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地球圖書館】與疫情賽跑、爭取時間與金錢 疫苗科學家蠟燭兩頭燒
其實最近這些年來,籌錢已經成為我的主要工作。我猜大家想到科學家時,會想像我們待在實驗室裡,與複雜的器具設備為伍,或是眼睛緊盯著試管裡的東西看。那是我以前的模樣,我也經常希望,現在的我依然如此。我喜歡待在實驗室裡,每週都得到許多小小的勝利,好比為我剛剛造出並截取的 DNA 製作一幅完美的圖像,或是在病毒滴定時發現和我的預期完全相同的病毒數量。經過多年的訓練,我已經非常善於「從事科學工作」, 我也善於訓練別人成為優秀的科學工作者。但直至 2020 年初,我已經超過十年沒有在實驗室工作了。我這段時間真正在做的事情,主要是找錢。牛津大學雇用我不是為了教學,而是要我進行研究。那意味我必須為自己的研究弄到資金。我必須設法找錢購買實驗室使用的設備和材料,像是組織培養容器或是培養細胞的培養基。我也必須負擔管理費,來支付我們在大學裡所用建物的經常費用,諸如此類。我還必須負責支付我自己和團隊成員 (主要是臨床醫生和實驗室研究員) 的薪水;為了幫助我們取得資金、記錄花費,並向資助者提交報告,我更另外請了三位全職專案經理和一位約聘專員。在本質上,每個研究團隊都像個小型企業或是慈善機構。它由一群人組成,執行一連串相關聯的專案,研究團隊的頭兒 (也叫作計畫主持人) 必須負責找錢,讓團隊裡的人保有這份工作。這項責任會為研究者帶來極大的壓力和挫折,也可能與科學研究的宗旨背道而馳。舉例來說,有些補助金贊助的是特定領域的研究,所以對於資金的用途給予一定的彈性。不過,有愈來愈多的補助金是為了特定目的而設立。另外還有些時候,我們申請並取得的不是補助金,而是合約。合約的規定比最嚴格的補助金還要多:我們要用這筆特定的錢進行特定的計畫,並且要在特定的時間範圍內完成。然而,若合約缺乏彈性,就可能造成問題。缺乏彈性的合約會扼殺創造力或新發現的空間。我們透過合約的嚴謹結構可以瞭解該做什麼事,以及有多少時間可以完成。對於能事先定義的研究來說,這是行得通的,但是對於探索、創新性質的研究就行不通了。大家可能以為科學研究工作很穩定。但事實上,學術研究是一種充滿不確定因素的職業。補助金支持的計畫期間從一年到五年不等,但大學只允許我們在取得補助金之後才能刊登求才廣告,所以又拉長等待的時間。這也代表計畫展開幾個月之後,才會有人真正開始工作,而這些人的聘雇合約不能超出補助金涵蓋的時間範圍。當這些研究者的合約快到期時,他們通常不知道計畫主持人能否取得更多資金,好讓他們的研究工作和聘雇狀態能夠延續下去。此時他們會承受很大的壓力,並面臨抉擇,看是要投入所有的精力完成研究並發表論文,藉此提高獲得更多補助金的機率,還是開始找其他的工作。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基於缺乏穩定性和持續存在的壓力,而離開學術研究的領域,塞巴斯蒂安就是一個例子。找錢、寫論文、到世界各地參加會議以便跟上最新科學進展 (並提高個人知名度) 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所以像我這樣的計畫主持人通常很難繼續進行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的那十年,我曾數度後悔選擇了這條路。但在 2020 年初,後悔的情緒完全消失,我反而把那些年無止境申請計畫補助金的工作視為重要的訓練,因為從摸索的過程中,我學會面對複雜性和挫折感。若沒有累積那些經驗,我一定無法走出 2020 年上半年尋找資金的迷宮,讓我們的疫苗計畫能夠跑得這麼遠、這麼快。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全世界還沒有意識到情況有多麼急迫,但當時我們覺得有必要開始啟動疫苗計畫,幸好那時我能夠運用疫苗中樞的資金來啟動計畫。我當時得到的其他資金都屬於目標明確的計畫,但疫苗中樞的資金支持的是一般疫苗開發工作,因此我們得以展開疫苗開發計畫。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疫苗中樞是一個為期三年的計畫,其宗旨是改善疫苗製造的方法,並邀請英國和海外 (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 的製藥公司參與。這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新疫苗從研發到讓民眾接種的過程中,製造環節有可能成為關鍵的瓶頸;在實驗室裡做出看起來很厲害的疫苗,卻無法大量生產以展開臨床試驗,就等於派不上用場。如果為了大量生產而必須回頭重新設計疫苗,那可能要多花好幾年的時間。疫苗中樞的資金讓我們撐過了 1 月。我們用這筆錢買了所需的合成 DNA, 在實驗室做出第一批疫苗,注射入老鼠體內並分析結果。雖然蘭貝和我從 1 月 11 日就開始設計疫苗,但我知道,假如我們想繼續進行下去,就需要更多資金。疫苗開發的資金需求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設計和臨床前試驗;製作並測試起始原料;製造臨床試驗用的疫苗並進行臨床試驗;大規模製造和大規模施打疫苗。愈後面的階段愈花錢,每個階段的費用比前一個階段至少再多加一個零。我們主要寄望於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和英國研究與創新機構,於是我開始在他們的網站上搜尋機會,並寫電子郵件給我在這兩個機構的聯絡人。世界衛生組織在 1 月 30 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為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最高等級的警戒聲明,因此,即使他們沒有使用「大流行」這個詞,全世界也應該要注意到事情有多麼嚴重。就在隔天,英國出現第一個確診病例。本文摘自莎拉。吉爾伯特、凱薩琳。格林作品《疫苗先鋒:新冠疫苗的科學戰》, 繁體中文版由天下文化代理,廖建容、郭貞伶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天下文化誠品線上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2/04/15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1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疫苗先鋒:新冠疫苗的科學戰》⁣: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霸王龍的手臂為什麼那麼小?古生物學家:避免與同伴共食時發生悲劇
在所有恐龍之中,擁有最高人氣的巨型掠食者霸王龍 (Tyrannosaurus rex), 一直是古生物學家熱衷研究的對象,不過在所有與霸王龍有關的研究問題裡,古生物學家們最想了解的永遠是那個困擾他們已久的謎團 —— 霸王龍的手為什麼那麼小?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的綜合生物學教授,也是加州大學古生物學博物館 (UC Museum of Paleontology) 的館長帕迪安 (Kevin Padiana), 對這個疑問提出了他的最佳解答,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期刊《波蘭古生物學報》(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上。帕迪安表示「霸王龍手臂短小的謎團」是他多年來思考的問題,因為每逢在加州大學上課,他都會被學生問到同一個提問:「教授,為什麼霸王龍的手那麼短?」, 而他總是以「不知道,沒有人知道」作為他標準的回答。但這次他決定不說「不知道」, 他要找到一個讓他和學生都感到滿意的推論。帕迪安詳細檢視霸王龍的化石,他指出霸王龍的前身擁有較長的前肢,因此,應該是有什麼原因讓霸王龍的前肢變小,也讓手臂活動的範圍減少。在過去的理論中,雖然普遍認為霸王龍是一種獨自狩獵的古老物種,但在一些出土的化石跡象顯示,霸王龍在捕獵時是很可能是成群結隊,而不是單獨行動。「過去 20 年,幾個重要的考古遺址都有成年與幼年的霸王龍被埋葬在一起,雖然我們不能確信牠們曾經在一起生活或是一起死去,」帕迪安說道:「但如果好幾個遺址都有相同的動物葬在一塊,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其他研究人員也提出類似的可能性:霸王龍也許是集體獵食的生物。」根據帕迪安的假設,霸王龍的手臂在好幾代的演化上保持短小,主要是避免在集體獵食和進食時不小心咬到彼此的手臂,造成嚴重截肢的悲慘局面。帕迪安解釋:「當好幾隻霸王龍聚集到獵物旁時會發生什麼事?這些霸王龍有很大的頭骨、有力的下顎及牙齒,牠們會靠在一起大力啃咬著鮮肉與骨頭,要是有隻霸王龍吃到忘記保持距離,擔心被搶食的那隻霸王龍很可能會咬向對方的手臂,給牠一個警告。」「所以讓前肢短小是有益的,因為無論如何霸王龍都用不到它來捕食。」帕迪安在論文中表示,如此一來霸王龍就能遠離同伴的下巴威脅,避免發生截肢、失血、感染、死亡的風險。不過帕迪安並不是第一位對霸王龍的小手臂提出解釋的學者,此前還是有一些人提出了他們的假設,只是都未獲證實。霸王龍的化石最早在 1902 年的美國蒙大拿州地獄溪層 (Hell Creek Formation) 被發現,是由最著名的化石獵人 —— 布朗 (Barnum Brown) 所挖掘而出。據說布朗在挖到霸王龍的手臂化石時,以為又挖到了其他的生物,因為那個手臂小到他不覺得是屬於眼前的恐龍。差派布朗去西部挖掘化石的古生物學家,也是後來為霸王龍取名的奧斯伯恩 (Henry Fairfield Osborn), 就曾提出霸王龍的小手臂,其功能可能類似於鯊魚的交尾器 (claspers)—— 一種動物在交配期間用來固定伴侶在適當位置的器官,只是霸王龍是長在胸部,而不是在尾部。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 (University of Hawaiʻi at Mānoa) 的古生物學家史丹利 (Steven Stanley), 則認為眾人低估了霸王龍的前肢,他在 2017 年發布的研究,指出霸王龍的小手臂加上尖利的爪子,其實具備了一種「惡毒撕殺」(vicious slashing) 的武器功能,是藉由快速揮動手臂造成獵物受傷的殺手鐧。不過,帕迪安在實際測量過霸王龍的化石後,認為前面幾種解釋不太能夠成立,霸王龍的手臂弱小到難以固定住另一隻霸王龍,也不太可能造成獵物的傷口。最後,在現有的研究資料中,帕迪安仍相信,霸王龍在漫長的演化中發展出短小的手臂,是為了不妨礙集體進食。「我們不應該探討霸王龍短小的前肢有什麼功用,而應該看這樣的縮小如何去實現更大的目的。」帕迪安說道,他也期待未來在研究全球博物館的標本中能更證明他的假設,像是檢視所有霸王龍的化石,觀察手臂的咬痕是否少於身體其他部位的咬痕,作為進一步支持他論點的有力證據。
「像素」是什麼味道?可口可樂為攻略遊戲市場推出新口味
近年來,可口可樂公司決定停產旗下生產的一半組合產品,其中包括一些過時但仍有很多人喜愛的商品,例如 1963 年推出的第一款減肥可樂 Tab。可口可樂公司一直致力於推廣其核心產品可樂,但這意味著要時常推陳出新,並且搭配優秀的行銷策略推廣它們。所以可口可樂公司經常會出一些讓顧客感到疑惑的新口味。不久前的 2 月,可口可樂公司才推出了一款以太空為靈感的「星光」(Starlight) 口味可樂,有無糖或是普通兩種選擇,十分受到民眾歡迎。可口可樂公司策略部高階主管弗拉得說:「可口可樂的粉絲對這種新奇的產品很感興趣,我們看到很多對星光可樂神祕太空味道的討論及猜測,抽象的口味提供他們討論和辯論的機會。」根據可口可樂公司的解釋,星光可樂的味道不像人們先前的猜測,嘗起來像天文學家推測的宇宙味道 —— 覆盆子和蘭姆酒口味,而是「讓人們聯想到在篝火旁看星星的感覺,清涼感彷彿是在寒冷的太空旅行」的味道。此外,可口可樂也曾和流行歌手合作,只要掃瞄星光可樂瓶身上的 QRcode, 就可以進入美國歌手艾娃・麥斯 (Ava Max) 的全息演唱會。可口可樂和電競組織 PWR 攜手在《要塞英雄》 創建了一座島嶼,讓玩家可以在名為「像素點」的島嶼上遊玩。為了推廣新產品,可口可樂公司從去年開始就試圖透過與音樂和遊戲結合,以接觸新客群,除了星光可樂有做音樂的活動外,這次推出的無糖位元組可樂則是和遊戲推出合作,三月底就在《要塞英雄》(Fortnite) 中建立了一座以無糖位元組可樂為主題的島嶼「像素點」(Pixel Point, 暫譯), 並開發了許多互動遊戲讓玩家遊玩。另外,在無糖位元組可樂瓶身掃描 QRcode 還可以玩一個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AR) 的小遊戲。然而,不只可口可樂公司改變策略,越來越多飲料公司也看好遊戲這塊市場,紛紛與遊戲合作。諸如魔爪能量飲料 (Monster Energy) 出現在《死亡擱淺》(Death Stranding) 遊戲當中,或百事公司 (PepsiCo) 旗下品牌激浪 (Mountain Dew) 專門為遊戲玩家開發了一款產品「遊戲燃料」(Game Fuel) 的飲料,都引起了不錯的迴響。許多食物品牌看到這些成功的案例後,也想分一杯羹。舉例來說,美國著名食品公司卡夫亨氏 (Kraft Heinz) 旗下品牌可午餐 (Lunchables) 在兒童遊戲平台《機器磚塊》(Roblox) 中推出了一個品牌遊戲;子公司亨氏 (Heinz) 也在射擊遊戲《決勝時刻》(Call of Duty) 中舉辦活動,在遊戲當中設立安全點,讓玩家可以在遊玩時跑進去吃零食補血。百事公司媒體、體育及娛樂營銷副總經理哈特 (Adam Harter) 說道,隨著遊戲蓬勃發展,食品、飲料公司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用盡各種廣告方法接近遊戲玩家。哈特表示,遊戲已經激發出龐大的受眾,並認為現在是一個可以精準鎖定消費者的機會,哈特接著說道:「我認為遊戲是引領我們進入元宇宙的跳板,在未來幾年內人們可能會花更多時間在元宇宙中生活,而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品牌來說,確保我們出現在消費者的生活裡是非常重要的。」
復活節奇蹟:失蹤22年的達爾文筆記離奇回歸英國劍橋大學
這兩本筆記本的誕生可以追溯回到達爾文從加拉巴哥群島 (Galapagos Islands) 調查完後的 1837 年,在其中一本筆記本上,達爾文畫了一棵解釋物種演化關係的「生命之樹」(Tree of Life) 草圖,這正是他對進化論的發想之一。1859 年,達爾文出版了令他揚名天下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一本對自然界多樣性和生物演化的重要科學解釋。劍橋大學科學的歷史與哲學榮譽教授塞科德 (Jim Secord) 說:「(Natural selection) 和進化理論可能是生命和地球科學中最重要的理論,而這些是將該理論匯集在一起的筆記本。」他接著補充道:「達爾文的筆記是整個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文件。」塞科德是檢查這兩本達爾文筆記本的眾多專家學者之一,而他認為它們是正品。塞科德解釋,達爾文在筆記本上使用了好幾種不同類型的墨水,例如在著名的「生命之樹」草圖那頁,除了棕色墨水外,也有灰色墨水。這些痕跡是難以被偽造的,而且鉸鏈的部分還有微小的銅片脫落,紙質也是正確的。「這些都是劍橋大學圖書館研究團隊可以判斷筆記真偽的小證據」, 他說道。這些手稿的最後目擊在 2000 年 11 月,當時圖書館理員因應「內部要求」從典藏保險室 (Special Collections Strong Rooms) 將筆記本 B、C 取出來拍照。而直到兩個月後的例行檢查時,劍橋大學圖書館才發現這兩本達爾文筆記失蹤了。起初,圖書管理員以為他們只是不小心將這兩本筆記放錯位置,畢竟劍橋大學圖書館是一座館藏多達 1,000 萬冊書籍、手稿的龐大建築。但是,經過各種搜查後,這兩本筆記始終沒有出現,於是 2020 年的 10 月劍橋大學圖書館才認定它們可能被盜了,並通知警方,除了劍橋郡 (Cambridgeshire) 警察局立案外,他們也通報了國際刑警 (Interpol)。目前這兩本達爾文的筆記本被安全地放在圖書館的保險箱中,預計在 7 月的時候會在劍橋大學達爾文展覽中展出。加德納博士說道:「我們在計畫時沒有想過可以將這些東西列入展覽當中,但現在筆記本 B、C 回來了,那我們可以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它們。」劍橋大學圖書館預計在 7 月舉辦免費的達爾文展覽,而這兩本失而復得的筆記本也會列入其中。究竟是誰偷了這兩本價值數百萬英鎊的筆記本?又是誰歸還的?在重獲珍貴手稿的高興之餘,加德納博士也感到很好奇,她想知道這兩本筆記本之前去了哪裡,因為它們明顯被精心照顧過,保存得十分良好,不僅一頁都沒有少,也可以推測出它們一直被保管在乾燥的地方,沒有受潮的痕跡。當初放置裝有筆記本紙袋的那塊區域沒有監視器,但圖書館周圍、閱覽室和保險庫都有裝監視器,因此校方已經將所有可能拍到人的監視鏡頭交給警方,待警方調查。劍橋郡警方也表示,他們的調查仍在進行中,並再次呼籲知道任何有關此案消息的人與他們聯繫。
Instagram被封鎖,俄羅斯還有比悲傷更悲傷的「Grustnogram」💔
俄烏戰爭開戰至今,許多國家對俄羅斯展開制裁,各大品牌也紛紛跳出來表態要退出俄羅斯市場。而俄羅斯決定先發制人,一口咬定 Meta 是「極端主義者」, 因為他們允許烏克蘭用戶在社群平台上發表「俄羅斯入侵者去死」(Death to the Russian invaders) 的言論,隨即頒發禁令封鎖 Meta 旗下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俄羅斯約 8,000 萬左右的用戶在一夕之間通通不能使用 Instagram 怎麼辦?沒關係,在 Instagram 被封鎖後,俄羅斯有公司迅速推出了一個憂鬱版本的 Instagram 網站 ——Grustnogram (грустнограм), 其中 Grustno 在俄文中有悲傷、憂鬱的意涵,因此也可以稱作是「Sadgram」。Grustnogram 雖然介面跟 Instagram 很像,但不同的是,Grustnogram 要求它的用戶發布悲傷的貼文,並且會把用戶上傳的所有照片轉換成黑白照,而且跟 Instagram 愛心形狀💗的按讚功能相反,Grustnogram 提供給用戶的按讚功能是心碎的形狀💔, 搜尋功能也寫上「尋找悲傷的同胞」標語。Grustnogram 的官方網站上宣傳道:「發布自己的悲傷照片,展示給其他悲傷的朋友,一起悲傷。」Grustnogram 的創始人之一森金 (Ivan Semkin) 解釋,其實 Grustnogram 在一開始只是他和朋友之間的玩笑,但很快這就變成一個可以實現的計畫,「我們試著花了一、兩天規畫一個概念,嘗試讓 Grustnogram 有不錯的樣子,但很快我們就意識到它的效果很好,是真的到可以展示給其他人」。除此之外,森金也希望政府可以支持他們的 Grustnogram。另一位創始人托卡列夫 (Alexander Tokarev) 說:「許多高品質又受歡迎的社群平台由於各種原因在俄羅斯停止運作,而我們對此感到非常難過,所以我們創立了 Grustnogram, 一起為這件事感到悲傷,也彼此扶持。」托卡列夫說,Grustnogram 背後的團隊有四個人,其中包括兩名自由程式設計師。托卡列夫的團隊預計這周末會將 Grustnogram 的程式上架在 Android 的 App 商店 Google Play 上,隨後就會上架 iOS 的 App Store 上。除了 Grustnogram 之外,還有另外一款類似 Instagram 的社群平台 Rossgram (Россграм) 橫空出世,其目的是為了填補 Instagram 被封鎖後留下的空白。Rossgram 不管在配色或是版面設計上都神似 Instagram, 可說是專屬於俄羅斯的 Instagram。
沒在跟你開玩笑!Dyson新科技「空氣清淨耳機」即將上市
以強力無線吸塵器打響品牌名聲的 Dyson, 一直努力開發除了吸塵器以外的多樣化商品。近年在吹風機與電風扇得到消費市場廣大的注意力後,他們踏出全新的一步 —— 瞄準人們渴望新鮮空氣與安靜空間的需求,推出漫步在城市時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淨化周遭空氣的神奇商品 —— 空氣清淨耳機 (Dyson Zone)。Dyson 的空氣清淨耳機造型獨特,30 號一公布便造成網路上熱烈的討論。全球知名的 Dyson 是一家開發新商品前不太做市場調查的公司,相信商品只要符合人們的需求,再怪都會有人購買。根據 Dyson 的官網介紹,空氣清淨耳機是由英國工程師們耗費 6 年研發而成。從 2016 年起,他們感受到空氣污染與噪音污染對於生活的威脅,萌生「移動淨化」的想法,逐步催生出「可穿戴式淨化器」的雛型,並且每年努力不懈地調整產品設計,使其蛻變成如今最終的成品。Dyson 的研發總監、也是公司創辦人之子的戴森 (Jake Dyson) 表示:「空氣汙染是全球的問題,無論是在家裡、學校、旅行,對我們生活層面影響甚鉅。」戴森指出,空氣清淨耳機能淨化你呼吸到的每一口空氣,與單純阻隔病菌的口罩不同,它還能將淨化後的新鮮空氣,以氣流的方式輸送給穿戴者,另外還可以選擇空氣淨化的程度。此外,如果穿戴者覺得與人交談時,嘴部前面的遮罩會對談話造成影響,可隨時變動遮罩的位置,例如將遮罩自動降下,或是完全隱藏起來都沒有問題。雖然乍聽之下,空氣清淨耳機聽起來很像科幻世界才有的產品,但其實不難理解為什麼 Dyson 會想打造這項新科技,因為全世界無數的人正被空氣汙染及噪音污染所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估計,全球每 10 人中就有 9 人的生活環境低於世衛建議的空氣品質標準,例如在孟加拉、印度以及中國,有時候空氣汙染程度嚴重到商家必須停止營業,就連學校也要採取停課的措施。噪音汙染方面,則有 1 億多人 (約占歐洲人口的 20%) 生活在超過世衛建議的噪音標準值,長期暴露在過大的噪音環境中。不過,即便 Dyson 提出對抗空氣汙染的解決方法,清楚地表明空氣清淨耳機的價值與理念,但獨特的造型設計,和選在愚人節前推出這項商品的舉動,還是讓不少網友懷疑這只是個愚人節玩笑。有網友把 Dyson 的新商品和電影《奪魂鋸》(Saw) 系列中的經典殺人裝置「反向捕獸器」(Reverse Bear Trap) 放在一起比較。由於社群媒體上的網友都不相信 Dyson 會認真推出空氣清淨耳機,覺得這只是設計好的整人橋段。發覺事態不妥的 Dyson 趕緊出面澄清:「這真的不是愚人節玩笑!」並強調這項科技嚴肅回應了人們面對各種汙染物的擔憂,能保護人們免於這些傷害。Dyson 的全新商品已經讓國外的科技記者輪流試用過一遍,英國科技刊物《Pocket-lint》副總編歐波伊爾 (Britta O'Boyle) 分享她試用後的感想:「這項商品的設計別出心裁,絕對會讓街上的人都回頭看你一眼。而它的耳機音質會滿足你對 Dyson 產品的期待,降噪功能非常出色。」但歐波伊爾表示她沒有戴著空氣清淨耳機出門,所以無法分享這款商品在戶外的效果究竟有多好,也難以觀察它的電池續航力。美國科技新聞網站 The Verge 的科技記者蓋騰博 (Chaim Gartenberg) 則寫道,「空氣清淨耳機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有野心,也最有企圖的商品。雖然這兩年來戴口罩已經愈來愈普遍,但很難說顧客會不會接受這個看起來更加古怪的商品」。網路上大部分對於 Dyson 發布空氣清淨耳機的想法是震驚多於肯定,也有人認為 Dyson 努力的方向根本錯誤,應該要盡力降低城市的汙染,而不是讓大家愈來愈像是活在科幻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世界中的角色。也有人表達擔憂,認為空氣清淨耳機可能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加劇這類呼吸系統疾病的傳播,因為遮罩內的氣孔會噴射出氣流,人們擔心穿戴者身上的病毒會隨著氣流傳播給周圍的人。迫不急待想體驗 Dyson 空氣清淨耳機的人還得再等等,直到 2022 年秋季商品才會上市,屆時人們就能在 Dyson 的實體店面親自體驗這款科技感十足的空氣清淨耳機。目前 Dyson 尚未公布有關空氣清淨耳機的定價,不過有些科技記者推測,價格可能會落在 500 英鎊 (折台幣約 1 萬 8,819 元) 到 1,000 英鎊 (折台幣約 3 萬 7,638 元) 的範圍內。
科幻小說是真的?科學家:我們身後還有一個時間倒流的「反宇宙」
