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stringlengths
21
141
url
stringlengths
41
175
title
stringlengths
4
46
summary
stringlengths
0
465
text
stringlengths
26
21.8k
ukchina_simp.140417_students_diary_ad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uk_education/students_diary/2014/04/140417_students_diary_ad
喜庆羊年春节:BBC英伦网《留学日记》征文启事
喜庆羊年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海外就很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你是留英学生吗?你如果喜欢写作,并有在英国留学和工作的有趣故事或经历,愿意与网友分享,快加入我们的庆羊年春节《留学日记》征文活动吧!
羊年春节在即,华人社区年味越来越浓。 你无需有优美的文笔,也无需有绵长的篇幅,只需把你真实的留学工作故事写出来,因为真实就是最美的。 主题:羊年春节感受以及任何与在英国留学有关的经历、故事、想法、观点,情感。 文章格式:欢迎你把你的故事、经历写成800字左右的文章,附上自己的照片或与文章相关的照片,署上你的名字,学校及专业,发给我们。 联系方式:请将文章发送到 china.now@bbc.co.uk。请在标题附上:《留学日记》+你的文章题目。 参考: BBC英伦网《留学日记》专栏。 我们将根据来稿内容安排每周一发表一篇《留学日记》,敬请关注浏览。 BBC英伦网
zhongwen_simp.121004_dpp_hsieh_chin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_news/2012/10/121004_dpp_hsieh_china
谢长廷抵漳州展开祭祖“私人”访问
台湾民进党前任主席、该党现任中常委谢长廷到达福建漳州市东山岛祭拜祖先,展开他首次大陆之行。
谢长廷抵达厦门时说“做对的事情,永远来得及。” 谢长廷和随行的云林县县长苏智芬等一行人是搭乘台北前往厦门的航班,抵达厦门之后,受到了厦门和漳州两地副市长的欢迎。 虽然他此行定调为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身份访问大陆的私人之行,但是因为谢长廷在民进党的地位,被舆论视为民进党对中国立场上的一大突破。 预料谢长廷此行将访问厦门大学台研所,和该所多位涉台研究学者会谈。 此外,谢长廷此行还将应邀前往北京参观国际调酒大赛,在北京期间是否会与中国高层官员会晤也引起了关注。 与内文相关的链接
zhongwen_simp.140322_ana_compare_movement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4/03/140322_ana_compare_movement
台湾反服贸:太阳花和野百合有何不同
台湾这次的占领立法院反《服贸协议》行动和24年前的“野百合学运”虽有相似之处,但是本质大为不同。
时隔24年,台湾两次大型运动是否相似? 24年前的野百合学运,起因是随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大会代表们通过了延长任期的条款。 野百合的背景 当年号称“代表沦陷区人民”的这些国大代表,从到了台湾之后,就因为“选区”已经“沦陷”,从1949年以来就没有改选过。 这引发了台湾许多大学学生的不满,在台北市的中正纪念堂前广场示威,要求“解散国大”、“召开国是会议”、“废除《动员戡乱临时条款》”以及“政经改革时间表”。 表面上看来,野百合学运似乎和这次被称为“太阳花”(即向日葵)的社会运动差不多,但是在背景和环境条件还有政治氛围实际上相差甚远。 台湾当时的总统李登辉在学运后的第4天接见了学生代表,对学生诉求作出承诺并且肯定学生的动机与理想。 不过当时学生的诉求是对李登辉推动改革与民主化,或者按照不赞同李登辉的人士的说法“学运的诉求是符合李登辉的利益”,故而李登辉能够放下身段,将学生们的诉求转化成支持自己改革的力量、达成了目的。 环境对比 当时媒体、舆论甚至学校都是被情治部门严格控制,就算是有心想要表达支持,也会被禁声、媒体自动“噤声”或质疑学运动机的情形更是普遍。 如此情况之下,更遑论社会上一般民众的支持或者家长、老师们的积极参与。 这次被称为“太阳花”的行动则是完全不同,首先是虽然行动的中坚是以学生为主,但是参与者不乏一般民间企业员工、甚至公务人员也利用休假期间加入。 所以在组成上,已经不再单一是所谓的“学运”,此外在媒体开放的台湾,虽然在立场上蓝绿依旧分明,不过在报道时除了部分的媒体之外,大多也避免“丑化”和“抹黑”本次的行动。 大部分的舆论对这次行动的诉求也是朝向比较肯定的方向,尤其国民党党籍立法委员在立法院通过《服贸协议》的方式更是讨论和评论的最主要的重点之一。 意念相悖 野百合与这次的“太阳花”之间最大的不同是,这次行动的诉求是与台湾总统马英九的意念相违背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着天南地北、南辕北辙的不同。 马英九所希望的是两岸去年签署的《服贸协议》能够在立法院的这个会期通过,行动参与者所希望的则是逐条、逐项地审查《服贸协议》。 而且外界所不明了的是为什么国民党要如此急迫地通过《服贸协议》,而被台湾一些媒体称为“迟缓”的政府反应,和当初野百合学运也是有着极大的差别。 野百合学运的年代,所谓的网路还只是非常概念化的事情,甚至连行动电话在台湾都还相当少见,但是如今的行动参与者在网路普及化的情况之下,如虎添翼,比野百合学运的时候更能够快速地聚集民众、传播消息。 这对执政者是相当不利的,因为现在网上传播的许多消息其实是不正确的,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危言耸听。 但是政府部门的反应缓慢,有的时候回应不得体,都造成了民众的反感与不满,很可能就为“太阳花”行动的气势添加柴火,令通过《服贸协议》更加困难。 (责编:立行) 网友如欲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读者反馈 不論誰有道理,以違法的方式述求就是錯的。今天服貿爭議,無論如何結束,全體人民都是最大輸家,因為民主體制已被破壞。違法抗爭或街頭運動,都是體制外的手段,目的是昭告世界「我們的體制無法解決爭議」,但是我們已經用盡所有的手段了嗎?例如:多數如果是暴力,在立院的少數黨仍可聲請大法官釋憲來制衡,不是嗎? 未署名 这次反服贸,根本上是由于两岸实力全面倒转之后,部分民众对中国大陆的恐慌造成的,担心大陆通过压倒性的经济实力渗透操控台湾,即所谓的香港化。民主、自由更多的地只不过是一种借口罢了。 大陆 請撰文記者一定要搞清楚。 學生代表及公民團體從來沒有說要「逐條審查」。 從頭到尾都是四大訴求: 一、召開公民憲政會議 二、退回服貿協議 三、本會期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 四、呼籲朝野立委響應民間訴求 台灣媒體以某些民眾以「暴民」形容學生團體,實際上此次的行動維持的十分理性和平。諸如此類指控能否算是栽贓或抹黑? 兩岸服貿協議有好有壞,這點自不待言。但重點是,學生希望的是不要「先簽了什麼下去、就馬上趕鴨上架、再跟你說利大於弊」這樣子的黑箱行為。實際上政府在整個協議的利弊得失的描述上,仍沒有一個清楚的輪廓,致使引發爭議。 Chen, 台灣 當年野百合要求的是真的動搖國體,因為李登輝總統接受了,才加速了民主化。而現在太陽花要的僅是退回充滿爭議的服務貿易協定,馬政府卻閃避對話,連記者會都只是政令宣導 [服貿很好,真的真的真的]。一個國家的民主進程,是進步還是退步,僅在一念之間,台灣人民一直都很勇敢,所以我們的民主才能發展才能延續,而我認為野百合和太陽花最大的不同在於總統對於民主制度的了解,如果馬對於人民的尊重有仍是戒嚴時代總統的李登輝的十分之一的話,學生的訴求早已得到妥善的回應。 Alana, 虽然和台湾双赢更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但不符合政治利益,一个穷的台湾,动荡的台湾才是最好的。包括香港,努力的去维护一个竞争力没落的香港,还不如让他们直选去,只要不分裂,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加强和新加坡,韩国合作才能更好的打压香港和台湾,政治上也能得分,稳住东亚和东南亚,香港和台湾给多少利益也是白费,给的越多,一个是要的越多,一个是怕的要命。台湾现在的问题,不是蓝也不是绿,甚至都已经不是民主不民主的问题了,怎样加强竞争力才是关键问题,这样的内耗下去,只有远远的看着韩国的分了。 kk, 加拿大 1.公民憲政會議討論什麼?要什麼?誰知道?和服貿的關係有何牽連?真看不懂! 等討論完半年後,韓國早已經拿著服貿法的優惠要求比照,享受經濟成果與美食.不可笑? 2.全世界只有台灣搞兩黨政治協商,台灣所有利益全在這幾人密室會議下,讓這兩幫的一個台大集團底下瓜分,把持二十多年的台灣政治經濟,真該廢掉台大! 3.大陸有錢人首選前五名,台灣還排不上呢!若照這樣模式,和 WTO 所有會員國要簽訂 FTA,是否此照辦理? 我們未來的國家主人翁怎麼會教育成現在這樣空有熱情的盲目與無知呢? 4.軍審法移到民法三天完成,該要求所有立委速審,該要朝野這些豬公未完成審議則罰薪才對吧? 美國有抗議的黃線區限制,我們呢? 張盛堯, 台灣 中國大陸對兩岸簽服貿協議很迫切麽?非也,中國經濟面對的是全世界,根本沒想從臺灣那裏賺多少錢,去年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已經超過一千億美元了,這是在臺灣對大陸資金、人員、產品處處設限的情況下取得的,世界上還能找到像大陸這樣讓利讓到極致的對手麽?大陸百姓並不是沒有意見。 世界各國都在盯著中國的龐大市場,都想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賺一杯羹,唯獨臺灣,可以說是抻著不走打著倒退,只想佔便宜不想吃虧,協議談判本身就是雙方妥協的產物,而臺灣某些人吵鬧的逐條審議就是要保留所有對自己有利的條款,不允許存在對自己絲毫不利的條款,這可能麽?如果臺灣當局真的在這些無知的學生面前低頭,臺灣今後還要和別人談判麽?別人還敢和臺灣談判麽?如果對待世界經濟一體化堅持這種小鼻子小眼的態度,臺灣的苦日子在後邊呢。 zyz, 和平快樂新世界要來臨了 宣火燃寶蓋 寶蓋藏和王 和王見天明 天明易乾坤 乾坤有你我 你我行干道 干道有和樂 和樂我永在 (太陽開花了, 天明要來臨) 和平勇敢正義佔領立法院的學生們, 己寫下和平快樂新世界的首頁. 開起公民民主教育是非常值得稱讚的, 也教育立院委員不是浪費人民纳税錢,玩弄手法,並不關心真正的民生問題. 吳莫干, USA 台灣人民反服貿,是因為對馬政府的高度不信任!!不論美國、英國、歐洲國家、日本、乃至韓國等國家和外國簽訂貿易條約時,都是儘量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同時維護國家的主權。可是馬政府在「一中框架」下爭取的利益,卻是讓台灣主權逐漸鎖進中國,而忝不知恥地自我炫耀。台灣已經開始香港化......天佑台灣!! 未署名 逐條、逐項地審查《服貿協議》並非學生與公民團體的訴求。準確地說,那是民進黨的訴求;我們不能肯定其居心何在,但我們明確的反對這種作法。 再者,現今的台灣媒體,確實已沒有普遍的抹黑公民運動,今天的做法是忽視、大幅度淡化的報導,以及透過剪輯來扭曲運動本意。 又,網路訊息確實混亂、主觀、片面,且往往不夠準確。但與部分主流媒體相比,在"正確"上面,倒是沒有太多問題。 FloatingFu, Taiwan, Tainan 有學識文憑的人修養品德不一定好。 如學運代表:陳為廷……縣長一事卻讓他成了英雄。更糟的這行為讓電視談論、在由媒体的報導成了學習、正確行為。 今天縣長不論如何他總有妻兒及父母。看見那時的場景心裡有多麼不捨難過。是不是可以拿鞋子、刀子...來處理事情。 這些天看他在立院拿著麥克風憤怒的表情。我真懷疑他真的是為弱式而不平。 陳人豪, 台灣台南市將軍區保源六鄰苓保53耗 馬英九所希望的是兩岸去年簽署的《服貿協議》能夠在立法院的這個會期通過,行動參與者所希望的則是逐條、逐項地審查《服貿協議》。 不好意思 ,現場的訴求打從一開始就並非逐條審查 而是全面退回服貿,重啟談判! 但國民黨與民進黨和一些有心人士 扭曲學生訴求,想讓外界誤解為實質逐條審查 之後再假裝讓步,願意進行逐條審查 學生的訴求一開始就寫得十分清楚,明瞭,且透明: 一、召開「公民憲政會議」 二、「退回服貿」 三、「本會期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 四、呼籲「朝野立委響應民間訴求」 白紙黑字寫得非常清楚明白,只有傻子才會看不懂! 小春, 當年的【野百合】,是台灣人民站出來對【改革國家體制】訴求的表徵;今天的【太陽花】,是台灣人民挺身維護【本土利益與安全】的圖騰。太陽花和野百合的分別,用這個簡單易明的解說可以吧! 孟光, Hong Kong
ukchina_simp.091102_diary_wuweiyi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uk_education/students_diary/091102_diary_wuweiyi3
留学日记:伦敦搜房记(三)
在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辛苦搜寻后,合适的房子仍不见踪迹。然而,通过在网上发求租贴和朋友间的相互介绍,倒也结识了不少“难兄难弟”。校友,老乡,同龄人……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们通过网络在异国重新联系到一起,结成团队,一起找房,共同走出困境。毕竟,9月下旬的伦敦,整栋公寓出租的信息还是要大大高于单间的。
伦敦城市大学学生 维怡 团结力量大! 无巧不成书,在我们的“租房团”刚刚成立不久,我正苦于毫无进展之际,朋友的一个电话传来好消息,说她找到了一栋待租空房。可惜,当我叫来租房团的全体成员一起看房时,却发现该房屋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就在我们失望之际,我随口向房东问了句:“请问你是否还有别的房子出租呢?” “是的,还有一套在xx路,不过要2周后才能正式装修完毕。”房东答道。 “XX路?!”我和同学暗自吃了一惊,那里可是紧邻我们学校,只需步行2分钟便可到达教室的黄金地段啊! “嗯,那我们有可能现在去看看么?”我们问道并期盼着一个肯定的答案。 “没问题”。房东始终保持着和蔼的微笑。 于是,就在当晚,我们看到了我们现在的住所。 说实话,当我们一踏进公寓大门的那一刻,我们就认同了这所房子,而且毫不掩饰地从我们的声音、神色和肢体语言上表现了出来。面积不大但尚算宽敞的卧室,略显紧凑但布置地合理、有序的厨房,朴素但十分实用的全新家具和电器,再加上如此地段,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么!“只是价格,不知道会不会很贵?”这成了我们大家最大的顾虑 “这房子多少钱呢?”我们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问道 “大房间……中房间…”,“那如果我们把整套都租下来呢?”我们的心中已经有了确定的答案。 “这样的话,也许我能给你们10%的折扣”。房东轻声说道。也许我们的答案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但话既然已出,又不太好收回去了。 紧接着,我们几人一阵子忙乱地分配房间,计算房费。很快,计算结果出来了。比较令人满意。而就在此时,贪心这只小虫不知怎地钻了出来。“会不会还能碰到更好的呢?”大家虽然嘴上没说,但彼此的潜台词却心照不宣了。 房东不懂中文,但仿佛看穿了我们的心理一样,说道:“这样吧,今天周五,你们回去考虑考虑,周一给我答复。” 于是,我们欣然接受了提议。可谁想,就在这两天之间,我们险些与它失之交臂。
ukchina_simp.160411_vert_cap_minding-others-peoples-money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cap/2016/04/160411_vert_cap_minding-others-peoples-money
帮别人管钱
问:我是一名会计,为一家小公司记账。我无意间漏掉了一些应该抵扣的费用。从伦理上讲,我怎样才能平衡我重新打开和重新核对其账目所花费的时间(以及雇主支付给我的费用),与雇主因为抵扣这部分费用而获得的金钱利益之间的关系?财务人员的道德界限在那里?
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涉及的难点在于,你需要肩负多重责任:要对雇主负责,对聘用你的管理者负责,还要对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 你的工作是确保这家公司利用所有可能的会计准则实现利益最大化。 你不能够违反这些监管规定;如果你违规了,就有可能令公司陷入困境,遭到税务部门或其他政府机构的追责,还有可能面临起诉。但你有责任帮助这家公司合法地抵扣费用。 纽约小企业顾问公司RP Business Advisors首席执行官卢奇·皮尼格(Ruchi Pinniger)表示,你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疏忽。不要隐瞒。 “作为顾问或会计,你肩负着客户委托给你的信托责任,你有责任坦诚汇报这一状况。”她通过电子邮件说。 她表示,首先应该考虑调整公司财务数据所产生的利弊,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这会花费你多少时间(在这些时间内,你无法从事其他公司的相关任务),并与这家公司通过抵扣获得的财务利益进行比较。 之后让这家公司的管理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将你认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告知他们。 试图弥补自己的错误虽然会花一些时间,但千万不要因此向这家公司收费,皮尼格说:“如果这是会计的疏忽,那由此产生的成本就不应该由客户来承担。” 请访问 BBC Capital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林杉)
zhongwen_simp.131224_uk_turing_pard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uk/2013/12/131224_uk_turing_pardon
英同性恋破码专家离世甲子获御赦
英国数学家、早期电脑技术先驱和二战期间顶尖的密码专家阿兰·图林博士(Alan Turing)去世一甲子后,英国政府近日终于为他恢复名誉,并“皇家特赦”他生前被宣判犯有的“同性恋罪”。
阿兰·图林1952年被判犯有同性恋罪并接受化学阉割。 皇家特赦于2013年12月24日立时生效。 曾经是英国二战期间顶尖密码专家的图林1952年因犯有“同性恋罪”不但失去了为军情部门破译密码的工作,而且被通过注射药剂的方法“化学阉割”。 皇家特赦令是在司法部次官格雷凌(Chris Crayling)请求下由英国王室批准的。 饱受凌辱 格雷凌表示,图林博士睿智超群,他参与的破解密码研究成功破解了纳粹德国海军著名的“哑谜”密码机,拯救了数以万计盟军方面的生命。 许多图林生前的研究结果直到2012年才最终解密,被公诸于众。 格雷凌还说,图林当时被判处的“同性恋罪”本身现在看起来就是不公正的歧视。 图林在被判“同性恋罪”并被化学阉割后不久,与1954年服用氰化钾自尽。 据悉,多年来很多英国高层人士都不断呼吁为蒙冤而死的图林正名。 2011年开始的一份网上电子联署运动共获得34000份签名。 (编译:晧宇 责编:顾垠)
zhongwen_simp.161106_clinton_fbi_mail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6/11/161106_clinton_fbi_mail
美国FBI称希拉里新邮件不涉犯罪问题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星期日(11月6日)写信给国会议员说,在新发现的希拉里·克林顿的一批电子邮件中没有找到犯罪证据。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最新表态据信将为希拉里的选情带来好处 他说,联邦调查局完成了复查,不会改变自己先前的立场。 科米曾在7月份得出结论说,希拉里在担任国务卿期间使用私人电子邮箱服务器处理敏感资料,粗心大意,但没有犯罪行为。 几天前,由于新一批邮件的发现,这一事件再起波澜。 据报道,希拉里的一位亲密助理的前夫由于涉及其他案件而受到调查,联邦调查局在他的电脑中发现了希拉里的有关邮件。 科米在写给美国国会议员的信中说,“根据我们的复查,我们没有改变7月份对克林顿国务卿所作的结论。” 科米在几天前写信给国会议员,宣布联邦调查局对希拉里不当处理邮件问题重启调查,对正在进行的美国大选造成震动。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8118988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8118988
六四30周年:天安门事件如何影响港台的社会与学生运动
中国北京“八九”天安门事件,对中港台三地的民主进程与运动,都有所影响,但走出的道路,却大相径庭。
北京“八九”天安门事件,对中港台三地的民主进程与运动,都有所影响。 中国大陆步向更为专权的统治,严格管控政治运动,专注发展经济,媒体、教育在党的控制底下,人民自觉“去政治化”,大部分群众运动扼杀在萌芽之时,反对声音持续被噤声,习近平上台后,权力更为集中,中国社会好像距离民主自由愈来愈遥远。 对香港和台湾来说,“六四事件”成为中国大陆被标签为“专制政府”的标志,强化民众对民主的诉求,加深两地对中共专制政权的不满。台湾慢慢走向民主,两岸民心愈走愈远;香港主权移交后,争取民主进程在中国阴霾下变得举步维艰。 “六四”镇压的阴霾 “六四事件”是香港主权移交前移民潮的一个重要的触发点,当年,民众对于香港前途忧心忡忡,担心类似的镇压终有一天会在香港出现。 这种阴霾挥之不去,2014年,香港发生一场大型争取普选的占领运动(亦称“雨伞运动”),示威者占领的香港金钟,一抬头就可以看到旁边的中国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总部大楼。 香港“占中”发起人戴耀廷判刑前接受BBC中文访问时,形容“六四事件”是“天安门之魂”(Souls of Tiananmen Square),一直萦绕他那一代人。 这一代香港人难以忘记的催泪弹画面。 2014年,香港发生一场大型争取普选的占领运动(亦称"雨伞运动"),示威者占领的香港金钟,一抬头就可以看到旁边的中国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总部大楼。 警方向示威者投放催泪弹时,“占中三子”急忙呼吁群众离开,担心警察开枪发生流血事件,甚至会导政香港政府提请解放军驻港部队出面干预。 这种疑虑正是来自“六四”的阴影,但年轻一代对“六四”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与“占中三子”等年纪较大的人,存在立场上的矛盾,他们在运动策略上,更为进取,看见警方持枪和催泪弹继续向前走。 学运与广场政治 在香港年轻抗争者眼中,他们从“六四事件”所得到的影响,不仅是对政权杀人的不满,或是对解放军的恐惧,而是“八九学运”中不同团体在抗争角力。 主张香港独立的“学生动源”召集人钟翰林此前接受BBC中文采访时表示,对“八九学运”最为在意的一点,是一些意图把行动升级的示威者,被“割席”的经历。 他提到,1989年5月,湖南青年鲁德成、喻东岳和余志坚三人,向天安门的毛泽东画像投掷盛满颜料的蛋壳。当年在主导的学生只是要求中共改革,而非中共下台,但破坏画像的三人主张完全推翻中共。最终,“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认为三人是中国政府想抹黑运动派来的间谍,把他们移送公安机关,三人被判刑。后来,王丹、吾尔开希等对三人被判刑感到抱歉。 香港的雨伞运动面对同样的困境,每当一些激进示威者在运动中反击或冲击警方防线时,总会被温和示威者指责是破坏运动,与“和平”的理念不相符,甚至指责他们是“中共派来的鬼”,给予政权一个借口去打压运动。 戴耀廷回顾分析,“八九”学运与香港占领运动有一些共通点,就是涉及“广场政治”的问题。 “我们的模式十分相似,‘八九’学运时北京出现的学生领袖,是逐批被替换,运动开始和最后在天安门的是不同的人。” 香港“占中三子”最先提出占领行动,后来学生领袖有更大的主导权,占领79日,衍生各个领导性人物,难以取得共识,变成一场没有领导(去大台化)的运动。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称只有6%的人真的响应“占中三子”号召而上街。 “广场政治往往由最激进的人士去主导,如果我从一开始便参与广场占领留守,到某个时间点我觉得已经足够,就会自己离开,但总会有其他人留在占领区,广场政治很难结束,”戴耀廷说,“我们也没办法,他不走,我们也没可能逼他走,‘八九’学运到现在,所有广场政治面对同一个问题。” 点击看资料 北京八九學運與香港雨傘運動 香港,2014年(Getty Images) 北京,1989年(Getty Images) 当权者与学生 “八九学运”和“雨伞运动”另一相似画面是学生领袖与当权者谈判。 1989年5月18日,时任中国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与王丹、吾尔开希等参与绝食的学生领袖会面,吾尔开希当时直接从医院到人民大会堂,他要身穿医院的病号服参加这场对话。双方针锋相对、各持己见,吾尔开希认为李鹏没有回应学生诉求,打断李鹏冗长的发言,成为各国媒体的关注点。 吾尔开希当时说,“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要说服我们这些人。我们很想让同学们离开广场,广场上现在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99.9%服从0.1%;如果有一个绝食同学不离开广场,广场上的其他几千个绝食同学也不会离开。” 当年香港有意见认为吾尔开希敢于打断当权者的发言,词锋锐利、不怕权贵,但随着时间过去,再次回望这场运动时,有些评论开始反思,他的发言是否不够深思熟虑?在媒体前不顾国家领导人的面子是否好事? 这些反思一直延伸到香港的雨伞运动。 点击看资料 學生與當權者對話 香港政府代表與學生對話(香港,2014,SCMP/Getty Images) 李鵬與王丹握手(北京,1989,Getty Images) 香港占领运动时期的学生领袖周永康接受BBC中文采访时回忆说,在学生领袖与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会面前,许多人警告他,“千万不要像吾尔开希、‘八九’学生的对话状况般,很多人对当年那些学生的印象很差。” 周永康说,香港学生与政府对话时,很多民众在意学生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至少让外界感觉好一点。” 结果,香港学生与政府代表也只是各自礼貌地“各说各话”,没有为运动带来任何实质成果,学生不愿退场,令运动走向不知如何收场的局面。 戴耀廷指出,当初对话没有结果的原因,归根究底是学生代表在占领区内也没有足够的认受性,各个阵营欠缺互信。他认为,如果重新来一次,他会坚持在运动中尝试加入民主机制,例如设立占领区公投决定去留问题,但他承认,“三子”当年已没有认受性,就算硬推公投,激进示威者也决不会接受。 运动后的挫败感 “六四事件”后中国大陆的民众出现逃避政治的心态,以发展经济遮盖政治诉求;同样地,2014年香港发生“雨伞运动”后,民主运动踏入冷淡期,社会出现无力感,觉得没有任何方法,能够争取民主。 林耀强是1989年曾经在北京见证“六四”的香港学生,亲眼目睹工人中枪流血,看着运动流血收场。 学生的满腔热血最终换来血流首都,林耀强自言当年带来了信念上很大的冲击和崩溃,返回香港后,他身陷一种迷茫,需要花一段时间走出“六四”的阴影。 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六四”烛光晚会资料照片。 “当我们不惜牺牲学业、家人、时间去做,或是建立事业,是因为我相信世界可以变好,但事实证明不是,事实是世界更黑暗,”林耀强对BBC中文说,“2014年的‘雨伞运动’,年轻人相信可以改变命运,但结果不是,社会反而走向更封闭,感到失望是很正常的。” 他在“六四”后一度完全投入商界而不问时政,“连新闻也不看”,花了一段长时间,才走出这个信仰的危机,后来转行成为专门协助基层的律师,再次投入香港民主运动的进程。 经历“六四”和“雨伞运动”,他认为民众短暂的失望是正常,最重要的是坚守信念,“传承真相和理念”。 每年,他必定出席一年一度的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六四”烛光晚会,他也是经常接受访问或上台发言的一员。 “六四”20周年以前,晚会人数只有几万人,近年才超越十万人,林耀强相信持续铭记“六四”,为这场运动赋予意义,总会改变人心。 台湾走出另外的民主路 台湾追寻民主的道路上,也曾经历过当权者压迫群众的事件。 台湾总统蔡英文在“六四”29周年时说:“几十年来,中国大陆始终没有走出这场历史悲剧的阴霾。 对照之下,台湾也曾历经‘二二八事件’、‘美丽岛事件’,也曾被当时的统治当局说成是暴乱事件。但因为这些事件所酝酿、累积及动员出的社会能量,驱动了台湾民主政治的改革及全面的民主化。” “二二八事件”是接替日本治理台湾两年的国民政府,在1947年派遣军队逮捕和镇压杀害台湾民众的事件,据统计,当年死亡人数约有1.8万至2.8万人;“美丽岛事件”则是1979年,以《美丽岛》杂志人员为核心的党外运动人士,为了争取民主自由而发生的一场大型警民冲突事件。 1989年“六四”镇压后,台北曾出现过中正纪念堂前万人声援“六四”的壮观景象(资料照片,Wang Hsin Yang)。 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翌年,台湾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争取政治改革的“野百合学运”,学生绝食与当权者谈判等画面,彷佛从北京移师到台北。这场运动称为“野百合学运”,几千名台湾学生集结在中正纪念堂广场上静坐,争取解散权力过大的国民大会,废除给予总统额外权力的条文等等。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民主党召集人范云是当年“野百合学运”的总指挥。她接受BBC中文采访时说,当年国民党政府批评共产党镇压学生,给予了学生运动的正当性,限制了国民党政府,不能镇压学生。结果学生与李登辉谈判后得到积极回应,学生决定退场,这次的成功事例为台湾日后的民主化进程奠下重要的基础。 1996年,台湾举行首次大选,之后实现政党轮替,尽管台湾持续受到中国崛起后的打压和影响,但民主已成为台湾人心中理所当然的制度,在中国大陆延续其专制的情况下,不容易得到对岸的民心,两岸关系愈走愈远。 2014年3月,台湾发生占领立法院的“太阳花学运”。 2014年3月,台湾发生占领立法院的“太阳花学运”,学生反对中国与台湾的服贸协议,被视为两岸关系的一次考验。虽然这场运动带有强烈的反中情绪,但林飞帆、陈为廷等学运领袖,却有参加“六四”相关纪念活动,一度引起媒体关注。 事实上,一般台湾民众并没有很热衷地悼念“六四”,但“六四”依然是提醒台湾民主有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正如“六四”后被中国政府通缉的王超华称,“太阳花学运”领袖纪念“六四”,反映两者之间有精神传承,也是对民主、普世价值的诉求。 台湾以前发生当权者镇压异见人士的事件,也要花几十年才慢慢走向民主和“转型正义”,也许中国走向民主、“平反六四”也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464074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4640747
前港独青年钟翰林:勇武代价太大,谈独立不切实际
前“港独”组织“学生动源”召集人钟翰林早前涉嫌违反香港《国安法》被捕,成为首批因《国安法》被捕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接受BBC中文专访时透露,被捕以后,一直联络不到父亲和一直同住的祖父,目前他要寄人篱下,靠别人给生活费过活。 他反思了过去一年多的抗议活动,自称勇武派的他现在认为,勇武抗争面对太大后果,运动暂时失败,在香港原本的民主自由不断收窄之时,再谈“港独”不切实际。
ukchina_simp.vert-cul-47025590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ul-47025590
黑人公主被漂白:西方艺术抹杀黑人形象的反思
《诸神之战》(Clash of the Titans)是1981年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这个好莱坞巨星云集的电影讲述的是希腊神话中的半神人珀尔修斯(Perseus)的故事,他杀死了一个海怪,并且从海怪嘴里救下了美丽的安德罗米达公主(Andromeda)。电影非常受欢迎,因此2010年的时候重新拍了一个版本,但新版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只有26%。评分的观众当中,尚不清楚有多少人受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育。但是如果制片人做过类似的研究,可能电影评分就不会这么低。
英国艺术历史学家麦克格拉斯(Elizabeth McGrath)在她1992年发表的《黑皮肤的安德罗米达》(The Black Andromeda)文章中提到,在原版的希腊神话中安德罗米达是位埃塞俄比亚的黑人公主。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诸神之战》,看过的人都知道,出演安德罗米达的演员,即朱迪‧鲍克(Judi Bowker)和艾丽莎‧德瓦洛斯(Alexa Devalos)都是白人。而在任何画家笔下,无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提香(Titian)还是英国画家爱德华‧波因特(Edward Poynter),他们画中的安德罗米达也无一例外地是白人女子。 麦克格拉斯的文章提到了三点:第一,所有的希腊神话故事中,安德罗米达都是埃塞俄比亚的公主;第二,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特别指出安德罗米达是黑皮肤女郎;第三,但是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中,画家一直忽略她的真实肤色,这是因为在希腊神话中安德罗米达的形象很美,但对于很多画家来说,黑皮肤和美丽不能兼得。文章发表的近30年后,麦克格拉斯教告诉BBC文化的记者说:“她的人种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了。”安德罗米达就是黑人。 柯西莫的作品《珀尔修斯解放安德罗米达》,公主被描绘为一个白人女郎。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安德罗米达一再以白人女性的形象出现。柯西莫(Piero di Cosimo)的作品《珀尔修斯解放安德罗米达》(Perseus Liberating Andromeda)大约创作于16世纪10年代左右,在这幅画中,安德罗米达皮肤白亮,白过她身边的所有人。她身旁有一个黑人音乐家,还有她的父母,他们身穿异域服饰,肤色较黑。 当时,对于安德罗米达的肤色确实存在争议,在现代人看来肯定会上升到种族主义。麦克格拉斯引用了十七世纪西班牙艺术家、作家帕切科(Francisco Pacheco)所著《绘画艺术》(Atre de la Pintura)中的一个问题:即便多种来源都说安德罗米拉是黑人,为什么画家还是青睐于把她画成白皮肤? 爱德华‧波因特1890年的作品《所罗门王会见示巴女王》(the Visit of the Queen of Sheba to King Solomon)是另外一个“洗白”的例子。 麦克格拉斯说:“帕切科肯定很震惊,因为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一个女子是美女,而这个美女竟然会是个黑人。”当时欧洲专门有一类包括帕切科的《绘画艺术》在内的美术参考用书,用来指导画家画什么人、怎么画。因此,我们能够知道帕切科的观点是否为画家所接受。艺术作品中的黑人安德罗米达形象少之又少。 在法国版画家皮卡尔(Bernard Picart)的版画作品《珀尔修斯》(1731年)以及荷兰画家迪彭贝克(Abraham van Diepenbeeck)的《安德罗米达》中,虽然弄对了皮肤的颜色,但面部和头发都是典型白人女性特征。 18世纪皮卡特的版画作品中,安德罗米达公主有着典型的白人女性特征。 这一现象并非只发生在安德罗米达身上。事实上,安德罗米达的肤色被漂白这类事,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早已有过。 迈克‧欧哈鸠鲁(Michael Ohajuru)是一位艺术历史学家,引导人们穿行在伦敦画廊之间,他专门研究艺术作品中的黑人形象。他对圣经中提到的朝拜耶稣的黑人贤士特别着迷,并通过这位黑人贤士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描绘耶稣诞生的《贤士朝圣》图中,通常三贤王中(或者说三智者)之一的黑人给耶稣的礼物是没药。欧哈鸠鲁对这个黑人人物呈现的正面积极形象很感吃惊,因为历史上的绘画作品,描述黑人时多以奴隶形象出现。 他说:“黑人贤王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代表了年轻的非洲大陆也加入笃信基督教的欧洲和亚洲。画家借用这个形象,以说明在末日来临时,世界会合而为一。”欧哈鸠鲁研究了黑人贤王的出处,发现了一本14世纪的书《曼德维尔游记》(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书中写道,这位黑人贤士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古示巴王国。 在法国17世纪画家洛林(Claude Lorrain)1648年的作品《海港和示巴女王登船》(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the Queen of Sheba)中,这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女王也是白皮肤。 所以,当欧哈鸠鲁发现,在旧约示巴(沙巴)女王拜访所罗门王这个题材的绝大部分作品中,女王是以白人形象出现时,他是十分震惊的。他参考了伦敦国家美术馆中洛林的作品《海港和示巴女王登船》,并说:“示巴女王在画面的一角,细节绘制到位。但是女王被画作了白人。据我所知,示巴女王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示巴,和《贤王朝圣》里的黑人贤王来自同一个地方。因此,我认为示巴女王一定是黑人。” 只需要花上几分钟谷歌一下“示巴女王油画”,我们就能看到很多图片,都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白皮肤女人斜倚着,懒洋洋地注视着所罗门王或是看画的人。曾经也有黑皮肤的示巴女王入画,但是文艺复兴时期,大量作品中的示巴女王漂白了肤色,而且非常性感。对于欧哈鸠鲁而言,这些作品同早前作品中的女王形象大相径庭。比如奥地利克洛斯特新堡就有一幅祭坛画,位于《贤士朝圣》旁边,主题也是女王拜访所罗门王。欧哈鸠鲁说:在这幅祭坛画中,“示巴女王象征着预言和先知,预示着将来会有贤王朝拜耶稣,一如她拜会所罗门王一样。”到了18世纪,她的形象就不再是和所罗门王会晤并友好会谈的一个女王了,示巴女王转而变成了有偶像崇拜情节的诱人狐狸精。 法国12世纪画家凡尔登(Nicolas de Verdun)所作的一幅祭坛画描绘了一位黑人示巴女王为所罗门王献礼的场景。 但是,曾经画过示巴女王(或安德罗米达公主)的画家们,其实有一个很好的借口。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作家和圣经学者来说,埃塞俄比亚这个地名可能有着全然不同的意思。我能说阿拉伯语,正因为此,我知道示巴女王来自也门,阿拉伯语里叫作“贝尔吉斯女王”。埃塞俄比亚是古希腊语中“烧焦的面孔”的意思。 对古希腊人来说,埃塞俄比亚人这个词其实是指在他们已知的一隅土地之外,来自任何炎热遥远国度的人。麦克格拉斯说:“这个词泛指太过广泛。可以是非洲的任何地方,甚至可能是印度,任何搞不清的地方,或地球上被烈日灼烤的角落。埃塞俄比亚也可以指代为有稀奇古怪事发生的魔法之地。” 她说:“然后艺术家就会想,‘好吧,反正[来自]埃塞俄比亚也不意味着就非得是黑人了。安德罗米达公主真的可能不是个黑人’,随后,他们就翻出成堆的理由,来证明此埃塞俄比亚非彼埃塞俄比亚,这个埃塞俄比亚指的是东方的某个地方。这些艺术家也能很轻易的指出一个事实,即所谓埃塞俄比亚是个不确定为何处的地方。” 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圣经,自问世以来,其翻译也历经了多次迭代。麦克格拉斯在《黑皮肤的安德罗米达》一书中提到了《圣经·旧约》的希伯来语原本和希腊语版本中,示巴女王在《所罗门之歌》里唱道的“吾是黑肤,亦是美人。”公元405年,圣经的拉丁通俗译本问世,这句话变成了“妾虽黑肤,亦是美人。”1611年英格兰出版的《詹姆士王圣经》里,这句话再经更迭,演变成“妾虽黑肤,而可称秀丽。”不难看出贬低黑人女性,将其过度性感化的种族主义观念。圣经里一句话的破坏性,可能胜过千百幅绘画作品。 鲁本斯(Rubens)的作品《天堂的四条河流》(The Four Rivers of Paradise)[亦称作《四大洲》(the four continents)]就十分不同寻常,画中有一位强壮的黑人女性形象。 黑皮肤亦是美丽动人 除却聪慧过人的示巴女王、美艳动人的安德罗米达,艺术史上鲜有黑人美女的作品出现。诚然,有很多的素描和绘画的主角是黑人,但从18世纪以来,这些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不是田间劳作的形象、仆人,就是奴隶。不过也有例外和反常,而这个例外和反常是在将黑人形象视为繁荣象征的荷兰。 麦克格拉斯认为,17世纪的安特卫普市(当时属于荷兰,现为比利时城市)民风相当开放。他们受圣经诗篇第67咏唱埃塞俄比亚人将同外邦人一起向上帝伸出手之启示,成就了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圣经·旧约》中说,摩西娶了一个古实女子为妻。她是一个埃塞俄比亚人。安特卫普画家约尔当斯(Jacob Jordaens)1650年作品《摩西和埃塞俄比亚妻子》,“对抗了观众的偏见,甚至可以说挑战了他们的偏见。”上帝让摩西的姐姐米里亚姆得了一周麻风病,以惩戒她‘反对’摩西选择这位埃塞俄比亚伴侣;这幅画实际很有些反种族歧视的意味。 1959年电影《新所罗门王》中的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剧照。 安特卫普另一位艺术大师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擅画‘大而美’。在1610年的作品《四大洲》(也称天堂的四条河流)中,鲁本斯也成功创造了‘黑且美’的人物形象。画中的四个大洲以拟人的形像出现,画面中的每个人物颇具鲁本斯式风格,肌肉隆起、胸部丰满。坐在正中的女子是尼罗河,她是唯一一个直勾勾盯着观赏者的角色。尼罗河的裸身若隐若现。她的肤色黝黑,而且是画面中首饰最多的人物,说明她和画中的白人女性是平等的。麦克格拉斯表示,“在安特卫普,人们对画黑人感兴趣。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黑人皈依了基督教,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当地确实能见到黑人。” 麦克格拉斯解释说,这一现象仍然在西方艺术史上堪称异常。“黑人贤王失宠于画家,有一个原因是, 当时的宗教艺术家和神学家对埃塞俄比亚和外邦人在圣经中的象征意义不感兴趣。”因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埃塞俄比亚根源的人物也就不被重视了。 意大利女演员洛洛布里吉达在1959年的电影《新所罗门王》中扮演示巴女王。 欧洲人的种族主义,以及利用圣经中的黑人艺术形象如何有效传播宗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黑人形象在艺术史上是如此稀缺。对于作艺术检视的欧哈鸠鲁,找到几例示巴女王和安德鲁米达的的黑人形象,然后弄清楚黑人形象逐渐消失的原因,也更为重要。将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形象视觉化,西方的艺术对我们的文化想象无疑有巨大的影响,但西方艺术对圣经和古希腊罗马文学的视觉化呈现也是有争议的,需要受到不断的质疑。在西方艺术作品这样的透视下,20世纪50年代时,洛洛布里吉达(Gina Lollobrigida)出演的示巴女王,同德瓦洛斯(Alexa Devalos)饰演的《安德罗米达》一样存在问题。 麦克格拉斯表示:“向男女老少演示这些神话形象,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说艺术家们为什么要避免黑人形象,谁让他们这么做的,这就比较复杂了。” 请访问BBC Culture 阅读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0815_rolling_china_japan_hk_diaoyudao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15_rolling_china_japan_hk_diaoyudao
中国就香港保钓人士被扣交涉日方
在日本冲绳警方星期三(8月15日)以非法入境嫌疑扣押登上钓鱼岛的5名香港保钓人士之后,据报中国外交部正在紧急联系日方,提出交涉。
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同时表示,港府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将派员前往当地,为香港船员提供帮助。 日本媒体此前报道,香港保钓人士在当地时间8月15日16时之前抵达钓鱼岛附近海域,7人登上了钓鱼岛。日本冲绳警方扣押5人,另有2人返回船上。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星期三早些时候发表谈话说,中国要求日方不能有任何危及中方人员、财产安全的作法。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vert-fut-43921000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3921000
假如世上所有的枪支都消失,一切会如何?
2018年3月24日,美国两百多万人走上街头游行反对枪支暴力。关于枪支管理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千人千面,答案各不相同。有一部分人希望废除公民持枪权,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应全民持枪。而大部分美国人的观点介于两者之间。
可是假设世上再也没有枪了,地球上所有的枪都瞬间消失且再也不可能复得,上述的一切争辩也就戛然而止了,世界将会如何? 枪自然不可能变魔术般瞬间消失。但这种思维实验能让我们将政治因素的砝码从考量的天秤上拿掉,而更加理性地思考:如果枪支真的能够少一些,那人类将得到什么,又将失去什么。 枪消失后最显然的变化是枪击致死事件将不再发生。每年,大约有五十万人死于枪杀。在发达国家中,因枪致死人数最多的是美国。在美国,目前全国公民手里持有大约3到3.5亿把枪。美国枪杀案发生的比例比其他高收入各国的比例加总要高出二十五倍。 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的杜克大学医学院(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North Carolina)精神与行为学教授斯万森(Jeffrey Swanson)说:“在美国,每天有百余人死于枪下。如果世上没有枪,这些人就不会死。” 一位游行示威者举着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的照片,照片上的这个18岁男孩于2014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Ferguson, Missouri)在未携带武器的情况下遭一名警察开枪杀死。 因枪致死案件中比例最高的当属持枪自杀。2012年至2016年间发生在美国的十七万五千七百多起枪击死亡案件中有大约六成是自杀。美国2015年发生的四万四千多起自杀案例中有一半人使用了枪支。 而其中使用枪支自杀的的人中有超过八成的人最终不治。“生还率非常低”,犯罪学家、社会学家加伯(Tom Gabor)这样说道。他著有《抗击美国枪支暴力》(Confronting Gun Violence in America)一书。 而绝大部分自杀生还者获救后不会再有自杀的念头。美国太平洋研究与评估学院(Pacific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PIRE)首席研究员米勒(Ted Miller)说:“有些人死意堅定,因此之后可能会选择其他方式来自我了断。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是一时冲动,他们此后还是能够享受快乐而丰盛的生活。对很多未成年人来说,更是如此。” 澳大利亚禁枪令 澳大利亚近年成功的枪支管制经验就有力地说明了:减少枪支数量能够大幅降低因自杀和枪支暴力所导致的死亡人数。1996年,澳大利亚杀人犯布莱恩特(Martin John Bryant)在塔斯曼尼亚州的旅游胜地亚瑟港历史遗址持枪乱射,杀害了35名游客,并致23人重伤。对澳大利亚国民而言,这场悲剧是一个转折点。当时不论持有何种政治立场的人都支持取缔半自动步枪、来福枪等。不日,新的枪支管理法律就开始执行。澳大利亚政府用合理的市价从民间回购该类枪械并予以销毁,此举有效地将澳大利亚民间枪械的数量减少了三成。 1995年发生的“亚瑟港枪杀惨案”中有三十五人丧生。惨案发生后澳大利亚政府立即更改枪支管理法律,削减公民持有枪支的数量。图中是惨案发生后二十周年哀悼活动。 悉尼公共卫生学院(Sydne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客座副教授阿尔佩斯(Philip Alpers)认为,枪支管理相关法律更改后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即或考虑到其他因素,并将惨案发生前自杀和他杀下降数字算计在内,这个结论也仍然是千真万确的。他说,“数据说明,之后澳大利亚因枪身故的风险降低了50%以上,而且自1995年以来的23年内,枪支死亡风险数字也没有任何上升的迹象。” 自杀人数的骤降是上述枪支死亡风险降低的首要原因,持枪自杀案件的数量降低了80%。阿尔佩斯补充说,“自杀率下降了,这令我们喜出望外。而且更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没有发现取代枪支的其他致命方式出现,换句话说,没有资料表明那些原本企图用枪支自杀或杀人的人,选择了其他的杀人武器。” 从数据上看,禁令出台后,不仅仅是自杀率得以降低,澳大利亚的枪械杀人案件的数量也骤降至先前的二分之一不到。尽管有一些美国的评论家认为这些杀人凶手可能会选择其他的方式来杀害他人,但事实上在澳大利亚,情况并非如此。非枪械杀人案件的案发比例与之前比变化不大——这就意味着总体来说,杀人案发生的概率降低了。阿尔佩斯说:“说明这些凶手并没有选择其他武器。” 类似情况特别适用于家庭暴力案。相较于无枪的施暴者,有枪的家庭施暴者的伴侣死亡概率要高出五至八倍。如果世上没有枪,那些施暴者在盛怒之下极少会造成伴侣的致命伤害,甚至可能没有那么暴力。尽管有争议性,但一些研究表明,现场有枪,施暴者就会变得更具攻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武器效应”。 美国平均每月有50名女性因为家庭暴力丧生于枪下,如果世上没有枪,她们或许能幸免于难,美国的死亡率可能会像澳大利亚一样大幅下降。 从大多数犯罪类形的总体来看,美国并不独特,犯罪率与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西欧各国、日本等)出入不大。但唯独在凶杀罪方面,美国的犯罪率要高出四倍左右。这是因为在美国,凶杀案件中枪支是使用最多的凶杀武器,这无形之中就将受害人的死亡率提升了七倍。 迪伊女士(Holly Dee)的女儿奥利弗(Nicole Oliver)2007年死于丈夫的枪下。平均每月有50位左右的美国女性被自己的伴侣枪杀致死。 斯万森教授说“如果在英国,两个心性不成熟、愤怒、冲动又酒醉的男性从酒吧出来,因争执发怒而扭打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可能会一个被打得鼻子青,一个被打得眼睛肿。” “但如果是在美国,从现有统计数据来看,至少其中一人可能有枪在手,那么结局可能是一具死尸倒地。” 这种差异可以归结为专家所指出的“武器工具效应”( weapons instrumentality effect),即使用武器会影响最终结果。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Cortland, SUNY Cortland)政治学教授斯皮策(Robert Spitzer)说:“没有任何武器比枪支更能有效地致人于死地。” 与澳大利亚的情形相似,美国也有确实数据表明持有枪支越少,伤亡也越少。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枪支管理法律较严格的州,枪支杀人罪案的发生率也较低。2014年一项针对因创伤住院的未成年病人的分析也表明,枪支管控越严格,儿童的安全系数则越高。 枪支同样也会导致警民互动时发生死亡的概率升高。从数据上看,虽然美国与加拿大卑诗省和澳大利亚西澳地区两地的警察逮捕犯人致伤的比例相当,但据研究员米勒说,研究表明,“澳大利亚、美国与加拿大三国的警察都是持枪执法,但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区,警察逮捕疑犯时一般无人丧生。” 虽然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三国的警察都持枪执法,但仅有美国每年有将近1000位公民在警民对峙时死于警察枪下。 而在美国,每年有近1000人死于警察枪下。当然,警民间发生暴力冲突的原因很复杂,经常涉及对非白人公民的种族歧视等问题(甚至包括非洲裔警察自己内部的种族歧视)。但无论如何,如果没有枪,很多类似情况下的非正常死亡都是可以避免的。 米勒说:“很多警察之所以‘残暴’,其实是因为他们很担心自己被对方射杀。他们每次拦下嫌犯时,都要提防对方是否有枪,这也使得警民冲突会致命。” 米勒补充说道,如果公民不能持枪,警察会感觉安全系数更高。2016年的数据表明,超过一半被警察击毙的人都持有枪械,他们中很多是因为跟警察交火才会中枪丧生。 图中是几个小男孩为2018年4月在一次逮捕疑犯时不幸中枪殉职的麻塞诸塞州雅茅斯市警察肖恩·加农(Sean Gannon)献花致敬。 如果世上没有枪,境内恐怖分子大规模袭击数量也会减少。据2017年的一项研究,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地区、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超过2800多起的恐怖袭击中,枪支是所有袭击案中致死人数最多的武器,甚至高于炸弹袭击、利用车辆袭击等方式。在这些恐怖袭击中,仅有一成袭击是使用枪支,但却导致了五成以上(55%)的遇难者死亡。在美国,恐怖分子更偏好使用枪支: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发生的16起造成人命伤亡的恐怖袭击中,仅两宗未使用枪支。 美国威斯康星州马凯特大学(Marquette University in Wisconsin)的政治学教授布鲁克斯(Risa Brooks)说“即便是制作最简单的管式炸弹也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如果难以获得致命性武器,恐怖分子也就难以发动暴力恐怖袭击。” 和平看似渺茫 历史表明,暴力是根植在人性中的。不过枪并不是冲突爆发的先决条件。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 in North Carolina)的社会学教授亚马内(David Yamane)说:“想想卢旺达大屠杀事件,尽管枪支用得不多,暴力与杀戮却无穷无尽。” 枪不是人类冲突爆发的先决条件——图中这位名叫孔索拉(Console)的胡图族难民小孩,他头部的伤疤是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中被弯刀砍伤留下的。 倘若我们做一场更极端的思维实验,想像世界上所有的枪都消失掉,战争与内乱依然不会停歇。现代国家可能并不会退回古代使用长矛、大刀和弓箭等原始武器,却可能会转而使用其他的杀戮工具,如炸弹、坦克、生化武器等。(社会学家加伯认为,因为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可能大部分国家还是不会选择使用。) 布鲁克斯教授说,世界各国也许仍旧会不断研制新型武器来替代枪支,那些国力最强大国库最殷实的国家可能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出最高效的新型杀戮武器。“虽然国家间的战争形式会发生改变,但是国家力量间的相互钳制的局面是不会改变的。” 而对非国家行为者(non-state actors)来说,情形却会不同。在索马里、苏丹和利比亚等地,各种力量都是使用枪械作为武器。但是如果没了枪,这些军事力量将难以为继。布鲁克斯教授还说道:“原因之一是这些非国家行为者缺乏资本密集型设备,因此他们主要依靠枪这种易获取、易运输、易存储,也易藏匿的武器。” 她说,各方民间军事力量的衰微听起来似乎是件好事,但也并非都是好事,有一些民间军事力量是自由战士组织起来反抗暴力、强权的政府。 对自然世界的影响 枪支的消失也将给动物世界带来一些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偷猎和战利品狩猎濒危动物的情况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控制问题动物,比如患狂犬病的浣熊、横冲直撞的大象、毒蛇或是攻击人的北极熊等等,就会非常的麻烦。 阿尔佩斯教授说,“公民持枪有充足的合理性,对于澳大利亚这样一个农业国家尤为如此。澳大利亚也有一个与美国相似的开发边疆的历史。在农场,枪是农牧业的标准职业工具。” 如果枪支消失的话,狩猎与农业会出现许多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阿尔佩斯教授同时说道,枪械也是入侵动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要枪杀成千上万只猫、猪、羊、负鼠和其他非本地物种的动物,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这对于一些相对封闭的岛屿来说尤其重要。但废除枪支就会使得这场原本就艰巨的挑战更加艰难,而且更不人道。如果世上没有枪,对受伤牲畜及其他动物执行安乐死的手段也会更加残忍。他解释说,“如果有一头体积巨大的受伤动物要被执行安乐死,用枪则动物迅速死亡,没有痛苦,但是用斧头就非常残暴,它并不是好的替代品。” 经济得失也很重要 枪是用来杀戮的工具,但它的影响渗透了生活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了枪,可能一切都会不一样。 在美国,枪械交易行业的交易额超过500亿美金(约350亿英镑),不过仅占国民经济很小的一部分。 从经济角度来说,美国可能会因为枪支的消失而蒙受最多的经济损失。据美国枪支贸易协会(The Firearms Industry Trade Association)估算,美国枪械交易行业直接贡献的交易额超过200亿美金(约150亿英镑),其他间接贡献也超过了300亿美金(约200亿英镑)。斯皮策教授说,对于美国总体经济来说,损失500亿美金(约350亿英镑),“可能连大萤幕上的一个小光点都称不上。虽说不是完全没有影响,但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这确实算不上什么。” 实际上,如果世上没有枪,经济反而可能会有一些净收益。因枪致死与枪伤等关联费用每年带来的直接损失大约是107亿美金(约70亿英镑),而其他连带损失加总起来超过2000亿美金(1400亿英镑)。加伯说:“以美国为例,计算枪支暴力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不仅仅包括直接的医疗费用、枪伤患者的康复费用,也包括司法系统的运作成本、受害者的经济收入损失以及生活品质损失等相关费用。” 米勒指出,对经济的整体影响的确可以忽略不计,更重要的是那些隐形收益。一方面,人们会感觉更安全。“下一代人将不会因为听到从自家后院里传来的枪声而产生心理创伤。这对下一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加伯说:“现今所有美国人都担心会在公众场合遭遇袭击。他们极其害怕在学校、电影院、夜店或是大街上被莫名射杀。虽然这类的事件并不频繁发生,但这种大规模枪杀案件撕裂了社会。人们的安全感和对彼此的信任感减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与心理问题。” 2018年3月24日华盛顿街头参与“为我们的生命游行”(“March for Our Lives”)大规模示威活动中的示威者。 如果世上没有枪,上图中游行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松一口气。但一些枪支持有者可能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反而会更紧张,觉得没有武器就没有安全感。亚马内说:“有一些人持有防御型枪械是为了武装自己以防范他人——即比自己块头大的人、有刀的人或持枪的人,以平衡局面。倘若没有了枪,那些暴力的潜在受害者就无法依靠自身来抵御比他们更强壮更有力的攻击者。” 枪械是否真的能够抵御外界危险并保证自身的安全,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但与这个话题相关为数不多的研究表明,有枪支其实是会起反作用。1994年,一项针对1860例凶杀案的研究发现,有枪的家庭中发生被家庭成员或者亲近的熟人杀害案件的概率反而更高。2014年的一项综合分析同样表明,枪与凶杀及自杀已遂有显著关联性。 在印度,有一些女性正在学射击和防身术来自卫——但是关于枪是否能够真正保证人们的安全仍充满争议。 米勒说:“如果没了枪,有一部分持枪者可能会感觉没有安全感。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伪安全感’。” 如果世上没有枪了,一些枪支爱好者可能会怀念“枪文化”。但是米勒指出一些狩猎爱好者可以尝试其他的狩猎方式,如弓箭等。而一些喜欢在射击场以射击运动为消遣的人或是枪支收藏爱好者也能够找一些替代性的娱乐活动。虽说对一些人而言,枪是爱好,但其实称不上是什么了不得的乐趣。 米勒说:“对他们来说,也许比起买一台新电视机或其他什么东西,买一支新枪能得到的乐趣会稍微多一点点。但少一些枪的话,可能很多人会活下来。我觉得这么看枪带来的乐趣也就不足为道了。” *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位于中非的卢旺达,是胡图族人对图西族人进行的种族灭绝大屠杀,从1994年4月6日至7月中旬的100天里,卢旺达700多万人口中约有50-100万人被杀害。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world-5661433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6614337
阿斯利康疫苗:欧盟药监局确认血栓为该疫苗“罕见”副作用 年轻女性疑面临更大风险
欧盟药品监管机构表示,罕见血栓应被列为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一种非常罕见副作用。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周三(4月7)称,该机构无法列出具体,例如年龄或性别相关的风险因素,但已发现血栓病例大多为60岁以下女性。截至3月22日,在欧洲经济区(欧盟、冰岛、挪威和列支敦士登)记录在案的86个血栓案例中,大部分患者为60岁以下女性,其中18例情况致命。
该报告研究了2500万接种该疫苗的欧洲人口数据。 但在对86例欧洲病例进行研究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得出的结论是,该疫苗的益处大于风险。 另外英国的疫苗咨询机构表示由于血栓问题,将向30岁以下人群提供替代疫苗。截至3月底,英国约有79人在接种疫苗后出现罕见血栓,女性占多数,其中19人死亡。 血栓形成原因 欧洲药品管理局执行董事库克(Emer Cooke)表示,这些罕见副作用的 “合理解释是(个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这种情况类似于接受过药物肝素治疗的人的情况,肝素是一种用于防止血栓形成的血液稀释剂。 在某些情况下,对该药物产生的潜在危险免疫不良反应导致一种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英国医疗卫生监管局(MHRA)的调查数据如下: •2千万剂疫苗被注射后,出现79个病例和19个死亡病例 -- 这意味着每100万剂疫苗接种者中就有4个发生血栓,1人死亡; •近三分之二的罕见血栓病例出现在女性身上; •死者年龄在18岁至79岁之间,其中3人年龄在30岁以下; •所有记录在案的病例都是在接种第一针该疫苗后发生,因接种第二针的数量较少,这意味着无法从中得出任何结论。 阿斯利康的一位发言人说:“接种者安全仍然是公司的最高考量。” 英国于2021年1月4日开启疫苗接种工作,直到2021年4月2日才披露与阿斯利康疫苗相关的血栓信息,此时已距疫苗接种开启工作3月之久。而欧洲和加拿大等国的数据公布和接种政策转变早于英国。 由于担心该疫苗安全,包括德国、法国、荷兰和加拿大在内的其他国家已限制该疫苗使用,只为老年人接种。英国近日报告30例接种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后出现血栓问题的个案,其中七人接种该疫苗后死亡。官方和专家认为接种该疫苗的利大于弊,但也呼吁需要做更多相关研究以揭开血栓背后的群组,性别甚至种族因素的作用。 女性接种者的焦虑 英国提供牛津大學/阿斯利康和輝瑞/BioNTech两款疫苗给公众接种。截止3月28日英国第一剂新冠疫苗接种人数已超过3000万,约半数(57%)以上英国成年人已完成第一剂疫苗接种。如果这部分人群顺利接种完第二针,从理论上讲英国将很快达到群体免疫。 在本次公布的数据中,因接种阿斯利康疫苗而出现血栓问题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二为女性。 英国《卫报》称,年轻女性恐怕会特别焦虑,可能会拒绝接受接种该疫苗。 血栓在年轻女性中比较常见,服用避孕药也会增加血栓风险。 荷兰副首相兼公共卫生、福利与体育大臣胡戈·德容赫4月2日宣布,该国当天开始暂停给60岁以下的人群接种阿斯利康疫苗。荷兰已接种了约40万剂阿斯利康新冠疫苗,荷兰药物安全中心2日发布的报告称,有5人发生了血栓形成并伴有血小板减少,其中一名妇女因肺栓塞死亡。所有5例血栓病例均发生在25至65岁的女性群体当中。 欧洲和加拿大暂停为年轻人接种阿斯利康疫苗 欧洲多国接种阿斯利康疫苗400万人中出现40多例血栓问题,迫使多国叫停接种计划或调整优先接种群组。 3月31日,德国暂停对60岁以下人群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当地近270万名接种了阿斯利康疫苗的人当中,有31宗出现罕见血液凝固的个案。 3月30日,加拿大决定停止为55岁以下人士注射阿斯利康疫苗,等待进一步风险效益评估。 当局还表示,该措施也是出于谨慎,因当地有其他疫苗可供民众接种。加拿大已为民众接种逾30万剂阿斯利康疫苗,暂未出现血栓个案。 加拿大全国免疫谘询委员会副主席迪克斯(Shelley Deeks)说︰“目前确认的(血栓)个案主要出现在55岁以下的女性,尽管也有男性个案的报告,这情况通常在接种疫苗后4至16天发生。” 加拿大全国免疫谘询委员会表示,仍未清楚注射阿斯利康疫苗后出现血栓机率,指出有四成出现该症状的人都死亡,认为55岁以下人士接种该款疫苗效益具不确定性,但表示长者出现血栓情况较罕见,而他们感染新冠病毒后入院和死亡风险较高,因此建议可在长者同意下为其注射阿斯利康疫苗。 自然出现血栓的机率 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研发主任波拉德(Andrew Pollard)教授说“疫苗安全显然是绝对最重要的”,但英国每月因其它原因发生的血栓有约3000例。 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医疗应变组副组长罗一钧三月中旬时表示,欧美人血栓事件发生率是黄种人的5到10倍。 他解释到血栓事件在台湾并不常见。 据统计,全台每年血栓发生率约为万分之1.59,但在欧美国家發生率可能达万分之10到20,是黄种人的5到10倍。 台湾已于两周前开始接种阿斯利康疫苗,但台湾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建议几类人群不可接种该疫苗。其中包括对疫苗成分过敏的人,接种首剂阿斯利康疫苗后出现急性严重过敏的人以及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有急性严重疾病并且伴随发烧或急性感染的人亦应暂缓接种。 另有四类人士,包括有血小板减少或任何凝血异常的人、怀孕或可能怀孕的女性等应先评估效益及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接种。 目前台湾未有关于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后出现血栓问题的报告。 但截止3月29日,台湾有9412人接种阿斯利康疫苗,累计出现31件不良反应事件,包含27件非严重事件和4件疑似严重不良反应事件。非严重事件大部分症状为发烧、肌肉痛、头痛或注射部位红肿热痛等情况。 台湾首批优先接种的群体为医护人员。 外界质疑台湾开打阿斯利康一周后接种人数不足1万人,接种率偏低。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发言人庄人祥回应称,根据各国报告,阿斯利康疫苗接种后的副作用比一般疫苗高一些,且也有报导称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安排分批接种。 “接种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利大于弊” 英国医疗卫生监管局的首席执行官雷恩(June Raine)说: “(该疫苗在)预防新冠感染及其并发症方面的好处......仍然大于任何风险,公众应继续在受邀时接种该疫苗。” 该机构此前曾表示,数据显示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后,因新冠疾病而住院和死亡的人数减少80%。 目前英国当局正展开调查以确定阿斯利康疫苗是否会导致罕见血栓。本周伊始欧洲药品管理局表示,这 “未得到证实,但有可能”。 利弊平衡 詹姆斯·加拉格尔(James Gallagher) BBC健康与科学事务记者 从疫苗到止痛退烧的扑热息痛(paracetamol),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副作用。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后有大约百万分之一的几率导致患上神经失调的格林-巴利综合症。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接种该疫苗带来的好处值得冒险吗? 疫苗是否是造成血栓和死亡的原因,仍然没有得到证实。数据表明每250万接种疫苗的人中就有一人死亡。 然而这必须与新冠病毒构成的已知威胁进行权衡。 如果250万60岁的人感染新冠病毒,那么约有5万人会死。如果他们都是40岁的人,那么约有2500人死亡。 疫苗接种计划陆续向年轻人开放后,他们死于新冠病毒的风险较低,会有更多数据供外界继续评估接种该疫苗后的利弊。
ukchina_simp.vert-cul-5098042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ul-50980423
乌鸦可能是除灵长类外最聪明的动物
这只乌鸦的名字叫贝蒂。她这次表演使她名扬天下。一群牛津大学的科学家惊奇地看着她随意抓起笼子里的一根铁丝,然后用附近的一个物体把铁丝的一端弄弯曲,把这只铁丝做成了一个钩子。最后贝蒂用这个钩子从一个塑料管中掏出一小包肉——美味的猪心,於是开餐享用她的午饭。
乌鸦显示有能力解决其在大自然中不会遭遇到的高级难题。 我们再讲回2002年贝蒂那次的惊人表演。这只乌鸦是如何随机应变地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 其惊人之举似乎意味这只乌鸦的精神活动与我们人类相近似。当时媒体的新闻标题即称之为“聪明绝顶的乌鸦”。 只是后来人们发现贝蒂并不像最初想象的是一只特殊的乌鸦。许多年后,研究发现新喀里多尼亚乌鸦都习惯弄弯树枝做钩子。这种乌鸦在野外经常这样幹。一开始,观察者被贝蒂的行为吓了一大跳,因为看起来她的工具钩子好像是她独自设计想出来的,其行为就像一个人类工程师发明了一种新机器一样。事实上,新喀里多尼亚乌鸦用柔软的小树枝制作钩形工具是这个物种进化衍生出来的天性,是它们日常觅食行为的一种本能。 与其说这是一个天才乌鸦的表演,不如说这是贝蒂觅食的天然本性。 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克里斯蒂安·鲁兹说,“我不想贬低贝蒂的智力。至少,这可以迫使我们重新评估贝蒂的行为有多么聪明。” 新喀里多尼亚乌鸦是属于鸦科的一种鸟。属于鸦科的还有寒鸦、白嘴鸦、松鸦、喜鹊和渡鸦等。近年来,对鸦科鸟类大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毫无疑问,鸦科中某些类乌鸦的确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智力行为。但智力是一个含义模糊不清的题目。首先,所谓的鸦科鸟类的智力到底是什么?其次,为什么这种鸟类会进化出智力? 鸦科鸟类正在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智力来自于大脑。聪明的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在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做新皮层。人们认为就是新皮层使得高级智慧成为可能。显然,鸦科鸟类没有这种结构,而是进化出密集的神经元簇。正是这种神经系统赋予鸦科鸟类类似的智力。 大脑结构的具体类型并不重要,鸦科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在解决问题和随机应变方面有一些相同的基本能力,在面临新信息和新状况时能作出适应的改变。这是趋同进化的一个例子。所谓趋同进化是指这样一种进化现象,即完全不同的物种,因处于相同的生态而进化出相同的特征或行为。 人类很容易明白为什么鸦科鸟类的智力行为于其生存是有用的,比如乌鸦能识别曾经对它们构成威胁的人类或它们群体的其他乌鸦,以及能使用身体姿势进行沟通交流等,因为我们人类也要依赖这些能力。 鲁兹的研究很明确。有些鸟类,比如他所研究的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可以做出不同寻常的事情。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他和他的合著者描述了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如何寻找一种特殊类型的植物茎干来制造他们的钩形工具。实验表明,乌鸦能找到它们想要的茎干,即使这些茎干被其他不同植物的叶子遮住。这说明,新喀里多尼亚乌鸦选择某种材料做钩子时,知道这种材料最适合做这项工作。就像人类,你不会用扳手去敲钉子吧? 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在野外用它们的工具把昆虫从洞里挖出来,例如树干上的洞。这种行为的视频已经被科学家用摄像机录了下来。 你可能会认为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聪明,而人类则位居这颗智力树的顶端。当然,人类确实过度依赖智力来生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所有的脑力工作上都是最好的。哈佛大学的达科塔·麦考伊指出,黑猩猩已经被证明比人类拥有更好的短期记忆力。例如,这可能有助于黑猩猩记住食物在森林树冠层的位置。 如我们考虑到对物种最重要的能力是这一物种适应其生存环境的能力,那么,对动物的智力高低进行排序就是无意义之举。因为智力首先是物种为适应生存而演化出特定功能的手段。 正如鲁兹所说,对乌鸦智力的分析“不能脱离动物的自然演化史”。新喀里多尼亚乌鸦远非唯一进化出使用工具能力的非人类物种。其他具有这种特征的动物还有黑猩猩、鹦鹉、短吻鳄,甚至螃蟹。 研究发现乌鸦有天然的好奇心。 虽然智力可以让一种物种做出适应环境的行为以助其生存,但其他动物通过其他方式一样获得生存之道。乌鸦利用脑力和工具来获取难以够到的食物,而对于长颈鹿,只需要伸展它的长脖子就够了。聪明的家伙乌鸦只是多了一个进化工具箱里的工具。 也就是说,聪明的动物有时能超额完成自然严格要求的任务。 在这段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动物会思考吗》(Inside the Animal Mind)的片段中,克里斯·帕克汉姆(Chris Packham) 观看了一个绰号007的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如何解决一个人工构建,有八个步骤的谜题。 这个解谜过程似乎使贝蒂简陋的钩形工具演示相形见绌。这已证明乌鸦可以将其认知能力用于解决高级问题。谜题情景是这只乌鸦在野外永远不会遇到的,但它仍然很出色地解开了谜题。诚然,这八个步骤的每个单独步骤007早已经学会,但如要解决谜题必须按顺序一步一步来,这是更大的挑战。这暗示这只乌鸦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已事前做了计划。007和它的乌鸦同胞或许还能做很多其他有趣的事情,只是我们还没有进行测试而已。 麦克可伊(McCoy)和鲁兹一样,也在研究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在今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她和同事描述了一项实验,该实验旨在显示这种乌鸦的情绪是否受到工具使用的影响。新喀里多尼亚乌鸦经过训练后认识到,桌子一端的盒子里装的食物比桌子另一端盒子里的多。然后,麦克可伊在桌子中间给乌鸦放了一个盒子,并暗示这个盒子中有数量不确定的肉。 实验结果发现,最近使用过工具从盒子中取出食物的乌鸦比那些没有使用过工具的乌鸦更快地接近这个神秘的盒子。麦克可伊说,这表明使用工具使乌鸦对能够获取到食物的期望比较乐观。 她补充说,这并不是说他们一定是快乐的,但确实表明工具使用和期望值之间有正面的联系。 麦克可伊说,智力可以是有趣的。它打开了一扇门,让那些不一定对生存至关重要的行为得以存在。 事实上,乌鸦之所以像我们人类,并不是因为它们聪明,我们人类也一样,而是因为乌鸦有时运用其智慧只是为了好玩,而我们也是一样。 麦克可伊说,她研究的乌鸦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他们会在鸟舍中,很顽皮地抓起科研设备飞走。她说,幼鸟尤其喜欢玩耍,这与人类没有那么不同。她指出,“我们人类有难以置信的巨大大脑,但我们常用这样的大脑来做填字游戏,这不是进化所选择的功能。”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脑力劳动自有其功能,可使头脑保持敏锐,增强一个人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有利于生存。但是,如果此种脑力活动会产生乐趣或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也可能会说,这样的脑力活动只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一部分。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像我们人类和其他聪明的动物一样,有情绪和记忆,有策略和期望。它们似乎非常善于处理复杂的事情。 进化使这成为可能。但是智力,就像生命本身一样,不仅仅是一种需要。动物的智力使各种迷人的现象得以出现。有能识别人类语言的大猩猩。有能解谜题的乌鸦。也有会讲笑话的鹦鹉。 大自然提供了音符,是动物的大脑用这些音符制造了音乐。正如人们爱所说的,人类的心智才是唯一的极限。 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0926_rolling_burma_u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9/120926_rolling_burma_us
缅甸总统与昂山素季在美国会面
缅甸总统吴登盛与该国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在纽约会面。
吴登盛此行是缅甸领导人数十年来首次访问美国。 本周,吴登盛将在联合国总部发表讲话,标志缅甸推行广泛政治改革以来,该国与国际社会隔绝的结束。 吴登盛有望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会面。 昂山素季在访问美国期间已经与奥巴马总统以及其他高官会晤。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130624_jpparlimentelection_bytongqia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3/06/130624_jpparlimentelection_bytongqian
东京都议会选举勾画日本政经走势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周一(6月24日)称周日举行的东京都议会选举结果是“东京都民对安倍政权的最高评价”,不过他指出执政党获得全面胜利的原因“到底还是国民关心经济问题,希望把重建经济作为参议院选举的旗帜,进一步反映在自民党选举公约的政策中”。 大胜与大败
