪·韦德(Eddie Vedder),尼尔·扬(Neil Young),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和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相提并论,他低沉而含糊不清的声音表明他一直在模仿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的演讲。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杰克逊出现在演唱会上,他先是敲打了药片和酒,然后即兴弹奏吉他,音乐声大得直击你的胸口。他给出了他在舞台上所拥有的一切,这意味着他只剩下刺耳的哨声。他迫切需要一些烈酒。演唱会结束后,他蹒跚地走进最近的酒吧,在那里他看到了艾莉(Ally,Lady Gaga扮演)。艾莉是一位女服务员,也是一位有抱负的创作型歌手,她多次被告知她的鼻子的形状不适合在音乐圈发展。但杰克逊不这么看。当她高声唱出《La Vie en Rose》时,在一系列感性而亲密的特写镜头中,杰克逊凝视着她,他的眼睛闪闪发光,但又带着茫然,他为自己的感动而尴尬。无论你是否相信一见钟情,在这个神奇的序列中,你都会相信一见钟情的存在。 Lady Gaga在威尼斯电影节 然后,杰克逊和艾莉一起去了另一家酒吧。此时,这部电影变成了一个灰姑娘的故事,库珀的角色既是仙女教母,又是英俊的王子。 艾莉唱了几句她写的歌,然后她就乘坐私人飞机飞到了体育馆,和库珀一起在成千上万的粉丝前,与他一起二重唱。影片中油嘴滑舌的英国经理由拉斐·加弗隆(Rafi Gavron)饰演,他对艾莉说,只要和他签约,她就能拥有世界,并且他也可以把她改造成一个染着头发跳舞的流行海报女郎,而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但醉醺醺的杰克逊对此并不赞同。 诡计多端的经理是一个满嘴陈词滥调的恶棍,或许可以称他为“没有灵魂的富翁”。当这个角色开始出现时,剧本缺乏洞察力和细节的问题就开始浮现了。《一个巨星的诞生》很好地描绘了男女主角在城里相遇的那晚,但在那之后,它快速地略过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就像翻阅别人的度假照片一样。电影没有详细地探讨他们是谁,或者他们想要什么。 虽然Lady Gaga比我们大多数人都更了解流行超级巨星,但这部电影对于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艾莉如何成功,以及她的成功花了多长时间的刻画都非常模糊。几周?几个月?好多年?她模糊的成功路径似乎没有涉及唱片公司高管、新闻采访或那些要求与偶像合影的粉丝。与此同时,杰克逊的职业生涯和她一样模糊,因为当他不在舞台上时,他的乐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的整个管理团队好像只有一个忠实的得力助手(山姆·艾里奥特 Sam Elliott饰演)。只有杰克逊的酗酒和痛苦看上去比较可信,因为是从生活中汲取的画面。 尽管比较令人失望,但《一个巨星的诞生》确实有一些亮点。其中的大部分曲目都是由Gaga合写的,而她在电影最后唱的民谣肯定会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提名,因为这部电影很显然是瞄准了奥斯卡的。Gaga甚至可能会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因为她主演的第一个角色是如此吸引人、开放和脚踏实地,她此后可以出演任何黑帮电影和浪漫喜剧。如果不出意外,电影明星就此诞生。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55151564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55151564
图辑:尘封70年的底片重见天日 主人今何在
智能手机拍照、录视频已经成为全世界男女老少习以为常之举的今天,用相机和胶卷拍照的“前数码时代”恍如隔世,虽然市面上还能买到传统的相机,许多人家里可能还保存着已经冲洗出来的胶片,不少改用手机拍照的人还记得“135胶卷”和“120胶卷”的区别,也许,某个角落里的古董相机里还有一卷被遗忘的胶卷。
威廉·费根(William Fagan)收集相机。几年前,他入手了一台莱卡 IIIa(又译徕卡IIIa),里面还装着一卷胶片。这个胶卷估计是大约70年前的。 相机胶卷 经过一番研究,找专家咨询,他成功冲洗了这卷135胶卷,其中有20张底片画面清晰,可以印出来。135胶卷一般可以拍36张照片。 1930年代中期宝马敞篷车 费根在暗房冲洗老胶片时并不很确定这个胶卷是从哪一台莱卡相机里卸下的。但根据底片上的图像,可以大致推断这些照片的年代。 这是他扫描的第一张底片,是一辆1930年代中期的宝马(BMW)敞篷车,车牌像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AB52 3287。摄于冬季,白雪覆盖的山路上。经研究查询确定相片上这辆车是BMW 315。 宝马穿越瑞士尤利尔山口 另一帧底片上出现的是瑞士古镇尤利尔山口(Julier Pass)的La Veduta酒店。 然后又看到一张,是意大利北部科莫湖(Lake Como)畔小镇贝拉乔(Bellagio)的主街。 意大利北部贝拉乔镇上的一条街今昔对比。右为谷歌地图街景 还有瑞士苏黎世著名的购物街班霍夫大道(又译车站大街,Bahnhofstrasse )。 瑞士苏黎世著名的购物大街:车站大街/班霍夫大道 (Bahnhofstrasse) 费根最初认为这个胶卷的年代大约是1930年代中期,但贝拉乔镇和班霍夫大道照片洗出来后,他觉得应该是在1950年早期。 反正离现在很遥远。 他更感兴趣的是照片上的人。 咖啡馆外的男子 两名女子和一条狗 “真正震撼我的是照片上出现的人,”他说。一男一女,还有一只宠物狗。这卷胶片应该就是他们当年在意大利北部和瑞士自驾游期间拍的。 费根希望把洗印出来的照片交给主人或他们的亲属,因为这种照片通常都是人生快乐瞬间的定格,承载着个人记忆。 跟数码相机不一样,胶片如果不冲洗出来,就没有照片。 湖边的女子 咖啡馆外的女子 他一度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陌生人根本不应该看这些照片,感觉像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 这些毕竟是私人旅游照片。 但是,转念一想,如果他不把胶卷取出来冲印,也许这些图片就被扔掉,从世界上消失了。照片上的人现在是否还在人世?如果还活着,应该多大年龄? 即便照片上的人已经离世,他们的后代也许还在,应该希望得到并留存这些照片。 费根还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胶卷为什么没有拍完?为什么当时没有冲印? 作为摄影师,他认为人们拍这种照片的目的是记录那些很可能不会再现的时刻,把难忘的、难得的瞬间定格在照片上。 为此,他决定把照片放到网上公之于众,希望大家提供线索(info@macfilos.com)。
zhongwen_simp.130721_usa_cities_protest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3/07/130721_usa_cities_protests
美国百余城市公众抗议法庭无罪判决
美国佛罗里达州被指控谋杀黑人青年马丁的齐默曼被判无罪释放一周后,美国100多个城市发生了集会抗议。议者要求对齐默曼在去年2月29日的枪杀行为发起联邦起诉。
在包括亚特兰大、芝加哥、洛杉矶和迈阿密等至少100多个美国城市,成千上万人参加了抗议集会 审判齐默曼的陪审团认为社区警卫齐默曼去年2月开枪打死了未带武器的17岁黑人青年马丁属于自卫行为。 但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周五的评论中承认,在美国很多黑人成为种族定性的对象。 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阿尔•沙普顿(Al Sharpton)带头反对法庭决定。 他在纽约的集会上说:“我们不能诉诸暴力,我们出来抗议是反对暴力。而暴力的受害者就是没有带武器的、无辜的人,他就是马丁。” 在包括亚特兰大、芝加哥、洛杉矶和迈阿密等至少100多个美国城市,成千上万人参加了抗议集会,他们要求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马丁的母亲对抗议者说,“今天是我儿子受害,明天可能就会轮到你们。” 本案件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有关枪支管理和种族关系的激烈讨论。
ukchina_simp.vert-cul-4776831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ul-47768313
大屠杀幸存者故事:看透邪恶、痛苦和人性
“蒸馏过程很美。第一,这个过程徐缓而安静,而且充满了哲理。你在忙于蒸馏工作之时,还能从容思考他事他物,犹如人骑自行车于路途之时。第二,蒸馏是液体转为气体,又变为液体的过程。经双重来回的转化,物质得以提纯。这也是一种模糊而又迷人的状态,起源自化学,却又远远超越了化学。”