想像一下,「大霹靂 (Big Bang)」不是宇宙的起始。在「大霹靂」發生的同時,有另一個與我們生存的宇宙對稱、時間倒流的「反宇宙」存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團隊發表在《物理年鑑》上的一篇研究,討論這個宛如小說或動漫設定的概念。該理論假設早期宇宙又小又熱、高密度下,且時間也宛如前後對稱一般的均勻。這與目前主流宇宙論的一大差異在於,原本的宇宙論認為「大霹靂」發生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宇宙高速膨脹了一段時間;但這個新假說認為,如果我們所存在的宇宙有另一個對稱的「反宇宙 (鏡像宇宙)」存在,那麼宇宙就不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暴脹。暗物質 (Dark Matter) 也不再神秘,它可能只是微中子 (Neutrino) 的一種新型態而已。 研究奠基在「 CPT 對稱」這個物理定律上。電荷 (Charge)、宇稱 (Parity) 以及時間 (Time),「三者同時反轉 (相反) 時」具有對稱性。宇宙的本質存在著對稱性,這三者的對稱意即,所有的物質都會代換成反物質、交互作用的所有粒子會正反相對並發生相同的交互作用 (C 反轉); 所有的物體的位置會被反射到虛數的平面、交互作用的鏡像也會發生同樣的結果 (P 反轉); 所有的運動量會反轉、如果回溯交互作用時間看起來也會完全相同 (T 反轉);CPT 轉換會將我們所處的宇宙轉變為其「鏡像」, 反之亦然。1950 年代李政道、楊振寧的研究中確立了「宇稱不守恆」的概念 (因而獲得 1957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後 C 的對稱性也被打破。由此,根據 CPT 守恆,T 對稱性同樣也被打破。然而過去從未觀測過 3 個對稱性同時被打破的瞬間。過去對稱性被適用在交互作用,也就是物理的「力」、與「場」上。但研究提出,對稱性不只適用於存在宇宙的「力與場」(= 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員)、而是連同「宇宙本身」(= 整個舞台) 都適用。這也意味著我們所看見的宇宙並非宇宙的整體,如果要遵守 CPT 對稱,那麼勢必存在另一個鏡像宇宙。而且該鏡像宇宙當中,具有與我們所處的宇宙完全相反的電荷粒子,以及倒流的時間。若鏡像宇宙真的存在,那麼現行宇宙論主流假設的加速度暴脹就非絕對必要。即使自然膨脹,也會充滿粒子。此外,在對稱宇宙當中,還應該存在有新型態的微中子。目前所知的微中子,有「電微中子」、「緲微中子」、「濤微中子」三種,然而該三種微中子均為「左旋」(運動時的轉動方向)。但是微中子以外的所有粒子均有左旋與右旋向,因此微中子當中被認為應該也具有右旋向的類型。在對稱宇宙當中,至少要有一種右旋微中子,它可能是無法目測,只能依照其重力帶給宇宙的影響才能被人查知。「滿佈在宇宙中」、「無法目測」、「只能透過重力的影響觀察到」⋯⋯, 慢著,這是在講暗物質嗎?也就是說,將 CPT 對稱性套用在宇宙整體上,並假設存在反宇宙時,該宇宙就會充滿右旋的微中子,也可以說明暗物質的存在了。儘管我們無法前往大霹靂發生前 (因為時間倒流) 的那個鏡像宇宙,但是科學家提及一些驗證方式。比如說,若反宇宙真的存在,那麼應該也存在不含質量的微中子。若有一天科學技術能夠準確測量微中子的質量、且測量發現確實不含質量的,便可作為反宇宙存在的一項證據。另外,反宇宙的模型來說,認為早期宇宙並未發生暴脹,粒子是自然充滿宇宙的。現行主流的宇宙論認為暴脹發生時,由於強大的衝擊加諸在時空上,因此延伸出重力波。但是在 CPT 宇宙之中並不存在重力波。至此為止科學家幾度嘗試搜尋原始重力波的痕跡未果,或許這也暗示了反宇宙理論具有其合理空間的可能性。
菲律賓新年瘋聖嬰 走訪高貴之都怡朗
他們叫,他們跳,這群衣飾華麗或滿臉塗黑的人們時而面部猙獰,時而縱情歡笑;在 Dinagyang 這天,他們從菲律賓的心臟地帶怡朗 (Iloilo), 發出對宗教的虔誠讚頌,和對聖嬰的熱愛崇拜。非洲鼓般狂野的節奏打得又急又快,似驟雨傾盆灑落,幾乎不給表演者多餘的喘息,忽然!鼓點猛然停止,此刻在場上的眾人止住腳步、放聲齊喊:「聖嬰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Viva Santo Niño! Viva!Viva! Viva!)」然後鼓樂再起,四肢又開始縱情舞動起來。這是數年前我參加菲律賓怡朗市 Dinagyang Festival 的現場實況,當然,因為新冠疫情緣故,今年的 Dinagyang 改為錄影轉播,數位訊號能傳遞的震撼感有限,但液晶螢幕裡秀出那輪番上陣的每隊舞者,演出時表情依舊那麼動感、那麼沉醉其中,尤其透過 Zoom-in 畫面,一點點細小表情都清晰可見,整場舞蹈也被剪輯得更加緊湊,戲劇張力滿滿。每年 1 月的第四個星期天,Dinagyang 接續在卡利波 (Kalibo) 阿替漢狂歡節 (Ati-Atihan) 和宿霧聖嬰節 (Sinulog)(兩者舉辦時間皆為 1 月的第三個週日) 之後展開。關於這三項活動的起源,其實系出同源:13 世紀時,有 10 位從婆羅洲移民來菲律賓的酋長,與當地國王簽署土地合約,滿足他們和平移居他鄉的心願,而這些皮膚黝黑的原住民土著被稱為 Ati, 因此有了阿替漢狂歡節之名,表演者還會刻意將皮膚塗黑,貼近 Ati 的真實樣貌。這些活動不僅用樂舞、戲劇或遊行形式,在街頭展演,訴說百年前的部落故事,也同時紀念城市的守護者「聖嬰」。西元 1521 年,環遊世界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 (Fernando deMagellanes) 登陸宿霧島,並贈送酋長夫人一尊木雕耶穌基督聖嬰像充作受洗之禮,就此帶進天主教信仰,這也是宿霧聖嬰節的精神所在。當原始部落與聖嬰相遇,象徵蠻貊得以開化,參與 Dinagyang 的團體在設計舞碼時,幾乎都會順著這個情境脈絡鋪陳:衣著色彩鮮豔的部落勇士,隨著震撼鼓樂激動熱舞,當聖嬰出現,如同一縷暖陽照亮了被惡魔猛獸盤據的村莊,於是作物豐收、百姓豐衣足食,最終齊聲感嘆「聖嬰萬歲」!Dinagyang 不僅是節慶,也是競賽。表演團隊們必須在城市中的五處指定舞台,輪番演出五次相同劇碼,現場除了有觀眾圍觀,還有評審評分,最終獲得第一名的隊伍可拿下 20 萬披索 (約新台幣 11 萬元) 獎金。因此現場常可看到隊伍剛跳完一場,就得在烈日下急忙移動轉場,或抓緊時間迅速補妝,塗黑的皮膚被汗水洗出底色,穿戴好的衣冠在狂舞後略顯凌亂,不論過程如何艱辛,等會兒一上場,表演者們又是表情全神投入、肢體毫無保留地忘情演出,是為了獎金嗎?按按計算機,包含舞者、樂隊、道具組、後勤支援等,再加上服裝設計製作、舞蹈編排等幕後英雄,一團少說得耗費百餘名人力,光靠 Dinagyang 基金會補貼與贊助商補助,遠不及眾人投入的金錢與時間成本。即便得獎,每人獎金平均下來也稱不上多,為宗教奉獻的熱情,於此展露無遺。麥哲倫的光臨帶來基督信仰,也引來西班牙對菲律賓 300 多年的殖民統治,即使在治理末期,當地百姓起義反抗殖民政府,怡朗依舊忠於西班牙王室,被當時攝政王后瑪麗亞。克里斯蒂娜 (Maria Cristina) 封為高貴之都 (Muy Noble Ciudad)。今日的怡朗乃至整個菲律賓,絕大部分人口信奉天主教,來這裡觀光遊覽,少不了參訪百年教堂等名勝古蹟,據說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占領的怡朗,之所以能不受美軍轟炸重創,保留下這麼多歷史建築,靠的是用床單在屋頂拼字、向戰機駕駛留言相求的成果,一方面展現生存智慧,另方面也可看出居民對文化資源的珍惜與重視。在怡朗市區,有兩座值得一遊的古蹟教堂,一是位於 Molo 區、新哥德式建築風格的 Molo 教堂 (Molo Church); 二是聳立於 Jaro 區、羅曼復興式建築的 Jaro 教堂 (Jaro Cathedral)。這兩座教堂同樣建於 19 世紀下半葉,年代相近,然而後者曾毀於大地震,至 1956 年修復重建。走進其中、仔細抬頭觀察,您會發現兩者還有個有趣的對應:Molo 教堂的廳堂兩側,豎立著 16 位天主教女性聖人塑像;而 Jaro 教堂的大廳則由男聖徒塑像分立。於是怡朗當地的年輕未婚男女有此一說:說女生喜歡到 Molo 教堂做禮拜,而男生則到 Jaro 教堂禮拜,衷心祈禱,能獲得美好姻緣。Jaro 教堂重獲新生雖不滿百年,但地位崇高,頗受當地信眾重視,原因在教堂外供奉了一尊神奇的秉燭聖母像。相傳這尊聖母像是從河中撈起,被安放在 Jaro 教堂,西元 1981 年,時任教宗的若望保祿二世訪問怡朗時,曾特別為這尊聖母瑪利亞像進行加冕儀式,成為菲律賓唯一獲得如此崇高地位的聖母像。
預測「海藻口味洋芋片」成熱銷商品,Tastewise用大數據找到人人買單的新口味
百事可樂旗下品牌 Off the Eaten Path 是如何知道消費者會願意海藻口味的洋芋片,又如何得知海藻洋芋片有機會成為暢銷商品?「我們發現消費者的飲食需求比以往改變的更快。現在是 21 世紀,我們還是看到每年推出的 3 萬種新口味中,有 90% 都失敗了。」Tastewise 創辦人、曾在 Google 任職 9 年的 Alon Chen 說道。他表示,餐飲業過去利用的市場調查、焦點訪談等方式早已無法應用於變化萬千的市場。目前百事可樂、雀巢等知名食品大廠都已採用 Tastewise 服務,這間新創公司替所有餐飲業省去新菜單開發過程,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近期喜愛的口味,協助餐飲業順利設計出人人都願意買單的新菜色。2018 年成立的 Tastewise 是一間專門剖析口味趨勢的新創公司,藉由收集整理 Instagram、Facebook 等社群平台上的貼文內容及照片、餐廳菜單,以及家庭食譜等數據,運用大數據計算出消費者最新的口味偏好。過去餐廳如果想要開發新口味,只能讓消費者試吃,逐一詢問他們的接受程度,或是發問卷調查消費者希望能上市什麼樣的新口味。這些方法既耗時又無法採納到市場上所有消費者的意見,餐廳就算好不容易在菜單上推出新品,也不見得能受到所有消費者的喜愛,導致血本無歸。而 Tastewise 將人們飲食的方式數據化,提供消費者近期的口味趨勢、熱門程度,讓餐飲老闆驗證自己想開發的新口味是否順應現今話題,也能查看有相同口味的餐廳菜單,做出不同類型的差異化料理,成功得到高投資報酬率。另一方面,食品供應商也能透過 Tastewise 篩選當地所有餐廳條件,找到他想販賣自己原料的餐廳,擴大銷售機會,並透過 SEO 關鍵字優化網站的食譜內容,提高食譜網路觸及量,達到內容行銷。用戶只要註冊 Tastewise 網站,就可以看到目前流行的口味與消費者飲食習慣的營收成長率,也能檢視近期熱門的食品品牌、餐廳、烘培坊等資訊。同時,用戶亦能在搜尋頁面輸入某種口味,查看該口味目前的討論熱度。以巧克力為例,Tastewise 會分析該單字去年到今年的社群討論流量,讓用戶點進有巧克力單字的 Instagram 的貼文,查看這篇文章內容,也能顯示有哪些餐廳菜單含有巧克力這個字詞,以及與巧克力相關的其他熱門口味。除了餐飲業自行開發菜單之外,食品供應商也可以經由 Tastewise 開發新客戶,販售他們的食品。舉例來說,Tastewise 其中一個客戶罐頭湯生產商 —— 金湯寶想要將自己的原料賣給特定類型餐廳,它透過 Tastewise 篩選地區、菜系等條件,就能更清楚地找到想配合的目標餐廳,以及這些餐廳最近新增的菜色、價格變化、或是哪幾間即將開幕。金湯寶同時為了吸引散戶消費者購買,於其官網上放了 200 份左右的食譜,包含各種用金湯寶產品烹飪的料理。這些食譜亦能透過 Tastewise 數據分析,將內容更改為現今消費者常使用的字詞,有效連結目標消費者。百事可樂過去也曾經透過 Tastewise 於旗下品牌 Off the Eaten Path 推出海藻口味的洋芋片,並成功賣出好成績。「如果你問消費者最喜歡的口味是什麼,沒有人會想出海藻。人們通常不會將海藻跟洋芋片聯繫起來。」百事可樂消費者洞察兼數據長 Stephan Gans 表示海藻洋芋片是他意想不到的結果。他進一步補充,過去在產品研究過程,消費者雖然會給予各式各樣的口味建議,但這些答案並不一定會促使他們真正購買,因此藉由 Tastewise 大數據分析的服務,才得以準確挖掘消費者當時的興趣。Tastewise 將這一套服務,採用 SaaS (軟體即服務) 商業模式以年訂閱制販售給餐飲業者,並於 3 月 2 日獲得 1,700 萬美元的募資。日前,Tastewise 致力於將市場擴展至印度、澳洲、德國等其他海外地區,擴大服務區域,期望建立更健康、更有永續性的食品生態系統。
沒有翅膀不收治 專治「隼」的卡達獸醫院
在卡達首都杜哈的古樸舊城區裡,隱藏著一間揚名中東的診所。這間珍所聚集了頂尖的設備和一流的人才,它的候診室就跟世界其他頂尖醫院的候診室一樣,隨時都坐滿了排隊等著叫號的人。唯一不同的是,候診室裡還有好幾隻目光炯炯有神的隼。別驚慌,在索克瓦奇夫醫院 (Souq Waqif Falcon Hospital) 裡,這群隼才是大家真正關注的對象,畢竟這可是一間專門收治隼的獸醫院。對中東人來說,隼醫院的存在一點都不奇怪。中東人飼養隼的歷史淵遠流長,早年人們會飼養隼來協助狩獵;在 (Bedouin) 文化中,隼也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徵。時至今日,玩賞隼已經變成了中東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每年都會有人會舉辦鷹獵 (Falconry) 比賽或是隼的選美比賽,相關熱潮也推高了隼的身價,一轉手往往就是幾千美元,身價昂貴者甚至可以上看百萬美元。萬一這些身價不斐的鳥生病、受傷,那就是索克瓦奇夫醫院及裡頭的獸醫出馬的時候了。「索克瓦奇夫醫院的成立,就是為了要支持飼養隼的傳統...... 這是已經延續好幾代人的文化。」索克瓦奇夫醫院的院長阿爾卡基 (Ikdam Al Karkhi) 說道:「繼續保持這項優良傳統很重要。」在索克瓦奇夫醫院裡,所有人能接受的醫療服務,隼在這裡幾乎都能享有同等待遇,舉凡抽血、腎功能檢查、照全身 X 光、動手術等一樣不缺,「我們什麼服務都有。」現年 38 歲、已經在索克瓦奇夫醫院工作超過 8 年的易卜拉欣 (Prasoon Ibrahim) 說道。不過在這麼多醫療服務中,有幾項特別重要,像是替隼「修指甲」。準確來說,這項「修指甲」服務其實包含了修腳爪和鳥喙兩部分。當隼從野外進入到人們的家中,最大的困擾就是找不到堅硬的石頭可以磨鳥喙及腳爪。因此每隔一段時間,飼主們就會帶著隼來到索克瓦奇夫醫院,請醫師將隼全身麻醉,再用機器仔細為牠們磨腳爪和鳥喙。要是隼不幸在戶外活動時受傷,索克瓦奇夫醫院也有專門服務隼的 X 光機和其他器材,可以替隼動手術。就算只是不小心在搏鬥過程中折損羽毛,索克瓦奇夫醫院的醫生也可以搞定 —— 這間醫院有一整櫃依照隼的種類、羽毛功能、長短、花色分門別類的替代羽毛,可以幫隼換羽。「如果放著不處理這些折損的羽毛,它可能會影響隼的健康。」院長阿爾卡基解釋:「每種隼的羽毛都不一樣,每根羽毛的結構也略有差異,我們必須找到合適的羽毛。」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令索克瓦奇夫醫院的名聲不脛而走。平時除了收治卡達民眾飼養的隼,周遭國家像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及其他海灣國家的飼主,也時常會帶著他們的隼來這裡看診。根據《美聯社》的報導,每年來這裡就診的隼數量可以高達 3 萬隻。籌辦過多場隼相關活動的邁赫沙迪 (Hamad Al Mehshadi) 指出,飼主們對隼的感情是無與倫比的,「如果有人忽視自己養的隼,那可是個大問題。為卡達王室養了五年隼的哈米德 (Shagul Hameed), 非常了解人們對隼的感情究竟有多深刻。「人們用什麼樣的標準照顧小孩,就用一樣的標準照顧隼。」哈米德表示:「事實上,如果小孩生病了,飼主們通常只會派個司機、女傭,或是派他們的老婆陪孩子去看醫生。」「但要是隼生病了,身為一家之主的他們會親自出馬。」
高頻音波 可促使骨細胞生成
墨爾本 RMIT 大學研究團隊在《Small》期刊上刊登的新報告指出,以高頻率聲音治療骨頭的損傷或疾病,是具有潛力的創新方法;施作的方式,則是用高頻音適當地轟炸幹細胞,讓它們轉化為骨細胞。而它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就算使用從脂肪組織分離出來的幹細胞,拿聲音炸過之後,也一樣能生成骨細胞 —— 比起以往都要從骨髓萃取幹細胞培養的舊方法,這樣的痛苦要少得多了。該團隊共同領導人 Amy Gelmi 說明,高頻音能製造一種推動幹細胞的壓力,這種推動力促使幹細胞進入轉換為骨細胞的過程。幹細胞對週遭的物理力相當敏感,他們發現,高頻音波施加的壓力,是「說服」幹細胞快速有效地轉換為骨細胞的理想驅力。再生骨頭組織的核心挑戰之一,就是要確保其結構穩固,Gelmi 解釋,他們打算開始使用這種新方法,將幹細胞「調適」為準備轉換為骨細胞的狀態,然後進行一些打造植入骨組織的嘗試,例如將調適好的細胞填裝進「生化墨水」裡,再以 3D 列印做成所需植入骨組織的形狀。這並非運用千萬赫茲以上高頻音的首例,2020 年,RMIT 大學研究者就提出了多個可能的應用方案,包括更有效率地把藥物送到肺部,或者幫助身體更精確地標靶感染與腫瘤,而且已經實際用於促進特殊腫瘤藥物分子生成,以及超音波顯影。該校特聘教授 Leslie Yeo 受訪時指出,他們已經利用這種聲波的力量,來發展新的生化技術、合成先進材料,但目前的發現也改寫了以往對超音波驅動化學的認知,顯露出人類目前對這個領域的所知尚少,很多現象仍待進一步解釋。
烏克蘭推NFT「元歷史:戰爭博物館」 讓俄烏戰爭永流傳
上周五 (25), 烏克蘭政府宣布會以俄羅斯入侵的時間軸為主題,發行一系列的非同質化代幣 (non-fungible token,NFT) 向群眾募資,所有募集到的資金將運用在支持烏克蘭的軍事還有平民身上,並將此系列稱為「元歷史:戰爭博物館」(Meta History: Museum of War)。烏克蘭數位部部長費多羅夫在 25 號發布 Twitter, 宣布發行 NFT「元歷史:戰爭博物館」, 此系列將保留烏克蘭戰爭的記憶,以及烏克蘭人民的身分認同與自由的意志。烏克蘭副總理兼數位轉型部部長費多羅夫 (Mykhailo Fedorov) 在 25 號發布的 Twitter 上寫道:「俄羅斯靠著坦克摧毀烏克蘭,我們的武器則是革命性的區塊鏈科技。」烏克蘭政府此次發行 NFT 項目的目標,除了想找到資助烏克蘭戰事的經濟來源外,也瞄準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希望藉由發行 NFT「保存俄烏戰爭中所有真實事件的記憶,並在全世界的數位社群中散播這些真相」。過去一個月中,人們清楚認知到在戰爭當中的網路資訊有多混亂。特別是在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後,俄羅斯要求國內人民與媒體不許使用俄羅斯「攻擊」和「入侵」烏克蘭的說法,也讓烏克蘭政府決定用 NFT 作為打擊俄羅斯假訊息的一種有效手段。此次與烏克蘭政府合作的 NFT 平台 Fair.xyz 寫道:「我們倚靠區塊鏈的持久性、透明度與可訪問性,確保過去一個月的歷史永遠不會被抹除,並且在時間的變動下,之後也不會被竄改,保持著和不變性。」「雖然我們不知道戰爭在何時結束,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歷史由勝利者書寫』這件事不會在發生,(在 Web3) 歷史是由人民來書寫。」烏克蘭本次的 NFT 發行計畫,是由數位部長費多羅夫主導發行。圖為烏克蘭數位部長費多羅夫在基輔舉辦的 2020 年數位照明介面聯盟 (Digital Illumination Interface Alliance) 峰會上的演講。目前「元歷史:戰爭博物館」已經使用 Fair.xyz 提供的平台,在以太幣 (Ethereum) 區塊鏈上鑄造了 54 個 NFT, 內容主要聚焦於 2 月 24 日至 2 月 26 日,也就是俄羅斯入侵前三天發生的重要事件。在烏克蘭刺青藝術家祖克 (Yaroslav Zhuk) 的作品中,他以俄軍在 24 號清晨 5 點 45 分宣布開戰一事為靈感,畫出了一隻巨大的怪物在血紅色的天空下,朝烏克蘭城鎮發射導彈的畫面,作品中還插入一則 BBC 的特別報導,揭示戰爭已經拉開序幕。烏克蘭藝術家德米特羅 (Sheverev Dmytro) 則是在作品中畫了一個身上有著藍、黃條紋 (烏克蘭代表色) 的人,被烈火焚燒的畫面;作品的左上方插入了一則烏克蘭國家邊防局 (State Border Guard Service) 的警告,警示人們白羅斯 (Belarus) 也趁亂攻擊了烏克蘭邊境。在「元歷史:戰爭博物館」中藝術家德米特羅的 NFT 作品。每一個發行的 NFT, 售價為 0.15 個以太幣,相當於 500 美元。購買後,買家可以將作品再次轉售,一旦成交,烏克蘭政府也能得到部分利潤。美國財經雜誌《財星》(Fortune) 認為,NFT 也可視為一種仿戰爭債券,作為人們投資數位資產後的債務證券 (debt securities)。稍早之前的 3 月 2 日,烏克蘭數位部長費多羅夫曾在 Twitter 上宣布會以 (airdrop) 的方式,獎勵捐贈加密貨幣的人。此舉雖然成功引起國際關注,促使更多人蜂擁而至捐獻加密貨幣,但也造成網路上加密貨幣的騙局 ——(Rug Pull) 頻繁地發生。有鑒於此,費多羅夫不久便宣布取消加密貨幣的空投計畫,以防更多人因加密貨幣的詐騙而受害。
解開古代魚類耳朵裡的「石頭」秘密!專訪古生物學家林千翔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林千翔助研究員,在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就讀時,察覺自己不喜歡生醫、細胞、神經、生理等領域,因此準備考研究所時他決定選考「比較解剖學」, 而全臺灣只有一間研究所考這科: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林千翔進入臺大動物所後,拜師陶錫珍教授,成為罕有的陶門弟子。如今已經退休的陶錫珍教授,在臺灣大學教授脊椎動物解剖學超過 40 年,是臺灣少有的古生物學家。陶錫珍教授的招牌研究是魚類化石,而林千翔對魚類的耳石 (otolith) 化石特別感興趣。從 19 世紀末開始,便有學者研究魚類耳石化石,林千翔最早是在大學時,從地球科學系的課程接觸到魚耳石。臺灣有幾位擅長魚耳石的研究人員,都是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曾萬年教授的弟子,他們都專注於現今魚類,林千翔的目光則望向古代魚類。在林千翔前往義大利的巴里大學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Bari Aldo Moro) 就讀博士以前,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張至維教授,一起發表過《臺灣魚類耳石圖鑑》(Otolith Atlas of Taiwan Fishes), 記錄超過 1,000 種現生魚類耳石,已經算是小有所成的研究者。但是他仍然選擇出國深造,投入魚耳石化石的領域。在深入探討地中海與東北大西洋一帶的魚耳石化石,並升級知識過後,林千翔可謂此一領域最新世代的專家,他總算可以回答之前無法解決的疑惑,也發現還有好多新的題材等待探索!魚耳石是硬骨魚類耳朵裡的「石頭」, 在此當然不是指真正的石頭,魚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可以由新鮮活魚取樣,也能從地層發掘化石。一條魚頭部的內耳兩側通常各有 3 顆耳石:矢狀石、星狀石、礫石。最常用於分析,體積最大的是矢狀石。魚類從小魚苗逐漸成長時,耳石也漸漸一起長大;耳石和聽覺神經相連,是魚類的聽覺零件;演化歷程及生活環境有別的魚類,受到不同功能需求影響,會衍生出不同的耳石形態 。魚耳石形態主要和物種有關,根據不同魚類的耳石形態特徵,可以鑑定是什麼物種;而且血緣關係愈近的魚,彼此間的耳石形態往往愈相似,比較耳石的差異,也能判斷魚類間的親疏遠近、演化關係。林千翔表示,以魚耳石形態鑑定物種,概念類似哺乳動物的牙齒,就像哺乳類分類專家可以根據牙齒形態,判斷貓、金錢豹、馬、狼、羊、河馬、人等動物。不是魚類的動物也有耳石嗎?其實人類等陸生動物的耳朵內仍然有耳石,但是作用不是聽覺。人類聽覺的功能,改由磷酸鈣形成的耳骨負責。陸生動物的耳石體積很小,主要作用是保持身體的平衡,例如人的耳石小小一顆,萬一移位可是會感到天旋地轉的!魚耳石可以用於鑑定物種,但是這只是最基本的用途。分類固然重要,林千翔強調,人為認定的分類體系不斷變化,反映我們對生物認知的改變;持續累積的新知識、新觀念將改變舊的框架,那才是更有意義的知識進步。魚的耳石隨身體一起長大,因此兩者的體積呈正相關:耳石愈大,魚體也愈大。同一種魚類,搜集許多個體的耳石,便能評估該族群的體型組成。追蹤不同時期的族群組成,能掌握該魚類的演變;倘若和幾年前相比,魚類體型普遍變小,便能懷疑棲地是否遭到破壞,或是發生「過漁」──過度捕撈。林千翔實驗室的人馬會定期去大溪漁港等地,從下雜魚獲知不少訊息。不過林千翔提到,耳石大小儘管和體型相關,生長速度則不一定。一種魚即使最後耳石一樣大,也可能生長比較慢或比較快,也就是晚熟或早熟;缺乏其他資訊下,光靠耳石形態不見得能分辨成長史,必須要切片研磨讀取其年齡資訊。「石首魚科」(Sciaenidae) 是林千翔深入研究的一群,可食用的大黃魚、小黃魚都屬於這群;兩者受人類大量捕撈影響很大,中國沿海也有不少魚塭養殖。大黃魚、小黃魚是不同的魚,大黃魚即使體型縮水,還是大黃魚。林千翔便由耳石觀察到,在過度捕撈和人為飼養下,出現「小隻的大黃魚」, 牠們現今的族群年齡結構也與古代有所不同。耳石能判斷魚的不同種類,可由一批取樣辨識其中有多少物種、各種魚的相對比例 (豐度) 為何,也就是「群聚構造」(community structure)。自然或人為引起的環境變化、過度捕撈,讓某些魚變少,其他魚比例增加,都可能影響群聚構造。林千翔在博士後研究時,前往加勒比海研究魚耳石,比較古代和現代的群聚差異。古代魚耳石的保存與尋找,也是一門大學問。魚類死亡後,耳石、牙齒、骨頭、鱗片等構造,都有機會變成化石留存,而不同構造的化學成分不同,各有適宜的保存環境。耳石的成分是碳酸鈣,和同屬碳酸鈣的貝殼、有孔蟲比較容易一起保存;但是磷酸鈣構成的魚骨、方解石形成的扇貝,與耳石適合的埋藏條件不同,不容易在地層中一同見到。林千翔的博士後題目是研究加勒比海地區,珊瑚礁魚類的組成與改變。珊瑚礁周圍一向有豐富的魚類生活,它們死亡後想必會留下不少耳石,但是從珊瑚礁石灰岩中取出裡頭的耳石,技術上有困難。幸運的是,多明尼加一處 7,000 年前的古代的潟湖與海阻隔後,其尚未形成石灰岩的礁體,貢獻不少耳石及不同海洋生物遺骸樣本。比較後意外發現,現代魚群的多樣性比古代更大。推論是由於周圍環境改變,有些和珊瑚礁關係不大的魚類也移入附近,而不是珊瑚礁魚群原本就這麼多元。由此看來,礁體也可以作為魚耳石的取材來源,研究附近的魚類群聚構造。假如往更久遠的年代探尋耳石,便有機會得知更遠古的魚類狀態,甚至見到同一類魚,在不同年代的演化改變。林千翔分析過更新世早期嘉義牛埔地區的魚耳石化石 (距今 122 到 195 萬年前), 以及中新世晚期臺灣北部的魚耳石化石 (距今 500 到 800 多萬年前)。最近又取得一批海洋岩芯樣本,可以調查距今 46 萬年來,西太平洋的魚類多樣性與豐度。然而林千翔提醒,魚耳石雖然好用,也只能重現古代魚群一部分的資訊。有些環境條件根本不會有耳石留存,某些魚類的耳石也不易留下 (例如河豚所屬的魨形目,耳石很小), 還是要搭配牙齒、骨頭、鱗片等材料,加上其他方面的資訊,才能更完整地認識古代魚群,以及它們所屬的生態系。與人為活動相關的考古遺址,也可能保留魚耳石。臺灣的南科考古遺址群,從近五千年前的南關里東、南關里遺址開始,延續數千年之久;分析遺址中出土的魚耳石,可以推敲古人的資源利用,以及當時的生態環境。出土年代較早的魚耳石非常多,後來卻明顯變少;這是利用資源的方式改變,或是過度捕撈所致嗎?林千翔團隊分析後發現,和過漁沒有關係,主要是因為海岸線地貌變化導致利用資源方式改變。另一項研究由印度洋的大目鮪肚子裡取材,分析鮪魚肚中的耳石,研究大目鮪吃的小魚組成。光憑遺傳學分析方法「DNA 條形碼 」(DNA barcoding) 也能得知食用魚的種類,不過林千翔表示,唯有耳石才能釐清鮪魚吃進小魚的體型,並藉此得知個頭較大的鮪魚,吃下的食物魚也比較大。除了形態方面的資訊,耳石隨著魚一同成長到死亡,也紀錄著一條魚的生命歷史。魚的耳石是逐漸形成,並且包含當時進入魚體的微量元素。比較耳石先後形成的部分,各種成分的變化,可以認識這條魚在不同時期,周遭的生活環境。像是在魚耳石中偵測到重金屬,意謂那時水中有重金屬汙染。穩定同位素 (stable isotope) 意指半衰期非常長,可視為不衰變而持續存在的同位素。各種穩定同位素,進入魚體後留存於耳石之中,反映當時的狀態。例如分析氧 18、氧 16 穩定同位素的比例,能估計當時的水溫高低;而交叉比對碳、氧、硼等不同元素的穩定同位素,可以獲知鹽度、酸鹼值等環境訊息。耳石除了碳酸鈣之外,也有極低比例的蛋白質。蛋白質中的碳、氮皆源於食物,所以碳、氮的穩定同位素可以記錄魚的攝食來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藻類...... 這稱作「營養階層」(trophic level), 穩定同位素氮 (d15N, 以下稱氮 15) 會隨著營養階層增加而累積,假如主要吃肉類,氮 15 的相對比例會比只吃植物、藻類更高。分析氮 15 能評估該魚的攝食來源 (或是對象) 落在哪個營養階層。有些魚幼小階段和成魚階段的攝食對象不同,可以由氮 15 的差異看出變化。理想狀況下,綜合耳石內多種元素的穩定同位素,有機會認識一條魚在生命不同階段,飲食成分、水溫、住在淡水或海水、鹽度、酸鹼值、周遭是否有汙染等訊息。除了上述研究之外,林千翔最有野心的想法或許是「重現古代海洋的聲音」。耳石是魚的聽覺構造,形態反映魚的聽力。聲音稍縱即逝,不會留下任何記錄,可是假如能找到耳石形態和聲音的關聯,或許就有機會根據古代魚類耳石的形態,回推當時它所能聽到的聲音。本題材潛力很高,目前仍在初步階段。臺灣有很多人對化石收藏、研究有熱忱,林千翔在訪談中提到,他歡迎對魚類及海洋生物有好奇心的學生,加入他主持的海洋古生物實驗室,目前有一系列與海洋生物化石相關的研究正在進行著,特別是針對臺灣及西太平洋地區的材料。研究者只要認真投入,都有機會從中實現自我。