日本执政的自民党23日在东京都议会选举中获胜 日本执政自民党和公明党的候选人在周日东京都议会选举中全部当选。自民党当选议员人数从选举前39人增加到59人,不但夺回了东京都议会最大政党地位,且加上公明党的23名当选议员,稳持东京都议会127个议席中的过半优势。 自民、公明获胜早在传媒、舆论广泛预计中。但4年来都议会最大的民主党从原来43个议席减少到15个,低于原来舆论预测近20个,沦为共产党之后的都议会第4大党。 此外因党代表桥下彻的“慰安妇必要论”受重挫的日本维新会也遭惨败,34名候选人只有两人当选;而因“慰安妇必要论”与维新会分道扬镳的众人党则获小胜,增加了一人,现有7议席,其他的社民、生活等本来就无议席的政党依旧是零当选。 胜败的反应 首相安倍晋三周日深夜迅速露面对选举结果说:“这是东京都民对安倍政权过去半年的肯定评价,希望尽力让国民感到恢复经济景气,争取参议院大选胜利”。 民主党干事长细野豪志当晚也表示:“虚心接受这一严峻结果,反省该反省之处、迎接参议院大选”,而党代表海江田万里周一则针对党内军心涣散,否定他引咎辞职的可能性。 维新会代表之一石原慎太郎则骂称早预料败选。这一态度,令他与桥下近来不和谐的关系更鲜明,不过维新会周一仍表示桥下与石原的共同代表体制不变。 旁观者分析 《读卖新闻》周一分析说,周日都议会选举投票率创下该选举史上第二低的43.5%记录,也存在选民对民主党和维新会失望的因素,而共产党倍增到17个议席,反映了反对安倍政权的票越过民主党、流进了与自民党政策对立鲜明的共产党。 《产经新闻》周一的社论说,选举结果说明国民赞赏安倍推动促进消费和出口的“经济学”、看到金融市场向好,社论也支持安倍维护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主权的立场,敦促安倍政权建立具体的领域警备法和公务员常驻钓岛的态势,同时指出安倍政权可用不同手段与中、韩改善关系。 敏感的东京金融市场周一的起落表现可能反映了投资者忧虑,日兴证券股票投资战略主任分析师阪上亮太说,金融市场存在不少忧虑认为,安倍政权当前着重经济政策是为了令内外投资者安心,但安倍政权很可能在7月参议院大选获胜后,把重心转移到改宪方面。 (责编:东伦)
ukchina_simp.vert-tra-41999635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41999635
充满灵异故事的立陶宛十字架山
在立陶宛北部希奥利艾(Siauliai)市郊外大约 11 公里,有一座古老的土丘上承载着成千上万座十字架的重量。风吹过希奥利艾县的田野,华丽的念珠撞击着金属和木制的十字架,空气中充满了怪异的声响。
作为著名的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这座土丘的历史是战争和反抗的双重故事。古老的传说、神秘的幻想和围绕着山丘的迷幻故事,以及它确切的起源直到今天仍然是未解之谜。 起源神秘的十字架山是立陶宛人的朝圣之地(图片来源:Paul Stewart) "这座山丘有许多秘密。"当地的一位艺术家和历史学家维利亚斯·普罗纳斯(Vilius Puronas)说道,"根据民间传说,在如今山丘所在的地方曾经是一座教堂。在一场严重的暴风雨中,闪电击中了教堂,风暴将它埋葬在了沙土之下,而人们都还在教堂里。当地的人们说,在日出时,还可以在山脚下瞥见僧侣的幽灵队伍。古往今来,魔幻的外观、圣人的幻象和幽灵景象已经成为山丘历史的一部分。" 另一个传说则讲述了14世纪初的故事,那时的山丘作为木堡平台,由立陶宛的异教徒贵族进行管理,曾经是立陶宛大公国的一个州。1348年,城堡被日耳曼勇士僧侣宝剑骑士团(Order of the Brothers of the Sword)所毁,他们的任务是对利沃尼亚(Livonia,如今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进行基督教化。很多人认为在战争中幸免的立陶宛人将他们遭到杀害的同胞们的尸体堆在一起进行掩埋,因此而形成了土丘。与那些僧侣一样,战死的异教徒勇士的灵魂也会在夜晚出没于山丘。 传说一位绝望的父亲在山丘上树了一个十字架来拯救他病危的女儿(图片来源:Paul Stewart) 但是,关于山丘形成的最著名的故事是关于一位绝望的父亲,他的女儿突然患上绝症。就在女儿临终之时,父亲恍惚中听到一个女人告诉他制作一个木质十字架并把它树立在附近的山丘上,如果他照做,那么他的女儿就能得救。第二天早上,绝望的父亲急忙刻制了一个木质十字架并把它树立在山丘上。等他回家的时候,发现女儿在门口迎接他,完好无恙。从那之后,人们不断竖起十字架,希望他们的祈祷能够实现。 然而并非每一个十字架都由乐观的朝圣者所树立——有一些反而是对反叛无声的回响。在经历了中世纪日耳曼十字军的围攻和19世纪立陶宛人反抗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起义而幸存之后,十字架山面临着最为严酷的威胁:苏联。 为了镇压东欧的基督教,苏联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曾多次试图推平山丘:他们开动了推土机,烧毁了木质十字架,而把金属和石头制的那些移除掉,要么报废,要么用于建筑材料。把十字架带到山丘的人们会遭到罚款和监禁。 但是山丘上的十字架仍然在不断倍增,这些在深夜里被树立的十字架是反抗宗教压迫的行为体现。如今,在苏联解体四分之一个世纪多之后,这些十字架仍然树立着。 山丘已经成为了各种教派的朝圣之地(图片来源:Thierry Monasse/Getty Images) 在随后的岁月里,这里成为了各种教派的朝圣之地——基督教十字架旁边树立的是刻有犹太铭文和来自《可兰经》的文字。 "十字架山其实并不属于任何人,也正因如此,它属于所与人。"普罗纳斯说道,"它既不属于教堂,也不属于政府,人们在这里树立十字架并不是出于别人的指示,而是来源于内心的向往。" 十字架山由希奥利艾市政府和当地的方济会修士进行基本的维护,如今这里拥有超过10万个十字架和其他的宗教标志——而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 "对于有的人来说,十字架山是进行沉思和祈祷的地方。而对于另一些人,它则代表着黑暗时期的反抗和不屈。还有的人则把它视为平凡生活中一种不平凡的邂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普罗纳斯说。 没人知道立陶宛的十字架山是如何形成的(图片来源:Paul Stewart) 魔幻的外观、圣人的幻象和幽灵景象已经成为山丘历史的一部分(图片来源:Paul Stewart) 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在这里留下宗教的记号(图片来源:Paul Stewart) 如今,十字架山上拥有超过10万个十字架和其他的宗教标志(图片来源:Paul Stewart)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world-52969034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2969034
黑人抗议与“白人特权”:一则推特收获二百万点赞的原因
美国非裔嫌疑人佛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执法丧生,引发全国各地持续数日的抗议示威和骚乱,把几个历来极富争议的概念推到人们眼前。
英国示威者声援美国反种族歧视示威 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 “白人特权”(又称“白种特权”,White Privilege)。 6月第一个星期,社交媒体推特(Twitter)上点赞最多(200万)、转发最多(61.68万)的帖子,是得克萨斯州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考古学副教授,44岁的麦考伊(Mark McCoy)发的,说自己也曾和弗洛伊德一样,因为涉嫌用一张20美元假钞购物被警察逮捕,但结局有天壤之别。 他说: “这就是白人特权。” 那么,这个概念到底指什么?怎么来的?有着怎样的内涵外延? 正文:我和乔治弗洛伊德都因涉嫌用一张20美元假钞被捕。对乔治弗洛伊德,与我同龄的那个人,两个孩子的父亲,那意味着死刑。对我,则只是一段有时会在聚会中分享的故事。那就是“白人特权”。转发:61.68万,赞:200万 麦考伊的故事 麦考伊教授在《新闻周刊》言论版撰文,回忆了那段经历。1994年,他18岁,某天去商店买东西,付账时递出去一张20美元钞票,结果被发现是假钞,然后懵懵懂懂就被警车带到警局,蹲了一晚上号子,最后被判6个月假释。 虽然这种意外遭遇对一个自小是好孩子的白人青年来说心理打击很大,但回头反思,尤其是在黑人佛洛伊德之死引爆全国抗议骚乱的背景下,麦考伊发现两种经历清楚地诠释了“白人特权”这个概念。 他说,从白人特权角度看,那就是我进去时就预期会得到公平对待,没有一刻担心事态会完全失控。 麦考伊教授后来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说,自己的推文被那么多人转发,其实心情比较复杂;有头脑的人都在呼吁应该多听听有色族裔的心声,但推特上转发最多的却是他这个白人的文字,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大家都开始看清现实,希望“借此促进对话”。 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又在美国制定了所谓一滴血规则,即欧洲人是白人,但凡身体里有一滴非洲人的血,就不能算白人。一直到1967年前,美国许多地方仍禁止不同族裔间通婚 词典定义 根据牛津和剑桥英语词典的定义,“白人特权”是指在一个多种族共存并且存在种族不平等状况的社会中,相对于其他种族的群体,白种人群体仅仅因为肤色而拥有与生俱来的、其他族裔所没有的优势。 这些优势在社会资源分配方面,比如教育、医疗、就业、法律等领域最明显。 剑桥英语词典的例句:“白人特权这个概念解释了为什么白种人更容易进入一个社会的法律和政治机构。” 社会学家认为,白人特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隐形的,拥有这些特权的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这点,也不愿承认。 这种由肤色赋予的特权嵌在种族多元社会的肌理中,因为不是靠实力挣得,也不被其他族裔认可,所以成了多元种族社会的一个潜在冲突源。 和大部分涉及种族、歧视的概念一样,“白人特权”自诞生以来就争议不断。 批评者认为,它用肤色/白色特征来代表阶级,忽略了其他权力结构和各种社会属性所附带的其他一系列内在特权。 还有不少人认为它具有攻击性,冒犯性。 1963年亚拉巴马州反种族隔离示威游行者遭警犬袭击 来胧去脉 不同肤色、不同族裔的人对“白人特权”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特权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收入群体和不同的历史时空里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黑人研究教授,同时也是英国黑人权益活动人士,克辛德·安德鲁斯(Kehinde Andrews)教授认为,这个概念最早出自193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活动家威廉·杜波伊斯(William Du Bois)笔下;他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美国白人劳工如何因为肤色而得益于种族隔离政策。 另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白人特权”是美国社会学家佩吉·麦金托什(Peggy McIntosh)1988年在一篇论述白色特权和男性特权的文章里提出的,还开列出近50种表现形式各异的“白人特权”。 她在1989年的“白人特权:打开隐形背包”一文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这篇文章发表在《和平与自由》杂志上,后来被视为了解“白人特权”的入门读物。 麦金托什称之为“无形的、没有重量的背包”的白人特权,可以体现为特殊待遇、保障、工具、地图指引、解码手册、通行证、护照签证、服装、制南针、救生服,以及空白支票。 也就是说,白人特权可以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就业、教育、医疗和个人发展等多方面成为体制的一部分。这包括对自我价值观的文化认可,与生俱来的特殊社会地位和不言而喻的各种社会生活自由和权利。 她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之一是希望白人意识到自己与生俱来的特权,意识到根据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念,自己有责任尽可能减少这种特权,因为"白人特权"造成了种族社会关系不平等的现状。 从那以后,“白人特权”就经常被用来解释移民国家多元种族社会的内在权利架构,以及这种体制性的隐性特权如何使白种人享受更多社会资源、利益,同时将有色人种置于劣势、弱势地位。 华裔美国NBA篮球明星林书豪(Jeremy Lin)在推特上对奥斯卡颁奖礼上洛克的亚裔"笑话"表示强烈不满 华裔和白人特权 2016年2月,美国发生了两件与华裔直接相关的事,一是纽约华裔警察梁彼得执勤时开枪,子弹弹跳击中没有武器的黑人,被判过失杀人。判决出来后引起华人社区抗议,认为梁彼得案判决存在种族歧视。 另一件事是奥斯卡颁奖礼上主持人洛克将3名身着西服、提公文包、戴眼镜的亚裔儿童请上台,说他们是“最敬业、最专业、最勤奋” 的会计师,还说 “如果你对刚才这个笑话不满,欢迎你用手机发条推文。不过你的手机也是这些孩子们做的。”这番充满对华裔歧视性刻板印象的调侃立刻招致一片抗议声。 《外交政策》撰稿人傅亦沁在《亚裔在美国的尴尬处境》一文中指出,这两件事凸显了美国亚裔被白人排挤,被其他有色族裔敌视的现状。 “他们一方面确实因为外国移民比例高、文化上重视教育而取得了高学历、高文凭,另一方面也要面对种族歧视;一方面被白人认为‘不够白’,在学校、职场受到排挤,另一方面又被其他少数族裔认作'白人特权阶级'的一部分,因而找不到在平权运动、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 2020年明尼苏达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执法致死引发示威和骚乱,一片抗议声中还可以听到一些针对华裔的敌意,比如华人挣钱够多,已经进入白人特权阶层了,等等。 从华裔的角度看,在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也和其他少数族裔一样,不由自主地接纳了白人特权这种社会主流意识“隐形资产”,包括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 纽约华裔警察梁彼得 白人特权不代表什么 英国广播公司BBC Newsbeat曾请到二位社会角色迥异的嘉宾分享他们怎么理解白人特权。 一位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黑人研究教授,同时也是英国黑人权益活动人士,克辛德·安德鲁斯(Kehinde Andrews)。他是黑人团结组织(OBU)创办人,黑人研究协会(BSA)联席会长。 另一位是26岁的JT弗劳厄斯(JT Flowers),居住在英国的美国饶舌歌手,学生,社会活动人士。 他们认为,多元族裔社会,享有白人特权并不代表人生道路坦荡顺畅,没有挫折磨难,或者就因为是白人生活就必然比有色族裔好。 但白人特权确实意味着肤色不会导致生活更艰难,更多挫折和失败。 弗劳厄斯对这一点很有感触。他认为有些人抵触这个词,可能主要出于误解。 他解释说,一个白人也可能很穷,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或者在职场遭遇语言障碍;作为白人并不等于不会陷入各式各样的弱势、劣势。 在他看来,白人特权意味着白人不必时刻想到自己的肤色,而这一点对有色族裔来说是一种奢侈。 白人特权还意味着出门在外不必担心因为肤色而受到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或压迫。 JT 弗劳厄斯说,社会各界各族裔应该成为非裔的“同谋”;单单做盟友已经不够了 “心理作用” 安德鲁斯教授认为,“白人特权”带来的好处更多是心理上的,在某些情况下因为是白人而受到区别对待,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感受。 当然,还有其他衡量的维度,比如有些白人比另一些更有特权,有更多种类的特权。 从心理层面看,不少学者指出黑人比白人多了一层担忧,担心别人会怎么对待自己。 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好莱坞获奖影片《绿里奇迹》(Green Mile)对此有细致入微的揭示。 影片中一个大个子黑人被控奸杀白人少女投入死囚监狱,最后真相大白,他具有某种特异的疗伤救命能力。他偶然遇到遭白人恶棍奸杀的少女,正设法救她时被逮捕,定罪。 现实生活中以肤色、以外貌区别待人的例子也不少。 BBC广播一台音乐节目主持人Ace是黑人,身材魁梧,留着大胡子。他承认自己的外表对有些人来说挺可怕。 他说,在街上看到一个白人女性从对面走过来时,我会穿过马路到对面去,这样她可以不紧张,但这么做也让他自己感到尴尬。 英国黑人声援美国反种族歧视抗议示威。 白人特权和种族主义 白人特权不同于种族主义、种族歧视、白人至上主义和逆向歧视等。 在白人占主导的社会中,白人被认为是正常的标准,因此白人与生俱来拥有的隐性利益被其他族裔视为白人的特权。对白人特权的利用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种族主义的特点是主动、行为、选择,通常会对弱势族裔造成伤害;白人特权则是被动、与生俱来,是隐性利益,而且许多人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享受这些隐形资产。 但这种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社会潜意识为种族偏见、种族歧视、白人至上主义提供了土壤和基础。 美国社会中亚裔、非裔、拉丁裔和白人的种族关系话题近年来不断引起媒体关注。 种族主义在殖民地时期达到顶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民权运动迭起,种族平等逐渐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保证。 但在现代多族裔移民国家,种族关系错综复杂,各族裔间的关系和少数族裔与白人群体的关系交错并存,紧张、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
ukchina_simp.151023_vert_tra_stockholms-strategic-cold-war-stronghold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tra/2015/10/151023_vert_tra_stockholms-strategic-cold-war-stronghold
斯德哥尔摩的冷战战略重地——奥加岛
我们的渡轮在铅灰色的波罗的海上航行。四周散落着很多露出海面的花岗岩,有的光秃秃的,有点长了些树,偶尔有一两只鸟。海平线上,我看到的只是石头、海和雾。我们正在靠近斯德哥尔摩群岛的一端,但我们感觉好像我们正在靠近地球的边缘。
冷战时期的兰斯奥特灯塔(Landsort Lighthouse),瑞典,斯德哥尔摩,(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斯德哥尔摩群岛是瑞典最大的群岛,它由大约3万多个小岛组成,位于城市的东南方向,深入波罗的海。一些小岛现在是颇受欢迎的夏季度假胜地,海岸上林立着度假村、纪念品商店,还有很多正在度假的瑞典人。 但我去的岛并不在其中。我要去的是奥加岛,群岛最南端的一个岛。这里是冷战期间最先进军事炮台的所在地,直到2013年1月才对公众开放。要来这里必须先乘坐列车行驶70公里,然后换乘大巴走23公里,穿过蜿蜒的公路和茂密的森林,最后在桃罗岛(Torö)的安卡鲁登(Ankarudden)港口搭乘游船行驶4公里才能到达。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出发,这趟旅程需要将近3个小时。 从安卡鲁登港口驶出的渡轮(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乍看之下,这个4公里长、500米宽的岛并不值得游览。岛上的常住居民有20人,还有一个鸟类观测台。但是岛上曾经建起了复杂到可怕的38个最先进的军事设施,当时被掩埋在地下,几乎看不到。这些设施横贯整个岛,为抵御外敌对瑞典的进攻严阵以待。如今,只剩5处设施——包括一个可以攻击27公里开外目标的冷战时的炮台,这座炮台可以承受比广岛核爆强五倍的原子弹的攻击。 这不是上岛后你就会明白的。 我们的渡轮挤进港口。因为看起来不太可能挤进去,所以我都准备好受金属摩擦声音的折磨了。海岸上的人很少,所以很容易就找到了雅克·克利萨(Jaak Kriisa),老人面带微笑,与我紧紧握手。克利萨是岛上的居民,也是一个军事专家,他曾是坦克连的连长,或者按他开玩笑的说法是“他是岛上5%的人口!”他热情地欢迎我,带我坐上了高尔夫小车——这是在奥加岛上最方面的交通工具之一——我们在土路上颠簸前行,这条路就是该岛的主干道了。 奥加的港口(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我们的第一站是冷战时期的一个堡垒,也被成为兰斯奥特炮台。在石头和灌木的掩藏下,巨大的花岗岩上凸出一门军绿色的加农炮。附近,有一扇迷彩色的门藏在石头之间,它通往地下。这个遗址看起来并不大,但是这时克利萨向我示意门外的一幅地图。这就像是一个兔子的洞窟,一个巨大的地下迷宫就在我们脚下,它共有地下四层,18米深。1977年完工,使用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个炮台驻扎325个士兵——还有对空炮和机关枪可以射向海岸线。 “冷战期间,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大炮,”克利萨一边打开门一边告诉我。在旅游旺季,这里会定期组织游览,但是明智的做法是,直接给克利萨发邮件,在来之前确保有英语导览。 瑞典原来有六个海岸炮台,每个都装备3挺12厘米炮,用来在冷战期间抵御进攻。兰斯奥特炮台是仅存的炮台。 奥加虽然只是个小岛,但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几条重要航线进入斯德哥尔摩的入口,所以它成为瑞典重要的国防据点。虽然在冷战期间瑞典保持中立,但是瑞典担心一旦美苏发生冲突,苏联会从东边席卷整个欧洲。所以瑞典建立了像这样的高科技、高成本的炮台。“我们知道炮台建的很成功,因为我们从没有机会用它,”克利萨笑着说。 兰斯奥特炮台,冷战的堡垒。(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所有人都害怕真正战斗的“热战”,包括中立的瑞典在内。当时,瑞典20%的预算用于国防(现在低于2%)。仅兰斯奥特炮台就耗资6亿克朗。瑞典的空军规模曾经是世界第四。按照法律规定,任何住一户以上的建筑物都需要建造防空洞。 克利萨和我走过了两重门,门墙都是1.5米厚。他说第一扇门是用来抵挡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的,第二扇是用来防毒气。里面有一个淋浴,如果任何士兵不幸遭遇爆炸,就可以在这里清洗。 下一层是盥洗室、营房和厨房,墙上蓝绿色的阴影有20世纪70年代的风格。一切都像1991年时军队离开这里时一样。当我打开一个橱柜时,发现里面还有一罐咖啡,咖啡粉已经石化成一整块了。 兰斯奥特炮台,冷战的堡垒。(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回到顶层,我们在炮台室里驻足。弹药堆在墙边,准备好装入炮膛。我跟着克利萨钻过一扇小门向上看:随着金属的爬梯向上还有一层,上面的这座塔楼安装着我从外面看到的加农炮。我抓紧了爬梯往上爬。 我坐在其中一门炮的边上,两腿在半空摇晃,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到这么大的一门炮。这就是小小的奥加岛的骄傲,它让我感到震惊——这座岛的防御工事竟如此隐蔽。 后来,我从克利萨那里借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骑着它去岛的南端。我找到了兰斯奥特灯塔,耸立在我眼前。它是群岛最大的、瑞典最古老的灯塔,向远处的船只闪着绿光。一座加农炮指向南方,后面是一个水泥碉堡。在远处的堆满石块的海岸线上,还有两座加农炮警戒着。奥加岛的第一个防御工事建于1933年,这个炮台和堡垒在二战时曾使用过。它和冷战时的炮台一样,是用来威慑的,从未参与战斗。兰斯奥特炮台在20世纪70年代取代了它,然后在2009年兰斯奥特炮台也退役了。 兰斯奥特灯塔,奥加岛的第一个防御工事。(图片来源:Amanda Ruggeri) 我绕了灯塔一圈,向内陆进发,我小心地避开巨大的花岗岩,欣赏着荒芜的海岸线,在石块中间点缀着一些些小小的红色房子。距离碉堡约30米远的地方,我停下来向下看,我发现脚下有金属螺栓。 我一直走在堡垒上,之前竟没有察觉。 奥加岛震慑了轴心国和苏联,帮瑞典赢下两场战争。现在我终于意识到,波罗的海的这个遍布石块的小岛上有这样的防御工事是毫不奇怪的。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ukchina_simp.160203_vert_cap_when-the-wealthy-give-should-they-expect-to-receive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cap/2016/02/160203_vert_cap_when-the-wealthy-give-should-they-expect-to-receive
慈善捐赠是否应该期待获得回报?
问:我为慈善机构募捐时,大额捐赠人有时坚称他们的捐款有附加条件。例如,如果他们为新楼宇捐款,可能会要求我们雇用他们选择的建筑公司,或者可能会让我们用他们的律师事务所起草捐赠相关文件。我们不想拒绝这些捐款,但我们也觉得接受这些条件是不道德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做?
(图片来源:Günay Mutlu/Getty Images) 答: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已形成这样一种文化:欢迎捐赠人慷慨解囊,同时让他们的捐赠得到认可。认可方式多种多样,从简单的感谢信,到将捐赠人的名字写在建筑上,等等。 慈善机构依靠筹款来支持他们的使命,可以这么说,只要不涉及公然违法,任何接收捐赠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大额捐赠人有时会提出附加条件。(图片来源:Hill Street Studios/Getty Images) 但慈善行为本应是无私的。除了赞扬和感谢,捐赠人不应以其他方式从慈善机构得到好处或金钱回报。如果捐赠人把捐赠变成有利自己或朋友的手段,其实是不道德的行为。目的不能作为使用手段的理由,这种情况会让你感到不舒服。 纽约城高管培训师阿里森·德贝尔 (Allison Daubel) 认为,明智的做法是质疑这种行为。她通过电子邮件表示:“筹款最基本的原则是,捐赠人必须真实地放弃这笔钱财,他们捐款时不应利用其与筹款人的关系谋取私利或让任何其他人获利。” 她说,与你所在组织的董事会商讨,落实一套有关如何接受捐赠的政策,明确规定不允许提出财务条件。然后便有了书面规定,如果捐赠人要求特殊利益,你可以参考。 阿里森说:“通过清楚地规定所接受的捐赠类型,在募捐时你会感觉更好,还会切实提升所在慈善机构的声誉”。 这可能会疏远某些捐赠人,但从长远来看,却对慈善机构更有利,她说:“短期来看,你可能需要拒绝潜在捐赠人,但从长远来看,这会吸引你所在机构需要的捐赠类型:那些反映捐赠人的(和你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捐赠。” 请访问 BBC Capital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zhongwen_simp.101212_brief_china_corrupti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0/12/101212_brief_china_corruption
简讯;皖公安局长受贿被判15年
安徽省马鞍山市原公安局长程李明因受贿罪被判刑15年。
59岁的程李明于1998年3月至2009年4月,先后任芜湖市和马鞍山市公安局局长。 他被控在此期间受贿近600万元人民币。
zhongwen_simp.161111_us-election_result_unexpected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6/11/161111_us-election_result_unexpected
美国大选结果,我们为什么预测错了?
美国总统选举落幕。尽管克林顿夫人最终获得了比特朗普更多的选民票,但她丢掉了太多的州。根据美国选举规则,比她获得更多代表州的选举人票的特朗普当选。很多人不仅没料到结果,连过程都没有想到。原来想着克林顿夫人会一路领先,却恰恰相反。
希拉里·克林顿星期三(11月9日)在纽约发表讲话,承认竞选失败 普通大众分析判断错误还可理解,但是有太多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员、权威媒体和机构,都预测错误。最有意思的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曾庆捷,这位留美多年的政治学博士,投票前在校内的学习交流平台上,称“希拉里肯定赢。作为研究政治的学者,如果连这么一个简单预测都做不对的话,就不用来给你们上课了。” 曾博士上的课是《政治学原理》。选举揭晓后,他又留言:“同学们,我已经没有脸再见大家了,但是下周的课还是要上的,也会有期中考试。但是大家不用复习了,因为政治学所有的常识都没什么用了。” 我作为研究政治传播的学者,并有美国、日本、埃及等国的实地观选经验,也被狠狠打脸。视野所见,预测错误的中外专家实在太多。我们为什么会错呢? 精英意识的缺陷 此次预测错误,被普遍认为是精英意识的失败。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我们这些人都被称为精英。精英倒不是一定拥有权力、财富,他们也会鄙视官二代、富二代。 精英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拥有专业知识,成为学者、工程师、财经分析师、时事评论员;或者在媒体和各种公共平台有很多发声渠道,点评公共事务、国内外问题。 精英不分左中右、或自由派保守派,比如网络大V王小山、正能量代表周小平,尽管二人价值观截然对立,但这次都看好希拉里,并公开和网民打赌,输了要直播吃什么什么。 客观中立的科学家饶毅,作为美国归来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也看好希拉里。结果出来后,打赌的不复再言。饶毅则有点恼羞成怒,在微信朋友圈表示和支持特朗普的绝交。 精英尽管观点立场各异,但共用一种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比如不会公开说脏话、不侮辱女性、不族群歧视,要有绅士风度,“政治上正确”。政治家当然要政治上正确,公众人物更要注意言行。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次共和党的布什父子总统、众议院议长瑞恩等党内大佬,在特朗普的下流语言丑闻曝光后,和许多共和党的州长、议员等表示不再支持他。 精英意识最主要的体现是专业主义,就是在某个事上,我们比你懂得多、有经验、更在行。特朗普就是个商人、娱乐明星,没有任何从政经验,除了避税,也没参与过公共事务。他没有政治和公共治理的常识,就是攻击别人,信口开河,怎么能当总统、管理国家呢? 但是在政坛默默无闻的特朗普,如果遵从精英意识,坚持政治上正确、具有专业主义,别说进入最后的选举,就是共和党内的提名、初选他也通不过。不靠另辟蹊径、大放厥词、乱拳狂舞,谁会注意他呢?特朗普本人也是精英,但是他靠反精英的言行做派出名,并将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迅速在政坛蹿红。 作为一个网红政客,特朗普的成功,正是迎合了网络时代的特点。网络是平的,没有等级,外行可以挑战精英,群氓经常戏弄英雄;众声喧哗,有吸引力就有影响力;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美国。 作为一个网红政客,克朗普的成功,正是迎合了网络时代的特点 而普通的美国人,太渴望改变了。看看特朗普赢得的众多中西部、南部各州,他们经常失望于华盛顿纽约等东部政治精英鼓吹的民主自由,也没有从西部的加州、西雅图等工商高科技的全球化繁荣中继续获益。他们不满传统的政治精英,厌恶一成不变的政治模式。而横空出世的特朗普,刚好迎合了他们换人、换口味、换一种模式和可能的心态。 精明的特朗普深谙网络特点和民众心态,而精英们还在依靠过时的经验、不变的民调、同样被精英把持的媒体,进行分析预测,能不犯错吗? 媒体和民调的误导 信息社会,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传统的报刊广电,由于历史和门槛,仍然被精英把持。不管是自由还是保守,主流媒体对政治模式和政客做派,有一整套固定的认识和报道模式。而特朗普的玩法完全不同,媒体不适应、排斥,进而普遍不看好他。媒体的报道倾向强化了精英们的认识,而频频在媒体露面的精英又固化了报道的导向。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看传统媒体的时候,媒体和附在其上的精英,不光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最终招致渴望变化、模式切换的人们的逆反。许多人说不过专家,信不过媒体,但可以用选票表达好恶。 民意调查这么多年日臻完善,但不管是媒体还是专业调查机构,都采取样本调查的方式。媒体如果针对自己的观众调查,观众受媒体的影响,结果自然和媒体的立场观点差不多。可是网络时代又有多少人在看这些“政治上正确”的主流媒体?媒体的民调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而不是为支持或验证自己的报道而做? 专业民调机构在大众中的随机取样确有代表性,但是类似电话问答、街头访谈、问卷邀请的调查方式,很难确保人们的不敷衍、不撒谎。特别是对特朗普这样充满争议的人物,为了避免外界对自己立场的非议,会有人在被调查时表达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更是在投票的时候改变主意。而且信息的发达,导致太多的民调,结果是研究选举的精英还在拿民调说事,而大众早已不在乎泛滥的民调,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实际上还存在网络的投票民调,由于其虚拟性、没法识别年龄、国籍、变换身份、重复投票等特点,不被专业媒体和民调机构所采信。但网络民调对“网红”特朗普的追捧,不会影响专家精英,却会影响网民和选民,使他们在投票时选择顺应网络舆论。 价值倾向在现实的映射 美国内外的精英们,特别是一些拥有媒体资源的意见领袖,许多和希拉里有一样的价值倾向,自然看好她。过去是看见了才相信(Seeing is believing),现在则是相信什么,就希望看到什么(Believing is seeing)。因为认同希拉里的理念,就认为她能赢,用信念强化对现实的认识。 特别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自由派人士,因为认同希拉里在人权、网络自由、陈光诚事件上的言行,从推动中国现实变化的角度考虑,或者选择看美国主流媒体而被误导,或者注重和美国同行的交流,如美国有300多政治学教授公开信反对特朗普,而没有更多了解普通美国选民的感受,忽视了不同于以往的选情变化。 这与其说是距离、身份、心理的问题,不如说是价值观导致的对现实的曲解,正如精英不接地气,远离了选民一样。如此这般,我们能不错吗? 网友留言 其实,没有人比川普对美国的政治更了解。他为了了解各政党,加入过民主党,共和党还有其他小党。还详细研究了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族裔。知道美国社会需要什么,知道他面向的选民,更知道传统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和受众。更为了这目标准备了几十年,包括2008和2012的试探,对2012和2016各参选人的早就做好研究,寻找最好时机出击,知己知彼,可惜其对手蒙在鼓里。很多所谓的专家研究的范围方法实在太狭窄,多国政府也很令人不解的肤浅。 克林顿最终赢得了1992年选举的胜利,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竞选策略专注于国内议题,特别是当时陷入低谷的美国经济。他的竞选总部曾经张贴出一句非常著名的标语:“笨蛋,问题是经济! 佚名 上帝才是人类历史的主宰,民主党希拉里支持同性恋必然被上帝唾弃。人的智慧怎能搞过上帝的智慧?人的意念怎能搞过上帝的意念?总之,人算不如天算。 我不信神,但我知道冥冥之中,有某种规律的东西在作用。 在美国民主党口号式的人权,民主下,刘晓波无法出狱,也遏制不了包子的皇帝梦,连与宗教人士的交往也会被说成分裂他国,并一定会给你经济惩处。更可怕的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的总统,首相,政府会害怕这种惩处。所以,与其继续这种口号,不如经济上战胜专制,川普可能就是上帝派来的。我不知道川普是否有这种历史使命的觉悟,也许他只是为老白男出气,更可能他是为自己的地产公司的几十万上百万的普通住房寻找销路,因为现在只有苹果公司的高管和华尔街大佬,在消费几千万上亿美金的少数住房。川普可能会失败,更可能会不完美,但历史已经改变,总是有人将这件事情做好做完的。 历史的选择,上帝的安排,你说谁可以预测? 很可惜,在大家輕鬆地爭論獨與不獨的問題時,有一批押上個人身家性命安危的人士,在努力肅清二十多年以來形成的貪腐惡黑勢力,而這個勢力剛巧以香港為基地,在「舊中央」的控制下,除了一些被收編的人過著順適的日子外,大部份香港人,都在捱、都在等,等雨過天清,等有一天祖國有憲政法治,有真普選,好讓像林祖戀老先生一樣被人們愛戴的人得到合法的地位為人民服務。際此,無論形勢好壞,我們這些普通人,都要為著國家的未來站到反貪腐運動的一邊,不說傷害民族感情的話。而對於由梁振英及他背後勢力在這兩年多以來所策劃推動的亂港陰謀,我相信香港人是有足夠智慧去面對的。 這篇分析正好說明了:"Digital era is unconventional"的現象。 數位時代的價值觀和行為,已不再是約定成俗。川普就這樣闖入白宮。 “特朗普本人也是精英,但是他靠反精英的言行做派出名,并将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迅速在政坛蹿红。” 我认为这总结的很好,用红朝的话语体系来讲就是:川普这个人是非常善于组织群众工作。但历史上打击精英,裹携庸众的结果都很可怕,比如红色中国建立后,用各种群众运动,几乎把中国的精英消灭殆尽,后果大家都看到了。发起这些运动的头头,也算式精英。 美国的政治制度可能会限制川普胸中的魔鬼跑出来,我估计他要么只能干这4年(年龄、健康等因素),要么这4年都干不完(取悦庸众的行动并不会有好的成果)。 川普当选:美国走上传统回归路。2016-11-10 17:19。 https://sites.google.com/site/zhiyanpage/view/zy6b10-trump 几乎全球主要媒体和专家们都说川普【意外】当选,于是做分析,说谁谁投票给川普了,譬如说美国白人工人阶级和低水平教育的人给川普投票最多而使得川普赢了,而川普当选意味着【破坏】,云云。那说明,那些专家和媒体直到现在还不知道这次美国竞选是怎么回事及其结果意味着什么。 那些专家和媒体,一直认为希拉里可以赢得这次美国总统竞选、且一面倒地力挺希拉里而直到选情大体确定,难怪,川普当选使得他们感到【意外】。至于哪些人投票投给谁的统计,那些专家和媒体根本就是瞎扯:本人就去投票了;按规定:投票不记名,除了给竞选人打勾之外、不能添加任何符号或任何东西;现场不许拍照等做记录;有任何违规,该票作废。如此,投票管理机构都不知道(知道了也不能说)谁投了谁的票,那些专家媒体咋知道全国选民谁给谁投票了、还喋喋不休做这分析那分析的?........ https://sites.google.com/site/zhiyanpage/view/zy6b10-trump 这与其说是距离、身份、心理的问题,不如说是价值观导致的对现实的曲解,正如精英不接地气,远离了选民一样。如此这般,我们能不错吗? 中肯的分析-理想是美好的,但脱离现实就只会是空谈。 这篇文章还是一如既往的用精英论进行分析,还是砖家啊,其实特朗普当选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所犯的所谓错误其实几乎每个人都会犯,而且只是道德瑕疵,邮件门显示希拉里是犯罪了,砖家在鼓吹民主自由时往往双重标准这举世皆知,一个罪犯呼吁抵制罪犯这就是个笑话,这有点像中国问题,美国用民主自由发动很多之春,结果就是之春过后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所以美国谴责中国人权普通老百姓就觉得美国你到处践踏人权还指责别国人权?所以中国更加团结了,特朗普当选了 预测没错,希拉里普选票更多,说明更多美国人支持希拉里,错的是选举人票制度,这个过时的选举制度已经不适合当今美国,一人一票才是真正民主。 这是民主价值观深植于人民心中,人民当家自主的胜利。精英分子掌控的国家,是最大利益获得者,漠视劳工大众的结果。 佚名 假如特朗普能多點關注內政, 外交能收斂一些, 對美國來說, 不嘗是一件好事, 我亦希望他能勝出, 但他常常講出一些不恰當的說話, 因此引致選情非常反覆. 什么狗屁精英,真正的精英都看到了美国的极左意识形态的严重问题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大选之前,我曾听到美国一位冷静、客观的有识之士评论,他既对特朗普对国际事物一窍不通感到不安,也对希拉里在国际事物中过份鹰派感到不安。 希拉里在国务卿任内最大“政绩”之一,就是军事干预利比亚,结果造成当今欧洲难民灾难两大来源之一。 若希拉里真如“乔木”所愿,当了美国总统,把中国变成今日的利比亚,不知“乔木”是否认为是一件好事。 佚名 人都自以为知道善恶,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掉到这个坑里。 这个百万富翁的当选,奥巴马的连任都是在事发几个月以前被人预言的,只是普通人不去看那些预言,因为他们对说真理的话没兴趣,因为真理不会遂很多人的心愿 哈哈哈。。。说了一大堆废话,还是没达要点。要点是:近一半的美国人花钱的时候,感觉钱少多了,比2008年前。美国人啥时候过过这种日子啊?火上大了,不想再过8年这种日子。 佚名
zhongwen_simp.uk-57197021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uk-57197021
戴安娜王妃BBC专访独立调查:记者巴希尔欺诈事件遭包庇的来龙去脉
英国最高法院退休法官约翰·戴森勋爵(John Dyson, Lord Dyson)发表独立调查报告称,BBC电视时事栏目《广角镜》(Panorama)前记者马丁·巴希尔(Martin Bashir)以“欺诈”手段获得采访已故威尔士王妃戴安娜(Diana, Princess of Wales)的机会。BBC对此作出“无条件道歉”。
涉案《广角镜》访谈播出时,威廉王子(左二)与哈里王子(右一)尚未成年。 戴森勋爵星期四(5月21日)发表的报告称,巴希尔的行为违反BBC编辑指引,向BBC上司与管理层撒谎。但同时,BBC也没能在事件中持守“高标准的诚信和透明度”。 剑桥公爵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the Duke of Cambridge)欢迎戴森勋爵的结论,并指责《广角镜》的专访导致母亲偏执问题恶化,也破坏了父母的关系,而这全因为BBC管理层庸碌无能,没能严加追问。萨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Prince Harry, the Duke of Sussex)另行发表声明称,其母亲是被连串不道德媒体文化所引起的涟漪效应所杀害。 英国文化大臣奥利弗·道登(Oliver Dowden,杜永敦)表示,政府将思考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变BBC。大法官兼司法大臣罗伯特·巴克兰(Robert Buckland,白乐彬)说,事件有否牵涉刑事犯罪成分,应由警察等执法当局来决定。此前曾否决开展刑事调查的大伦敦警察厅(Metropolitan Police)表示将根据新的报告书作出评估。 BBC在《戴森报告书》发表之后向多人道歉。 分析:威廉、哈里兄弟的强烈回应 BBC王室事务记者 约翰尼·戴蒙德(Jonny Dymond) 威廉王子所表达的情感并不夸张。这不光是关于巴希尔,而是关于BBC整体,也就是他所认为完全无力调查事件,甚至于选择隐瞒不光彩事情的这家机构。 要注意的是,没有人说到此为止,也没有人说这事情年代久远。他明确地指责BBC把父母推向离婚,也在随后导致其母亲身亡的事情上扮演了一定角色。 哈里王子也发表了声明,没那么怒发冲冠,没那么指名道姓,倒是正如他一向所说,指出是“一种剥削与不道德操作文化”导致事件。 无疑,过去是哈里对媒体怒目而视,威廉则显得既往不咎。如今这位第二顺位王位继承人以肺腑之言猛烈抨击BBC,似乎说明他所受的伤害有多深,有多沮丧。 分析:给BBC留疤的《戴森报告书》 BBC媒体编辑阿莫·拉詹(Amol Rajan) 《戴森报告书》展示了BBC在1990年代一系列道德上、专业上与编辑上的过失,而这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那场世纪采访是靠欺诈而来。马丁·巴希尔已承认伪造银行结单,报告书进而指出他对多位人士撒谎,包括对BBC人员。 其次,后来的BBC总监霍尔领导的调查“可悲地无效”(woefully ineffective)。巴希尔从一开始就被信任,史宾赛伯爵从未被约谈。更关键的是,戴森勋爵拒绝接纳霍尔及其团队的辩解。 最后,戴森用上了他明知具爆炸性的词语:有人“包庇”(covering up)。包庇的源头并不清楚,但无论如何,BBC密谋大规模地欺骗公众,而正是公众资助BBC,BBC理应服务公众。 这份报告书不但会伤害BBC,还会给它留下疤痕。但也该指出,这次事件暴露了BBC新闻编采的历史性过失之际,也同时彰显了新闻报道的力量。 无论是每日邮报集团还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全靠他们锲而不舍,我们今天才能首次掌握电视史上最举足轻重,也可以说是引致最严重后果的采访,其背后的真相。 戴妃在《广角镜》专访中曝光了哪些信息? 查尔斯与戴安娜在1981年结婚。 1995年11月20日,BBC电视一台(BBC One)播出了《广角镜》单元〈专访威尔士王妃殿下〉(An Interview with HRH The Princess of Wales)。在此之前,英国王室成员从未如此公开谈论王室生活,以及其本人与其他王室成员的关系,因此被视为BBC一次重大的独家采访。 戴安娜王妃在这次访谈中: 这次访谈吸引2300万观众收看,其内容引起轩然大波。女王伊利莎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其后分别发函二人,请他们离婚。 采访戴安娜的这位记者是什么人? 马丁·巴希尔现年58岁,是英国最知名记者之一。除了这次戴安娜专访,于2003年2月在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播出,贴身专访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米高·积逊)长达八个月的纪录片,也是巴希尔的话题之作,吸引了1400万人收看。 马丁·巴希尔因戴安娜专访成名,此后活跃于英美两地媒体。 巴希尔当时年资尚浅,且从未从事王室报道。他取得访问戴妃机会的消息曝光时,令不少BBC中人惊叹不已,只是大家未必想到这采访过程在20多年后会被揭发存在舞弊行为。 戴安娜专访播出之后几年,巴希尔离开BBC,到ITV给该台知名新闻主播特雷弗·麦克唐纳爵士(Sir Trevor McDonald)制作时事节目。2004年巴希尔移居美国纽约,先加入美国广播公司(ABC),其后转到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担任政治评论员。 2013年,巴希尔因在MSNBC节目中批评美国共和党前副总统候选人莎拉·佩林(Sarah Palin)是“世界级蠢材”(world-class idiot)而要公开道歉,继而辞职。 巴希尔于2016年返回英,获BBC返聘为宗教事务编辑。2019年他参与ITV选秀节目《X Factor》名人赛,于第三周遭淘汰出局。 2020年10月,刚接受过第四次心脏搭桥手术不久的巴希尔感染2019年冠状病毒(COVID-19),一度病重。在同一时间,戴安娜王妃弟弟——第九代史宾赛伯爵查尔斯·史宾赛(Charles Spencer, 9th Earl Spencer)——公开指控巴希尔涉嫌欺骗姊姊受访。 2021年4月,巴希尔以健康为理由向BBC请辞,一个月后离职。BBC副新闻总监乔纳森·芒罗(Jonathan Munro)表示,巴希尔递交辞职信后不久再次入院接受心脏手术。 戴森勋爵报告如何评价巴希尔的行为? 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Channel Four)于2020年10月播出纪录片《戴安娜:那场访谈背后的真相》(Diana: The Truth Behind the Interview),曝光多位知情人士对1995年《广角镜》专访的质疑。11月,《每日邮报》(Daily Mail)刊出史宾赛伯爵要求BBC调查的主张。 11月18日,BBC宣布委托戴森勋爵开展独立调查,2021年5月20日发表调查结果,是为《戴森报告书》(The Dyson Report)。 戴森勋爵的报告明确地形容巴希尔以欺诈手段获取采访机会。报告证实巴希尔向史宾赛伯爵出示一份伪造的银行结单,声称某报业集团向伯爵一名前雇员汇款,以图获得伯爵信任,将其介绍予戴安娜王妃。 巴希尔承认他要求图像设计师马特·威斯勒(Matt Wiessler)拼凑出这份银行结单,但当BBC多位经理查问巴希尔时,他连番否认曾向史宾赛伯爵展示有关文件。 报告认为巴希尔“撒谎并维持着该谎言,直到无法自圆其说。这是其最应受谴责的行为,且对其整体诚信构成莫大疑问”。 BBC在戴森勋爵报告中得到哪些评价? 事发时《广角镜》节目组所在:BBC伦敦白城园区(BBC White City) 戴森勋爵在报告中猛烈批评BBC的作为。 英国《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早于1996年初曝光了这份虚假的银行结单,《星期日泰晤士报》同期也曾发表质疑这次专访的调查报道。时任BBC新闻总监托尼·霍尔(Tony Hall)牵头召开内部调查,结果认定巴希尔、《广角镜》与BBC新闻部毫无过失。但《戴森报告书》指出,该次内部调查从未会见史宾赛伯爵以听取证词,未能全面反映事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报告书批评,内部调查并未以“必要的怀疑和谨慎”来看待巴希尔的证词,也没能提出任何合理理由说明为何如此处理,尤其是当巴希尔已承认伪造银行结单,而此举本身已严重违反BBC各种规章。 托尼·霍尔后来获授勋成为霍尔勋爵(Lord Hall),并曾在2012至2020年间担任BBC总裁。 报告同时指责BBC隐瞒巴希尔是如何获取该次访问,又回避媒体查询。《戴森报告书》称:“BBC在毫无正当理由下,没能达至高标准的诚信和透明度,而这理应是其典范。” 《戴森报告书》的结论包括: 不过,在《戴森报告书》附录中作为证据刊登的一封1995年便条中,戴安娜王妃表示“毫不后悔”接受《广角镜》采访。 戴森勋爵指出,戴安娜王妃这封日期为1995年12月22日的便条是在2020年11日被发现,并转交BBC行政人员。 各方对《戴森报告书》有何反应? BBC回应称,报告指出了多项“明确失误”,而当时既有的编辑守则本该足以阻止记者以此等手段获取采访。BBC声明同时承认,管理层当时应尽更大努力寻根问底,并开诚布公。 巴希尔形容伪造该银行结单是“愚蠢行为”并为此道歉,但他声称这从未左右戴安娜王妃决定是否接受其采访。 前BBC总裁霍尔勋爵发表声明,承认当时他作为新闻总监,以“疑点利益归于被告”(benefit of the doubt)为由放过巴希尔,是错误决定。 现任BBC总裁蒂姆·戴维(Tim Davie)说:“虽然报告指出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热衷于接受BBC采访,但寻求采访的过程显然与公众合理期望远远不符。” “我们对此感到非常抱歉,戴森勋爵已明确指出问题所在。” BBC董事会主席理查德·夏普(Richard Sharp)说,BBC“毫无保留地接纳”《戴森报告书》的内容,并认同事件中存在多项“不能接受的过失”,“我们不会因为事情年代久远而觉得安慰”。 BBC以总裁戴维名义致函威廉王子、哈里王子、查尔斯王子与史宾赛伯爵道歉。据BBC了解,戴维在致查尔斯王子的信函中承认巴希尔对王储、其幕僚与其他王室成员作出“虚假和不实主张”。 BBC同时退还一切与该期《广角镜》节目有关之奖项,包括一项1996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电视奖项。 前BBC主席迈克尔·格拉德勋爵(Michael Grade, Baron Grade of Yarmouth)于巴希尔舞弊嫌疑曝光之后曾猛烈抨击BBC管理层。他形容BBC的包庇行为比巴希尔的所作所为更加恶劣。 格拉德勋爵说:“要整整25年才真相大白,这不禁让人联想,BBC的新闻档案里还埋藏着多少我们从不被告知的包庇?” 马特·威斯勒在当年的内部调查过后不再获BBC委托任何工作。他在5月21日对BBC记者回应说,有关方面在20日晚22:00给他发来道歉信息,实在是“太少、太晚”。他要求霍尔勋爵和时任BBC主席约翰·比尔勋爵(John Birt, Lord Birt)向他当面道歉。 戴安娜王妃晚年回顾:从离婚到巴黎致命车祸 戴安娜·弗朗西斯·史宾赛女勋爵(Lady Diana Frances Spencer)生于1961年7月1日,是第八代史宾赛伯爵约翰·史宾赛(John Spencer, 8th Earl Spencer)第四名孩子。 1981年,戴安娜与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Charles, Prince of Wales)结婚,先后诞下威廉与哈里。 1992年,戴安娜与查尔斯分居;1996年,两人离婚。 1997年8月31日凌晨,戴安娜在法国巴黎阿尔玛桥(Pont de l'Alma)旁边的地下车道遭遇车祸,送院抢救之后不治身亡,终年36岁。 车祸中,与戴安娜同行的友人——英国埃及裔富商之子多迪‧法耶兹(Dodi Al Fayed)和司机亨利·保罗(Henri Paul)同告丧生。法耶兹的保镖特雷弗·里斯—琼斯(Trevor Rees-Jones)生还。 调查人员认定,保罗体内每100毫升血液的酒精含量为175毫克,远高于法国法定上限50毫克,相当于喝了多于一瓶葡萄酒;保罗试图摆脱“狗仔队”摄影师追踪,加速逃走,结果轿车失控,撞上地下车道一根混凝土柱子,造成惨剧。
zhongwen_simp.world-55757690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5757690
民主、团结和真理 拜登就职演说还有哪些内容
本周三(20日),拜登宣誓就职,成为第46任美国总统。 由于疫情,这次就职典礼与往年不同。不过,他的就职演说依然成为中文网络媒体热议的话题。除了赞扬民主,呼吁国家团结和人民寻求真理外,拜登还说了什么?BBC中文以下刊发拜登就职演说中文翻译,并配上一组图辑。
首席大法官罗伯茨(Roberts)、副总统贺锦丽(Harris)、议长佩罗西(Pelosi)、领袖舒默(Schumer)、领袖麦康奈尔(McConnell)、副总统彭斯(Pence)、尊敬的来宾、美国同胞们,这是美国值得庆贺的日子。这是民主的日子,具有历史意义和满怀希望的日子,重整旗鼓和竭精励志的日子。经过长期的考验,美国已焕然一新。美国踔厉奋发,迎接挑战。今天,我们庆祝胜利,不是为了某一位候选人,而是为了一项事业,民主事业的胜利。人民,人民表达的意愿声声入耳。人民坚守的意志深铭肺腑。 我们再次认识到民主的宝贵。民主不免脆弱。朋友们,此时此刻民主已获全胜。(掌声)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仅在几天前还发生了妄图动摇国会大厦(Capitol)根基的暴力。现在,我们作为上帝庇护下的国度齐心合力,密不可分,遵循两个多世纪以来的传统进行权力和平转移。我们以我们美国独特的方式展望前景,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以乐观的态度,瞩望我们的国家实现我们认为能够完成和必须坚持的目标。 感谢两党前任诸位今天莅临会场。对他们表示我衷心的感谢。(掌声)我知道——(掌声)我知道我国宪法历久弥坚,我国的实力坚不可摧。昨晚卡特(Carter)总统与我通话时也谈到这一点。今天他不克出席,但我们向他毕生的服务表示敬意。 拜登夫妇 我刚刚宣读了他们每一位爱国者都曾宣读的神圣誓词。这份誓词由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第一次宣读。但美国的历程不能仅依靠我们中间的某一个人,也不能仅依靠我们中间的某些人,而需要依靠我们所有的人,依靠我们大家作为人民的一份子,努力实现更完美的联邦。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度,我们有优秀的人民。几个世纪以来,风潇雨晦,千难万险,不论和平与战争,我们已走到今天,但我们仍任重道远。 我们将以疾风迅雷之势和紧迫的心情勇往直前,因为我们在这个充满危险和重大机遇的严冬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有众多的问题需要修补,有众多的状态需要恢复,有众多的伤口需要愈合,有众多的工程需要建设,还有众多的收获需要实现。与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相比,我国历史上很少有人经历了如此众多的挑战,也很少有人经历了如此严峻的艰难处境。 百年罕见的病毒悄悄地侵袭了全国。一年内美国的死亡人数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期间美方人员的死亡总数。数百万个工作岗位消失。成千上万的工商企业关闭。近400年来争取种族正义的呼声激励了我们。实现正义的梦想不能再有任何延误。(掌声) 对生存的渴望来自星球本身。这个呼声无比紧迫,无比清晰。现在,政治极端主义、白人至上主义、国内恐怖主义甚嚣尘上,我们必须加以抗击,我们必将战无不胜。(掌声) 前总统克林顿夫妇也在就职典礼现场 为了抗击这些挑战,为了恢复心灵,为了保障美国的未来,需要加倍努力,不能仅付诸于言辞。这需要实现民主政体最难以把握的问题,团结。团结。在那一年的1月,1863年的新年,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签署解放宣言。总统在他的笔触及这份文件之时说到,“如果我能够留名史册,必是因为这个动作,我为之付出了全部心血。” “我为之付出了全部心血。”今天,在今年1月份,我付出的全部心血是:让美国团结起来,团结我们的人民,团结我们的国家。我吁请每一位美国人与我一起加入这个事业。(掌声) 团结一致打击我们面临的敌人,愤懑、怨艾和仇恨、极端主义、无法无天、暴力、疾病、缺乏工作和丧失希望。我们团结一致就可以完成伟大的使命,重要的使命。 我们能够纠正错误。我们能够让人们获得好工作。我们能够让子女在安全的学校受教育。我们能够战胜这个致命的病毒。我们能够奖励——奖励工作和重建中产阶级,使医疗护理保障所有人的健康。我们能够实现种族正义,我们能够使美国再次成为全世界首要的正义的力量。 我知道,谈到团结,某些人会感到如今这个话题似乎有些愚不可及。我知道,使我们分裂的力量根深蒂固,是很现实的存在。但是,我还知道,这并非新的现象。我们的历史经常面临两方面相持不下的争斗,一方面是我们关于人人生而平等的美国理念,另一方面是种族主义、本土主义、恐惧、妖魔化等使我们长期撕裂的冷酷丑陋的现实。 这场战役旷日持久,胜利从来无法获得担保。经历了南北战争、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世界大战(World War)、9/11,通过斗争、牺牲和挫折,我们善良的天使永远百战百胜。在以往每一个时刻,我们都有足够的力量——我们有足够的力量——戮力同心,推动我们大家勇往直前。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做了。 历史、信仰和理性指路,团结之路。我们能够将彼此不视为敌人,而是邻居。我们能够以尊严和尊重彼此相待。我们能够把力量联合在一起,停止叫喊,降低温度。因为没有团结,不会有和平,只会有怨恨和怒火。不会有进步,只会有令人精疲力竭的愤怒。不会有国家,只会有混乱国态。 这是我们面对危机与挑战的历史时刻,团结是前行之路。我们必须以美利坚合众国的姿态面对这一时刻。如果我们这样做,我向你们担保,我们不会失败。在美国,当我们共同行动时,绝对从来不曾失败过。 因此今天,此时此刻,在此地,让我们重新出发,我们所有人。让我们重新开始相互倾听。相互听到彼此。相互看到彼此。相互尊重彼此。政治不必是熊熊烈火,将所及之处化为灰烬。每一个分歧无需成为全面开战的理由。我们必须拒绝那种玩弄事实本身,甚至编造事实的文化。(掌声) 我的美国同胞们,我们必须与此不同。美国必须胜过那种状态,我相信美国比那种状态优胜得多。只要环视四周。我们站在这里,在国会穹顶的影子下,正如先前提到的,它在内战中落成,正值联邦本身名副其实地处于危机关头。然而,我们经受住了,我们胜利了。 我们站在这里,眺望着金博士(Dr. King)讲述他的梦想的大草坪。我们站在这里,它是108年前另一次就职仪式时,成千上万抗议者试图阻挡为争取投票权而勇敢游行的妇女的地方。今天,我们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民选国家领袖——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在这里宣誓就职。 副总统贺锦丽 不要告诉我情况不可改变!(掌声) 我们站在这里,面向波多马克河(Potomac)彼岸的阿灵顿公墓(Arlington Cemetery),那里永久安息着为国家奉献了全部最后力量的英雄们。我们站在这里,仅仅几天前,骚乱暴徒以为他们可以用武力窒息人民的意愿,停止我们民主的运作,把我们从这个神圣之地赶走。它没有得逞。它永远不会得逞。今天不会。明天不会。永远不会。永远不会。(欢呼声和掌声) 对所有支持我们竞选的人,我对你们给予我们的信任深感荣幸。对所有没有支持我们的人,让我这样说,请在我们前进中听我的话语。请对我和我的心做一估量。 如果你仍然有不同意见,没关系。这就是民主。这就是美国。有和平表达异议的权利。在我们共和国的保护栏中,这也许是这个国家最强有力之处。但是,请听清我的话,不同意见绝不能导致分裂。我向你们保证,我将是全体美国人的总统,全体美国人。(掌声)我向你们保证,我将为没有支持我的人同像为支持我的人一样努力搏斗。(掌声) 许多世纪以前,我教会中的一位圣贤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写道,一群人是由他们所共同热爱的目标界定的群体。由他们所共同热爱的目标界定。什么是我们美国人共同热爱的目标,能够界定我们是美国人? 我想我们知道。机会,安全,自由,尊严,尊重,信誉,还有的确,真实。(掌声)最近几周和几个月让我们得到了痛苦的教训。有真实,有谎言,为权和为利而散布的谎言。 我们每个人作为公民,作为美国人,都有职责和责任维护真实和击败谎言,特别是作为领袖,作为已经宣誓忠诚宪法和保护国家的领袖。(掌声) 请注意——(掌声)——我理解,我的许多美国同胞对未来怀着恐惧与不安。我理解,他们担心他们的工作。我理解,就像我父亲一样,他们夜晚躺在床上仰望天花板在想,我能不能保住我的健康保险,我能不能付得起按揭;在想着他们的家庭,下一步会怎样。我向你们保证,我明白这点。 但是,答案不是转向闭关自守,退缩到各种派别中,不信任外貌不一样——与你的外貌或祈祷方式不一样的人或者与你不是从同样来源获得新闻的人。我们必须结束这种不文明的交战,把红与蓝对立,乡村与——乡村与城市对立,保守与自由对立。如果我们敞开心胸而不是硬化心肠,我们能够做到。 如果我们能展现一些宽容和谦卑,如果我们愿意站到他人的位置上——就像我母亲说的那样——只是片刻时间,站到他们的位置上。因为生活就是这样:无法说命运将给你带来什么。 有些时候你需要一只援手。另一些时候我们被召唤伸出援手。生活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我们如何相互关照。 如果我们是这样,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强大、更繁荣、更能准备好迎接未来。而且我们仍能持不同意见。我的美国同胞们,在我们面前的工作中,我们将彼此需要。我们需要我们的全部力量来保持——来坚持度过这个黑暗的冬季。我们正在进入可能是最艰苦、最致命的这一病毒的疫情期。 我们必须搁置政治因素,最终能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来面对这场疫情。而且我向你们做出这个承诺。正如《圣经》所言:“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我们将共同度过这个时期。共同度过。诸位,我曾在众议院和参议院共事过的在座的各位同仁,我们都知道,全世界正在注视着,今天正在注视着我们所有人。而这就是我要对那些我们的边境以外的人所说的话。 美国经受了考验,而且我们因此变得更加强大。我们将修复我们的联盟并再次同全世界交往。不仅要应对昨日的挑战,而且要应对今日和明日的挑战。(掌声) 我们将以我们的榜样为力量来引领,而不仅仅是以我们的力量为榜样。(掌声)我们将成为和平、进步和安全的一个强有力的、可信赖的伙伴。 你们都知道,我们这个国家已经经受了如此之多。我想请你们和我一起默祷片刻,以缅怀在过去一年中被疫情夺走的400,000名我们的美国同胞——母亲、父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朋友、邻居和同事。我们将成为自己知道能够而且应当成为的人民和国家,以此来纪念他们。 因此,我请求你们,让我们为那些被夺去生命的人、为那些被留下来的人,并为我们的国家静默祈祷。 [静默片刻] 阿门。诸位,这是一个考验的时刻。我们面对着对我们的民主以及对真理的攻击。一种正在肆虐的病毒、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系统性种族主义的刺痛,以及一场环境危机。还有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其中任何一个都足以对我们构成深远挑战。但事实是,我们同时面对这所有一切。让这个国家面对我们所曾肩负过的最严峻的责任之一。现在我们将经受考验。 我们将会挺身而出吗,我们所有人?现在是拿出胆魄的时候了,因为要做的事如此之多。而且这是肯定的。我向你们保证,我们将接受评判,你和我,根据我们如何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这些连锁危机。我们是不是能挺身而出,这是问题所在。我们将能主宰这个罕见的艰难时刻吗? 我们将能履行我们的义务,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新的、更好的世界吗?我相信我们必须这么做。我确信你们也是如此。我相信我们将能这么做。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将谱写美利坚合众国历史上的下一个伟大篇章,一个美国的历程,听起来好似对我而言意味深长的一首歌。这首歌名叫《美国赞歌》(American Anthem)。其中有一段歌词尤为醒目,至少于我而言。 这段歌词是:“几个世纪的努力和祈祷让我们走到了今天。我们的业绩将是什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如何评说?当我的日子逝去时,让我在心里知道。美国,美国,我把我最好的献给了你。”让我们来添加。让我们为我们的伟大国度正在展开的历程来添加我们自己的努力和祈祷。 拜登就职当天,华盛顿戒备森严 如果我们这样做,那么当我们的日子逝去时,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这样说我们:他们尽了最大努力,他们尽到了自己的义务,他们愈合了一片破碎的大地。我的美国同胞们,我在今天结束时重申开始时在上帝和你们所有人面前发出的神圣誓言。我向你们保证,我将始终对你们坦诚相待。我将捍卫宪法。我将捍卫我们的民主。我将捍卫美国。 而且我将给予所有,你们所有人,让你们——我所做的每件事都服务于你们,只考虑可能性而不考虑权势,只考虑公众福祉而不考虑个人损失。我们将共同谱写一个美国历程:充满希望而不是恐惧,团结而不是分裂,光明而不是黑暗。一个高尚且有尊严的、关爱且抚平创伤的、伟大且美好的历程。 让这一历程来指引我们,让这一历程来激励我们,让这一历程来告诉未来后世我们响应了历史的召唤,我们抓住了这个时刻。民主和希望、真理和正义没有在我们眼前消亡,而是欣欣向荣,美国在国内保障了自由并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灯塔。这是我们对先辈、对彼此、对后代的承诺。 因此,怀着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我们着手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各项任务,在信仰的支撑下、在信念的驱使下,奉献于彼此以及我们全心热爱的这个国家。愿上帝保佑美国,愿上帝保护我们的军队。谢谢你,美国。 结束(东部标准时间1月20日中午12:13)
ukchina_simp.vert-cap-50973811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ap-50973811
生活艰难 西班牙千禧一代重新规划人生
西班牙如果有“最具千禧年代精神奖”的话,“杰夫先生”(Mr Jeff)得奖应是当之无愧。该洗衣服务公司以20世纪90年代电视节目《新鲜王子妙事多》(The Fresh Prince of Bel Air)中的管家杰夫里(Geoffrey)来命名。而且此电视节目的主题曲歌词可以说在大多数西班牙千禧一代(大约是1982 - 2000年出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得益于三位创始人,“杰夫先生”于2016年创立,而他们不出意外地都是千禧一代。这家总部位于巴伦西亚(Valencia)的公司迅速从西班牙扩张到了拉丁美洲。对于26岁的创始人戈麦斯(Eloi Gómez)来说,决定创业在当时是理所当然的。 “在四、五年前,如果我不创业,我就得出国或是修读硕士,因为在那时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听起来很疯狂。要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是不可能的,”他如此解释。 2008年全球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千禧一代首当其冲,他们要承受诸如临时合同制的低薪工作,不断上涨的房价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等。在西班牙,年轻人感受到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生活压迫尤其明显。与X一代(1966年至1980年出生的一代)相比,同龄的千禧一代在30岁至34岁这个年龄段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了30%。 戈麦斯(26岁)发现大学毕业后在西班牙就业前景黯淡,因此他在巴伦西亚成立了洗衣服务创业公司“杰夫先生”(Credit: Eloi Gómez) 詹森(Marcel Jansen)作为马德里自治大学(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经济学教授以及马德里应用经济研究基金会(Foundation of Applied Economic Studies)研究员表示:“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第一代无法保证自己能获得比父母更好的生活的一代人。我们在2014年做了一次对比研究,比较了这代年轻人和前几十年的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条件,我们不得不追溯到80年代末才能找到和如今类似的生活状况。”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五年后,即2013年,西班牙青年失业率超过了56%。在过去的十年中,西班牙年轻人长期失业率达到了过去的五倍。 戈麦斯说:“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教导说,你只需要好好读书,读到大学毕业,然后你就能找到工作。”但到他长大成人,像他这样的千禧一代不得不背离了前几代人所遵循的成长模式,必须另谋出路。 不确定的未来正在推动着被称为西班牙“迷惘的一代”转向非传统的工作模式以谋生。在如今的西班牙,传统模式再不能帮助人们渡过生活难关。 前进,继续前进…… 西班牙的房租涨幅速度是工资的 12 倍。在 2018 年的前三个月,平均月租金上涨到了 1025 欧元(1167美元),而在巴塞罗那则涨到了 1603 欧元(1825美元),马德里涨到了 1549 欧元(1764美元)。来自西班牙国家统计局的研究人员估计,相比高价房租, 20 至 24 岁西班牙千禧一代的平均月薪只为 943 欧元(1074美元), 25 至 29 岁为 1323 欧元(1506美元), 30 至 34 岁为 1612 欧元(1835美元)。即使是收入最高的千禧一代,从统计数据来看,房租也远远超过了他们月薪的 50%,而这一比例也远高于专家所建议的 30%上限。 位于英国的智库决议基金会(Resolution Foundation)的跨代事务委员会(Intergenerational Commission)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千禧一代的收入比同年龄的X一代实际收入要低得多。例如,目前在西班牙,30岁出头的千禧一代的平均收入与X一代相比低了30%(7000欧元)。” 巴伦西亚大学(University Of Valencia)经济学家戈尔利希(Francisco José Goerlich)表示,尽管生活水平在过去30年里确实有所改善,但生活条件是否真的更好则变得有些模糊。他表示:“毫无疑问,租金的上涨,尤其是在大城市,是人们生活支出的很大部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用于其他方面的资金就相对应地减少了。” 不同的选择 30岁的罗伯斯(Cristina Robles)曾学习纪录片制作并在马德里周边的公司实习,其中包括西班牙国家广播电视台(Televisión Española)。罗伯斯发现,千禧一代要进入西班牙的就业市场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与她的前辈相比。她说道:“每个人都希望你能在一份月薪650欧元(740美元)的工作中完成五份不同的工作。” 罗伯斯最后并没有在媒体行业工作,而是选择成为“送货鸟”合作社(La Pájara Ciclomensajería)的一员。“送货鸟”是一家自行车外送服务,提供通过电话或网络在线安排的预定送货服务,以及通过网站订购的食物外送服务。 30岁的罗伯斯(图片最右),最近加入了自行车外送服务,她认为这份工作比在电视台工作更有成就感(Credit: La Pájara Ciclomensajería) “送货鸟”合作社于2018年9月由五名千禧一代创立,其中三个是西班牙人,一个哥斯达黎加人和一个意大利人。这五人都曾在包括“户户送”(Deliveroo)之类以临时工为基础的公司工作过。他们都表示希望能离开这种传统的限制性模式,以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更良好的工作环境。 30岁的科里盖利(Martino Correggiari)说:“我认为这个合作社模式的关键是在于我们都是合作社的所有者,所有的钱都由我们分配”。他补充说,和其他依赖承包商的零工经济商业模式不同,这个模式“没有中间人”。他强调,“送货鸟”合作社的核心是在于你在为自己工作。 目前,合作社的成员们已经快达到每小时9欧元(合10.25美元)的收入,但由于业务刚刚起步,他们正处于所谓的“过渡阶段”,即他们仍在建立强大的客户群。(西班牙没有规定每小时最低工资,但要求每月最低工资为735欧元(837美元)或每周工作40小时的情况下每小时工资为4.50欧元(5.12美元)。) 虽然罗伯斯新工作的收入不稳定,但她的收入仍然高于她上一份在电视台的工作。在电视台的实习期间,她没有得到任何报酬。她说:“我们喜欢在街上骑自行车,如果你能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赚钱,那真是太酷了。” 迷惘一代找寻人生方向 拉莫斯(María Ramos)是《看不见的墙》(The Invisible Wall)的作者之一,该书探讨了西班牙青少年成长为独立成年人的障碍。她认为,千禧一代所面临的经济限制正在拖慢他们跨越人生重要里程碑的进程。人生的重要转变,如成为父母养儿育女,正变得越来越遥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完全停滞不前。 拉莫斯说:“在西班牙,人生规划推后是非常明显的。78%的人在30岁时仍与父母同住一起。青年人就业缺乏保障很严重,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缺乏就业安全感甚至贯穿于整个人生。” 2018年,西班牙创下了40年来最低的出生率 ,即平均每位母亲生1.3名子女。1972年时的出生率是每位母亲2.9名子女。戈麦斯同意说,“千禧一代与父母住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因此结婚时间较晚,生育时间也会更晚。我母亲出嫁时是16岁,我父亲是25岁。”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千禧一代也在重新思考着对人生成功的传统期望是什么。从职业还是个人生活来说,什么才叫成功? 罗伯斯说:“众所周知的是,人们期待获得的是人生经历这个过程而不是人生未来的某个目标。到了30岁,我将要结婚,养两条狗,还可能会有一个孩子。我认为,人们不是用目标来衡量他们的生活,而是用经历来衡量他们的生活。如果这份工作能让我们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且我们也享受自己的工作,那我想,我们并没有做错任何事。” 请访问 BBC Capital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50929_china_japan_indonesia_rail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9/150929_china_japan_indonesia_rail
印尼决定委托中国承建第一条高铁项目
据日本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官员星期二(9月29日)透露,印尼决定把这个国家的第一条高速铁路项目交给中国承建。
中国在雅加达展出了自己的高铁列车 这位官员在透露上述消息时引述了印尼政府官员对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发表的谈话。 中日两国一直为获得印尼高速铁路建设项目而激烈竞争。 按照计划,印尼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将连接首都雅加达和纺织业基地万隆。 日本驻印尼大使馆经济事务专员Yoshiko Kijima星期二向媒体表示,索菲安·贾里尔部长已经通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印尼欢迎中国的计划,日本认为这是印尼的最终决定。 据报道,印度尼西亚经济统筹部长索菲安·贾里尔目前正在日本访问,讨论有关的高铁项目。 (编译:跃生 责编:董乐)
zhongwen_simp.150820_gabon_ivory_uktroop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08/150820_gabon_ivory_uktroops
英军士兵赴加蓬协助打击偷猎和象牙走私
驻北爱尔兰的12名英军士兵被派往非洲加蓬,协助当地打击偷猎大象和非法象牙交易活动。
加蓬总统阿里·翁丁巴请求英国提供帮助,以遏制猖獗的非法猎杀大象和象牙走私现象。 加蓬大象被偷猎者杀死后获取的象牙绝大部分被走私到亚洲。 前去增援的英军士兵将与加蓬一个训练中心的护林员并肩工作。 他们将在打击偷猎的战术层面提供帮助。 从1989年开始,一项国际公约规定禁止象牙贸易,但地下交易市场却繁荣依旧。 非法象牙贸易导致大量非洲大象被偷猎者杀死。 (编译:郱书 / 责编:路西)
zhongwen_simp.130930_china_corruption_inner_mongoli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3/09/130930_china_corruption_inner_mongolia
内蒙高官杨汉中受贿四千余万被判死缓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原副书记杨汉中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一案周一(30日)在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杨汉中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宣判后,杨汉中当庭表示不上诉。 中新社报道,59岁的杨汉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伙同其妻子、弟弟、情妇、司机等人先后49次非法收受和索取19人给予的财物共计人民币4037余万元。 法院认为,杨汉中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且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依法应予严惩。 法院还认为,鉴于杨汉中具有坦白情节,认罪态度较好,且能够积极退回大部分非法所得的款物,具有悔罪表现,可以对其酌情从轻处罚;杨汉中并有检举他人违纪线索的立功情节,可以对其从轻处罚。 宣判后,杨汉中当庭表示不上诉。 (撰稿/责编:路西) 网友如有评论,请用下表: 读者反馈 又一名贪官受贿四千余万被判死缓,可见中国人民的脂膏是何等丰腴,真个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歇。如此温驯的老百姓,如此只求温饱的善良老百姓,难怪是庸官腐吏的乐园。孟光, Hong Kong “认罪态度较好,具有悔罪表现 ”!? 何必当初??? 浪费老百姓的银子。我愿捐献5毛的枪子钱。pingping, meiguo
ukchina_simp.vert-fut-48882748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8882748
要如何造出能存在一万年的东西?
