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stringlengths
21
141
url
stringlengths
41
175
title
stringlengths
4
46
summary
stringlengths
0
465
text
stringlengths
26
21.8k
ukchina_simp.150731_vert_fut_colours_mood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5/07/150731_vert_fut_colours_mood
颜色真的会改变我们的情绪吗?
我们会花好几个小时选择房间涂料的颜色,以便正好营造出自己想要的氛围。我们会研究涂料色卡良久,再把测试涂料带回家。医生的手术室通常会涂成白色,这给我们带来一种医院的清洁感,快餐店会涂成红色或黄色,有的牢房则涂成粉色,希望能减弱囚犯的攻击性。
我们可能认为自己了解不同颜色的作用。红色令人振奋、蓝色令人镇静这样的看法深植于西方文化,许多人认为事实就是如此。但颜色真的像我们认为的那样能改变我们的行为吗? 有关科学研究的结果令人喜忧参半,有的还存在争议。红色是被人研究最多的颜色,它往往被拿来与蓝色和绿色比较。有些研究表明,与蓝色或绿色相比,人们面对红色时,认知作业成绩会更好;其他研究却又得出相反的结论。 条件反射是最常被引用的原理。如果屡次在某种颜色的环境中获得一种特定的体验,最终,人们会开始把这种颜色与自己的感受或行为联系起来。 有人认为,在学生时代,老师会把作业中的错误用红笔圈出,这导致人们一直把红色与危险联系起来,而红色水果往往有毒这一事实也突出强调了这一认知。另一方面,人们很可能把蓝色与安静的环境产生联系,如星空下的大海、广袤蓝天下的美景。 (图片来源:Thinkstock) 当然,总会有例外情况。老师写“优秀”的评语用的是红笔,树莓也是红色,可是却很好吃。人们确实会把不同的颜色与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是否会以某种方式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或者对某项特定工作的顺利完成产生影响,却是另一回事。 鉴于以往得出的结论不一,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决定尝试彻底澄清这个问题。那是2009 年。他们让受试者坐在电脑前,电脑屏幕分别设为蓝色、红色和“中性色”,并针对不同的任务对受试者进行测试。 坐在红屏电脑前的受试者在完成需要注重细节的任务时,如记忆力测试和校对测试,取得的结果较好;坐在蓝屏电脑前的受试者在创造性任务测试时取得较好结果,例如设想一块砖头的用途,越多越好。 研究人员推测,红色给人“回避”的暗示,因而人们会更为小心,而蓝色则相反,给人一种“接近”的暗示,促使人更自由地思考,因此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为检验这一假设,研究人员请志愿者猜字谜,将打乱的字母重新组合成正确的单词,这个任务涉及回避和接近两种行为。 如果要回避的单词在红色背景上显示,受试者倾向于更快地解开字谜;而接近类的单词在蓝色背景上显示,他们会更快地解答出来。这表明,颜色和行为在他们的思维中是有联系的。 研究团队甚至对他们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检测。例如,他们设想根据当前任务的性质将墙壁涂成不同的颜色:如对研究新药副作用的团队,办公室墙壁涂为红色;对进行创造性头脑风暴的团队,办公室墙壁则涂为蓝色。实际应用中,这种做法可能很难做到。在办公室或教室中,有时候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有时候却需要关注细节。 警告?渴望? 无论如何,现在这项发现本身受到质疑。2014 年,另一个研究团队试图对更多受试者重复上述部分研究,颜色的影响却消失了。前面的研究有 69 名受试者参与,这次研究则有 263 名志愿者参与,背景颜色则并无变化。 研究团队也对另一个重大研究结果提出质疑,最初的 研究结果由奥利弗·甘乔 (Oliver Genschow) 在瑞士巴塞尔大学提出。甘乔的团队为接受测试的志愿者提供了一盘椒盐脆饼干,请他们根据需要想吃多少吃多少,然后评价饼干的口味。 可喜的是,有六分之一的受试者不得不被排除在外,因为他们将饼干与他人分享,而这与研究目的不符。在考虑到上述因素后,红色似乎又一次成为警告的颜色,拿红色盘子的人吃得饼干要少一些。但是,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按照同样程序所做的研究却得出了恰恰相反的结果:拿着红色盘子的人吃的饼干更多。 粉色监狱 显然,研究颜色的影响比表面上看来的那样要更难 — 也许颜色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产生影响。不过,我们还是有足够理由相信,对美国、瑞士、德国、波兰、奥地利和英国的一些监狱而言,颜色的确能产生影响,这些监狱将牢房涂成一种特别的粉色。 瑞士有 20% 的监狱和警察局至少都有一间粉色的牢房。这种粉色我称之为奶冻粉色,但其正确名称为“贝克-米勒粉红” (Baker-Miller pink),因为两名美国海军军官首先对粉色墙壁对囚犯的影响进行研究而得名。 (图片来源:Thinkstock) 那是在 1979 年,研究人员给囚犯出示蓝色卡片或红色卡片,要求他们抵抗实验人员将他们胳膊压下去的压力。在出示蓝色卡片时,他们推得更用力,而出示粉色卡片时,他们的攻击性不知怎么就减弱了。当然,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实验人员知道出示卡片的颜色;因此,即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可能在出示红色卡片时,减轻压囚犯胳膊的压力。 此外,他们在用粉色卡片和蓝色卡片测试之前已经进行过测试,因此,也许在用蓝色卡片测试时,他们只是压得更熟练而已。为复制上述研究结果,对研究方法加以改进后又进行了几次测试,均以失败告终。 随后,他们又在真正的牢房进行测试,这些牢房被涂成粉色——用一品脱红色涂料与一加仑白色涂料勾兑,得到这种可爱的粉色。测试结果依然是对受试者没有什么变化,也许重新粉刷牢房会有影响,而不是因为颜色是粉色。 2014 年,甘乔的研究团队进入一个戒备极其森严的瑞士监狱,再次对上述假设进行测试。他们的研究方法比30 年前的研究要先进得多。违反监规的囚犯被随机关入整个涂成粉色的牢房,或是四壁涂成灰色、天花板涂成粉色的牢房。 研究团队事先对狱警进行了培训,要求他们采用一种攻击量表对囚犯的行为进行评估。对于因违规被关入粉色牢房的囚犯,研究结果令人失望。被关三天后,两种牢房中的囚犯比关入牢房前的攻击性都有所减弱。墙壁颜色根本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研究人员承认,规模更大的研究也许会发现颜色有影响,但如果颜色只会对少数人产生影响,那么是否值得一试就需要三思了。研究人员甚至指出,牢房墙壁涂成奶冻粉色可能还会有负面作用,因为一般认为粉红色代表女性,让囚犯住在粉红色房间里可能会使其认为有辱人格。 因此,颜色也许会有影响,但目前而言,这些影响难以持久,有时候甚至完全不存在。虽然有更好的研究方法在逐渐出现,但要全面了解颜色对我们的影响,仍有待时日,更不必说了解颜色影响背后的确切原理了。目前看来,室内装饰还是应该一如既往,从个人品味和艺术欣赏角度出发为妙。 请访问 BBC Future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郱书)
ukchina_simp.vert-tra-42721104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42721104
沉睡海底的古罗马罪恶之城
古罗马的超级富豪们周末会来到这里聚会。权势显赫的政客们在这里的海滩上建造了奢华的别墅。这些别墅配备温泉和铺着马赛克的泳池,置身其中的人们沉迷于最狂野的欲望。有人甚至托人建造了一座大理石雕像围绕的、专供"人间娱乐"的私人洞穴。
两千多年前,巴亚(Baia)堪称罗马帝国的拉斯维加斯。它是一座度假小镇,位于意大利密布着火山口的西海岸上,距离那不勒斯(Naples)约30公里。从诗人到将军,这座小镇迎合了各类人群的幻想。伟大的演说家西塞罗(Cicero)退休之后曾在海湾边创作演讲稿;诗人维吉尔(Virgil)和博物学家普林尼(Pliny)在靠近公共疗养浴池的地方建有住宅。 巴亚也是有钱有势的人从事非法勾当的场所。 两千多年前,巴亚堪称罗马帝国的拉斯维加斯(图片来源: MaximeBermond/Getty Images) "巴亚伴随着许多离奇的传说",与当地考古学家一起探索遗址的研究人员约翰·斯莫特(John Smout)说道。据传闻,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在公元前44年被谋杀之后,克莉奥帕特拉(Cleopatra)正是从这里乘船逃走的;为了让儿子尼禄(Nero)登上罗马皇帝的宝座,小阿格里皮娜(Julia Agrippina)在这里毒杀了丈夫克劳狄一世(Claudius)。 "她让克劳狄一世食用有毒的蘑菇," 斯莫特解说道:"但是,克劳狄一世在食用之后却并没有死。小阿格里皮娜在当晚又命令医生给克劳狄一世注射有毒的野生葫芦制成的灌肠剂。最后,谋杀终于得逞。" 公元前二世纪下半叶,富含矿物质的温泉和温和的气候开始吸引罗马城的贵族前往巴亚。这座小镇被他们称为"燃烧的田野",因为这里坑坑洼洼地布满了火山口。 斯莫特回忆道:"我在幼年时曾参观过这里的遗址。导游把伞戳进地面时,蒸汽和熔岩喷薄而出。"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对这些破火山口心存敬畏,认为它们是通往阴间的入口。事实上,这些破火山口催生了众多技术进步成果,例如当地特有的防水水泥(一种石灰和火山岩的混合物),这种水泥被用在建造雄伟的穹顶、大理石制成的建筑立面、私人的鱼池和豪华的公共浴室上。 尽管这座小镇声名狼藉,但频繁的火山活动可能才是导致巴亚衰败的真正原因。若干个世纪的热液活动、地震活动引发的地壳缓慢升降导致巴亚许多地方被海水淹没,形成了今日的景象。 富含矿物质的温泉和温和的气候开始吸引罗马城的贵族前往巴亚(图片来源: De Agostini Picture Library/Getty Images) 这个曾经名噪一时的沿海旅游胜地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才复苏。当时,一名飞行员分享了他在空中拍摄的海平面正下方一栋宏伟建筑的照片。不久之后,海岸附近的废墟上发现了软体动物留下的洞穴。这令地质学家们苦思不得其解。有迹象表明,当地部分山坡曾浸入海平面下方。二十年后,意大利官员委托一艘潜水艇勘测巴亚的水下部分。 潜水艇的勘测结果令人振奋。从罗马时代开始,地下压力导致巴亚周围的陆地不断升降,这种升降活动迫使废墟朝着海平面上升,避免被海水再次缓慢吞噬。这一过程堪称"地质炼狱"。 之前,只有少数考古学家敢于探索这些海面下的废墟。水下考古现场直到2002年对公众开放时才被正式指定为海洋保护区域。在那之后,得益于3D扫描技术和海洋考古学领域其他先进技术的应用,这一古代遗迹首次被展现在公众面前。潜水员、历史学家和摄影师们捕捉到了水下的圆形建筑和门廊,包括著名的维纳斯神庙(Temple of Venus)(实际上并不是一座庙,而是一处桑拿浴场所)。这些发现为探索罗马帝国最荒淫的时代提供了线索。 在风平浪静的日子,游客们可以看到这座位于伊特鲁里亚海下的古罗马城镇的遗迹(图片来源: Photononstop/Alamy) 巴亚的废墟实际上位于相对较浅的水域,平均深度6米。这是源于地壳的波动。游客们可以乘坐底板采用玻璃制作的小船(又称"videobarca"),欣赏某些怪异的水下结构物。当地的潜水中心(例如Centro Sub Campi Flegreo,近期曾陪同BBC拍摄关于巴亚古城的纪录片)还会为游客游览数公里之外伊特鲁里亚海(Tyrrhenian Sea)的水下古城提供水下通气管和自携式水下呼吸器。在风平浪静的日子,游客们可以看到罗马柱、古时的道路和精心铺设的广场。水下洞穴的入口处放置着克劳狄雅·屋大维娅(Claudia Octavia,克劳狄一世的女儿)和尤里西斯(Ulysses)的雕像。它们伸长的手臂上缠绕着藤壶。 海平面以上也有大量景观。许多水下雕塑实际上都是复制品,原作可以在山上的巴亚城堡(Baia Castle)看到。坎帕尼亚考古监管区(Archaeological Superintendency for Campania)在巴亚城堡运营着一座海上遗迹博物馆。考古学家阿米迪欧·迈乌里(Amedeo Maiuri)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附近发掘的巴亚考古公园(Parco Archeologico delle Terme di Baia)是巴亚古城露出海面的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罗马时代的地上废墟。迈乌里还发掘了庞贝-赫库兰尼姆古城。马赛克走廊和装有穹顶的公共浴室是这座地上古迹的特色。 地下压力导致巴亚周围的陆地在海面下不断升降(图片来源: De Agostini/G.Carfagna/Getti Images) 考古公园周围的现代巴亚城是富丽堂皇的巴亚古城的复制品,但它仍彰显出慵懒、娱乐的气息。今天,曾经遍布宅邸和公共浴室的海岸线已经建起了小码头、旅馆和为数不多的海鲜餐厅。这些设施排列在沿东北方向通往那不勒斯的狭窄道路上。 巴亚遗迹见证了意大利古时的繁华。但是,留给游客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地震学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巴亚的海岸将爆发进一步的火山活动。这将使这座古城再次陷入命运叵测的境地。仅去年,这里就爆发了二十次小型地震。近年来,已有人讨论将水下废墟永久封闭,不再对游客开放。 但是,游客目前可以通过一个隐蔽的入口搜寻这座水下城市,即使不是深入阴间的入口,那么至少也能见识到一些壮观的地下宝藏。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1208_rolling_hk_cy_leun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2/121208_rolling_hk_cy_leung
梁振英授勋仪式称社会更需要表扬
香港特首梁振英星期六(12月8日)出席勋衔颁授典礼时表示,社会需要批评为进步的动力,但表扬是令社会进步的更大动力。
梁振英并说,不认同香港人功利及没有人情味的说法,他认为每年一度的授勋是为了表扬在各个领域以不同方式贡献社会的杰出人士。 今年共有6名人士获颁香港特区授勋及嘉奖制度下最高荣誉的大紫荆勋章,当中包括前政务司司长林瑞麟及前律政司司长黄仁龙。 因大宅违章建筑问题而引发诚信危机的梁振英将于10日到立法会回答议员的质询。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121115_rolling_obama_xinjinpin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1/121115_rolling_obama_xinjinping
奥巴马祝贺习近平出任中共总书记
美国总统奥巴马周四(15日)祝贺习近平出任中共总书记。
奥巴马在信中表示,习近平2月访问美国,双方就美中关系的未来,进行积极和有建设性的讨论。 奥巴马说,期待未来与习近平密切合作,继续建设美中合作伙伴关系。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也祝贺习近平,梅德韦杰夫表示,期望双方深化交往,进一步加强合作。
ukchina_simp.50491431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50491431
触目惊心: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留下的伤痕
一名摄影师有感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冲击和破坏,多年用镜头记录地貌变迁。
从相片到影片,就为了让人类目睹自己的行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摄影师伯廷斯基希望以此警诫世人,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大家自当同舟共济。 也许你还喜欢:
ukchina_simp.vert-cap-48692610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ap-48692610
无酒精“清吧”:正在全球各地窜红起來
“逃离”(Getaway)是位于布鲁克林绿点区主干道旁的一家酒吧。在这家别具一格的酒吧里,你可以尝遍纽约的网红鸡尾酒。酒吧的墙是高雅的蓝绿色,环境温馨舒适,让人能够卸除心防与身边人轻松闲聊。菜单上列出了一系列13美元(约10法郎)的鸡尾酒,配方材料包括烟草糖浆、越橘和墨西哥胡椒酱。还有店主的善意提醒:本店不可使用笔记本电脑。
然而,跟布鲁克林的其他酒吧不同的是,“逃离”酒吧里的饮品都不含酒精。这类不提供酒精饮料的酒吧,也被称之为清吧(sober bar)。 酒吧居然没有酒,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就好像说水族馆里没有鱼或面包店里没有面包。但在像纽约、伦敦这样的城市,屋小如舟的公寓住户已经将酒吧当成自家的第二个客厅了,所以滴酒不沾的夜生活可能会吸引那些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喝酒的人。 索尼斯(Sam Thonis)和德尔丽(Regina Dellea)是“逃离”的老板。三年前,索尼斯萌生了开酒吧的想法,因为当时他和他的兄弟晚上想找个地方消遣,而他的兄弟不喝酒。“在纽约,你要是不想喝酒,晚上就没什么地方好去了。我跟很多人聊过天,他们之中有些是清醒的有些喝醉了,我越发觉得人们需要一个没有酒精的环境。”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索尼斯和德尔丽有意将自己酒吧打造成无酒清吧,也就是说连含有微量酒精的非酒精啤酒都不卖。在美国,酒精量少于0.5%的饮料酒水都可以打上无酒精的标签,所以其实很多号称无酒精的啤酒并不是完全没有酒精。 索尼斯说:“我们尽最大努力打造百分百的无酒环境,如果你不想喝醉,就尽管来这吧,或者不想闻到酒味儿,也大可放心。”但整个环境看起来还是跟酒吧一样,灯光昏暗,没有人敲电脑,并且只在晚上开业。 今年四月份开业的“逃离”满足了那些不想喝酒又想去酒吧社交者的需求,这实际是全球一种新的潮流。在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人们可以去无酒的“维纳的气泡屋”,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的水晶湖,可以去“在水一方”清吧。伦敦一家名为“救赎”的无酒酒吧现在已经开了三家店,除了无酒精饮料,他们还提供素食及无糖无小麦的食物。今年一月,一家名为“圣母玛利亚”的清吧于都柏林开业。 AMR估计2015年非酒精饮料市场的价值为1.548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将增长至2.09亿美元(Credit: Getty Images) 禁欲空间 不提供酒的酒吧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19世纪晚期,倡导节欲的戒酒运动兴起,英国随之涌现了一大批无酒供应的酒吧,又称之为节欲吧。1890年在曼彻斯特北部的劳滕斯托尔(Rawtenstall)开业的菲茨帕特里克禁酒酒吧(Fitzpatrick's Temperance Bar)如今仍在出售沙士、蒲公英牛蒡饮料。 但今天这股无酒酒吧潮流的根源并不是为了禁欲。比如来“逃离”的客人并不都是滴酒不沾的人,而是任何既想要酒吧的氛围,又不想到次日还酒醉不醒的人。索尼斯说:“我们的酒吧从来不会劝客人别喝酒,并不是只对不喝酒的人开放。” “逃离”的这种做法让生活在都市的千禧一代开始重新思考酒精在生活中的位置。32岁的班德罗夫斯基(Lorelei Bandrovschi)便是其中一员。去年,她开始为那些想放松又不想喝酒的人组织名为“倾听吧”的无酒精活动。罗雷莱曾经是YouTube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品牌的顾问,但现在她全职在“倾听吧”工作。 她说:“酒吧是供人放松消遣的场所,人们总觉得来酒吧就必须要喝酒。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完全释放自我的空间,并不是只有酩酊大醉和记忆断片才说明是一个热闹的派对。”热闹是她组织的这些活动所追求的。“我们第一次活动是在威廉斯堡,当时人们玩得很开心,在桌子上载歌载舞。所以,好好生活并不是非要信佛禁欲。” 班德罗夫斯基自己并非滴酒不沾之人,但在戒酒一个月后,她发现,有些人想和朋友出去玩,但又不想在别人都在喝精心调制的鸡尾酒时只点一杯苏打水。他们没有什么选择。她说:“酒吧文化中的每一环,包括菜单、员工和顾客,似乎都将不喝酒的人视为局外人。” “我的个人哲学是‘喝酒是一种选择’。我们必须改变现在这种‘必须喝酒’不容选择的文化,所以当有人选择不喝酒时,我们要给予鼓励。不喝酒的人应该和喝酒的人享受同样的待遇,能在有趣酷炫空间里放松自己。我要做的就是弥补这块文化上的空缺,我真的很想改变文化。” 2016年,英国16岁以上人群中,只有56.9%的人在此前一周喝过酒,这是自2005年政府开始调查以来的最低比例(Credit: Getty Images) 想清醒一下? 虽然现在“酒精不是必需品”这种观念还未被世人普遍接受,但是有迹象表明,年轻人没以前那么爱喝酒了。2016年,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6岁以上的成年人中仅56.9%在此前一周喝过酒,此比例是自2005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低点。今年二月,国际葡萄酒和烈酒档案表明,接受调查的美国成年人中,52%的人目前在尝试减少酒精摄入。 一系列有关潮流的文章表明千禧一代现在都在思考喝酒的方式和地点。美国的啤酒销量在下降,但也可能是因为一些注重健康的人改而选择喝高浓度的烈酒。面对这种变化,酒业推出了更多低酒精或无酒精饮品,比如说喜力2017年推出的无酒精啤酒和哥顿的超低酒精的杜松子酒和奎宁水。 即使是在喝酒的场所,不含酒精的饮料也能成为一笔大买卖。除了传统的红酒和鸡尾酒套餐,越来越多高级餐厅选择在品鉴菜单里加入不含酒精的套餐。调酒师和饮品总监正在紧跟趋势,在不加入传统烈酒的前提下,打造更多有意思的饮品。 卡里尔(Chelsea Carrier)是纽约“小谷”(Oya)、科维纳(Covina)和屋顶(The Roof Top)等餐厅的饮品总监。卡里尔在小谷这家日本餐厅,正在和团队一起调制一款能搭配餐厅食物的无酒精饮品。卡里尔说:“很多客人想喝无酒精饮料,而不是光喝白开水。”据她估计,现在餐厅下单的饮品中,约20%是无酒精饮品,而且无酒精鸡尾酒能让那些不喝酒的顾客觉得自己没有遭到忽视。她说:“或许坐你旁边的人正喝着几千美元的葡萄酒,而你在喝不含酒精的鸡尾酒,但即便如此,你也一样有被视为上宾的感受。" 2017年,英国27%的饮酒者根据他们过去7天内的最大饮酒量,被认为是酗酒者(Credit: Getty Images) 把酒吧喝干 纽约格林威治区一家叫做“现状”(Existing Conditions)的酒吧以其标新立异的鸡尾酒而闻名。据饮品总监墨菲(Bobby Murphy)说,就如一款加入了波旁威士忌和枫糖浆的老式鸡尾酒的饮品,酒吧的菜单上无酒精的鸡尾酒也很显著,有的款式不管是原料还是人工都是饮品中最贵的。 一款叫做“丝汀丽丝”(Stingless)的饮品用无刺蜂蜂蜜制成。这种蜂蜜由墨西哥的小蜜蜂酿造,每升售价100美元。另一款非酒精饮品是用透明的考密斯梨汁制成。要做这种梨汁,现状酒吧必须采购980磅的应季梨子,每一杯饮品要用到六个梨子。墨菲说:“只提供苏打水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我们的无酒精饮料不是随随便便到处都能买到的。”据他估计,现状酒吧20%到30%的饮品为非酒精饮品。 这股清吧潮流才刚刚兴起,许多清吧才刚开张不久,是否能维持和蓬勃发展还有待观察。2015年,奥克兰一家无酒清吧在开业五周后就关门了。但毫无疑问的是整个饮料行业对不含酒精的成人饮料越来越感兴趣,而且这种趋势不太可能会戛然而止。 至于“逃离”清吧的发展前途,合伙人索尼斯和德尔丽认为,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特定娱乐场所的城市里,逃离也是一种选择。上个月生意一直很稳定。德尔丽说:“我每天都担心没客人,但基本开业20分钟后就人满为患了。”他们的顾客中有好奇的当地人、孕妇和想要保持清醒不醉的人,但德尔丽和索尼斯希望酒吧能吸引范围更广泛的顾客。索尼斯说:“我们欢迎所有人光顾,但我们不必面面俱到。选择是无尽的,如果不喜欢来我们清吧这也没关系。对于那些想光顾的人,我们随时恭候。” 请访问 BBC Capital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vert-tra-40316670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40316670
比美国总统山还厉害的印第安疯马
我们驾车在南达科他州(South Dakota)西南部曲折的小路上行驶,穿越常绿森林,肮脏的雪片不时出现在路边,尽管车平稳地向前疾驰,仍然会咔嗒作响。到达山顶时,我们走下车,踏上了粘脚的泥路,傍晚的寒意瞬时传遍全身。
"我相信第一印象。"我的向导马特(Matt)说道,"在我们到达目的地之前不要回头。" 总统山和疯马巨石分别坐落在黑山上相距 17 英里的两个地方(图片来源:Posnov/Getty) 我们继续前行。在我周围,山丘在夕阳的余晖中连绵彼伏。浓密的松林绵延数英里,挡住了藏在石板色云彩之后的蓝天。 "好了。"他说,"转身。" 我转身望去,一点点向高处看,看着 19 世纪拉科塔(Lakota)领袖疯马(Crazy Horse)高达 87.5 英尺的脸出现在山脉斜坡的花岗岩上。他凝视的目光越过我所站立的地方——到达将来会成为他的手臂的突出的岩礁——最终越过崎岖的黑山(Black Hills)而去。 在南达科他的黑山,坐落着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纪念物,在向美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致敬。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又称总统山)和疯马巨石(Crazy Horse Memorial),二者相距 17 英里。两处雕像均未彻底完工,但是其中一个几乎可以算完成了。 当柯扎克·焦乌科夫斯基(Korczak Ziolkowski)于 1939 年首次到达南达科他州协助雕刻总统山时,他并未意识到,他会在几英里之外的地方留下传奇。 多年以来,拉科塔酋长立熊亨利(Henry Standing Bear)一直想要建立一座树立在黑丘上的美国印第安人纪念碑。黑山是拉科塔人认为的神圣之地,但已经不再属于拉科塔人。当工人们于 1927 年开始雕刻美国总统山时,刺激了拉科塔的老人们,他们希望找一座山,在山上雕下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的酋长同伴们和我都想让白人知道,印第安人也有自己的伟大英雄,"在 1940 年代快结束时,立熊给焦乌科夫斯基的信中这样写道。 87.5 英尺高的纪念碑是为了致敬 19 世纪拉科塔的领袖疯马而建(图片来源:Sivani Babu) 立熊心目中的英雄正是他的表哥疯马。疯马是奥格拉拉拉科塔(Oglala Lakota)的领袖,带领印第安人参加了抵抗美国政府抢占黑山的苏族战争。1876 年,疯马在蒙大拿南部进行的小巨角战役中击败了美军将军乔治·卡斯特(George Custer)和他的骑兵,这一战役史称"卡斯特的最后据点"。 尽管焦乌科夫斯基深受触动,但他并未立即着手行动。他回到了康涅狄格州的家中,随后志愿参加了二战,并且在诺曼底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成功登陆。 但是战争结束后,他拒绝了在欧洲修建战争纪念碑的邀请,而是在 1947 年 5 月 3 日返回了黑山,开始了他最后一件雕刻品:疯马巨石。 站在一条缓慢探出的手臂上,我透过相机镜头放大疯马左眼马蹄形的花岗岩瞳孔,拍下又一张照片。到目前为止,只雕刻出了疯马的面部,全部完成后,这一巨大的雕塑将呈现出疯马的形象,他骑在马上,头发在风中飘扬,手臂直指远方。这座高达 563 英尺的雕塑是世界上最大的山体雕塑。相比之下,总统山的每一个头部只有 60 英尺高。 多年以来,拉科塔酋长立熊亨利一直想要建立一座树立在黑丘上的美国印第安人纪念碑(图片来源:疯马巨石) "那么,你是如何找到我们的?"马特 问道。 "我是来看它的,"我回答道。 "真的吗?"他又问。"你很难想象,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在这里。他们往往是在前往总统山的路上看到了我们,然后就停了下来。" 我并不惊讶。疯马巨石每年的游客大约只有美国总统山的三分之一。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门票费用,这里每辆车需要支付高达 28 美元的停车费,而总统山只需要 10 美元停车费。为了避免总统山在政府资助中止后无法最终完成的命运,焦乌科夫斯基决定疯马巨石采用收取门票和捐赠的私人集资方式。 疯马的脸部高达 87.5 英尺(图片来源:Sivani Babu) 从加利福尼亚前往这里的路上,我在就餐时或者休息站与人交谈,听说有这样巨大的纪念碑,很多人表示非常惊讶。如果说有什么令我惊讶的话,那就是如此巨大的雕塑竟依然如此神秘。 "(焦乌科夫斯基)决定,如果(他)将(自己的)生命献身于这一事业,也是一件大事,"麦克·摩根(Mike Morgan)说道,他是疯马巨石基金会媒体、市场和公共关系事务副会长,已经投身于这一项目 40 年。 疯马巨石这个"大"的概念,远远不仅仅是雕刻的尺寸。从焦乌科夫斯基的视野中一直向外延伸。 这一不断延伸所及的地方坐落着北美印第安博物馆、美国原住民教育和文化中心以及北美印第安大学。"父亲说,这座山仅仅是整个项目中很小的一部分,"焦乌科夫斯基的小女儿莫妮可(Monique)去年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道。 疯马巨石纪念公园还坐落着北美印第安博物馆(图片来源:David R. Frazier Photolibrary, Inc/Alamy) 焦乌科夫斯基将一生都献给了这座山,摔断过骨头,经历了多次背部手术以及多次的心脏病发作。他一直投身于这一事业,直到 1982 年去世。他没能看到疯马的面部从岩石中脱颖而出。 有人认为也许他的去世标志着这一纪念碑工程的终止,但是他的妻子露丝·焦乌科夫斯基延续了他的事业。在她的领导下,工作重点转移到雕像的面部,以纪念雕刻工作开始 50 周年。她的计划成功了;面部雕像于 1998 年完成。 焦乌科夫斯基的全部 10 个孩子在青少年时期都为疯马巨石项目工作过:女孩帮助她们的母亲负责游客区,而男孩则和他们的父亲在山上工作。其中七个孩子将纪念碑建设作为他们的职业,如今,焦乌科夫斯基的第三代后人仍然延续着这个家族未完成的事业。 与美国总统山不同的是,疯马巨石有可能最终完成(图片来源:Sivani Babu) 从纪念碑下来后,我站在停车场,最后一次长久地注视着雕像。我想象着年轻的焦乌科夫斯基站在立熊旁边对山脉进行测量的场景。我想象着他吊在一条没有安全带的绳子上,一手拿着一个油漆罐,描绘着马头的场景。我想象着他走在自己在第一年建立的通往山顶的 741 级台阶的场景,尽管这一切未曾发生,但在我的想象中,他的子子孙孙都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 "这是一个不需要任何解释的地方,"摩根说道。"工作在疯马的人们……他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感兴趣,然后参与到这样一项比他们大得多的事情中。" 在我们的谈话行将结束时,摩根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安静,更有一些感伤。"我想我看不到它完工的场景了,"他说,然后顿了一下,好像在等这些文字安顿下来。"但也许你可以。"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160802_vert_fut_meet_japan_kumamon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6/08/160802_vert_fut_meet_japan_kumamon
身价数十亿的日本熊本熊
2016年4月14日,日本最南部的九州遭遇里氏6.2级地震,建筑物倒塌,居民奔向街道避难。此后数天内又发生了数百次余震,其中一次更是达到了7.0级,地震一共造成49人遇难,1500多人受伤,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
这一新闻在全球的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 “刚刚发生了地震。”来自香港的玛吉.谭(Margie Tam)发帖说到,“熊本熊你还好吗?” “熊本熊和他的朋友们还安全吗?”大学生埃里克.唐(Eric Tang)发问道。 “为熊本和熊本熊祈祷,”来自泰国的李佳明(Ming Jang Lee)写道。这句话后来被重复了数千次。 熊本是一座拥有70万人口的城市,位于日本西南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但是,准确的说,谁是熊本熊?为什么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会关注他是否安全?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熊本熊既不是卡通形象,也不是品牌符号。(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2016年3月12日,地震前一个月。在熊本举行了熊本熊的户外生日聚会,开幕式上熊本熊跳上舞台。台下是150位来宾——大多数是女性——他们欢呼,鼓掌,吹口哨。 熊本熊向他们招手并鞠躬。他大约1.5米高,身上是黑色光亮的皮毛,圆圆的红脸蛋,眼睛炯炯有神。他在活动中身穿一件白色绸缎、银色滚边的晚礼服,配一个红色领结。 人群中的一位女士抱着一个在襁褓中的熊本熊玩偶。另一位女士的玩偶穿着灰色外套,和她自己的外套搭配。她说,她花了一个月缝制这件外套。一些粉丝还在脸颊上贴上红色圆形纸片,模仿熊本熊的脸。第一排的观众是凌晨3点到的,他们抢到了最好的位置,要和他们心爱的熊本熊打招呼,尽管这种爱很难解释。 “事实上,我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喜欢他。”从香港坐飞机来的Milkinikio Mew说。她起晚了,六点才到现场,十点活动开始,所以只能坐最后一排。 熊本熊其实不是卡通人物,尽管他会出现在日报的卡通版块。他也不是凯蒂猫(Hello Kitty)那种品牌符号。不过他和凯蒂猫一样,不会讲话,他的形象也确实能带动商品销售。 他并不性感。2013年日本天皇夫妇访问熊本,期间美智子皇后与熊本熊见面——这是她的请求——她问他:“你现在单身吗?” 但熊本熊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他差不多是…… 不过首先,我们回到那个重要的时刻。生日蛋糕端出来了,大家齐唱生日歌。然后是礼物环节。本田公司代表人因为在附近拥有一家摩托车工厂,送给熊本熊以他为主题的滑行车。意大利自行车制造商发布了一款熊本熊定制赛车。另有一款新的体操DVD,由熊本熊带领大家做体操。 这款意大利自行车尚未发售。不过另外两件商品可以买到,另外在售的还有带有熊本熊图案的10万件商品,诸如小到贴纸、笔记本,大到汽车和飞机(一架日本廉价航空使用带有熊本熊图案的737飞机)。德国玩具制造商Steiff曾在线发售熊本熊特别版玩偶,一个300美元,全部1500个在五秒钟内售罄。去年,莱卡生产了一款价格为3300美元的熊本熊照相机,而东京珠宝商打造的熊本熊实心金像零售价位100万美元。 飞机等多种交通工具上都装饰了可爱的形象(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那么熊本熊到底是什么?他是一种“在地吉祥物”,日本还有其他很多可爱的吉祥物,它们是各个城市、机场和监狱的代表。“在地吉祥物”在英语里有时候译作“mascot”,但是它的含义不同于西方的“吉祥物”,比如那些与职业体育团队有关的吉祥物,它们往往是在比赛之外的有限范围内活动的爱恶作剧的单一维度的小丑人物。 熊本熊的互动范围十分广阔。他是熊本县的在地吉祥物,但他已经不只是一个地区的象征,不只是推销旅游和农产品的战略。他几乎被奉为一个有生命的实体,一种时尚的家喻户晓的熊神(重要的一点是首次获得许可使用熊本熊形象的是一处佛寺,它把熊本熊的脸刻在寺庙上)。熊本熊在幻象的王国中穿行,就好像儿童文学中的作品,他是戴帽子的猫和泰迪熊的组合。 熊本熊有他的个性。“可爱和淘气。”当我们问玛吉是什么让她在地震后立刻关心熊本熊时,她给出了这个解释。 而不止她一个人这样做。熊本熊的推特推送有了49.4万的关注者,原本通常一天至少更新三次,但是四月的地震后,推送停止了。 走进日本一些地方的杂货店,你会发现每条水果货架上都有微笑着的熊本熊(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人们正在询问为什么熊本熊的推特账户在熊本县最需要它的时候沉默了。”4月19日《日本时报》在它的脸谱网页面上提到。 大家不约而同的开始画画,从小孩到职业漫画家,不只日本,也包括泰国、香港和中国,作品达到成百上千幅。这场临时起意的活动是要通过这只熊来为赈灾加油鼓劲。画作中,熊本熊带领着救援人员,他头缠绷带,抬起石块要重建熊本城倒塌的城墙,加固摇晃的地基,臂环里还抱着小孩。 “加油,熊本熊!”很多人这样写道,这个日语单词(Ganbatte)的意思介于“不要放弃”和“做到最好”。 到底发生了什么?熊本熊确实卡哇伊(这个日语单词是“可爱”的意思),但是它也有更广的、多层的含义,包括一系列触动人心的图片和行为。卡哇伊不止囊括了日本大批的吉祥物,也是时尚界的重要元素,很多成年女性会打扮成女学生的模样,而女学生则打扮成哥特女主角或洛丽塔勾引者,带来了黄色卡哇伊的现象,那是可爱与性感的组合。 我们急切的花钱购买这些可爱的化身——2015年熊本熊赚了10亿美元,而凯蒂猫赚了四到五倍。但是我们没有提出这些疑问:什么是可爱?是什么让我们掏出钱包,献出心灵?对可爱的欣赏是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这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启示?可爱的概念从何而来? 婴儿是可爱的典范。大脸蛋和大眼睛的虚构可爱人物,很多直接来自于诺贝尔奖得主康拉德•洛伦兹的婴儿图式(Kindchenschema)。他在1943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人类“内部产生的机制”会激发人的爱和抚育。它包括胖胖的脸颊,位于脸部偏下的大眼睛,高高的额头,小鼻子和小下巴,短而粗的手臂和腿笨拙的摆动。不只是人类:小狗、小鸭和其他幼兽都符合洛伦兹的理论。 洛伦兹的论文并未在科学界造成轰动。在战争时期,他是纳粹一方的心理学家,探索让人生厌的优生学——这提醒我们可爱面庞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荆棘。 几十年来,科学家关注幼儿的观察和思考。但是在21世纪,注意力转向人们对幼儿的观察,而可爱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实验表明,观看可爱的脸庞能够提高专注力和精确运动技能——这对照看婴儿来说是一种有用的进步。耶鲁大学的两个研究表明,当人们说他们想要“吃掉”婴儿时,他们是被巨大的情绪冲昏了头脑——一位研究者猜测其原因是无法照顾可爱的婴儿的挫败感转变为进攻性。 这些情绪是在大脑深处通过化学变化触发的。一些实验用核磁共振仪对志愿者进行扫描,观察可爱的东西对大脑愉悦中心伏隔核产生刺激,并导致多巴胺的分泌,这类似于吃巧克力和性交时大脑的反应。 女性似乎这方面的反应比男性更强。生物学的解释是女性需要照顾婴儿,不过社会普遍欢迎可爱事物让性别研究方面的学者产生疑问,可爱文化是不是一种性别主义糖果——诱导女性变得像孩子一样——又或者,它是不是权力授予的形式,年轻女性可借此掌控自己的性别。 最近的实验尝试把可爱从生物学根源上分离出来,寻找一种让无生命的物体也“可爱”起来的普遍的美学标准 2012年在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中,视觉信息专家Sookyung Cho让被试者“通过调整尺寸、比例、圆弧、旋转和数字的颜色,设计一个可爱的长方形。” 她的研究结果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小、圆、倾斜和浅色是艺术品设计中被视为可爱设计的决定因素。”她发现设计者是来自美国还是韩国很重要。可爱一定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东西,而它本身已经成为研究的关注点。 可爱与日本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看不到尽头的缺乏装饰的水泥建筑,中间夹杂着一些起伏的草坪,周期性人群密集的城市——可能会让人感到惊讶。东京地铁里到处都是穿着深色西服的匆忙的上班族,女性带着纸口罩奔走,穿着普通校服的孩子到处奔跑。很难发现像熊本熊这样可爱的人物。还有一种期待落空,就是去美国之前以为每个人都是牛仔。 不过,还是有一些角落能发现可爱的东西:背包上的在地吉祥物小挂件,海报或工地路障上像小鸭子一样的吉祥物。 不过不是到处都是,甚至大部分地方都不是这样。 即使在熊本熊生日的周末,在熊本县也不是这样。从新干线熊本站出来,站台上看不到任何特别的东西。连横幅都没有。直到你下了扶梯,才会看到楼下有一个巨大的熊本熊的头,旁边为他专门建了一个仿真的站长室。车站的商店里全是熊本熊相关的商品,从瓶装日本酒到动物玩偶,还有一个让人有点不舒服的长绒毛玩偶组合,熊本熊和凯蒂猫,大眼睛熊贴在跪着的凯蒂猫身后,这样的动作意味着……你会好奇是不是故意设计成这样。 在这座城市,熊本熊的脸出现在一个办公室大楼的墙面上,生日横幅挂在半遮蔽的购物街上,这种购物街是日本每个城市的共同特色。 六年前,熊本并不出名。这附近有一座活火山阿苏山,1877年,20世纪60年代对17世纪壮观的城堡的复制品被烧毁。熊本的居民觉得他们的城市里没有什么值得来看的东西。这个地区以农业为主,种蜜瓜和草莓。 但是2010年,日本铁道当时正打算把新干线延长到熊本,而城市的管理者也非常希望游客使用新干线来旅游。于是他们委托人设计了一个标识来推广这个地区,设计师拿出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感叹号(他们的官方口号是“熊本的惊喜”,巧妙的道出了一个事实,很多日本人会对熊本竟然有值得一看的东西感到惊奇)。 这个惊叹号标识是一个形似鞋底的红色斑点。设计师知道在地吉祥物会有很高的人气,所以为了装饰而加了一个感到惊讶的黑熊。Kuma在日语里是“熊”的意思。mon在当地俗语中是“人”的意思。 熊本熊带有恶作剧的个性——Milkinikio Mew说他“非常顽皮”——他登上头条是因为熊本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他擅离职守,跑到大阪鼓励当地居民坐火车。这个噱头起到了作用。2011年,熊本熊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在地吉祥物。(日本有一个全国比赛,被称为在地吉祥物大赏,每年11月举行。最近的一次有1727种吉祥物参加,观众达到77000人。选票达到数百万张。) 熊本的一些官员反对熊本熊——他们的担心是他会吓走潜在的游客。游客可能会担心野熊,而事实上熊本县没有熊。但是熊本县知事是熊本熊的粉丝并免去了许可费,这一精明之举鼓励了生产商在免版税的条件下使用熊本熊。 使用熊本熊形象的企业不需要提前支付许可费,但是要通过在当地生产零件或配料或在包装上推广熊本来支持当地。就好比让米老鼠一直寻食加州橙子。 比如,田宫公司的遥控“熊本熊版越野车”的盒子侧边印有熊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的照片。熊本熊生日当天发售的体操DVD上,当他带领粉丝做体操时,他们哼唱着:“番茄……草莓……西瓜”——这些都是熊本特产的农产品。走进日本一家杂货店,你会发现每盒草莓和蜜瓜包装上都印有熊本熊的微笑。 前往熊本的高铁在3月12日开通,所以这个日期现在被用作熊本熊的官方生日。他曾在车站欢迎当天第一辆火车的到来,这个时刻也在生日宴会上复现。 粉丝们排队与他拥抱,当有人带他们离开为下一位粉丝让位时,他们常常流连忘返,爱不释手。大家都默认不可以提起实际上是有人穿着熊的衣服假扮他。如果你不相信熊本熊,那就假装他存在。 2014年,熊本熊举行了一次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招待会,他的头衔是“公关主任”。记者们提出礼貌的问题。“你有多少员工来帮助你完成活动?”其中一人问道。熊本熊的一名下属Masataka Naruo回答道:“我们部有大约20名员工”。他很喜欢和别人说,熊本熊是他的上司。 不过,可爱并不够。 每一个熊本熊、每个受欢迎的在地吉祥物的背后都有100个不那么幸运的吉祥物。比如一只五英尺高的黄褐色蜜蜂,他在Colombin Bakery and Cafe店前面人行道上徘徊三小时,试图和路人打招呼。大多数人几乎不朝他的方向看,也不会停下脚步,不过也有一些人会走过来,开心的摆姿势与他合照。没有人排队。 它们是可爱的但默默无闻的在地吉祥物,这是大多数在地吉祥物的共同命运。大阪有45种不同的形象推广不同的内容,常常有人呼吁为了效率而减少吉祥物的数量;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管理者辩称,创造这些形象的政府官员为之努力工作,所以如果吉祥物被取消,他们会感到难过。 原宿Miccolo在努力避免那种命运。 “他尚未取得成功。”管理者之一坦诚相告,他一边在分发咖啡馆的招牌蜂蜜蛋糕的试吃样品,“大多数都没有那么成功……” “像熊本熊那样?” “我们在努力……” 与熊本熊见面(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人类总是欢迎家喻户晓的神明:不是创造世界的神,而是较小的、更加具有人性的神,他能够为艰苦、寂寞的生活带来慰藉。很多人都没有福气得到朋友或婴儿。世界上很多的男性和女性都是孤单一人。 泰迪熊(teddy bear)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漫漫长夜,有时候你的父母必须去睡觉,他们会留下你一个人。可爱的泰迪熊会带来真实的慰藉。 它能够满足一种情感上的需求,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人类学教授、《粉色全球化:凯蒂猫飞越太平洋》的作者克里斯汀•雅诺(Christine R Yano)这样写道。 “甚至在美国,记者纪思道(前纽约时报驻华住日本记者)也曾写过当今社会中的‘移情缺口’。”雅诺说,“他指出一些物体可能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安慰’。当社会需要抚慰时,它就会在熟悉的东西里面寻找安慰。而这种熟悉感就在‘可爱’中。当纽约发生911事件时,泰迪熊被消防员用来安慰他人。” 熊本熊也是移情的重要来源。在熊本地震后的数周,大家都需要熊本熊,他的缺位就导致粉丝自己来画出熊本熊。大家把他当作同情的对象、永不疲倦的救世主、一个显而易见的英雄。 4月14日本地震后三周,熊本熊来到受灾严重的益城町的会议大厅,当地居民为了安全在自己的车里睡觉,整个地区持续余震1200次。这次访问登上了电视和报纸,好像在长久的搜救后,幸存者活着从废墟里走了出来。 很多在地震中失去住所的孩子来到他身边,尖叫,拥抱,拍照。他们的朋友回来了。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0826_rolling_us_electi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26_rolling_us_election
罗姆尼批评奥巴马在美国搞分裂
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指控对手总统奥巴马所进行的竞选以破坏名誉、大搞分裂为目的。
罗姆尼在美国接受电视访问时说,奥巴马想把他和另一名共和党人就强奸问题所说的引起争议的话拉上关系。 而他在这一问题上已经表示了自己的否定态度。 周六,奥巴马指责罗姆尼在经济和社会议题上采取了极端立场。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160516_vert_fut_the-mysterious-properties-of-the-wax-in-your-ear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6/05/160516_vert_fut_the-mysterious-properties-of-the-wax-in-your-ear
神秘的耳屎
鲸鱼从不掏耳朵。由脂肪酸、醇类、胆固醇组成的耳屎在鲸鱼的耳朵里年复一年堆积起来,简直是其生命历程的写照。很多哺乳类动物的耳道里都会产生耳屎,包括人类。但是人的耳屎却很无聊。它不是生活的写照,大多数人都会定期清理耳屎(年纪越大,越频繁)。不过,这种无聊的东西背后也隐藏着引人入胜的科学。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耳屎的学名是耵聍,只有耳道最靠外的一小部分会产生耳屎,它来自一千到两千多条皮脂腺(头部的皮脂腺还能保持头发的油润)和大汗腺。再加上一点头发、死皮和身体上的其他碎屑,就形成了耳屎。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耳屎的主要功能是润滑(因而早期的润唇膏就是用这种东西制成),不过也有人认为它能够有效防止昆虫从耳道爬进头的内部。还有些人猜测耳屎有抗体的作用。 一些人的耳屎又湿又油,而一些人的耳屎又干又硬。(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198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员Tuu-Jyi Chai 和Toby C Chai使用他们所谓的“无菌耳屎钩”从12个人的耳朵里收集耵聍,并全部混合起来放入酒精溶液里。然后,他们又往里面加入一些细菌。结果,耳屎消灭了99%的数种菌株,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这里很容易误会,流感嗜血杆菌并不会导致流感,但会导致另一种感染)和一种被成为K-12的大肠杆菌菌株。其他大肠杆菌菌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耳屎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死亡率在30%至80%不等。即便如此,这些收集来的耳屎在测试中对所有10种细菌都有显著的杀灭效果。 2011年德国的一项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在该实验中,耳屎中的10种肽能够阻止细菌和真菌繁殖。研究人员认为,外耳道之所以发生感染,是因为以耳屎为基础的防御系统出现了问题。 你的耳屎是干还是湿,这是基因决定的。 但是在2000年,位于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的拉拉古纳大学(La Laguna University)进行的一项研究则出现了相反的结论。研究人员发现耳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是中性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耳屎实际上促进了细菌的繁殖,包括大肠杆菌。原因是耳屎为细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对耳屎消灭微生物的能力表示怀疑的不止这一项研究。 不同研究的结论大相径庭,有一点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情况。1980年至2011年的研究使用的耳屎是干的,而2000年的研究主要使用了湿的耳屎。虽然我们尚不清楚这一区别是否决定了耳屎的对抗微生物的能力,但这是一个诱人的假设,尤其因为这两种耳屎在成分上也基本相同。只有偷看朋友们的耳朵,你才会像我一样惊讶地发现有两种耳屎。为了保持充分的透明度,我承认我的耳屎是湿的。 用注射液体可以去除多余的耳屎,同时不会有损伤鼓膜的风险。(图片来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你的耳屎是干还是湿,这是基因决定的,最后取决于某个基因的一个“字母”。该基因被称为ABCC11,如果你的基因里是A,那么你的耳屎就是干的,如果是G,那么就是湿的。(这两种类型的耳屎的气味也不一样。)这是孟德尔遗传学中少见的一例,湿耳屎完全占主导地位。 这种模式可预见性很强,以至于耳屎甚至被用来追踪古代人类迁徙的路线。高加索人、非洲人后代的耳屎更有可能是湿的,而东亚人种的耳屎则更有可能是干的、碎片状。在太平洋岛屿、中亚、亚细亚,以及美洲土著和因纽特人,这两种类型的比例较为平衡。 内科医生有可能先使用杏仁油或橄榄油来软化过多的耳屎,然后再掏耳朵 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和耳屎相关的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去除它。显然,这个问题至少从公元1世纪起就困扰着人类。罗马人凯尔苏斯(Aulus Cornelius Celsus)在De Medicina一书中,建议了一套掏耳朵的方法。“如果耳屎是一层硬壳,”(可能这是针对干耳屎)他写道,“灌入热油,或者使用混入蜂蜜的铜绿,或韭菜汁或放了一点苏打的蜂蜜酒。”好疼。一旦耳屎松脱,就可以用水冲出来。但是,“对蜡状耳屎来说,”(可能这是针对湿耳屎)他写道,“使用带有一点苏打的醋;在耳屎软化后,用水洗出来。”他还建议:“需要向耳朵里注入混合了醋、月桂油、嫩胡萝卜皮榨取汁或黄瓜汁的海狸香,再混入揉碎的玫瑰叶。混合了玫瑰油的未成熟葡萄汁对治疗耳聋有相当有效。” 以上这些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和需要蝾螈眼睛的菜谱差不多。但是,即便如今,内科医生也有可能先使用杏仁油或橄榄油来软化过多的耳屎,然后再掏耳朵 实际上,一些人深受耳屎之苦,以至需要医疗干预。根据2004年的一篇分析报告,英国每年大约有230万人因该类病症就医,每年有大约400万只耳朵接受治疗。老年人、儿童和有听觉障碍的人常常遇到耳屎过多的问题。这当然可能会造成失聪,但也会导致社交恐惧,甚至妄想症。研究人员写道:“一些患有耳屎过多病症的患者也有鼓膜穿孔的情况。”但是,因为耵聍本身无法穿透鼓膜,所以鼓膜穿孔是人自己造成的,大概是因为人们自己尝试去除压缩的耳屎。 医生仍然建议使用橄榄油来让顽固的耳屎松脱。(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由于使用棉棒的风险如此之高,就连技术高超的医生也大都依靠软化介质,然后注水。不过,哪种软化介质最佳,医学界还没有定论,连注水是不是好办法也无定论。2012年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edical School)的研究者安贾莉·维迪雅(Anjali Vaidya)和黛安·J·马尔登-凯(Diane J Madlon-Kay)作出结论:耳屎软化剂、注水或其他手动去除耳屎的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最好、最安全、最有效的。 不过,去除耳屎的步骤最好还是交给专家来完成。一些人明知内科医生不建议这种行为,还不顾危险,在淋浴后把棉棒捅进耳朵。用棉棒使劲掏耳朵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或者讽刺地把耳屎推向耳道的深处。有时,棉棒顶端的棉絮可能会掉落,留在耳道里。如果有什么值得记住的话,那就是:不要做这件事。(或者至少让棉棒远离耳道。) 其他绝对要避免的还有一种被称为耳烛的另类疗法。 其他绝对要避免的还有一种被称为耳烛的另类疗法。这种方法使用一种用蜂蜡或石蜡制成的空心蜡烛靠近耳朵,然后点燃蜡烛。该疗法的原理是空心蜡烛内部的热量能够把耳道中的耳屎往外拉,这样就可以轻松去除耳屎了。 如果你觉得这有点太疯狂了,那是一点没错。根本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疗法,相反,很多证据说明蜡烛燃烧时,滚烫的蜡滴到鼓膜上,会让你感到相当疼,最好避免这样做。可别说我没警告过你。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林杉)
zhongwen_simp.world-4316955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3169554
“桑吉号”东海沉没后 中国渔船疑不顾污染风险继续捕渔
上月一艘油轮在东海撞翻沉没,泄漏大量油污,该海域的海产与海洋生物或已被污染,引起广泛关注。BBC获得的卫星图像和数据,显示事故发生后,该区仍有持续的渔业活动,其中大部分是中国渔船。独立专家表示,过了一段时间后,中国当局才开始限制涉事海域的渔业活动,中国媒体的报导也间接证实了专家的说法。
专家称那些看得见的油污只是燃油,油轮所泄漏的油产品无色,但含有剧毒。 载有13.6万吨(或近一百万桶)的桑吉号油轮早前航向韩国期间,与1月6日在东海与一艘货船相撞,一周后沉没;专家称,今次是最大规模的海洋漏油事件之一。 与浮在海洋表面、能够察觉的浮油不同,凝析油无色无味、并可能含高毒性。事发后,中国农业部将油轮沉没处半径30海里范围,划定为管制区,渔船不得进入该区作业。 中国是主要海产出口国,事发海域以盛产海鲜闻名,渔获(海产)包括蟹、乌贼、黄花鱼、鲭鱼等等。 “据我们分析,事故发生后该处的渔业活动如常,包括油船沉没地点方圆60海里。”专门追踪渔业活动的非牟利组织OceanMind首席分析师布拉德‧索尔(Brad Soule)对BBC说。 BBC多次向中国国家海洋局查询有关捕渔的情况,但对方没有回应。 专家称那些看得见的油污只是燃油。 桑吉号在撞船后向南飘浮了50至100海里才沉没,意味油轮在沉没前,可能已持续漏油一段时间;中国交通部称,船舶沉没水域的水深115米。 OceanMind估计,1月6日(即撞船当日)至1月25日期间,超过400艘渔船在该海域活动,其中13艘出现在沉没地点的方圆60海里。 “在1月26日至2月14日期间,事发海域发现了146艘渔船,其中两艘活跃于沉没地点的方圆60海里。” 索尔表示,OceanMind根据渔船发出的讯号进行分析,只收集航行速度较慢的渔船资料,从航行速度推断,这些渔船正在捕渔。许多渔船均配备可发放无线讯号的收发器作通讯设备以加识别。 “桑吉号漏油后,渔船继续在潜在污染区域活动,中国到近期才停止有关渔业活动。”曾帮助多个政府处理漏油事故的知名海洋科学家理查德‧斯坦纳(Richard Steiner)说。他在事故发生后电邮予中国政府,建议中国立即暂停该区所有渔业活动,并指中国不会希望受污染的海产进入消费市场。 “他们有回应我其他建议,但就没有直接回应这一点(暂停渔业活动)。” 另一监察渔船的国际组织全球渔业监测站(Global Fishing Watch)也有类似发现。 “桑吉号1月6日撞船后,我们分析侦测所得的捕渔活动情况,与去年同期作比较。”全球渔业监测站的保罗‧伍兹(Paul Woods)对BBC说:“整体(总体)分析显示该区渔业活动在事故发生前后,没有大幅度改变。”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中国政府在油轮沉没后两天、即撞船后十天之后,下令禁止渔船进入该区域。新华社1月17日报导:“16日,上海海上搜救中心协调了13艘船舶在现场继续开展应急处置行动:加强海面油污监测,与现场日韩船舶保持信息沟通……在难船现场继续实施安全警戒,维护现场通航秩序,要求附近商船、渔船远离,防止发生次生事故;现场不间断发布中英文航行警告,要求过往船舶避让。” 国际油污问题专家伍兹教授称,中国政府介入得太慢:“照片可见,撞船后桑吉号已经开始泄漏大量油污。” “假设事故后该处的海流为1节(即每小时1海里),污染物很可能已下游飘浮了200里。”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北京的官员在2月1日公布,在沉船四至五海里范围内捕获的鱼类样本检测出石油烃,这表明可能出现了凝析油污染。 (编按:中国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韩旭在当天表示,有两个样品的石油烃含量,超过了国家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的第一类标准(即每公斤15毫克),但未超过第二类标准即每公斤50毫克。) “不论是任何漏油事故,燃油都会对海洋造成伤害,但煤油和汽油在水层逗留时间较长,对海洋生物影响更大。”英国布莱顿大学海洋生物学家科里娜‧乔坎博士(Dr Corina Ciocan)说。 “软体动物、滤食性动物、固着动物、养鱼、珊瑚鱼更容易受油污所影响,因为牠们在有限的水域活动,会吸收大量的石油烃。” 专家认为,重大漏油事故发生后,暂停渔业活动应为当局采取的第一步。 “2010年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油台漏油事故后,当局立即采取行动(暂停渔业)。”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高级科学家克里斯‧雷迪(Chris Reddy)说。 但雷迪相信,东海漏油事故只会对该处的海洋生物有即时性的影响,而不会有长期海产污染风险。“这些油污很快就会被较干净的海水淡化、被微生物吃掉或蒸发掉,不会积聚化学物,带来污染海产的威胁。”他说。 被问到出事海域海产是否已经流入市面,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不作评论。
ukchina_simp.vert-tra-3877002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38770023
图辑:女人受到赞美后有何反应?
两年前,土耳其摄影师穆罕默德·根茨(Mehmet Genç)动身探访拉丁美洲的土著部落开启了他的新项目。他用rotasizseyyah 的网名(意为"没有路线的游民")在Instagram上表示,最后促成"你很美"项目的照片完全是无意中拍摄的。
(图片来源:Mehmet Genç) 2015年1月,身在墨西哥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的根茨当时一直努力让拍摄对象面对镜头时更加放松,而生硬地要求对方微笑似乎不太奏效,但在他赞美对方"你很美"之后,反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需要打破僵局。"他说,"我需要一句方便搭讪的话,不仅要内容简单,还要让人们做出表情。有什么比赞美更能打破僵局的呢?这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放松和微笑。" 他表示,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让他的照片变得无比真诚、打动人心。于是,他决定将此作为新项目的主题。 根茨仍在四处拍摄赞美的力量,他计划将该项目延续到2017年10月。但他目前为止发布在自己网站上的照片已经显示出这些简单的词语所蕴含的惊人力量。 克萨尔特南戈,危地马拉(图片来源:Mehmet Genç) 当根茨想给她拍照时,危地马拉克萨尔特南戈省的玛蒂尔达(0Mathilda)说:"我没有牙,别让我笑。"但被告知"你很美"后,她似乎不再把牙齿的事情放在心上。"我和她一起笑了很久。那是个美妙的时刻。"根茨说。 奥塔瓦罗,厄瓜多尔(图片来源:Mehmet Genç) 当根茨接近她时,玛格丽塔(Margarita)正在厄瓜多尔奥塔瓦罗的一个集市上卖水果。当摄影师从她那里买了些东西后,她同意拍一张照片,但却一直没有微笑。但听到赞美后,她却绽放出真诚的笑容。 内华达山脉,哥伦比亚(图片来源:Mehmet Genç) 内华达山脉圣玛尔塔是哥伦比亚的一片与世隔绝的山区,扎利吉姆(Zarekkim)只会说本族的阿尔瓦科语。根茨来到她的村庄时学会了用阿尔瓦科语说"你很美",然后在扎利吉姆不知所措时按下了快门。 佳博得拉贝拉,哥伦比亚(图片来源:Mehmet Genç) 根茨在佳博得拉贝拉附近的一个村庄里见到朱莉安娜(Juliana),那是哥伦比亚北部的一片沿海地区,当地的沙漠与加勒比海接壤。该地区异常干燥,甚至有几个月滴雨未降,朱莉安娜当时戴着防晒面具。当根茨找到她时,她正在出售手工艺品。听到对方的赞美后,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马鲁博部落,亚马逊流域(图片来源:Mehmet Genç) 米图(Meto)来自巴西亚马逊流域的马鲁博部落,她也只会说自己本族的语言。当摄影师学会用马鲁博语表达基本的问候和赞美之词后,她终于在镜头前绽放笑容。 马鲁博部落,亚马逊流域(图片来源:Mehmet Genç) 米姆巴(Mimba)和她的玛雅宝宝也都来自巴西马鲁博部落。米姆巴很害羞,摄影师第二次来到她家才获准拍照。但当听到摄影师的赞美后,她似乎变得很放松。 北阿塔拉亚,巴西(图片来源:Mehmet Genç) 当根茨要给她拍照时,阿尔特纳(Altena)正坐在北阿塔拉亚家的门前。她友善地拍了几张照片,在听到根茨说"你很美"后,她立刻放声大笑。 北阿塔拉亚,巴西(图片来源:Mehmet Genç) 考斯米塔(Cosmita)也来自北阿塔拉亚,她对赞美的反应令根茨颇感意外。"我从没见过有人听到'你很美'之后像她这么受感动。"他说。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vert-earth-40595322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earth-40595322
狗狗为什么喜欢在屎上打滚?