莱维诞生自一个开通的犹太家庭,在意大利的都灵长大成人(Credit: Archivio Fondazione CDEC, Milano) 很少有作家能有代表其精神的名言,莱维(Primo Levi)是个例外。他的自传《元素周期表》(The Periodic Table)中,就有不少这样的金句。莱维是一个化学家。他的化学精神,不仅体现于他自传选择的书名,也渗透到他精心打磨一丝不苟的散文风格之中。他还是意大利犹太人,24岁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经历过生死。莱维的写作风格也恰似“蒸馏”,他的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而纯粹。莱维从都灵(Turin)押解去奥斯维辛,然后得以返回家乡都灵,在他出生的那间公寓里度过了余生,他的一生也犹如被蒸馏了一个轮回。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洗净了狂妄和虚荣,也使得他能目光锐利而头脑清晰。 今年为莱维的一百年诞辰,正是重温他大屠杀回忆录三部曲的大好时刻。战后他回到故乡,立刻提笔开《如果这是一个人》(If This is a Man)的创作,回忆他在集中营的故事。十年后出版的《终战》(The Truce),描述了他离开奥斯维辛返回故乡都灵途中艰苦跋涉的过程。又过了30年,莱维在弥留之际著成了《被淹没和被拯救的》(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这本书是他一生关于犹太人遭遇纳粹大屠杀这个题目的思考总结。 幼年莱维与母亲艾斯特(Ester)、妹妹安娜·玛利亚(Anna Maria)(Credit: Archivio Fondazione CDEC, Milano) 毁灭一个人 莱维写道:“我很幸运,是在1944年才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二战已经接近尾声,纳粹为了延长有奴役价值的犹太劳工的生存时间,停止了肆意杀害,使得莱维活下来的机率增大。尽管如此,和莱维被押上同一列火车送进奥斯维辛的650个意大利人中,活下来的只有区区20人。 莱维是过了好一些时候才终於明白集中营是什么。对于犹太人来说,这里不是灭绝营,也不是劳教所。集中营的设计,就是为了“毁灭人”。到达集中营后,新来者就被分成了两组人,一组有用,一组无用。虽然莱维的块头不大,还是成功被归到了第一组的队列之中。然后,所有人被扒得一丝不挂,剔除了全身的毛发后,还被迫纹上了囚犯编号:莱维成了第174517号囚犯。莱维在这本书开篇时那种充满了英雄气概、愤慨和恐惧的文字,到此变成了一般现在时叙述。 从此时起,莱维的记载,既无对自身经历做哲学的思考,也不做历史的论述。该书未探究纳粹的缘起,也没有对人类的邪恶本性做刨根究底。他只是详尽地描写了集中营里的生活。他总是自嘲说,自己的文风像极了化学实验报告。他的讲述是如此的实事求是,甚至滑稽场面的叙述也是干巴巴的,但绝大多数场景令人毛骨悚然,不过也绝无耸人听闻的夸大言辞。 莱维写的《奥斯威辛回忆录》的手稿捐赠给了美国大屠杀纪念馆(Credit: Getty Images) 集中营寒冷和饥饿的日子,几乎榨干了囚犯的生命。囚徒只得听命令苦干,给什么就吃什么,鲜少有人能撑过三个月。一天早上在劳动时,莱维看了一眼手边的活,便知道“[自己]半小时内必然会疲劳致死。”很快他便感受到自己“拼了命干,以至于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几乎失明。”他紧紧咬住嘴唇,一心想着“再加些痛苦在身上,就能调动身上最后一丝力气。”犹太人监工也知道这个规律。有的监工会“用尽非人的暴力”毒打囚犯,但也有监工在打人时“亲切温和,一边打人,一边劝告,像极了赶车的马夫鞭打马匹一样。” 晚上,囚徒两人合睡一个铺位。所有人做的梦,无非就是两种噩梦。一个是他们将自己的遭遇讲给亲朋好友听,却无人会理会他们;另一个是梦见食物。“很多人会在梦里舔舔嘴唇,做出咀嚼的动作,这是他们在梦中吃东西。”不论做什么梦都会令人希望从此一梦不醒。但天一亮,奥斯维辛集中营就会响起一声“Wstawàch”(起床)的命令,鞭子一般将每个人从梦中抽打醒来。 莱维承认,即或他写下了这些噩梦般场景,但人类今天的语言仍无法描述出纳粹种族灭绝之残酷。他使用了这样的词句去描述,但没有经历过集中营苦难的读者,按照他们对这些词汇的通常理解是无法真切感受他文字传达的含义。“我们都会使用饥饿、疲惫、恐惧、痛苦、严冬这些词汇。对于不同人而言,其含义是不一样的。这些词都是自由使用的词汇,创造和使用这些词汇的是自由人,是在家无病呻吟的人。要是集中营再晚点解放,可能会诞生出一种新的严苛的语言。” 使用新的语言描绘集中营地狱般的生活,是一种社会实验,也是一种生物实验。莱维从不停止观察,他说自己“有博物学家般的好奇心,发现自己被置身于一种非人的环境之中,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怖的新世界。”正是在奥斯维辛,莱维发现了人性之局限和法则。集中营将囚徒逼至绝境,类似于一种心理学,甚至是形而上学的压力测试。在这样的绝境之下,一个人会如何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又能如何改变人类的感知?本书的标题看似逻辑演绎推理:“如果这是一个人,那么……”莱维在书中说,在集中营“人最好不去思考”。他观察并记录了那段时间里还能被称之为人的种种形态。 1986年摄于莱维的罗马家中(Credit: Getty Images)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莱维在奥斯维辛待了11个月。第二年的严冬,苏联士兵解放了集中营,他们也为所目睹的事情羞愤不已。莱维的第二部回忆录《终战》中记录了他返乡途中的行程。他没有从奥斯维辛向西南方径直返回家乡都灵,而是一路向东,来到了苏联,几乎到了北边的明斯克。然后,兜了一大圈后南下到了罗马尼亚。此后才开始往西踏上回乡归程:从匈牙利到捷克斯洛伐克,再到奥地利、德国,最后才回到意大利。这一路走来,像极了荷马史诗的英雄奥德修斯的艰难回乡之旅。冬天已经过去,阳光又重回人间。《终战》的第一章,就叫做解冻。就像瘦如枯骨的身体有了肌肉和脂肪,莱维的人性也渐渐复苏。 莱维最终回到了家乡,他在集中营里朝思暮想的梦终于得以实现。房子、家人、食物,他都有了。但是他还想倾诉自己的故事,但是唯恐无法讲好这段历史。他于是又回去当他的化学家,一生都在同一家油漆厂上班。只有到了周日,他才埋头写作。 作为集中营的幸存者,莱维深受困扰。为什么他得以幸存?在奥斯维辛怎么样才能活下来?对莱维来说,身体健康,能说德语,是他能活下去的关键。当然,运气也很重要。莱维的幸运源自两个事情:第一,他认识了一个意大利人,此人偷偷送食物给他六个月;第二,苏联红军解放波兰前夕,奥斯维辛展开最后的大屠杀时,他恰好生病逃过了这一劫。然而对于这样的天意,莱维嗤之以鼻。“活下来的,都是最坏的人、最自私、最残暴、最麻木不仁的人,他们是‘灰色地带’的配合者,是奸细。这么说当然不全正确……但是既定的规则如此……最好的人都已经在集中营死去了。” 莱维的手稿(Credit: Getty Images) 莱维用“灰色地带”一词,来形容介于纳粹和“溺亡者”(死于不挣扎不妥协的受害者)之间的人的道德处境。也就是像他这样,为了活命屈服于邪恶的这群人。有时候这样的配合很渺小,不过是为了挣得额外的口粮或许给纳粹擦擦鞋而已。但有的则是助纣为虐。集中营里有少数囚徒帮助纳粹顺利管理集中营。这两个极端间存在着许多共犯关系和强迫约制,使得我们难以分辨正邪和判断无辜者和罪人。 犹太人遭受的大屠杀彻底改变了莱维对人类的看法,但他绝不相信这场屠杀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的本质。“我们不相信这个最为浅显、最为简单的推理:看到文明的制度被剥离,就说人类的本质残暴自大,愚蠢之极……我们相信,唯一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迫于强烈的需求(如食物)而自身又残障无能,这时我们许多本来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和本能就只能泯灭于沉默。” 那纳粹又如何?“是刻意犯下恶行,还是理智的泯灭?人类行为中,两者时常兼而有之。”纳粹的种族灭绝屠杀是无法为之合理化的,按任何一种文明标准都是天理难容。但莱维也强调说,这种暴行也不是不能理解。至少从个人层面上来说,都有可辨认的人性动机。有的纳粹分子是狂热分子,有的是投机者,有的是懦夫。但作为群体,人类是可能犯下反人类的罪行。 1961年,也就是《如果这是一个人》首次出版的14年后,这本书被译成了德语。给德文版本写前言时,莱维苦恼不已。他内心很矛盾,他想发泄一通自己的愤怒、责难和绝望,但也心有抵触。因此,他写下了这样字斟句酌,不无蔑视的文字:“我还活着。因为我要评判你们,所以我才会去了解你们。”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1005_rolling_japan_china_ambassador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0/121005_rolling_japan_china_ambassador
日本初步决定新任驻华大使人选
日本政府星期五(5日)初步决定,由内阁官房长官助理木寺昌人出任驻北京大使。
日本共同社说,59岁的木寺并非外务省的“知华派”出身。 他于9月11日就任官房长官助理,此前曾任国际协力局长和官房长等职。 1991年1月至1993年4月期间他在外务省中国科任职。 候任驻华大使西宫伸一在赴任之前于9月中旬突然病逝。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101108_brief_scotch_chin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0/11/101108_brief_scotch_china
简讯:苏格兰威士忌在华获得保护
英中两国官员签署协议,以保证苏格兰原产的威士忌才可获准在中国以苏格兰威士忌的名称销售。
这一协议使苏格兰威士忌在日益繁荣的中国酒业市场中获得法律保护。 苏格兰威士忌协会在2007年首次向中国政府提交原产地地理标示资格的申请。 中国的威士忌市场价值大约一年8000万英镑。苏格兰威士忌协会估计,在获得法律保障之后,苏格兰威士忌未来四至五年在中国的市场销售将会翻番。
zhongwen_simp.120815_rolling_diaoyu_dao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15_rolling_diaoyu_dao
香港保钓船船员已登上钓鱼岛
前往钓鱼岛,也就是日本所称的尖阁诸岛参加保钓活动的香港保钓船“启丰二号”的船员表示,他们已经登上了钓鱼岛。
“启丰二号”船员星期三(8月15日)对香港媒体说,他们的船只已经搁浅,船员已登上钓鱼岛。 船员还说,日方船只曾先后多次撞向保钓船,致使船只受损,但船员安全。 最新消息说,6名登上钓鱼岛的人士中有5人被日方控制。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150605_vert_fut_eyes_thoughts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5/06/150605_vert_fut_eyes_thoughts
你的眼睛是如何透露了你的想法
人们常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它可以揭示我们试图隐藏的深层情感。尽管现代科学认为灵魂并不存在,但却证明这句谚语揭示出了一条真理:眼睛不仅能反映大脑活动,还能影响我们的记忆和决策。 “我们并非总能意识到自己的眼球是如何运动的”