最近,我去了一次日本,有幸见证了一场仪式。这种仪式1300年前就在日本出现了,如今是第66次。庆典中,皇太子妃雅子带领着一队神道教的祭司,将旧神宫里的物件搬迁到新建好的神宫之中。公元7世纪以来,伊势神宫本殿(Ise Grand Shrine)每隔20年就会依原型重建。迁宫是神道教诸多仪式之一。建筑神宫的建材很容易损坏,重建神宫,既能够保存其特色建筑的完整性,又有利于让下一代工匠学习营造技术。
日本有许多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司。这个国家对于修缮有着独特的热爱,因此能将神宫修缮和祭祀仪式维持数千年之久。在这些国家,人们创造的许多文物和建筑,能够保存很久很久。每一件作品都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日本伊势神宫本殿,每20年重建一次(Credit: Alamy)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和恒今基金会(Long Now Foundation)合作,同计算机科学家希利斯(Danny Hillis)以及一个工程师团队一起,要建造出一座具有纪念碑意义规模惊人的“万年钟”,以警示人们注重长远考虑。我们的理念是铸造一座规模巨大、时间跨度很长的钟,当面对它时,会激起人们为长远未来考虑的想法。我们可以想象,要是在5年之内解决气候变化这样的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时间跨度太小。但如果把时间跨度调整到500年,那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事情,也开始变得容易处理。 建造一座寿命能达一万年的机器,要参考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充分了解文物是怎么被保存下来的。虽然我们可以减慢时钟的工作速度,把一万年内指针滴答走过的格数控制到人类个体生命的长度。但是,万年钟要用什么材料打造,又该放到哪里呢?在过去的20年里,我一直在研究其他幸存建筑物的结构,探究它们耐久的秘诀。也尽我所能亲自去查看其中的一部分。一些遗址因被人遗忘或被掩埋等原因得到了保存;一些因纯粹的质量过硬,在人们的视野中得以保留下来;而另一些遗址则是应用了许多机巧的策略。 很少有人造物品和组织能维系几个世纪的,更不要说数千年了。能保留这么长时间的,只有故事、神话、宗教,还有少数的组织。建筑物以及文物留存下来也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历史的偶然。人们现在建立了核废料场、基因族谱和种子储存库等,有意将时间跨度设置成千年之久。从历史和当下的经验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如材料科学、工程学,乃至是思想意识方面的东西。在说到这些东西给我们建造万年钟的启发时,我会提到其中的几点。 遗失与重现 历史上一些最独特、最有意义的文物,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并不是人们刻意为之。相反地,人们曾经将其遗失了,在偶然的机缘之下又找了回来。比如: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和安提基奇拉机械装置(Antikythera Device)等,如果没有开始的遗失,它是不可能保存到现在的。安提基奇拉机械装置对我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它也是一个行星钟,而且它十分超前,领先那个时代几个世纪。人们在希腊的安提基奇拉附近发现了一艘2000年前的沉船,船上大量已经氧化的传动装置,就是后来的安提基齐拉器械装置。 在当时那个时代还没有发现过类似的装置。安提基齐拉器械装置的工艺、以及齿轮的传动和对天体运动的理解,都是十分了不起的。因为许多观点和机械原理直到1300年后欧洲开始走出中世纪,才得以重见天日。此外,构建这样的设施,是需要多次更新迭代的。因此,人们没有找到其它类似的设备,这也是一个更深层的谜题。我们只能这样解释:现在能看到这个装置,正是因为当时丢失了。当人们用X光射线研究它时,才揭示出真实身份,一种有效的天文模型,在发现其复杂性和用有途之前,安提基齐拉器械装置在储藏中黯淡了数十年。 安提基齐拉器械装置是一种古代机械装置,建造于公元前2世纪(Credit: Getty Images)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启发,那就是机械装置比电子设备更适合未来考古学家的自我记录。不难想象,2000年后若在地中海海底发现我们现在的电子设备,人们很难通过硅电路的意图推测出这个设备的用途。我们之所以要建造机械钟,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假设整座钟只有若干配件能够存留一万年,后世也能通过其机械结构推测出这个设备的用途,如有需要,还能够将其修复。 偏远地区优势 城市是流动的。一座城市能够繁荣一千余年。然而,每过10年,城市的内涵就会改变。千年之前城市中铸造的文物,幸存的每一件,背后都有无数未能幸存的,因战争、变革、以及意外而毁掉的。相比之下,偏远地区更加利于这些制品的保存。像佩特拉和马丘比丘这些壮观的遗址,能够得以保存,就是因为它们远离了现代的都市。 全球种子库位于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座山里,很少有人能前去参观(Credit: Getty Images) 偏远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增加神秘感。几年前,我去了位于斯瓦尔巴特群岛(Svalbard)的全球种子库,它位于北纬78度,是有人类定居的最北端。这里有着世界农作物种子的后备存储,在设计时,人们希望种子库可以使用一千年。建造过程中,设计师并未意识到,种子库会引起世界人们的好奇心。全球种子库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接待访问,政要们从各地飞来,却只能够参观其外部。而我把时间定在每年两次的种子存放时间,这时候,种子库的大门才会打开。登记访客记录上,我看到之前的访问团名单,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卡特(Jimmy Carter)、前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人的名字。地理位置偏远,让它成为令外界更加好奇的存在。 偏远地区并非自驾游景点。要前往这些地方,需要很强的目的性,也要花上很长时间。前往这些地方,无论来回,都需要一定的旅途时间。我们将万年钟的选址定在了西德克萨斯,离机场有数小时的车程,徒步则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万年钟计划的目的,是要改变人们对时间的思考方式。偏远的选址既给了人们一个预期,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此距离上的隔离,让万年钟既能够保存良好,又能颇具神秘感。 地下 很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地下度过的。地下环境能保护文物免受阳光照射,并且通常有着很稳定的温度。温度忽高忽低会加速文物氧化和老化的过程。实际上,工匠们在进行快速老化测试时,主要就是靠反复升降温度来完成的(其中也涉及化学反应,下文中会做讨论)。 埃及卢克索的华丽墓葬,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省莱塞济山谷的拉斯考克斯(Lascaux)洞穴壁画,以及死海古卷等精美艺术品,都曾在地下保存了数千年。难怪如今的全球种子库、核废料处置库以及各种档案馆等都建立在地表之下。 正在安装万年钟的部分配件(Credit: The Long Now Foundation) 但是,要将保护工作搬到地下,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水。我曾参观过美国和欧洲的核废料处置库,也拜访过世界种子库、摩门教的家谱档案馆等,每个地方都饱受地下渗水的困扰。水是防不住的,千百年来一贯如此。如何成功调和与水的冲突?答案是:堵不如疏。几千年来,古老的亚洲稻农精心引水,稻田就是他们治水成功的有效证明。 地下的万年钟不仅要保存到位,而且对计时也要求精准。金属会因温度变化膨胀收缩,因此我们需要一套巧妙的设计,让钟摆等配件的长度保持一致,以保证万年钟走时的精准。万年钟周围的温度变化越小,计时便会越精确。然而,在我参观过的几乎每个地下储存场所都存在防水的问题。因此,必需好好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地下基地建在山顶,是为了尽量避开地下排水区域,即使如此,我们认为水还是会渗进来。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我们将以时钟为中心,让地表向四周倾斜,水可以从地基的底部流过,而不会堵在任何地方。我们无法阻止水流,但是我们能选择把它引向哪里。 材料的选择 我曾咨询过不少材料科学家,什么材质能打造维持数千年的物件。其中一位提出了一个令我十分信服的观点,他说:“万物都在以不同的速度燃烧。”我们眼中的老化,其实就是科学界所说的氧化。就像生锈一样。一提起某种材料能维持几千年,人们大多数想到的是石头和黄金等贵金属,这类东西不易氧化。但是,如果储存时的化学环境得当,即使是尸体也能保持上千年不腐。埃及的木乃伊就是一个例子。不久前,亚美尼亚发现了一双保存完好的皮鞋,距今已有5500多年。因此,一种材料的寿命往往不完全在于它本身,它所处的环境更加重要。就皮鞋而言,被发现时它埋在一个洞穴里,上面包裹着羊粪,这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无氧环境,也保证了温度的稳定。 这双莫卡辛软皮鞋有着5500年的历史,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皮鞋(Credit: Getty Images) 而我们要建造的万年钟,是要与人交互数千年的。如此一来,环境是不太好控制的。人类呼吸需要的氧气会降解材料,人们的衣物上必然携带尘土,皮肤上会覆盖油脂。因此,建造这座人人都可参观的万年钟,其材料本身必须足够耐久。 钟表的轴承可能是最好的例子。时钟的所有旋转部件都需要某种轴承表面,以便以最小的摩擦平稳地滚动。但是,传统的轴承存在几个问题。传统轴承一般是由一排硬钢球和两根制成特殊形状的轨道(滚道)组成的。时间一长,钢甚至是不锈钢制的轴承会简单地粘接在一起。如果两轴承的电势不同,那么还会出现金属的电偶腐蚀。如果你曾见过硬币放在金属表面的腐蚀方式,这就是电偶腐蚀。除了这些问题,普通轴承还需要润滑,润滑就意味着要定期维护,并能让轴承沾染尘土和沙砾。 20多年前,项目成立,我也开始寻找合适的轴承。我们那时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用于卫星和航天器的全陶瓷轴承。这种轴承的材料是工业陶瓷,硬度接近钻石,可以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实现永久无润滑的工作。当时,这种轴承的问题只有一个:刚知道有这种东西时,他们的价格高达数万美元,而且只用于航空航天。然而,随着万年钟项目的推进,全陶瓷轴承也越来越普遍。现在也应用于旱冰鞋和指尖陀螺,每个成本仅为10美元。 泰姬陵的墙上有许多财宝,能够轻易取下,这有利于保护建筑本身不被掠夺者破坏(Credit: Getty Images) 取舍 要延长使用寿命,还有一种策略,就是牺牲物体本身的某些属性。我们在大自然中也看过这样的例子:受到攻击的蜥蜴会断尾逃脱。 有的遗址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埃及帝王谷(Egyptian Valley of Kings)的墓葬中,保存最为完好的雕刻和色彩画仿佛昨天才完成。盗墓者往往把时间花费在将金器运出墓葬上,并感觉已经将财物搜刮殆尽,把有价值的都挖出来了。然而,墓穴里的墙面艺术仍然完好无损。这与其它遗址相比是罕见的。 泰姬陵的墙壁上镶嵌了许多宝石,这也保护了建筑本身。抢劫者取出宝石后,会认为已经将这里的财富窃取完。这给万年钟的选址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是否也应该弄一个相对容易拿走的“价值层”,万一被盗,也可以保护万年钟不受破坏? 阿富汗意识形态的变革,导致了巴米扬大佛毁灭的悲剧(Credit: Getty Images) 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 建造万古长存的东西,最大的威胁是人类自己。近年来,仅是因为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冲突,就有人摧毁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遗迹。其中最让人心碎的是塔利班摧毁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Buddhas of Bamiyan)。再也没有比佛像更加无害的宗教象征了,但它却成了塔利班的威胁,让他们不惜花费数周将悬崖边令人惊叹的文物炸毁。 那么,如何保护这些价值连城、颇具文化意义的东西,使之不被人所盗、不为人所毁呢?万年钟一类事物的建造,最为核心的问题其实正是这个。材料、运作之类的工程问题并不难解决,人类文明才是真正的难题。我们希望的文明,是能够着眼现在、关心未来的文明。我们希望万年钟的建造能打破技术上的壁垒,也能够提升人们的道德观。愿它能让我们挑战自己,成为子孙后代更为优秀的祖先。 罗斯在旧金山的恒今基金会担任执行董事,万年钟是他和同事一起正在做的项目。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5270796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5270796
香港国安法:黎智英加控“勾结外国势力”罪名,钟翰林侮辱国旗罪成
香港警方国家安全处周五(12月11日)表示,经进一步调查后,加控壹传媒集团创办人黎智英一项“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罪,案件将在周六早上于西九龙裁判法院提堂。黎智英是第四名遭当局以《国安法》名义起诉的人,今次是当局首次以“勾结外国势力”罪名提出起诉。
黎智英目前仍被还押。 黎智英的私人助理马克‧西蒙(Mark Simon)对路透社表示,当局目标是困着黎智英,要他收声。 另外,前“港独”组织“学生动源”召集人钟翰林同一天在香港东区裁判法院被裁定侮辱国旗及非法集结罪成,将于本月29日判刑。 亲北京阵营强调这是依法办事,这些人犯罪便应承担后果,不能够容忍有人危害国家安全。但外界把香港一连串针对民主派人士的案件视为“政治打压”,认为当局以国家安全之名,破坏港人言论表达自由。 流亡欧洲的前香港立法会议员许智峯对BBC表示,这两宗案件显示香港当局正以他所称的“恶法”消灭所有反对声音和异见人士。 黎智英案 香港媒体引述消息人士指,黎智英这次被加控的罪名,是涉及黎智英在访问中,呼吁外国制裁香港,暂时未知是涉及哪一次访问。 黎智英在今年8月被捕时,警方派出200人大规模搜查壹传媒集团的办公室。香港警方不点名指控传媒高层涉嫌利用外国户口,支持一个团伙积极要求外国组织封锁和制裁香港。 根据港媒引述的消息,涉及的组织名为“揽炒团队”,但“揽炒团队”否认与黎智英有关。这个团队在反对《逃犯条例》修订案引发的“反送中”示威中多次呼吁外国制裁中国和香港,在香港网络平台“连登讨论区”帐号为“我要揽炒”,广受网民关注,其帐号真身刘祖廸已流亡海外。 暂时未知道此次控罪会否包括黎智英与这一团队的关系。 黎智英早前亦因另一宗诈骗罪被起诉,保释被拒。控方指他和另外两人未按租契使用新界将军澳工业村一处地址,向科技园公司隐瞒用途,令公司蒙受不利。 黎智英被还押前接受BBC访问时表示,他作为反抗势力的象征,就有所责任,不能够后退,否则会令反抗阵营失去动力。他批评当局目前打压民主派,是想令人产生恐惧,因为这是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去控制人的方式,他寄语同路人,要面对威吓就要面对恐惧,不要被恐惧击倒。 黎智英:作为反抗势力的象征,我不能后退 钟翰林案 另外,前“港独”组织“学生动源”召集人钟翰林在同日于香港东区裁判法院被裁定侮辱国旗及非法集结罪成。案件是关于他去年5月因《逃犯条例》修订争议而参与示威期间,与亲中团体发生口角,毁坏对方的一支五星旗。当时香港并未发生百万人游行抗议和激烈的警民冲突。 他之前辩称当日是一名女子遭人抢背包,他上前质问时,有人挥动有红布的棍,混乱期间,这棍被截断,然后再有人把这红布棍传给他,但现场有人大叫“打人”,他认为当时手持这东西会有危险,所以取走,之后不想被指偷窃,在退到人群后抛走。 但裁判官认为,片段可见,被告曾上前抢夺国旗,五星图案清晰可见,不可能看不见旗帜是国旗,被告折断国旗后将旗帜抛到空中,是故意侮辱行为,不接纳其口供,判他罪名成立。 钟翰林创立的“学生动源”在《国安法》生效前宣布解散香港分部,他与其他成员在7月已因触犯《国安法》罪名被捕。警方指他和“学生动源”美国分部,以及一个《国安法》后成立的“创制独立党”有关,这个党在社交网站提倡“建立香港共和国、不设底线斗争”。 前“学生动源”召集人青年钟翰林:勇武代价太大,谈“港独”不切实际 10月底,他被指想进入美国领事馆寻求庇护被拒,其后被警方以《国安法》及洗黑钱罪拘捕和起诉,法院不准他保释,案件明年1月7日再提讯。 当时,国际特赦组织中国研究团队主任罗助华(Joshua Rosenzweig)评论说,对学生活动人士钟翰林检控,是把对香港人权的持续打压提升至一个新台阶,他认为钟翰林只是行使其表达自由的权利,应当马上获释。
zhongwen_simp.120421_rolling_china_tibet_dalailam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4/120421_rolling_china_tibet_dalailama
达赖喇嘛抨击中国打压令藏人自焚
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在美国加州表示,四川省阿坝再有两名藏族青年在寺庙外自焚身亡,他对此感到“非常悲伤”。
达赖喇嘛说,自焚事件令人悲伤,是中国对西藏多年来采取强硬打压手段的结果。 中国当局否认打压藏人,并称随着经济发展,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藏人的生活都得到很大改善。 达赖喇嘛还表示,他对中国总理温家宝实施的改革措施感到乐观。他同时表示,由于自焚事件在政治上非常敏感,他不愿过多评论。
zhongwen_simp.130109_rolling_china_nanfang_row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3/01/130109_rolling_china_nanfang_row
“《南方周末》本周将如常出版”
法新社星期三(1月9日)引述广州《南方周末》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记者说,报纸将于星期四(11日)如常出版。
这位消息人士说,《南周》编采人员已经就该刊新年献辞遭篡改事件而引发的工潮与当局达成协议。 路透社稍早前报道,新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亲自介入斡旋,根据胡春华提出的方案,报社员工将恢复上班,不搞秋后算账;《南方周末》主编黄灿将被解职,受到广泛批评的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庹震也将下台。 路透社的报道称,对于中国媒体自由而言,这可能是一个让人鼓舞的信号。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world-4301160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3011602
谍海钩沉:007与刺杀列宁、契卡与伯爵夫人
许多人认为,英国外交官/间谍洛克哈特(R. H. Bruce Lockhart)就是电影007特务的原型。洛克哈特在十月革命后在俄罗斯从事反布尔什维克的活动,经历了革命,背叛和浪漫。
退役情报军官伊恩•弗莱明在战后成为洛克哈特的好友并从他那里听到许多历险故事,后来弗莱明根据这些故事塑造了詹姆士·邦德的间谍形象。 二战后,洛克哈特和作家弗莱明成为好朋友,并对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其他人的冒险。后来,弗莱明根据这些故事塑造了世界最著名的间谍形象007。 十月革命前后,洛克哈特两次被派到俄罗斯担任外交官。据说在十月革命后,英国情报机关让他携带当时价值648英镑的钻石去俄罗斯发展间谍网。他在俄罗斯见到旧相识穆拉·布德贝格(Moura Budberg),两人堕入情网,但他不知道那时候穆拉已经在为布尔什维克收集情报。 穆拉·布德贝格出身俄罗斯贵族家庭,她后来成为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情人。她年轻时候出入波茨坦霍亨索伦家族的宫殿(无忧宫),经常同沙皇和德皇共舞。在柏林的时候,她在德国上流社会社交圈结识英国外交官洛克哈特。 1917年,她嫁给了沙俄外交官约翰·冯·贝根道夫伯爵。贝根道夫伯爵在革命动荡中被杀后,她又嫁给另外一位来自爱沙尼亚的贵族布德贝格伯爵。此后她一生都用布德贝格伯爵夫人的名号。 刺杀列宁案 1918年列宁遭遇暗杀受伤,之后契卡展开“红色恐怖”,英国间谍网成员被抓,许多反对者被处决。 1918年,洛克哈特和另外一名英国间谍赖利被指阴谋暗杀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对此洛克哈特和英国政府都坚决否认,说那是苏维埃政权的宣传。 1930年代,洛克哈特出版了自传《一个英国特务的回忆》,其中他否认与暗杀列宁有关。他们的确一直在俄国发展间谍网,策划推翻苏维埃政权的活动。不过,洛克哈特和赖利的间谍网似乎从一开始就在布尔什维克的头号间谍捷尔任斯基的掌控之中,间谍网的许多人都是"契卡"(全俄肃反委员会,克格勃的前身)安插进来的线人,其中可能就有穆拉。 在1918年8月列宁遇刺前,赖利秘密会见对布尔什维克不满的军官,密谋在9月人民委员会和苏维埃代表在莫斯科大剧院开会期间发动武装政变。 但是在8月底计划发动政变的前夜,政变计划被打乱,当时一名年轻的沙俄军校学员为给自己被杀的亲人和朋友复仇,开枪打死彼得格勒的契卡负责人。同一天,社会革命党成员范妮·卡普兰(Fanya Kaplan)在工厂集会期间开枪打伤了刚讲过话的列宁。 出身乌克兰犹太人家庭的卡普兰是个坚定的反对沙皇理想主义者。但十月革命后,社会革命党与布尔什维克发生对立,卡普兰认为列宁成了"革命的叛徒",于是计划刺杀列宁。 她被捕后,在契卡审讯中始终坚称刺杀完全是她个人行为,与他人无关。三天之后卡普兰被枪决。后来的许多资料说,那时候的卡普兰的视力接近盲人,因此为刺杀列宁事件增添了疑问。 伯爵夫人 1936年高尔基临死前,她穆拉·布德贝格去苏联见了高尔基最后一面。1974年穆拉最后一次去苏联并在同年离世 。 未遂刺杀招致契卡的"红色恐怖",数千政治反对派被抓被处决,其中包括赖利政变阴谋的参与者。在英国彼得格勒的使馆遭到突袭搜查时,洛克哈特被捕,赖利的一个同谋拒捕时被契卡人员击毙。 当时穆拉和赖利的情妇也被契卡逮捕。 据穆拉的传记说,为了救洛克哈特,穆拉答应为布尔什维克作间谍。据说她一生恪守了这个诺言。洛克哈特被捕后被关押在克里姆林宫,后来布尔什维克用洛克哈特同英国作间谍交换,洛克哈特免于一死。 但1918年布尔什维克11月25日对他作了缺席宣判,布尔什维克的最高革命法庭判他犯有阴谋反对国家罪行。如果以后他踏上苏联领土被抓,仍然会对他执行枪决。审判中,20名被告当中大部分人为当时美国和英国在莫斯科的间谍网工作。根据12月3日法庭的判决,其中两人被判枪决,其他或被监禁,或被判劳改。 2015年英国出版了穆拉·布德贝格的传记《一个十分危险的女人:俄罗斯最魅人间谍的多面生活、爱情和谎言》,其中详细描述了这位经历了乱世的俄罗斯女子:她通过高尔基见过列宁和斯大林,还给列宁送过一个手风琴作礼物。 传记作者列出十多个穆拉的情人,其中许多是她的间谍上司,例如十月革命前的革命领袖克伦斯基,彼得堡的"契卡"领导人雅科夫·彼得,和契卡的第二号人物,捷尔任斯基的继任者亚戈达(Genrikh Yagoda)。亚戈达为斯大林清洗时杀人无数,最后自己也没有逃脱被斯大林下令枪决的命运。 在所有人当中,据说英国间谍洛克哈特是让穆拉动情最深的人。 斯大林同高尔基交谈。高尔基是苏联文学的泰斗,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乱世的穆拉,亲历过革命、间谍活动、谋杀、牢狱之灾以及和风云人物的浪漫。据说她有头脑,有魅力,有语言才能,而且有能不动声色地把男人喝倒的酒量。英国媒体评论说,她靠着对男人和阴谋的酷爱才能一直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越活生命力越旺盛。 双面间谍? 在洛克哈特后,穆拉结识了俄罗斯家马克西姆·高尔基。高尔基很喜欢她,据说他"像孔雀展屏"那样用自己的文学语言打动她。高尔基把自己最后一本著作献给穆拉。1921年,英国著名作家H.G.威尔斯去俄罗斯时经过高尔基认识了穆拉。两人在俄罗斯有了一夜情后,穆拉很快吸引了威尔斯,据说后来慢慢也对威尔斯也有了感情。 写威尔斯最后的婚外情的作者安德烈娅·林恩(Andrea Lynn)在2002年出版的书中介绍了威尔斯婚外情中的三个女人。她说,这些女人都像是英国间谍小说家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007》小说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威尔斯似乎对间谍情有独钟。他的情人当中除了穆拉·布德贝格伯爵夫人,还有波士顿的交际花康斯坦丝·柯立芝伯爵夫人(Constance Coolidge)和奥黛(Odette Keun)这个被英国人成为"最危险的敌方特工"的法国作家和冒险家。 穆拉·布德贝格通过威尔斯取得了英国签证。她在1927来到英国,1947年归化入籍。威尔斯认为她"有过人精彩"。当时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演员乌斯基诺夫都对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英国记者说,穆拉自少女时就显示出来的吸引男人的魅力,以及她的浪漫史一直持续到50多岁。她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她天生的那种非我其谁的优越感和当仁不让的索取感一直不减当年。出身小店主家庭的威尔斯曾开车带她路过伦敦南部一个商业街上的一个店铺,指给她看自己出生的房子,她只说了句:"难怪"。 穆拉·布德贝格被指作双面间谍。有人说她在1914年前就为德国人做间谍,或者同时也为俄罗斯人做间谍。后来她又为英国在俄罗斯使馆工作,在那期间同英国间谍洛克哈特相爱。 英国作家H·G·威尔斯被称为科幻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写过"外星人入侵","时间旅行"等科幻小说(摄于1929年) 1936年高尔基临死前,她去苏联见了高尔基最后一面。1974年穆拉最后一次去苏联并在同年离世 。后来同英国情报部门有关系的人士透露说,穆拉是个不能信任的女人,她没有丝毫忠诚的概念。 《007》的作者 洛克哈特的父母都是苏格兰人。洛克哈特说自己身上没有一滴英格兰人的血液。他曾经说过,"苏格兰高地人喜欢的东西就两个:裸体和威士忌"。这完全是电影里007风流倜傥的风格。 洛克哈特还是个职业英式橄榄球手。当时专业资料这样介绍他:"(剑桥大学)上赛季为苏格兰效力。他手控球技巧出色,空隙判断很好,在右前卫和中后卫中间能够发挥十分可靠的作用。" 1912年,洛克哈特在莫斯科加盟当地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帮助俱乐部获得过年度俱乐部球锦标赛冠军。洛克哈特后来写道:"我和俄罗斯无产阶级的踢球经历是俄罗斯对我影响当中最珍贵的部分","那是些令人振奋的比赛,吸引来许多热情的观众。在莫斯科Orekhovo的比赛,有时候能吸引来1万到1.5万名观众。" 暗杀列宁事件和"红色恐怖"之后,洛克哈特回到英国。他在1930年代初写了《一个英国特务的回忆》,回忆录出版后成为大西洋两岸轰动一时的畅销书。1934年,《一个英国特务的回忆》被好莱坞"华纳兄弟"拍成电影《英国间谍》。不过那部电影远不如后来的《007》系列成功。 1934年《一个英国特务的回忆》被好莱坞"华纳兄弟"拍成电影《英国间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洛克哈特担任英国政治战争部的主任,负责英国二战期间对轴心国的反宣传工作。二战期间,洛克哈特还负责英国同在伦敦流亡到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联络。当时流亡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Edvard Beneš)同英国情报官员策划了在布拉格刺杀德国秘密警察的第二号人物海德里希。 后来的解密资料显示,这位流亡的捷克总统当时也和苏联情报机关秘密合作,跟他交往特别多的是苏联情报战线的传奇英雄祖博夫(Pyotr Zubov)。 战后,洛克哈特和退役情报军官伊恩•弗莱明成了好朋友,并对他讲了许多他亲身经历的和听来的历险故事。后来,弗莱明根据这些故事塑造了詹姆士·邦德这个世人皆知的捍卫自由世界的间谍形象。 很长一段时间里,洛克哈特在《伦敦晚报》当编辑。他本人著作甚多,涉及政治,间谍,军事和威士忌。洛克哈特还为BBC(英国广播公司)做过多年对捷克的广播节目。 洛克哈特死于1970年,享年 82岁。 1960年代洛克哈特的儿子写过《王牌间谍》的书,讲述他父亲和被称作"王牌间谍"的赖利(Sidney Reilly)在俄罗斯的间谍事迹。这本书后来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
zhongwen_simp.world-54956755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4956755
美国大选后奥巴马专访:修补社会撕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民主党籍的拜登早前胜出美国总统选举,即将在明年1月入主白宫,结束特朗普的四年总统任期。但即使这样,同属民主党的前总统奥巴马认为,美国当地“疯狂的阴谋论”文化令国家分裂渐趋严重,要扭转这个趋势,仍然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奥巴马前总统向BBC Arts讲述他对阴谋论满天飞与“真相凋零”的看法。 奥巴马接受BBC Arts专访,宣传自己即将出版的回忆录时说,美国社会现时比四年前更撕裂,而拜登胜选只是令这些分歧复合的开端,但“一次选举并不足够令趋势逆转”。 他认为,单靠政客不能解决国家目前两极化的情况,社会同时需要在结构上作出改变,大家也需要在一些事实上达成共识,才可以开始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但他同时指出,年青一代的成熟的态度让他感到“很大希望”,又呼吁年青人要“培养一个审慎乐观”的态度,相信世界可以改变,同时要参与其中。 奥巴马认为,美国社会撕裂的程度比四年前特朗普上台前严重。 什么加剧了美国社会的撕裂 奥巴马接受BBC专访时又指出,美国一些媒体放大了关于城乡差异、移民政策、社会不公问题的仇恨和争议,还有关于“各种疯狂的阴谋论-有些被称为真相凋零”的各种争议都被刻意放大,再被社交网站强化。 他形容美国社会异常分裂,比他2007年竞选总统和2008年上任时更严重。他认为这部分是由于特朗普愿意制造分裂,“因为这对他在政治上有好处”。 奥巴马又认为另一个导致网路上错误信息泛滥的原因,是人们感觉在网路上“事实不重要”。 “上百万的人会相信拜登是个社会主义者,也会相信希拉里是一个恋童癖组织的成员。”他是指一宗2016年的流言,指民主党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家匹萨店经营一个恋童癖组织。 “我觉得终有一天,我们会需要利用法律和一些行业标准,让我们至少可以就一些事实达成共识,然后在这些共识上,讨论下一步要做什么。” 一个解释为何假新闻如此盛行的童话故事 虽然很多传统主流媒体近年开始主动针对网络流言,调查它们的说法是否靠谱,减少流言的传播,但奥巴马认为这并不足够,因为事实真相开始露面时,这些假消息“已经传遍世界”。 但他同时指出,社会分裂也是由财富分配不公、城市与乡郊争端这些政治经济因素引起,人们感到自己失去了经济发展上升的阶梯,必然会有一些反应,也就会接受一些论调,将矛头指向某个社会群体。 假新闻不容易被消灭是因为受欢迎,有市场 BBC记者斯普灵(Marianna Spring)的分析 这次美国大选过程中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广泛传播的阴谋论。网络上的流言在这次选举不再只是在阴暗角落流传,许多有大量支持者的公众人物也不断传播这些流言,包括坐在白宫的总统特朗普。 在极度分裂的网络世界上,一切都基于人们的意见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这让我们都可以选择只与想法相近的人沟通,也更滋生了假消息和阴谋论传播的丰富土壤。一些人在社交网络上搜集资料时,就会因此而得出有误导性的结论,部份传媒偏颇地报导消息,令这个情况更加严重。 一如奥巴马所说,这些虚假的或误导性消息一经传媒或公众人物传播,要证明它们只是流言就变得困难。 要解决这个情况,不单止需要把事实呈视出来,还需要了解为什么它们这样受观众欢迎。我曾多次访问网络流言的受害者,这些访问都显示,根治流言并不是容易的事。 “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和美国种族问题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奥巴马接受专访时说,种族问题是美国历史上“其中一个主要的争议点”,形容那是美国社会的“原罪”。他认为,美国过去这个夏天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引发的一系列冲突,同时创造了令人悲伤和令人鼓舞的时刻。 黑人男子佛洛伊德在被警察控制中死亡,警察被指滥用武力,很多社群的抗议演变成严重的冲突,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球都有反应。 “伤感的是我们的刑事司法制度,仍然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元素……令人乐观的是,我们看见社会就这个问题发起运动,关注程度是我们前所未见,而且是和平进行。” 他认为示威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各个族裔的参与,而且社会对事件的反应与2012年黑人青年特雷沃恩·马丁(Trayvon Martin)被杀的后续有很大分别。马丁当年被一名白人男子乔治·兹莫曼(George Zimmerman)射杀,但兹莫曼最终获陪审团宣判无罪。 美国今年夏天再次因为种族议题爆发示威,浪潮蔓延全国。 奥巴马也提到2014年另一名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被白人警察开枪打死的案件。他认为这些事件在美国各地都引起不满,但留意到许多白人社群仍然“拒绝承认这些不仅仅是个别案例”。 “过去这个夏天我们看见的,是许多黑人人口本来就不多的社区,居民仍然上街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这个运动,也会支持需要进行改革的想法。” 奥巴马的回忆录《应许之地》(A Promised Land)即将出版,内容涵盖他当选参选员,直至入主白宫后第一届总统的任期,11月17日出版。这是记录他八年总统任期的两本书中的第一本。
zhongwen_simp.120312_rolling_china_poverty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3/120312_rolling_china_poverty
报告称中国贫困人口一亿二千多万
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称,按去年的的贫困标准,中国有1.28亿的贫困人口。
报告说,伴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也已显现,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农村转移就业等问题日益突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老龄人口比重迅速上升,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总量超过1亿的国家。
zhongwen_simp.120401_rolling_palestinian_hunger_strik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4/120401_rolling_palestinian_hunger_strike
以當局将绝食巴勒斯坦女子送返加沙
以色列安全部门已把一名在狱中绝食超过40天的巴勒斯坦女子遣送到加沙。
这位名叫汉娜·沙拉比的巴勒斯坦女子自二月中旬因涉嫌参与“危害以色列安全的的行为”而被扣留之后,迄今还没有被正式起诉。 她表示,停止绝食的条件是被遣送到加沙三年,然后再被允许回到西岸杰宁的老家。 这位女子在进入加沙境内时受到了伊斯兰圣战组织和哈马斯支持者的欢迎,并被暂时送入加沙城医院体检观察。
zhongwen_simp.100616_fooc_bolivi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0/06/100616_fooc_bolivia
记者来鸿:玻利维亚一国两制威胁和谐社会
人称“南美西藏”的玻利维亚,是土著人口最多的拉美国家之一。年初通过的新宪法授予土著民族更大的自治权,其中包括法律自主权。土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解决争端。但是,BBC记者尼克·凯斯特尔发现,一起发生在偏远村庄震撼人心的事件显示,“一国两制”可能给实现“和谐社会”增加难度。
玻利维亚是土著人口最多的拉美国家之一,有“南美西藏”之称。 这样的狂欢游行,我从来没有见识过。整整一天,三万名音乐人、舞蹈人走下高原,汇集到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 玻利维亚人口总数为一千万。这些艾玛拉人是最重要的一个土著人群体。 他们正在狂欢朝拜名为“伟大力量”的耶稣基督。这个耶稣神像每年一度从教堂中被请出来,引领狂欢的人群,穿过拉巴斯的心腹。 玻利维亚狂欢游行人群中的男人。 翩然起舞的女郎身着鲜艳无比的披肩,一层又一层的衬裙,头上带着圆顶的呢毡礼帽。据说,19世纪时,一名来自曼彻斯特、特别有心计的推销员把礼帽介绍给玻利维亚妇女,他说这是欧洲淑女最渴求的时尚。 居高临下、洋洋自得的礼帽覆盖着乌黑的长发,成了艾玛拉女郎的着装标签。 狂欢人群中的男人,身上戴满了白色的塑料和编织饰物,猫王普莱斯利看了可能都会眼红。还有一些人,带着装饰有大胡子和烟斗的锡制面具,据说,这象征着奴隶监工头的邪恶威慑力。 百万美元 每一个跳舞人群的身后,都跟随着自己的铜管乐队。在海拔超过3350米的安第斯高原,乐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吹响这些大号、小号、圆号、长笛。 艾玛拉人为购置行头和准备持续好几天的庆祝狂欢花费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元。别忘了,玻利维亚可是拉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这些钱绝大多数来自富裕的保护人捐款,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土著传统在玻利维亚文化中占据显赫地位。 玻利维亚现任总统莫拉莱斯也是艾玛拉农民出身。 玻利维亚现任总统莫拉莱斯也是艾玛拉农民出身。自从2006年执政以来,一直以实现“多民族”玻利维亚作为追求目标。尊重不同的土著传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根据今年年初通过的新宪法,玻利维亚将承认36个“少数民族”,并授予这些社区更大的自治权。 6月初,第一名自治区省长已经宣誓就职。自治区体制可能还需要至少一年才能完全到位。 法律自治 但是,最近玻利维亚发生的另外一起事件却凸现出,除了五光十色的民俗之外,尊重土著传统和土著人的世界观,可能需要投入更深入、痛苦的思考。 在南部城市奥鲁罗附近,四名警官在艾玛拉聚居区被私刑处死,在玻利维亚举国上下引起一片震惊。 这可不是一群乌合之众、暴徒,在愤怒失控时杀害了四名警官。据说,当地土著人权力机构抓住了这四名警察,然后以谋杀当地一名出租车司机的罪名对他们进行了审讯,拿到了供词录音后,毫不延误地就实施了死刑。 所有这一切,都是按照所谓“传统的社区法律”展开的,没有玻利维亚官方法律体制的任何介入。 自从这四名警官被杀以来,玻利维亚媒体上出现了对事件真相的大量猜测。 加深理解 有记者说,这些警察卷入从邻国智利走私汽车的交易,从中拿回扣,后来由于太贪心丧了命。还有一些报道说,他们被抓住的时候,远远超出了自己授权巡逻的区域,非常可疑。 官方的观点是,该地区的土著人不仅仅卷入走私汽车交易,还积极加入从当地土产的古柯叶中提取可卡因的活动。 警方还说,警官被杀是为了报复几个月之前,警方在当地查缴并且捣毁了四处可卡因“实验室”。 警官被杀事件发生之后,警察和其他政府部门迄今没有任何人敢于靠近这个地区。 遇难警官的尸体已经交还给亲人。就连当地的天主教堂都呼吁,派军队占领出事地区,重新树立政府的权威。 这只是一个极端事例,但它也是一个警示。要想让所有的玻利维亚人都能和谐共处,给少数民族社区更大的自治权,还需要更多的协商、更深的理解。
zhongwen_simp.130206_ch_japan_comment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3/02/130206_ch_japan_comment
简讯:中国外交部回应雷达锁定日舰事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星期三(2月6日)的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有关日本指责中国军舰用射击控制雷达锁定日本军舰时说,“我们从媒体报道中得知这件事。”
她说,不清楚具体情况,(这应该)由其他部门负责。 但是她重申了中国在钓鱼岛(日称间阁诸岛)主权争议上的立场。 昨天,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说,1月30日中国“江卫”二级护卫舰在东海使用攻击用的射击控制雷达照射日本“夕立”护卫舰。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参议院大会上表示,日本已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抗议这种“只会招致事态不测的危险行为”。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world-41593769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1593769
失民意者失天下 王朝覆灭前的世纪盛宴
编者按:2月11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伊朗。上万名支持伊朗政府人士在首都德黑兰集会游行,纪念伊朗革命胜利40周年。伊朗与美国关系再次跌入低谷之时,此次大型纪念活动尤为受到外界瞩目。40年前的这场革命因何而起,对今日又有何启示?BBC中文再刊此文,重温当年的这场历史性事件。
1979年1月16日,伊朗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国王被迫出走,开始流亡生涯。巴列维铁腕统治伊朗长达37年,在位期间独揽大权,力图重振"大波斯帝国"。但是,失民意者失天下...... 1971年10月12日至16日,自称"王中王"的巴列维举行有史以来最为奢华的大派对,庆祝波斯帝国建立2500周年。 大沙漠中设计名师用37公里真丝建起豪华帐篷城;世界顶级餐馆巴黎的马克西姆停业两星期来准备珍馐美味;嘉宾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60多位国王、王后、总统。 大规模庆典的目的,既是要展现波斯帝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也是要彰显当代伊朗在巴列维领导下取得的成就。巴列维希望借此舞台向世界宣告他的"伊朗梦":在强大的领导人带领下实现经济腾飞,复兴波斯文明、重振帝国荣耀,赶超日本,栖身世界强国…… 但是,每一场派对都会留下宿醉,巴列维这次狂欢的后果不仅仅是头痛。他的极尽奢华震惊了在贫困中挣扎的广大伊朗民众,让反对力量更加坚定、团结。 相比其他历史事件,大庆凸显了铁腕集权的"王中王"与他统治的伊朗人民之间的鸿沟。 失民意者失天下。 骄阳似火,荒野一望无垠。突然,波斯大沙漠中惊现一片绿洲:高大豪华的城堡,碧树亭亭,莺歌燕舞。 此情此景,宛如《一千零一夜》。只不过,这是真的,是现代历史上最为奢侈豪华的一场盛宴的舞台。 1971年10月12日-16日,伊朗国王巴列维请来世界各地的贵宾,共同庆祝波斯帝国建成2500周年。有数字估计,庆祝活动总计花销约为3亿美元。 不过,对自称"王中王"的巴列维来说,钱是不成问题的。 专门修了一个机场 距离波斯帝国古都波斯波利斯遗址不远,新城堡由奢华的真丝帐篷组成,每顶帐篷内有卧室、客厅、办公室、大理石洗手间。一切你能想到的舒适、豪华用品一应俱全。 帐篷城不远还专门建了机场,供私人客机起降;另外还修了1000公里的新公路,和首都德黑兰连接起来。 大派对持续五天,活动多种多样:数千名官兵穿上波斯帝国的传统军装接受检阅;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1-486)宫前上演五光十色的灯光秀,他是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第三任国王,在波斯帝国鼎盛时期登基;首都德黑兰还专门落成了“国王纪念塔”,成为伊朗地标性建筑...... 每一场派对之后都要有人忍受宿醉,这一场盛宴给巴列维留下的不仅仅是头痛。他的极尽奢华震惊了仍在贫困线下挣扎的伊朗人民,让反对力量更加坚定、团结。 许多历史学家说,沙漠盛宴凸显"王中王"和他统治的伊朗人民之间的鸿沟,成为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导火索。 检阅波斯帝国士兵? 1971年,伊朗是君主立宪制,穆罕默德-礼萨沙·巴列维是伊朗的沙阿—国王。他不仅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富豪之一,也掌握着是伊朗的绝对大权。他可以任命总理、解散议会;他控制着军队,可以宣战或者签署和平条约;他控制着媒体、宣传,反对声音没有存在的空间,异见者面临入狱、折磨、甚至更加惨痛的下场。 有报道说,筹备盛宴庆典时,警察事先把可能"捣乱"的人监视起来、或者发送到外地。 巴列维很独裁,但也很前瞻。那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伊朗知识分子一直在提倡,伊斯兰信仰束缚了伊朗的发展,巴列维坚决要搞现代化,但同时他也坚持要留住伊朗的波斯根、复兴波斯文明。 受伊朗丰富石油蕴藏的吸引,美国及其盟友加强对伊朗的支持,巴列维得以推广他的世俗化、西化计划。但是,伊朗的精神领袖霍梅尼可不是这么想的。在他看来,伊朗必须首先是个伊斯兰国家。霍梅尼1964年被迫流亡海外,继续抨击巴列维政权。 在伊朗内部,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巴列维。看看宴会来宾的名单,国际社会的领导人似乎也没有对巴列维有太多公开反对。 当时来波斯波利斯的有国王、女王、王子、公主、总统、总理、外交官等许多国家、各个领域的重要人物。 王室一边,来了埃塞俄比亚国王、摩纳哥瑞尼尔王子和格蕾丝王妃、中东王室的代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没有亲自去,因为皇室顾问担心无法保证女王在伊朗的安全和舒适,而且伊朗的庆典有点太俗艳。但是,女王还是派去了丈夫菲利普亲王和女儿安妮公主。 政坛一边,来了南斯拉夫铁腕领袖铁托元帅和夫人、罗马尼亚的齐奥赛斯库。美国总统尼克松派去了副总统阿哥纽,他肯定碰上了菲律宾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 他们吃了、喝了、也聊了,意识形态有没有成为障碍? 菲利普亲王和安妮公主代表英国女王参加 郭沫若的女儿郭庶英在《忆父亲郭沫若》一文中曾经写到: 父亲受命作为中国特使,赴伊朗参加波斯帝国成立2500年庆祝活动。父亲年轻时曾经翻译过波斯诗人俄默伽亚默的名著《鲁拜集》。如今,由《鲁拜集》的中文译者作为特使访问俄默伽亚默曾经生活过的国度,无论对于伊朗方面,还是对于父亲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是非常遗憾,父亲因为前一段行程过于劳累,又在陪同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参观长城时受了凉,动身时声音就有些嘶哑。 当飞机在乌鲁木齐停留,准备转乘其他航线时,父亲的喉咙几乎发不出声音了。情况报告了周总理,决定改变原订计划,由驻巴基斯坦的张彤大使代替父亲前往伊朗;让父亲就地休息,然后返回北京。 巴列维在宴会上讲话 所有这些贵宾都住进了外国媒体所说的"百万富翁露营地"。 营地的设计和装修由法国名家承担。中心是一座巨大的帐篷,68米乘28米,这是主宴会厅,有喷泉,有从法国凡尔赛进口的树。五条大道,四周分布着大约50顶帐篷,每一个都有两间卧室、两个卫生间、工作间、会议室,还有专门的侍从人员。 奎恩(Sally Quinn)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当时曾前往报道。她说,那些帐篷"如同小别墅,非常精美,好像从装饰杂志直接搬下来的。" 为了营造和平、和谐的氛围,巴列维还从外国进口了许多鸟。不幸的是,没几天好多鸟就一命呜呼了:受不了沙漠气候,白天最高40度,夜晚降到零度。 这么多首脑、王室到场,外交礼仪估计也成了头痛,谁先谁后呢? 总算围着餐桌坐好了,马克西姆厨师开始上菜。三天之内,他们运来了18吨食物,包括2700公斤牛肉、羊肉和猪肉,1280公斤各类家禽肉,1000公斤鱼子酱。除了鱼子酱,其他所有食物、甚至连香芹叶都是从法国进口的。 来宾总计喝掉了2500瓶1911年的香槟、还有几千瓶上好的法国红酒、白酒、干邑白兰地……但是,宴会组办者之一里尔(Felix Real)曾向BBC透露,咖啡出了问题,最后只好上了大路货雀巢。好在客人没有注意到。 霍梅尼重返德黑兰,伊朗民众夹道欢迎 流亡巴黎的霍梅尼愤怒地高呼,这些盛大的庆祝都和伊朗高尚的穆斯林人不相干。所有参加的人都是伊斯兰和伊朗人民的叛徒。 世界各地的伊朗社区也有同感。在旧金山,伊朗领馆外夜间发生爆炸,大楼起火,造成严重破坏,但是没有人员伤亡。美国其他城市也都发生伊朗人的抗议示威。 当时,一半伊朗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巴列维决定电视直播庆典、盛宴,也被解读为丝毫不懂百姓疾苦。 现在英国的一位伊朗人回忆说,当年她在德黑兰上小学,和妹妹兴高采烈地看电视直播。妈妈铁青着脸走过来、二话没说就按了"关"。 奎恩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说,伊朗怨声载道。百姓甚至没有钱送孩子上学、甚至吃不起饭,国王却这样奢华浪费。 但是,巴列维一心一意地要巩固权位、让伊朗在国际舞台占据更显赫的位置。他在电视讲话中说,不管有没有外国的支持,伊朗都将复兴伟大的文明,重振过去的荣耀。 荒谬的是,巩固地位、宣示雄心的豪华宴会、夺目庆典,最后却成了压垮骆驼背的那根稻草。 1970年代后期,伊朗动荡不断,反国王的抗议示威一波接一波。 1979年1月,巴列维被迫离开伊朗。随后,伊朗掀开"伊斯兰共和国"的历史新篇章。
zhongwen_simp.business-50545443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business-50545443
“比特币杀手”之谜:没有区块链、风靡全球、“庄主” 失踪
加密数码币圈出了件大事:维卡币(OneCoin)全球吸金40亿欧元,然后美女“庄主”连同这笔巨款失踪了。