阳光明媚,虫鸣鸟叫,多么美好的一天。在公园的另一边,你的宠物狗也在兴奋地跑来跑去。他嗅了嗅地面,突然停了下来,在草地上兴奋地打滚,然后向你飞奔而来。只有你在俯身欢迎它的时候才发现,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你的狗狗刚刚滚屎了。
多数狗主人出门遛狗时都碰到过这种情况。但狗狗为什么这么喜欢在粪便上打滚? 狗狗喜欢打滚,尤其是在难闻的粪便上(图片来源:Petra Wegner/naturepl.com) "这些动物的嗅觉敏感度至少比我们高出一千倍。"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犬科行为和嗅觉处理专家西蒙·嘉德鲍伊斯(Simon Gadbois)说,"可它们却会故意沾染那些连我都难以忍受的臭味。这实在是不可思议。" 嘉德鲍伊斯曾经研究过加拿大的狼、土狼和狐狸,还使用家犬帮助其追踪野外的动物。他最欣赏的嗅探犬是一条名叫齐拉(Zyla)的边境牧羊犬,每当执行外勤任务时,她都会在海狸的粪便上蹭来蹭去。 "你可能从没闻过海狸粪便,实在是太臭了,一旦沾上那种恶臭,好几个星期都去不掉。"嘉德鲍伊斯说,"我总是不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做。你会觉得这种行为会干扰她嗅探和追踪其他动物的能力,但令人惊讶的是,她的表现丝毫不受影响。" 人类最早驯化狗大约是在1.5万年前,自那之后,我们便与它们密切相处。针对狗的行为展开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令人意外的是,很少有资料对狗为什么那么喜欢接触其他动物的粪便展开研究。 红狐(Vulpes vulpes)的粪便(图片来源:Robin Chittenden/naturepl.com) 我们向BBC Earth的读者提出了这个问题,看看他们能否对犬科动物这种令人困惑而又厌恶的行为提供一些解释。从狐狸和獾的粪便到鹅屎,再到死鱼,狗狗们似乎会在任何有恶臭的东西上打滚。 最常见的解释是:这些行为是一种进化遗迹,源自它们早期身为野外捕食者的年代。例如,维萨·瓦伦纽斯(Vesa Valenius)和詹姆斯·特纳(James Turner)都认为这种行为是从狼那里继承来的,狼会通过在粪便上打滚来隐藏自己的气味,避免在捕食时被猎物察觉。 狼的确会在其他动物的粪便上打滚,甚至会在动物尸体上打滚。但在针对狼的这种行为展开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有一篇1986年发表的论文阐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观察结果。 为了研究这种行为,生物学把捕获的狼分成两组,为它们提供散发不同气味的物体。出人意料的是,狼最不喜欢在羊和马这样的食草动物的粪便上打滚:科学家发现,它们没有在这些气味的物体上打滚。食物对它们的吸引力也很低。相反,它们却很喜欢香水和机油等人造气味。 对于希望伪装自己的气味,避免被猎物察觉的动物来说,选择一种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气味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苍狼(Canis lupus)在獾的尸体上打滚(图片来源:Angelo Gandolfi/naturepl.com) 然而,研究还发现,狼第二喜欢的气味是美洲狮和黑熊等其他食肉动物的粪便。 "我很怀疑它们滚在身上的气味能给捕食带来多大帮助。"印第安纳野狼公园(Wolf Park)高级动物饲养师派特·古德曼(Pat Goodmann)说,她曾经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研究狼的滚屎行为,"在野狼公园(Wolf Park),狼都喜欢在其他犬科动物和家猫的粪便上打滚。因此野狼很有可能也会在捕食者的粪便上打滚。这不利于它们捕食猎物时伪装自己。" 古德曼还指出,虽然狼可能偶尔还会通过埋伏来捕食,但更多的情况是主动追踪猎物,所以不需要太多的隐藏。 事实上,狗在自己身上蹭上浓烈气味的行为,可能继承自另外一个野生亲戚,而目的也与前文介绍的有些相似。它们不是为了在捕食的时候隐藏自己,而是为了避免年幼的犬科动物被其他捕食者发现。 灰狐(Urocyon cinereoargenteus)(图片来源:Patricio Robles Gil/naturepl.com) 萨曼莎·哈里森(Samantha Harrison)就认为滚屎是某种形式的伪装。 这种想法或许能够得到麦克斯·艾伦(Max Allen)2016年9月发表的论文的支持。这位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生态学家曾经利用设在加州圣克鲁兹附近的遥控摄像头观察到灰狐的一种反常行为。长年隐居的灰狐经常前往雌性美洲狮用于标记气味的地方。这段视频显示,灰狐用自己的面颊在美洲狮刚刚用气味浓重的尿液标记过的地面上蹭来蹭去。 艾伦相信,狐狸把这些大型猫科捕食者留下的气味当做一种伪装,避免被土狼等其他大型捕食者发现。 "土狼比灰狐大得多,并且希望消灭它们,就好像它们之间在争夺资源一样。"艾伦说,"狐狸无法真的反击,所以它们会寻找美洲狮的气味来获得某种保护。像美洲狮一样的气味或许可以为它们赢得逃跑的时间。" 这显然是个有趣的想法。然而,这并不能解释狼等大型犬科动物为什么也会主动沾染其他捕食者的气味。 狗为什么喜欢这样?(图片来源:Jane Burton/naturepl.com)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史蒂芬·哈里斯(Stephen Harris)曾经研究过红狐,他并不认为狐狸是在使用猫科动物的气味做伪装。相反,他猜想这些动物可能是为了释放自己的气味,而不是获取其他动物的气味。 "狐狸用唾液当做气味,而且嘴唇附近还有腺体,名叫'围口腺'(circumoral gland)。"哈里斯说,"我们不知道这些气味腺的具体功能,但你会看到狐狸们用嘴和脖子的侧面在各种物体上蹭来蹭去。它们经常通过这种方式来应对强烈的气味。不同寻常的气味似乎会对它们形成刺激。" 类似的,Facebook上的皮耶特拉·梅纳徳(Pietr Maynard)对我们表示,他认为自己的狗试图用自己的气味掩盖其他气味,"让其他狗明白它会保护自己的领地。" 然而,宠物狗很少会满足于只是把它们找到的粪便蹭在脸和脖子上:相反,它们会弄满全身。菲利帕·白尼斯(Philippa Baines)告诉我们,他的小狗霍利(Holly)会在牛粪堆里来回打滚,就像要把粪便蹭进皮肤里一样。 古德曼则有另外一番解释。她认为,狼或许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踪迹告诉狼群里的同伴。 狼(Canis lupus)也会在恶臭的东西里打滚(图片来源:Roland Seitre/naturepl.com) 她已故的同事、野狼公园创始人艾丽希·克林哈莫(Erich Klinghammer)认为,在恶臭的东西里打滚或许是为了告诉其他狼,它们在掉队的时候找到了美味的食物。 古德曼在实验中发现,狼不会在发现大块肉之后直接吃掉。"发现半扇鹿的时候,它们会一边打滚,一边吃。"她说,"我怀疑狼的呼吸和皮毛上散发的食物气味表明还剩下一些食物,让其他狼可以顺藤摸瓜找到气味来源。" Facebook上的蒂尼·霍维(Tine Howe)也认同这种想法。他对我们说,狗滚屎是为了把猎物的气味带回家给其他同伴。 土狼也会在腐肉上打滚,之后便会在狼群中获得其他同伴的更多关注。类似地,针对埃塞俄比亚狼的一项研究表明,它们往往会在跟随一块肉的时候在地上打滚,但也会在人类排泄物或者人类最近去过的地面上打滚。 这似乎表明在恶臭的东西上打滚具有社会功能,但嘉德鲍伊斯认为,实际的目的或许没有那么复杂。他在加拿大研究的狼群中,狼王往往会第一个在浓烈的气味里打滚,其余的狼则会相继跟随。 "这可能是为了给狼群赋予相同的气味。"他说,"在我研究的狼里面,如果一只狼开始在死鹿这样的东西上打滚,整个狼群都会效仿。我发现野生土狼和狐狸也都存在这种现象。这似乎成了它跟其他同伴共同的气味。" 非洲野狗的行为似乎也验证了这种通过共同的气味来加强"团结"的想法:母狗如果想要加入一个狗群,就会在公狗的尿液里打滚。类似地,同一群狗也会经常互蹭彼此的气味腺,以便获取彼此的气味。 当然,还有一些更加古怪的想法。 一只非洲野狗(Lycaon pictus)(图片来源:Christophe Courteau/naturepl.com) 例如,有人认为狗和野生犬科动物把浓烈的气味当成某种杀虫剂,但使用粪便作为一种气味似乎无法达成这种目的,还有人认为粪便中的油或许可以对皮毛起到防水作用。 罗伯特·里皮(Robert Reppy)和克里斯托·帕克斯(Krystal Parks)认为,狗使用恶臭可能就像人使用香水一样。动物行为专家迈克尔·福克斯(Michael Fox)也在他的《狗身体,狗思维》(Dog Body,Dog Mind)一书中推进了这种想法。福克斯认为,喷一点香水或许可以让狗不再那么热衷于寻找令人不快的气味。 与此同时,犬类心理学家斯坦利·考伦(Stanley Coren)认为,这或许是为了获得某种极端感受。他认为,这是"一种拙劣的审美,就跟人类穿着过于夸张而浓艳的夏威夷衬衫一样。" 像Facebook上的弗朗西斯·马汉(Frances Mahan)那样的读者也提出了一种想法:狗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获得快感。 滚屎可能只是一种进化遗迹(图片来源:Ulrike Schanz/naturepl.com) 如果观察过自己的狗在某种令人恶心的东西里蹭来蹭去时的愉悦反应,肯定能够明白这种理论。 "我估计它们因此分泌了很多多巴胺,这是一种让人产生愉悦的神经递质。"牛津动物行为中心的穆里尔·布拉瑟尔(Muriel Brasseur)说,"如果这种行为在它们的进化过程中与生存有关,就会因为极端的快感而得到强化。" 嘉德鲍伊斯表示,换言之,犬科动物之所以愿意在恶臭的东西上蹭来蹭去,可能是它们进化过程中的某些祖先留下的遗迹。"这可能在很久之前是一项很重要的功能。"他说,"这项功能后来逐渐销声匿迹,但它们仍会这么做。这又把我们带入了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气味是它们世界中的重要部分,但我们却并不理解。" 但对于那些刚好在重要客人到来之前,发现自己的宠物狗蹭了一身粪便的狗主人来说,这些解释都无法带来任何安慰。常规的宠物狗沐浴液很难去除那些味道,所以有的读者采用了一些不太常见的做法。林恩·米(Lynn Mee)建议把番茄酱涂抹到有味道的地方,然后清洗干净。我们没有测试过这种方法是否管用。 最后,我们会把这个话题的最后一句话留给凯特·杜蒙特(Kate Dumont)。她针对狗为什么滚屎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因为它们是poo-ches(译注:狗,前半部分的poo就是粪便的意思)" 难怪那么臭! 请访问 BBC Earth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horizon-5540364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horizon-55403643
“飞天车”将如何颠覆世界和人类生活
科幻电影里早就有飞来飞去的空中出租车,比如1982年《银翼杀手》里虚构的2019年的洛杉矶,城市上空是穿梭倏忽的飞行器,不时下一场酸雨。
德国科技公司 Volocopter 出品的 VoloCity 是世界上第一款获得商业运营拍照的电动空中出租车 也就十几年功夫,飞天车技术日臻完善,空中出租车时代已经在地平线上。 更近一点,会飞的汽车已经从科幻走进现实。今后几十年里,飞天车将颠覆我们的生存空间、日常起居和工作。 电池高能量密度技术的进步、材料科学和电脑模拟技术的更新换代,催生了一系列个人使用的飞行工具,比如固定翼飞机、电动滑翔机和四旋翼无人机,以及它们赖以飞行的导航系统。 它们看上去跟《银翼杀手》里的飞天车不太像,但本质差不多。 体积比商用飞机小,大部分采用便于起飞降落的转轮而不是机翼,比如斜轴适合长途飞行时提高效率,多轴可以减少盘旋噪音。 最重要的是这些新型交通工具的设计理念,旨在提供比传统代步模式更快捷的个人出行方式,尤其是在拥挤的大城市。 30多年前《银翼杀手》影片中的飞天车离我们并不遥远 目前,城市自动飞行器市场还处于荒蛮时期,数十家新兴科技公司在这片新天地里各显神通,争先恐后研发商用喷气背包、飞行摩托和个人款空中出租车。 风险投资、汽车和航空公司,甚至拼车公司Uber,都加入了这片新疆域的西部牛仔式竞争。预计到2040年这个行业市值将达到1.5兆美元。 同时,航空管理部门也快马加鞭为这种新型空中交通制订相应的规则、政策和安全标准。 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母公司是戴姆勒,中国吉利汽车有持股。这家研发的VoloCity定位是第一款获得商业运营牌照的电动空中出租车,将来会逐步成为无人驾驶交通工具。 它和其他市场上已有的同类高端服务很相似,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区别;VoloCity第一版的设计只有一名乘客的舱位,单位运营成本比较高。 厂商希望在建立起消费者信心基础之后向全自动模式转型:电动、无翼飞行器,由9块电池提供动力,在一个垂直起降机场组成的网络中提供客运服务,这个网络覆盖各大城市。 VoloCity 计划2022年推出商业首航。 厂商不希望这种交通工具成为富人的玩具,而是逐渐融入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 最开始票价定为每人300欧元(350美元/270英镑),但将来会随行就市,根据市场竞争情况调整。厂商也不希望这款新座驾最后成为富人专享玩具,而应该成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一种代步选择。 类似的新兴企业跟传统汽车厂商的合作也不少,比如日本 SkyDrive跟丰田汽车合作,试飞一款全电动飞行出租车。据信SD-03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垂直起落电动交通工具。 2020年夏季,SD-03由一名驾驶员驾驶在一个飞机场飞了几分钟。 SkyDive声称消费者需求和科技进步是推动飞天车研发的主要动力。 的确,这个领域的长足进展令飞行器设计师们跃跃欲试。诸如Lillium、Wisk、Joby Aviation、Bell和无数其他公司都在努力实现科技发明的商业价值,比如电动推进器和电池功能。 对于一个仍处于襁褓期的产业,垂直起降(VTOL)设计的创意源源不断,不存在枯竭,而抱负、目标和想象力也上不封顶。 日本丰田和SkyDive的SD-03,有人驾驶飞天车,2020年夏天试飞 来自天空的援手 英国航空技术公司 Gravity Industries 研发出1050马力的可穿戴喷气背包。公司创办人和试飞员布朗宁(Richard Browning)说,那个跟蝙蝠侠的衣服有点相似的喷气服有点像一级方程式赛车,属于特殊装备,目前只有专业人员和空军飞行员才能驾驭。 但将来有可能给急救人员配备这种特殊穿戴装置,以便他们可以更及时赶赴现场。 这个将来也不是遥不可及。英国的北方空中急救服务(GNAAS)不久前跟Gravity Industries联手进行模拟搜救项目。 布朗宁身穿自家公司研发的喷气背包,从英格兰湖区的大朗戴尔峡谷的谷底腾空而起,飞向坡顶。如果步行,这段路需要攀爬25分钟。布朗宁飞了90秒。 2020年9月,布朗宁的公司 Gravity Industries 开发的喷气背包在山区模拟执行紧急搜救任务 这个实验证明,喷气背包在偏远地区紧急搜救行动中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航空研究所负责人科帕德卡(Parimal Kopardekar)说,这个梦想由来已久,而现在出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为现有航行设备无法企及的地方设计货运工具和运输服务。 他的职责之一是探索自动化高级空中移动技术,包括垂直起落VTOL。鉴于这个任务的复杂性,NASA团队的工作必须涵盖整个生态系统的因素:飞行器、空间、基础设施、社区融合、气候规律、GPS卫星导航、噪音标准、维修、供应链、零部件采购...... 这个清单暴露出许多平时被忽略的问题,但必须在空中拼车能够称规模出现之前先行解决。 用作人类空中交通代步工具的飞行器必须满足“合法上路”条件和空中飞行安全要求。同时,还必须有需求,公众必须愿意使用这些新型的交通工具。行业领军者需要让公众信服VTOL之所以诱人,并不是单单因为这个技术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它比其他交通方式更好,而且又安全。 中国发明者赵德力2019年骑着自己发明制造的飞行摩托腾云驾雾。 要达到这样的“彼岸”,还需要其他配套元素,包括兴建垂直起降场地、有充电功能的停泊场所,以及幕后运营软件系统。最后这一项是因为VTOL运行控制系统无疑必须接近彻底全自动,这样才能妥善调控设想中穿梭于城市空中的繁忙交通。 今天的民航客机由地面控制塔台人工控制,明天的飞行汽车和其他代步工具将听命于UTM — 无人交通管理系统。 “天空道路”的管辖 数码追踪可以确保所有VTOL对自己航行道路上的其他飞行工具有共同的认知。 保持了良好历史记录的全自动垂直型交通模式应该可以让公众安心,但有无数飞行器在其中交错往来的庞大的飞行系统也会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垂直起落意味着传统的机场跑道不再有必要,地面停机坪也可以成为历史,但需要界定明确的专用空中通道和空中港。 空中出租车或许可以减少地面行驶的车辆数目,提高启程、抵达时间的准确度,但城市半空中大量“障碍物”,比如摩天大楼、飞鸟、无人运输机和飞机,对于空中出租车司机或控制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新的动态避障能力。 “天空道路”(在没有更合适的词汇出现前的暂时名称)自称体系,需要一套新的适用法律规则。 西伦敦希思罗机场附近的无人机。无人机数量激增,制定安全规则迫在眉睫 而且,厂商和运营商也必须拿出证据,证明空中出租车对乘客和地面上的人没有危险。 科帕德卡和他的NASA团队跟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当局联手制作了一个“城镇空中移动成熟程度表”(Urban Air Mobility Maturity Levels Scale),根据城镇密度和交通复杂程度,在1 - 6 分范围内对飞行器、空间和其他相关系统打分。 他们正在设计简化驾驶舱操作的方式,把自动化和紧急状况管理结合起来,针对VTOL在遭遇恶劣气候条件、飞鸟撞击、喷气背包飞人突袭等意外时如何应对制定守则。 飞行器大扩散 已经发生的事故证明了这种守则的重要性。2020年10月,洛杉矶LAX机场附近一驾民航客机飞行员发现,一个身穿喷气背包的人在1828米高空飞行;这种情况相当危险,很容易造成撞机空难。 飞天车 欧洲航空安全署(EASA)也制订了一套VTOL技术细则,但还没有决定如何颁发许可证。这些细则主要针对飞行汽车的独特属性和具体的飞行标准,比如紧急弹射、雷电避护、着陆系统和加压舱等具体事项。 EASA声明承认,即便在传统飞机和旋翼飞行器的设计方面已经有不少经验,但EASA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无法对这类空中交通工具定性,到底把它们归类成常规飞机还是旋翼飞机。 换句话说,EASA现在犹豫不决的是VTOL跟固定机翼的商用喷气式飞机或直升飞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韩国现代汽车研发的S-A1迫使交通管理当局重写交通规则和政策 显然,VTOL运行的成功需要跨界协调,包括政府、科技、交通、城镇规划和公众外展联络等,方方面面都必须参与。 那么,VTOL开发商数量突然暴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全球大趋势,比如电子商业崛起,气候变化,数码经济和一体化供应链的发展,使得对个人空中出行新模式的兴趣迅速浓厚,而现有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不尽如人意及失败也强化了此类创新的必要性。 像纽约、香港和北京之类大都市,城市容纳已经到了极限,城市生活日常起居出行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而另一方面经济的互联、互动性不断加深,又需要不断的移动性。 向空间发展,新型个人出行工具的出现将使现在的日常通勤模式彻底改观,日常生活的定义也将必须重写。 科帕德卡说:“现在大部分人根据交通便利程度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VTOL和无人机带来新的可能,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来选择交通方案。” 公司、企业的总部不必局限在商业中心区域,而员工则可以居住在空中出租车能够抵达的范围之内任何地方。 堵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大都市的寻常景观,随着经济发展对流动性的要求提高,交通能力的局限成了重要制肘因素 VTOL将和现在的自行车一样普及,家家户户都有个把。 这样,城市这个概念和传统定义就势必受到挑战,需要重新思考、界定。汽车的普及和城镇郊区的发展相辅相成,而飞行汽车的普及,则增加了规划的维度,打开了空间利用的巨大潜能。 城镇转型势在必然 城市扩展深受交通堵塞和网络“瓶颈”的钳制,汽车的碳排放也间接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危害人类健康。 而 eVTOLS(电动垂直起降技术设备)将大幅度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飞天车的普及也会推动城镇建设规划的转型,城市建筑将向空中扩展,更多地面设施将搬到空中,比如楼顶停车/机坪,高速公路跟摩天楼交接,绿化带立体布局,地面公园和绿地面积扩大。 半空中飞来飞去的车多了,城市格局自然要调整 科帕德卡预计,从2045年开始,商业区和绿化带将进一步交融整合,都市和公路交通的碳排放将因为飞行代步工具的普及而减少。 VTOL技术对交通、工作、生活、消费、城镇规划设计、医疗保健和生态系统的未来都有深远的影响。按一个键叫辆飞行出租车去云端之上的办公室上班,这种情况可能2030年就成为可能。 再往后,人类脚踏实地的需要或许会逐渐减少,在空中度过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多。 人类出行的概念也会改变:空中飞行一公里和地面驾车一公里,两个终点离起点的距离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zhongwen_simp.150612_china_zhouyk_case_japan_reax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06/150612_china_zhouyk_case_japan_reax
日媒关注秘审周永康“打虎”案落幕
日本各大传媒到周五(6月12日)为止,仍把中共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周四被判刑的消息作为主要的新闻之一滚动。各大传媒报道突出的关切集中在两点:中共最高领导层成员被判贪腐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首次,而且案件未经公开审理就落了幕。
部分日本传媒指出,周永康被判无期徒刑低于原来预测的死缓。 《朝日新闻》指出,“通过判决周永康,习近平政权主导的反腐败运动走向一重大转折,但这一开始了密室审理的手法,可能给党内外留下纠结”。 日本官方电视台NHK说:“看来习近平政权是通过没例外的严惩来加强政权基础”,《读卖新闻》也持相同看法,认为“习近平政权向内外炫耀自己的权力基础稳固”。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在习近平政权显示持续的反腐运动意向中,现在图谋的是不至动摇党内和社会反弹的形式来落幕,今后电力帮和军方反腐会动真格到什么程度将成关注焦点”。 《产经新闻》指出“习近平反腐运动是‘老虎苍蝇一起打’,但周永康这个被指定为‘最大老虎’的打虎重头戏没上演就落幕了”。 “刑罚低于预期” 部分传媒也指出,周永康被判无期徒刑低于原来预测的死缓,时事通信社引述中共党内人士说:“前所未有的强大反腐斗争导致了周永康亲近的江泽民前国家主席等元老反抗,影响了党内融和,习近平基于周永康全面认罪,重视党内安定,决定了比预定死缓从轻的无期徒刑”。 《读卖新闻》也认为,“这看来是习近平政权为了2017年第二届政权的人事,顾虑党内安定”。而《产经新闻》指出“如果判周永康死刑,周永康所属的江泽民派系就可能作出强烈抵抗,结果是周永康受贿巨款,也仍无法判处死刑,只能以周永康认罪、有悔意和‘没有特别导致深刻后果’的理由,来处罚周永康滥用职权、泄密等极为严重的罪行”。 审理手法后退 不少日媒也很纠结周永康案何以不继续薄熙来案公开审理的手法,时事通信社说“用‘密室审理’,让事件就这样真相不明地结束了”。 《日本经济新闻》认为,“看来习近平政权从公开审理薄熙来案来断定结果不仅令一般市民惊愕与反弹,而且动摇了党内,所以决定这次非公开审理的手法”,但《日经》指出,“习近平政权与反腐相提并论的还有推进法治,非公开审理方式与推进法治相矛盾,看来持民主观点的知识分子会提高疑问的声音”。 《日经》还指出,“中国审判政治案是依据党的意向判决,相信中共与周永康在宣判前已达成交易来为案件落幕”。 《产经新闻》发自北京的报道分析曾经有意公开审理周永康案的习近平为什么改变主意说:“中共党内仍存在江泽民为首的拥护周永康势力,反对公开审理;习近平身边也有公开审理会揭露党中央腐败实况和权斗内幕,警戒恶化中共形象的意见”。 《产经》还认为,“选择这一时期判决,看来是为了在8月集合党领导层和党内长老们的北戴河会议前落定尘埃,事实上到去年底为止,每周揭发贪腐高官的纪检部门,最近势力已衰弱,看来党内抵抗已加强,判决周永康是反腐运动走向终结”。 (责编:萧尔) 如果您对这篇报道有任何意见或感想,欢迎使用下表给我们发来您的意见: 读者反馈 周永康的宣判宣告了习近平反腐的失败,什么“壮士断腕”“刮骨疗伤”“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永远在路上”等等只不过是说说而已。说明他已经败在江泽民手下了,大量的江泽民提拔的亲信都在各部门,一有机会这些人会给他破坏捣乱甚至暗杀他。胡锦涛就是先例,别看他现在掌握军队,胜负还很难说。对待敌人下不了手,你就不是一个合格国家领导人。 未署名
zhongwen_simp.120830_rolling_syria_fighter_plan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30_rolling_syria_fighter_plane
录像显示一架叙利亚战机被击落
未经证实的报道说,叙利亚反叛在叙利亚北部的伊德利卜省击落了一架战斗机。
阿拉伯电视台播放了有关录像,电视台报道说,录像显示了战斗机驾驶员被弹射出来。 图象显示远处有人跳伞,并有反叛武装喝彩的声音。到目前为时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录像的真实性。 叙利亚政府越来越多地使用空军力量打击反叛武装。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world-43967563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3967563
一再掀动英国社会惊涛骇浪的"帝国疾风号"
"帝国疾风号"是英国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象征着多元文化社会的开启。这个文化符号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永生于英国的国际视野之中。
身经百战、百折不挠的"帝国疾风号"曾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显露身影。这个英国文化符号有着什么样的不平凡故事? "帝国疾风号"(HMT Empire Windrush)青史留名并非因为它分别为纳粹德军和英军身经百战,而是它和英国移民史的一段邂逅让它“永垂不朽”。当英国试图向世界展示其骄傲的现代历史之际,它的身影出现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中。 "帝国疾风号"和英国移民史的邂逅,似乎是在它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冥冥之中注定。 帝国、殖民地、战争和移民 "疾风号"的全名是"帝国疾风号",1930年她诞生在德国汉堡造船厂,原籍德国,德国人以阿尔卑斯山第二高峰"罗莎峰号"为她命名,似乎注定了她乱云飞渡的险峰生涯。她的设计用途,却早在她诞生之前和后来20世纪愈演愈烈的国际大规模移民潮交结在一起。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有一段"帝国疾风号"搭载移民抵达英国的表演,反映英国开始二战后大规模引入移民、开启多元文化社会的历史。 德国在一次大战的殖民地争夺中败北。但一次大战后,德国人发现南美尚是一块“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之地。于是大批德国人移民南美。德国汉堡造船厂认为,德国移民会是一笔大生意,于是以最新技术开始建造高质量、适合远洋移民乘坐的船只,在怒海惊涛中可以乘风破浪,所向披靡。 但等"罗莎峰号"诞生之时,德国国内经济复苏起飞,向南美大规模的移民已暂告一段。特别是叫嚣“生存空间”的纳粹上台后,扩军备战。二战爆发后,德军将"罗莎峰号"编入军队,用作运兵舰。它曾运载纳粹德军入侵北欧,和德军军舰联合行动,被盟军视为"眼中钉",经历过无数次攻击。二战中,英国皇家空军和加拿大空军的两个中队专门针对"罗莎峰号"发动过大规模的猛烈空袭,与该舰和其德国护卫军舰与飞机进行了激烈搏斗。英军最终声称用多枚鱼雷和火箭击中了"罗莎峰号",将该船打的弹痕累累,但她就是大难不死,继续航行。 随后几个月内,抵抗纳粹的挪威游击队员又发动偷袭,将水雷悄悄挂到"罗莎峰号"外舷上。当时载有4千多名德军在航行中的"罗莎峰号"水雷爆炸,仍命大福大,坚持开到了港口修复。 除了运送军队,"罗莎峰号"还运送过受到种族迫害的犹太人,做过医疗救护船。1945年二战在欧洲战场结束,英军终于抓获“这匹千里马”,为其更改国籍,并将其用作自己的运兵舰和救护船,1947年改名为"帝国疾风号"。朝鲜战争开始后,"帝国疾风号"开启亚洲航程,踏上朝鲜半岛、日本、新加坡和苏伊士运河等航线。1954年,闯荡过世界的"帝国疾风号"在一次大火后沉没。 老船寿终,帝国破碎,山河依旧。"帝国疾风号"的故事不仅没有结束,却延续到新的千年里,开始了新的轮回。 国籍、身份和社会变迁 大英帝国一度是个疆土拓展到世界七大洲、五大洋,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强大的国家,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受到重创。二战后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英国本土经历战火洗劫,百废待兴,大规模社会重建严重缺乏劳力。"帝国疾风号"在这一时代变迁的暴风骤雨中,作为先锋驶入了英国多元文化开端的历史,但也同时引发了英国社会和政坛的第一次轩然大波。 英国本土面积不大,资源有限,二战结束之际居民绝大多数都是白人。过去,对于加入英联邦军队并立下汉马功劳的上百万来自亚非拉各地的居民,在欧洲打完仗都不得不遣返回到故乡,不允许在英国居留。当年一战英军招募的9万中国劳工就是同样经历。 "帝国疾风号"从加勒比海地区搭载移民抵英,在船上一千多名乘客中有将近一半是大英帝国加勒比地区当地人。这引发了英国社会当时的移民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讨论,开启了英国社会多元文化潮流。 二战结束之际,社会政策倾向社会主义的艾德礼在1945年一举击败战争时期领袖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开创了影响英国至今的全民医疗、住房、就业和社会政策。大规模的社会建设亟需劳力。英国的殖民地和前殖民地则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1948年英国颁布国籍法,承认所有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公民有英国公民权,并鼓励移民英国本土。1948年,"帝国疾风号"从加勒比号地区搭载了1027名乘客返回英国,其中主要是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回本土的人员,但同时搭载了492名加勒比地区移民(其中多数是牙买加人)。 据英国内政部档案数据记载,1945年英国本土当时只有7千多名有色人种移民。数百有色人种移民到来,引起了种族主义者的指责。当时有一些议员在议会里就此批评英国政府允许“外国人”移居英国以及媒体过于关注报道,直接受到艾德礼首相的批评和书面反驳。"帝国疾风号"因此载入英国现代史册,象征着现代英国多元文化社会真正开启。 随后,英联邦一批又一批从加勒比、英属印度(包括巴基斯坦)、非洲等英国(前)殖民地地区(包括当时的香港)的移民携家带口来到英国寻求发展,1948-1971年期间的这批亚非拉移民,被称为"疾风一代人"。据内政部数据,随后英国有色人种移民每年不断增加,1951年达到5万,1961年接近50万,1965年85万......。 "疾风一代"给英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做出重大影响和贡献。比如从文化上讲,伦敦每年的诺丁山狂欢节就是加勒比海地区移民带来的文化影响。2002年开播的BBC Radio 1XTra及后来它并入的BBC Asian Network (BBC南亚广播网) 的风格和主要听众就包括"疾风一代"及其后人。"疾风一代"的后人融入了英国主流文化,其代表出现在商业、体育以及政治的精英阶层。 “无户口”的问题 伦敦每年的诺丁山狂欢节就是加勒比海地区移民带来的文化影响。 但随着经济潮起潮落,大规模从英联邦国家越来越多涌入的移民也给英国社会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包括对全民免费的医疗、福利住房和就业市场形成巨大冲击,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形成的隔阂摩擦越来越大,当地人原有的福利空间受到挤压,种族主义者的指责更加剧了种族关系的紧张,对移民的社会舆论随之逐渐发生分歧。英国政府1971年出台新的移民法,明确了居留的法律概念,相当于合法的“户口”身份。 1971年的新法规定,之前已经在英国居住的人都自动获得永久居留权,之后包括英联邦国家居民在内,所有移民到英国必须拥有工作许可或者婚姻和亲属等关系才能合法居留。 但是,最早"帝国疾风号"带来的英联邦殖民地移民因为把英国本土作为祖国,不仅随大人来的儿童没有身份证件,还有很多成人也没有系统登记。"疾风一代"的很多人一辈子在英国上学、工作和生活的人,从没有申请过护照之类的英国合法居留旅行证件,英国也没有官方统一的任何身份证明。这批移民在几十年后遇到身份问题。 据2017年的统计,目前健在、1971年之前抵达英国、来自英联邦国家(殖民地)的移民还有大约52.4万人。其中46.7万人已经成为英国公民,还有5.7万人没有身份证明。 "可能发生在我头上" 父母原籍巴基斯坦的政府前商务大臣萨基德·贾维德(Sajid Javid)出任英国内政大臣。他是英国首位出任内政大臣的少数族裔。 但2010年保守党接替工党政府上台,而同年的某个时间英国内政部官员决定将"疾风一代"抵达英国的抵达入境登记卡全部销毁,这个管理漏洞成了随后特里莎·梅政府面临的一颗定时炸弹。(梅首相本人在保守党上台时就出任内政大臣。) 英国政府加强打击非法移民的措施,一不小心让一批"疾风一代"中在童年抵达英国但没有身份证明的人被列为"非法移民",他们不仅医疗、福利受到影响,有些人丢掉工作,无法领取社会福利,甚至有些受到官方威胁要被驱逐出境。而证明自己是合法居留英国的,则突然被要求交纳上千英镑申请国籍、护照或身分证明。这让一辈子辛苦工作的很多"疾风一代"及其后人彻底愤怒了!尊重公平社会原则的人们都愤怒了!主流媒体纷纷发生,对政府予以猛烈批评。 在"疾风一代"在英国出生的后代里,融入主流社会并成为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社会各界精英的不少。在政界,反对党工党影子内阁大臣阿伯特虽然出生在英国,其父母就是"疾风一代"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的移民。工党的伦敦市长萨迪克·汗、保守党内阁大臣贾维德的父母都是"疾风一代"巴基斯坦移民的后人。他们的父母在移民英国时都是普通劳工,比如萨迪克·汗和贾维德的父亲都是公交车司机。他们的后代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借助多元文化政策的鼓励,获得了英国社会承认。 这些精英和很多民众纷纷发声批评政府。作为保守党政府内部支持"疾风一代"维权的代表之一,新任内政大臣贾维德批评说:"我自己就是第二代移民。这种(不公平的)事情有可能就会发生在我妈妈的头上,或者我的叔伯的头上,甚至发生在我自己的头上。" "疾风一代"的维权不仅获得了英国原籍亚非拉英联邦国家的少数族裔居民的支持,其它一些重要的少数族裔,比如英国犹太社区都就"疾风"事件对现政府予以猛烈批评。"疾风"事件还酿成外交问题:比如牙买加等一些英联邦国家的政府都对英国政府表达不满。 在内外各界批评压力下,梅首相向特别是加勒比地区移民的"疾风一代"做出道歉。政府官员也承诺取消对"疾风一代"入籍申请或居留批准的收费。但"疾风一代"的故事没有截止。父亲曾是公交车司机的贾维德出任内政大臣后,竟然遭到政治左派和右派两边的一些支持者在网络上种族歧视语言的攻击,可见对移民的偏见并不会因为这个事件一夜消除。 伦敦诺丁山狂欢节热情奔放的表演者上前拥抱亲吻一名维持秩序的警察,警察大哥的脸都红了! 英国脱欧,少数族裔和全球化 "帝国疾风号"早已走入历史,但它的影子还会继续在英国社会中前行,这个理想主义标志符号会永远在未来被支持英国多元文化、支持英国保持全球化和开放的群体高举。 在新千年里,在全球经济移民大潮开始后,英国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吸引涌入大量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移民。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32个会员国的最新移民统计称,英国是继美国之后OECD会员国中排名第二最受欢迎的移民国家。 由于国际移民流动浪潮加速,合法移民进入英国的同时也有大量非法移民涌入。当年"帝国疾风号"带来的故事似乎开始重演。移民在给英国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人才和资金之际,也造成对现有居民福利空间的挤压。国家福利医疗、住房、教育、就业市场受到重大冲击。社会舆论和情绪又出现反弹。移民问题成了政治敏感话题,每到大选,都是朝野争夺民众的一个制高点。 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决定退出欧盟,移民问题成为选民投票的决定性因素。但即使是政府宣布脱欧,英国议会政坛、商界、文化和其它社会各界都总会听到保持英国国际化和开放性未来的呼声。英国退回到一个闭关自守、筑起贸易壁垒的小岛,还是成为一个拥抱国际化潮流的大国,英国政府和社会主流做出的抉择已经不言而喻。英国政府一再声明,英国退出欧盟但永远会是欧洲国家,英国将是一个国际化的开放国度。 这个抉择的背景基础是,今天,在英国以外出生的人口已经占英国总人口1/10以上。其中包括,在英国总数大约超过50万人的华裔人口。特别是在伦敦人口中。非白人族裔人口占总人口的大约55%。近两年,来自中国的移民也一度成为英国最多移民来源地国家。 如同其它少数族裔一样,英国华裔人口为英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参政、议政、公共服务等方面因为种种原因仍参与不足。"帝国疾风号"和"疾风一代"的故事也许也能给英国的华人移民和社区提供一些反思和借鉴。
ukchina_simp.vert-fut-56278388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56278388
可能意外终结人类的时刻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宇航局需要作出一个决定,这可能决定人类的命运。阿波罗11号登月后,三名宇航员漂浮在太平洋上的太空舱里等待被接走,他们很热,很不舒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官员决定为这三位国家英雄做些好事。但缺点呢?有些许可能在地球上释放致命外星微生物。
几十年前,一群科学家和军方官员也面临类似的转折点。他们等待观看第一次原子武器试验,这时意识到潜在的灾难性后果。这个实验有可能意外点燃大气层,摧毁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在上个世纪的几个瞬间,很少很少的人掌握着世界的命运,他们有可能造成巨大灾难。尽管可能性很小,但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自己生命的终结,而是一切的终结。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决定?这些经历告诉我们,当面临今天的风险和危机时,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当人类在20世纪中期首次制定向太空发射探测器和人类计划时,污染问题就出现了。 首先,人们担心“前方”污染——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会意外搭上便车进入宇宙。航天器在发射前需要消毒和仔细包装。如果有微生物潜入飞船,将会使探测外星生命的尝试陷入混乱。如果有外星生物存在,我们可能会无意间用地球上的细菌或病毒杀死它们,就像世界大战结束时外星人的命运一样。这些担忧在今天和太空竞赛时代一样重要。 一架起重机将阿波罗11号太空舱抬到飞船上,而宇航员已经在飞船上了。 第二个担忧是“后方”污染。该理论认为,宇航员、火箭或探测器返回地球后可能带回生命,这些生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要么打败地球上的生物,要么消耗掉我们所有的氧气。 反污染是美国宇航局在阿波罗登月计划期间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宇航员带回了危险的东西怎么办?这种可能在当时并不高,几乎没有人认为月球可能孕育生命。但这种情况仍然需要探索,因为后果十分严重。当时一位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说:“也许有99%的人可以肯定,阿波罗11号不会带回月球生物,但就连这1%的不确定性也太大了,不能满足于此。” 美国宇航局采取了几项隔离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做得有点不情愿。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的相关官员主张采取比原计划更严格的措施,并指出,他们有权拒绝受污染的宇航员入境,从而向航天局施压。在国会听证会后,美国宇航局同意在船上安装昂贵的隔离设施,将这些人从太平洋上中接回来。双方还同意,月球探险者将被隔离三周,然后才能与家人拥抱,或与总统握手。 但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法律学者乔纳森·维纳(Jonathan Wiener)表示,隔离程序存在重大漏洞。他在一篇关于对灾难性风险的误解的论文中提到了这一事件。 当宇航员从太平洋上个溅落下来时,最初的协议规定他们待在宇宙飞船内。但是,当宇航员在闷热的太空中等待,受到海浪冲击时,他们的健康受到关注,美国宇航局重新考虑了这一问题。官员们决定打开门,用筏子和直升飞机把这些人救出来(见本文上方的图片)。他们穿着生物污染防护服进入船上的隔离设施,但在海上,胶囊一打开,里面的空气就被淹没了。 幸运的是,阿波罗11号任务没有把致命的外星生命带回地球。但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将船员的短期舒适放在首位的决定,可能会在短暂开窗时将外星生命释放到海里。 核毁灭 24年前,美国政府的科学家和官员们站在另一个转折点,涉及一个微小但潜在的灾难性风险。在1945年第一次原子弹试验之前,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进行了计算,指出一种令人寒心的可能性。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裂变爆炸产生的热量非常巨大,可能引发失控的核聚变。换句话说,该测试可能会意外地点燃大气层,烧毁海洋,摧毁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 随后的研究表明,这不太可能的。但就在测试当天,科学家们反复检查了他们的分析。“三位一体”测试的日子终于到了,官员们决定继续进行测试。 第一次核武器试验标志着一个险峻时代的开始。 当闪电比预期时间更长、更亮时,至少一名观察小组成员认为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其中一位是哈佛大学校长,他最初感到敬畏,但很快变成了恐惧。“(他)不仅对爆炸没有信心,而且即使爆炸成功,他还相信将产生灾难性后果”。他说,他正在目睹“世界的尽头”,他的孙女杰尼特·柯南特(Jennet Conant)在写了一本关于该项目的科学家后告诉《华盛顿邮报》。 对牛津大学的哲学家托比·奥德(Toby Ord)来说,那一刻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他确定“三位一体”试验的具体时间和日期——1945年7月16日05:29——是人类新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人类毁灭地球的能力逐步改变。奥德在他的《悬崖》(The Precipice)一书中写道:“突然之间,我们释放了如此多的能量,创造了地球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温度。”他指出,尽管曼哈顿的科学家们十分严谨,但这些计算从未受到非关联党派同行的评议,也没有证据表明有民选代表被告知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其他政府了。科学家和军事领导人索性自行采取了行动。 奥德还强调,1954年,科学家们在另一次核试验中的计算结果出现了惊人错误:他们得到的不是预期600兆吨的爆炸,而是15兆吨。“在那年夏天进行的两项主要的热核计算中……他们得到了一对一错。由此得出的主观风险高达50%的结论是错误的。但这肯定不是能让人类未来冒险的可靠水平。” 脆弱的世界 从我们在21世纪的开明立场来看,很容易精准评判这些决定以及他们的时代。关于太阳系污染和生命的科学知识要先进得多,盟军和纳粹之间的战争也早已过去。现在没人会再冒这样的风险了,对吧? 遗憾的是,无论是偶然还是其他原因,现在发生灾难的可能性比过去更大。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着陆后被隔离,但当他们从海上被接走时,出现一个空隙。 诚然,外星人带来的灭绝并不是世界面临的最大风险。不过,尽管可能会有“行星保护”政策和实验室来防止外星人污染,但这些规定和程序在如何适用于访问太阳系其他行星和卫星的私人企业方面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除了外星灾难带来的威胁外,向银河系广播人类存在可能会有与外星人相遇的潜在危险,尤其是当他们比人类还要先进。历史表明,糟糕的事往往发生在那些技术更娴熟的文化的人身上——看看土著居民遇到欧洲定居者的命运就知道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核武器威胁。大气燃烧或许不可能,但类似于导致恐龙灭绝的带来气候变化的核冬天却情况不同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核武库的数量和威力都不足以引发这场灾难,但现在已经足够了。 奥德估计,20世纪人类灭绝的风险约为百分之一。但他认为现在风险更高了。他说,除了一直存在的自然风险外,人为死亡的可能性在过去几十年显着上升。除了核威胁,人工智能的前景已经出现,碳排放飙升,我们现在可以干预病毒的生物学,使它们更具致命性。 正如新冠肺炎大流行所显示的,全球互联互通、错误信息和政治不妥协也使我们更加脆弱。“根据我所知道,本世纪的风险约为六分之一,”他写道。他说:“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如果人类继续让实力增长超过智慧增长,可以预期,下个世纪以及接下来的每一个世纪,这种风险会更高。” 风险研究人员还有另一种方式描述这种迅速发展的风险,想象从一个巨大的瓮里捡球。每个球代表一项新技术、发现或发明。这些球绝大多数是白色或灰色。白球代表人类进步,比如肥皂的发现。灰球像社交媒体一样,代表好坏参半。但在瓮里还有黑球。黑球非常罕见,但只要挑出一个,人类就毁灭了。 这被称为“脆弱世界假说”,关于为未来非常罕见、非常危险的事件做准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黑球,但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它们太罕见了——当我们把手伸进瓮里,已经碰到了一两个。简而言之,我们很幸运。 有很多技术或发现可能是黑球。有些我们已经知道了,但还没有实施,比如核武器或生物工程病毒。还有一些是已知的未知数,比如机器学习或基因组技术。还有一些是未知的未知: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是危险的,因为还没有被构思出来。 不平凡的悲剧 为什么我们不能严肃的对待这些灾难性风险呢?维纳有一些建议。他将人们对极端灾难性风险的误解描述为“非公有悲剧” (tragedy of the uncommons)。 你可能听说过“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它表示自私自利的个人对公共资源管理不善的方式。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但最终每个人都在受苦。这是气候变化、森林砍伐或过度捕捞的根源。 幸运的是,“三位一体”试验地点的大气层没有被点燃。 维纳解释,非公有悲剧是不同的。与其说人们对共享资源管理不善,不如说人们误解了罕见的灾难性风险。 他提出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个是罕见灾难的“不可获得性”。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比从未发生过的事件更容易让人忆起。大脑倾向于将过去的记忆拼贴在一起来构建未来。如果新闻报道了一种风险——比如恐怖主义——公众担忧就会增加,政客就会采取行动,科技就会发明出来,等等。然而,预见非公有悲剧的困难在于,我们不可能从经验中学习。它们不会出现在头条新闻上。但一旦发生,游戏就结束了。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误解了罕见灾难,即大规模灾难的"麻木"效应。心理学家观察到,人们的担忧并不随着灾难的严重程度线性增长。或者更直白地说,如果你问大家,有多关心地球上所有人死亡,他们的关心程度不会比关心一个人死亡的程度高。他们也不考虑失去后代的生命。大量证据表明,人们对个人悲剧的关注会下降。在BBC Future最近一篇关于麻木心理的文章中,记者蒂芬妮·文(Tiffanie Wen)引用了特蕾莎修女的话:“如果我看着弥撒,就永远不会行动起来。如果我只看那个人,我就会采取行动。” 最后,维纳描述了一种“威慑不足”效应,即鼓励那些承担风险的人采取放任态度,因为没有责任可担。如果世界因你的决定而毁灭,那么你就不会因为疏忽而被起诉。法律和规则没有力量阻止终结物种的鲁莽行为。 也许最令人不安的事情是,非公有悲剧可能偶然发生——无论是由于傲慢、愚蠢还是疏忽。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没有多少人愿意毁灭世界。即使是不知名的公司、爱管闲事的政府、鲁莽的科学家和其他末日代理人,也需要一个世界来实现他们的利润、秩序、任期或其他邪恶目标,”人工智能研究员埃利泽·尤多科夫斯基(Eliezer Yudkowsky)曾经写道。“如果我们的灭绝进程缓慢到足以让人们惊恐地意识到这一点,做事的人可能就会停一停……如果地球被毁灭了,很可能因错误而毁灭。” 我们应该感谢,阿波罗11号的官员和曼哈顿科学家不是那些被吓坏的人。但在未来的某一天,有人会到达另一个转折点,届时物种的命运将由他们来决定。或者,也许他们已经在这条路上,闭着眼睛奔向灾难。当时机到来时,希望他们能为了人类的利益做出正确的选择。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1116_japan_china_cpc_pres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2/11/121116_japan_china_cpc_press
日本看习近平政权:悲观与警戒
日本传媒、舆论周五(11月16日)依然承接前一天的声势,热烈议论中共刚成立的习近平体制,综合整体议论趋势,突出的共同点是悲观认为习近平政权未来5年对内可能加强抑制手段、对外可能推进霸权,这些分析的依据主要来自解读习近平周四在政权成立的记者会上再三强调的“中华民族复兴”。
童倩 BBC中文网日本特约记者 日本媒体热烈议论中共刚成立的习近平体制。 五年考验 曾任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顾问的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远藤誉说:“提出中华民族复兴就暗示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她形容习近平政权的7名政治局常委给人“上海帮利益集团”的强烈印象。但她指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中倒不乏共青团改革派,预示着5年后“上海帮集团”常委退休、让路后,改革派冒升、刷新政权的可能性。 但5年不短,东京大学教授高原明生认为,江泽民“上海帮”占主导的常委和胡锦涛“共青团”占主导的中央委员构成的新政权体制,令习近平今后只能在这个两大势力平衡中谋求政治和社会安定。但他认为,无论对中共政权哪个人、哪种势力来说,贪污腐败、贫富悬殊、言论自由的难题不解决,中共政权的压力都会上升,所以目前理应团结解决难题。 朝野棘手 日本官民都广泛认为中日改善关系至少暂时难以期待,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周四傍晚在记者会上对习近平新政权说:“日本将不失日中关系大局的立场采取冷静应对”,但他承认“我们也不认识新政权成员的详细情况”。 亲中大报《朝日新闻》周五引述消息称,首相野田佳彦政权内的广泛认为“中共新政权不安定的情况下,习近平也不得不顾虑军方和国内舆论采取对日强硬姿态”,《朝日新闻》也相信,如果日本为了改善中日关系去承认与中国存在领土纠纷的话,就只会被批“软弱外交”。 虽然日本民主党政权正以野田即将宣布解散国会、举行大选面临着是否继续执政的危机,但无论朝野政党,目前面对领土问题和中日关系的双刃局面一样,目前政局最有利的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周四对习近平新政权虽强调“我上次出任首相时改善了中日关系”,但周三他在国会的党魁辩论中还主张日本应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派员常驻和建设港湾设施“让国民知道哪个政党才能守卫日本国土、领海和国民”。 警惕霸权 周五右派报纸《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的社论都是针对习近平的“中华民族复兴”论,《读卖》说,习近平的发言说明,中国提升军事、经济的“膨胀路线”不变,《产经》指为了转嫁国内难题和社会矛盾,习近平体制可能提升对外霸权的动作,包括加强伸张钓鱼岛主权。 《产经》指出,2002年成立时尚且高举“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胡锦涛政权,十年政权的结果是与和平、协调逆行,最后还要在十八大的报告和人事上退到江泽民时代、还要对日本采取强硬立场,那本来就严厉对待日本的“上海帮”与“太子党”政权,今后对日立场与手段势必更严峻。社论最后呼吁日本应充分警惕,分散经济依赖中国的风险,通过修改宪法等加强日美军事同盟、提升守卫领土和领海的防卫力,断不可向中国屈服。 与内文相关的链接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120618_rolling_us_economy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6/120618_rolling_us_economy
美联储调低对美国经济增长预测
美国联邦储备局把对美国2012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从2.9%调低到2.4%。
同时,美联储还把失业率从原来4月份预测的8%调高到8.2%。 此外,它还把短期债券延长为到今年年底的长期债券。 据信,这样做可以降低美国家庭以及企业借贷的长期费用。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0964598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0964598
蔡英文新年谈话强调威权与民主无法共存于一国
台湾总统蔡英文发表2020年元旦例行谈话。除了重提香港,说明台湾无法接受“一国两制”因为“民主与威权无法同存一个国家”之外,她还提到台湾周二(12月31日)通过的《反渗透法》,是告知国际社会台湾有能力捍卫自己民主。针对中国批评,蔡英文称“解铃还须系铃人。”
台湾2020总统选举将在1月11日举行。 外界本来预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2月31日的新年谈话会提及台湾,但他在谈话中只是引用澳门的“成功实践”称,“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在距离台湾大选投票日不到两周之际,蔡英文新年谈话将主轴放在两岸关系,辅以经济以及《反渗透法》议题展示她四年来的政绩。 蔡英文在谈话之后接受媒体访问,有外媒问及台湾入群美国的印太战略计划,蔡英文提到,“美国近来提出的印太战略报告书里面也提到我们的新南向政策,他们也愿意跟我们在新南向政策上面有合作的可能。” 香港与“一国两制” 针对国家主权议题,蔡英文说,中国不断逼迫台湾在主权上让步,包括去年习近平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她“感谢台湾人民给了政府最强大的后盾,台湾人民不可能接受一国两制。看到香港局势不断恶化,政府滥权证明一国两制破产,也说明民主与威权无法同时存在一个国家。” 《反渗透法》 蔡英文在发言中特别提到由民进党提出、台湾立法院昨日(12月31日)通过的《反渗透法》。她解释,“只要不是接受中国委托来渗透就不会触法,而且在中国的台商、台生等一切正常交流,都不受影响。”蔡英文的竞争对手、来自国民党的总统参选人韩国瑜随后反驳称,昨天《反渗透法》通过之后,每个台湾人民随时脖子上绑着炸弹,遥控器在执政党手上。 比较蔡英文在2019年以2020年的谈话,她在两岸关系上以及经济上的谈话有值得观察的变化。 蔡英文两年元旦谈话异同 2019年元旦当日,民进党尚在2018年底的地方县市长选举大败中挣扎,蔡英文辞去党主席,韩国瑜崛起台湾政坛威胁民进党政权。当天蔡英文的谈话没有提及“一国两制”,以“三道防护网”管控两岸经贸交流。 但是,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就台湾问题,以“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喊话台湾之后,一切开始改变。 可以说,蔡英文2019年初开始,一直用反对“一国两制”回应中国大陆。香港示威六月开始,再次将“一国两制”议题搬上两岸三地的政治讨论核心。因此,蔡英文开始在经济之外,一直反复强调拒绝“一国两制”、维系台湾主权。 主权: 2019:中国必须正视中华民国台湾存在的事实;必须以和平对等的方式来处理我们之间的歧异;也必须是政府或政府所授权的公权力机构,坐下来谈。 2020:这半年多来,全世界都看到,在一国两制实施下的香港,局势不断恶化。政府的滥权,已经让一国两制信用破产。民主与威权,无法同时存在于同一国家。 经济: 2019:“欢迎台商回台投资行动方案”开始实施三年,现在,就是欢迎台商回台投资的最佳时刻。劳工的基本薪资就要调整为231,000台币,打工族的时薪也来到150台币。 2020:经济成长更回到四小龙的第一名,股市万点已经成为常态。去年首度出现几十年来,规模最庞大的台商回台投资潮。对于因中国对台政策改变,而受到冲击的产业给予支持跟协助,让他们摆脱依赖,不再受制于不确定的政治因素。 2019年6月,“庶民韩粉后援会”在台北举办的造势活动。学者分析,“韩粉”还是以国民党支持者为主。 韩国瑜的批评 蔡英文的主要对手、来自高雄的国民党总统竞选人韩国瑜,参加了在高雄以及台南两场升旗典礼。他在高雄时致词时希望“高雄市民与全体国民迎接2020年神圣的任务,表达人民要安居乐业的心声。” 韩国瑜又称,2019年的代表字是“乱”,要让2020年的代表字变成“爽。”之后,他在台南参加国民党举办的升旗典礼时则话锋一转,严厉批判蔡英文政府施政,称民进党执政贪赃枉法,“台湾人民过去四年过得苦,关键是政治错误”。他又称,“昨天通过《反渗透法》之后,每个台湾人民随时脖子上绑着炸弹,遥控器在执政党手上,要引爆谁,谁就引爆,这太可怕了。” 另一总统参选人宋楚瑜今日在台北参加升旗典礼时也表示,《反渗透法》强行通过,除了违反立法的程序正义之外也“非常严重”影响两岸正常宗教或民间交流,造成人人自危。
zhongwen_simp.120315_rolling_china_tibet_monks_pensi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3/120315_rolling_china_tibet_monks_pension
中国给西藏老年僧尼发退休金
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从今年开始,西藏60岁以上僧尼将可领取养老金。
新华社统计,西藏今年共有近1900名僧尼符合标准,他们每个月可领取120元。 另外,僧尼们还将被要求加入医疗保险,保险费为每年280元,其中个人缴纳6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 西藏民政厅官员称,西藏僧尼最低生活保障为每人每月400元,收入不足者可获政府补贴至此水平。
ukchina_simp.vert-fut-4562909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5629093
地热温泉与植物种植: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番茄植株在种植过程中不太好处理。因为不肯沿着支架向上生长,而是杂乱地交织在园圃里,有的还会气势汹汹拱向葡萄藤幼苗,影响葡萄的生长。一个八月酷暑的下午,贝内蒂(Pauline Benetti)和凯尔西(Diane Kelsey)正竭力把番茄植株的茎杆绑在木制和金属制的棚架上,好让植株向上生长。
八月是红润多汁的番茄的生长旺季,这两位个头都还没有他们想打理的番茄藤来得高的志愿者,不仅要搞定这些番茄,期望收获能赶得上最后的夏季农夫市场。他们还想找到一种培育方法,让番茄植株一年到头都能在温室里规规矩矩往上长。 他们二人的工作是科罗拉多州帕戈萨斯普林斯(Pagosa Springs)市的地热温室合作组织(GGP)长达五年的培育种植计划之一部分。GGP是一个非盈利志愿者组织,和科罗拉多州西南部的城镇合作,利用此地的世界上最大最深地热温泉这一可再生能源,全年种植作物,开发利用这个旅游胜地的更多价值。 地热能源是一种从地球内部的热能中汲取的能量,帕戈萨斯普林斯依靠其独特的地热能源开采方式闻名于美国西部。话虽如此,如今利用地热种植作物依然是一个新兴产业。 在圣胡安河畔,小镇的市中心坐落着三个显眼的测量温室,每个直径达42英尺(13米),和附近的旧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这三个温室都是作苗圃,但职能各异。 在科罗拉多州,该项目的三个温室使用地热能源辅助植物种植,即或在科罗拉多州寒冷冬天植物也可生长收获。 第一个圆顶温室作教育之用,称之为“教育圆顶”,建于2016年。它是三个温室中目前唯一投入使用的。志愿者每天都会顺路去修剪、种植植株。目前已经有300多名学生专门来了解有关植物的知识,并对所学的数学或科学技能进行实践。每周二、周六,教育圆顶从11:00至14:00向大众开放。 地热温室合作组织财务主管海伊(Sally High)之前是一名环境生态教育者。她说,在这个海拔7,150英尺(2,180米)的地方, “我们(的目标是)向下一代传授可持续农业,还有全年种植作物——这一切都非常的特别。” 和帕戈萨斯普林斯签了租约后,地热水用的就是城镇的井水。冬天,各个温室内都有换热器——地热温泉水通过温室地板下的管道,加热日常用水,然后再流回到其天然水道。 在教育圆顶,志愿者每天都来修剪、种植植物。 教育圆顶是个封闭的环形温室系统,尽可能做到零消耗——这意味着整个过程几乎不消耗水资源,大部分的水都会流回地下,而且温室内能保持稳定的温度,寒冬晚上58F(约14C),酷热夏天90F(32C)。当然,池塘、风扇、喷雾系统和窗户也有助于调节温度。这意味温室在任何季节都能种植南瓜、羽衣甘蓝和甜菜,对于无霜生长季节不足80天的高海拔山区城镇来说,是很大的福利。 预计于2018年底之前开放的社区菜园温室也将采用类似方法。当地的民间组织和社团,像食物银行和退伍军人协会,到时候能分得一些苗圃,种些瓜果来支援社团。 创新温室计划于2019年开业,其建立目的与另外两个温室不同。 这个温室将创造一个复合养殖环境,在共生系统中同时饲养鱼类和植物,其中鱼类的排泄物作为植物的食物来源,而植物能过滤鱼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这整个体系大约只需要传统土壤种植用水量的十分之一。 由于这个温室的环境受到严格控制,所以除了特殊的示范或观光需求之外,圆顶将不对公众开放。 海伊觉得镇上的温室同时推动了帕戈萨镇的经济增长和旅游业发展。她说,“农业市场是随季节变化的。 多亏了这种种植方式,现在科罗拉多州的农业不仅能自给自足,还突破了季节限制。”她还说,“我们不仅没能充分利用的地热资源,还远远低估了它的效益。” 帕戈萨镇温泉于19世纪首次被发现,其治疗作用广受欢迎。 犹特印第安人在19世纪首次发现了当地的水具有治疗作用。 一个多世纪后,在1982年,该镇在美国能源部的帮助下,推出了一个地热供暖系统,利用地热水为大约60个当地企业和住宅供暖,以及融化小镇市中心人行道上的积雪。 (美国有大约20个地区有这样的系统,其中包括爱达荷州的博伊西,及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贝纳迪诺。) 海伊说,“不像太阳能或风能那样有间歇性,地热能全年源源不绝。这种能源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完全可以复制。” 帕戈萨斯普林斯并不是唯一利用地热种植作物的地区。 但如今这种种植模式在美国仍然很罕见。 截止到2017年2月,美国国家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对国内可以直接利用地热的装置使用进行了调查,结果只统计到29个温室。 实验室的地热能源项目经理杨(Katherine Young)说:“地热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可以提供电力,还能为社区提供其他功能,让人们能自给自足。” 帕戈萨斯普林斯市在1982年开始用温泉为市中心的建筑供暖。 大多关于地热能源的讨论都聚焦于冰岛。冰岛全国总发电量的25%是依靠其地热自然资源,90%的家庭都利用地热供暖。其他欧洲国家的温泉,大多是中到低温度的地热,用地热发电受到限制,因为只有高温热泉适合发电。但起码还有13个国家,在地热能源的众多用途中,选择将其用于温室事业。 然而美国尚未完全意识到本国的地热资源潜力。根据美国能源部的说法,“就地热能装机容量来说,美国已经达到37亿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大部分集中在美国西部。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技术研究表明,如果加大技术投资,那么未来五十年里,就能增产1000多亿瓦的电力,相当于全国电力需求的10%还多。(去年,美国能源部宣布投入400万美元,来支持6项关于能源直接利用可行性的深入研究。) 杨说,“美国地下储有大量的热能,各地都可以加以利用。这些热能可以极大促进美国能源经济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 GGP的项目开展主要靠赠款支持,其中包括最近“科罗拉多水利计划”、“科罗拉多州水资源保护会”和志愿者筹款的174,500美元。目前最后一座温室就要竣工,GGP希望雇用一名场地管理员,作为该温室的首位员工。资金将来自私人捐赠和创新温室向当地餐馆、农夫市场销售农产品的收入。(游客还可以在每周二、周六从教育圆顶购买西红柿和生菜,其中一些果蔬也会拿去农夫市场上出售。) 今年夏天,教育温室沙拉菜圃里种的蔬菜,也作为免费夏季食物计划中的一部分,提供给有需要的孩子们。温室坐落在百年纪念公园,公园的社区活动从早餐烹饪课到教育演讲,不一而足。 今年夏天,温室内种植的蔬菜用来为当地儿童提供餐食。 对于像塔克·海恩斯(Tucker Haines)这样的本地青少年来说,教育温室不仅能帮助他们了解新鲜的食物,更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如何种植。上个学年,13岁的塔克每周一从帕戈萨斯普林斯中学放学后,都要去GGP园区帮忙。他的数学老师认为亲自动手实践或许对学生们学习数学公式和分数有帮助。塔克和同学们对园圃和植物进行测量,并留意植物的生长周期,包括种子何时会发芽,他们还栽种和收获了羽衣甘蓝、红甘蓝和花椰菜。 塔克说,“起初我听不太懂数学课,”但经过实践,突然间那些数字就讲得通了。他母亲南希·海恩斯(Nancy Haines)说,“通过亲身实践,孩子觉得学数学有趣多了”。 塔克的经历可谓社区生活的一大进步,这也恰恰就是海伊和GGP其他成员十年前创立这个项目时的初心。帕戈萨的副规划师舒尔茨(Cindy Schultz)说:“小镇中心这个生物实验室让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请访问 BBC Future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horizon-54249154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horizon-54249154
薇薇安·迈尔: 离群避世的摄影天才
在博物馆无事可做的日子里,这应该是艺术策展人梦寐以求的发现。2007年,芝加哥一位名叫约翰‧马鲁夫(John Maloof)的历史爱好者在一次拍卖会上一时兴起,以400美元买下了一盒底片。在整理这些照片时,他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发现了令人惊叹的宝藏,一批摄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充满魅力而构图简洁的芝加哥街景照片。这些照片可与当时美国最好的街景照片相提并论,但之前竟然无人看到过,而且也没有人知道出自于谁手。
马鲁夫想方设法找到了这位摄影家的更多作品,最后他到手的有多达10万张的底片和大约3000张已冲洗的照片,以及一盒又一盒的胶卷、录音采访、收据、信件和无数的私人物品。经过深入的调查,他终于搞清楚这位匿名摄影师的身份。此人曾是一名职业护理人员,名叫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不过这时她已去世。迈尔生前几乎从未向认识的人显示过她拍摄的照片和自己过人的摄影才华。 芝加哥,1971年 尽管薇薇安·迈尔生前一直竭力避免出风头,但在过去十年,她已经成为了摄影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Flickr上所展示的薇薇安·迈尔的作品,吸引了大量浏览者,随后在欧洲和北美举办的摄影作品展也吸引了大量观众。2013年,她成为了一部奥斯卡奖提名纪录片的主角,这部纪录片讲述了马鲁夫如何费劲心机寻找这位对摄影有着秘密热情的保姆。令人难过,但在美国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薇薇安去世后,有关谁有权利展示其作品并从她的作品获利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法律诉讼。但这位艺术家本人去世时却一贫如洗,身外之物已悉数卖尽。当然,在这场有关她作品的版权和利益的法律争夺中,她本人已不可能来争回自己的权益。 隐士神话背后的真实女人 因为人们很难从薇薇安·迈尔本人的角度来认识她,因此不免对她特立独行的行为感到怪异而不解。于是有关薇薇安的各种传闻就像漩涡草一样围绕她蔓延开来,比如说这是摄影圈子外的一位局外人靠自学成为大师的迷人童话,或说她是像罗伯特·弗兰克或加里·威诺格兰德这样的摄影大师一样拍照,但却拒绝展示其作品的古怪遁世者。世人对她身世的兴趣如此之高却妨碍了对她的摄影作品的关注。 芝加哥,1975年 不过,2020年夏天在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Fotografiemuseum Amsterdam ,简称Foam )举办的一场展览,就是要让世人从另一种角度来认识她。这次展览选了薇薇安·迈尔作品中鲜为人知的部分,即60张彩色照片,大部分是薇薇安·迈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86年在芝加哥和周边地区拍摄的,那时她已50快到60岁的年龄。不仅如此,展览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个最不寻常、最耐人寻味的视像创造者。到底薇薇安·迈尔是个什么样的摄影师?她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我在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馆长马塞尔‧费尔(Marcel Feil)陪同下,通过Zoom视像浏览薇薇安·迈尔的摄影展之时,突然一个答案浮现在我脑海:她就是一位千面风格的艺术家。费尔告诉我,她几乎可以做任何事。费尔举起手机摄像头,给我看一张薇薇安1962年拍摄的一张男子夹克下垂挂在外套架上的照片。尽管画面平淡无奇,但带有一种怪诞的,难以言喻的感伤。费尔再补一句说,“她所能做的事非常了不起。” 这次摄影展给观众另一个惊喜是,尤其是如果你对薇薇安·迈尔所知最多无非是一名街头摄影师的话,但通过她的彩色作品,薇薇安·迈尔表达出自己的摄影能力远非一个街头摄影师而已。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照片毫无疑问是她的独特风格:同样以狡黠也令人不安的镜头捕作美国城市芝加哥给人的陌生感和愉悦感,同样也以温暖的同情拍摄儿童(考虑到她日常的保姆工作,这并不奇怪)。你还会发现同样带有戏虐味道的视角,将那些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人摄入她的镜头,这样的主题或许能引起她个人的共鸣。其中一幅照片是1967年密尔沃基市的一位妇女,她穿着毛皮披肩,戴着太阳镜和无边软帽,打扮得光彩照人,就像默片时代的好莱坞明星。她似乎生活在另一个平行的世界中,一个远比她周围单调的城市景貌更美好高贵的世界。 芝加哥圣塔菲火车站,1959年 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的展览主管,也是这次展览的策划人克拉特杰•范戴克(Claartje van Dijk)说,薇薇安·迈尔“是一个冷静心细的分析者,她真的看到了超越街景之外的东西,看到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除了街头拍摄,展出的还有抽象意念的图片、静物和随手而得的材料的图像。有些是有意创作的超现实的画面,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随意之美的体现。其中一张照片展示的是散落在木质台阶上的一堆碎玻璃,扶手在僵硬的冬日阳光下投射出参差不齐的抽象图案,构成一幅随意而得的抽象画。在另一张照片中,几个女人的帽子倒扣在地板上,帽子宝石般的颜色在午后的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些或许是薇薇安·迈尔的帽子,不过和其他照片一样没有任何线索可查证。 芝加哥, 1978年 在另一张照片中,她抓拍到一辆停在路边漂亮的敞篷汽车,一束鲜花好像是从后座爬了出来。司机一定是把车停在了花店前,尽管这些花儿看起来好像是从车中长出来的。你会本能地想到威廉·埃格斯顿(William Eggleston)和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等彩色摄影名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拍摄的哥特式风格的美国风物让艺术评论家意识到,彩色摄影也可以是高级艺术。然后你会发现薇薇安·迈尔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拍摄这样的彩色作品了。 范戴克说,“她是真正的艺术先驱。我们真的应该拿她与那些男性摄影家相提并论。” 地点不详, 1960年 薇薇安·迈尔影展中很引人注目的一张图片是一个男人在室外吃便当盒午餐。薇薇安·迈尔切掉了这个男子的头部,我们看到的是一只有毛发的胳膊,松垮垮的衬衫腹部和一条不起眼的裤子。要不是男子旁边的硬纸鞋盒里有丰富美味的三明治和水果,他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美国人。拍摄这些照片,薇薇安·迈尔使用的是小巧轻便的35毫米徕卡相机,这比她经常带在身边四处拍摄的双反中画幅的Rolleiflex相机更容易操作,而彩色摄影似乎鼓励她更多注意到这样的时刻。虽然从技术上讲,这是一张街头照片,但看起来就像17世纪的荷兰静物画一样丰富而优美。 范戴克也同意这一看法。他说,“她非常看重质地和颜色。不仅是留意街头发生了什么,还要思考角度和构图。此外,女人的衣服图案,一个人站立的方式,水平和垂直的线条等等,所有的元素。” 芝加哥, 1962 年 自拍是薇薇安·迈尔最着迷的摄影创作之一。她也喜欢捕捉人体残肢那种略微惊悚的照片。她显然喜欢把镜头对准自己的身体,随意地借助镜子或商店的橱窗来拍摄自己(尽管你感觉从来不是随意的),或在浴室里剪发时自拍,或依靠花园篱笆拍摄自己的剪影。总之,任何地方,只要能拍摄有趣的形象,都会拿起相机对准自己。 自拍像,芝加哥大都市区 即使是在摆好姿势的照片中,薇薇安·迈尔的表情也总是无法解读。她似乎在挑战我们能否猜到她到底在想什么,或者,可能也是在挑战她自己。这种“看看你能否抓住我”的把戏似乎能给她带来宁静的快乐。1978年的7月,她在芝加哥火车站的一个月台上,面对着一排贴在墙上的电影海报,拍了一张特别怪异的照片。我们看到的薇薇安·迈尔只是画面左边一个戴着帽子、抓着手袋的模糊影子,但却比旁边的《大白鲨》海报更要吓人。看起来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迪士尼电影《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中的女主角玛丽·波平斯在试镜一个连环杀手的角色。 大隐隐于市 说到薇薇安·迈尔的保姆生涯,自从她被重新发现后,有关她身世的某些事情已搞清楚,其中许多事实已推翻了过去有关她身世的隐士神话。这几年来,随着她的许多照片逐渐公开发表,让人清楚地看到,薇薇安·迈尔不是随意按动快门抓拍,她是很认真选择对象和构图,并花了很多心血来提高技能。尽管认识薇薇安·迈尔的人在回忆中说她是一个孤僻避世的人,研究人员梳理了她的档案后却发现,她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怪癖离世,她也很关心时事。 艺术家帕梅拉‧班诺斯(Pamela Bannos)认真撰写于2017年出版的薇薇安·迈尔传记认为,虽然如同我们所知,薇薇安·迈尔没有接受过任何摄影专业训练,但她常参观艺术展览,有观察他人如何营造视像的敏锐眼光,这可由她痴迷般收藏的报纸所揭示出来。报纸和海报常出现在她自己拍摄的照片上。是的,在这本传记中中薇薇安·迈尔确实有些古怪,她似乎在晚年与精神疾病作过斗争,但她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很有才华。 芝加哥, 1977年 即使她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作品,这或许也比我们愿意承认的更容易理解。比如说,如果她找到钱将自己拍摄的照片正确的冲洗出来,并与艺术界建立联系可以展出,她会受到认真对待吗?据班诺斯的传记,薇薇安·迈尔曾告诉一位朋友,“如果她没有对自己的照片保密,人们可能会窃取或滥用她的照片。”考虑到她死后发生的事情,薇薇安·迈尔的顾虑很难说是出于偏执狂。 由此而引出一个任何策展人都需回答的一个问题:薇薇安·迈尔的作品现在应该展出吗?费尔也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但他的回答是应该展出。他说,“当我看到她拍摄照片的方式,以及照片的连贯性和技巧时,我觉得她拍摄出这样的效果,目的是要让人看的。我确实这么认为。” 范戴克指出,薇薇安·迈尔与法国的一家摄影工作室保持着通信往来,曾讨论将她的照片印成明信片,这证明她确实想让别人看到她的照片,至少在她有钱的时候是这样。但最终她的意图如何至今仍然是个谜,“这是一个难题。世人都很乐意看到她的作品,但如果把她的作品束之高阁是否是更为尊重她的本意?我真的不知道。” 迈阿密的枫丹白露酒店,1960年 有一点倒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应该把薇薇安·迈尔看作一个碰巧拍出了好照片的保姆,而应该彻底认识到,恰恰相反,薇薇安·迈尔就是一个摄影师,她选择保姆的职业,照顾别人的孩子来赚钱,只是为了谋生和发展自己的艺术才能。她充分利用了全职护工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尤其是可以带着孩子自由地在街上闲逛几个小时,记录她在街上发现的任何人或事。对于一个需要流连街头的摄影家来说,保姆这个最边缘最不具威胁性的角色显然是一个有用的伪装。 或许,的确如此,甚至她所有的收藏,报纸、收据、票根、草草而写的笔记也是一种艺术行为,一种记录和注明她存在的方式,就像安迪·沃霍尔和他的时间胶囊,只不过我们不会否认安迪‧沃霍尔所作是艺术。 范戴克说,当保姆“是为了谋生的一种手段,我对此毫不怀疑。”他还指出,对于那些以非艺术工作来谋生的男性摄影师,我们也会毫无困难地承认他们是艺术家,因此“我真的相信,她就是个艺术家。” 不管我们对薇薇安·迈尔的了解有多少,也许,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她,或者真相是,她比我们所认识到的更加难以确定,难以捉摸。 范戴克说:“没有必要把她和其他人作比较。她最像的就是她自己。”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782878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7828787
香港“占中三子”被判有罪前独家自白:雨伞运动的反思,公民抗命的代价
“若我们真是有罪,那么我们的罪名就是在香港这艰难的时刻仍敢于去散播希望。入狱我不惧怕,也不羞愧。若这苦杯都不能挪开,我会无悔地饮下。”占中环发起人戴耀廷在结案陈词时说。