以前沒有法醫怎麼驗屍?一窺古代官員的驗屍指南
看到這二句,腦中應該立刻浮現熟悉的談話節目風格和對話場景。雖然上述是虛構情境,但內容卻半點不假。這本書是《洗冤錄》, 在傳統檢驗屍體過程中,此書不僅是判斷死因的重要依據,還可能影響罪刑輕重。繼續深究,更發現傳統驗屍中,判斷死因的人反而不是醫生,而可能是官員和仵作聯手根據《洗冤錄》得出的結論......。中研院近史所謝歆哲助研究員平常最愛看犯罪推理的電視節目,或懸而未決的奇案追蹤報導。這與她的本職一點也不衝突,因為她的研究範疇正是從《洗冤錄》出發,從嫌疑人、官府、仵作及被害者的故事中抽絲剝繭,探看古代人如何理解和應用傳統屍體檢驗知識。傳統驗屍知識其實與醫學沒有太大關係,與今日大眾認知的法醫學並不一樣。《洗冤錄》源自成書於 13 世紀的《洗冤集錄》, 由南宋官員宋慈集結當時屍傷檢驗知識所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檢驗屍體專書,記載驗屍方法、現場勘察、檢驗屍傷的法令及鑑定死傷判斷等內容。後世流傳不同版本,甚至各地官府也有可能使用不同版本,導致可能跨一個行政區,驗屍結果就完全不一樣。我們目前所知的統一官方版直至 1742 年 (清代) 才由律例館編篡刊行。謝歆哲說,從《洗冤集錄》到《律例館校正洗冤錄》, 驗屍知識及其思考模式基本上沒有典範轉移的巨大變動,國家官方地位的取得才是最具意義的變革。一件命案從偵察到審判相當耗時費神,從發現屍體、驗屍到審問必須經過層層環節。清代怎麼驗屍?和現代有什麼不一樣?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從清代刑案紀錄中歸納出的大致通則是這樣:當發現有人死亡,死者家屬或證人通報地保、鄉約。地保、鄉約至官府通報命案,進入驗屍準備程序。官員帶仵作到屍所驗屍,仵作相驗時會報身長、性別、衣著、面色、有無生病、身體傷口形狀、顏色,傷口是否位於致命部位等。仵作根據觀察說明死因為何之後,官員會再次親驗,親驗無異後,返回衙門審問犯人及其他關係人。這還只是第一次驗屍,而且是比較理想、順暢的流程。清代規定人命案件的判決需經過層層審查,州縣一級審完再到府、省複審,最後才到中央。每升一級,負責覆查的上司必須重新檢視命案偵辦報告中的各個環節,是否合情合理且合法。若審理結果和前一級相同,就會很順利;反之,若發現案情不單純,有時甚至必須重新驗屍,因此通常一二年以上的審理時間跑不掉。「清代驗屍跟當代不一樣,驗屍一定是在『屍所』, 換言之,是屍體在的地方,可能在案發現場,也有可能是陳屍處。」謝歆哲說,很多古裝劇都會呈現官員或仵作在衙門的「驗屍室」裡驗屍,這是錯的。清代的程序非常強調在屍所驗屍,甚至禁止「弔屍檢驗」(意即將屍體帶到他處檢驗)。同時,也十分強調涉案人、關係人和家屬一定要在場,一般大眾也可以圍觀。強調這點的目的在於使驗屍過程中,關於屍傷屍狀的觀察都能夠「公同一干人衆,質對明白」(註 1)。也就是說,一份驗屍報告的公信力,甚至說它的真實性,不單單建立在官方書籍裡的專門知識,以及操作此專門知識的人的權威上,而是需要民眾的在場眼同監督,認可官府的確按照官方手冊驗屍,才能圓滿。這是從驗屍地點的差異,衍伸出清代驗屍思維與現代的專家文化非常不同的所在。清代驗屍思維與現代專家文化不同,不單是專業知識和權威,還需要涉案關係人與屍所現場民眾的監督與認可。古代人面對死亡常常都是在街頭巷尾,並直接跟屍體接觸。相較於現代人辦理死亡時,相關從業人員的細緻分工以及一些程序上的規範,皆拉遠了生與死的距離。謝歆哲表示,「對於死亡跟有死傷的犯罪,現代與清代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把它物化了」, 好像把這兩種人類生活中正常會發生的事件特意強調成特別的事物,這是現代特有的觀念。另外,清代命案以鬥毆致死為大宗,因此在報案時,多數已經知道兇手是誰,甚至在報案時便已被拎去衙門,再加上報案呈文的格式要求對案情做概略的說詞,因此,當官府接獲報案時,已經有一個既有的案情敘事,有待官府驗證。這種法律文化上的特色,直接影響到《洗冤錄》的知識內容,導致書中常常以屍體、傷口兩兩對比的結構呈現。謝歆哲補充,《洗冤錄》在告訴讀者,什麼樣的死因會對應到什麼樣的傷狀時,很常是用二元對比的症狀來說明。例如,若為上吊自殺者,則脖子後的繩痕兩端不會交在一起。相反地若是被人勒死,這兩道繩痕會交在一起。「用兩個互為相反的表徵,去分別指向兩個相似但互斥的死因」, 謝歆哲說道,如此可以讓官員很方便對照,並驗證報案人的說詞是真是假。驗屍過程中靈魂人物之一則是仵作。與現今社會地位較高的法醫相比,清代仵作的身份其實是賤民,其子孫都不能參加科考。「因為以前覺得接觸屍體這種事是相對不上流的」, 謝歆哲說道。即使如此,仵作還是要接受官府考評。省長官會到各地抽驗仵作對《洗冤錄》是否熟習,沒有考過的仵作必須罰錢。「這份職業的考核不在於考試通過、拿到執照、入行,而是執業後接受抽驗」。至於仵作的意見會被視為「專家意見」嗎?謝歆哲說,官方《洗冤錄》、仵作跟官員三方之間的關係很微妙。官方《洗冤錄》在法律和形式上皆有強制力,從國家的立場出發,會希望所有驗屍都可以憑著謹遵官方手冊的指引而順利完成,在這個觀點下,官員和仵作純粹按表操課,並且互相監督、制衡 (當然由於社會地位之懸殊,主要是官員監督仵作), 因此很難說可以直接對應到現代意義下的「專家意見」。但是,如果沒有辦法全然機械性地套用官方《洗冤錄》, 因而需要仵作多做說明的時候呢?由於官員也會擔心這種外於制度規範的補充解釋可能會遭致上司批駁,因此會更小心地把關、檢視其合理性。而當官員將這種額外解釋寫進正式報告的同時,其實就是在為仵作的意見背書,也就是說他正在背負連帶責任,是有風險的。如此看來,傳統驗屍知識算是醫學嗎?謝歆哲強調,「回到古人的生活脈絡去看,《洗冤錄》的目的是幫助斷案人判斷死因與下手輕重的等級,幾乎沒有生理學原理的討論,比較是法律上的依據」。接著謝歆哲說,雖然從文獻中偶爾會看到官員傳喚醫生到驗屍現場,但是如果因此將屍體檢驗學理解為醫學的一部份會有問題。因為研究刑案紀錄會發現,通常被叫來的醫生,不是隨機的,一定是死亡不久前曾醫治過死者的醫生。官員會依醫生的證詞來判斷該次患病有沒有可能是死因,所以醫生給予的不是像當代法醫的專家證據,而是一種目擊證據。一般刀傷尚能用觀察紀錄,下毒殺人應該與醫學更相關吧?謝歆哲提到:「大部分案子發生時,報案人對案情已有初步認知,所以報案時便會說是服毒,官員再依此描述用銀釵驗毒。」而《洗冤錄》中也有提到人若服下砒霜、斷腸草等毒物後,屍體會呈現什樣的傷狀。後人增補毒殺實例時也有提到其他《洗冤錄》沒有提到的毒物。例如某嫌疑犯坦承用某物製成毒藥,但是《洗冤錄》卻沒有相關記載,官府因此不知如何結案。文獻記載官員有將該物拿去餵雞實驗,不過後續如何不了了之。謝歆哲說:「官員有無將實驗結果如實寫進報告也無從得知。不過當時驗屍都以《洗冤錄》為根本,沒辦法用既有驗屍知識驗屍時,就得仰賴供詞和官員查訪,但這也脫離驗屍知識的範疇了」。清代除了駁案 (註 2) 以外、人民不服判決從而上告 (註 3) 也有可能啟動重新驗屍的機制。有時候第二次驗屍可能推翻第一次驗屍的結果,連帶發現官員根本沒有親驗或不熟悉《洗冤錄》的內容。除此之外,有點誇張地說,清代任何人想到都能上告。謝歆哲笑說,「古代人可能還比當代人還愛提告」, 動機千奇百怪,舉凡質疑驗屍結論或是質疑官員、仵作收賄等都可以上告。不只被告家屬,死者家屬也很愛上告。但是,官府也有一套方法杜絕濫用上告權利,他們會要求上告人必須寫清楚陳控理由,必須敘明質疑的點是什麼。如果質疑的是驗屍結果,還必須具體地說明哪個部位驗錯?正確應為如何。一旦重新啟驗發現屍傷與陳控內容不合,以現代話來說,陳控人得負刑事責任,可能會吃上誣告的官司,罪行依照本罪減去一、二等,重至流放、死罪,皆有可能。相較於官箴書中批評地方官不用心檢驗的老生常談,謝歆哲更關心清代驗屍的具體故事和裡面的各色人物,以期了解知識在當時被使用的多元樣貌。例如有些官員會去改文字紀錄,將木器改鐵器;或是仵作改動屍體上的顏色或傷痕,以使嫌疑犯被判相對重的刑罰等。謝歆哲強調,不用心檢驗的官員,不代表不懂檢驗知識。常常發現這些「惡」官員其實很懂得利用檢驗知識和審理程序知識來保護自己或鑽漏洞。清代《刑科題本》中記載一位縣官孫廷標,他的手下收賄、竄改第一次驗屍的紀錄,以助兇手脫罪。被害者家屬對不實的驗屍報告自然不依,於是向省呈告,要求重驗。此時孫廷標想:若手下遭舉發,他也須負連帶責任。遂決定幫手下掩蓋罪行,做法是搶在第二次檢驗前,在屍骨上偽裝傷痕。死者家屬上告時,在陳控書中指明了一處漏報的致命傷,可致嫌疑犯被判死刑。孫廷標得知後,命手下將屍骨挖出,用白臘等物隱蓋家屬指明的致命傷,並在該處旁的一個不致命部位上製造假傷,意圖羅織成是被害者家屬假造傷痕以誣陷主嫌。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孫廷標案件後來也東窗事發,全案的案件紀錄長達好幾百頁。謝歆哲表示,也有人會「藉屍圖賴」, 亦即用屍體詐財。例如有兒子會讓老媽媽自殺,他再把屍體放在大戶人家門口索錢。大戶人家抱持著錢能解決就不要上官府的心態,便付錢了事。文獻中甚至有記載「集團式藉屍詐財」, 一旦得知某家人很窮且有人快病倒時,集團成員會先去「預約」, 等到人一死便取得屍體,再去勒索他人。諸如此類的故事在官方文書或官箴書裡中不勝枚舉。若有機會將古代驗屍拍成影集,除了想改正驗屍地點是「屍所」, 不是在衙門的密室手術台之外,謝歆哲最想把「刁民」請上大螢幕。她說,有一些上告者真的可說是刁民,而且多半是文化水準較高的民眾。例如一位知州曾在官箴書中記載一位訟師,不僅將《洗冤錄》倒背如流,還知道官府專用的驗屍表格。因此當訟師懷疑自己出嫁的女兒並非自殺身死時,他宣稱說自行紀錄的內容和官方驗屍表格不一樣,堅持自己才是對的。案子纏鬥到知州上任才辦得了他。儘管這是知州為彰顯政績而寫,但謝歆哲說,由此可窺見當時官民的權力關係如何圍繞著驗屍而互動。清代驗屍知識不完全等於法醫學的前身,其關鍵在於知識史研究角度的切入。謝歆哲說:「驗屍知識只是一個案例研究,我好奇的是人類的知識在不同時代氛圍怎麼運作」。她認為知識史研究很像是這個星球的人去研究另外一個星球的人 (清代士大夫)。兩個星球上的重力、引力完全不一樣,需要設身處地去思考、找到他們的邏輯,所以研究者不能用自外於脈絡的標準去定義什麼是科學,或者什麼是精準、確實。用自己星球的認知去檢驗對方,是找不到答案的,意義也不大。十八世紀,官方《洗冤錄》推出後,一些士大夫或幕友以私人名義編撰各式「參考書籍」。其中一類是法律案件集,裡面彙集編者認為對學習驗屍實作可能有幫助的刑案紀錄,通常是驗屍過程比較無法如理想境界中那樣機械性套用《洗冤錄》的案子。在這些案件中,與《洗冤錄》內容明顯有出入者,最受現代學者的注意。這多少反映了現代對科學知識特性的一種認知,認為知識的發展是透過理論與實際現象的碰撞,最後修正錯誤這樣的一個歷程,從而便造就對古人如何改正既有知識內容的問題特別感興趣。可是謝歆哲比對後發現,此類案件集收錄的案子,其實九成以上都還是完全按照《洗冤錄》去驗屍,只是有些案子裡的情境比較罕見,或者在另外某些案子中,需要辦案官員更謹慎的推理。這是要用實例告訴讀者,通用規則應用在不同的具體個案時有一些眉角,必須對《洗冤錄》裡的各種指引融會貫通。她說,因此,這些案件集的成書目的不是要來糾正《洗冤錄》可能的錯誤,反而是要教人如何有效使用《洗冤錄》。謝歆哲認為,若單單以「理論」與現象的衝突乃至「理論」的修正,來看待這些案件集,會把當時人面對知識的態度,以及他們試圖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等種種的多元性皆一併抹除。這就是謝歆哲做知識史的方式。她說:「《洗冤錄》呈現的是一個個很具體的知識成果,我的研究就是從這些看似很表層的知識內容中,挖出他們看事情的方式和預設的思考模式」。只是看出思考風格還不夠,研究者得再回到歷史脈絡中去探問,為什麼這群人會預設這些?驗屍知識和什麼樣的理念或文化有關聯?如此一來,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清代士大夫是如何看待《洗冤錄》, 而不僅僅單純地將其視為一本技術書籍。註 1: 引號中的引文出自〈大清律例。斷獄。檢驗屍傷不以實〉。註 2: 駁案指的是下級承審官員的報告,被上級覆審官員挑出問題,因此駁回。註 3: 上告是指人民不甘判決結果,到別的衙門陳控。
「科學家也需要 Art!」持續破解果蠅大腦神經迴路的李奇鴻
神經系統如何運作?這對以前的科學家來說是黑盒子。由於大腦發生錯誤或出問題時,會直接表現在外在行為上,早期科學家想了解人腦運作機制,只能透過腦部哪裡受傷壞掉或中風等,知道腦部的大概功能區域,但沒辦法進入細胞層次。「在生物學的發展上,除了需要有智慧的思考,其他都要靠技術去推動。你可能想到一個有趣的題目,但也許要 30 年後,才出現足夠的技術來解決問題。」李奇鴻舉例,從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電生理技術、分子生物學到結構生物學發展,每個都在細胞、分子、及系統層次開啟了新的世界。隨著顯微技術與遺傳工程日益完備,果蠅成為現今熱門的腦科學研究對象。李奇鴻指出,「果蠅的生長速度快,相較老鼠要幾個月成熟,果蠅只要兩週。果蠅的大腦複雜程度介於人和單細胞生物中間,結構跟人高度相似,成果可應用在人身上。」因此,近 10 幾年來是神經科學大起飛時代,科學家透過遺傳學方法控制果蠅的神經元活性、觀察行為,藉此了解哪些基因會影響大腦發育和運作,逐漸破解神經迴路的奧祕。「我在選博士後研究時,想到底要做線蟲、老鼠、魚、果蠅或其他模式生物?最後才選果蠅。回想起來,近年剛好碰到果蠅相關技術蓬勃發展,選果蠅是很正確的決定!」李奇鴻笑道。李奇鴻引用知名神經科學家 David Marr 的三層假說 (tri‐level hypothesis), 認為大腦運作有三個層次:Computation level (運算): 神經系統在做的事,如分辨顏色、觀察東西移動、辨認物體是圓是方、是蘋果或橘子等。Algorithm level (程序): 神經系統的操作方式、程序怎麼做。 Implementation level (實行): 神經系統如何透過神經元、神經網路來達成這個程序。李奇鴻表示,「過去多數神經科學家都在討論 computation, 再探究 algorithm, 卻沒辦法解決 implementation 。現在因為具備技術,科學家終於能找出 implementation, 再回推上層問題,甚至發現 algorithm 跟原本想的不一樣。」關於神經系統的操作方式 (Algorithm level), 也有因為技術進步而解決爭議的案例。李奇鴻舉例,以前神經科學家在研究視覺系統感受物體運動的機制,曾出現幾種理論,HR 理論認為神經訊號是用乘法,另一派 BL 理論認為是用減法,爭議了很久。近年科學家發現,原來視網膜感知系統的運算機制是混合的,一共三種,稱為 HR-BL 混合視覺運動偵測器。過去兩派都只對了一半。Hassenstein-Reichardt (HR) 模型:從昆蟲行為研究而來。當有偏好方向 (從左到右) 的視覺刺激出現,左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這個信號會被延遲 (時間 τ), 接著右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兩者的訊號會同時到達下游的神經細胞 (X), 訊號將會相乘,生成運動訊號。當有非偏好方向 (從右到左) 視覺刺激出現,兩個訊號會在不同的時間到達,不會生成運動訊號。Barlow-Levick (BL) 模型:從兔子電生理研究而來。當有偏好方向 (從左到右) 的視覺刺激出現,左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接著右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但它為抑制訊號且會被延遲 (時間 τ), 左邊的訊號會先到達下游的神經細胞,生成運動訊號。當非偏好方向 (從右到左) 視覺刺激出現,左、右兩個光感應神經元的訊號會在相同時間到達,刺激訊號和抑制訊號互相抵銷,不會生成運動訊號。近代電腦的所有運算都能用 and、or、Xor 三個邏輯閘表達,科學家想知道,大腦裡有沒有類似但更高階的神經迴路運作方式?「從感官到行為比較容易觀察和操作,目前在視覺運動方面的神經迴路運作,我們知道的最多。」李奇鴻近年在做昆蟲視覺與行為研究,發現昆蟲在感受顏色,如綠光和紫外光時,感光細胞的處理方式是先將紫外光跟綠光的強度做比較,把兩個光的強度相減,讓原本兩個訊號變成一個訊號,所謂的「顏色拮抗」。「這種神經迴路能解析、比較兩個顏色強度的差異性,因為大部分在視覺上最重要的正是對比。拮抗運算模組能在一片訊號裡找出哪裡最強、其他較弱。其他感官機制也一樣,像觸摸物品時有凸出來的部分較重要,聽覺上要找出哪個聲音特別高等,讓最重要的訊號能凸顯出來。」李奇鴻補充道。2021 年李奇鴻的團隊首次發現果蠅視覺系統堆疊了多套拮抗運算模組,以達成顏色及空間接受域雙拮抗的效果,成果發表在《》。這樣的神經迴路可以比較相鄰的顏色,產生色彩區間對比感。「沒這樣的功能,我們就看不出紅配綠很悲劇了!」李奇鴻笑道。科學家們正努力鑽研果蠅大腦的神經運算迴路,希望逐步整理出基本運算模組。或許有一天,看似複雜的大腦功能,都可能用基礎的迴路來破解!我滿晚才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我對電腦有興趣、喜歡寫程式,大學上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家裡也希望我當醫生。不過在實習時,我發現自己對治療病人沒興趣,反而對問題或疾病本身更有興趣。跟幾個老師談過之後,我決定不當醫生,跑去清華大學讀生命科學,後來就到中研院。因為有醫學背景,一開始比較想做能立刻解決問題的研究,像是用蛋白質跟毒素的綜合體來治療癌症。但後來了解,如果沒有深刻了解致病機制、沒有鑽進基礎科學研究,很難有突破。後來去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攻讀博士,在洛克斐勒讀書期間,大家常互相交流,對我有很大的啟發。那時我在鑽研結構生物學,希望了解疾病真正的生理過程,曾解開愛滋病病毒跟人體信號傳遞有關的蛋白質結構。博士畢業前,我接觸到神經科學,感到很有興趣,就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讀博士後,學神經科學裡的發育學,想了解大腦在發育過程是如何用不同分子在細胞間傳遞訊息。那時我待在很大的實驗室,老師不太管學生,要自己想辦法或跟旁邊的人學習,很多人素質都很高,學習環境很好。之後我進入美國國家衛生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 開始開實驗室帶自己的團隊,待了 16 年,算是真正進入神經科學領域,直到現在依然在做相關研究。每個人的人生選擇,都被以前的經歷主導,如果沒有醫學背景,恐怕我不會去學結構生物學或走入大腦神經科學領域。我 26 歲出國,在美國也待 26 年,幾乎完全融入美國生活,實驗室運作得蠻好,連太太也是美國人。但在美國很多年後,內心出現一個很深感覺:我在臺灣待過這麼久,臺灣是我進入科學的起點,也許該回來教教臺灣的子弟。剛開始有些想法,曾受邀回臺演講幾次,但沒有下決心。後來出現一個重要轉捩點。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 30 週年慶時邀我回來演講,那時有機會跟歷任所長聊天,這些所長中許多是我過去在中研院碰過的老師。聊了後感觸很深,發現每任所長都要面對分生所的成長或各種問題,每個所長都有獨到的見解和重要貢獻。我看到分生所運作得很好,覺得非常感動,內心想:也許我回來能效法他們,也許對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發展能有一點點實質貢獻。雖然如果待在美國國家衛生院,我也會有這樣一個機會,但還是想帶自己的子弟,把力氣用在自家子弟身上,讓自己的國家和組織進步。我想將在美國國家衛生院學到的經驗,像哪些組織可以運作、哪些不行,嘗試帶回臺灣。我很清楚可能碰到的問題,像科學研究會受影響,要重新花幾年時間建立實驗室,但那次契機讓我徹底下定信心。我曾跟廖俊智院長開玩笑,就算不給我錢,我大概也會回來。因為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自己能為中研院、為臺灣做些事。畢竟中研院也一直都像我的家!不過,畢竟過去在美國實驗室和家裡都是講英文,只有打電話給媽媽會說臺灣話,因此,2018 年剛回臺灣時,國語講得不太流利,臺灣話反而比較流利。國外最大特點是學術交流很頻繁,雖然國內也蠻頻繁,但他們交流層次更深入。也就是說,我跟參與的老師交流之後,常能改變想法、做事方法或方向,且是正向的改變。國外老師受邀演講,會很積極在幾小時內一直談,在一天中完全沉浸其中,不單講出自己在做的東西,也要求聽眾給予批評或建議等,彼此有深度交流,我每次參加都覺得收穫很多並產生合作可能性。國內我的經驗是,演講結束後比較缺乏機會跟其他老師深度溝通,領完演講費就屁股拍拍坐高鐵回來。這可能是國內的慣有模式,我覺得需要改變。現在所內我也要求大家,既然花錢請老師來,一定要做深度交流,請對方給予建議。重要的不是形式或邀到諾貝爾獎得主之類,而是在演講結束後、這個人走出我的辦公室、這些人離開後,對我做的事或做事方法,是不是有什麼實質的改變?在其他科學家交談中是否能得到啟發,改變自己的思考或做實驗方式?或聽聽別人告訴你,你還有哪些沒想到的地方?分享,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技術,在交流過程中,當我們可以把一件事講清楚,自己也會茅塞頓開,知道問題在哪。現在所裡的計畫是把老師分成各種不同興趣小組,組內做交流或有跨組活動。其餘像寫計劃、申請經費、經營實驗室或撰寫並發表文章,這些是基本技術問題。做任何工作,一個是基本的核心技術,如果沒有「技」就無法生存;另一個是 「藝」(Art) , 可以驅動你一直做下去。訓練人才時,除了培養技術,還要訓練 Art。我想在科學裡面,Art 有很多面向。例如,你怎麼選擇一個問題,怎麼找切入點,如何把一個大問題拆成幾個可攻破的部分,一步步去解開,這是一種 Art。尤其在選擇問題和切入點上,要有獨特的見解或洞燭先機才能成功。科學家必須創造有用的知識。什麼叫有用的知識呢?就是聽到學到後,會改變你想事情的方向或做事的方法。很多東西都可以研究,只要科學方法夠嚴謹,都可以得到一些知識。但到底要選擇什麼題目呢?什麼叫做有趣的問題呢?評斷這些就是科學的 Art 。如果說在人類前面是一個黑暗深淵,知識像光照亮我們前面的路,科學家就像站在最前面,要知道如何踏出那一步?怎麼踏出去?這是 Art。當科學家看到一個問題、問題成形後,最重要的關鍵是如何選擇一個核心問題去解決。就像玩拼圖時,要放下去最核心、最重要的那塊拼圖。我回到臺灣後,覺得這裡的研究環境很好,儀器不輸人家,老師很優秀。但可能我們多半只是關注自己的研究,沒有花時間認真去思考,最重要的一塊拼圖在哪裡?當我們有更深度的交流,才能找到最核心的那一塊,做出最重要的貢獻。在碩士、博士訓練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從「讀」科學變成真正「做」科學。我們攤開一本教科書,看到裡面講這個、那個,只是讀人家的科學。即使去念了原始文章,仍然是看著科學怎麼被別人做出來而已。自己真正做研究才知道,教科書上每一頁、每一句,背後都可能有數千篇文章支持,那時才知道自己很渺小,懂得謙虛,了解自己一生能做的有限。所以,每次要跨出一小步,要想該怎麼跨最有效率、得到最大效果。我認為,在碩士班或博士班,最重要的就是了解這種感覺。有些學生可能覺得,反正我很渺小,世界這麼大,即使做一輩子,即使最成功的科學家,也不過是得到教科書上面的一句話而已,我怎麼做都沒關係啊。 但我們必須帶領學生了解,這個計畫不是老師叫你做才做,而是讓學生覺得這個計畫是自己的,有前進和發展的空間,就像自己的小孩,必須負責。以前在碩、博士班,剛開始學會技術、實驗做出結果,或能像人家一樣發表文章,會很高興,但這很短暫,真正的轉捩點是我知道有什麼事,是全世界任何人都不知道的那種驕傲,才是真的能支持很久的。我還記得在某一天做到早上五點,從實驗室走出來,知道有個東西全世界只有我知道的喜悅!當學生曾感受這種發現真實的快樂,你不用規定他早上幾點來、晚上幾點走,他自己就有動機做。當一個人想這東西應該是怎樣,想辦法做實驗證明出來時,那真的是一種快樂。我想,這是任何其他行業都沒辦法比較的!學生是要培養成未來的科學家、獨當一面,應該讓他自己走。即使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也要讓他自己走出來,而且,他自己想到的,比你告訴他來的有用。其實,我當老師最興奮時,是學生告訴我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會覺得很喜悅,學生想到我沒想到的東西,表示他們有進步,比我還厲害,這很棒!