加密数码币女王失踪了。有人说在希腊、德国、地中海各地曾见过她,还有人说她做了整容手术,改头换面。 茹雅·伊戈纳托娃(Ruja Ignatova)从世人眼中消失前自称“加密女王”,她发明的维卡币用不了两年就能取代比特币称霸币圈,届时“任何人都能在任何地方用它付账”;当然,大家都知道机会之窗不等人,想发财得趁早。 世界各地的人们趋之若鹜,2-3年时间,伊戈纳托娃的账户流入40亿欧元。资料显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投资者。 然后,当众人憧憬着比特币被维卡币取代而自己一夜翻身致富的时候,他们的”女神“不见了,他们的钱也不见了。 BBC记者杰米·巴特列特(Jamie Bartlett)和”失踪的加密女王“系列播客(The Missing Cryptoqueen)制作人乔治亚·凯特(Georgia Catt)花了几个月时间,研究这个数码币圈的惊天大案,希望找到一些答案。 这位美女“庄主”究竟怎么做到让无数有经验的投资者被催眠似地对她编织的谎言深信不疑,趋之若鹜?她现在藏在哪里? 伊戈纳托娃称她发明的加密货币OneCoin(维卡币)只要两年就能让比特币从币圈彻底消失,无数"韭菜"深信不疑,趋之若鹜。两年后,彻底消失的是她和骗来的40亿欧元。 “比特币杀手” 2016年6月上旬,伦敦温布利体育场,36岁的茹雅·伊戈纳托娃出现在聚光灯下,一席昂贵的礼服,晶亮摇曳的钻石耳坠,鲜红的双唇开合之间吐出的美妙言辞令听者如痴如醉。 她告诉众人,她发明了一种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加密数码币,叫维卡币,这个维卡币是“比特币杀手”,她说,不久就会称霸币圈;实际上“过两年就不会有人再提比特币了”。 比特币(Bitcoin)是世界上第一个加密数码币,也是目前最大、最知名的加密数码币。茹雅博士在温布利宣传她的维卡币时,一枚比特币大约值数百美元,加密数码币投资热在世界各地引发关注、热议,无数期盼一夜致富的人在寻找登上加密数码币快车的机会。 而维卡币,却一言难尽。投资者至今无法兑现,还有专家认定维卡币与区块链没有丝毫关系。 但是,从巴基斯坦到巴西,从香港到挪威,从加拿大到也门......无论懂不懂加密数码币和区块链,无数人对维卡币趋之若鹜。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间,40多亿欧元从世界各地流向茹雅·伊戈纳托娃的账户。 她被称为茹雅博士。 新瓶装旧酒 茹雅博士的网络视频讲座没有熟人推荐,一般人是不知道的。维卡币很新,正在上升,难得的投资机会。视频讲座的嘉宾也不是一般人: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博士学位,在麦肯锡工作过......还有一则视频,是茹雅博士在《经济学人》杂志主办的一次投资峰会上的演讲。 还有什么不放心呢?对于不少向往财务独立的女性来说,茹雅博士几乎就是商界和科技界成功女性的榜样。 很多人经朋友、熟人介绍参加了这类网络视频讲座,然后就掏钱转账,成了维卡币持有人。然后,他们又真诚地把亲戚朋友带进这个奇怪的圈子。 2016年,伊戈纳托娃博士在温布利体育场向投资者宣告,两年后没人去理会比特币了! 除了能够把各种新名词、概念和想像胡乱打包,豪华包装叫卖,让人在似懂非懂之间上钩,茹雅博士还能慧眼识英雄,准确地看到成熟的、有庞大网络的多层次销售(MLM),也就是传销网,正是她的“一币”所需要的营销渠道。 后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说,茹雅博士当时是这么形容这个业务行动的:“华尔街婊子遇上了MLM。” BBC记者巴特列特和凯特说,这些憧憬着一夜致富的人不知道的是,维卡币没有区块链;有的只是普通的SQL服务系统、数据库、电脑、软件和输入数据的人。 一个子虚乌有的产品,交到久经考验的传销网去推销,然后维卡币向野火一样迅速燃遍全球。 《经济学人》杂志主办的投资峰会邀请伊戈纳托娃博士讲话,视频放在官网上,让部分本来将信将疑的投资者最后下了决心。 不怕你不信 “韭菜”们不知道的,有人知道。比如区块链专家比约恩·比耶克(Bjorn Bjercke)。 猎头公司曾给他打电话,说保加利亚一个加密数码币公司初创,要招首席技术官,年薪大约25万英镑,再给一套公寓,给一辆车。工作呢?首先是建一个区块链。 他没接这个邀约。一家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的加密数码币公司,却没有区块链架构,那算什么? 还有,维卡币的别名是“比特币杀手”,而比特币的拥趸和投资人显然不喜欢这个杀手。 蒂姆·卡瑞(Tim Curry)是加密数码币的忠实拥趸,尤其是比特币。他认为维卡币会毁了加密数码币的名声。 他大声呼喊:这是世上最大的诈骗案;他有证据。 Jen McAdam has a fiery Skype call with cryptocurrency enthusiast Tim Curry 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武器。卡瑞向他认为的受害者发送关于加密数码币的知识链接,文章,视频,还有区块链专家。 有些人开始醒悟,有些人开始有了疑问和警觉。 SQL数据库和区块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可以人为改变的,后者不可以。 但很多人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已经为时太晚。 三分半钟看懂比特币 茹雅博士失踪 就在众人期盼着维卡币首次兑现之际,茹雅博士不见了。 从世人视线里消失前,茹雅博士很高调,很耀眼。她驰骋全球,从澳门香港到迪拜和非洲,一场一场演讲,一轮又一轮圈钱,也没耽误享受这来之轻松的财富。 她在保加利亚首都和黑海度假胜地购置豪宅,闲来无事时带上几个世界名流,开着豪华游艇到海上寻欢作乐。 2017年10月,维卡币的推销员们聚集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开会,主要议题之一是兑现承诺,不能继续拖延了。 一名当时在场的代表记得,大家被告知她正在赶往会场,但迟迟不见人影。在索菲亚的公司总部也不知道她的去向。 各种猜测都有,她被绑架了,被暗杀了,而最可能的凶手应该是痛恨加密数码币革命的传统金融机构。 嗯,实际上她隐名埋姓,躲起来了。 根据2019年稍早时FBI向法庭递交的证据,2017年10月25日,也就是里斯本推销员大会之后两周,她在索非亚登上了瑞安航空飞往希腊雅典的班机,然后就音讯杳无。 茹雅博士就此人间蒸发。 安德莉娅·奇姆巴拉(Andreea Cimbala)和伊戈尔·阿尔伯茨(Igor Alberts)在自家豪宅大门前。他传销维卡币最火的时候每月进项200万欧元。 “华尔街婊子遇到了传销” 在求解维卡币之谜时,必须提到传销,MLM, 多层次营销。也就是传销。 据信维卡币是传销史上最成功的产品,尽管谁也没见过它,而兑现的日子一拖再拖,直到传销高手也不得不认栽,承认自己也上当受骗了。 伊戈尔·阿尔伯茨(Igor Alberts)曾经为“维卡币崛起”贡献汗马功劳,当然自己也赚得钵满盆满。 他和妻子安德莉娅·奇姆巴拉(Andreea Cimbala)住在阿姆斯特丹郊区一幢豪宅。两口子从头到脚都是亮闪闪的名牌,颜色搭配颇费心思。 阿尔伯茨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长大后入了传销圈,旋即暴富。他自己夸口说,过去30年里挣了1亿欧元。 'Hun, this could be your opportunity to get rich' MLM在许多地区是合法的,不少大品牌大公司也用这种办法推销产品。 但MLM有很大争议性,这点毋庸置疑,因为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大财的通常只有少数人。如果传销的是假货,甚至就是个凭空捏造的数码币,那么MLM本身就成了非法行为,变成欺诈。 阿尔伯茨是2015年5月首次接触维卡币的。当时他在传销圈已经颇有成就和名气,应邀去迪拜参加维卡币宣讲会。茹雅博士一番令人热血沸腾的宣讲和君临天下的气场征服了传销老手,“穿得像公主,张口闭口是金融革命”! 他当即决定,自己传销网所有的下家全部改卖维卡币,别的都停下。第一个月,凭空赚了9万欧元,很快每个月进项就超过100万欧元,最后逼近200万欧元。 最后梦醒了。问题出在哪里? 阿尔伯茨两口子卖币挣的钱60%是现金支付。但他们决定拿出一部分钱买更多维卡币。 他算过,要成为地球首富,需要有1亿枚维卡币,这样等币价涨到100欧元时,他就比比尔·盖茨更有钱了。 安德莉娅·奇姆巴拉和伊戈尔·阿尔伯茨 阿尔伯茨现在知道真相了,内疚吗? 不内疚,但觉得有责任。“不能因为相信什么东西而受指责。我根本不知道那是假的。我连区块链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能有什么疑问呢?” 他不会去寻找茹雅博士。他在江湖时间不短,知道孰轻孰重。 他对BBC记者提到“黑势力”,“势力很大的人物”,但话就此打住,怕给自己惹祸。 乌干达坎帕拉一个贫穷村落的护士,普鲁登斯(穿绿裙者)从城里人那里听说了“一币”,又向急于摆脱贫困的村民推介,最后不能兑现。村里家破人亡的、孩子被迫辍学的、小买卖关张的、卖了牲口买维卡币结果无法耕作的......BBC记者杰米·巴特列特(前右二)找到他们,听到、看到了维卡币造的孽。 寻找茹雅博士 大家都在问茹雅博士在哪里。乌干达一个贫穷乡村的村民们也在问。 乌干达坎帕拉一个贫穷村落的护士普鲁登斯从城里人那里听说了维卡币,便向急于摆脱贫困的村民推介。 大家都买了这个币,指望着兑现后翻身脱贫,结果茹雅博士失踪,兑现成了泡影。 夫妻反目离婚,家破人亡,孩子被迫辍学,小买卖关张,因为卖了牲口买维卡币而无法耕作的......BBC记者巴特列特找到他们,听到、看到了维卡币造的孽。 很多人至今还蒙在鼓里,不知道那是个骗局,根本没有加密数码币。 乌干达的村民把全部的钱和借来的钱用来买了“一币”,有些人现在还不知道他们的钱回不来了。 很难确定茹雅博士的天才骗局圈了多少钱。BBC得到的文件显示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总共骗了40亿欧元,也有不止一个人说多达150亿欧元。 美国FBI在找她,BBC记者也在找她。 记者们都知道,跟着钱的脚印走没错。巴特列特和凯特去向专门研究灰色市场的专家布劳尔( Oliver Bullough)请教,怎么才能寻着钱的脚印找到茹雅博士。 灰色市场是世界上超级富豪和犯罪分子藏匿财富的地方。跟着钱的脚印走在这里不适用,因为这里的钱没有脚印。 这些钱确实存在,也可以用,比如用来买豪宅,影响政局,等等,但警察或记者找来时,它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维卡币公司仍未歇业,官网未封。 这钱没有脚印 因为这些财富可以通过极其复杂的公司架构变得时隐时现。 维卡币的公司结构是这样的 :茹雅在索菲亚市中心买了幢豪宅。技术上讲,它属于一个叫“一地产”(One Property)的公司。这个公司由另一个公司拥有,那个公司叫风险有限公司(Risk Ltd.)。风险有限公司的老板是茹雅,但被转让给了一些姓名不详的巴拿马公民。不过,管理风险有限公司的是一家叫Peragon的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母公司,Artefix,是属于茹雅的母亲维斯卡的。2017年,Artefix被转让给了一个20来岁的男子;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布劳尔说,这种事情在灰色世界太普遍了。而且,英国的法律有不少漏洞可供犯罪分子钻,让他们的非法所得成为合法财富。 当然, 灰色世界会用各种方式阻拦试图进入这个世界的努力。尤其是涉及数十亿欧元财富的骗局,很危险。 “加密女王” BBC采访过的不少人都提到,有些神秘的力量和人物,但具体是谁他们不能说,不敢说。 区块链专家比耶克承认,涉及到那么多钱的时候,肯定有人会让知道真相的人闭嘴。他曾接到过死亡威胁。 谁干的?他没说。 但他透露说,茹雅博士自己也未曾料到维卡币能变得这么庞大,能吸到这么多钱,后来害怕了,所以2017年秋天下决心脱身。 “她曾经想罢手,但暗黑势力不让......当钱数超过2千万、3千万的时候,事情就不再是她能掌控的了。” 区块链专家 比耶克接受挪威电视台采访 美国官司 不过,美国司法部说,有证据显示茹雅博士的弟弟康斯坦丁·伊戈纳托夫(Konstantin Ignatov)跟“东欧有组织犯罪团伙要人”有关联;茹雅失踪后康斯坦丁接管了维卡币公司业务。 2019年3月6日,康斯坦丁到美国参加维卡币的一些业务活动,结束后在洛杉矶机场搭飞机回国,就在候机厅被FBI逮捕。 对他的控罪是欺诈,对茹雅的控罪是电汇欺诈、证券欺诈和洗钱。 2019年11月5日,“失踪的加密女王”播客最后一集播出的次日,伊戈纳托夫在纽约法庭出庭。 他站在证人席上,作为检控方的证人,被告是一名律师,控罪是洗钱,涉及维卡币在美国挣的4亿美元。 根据法庭公布的信息,伊戈纳托夫10月4日签了辩诉协议,承认对他的若干项欺诈控罪。 一名法庭记者事后回忆,伊戈纳托夫在法庭上似乎暗示,他自己也被亲姐姐忽悠了——茹雅对他说的那一套就是对投资者说的那一套,就是说,批评维卡币的都是“仇人”,仇人的话不能信。 伊戈纳托夫说,茹雅之所以失踪,是因为她怕身边亲近的人会向FBI出卖她。他说,她搞到一本“大护照”,让他替她买去维也纳和雅典的机票。 康斯坦丁·伊戈纳托夫接手了“维卡币”业务 金融城“无奈” 普通人上当受骗有各种原因,比如那些真的名校文凭、掺了水分的《福布斯》大照片,还有货真价实的《经济学人》投资峰视频。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因素。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艾琳·巴克尔(Eileen Barker)说,维卡币和邪教组织有不少相似之处,包括都属于一个大家庭的感觉,这个大家庭比外面的世界和普罗众生优越。 最初可能是因为想快速致富而听信了传销,但陷进去之后,更多时候是受到一种心理因素的控制,觉得自己在参与某件大事,是某个大家庭的成员,类似于被催眠了。 那么监管当局为什么不干预?不向维卡币的受害者提供保护呢? BBC记者巴特列特找到了茹雅博士私人豪华快艇 不完全是这样。英国金融行业监管当局(FCA)2016年9月在官网上发过一则警告,提醒投资公众对维卡币多加小心。不到一年后,这则警告撤了。FCA说已经在网上挂了够长时间,可以撤了。 但维卡币的拥趸把这当成一种默许、认可,证明英国金融监管当局不再把维卡币视为非法投资。 在那之后,维卡币在英国又活跃起来,吸收到更多投资。BBC就此联络FCA请求评论,它没有回应。 另外,因为这个公司总部在保加利亚而业务遍及全球,大部分在网上,监管难度因此更大。 伦敦金融城警察对维卡币调查了两年,2019年8月宣告停止,主要原因是相关人员和公司都在境外,英国执法机构鞭长莫及,而调查又没有发现在英国的资产;如果有英国资产, 就有可能予以没收并用来补偿受害者。 到现在为止,维卡币总部照常办公,各地仍有人在继续传销。 她就像那一团火。茹雅·伊戈纳托娃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伴随着《烈火女孩》歌声登场亮相 “她还活着” BBC调查记者2018年开始策划”失踪的加密女王“系列播客时,谁都不知道茹雅博士失踪后的情况。一直到今年稍早,美国当局透露说,她2017年10月25日飞到了雅典。在那之后,又没消息了。 传闻是有的。阿尔伯茨说,他听说加密女王有俄国和乌克兰护照,在俄罗斯和迪拜之间往返。也有人说她在保加利亚得到高人庇护,还有人说她做了整容手术,熟人都认不出来,甚至有人说她在伦敦。 当然也有人说她已经死了。 BBC找私家侦探艾伦·麦克林帮忙。他点拨说,最重要的是熟悉她的生活方式,喜欢去哪些地方,她的游艇是否还在。 麦克林觉得茹雅博士就在地中海和周边地区活动。 茹雅博士气场不凡,艳唇和昂贵的服饰是她亮相时的标配 过了几周,麦克林的同事到雅典一些高档餐馆打探,不少服务生说今年早些时候曾看到茹雅博士在那里就餐。 BBC通过电话向那些服务生求证,得到肯定的答案。 看来茹雅博士还活着,而且还在欧洲活动。 BBC记者曾到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去参加维卡币举办的选美活动,英国也有选手参加。杯觥交错、丽影如云。据说茹雅博士当时就在现场,因为做了整容手术,谁都不认识她了。这是记者后来才听说的。 因为希腊和罗马尼亚跟美国有引渡条约,茹雅博士在那些地方出现必定用了假证件。 BBC记者还到互联网上找线索。互联网从不遗忘任何事,只要用对了搜索引擎,几乎一切都能找到。 关于茹雅博士,已经知道她儿时曾在德国南部施拉姆堡生活过一段时间,2009年时她和父亲在巴伐利亚的瓦尔滕霍芬买了一家钢铁厂。 因为那笔交易她被告上法庭,控罪是诈骗,2016年10月法庭判决,包括交罚款和监禁,缓期执行。 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的OneCoin总部 BBC记者在瓦尔滕霍芬调查时发现,她曾有一位德国丈夫,就职于一家知名度很高的律所,年利达律师事务所(Linklaters)。 然后,在网上搜索时,法兰克福这个词不断出现,她曾经用过的几个旧地址、旧电话号码。跟随蛛丝马迹,BBC记者找到了她的一位朋友,2011年时跟她在一起照过相。那个朋友2019年夏天曾在法兰克福一个最有钱的富人居住区出现。 专家们通过各种细节,确定了照片拍摄的地点。 互联网还显示,茹雅博士2016年生了个孩子,是个女儿,母女非常亲近,而这个女儿可能住在法兰克福。 茹雅博士的丈夫——也可能是前夫——也在法兰克福居住、工作。 茹雅博士曾在社交网站发过自己和女儿的视频 BBC记者到法兰克福那个富人区,拿着照片去问街上的人,有那么一、二个看着照片沉思良久,然后说不认识。有一名邮递员说记得这个名字,但不确定。 那位律师丈夫(或前夫)联系上了,但他不愿意接受采访。 又过了几天,一个可靠消息来源打来电话,证实了BBC的猜测:茹雅博士的确经常在法兰克福。不过,她的宅邸还是未知。 BBC记者找到维卡币。这家公司现在仍否认有什么不当之举。它声称维卡币符合加密数码货币定义所包含的所有标准,而且都可以验证。 维卡币公司说,“失踪的加密女王”播客“不会提供真实信息,既不能被认为是客观的,也不是没有偏见的”。 声明还说:“我们的伙伴、我们的客户和我们的律师正在全球成功地回击这种行动(指控维卡币诈骗),我们确信终将在‘金融革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系统。” BBC播客记者的反思 维卡币丑闻就是加密数码币和金字塔传销术结合的产物。 新科技对于懂的人意味着各种新的机遇和可能性,包括仗势欺人、欺诈不懂新科技的人以牟利的机会。 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弱点,被茹雅博士利用了。她知道世界上总是有足够多的人受维卡币的诱惑而不惜倾家荡产,或者因为贪婪,或者无奈,或者就是糊涂。 她深知真相和谎言越来越难区分,尤其是在信息泛滥、网络充斥着各种相互矛盾的资讯的时代。她抓住了社会抵御维卡币的防线的弱点:立法机构、警察和媒体,经常对发生的事情不明就里,摸不着头脑。 最令人恼火的是,她准确地预见到,等我们明白过来,开始找到头绪时,她早已揣着那些钱远走高飞了。 而世界继续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进。
zhongwen_simp.world-56926909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6926909
印度新冠疫情:致命第二波由城市扩散至小城镇
印度致命的第二波新冠疫情已经摧毁了德里(Delhi)、孟买(Mumbai)、勒克瑙(Lucknow)、浦那(Pune)等大城市。在那些地方,医院和火葬场的空间已经用尽,葬礼甚至要在停车场举行。但如今,这场疫情还已经牢牢控制了许多小型城市、城镇及村庄,关于病毒对这些地方破坏的报道普遍低于实情。
在加济阿巴德(Ghaziabad )的一个路边急救帐篷内,一名病人正在吸氧。 星期二,在印度北部拉贾斯坦邦(Rajasthan)的科塔(Kota)区,拉杰什·桑尼(Rajesh Soni)花了八个小时,用一辆电动三轮车带着他的父亲跑遍一家又一家医院。他找不到救护车,于是这种摇摇晃晃的交通工具成了唯一的选择。下午5点时,他父亲的状况持续在恶化,他决定放弃寻找一张医院床位的努力。在这之后,他“把所有留给命运安排”,返回家中。 “我在家里给他吃药,但不确定他能否活下来。我们现在已经被放弃到要横尸街头的地步了,”拉杰什表示,他说,好几家私人医院甚至“哄骗”他,先收了他的钱做检测,但之后告诉他没有床位,要他带走他的父亲。 “我不是个有钱人。电动车司机和医院要我多少钱,我就给多少。现在我要借钱给家里买一个氧气瓶。” 在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印度城市德里,这种故事已算常见,但如今印度全国上下的小城市和城镇中,这种事情也开始出现。 BBC研究了印度五个邦的情况,探寻在那些地方新冠病毒传播有多快。 拉贾斯坦邦科塔 这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上周报告有超过6000例确诊病例。自疫情开始以来,这里已经有264例死亡病例,但其中35%出现在4月。 4月7日以前,这里的确诊病例翻倍花了72天,但如今只需27天。 所有可以输氧的床位都已有病人使用,而4月27日,该区329个重症监护病房中只有两个无人占用。这里的一名资深记者向BBC表示,当地所有医院都已人员为患,且“这显示实际数字要高出许多”。 目前氧气及瑞德西韦(remdesivir)、托株单抗(tocilizumab)等药物面临严重短缺。科塔区有许多辅导中心,印度全国各个地区的学生都会来到这里,以准备进入顶尖医学院和工程学院的考试。 但许多学生在疫情发生后已经离开,这里虽深陷困境但却处于印度全国性及国际媒体视野之外。上述记者表示,这里的医院并未准备好应对当前这场“新冠海啸”。他称,目前迫切需要“在更多人开始横尸街头前增加更多氧气和重症监护病房床位”。 北方邦阿拉哈巴德 北方邦(Uttar Pradesh)阿拉哈巴德(Allahabad)市又名普拉雅格拉吉(Prayagraj),在4月20日前这里共录得54339个确诊病例,但数字在这之后增长了21%,上周新增病例数达11318例。 目前这里公布的死亡病例数为614例,其中有32%出现在4月。阿拉哈巴德并未有关于当地卫生设施的官方数据,但有多人向BBC表示,他们无法为家人寻得一张病床。 我们向该市医疗系统最高职位官员多次致电写信,询问病床短缺状况,均未得到回复。一名当地资深记者表示,这里的火葬场与墓地正昼夜运转,实际死亡人数要比官方数据高出许多。 北方邦首席部长约吉·阿迪亚纳斯(Yogi Adityanath)最近表示,当地药物、医院床位或氧气没有短缺情况出现,但专家声称,这与当地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社交媒体已经被北方邦人寻找病床、氧气和瑞德西韦等药物的贴文淹没。而阿迪亚纳斯警告称,如果有任何私人医院“假报”氧气短缺,当局将会采取相关行动。 一名小型私人医院雇员告诉BBC,安排氧气的工作已经变得比以前更加困难,但由于害怕受到惩罚,他不会进行投诉。 “但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任何医院假报短缺,这没有任何道理,”他说。 此外,有报道称北方邦存在因氧气短缺导致病人死亡的情况。该邦还有其他几个区和村庄报告出现医院床位短缺问题。 家住康普尔区(Kanpur)的阿希什·亚达夫(Ashish Yadav)称,他的父亲病情危急,但由于阿希什连个医生都无法找到,他没有办法为父亲找到一张病床。 “我求遍了所有地方,但没有人帮忙。没有人接听公开的求助热线,”他向BBC表示。 恰蒂斯加尔邦卡瓦尔达 恰蒂斯加尔邦(Chhattisgarh)卡瓦尔达县(Kawardha)位于印度中部。今年3月1日,这里还没有任何活跃病例(active case)。但在过去7天内,当地增加了近3000例病例。 卡瓦尔达县医院共有7部呼吸机,但没有任何医生接受过操作这些机器的培训。根据政府数据,这家医院应该有49名专科医生,但这里实际只有7名。同时,护士人员及实验室技术人员也出现严重短缺。 多名当地记者表示,由于没有做好病例急剧增加的准备工作,该县无法处理重症患者。当地已有多人由于得不到适当的治疗而去世。 帕格尔布尔、奥兰加巴德 帕格尔布尔(Bhagalpur)位于印度东部的比哈尔邦(Bihar),这里同样遭到严重破坏。自4月20日以来,这里的病例数已经增长26%,同时死亡病例数增长了33%。 该市只有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医学院(Jawaharlal Nehru Medical College,JNMC)有重症监护病床,而其36个病房在4月28日已经全部占满。那家医院里的350个输氧病床已经满员。 该院一名高级官员告诉BBC,在其220名医生中,有40人在过去10天内检测呈阳性,其中4人死亡。这给医院带来了新的压力。 比哈尔邦西部的奥兰加巴德(Aurangabad)镇也损失惨重。根据官方数据,自4月5日以来该地已经录得超过5000例病例,6人死亡。但有比哈尔邦的资深记者称,由于检测在许多小城镇和小城市是一个主要问题,实际数字比官方数据要高。许多人在得到新冠检测的机会前病情已经转为危重,甚至死亡。这种死亡病例没有被官方数据统计在内。 家住奥兰加巴德的苏米特拉·德维(Sumitra Devi )得到检测机会的过程十分艰难。在她情况恶化的多天期间,她无法接受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由于没有阳性检测结果,医院拒绝让她住院。 于是家人把她带到附近镇上的一个小型私人医院,她在那里检测呈阳性,但医院称她病情危重,他们没有设施救治。她的家人又把她带到该邦首府帕特那(Patna) 的一家大型医院,在得以住院前,她又不得不等待了好几个小时。 最终,她在得到病床两小时后去世。 北阿坎德邦奈尼塔尔 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奈尼塔尔(Nainital)县是喜马拉雅山(Himalayas)一带的一个旅游城镇,这里正艰难应对新增病例持续攀升的情况。4月27日,该地142张重症监护病床中有至少131张已经被使用,而771张输氧病床中只有10张无人使用。 过去一周中,该地报告出现超过4000例确诊病例,82例死亡病例。对于奈尼塔尔来说,处理不断攀升的病例尤其困难,因为当地还会收治来自附近卫生设施几近于无的偏远城镇及村庄的病人。 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当地医生表示,“情况非常严峻”,他“感到恐惧”。 “我们之所以会处在这个形势中,是因为政府没有规划增加偏远地区的设施。我担心许多来自喜马拉雅偏远地区的人会死去,而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情况。他们永远不会出现在数据中。”
ukchina_simp.vert-fut-44008144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4008144
没有人造光的生活,我学到了什么
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么在睡觉,要么努力想睡着。不过在日日夜夜、每时每刻都有人造光的世界里,我们的睡眠面临的各种问题愈来愈多。
专家建议人们每晚要睡足七到九个小时。很多人睡眠不足,第二天起床也有困难,在工作日尤甚。不过重要的并非只有睡眠时长。研究发现光线会影响人们的生物钟,尤其是手机之类的设备发出的蓝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即使晚上或者深夜里不强的光线,也会使我们的睡眠质量受到影响。 如果把灯关了会怎么样呢,睡眠质量会提高吗?还是会有别的好处?在现代城市中,这一切容易实现吗? 上一个冬天,我决定去找寻答案。我和英国萨里大学的睡眠研究人员迪克(Derk-Jan Dijk)、桑提(Nayantara Santhi)合作,设计了一个天黑后彻底戒除人造光的项目,还试着在白天尽量处于自然光中。做这一切的同时我还得处理好自己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市区一个办公室的工作,还有繁忙的家庭生活。 此后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光线的态度,还有白天夜晚的生活方式。现在我这种简简单单的日常选择能改变自己的睡眠方式、感觉,甚至还有我的认知能力。你能做到吗? 我们大多数人完全依赖于人造光,殊不知这对我们的情绪和健康都有影响。 几千年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并非天一黑,所有人都去睡觉。若研究前工业社会,比如今天生活在坦桑尼亚和玻利维亚的部落,就能发现人们在日落后还会借着火光进行一些社交活动。事实上,他们和工业化国家的人们睡得差不多久,只不过更符合日升月落的自然循环,不仅睡得早,而且黎明前就起来了。 “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会按照生物钟的点儿去睡觉,至少工作日如此,”迪克说。夜晚依旧无处不在的人造光正让我们的生物钟越来越迟。但第二天一早大家还是得爬起来上班,所以要定个闹钟,否则按照生物钟我们应该接着睡觉。 在前工业社会中,比如坦桑尼亚的哈扎族,失眠这类睡眠问题不太普遍。“问及哈扎族成员睡得如何,他们几乎都说'挺好,完全没问题”。这种数据和我们在发达国家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密西沙加分校的人类学家萨姆森(David Samson)说。 坦桑尼亚的哈扎族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有睡眠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光线让我们的双眼看清世界,但同时也影响了身体的其它器官。晨光提早了我们的生物钟,趋同早起的百灵鸟,而晚上的光线延迟了生物钟,趋同于熬夜的猫头鹰。光也抑制了褪黑激素。这种激素会给全身发信号,包括调节睡眠的器官,表示晚上到了。"除了视觉,光线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强大的非视觉影响。还记得我们在室内待了一整天,开着灯熬到深夜么?"桑提说。此前她证实了家里的夜光灯会抑制褪黑激素,延迟我们睡觉的时间。 然而,光线本身就让我们提高了警觉性,就像喝了特浓咖啡。若是要睡觉,这种刺激性效果就十分恼人。不过要是在白天,处于亮光下倒是能让我们更为机警。光线也刺激了大脑中调节情绪的区域。"重要的是我们要创建了一个光线照射机制,白天光线充足,晚上没多少亮光。"迪克说。 除此之外,劝说家里人改成这种生活方式,倒是花了不少力气。我向丈夫提议晚上用蜡烛也许会很浪漫,他直接翻了白眼。不过相比于我6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说服我丈夫已经算是轻而易举了。以下是对话的过程: 我:孩子们,我们要在黑暗里生活几周。 女儿:但那会很怕怕。 我:不会啊,会很有趣。我们有蜡烛的。 女儿:(开始大哭) 我:别哭呀。会像露营一样。 儿子:有棉花软糖吃吗? 应允了几包棉花糖,总算搞定了全家人,尽管我同意自己不在时,丈夫偶尔可以用电灯,孩子也可以看电视。因为我自己也得保持正常的工作进度,所以决定在18:00前都开着灯,日落后把笔记本电脑切换到“夜间模式”。 光线抑制了褪黑激素,令身体变得机警,所以在夜晚用蜡烛取代明亮的灯光,也许能让我们睡得更好。 计划大致如下:第一周,把书桌移到窗边,每天早晨送小孩上学后在路边公园里多待一会儿,午饭出去吃,到户外锻炼,总之尽可能多地接触日光。实验第二周,减少自己在18:00后接触的人造光,而是用烛光或者暗红色灯光。再之后就将前两周的做法结合。 除了这几周,其它时间我会像平时一样生活,以此作为基准。 为了追踪自己的反应,我会戴上“活动记录仪”来测试光照、活动和睡眠。我也会完成睡眠日志和问卷来评估自己的睡眠和情绪,以及做一整套的认知测试来评估自己的短时记忆、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每周最后一晚,我会在黑暗中度过,每小时测试自己的褪黑激素。(为了回应生物钟信号,人体会释放褪黑激素,因而可以用来标记人体内部的生物钟。)“褪黑激素是我们在黑暗中会产生的激素,它创造的是生物钟时间里的夜晚。”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时间生物学家高迪金(Marijke Gordijn)这么说,她为我测试褪黑激素水平。 这个主意是为了测试我每天光照时间的变化是否会改变生物钟时间。我们很想知道,那些大型、精密实验室预测到的好处能否运用于现实生活。 “我们做了很多实验,给出一定的光照,看看会不会改变生物钟,”高迪金说,“但如果想用这些发现来帮助人们,还得知道环境更多变时,会不会有同样的效果。” 实验开始 所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12月清早,我在当地一个公园里,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在健身云梯和秋千上晃来晃去,而非去健身房做杠铃操。一个小男孩问:“妈妈,那位女士在干嘛呢?”当时是冬天,大部分人都躲在室内取暖,公园几乎没什么人。我自己也是挣扎着才去的,毕竟是寒冬,很难克服一出门就又冷又痛苦的想法。不过我想起以前一位瑞典朋友的话:没有什么天气不好,只有穿得不对。并且我很快就发现外面不太会像看起来那么糟糕。事实上,出来的多了,就开始把冬天出门当成享受,而非折磨。 另一天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返回,我坐在公园里边喝茶,边拿出了照度计。光照度以勒克司为单位,夏天晴朗时,户外光线高达10万勒克司,阴天低至1000勒克司。而今天,读数是73000勒克司。 在晴朗的夏日,户外光线可以达到10万勒克司 ,远高于室内人造光。 回到室内,我在公共办公室的中央测了读数:120勒克司,甚至比在户外刚刚日落后测到的500勒克司还低。我吓了一跳,回到自己靠窗的临时书桌旁,这里虽然冷,好歹阳光充足,有720勒克司。 尽管在这两周里尽可能去接触了日光,我在7:30至18:00之间的平均光照为:第一周397勒克司,第二周仅180勒克司。这大概是因为我大部分时间仍然在室内用电脑工作,而且日落大约在16:00。这种变化很有可能是因为天气。第一周, 平均每天有4.5小时的明媚阳光,而第二周却只有 0.9小时。不过跟平均光照时间只有128勒克司的基准周比起来,还是有所提高的。 不仅仅只有天气会带来挑战。实验刚开始的几晚,我们睡觉时拉开了窗帘,尽可能感受第二天的晨曦。清早的光线据说能让生物钟变早。 但是在夜里,路灯的光就使人难以入眠。 我不是唯一遇到这个问题的人。2016年,研究人员报告说,超过50万的城市居民遭受的夜间光照度,比小城镇和乡村居民高3到6倍。灯光越强烈的地方,人们睡得越少,白天越容易疲劳,而且据报道,这些人对自己的睡眠更为不满。他们上床睡觉和起床都比灯少较暗的地方要晚。 夜间照明会令城市居民睡得较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全球公认的光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几天后,我开始拉上窗帘睡觉,取而代之用了个模拟黎明亮光的闹钟。这个方案也有缺陷,设备发出的光线没有日光那么亮。不过也聊胜于无。 如果接触更多的日光还不算难事,那难的估计要数在最没太阳的12月不得不减少夜间灯光。这让我感受到家里的人造光有多重要。在烛光下烹饪还算日常挑战,烛光下切菜彻底成了危险。我开始在白天早早准备饭菜,这占用了工作时间,害的我进度减慢。 最后我采用了另一个解决方案,在厨房装了些智能灯泡,可以用手机软件调暗调色。不过这又导致自相矛盾:为了远离灯泡里那种提神的蓝光,我就得接触手机的蓝光屏幕,所以我在白天把光调好,免得影响了实验。现在我们家厨房里晚上的灯光是诡异的橘红色,不过好歹又能烧饭了。 在“黑暗周”中,我在每天18:00到凌晨之间接触的光照度均值是0.5勒克司,峰值是59勒克司。相比之下,正常生活时均值是26勒克司,峰值是9640勒克司,也不知道这个超级亮的人造光源是什么。不过在基准周,我手腕上的"活动记录仪"也没探测到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发出的光。这个发现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设备会干扰睡眠。 现已证实,手机屏幕会让我们更警觉,晚上玩手机,第二天就会更困 。 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睡前使用电子阅读器会延长人们入睡的时间,延迟生物钟,并且抑制深睡眠。跟睡前用同样的时间阅读纸质书的参与者相比,使用电子书的参与者第二天会更疲劳。 最近还有一个研究对比了两类人的反应:在晚上用普通智能手机玩游戏的人,和没接触到蓝光的人。使用传统智能手机玩游戏之后,人会更警觉,在第二天的认知测试中表现较差,说明他们的睡眠可能受到了影响。 为了恪守避免人造光的承诺,我也经历了社交难题。实验开始前几天,一位朋友邀请我们在圣诞节前去她家小聚,聚会时间刚好就在“黑暗周”中。我向她解释了自己的窘境,她很慷慨地让我去她家楼上一间有烛光的房间里坐一坐,在那和朋友聚会。我礼貌地谢绝了,感受到了素食主义者受邀去吃牛排时的感受。 相反,我们还鼓励朋友来家做客,大家带着愉悦和好奇来了,偶尔还关心一下在我家会发现什么。有一家子一开始婉拒了我们请他们来过年的邀请,怕儿子会打翻蜡烛。不过当我告诉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开灯,他们又愿意来了。(我们把所有蜡烛都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以防万一。) 一旦适应了这些困难,没有人造光的生活就变得很愉快。那种环境似乎更利于展开对话,客人也表示在昏暗的烛光中,内心更为平和、放松。还有一个好处是,孩子们似乎更容易安静下来,但我们没有收集过相关数据。 不过,这些对我的睡眠和精神状况有什么影响呢?在干预周里,尤其是在同时增加日光接触和减少夜晚人造光的那一周里,就寝时间有大体上变早的趋势。在这一周,我的平均就寝时间是23:00,而在基准周,是23:35。 到了12月,我参加了很多社交活动,所以偶尔会忽略身体困倦的信号,转而开始熬夜。这也是研究人员在研究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美国纽约州特洛伊市照明研究中心(Lighting Research Center)的费古埃洛(Mariana Figueiro)说:“人们都有社会责任,很难按生物钟行事。我们一直在跟自己的生理机能作斗争。” 即便如此,在同时增加日光接触和减少夜间人造光的干预周里,我明显觉得晚上特别困。在只增加日光接触的干预周里,我的身体释放黑夜荷尔蒙,即褪黑激素的时间早了1.5小时,在只避免夜间灯光的干预周里,则提早了2小时。 其它研究也发现了这一规律。和我一样,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大学的莱特(Kenneth Wright)一直对现代照明环境如何影响生物钟很感兴趣。2013年,他在夏季派出八个人去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露营一周,以此来测试对睡眠的影响。“露营显然会远离现代照明环境,让人多接触自然光线。”莱特说。 一项研究发现,露营一周将人们的生物钟提早了约1.2小时。 此行之前,参与者的平均就寝时间是00:30,起床时间是8:00。行程结束时,这两个时间都提早了约1.2小时。虽然远离人造光线没有延长睡眠时间,却让褪黑激素的释放提早了约2小时。 最近,莱特在冬季重复做了这项研究。这一次,他发现参与者们在自然光中提早了2.5小时就寝,但是醒来时间却和他们在室内生活时差不多。这说明他们多睡了2.3小时。“他们早早回到帐篷里取暖,给自己更长的时间进入睡眠,”莱特说。 与这些参与者不同,在干预周里,我的睡眠时间没有大幅延长。不过睡眠时间和效率还是有轻微的提升(可以通过入睡时间和就寝时间的比例看出来)。不过这个还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可能只是种偶然。也许是因为我生活在相对温暖的室内,对抗生物钟更加容易。而且每天早上同一时间我都会被孩子们叫醒,偶尔夜里也会把我吵醒。 不过当我将自己的睡眠和白天接触的光照量联系起来,就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阳光越灿烂,我睡得越早。我的平均光照量每增加100勒克司,睡眠效率就能提高近1%,睡眠时间也会延长10分钟。 在这三周干预期内,尤其是在增强了光照的那两周,我醒来后也会更警觉。 "我醒来后更警觉,尤其是在增强了光照的那两周" 。 也有别的研究发现了这个规律。总务管理局(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是美国最大的房东。它管理的许多公共建筑,要么在设计时就尽量提升了室内采光,要么就重新进行了采光改造。管理层对采光是否会影响楼内部工作人员的健康十分重视。他们与照明研究中心的费古埃洛合作,选择了四幢这样的办公大楼,外加总务管理局在华盛顿特区的区域办公大楼(那里的仓库经过改建,很难获得自然光)。他们要求职员在脖子上佩戴收集光照数据的设备,还要在冬夏两季的某一周分别完成每日情绪和睡眠问卷。 光照数据收集起来,一开始令人十分沮丧。尽管已经尽量在工作场所提高采光,很多总务管理局的职员仍然接收不到光照。费古埃洛说:“我们的研究反映,如果你离窗户有一到一米半远,就照不到日光了。关键不仅在于你离窗户有多远,还有隔板产生的阴影。办公桌前有一个窗户并非就等于可以接收到足够的采光。” 即使你的办公室有个大窗户,也并非就能获得大量的日光 。 为了进一步探究,费古埃洛的团队将办公大楼里的职员分成两类:一群人接收生物钟高刺激强光——就是那种能激活生理系统的极亮或者极蓝的光线,还有一群人接受低刺激弱光。 接触高刺激光线的人晚上睡着得更快、睡得更久。晨光似乎尤为有效,在 8:00到12:00之间接触弱光的人,平均入睡时间为45分钟,相比之下,强光组只要18分钟就能入睡,还能额外多睡20分钟,睡眠效率也高2.8%。而且据报告称,他们的睡眠问题明显较少。人们在冬天上班途中接收的日照可能较少,这些关联就更为明显。 高迪金最近也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越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下,人睡得越好。参与者在研究中接了多导睡眠仪来记录睡眠细节。高迪金说:“日光照得越多,人们睡得越沉,碎片式睡眠也越少了。” 放松心态 近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令我们去睡觉的冲动由两个独立的系统驱动:影响睡眠时间的“生理昼夜系统”,还有监视我们醒了多久,逐步促使睡眠的“自我调节系统”。 光线能通过生理昼夜系统改变睡眠时间,这一点已人尽皆知。不过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哈特(Samer Hattar)在近期研究表明,控制生理昼夜系统的眼部感光细胞也跟自我调节系统息息相关。“我们认为光照时间和强度不仅能改变生物钟驱动的睡眠,也会自我平衡睡眠压力,”高迪金说。 日光还会影响情绪。总务管理局大楼里那些接触明媚晨光的职员,在自我评估抑郁时得分就很低。其它研究也表明,晨光和日光都能改善非季节性抑郁症的症状。 “这个也许和昼夜循环有关,也决定是否能睡得更好,”费古埃洛说。在她的研究记录中,那些白天接触了高生理刺激光线的人,天亮时会更活跃,天一黑就消停了,说明他们的睡眠和生物钟息息相关。 那些在白天接触了强蓝白光的人说他们睡得更好、更久。 这些数据与英国的办公室研究十分一致。英格兰北部的一幢办公大楼里常驻着一家电子零件分销公司,2007年3月,迪克和他的同事换掉了两层楼的灯泡。在四个礼拜中,一层楼里的员工数被暴露在强蓝光下,另一层的员工则暴露在白光中。然后互换灯泡,使两组人最终都接受两组光照射。他们发现,白天照射了强蓝白光的员工有更强的主观警觉性和业务表现,夜晚的疲劳程度也增加了了。他们还说自己睡得更好、更久。 这也符合我自己的发现。每天醒来后、睡觉前,我都会及时填写问卷来评估情绪。结果显示,相比通常的生活来说,我早上的情绪在干预周里明显更积极,晚上也没那么消极。 虽然我没有正式评估一天中其他时间的情绪,但在我花了更多时间在户外的那几周,感觉精力充沛,而且精神振奋。这个经历让我成了户外运动爱好者。我也学着享受漫长的冬日夜晚,在这个季节用蜡烛装点温馨的家不正是大好时机嘛,何必抱怨屋子太黑暗呢。 甚至连我的女儿都变了。实验到最后,我问她期不期待重新开灯。她说:“不期待,现在这样挺好,点着蜡烛很放松。”不过我四岁的儿子却还是老样子,他想开灯看清楚晚饭吃了什么。 虽然我的认知测试结果没有一项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过在干预周里,我的反应速度更快。而且当测试记忆一个记硬币藏在哪个盒子里时,表现会稍好些。 迪克和比利时列日大学的范德瓦尔(Gilles Vanderwalle)所作的研究表明,接触亮光能激活大脑中的警觉区。不过在研究中,接触亮光带来的效果并不长久。 不过在另一项研究中,德国柏林夏瑞蒂(Charité)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光线的激励效果能持续一天。参与者说,如果他们早上接触了明亮的强蓝光,晚上就不会觉得太困,而且反应速度维持不变,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另外,明亮的晨光似乎还能减缓生物钟对晚间蓝光的对抗。这项发现也符合当前光线如何影响人体生物钟和睡眠的数学模型。 我们不必把灯全都关了来获益。 这就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明亮的强蓝晨光可以有效替代晚间人造光,尤其是在日光不足、天色较暗的季节。也就是说,夜晚不一定非要在黑暗中度过,也不用非要关掉电脑和别的小工具。 参与这项研究的昆兹(Dieter Kunz)说,“夜晚灯光对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上接触的光线。谈到孩子们晚上看平板电脑,如果他们白天完全没照射到阳光,那就会产生不良影响,但如果白天接触了明亮的日光,那可能就没关系。” 说起来简单到荒谬。不过白天多待在户外,晚上调暗灯光,的确是获得良好睡眠和健康的秘诀。几千年来,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许是时候重新认识这一点了。 琳达·格迪斯是《追逐日光:惊人的日光科学,以及如何在24/7世界中生存》(Chasing the Sun: The astonishing science of sunlight and how to survive in a 24/7 world)一书的作者。该书将于2019年1月由惠康收藏馆(Wellcome Collection)出版。 请访问 BBC Future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10220_china_internet_control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1/02/110220_china_internet_control
中东反政府示威使中国加强网络管理
中国周日(2月20日)不少城市民众响应网上发起的“茉莉花革命”号召同时,中国当局再次强调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上海闹市区有大批警察布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中央党校的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人社会管理研讨班上表示,“在互联网管理方面,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综合管理格局。” 在周永康讲话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19日也在同一个研讨班上就当前的重点做出指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以及“加强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在美国的前六四学生运动领袖之一,中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席王军涛周六晚间与其他三十多人在纽约时代广场参加了声援中国“茉莉花革命”的活动。 他向BBC中文网表示,在当今中国互联网日趋发达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对网络如果要全面封锁也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因为现代金融等很多领域对互联网高度依赖。 王军涛还表示,正是因为中国政府对网络信息的高度戒备,使中国政府实际上成为周日中国“茉莉花革命”的背后推手。 “茉莉花革命” 周日不少北京和上海民众响应网上发起“茉莉花革命”的号召到指定地点聚集,但旋即被大批警力驱散。 香港媒体报道,北京王府井麦当劳餐厅门外有数百人聚集,部分民众被警察带走。博讯新闻网称现场警力高达300人。 此外,上海人民广场也有警察戒备,还有三名聚集人员被带走。BBC驻上海记者贺智杰发回报道说,现场的记者可能比警察还要多。 这次“茉莉花革命”的号召据信是由近日阿拉伯世界多国的反政府示威浪潮所启发。消息传出后,大批中国维权人士被警察带走的消息相继传出。 北京维权律师江天勇此前已证实被带走,最新消息称,另一名维权律师腾彪星期六晚离开住所后也下落不明,警察则到他家中搜查并带走电脑。 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称,被带走的维权人士有上百人。 在中国内地警方驱散聚集群众之际,约20名香港民主派人士则到中国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外示威,声援“中国茉莉花革命”。 这次“茉莉花革命”的匿名号召最先在博讯网发表。博讯网星期六(19日)称其中文网站遭到攻击,并转到谷歌旗下的Blogger博客网站开设临时页面运作。 该“匿名投稿”号召群众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武汉等13个城市的指定地点集合,并喊“我们要吃饭”、“我们要住房”、“我们要公义”等统一口号。 最新读者反馈 被抓走的都是人民的英雄。很可惜,茉莉花在中国大环境下,想要开花很难很难。未署名 蒋公剿匪不力啊...革命尚未成功,朋友仍需努力!不敢说怕跨省, 中华民国 我是统过翻墙软件看到的信息。我支持茉莉花革命,我们都清楚很多社会现实,但很多人不知道现在的政府在欺骗着我们,总希望政府会改好,我是绝望了。我希望中国早日实现民主。中国人, 中国广东 追求民主自由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但在一党制的中国采用激进的手段试图通过推翻什么来得偿所愿并不实际。况且看埃及,突尼斯的前车之鉴,以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为代价追求民主非常愚蠢,只怕最终本末倒置,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另外也要防止一些人别有用心,别傻乎乎被利用了也不知道。未署名 向往民主自由,反对专政霸权的网友们,呼吁大家在自己的微博或者博客还有经常上的论坛等可以发图片的地方,上传一张“茉莉花”图片,以此来让更多的中国网友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未署名 对中国感到失望,这样的政府完全没有羞愧,只有利益而已,而中国人却正在失去人性,只向钱看而已。这样的政府领导人民拜金,但又限制人民的自由,在中国生活,我感到很失落。天朝子民, 天朝 翻墙出来才知道有事情发生,哎,什么时候才能解放啊!中国深圳 人民开始站出来了,支持推翻共产党。观测者 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专制有专制的好处,民主有民主的弊端。再好的制度,人不好还是不行。所以关键在人的教育而不在制度。台湾阿扁就是例证:按照西方制度运作的台湾,选出个贪腐的阿扁。可见制度再好,人不行,百姓还是遭殃,西方的东西又有何用!Richard, China 民主,自由的定义是一定的,但理解和应用也应以各国的国情而定。中国现在的经济正日趋强大,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动荡的社会只会把中国犠牲大量人力 环境而换来的经济搞垮, 这也是某些国家希望看到的。澳大利亚 这就是当初支持共产党的报应。人, China 昨到王府井散步,感慨啊。中国有希望,要出太阳了。中国的希望, 北京 整个活动感觉就是个笑话。我在百度上找 茉莉花,也没问题啊!对BBC中文的信息来源强烈质疑(估计就是些法轮功,肮脏的民运人士,嘴里说的话有几句是真的?支持中国政府!jiarui, suzhou 好像大多都是围观群众。uk 更多评论请看:读者反馈2 读者反馈 2 虽然这个活动无法造作什么风浪 但时代变化太大了,谁也无法保证5,10年会变成怎样?只要等我们变成社会中流时 一切都会改变。90后, 深圳 政府封锁的太厉害,这次更加紧了互联网的封锁,之前我还能通过自建的GAE上的gtap上twitter,现在连GAE都完全封死了。这个国家已经完全朽掉了,从上到下,由里到外。上面是腐朽残酷的剥削者,下面是一大帮麻木自私一盘散沙的人民,少数清醒的人也无能为力。Dantenski 我支持中国政府进行改革,我们愿意给政府时间和机会,支持政府扫平一切以革命为名,乱中国为实的政治阴谋,中国有很多问题,但不是几个人集会就能解决的,相信中国不用这样的革命也会越来越好,制度越来越完善。未署名 这是一次成功的散步,参加者多数是年轻人,这改变了我近几年头脑中固有的只有上年纪的人才关心民主的旧观念。王府井麦当劳内外的散步者们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人民也一样向往一个有尊严有公平有正义的生活。未署名 胡说,我在百度上找 茉莉花 ,完全没问题。新浪没试。胡说, 加拿大 我参加了,不在北京,在我所在县级城市的广场,不过这里好像没几个人。爱国不爱党, 中华民国沦陷区 今天因事未能参加,我在沈阳,不知道这里什么情况,但是我很支持这次集会,可以表达人们内心一些愤怒吧,民主不是一天两天争取到的,希望持之以恒吧。未署名 纵观中国历史和中国现阶段的人口素质以及中国实际情况,我发自内心地认为现在的方式是最好中的一种,但西方的方式可以肯定在中国绝对不能正常运行。因为从人的个体发展阶段来说,中国人已经超过西方很多很多代了。我是中国人, 重庆 我没到过,我们这小城市。未署名 一派胡言!未署名 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警察带走聚众人员周围的中外围观人士都面带笑容?未署名 从 王府井回来, 看到的真相是: 大部分围观者都是逛街的, 最初的聚集者只是看到了记者和警察, 以为有什么人要来, 接下来的聚集者只是在围观记者, 警察和头一批围观者. 警察只是一直在让大家让出路口, 引导公共汽车穿过人群. 撒花的有, 不过只是从工美大厦楼上扔下来两支而已(这算不算抛洒垃圾?). 人流跟着记者的摄像机移动, 记者不知道在拍什么. 现场还有台湾的电视台做节目. 最搞笑的是一个哥们一边推搡警察一边说抓我...(没听清)抓我... 真是成功的革命啊!真相, 北京 怎么这么多人指责BBC呢,我觉得BBC的报道很客观啊,穆巴拉克下台的当天我特意看了新闻联播,低调到不能再低调,只字未提,完全视而不见。猕猴桃 您在中国内地吗? 在有到过网上号召集会的地方吗?没有您怎么看这次集会号召?政府太牛瓣。未署名 我刚从北京现场回来,现场总共约有7、8佰人,其中警察有200多人,加上便衣和记者,但是没有访民,你们的信息说有100多网民并不准确。参加者多为年轻人,说明我们国家大有希望。未署名 看 到了网上的茉莉花革命 但是是在国外网站看到的~虽然很感动和高兴 为那些长期为民主而挺凶走险的学者们感激~但是感觉现在还不是攻破的时候 现在天朝很蛮横 有气势!麻痹群众的手段还很强大,来硬的会造成流血牺牲~而且更有可能造成杀一儆百的结果~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事 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没事找事~我感觉当前主要是让大家觉醒为主!洋子, 中国大陆 我支持政府對於任何擾亂治安影響社會秩序並且帶著“革命”字眼的行為予以鎮壓,並且追求其法律責任。 另外bbc對於此報導真實性有待考證。百度搜索茉莉花字眼,並未屏蔽,搜索結果如下:http://www.baidu.com/s?bs=%B8%EF%C3%FC&f=8&wd=%DC%D4%C0%F2%BB%A8 茉莉花革命搜索結果如下,並未屏蔽:http://www.baidu.com/s?bs=%DC%D4%C0%F2%BB%A8&f=8&wd=%DC%D4%C0%F2%BB%A8%B8%EF%C3%FC 我支持中國人民有序的維權,支持政府改革,但是我不希望看到任何人以革命為理由影響社會秩序,更不希望bbc對此進行不實的報導。balance, 我 没有看到号召集会的地方 我是留澳洲学生.我深深感到一党制的巨大弊端正在腐蚀着这个国家各个方面的坚实基础. 我觉得中国人民还是不够自主,维权意识不强.老百姓被欺压剥削了这么久,这种号召早都应该发出来了.如果不是其他国家的言传身教,我们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 才能开始醒悟并行动起来!!王心佳, 中国,河南郑州 微博被封了搜索才知道的,我认为大家的集会肯定是非暴力不合作态度,但是显然官方的态度更糟糕。从来都是官逼民反,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现在还一再禁言,企图制造表面上的稳定。大家其实心里都清楚,不过不敢说——而 这逼到最后,中国的统治者将面临比埃及以及其他国家更危险的局面……(只是表达看法,希望别追究我……说话也让人害怕)。fffffffuk, 中国 吃饱了撑的。unknown 没到过召集处,希望有这样的活动。伍先生, 中国 看见了,但是为什么集会?我也有房子,过的还不错,我住的地方周围大家过得也还好,不能相信北京居然有人吃不上饭么ORZ。zhangli, 黑龙江佳木斯 共产党曾说过:有压迫就有反抗。革命,造反在中国是迟早的事。simon chen, srilanka 我并不赞成这种大规模的街头运动,天安门事件后,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应该从基础开始,从乡镇向城市,慢慢来。不要靠这种激进的街头运动来去号召所谓的民主、自由。我们可以把外界一些没有贴着民主标签的制度拿过来,慢慢的去争取民主和人权。对于这场活动我是比较反对的。远成友加, 北京 I was there, I couldn't see much, too many people around. Sad thing is most of people don't know what's going on.I hope I can be part of it, but I don't have the nerve and not enough people support this.Chinese people are too damn meek, some even think the protest was a shame.Darcy, Beijing 我 觉得集会游行是自发的.不是像这次一样是网上召集的.还公布地点.还有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仅仅是抱着散布的态度去.这样连 福建案 钱云会案那时都不如.无组织 无纪律.最主要是无一个有才得 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这次注定是失败的.你人没到哪里已经聚集了大量便衣 警察.谁感说话带谁走.网络上更加被控制.昨天就封杀有关茉莉花的消息 茉莉花这个词早已被和谐.很多网站都被封杀.就连明天这个词都被封杀.经过这次我像很难再聚集起来了吧.因为中共将会控制得更加严厉.再者就是很多人没起 事就被带走令很多人心有余悸.所以我说一定要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Cool 这次事情在twitter上传播,再经过自由亚洲电台报道。最后在中国被大多数人所知道。可以说,这起事件是有人策划的。傲慢, 中国成都 相对于政治体制方面的分配,人权,司法独立,言论自由,国内人更关心房价物价大白菜 2000年封建专制就这么过来的,国人都习惯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互联网封锁使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信息。gj, vancouver 我 通过twitter在几天前得知这次集会活动 今日下午在桂林市中区地区活动一段时间 未见到异常现象 用手机登录中国社交网站校内网 发现“北京,茉莉花,王府井。”已成为违禁词语 无法发送 在twitter上下载了几张王府井的图片传发到校内上 不久我的校内帐户被封锁。Hsieh Yun-hao, 中国桂林 不希望社会动荡,敲打下共产党还是不错的。未署名 联络/荐言 * 须填写项目 标签文章: 这是什么? 特别推介 图辑:解放军驻港部队军营开放日 英国人过节热衷怪异比赛 《龙进狮穴》中国当代艺术展 白宫晚宴奥巴马打趣亿万富翁特朗普 图辑:英国王室发放威廉官方婚照 威廉王子夫妇启程度蜜月 图辑:英国王室大婚 银子的魅力 iPad2开始在亚洲发售 在巴黎住公寓的讲究 新闻人物:西藏流亡政府新总理洛桑桑盖 180万英国人申请订购伦敦奥运门票
zhongwen_simp.130729_brief_guangzhou_helicopter_crash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3/07/130729_brief_guangzhou_helicopter_crash
简讯:广州郊区发生直升飞机坠机事故
广州郊区星期一(7月29日)发生直升飞机坠机事故,机上2人当场死亡。
广州警方在微博上说,星期一16时许,有群众报警称有一架民用直升飞机坠落在大岗镇新一村中船基地附近的空地。 警方迅速派出民警前往现场处置。经初步调查,直升飞机坠毁现场没有起火,机上2人当场死亡,周边没有群众伤亡。 警方正对该起事故作进一步调查。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3945981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3945981
汶川地震十年系列—捐赠者的质疑:怎么捐?捐给谁?