朱耀明(左)、戴耀廷(中)、陈健民被称为占中三子。 2013年,香港大学法律学者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学的社会学者陈健民与牧师朱耀明发起“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简称“占领中环”)的运动,“占中三子”希望以非暴力公民抗命方式,占领中环要道来争取普选,结果造就了2014年一场大规模占领行动(又称“雨伞运动”)。催泪弹与79日的占领成为这一代香港人的印记。 他们和另外六人(合称“占中九子”)被控“串谋作出公众妨扰”、“煽惑他人作出公众妨扰”及“煽惑他人煽惑公众妨扰”等罪名,周二(4月9日)被法院裁定多项罪名成立,占中三子均被判串谋犯公罪妨扰罪子成立,另外戴耀廷和陈健民再多一项煽惑他人犯公众妨扰罪罪名成立。 法官颁下长达268页的判词,指出三子推动占中并透过堵路造成公众妨扰,他们不能以“公民抗命”为犯下刑事罪行作辩护。判词又认为,“串媒公众妨扰”这项罪名不会造成寒蝉效应或打压人权。 戴耀廷在进入法庭前呼吁外界要坚持下去,“争取香港民主”,陈健民表示他对发起占中运动无怨无悔,而朱耀明就认为无论裁决结果如何都不应灰心,继续努力为香港争取应有权益。 人权组织形容政府“秋后算账”,占中三子与其他被捕人士是“政治犯”。反对他们的人就认为是罪有应得,应该予以“重判”。 宣判前,“占中三子”接受BBC中文专访,表示面对官非已经做好入狱的心理准备,认为这是公民抗命的代价。在访问中,他们忆述占领行动的细节以及各种反思,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可以改善的地方是什么?香港未来如何走出自己的路?这次,由他们的故事重头说起。 法院外聚集了大批占中三子和另外同样因为占中被控的六人的支持者。 两个学者、一个牧师 54岁的戴耀廷名校出身,大学选修法律,是因为他觉得世上许多大人物都是法律出身,这位学生会活跃分子常常思考中国与民主、宪政之间的关系。他自言对中国抱有浓厚情感,心底渴望中国走向富强,然后走向民主。中英谈判香港主权移交时,尽管他不认为“一国两制”会是完美的选择,但已是香港最好的出路,可确保香港的价值不变。 他曾以学生身份参加基本法起草咨询工作,毕业后一直在大学读书和教书,后来以法律学者身份向政府、政党给予意见;2001年,一度获香港政府颁授荣誉勋章,表扬他推动《基本法》作出的贡献。 他不是一个运动人士,没有社区事务经验,被称为“象牙塔中的人”,只讲理论而忽略现实,他过往对香港民主发展提出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 但他提出“占中”时,一呼百应的程度远超想象。2013年,泛民主派内温和和激进势力誓不两立,在鹰派作风的时任行政长官梁振英管治下,各界对香港有“真普选”不抱希望。戴耀廷突然以温和学者身份,在《信报》撰写了《公民抗命的最大杀伤力武器》,提出以非暴力公民抗命占领中环争取真正的普选。 “学者是否很愤怒?”这篇文章犹如一枚震撼弹,牵动整个民主阵营和公民社会。 文章出现后,多个团体邀请他会面讨论公民抗命的可行性。他认为当时的民主运动,需要不隶属任何政党的人,又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才会有号召力。 三人剃发以表决心。 他自己本身没有参与社会运动,缺乏带领组织的经验和能力,最终,他选择了参与民主运动几十年的朱牧师,和推动公民社会的陈健民。两人有丰富社区工作经验,80年代已开始争取兴建东区医院,2002年起,他们成为“香港民主发展网络”的核心成员,推动各专业界别、学术界和宗教界参与议政。 朱耀明得知戴耀廷邀请他时感到惊讶,70多岁的他已经退休,2008年又曾经患了一场大病,起初也怀疑自己是否有力参与。 “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我不会不帮助有需要的人,现在戴耀廷和陈健民为公义作出这么大牺牲,我不能让自己的弟兄孤单上路。” 在香港,朱耀明不是陌生的名字,他立场鲜明,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其电影般的成长经历,打动几代香港人。 朱耀明童年时期被父母遗弃,在中国大陆由祖母抚养,祖母过世后,他单独到香港,过着流浪街头的孤儿生活,曾在楼梯底下当擦鞋童求生,也曾露宿街头被人驱赶,辗转到一间学校当校工,才有机会读书,后来修读神学,把自己托付基督教。这段经历和信仰成为他日后关注基层的动力。 他在1978年成为牧师,为社区争取兴建东区走廊和东区医院,开始在公众领域亮相。在中国“八九民运”,他是协助民运人士流亡海外的“黄雀行动”核心人物,亦因为加入支联会而为人熟悉。 陈健民说,被邀请参与“占中”那刻,与戴耀廷完全不相熟,只是在学术界要发声明,两人才会通一下电话和电邮。起初,他觉得戴耀廷是“傻人”,“占中”成功率只有5%,但当年别无其他办法,“哪怕只有5%,正确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去做”。 陈健民是喜欢走入群众的社会学者,主力推动公民社会发展。过去十几年,他踏遍中国大陆多个角落,传播公民社会的理念,支援和培训众多非政府组织及建立基金会。四川地震的公民社会元年,他功不可没。他亦打入商界和政府,成为中国大陆政府的智囊,非一般香港学者所能成就。 发起“占中”意味陈健民要放弃在中国大陆的一切,为了保护在大陆与他有关连的人,他辞去所有非政府组织的理事和顾问工作。他当时切割大陆工作,并没有很大挣扎,因为香港是他长大、有感情的地方。 建制派由占中提出之时便大声反对,认为公然违法不能接受。 运动的成与败 “占中”运动自提出的那一刻便具有争议,公民抗命理论中的“违法达义”,不是所有人均认同。建制派认为占领道路干扰市民生活,而且“占中三子”违法行为,“教坏年轻人”,造成了年轻人转趋暴力的伏笔,进一步撕裂社会——虽然许多民主派人士会予以反驳,认为政府政策失误无法疏导社会的不满。 他们主张“和平、理性、非暴力(和理非)”的做法是否可行,备受民主派内外人士的质疑,一些激进派把这场运动视为“革命”。 “占中”前约一个月,2014年8月31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831决定”,订明香港行政长官选举要由一个1200人组成的提名委员会先作提名,再供选民投票。这个委员员大部分是亲北京阵营的人。 “占中三子”及民主阵营认为这是有筛选的选举,并非“真普选”,这个决定激发更多人不满。当时正筹备“占中”的戴耀廷已经表明,运动在“这阶段已失败”,继续占领行动,只是一场“大龙凤”,鼓励更多人关心和参与政治。 但这场“大龙凤”没有跟随“占中三子”的计划进行。他们原本要求参与者签署承诺书,在中环和平占领等候被捕,估计参与人数只有几千人。戴耀廷说,这应该是“中年人运动”,不想学生承担法律责任,但做法得不到年轻人认同。 “占中”前,学生组织游说公众“公民提名”,发起“预演占中”,继而宣布罢课。9月26日,学运领袖黄之锋在“占中三子”不知情下,突然号召群众冲入公民广场,他们被警方重重包围下,激发大批市民到现场声援。 学生在运动采取更大的主导性,两个世代对运动的模式以及实际目标不一样,各有各自的盘算。 “学生世代不满中年人做得太慢,”戴耀廷和陈健民都认为,回看这场运动,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他们忽略了世代之间的矛盾,不够理解年轻人的愤怒以及想参与运动的方式。 戴耀廷说,如果知道往后发生这么多事,他或会思考一下会否提出公民抗命。 这一代香港人难以忘记的催泪弹画面。 另一个超出三人预期的是政府打压的力度,9月28日,群众在金钟冲出夏悫道后不久,警方便施放催泪弹驱散群众,持枪警察举起“速离否则开枪”的标语。 “占中三子”早已协议,警方动用催泪弹,便呼吁群众离开,但示威者不走,铜锣湾、旺角也出现占领区。79日的占领在这天开始。金钟占领区大部分时间相对平静,会有人回收垃圾或自建学生自修室,示威的和平理性,让国际社会感到惊讶,一方面突显示威者的情操,但也有不少声音提出,这种无休止的和平占领到底能否达到目的。 2014年10月21日,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与学生们在镜头前公开对话,但政府没有作出关键性的让步,学生选择关闭对话的大门。“占中三子”认为,如果没有谈判,就应该退场,但说服不了学生与占领区示威者。 整场运动已经没有清晰的领导层,有“去大台化”的现象,没有一方能够代表整体示威者。 朱耀明发起占中前已经退休。 参与者中不乏年轻学生,很多人也在占领区度过多个昼夜。 香港中文大学学者李立峯曾经在运动期间到占领区做民意调查,只有6.5%的受访者表示,是响应和支持“占中三子”而参与占领行动,八成多的人认为运动是“为保障香港自由”,以及“争取无筛选的普选”,高达七成人是“支持和保障学生”。 从中可见,虽然“占中三子”是运动的发起人,但运动爆发后,主导权不在他们手里,也没有群众的号召力。 “整场运动,不是什么领袖主导,”戴耀廷承认三子无法带领群众,“我们是否不够深思熟虑?当然也可以这样说。” “和理非”的示威模式也有所改变,占领运动后期,示威者带着头盔冲击警方防线,三人同样无法劝阻,最终决定退场,选择到警署自首,承认“参与未经批准的公众集会”。 朱耀明呼吁示威者退场时落泪。 三人在运动正式结束前已提早离场,到警署自首。 运动最后清场当天,警方在占领区逐一把留下来的示威者抬走,三人不在此列。 占领运动如果以推翻“831决定”或是争取真普选为标准,这是失败的,但三人认为,这场公民抗命能够有政治启蒙的效果。 朱耀明说,一场运动的成败,并非由一个即时的制度改变可以定夺,更重要的是运动的影响力,改变了多少人心。 “我们被告上法庭,是为了香港的民主和公义,我们愿意接受审判,人们会反思为何学者、牧师要坐牢,一旦有了反省,可以唤醒香港人的抗争,对不公义的制度站起来发声,”朱耀明说。 黄之锋回顾“雨伞运动”的得失成败 运动以后 占领运动之后,民主派阵营冒出不少新面孔,有人以“自决”(公投决定香港前途)、“港独”作号召,本土派势力急速扩大,但这股新势力很快被香港政府追击。 2016年农历新年,旺角街头爆发一场骚乱,多名示威者身陷囹圄,连民主派中人也认为这场骚乱是“暴力事件”;同年,青年新政梁颂衡和游蕙桢在议会上高举“香港不是中国”的横额,以及在宣誓时以“支那”称呼中国,两人与另外多名当选议员被褫夺议席;2018年,“港独”组织“香港民族党”被政府下令取缔。 2016年的农历新年旺角骚乱,火烧旺角的场面是近年最严重的警民冲突。 陈健民说,当权者无法满足年轻人对民主诉求,就预示到香港会有一群人走向激进和“港独”,政府持续打压下,“港独”无法走向组织化,街头抗争牵涉过份武力会换来牢狱代价,结果年轻人之间出现一种无力感,很多人变得“犬儒化”,认为没事情可以做去改变未来,嚷着要移民。 陈健民说,这将会是香港民主运动未来面对的课题,东欧国家几十年前争取民主化进程也出现这种运动低潮,现在可以做的是加强公民社会的力量,以及谨守岗位,在被打压时,站出来说不。 人权组织多次表示,忧虑香港言论自由收窄,司法独立成疑。英国国会一份委员会报告直言,香港走向“一国1.5制”,中国对待香港的方式,似乎是想把香港变成“一国一制”,有违中英联合声明。 陈健民对香港未来感到悲观,短期内不认为香港有“真普选”,但今年60岁的他表示不愿放弃。本来,他有机会离开这个城市,但他因为深爱香港而拒绝。他辞去中大教席,希望把大学的讲堂移师到社区,放下教授身段,更贴近基层和普通市民。 陈健民已经辞去大学教席,访问当天,他把办公室内的所有书本都清理。 戴耀廷说,日后会继续留在公民社会,不会放弃争取民主,占领行动后,他尝试在选举上协调民主派(雷动计划),又希望培训人材深入社区参与区议会选举(风云计划),但成效备受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他帮倒忙。 另一方面,他不断撰写有关“港独”的文章,他表示自己不支持“港独”,但不断测试香港有言论自由,结果,他成为亲中媒体批评的对象。 戴耀廷坦言,现在无论街头或议会抗争,都争取不了制度的改变,现在只有默默深耕细作。 “可能有些人好灰心,觉得好无力,在这环境之下,希望他们看到仍然有人未放弃,仍然会坚持,当机会来到时,再一同为香港做点事,”他说。 .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4232930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4232930
BNO签证:欢迎参与BBC试卷问答 助你了解这项新政
BNO护照全称为英国国民(海外)护照,是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英国为香港人推出的一项特别政策。 2020年7月,因不满中国在香港实施极具争议的《国安法》,英国政府宣布将向有资格持有BNO的香港人颁发五年居留签证,并为他们提供入籍通道,这使得BNO意外成为中英关系与香港问题的热点。
虽然具体政策仍有待英方进一步细化,但我们根据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制做了这份“BNO测试卷”。你不妨来测试一下,对BNO究竟了解多少? 1/ 9 婉君是BNO護照持有人。下列對於她身份描述正確的選項是哪項? 正確 錯誤 BN(O)全稱為英國國民(海外)「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是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英國為香港人推出的一項特別政策。BNO是一種英國國籍,符合這一資格的人士可以持有BNO護照,但他們不是英國公民,不能全面享有英國公民享有的權利。 滑動即可查看下一問題 2/ 9 在「香港BNO簽證」政策推出之前,婉君無法享有以下哪項待遇? 正確 錯誤 在英國政府今年公佈「香港BNO簽證」政策之前,香港BNO持有人可以一次性在英國逗留最長六個月,不需另外申請簽證,但不可以憑此於逗留期間在英國工作。 滑動即可查看下一問題 3/ 9 下列關於英國政府推出「香港BNO簽證」政策的背景表述,哪項不正確? 正確 錯誤 英國政府公佈的信息顯示,共有約340萬人擁有BNO資格,目前可能有290萬人仍然在世。英國駐港總領館稱,現在共有約30萬人手中持有BNO護照。 滑動即可查看下一問題 4/ 9 婉君可以從何時起申請「香港BNO簽證」進入英國? 正確 錯誤 英國政府稱,符合條件的香港人可以在2021年1月起通過「BNO簽證」政策進入英國。 滑動即可查看下一問題 5/ 9 婉君和同樣擁有BNO身份的父母一起前往英國定居,但她16歲的弟弟由於出生於1997年7月1日之後沒有BNO身份。婉君的弟弟可以同樣通過「BNO簽證」政策前往英國生活嗎? 正確 錯誤 英國政府規定,BNO持有人的直係親屬受養人(包括配偶/伴侶及18歲以下子女)同樣可以申請BNO簽證。如果子女年齡為18歲以上,出於不願導致家庭分離的考量,會酌情允許這些子女以受養人身份申請BNO簽證。1997年7月1日以後出生的BNO身份香港人的子女需要與他們的父母以家庭為單位一同前往英國。 滑動即可查看下一問題 6/ 9 如果婉君一家人於2021年1月前往英國後一直定居在當地,他們不可以憑藉「BNO簽證」在英國進行下列哪項活動? 正確 錯誤 合法居住在英國的BNO持有者可以在英國大選中登記成為選民並進行投票。如果根據要求,英國外交部的外交及內政職位只供符合一定條件的英國公民申請。BNO簽證持有人則可以在繳費後使用英國NHS服務。 滑動即可查看下一問題 7/ 9 婉君一家人憑藉「BNO簽證」在英國定居期間,他們可以享受以下哪項福利? 正確 錯誤 英國政府表示,BNO持有人及其受養人可以在英國公立學校就讀,但不能領取公共津貼。 英國政府沒有單獨就大學學費標準進行說明。根據英國目前規定,要想通過英格蘭地區大學的本地生學費標準繳費,該學生需滿足在第一學年第一天前已在英國常住三個學年以上等條件。 滑動即可查看下一問題 8/ 9 在英國生活滿五年後,婉君一家人在下列哪種情況下無法繼續在英國居住? 正確 錯誤 根據英國政府公佈的「BNO簽證」政策,如果BNO簽證持有人在五年後不申請永居身份,或者申請永居身份被拒絕,他們需要離開英國或可能會被驅逐出境。 滑動即可查看下一問題 9/ 9 下列哪項不是中國政府對英國改變BNO政策的回應? 正確 錯誤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7月23日表示,「由於英方違反承諾在先,中方將考慮不承認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作為有效旅行證件,並保留採取進一步措施的權利」。他同時還「英國政府停止干預香港特區事務,重回正軌」。 滑動即可查看下一問題
ukchina_simp.161202_vert_cul_the-worlds-smallest-music-scene-is-in-antarctica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cul/2016/12/161202_vert_cul_the-worlds-smallest-music-scene-is-in-antarctica
南极洲科学家靠音乐解闷的科研生活
维尔纳茨基(Vernadsky)科考站有几个灰色的小屋,周围聚拢了大群的企鹅。这里曾经居住了一批全世界最重要的气候科研人员。正是在这里,英国科学家于1985年开展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工作,发现了臭氧层破洞。但如今,这里的面貌却截然不同:留着长发的44岁乌克兰地球物理学家博格丹·加弗雷卢克(Bogdan Gavrylyuk)就居住于此,他是整个南极洲与摇滚明星关系最近的人。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地球物理学家博格丹是整个南极洲与摇滚明星关系最近的人(图片来源:Alex Marshall) “从写歌的角度来看,这是个特别的地方。”他站在实验室里说,在那里,除了科研设备外,还摆放着几个有些扎眼的乐器。“我们就像囚犯一样,被关在漫长的冬季里长达10个月。整个过程都非常孤单。但这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可以激发潜能!” “我会写各种各样的歌:关于海盗和黑帮,关于水手努力工作,关于接吻的甜蜜感受,关于希望和爱情。回到乌克兰,我就写不出这些东西——那里的噪音太多了。” 只能断断续续听到一些响声——当你偶尔走进企鹅的领地时,或者当冰层破裂使得部分冰山滑入海洋时(图片来源:Getty) 来到南极,音乐肯定不会是第一件浮现在你脑海中的事情。相反,寂静无声恰恰是这里最显著的一大特征。这里没有汽车的噪音,更没有人冲着手机高声喧哗,甚至连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都没有。你只能断断续续听到一些响声——当你偶尔走进企鹅的领地时,或者当冰层破裂使得部分冰山滑入海洋时。这种万籁俱寂的情景似乎理所当然: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后一片荒野,这个面积达到540万平方英里(14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几乎完全被冰层覆盖。但无论怎么准备,你都无法坦然接受这份陌生。 伟大的斯科特 在南极洲的历史上,音乐一直都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存在。一直以来,每一个来到南极洲的探险队都将音乐视为至关重要的元素,这让他们得以与家乡保持最生动的联系。对于在夏天仍然坚持在这片大陆工作的几千名科学家而言,音乐至今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到了冬天,这里的人口会降到1,000人左右) 在他最后一次惨烈的南极探险中,斯科特船长带了两台留声机来到这里(图片来源;Getty) 只要稍微读几篇关于早年极地探险的资料便不难明白这一点。例如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船长曾经在他最后一次惨烈的南极探险中,带了两台留声机来到这片大陆。那一次,他成功到达了南极点,但却没能回到营地。“我们经常在吃完晚餐后打开留声机。”斯科特的探险队员阿普斯利·切里-加勒德(Apsley Cherry-Garrard)在他的回忆录《世上最险恶的旅程》(The Worst Journey in The World)中写道,“的确有必要脱离文明世界,这样你就能完全意识到音乐的魅力,它能让你回忆过去,安抚当下的心态,还能给未来以希望。” 直到斯科特死前,音乐一直都在安抚他的内心(图片来源:Getty) 直到斯科特死前,音乐一直都在安抚他的内心。“我们内心绝望,手脚冻僵。没有燃料,食物也很匮乏。”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向一个朋友写道,“但能在帐篷里听到熟悉的歌曲,还是让内心颇感温暖。” 音乐不止会出现在这些探险日志中记录的绝望时刻。例如,还有很多关于水手向企鹅歌唱的报道。小企鹅对这些声音尤其好奇,它们会摇摇摆摆地向歌唱者走去,但《天佑吾王》显然会令它们受到惊吓,“纷纷跳入水中”。 “变身玛利亚” 如今的科学家很少对着野生动物唱歌。但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周六晚上,博格丹经常在维尔纳茨基科考站举办即兴演唱会,主要用吉他伴奏,但有时候也会用他在实验室里制作的钢琴(这或许是在南极大陆制作的唯一一台乐器)。在成为极地科学家之前,他曾经参加过摇滚乐队。“但我们的贝斯手进了监狱,所以我来到这里。想在南极洲组个乐队可不容易。” 在维尔纳茨基科考站,博格丹会举办即兴演唱会,主要用吉他伴奏,但有时候也会用他在实验室里制作的钢琴(图片来源:Alex Martin) 在南极,音乐生活的变化取决于你在哪个科考站。阿根廷的阿米兰特-布朗科考站(Almirante Brown station)位于天堂湾的一座山脚下,在那里,他们只听金属乐。“我们每周都会有一次打扫和做饭活动。”25岁的纳诺·多纳(Nano Donna)说,他通过测量海水的含盐量来确定冰川融化的速度,“我们称之为‘变身玛利亚’或‘变身佩德罗’。轮到你的时候,你就要点一首歌。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找到家的感觉。”在这里,纳诺跟家人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只能每两个星期往家里打5分钟的电话。 在阿根廷的阿米兰特-布朗科考站只能听金属乐(图片来源:Getty) 他补充道,除此之外,唯一一首入选的歌曲就是阿根廷国歌。科学家们在到达科考站时唱过这首歌,在我到访的前几天,他们也刚刚唱过。“我们原以为自己会早点离开。”他说,“所以我们都很悲伤,于是爬到山顶,喝了点酒,大声唱出国歌。然后又滑了下来。” 纳诺·多纳是一名25岁的研究员,他的任务是通过测量海水的含盐量来确定冰川融化的速度(图片来源:Alex Marshall) “你知道我们的国歌吗?”他问道,“声音很大,节奏很快,就像金属乐。” 如果说有哪位科学家像早期探险者一样被音乐深深感动,那肯定是满脸胡子、带着卡车司机帽的美国人罗根·帕林(Rogan Pallin)。他在美国帕尔默科考站(Palmer Station)工作。与其他科考站相比,那里堪称一座豪华酒店——不仅能上网,还配有热水浴缸。 与其他科考站相比,美国帕尔默科考站就像一座豪华酒店——不仅能上网,还配有热水浴缸(图片来源:Alex Marshall) 由于祖父收集了很多唱片,所以罗根自幼痴迷于古典音乐,他很快就开始学习双簧管。(“双簧管似乎比长笛更有阳刚之气。”他说。)他随后开始唱男高音,然后自学了许多乐器。事实上,由于十分痴迷古典音乐,他甚至从大学退学到意大利学习作曲。“我住在一座葡萄园的别墅里,喝了很多红酒,写了很多音乐。”他说,“那段时光很美好,直到有一天,我的父母对我说,‘你得自谋生路了,我们不会再资助你了。’——在街头吹双簧管赚不了多少钱——所以我又重新回到大学,然后参加了一次旅行,到北卡罗来纳州的海域研究巨头鲸。” 美国人罗根·帕林是个古典音乐迷,他在南极洲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图片来源:Alex Marshall) 罗根现在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他每天都会寻找鲸鱼,并监控它们的行为。“这是南极最美好的事情。”他坚称,“今年是漫长的一年。我们只见过18头鲸鱼,几天前一个晴好的天气里,我们出海时在船上打起了瞌睡,突然间听到鲸鱼在5英尺外呼吸的声音。” “我们向外看去,发现它的上半身露出水面,看着我们。它随后潜入水下,在我们周围游来游去。它拖着尾鳍在我们的船底游弋。我没有拍照。那一刻,你根本不想拍照。” 在等待鲸鱼的漫长时间里,罗根经常带着耳机聆听歌剧——帕瓦罗蒂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他的最爱。他甚至专门给iPhone连上一块汽车电池,这样就不必担心手机没电了。“你能想象在这样的地方听帕瓦罗蒂是什么感觉 吗?”他边说边用手指向冰山,每一座冰山上都有海豹在休憩。“这是最神奇、最令人兴奋的感受。我很幸运。”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503319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5033197
台湾金马奖: 本土影人成最大赢家,香港电影表现亮眼
台湾本土电影《消失的情人节》成为今年金马奖最大赢家,共夺下5项奖, 包括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 因政治因素和新冠疫情,少有中国和香港电影人报名参加, 但多个来自香港的作品表现十分抢眼, 以去年香港“反送中”示威为题材的《夜更》拿下最佳剧情短片。
陈淑芳凭描述女性及母女心境的影片《孤味》获得最佳女主角,堪称本届金马奖最大赢家。 第57届金马奖周六(11月21日)在台湾台北举行。今年中国、香港电影再次大范围缺席。但日本名导演是枝裕和,华裔女星白灵都专程抵台,历经隔离两周后,与台湾影星桂纶镁、陈柏霖及谢盈萱在红毯争艳。 作为华人电影权威奖项,本届金马由名导李安担任主席。最佳影片由台湾电影《消失的情人节》获得,该片导演陈玉勋亦意外击败蔡明亮拿下最佳导演。而台湾“文青”界最重要的演员莫子仪与资深台湾演员陈淑芳分别获得最佳男、女主角。莫子仪得奖感言以“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赋人权、致电影、致创作、致生活”引起讨论。 在香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电影《幻爱》在疫情期间,意外在香港卖出千万港币票房 香港电影突围, 表现亮眼 海峡两岸关系紧张,中国大陆影人再次集体缺席。 被认为是因同样的因素今年许多香港大片,譬如《麦路人》、《继园台七号》以及历届影帝刘青云,刘德华及郑秀文等都没有参赛。但香港名导陈果的新作品《堕胎师》及年轻导演陈健朗执导的《手卷烟》,入围7项大奖。 以去年香港反对逃犯条例示威为题材的《夜更》拿下最佳剧情短片,表现十分亮眼。《幻爱》获得最佳改编剧本,纪录片《迷航》拿下最佳纪录片。 值得注意的是,《夜更》导演郭臻的得奖感言特别呼吁关注在中国大陆关押的12名港青。 本次入围的纪录片,有同样取才香港示威的《占领立法会》入围,引发关注。这部香港纪录片在港无法在任何一家商业戏院上映,并被港府列为“三级片”,只能于小众放映厅有限上映。 另外一部香港制作的纪录片《迷航》获奖。金马评审表示《迷航》创作历时八年,详实纪录了2011年及2016年两次在中国广东乌坎爆发的维权事件,称该纪录片,透过中国小人物的命运,以“放大镜”的模式,检视中国的政治,社会运动及社会变革”。 来自中国,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年轻女导演李哲昕,获奖时表示感谢金马奖给了她继续拍电影的能量。她又说,从她首次进入乌坎村已整整九年,“感谢村民的接纳及信任,让我可以记录他们的声音”。 “乌坎事件”首次发生在2011年,在广东汕尾的农村,村民群起抗议土地被非法私卖,促成首次一人一票公开选举村委会,倍受中国和海外媒体关注。2016年,该村第二次抗争爆发,肇因于村民一直未能讨回被侵占的土地,并游行声援被捕的村代表,爆发警民流血冲突, 是中国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起流血群众示威事件。 在香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艺术电影《幻爱》意外在疫情期间在香港卖出千万港币票房,此次拿下金马,导演兼编剧周冠威,上台领奖时特别感谢香港“年轻一辈”,他并以广东话说“香港加油”结束发言。 除了香港电影之外,也有一些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华人影片参赛。去年拿下影后的大马演员杨雁雁及李心洁都是颁奖嘉宾。 侯孝贤获终身成就奖 本届金马奖的“终身成就奖”,颁给国际名导侯孝贤。自称受侯孝贤影响至深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特别来台颁奖。他颁奖的引言称自己是侯孝贤电影世界的“儿子”,代表侯孝贤启发的“徒子徒孙”们,在今年颁奖给“父亲”。 今年73岁的侯孝贤,曾经在坎城以及威尼斯影展获奖。 昨晚领奖时, 他称感激所有与他合作过的电影人,并称自己的电影哲学是“感动别人之前,先感动自己。” 华裔女星白灵 女性、同志及环保主题继续引领金马奖风骚 在本届金马奖大放异彩的台湾电影,题材多半与性别以及社会议题为剧情主轴,传承台湾电影一贯的风格。 但与过往不同,此次金马奖入围多项大奖的台湾影片,票房也十分亮眼,包含同志题材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与《亲爱的房客》,描述女性议题的《孤味》以及社会边缘人物悲欢的《同学麦娜丝》等。 最佳男主角得主莫子仪,在影片《亲爱的房客》饰演一名伴侣猝逝的男同志,影片中他必须与无情的法律下对抗,以收养伴侣的小孩,并同时与伴侣的母亲和解,在台湾票房十分亮眼。而在该片中饰演那位过世伴侣母亲、今年81岁的台湾资深演员陈淑芳,也以该片拿下最佳女配角。陈淑芳又凭描述女性及母女心境的影片《孤味》拿下最佳女主角,堪称本届金马奖最大赢家。 今年在台湾广受欢迎的电影《无声》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台湾南部一所聋哑人士就读的中学爆发集体性侵的悲剧。最佳动画长片《废弃之城》关注环境以及自然保育问题,由台湾名导易智言执导。 莫子仪得奖感言以“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赋人权、致电影、致创作、致生活”引起讨论。 台湾电影未来:商业与艺术兼有 台北一些影评认为,台湾中生代及年轻导演“说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好,在商业与艺术之中找到好的平衡点,因此今年票房亮眼。他们又期望以韩国电影工业为师,进军国际影坛。 台湾知名电影制作公司“牵猴子整合行销”发行的多部影片也入围本届金马奖。负责人王师告诉BBC中文说,2020年因为疫情关系全球电影产业都受到影响; 台湾因为防疫控制得宜,在2020年下半年,台湾戏院恢复正常,包含电影放映,影展及相关创业投资都开始活络过来。 “各家片商与戏院合作,将档期延到下半年,一档接一档,加上这些电影题材多元,十分有特色又不失市场性,票房都卖的很好”他说。 王师补充,金马奖的公平及多元性一直维持,因此受电影人尊敬。他并对于金马奖在政治压力下,无法让所有华人电影共襄盛举,表示遗憾,他希望明年金马有更多香港及中国电影一起参赛。 根据报道,包含张艺谋的《一秒钟》、王小帅的《地久天长》以及《南方车站的聚会》等中国大片今年都没有报名金马奖。
zhongwen_simp.uk-51526103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uk-51526103
英国政坛余震不停:否认与中国谈高铁,BBC或被全面瘦身
英国内阁上周五(2月14日)经历大洗牌,政府二号人物——前财相贾维德辞职,由出身高盛的年轻副手接任;同日另有多名政府大员被去职,被英国媒体形容为“情人节的屠杀”。周末期间,英国各路媒体继续分析评论政坛地震及其可能为国家未来走向带来的变化。
英国政府新内阁周五(2月14日)亮相。右二是新财相苏纳克(Rishi Sunak) 英国媒体注意到,曾经担任文化大臣的威廷戴尔(John Whittingdale)重回这个职位。分析认为, 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与首相约翰逊在必须大刀阔斧改革BBC英国广播公司的问题上看法一致。 BBC要“被瘦身” 《星期日泰晤士》头版爆料,称约翰逊首相已经下令拟好方案,取消BBC继续向全国民众收取电视牌照费的传统收入方式,要求改变为用户自愿的订阅收费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一举砸掉了BBC迄今为止基本“旱涝保收”的财源,迫使接受市场规则。 根据这个被爆料的计划,BBC必须把麾下61个广播电台中的大部分出售,而全国性电视频道数量也将被大幅度缩减,网站规模也将缩小。 唯一可能在BBC全面重组中受冲击相对小的是国际台。据悉,政府可能要求未来的BBC增加对国际台的投资。 报道还说,约翰逊政府对BBC最大的意见是业务面“铺开的太广”,依靠固定电视牌照费收入“不公平地”与商业对手争夺观众和市场,与地方纸媒抢读者,并在数码领域越来越像商业化的媒体而不是公共广电公司。 文章说,“改革早就该到来了”。 不过,BBC董事会主席克莱门蒂(David Clementi)不认同政府的看法,他最近再度声明,BBC是英国的宝贵资产;削弱BBC就是削弱英国力量。 BBC总裁霍尔爵士宣布改革大计后不久决定在夏天离职。 约翰逊政府全面控权 与此同时,英国内阁重组的震波周末仍余波未息。 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称约翰逊首相通过重组内阁巩固了权力。 报道说,财相贾维德辞职的表面原因是约翰逊要求他辞退自己的大部分高级顾问,由首相顾问团队接替,他愤而辞职,更深层原因是政策方向上与首相的首席顾问库明斯之间有严重对立。 贾维德说:我只得辞职。苏纳克(左)5年前当选下院议员,现接任财相 报道指出,最近在高铁二期工程、华为参与5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政府机构改革等大事上有过几次交锋,库明斯都败下阵来。 《卫报》说,前财相贾维德去年秋季做了15年来最大胆的减税增开支预案,约翰逊嫌不够大胆。他希望看到扩张性的刺激经济立刻大幅增长的预算案,里面要包含减税和增大基建开支的内容。 另外,《经济学人》认为贾维德出局还有一个原因,即库明斯和首相一样,对贾维德从来都看不顺眼;他们更尊重副财相苏纳克(Rishi Sunak)。 但该杂志认为,辞职之举表明他仍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对手。这个观点在其他媒体报道中也有呼应。 报道说,除了同样来自南亚移民家庭,贾维德和苏纳克几乎没有其它共同点。 贾维德的父亲是巴士司机,来英国时穷光蛋一个,他从底层奋斗,跨越几个阶层达到权力高地。苏纳克的父亲是医生,他从温彻斯特公校进入牛津,毕业后曾担任政府住房事务初级部长。 英国“脱欧”后首次内阁改组充满戏剧性 打破常规 《卫报》署名评论文章认为,迫使前财相贾维德辞职证明约翰逊首相破了英国政坛三条铁打的规律。 作者埃略特(Larry Elliott)指出,第一条铁律是经济不景气时举行大选执政党必败。约翰逊胜选,破了传统。第二条是胜选上台后第一份财政预算案不能给下一次大选埋祸根,大方向应该是提税减开支,这样将来经济发生意外状况时财政部有较多回旋余地。约翰逊要减税增开支。 文章说,挤走财相是危险的举动,但某种程度上讲保守党首相约翰逊似乎偷梁换柱般披上了左派阵营的外套 - 通过宽松财政来刺激增长是左派多年来的主张。 因此,约翰逊看似冒险的举动实际上是一项拖延已久的实验,考验在低利率环境下财政政策宽松到什么程度才会摧垮经济。 这项开先例的实验打破了第三条定律。结果如何得由时间见证。 新财相苏纳克(Rishi Sunak)透露,本届政府第一份预算方案可能无法在3月11日公布,必须推迟。 南北差距 《星期日电讯报》署名评论员文章标题是《别试图贿赂北方,约翰逊先生。谈谈抱负吧》。 作者达利(Janet Daley)认为,如果说约翰逊内阁打破了财政部世代相传的常规,那么对北方选民全是“左派分子”(Leftist)的陈旧观念和傲慢心态也必须打破。 对北方人的定位决定了经济政策和财政预算的方向:不要施舍,要鼓励创业,鼓励本地经济发展。 所以,约翰逊如果真想履行对北方的竞选承诺,他应该做的不是自己变成左派,在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上大笔撒钱,最后浪费惊人,而是投在能真正创造就业机会的地方。 北方选民1980年代曾投票把撒切尔夫人送进唐宁街,因为他们的理想跟富有的右翼选民一样,希望生活更好。 高铁二期 英国高铁二期工程超预算、超工期,数额惊人。 《每日电讯报》15日透露,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有意接手,5年内建成,还可节省数十亿英镑资金。 16日交通大臣夏普斯(Grant Shapps)否认英国政府曾与中方就此事有过正式接洽的消息登上各大媒体。 报道称除了北京的铁建公司那封表达意向的信函,双方没有直接接触。 《卫报》说英国交通部官员曾证实与中国铁建就高铁2期项目“初步洽谈”,但没有任何承诺。 《卫报》还提到英国不少官员对中国在英国基础设施建设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表示过担忧,包括核电站项目和5G网络建设。 唐宁街对华为部分参与英国5G网络建设的友好态度已经给英国和澳大利亚双边关系带来紧张。 此前有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怒不可遏。
zhongwen_simp.120420_tibet_immolation_death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_news/2012/04/120420_tibet_immolation_death
两名在四川阿坝自焚藏族青年死亡
总部在美国的“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星期五(4月20日)说,星期四在四川阿坝一个寺庙外自焚的两名藏族青年已经死亡。
过去一年有30多名藏人自焚抗议 声援西藏的人权组织说,死亡的两名藏族青年名叫Sonam Kyap和Choephak Kyap,年龄都是20多岁。 两人在星期四自焚之后严重烧伤,被当地人送往医院。人权组织说,他们后来不治身亡。 从2011年初到现在,已经有34名藏人,包括佛教喇嘛和尼姑,以自焚方式抗议中国当局对西藏宗教和文化的镇压,其中多人因严重烧伤而死亡。 中国当局一直指责在印度流亡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要为这些自焚事件负责,但是西藏流亡政府断然否认了这样的指称。 西藏流亡政府总理洛桑桑盖说,中国政府应该对藏人自焚问题承担责任。
zhongwen_simp.world-55777779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5777779
特朗普与“特朗普主义”会在选举过后消失吗?
唐纳德·特朗普周三最后一次登上空军一号时向大家挥手道别。当安德鲁斯联合基地的扩音器大声播放着弗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的《我的方式》,特朗普也卸任起飞前往佛罗里达州的新家。
虽然他在集会上向一小群支持者承诺将“以某种形式”回来,但特朗普的未来以及让他在2016年争取胜利的政治运动,都是阴暗的。 就在两个月前,即使他在11月被击败之后,特朗普似乎在美国政治中仍然有强大力量。根据民意调查,他仍然受到共和党人的爱戴,受到该党政客的敬畏和尊重,并得到了近半美国人的正面评价。 然后,特朗普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鼓吹未经证实的选举欺诈指控,与各地战场州分的政党官员争执不和,在佐治亚州的选举中未能成功为两名共和党现任参议员连任,并煽动了一大批支持者,令他们变成了袭击美国国会大厦的暴徒。 他再次在众议院遭两党对他进行弹劾,如果在参议院定罪,他可能会被永久禁止竞选公职。 在其五年的政治生涯中,特朗普总能够摆脱很多政治困境,别人遇上这些情况很大机会倒下来。他被宣称已死的次数,比起弗雷迪·克鲁格(Freddy Krueger)还要多。但他总是不会完全沉下去,就像是在划艇世界中的一艘潜艇。 直至现在。 他失去了其总统职权,也被社交媒体封锁而沉默,他面临着法律和财政上的艰巨挑战。他还能成功策划政治复出吗? 特朗普的海湖庄园会是他的厄尔巴岛还是圣赫勒纳岛(译者注:拿破崙流放之地)?曾经支持特郎普的数千万美国人又会转向支持谁呢? 特朗普任期的功过:撼动美国政坛与国际形势的总统 坚实的Maga基础 (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在美国国会大厦骚乱后几天,特朗普的总体公众支持率急剧下降至百分之30几左右,是他整个任期中最低的。乍一看,这些数字表明他未来的政治前景受到了致命的伤害。 然而,看深一层,这对前总统特朗普来说却没有那么可怕。虽然民主党人,独立人士和一些温和共和党人反对他,但他的共和党的阵地似乎完好无损。 民调公司益普索(Ipsos)美国公共事务总裁克利福德·杨(Clifford Young)说:“我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并不表明他失去了政治意义和共鸣。” “任何这样说的人都是在开玩笑。他仍然有雄厚的实力。” 许多特朗普支持者完全相信特朗普的说法,认为大选在全国多个州被民主党人和部分共和党人偷走。他们在边缘的保守媒体中看到有报导说,国会大厦的袭击是由反法西斯主义运动的左翼分子煽动的,无视大量证据,拒绝承认被逮捕的是众多右翼激进武装分子和亲特朗普示威者。 加里·基弗(Gary Keiffer)是西弗吉尼亚州贝克利的67岁前民主党人,他在2016年和2020年投票支持特朗普。他说前总统对选举提出质疑是正确的,他怀疑左翼活动人士才是国会大厦袭击的幕后推手。他仍然全力支持这位前总统,并希望他能在四年后再次竞选总统。 基弗说:“他为我们国家做了很多事情。” “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一任总统能做这么多事情,但却输掉选举-(我认为)他没有输掉选举。” 特朗普可能有很多问题,但他坐拥忠诚的支持者,会去参加集会和购买Maga旗和标志的人,这对特朗普而言就不是一个问题。 特朗普最后一次以总统身份发表讲话。 政党分歧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当年参选总统时,以局外人身份,挑战了共和党内的建制。他当年曾经嘲讽地提出,共和党领袖、其他参选人只是与民主党一样是“沼泽”的一部分,意旨两者构成同一政商利益网路。 他获胜后成为共和党建制的一部分,除了一些顽固反对他的人之外,近乎全部人都屈服于特朗普的意志。 根据共和党游说者和前参议院竞选策略师利亚姆·多诺万(Liam Donovan)的说法,共和党的人卑躬屈膝,是因为党籍令他们这样做。特朗普任命了党高层,包括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罗纳·麦克丹尼尔(Ronna McDaniel)。在州和地区层面,共和党官员是特朗普的真正信徒。 多诺万说:“各州领导人是活动人士,而不是精英。” “普通成员是中坚共和党人,而中坚共和党人都是特朗普坚定支持者,特朗普绝对地转化了他们。” 每当争议到来时,共和党政客基本反应都是按兵不动,等待风暴自行过去。例如,弗吉尼亚州白人至上主义者游行后发生的暴力事件,因为政府的家庭分离政策而痛哭的移民儿童的录音爆出,在白宫附近用催泪弹暴力驱散“黑人的命也是命”示威者,特朗普向乌克兰总统施压寻找政治协助,以及他无数荒唐的推特发言。 但在特朗普总统任期的最后几周,裂缝开始显现出来。 1月6日亲特朗普的暴徒冲击美国国会大厦之前,当时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警告说,总统致力于削弱人民对2020年总统选举结果合法性的信心,其产生的实际威胁,令美国民主陷入“死亡漩涡”。 暴力事件发生后,麦康奈尔的盟友们指出他对众议院寻求以“煽动叛乱”名义对特朗普提出弹劾表示“高兴”,最终的弹劾投票中有10票来自共和党人,包括一名共和党的领导层人士,这瓦解了共和党的团结。 早些时候,麦康奈尔对暴动发表了最直接的评论,称这些暴徒是被灌输了“谎言”,以及由特朗普和其他权势人士“挑动”。 麦康奈尔的举动是最明显的信号,至少一些共和党人希望共和党应该和特朗普划清界限,保持距离。 麦康奈尔(左)试图把共和党与特朗普切割。 然而,在国会骚乱后,有138名共和党众议员投票挑战宾夕法尼亚州的总统选举结果,亦有197名共和党人依然跟随特朗普,投票反对针对特朗普的弹劾动议。 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国会议员马特·盖茨(Matt Gaetz)是忠实的特朗普支持者,他周四在推特上说:“特朗普总统仍是共和党和‘美国优先’运动的领导人。” 多诺万说,众议院的共和党人可以更好地反映该党的重心,有别于参议院,参议员必须每两年参选一次。如果麦康奈尔和共和党最高领导人希望与特朗普彻底决裂,就可能会令该党分裂。 商界的反抗 几十年来,共和党的运作,是社会保守主义者和商界利益的混合。商界讚赏该党提倡降低税率和减少管制,并容忍该党对堕胎禁令、宗教自由倡议、 持枪权和其他重要而敏感的文化问题的支持。 特朗普成为总统,并因他通过反移民和反贸易政策,将白人工人阶层吸引到共和党的势力范围内,这都令原本的联盟受到压力。在2018年,很多营运亲共和党企业及为这些公司工作的郊区民众,开始转向支持民主党。 在国会山骚乱之后,大坝决堤。沃尔玛(Walmart),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康卡斯特(Comcast)和亚马逊(Amazon)等众多大公司宣布,他们或者暂停其政治捐款,抑或则特别撤回支持特朗普挑战选举结果的共和党政客的支持。 多诺万表示,一旦政治局势平静,大企业可能会恢复其正常的捐赠模式,又或者它们可能认为共和党因将其自身受制于特朗普,而不再是契合的合作伙伴。 多诺万说:“这个变化已经持续很久了,我们早就超越了只会支持共和党的那个时点。” 大公司捐款仅佔共和党资金的一部分,但这些举措的速度和严重性,使许多保守派措手不及。这些企业最新的动向,可能会鼓励党领袖,特别是那些关注筹募经费的人,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去拒绝特朗普的政策和其政治风格。 怎样做一个前任美国总统? 福音界的想法 如果共和党的企业阵营,正考虑与特朗普主义决裂,那么社会保守派亦不会落后。特朗普作为一个曾两度离婚、多起外遇指控、性格偏激的人,仍然得到强大的福音派支持,似乎是有点违反常理。但即使流失了温和郊区的支持者,宗教保守派阵营在2020年仍然力挺特朗普。 其中一个原因,是特朗普四年间填补了超过200个联邦法院的职缺,包括三个最高法院的席位。他选择宗教保守派阵营成员-彭斯(Mike Pence)作为副总统这一点,也有所帮助。在政策上,特朗普政府推进的社会议程,在基督教保守派中甚受欢迎,包括在法院和调整的规定中,更讨好宗教派,例如不再把避孕措施列联邦医疗保障之中。 但是,在特朗普失去权力的情况下,一些福音派人士可能​​正在重新考虑他们对特朗普及其政治议程的支持。 北美圣公会牧师蒂什·哈里森·沃伦(Tish Harrison Warren)在《今日基督教》中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我们崇拜的是智者(Magi),而不是Maga”。Maga是“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简写。 她写道:“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大厦的暴力行为是反主显事件……这是黑暗的,也不是基建于真实,信仰的象征包括耶稣的名字,十字架和信息,被拉拢服务狂热的特朗普主义。” 她谴责美国的宗教领袖,容许自己对政治权力的渴望,蒙蔽了道德准则,她说宗教界内部的清算已经迫近。 去年一月,很多福音派支持者出席特朗普的造势活动。 来自堪萨斯州德比市的法律助理迪亚娜·卢斯克(Deeana Lusk)说,信仰对她的投票选择很重要,特朗普并不是她2016年共和党初选中的首选,但最终她在当年和2020年的大选中,都投票支持特朗普。 她说,她对于是否继续支持特朗普及其倡议有所保留,如果特朗普决定再次竞选,她肯定会四处寻找其他可能性。 亚娜·卢斯克说:“真相是,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有成千上万的候选人支持宗教自由,我认为最终我们将寻找到适合的人。” 没有特朗普的生活 尽管特朗普的反抗和承诺,但他仍然有可能从政治舞台上消失。有关新政党、新媒体势力、新总统竞选活动,可能会慢慢减少。 又或者,参议院中可能有至少有17位共和党人,会与50名民主党人一起,对前总统就煽动叛乱罪提出弹劾,禁止他担任公职。这样的结果并非不可能。 即使他避过弹劾,特朗普也面临非常实在的法律挑战。纽约检察官正在调查他向成年影星斯托米‧丹尼尔斯(Stormy Daniels)支付的款项。佐治亚州正在调查他致电州国务卿布拉德·拉芬斯佩格(Brad Raffensperger),施压要其为此前11月的大选“寻找选票”的事件。联邦检察官亦可能审查特朗普的言行是否与国会大厦袭击有关。 特朗普亦可能忙于维持他的商业王国,因为新冠疫情与其品牌受损,他的企业欠下数亿美元贷款,需要在未来几年偿还,而他最可靠的借款方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最近放弃了他的客户资格。 换句话说,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政坛上的卷土重来的优先性,可能没有那么高。届时,特朗普本人,可能会与特朗普主义运动分离。 普林斯顿大学的政治学家劳伦•赖特(Lauren Wright)表示:“我认为,他会被打回原形-一个只不过是对政治很有观点的名人和媒体精英而已。” 她补充说,要有另一位共和党人去接过特朗普的政治外衣并向前走可能很困难。 她说:“我认为使特朗普与众不同的不是政策信息,而是其包装方式,是一种来自娱乐圈的技能,也是要有娱乐事业的背景,传统的政治家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来表现。” 如果要让特朗普主义取得成功,共和党人将不得不寻找另一位名人,又或者,共和党会回到或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和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等早期参选人的传统共和党价值观。 多诺万不肯定共和党人能否回到过去,也不知道是不是想退回从前。 他说:“特朗普证明,并不需要对任何保守正统派的指示唯命是从,也不一定有利。” 特朗普反对自由贸易、开放移民、激进的外交政策,以及热心地主张削减社会保障。 其他共和党政客可能会认为特朗普已经证明异教徒没有那么大的风险。 他说:“很多人都在试着仿效特朗普做事,但我认为还没有人知道怎么做。” 但是,他们可能不必弄清楚。 唐纳德·特朗普即使在最近所有事件之后,仍然未被击退。
zhongwen_simp.140924_india_mars_missi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2014/09/140924_india_mars_mission
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成功入轨
印度科学家表示,该国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已经成功入轨,使印度成为地球上第四个抵达“红星球”探测的国家。
曼加里安号是世上其中一个最廉价的星球探测器。 曼加里安号是价格最廉宜的跨星球探测器之一。它将作为卫星围绕火星运转,探测火星的大气层。 曼加里安号印度时间星期三(9月24日)进行了一次历时24分钟的制动减速后,成功被火星的地心引力抓获。班加罗尔控制中心一众职员欢呼庆祝。 印度总理莫迪说,印度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他正计划扩展印度的太空研究计划。 (编译:叶靖斯 责编:董乐)
zhongwen_simp.130209_china_maohengfen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3/02/130209_china_maohengfeng
被判劳教毛恒风获得“所外执行”
设在美国的国际人权组织“中国人权”发布消息说,去年被判处一年半劳教的上海上访者毛恒风获得“所外执行”,离开杨浦区看守所获释回家。
中国上访者被警察带走。 居住在上海的毛恒凤去年九月底在北京上访时被当局刑事拘留,后来被以“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罪名判处一年半劳教。 在此期间,她的丈夫吴雪伟一直未获准探视她。 在被关押期间,毛恒风经常出现心跳过快、晕眩、视线模糊和其它高血压症状。 在毛恒风获释的前两天,吴雪伟向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举报杨浦区看守所非法拘留毛恒风。 1988年,毛恒凤因拒绝人工流产第二胎被单位开除,为此她开始上访。 在多年上访过程中,她曾多次被当局强行关进精神病院、多次遭拘留,两次被判劳教,一次被判两年半徒刑。 据称,她在上海女子监狱服刑期间曾遭受多种虐待和酷刑。 与内文相关的链接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2767088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2767088
香港《国安法》:你想知道的六个问题
中国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有关制定香港《国安法》的草案,包括把颠覆国家政权、分裂国家、恐怖活动和外部势力干预等内容,在不经香港立法会审议下,直接纳入香港《基本法》实施,此举引发香港及国际社会强烈反应。
香港民主党发起示威抗议《国安法》。 香港去年6月因为《逃犯条例》修订争议引发大规模抗议,示威诉求从反对一个可能会把嫌疑犯带到中国大陆境内审理的条例,演变成更广泛的民主诉求,抗议活动亦越趋暴力,新冠疫情稍为缓和,示威亦有重燃的迹象,各界预料《国安法》会引发新一波的示威浪潮。 中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张业遂强调,这是因应“新形势”,“完全必要”的决定,香港民主派认为北京把香港推向“一国一制”,完全无视香港《基本法》。美国总统特朗普明言,如果香港实行《国安法》,将会作出强硬回应。英国末代港督彭定康形容这是“对香港自治、法治和基本自由的全面攻击”。 中国两会:人大开幕会现场,王晨高声就香港“国安法”作说明 港版《国安法》与《基本法》23条有什么关系? 2003年,香港时任特首董建华政府推动23条立法时遭到社会强烈反对,触发当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纪念日有50万人参与大游行,示威者担心23条会限制港人言论、集会自由,港府原本在游行后,计划坚持把草案提交立法会恢复二读,但香港行政会议成员田北俊宣布辞职,港府撤回方案。 自此,23条成为了“政治毒药”,直至近期反对《逃犯条例》修订引发的“反送中”示威中,反对23条的标语偶尔亦会出现在示威者的文宣当中,而北京一直对23条久久未能通过“耿耿于怀”,近日不断有消息传出,北京希望香港尽快通过基本法23条立法。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多次表示,23条是香港宪制责任,但需要在正确时机与良好气氛下才能推行。 中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晨周五(5月22日)表示,23条自2003年受挫以来,法例在香港被人“污名和妖魔化”,“有被长期搁置的风险”,而现在“一国两制”在香港遇到新风险和新挑战,特别是去年修例风波,有“反中乱港势力主张独立”、自治、公投、歧视和排挤中国大陆在港人员,污损国旗国徽,暴力对抗警方执法,瘫痪政府立法会,这些行为“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而香港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和执行机制存在“不健全、不适应、不符合的短板问题”,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制止和惩治。 去年区议会选举,香港民主派取得压倒性胜利。在今年稍后举行的立法会选举,民主派称将努力推动“35+”计划,希望可以取得立法会70个议席中的过半议席。有分析认为,北京大力推动《国安法》之时,已经不再优先考虑建制派选情会否遭受打击,显示了北京对香港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决心。 香港国安法:民主派议员表示“一国一制”已经来临 根据中国人大官方发布的草案内容,这次加入的《国安法》将包括颠覆国家政权、分裂国家、恐怖活动、以及外部势力干预,并要求港府设立国安机构和执行机制或是有由中央政府按需要在香港设立负责国家安全的相关机关,并要求特首定期向中央政府提交国家安全相关的报告。 新《国安法》中颠覆国家政权、分裂国家、外部势力干预的内容与23条重叠。 根据《基本法》第23条,香港“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香港大学法律学者张达明对BBC中文表示,23条最初需要“香港应自行立法”的原意,是考虑到香港和中国大陆存在不一样的司法系统,其中最显著的分别,是《国际人权公约》在香港有效,但在大陆则无效,而目前在中国实施的《国家安全法》的定义,明显不受《国际人权公约》限制。 他认为,中央的做法,本身就违反了《基本法》23条,这些法例应该由香港“自行立法”,他说,“中央今次选择由人大帮香港度身订造法律,就不需要符合人权的规模,即把国内那一套搬到香港去。” 亲北京阵营认为,《基本法》23条是指香港“应自行立法” ,并没有规定只能由港府去做。 李柱铭眼中的“一国两制”和“港独” 什么是《基本法》附件三? 此次草案列明,香港的《国安法》将直接列入放在《基本法》附件三,由香港公布实施。亲北京阵营认为这本来是属于中央政府本身有的权力,但这个过程被香港民主派形容是抢夺香港的立法权。 根据香港《基本法》第18条,凡在附件三的法律,由香港“在当地公布或立法实施”;人大常委会在征询其所属的“香港基本法委员会”、香港特区政府的意见后,可对《基本法》附件三的法律作出增减,任何列入附件三的法律,限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按《基本法》规定不属于香港特区自治范围的法律。 目前《基本法》附件三列出的“全国性法律”,包括中国国籍法、中国领海声明、中国外交特权、中国国庆日决议、中国国徽命令等等。这些法律为中国全国均生效的法律。今次人大推出的是为香港特设的港版《国安法》。 香港大学法律学者张达明认为,《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国性法律”,本身应该是指该条例在全国地区实施,然后包括香港,但今次人大的做法,是制定一条“只适用于香港的全国性法律”,这违反了附件三的原意。 中联办大楼曾经成为香港示威者的目标,向大楼外的中国国徽泼墨涂污。 《国安法》与“反送中”有关吗? 去年6月,香港“反送中”争议源自一个可以把在港嫌疑犯押返中国大陆境内受审的《逃犯条例》修订案,如今香港民主派认为,《国安法》比起《逃犯条例》修订案更严苛,中方提出可以在港设立国家安全机构,引发外界关注《国安法》会否涉及“跨境执法”或把港人押返大陆受审等问题。 “反送中”示威因为港府迟迟不肯撤回《逃犯条例》修订案,从相对和平的游行,逐步演变成连场暴力冲突,示威者提出“五大诉求”,包括撤回《逃犯条例》修订、落实普选、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释放被捕人士和撤回“暴动”定义等。众多诉求中,港府只撤回《逃犯条例》修订,并强调不会屈服于示威者的暴力威胁,未有回应其他诉求。 中国大陆近年来加速扩大在香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力,被外界视为削减“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原有生活方式,加剧了“反中”情绪。“反送中”示威者多次针对中国国旗及国徽,亦有人举起港英时代或“香港独立”的旗帜,在疫情期间“反中”情绪升温,有商店明言拒绝大陆客人。 尽管众多分析指出,“香港独立”或“恐怖主义”目前并非示威者主流的意识形态,但示威转趋暴力化、针对中国象征加上香港示威者表明会争取英美等国家的支持,成为了北京方面推动香港《国安法》的借口。 民主派认为,《国安法》比起《逃犯条例》更严苛。 谁会受到影响呢? 示威人士、媒体、法律界、民主派政治团体、非政府组织、与外国政客有联系的政客等等,全部都有可能受到《国安法》的影响。 港区全国人大常委谭耀宗明言,香港过去数年曾发生不少挑战和冲击国家安全的事件,包括污辱国旗国徽、破坏和攻击中央驻港机构,并举起外国旗帜,结合外国势力,破坏国家安全,他指出以上行为都是《基本法》23条所不容许,人大会议研究如何保护“一国两制”和维护国家安全,再研究日后如何跟进。 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发言人5月22日表示,《国安法》“不仅不会影响到香港居民依法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包括游行集会的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而且会使香港广大居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在安全环境下得到更好行使”。 他表示:“‘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香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变,高度自治不会变,法律制度不会变,外国投资者在香港的利益将继续依法得到保护。在国家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的情况下,香港必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香港示威者认为可借美国之力逼使北京让步。 香港学运领袖、民主派团体“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表示,“港版国安法”是“为国际战线手足度身订造”。 在香港示威中,“国际战线”指一群主力向外国政府进行游说工作的人,当中包括黄之锋,他们在示威期间到美国游说,呼吁美方通过《香港人权民主法案》。 黄之锋强调自己没有后悔推动美国政府通过实施《香港人权民主法案》,会继续延续“国际战线”,但不排除自己的组织会被取缔。 他说无谓强作乐观,“香港会变成怎么样?又有多少人会被控告?会取缔多少组织?会不会被‘送中’(送回中国)?被捕或入狱,自己都尚算有过几次经验;但后者会疯狂到什么程度,甚至几个月后自己会在哪里,其实未必向身边的人交待得到。” 黄之锋曾赴美争取美国国会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 过往有多起例子,中国的维权人士、律师和记者,会因为对政府的批评而被指犯下国家安全的罪名,香港担心新《国安法》也会影响香港的活动人士。 以纪念“六四”和推动中国民主发展的“支联会”主席李卓人担心《国安法》会以言入罪,担心“支联会”日后支持中国维权活动或人士,会变相“颠覆国家政权”。香港“社民连”立法会前议员梁国雄则以自己所穿的“结束一党专政”衣服为例,称只要群众同时穿着这件衣服,在大陆已经干犯颠覆国家安全罪。他又以《零八宪章》起草人刘晓波为例,称他就是在《国安法》下被判监多年。 港大法律学者张达明认为,这对香港法治有很大影响,他担心《国安法》会变相让大陆可以跨境执法,而就算香港法院认为《国安法》与人权等有抵触,现实上北京也可能透过“释法”等方式,推翻香港法院裁决,可以完全超越香港法院。 因为疫情关系,示威者难以号召上万人的游行活动。 会否有示威活动? 香港民主党多名成员5月22日中午时从西区警署出发前往中联办,他们高举写有“香港人反抗”、“国安恶法摧毁香港”等字眼的横幅,沿路高呼口号,批评《国安法》是毁灭“一国两制”,变相令23条先斩后奏。他们一度被警方警告违反疫情期间所订立的“限聚令”。 由于肺炎疫情关系,港府实施禁令禁止8人或以上人员聚集,直至6月4日,不排除会因为疫情发展而进一步延长限制聚集的命令。预料短期内,香港警方也不会批准任何集会活动,包括每年均在香港举行的“六四晚会”。 过去数周,在香港市内各处曾出现零星约几十人至几百人的抗议活动,但要再次发起从维多利亚公园出发,聚集几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则并不容易。 当年因为反对23条立法而成立的“民间人权阵线”(民阵)表示,“一定奋战到底”,但承认现在发起任何行动都非常困难。“民阵”原本计划7月1日再度发起游行,但暂时未获批准。 会影响香港经济吗? 香港股市周五因为《国安法》消息受压,恒生指数急跌,显示市场有恐慌情绪。香港股市5月22日下跌1349点,即5.5%,是2008年以來点数跌幅最多的记录。 香港一些股评员认为,《国安法》可能会吓退外资,长远会造成人才流失。谷歌搜寻器香港地区在《国安法》消息传出后,搜寻“移民”的人数急增4倍。 香港“民阵”召集人岑子杰表示,审议《国安法》的消息出台后,香港股市“低开、不停跌”,称中共才是推动“揽炒(玉石俱焚)香港”的一方,批评此举不但摧毁自由民主,亦是破坏香港经济繁荣基础的“最大核弹”。 中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特首梁振英表示,香港大部分人都愿意为国家安全有所承担,相信立法不会影响外资,又指国家已全面、充分地考虑立法后引起的后果。他批评勾结外部势力、动乱才是真正冲击外资对香港信心的负面因素。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经济系副教授徐家健对BBC中文表示,这次股市跌幅不算大,亦是预期之内,而坊间讨论的撤资、人才流失,是在“反送中”运动背景下已经正在发生,而许多外资如果想在香港投资,亦早有心理准备,在香港做生意是要跟大陆的规则。 他认为这次《国安法》反而为香港减少了不明朗因素,“决定走的人会离开,不走的人会在一个很清楚的框架下生存”。 他更关注是中美交恶的情况下,美国会如何反应,“如果美国觉得香港只是中国一部分,不再利用香港做缓冲角色,这对香港的打击会更大”。 美国早前通过的《香港人权民主法案》提到,每年会审视香港独立关税区的地位,早有分析指出,此举可能会进一步打击香港经济。 美国总统特朗普明言,如果香港实施《国安法》,将有强烈回应。 针对这一表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5月22日用三个“坚定不移”予以回应:“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坚定不移,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 赵立坚在记者会上表示,“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放眼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允许在其本国领土从事分裂国家等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立法的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无权干预。”
ukchina_simp.49389762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49389762
马来西亚学校爆发女生集体歇斯底里之谜
7月底一个宁静的周五早晨, 马来西亚东北部的一个中学突然发生了一片混乱。混乱的中心是一个叫斯蒂·努兰尼萨(Siti Nurannisaa)的17岁女生。
17岁的马来西亚中学生斯蒂·努兰尼萨。 这是她对那天事件的回忆: 学校集合钟声响了。 我在课桌前感觉很悃,这时感觉有人在我肩膀上使劲拍打了一下。 我回头看是谁,这时教室已经很暗了。 我很恐惧,感觉我的后背刺痛,头晕,然后我就倒在地上了。 失去知觉之前,我好像看见了“另一个世界”,到处是流血和暴力。 最可怕的是,我看到了魔鬼的脸。 它缠着我,我无处可逃。我张开口想喊叫,可是什么声音也没出来。 然后我就晕过去了。 斯蒂身上发生的事似乎在学校里激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几分钟之内,其他教室里也爆发出尖叫,这些女孩子的疯狂叫声传遍学校大厅。 一个晕倒的女孩也声称看到了同样的“暗影”。 一个晕倒的女孩也声称看到了同样的“暗影”。 这里是马来西亚吉兰丹州的一所国立中学(SMK Ketereh)。恐惧的教师和学生把教室门紧闭,不敢出去。学校请来了伊斯兰精神疗法术士进行祷告。 当天,有39人被认为受到这种“集体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爆发的影响。 “集体歇斯底里”现象是,在一群人中毫无原因地突然蔓延开一种好像喘不上气来的疯狂举动。 “这是一种神经系统受到过度刺激而出现的集体反应,”美国社会医学家和作家罗伯特·巴索洛梅(Robert Bartholomew)说,“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软件出了问题。” 对集体歇斯底里现象的成因没有真正的解释,也没有被列在DSM精神疾患手册中。不过, 伦敦国王学院医院的精神病专家西蒙·威斯利博士(Dr Simon Wessely)认为,这是一种“集体行为”失常。 “症状往往出现昏厥,心跳异常,头痛,恶心,发抖,甚至癫痫,”他说,“这种症状常常可以找到医疗方面的原因,但是也有找不出传统生化原因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的蔓延,他接着说:“主要来自心理和社会因素。” 其实在世界各地都有爆发此类现象的纪录,最早案例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在1960年代,这种现象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工人中曾频繁发生,而今天多发于学校中。 罗伯特·巴索洛梅追踪研究马来西亚发生的这种现象已经数十年了。他称马来西亚是“集体歇斯底里的世界之都”。 马来西亚的吉兰丹有很多这样的清真寺。 “这是一个宗教信仰深厚的国家,该国很多人,特别是那些保守的农业地区,人们相信民间传说和超自然力。” 不过歇斯底里现象仍然是一个敏感话题。在马来西亚,这种现象发生在马来穆斯林社区的女孩子中多于任何其他族群。 “没人可以否认,集体歇斯底里现象大多数发生在女性中,”巴索洛梅说,“学术文献中有很多纪录。” 稻田环绕的小村帕当兰贝克。 吉兰丹首府哥打巴鲁郊外一个宁静的马来人聚居的小村叫帕当兰贝克( Padang Lembek),四周环绕绿色稻田。 村里人们都互相熟识,让很多马来西亚人回忆起很多年前他们的国家就是这样的。村里有家庭经营饭馆,美容店,清真寺和学校。 女孩斯蒂和她一家人住在一个普通的平房里,很容易就从旧红色房顶和绿色外墙认出来。她和自己的邻居好友鲁斯蒂亚·罗斯兰(Rusydiah Roslan)合用的一辆摩托车就停在门外。 斯蒂家在帕当兰贝克村。 “我被鬼魂附身的那天早上,我俩就骑着这辆摩托车去的学校。”斯蒂说。 跟很多同龄孩子一样,斯蒂也面临很多压力。她说,2018年高中最后一年各种各样的考试临近,压力最大。 “我备考好几周了,想要记住所有的笔记,但总是有错,”她说,“我感觉好像什么事都记不住。” 斯蒂在高中最后一年感觉压力最大。 7月底发生在学校的事令斯蒂无法正常睡觉和吃饭。几乎一个月的休养之后,她才逐渐恢复正常。 一场“集体歇斯底里”爆发通常都有一个“引子”,也就是第一个发作的人。 这次爆发“引子”就是斯蒂。 斯蒂形容她感到当时的情形就像被捂住了双眼。 罗伯特· 巴索洛梅说:“开始是一个孩子发作,很快就蔓延到其他孩子,因为大家都在一个‘压力锅’ 里。” 于是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鲁斯蒂亚还记得她的好朋友那天发生的事:“ 斯蒂大声尖叫,停不下来,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我们甚至都不敢碰她。” 那次事故发生后,这两个女孩的友情更密切了。 斯蒂·努兰尼萨就学的SMK Ketereh 中学。 这所学校 SMK Ketereh 从外面看起来跟其他中学校没有什么区别,校园绿树如茵,外墙是鲜艳的灰色和黄色。 詹大婶的食品摊就在学校对面,卖各种小吃。她还记得一年前7月那天发生的事,当时她正在准备食物,突然听到尖叫声。 “尖叫声极为刺耳,”她说。之后她看到9个女孩被抬出教室,又踢又叫。她认出其中几个女孩是她的常客。“那情景令人心碎。”她说。 后来,她又看到一个巫师和助手进到一间祈祷室,“他们待在里面好几个小时,”她回忆说,“真可怜,那些孩子那天不知看到了什么。” 詹大婶的食品摊就在学校对面,卖各种小吃。 自那次事件后,该学校的保安措施加强了。“为了防止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我们重新采取了安全措施,员工也有改变。”该校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对BBC说,他要求匿名,因为并没有得到向媒体透露消息的授权。 学校还增加了每日祈祷和心理课程,他说,“ 安全第一,我们也知道事件发生后对学生的关爱很重要。” 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并未透露,也不知道是否是心理健康专家设计的。他没有具体说明。 巴索洛梅强烈建议,马来西亚学生应当得到有关知识的普及,因为这种现象在该国并不罕见。 “他们应该知道‘集体歇斯底里’发生的原因,和它是如何蔓延开的。”他说,“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学习如何来应付压力和焦虑。” 马来西亚教育部门的官员还没有对这样的建议作出反应。 马来西亚的吉兰丹州一共有68所中学,不少中学都发生过这样的集体歇斯底里事件。 2016年早期,在整个州的好几个中学都爆发了集体歇斯底里事件。“官方没办法对付同时爆发的事件,于是把所有学校都关闭了。”当地一名记者弗达斯·哈桑(Firdaus Hassan)说。 他和他的摄像师Chia Chee Lin还记得那年4月发生的情况。“ 那是集体歇斯底里发作的季节,事件一个接一个发生,从一个学校蔓延到另一个学校。”Chia 说。 其中一个城镇发生的事件引起媒体极大关注,媒体报道说,一些学生和教师在看到一个“黑暗阴影”在校园游荡后,就都“着了魔”。大约100人受到影响。 斯蒂·艾恩(右)和她母亲,母亲在学校附近摆小摊。 该校的一名学生斯蒂·艾恩(Siti Ain)说,她不会忘记这个“全马来西亚最鬼魂萦绕的学校”。 “事件发生了几个小时,但之后好几个月才使学校生活恢复正常。”这位现在已经18岁的学生说。 她指给我们看当时发生事件的地点就在篮球场旁边。“就从这里开始的,”她指着一排树桩说。“我同学说,他们看见一个老女人站在那里。我没看见,但他们的反应非常真实。” 校园里一排被锯倒的树桩。 马来西亚人迷信鬼神可以回溯到几个世纪前,深受巫师传统和东南亚民间神话的影响。 小孩子从小就听这些鬼故事和巫师的巫术,以及吸血鬼之类的传说。 树林和坟地都是这些恐怖故事发生的地点,这些地点也令人格外恐惧。 虽然这个学校发生的事件难以确定其原因, 但官员对他们认为可能的原因采取了措施。 斯蒂·艾恩说:“我们从教室窗户里看到一些工人用电锯锯倒了那些树,这些老树非常美丽,看到它们被锯倒令人伤感,但我知道这样做的原因。” 跟很多学生一样,斯蒂觉得那天发生的事并不是集体歇斯底里,而是超自然现象。 2016年这个二层楼的普通中学爆发了“集体歇斯底里”事件。 在美国的马来西亚人类学家阿兹力·拉赫曼博士(Dr Azly Rahman)谈到1976年发生的一起集体歇斯底里事件,那个事件发生在附近关丹市他当时就学的一所住宿学校中。 “一切都乱套了,”当时正在进行歌唱比赛,一个女生声称在附近宿舍楼顶看到一个“微笑的佛教和尚”,“她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他回忆说。 巫师被叫来给30名受影响的女生施行驱魔法。 “这些巫师的角色是在人间与阴间进行交流。但我们今天应该对这种爆发的原因有合乎逻辑的解释。”拉赫曼博士说。 越来越多的森林由于发展而被砍去,人们认为“鬼魂”失去了安居之处。 斯蒂·努兰尼萨和她的家人得知了一年前发生事件的科学和医学解释。 “任何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受的罪都会感到难过。”斯蒂的父亲阿扎姆·亚克布( Azam Yaacob)曾经是军人,他坚持认为他的女儿斯蒂心理正常。 那次事件发生后,他们找到有20年经验的一位精神疗法术士扎吉·亚(Zaki Ya)。我们在他的诊所见到他。 扎吉·亚说,科学尚无法解释超自然现象。 他告诉我们,他不仅传授《可兰经》, 而且相信“镇尼”(Jinn)精灵的神通——一种伊斯兰教中的神灵 “似乎以不同形式出现”。 “我们与这些看不见的神灵共处,”扎吉·亚说,“它们有好有坏,是可以凭借信仰将其击败的。” 在他诊所的绿色墙壁上写满了伊斯兰箴言,靠近入口处摆放着一瓶瓶“圣水”。 这些都是“诅咒”用的物件,不能触碰。 窗户旁边的一个桌子上摆着一些神秘莫测的物件——生锈的刀子,梳子,甚至还有一个干海马。 “这些是诅咒物,”扎吉·亚警告我们,“请不要触碰任何东西。” 在2018年7月底那所国立中学(SMK Ketereh)发生了集体歇斯底里事件后,斯蒂·努兰尼萨和她的家人就联系了扎吉·亚。 “我一直在指引斯蒂,在我的帮助下她已经好多了。”扎吉·亚颇为骄傲地说。 扎吉·亚相信“镇尼”的神通。 扎吉·亚还给我看了他治疗的另一个女孩的录像。从录像里可以看到这个女孩在地上打滚和尖叫,后来被两个男士制住。 几分钟后,扎吉进到屋里,接近这个明显状态很糟糕的女孩。他摸着她的头,吟诵伊斯兰经,眼看着女孩就平静下来。 “女性比较温柔,身体也弱一些,”他对我们说,“这使她们比较容易被鬼魂缠身。” 他承认,他理解他见过的许多案例都与当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但他坚持强调”镇尼“的神通力量。 “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它不能彻底解释一些超自然现象,”他说,“无信仰的人不会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直到事情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 在马来西亚最大的彭亨州,一组伊斯兰教学者对此采取了更有争议的做法。 这套对付歇斯底里工具包价值2000多美元。 他们提供一套“对付歇斯底里工具包”,价格不菲,8750 马币,相当于2100美元,其中包括甲酸、氨吸入剂、胡椒喷剂和竹夹棍。 “根据《可兰经》,这些东西可以击败邪恶鬼魂,”马胡丁·伊斯梅尔博士(Dr Mahyuddin Ismail)说,他是这套工具的设计者,他认为这是“将科学和超自然力相结合”。 “已经有两个学校采用了我们的这套工具,解决了100多案例。”他说。但他的声称并没有科学根据。 据信,木竹棍能减轻被鬼魂缠身者的疼痛,驱除邪恶。 自2016年开始发行这套工具以来,引起广泛批评。前政府部长哈里·亚马鲁丁(Khairy Jamaluddin)称这是“社会倒退的标志”。 “这纯粹就是迷信。我们希望马来西亚人成为懂科学,有创意的人,不应该固守所谓超自然信仰。”他说。 马胡丁·伊斯梅尔博士在马来西亚彭亨大学他的办公室前,展示他的“对付歇斯底里工具包”。 但马来西亚太子大学(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的临床心理学家厄玛·伊斯梅尔( Irma Ismail)对集体歇斯底里案例有不同看法。 “马来西亚文化对这种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她说,“一个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将精神信仰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如果马来西亚是“集体歇斯底里的首都”,那位于东北海岸的吉兰丹就是中心点。 鸟瞰吉兰丹首府哥打巴鲁。 “这并不是巧合,吉兰丹是马来西亚所有州里宗教信仰最保守的州,也是最容易发生集体歇斯底里现象的州。”罗伯特·巴索洛梅说。 吉兰丹处于这个穆斯林占大多数人口国家的腹地, 吉兰丹也是两个由保守的反对党马来西亚伊斯兰党(Malaysian Islamic Party)统治的州之一。 跟马来西亚其他州不同,吉兰丹的日历遵循伊斯兰日历——工作日从周日直到周四。 哥打巴鲁一个市场上的壁画。 “这是一个不同的马来西亚,”当地市场的一个82岁的老者鲁哈达·拉姆利(Ruhaidah Ramli)说,“这里过日子很简单,不像在吉隆坡那些地方那么急匆匆和有压力。” 宗教信仰与超自然信仰有关联吗?学者阿菲克·诺尔(Afiq Noor)认为, 在吉兰丹州一些学校实施更加严厉的伊斯兰法,与集体歇斯底里爆发现象不无关系。 “马来穆斯林女孩在学校受到严格的宗教纪律约束,”他说,“她们必须严格着装,不能听非伊斯兰音乐。” 他认为,如此严厉的环境可能引起更多焦虑。 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出现过这种“集体歇斯底里”现象。 在墨西哥、意大利和法国,一些严格的天主教修道院也发生过类似案例。还有在科索沃的学校,甚至在美国北卡罗来纳乡镇地区的女子啦啦队里都发生过这种现象。 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各个案例有所不同。但最终它们都是同类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严格而保守的传统文化对集体歇斯底里现象发生,其间的关联显而易见。 心理学家斯蒂夫·戴蒙德(Steven Diamond)认为,这种“痛苦而令人尴尬的症状”可能是“急需得到关注”的迹象。 “他们出现的这种症状可能是想表达他们无法表达,或不能表达,亦或不愿意使自己承认而说出来的一些情感。”戴蒙德在2002年在一份心理学期刊上的文章这样写道。 2019年对斯蒂·努兰尼萨来说比较安宁。 “我还不错,一切都比较平静。”她说,“好几个月来我都没有见到那些坏东西了。” 自中学毕业以来,她跟大部分同学都失去了联系,但她感觉无所谓——她对我说,她总有一个小的朋友圈。 她在上大学之前准备休息一段时间。 斯蒂和她的宠猫Chomel。 我们会见的那天,她带着一个黑色的小麦克风。 “我业余时间很喜欢卡拉ok。”她说。她喜欢美国歌星凯蒂·佩里(Katy Perry)的歌,也喜欢马来西亚歌手斯蒂·努哈丽莎(Siti Nurhaliza)的歌。 对这些年轻女孩来说,唱歌是释放压力的极佳途径,在经历了那个可怕的事件之后,唱歌使她逐渐恢复了自信心。 “压力使我的身体变弱,现在我知道如何应付压力了。”她说。“我的目标是正常和开心。” 我问她将来有什么打算。 “我想当一个女警察,”她说。“她们勇敢,什么都不怕。” .
zhongwen_simp.world-5387850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3878504
中美脱口秀演员:希望笑话比病毒传播得更快
一个用中文表演的美国脱口秀演员,以及一个用英文表演的中国脱口秀演员,疫情期间在网上聚了聚。
艾杰西(Jesse Appell)和周托尼(Tony Chou)聊了聊新冠期间的热议话题,以及在中美关系紧张之际,如何用幽默沟通两种文化。 制作:冯兆音、余心妍 动画:Davies Surya、Arvin Supriyadi
zhongwen_simp.120707_rolling_asea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7/120707_rolling_asean
美国将强调缓解南海争端重要性
美国官员表示,美国将在东南亚地区论坛上,向各国强调缓解南海主权纷争的重要性。
东盟国家和中国的代表都将出席下周在柬埔寨举行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会议,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将参加,预料南海主权争议将成为高度关注的焦点。 最近有关南海主权的争议不断,中国和菲律宾对黄岩岛主权争执不下,中国和越南就南沙和西沙群岛也有主权争议。 美国政府官员说,各国必须了解,在欧美经济放缓的同时,亚洲的经济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南海主权争议升级对亚洲的经济繁荣并无助益。
ukchina_simp.56098647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56098647
玛丽·安宁Mary Anning:一个女性古生物学家为何被历史遗忘?