在元宇宙更加痛快吧!日本公司開發全新裝置,將痛覺引入虛擬世界
人們以為戴上 VR 裝置進入到元宇宙後,就能逃避一切現實世界的痛苦,但一家長期研發人類觸覺與感知的日本新創公司 H2L, 宣布他們能把「疼痛的感覺」注入到虛擬世界中,玩家只需要再戴上他們發明的一種腕帶裝置,就能在遨遊元宇宙的過程中產生痛覺與觸覺。圖為 H2L 耗時多年打造的模擬觸感體驗裝置。H2L 的腕帶裝置會偵測人們的肌肉動作,並讓玩家的替身 (avatar) 在元宇宙裡重現與現實世界時一模一樣的舉動,於此同時,玩家也能立即體會到做出這些動作後的回饋,例如玩家在虛擬世界中抓起一樣東西,會立刻感覺到那個東西留在手中的重量。這一切替玩家帶來觸覺感受的背後原理,是利用非常微量的電擊刺激手臂上的肌肉,營造出類似的感官體驗,像是拋接球時感受到的衝擊,或是手臂被鳥兒輕啄時出現的異樣感。H2L 的共同創始人兼執行長玉城繪美表示:「痛覺的體驗會讓虛擬世界更像是真的 (世界), 帶來更豐富的臨場體驗及沉浸式的感受。」H2L 在 YouTube 頻道上展示了 H2L 的腕帶裝置的功能,在射擊遊戲與互動遊戲上都可以擁有更加真實的體驗。事實上,早在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宣布進軍元宇宙前,H2L 就已經投入 10 年的時間研究這一類模擬觸感的技術,將其應用在電玩遊戲和旅遊的 VR/AR 科技上。玉城繪美透露,這是她下定決心想深入研究的領域,而她會對這項技術寄予厚望,多少與她個人的經驗有關。在接受《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的採訪時,玉城繪美提到她青少年時因為心臟病的緣故,某次讓家族原本預定好的旅行泡湯了,這段經驗使她開始思考:為什麼世上沒有一個裝置可以讓人待在房間裡,就能體會外出旅遊的滋味?玉城繪美想做出一種裝置,協助像她身體一樣不好的人也能感受到外出旅行的樂趣。當這個想法在她心中萌芽後,她決定研發出一項產品,藉由電腦縝密的計算能力,模擬出人類身體上的感受,她也為自己訂下遠大的目標,期許這類科技能在 2029 年時發揚光大,她說:「(希望這個技術) 能將人類從空間、時間與身體各種方面的限制中解放出來。」玉城繪美的願景也得到日本大型企業的肯定,日本 Sony 在 5 年前相中 H2L, 投資約 8,2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23 億 5,950 萬元) 的經費。H2L 的腕帶裝置現在已在網路上公開販售,每個售價 82 美元 (折台幣約 2,360 元), 不過販售的區域目前只限定在日本。不過,H2L 不是唯一一家研究這類模擬觸感技術的人,愈來愈多科技公司投入心力在如何讓虛擬世界更有真實感,除了 Meta 的實境實驗室 (Reality Labs) 正在打造一種模擬觸感的科技手套之外,義大利技術研究院 (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 也宣布他們開發了最新的替身機器人,將原來十分可愛的 iCub 機器人改良,產製出第三代的 iCub3。義大利研發的這款 iCub3 替身機器人,它能完全模仿使用者的一舉一動,包含表情在內。使用者可以透過遠端操作,讓 iCub3 去到使用者無法到達的任何地方,同時使用者又能從 iCub3 在現場獲取的資訊,接受到視覺、聽覺、觸覺與感官上的回饋。「我們相信這個研究技術在許多領域都具有很大的潛力。」義大利技術研究院的人工智慧和機械智能實驗室研究員普奇 (Daniele Pucci) 表示,在 COVID-19 疫情的大流行後,遠端遙控的技術愈來愈被重視,例如在醫療保健與物流服務上,「另一方面,這個技術也能協助到身體有障礙的人投入工作,或是執行一些真實世界的任務。這也許是一種更進步的復原和義肢技術」。
快,還要更快!印度佐馬托外送「10分鐘最速送餐計畫」
下個月,印度古爾岡 (Gurgaon) 的外送平台佐馬托 (Zomato, 暫譯) 即將推出一個「10 分鐘最速送餐計畫」的服務,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原先 30 分鐘內送餐的速度已經不夠快了。在古爾岡有一個即時交付的購物平台眨眨眼 (Blinkit, 暫譯), 只要客戶在該平台的 app 上訂購雜貨和必需品,眨眨眼的員工就會在 10 分鐘內從倉庫取出貨物並交到客戶手中。儘管已有眨眨眼快速送貨的先例,但在食物方面,還沒有外送平台可以成功在 10 分鐘內送餐。佐馬托的執行長戈雅爾 (Deepinder Goyal) 表示:「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人可以在 10 分鐘內大規模地提供熱呼呼的新鮮食物,我們渴望成為全球首家創建這一先例的公司。」佐馬托的「10 分鐘最速送餐計畫」具體該怎麼做?首先,佐馬托會和多家餐廳合作,並預測顧客的需求及偏好,將來自不同餐廳的 20 至 30 種暢銷餐點分散在「餐點中繼站」(Finishing stations), 而透過這種方式,佐馬托可以在為顧客壓低 50% 價格的同時,也保證餐廳及外送合作夥伴的利潤及收入。此外,佐馬托也標榜在供應鏈中「保證使用高級原料及衛生的流程」。去年,披薩連鎖店達美樂 (Domino's) 通過開設多家門市和預測的方式,讓廚房在付款之前就開始處理訂單,以此將原先大多數需要花費 30 分鐘的訂單壓縮到 20 分鐘內。顧問公司珠峰集團 (Everest Group) 的合夥人喬希 (Yugal Joshi) 表示,佐馬托在進行這項「10 分鐘最速送餐計畫」將面臨到挑戰,「它 (該計畫) 的核心價值主張會過時,而且可以被複製。因此,佐馬托必須不斷增加新的服務」。來自錫沃根加 (Sivaganga) 的國會議員奇丹巴拉姆 (Karti P Chidambaram) 批評「10 分鐘最速送餐計畫」很荒謬,並且會帶給外送員不適當的壓力。許多反對這項計畫的人及業內人士表示,從長遠看來,這項計畫在持續性和盈利方面很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而且他們還認為,商家很難預測到顧客一天會想吃哪些食物。專家也表示,建立密集的「餐點中繼站」雖然有辦法解決距離的問題,但很有可能大大影響到食物的品質。與佐馬托合作三年的外送員托馬爾 (Arun Tomar) 認為:「在 10 分鐘內送餐是非常困難的。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由於交通因素,光是半徑 1 公里內送餐就需要花費 15 分鐘了。但如果我們被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送餐,這也可能導致我們在道路安全上有疑慮。」托馬爾一天的收入約 900 盧比 (折台幣約 340 元), 但由於汽油和食品的價格上漲,因此扣掉這些支出之後,他一天的淨收入就剩下約 600 盧比了 (折台幣約 227 元) 了。另外一位佐馬托的外送員迪巴卡爾 (Umesh Dibakar) 也表示,在 10 分鐘內送餐、特別是在交通高峰時段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要是外送員沒有及時送達餐點怎麼辦?佐馬托聲稱,他們不會針對超時的外送員施加壓力或懲罰。但即使佐馬托真的做到這點,許多批評者仍然擔心外送員被剝削的問題。機器學習研究科學家瓦拉 (Kushal Vala) 指出:「除了工資不足和工時長之外,他們 (外送員) 還沒有基本的員工權益:『健保、(Employees Provident Fund,EPF)、基本工資』。」他接著表示,資本主義生態很大的問題就是這些公司會試圖超越對手,完全無視底層工人的權益。而佐馬托作為一個上市公司,採用這種令人髮指的模式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如果將來其他公司為了彼此競爭而做出相同的行為,他也不會感到驚訝。
草叢鱷魚、老虎出逃、樹上無頭怪,原來通通是眼睛業障重?報警烏龍一籮筐
上周三 (23) 於英國施爾尼斯區 (Sheerness), 有一位慢跑的民眾在路邊發現了一隻野生鱷魚,驚嚇之餘他趕緊通知了肯特郡警察局斯維爾分局 (Kent Police Swale), 而接到報案的警方也迅速趕到昆伯勒鎮 (Queenborough) 的事發地點。然而,在接近這隻 2 英尺長 (約 61 公分) 的鱷魚後,警方卻發現,原來這隻所謂的「鱷魚」只不過是一隻寫實的鱷魚塑膠玩具而已...... 肯特郡警察局斯維爾分局在 Twitter 上發布了這隻塑膠鱷魚的照片,警員們將它放在警車車頂上拍照。在得知真相後,這位民眾表示:「不管是誰在今天早上把這隻塑膠鱷魚留在昆伯勒鎮路邊的,你都害我像隻小羚羊一樣,嚇得一躍三尺,還差點從它身上跑過去。」接著他又說道:「我想你一定認為自己很有趣吧?嗯,我也這麼覺得。哥兒們做得好,繼續保持。」警方則表示:「幸運的是,它不是真的。」斯維爾分局的警員事後移走了這隻假鱷魚,以免更多當地人嚇到報警。在野生鱷魚事件發生的幾天前,上周一 (21) 英國的曼徹斯特郡 (Greater Manchester) 奧爾德姆城 (Oldham) 警方接到了一通來自民眾的驚恐電話,這位當地居民表示,他們發現一隻老虎迷路了,而這隻老虎正藏匿於花園中。如此重大又緊急的事件讓警方立刻趕往現場,然而他們發現,這隻老虎其實只是隻絨毛娃娃。圖為老虎東尼,它現在已被安全地登記在奧爾德姆分局的財產下。在烏龍事件發生過後,曼徹斯特警察局奧爾德姆分局決定收留這隻老虎娃娃,並將它命名為家樂氏東尼玉米片 (Kellogg's Frosties) 廣告中的「老虎東尼」(Tony the Tiger)。奧爾德姆分局在 Facebook 的發文中提到,經過此事後,當老虎東尼被問到它對奧爾德姆分局警察的想法後,它說:「他們超讚ㄢㄢㄢㄢㄢ的!」(They're grrrrrrrreat!) 更早之前,2021 年 4 月在波蘭克拉科夫市 (Krakow) 的一棵樹上,曾潛伏著一隻「棕色無頭怪」。當地緊張的婦女認為那是一隻巨大鬣蜥,儘管克拉科夫動物福利協會 (Krakow Animal Welfare Society) 人員知道爬蟲類動物不太可能在當時涼爽的春季生存,但還是擔心這隻怪物是否為被遺棄的寵物。克拉科夫動物福利協會在接到通知後,準備到現場解救這些嚇得緊閉窗戶的居民時,卻發現原來這個在樹上盤據兩天的怪物 —— 是可頌麵包。圖為野生的「棕色無頭怪」, 其實就只是一個可頌麵包。根據克拉科夫動物福利協會人員猜測,可能是居民在可頌麵包過期後,扔出窗外準備餵鳥的。然而不巧的是,它卻造成了一場轟動,該協會原本以為這是一場愚人節玩笑,但居民是真的很害怕。克拉科夫動物福利協會雖然對這次事件保持著輕鬆的態度,但還是建議民眾應繼續保持謹慎的心態,報告任何有關動物福利的問題。
金正恩版《捍衛戰士》?北韓將飛彈宣傳拍攝成好萊塢微電影
2019 年,北韓領導人金正恩 (Kim Jong-un) 以在白頭山上騎白馬沉思的偉大時刻,打響了他的政治宣傳,強化他目前大權在握,並具有北韓領導人血脈的正統性。這回最新宣傳,他改走老派的好萊塢動作片風格,採用浮誇的影像與剪輯,刻劃他引以為傲的武器 —— 火星 17 型飛彈 (Hwasong-17)。眾所周知,北韓金氏家族是出了名的熱愛電影,金正恩這次為大力宣傳北韓武器,精心設計好萊塢風格的飛彈發射場景。北韓官媒朝鮮中央電視台 (Korean Central Television,KCTV) 上周五 (25) 向全國民眾報導,在金正恩的領導下,北韓的戰略部隊試射了火星 17 型的洲際彈道飛彈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ICBM), 這是北韓第四次試射洲際彈道飛彈,也是該國自 2017 年以來第一次發射威力最強大的飛彈。在長達 10 多分鐘的宣傳影片中,金正恩穿了一身勁裝,身著黑色皮夾克、黑色墨鏡以及西裝褲,配合著慢動作的鏡頭和懸疑的配樂,緩緩步出倉庫。金正恩不久後向身旁兩位將軍迅速傳達指令,在三人身後的巨大導彈飛彈從平壤國際機場的倉庫現身,並就定位。在緊張的倒數時刻,這位北韓領導人低頭確認手錶上的指針,瀟灑地脫下墨鏡,朝向一個方向點了點頭,頓時從指揮部到舉著紅旗的迷彩小兵一個個激動地大喊:「發射!」畫面中有人按下發射按鈕,洲際彈道飛彈在煙塵與火光之中緩緩升空,消失在高空中。隨後,金正恩開心地與現場軍官們手搭著手,慶祝洲際彈道飛彈發射順利,軍官興高采烈地揮舞著他們的雙手,對金正恩齊喊:「萬歲!」朝鮮中央電視台表示,這次的新型武器將履行其使命與職責,展示出它強大的力量,遏止那些威脅朝鮮的核武力量與挑戰。朝鮮中央電視台也引述金正恩在上周四 (24) 發表的言論:「北韓已經做好長期對抗美國帝國主義的準備,應對任何來自美國的軍事行動。」作為北韓的鄰居,周四北韓的飛彈一試射後,日本與南韓的軍事雷達系統隨即啟動偵測,確認飛彈在飛行約 1 小時後墜入日本西部的專屬經濟海域。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Fumio Kishida) 當時正與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參與七大工業國組織 (G7) 在布魯塞爾 (Brussels) 召開的峰會。岸田文雄形容此次發射「令人髮指」, 日本防衛副大臣鬼木誠 (Makoto Oniki) 則表示:「正當全世界都在處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時,北韓單方面加劇了對國際社群的挑釁,這是一個叫人絕對無法原諒的行為。」南韓現任總統文在寅 (Moon Jae-in) 表示,這次的發射對朝鮮半島、南韓與國際社會構成嚴重的威脅,明顯違反聯合國安理會 (UN security) 的決議。而在北韓試射的當日,南韓也罕見地反制北韓的武力示威,相繼發射小型彈道飛彈 (Ballistic missile) 與空對地導彈 (air-to-ground missiles), 清楚表明南韓有能力予以回擊。南韓首爾世宗研究所 (Sejong Institute) 的北韓研究中心專家張成昌 (Cheong Seong-chang) 表示,這次影片的風格顯示北韓對自身的軍事實力信心大增。張成昌在接受《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 採訪時說道:「北韓對其軍事能力愈來愈有自信,以至於他們能把它 (宣傳影片) 拍得像電影,並樂在其中。」中國的軍事專家暨電視評論員宋忠平 (Song Zhongping) 則認為,北韓正強化其軍事能力,應付來自美國與日本的壓力,他認為宣傳影片顯示出北韓的火星 17 型飛彈可以攻擊 1 萬 5,000 公里外的目標,代表北韓的飛彈具備從平壤發射,空襲美國本土的威力。不過,在北韓宣傳影片被大部分國際媒體轉載報導後,網路上出現不少迷因圖,西方媒體將北韓的宣傳影片比擬成北韓版《捍衛戰士》(Top Gun), 稱之為「Top Kim」, 也有些媒體把北韓影片風格戲稱為「平壤 style」(Pyongyang Style), 稱其為另類的江南 style (Gangnam Style)。中國媒體《環球時報》(Global Times) 引用分析專家的說法,聲稱在國際情勢瞬息萬變的今日,北韓想藉由發展軍事能力作為「以不變應萬變」的手段。《衛報》(The Guardian) 則列出一些猜測,北韓今年起頻繁地試射飛彈,表明金正恩要鞏固朝鮮作為核武大國,讓他未來在與美國的談判桌上更為有力。也有說法指出,北韓這一波行動是為了 4 月 15 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創始人金日成 (Kim Il-sung) 的 110 周年誕辰所做的準備,因北韓通常會以武器的測試或是軍事遊行來紀念類似的重要節日。
看不見不代表是假的 法國蘇富比拍賣藝術家「隱形畫」
最近,法國巴黎的蘇富比拍賣行 (Sotheby's) 宣布預計在 4 月拍賣一張收據,它可以證明法國藝術家克萊因 (Yves Klein) 所創作的作品 ——《非物質的繪畫感受區》(Zones of Immaterial Pictorial Sensibility, 下文簡稱隱形畫) 的存在。蘇富比估計,這張收據的落槌價最終應該會落在 50 萬歐元 (折台幣約 1,606 萬元) 左右。克萊因是法國知名的藝術家,逝世於 1962 年。享年 34 歲的他除了是 (Nouveau réalisme) 的關鍵人物外,他也是 (Minimalism) 和 (Pop art) 的鼻祖,更是的開拓者。克萊因最著名的作品是只用一種顏色畫出的單色畫,並創造出由 (Ultramarine) 構成,屬於自己的吸睛色彩「國際克萊因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e)。這張不到 8 英寸寬 (約 20 公分) 的收據賦予了克萊因的隱形畫存在的證明,有不少買家接受他的想法和規則,買下他的隱形畫。這些買家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保留收據,克萊因也會收下所有用來交易的黃金,但這樣買家就無法獲得作品「真正的非物質價值」; 二是成為這個作品的「最終擁有者」, 克萊因則會將收據燒掉,再將他所收到的一半黃金倒入巴黎塞納河 (Seine) 中,讓買家成為參與行為藝術的一部份。克萊因認為,這樣的做法闡明了他對藝術不可定義、不可估算價值的想法。這張由古董商庫格爾於 1959 年 12 月 7 日買下的收據,它的設計像是一張上面簽有克萊因名字的銀行支票。而這次即將被拍賣的收據,最初是由古董商庫格爾 (Jacques Kugel) 持有。他在 1959 年買下一幅隱形畫時,決定保留他的收據,這才讓藝術先驅者克萊因的作品流傳至今。這張收據輾轉於歐洲各個藝術機構,從英國倫敦的海沃德美術館 (Hayward Gallery)、西班牙馬德里的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 (Reina Sofia)、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當代美術館 (Moderna Museet) 到法國巴黎的龐畢度中心 (Centre Pompidou), 最後來到藝術顧問馬勒手上 (Loïc Malle)。這次,馬勒決定將他收藏的 100 多件藝術品拿出來拍賣,克萊因的收據就是其中一件。在 NFT 正夯的現代,很多人將克萊因的《非物質的繪畫感受區》比作 NFT 的先驅,因為 NFT 同樣允許了非物質作品的交換。蘇富比更補充,如果將克萊茵紀錄這個作品歷代擁有者資訊的行為考慮進來,這一切不免會令人聯想到當紅的科技 —— 區塊鏈。巴黎蘇富比拍賣行表示,這幅作品將是它們開幕 55 年以來,首次接受買家用加密貨幣付款。蘇富比拍賣行在新聞稿中寫道:「隱形畫得主不僅將成為這個歷史性收據的保管人,也將成為克萊因隱形藝術品的保管人。」
基哥支持西藏!中國串流平台強勢封殺基努李維電影
加拿大演員基努李維 (Keanu Reeves) 演出多部票房賣座的電影,包含《駭客任務》(The Matrix) 和《捍衛任務》(John Wick) 等,也參與過遊戲《電馭叛客 2077》(Cyberpunk 2077) 的演出,受到國際大眾的喜愛。最近有人發現,基努李維的作品在中國各大串流平台銷聲匿跡。像是在中國的串流平台愛奇藝搜尋基努李維的話,畫面只會顯示「抱歉,沒有找到相關結果」、「由於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部分結果未予顯示」。騰訊視頻上 19 部由基努李維主演的電影都被下架,其中逃過一劫的是基努李維參與的動畫《玩具總動員 4》(Toy Story 4), 在動畫中,他替一個名為卡蹦公爵 (Duke Caboom) 的玩具配音。但在配音人員的名單裡,基努李維被替換成了中國的配音員,甚至在英文版的動畫中,卡蹦公爵的聲音也被單獨抽換成中文配音。基努李維之所以會挑動中國的敏感神經,原因可能在於他出席了 3 月初舉辦的第 35 屆「西藏之家公益音樂會」(Tibet House U.S. Benefit Concert)。早在今年 1 月音樂會公布演出名單時,基努李維的名字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便有人開始猜測基努李維會因此被中國封殺。西藏之家 (Tibet House) 成立於 1987 年,是一個位於美國紐約的教育性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保持西藏文化。由於這個組織是由達賴喇嘛的支持者所建立,因此中國便聲稱西藏之家是主張藏獨的分裂主義組織。這究竟是中國的監管機構下的命令?還是串流平台主動下架影片來避風頭?目前還不清楚,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串流平台對這件事給出回應,片商華納兄弟影片 (Warner Bros.) 的代表和基努李維的經紀人也對此事不予置評。奇妙的是,基努李維最近主演的電影《駭客任務:復活》(The Matrix Resurrections) 並沒有因此被踢出中國的電影院,仍然正常上映。「這是個值得追蹤的奇妙案例。」(China Digital Times) 的研究員亞歷山大 (Alex Yu, 音譯) 表示,「我們認為中國的審查制度是個很有協調性的怪物,但實際上,我們這次看到中國的審查制度產生了一些衝突 (在網路和電影院之間), 有些手段來自不同的單位」。「為什麼他們突然決定在這個關鍵時刻採取這種手段?這是我們身為局外人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亞歷山大認為,中國的審查的系統非常不透明,幾乎無法得知相關事務是由哪個機構或哪個人負責。多年以來,中國對西藏議題的管控非常嚴厲,幾十年來有許多好萊塢明星就因為碰到相關的敏感議題,就被放進了封殺名單之中,例如多次批評中國政府李察吉爾 (Richard Gere)、長期支持人權組織「自由西藏」(Free Tibet) 的哈里遜福特 (Harrison Ford) 等等。在音樂界,女神卡卡 (Lady Gaga) 和席琳娜 (Selena Gomez) 都因為在社群網路上發布和達賴喇嘛的合照或影片而被中國政府封殺,綠洲合唱團 (Oasis) 與魔力紅 (Maroon 5) 也都因為類似的舉動而面臨了一樣的下場。女神卡卡在 Facebook 進行了影片直播,和達賴喇嘛進行了約 20 分鐘的談話,其中討論了瑜珈、冥想、心理健康等話題。在演藝圈之中,因為西藏而被封殺的最知名案例非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莫屬。他曾經因為主演 1997 年的電影《火線大逃亡》(Seven Years in Tibet) 而被禁止入境中國長達 20 年。在這部電影中,布萊德彼特飾演了奧地利籍的德國納粹人員,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攀登喜馬拉雅山 (Himalayas) 時,在途中與達賴喇嘛結識,兩人也成為了忘年之交。這部電影讓中國政府大動肝火,便禁止該電影的導演和主演入境中國。直到 2016 年,布萊德彼特的禁令才被解除。基努李維在中國有非常多的粉絲,其中一部分可以歸功於他在 2013 年所導演的電影《太極俠》(Man of Tai Chi), 這是一部中美合作推出的動作片;另一部分則歸功於他帶有一點亞洲血統,他也曾經表示他對中國武術與藝術感興趣。但在這次的事件過後,基努李維可能會因此喪失中國的市場。基努李維被封殺一事,在中國的網路上還沒激起太大的直接討論,有很大的可能是因為與西藏相關的議題受到了嚴格的監控。許多粉絲只能利用文字遊戲和表情符號 (emoji) 來規避審查,試圖在網路上討論偶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名使用李姓筆名的評論家提到:「這個情況目前還沒引起軒然大波,但在現今的中國民族主義猖獗的社會中,如果中國政府在國家媒體上公開此事,一定會激起許多人對基努李維的怒火。」
【地球圖書館】大人那些權威式的善意,讓我們全躺平了?