“那是我第一次捐那么多,也是最后一次。”
10年前的5月12日下午2时28分,25岁的设计师雷可正在成都的7楼办公室睡午觉。他感受到明显震感后随人流跑下楼。后来,通过公司组织的募捐,他将1000元人民币捐给了灾区,彼时那是他半个月的工资。 此后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和2013年的雅安地震,他分别捐了200元人民币。 汶川地震开启了中国的慈善热潮,民众的捐赠热情达到顶点。2008年后,因为善款去向成谜等原因,民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等官办慈善机构的信任开始走下坡路。 十年后,雷可反问:“不是应该国家应对的吗?每年对外捐赠那么多。出了事就号召民众捐钱,(我们)捐出去的钱用到哪里都不知道。” 但2008年捐款时,他的想法是“不确定钱的流向,但还是会捐。我做我的本分,剩下的就看那些人有没有良心了。” 曾经的红会 5.12地震后,捐款乱象随处可见。各路人马抱着大红色的捐款箱上街募捐,有的未说自己来自何方,民众也未问他们从哪里来,钱要往哪里去。彼时,献爱心、伸援手才是第一要务。 当时中国人捐款所能想到的第一渠道便是中国红十字会。多数人印象里,那是著名的全球性民间救援组织。但中国红十字会并不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多数红会那样独立运作,它由中国政府代管,员工参考公务员待遇。 汶川地震一周年后,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在《中国红十字会汶川地震救灾应对及思考》中写道,截止2009 年 4月底,红十字会系统(包括港、澳、台红十字组织、国际联合会及有关国家红十字会)共募集款物达191亿元人民币。 在媒体和公众的不断追问下,红十字会开始承诺建立信息公开平台。 地震三年后的2011年7月,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捐赠信息发布平台(fabu.redcross.org.cn)终于上线试运行。但目前BBC中文记者无法登陆该平台。 2011年,该平台发布了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捐赠收支和资助使用的有关情况。但2010年1月11日以前的捐赠信息仍不能查询。 红会的困境 过去十年中,中国红十字会经历“郭美美事件”,再到北京大雨呼吁捐款被网友抵制齐声喊“滚”。即使红会连发声明澄清与郭美美无关也无法挽回公众信任。 中国红十字会的失信于民还源于“挪用”救灾款。 香港《南华早报》曾透露,中国红十字会承认,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曾挪用上百名艺术界人士筹集的用于修建一所艺术学校和资助其他建设项目的逾8000万元善款,用于其它项目。 但中国红十字总会对此进行的辩解是:虽然挪为他用,但与捐款人的意愿总体上是一致的。 2015年民进党执政台湾,两岸关系遇冷,导致民众捐款信任降低。多数台湾民众不知钱款是否最终到达中国灾民手中。 根据中国民政部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获得的社会捐赠比2010年减少近六成。 经历危机的还有海峡对岸的台湾红十字会。汶川地震之后三个月内,台湾红十字会募到14亿新台币(约3亿人民币)。而台湾红十字会发给BBC中文的数据显示,9年后的四川九寨沟地震,该会仅为灾区募集到不到19万新台币(约4万元人民币)。 台湾红十字会会长王清峰在四川灾区。 如此强烈的数字对比,台湾红十字会会长王清峰解释说,大陆地区经济发展快,实力强;加之中国近年来在救灾、备灾和防灾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灾情发生时居住在大陆的台湾民众和台商直接在大陆捐款,较少再通过台湾红十字会,以及现在的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冷一些,也可能影响捐款。 在捐款救灾向来积极踊跃的香港,募集到的捐款数量同台湾一样,呈下降趋势。 香港红十字会称,1950年创会以来,汶川地震的捐款是其处理的最大一次捐往外地的救灾款——13亿港币(约10.5亿人民币)。2013年的雅安地震募集资金则只有汶川地震的十分之一。 香港红十字会国际及赈灾服务部主管刘冰说,如果我们用2008年(地震捐款)来做一个标杆的话,这个标杆可能有点过高。 市民也打电话到香港红十字会的电话查询中心,问捐款方法,红会在当地的救灾进度和救灾需要等。 2008年地震发生后,香港红十字会专门成立数据签发中心,对每一位捐赠100港币以上的捐款人出具收据。当时一共出具30多万张收据,数据中心运转了几个月直至08年年底。 香港人捐款前关心捐款方法、当地的救灾进度和救灾需要,捐款后,香港人还关心钱的流向和用途。 前香港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中国组首席记者吕秉权是汶川地震后首批到达地震灾区采访的香港记者,08年地震采访归来写文赞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持“非常支持人性光辉”。 但2009年重返灾区跟进报道的所见所闻,让他公开呼吁香港社会理性捐款,不要给中国官方捐一分一毫。 “我和家属继续跟豆腐渣工程。 有一天在(四川)德阳给(国保)抓了。我们都习惯被抓,照常应对,希望尽快脱身。当时灾区还是很多人没吃好,没住好,好多人住板房和帐篷。国保拉我们去一个山庄吃饭,我们只有两三个人。他们四五个人。国保点了他也知道自己跟你也吃不完的菜,不停地点,大鱼大肉。又喝酒。” “我当时跟他们说,我们这样做对得起外面的灾民吗?他们没吃好,没地方住。还有对得起捐款的人吗?赈灾的款不是这么用的。然后他们不在乎,跟我说,灾区没有你想象中缺钱。非常嚣张。然后还不停手。” 吕秉权重返灾区还看到从震区绵阳通往北川十多公里两房有刚重建好的房子。后来官方要求把道路从原本的二车道拓宽到四车道,在刚修好的房子一旁画了符号要求拆房。 “我们去责问,采访了这个事。没有人为这个事负责。白白浪费了重建款,也是不了了之。” 2008年港府共捐赠过百亿港元,中国媒体《财新网》、《环球网》和香港媒体之后爆出,香港政府资助重建的绵阳紫荆民族学校落成不到十一月后被改建万达商场,陷入用地争议。 吕秉权说:“种种迹象显示,官方对捐款不太珍惜。” 2013年雅安地震,香港立法会在一片"不捐一分"的反对声中通过了向雅安捐款1亿港币(约8200万人民币)的决定。 钱是怎么花的? 2008年中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团队的“汶川地震善款流向”研究报告被中国媒体广泛引用。 根据邓国胜团队的统计,八成资金流入政府账户。 十年间社会各界对钱的流向一直穷追猛打。但似乎官方给出的答案不是那么令人信服。 2008年中国民政部“5.12汶川地震捐赠信息系统”投入使用。登陆中国捐助网可查询了解捐赠款物去向,并在线申请捐赠凭证。但BBC 中文记者目前试图登陆该信息系统时,显示的是网页无法找到。 中国媒体《财经网》的报道指出,在652亿的捐款中,约有151亿元公布了使用明细,约占总额的23.16%。其余501亿元,至今没有在公开数据中明确显示详细去向,甚至连捐款来源也无从查证。 慈善格局大变化 中国民政部前赈灾司司长、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过去十年中国的慈善公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国全国约有80万个社会组织,基金会超过6000个,境外非政府组织(NGO)的从几十个到目前依法注册的几百号。 2016年中国通过《慈善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在法律层面管理境内和境外组织。 但根据这两项法律,慈善团体要在政府登记才可工作,警方有权调查这些机构,也可将颠覆国家政权、分裂国家等的非政府组织,列入不受欢迎的名单,不得在中国境内再设立代表机构。实施半年后,不少在华NGO暂停运营、取消活动或被赞助方撤资。 王振耀则认为,《慈善法》对捐款的信息公开程度做了细致规范,在法律框架下,信息的公开管理有了法律依托。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表示,中国通过《慈善法》和NGO法的思路是,放宽本土组织,给自由筹款,对境外组织则要管理控制。“如果我不定义你是一个慈善团体,就不会给空间,甚至打压。” 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开始尝试新的互联网公益渠道和平台。但随后互联网公益爆出"假慈善"丑闻,例如凉山主播“假慈善”直播事件、罗尔事件,以及“一元购画”事件,在线平台将线下的传统慈善搬到线上新平台,再一次考验公众对中国慈善的信任。 虽然中国慈善经历了汶川地震后的激情爆发和随后的信任危机,但王振耀说,他不同意08年后民众的捐赠热情走下坡路的说法,反而老百姓的捐赠热情有增无减。 《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境内接收国内外社会捐款捐物总额共计1042.26亿元,时隔4年捐赠量再破千亿。但这1千亿里企业捐赠是主体,占比七成,个人捐赠占比连续下降三年,只占11.1%。 而在过去十年,中国知名企业家(慈善家)捐赠的数目很大程度上撑起了中国的慈善。2008年地震前,上榜中国慈善家的50位慈善家合计捐赠款物10.29亿元,到2017年,这个数字涨到了90亿。 王振耀说,未来中国的慈善还是要走平民慈善,以普通人为主。但未来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好政策落实不到百姓身边”。 他认为,最大困难是《慈善法》的具体落实。比如,小额捐赠的免税条款在北京以外实施不顺。所以在未来相应的例如培训、资讯提供和表彰等支撑系统还需改进。 王振耀说自己很乐观,认为少则3年,多则5年左右就会看到平民慈善在中国的实现。 BBC中文记者何桂蓝、陈岩对本文亦有贡献。
zhongwen_simp.131107_taiwan_china_chan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3/11/131107_taiwan_china_chang
国旗事件后张悬北京演唱会传被取消
台湾知名歌手张悬在英国演唱会上出示中华民国国旗后,其年底预定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的大型演唱会传出遭取消。
张悬在演唱会上展示台湾国旗令部分大陆人感到不满 张悬的经纪人对BBC中文网说,有关演唱会遭取消一事尚未最后确认,将在晚些时候得到通知,而台湾陆委会则称将同国台办沟通,使她不要受到不公平待遇。 此一封杀风波起因是张悬是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演唱会上,出示了台湾学生带到演唱会的中华民国国旗,以及上面有张悬名字的灯牌。 张悬在出示国旗时以英文向听众介绍这是来自她家乡的国旗,这引起一名来自中国女留学生的不满,而对她用英文喊出“no politics today”(今天不谈政治)。 张悬当时在演唱会上对这名女学生说,她不会看到任何国家的国旗而觉得不开心,不知道为什么会引起这名同学不开心,她对“不谈政治”表明了一些想法后,并对这名学生说如果她还有话要说,她也愿意倾听。 网络叫骂 此一国旗与对话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中国网民叫骂,对于她年底在北京的演唱会,有网民表示“有种不要到大陆开演唱会”。 张悬对这些激烈叫骂回应说,她到任何地方表演从不是为了要妥协讨好或勉强任何人对她的毁誉,每一场演出都是真心诚意,是为听众而去不是为圈钱,表演多年也从没圈过不应多得的钱。 张悬在网络上受到的另一批判是她“没事拿什么国旗出来宣扬”,对此她则说旗子、凤梨酥、高山茶等对她来说都是一样的,在异国代表她的土地家乡,她看到都是觉得开心感激,对听众送上台的东西,她也不会退回也不会忽视。 她说她当时在台上出示国旗时并用英文介绍时,只是为了要向外国听众介绍这面旗子为什么出现在那里,并非要诋毁不同意见者的价值观,对华人听众也没有一丝的嘲讽与不敬。 “搞台独” 有网民则批判张悬是在搞台独,张悬在脸书回应说台湾的政治现况、法律基础与社会发展,在所有华人地区中的确是不同的,她无意刻意强调,但会介意被刻意扭曲或隐蔽发言权利。 张悬并说若失去了诚心但真实的对话,“我们再血脉相连都没有办法亲近对方”。 就张悬提到的现况,虽然台湾总统马英九上任前称要“终极统一”,并在任内多次称两岸非国际关系,但据TVBS电视台上周公布的一份民调显示,逾七成台湾民众希望“终极独立”。 而在中国人与台湾人的认同问题上,该民调则显示七成八民众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者则约一成三。 读者反馈 不同的國家教育不同造成不同的想法 不否認都是chinese 但是不同的習慣不同的語文不同的文字 這麼多年早已是不同的國家 如果中國沒有打壓台灣 如果台灣沒有退出聯合國 如果都承認彼此的存在 那是不是今天這些輿論想法都會沒有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已是同個根但已經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國家 Anita, hong kong 從以前在國外讀就受夠了對岸的人,基本上來說他們不怕臉紅有話直說!買東西都almost用搶的 ,排隊這個名詞對他來說不重要!我們從蓬萊仙島的人是不想跟她們掙執 ,因為浪費口水何必呢!他們身上帶著明牌還是沒有氣質。 胡伂俊, 美國 有一个问题想问“台湾人” 1. 台湾人=中华民国人? 2. 中国民国人=中国人? 那有一个大陆人觉得自己也应该是中华民国的人的时候, 那么那么,我们还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吗?Ariel, SZ 来自大陆。那个青天白日旗没有任何问题。而是对不同意见的足够的尊重,尤其是你在台上拥有话语权时,给对方预设一个政治立场,然后很文明的攻击你的歌迷。在我看来太没有风度和包容度了。我觉得这位歌手完全有自由表达自己,但支持取消她在大陆的音乐会。与其说这是“自由“的代价,不如说,这是不懂尊重的代价。Jane, China 一个人的言论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言论,我认同青天白日旗,也认同中华民国,虽然我是大陆人;因为这也曾是我的国家以前的名字和国旗;中华民国也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好,指的都是中国;说白了其实都是执政党之争;老百姓都是最无辜的!刘启尧, 我只关心生活的上海 ,环境空气物价能够满意,自己去善待每一个人,少做恶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够了。 中华民国的子民到底是反对共产党呢,还是同时也瞧不起这边的百姓呢?其实台湾早独立了,有什么好多叫嚣的。可笑。ruby, Shanghai 自小到大都没有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是,为什么大陆人不能自由的出入呢?如果是,为什么大家学习的中文字体都不一样?对部分台湾人没有好印象,那种天生的优越感,工作以后接触的不少,其实哪里的人都有好有坏。小时候家里的亲戚如果是台湾过来的,惟恐避之不及都兢兢战战的,记得外婆都说怕被GCD发现而遭罪,其实呢都是多年不见的亲人。两岸文化同宗同源,但在PRC成立以后所有发展都走向殊途,台湾更像是日本的附属国,于此同时中国百姓也经历不少磨难,更加麻木不仁和愚蠢。中国确实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确实不如英治的香港,民主的台湾,但百姓根源都来中国,为什么说中国不会变好呢? ruby, Shanghai 只要是称自己是中华民国,没有什么不可以。中华民国的法统要比现在这个所谓新中国要正统得多。现在的台湾人需要的是一个大国概念,别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小国岛民努力争取台独,需要的是国父那般的精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由亚洲第一共和国来统一中国才是需要努力的。you, Hatfield 独裁国家洗脑不可怕,可怕的是民主国家竟然也洗脑。 上个世纪到底是哪个蒋姓人士和他的一干人等把大陆丢了的?其后生不思补过反攻大陆,反而学河南人称自己是河南人,逃避职责。 这种洗脑于独裁下的洗脑又何异?骂思古 这个编辑根本没有坚守基本的新闻报道立场: 客观。按照中华民国法律:ROC国旗是中华民国国旗,而不是台湾国旗。还号称BBC,你见过英国人说苏格兰旗是英国国旗吗?Bob, London 开演唱会就是为了挣钱,就是个艺人,搞什么政治 台湾本来就不是一个共产国家,我们书写我们的繁体语言,说着我们字正腔圆的标准中文,我们凭什么要降低我们的质量变成made in china ,在全世界都对中国有意见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委屈的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MIT和made in china 的差别 全世界都感受的到 ,从HTC到人的气质和态度本来就是不言而喻,中国对台湾的行动暴力不代表我们不能反抗,一面国旗的背后只是在家乡之外闪闪发亮的台湾之光,不管多大的政治压迫海啸,我们早已是一百多年的岛国了,何来台独之说? 美国最后也没有回归英国,那换位思考,台湾在经历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每一个台湾人都是闪闪发光的钻石黄金,有谁甘愿做一个廉价的中国货 angela wu, penghu 如果当台湾人说出中华民国就是中国的话,我想大多数大陆民众没有任何意见,问题的关键在于其实这些人是有台独心理,谁都不是傻子,两蒋时代包括李登辉前期还敢说自己是中国领导人和政治家,现在搬出中华民国,然后就是台独。中华民国八年抗战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拿着中华民国的旗号搞变形台独才真正愧对青天白日满地红!李瑾, 当拿出中华民国的国旗被说成台独时,中共要说统一中国,恐怕会适得其反.因为中华民国创立于1911,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于1949,所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于中华民国之外.只有中独的问题.如果说中华民国已不存在了.那在台湾的那个国家叫什么? 为什么你到台湾还要那个政府批准发签证?好在国台办已发言,要两岸年轻人多交流.看来许多中国青年书未读通.还没民主法治的观念.两岸统一还早的呢!john, USA 台湾就像大陆失散多年的儿子。你现在长大了,翅膀硬了,不想回家了。这情有可原,历史总不能顺心如意。但是,你说再多大陆的不好,没有用,以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性格,就算炸干了你,也要让你回来。说句客观的话,台湾的岛民者都是一群窝囊废,武力征服了你,你也不敢反抗,必定跪下受服。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中国国内还有很多事情要解决,顾不上你。还有,真理往往都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的国民都是愚昧的,我相信那一成三的人。李超, 中国 不管来自大陆也好,来自台湾也好,歌手来到舞台上“亮旗”终归是很傻的,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可以超越这个层次。反过来看,大陆人也是被党教育的过于狭隘,令党心盖过了人心。在如此背景下,如让张悬继续来北京演出,其实是北京争取台湾民心的一个大好机会。可惜,共党毕竟是共党,很难做出有远见的事情来。蓝鹰, 湖北 你们很难想象中国信息封闭的程度、红色恐怖给个人的压力。希望你们能理解中国民众的一些做法,因为我们能看到的信息实在太少。 了解台湾的现实情况以后,我认识的大多数国人都尊重台湾是一个国家。 这些话我在美国才敢发,如果在国内根本不敢。Anony, US 我想说的是,既然举着青天白日旗那又何必要来大陆赚钱呢?压迫台湾的生存空间又如何了?台湾人能反抗么?还说洗脑教育,或者台湾人真的不了解大陆人。不过为此遭受损失的不过大陆而是台湾。目前的台湾,就是靠着大陆在生存,还自欺欺人以为自己能行。Wang Luhong, japan 台湾中国,一边一国,如此而已~~~吕学成, 台湾 她可以举旗子,但前提是她不要主要靠大陆留学生捧场。举旗子无所谓,但相信台湾人肯定是希望她通过这样的举动来明确她的政治立场,这谁都明白。她既然这样的举动遭到别人的对她的政治质疑,她完全可以明确表明她的政治态度,但她不敢。原因很简单,她怕得罪任何一方,一方是她真正的政治立场,一方是她的钱袋。那么,举一个大众最普遍能够接受的例子,乞丐要钱或者要饭,要到之后,还会向施主说几句好听的话,或者一点讨好的举动。谁见过要钱要饭成功后,反过来挑衅施主的?现在谁不知道,台湾歌手到英国举办演唱会主要都是靠大陆留学生之多。 谁是正义, 张悬小姐在现场的教训口气,可不是像她后来说的“绝无嘲讽或区分彼此的意思”,事后扮无辜,有什么意思呢?要傲气请坚持到底,才会赢得尊重。张小姐案子现场说的是“taiwan country”而不是“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大陆人并不会在意青天白日旗,但他们在意张小姐MV里的雪山狮子旗。。。不管是西方媒体还是岛内绿色媒体,都在利用这件事情来继续塑造“被打压的台湾悲情”,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这次“打压”的不是官方的共产党干的,而是千千万万的网民,在民主社会,这被称为“民意”,民意即使有不同意见,基于民主原则,也应该是被尊重和了解的。才会有真正的“真诚交流”。 作为大陆人,我不接受台独。 但看着台湾的民主和理性,我逐渐同情他们了。 现在的感受是:大陆人如果连中华民国都不接受,那后果只能是接受台湾国了。 设身处地为台湾人想象一下:任何人如果没有国家心里会多痛苦。hope, China 最喜欢的女歌手,看了视频,毫无不当之处,台下的观众是被洗脑洗坏了或者就是既得利益者吧!不明白这些人喷什么? 真是无语了,为生在这样一个国家赶到耻辱! 弱弱的问一下湾湾的公民们,能举着旗子等着你们来统一我们否?不行的话就各过各的吧! 如果失去了民心,又何谈民族和解与统一??我不能理解这样的大陆留学生的心态,但至少我不是这样认为的。。我也不认为大陆人都是这样认为,希望媒体不要总是以偏概全做出疏远彼此的行为Yang, 中国大陆 我是不是误会了什么? 原来这年头已经到了连「手拿青天白日旗」 都会被视为「搞台独」的地步了欸? 真是世界奇观。(讪笑) 被共惨党荼毒的「中国大陆人」们, 别再拿你们那套 「口念no politics everyday & everwhere 却常常脑袋发热的无知」 出来搞笑了,跑龙套阿?Lee, 台湾 联合国里没有台湾,台湾就不是一国。哪怕台湾人说自己不是地球人也没用。 我能理解台湾人的悲愤,可惜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台湾能不能独立,不取决台湾人的意愿。只取决与中国允不允许台湾独立,和大陆的实力能不能hold住台湾。 除此以外,哪怕全世界认为你台湾是一国都没用。更何况全世界和台湾建交的国家有几个,是哪些。大家查查就知道。 在这个问题上,大陆人不比台湾人在道理和感情上更高尚,只是我们大陆更强大。仅此而已。 不信?问问美国为什么这么多年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别告诉我是因为美国道德高尚,尊重他国的人权。Shirely, Deutschland, 这女留学生挺无聊的,她或许是为了表达她爱国吧。呵呵,如果真的爱国,应该反对官员贪污,卖国行为,你做了吗? 军, 南京 在这次国旗事件之前张悬在大陆的知名度不高吧? Yuuka, Helsinki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定要和日本人那样不敢正视历史和垢弊西方的那套不属于你们的民主价值观吗? Vinny, Australia 中国的政治教育是单向的,是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形态。这跟台湾目前人民与政府的权利义务互揭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会呈现不同的公民素养与价值观。 抛开统独立场而论,如果对岸迟迟不进行民主政治与人权思想上的变革,这个价值观差异将会与目前主流世界鸿沟加大,将不利于未来中国国情稳定。 地缘政治学,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是中华民国国旗。 张悬是中华民国公民,天经地义自由表达,错在哪里? 血浓于水?瞎说!骗人! 60多年了,台湾人不是独立生活吗? 坚持!加油! 陈致祥, 泰国、曼谷 中華民國國旗不能拿起來的時候、中華民國不能被公開稱呼的時候、台灣被無視於現實即獨立統治的時候,這等單純要求是台灣人的容忍界線,跨過這道界線,即使有再多的撈金藝人跑過去對岸喊大家同一國,有再多的洗腦教育告訴你們的子孫大家同一國、有再多粉飾太平的媒體宣傳,都無法掩蓋台灣人就是台灣人,出生地不同、成長文化不同、自由權利的保障給予也不同。這不是簡單一句: "政治話題咱們先別提。"就能解決的,聽懂了? 別再被洗腦教育、媒體、撈金藝人或台商的表象給唬了。I come from Taiwan ! Not from PRC . 莊濬誠, 台灣 中華民國保護我們、教育我們、關愛我們,讓我們在幸福溫暖的環境生活著,縱使在民主自由發展中有許多歧異,但是要我們說她不是一個國家,就好像說自己不是父母生出來的孩子。 中國大陸教育孩子從小要愛黨愛國,但問掌握國家機器的執政黨有沒真心愛過自己的百姓,還是只要有統治百姓的權力。 John Lee, Keelung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1868645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1868645
肺炎疫情“拐点”后的艰难抉择 湖北封城不易解封亦难
随着每日报告的新冠病毒疾病确诊病例直线下降,中国国家卫健委3月12日宣布,中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官方认定疫情通过拐点后,经历了一个多月“封城”的中心疫区湖北各地如何解封成为焦点。由于疫情覆盖了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解封的具体操作也将影响整个中国的复苏进程。
尽管中国各地封城措施开始松动,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地民众复工之路仍然一波三折。 自1月23日以来,湖北多地交通停滞,处于“封城”状态。许多趁农历新年来探亲的人被滞留在城内,包括不少农民工人和外省务工人员。很多人不仅经受疫情爆发的忧虑,还因为长时间没有工作,遭受生存压力。而当疫情远离,出城的路仍然一波三折。 出城之路一波三折 社交媒体微博上,“湖北什么时候解封”的话题标签被广泛讨论,截至13日已有2.2亿人阅读,7.4万人参与讨论。话题涉及如何出城、怎样证明自己健康、复工出行证明怎样开、途经地是否需要隔离等等。 一位自称滞留在湖北荆州的网友说,自己在上海工作,也做好了到上海主动申报、居家隔离的准备。但11日被通知离鄂通道没有开放,一天后通知需要办理健康证明并签署承诺书后即可离开,两天后又说需要开居住社区的接收证明,而社区人员回复,没有官方文件通知不给开证明。 另一位滞留在湖北的人也说,各种证明办不下来,开取接收证和通行证的手续相互制约。“健康证明有效期24小时,24小时根本办不下来这些文件,层层关卡,政府发通知了,地方只会说不行不知道,到底要怎么才能回家?”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副教授马钊对BBC分析称,考虑到疫情有可能反复,出城之路一波三折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反应。 他说,“中国抗疫是采取举国体制、群众动员的模式,抗疫成为政府工作的中心,甚至是唯一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地方政府还肩负其它责任,比如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甚至民众的心理健康等等。各地方政府对于防疫与其它工作之间的关系及优先选项有不同的考虑,这也就造成了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地方差异。” 他建议,鉴于湖北是抗疫时间最久、经验最丰富的地区,应该成立政府官员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制定统一的解禁标准。“这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3月12日,在长沙市长雅中学,工作人员对学生宿舍进行消毒,准备开学。 湖北如何解封和复工 尽管民间感受不一,但出自政府的信息确实出现了松动——湖北目前以县为单位,正“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推动企业复工和省内人员流动。 湖北省防控指挥部11日发布通告称,武汉市可以恢复涉及医疗设备和药品、水电煤气、蔬菜粮油、快递物流、农业生产等企业,以及“对全国、全球产业链配套有重要影响的企业”,但通知中没有指明具体产业。除此之外,其他企业“先按不早于3月20日24时前复工复产”。 湖北3月初对疫区划分风险等级,以县市区为单位,以连续14天确诊病例数目和聚集型疫情为标准,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湖北日报》报道称,截止3月9日24时,湖北省共有高风险区域12个,中风险区域19个,低风险区域45个。 按照该省防控指挥部的通告,武汉市以外的高风险地区将恢复重要民生企业,以及金融保险、港口货运、重点产业链配套等;中风险地区还可以恢复产业链配套以本地为主的工、农企业,以及建筑业、法律会计等服务业;而在低风险地区,除了人员聚集度高、场所密闭的影剧院、书店、网吧、酒吧、美容店、培训机构等,其他企业可以恢复。 对于不同风险级别的地区,交通和客运恢复的程度也不同。流动人员需要持电子健康码通行,或采取包车方式,“点对点”通行。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吴木銮留意到,湖北省发布的复工标准“相对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应该由中央级别发起,从疾病控制角度定下解封标准。“比如一个地区达到零确诊后,几天属于观察期,观察合格后几天内做出复工决定等。” 但马钊质疑,“分区分级分类分时”的决定是由地方行政领导,还是基层防疫体系中的专家团队做出。 马钊对BBC表示,“从疫情爆发到抗疫的整个过程来看,病毒并非遵照政府体系或行政区划而发生或消亡,疫情发展与政府决策之间总会出现一些错位现象。而目前看来最大的教训之一是,没有给与防疫前线的医疗人员足够的发言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力。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还将会出现诸如通报不及时、或者决策失误的事情。” 解封中的乌龙事件 在湖北省通告出台的当天上午,距离武汉市150公里外的潜江市突然宣布解除交通管控,将从即日起允许符合无疫情小区的居民外出。该市已经将近半个月没有新增病例,前一天还被列为“高风险地区”。 两个小时后,该市宣布撤回通告。再过两小时,湖北省出台前述通告。 该事件令期待出城的百姓希望落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一位网友称,“在如此重大的疫情面前,这种朝令夕改的方式,是失信于民的方式,应当接受人民的批评。” 另一位网友说,“想解封,出省遥遥无期,各地政府都怕担责任,互相踢皮球,只为保乌纱帽,老百姓死活已经抛在脑后了,慢慢熬吧。” 吴木銮认为,该乌龙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混乱,以及权利“过渡中央化”的体制症结。他说,“中央收权过紧,导致地方不知道怎么处理。估计地方官员也是好心,但上面害怕出现连带效应,另其他地方也开始解封。” 吴认为,这反应了恢复经济与担心问责之间的矛盾。“是让老百姓丢饭碗还是患肺炎?他们要考虑如何平衡。” 马钊也说,“湖北的官员一方面担心经济与民生问题成为新的恐慌的来源,也同时顾虑解禁后随着人员流动疫情会卷土重来。” 防疫措施获世卫组织专家认可,中国有望停止“封城”,恢复经济活动?
ukchina_simp.160408_vert_fut_why-are-people-so-incredibly-gullible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6/04/160408_vert_fut_why-are-people-so-incredibly-gullible
人为什么那么容易上当受骗?
如果你需要证据来证明人类容易上当受骗,那就回忆一下当年的“食肉香蕉”事件吧。2000年1月,很多电子邮件开始散布一条消息:一种进口香蕉会让人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患者的皮肤会变成黑紫色的疮,然后分解,最终从肌肉和骨骼上剥离。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据当时的邮件介绍,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试图掩盖这种流行病的爆发,避免引发恐慌。面对这种威胁,邮件传播者鼓励读者将这条消息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这样的消息显然是无稽之谈。但到1月28日,它却已经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迫使美国疾控中心(CDC)专门发布一条声明,谴责这个谣言。 这种做法有用吗?真是见鬼了!这条声明非但没有抑制谣言,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短短几周内,美国疾控中心就收到了许多苦恼的人们打来的电话,甚至不得不专门设立了一个“香蕉热线”。事实遭到进一步的扭曲,到最后,人们甚至把疾控中心当成了谣言的来源。即便是在今天,那个谣言的新变种还是会偶尔引发人们的担忧。 我们或许会嘲笑这些牵强附会的谣言——更有甚者,总是不断有人宣称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麦莉·塞勒斯(Miley Cyrus)和梅根·福克斯(Megan Fox)都已经被杀害,而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他们的替身而已。但事实上,我们的逻辑思维中存在的这种缺陷也会帮助一些更加危险的消息广泛传播,例如: HIV完全无害,补充维生素即可治疗艾滋病;9/11是美国政府“监守自盗”;锡箔纸做的帽子可以阻止联邦调查局(FBI)看穿你的想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错误的信念仍会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广泛传播?为什么试图否认这些谣言的种种举措只会适得其反?问题不在于智商——就连诺贝尔奖得主也曾经被一些匪夷所思、毫无根据的理论欺骗。但最近的一些心理学研究或许能提供答案,让我们明白,编造一条能够绕过大脑欺诈过滤系统的谣言是多么简单。 阴谋论者声称,梅根·福克斯已经死亡,我们见到的只是她的替身——这种传言出现了不止一次,而是两次(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一种令人有些羞愧的解释是,人类都是“认知吝啬者”——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大脑面对谣言时往往使用直觉,而不是逻辑分析。 举个简单的例子,请快速回答以下问题: “在摩西方舟上,每种动物有多少只?”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是哪国总统?” 即便已经明确要求志愿者留心不准确的描述,但仍有10%至50%的志愿者没有注意到其中存在的错误:方舟的建造者是诺亚,不是摩西;撒切尔是首相,不是总统。 这种心不在焉现象被称作“摩西错觉”,它说明我们是多么容易忽视细节信息,只把注意力放在要点内容上。我们通常只会从感觉上判断某件事情正确与否,然后决定是否接受。“即便我们‘知道’应该关注事实和证据,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感觉走’。”南加州大学的艾琳·纽曼(Eryn Newman)说,她即将发表的论文总结了针对误导信息展开的最新研究。 纽曼表示,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我们作出本能反应时只会考虑以下5个简单的问题: 关键在于,我们对每一个问题的反应都会受到外来信息的干扰,但这些干扰信息与事实毫无联系。 不要怀疑:我们宁肯一头扎进沙子里,也不愿听取质疑我们信念的证据,即便这些证据非常确凿(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来看看其中的两个问题:“其他人是否相信?”和“消息来源是否可信?”我们往往都会相信自己熟悉的人,这意味着我们看到那个说话的面孔次数越多,就越会逐渐地相信他说的话。“尽管此人并非专家,但我们在作出判断时甚至根本不会考虑这个因素。”纽曼说。另外,我们还会忽视支持这种观点的人数;当持有这个观点的人不断在电视节目上阐述自己的理念时,便会让人形成一种错觉,误以为这个观点已经十分流行,并且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我们最终便很容易相信这个观点。 有粘性的内容 另外,我们还会考虑一段内容的“认知性流畅度”——从本质上讲,就是它是否讲了一个连贯的好故事,让我们容易产生画面感。“如果某个说法让人感觉流畅且易于理解,那么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希望此事属实。”纽曼说。倘若这种说法与我们的预期相符,那就更容易让我们相信。“内容必须具有粘性——需要有一段内容与你已知的信息一致,从而强化你的信念。”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史蒂芬·莱万多斯基(Stephan Lewandowsky)也同意这种说法,他曾经针对否认气候变化的人展开过心理学研究。 一段流畅的演讲可以瞬间提升某种说法的“认知流畅度”,从而增强它的可信度。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纽曼向志愿者展示了一篇声称某著名摇滚歌星已死的(错误)文章。倘若配上这位歌星的照片,就更容易让人相信文章的说法。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种做法更容易让这位歌星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从而提升这种说法的认知流畅度。类似地,借助易于阅读的字体或者口齿清楚的发音,也都可以提升认知流畅性。事实上,纽曼还证明了一件事情:某人的姓名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因素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名字的发音越简单,我们就越容易接受此人的判断。 鉴于这些发现,你应该逐渐理解“食肉香蕉”的谣言为何传播得如此广泛。首先,由于这封邮件来自你信任的人——你的朋友——导致其可信度增加,并使之看起来已经非常流行。这个概念本身非常生动,而且很容易产生画面感——它拥有极高的认知流畅度。如果你恰好又不信任FDA和政府,那么他们故意隐瞒事实的结论便与你的世界观完美契合起来。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zhongwen_simp.121214_rolling_russia_syri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2/121214_rolling_russia_syria
俄国否认其叙利亚政策有任何改变
俄罗斯外交部星期五(12月14日)发表声明说,俄罗斯的叙利亚政策没有任何改变。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波格丹诺夫在星期四发表谈话说,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可能被反对派推翻。这一谈话引起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BBC在莫斯科的记者说,尽管俄罗斯当局出面否认自己的叙利亚政策有所改变,但波格丹诺夫的谈话可能显示了俄罗斯这个阿萨德最重要盟友的真实想法。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110912_rolling_eu_market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1/09/110912_rolling_eu_markets
欧洲股市普遍下滑法国银行跌10%
法国主要银行的股价今天(12日)开市后大幅下跌约10%。
由于法国主要银行与希腊政府的债务有关联,增加了投资者对国际评级机构降低法国银行信用评级的担心。 与此同时,继续怀疑希腊是否有能力偿还债务,以及担心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可能扩散,导致今天欧洲股市全线下滑。 在早些时候的交易中,大多数欧洲股市下跌了5%左右。
zhongwen_simp.121024_rolling_japan_chin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0/121024_rolling_japan_china
“日外务次长上周末秘密访华”
日本共同社星期三(10月24日)报道称,日本外务事务次官河相周夫曾在上周末秘密访问中国上海。
共同社称,河相周夫与中国外交高官讨论如何改善两国关系,同意双方为缓和对立而加强沟通。 报道称,中国方面与河相周夫会面的官员可能是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 报道指出,这次会晤安排是本月11日由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罗照晖与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长杉山晋辅在东京敲定的。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vert-fut-3857155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38571553
冰水泡澡对身体有好处吗?
在网球赛后,无论胜负,英国头号球员安迪·穆雷(Andy Murray)都会先洗一个淋浴,然后吃喝,再享受一个按摩,最后再来一个冰浴,至此,一套程序才宣告圆满完成。他会在温度为 8C-10C(46F-50F)的冰冷水中呆上 8 分钟。比赛后采取冰浴帮助恢复的运动员并不只有他一个。女子七项全能选手杰西卡·恩尼斯-希尔(Jessica Ennis-Hill)会站在装有冰水的桶中,帮助肌肉恢复(如下图所示)。采用这种方法的运动员和其他人都表示,冰浴有用,但证明这种痛苦方法疗效的证据却非常有限。
采取这种方法的思路是,将身体浸没在冰冷的水中,通过降温、减小血流速度、减轻肌肉组织的炎症,加快运动后的肌肉恢复。我们许多人都曾注意到,在肌肉拉伤时,用一袋冷冻青豆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一项研究中,要求研究对象在紧张的奔跑后,将一条腿放入冰浴中,而另一只腿在留在外面。结果,接受冰浴的一条腿的肿胀得到减轻。 杰西卡·恩尼斯-希尔站在装有冰水的桶中,帮助肌肉恢复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稍稍缓解疼痛可能就够好了,而对希望增强肌肉的职业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而言,减轻炎症的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浸没在冰冷的水中会降低血流速度,也会降低肌肉中的蛋白质合成速度,而受损或拉伤的肌肉随后能自行修复。 例如,为了通过举重增强肌肉,有些炎症也许会帮助肌肉修复。因而,也许有意减轻这种炎症并不是个好主意。因为,肌肉发生炎症时会让人感到疼痛,我们自然想缓解炎症,但有证据表明,这样做会妨碍肌肉的恢复。 研究表明,使用布洛芬等抗炎药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尽管它会止痛,但减轻炎症也会让肌肉修复变慢。最好的研究结果证明,有些炎症是有益的,消除炎症也许并非做好的做法。关于何种程度的炎症最好以及肌肉恢复过程中何时有炎症最有益,目前并无定论。 这还要取决于人的年龄。在一项研究中,在 12 周的训练周期内,65 岁以上人士服用抗炎药,其肌肉量的增加比那些服用安慰剂的人要多。 至少对年纪大的运动员而言,消除炎症也许值得一试。 但年轻人和身体更健康的人就可以放慢肌肉的修复速度。如果并未在训练周期中,服用抗炎药就不要紧,但如果是想要让自己尽量强壮顶级运动员,最好还是避免服用抗炎药。 冰浴情况也类似,而冰块对动物的效果似乎也不错。给大鼠的肌肉上敷上冰块(在施用麻醉剂状态下),其肌肉炎症减轻,而肌肉生长速度也不受影响。但对于人的大块肌肉而言,冰块的效果似乎并非如此。冰块的确会减轻肌肉肿胀和酸痛,但研究表明,在为期三个月的力量训练中,如果采用冰浴,研究对象的肌肉和力量增加效果就会缩水。 英国网球冠军安迪·穆雷每次比赛后都会冰浴八分钟(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研究中,让研究对象在锻炼后随意进行冰浴或休息,彼此间的结果相距很大。但现在,刚刚针对之前参与这项研究的澳大利亚、挪威和日本的同一组研究对象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比较做冰浴与不做冰浴、用温水淋浴的结果。 九名现役运动员参加了一个时长 45 分钟的弓步、蹲起和其他训练。一周时间要求他们在训练后进行冰浴,他们要在齐腰深的冷水充气浴缸中坐 10 分钟才行。之后至少两小时禁止他们淋浴,因而他们的身体不会很快变热。另外一周时间,他们在训炼后的待遇要好很多,他们只要在健身脚踏车上慢慢骑上 10 分钟即可。 在训练结束前后不同时段,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冰浴或骑车后 24 小时和 48 小时,从冰浴者或骑车者的大腿肌肉中提取血样。 不出所料,锻炼后,研究对象肌肉中的炎症和应激反应指标会有所提高,但冰浴对这些指标并未产生影响。冰水并没有减轻肌肉炎症。 这样就提出了两个问题:冰浴是否能减轻炎症(可能不会),如果冰浴会减缓肌肉修复,人们是否还愿意做冰浴。昆士兰科技大学的乔纳森·皮克(Jonathan Peake)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想知道运动员是否会反思自己的训练策略。 他承认,冰浴对于赛事不同场次之间的短暂恢复也许有用,但如果想要从长远出发增加肌肉,则不会有用。至少这一次,有研究表明,让我们难受的东西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处。通常情况下,好的事物似乎会令我们受伤。也许,冰浴就是运动员即使放弃也不会感到难过的一件事吧。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60531_nkorea_official_visit_chin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6/05/160531_nkorea_official_visit_china
第四次核爆后 朝鲜政治局高官首次访华
日本共同社消息称,身为朝鲜最高级别官员的前外交部长李洙庸周二(5月31日)前往中国进行访问。这是朝鲜今年1月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后,朝鲜高官第一次访问中国。
朝鲜前外长李洙庸。 共同社称李洙庸当天已确认离开平壤机场。 韩联社则称李洙庸当天早上10点左右已抵达北京首都机场。 李洙庸在刚刚结束的朝鲜劳动党党代会上被任命为政治局成员,此前他担任朝鲜外交部长。 李洙庸被认为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心腹。能讲法语的他曾在金正恩留学瑞士期间担任其监护人。 朝鲜今年1月进行第四次核试验之后,最大的盟友中国对其表现出的野心感到担忧和迷惑。中国并不支持朝鲜发展核武器的计划。 韩国周二称朝鲜当天凌晨在东海岸发射了一枚弹道导弹,但这次测试已经失败。 本月还传出三名朝鲜驻外餐厅女服务员叛逃的消息。来自韩国媒体的消息称,这三名原来在中国陕西省内一家朝鲜餐厅工作的朝鲜员工目前已抵达泰国,并将很快前往韩国。
zhongwen_simp.150322_liguangyao_chin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indepth/2015/03/150322_liguangyao_china
特稿:剪不断理还乱 李光耀的中国情结
李光耀是新加坡开国总理,同时也是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的父亲。他曾任该国国务资政以及内阁资政,被誉为“新加坡国父”。
李光耀祖籍广东梅州,新加坡则是中国以外唯一一个华人建立的国家。因此,他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李光耀祖籍广东梅州,从血统上看,他是纯正华人,但从教育上看则是不折不扣的“香蕉人”。而新加坡也是中国以外唯一一个华人建立的国家。 李光耀一生推崇儒家文化,曾30多次到访中国,因此,他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李光耀是少有的能有机会与这五代中国领导人会面的外国领导人。包括在1976年首次访问中国,李光耀共访华33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1年与到访的李光耀会晤时曾对他说:“李光耀先生,您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受敬重的前辈和长者,中新关系的新方奠基人和掌舵人。至今您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推动中新关系的发展,我对此表示由衷的感动和钦佩。我们不会忘记您对中新关系所做的重要贡献。” 李光耀评毛泽东 1969年,李光耀会见了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其时,尼克松或许在心中已经有与中国进行外交接触的考虑,所以对中国的事情比较关注,但是他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实在无法理解,所以他问李光耀: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光耀回答道:“毛泽东要改造中国。正如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彻底消灭过去一样,毛泽东也要擦去旧中国,描绘一幅新中国。然而毛泽东却试图在瓷砖镶嵌著的旧中国画面上画画,雨水一来,毛所描绘的画面就会被冲走,镶嵌在瓷砖上的旧画面又会重新浮现。毛泽东只有一生一世,没有时间也没有力量足以抹掉4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传统、文学和文化。哪怕所有书籍都烧光,俗语、谚语还是会继续活在人民的记忆中。他注定要失败。” 1976年5月10日至23日,李光耀率团首次访华。当时,周恩来逝世,邓小平下放,出面接待的是新任总理华国锋。 毛泽东身穿浅灰色中山装,靠坐在客厅正面的沙发上,见李光耀进来,由张玉凤和护士长扶起来与其握手。 当时毛泽东主席年事已高且多病缠身,因此会见来访国宾均不作预先安排,而是临时视情况而定。5月12日,外交部礼宾司官员突然通知李光耀,说毛主席将会见他。这令李光耀感到意外欣喜。因为当时毛泽东会见来访外宾,被视为是对客人的最高礼遇。 礼宾车队来到中南海毛的住处。毛泽东身穿浅灰色中山装,靠坐在客厅正面的沙发上,见李光耀进来,由张玉凤和护士长扶起来与其握手。 毛泽东身体虚弱,说话含糊,吐字不清,加之浓重的湖南口音,众人很难听懂,需由张玉凤用普通话提高了嗓门逐句重复。有几次张玉凤也不得不在纸上写几个大字,请毛主席确认无误后,再由冀朝铸译成英语。 这场仅持续了一刻钟的会见纯属礼节性的,没有太多的实质内容。用李光耀的话说,只不过是中方表达了对新加坡代表团的善意和重视。 但这次简短的会见给李光耀留下了很深的记忆。若干年后他还回忆道,毛泽东当时已83岁高龄,无论是精神或者体力都很虚弱,已不像中国新闻媒体描绘的“神采奕奕”的样子了。但他看到的仍是领导过长征,坚持抗日游击战,打败国民党军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巨人。 李光耀的第一次访华,所到之处不多,接触民众受限,但淡释了李光耀对中国的政治疑虑,回国后就放宽了公民旅华限制,允许60岁以上的人可以访华旅游观光。他的用意在于,让新加坡的华人到中国看看,会更热爱新加坡。 李光耀谈邓小平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此前,中国在极左时期一直称新加坡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当邓小平吃惊地看到新加坡的成就时,他承认对方实行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方针是对的。 当谈到中国的对外方针时,李光耀说,中国必须停止革命输出。邓小平停顿片刻后突然问:“你要我怎么做?”这倒让李光耀吃了一惊,他就大胆地说:“停止马共和印度尼西亚共在华南的电台广播,停止对游击队的支持。” 李光耀后来回忆:“我从未见过一位共产党领袖,在现实面前会愿意放弃一己之见,甚至还问我要他怎么做。” 这次新加坡之行,邓小平以他惊人的谦虚代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承认并改正了两个错误。一是改变保守自闭,主张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二是接受建议,不再搞革命输出,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对外关系。 李光耀和邓小平都是务实主义者,现代化是首要目标,全力追求GDP,将新加坡和中国从第三世界国家变为第一世界国家。 李光耀后来回忆那次会晤时还说:“邓小平是我所见过的领导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尽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却是人中之杰。虽已年届74岁,在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两年后,中国同马来西亚和泰国两地的共产党分别做了其他安排,果然从此终止了电台的广播。” 胡温执政时期,李光耀曾被问及他对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看法。在英士国际商学院(INSEAD)亚洲领导者峰会的一个主题会议上,李光耀透露,之前他在会见美国总统府幕僚时,曾被问及美国应把中国视为朋友还是敌人。 他的回答是:“目前而言,两者都不是。”他随即补充说,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跟美国打交道的将是不同背景的中国领袖。 他说:“现任中国领导层是最后一批受苏联时代影响的领导人。(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他们的第一外语是俄语;但是年轻一辈领袖,尤其是市级领导,他们的第一外语则是英语。” “在接下来的20年里,假设政治建制跟目前偏离不远,当你跟中国国家主席、总理、部长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会面时,他们都会十分了解你在讲什么。他们在谈判时与你讲中文,但是坐下和你一起喝咖啡或吃饭时却可以跟你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他们很可能是从英国、欧洲或美国的大学毕业的工商管理硕士或博士,这对 (外国)将会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挑战。” 谈到中共新的总书记习近平时,李光耀说:“他是个沉稳的人,这并非是说他不会跟你谈论事情,我的意思是他不会出卖他的喜爱与厌恶,或许你说了一些让他感到不快的话,他也只会经常挂上一张笑脸。他的灵魂部分坚硬如铁。” 制衡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代来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增强。由美国金融业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不但重创了美国经济实体,也因为殃及世界各国,进一步打击了美国的国际形象。而世界其他新经济体的崛起,如中国、印度、巴西,都意味着国际大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令世界上许多国家领导人感到不安,这也包括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在李光耀眼里,胡锦涛和温家宝是最后一批受苏联时代影响的领导人。 2009年10月28日李光耀警告美国,称其若不继续参与亚洲事务,平衡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将可能失去全球领导地位。 时年86岁的李光耀在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获颁终身成就奖仪式上说,如今中国已崛起为亚洲无可匹敌的力量,美国应当维持亚洲地区的平衡。 “如果美国没有意识到亚太地区是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心而失去了在这里的经济优势或是在太平洋地区的领导力,它就会失去其世界范围的领导地位。” 他说,未来拥有了航空母舰的中国远洋海军“不仅限于阻止外国势力介入台海冲突”那么简单,因此他告诫日本和印度等周边国家应当提高警惕。 对于今后的地区形势,李光耀认为无论日本还是印度都没有能力抗衡中国。从担任总理的时候起他就一直主张;要想维持东亚的稳定,“必须保持日美中三方的平衡”。 李光耀在华盛顿演讲时明确指出,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和最终的市场,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可是无论面对什么挑战,美国必须继续维持作为太平洋地区的超级强国,以便保护其核心利益;如果不持续与亚太区域保持接触,其在世界的角色将被削弱。 由于李光耀的华裔身份,他的讲话也引发了中国网民的强烈不满。不少中国网民抱怨“把他们当华人,他们却不把中国人当自己人”。也有网民说:“李光耀说出西方发达国家既得利益者们的心里话,唯恐中国崛起对他们的既有利益造成损害。” 但新加坡媒体在其网站发布文章指出,李光耀针对美国理应扮演亚太区主导角色的评论,被部分中国媒体解读为警告美国必须牵制中国崛起。当地媒体认为,这是中国媒体的“另类解读”。 预言中国 谈到中共新的总书记习近平时,李光耀说:“他是个沉稳的人......他也只会经常挂上一张笑脸。他的灵魂部分坚硬如铁。” 李光耀2013年90大寿时,新加坡媒体以出版新书《李光耀观天下》志庆。李光耀在书中把中国放在第一章,足见他的重视。在书中,他对现今中国有几点有趣的观察: (1)中国有自己5000年来的文化与历史,相信中央强大,国家才能安全。中国绝不可能发展为一个西方概念下的民主国家,“中国有自己的方式”。中国会小心、逐步地进行改革,包括党内民主。 (2)在对外政策方面,中国会继续“低调地”强大起来,使影响力提升,但必要时也会展现力量。 (3)讲到西太平洋局势,李认为中美两国在争夺亚太地区主导权的竞争已经开始,并将延续到21世纪后中叶。 在当年出版的另一部新书《李光耀:一个大师对中国、美国和全世界的深思》中,李光耀预言“中国将最终在GDP会超越美国,但中国的创新能力可能永远比不上美国,因为中国的文化本来就不容许思想和意见自由的交流”。 对中国的民主发展,李光耀相信“中国不会拥有一个自由民主制度,假如它有,它必将垮台,如果你相信中国会出现某种方式的民主革命,你就错了”。 他说,为了达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会尝试所有一切的方法,但绝对不会尝试一人一票多党制的民主制度”,因为共产党相信只有垄断权力,才可维持国家稳定,它一直害怕中央的权力会流落到地方省份。 亚洲价值 李光耀统治新加坡50年,他引以为豪的治国方针“亚洲价值”,主要是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控制,以求达到社会稳定,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再用财富改善社会,以及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李光耀统治新加坡50年,他引为治国方针的“亚洲价值”,主要是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控制,以求达到社会稳定,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再用财富改善社会,以及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在这个模式下,被现代社会视为普世价值的自由民主,在新加坡得不到发展。 从这一点上看,李光耀与邓小平有惊人相似之处。李光耀的亚洲价值,包括政治和经济发展方向,全都出现在邓小平治下的中国。 邓小平镇压民运,政治上加紧控制,但在经济上则放松,创造出口型经济,又引进外资,发展本土工商业,为中国经济打下起飞的基础,这些都可说是亚洲价值的成果。 李光耀和邓小平都是务实主义者,现代化是首要目标,全力追求GDP,将新加坡和中国从第三世界国家变为第一世界国家。 目前来看,亚洲价值仍是中、新两国执政者的主导思想,看不到会有任何改变。 (编写:尚清 责编:横路)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读者反馈 李光耀去世了,世界又少了一名智者。但是美国最终极有可能在内耗中沉沦,日本和印度也不必谈了,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切在我们看来也只是假设,设若光耀公在天有灵,先生可以在天上看着,您大可以看看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能做出怎样的事业来。您毕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哪怕早已与我们分道扬镳,这都没有关系了。其实狮子也好狐狸也好,中国并没有多少选择,我们荒废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痛苦中挣扎流血在虚无中任人欺凌,我们没有资格去花费高昂的成本以求获得他人的承认,因为我们根本不在乎。我们祈求国家的稳定,人民的幸福,我们的土地不再被掠夺,我们的海洋不再被侵占,我们祖先的灵魂不再因为子孙的阋墙而不得安宁。您是一位了不起的新加坡人当之无愧的第一公民,一位令人尊敬的智者,世间少一大哲,光耀先生驾鹤灵台往生极乐,先生千古,恕不远送。 未署名 李光耀的「亞洲價值」部分,可能會看走眼。原因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有太多的不可比擬之處。 新加坡沒有意識形態的政治鬥爭,中國大陸有。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結盟,與美日為敵。還要武裝解放臺灣,有太多的境外敵對勢力。 新加坡沒有核威懾,中國大陸有。 新加坡沒有貪官,中國大陸貪官多如牛毛。 新加坡沒有歷史上的大屠殺,中國大陸有。 新加坡沒有暴力土改的後遺癥,中國大陸有。強拆就是暴力土改的後遺癥之一。 新加坡是依法治國,中國大陸是依黨治國。 新加坡地小人少,比地大人多的中國大陸好管理。中國大陸長期的貧富懸殊和政治不公,絕對不可能持久...... 未署名 李光耀的一生就是為了新加坡的利益而奮鬥, 從新加坡國民的角度看, 他絕對值得尊重. 但從鄰國 (例如馬來西亞人民) 的角度看卻很不一樣. 很多時候, 更是一個不惜損人利己的對手. 香港人少有視新加坡為敵, 但相反則不然. 例如, 89年六四後及97回歸前的過渡期,香港政治環境不穩, 新加坡政府就大量派員來港, 游說外資公司移往該國設總部. 新加坡的股票交易所也往往是針對著香港的情況, 採取截擊性的戰略發展. 從亞太區的層面看, 新加坡既想搭上中國的經濟順風車, 但也懼怕中國在區內日益壯大的影響, 所以還是一面拉攏美日, 牽制中國, 在軍事上靠近美日. 李光耀無疑是一位國際級權術家. 他值得新加坡國民的愛戴, 也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對手, 但無論如何, 面對著世界潮流的改變他也顯得有心無力. 新加坡人是否應該繼續李光耀的路線走下去, 相信連他自己也不敢肯定. 李光耀先生, 請你安息, 你為新加坡已鞠躬盡瘁. 與絕大部份中國領導人比較, 你的人格和靈魂高尚得多. 香港仔, 香港 拜託你們 李光耀一生反共 還叫新加坡人不要妄想回歸中國 叫美國留在亞洲 還什麼中國情意結 不要給自己臉上貼金啦 可笑, 馬來西亞 和【中共】打交道,能做到不亢不卑,堅守自己的原則,不為利誘,不被煽惑,能保持距離,以自己的國計民生為重,放眼當今各國政治領袖,捨【李光耀】難找第二人。各國領袖政要悼念李光耀之餘,豈能不好好【研究效學】李氏和中共【交手相處】之道? 孟光, Hong Kong BBC中文網罕見的好文,強烈推薦。 隔壁老王
zhongwen_simp.151103_pic_myanmar_electi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11/151103_pic_myanmar_election
图辑:缅甸大选在即 反对派盛大集会
距离缅甸历史性的大选还剩一周,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和其所在的全国民主联盟(NLD)举行此次大选开始以来规模最大的竞选活动。
BBC中文网记者倪伟峰从仰光发回报道说,这次竞选活动吸引了仰光及附近地区将近5万市民的参与,显示出NLD在都市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图片来源:Thurein Win/BBC Chinese)。 不过,虽然许多观察家认为NLD将在此次大选中以微弱优势胜出,但昂山素季并不能成为该国总统。 (责编:萧尔)
zhongwen_simp.150526_malaysia_hk_scholarism_joshua_won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05/150526_malaysia_hk_scholarism_joshua_wong
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被马来西亚拒绝入境
曾经过有份主导香港“占领中环”抗议行动的学生团体“学民思潮”星期二(5月26日)在社交媒体网站“脸书”(Facebook)发布消息说,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周二上午乘坐飞机抵达马来西亚,在办理入境手续时被拒绝入境,并被要求遣返。
黄之锋亦在自己的脸书上发消息证实:“马来西亚政府不准我入境,现正原机遣返回港”(资料照片)。 根据学民思潮网站“破折号”,黄之锋应马来西亚民运人士邀请,到当地交流和分享,今早乘搭港龙KA633航班到槟城。抵达后,马来西亚当地关员收起他的护照检查,之后被拒入境。他询问为何不能进入大马,关员只表示是“政府命令”。 黄之锋亦在自己的脸书上发消息证实:“马来西亚政府不准我入境,现正原机遣返回港”。 BBC中文网东南亚事务特约记者李慧敏说,马来西亚六四廿六周年纪念工委会告诉BBC中文网,已与移民厅交涉完毕,并于当地时间下午2点(同北京时间)召开记者会说明情况。 主办方也向BBC中文网透露,韩慧慧周四晚上已经抵达槟城。 黄之锋在周二上午在社交媒体网站“脸书”(Facebook)发布消息说,在办理入境手续时被拒入境,称:“马来西亚政府不准我入境,现正原机遣返回港”。 他表示,当他询问官员为何不允他入境时,对方回答是“政府命令”(government order)。 黄之锋也已向活动协办机构《当今大马》证实此事,并指出一名马来西亚官员指称接获指示,不能准许他入境。 据《当今大马》报道,在过程中,黄之锋声称被移民厅官员拉扯,并可从电话中听闻,黄之锋要求官员“不要使用暴力”。 《当今大马》也报道,马来西亚内政部长阿末扎希虽然表示不知情,但说明,禁止入境通常涉及国家安全。 据黄之锋在自己脸书上发布的消息显示,他周二将前往马来西亚槟城,参加“马来西亚六四26周年工委会”主办的一个活动,并原定在晚上发表“青年崛起:新港两地社运新动力”的演讲。 黄之锋原定到访槟城、怡保、柔佛、吉隆坡。而五月廿九日于吉隆坡的活动,香港立法会议员梁国雄亦是嘉宾。 梁国雄周二下午接受BBC中文网访问表示,他将如期前往大马,因为马来西亚方面没有说明他是不受欢迎人物,亦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的权利。 对于黄之锋被拒入境,他觉得“莫名其妙”。他说,黄之锋是广为人知的人物,活动亦说明只是演讲。 (撰稿:萧尔/李慧敏/蔡晓颖,责编:萧尔)
zhongwen_simp.140303_kunming_attack_u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4/03/140303_kunming_attack_us
美国不称昆明袭击为恐袭引中国网民质疑
美国星期日(3月2日)就中国云南昆明的火车站在星期六晚间发生的暴力袭击事件作出谴责。
美国谴责暴力袭击的微博吸引大量批评 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在其官方微博发布:“美国谴责这一可怕且毫无意义的在昆明的暴力行为。我们向死难者的家人表示哀悼,并向所有被这场悲剧殃及的人们致以慰问。” 星期日晚间9时多,十余名穿黑衣并蒙面的袭击者在昆明火车站持刀袭击民众,造成至少29人死亡,143人受伤。 中国警方称有4名袭击者在现场被打死,一名女性袭击者受伤后被抓获。 中国当局称昆明袭击是“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声明没有将昆明发生的袭击定性为暴力恐怖袭击,令不少中国网民感到不满。 有网民怀疑是否翻译引发误解,但美国国务院发布的英文声明迅速在微博被广泛转发:“The United States condemns the horrific and senseless act of violence in Kunming. We offer our condolences to the families of the victims who were killed and to all those affected by this tragedy.” 不少网民质疑美国拒绝称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明显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活动为恐怖袭击是双重标准。 还有网民指出,去年5月英国伦敦一座军营外发生两名伊斯兰激进分子将一名英军士兵砍杀致死的攻击事件后,美国也是将那次事件称为“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 @天印山下人指出:“搜索谷歌可以看到,senseless violence是白宫谴责针对平民的暴力事件的常用措辞。最近几次有:今年委内瑞拉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暴力冲突,2012年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伊斯兰恐怖分子制造的2013年伦敦凶杀案、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的班加西事件、2011年尼日利亚爆炸案等。” @荣耀塞尔维亚评论说:“美国认定这些人是暴力分子,而不是恐怖分子,美国实际上表达了一种限制性谴责,即只谴责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美国认为是悲剧,但没说悲剧是谁造成的,这就是来自美国的同情,美国的措辞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强。” (撰稿/责编:伊人) 网友如有评论,请用下表: 读者反馈 美国不知道暴徒杀害的是手无寸铁平民百姓吗??这是什么行为?难道需要问暴徒的动机吗?他们攻击的是政府吗? 平常指责的时候不都是言之凿凿的吗。wara, 世界上最好的民族政策是罗马帝国的民族政策。同化程度越高地位就越高。世界上最好的宗教政策,是西班牙的宗教政策,不改宗就去死。 中國媒體報道來看,美國承認昆明襲擊是恐怖主義行為。這是重點,以中國的媒體來看,並不是以美國的角度。Calven, TAIWAN 西方双重标准的媒体报道(包括中文版的BBC,美国之音),引起中国人民和海外人士的不满!Melvin, Inbdonesia 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全球华人(不可理喻为反而反的除外)团结起来,包括BBC在内的西方媒体就不敢随便践踏华人最起码的良知引发众怒。Zheng Yin, Sydney 难道只有发生在美国的才叫恐怖袭击? 发生在别的国家的都是暴力事件? 难道只有美国人受袭击才是恐怖袭击? 这是什么逻辑?未署名 真滑稽!承认不承认,关你美国有什么关系?难道美国成了法官了?滑稽, 东京 大陸憤青, 美國這是給中國面子。哪裡會有國家人民對自己國家發動恐怖襲擊的?這不是國際笑話嗎?華文, 世界上根本没有恐怖袭击这样的事.这都是大国霸权主义者和新殖民者抛出的词汇.这是血腥镇压少数民族的遮羞布。以国家力量格杀勿论者被认为是执法者.而不惜生命为自由而战斗的人被视作恐怖分子。这是反抗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用其他人设计的方式去生活。我们有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也有牺牲的权力。大千世界, —句话!讨厌共产党!LaLa, 中国 自己国家的事,干吗老是关心美国如何说?是不是其他国家都说了是恐怖袭击就美国没说?不解, ”新疆属于中国是历史形成的,比你美国人抢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美国的历史要长得多”。而西方媒体反复强调“中共1949侵略了新疆”。 有意思的是,小布什时代采取的是军事干预他国“独裁”政权,(注意有引号的 :), 欧巴马时代(缺钱时代)改为省钱式的内部民主暴动(CIA导演)来实现政权更替(俗称傀儡政府)。西方做梦都希望阿拉伯那支小茶花能在中国绽放。可惜开花是需要肥沃湿润的土壤的! 加拿大 西藏新彊分離份子都是美國支持,這事肯定是美國指使。奧巴馬見完達賴即發生恐佈事件。未署名 shame on USA!!未署名 美国911前就没听说过恐怖分子,一切的根源其实跟美国对伊斯兰的高压政策有关,推翻一个一个的伊斯兰国家,让恐怖主义生根发芽,现在中国的恐怖分子也蠢蠢欲动,想建立他们的独立国家,而美国哑口了,说这只是horrific and senseless act of violence,完全不顾中国人民的感受和自己所做的事发生的后果,这就是美国政府,一个没有责任心的美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可怜的生命。未署名 这个还不算是恐怖袭击算什么?一群抬长刀的匪徒,袭击平民。911撞世贸大厦匪徒也没提前告知!美国人脑子锈了,看什么都看不清,3月1日这群新疆人福气差,应该再凑上几个外国人才划算dash, 中国 人性的失败?这5个字本身也许不该被包含在任何一个正确(或者说有价值)的提问里?我们永远可以抽象地把暴徒们的行为归咎于恐惧,归咎于爱被恐惧战胜,归咎于无止尽的贪婪结构。但是,一方面,直到这些人类生命(包括4名被击毙的人类的生命)被鲜艳地摆在眼前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至少早已经被我习以为常的“暴力”——一个眼神,一种句式,任何一种利用逻辑来表达的方式和内容......——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所有概念化地指责又都显得那么苍白——虽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同谋。我真想好好安静却用力地深深拥抱那些黑衣人,紧紧地。不仅仅只是因为他们跟我没有任何区别——在恐惧、无知、傲慢、贪婪、愤怒、悲痛面前。Eric, 中国 上海 美国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流氓国家!中国人, 中国西安 这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了。墙外人, 昆明 美国是世界头号恐怖份子,全世界的恐怖份子都是他的小喽罗。Rleb, London 说真的, 这个世界上还真没有什么恐怖问题, 只有民族问题。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印度,英国和穆斯林民族,美国和穆斯林民族(911),美国-阿富汗,美国-伊拉克,中国-日本,俄国-乌克兰,等等, 都是民族问题。不过有的手段更为激烈而已。yc, USA Princeton 好消息!央视刚刚即3月3日晚10:00公布所有恐怖分子已被抓获!恐怖分子身份已被查清,主犯的名字都有了太长我没记清,一共八人,四人被崩,一人受伤抓获,三人在逃中被抓获!我希望警察在看守所好好揍他们一顿,不把他们打个半死我都要骂人!唿…,终于逮到这帮疆独杂种了,解气!未署名 朝鲜哪里有恐怖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是不会又恐怖主义的,美国说的对。别自己给自己脱衣服了。Henng, china 这是中国的911,usa面向中国的文章,不考虑中国民众的感受,usa的立场还不如世维会更有普世价值,更考虑国内各民族的感受,usa还试图在政治上做文章,让人沮丧。 未署名 美国一向双重标准,在他那儿,他就说是“恐怖袭击”,到中国、俄国就成了“人权”问题。恐怖袭击就是恐怖袭击,管他美国说什么。就象2011年夏天的挪威极右翼的恐怖袭击,在案情还没搞清楚,挪威政府都说“很像说极右翼干的”时候,美国的媒体还在使劲渲染说“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更象是穆斯林极端组织干的”。对于西方国家的恐怖袭击,无论谁干的,每次美国都会首先想到穆斯林,但到了中、俄的穆斯林恐怖袭击时,美国就立刻是另一副嘴脸了。Rleb, London 不是汉人占新疆,是满人康熙乾隆占新疆,道光同治还有老佛爷巩固新疆,到后来的左宗棠,盛世才,王震都是功臣,新疆属于中国是历史形成的,比你美国人抢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美国的历史要长得多。未署名 怎麼可以把個人與背後有組織支持的恐怖犯罪混淆一談!這兩者差別在於個人的恐怖行為屬於機率很低偶發性的,而有組織的恐怖行為,代表只要該組織不被徹底摧毀,就永無寧日。由此可得知,區分是否為恐怖攻擊的標準,就是有無組織與否,也就是說如果漢人發動或參與這種背後有組織支持、策劃的攻擊一樣叫恐怖攻擊,而不是什麼文章作者自己莫名自行臆測,混淆社會視聽的「漢人」與「新疆人」。撫袖而去,清風不傳, 想获得美国的同情?我的同胞们不知是天真还是傻,美国和中国有着国家层面上的利益冲突,要获得对手的同情简直是天方夜谭。维汉冲突实际上就是翻版的美国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冲突,只不过中国不可能像美国一样杀掉99%的印第安人,如果能新疆在20年内就可稳定!呵呵, 美国政客邪恶的嘴脸暴露无疑!美国所谓民主之虚伪可见一斑,美国政客不是民主斗士,是全球动荡的根源!chyhj, china 西藏新彊分離份子都是美國支持,這事肯定是美國指使。Avatar, Laputa 美国长期对中国反恐政策的双重标准正间接鼓励和支持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些恐怖分子和极端主义势力进行一系列的针对政府和普通百姓的恐怖暴力行动,这可能将促使中国改变对美国国际反恐的支持,转而间接支持中东极端主义对美国的恐怖行为,要不然中国百姓可能会对中国政府无视美国长期对中国国内恐怖主义支持的政策而不满。美国的做法太赤裸裸了。未署名 对昆明遭受恐怖袭击故意抱有怀疑态度,就是美国希望表达的。正如美国自己所说的:with us, or against us.恐怖事件的背后也许就有他们的身影。这事件也是检验其他国家对中国真实态度的最好时机。Darren chen, Australia 但愿9.11事件在美国重演。未署名 荣耀塞尔维亚 :美国认定这些人是不是恐怖分子是要有充分的证据并且人家美国政府用脑袋思考不想天朝五毛用屁股思考。 李志坚, 昆明市云南省中国 暴露美国的真面目。未署名 不用‘谴责,哀悼’了,都是猫哭老鼠。中国被袭击,美国偷着笑,连小孩子都想着‘杀光中国人’,就像911一样,中国也很解恨。双方都巴不得灭了对方。评论家, NZ 美國不稱昆明襲擊為恐襲,僅譴責為暴力行為引起中國網民【質疑】。類似的情況:香港政府、中共駐港機構、香港人大政協、一眾左派親共投共社團,同一口徑把明報前總編劉進圖遇襲案僅譴責為【暴力事件】,跟【政治】與【新聞自由】無關,不也是引起香港市民的【質疑】?不同的立場,自有不同的看法,再夾雜政治的須要,自然令人產生這樣那樣的【質疑】。從質疑中去【尋求真相】,不正是求真的【正道】嗎?孟光, Hong Kong 美国人总是利用国际法来谴责其他国家的行为,其实这个“国际法”就是以美国为手制定的法律,应该把这个:国际法“叫着”美国国际法“,当今的恐怖主义越来越多与美国的庇护是分不开的,美国驻中国大使馆这样做会必给自己国家留下来不受欢迎的先例,更重要的是美国再遇到了恐怖袭击,世界上许多国家将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要美国好好的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恐怖的来源, 刚出来的时候我发了条说是恐怖袭击的微博结果被删掉了,报纸上只是说暴徒,现在才改成恐怖袭击,明显是中共的“舆论控制”问题,估计这些不满的也是中共评论员吧 Henry, 世界的祸根在美国!没有没美国,就没有这么多是非。未署名 不说了,shame on USA!!下一刀就会砍向美国人的脖子!Frank cox, Abu dhabi 真是莫名其妙,不滿美國用什麼詞兒?該不滿維穩不力啊,花那麼多錢搞維穩,穩了什麼?未署名 美国人暗中支持分裂中国,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ghh, china 濫殺無辜,當然是一種暴力。如果證明是維族為政治目的的行為,當然是恐怕活動。只是,美國一向同情疆毒,要叫美國人直接承認,恐怕不容易的。美國有美國的立場與主觀認知,就像中國面對相同的情況的反應一樣的,無法全部要求有一樣的反應的。未署名 哈哈哈!中国人把美国政府当作自己的政府了!美国万岁!是不是恐怖袭击,由当事国政府调查核实来宣布,不是由别国政府做。zyl, usa
zhongwen_simp.130626_breaking_australia_rudd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3/06/130626_breaking_australia_rudd
陆克文击败吉拉德成为澳执政党领袖
澳大利亚现任总理吉拉德在工党领袖选举中以45票对57票落败于前总理陆克文。
此次选举是吉拉德本人提出的。她在投票前已经表示,如果在选举中落败的话将退出政坛。 今年9月14日,澳大利亚将举行大选,最新民调显示,执政工党会在大选中落败。 不过,陆克文的民意支持率高于吉拉德,而且不少选民相信工党在陆克文的领导下,大选胜算较高。 而在过去几个月来,有关澳洲执政工党领导权的传言也持续不断。 吉拉德是在2010年取代陆克文出任澳大利亚总理的。 (编译:李文 责编:李莉)
zhongwen_simp.120823_rolling_libya_saif_gaddafi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23_rolling_libya_saif_gaddafi
卡扎菲之子塞义夫下月将出庭受审
利比亚总检察长办公室的一名发言人说,卡扎菲之子塞义夫下月将在利比亚城市津坦出庭受审。
塞义夫自从去年被抓获以来一直关押在那里。 该名发言人说,利比亚检控方已经确定了对塞义夫指控的一系列罪名。 塞义夫曾被认为是卡扎菲最有可能的接班人。 国际刑事法庭说,他们了解有关塞义夫将受审的消息但利比亚并未就其决定通知国际刑事法庭。 相关新闻话题
ukchina_simp.55841989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55841989
人生选择:事业成就还是幸福快乐?