“我真的很愤怒,怎么可以有这种事?”女学生艾维·斯威尔(Evie Swire)在9岁那一年,第一次意识到她的家乡、英格兰南岸的莱姆里杰斯(Lyme Regis)将很久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一个杰出人物——玛丽·安宁(Mary Anning)——给“遗忘”了。
安宁在当时是一个走在前沿的古生物学家,她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她几乎像从未存在过一样——甚至她出生的这个地方,都没有特别纪念过她。 艾维说,安宁好像是被“消失在历史当中,这让我想要为此做点事情。而我真的就去做了。” 在母亲安妮娅·佩尔森(Anya Pearson)的帮助下,艾维在2018年设立了一个众筹基金,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捐款——包括有远在厄瓜多尔的小孩捐出他们的零用钱。 之后的三年里,艾维的“Mary Anning Rocks!(玛丽·安宁超棒的!)”倡议基金筹集了超过9万英镑(12.2万美元)的款项,还有一名艺术家被邀请创作一个雕像,眺望着安宁完成很多精彩发现的那个海滩。 玛丽·安宁总是会带着她的狗特雷(Tray) 谁是玛丽·安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玛丽·安宁的化石给地球科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现在,她常常会被描述成一个热心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但是在她的年代里——她生于1799年——她根本从来没有办法用那样的名词来称呼自己。 她被科学界拒之门外,那些人拒绝认可她的想法,也不邀请她参加科学聚会(当时的女性不被允许加入),但是他们又会欣然接收她的工作成果,拿走她那些详尽的说明,还有她那些精良的标本,却不将功名给她。 玛丽·安宁的一封信,准确地描绘了她1823年的惊人发现:完整的蛇颈龙 她撰写的大量论文、档案和信件——还有她画的那些巨细无遗的图例——从来没有得到发表。 安宁小时候是一个贫苦的女孩,只接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但是在12岁的时候发现了她的第一枚化石;然后她开始阅读、观察,通过自学了解到她所知的一切。 几乎每一天,安宁都会冒险走进海浪当中,在当地有各种石化物的沙滩和悬崖一带仔细搜索,通过对数以千计的化石进行收集、清理和分类,来赚取微薄的生计。 “这不是碰巧发现了什么东西然后一举成名的人,”古生物学家托里·海里吉博士(Dr Tori Herridge)说,“她是一个有技巧的科学家,她有一双好眼睛,工作很努力,而且她是每一天都跑出去。” “她发现了很多全新物种的化石。她会在冬天的风暴过后就跑出去,这个时候土地的塌方会让一些新的化石冒出来,因为她知道这就是她能找到重要新证据的时候,”海里吉说。 安宁总是会带着她的狗特雷(Tray)一起出去,牠会陪伴她,而且她觉得万一在悬崖发生山泥塌方,把她埋在土堆时,狗甚至可以帮助去找人来救命。 从她的论文纸张的空白处遗留下来的一幅小狗的素描来看,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独自一人生活的玛丽·安宁,肯定是非常喜爱她的这个小伙伴。 在特雷死于一场泥石流的时候(1833年),差点也死在那里的她极度悲伤,写了一封发自内心的信给她的好朋友夏洛特·穆尔奇森(Charlotte Murchison) “或许当我说我的老忠犬死去令我颇为伤心时,你会笑,”她写道,“那个......塌在牠身上要了牠命的悬崖,就塌在我的脚边……它简直是差一点就让我面对同样的命运。” 安宁的突破在那之前十年就到来了,她是第一个发现史前海洋爬虫类动物蛇颈龙的完整头骨的人,而她在“科学男”中间的名气迅速冒升。 英格兰以及欧洲其他地方的古生物学家会以最低的价钱买走她那些有价值的标配,然后在学术圈里、在伦敦、巴黎和维也纳的博物馆里,当成是他们自己的发现。 这些精细的标本在今天仍然能在伦敦和牛津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看得到,包括一具1.95亿年历史的鱼龙,在它的肚子里还能看得到史前的鱼。 安宁经常为自己没有得到学界承认而沮丧:“世界如此无情地利用了我,我恐怕它已经令我怀疑每一个人,”她曾在一封信里写道。 在她47岁去世之后,世界当然是没有承认她的成就——她的名字几乎消失在历史里。 确实,直到今天,她的名字仍然没有被记入皇家地理学会,甚至连荣誉会员都不是。 艾维说:玛丽对我和我们很多人而言,都非常重要 艾维的努力 “200年里,关于玛丽的一切并没有太多改变,”刚刚满13岁的艾维说,“所以想出在这里立一座雕像纪念她的主意很容易。” “我来自多塞特郡,玛丽·安宁是我的同乡。我是听着她的故事长大的,我自己也经常去收集化石,所以玛丽一直是令我仰望的一个人,”她说。 但是如果你今天是一个到访莱姆里杰斯的外来客,除了在当地的博物能知道玛丽·安宁的存在之外,你根本不会知道她曾经到过这里。 “有些人住在莱姆里杰斯,住在安宁路上,却不知道安宁是谁,”艾维说,“当你没有被记住的时候,事情就是这么荒唐。” 莱姆里吉斯(Lyme Regis)位于世界遗产公园侏罗纪海岸,其丰富的化石地质已有1.85亿年历史 艾维认为,安宁对于年轻女孩子们以及世界各地那些没有经常被听见的人来说,是一个启发。 “我爱玛丽,因为即使她是生在一个女性不受尊重并且被当作一个客体看待的时代里,她仍然做她想做的事情,”艾维说。 “她也很贫穷,是一个工薪阶层,并非来自富裕家庭,这是我认为她很酷的另一个原因。她在没有任何帮助下靠自己成就了这么多。” “她没有让任何事情阻止她做她爱做的事:发现新的海洋爬虫生物,并且试着去了解牠们,”艾维说。 艾维也像她的偶像一样,决定要完成一些事情,并且请她的母亲安妮娅·佩尔森帮忙,开设了“玛丽·安宁超棒的!”众筹活动。 安宁喜欢在她的笔记上给自己最好的朋友画速写 为雕像出主意 公众对于这个倡议的响应令艾维惊讶,特别是那些参与其中的孩子们:“我想说非常感谢你们,因为将你们的零用钱捐出来是非常善心的一件事。” 尽管她的倡议现在已经有了一些非常著名的捐助者,像博物学家大卫·艾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作家特蕾西·舍瓦利耶(Tracy Chevallier,她的书《寻找化石的女孩》[Remarkable Creatures]讲述了安宁的故事)以及好莱坞演员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她最近在电影《默爱》[Ammonite]当中饰演了安宁)等等,但是艾维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小捐助者,包括在厄瓜多尔的一所学校——他们决定在“玛丽·安宁纪念日”穿上维多利亚时代服装来纪念。 安宁的鱼龙令人震惊-以前没有人知道这些扁平的圆形"鹅卵石"实际上是巨型海洋爬行动物的椎骨 因此,她希望新的雕像是“大而且突出的,让你路过不会看不见”——它会给安宁在世界各地的其他粉丝一个机会来到莱姆里杰斯,站在安宁的旁边,眺望“她的”海滩,就像安宁本人肯定无数次看过的那样。 最终的地点尚未有选定,“但是她将会是在某处的海岸防护堤上,眺望着·(Black Ven),”艾维说。那是当地一座缓慢地倾泻入海的山,它逐渐让地底的侏罗纪宝藏冒出地面。“她大部分最好的化石是在这里找到的。” 目前有计划开发一个应用软件,可以带人去往玛丽的那些重要地点,比如黑崖 对于雕像的设计,艾维的妈妈安妮娅与当地学校一起组织的艺术活动,“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参与这个过程,”艾维说。 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安宁从事她热爱的事, 艾维说 而她认为,这个过程中最好的一个建议是,所有的孩子们都坚持说,安宁的狗特雷也必须要在当中:“玛丽很爱特雷。你从她的信中能够读到,她常常提到牠。如果雕像当中没有特雷,就不对了。” 被选中负责这个项目的雕塑家是狄妮丝·达顿(Denise Dutton)。“我们见了八个非常出色的艺术家,我们和他们所有人都谈过话,”艾维说。 “我们选了狄妮丝,因为她很和善,而且她创作动物真的非常好。我们认为她会把玛丽和特雷做得很好!”她说。 来自厄瓜多尔的孩子们 与玛丽·安宁雕像计划分享他们的照片 虽然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带来了一些阻滞,但是“Mary Anning Rocks” (玛丽·安宁雕像) 倡议活动已经筹得了足够的资金,让雕像项目得以进行,而且揭幕的日子也定下来了:2022年5月,就在安宁的诞辰。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与玛丽产生共鸣,看到她所看到的莱姆里杰斯,”佩尔森说。 雕像揭幕的日子也定下来了:2022年5月,就在安宁的诞辰 “从现在起我们筹得的所有钱会用来负担最后这个雕像的费用,还会用来开发一个应用程式和互动地图,让玛丽能够走进未来。” “我很爱玛丽和她的故事,”艾维说。因为这个项目,“我懂得了有时候想法是真的很难开始,有些事情非常难,但是有很多善心的人们给了很多帮助。” “不仅是我们这些女孩,男孩子们也很爱玛丽,并且也真的希望这座雕像能够建起来。这真的很酷,”艾维说。
zhongwen_simp.world-4417219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4172192
合法45年后 堕胎议题还在撕裂美国社会肌理
人工终止妊娠,人工流产,俗称堕胎。和枪支管控一样,堕胎合法性在美国是一个极富争议的敏感话题,几十年来不断撕扯着美国社会肌理和神经。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就"罗伊诉韦德案"(Roe vs Wade)做出判决,堕胎在大多数州成为合法。但是,围绕堕胎合法与否,45年来争议从未停歇,观点两极分化,甚至有不少人呼吁推翻"罗伊诉韦德案"的裁决,全面禁止堕胎。自2016年大选和特朗普当选总统后, "捍卫生命" 反堕胎阵营声势大振, "捍卫生育权" 挺堕胎阵营声势相应升级。 BBC国际台社会事务记者瓦莱丽亚·珀拉索(Valeria Perasso)最近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走访了那里仅剩的三家堕胎诊所之一 ,希望妇女诊所(Hope Meidcal Group for Women)。
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州仅剩的三个堕胎诊所成了支持和反对堕胎两大阵营博弈的战场。“亲生命反堕胎”者在诊所外抗议。 支持合法堕胎、倡导生育权自主的志愿者与抗议者旗鼓相当,为诊所壮声势。 那是个热带风暴肆虐的周六。 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州一个叫史莱夫珀特(Shreveport)的小城见证了一场”文化冲突“。地点是一家不大的诊所:希望妇女诊所。它是方圆200英里内仅有的一家做妊娠早期人流手术的诊所。 那个周六,诊所预约满员,有大约50名孕妇等着做手术,护士们在忙着做各种准备。 诊所门外聚集着一群反堕胎人士,男女老少32人,打着伞,握着十字架或圣经列队缓行,边走边祈祷。还有一辆面包车缓慢行驶,车上巨大的广告牌,一面是胎儿图像,文字是"你会保护我吗"?另一面是蹒跚学步宝宝的脸,配的文字是"我出生前就能听到妈妈的声音"。 跟抗议者人数相当的是另一群人,穿着亮色背心,在诊所外指挥交通,或者陪孕妇进诊所。 诊所之前得悉抗议活动的消息,怕应付不了,便在脸书上求助。几十名志愿者看到脸书上的求救信息赶来相助,大多是女权人士,希望用友善和微笑让那些已经很难受的孕妇略感宽慰。 也有人是因为不满反堕胎抗议者"找错目标",把矛头对准本已身心俱疲的人和为她们排忧解难的诊所。 当地反堕胎运动发言人克里斯·戴维斯说,围绕堕胎展开的是一场"文化战争"。 如果确实是一场战争,或者说一场持久对峙,那么希望诊所显然是一个主要战场。 抗议堕胎,风雨无阻 围绕合法堕胎权,支持与反对两派对立鲜明,近两年尤其明显。 希望:诊所+战场 到希望诊所做人流手术的孕妇来自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和密西西比3个州。她们大部分20来岁,已经有一个孩子,要求二胎人流的原因是缺钱,养不起更多孩子。其中不少是单亲妈妈。 她们中8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堕胎费用(大约500美元左右)得自掏腰包,联邦、州政府和保险公司都不买单。 过去十来年里,路易斯安那州的堕胎诊所陆续关闭,现在只剩3家,每年做10000例手术。因为法律规定咨询问诊和手术之间至少有24小时间隔,因此很多孕妇必须承担交通、住宿等额外开支。 希望诊所平时每天大约有30台手术。周六最忙,有时要做50多台手术。预约名额很紧俏。 诊所的大门已经加固,进门必须按门铃,前台闭路监控屏幕上是15个摄像头从各个方位传来的外面的影像。 里面的人害怕吗?没有。太忙了,顾不上害怕。有50号人等着手术呢。 希望妇女诊所行政总管皮特曼女士心情沉重:“对我们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 说这话的是诊所负责人凯塔琳·皮特曼(Kathaleen Pittman),路易斯安那州人,60岁,高个子,绿眼睛,说话直截了当,无所畏惧。她也是这个诊所的顶梁柱,在这里已经干了35年。 她说,要是早30多年有人告诉她,今天她会坐在这个诊所,面对各种规定和限制左右为难,被气势汹汹的"反"派人士责骂威胁,她会觉得不可思议。 "可这一切正在发生,"她承认。 皮特曼晚上睡不着觉。“反堕胎分子肯定会说那是因为我良心不安。那纯粹是胡说八道!我失眠是因为操心那些新规则出来后,我们该怎么保证来诊所的人得到应有的照料。" 她说的规则是美国各州近年来陆续出台的各种限制堕胎的法规。 法规趋严 压力日增 过去10年里,美国各地的堕胎诊所数量锐减。路易斯安那州从1980年代的11家减到现在仅剩3家。全国有7个州只有一家堕胎诊所。 自从2016年大选以来,围绕堕胎合法性的争执更趋激烈。 因为推翻最高法院的裁决,直接全面禁止堕胎不容易,很耗时间,所以保守派就从较容易的州法着手。 许多诊所迫于各种压力决定关门,包括针对诊所和医护人员的人身攻击,政府停止拨款,保险公司不为堕胎买单等。 2017年,特朗普总统任期第一年,19个州通过了63条针对堕胎的限制性法规,29个州(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因为相关法律法规之严而被生育权研究机构Guttmacher 研究所列为敌视堕胎州。 该机构数据显示,特朗普总统任期的头半年,各州共推出了431条限制堕胎的规定;2018年第一季度37个州通过了308条限制堕胎规定。与此针锋相对的是,44各州通过了700条保护或扩大生育自主权的法规。 俄亥俄州2106年12月立法规定怀孕6周禁止堕胎,所谓"心跳法案"(胎儿有心跳,通常是怀孕6周),引发全国争议。一年半之后,衣阿华州也于2018年5月通过了类似的法律。这是对终止妊娠时间法律限制最严的两个州。 随着各州各种限制堕胎的新规出台,提供这项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和人员感受到的压力日益增大。美国全国堕胎联合会(National Abortion Federation,NAF)注意到,2016年大选过后,针对堕胎的仇恨言论大增。 皮特曼对未来不乐观。“我告诉你,”她说,“情况不会有任何好转。” 于此同时,还是不断有人需要堕胎,而提供这类服务的诊所和医生越来越少。 露西的故事 露西(化名)21岁,怀孕8周,到“希望”诊所做人流,路上开车单程3小时。 她是商店收银员,单亲妈妈,女儿不到1岁,父母都住在外州,帮不上忙。 她说,肚子里胎儿的父亲就是女儿的父亲,但他几乎不管女儿,所以也不指望他能帮忙照顾第二个孩子。她自己一个人没法带两个幼儿。 "即使他反对我堕胎,我还是会来做这个手术,"她态度很坚定。 她解释说,像她这样的非裔美国女性,生活比其他人更艰难。她想回学校继续深造,不能有两个孩子拖累。将来有可能要更多的孩子,但现在绝对不行。 因为露西属于低收入者,诊所同意减免部分手术费,只收不到400美元。根据路易斯安那州的新法规,她第一次就诊时先要做一对一咨询、填表、签字,预约五天后的手术。 周二对露西正合适,因为她周三不上班,正好可以休息一天。 卡塔利亚的故事 卡塔利亚(化名)周六去诊所时外面有很多反堕胎抗议者。 她22岁,从得克萨斯州开车2小时到希望诊所来堕胎。这是她和男友的第二胎。他们认为现在没条件养两个孩子,即使生下来也得让别人领养,又舍不得,所以决定人流。 她和男友都是食品加工厂工人,日夜倒班,每月收入只有800美元左右, 平时一家三口都难得在一起,再要第二个孩子,更无法想象。 卡塔利亚说,如果他们挣钱多一点,就肯定会要这个孩子。她不否认自己心里很矛盾。 超声波检查确认她怀孕5周,还没有胎儿心跳。她忽然泪流满面。 擦擦泪,叹口气,又说,谁都没错,就是养不起更多孩子了。 2018年1月,成千上万人汇集到华盛顿特区参加反堕胎大游行 特朗普总统就职后,支持合法堕胎权的阵营也开始壮大。 政治和法律 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就"罗伊诉韦德"案作出判决,堕胎从此合法。但之后45年来争议始终不断。堕胎合法性在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等几个维度上撕扯美国社会的肌理和神经。 美国最高法院确立的"三阶段标准"规定,妊娠第一期(First trimester,妊娠头3个月)孕妇有自主决定权,妊娠第二期(妊娠中3个月),出于孕妇健康考虑,各州可以限制但不能禁止堕胎,妊娠第三期(妊娠后3个月),除非孕妇有生命危险,各州可以立法限制或禁止堕胎,保护胎儿。 "罗伊诉韦德"案判决后的45年间,有记录的人流手术共约6000万例。 据皮尤民调中心2017年一项调查显示,大约57%的美国人认为所有或绝大多数堕胎都应该合法。希望立法禁止堕胎的40%的人里,大部分是共和党人。 调查发现,"在堕胎问题上的党派分歧对立比20年前更为严重"。 2016年大选为此提供了佐证。 美国副总统彭斯在2017年1月的反堕胎大游行开始前的集会上讲话。此前不久,特朗普总统宣誓就职。 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声称自己长期致力于捍卫生育权,共和党的特朗普则自比前总统里根,是个彻底"亲生命"派,并向反堕胎阵营许诺,一旦当选必采取行动"推进未出生婴儿及其母亲的权益"。 特朗普的竞选搭档麦克·彭斯是当今美国政坛最活跃的反堕胎政客之一。他和特朗普搭档,在保守派选民眼里本身就昭示了一个强悍的立场。 特朗普政府要兑现承诺,提交了切断对美国计划生育联合会(Planned Parenthood)联邦拨款的立法提案,但众议院不批准。 今年1月,白宫发布了二条行政令,一条使各州政府可以更方便地把计划生育联合会成员机构排除在政府拨款项目名单之外,另一条则允许医护人员出于"宗教信仰或道德理念"拒绝做人流手术。 在司法领域,反堕胎阵营的尼尔·戈萨奇(Neil Gorsuch)就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十多位获总统提名担任高院法官的候选人被认为可能与反堕胎运动立场相同。 今年11月将举行中期选举,民主党有可能夺取大量众议院席位,很可能因此壮大捍卫生育权自主阵营的声势。"堕胎战"再度升温。 只有一家堕胎诊所的州有七个,而且都加强了保安措施。 现实和个人 自2016年大选以来,美国各地的堕胎诊所遭遇的非法闯入、盗窃、破坏案显著增多,诊所工作人员被跟踪盯梢、遭到袭击的案例也更加频繁。 全国堕胎联合会(NAF)从1977年开始统计针对堕胎诊所和医护人员的恶意行为数据,发现极端暴力事件有所减少,但阻吓手段有所升级。 比如在诊所外设纠察线、抗议示威,去年全国总共有61000例,是NAF记录中最多的一年。 该组织的梅丽莎·福勒(Melissa Fowler)说,自2016年11月以来,针对堕胎诊所的仇恨言论、网上骚扰和谩骂抹黑"急剧增多"。 关于诊所遭受暴力攻击的全国调查显示,近一半堕胎诊所在2016 年受到某种形式的暴力攻击,比2014年增加6.2%。 希望诊所前台可以看到15个监控摄像镜头下的图像 "希望"诊所的医生护士对此有切身体会。他们接受BBC采访时要求匿名。 一位妇产科医生在诊所工作了36年。他每周来诊所两次,自己在城里还有一个诊所。 反堕胎活动分子在他的私人诊所周围撒传单,对他家邻居宣传说他"杀婴儿"、昧良心赚钱,还威胁要送他去"见上帝"。 他不得不求助于当地警察在自己家和诊所周围巡逻。 许多医生不堪压力和骚扰而不再做人流手术。 但是,他认为终止妊娠是女性应该享有的生育权选项,尤其是在一个经济落后、传统上反生育权自主、权益保障诸多欠缺的地方,更需要这个选项。 路易斯安那是美国最穷的七个州之一,性病高发,梅毒患病率各州最高,是全国平均数的两倍;这也折射了那里性教育的严重匮缺。 离希望妇女诊所不远的波西尔诊所2017年关门,原来的主人迁居其他州。 希望诊所所在城市的反堕胎运动势力强大。 距离诊所开车15分钟的地方曾经有过另一家堕胎诊所,波西尔诊所(Bossier Medical Suite),2017年4月关门,主人迁居其他州。 波西尔诊所位于一个商业园区,周围是大片停车场。当地反堕胎运动代言人克里斯·戴维斯(Chris Davis)说,那个停车场一度爆满,全是去诊所的人。 后来,当地反堕胎运动组织了一场"40天拯救生命"祈祷接力抗议行动,在诊所外的步行通道上支起帐篷,日夜祈祷。他们自称"祈祷斗士",在诊所地界外设法劝阻去诊所的孕妇,派发传单。 "我们天天在诊所外祈祷,祈祷停止堕胎;我们觉得上帝听到了那些祈祷,做出了那么重大的回应。那可是每年有1000个小宝宝免遭堕胎,得以活命啊。" 戴维斯有3个孩子,自称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克里斯·戴维斯是当地“祈祷斗士”运动的代言人 另一位"祈祷斗士"叫凯露·哈里斯(Carol Harris),退休老人,基督教徒。她经常在当地的诊所外发放反堕胎宣传资料,劝说要堕胎的人回心转意。 她发放的小册子里有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图片,一位后悔堕胎的母亲的自述,还有当地两个向孕妇免费提供尿片和奶粉的孕妇中心的资料。 她说,奥巴马政府执政期间政策有所宽松,"现在反过来了,我很高兴"。 哈里斯声明她和她的同伴们的着眼点不是推翻"罗伊诉韦德案"判决,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层面,劝回一个是一个,积少成多,在草根层面推翻那个判决。 不过,她承认大部分去诊所求助的孕妇通常都不理睬抗议者。 一名相应"希望"诊所呼吁前去声援并维护秩序的22岁志愿者说,抗议者怼错了对象,除了让孕妇受更多的罪,什么目的也没达到。 凯露·哈里斯多年不懈地参加反堕胎抗议活动,派发宣传资料,劝说孕妇改主意。
zhongwen_simp.world-52861331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2861331
新闻背景:美国半个世纪来发生的重大种族暴力骚乱
美国明尼苏达州暴力骚乱5月25日从双子城迅速蔓延到至少20个州。 事件 起因是一名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白人警察执法过程中被警察膝盖锁压颈项致死,引发抗议,暴力迅速升级 、 蔓延 , 首都华盛顿 局势紧张 , 还 惊动了总统特朗普。
“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种族骚乱持续多日,蔓延到20多州。骚乱始发地明尼苏达州事态最严重,加油站被纵火 和平抗议示威、纵火焚烧楼房和汽车‘抢劫商店,催泪瓦斯烟雾中警民对峙……无不勾起似曾相识的历史回忆。美国20世纪历史上不乏种族关系引发的骚乱。 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大学第一名非洲裔学生詹姆斯·梅瑞狄斯(James Meredith) 1962年 密西西比骚乱 在废除种族隔离法案生效8年后,美国南方种族隔离势力强大的背景下,一名从军队退役的非裔男子詹姆斯·梅瑞狄斯(James Meredith)申请就读密西西比大学。几经周折,多番努力,在全美有色人种协会、总统肯尼迪、联邦司法部、法警和军队的协助下,最终冲破阻力得以踏进校门。 9月30日傍晚,梅瑞狄斯在联邦司法部副部长和几百名法警护送下从大学西门进入。当地种族隔离主义分子闻讯聚集校园,与法警爆发冲突,后者发射催泪瓦斯。联邦军队奉命增援,深夜突入校园,黎明前平息了骚乱。冲突期间一名法国记者和一名旁观者被打死,约300人受伤,200多人被捕。 密西西比大学骚乱震惊世界,第二年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美国民权运动随后逐步走向高潮。 底特律骚乱现场 1967年 底特律骚乱 1967年7月23日,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警察在凌晨突袭无证经营的酒吧,逮捕数十名黑人,引发暴力冲突,演变成骚乱。24日晚,数千人冲破一万多名军警的包围,烧毁市区许多房屋和商店以及数处警察所,最后联邦军队介入,持续了5天的骚乱得以平息。 事件造成40多人死亡,约400人受伤,7000多人被捕。 1968年华盛顿特区骚乱后的废墟 1968年 马丁·路德·金遇刺引发全美骚乱 1968年4月4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演讲时遇刺,全国110多个城市从4月到7月,先后爆发示威、骚乱和暴力冲突。纵火和抢劫商店造成数千万美元损失。芝加哥、巴尔的摩、辛辛那提和首都华盛顿特区事态尤其严重,联邦政府军队介入。 时任总统约翰逊下令由海军陆战队、国民警卫队和陆军荷枪实弹护卫国会山和白宫,全市宵禁,禁售枪支和酒精类饮品。华盛顿的骚乱持续了4天,一千多处楼房被纵火烧毁,13人死亡。现在普遍认为这场全国范围的骚乱总计31人死亡。 1992年洛杉矶骚乱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严重的种族骚乱 1992年 洛杉矶骚乱 1992年4月29日至5月2日,美国洛杉矶爆发了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种族骚乱,持续6天,63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骚乱的导火索是警察殴打非裔青年罗德尼·金(Rodney King),法庭一年后判警察没有过度使用武力,无罪释放,这个裁决被认为不公平,激起众怒,抗议示威迅速升级为骚乱,洛杉矶城里到处火光冲天,陷入混乱和瘫痪。骚乱一天之内蔓延到近20个州。 加州州长宣布洛杉矶进入紧急状态,时任总统布什派4000多国民警卫队员进城平息暴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亲自指挥。事后,4名涉案警察被联邦法院以违反民权被定罪,判处30个月监禁。 2014年密苏里弗格森骚乱,导火索是白人警察开枪打死一名非裔青年 马丁和布朗 2013年佛罗里达州桑福德骚乱和2014年密苏里州弗格森事件都是黑人在警察执法过程中丧生,而涉事警察后来都安然无事,引发全国100多个城市民众抗议示威,有些地方演变成暴力骚乱。 2012月2月26日,佛罗里达州桑福德的社区协警乔治·齐默尔曼(George Zimmerman)在路上看到去便利店买了东西出来的非裔青年特雷翁·马丁(Trevon Martin),觉得他可疑,打电话报警后尾随,期间发生扭打,警察赶到后马丁已中弹趴在地上。 齐默尔曼被控二级谋杀,但2013年7月法庭宣布他无罪释放,引发全国抗议潮,而桑福德则出现骚乱,数辆警车被焚。 齐默尔曼(左)和马丁的住处在同一个小区 2014年8月9日,18岁非裔青年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 Jr)在密苏里州弗格森市被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Darren Wilson)拦截搜查后开枪打死,随即引发各地连续数周的抗议示威,弗格森警车和房屋被焚,学校和商场关闭,全城陷入骚乱。 事件一周年时,游行集会者在弗格森警察局等机构前抗议示威,打出"黑人生命也重要"( Black Lives Matters)的口号,也使国际社会更多关注美国国内的种族关系和系统性种族歧视问题。 这两起相隔不久的同类事件引发了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对种族歧视、警察暴力执法、司法不公等社会议题的关注。奥巴马政府任期内,美国在立法和行政层面对警察执法的监督和警民关系改善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2020年弗洛伊德之死引发明尼苏达骚乱 烧车 抢掠商场 白宫外的抗议示威人群和警察对峙 洛杉矶高速公路上被扔烟花爆竹,意在瘫痪交通 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也被一片催泪瓦斯烟雾笼罩 底特律又见催泪瓦斯烟雾 图片版权所有
ukchina_simp.161005_vert_tra_what-can-albania-teach-us-about-trust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tra/2016/10/161005_vert_tra_what-can-albania-teach-us-about-trust
阿尔巴尼亚的慷慨待客之道
“全国到处都有为科索沃人设置的难民营。阿尔巴尼亚家庭会走进难民营,找到一家人,然后把他们带回家。他们并非亲戚或朋友,而是陌生人,但是阿尔巴尼亚人会接纳他们,给他们提供食宿、衣物,就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对待他们。”
Besa:阿尔巴尼亚古老的热情好客之风(图片来源:Chad Case/Alamy) 我坐在培拉特(Berat),阿尔巴尼亚著名的“千窗之城”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一边品尝玛奇朵,一边聆听内维尔·穆伽 (Nevila Muka) 回忆科索沃战争对她的祖国造成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逃避塞尔维亚武装力量造成的死亡威胁和破坏,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有五十万余名难民逃离科索沃,到阿尔巴尼亚避难。我很快发现穆伽不仅是远远地观察了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我祖母实际上接纳了一家人。我当时很小,只记得经常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玩。我记得他们的烘焙技术真的很好,他们制作的面包最好吃。” “那不会造成什么困难吗?”我问道。 “我们真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一切都很好。但是,对很多家庭来说确实很艰难,因为很多家庭并没有足够的钱来养活科索沃人。很多人为此举债,但是他们不会拒人于门外。” 我问她为什么,她耸了耸肩。 “这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习俗。这是一种 Besa。” 阿尔巴尼亚人生性慷慨(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我之前听说过 Besa 这个词,知道它的意思类似于信仰、信任或忠诚,但是我从未在这种情境下听到这个词。穆伽解释说,它就像是阿尔巴尼亚人的一种道德规范,表示他们的慷慨好客。如果有人来找你寻求帮助,你就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落脚的地方。就这么简单。 在我们这番讨论之后,我对 Besa 这个概念很着迷,想要了解更多,于是我联系了俄莱斯特·比奇里 (Orgest Beqiri),他是阿尔巴尼亚大学的一名学生,还是一个历史迷,是我在阿尔巴尼亚时认识的。我知道,如果有谁了解更多详细情况,那就是他了。 我们见面之后,他解释说这种传统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是勒克·杜卡吉尼的卡努法典 (Kanun of Lekë Dukagjini) 的一部分,这一套习俗法典制定于十五世纪,用以治理阿尔巴尼亚北部的部落。虽然卡努法典通常被视为 Besa 的起源,但是很多人认为这种传统实际上历史更悠久,而卡努法典只不过是将很久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部落传统形成了文字。 他说:“卡努法典上记载了一条古老的谚语:‘Shpija para se me qenë e Shqiptarit, asht e Zotit dhe e mikut’,意思是房子在属于所有者之前,首先属于上帝和客人。在古代,如果您是一名旅客或难民,您可以敲开您所发现的第一座房子的门,然后询问:‘房屋的主人,您是否欢迎客人?’,于是屋主就必须让您进去,这是一个很盛行的传统。卡努法典规定房屋的主人无论日夜都应该随时准备一个空床,以防客人意外到访。” “那么,这是一项义务?”我问他。“即使不希望招待某个人,也必须按照 Besa 招待他们?” “不完全是。虽然这是一种义务,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真的都乐于招待客人。这是让他们感觉骄傲的一件事。事实上,有一个老故事是这样讲的,在北部某个镇曾有人打算建造一座酒店,结果遭到了整个镇的抗议。人们纷纷跑到市政厅投诉,声称如果人们希望找到落脚的地方,完全可以去敲他们家的门。” 这些年来阿尔巴尼亚为难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天堂(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Besa 中很多严格的规定已经失传,但是这种普遍的责任感和热情好客的传统一直在阿尔巴尼亚人中间流传。虽然科索沃战争无疑是这个国家必须面对的最大危机,但是这肯定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大多数人都不怎么了解,在二战结束后,阿尔巴尼亚是为数不多的国家中犹太人口比战前增长了很多的国家之一,他们不仅拯救了国内原有的犹太人,同时还为周边国家的两千多名其他犹太人提供了庇护。尽管意大利法西斯和驻地纳粹士兵不断施压,但是阿尔巴尼亚人拒绝出卖他们的客人,因为这么做不仅是一种奇耻大辱,而且会让房屋的主人必须“血债血还”,意思是要为他们报仇。 最近,阿尔巴尼亚又发现自己在践行这种 Besa,这一次是为了接纳来自中东的那些难民。这个国家目前居住着成百上千的伊拉克难民,都是从遭受战争破坏的家园中逃出来。叙利亚难民也在这里找到了庇护;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 (Edi Rama) 在一次访谈中表示,阿尔巴尼亚人庇护的五十万科索沃难民证明了整个欧盟完全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来承担这个负担。 尽管有这些英雄事迹,但是谦逊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未因为他们对全球芸芸众生的博爱而受到关注。实际上,这个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很小很穷,因此并未因为他们的贡献而引起国际上的注意。不过,随着全球各地纷纷拒绝难民入境,我们似乎可以从阿尔巴尼亚热情好客的风俗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我后来和穆伽分享了这种观点,那是在我们第一次讨论她家接纳的科索沃人很久之后。 “真遗憾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情况。阿尔巴尼亚太低调了,这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得到什么关注,”我说道。 她狡黠地笑了,点了点头。 “是啊,但是您现在知道了,这就很好。您可以开始告诉其他人。或许有一天,全世界的人也都会知道的。”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vert-fut-44714504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4714504
假如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日期和方式
你和你认识的每个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人世。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一直潜伏在我们的脑海里,并支配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包括做礼拜、吃蔬菜、去健身房、生孩子、写作和创业等等。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 人们会坚持某些信念来驱赶对死亡的恐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死亡总是盘踞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并从潜意识层面对我们产生影响。费城儿童医院和费城大学儿科医生伦理学家福特纳(Chris Feudtner)说:"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也不会去思考死亡的问题。人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应对眼前更加迫切的问题上。" 如果死亡问题上的这层模糊的面纱被摘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突然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日期和方式,将会发生什么?虽然这根本不可能,但是仔细考虑这个假想的场景,将会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启发,指引我们如何更好的度过自己有限的人生。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死亡是如何影响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人们在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本质后如何处理潜在的焦虑和恐慌,如纽约斯基德莫尔学院的一名心理学教授所罗门(Sheldon Solomon)所说 ,我们只不过是会呼吸、排便和有意识的肉块,随时会死去。 "恐惧管理理论"是由所罗门和他的同事们为新发现创造出来的术语。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缓解与生俱来的死亡恐惧,人们会信奉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使人感觉每个人都是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中有价值的一员。 在1,000多次经过同行评议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知道自己即将离世时,会更加坚守基础文化信念并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感。同时,人们还会变得愈发捍卫自己的信仰,并对任何威胁信仰的事物做出带有敌意的反应。 任何关于死亡非常微妙的细节都足以触发行为的变化。比如,电脑屏幕上仅闪烁了42.8毫秒的"死亡"一词,或发生在殡仪馆附近的对话。 这些变化会如何表现出来?当得知死亡迫近,我们会对那些在相貌、政治倾向、出生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更加友善,而以更轻视的态度和暴力的方式对待那些并没有什么相似点的人。我们会对三观相同的伴侣做出更深刻的承诺,而且更倾向于支持煽动恐外情绪的魅力型领袖。 对于死亡的思考使我们更加爱国,同时也使我们对外来者的同情减少。 我们还会变得更无所事事,沉迷喝酒、吸烟、购物和暴饮暴食,对环境则变得越来越漠不关心。 如果每个人都突然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日期和方式,那么社会极有可能变得比现在更加充满种族歧视、仇外情绪,暴力和战争威胁会更加严重,自残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也会更加多见。 然而,这一切并非命中注定。 像所罗门这样的研究人员希望,人们意识到对于死亡的焦虑会引发广泛负面影响后,能够想办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事实上,科学家已经记录了一些逆势而进的例子。 例如,韩国的佛教僧侣并没有以这种消极的方式回应死亡的召唤。 佛教僧侣对死亡的召唤似乎并没有做出典型的自我防御反应,这与"恐惧管理理论"的预测相反。 研究人员对一种叫做"死亡反思"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让人们不仅仅以一种普遍的、抽象的方式思考死亡,同时还让他们思考自己将如何死去以及死亡对家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变得更加无私。例如,不管是否社会急需都愿意捐献血液,也更愿意反思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好事和坏事。 这些发现揭示,知道死亡日期可能会让我们更关注生活目标和社会联系,而不是下意识地固步自封。 萨尔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alzburg)的心理学教授约纳斯(Eva Jonas)表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倡导一些策略,帮助我们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我们的日常选择和行为中;了解生命的宝贵可能会加深人们对其价值的认知,并让人们产生'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的感觉,增进宽容和同情之心,并将防御反应降至最低。" 以一种特定的、明确的方式思考自己的死亡,可以鼓励人们的利他行为,比如献血。 病态的人格 不管整个社会是否会经历一个糟糕的或美好的转折,我们在个人层面上如何回应死亡的召唤取决于个人性格和重大事件的具体情况。 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心理学助理教授布莱克(Laura Blackie)表示:"你越神经质、越焦虑,你就越受控于死亡恐惧,无法专注于其他有意义的生活变化。但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将于90岁在睡梦中安详地死去,那么你可能也不会太陷于其中,或者只是不屑地说一句,'哦,没关系,继续。'" 然而,无论生命是在13岁还是113岁结束,对绝症患者的研究可以揭示人们对于死亡的典型反应。 福特纳说,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通常会经历两个思考阶段。首先,他们质疑诊断结果,询问是否无药可医,还是他们可以与之抗争。 之后,他们会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剩下的时间。大多数人属于以下两类:要么决定把全部精力放在尽一切可能战胜疾病上;要么选择反思自己的生活,尽可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做能带给他们快乐的事情。 有些人可能会决定不与自己的死亡日期抗争,而是花时间做一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 在假设已知死亡日期的情况下,同样的过程可能会发生。"即使你知道自己还有60年的寿命,但你在最终的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内也会有所体验," 福特纳说,"一旦时钟走得越来越近,我想人们会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那些选择逃避死亡的人可能会沉溺于此,尤其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是如此。例如,一个知道自己注定要被淹死的人可能会不停地练习游泳以获得生存的机会,然而一个知道自己会死于交通事故的人可能会选择不惜一切代价避开所有车辆。 然而,另一些人却可能背道而驰——以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打破他们的预期死亡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这能使他们对于整个过程拥有更多控制权。乔纳斯和她的同事发现,当要求人们想象他们会饱受痛苦并渐渐死于疾病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的人会有更多的控制感,表现出更少的防御性偏见与对死亡的焦虑。 有些人的反应可能会是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创造性。 那些选择坦然面对死亡的人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些人将会精神饱满地充分利用剩下的时间,在创新、社会、科学和创业领域达到更高的高度。所罗门说:"我认为,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能使激发出我们的潜能,同时还会带给我们心理上的自由,让我们能够为自己,为我们的家庭和社区做更多的事情。" 的确,创伤幸存者的案例足以表明,意识到所剩时间是有限的,可以激发自我提升。虽然很难收集这些幸存者的基线数据,但许多人坚持认为,他们身上发生了深刻、积极的变化。"他们认为自己更坚强、聪明,更能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也愈发珍惜生活,"布莱克说,"他们开始意识到,'生命如此短暂,总有一天我会死去,我应该充分利用它。'" 有时创伤性事件的幸存者的恢复能力更强,比如奥兰多枪击事件。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出最好的一面。相反,许多人可能会选择脱离现实,不再对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这不一定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不知所措的感觉淹没了他们。作为一名殡葬业者,《善终的秩序》的作者及创始人道蒂(Caitlin Doughty)说:"如果你知道自己明年6月就要死了,你还会写这篇专栏吗?"(可能不会)。 虚无感也可能导致许多人放弃健康的生活方式。既然死亡时间是命中注定的,道蒂认为:"我干嘛还要吃有机食品,我要喝普通的可乐,而不是健怡可乐。也许我会尝试吸毒,吃一整天蛋糕。我们的很多文化的主题都是如何延缓死亡,如何通过维护法律和秩序来避免死亡。" 讽刺的是,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会引发吸烟、酗酒和暴饮暴食等虚无主义行为。 所罗门认为,大多数人很可能会在极度兴奋和虚无之间徘徊。可能前一个星期选择颓废地窝在家里,吃一堆沾有乳酪的饼干,在网飞(Netflix)上看下一季的《法律与秩序》,下个星期就跑去救济厨房做志愿者。但不管如何选择,即使是最想得开的人,偶尔也会情绪崩溃,尤其是当死亡逼近的时候。 福特纳认为:"改变是有压力的。这里我们讨论的是每个人身上会经历的最大的变化——从活着到死去。" 宗教的干扰 实际上,无论我们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都会因为知道何时和如何死去而根本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接受治疗,这将催生出一些与死亡相关的特殊领域。这可能会导致新的社会仪式和活动的出现。比如说,死亡日可能会像生日一样被庆祝,但日期是倒数而不是增加。 宗教将被彻底动摇。 现存的宗教将被彻底动摇,当精神觉醒被抛弃,邪教可能出现。道蒂说:"我们是否会开始崇拜这个告诉我们何时将死的系统?是否会向此系统提供祭品?把我们的处女女儿送出去?这绝对会破坏现有的宗教信仰。" 人际关系也必然受到影响。对于许多人来说,找到一个与自己的死亡日期很近的人将成为必然需求,而恋爱约会的应用程序将对合适的人进行筛选。道蒂说:"人们惧怕死亡的原因之一,是害怕失去所爱的人。这种恐惧总是大过死亡本身。如果我89岁才离开人世,那我为什么要和一个40岁就会死去的人在一起呢?" 同样的,如果能够通过生物样本确定死亡日期,一些父母可能会选择流产注定会夭折的胎儿,以避免失去孩子的痛苦。而另一些知道自己活不过某个年龄的人可能会选择不生孩子,或者相反,尽快多生几个孩子。 许多人可能会优先寻找一个与自己死亡日期相近的伴侣。 我们还必须努力应付新出台的法律和规范。艾弗莱斯(Rose Eveleth)是Flash Forward播客的创始人和制作人(其中一集探讨了类似的死亡日期假设)。据她所说,为了避免雇主和服务提供者的歧视,人们将起草关于死亡日期隐私的法律。另一方面,公众人物可能会被迫在竞选前公开他们的死亡时间(如果拒绝可能会引起公愤)。艾弗莱斯指出:"如果一位总统候选人将在上任后三天去世,那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即使没有强制要求,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在手臂上纹上去世日期,或者将其记录在军牌上。发生紧急事故时,医疗救助人员就能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抢救。 殡葬业也将受到深远的影响——这个行业将迎合活着的人,而不是他们去世的亲人。艾弗莱斯说:"殡仪馆没办法再从那些沉浸在丧亲之痛的人身上拼命刮钱。消费者能更好的利用这个权力。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有些人可能会精心筹办一场聚会,就像那些选择安乐死的人一样。另一些人,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的死会为他人带来伤害的人,可能会被迫在道德上或情感上孤立自己。艾弗莱斯说,还有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利用死亡来达到更高的艺术造诣或个人目的。比如,参演一部戏剧,剧中最终所有人都会死去的;或是为了所信仰的事业献身。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方式,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深刻的改变。 道蒂说:"人类文明确实是围绕死亡和死亡的概念发展起来的。我认为这(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方式)会彻底破坏我们的生活。" 请访问 BBC Future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161006_vert_cul_are-these-the-strangest-relics-in-history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cul/2016/10/161006_vert_cul_are-these-the-strangest-relics-in-history
历史上最奇葩的伟人遗体器官收藏
无论你觉得人的来世可能会怎样,对于把遗体与器官拿到“eBay”上拍卖这种做法,你多半都会觉得很不入流。最近,一位顾客意外地在 eBay 上发现了一个骨头残片清单,而且据页面信息显示,这些残片均来自一名天主教圣徒;于是,这名顾客在震惊之余,向这一在线拍卖网站提出投诉。这个事件引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百年之后,我们的肢体遗骸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吗?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毫无疑问,对于生前德高望重者的肉体遗骸进行毛骨悚然的非法买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数百年来,为了一睹烈士的风采、沾沾圣人的仙气,抑或只是想在这两者的身旁做做祷告,虔诚的信徒纷纷踏上了朝圣之路。时至今日,释迦牟尼的牙齿(据说保存在斯里兰卡康提市(Kandy)的一个寺庙里)、穆罕默德的胡子(据信安放在伊斯坦布尔的一座圣殿中)以及基督的神圣脐带(据说保存在罗马的拉特朗圣若望(St John Lateran)大殿中)无一不高悬名堂,接受朝圣者的顶礼膜拜。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凡人来说,历经几十年、几百年,在我们摆脱了这垂死之皮囊后,遗骸的零星部件又会收到怎样的待遇呢?毫无疑问,(在火葬普及之前)绝大多数人纹丝不动地躺在棺槨之下,尸骨完好无损,唯有蠕虫会光顾探访。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此等的幸运安宁。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段狂放不羁的历史还在讳莫如深,身在其中的人儿并未在死后获得躯体的安宁,他们的眼球、手指、大脑、心脏依旧漂泊,动荡至今。接下来,本文从最著名的遗体器官藏品中遴选五件,向您一一道来。 伽利略的手指 今时今日,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的大拇指和中指正在佛罗伦萨展出(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时值2010年6月,意大利人亲眼见证了人类文化历史上一次最别具一格的再聚首。届时,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的大拇指、中指终于和他的牙齿以及另一根手指久别重逢,前两者由佛罗伦萨的科学历史博物馆(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在最近一次拍卖会中揽入囊中,后两者则早就是这座博物馆的馆藏陈列。回溯到1737年,在伽利略遗体乔迁新坟的过程中,他的手指被折断,并连同他的一颗牙齿和一根脊椎骨齐齐不翼而飞。窃贼并不是别人,而是伽利略的崇拜者们,他们渴求得到大科学家惊人天赋的庇佑。如今,这几根手指与伽利略发明的一对天文望远镜一同展出,赋予了一场本应消极沉闷的展览以一种昭然若揭的病态美;在它们的感召之下,为了亲眼凝视天文探索第一人的心脏,新世纪的朝圣者纷至沓来;一时间,这座博物馆不是神社,却更似神社。 拿破仑的“命根子” 据称,拿破仑·波拿巴的阴茎被人移除体外,而且还成了世代相传的宝贝(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这些俗里俗气的遗物中,虽有部分在公共博物馆中觅得归宿,但其它许多仍流落民间,属于秘而不宣的私人藏品。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的阴茎便是其中之一。据说,这都是一位英国外科医生在1821年干的好事。拿破仑遭遇滑铁卢(Waterloo)惨败后,被英国人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St Helena)上;六年后,这名法兰西独裁者便郁郁而终,其遗体不久后接受尸检。在拿破仑生前数年间,他上乘的军事才能都让英国人束手无策,难以招架,但坊间传闻,英国人后来之所以能有机可乘、反败为胜便是因为这位将军的“神器”被移诸体外,雄风不再。而拿破仑经常成为英伦漫画家讽刺的对象,他威风不再,在挣扎中死去,这种波澜起伏的命运正当得起了他长期以来被冠以的、铿锵拗口的绰号:“Bone-a-part”(分崩离析)。 自传闻中的阉割之后,拿破仑的阴茎一直流落民间,代代相传,就像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祖传文物。在19世纪,它的持有者是一名意大利祭司;到20世纪,它辗转到一名伦敦图书商手中;随后,在1969年,一名美国泌尿科专家出资2,900美元,将其纳入私人藏品的行列;此人一直将这段干瘪皱缩的阴茎放在自家床下的一个手提箱中,直到其2007年离世。2016年6月,这名泌尿科专家的浩瀚古玩收藏在拍卖会上被一名阿根廷收藏家出价买下。据说,拿破仑的阴茎很可能也名列其中,这些藏品还包括了赫尔曼·戈林(Hermann Göring)自杀时用的装有氰化物的安瓿瓶。 爱因斯坦的眼球 图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在爱因斯坦死后不久,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Thomas Harvey)便借遗体解剖的机会,取走了他的大脑和眼球(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而拿破仑的命根子并不是唯一一件藏匿于公众视线之外的名人遗物。无独有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生前数十年里,举目凝视宇宙,探索星辰;他身后一走(爱因斯坦1955年去世),双目就被移除体外;据信这对眼球被保管在纽约市的一个保险箱中——今时今日,它们只能在保险箱不见天日的“黑洞”中空自捉摸其大小问题,不复往日的光彩。 就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被取走以供深入研究探测(这一过程将会延续数十年之久)之际,他的双眼也在完成防腐腌制后,被当作密友遗物,转交给了曾长期为其效力的眼科医生亨利·艾布拉姆斯(Henry Abrams)。2009年,艾布拉姆斯与世长辞,终年97岁。从此,对于爱因斯坦双目的着落便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对尚未被列入拍品清单的眼球仍孤零零地在黑暗世界中漂泊。 托马斯·爱迪生的“最后一息” 据说,美国发明家、企业家托马斯·爱迪生的最后一口气存放在亨利·福特博物馆展厅的一只试管瓶中(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Dearborn)亨利·福特博物馆(Henry Ford Museum)的展览上,化腐朽为不朽这个对长生不老的渴望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这不,展览中有一只软木塞试管,瓶身倾斜,站姿窈窕,恰似流行歌星嘴边的麦克风;据称,在这个透明的玻璃瓶中,盛放着美国传奇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的最后一次呼吸。时值1931年,这位创造了留声机、电影摄影机以及灯泡的著名发明家在新泽西的一间卧室里寿终正寝。在他临终前的最后时刻,医生打开了一只安瓿瓶放于他的一侧;在爱迪生呼出最后一口气之际,医生瞬间用安瓿瓶将这口气息接住并密封起来。想必是爱迪生之子查尔斯(如同希腊人一般的)相信,在一个人的呼吸承载着这个人的灵魂。晚些时候,他将这只试管交与家父生前的生意伙伴——汽车大王福特以便妥善保管。 潘乔·比利亚扣动扳机的那根手指 1923年,墨西哥革命起义军领袖潘乔·比利亚遭遇暗杀身亡。此后三年,其尸首经盗墓贼挖掘,再度重见天日(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不出所料,文化上对名人遗骸的病态崇拜助长了欺诈行为,也为死者器官赝品的贩卖提供了可乘之机。2011年,在得克萨斯州(Texas)埃尔帕索(El Paso),就有这样一个满是疑点的遗物走进了公众的视线——当地的戴夫典当行(Dave’s Pawn Shop)宣称自己店里卖的一根手指来自墨西哥革命起义军领袖潘乔·比利亚(Pancho Villa),他当年便是用这根指头扣动了扳机,对此,真真假假,难以分辨。比利亚生前是出了名的、打不倒的神枪手。在他死后,其尸首的归宿同样令人无从捉摸:1923年,潘乔·比利亚的车遭遇伏击,他本人被一群枪手射杀身亡;此后三年,盗墓贼挖出他的尸体后,将头盖骨从尸体上切下;好笑的是,今时今日,很多人都扬言称自己持有这位民间英雄千疮百孔的头盖骨。 当地一名记者形容戴夫典当行中售卖的那根手指“干瘪而略微弯曲”,并阴森森地刻画道:这根手指被“可怕的锯齿状伤口”弄得四分五裂——“就好像它是自己发力从坟墓中爬出来的一样”。而典当行的老板并未对这根手指的真实来头给出担保证明,只不过给这劳什子附加了一个背景故事,而这个故事与它七年前现身并被典当行买下时的那个故事并无二致。五年了,戴夫典当行还是不死心,仍渴望卖出这根手指。而这根手指的图片也一直被置顶到典当行的脸书页面上,并伴有典当行信誓旦旦的承诺:“世上仅此一家令您大开眼界的典当行,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捉摸不透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个人去占有从另一个人肉身上剥离下来的器官遗物。或许,这些死者器官持有者把它们看作了阴阳相连的通道。又或许,他们将这些器官奉为可以抵御死亡之不可改变性的阴森图腾。1994年,爱因斯坦的眼科医生向一名记者坦白道:“教授的眼睛在我这里,他的生命也就没有完全终结。他的一部分仍与我同在。”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0106_rolling_hk_church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1/120106_rolling_hk_church
港区主教汤汉获教宗任命为枢机
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汤汉获教宗本笃十六世任命为枢机,成为历来第七位华人枢机。
72岁的汤汉在1992至2009年担任香港教区副主教,2009年4月接替退休的陈日君枢机,出任香港教区主教。 目前汤汉是教廷万民福音部的顾问,礼仪及圣事部辖下的英语礼仪经文审阅小组成员,以及中国教会事务委员会成员。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8634216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8634216
香港逃犯条例修订争议:两个“反送中”抗争者的自白
五年前,香港大批市民占领主要道路79日争取普选失败而回,当时有人在现场挂上横额,说“We will be back(我们将会回来)” 。 五年后,大批市民真的重回金钟现场,实现了“占领2.0”,但这场新 “ 占领 ” ,很快便被警方武力驱散。
6月12日,香港爆发一场大规模的警民冲突,警方动用约150枚催泪弹、数发橡胶子弹及20发布袋弹驱散成千上万的示威者。香港警方和政府形容这是“有组织的暴动”,示威者指责是政府漠视民意,强行修订《逃犯条例》,才引发不满情绪升温,并批评警方过份使用武力。 BBC中文采访两位参与这场抗议活动的示威者。但受访者要求用上化名,以免被政府秋后算账。 “我们或是真枪实弹的一代” “我在高中时已经意识到,我们是催泪弹的一代,也许会有一天要面对真枪实弹,”20岁的大学生钟同学对BBC中文说。 她接受采访时再三叮嘱我不能录音、不能拍照,“最好把电话也关掉”,我们透过中间人相约在公园一个角落聊天,她带着口罩,生怕记者已被人跟踪。到底是甚么时候在香港采访一个青年需要如此戒备? 她说,从2012年香港出现反对国民教育运动起,便经常看新闻,“越了解这个社会,便发现越多荒谬的事情。” 五年前的“雨伞运动”、三年前的“旺角骚乱”,她尚未成年,忙于学业而无法参与,“但这些抗争对当年只是中学生的我,印象非常深刻,当年我已经问,为何警察可以这样粗暴对待示威者,为什么政府可以完全不听市民的声音。” 香港政府近期推动修订《逃犯条例》引发巨大争议,外界忧虑修例通过后,会令在香港的人被安插罪名,移交至法治与人权欠佳的中国大陆。根据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大学的研究,约六成香港人不信任中国司法系统。 这个6月,钟同学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与示威活动,这是她首次参与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政府之前两次修改这份草案,但核心问题都没有解决,就是如何相信大陆政府的法律系统,香港政府说自己或是法庭可以把关,有所保障,但如果大陆要伪造罪名,把香港人带上去,也是可以,你可能说案例不会很多,但说实话,缺口打开了,大陆政府可以为所欲为。” 6月9日的百万人游行,让首次上街抗议的她大开眼界,但自称理念贴近本土派的她知道,这种和平游行根本不会有所作为。晚上游行后,她留守立法会外,看着一众示威者冲入立法会,她第一次亲眼目睹警民冲突,“现场气氛真的很紧张,警察对待示威者真的毫不留情。”但这场冲突只是一群新手年轻抗争者小试牛刀的一幕。 政府对百万人游行没有任何让步,尝试把焦点放在9日晚上的警民冲突,民间眼见政府丝毫不退让,酝酿更大规模的抗争,一些商店酝酿罢市,学生组织发起罢课,务求在6月12日包围立法会,阻止立法会恢复审议草案。 回忆人生首枚催泪弹 6月12日那天一大早,钟同学便在立法会的外围关注情况,看着示威者冲出马路,重演五年前的占领运动,但上次的79日占领也没有结果,她和其他示威者早已预料,行动会升级。 网上有人号召,示威者下午3时要冲击警方,结果3时半左右,真的发生了冲撞。 “当时我身在较后排位置,手机收不到讯号,其实不知道前方发生甚么事情,听到群众发出吵闹声后不久,本来想向前去看一下情况,但很快便看到催泪弹迎面而来。” 剎那间,金钟犹如战场,白烟之间,人群四处走避,混乱之际,她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往哪里逃。 突然,一枚催泪弹出现在她约五米以外的位置,“这是毕生难忘的回忆,原来中了催泪弹,眼睛真的很痛。”有人替她清洗眼睛,但大批防暴警察也冲上前,她还未能够张开眼睛,朋友已经把她拉走。 混乱之间,她听到了枪声,身边的男子突然倒地,眼睛流血,吓得她和其他朋友继续向后方跑。 警方说他们用的是布袋弹或是橡胶子弹,属“低杀伤力”武器,“可能定义上真的是低杀伤力,但他们的距离这么近,低杀伤力武器也足以致命,”她说。 “原来参与运动真的会有生命危险,我很害怕,但我不想走,也不知道可以怎么做。” 接下来几个小时,她和其他示威者一同与警方展开追逐战,先后逃到地铁站和商场。 “我准备被捕,但不想死” 有专家认为,香港这次集体抗争大部分属于自发。在现场,许多常常亮相媒体的政治人物,只是混在人群之中,帮忙阻止警察继续追打示威者,而不是鼓动人群冲向前。 这种新抗争模式在香港被称为“去大台化”,即是没有领袖、没有大组织支援,主要由普通人三五成群地在不同的位置参与示威。这与“雨伞运动”学生领袖、“占中三子”以及在占领区现场冒起的领袖,不断争夺话语权的作法有分别。 这种新模式有利有弊,一方面群众没有与相同阵营的人争拗的包袱,但一方面也令很多人不知所措,群雄无首。 钟同学表示,参与示威期间,经常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个位置,不知道哪个地方需要她,主要的消息来自一些具有数据保安和加密功能的社交媒体,譬如Telegram群组,以及网上讨论区,但这些地方发言的人众多,也经常传播假消息,让她无所适从。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说我们是有组织的犯罪,我很想回应她,我也很想知道当时哪里不够物资、哪里需要人,其实我也想有人提点一下,毕竟我是第一次上前线。” 当天傍晚时,她带着疲惫的身躯,默默地回大学宿舍,与朋友一起大声痛哭。 作为本土派支持者,她在这天前,常常表示支持“勇武抗争”。 “但今天的我也勇武不起来,面对的对手真的太强大了,我做好心理准备被捕,但我未准备好面对死亡,因为当死伤来得这么近时,我才知道这个代价其实真的很大。” “但我不会轻言放弃,这次运动让我知道很多同路人,我们都是真心爱香港的人,这次我们至少阻止立法会议员开会,达到了目的,”钟同学说,“但如果每次都要这样动员,去阻止政府或立法会的一小步,值不值得很难说,但我也想不到别的办法,如果想到更好方法的话,谁会选择在前线被人打。” “香港在下沉” “我看见这座城市在下沉,但我阻止不到,”30岁、从事销售工作的王先生见证了香港近年两次催泪弹,“香港人现在太会抗争,我都觉得很可悲。” 2014年,催泪弹掉下来的一刻,他是撑着伞站在前线的青年,2014年占领运动期间,他也在金钟度过了几十天的昼夜。 那时候他才刚从大学毕业不久,但自从“雨伞运动”后,香港社会进入外界所言的“社运低潮”,他也一度对政治感到气馁,但在他和很多示威者眼中,过去五年,香港的情况“每况愈下”,政府“变本加厉”。 当年的社运人士包括学运领袖黄之锋、“占中三子”、多名民主派或是本土派人士相继入狱。2016年农历新年爆发的“旺角骚乱”,本土派领袖要不被判暴动罪成,要不流亡德国寻求庇护。多名立法会议员被褫夺议席,部分人连参选的机会也没有,结果建制派在立法会占据大优势。 “政府完全没有打算听丁点反对声音,是丁点也没有,不但没有疏导民间不满情绪,反而不断地燃点不同的火头,看看《国歌法》、一地两检,还有林郑月娥打算推行的填海计划等等,现在逃犯条例只是触发点,那种怨气是累积而成。” 王先生强调自己不是本土派,工作的关系令他不能够经常参与社会运动,但这次逃犯条例再次让他意识到不得不走出。 “逃犯条例最可怕之处是看到政府的谎言,可以睁着眼说中国法治没问题,指责法律界人士不会法律,以台湾杀人案做修例的掩饰,可不可以尊重一下人民的智商?” 暴力的根源在哪儿? 6月12日,他在立法会外身在前线,但更多装备充足、戴头盔与口罩的年轻示威者,比他走得更前,他背包准备了8瓶大水,不断为中弹、中椒的示威者清洗。 “我很心痛,为何他们这么年轻便要面对这些事情?当中有些只是中学生,我中学时只需要顾考试,为何社会运动的重任,这么快便交托了给下一代?” “我是不太赞成暴力,自己年轻时也没有这么豁出去,我也试过在网上批评向前冲的人是中共派来的鬼,想破坏运动,但这批学生,怎看也不像是鬼,他们年轻的外表下,没有天真的眼神,只有绝望,或是对警方的仇恨。” 以往有示威者冲撞警察,总会有人出来试图制止,旺角骚乱爆发后,民主派政党高调“谴责暴力”,但这次《逃犯条例》引发的警民冲突,示威者在路上挖砖头,向警员扔杂物,拿起铁马冲击警方防线,民主派政党一概没有谴责示威者,而是谴责毫不退让的政权,以及加大镇压力度的警察。 警方驱散示威者的力度,大大超出大家的想象,可以毫不留情围殴一些倒在地上的示威者,甚至开枪发射橡胶子弹和布袋弹。 “网上片段中警察更像暴徒,示威者的冲击,真的只是撞向高墙的鸡蛋,到底这种方法有甚么好处,我不知道……不知不觉间,我们雨伞这一代明白了,运动是长期作战,我不希望他们有任何牺牲,换来更大的失望。” 香港政府及建制派以“有组织的暴动”和“暴徒”来形容6月12日的场面,并予以严厉谴责。据香港媒体引述政府消息,参与这场“暴动”的人数约4万人。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如果政府迁就他们,只会让他们以为用暴力便可达到目的。 王先生说,“暴力的根源是甚么?是政府,我是不太赞成暴力,但我们没有资格去批评年轻人,因为我们之前所做的抗争,同样没有动摇政权,我只希望年轻人小心自己的身体和前途,因为付出越大、失望越大,这不是最后一战,是一场长途赛。” .
zhongwen_simp.world-52489818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2489818
越南战争:数以百计女性的梦魇
有个男人进来买酱油。 陈氏毅(Tran Thi Ngai)当时的职业是助产士和护士,但那天早上,父母外出,她替父母照看位于越南南部的商店。
这名男子的防弹衣上挂着手榴弹,腰带上挂着枪。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夏天,当时南越政权、美国和盟军与北越共产党军队之间的战争不断升级。 男子走近柜台要付钱。当陈氏毅伸手拿钱时,他抓住她的手,然后抓住她的头发,将她拖到商店的后屋,强奸了她。 陈氏毅说:“感觉我的生活完蛋了。”她所能做的就是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地工作。 当她看到到小腹凸起时,她以为自己只是长胖了。然后有一天,她感到腹内被踢了一下,那时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怀孕。 看大此景,陈氏毅的父母吓坏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非婚生子是大禁忌。越南的社会风俗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女性被要求在婚前保持处女之身。 “父母叫我‘chửa hoang’(婚前孕妇),他们打我。我不想活了,觉得只有死路一条。” 陈氏毅试图自杀几次,但幸存下来。“感觉好像胎儿在为我而战”。 婴儿一出生,父母不再打她。那是1968年2月,陈氏毅的女儿长得很漂亮,让她高兴万分,但很快她就被焦虑。 “我担心孩子如何长大,担心没有钱,为了谋生,我担心自己应该如何重返职场。” 45年后,河美屠村事件幸存者阮氏清与退伍韩军士兵柳振成在首尔见面。 陈氏毅给孩子取名Oanh (莺歌)。她曾想方设法辨认出孩子父亲的身份,但实在太难。那名士兵姓金。他既不是越南人也不是美国人,他是韩国人。 4年前,韩国军队加入美军,在越南南方与越共军队作战。 分娩后不久的某晚,陈氏毅醒来,金再次出现,来找她。陈氏毅说:“他什么也没说,站在那里一两分钟就离开了。” 几天后,另一名韩国士兵抵达。 金派他去带陈氏毅和孩子到韩军所驻的基地:韩国白马师第28团,驻扎在她家乡以南的一个偏远山区。 陈氏毅感到羞愧和孤独,也别无选择。她上了车,接下来两年和强奸犯生活在一起。她一直都很害怕,担心自己和孩子的生命会受到威胁。 陈氏毅说:“那是胁迫,是强奸,没有爱。” 在金搬去另一个基地前,陈氏毅有了金的第二个女儿。 她回到父母位于富协村(Phú Hiệp)的老宅子。为了养活孩子,她尽可能多地工作。金再次派人找她。但这次,被派来一名姓朴的士兵,似乎是帮着带孩子。 “我外出打工时,他就抱着孩子,喂他们,照顾他们。” 但有一天,姓朴的士兵也强奸了她。陈氏毅怀孕了,这次是个男孩。 她家的社会地位现在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 陈氏毅说:“在村里的生活变得很困难。村民回避我,指责我有一个韩国丈夫,杀越南人。” 她和父母逃到该省的另一个地方,但她总是顶着一个坏名声。 “如果我自我介绍姓艾,人们会议论‘哦,艾女士啊。她很漂亮,但没老公。’” 当地人问她为什么没堕胎。她说,作为助产士,她无法接受这个建议。 陈氏毅说:“我的工作是帮助产妇分娩。我帮她们照顾婴儿,我抱着孩子,亲抚他们,为他们洗澡,剪脐带。我怎么可能想毁掉自己的婴儿?”。她的话语充满了心酸。 艰难的生活 陈氏毅生第一个孩子那个月,11岁的阮氏清的生活也被永远改变。 1968年2月25日上午,阮氏清听到河美村(Ha My)的另一端传来尖叫声。河美距离现在的热门旅游小镇会安(Hoi An)不远。她说,当时看到烟雾弥漫。她探头看了看进村的马路,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结果韩国士兵将枪口对准她。 她跑回屋子,告诉母亲黎氏诗(Le Thi Tho),村子被军队包围了。 “话音刚落,士兵就冲进我们的房子。” 后来的报道表明,这些士兵属于臭名昭著的韩国海军陆战队青龙师团(蓝龙师)。他们命令阮氏清全家,另一名妇女和她的孩子以及她弟弟的一个朋友进入前院的地窖。 随后,这些士兵向他们身后投手榴弹,当即就炸死了阮的姑姑和表弟。 阮氏清说,母亲试图保护她和弟弟。“我的宝贝,我们活不了了,”母亲喊道。 阮氏清说:“我的全身都在燃烧,然后感到麻木……我看到别人身都是血。” 阮氏清的哥哥当时只有8岁,被炸断了一条腿,最终因伤势严重死在医院里。阮和她的一个表亲都受重伤,他们幸存下来。他们爬到邻居家求助。 她说,士兵们随后烧毁了她的房子。“我能听到烧着的竹子发出的劈劈啪啪的声音。我闻到浓烟和火的气味。” 阮氏清说,那天河美村有135多人被杀,只有十几个村民幸存下来。 她说,尽管韩国士兵以前曾定期去河美搜寻越共分子,但她不知道为什么1968年2月25日会这样杀人。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那天他们如此疯狂。他们甚至杀死三四个月大的婴儿。” 众所周知,这一时期是越南战争的转折点。 阮氏清 同年1月下旬,越共军队发动一场针对南越、美国及其联军的“新春攻势”(Tet Offensive)。美军在美莱村进行大屠杀(My Lai massacre),1968年3月美军针对越南平民进行轮奸和大规模屠杀 阮氏清没有亲眼目睹发生在河美村的杀人事件。她被送往岘港( Da Nang)的医院接受治疗。但她哥哥告诉她,他看见士兵们第二天用拖拉机将村子夷为平地,并毁尸灭迹。 在长达20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国也犯下暴行,即使没有道歉,也要以赔偿和可恶的战争罪法庭的形式予以承认。 但现在与越南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的韩国政府似乎不愿意对其在战争中的角色进行审视。韩国派出大约32万人的军队参与越南战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是因担心共产主义阵营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韩国国防部去年9月致信阮氏清和其他102名幸存者,说没有任何记录表明韩国军方在越南实施杀戮平民事件。两国政府需要进行联合调查以核查事实,但这一调查目前无法实现。 寻找答案 韩国研究员古素贞(Ku Su-jeong)认为自己一生的使命是发现真相。 1990年代修读越南历史博士学位时,越南外交部的一位官员给过她一份文件,其中描述了韩国人的暴行。 她最终设法从越南政府官员那里买下一份未经授权的复印件。过去的20年里,她一直拜访越南村庄并与幸存者交谈。尽管没办法独立核实她的调查结果,但她相信,在韩国人进行的大约80次大屠杀中,约有9000名南越平民被杀,古素贞认为还有未被记录的其他死亡人数,经常有人希望她调查所谓的法外处决事件。 她说:“我仍然接到电话,要我去他们村庄调查。” 她毕生的研究需要付出个人代价。 1999年4月,她将调查结果发表在韩国一家报纸上。两个月后,约2000名50多岁穿着军装的退伍军人聚集在这份报纸的首尔总部前。 她说,这些人捣毁了这座建筑,一些人还破坏了她的家。她和母亲不得不搬到一个安全措施较好的公寓住。 韩国退伍军人协会也试图起诉她诽谤和欺诈,此案后来被撤销。 目前,无法证明是谁对河美村阮的家人进行大屠杀。但韩国退伍军人柳振成(Ryu Jin-sung)说,在河美村惨案发生前两周,他所在的部队也有类似的屠杀行动。 韩国退伍军人柳振成(Ryu Jin-sung) 当时柳振成的部队正在巡逻,丰一村(Phong Nhất)和丰二村(Phong Nhị)有人向他们射击。这两个村庄距离河美几英里。作为报复,他们给予还击,他们分为3个队伍,从3个不同的方向袭击村庄。 柳振成的战友杀死一名手无寸铁的老人后,柳振成的部队第一批撤离。那天晚上,他听到战友吹嘘要杀年幼的儿童和妇女,第二天,他看到路边有平民尸体。 “有一大群人。当我们到那里时,他们大喊大叫,朝我们尖叫。感觉好像他们要杀了我一样,他们的目光注视着我。我用步枪的枪管开路。我看到尸体,看到死者家人的愤怒。即使今天,仍然历历在目。” 柳振成说,那些否认在丰一村和丰二村进行屠杀的人要么被误导,要么不愿承认真相。 BBC在首尔的一家饭店安排现年63岁的柳振成和阮氏清见面。就像许多遭受战争创伤的越南人一样,他们都说他们被亡灵缠扰。 柳振成感到丰一村和丰二村遭枪杀的老人的鬼魂在追他;阮氏清脑子浮现出弟弟的影子。 彼此回顾战争经历后,柳振成读出他预先用越南语准备的一个简单短语。 “对不起,”他说。阮氏清只是点头表示感谢。他为她夹菜,她微笑着,他们继续用餐。 阮氏清表示,离开餐厅时,她感到如释重负,但仍期待韩国政府做出正式道歉。 韩国政府在发给BBC的声明中表示,自1992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共同努力,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以面向未来的方式发展两国关系。他们应该把不幸的过去抛在身后,走向未来”。 韩国现在是越南最大的投资国之一,像三星和LG等电子类巨头在越南投资数十亿美元建厂。 韩国记者许庆泰( Koh Kyoung-tae)首先发表研究人员古素贞有争议的研究结果。他说,韩国士兵可能实施暴行的想法与该国自己作为受害者的形象不符。 “我们韩国人常说,我们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一直是受害者。我们被日本、蒙古和中国殖民……我们忍受这点。这有点像我们为受害者心态感到自豪。 ” 韩国也花数十年时间游说日本,希望日本对成千上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沦为慰安妇的女性道歉。 阮氏清有一只耳朵失聪,全身严重受伤。她指责越南政府忽视这一问题。越南政府拒绝了BBC两次要求拍摄相关纪录片的要求。 她说:“越南担心任何会影响两国关系的事发生,所以他们不想澄清。” 如今,现年79岁的陈氏毅回到了富协,仍在为这场战争造成的后果而苦苦挣扎。 她说,她的孩子终生遭受虐待和歧视,被嘲笑为“杂种”。 1977年,陈氏毅的父亲因允许女儿与韩国人发生关系而被软禁,被折磨,并被殴打致死。1975年至1978年之间,陈氏毅自己被拘留或监禁过3次。 很难证实她的个案,因为越南战争结束后社会仍存在很强的复仇情绪,国家仍充满了隔阂。 越南人权组织“还混血儿公道” (Justice for Lai Dai Han) 只想向韩国士兵和犯下强奸罪的人要一个道歉。估计约有800名受害者的孩子还在世。 陈氏毅的儿子陈范泰( Tran Van Ty)是该团体的一名活跃人士。他因有韩国父亲而常在上学途中被人殴打。 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是该组织的国际大使。他说,“如果处理得当”,道歉不会对两国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越南和韩国已达成共识,要‘携手向前,不要回头’,但有时必须有所例外。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未来,必须解决过去的问题。” 该组织正在敦促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进行调查。 本月,韩国军方大屠杀的幸存者也对韩国政府提起法律诉讼。 如果法官认为诉讼案有足够的证据,那么最早,今年夏天可能会举行第一场听证会。但要几年后才有定论。 阮氏清说:“道歉可能不值钱,但对我们意义重大。” "母与子"的青铜雕塑 受陈氏毅和她儿子的故事启发,英国艺术家丽贝卡·霍金斯(Rebecca Hawkins)创作名为“母与子”的青铜雕塑,目前正在英国巡回展出。 陈氏毅说:“我们要让韩国承认发生的事件。是他们向越南出兵,不是我们去了他们的国家。” BBC朝鲜语记者金炯恩(Hyung Eun Kim)对本文亦有贡献。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8120928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8120928
孟晚舟案后又一在华加拿大人判死 重燃中国“行刑外交”质疑
加拿大法院准备下周开始聆讯,处理美国就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的引渡申请。而就在这时,中国一个地方法院就当地一宗贩毒和制毒案判处多人死刑,包括一名加拿大籍被告,时间巧合令外界质疑中方透过这宗毒品案,再向加拿大就孟晚舟案施压。
孟晚舟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之女。 广东省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周二(4月30日)的公告指,加拿大籍被告范威等人2012年7月至11月贩卖和制造约6.3公吨冰毒和360多克安非他命。同案一名美国人、四名墨西哥人和一名法院没有说明国籍的被告都被判死刑。 范威等被告人仍可在5月10日前提出上诉,也就是孟晚舟引渡案开审后两天。 范威是去年孟晚舟案后,第二名被中国法院判处死刑的加拿大人。辽宁大连市中级法院今年1月同样以毒品有关罪名,判处加拿大人谢伦伯格(Robert Lloyd Schellenberg)死刑。 谢伦伯格案在短时间内完成重审,引起质疑。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周二的例行记者会被问到范威案件,但他没有直接谈到范威的判决是否与孟晚舟的引渡聆讯有关。 加拿大外交部长弗里兰(Chrystia Freeland,又译方惠兰)回应中国法院对范威的判决时,表示加拿大对判刑“十分担心”。她又指加拿大一直反对世界各国保留死刑。 加拿大全球事务部透过声明回应BBC中文查询,呼吁中国对范威减刑,又透露加方曾派员在周二旁听庭审。 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14年的工作报告曾经提及,法院“成功审理范威等11名外国人制造、贩卖冰毒案等性质恶劣、社会影响大的案件”,但没有提供案件详情。 加拿大外交部长弗里兰回应法院对范威的判决时表示加拿大对判刑“十分担心”。 中国法庭“加快或减慢庭审速度并不陌生”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郭丹青(Donald Clarke)接受BBC中文访问说:“中国法庭因为外在因素而加快或减慢庭审速度并不陌生”。 郭丹青早前评论谢伦伯格的案件时指出,原审法庭2014年拘捕谢伦伯格后,到2016年才开始审理他的案件,然后再用差不多两年半的时间,到去年11月才决定把谢伦伯格判囚15年。 但孟晚舟去年12月1日被捕后,中国司法机关处理谢伦伯格案件的速度加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12月29日决定把案件发还重审后,把重审日期定于1月14日,前后只有16天。重审当天法庭用10小时审理证据,然后商议一小时后,就决定改判死刑。 郭丹青留意到,中国刑事案件发还重审十分罕见,而且中国官方主动安排外国媒体采访庭审过程。他认为这些迹象显示谢伦伯格的案子与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有关。 但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斯伟江认为,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在法律程序中都是容许的。 他认为,法官加速或减慢处理一件案件“是观察的人自己判断”,外界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决定是什么原因。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美国无法扼杀我们” “任意执法” 除了谢伦伯格,中国当局早前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理由逮捕了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凯(Michael Kovrig)和商人斯帕弗(Michael Spavor)。这一连串事件令加中两国关系空前紧张。 加拿大总理杜鲁多说,加拿大对中国的做法“十分担心”,当地政府之后对中国发出旅游警示,指中方“任意执法”,国民需加防范。 加拿大总理杜鲁多尚未就范威的案件表态。他4月28日接见到加拿大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谈及孟晚舟的案件,并强调事件要透过法律方法解决问题。 华为创始人、孟晚舟的父亲任正非二月接受BBC专访时,否认美国针对孟晚舟的指控,称之为“政治陷害”。 关于孟晚舟被捕一事,他说:“但是现在已经走了这一步,我们还是(会)通过法庭来解决这个问题。”
zhongwen_simp.130123_vid_singapore_baby_boom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multimedia/2013/01/130123_vid_singapore_baby_boom
视频:新加坡投20亿新元鼓励出生率
新加坡政府推出20亿新元计划,希望提振该国逐渐减低的出生率。
除了金钱奖励新父母外,鼓励措施还包括优先获得公共房屋和医疗成本资助等。 不过对很多人来说,家庭开支和对事业的影响将难以负担。 BBC记者莱尔的报道。
zhongwen_simp.150629_cr_xi_jinping_anti-corrupti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6/150629_cr_xi_jinping_anti-corruption
点评中国:习近平是亡党之君,还是开创新局?