大家是否有過正想提起勁來做點什麼的時候,卻因為他人一句無心的話,頓時變成一顆洩了氣的皮球呢?例如正打算用功,父母一句「趕快去念書」反而激得自己心想「反正爸媽就是認為我不會用功」, 落得心灰意冷。周遭人無意的一句話或特意強調權威的發言,應該潑了不少人一身冷水。本文結集了家長、校方、周遭大人等應當援助兒童的人卻打擊孩童的案例。努力不來不僅是資質問題,有時還起因於周遭的錯誤應對。明白哪些應對做不得,自然能減少消弭熱忱的次數。不多管閒事,避免澆熄兒童的熱忱,就結果而言也是援助的一種。但當援助者對自己的指導感到不安,內心自然會抱持著質疑或焦躁的情緒:「現在的做法真的沒問題嗎?」「一直什麼都不說真的好嗎?」「我要是袖手旁觀,他可能會失敗。」「要是我不說,別人也不會開口。」不安迫使自己覺得非做點什麼不可,結果忍不住說出那句不必要的話。愈是覺得必須為孩子著想,就愈是想激勵對方,最後陷入惡性循環。以下依序介紹會讓孩子感到挫折的常見話語。這些多餘的一句話絕不是為了刻意打擊或以惡意為出發點,反而是希望對方提起勁來努力所說的鼓勵,當初開口是出自好意。儘管如此,這些激勵卻對孩子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某位知名英文老師接受報紙採訪時,詢問一位每天要求孩子多念書的母親:「要是周遭的人天天盯著妳,要妳減肥,妳心情如何?」要是每天有人對自己說這種話,日子久了或許會萌生殺意也不一定。相信這個譬喻應該能讓大家明白為什麼不能天天逼孩子用功。女性立志減肥的契機可能是希望喜歡的人注意自己,或是想當模特兒。無論如何,下定決心的是本人,而非旁人,周遭的人出意見就是在多管閒事。念書和學習也是一樣,不該是聽到命令後才去做的事。真正的捷徑是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讓他們覺得要是認真念書就能變得跟父母一樣,開始自主學習。此外,孩子念書之前囉哩囉嗦、嘮嘮叨叨也會招致反效果。例如當孩子正打算要認真念書,父母突然來一句「功課做完了嗎?趕快去念書!」反而會潑孩子一桶冷水。孩童聽到父母嘮叨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不用你講我也知道!」即使有些孩子聽了這番嘮叨而去念書,不過是單純服從父母的命令。與父母關係不和睦的孩子還會基於反抗心理,更不願意念書。最糟糕的是,看到小孩開始念書,父母反而誤會成「果然還是要我催,這孩子才肯念書」, 更是常把「去念書」這句話掛在嘴上。無論是何種狀況,這句命令不過是引發更多惡性循環罷了。有時孩子努力做出成果,大人以為印證了「努力就會成功」、「試了就會」的道理,於是更加激發他成長:「你應該能做得更好,繼續努力吧!」事實上,孩童本人可能已經努力到了極限,聽到大人如此要求,不知究竟該努力到什麼地步才能獲得肯定,導致害怕不安,無法再努力下去。有些孩子表現得任何事情都能輕鬆勝任、遊刃有餘,看在大人眼裡則認為「這孩子只要有心就做得到」, 甚至誤以為既然能做到這個地步,一定想嘗試更多、做到更好,於是更加激勵他前進 —— 這不過是我們的自以為是。兒童期望的是大人了解自己的步調,明白自己的需求,認識真正的自己。某位大學老師曾經跟我分享他的切身體會。他說自己小時候十分優秀,做什麼都表現優異,父母和老師總是對他說「你應該能做得更好」, 努力的結果是收到更多課題。這番體驗導致他現在最討厭的莫過於「受人期待」, 只要有人期待就想逃走。優秀的人總是活在周遭的期待之下。他人的過度期待不過是自私的心理,很可能對對方造成打擊與陰影。孩子有時會無視師長勸阻執意去做某些事,當挑戰失敗,大人不免會說一句:「所以我不是告訴過你了嗎?」為了讓孩子累積「試了就會」的成功體驗,大人會避免讓他們嘗試不確定性高的挑戰,因為在過度期待的心理下,失敗就等於沒意義。看到孩子嘗試挑戰,大人也會擔驚受怕、煩躁不安,很可能忍不住說上幾句,特別是遇到危險時更是想發表意見。然而孩子想要挑戰到不惜反抗父母,這時指責「所以我不是告訴過你會失敗嗎?」會造成反效果。挑戰失敗時,最傷心的是孩子本人,希望能得到安慰。實際上別說是安慰了,還會招來指責,根本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孩子甚至會認為「既然還要落得挨罵,那我以後乾脆都不做了」, 失去再度挑戰的熱忱。當孩子答應大人的事情卻屢次沒做到,大人會不禁勃然大怒:「為什麼你總是這樣!」然而兒童這種生物有時就算沒那個意思,也清楚明白不能這麼做,卻還是會沒來由地做錯事,或答應根本做不到的事。動粗、撒謊、食言都是管束不住自己的行為。指責孩童「為什麼你總是......」就像是在責備他的個性,而不是要求他改善行為。即使有心要改,一聽到大人又開始用「為什麼你總是......」翻舊帳,責備過去無法挽回的失敗,只能閉上嘴悶悶不樂。因為任何回嘴的藉口只會惹得大人更憤怒。這種循環會把孩子逼入絕境,磨滅所有自信。本文摘自宮口幸治作品《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 繁體中文版由遠流出版代理、陳令嫻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Kobo 電子書 Readmoo 讀墨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2/04/01 中午 12 點截止贈送項目:3 名 實體贈書 (VIP 專屬優惠,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我不是不努力》⁣: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今晚您想來點貓貓嗎?日大阪藝大開發出觸感如真貓的貓型機器人
你喜歡貓的什麼地方呢?是身體的柔軟度?彷彿可以變化三態的流動性?貓的呼吸、觸摸時的反應?日媒報導,日本大阪藝術大學與國際電氣通信基礎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具有以上所有令人愛不釋手特質的貓型機器人 -- 除了,他沒有耳朵與尾巴。這款僅由軀幹與後肢構成的貓型機器人,內含一組 3D 列印的脊椎骨及肋骨。比起人的脊椎,採用柔軟性更高、可蛇型移動的脊椎系統。另外肋骨處裝有伺服馬達 (Servo motor) 表現出具有快慢節奏的呼吸感。皮膚以凝膠原液製成,重現出碰觸時的彈力感。最外側的貓毛則是採用接近直毛貓毛質的 100% 聚酯纖維。除了沒有耳朵和尾巴外,貓型機器人的觸感和動作十分逼真。透過背後所安裝的感應器,當背後被撫摸時,就會有回饋反應。馬達的動作會依碰觸而快速動作、重現出一瞬間縮一下的生理現象,相當接近動物的反應。在貓型機器人展出的大阪藝術大學的畢業展的展覽現場,實際體驗摸貓的人所填寫的問券,有「摸摸的時候,背骨的感覺跟真貓一樣」、「我家的貓摸起來就是這樣」、「摸起來發現它會呼吸的時候,覺得它好像真的是活貓一樣」、「身體會伸長那個就跟真的貓一樣」。
煞費苦心在地化 IKEA如何浪漫突進印度人的心?
IKEA 是怎麼融入印度人生活中的?要攻下這個擁有世界上最複雜家具市場之一的國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前,印度人民經常將家具視為傳家寶代代流傳下去,但由於這些家具大多笨重又占空間還需要訂製,在現代家庭和空間越來越小的情況下,IKEA 不疾不徐地調整和客製他們的商品,為印度創造一個有組織的現代家具零售市場。早在 2014 年時,為了抓住印度消費者的心,IKEA 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準備,走訪印度不同城市中 2,000 多個不同階層的家庭,了解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此外,IKEA 還在這些家庭中放置家具、配件等,測試它們在印度炎熱、潮濕、灰塵又很多的城市中有什麼表現,並得到這些客戶第一手的回饋。直到 2018 年,IKEA 才在海德拉巴市 (Hyderabad) 開了第一家分店。根據印度 IKEA 創意長拉奧 (Kavitha Rao) 所述,IKEA 在印度販售的產品中,有三分之一每年都依市場改變,四分之一的產品皆在地生產。拉奧解釋道:「做為一個市場來說,印度總是能給全球零售商帶來驚喜,因為印度市場對價格十分敏感,公司們必須針對每個類別的消費者去做調整。」為了迎合所有印度消費者的需求,IKEA 選擇投其所好,例如印度灰塵多,IKEA 便轉而減少陳列開放式收納商品,改推出玻璃櫃、櫥櫃等封閉式的收納家具。在烹煮食物的廚具方面,印度 IKEA 生產了一系列適合印度人的鍋子,從炒鍋到做 (Idli) 的不鏽鋼蒸鍋一應俱全。有鑑於印度人對午餐相當講究,IKEA 在印度也推出了內含三個容器和水壺的午餐盒組合。對 IKEA 來說,臥室也是一大挑戰,由於大部分印度人喜歡睡在很硬的床上,IKEA 經過一番考量後,便在床墊裡塞滿,推出了價格為 1 萬 9,000 盧比 (折台幣約 7,137 元) 的椰棕床墊。事實證明,這項產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印度 IKEA 最暢銷的商品之一。目前 IKEA 在印度共有三間實體分店,但根據分店的地點,他們也有不同的策略。舉例來說,由於印度人口第一大城孟買 (Mumbai) 的居住空間通常較小,因此 IKEA 孟買分店中販售了很多垂直收納家具、可坐可臥的沙發床等。而對於平均居住空間較大的海德拉巴市來說,當地分店則提供較大尺寸的床和沙發。為了讓手頭有點緊的客人也可以買到滿意的商品,印度 IKEA 最便宜的沙發只需 1 萬盧比 (折台幣約 3,747 元) 就可以入手,另外最便宜的商品還包括一套 19 盧比 (折台幣約 7 元) 的彩色湯匙和 99 盧比 (折台幣約 37 元) 的威士忌酒杯。印度 IKEA 創意長拉奧表示:「我們的關注的重點一直是帶給客戶設計良好、價格合理的功能性居家產品,我們相信這樣的做法有助於長期建立品牌。雖然我們在這裡還比較陌生,距離將 IKEA 打造成印度消費者心目中的首選品牌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但我們在印度不只是在建立 IKEA 的品牌,也是幫助當地增加家具品項。」那麼,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印度 IKEA 是怎麼度過的呢?大部分研究都指出,印度消費者的數量是世界之最,IKEA 在疫情之下決定著重開發網路商店,並且加強購物體驗,透過「線上個人購物」(Online personal shopper) 的服務,協助客戶消費。這對於印度消費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印度客戶不習慣在線上購買商品,或是不了解居家知識。過去兩年,IKEA 的銷售量在疫情的加速下增加了一倍多。創意長拉奧指出,之後他們將致力於將 IKEA 變成印度人民心中的第一品牌,並持續適應印度市場,保持彈性以面對環境變化的挑戰。目前 IKEA 已經在印度投資下 15 億美元 (折台幣約 429 億 4,620 萬億元), 未來預計在邦加羅爾市 (Bengaluru)、德里 (Delhi) 和其他郊區開更多分店。
美國新創研發「二氧化碳製衣術」,讓買衣服成為最環保的時尚
要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聽來不可思議,但是 Rubi Labs 卻成功研發出轉換二氧化碳的技術,並預計於 2 月推出首批的樣品 —— 究竟他們是如何完成這個令人難以想像的任務呢?關鍵在於 Rubi Labs 所研發的酶。酶是一種催化劑,具能夠加快化學反應的速度。而在植物中存在一種名為 Rubisco 的酶,除了是催化光合作用進行的一大功臣外,同時也是地球上最豐富的酶。Rubi Labs 便是受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將二氧化碳轉化的過程啟發,因此決定善用 Rubisco 的特點,在捕獲二氧化碳後,使用其所研發的酶系統,快速將二氧化碳轉換為纖維素,最後用於製造嫘縈 (一種衣料纖維)。據創辦人所言,Rubi Labs 所研發的酶,能夠從任何濃度的氣體中捕獲和轉化二氧化碳,也就是說,即使在二氧化碳含量非常低的情況下,Rubi Labs 仍然能夠從空氣中捕獲所需的二氧化碳,並轉換為纖維素。由於時尚產業真正對環境造成汙染的,其實是製造衣料纖維的過程,而 Rubi Labs 因為是直接合成纖維,正好跳過了傳統時尚產業製造衣料纖維時,這些會浪費大量的水、耗盡土地和造成汙染等步驟,因此更可減少汙染的發生。而且他們的目標是做到,能夠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 100% 的轉換為纖維素,如同光合作用的過程那樣,是對環境友善的循環。其實 Rubi Labs 用以製造衣物的縲縈,並非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紡織纖維,棉花、聚酯纖維才是。但是為什麼 Rubi Labs 不生產棉花、聚酯纖維這些世界上使用量更多的紡織纖維來製作衣料呢?原因在於將二氧化碳轉換的纖維素製作為棉花,需要的技術含量較高,而聚酯纖維本身就是一種不環保的衣物材料,把纖維素做成聚酯纖維還需要添加其他化學物料,所以 Rubi Labs 也不選擇製作聚酯纖維。而 Rubi Labs 生產的縲縈,則是一種由植物纖維素加工抽絲而成的長纖維,是使用量僅次於棉花和聚酯纖維的紡織纖維,相較棉花來說,其較易由二氧化碳生成,相較聚酯纖維也更環保,這也是為何 Rubi Labs 會選擇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此纖維,以利他們製造衣料。由空氣中抓取二氧化碳製成天然紡織品想法的背後,其實是 Rubi Labs 的創辦人 Leila Mashouf 和 Neeka Mashouf 兩姊妹歷時十年建構而成的夢想。Leila Mashouf 和 Neeka Mashouf 從小便關注永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等議題,因為她們的叔叔是全球女裝品牌 Bebe Stores 的創辦人,使得她們從小便在第一線目睹了時尚供應鏈所造成的汙染,因此立志要顛覆既有的高汙染時尚產業環境,降低時尚產業的汙染。之後,兩人分別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生物工程研究實驗室工作,累積相關實務經驗後,才起身創立 Rubi Labs。雖然隨著大眾對環保意識的提升,政府漸次要求時尚產業必須正視紡織品所造成的汙染,因此有越來越多廠商,願意付諸成本以解決製造過程所產生的污染。不過就像所有環保商品一樣,單純主打衣料的材質,可減少二氧化碳並且可自然生物分解,可能並不足以吸引消費者多花錢,來支持這樣一個環保的理念。所以如何做到擴大規模以降低生產成本,甚至做到與傳統紡織材料的價格平價,可能會是 Rubi Labs 要能夠永續發展其永續商品的關鍵。
攝影界瘋農村古早味 社區長者成搶手模特兒
全台各地的攝影協會,興起拍古早味的照片,這兩年嘉義新港頂菜園長照據點的「老大人」, 專門「表演」以前靠人力、牲畜耕耘的農忙情景,供攝影愛好者取景,成了攝影界的「網紅」。頂菜園行政區域屬於嘉義縣新港鄉共和村,位在北港溪的南側,與雲林縣北港鎮同一生活圈,和交趾剪黏藝術出名的板頭厝相鄰,清朝時屬於古笨港的範圍。村民世代務農,一眼望去都是田園與農舍。頂菜園長照據點的負責人陳明惠,原先在大都市做進口木材業務,19 年前為照顧父母返回新港頂菜園,看到家園已成了年久失修的破敗古厝,他下定決心,要找回年少時家鄉美好的景致。他開始從事社區營造,成立嘉義縣新港鄉頂菜園社區發展協會,在自家兩甲地上打造頂菜園鄉土館,蒐集各種舊時的農具、生活用品,像風鼓車、收割機、打草繩機等,更利用廢棄木材蓋起一棟棟仿舊時農舍的建築,養了一群雞、鴨、鵝與一頭水牛,重現古早農村生活情景,提供都市人來此遊玩,體驗農村生活。隨著政府重視老人長期照護,陳明惠也在鄉土館內設了社區照顧關懷站,成立日照中心,提供就業機會,照顧當地 20 多名老人。陳明惠說,鄉土館常有各地攝影協會來拍照,開始僅是拍靜態事物、古厝、農田,後來這些攝影愛好者希望加入人物,讓場景更逼真、活潑,日照中心的老人們就客串起各種角色。「從原本擺擺姿勢,然後就變成真的務農表演。」陳明惠說,應各地攝影協會的要求,兩年前開始承租頂菜園的農地,在播種、收成時,安排老人家表演插秧、割稻、曬稻穀,也把整套舊時務農的器具、水牛、牛車都拉到田裡。老人們做農活是駕輕就熟,看不出是在演戲,因為這就是他們從年輕到老的日常。民國 29 年生、今年已 82 歲洪陳玉阿嬤說,剛開始會害羞,拍幾次就習慣了,而且真趣味,感覺滿快樂的,因為活到這把年紀還能賺錢買自己想吃的東西。80 歲的李洪月孟阿嬤也說,能回味 30、40 年前,到田裡活動筋骨,又有錢賺真不錯,不過不像從前真的勞動,現在只是割幾把稻子,就坐著休息了。中華南群攝影學會指導老師黃清泉說,回味古早味,大家都很感興趣,現在到鄉下連水牛都看不到了,要經過特別安排,拍出來的作品,才能呈現從前農村的樣子。陳明惠說,「就是要他們到田裡割稻米,才有那種『氣口』, 沒經過那段歲月,沒辦法那麼真實」。這就是這群老人受到喜愛的原因,自然不做作。「從台北到屏東都有人專門來頂菜園拍照,這些老人家順勢就成了網紅,還有人被指定當模特兒。老人家也可以收些茶水費,大家都很高興。」陳明惠說著說著,不禁揚起了嘴角。除了戶外務農,老人家還展現了傳統農家的生活情景,如搓湯圓、炊粿、打草繩、手洗衣服等。至於老人家表演一次的費用多少錢?陳明惠說,到外面出勤一個人是新台幣 800 元,若在頂菜園鄉土館演出,一個人是 600 元。他都請攝影協會的人用包紅包的方式,稱做茶水費給他們,對老人比較尊重。陳明惠指出,帶著老人重溫舊夢,其實是人力資源再利用,比一般長照據點讓老人看電影、帶動唱還有意思。表演舊時農村活動,每出一團約八個人左右,分成戶外與室內活動,讓長輩輪流出來打工,並按照他們的專長安排表演。陳明惠認為,長照活動要因地制宜,按照服務對象的專長做相關安排,不是千篇一律,像都市的老人與鄉下老人的課程就應有區隔,老人參加長照活動才會快樂。陳明惠強調,鄉土館的長輩不只是被照顧者,同樣也是日照中心的經營者,因為攝影協會的拍攝邀約收入,除作為長輩薪酬,部分使用在日照據點的營運。他也歡迎大家有空來頂菜園,看這群快樂的老人。
意想不到的環保小尖兵 「秋葵」成微塑膠新剋星
白色污染遍布世界各地,據聯合國統計,每年約有 800 萬至 1,300 萬噸塑膠被丟入海中,假如再不落實回收或減產,到 2050 年海洋塑膠會比魚還要多。且除了常見的塑膠袋、寶特瓶、保麗龍污染,我們也不可忽略那些肉眼不可見的塑膠碎片,這些碎片四散各地,難以查找與回收,甚至不確定塑膠微粒對人體身體的影響。但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塑膠不該出現在任何環境,愈早去除愈好。目前污水處理廠或工廠處理廢水方式為在水中加入絮凝劑 (Flocculant), 讓水中的細微粒子因為絮凝作用結合成較大的粒子,較容易清除水中的塑膠。然而絮凝劑其中的聚丙烯醯胺在某些狀態下有毒,丙烯醯胺也有可能在水源處理過程中進到飲用水中,還是需要尋找更安全的替代品,為此美國塔爾頓州立大學團隊開始研究各種食物,尤其關注植物多醣,這些生物聚合物有著適當化學和生物特性,可以吸引和捕捉各種染料、細菌等污染物。這樣一來,也可以用多醣來捕捉微塑膠。團隊開始研究葫蘆巴、仙人掌、蘆薈、秋葵、羅望子和洋車前子的多醣提取物,最後發現秋葵多醣跟葫蘆巴多醣結合後,能有效去除海水中的微塑膠,而秋葵多醣搭配羅望子多醣,最適合用在淡水除污,取決於多醣和水源的比例等因素,植物性絮凝劑的性能有時還比聚丙烯醯胺更好。團隊指出,重要的是,新方法可以直接套用在現有污水處理廠,不需要改變任何設備或工藝,未來團隊還會針對不同塑膠,希望能找出更多植物性除污方法。
年薪百萬在這邊 美國蒙大拿州徵求與灰熊談判的和平使者
負責管理美國國內魚類、野生動植物與自然棲息地的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 (The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下文簡稱美國野生動物管理局), 今年三月初刊登了一則徵才訊息,招聘能熟練地與灰熊 (Ursus arctos horribilis) 談判的專業人才,該職務正式名稱就叫「灰熊衝突管理專家」(grizzly bear conflict manager)。灰熊衝突管理專家的工作不是要避免熊與熊之間發生激烈的衝突,而是要避免灰熊與人類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簡單來說,這個職務需要與美國蒙大拿州當地的野生動物管理局合作,協助控管灰熊的數量以及減緩灰熊與人類之間日益升高的緊張情勢。灰熊衝突管理專家是近年愈來愈備受重視的職位。當遇到人和灰熊的衝突事件時,衝突管理專家會收到通報並盡快到現場做進一步的處置。從事灰熊衝突管理這一工作長達 37 年的生物學家曼利 (Tim Manley) 表示:「衝突有很多種形式,大部分來自那些習慣人類的熊,有些會被垃圾桶或是四輪垃圾車困住,有些則是會殺死人類的牲畜或寵物。」這時候衝突管理專家要以誘捕的方式補獲這隻熊,並將牠搬遷到其他地點。但如果多次搬遷都宣告失敗,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可能對熊採取安樂死的手段。對許多求職者來說,首先最關心的是薪資待遇。如果有人順利應徵上這份工作,每年最高可獲得 10 萬 3,176 美元 (折台幣約 295 萬 3,670 元) 的可觀薪資。除此之外,還可以與蒙大拿州野生動物管理局協商工作的地點,但必須選擇在美國蒙大拿州的米蘇拉 (Missoula)、博茲曼 (Bozeman) 和卡利斯佩爾 (Kalispell) 三個城市間的其中一個城市工作,工作範圍得在城市的方圓 160 公里之內。美國野生動物管理局也害怕求職者對該職缺有錯誤的期待,工作說明欄中親切地提醒:在這職位上工作的人將不會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無法享受「充足的照明、暖氣和通風」的工作環境。他會需要身體力行到大自然工作,徹底體會野外紮營的趣味,他也需要知道如何因地制宜,善用各種交通工具,像是雪上摩托車、划船,還有偶爾駕駛一架輕航機。說明欄也提到,因為工作地點幾乎是在野外,在這職位上的人可能會被大量的蚊蟲叮咬。另外,他也得不怕與一些大型動物,例如熊或是駝鹿 (Alces alces) 為伍。更重要的是在危急關頭,他要懂得如何操作槍枝防身,但切記不要輕易與熊搏鬥。而美國野生動物管理局也不希望光有熱忱的人跑來應徵,因此他們替這份工作訂下一些門檻,希望應徵者必須是美國公民,而且具有豐富的「處理灰熊經驗」, 並有強大的體格,能夠負重 22 公斤。人與熊的衝突近年在蒙大拿州愈來愈頻繁,曼利表示,2021 年是他工作最忙碌的一年,人熊衝突呈現上升的趨勢,其中人被熊襲擊的事件也有所增加。灰熊不僅力氣非常大,還擁有食肉的利齒,牠與棕熊 (Ursus arctos) 外型相似,但卻比棕熊體型更大,肩部的峰肉也更加雄厚結實。灰熊很久以前在美國西部與墨西哥中部出沒,因為受到歐洲殖民的大量濫捕,數量一度瀕危,後來被美國聯邦政府列為瀕臨絕種物種。也因為在法律的保護下,傷害或殺害灰熊的行為都被視為觸法,這才讓灰熊的數量逐年復甦。但也因灰熊數量上升,加上美國的人口不斷增長,雙方接觸的情形大大攀升。有些立法者就認為,是時候該取消灰熊的禁令,將灰熊移出瀕臨絕種物種的名單。但美國聯邦政府尚未打算將禁令取消,相反還極力呼籲人們將食物和垃圾封存好,提醒人們加強露營區的圍欄,以及在露營時不要在帳棚外吃東西。不久前,美國加州就有一隻特別巨大的熊「漢克坦克」(Hank the Tank), 讓民眾通報當地的野生動物管理局多達 150 次。人們驚訝這隻熊怎麼這麼會吃,但後來經過調查才發現,實際上是有 3 隻不同的熊同時被誤認成了漢克坦克。
麥當勞叔叔離我而去無所謂 俄羅斯決定改推「凡尼亞舅舅」
在俄烏戰爭期間,許多國際企業紛紛宣布退出俄羅斯市場,當中包含了速食業龍頭麥當勞,因此許多俄羅斯人瘋搶在關店前品嘗最後一次的麥當勞餐點。雖然麥當勞在 14 號前後陸陸續續關閉了約 800 間在俄羅斯的直營店,但還是有部分擁有特殊經營權的加盟店,至今仍在提供服務。麥當勞叔叔的離去,讓許多俄羅斯人黯然神傷。俄羅斯的政府官員也不服氣,決定要讓「凡尼亞舅舅」來取代麥當勞叔叔的地位。在一份 3 月 12 日提出的商標申請中,「凡尼亞舅舅」(Uncle Vanya,​Дядя Ваня) 的商標幾乎如法炮製了麥當勞標誌性的金色拱門圖案,只是轉了 90 度並加了一條直線,就從原本的英文字母 M 變成了的В──對應到凡尼亞 (Ваня) 的第一個字母。儘管凡尼亞舅舅還沒開始營業,但這份計畫已經引起了眾人熱議,許多人猜測凡尼亞舅舅的目的就是要取代目前已經關閉的麥當勞門市。從一份申請文件中,可以看出提出商標申請的公司為 Russkoe Pole-Logistic。這間公司的註冊地點在莫斯科 (Moscow), 主要的業務為物流運輸,不過它在註冊凡尼亞舅舅時所使用的代碼的確與餐飲相關。專利法律師格爾本 (Josh Gerben) 在 Twitter 上貼出了凡尼亞舅舅註冊商標的文件。10 號,在一場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與政府官員的會議中,普丁提到俄羅斯需要為那些撤出的公司「引進外部管理」, 並且還要「將那些企業轉讓給想要工作的人」。普丁也贊同了一項立法提案,提案內容是政府將接管並出售這些撤離俄羅斯的企業。俄羅斯在戰爭開打後便列出了一長串的「不友善國家名單」, 當中有美國、日本等國家,甚至也包含了台灣。俄羅斯官員表示,俄羅斯將來可以無視這些不友善國家所擁有的專利,並將之佔為己有。俄羅斯國家杜馬 (State Duma, 即俄羅斯下議院) 的議長沃洛金 (Vyacheslav Volodin) 表示,俄羅斯的在地品牌應該要接管麥當勞的分店。「他們宣布他們要關門大吉。好喔,那就關吧。但這些地點從明天開始便不再是麥當勞,而是『凡尼亞舅舅』。」沃洛金宣布,「工作崗位將保留,餐點還要降價」。在法律顧問公司 Howard Kennedy 工作、專攻智慧財產權法律的律師蘭茲 (Robert Lands) 表示,俄羅斯當局可能會藉由批准像凡尼亞舅舅這樣的商標,對西方國家的制裁進行報復。如果這真的發生了,西方國家大概也無能為力。長遠來看,麥當勞在未來可能會很難在俄羅斯重新開張,因為當地的消費者已經習慣了新的品牌,或者會感到困惑:誰才是真的麥當勞?除了凡尼亞舅舅之外,最近也有人註冊了像是「Makdonalds」、「Makdak」這樣的商標。其實除了這些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新興商標之外,先前已經有不少類似的盜版店家,像是模仿麥當勞的「DonMak」、模仿肯德基的炸雞店「克里米亞炸雞」(Crimean Fried Chicken,CFC)、模仿星巴克的「Starducks」。「俄羅斯政府想盡辦法,讓人們不會有被剝奪的感覺。」蘭茲律師認為,俄羅斯在未來可能會對的商品和盜版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藉此讓消費者不會因為買不到東西而過於沮喪。俄羅斯的飲料店 Starducks 不管是商標還是產品都酷似星巴克。《凡尼亞舅舅》是俄羅斯知名小說家與劇作家契訶夫 (Anton Pavlovich Chekhov) 的劇作,劇情圍繞在凡尼亞與身邊人們之間的感情糾葛。《凡尼亞舅舅》至今仍在劇場中活躍著,並且多次被改拍為電影,像是今年問鼎奧斯卡的日本電影《在車上》(Drive My Car) 就由《凡尼亞舅舅》的劇中劇貫穿了整部電影。
小木工大成就 12歲木工受網友鼓勵重拾信心
為了幫助兒子重拾信心,加百列的電影導演父親理查德 (Richard R Clark) 在 Twitter 上向廣大網友尋求幫助,希望他們可以到 Instagram 上支持兒子的事業。接著,在短短幾天內加百列的 Instagram 就湧入了大量熱心網友追隨,從 6 名粉絲暴漲到約 22 萬 6,000 名粉絲,完全超出他原先預想增加 60 名粉絲的範圍。因為理查德表示:「我不是很了解社群媒體,以往我發布的任何一則貼文,運氣好一點也不會超過 12 個讚...... 所以我以為 60 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數字了。」理查德接著感謝道,加百列收到了「大量的喜愛、支持及真實又真誠的善意」, 理查德補充:「加百列從中得到了很多,但這也導致我們獲得超過 2 萬份木碗及砧板的委託,這確實讓他有點擔心。」加百列做了一個刻有代表烏克蘭國旗顏色的「烏克蘭之碗」, 並舉辦了一個為烏克蘭難民募資的慈善活動。為了回應眾多網友的關注,加百列沒有全部接下那些會花費他幾十年時間製作的訂單。加百列解釋道:「我對無法做好所有的碗感到很抱歉,但我考慮到即使我退學,不僅我的爸爸媽媽會不高興,就算我每天製作三個碗,也仍需花費 32 年的時間才做得完。」因此,加百列決定製作一個刻有代表烏克蘭國旗藍色、黃色圓環的「烏克蘭之碗」, 他在復活節舉辦募資抽獎,並會將募得的金錢捐贈給烏克蘭難民。加百列表示:「我希望每個人的慷慨解囊可以幫助到受俄烏戰爭影響的兒童,並為他們提供食物、水、住處和安全學習玩耍的場所。」成千上萬的人響應了加百列的募資抽獎活動,目前已籌得 7 萬 8,325 英鎊 (折台幣約 296 萬 6,900 元), 遠遠超過 5,000 英鎊 (折台幣約 18 萬 9,214 元) 的設定目標。抽獎活動的得獎者即將在下周日 (17) 公布。理查德表示,事實上加百列被嘲笑的故事並不稀奇,而且這種類似的事件無處不在。這不單單是針對加百列或任何孩子,而是在世界上每一所學校都有可能發生的情形。理查德說道:「這很常見。但如果你曾經被嘲笑過,當然,這很痛苦,因為我們都很脆弱。」理查德接著說道,在加百列的案例當中,他的同儕認為做木工一點都不「酷」, 因為對那個年齡的孩子而言,運動很酷,但木工不像電視上的體育活動那樣充滿競爭性,所以木工就沒有同樣的魅力。當「烏克蘭之碗」的慈善活動結束後,理查德必須和加百列搞清楚一個木碗的實際成本,這樣才可以繼續為加百列的山地自行車籌得資金。理查德說,經過這一些事情後,無論如何加百列會留下他「真實、純粹的才能」和他對木工的熱忱。
你的垃圾我的家 研究:章魚也拿垃圾當棲身之所
一直以來,人們都知道寄居蟹會把人類亂丟的垃圾當成家,以此保護自己。然而,近期一份來自巴西的研究顯示,這種行為早就不是寄居蟹的專利,章魚也會有類似的行為,會將塑膠瓶、玻璃瓶等海洋垃圾拿來當作棲身之所,甚至是產卵的地方。「我們認為,這個現象與海洋中充斥著大量人為垃圾有關,」主導這次研究的巴西里奧格蘭德聯邦大學 (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Grande) 水下攝影師普羅伊蒂 (Maira Proietti) 說道:「章魚們用垃圾,而非用海洋中日漸稀少的貝殼保護自己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普及了。」在研究中,這群科學家總共從社群平台上蒐集了整整 261 張章魚把垃圾當成棲身之所的照片、影片當作研究素材,其中絕大多數是由一般民眾提供,少部分則是由海洋研究機構提供,照片拍攝地點遍及全球,有幾張甚至是由水下機器人在地中海深處拍攝。仔細分析後科學家發現,這 261 張素材總共包含了 24 種章魚,被章魚看上眼的垃圾五花八門,有玻璃瓶、塑膠製品、汽水鋁罐等,甚至連嚴重鏽蝕的汽車電池都有。但總體來說,最常被章魚當成家的垃圾仍以塑膠製品和玻璃瓶為大宗,261 張照片中有 25% 的章魚把塑膠製品當家,40% 的章魚則是選了玻璃瓶 —— 科學家推測,這可能與玻璃瓶的質地與貝殼比較相近有關。在這 200 餘張照片裡,有不少畫面令科學家十分震驚,其中一個就是邊蛸 (Amphioctopus marginatus) 帶著垃圾在海底「踩高蹺」(stilt walking) 的畫面。先前的研究發現,邊蛸通常會用貝殼、椰子殼之類的東西蓋住頭部或身體,再從殼底下伸出觸角四處移動。可是在這次的研究中,照片中的邊蛸帶著走的並非貝殼,而是人類丟棄的垃圾。同樣令科學家們震驚的是,近期學界新發現的巴西侏儒章魚 (Paroctopus cthulu) 則是完全沒有使用貝殼等天然物品棲身之所的紀錄 —— 全是像啤酒罐之類的海洋垃圾。普羅伊蒂認為,往好處想,這個現象至少代表了章魚有能力適應環境變化,「當海洋中天然的貝殼減少,這些章魚至少找到了一些人工替代品,足以保護自己,免於落入天敵之口」。但往壞處想,這個現象一點都不妙。研究團隊指出,這個現象除了凸顯出嚴重的海洋垃圾問題,挑選到不適合的垃圾,反而還會影響到章魚的健康,像是有鋒利破口玻璃瓶可能害章魚受傷,老舊的汽車電池不僅對章魚自己有害,漏出來的化學物質還可能會影響到周遭生態。雖然這份研究從另一個層面揭示了海洋垃圾問題的嚴重性,但加拿大貴湖大學 (University of Guelph) 生物哲學家林奎斯特 (Stefan Linquist) 指出,缺乏對照組這點是這份研究稍微美中不足的地方,因為如果有其他生物當對照組,科學家們就能更全面地檢視「拿垃圾當家」到底是僅限章魚的行為,或是許多生物都有的行為。「理想上,你會希望有個也會拿垃圾當棲身之所的生物當作對照組。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大略知道章魚有多依賴這些海洋垃圾。可惜就目前而言,我們並沒有可供比較的對象。」林奎斯特說道。再者,林奎斯特也指出雖然科學家們蒐集到了很多章魚拿垃圾當家的照片,但實際上問題有多嚴重可能仍是未知數,照片數量多可能只是近年來水下攝影變得熱門後的結果。對於林奎斯特的疑慮,普羅斯蒂表示當初研究團隊其實有意要尋找對照組,可惜蒐集、整理、徵求照片授權就耗費研究成員們大量心力,使他們難以再多花資源到尋找對照組上。至於林奎斯特提到的水下攝影興起、可能影響研究成果的問題,普羅拉蒂表示確實無法排除這種可能,因此已經在研究中特別提醒了論文讀者。但就她個人而言,普羅拉蒂仍覺得研究中所看到的這一切,已經證實人們遇到麻煩了。「很不幸的,我們正身處一個巨大的環境危機當中,不只是氣候變遷,還包括令人非常擔憂的海洋垃圾汙染問題。」普羅拉蒂總結道:「我們必須停止增加汙染源,並盡快回收已經在海洋中的垃圾,因為隨著時間過去,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不是恐龍?秘魯古生物學家發現3,600萬年前海怪頭骨