眼球时刻都在运动,只不过有些运动并非有意为之,很多都是下意识的。例如,当我们阅读时,眼球就会进入名为“扫视”的高速运动状态,一个接一个地快速注视每个单词。当我们进入一个房间,便会通过更大范围的扫视来环顾四周。而当我们行走时,眼球同样会做出无意识的小幅运动,以抵消头部的晃动,提供稳定的视觉。当然,在睡眠中进入“快速眼动”阶段时,我们的眼球还会左右摆动。 瞳孔扩大表明举棋不定(图片来源:Thinkstock) 目前可以明确的是,某些眼球运动的确能揭示出我们的思考过程。 去年发布的研究表明,瞳孔扩大与决策的不确定程度存在联系:如果某人对自己的决策不太确定,就会感觉兴奋度提升,导致瞳孔扩大。眼睛的这种变化或许也能揭示出决策者的决定:例如,一组研究人员发现,关注瞳孔的扩大程度有可能预测一个经常说“不”的谨慎人士,会在什么时候做出令人难以捉摸的决定,给出“是”的答案。 “如果有人举棋不定,他们的瞳孔就会放大” 观察眼睛甚至有助于预测一个人心里所想的数字。苏黎世大学的托比亚斯·罗切尔(Tobias Loetscher)和他的同事招募了12位志愿者,在其接连说出40个数字的过程中,追踪了他们眼球的运动情况。 结果发现,参与者眼球的运动方向和幅度的确可以预测他们即将说出的数字比前一个数字更大还是更小,甚至连二者的差距都能预测出来。每个志愿者准备说出更大的数字时都会看向右上方,准备说出更小的数字时则会看向左下方。从一侧向另一侧变化的幅度越大,与前一个数字的差距就越大。 我心里想的是什么数字?(图片来源:Thinkstock) ……是个大数,因为我在看向右上方(图片来源:Thinkstock) 这表明我们会以某种方式将脑海里呈现的抽象数字与空间移动联系起来。但该研究并未揭示出二者的先后顺序:是因为想到了特定数字导致眼球位置发生变化,还是因为眼球位置的变化影响了我们的心理活动?2013年,瑞典的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证据表明,后者或许更符合实际情况:眼球的运动或许可以促进记忆检索。 “随意转动眼球?这或许对你的记忆有帮助” 他们招募了24名学生,要求每个人都仔细观察通过电脑屏幕的一角展示的一系列物体。参与者之后要听取一系列与其中部分物体有关的描述,例如“那辆车朝向左边”,然后迅速判断这条描述是否正确。研究人员允许其中一些人随意调整自己的目光,其他人则只能看向某个固定的位置,例如屏幕中心的一个十字架,或者刚刚用来展示物体的屏幕一角。 结果发现,可以在回忆过程中随意转动眼球的参与者,表现远好于只能盯住十字架的参与者。但有趣的是,始终盯住用来展示物体的屏幕一角的参与者,表现也好于只能盯住另外一角的参与者。这说明,参与者在信息编码和信息检索这两个过程中的眼球运动越相符,就越能回忆起之前看到的物体。这或许是因为,眼球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回忆编码时的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 某些眼球运动有助于检索记忆。(图片来源:Thinkstock) 这些眼球运动可能是无意识的。“当人们看到之前见过的场景时,眼睛往往会被其原先看到的信息所吸引,即使他们对此并没有形成自觉的记忆。”负责领导这项研究的隆德大学心理学家罗杰·约翰逊(Roger Johansson)说。 视觉控制 观察眼球运动还可以用于推动人们的决策。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可以利用眼球追踪技术来影响人们的伦理决策——但这或许令人颇感担忧。 研究人员首先向参与者提出一个复杂的道德问题,例如“谋杀是否也有正当理由?”然后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了候选答案(“有时有”或“永远没有”)。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追踪参与者的眼球运动,然后在其盯住其中一个答案看了一段时间后,立刻移除这两个答案,便可促使此人将其刚刚盯住的那个选项作为自己的答案。 “熟练的销售员能够利用眼球运动影响你的购买决策” “我们不会给他们提供更多信息。”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系统学家、此项研究的高级作者丹尼尔·理查森(Daniel Richardson)说,“我们只是等待他们自己的决策过程逐步展开,然后在合适的时刻打断他们。我们只要控制决策的时间,就能改变他们的想法。” 理查森还补充说,成功的销售员可能已经对此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现象来说服用户。“我们认为有说服力的人是健谈的人,但他们或许也在观察决策过程。”他说,“优秀的销售员或许可以在你犹豫不决地转向某个选择时,为你提供折扣或改变他们的音调。” 随着智能手机和其他手持设备的不断普及,各种眼球追踪应用也变得无处不在,这便增加了远程改变人们决策流程的可能。“如果你在网上购物,他们或许可以在你把目光转向某件商品时提供免费送货。” 不用扫描也能了解内心想法(图片来源:Thinkstock) 因此,眼球运动既可以反映和影响较高层次的心智功能(例如记忆和决策),也可以出卖你的想法、信念和意愿。我们既可以借此改善自己的心智功能,但也有可能因此受到他人的微妙操纵。 “眼睛就像一扇通向思维过程的窗户,但我们却不希望通过这扇窗户泄露过多的信息。”理查森说,“这有可能暴露出某个人希望压制的想法,例如隐含的种族偏见。” “我可以想象某些用途。例如,可以利用眼球追踪应用来提供辅助性技术,判断你需要哪项手机功能,然后提供帮助。”他补充道,“但如果随时都能用这种技术来追踪各种想法,便可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有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别人。” 欲阅读 英文原文,请访问 BBC Future网站。
zhongwen_simp.business-4638188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business-46381887
中美贸易战:企业外迁,东南亚准备好了吗?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在二十国集团峰会(G20)会面,但美国继续威胁会施以新一轮关税,迫使中国改善贸易政策。外界对中美贸易战问题能够在短期内解决不抱希望。 为此一些企业开始选择到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设厂分散风险,企业亦不再单纯依赖中国作为主要物料供应商,要在其他国家寻找替代方案。
美国目前从100多个国家的进口钢材。 但这些企业在东南亚国家仍然遇到基建不足以及技术工人不足的问题,就算工厂迁移到东南亚,也不代表这些国家能够避开贸易战带来的风险。 贸易战下的迁移潮 美国旅行背包品牌Tortuga Backpacks联合创办人佩罗塔(Fred Perrotta)花了4年时间,在中国建立了完整的生产商的网络,但当美国宣布对近半中国进口产品实施关税后,决定在其他国家寻找替代供应商。佩罗塔近日从潜在的越南供应商得到物料样本。 “所有人都很紧张,急速求变,”他对路透社说,“从长计议,我们可能转移所有东西。” 一些专家断定,这是继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又一次最大的“跨境供应链转移”。 路透社近期采访了十多名企业高层、律师及相关团体,亚洲地区这几个月来有一连串活跃的商业活动,许多企业正在当地聘用律师、会见官员、收集物料样本以及游览工业园区。越南和泰国是许多企业首选的地方。 香港上市的家具制造商敏华控股集团,今年年中在越南以680万美元购买了一家新的工厂,本月又宣布明年年底前会把规模扩大近三倍。敏华在一份声明说,这项计划是为了减少关税所带来的风险。 越南最大地产发展商之一的BW Industrial公司表示,自今年十月起收到许多查询,目前所有工厂都已经被租走。 一些专家断定,这是继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又一次最大的跨境供应炼转移。 “这些生产商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全都本身在中国有设厂,但现在需要尽快在越南开始生产,” BW Industrial营销经理克里斯‧张(Chris Truong)对路透社说。 泰国电子公司SVI PCL近日与4名在中国有运作业务的客户,达成约1亿美元的协议,行政总裁彭萨(Pongsak Lothongkam)对路透社表示,“贸易战对我们有利……许多公司都找我们合作,我们都要决定优先接待哪一家公司。” 而另一间泰国电子生产服务供应商星微电子(Stars Microelectronics)生意也多了起来,并表示多家公司把生产基地移到泰国,对他们有利。 而美国单车公司肯特国际(Kent International)近期则把中国生产线转到柬埔寨,行政总裁卡姆莱尔(Arnold Kamler)对路透社表示,现在别无选择,只有尽快把生产线迁出中国。 东南亚国家准备就绪了吗? 随着近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工厂早已面对人工、成本上涨的问题,贸易战成为了一个触发点促使他们尽早把生产线迁移的问题,而中国亦有意把经济向高科技生产、服务及消费方向转移。 一些分析认为,虽然越南和泰国渐渐成为企业考虑迁移业务的重点国家,但它们面临技术工人不足、基建跟不上以及官僚等挑战,未必能完全吸纳中美贸易战为他们带来的机会。 许多企业担心邻近的新兴经济体,只能够以“先到先得”的形式去迎接它们,而让它们需要更快采取行动。 而要迁厂也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情,筹集资金、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找到新的物流程序、并在一个新国家应对不熟悉的法律及会计问题等等,都要要花上几年时间。所以有些公司会先从生产物料入手,起初只会把部分生产线转移。 安盛投资管理(AXA Investment Managers)亚洲高级经济师姚远(Aidan Yao)对路透社表示,“要从中国搬走是十分缓慢的过程,而且充满不确定。” 中国制造2025 瑞银集团(UBS)本月较早前曾经估计,低技术含量及低价值生产公司会更快迁移,但高价值出口产品,例如资讯科技、交通运输等,则可能要花上数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才能够转躬。 