今年七一,是中共建党94周年。因为不是逢五逢十,官方不会大张旗鼓地纪念,面临各种生存压力的中国民众更不会有多少人在意这个日子。它只是提醒人们一个事实:中共离“百年老店”的门槛只有一步之遥。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一样,中共经历了从诞生、青少年和壮年时期, 现在已进入风烛残年,百病缠身,来日无多。
应该说,习近平上台前对中共的现状是很清楚的,知道共产党深入骨髓的腐败已经失去民心,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不想做亡党之君。习上台后,用“中国梦”开局,宣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下大力反腐,企图扭转颓势,再造共产党,使其起死回生,在中共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告慰以毛泽东为首开创红色江山的父辈。 作为红二代出身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借反腐震慑官场,树立个人权威也无可厚非。可惜的是,他昧于大势,反腐的目的和采取的方式,与世界潮流和人心所向背道而驰——反腐只是为了救党保权,只反贪官(老虎苍蝇),不反皇帝(一党体制),现在已经骑虎难下。 习近平的困境 习近平面临的根本困境是,党国体制是产生腐败的制度根源,而他本人恰恰就是这一体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本来反腐有强大的民意基础,民心可用,但习近平怕危及一党天下,不敢动用民间道义资源,反而把要求公示官员财产的活跃人士抓进监狱,结果只是习王两人与整个官场孤军作战,虽然占有道义上的制高点,却缺乏体制内的支撑力量,势单力孤。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既挫伤了民心,又得罪了整个官场,两头失塌,里外不是人,陷入“不反腐亡党,反腐也要亡党”的两难困境之中。 习近平不想做亡党之君 本来,习近平准备重判周永康,借其项上人头,来震慑官场,彰显铁腕反腐的决心,但遭遇滑铁卢。对周永康来说,其实判死缓和无期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但党内高层就是不买习的账,由此可见习王的孤立,不得不做出妥协,高层反腐到此为止。在此之前,反腐已经受到党内各方的抵抗和反弹,显示出大局逆转的迹象——先是两会期间曾庆红的秘书高调反击中纪委“庆亲王”的影射文章;接着,郭文贵在海外揭胡舒立的隐私,影射王岐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成为大局逆转的重要节点,此后高层反腐戛然而止。 除了来自党内的抵抗之外,令反腐大局逆转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全面下滑,实体经济一片萧条,长期积累的房市泡沫、地方债务泡沫、内贬外升的虚假汇率三大问题逼近同时爆发的临界点,经济已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更让问题雪上加霜的是,习王反腐得罪了整个官场,集体懒政怠工不作为已经成为官场的“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习王不得不调整反腐的力度,软硬兼施,说服官员以大局为重,为党分忧。 但是,习王铁腕反腐破坏了多年来中共官场的潜规则,重搞毛时代的你死我活,一人落马,全家遭殃,让中低层官员感到心寒,离心离德,表面上敷衍,实际并不真出力。“一带一路”雷声大雨点小,迟迟落实不了就是例子,急得李克强干着急没有办法。而在党内高层,习王反腐几乎得罪了所有的人,特别是以反腐为名集权,掺杂私货,为了扶植习家军在中共十九大上位,把挡路的团派和江派绑在一起打,炮制周、薄、徐、令“新四人帮”的做法,受到高层各派的联手抵制,处境相当孤立。 反腐能否救党? 习近平虽然大权在握,反腐也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但中共官场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屁股是干净的,反腐动了官场所有人的蛋糕,与整个体制为敌。如果不从改革政治制度入手,反腐只是在挖党的墙角,自毁形象。借用最近《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说法是“反腐败是把双刃剑,打的是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疼的是组织,损害的是党的形象。”因为大家都在共产党这条船上,把船弄翻了,谁也不会答应。这就是习王反腐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孤掌难鸣,受到众多制肘反扑,搞不下去的原因。 习王铁腕反腐破坏了多年来中共官场的潜规则 习近平铁腕反腐,搅动了江胡时代的一潭死水,已经没有退路。中共高层内部已经为此撕破了脸,目前达成的妥协只是暂时的平衡,随时可能打破。习近平以反腐开局,为了救党,反而危及了共产党统治的稳定。如果反腐不了了之,习近平的新政也就寿终正寝了,而且打虎不成,反被虎噬,势必遭到反对势力的清算,这是习近平现在最大的心病。 习近平生逢末世,心高命薄,虽想力挽狂澜,但志大才疏,缺少历史的大视野,囿守一党之私,没有勇气开创新局。他上台后在内政外交上四面出击,八面树敌,几乎得罪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人权状况急剧恶化,老百姓非但没有得到反腐的实惠,反而受到各种打压,生计上陷入困境,党内外人心思变。习近平虽然不想做亡党之君,但这种搞法,明显逆历史潮流而动,已经把上台时的一盘好棋走成死局,照这样下去,能不能撑到中共建党100周年,只有天晓得。 读者反馈 自从上帝让我投生到中国内陆,那种感觉就是我一直都有癌细胞在体内活着,既没死但又活得很痛苦!!!! 你们是猪油蒙了心吧? 不反腐不对,反腐也不对? 总之就是你们对咯? 也对,你们可是掌握了世界舆论。 但你永远不知道习近平在国内的权力基础是多么的牢固。 他已经征服了太多普通中国人,更何况: 国民党这么挫的政党都没亡党,共产党怎么可能亡党? 另外,我不是共产党,我也讨厌他们的很多作为。 但是,你们的智商真的堪忧啊 夜无痕, 中国 观点不够中立 這跟法輪功沒兩樣啊 那還需要BBC嗎 老高文中说:“本来反腐有强大的民意基础,民心可用,但习近平怕危及一党天下,不敢动用民间道义资源,反而把要求公示官员财产的活跃人士抓进监狱,...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既挫伤了民心,又得罪了整个官场,”。 我看这种现象由于:习近平的宪政革命正在进行中,他不想让这一革命的领导权旁落民间,所以只要出现苗头就压制,以免出现六四式的失控局面。(六四运动的一个不幸后果是十三大决定的政治改革中断了20多年)。 同时,习近平在加快司法的改革:庭审上网直播,有案必立,错案责任追究机制,信访局和最高法开通网上信访,最高检确开始公益诉讼改革试点.... 扩大民权,缩小公权,把人民的监督力量纳入法治框架中来。在使未来人民反腐成为常态,还有多的准备工作要做”如立法、司法的人员要更新、素质要大大提高;公民社会要培育发展;媒体要民办..... 最近如果能在“诉江问题”和“香港政改”上有所进展,是比较行得通又不会引起震动的突破点。 高,实在是高! 低文傲, Colchester 社团将亡于美联储之手,等吧 呵呵。翻墙过来的五毛其实是内地的舆论引导猿。 不能同意“Vainz, 上海市”的观点,他认为民主的社会有着最大的包容,不应该用“五毛”去指责别人。不能同意的理由是,在民主社会,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无需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奉别人,去拍马溜须。因此她没有五毛。在独裁的国家里,情况完全不同。独裁者希望有人来迎奉自己,有迎奉者,就会给他一些好处,给他“五毛”,这是五毛产生的社会基础。现在,中国的五毛现在已经编入了体制,你如果是其中的一员,或许会有点光宗耀祖的感觉吧。 合肥传销组织的内部读本,文采都写的比他好 。。。 看到所谓反对派就这点水平,我就放心了 作为一个大陆老百姓,我真的没有看到共产党是哪里失去了民心?为什么BBC不说明 高文谦 1993年就叛国了去了美国? 现在都 2015 年了还只是提及他 是 “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专家”? 重點是民生 其它的都假的. 三問: 你覺的生意有比較好做嗎? 高達9成的人都說不好 你覺的大家都不消費經濟會好嗎? 政治優先經濟怎麼會好呢 你覺的反西化對中國真的好嗎? 不開放如何進步, 就像比京計程車是世界排名最爛的. 服務差又難叫, 比非洲還糟. 該管管了 開放競爭讓不良的自然桃汰 國家自然強 BBC发这种文章真掉价,全文尽是主观猜测,为了抨击而抨击。 依法治国 这作者脱离中国社会太久了,BBC太令我失望了,总是刊登这些严重背离事实的文章,你不反腐吧批评你腐败,你反腐吧批评你政治斗争。笑死个人了! @乃可,习大大不是想出风头,没这个必要。 他是需要稳坐江山,借反腐打击敌对势力。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这他实在是太明白了。为了维护他的,和他下面的人的利益,在后面几年时间里,会大力的清剿不服从的。既然全党都腐败,那么用这个打击是刚刚的。 目前看来这个打击的策略是成功的,特别是在掌控了舆论喉舌之后。当然,该让你知道的,会统一发文,测漏给海外媒体的也是有目的性的。其他内地的普通群众,那是看他的风向行动了。 由于掌控着媒体,所以很容易就让人痛恨西方,由此产生一个共同敌人,这手法跟朝鲜是一样的。当社会发生问题,就找外部问题消化内部问题,这也很简单。网络上到处都是无知的喷子,一下子就可以带动群众的情绪。 海外的游子就别那么上心了,除非你以孙中山的角度去考虑,要不就私底下吐槽一下吧,对大局没什么影响的。 泥煤的专家除了瞎说还会啥,我大中国岂是你这么个井底之蛙的无稽愚见可以评论的,收了多少前。妄议国体邦本,不了中国休要胡说。 挺有道理的。不过未来怎么发展 ,作者不一定猜的准 习近平真实想法是想当皇帝 中国梦是皇帝梦 如果只当一届主席 他会花 这么大力气? 这还有五毛翻墙来试图占领舆论阵地?省了这个心吧。 这种非常不客观的文章竟然能上BBC,明显审核不严。 真的不知道BBC中文网的编辑到底是什么思想,对于这种不中立的文章这种人居然可以堂而皇之的上到BBC来,真的玷污了我每天关注BBC的眼睛。作为世界这么大的新闻网站,我一直很尊重,但没想到编辑居然是这样的。 说句实话!写这篇文章的人肯定不生活在中国或者是反共者,太片面了,根本没有看到中国的进步,本人身处的国家就是全面照搬美式民主的,现在混成舍样了? 华人, 菲律宾 1985年没人觉得苏共会倒台。上这个网站都要翻墙,五毛们的吠叫真是苍白无力,你们做出翻墙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共产党统治的否定,,呵呵 写得好,一针见血。只有宪政才能救中国。没有法治的保障,人治不能治本,没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不能长久。 不论国内还是在海外的反对派 现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乌托邦 蛋糕只有一只,借反腐为名重分蛋糕,新人上去需要地盘,有地盘才有利益。 一党专政,国家必亡。 , 中国 当前国家正在处于深刻的变革当中,有人失意有人得意,很正常,有些人就偏偏要说国家体制的问题,唱衰党和国家。无非就是跳梁小丑,搏人眼球罢了。有些人就爱西方那一套,行啊,看看现在的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乌克兰,哪个背后不是西方国家和他们宣扬的民主?又能怎样!还提发展改善民生?你脑子不要坏掉了。所以我们更要坚决抵制这种不怀好意的诋毁。我们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中国不靠苏联也不靠欧美,坚持走自己的路,照样能发展到今天,走自己的路也必定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新官上任三把火,不管燒到了多少害蟲,總之老百姓是沒有得到多少利益。嘴裡唱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博愛自由等等,一個都體現不了。一黨獨裁不改,亡是遲早的事情 某些人别人观点和自己不一样,自己却又没有能力据理力争反驳,就给别人扣帽子叫人五毛,是思想极度狭隘偏激的表现。身在民主国家,却连民主最基本的包容不同观点都做不到,实在是可笑至极,不过是不同立场的霸道专断独裁罢了 如果BBC的中文编辑也拿这篇充满怨毒和忧愤情绪,没有半点理性客观的东西当真,那就显得自己的无知兼无耻了。这种文章连卡梅伦或者其他的英国政客都不会相信,因为反例太多,按这位高姓共产党叛徒的逻辑,中国变成乌克兰模式(颜色革命)会怎么样?BBC指望一个背叛自己信仰、背叛自己国家的洋奴哈巴狗会有任何可信度?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历史上,叛徒至少不会成为主流群体眼中的同伙,他会背叛原来的信仰和组织,也会背叛其它的一切。劝BBC工作的原籍中国的员工别跟这种阴沟蛆虫为伍。 百无一用是书生,绝对是至理名言,曾经以为FT的老愚就夠给力的了,看了高的文章,真感觉是山外有山哪。 只要中共政府能够给人民安定的生活,中共政权就安全。中国人民要的只是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好日子过,民主根本就不重要。 BBC选登这篇文章,太有意义了。在国内外一片赞习捧习,肉麻吹习,太有不协和音之中,让世界华人从多方面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现领导人,充分体现媒体的自由民主,有什么不好的?! 相反,这篇文章在中国媒体却遭来臭骂,很多人拒绝过目,认为是低级的。而中国环球时报大骂特骂他国,难道是高级的吗?可见其素质水平,可见中国让国人有眼看不清世界,让世界有眼看不清中国。中国人陶醉在自我欣赏,欺骗世界也自欺欺人。 个人情感色彩太强,每个国家都有腐败,但这是人性之驱,一个国家的富强有赖于政治的稳定,咀咒共产党灭亡的人想问是什么心态? 习近平的宪政革命的目标是实行法治,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但共产党实行独裁那么多年了,有几千万的党员、官员、公务员,国企干部在掌控着国家机器,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恐怕即使老高来当舵手也难以掌握这一航向。 答案是:依靠“党”,在中国语言里这就是依靠“党的最高领导习近平本人”。 把“五权”“十权”都揽在手里,以党政军原有机构和新设的各种“小组”,对大陆的党政机构实行以香港为样板的彻底改造;这样,毛泽东周恩来当年布下的香港这枚棋子,在习近平手中就会走出一步扭转乾坤的关键性妙棋。 香港的优势在于:百年来吸收消化了英国先进的文明制度,其效果举世瞩目;邓小平说过“要在大陆建设几个香港”,而不是把香港变成大陆的某个城市。这符合邓小平的“猫黑猫白论”;习近平的“依法治国”的最佳试验场首选在香港,提出了让人民选择香港的政改方案的“穿鞋论”,让香港人民的智慧在香港的言论自由的环境中相互碰撞,各种利益彼此在法治的框架下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博弈,从中酝酿出香港及中国政治制度的未来;在香港成功后,可将此政治改革的样板辐射到大陆。就像其自由经济的样板作用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大陆的经济改革一样。 习近平“依法治国”战略的另一条战线可能就是已经涌现出来的“诉江大潮”,以此向全国的大小官员宣告:“任意欺压人民的不被允许的。” 用原有的党政机器,进行一场宪政革命,实现保护人权的和平转型,这就是习近平宪政革命的雄心大志。 不需要亡啊! 到時候經濟半死不活, 老百姓也跟著中共半死不活得過唄! 今天中國股市又大跌了! 本來阿習想靠量化寬鬆, 還有一帶一路, 還有炒高股市這幾招, 掩飾中國經濟問題. 誰知這幾天不管怎麼炒作, 股市就是好不了. 阿習這一任要撐十年耶! 中國經濟撐得過十年嗎? 股市才炒幾天就泡沫了. 是要怎麼撐十年啊! 還有一帶一路錢都還沒著落哩! , Russia 哈哈,可悲呀老高,已经不能从共党的客观方面分析了,脱离了调查和满腔的记恨不足以发表文章显眼了 笑了,这样的文章不是大纪元转过来的我都不信。 习近平是亡党之君吗?这个问题包括习近平在内都不知道答案。无论国家形势多么险恶,崇祯皇帝上吊前也不会相信自己竟然是亡国之君。 习近平能开创新局吗?实话说不能,因为习近平本身素质不高,接收了个烂摊子,中共内部勾心斗角,从上到下离心离德,宣传什么中国梦纯属白日梦,还有什么核心价值观更是胡说八道,鬼叫什么实现中共一党专政领导下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这些东西40年前毛泽东就宣称实现了,现在还有必要让习近平再实现一回吗? 希望一切和平啦 中庸是中国的政治哲学嘛。 笑尿了……到底还是不懂中国。那个香港同胞痛批共党的评论也可以深刻揭露出香港新一代年轻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人云亦云,人家反对我也反对,说中共在大陆洗脑,你个港毒何尝不是另一种被洗脑,香港不仅文化底蕴逐渐缺失,在生存压力下,年轻一代就知道愤世嫉俗一点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不是北京政府救着,香港经济早就崩盘,请广大香港大学生发表言论之前做一下research。89年的时候都说中国要亡国,柴玲吾尔开希等跳梁小丑之流,都作出一副忧国忧民的嘴脸哭丧着脸对国外记者喊啊,中国要灭亡了,现在不都是恍恍如丧家之犬么。都说书生误国,看来是没错的。你们啊,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动不动就要搞个大新闻。BBC能不能搞点有深度的评论文来,光想着看海内外华人撕逼有啥意思。 GFW倒是越筑越高。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有人倒是几十年生活在国内,知道中国的事吗?中国什么都保密,能让你百姓知道吗? 在中国认为唱衰中国的意念之下,开始了唱强中国,殊不知强盛不是唱出来的。中国硬要唱,只能看他的演戏了。 現實是在中國大陸,包括港澳,還沒有任何政治勢力可以代替中國共產黨。中共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頂住了『蘇東波』的暴風驟雨衝擊,又排除了多次『顏色革命』的危機。二、三十年來,經濟實力發展到世界第二位,可以和美國霸主平起平坐,討價還價。反腐深得人心,不是過去搞運動式的,而是形成一種制度,一直反下去,人們會習慣,就像人天天要洗臉、洗澡,搞清潔衛生一樣。 跑到海外多年的作者多是如此。刚开始有板有眼,惭惭因为情况生疏而不能反映实情,到后来因为怕失去价值而信口开河编造一些吸引人眼球的文字来抬高自己。这样的东西当不得参考。 高专, 太可以乐乐了。。。。。 只能说作者想多了。 又是位专家,以前还在那么专业的部门干过。可怎么在这里就显得如此低级?真给BBC掉价呀。满篇都是怀着刻骨仇恨的恶毒攻击,可没了半点客观专业性。 包子梦还能撑多久?很多时候,看起来灭亡的条件都没有,但在中国是有很多假象的,就像公开赞美共产党,背后骂的不知道有多少;而且要点爆中国人的怒火就差个导火索之类的事件,我觉得很有可能是从南方开始。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回不了家乡,却总是年年说让他回不了家的人要完蛋了,要完蛋了。这是自我安慰还是阿Q精神? 这还有五毛翻墙来试图占领舆论阵地?省了这个心吧 中国今天官僚体系全局性的腐败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一是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右派西化)和毛泽东的共产主义革命(左派西化)对中国自从秦朝开始经过2000多年发展进化而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一套完整完善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的破坏,二是从五四到文革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毁灭性破坏,三是30年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全社会以金钱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所以说高文谦先生把共产党的腐败完全推给所谓的“一党专政”不是真糊涂,就是在装糊涂,这样说不仅是在忽悠广大不明真相的中国人,也在忽悠想遏制中国崛起的美国鹰派,导致他们等来等去,中国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崛起了,现在遏制中国根本就来不及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外民主派充当了双面间谍的作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善恶之争如青山常在,政权之争如几度夕阳。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为了政争不择手段,置善恶于不顾。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饱尝苦果。既然如此,不如多做些善事,互相尊重,事实求是,才能近者说,远者来。不要打击善良。 评价能稍微客观点吗?怎么看起来都是道听途说?目前有多少中国百姓希望改朝换代来场革命?有些人嘴上发发牢骚而已,你真对他说,明天太平天国来了,要改朝换代,他愿意不?你们这些人逃离了体制,也不需要用这么恶毒的心态来看待现政权吧?就算真的改朝换代了,难道对老百姓就有好处了?你有多大把握下一个政权比现在好多少? 至于香港那个例子,简直是太可笑了。这个怎么看起来那么眼熟?大清朝当年要搞君主立宪,虽然看起来没有多大变化,但是至少有点进步。可惜孙大炮要造反。这一下就折腾了一百多年。如果大家袋住先,也许现在也慢慢演变的不错了。 搞民主靠的不是热血。当年美国民主也是有地男性公民才有选举权。如果一开始就期待一个完美的方案,这个本身就是幼稚。祝福我天朝人民不要再有血雨腥风! 这文章十年前看还粗略有几分道理,现在看简直是笑话。 看完这篇文章,我特地回到标题下边去看看作者是何许人,这一看,我“完全明白了”:"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专家"!难怪,全文的思维逻辑和论调,似乎还完整保持当年的“工作守则”,大概是从事“那种工作”的时间太长了,那种思维习惯已经根深柢固,改不了了! 资本主义才是他妈邪恶。 消除腐败是各国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在西方国家也不例外。在中国,除了少数被打倒的贪官,俗称“大老虎”,普通百姓是支持习、王反腐的。显然,打虎拍苍蝇赢得了民心。至于共产党能否执政70年,要看民心所向,不是高文谦说了算的。 从BBC评论需要编辑审核就知道西方媒体多虚伪虚弱。 中共网络媒体的评论都不需审核! 敢打赌吗,如果习近平任满退休,中共还没亡党;反而是中国名义经济总量也和购买力平价一样超过了美国,BBC的编辑记者都承认自己是骗子。如果到2023年中共亡党,我承认自己是骗子,给各位道歉。敢赌么? 作者虽然对中共的命运进行了恶毒的诅咒,并且试图让读者相信,这种诅咒会成为现实的预言,但是他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客观事实,那就是,99%以上的中国人,不愿意冒险让中国成为另一个印度、伊拉克、埃及、利比亚、俄罗斯等等走西式民主的失败例子。 也就是说,如此众多的美国推行西式民主的失败国家,客观上,保护了中共执政的合法性。 因此,作者文中提到的所有这些中共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最终都会像前面60年的其它斗争一样,成为澡盆里的波浪,不会造成决定性影响。 明末崇祯的下场就是习皇上的前车之鉴,但是中国的奴隶们会觉醒起来吗? 评论往往最精彩! 一个早该灭亡的专共人民财产的罪恶之黑党,虽然躲过了8964的灭顶之灾,但,它注定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因为它欠人民的血债太多! 兄台麻烦您用镜子照照自己的屁股擦干净没有,别老说别人不好。你认为哪种体制算是健全无误的呢,不都在探索吗?你要站在习的位置还会说这样的话吗?驴子走后象上位,你认为这样的体制好吗?决策的还是利益集团,人民能决定什么,连反战控枪种族平等都不能,这还是最大的民主体制国家,民主什么了?非得要为修一条马路多党打个没完吗。呆玩走的就是这条路,怎样了?不仅丢了四小龙的地位被独栽国超的看不见身影,丢人吗,还好意思说这说那。我们的大妈可以幸福的广场载歌载舞,四处照相抢金,这代表什么?别自称正人装君子了,实力才是正道理,搞好了就是好体制,走完长征才知道那种鞋好。 这样的文章也能上bbc,深为本网为耻 又横又狠 的习,远远不如其父睿智。他的下场国人拭目以待! 反腐猶如醫癌症, 化療, 電療, 等齊下, 雖未必可以根治, 但病灶逐漸縮小, 病人亦可以延年. 有深度的点评,有根基的说理,揭开了历史发展的正确规律。 一时半会儿亡不了啊。 太棒了,只要中共滅亡,天下就太平了,反正共產主義本來就會因為人性而崩潰,除非及時轉型為民主,否則被推翻只是遲早的事 分析很到位。70年,是共产党在国际上执政的大限,看中共能不能撑过去。 没有什么水平,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直接亡于腐败?腐败是政权灭亡的基本原因之一这没错,他能加剧人们的不满,问题是在经济没崩溃,周边没有明显能颠覆政权的安全威胁,以及年轻人虽然有生活压力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例如阿拉伯之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年轻人占人口比例高,找不到工作,而这点在中国不存在,中国的工资水平虽然不高,但工作机会有的是),我只能说作者真的是中国教育失败的产物,对于中共能不能活过100年的问题,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是能,政权灭亡的条件不具备,光腐败就会导致灭亡么? 老高的观点太悲观了,也低估了习子荣(近平)在威虎山(共产党)开展工作的难度。 老高说得对:“中共官场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屁股是干净的,...”正因为如此,习子荣要把所有的权力抓牢,把所有的重要岗位安排上自己人,这第一步目前还在进行中。 老高说应该“从改革政治制度入手”,这也是对的,习子荣选择的政改地点是条件最好的香港,张德江推出了一个错误的政改方案;习子荣提出了“穿鞋论”,请香港人民来决定政改的鞋子合不合脚(2014年9月22日会见董建华一行);此后和香港人民的79天的占中运动,和28:8的立法会否决投票,....向大陆民众展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法治社会的香港是如何操作的。.... 老高的判断下得过早了,有诗为证: 潜伏虎山四十年, 耐心攀顶揽五权; 扫荡贪腐除奸假, 千年古国要变颜。 不错的文章,内容远见卓识。 有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不報,時辰未到。』亦有云:『多行不義必自斃。』信哉? 我只能说,作者带着深深的恶意,哈哈!~我都忍不住笑了!~ 好啊!既然没人说话,那我就来说我的看法了:毛打江山,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口号来骗得人心,最终当马列试的土皇帝,搞文革等,害了中国的子孙三代;邓夺华位,打改革开放的旗帜,以黑猫白猫的提法来富起了自己的人;江接邓位,以稳定局势的说法来建立起自己的帮派,使中国的百姓遭殃;胡温没本事,搞点形象工程,拍老人党的马屁,壮个人腰包,使老百姓雪上加霜;习大大想出风头,以抓虎打苍蝇的口号来稳定共党的江山,坐稳自己的皇位,可看来没那么容易啊,倒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等着看吧,怎么收这摊子哪?这些年来中国有所发展,当然这些都是中国老百姓的功劳,而不是共党的,小日本没有共党不是照样发达吗?政韩没有共党也照样不是很发达吗? 呵呵,本文个人情感色彩极为强烈,作者本人已经20多年没回中国,既不了解中国发展状况,更不了解中国老百姓生存现状,光靠在国外读一些反共的报道以及作者个人对中共的仇恨来凭空想象一些无须有的信息来忽悠人。BBC号称世界媒体,带有选择性的发表一些个人情感极其浓厚又带有偏见的文章,只会让你们自己掉价,损害你们自己的信誉。 那么多年了,高文谦还是活在自己的梦里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意义,太多的“如果”,只是他个人的观点缺乏真凭实据。(This article doesn't make any sense, too many "what if's" and personal judgement. Lack of hard evidence.)
zhongwen_simp.140117_china_pollution_spac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2014/01/140117_china_pollution_space
科学家首次用卫星绘制中国空气污染图
法国和比利时大气科学家星期五(1月17日)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的一篇报告说,他们首次从太空绘制了中国北部的地面污染图。
科学家认为这项技术可以帮助中国对付雾霾 科学家使用安装在欧洲气象卫星上的红外线探测器,在2013年1月绘制了华北平原上空覆盖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的粒子流动图。 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CNRS)说,科学家们对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感到惊讶,但是这项成功测绘需要两个条件。 首先,天气状况必须是“稳定的”,这样污染能聚集在地表。 其次,地表空气与高层空气之间要有较大温差,以便能够显现污染的热辐射。 报告说,这项技术可能会为中国对付严重的雾霾提供帮助。 报告还说,卫星可以成为监视污染云状况和预测污染云运动的有力工具,以帮助当局及时地向居民发出警报和建议。
zhongwen_simp.141024_forum_ccp_4th_plenum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4/10/141024_forum_ccp_4th_plenum
论坛:你对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有信心吗?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称为依法治国“升级版”方案。
中国评论人士认为这份《决定》将为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 文件说,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然而有评论说,四中全会公报不断重申的是“党的领导”,因此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决定法律和规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中国著名律师陈有西在为英国《金融时报》所撰写的文章中也谈到,中共四中全会并没有完全理清和正面解决“权治”和“法治”的矛盾问题,以及政党意志和法律意志如果发生冲突,由谁最后决定的问题。 你认为四中全会提出的“升级版”依法治国同以前相比有什么进步和新意? 你对依法治国的实施有信心吗? 你认为依法治国在中国会碰到什么样的阻力? 欢迎各位发表评论。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读者反馈 中國實際上陷於黨治同法治竹的矛盾,而一旦動搖到黨內既得利益時,很多元老及官員都群起攻之,習近平反貪實在極艱難,肯定有更多更大的老虎。 John Li, Hong Kong 提法治,是因为屁民离法治最远,引起的共鸣最小,失控的可能性最低。民主和自由相对比较近,一旦提出的话,共鸣较大,所以压根不提。祸根在何处,众人皆知,祸根不除,特色法治绝不会是法治,正如现在特色民主不是民主,特色自由不是自由一样。 shiittake, 担心的是依法治国成了单纯的依法治民 嘻嘻, 北京 顶多就像清末的洋务运动,不改变自己的一党专制,只学人家的表面,最终还是会失败的。首先,天朝宪法第一章里面居然没有公民的概念,只说人民的概念。这意思就是说拥护共产党才是人民,才受宪法保护,这部宪法明显是伪宪法。另外,中共执政几十年了才勉强地提出依法治国,那岂不是承认自己违宪很多年么,如此丧心病狂的事实居然敢堂而皇之的告诉别人么?无语。 第二军医大学国防生二队副队长—廖强, 上海 就跟问您觉得习近平许得承诺有兑现没有一样,中国“法”是有的,依法治国也是有的,只不过治的“国”是平民——国内称屁民,的国,有一大批特权阶级凌驾于法之上,而且他们还有个恶习,会把这权传给下一代,没下一代的传给下个接班人。还有我想回复那个叫“名剑英雄”的兄台,我在国内“正规”网站也是如此评论党朝的,而且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至于香港战中问题,对那些辱骂他们的异见人士,我想说如果您没胆量追求民主,为何还如此无耻的阻碍别人的追求。 John 完全没有信心,除非官方明确法比党大,不在时时处处都要强调坚持党的领导 未署名 提了,白提!说了,白说! 名剑英雄, Singapore 一群挨枪子的怪不在国内混不下去都跑国外了!!走到哪里都丢人!! 也就在国外你们敢这么叫唤! 周, 中国 相信中共给大陆人真法治,就像相信中共会给香港人真普选一样。 一叶知秋, 马来西亚雪兰莪 又一次口号,与社会改革无关,无关法治。中国确实在进步,但这不是说殿堂里的人就是火车头,被压抑的生产力一次长久的爆发,不是腐败和昏庸能够立即扑灭的,把金正恩推到这个位置社会面貌也不会变坏,但他就得适应社会的需要,不会简单秀丑了。现在由于全社会的发展遇到了“民扰”的瓶颈,领导层用尽浑身解数仍不能摆脱乱局,而这是个绕不开的问题,丢掉维稳、换法治试试,如果不行,党的英明决定也能做最后的接手。习像个无头苍蝇,一帮蒙查查的参谋能玩死他。 布丰廷, china,guangzhou 狗改不了吃屎,中共不会放弃弄权,对中共不要抱有任何幻想。 路见不平 这声音好耳熟啊,都说了多少遍了。 德先生, 没有。完全没有。 yc, Princeton, US 依法治国就必须否定党的领导,可能吗,绝无可能! ddd, 中国 只要还是一党专政,就不可能有法制!这都是在忽悠老百姓,而中国的老百姓还就是吃这一套。愚民太多,所以才有中共存在的土壤,它的愚民政策才能畅行无阻。 彭程, Wellington NZ 谁知道中国梦原始策划发明人汪乃君被雪藏的秘密? 点击汪乃君检索结果的网页后,关联此事的,访问量很小的个人博客网页,可以打开;访问量大的公众论坛网页,大都打不开,提示已被删除,几条幸存的也被封口。 大陆网络上,对此敏感话题,噤若寒蝉,帖子难以发出,没有几人敢于谈论。 汪乃君的收录文章较多的新浪博客及微博的内外链接、评论、访问显示、转发等方面也似有异常。 2009年汪乃君的中国梦原始策划报告:http://blog.sina.com.cn/wangnaijun 此报告里,汪乃君对中国梦概念的内涵、意义、作用、前景做了说明,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首次将其上升为思想理论概念,奠定了中国梦成为今天国家建设运动的品牌名称的基础,准备了中国梦成为今天国家的精神旗帜的充足条件,创立了今天中国梦理论的理论雏形。 kjkl.ljhg, 作为一个中国大陆人,我不相信这个提案有任何意义,除了维护权贵资产阶级的统治外,这如同中国每一个王朝的中兴时代,但最后谁也无法避免那最终灭亡的结局。 浮萍似梦, 中国 山东 从来都没有达到真正的法治。所谓的法,也是一部分人制定的法,而执法者也是同样的人。所以,从来都没有过法治,何谈会议之后的法治呢。 王梦简, BBC为何把网上互动给撤了?看来是因为“五毛”太多?那就要看BBC你的立场,是不是公正了。 任何国家的法律,都在不断“升级”。要求中国从非法制到法制一步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法律执行的主体是法官,执行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要是所有的人民没有最基本的法制意识,却要求人民遵纪守法,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原来是共产党“以党代法”,要求一步到位,实行“以法治国”,也是无法实现的。只能慢慢来。 四中全会,有了一点点进步。至少在纲领上,提出了要“依法治国”,这是个好事。尤其是强调了以宪法为根本。虽然党似乎仍然是法律的实际制定和执行者,但这其实是没有关系的。只要你宣布以宪法治国,那么,党纪国法都要以宪法为准绳。要最后完成这步,是个长期的过程。 毛思想、邓理论、江三代表、胡四科发观、习五中国梦, 乃"中国特色"也。即"党领导"--依"党法"治"党国"。党领导=党军委主席=党主席(总书记)为代表。故,无所谓信心了。熬呗! 大陆老人, canada 要说有进步,可以说主要是在技术层面的进步,关键还是执行,是否说到做到,如果能就已是很大进步了。那就是从“权治”向“法制”的一种转变的开始。因为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这一点没有问题,宪法中已经规定了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也没有问题。现在关键的还是不管是党的,还是其他的,是能不能在执行“法制”当中,公正,公平,公开的问题。能不能让人民感到党的和他们的是一样的。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 ! 西方的民主模式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因为西方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是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制定的。 所以,这次香港“占中”活动,在法制的层面上是违法的,毫无疑问,但许多西方国家这个时候就不从法制的角度考虑了,那就是政治了,不虚伪吗? 不要动不动就那民主权利说事,这一点上中国政府有太多的地方要进步。但西方的我看也好不到那里去,有相当的问题都是少数人绑架多数人的。 tong, 信心是有的,0%的有。 广东人, 中国 已谈了数十年了,只是重复又重复。已屈退休之年,退下来吧。安享天年,留得英名在,让国家走向民主自由。歌唱祖国也唱了60几年了,现在还在唱,不知唱到何年何月,才能实现?最好改奏友喧万崴。 Chiuoh, 中国由人质到法制毕竟是一个进步,乐见其成!大陆百姓禁不起折腾了,习李王深得民心,的确在为人民办事,不必锱铢必较与党与法。世界是平的,大地上只有走在前后的区别,大陆和世界总体上方向是一致的,更加民主。但是巴别塔的建立是崩溃的先兆,民主不适合全体人类的,人是有自身素质文化出身之区别的,强求来的民主只会导致更加的混乱,但是专制在最近百年是整体溃败的!煤炭石油是什么?是植物与动物之尸体!人类是地球这个细胞上的病毒!百姓个体不过虫豸,历史大部分时间如是!倒是大陆经历过毛的洗礼会更加的趋向民主,但对世界而言专制是最环保的! 瑞欣, 没有任何信心!在讲不清党大还是法大的前提下法治=扯淡 赵伟, "依法治国" 是依谁的法治国? 最高立法关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的成员由中共钦点产生, 十三亿人民祗是被代表. 因此人大注定是中共的橡皮图章, 加上所谓"三权合作, 行政主导" 即是一切法律的废立, 修订, 执行最终都要服从一党专政的指挥, 以维护一党专政的利益为根本. 人民在法律之下, 中共在法律之上. 依然只容许一党的自我约束, 不接受一党控制之外的任何监督. 换言之, 祗可以在"党控制法律" 的前提下让"法律规管党". 在某些关键的泛范, 例如广播电视, 索性就不立法, 以行政规章管理, 即是人大被废武功, 中共为所欲为. 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 与法治简直谬之千里. 香港仔, 香港 信心真的很难说,但抱有一定的期望吧,这个期望也许是虚幻的,但很无奈。 王雪瑞, 中国,烟台 有信心个屁呀,换汤不换药管个屁用,政治体制不改,永远别想法治。 lll, “法治”也最多是强化党制,某一层面来说强化对官场的治理,但是改变不了政界依党而行的风气,也不能够建立有序的市场,还是没有公民安心的那一天…… 王健, 北京 只要一党专政就只有专治,⌻4可能有法治---白痴常识。 白痴, 美国 换汤不换药,文字游戏继续忽悠 , 提依法治国总比不提好,说明中国在进步。 liuguoxia, singapore
ukchina_simp.150929_vert_fut_the-magic-of-cinema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5/09/150929_vert_fut_the-magic-of-cinema
电影魔法揭开昏迷病人的内心世界
众所周知,如果大脑损伤,人体会丧失意识,然后处于昏迷状态。然而,一种接近昏迷的状态却鲜为人知,这种病人的眼睛一直睁着却毫无意识。植物人状态(或“无反应觉醒综合症”)正是此种状态,看上去病人醒着,有时甚至会入睡,但对外界刺激却没有任何反应。如在叫他们的名字时,病人会有退缩反应,或者眼球跟随明亮物体移动,这种断断续续的反应状态被称为“微意识状态”。但这两类病人均无精细动作,对环境刺激也不能产生持续反应。直到最近也没有办法来判断病人的真正内心意识水平。
(图片来源: iStock) 令人担忧的是,如同中风后发生的“闭锁综合症”一般,这些病人很可能是有意识的,只是没有办法显示出来。而一种相反的可能性则是,这些病人和那些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的人一样没有意识,只是神经末梢存在一些意识,因此他们的眼睛一直睁着,并有细微的自觉反应。 过去十年中,由认知神经科学家阿瑞恩·欧文 (Arian Owen) 领导的研究已经改变了我们对这类虚幻意识的理解。如今利用脑扫描,我们获得了一些处于“清醒昏迷”状态的病人(约五分之一)仍有意识知觉的证据。如果要求病人想象打网球的情景,那么具体负责控制运动的大脑区域则变得活跃。如果要求他们想象在房子周围找到回家的路,那么负责导航的大脑区域则活跃起来。利用这些信号,小部分病人甚至可以和外界交流,脑部扫描仪则可以帮助观察家们解读病人的心思。 这种强大的研究方法或许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评估昏迷病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对于全世界医院里成千上万的正处于这些状态的病人来说,这些发现不仅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伦理意蕴。 但关于该项研究的意义仍被热议。其中一个问题,由于心智解读会利用针对相关问题或命令的神经反应,所以这种行为需要严密控制,以确保病人的大脑反应并非是在没有任何实际意识行为介入情况下的自觉反应。第二个问题则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即该方法或许能告诉我们这些病人能够做出反应,但是我们得不到有关病人意识活动质量的足够信息。至于他们的警觉度、意识程度以及关注度如何,我们很难洞悉。 在一项较新的研究中,年轻的研究人员洛里纳·纳吉 (Lorina Naci) 在阿瑞恩·欧文的指导下,利用电影展示了“微意识状态”中病人复杂的意识知觉。 他们将 1961 年的《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中的一个片段剪辑成了一部 8 分钟的短片《断魂枪声》,影片讲述了一个痴迷于玩具枪的小男孩到处游荡,瞄准了并向人们开枪的故事。这一天,他找到一把枪,但他不知道,这是一把装有一枚实弹的真枪,被瞄准的大人们也不知情。 但我们这些观众都知道这个隐情,所以电影有效果。因为小男孩不知道那是一枚实弹,他无意间将不知情的人牵扯进这种致命的“俄罗斯轮盘”游戏,他那看似无奇的滑稽举动则充满戏剧性。 纳吉向健康的参与者播放了这部影片。她向单独的一小组人群播放了一个 1 秒钟的重组加扰片段。由于这个片段包含了许多与原版本相同的特点:相同的视觉图案、相同的目标以及相同的动作,因此该“控制”版本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它缺乏关键的叙事连贯性:子弹的真相,这是产生悬念的关键。 通过脑部扫描以及对电影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纳吉和同事们发现:有序且充满悬念的故事能够激活大脑皮质的每个区域。从初级感觉区域,到运动区,再到记忆和预测区域,大脑的各个部分都参与了意识活动(如同你或许期待一部出自故事大师之手的电影)。研究人员对大脑活动网络十分感兴趣,这种活动网络同时遍布大脑的各个“执行”区域,如涉及计划、预测以及融合不同来源信息的区域。他们发现该网络对影片中高度紧张的悬念以及男孩要开枪的时刻会作出相应反应。如果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你会发现这些都是故事的高潮时刻。 当我们看电影感到兴奋激动时,说明涉及计划和预测的“执行”神经网络积极参与了神经活动(图片来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然后,研究人员向两位处于清醒昏迷状态中的病人播放了影片。其中一位病人的听觉皮层变得活跃,但除了初级感觉区域的活动,没有发现其他意识活动。他们大脑对声音有反应,或许是自觉的,但有没有进行更为复杂的意识活动,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但第二位病人已经住院 16 年而且大脑一直都没有反应,他的大脑反应却和健康人观看影片时一致。和健康人一样,他的大脑皮质层活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起伏,这表明病人拥有丰富的内在意识,能够紧随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样的结果很是令人震惊,因此我们应该慎重考虑如何对待这类病人,同时这也是一项技术进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技术跟无意识反应的病人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展示了认知神经科学如何受益于如电影等此类更加复杂刺激手段的运用,而非科学家常用于探知神秘大脑的普通单调的视觉图案和简单的按钮反应。 该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针对一些看似没有反应、需要使用一定刺激手段的病人,测试他们丰富的意识活动。利用观众所相信以及所期待的,而非眼之所见来制造悬念,希区柯克电影高潮迭起,堪称完美。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zhongwen_simp.world-5454717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4547174
朝鲜战争70周年:中国警惕美军袭击南海岛礁
1950年10月15日,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同杜鲁门总统在太平洋上的美军基地见面讨论朝鲜战争。麦克阿瑟对杜鲁门表达了对朝鲜战局的信心,并说中国不会介入。但4天后中国军队就秘密渡过鸭绿江,25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首次遭遇到中国军队阻击。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军队秘密进入朝鲜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 今年在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中国“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活动似乎比往年受到更多媒体关注。 9月底中国《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发表文章说今年是中国军队入朝作战70周年,当年麦克阿瑟和华盛顿都认为中国不会出兵,但美国“因为那次误判而损失惨重”。文章说现在如果美国对中国“挑衅和攻击”,中国同样“不会犹豫与美军浴血一战”。 空袭南海岛礁? 中国媒体警告说,美国如果动用MQ-9无人机攻击中国南沙岛礁或其他中国目标就是战争行为,解放军一定会奋起反击,让美军付出沉重代价 《环球时报》的评论主要是针对美军计划在南海附近部署具有侦察打击能力的先进无人机而发。北京表示已经就此向美国提出交涉。 《环球时报》文章说,美国如果动用MQ-9无人机攻击中国南沙岛礁或其他中国目标就是战争行为,“解放军一定会奋起反击,让美军付出沉重代价。” 9月3日,美军动用MQ-9“死神”(Reaper)无人机在加利福尼亚附近岛屿进行了海上攻击演习。美国《空军》杂志报道说,这是美国空军首次在太平洋上进行无人机战术训练活动。 另外报道刊登的照片显示,参加模拟攻击演习的美国空军人员的臂章上印有代表中国地图的红色剪影。显示红色中国地图衬托“死神”无人机的图案招致中国网络舆论的激烈反应。 《环球时报》评论认为,美国空军MQ-9无人机部队如此明显地把中国作为假想敌非同寻常,美军显然要借此传递强烈信号,是激进的挑衅。 参加模拟攻击演习的美国空军人员的臂章上印有代表中国地图的红色剪影,着过媒体说这是对中国的“挑衅” “十月意外”? 据美国《空军》杂志报道,在9月3日在太平洋东部的演习中,3架“死神”无人机加入美国海军第3舰队的海空演习,演习中“死神”无人机对岛屿进行了模拟空袭。 参加演习的有航母战斗群,潜艇和其他舰艇,以及包括C-130运输机在内的多种军机。美军的特战部队和海军陆战队也参加了演习。 美国五角大楼官员说,之前美军主要在伊拉克,阿富汗和非洲一些国家使用“死神”无人机对地面反叛武装执行猎杀任务。今年1月伊朗的苏莱曼尼将军就是死于“死神”无人机的攻击。 《环球时报》的文章说,美国空军无人机演习渲染中美战争,为中美冲突作国际和国内舆论准备。评论还说美国大选政治中存在所谓“十月惊奇”,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可能会通过制造军事危机影响选情。 不过一些分析认为,美军不大可能会用这种载弹能力有限的无人机攻击中国在南海具有防卫能力的关键岛礁。中国的航空专家傅前哨在《环球时报》报道中说,“死神”无人机并不能对中国构成很大的挑战,因为这种续航能力为40小时,升限为12,000米的无人机并不具备隐身能力,飞行速度和高度也不够,很容易受到地空导弹攻击。 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的许瑞麟对媒体说,用无人机攻击南海中国岛礁达成何种政治目标存在疑问,因为那样会导致中国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化,有损于美国的地区声誉。 台海紧张升温 9月17日美国国务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 )访台后,中国宣布举行台海军演,并不断排除各类军机越过“海峡中线” 美国在太平洋东部进行海空演习的同时,中国也在沿海不同地区同时展开多场军事演习。9月17日美国国务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 )访台后,中国宣布举行台海军演,并不断排除各类军机越过“海峡中线”,加强对台湾施压。 中国海事局9月28日发布航行警告,说中国军队在沿海四个不同海域进行军演,包括在黄海南部实弹射击,渤海海域和东海海域实弹训练以及南海西沙群岛进行军演。 在演习开始之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做强硬表态,指美国是南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他表示中国有决心有能力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并说“我们正告美方一些人,不要无端攻击指责中国,不要轻举妄动”。 在1950年初中苏签订军事同盟条约,特别是6月爆发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原来“太平洋防线不包括朝鲜和台湾”的立场作了修改,派美国第7舰队协防台湾,阻止了中国大陆武力攻台独计划。按照中国官方的说法,朝鲜战争后美国政策的改变,把台海暂时分裂对峙局面长期化。 朝鲜战争爆发导致中美在台海对峙,70年后台湾再次成为中美潜在军事对抗的焦点。随着台海紧张局势持续升温,中美台3方的分析都在猜测美国在台海愿意承担多大军事义务:美国会为台湾同另一个核大国开战吗?
ukchina_simp.151029_vert_tra_where-dragons-stand-guard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tra/2015/10/151029_vert_tra_where-dragons-stand-guard
徒步旅行:玉龙守护的云南虎跳峡
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虎跳峡,以其纯粹奇异的自然之美著称。这条坐落于丽江古城以西大约 60 公里处的峡谷全长 15 公里,取道于常年冰雪、陡峭异常的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四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宛如一群群应召而来的天然硬汉。
中国虎跳峡(图片来源:Steve Thomas) 在那条长 21 公里的平铺“谷间小路”上,只消一天的远足,多数游客都能走上一段或走完全程,直抵峡谷的尽头。然而,那段贯穿远处纳西山间梯田、22 公里长的“高山小径”,虽需跋涉两天且又颇耗体力,却是探索区域之美的终极路线。 凭借无与伦比的山峰和峡谷景致,这条高山小径被誉为中国最具特色的远足胜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容易深入的徒步旅行地之一。 虎跳峡。 (Steve Thomas) 不同于多数山间远足长时间的支持与指导准备要求,这条标注清晰的路线,不需要导游陪同或任何专业的登山技能。此外,你还可以远离山峰下面成群结队的游客。 峡谷的入口处位于桥头小镇,游客只需购买一张门票,从游客中心领取一张免费地图,便可开启你的徒步之旅。 徒步旅行的前两个小时,游客要经过一条狭窄的田间小道,你会看到当地的纳西族人正在田间劳作。纳西族是居住在丘陵、以耕种梯田为生的少数民族。在纳西宾馆小憩片刻、喝些茶、吃了点纳西三明治(肉夹馍和一些蔬菜),恢复体力后继续前行。眼前的植被越来越稀少,小路开始从山谷边穿越而过,四周长满了野花和仙人掌。 中国纳西族 (Steve Thomas) 平淡无奇的开始之后,便进入了 28 道拐,也是截至目前行进途中最艰难的路段。道路变得狭窄崎岖,攀旋陡峭。这段2.5公里的陡峭山路大约要花一个小时,考虑到这段山路的海拔高度净增达 453 米,慢慢走无疑是明智之举。 因为到达山顶后,从树林里钻出来的你坐在石头上,便能清晰地看到积雪压顶的山脊,宛如一条巨龙的后背:那就是海拔 5600 米、雄伟玉龙雪山。 饱览山色之际,便会发现一条斜坡缓缓深入山谷,经过茂密的树林、跨过窄小的溪流、绵延至开阔的农田。大多数路段上都充斥这玉龙雪山不断变换的锯齿峰和冰川景象。步行约七个小时后,才能到达中途客栈,那里的观景台是徒步旅行的好去处。 相对而座的冰峰在西沉的夕阳中渐渐化作橙色,清晨时分,朝阳又会从锯齿状的山脊背后一跃而起。尝试在日出之前出发,这样的错误可不能犯:晚一点走,才能不虚此行,看到从峡谷中冉冉升起的朝阳。 中途客栈(Steve Thomas) 远足的第二天,四分之三的路程已然走过,剩下的就轻松多了。穿过陡峭的岩石峡谷和浩大的观音瀑布后,大约两个小时便能到达中虎跳峡,传说那里有一只的老虎,被猎人追逐,差点没能跨越河流进入主峡谷。 这里的蒂娜旅馆是远足终点最受欢迎的客栈,去往丽江的客车,也把这里作为主要落客点。 当然,你还可以选择在峡谷底部或核桃园村(峡谷尽头的一座村庄和梯田农业区)继续远足(两者都是三小时左右的艰难跋涉);甚至可以到哈巴雪山继续走上几天,接受海拔 5396 米的挑战(需要导游陪同和露营),但大多数游客认为对于一次大冒险来说,这里才是合适的终点。 远足实战 因为是一场高海拔远足,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最好在丽江和昆明之间来回呆上几天。 这项远足不适合在七月至九月下旬的雨季期间进行,因为此时道路湿滑且看不到什么风景。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zhongwen_simp.150925_gal_xi_visits_washingt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multimedia/2015/09/150925_gal_xi_visits_washington
图辑:习近平访美 奥巴马私宴国宴齐上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当地时间周四(9月24日)下午5点16分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安德鲁斯军用机场,开始访美行程第二站。习近平与教皇方济各擦肩而过。教皇方济各在4点多刚刚从安德鲁斯军用机场飞往纽约。
美国派出副总统拜登迎接。 按美国规矩,国事访问通常由副总统迎接,有时甚至副总统也不会亲自迎接。 习近平抵达华盛顿回酒店稍作修整后,前往白宫附近的布莱尔宫(Blair House),出席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他准备的私人晚宴。据美国媒体消息称,奥巴马用中文“你好”向习近平问候,晚餐进行了超过两个半小时,比预期的两小时更久。 美方在布莱尔宫周围布置了层层安保,普通民众根本无法靠近。但是在布莱尔宫北侧和西侧,有上百名在华盛顿工作、学习,或从纽约、费城等附近地区赶来的华人,身穿红色上衣,沿路欢迎习近平的车队。 已经来美国生活9年,仍然没有加入美国籍的陈明高举美国旗帜,他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说,美国把教宗来访和习近平的国事访问安排在一起,“不知道是故意还是什么的。” 习近平当地时间今晚出席了奥巴马的私人晚宴。奥巴马周五将在白宫东厅设国宴招待习近平及夫人彭丽媛。国宴布置的粉色色调来自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概念。 国宴内容包括黑松露蘑菇汤,绍兴酒,缅因龙虾,科罗拉多羊肉,布丁等。美国的国宴还是以美国的味道为主,但是会融入一点中国特色。 (撰文:觅云 责编:萧尔)
zhongwen_simp.world-5390357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3903572
特朗普、TikTok与少年的烦恼——体现美国严重政治分裂的康威家族
这是一个关于美国最有权势之一的家庭的故事。凯莉安妮·康威(Kellyanne Conway)是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高级顾问,她的丈夫乔治·康威(George Conway)是共和党一个顶层竞选组织领头人,他们的家庭一度处在美国权力的最上层, 然而如今夫妻二人却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先后宣布辞职 。
凯莉安妮·康威(左)与丈夫乔治(右)如此贴近特朗普,夫妇二人对这位总统的态度却是南辕北辙。 处在这场风波中心的是他们女儿的TikTok及推特(Twitter)账户,围绕相关事件的新闻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关键时刻散播开来。 康威一家人遇到的问题在美国绝不是孤例。在11月的总统大选到来之际,美国也迎来了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分裂。 特朗普形容凯莉安妮·康威是让他胜选的关键人物。 自特朗普执掌白宫以来,凯莉安妮·康威一直是他最忠诚及服务时间最长的盟友之一。尽管她的正式头衔是总统顾问,她一直担任着特朗普政府主要的对外面孔,时常出现在电视与社交媒体上,捍卫特朗普,也痛斥他的反对者。 不幸的是,她身边就有两名特朗普的反对者。 她的丈夫与凯莉安妮及特朗普一样都是共和党支持者,但他却是共和党内一股阻止特朗普连任力量的领头人。 而他们十几岁的女儿也因支持特朗普的民主党对手拜登(Joe Biden),而经常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这一家人的状况是因政治导致的美国不断加深的严重分裂的体现,一些人认为这种分裂可能会对这个国家带来长期且危险的后果。 “努力不懈,坚韧不拔” 凯莉安妮·康威是荧幕上最显眼的特朗普支持者。 在加入特朗普的总统竞选团队后,凯莉安妮一直是他团队中的一员。虽然她加入时间较晚,但在内部地位上升迅速,很快成为了他的(第三任)竞选团队经理。 特朗普称,凯莉安妮对他在支持率民调中获胜“至关重要”,是自己工作议程“不懈且坚韧的”支持者。特朗普当选后,很快便指定她为自己的高级顾问。 尽管在此期间特朗普的许多顾问和发言人来来去去,但凯莉安妮的地位一直稳如泰山,她也从未在任何一场对抗中退缩。 特朗普宣称其就职典礼上的围观群众人数是“史上最多”,遭外间声音质疑并非如此,凯莉安妮称那些批评声音不过是“另类事实”(alternative facts)而已。 特朗普2017年的就职礼(左)与奥巴马2009年首个任期的就职礼(右)相比,参与人数有显著差别。 她还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宣传特朗普女儿伊万卡(Ivanka Trump)的服装品牌,被指有违她政府雇员的身份。 凯莉安妮还多次以“鲍灵格林大屠杀”(Bowling Green massacre)为例证,为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辩护,但问题是鲍灵格林从未发生过大屠杀或恐怖袭击。 尽管如此,她对抗式且语速极快的说话风格,还是让她与特朗普本人的政治风格充分融合。 “冷酷无情的败部” 本身是律师的乔治·康威经常公开批评特朗普。 有许多人对特朗普行事风格不满,凯莉安妮的丈夫乔治便是其中一人。 尽管他也是一名共和党人,但却是“林肯项目”(Lincoln Project)组织的领头人,这个组织由共和党内希望阻止特朗普连任的成员组成。 特朗普对乔治的作为绝不仅限于“了解”。他曾公开在推特上攻击乔治是“冷酷无情的失败者”,以及“从地狱来的丈夫”。 他还嘲讽过乔治的外表,说他是“大圆脸”,并称乔治是因为没有得到司法部的高级职位而心有愤懑。 在这个问题上,凯莉安妮跳了出来为丈夫辩护,她说总统的言论不实。 这一切或许都会为一个家庭带来风浪,但让这对夫妻退下政治舞台前沿的,似乎另有原因。 “摧毁了我的生活” 康威夫妇四名子女中,有一人公开活跃支持民主党的拜登团队。 在过去几周,凯莉安妮和乔治的女儿在TikTok上发布了一系列情绪激动的视频,还在推特上表示自己妈妈的工作“摧毁了我的生活”。 15岁的克劳迪娅·康威(Claudia Conway)同时还在社交媒体上提出,想要通过合法方式与父母脱离关系。而她也活跃地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 在这之后,凯莉安妮和乔治均宣布将卸下目前的职务,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虽然这家人参与政治的广泛程度是大部分美国人无法体会的,但他们作为家庭面临的问题在美国上下越来越普遍。 严重分裂 民调数据反映,美国敌对政治阵营间之矛盾有激化趋势。 美国独立民调与智库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指出,分裂与仇恨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日趋显著。 无论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他们在评价对手时不仅会说对方政策的不是,还会用“不道德”这样的词语。 哪怕是像凯莉安妮和乔治这种出现在共和党内的分歧,在特朗普的强硬手段下,他们面临的选项也只有两种,要么支持特朗普,要么反对,没有妥协的余地。 没有什么人认为美国(或任何一个国家)在严重撕裂之下能运作得更好。 但如今民调显示,75%的民主党及共和党支持者不仅在政策上存在分歧,他们甚至无法在对世界的“基本事实”认知上达成共识。 “匿名者Q”:特朗普的一个阴谋论宗派 特朗普愿意恢复出席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新闻简报会,据称凯莉安妮·康威是幕后关键推手。 特朗普的前任奥巴马(Barack Obama)在其最后一份国情咨文中承认:“在我总统生涯中,我为数不多的遗憾之一便是,两党之间的仇恨和猜疑没有弥合,反而不断加深”。 尽管不同意见人士之间越来越难和平共处,康威一家人的例子或许会给大家带来希望。 根据民调网站“五三八”(FiveThiryEight;得名于选举人团的538名成员)调查,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夫妻支持不同政党。 如果康威一家可以克服他们之间的分歧,甚至不惜以放弃有权势的工作为代价,或许其他人也同样可以做到。
zhongwen_simp.160207_japan_reax_north_korea_missil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6/02/160207_japan_reax_north_korea_missile
日本促加强制裁朝鲜关注中国应对
日本政府周日(2月7日)早上宣布,朝鲜当天早上9点31分前后,从靠近中朝边境的东仓里发射场向太平洋方向发射了疑似远程弹道导弹的物体,约10分钟后通过日本冲绳附近的上空。推进火箭分5段先后落在黄海、东海和太平洋。由于火箭未曾有落在日本的迹象,日本没有启动已部署就绪在各地的导弹迎击系统。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据日本警察厅周日上午发布的消息,日本全国没有收到朝鲜发射引起的损害报告,但警察厅已提升戒备,防范右翼组织在此时期可能发起的行动。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朝鲜发射后约1小时,出现在首相官邸,对等候在官邸内的记者群说,“日本绝对不能容忍朝鲜不顾再三要求克制发射行为的劝告,强行发射导弹。这是朝鲜继核试验,又一明确违反联合国决议的行动,日本将与国际社会合作采取明确地应对行动,同时考虑着要确保国民安全、安心万无一失”。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也随即召开记者会,表示强烈抗议和严厉谴责朝鲜的发射行动。 中国反应受瞩 除了安倍内阁周日上午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包括提升独立制裁朝鲜的行动外,一向对施政政策和主张争执的日本朝野政党周日也显示了同仇敌忾的立场,敦促日本政府加强独立制裁朝鲜的措施,并促进国际社会一致针对朝鲜的挑衅。 而各大日本传媒最关注的是,美国和中国对朝鲜发射行动将做何应对。其中议论最多的是中国所处的尴尬困境,尤其是中国负责朝鲜半岛事务的特别代表武大伟刚刚结束在朝鲜一无所获的斡旋访问。 共同社报道说,“毫无疑问,朝鲜发射将增添习近平政权的愤怒,很可能向联合国安理会推进新的制裁朝鲜的决议计划靠拢,一定程度上采取与国际社会共同步调”。 时事通信社说,“看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政权,将在考虑加快在联合国安理会强化制裁朝鲜的行动中,向反对加强制裁朝鲜的中国施加进一步压力”,时事通信社还认为“相信美国国会近期内将会通过针对与朝鲜交易的中国等第三国个人和团体的制裁法案,其背景是基于奥巴马政权再三要求中国严格遵守安理会的制裁朝鲜决议”。 中朝贸易 日本官民广泛认为日本独立制裁朝鲜的措施效果甚微、联合国安理会制裁朝鲜的决议也不能有效遏制朝鲜的原因是中朝贸易事实上一直处于有增无减趋势,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存在有赖与朝鲜经贸交往的成分。 日本政府贸易振兴机构(JETRO)和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发表的统计都说明,伴随各国对朝鲜实施贸易制裁,只有中朝贸易在朝鲜外贸中所占比例从1980年代3成水平上升到目前9成水平,例如2014年朝鲜外贸比2013年增加3.7%,达到约76亿美元,其中中朝贸易占了90.1%。 但韩国贸易协会(KITA)北京代表处在2015年底透露,朝鲜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已连续第二年下滑。2015年朝鲜对中国的出口今年同比下降了10.6%,同期中国对朝鲜的出口下降了15.8%。 (责编:川江)
zhongwen_simp.uk-38485858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uk-38485858
炸鱼薯条店收到感冒药订单引起网上轰动
英国的炸鱼薯条店一般出售炸鱼、薯条、汉堡包和香肠等食品,但是位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一家炸鱼薯条店收到一份感冒药订单,引起轰动。
这份不同寻常的订单在网上得到8000个点赞 “菲利炸鱼薯条店”(Feeley's Fish and Chip Shop)星期五(12月30日)通过社交媒体“脸书”公开了这张订单,得到8000个点赞。 这位女性顾客在网上订单的“附加言论”栏中说,“能不能在路上的杂货店停一下给我买点感冒药片,我给你钱。” 这位女士还说,“我订餐就是想得到药片,病得厉害。谢谢。” “菲利炸鱼薯条店”在公布这份订单时说,看到顾客利用“附加言论”栏,感到高兴。 这家外卖店的这个帖子得到8000个点赞,1000个评论。 他们后来又发出帖子,上面是感冒药的照片和给顾客的“早日康复”的信息。 商店还说,等顾客告诉他们已经好起来的时候,他们会送去一份免费餐。 这位顾客回信表示感激。
zhongwen_simp.150107_japan_defence_budget_record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01/150107_japan_defence_budget_record
日本加强应对中朝新防卫费或创新高
日本政府正在制定的今年度防卫预算估计近5万亿日元(约424亿美元),将更新日本迄今为止最高额的防卫预算记录,主要增加的开支是为了应对中国活跃的海军行动,日本增强西南离岛防卫的军事装备,以及针对朝鲜提升的核武器和导弹攻击能力,加强日美合作探测导弹和迎击系统装备。预计内阁将在1月14日决定新年度财政预算案后提交国会审议、批准。
日本海上自卫队水上飞机从横须贺南部的相模湾起飞 增强西南离岛防卫 包括日本官方电视台NHK在内的多个日本主流传媒连日报道,日本政府各部正与财务省制定的新年度财政预算中,防卫省制定的新年度防卫预算包括为了加强西南地区离岛防卫,海上自卫队购买20架海上巡逻机P-1、5架鱼鹰、3架无人侦察机、6架F35战机、30辆水路两栖战车。 新年度防卫预算还包括了日本正在建造的神盾舰搭载与军事同盟国的舰、机共享巡航导弹位置情报并能直接迎击的新系统费用。《日本经济新闻》解释说,这是日本为了行使集体自卫权,防护美军舰艇等扩大日美防卫合作所部署的新军备。 扩大赤字防范危机 另外,防卫省也正式提出了美军驻冲绳县普天间基地转移到县内边野古湾的移设工程费用。尽管冲绳县知事翁长雄志仍坚持反对县内转移的立场,但前任知事仲井真弘多已赶在去年任期届满前,签署了包括建设通往边野古湾新基地道路的许可等,日本政府计划明年夏天完成填海工程,新年度防卫预算可能包含近1000亿日元(约8.5亿美元)建设费。 日本的防卫费在2002年曾达到史上最高额的4.96万亿日元,后来因日本负担驻日美军重新部署的转移、建设费,加上日本财政本身赤字庞大,开始逐年减少。2012年安倍第二次政权成立后,转换了加强针对中国海洋行动的增加防卫预算方针,2013年度防卫费比2012年增加0.8%,为4.7538万亿日元。2014年比2013年增加2.8%,为4.8848万亿日元,这次预计再比2014年增加2%,可能达到5.0545万亿日元,超过2002年的防卫费,刷新最高记录。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809246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8092464
六四30周年特辑之二:广场博弈 绝食抗争
编者按: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爆发了一场历时近两月,波及中国各阶层和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的民主抗议运动。八九民运以当局在6月4日凌晨以坦克、机枪镇压而结束。六四30周年之际BBC中文网特别推出这套10集系列,翔实记录六四事件始末,并对爆发八九民运的社会背景,学生,知识分子,民众和回归前的香港扮演的角色以及八九民运的政治遗产做全景分析。
1989年5月4日,时任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发表讲话,肯定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呼吁要“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通过协商对话解决问题”。 赵紫阳对学运性质的表态,与邓小平钦定的“动乱”完全不同。 赵的语调温和的讲话让许多学生感到有台阶可下,认为应该“见好就收”。北京高校普遍开始复课。 然而,4·26社论仍像一把刀悬在学生头上,“秋后算帐”的前车之鉴使学运领袖们感到焦虑。 广场上的学运领导机构,北京高等学校自治联合会(高自联)做出决定:以更激烈的手段,在天安门广场组织大规模的学生绝食抗议,以期“唤醒民众”,逼迫政府收回4·26社论。 广场绝食 5月13日,学生领袖王丹带领由北京高校学生组成的“绝食团”成员,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绝食宣誓。 “只要你提出一个鲜明的政治诉求,然后在一个重要的地点,如果有众多的青年参加绝食,那么这个城市就会马上转变它的政治话语,所有的人关心的就只有这件事情。” 这是后来被政府定为“黑手”之一的作家郑义对绝食行动将产生的效果的判断。 郑义的判断是准确的。天安门广场上人流涌动、群情激昂。社会舆论一边倒的同情支持学生。甚至包括共产党的喉舌,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也开始“失控”。 这是学生绝食开始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街头市民的议论: 男:我觉得学生绝食,作为我们老百姓来说都有一种心疼的感觉。学生是一种正义的和民主的要求。所以我们职工都应该支持他们。 女:我们是第一次上街(游行)。 医生护士穿着白大褂开着救护车来了;北京市民们捧着冰棍儿背着矿泉水来了;国家机关干部职工下了班来到广场,把钱投到广场上流动的捐款箱里,广场上支起的五颜六色的野营帐篷是香港市民的捐助…… 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即将抵达北京,举行中苏首脑历史性峰会,天安门广场上要搞盛大的欢迎仪式。而这时的广场上却挤满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和市民。 学生的绝食,把一场学生运动推向了整个社会,聚焦了国际媒体。 对话不果 而对中国政府来说,这个时候学生在天安门广场绝食实在尴尬。 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即将抵达北京,举行中苏首脑历史性峰会,天安门广场上要搞盛大的欢迎仪式。 而这时的广场上却挤满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和市民。 数千名前来报道中苏峰会的国际媒体记者把焦点转移到了广场上的学生。 学生开始绝食一天后,5月14日,政府终于同意对话。由一直保持改革派开明形象的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带领12位正、副部长,与学生的对话团对话。 学生提出的对话要求之一是实况转播对话过程。在广场上的学生没有听到广播,绝食学生怀疑自己被出卖,成批冲入在统战部的对话现场。对话被迫中断。 精英出面 当天晚上,包括戴晴、苏晓康、包遵信等在内的12位在学生中有影响力的著名自由派知识分子站了出来,走到广场的学生中,在赞扬学生民主诉求的同时,呼吁学生改变策略,暂时离开天安门广场,使中苏首脑峰会得以顺利进行。 作家、记者戴晴代表12位学者发出的呼吁,遭到的却是广场学生的一片嘘声。 戴晴回忆说: “我在广场上接到学生递上来的条子,说,我们斗争来让你发文章啊。我当时特别伤感。如果我是一个更负责任、更坚强的人,就应该坚持留在那儿,不断的劝说。可是我没有。我们觉得既然学生不听我们就走吧,我们12个人就回到了统战部。当见到阎明复先生的时候,从他的脸色上我就知道,下一步形势会更加严重。他就说了一句话:我们失败了。” 当年把这些知识分子请到广场的学生领袖王丹说,知识分子劝说失败,广场学生情绪是一方面因素,但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表现出任何诚意: “学生要接受知识分子的斡旋要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政府作出一些让步,但政府一点没有。当时戴晴他们夹在当中的确很作难。” 垂帘听政 欢迎戈尔巴乔夫的仪式由原定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临时改到老首都机场举行,仓促而窘迫。 欢迎国宾用的红地毯存放在大会堂的地下室里无法运出。于是,全世界通过电视看到了那罕见的一幕:不铺红地毯的国宾欢迎仪式。 1989年5月15日,当戈尔巴乔夫走下专机时,只有飞机舷梯上延伸下来的一节不到3米的红地毯。欢迎仪式就在停机坪的水泥地上举行。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陪同戈氏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也自始至终走在光秃秃的水泥地上。 赵紫阳对戈尔巴乔夫说,“中国大的事情还是要由小平同志作主。” 随后,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赵紫阳看似随口说的一句话,更是振聋发聩,让世人震惊。 赵紫阳对戈尔巴乔夫说,“中国大的事情还是要由小平同志作主。” 他以赞扬邓小平的方式暗示,中国的决策权实际上掌握在邓小平一人手中。 邓小平是中国的实际掌权者,原本是个世人皆知的秘密。但由共产党的总书记捅破这层窗户纸,宣告邓小平在他身后垂帘听政,不但决定了赵紫阳的个人政治命运,也让邓小平铁了心绝不退让。 在政府与学生的僵持中,成批的绝食学生昏迷倒下,救护车的嘶鸣24小时响彻在东西长安街上。民众对学生的同情和对政府的愤怒情绪与日俱增。 昏迷学生被抬出广场的画面,通过国际媒体传遍全球。连一贯被称为“党的喉舌”的中国官方广播、电视、报纸也开始大量采访报道绝食的情况。 一向充当政治花瓶的中国民主党派、知识界、以致部分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以发表公开信、上街游行等形式,公开表示对学生的同情,呼吁对话。 1989年5月17、18日,上街游行的人数都超过百万人。 见面摊牌 5月18日下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与学生代表见面。当时是北师大三年级学生的程真,作为绝食团的代表,参加了这次谈话。 程真回忆说,当时学生先在大会堂坐下来等李鹏。由于绝食了几天身体很虚,她在统战部工作人员搀扶下去洗手间,在走廊里碰上了刚进门的李鹏一行。 “统战部的工作人员就介绍说,总理,这位就是绝食团的代表。李鹏就问我的名字,我说我叫程真。他说,哪个程啊?我说,就是民主化进程的‘程’、新闻要说真话的那个‘真’。我的本意是想用幽默的口吻调节一下当时的气氛。但想不到李鹏的脸一下子就拉下来了,一句话没有,转身就走。” 5月18日,中国老百姓通过中央电视台的实况转播,看到了中共建政后一个绝无仅有而且再也看不到了的画面。 等到坐下来谈时,更是话不投机,双方不欢而散。 但是,中国老百姓却通过中央电视台的实况转播,看到了中共建政后一个绝无仅有而且再也看不到了的画面。 国务院总理李鹏与时年21岁的北师大学生吾尔开希有这样的交锋: 李鹏:如果我们今天一味的要在这个问题上(4·26社论的“动乱”定性)纠缠,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是不理智的。 吾尔开希:纠缠的不是我们这些学生代表。我没有必要再把我一开始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但好像一些领导同志还没有明白,我愿意再重复一遍: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说服我们在座的这些人,而是怎么让他们(广场学生)离开。他们离开的条件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只有这一种可能性,这是客观现实。我们只要还有一个人不离开,还在绝食,就很难保证其他所有的人离开。 吾尔开希后来对BBC中文记者回忆他当时的感觉是,政府已经摊牌了: “大会堂见面是先放出来这样一个明确的政治信号:政府要镇压了。我们这些学生骨干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我记得我和王丹曾探讨过,如果坐牢的话,他会被判多少年,我会被判多少年。” 紫阳绝唱 1989年5月19日凌晨,总书记赵紫阳突然来到天安门广场。 赵紫阳登上一辆供绝食学生休息的大客车,接过学生递上来的一个手提喇叭,神色凄凉的对学生们说: “我们来的太晚了。你们怎么说我们、批评我们,都是应该的…...我们都老了,无所谓,你们还年轻啊,要保重。” 此时的赵紫阳已经在中共党内斗争中完全失势。当时任赵紫阳政治秘书的鲍彤1999年在北京接受BBC中文记者电话采访时,这样回忆19日赵紫阳从广场回来后的情况: “我记得他从广场回来后说头晕,就请北京医院的大夫来诊断,医生说是心血管系统的毛病。紫阳当时就向中央请假,请了三天假。他跟本不知道当天晚上要开那个大会,也就没有参加,从此中央再也没有通知他开任何会议了。他也就从此被迫离开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赵紫阳:“我们来的太晚了。你们怎么说我们、批评我们,都是应该的…...我们都老了,无所谓,你们还年轻啊,要保重。” 宣布戒严 鲍彤所说的“那个大会”,是5月19日晚由李鹏主持的北京党政军干部大会。 李鹏在大会上说: “如果再不迅速扭转局面,就会导致全国范围的大动乱。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四化事业,甚至于我们广大先烈用鲜血创造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途和民运,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李鹏所说的“迅速扭转局面”的办法,就是动用军队。 当人们从广播中听到李鹏的讲话时,从全国各地调集的野战军已经在向北京开进,准备执行戒严。 北京市政府宣布:“从1989年5月20日10时起,在北京市部分地区实行戒严。” 北京老百姓上一次看到大兵进城,是1949年的北平解放。老百姓涌上街头欢迎人民解放军。 40年后,听说军队要进城,北京老百姓再次涌上街头。这一次,是堵军车。 未完待续。明天请继续关注六四30周年特辑之三:兵戎相见 戒严之都 (注:文中受访者引语根据BBC中文记者在六四十周年等历次八九民运专访中的录音记录整理。)
zhongwen_simp.world-48911266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8911266
韩国前外长之子投奔朝鲜 罕见“投北”引发热议
据韩国媒体报导,韩国前外务部长次子崔仁国在7月6日“叛逃”至朝鲜。崔仁国的父母曾任韩国外交高官,在1986年也从美国叛逃至朝鲜。据朝鲜官方媒体报导,崔仁国日后将致力于朝韩统一问题。类似崔仁国这样从韩国投奔朝鲜的例子十分少见,因为从民主社会迁到极权国家居住的人相对较少。
崔仁国 事实上,由于这两个国家仍处于战争状态,韩国人访问朝鲜都需要政府同意。首尔《朝鲜新闻》(NK News)评论员奥利弗·霍瑟姆(Oliver Hotham)对BBC说,“目前还不清楚他的叛逃到底是如何成功的”。 “但一般来说,如果经过中国方面的允许,韩国人经由中国前往朝鲜相对容易许多” ;霍瑟姆又解释称,“如果崔仁国未经韩国许可,违法前往朝鲜,将来若返回韩国可能会被逮捕”。 朝鲜媒体报导,崔仁国抵达平壤后受到朝鲜官员的热烈欢迎。 谁是崔仁国? 崔仁国是73岁的韩国公民,各界对他的私人生活或政治观点知之甚少。不过,他的父母是韩国从1980年代叛逃到朝鲜最知名的公众人物。崔仁国近年来经常前往朝鲜,包括在2016年参加母亲的葬礼。根据韩国媒体报导,崔仁国向朝鲜宣传网站《我们民族之间》(Uriminzokkiri)发表声明称:“遵循父母的遗嘱,我决定在一个我所感恩的国家中生活”;“所以我决定永久居住在朝鲜,尽管这是迟来的决定。” 崔仁国抵达平壤机场,受到朝鲜官员热烈欢迎。 崔仁国的父母 崔仁国的父亲崔德新在1960年代担任韩国外务部长。1970年代崔德新移居美国,成为军事领袖朴正熙(朴槿惠之父)及其政权的严厉批评者。1986年,崔德新与妻子柳美英投奔朝鲜,成为重大新闻事件。夫妻两人之后都成为朝鲜政坛高官。 事实上,从韩国投奔到朝鲜的例子十分非常罕见,往往都是所谓的“双重叛逃者”——指曾逃离朝鲜但最终又返回朝鲜的民众。 惊险片段曝光:脱北士兵遭朝军近距离开火 “叛逃”之路 在朝韩两国的冲突当中,较常见的案例是朝鲜民众试图逃离封闭的朝鲜,而这种叛逃是非常危险的。譬如一些案例是朝鲜士兵在枪林弹雨下徒步穿越边界,也有其他人先逃到中国再前往韩国;但中国将这些叛逃者视为非法移民而非难民,并经常强行遣返他们。 首尔官方表示,自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以来,已有超过30,000名朝鲜人非法越过边境。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数字近年来有所下降。 2017年有1,127次叛逃,而2011年为2,706次。 脱北者讲述他们在朝鲜的生活 朝鲜最有名的叛逃者,是平壤信任的外交官,譬如在意大利或英国的大使在这几年分别离开大使馆,寻求政治庇护。 朝鲜的外交官都被视为在外国推广朝鲜“主体思想”(Juche)的最前线,实际的工作是在海外为朝鲜的政权筹集资金。除了外交官,朝鲜还要求驻外国大使馆的职员都要向世界宣扬平壤的思维与看法。如果他们决定出逃,就会被朝鲜视为“终极的叛徒”,也被视为对金正恩家族的严重羞辱,但这些情形仍然多次发生。 韩晋泯(Han Jin Myung,音译)曾经在朝鲜驻越南大使馆工作,他接受《朝鲜新闻》(NK News)访问时说,他早前把一些东西变卖后,没有上缴得到的金钱,之后就被上司告发。他说他肯定自己会严重被罚,因此很快就决定要离开。他透露,朝鲜的驻外人员月薪只有400美元。 平壤国际机场设有该国首任最高领导人金日成的肖像。
ukchina_simp.52558470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52558470
英国首相的希腊偶像、新冠疫情和雅典瘟疫
新冠疫情和距今2450年的那场令雅典大伤元气的瘟疫有不少相似之处, 有 不少经验 可供汲取,而 这件事跟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 ,以及 他心目中的古希腊英雄也有关联,牛津大学古典学专家阿尔芒·达昂古尔(Armand D'Angour)说。
2012年5月,时任伦敦市长的约翰逊在伦敦奥运会前到希腊帕特农神庙“朝圣” 公元前430年,斯巴达人攻打雅典,大兵压境,围城期间雅典城内爆发瘟疫,疑似斑疹伤寒。疫情被后人视为西方文学源头——它被荷马写入史诗《伊里亚特》(Iliyad)的第一卷。荷马史诗是现存最古老的希腊文学作品。 伯里克利(Pericles,约公元前495年—前429年)是雅典最辉煌时期重要政治领袖,他推动了当时属于很激进的民主政治改革。他的时代史称伯里克利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也是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时代。 雅典和斯巴达战争期间,苏格拉底是雅典军队一名士兵。 达昂古尔说,当今英国首相约翰逊深谙古希腊历史文化,能随口背诵《伊里亚特》的许多章节,伯里克利更是他心中的政治偶像,唐宁街10号首相府里摆着一尊伯里克利半身塑像。 伯里克利是雅典黄金时期的政治领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还推行了民主改革 万变不离其宗 伯里克利曾发表过两次震撼人心的演讲,都被与他们同时代的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约前460年— 前400年)录在《大瘟疫》(Great Plague)一书中;第二次演讲是在雅典瘟疫导致三分之一市民染疾身亡之际。 达昂古尔发现,当今时政评论人士大都注意到雅典瘟疫和新冠疫情之间的可比之处,从可歌可泣到可耻可鄙的人和事,医生护士志愿者的牺牲奉献,到民众的惶恐和盲目抢购。 但是,他指出,大家都忽略了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初衷。 修昔底德写道,人的本性不会变;你可以预见到人们在遭遇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时会做出相似的反应,而他之所以记录、梳理当时发生的一切,就是为了后世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有所参照,有所借鉴。 伯里克利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深受支持者爱戴,也倍受反对者仇恨 希波克拉底怎么做? 西方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疫情爆发后完全没有墨守成规,比如用宗教仪式、祈祷、巫术、咒语和灵异草药等。相反,他本着创新和求实理念,和同行们深入疫区,探访病患,巨细无漏地记录他们的症状,而且密切跟踪观察记录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的变化以及对不同疗法的反应。 公元前430年雅典闹瘟疫时,苏格拉底在当兵,感染了病毒后获得免疫力,否则人类文明史恐怕很不一样了 他的医嘱里包括保证睡眠、适当的锻炼和合理的饮食。 达昂古尔摘录了修昔底德的两点观察记录: 从这些观察中,我们有什么可以汲取的? 经验一,公众应该避免从身边的人那里感染病毒,医护人员和照看老弱的护工都应该有防护; 经验二,法律和执法不能松懈,必须保持一贯的强大; 经验三,让民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 目前看来,英国和不少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2400多年前的教训。 约翰逊2007年为了推动中学的拉丁文和古典文学教育,用拉丁文做了一次演讲 苏格拉底 公元前430年,雅典和斯巴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瘟疫爆发时,士兵把病毒带上了前线,千余人染病死亡。 幸存者中有一位叫苏格拉底的大兵,他就是大家熟知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他当时也感染了病毒,但因为体魄健壮,生活自律,非但不治而愈,回到疫情肆虐的雅典城后还毫无保留、毫不畏惧地去照料病患和垂死之人。 显然,苏格拉底在军队时感染了病毒并由此次获得抗体,跟修昔底德一样。 修昔底德注意到自己对致命的流行病毒具有免疫力,并记录在册。 对于免疫功能,人类一直到两千多年后才有了透彻的理解。但历史并不仅仅是曾经发生过的可怕事件的记录,还可以引导后人避免重蹈覆辙,必须小心应对,不可大意轻敌。为了确保将来遇到类似天灾人祸时能更有效地应对,必须留下尽可能详尽准确的观察记录。 还有,历史提醒我们,生活迟早会回归正常。 历史不会完全重演 当然,历史会提供宝贵经验教训,不会丝毫不变地重演。但永恒不变的是人性。 伯里克利66岁时在雅典瘟疫中染疾去世,生前30年是雅典权力顶层要员,极富争议,拥戴和仇恨并享,指挥过战争,受过法庭审讯,受过腐败和不当性行为指控。 伯里克利50多岁时爱上了米勒托斯的富家千金阿斯帕西娅(Aspasia of Miletus),后者成了他的情妇,为他生了一个孩子,还帮他完成了一篇载入史册的不朽的致阵亡将士悼辞。 英国首相约翰逊56岁时感染了新冠病毒,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重症病房与病毒生死搏斗时,是否曾有片刻想到自己的政治偶像伯里克利,旁人不得而知。 但达昂古尔教授认为,也许约翰逊康复出院后唐宁街10号的伯里克利半身塑像旁边会多出几尊,比如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还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半身塑像。 达昂古尔教授 (Prof Armand D'Angour)是 《陷入爱河的苏格拉底:哲学家的练成》(Socrates in Love: The making of a philosopher)一书作者,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时任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朗诵的古希腊文颂辞也是他的作品。 .