上周四 (17), 秘魯的古生物學家們雀躍地宣布,他們在乾涸的奧庫卡赫沙漠 (Ocucaje Desert) 的岩石中,挖掘到了遠古海洋掠食者的頭骨化石。影片為遠古海怪的頭骨,古生物學家推斷牠真正的身長,大約相當於一台公車的長度。與人們描繪的遠古海怪有些類似,這隻活在史前時代的大型海洋生物不僅有一口駭人的利齒,身體還有四隻約 1.2 公尺長的腳,全身長度則是 12 公尺,大約等同於一台公車的大小。牠存活於 3,600 萬年前的海洋,大概落在地質年代中的 (Eocene epoch) 時期,是當時食物鏈最頂層,也是最兇殘的掠食者,可能還是現代鯨魚與海豚的老祖先。負責本次挖掘計畫的秘魯利馬自然歷史博物館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Lima) 古脊椎生物學專家吉斯蒙迪 (Rodolfo Salas-Gismondi) 讚嘆道:「這可是一隻海中怪物!當牠在覓食時,牠肯定會造成很大的破壞。」同是這次頭骨化石的發現者、古生物學家烏爾比納 (Mario Urbina) 表示,頭骨保存的狀態相當好,他們是在 2021 的年底挖掘到這顆頭骨化石,並從中推測牠以鮪魚、鯊魚還有成群的沙丁魚作為食物。烏爾比納也強調:「這次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先前沒有看到過類似的物種標本。」吉斯蒙迪補充:「牠與古代的鯨魚有著不同的體型大小和牙齒,從這些線索可以得知牠是位於食物鏈頂端的存在。」圖為在利馬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出的頭骨化石,古生物學家期待藉由這個化石了解更多遠古秘魯海洋的生態。「多虧這些化石,讓我們知道當時的秘魯海洋十分溫暖,我們也能重建歷史上的秘魯海洋的樣貌。」吉斯蒙迪說道。秘魯的奧庫卡赫沙漠一直蘊藏著豐富的化石遺跡,曾挖掘過鯨魚祖先、海豚、鯊魚以及其他的遠古生物。目前,古生物學家暫且稱呼這隻史前生物為「奧庫卡赫的掠食者」(Ocucaje Predator), 並將牠視為龍王鯨屬 (Basilosaurus) 下的一種,未來待研究團隊發表關於這隻物種的科學報告後,會進一步給予牠正式的學名。根據研究者表示,現在的秘魯沙漠正是遠古時期的淺海,大約在 4,100 萬年到 3,400 萬年前左右,龍王鯨和牠一些兇猛的近親是那一帶的頂級掠食者,以宛若巨蛇的樣貌出沒在海中。不過龍王鯨不全然長得像蛇,牠與蛇的差別是在靠近頭部的位置,多了兩隻巨大的鰭肢。以前的研究者也曾犯過類似的錯誤,因為龍王鯨的骨骼太像海蛇,而把牠誤認成了爬蟲類。根據史密森尼學會 (Smithsonian) 的資料,龍王鯨屬的學名 Basilosaurus, 語意上其實就是帝王蜥蜴 (king lizard) 的意思,但幸好後來的研究者弄清楚牠的真實身分,了解牠是海洋中的哺乳類 —— 水生鯨豚家族 (Cetaceans) 的一員。鯨魚最遠古的哺乳類祖先生活在陸地,經過百萬年的演化之後,才演變成半水生的狀態。在恐龍滅絕約 1,000 萬年後,這些生物演變成了完全水生的海洋生物,並逐漸演化發展為今日人們熟知的 90 種鯨豚。
科學家想追蹤鳥類行為 澳洲喜鵲:但是我拒絕!
(Gymnorhina tibicen) 是地表上最聰明的鳥類之一,牠們不僅在唱歌時能記住複雜的旋律,還能夠識別和記住多達 30 張人臉。這些澳洲喜鵲非常喜歡搗亂,也因此成為了澳洲人的童年噩夢,因為澳洲喜鵲一旦認定某個人是威脅,牠便會使出俯衝攻擊,讓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順帶一提,澳洲喜鵲傾向挑 10 歲左右的男童下手,因為在牠們眼中,這類人就是特別喜歡鬼吼鬼叫和攻擊鳥類的屁孩。科學家們上個月在期刊《澳洲野生鳥類學》(Australian Field Ornithology, 暫譯) 發表了一篇研究,揭露了澳洲喜鵲們的聰明才智,並發現了一個新現象:即使在沒有實質利益的情況下,這些鳥也會互相幫助。2019 年,陽光海岸大學 (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 的鳥類學家波特文 (Dominique Potvin) 開始研究澳洲喜鵲的社會行為。為了掌握澳洲喜鵲的行蹤,她和團隊成員花了大約半年,終於打造出一款附有微型 GPS 追蹤器的背帶,甚至還有無線充電的功能。如果想拆除背帶,就需要借助剪刀或磁鐵,因此研究人員們也相信,鳥鳥們不可能從自己身上拿下背帶。波特文和她的團隊為澳洲喜鵲們安裝上了精心設計的背帶,而牠們沒表現出太大的痛苦,接著拍拍翅膀就飛走了。波特文希望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來輕鬆地蒐集數據,包含了澳洲喜鵲的移動距離、是否有活動和社交的規律、年齡和性別如何影響個體活動等等。但接下來,事態開始往意料之外的方向發展。讓波特文驚訝的是,第一個追蹤器在安裝後半小時後就被關閉了。接下來他們發現,這個情況並不是偶然,因為澳洲喜鵲們開始替彼此拆除背帶。不到 3 天,澳洲喜鵲就把 5 個背帶全部都拆了,這讓研究團隊非常震驚,因為他們從來沒看過這樣的情況。澳洲喜鵲在 3 天內就毀了研究團隊的心血,而人類花了 6 個月才意識到這個行為所代表的意義。「這相當令人心碎。」波特文回想起當時的情況,「但一開始我們沒意識到這有多特別。後來我們回頭查找文獻,並不斷地問自己:『我們到底錯過了什麼?』但實際上,我們什麼都沒錯過,因為這是個全新的行為」。波特文發現,在澳洲喜鵲的團隊合作之中,一隻鳥會先保持靜止不動,而另一隻樂於助鳥的鳥則會用鳥喙替對方拆除背帶。不到 20 分鐘,背帶的拆除工作便大功告成──澳洲喜鵲找到了背帶上唯一的弱點,並用鳥喙來剪斷那個不到一毫米大的扣子。目前研究團隊還不確定:到底是其中一隻澳洲喜鵲比較熱心助鳥,還是整群鳥會分工合作?但確定的是,他們從來沒看過其他鳥類互助移除追蹤器的相關紀錄。波特文將澳洲喜鵲合作無間的行為稱為「利他主義救援行為」, 也就是不求回報的幫助。鳥類間唯一的類似案例是塞席爾葦鶯 (Acrocephalus sechellensis) 會在同伴被黏稠的種子纏住時伸出援手。對於澳洲喜鵲們的互助行為,波特文表示:「這可能是澳洲喜鵲能在農場和城市這種變動的環境中成功生存的原因之一,而且牠們已經找到了新方法去解決問題。」追蹤澳洲喜鵲的行為對於保育工作非常重要,因為這些鳥類的生活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熱浪侵襲的影響。之前從事另一項研究的學者發現,澳洲喜鵲的幼鳥在熱浪期間的存活率低於 10%, 而且高溫的環境會導致澳洲喜鵲在完成覓食等任務時的認知能力下降。這代表著,在逐漸暖化的氣候環境中,澳洲喜鵲間的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跟聰明的澳洲喜鵲們一樣,科學家們也要不斷地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並想出一套新的數據蒐集方法,協助鳥鳥們可以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生存。波特文的研究團隊決定先把原本的研究擱置,但他們還是忍不住去想:「澳洲喜鵲還會做什麼?」
疫情期間借酒澆愁 美國因酒喪命的人數飆升
近年來,COVID-19 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時之間許多人的生活天翻地覆。許多報導指出,美國人在疫情壓力之下,選擇喝更多酒來排解苦悶情緒,人們因為而進急診室的案例也有所增加。美國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n Alcohol Abuse and Alcoholism) 的研究人員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上發表了一則研究,研究人員蒐集了這段期間所有的死亡證明,並從中篩選出將酒精列為死亡主因的案例。這項研究發現,美國與酒精相關 (包含肝病和事故) 的死亡人數從 2019 年的 7 萬 8,927 人上升到了 2020 年的 9 萬 9,017 人。在 1999-2017 年之間,與酒精相關的死亡人數平均每年增加 2.2%, 而 2019-2020 年的增加幅度一下就飆升到了 25%。「我們並不驚訝。這很不幸,但我們多少都猜到了事情會變這樣。」研究的第一作者懷特 (Aaron White) 對這個結果發表了評論。「人們常常在受到更大壓力的時候喝更多酒,而且這次的疫情顯然給大家帶來了更多壓力。除此之外,人們排解壓力的正常管道也因此大幅減少,例如社交活動和上健身房。」2020 年,在美國 65 歲以下成年人之中,因為酒精而死的人數甚至略高於因為 COVID-19 而死的人數;前者約有 7 萬 4,408 人,後者約有 7 萬 4,075 人。不分年齡,每個年齡層的人在 2020 年因為酒精死亡的人數都有所上升,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 35-44 歲的人,其增長幅度將近 40%。懷特提醒,這次研究中顯示的數字很有可能被低估,因為即使死亡案例與酒精有關,但酒精不見得會被記錄在死亡證明上。例如,與交通事故有關的死亡證明往往「大幅低估」了酒精在事故中起的作用。這些悲劇也反映在酒精消費的增加。在 2020 年,美國全國的酒精飲料銷量大約增加了 3%, 是 50 年來的最高成長。也有許多州的酒類飲品銷量也因為疫情而暴增,例如明尼蘇達州 (Minnesota) 的 213 間公有酒類專賣店的銷售額飆升了 10%, 創下歷史紀錄,以往的銷售增長則落在 1-3% 之間。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的數據,近年來因為藥物過量死亡的人數逐年攀升。到 2021 年 4 月為止的一年內,就有超過 10 萬名美國人因此過世,比前年多了 30%。哈佛醫學院 (Harvard Medical School) 的精神病學教授凱利 (John Kelly) 提到,在疫情的封鎖期間和醫療系統壓力暴增的時期,許多需要治療的人之所以無法得到治療,是因為他們無法或不願接受治療。在與酒精有關的死亡案例中,有 1/3 的主要原因為肝臟疾病,其次為酒精過量、牽涉到酒精的藥物中毒,再來則是與酒精有關的精神與行為障礙。懷特表示,根據現有的 2021 年的資料,與酒精有關的死亡人數仍在上升,但他補充,目前還很難判定這個趨勢是否會持續下去,因為酒類的消費和死亡人數通常會在假期結束後的 2 月下降,然後再回升。「或許這個增長幅度會下滑,但也有可能會成為新常態。」懷特建議護理人員思考這個趨勢背後的原因,並且要增加詢問病人飲酒情況的相關檢查。「我們必須幫助人們了解如何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壓力。」懷特表示,人們只避免不健康的行為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向前邁步,並提倡健康的行為」。雖然這次研究報告的結果看似灰暗,但懷特還是保持樂觀:「我從中看到了一絲希望。我們開始瞭解到該做什麼事情來扭轉這個局面。」
每日停電、人人排隊加油、學校取消考試,斯里蘭卡到底怎麼了?
位於南亞印度半島東南端的斯里蘭卡 (Sri Lanka) 的學生,原本計劃要參與周一 (21) 的升學考試。但在考試前夕,他們卻得知學校考試取消了,因為考卷發不下來。上周六 (19), 斯里蘭卡西部省教育廳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the Western Province) 發表聲明:「由於影印廠商無法取得外匯,進口紙張與墨水,所以學校無法舉行考試。」這是自從 1948 年斯里蘭卡獨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除了無法進口紙張及墨水,這場危機也令該國無力進口食品、藥品等物資。幾個星期以來,民生用品供應量大幅減少,政府不得不限制人民購買奶粉、糖、扁豆和米。另外,因斯里蘭卡以火力發電為主,但這場危機卻讓政府無法進口足夠的燃料發電,導致政府不得不推出限電計畫,讓全國每天輪流斷電 7 小時。周一 (21), 根據《路透社》報導,斯里蘭卡因各地汽油站面臨汽油與煤油的短缺,民眾必須在加油站前大排長龍,而有兩名 70 歲左右的男性在排隊時意外倒下身亡。警方發言人塔爾杜瓦 (Nalin Thalduwa) 表示,這兩名男性分別在國內不同的加油站排隊,「一位是 70 歲患有糖尿病與心臟病的三輪車司機,另一位年齡是 72 歲。兩位都是為了買煤油,在隊伍中排了將近 4 小時」。從 1 月起,斯里蘭卡的民眾在加油站前排隊已經是日常景象之一。因進口貨物稀缺,導致了通貨膨漲、物價不斷向上飛漲,國內第二大液化石油氣供應商「勞格思燃氣」(Laugfs Gas) 近日更宣布調整價格,將 12.5 公斤的桶裝瓦斯,調升至每桶 1,359 盧比 (折台幣約 510 元), 使得低收入戶家庭無力負擔昂貴的瓦斯費,紛紛改用較便宜的煤油煮飯,造成人們在加油站排隊的情形日趨嚴重。經濟危機也使得大量民眾湧上街頭,社會主義青年聯盟 (Socialist Youth Union) 成員在 18 號發動示威遊行,人們舉著標語到首都可倫坡 (Colombo) 的總統府外抗議,要求總統拉賈帕克薩 (Gotabaya Rajapaksa) 與內閣成員下台。引爆這場經濟危機的關鍵,就在於斯里蘭卡無力償還的巨額債務。拉賈帕克薩領導的斯里蘭卡政府必須在今年償還 7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996 億元) 的外債,但僅僅 2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571 億元) 的外匯存底,迫使政府必須在逐步還清債務以便維持信用評級,或是進口民生必需品間做選擇。先前斯里蘭卡政府選擇了前者,這也代表人民的權益被迫犧牲,民眾得承受缺油、缺電和劇烈的通膨問題。在這些龐大的外債中,「中國」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中國是斯里蘭卡的第四大借貸國,僅次於國際金融市場、亞洲開發銀行 (Asian Development Bank) 與日本。在過去的數十年間,中國向周邊國家推行「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 計畫,借貸了超過 5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426 億元) 的貸款給斯里蘭卡,用以建設國家的基礎設施,像是高速公路、機場、燃煤電廠等。但在近年 COVID-19 疫情影響下,斯里蘭卡的旅遊觀光業受到重挫,2021 年底外匯存底來到歷史新低。此外,俄烏戰爭導致油價飆升、原先主要來自俄羅斯還有烏克蘭的遊客也隨戰爭而止步,使得斯里蘭卡的經濟雪上加霜。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 (Subrahmanyam Jaishankar 在 Twitter 上寫道:「印度將與斯里蘭卡站在一起。」在龐大的外債壓力下,2022 年初,斯里蘭卡錫蘭商會主席戈文達沙米 (Vish Govindasamy) 曾督促政府應以進口民生物資,尤其是糧食為優先,不要讓世界覺得斯里蘭卡沒有東西可以吃,影響國際旅客到斯里蘭卡的意願,他也要求政府應該盡力談判延遲還款,不要嘗試尋求短期解決方案。但斯里蘭卡的央行與內閣對這些意見置若罔聞,在 1 月時償還了 5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42 億元) 的債務,不久後,在 7 月時還有 1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85 億元) 的債務要煩惱。眼見民眾不滿的情緒逐漸高漲,近日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宣布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求援,該組織發言人萊斯 (Gerry Rice) 也證實收到來自斯里蘭卡的請求,「我們會與當局討論如何給予斯里蘭卡最好的協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回應斯里蘭卡後,印度也宣布將提供 10 億美元的信用限額給斯里蘭卡,讓其購買急需的進口物資;中國也表示將考慮提供 25 億美元 (折台幣約 713 億元) 的貸款,協助斯里蘭卡度過危機。
聖母馬利亞也會拿飛彈?烏克蘭反戰新象徵:標槍聖母像
自從烏克蘭戰爭開打後,現年 35 歲的加拿大人博里斯 (Christian Borys) 就知道自己無法袖手旁觀。在 2014 年至 2018 年期間,博里斯在烏克蘭當了 4 年的自由撰稿人,在那裡替 BBC、CBC 等外媒撰寫有關烏克蘭的報導。即使他現在已經離開烏克蘭,也轉行當起行銷人員,當時建立起的人脈、心中對烏克蘭的感情,仍然讓他無法漠視俄羅斯的入侵行動。因此,在戰爭開打後不久,博里斯便提起畫筆,將西方民眾很熟悉的聖母馬利亞像 (St. Mary) 稍加改作,再將作品印成貼紙販賣,「我想說我應該可以說服一些朋友們給我 10 美元 (折台幣約 288 元), 讓我可以湊到 500 美元 (折台幣約 1 萬 4,698 元) 拿去捐款」。誰知道,事情完全沒有照著博里斯的預想發展。他的貼紙很快就吸引到了人們的目光,剛上架就收到了兩張訂單,隔天又湧進價值約 1,000 加幣 (折台幣約 2 萬 3,070 元) 的訂單。再隔一天,湧入的訂單價值已經突破 5,000 加幣 (折台幣約 11 萬 5,350 元)。時至今日,博里斯的義賣活動已經募得超過 116 萬加幣 (折台幣約 2,676 萬 1,200 元), 完全超出了他最開始的估計。而在博里斯的烏克蘭友人分送一些貼紙給周遭親友後,他的創作現在也成了烏克蘭人保衛家園的有力象徵之一。最一開始,博里斯只打算透過向親朋好友兜售標槍聖母像貼紙,湊齊約 500 美元,捐給致力於協助烏克蘭的慈善組織。乍看之下,博里斯創作的聖母像跟人們在教堂裡看到的聖母像好像沒有太大差異,一樣戴著頭巾、頭頂一樣被圓形的聖光壟罩。但如果仔細一看,博里斯創作的「標槍聖母像」(Saint Javelin) 手上抱著的並非聖嬰,而是一組由美國研製的標槍反戰車飛彈 (FGM-148 Javelin)。在烏克蘭戰爭開打後,標槍飛彈就成了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援助烏克蘭的重要軍援之一。美國軍情智庫蘭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 的資深軍事分析師波士頓 (Scott Boston) 表示,比起其他反戰車武器,單兵即可操作的標槍飛彈更能有效針對俄羅斯大部分的軍用車輛,連有著厚重裝甲的坦克車也不例外。當博里斯靈機一動,推出「標槍聖母像」義賣活動後,他的行動立刻獲得網友們的熱烈回響。頭 100 張貼紙剛上架就銷售一空,緊急加印的 1,000 張也同樣被網友秒殺。網友們的熱烈響應令博里斯決定擴大產品線,接連推出 T 恤、旗幟、帽子及托特包等多項標槍聖母像周邊,同樣受到了網友們的歡迎。除了貼紙,博里斯還將標槍聖母像印在了 T 恤、包包及帽子等商品上販售。但在受到眾多網友追捧之餘,博里斯坦言他也收到了一些針對標槍聖母形象的批評,有些人對他賦予聖母鮮明戰爭形象的作法感到很不以為然,不過博里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事實是,烏克蘭人並沒有要求開戰,對吧?所以他們也只是在保衛自己的家園而已。」「老實說,標槍聖母像就只是表達支持象徵而已,我認為我確實滿足了人們想要找方法援助烏克蘭的需求。」博里斯分析創作爆紅的關鍵時說道:「這就好比看到一個小孩被惡霸毆打,你會想:『歐不,我想要盡力去幫那個孩子!』」博里斯表示,販賣標槍聖母像周邊獲得的淨利,將全數捐給致力於協助烏克蘭殉國士兵家庭的慈善組織「幫助我們提供援助」(Help Us Help Charity)。而未來,如果這項生意可以持續經營下去,博里斯打算捲起袖子,投身於協助烏克蘭重建的工作當中 —— 儘管目前他對於要怎麼做還毫無頭緒。「現在你看到的一切都還只是剛開始而已。鑑於這麼大規模的破壞,重建工作勢必得持續好幾十年。」博里斯談起烏克蘭未來的重建工作時說道:「整個國家到處都會有地雷、被摧毀的坦克,以及類似的東西,而且還會有難民以及無數流離失所的人們。」
為何老是拍恐怖片續作?好萊塢:賺爛了賺爛了
人們會喜歡看恐怖片,追根究柢是因為尋求刺激的本性,不管是高空跳傘、坐雲霄飛車或攀登高峰都是如此。美國康科迪亞大學聖保羅分校 (Concordia University, St. Paul) 的研究顯示,人們把看恐怖片當作娛樂,主要是為了在恐懼的情緒下讓身心靈達到放鬆的效果。學者也引用心理學家沃爾特斯 (Glenn D Walters) 的報告,寫到有三個主要因素助長恐怖娛樂對人們的吸引力:一是透過神秘、懸疑和震驚等要素在電影中營造緊張感,二是為觀眾營造帶入感,三是用非現實主義提醒觀眾無論電影看起來多麼真實,終究是假的。2020 年,芬蘭土庫大學 (University of Turku) 的研究小組也針對人類為何將恐怖片作為一種娛樂形式去做研究。結果表明,72% 的人每六個月至少會看一部恐怖片,因為他們除了想感受到恐懼及焦慮的情緒外,更想體驗興奮的感覺。報告中提到:「觀賞恐怖電影也是社交藉口之一,因為比起獨自一人,多數人更想和別人一起看恐怖片。」另外,研究結果還指出人們認為跟心理有關的恐怖片,和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片最可怕。而且比起肉眼可見的怪物,看不見和暗示性的事物反而更驚悚。雖然早在 1896 年,法國就出現了一部無聲恐怖電影《惡魔莊園》(Le Manoir du diable), 但可惜《惡魔莊園》並沒有續作,而恐怖片續集的風潮直到 1970 年代才開始興起。其中,1973 年《大法師》(The Exorcist) 的上映就開啟了好萊塢 (Hollywood) 恐怖電影續集的開端。1975 年《大白鯊》(Jaws) 的成功,也在幾年後孕育出續作《大白鯊 2》(Jaws 2), 即使把通膨因素計入,《大白鯊》系列仍能坐穩史上最賺錢恐怖片寶座。自此之後,好萊塢就嘗到了恐怖片續作的甜頭,這些續集也成為好萊塢製片公司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舉例來說,《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 和《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 系列就分別橫跨了 40 年和 50 年,兩系列都各有 12 部電影,而每部就收穫了約 8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28 億 5,000 萬元)。而每個年代的人們對恐怖電影續集的偏好也不同,像是 1970 到 1980 年代最受歡迎的恐怖系列電影圍繞著自然界的未知主題,1990 年代至 2000 年代最成功的恐怖系列電影則非殺人魔莫屬。過去十年,人們最喜歡的恐怖電影是以邪靈為中心,層出不窮的殭屍恐怖片則綜合了上述所有主題,成為經典不敗的題材。不論是哪像題材,自古以來,這些恐怖片的內容往往隨著當時的經濟、政治局勢改變,但「對未知的恐懼」仍是亙古不變的核心。在不斷尋找票房立足點的電影業中,恐怖片續集絕對是最可靠、低風險的選擇。現在,電影續集成了好萊塢的經濟命脈,而恐怖電影續集就像這個行業的外掛,成本更低,卻又能帶來巨大的票房成績。但有趣的是,其實影史最成功的續集並非恐怖片,而是席捲全球、締造 28 億美元 (折台幣約 799 億 7,584 萬元) 票房成績的《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 可惜它的製片預算也高達 3 億 5,6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01 億 6,433 萬 4,000 元), 多少為它的成就打了折扣。對比起來,恐怖片《鬼入鏡》(Paranormal Activity) 系列一部電影製片預算只需約 1 萬 5,000 美元 (折台幣約 42 萬 8,206 元), 就能創造出 1 億 9,3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55 億 1,165 萬 5,400 元) 的票房成績。在它驚人成果的面前,《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的成功好像也不夠看了。
網球羽球桌球混血兒 「匹克球」旋風席捲全美
在當前的美國,有一種運動攻略了全年齡民眾的心。不管是長輩還是兒童,所有人前仆後繼地投入「匹克球」(pickleball) 的懷抱,享受這項簡單又刺激的運動。雖然匹克球在台灣還不算很流行,但做為全美最夯的一項新興運動,過去兩年內,美國的匹克球玩家人數成長了足足 39.3%, 估計大約有 480 萬人已經投入匹克球的懷抱,當中不乏像脫口秀主持人艾倫 (Ellen DeGeneres)、男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Leonardo DiCaprio) 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 等名人。究竟,匹克球為何能擁有這般無遠弗屆的魅力呢?或許,人們可以從匹克球的發明故事一探究竟。1965 年的夏天,三位爸爸 —— 普里查德 (Joel Pritchard)、貝爾 (Bill Bell) 和麥卡勒姆 (Barney McCallum)—— 相約一起帶著家人到美國華盛頓州的班布里治島 (Bainbridge Island) 度假。可是沒過幾天,孩子們就開始大喊無聊,三個爸爸只好聚首發揮創意,想辦法替孩子們找些樂子。三人將手邊所有的資源湊在一起 —— 幾支乒乓球拍、一顆穿孔的塑膠球和一個老舊的羽球場 —— 舉辦了世界上第一場「匹克球賽」, 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普里查德帶來度假的狗狗「匹克斯」(Pickles), 則是因為老愛咬了球就跑,讓三家人索性把那顆塑膠球稱為「匹克斯的球」(Pickles' ball), 最後變成了這項運動的名稱。57 年後的今天,匹克球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家庭娛樂,而是一套有嚴謹規則的運動。它的球場跟網球、羽毛球有點類似,但只有網球場的 1/4 大,玩家可以獨自上場,也能找人組隊雙打,只要用球拍將球打過網而對方無法回擊就算得分。在美國匹克球協會 (USA Pickleball Association) 執行長厄普森 (Stu Upson) 眼中,匹克球簡單又好上手的特性是它廣受人們歡迎的原因,他說:「匹克球不像高爾夫或網球一樣需要上課才能上手,你可以直接站上匹克球場現學現賣,一個小時內就可以玩得很不錯了。」而且更棒的是,匹克球的球場只有網球場的 1/4 大,這代表玩匹克球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太多激烈的進退趨避動作,讓匹克球成了一項老少咸宜的運動,在中高年齡族群、退休族中尤其受到歡迎。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匹克球成了許多人活動筋骨的首選,因為它既能滿足人們活動肢體、社交的需求,打球期間玩家們彼此又會間隔一定距離、不會全部擠在一起,不至於有違反防疫規則的疑慮。美國匹克球協會行銷顧問蓋納 (Laura Gainor) 指出,在 2020 年美國首度下達防疫封鎖令的時候,匹克球的球網幾乎是一瞬間就銷售一空。但玩家高速成長也不是沒有缺點,現在美國匹克球的球友們最苦惱的就是找不到讓他們可以盡情打球的球場。根據美國匹克球協會的統計,現在全美大約有 1 萬座匹克球球場 —— 聽起來很多,其實仍滿足不了廣大匹克球愛好者的需求。如今,美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俱樂部、飯店或是渡假村,有意改裝現有空間,或是直接蓋新場地,讓匹克球球友們不愁沒球場之苦。嗅到了商機的美國匹克球協會也順應市場推出球場改裝服務,派人前往各地協助規劃匹克球球場,讓管理單位可以自由選擇要花 300 美元 (折台幣約 8,625 元) 買個活動球網,或是花 3 萬美元 (折合台幣約 86 萬 2,500 元) 蓋一座全新的球場。人氣搶搶滾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讓匹克球可以逐漸朝職業化的方向前進。根據美國匹克球協會的說法,現在協會已經擁有超過 24 家贊助廠商,球具製造商、線上健康科技公司等都是合作對象之一。該協會的執行長厄普森指出,這些贊助商很重要,有了他們,匹克球協會才有資源可以再次投入推廣匹克球的業務中,好比舉辦職業賽事。如今,美國已經有至少兩項職業的巡迴賽事,為職業匹克球選手提供競技舞台。就如同網球一樣,拿下冠軍的選手會獲得大筆獎金,觀眾們則能買票進場觀賽。至於無福進場的觀眾,現在暫時只能從社群平台的直播中觀賞賽事,目前傳統的體育電視台,像是 ESPN、CBS 體育等都才剛剛注意到這項運動,近期才先後提出轉播計畫,但還未正式開始轉播這項賽事。這個現象就令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史隆理工管理學院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教授運動產業研究的席爾德 (Ben Shields) 感到非常興奮,因為此前從未有過運動賽事直接透過社群媒體尋找觀眾群的案例,他認為這將有利於匹克球協會用各種新穎的方式,將各個年齡層、各個社群平台的粉絲串聯在一起,並提供他們五花八門的數位體驗。席爾德認為,匹克球如果想要取得巨大的成功,接下來可以效仿其他職業賽事的成功案例,尋找一位明星級的選手,吸引更多觀眾前來觀賞這項賽事。「我認為如果匹克球可以這樣繼續成長,並找到方法從粉絲身上變現,那麼誰知道,說不定 10 年、20 年後,匹克球會成為全球體育產業裡一項非常有競爭力的運動。」席爾德說道。除了找明星選手,另一個提高匹克球知名度的辦法,就是成為奧運的比賽項目之一。一般來說,一項運動想要成為奧運比賽項目,其中一個門檻就是至少必須要有 75 個國家都有一定數量的參與者 —— 目前,國際匹克球聯盟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ickleball) 已經有 70 個會員國,離這個門檻只有一步之遙。而在台灣,現在人們也有機會可以體驗匹克球的獨特魅力。2016 年,我國成立了自己的匹克球組織「中華民國匹克球協會」, 致力於推廣匹克球。從其官網上來看,台灣幾乎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一小群匹克球愛好者。有興趣的小隊員不妨鼓起勇氣,到球場去親自體驗一回風靡全美的匹克球吧!