美国商泰隆国际贸易律师事务所(Sandler, Travis & Rosenbeg)的贸易律师莎拉‧彭(Sally Peng)对路透社表示,中国精通的汽车制造业,其他国家难以完全取代中国,更多的是寻找中国+1、中国+2、中国+3的模式,意味只是把生产线多元化,而不能完全放弃把生产核心放在中国。 汽车业是新一轮美国威胁中国的对象,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周三批评,中国政府没能在贸易政策进行“有意义改革”,损害美国工人和行业的利益,扬言要对中国汽车征收更重的关税。 早些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推特上表示,正研究征收汽车关税,那么通用汽车便不会关闭在美国的工厂。通用汽车周一宣布关闭北美五间厂房,停止六条生产线,削减15万个职位。 “出口汽车到美国的这些国家,多年来占我们便宜,总统有权力处理这件事,因为通用汽车事件,我们正在研究,”特朗普说,“如果我们对这些车这样做(征收关税),更多汽车能够本土制造。” 人手与基建是东南亚市场能否容纳这些想离开中国的企业的障碍。 据世界银行基建质素评级,泰国及越南分别排行41与47,中国排行20。泰国政府试图强调一个价值450亿美元的“东区经济走廊”计划,发展港口和基建。 十月份泰国对美国电子综合电路板出口上升了4%,但对中国出口则下跌38%。 越南失业率只有2.2%,泰国失业率更低,越南电子工业协会副主席阮福海(Nguyen Phuoc Hai)表示,越南低技能工人仍占多数,预计未来5至10年也不会改变,所以廉价劳动人口是否成为第四化工业革命下的优势,存在问号。 东南亚国家虽然有望在中美贸易战中得到一些企业的青睐,但这不代表他们会在所有行业都受益,特别是与中国交易密切的企业。例如,泰国电子综合电路板十月份对美国出口上升了4%,但对中国则下跌38%,可见不同行业会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一些公司亦把生产线带回国家,例如日本公司三菱电机早前对BBC中文表示,把生产业务迁回日本名古屋。 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东南亚国家以至台湾、日本、韩国等,都遇上第三季经济放缓。金融数据分析公司Reinitiv的数据显示,2000间亚洲企业在今年10至12月,预计盈利会比去年下跌8%,可见他们虽然能获得一些机会,但也要面对贸易战带来的经济威胁。
zhongwen_simp.120717_rolling_us_economy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7/120717_rolling_us_economy
伯南克:美国经济近月大幅减弱
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周二(17日)表示,美国经济最近几个月大幅度减弱。
伯南克在国会听证会上说,今年头3个月,美国经济放缓只增长1.9%,第二季度很有可能更加疲软。 他说,如果欧洲的债务危机继续恶化,国会又不能在年底前解决目前财政危机的话,美国经济复苏可能进一步放缓。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0947521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0947521
2020台湾大选: 韩国瑜与媒体的爱恨情仇
距离2020台湾总统大选投票日只剩不到二星期,周日(12月29日)总统候选人电视 的辩论会上 ,代表国民党参选的韩国瑜,对提问媒体的强烈响应,引发台湾社会热议。外界分析,这是韩国瑜在民调落后甚多的情况下,以其擅长的强烈言语风格巩固其支持者的选举策略。但学者称,此举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 影响他的选情。
韩国瑜VS台湾媒体 周日辩论会后,台湾社会及媒体的焦点几乎不在候选人的政见上,而是盯着民调大幅落后的韩国瑜如何与媒体的针锋相对。 在面对台湾媒体《中央社》询问如何回应习近平对台湾“一国两制”召唤时,韩国瑜批评《中央社》称,这样的提问是随着中国起舞,批评《中央社》的问题是“自我设限”及“可怜”。面对《苹果日报》质疑台媒报道韩国瑜与女性友人的资金往来一事,韩国瑜批判《苹果日报》是台湾社会“乱源”且“没水平”,也点名主流电视台《三立电视》应该改名“二立”;他称这家媒体“因为没有良心,只剩造谣跟抹黑。” 可以说,韩国瑜昨日与台湾媒体针锋相对,成为昨天辩论会最被议论的话题。原因之一为韩国瑜是历届以来,在总统辩论会上首位以“没水平”及“造谣”等激烈言词回应媒体的。 昨日辩论会后,韩国瑜得到63431笔的讨论声量;总统蔡英文仅有韩国瑜的一半。 根据台湾大数据分析公司Keypo分析,昨日辩论会后韩国瑜得到63431笔的讨论声量(网路世界产生的大数据量),蔡英文仅有韩国瑜的一半,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则不及韩国瑜的四分之一。可以说韩国瑜以一贯强烈戏剧化的的演说风格成功引起网络讨论。 批评韩国瑜者如政治大学教授陈芳明,认为韩国瑜此举“野蛮并伤害台湾民主”。但他的支持者,前台中市长胡志强则力挺韩国瑜,认为他是庶民领导人。 但外界分析,韩国瑜在民调“封关”前夕,以他擅长的“口语化”风格,阐述自己的政治立场(而非政策),是为了在民调大幅落后蔡英文的情况下,巩固自己的忠诚支持者。BBC中文近日便访问居住在香港的台湾韩粉,后者便认为韩国瑜虽然“口无遮拦”但这表示他做人“真诚且不算计。” 韩国瑜辩论后随即在台中举办造势晚会,人气旺盛,有数万人参加。但这也激起蔡英文支持者的“亡国感”,开始在网络动员更多支持者记得投票给她。 韩国瑜与媒体变质的关系 事实上韩国瑜自从去年参选高雄市长从政以来,便以言行举止几乎不加修饰,“反建制”的草根形象深入人心,成功刮起“韩流”;在去年高雄市长选举时,韩国瑜“不按牌理出牌”的言行,成功吸引众多支持者“韩粉”。他受邀上遍各大网红节目以及电视专访,被评价为谈话直率且接地气。 当时媒体对横空出世席、席卷台湾政坛的韩国瑜十分友善,后来许多分析也认同,韩流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用“空战”,也就是以网络媒体及声量成功胜选。 譬如,韩国瑜近日在台湾著名的政治脱口秀节目“博恩夜夜秀”上,便以“膝盖走路”(跪着走路)与主持人互动,引起广大讨论。许多选民甚至在网络表示重拾对韩国瑜的好感,并认为韩国瑜没身段,能伸能缩。 但是,媒体与韩国瑜的关系也开始转变。 在韩国瑜去年击败民进党执政20年的高雄市,就任市长之后不到半年宣布参选总统,被外界批评无法信守承诺且无心市政,导致施政满意度持续下滑,曾经是媒体宠儿的韩国瑜如今与媒体关系开始“质变。” 高雄市长韩国瑜此前拜会香港中联办主任曾引发争议,他回应“歪嘴鸡不需要挑米吃”。 台湾绿党不分区候选人邓惠文医师评论韩国瑜在政见辩论会上的表现时解释道,韩国瑜擅长打破常规,但是打破规则之后,她尚未看到韩国瑜能够擘划蓝图的能力。“改变游戏规则不是坏事,因为历史上有很多改变游戏规则的人,可以成为新的局面或新的霸主。问题是他今天改变的,并不是真正有创意。”邓惠文说。 根据台媒《联合新闻网》分析,韩国瑜此次辩论会,获得了巨量讨论,大数据分析他这次所受的讨论量,成为本次总统竞选以来的最高峰,可见“呛媒体”确实得到外界关注。 台湾选举民调“封关” 台湾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规定,投票前10日起,亦即2020年1月1日起,即不可公布民调。所以这两天公布的民调可被称为“封关民调。” 根据《苹果日报》出炉的最新民调(12月30日)显示,有48.6%会投给蔡英文,15.4%支持韩国瑜,6.3%支持宋楚瑜,但还有22.2%未决定。TVBS电视台也在辩论会后作出最新民调,显示出蔡英文的支持度为45%,领先韩国瑜的29%,以及宋楚瑜的7%。 国民党副主席、前台北市长郝龙斌赴香港为韩国瑜造势拉票。
ukchina_simp.160211_vert_cul_the-secrets-of-the-catacombs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cul/2016/02/160211_vert_cul_the-secrets-of-the-catacombs
罗马圣普里西拉地下墓穴探密
19 世纪末,在罗马的考古学家开始发掘圣普里西拉地下墓穴(Catacombs of Santa Priscilla)时,他们希望发现奇珍异宝——像精雕细刻的雕像和栩栩如生的壁画之类在其他古老地下墓地曾发现过的东西。不过,他们最终只看到一片狼藉。
圣普里西拉的地下墓穴(图片来源:Max Rossi/Reuters/) 负责发掘工作的学者鲁道夫·兰恰尼(Rodolfo Lanciani)写道,他们在墓中发现的大理石棺材已经破碎不堪,罗马地下墓穴中罕有的奢华马赛克早已从墙上剥落,“表面镶嵌的大理石被撬下,圣坛被拆毁,死者遗骨散落一地。” 事实证明,在梵蒂冈授意下,这里两个世纪之前就曾屡遭抢掠。17 世纪中叶,教皇英诺森十世(Innocent X)和克莱门特九世(Clement IX)都曾派遣寻宝人对地下墓穴掘地三尺。破坏地下墓穴并非因为贪婪,而是另有原因。有人认为,早期探险者认为这些墓穴受到诅咒,必须被摧毁。据兰恰尼描述,一些在现场野餐的人谈到“下面的墓穴总是闹鬼,他们搭载的马车突然就被看不见的手推着滑下山坡。”马车掉进河里,后来不得不用牛拉上岸。 今天几乎没有人相信墓地会有鬼神出没,但某种程度上,圣普里西拉地下墓穴却是例外,正像它是传统基督教义的威胁一样。这里的考古发现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在教会中作用的争论,也帮助学者们重新看待圣母玛利亚在早期基督教历史中的重要性。 圣普里西拉地下墓穴位于罗马城外通往北方的萨拉里亚大道(Via Salaria)上,虽然游客们对亚壁古道(Via Appia)上的墓穴更为熟知,但前者对罗马却更为重要。由于长眠于此的大量殉道者以及巨大的规模,圣普里西拉地下墓穴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朝圣地。 难道是女性宴会? 今天,吸引学者和好奇的游客慕名而来的主要是希腊礼拜堂(Cappella Greca, or Greek Chapel)。曾几何时,这里收藏着巨大奢华的雕花大理石棺材,但现在已不复存在。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壁画,其中很多都以女性为主题。 一幅壁画也许描绘了参加圣餐仪式的女性——然而,画中人物也可能只是参加一次葬礼宴会。(Getty) 最富有争议的一幅壁画描绘的是圣餐仪式。画中描绘了围着餐台就座的七个人;画中左侧最远处的人正在切面包。