zhongwen_simp.121008_ana_china_handover_party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_news/2012/10/121008_ana_china_handover_party
分析:中共权力交接会有重叠期
中共实现新旧领导层交接班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共高层领导人的露面和讲话都成为中国政治观察家分析和猜测的素材。曾经担任过国务院改革杂志社社长,独立研究者和社会活动人士李伟东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出席中国和亚洲民主化研讨会时接受BBC中文网采访。他认为,十八大的方针和人士变化基本由胡锦涛主导,习近平上位初期仍然要受胡锦涛影响的钳制。
蒙克 BBC中文网记者 发自布达佩斯 李伟东认为,具有中共高官家庭北京的所谓太子党也不尽相同。 把中国的局势概括为“三国四方,四世同堂”。“三国”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代领导人同时发挥作用。江泽民高调在大剧院亮相,说明其对时局的影响。另外还有圈内人士说,甚至五世同堂,像宋平这些老人仍然在发挥作用。 “一方”为温家宝。温家宝10年来高调提倡政治改革。虽然只说不做,但在高位发表政改言论,为中国支持改革的力量提供了一定的话语空间。温家宝仅被归为“一方”,是因为其权重不及江,胡和习。 李伟东认为,习近平虽然为江泽民隔代钦点,但习、江并非一派。习近平并未进入角色。如果习近平已经掌控大局,就应该是习近平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在中共建党周年作七·一讲话,而不是胡锦涛。 胡锦涛仍掌控 李伟东认为,从最近胡锦涛频繁对军队发表讲话看,他裸退的可能性不大。 胡锦涛在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15周年纪念日访港庆祝遭遇港人大规模游行抗议,他参加了香港新特首梁振英的就职典礼等活动后匆匆离港。胡锦涛在7月23日对省部级主要官员发表重要讲话实际上是补讲七·一讲话。 无疑胡锦涛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七·二三”讲话不仅是一次统一思想的讲话,也被官方媒体称为为十八大定调,制定未来治国理政的路线图的讲话。显然胡锦涛已经为未来5年的政治思想路线定了调。 另外李伟东说,十八大人事安排基本由胡锦涛决定,然后才同江派作讨价还价;而且胡锦涛继续担任军委主席的可能性很大。从最近胡锦涛频繁对军队发表讲话看,他裸退的可能性不大。李伟东认为温家宝力挺的广东省负责人在十八大上位(入常)很难。 太子党的抱负 李伟东认为,具有中共高官家庭背景的所谓太子党也不尽相同。以最近倒台的薄熙来和刘源为代表的一派有一种类似国家主义的主张,即坚持中共早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主张,可以实行经济和社会改革,但坚持权力垄断的底线。 另外一派太子党以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为代表。他们主张宪政民主。另外第三派也是实力最雄厚的一派就是如江泽民说的“闷声发大财”的一派。这些人遍布并且掌控中国垄断性国企和利润丰厚的私有企业。 习近平可以说是是各派太子党的代表。李伟东认为,太子党当中也不乏有抱负之辈,他们不满所谓父辈打下的江山被断送在平庸之辈手中,其中有人也有想“重整河山”的抱负。由于仍然会受到胡锦涛影响的限制,他认为习近平上位两年后才可能有所作为。 十八大以后 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中国权贵资本改偷为抢。此后权贵资本主义在中国全盘上演,虽然导致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但也基本实现了中共早先承诺的“小康”目标。当然无庸赘言,中国的经济发展复出极大的环境代价,农民付出在土地上和进城务工付出极大牺牲,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已经发展到了极限。 尽管如此,六·四事件后经过23年达到了小康,民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是才水到渠成,在物质条件成熟后,民权才成为全民关注的问题,这时候才有了民主化的物质条件。 展望未来,李伟东说,中国很可能会发生一种“低烈度的辛亥革命”,低烈度即非剧烈手段改朝换代的暴力革命,但也不是改良,因为在现有体制上修补提高的改良已经没有余地,原因就是权贵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把自然资源,人力自由,社会资源推倒了极限,到了“山河不堪忍受,人民不堪忍受”的地步。 这时候如果统治阶层如果不主动审势度势做出自上而下的改革,类似“阿拉伯之春”那样自下而上的草根暴力或革命随时喷薄欲出。这种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其发展方向,或左,或右,很难逆料。乱世出豪杰,当权派当中可能会出现迎合民意巩固权力的人,从这方面看,为了发展,无论如何,民意似乎都能通过各种方式起作用,所以中国的前途仍然值得乐观。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读者反馈 新民主主义主张,可以实行经济和社会改革,但坚持权力垄断的底线。胡德平为代表。他们主张宪政民主。新瓶裝舊酒, 中国很可能会发生一种“天網門廣場"革命,草根暴力或革命随时喷薄欲出。xyz, china 显然,中共【权力交接】之所以有【重叠期】,乃退任者【恋栈权力】,对继任人【不完全信任】,享受【垂帘听政】之余更为自己【设置安全门】的表征。这是一个【绝坏】的制度,【宪法】可有【明文】?孟光, Hong Kong 联络荐言 * 须填写项目 与内文相关的链接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vert-tra-40507967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40507967
一个无法翻译的希腊单词
在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e)东部海岸的偏僻希腊村庄托洛(Tolo)渡过第二个夏季时,德国高级公务员、作家安德烈亚斯·德弗纳(Andreas Deffner)犯了一个文化错误,这让他领教了希腊语单词 philotimo 这个非常有名的概念。
Philotimo 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初期(图片来源:DEA/A.Vergani/Getty Images) "早上好,你好吗?"有一天,他所住公寓的主人万格里欧(Vangelió)奶奶热情地向他打招呼。 "还好,"德弗纳疲倦地回答道。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这位德国游客的意料,他大汗淋漓地喝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万格里欧奶奶和她女儿伊里尼(Irini)则用殷切的目光注视着他。当伊里尼向着她刚刚进门的弟弟伯里克利(Pericles)疯狂地打着手势时,德弗纳顿时出了一身冷汗。"我做错了什么吗?"他小心翼翼地问道。 "你告诉万格里欧,你感觉不舒服?"伯里克利回答道。 "我没有呀?我只是说还好。" "如果你回答'还好',我们当地人会认为你生病了,我们的 philotimo 意识自然会想方设法帮助你尽快好起来,所以给你喝鸡汤,"伯里克利大笑着回答说。 这位客人松了一口气。"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到 philotimo,当然绝不是最后一次,"德弗纳告诉我说。后来他写了一本关于这个话题的书。 Philotimo 一词的确切含义颇具争议,因为这个词属于希腊词汇的万神殿,很难解释。这个单词的官方译法是"爱荣誉"(Love of honour),这种翻译不足以传达这个四音节的单词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当我向不同希腊人询问他们对 philotimo 的看法时,得到了迥然不同的回应。 "做正确的事情,"医生皮内洛皮·卡拉法蒂(Pinelopi Kalafati)这样回答我。"爱和尊敬上帝和社会,"牧师尼古拉斯·帕帕尼古拉乌(Nikolas Papanikolaou)这样说。"追求完美,"演员科斯蒂斯·托莫普洛斯(Kostis Thomopoulos)回答道。"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马拉卡萨羁留难民营的志愿者塔蒂阿娜·帕帕多普卢(Tatiana Papadopoulou)说。 强烈的情感和某种程度的亲密关系自然会引发 philotimo(图片来源:Peter Eastland/Alamy) 似乎这个词不仅无法翻译,而且即使是希腊人自己也无法阐明它的确切定义。 "伴随这个难以捉摸概念的一个神话也属史无前例。事实上,这个单词不能准确地翻译成任何其他语言,"雅典国立卡波蒂斯坦大学(National and Kapodistrian University of Athens)古希腊语言学讲师瓦斯里奥斯·P·韦尔图达克斯(Vassilios P Vertoudakis)说。"尽管如此,但由于希腊在西方的独特地位,philotimo 已经成为希腊特征的基石之一。" 他解释说,philotimo 来自古希腊单词 philotimia (φιλοτιμία),第一个有据的书面参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 6 世纪至 7 世纪)抒情诗人品达(Pindar)的著作中。对于品达和其他早期作家,这个单词意味着爱的荣誉或荣耀或雄心,但往往传达着负面的情绪。 仅在公元前 4 至 5 世纪前后,古雅典的民主得到巩固后,当竞争取代合作时,这个单词才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涵义。当时,"如果一个人有 philotimo,则意味着这个人乐于接受对他所在城市的赞美,但首先要效忠于这个城市,"韦尔图达克斯说。 希腊人也无法确定 philotimo 的明确定义(图片来源:Peter Eastland/Alamy) 这个概念在大约十五世纪中世纪盛期真正腾飞,当时奥斯曼统治者奴役希腊,通过重税和有限教育迫使大部分人开始自给自足的耕种,并将每个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和西欧分开。 "而西方正在经历启蒙运动,发展现代国家,通过法治和抽象责任感将人们联系在一起,被征服且内敛的希腊人受到自豪感、地方主义和人际关系的束缚,"韦尔图达克斯说。"希腊社会不是发展西欧的那种制度意识,而是充斥着 philotimo,这不是由法律和逻辑引发的,而是由强烈的情感和某种程度的亲密关系引发的。" 在整个现代希腊历史中,民族性格里的这种情感因素随处可见。1941 年 5 月,当轴心国发动对传奇克里特岛的空降袭击时,当地人不仅拿起菜刀或简单武器出去迎敌,还穿越高耸的崎岖山脉和陡峭的克里特峡谷,帮助英国和澳大利亚士兵找到最好的藏身之地。这并不是因为纳粹一手制造的大饥荒让他们饿得半死,也不是因为要对折磨他们的轴心国士兵进行死亡处罚;而是因为他们的责任感、荣誉和勇气。 科斯岛上的居民在东部爱琴海帮助救助难民(图片来源:Robert Harding/Getty Images) 大约 76 年之后,在以美丽和旅游闻名但又经历多年严重衰退的莱斯博斯岛(Lesbos)、希俄斯岛(Chios)和科斯岛(Kos),当地人仍然跳上船,救援陆续来到东部爱琴海的难民。有些甚至跳入冰冷的水里,推着摇摇欲坠的小船接近岛屿。 "没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呀,我的孩子们?"当记者问 86 岁的艾米利亚·卡维西(Emilia Kamvisi),为什么她和她的朋友,90 岁的埃弗特拉斯蒂亚·马夫拉皮多(Efstratia Mavrapidou)和 86 岁的马里查河·马夫拉皮多(Maritsa Mavrapidou)(他们后来获得 2016 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每天前往莱斯博斯海岸帮助疲惫不堪的女难民及其子女时,她这样问记者。"我这样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呀?"她继续说。 还有一个获得提名的人是 41 岁的渔民斯特拉蒂斯·瓦利亚姆斯(Stratis Valiamos),他经常划着自己的小木船去爱琴海救援。"我正在钓鱼,我可以看到人们大声求救。我能做什么?假装看不到?假装听不到?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 "我们可能不能满载着鱼归来,但我们的心是温暖的,"希俄斯岛的渔民救援者迪亚曼蒂斯·赞尼科斯(Diamantis Zannikos)这样告诉我。"我们有 philotimo。" 渔民斯特拉蒂斯·瓦利亚姆斯(右)用他的船救援爱琴海的难民(图片来源: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Getty Images) 我相信,卡维西、瓦利亚姆斯和赞尼科斯对讨论 philotimo 是情绪的支柱还是不可定义的文化特质不感兴趣。数以百计的渔民、家庭主妇、退休人员、老师、志愿者、艺术家和学生每天等在海滩边,时刻准备着提供干衣服、水、食物和住所,并愿意收留逃离战争和恐怖的人们,这种可以体现 philotimo 的情感和道德意义远远比明确它的概念更有价值。对他们来说,philotimo 只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此时,德弗纳正在收拾行李,准备与万格里欧奶奶以及家人一起欢度暑假。 "你对 philotimo 是怎么定义的呢?"我问他。 "两到三个积极的想法,一升生活的激情,500 克盛情款待,10 滴怜悯同情,一盎司骄傲、尊严和内心的声音,"他回答道。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0955610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0955610
华为:2020年生存下来是第一优先
在华为,员工要么是“植树者”,要么是“挖洞者”,“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家中国电信巨人发出了这个诗意的新年贺词,阐述了其对2020年的愿景;但与此同时华为承认,在特朗普政府禁止该公司在美国开展业务后,情况仍然“艰难”。
华为公司大力投入研发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令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得到了类似民族英雄一样的推崇。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Eric Xu)在新年致辞中说:“生存下来将是我们的第一优先。” 作为全球最大的5G设备供应商之一,华为表示2019年的销售增长低于年初的预期,增幅为18%,销售额8500亿元人民币(合927亿英镑)。相比之下,前一年收入增长了19.5%。 该公司预测2020年,华为销售将继续面临压力,尤其考虑到华为将继续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Entity List)。 美国称华为“与中国政府和军事机构有密切联系”,因此将华为列为国家安全威胁。华为表示美国这一决定是基于“影射和错误假设”。 徐直军说:“美国政府对华为的运动是战略性和长期的。”美国还以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为由,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其不允许将华为技术用于5G网络,但华为则否认了相关指控。 英国与华为 预计在一月,英国将决定是否允许华为在当地推出下一代5G电信网络提供设备。 本月初,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表示:“在华为和5G方面,我不希望英国敌视来自海外的投资,这没有必要。”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损害至关重要的国家安全,”约翰逊说。 孟晚舟在2018年12月被拘押后获得保释,可以住在家中,也享有外出自由,但不能在外留宿,必须在脚踝佩戴全球定位系统跟踪器。 徐直军在新年致辞中说:“对我们来说,这将是艰难的一年。”但他也在敦促华为的员工超越困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平庸干部 在华为今年的计划中,徐直军警告业绩不佳的经理们将面临困境。他说:“同时加快对平庸干部淘汰,坚决把不思进取、只求短期收益以及历史上挖过坑的干部撤下来。” “要把真正帮助客户成功、历史上栽树并持续贡献的、在关键岗位上做出贡献的人提拔上来。” 徐直军用这一信息感谢华为员工,特别是“那些奋战在补洞一线的员工及家属。” 他表示,尽管美国的情况对公司构成了重大挑战,但对华为却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激发、强身健体的机会。” 在最后一次会议中,徐直军引经据典的告诉华为员工:我们是挺立的竹子,在艰困环境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ukchina_simp.120611_study_uk_iv_shijun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uk_education/study_iv/2012/06/120611_study_uk_iv_shijun
留英访谈:珐琅御座献礼女王钻禧
近年来,到英国攻读设计类专业的中国学生逐年增多,很多同学毕业之后选择回到中国发展。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旗下圣马丁艺术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毕业生施君就是其中之一。前不久,英国女王钻禧庆典之际,施君把自己负责设计制作的“传世珐琅女王御座”送给了王室代表。这个御座将供威廉王子夫妇使用。施君接受了子川专访。
BBC英伦网 子川 施君向英国王室代表送交珐琅御座 施君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毕业之后来到英国,伦敦米德塞克斯大学(Middlesex University)攻读产品设计与管理本科(BA Product Design and Management)。 施君本科毕业后到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旗下的圣马丁艺术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深造,获得工业设计(MA Industrial Design)家具设计方向的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之后,施君选择回中国发展,在上海康宇集团担任家具部门的负责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这个新领域取得突破,研发出“传世珐琅”。 那么,当时为什么选择来英国学设计? 施君告诉子川:“当时觉得英国的设计氛围浓厚,想要来这里深造,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毕业后回中国推动工艺美术方面的发展”。 在伦敦读本科和硕士这几年的经历令施君获益匪浅,看到了很多优秀的设计,也了解到英国设计业界的情况,同时,也对中国设计产业的未来有了一定的预期。 回国发展 硕士毕业之后,施君选回到中国,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施君表示,除了家族企业的需要,也是由于珐琅这个项目,“我觉得把这个项目从无到有做起来是很有趣的事情”。 谈到珐琅的项目,施君介绍,珐琅在历史上有600年的发展过程,在中国清朝到了巅峰,但是由于工艺方面的限制和设计氛围的匮乏,主要用于室内摆设。 有工艺情结的他希望通过更好的设计,把珐琅工艺更加现代化,取得一些突破。 那么,施君在英国读书期间学到的东西,对他回国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帮助? 他表示,在英国学到的东西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上,同时也结识了很多设计界的朋友,这也是非常有用的。 培养与建议 除了专注发展珐琅工艺,施君还通过与学校合作的方式培养这个领域的人才。 “回国之后,我意识到,关注工艺设计这个领域的人才比较少,就回到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珐琅工艺专业,填补了空白”,他说。 这个专业各门课程的老师都是由带头人施君安排的,有30多名学员,今年即将结业。 施君想要吸收这其中的一些人才,和他一起从事珐琅的事业。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来到英国攻读设计类专业,施君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他认为,在找工作方面,不同行业的情况不尽相同,就产品设计这个领域来讲,他更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同学学成后回国发展。 “产品设计这个行业的基础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中国在这个领域有庞大的基础,中国同学完全可以在扎根中国的同时放眼整个世界”,施君说。 献礼王室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钻禧庆祝之际,施君把他本人负责设计制作的“传世珐琅女王御座” 敬献给了女王家族。 “珐琅工艺最早是民间所没有的,我们想要借着女王钻禧庆典的机会,让珐琅工艺恰当地回归到王室、回到一个特殊的历史地位”,他解释。 施君介绍,在设计“传世珐琅女王御座”的时候各方面都体现王室的尊贵,配上玉石、镏金等从未在家具上使用的名贵材质。 “我没有把这个御座当做一件家具来制作,而是当做一件首饰来制作”,他说。 前不久,英国女王特别代表菲尔德勋爵在英格兰伊斯特本市正式接收了“传世珐琅女王御座”,今后将放在肯辛顿宫,供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夫妇使用。 御座即是家具,也是工艺品,是一个跨行业的特别产品。这也是英国王室第一次收藏并使用的中国企业生产的家具。 用50道不同的工序、14名工人耗时半年做好的御座目前是独一无二的产品。 施君有意在将来为希望收藏这种家具的人们制作更多的御座,甚至批量生产成套的此种家具。 联络/荐言 *须填写项目 与内文相关的链接 相关话题 BBC以外链接 非本网站内容BBC概不负责
zhongwen_simp.world-56729931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6729931
泰坦尼克号上“消失”的中国幸存者: 纪录片首揭歧视污名下的流离人生
二十多年前,电影《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Titanic)的上映让百年前海难中凄美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但有关船上六名华人幸存者的身份和经历却鲜为人知。一部新的纪录片首次揭开他们在种族偏见下的颠簸人生及如何从历史记录中“消失”。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亚林、方荣山和严喜。 1912年4月,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其首次航行时便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沉没,造成1500余人死亡。几小时后,当救生艇在冰冷的洋面搜寻幸存者时,意外发现一名还活着的华人年轻人,他在海中紧紧抱住一块门板。 他叫方荣山(Fang Lang),是泰坦尼克号船难中幸存下来的六名华人乘客之一。在近期一次采访中,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披露,正是这名年轻人的经历,启发他创作了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斯(Rose)获救的场景。 不为众人所知的是,这六名华人幸存者随后抵达纽约,等待他们的不是媒体的镁光灯和夹道欢迎的人群,而是移民官的审讯,他们随后被驱逐出境。 他们的遭遇引起了英国导演罗飞(Arthur Jones)和美国作家施万克(Steven Schwankert)等人的关注。他们召集一群人拍摄了纪录片《六人》(The Six),寻找这六名华人幸存者在泰坦尼克号海难后的经历。该片将在4月16日(周五)在中国上映。 惊天发现 不少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故事流传甚广,但其中中国人的故事鲜为人知,且多有谬传。 “泰坦尼克号上大约有700名幸存者,如果你上网或买本书,几乎可以找到所有幸存者的生活故事。”罗飞对BBC说。“我小时候生活的(英国)小镇上有一名老太太是幸存者,每个人都知道。” 2010年,当罗飞偶然得知泰坦尼克号的乘客名单中有一些华人名字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八名华人登船时的记录 “作为一个群体,这几个华人几乎是唯一不为人知的幸存者……他们为什么被忽略?”罗飞说。 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邮轮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前往美国纽约,乘客多为富豪和来自欧洲其他地方的移民。但谁也没想到起航五天后,它便在夜晚撞到冰山而船身进水,船体分裂成两半,不到三小时便沉没海底。 在好奇心驱使下,罗飞的团队从2012年开始筹备《六人》,并召集了20多名历史和社会学者成立了研究小组,寻找这些华人幸存者的下落。《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担任本片监制。 根据登船记录,共有八名华人是三等舱的乘客,跟电影男主角杰克(Jack)的舱级一样。在一张编号为1601的船票上有他们手写的名字,分别是方荣山(Fang Lang)、李炳(Lee Bing)、钟捷(Chang Chip)、亚林(Ah Lam)、严喜(Ling Hee)、胡中(Choong Foo,音译)、林伦(Len Lam,音译),李林(Lee Ling,音译)。 经过多年的调查,纪录片的制作者们确认,这些华人是职业水手,曾在欧洲的船上一起工作。在1912年,他们的船运公司将其派往美洲。按照原计划,他们将在加勒比海的港口工作。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邮轮。 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后,林伦和李林溺水而死。剩下六人中的五人直接登上救生艇,而方荣山则抱着门板漂在海中,直到被当时唯一一艘返回并寻找幸存者的第14号救生艇发现。 获救后,船难幸存者被送往纽约的医院和旅馆进行安置。但由于美国当时严格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这六名华人被拒绝入境,并乘坐另一艘轮船前往古巴,从此消失在历史记载中。 背负世纪“污名” 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全世界家喻户晓,1998年的中国首映便收获了近4400万美元票房。2019年,中国四川的一家公司还宣布投资10亿元人民币(1.5亿美元)打造一艘1:1的泰坦尼克号仿制品。但相较之下,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这六名华人的存在。 与此同时,有人对这些华人幸存者抱有深深的成见,罗飞说,人们认为“那些家伙非常不光彩”。 这种印象主要来自于当时的流言与媒体报道。一种说法是,华人幸存者为了登上救生艇而“乔装成妇女”,因为船难时妇女与儿童能优先登上救生艇;还有人指责他们“偷偷躲在座椅下”。人们质疑,三等舱男性乘客平均存活率只有六分之一,为何华人乘客中八人中有六人成功存活。 大西洋海床上的泰坦尼克号残骸 当年不少媒体刊登了这些空穴来风、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传言。例如,美国的《布鲁克林鹰报》(The Brooklyn Daily Eagle)在1912年4月19日的报道称:“唯一的污点是,在离开泰坦尼克号的一艘救生艇的底部,发现了挤在座位下面的两具中国苦力的尸体和八个活人……这些人……在出现危险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冲进了救生艇。” 导演罗飞对这一说法表示质疑:“如果他们藏起来了,大约一半的人都能看见。”罗飞与团队复原了当时救援的折叠救生艇,发现人们根本无法躲藏。 他推测,华人可能只是蹲在座位之间。“如果你对中国或华人劳工有所了解,那就完全说得通了,”他说,当时华工蹲着休息十分常见。 研究泰坦尼克号历史的学者蒂姆·马丁(Tim Maltin)对BBC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华人幸存者乔装、躲藏等传言真实发生过。由于当时大众认为只有妇女和儿童理应获救,他认为这些都是媒体和公众“在事后编造的故事”。 史实不仅证明这些流言不实,还反映了华人幸存者的英勇。马丁提到,漂在木板上幸存的方荣山在获救后,奋力划桨、取暖,并帮助14号救生艇救出所有幸存者。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抵达纽约。 寻找“消失”的华人幸存者 那么,这六人如何度过余生?纪录片的研究团队建立了脸书(Facebook)专页,四处寻找线索。 该片的制片人罗彤对BBC表示,寻人过程十分艰难。“因为这些幸存者当时记录下来的名字都是以英文来记录的,没有汉字,我们只能跟着读音研究他的名字可能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族谱文化大大推动了研究进程。当时出海的华人多为广东人,在他们的家乡,许多家族的族谱都记载了宗族来源与迁徙轨迹。一些族谱学者随后加入纪录片团队,通过家族世系进行倒推,以此找寻六名幸存者。 经过几年的努力,团队发现六人在船难后的最初几年仍一起工作,直到一战爆发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时,由于大量英国水手被征召加入海军,华人有了更多做水手的机会。 罗飞召集了20多名历史和社会学者成立了研究小组,寻找这些华人幸存者的下落。 但好景不长,随着英国出现经济危机,要求驱逐移民的劳工运动此起彼伏,他们中的多人被强制遣返回了亚洲。例如亚林在1920年被遣送回香港,而严喜则在同年登上了前往印度加尔各答的轮船。 “一些华人水手和英国当地一些来自工人阶级家庭的女性结婚了,有了孩子……但他们的故事非常悲伤。这些孩子的父亲不辞而别,但这不是他们的错,因为这些家庭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氛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罗飞说。 除了政治上的动荡,那场海难也侵害了一些幸存者的健康。例如,钟捷在1914年便因肺炎去世。 “他在海难后身体越来越虚弱,死后被埋葬在伦敦一个无名公墓里,”罗飞说。“他是这些中国幸存者中最早去世的。” 在救生艇上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 以史为鉴 六名华人幸存者中,只有方荣山和李炳重新返回北美并留下定居。方荣山曾辗转英国和香港,在1955年入籍美国,李炳则移民加拿大。但当罗飞和团队寻访这六人的后裔时,他们遇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幸存者都从未向在中国以外的亲戚诉说自己的经历,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女。 罗飞表示,方荣山曾向广东台山的家人寄去大量诗作和信件,讲述了自己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经历,并寄回了一些他在海外赚的钱。 然而,方荣山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长大的儿子对父亲经历的船难一无所知。 “他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不只是对我,还有我的母亲或家人,”方荣山的儿子汤姆·方(Tom Fong)对BBC说,父亲在船难时年仅17岁,他出生时父亲已65岁。但直到1985年去世, 他都从未向自己的儿子提起过泰坦尼克号。 汤姆·方对父亲经历的船难一无所知。 在父亲去世近20年后,汤姆才在家人口中偶然得知父亲曾经历泰坦尼克号船难。 他永远无法听到父亲亲口解释,为何不愿向至亲提及这番死里逃生的经历。汤姆猜测,可能是外界流言与心理创伤,导致父亲对此三缄其口。 “有很多错误的信息说,他们偷偷摸摸、男扮女装,”汤姆说。“我觉得他(方荣山)更像是经历了创伤后,依然有心理负担,就像经历了战争的人们一样。” 罗彤说,当他们在中国走访幸存者后代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很多家庭至今仍觉得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有一条故事线索,我们90%确认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的后代,而且他们已经跟我分享了很多故事,包括他在现场看到我们拍摄的片段都哭了,觉得原来自己的家人这么不容易,但到最后,他们还是觉得不想把自己的身世告诉现在的人。”罗彤说,百年前媒体带给幸存者及家属的污名,对他们的影响至今依然未能磨灭。 纪录片团队希望通过挖掘这段海外华工不为人知的历史,为泰坦尼克号上的华人幸存者正名。 冰海余生:泰坦尼克号华人幸存者之谜 “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小的华人社区,他们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出于政治原因,一些地方政客会在有了犯罪、没有任何真实证据时就责怪外国人,尤其是看上去更像外来者的人。当经济衰退时,华人就会很容易被当作替罪羊,”罗飞说。 当年那些针对华人的偏见与歧视,并没有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而烟消云散。 方荣山的儿子汤姆仍记得,年幼时与父亲在威斯康星州遭遇过诸多歧视。有一回,有陌生人称呼他们为“黄狗”,方荣山马上奋起反击。 近期,针对美国亚裔的种族仇视事件遽增。汤姆希望这部纪录片能改正当年的谬论,呈现真实的历史,以此唤起当今世人的思考。 “我希望人们最终可以意识到当初发生了什么,以此反省当下。”
zhongwen_simp.091006_hk_identity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indepth/2009/10/091006_hk_identity
香港观察:老师的烦恼:如何教育香港人身份认同?
回归十二年的香港,在中共建政六十年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庆活动,而教育局也趁势推出一连串的国民教育活动,唯恐香港人不能确立“正确”的身份认同。友人的四岁儿子穿上红球衣球裤,高兴地说自己是中国队的。看来政府的教育活动颇有成效!不过,最近一些“认识祖国”的教材却引起争议,其中有2002 年由课程发展处德育及公民教育组制作的“我与外国人倾谈”教材套中“我是中国人”心理测验和“中国人与外国人之别”的主题活动,被“重新发现”后引来不少家长哗然。 反智的心理测验
香港政府与教育界趁中共建政60年推出了许多国民教育活动。 那份为小学生而设的教材,主要目的当然是要令学生认同中国国民身分。教材的心理测验有三题,现只列出最有问题的两条:一、外国人在一起,你会感到你与他最大的不同是:身份地位的不同/外型体格的不同/语言文化的不同;二、如果外国人误会你是“日本人”,你的感受是:感到有点光荣/没有甚么感觉/感到不是味儿。 以第一个答案作答可获最高分数,最后一个则最低分,答案分析是分数越高,表示国民身分认同感越不足。以上三条问题,试问真的可以如教材目标所说,“了解自己对『中国人』身分的态度”吗?心理测验的结果能否用科学方法去验证,本文暂且不谈,但这些问题和答案的设定,显示了教育局根本无法掌握中国和中国人这个大题目。 教材把一些模糊的概念简化成“非你即我”,把本来多元的概念单一化。举第一条为例,莫说是“外国人”,就算是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外型和语言,再加上全球一体化,人口急剧流动令国与国之间很难再用人种或种族去区分。以香港为例,我们根本不能把一群为数不少、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印巴裔人士视为“外国人”,即使他们的外型和语言与多数的香港人有异。所以,把“外国人”如此简化根本不能让学生有空间去思考地球村的身份认同,反而有互相分化之嫌,这充分体验在第二条问题上。 第二条针对“日本人”的问题,笔者倒有不少经验。说老实话,我从来没有因此“感到不是味儿”,但也不会“感到有点光荣”,通常会是“没有甚么特别感觉”,然后乐意地介绍自己的“来源地”。根据测验的分析,这样有可能表示了“对外国文化有点尊崇,而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对国民身分认同仍未足够,你需要多点认识及检讨”,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较浅,国民身分认同也属一般,故仍需继续努力”。难度我们要向对方摆出一副“感到不是味儿”的嘴脸,就会有助不同民族/种族彼此了解吗?将心比己,如果我们误会了对方是中国人而对方摆出“感到不是味儿”的态度,你又会否“感到不是味儿”? “中国人”这个概念 怎样才算是香港人「正确」的身份认同? 教材反映了教育局对“民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这些贯穿整个国民教育的概念认识不足,形成对特定族群的定形或成见(stereotyping)。这在以初中生为对象的“中国人与外国人之别”主题活动中尤见明显。当局建议教师展示数张中国人及外国人的照片,让学生分辨外国人与中国人有甚么分别。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不同民族,也明白中国人在外观上的相似”。然后教材也举例列出了“华洋之别”,如“中国人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性格是“含蓄、温柔、坚忍、勤力、讲礼、重孝”。即是说,他们在理解“中国人”时,只是将之等同于(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族人”。 中国大陆官方承认在其领土下就有56个民族,所以,如果在中国领土之下的公民都是“中国人”的话,那棕色头发,有印欧人血统和外型的维吾尔族人、游牧的哈萨克和蒙古族和不太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藏族,根据这份教材,也就不算是中国人了。这除了有大汉族主义之嫌和“政治不正确”之外,也反映了教育局官员根本没有协助学生探讨和思考更为广义的国族身份问题。 通常,“中国人”在英语中叫做“Chinese”,用“Chinese”更容易解释为什么这个概念不能如此刻板单一化。Chinese可指“中国人”、“华人”、“华侨”、“华裔”,从广义层面看来,可以是跨国界、跨文化的,是一个很多义的概念。而不局限于现在教育局所推行,或是中国大陆希望香港人认同的“中国人”。 老师的难题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只是一份小学初中教材,我们无需向年纪尚小的朋友们灌输那么复杂的概念。可是,香港仍有不少家长认为这份教材未能起国民教育的作用,反而有奴化教育之嫌。笔者访问了一位小学四年生的家长侯先生,他认为学校教唱国歌升国旗是应该的,但若讲到国族身份,就这份教材而言,若老师没有足够能力去解释清楚中国人/民族/种族的复杂身份问题,这些教材无益于学生。 教育局课程发展处制定的小学常识科课程指引中有关“国民身份认同与中华文化”的环节中,虽然也强调多角度批判思考,可是,现实有不少老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做到这点。于中学任教的张老师表示,面对大陆的豆腐渣工程、公安殴打记者等敏感话题,学校谈论与否都取决于校长的态度。她说:“如果学校并没有自由开放思考的气氛,老师很难在课堂上提出来。加上老师的工作量大太,而这些问题亦相当复杂,没有顾及也不足为奇。” 教育局对民族等概念虽然了解不足,或有混淆视听之嫌,但其目标却相当清晰,就是要与中国大陆的口径一致,希望尽快令香港人认同甚至热爱祖国。可是,以这种非自然手法去催促下一代接受祖国,在教材中引导学生以为身份认同有对或错、好与坏之分,难怪会给人洗脑的感觉。张老师慨叹:“教育未必令人想成为中国人,关键仍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值得你引以为傲。”至于什么是令人引以为傲的东西呢?官方硬销的是祖国的经济成就和科技发展,但在这位老师的心目中,是国格或民族的修养。 (2009年10月6日) 读者反馈 The freaking thing is that someone holding all the benefits from China and says "China disgusts me" 未署名 香港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人确实不敢让人恭维,毒牛奶,贪污,暴力镇压民主....... 其实,中国人的社会已经堕落了! Newton, Chongqing 我在香港出生,后家庭搬至大陆,自幼父母就对我说我不是中国人,因而我也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尽管中共当局强迫我做中国人,后来终于回到香港,揸了英国护照,又加全皇家海军。我永远也不会承认自己做中国人。 Philip, USA 孙文一会说"驱逐鞑虏, 复我中华", 一会又说"五族共和", 其实就是现在中国的缩影. 意思就是唯"我"独尊, 谁是鞑虏随我解释, 不服从的就是鞑虏, 打到你服从, 叩头谢罪大声的说"中国一定强"为止. (eg. 藏人都有流亡政府了, 中国还好意思说都是中国人) 打不过? 唉, 中国是礼仪之邦, 不用刀叉的, 这就任你鱼肉吧. (eg.美国打仗, 中国开放领空让B-2好自在)说是奴化还好听, 难听一点是兽化, 就像赵高指鹿为马一样. 欺负鹿说不出话, 硬说他是马, 却还有脸问旁人是甚么.港人是甚么人, 只有港人最清楚, 不用请教谁吧,还心理测验, 搞笑吗? AL, AUS 我是人,什么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人,都不需谈,应把所有名词变成历史名词。因为地球快将成人类不能安居的上帝应许之地,现世界的知识分 子、领导者天天干什么?日日想什么?什么是个人、私有?什么是公共、共有?什么是全人类和平?我说;个人身体和荣誉才是私有,其他个人一切和知识(包括现 在、过去、未来的一切全人类知识)都是共有。世界一体化共同知识产业都是共有,这个世界一体化共同知识产业共有化,才是人类最后的确认性真实。现世界的知 识分子和领导者应制订这人类最后的确认性真实法制、把这法制教育推动,从而把这确认性真实变成事实。全人类在这儿先言谢! CHARLES SOLO, HONG KONG 看法总是与居住的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居住在比中国发达的国家的华人华侨总是会声明自己不是中国人,而不如种发展的好的国家内的华人居民,总是会强 调自己是中国人。比如在新加坡,一个华人占到70%的国家,没有人愿意说自己是中国人。而在印度,我们的华侨同胞总会强调自己永远是中国人。没有什么绝对 的错与对,到最后,还不都是地球人吗?都有终止的一天。 SY, SINGAPORE Well just think I'm "Chinese" as of a race but not a nationality. holding HK ID and passport doesn't mean we have rights to stay in china or have the services as a china citizen, so why cheating ourselves that we have this "virtual" citizenship of china?? HK citizenship ≠ china citizenship !plastic! Daniel, UK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ukchina_simp.140317_fooc_malaysians_sharing_information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uk_life/2014/03/140317_fooc_malaysians_sharing_information
记者来鸿:大马人因何口大无忌?
在马来西亚,公开谈论宗教问题可能还是禁区。但是,吃喝拉撒睡、大毛病、小痛痒等各种健康隐私,都能摆到桌面上来公开谈。不习惯的人乍听上去可能会手足无措,但是BBC记者潘婕说,大马人如此“口大无忌”,背后其实也有难言苦衷。
马来西亚穆斯林人口超过60%。 我并不觉得自己是那种神经质、有洁癖、动不动就昏过去、吐出来的人。但是,生活在马来西亚,我真觉得自己需要有强有力的心、胃功能。 比如说,有一次,我和朋友正在吃饭,又是咖喱、又是烙饼。席间,我问朋友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去健步走一圈儿。 朋友揉了揉肚子,说,“不行,去不了。我来例假了。” 我立刻放下了手里的勺子。 如此直截了当、绘声绘色,并不仅仅限于闺蜜之间。 一份颇有名气的英文报纸有一次头条标题高呼,“水管插入肛门,某男一命呜呼。” 画廊内,主人解释说,他的同事马上就能来接待我了。“他在厕所呢,大概五到十分钟就能拉完。” 宗教法规 你可能会以为,这样口大无忌,说明马来西亚人非常坦率。但是,马来西亚也是一个种族与宗教紧密相连的国家。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问题,都可能意味深长。 就说那一次吧。在酒吧内,我问一位穆斯林马来人朋友,想喝点什么?对方回答说,“什么都行。” 原来,这个“什么都行”是酒精饮料的秘密代号。你看,根据马来西亚宪法规定,马来人必须都是穆斯林,必须遵守伊斯兰教法。 要是有人向伊斯兰警察打小报告,这位朋友就有可能因为喝酒被罚款、被判坐牢、遭鞭打,更有甚者,三项惩罚一起上。 所以,问朋友想喝点什么,等同于问他是不是真的穆斯林、是不是遵守伊斯兰法。 仔细描述病情,更容易拿到假条? 少数民族 在马来西亚,少数民族人觉得,不管大事小情,自己都必须加倍努力。如果询问他们对现在经济状况的看法,他们总会对政府表示不满和抱怨。引申下去,还会表述反马来人的情绪。 所以,如果主编派我们上街去打探公众对最新的汽车政策、或者物价高涨等现象的反映,我们通常需要顶着太阳站上好几个小时,才能找到形形色色、有足够代表性的马来西亚人上镜接受采访。 所以至少在目前,看上去,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马来西亚人可以自由自在、畅所欲言地和别人分享的,就是他们的健康问题了。 在马来西亚,想和老板请病假,不用拐弯抹角地说“我感觉不舒服”,直言不讳地来一句“我拉肚子”、“我痛经”,绝对没问题。 当然了,也许这只不过是个语言问题。归根结底,在汉语里面,“腹泻”俗称“拉肚子”。从字面上看,不过是“拉”和“肚子”组合在一起而已。 没病装病? 不过,毫无忌讳地公开谈论健康问题,还有更加切实的原因。 马来西亚雇主联合会认为,装病的人太多。这样,想请假的时候,详细描述例假之痛、大小便有什么麻烦,可能会让雇主很难反驳;而且,也更容易说服医生给开假条。 最近几年,和邻居的经济强国新加坡比起来,马来西亚人的病假天数多出一倍。 一位快餐店经理告诉我说,马来西亚人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有问题。她说,“他们申请一份工作、几天后就有可能辞职。他们总会给出非常站不住脚的借口。” 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位实习生曾经告诉我,不能来上班,因为狗踩了她的脚。 还有,过去一个月,我一直在追着找我的电脑技术员。他订好了时间,但是,到时候根本没来。 最后,他告诉我说,暂时还不能给我的电脑安屏幕保护,因为,他正吃的那种关节炎药可能不对头,“你真愿意我的一大块死皮贴在你的电脑上?”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健康问题都是装出来的。我不过是希望马来西亚人不再觉得有必要和外人分享这么多的内情。 BBC在世界各地派驻的大批记者在密切跟踪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了解所在地区的人文、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的情况。《记者来鸿》栏目就是这些记者从世界各个角落发回的随笔、感想,希望这个栏目可以成为您了解世界的小小窗口。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zhongwen_simp.130109_rolling_australia_heatwav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3/01/130109_rolling_australia_heatwave
凉快天气助力澳大利亚林火扑救
澳大利亚东南部丛林大火仍未扑灭,不过消防部门称,星期三(1月9日)的天气较为凉快,对扑救工作有帮助。
目前,新南威尔士州仍有130处林火在焚烧,但没有伤亡报告。 气象部门证实,星期二是澳大利亚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天,悉尼一带星期二(8日)的气温上升至40摄氏度,但在星期三回落至25度左右。 不过天气预测显示,酷热天气将于周末再次出现。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150611_vert_tra_monroe_town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tra/2015/06/150611_vert_tra_monroe_town
玛丽莲·梦露的隐秘故居
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有一个名叫罗克斯伯里(Roxbury)的小镇,它隐藏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高低起伏的农田之中,石墙和谷仓随处可见。这里距离纽约虽然只有75英里,但却仿佛来自两个世界,与好莱坞更是毫不搭边。
老托菲特路(图片来源:阿曼达·鲁杰里) 虽然这个始建于18世纪初的小镇只有区区2300名居民,但这里却云集众多文艺界的大腕明星,包括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欲望都市》作者坎迪斯·布什奈尔(Candace Bushnell)、作曲家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记者盖伊·塔利斯(Gay Talese)、演员约瑟夫·戈弗雷(Joseph Godfrey)和《名利场》编辑格雷顿·卡特(Graydon Carter)。这座小镇已故的居民还包括作家弗兰克·麦考特(Frank McCourt)、小说家威廉·斯泰伦(William Styron)、雕塑家亚历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演员沃尔特·马修(Walter Matthau)和理查德·韦德马克(Richard Widmark)、编剧汤姆·科尔(Tom Cole)和戏剧家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 然而,这些人的名气都比不上罗克斯伯里最著名的居民: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 除了利奇菲尔德县(Litchfield County)的居民外,很少有人知道梦露曾于1956至1961年居住在康涅狄格州的这座小镇,很多人甚至从未听说过罗克斯伯里这个地方。为了迎接周末前来度假的人们,周围的很多小镇都修建了各种做作的餐厅和古朴的民宿。但罗克斯伯里却依然保持着难得的宁静,这里的房价中值为609,200美元,在康涅狄格州名列前茅。小镇的中心很简陋,只有一个小镇文书官办公室、一个梦露常去的小市场和一座加油站,还有一处墓地——米勒和麦考特等人都安葬于此。我之所以知道罗克斯伯里,是因为我在附近的镇上读过高中,我的家人至今仍住在那里。 也正因如此,我最近才专门抽出一个周末来到了罗克斯伯里,做了一件我从未想过要做的事情:追溯梦露和米勒在当地留下的种种痕迹——在20世纪50年代,他们或许是荧屏之外最迷人的一对夫妇。 当梦露1956年6月与米勒结婚时,她已经凭借1953年的《绅士爱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和1955年的《七年之痒》(The Seven-Year Itch)等影片俘获了无数影迷的心,堪称世界头号明星。然而,就是在那时,梦露也开始逐渐逃离浮华世界。“我恨好莱坞,”她在结婚时对米勒说,“我想在一个小镇里静悄悄地生活,在你需要我时守在你身边。” 米勒是一位剧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当属《推销员之死》(The Death of a Salesman)。而在朋友眼中,他又是一个热衷田园风情的隐士,清田整地和园艺栽培都是他的最爱。米勒1947年搬到罗克斯伯里,而在1957年与劳伦斯·奥利维尔(Laurence Olivier)合作的电影《游龙戏凤》(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上映后,梦露也随同米勒来到了位于老托菲特路(Old Tophet Road)的这套四居室的农舍。 罗克斯伯里著名居民的长眠之地(图片来源:阿曼达·鲁杰里) 多年以来,麦考特、马修、韦德马克和科尔等很多名人也都曾在这条路上定居过。彼得·哈尔布特(Peter Hurlbut)既是罗克斯伯里的镇书记,也是该镇创始人的后裔,他说:“沿着斯坦福德的‘富豪街’开车,你肯定知道自己身在‘富豪街’。但在这里,你绝不会有这种感觉。” 他说的没错。老托菲特路距离小镇的中心大约10分钟的车程,但实际的感受却不止这点距离。十月的时候,沿着狭窄而蜿蜒的道路前进,你会感觉自己穿过了一条五光十色的树叶隧道。道路两旁散落着废弃的谷仓和殖民地风格的房屋。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米勒等文人墨客曾在这里居住,我绝不会注意到这条道路——与此类似的道路在康涅狄格的这一带随处可见。 梦露故居(图片来源:阿曼达·鲁杰里) 周围的房子都很相似,米勒的故居在其中毫不起眼,我们从它前面经过时甚至完全没有察觉。白色的外墙,浅绿色的百叶窗,那栋房子就那样安静、优雅地矗立着,与周围其他殖民地风格的居所别无二致。不过,当你真的从它面前驶过时,会发现它还是很容易辨识的。我透过浓密的树林窥视着它,努力想象着它在20世纪50年代的样貌——彼时,这处房子定然是狗仔队们经常光顾的“乐园”。1956年,就在梦露与米勒领取结婚证的那一天,在众多尾随他们的汽车中,有一辆因为在蜿蜒的小路上车速过快而发生事故,导致车上的一名法国记者身亡。 迷信的人或许会将那次车祸视作一个不祥的征兆。梦露想必曾对康涅狄格的田园生活抱有无限的遐想,也定然对这个小镇和米勒所能给予她的静谧满怀憧憬,但现实很快打破了她的幻想。就连这栋房子本身也暴露出他们之间的差异:梦露和米勒最初计划拆掉这栋老旧的农舍,在原址上兴建一栋新的房子。但当米勒向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了解设计方案时,梦露这位向来以朴素著称的新丈夫却难以接受如此豪华的居所。于是,那份宏伟的计划被迫搁浅。18世纪的这栋农舍得以保留至今。 回到罗克斯伯里,我在梦露常去的小市场Roxbury Market & Deli里停留了片刻。里面有几条走道,可以买到当地人制作的果酱和日常主食,这恐怕是整个罗克斯伯里最接近杂货店的地方了。不难想象,梦露曾经在这里努力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同样不难想象的是,这样一位习惯了长枪短炮和阿谀奉承的好莱坞巨星,肯定会很快厌倦这样的生活。 径路交错的森林(图片来源:阿曼达·鲁杰里) 毕竟,罗克斯伯里是一个宁静的地方。除了欣赏镇上的殖民风格建筑和尖塔形的教堂外,这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森林。罗克斯伯里土地信托(Roxbury Land Trust)拥有2,575公顷径路交错的自然保护区,很多土地都来自曾在这里居住的名人:这里有32公顷马修保护区、22公顷斯泰伦保护区、27公顷韦德马克保护区,当然,还有55公顷亚瑟和英格莫拉斯·米勒保护区。 这确实是个宁静的小镇。然而,对于梦露这种一举一动都能引发公众关注,同时又不停地咒骂这种浮华生活的巨星而言,这里却并非理想的归处。米勒似乎也不是她的理想伴侣。1961年,他们二人离婚。19个月后,梦露与世长辞。 米勒的余生都在罗克斯伯里度过,他经常跟弗兰克·麦考特和米亚·法罗(Mia Farrow)一起打网球,法罗至今仍住在附近的一座小镇。2005年,米勒去世,享年89岁。 Mamie's的薄煎饼(图片来源:阿曼达·鲁杰里) 罗克斯伯里有一家别处没有的餐馆,名叫Mamie's。我在这家餐馆要了一份蓝莓薄煎饼,上面抹了枫糖酱。坐在木制的桌子上,远眺着色彩鲜艳的树木镶嵌在舍帕格河(Shepaug River)两岸。店主告诉我和母亲,这家店是7年前开张的。当我提到梦露和其他曾经居住于此的名人时,她点了点头,露出笑容。“米亚·法罗昨晚刚刚来过这儿。”她说,“丹尼尔·戴-刘易斯经常来,他人也特好。” 但我真正感兴趣的是米勒。然而,对于一个外人来说,除了看看他的故居或者到米勒保护区徜徉一番,似乎没有多少可以了解米勒的途径。 但米勒不仅死在罗克斯伯里,他甚至特意叮嘱人们把他葬在这里。在哈尔布特与米勒的最后几次对话中,这位剧作家曾经专门给他打过一次电话,非常好奇自己死后的墓碑将从何而来。哈尔布特替自己的父亲解释说,他们会用一块旧石头制作墓碑。俭朴的米勒很欣赏这个想法。他想知道石头将从何而来。哈尔布特说,他们会从当地的石墙遗址选取石料,他相信米勒肯定能找到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几周后,米勒又给他打来电话。“我找到了!我找到石头了!”他说,那块石头来自他私人土地上的石墙。 于是,他就这样下葬了。他的墓碑很有可能来自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在他钟爱的土地上搭建的一堵石墙。在小镇文书官办公室附近的墓地里,米勒的坟墓紧靠着他的好友麦考特,简朴而充满乡土气息。我站在他的墓前,想起了哈尔布特说过的一句话。 “这里不是第五大道,也不是比佛利山庄,”他对我说,“但要打败这个地方却绝非易事。” 他说的没错。像米勒一样已故和在世的作家和文艺家也都会认同这种说法。我只是希望,梦露也曾在这里得到过些许慰藉——哪怕只有片刻。 请访问 BBC Travel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zhongwen_simp.130724_royal_baby_named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uk/2013/07/130724_royal_baby_named
王室宝宝取名乔治·亚历山大·路易
剑桥公爵威廉和凯特给他们刚出生的儿子起名为乔治·亚历山大·路易(George Alexander Louis)。
孩子将被称呼为剑桥乔治王子陛下 王室官员说,孩子将被称呼为剑桥乔治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George of Cambridge)。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星期三探望了她的新曾孙。 孩子是星期一(7月22日)出生的,重3.5公斤。 他将成为祖父查尔斯王子和父亲威廉王子之后英国王位第三顺位继承人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 这是自1894年以来英国王位继承上第一次出现三代王储同在的局面。 (编译/责编:董乐)
zhongwen_simp.141202_taiwan_election_onlinecomment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4/12/141202_taiwan_election_onlinecomments
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 台湾网友热议中国网民评论
台湾“九合一”地方落幕, 执政党国民党遭受“惨败” ,中国大陆网民在微博发表的评论被转载到台湾论坛,引发台湾网友热议。
中国网民通过微博对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纷纷发表看法。 一位中国网民在微博发表对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的评论,提到中国政府必须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是武力收回、一是培养“统一党”从体制内实现统一。文章引发中国大陆、台湾网友热议,共有85条评论,1170次转发。 有微博网友批评作者的好战思想,认为打仗是劳民伤财的最下策,质问如果真的打仗,作者是否要第一个冲锋,而在特权盛行的现状下,上战场的会是谁呢?有人对“统一党”说提出质疑,认为中国政府都不敢在大陆举行选举,还敢组党去台湾参选?一位网民提出台湾张安乐领导的“中华统一促进党”在地方选举中的极低得票率左证此法不可行。而有位台湾网民则表示,“欢迎”中国人来“体验”台湾选举的黑暗面。立场各异的网民在评论底下激烈交锋。 从讨论串可以看出中国网民对于台湾政治的关心,谈到两岸现状,有网民担心“民进党大胜是走向台独”,也有网民留言表示,不用太担心台独,因为台湾在经济上已经无法脱离中国自立,“当台湾人需要仰视大陆的时候,将会是主动回归的节奏。”有中国网友则质疑“统一就一定好吗?” 讨论串也涉及台湾选举与民主的议题,有中国网友认为,“台湾是目前中华文明的民主仅存的硕果,它的存在恰恰证明了我们的传统不会不适合民主的。”一位台湾网友的响应跳脱中国网友对国民党与民进党的统独二分观念:“民进党不等于台独,国民党不等于统一,台湾人只想有好的执政者建设台湾带领台湾进步。做不好,就换人。” 一位台湾网友将此文转载到台湾最大的电子布告栏(BBS)批踢踢实业坊,并选贴几条具代表性的留言,引发台湾网友热烈讨论,台湾网友回复“大陆网友挺幽默的”,也有人说“13亿人总有清醒的”。转文作者认为,中国人民的思想已经不是台湾人想象的那样封闭且顺从,“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呼拢了”,而他认为其实“两岸平民都是政治权贵操弄下的牺牲者,双方可以和平理性的看待,其实是最好的结局。” (撰稿:实习生刘子维 责编:路西) 如果您对这篇报道有任何意见或感想,欢迎电邮至 chinese@bbc.co.uk。您也可以使用下表给我们发来您的意见: 读者反馈 我的理解: 真正懂得民主、真心接受民主的选民“接受投票结果”的表现应当是: 1,支持当选对手按对手的主张施政,不满意也得等到下一次投票——少数服从多数。 2,全体选民承担当选人施政失败责任——权责一体,盈亏自付。 台式民主20年,依我的观察,或许唯一有的对“民主”的共识就是:不管是谁都可以不接受投票的结果。法不上政治。 选民心态素描: 爱炒股买定不离手,千军奇谋明招暗招招招愁杀政务官, 喜投票亏本争卸责,万众鼓噪高声低声声声唾弃马英九。 愿赌不服输 冷眼向洋, 纽约 很多话不能说,你懂的 大陆客 这文章的作者很明显本身就有倾向性,两地称呼就不对等,一个是中国(是国家)一个是台湾(没有具体称谓),两岸本身就同根同源,台湾不可能是单独一个国家,但是他可以说成中国(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不论台湾被大陆回收还是成立合邦,两岸都是在一个国家下的不同地方,台湾有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对岸的,这个事实,不会改变,也是历史。如果孙先生和蒋先生,还在,绝对不会让国家分裂的!!! 田时乔 看了网上的评论,真的感觉中国人无处不在。 中国商品已经占领了亚洲市场,欧洲市场,非洲市场,美国市场。 现在中国网民也已经占领了BBC,法广,美国之音。。。所有的国际网络的中文评论版。 不用等你们进入中国,中国也已经把你们给占领了。 到处都是中国的口水,也有我的一份;呵呵.... 唐山大兄 只能說,一個只看得懂「黑與白」的生物,是永遠不會懂得什麼叫「彩虹」的! 廖志文, 台灣 实际上这次国民党残败,主要是蓝营的人恨马英九,对他太失望,连民进党都不敢做的伤害蓝营人事情他去做,譬如18%存款利率,马英九把他给取消了,这是历史遗留问题,18%利率受益人多数是蓝营的人,军人,公务员,教师。陈水扁执政8年他不敢动,只有动动嘴巴,马英九这个蠢蛋去做了,他说是为了公平,那么蓝营的人选他出来干什么?政治本来就是拉帮结派,维护选你部分人的利益,他可好,为了他马英九自己的历史定位,去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其实马英九他太自私,谁为他卖命谁倒霉! loe, U.S.A 對台灣人而言,台灣就是台灣,中國就是中國,美洲大陸歐洲大陸都是大陸,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叫「大陸」,台灣與中國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Wei, Taiwan 身为中国大陆的一员,台湾这次的民主选举很让我羡慕,即使在我看来,由于民进党更为巧妙的宣传而放大了国民党的失误,给了台湾民众不算完全客观准确的信息,但是台湾年轻一代的崛起确实让我欣赏不已,他们在网络上充分的以各种创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吸引更多的认同者来为他们支持的候选者投下一票。对我们而言,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体验。事实上,大陆一些网民之所以关注台湾选举是缘于自身对选票或选票背后的那些永恒的人类价值观的渴望。至于在网上扯什么“武力统台”的那部分人,多数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当不得真。 沧海无忌, 中国大陆 台灣的民主選舉在彼岸鄙棄民主的態度映照下,政治的形勢有若【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各自修行,本應無事,問題卻出在彼岸那種莾自尊大,佔而據之的心態,這豈是兩岸人民所樂見? 孟光, Hong Kong 今天台湾的选举结果,根本来说社会资源分配是最核心的问题。 国民党过于重视大财团的利益,忽视普通市民的境况和想法。两岸和平固然对大家都有利,但亲中的政策第一需要台湾最普通民众的广泛接受,第二民生好了,政治议题的环境才可能宽松,不可操之过急。 民进党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只是在民众对于经济、收入、食安、生活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上对国民党失望之后才捡了个大便宜,甚至有可能会在2016大选重新执政。但若民进党在具体民生的问题上拿不出比国民党更高明的具体办法和长久切实有效的政策,无法让台湾的GDP的增长与国民收入挂钩的话,也难逃再次被民众选下台的结果。而且蓝绿近十几年的争斗,政治议题分歧过大,撕裂了社会,民众也厌倦了在工资多年不上涨、生活水平停滞的情况下还要去在统独问题上频繁的选择。投票结果是发泄怨恨给马英九,教训国民党。所以标榜“超越蓝绿”的柯文哲就显得更新颖、活力和有吸引力。 但无论柯文哲还是民进党,在拼经济这个硬指标上都没有显示出有明显超过国民党的能力。拭目以待吧! 皎月星空, Surrey UK 建立「国家」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人类的进步,这不是台湾「该」谁治理的问题而是谁能治理得更好的问题。中国方面一直只说台湾应该由他们管,从未提过他们能管得更好。如果共产党真有这能力,早该被台湾人接受了。人类能够进步的底线又在于尽可能多地保障人们的生命,为「夺回」台湾发动战争,我认为是愚蠢的。 チョー, 中国 BBC真是选择性摘要,我也有参与文章评论,怎么我看到的不是这样子呢。可见BBC的立场。湾湾选举就是一场闹剧。从选举一直以来观察台北选举,各种各样无法把门的斗争,已经完全脱离了民主,用一种表演式的造势,各出奇招,什么地沟油,什么水门事件,犹如戏剧。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你们选择的候选人,都是各种立场媒体各种报道下的候选人。选出来的人就如一场赌博,谁也不知道这个人真正会带来什么。我并不否认民主,但湾湾的民主似乎更像一场闹剧,玩过家家。台湾人不要自傲的以为大陆会借鉴你们的民主,或者台湾是大陆民主的榜样。那就错了,这样想的小部分人都是在大陆不得志的人,是社会边缘一部分人,对大陆政治仇恨的人。绝对不是主流思想。中国更多的主流思想是那些平时不上网评论,不激进的人,他们并不认为台 湾的民主有多么的优越,乱象丛生,党派斗争严重,行政能力低下。湾湾不要歪歪了,中国大陆有自己的路,绝不会走西方式民主道路,绝对不愿意收受西方控制,这是中国民主的底线,中国走的是精英政治,各人有各人的路,我们没有到处宣扬自己的思想,也请你们不要闲着没事干来中国宣传你们所谓的思想。有句话,河水不犯井水,你打我一锤就不要怪我踢你一脚。BBC也不要歪歪想用媒体唱衰政府,有时候你们的报道真的很片面,处处带有偏见,一点也不客观公正,媒体的工作不仅仅是揭露黑暗,媒体更重要的工作是传递正能量,传递健康向上的思想。BBC不是八卦媒体,是一个国际著名的综合媒体,走地下媒体的路,与你们自己的身份不符。BBC的名声本来就不好,请你们自重。 赤子之心 如果没有每年从大陆赚取的一千多亿美元,如果在大陆讨生活的三百万台湾人都回到台湾去抢饭碗,台湾的经济能改善吗?失业率会降低吗?房价能降下来吗?个人所得会更高吗? 不管谁执政,都要顾饭碗,太阳花反服贸只是一种发泄而已,因为除了中国大陆这个同文同种的大市场,许多东西、许多优惠措施,许多单向的获利,在世界其他地方是得不到的,(台湾人与最亲近的日本做生意,每年是有三百亿美元的逆差的),最终孙猴子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根本用不到武力。 zyz 老实说,大陆的老百姓还真的愿意看到台湾有真正的民主。只有真正的民主才能有效监督官员,才不会形成特权和普遍性的腐败。 大陆的老百姓只是可恨民进党干吗要台独?台独了就不是一家人了。虽然现在也不是真正的一家人,但台独后就变成了外人了,而且这个外人还会帮着美国日本来对付中国大陆。 所以,即使只是表面上的统一,也能够让大陆的老百姓安心。这样台湾就可以爱干嘛干嘛去,大陆的老百姓才不会去操这个闲心呢。 一旦真台独了,没办法只有最后一拼了。 虽然都不想死,特别是不想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打起来死。 但这是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中国人谁不想统一呢?即使统一了也不见得台湾会跟大陆一条心,但总比台独跟美国日本一起对付中国要好。台独是中国的内伤,台独了中国大陆就不是强国了,台湾真正成了美国的不沉军舰,也不会再有和平。 如果美国日本不插手,台湾也能打胜大陆,那么也只有认了。如果美国日本要插手,先灭了日本,再跟美国决一死战,输了也认了。 这是大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声。真希望对岸的台湾人民能够清楚了解。------不是要你们理解,因为你们也许不会真的理解中国老百姓的想法,(在你们心目中大陆老百姓都已经被洗脑了吧。)你们也许会不同意或者愤怒反对。----结果不会改变。 我们都不是好战者,我们更愿意和平,只要对岸不触犯红线就有和平,否则大家只有像战士一样在战场厮杀,然后同归于一座纪念碑上。 到时让后世代一起默哀,一起反思-------这场让中国人伤痛的战争。 写在战争之前!! --------- 只希望这场战争永远不会真的发生。 唐山大兄 儿孙有了选票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未署名 微博?85条评论,1170次转发?也许这在你们那里算个事,但在中国真的不到“热议”的一丝一毫。相比于纽约时报中文网,你们几乎只报中国的坏事情,从来不报自己的坏事情,在世界几大新闻体里面BBC的分量越来越轻了,因为不客观,不真实! 李再, 中国 中国要做的是发展和改善民生,对外突破第一岛链。他日台湾如台独,用武也不迟。现台湾毕竟也有华人在生活,他日独立,和越南一样去中国化,呵呵。打越南的时候手软过吗? ZP, NUTEIN 台湾一个碌碌无为走向毁灭的地方。大陆根本就不想急着统一它,让它自生自灭,烂的越透越好,可以确信它会继续烂下去,让那些口口声声向往西方“民主”的所谓“政客”继续享受着台湾的烂,其实那些人连政客都不够资格。保持对台湾的统一压力,其实是对美国叫板及讨价还价的牌,别再自以为是了台湾人。 Alex Zhang, London “中国网友.....中国网友.....中国网友....." 往往从用词就可以看出不同文章的记者或责编的倾向性,或者这些都是主编的意思?哈哈哈 PUMPKIN, QINGDAO 馬英九跛腳了,中科院敢講話了(參閱貴刊"台灣開發新地空導彈抵禦大陸軍事威脅"),其實台灣的底子不弱,倒了馬之後,台灣還可以原地爬起,繼續向前走,台灣加油。 WU HENYO
zhongwen_simp.150902_hongkong_wwii_forgotten_history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9/150902_hongkong_wwii_forgotten_history
香港保卫战 ── 被遗忘的历史?