跟過時服儀規定說掰掰 日本東京嚴格校規與時俱進
幾十年來,日本東京的公立學校學生一直被嚴格規範服裝儀容。但根據東京都教育委員會 (Tokyo's education board) 的調查,大多數家長、教師及學生都認為許多校規已不合時宜,因此委員會決定在 4 月 1 日開學時,正式廢除這些過時的規定。本次東京都教育委員會共取消了五項規定,其中包括髮色只能是黑色、禁止如韓式「」等特殊髮型、內衣顏色圖案規定、禁足處罰等等,這項決定的效力將會及於東京地區的 200 多所公立學校。日本全國各地都有嚴格的服儀規定,2017 年,大阪市一名高中生因為髮色問題控訴她的學校。當初為了符合校規,她被迫要頻繁將自己天生棕色的頭髮染黑,有一次還因為沒及時染髮就被學校懲處了。這位高中生,表示長期染髮除了使她的頭皮和髮質受損,更帶給她極大的精神傷害。最終,她在去年得到了 33 萬日圓 (折台幣約 7 萬 7,842 元) 的賠償。批評這些矯枉過正規定的人表示,對黑髮的迷戀是日本人的過時幻想。日本語言研究者鈴木麻美 (Mami Suzuki, 暫譯) 進一步解釋,黑髮是理想日本女性的象徵,帶給人順從和乾淨的印象。在職場環境中,人們也能看到日本對黑髮的堅持。舉例來說,日本的全家便利商店曾禁止天生黑髮的員工改變髮色,因為它們發現有些顧客認為黑髮帶給人「對顧客友善」的感覺,而淺色頭髮則給人「不乾淨」的感覺。除了髮色,有些校規甚至連內衣顏色都有規定。日本的《朝日新聞》指出,九州福岡市的學校就有限制學生髮型和內衣顏色圖案的規定,福岡市在去年曾調查學生的看法,學生表示這些服儀規定不僅帶給他們壓力,也限制他們的自我表現 (Self-expression)。位於日本中部的三重縣公立高中們也曾有類似規定,不過目前皆已廢除。當地政府官員承認,這種規定是舊時代產物。三重縣有幾所學校也允許學生可以自由選擇 Uniqlo 的衣服當作非正式的制服,東京部分學校也允許學生選擇要穿褲子還是裙子上學。東京都教育委員會成員山口香織 (Kaori Yamaguchi) 在聲明中說道,她希望這次對校服規定的改變可以讓民眾更勇於質疑日本其他過時的傳統,她說:「日本人被教導單純地遵守規定是一種美德,而我希望藉由這次契機,讓人們討論如何創造一個所有人都願意遵守規則的社會。」自 16 世紀英國規定學生穿校服起,現今世界各地的學校都有不同的服儀風格和規定。例如在印度、迦納和印尼等國的校服就有強制性,但像是義大利、巴西和法國等國家則沒有硬性的校服規定,各間學校能自行制定規則。除了服裝,馬來西亞不准男學生留長髮,化妝也會違反校規。
抓住心也抓住胃 茶餐廳如何在香港人的生活紮根?
當你走進香港一家狹小的茶餐廳 (Cha chaan teng), 映入眼簾的是廉價的塑膠椅或折疊椅,旁邊還有一張破舊的桌子,而桌上的舊阿華田鐵罐裝了滿滿的筷子和餐具。脾氣暴躁的老闆快速地幫你點完餐後,過沒多久就上菜了,中西合併的豐富菜色形成了香港茶餐廳獨特的餐桌風景。從汗涔涔的工人到西裝筆挺的白領,他們都時常光顧從小吃到大的茶餐廳,品嚐這些專門販賣中西合併菜餚的店家。儘管中式義大利直麵、通心粉和波蘿油不是最健康,也不是最高級的選擇,而且在眾多連鎖店的競爭下,茶餐廳早已失去價格優勢,但這些菜餚還是茶餐廳的招牌食物。其他餐點,如港式肉醬義大利麵、乾炒牛河粉、咖哩牛腩飯和鹹檸七、凍檸茶、絲襪奶茶以及其他沖泡飲品等也都是茶餐廳常見又有特色的食物。茶餐廳的起源要追溯回香港被英國殖民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中國的共產主義革命令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在衝突和貧困當中求得喘息的空間。1945 年到 1951 年間,香港的人口就從 60 萬暴增到 200 多萬。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西方食物從原本的上層階級美食,逐漸流傳進平民百姓間,並逐漸轉變為價格低廉的餐點。一開始,充滿異國情調的食物對當地人而言不見得有多好吃,香港在英國殖民期間傳入了很多外來的食材、菜餚和烹飪方法。1950 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時期,人們的口味也就越來越大膽,開始發展中西合併的料理,香港工人階層的飲食越來越受到歐洲影響,出現濃郁的港式茶、咖啡加牛奶,搭配塗了奶油及煉乳的炸吐司,茶餐廳也逐漸發展成形。即使之後香港脫離英國統治並回歸中國,經濟也變得更穩定,人們對茶餐廳的喜愛依舊沒有消失。對香港人來說,茶餐廳可以說是香港發展至今的獨特飲食文化,也隨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城中,幾乎每一部經典港劇或電影也都會有在茶餐廳拍攝的場景,說茶餐廳是香港人的共同回憶、香港文化的核心,一點也不為過。然而現在,傳統茶餐廳也正受到逐年攀升的租金威脅,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早在 2007 年,香港前立法會議員蔡素玉 (Choy So-yuk) 就認為有必要提出申請,將茶餐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名錄中,因為當時在一項香港民意調查中發現,10 位香港人中就有 7 位認為茶餐廳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然而,最後茶餐廳仍無緣成為非物質無化遺產名錄的一員,但一些茶餐廳的招牌菜餚依舊得到政府的重視,像是製作蛋撻和菠蘿包的技術,就被加入 2013 年《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Firs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ventory of Hong Kong) 中,令這些構築了香港人回憶的美食,不至於隨著時間而消逝。
是誰安息於此?重建的巴黎聖母院意外挖掘14世紀人形石棺
2019 年 4 月 19 日,全世界目睹一場惡火燒毀了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尖塔。不久,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團隊聚集到巴黎,貢獻他們最新的技術,協助重建聖母院,期望讓這座 850 年歷史的大教堂,能趕在 2024 年的法國夏季奧運會前,向公眾重新開放。近日,就在建築工人穿梭於聖母院大教堂的四周,裝設要用來重建尖塔的鷹架時,他們在主教堂十字區域的正中央,意外發現了從未發覺過的古老墳地。建築工人立即暫停所有手邊的工作,通知國家預防考古研究所 (l'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archéologique préventive,INRAP) 來做預防性的探勘。聖母院主教堂十字區正中央挖掘出古老墳地,裡頭有不知名的石棺和一些過去遺留下的文物。當考古團隊抵達聖母院的主教堂後,他們在現場發現了好幾座墳墓和一具鉛製人形石棺,另外還有一件外觀看起來像是手部形狀的彩色雕像碎片。考古學家首先檢查出土的人形石棺,在肉眼觀察下可以看到石棺表面已經有明顯的內凹幅度。根據法國政府 15 號發出的聲明,石棺表面的變形主要是因為長久以來受到教堂地面向下擠壓的重量所致,不過幸好這些外力都未影響到石棺的密封狀態。為了進一步了解石棺的保存情形,考古團隊運用極小的內視鏡 (endoscopic camera), 在不破壞石棺的狀況下,探視到石棺內部。透過內視鏡傳輸過來的畫面,考古學家看到了木乃伊化的屍體,也注意到了屍體上的頭髮和紡織衣物。初步檢視讓考古學家貝斯尼爾 (Christophe Besnier) 推斷,棺內埋葬的可能是個位高權重的長者,「從頭髮、紡織衣物,還有作為枕頭的一些植物遺骸來判斷,這些是埋葬宗教領袖的常見方式」。貝斯尼爾表示,這位長者是在聖母院主教堂完工的 100 年後被埋葬於此,時間大概不晚於 14 世紀。聖母院早在 13 世紀開始,就是宗教領袖的安息之地,曾埋葬主教 (bishops)、總主教 (archbishops) 和詠禱司鐸 (Canon) 等神職人員,數量約有 400 人左右。探勘過後,貝斯尼爾表示這具人形石棺「保存狀態良好」, 正因為這些植物都還留在棺內,代表屍體沒有受過任何破壞,完好如初。人形石棺被小心翼翼送往相關機構,專業人員將詳細檢視這位埋葬了 700 多年的人的身分和性別。考古學家貝斯尼爾在聖母院挖掘現場接受媒體採訪,報告他們對石棺與其他文物的初步調查。與此同時,在手部形狀的彩色雕像碎片出土後,考古團隊陸續發現蔬菜的雕刻,以及一名辨識不出身分的蓄鬍男子半身像。考古學家猜測,這些或許是屬於 13 世紀聖母院教堂的聖壇屏 (Rood screen) 遺跡 —— 這是中世紀晚期著名的室內牆飾,一種用來區隔教堂中殿和聖壇的立面建築體。透過這些珍貴的文物,聖母院的歷史也將會更加清晰。國家預防考古研究所的加西亞 (Dominique Garcia) 也表示,今日發現的古老墳地也會幫助人們更了解中世紀的葬禮習俗。眾所周知,巴黎聖母院從 1163 年開始建造,主教堂尖塔約是在 1220 年時興建,兩端知名的鐘樓則是隨後建成,整體建築花費超過 2 個世紀,直至 1345 年才竣工,之後仍經歷多次改建和修復,其中較知名的修復工程是由 19 世紀建築師杜克 (Viollet-le-Duc) 主導,修繕了聖母院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毀壞的部分,加上玫瑰窗和更為高聳的尖塔,成為後來熟悉的聖母院面貌。在聖母院遭大火燒毀後,現在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正力拼 5 年重建巴黎聖母院。現場考古工作預計在 2022 年 3 月底告一段落,之後將開始動工,過程會採用 19 世紀的材料與工法,至於修復尖塔所需要大量的橡木,目前皆已從法國長期維護的森林中取得 1,000 棵百年樹齡的橡樹。
不想被異性的色色眼光看待 日本混浴文化式微
在台灣,人們習慣穿著泳衣進入公共溫泉池,但這樣的習慣到了日本可行不通。在日本,大家進入公眾溫泉池之前不但要維持赤身裸體,也要小心不能讓毛巾或頭髮泡到水中,以免影響水質。不過,這種與他人或異性坦誠相見的習俗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接受,連許多日本人也開始對男女混浴感到抗拒。讓混浴文化日漸式微的罪魁禍首是誰?許多人將矛頭指向了溫泉「鱷魚」(ワニ)──指的是喜歡長時間待在溫泉池裡、用不懷好意的目光掃視女性的男人們。鱷魚們不僅會用色瞇瞇的目光盯著女性,有時甚至會用言語騷擾女性。「我們每天都束手無策。」一位溫泉業者向《朝日新聞》訴說煩惱,苦於處理某些男性浴客的不當行為。《溫泉博士心中的最棒溫泉》(温泉博士が教える最高の温泉,暫譯) 一書的作者小林裕彥,在 30 多年以來訪問了日本約 3,000 處的溫泉,也曾經親眼見過鱷魚的行為。「問題在於男性。」小林向《衛報》說明,「在許多情況下,男性會試圖搭訕女性,問她們『從哪裡來的』等等。尤其在他們喝了酒之後,這樣的事情更是屢見不鮮。」他也大力批評了這些做出騷擾舉動的鱷魚,「這種自私的行為非常沒有禮貌,毫無文明意識」。根據小林的說法,當女性進入混浴池時,男性應該要背對女性,也不能和女性交談,這樣才是有禮貌的行為。四處橫行的鱷魚,讓越來越多女性不願和男性共處一池,即使對方是家人也一樣,因此有許多的混浴池內都不見女性蹤影,只有滿滿的男性浴客。雖然沒有官方的數據,但根據溫泉專家北出恭子的說法,1993 年日本全國的混浴設施約有 1,200 個,但到了 2021 年,這個數量就驟降到了 500 個。混浴文化式微的現象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也讓政府和民間都設法保護混浴文化免於消失。有些業者在混浴池內設起了隔板,讓男性與女性可以共享溫泉而免於視線交會。也有些人決定打破以往所有人都要脫光光的規定。為了鼓勵人們好好享受混浴並保護泡湯文化,青森縣青森市的老牌溫泉旅館「酸ヶ湯温泉」在 2021 年 11 月進行了 5 天的實驗,讓所有浴客不分性別都穿上了由業者提供的泡湯服 (湯あみ着), 男性的款式為短褲,女性的款式則為露肩連身裙。這次的實驗地點就在旅館內最知名的千人混浴浴場「ヒバ千人風呂」, 面積有 160 張榻榻米大,平常也有女性的專屬時段。實驗結果表示,與平時相比,在每個人都穿上泡湯服的情況下,女性浴客的比例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浴場也對約 300 名浴客進行了問卷調查。有 75% 的女性表示她們對混浴感到不自在,而 81% 的女性在穿了泡湯服後,這樣的煩惱就煙消雲散了。此外,有將近 80% 的男性和女性都希望能在未來看到更多與泡湯服相關的措施。一位來自東京的 60 歲婦女和來自神奈川縣的 60 歲男子在浴場相遇,兩人相談甚歡。她笑著說:「雖然我很想一絲不掛地去泡湯,但如果沒穿泡湯服的話,就很難跟他面對面交談了。」另一方面,也有人對穿著衣服泡湯感到不解,有人表示「我是為了做溫泉療養來的,身上的衣服讓舒適度打了對折」, 也有人認為「感覺會汙染溫泉池」。酸ヶ湯温泉在 Facebook 上公布了泡湯服活動,泡湯民眾在活動期間內可免費租用泡湯服。在酸ヶ湯温泉所進行的泡湯服實驗,其實是日本東北地方環境事務所發起的「10 年後的混浴計畫」(10 年後の混浴プロジェクト) 的其中一環。計畫小組與事務所管轄範圍內的溫泉旅館徵詢了意見,也和相關的專家學者舉辦了多場研討會。計畫執行人員安藤巖乙說:「混浴是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我想努力讓人們了解到,這是應該傳承給下一代的文化。」另一位執行人員山崎瑞季表示,她也有難以踏入混浴池的經驗。她說:「我認為不分男女老幼的混浴是種和平的象徵。為了守護湯治文化,我想好好思考如何讓人們更自在地使用浴池。」「人們認為,如果某件事沒有被實際禁止,他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做。」溫泉專家小林認為,混浴文化的式微可以歸因於現今日本社會缺乏了為他人著想的心。小林提到:「在 19 世紀末期,到了日本的外國人對混浴的景象感到十分驚訝。那是日本充滿寬容與尊重的時代,混浴也象徵了日本社會的安全與和平。混浴文化的式微說明了,這個標準正在降低。」他補充,隔板和泡湯服之類的措施都削弱了混浴原本純粹的共享體驗,「這代表溫泉正在喪失它的魅力,這真的很讓人遺憾」。
巴西鬼城進行式 人們因礦業發展而流離失所
根據布拉斯科公司的統計,為了對這些家庭進行補償,到目前為止它在搬遷、居民工作補償以及設施轉移等經費上,已經花費超過 50 億巴西雷亞爾 (折台幣約 283 億元)。但巴西阿拉戈斯聯邦大學 (Federal University of Alagoas) 的教授卡普雷茲 (Adriana Capretz) 表示,即便沒有房子被吞噬,也沒有人傷亡,但這並不代表居民不會心痛。卡普雷茲解釋道,悲劇的發生不僅是因為地質現象,最主要是因為有人因此自殺,也有許多人因此變得鬱鬱寡歡、喪失了與親友及左鄰右舍之間的聯繫。布拉斯科公司的新聞辦公室為此表示,它願意向任何參與補償和搬遷計畫的居民提供免費的心理諮詢。儘管布拉斯科公司聲稱他們並沒有強行驅逐任何人,但對於仍然居住在社區的居民來說,他們可不這麼認為。住在馬塞約市皮涅羅社區 (Pinheiro) 的 51 歲居民多伊 (Paulo Sergio Doe) 表示,他永遠不會離開他在皮涅羅社區長大的家,他說道:「布拉斯科公司不能在一夕之間把它的決定強加於人,讓這麼多家庭的生活和回憶毀於一旦。」 對於 77 歲的退休教師貢薩維拉斯 (Natalicia Goncalves) 來說,布拉斯科公司所提供的搬遷費用可不夠讓她重新開始一個新生活。貢薩維拉斯覺得自己太老了,她現在只能居住在一個用木板搭建的臨時住所裡面,眼睜睜的看著熟識的鄰居離開。貢薩維拉斯說:「他們 (布拉斯科公司) 做了一切迫使我離開的行動,但我有我的權利。我感到很害怕,尤其是在晚上周圍空無一人的時候。這裡幾乎沒有光線,雖然我用植物來保護自己,但我還是覺得很孤獨,身邊只有上帝陪伴。」
【地球圖書館】不被面對的真相:人類編織的地球末日故事
關於氣候變遷有個「宏大敘事」(meta-narrative), 一個貫穿幾乎所有我們閱讀和聽聞的故事情節:氣候議題活動家發佈新聞稿的標題,政客們焦急的聲音,緊急插播的電視新聞快訊,勾勒出絕望未來輪廓的電影和書籍。故事是這樣的:全球暖化使情況變得更糟,由於全球暖化幾乎涉及所有層面,所以全球暖化似乎使一切變得更糟。故事情節告訴我們,雨水多的地方會有洪水,雨水少的地方旱地遍野。全球暖化對壞事是好事,對好事是壞事。這是個卡通化的世界觀。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你得到一份薪水較高的新工作,這很好,但隨之而來壓力會讓你睡眠不足,吃更多垃圾食物。失去工作的感覺如世界毀滅,但也能讓你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更喜歡的職業。如同其他多數事物,全球暖化利弊皆具。更高的降雨量確實會導致一些地區更頻繁發生洪水,但更多的雨水也可以緩解現有的乾旱。當我們審視所有科學證據時可以發現,雖然雨量增加經常會緩解乾旱,但一般來說不會引發更多洪水,這可能是因為人類將大部分額外水源利用於農業和工業。這不代表氣候變遷不會產生重大、負面的影響。也不表示我們可以對氣候變遷掉以輕心。但片面的描述使我們無法得到充分資訊。我們需要全盤瞭解氣候變遷。氣候災難即將到來的標誌性畫面之一,是饑餓的北極熊哀傷地坐在融化的浮冰上。北極熊很可愛,沒有人希望牠們死去。還有什麼比瀕臨滅絕的北極熊更能象徵全球暖化呢?在二○○六年廣受注目的氣候變遷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中,高爾拍攝了一隻悲傷、生動的北極熊在融化的浮冰上漂浮著,大概快死了。二○○八年,一場由環保主義者發起的運動成功說服美國政府宣佈北極熊為「瀕危動物」(endangered)。然而決定全球哪些植物處於瀕危狀態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只願意將北極熊稱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 自一九八二年以來除了某一次評估外,其他每次評估結果皆相同。預測北極熊會因為夏季缺乏冰層而遭受巨大傷害,聽起來總是有些奇怪。北極熊在十三萬年到十一。五萬年前的間冰期 (Interglacial period) 中倖存下來,當時的氣溫明顯比現在高。在現今間冰期的前幾千年裡,牠們也存活下來,當時北極海冰覆蓋率大幅減少,北極海中部甚至出現長期的無冰夏季。當「北極熊專家組織」(Polar Bear Specialist Group) 內的自然環境保護主義者,在廿世紀六○年代開始研究北極熊數量時,他們明確發現,北極熊最大的威脅是濫捕。當時,人們認為全球北極熊的數量約為五千至一萬九千頭。獵殺受到管制,到了一九八一年,官方估計的數量增加到近二萬三千頭。此後,北極熊的數量大抵上一直在增長。該組織最新的官方數據是二○一九年,統計數量是目前為止最高的一次,總數達到二萬六千五百頭。顯然這是值得我們慶祝的成功保育行動。然而北極熊長期以來一直被當作氣候變遷的厄運象徵,這項統計其實讓氣候變遷運動家很尷尬。結果呢?北極熊已經悄悄地從氣候變遷的論述裡消失了。英國《衛報》是家自許以應對「氣候危機」為使命的報紙,它在二○一九年決定不再以北極熊為案例報導氣候新聞。聯邦政府也在二○○八年、二○○九年、二○一○年和二○一四年的北極記錄表 (Arctic Report Card) 報告中表示有大量記錄顯示北極熊數量大幅減少。但現在,官方估計顯示北極熊數量並未減少,北極熊不再被氣候變遷宣傳家提及。高爾二○一七年《不願面對的真相二》(An Inconvenient Sequel) 也騰不出空間來分享北極熊不再面臨物種滅絕危機的好消息。北極熊真正威脅不是氣候變遷,而是人類。每年在北極地區,獵人會獵殺近九百頭北極熊。每百隻北極熊中每年就有三隻被殺。如果我們想保護北極熊,該做的不是大幅減少碳排放、或試圖在幾十年內調節全球溫度,這對北極熊數量的影響顯然無法評估。我們最該做的是停止射殺它們。在動植物物種滅絕問題上,實際上人類行為比氣候變遷影響更大。世界自然基金會 (The World Wildlife Fund) 二○一八年發佈的《生命星球報告》() 中表示,開發 (如過度捕撈) 和棲息地喪失 (將自然環境變成農場和城市) 是造成物種威脅的主要原因,約占七○% 至八○%。影響物種滅絕的因素中,氣候變遷是最小的因素之一,約佔五 % 到十二 %。二○一六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同樣顯示,過度開發、農業和城市發展是對物種最常見的威脅,而氣候變遷在七個因素中威脅程度最低。這意味著,平凡無奇的行動對拯救物種幫助最大:比如規範漁業捕撈限制和保留更多自然環境。所以,是的,如果我們想拯救地球上的動植物,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行為,但不是以氣候活動宣傳家告訴你的方式進行。本文摘自比約恩・隆堡作品《扭曲的氣候危機》, 繁體中文版由好優文化代理、紀永祥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誠品線上金石堂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2/03/25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扭曲的氣候危機》⁣: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這就是韋伯望遠鏡威力,NASA 釋出全聚焦高解析度恆星圖像
20 多年前,NASA 開始著手設計建造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James Webb Telescope), 提出大膽光學設計以滿足對細節要求更嚴苛的科學目標。然而因預算超支,韋伯望遠鏡最終延誤 10 多年、直到去 (2021) 年 12 月 25 日才搭乘亞利安 5 號運載火箭 (Ariane 5) 發射升空。進入太空後 2 星期內,韋伯太空望遠鏡跟網球場一樣大的 5 層遮陽罩於今年 1 月 4 日部署完畢;緊接著 1 月 8 日,望遠鏡主鏡也順利展開,結束 NASA 有史以來最複雜的太空部署任務,剩下陸續微調各鏡面角度等小工作;1 月 25 日,韋伯望遠鏡完全最後一次航線大修正,變速切進 L2 拉格朗日點暈輪軌道,正式抵達觀測位置。由於韋伯望遠鏡主鏡非常大,必須分割成 18 個鏡面才能塞進火箭有效載荷艙,但這些鏡面展開後都略為指往不同方向,因此 NASA 團隊需等望遠遠鏡進入太空後,再依靠數百個指令遠端控制各鏡面調整角度以聚焦同一觀測物體,該階段稱為精密調相 (fine phasing)。第一次調整後,韋伯望遠鏡拍攝的的目標物體是 HD 84406 恆星,為了在茫茫星海中找到它,望遠鏡對準預測區域的 156 個不同位置生成 1,560 張圖像,然後不斷篩檢直到 HD 84406 恆星各自出現於 18 個鏡面的圖像中,最後拼接這 18 張照片成一張圖,見下圖有 18 個光點,即代表 18 個分鏡各自拍攝到的 HD 84406 恆星。3 月 11 日,18 個分鏡完成最後一輪微調工作,NASA 團隊確定每個光學參數都可正常運作、校正誤差,於是使用 NIRCam 相機拍攝了距離我們約 2,000 光年、比太陽亮 16 倍的 2MASS J17554042+6551277 (也稱 TYC 4212-1079-1) 恆星以檢查成果。這次,我們看見了 1 顆極度明亮、解析度還是有史以來最高的恆星紅外圖像。身為首屈一指太空科學天文台,待今年 6 月全面投入使用後,韋伯望遠鏡第一章全解析度 (full resolution) 圖像與科學數據將發布,幫助解開許多太陽系謎團,探索更多宇宙神祕結構、起源,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影片中,NASA 的科學家解釋他們是如何拍攝到清晰的恆星圖像。未來 6 週內,NASA 團隊會繼續完成其餘科學儀器校準步驟,包括近紅外光譜儀 (NIRSpec)、中紅外成像光譜儀 (MIRI)、精細制導傳感器和無縫隙光譜儀 (FGS/NIRISS)。
不只法拉利世界 阿布達比驚奇大體驗