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近来你应该有机会、也有理由问自己这个问题。也许你想花更多时间与家人在一起,或者想找一份更有成就感和安全感的工作,或者想改善健康状况。不过,人为何有这些需求呢?
街头涂鸦:“生命太过短暂,不要浪费在追求幸福上”。 答案可能归结为一件事:幸福。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幸福的执着几乎是宗教性的。这是唯一不需要辩解的行动理由:快乐是有益的,无需原因。可是,人生能建立在这种循环推理的基础上吗? 这个问题很重要。可惜,对于人们想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这方面的研究数据非常少。在2016年的一项调查中,当美国人被问及,希望“获得伟大的成就还是获得快乐”时,81%的人选择“快乐”,只有13%的人选择伟大的成就。可以理解的是,6%的人被这个选择吓到了,表示不确定。尽管幸福快乐是普世目标,但人们很难知道如何定义或者如何实现它。 幸福与快乐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因素被用来衡量幸福感,比如说人际关系、工作、家庭、身体、饮食等等…… 这些都能让你快乐吗?如果不能,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在现代世界,幸福是我们所拥有的最接近“至善”的东西,是所有其他商品的源头。在这样的逻辑下,不快乐成了“至恶”,是要避免的最大邪恶。有证据表明,对幸福的追求越过分,产生抑郁的风险就越大。 历史学家里奇·罗伯逊(Ritchie Robertson)在其新书《启蒙运动:对幸福的追求》(The Enlightenment: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中指出,启蒙运动不应被理解为理性本身价值有所增加,而应被理解为通过理性追求幸福。决定社会通往现代的力量是关于幸福的,而我们今天仍在努力解决幸福的局限性。 人们很容易认为,幸福一直被视为至善,但人类的价值和情感并不是永久固定的。一些曾经是至高无上的价值,如荣誉或虔诚等,不再重要了,而像“绝望”(与冷漠最接近)这样的情绪已经完全消失了。人们用来描述价值观和情感的语言,甚至情感本身都是不稳定的。 现代社会关于幸福概念主要是实用主义的,而不具有哲学意义,集中在人们所谓的获得幸福的技巧上。人们关心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如何获得幸福。人们倾向于从医学角度把快乐看作悲伤或抑郁的对立面,这意味着,快乐是来自大脑中的化学反应。快乐意味着少一些悲伤的化学反应,多一些让快乐的反应。 杰出的美德伦理学家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说,现代社会将幸福视为“一种满足或愉悦感,一种将幸福视为最高层次商品的观点。根据该定义,这种观点赋予人的心理状态以最高价值”。自助书籍和“积极心理学”承诺开启这种心理状态或快乐的心情。但哲学家们往往对这种幸福观持怀疑态度,因为人类的情绪是短暂的,产生情绪的原因也不确定。不过,他们问了一个相关但更广泛涉及的问题:什么是美好的生活? 有爱的生活与幸福有关,但也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痛苦。 人生选择 一个答案是,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这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在某些方面,体验快乐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 但最大化快乐并不是唯一选择。每个人的生命,即使是最幸运的人,也充满痛苦。痛苦的失去,痛苦的失望,受伤或疾病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以及忍受无聊、孤独或悲伤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痛苦是人活着必然的结果。 对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年)来说,美好的生活是将痛苦降到最低点。持续的无痛苦给予我们心灵的平静。这个概念与现代社会对幸福的理解有共同点。“与自己和平相处”区别了幸福之人与不幸福之人,没有人会想象充满痛苦的生活也会是美好生活。但将痛苦最小化真的是幸福的本质吗? 如果生活得好会增加我们经历的痛苦呢?研究表明,有爱的依恋与幸福有关,但我们从经验中得知,爱也是痛苦的原因。如果生活有必要痛苦,甚至有需要呢?对于父母、孩子、伴侣或朋友的痛苦死亡,我们可以通过停止关心这些人、或从生活中完全切除他们来避免。但是,如果生活没有爱的依附,那么在许多重要的方面将有所不足,即使它可能使我们从失去所爱之人的痛苦中解脱。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少不了痛苦,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点。写小说、跑马拉松、生孩子,都是为了追求最终的、欢乐的结果而引起的痛苦。 伊壁鸠鲁可能会说,不可避免的痛苦实际上让共济失调更有吸引力。接受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时尽量减少危害,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你也可以将最小化疼痛作为行动指南。如果写小说的过程带来的痛苦多于完成小说带来的快乐,那就别写了。但是,如果现在的一点痛苦可以防止以后更大的痛苦,例如为了避免癌症而戒烟的痛苦,那么这种痛苦是合理的。享乐主义的幸福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会计师,以最有效的方式将痛苦最小化。 但会计对幸福的看法过于简单,无法反映现实。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道德谱系》(The Genealogy of Morals)一书中指出,我们并不仅仅把忍受痛苦作为获得更大快乐的手段,因为“人类……并不否认痛苦本身;人类渴望它,甚至寻找它,只要展示痛苦的意义,受苦的目的”。尼采认为,痛苦不是通过快乐来减轻,而是通过意义来减轻。他怀疑我们能否找到足够的意义,让痛苦变得有意义,但他指出,伊壁鸠鲁对美好生活的看法有缺陷。 这样说来,有意义的痛苦生活,可能比毫无意义的快乐生活更有价值。好像弄清什么是幸福不那么困难,我们现在也需要弄清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 先不管这个棘手的问题,现代观点认为,幸福给人类带来最大益处,所有产品都从中涌动,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理论概念 美国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提出思想实验来证明这一点。诺齐克让我们想象一个“可以带来任何体验的机器”。机器会让你体验到实现每一个愿望的幸福。可以成为伟大的诗人,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乘坐自己设计的飞船遨游宇宙,或者成为当地餐馆受人喜爱的厨师。但现实中的你会失去意识。因为机器让你相信,模拟是真实的,你做出的选择是最终的命运。 你会进入这个机器吗?诺齐克说,你不会因为想做某件事就成为某个人,而不仅仅是获得愉快的体验。这种假设可能看起来很轻率,但如果愿意为了真正的生命意义而牺牲无限的快乐,那么幸福就不是至善。但如果诺齐克是对的,那么81%选择快乐而非伟大成就的美国人就是错误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会选择不进入机器。 诺齐克的经验机器旨在反驳功利主义,“幸福是可取的,而且是唯一可取的生活目的”。1826年,写下这句话的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陷入了深深的不悦。在他的自传中,密尔描述了目前公认的抑动性快感缺乏:“我处于神经迟钝的状态,就像每个人偶尔都会有的那样;不容易享受兴奋;一种在其他时候是快乐的情绪,变得平淡或冷漠。” 密尔无法从生活中获得乐趣。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坏事,但对密尔来说,它意味着更令人担忧的事情。他从出生起就被教导,生命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化人类的快乐,最小化人类的痛苦。密尔的父亲是古典功利主义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的追随者,并按照边沁的观点抚养他的儿子。边沁比伊壁鸠鲁走得更远,他把幸福作为个人生活的终极诉求和道德的终极诉求。对边沁来说,所有的道德、政治和个人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原则来解决——“为多数人带来最大的幸福”。但是,如果这是生活的唯一原则,那么密尔又如何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呢? 通过沮丧的情绪,密尔意识到边沁的功利主义观点,即把快乐提升到至上的善,是一种“猪猡哲学”,只适合猪。不满、不快乐和痛苦是人类处境的一部分。因此,根据密尔的说法,“做一个不满意的人,好过做一只满意的猪”。他仍然相信幸福是极其重要的,但逐渐发现,以幸福为目标很少会带来幸福。 密尔认为,人应该以追求其他商品为目标,而幸福可能是一种幸福的副产品。但这也表明,美好的生活也可能是不快乐。密尔所认识到的,正是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前提出的观点——相对于过上美好的生活,或者达到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终极幸福”(eudaimonia),短暂的快乐是次要的。 “终极幸福”很难转化为当代的概念。哲学家朱莉娅·安纳斯(Julia Annas)等一些学者直接将其翻译为“幸福”,另一些学者更倾向于“人类繁荣”。无论翻译成什么,它都与我们现代对幸福的理解对比鲜明。 亚里士多德认为繁荣是复杂的概念,因为它包含了个人满足、道德美德、卓越、好运和政治参与。与伊壁鸠鲁对痛苦的观念或边沁对快乐的“猪猡”观不同,亚里士多德对繁荣的看法就像繁荣本身一样混乱。 像我们现代的幸福观念一样,幸福是生活的最终目的。但与幸福不同的是,幸福是通过习惯和行动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精神状态。幸福不是你经历或获得的东西,而是你做的事情。 幸福可能不是一种精神状态,而是我们从做事和习惯中获得的东西。 幸福与人生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中写道:“不是一只燕子或一个晴天造就了春天,也不是一天或短时间内就能使一个人幸福和幸福。”换句话说,幸福是一生的事业,因为它是你必须每天通过行动来培养的东西。和功利主义者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和美德密不可分。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德是一种在两个极端之间达到中庸或中间地位的特性。例如,在懦弱和蛮勇这两个极端之间有勇敢,在守财奴和挥金如土这两个极端之间有慷慨。在两个极端之间保持平衡是一种美德。但当功利主义者将道德归结为幸福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们不能无德地幸福,但有德也不是通往幸福的捷径。道德行为本身就是幸福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什么让一个人快乐,什么让一个人成为好人,这两个问题并不是分开的。亚纳斯认为,道德的善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古代哲学的方向。这仍然是我们今天的问题。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我们之所以幸福,是因为运用了人类特有的思考和推理能力。但思考和推理既是社会活动,也是个人活动:“人不是孤立的个体,隐士不能实践人类的优点”。如果繁荣需要别人,那么幸福也需要别人。幸福与其说是一种情绪状态,不如说是我们与他人建立的良好关系。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繁荣。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命运的人质。任何个人都无法控制的事件,包括战争、单相思、贫穷和全球流行病,往往会使人类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幸福)不可及。 这种道德运气的观念并不会破坏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即使这种追求让人们感到沮丧。幸福不是一种可以永久获得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在不完美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实践。 认识到这一点并不能保证美好的生活,但它将驱散永恒满足的虚幻希望。由于误解了幸福,现代观念增加了可能的失望情绪。任何有价值的生活都不应该达到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幸福观所设定的标准,因此现代社会的追随者注定会因人类生活的缺陷而感到幻灭。要同亚里士多德一样,拥抱这些缺陷,并在缺陷面前茁壮成长。 *奈特·卢瑟福是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政治理论教学研究员。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20808_rolling_zambia_chin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08_rolling_zambia_china
赞比亚矿工涉嫌杀害中国经理被起诉
赞比亚一名矿工被起诉,被控在日前的劳资纠纷骚乱中涉嫌杀害中国经理。
25岁的阿列克西·辛德布卡被控谋杀,其他还有11人被控盗窃和聚众闹事。 位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以南大约320公里的科蓝煤矿的工人星期六(8月4日)举行示威,抗议自己的工资仍然低于政府最近为商店店员设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51岁的中国经理吴生崽被采矿推车推倒后死亡。
zhongwen_simp.160608_panama_president_chines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6/06/160608_panama_president_chinese
巴拿马总统为非法滞留中国公民开绿灯
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总统颁布特别行政命令,针对2016年1月1日前合法入境后非法滞留的中国公民提供解套。估计约有1万多中国人将可在缴纳2,500美元罚锾后申请为期2年最长可延至10年的合法居留,此举引发预料中律师团体的质疑和抗议。
巴拿马总统巴雷拉接见巴拿马“国立中华民族委员会”主要成员。 巴雷拉总统回应2015年8月“国立中华民族委员会”提出的请求,这也是2014年他为执政的“巴拿马人党”上世纪二战期间排华行为道歉后,又一弥补种族裂痕的重大举措。他也透过2014年第32号法令,授权创建了一个促进认可华族与平等融合的“国立中华民族委员会”谘询与协商机构。 律师团体抨击 巴拿马律师学会主席何塞‧阿尔瓦雷斯星期二(6月7日)宣布该学会所属移民委员会要求政府撤销相关行政命令,并将向最高法院提出命令无效诉讼。 阿尔瓦雷斯说,巴雷拉总统透过6月3日行政命令颁布特别针对境内非法滞留中国人及相关合法化手续的两条条文不仅违法,也涉及对其馀被排除在外种族的歧视,更无异对人蛇掮客的变相鼓励。 “律师同业公会”的阿方索‧法奎拉(Alfonso Fraguela)则表示,政府网开一面专为非法滞留中国人办理特赦,违反了2014年底结束对所有非法居留外国人特赦的“种族熔炉”专案时的声明,此举严重影响政府的诚信。 “种族熔炉”专案 前总统里卡多‧马丁内利于2010年7月下令为境内非法滞留居民特赦展开名为“种族熔炉”的合法化专案活动,申请者透过提出合法入境及无犯罪及欠税证明后,依不同国籍缴付767至2,602美元罚金,取得为期2年的临时居留。临时居留可顺延10年,期间可透过投资、应聘及婚姻关系取得永久居留权。 巴拿马总统巴雷拉接见巴拿马“国立中华民族委员会”代表谭坚并接受请愿函。 由于该举措严重影响为数众多长期以来藉此牟利的专业移民律师收益,巴雷拉总统在2014年10月宣布结束该合法化行动。15次申请活动共使60,896位外籍人士取得临时居留,并可在向劳工部缴付500美元取得许可后合法工作及缴纳税款。 2015年5月22日起,巴拿马政府以“移民管控”名称再度启动相同性质的移民合法化专案,3.9万人取得合法居留的机会。巴雷拉总统7日在一项公开活动中反驳相关指控,强调针对华人的该行政命令为移民结构一次性的改革,并非“种族熔炉”专案的延续,同时欢迎律师界参与移民法规的辩论。 华社推动巴拿马政府接受成立“国立中华民族委员会”成员之一的华裔现任秘书谭坚(Juan Tom)向BBC中文网表示,2015年8月他向巴雷拉总统当面提出要求,今年3月再度以委员会名义致函提醒才获得正面回应。虽然未能一步到位争取到特赦,但至少为非法滞留同胞解除了被递解出境的阴霾。 华人移民 “国立中华民族委员会”另一位成员《拉美侨声》社长朱挺彰向BBC中文网强调,这些即将受益的同胞背景和上世纪末移民有相当差别,因为除了部分由哥伦比亚越界进入外,许多是以手中美国、加拿大与澳洲签证享有免签入境巴拿马的优待而决定留下。包括由委内瑞拉撤往巴拿马的华商在内都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巴拿马安家落户购屋投资,对发展经济将起到正面的贡献。 162年前清朝咸丰4年首艘满载701名华人的“海巫号”双桅货轮抵达巴拿马城开启华人移民史以来,巴拿马境内华人与华裔曾经历1940年代排华风潮。上世纪80年代新一轮以广东花县为主伴随开平、恩平的移民潮,逐步提升华人所占人口比率。 非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华人华裔约占巴拿马360万人口的一成。
zhongwen_simp.130105_rolling_taiwan_china_spyin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3/01/130105_rolling_taiwan_china_spying
台湾海军3人涉“共谍”案被起诉
台湾去年10月爆出的“多名军官涉共谍案”,日前出现新进展。
据台湾《自由时报》报道,海军退役上尉钱经国涉嫌主导泄露潜艇水文资料,以及将护渔项目等情报交给中国大陆,被高雄高分检以妨害军机条例罪提起公诉。 此外,同案的前海军大气海洋局政战处长张祉鑫中校,以及遭利用的前海军舰队指挥部上尉李登辉也均于1月2日被提起公诉。
zhongwen_simp.150108_france_shootin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01/150108_france_shooting
巴黎再发生枪击事件 受伤女警不治身亡
法国内政部证实,周四(8日)凌晨在巴黎南部郊区蒙鲁日(Montrouge)被一名枪手开枪打伤的女警,已经伤重不治身亡。
这是在24小时内,法国首都巴黎发生的第二起枪击事件。 枪手还开枪打伤了另一人。而有关枪手在开枪之后逃离现场。 这也是在24小时内,法国首都巴黎发生的第二起枪击事件。目前尚不知道第二起枪击事件与周三发生的袭击讽刺杂志《查理周刊》事件有关。 在袭击事件中,枪手在《查理周刊》办公室打死了12人。警方公布了3名嫌疑人,其中一人已向警方自首,而另外两人则仍无下落。法国警方已经为此展开了大规模搜捕行动。 法国警方还透露,至今已经拘捕了7人,他们均被怀疑与袭击事件有关。 (编译:李文/责编:尚清)
zhongwen_simp.141230_china_us_gmail_student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4/12/141230_china_us_gmail_students
Gmail邮箱中断影响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
据美国大学网官方微博称,由于美国大部分大学使用Gmail邮箱系统,因此,Gmail邮箱在中国大陆完全被切断将严重影响中国大陆学生申请美国大学。
环时:“如果说Gmail真是中方封的,那一定有新出现或者新发现的重大安全原因促成这一行动”。 据透露,目前每年大陆申请美国大学(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人数超过7万人。 不过,该微博在北京时间周二(30日)下午又发帖表示,经过测试发现,截至周二中午12点,已经可以部分接受来自Gmail的邮件了。 事实上,自周二凌晨,已经有在中国大陆境内的部分网友表示,已经开始可以接收Gmail发来的邮件。 这次在中国大陆被切断的是Gmail邮箱的IMAP/POP/SMTP渠道。此前早在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后,谷歌电子邮件等服务的网页版就无法在中国正常使用,但不少中国网友还是会利用GmailApp或其他第三方邮件应用,透过IMAP/POP/SMTP协议收发邮件。 而最新的切断行动意味着,你只要身在大陆,不但不能使用Gmail发送邮件,也不能接收Gmail发来的邮件,无论使用哪种邮箱。 美国表示关注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拉特基周一(29日)在新闻简报会上也就Gmail邮箱系统在中国被全面封锁一事做出了回应。 拉特基表示,美国国务院已经知悉谷歌Gmail邮箱系统自12月26日起在中国就被封锁的报道。美国方面将会继续对中国破坏言论自由,包括互联网自由,表示关注。 他还补充说,美国认为,中国政府对媒体和网站的审查与中国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的愿望是不相符的。因此,美国鼓励中国官方与国际企业打交道时要透明开放,并考量相关作法对市场所释放出的讯号为何。 当被问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Gmail被封锁一事表示“不了解”,而美国对中国的举动会有什么反应时,拉特基表示,他不能代表中国政府发言,还是让他们自己为自己发言,但是美国政府已经听说了谷歌的相关声明,也看到了谷歌被屏蔽的报道。 在周一(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记者有关Gmail被封锁的事件提问时表示“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并建议提问记者“直接向中方主管部门询问”。 华春莹随后还补充说:“我想强调的是,中方对外国投资者在华合法经营一贯持欢迎和支持态度,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为外国企业在华开展合作提供公开、透明、公平的环境。” 而中国《环球时报》表示,该报周一晚也就该问题向谷歌公司询问。谷歌一名发言人回复称,他们对问题进行了检查,并没有发现自己的服务端出了问题。 (撰稿:李文/责编:路西) 您如何看Gmail在中国全面失联?您认为中国官方是否应该屏蔽使用Gmail?欢迎您在此留言,发表您的意见。 网友反馈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自有办法,很多人也学会了,中共群魔乱舞,越做越让人愤怒,越多人反抗,我本来也不理政治的,但是太可恶了,干涉普通的生活,唯一指望世界格局快点大变化,日美俄 gfw 将反华的搜索结果总列在前,意图影响中国人的思维,这是美国人自己承认的行为。封杀GOOGLE,是对中国有益的。我支持。 未署名 你们为什么封中国的163,等邮箱。 不用GMAIL可以用其他的啊。 半斤八两 愚民政策能有多大能量?国人们迟早会灭了他们! 未署名 cherry lee, ha noi ,viet nam 我只想说 。。。我用什么,我看什么,都是我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任何政治团体,都没有权利来 干涉我。 作为一个个人,无论其他个人或者政治团体打着什么旗帜和口号 的 限制我 获取信息的行为,都是对人性的 亵渎。 那些以 “为你好”,“你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 说法,都是以 “正义” 的名义,实行的恐怖。 Raymond Meg, MainLand 国人活的好憋屈,天天上互联网, 打开网页搜个东西,google用不了, 找个baidu吧,满屏都是广告或骗子,要不就是百度知道,百度能知道个P啊. 网上发个牢骚,说的太实在了,发不出去. 发出去了,顶的人多了,账号又TM被封了. 看看文章全是胡说八道,看看回帖,全是五毛. 想翻个墙,VPN还不稳定,经常换,动不动钱又打水漂了. 美国更是无耻,天天谈自由民主,故意让人馋,就是不给中国人开条通道,就不能把移民标准降低掉吗. 未署名 这位北斗是在说笑话吧。我怎么印象中gmail从来没有连不上的,难道你是在火星上的美国联的gmail。gmail界面简洁出名,怎么就杂乱无章了? 美国 无语了。闭关锁国! Yvonne, the Netherlands 中国欢迎您!google 朴金钟, 首尔大学 上面某位网友说:“中国干脆要求国人禁用windows和office,看看中国的IT行业能研究出什么好的IT产品出来。” 我已经感觉到这一天会来临了,一个接一个被封,到最后windows,office等等都不能用了,全部改用中国自制软件。只有闭关锁国,才能维持统治,不是吗? ee, 有本事你们来治国啊! 天天嚷嚷着 有意思吗? 13亿人有那么好管理吗? 中国要是不管理网络,早晚会被欧美支持的藏独疆独给害死。 未署名 面对浩荡历史潮流,这是试图抽刀断水的节奏。 未署名 连墙都不会翻,一封就访问不了GMAIL,还具备申请美国大学的能力么? 连墙都不会翻, 绝大多数中国人不需要与外国联系,这才是我们应该接受的现实。时代变了,没有人打算改造这个国家了,尽快离开才是最为现实的。在大陆艰难的使用谷歌的服务,在一水之隔的香港使用的却异常轻松。很多中国人并不真的懂得自由,民主,国家昌盛,他们需要的就是,吃饱穿暖,玩DOTA,所以中国不需要Google。 学英语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在不停地强迫青年人学习英语时,不断阻断与英语国家的交流方式,这可能世界上最讽刺的事情了吧? 再过几年,中国就只能使用国家局域网了。上面只有一个网站,叫做学习社会主义理论,,想必统治者可以安心了。 最近不断看到网络喷子出现在评论中。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无责”我绝不会为元帝国摇旗呐喊,亦不会为现在的统治者摇旗呐喊。绝不能做 未署名 環球的意思是:順吾者昌,逆吾者亡。卻不知大道乃順民意者昌,逆民意者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中國 Gmail的事我也来说说 第一,Gmail连不通,这是老问题,不仅中国如此,在美国也经常如此。 第二,在中国,Gmail这两年被封是肯定的,原因我估计就是因为Google+,默认的Gmail账户,推荐的Google+内容,大部分是法轮功和激进的反政府内容。中国政府当然反感,作为普通用户的我,说真的,也挺反感的。对Gmail被封不觉得意外。 第三,Gmail邮箱越来越不行,界面设计杂乱无章,速度和功能无法和中国的邮箱相比,比如中国的QQ邮箱,Gmail被封,对老用户可能会有影响,大部分中国用户可能更喜欢中国公司的邮箱。 北斗, 从facebook twitter Google网页不能用,到现在的gmail就连使用客户端也被封,我一路看着这样走来。 下一代可能还没有听说过就被剥夺了使用的权利,而我们的上一辈对此需求也不大,国内的服务已经能够满足需求。而我们则是被夹在中间,痛苦生存。 仅仅说gmail这一件事情。我自身有许多重要的账号是绑在gmail上面,包括一些与财产有关的产品,还有我自己的微软账号等等,相当重要。之前只是网络被封我还暗喜电脑手机客户端还可以用,现在听说大陆这些途径也已经被切断。 也亏我在台湾还来得及做一些备份或者转移邮箱的工作,如果是在大陆这样强制性毫无预兆的让我停用gmail我应该大概可能会更气愤。而且对于对外需求比较大的团体,或者等待offer的留学生,如果校方或者学生方一方使用的gmail,那么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别说offer,就算rejection都别想收到。特别是对于自主DIY留学的同学是无异于晴天霹雳。毕竟跨国公司或者对外经贸的财团实力较强,渠道更多,而学生们更偏向于弱势。 不管“有关部门”出于何种原因屏蔽gmail,他们都没有提前发出预告让使用这项服务的人们有一定的准备,这是对于用户是相当的不尊重。虽然有部分地区恢复,也不知道会恢复多久又会被屏蔽。 没有官方的说法传达给人民,而网络舆论也不尽然可信(毕竟包含很多偏激的话语),而我们的问题也没有官方说法来解答,只能在自己的小团体进行猜测理解。 昨天在知乎,发相关提问帖被审核删掉,想想也是可笑。谢谢这里能够提供给我一个发表议论的空间。 刘子姝, 中国成都 暂于台湾念书 谷歌既然离开中国,有点骨气,那就不要留恋中国的市场了! 按照官方的说法,不允许赚着中国的钱,又来伤害中国。 另外,我想咨询一下BBC,如果我想拍一部电影,名字叫《刺杀英国女王》,不知道BBC是怎么评价这个事件的!谢谢! 未署名 GOOGLE服务是技术工作组不可或缺的工作伙伴,现在在中国大陆已很打通包括技术更新在内的信息途径,这对国民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负面的影响。中共的本质是权利垄断和专制独裁。这一点已经暴露无遗,GFW便是维护这一邪恶体质的工具之一,其目的世人皆知。对于这种公然侵犯公民信息权利,言论自由,技术信息分享的行为,国际社会应该严厉制裁,并提供技术与资金上的维护。自由世界不能再对这种恶行保持软弱,因为这些被洗脑的中国年轻一代长大后会成为你们直接的威胁。 kevin morphy, suzhou.china 这是在告诉大众不管发生多么离谱的事情只要听"国家"的就行吗?这是在推行闭关锁国的前奏,还是要让大众把脑袋都挖掉不去思考?这种社评明显是在羞辱中国人的智商。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装模作样,打了别人一巴掌还撇过头去,然后回头说"发生甚麽事"? 虚伪先知,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未署名 我是中国高中学生,即将前往美国留学。Gmail被封锁,只能让我们这些在中国需要频繁与美国学院电邮联系的几十万学生失望,心焦。昨日,我即使使用VPN也无法登入Gmail,而Facebook却可以。真的是对政府很失望(本来就很失望了)。习近平说要什么“网路新常态”,要是就是把Instagram,Gmail,人人影视什么的都封锁,网路锁国的话,年轻人会越来越对这个政权失望的。 Chao Lan-piao, Beijing, China 中国要国内网民接受现实,那么就接受现实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个国家只能选择接受现实,没有办法不接受现实!gmail被封锁根本不是google的原因,gmail并没有停用,在国外照样可以用 google和yahoo的服务遭到中国大陆封锁,那么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和办公软件office呢??不是也一样是国外产品吗??中国干脆要求国人禁用windows和office,看看中国的IT行业能研究出什么好的IT产品出来 蔡晓棠, 几年了,我一直以为谷歌和雅虎已经不存在了,我还奇怪,这么好的网站为什么没了?直到2014年国庆后,我发疯的搜索一个香港女星的近况才知道谷歌和雅虎早已退出大陆市场了 与其说google被中国大陆网络封锁,不如说google退出中国大陆市场更准确,yahoo不是也一样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了吗?google的gmail只是中国大陆网络封锁境外网站服务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中国外交部当然必须要说不了解情况,能说了解情况吗?不能也不敢说啊! 睁着眼说瞎说的是中国外交部,不是全球网民,更不是google,中国外交部怎么可能不了解情况呢? 蔡晓棠 畏民如虎,防民甚于防川,人民的当然代表整天想的就是人民时刻都要做它的反。民者国之本,依法治国即治民。 但禁止通讯不违宪么?何不直接指出GMAIL犯了什么法?日报代表人民上推特,所以叫人民日报,牌坊说话不方便,总要一本正经;而环时就象*子一样,可以胡说八道,总而言之,牌坊和*子都有了…… 佚名, 中国 《環時》針對國內Gmail被封發出了【應接受現實】的評論,可謂一語道破中國大陸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殘酷現實】。說明白點,中共治下的任何政令政策,人民只有【接受現實】的份兒,不能亂說,更不得亂動,否則後果自負。 孟光, Hong Kong 中共在慢性自杀,那是他们的国家主权,谁也管不着。 zyl, usa 反对封禁又如何,我等屁民根本得不到网络自由,在自己国家网络上再怎么发帖抱怨都会被删! 向往民主的人士, 为什么不反思为什么被封杀? 未署名
zhongwen_simp.150912_japan_us_marine_commander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09/150912_japan_us_marine_commander
美国驻日本冲绳海军陆战队易帅
约翰·威斯勒(John Wissler)卸任美国驻日本冲绳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军指挥官一职,由劳伦斯‧尼克尔森(Lawrence Nicholson)接替,尼克尔森官阶升至中将。
约翰·威斯勒(John Wissler)卸任美国驻日本冲绳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军指挥官一职。 威斯勒于2013年7月上任美国驻日本冲绳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军中将指挥官一职。周五举行的缷任典礼上,威斯勒说部队的成功,有赖盟友们的合作。澳洲、南韩、日本及英国都有派代表出席典礼。 威斯勒未卸任前,部队曾参与多次救灾活动,包括2013超级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今年尼泊尔大地震。 尼克尔森于加拿大多伦多出生,被派到冲绳前,他担任美国第一海军陆战师的指挥官。他亦曾被派往阿富汗。 尼克尔森于加拿大多伦多出生,被派到冲绳前,他担任美国第一海军陆战师的指挥官。 (撰稿:蔡晓颖 责编:萧尔)
ukchina_simp.vert-tra-50847528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50847528
墨西哥城的秘密地下世界
当我们从墨西哥城大教堂(Metropolitan Cathedral)走下7公尺深的地底,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这座大教堂是拉丁美洲最大且最古老的教堂,我早已听到人们传说这座标志性大教堂下有古老神庙存在,但自从20世纪70年代这个地下世界被发现以来,没人能亲眼见证。现在,终于对外公开,让游客能深入教堂的地下探索中美洲古老的秘密。而我有幸成为游客之一。
近700年后, 一些墨西哥人至今仍在纪念墨西加人的古都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建城。特诺奇蒂特兰城建于公元1345年。 在西班牙征服者赫尔南·科尔特斯(Hernan Cortes)攻陷阿兹特克帝国的首府特诺奇蒂特兰城(Tenochtitlan)近500年之后,这个阿兹特克人帝国首府的古老遗迹仍然隐藏在现代墨西哥城的地下仅几公尺深处。阿兹特克人自称为“墨西加人”。1573年,西班牙人开始在阿兹特克帝国至圣的大神庙上方建造基督教大教堂,作为他们征服阿兹特克帝国的象征。 1978年,墨西哥城的电工在大教堂附近偶然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从而促使人们花了五年时间挖掘出了阿兹特克帝国雄伟的大神庙(Templo Mayor)遗迹。这一发现和西班牙人有关特诺奇蒂特兰古城布局的历史记载,使考古学家确定附近区域的地下可能还埋藏着更多前西班牙时代的建筑。这也激发了一系列迄今仍在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继续探寻古墨西加人生活方式的新线索。今天的墨西哥城有2100多万居民,其脚下是等待着被挖掘出土的特诺奇蒂特兰古城遗迹。 在我们一行人沿着螺旋型梯级往下而行之时,我屏声敛息,只在眼神扫视到托纳提乌神庙时才大大呼出一口气。托纳提乌是阿兹特克人崇拜的太阳神,为他们所称的“第五太阳世纪”的神圣统治者。按墨西加人的传说,第五太阳世纪至今仍在继续中,预计将以地震带来的毁灭而告终。考虑到这座城市最近的地震史,身处地下,再想到第五太阳世纪的末日预言,还真的有点令人心悸。神庙附近坐落着完整无缺的查尔基霍特尔(Piedra Chalchihuitl)绿松石石碑,石碑上刻着非写实的象形文字“珍贵或神圣之地”。 考古学家劳尔·巴雷拉·罗德里格斯领导的城市考古计划(PAU)自1991年以来,一直在不停地挖掘大约墨西哥市中心七个街区500平方公尺的土地,以重新发现被埋葬的特诺奇蒂特兰古城。现今,工人要在墨西哥城市中心修理地下水管或安装地下电缆,根据法律,都必须知会国家人类学和历史研究所,以便考古学家监督他们的地下施工。 考古学家爱德华多·马托斯·蒙特祖马(Eduardo Matos Moctezuma)博士,从1978年开始一直在主持大神庙的发掘工作。他说,“法律赋予考古优先于施工的特权。”虽然这条法律给施工人员带来麻烦,但确保了所有古迹都能得到保护。 考古学家依据西班牙人和墨西加人的历史记载制作出特诺奇蒂特兰古城的地图。 在市中心的考古挖掘工作陆续有发现。2015年大教堂后面的一座建筑进行翻修时,城市考古计划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骷髅头骨墙,长达35米。曾经是木架子,墨西加人在木架上挂满他们活人献祭的受害者头颅。经过两年多的发掘,于2017年结束时,共发现了近700个人牲头骨,以及一个有孔洞的坑,据信是原放置头骨木架的地方。 2017年,墨西哥城历史遗迹中心区域一家酒店要进行翻新,被召去先作考古勘察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古老的球场。在墨西加人的球赛(Juego de Pelota)期间,参加比赛的球员在这个球场,仅用臀部就能让沉重的橡胶球从一端踢到另一端。今年早些时候,大神庙的台阶上发现了一些被献祭的人牲遗骸,包括一位装扮成墨西加战神Huitzilopochtli的男孩骨架。此外还发现了美洲虎的残骨、多层的贝壳和珊瑚,这让考古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找到阿兹特克帝国的皇帝阿惠特佐特尔的坟墓。这位墨西加人皇帝在位时间是1486年到1502年。 巴雷拉希望能与球场和骷髅墙之上的建筑物的所有者达成协议,让这些历史遗迹可以在地下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展示。2018年开始,每逢周一、周二和周五的14:00,像我这样的游客就可以到大教堂下面参观大神庙遗址。由大教堂的导游带队的参观可帮助教堂筹集资金,同时也让游客深入了解墨西哥城这个最著名的地标在地下的秘密世界。你进入大教堂时,可以在右手边的服务台购买参观票。 另外,在墨西哥城的一些不寻常的地方也可以发现中美洲原住民的遗迹。例如,当你在地铁皮诺苏亚雷斯站换乘地铁时,你会经过一座祭拜墨西加风神埃赫卡特的金字塔。距离墨西哥城的历史中心区域约4公里的特拉特洛尔科(Tlatelolco)区,前身是另一座前西班牙时代的中美洲城邦,如你从该区一个购物中心的地下停车场走出来,你可从一个观景窗看见另一座祭拜风神的金字塔。 根据西班牙征服者留下的记录,以及几位方济会修士撰写的详细编年史和一些墨西加人所写的日记,考古学家对被掩埋的墨西加神庙和历史遗迹有了很好的认识。一些最重要的信息来自16世纪方济会修士贝纳迪诺·德萨哈贡的名著《新西班牙事物通史》,他描述了特诺奇蒂特兰城中心的78座神庙。巴雷拉说,“德萨哈贡的记载令人震惊,因为从考古的角度来看,凡是他所记载的,我们能够找到。” 不过,即或你知道脚下埋藏着什么,但在墨西哥首都这样的一座城市进行考古挖掘也不是一件易事。当年墨西加人是在一座湖的中央小岛上建造了宏伟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巴雷拉解释说,现墨西哥城的一些地方,“5公尺深的地方就是水。”地下土层被水浸透意味着市中心的大部分地区每年要下沉约5至7公分,有些地区甚至每年下沉多达40公分。由于某些现代建筑是建在前西班牙时代之中美洲的地基和建筑物之上,这即是说,墨西哥城并非全城都以同样的速度下沉。漫步在墨西哥城历史中心区域,你可以看到一排排的建筑物向不同角度倾斜。 马托斯解释说,“几年前出了一个问题。大教堂开始下沉……墙壁开始出现裂缝,因为地下面有前西班牙时代的建筑。”地基下沉虽然对殖民时期的建筑造成了破坏,也对保养维修提出了挑战,但对考古学家却是有帮助的,因为这能帮助考古学家确定原中美洲建筑遗址所处位置。 巴雷拉说,“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物墙身上的裂缝。我们知道,要是顺着这些裂缝走下去,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金字塔。”马托斯解释说,考古学家们已经能够顺着这些微细裂缝进行挖掘,并找到引发裂缝的建筑物的位置。 然而,新技术正在帮助考古学家进行更多的发现,而不仅仅是依靠裂缝提供的线索。马托斯说,“我们在1978年开始考古挖掘时,使用的是经纬仪。” 经纬仪是一种测量垂直和水平角度的仪器。他说,“现在,我们使用三维度扫描仪。”巴雷拉解释说,考古学家还使用可穿透地表的雷达技术来探测墨西哥城中心街道和广场地下之状态。不过巴雷拉也讲述为何仍然需要传统的考古挖掘工作来证实历史资料和地球物理扫描仪所显示的内容。这座城市地下累积了多层历史遗迹,这意味经三维扫描仪扫描后发现了一些东西,会以为是前西班牙时代的墨西加人留下的,而实际上,最终发现原来是西班牙殖民时代的遗迹。“因此,唯一确定的方法就是卷起袖子去挖掘。” 墨西加人的大神庙位于今天墨西哥城宪法广场的边缘。 在一些人看来,挖掘一个正在下沉的、容易发生地震的繁华城市似乎不值得,是自找麻烦。不过马托斯反驳他们说,这些反对者“是在否定他们自己的历史”。毕竟,考古发掘有助于揭示现代墨西哥城与特诺奇蒂特兰古城有诸多雷同之处。 在今天这个不断扩张的大都市的中心地带,许多历史建筑的功能与近700年前的竟然相同。西班牙大教堂正建在墨西加大神庙之上;而现任总统居住的墨西哥国家宫则矗立在蒙特祖马二世皇宫的废墟之上。蒙特祖马二世统治阿兹特克帝国长达18年,在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的初期被墨西加人杀死。马托斯说,国家宫位置非常重要,因为从蒙特祖马二世到今天,一直是国家权力中心。这一点很有象征意义。 巴雷拉还说,今天一所大学就建在前西班牙时代一所学校所在位置,而墨西加人的城市也会有一个中心广场,扮演着与今天现代的宪法广场差不多的作用。他解释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墨西加人仍然存在。” 难以想象一座建于1325年的古城会与今天熙熙攘攘的大都市有如此之多的共同点,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现代墨西哥城在其外表下,仍然跳动着一颗中美洲原住民的心。 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180514_cultural_revolution_art_part1of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6/05/180514_cultural_revolution_art_part1of2
文革艺术的前世:引领世界潮流
自19世纪中页以来,西方文明全方位主导世界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当今中国在经济、科技和甚至军事等很多领域都在迎头赶上西方主要国家,但在政治思想理论以及文化艺术等软实力方面仍然差距巨大也是难以否认的。然而,可能今日已经不为人知的是,半世纪前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 文革)初期的乌托邦思潮和一批文革文艺作品曾一度短暂冲上世界潮流的风头浪尖,得到诸多西方左翼青年和文化人推崇与效仿,一时成为全球文艺理论的最前卫。
藉纪念和回顾文革发动五十周年这一历史时刻的机会,BBC中文网特别采访了一些文革艺术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并作为“文革五十年”专题栏目的一部分,特别为您介绍和分析当年以及当代文革题材艺术作品在西方获得的反响和原因。 世界革命大潮 1960年代末高举毛语录抗议示威的美国青年 自从1966年5月16日文革正式发动至今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东西方学者如今在谈论中国话题时,很多人都会指出中国近三十年来已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多方面改变落后西方的局面,甚至在某些领域 开始领先。然而当话题转到政治、思想、理论、文艺、文明和话语权等软实力层面时,继续会认为中国迎头赶上西方的便变得凤毛麟角了。 但恰恰是在1960年代末期,在被中国人如今称为“十年浩劫”的文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的高峰期,“破四旧”(打破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四大”(打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以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乌托邦理念被当时特别是欧美左翼运动精英冠以最前卫、最民主和最革命的名头,而中国文革初期的很多文艺作品也被当时一些以反叛为荣的西方左翼精英作为引领世界潮流的榜样。曾让百千万中国年轻人激动不已的大破大立、反权威、造反有理的思潮也同样在欧美大地得到过声势浩大的的响应。 从萨特到五月风暴 萨特和伴侣波伏娃1955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前参加观礼 1968年“五月风暴”期间,萨特和学生在巴黎街头散发宣传中国文革的左翼报纸,号召法国人效法文革 数以千计的学生占领了巴黎许多大学校园和地标建筑,并与警察发生巷战;巴黎美院学生还效仿红卫兵“破四旧”,捣毁学院几乎所有石膏像 长期研究西方艺术史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河清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介绍说,1960年代末的西方,尽管主流社会对当时苏联和共产中国持有厌恶、讽刺和反对态度,但在不少左翼自由派文化精英中,特别是像诸如存在主义大师萨特(Jean-Paul Sartre)等一批法国左翼文化精英,在可能并不完全了解中国真实情况和毛泽东真实意图情况下,将文革的动机和目标理解为追求“真正的民主”,认为文革是普通“人民”向往和追求民主与自由的运动,而文革中应运而生的文艺作品则是反传统权威的“大众艺术”。 欧美多国在1960年代末相继爆发了效仿红卫兵高举毛泽东语录的抗议和示威活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一些激进青年也把毛泽东思想和文革思想看作思想指引。各种西方文字版本的毛泽东语录和文革宣传画成为左翼青年的绝对“时尚品”。法国更是在1968年5月间发生了被称为“五月风暴”的震惊世界的大罢工、大游行和大骚乱。其间,数以千计学生占领了巴黎许多大学校园和重要地标建筑,并与警察发生“巷战”。很多西方年轻人,还效仿红卫兵的“破四旧”行为。巴黎美术学院的学生还学习红卫兵,捣毁了校园中几乎全部石膏像。五月风暴迫使戴高乐总统和很多政府要员被迫躲避到德国,并最终导致戴高乐政府倒台。 解读东风西渐 1960年代末弥漫在西方左翼文化人群众的文革热随着这场残酷运动的真相逐步明朗化很快降温消散了。世界对文革思潮和艺术作品曾引领潮流的记忆也已渐渐淡漠了。但有关文革艺术的各种看法和争论却未停止过。 美术史学者,加拿大庚高迪亚大学教授段炼认为,当年文革艺术正好赶上西方也在经历的“造反”大潮,其中很多理念与西方自1950年代末兴起的波普艺术(Pop Art)有不谋而合之处,因此很容易就得到认同。 中国木心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和学者陈丹青表示,西方很多学者和艺术人当时和现在去追捧中国的文革艺术多少都有些虚伪和别有用心。他认为,由于中国近现代长期“文化符号贫乏”,因此有了一点像文革这样的文化符号,就被西方拿来消费。 多次在美国和加拿大策办过大型文革题材作品展的策展人和艺术家郑胜天则认为,应从历史角度看待文革艺术。他认为,文革初期不论西方还是中国,很多人被宣传的乌托邦式理想主义所吸引,真心感到兴奋与感动。因此很多东西还是有历史研究价值的。 (撰稿/责编:晧宇)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469462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4694622
“香港最美女搬运工”小珠:试过才知能否做到
“女人家顶不住就不要做,不要拖累大队,不如回家煮饭啦!”香港搬运工小珠回应质疑声音,只是淡淡地说:“一笑置之啦,我用行动证明给他们看,我不只可以回家煮饭,还可以搬货!”