壁画当初被发现之时,人们的假定是“切面包的人一定会是男性,因为女性不会负责切面包、主持圣餐仪式。”布朗大学宗教学教授、妮古拉·丹齐·刘易斯(Nicola Denzey Lewis)这样表示。他也是《骨头采集者:早期基督教女性失落的世界》(The Bone Gatherers: The Lost Worlds of Early Christian Women.)一书的作者。妮古拉表示,也许能作为佐证的是,19 世纪,有人将壁画人物面部的部分颜料擦去,使之看起来像是阴影,犹如男性的胡须。但是,由于画中人物穿着裙子(中间的一个人甚至戴着面纱,像罗马妇女一样),有着清秀的眉目,今天几乎没有几个学者(甚至游客)会认为画中人物为男性。 有人认为,壁画中描绘的是女性主持弥撒,换言之,女性在其中作为牧师,而这是对天主教教义的公然违背。不过,壁画也许描绘的是葬礼宴会——这种仪式异教徒和早期罗马基督徒都会在死者墓地举办。丹齐表示,“其实这不是圣餐仪式,从来就不是,之所以被称为圣餐,是因为壁画是被 19 世纪一位天主教牧师发现的,他看到时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就是圣餐。我想这个仪式确实是女性负责的,但其中却并没有证据说明有女性牧师。” 一幅壁画描绘一名女性伸出双手,有人以此作为女性在早期教会充当牧师的佐证。(Max Rossi/Reuters) 丹齐和其他学者都认为,女性是否主持弥撒可能无关紧要,而圣普里西拉地下墓穴的壁画表明,女性在早期教会发挥的作用比人们的一般看法要大。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基督教艺术史教授罗宾·詹森(Robin Jensen)认为,“至少在 4 世纪之前,我认为没人真会质疑由女性担任执事。” 迷雾重重 抛开神秘的壁画,圣普里西拉之所以出名还另有原因。传统上认为,罗马地下墓穴为基督徒墓穴,也就是纯粹的基督教设施,因此也由教会所设立。但这有什么影响呢?早期教会组织极为严密,已经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但是,正如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古典考古学教授芭芭拉·博格(Barbara Borg)指出的那样,“这种模式并未对早期的地下墓穴产生影响。”圣普里西拉地下墓穴最初并非教会所有,而是归罗马声名显赫的阿奇利·加拉布里奥内斯(Acilii Glabriones)家族私有。这个家族是否为基督徒不为人知,但其拥有这片土地已经超过 200 年。他们开始将自己逝去的族人(其中也包括自由民和奴隶)埋葬在一系列隧道中,并视需要进行扩大。即使他们是基督徒,但被他们埋葬于此的也许并不全是基督徒:公历纪元前的时代,家族中往往会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而这里的墓穴按家族排列,而不是按教会的等级制度。 关于圣普里西拉地下墓穴还有一个谜团不禁让人对传统的思维模式产生疑问:壁画中所谓的圣母玛利亚。据说,壁画要追溯到三世纪,壁画中描绘的是一位戴着面纱、怀抱孩子的女性。如果画中的确是圣母玛利亚,那么它将是现存最古老的耶稣母亲画像。但是,画像也有些古怪。这幅小壁画位置很奇怪,藏身于高高的天花板上。除过这幅画像,第一幅公认的圣母玛利亚画像来自五世纪。431 年召开的以弗所会议后,玛利亚作为圣母得到正式承认。 但是,由于壁画年代久远,有人对它是否为圣母玛利亚还存有疑义。詹森表示,“也许它就是最早的圣母玛利亚画像,也许它只是怀抱孩子的一位女性死者。” 画中到底是圣母玛利亚还是别人呢?这里到底是基督徒墓穴还是不同宗教信仰者共同的墓穴呢?当时的女性是否为领导者呢?如果地下墓穴没有被毁坏,大量历史背景有迹可循,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许会有更为明确的答案。但现在,确切情况只有天知道了。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zhongwen_simp.140904_twletter_taipei_mayorelecti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taiwan_letters/2014/09/140904_twletter_taipei_mayorelection
台湾来鸿:台北市长选举开始聚焦住宅政策
关心台北市长选举的人,最近会发现,终于有一些正经话题可以讨论了!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与无党籍候选人柯文哲之间的选战交锋,开始聚焦于台北市的住宅政策,在此之前,双方阵营口水喷得满天飞,都是围绕着“权贵与庶民”这个话题打转。 连胜文“权贵”形象难摆脱
连胜文身为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长子,“权贵子弟”一直成为他身上最鲜明的印记 从连胜文宣布参选的第一天开始,身为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长子,“权贵子弟”一直成为他身上最鲜明的印记,连胜文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事,是他在2010年因辅选站台而中枪,当时在台大医院为他急救的医疗团队中,柯文哲是其中之一,因此这场选举就有人戏称,连胜文是在和自己的“救命恩人”打选战。 柯文哲虽曾为呼吁让陈水扁保外就医不遗余力,但在过去,他只是绿营的支持者,如果不是接连发生台大医院将艾滋病患的器官,移殖到患者身上,让他遭究责,与调查局把柯文哲列为大学教授挪用国科会补助案的嫌疑人,恐怕他也不会决定参选台北市长,因此严格来说,连胜文与柯文哲,虽然政治人脉丰沛,但其实都是政治“素人”。 柯阵营将这场选举定位为“权贵与庶民”的策略,确实很有效,即使连胜文刻意下田种稻,但他住帝宝、参加派对、喝万元红酒…..等权贵子弟的生活形象,一直挥之不去,连高雄气爆捐款,还被网友嫌捐款的数额太少,几乎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拿来说嘴;连阵营为反击,扯出柯文哲住的也是亿元豪宅、同样有个“富爸爸”,尽管不少人呼吁不要打口水战,无奈,市政议题枯躁乏味,总是激不起太大火花。 直到最近,柯文哲提出要盖五万户公共住宅平抑房价,连胜文质疑这个数字是天方夜谭,反而赞成课征豪宅税,双方你来我往,开始在高房价、住宅政策聚焦,这场选举才开始有了象样的政见议题交锋。 近年来台北市房价三级跳,政府虽然使出奢侈税、实价登录、限缩房贷等"温和打房"手段,但台北市中心的房价仍然居高不下,除非父母亲本来就在台北市有房子,不然以现在年轻人的薪资,想在台北市中心买房子,别说没有头期款了,连每个月的房贷都付不起,因此台北市的高房价,在近年来一直被诟病。 殡仪馆改建青年住宅成焦点 住宅政策议题最近又有了新的发展,连胜文提出,要把第一殡仪馆迁移到南港的山猪窟,原址改建为青年住宅,此议一出,立刻成为媒体焦点,在“谁都不希望殡仪馆盖在我家附近”的情况下,引起蓝营南港市议员反对,以致于连胜文后来改口称“迁移到山猪窟只是选项之一”显得有点糗,但一殡位于台北市中心的精华地段,且使用率低,是许多政治人物不敢碰触的话题,连胜文不但有胆提出,而且盖的是青年住宅,并非开发建商所青睐的豪宅,着实让人眼睛一亮 。 虽然一殡究竟要迁到哪里还有许多争议,网络随即流传一篇文章,将连胜文一殡迁建的政见,与相距很近的行天宫最近决定禁香不摆供品,两件事连结在一起,认为背后有开发商想要对该地区进行都更的意图,但因该篇文章并无明确事证,多属揣测推论,因此并未在媒体发酵,反而是台湾政论节目主持人赵少康,在节目中询问在场年轻人:“一殡若改建青年住宅,不怕鬼,有兴趣去住的人举手?”许多不支持连胜文的年轻人都举起手来,显示连胜文这个构想,确实打动许多年轻人。 一殡改建已成为台北市选战最热门的话题,柯文哲不得不回应,柯文哲抬出松山机场的迁建作为响应,事实上,松山机场迁移是民进党一贯的政策构想,在民进党初选时,立委姚文智曾提出此议,但当时柯文哲对松山机场迁移语多保留,如今柯文哲欲以松山机场迁移反攻连胜文的一殡迁移,反而引起连阵营反讽。 以台湾的选举文化,打“出生背景”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选战策略,在接下来三个月的选战中,恐怕很难避免,但是一殡与松山机场该不该迁移?迁移后,原址又该做什么样的开发?受惠者会是谁?要比“权贵与庶民”的口水战,更值得深究,连胜文如要摆脱“权贵”形象,恐怕还得拿出更多类似“一殡迁建”的政见! (责编:尚清)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读者反馈 台北市高不可攀的房價,正是台北市民普遍認為市政府急須解決的問題。可以預期,年底台北市長選舉誰能開出【切實可行】的房屋政策,能【紓緩】存在已久的無殼蝸牛問題,誰就得台北。 孟光, Hong Kong
zhongwen_simp.141102_iran_woman_volleyball_sentenc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4/11/141102_iran_woman_volleyball_sentence
英国女青年伊朗看球赛被判刑一年
拥有英国国籍的25岁伊朗裔女子哈瓦米(Ghoncheh Ghavami) 因违反“女子不得在公众场合观看体育比赛”的禁令,被伊朗被宗教法庭以“反政府宣传罪”判处一年监禁。
25岁的哈瓦米拥有英国国籍。英国外交部称由于对方国是伊朗,因此救助公民的“能力有限”。 哈瓦米的代理律师早间向境外媒体透露了上述最新消息。 伊朗自2012年起宣布“为保护妇女免受男球迷不雅行为侵扰”,禁止女性在公共场合下观看足球、排球等体育赛事。 国际特赦组织形容哈瓦米被判入狱是“政治犯”,并要求伊朗当局立即放人。 看球被捕 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70万人联署要求德黑兰放人。 哈瓦米今年6月20日试图和其他一些女性一起进入某体育馆观看伊朗国家男子排球队与意大利男排之间的一场国际比赛而被捕。 她曾于在押期间一度展开绝食抗议。 英国外交部称了解和掌握有关英国公民在伊朗被关押的信息,但是同时表示由于对方政府是伊朗,因此自方帮助和争取公民获释的“能力有限”。 (编译/责编:晧宇)
zhongwen_simp.120811_rolling_japan_dokdo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11_rolling_japan_dokdo
日本拟就竹岛问题向国际法庭提告