三十年代末的香港,战云密布。虽然大部份香港市民都不确定日本会否向英国开战,但观乎局势,日本挥军南下,只是时间问题。1941年12月8日早上,日本军机轰炸启德机场,陆军同时从福田过境进攻锦田平原,香港保卫战正式展开。
参与香港保卫战的军人来自不同地方-包括约五千名英军、约四千名印裔英兵、约二千名加拿大兵及一千多名香港华人英兵,当中包括香港的欧亚混血儿。 加拿大人的惨痛历史 加拿大派出两营参与香港战役——温尼伯榴弹兵团 (Winnipeg Grenadiers) 及皇家加拿大来福枪团 (Royal Rifles of Canada),共计1975名士兵,而他们大部份都十分年轻。 当时,盟军估计日军不会于短期内向英国宣战,所以安排加拿大士兵先到香港接受训练,为战事作准备。加拿大军方派出曾任渥太华军事训练总监的罗逊(John K. Lawson)担任加拿大军司令,可见当时的部署。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邝智文接受BBC中文网访问,解释当时为何加拿大会派军支援香港。“这是盟军加强亚洲防线的其中一个部署……盟军的计算是,澳洲军队正前往马来亚,美国兵去菲律宾,假如加拿大亦派兵,就能营造国际压力,阻吓日本。” 日本在1941年12月8号,进攻香港。 巡洋舰罗伯特王子(HMCS Prince Robert)指挥官彼得‧麦克里奇(Peter MacRitchie)与加拿大战俘在香港重光后会面。 不过事与愿违,日本突然开战,令香港守军措手不及,而加拿大兵亦死伤惨重, 死伤率高于50%。其中290名加拿大兵在战役中战死,另外264名加拿大兵在被俘期间身亡。 邝智文說:“加拿大兵在香港可說是全軍覆沒,是一個國家悲劇,所以戰时他們其中一個口號是Remember Hong Kong。” 香港保卫战对加拿大人是沉重的记忆,而时至今日,加拿大几乎每年都会出版有关加拿大人参战的新书,传承历史。 专研香港历史的高添强感叹港人已遗忘这段历史。“八十年代这么多香港人移民加拿大,有多少人知道二千名加拿大士兵送到香港当炮灰?香港人对历史没有甚么感觉。” 守军不济? 香港重光(光复)后,英军把在香港船坞的日军集合。 香港保卫战历时十八天,有些说法认为,守军表现不滞,这么短时间就向日军投降,不过高添强认为这种说法有欠公允。高添强对BBC中文网说:“不可能不放弃香港,从英国立场来看。香港太小,无办法守,只能体面地把损失减到最低。” 高添强补充,香港周边的台湾、广东、海南岛都被日军占领,加上没有外援,守卫香港几乎不可能。 不能忽视的是,香港守军与日军军力悬殊。香港守军共有约13000人,而日军则有约五万名。 高添强说:“十八日是日本人意料之外。他们以为一星期内或十天可以解决香港,想不到要付出如此高的代价。很多地方,守军都是弹尽粮绝之下才投降,甚至有些不投降。” 港督杨慕琦廿五日“黑色圣诞节”宣布投降,赤柱的守军仍奋力抵抗,遭到日军疯狂报复,于圣士提反书院展开大屠杀,杀害伤兵及医护人员。 另外,高添强指出,有些部队的英国指挥官伤亡率达百分百;香港岛的战事中,二千多人死亡、三千多人受伤。香港这么小的地方,伤亡率这么高,可见当时抵抗激烈。 惨烈的十八天战事后,香港进入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沦陷岁月。 香港平民承受的苦难 日本陆军冈田梅吉少将在香港总督府参与日本投降仪式。 开战前香港抗日活动十分活跃,成为日军的眼中钉。很多抗日电影在香港开拍,亦有市民志愿组织医疗队、护士团、救国抗日团,有些学校甚至向学生提供军训。 也许因为香港抗日意识强烈,沦陷后,日军极之残酷对待香港平民。 高添强曾访问多位经历过香港沦陷的老人家,不少人说曾看过日军殴打、就地处决平民 ── 起因往往都是小事。“其中一个老人家在德忌笠街,在店铺门外,日军拾到一些垃圾,马上揪出店内职员,将他们打到半死。” 邝智文形容香港沦陷期间完全“制度崩坏”。“从日本角度来看, 中国是一个战区, 包括华北、华中及华南。不过它从来没有弄清香港与华南的关系。究竟华南总部可否管理香港? 开始的时候他们是这样打算, 不过由于香港的特殊地位,加上海军对香港很有兴趣, 令香港直接受东京管理。” 虽然理论如此,但管理权落在陆军部。“你可以想象当时战争部在太平洋战争中非常忙碌,结果没有人理会香港(到底发生甚么事)。香港最惨的是,当时没有一个日本部门直接为香港负责。” 矶谷廉介是沦陷时期的香港总督,但他不是一个强势的领袖,所以宪兵得以坐大。邝智文说:“宪兵在香港得到无限的权力,完全没有制衡,所以宪兵非常腐败。”高添强指连日本人都十分畏惧宪兵。 另外,因于香港战前经济依赖转口,沦陷之后,经济完全停顿,生活条件非常恶劣。高添强说:“受访者告诉我,1944、45年,一走出街外就会看到饿死的人。还有一些未曾断气的人已经被人推出街外,他们全身赤裸,身上衣物都被人拿走。” 邝智文强调,不同阶层的战争经验有所不同。“有些富有人家从头到尾没多受战争影响。”邝智文指,当年日军首先赶走了香港的中产阶层,战后皇后大道有很多空屋,不少香港的中产阶层——商人、学者、政府人员等——都不知所踪。 日本有计划地减少香港人口 邝智文认为,日本是有计划地减少香港人口,把“无用的人”送走。 不过最骇人听闻的是,日本是有计划地减少香港人口,把“无用的人”送走,而这些人往往不知所踪。邝智文说:“其他的中国城市没有这样的情况。” 据两位学者介绍,1931年,香港人口约84万。1938年广州沦陷,大量难民涌入香港,令人口激增,在1941年人口至180万。不过战后1945年,人口只余约50万。 邝智文说:“以前的说法是,这些人回乡,所以平安无事。”日本政府当时称这是“归乡政策”。 但邝智文发现其中一个日本文件,撰写的官员指,不少香港华人根本无乡可返。 邝智文说日军侵略香港,几乎抹杀了一代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有些人已经三代在香港,回乡没有人会认识他们、没有人会给他们土地,更遑论养他们。你叫这些人回乡跟送死没有分别。还有,很多人在途中死亡。” 不论难民也好,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也好,现时根本没有办法确认多少人在战争及沦陷期间死亡。但粗略估计,数字在十万之上。高添强说:“作为关心香港历史的人,其中一个心愿,希望有一个正式的纪念碑纪念香港殉难的人,尤其是平民。” 邝智文指,战后香港情况相当严峻,几乎陷入饥荒。“日军投降时香港只剩四千多吨米,几星期内会吃完……当时国军禁止广州一带输出粮食给香港,因为国军自己也没有足够的粮食。” 英国人当时从亚洲各地搜寻粮食及其他物资,送往香港,是为“铁甲行动”(Operation “Armour”)。 二战对香港的影响 高添强指,二战后香港有新气象。 高添强认为,二战对香港最重要的影响是打破英国人高高在上的形象。“战前(香港)有很多歧视,从法例到精神都有。”举例,以前的法例规定华人不能在山顶居住、过夜;华人不能进入香港会等等。 高添强说:“完全一个殖民地管治方法,到战后已经一去不返。在华人眼前,看见英国人被日本人打败、英国人被送去集中营、英军被送去战俘营。所以战后有新气象,(港英政府)作出改革,有些成功,有些失败。” 邝智文认同高添强的看法,指港英政府在战后有革新的思维。“战后政府开始强调香港的城市精神,提高市民的参与度。战后的政府不再是一个很慵懒的殖民政府,只专注自由贸易。它会希望有一个活跃的公民社会,协助它的统治。” 自此,香港社会福利制度有所进步、教育开始改革等等。港督杨慕琦曾计划推动香港政治民主化,不过因种种原因功败垂成。 另外,二战令英国开始觉悟,香港的主权始终有一天要交还中国。高添强说:“中国始终是战胜国,怎可能容忍殖民地长期给英国霸占?到葛量洪成为港督时,他已经提出没办法回避终需交还新界给中国。而没有新界的话,香港岛及九龙无法生存。战前英国完全没有这个想法。” 过百名市民参与香港重光日(8月30日)纪念仪式。 日本侵略香港,有军人激烈抵抗、牺牲自己;数以万计的平民在香港战争、沦陷期间失去生命。不过,香港人对这一段历史认识不足,亦不清楚这段历史如何影响着香港发展的轨迹。不识历史,又如何了解和平得来不易? (责编:萧尔) 如果您想要发表意见和看法,请用下列表格: 网友反馈 一個說謊成性,慣於弄虛作假且無誠信可言的政權,它的一言一行可以信靠嗎? Hong Kong 事实是:韩国逐渐靠近中共。将最后投入怀抱。 未署名 我认识的大多数好人对朝鲜金氏家族十分反感。 未署名 去年南北韓飛彈危機時,陳凝觀節目請了一位南韓在臺開業的韓式料理老闆娘上節目,她不但不責備北韓,反而認為北韓南韓一家親,是美國一直在挑剝離間。 這論調與劉文雄對於九三中國閱兵,說那些飛彈「其實目標是對準美國」一樣可笑,凡事紮個美國稻草人猛打,統派的習慣說詞。 除了臺灣這些無恥政客,站在習近平旁邊的,不是六四屠夫李鵬就是西藏屠夫胡錦濤,那些出席的外國元首,從普丁到蘇丹總統巴希爾,惡名昭彰,卻站了個號稱民主陣營的南韓總統朴槿惠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讓我想到那位在臺韓僑。 在歷史上,韓國視清朝為宗祖國;在血緣上,女真人與高麗人血緣更接近,都是通古斯族。正統的漢人漢語漢字早已流落海外。韓國絕不會是臺灣的朋友,他們是臺灣的敵人。 解決青年失業的問題竟然是逼迫中高齡減薪或提早退休,多殘忍的民族!朴槿惠與習近平與一堆獨裁者站在一起,歐美陣營會怎樣看待? Gail, Taiwan 根據研究所得,廣東雖然處於汪氏政權之下,但問題是位處香港至廣州之間的地帶屬於交戰地區,該處是充滿危險的。要明白香港人當時要到廣州只有水路或陸路可以選擇。內地學者沙東迅發現水路前往廣州的人士有機會被送往南石頭,該地的難民不少最後被日軍下毒而死。走陸路的則要穿越交戰區,途中有機會遇上土匪或駐廣東的日軍,這些人都會搶奪甚至殺害難民;遇上國軍游撃隊、共黨游撃隊甚至國軍則會安全得多,問題是日軍控制了九廣鐵路沿線及其他主要道路,倘若難民沿這些路線而行,恐怕較難遇上這些人。事實上難民的遭遇不能一概而論,而且他們一般都不會提起逃難的經歷,鄺博士只是帶出當中受苦受難的一群,亦並非事實的全部。要明瞭當時的實況,我們必須要把視點放在難民的身上。我們當然知道廣州是汪氏政權的, 但這不代表整個廣東省都是汪氏政權的,否則何來第七戰區、東江縱隊? 蔡耀倫, 香港 “高添強補充,香港周邊的台灣、廣東、海南島都被日軍佔領,加上沒有外援,守衛香港幾乎不可能。” 此處有誤,當時台灣是屬於日本領土,所以不存在“被日軍佔領”之說。 Amum "二戰令英國開始覺悟,香港的主權始終有一天要交還中國。高添強說:「中國始終是戰勝國,怎可能容忍殖民地長期給英國霸佔?" 文章所指的 "中國",是指 "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J, HK 真心感谢这些严肃的历史学者,使我们了解日本人的残暴,一些盟军官员的昏庸,港人当年的悲惨景况(当然汉奸卖国贼不在此例).不忘历史,真视今天,中华民族就会团结奋斗,图强崛起. sharp, 悉尼,澳大利亚 编辑,我对这个新闻实在忍不住要评论一下,这个邝智文是在扭曲香港人在抗战期间的逃难史。他是个所谓的本土派,但用扭曲历史的办法来为本土派助威是不可取的。抗战时候的香港人,确实大部分是逃回广东避难的,日军攻打香港的时候,正值汪精卫政权(1940年3月到1944年3月)当政,汪精卫政权时候的广东,其实已经没有大型战争的了。老广东人对汪精卫的印象其实不坏。在这个时期,广东几乎没有战争,甚至在日本攻打英国殖民地香港的时候,香港人甚至逃回广东避难,这段历史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香港人可以包容广东人后来的大逃港,这其实是香港人的后来5,6,70年代一次报恩的行为。 黄河 一個善於撒謊造假,擅於歪曲篡改歷史的政權,哪有資格向不敢面對史實的日本政府說三道四? 孟光, Hong Kong
zhongwen_simp.150624_taiwan_hung_hsiu-chu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6/150624_taiwan_hung_hsiu-chu
洪秀柱“学历”风波升级 国民党否认换人
准国民党总统参选人洪秀柱硕士学历遭质疑,台湾《壹周刊》报导指出,洪秀柱是否确定获国民党提名为下一任总统候选人,已出现变量。国民党发言人杨伟中否认报导内容,并强调任何恶意的攻讦、歪曲都应该中止。
台湾《壹周刊》报导指出,洪秀柱是否确定获国民党提名为下一任总统候选人,已出现变量。 媒体人周玉蔻先前指称,洪秀柱在美国密苏里州立东北大学的教育硕士学位是「假学历」,涉嫌伪造文书,应该立即退选。 洪秀柱随即加以反驳,她坦言学分、时数不符标准,不被教育部承认,但赴美研修过程以及取得硕士学位都是真的,不可能退选。 事件并未就此平息。最新一期《壹周刊》报导指出,因为学历造假事件,洪秀柱的提名已出现变量。 在这篇以《硕士学历造假,洪秀柱总统提名生变量》为题的报导中,国民党党务人士表示,党中央应慎重考虑是否提名洪秀柱代表国民党参选总统,若轻轻放过洪秀柱,国民党在选举尊严上便矮人一截,这不是国民党支持者该面对的局面。 报导中引述国民党发言人杨伟中的话指出,目前事件还在发展中,党中央现阶段以洪秀柱的发言为优先,并尊重她对此事的处理,“希望洪副院长能够给外界完整的解释”。 撰文记者认为,国民党「明显和洪秀柱切割,以免被卷入连党中央也无法掌握的假学历事件。 对此,国民党发言人杨伟中24日接受媒体访问时说,关于所谓学历争议,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已经有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提出相关证明文件,真实情况已经明朗,任何恶意的攻讦、歪曲都应该中止。 他强调,所谓“提名生变量”、“切割”之说,绝非事实,毫无可能。 杨伟中并说,《壹周刊》采访时,他当时表示,洪秀柱竞选团队已有发言系统,相关说明应尊重洪秀柱办公室,相信洪秀柱一定能够清楚说明。《壹周刊》报导与实际情况有所误差,令人遗憾。 洪秀柱本人也说,周刊报导国民党提名生变一事,她“毫无所悉”,相关内容是空穴来风。 洪秀柱竞选团队发言人游梓翔表示,对于恶意抹黑洪秀柱假学历相关报导,已委请律师对媒体人周玉蔻、《壹周刊》社长、总编辑和三位记者提出《刑法》加重诽谤罪告诉。 游梓翔并说,洪秀柱学历问题获政府部门认可,洪秀柱绝对参选到底。 (责编:欧阳成) 读者反馈 洪秀柱学歷,是美國州立大學簽署給她的,若妬忌白色恐怖受难遺屬, 怎么也可如此奮發上進,你只要踏著洪秀柱的足跡,一樣也可拿到美國州立大學簽署給你的学歷。別讓人看破你的手腳,其心充滿妬忌,丟台湾人的臉而已。 张国贤, 美国,休士顿 好不容易看到一個勇敢的候選人,竟然被羞辱到這種程度,請問哈佛的碩士就真的碩士嗎?他們(哈佛大學)也是收學費為世界"落後地區"政治人物鍍金,彼此互惠,周xx不會天真的不知道吧?(當然不包括真才實料的人才。) Sandra Sheu, usa, Atlanta 媒體人周玉蔻在2014臺北市長選戰中,緊咬"三億男"給連勝文不放.業經法院詢問所有說話的人,他們都說是"聽說的" (It's said that!)周玉蔻以下駟打上駟.讓深綠白袍柯文哲勝選. 如今故技重施,小辣椒不是好惹的. 《壹周刊》立場鮮明挺綠打馬.反藍. Samuel Wang,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TaiChung 同意第一位留言者所言:BBC是西方金權掌控者的代言。BBC和壹週刋同等水準,以造謠、抹黑、中傷為能事,唯恐天下不大亂。但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不會上當。 未署名 没想到“媒体人”周玉蔻是这样的无知。连国外的“Master of Arts”都不知道是怎样来的。 rong-shuang wang, egg harbor twp 周早先造謠說洪會在6月11日退選,如今繼續造謠,這種惡意的汙蔑行爲讓人不齒。 未署名 洪的學歷是美國承認的碩士, 即具有碩士學歷 因學分、時數不符"中華民國教育部"定義 故未能作為公職升遷的依據 所以只是不能升遷 不是不承認碩士學歷 BBC只翻譯不查證 作為有水準的媒體 這是不應該犯的錯誤 未署名 kmt內鬥而已,這次選舉反對黨才不想理對手。 someone, Taiwan 洪秀柱令人喜極而泣的參選政見,不需要任何文憑,更不怕任何抹黑!(全文如下) 這段日子圍繞於我參選的許多揣測,乃至許多惡意編造的流言謊話我表示遺憾,但我不再做任何回應,我只重申我清清白白與參選到底的決心。我認為本黨的初選應該是辯證路線的方向而非權位的算計;本黨屬於廣大人民的,無論是初選或是未來的大選本黨要開大門、走大路才能得到人心。 我今天是帶著沉痛的心情來到常會會場。從去年三月以來本黨就面臨了艱困局面,在一場近乎雪崩式的挫敗後作為一位從政同志我陷入了深沉的自責之中。我幾乎每天都在自問為什麼我們的兢兢業業居然換來了這樣的結果? 國民黨大敗那一夜,我看到支持者的冷漠這比淚水更令人心痛!我想我們是不是總在不該模糊的地方模糊了,在不該妥協的地方妥協了,也在不該姑息的地方姑息了,更在不該放棄的地方放棄了呢?而它的原因是甚麼?是不是我們的中心思想沒有了?我們的黨德、黨魂也都渙散了呢? 我們一起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在國家定位上模糊了?試問我們還有沒有追求更高和平的勇氣,還有沒有奮鬥犧牲的精神,還有沒有救國的理想?還是只想著守住偏安一隅的現狀讓本黨變成了一隻在溫水中沉迷的青蛙? 為什麼本黨現在是完全執政的執政黨但我們卻居然得妥協委屈得只像個在野黨呢?在此我並無意指責任何人,作為本黨權力結構中的一員,黨成為這種狀況我應該也有無可逃避的責任。我只是在想: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媚俗取巧,因循猶疑」呢?為什麼變成沒有勇氣堅持正確道路的弱者呢?這些年來我們彷彿都只活在對手所設定的框架裡,在一些國家定位等基本原則上與黨的中心思想上我們早就怯懦地喪失了話語權,而只能拾人牙慧、拿香跟拜,難道這是一個創建國家的泱泱大黨應有的作為嗎? 以民主來說民主當然是本黨應走的道路,也是本黨建國的精神。可是台灣民主化的過程逐漸把我們的民主價值變成了與大陸十三億人民對抗的工具,而不再是我們爭取十三億民心的憑藉;當民主變成民粹鬥爭的工具可以癱瘓應有的民主程序時本黨可曾堅定地對抗這股逆流? 當台獨的聲音假民主之名而氾濫時本黨對抗的論述與政策是不是總顯得虛弱無力呢?一頂「賣台」的帽子彷彿輕易地就把本黨壓垮了,讓我們只要一提到相關問題就瞻前顧後。而在民進黨不斷製造麻煩,拆毀和平基礎時我們是不是因為憂讒畏譏就自我設限,不敢將兩岸穩定的道路往前再推得更寬廣? 其實本黨一直有一條清晰路線,也遠比我們的對手更能盱衡局勢變化,引領國家。但我們膽怯了,因為怕被扣帽子,也因為對自己沒信心讓我們不敢堅持、不斷退卻,退到了讓人民開始懷疑我們領導國家的能力與意志,也讓人民懷疑我們的路線是不是模糊了! 如果各位先進問我我到底有甚麼贏的策略?我可以明白地告訴各位我沒有顯赫的資歷,沒有很廣的人脈,我沒錢沒勢但是我卻有根據本黨一貫的路線,進一步發展出來的正確道路,我有無畏的勇氣,絕對敢負責任、明確地說出來。這也就是說「依道不依勢,依志不依力」,眾志成城、團結於正確道路上就是我的贏的策略。 在這道路的區隔上,民進黨的第一張神主牌就是台獨,這麼些年他們雖以各種方式遮遮掩掩,但他們分離主義的走向是一致的。這一個分離主義的走向將為我們帶來「安全上的威脅、發展上的鎖國、經濟上的停滯與社會上的仇恨」,也就是「民粹橫行,民生凋敝」,我在此鄭重告訴各位委曲求全是沒有用的,我們必須毅然扛起這個責任。 所以當民進黨假裝以維持現狀包藏台獨意識時我們要以兩岸和平協定的簽署來確保兩岸的和平、國家的安全與國際空間的開拓。所以當民進黨以錯誤的政策方向而將導致鎖國時我們應該以我們所創造的和平架構帶來的開放空間,爭取加入TPP、RCEP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並以自由經濟貿易區的設置,教育市場的開放,吸納全球菁英為國家發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我們主張修改相關法令讓台灣的制度與國際接軌,減少制度障礙讓台灣市場重回國際選項之中,重獲國際青睞。同時也要運用由兩岸和平所開創的和平紅利,引進國際資金讓台灣充分發揮地緣的優勢,創造就業機會,把餅做大,並在經濟充分發展,國民財富不斷累積的條件下再進一步以財稅手段來真正實現分配正義。 當民進黨透過民粹手段不斷挑起社會仇恨的時候我們要以堅定而不媚俗的政策推動福國利民的理想。就像民進黨的第二張神主牌「反核」,民進黨以各種民粹手段推動所謂的「非核家園」。我們當然也了解核能運用上的可能危險,但我們不能把一個明明是選擇題的問題簡化成了是非題。如果要說核能危險難道碳排放沒有危險?所以我們要採取兼顧民生需求與環境保護的能源政策,不能輕易被民粹所裹脅。我們明確主張能源政策的順序應該是:1.增加綠能,2.減少碳能,3.在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再減核能。 很多有志之士看到台灣社會許多脫序的亂象都引以為憂,更看到政黨與政治中媚俗與民粹的情形經常造成是非不分、價值混亂。這是我若當選總統必須積極改善的地方,絕不讓社會道德淪喪、民粹亡國。 我想告訴台灣人民我比史上所有的總統候選人都窮,我知道什麼叫三餐不繼,我了解當一個國家經濟衰退時它不只是冰冷數字的GDP滑落,而是很多窮人的家庭沒有去處,很多窮孩子籌不出學費。因此如果我能當選會把照顧弱勢當成必然堅持的原則。如果政府必須增加財源,我只會從道德的勸說與稅務的政策上讓產業與富人共同承擔社會進步的責任。 總體而言我會以4G,也就是四個「給」(give)做為我未來治國的目標。我不忍心看到人民憂愁、痛苦、無助與無望,我會要求各級政府應做到給人民信心、給人民歡喜、給人民希望、並給人民方便。 各位先進同志,人民不是從政者攀往權力的鷹架,人民是承載整個屋子重量的地基;覆舟之水亦可載舟,接納新的思維,接受人民的鞭策,開放黨的決策和資源,我們永遠不會輸!2016大選我們一定要贏回來! 不必諱言在初選的過程我嚐盡冷暖、歷盡甘苦,我一直在逆境中奮戰不懈,但我一直微笑視之、樂觀以對,因為我要為自己的黨爭一口氣、我要讓大家看到洪秀柱的論述與爆發能力!因為每一個連署的名字都是對我深切的期許,要我扛起勝選的責任;每一雙凝視的雙眼都是對我殷殷的告誡,要我莫忘參選的初衷。我要強調的是洪秀柱的參選是一種承擔,一股勇氣,更是責任的肩負!我要勇敢無懼且大聲的告訴民眾不要被顚倒的是非帶著走,不要被虛假的口號所迷惑。 我的父親因為白色恐怖坐牢三年多,母親為支撐家計當女工,她是個因超時工作而數度昏厥的女工。當時一家四散,孩子紛紛送養。父親出獄後四十年沒有正式工作,晚年在立法院替老委員代筆質詢稿換取微薄津貼以謀求溫飽,終生鬱鬱不得志,至其臨終冤獄都未及平反。 老天爺把我生在這個家庭逼我努力,更逼我不可以放棄自己。我始終相信只有更多的努力,站得挺挺地人生才能走下去。所以我個子雖小但是各位從來沒有看過駝背的我。挺直腰桿不只是我的身軀,還包括我從小養成的心志。 這幾天有人問我,洪秀柱,什麼對妳最重要?我的答案和天上父親相去不遠。1.人格。2.找回台灣理性的力量。3.只有國家沒有個人。4.我不接受外界對國民黨的抹黑。我始終相信中國國民黨是一個願意給窮人機會的政黨,只要她夠努力,夠有使命感。國民黨會給她機會,我始終相信。 我必須說我沒有別的只有滿腔熱血、鋼鐵般的意志以及一身的膽識勇氣奉獻給大家、奉獻給人民!如果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會斬釘截鐵回答你們就是 - 「勝利」!只要我們團結、奮鬥、永不放棄!相信我們一定會勝利!謝謝大家! Liz Chow, Cypress, California, USA 台灣的總統候選人是沒有學歷限制的。但是依據選舉罷免法,登記在選舉公報上的候選人學歷,必須是中央教育主管機構(即教育部)認可。洪秀柱的學歷引起爭議,並非她無資格參選,而是她可能有誠信問題,可能涉及謊報學歷。 Titus, 台灣 表面上已有造假之嫌疑。 楓葉, Canada BBC也就是壹周刊的水准,祝贺祝贺 未署名 难道没有学历就不能竞选,使人感觉是明显的陷害,周姓媒体人得了多少反对党的好处? peter, 澳洲
zhongwen_simp.121117_rolling_gaza_reax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1/121117_rolling_gaza_reax
奥巴马赞赏埃及调停以巴停火努力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埃及在以色列和加沙哈马斯冲突当中发挥的调停角色表示赞赏。
早些时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敦促巴以停止双方武装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潘基文预计将在下周初访问以色列、埃及和西岸,但目前尚不清楚他是否会前往加沙地带。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131230_student_diary_happytomeetyou_bylijing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uk_education/students_diary/2013/12/131230_student_diary_happytomeetyou_bylijing
留学日记:谢谢遇见你
当飞机驶出深夜的希斯罗机场,一年的留英生活伴随着滂沱的大雨画上句点。一年里所发生的一切就像一场美梦,而我沉醉其中竟久久不愿清醒。默默道声“谢谢遇见你”,谢谢经历这一年的情和事,谢谢体会这一年的喜与乐,谢谢遇见这一年的你和我。
景致甚好,友人更佳。谢谢在这片神奇土地上遇见的你们。 初次见你,平静祥和。当大巴穿过Peak Distict从曼城一路向东,周遭的重重森林就像是童话里的仙境,间或看见几只兔子穿过公路边的草丛,几只松鼠嗖嗖地蹿上大树;又见远处的牛羊或是埋头吃草,或是卧地休憩,闲适恬淡至极。在国内见惯了高楼耸立的我,被眼前迷人的英国的田园风光深深吸引了。后来在英国乘坐火车出游各个城市才发现,乡村田园景色真是随处可见,惹人喜爱。 深入了解你,便爱上了你的文艺、深邃、宽广。在Beatles、Suede、Oasis、Blur、Radiohead、Coldplay、Muse、Pink Floyd的音乐里探索英伦摇滚的精神;去Mathew Street、Abbey Road、Camden Town、Oldham Street去追寻旧日的尖叫与辉煌,再买一两张旧唱片去回味时光流转。在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威斯敏斯特教堂去探索厚重的历史,从文物古玩、到名画雕塑再到古典建筑,给自己更多的机会见识西方文明,接受文化的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在英伦三岛只有24万平方公里仍能体会到的宽广之处不外乎:春日在峰区森林里徒步去唤醒沉睡的万物;夏日在苏格兰高地体会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秋日在剑桥康河里撑起一支长篙看水波粼粼杨柳依依;冬日在爱丁堡感受白色圣诞节,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等待跨年的烟火表演。 景致甚好,友人更佳。谢谢在这片神奇土地上遇见的你们,与操着不同口音的你们在课堂里探讨激辩,在课下随心畅聊;与同来自大陆的你们结成好友,一起尝遍村里各类料理,一起站在大本钟前5个小时等烟火,一起出游欧洲列国;与因学生活动结识的你们严肃地探讨节目方案,又“掉节操”地high翻club。 耳边萦绕的一遍一遍:“Round my hometown, memories are fresh. Round my hometown, the people I've met. Are the wonders of my world.”没错,回忆起在英国的这一年,记忆如新。所遇之人,皆为生命之奇。于是,此心安处乃吾乡。一句Hiya,一句Cheers,谢谢,遇见你! (责编:路西)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或向《留学日记》联系投稿,请使用下表:
zhongwen_simp.world-5650669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6506697
中美阿拉斯加会谈“唇枪舌剑” 双边关系进入“竞争性接触”阶段
拜登政府上任后首次美中高层会谈在争锋相对中落幕。两天后(3月22日),美国便紧随欧盟其后,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纷纷宣布对侵犯新疆维吾尔族人人权的中国官员实施制裁。中国随即反制,宣布制裁欧洲议会议员及学者,并与俄罗斯一起,共同谴责西方的制裁措施。
鉴于双方交锋中言辞激烈,许多中国观察者对于阿拉斯加会谈能否帮助缓和双边关系并不乐观。但时隔九个月后,美中能举行“破冰”会面,从某种意义上预示两国关系会趋向“可预测稳定”。 这种稳定并不意味着回到之前持续数十年的“接触”(engagement)时代,也不完全延续特朗普政府的全面对抗,而是在一种新的框架下展开,有评论称之为“竞争下接触”。 美中阿拉斯加会谈火药味十足:双方官员相互强硬指责 新框架下的美中关系 在阿拉斯加会谈中,美中双方抛开惯常外交礼仪,直言不讳表达各自立场。从公开的谈话内容上看似乎没有新意。但从双方对一些理念和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未来美中关系的基本走向。 在会晤中,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强调:“要加强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他提到,中国对新疆、香港和台湾的行动,对美国的网络攻击,以及对美国盟友的经济胁迫,“都威胁到维持全球稳定的基于规则的秩序”。 美方开场白后,中国主管外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员杨洁篪花了16分钟驳斥美方,称美国没有资格批评中国。这一激烈反应成为国际广泛关注的焦点。 杨洁篪驳斥了布林肯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看法。他说,“中国所遵循的、国际社会所遵循的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而不是一小部分国家所鼓吹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杨洁篪还驳斥了美国所倡导的普世价值,强调“美国本身不代表国际舆论,西方世界也不代表”。 但分析认为,“加强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将是拜登政府在短期内对华政策的其中一个主要任务。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东亚系副教授马钊对BBC中文说,在经历了新冠危机、民粹主义,特别是中国崛起之后,无论是作为领导者的美国,还是作为挑战者的中国,都在寻求改变。布林肯重提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并非是要回到2016年或者2008年,而是展望未来,打造一个美国认可的新体系,约束中国的行为”。 杨洁篪的激烈反驳也预示着中国对美国的新态度。十几年来,北京一直要求华盛顿“相互尊重”,而现在,针对中国认为的美国居高临下的态度,外交官们不再低调、被动,而是主动出击。 许多分析认为,杨洁篪的开场白是事先计划好的,不是即兴回应。而中国代表团此行旨在向公众传递“中国不示弱”,甚至“中国更强”的信息,并且以一种抓眼球的方式传递了这一信息。 马钊说,“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各自国内的怨气与呼声,这都为日后更加务实、低调的接触创造了一些必要的空间。”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授朱志群认为,阿拉斯加会谈实际上给美中关系定了调。 他对BBC中文说,中方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但不能容忍美方干涉中国内政,也不承认美国在人权等问题上占据道德高地;而拜登政府虽然会沿用部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特别是高举制裁大棒”,但也会更务实,寻求与中国合作。 “短期内,美中关系应该会更具有预测性,相对稳定,但不会显著改善;长期来看,将处于激烈竞争状态。” 朱志群说。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高级研究员汤姆· 赖特(Thomas Wright)将目前美国的对华政策称为“竞争性的接触策略”。 他撰文称,美国对中共的利益构成威胁,而中共也在挑战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美国的利益,华府和北京都必须承认这一点。“承认这一事实将使两国在竞争时,在双方不同的国家制度下展开坦率的战略对话,”他称。 赖特写道,阿拉斯加会谈实际上是两国关系走向稳定的必要之举,“激烈的公开交流为开启竞争时代确立了更诚实的方式,双方因而进入更加艰难的下一个阶段。” 阿拉斯加会谈 美中竞争背后的阵营对抗 阿拉斯加会谈两天后,3月22日,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等宣布制裁侵犯新疆维吾尔族人权的中国官员和实体。这是自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欧盟首次就中国侵犯人权问题对中国实施制裁。中国随即反制,宣布对包括欧洲议会议员在内的10名欧洲人士实施制裁。 美国的举动基本延续了上一届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即通过制裁牵制中国。而中国的反制也与过去一年中国提出的要在外交关系中提升对等原则如出一辙。比如去年年底,当美国制裁破坏香港自治的中国官员时,中国也对在涉港问题上表现恶劣的美国官员实施“对等制裁”。 拜登政府曾表明将恢复并加强与盟友之间的关系。在阿拉斯加会晤之前,拜登新政府与印太地区主要国家举办“四方安全对话”。3月15日,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部长首次外访,选择日本为第一站,紧接着是韩国,并与双方举办具有重要意义的“2+2会谈”。结束两国访问后,美方才在回华盛顿的途中与中国高级官员会晤。 不过,这些举动并不意味着美国在联合盟友对抗中国方面已经取得成效。朱志群认为,美国在阿拉斯加会谈前的布局是“为了营造一个气氛”,让中方知道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得到盟友支持的。但按照中方的说法,是“美国没有自信,夜行唱歌给自己壮胆。” 而对于美国在会晤后实施的制裁,朱志群说,在中美竞争中,这些盟友本来就是站在美国一边,没有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穆斯林国家支持或参与美国的制裁措施。 这说明西方国家对华制裁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马钊认为,单纯就此次制裁来评价拜登政府多边外交制衡中国政策的成效为时尚早,真正的考验是美欧、美加、美澳等在经贸领域内是否能形成对华的制衡联合体。 他说,“此前中国之所以能从容应对特朗普的贸易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边与美国打关税战,一边对欧洲降低关税拉拢欧盟国家,利用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在一打一拉之间,寻找战略缓冲。拜登虽然摒弃了单边主义,但是他倡导的政治与价值观,是否能完全抵助消中国巨大市场的诱惑,目前还无法评判。”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中国外长王毅在中国。 另一方面,阿拉斯加会谈刚结束,中国就接待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此期间,中俄两国共同谴责了西方国家对新疆官员的制裁。 拉夫罗夫说,欧盟“单方面”制裁中国官员的决定也“破坏了”与俄罗斯的关系。他还表示,他和中国外长王毅都认为,将制裁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方式是“不可接受的”。 王毅表示,大国“不能以自己的标准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打着民主人权旗号搞政权更迭”。 会后,中俄还发表关于当前全球治理若干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的第一条有关人权,其中指出,“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摒弃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和搞双重标准,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该领域对话。” 这些举动意味着,在美国联合盟友对抗中国之际,中国也在联合一些国家反击。 朱志群说,“让人有时光倒流的感觉,好像世界又要出现东西方两大对抗的阵营。” 马钊也有类似感触。 不过他认为,中俄合作的战略意义和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对中国来说, 以目前的状况,俄国不具备在市场、投资、消费、技术等方面替代美国,如果和美国闹翻了,它所遭受的损失,不可能从俄国身上能得到补偿,”他说。
zhongwen_simp.120906_rolling_hk_class_beijin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9/120906_rolling_hk_class_beijing
北京首度就香港国民教育争议发言
就香港最近发生的国民教育风波,中国教育部长周四(9月6号)表示,他认为事件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回应有关香港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引发激烈争议时说,他并不清楚香港国民教育的具体情况。但他认为任何国家与地区都应该有国民教育。但各地可按国情而定内容。 这是北京中央政府官员在香港国民教育引发争议后第一次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vert-tra-43390137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43390137
玻利维亚人买新车的奇特风俗
我的第一感觉是,玻利维亚的科帕卡巴纳(Copacabana)看起来很像意大利的阿马尔菲海岸(Amalfi Coast)。从远处看,在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暗黑色的汹涌湖水的另一边,这片土地看起来与阿马尔菲海岸相似,但略显干旱,山坡上坐落着色彩斑斓的房屋和土红色酒店。多岩石的海岸上坐落一道狭窄的白色沙滩。
但是一旦我进入广场,所有与阿马尔菲有关的想法都消失了。 科帕卡巴纳是从秘鲁进入玻利维亚的主要入境点(图片来源:Jenny Adams) 在科帕卡巴纳崎岖颠簸的中心,在破旧的鹅卵石路面和明亮的市场之间,科帕卡巴纳圣母大教堂(Basilica of Our Lady of Copacabana)拔地而起,除了拱门旁边小巧精致的瓷砖之外,其余部分全部都是白色。这座城镇海拔3841米,令人难以置信。城镇在玻利维亚明丽的蓝天之上,空气稀薄。 "对于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我的玻利维亚旅游向导古斯塔沃·莫拉莱斯(Gustavo Morales)告诉我。他解释说,科帕卡巴纳是从秘鲁进入玻利维亚的主要入境点。 "每年都有数千人来到这里,祈求帕查玛玛(Pachamama),或者说大地母亲赐福。据说,科帕卡巴纳的圣母可以延长机器和人类的寿命。任何时候购买任何汽车,你的第一次公路旅行一定要到科帕卡巴纳来,祈求未来的旅途安全。届时会有盛大的仪式。" 人们把新车开到科帕卡巴纳,祈求保佑(图片来源:Jenny Adams) 我们徒步穿越数十辆怠速车,这些车的保险杠至挡泥板都用鲜花加以装饰。身披充满活力的阿瓜约(传统编织披肩)的老太太提起沉重的黑色裙子爬上梯子。他们在车顶放上剑兰,而祭司走在他们身后,用塑料桶里的圣水冲洗引擎。我可以听到西班牙语和艾马拉(Aymara)原住民安第斯语的敬酒和对话的热烈嘈杂声。 "很多来这里的车都是二手车,"莫拉莱斯说。"但因为这些车对拥有他们的人来说是新车,所以它们需要祝福。这些祝福实际上是为了祈祷新车里的驾驶员和乘车者旅途平安。" 他说,有些人从拉巴斯(La Paz),奥鲁罗(Oruro),甚至圣克鲁斯(Santa Cruz de la Sierra)或波托西(Potosí)来朝圣。 莫拉莱斯解释说,祝福之后,车主和当地人将啤酒倒在汽车上,为帕查玛玛解渴。我可以看到在他们泼洒啤酒的地方,鹅卵石被弄脏了。 "祭司不会倒啤酒,但有时如果天气炎热,你可能会看到有人会喝一口啤酒,"他说。"啤酒真的是车主自己庆祝的标志。在一辆车被祝福之后,就是庆祝的时间了。并且,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都爱喝酒,所以庆祝仪式越来越热闹。" "玫瑰花瓣有什么用呢?"我问道。 "玫瑰花瓣是身份的象征,"莫拉莱斯说。"它们被扔在车上,啤酒帮助花瓣粘住。这样,你开车回家的时候,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你有一辆新车,并且已经在科帕卡巴纳得到了祝福。" 祝福结束后,车主们将啤酒倒在汽车上,为帕查玛玛,或者说地球母亲解渴(图片来源:Jenny Adams) 根据莫拉莱斯的说法,这种奇特的汽车和啤酒祝福始于20世纪40年代或50年代,当时大多数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都能买得起一辆家用汽车。无法将船只、房屋、牲畜或土地带到科帕卡巴纳圣母大教堂,那些寻求好运的人就把他们拥有的最昂贵、而且可以移动的大件物品——他们的汽车——带到了这个信仰圣地。 然而,这座城市作为一个朝圣地崛起的时间远远早于人们买得起汽车的时间。事实上,在发明汽车的大约3个世纪之前,这里就被视为圣地了。 "科帕卡巴纳是打开古老的印加神庙伊斯拉德尔索尔(Isla del Sol)入口的地区,"圣克鲁斯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Cruz)教授兼人类学家、玻利维亚文化专家吉耶尔莫·德尔加多(Guillermo Delgado)说。"故事开始于科帕卡瓦纳(Copacawana)——这个城镇的原名——那里有一个专门用于敬拜太阳的神庙,被认为是印加人之神。科帕卡瓦纳成为被选中的贞女的神庙和住所。" 当16世纪初基督教徒从西班牙抵达时,牧师们迫切希望将当地的艾马拉居民转变为天主教徒。除现有的太阳和地球母亲,他们追加了对圣母玛利亚的敬拜。 "这是一个所谓的'跨文化'的过程……对以前的基督教文化层面的认知,"德尔加多说。"他们几乎相互补充,而不是互相反对"。 古斯塔沃·莫拉莱斯:"啤酒真的是车主自己庆祝的标志"(图片来源:Jenny Adams) 这些宗教协同工作,有助于巩固科帕卡巴纳作为一个圣地的声誉——这一点还得到了两个传说的支持。 第一个是在16世纪后期,据说一位名叫蒂托·尤潘基(Tito Yupanqui)的印加商人使用一种特别黑的木头雕刻了一尊1米多高的圣母玛利亚雕像。有些故事宣称尤潘基甚至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在神的指导下,专门学会了雕刻这一个被浪漫地称为莫里纳(Morena)、黑暗圣母(Dark Virgin)或黑麦当娜(Black Madonna)的雕像。 第二个传说以巴西渔民为中心,据说他们卷入了的的喀喀湖上的一场可怕风暴,是被黑暗圣母雕像安全地带到岸边,或者因为向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祈祷,才免于溺水身亡。巴西著名的科帕卡巴纳海滩因此而得名,以表达对玻利维亚科帕卡巴纳神圣雕像的敬意。 "据了解,1621年,奥古斯丁牧师拉莫斯·加维兰(Ramos Gavilán)撰写了一部包含科帕卡巴纳圣母的132个'神迹'的故事集。"德尔加多说。"巴西渔民'神迹'似乎是同类故事的变种中最受欢迎的一个。" 早在汽车发明之前,科帕卡巴纳就已成为朝圣之地(图片来源:Jenny Adams) 尽管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雕像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但它确实存在。它启发了人们在16世纪80年代建造用于专门存放它的小教堂。那座小教堂在几个世纪以来不断扩建,于1620年左右建成一座大教堂,并最终演变成现在的科帕卡巴纳圣母大教堂,该大教堂于1805年完工。游客如今依然能在这里找到黑暗圣母雕像。 "这座雕像永远不能从圣殿中移走,"莫拉莱斯说,"因为人们认为那样会导致一场可怕的洪水。" 在科帕卡巴纳著名的大教堂内,华丽的金丝饰品围绕着廊柱和拱门。鲜花摆满圣坛,蜡烛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烁。在闪光的装饰的中央,这座雕像就矗立在一个带有机械底座的雕刻花纹的小型壁龛内。这使得牧师能够转动她,让她能够面向大教堂中的众多教徒,也能够俯瞰在边上更加私密的小教堂里的人。还有人说,这样圣母就可以兼顾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 在科帕卡巴纳,祭司会任何一天祝福汽车,但星期六和星期日是最受欢迎的日子(图片来源:Jenny Adams) 在科帕卡巴纳,祭司们会在一周的任何一天祝福汽车。然而,最受欢迎的日子是星期六和星期日,最喜庆的时期是狂欢节和复活节等宗教节日,以及分别在7月下旬和8月初的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独立日。 我想知道,除了你的车,你需要带些什么? "汽车祝福大约需要花费200玻利维亚诺(Bolivianos)……人们最常购买的是一打一品脱的啤酒,"莫拉莱斯告诉我。"他们会用两到三瓶泼洒在车身,为帕玛查查解渴,然后把剩余的几瓶喝掉。理想情况下,最好在周末抵达并且过上一夜,因为在科帕卡巴纳,为新车祈福总是庆祝太过头。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31027_burgerking_twitter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3/10/131027_burgerking_twitter
麦当劳与老伙伴亨氏番茄酱分道扬镳
麦当劳(McDonald's)宣布与40年的老朋友,亨氏番茄酱,分道扬镳,全世界的麦当劳店里将不再提供亨氏番茄酱。
亨氏番茄酱与麦当劳汉堡和薯条相伴40载。 这家世界最大的快餐公司解释说,这是因为自己的头号竞争对手“汉堡王”(Burger King)的首席执行官希思(Bernardo Hees)现在成了亨氏的掌门人。 麦当劳决定逐渐用其他牌子的番茄酱来取代亨氏。 今年2月,亨氏被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基金和巴西投资基金3G资本收购,交易金额280亿美元,而3G资本是汉堡王的控股股东。 全球目前总共有34000家麦当劳店。 公司的规定是,世界各国的麦当劳店都用亨氏番茄酱,而美国国内只有匹兹堡和明尼阿波利斯两地的麦当劳店用亨氏。 亨氏拒绝就麦当劳的决定发表评论,称公司规定对客户关系不予置评。
zhongwen_simp.150126_congfuciousinstitute_franc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1/150126_congfuciousinstitute_france
调查:法国里昂孔子学院关闭的背后
2015新年伊始,斯德哥尔摩大学关闭欧洲首家孔子学院的新闻使关于孔子学院的讨论持续升温。事实上,欧洲关闭孔子学院的大学不止斯德哥尔摩一家。早在2013年9月,法国里昂第二及第三大学中断了与中山大学合办的里昂孔子学院,这是法国第一家与汉办中断合作的孔子学院。 孔院争议
中国国家汉办的网页上已经没有了里昂孔子学院的信息 根据中国官方定义,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汉办)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 汉办官网显示,自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起,到2014年12月7日,全球共有475所孔子学院。 但是,孔子学院发展十余年来,一直备受争议。尤其在2013年秋天到2014年夏天,在加拿大和美国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孔子学院的广泛讨论。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孔子学院是不是中国政府推行意识形态的工具,以及孔子学院是否干涉了海外合作学校的学术自由。 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副校长,中文系主任利大英教授作为时任法国里昂孔子学院的负责人,接受了BBC中文网记者的邮件采访,详细讲述了当时里昂孔子学院中断与汉办合作的始末。 里昂孔院 法国里昂孔子学院成立于2009年,法方由里昂第二及第三大学联合承办,中国的合作高校是中山大学。 利大英教授说,孔院成立之初法方(里昂第二及第三大学)在坚持不影响学术独立和高校研究机构独立的原则下,很积极的与中山大学开展合作。并明确提出,孔子学院只能作为“继续教育”性质的机构独立运营,不能成为里昂第二、第三大学及内部机构,更不能干涉里昂第二及第三大学相关汉学研究中心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 法国里昂孔子学院作为“非盈利性慈善性机构”前三年运营良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确实提高了法国里昂地区学生及当地居民的汉语水平,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但是,从2012年9月起,法方承办学校与中国汉办之间开始在教学内容、运营方式以及资金问题等方面出现分歧和矛盾。利大英教授表示,由于中方态度强硬,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最后造成了一年后(2013年9月23日)里昂孔子学院中断了与汉办关于孔子学院的合同。 汉办强硬 利大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从2012年开始,汉办因无法容忍里昂第二及第三大学对其孔子学院学术研究以及教学自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坚持,开始调整政策,并对法方采取强硬态度。 2012年9月,中方派来的新负责人带着汉办的直接指示,质疑法方的教学内容,并要求里昂孔院与法方承办高校汉学研究中心之间加强融合;并提出建议,让里昂孔子学院参与里昂第三大学中文系相关学位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利大英教授对BBC中文网记者说,法国公立大学的学位课程教授属于公务员范畴,必须经过法国相关国家委员会的批准才能任教。所以汉办的要求根本不可能被法方高校接受,并遭到一致反对。 利大英教授透露,法方做了很多努力,尝试与汉办沟通协调。但是汉办一直以“削减经费”来试图改变法方立场。 经费方面的削减影响了里昂孔子学院的运营,里昂孔子学院不得不解雇其法国经理,并导致了当地招聘的兼职中文教师的裁员。 于是,2012年11月,汉办主任许琳直接要求法国里昂孔子学院的相关负责人辞职,并在没有任何警告的前提下单方面中断了资金的提供。 中方反驳 利大英教授说,他本人并没有亲自见过汉办主任许琳。 但其他法方负责人在2012年年底以及2013年夏天在北京与许琳会面时,基本都是不欢而散。最终只能通过法国法院相关法律程序,将里昂孔子学院清盘关闭。 去年十二月底,汉办主任许琳在接受BBC驻上海记者沙磊(John Sudworth)专访时,也表现出了强硬态度,反驳孔子学院干扰西方学术自由,并表示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许琳说,“我们的项目在外国校园中都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和支持,那里的校长,教授等等从来都没有为难过孔子学院。可能有很少数的人,他们的声音非常强烈——什么孔子学院不让做这个,不让做那个。不是这样的。我总是让一些媒体给我举一个例子,是哪家大学,哪家孔子学院面临这样的挑战。” 至于利大英教授则提到了当时与汉办合作的一个细节,他说,当时中方认为里昂孔子学院在策划“颠覆活动”,因为该院要邀请中国著名异见人士艾未未到访。但他也表示,“即使我们真想请他(艾未未),在当时也没有条件实现啊,他那时候正被软禁在家”。 利大英教授认为,正是汉办的强硬态度造成了里昂孔院的关闭,“如果汉办能更通情达理一些,根本就没必要关闭。在里昂孔院发生的这一切都不能算是‘软外交’了吧?”利大英教授说。“我同意Marshall Sahlins和Victor Mair的说法,我觉得孔院确实是意识形态输出的工具”。 过于乐观 法国里昂第三大学的汉学研究中心历史悠久,并在欧洲很有影响力。其中文系还开设了粤语课和闽南语课。利大英认为,中文系不应仅仅只是中国文学、汉学和汉语而已,而是全面的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空间。 虽然法国里昂第三大学的闽南语课程和台湾问题研究也曾经遭到批评,但利大英教授坚持认为,虽然法国作为第一个承认中国的国家,是中国重要的战略伙伴,但不能因为政治立场影响学术,应该“让政治归政治,学术归学术”。 利大英教授同时指出,正是因为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有多年的中文教学传统和丰富的经验,所以教授和学者们都格外强调要尊重历史事实。因此,汉办通过孔子学院来推广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太容易被与里昂第三大学全盘接受。 利大英教授还表示,那些英国、法国一些相对来说没有任何传统或缺乏中国问题研究教学经验的大学,也许更容易接受孔子学院。因为很多学校把孔子学院当做没有充足资金独立开设中国问题研究的“权宜之计”。他说,“我觉得他们也许对汉办与之合作想达到的目的想得过于简单,也过于乐观了”。 不过,利大英教授教授强调,虽然和汉办的孔子学院之间的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里昂第三大学一直与中国大陆的很多学者以及高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将继续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以及文化交流活动。 (撰稿:季昃雯 责编:李文)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以下表格: 网友反馈 中方出资,中方办学。身为一个极发达国家,因为中方的撤资而停办。我想说:呵呵 cherry lee, ha noi ,viet nam 这种颠倒黑白混肴是非滥用纳税冤大头钱的“学院”越早关掉越好。 Peter 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 不同一个时代, 不同社会概率.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人们同一问题各有从不同角度持有不同的看法? Simon Phay, UK 中共的【拿手好戲】。孔子學院的創設,只不過是借孔夫子行仁好義之名,行毛澤東專制共產推銷之實。中共拿著大叠金錢走進世界各地大學的校園,遍設孔子學院,行銷【中國特色】的意識形態,干擾校園的學術自由,從事滲透佈線,此舉跟用糖果拐帶孩子的騙子何異?法國里昂的孔子學院遭關閉,總算是【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孟光, Hong Kong 这样大学里的孔院关门也好!让那些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中国、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外行人士(自己道听途说有关中国的信息,而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小白),一边凉快去吧! Rafale, lima,peru 利大英教授说:"因为该院要邀请中国著名异见人士艾未未到访。但他也表示,“即使我们真想请他(艾未未),在当时也没有条件实现啊,他那时候正被软禁在家”。"让我联想到教宗方济各对【查理周刊】事件的评论:"从意识形态到生活方式再到宗教信仰,人们常犯的毛病就是 -- 我接受的,你也可以接受;我喜欢的,你当然也该喜欢。这种想法是自大的体现,缺少的是理解和尊重。" jinzhy, cn 法国人玩意识形态被汉办拒绝,就像查理周刊一样。法国人自以为是,已经到了昏头的地步。 未署名 这样涉及争议双方的新闻,应该采访双方当事人,才是新闻中立性的体现。现在这样只采访一家之言,有什么价值? 如果911事件发生时,媒体只去采访本拉登给出的意见,还能算得上“客观报道”吗? DI 高卢鸡也好,瑞典也好,那些洋鬼子本身是带着意识形态有意做一些让中国官办机构难堪的事情,还倒打一耙说中国干涉他们的教学。孔子学院本身就是个教汉语的地方,是他们自己硬是弄出个政治问题,亏他有脸说,邀请艾未未。这和学汉语拼音,有什么关系?不要脸的高卢鸡。 Londoner, London
ukchina_simp.vert-fut-43507282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3507282
21世纪核能面临的未来挑战
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下午4点15分,14米高的海啸冲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防御海堤。但日本东海岸保护核电厂免受海浪冲击的海堤高度却不超过过5.7米。
随之而来的一场灾难把管理核能这一巨大挑战摆上了台面。 几十年来,人类一直使用着核电。但能源价格、安全性和可再生能源正在改变人们对核电的看法(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引发海啸的9.0级地震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自供电当天早些时候被关闭了一个小时左右。因此,防止反应堆过热的冷却需要柴油发电机机组。但14米高的海啸冲走了柴油箱,瘫痪了大部分柴油发电功能。三座反应堆陷入崩溃的状态。 地震和海啸夺走了该厂3名工人的生命以及当地近1.6万人的生命。超过10万人被迫疏散,核电厂作为灾后大规模繁重清理工作中的重点,花费高达1000亿美元。 经合组织核能署(NEA)总干事马格伍德(William Magwood IV)回忆说:"福岛事故期间我在美国核管理委员会,那天机构中的人都感觉灾难不像在日本,是在美国,犹如亲身体验。" 长期以来,核能界一直努力说服怀疑论者,不需要担心核事故和放射性废料的长期危害。 但是目前市场倾向偏好比较便宜的化石燃料(如天然气),而非高昂成本的新建核电站。原子能源能否跟上形势的要求?核能在21世纪会否被继续采用? 1950年代,核能被许多人视为未来的奇迹燃料,但结果是很大的争议(图片来源: Alamy Stock Photo) 曾经是能源之希望 福岛事件后,核电业"重振精神",马格伍德补充道,那以后,监管机构和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核安全措施和电厂设计,以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但重要的是不应低估福岛事件对核工业的影响。部分因为这场灾难,德国决定在2022年之前逐步全面淘汰核电。离福岛较近的一些地区受事件影响更深重,甚至花费多年建立起核能产业的韩国也在考虑规模性减缩。支持日本核电的公众舆论也受到严重冲击。 "福岛事件之际,我正在夏威夷,夏威夷人极度恐惧,很怕核污染波及到这里"先进绿色创新公司(Advanced Green Innovations)的瑞皮尔(Robert Rapier)回忆说:"如果在夏威夷,问当地人是否要建核电站,回答一定是'绝对不行,绝对不能在附近。'" 2016年3月,800多示威者,包括一些福岛难民,在东京示威,谴责核能(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这与1950年代的乐观相去甚远,当时核能的宣传片说核能会提供无穷无尽的能源,而且不仅供应整个城市的用电,还可以为轮船、飞机和火车直接提供动力。当时核电被理论化为大规模能源,科学家们已经知道核裂变的力量。核能利用的可能性似乎无穷无尽。 但是今天,在某些地方,核能的发展已无法突破。瑞士最近投票决定禁止核电建设并转向投资可再生能源。这表明至少在某些地区,可再生能源赢得了公众的青睐。 然而许多国家仍不放弃核电。 坚持核电政策 今年,中国计划建成五座新反应堆,并开始八座新反应堆的建设。法国仍然非常依赖核能,因为核能提供了其75%的能源。英国最近批准兴建一座3.2千兆瓦的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 C)核电厂,将成为英国发电能力最大的电厂。 并非所有的核集会都是反核的。在德黑兰学生举着支持伊朗核计划的标语牌(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认为结束核电业是不明智选择的人作出反驳,包括前美国宇航局气候学家汉森(James Hansen)。他们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可变性使得对能源的依赖难以为继,特别是大型发达国家。已故的英国前任首席科学顾问马凯(David MacKay)教授也表示,风能、太阳能和源自植物的生物质能需要覆盖大片英国的陆地和海洋,而且成本太高难以提供全国所需能源。 对核能趋势的预测继续是争论的焦点,但支持核能的人认为,实际上核能是获得可靠的基本能源(国家最低能源需求)的唯一途径,而且没有过量碳排放或其他形式的污染问题。 核能利用仍有一些公众印象不佳的问题。对瑞皮尔这样细致的观察者说,电厂可以设计得更安全。他主张采用"无事故保障"系统:即使灾难性的动力损失和备用发电停止,反应堆也能自行降温或进入更安全的运行状态。例如,目前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正在研究的熔盐冷却反应堆。理论上,这种核电厂不会发生传统设计中可能发生的熔穿反应堆事故。 因为将反应堆中的核燃料溶解在熔盐中,达到约700℃的高温。随着这种燃料在核裂变期间膨胀,其中一些燃料就会被抛离主反应炉,进入循环回路。这样可以持续监测反应堆的活动。 天价支出 也许眼下业界更担心的是,与其他能源相比,核能价格太高,尤其是天然气最近价格猛跌。比如近来有报道称,美国最新核电站每千瓦时制造能源的花费比最新天然气厂高两美分。这个差异足以令投资者却步,尤其是建造核能设备的花费比建造天然气站也高很多。 核能的拥护者,如美国核能研究所(US Nuclear Energy Institute)的沃尔德(Matthew Wald),主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必须与投资核能基础设施结合起来。 "我们觉得市场并未有效运作。因为清洁空气才是市场想要的好处之一,但目前市场并未为此付出代价,"他解释。"美国一些州定下了明确的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他建议,美国的电网区域传送机构(这些机构决定如何跨州传送电力供应)可以根据碳排放调整电价,这样才能使清洁能源更有竞争力。但这样很可能需要很强的政治意愿来推动。 马格伍德说,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个市场功能已基本"失调",原因在于那些盯着矿物燃料的投资者目光短浅。他觉得这样会搁置核能,不过也承认建立新核电站花费太高。核电站可以运行50到100年,但投资者仍然难以忍受——因为建立如天然气电厂这样的能源设备会便宜太多。 比如,有人估计,建造和运行英国最新的核能项目欣克利角需花费370亿英镑(470亿美元)。 让旧式核电站报废的过程既危险也成本昂贵,几十年来一直是巨大挑战。这种情况会持续吗?(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拆解设备的挑战 如果一座核电站不能再发电,还需要巨资拆解。完成拆解过程要花费数十年,并且由于构造复杂和辐射问题,还存在安全风险。 贾维斯(Kym Jarvis)是维利迪安咨商公司(Viridian Consultants)的科学家兼企业家。他设法创立了一种新技术,将来可以帮助拆解核电站。这种技术叫做Viridiscope,它使用激光切割物体,比如拆卸或融掉一块混凝土墙壁的细片,用来作放射分析。这种技术可以安装在机器人身上,机器人可迅速升高到所需高度,不需设立脚手架。Viridiscope将于2018年春季在英国五个核能区实验试用。 贾维斯和她的同事在研究这类工具,希望能使旧核能厂拆解过程更快更安全。这也许会使核能在21世纪的吸引力不减。但她说,传统的核能行业还不能快速采用这种技术。 "现在还没能好好利用创新做出改变,我觉得业界知道这一点,"她说。 "不过我们注意到,在过去的12到18个月里,业界对接触创新技术的意愿越来越强。" 但是,在这个极其复杂的领域工作会遇到各种麻烦,这是其他行业完全想象不到的。 "我们的设备可能会受污染,甚至完全不能恢复,这一点我们也不能保证,"贾维斯说这是将来可能遇到的其中一个麻烦。 亟待降价 核能基础设施的成本必须降价,高甘(Kirsty Gogan)说。她是人类能源组织(Energy for Humanity)的环境运动倡导者。她建议朝反应堆和反应堆组件的方向发展,这样才更容易在工厂批量生产,价格也更低廉。 最近有人提出,小型"模块化"的反应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潜在方式。也许他们会帮助核能设备成为21世纪更可持续的选择。 开发这些设备的公司,比如NuScale核电公司认为,如果整个业界能更好的理解这些设计,小型反应堆会更容易生产和安装,甚至更安全。 它们更容易被出口到其他国家,并运往新型市场,不过也有其缺点。 这些可移动的小型反应堆便于安装,但需要安全放置。在不同地方建造多个盛放这些小型反应堆的设备,也需要巨额资金。 另一方面,有些人说,在同一地方使用多个小型反应堆比现有大型反应堆设计,令项目在价格和复杂程度上更有竞争力。 为了帮助管理已经到位的核能基础设施,我们可以把侦查和净化工作这类危险工作交给机器人(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新反应堆设计? 新型反应堆设计的研究还在继续。另一个选择是行波反应堆(Travelling Wave Reactor)。这种反应堆会使用已剔除掉的铀——浓缩过程的副产品(浓缩提高了铀-235在材料中的比例,因此可用于常规反应堆)。铀-235能够产生核裂变。在行波反应堆中,小部分铀-235被插入大量的铀-238中。支持者认为,这使能源变得更有效、更可靠。 "它开始繁殖裂变材料——在建立过程中消耗燃料," 地球能量公司(Terra Power)的首席技术官吉勒兰(John Gilleland)说。他说这样会减少对浓缩工厂的需求。也使核燃料供应链更简单,花费更少。 "可以无限期延续下去。" 事实上,这种反应可以持续数十年。 吉勒兰说,地球能量公司已经准备好在几年内就开始在运行中的反应堆上建造。 如何处理废物? 当然,还有如何处理核废物的问题。当核燃料,比如铀棒,其内部的原子被中子轰击后,就变成了废物。棒中的一些原子在这个过程中遭到损坏,改变了材料的元素,形成高放射性同位素。 废弃燃料和放射性电厂材料在未来几千年都会是危险物。 许多专家认为,使用深层地质处置库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废物罐被密封起来,埋入混凝土和岩石中。 芬兰和德国在制定计划,推动方案。 但设施的长期稳定性从来没有经过测试——不难理解,会给附近的居民带来担忧。 目前,短期能源市场对核能并不有利,但清洁能源倡导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行业。 加利福尼亚州是很好的例子,抗议者最近呼吁维持代阿布洛峡谷(Diablo Canyon)核电站的运作。 开设新工厂的成本还负担不起——当中的投资风险肯定会使这些项目迟迟不能开始,因此业界希望政府推出核能友好政策。 但是,核能爱好者有一点说得好, 核电站比许多可再生能源资产,如风力涡轮机等,寿命长得多。 另外,如果精心设计和管理,这种能量资源可以特别干净、安全。 对很多人来说,这就是未来的需要。 "你在建立一个可持续80年的财富," 沃尔德说,"必须有长远打算。"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vert-fut-4379811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3798113
婴儿的秘密世界
我坐在伦敦一个实验室里,宝贝儿子在我怀里扭来扭去,两位科学家正小心翼翼地摘掉他头上那顶看着很科幻的帽子。帽子像一个泳帽,顶上堆了一团电线,这是当今婴儿研究界最尖端的工具之一。它前所未有地展示了婴儿大脑中的意识,改变了我们对于人类早期发育的认知。
但是这一刻,我11个月大的儿子并不想被研究。 "真抱歉,宝宝,"西迪基(Maheen Siddiqui)说。她正在世界领先的婴儿研究中心——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婴儿实验室里攻读博士。 西迪基使用的先进技术叫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简称fNIRS,旨在研究婴儿在注视面孔、图案或物体时,脑细胞里发生的变化。她特别研究线粒体中的一种酶——线粒体是人体细胞中的迷你发电厂,能产生细胞生存所需的能量。她所用的这顶科幻帽会往大脑照射近红外光,特殊的波长穿过骨头和人体组织,再被血液吸收。这套装备是考虑了婴儿的舒适度后专门设计的。 很可惜,我儿子宁愿玩这顶帽子,也不想戴着它。西迪基只好小心翼翼地摘下来。另一个研究助理菲什(Laurel Fish)在研究室里到处吹肥皂泡,让我儿子很兴奋。我开始感慨,想要研究人类生命最初的阶段,真的有不少实际挑战。 婴儿怎么感知世界呢?像许多新上任的父母一样,从我儿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跟我丈夫就一直怀揣这个问题。我们的宝宝像是一个小小的夜行外星人,神秘而迷人。显然他不知道衣服是什么,所以他会不会觉得我们一直在变色?而且他也没有远近透视的概念,当我们穿过房间,他会不会觉得我们在变大变小? 科学家探索婴儿的秘密世界,已有很长的历史。像达尔文就发表过一篇关于自己儿子的详细观察日记("他66天大的时候,我碰巧打了个喷嚏,他的反应很激烈");达尔文的孩子们成了他建立进化论的助力。不过,或许因为婴孩不能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科学家的探索史里也有不少莫名其妙的误解。在19和20世纪,很多科学家甚至觉得婴儿没有痛觉。 科学家探索婴儿的秘密世界,已有很久的历史。 但现代研究却发现婴儿十分警觉、敏感和聪明。在婴儿刚出生的几年,每秒钟都有上百万的神经连接形成,不过这种繁忙的大脑活动很难观测到。但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科技的进步已帮助科学家逐步挖掘出更多有关发现。 "这是哲学和科学的完美结合,因为实际上你在叩问这样的问题:知识如何起源,思想如何形成,学习能力如何增长,"婴儿实验室研究员、儿童成长专家珂卡姆(Natasha Kirkham)表示,"我是说,这些可都是终极问题。" 在本世纪初,有许多婴儿研究涉及追踪婴儿眼部运动,并不辞辛劳地逐帧分析结果,珂卡姆说。"不过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更惊人了。神经学技术水准突飞猛进。"她告诉我,"就算小宝宝不能说话,我们也能做很多事,了解他们的各种想法。" 当然,除了他们不愿配合。 这顶很科幻的帽子能让科学家透入婴儿的大脑,探视他们如何处理与他人的接触。(Credit:光明专案,盖茨夫妇基金会赞助) 儿子拒绝了这顶帽子后,就开始盯着他面前的萤幕,看一位女士朗诵童谣,显然他更喜欢实验的这一环节。尽管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其实他的大脑估计已相当忙碌,尤其是耳朵后面那一块。那个区域叫颞上沟(STS),是我们"社会脑"的一部分,用来处理和他人的接触。 关于成年人的社会脑,研究已相当深入。但说到孩子,这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婴幼儿要是醒着,很难一直乖乖坐着接受核磁共振扫描器之类常规仪器的检查。 这就是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来源。尤其是西迪基用的这种新模式,可以深入线粒体,测量细胞层面的活动。有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的异常可能与自闭症有关。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研究都基于死后的脑组织。西迪基希望最终能在活婴身上进行论证。 资讯时代 西迪基的专案只能算是婴儿实验室庞大知识拼图中的一小块。研究人员还从熟睡婴儿的核磁共振扫描、先进的眼动仪、测量脑电活动的脑电图,甚至心率监视器等,来收集资讯。 不过这些研究的共同目标之一是,先搞清楚婴儿典型的发育过程,再研究有些宝宝发育异常的原因和方式。这包括研究他们的大脑活动和环境。像珂卡姆,就致力于研究婴幼儿如何辨别资讯是重要或不重要,尤其是在混乱的环境中如何辨别。 成人行为前后一致、可以预测,这些对婴幼儿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婴儿们身边的人更要这么做。 婴儿通过观察世界来学习,他们会试着找出所处环境的行为模式,并以此来预测随即将会发生什么事。但若是周遭的环境很混乱,或者身边的人不按常理出牌,那对婴幼儿来说,学习就会困难重重。 "婴儿生命中最糟糕的事之一,就是无法预测他人的反应,这会造成无尽的伤害,"珂卡姆说,"婴儿不知道家里人回来后会发生什么,会做什么,这种疏忽照看的虐待模式将对婴儿造成极大的伤害,因为无法预测,会让他们感到恐慌。" 婴儿实验室的科学家给出明确的育儿意见时,会涉及到许多个别因素。不过他们的研究不仅仅强调了始终如一的关爱,而是让父母能做出更明智的抉择。例如,他们研究了婴幼儿使用触屏的效果,发现这会导致睡眠减少,但也有助于手指灵巧度的更早发育。 婴儿实验室的目标之一是探索为什么有些宝宝发育异常。(Credit:光明专案,盖茨夫妇基金会赞助) 有一个工具,对这些调查研究是不可或缺,那就是近红外光谱。研究人员往头骨内照射近红外光,能测量出大脑中的血氧水准。富氧血液会流入大脑活跃的区域,这反过来可勾画出大脑的活动图。 婴儿实验室的研究员罗伊德福克斯(Sarah Lloyd-Fox)在十几年前开始使用这项技术时,它早已用于成人大脑研究。但要用于在婴儿研究,则需要进一步研发。她最近在给其他实验室制作高级的头饰,一条装有多条电线的黑色宽发带,以用来继续她的研究。 在人类出生后的头几年,每一秒钟,都有上百万的新神经连接形成。 我们坐在实验室外等候,罗伊德福克斯说"我觉得,自己也算这一研究的先驱吧。"这里到处散落着玩具,气氛欢乐,像是托儿所。我儿子大概早忘记了刚才那顶滑稽帽子,正一个劲往罗伊德福克斯的腿上爬。她点了点我儿子脑袋的耳朵后面,估计儿子脑部那块区域正流动着富氧血液,他的社会脑区正在高速运作着。 罗伊德福克斯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其中之一显示,仅出生一天后的宝宝,看到一个女人玩躲猫猫的视频画面后,其 "社会脑" 也会活跃起来。另一个研究显示,四到六个月大婴儿的脑部,有患自闭症风险的对交流提示的反应,比风险低的孩子弱很多。 更为普遍的是,这项技术有助于早期发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使得儿童远在外在症状出现之前就能得到正确的帮助。 罗伊德福克斯说,"除非等到孩子两三岁,否则光看行为,很难看出他们是不是有自闭症,有没有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有没有因早产造成大脑损伤," "不过你可以在婴儿能有外在行为反应之前,观看他们大脑的反应。" 照亮儿童的光明 近红外光谱设备比核磁共振扫描器更便宜、更便捷,能彻底改变贫穷国家的婴儿研究。 2012年,冈比亚一家诊所联系到英国的婴儿实验室,询问是否可以使用他们的近红外光谱仪来研究当地的婴孩。罗伊德福克斯穿过崎岖不平的道路,把设备运到一个实验站,好在那重复自己的实验成果。 婴儿实验室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冈比亚婴儿营养不良的影响(Credit:光明的专案,由盖茨基金会资助) 该专案在冈比亚,甚至整个非洲,均数首次。在此之前,那里从来没有建立过任何婴儿的大脑成像。如今,这场合作已经发展为冈比亚和英国有关人类早期发育更为广泛的研究。 由于冈比亚四分之一的儿童严重营养不良,一个重点领域是有关营养不良的影响。 "有一个重大问题是,营养不良到底怎么影响大脑呢?"罗伊德福克斯说,"即使在成年人领域,这一块也没怎么探索。所以我们是在瞎子探路。不只是婴儿,我们连到底人类大脑哪一区域会受到影响都不知道。" 在英国,婴儿实验室也在逐步扩建。两年后一个幼儿实验室将开幕,到时会建有虚拟现实洞穴,给这个关键的人类早期发育阶段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许多父母本能的行为,哄哄抱抱、给婴儿做鬼脸发怪声,都有坚实的科学依据。 结束此次实验室之行时,我儿子睡着了。对他而言,今天又是兴奋的一天,有了很多新印象。我也反思自己身为父母,从今日之行中学到了什么。得知孩子在能表达自己之前,真的早就在观察回应我们,令我好生欣慰。许多父母本能的行为,哄哄抱抱、对着宝宝做鬼脸发怪叫,其背后也有坚实的科学依据,这是为婴儿大脑发育提供了最好的环境。 至于新生儿到底有没有觉得我们当爸妈的不断在变颜色和变大小,儿童发育专家珂卡姆觉得这是个很棒的问题。她的回答是,对的,我儿子最开始可能是觉得我们在变色。不过很有可能,他根本未留意我们的衣服,而把注意力放在对他而言更重要的事上——我们的脸上。 请访问 BBC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vert-tra-45474428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45474428