“香港最美搬运工”挑战性别刻板印象 几个月前,一条“港版罗拉”影片在网路上疯传,片中她身穿背心小短裤,在烈日下搬运粮油杂货,彷佛电影《古墓丽影》(又译《古墓奇兵》)女主角般身手矫健的“女汉子”,她就是身高不到1米65,娇小精实的“小珠”朱芊佩。 10趟车、100斤米、300斤糖、17分钟送货时间……小珠每天都在与时间战斗──送货太慢会被顾客催,货车停在街上太久阻塞交通也会被投诉。一袋米30公斤她一肩扛上,一罐油15公斤她一手提一罐,电梯坏了她直接走上阴暗湿滑的楼梯间。 问小珠她做香港俗称“粮油杂货跟车”这一行,最怕什么?“最怕塞车、下雨天和台风天,因为会赶不及,而且怕货湿掉。” 送完一波货之后,小珠与伙伴赶往下一处,她在香港窄小的街道上推着手推车,速度快得必须得小跑才跟上她。她俐落地踩下手推车,将它折迭起来往尾箱一丢,跳上货车副驾,继续吃早餐:“运气好的时候可以吃完早餐,不然一餐要当两餐吃,到宵夜时间才吃晚餐。” 在下一个地点,小珠推着比她身高还高的货,从阴暗且弥漫着生鲜食物与汽油味的车库,进入刚开门不久,敞亮洁白的商场食肆。打扫卫生的阿姨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珠,也有路人偷偷拿出手机拍她。 小珠的工作就是将货物送到各家店铺。她的工作伙伴都是男性。 “据我所知,香港目前做粮油跟车的女仔只得我一个人,”在男性为主的职场工作,小珠认为“男女平等”的定义是:“不应该因为这是男性的工作,就抹杀女性可以去尝试的机会,因为尝试过才知道能不能做到,没了这个机会就不公平、不平等了。” 小珠其实没有多想“男女平等”的问题,她一心专注工作,认为自己不能比男性搬运工逊色,这样才适任这份工作。生理期时,她也会肚痛、头晕,但她吃了止痛药就开工,“同时注意多喝水,那段时间不要挨饿。”她同属蓝领阶层的工作伙伴也认为,只要她做得好,女性身份并不会有什么影响或特殊性。 出生在香港的小珠,先后在台湾、福建、厦门读过书。中五毕业(约17岁)之后,因为家中经济困难,她选择出社会工作,先后做过酒店前台、办公室文员、装修工人、清洁工……等等。但接触运输业后,她喜欢上这种“自由自在,可以到处去”的感觉,而且每天忙着送货,“不需要讲太多话,是非少,大家都互相帮忙,不会有人踩着你的膊头争上位。” 目前家中只有她一个人在香港,父亲在大陆,来自台湾的母亲待在台湾,妹妹则在福建读大学。但她喜欢香港、不愁寂寞,因为“香港的城市生活多姿多采,不会无聊。 香港赚得钱也比内地多很多。” “五芳街之花” 小珠因为这组照片在网路上爆红。 小珠的成名始于一组她工作中的照片被上载至网路,她说那组照片是大约三四年前被拍下的,两年前有人上传至论坛,但一直没有人知道,这位“港版罗拉”到底何方神圣。直到今年,才有人发现“港版罗拉”就是在新蒲岗五芳街一带工作的朱芊佩,媒体的邀约采访也纷至沓来。 在BBC中文访问她之前,她已经接受过一些香港、中国大陆媒体访问。与她相关的视频和电视节目收看人次上百万。 “她会红是迟早的事,她这么靓(美),”五芳街上的五金行老板卢志鹏说。小珠常常来光顾他的五金行,通常是安静地研究各种零件,偶尔闲谈一下。卢志鹏对她印象很深:“她家居维修全都自己来,好厉害……做事不比男仔逊色,又有力又肯做。” “阿妹又被人访问?好厉害啊!”五芳街上打着赤膊的工人亲切地和小珠打招呼。“你说那个瘦瘦的小妹,我当然知道她,她很强的,”虽然已经换了一家运输公司,但小珠仍是五芳街上的名人。 “她工作很认真,但力气始终差男生一点,所以看到会帮她一下,”在五芳街边抽着烟的工人James说。但她的工作伙伴不会将小珠视为负担,因为运输业本来就是互相帮忙,小珠看到其他人在斜路上推货车,也会主动上去帮手。 “会不会因为小珠在场所以不好意思脱上衣?”James说:“大家都忙着工作,没太多其他时间……地盘都有女人做,不觉得运输业的女人怎么样,”James抽完一根烟,又要准备上工。 成名之后当“网红”? 小珠对未来是否要成为明星或网红仍没有具体想法。 小珠的故事不只在香港受到关注,包含人民日报海外版、云南共青团官方微博等中国媒体也赞她是“香港最美搬运工”。 找她的人多了起来,工作中不方便接手机,小珠渐渐应付不过来,于是她的“经理人”Max开始帮她打理媒体询问。 Max是香港一间做市场营销及活动策划公司的创办人,和小珠合作快半年,小珠有时会开玩笑叫Max“爸爸”。 小珠常光顾的五金行卢老板曾在店内问过她,是否想转行拍戏当明星?小珠说暂时没有打算离开运输业。至于做“网红”?“我不太懂化妆,代言没有说服力,”小珠腼腆地说。 Max表示,确实有包括美妆在内的公司想让小珠代言,但目前为止,他只帮小珠接了一个广告,是关于车的。Max 说:“不希望利用小珠,不想让她做一些她不想的事。我们帮她接的工作,会和她搬运工的本质有关,像是工业安全宣传、车的广告这些。”有一些为蓝领基层代言的活动也找上她,但因为怕牵扯上政治,小珠尚未去任何地方“站台”。 小背心、短裤、安全鞋是工作基本服装。 一些网民在论坛上评论她的长相,有人说她有“风尘味”,或甚至影射她做过色情行业,“这太抬举我了吧,哈哈哈,”嗓音低沉、说话方式“不那么娇滴滴”的小珠,听到她被牵连上色情行业,随即一阵大笑。 至于中国大陆媒体的关注,小珠思考了一下之后回答:“我都觉得有点怕怕的,但至少让他们知道我不是炒作,我是坚做(真正在做事)。” 网路上的盛名来去如风,小珠不会在网上搜寻自己的相关报道,目前她会在业余时间接受媒体采访,对于如何、或是为何“在网路世界经营自己”,小珠的想法仍很模糊,她自己没有经营Facebook或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尽管她在网上很红。 不一般的港女 下午茶、美甲、追剧、要求男生送贵重礼物……这些对“港女”的刻板印象在小珠身上几乎看不到。小珠没有回答她怎么看“港女”,只是简单地说自己工作很忙、休息时间都不够。 小珠工作时会画眉毛,“让自己看起来有精神,”她也会涂防晒,但多半时候没办法补,就任由防晒和汗水一起融化。回到家她会做基础保养、保湿,用的不是高价的美妆品。 因为工作会大量流汗,她会带几件背心替换,也会喷止汗剂,为了防止走光尴尬,她在弯腰时,会将毛巾塞入领口。她唯一“想变成男生”的一刻,就是天气很热但她无法除去上衣时。 她的帆布包里也有护手霜,但仔细一看,一边搽护手霜的她手指关节明显凸出,手背和小臂上的青筋明显。小珠说几年前出过一次严重意外,她的指骨碎裂打了钢钉,并没有完全复原,留下了弯曲的拇指。 她的鞋可以防滑防油也防货物砸伤脚,她的腿上一直有伤口。 她工作时穿着时下流行的“黄靴”,但不是最知名的黄靴品牌。她说这是必备的“安全鞋”──防餐厅的油、防天雨路滑、防货品落下砸伤脚指。她的腿上有大大小小的瘀青和疤痕,间隔一个星期的两次采访中,她小腿上一直贴着创口贴:“工作流汗让伤口一直发炎,好不了。” 最近一次受伤,是从货车尾板升降时,她像“空中飞人”一样飞扑落地,“一时间痛到站不起来,好怕不能走路,”但那次受伤她只休息半日就开工,“没出汗水没出薪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她放不下送货伙伴,如果少了她,就会拖慢送货速度。 个性率直、话不多的小珠,因为工作场合多为男性,她的男生朋友自然也较多,“但我也和个性爽直的女生很合得来。” 梦想开大车的女孩 小珠喜欢逛五金行,看有什么零件玩。 被问到平常放假时做什么?小珠马上说:“去帮朋友搭竹棚,”虽然是在建筑物外墙架设竹棚的工作,但小珠认为这是休闲放松。其他的嗜好,她思考了一下才接着说:“嗯……有时候逛街买东西,也喜欢逛五金行,看看有什么零件可以玩,拆一拆东西,还有,看风景!” 小珠喜欢看海。儿时的她住在货柜码头附近,父亲常常教她认识码头上的各种器械。不同于一般女生常见的梦想职业空服员、老师…… 等等,她的梦想是开大车,“小时候甚至想开货柜拖拉机,好有型!” 小珠的偶像是运动员一类“捱得起苦”的人,她特别欣赏一个搭竹棚的女生朋友,“好捱得、意志力好强!”她听过很久以前,香港有另一个女搬运工,一次可以搬四包糖,“好佩服她,想见见她,问她怎么做到的。”十年前,小珠搬一包糖都有点吃力,到现在,她可以一口气将一包糖扛上肩,但她仍想更进一步。 她也有女性化的一面,天气热时会为求凉快穿裙子;看电视剧也会感动流泪,但她不会因为工作而哭:“工作辛苦没什么好哭的,顶多就是打打呵欠、伸伸懒腰。” 她的短期目标是考到驾驶货车的车牌。 小珠没有透露具体薪水有多少,但她说比大陆做体力工作一个月三千、五千人民币“多过好多,很容易就收入过万(港币)。” 她刚出社会时一度住在货车尾箱,曾经有一个送货的、会跟她讨钱花的男朋友,现在独居一间房,“一个人自由自在”。就要30岁的小珠目前没有男朋友,她喜欢让她有安全感、能保护她,而且个性成熟的男性,两个人可以互相配合迁就。 “拍拖不开心不如不拍拖,就随缘,”她爽朗地笑着说,现在没有人追求,“欣赏我的人多过追我的人吧。” 她的短期目标是考到车牌,最好是可以驾驶手排大货车的车牌,这样就可以在运输行业更上一层楼。至于做体力活的她想过什么时候退休吗? “未来的事说不准,到时候看腰骨还挺不挺得直搬搬抬抬,尽力去做,最重要是做正当的事。”
zhongwen_simp.120920_rolling_samsung_appl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9/120920_rolling_samsung_apple
三星计划对iPhone5提出专利诉讼
韩国三星电子公司表示,计划把星期五即将上市的iPhone5追加在侵犯三星专利的苹果产品中。
三星电子认为,iPhone 5涉嫌侵犯三星电子2项标准专利和6项商用专利,但由于三星电子向法院提交书面材料时iPhone 5还未正式上市,因此,三星并未透露其所指的8项专利的具体内容. 三星表示,这8项专利技术并不包括此前备受业界关注的LTE专利技术。
zhongwen_simp.150911_us_clarkson_china_students_killin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09/150911_us_clarkson_china_students_killing
中国留美男生捅刺女同学 被警方开抢击毙
据美国福克斯28台报道,纽约州克拉克森大学的中国留美男生持刀捅刺中国女同学并自残,该男子不顾美警察警告并继续行刺,后被警方开5枪击毙。而受害着身中多刀伤势严重,送医后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多次警告无效下,警方开5枪击毙该中国男子。 该报道称,美国当地时间周四(10号)下午2:45分左右,纽约州波茨坦警局接报警获悉Swan Landing公寓发生袭击事件。警方赶到现场,在目击者的指引下来到事发公寓楼,发现一名男子手持刀具压在女受害人身上,一边捅刺对方一边自残。 警方反复警告男子放下武器,但其不听劝,反而继续捅刺女受害人,后被警官西摩(Matt Seymour)开5枪击毙。 而受害着身中多刀伤势严重,送医后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警方搜证结束后,将送交法院裁定警方击毙该男子是否合法。 而住附近的大学生唐川(音译)称,此前曾听到争吵声和枪声。 据报道,涉案男女均为在美国克拉克森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 克拉克森大学创建于1896年,位于美国纽约州的波茨坦。截至发稿前,BBC中文网查证发现,该大学官网的新闻栏目暂未报道此事。 (撰文:觅云 责编:萧尔)
zhongwen_simp.160816_theresa_may_envoy_sharma_visit_china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6/08/160816_theresa_may_envoy_sharma_visit_china
特里莎·梅致函习近平:期待出席G20杭州峰会
英国外交部政务次官沙马(Alok Sharma)周一(8月15日)在北京会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沙马在会见时称,英国首相特里莎·梅已专门致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表示期待出席即将于下月在中国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
这是沙马出任英国外交部政务次官之后对中国的首次正式访问,访问行程包括北京、深圳和广州。 中国外交部称,特里莎·梅在这封信函中表示,英国支持中方成功举办峰会,期待和中国加强在贸易、商业以及国际事务方面的合作。 沙马访华之前,由于英国新政府宣布推迟批准有中国投资参与的伦敦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由上任英国首相卡梅隆倡导的“中英黄金十年”关系正经历考验。 这一投资总额高达240亿英镑的项目三分之一的资金来自中国,有消息称特里莎·梅的新政府对中国投资的安全性有所担心。 中国方面已警告英国不要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关上大门,并表示中英关系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政府呼吁英国方面继续推进由法国电力集团(EDF)中国广核集团(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联手投资的欣克利角核电项目。 中国外交部周一晚间发布的一份声明将沙马视为英国政府的特使,称沙马的访问强调了中英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则在会见时称,中国相信英方会对来自中国的投资保持开放姿态。
zhongwen_simp.131223_kalashnikov_die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3/12/131223_kalashnikov_dies
“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去世
据俄罗斯电视台报道,发明卡拉什尼科夫攻击性自动步枪的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去世,享年94岁。
今年11月,卡拉什尼科夫因内出血而住院接受治疗。 他设计的这种自动步枪成为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武器。 与其它枪支相比,这种自动步枪设计简单,造价低廉,使用可靠,容易维修。 尽管受到苏联政府的各项嘉奖,卡拉什尼科夫本人并没有从他的发明中赚到多少钱。他曾表示,如果他设计一个割草机的话也许会赚更多的钱。 今年11月,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因内出血而住院接受治疗。 他在1919年11月10日出生在西西伯利亚,是18个孩子中的一个。 (编译/责编:尚清)
zhongwen_simp.121205_rolling_nobel_mo_ya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2/121205_rolling_nobel_mo_yan
莫言赴瑞典领取诺贝尔奖
中国作家莫言星期三(12月5日)从北京出发到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与随行人员启程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 中国官方媒体报道,随行的除了莫言的妻子和女儿外,还将有数位好友以及翻译家。 报道说,莫言将在获奖感言中讨论世界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仪式将于下星期一(12月10日)举行。 诺贝尔奖委员会还安排了其它相应活动,6日,莫言出席新闻发布会,7日,莫言将举行讲座。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4915637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4915637
周庭获选BBC巾帼百名:一位香港年轻示威者的恐惧与希望
香港经历了一年多的反修例运动,周庭与很多示威者一样,在运动逐渐平息时又面对香港《国安法》带来的改变和恐惧,她在今年6月《国安法》实施前退出有份创立的民主派组织“香港众志”,宣布不再参与国际连结的工作,极少接受外国媒体的访问。
她在24岁生日的前一日(12月2日),因去年一宗未经批准集结案被判入狱10个月,首次成为阶下囚的她当庭落泪。她8月时亦因被指触犯《国安法》被捕,暂时未被起诉。同时被判入狱的还有另外两名香港青年政治人物黄之锋和林朗彦。 周庭11月中在被还押前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没有后悔参与政治,强调不觉得自己做错事,但她坦承自因《国安法》被捕后,自己“心灵受创”,不再如以往般敢言,身体日渐消瘦,似乎越来越抵受不了压力。 “无可否认,这个城市越来越绝望,我也觉得前路茫茫,你问我下一步可以怎样做,我都回答不到,但我们不能让绝望占据我们所有,也不能因恐惧忘记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香港,一个有民主的香港,”她说。 周庭星期一(11月23)就一起非法集结案认罪,被即时收押,将于12月初判刑。 “女性追求民主也可以很勇敢” 周庭在一个避谈政治的天主教家庭长大,2012年15岁便投身政治,在反对国民教育运动中亮相。2014年,香港爆发争取民主普选的占领运动,她与其他学运领袖一同受到国际媒体的关注。2016年,她与黄之锋、罗冠聪等人成立主张“自决”的“香港众志”,争取香港人可以透过民主方式自主决定前途。 该组织再三否认“自决”有“港独”含意,但港府认定这个主张等同支持公投是否“港独”,所以在2018年,周庭被拒参加立法会补选。 2018年,周庭参选立法会补选被拒,当时她为参选放弃了英国籍。 去年的运动中,“香港众志”担当“国际线”的角色,游说外国政府制裁中国和香港官员,以增加香港示威者的谈判筹码。周庭因为精通日语,被视为“日本线”的重要一员,试过在日本召开国际记者会,呼吁当时的安倍晋三政府关注香港人权状况。 中国官媒和政府把她视为“乱港分子”、“港独分子”,对她和其他活动人士寻求外国政府介入中国内政和香港事务的做法极其反感。但支持者视她为“民主女神”、“真花木兰”。 她获选进入BBC“巾帼百名”,这个活动每年从世界各地挑选一百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 她接受BBC访问时表示“受宠若惊”,认为外界对她的称号都是属于香港的抗争者,不论男女也是积极参与民主运动。 她认同,这场抗议活动改变了外界对于女性参与政治的观感,“今次这场运动是有很多女性参与,以前很多人认为女性是柔弱,男性则较强壮,所以在前线和警方对峙,就一定要是男性,女性站后一点,但这场运动中已很少人这样说。女性示威者在不同岗位,前线、后援、传讯也有参与,不是只有男性可以做,女性一样可以很勇敢,一样很努力追求民主。” 面对的恐惧和压力 今年8月,港警指控周庭从7月开始利用社交媒体“勾结境外势力”,根据香港媒体报道,她被指与一个支持外国政府制裁香港的团体“揽炒团队”有关。香港民主派政治圈普遍对她被捕感到意外,她的长期伙伴黄之锋形容她“应该是众多同龄政治人物当中,最‘不政治’的那一位”。 “《国安法》对我最大影响是说话会更谨慎,很多以往可以讲的说话,我不会再说了,每说一句都会思考在这形势下是否可以说,这是一个白色恐怖,笼罩在所有香港人的头上,”她对BBC中文说,“你可以说他们(北京)做到震慑的效果,但不代表人民有更美好的生活,他们只是被恐惧压倒。” 她被捕后获准以20万港元保释,其护照被警方没收。获保释后,她对香港媒体表示,警方并未讲清楚案件的具体时间、事件和内容,此举是“无中生有”,她接受BBC访问时表示,由于案件仍在调查,不能透露更多,只能再次重申,她不明白为何自己因《国安法》被捕。 被捕前一天,港警派了大批人员在她所住的屋苑门外轮班看守,她在社交平台上向网民表示忧虑,当时她以为这些人员只是想吓唬她,没想过自己原来会因为《国安法》被捕。 “这些人来到我家门口,就大力地拍门,好像想撬开那道门似的,令我现在听到门铃声、拍门声等与门相关的声音我都很害怕,我对这经历真的有很大的阴影……那时候,我很担心会被还押,警方搜了我家两个小时,我妈也在家,我很担心不能回家,我心里想,这会否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再在这个家。” 她说,现在经常会发恶梦,重现被捕、被困警署和上庭的情景,“被捕之后,我变得越来越瘦,以前我也跟其他女生一样有点贪美想变瘦,但现在我一点儿也不想再瘦下去,但即使我正常生活、有吃东西,也很难增磅,压力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就算我对自己说没有很大压力,但我的身体似乎在告诉我,我是受到很大的压力。” “每个人心中都有恐惧,我也很坦白地承认自己有所恐惧,但如何克服恐惧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也希望如果大家有方法,可以教一下我。” 周庭在今年8月因为涉嫌触犯香港《国安法》被捕。 “现在参与抗争的成本越来越高,很多人付出和牺牲,不单是金钱、时间,也可能面对监狱的煎熬,香港有很多朋友、年轻人和抗争者,比我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恐惧,我知道即使我面对很多痛苦,但很多人比我更痛苦,”她说。 数以千计的示威者因涉暴动、袭警、非法集会等罪名被捕,亲政府阵营认为他们罪有应得,任何政治诉求都不应诉诸暴力或违法行为。但示威者阵营认为,这是政治打压。 被问到这场运动的成败,周庭不抱乐观,“现在很难下定论,但我们一定不是嬴,因为还未达到诉求,运动要成功,看看世界各地的例子,都知很困难,会失去很多,甚至牺牲,政权仍然会继续打压,甚至变得更肆无忌惮,但坚持下去很重要,勿忘初衷很重要。” 思考十秒才能回答的一个问题 记者问周庭,示威近月转淡有没有觉得是因为民主派支持者已经忘记初衷,她思考了差不多十秒才能作答,“我觉得很多人没有忘记,只是在充满恐惧中,在现今做了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判断。” 港府把香港再没有大规模暴力抗议事件归功于《国安法》,但一些声音则认为,《国安法》令很多香港人感到灰心和忧虑,一些人选择离开香港,正蕴酿新一波的移民潮。 港版《国安法》登场、选举押后……香港的民主之路如何走下去? “我觉得(移民潮)是很悲哀的一件事,但我理解为何这么多人想离开。香港似乎是一个越来越充满绝望的地方,香港人是好向往民主、自由、好向往自己能够拣出自己的政府,能够自己决定社会上不同的政策,但这些事情,我们努力多年,都似乎都好遥远。” 但她说,自己不会完全离开香港的民主运动,因为“生活就是政治”,她认为香港人要在可行的空间里反抗,她个人则希望继续运用自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坚持自己的信念是很重要。 与此同时周庭的行为方式发生着改变。她现在不隶属任何组织或团队,把时间集中运营拥有30多万粉丝的YouTube频道,希望透过轻松的方式讨论政治,同时让世界各地的网民关注香港。 “我的形象和路线,通常是(吸引)较多年轻人收看,我自己也认为这些影片应该有趣一点、更多剪接效果,也不单纯是讲政治工作。” 在影片中,她以活泼、邻家女孩的形象示人,与在抗议现场叫喊激情口号的活动人士完全不同,但影片的话题仍然与政治及社会息息相关,她会讨论日本时政、美国大选、抖音的安全问题、教授网民如何保障资讯安全等等。 周庭与日本的连结 她的YouTube影片其中一个特别之处是包括自己翻译的日语字幕,显示她仍然在与日本网民有所连结。 她从不掩饰自己“宅女”的一面,自小喜欢日本文化和动漫,也正是因为这种兴趣,获得了众多香港、台湾、日本年轻人的共鸣。 有时候,她从日本的动漫看到了香港身处的政治状态。她对BBC中文举例说,近年看了一套名为《Psycho-pass》(译作心灵判官、心理测量者)的动画,故事讲述一个虚构的独裁社会中,当权者透过先进技术监控民众的精神状态,评估他们犯罪的可能性,在罪行发生前就遭到有关人员执法。 周庭说,“《Psycho-pass》这套动画正是在谈论当权者如何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描绘一个非常1984式的社会,日本很多动画都有1984般的情节,以前看这些作品都认为这种社会离我们很远,但岂料这些原以为只在动画、电影中出现的桥段,竟然与香港越来越接近,觉得很悲哀。” 她参与民主运动后,经常在日本媒体亮相,在网上以日语与日本网民互动,在当地建立了很大的知名度,由于她对动漫文化的热爱以及其“邻家女孩”形象与一般抗争者有所反差,因而更受日本网民关注。 她被捕时,日本网民为她发起“#FreeAgnes”的运动,当时网民把她称为“真花木兰”,日本媒体把她称为“民主女神”,多个日本政界、娱乐圈的人也发声,包括时任内阁官房长官、现任首相菅义伟也发声表达忧虑。 在《国安法》下,她不再参与国际连结工作,也不会再公开要求日本等外国政府实施什么对港政策,但她继续吸引日本和世界的关注。 “日本网民有如此大的反应,我自己都吓到了,没想过日本社会有这么大的回响,”她对BBC表示,“有些称号我或许配不起,但如果世界各地透过我,多点关心香港,可能是一件好事。” “巾帼百名”是什么? BBC“巾帼百名”每年都会提名100名来自全球各地深具影响力及鼓舞人心的女性。 我们希望读者们能够积极参与,向她们提出你们的主意。欢迎各位在社交平台Facebook、Instagram及推特上使用#100Women与她们交流。
zhongwen_simp.140310_mh370_un_investigati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4/03/140310_mh370_un_investigation
联合国授权调查失联飞机爆炸可能
联合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执行秘书长拉希纳·泽博(Lassina Zerbo)3月10日表示,他已经要求这一组织的专家们调查是否可以探测出在失联马来西亚航班MH370的航线上发生过高空爆炸。
联合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执行秘书长泽博要求科学家调查马航航班失联空域是否发生爆炸 泽博在一次记者会上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平时使用次声波探测技术监督是否有国家在地球大气层进行核爆试验。 他还说,由于马航MH370航班客机上周六凌晨在马来西亚和越南之间海域上空突然失去联系,使得他已经要求全面禁止核试验组织的国际数据中心核查失联时间段的大气空间探测数据。 据介绍,如果事发地附近有监控站,那么高空爆炸的数据应该可以有机会纪录下来。 泽博表示,他不敢担保,但是如果发生过高空爆炸,应该是有可能发现次声记录的。 据介绍,所谓次声波就是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人耳一般听不到。 火山爆发、地震、陨星坠落、风暴、极光等自然现象都会发出次声波。 此外,核爆、地下矿井爆破、大型化学爆炸,以及高速飞机和火箭飞行中也会发出次声。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在全球35个国家设有60座监控站。 泽博并未在新闻会上披露设有监控站的具体国家和监控站的具体位置。 (编译:晧宇/责编:董乐)
ukchina_simp.48942553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48942553
历史:英国近代的五位知名华人
华人世界每谈及英中关系话题,想到的往往不是19世纪的鸦片战争、香港殖民地,便是21世纪的经贸交流和留学潮。
其实,在过去三百年的近现代史上,英中交流远远不止上述这些地缘政治大格局。从人与人的交流层面讲,谁是第一位抵达英国的中国人?谁是第一个在英国作画或著书的中国人?这些在英中交流历史上创造了众多第一的华人,他们因何而来,又有何事迹?历史纷繁复杂,许多故事也许并不为大众所知…… 沈福宗:英国国王接见的第一位华人 沈福宗:英国国王接见的第一位旅英华人 1687年5月,第一位来到英国的中国人出现了,他叫沈福宗(Michael Alphonsius Shen FuTsung), 南京人,中医药师,罗马天主教徒,他跟随比利时神父菲利普·库普莱(Philippe Couplet)来到了欧洲,后来到了英国。 他在英国引起轰动,毕竟这是第一位到访英国的中国人。国王詹姆斯二世接见他。国王对沈的容貌很好奇,命人画了一副沈的画像,挂在他卧室旁边的房间里。从画像上看,沈福宗很年轻,皮肤白皙,一身清朝民间服装打扮,墨绿色长衫,头戴绒帽,显得教养良好。 沈福宗在英国见到许多有名望的人物,包括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胡克尝试了一次针灸,还做了一个算盘,用于课堂授课。沈福宗遇到了牛津大学伯德雷恩图书馆(Bodleians Library)的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他正为图书馆里近百本像天书一样的中国书籍发愁,沈福宗花了几个月时间帮助完成了中文书籍的分类整理工作。 沈福宗走的时候,海德写了一封信送給他,“致阅信人:您现在见到的这位中国人,他和我们一起在牛津将图书馆的中文书籍分类,并告知书籍的大致内容和科目……他的拉丁文有点不完美,但幸好他懂些拉丁文。” 1691年,沈福宗完成了在欧洲的学习和培训,成为了一名耶稣会传教士,启程返回中国。遗憾的是,他逝世于旅途中,两年后遗体运到了中国。 黄亚东:第一位留学英国的“海归” 第一位留英学生黄亚东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幅黄亚东的画像,一幅英国绅士的打扮。在英国肯特诺尔庄园(Knole House)里也藏有一幅黄亚东的画像,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第一任院长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所画,画中的黄亚东头戴红缨礼帽,身着对襟衫,右手握着一把半开的扇子,盘腿坐在扶手长椅上。 “我最近在伦敦遇见中国人黄亚东,他是个22岁的年轻人,来自广州。两、三年前,他从中国陶塑艺术家邓其华那里听到在英格兰所受的礼待,决心也到英国来。一方面他很好奇,另一方面也想多学些科学知识,同时也想在今后能让他和兄长的生意更上一层楼……他是去年8月到的,英语已经能发音,也能听懂一些我们说的话,但是他能写一手英文好字……他对知识的追求,可谓如饥似渴。” 这是刊登在英国国家名胜古迹信托(National Trust)网站上的一封信, 写信者是乔舒亚·雷诺兹。 1774年清朝乾隆年间,在英国商人约翰·布莱德比·布莱克的帮助下,21岁的黄亚东抵达英国,来到肯特诺尔庄园,成为一名侍从,并就读于附近的七橡树学校,他是该校接收的最早国际留学生。 英语技能和他的中国背景,还有布莱克爵士的人际关系,使黄亚东成为了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名人。黄亚东去过在伦敦的皇家学会,英国著名瓷器制造商威治伍德(Wedgewood)的创始人约书亚·威治伍德(Josiah Wedgewood)向他请教过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院长安德烈·邓肯曾与黄亚东交流过针灸,并发表过文章。黄亚东还为当时著名的女花卉画家玛丽·德兰妮,讲解中国植物的药用和食用方法。 黄亚东应该是中国“海归”第一人, 他后来回到了中国,继续经商, 并与英国的朋友们保持信件往来。英国著名汉学家威廉·琼斯爵士曾经邀请他一起翻译中国经典作品,但是被婉言谢绝了,“生意太忙了”,他说,但 “我将永远记住英格兰朋友们对我的情谊”。 威廉·麦考:第一位定居英国的“中国绅士” 威廉·麦考墓碑铭文 威廉·麦考是第五个来到,也是第一位在英国定居和工作的中国人。他大约在1775年来到英国,当时年约20岁,由苏格兰人大卫·厄克特(David Urquhart)带到英国,成为了一名侍从。他的中文姓名已经无得考证。他后来成了汤姆斯·罗卡特(Thomas Lockart)的男仆,罗卡特去世后,女主人给了麦考一些资金,并推荐了工作。 “爱丁堡税务署有一个叫威廉·麦考(William Marcao)的中国人,他个子很小,年纪有点大,黄面孔,皮肤光滑,标准的中国式眼睛。”爱丁堡市政厅书记员詹姆斯·劳里(James Laurie) 这么描述。 威廉·麦考的身世没有记载,也不知道他籍贯在哪里,但从他顺利的职业之路,以及流利的英语和算术技能来看,他应该出生中国一个教育良好的家庭。 他来到爱丁堡税务署工作, 协助处理会计等事务,后来被提升为助理书记员和会计,以及初级总会计师以及“养老基金”会计师,年薪327英镑,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收入。他在当地也很有名望,曾经担任当地基督教教会长老,参与教会重要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以及爱丁堡收费图书馆委员会的委员。 威廉·麦考在税务署服务了46年,一直工作到73岁。他和英国人海伦结婚,育有3个孩子。 郭嵩焘:中国第一位驻英公使 郭嵩焘:中国第一位驻英公使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曾任清朝翰林院编修,两淮盐运使,署理广东巡抚等职。1876年12月出任中国第一任驻英公使。 郭嵩焘的到来,引起了英国政府,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兴趣,在去国会的路上,英国民众夹道观望,维多利亚女王则称赞郭嵩焘举止尊贵(dignified bearing )。 抵达英国不久,郭嵩焘和夫人在驻英公使馆举行了招待会,这也是第一次由清朝官员在英国乃至欧洲举行的社交活动,也是第一次有一位中国女士(指郭夫人)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除积极参与外交活动,郭嵩焘也全面考察了英国议会,铁路,工厂,学校等机构,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将1876到1879这三年间见闻写成了一本《使西臣纪》。 他赞美伦敦:“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宫室之美,无以复加。” 他认为英国议会政党制和行政公开有利于英国统治层了解民意,他觉得英国教育注重实学,学生可选择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不管学什么都有机会步入仕途,和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同,科技給英国带来的变化让他很感慨,他说:“中国人才相距何止万里。” 他参观了皇家铸币厂和英格兰银行,他对英国的铸币工艺赞叹不已。“观所造佩宜铜洋,凡历数机器厂始成……”。他认为英国农田器具,“一部机器兼四十人之力,而神速复倍之。” 而电话、电报、留声机也让他惊叹 :“苏格兰都城爱敦百里人曰贝尔,在沙尔推尔地方安设声报,可及六十里之远……于光报之外又悟出一声报,此间心思之巧,安有穷极也。” 他刻苦学习英语,每天纪录旅英见闻,日记有时一天写七、八千字。他尽可能多让国人多了解西方世界,摆脱夜郎自大的高傲和自满。1877年5月,在郭嵩焘的安排下,严复、方伯谦等海军留学生被分派至英国舰队中和皇家海军学院, 深入学习英国海军和军舰知识。 非常遗憾的是,郭嵩焘编辑的旅英见闻《使西纪程》一书, 寄回清朝总理衙门后,激起满朝官员公愤,因为书中“称赞西洋政教修明、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 等话语,结果此书被政府禁止出版,郭嵩焘也被召回国内,职位由他人接替。 蒋彝:笔绘英伦华人第一艺术人 蒋彝在英国出版的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伦敦的美国士兵所抢购的一本书叫《中国书法》(The Chinese Eye: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作者是蒋彝,来自江西九江。 蒋彝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精通书画,曾经参与北伐,并在暨南大学执教,后从政。担任九江县县长期间,试图改革县政,屡屡受阻,于是辞官, 来到英国,渴望“观摩西方政治为将来之用”。 1933年蒋彝来到英国,租住在北伦敦汉普斯特(Hampstead),创作绘画和插画,他的一幅“中国树”的作品在伦敦旗帜晚报刊登,吸引了环保组织“树之人”(men of the trees )创始人理查德·贝克的注意,他邀请蒋彝参加一次筹款展览活动,随后在伦敦骑士桥一家商业画廊,蒋彝举行了第一次个人画展。 抵达英国不到4年,蒋彝已成为一名知名的中国艺术家,画家和作家。他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写关于英国的书,这在当时很少见。他第一本书名叫《哑行者:中国艺术家游湖区》(The Silent Traveler: A Chinese Artist in Lakeland),融合了个人逸事,诗歌,笑话,插画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书出版之后极度畅销,被再版9次。 随后他出版了《哑行者》系列书籍,包括牛津,伦敦和约克夏山谷等,他称自己是以“中国的画笔,墨水,颜色,用中国式的绘画技巧,来诠释英国的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蒋彝也是“Coca Cola”(可口可乐)的中文名译者。 1975年,离开中国42年的蒋彝离开英国返归故乡,和家人团圆。
zhongwen_simp.121025_rolling_syria_ceasefire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10/121025_rolling_syria_ceasefire
叙军方承诺假期内暂停军事行动
叙利亚军方表示,在当地周五至下周一的穆斯林假期期间,会暂停军事行动,但会回应反对派的袭击。
叙利亚军方表明,如果反对派试图利用这4天假期加强据点部署,或者由邻国越境偷运武装人员到叙利亚为反对派补充兵源,叙利亚军方不会坐视不理。 叙利亚问题国际特使卜拉希米较早时,曾提议在这段假期停火,争取时间寻求交战双方更长期的停火及谈判。
ukchina_simp.141113_life_arts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uk_life/contributions/2014/11/141113_life_arts
海外生存之惑:记录时间的笔和大提琴
十一月初的Leicester天气阴冷,当我一下火车来到这个英国中北部的小城市,到四天后离开这里,我一直被身边的年轻艺术家们围绕着,我深深地被他们年轻的激情和无畏感动,也被他们的才华所吸引,更被迫被他们带动想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艺术?是高高在上的art piece? 还是令一般人费解难懂的contemporary dance (现代舞)? 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吗?如果是,那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英国艺术协会每年都会从舞蹈、绘画、动画以及文学创作等上千作品中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 当然,提出这些问题和试图寻找答案的人并不是我,而是英国的艺术家们和教育工作者们。从今年年初开始,Arts Council England(英国艺术协会)和诺丁汉大学等4所大学的教授们开始从舞蹈,绘画,动画,以及文学创作等上千作品中,选拔出最优秀的70个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然后在年底的时间集中展映。这个叫做‘UK Young Artists’的活动从2008年开始,以每两年轮换主办城市的方式举办。 今年的UK Young Artists在中北部城市的Leicester举行。在周日的酒吧里,当我和负责联络活动的工作人员Sally聊起她从今年年初的准备工作开始,到谈到举办活动的意义。她都一直很轻松的和我聊着,将一些我抛出去的宽泛的问题,以轻松的语气细致的说起来,整个聊天过程让我感觉很轻松。但当我在返回伦敦的火车上,仔细回想她的回答,想起她说选择不同城市以此来推广这些城市的文化,和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想法。那些我原以为会被放大的意义,在她轻描淡写的细节中隐去。甚至,那些反复琐碎的活动准备过程也被她轻松的笑声带过。 本来嘛,跟Sally聊天,很容易聊着聊着就跑开话题,我们后来还拉拉杂杂聊点别的家常,艺术节期间一些细枝末节的筹办细节就被忘记了。但,我的脑海里却一直浮现出,那些具有实验和探索精神的现代舞蹈和剧场演出;那些挂在画廊里的画,那些感人和引人深思的动画;还有那些运用古典乐器来表现现代声乐的创新表演。 这些从英国不同地方来的年轻人,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聚在一起,用自己领域里的艺术形式,给观众们表现出不同的视觉和文化冲击。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多,例如印度鼓的表演者,十指在四个印度鼓间来回转动,敲打出一个个故事的音符。例如以竖琴,竖笛,低音大提琴和女高音的实验团体,他们和不同的作曲家合作,结合现代音乐,通过女高音来反映身体的情绪。例如纪录断肢人生活的动画,例如纪录自己父亲流离失散经历的故事。 它们,用舞蹈,诗歌,文学创作,或以影像来讲述自己或是他人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我总可以看到“希望”的力量,或是对于美好的期待。所以,那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些年纪轻轻,看似未经世事的青年人们,他们如何去看待和理解周遭的世界?以及如何将对世界的理解表现出来?而,为什么他们的想法如此重要? 在我快要离开Leicester的周日下午,11月9号,对那间在Leicester的小酒吧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或许因为一些年轻艺术家的来到,比往日增添了些许热闹罢了。 但巧的是,它挂在酒吧墙上的电视机里播放着德国群众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的新闻,25年前的11月9号,东德政权垮台,边境守卫们撤离,人们翻过了将德国一分为二了30年的柏林墙。自此以后,不仅是柏林,而是整个德国都翻开了一个新的历史篇章。11月9号,对于柏林人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天。柏林墙的倒下,被视为民主和和平的胜利。它给后人带来过许多的反思和鼓舞。 当时,坐在酒吧里的我,看着电视上的新闻,再看看周遭的这些创作精力很旺盛的青年人,觉得时空的交替是件模糊的事情。或许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它抑或以强烈的方式,抑或温婉,抑或以日常生活中不拘小节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舞蹈,例如诗歌,例如影像,例如绘画,例如......看看此刻正在我身边的年轻人们,我好奇是否我们也间接受到过25年前柏林墙倒下后的影响?那现在此刻还是青年的我们,又会将哪些影响带去什么样的远方呢? 柏林墙下那些曾经站在历史舞台上的年轻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褪去,但是他们遗留下来的精神却依旧清晰而又强烈。就像那些挂在艺术廊里的画,那些舞蹈,相信它们终会在时间的回响里,跳出属于自己的圆舞曲,一个时代的圆舞曲。 (责编:尚清)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ukchina_simp.vert-cul-49582450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ul-49582450
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灰烬下埋藏的古老豪宅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Vesuvius)突然爆发。生活在赫库兰尼姆城(Herculaneum)内的数百名居民躲进了那不勒斯湾(Bay of Naples)岸边的船库中。坐落在7公里(4.3英里)外的维苏威火山开始不断地喷发出大量炙热的火山灰、气体和岩石。温度超过了400摄氏度的狂暴火山热流以每小时至少100公里(62英里每小时)的速度冲下山坡,很快就淹没了这数百居民和他们的城镇。在火山爆发之前,人们普遍以为这座休眠了7个世纪的维苏威火山只是一座普通的山而已。
我在为写作新书《维苏威火山的阴影:普林尼的一生》(In the Shadow of Vesuvius: A Life of Pliny)做研究的时候发现,这片地区被一层非常之厚的火山灰所覆盖。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是唯一一位将这次火山爆发记录下来的幸存者。用他的话说:“一切……都变了,都深埋在火山灰中,就像埋在雪里一样。”赫库兰尼姆城和附近的庞贝(Pompeii)古城一样,一直深埋在密实的火山灰岩层之下,直到18世纪中期才被挖掘出来。对于脚下20多米的地方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奇迹,他们当时一无所知。 帕皮里别墅的挖掘计划。这座别墅直到18世纪中叶才被发现(Credit: Getty Museum) 在挖掘工作开始10多年后的1750年,一群工人在附近挖井的时候看到了一块华丽的大理石地板。令他们惊讶的是,他们这一偶然的发现竟然是迄今为止赫库兰尼姆城内被发掘出来的最宏伟之古代别墅。在这座被深埋的宅邸里,不仅有在单座建筑中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典雕塑收藏,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唯一一座留存下来的古希腊罗马图书馆遗址。 帕皮里别墅(Villa of the Papyri)的珍宝现在正在洛杉矶马里布(Malibu)的盖蒂别墅(Getty Villa)展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石油亿万富翁盖蒂(J Paul Getty)以帕皮里这座古老别墅为原型建造了盖蒂别墅这座博物馆。这一回,人们首次可以在原始布局的环境里观赏帕皮里别墅内的珍品。 帕皮里别墅被认为建于公元前40至20年间,占地超过2万平米(22万平方英尺),俯瞰大海。别墅内部有大水池和好几座花园,还有一个巨大的列柱围廊,上面成列了许多雕塑,其中有两座制作精美的青铜运动员塑像,其姿势仿佛是正站在比赛的起跑线上蓄势待发。别墅中最吸引人的是图书馆,尽管与其他房间相比规模不大,但藏有1000多卷莎草纸古卷。 用数码技术重建的帕皮里别墅(Credit: Museo Archeologico Virtuale di Ercolano) 尽管这座别墅如今被认为是被火山喷发余烬保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但第一批挖掘的人(其中一些是被征召来执行任务的囚犯)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眼前这座建筑的重要性。这些卷轴已经被火山碎屑流严重碳化,看起来就像树皮。实际上,因为这些古卷实在被熏得太黑,以至于有好几卷都被误认为是木炭或原木,用作燃料烧掉了。直到有人打开其中一卷,看到有文字,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发现了珍贵无比的罗马古卷。 虽然在赫库兰尼姆的船库里发现了许多人体骨骸,但在帕皮里别墅里却没有发现一具尸体,不过这座别墅仍有部分未被发掘。也许住在别墅的人及时逃走了。尽管别墅最终所有者的身份尚不清楚,但人们认为,在火山爆发前的一个世纪,这座别墅曾属于凯撒(Julius Caesar)的岳父卢修斯‧皮索(Lucius Calpurnius Piso Caesoninus)。 美好生活 卢修斯‧皮索是罗马共和国一位成功的参议员,他因为未能保护古罗马政治家及著名文学家西塞罗(Cicero)免遭流放不幸得罪了西塞罗。因此,他被西塞罗当作一个不善言辞、沾沾自喜的醉汉载入史册。西塞罗曾讽刺他“面颊长满短硬胡须”,牙齿都“烂光了”。皮索曾任罗马执政官,也曾任马其顿总督,但据西塞罗所说,他十分贪婪吝啬,“没有在任何公共或宗教场所留下任何肖像、图画或装饰”。 据说,这座别墅曾属于凯撒的岳父卢修斯‧皮索(Credit: Getty Museum) 皮索的家(可能后来传给了儿子然后再传给孙子继承)中的许多财产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其中有丰富的艺术品。在帕皮里别墅里发现的几十件青铜和大理石雕塑,有一些是罗马时代的最优秀作品。在低层阳台上有一尊美丽的亚马逊女战士半身像。摆在门廊里的众多雕塑中,有喝醉酒的萨提尔(Satyr)雕像,这是森林之神潘(Pan)与山羊做爱的艺术表现。18世纪的时代,人们认为这个神兽恋的雕塑非常下流,因此要想参观必须私底下申请。 皮索对希腊伊壁鸠鲁(Epicurean)哲学特别感兴趣。他的别墅里放置了一个正在跳跃的猪的青铜雕塑,非伊壁鸠鲁派将伊壁鸠鲁派称为“猪”。早在几百年前,伊壁鸠鲁就教导他的追随者要追寻一种没有痛苦和恐惧的舒适生活。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一头从伊壁鸠鲁的猪圈里蹦出来的肥猪”。帕皮里别墅的住客似乎也过着类似的美好生活。 皮索是伊壁鸠鲁派哲学家兼诗人菲劳德乌斯(Philodemus)的赞助人。菲劳德乌斯来自加达拉(Gadara),即今天的约旦。在帕皮里别墅图书馆里发现的大部分古卷是用希腊文撰写的,里面有伊壁鸠鲁哲学的著作,其中很多是菲劳德乌斯本人的文章。 皮索的家中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包括一尊喝醉酒的萨提尔雕像。这尊雕像是表现潘神与山羊正在性交(Credit: Getty Museum) 盖蒂别墅古物部馆长拉帕廷(Lapatin)告诉BBC文化频道:“这里似乎是专门研究菲劳德乌斯的图书馆,是一间专攻哲学的图书馆。” “这个图书馆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罗马人对他们的希腊前辈的看法。有趣的是,罗马权力的第一梯队会对我们今天看来很晦涩难懂的东西感兴趣。” 在别墅的图书馆里还发现了其他文本,包括伊壁鸠鲁的几本《论自然》、斯多葛派(Stoic )哲学家克里西普斯(Chrysippus)的著作,以及拉丁文作家卢克莱修(Lucretius)所写的阐述伊壁鸠鲁哲学的哲理长诗《物性论》(De Rerum Natura)的部分内容。然而,大约一半的古卷未能展开,仍然是密封状态。鉴于菲劳德乌斯认识两位最伟大的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和维吉尔(Virgil),因此未能剥开的古卷可能还有更多的文学作品有待发掘。目前的挑战是如何在展开过程中不破坏这些古卷。 这些古卷刚出土的时候,许多被误认为是碳化的长棍面包,因此被简单粗暴地切开。虽然这使得一些书写可以被读取和复制,但是大部分的数据却因此而遭到损坏。帕皮里别墅被发现的几年后,梵蒂冈手稿文献馆馆长皮亚乔神父(Father Antonio Piaggio)设计了一台“莎草纸铺展机”,用来展开数百幅古卷,但这种脆弱的纸往往一碰就碎裂。后来,科学家们试图用各种气体和胶水撬开卷轴,但收效甚微。最近,科学家们发现,用红外线照射古卷时,黑色的墨迹会从变黑的纸莎草纸中脱颖而出,变得清晰可辨。 与别墅的其他房间相比,图书馆虽然不大,但却藏有1000多卷纸莎草纸罗马古卷(Credit: Ministero per i Beni e le Attività Culturali) 考虑到开卷对卷轴造成的损坏,以及墨水在日光下褪色的速度,如今人们更倾向于“虚拟开卷”。保持密封状的卷轴会被扫描,比如微型CT扫描,然后使用先进的电脑软件“阅读”。盖蒂博物馆的展览展示了从犹他州、到牛津、到巴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如何使用这种技术阅读帕皮里古卷。拉帕廷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国际合作行动。” 帕皮里古卷如今是如此之脆弱,以致人们会忘记这些古卷曾经是如何被人随意地展开翻阅。瑞士军事工程师卡尔·韦伯(Karl Weber)在18世纪负责监督早期的挖掘工程。据他绘制的别墅平面图显示,图书馆坐落在浴室和花园旁边,这意味着别墅住客如果不想跃入池塘戏水,就会手捧卷轴享受读书的愉悦。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你的图书馆里还有花园,那你的人生就会完美无缺。”西塞罗可能绝未想到,皮索那满载先哲伊壁鸠鲁关于享乐人生不惧死亡的哲理之古卷,将逃过一场许多生命死难之大劫,最终能传诸后世。 《被维苏威火山掩埋的秘密:帕皮里别墅里的宝藏》(Buried by Vesuvius: Treasures from the Villa dei Papiri)正在盖蒂别墅展出,展览将持续到10月27日。 黛西·邓恩的《维苏威火山的阴影:普林尼的一生》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出版。 请访问 BBC Cul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world-43320189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3320189
德国132年前漂流瓶 瓶中信清晰可辨
脸书、微信时代,古老的漂流瓶和瓶中信,仍不失其神奇、浪漫的魅力,引人入胜。尤其是当你漫步海滩,不经意间发现一个玻璃瓶静静呆着,里面的纸条隐约可见,取出纸条,发现竟是一封瓶中信,落款日期是1886年6月12日。那是个132年前入水的漂流瓶。
经历史学家考证,这个瓶子确实是1886年德国洋流记录试验中扔进海里的数千个漂流瓶之一,也是迄今为止记录在案的年代最古老的漂流瓶和瓶中信。 澳大利亚珀斯的伊尔曼夫妇最近就经历了这种“不可思议”的时刻。 佟尼娅和丈夫奇姆·伊尔曼在西澳大利亚维基岛一处僻静的沙滩上捡到了迄今为止有记录的最古老的带信漂流瓶。 经澳大利亚、德国和荷兰专家学者鉴定,伊尔曼夫妇捡到的是德国远洋轮保拉号(Paula)132年前在印度洋抛掷的一批漂流瓶中的一个。 根据吉尼斯记录,此前被发现最古老的漂流瓶2015年在德国被捡到,有108年历史的漂流瓶。 最古老漂流瓶 那是当时德国海军气象天文台(German Naval Observatory)研究全球洋流项目的一部分。1864年至1933年,成千上万个装有印制信息纸条的漂流瓶被科研船在海上抛出。 船长会在字条的背面写上抛掷日期、坐标、船只名称、起航港口及航线,并在航海日志上记录抛投信息。 字条上还注明,谁捡到漂流瓶,请送到德国海军气象天文台汉堡办公室,或者最近的德国领事馆。 当年那些漂流瓶和瓶中信,至今已经发现了662张纸条,但都没有瓶子;伊尔曼夫妇找到的是第663张纸条,但却是第一次连瓶带信同时捡到的。 阴差阳错 2018年1月21日,伊尔曼一家和朋友开车到维基岛海边兜风,不巧车轮陷入沙滩。佟尼娅就跟朋友们到附近走走。 海滩上到处是各式各样的垃圾,她觉得应该捡掉一点,为清理环境作点贡献,就这样看到了那个瓶子。 奇姆告诉BBC记者,佟尼娅把瓶子递给儿子的女朋友,后者起初以为瓶子里是一枝卷烟,就把它和瓶里的沙子一起倒出来。她们本想解开“烟卷”上的绳结,但觉得纸卷很容易碎,就带回家,放到烤箱里烘了5分钟。 展开纸卷,上面的印刷字样清晰可辨,但手写的字迹很模糊。印刷的信息就是请捡到瓶中信的人联络德国领馆。 稍后,他们又辨认出纸条上手写的文字。日期赫然:1886年6月12日。还有抛掷漂流瓶的船名:保拉。 伊尔曼先生说,当时他们看到这个日期第一反应是 “难以置信“,后来上网搜了一下,觉得事情非同小可,便把瓶子和信一起送到西澳大利亚博物馆(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WAM)去鉴定。 奇姆和佟尼娅·伊尔曼同意把132年前入水的漂流瓶借给西澳大利亚博物馆展出,为期两年。 WAM海事档案专家安德森博士(Ross Anderson)证实漂流瓶和瓶中信的真实性。 保拉号的航海气象研究日志在德国档案数据库可以找到,那上有船长1886年6月12日的日记,提到把一个漂流瓶扔进海里。 这些信息跟伊尔曼夫妇发现的瓶中信信息一致,而且船长的笔迹和签名也一致。 安德森的记述,当时保拉号从威尔士的卡迪夫出发,前往印度尼西亚途中,那天是在印度洋东南部水域航行。 这个瓶子抛进水里后漂流了大约12个月,在澳大利亚西部被冲上岸,就一直埋在沙堆里。 安德森的报告写道,维基岛上发现的这个德国海军漂流瓶大部分时间没有瓶塞或封口,瓶子里大约四分之一是潮湿的沙子,看来似乎一直是埋在沙子里,或者大部分埋在沙里。 时移世易,沙里的瓶塞不知何时掉落,但瓶中信卷得严严实实,还用绳子系上,又被沙子堵在瓶子里,得以保存至今。 这个漂流瓶是19世纪末一款荷兰杜松子酒酒瓶,小口,玻璃厚实,为瓶子内部营造了有利于纸条长时间保存的微环境。被抛掷的地点距离被找到的海岸大约950公里。 左边是瓶中信上的字迹,右边是德国档案资料显示的保拉号船长手写的气象日志。 此前,吉尼斯纪录中年代最久远的是一个108年的漂流瓶。 一对退休夫妇2015年在德国北部Amrum岛度假时从海滩上捡到一个瓶子,里面有一张明信片和一封信。这个瓶子是英国海洋生物协会(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MBA)已故会长拜德1904-06年为观测北海洋流方向投放的1020个漂流瓶之一。 信的内容是英、荷 、德三种语言的问卷,并注明希望捡到漂流瓶的人记下时间地点,然后把明信片寄给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生物协会。奖金是一先令。 他们按指示寄了明信片,还收到MBA从eBay上买的当年的1先令硬币作为奖金。
zhongwen_simp.130405_brief_birdflu_jiangsu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3/04/130405_brief_birdflu_jiangsu
简讯:中国江苏又确诊两人感染H7N9
中国媒体报道,江苏省周五(4月5日)又有两人被确诊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两人病情危重均在抢救。
此外,江苏省还对另两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了会诊,由于仍缺乏足够的病原学检测证据,诊断为疑似病例。 据江苏省卫生厅通报,新确诊的两名H7N9禽流感患者都是南京市秦淮区退休人士。女性患者61岁,3月20日发病。男性患者79岁,3月21日发病。 与这两人密切接触的共有65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 至4月5日为止,中国确诊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16例,死亡6人。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121018_press_wen_economy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_news/2012/10/121018_press_wen_economy
英媒:温家宝为自己的经济政策辩护
中国总理温家宝为自己任期作辩护,说中国经济会进一步稳定。《金融时报》报道说,温家宝对中国经济做了今年以来最乐观的估计,他说中国经济已经稳定,经济年增长7.5%的目标可望实现。
温家宝为自己任内的经济政策作辩解 昨天温家宝的评论发表在政府网站上,此前一天中国发布了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发展慢于上一季度的7.6%. 不过温家宝对中国经济表达了乐观,他说第三季度经济发展良好,而且有信心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稳定,随着政策奏效,经济会进一步稳定。 今年11月中国的18大将决定最高领导人交接班,温家宝的总理任期还有5个月。他在国内受到批评,说他任期内中国经济未能摆脱投资主导,而且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危机。 但是温家宝为自己作了辩解,他说政府为实现结构转型采取了新措施,他还单独举出钢铁行业为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另外中国在过去十年房价暴涨,大城市住房超出普通人的购买能力。政府采取措施在房地产市场降温,阻止人们购买第二套住房。 温家宝在10月12-15日同经济官员,行业主管和经济学者召开的会议上作上述讲话,讲话现在在网络上发表。 与内文相关的链接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160106_us_saudi_relation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6/01/160106_us_saudi_relations
美前驻沙特大使:美国对沙特持续丧失影响力
新年伊始,沙特等逊尼派穆斯林国家与伊朗这个什叶派穆斯林国家突然交恶。在沙特处决包括本国什叶派教士尼米尔后,伊朗民众在德黑兰的沙特大使馆内破坏和放火。沙特随即宣布与伊朗断交。多个逊尼派国家,包控巴林、苏丹和科威特也相继与伊朗断交,阿联酋则降低对伊朗外交级别。中东形势一时剑拔弩张。
沙特阿拉伯处决什叶派教士尼姆尔的行动在伊朗引起极大的愤怒 然而另一方面,这只是沙特和伊朗两个不同教派国家之间敌对关系的一个缩影。 “这事已经有年头了。” 在1989年至1992年期间出任美国驻沙特大使的傅立民(Charles Freeman)在接受BBC中文网电话采访时说,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活跃的冲突,特别是两国正在叙利亚进行一场代理人战争。 与此同时,真正最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在这其中的态度。 “有趣的是,这次美国没有在沙特和伊朗之间选边站,”傅立民说,“特别是过去美国都会站在沙特一边,美国的(立场改变)行为意义颇为重大。” 曾经担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首席翻译的他笑说:“比起过往,我们在这件事上更像中国了。”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就与伊朗处于敌对状态,直到去年美国力促世界大国与伊朗达成核协议。两国虽然还未恢复外交关系,但关系有回暖迹象,这正是美国在中东多年的合作伙伴沙特所不愿看到的。 傅立民出任美国驻沙特大使期间经历了海湾战争,美国与沙特合作无间,打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那时两国关系非常好。傅立民随后还出任智库中东政策委员会的主席。不过他说,自2001年后,由于双方的分歧加大,合作领域逐渐减小,美国对沙特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以下是BBC中文网对傅立民的电话专访内容。 BBC中文网:您如何看待沙特等逊尼派国家最近和伊朗交恶? 傅立民:这次的导火索是沙特处决了什叶派教士尼米尔。沙特处决他是出于几个顾虑,首先他们处决了43名逊尼派极端分子和4名什叶派分子,即使被处决的43个逊尼极端分子与基地组织和达伊沙(Daesh,阿拉伯语中对ISIS的蔑称)有联系,这在沙特仍然有点政治敏感。因为有些沙特人,即使他们不支持达伊沙和基地组织,但在意识形态上同情他们。所以我认为处决4名什叶派分子,并称他们与恐怖主义有联系,是出于平衡。沙特想向国民表示,他们不止反对逊尼派恐怖分子,还反对什叶派的恐怖分子。除此之外,有可能沙特期望让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伊朗之间取得的任何进展变得复杂化。他们某种程度上已经做到了。沙特,巴林和苏丹与伊朗断绝关系,都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与伊朗对话造成了困难。所有这些都可以放到华盛顿和利雅得之间紧绷的关系下来看。美国沙特两国政府在反恐上合作,但是在其他事情上不再那么能对上眼了。美国和沙特现在是能源制造竞争者,美国有严重的伊斯兰恐惧症(Islamophobia)问题,这在总统竞选中已经提到。这些在情感上这都会造成沙特人和美国人的情感分裂。尽管美国人并非故意,但在伊拉克建立了一个支持伊朗的(什叶派)政府,以及在2006年支持以色列轰炸黎巴嫩,结果让真主党得势,尽管本质上美国并非有意让沙特传统的敌人在区域内获得战略优势。因此现在的美国沙特关系多少有点麻烦。 BBC中文网:这次从沙特和其他逊尼派国家纷纷与伊朗断交来看,事态发展得是不是有点太快了? 傅立民: 沙特知道美国不希望他们与伊朗断交,但他们还是这么做了。另一方面,沙特说伊朗并没有保护他们的大使馆,大使馆遭到了纵火和抢劫。保护外国大使馆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说,断交也是自然的。(其他国家)切断外交关系以表示(对沙特的)支持不是什么好事,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為伊斯兰帝國最早的哈里发之一穆阿威叶(Muawiyah I)說,“只要我和他人之间还有一根头发联系着,我也不让它断了;他们拉得紧,我就放松些;他们放松了,我就拉紧些。”他的意思是,我在与敌人打交道时,即使唯一的连接非常地微不足道,我也不想失去那个连接,因为这样我才可以保持改善关系的可能性,这让我可以知道敌人在做什么。这些国家与沙特的关系很近,在财政上也依靠沙特。所以这可以被解释为为了显示团结一致而作出的举动。 BBC中文网:您认为这些国家的行动是处于自愿,还是出于沙特的压力? 傅立民:我猜巴林和苏丹是自己作出的决定。尽管有领土争议,阿联酋与伊朗有大量的贸易往来。与伊朗断交其实一点也不符合阿联酋的利益,因此他们只是降级了外交关系。 BBC中文网:去年达成的伊朗核协议是否损害了美国和沙特的关系? 傅立民:沙特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他们最终接受了伊朗核协议。他们的顾虑并不太在于伊朗的核计划。他们的顾虑在于伊朗的政治荣誉和实力影响。沙特接受核协议,因为那时得到了美国的安抚。由于美国和俄罗斯帮忙把沙特和伊朗带到维也纳和谈上谈叙利亚问题,沙特担心美国和言行不一,而事实上与伊朗发展良好的关系。 BBC中文网:您如何评价美国这次的不选边立场? 傅立民:尽管国务卿克里和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发展了一些私人关系,但美国和伊朗没有外交关系,也无法做调解的角色。我们做的只是呼吁双方解决分歧,这点我们倒是有点像中国经常做的,(改用中文说)磋商,不要打仗,要进行和平对话。这些语言对中国来说比较常见,但对美国来说不太常见。 BBC中文网:这次您是否感到美国在失去对沙特的影响力? 傅立民:我认为在2001年后美国就在持续对沙特失去影响力。小布什总统未能阻止以色列进入巴勒斯坦城市杰宁,沙特人看着这些大概在想,美国无法控制以色列,而在911之后伊斯兰恐惧症问题也开始兴起,还有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让伊拉克和伊朗实力增强,以及无法在叙利亚摆脱阿萨德,最后是在埃及放弃穆巴拉克,所以这个关系一直在持续恶化。所以这是小布什和奥巴马两届政府内一个清晰的趋势。沙特的反应是逐渐升级的,他们尝试稀释他们对美国的依靠,多元化发展他们和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德国的关系。他们也接触了英国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替代美国成为安全合作伙伴。最终他们得出结论,他们需要自己行事,他们无法依赖一个保护者。 BBC中文网:沙特能算得上是美国的盟友吗? 傅立民:算不上是盟友。在很多方面,沙特是美国非常亲近的伙伴。美国在安全方面提供保护,以此换取沙特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当然美国并不依赖沙特的能源,但是这个世界依赖。美国扮演着保护世界能源供应的角色。相比美国,欧洲和亚洲国家是海湾国家能源的更大买家,本质上他们都受益于美国海军(对海湾地区的保护)。沙特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不止因为石油,还因为他们是伊斯兰文化的中心,以及非常关键的地缘政治位置。当然他们也是萨拉菲伊斯兰主义的故土,被达伊沙等原教旨恐怖主义追求。所以很多理由,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国家,让人无法忽视。 BBC中文网:中国和沙特、伊朗关系都不错。您认为中国应该在两国冲突中发挥什么作用? 傅立民:我认为中国会尽量避免被卷入两国的斗争中,目前在这一点上中国是成功的。中东的每一方都希望中国站在他们一边,而中国目前为止拒绝选边站,我认为这是明智的。 (责编:路西)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014234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0142342
观点:六四武力解决是唯一历史选择吗?