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周六(11日)表示,为抗议韩国总统李明博访问竹岛(韩国称独岛),日本考虑将就领土主权问题向国际法庭提起诉讼。
玄叶光一郎是在与驻韩国大使武藤正敏进行会谈后作出以上表述,日本在早些时候宣布召回武藤正敏以示抗议。 国际法庭开庭审讯需得到当事双方同意,但韩国政府已于当天回应并不接受国际法庭的仲裁。 日本政府在1954年及1962年曾就竹岛问题分别向国际法庭提告,但韩国均以“不存在领土争端”为理由拒绝接受国际法庭审理。
zhongwen_simp.121101_rolling_cpc18th_cpcnews_c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1/121101_rolling_cpc18th_cpcnews_cn
中共十八大新闻中心网站开通
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网站星期五(11月1日)正式开通。
新华社说,中共十八大新闻中心网站将负责发布大会的各项议程、动态、公告、通知等。 网站还将用中英文为中外媒体和读者提供有关中共十八大的信息,历次党代会的背景资料等。 该网站由中国官媒人民网和中共新闻网联合建设。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131022_life_online_shopping_china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uk_life/2013/10/131022_life_online_shopping_china
英国商家全球撒“网” 唯在华缺乏佳绩
英国《泰晤士报》在22日商务版刊登报道称,英国诸多知名零售品牌纷纷藉平板电脑和手机购物热潮撒“网”全球,以期拓展新市场,结果在“大盘”表现优异同时局部市场表现却不尽人意。英国商品在俄国和韩国网市表现出色的同时,却在中国和土耳其乏人问津。
英国品牌商品在全球网络市场走红同时,却在中国和土耳其表现不佳。 报道首先写到,随着平板电脑和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日益普及,全球网络购物热方兴未艾。 谷歌和英国零售协会对一些英国主要零售品牌商品的市场统计发现,仅仅是今年7月到9月间,海外消费者网购英国商品的总额就比去年同期跃升23%,比前一季度也猛增16%。 不过,统计同时显示,尽管英国品牌商品销售面对全球,但在各国所受欢迎度却大不相同。 走红俄韩 统计调查发现,全球消费者搜索和购买最多的英国品牌商品主要包括成衣、卫生保健品和化妆品; 俄国、荷兰、韩国、台湾、爱尔兰、印度和美国等市场网购英国商品的数额去年都有大幅上升,特别是俄国和荷兰,升幅都超过50%。 统计还显示,英国国内网上零售额去年同比增长幅度为12%。 英国零售业协会的负责人海伦·狄金森表示,数字显示英国零售商已经开始在国际、国内网络市场上打拚出了一块滩头阵地,并必将进一步乘胜追击、拓展市场。 中国市场 然而,统计调查也发现,英国品牌商品在中国和土耳其等国的网络销售额在过去一年中却无进有退。 英国品牌商品在中国和土耳其的网络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了9%和7%。 调查分析并未直接给出英国商品在中国和土耳其表现不佳的原因,也未说明销售额下降是否与英国商品市场宣传力度不够有关。 不过有分析指出,这也许是为什么大量英国高端品牌商品零售商不断游说政府,要求放宽对中国游客入境签证的管制,以便鼓励中国消费者更多地来英国消费,以及更好地认识英国商品。 分析总结认为,总体来说网络零售方兴未艾,销售额在国际国内都保持双位数增长的势头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编译:晧宇 责编:顾垠)
ukchina_simp.141123_football_focuspoint_manu_arsenal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sport/league_watch/2014/11/141123_football_focuspoint_manu_arsenal
英超焦点:红魔征服酋长是否全靠运气?
“请在下车时注意安全,并确保带齐所有的随身物品。”当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抵达终点的时候,列车长在广播里比以往多说了一句:“对于那些准备前去观看比赛的乘客,我祝愿你们的球队取胜。”车厢里的人们会心地笑了,每个人都知道他指的是哪一支球队。他们中的不少人,确实是为了这场比赛而来。
范加尔造访酋长体育场之战,是幸运让他统帅红魔打败温格的枪手的吗? 曼联对阵阿森纳,曾经不知多少次被定义为冠军争夺战的比赛,如今却多少有一些尴尬。 十年前,当我们中的很多人逐渐开始真正了解英格兰足球,当英超联赛逐渐在国际舞台赢得越来越多关注的时候,曼联对阵阿森纳的比赛正是英格兰足球的最佳代表。那时候的曼联对阵阿森纳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基恩和维埃拉舍我其谁的霸气,是吉格斯和亨利直捣黄龙的豪气,是一剑封喉的贝克汉姆,是凌波微步的皮雷,是举重若轻的博格坎普,是防不胜防的范尼斯特鲁伊,更是亦敌亦友,运筹帷幄的爵爷和教授。在以切尔西2004年夺冠为标志的新势力崛起和英格兰足球大国际化时代到来之前,曼联和阿森纳瓜分了11届英超联赛的10次冠军,其中5次包揽冠亚军。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当红魔在本周南下伦敦再会枪手的时候,他们分别排在联赛积分镑的第六和七位。一边是上赛季经历耻辱赛季的曼联,一边是多年稳居联赛第四的阿森纳。相同的是,他们各自拥有一条让人心疼的后防线。在科斯切尔尼和德比希缺阵的情况下,温格把身高不足180公分,体重刚过70公斤的边后卫蒙雷亚尔放在了中卫位置,并且连续重用年轻的钱伯斯。而曼联方面的状况则更加困难。转会期过度关注中前场的错误和后防线伤情连连的霉运让范加尔的排阵捉襟见肘。荷兰人此役突然重新拿出三后卫阵型,并且干脆排出了布莱克特 - 斯莫林 - 麦克奈尔,三个人加起来才63岁的小朋友防线,再加上19岁的左翼卫卢克·肖和边前卫出身的右翼卫巴伦西亚。比赛还没开始,看到这套首发阵容的时候,曼联球迷们已然是一片哀鸣。他们几乎已经猜到了开头,却着实没有猜到结局。 身经百战的范加尔颇有魄力。为帅之人可以任性,但要有勇气承担风险。既然防线无兵可用,干脆让可塑性强的娃娃兵们直接来操练老大哥们学不会的新阵型。与此同时,在他们的身前是卡里克和费莱尼的双后腰。并非选择让他们客串后卫,而是把他们放在自己最熟悉的位置上,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能力,通过控制中场为后卫线的年轻人提供保护。诚然,中前场再好,后卫线还是要受到考验。范加尔一定知道,如果这条防线被打爆,赛后必是又一波口诛笔伐。小伙子们很有拼劲,但也需要看看运气。 阿森纳在输给曼联的比赛里一直占据主动,温格说是“一边倒”的比赛。 范加尔做不到的事,有人帮他做到了。 23岁的维尔贝克和22岁的威尔希尔,不仅分别是曼联和阿森纳青训系统近十年最成功的产品,而且早已被整个英格兰寄予厚望。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大大小小的媒体放在放大镜下,却似乎仍然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态和补强自己的弱点。本场比赛,阿森纳在开局阶段占尽优势,但维尔贝克和威尔希尔先后错失破门机会。如果阿森纳在曼联毫无招架之力的这段时间里顺利破门,比赛的结果或许会很不一样。 不知道为什么,维尔贝克一直有个当中锋的梦想。这个梦想让他离开了从小热爱的曼联,离开了从未离开过的北方。在急缺中锋的阿森纳,维尔贝克圆了中锋梦,却不止一次地发现自己甚至无力企及吉鲁在中锋位置上的作用。维尔贝克最大的优势是勤奋和强壮,但是作为中锋,缺乏稳定性和统治力绝对是硬伤。同样的工作,身披国家队球衣面对斯洛文尼亚可以做到,身披枪手球衣面对旧主却做不到了。这样的中锋,如何让球迷放心? 如果说维尔贝克是个一根筋的笨孩子,威尔希尔则是个被惯坏了的傻孩子。后者更加可悲。在错过上半场最好一次机会后,威尔希尔的心态开始失衡。在对费莱尼犯规之后反而冲着裁判和对手发脾气,甚至上演令人哭笑不得的“蚍蜉撼大树”的一幕。那一刻,威尔希尔的脸上恼羞成怒的幼稚像极了因为父母不给买新玩具而哭闹的幼儿。最可怕的是,这样的哭闹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出现在小威胁的身上。如此没有担当,没有谋略的一名中场球员,即使天赋再好,怎能成为俱乐部未来的旗帜?怎能担起国家队未来的重任? 阿森纳主教练温格把这场比赛的失利归结于“幼稚的防守”。 相比之下,同样年轻的德赫亚在门前的表现则越来越成熟全面。又是一次救世主一般的表现,面对不同的状况不假思索地采取最优的处理方式,少年老成的德赫亚无可挑剔。 拥有德赫亚、鲁尼、迪玛利亚,曼联此役取胜并非全靠运气,并非胜之不武。阿森纳因为没有把握住自己的机会而付出了代价,因为他们的对手尽管弱点不少,但毕竟还拥有有能力一锤定音的世界级球星。 如果说曼联和阿森纳还需要继续适应不再被列入冠军争夺者的行列,利物浦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上赛季好不容易重新参与了一次争冠,本赛季却又一落千丈。上赛季,正是在塞尔赫斯特公园痛失三球领先的好局为利物浦失冠埋下了伏笔。本周回到伤心地,利物浦又被水晶宫重打三拳。卫冕冠军曼城迎回多名主力,并且逆转取胜。尽管比赛打得很精彩,但是看得出来,要想争冠,曼城这条防线依然存在隐患。五轮比赛之前还在降级区里接受大家怜悯目光的纽卡斯尔联本轮击败QPR后已经豪取五连胜,一路从降级区飚到了第五名。而公认最弱的伯恩利取得两连胜,同样看到了保级的曙光。本赛季除切尔西一骑绝尘之外,英超的混乱局面目前看来注定还要持续下去。
zhongwen_simp.151001_japan_military_weapon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10/151001_japan_military_weapons
日本成立防卫装备厅加速出口武器
日本防卫省旗下的新机构-防卫装备厅周四(10月1日)正式成立。这是基于今年6月日本国会成立的《改订防卫省设置法》,防卫省把原来省内的研究开发部门与旗下负责自卫队装备、驻军设施等的"装备设施本部"合并,并在原有主打研究开发武器功能的基础上,促进供应武器功能,尤其是促进通过与海外合作研制武器,降低防卫装备成本来供应的统筹新机构。