古巴的卡约萨伊亚:非洲动物的家园
古巴是世界上最后几个还能吃到羚羊排的地方之一,正因如此我们点了一份。出于好玩的心理,我们还点了一份牛排,并让服务员上菜的时候不要告诉我们哪个是哪个。虽然两盘都搭配了一模一样的土豆泥,但差别还是很明显。羚羊排颜色较深,肉更瘦、更熟,味道和口感介于肋排和牛肉干之间。服务员来收拾桌子的时候,知道我们喜欢吃羚羊排后很高兴,还说我们明早一定能在野外看到很多羚羊。于是,我们的古巴动物之旅开始了。
在过去五十年中,古巴向十几个非洲国家提供了援助、人员、军队和便民服务,并在三次非洲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无力承担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古巴的年度预算有11%花在了它在非洲的65000名士兵和平民身上——古巴政府为自己,以及苏联建立了同非洲的重要友谊。苏联提供了武器支援,为了自身利益阻止安哥拉等国家采取亲近西方的外交政策。 如今,古巴与非洲的连结在卡约萨伊亚(Cayo Saetía)得以延续,这个海湾位于古巴东北端,占地42平方公里,人口稀少。周围茂林丛生,20世纪70年代,古巴党派官员曾在森林里猎猪猎鹿——甚至有传言说这儿曾是卡斯特罗兄弟俩的私人度假胜地。但是自80年代以来,这里成了很多外来动物的家,累日经年,很多动物是从埃塞俄比亚、纳米比亚、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运过来的,也有来自印度和中国的,都是作为友谊的象征,也是感谢古巴在困难时期所提供的援助。 有人告诉莱克,她会在此次古巴动物之旅中看到成群结队的羚羊。 这些外来动物中最多的要数羚羊。有纳米比亚的伊兰羚羊,也有高大雄壮得多的印度大羚羊,这些羚羊早已适应了当地环境且不断繁殖,多到当地人和卡约萨伊亚别墅酒店(Villa Cayo Saetía)的客人们都常常吃到。酒店是国营,也是岛上唯一一家酒店,建在野外,有12间宽敞的客房和一间餐厅。亲身体验,羚羊排是菜单上最美味的菜品之一,也是这个人迹罕至的古巴海湾上最容易吃到的,这里连黄油、鸡肉或蛋黄酱等基本食品都经常短缺。 虽然酒店餐饮条件一般,但有美景作偿。酒店俯瞰着蔚蓝的海水和郁郁葱葱的雄伟山谷,也有很多棕榈树和芒果树,不失热带风情。大大小小的鬣蜥——有的大如三轮车——在地上窜来窜去,有时与放养的火鸡、孔雀和硬毛鼠为伍(硬毛鼠跟土拨鼠差不多,毛茸茸的,古巴人喜欢炖着吃)。更有苍鹰翱翔于天际,野马在平原上悠闲地吃草,白蚁在树上的巢又黑又大,无毒的小蛇在树林里爬上爬下。 进入卡约大草原之后就更有趣了:游客可以雇位司机开启野生动物之旅。舒舒服服地坐在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产的无窗敞篷吉普车里,伴着轰鸣的马达声,偶而来点刺激,越过泥泞,穿过茂密的树林和连绵起伏的山丘,能看到很多动物,都是你没想到会在古巴见到的。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鸵鸟。她从一棵树后面冲出来,沿着我们驾驶的土路狂奔,身后扬起一阵尘土和橙色羽毛。超过我们大约200米时,她又转身奔向另一个方向,我们又能完整看一次鸵鸟奔跑。鸵鸟跑起来的速度最高能达到每小时65公里,这只差不多达到了这个记录。我们听说她最近下了三颗蛋,可能产后有些体力不足。通常雌雄鸵鸟会共同孵化幼崽,我们也看到了。为了避开鸵鸟巢我们稍微绕了点路,看到她的雄伴正尽职尽责地蹲在那三颗蛋上,不过还是没经住我们的香蕉诱惑起了身,我们才瞥见两眼鸵鸟蛋。 距卡约萨伊亚别墅酒店不远有几处白沙滩。 再往深处走,我们来到一个山谷,看见六头中国来的水牛正在一个泥泞的湖中纳凉。听说几只暂时住在哈瓦那动物园的犀牛和河马很快也要送来这里。在弯道附近,毛茸茸的白尾鹿从吉普车旁飞奔而去(它们可以把尾巴当苍蝇拍使,很方便,也很搞笑),而羚羊似乎不受访客的影响,该怎样就还怎样。 卡约还有几只骆驼,年龄不小了,但因为都是雄性,相互时常打斗。一对曾经生活在卡约的长颈鹿却没有适应好新环境,但也不确定它们的死因。我们的向导说是因为喂得太多,但有位酒店员工说是因为雌鹿不想和雄鹿交配,所以被雄鹿弄死了,还有一位野外警卫说是自然老死的。显然那30匹漂亮的斑马对古巴环境的适应力更强。它们成群结对安安静静地穿过平原,身上的条纹和所啃食青草的鲜绿色形成鲜明对比。 卡约的所有动物都来去自由,除了那几只阿尔法骆驼之外,其余的都和平共处。因为它们都是食草动物,除了一条生活在个封闭池塘里的鳄鱼。(河马的暴力名声也远扬在外,来到这里也会被隔离。)动物们得自己觅食,自己照顾自己,如同身处真正的大自然一样。但也有一小队兽医和饲养员会轮流关注它们的营养和健康,如有需要,也会帮助动物分娩。 卡约萨伊亚别墅酒店隶属古巴海鸥集团,这是一个由古巴军方控制的旅游企业。酒店两边是“先锋”们的营地,也就是古巴的童子军,他们戴着鲜红色或蓝色的领巾,被教导“要成为像切·格瓦拉那样的共产主义的先驱”,正如他们的座右铭一样。 酒店入口的安保非常严格,即使是送客人的司机也必须将国民身份证交给军官。 酒店历史也很难查到官方资料,一个常见说法是关于菲德尔·卡斯特罗的。他出生在附近的比兰镇(Birán),家里经营甘蔗园(你可以参观他童年的家和学校),是他想要建个国家公园,将其他国家赠送的动物养在里面。在某种程度上,卡约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大多数古巴人和古巴游客都不知道这个地方,也是很奇怪。可能是因为住宿条件有限,卡约与岛上其他地方交通又不方便,增加了这种偏远和隔绝感。 从山林小屋走5分钟有一处隐蔽的小沙滩,周围环绕着红树林、白沙和湛蓝的海水。看上去鬣蜥倒是比人来得多。开车15分钟左右有一个大些的沙滩,附近古尔达拉瓦卡(Guardalavaca)度假区的游客可以坐上轰隆隆的双体船到沙滩来个一日游。他们通常下午三点前就走了(吃完海滨餐厅供应的午餐),而沙滩又恢复了安宁和神秘。 请访问 BBC Travel阅读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0704_rolling_china_shifan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7/120704_rolling_china_shifang
网民谴责什邡驱散示威者滥用暴力
四川什邡发生民众抗议钼铜冶炼厂落户当地的群体性事件后,民众在网上展示照片,抗议警方以武力驱散示威者。
据什邡网民上载的照片显示,身穿防暴盔甲、手持棍棒的警员,追打参与示威的人士。 为了平息事态,当地警方曾发射催泪弹驱散民众,10多人受伤。 在什邡发生大规模群体事件后,什邡市政府已宣布停止钼铜项目建设,今后也不再建设该项目。 什邡市政府发布通告称,警方依法对27名涉嫌违法犯罪人士予以强制带离。当局现已释放当中21人,仍有6人被拘留。
zhongwen_simp.120807_olympics_yorkshir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uk/2012/08/120807_olympics_yorkshire
英奥运金牌超纪录 约克郡成奖牌大户
本周二(8月7日) 来自约克郡的利兹的兄弟阿里斯泰尔·布朗利(Alistair Brownlee)和乔纳森·布朗利(Jonathan Brownlee)在铁人三项赛的角逐中为英国队赢得一枚金牌和一枚铜牌。在星期二的马术盛装舞步团体赛上,英国又夺得一金。
阿里斯泰尔·布朗利在铁人三项赛的角逐中为英国队赢得第19枚金牌。 至此,英国队已经赢得20枚金牌,超过了在北京奥运上获得的金牌总数,也是104年来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最多的一次。 而来自约克郡的英国选手在本届奥运会的赛事中屡获金牌,成绩斐然,士气高涨。 到目前为止,包括来自谢菲尔德的七项全能选手杰西卡·恩尼斯(Jessica Ennis)在内的五位约克郡奥运选手都在他们各自的项目中成功问鼎。 奖牌榜排名 英国队目前在本届奖牌排名榜中名列第三。约克郡奥运选手取得的成绩引发了人们的对比:如果约克郡是一个国家,它在奖牌榜上会排在第几位呢? 约克郡广播电台记者乔纳森·布肯(Jonathan Buchan)上周六(8月4日)在恩尼斯获胜前最先在推特(Twitter)上发表了这样的比较。 在被转发了超过3000次的Tweet里,他说:“如果#约克郡是一个国家,那么现在它就会在奖牌榜上排第11位,在日本、南非和澳大利亚之上!#teamgb.” 由于奥运奖牌榜是按照获得金牌的数量排列的,恩尼斯随后的胜利会将约克郡再次推上奖牌榜第11位——在朝鲜和匈牙利之间。 在26岁的恩尼斯获胜后,自行车选手、来自哈德斯菲尔德(Huddersfield)的爱德·克兰西(Ed Clancy)夺得了男子团体竞速赛的金牌。他也获得了一枚男子个人全能赛的铜牌。 33岁的赛艇选手、成长于北约克郡Hebden的安德鲁·特里格斯·霍奇(Andrew Triggs-Hodge)是获得金牌的四人单桨选手中的一员。 第四位金牌得主是来自北约克郡Stokesley的凯瑟琳·科普兰(Katherine Copeland),她获得了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的金牌。 同时,来自奥特利(Otley)的丽兹·阿米斯特德(Lizzie Armitstead)是本次奥运会英国代表团的第一枚奖牌获得者,在女子公路自行车赛中摘得一枚银牌。 “约克郡的沙土” 前板球裁判,来自巴恩斯利(Barnsley)的迪基·伯德(Dickie Bird)说,约克郡的战绩在奖牌榜上位于日本和澳大利亚之上的事实是对这个地区“绝对出色”的运动员的最大肯定和最好证明。 他说:“约克郡的运动员们表现得太棒了。” “约克人是非常出色的,他们向来以勤奋工作著称,约克郡的沙土把他们凝聚在一起。” 恩尼斯的标枪教练米克·希尔(Mick Hill)说,他对约克郡取得的成功丝毫不感到意外。 “约克郡流淌的水里一定有神奇的成份,带给人们骄傲和成功。” 他说:“我们的确非常有竞争力,我们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约克郡给了我们清新的空气,说不定约克郡的苦啤酒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 希尔先生说,约克郡的运动设施和教练是培养奥运选手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们有培育运动员的绝佳土壤。” “我们可以配合发展任何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谢菲尔德国际训练场馆的负责人洛伦佐·克拉克(Lorenzo Clark)说,约克郡有出产世界级运动员的传统。 “我们有一段无比精彩的运动史,拥有很多表现出色的优秀运动员。” “这个地区的人们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都想要有所作为,这也是取得奥运胜利的因素之一。” 他补充道:“杰西卡是我们绝佳的形象大使。她始终忠于谢菲尔德,是个非常脚踏实地的女孩。” “最棒的是,她一直在我们本地的训练馆训练,这样上千在这里参与运动的孩子之中的60% 都会有机会见到她。” “约克郡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丝毫没有令我感到惊讶,拥有这么多振奋人心的运动员将对发展平民运动和发掘未来的运动新星起到非常重要的鼓舞作用。”
zhongwen_simp.160427_hongkong_mingpao_colum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6/04/160427_hongkong_mingpao_column
香港《明报》连续第四天有专栏“开天窗”抗议
香港《明报》前执行总编辑姜国元(笔名安裕)上周三(4月20日)被辞退,连续第四天有专栏作者“开天窗”抗议《明报》管理层决定。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发表社评,称该报连续有专栏“开天窗”一事为“政治天窗”。
香港教育学院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助理教授方志恒周三(4月27日)“开天窗” 香港教育学院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助理教授方志恒周三(4月27日)“开天窗”。不过,与之前三天不同的是,方志恒的专栏是刊登在A叠观点版,并不是在D叠副刊时代版。 方志恒的专栏题目是“撑安裕”,内容留白,同样加上备注。 根据编者按,明报需积极采取节流紧缩政策,裁减人手实非得已,是次裁减涉及业务和编采部门人员,当中包括高层人员;公司希望尽快渡过此困难时刻;明报编采方针保持不变。 《明报》D叠副刊中,仍有专栏作者继续撰文谈论安裕被辞退一事,包括吴志森、陈惜姿、黎佩芬等。 明报职工协会要求周三与世华集团执行主席特别助理翁昌文、明报集团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张裘昌及总编辑钟天祥会面。假如员工诉求未能获得回应,不排除行动升级。 甚麼是“开天窗”? “开天窗”──即把内容留白或省略正文──是传媒工作者对事情表达不满的做法,不过,香港过去“开天窗”并不常见。 2014年,《明報》突然撤換總編輯劉進圖,亦有專欄作者“开天窗”表達不滿。 最有名的一次是《文汇报》在1989年5月21日中央政府宣布戒严后,社评只刊登“痛心疾首”四只字,表示对北京处理手法的不满。 除了香港传媒工作者外,近年匈牙利、埃及、土耳其、厄瓜多尔、等地的报章亦曾“开天窗”,表达不满,例如抗议打击新闻自由的法案等等。 《环球时报》社评:报纸“政治天窗”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社旗下小报《环球时报》周三发表社论,将《明报》连续有专栏“开天窗”一事形容为“政治天窗”。 该社评除了提到姜国元被裁一事外,亦有提及欧盟最新的香港状况年度报告、在台湾新注册的铜锣湾书店及“港独”。 社论指,铜锣湾书店、报纸的“政治天窗”及“港独”在塑造香港的形象,而香港民众不会希望香港“全是政治,而且充满对抗”。 《环球时报》指,激进反对派以为西方是“最亲的朋友”,但西方力量是希望把香港当成“牵制中国甚至对华做斗争可资利用的棋子”。 社论形容“一国两制”是“长期磨合过程”,而香港出现反中央的力量是“完全非理性”。 (撰稿:蔡晓颖 责编:萧尔)
zhongwen_simp.140105_antartica_rescu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4/01/140105_antartica_rescue
美国破冰船前往南极营救雪龙号
一艘美国海岸警备队破冰船星期日(1月5日)从澳大利亚出发前往南极海域营救被厚冰围困中国“雪龙号”破冰船以及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南极考察船。
“北极星号”是目前世界破冰能力最强的破冰船之一 美国“北极星号”破冰船据信是当今世界破冰能力最强的破冰船之一。 美国海岸警备队发布声明称,此次行动是相应1月3日由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中国联合发布的求救呼吁。 “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考察船12月24日起就被厚冰围困在南极联邦湾,“雪龙号”本周早些时候前往搭救被困人员后也被困。 目前被营救的52名游客、记者和科研人员正搭乘一艘澳大利亚破冰船前往澳大利亚。 而101名“雪龙号”船员和22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员则表示目前没有危险,两船均有足够配给,正耐心等待营救。 “北极星号”缩短原定访问悉尼的行程前往施救,预计将在七天后抵达联邦湾。 (撰稿/责编:伊人)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359316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3593167
张国荣的性别遗产:15年后仍然领先时代
15年前的4月1日,香港传出一个消息;起初,港人都以为那只是愚人节玩笑。
但随着电视新闻报导证实,人们才意识到这是真的:一代巨星张国荣自文华东方酒店24楼纵身跃下,当场死亡。 1980年代以来,张国荣一直是两岸三地家传户晓的歌手与演员,在亚洲其他国家也有大批歌迷影迷;他的死讯,在华语世界造成轰动,同时也引发争议。 张国荣留下了无数经典演出与电影作品。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的演绎越来越着意挑战保守社会的道德框架,开拓了性别多元的空间;然而这些跨越性别界限的艺术追求,于张国荣仍然在生的年代,在相对保守的香港社会,一度成为大众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 不少香港传媒与评论者将其自杀归咎于他的性取向;但香港社会既有批判张性取向的声音,也有对他不离不弃的支持者。葬礼当日,逾万歌迷围在灵堂之外,冒雨送别偶像。 时至今日,华语演艺界仍未见如此俊朗却又如此妩媚,既受大众追捧亦能拓阔艺术疆界的巨星:直到张国荣死后多年,香港社会才慢慢追上了他当年超前的步伐。 程蝶衣与何宝荣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国荣已经是香港流行乐坛中的天王巨星,影响力遍及亚洲多国。90年代,张退出乐坛专注电影事业,成就非凡:1994年,张国荣在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中,饰演恋慕师兄段小楼的干旦程蝶衣。电影获得戛纳(Cannes,另译康城、坎城)影展金棕榈奖,张国荣的演出备受赞誉。 事实上,早在1981年,张国荣就曾获邀出演电视版的同一角色,但因为要保护歌手形象而未有接受;十年后,陈凯歌开拍电影版《霸王别姬》,张国荣在主动争取之下,才获得这个角色。 为何事隔十年,张国荣才出演程蝶衣一角?香港文化研究学者洛枫(陈少红)在《禁色的蝴蝶:张国荣的艺术形象》中指出,除了因为已成为“殿堂级”的张国荣可以随心所欲之外,也有香港性别运动发展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同性性行为仍属刑事罪行,社会上对同性恋者十分鄙夷,在1984年香港首宗爱滋病例确诊后更是如此,以“屎忽鬼”(针对同性性行为的骂语)等污名冠之,不少人仍坚信同性恋是“疾病”;直到1991年,同性性行为正式非刑事化,香港的同志社群才得以从地下慢慢浮上水面, “90年代是香港同志运动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上开始听得到同志的声音。张国荣的情况,可谓与这股思潮相辅相乘,”研究同志文化的香港大学社会系副教授江绍祺向BBC中文表示。 虽然如此,社会上的歧见仍未消除。 在主流娱乐电影中,张国荣不时出演性别模糊的形象,如《家有囍事》及《金枝玉叶》,就以较阴柔、甚至“娘娘腔”的角色,与扮演男人婆/假小子的女主角擦出火花;这些电影以性别倒置作为笑料,结局往往是两人回复“正常”的男女身份,才得以终成眷属。 “香港人对gay的处理太过喜剧化、太过丑化,我觉得并不需要如此……”1994年受访时,张国荣曾表达自己对针对同志偏见的不满。 到1997年,张国荣与梁朝伟合演王家伟导演的《春光乍泄》,以一对同志恋人避走他乡的爱情故事,隐喻香港人在回归前夕的身份迷惘;电影在全球范围引起很大回响,是历来最知名的亚洲同志电影之一。 近年曾凭多部同志影片作品,获得国际影展奖项及提名的香港青年导演洪荣杰向BBC中文说,《春光乍泄》中对同志关系的处理,对他影响甚深。 “《春》的力量在于,讲一个最普通、最符合异性恋想像的爱情故事,但将女性的角色换成男人去演,突然就威胁到主流爱情关系的观念。” 洪荣杰指出,九十年代在欧美,同志角色在电影中才渐渐摆脱过往的负面定型,因此大部分同志电影都着重呈现社会对同志的压迫、同志承受的歧见与挣扎;而《春》完全没有这样的元素,对同志的处理,在当时即使在世界范围也是非常罕见的。 “《春光乍泄》最厉害的,是呈现到原来同志关系是可以这么‘普通’的!放下同性恋或异性恋的框框,就会见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感情。” 挑战主流的天王巨星 在电影以外,张国荣在舞台上的演绎,也更加自我、更加大胆。 “过往的香港社会,会将‘中性’视为‘不男不女’,看法十分负面,”江绍祺说,“但张国荣却冲破了这个非黑即白的看法,告诉社会‘亦男亦女’可以是‘正’(好、吸引)。” 1997年复出歌坛的演唱会中,张国荣参考英国歌手大卫·鲍伊(David Bowie,大卫·保儿)的先例,脚踏一双珠片闪灿的红色高跟鞋演唱《红》。 张国荣曾说,“姣、型、靓、寸”(风骚、有型、美丽、高傲)是一个表演者的成功之道。 而比《红》的妖娆表演更惹人注目的,是张在演唱会上将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献给“两位我挚爱的人”——向母亲致意后,张再揭示另一人的身份: “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好朋友……唐先生(唐鹤德)。” 这段委婉的告白,被外界视为张国荣的“出柜”宣言。 江绍祺形容,张国荣的行为可谓为同志赋权:“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社会环境,对同性恋者非常压迫,还在讲‘爱滋佬’、‘变态佬’等词,非常负面,同志如何告诉别人,自己属于这个群体?” “一个如此知名的明星,站出来承认自己的身份,对社会有非常正面的影响,也令更多同志有信心面对自己的性取向。” 一方面,张国荣的天王级地位,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香港社会对同志的负面印象,但他亦因此承受极大的舆论压力与质疑。 香港演艺界对同志题材的歧见,可见于1998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当年,三名喜剧演员以搞笑形式介绍五部“最佳电影”提名作品,讲到《春光乍泄》时,三人作出呕吐状。 镜头扫到台下的张国荣时,他只礼貌地微笑。 张国荣在2000年《热·情》演唱会上以突破性别界限服饰演出,但长发造型在香港站以外未有延续 2000年,因在电影中的演出打动了对方,张国荣成为第一位邀得法国时装大师高堤耶(Jean Paul Gaultier)合作的亚洲歌手,为其量身设计《热·情》世界巡回演唱会中的服饰。驳上及腰长发,身穿透视装与及膝短裙,张国荣再一次向观众展示出超越性别规范的独特气质。 然而,在那个年代的香港,这样的尝试并未获得主流大众的认可。对于张在《热·情》演唱会中的演出,香港传媒以“贞子(日本电影中的长发女鬼)化身”、“扮女人”等污名来嘲弄,更有电视剧以“人妖”、“变态”来影射张国荣。 “演唱会的第三日,Jean Paul Gaultier寄电邮给我,直指香港人不知所谓,以后的国际设计师不会再和香港人合作搞骚(秀),”张国荣曾向香港《明报周刊》披露:“日本传媒亦认为那个演唱会十分精彩……日本的传媒及搞手更问我,为何香港传媒会陷害自己的艺人?” 时至2001年,张国荣为新歌《梦到内河》执导拍摄MV,力邀日本著名芭蕾舞蹈员西岛千博参演,但却因当中数秒两男无上装相拥的片段,被香港主流电视台无线电视禁播。 洛枫在其著作中指出,张国荣在舞台与电影中展现性别多元样貌的1996-1997年,正正是香港传媒界“狗仔队”文化冒起之时。 “这正是香港传媒全面沦陷的年代,(张)这些具争议的形象,恰巧落入无孔不入的猎奇镜头、口诛笔伐的凭据……尽管其艺术造艺赢得部份有识见者的赞许,但在日常报导中仍不能避免,成为低俗文化的祭品。” 巨星殒落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中环文华东方酒店24楼跃下,终年46岁。他的死在华语世界造成轰动。 张留下的遗书中,并无明确透露寻死原因;但不少香港传媒与评论者将其自杀归咎于他的性取向,有杂志甚至形容自杀是同性恋者的“宿命”。即使在死后,针对其性取向的攻击仍然不绝。 张国荣逝世后,每年均有歌迷影迷进行悼念。这是2004年“哥哥”逝世一周年时文华东方酒店举办的悼念活动。 张国荣逝世十周年时,仍然有众多粉丝到文华东方酒店悼念偶像。 但这无碍歌迷、影迷及大众悼念一代巨星的殒落:葬礼当日,逾万歌迷围在灵堂之外,冒着四月南方的细雨,送别香港演艺史上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的偶像。 在家属刊出的讣文中,与张共度20年的同性伴侣唐鹤德名列第一,在葬礼上亦获安排坐在首位,并由他按下火葬钮送张国荣最后一程。 虽然香港没有任何容许同性结婚或进行民事结合的法律制度,但张国荣与唐鹤德对关系的坦荡态度,令他们成为香港社会广为认受的一对。 在翌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唐鹤德受邀踏上金像奖的舞台,代张国荣领受特设的“演艺光辉永恒大奖”。 时至今日,文华东方酒店,仍不时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哥迷”,凭吊偶像告别人世之地;每年张国荣忌日,酒店门前均会堆满纪念张国荣的花束,蔚成一片花海。 “同志偶像” 除此以外,文华东方还是“香港性小众之旅导赏团”的首站。 “每当走到文华东方,来自香港的参与者,自自然然就会想起哥哥。”主办导赏团的香港同志平权活动人士戚本乙(Benita)说。 于张国荣“出柜”的1990年代度过少年时代的戚本乙,仍记得张国荣的性向宣示在社会造成的巨大回响——即使张国荣从未振臂高呼“我是同志”,只是公开承认,自己爱着一名男性。 “他激发了社会的讨论,这是最重要的,”戚本乙说,“哥哥令大众接受,无论大家喜不喜欢同性恋这回事,都可以喜欢张国荣。” 2001年九月,张国荣与唐鹤德在街头牵手的照片,被娱乐杂志煞有介事登上封面,事后更引起记者一番追问,张国荣只回应“没什么大不了”。 这帧画面成为了香港同志文化的另类象征。多年以后,张国荣的一个香港同行在访问中说,每看到这幅照片,他总觉得既释放、又羡慕。 就在张国荣公开向唐鹤德示爱的15年后,香港歌手黄耀明于2012年,在同一方红馆舞台上,直白地表示:“我是一个同性恋者,我是一个‘基佬’。” 时隔15年,香港社会的反应已经很不一样,黄耀明的“出柜”也迎来了传媒的掌声,只有少数网络言语对其作出攻击。 “艺术没有性别” 近年,香港出柜的艺人、歌手越来越多,当中较知名的黄耀明、何韵诗等人,更热切投身为同志争取平权的社会运动;但与同志权益相关的法例,如保障同志免受歧视的“性倾向歧视条例”,连咨询也未能展开。 但社会对性别多元的包容程度无疑越来越大;大众对“性小众”等名词,与性别意识的认知亦不断提高,关于这方面的公共讨论亦越来越多元。 唐鹤德在2004年张国荣像于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揭幕仪式上。 “直到近几年,媒体才开始讨论gender-queer(性别酷儿)、性别流动的概念,”戚本乙说,“但哥哥廿年前已在实践这件事。” 2017年,香港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举办了《暧昧: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别演绎》展览;甫步入展厅,参观者最先看到的展品,是一双珠片红色高跟鞋。 张国荣曾经这样说过:“艺人做到最高境界,是可以男、女两个性别同在一人身上:艺术本身是没有性别的。”
ukchina_simp.vert-fut-42097339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2097339
大众甲壳虫:汽车业的设计经典
"它跑啊,跑啊,跑啊,跑不停,"一部德国60年代大众甲壳虫(Volkswagen Beetle)的著名广告语这样宣传道。这个口号既表明了这款汽车的结实耐用,也显示了其在全球各地的巨大成功。广告的制作人肯定想不到,50年之后,这款形似甲壳虫的汽车仍然在生产中。
虽然新款甲壳虫汽车已经从头到脚进行了全新设计,但它仍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最初的设计,甲壳虫汽车现在不单单是一种交通工具,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经典。 但是设想一下,假若大众甲壳虫从未问世——世界是否就会错失这款带着一副顽皮模样的车型?这种效果来自它独特的前盖造型和圆鼓鼓的大灯。 这种情形并非像乍看起来那样全无可能。大众甲壳虫车可能会被埋没在二战中的灰烬当中,就如它崛起的途径一样。 甲壳虫的原始设计可以追溯到纳粹统治德国的黑暗年代。1934年,阿道夫.希特勒指示德国汽车制造商生产一种廉价的家用汽车,这种汽车可以让普通的工薪阶层也能负担。设计这种Volkswagen——意为"人民的汽车"——的重任落到赛车工程师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肩上,他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在1935年的柏林车展上,希特勒宣布他命名为 Kraft durch Freude Wagen 或者"欢乐带来力量之车"(Strength Through Joy Car)的汽车完成了初始设计。希特勒对这款汽车的兴趣如此之高,以至于他还贡献了自己的草图,描绘他心目中的汽车外观,尽管这与最终设计相比仅有轻微的相似。 工厂建在了下萨克森(Lower Saxony)的法勒斯莱本(Fallersleben),这里后来被称为沃尔夫斯堡(Wolfsburg),但这里仅生产了少量这种汽车。1939年,战争的爆发使得生产停顿,而整个工厂则被用来大量制造军用车辆。 盟军的轰炸严重破坏了这座工厂,战争结束时,它落入英国占领军手中。英国人派来了出生在约克郡的英国陆军少校伊万·赫斯特(Major Ivan Hirst)重启工厂。在他的领导下,KdF汽车,即"欢乐带来力量之车",重新投产,虽然这时它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大众1型(Volkswagen Type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众甲壳虫被纳粹政权宣扬为给德国家庭准备的完美轿车(图片来源: Alamy) "赫斯特最初想恢复生产的车型是该厂在战争期间生产过的八二型军用车——Kubelwagen,"汽车历史学家理查德·科平(Richard Copping)说,他曾在赫斯特2000年去世前夕与他访谈,"但是这种车的车体是由位于柏林的名为亚米·巴德(Ambi Budd)的另一家公司制造的,那里已是德国的苏联占领区。这时赫斯特看到这种外观滑稽的车型的零部件散落在工厂四周,于是便决定开始生产这种车。" 直到1948年,随着海因茨·诺德霍夫(Heinz Nordhoff)被任命为新的经理,举世闻名的甲壳虫汽车的生产才开始真正腾飞。到1955年,共有100万辆这种汽车驶下生产线,小小的甲壳虫遍布德国的大街小巷。在十七年内,总产量飙升至1500多万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畅销的汽车。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一数字将继续攀升到2,100万辆以上。 "如果不是英国人,甲壳虫从一开始就不可能造出来,"科平说,他写了好几部关于甲壳虫和大众汽车的著作,"但是如果不是海因茨·诺德霍夫,甲壳虫就不会征服世界。" 假如它没能出现的话,还有其它车型正蓄势待发,准备替代这款古怪而经济实惠的家用汽车。 在战争之前,捷克斯洛伐克汽车制造商太脱拉(Tatra)已经一直在生产一款称为97型的中档轿车,这款车与甲壳虫有很多共性。其设计师汉斯·莱德维卡(Hans Ledwika)被广泛认为给保时捷早期的设计带来许多启发和灵感;而在1965年,大众汽车向太脱拉支付了100多万德国马克(在当时约合85,000英镑)作为这一问题的赔偿。 捷克制造的太脱拉600型汽车曾经给予大众甲壳虫巨大的灵感和启发(图片来源: Alamy) 二战结束后,太脱拉被收归国有,并开始生产称为太脱拉600的新型发动机后置型家庭轿车,这款汽车虽然比甲壳虫更大,但依然具备某些同样的风格。这款汽车一直生产到1952年,但从没能大规模打入国外市场。 法国汽车制造商雪铁龙(Citroen)也在二站之后致力于开发外观简朴、状似蜗牛的双马(Deux Chevaux,或者2CV)家用汽车。这款车型在最初如此简单,以至于其早期型号只有一个顶棚和尾灯,然而双马牌汽车的价格仅有大众甲壳虫的三分之二。资金短缺使得雪铁龙从来没能为这款汽车投入足够资源,在其40年的历史中只生产了380万辆。 英国人也有自己的甲壳虫汽车的竞争对手——莫里斯迷你轿车(Morris Minor),该车于1948年问世。虽然被公司老板贬斥为像一个"水煮蛋",但它还是在1959年成为第一辆销售过百万辆的英国汽车。莫里斯轿车的设计师亚历克·伊斯哥尼斯(Alec Issigonis)原本想把发动机像甲壳虫一样放在后面,但遭到公司的会计师反对。 "大众甲壳虫从其它对手那里抢下一大块市场,"科平说。 然而,虽然每一辆车都能弥补假如甲壳虫没能问世所留下的空白,但它们都缺乏一个重要的特质,即甲壳虫汽车本身的品质。 大众甲壳虫在可靠性、坚固耐用和工艺方面的声誉是它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保时捷的设计意味着这辆车维修简便,也不需要车库。后置发动机使用空气冷却而非水冷,意味着它在寒冷的天气里发动机不会冻结,因此可以停放在室外。 "只需要很少的维护和修理,大众被认为是市场上最好的汽车,因为它被证明能够长时间成本低廉地运行,"伦敦大学学院欧洲工业史教授伯恩哈德·莱厄(Bernhard Reiger)说。 在他的著作《人民之车》(The People's Car)中,莱厄介绍了这些特质如何成为范围更加宽广的德国"经济奇迹"的象征,这一奇迹见证了这个国家如何在短短20年中,从一片废墟变成一个繁荣的社会。 由于甲壳虫汽车,大众从一家在1948年只有8,719名员工的公司发展到1962年时员工人数超78,000人的公司。这也有助于恢复对"德国制造"的信心,这一标签至今仍然是品质与可靠的象征。 英国的莫里斯迷你轿车是一款被视为是甲壳虫汽车可能竞争对手的小型轿车——但是它从未取得大范围成功(图片来源: Alamy) "1945年以后,相比其它任何汽车,甲壳虫更加有力地推动了联邦德国汽车的大规模普及,在50年代和60年代,它让数百万渴望拥有自己私人汽车的人美梦成真,"莱厄说,"以其全球2,100万辆以上的销量,大众汽车的出口成功帮助西德恢复了其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地位。" 当然,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甲壳虫汽车,德国可能会变成一个与今日完全不同的地方。但是甲壳虫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其母国的范围。 "如果没有甲壳虫汽车,就没有大众,"科平说,"虽然,柴油发动机排放门丑闻使得目前该公司的名誉受损,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一直是世界主要的汽车制造商。" 甲壳虫汽车对于将大众带入世界舞台至关重要。到1952年,甲壳虫在46个国家销售,并且多年来一直在德国以外的14个国家进行生产。今天,大众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去年共生产了1,030万辆汽车。 甲壳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纽约广告公司多伊尔·戴恩·伯恩巴克(Doyle Dane Bernbach)巧妙的广告宣传,这家广告商创造了"想想还是小的好"(Think Small)这一口号,使得这款汽车成为60年代美国销量最大的进口汽车。这对美国汽车业产生了极大震动,此前美国汽车业的主流一直是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等以底特律为总部的大型汽车制造商生产的体型庞大、外观浮华而高油耗车型。这些车浮夸似地在表面大片镀着亮闪闪的铬,还安装着比例荒唐的尾翼。 "这时来了辆小车,开始蚕食他们的市场,于是美国的大型汽车制造商也开始生产自己的小型车,"科平说。这改变了美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进程,导致新一代紧凑型汽车的诞生,这种车型目前仍然是现代全球汽车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之一。 但甲壳虫汽车对美国有着比这更广泛的影响。由于其古怪而简单的设计,它成为美国反主流文化人群的宠儿。因为它不仅便宜,还不落传统的俗套。 由于甲壳虫的引擎是风冷的,因此它可以停在外面,发动机不会冻结(图片来源: Alamy) "这是一辆不做作而显得真实的汽车,"伦敦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 in London)馆长德杨.苏季奇(Deyan Sudjic)说,"这和底特律造出来的那些有着高高尾鳍的汽车完全背道而驰。甲壳虫有点像戴着一顶贝雷帽——让人觉得你是个严肃的人,不会被主流所诱惑。" 如果没有甲壳虫和它的同门兄弟大众面包车(Microbus)的话,那些美国加州的嬉皮士该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个人主义呢?如果不是甲壳虫汽车特有的圆鼓鼓的大灯和咧嘴傻笑的造型效果,沃尔特·迪士尼(Walt Disney)又会在他们1968年制作的那部热门电影"爱虫"(The Love Bug )和它的五部续集中,选择什么车来拟人化表现赫比(Herbie)这个主角呢? 但甲壳虫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可能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深远。 "甲壳虫体现出贯穿于德国设计的一种连续性,"苏季奇说道,"这种设计以简单的线条和去除装饰为特色。卓有影响力的博朗(Braun)产品设计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就是坚信这一点的一员。" 电影"爱虫"中,有一辆名叫赫比的大众甲壳虫汽车(图片来源: Alamy) 虽然很少证据表明拉姆斯受到甲壳虫设计的直接影响,但是他似乎遵循着甲壳虫所代表的同样的设计思想,即形式服从功能。苏季奇指出了另一位采用类似方法设计产品的顶级设计师——苹果公司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爵士(Sir Jonathan Ive),他负责设计iPod和iPhone。 那些认为假如没有甲壳虫,这个世界也许还会错过苹果这样的必备品这样的结论也许有些夸张。但是苏季奇觉得如果甲壳虫不存在,我们的世界也许会失去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之所以把甲壳虫叫做"爱虫",是因为它具有把男女凑成一对的能力。 "如果没有甲壳虫,那么在车后排座上车震受孕而生的小孩就会少很多了,"他笑着说。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160426_vert_fut_can-you-beat-a-lie-detector-test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6/04/160426_vert_fut_can-you-beat-a-lie-detector-test
您能通过测谎仪的测试吗?
在我致电谈到为这篇报道参加测谎仪测试时,加齐特测谎仪研究所(Gazit Polygraph Institute)联合创始人厄兰·加齐特(Eran Gazit)警告道,“测谎仪测试可不是闹着玩的,除非你在测试中有利益在,否则就不可能测试这个系统。你需要有能失去的东西,比如工作、婚姻或者自由。”
您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反应骗过机器吗?(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虽然如此,我还是来这里采访他的父亲——穆尔迪·加齐特(Mordi Gazit)。在与他在特拉维夫联合创建这个研究所前,他的父亲为以色列警方测谎部门工作了长达 10 年之久。 我来这里还想试试能否撒谎骗过测谎仪。 这样,我就坐在了一张舒适的椅子中,胸部绕扎着两根皮带,指尖上固定着金属装置,胳膊上绑着血压带。各种导线都进入一个类似于机顶盒的盒子中,它将把数据源源不断地发送到穆尔迪的笔记本电脑中。 这通常称为测谎仪测试。测谎仪是要靠测量人在回答各种问题时所产生的自然人体生理变化而断定测试人是在讲真话还是在说谎,我体验的情况包括呼吸率、脉搏、血压和皮肤电反应(测量皮肤的电学特性)等。其他方法还可能涉及测量瞳孔的变化和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测量大脑活动。 当今测谎仪误判率为 10%-15%。(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刑事法庭通常并不接受测谎仪证据。但有关机构发现它另有用途。在英国,缓刑犯监督官利用测谎仪检测严重性犯罪者,通过这种测试让几十名罪犯返回监狱。在美国,测谎仪被中央情报局和其他政府机构用于筛选求职者。 美国测谎协会会长沃尔特·古德森(Walt Goodson)曾在德克萨斯州警察部门工作长达 25 年,他强调测谎仪在警方调查中的作用:“在集中测试中它们极为有用。这是一种发现嫌疑人的简单而快捷的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决定是否需要深入调查,或者是否需要寻找其他嫌疑人。” 帮助他人设法骗过测谎仪将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俄克拉荷马市一名前任警官最近被判两年监禁,原因就是他曾训练卧底联邦特工掩盖罪行。 试图欺骗 但像我这样未经训练的人真的能骗过测谎仪吗? 从见到穆尔迪开始,我就感到自己像是在面对联邦特工。丰富的经验全都写在 69 岁的穆尔迪脸上。他非常专业,在要求我出示记者证件时,他直视着我的眼睛,语气极为自信。我暗自思忖,即使我撒谎能骗过测谎仪,也会被这家伙看出来啊。我已经感到自己的紧张,就像是自己因为什么没做过的事情要被抓住一样。后来我认识到,这也是测谎测试所存在的部分问题。 出汗是人无法控制的一个撒谎标志(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测谎人员一个常见的策略是同时提出相关问题(你是否抢了银行?)和无关紧要的问题(你是否拿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由于没有人能做到对无关紧要的问题不撒谎就回答“否”,理论上,将受试者对无关紧要问题的生理反应充当测试基准。这种思路是,得到受试者在无压力状态下撒谎的合理情况,与仅对照明显事实(如‘你是男性吗?’)相比,这样做这有助于测谎人员更相信自己对有压力状态下撒谎反应的判断。 乔治·马施克(George Maschke)自 2000 年起经营一家网站 antipolygraph.org,他表示,战胜测谎仪的策略是,承认对照问题,并放大自己对它们的反应。 他说,“在被问到像‘你是否曾为了摆脱困境而撒谎?’这样的对照问题时,你可以试着在大脑中尽快解答一个数学题,这种心理活动会促使你出汗增加、呼吸加速,还有其他一些指标也会提高。如果回答对照问题时你的反应要比回答相关问题时还要激烈,那么你就能通过测谎测试。” 古德森表示,尽管他面对新手能成功骗过测谎仪,但欺骗有经验的测谎人员却并不容易。“改变人的生理反应并不难,有许多对付测谎仪的网站教人怎样做。但这些网站却无法教给人怎样在回答测谎问题时改变生理反应的同时,面对测谎人员还能做出真实或自然的反应,”他这样表示。“当受试者试图改变或控制身体的正常反应时,会产生异常数据,训练有素的测谎人员很容易就能发现这种不自然的生理反应。” 测谎仪证据通常不会被法庭接受(图片来源:SPL) 有些研究人员也会担心,测试有误时,测试生成的错误阳性结果(意思是,无辜者错误地未通过测谎)多于错误的阴性结果(意思是,有过错的人错误地通过测谎),这种现象在 2004 年英国心理学学会验证测谎仪有效性的报告中就可以看到。 据古德森说,有些人说真话时过于努力控制自己的身体反应也通不过测谎测试。他说,“说真话的人也会改变自己的生理反应,以为这会有助于自己通过测谎,而测谎文献表明,许多这种说真话的受试者在试图这样做的时候也会被归入欺诈行列。” 许多科学家担心,测谎仪背后的理论是错误的,因为生理反应与撒谎并不具有必然联系。美国测谎协会 2011 元分析报告(A 2011 meta-analysis by the American Polygraph Association)发现,当时测谎测试使用的对照问题约 15% 都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我试图通过的测试比较可靠,想骗过测谎器会更难。由于我是为了写报道才这样做的,所以穆尔迪为我设计了一种测试系统的方法,无需使用对照问题。他让我在纸上写出 1 到 7 之间的一个数字,然后在我试图隐瞒每个数字,好像我什么也没有写的时候,监控我的生理反应。 在面临有精神压力的工作时,心跳速度会发生变化(图片来源:SPL) 这是犯罪知识测试的简单版本,这种测试用于已知犯罪后进行的调查。测谎人员会给一名潜在疑犯出示与犯罪无关紧要的特定信息和有关联的特定信息,然后测试受试者对有关信息是否有反应。以抢劫银行为例。你可以给疑犯出示若干数字,其中有银行被盗的金额;或者出示若干交给银行柜员的勒索信,其中有真正的勒索信,也有警方制作的假勒索信。 尽管马施克表示,还是有可能骗过犯罪知识测试,但根据英国心理学会的报告,在理论上,这种测试要比对照策略更为可靠,科学家对此的争议要少一些。美国测谎协会 2011 元分析报告发现,当时,犯罪知识类测试的错误率接近 10%。 虽然这种测试离完美还相差甚远,但也足以抓住我这样的人了。我没有通过测试,结果还很糟。下面是显示我的生理反应的截图。试试看,您能否发现我在撒谎。 读图方法:X 轴表示时间。黄色柱体表示各个问题,开始的数字是 4,随后是数字 2、6 等等。蓝色线条:呼吸率。红色线条:脉搏和血压。黑色细线:椅子上的肢体动作。黑色粗线:皮肤电反应。 如果您仔细观察黑色粗线,可能就会发现我对数字 6 撒了谎。这点穆尔迪也发现了。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凯露)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668191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6681914
中美贸易战: 两国之间高科技较量激战正酣
对中国的高新科技行业,即将过去的2018年绝对不是一个好年份。4月,美国商务部下令处罚违反美国对伊朗、朝鲜制裁禁令的中兴(ZTE),七年内禁止美国公司向这一中国通讯业巨头销售零部件;之后伴随中美贸易战年中开打,“中国制造2025”计划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受到全面狙击;12月,在中美贸易战休战之际,另一中国科技巨头华为集团创始人之女、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因涉嫌违反美国对伊朗制裁禁令在加拿大被捕。
中美贸易战背后,是两国在高科技行业的较量 虽然贸易战贯穿了这一年中美竞争的始终,但这背后,一场两国之间高科技较量激战正酣。 中美新战场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技术的崛起触动了美国人“国家安全”的敏感神经。上周,美国司法部指控两名中国籍黑客依据中国国安部指示,盗取美国等12国公司的知识产权与商业机密。今年8月,美国通过《国防授权法》,在其中声称华为与中兴与中国情报部门有关,两年内禁止美国政府机构使用两家公司产品。 一度被中国政府寄以厚望的“中国制造2025”是另一个典型案例。这个颁布于2015年的政策计划,是中国打造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指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所在并提供大力支持,其中重点领域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海洋、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电力、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个方面,彰显中国全面崛起的蓬勃雄心。 “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写道。 在贸易战中,美国列出的征税清单与这个计划重点领域有诸多重合之处。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制造2025”会使中国政府在一些新兴产业上为本国企业提供政策倾斜,不利于市场自由竞争。 这些冲突在多个领域不断激化使得许多国际关系观察人士担心,一个新型冷战或许正在酝酿。 “现在确实有一些促成冷战的因素,”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国际关系专家包义文(Paul Evans)教授表示。他指出,过去中美两国虽然在南海等军事问题上存在分歧,但美国并未从经济上与中国隔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hs)教授认为,如果美国和中国无法突破互相指责又接连报复的循环,冷战不可避免。 中美两国的“技术民族主义” 中国制造2025 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定位已经从“战略伙伴”转变为“战略竞争对手”,中国在诸多方面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成为美国日益主流的观点。今年6月,美国白宫贸易与制造业政策办公室发布报告称,中国的“经济侵略”威胁美国经济及国家安全。 与此同时,作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安全、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科技竞争也被上升到了地缘战略的高度。 包义文认为,这场竞争的重点是“技术民族主义”。他表示,所谓技术民族主义是指一个国家将经济和科技领域定义为与国家安全有关的行为,虽然这些领域可能与国防、军事问题没有直接关联,但出于国家竞争力方面的考虑,这个国家希望在该技术领域占统治地位,因此将技术问题划作国家安全范畴之中。 萨克斯和包义文都认同,“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高调出世引起了美国警惕,激化了两国矛盾。“中国列出了10个领域,不仅表示要大力发展这些领域,还暗示将在全世界的这些领域占主导地位。”萨克斯指出,通过公共政策追求科技进步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的惯常之举,但宣称自己将在某些关键领域统治全球市场则是“先发制人的表态”。 如果说“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推行技术民族主义的体现,那么将华为、中兴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则是美国技术民族主义的证明。令包义文感到担忧的是,美国的技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边界,外界不知道究竟哪些领域包含在其中。 也就是说,从华为到5G,从人工智能到航天工程,从无人驾驶汽车到清洁能源,每个领域都可能是这场战略战争的焦点。 “惊涛骇浪”的未来 12月G20阿根廷峰会后,习近平与特朗普达成共识,中美贸易战休战90天。 贸易战以来,中国降低了自己的姿态,“中国制造2025”从官方话语中逐渐销声匿迹,且在本月首次购买美国大豆,并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暂停加征关税。但要想阻止新的铁幕在太平洋上空落下,这些远远不够。 “中国政府正全员出动,利用政治、经济及军事手段,还有宣传,来加强其在美国的影响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Mike Pence)10月曾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这样表示。 “这不仅仅是关于贸易和科技的竞争,而是事关美国在关键领域统治地位的较量。”包义文认为,科技战已经与军事能力和两种制度的冲突捆绑在了一起,鉴于美国对中国的警惕之深,中国需要做出“不可想象的”让步。 “这几乎等同于要求中国经济作结构性调整,同时改变共产党的统治,”他表示。 对当下的中国来说,这种让步的确不可想象。一周前,习近平在北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刚刚强调,“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番表态有停滞改革之意。 习近平还表示,中国未来可能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但需要有雄心壮志,“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在萨克斯看来,在多个国家国力强大、发展高新技术的21世纪,没有一个国家会成为这个时代的统治者。“我们需要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里每个国家都可以变得强大,而又不会引起他国担心自己的利益被破坏。”
zhongwen_simp.100429_brief_australia_tobacco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0/04/100429_brief_australia_tobacco
澳洲将禁止香烟包装刊登广告
澳大利亚政府周四(29日)宣布,将强迫烟草公司使用朴素香烟包装,不显示商标和图案。
总理陆克文说,这项将在两年之后生效的法规将成为世界上最严格的烟草包装规定。 当局还宣布将香烟税提高25%。帝国烟草公司澳大利亚分公司表示,将努力采取法律手段对抗这项规定。
zhongwen_simp.120901_rolling_japan_diaoyudao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9/120901_rolling_japan_diaoyudao
日本拟设“那霸海上保安部”
为加强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周边区域警备,日本拟在该区域成立“那霸海上保安部”。
共同社从日本海上保安厅获悉,冲绳县那霸第11管区海上保安总部下设的“那霸海上保安部”负责处理冲绳本岛航海事故救援工作等等。 据悉,第11管区总部将专门负责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的警备监视工作。 最近,这一海域主权争议引发中国数个城市反日游行。
zhongwen_simp.120816_rolling_japan_senkaku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16_rolling_japan_senkaku
石原慎太郎称日首相应前往钓鱼岛
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表示,首相野田佳彦应该立即前往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否则就是一种怠慢。
日本媒体引述石原说,首相为了消费税敢赌上自己的生命,那么就拿生命再赌一次,前往钓鱼岛,同时应该在岛上建立监视所和气象观察点。 对于有中国保钓人士登岛,石原称他们是非法入境,而且还是事前通告、明知故犯,日本政府应当依法迅速严肃处理。 石原还强调,中国保钓人士登岛不会对东京都政府购买钓鱼岛计划造成影响。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911037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9110377
香港警察支持者的诘问:为何反逃犯条例示威者要搞乱香港?
香港反对《逃犯条例》的运动已经持续超过6个星期,抗议活动从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与的游行,演变成多次不同的冲突。7月1日主权移交22周年当天冲击占据立法会,7 月14日沙田游行变成警员与示威者在商场内的肉搏战,7月21日,元朗有持凶白衣人追打途人。
7月20日,建制派发起第二次集会,反对暴力及支持警察执法。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连场抗争中作出最大让步,宣布《逃犯条例》修订“寿终正寝”,但她始终拒绝面对示威者的“五大诉求”。“反送中”示威者的“五大诉求”包括:要求政府完全“撤回”《逃犯条例》修订,撤销以“暴动”定性示威,成立独立委员会调查警民冲突,释放被捕示威者和官员问责下台。但香港社会也有人支持警察执法,对游行中一些示威者的举动表达不满,担忧香港稳定和繁荣。 BBC中文之前采访过反送中示威者和香港警察,此次采访了两名反对示威升级并支持警察的市民,请分享他们对近日事件的看法。 示威者弄污国徽触发中联办及香港政府强烈谴责。 “爱国很重要” 7月20日,元朗袭击和中联办被围堵前夕,建制派发出号召,希望警察支持者参与集会。主办单位称,人数有31.6万,香港警方说最高峰有10.3万人。 出席者陈太是10年前便来香港定居的新移民。她认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香港示威者的诉求已经不单是反对《逃犯条例》,而是追求香港独立,并针对大陆人和游客,令她感到反感。 她用带有口音的广东话对BBC中文说,“我不明白为什么示威者要挥舞英国旗和美国旗,他们很明显,就是有其他目的,这对香港是不利的,因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记者多次问她是否赞成《逃犯条例》,她拒绝回答,“其实政治我不太懂,但反对中国就是不对。” 自称来自湖南贫困家庭的她表示,嫁到香港来是觉得香港生活环境更好,但她坦言,香港这么乱,让她很害怕。 “香港人永远不明白,爱国是很重要的,只有国家稳定,大家才有美好的前途,你这样破坏,打警察,是非常不对的。” 香港游行转战游客区,BBC现场访问内地游客和香港抗争者。双方如何就游行、政府、自由等话题激烈辩论?其中反映怎样的两地差异? 记者问她有否在大陆参与过任何集会,她摇摇头笑说:“怎么可能?大陆是没可能这样做的,人多的地方很容易发生事情。” 香港自从2014年占领运动(又称雨伞运动)后,社会上出现明显的撕裂,黄色代表亲民主派,蓝色代表亲建制派,他们各自以“黄丝”和“蓝丝”作为称号。 这次“反送中”抗议,让两者的鸿沟再次扩大。民主派认为,林郑月娥不作让步是抗议升级的罪魁祸首。建制派认为民主派不谴责示威者暴力,是纵容示威者,建制阵营认为特首林郑月娥已经作出让步,但示威者把行动升级,影响民生,支持警方执法,而示威者冲击立法会及中联办,亦反映他们“反中乱港”,“挑战一国两制的底线”。 香港建制派曾两度发起集会,反对“反送中”示威者走向暴力,支持警方执法。 这天,陈太出席香港建制派号召的一个集会,出席人数以数万计。 “(两种抗议)不一样呀,我们是很和平的,跟那些投掷砖头的示威者不一样,”她说,“我们的集会就像一起在天安门观赏升旗般,一看就知道不会生事,政府一定不用担心的。” 据目测,参加建制派集会的人平均年龄较大。 陈太说,自己和女儿政见不一样,她的女儿经常在电视前破口大骂政府的不是。 “我经常跟她吵架,我希望她记得自己是中国人。” 记者问她知不知道女儿的担心是甚么?陈太说,“就是所谓民主自由吧,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年轻人想甚么,我希望她好好找一份工作,不要参与政治,有民主自由,香港也不一定会变美好,最重要是大家可以安安乐乐生活。” 她的同乡前来用普通话叫她 “不要胡乱接受记者采访”, “快走快走”。随后她们一同举起了某同乡会的横额合照留念。 记者再上前问她,“你会不会担心接受记者采访会有后果吗?” 陈太回答说:“不会,我在香港。” “年轻人要看清,对手不是警察,是共产党” “打得好,一早应该打了,这群后生仔搞事搞那么多天,”70岁已经退休的香港市民黄先生,在维多利亚公园与街坊讨论香港发生的元朗袭击事件。 7月21日,“反送中” 示威者在中联办大楼前,弄毁国徽和招牌,遭警方施放催泪弹驱散。令香港各界更为震惊的是,几乎同一时间,元朗百多名白衣人在元朗西铁站“无差别”袭击记者和乘客。 黄先生对BBC中文说,“白衣人是守护元朗,你看,(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林卓廷也身在现场,还有一群年轻人,一看就知道是他们先搞事。” 黄先生说,曾经在朋友的手机看到片段中,林​​卓廷与其他人在闸口内,与白衣人士对骂,并用水喉、雨伞抵挡白衣人士。 视频回顾:2019年7月21日晚香港元朗暴力事件事发经过 “你看,林卓廷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有阴谋。” 记者问,白衣人士打的可能不止示威者,黄先生回应说,“没办法,我们现在是打仗,要用藤条打仔,伤及无辜是正常,现在起,正常人是不会穿黑衣在街上走。(记者:你同意以暴制暴?)当然了,最好出动解放军。” “那群废青(意旨年轻示威者)因为买不起楼,就出去搞事,他们都是被人煽动的,政府是有错,但人家都说条例寿终正寝,你还吵什么?” 黄先生从来不会身在“反送中”抗议的现场, 没有智能手机,不知道示威者经常使用的连登讨论区、加密通讯软件Telegram,他连WhatsApp也没有。 他从电视画面以及朋友在手机展示的视频中看到,“反送中”示威总是有民主派议员身在前方,“他们不断煽动示威者,坏到不行。” 多次参与香港抗议报道,身在示威现场的记者都会察觉,民主派议员或过往的示威领袖,在最激烈的抗争场面中,大多只是担当调停的角色,他们没办法左右示威者的决定。 7月1日,示威者冲击立法会,民主派议员跪地力阻,结果被示威者抬走。每当民主派领袖──特别是学运领袖黄之锋──出现时,示威者之间总会细语,“他们又来抢风头吗?” 记者对他提出这些观察时,黄先生回应说,“没有可能,(壹传媒集团主席)黎智英都去美国了,怎可能说没有外国势力?” 香港年轻人如何组织无领袖的街头抗争 黄先生自称土生土长,退休前担任大厦保安员,老伴几年前过世,儿子做司机,但甚少见面,平日最喜欢就是在维多利亚公园散步,他见证过多次在维园起步的游行和六四集会。 在他眼中的香港,和平游行是可以接受,他相信政府让步,暂缓修例是倾听民意的表现,但示威者多次占据道路,或是冲入立法会破坏,都是“过火的行径”。 “大家和平游行是没关系,但不停占路、在地铁阻人上班,就不能接受,香港不是这么乱来的,对经济不好的。” 不过,黄先生坦言,这场乱局的始作俑者是“共产党”。 “我不会认自己是中国人,我个人也反对《逃犯条例》,但示威者这样打警察是不对,只是令这个社会乱,年轻人要看清,对手不是警察,是共产党。” “当然,这不容易,共产党现在这么强大……但你未想到一个好方法时,就不要被人煽动走出来,你这样被捕被打,是愚蠢,”黄先生说。 不同的建制阵营 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做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7%赞成修订《逃犯条例》,66%反对修例。 在建制派号召的集会中,主办方不会公开支持《逃犯条例》,焦点落在“支持警方执法”、“反对示威者暴力”,这反映建制阵营也知道,反对《逃犯条例》是主流民意。 观察人士认为,蓝黄两个阵营存在两大分歧,在于对“国家”、“民主自由”价值观的不同,以及资讯接收渠道的多元性。 香港营销顾问徐缘对BBC中文说,“蓝营的人倾向安于现状,不认为在政制上需要大型改变,但黄营则认为需要有激烈的变化,而在关心现在局势下会在每件事情上看得比较仔细,蓝营的部分人没有这么着紧,对事情可能来自一个印象、个别的画面。” 自称“黄营”的徐缘近期在社交媒体发表万字文,把建制派阵营的支持者分成不同种类,引发香港网民热议。 他举例,有些人属于“爱国系”,把国家的概念视为最重要,认为中国在面对发展过程需要时间改善。有些人则属于“利欲系”,希望靠拢政府赚钱,而大多数人是“渴求稳定”的人,他们渴望有普通生活,对暴力及社会混乱感到反感。 徐缘认为,这些“蓝营”人的目标各有不同,比“黄营”的政治光谱更为广阔。他说,虽然“黄营”也有“本土勇武(较激进)”及“温和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分别,但政治目标较为一致,更大的分歧在于手段。 香港各区出现彩色纸条组成的连侬墙。 徐缘对BBC中文说,“蓝营”要改变“黄营”的想法,近乎不可能,但香港社会多年撕裂以来,“黄营”的人并没有尽最大努力争取“蓝营”的支持,并以情绪主导,先入为主地“讨厌一个人”,但要争取“蓝营”的支持,就是“对症下药”,按需求性格来施加不同的宣传方法,例如针对“爱国系”的人,要加以讲解党国之分,对“渴求稳定”的人,要突显“问题根源来自政府”的论述。 今次“反送中”抗议活动中,特别吸引媒体眼球的是,香港多个社区出现了贴满彩色纸的“连侬墙”,墙上写满“反送中”的口号,不少途人会停下来慢慢细看。 徐缘说,“连侬墙”是接触“蓝营”或政治冷感的人的重要一步,也是这场运动的一大转变,“连侬墙最大的威力,把社会上很多人求变的讯息,渗透到社区每一个角落……令到普通市民会感到事件和自己有关。” 徐缘认为,一场民主运动不能只把焦点放在前线的冲突,长远发展下去,要把战线拉阔,“争取不同意见的人支持一点也不容易,但也要做。”
zhongwen_simp.140831_russia_eu_respons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4/08/140831_russia_eu_response
俄罗斯议长:欧盟感情用事听命美国
继欧盟召开布鲁塞尔紧急峰会决定向俄罗斯提出升级制裁一周期限的最后通牒之后,俄国议会下院杜马的议长谢尔盖·纳里什金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这其实是欧盟听命于美国的感情用事之举,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而且真正受害的也不是俄国。
俄罗斯议会议长纳里什金认为欧盟制裁决定是感情用事 此前,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表示,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峰会上决定准备对俄罗斯展开新一轮升级制裁;他还警告说,俄罗斯必须在一周时间内改变乌克兰局势,否则将面临新一轮制裁。 列席峰会的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则警告说,乌克兰已经走到与俄罗斯爆发全面战争的边缘。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发言人海登则对欧盟理事会准备升级制裁的决定表示欢迎与支持。 俄方反应 俄罗斯议会下院“杜马”议长纳里什金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访问时表示,一贯以民主和自主自诩的欧盟如今明显完全“听命于美国”,而且所谓升级制裁的决定也完全是对解决危机毫无意义的“感情用事之举”。 纳里什金说:“我们的欧盟伙伴国总是说在乌克兰危机这种极端复杂的问题上,应该多听听俄国方面意见,特别是俄国议员们的意见,而他们所采取的制裁措施却多是切断这些交流渠道。” 纳里什金还表示,美国和欧盟希望制裁能够“孤立”俄国的目的是达不到的,而禁止俄罗斯议员和政客的声音出现在西方媒体上只能造成西方民众“被一面之词误导”。 在经济制裁方面,纳里什金也指出,仅是俄罗斯的农贸产品禁运一项反制裁就至少让法国农民2014年最后一季度损失超过10亿欧元。 他还说,波兰在对俄罗斯飞机实行禁飞措施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今后为双边关系破坏负责的问题。 纳里什金说,俄罗斯方面如今并没有全面开始反制裁,而只是宣布农贸产品禁运一项措施,希望能促使欧盟国家变得更加“现实一点”。 乌东战局 迄今为止,俄罗斯一直矢口否认西方国家所指称的有关俄国正规部队已经越境进入乌克兰作战的说法。 西方领导人说,有明确证据显示,拥有重武器的俄罗斯军事单位正在乌克兰境内作战。 近日,乌克兰东部亲俄武装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等地与乌克兰政府军的激战中取得进展,迫使政府军后撤。 自乌克兰内战开始以来,已有逾2600人死于战火。乌克兰内战在俄罗斯四月吞并克里米亚半岛后爆发。 (编译/责编:晧宇)
ukchina_simp.161004_vert_aut_the-secrets-to-driving-in-a-storm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aut/2016/10/161004_vert_aut_the-secrets-to-driving-in-a-storm
在恶劣天候下开车的保命技巧
大西洋飓风季正在临近其最活跃阶段:九月份猛烈袭击该地区的风暴次数超过了任何其他月份。但是,无论是不是热带风暴,史无前例的洪水和极端天气在最近几个月已经冲击了大洋两岸:“历史性的”降雨导致美国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洪水泛滥,而且最近的倾盆大雨也使英国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这种极端情况导致汽车面临严峻的考验,有些大面积的洪水中甚至会把车辆冲跑。
如果您在路上陷入了洪水漩涡之中,您该怎么办?为此我们与一些气象专家和汽车专业人士进行了沟通,他们分析了在暴风雨情况下驾车时一些常见的错误、骇人听闻的场景以及一些安全逃生技巧。 那么,在类似飓风的情况下,最佳的驾驶方法是什么? 不要开车。当然,最佳方法是呆在室内,根本不要驾车外出。皮特·威廉姆斯(Pete Williams)是英国皇家汽车俱乐部(简称“RAC”,一家位于英国的汽车服务组织,是英国国家气象局的合作伙伴)的发言人,他建议:“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驾车。随时准备好,一旦情况变得太糟糕,就立即靠边停车;在安全而且合法的情况下,给家人或朋友打个电话,告诉他们您停了一会儿。” 但是,如果您已经出来了,而且被困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则最重要的事情是…… 缓慢行驶。在暴风雨中,路面上会有很多积水。在这种情况下,轮胎很容易打滑,也就是汽车轮胎在积水上“漂流”,导致失去牵引力,从而失去控制。保持速度控制将有助于确保轮胎保持稳定状态。 鲍勃·伯恩斯(Bob Burns)是北美路虎公司的驾驶员培训专家。他表示:“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从高速公路上下来,看到他们的车道上有一个大水坑。在 60 英里每小时的速度下,即使不到一英寸深的水坑,也足以导致轮胎打滑。而在 20 英里每小时的速度下,同样的水坑只不过会溅起一些水而已。” 注意风。来自 RAC 的威廉姆斯也认为在应对大风时,速度很重要。“疾风会钻到车底下,严重影响车辆操纵和制动。”他还建议握紧方向盘,因为强风是不连续的,因而会让您措手不及。 别转向过度。无论是旋风还是暴风雪,由于惊慌和转向导致的过度反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多问题。特别是,您必须记住在这两种情况下路面都很湿滑。请大幅降低车速,谨慎驾驶。 对于轮胎打滑情况,专家表示大多数人通常一开始甚至不会注意到他们的轮胎打滑。此外,当他们最终发现这种情况时就已经太晚了;惊慌会导致他们过度转向、溜车和滑行。 如果您感觉失去了摩擦力或在转向时感觉不到任何阻力,很可能就意味着您发生了滑水。您越适应周围的环境,情况就越好。您是否会发生轮胎打滑取决于几个因素:水深、轮胎设计、轮胎气压和路面类型。但是,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车速。行驶速度越快,风险越大。 请注意您的轮胎。莎拉·罗宾逊(Sarah Robinson)是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米其林劳伦斯试验基地(Laurens Proving Grounds)的一位测试驾驶员。她表示:“轮胎不仅是车辆的一种‘部件’,而且是安全和性能的主要决定因素。如果我们在路上永远不遇到下雨、下雪或碎石,轮胎就会像在赛车场上一样,实现最高效的牵引。但是,轮胎花纹经过精心设计,可以排除积水、挤压积雪,或遮挡泥浆。” 除了定期检查胎纹深度之外,驾驶的时间越长,就应该越频繁地更换轮胎,罗宾逊表示:“每个月,您应该花大约五分钟的时间来检查您的轮胎。”试着用硬币来检查:准备一枚一美分或二十美分的硬币,将这枚硬币粘在轮胎上看起来较浅的一条凹槽中。如果硬币上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头像的任何部分被胎面覆盖,则是安全的;胎面位于合法限制范围内,而且不会削弱您在恶劣天气下行车的能力。同样,如果这个二十美分的硬币外缘保持位于凹槽内,则胎面状况正常。 使用正确的灯光。威廉姆·冯·塔塞尔(William Van Tassel)是美国汽车协会(位于美国的一家汽车俱乐部联合会)的经理,他认为:“经验法则是:每次开车的时候都打开车灯。这样,对于其他公路使用者,您的能见度就翻倍了。”但是,在有来车和跟车时应该关闭远光灯,而近光灯则适用于雾天和雨天。为什么?因为远光灯会反射雾气中的水滴,降低您的能见度。 保持更大车距。RAC 建议,在恶劣天气下(包括强风和大雨天气),您应该增加和前车之间的距离:例如,将通常保持的两秒车距延长至四秒,也就是在车辆之间保持四秒的安全缓冲距离,从而为避免碰撞提供更多的时间。对于卡车、公交车和摩托车也是如此。“侧风很容易把它们吹倒,”威廉姆斯说。此外,请勿尝试抢到卡车之类高大车辆的前头:“从大车旁边驶过会导致在您经过时突然产生一阵风。” 待在车内。如果情况越来越糟糕,您被困在了像休斯顿和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今年那样巨大的洪水中,您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车漂浮了起来。无论是在洪水中,还是在泥石流中,都应该待在车内。“救援人员无法在大水中看到您,但是他们会看到车辆,”伯恩斯说道。 此外,在车内时,记住关上车门和车窗。还要确保准备好安全锤。 别高估情况车辆的操控性能,但也别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您从车窗外看积水不过几毫米深,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种深度不足以让您轮胎打滑或滑行。大多数汽车无法应对很多积水,很快就会损坏。 还有一种情况是冰雹。美国汽车协会表示,即使直径不足一英寸的冰雹也会非常危险。“大多数时候,如果冰雹确实损坏了车辆,也只会在金属部分上砸下一些凹坑。这通常都可以修好,”冯·塔塞尔表示。“但是更大的冰雹实际上会砸碎挡风玻璃和车窗,突然影响驾驶员视线。这样损失就很大,而且还会很危险。” 但是,相比于低估您在车窗外看到的积水和冰雹,更糟糕的情况是什么?高估您自己或您的车。 “如今的车辆基本上可以说是安装在车轮上的笔记本电脑,”路虎公司的伯恩斯说道。“车辆很容易损坏。人们会高估自己的驾驶技能,还有他们的车。”鉴于很多功能可以补偿人类的缺点,伯恩斯认为当今的驾驶员通常会相信他们的车肯定会保障他们的安全,让他们从一个地点抵达另一个地点。很明显,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在驾驶途中当天气变得恶劣的时候,保持适度的谦逊、客观和耐心会对您大有好处。 “请视情况减速慢行,”米其林的莎拉·罗宾逊建议。“‘跑赢’风暴天气可得不到什么奖项。” 请访问 BBC Autos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0730_rolling_hk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7/120730_rolling_hk
北京任命陈茂波为港发展局长
中国国务院星期一(7月30日)宣布任命陈茂波为香港发展局局长。
新华社报道称,有关任命是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以及特首梁振英的提名做出的。 前香港发展局局长麦齐光因涉嫌骗领租房津贴遭到廉政公署调查。 他已经在本月早些时候辞职,并被廉政公署拘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