二十八年前发生在中国的八九事件,堪称中国当代史上少有的悲剧。尽管付出惨重的代价,但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输家:学生是输家,中共的改革派也纷纷出局,中共自身的合法性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也第一次受到严重的质疑和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唯一一次被迫停滞长达两年之久,此前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完全逆转。这种所有中国人都是输家的悲剧确是不能再发生了。
应该说,在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案中,使用武力都是代价最高的。但未必是错误的。比如中华民族都期待两岸和平统一,但假如和平统一无望,武力统一虽然成本很大,但却是正确的选择。对于八九事件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改革开放保卫战 改革开放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次现代化尝试。今天的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到50%之间。国民人均GDP超过八千美元,距世界银行人均一万美元即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标准不过一步之遥(预计2020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一日千里 中国也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二对外投资国、210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财富五百强中国110家企业入榜,仅次于美国、高铁里程超过世界三分之二。中国的移动网络支付额是美国的五十倍、人民币尚未自由兑换就已经成为特别提款权。全球十大银行中国有四,全球十大港口中国有八。 军事上是除美国之外唯一拥有两艘航母的大国,也是唯一独立拥有太空站的国家。每年出国旅游的国人超过1.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更是高达不可思议的44亿人次。 可以说中国正处于全面超越西方的阶段,日新月异。这一切都归功于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 然而假如当年中国共产党失败,中国肯定不会再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实行西方民主一定是灾难 曾有很多人问,中国如果哪时如同前苏联和东欧一样采用西方的民主制度,难度就一定会比改革开放的道路差吗? 如果以当时中国的条件和西方的历史发展为鉴,答案则是不仅会失败,更将是一场灾难。 宋鲁郑认为,1989年的中国仍然深受文革影响 1989年的时中国,人均GDP不到四百美元,可以说是赤贫国家。同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不到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依然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家。当时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走出来不过十年,文革的影响依然巨大,中国的法治建设只不过刚刚起步。还有非常重要一点的是,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帝国形态的多民族国家。 根据西方的民主理论,“没有中产阶级就没有民主”(摩尔),这是西方民主制度的经济基础。今天当西方由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智能技术进步导致的中产阶级萎缩之时,西方极端的左右政治力量立即迅速崛起就是明证。1989年时的中国尚是一个农业国家,哪来的中产阶级? 美国学者福山在《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一书中考察了西方的民主发展史,认为先有法治才能有成功的民主。可以说先有优质法治才可能有优质民主。他对今天中国民主化的建议也是“中国应该先加强国家法治基础,让政党能受到法治管辖,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有后续民主的发展。”但1989年时的中国,法治建设刚刚起步,远远不具备这个条件。 作者认为,印度搞民主是落后中国的重要原因 另外根据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有“两个凡是”现象:凡是成功的西方国家,都是在在实现工业化之后才搞民主的。凡是在实现工业化之前就搞民主的,没有一个能成为发达国家的。到现在这一规律仍然没有任何人打破。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一独立就搞民主,至到现在仍然远远落后于中国。亚洲四小龙之所以能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恰是对西方这一路径的模仿。1989年时的中国大规模工业化还刚刚开始,直到今天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也还没有最终完成。 至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因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实证的角度,民主无法解决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问题。英国、加拿大、西班牙、土耳其一直面临着其他族裔的独立诉求,或暴力或以公投的方式寻求独立。由于实行民主而立即解体的多民族国家则包括前苏联、南斯拉夫、捷克和斯洛伐克。印度独立时建立了英国式民主制度,但随后巴基斯坦就独立出去。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还是有着强大而悠久的“大一统”文化,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价值,根本不可能接受国家分裂。 李光耀认为,中国不会成为西方式民主国家 所以在一个没有中产阶级、法治建设刚刚起步、没有完成工业化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果搞民主,只能是灾难。共产党对八九事件的处理方式,实际上把中国从动乱浩劫中解救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把一个贫穷弹丸之地新加坡成功带入最发达国家行列、备受美国历代领导人尊敬的李光耀多次公开称赞中国的处理方式。他还认为:“中国不会成为一个自由的西方式民主国家,否則就会崩溃。” 明治维新作借镜 日本是通过明治维新走向现代化的,是其近代最重要的转折点,得到了日本国内外的高度肯定。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激烈和缺乏公正,仅明治维新前十年,就发生了一百九十多次农民起义,都被残酷的镇压下去了。后来更发生利益受损的武士阶层为主的内战,死亡数万人,史称西南战争。要知道这场战争还是由明治维新三杰之一、而且也是三杰中最受日本人喜爱与尊敬的西乡隆盛所领导。一个明治维新的主要推手都站到其对立面,足见当时改革的激烈程度。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也发生残酷镇压 尽管如此,历史并没有因为明治维新镇压过农民起义和引发死亡惨重的内战而否定明治维新。 相对于明治维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远比其巨大,付出的代价也远远比它小,特别是中国没有象日本一样给世界造成巨大灾难。为什么各界不能象对待明治维新哪样对等中国的改革开放? 道德沦丧是工业化阶段必然现象 还要说的是,许多反对者认为镇压六四导致了中国的大规模腐败和道德沦丧、信仰缺失。但事实上中国1992年重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这些问题和六四处理并没有关系。而是一个国家工业化阶段的必然现象。 美国工业化阶段是其两百多年历史上最腐败的时期,假冒伪劣横行,拜金主义至上,所以也被后世称为"镀金时代"。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皆不例外。根据总部在德国的透明国际排名,今天的印度、俄罗斯、泰国、印尼、墨西哥、巴西、乌克兰等转型国家,腐败都非常严重,而且多数都超过中国,原因就在于此。 2008年汶川地震 至于是否道德沦丧,哪么我们不妨想一想2008年汶川地震时,灾区人民主动无偿献血,出租车司机免费载客,全国人民自发前往救助和援助。如果这是一个道德沦丧的国家,怎么可能会出现这一幕?如果中国是道德沦丧,哪么2005年美国发生卡特琳娜飓风灾害时,灾区陷入无政府状态,劫匪横行,当着警卫队和警察的面大肆烧杀抢掠和强奸,又算什么呢?甚至应该承担维持治安责任的当地警察有200人在国难之时辞职又是什么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身为执政党的共产党没有什么责任。如果不是1988年价格改革失败、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出现的腐败,怎么可能发生出此大的抗议事件?如果不是执政党内发生分裂,迟迟制订不出一致的应对方案,一场危机何以发展到要付出如此代价才能解决的地步? 作者认为,八九之后,中国政治步入稳定 不过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六四之后,中共进行了深刻了反思,在很多方面做出了改进。一是彻底从革命型政党、意识形态政党和理想主义色彩的政党转型为执政党。二是把一切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这包括更谨慎的处理经济问题、更迅速的回应民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让知识精英分享更多成果以及效仿西方应对民众抗议建立武警体系。三是完成了权力交接的制度化。 正是这三个方面的改进,八九之后中国共产党党内再也没有路线之争,也没有出现最高领导层的分裂和对抗,知识群体对体制的认同感上升。政治上的稳定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前提。从而确保近三十年来再也没有出现八十年代频繁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动荡。 从大历史的角度,一个国家转型的时候最易导致各种矛盾激化,有时矛盾就是无法调和,就难于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未来,只能以不得已的方式来应对,这是一个国家转型不得不付出的成本,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不得不经历的一个"坎",是迫不得已但也是正确的历史选择。我也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总有一天中国各界都会一致理性和正确的面对这一页。 注:上述文章不代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立场和观点
ukchina_simp.vert-tra-48529618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tra-48529618
见证残酷血腥捕鲸行业的南乔治亚岛
“和捕鲸站保持至少200米的距离。捕鲸站满是石棉瓦,屋顶真的可能被狂风吹掉,”旅行团的领队思莫(Nate Small)如此警告我们,此时我们正小心翼翼地走出Zodiac橡皮艇,进入惊涛骇浪嘶吼声不绝于耳的南乔治亚岛(South Georgia)斯特伦内斯湾(Stromness Bay)。上岸后我挑选了一条沿着灰黑色鹅卵石海滩比较好走的路线,小心翼翼地注视着低声咆哮的海豹和正在酣睡的海象,他们庞大的身躯不断地发出打嗝声、嘶吼声和隆隆的低音。
在海湾的远端,背靠一座山坡,被沼泽地包围着的是一群年久失修、褪色起皱的铁房子。大片大片的屋顶和墙壁已经不在了,断垣废墟在近乎七级以上的大风中不断地嘎嘎作响。这里似乎被一场自然灾害洗劫过。我在一块“有石棉瓦,请勿进入”的告示处止步,只能透过越来越浓的雾气朝里望,这时我的四肢在零度低温下已失去知觉。很难想像这个已成废墟的捕鲸站曾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然而在100年前,斯特伦内斯湾曾经见证了一个盈利颇丰并且残暴无情的行业,这一行业将南乔治亚岛变成了南大西洋的捕鲸天堂。 南乔治亚斯特伦内斯湾曾经见证了一个盈利颇丰并且残暴无情的行业(Credit: Getty) 在我这次旅行的早些时候,我们此行的导游及极地纬度旅行社(Polar Latitudes)在船上的历史学家科尔塔德(Seb Coulthard)向我讲述了爱尔兰南极探险家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1916年到达斯特伦内斯湾的故事。沙克尔顿到南极探险,他的船只被浮冰群所困,然后被撞碎,之后他从南极半岛北端的南设得兰群岛中的象岛(Elephant Island),横渡1,300公里的海域,历经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之后,终于抵达斯特伦内斯湾获救。对于这位极地探险者来说,南乔治亚岛的捕鲸站代表着人类的文明,但如今,大自然正在慢慢地收复失地。海豹藏身于捕鲸人遗留的用鲸脂炼油的锅具旁边,国王企鹅摇摇晃晃地走过支离破碎的仓库,贼鸥(深褐色掠食性海鸟)在蜿蜒而行的溪流中洗着身子,这些溪流曾经流淌着成千上万头鲸鱼的血液。 这是一块崎岖不平的蛮荒之地,冰川、山脉、峡湾纵横交错,这就是南乔治亚,地球上一处遥不可及的孤岛绝地。这个孤岛是位于南大西洋的次南极英国海外领地,与距离最近的有人居住的邻岛福克兰群岛大约相隔1,400公里。前往南乔治亚只能坐船抵达。每年到访这里的18,000人中大部分都和我一样,是坐南极游轮到达这里。这个岛屿的面积达3,755平方公里,不及威尔士的五分之一,大约有一半土地被冰永久覆盖(不过由于气候变化,这里的冰盖正在急剧消融)。 尽管这个岛屿与世隔绝并且环境恶劣,但是南乔治亚曾经在全球经济当中占有重要一环。这个无人居住的岛屿于1675年首次被发现,在1775年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James Cook)声称该岛屿为大英帝国所有。库克船长对岛上大量海豹种群的描述激起了英美两国捕猎海豹者的兴趣。在不过100年的时间内,南乔治亚的海豹就因猎杀而濒临灭绝。到20世纪初,捕猎海豹从经济上来说已经无利可图,但这一行业却迅速被一个同样血腥的行业取而代之。 南乔治亚曾经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一环,但如今大自然正在慢慢地收复失地(Credit: Shafik Meghji) 就在我到访斯特伦内斯湾的第二天,我的船只就在75节大风中向南航行到了爱德华王湾(King Edward Cove)。这个深广的海湾内散布着遇难船只的残骸和漂浮的小冰山,海湾背靠令人望而却步的山脉,在蒙蒙细雨中若隐若现。这个海湾曾经是南乔治亚第一个捕鲸站古利德维肯(Grytviken)的所在地。如今此海湾是岛上的人类主要聚居点,为15至30岛民中大部分人的家,这些人主要是科学家和政府官员,他们一年四季都在此工作生活。 在我凭吊了沙克尔顿(他葬在古利德维肯的一个小型墓地里)之后,这里的博物馆馆长来福(Finlay Raffle)带我来到日益衰败的捕鲸站转了转。我们穿过一片工业场所,看到低矮的塔楼、仓库、发电站、纵横交错的管道迷宫、巨大的鲸脂及鲸骨熬炼锅具,所有的东西都覆盖上了厚厚的铁锈。沿着海岸线,破败程度各不相同的船只被潮水冲上岸,与海岸线形成了奇奇怪怪的角度。大块大块的鲸骨铺在泥泞不堪的地面上。 1902年,挪威的极地探险者拉森(Carl Anton Larsen)在南乔治亚停留期间偶然发现了一处美丽的天然港口。就在发现几位捕猎海豹者的熬油锅(即 try-pot,从鲸脂中熬炼出油的大型锅具)之后,这一地区就被命名为古利德维肯(挪威语中的“锅湾”)。来福说:“他们当时停泊的地方离你们今天船泊位置不远,唯一的不同在于,他们往外望向这片海域时,仅在这一个湾内就看到了好几百头鲸鱼。”由于北半球的捕鲸业因鲸鱼种群的大量死亡而日渐式微,拉森看到了一个商机。他在1904年11月回到古利德维肯,设立了一个捕鲸站,这个捕鲸站迅速繁荣起来。到1912年,南乔治亚已增加了六个捕鲸站,包括斯特伦内斯湾在内。 古利德维肯是南乔治亚的第一个捕鲸站,这里是人类在岛上的主要聚居点(Credit: Shafik Meghji) 我们侥幸避开了一对与生锈的机器融合得几乎浑然天成的海豹,来到一艘老旧的捕鲸船面前。这艘配备有蒸汽发动机、加固船体以及强力鱼叉枪炮的“海燕”号(Petrel)捕鲸船能够在一次航行中捕获多达14头鲸鱼。回到古利德维肯之后,这些动物将会被吊起到船台上,这就是“剥皮计划”。来福说:“鲸鱼的血和油都会把这里弄得非常湿滑,所以捕鲸者穿的靴子底都会钉上钉子,这样才站得稳。他们用一把剥皮刀,一根长长的、像曲棍球那样的棍子,棍子上有锋利的弧形刀片,他们用这个来将鲸脂切下来。”如此处理完每一头鲸需要20分钟。 来福指着沾满血迹的旋转刀片和24吨重的鲸脂熬油锅解释说,捕鲸者起初只对鲸脂感兴趣,但后来的规章制度迫使他们使用整个鲸鱼身体。尽管肉和骨粉可以当做动物饲料和肥料卖掉,但鲸油才是价值连城之物。他说:“最好的鲸油会用于食物产品中,比如说人造黄油和冰淇淋,第二等的鲸油会进入肥皂和化妆品中,最差的则用于工业生产。”鲸油还提供甘油,用于制造炸药以及高品质的步枪、精密计时钟表和其他军用装备的润滑油。结果,对鲸鱼油的需求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激增。 在古利德维肯鼎盛时期,这里曾有450人在气温可跌至-10C的环境中每周工作7天,每天12小时轮班倒。拉森热衷于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因此修建了一座壮观的新哥特式教堂。但正如来福所说,牧师“是这个捕鲸站最不需要的受雇者”。实际上,电影院、大风吹袭的足球场和跳台滑雪助滑道(如今只剩下几块残存的木材从山坡上伸出来)更受欢迎。社区商店,或者叫做“小卖部”,同样为人们提供娱乐消遣。来福说:“烟草是最受欢迎的东西,但男人们也买了很多古龙水。拉森不允许捕鲸工人饮酒,所以他们改喝古龙水。他们还有违禁的酒精蒸馏器,甚至还弄来靴子擦亮剂,他们用面包挤压,再把挤出来一滴滴的东西喝掉,显然这里面也有酒精。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打发时间。” 海燕号捕鲸船能够在一次航行中捕获多达 14 头鲸鱼(Credit: Getty) 来福把我留在前经理的房子里,这是一幢简单的白漆房屋,现已变成这里的博物馆。里面的陈列包括一些赤裸裸的严酷数字:1904至1965年间,17万5,250头鲸鱼在南乔治亚被处理;这一时期,捕鲸业由于过度捕猎和石油产品的发展最终崩溃。如果你把南极地区看成一个整体,并把许多在船上处理鲸鱼的“工厂船”也算进去,那么在南极地区差不多有150万头鲸鱼在1904至1978年间被捕杀,而对这一物种的猎杀也终于画上了句号。 鲸鱼数量至今仍未恢复到人类大量捕杀之前的水平。国际捕鲸委员会(IWC)表示,南半球的蓝鲸数量从高达20万只下降到了今天的“区区几千”之数;长须鲸数量的下降也相似。人们估计南半球的座头鲸数目现为60,000,但这一数字同样远远低于捕鲸时代以前。在2018年9月,IWC计划设立一个南大西洋捕鲸禁区,但赞成捕鲸的国家拒绝该计划。随后,日本过了30年首次宣布将重启商业捕鲸,引来全球公愤。 毋庸置疑的是,鲸鱼的现状令人沮丧,但在其他方面,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南乔治亚已成为一个海洋生态保护典范。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South Sandwich Islands)海洋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之一,于2012年设立,目的是要保护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周边海域。此外,此海域的海豹数量也已反弹回升:如今岛上拥有全球98%的南极海豹和约50%的海象。 南乔治亚如今拥有数量众多的海豹和海象,以及约40万只国王企鹅(Credit: Shafik Meghji) 南乔治亚还有3,000万对海鸟在此繁殖后代。在我到访期间,我在圣安德鲁斯湾(St Andrews Bay)40万只国王企鹅(该岛发现的四个企鹅物种之一)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早晨,并在普里昂岛(Prion Island)四处漫游的信天翁的一个重要繁殖地度过了一个下午。在去年当局宣布一项开创性的灭鼠计划后,南乔治亚岛现在已无啮齿动物。当局希望消灭鼠类将使这个海岛特有的南乔治亚鹨和南乔治亚针尾鸭这样的海鸟能重获生机。 尽管岛上有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而当船驰出古利德维肯海湾时,在我心中分量最重的却还是要数该岛的捕鲸遗产。科尔塔德说:“当你在这些捕鲸站周围走动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全是这些生锈的锅炉、炼鲸脂的锅具和骨头锯子。这是一种苦中带甜的讽刺,因为这是一个可怕而又残暴的行业,然而大自然通过让这里回归自然本真的方式来了一记温柔的报复。这提醒着我们,大自然不需要人类;而我们却需要大自然。”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ukchina_simp.160224_vert_fut_hidden-ways-your-tongue-tastes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fut/2016/02/160224_vert_fut_hidden-ways-your-tongue-tastes
辛辣:一种“不是味道的味道”
提到舌头,很容易想到五味——甜、咸、苦、酸、鲜。当味蕾细胞表面的受体被食物激活,并触发了大脑中的味觉神经时,人类便会产生味觉,感受到美味的烧烤或新鲜的草莓等各种味道。但舌头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它还能感应温度和压力,以及模拟这两种感觉的化学物质——很多食物中都包含这些化学物质,由此产生的古怪味觉被称作化学味觉(chemesthesis),你大概每天都能尝到一些这样的味道。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作为亚洲烹饪技法中常用的一种调料,四川花椒就是其中一种最为古怪的例子。如果饭菜中加入了这种调料,你很快就能感觉到,因为你的嘴巴会感受到温和的刺痛,还会感觉莫名的麻木。这其实源自一种名为“花椒麻素”的化合物,它会附着在舌头神经细胞膜内的触觉响应渠道上,从而产生触觉幻象。 事实上,在2013年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就在志愿者的嘴唇上涂抹了这种物质,之后又将他们的指尖放在能够以多种频率震动的设备上,让他们描述与花椒的感觉最接近的震动频率。志愿者一致给出了50赫兹的答案。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此种感觉是由某种对这一频率十分敏感的神经造成的。 (图片来源:Thinkstock) 辛辣 另外一种“不是味道的味道”是辣椒素的灼热感,辣椒的辣味正是源自这种分子。辣椒素会附着在负责探测温度的细胞受体和向大脑发送信息的细胞受体上。 胡椒素和异硫氰酸烯丙酯也会激活相同的受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受体,前者来自黑胡椒(你可能会在早餐时往鸡蛋上撒一点这种调料),后者则是芥末酱和小萝卜的“辛辣”来源。 食用这些东西时会感觉灼热,是因为这种受体通常会在42摄氏度以上的环境或者酸性环境中触发,警告我们当心自己吃到嘴里的东西。然而,辣椒素和其他辛辣食物不会伤害你的舌头——你可以尽情享用。 仔细看看舌头,会发现上面有很多东西(图片来源:SPL) 事实上,你或许已经注意到,即使食用了大量辛辣食物,这种灼热感也不会对你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受体最终将停止对这种化合物作出如此强烈的反应。 这种现象被称作辣椒素脱敏,而由于这表明辣椒素能缓解疼痛,因此长久以来都吸引了很多科学家的兴趣。例如,科学家现在已经开始使用辣椒素治疗关节炎引发的疼痛。但由于会令使用者感到异常灼热,所以科学家还是放弃了一种试图通过关闭受体实现镇痛作用的药物。 乙醇可以降低辣椒素受体的激活温度,正因如此,喝一杯酒会令人感觉灼热。或许也正因如此,如果你喝一杯温热的饮料,便会进一步加强食物的辣度,这也是冰镇饮料受人欢迎的原因。乙醇还有另外一项特性:当乙醇与舌头接触时,你的嘴巴会更容易受伤,这或许源自受体和疼痛感受器之间的联系。 (图片来源:Thinkstock) 与之类似的是,薄荷中的薄荷醇所带来的清凉感受也源自一种独特的巧合。当你嘴里有薄荷醇时,原本在温度骤降时才会触发的口腔受体也会被激活。 当然,这些作用并不仅限于人的嘴巴,皮肤上也包含同样的受体。如果你在洗澡水中加入四川花椒,也会感觉相同的刺痛,而辣椒水进入眼睛同样也是一种令人难忘的经历。 但我们已经适应了食物引发的各种丰富感受,因此的确有必要关注这些古怪现象。下次当你再吃中餐,或者体验芥末的刺痛感时,请记住,这些感觉都来自嘴里的非味觉受体。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ukchina_simp.vert-fut-39279388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39279388
一窥冰岛突如其来的旅游业繁荣
一个女孩子捧起一大块粘粘的白泥,塞进同伴手里,同伴笑得气喘吁吁,将泥块再次丢进水里。在这里,几十个人舒适地泡在温暖的温泉水里,将脖子以下的身体部分浸没其中。11月底,这里的温度为0摄氏度上下,不过温泉水依旧如浴盆里的水一样温热。更衣室出口处的电子温度计显示:38摄氏度。人们可以在这里敷岩泥面膜,或者用装在小塑料口袋里的手机为自己录像。
冰岛的蓝湖(Blue Lagoon)在游客耳中可谓赫赫有名。这个人工潟湖由附近的地热发电厂供热,在夜晚尤其引人注目。蒸汽如云朵般从湖面腾起,消失在黑漆漆的星空中;星空之下,来自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游客们沐浴在温暖的蓝湖中。 蓝湖一直是冰岛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该人工湖由附近的地热发电厂供热(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冰岛的温泉长期以来享誉盛名。不过,也是近几年,去冰岛旅游的游客才猛然增多。冰岛仅有33万多居民,而仅去年,该国就迎接了大约170万游客,该数字预计还会继续增长。冰岛的旅游业正处于大繁荣之中,不过这繁荣来得实在让冰岛人感到出其不意——不断涌入的游客也在以有趣的方式改变着这个曾经的海中孤国。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冰岛克朗大幅贬值。作为重振经济的举措之一,冰岛开始有意吸引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不过,甚至是那些负责为冰岛旅游业做海外市场推广的从业人员也为来冰岛旅行的人数感到惊诧。"我想没人能预见到这样的情形,"冰岛旅游发展局(Promote Iceland)的因加·哈林·帕尔斯多提尔(Inga HlinPalsdottir)说道,该机构是冰岛的旅游业公关机构。 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很多方面,可以说冰岛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几项重大变化提供了"照片式的记录":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动能都在朝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倾斜,目前,全球11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在旅游业工作;一国经济的动荡会对该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连锁反应;航空旅行越来越便利,航空旅费越来越便宜。 游客的激增部分上也可归因于人们对冰岛这个国家的认识与日俱增。最近几年,冰岛时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冰岛卷入了政治漩涡。2010年,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Eyjafjallajökull volcano)的爆发导致欧洲多条航线停运。去年,冰岛的足球队首次打入欧洲杯四分之一决赛,从全球球迷当中圈粉无数。 冰岛仅有33万多居民,然而去年,该国就迎接了170万名游客(图片来源: Chris Baraniuk) 最主要原因之一当属欧洲和美国之间低价机票服务的增长。在过去十年当中,凯夫拉维克国际机场(Keflavik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旅客人数逐年稳定增加。仅2016年一年,该机场客流量激增40%,从500万增至接近700万人。 冰岛航空(Icelandair)为跨大西洋乘旅客提供的免费中途停留服务对促进冰岛旅游业贡献很大,伦敦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戴维·古德歌尔(David Goodger)说道。"人们会选择在冰岛停留几天,再继续前往其他旅行地点,"古德歌尔说道。"冰岛的旅游市场推广工作做得很好。"其他一些欧洲和中东之间的航班经停地也是这么做的。"迪拜和新加坡等地几年前就做得很成功了。" 旅游消费的作用很明显,这一作用尤其体现在了首都雷克雅未克。"看看这片区域,"站在某时尚酒店窗前的帕尔斯多提尔指向窗外的雷克雅未克码头。"金融危机期间,这里可是一片死寂。" 小须鲸(Minke whale meat)深受部分游客欢迎——不过该现象表明,旅游业并不是冰岛捕鲸限额提升的主因(图片来源: Chris Baraniuk) 在雷克雅未克其他地方,围绕游客接待的工作也在增加。十分钟以外的地方是一个大楼建设区域,2018年,崭新的万豪(Marriott)五星级酒店将完工。在凯夫拉维克国际机场,一座广告牌骄傲地告知游客们,该机场正在扩建,扩建面积达7000平方米。甚至蓝湖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为吸引游客的到来,景点选择范围也在扩大。2014年,冰岛新增了一条旅行线路,走这条线路的游客们支付参观费用后,就可坐车前往一处偏僻的冰川,穿过该冰川洞穴中人工开凿的冰川隧道——这是全世界最长的人工冰川隧道。翌年,该隧道吸引了22,000名游客——远超预期游客量的50%。 不过,所有游客都需要吃饭。而当地食品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满足游客的需求——从清炒芦笋(sauteed asparagus)到瓦尔多夫沙拉(Waldorf salads),游客们期待这些菜肴能随点随到。 这对于冰岛这样一个需要大量进口食品的国家并不是件容易之事。2008年冰岛克朗的大幅贬值为生鲜食品进口增添了困难。其中一个影响便是该国仅有的三家麦当劳餐厅的关门。经营该连锁餐厅的负责人表示,进口必要原材料的成本实在是升得太高了。 然而,甚至是这样一个快餐连锁的歇业都成了游客的参观理由。当地一家旅馆打出了这样一句广告语:"冰岛最后的麦当劳"——购自2009年10月30日麦当劳关门歇业前的一份汉堡和薯条。游客们可以进去,和这份保存得异常完好的套餐拍张合照。对那些尚无法前去冰岛旅游的人来说,这可是相机可以抓取到的再新鲜不过的游客照了。 进口食品量下降后,人们转为食用当地地热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和水果。当地一个农场几年前就决定抓住繁荣的旅游行业当中的机会,用马术表演来赚游客的钱,不过游客们还是对那里的番茄更感兴趣,冰岛农业大学(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Iceland)的古德利杜尔·赫尔加多提尔(Gudridur Helgadottir)说道。"他们之前总认为,马术表演会吸引更多游客,不过实际上游客对蔬果大棚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赫尔加多提尔说道。"所以,这家农场决定开一家餐厅。" 一些当地人担心雷克雅未克很快就会像欧洲的其他大城市那样,遍地都是新酒店(图片来源: Chris Baraniuk) 许多行业都受益于旅游业。雷克雅未克一家拉面小店的厨师——紧挨着一家新酒店的施工地——对当地的变化感到欣喜。"如果他们看完海豹感到身体发冷,可以来我这里,喝一碗汤。" 不过,并非每个人都感到高兴。最近就有一个当地人表示,她担心雷克雅未克很快就会像欧洲的其他大城市那样,遍地都是钢筋混凝土和玻璃造的酒店。 住宿需求的增长也可能给当地人的生活造成问题。而冰岛政府最近就出台了措施,限制当地Airbnb房间的供给。政府担心,其居民会因为房价和租金上涨被迫搬离诸如城市中心这样的热点地段。 另一项担忧是,大量游客的到来会破坏当地大部分的原生态环境。萨洛美·哈尔弗雷德斯多提尔(Salome Hallfredsdottir)为冰岛环境协会(Icelandic Environment Association)工作。去年八月,她前往冰岛高地一片熔岩区的边缘地带兰德曼纳劳卡(Landmannalaugar)。当她到达后,迎接她的是成百上千辆停靠的机动车和大量游客,哈尔弗雷德斯多提尔还从未在这里见到过如此多的游客。"我简直大吃一惊,"她说道。 哈尔弗雷德斯多提尔非常担心旅游业对冰岛高地的影响,她称那里为"欧洲唯一一片未被破坏的荒野之境"。目前就冰岛高地是否应全部被划为受保护区域,人们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还有一个问题是越野驾驶,哈尔弗雷德斯多提尔说道。只要有一个司机在荒野上留下一条踪迹,后面的人就会觉得这条路可以走,她解释道。这些车对野生植物幼苗和岩层的破坏力不可估量。"我们不想将高地的每一处都开放给游客,"哈尔弗雷德斯多提尔说。 只要有一个司机在雪地里留下一条踪迹,后面的人就会觉得这条路可以走(图片来源: Chris Baraniuk) 哈尔弗雷德斯多提尔同时认为,管理员的数量应该增加,他们将负责保证游客不偏离固定路线,如果有人乱丢垃圾,或者出现其他不当行为,管理员也可以出面制止。 然而,还未有人研究出如何支付自然景点中上升的设施和人员费用开销。一项提议是收"自然景点门票",向之前均为免费进入区域的游客,每人收1500冰岛克朗(14美元),这项提议于2015年被冰岛议会否决掉了。不过,在最受欢迎自然公园之一的辛格韦德利森林公园(Thingvellir),人们目前至少需要付钱才能使用公园的停车场。 不过,冰岛繁荣的旅游业的支持者们则认为,游客的增加对冰岛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最终,我们都是受益者,"帕尔斯多提尔说道。"大路和小径均会得到更好的建设和修整。" 不过,冰岛的旅游业仅仅是一个泡沫吗?冰岛旅游业的贡献已经可以与其主要产业之一的渔业匹敌了,目前旅游业对冰岛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达5-6%——基本上是欧洲其他国家该数据的两倍。不过,冰岛溜溜球般上下浮动的汇率是一个风险。最近英镑和美元的相对贬值意味着,美国人和英国人发现他们去冰岛旅行的成本上升了。 "我们的模型分析出,汇率变动和旅游业表现之间的关联非常明显,"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戴维·古德歌尔(David Goodger)说道。目前的预测是,即使增长放缓,冰岛的旅游业仍会持续增长,不过其持续增长也绝非板上钉钉的事。 目前的预期是,冰岛的旅游业仍会持续增长,不过其持续增长也绝非板上钉钉的事(图片来源: Chris Baraniuk) "汇率的大幅升值会削弱冰岛的旅游热,"古德歌尔说道。"如果冰岛变成一个昂贵的旅行目的地,我们肯定会看到冰岛旅游业降温的。"也就是说,如果冰岛克朗对其他国家的货币继续升值,而冰岛旅游业的繁荣,毫无疑问会提振冰岛克朗,这最终也会终止其自身的好运气。 不过至少目前,游客们还没离开。在蓝湖,一位游客对朋友们说:"如果这里人再少点,感觉肯定会更棒。"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55213256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5213256
香港前立法会议员许智峯流亡海外后银行户口遭冻结的来龙去脉
香港前民主党立法会议员许智峯上周四(12月3日)正式宣布流亡欧洲后,他与家人的银行户口成为当局目标,其中他和家人的银行户口分别在周六及周一两度遭到冻结,中间有一段时间获短暂解冻,许智峯称已与家人把一些积蓄转移到安全地方。
香港警方称,冻结其帐户是怀疑他把85万港元的众筹款项存入自己户口,但许智峯否认指控。另外,香港警方指控他涉嫌勾结外国势力危害国家安全,许智峯在丹麦时呼吁欧洲国家制裁侵犯香港人权的人,以及为香港示威者提供安全港。 分析估计,今次许智峯以公务理由外访后宣布流亡,香港当局在往后政治人物申请保释时,将向法庭要求加以更多的限制,避免重蹈复辙,让被捕人士借机逃亡。 众筹洗钱? 许智峯原本在香港面对九项控罪,分别与反对香港《逃犯条例》修订引发的示威浪潮以及香港立法会冲突有关,当时并没有一项控罪与《国安法》有关。他获准保释,法官容许身兼区议员的他以公务理由出境。 他在11月30日以报称出席气候变化活动前往丹麦,原定12月4日返港,但他此行会见多名丹麦议员和政客,讨论香港人权问题为主。他在12月3日在一片猜测声音中宣布流亡海外,并前往英国,遭香港保安局不点名谴责他公然弃保、畏罪潜逃。据香港媒体报导,他由于仍未返港,违反保释条件,遭香港警方通缉。 许智峯表示暂时会先安顿家人,短期内会留在英国,再考虑会否有其他停留地点,他表示不会申请庇护,希望有一天可以返回香港,但暂时未知他香港护照到期后,会以什么身份在海外定居。 他周六表示自己及家人银行户口被冻结,涉及三间银行及五个户口,包括他的数百万港元积蓄。但翌日,许智峯表示户口已遭解冻,他转移了一些积蓄到安全地方,但在周一,香港媒体再引述消息,称他和家人的户口再度被冻结。 香港警方国安处高级警司李桂华表示,怀疑许智峯挪用早前网上众筹的款项,存入自己和他人的户口,案件中冻结约85万港元,与许智峯弃保潜逃无关,冻结款项以作日后检控之用。 许智峯此前曾发起众筹,希望筹得足够资金以私人检控方式,追究在去年示威中在西湾河开枪的警员。警方指控他涉嫌触犯“洗黑钱”罪行。 香港国安法通过,市民反应大相迳庭 李桂华不评论为何户口曾遭解冻,只强调警方只是要求银行处理涉案款项。 不过,许智峯否认指控,称有关众筹款项全数存入律师楼户口,与他个人及家人户口无关,暂时相关律师楼并没有回应。 香港警方此前表示,许智峯涉嫌勾结外国势力危害国家安全。香港国安处的李桂华认为,许智峯有意寻求外国对香港施加制裁,表面证据已显示许智峯触犯港区《国安法》。许智峯在丹麦出席活动及接受媒体访问时,促请欧洲政府支援香港示威者并制裁侵犯香港人权的人士,这番言论被视为违反港区《国安法》,他宣布流亡时强调要“拉阔香港的国际战线”。 香港警务处处长邓炳强不点名批评许智峯潜逃因不想负责任,以被逼害作为“美丽的借口”离开。他指,潜逃人士对不起自己、家人和社会上受煽动犯法的年轻人,应感到羞耻。他表示,会再调查相关人士是否有进一步犯法行为,如是否作虚假声明或众筹是否犯法。 许智峯(右)面对9项控罪,法院容许他离境。 许智峯:政权以经济压迫作政治报复 许智峯表示,警方若指控其金钱流向有可疑,应公开细节,说明可疑之处,否则只是对异见者的打压。他表示,众筹所展开的私人检控等案件已经展开,警方突然在他宣布流亡后冻结其户口,时间上的吻合显示警方是政治报复,因为他所发起众筹针对的是警员,警方打压有他所称的利益冲突之嫌。 许智峯又批评,警方至今没有解释其户口为何冻结又解冻,贸疑警方处事儿戏,为了政治打压流亡议员而放弃整个银行体系的信誉。 许智峯称,涉及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和中银香港。 香港的汇丰银行表示不评论个别个案,但就指相关事实被歪曲,感到非常失望,强调会密切留意市场的负面消息报道,并因应情况加强对相关账户的审查,强调银行的营运要符合各地的法律法规。香港恒生银行表示不作评论。中银香港没有回应。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不合适就个别个案作出评论,相信监管机构会跟进和了解。 许智峯在社交网站质疑汇丰没有交代什么事实被歪曲,他表示,户口被冻结时帐户结馀显示为零,不能存入、转帐和在柜员机提取现金,已向汇丰作出投诉。 他说,银行户口被冻结,“明显是政权以经济压迫作政治报复,以连坐法打压我家人以逼害反对的声音”,“政权以为这样可打压异己,却不知道做法直接冲击全世界对香港银行体系及司法制度的信心,自我揽炒”。 “我认为事件极其严重,反映《国安法》下银行竟可随意因政治压力而冻结市民资产,严重冲击香港的银行及金融体系可信性,以违反香港《基本法》下对市民及法人私有财产的保障,我呼吁香港本地及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就事件作彻底调查,将滥权的执法人员及银行管理人员作严厉惩处。”
zhongwen_simp.140625_zhangzhijunvisittw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4/06/140625_zhangzhijunvisittw
“王张会”台北登场 双方强调了解合作
备受瞩目的二次“王张会”周三(6月25日)下午两点半正式在台北桃园登场,东道主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首先欢迎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来访,并且表示他相信张志军主任此行能够倾听台湾人民的声音,理解台湾人民的生活方式,认识更真实的台湾。
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在台北桃园欢迎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左) 第二次"两岸事务首长会议"在桃园机场诺富特饭店举行,王郁琦率先入场在会场等候张志军入场,张志军准时入场,并趋前向王郁琦握手致意,现场立刻响起一阵照相机美光灯的声音,长达数分钟之久。两人微笑面对上百位中、外媒体的拍照,留下历史性的画面。 张志军在致辞时表示,他从大陆飞抵台湾只费时不到三小时,但两岸却花了65年才办到。他指出,两岸自1949年以来,曾经战火烽烟、尖锐对峙,直到2008年才有根本性的转变。张志军说,他很高兴能够如愿以偿来到台湾,“我的心意是真诚的”,能够成为第一位访台的国台办主任,完成两岸主管部门最高领导人的互访,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张志军表示,海峡两岸在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开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新局,两岸民众在共享和平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化骨肉同胞情谊,也对未来有着更多期盼。他说,双方责任重大,当更加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争取更多和平发展的成果,满足两岸民众的期待。 张志军说,希望两岸双方坚持正确方向,加强交流合作,特别是基层民众和年轻一代加强沟通往来,增进理解、信任,促进心灵契合,增加发展动力。 王郁琦表示,两岸关系走过百转千回,每一次小小的进展,都得来不易。从去年10月他与张志军主任在APEC会场外互称官衔,今年2月他以陆委会主委的身份率团访问大陆,到今天我们在此欢迎张主任的来访,这些都是双方秉持“搁置争议、共创双赢”的原则下所获得的成果,也是两岸关系持续迈向和平稳定发展的最佳证明。 王郁琦指出,但不可讳言的是,两岸事务在他从大陆回来后的4个月间,发生了不少事情。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走向,台湾民众看法虽不尽相同,却也有相当的共识,我们的政策立场,陆委会也都已经明确表达,不过,我想在稍后的会议上,我们还需要针对这些议题诚恳地交换意见。 王郁琦表示,他希望陆方要理解台湾的民主宪政体制以及政治生态,尤其在台湾社会脉动中,有关公民意识与公民运动的发展,以及台湾民众基于寻找出路而对于拓展对外经贸的期待。 (责编:董乐)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以下表格: 网友反馈 【王張會】台北登場,雙方強調了解合作。雙方果真能夠相互【深切了解】,了解過後,當知合作是【多麼艱難】的了。 孟光, Hong Kong 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表示,他能夠理解台灣人的感受,但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遠來是客,希望【待之以禮】。有道『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要是】來的要是個大騙子,【要是】來的是個國家級黑客,王主委希望台灣人待之以【什麼之禮】? 孟光, Hong Kong
zhongwen_simp.business-45260780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business-45260780
币圈新动向:跟美元英镑挂钩能否“稳住”虚拟币
虚拟币(或称加密数码币)交易市场恰如不见硝烟的战场,价格如坐过山车是常态,淘金者暴富暴贫也寻常。币圈之外的大众眼里,比特币之类虚拟货币更多属于投机而非投资,各国政府对此立场和政策也不尽相同,从彻底禁止到推动鼓励,跨度很大。
比特币市场过去12个月经历了疾风骤雨,价格波动极为激烈 那么,假如有一种波动不那么疯狂、常态相对较稳定的加密数码币,它能够让主流投资大众对虚拟/加密数码货币改变看法,把它看作一种更容易接受、投机色彩和风险不那么离谱、更靠近主流投资产品的“智能币”呢?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1500多种虚拟加密数码币,最广为人知的包括比特币、比特现钞、以太坊、莱特币等等,在190个交易所里交易。价格就如过山车,大起大落。 2017年,比特币价格飙升到将近15000英镑之后跳崖,数周内市值蒸发三分之二。此文发表时比特币市价约5000英镑。 这种级别的波动或许合投机者口味,同时也彰显了虚拟加密数码币属于追逐暴富类投机群体的高风险投资产品的口碑。 虚拟加密数码币融资,即虚拟币首次公开发售,就是币圈的“上市”,在全球各地都已引起监管当局警觉。 因此,越来越多虚拟币初创公司开始寻找替代产品,“稳健虚拟币”(stablecoins)。这种数码代币与法定货币挂钩,比如美元、英镑和日元等,目的是降低波动性,提高投资者信心。 加密数码币价格的波动之剧烈使它成为投机和暴发的同义词 香港泰达公司(Tether)是这片新疆域的辟荒者。它把价值27亿美元的法定货币置换成虚拟数码代币——泰达币。公司声称所有泰达币背后都有公司银行存款的支持。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不过,泰达币在“稳健虚拟币”市场90%的占有率还是刺激了若干同行做相似的尝试。 比如虚拟币金融公司Circle(圈)即将推出一种美元支持的数码币,叫USD代币(USD Coin,美元代币)。 公司首席行政官杰瑞米·阿莱尔解释说:“设想一下,你不但可以用这种美元代币支付消费,在虚拟加密币网络中使用,或者用来支付智能合约中的分红,还可以随时把它折换成法定货币。” Circle的美元代币将在以太坊区块链上流通、交易,采用开放式标准基础架构设施,受一个叫做Centre(中心)组织监督。Circle 希望“中心”也能被其他稳币公司作为主要运作平台。 阿莱尔说:“虚拟币代表了互联网的下一代基础设施层面,它使得钱能够以光速在全球免费流动,同时又能提供有效束缚、可核实合约,任何人都因此得以一起合作开展业务。 “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的营收领域使用代币。最终,央行也会希望效仿。” 2018年8月20日,俄国最大的虚拟加密币采矿中心CryptoUniverse在列宁格勒地区的基里希镇剪彩启用。中心有3000台电脑挖掘比特币和莱特币。剪彩时模特们在中心外分发比特币形状的巧克力。 实力拥趸 支持Circle的机构包括高盛、百度等行业巨头,估值接近30亿美元,最近还从若干投资者那里获得总额1.1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包括总部在北京的比特币挖矿机制造商比特大陆(Bitmain)。 加拿大温哥华的Stably公司的StableUSD,也是一种美元支持的加密数码币。公司创始人考利·洪(Kory Hoang)出生在越南。他认为这个领域代表着“巨大机遇”,尤其是对那些本国法定货币不稳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他说:“津巴布韦街头卖水果的小贩可以通过手机程序接受你的数码支付。他们国家的法币不值钱,但他们可以眨眼间受到代币,然后转手卖出,只需付少许佣金。” 虚拟币交易机构Coinfloor(代币场)创办人和首席执行官奥比·恩沃素(Obi Nwosu)说:“大约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户或很少使用银行服务,这就意味着电子商务世界对他们而言遥不可及。比特币和(其他)虚拟币为这些人提供了成本低廉而保障确实较低的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的渠道。” 不过,在降低虚拟币价格波动剧烈程度的最佳方式问题上,圈内意见有较大分歧。 比特币和以太坊是市面上两种主要虚拟加密币。 虚拟币怎么稳? 代币场希望通过吸引更多资金入圈来降低波动烈度,理由是交易量增加可以推动市场效率提高。 当然,恩沃素承认,这就需要加强监管,然后大机构大投资者才会大笔投入。在他看来,普及虚拟币交易的主要障碍是担心虚拟币被用来洗钱、向恐怖主义分子提供资金。 但他认为这还是好过走“稳币”道路。因后者需要中央机构支持数码代币,而这是有额外代价的。另外,这种结构与虚拟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实质是矛盾的。他说,本来想取两者之精华,结果却可能是收获两个世界的糟粕。 “我们认为,虽然稳币短期内会受追捧,但长期而言,更安全的还是一种去中心化而又稳健,且背后没有中央控制机构的虚拟货币。” 除了这种方法论上的分歧,圈内大部分人都认为,区块链技术赋予虚拟币承担智能合约的能力,为实物资产的“数码代币化“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和空间。 Stably的洪先生说:“假设我在西贡市中心有一套住房,价值100万美元。我可以把它折换成数码代币,然后在全球虚拟币市场出售这些代币。你可以为这幢房子发行10亿枚代币。然后人们就可以在市场上买卖这些代币,就跟交易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单位一样。 “这就为世界各地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投资机会。” 虚拟币交易平台SFOX首席执行官阿克巴·托巴尼(Akbar Thobani)说:“我们认为,诸如卡车、轿车、飞机和房地产之类资产的代币化将变成大宗业务。” 那么,加密虚拟稳币(stablecoin cryptos)一旦真的跟法定货币一样成为主流,现有的系统能否承受新增流量? 许多人担心区块链速度正在变慢,有可能陷入停顿。以太坊是主要区块链平台之一,每秒也只能处理大约13宗交易,而维萨卡(Visa)支付平台的承受力是每秒20000宗交易。 这就是为什么创建更灵活的区块链平台的工作已经开始,比如EOS和斯特拉(Stellar),准备迎接数以百万计的新用户和海量增加的交易潮。
zhongwen_simp.120820_rolling_finnish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20_rolling_finnish
欧元区领袖讨论希腊退出应急计划
芬兰外交部长透露,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正在私下策划一个应急计划,准备让希腊退出欧元区。
芬兰外长在接受BBC采访时说,欧元区成员国政府的讨论考虑到所有方面,其中包括取消欧元区统一货币。 希腊总理萨马拉斯预计本周晚些时候将与法德两国领导人会晤,商讨希腊的紧缩措施。
zhongwen_simp.151104_taiwan_china_us_douglas-paal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11/151104_taiwan_china_us_douglas-paal
包道格:“习马会”对国民党选情有高度风险
距离台湾大选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周二(11月3日)从台湾传出两条消息:中国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将在7日借在新加坡举行的APEC会议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会面,这将是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面;不到一个月前才决定代表国民党出征大选的候选人朱立伦,宣布将在10日至16日访问美国。朱立伦的主要对手、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已经在今年6月抢先一步,进行了一次评价不错的美国之行。
包道格认为,习近平希望借会晤展示两岸在“一中原则”下可以达到的新高度。 “习马会”和朱立伦访美对即将到来的台湾大选意味着什么?美国前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包道格(Douglas Paal)在华盛顿接受BBC中文网专访,指出台湾民众目前对大陆持有怀疑态度,因此“习马会”对国民党选情具有高度风险,要看马英九是否能处理好这次会面。而他认为习近平希望借会晤展示两岸在“一中原则”下可以达到的新高度。包道格现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副院长、亚洲项目主任。 BBC中文网:当看到“习马会”的消息时,您的反应如何? 包道格:我的看法比较复杂。马英九在不同场合都表达了对高层会晤的意愿。我会解读为,他希望用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确认他7年来对稳定和发展两岸官方交流所作出的努力。另一种角度是从中国大陆方面看这个问题。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有重要意义的象征性行为,是习近平在大阅兵、访问美国和英国后,另一件给脸上贴金(a feather in the cap)的事。通过这件事,习近平可以让两岸关系达到新的高度。我想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台湾的反对党(民进党)会如何解读这件事。很明显,最近几年,对大陆的怀疑在台湾大众中很有市场。马英九政府已经为这次会面降温,说不会签署协议,也不会有联合声明,让人们放心马英九不会在离任前的最后一刻出卖台湾。但是另外一派会向公众灌输恐惧心理。所以这会变成具有高度风险的政治篇章,就是马英九是否能够处理好这件事,不让他自己的党派(国民党)选票流失,甚至把事情变成增加(国民党)胜选几率的事。 BBC中文网:从大陆的角度来说,习近平决定在离台湾大选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点,与马英九见面,大陆是否考虑到此举会影响到台湾大选? 包道格:这总比在大选前一个月的时间点见好。我认为大陆希望向台湾人民展示,在“一中原则”下运作的政策,可以(引领台湾)走向富有成效的两岸关系。这里的言外之意是对民进党不愿面对“九二共识”的斥责(rebuke)。 BBC中文网:接下来的台湾大选,以目前民调来看,代表民进党的蔡英文很可能胜选。这意味着至少接下来4年到8年都可能是民进党执政。习近平在这个时候与马英九会面,是不是也考虑到这一点? 包道格:如果蔡英文胜选的话,她大概不会希望与习近平会面。如果朱立伦胜选,他大概在4年内也不会去见习近平。到那时就已经非常接近习近平卸任的日子了。所以这次(“习马会”)从某意义上来讲是最后的机会。 BBC中文网:如果蔡英文胜选,她在某个时刻是否仍有可能和习近平会面? 包道格:这对我来说有些难以想象,但是我也没法把这个可能性完全排除,因为政治是非常灵活的。但是由于她的支持者的政治偏好,我还是觉得这有点难以想象。 BBC中文网:对于11月10日到16日朱立伦的访美行程,您有多少了解? 包道格:他会得到和蔡英文访美完全相同的待遇。当候选人到美国时,我们尽量不要显得更偏袒谁。朱立伦会去(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务院,也会见学者。很多人努力把蔡英文访美描述为她的政策得到了美国的祝福和肯定,以及她受到了高级别的接待,这些说法并非太准确。但是现在人们会把朱立伦受到的待遇拿去和蔡英文相比,去看看他得到是相同,更少还是更多。 中国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将在11月7日借在新加坡举行的APEC会议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会面。 BBC中文网:您说“并非太准确”的意思是? 包道格:她去国务院出席会议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你并不能说因为她在哪里开会,就意味着她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这只是出于与她会面的人的方便罢了。他们并不是以官员的身份进白宫或国务院,他们只是非官员身份的候选人。 BBC中文网:对于蔡英文6月的访美行程,您是否了解现任美国官员对她的评价? 包道格:他们在公开场合并没有对蔡英文表示异议,这比4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也清楚,在访美时,蔡英文在民调上大幅领先,所以他们倾向于认为(在未来)将会与她打交道。因此对于蔡英文将如何处理两岸问题这件事上,他们也并没有太为难她。 BBC中文网:这次台湾大选,统独议题占了多大的比例? 包道格:这个议题已经与选举合为一体了。蔡英文从一开始就在这个问题上获得了很大优势,因为在台湾,人们正对大陆抱有怀疑的情绪,比如一年前的“太阳花运动”。减少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住房等问题,在两岸议题中已深深扎根。这和全球化有关,而中国大陆就是全球化的一部分。香港和台湾尤其感受到这一点。现在还有一种观感是,无论两岸协议在大陆看来有多好,台湾人只看到负面的一面。这次统独议题对国民党来说是负面的,对民进党是有正面效果的。上次大选,事情是相反的。(国民党前大选候选人)洪秀柱过分操作了“统一”议题,超出国民党的共识太远了。 BBC中文网:国民党在大选前不到3个月时,临时撤换候选人洪秀柱,改由朱立伦出征,这是否会对国民党的声誉造成损害? 包道格:我认为是洪秀柱在损害国民党的声誉。从我的角度来看,朱立伦是个好得多的候选人。但是他没有多少时间了。这是个艰难的任务。很多人分析说,朱立伦的主要任务在挽救国民党在立法院的议席,而非领导人大位,我认为这个说法有几分道理。 (责编:萧尔)
ukchina_simp.160506_vert_tra_indonesias-best-and-goriest-cuisine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_tra/2016/05/160506_vert_tra_indonesias-best-and-goriest-cuisine
图辑:品尝印尼最吓人的美食
一只狗烧焦的尸体僵硬地躺在那儿——开着的口鼻高高向上,四脚朝天。在市场的另一端,一个屠夫肢解了另一条狗的尸体,砍掉了它的头,把身体切成大块出售。在放着那具尸体的桌子下方,一只猫偷偷地走过,喵喵地低泣着。其他还活着的狗都骨瘦如柴,好似失去了任何营养价值,蜷缩在那儿绝望地打着盹。
托莫洪市场(图片来源:Theodora Sutcliffe) 这是印度尼西亚最繁忙的托莫洪市场(Tomohon Market)内,米纳哈萨(Minahasa)肉类区的一个典型的星期六早晨。托莫洪市场位于北苏拉威西岛的火山高地。整齐截掉翅膀的蝙蝠张着嘴,露着牙,无声地叫着;一条大蟒蛇苍白的内脏从剖开的腹部暴露出来;老鼠一只只被棍子刺穿身体,像烤肉串一样堆在一起。空气中弥漫有一种淡淡的粪便气味挥之不去。穿着牛仔裤和T恤、运动短裤和仿冒的鳄鱼牌衣服以及上衣的顾客,看起来和印度尼西亚其他市场并无差别,但他们几乎全部是以奇特却又极其美味的食物而闻名米纳哈萨人。 “在市场的另一端,一个屠夫肢解了另一条狗的尸体”(图片来源:Theodora Sutcliffe) 虽然米纳哈萨人在几世纪之前就离开了森林,但他们吃的肉类,有很多仍旧跟6000年前居住在高地上的祖先吃的一样,包括野熊、蛇和蝙蝠。“在复活节的时候,市场上还会有猴子和乌龟出售,”探索领队迈克尔·赖辛格(Michael Leitzinger)说,他经营着附近的一个高地度假别墅和水疗场所。“他们在请客款待别人的时候会吃这些东西,就像我们可能会在圣诞节的时候吃火鸡一样。” 如今的米纳哈萨人大部分都是基督教徒。19世纪的时候,荷兰的殖民政府取缔了米纳哈萨当地所有形式的祭祀仪式,包括割取首级献祭、多家庭混居以及石棺下葬等。清教传教士如此有效地推动了基督教信条的传播,以致于在1857年有1万的米纳哈萨人在一天之内改信了基督教。 米纳哈萨人从他们的祖先那里继承 了食蛇的口味习惯。(图片来源:Theodora Sutcliffe) 虽然信仰上经历转变,但是历史上拥有法力的领袖,托那(Tonaa)的塑像在托莫洪镇上仍跟教堂一样普遍。在镇子外的Woloan区,香烟和被称作“老鼠牌”(cap tikus)的烈酒——这种酒是从棕榈树的树液中提炼出来的——被放置在一棵位于古老石棺废墟旁的圣树下,被当作用来献给居于这片土地上的古老神灵的供品。 位于索普坦火山(Soputan volcano)附近的斜坡上,有一块名为“Watu Pinawetengan”的神圣巨石,这里禁止使用血腥的魔法,很显然是因为巨石的看管者拒绝清洗遗留在上面的血渍。但是米纳哈萨黑魔法的法师仍在满月的时候在秘密的山洞里用动物来做祭祀品。 “蝙蝠张着嘴,露着牙,无声地叫着”(图片来源:Theodora Sutcliffe) “白魔法一般会使用一只白鸡,但是在用其他种类的魔法时,白色或黑色都行,”当地一位法师维拉妮卡(Veronica)解释道。 维拉妮卡是一名天主教教徒,跟几乎所有的米纳哈萨人一样,用着一个基督教的名字,但是她不认为她的宗教信仰和魔法力量存在冲突。她相信圣人只是神灵的另一个名字。对于维拉尼卡而言,魔法和食用古老森林食物的习惯都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具有持久力的文化的特征。“米纳哈萨文化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文化,”她说。“无论这个世界已变得多么现代化,米纳哈萨人将会一直坚持古老的生活方式。” 托莫洪市场在令人毛骨悚然的欢乐之下(图片来源:Theodora Sutcliffe) 的确,米纳哈撒人吃的东西有严格的规定。我的米纳哈萨导游亚当·邦高(Adam Pongoh)告诉我说:“我们不吃自己镇上的狗。”因此,那些在夜晚从其他镇上捉狗的人在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地方受到了普遍的憎恨。 当邦高的父亲尤努斯(Junus)在35年前开始在托莫洪市场卖香料的时候,濒临灭绝的眼镜猴(一种小型的大眼灵长类动物)和斑袋貂(苏拉威西地区独有的一种夜间行动的有袋类动物)在当时仍在出售。之后政府打压了对这些动物的售卖行为,使得在今天要找到濒危动物非常之难。 蝙蝠是托莫洪市场上出售的烹饪调x'料之一(图片来源:Theodora Sutcliffe) 托莫洪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奇特肉类都是买回家作为特别料理的美食,而不是餐厅的菜。邦高说蟒蛇肉正在变得越来越稀有:“它吃起来像鸡肉,我们使用料理鸡肉相同的辛香料,但是鸡肉的价格要便宜一半。” 我之前曾尝过狗肉,是用米纳哈萨当地的做法,加入南姜、辣椒、大蒜、红洋葱等料理的,味道非常美味,但是吃起来却很费劲(传统的米纳哈萨烹饪很少会考虑骨头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在吃的过程中我很难光用牙齿将狗肉从骨头上咬下来)。所以当邦高带我到本扎EG餐馆(位于托莫洪Kuranga村的JalanDosen),我得知狗肉早已卖完的时候心里大为释然。但是餐馆里当天还有蝙蝠肉,蝙蝠被剁成了小块,还带着油腻如胶的黑皮,看上去让人丝毫没有胃口。但是带有野味的肉与凤梨、椰子咖喱的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神奇的美味。 托莫洪位于北苏拉威西岛的火山高地(图片来源:Theodora Sutcliffe) 之后上来的蟒蛇肉,用一种鲜美的rica-rica酱来烹制,加入大量的辣椒与柠檬罗勒。莽蛇肉吃起来味道不错——味道同鸡胸脯肉差不多——但是肉里有太多小刺,而带有花纹与油脂的蛇皮则是完全超越了我的忍受极限。 的确,米纳哈萨的食物因其不同寻常的食材而臭名昭著,但是米纳哈萨人通过一代代传下来的秘方制作的辛香料酱却给他们的食物带来了声誉。米纳哈萨所有的酱料都是从最基础的辛香料开始制作的,包括辣椒、盐、大蒜、姜、姜黄和石栗,这些调料要用一根特别长的杵捣碎。像美味的 babi daun leilem(一种用 leilem 叶子烹制的猪肉)就是从米纳哈萨地区独有的树叶中获得了它所拥有的独特风味。米纳哈萨地区的植物非常特别,托莫洪大学有一个草药医学部门专门研究这些植物的传统功效。 托莫洪市场还出售更多普通的烹饪食料(图片来源:Theodora Sutcliffe) 来自巴厘岛和阿姆斯特丹的大厨正在探寻woku的魔力,woku是一种味道浓郁的酱汁,是用青柠、柠檬叶、柠檬草、葱和柠檬罗勒制作成的。这种酱料用于烹调鱼和鸡肉。配上柠檬叶、柠檬草、柠檬罗勒以及辣椒的rica-rica,味道非常鲜美,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都可以吃得到,但有些地方调料不同。 当然,在印度尼西亚专门的狗肉餐馆里——这样的餐馆被冠上简称为“RW”——我们总是能在菜单里找到米纳哈萨的料理。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
zhongwen_simp.world-43936862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3936862
停火不停战 古今六宗历史案例盘点
朝鲜半岛南北停战60多年后,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朝鲜最高领袖金正恩在当年签署停战协定的板门店举行历史性的"文金会",共同发表《板门店宣言》,并宣布争取2018年年内结束战争状态,开启半岛历史上的"新时代",令国际间对朝韩签订正式和平条约抱以期许。
三年惨烈的战争后,1953年8月朝鲜南北双方停火,但到目前为止仍未签署和平协议。朝鲜战场上加拿大旅指挥官埃拉德 (左)在读1953年8月2日报上关于停火的新闻。 理论上,朝鲜和韩国眼下仍处于战争状态。 历史上类似的停火后多年延续战争状态的案例有不少。 2015年11月,马英九和习近平在新加坡会面 一个十分相似的例子是台湾海峡两岸。 "文金会"之前有"习马会"。2015年11月台湾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马英九和习近平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会谈,是1949年来首次。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国共两党爆发过三次内战,第三次(1945-49年)以国民党民国政府退居台湾、共产党在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告终。 但是,双方没有签过停火协定或和平协议,硝烟散尽后近70年,海峡两岸理论上仍处于战争状态。近30多年来,两岸官方和民间交流往来逐步扩大加深,尤其是民间的经贸投资、探亲、旅游、通婚、游学和文化交流等。官方层面围绕"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出现的摩擦和反复较多。 翻翻历史,可以发现曾有不少停火不停战状态长时间持续的先例,时间跨度可长达2100年。 绘图描述了2000多年前,北非迦太基国将军汉尼拔在布匿战争中率军渡河迎战罗马帝国军队的场景。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罗马帝国和迦太基帝国发生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Punic Wars),因为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Punici)。 布匿战争以罗马军队占领并摧毁了迦太基告终,但双方没有任何停战或和平协议。 快进2100多年,到公元1985年,意大利的罗马市和突尼斯郊区的迦太基市举行和平协议签字仪式,由两个城市的时任市长签署了和平友好协议。 英国康沃尔的锡利群岛和荷兰王国之间曾经的战争和持续300多年理论上处于战争状态,基本上被人遗忘殆尽。 1651年,英国内战末期,荷兰派舰队前去支援议会派,受到盘踞在锡利的保皇派军队的炮火攻击,荷兰要求赔偿而未果。 因为当时议会派控制了英格兰大部分地区,荷兰王国便跟锡利群岛单独宣战。据史料记载,后来议会派军队打败了保皇派,占领锡利,荷兰军队离去,但没有签和平协议。 荷兰驻英国大使 Jonkheer Huydecoper 1986年跟英国锡利群岛签署和平协议,正式宣告一场持续了335年的“战争”结束。 1986年,事情过去了335年,因为住在锡利群岛的历史学家罗伊·邓肯(Roy Duncan)在故纸堆里发现了这段往事,给荷兰驻英使馆写信核查。 这桩令人莞尔的历史公案的完美结局是,荷兰驻英国大使专程到锡利群岛签了和平协议。 黑山在1904-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作为俄国盟友参战,日本获胜后与俄罗斯签了和平协议,但黑山没有参加签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山变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的一部分,即后来的南斯拉夫。 所以理论上黑山和日本在漫长的100多年里始终处于交战国状态。 到了2006年,黑山宣布独立。为了跟日本建立邦交,必须先把历史旧账清了,双方这才签了迟到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协议。 摄于1945年2月的“雅尔塔三巨头”,前排自左至右为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雅尔塔协定》规定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俄国和日本的岛屿主权之争由来已久,涉及俄罗斯所称的南千岛群岛,日本称之为北方四岛。 美英苏《雅尔塔协定》规定,“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日本宣布投降前几天,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派兵占领了国后、择捉、色丹和齿舞四岛; 1946年2月,苏联单方面宣布将千岛群岛、南库页岛及齿舞、色丹两岛并入苏联版图,日本朝野对此不予承认。 1951年日本与同盟国签署和平协议,苏联没有参加,但1956年跟日本签了一项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由于在岛屿主权问题上双方互不让步,两国至今未能签署作为两国关系基础的和平条约。 拆除柏林墙之后不到一年,东、西德统一,德国和二战同盟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正式宣告结束。 1945年5月,德国向同盟国投降,随即被战胜国切分成东、西两部分,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代表在和平协议上签字的前德意志帝国。 不久东西方冷战开始,德国和二次大战同盟国之间理论上的战争状况一直持续下来,直到1990年东西德统一。 有一种说法认为,理论上的战争状态为美国在西德驻军提供了法律依据。 很多德国城市得在战后重建。图为1946年的德累斯顿。
zhongwen_simp.120803_rolling_aiweiwei_fresh_appeal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8/120803_rolling_aiweiwei_fresh_appeal
艾未未再次就“欠税”案提出上诉
中国异见艺术家艾未未的辩护律师浦志强说,艾未未再次就“欠税”案提出上诉。
法新社引述浦志强说,举行法庭听证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要设法争取举行一次公开听证。 去年4月到6月间,艾未未被指偷税漏税,遭拘押两个多月,随后被北京税务当局罚款1522万元人民币。 艾未未的发课公司不服这项处罚,将税务部门告上法庭。 7月20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驳回了艾未未的上诉,维持原判。
zhongwen_simp.120921_rolling_iphone5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rolling_news/2012/09/120921_rolling_iphone5
苹果iPhone5全球发售
苹果最新产品iPhone5星期五(9月21日)起全球发售。
澳大利亚的iPhone迷们是全球第一批拿到iPhone5的用户,他们中有人为此已经在苹果商店外露营数日。 上周正式露面的iPhone5比它的上一代产品更为轻薄,屏幕也更大。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称,iPhone5再次实现了iPhone系列产品的技术飞跃。 相关新闻话题
zhongwen_simp.world-56194990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6194990
中国经济10年内将超美国 “大国政治的悲剧”会否重演
中国经济何时超越美国?这个曾经颇有幻想成分的问题,在2020年变得愈发现实。
无论是2030年、2028年,还是2032年,这个时间节点的到来因为两个因素变得十分重要——它近在咫尺,同时意义不凡。 大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 此后一个世纪,全球经历了二战、冷战、苏联解体、反恐战争,以及不知多少次区域战争和经济危机。但美国第一的经济规模从未受到实质性挑战——苏联计划经济全盛之时,规模只到美国四成左右;上世纪末,日本经济巅峰,一度接近美国经济的七成。 不过,两个国家都未完成对美国的反超,一个解体,一个停滞。 20多年过去,中国站到与当年日本相似的位置——2020年伊始,中国经济规模也达到美国的七成左右。紧接着,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中国经济迅速陷入冰冻,一季度陷入几十年来首次负增长,似乎中国也将面临日本相似的命运,从巅峰逐步滑落。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年初看来,这块中国经济道路上的绊脚石,在年底回看时,却成了垫脚石。 2020年中国很快控制住疫情,从第二个季度开始反弹,甚至在欧美疫情肆虐下,中国产能全开,外贸数据意外激增。美国却反复经历疫情回潮,领失业救济的队排得越来越长。 此消彼长下,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在这场世纪疫情中突然缩小,让人不禁思考,超越之后,世界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意味着世界格局洗牌?还是不可避免地造成激烈冲突?亦或是这一天根本不会到来? 中国经济超美:“是与否” vs. “早与晚” 中国经济何时超越美国?不同的智库都给出自己的答案,言下之意是,这已经不是一个“是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早与晚”的问题。 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CEBR)认为,疫情下中美两国复苏情况反差明显,使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时间提前五年,预计为2028年。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也认为,这一天将在2028年到来。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北京大学国发院共同出版报告《中国2049》认为,中国将在2030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相比之下,反而中国智库的估计最为保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称,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27年超过欧盟,在2032年超过美国。 “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确切年份并不重要。 ”《中国2049》的共同作者、美国布鲁金斯中国经济资深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表示,这是一个更普遍的趋势,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会逐渐赶上领头羊。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要习惯与发展中经济体分享国际舞台。 作为历史学家,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副教授马钊也认为,中国在GDP总量上接近并超越美国,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从历史发展脉络上看,中国经历19和20世纪这两个世纪的动乱与兴衰之后,再次回到了18世纪清中期的全球大国地位。 这个问题在社交网络往往会引发激烈争论,但在受访专家看来,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中国发展的态势和规模,决定着这场超越很合理。 杜大伟(David Dollar)解释,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因此中国只需要达到美国生产力的四分之一,就能达到同等规模。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吴靖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中国经济非常多元化,涵盖大多数工业门类,并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中国人口全球之最,约为美国人口的四倍,因此可以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所以说,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会自然而然超越美国。 ” 马钊则补充认为,还归功于中国在过去的40年中的政治稳定,宏观政策的连贯性较强。 中国:前路非坦途 细看各个智库的报告,即便最乐观的预测,也不认为中国躺着就可以轻松赢得经济规模全球第一的宝座。 在中国国内,老龄化成为在前进道路上最凶悍的“灰犀牛”。 《中国2049》中描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婴儿出生率被人为压低,而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迅速扩大到65%左右。因此中国迎来一波巨大的“劳动力红利”,形成了“生产性”劳动结构。换言之,“花钱的”人口少,“赚钱的”人口多。更幸运的是,中国这一波人口红利与改革开放重合,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然而,40年过去,“红利”变成了“负累”,当年占比巨大的劳动人口,逐渐老去,当年被计划生育政策压制的生育率,造成新的适龄劳动人口不足。即便现在中国逐步放开生育限制,出生率依然不见提升。 未来10年是中国经济试图赶上美国的时间窗口,恰恰是中国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区间。 中国社科院研究显示表示,人口将从2027年开始收缩。世界银行认为中国2029年人口开始负增长。与此同时,过去不断增长的劳动年龄人口也开始掉头向下,以年均780万人的速度减少。 目前普遍预测认为,中国大陆总人口仍将继续保持增长,未来几年将达到峰值,但60岁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的1/4。 反观美国,生育率高于中国,而且移民人口也能补充劳动力人口,相比中国“老龄化”的压力小得多。 “作为一个传统非移民国家,中国如何调动自身人口生育能力,弥补劳动力红利的下滑,这是来自国内社会的挑战。”马钊表示。 不拦住“老龄化”这头灰犀牛,中国可能永远无法完成对美国的全面超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院易富贤曾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人口结构出现扭曲,这甚至将使中国经济未来无法超越美国。 长远来看,除了“老龄化”这只“灰犀牛”,中国还要防范两只“黑天鹅”——政治动荡与军事冲突。 吴靖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不过前提是避免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动荡,比如政治不稳定或军事冲突等。 政治动荡的可能来自国内。马钊认为,中国延续4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正在被当下“大国崛起”的新口号所替代,那么中国目前高度集权与高度管控的政治管理模式,是否能持续治理日益复杂与多元化的社会?在未来10-15年,中国也将面临领导人代际更替,如何协调个人权威与体制治理的平衡与延续,这成为来自权力内部的挑战。 中国在南海岛屿进行了规模浩大的填海扩建工程,在扩建岛屿上修建了飞机跑道(永暑礁) 军事冲突的可能来自外部不稳定因素。中国面临南海问题、中印边界争端、钓鱼岛争议,以及台湾问题等外部不稳定因素,在中美关系快速恶化的背景下,可能演变为中美角力场,爆发区域性热战。 台湾的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研究认为,目前中美间行动还有节制,不过已经朝大国战争的方向走去,而中国不断侵蚀美国霸权地位,可能引来美国的全面反击,而随着两岸敌意的增长,这可能使三方的敌意螺旋不断上升,增加危机爆发的风险。 美国:世界经济中心地位难撼动 虽然前路有险阻,但看到这样言之凿凿的预测,中国大概会喜出望外。事实上,中国媒体和学界则多是警惕的声音。 中国官媒旗下的《环球时报》认为,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做出的预测,有向美国和西方世界拉响“中国在加快崛起”警报的意味,要刺激、鼓动西方社会“行动起来”。 中国外交学院教授施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即使中国经济总量真的超越美国,也没多大意义,因为讨论国家实力,GDP是重要指标,但不能仅拿这一个指标来讨论问题。比如,鸦片战争时大清的GDP是英国的很多倍。如果不去看经济内部结构,以及各国在全球经济当中的结构性位置,GDP第一有多大意义呢? 这一观点不无道理。杜大伟(David Dollar)向BBC中文介绍,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总体地位不仅仅取决于经济规模。 其他相关因素还包括创新能力、优秀的大学、文化影响力和民主治理的质量。 美国的全球地位在特朗普时代有所下降,但在拜登总统的领导下似乎已经在恢复。 中国要想在这些软实力领域与美国竞争,就必须做出很多改变。 1979年中美建交后,中国一直在同资本主义共存的框架内发展经济,扩大影响力 回顾历史,历次世界第一强国的更替,都不是在经济超越后完成的。吴靖表示,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英国取代西班牙,美国取代英国。我们会发现,当一个崛起大国确立了它的经济地位之后,还需要很长时间来更新其全球地位,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历史机遇。 以美国对英国的超越为例,美国在一战前后工业产值上超越英国,但彼时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对国际事务参与度低,全球贸易依然以英国为中心,以英镑结算。直到二战之后,美国的经济规模大幅领先英国,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网络,美国才在事实上完成对英国的超越。 一个模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美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位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东升研究认为,全球各国的经济活动可以看作圈层结构,美国处在中心圈层,为全世界提供货币流动性;第二层以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为主,以高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为主;第三层为中国、东南亚等国,以制造业为主;最外面的第四层,是中东等提供原材料提供国。这个模型,从中心到外围,以人均GDP为指标,依次递减。 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将凭借人口优势,将在总体规模上超越美国,但并没有取代美国处于中心的地位。事实上,中国仅仅希望从第三圈层向第二圈层,将传统制造业升级到高端制造业,就已经招致美国的打压。 中美竞争实质:大国的政治悲剧 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在其专著《大国政治的悲剧》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国际图景:国际体系是一个险恶而残忍的角斗场,当一国受到另一国威胁时,没有供它们求助的更高权威,因为国际体系中没有守夜人,而且国家永远无法确信其他国家对它们不怀有敌意。 在这个角斗场上,要想生存,国家别无选择,只得为权力而相互竞争,大国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得权力来保护自己,以防任何国家的挑衅,最理想的结果是成为霸权国,拥有如此多的相对权力来保证生存,同时防止其他区域出现霸权国。 米尔斯海默举例,美国在西半球成为霸权国,因此曾全力阻止德国及苏联支配欧洲,阻止日本支配亚洲,而崛起的中国势必寻求亚洲霸权,因为这是生存的最好保证,同样美国也将一如既往地竭力阻止中国。 “美国单纯试图遏制或者阻止中国崛起,很难成功,甚至会导致恶性竞争,或引发地缘战争。”马钊认为,历史上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全败,开启近百年中西热战,而朝鲜战争导致其后20年的中美冷战,两场战争的代价巨大,但是历史依然走到了今天中国重新崛起的这一刻,这说明外部势力是很难彻底改变中国。美国对华可以采取接触、影响、警示、甚至有限脱钩的政策,但是美国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中国。 美国警察与闯入国会山的暴徒对峙。 与前几次美国遏制德国、苏联和日本不同,当前的美国“内伤”严重。马钊表示,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美国内部的极化争斗严重侵蚀了政治共识、道德共识,去年大选是对美国政治体制的一次压力测试,而对特朗普的二次弹劾和国会山暴乱,说明这场测试惨淡收场。更重要的是拜登很可能只有一个任期,2024年美国又将迎来一次政治考验。这都将损耗美国的“内力”,也必将影响美国的“外力”施展。 简而言之,国与国的竞争犹如丛林,为了自身生存大国不得不努力攫取权力,遏制其他霸权国产生,因此中国崛起必然招致美国打击,不同的是美国身患“内伤”,不得不一边疗伤,一边出招。 米尔斯海默认为,如果生存是中国的最高目标,那么中国别无选择,只能像美国一样,最大限度地占有世界权力,其结果是中美间激烈而危险的竞争,而这正是大国政治的悲剧。 值得警惕的是,米尔斯海默写下上述预言,是在近20年前,彼时中美间实力差距巨大。 20年过去,他的预言似乎实现在即。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最近一场讲座上表示,中美实力前所未有接近,而2020年代对中国和美国而言都是不成则败(make or break)的关键时期,这对全球而言将是“危险的10年”。
zhongwen_simp.150716_hk_bookfair_sensitive_books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7/150716_hk_bookfair_sensitive_books
香港书展的“政治敏感书籍”
亚洲最大书展之一,2015香港书展,周三(15日)起在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开为期一周的展览。在中国无法出版的“政治敏感书籍”,一直是香港书展的热门话题之一。而经过去年香港“占领中环”行动之后,关于民主化、香港本土文化等图书的关注度也在上升。
在香港书展摊位展出的台湾研究相关书籍。 “政治敏感书籍” BBC中文网采访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创办人鲍朴,根据他的观察,今年书展上的“禁书”数量比往年少,也没有什么轰动性的新书出版。而且读者有时候难以分辨这些“禁书”是否于史有据,或只是街谈巷语集。 谈到所谓“政治敏感书籍”,鲍朴说:“因为香港没有审查制度,所以有一部分是在中国大陆看不到的,一直有人从内地来香港找书,几十年都是这样”。他表示不知道为什么,近年来媒体特别关注这个“有人从内地来香港找书”的现象。 “从内地来港找书” 书展上有些摊位悬挂宣传旗帜,其中“政治敏感书籍”是书展的热门看点之一。 来自台湾的摊位,“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负责人邱子玲接受BBC中文网记者采访时说:“昨天有年约三十岁的读者专程说要找‘不能带进中国大陆的书’,她说她朋友之前从台湾带书回去,但在海关被没收了。” 鲍朴在采访时提到:“中国没有个明确的‘禁书书单’,有些书可以进去,有些书不能进去,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谁也不知道根据什么法律”。 BBC中文网记者实际走访书展,发现展场中各类图书,从语言学习工具书、童书、外语书籍、杂志,到文学、漫画、学术研究都有。有些摊位明显挂出与香港本土文化相关的标语,还有一些话题书籍的大型旗帜。 “破坏文化气氛”? 香港亲北京媒体《文汇报》报道,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陈云在书展上宣传他的“港独新作”《城邦主权论》,有一些展商认为这是“ 故意制造社会分裂,也大大破坏了书展的文化气氛”。 以香港本土文化为主打的书展摊位。 次文化堂出版社社长彭志铭以“自己香港自己救”黄布条装饰摊位,他接受BBC中文网记者采访时说:“受到去年雨伞运动的影响,特别多年轻人来,关心政治有关的书,开始关心香港的文化”。 鲍朴谈到今年书展上展出许多关于“占领中环”行动图书的现象,“社会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自然有很多书来记录、评论,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以“推广台湾学术研究”为参展主轴的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邱子玲表示,在去年参展时,配合占领中环行动,主打《战后台湾政治史:中华民国台湾化的历程》一书,是去年销量最好的书。这本书在申请进入中国大陆书展时被驳回。而今年也被放在焦点推荐区,其他关于民主化、殖民论述的著作,也受到读者关注。 主办单位回应 主办单位香港贸易发展局在回应BBC中文网记者关于选择参展摊位标准的问题时表示:“香港书展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 香港贸发局说,“按照书展的规定,不管书籍的题材,只要是第一类出版物 (即非淫亵、非不雅的出版物),便可以在书展内出售,大会不会作出审查。大会亦会不时提醒参展商,必须遵守展览会守则”。 (撰稿:刘子维 责编:路西)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zhongwen_simp.chinese-news-45224525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5224525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家庭“四大件”的旧貌新颜
80后、90后、00后,有没有听说过“四大件”?知不知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成家时的梦想?让我们从40年前的那个冬天说起......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普遍认为,这标志着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正式拉开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政的帷幕。 之后的40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连年高速增长,普通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四大件”与时俱进,堪称中国4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