2014年4月安倍内阁正式决定了"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取代"武器出口三原则",大幅放宽武器出口限制(图为日本海上自卫队军舰)。 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长渡边秀明周四上午在接受防卫大臣中谷元辞令,正式就任"防卫装备厅"首任长官后,防卫省举行了成立纪念仪式。仪式后中谷元对记者团说:"今后将有效地取得装备品并与各国从事装备合作"。 "防卫装备厅"是在长官之下,设有防卫技监、长官官房、装备政策部、计划管理部、技术战略部、供应管理部、供应事业部和负责研究试验的设施机关各部,规模约1800人,其中事务人员和技术人员1400人、自卫官400人,另外配备约20名负责监督贪污腐败的监察官,此外防卫装备厅外还有监视体制。 演变背景 二战期间,日本政府设有军需省,负责武器开发、制造和出口。二战战败后,在美军占领日本期间的1947年,日本成立了负责供应美军军需的"特别调达厅",1949年正式成为日本政府行政机构,1962年改组为"防卫设施厅",隶属内阁府。2007年伴随防卫厅升格成为防卫省,废除了防卫设施厅。 由于1967年的日本佐藤荣作内阁制定"慎重对共产国家、禁止对联合国决议禁止出口的国家、禁止对国际纷争或可能纷争的国家出口武器"的"武器出口三原则"逐渐演变为禁止趋势并延续,2007年防卫省成立后,省内设置研究开发武器的技术研究本部。 另一方面,1954年日本成立防卫厅时,还设立了一个实施供应自卫队武器的隶属防卫厅的行政机构-"调达实施本部"。 2001年"调达实施本部"改名"契约本部"、2006年再改名为"装备本部"、2007年伴随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又改名为"装备设施本部",始终隶属防卫厅、防卫省。 原则变迁 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则"在1983年的中曾根康弘内阁改变了解释,容许例外对美国出口。不过1991年波斯湾战争和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属"国际纷争国",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则"开始有名存实亡的嫌疑。 2005年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政权时期,伴随朝鲜开发弹道导弹步伐,日本再放宽武器出口原则,增加容许与美国合作开发、生产弹道导弹防御系统,2007年还向印尼提供了对抗海盗的巡逻舰。 同年,日本经济界开始公开敦促政府放宽武器出口限制,2010年民主党政权时期也显示了修改出口武器原则的意向。2012年首相安倍晋三夺权后,前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曾说,"出口武器是国际潮流,日本不应落后"。2014年4月安倍内阁正式决定了"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取代"武器出口三原则",大幅放宽武器出口限制。 基于新原则,三菱重工开始生产向美国出口导弹防御系统零部件,并准备向伊拉克出口;三菱电机准备与英国合作,研究提升命中精确度的导弹;日本与澳大利亚合作研制潜水艇也曾进入议题。 日本官方电视台NHK周四说,"近年,防卫装备最先进的电脑技术提升了研制成本,防卫省的课题是如何抑制必要装备的费用,防卫装备厅被期待能提升供应效率,并依据'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促进日本生产的装备向海外转移"。 (责编:萧尔)
ukchina_simp.vert-cul-47656810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ul-47656810
《岩间圣母》:“达芬奇密码”隐藏的颠覆信息
有些名作十分神秘,凝视这些作品仿佛是潜入一片漆黑的大海,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眼睛会从画中人物神秘的双唇间挖到什么奇珍异宝,会找到怎样一把钥匙来解锁画作的力量。以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岩间圣母》(Virgin of the Rocks)为例,画中圣婴耶稣正在和婴孩时期的施洗者约翰(John the Baptist)在阿尔卑斯山一个幽暗的洞穴里玩耍。画作有两个版本,创作于1483年到1508年之间,一幅现藏于巴黎的罗浮宫(Louvre)(被认为是较早的一幅,完成于1486年前后),后创作的那幅现收藏于伦敦的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始作于1495年,13年后完成)。
两幅画中,在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和大天使乌列尔(Uriel)温柔的守护下,山洞犹如一个神圣的育婴堂,但与此同时,画中都还隐藏着一个虽然显而易见但之前却被忽略掉的小细节。一旦发现,画面就变得更为复杂、更有争议起来,成了对教会创世说的挑战,充满颠覆性。不,我指的不是卢浮宫那幅中乌列尔像小刀一样锋利的手指(之后那幅去掉了)。布朗(Dan Brown)在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中写得耸人听闻,宣称乌列尔的手不是在指约翰,而是在割一个人的脖子,我们看不到这个人,但玛利亚的左手五指张开向前伸出,像抓保龄球一样抓着这颗无影无形的头。 各种阴谋论都没提到我说的这点,但它其实很明显,就在玛利亚右手的上方,那棵看似无关紧要的棕榈树。树的枝叶大开(在卢浮宫的那版中尤为挺括),像是一个开口的贝壳。 这既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颗棕榈树,又是一个放错了位置的贝壳,要理解这个复杂的符号有多么不可思议引人遐思,我们首先要想想达·芬奇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故事本身就是一首奇异隐晦的诗作。尽管这两幅画的色彩温度和色调都大相径庭,但基本构图是一样的。 画中的场景都设定在一个湿冷的山洞里,并不是基于《圣经》中的故事,而是取自一个流传甚广但真实性存疑的传说。相传早在约翰为成年耶稣施洗的几十年前,二人婴儿时期就在逃离“屠杀无辜者”行动(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的途中偶遇了(“屠杀无辜者”指希律王[Herod the Great]下令杀死伯利恒市及周边的所有男婴)。画中的四个人物——耶稣、约翰、玛利亚和乌列尔——围在一起,构成了金字塔的形状。他们背后是高耸入云的嶙峋怪石,旁边那一潭静水将四人与我们分隔。 现藏于卢浮宫的《岩间圣母》据信是第一个版本(Credit: Louvre) 1483年,达·芬奇受纯净受孕协会(Confraternit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的委托为其米兰祭坛上的一组装饰创作主画,但这幅岩石遍布的作品是不是协会想要的很值得怀疑。达·芬奇没有像人们所预想的那样让圣母和圣婴高高在上,接受一众天使的敬仰,而是大胆地想象出了一个恶劣简陋的山洞。 画作的背景相当原生态,似乎更能表现历经沧桑的峭壁的原始结构,而不是刻画基督在危险世界中降生并存活的奇迹。达·芬奇似乎也忘记在画中通过任何明显的象征来影射纯净受孕协会名字的由来(即圣母玛利亚和基督一样,都是经“纯净”受孕而生的,因此不背负任何原罪),这都令观赏画作的人大惑不解。 人们认为这是第二个版本,达·芬奇在画中添加了光环,并在施洗者约翰手中加了一个十字架(Credit: National Gallery) 艺术史学家们基本都认同,达·芬奇此画是受他一次爬山经历的影响,爬山时他发现自己穿梭在“幽暗的岩石中”。他后来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来到一个大洞口,在前面站了一会儿,深感震惊。我反复探身向洞内望,想看看有什么东西,但里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突然间,我心中升起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恐惧和欲望——对那个阴森黑暗山洞的恐惧,以及想一探究竟寻找奇妙之物的欲望。” 好奇心驱使他走进山洞,并有所回报。他在洞里发现了一头鲸鱼的化石和大量古贝壳,那些贝壳的几何纹路非常有趣,他后来也在笔记中进行了记录。 在《勒达头部的练习作》中(Study for the head of Leda,作于1506年),达·芬奇在头发中展现了贝壳的螺旋纹路(Credit: Royal Collection) “牡蛎、珊瑚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贝壳与海螺”竟会出现在远离大海的“高山顶峰”,这令人费解的现象此后多年一直困扰着达·芬奇。教会学者认可的解释是,贝壳是被《旧约》(Old Testament)中所描写的那种大洪水从大海带到了山巅,但达·芬奇并不相信。这些生物不是被带去的,它们本就生在那里。 山里的贝壳就是证据。达·芬奇开始认为阿尔卑斯群山过去曾是海底,并在札记中记录了他的想法。因此地球是在极端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剧烈的洪灾和地壳变动后偶然形成的(并非上帝在风平浪静中用短短几天时间创造的),这远远超出了教会的接受范围。 化石和植物 从达·芬奇的一句笔记中可以看出来,他1483年临创作第一版《岩间圣母》时,对海里的贝壳竟然出现在山顶这个谜团依然记忆犹新。一年前他曾为米兰公爵莫罗(Ludovico il Moro)设计一尊骑士雕塑(一直未完成),回忆这期间发生的事情时他写道:“我在为米兰公爵创作骏马时,几个农民把满满一大袋(贝壳)带去我的工作室。贝壳是在(帕尔玛和皮亚琴察的山上)发现的,其中很多都保存完好。” 开始构思《岩间圣母》时,达·芬奇仍沉浸在海里的贝壳竟出现在山中的谜团里,这对我们解读画作至关重要。他丰富的想象力将玛利亚左边、约翰头顶上方的那棵棕榈树画成了贝壳的形状,同时也另有深意,他痴迷于贝壳位置的改变一事可能解释了其中原委。 达·芬奇很擅长在作品中运用具有图像意义的植物。比如我们看到基督举起手来为约翰祝福,手下面的报春花在当时看来象征了救世主的清白无罪。从表面上看,那颗棕榈树不过是一个简明直白的象征,意指耶稣受难前的那个星期天,当他进入耶路撒冷时有人把棕榈叶扔到了他面前。 但达·芬奇从来都不走简明直白的路线。翻看他的笔记你会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一个意象被轻而易举地幻化为另一个图案——鹦鹉螺的螺纹成了女子的发型。他不会忘记,棕榈树向外辐射展开的叶子与贝壳内侧一条条的放射纹一模一样。这个象征不仅关于玛利亚,更与她是经纯净受孕的教义有关。 《蒙特费尔特罗祭坛画》,1472-1474年,弗朗切斯卡作(Credit: Public domain) 在达·芬奇开始创作《岩间圣母》的10年之前,与他同时代的意大利绘画大师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创作了另一幅画,表现了玛利亚与贝壳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这幅名为《蒙特费尔特罗祭坛画》(Brera Madonna)的作品中,一个形似贝壳的穹顶悬挂在玛利亚背后的半圆室里,好像是在保护她,下方还吊着一颗珍珠模样的蛋。这样贝壳的意象就更为完整,也预示玛利亚生子和珍珠神秘的产生过程一样,是个奇迹。当时人们认为玛利亚是受孕于一颗最纯净的露珠,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你可能会问,如果那棵棕榈树真有双重意义,象征了内含珍珠的贝壳,那么《岩间圣母》中的珍珠在哪里呢?问得有理。实际上,达·芬奇给我们画了20颗。就在这两幅画的正中心,一枚闪闪发亮的搭扣将玛利亚的披风束在一起,不至于从肩膀滑落,而这枚搭扣被忽略了500年之久。搭扣中间的宝石四周,环绕着20颗耀眼的珍珠。如果你怀疑这些闪闪发光的海楼石不是为了和一臂之遥的棕榈树/贝壳联系在一起,那就顺着玛利亚展开的披风看,它会把我们的视线从这些珍珠直接引向张开的贝壳。 达·芬奇开始创作第二个版本时(可能是因为与纯净受孕协会就报酬问题没谈拢,他把第一幅画卖给了另一位出价更高的买家),换掉了第一版中的所有植物,但只有棕榈树除外。尽管第二幅的棕榈叶被简化了,没那么写实,但却更像是从贝壳的开合处向外发散的凹纹。尚是婴孩的施洗者约翰手里多了一个十字架,反而增强了棕榈树在第二版中的叙事性(不管加十字架是达·芬奇决定的,还是像有些学者所认为是后来某位画家决定的)。倾斜的十字架碰到了棕榈树,像是靠在树上,预示着耶稣受难时手掌被残忍地钉在十字架上。(英文中棕榈树与手掌的拼写相同,译者注) 这一切对我们解读这两幅《岩间圣母》有何影响?达·芬奇善于创造复杂而又模棱两可的象征符号,并赋予相互矛盾的含义,这点众所周知无需赘述。他有统合一切的想象力,在其他人看来只有差异和不协调,他却能找到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但把山洞里的棕榈树和贝壳融为一体的宗教寓意,远比让鹦鹉螺和精致的发型相结合危险得多。他在画中暗藏了反对教会的观点,岩石遍布的山中出现贝壳,证明教会的创世教义是固执己见和迷信,也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容易被指控为异教。(100多年后,法国发明家帕利西[Bernard Palissy]公布了对此画类似的观察结果,遭到了严厉谴责。) 达·芬奇决心创造这样一个具有颠覆性的象征符号(不是一次,而是两次),表明对他来说,无论是以多么细微或隐蔽的方式,证明自然界中那些亵渎神灵而又美丽的真相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个容易被忽视的贝壳/棕榈树静静地蜷缩在两幅画中幽暗的角落里,达·芬奇的名作也因此成了对地球地质演变的颠覆性思考——我们自觉深陷冰冷的困境,渴望出现拯救灵魂的奇迹。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1008_rolling_wb_chin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0/121008_rolling_wb_china
世界银行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世界银行星期一(10月8日)将对中国201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由8.2%下调至7.7%。
世界银行指出,中国今年以来经济严重放缓,有担心认为放缓趋势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世行指出,由于北京担心房价反弹以及热钱流动方向等,预计中国不大可能推出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方案。 世行同时将中国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预估由此前的8.6%下调至8.1%。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vert-fut-4338826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3388263
交通设计大奖得主:会爬楼梯的轮椅
1783年,英国人约翰·道森(John Dawson)发明了第一辆轮椅:由两个大车轮和一个小车轮组成的巴斯(Bath)椅。自那时起,轮椅的设计一直几乎保持原样。道森最初发明轮椅的目的是在英国巴斯市(Bath)把不能行走的病患移动到罗马浴室(Roman pools),帮助他们参与社交活动。之后轮椅迅速流行开来,到1830年,人们开始使用道森轮椅作为残疾人的日常交通工具。
然而,尽管人们在19世纪和20世纪对轮椅进行了某些小规模改进:例如使用空心轮胎和去除小前轮,但是对于很多用户而言,轮椅都远不是一件让人满意的理想工具。为此,一群年轻而富有创造力的瑞士发明家决心改变这一切。 他们赢得2017年比斯利设计(Beazley Designs)交通类大奖并不意外。这个由10名来自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苏黎世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的学生组成的团队共同研发了可以爬楼梯的Scewo轮椅。Scewo轮椅击败了自动驾驶电车、自动购物车和零噪声、低排放的水上出租车,最终赢得了大奖。 由学生团队主导设计并获得大奖的Scewo爬楼轮椅将给交通出行产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并将改变众多残疾人的命运(图片来源: Scewo) 这辆轮椅可以载着残疾人轻易到达过去无法企及的地方:在两条可伸缩橡胶履带的辅助下,轮椅可以上下楼梯。 学生发明家之一托马斯·詹普乐(Thomas Gemperle)代表Scewo从瑞士来到伦敦设计博物馆接受比斯利大奖。他对BBC表示,团队于2014年注意到"人机体育大赛"(Cybathlon)为残疾人组织的一项发明竞赛,由此萌生了研制这台轮椅的念头。"我们想研发一台爬楼轮椅参加这场竞赛,"詹普乐说。他们通过众筹网站Patreon筹到了资金,然后开始研发这辆他们称之为"属于未来的轮椅"。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已经试制出一台全功能原型机,目前正在继续改进,并计划于2019年中期在瑞士上市销售。 "上楼梯时轮椅向后爬楼梯,下楼梯时轮椅向前下楼梯,履带可以自动适应楼梯角度,并让使用者一直维持在水平位置,"詹普乐说。 Scewo击败了低排放水上出租车"Seabubbles"等对手,赢得了设计大奖(图片来源: Seabubbles) 除了提供创新性功能,让上下楼梯如履平地之外,这辆轮椅还在后部设计了两只附加车轮,从而抬高使用者的座椅高度。两只大车轮可以让轮椅轻易克服路缘石、电车轨道、杂草、淤泥或石块等障碍物。 Scewo的简洁外形设计很容易让人忽视它所蕴含的高新科技。这辆轮椅不仅动作灵敏、结构坚固,还拥有多样化的操纵方式:使用者可以通过传统操纵杆操控,而且只要改变上身重心位置也可以操控轮椅。 Scewo可以只通过改变上身重心位置进行操控,还可以抬高使用者的座椅高度,从而方便与他人的对话交流(图片来源: Scewo) 轮椅的安全性设计也极为可靠。"我们采用特殊驱动系统提高轮椅的稳定性,轮椅不会向任何方向倾倒。倾斜装置非常简单,只有一个旋转关节,"詹普乐表示。 他的设计将让那些依赖轮椅的残疾人重获自由,他对此信心十足。他的团队在详细研究了过去数十年来的技术和设计后发现,当前的产品设计都存在缺陷。"我们认为,轮椅产业已经沉睡了太长时间,我们能打破这种僵局。我们希望改变人们对轮椅的认识。" 由于Scewo独特的功能和设计,他希望人们能"用赞赏,而非怜悯的目光看待使用Scewo的残疾人。我们认为,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的紧密合作是我们取得成功,让我们公司变得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 Scewo的设计师希望能够推动交通出行产业内部的高层次设计对话(图片来源: Scewo) 曾经获得比斯利大奖的作品包括:苹果iPhone手机,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设计的2012伦敦奥运会火炬和大卫·鲍伊的《黑星》专辑(由印刷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乔纳森·巴恩布鲁克(Jonathan Barnbrook)担纲设计)。Scewo荣获2017年度比斯利年度设计大奖标志着它将有望成为另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设计作品,并重塑出行市场的面貌。尽管Scewo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上市销售,但是显然它的全球影响力正在不断攀升。 "获奖让我们有机会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物,例如设计师和残疾人,"詹普乐表示。"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的工作方向得到认可。我们会把轮椅行业的'设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此次获奖只是这条道路的开端而已。"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