2021 年度的一級方程式賽車大獎賽,於去年底在阿布達比站舉行的最終站比賽,堪稱近年來 F1 最驚濤駭浪的收官戰。不僅 Max Verstappen、Lewis Hamilton 兩名車手為了年度冠軍纏鬥到了最後一刻,且賽事中出現重大爭議性判決,一直到賽季落幕,依然餘波蕩漾。對於已被稱為「阿布達比事件」的賽事結果,在 2022 年裡仍持續調查,而無論車迷是否喜歡或接受,這一年的阿布達比站,肯定會在 F1 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亞斯碼頭賽道進行的阿布達比 F1, 不同於大多數在日間的比賽,或是新加坡 F1 那樣獨樹一幟的夜賽。阿布達比 F1 是從黃昏開始,賽事呈現豐富的光影變化,也展現了這座城市的現代與氣派。當然,每年 F1 比賽也就那麼短短幾天,會因為 F1 比賽而來到阿布達比的,顯然相對小眾,但任何季節來到阿布達比,都有機會體驗到 F1 那般的超速快感,方式就是到法拉利世界 (Ferrari World) 一趟,坐上那五秒就可加速到時速 240 公里的雲霄飛車,感受其騰雲駕霧的魅力。講到法拉利世界之前,先談談阿布達比這個地方吧!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通稱阿聯或阿聯酋,是由阿布達比、夏爾迦、杜拜、阿吉曼、富吉拉、歐姆古溫、拉斯海瑪七個酋長國組成的聯邦制君主國,其中阿布達比酋長國與杜拜酋長國最出名,這兩個酋長國的首府也叫阿布達比、杜拜,阿布達比同時也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首都。聽起來有點像繞口令,但大抵就是這麼一回事。相比於擁有哈里發塔、帆船酒店的杜拜,阿布達比有時反被形容為低調沉穩,沒有那麼多豪華醒目的建設。但當來到法拉利世界,或者稱為法拉利主題樂園的這處景點時,不禁也會覺得,這,哪裡低調?從 2010 年起開業至今的法拉利世界,中央園區廣達 20 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規模首屈一指的室內遊樂園,從空中看會顯現鮮明無比的法拉利 Logo, 酷炫的外觀造型,堪稱熱情如火。當步入這座近年屢獲全球最佳主題樂園大獎的景點時,無論是車迷或是純粹的遊樂園愛好者,應該都能獲得滿足。法拉利世界擁有超過 25 個與賽車相關的遊樂設施,既可以尋求驚險刺激,也適合家庭娛樂、親子同遊。比如對於車迷來說,你可以憑國際駕照,真正去開一趟法拉利跑車,又或者不開上路的話,也有駕駛模擬器,總之都可以感受驅馳法拉利的暢快。一般遊客的話,多半會嘗試的就是超高速雲霄飛車,也有模擬飛機飛行軌跡的不同類型雲霄飛車。這裡的卡丁車等遊戲也有獨到之處,比如遊樂園常見的咖啡杯,在這裡就做成了賽車輪模樣,令人耳目一新。除了遊樂體驗之外,園內各式各樣的法拉利賽車、跑車,也是絕佳的拍照背景。阿布達比在人文方面的景點,首推謝赫札耶德大清真寺。有些旅客到阿布達比是不逛法拉利世界的,但若沒去過大清真寺,幾可說等於沒去過阿布達比。這座清真寺無疑是世界上最宏偉、瑰麗的清真寺之一,可容納 4 萬人,興建過程中斥資超過 50 億美元,由超過 3,000 名工人起造,據說僅是祈禱廳內的波斯地毯,就是由上千名伊朗婦女耗時兩年手工編織完成。謝赫札耶德大清真寺光是其白色大理石外觀,便已氣質出眾,周邊的列柱以及水池交映出絕美風采,且日夜各有不同風情。步入清真寺之後,裡頭更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有施華洛世奇水晶吊燈等諸般工藝精品。而若想一睹這座清真寺的美麗容顏,服儀也有相關規定,一襲短褲這樣的休閒裝扮,可是進不去的。除了法拉利世界、謝赫札耶德大清真寺等地的奢華可與杜拜比美之外,阿布達比還有座酋長皇宮酒店,是在杜拜的帆船酒店號稱六星級或七星級之後,同樣喊出六星級、七星級甚至八星級的豪華旅館。這座臨海飯店有別於帆船酒店的現代風格外觀,外型更接近昔時阿拉伯宮殿的設計,裡頭非常地「金光閃閃」, 連 ATM 提款機都鍍金,許多房型內的家具器物,也都是閃亮的金色,會議室、宴客廳等都是如此,即便話題性不及十多年前開幕時,依然是世界上最大手筆的旅館之一。阿布達比的市區內遍布高樓大廈,就是座現代化都會,不過在濱海的傳統民俗村等景點,則盡力重現昔時的阿拉伯景貌。阿布達比海濱沙灘綿延、水色帶點翡翠色澤,倒也賞心悅目。阿聯在疫情時代下的國境算是相當開放,世界博覽會照辦、重要運動賽照常舉行,即使傳出染疫者也一樣。但在今年元月時,來自葉門的無人機襲擊阿布達比,有三名移工被炸死,對於阿聯這個中東最富裕與安全的國度,還會帶來什麼衝擊?會是頗受矚目的國際議題。
古代寶可夢和地球古生物骨架有何異同?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寶可夢化石展」今登場
國立科學博物館本次採「產官合作」的模式,以地方振興為目的,與寶可夢公司 (The Pokémon Company ; 株式会社ポケモン) 推出聯名特展。去年夏天至今已在北海道三笠市立博物館、島根縣立三瓶自然館等地巡迴結束。結合古代寶可夢實物模型、骨骼想像模型、以及真實的恐龍化石共同展出,希望讓來場者透過觀察與比較,快樂學習古生物學。策展者三笠市立博物館的主任研究員相場大佑,於去年首站開跑前受訪表示,「我從小就最喜歡古生物了。這次是娛樂產業與學術的聯名企劃,但是我一直很擔心世人能不能以『認真的企劃』來看待它。但目前評論幾乎都是正面的」。然而,「我們是第一次挑戰這種大規模的聯合特展,只靠本館的資源根本不可能實現。地方的博物館人和錢都不足,展場的規模和交通路線等等,我想大家都面對一樣的問題」。因此,國立科學博物館於 2019 年串聯日本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設置「科學系博物館創新中心」, 透過全國巡迴展的方式,將高品質的企劃在各地實現。「寶可夢化石博物館」正是該中心的第一場活動。儘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開展延後近 1 年,仍然成功引起話題。本次在國立科學博物館主場所展開的特展,除了先前展出過的怪顎龍 (No.697) 等比例骨骼想像模型,及化石翼龍 (No.142)、菊石獸 (No.138) 的等比例模型外,還加入了多刺菊石獸 (No.139)、觸手百合 (No.345)、古空棘魚 (No.369) 等比例模型,以及鐮刀盔 (No.141)、寶寶暴龍 (No.696)、始祖小鳥 (No.566) 的等比例骨骼想像模型。豐富度更上一層。「寶可夢化石博物館」巡迴特展搭配 BANDAI 公司的化石巧克力廣告。東京展期即日起到 6 月 19 日,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此外,曾發售「發掘恐龍 (化石) 巧克力」的 BANDAI 公司,也於今日同步推出「發掘寶可夢 (化石) 巧克力」。讓喜愛古生物與寶可夢的粉絲可以多一種動手 DIY 的樂趣。
COVID-19疫情壞壞 美國學生志工服務時數沒得拿
兩年前,美國在 COVID-19 疫情的肆虐下,志工的工作型態也飽受衝擊。志工減少對社區影響很大,尤其在亟需志工服務的疫情期間,成千上萬個可靠人手幾乎消失了,志工數量的減少對社區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數十年來,美國的非營利組織一直依賴志工的協助,但在疫情的襲擊下,大部分的志工在一夕之間突然被迫隔離、無法出現。在這種危急時刻,本該是這些慈善機構出手提供幫助的時候,它們卻發現自己反而陷入人手不足的境地。其中,學生志工也是一個遭受影響的群體。疫情期間,所有學校都將實體授課轉為遠端課程,學生志工的制度也無法施行,影響到的不只是需要志工協助的產業,也影響到學生的成績。然而在疫情逐漸退燒的現在,短時間之內似乎也無法回到疫情前的志工服務狀態。在美國各地,學生除了放棄、減少志工服務的機會,似乎也只剩下零星幾個擔任志工的選擇。其實志工時數只有在美國少數的州有規定,但依據不同的學校會有不同的規定。美國路易斯安那州 (Louisiana) 巴頓魯治 (Baton Rouge) 天主教高中的服務協調員洛薩維奧 (Losavio) 的工作是負責幫助學生完成學校規定的社區服務時數。11 年級生必須做滿 40 個小時的 「A 類」志工服務、12 年級生則需要做 20 小時的時數 —— 這類志工服務會直接接觸到被服務者。舉例來說,在倉庫裡裝箱作業就不符合 A 類志工服務的範疇,但在餐廳裡幫忙打飯就算是一種 A 類志工服務。洛薩維奧說:「我們希望學生可以與人互動,並對受苦受難的人展現出熱情與同理心。」因應疫情,這所天主教高中將規定的志工時數削減了一半,並去掉 A 類志工服務。在 COVID-19 疫情下,志工服務的定義也被拓展了。洛薩維奧說道:「在過去兩年我告訴孩子們,只要他們不是在為家人服務,而且也沒拿到報酬,那這就可以算作『志工時數』。」她接著解釋道:「因為疫情而無法擔任志工是一種損失,而我正在試圖讓孩子們學會如何關心別人。」除此之外,有部分學生也想出了一些以往不曾做過的志工服務項目,例如舊金山 (San Francisco) 的利克 - 威爾默丁高中 (Lick-Wilmerding) 維持了對 10 年級生的志工時數規定,因此學生們便發揮創意,想出了新的志工服務 —— 為史密森尼學會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轉錄舊的歷史文件。除了美國學生面對志工服務機會減少的困境之外,加拿大安大略省 (Ontario) 哈爾迪曼德縣 (Haldimand) 的學生也沒什麼機會做志工服務。黑格斯維爾中學 (Hagersville Secondary School, 暫譯) 志工服務團體顧問惠特曼 (Anthony Whitman) 說道:「現在我們根本什麼事都不能做,最令人沮喪的是 —— 為了學生安全著想,我們不能進社區幫忙。」惠特曼解釋道:「讓學生做志工服務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是可以促進人際關係,讓學生認識一些陌生人,特別是可以與老人建立聯繫。」在 COVID-19 疫情期間,雖然加拿大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將規定的志工時數砍半,但包括惠特曼在內的老師及學生們還是希望,志工服務可以盡快回歸到疫情前不受拘束的狀態。
杜絕「寄生帳號」!Netflix宣布非同住者共享帳戶將要多收錢,這三國先實施
全民皆瘋的追劇運動即將掀起一波動盪,影音串流平台 Netflix 不忍了,即將對「非同住用戶」共享帳號的行為發起限制令。Netflix 的全球訂閱戶已經高達 2.2 億,其中 7,520 萬用戶 (佔總數 34%) 位於美國和加拿大,但事實上真正使用 Netflix 人數遠遠超過帳面數字。先前 Netflix 推出的方案中,最多可以 4 個人共用同一組帳號,在台灣月費是一個月 390 元,Netflix 雖然有明確表示,帳號僅限與同住者共用,但過去一直都「默許」共用帳號的行為,從來沒有強烈執行。Netflix 創意總監 Chengyi Long 在官網聲明中提到:「我們一直讓住在同一家庭的人,能夠輕鬆共享他們的 Netflix 帳戶,共享帳號方案非常受歡迎,但也讓共享 Netflix 的規則造成了一些混亂,更影響了我們為會員投資新影集和電影的能力。」根據《VARIETY》的報導,Netflix 在未來幾周開始在智利、哥斯大黎加、祕魯三個國家進行限制測試。其實先前,Netflix 在一些國家就有動作。有民眾在 Twitter 上分享,自己在觀看時會跳出「如果您沒與該帳號所有者同住,則需要用您自己的帳號繼續觀看」的視窗提示,用戶需要透過電子郵件或簡訊接收驗證碼登入註冊帳號,或建立新帳號使用服務。在台灣也有用戶收到類似訊息。這次 Netflix 將首先在智利、哥斯大黎加、祕魯三個優國家推廣與執行新策略,推出了兩個新方案,未來不確定是否會往其他國家推行。方案一:增加額外會員。標準和高級方案的會員,最多可以與兩位非同住的親友一起共用帳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資料、個人推薦、登錄名稱和密碼,但這個方案需要額外收費,添加成員的費用分別在智利為 2380CLP (約為新台幣 84 元), 在哥斯達黎加為 2.99 美元 (約為台幣 85 元), 在秘魯為 7.9PEN (約為新台幣 60 元)。方案二:將個人資料轉移到新帳戶。基本、標準和高級方案的會員,可以讓共享帳戶的其他人將資料轉移到新帳戶,或額外會員的子帳戶,保留查看歷史記錄、我的列表和個人化建議。目前這些方案還未影響到台灣的會員,也尚不確定是否會推廣至全球。Chengyi Long 在官網專欄中說道:「會員訂閱為我們所有精彩的電視和電影提供資金。在對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政策更改前,我們將努力了解這兩個功能對這 3 個國家會員的實用性。」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動保團體勸《艾爾登法環》玩家不要在遊戲中殺生
由遊戲開發公司 FromSoftware 推出的《艾爾登法環》(Elden Ring), 近期紅遍全球,其高難度的戰鬥系統、廣闊的開放世界讓玩家們津津樂道。《艾爾登法環》的故事發生在名叫「交界地」(The Lands Between) 的地方,交界處的廣闊大地上不僅有許多險惡的怪物和 boss 等著玩家挑戰,也有相當豐富的生態系。從天上飛的老鷹和貓頭鷹,到原野上的山羊與野狼,再到水裡的螃蟹和龍蝦等等,各種動物應有盡有,玩家也可以藉由獵殺動物來獲取製作道具的素材。但就在這時,有一群人站出來大力呼籲:即使是在遊戲裡,也不要濫殺無辜的動物!善待動物組織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PETA) 在 Twitter 發布了一則影片,呼籲玩家們在遊戲中不要濫殺無辜的動物,這項舉動引起了許多玩家的議論。PETA 在 Twitter 上發表影片,希望玩家們能重視動物保護議題。在影片中,PETA 提供了 5 個在交界地愛護動物的小撇步:帶狗狗在湖邊來場愉快的散步。說服那些騎馬的僱傭兵不要剝削馬匹。在安全的社交距離之下觀察野生動物。去動物保護區逛逛,記得不要動手動腳。和美妙的動物們一同度過和平的時光。影片以玩家被巨大的龍蝦抓起來痛毆的畫面作為結尾,畫面最後浮現了「Go vegan」(去吃素) 的文字,讓大家一時之間搞不清楚這到底是真的動保宣傳,還是反串的搞笑影片。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次 PETA 接近玩家的手段可說是相當成功,並沒有引起眾人太大的反彈,影片的呈現方式對玩家而言相當有趣。實際上,這並不是 PETA 第一次呼籲玩家在遊戲裡也要愛護動物。PETA 認為,你在現實中不該做的事情,在遊戲裡也不能做。在 2020 年,也正是 COVID-19 疫情在全球肆虐的期間,任天堂推出的《集合啦!動物森友會》(Animal Crossing: New Horizons) 遊戲,為無法出門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心靈綠洲。當大家忙著在無人島上釣魚、捕蟲、賺大錢的時候,PETA 也跳出來了。PETA 推出了在《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遊戲中實行全素生活的指南,當中有許多建議:玩家不應該釣魚、捕蟲並捐給博物館,挖蛤蠣或抓寄居蟹當然也不行,想吃東西的話吃水果就好...... 等等建議引起了不少的討論。至於總是向玩家收取大筆房貸和施工費用的狸貓「狸克」, 到底有沒有在剝削玩家?PETA 認為,現實中的狸貓常常被人類殺來取皮毛,牠已經過得夠苦了,所以玩家就對狸克的貪財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PETA 在美國成立,是世界上最大的動保團體,在全球擁有超過 900 萬名會員和支持者。PETA 反對人類至上的物種歧視 (speciesism), 並特別關注實驗室、食品產業、服飾業和娛樂領域的動物權益,也積極地推動全素飲食。雖然用意良善,但 PETA 的作風較為激進,街頭上的抗爭常常會引起周遭行人的不適,大量的裸體、假血、動物屍體模型常常讓眾人退避三舍。除此之外,PETA 也時常拋出一些引發論戰的呼籲,例如: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 (Major League Baseball,MLB) 應該將「」(bullpen) 一詞改為「手臂糧倉」(arm barn); 人們不該再講「一石二鳥」(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要改說「一塊司康餵兩鳥」(feed two birds with one scone); 真正的女性主義者不該吃雞蛋...... 諸如此類的呼籲,讓許多人懷疑這些主張是否有矯枉過正之嫌。在遊戲方面,PETA 甚至曾經製作一系列的惡搞遊戲,其中模仿了《精靈寶可夢》和《超級瑪利歐》等知名作品,希望能藉此鼓勵大家關注動物福利議題、將飲食習慣轉為素食。但這些惡搞遊戲招來了普遍的負面評價,也讓遊戲原作的眾多粉絲感到不快。對此,PETA 表示這些手段都是必要的,因為他們的使命就是向更多人傳遞動物權利的知識與訊息。為了爭取更多的曝光,他們必須要採取激烈的手段來吸引新聞媒體的注意力,以獲取免費的「廣告宣傳」。這些具爭議的抗議行動登上了各大新聞媒體版面,也如 PETA 所願將愛護動物的理念傳達了出去,對 PETA 來講是個驚人的成功,也讓 PETA 成為了目前最大規模的動保團體。長期以來,遊戲中的暴力行為一直有所爭議,近幾年來人們也開始漸漸關注起遊戲中針對動物的暴力行為。許多玩家認為,這只是遊戲,現實中並沒有真的人類或動物因此受傷。有些人鼓勵遊戲設計師在遊戲中加入尊重動物的元素,像是遊戲《碧血狂殺》(Red Dead Redemption) 中,玩家殺死馬匹的行為會讓榮譽點數降低,到了遊戲的第二代,玩家必須要好好跟馬培養感情,馬匹死後也無法復活。在 2018 年,有人投書《富比士》雜誌,思考《魔物獵人》(Monster Hunter) 系列遊戲中獵殺魔物、蒐集素材的行為是否有虐待動物之嫌,但他澄清,他並不是希望 PETA 對《魔物獵人》開始進行調查。「我會繼續玩《魔物獵人:世界》, 當然我也不會叫其他人不要玩。遊戲很好玩,我很期待繼續探索遊戲裡的世界。」投書人沃利斯 (Mitch Wallace) 表示,「我想說的是,在遊戲中『我們該這麼做嗎?』的相關討論十分有趣。幸運的話,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到現實世界中」。
騎山羊上班不是夢 日本川崎重工研發機器羊Bex
這些年來,日本是全世界生產及出口機器人的最大國家,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 的數據顯示,全球近 45% 的機器人都是由日本供應。日本一直對研發機器人情有獨鍾,不過近年日本特別積極投入機器人的研發,主要是因為勞動力人口快速萎縮,再加上 COVID-19 疫情的影響,民眾擔心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會增加染病的風險,種種因素加速了日本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2020 年疫情流行期間,另一家機器人新創公司 Mira Robotics 推出的遙控家事機器人 Ugo 也曾受到極大關注。Ugo 原先設計用來協助日本長者完成大大小小的家事,像是摺衣服和清洗馬桶等,這些老人家不方便處理的家務事,Ugo 都可以做到,而且人們只需要負擔每月 1,000 美元 (折約台幣 2 萬 8,272 元) 的租金,就能使用這項服務。疫情期間,公司還替它安裝上機械手臂,讓它多了替門把消毒的功能,這個額外的升級除了受到日本國內市場的熱烈歡迎,也陸續收到新加坡和法國客戶的洽詢,更登上國際媒體版面。
深夜強震再襲日本東北 本次地震算是311地震的餘震嗎?
周三 (16) 晚上,一場日本氣象廳 (Japan's Meteorological Agency) 測定規模 7.4、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 測出規模為 7.3 的地震又席捲了日本東北部。截至 17 號下午為止,NHK 表示這次地震至少造成 3 人死亡,222 人受傷。根據日本氣象廳的說法,本次地震的震央位於福島縣 (Fukushima) 外海,震源深度初步推測約為 57 公里。幾乎相差無幾的位置、同樣巨烈地搖晃,令許多日本民眾又想起了 11 年前的 311 惡夢...... 受地震波及,福島縣相馬市 (Soma) 已有一名 60 多歲男子因此死亡,各地也陸續傳出有民眾被墜落的物體砸傷。福島縣北方的宮城縣的一台列車發生脫軌,78 位乘客受困於車廂內長達 4 小時,最後他們才透過緊急出口逃脫,得以倖免於難。影片攝於宮城縣仙台市的 8 樓的辦公室中,顯示出地震震度之大。由於這次地震的威力強大,連東京的建築物也跟著劇烈搖晃,當下東京電力公司 (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 因自動跳閘而切斷了約 200 萬戶家庭供電,一直到 17 號凌晨才全數恢復供電。日本氣象廳在地震發生後立即對福島縣及宮城縣 (Miyagi) 發布了海嘯警報,地震約一個半小時後,宮城縣的海岸線上出現了 8 英吋高 (約 20 公分) 的巨浪,日本氣象廳也對此做出應對,警告民眾遠離海岸。今日 (17) 上午警報已被解除。宮城縣石卷市 (Ishinomaki) 一名政府官員在睡眠中,被一陣天搖地動晃醒,他說:「我聽到地面轟隆隆的聲音,但我沒有害怕,只是回想起東日本大地震......」2011 年 3 月 11 日,地震規模 9.1 的東日本大地震造成無數民眾家破人亡,有多達 1 萬 8,000 人在此次震災中過世。11 年前的 311 大地震引發了超過 10 公尺高的海嘯,侵襲福島核電廠,接連導致輻射外洩的大災難。那次事件是繼 1986 年車諾比核事故 (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 之後最嚴重的核災。在強震過後,人們最想知道的就是這次地震究竟是不是當年 311 地震的餘震?關於這點,專家之間尚無定論。日本氣象廳的地震專家中村正樹 (Masaki Nakamura) 點出,與 311 大地震不同的是,昨晚的地震並沒有直接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其震源深度也比當年的 311 地震深,因此就他來看應該算是兩起不同的地震。但立命館大學 (Ritsumeikan University) 泛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的特聘教授高橋學 (Manabu Takahashi) 則有不同的想法,他解釋道:「廣義來說,昨晚的地震可以說是 311 大地震的餘震。但幸運的是,昨晚的地震震源深度達 57 公里,比 311 地震還深,因此也沒有引發大規模的海嘯。」目前日本氣象廳方面也尚未將昨晚的地震定調為 311 地震的餘震,但他們指出,311 大地震距今已 11 年,往後會越來越難以界定未來的地震是否與其相關。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Fumio Kishida) 表示,政府正在努力評估日本各地損害情形,並且承諾會盡最大的努力進行救援及救濟行動。日本航空自衛隊 (Japan's Air Self-Defense Force) 為了蒐集資訊及評估損傷狀況,已從福島以南的茨城機場 (Ibaraki Airport) 派出戰鬥機偵查。不過好在,岸田宣布日本的任何一座核電廠都沒有發現異常情況,東京電力公司也確認了福島核電廠目前安全無虞。經此一事之後,日本的緊急服務部門已經被驚恐的民眾用海量的電話淹沒了。日本首相岸田在 Twitter 上對民眾宣導:「請優先採取保護自己的行動,並從電視、廣播或網路上蒐集防災的資訊。」地震專家中村指出,目前還無法判斷這次地震是否為更大地震的前兆,但他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心,因為根據過去案例,在一周內有發生同樣規模餘震的可能性。
地球大哉問:世界上究竟是輪子比較多,還是門比較多?
繼幾年前讓網友陷入重大分歧的「金 / 藍色洋裝」(The Dress) 之爭,最近全球網友們再次為了一道簡單的問題吵成一團 —— 世界上究竟是門的數量比較多,還是輪子的數量比較多?別小看這道問題,如今全球可是有成千上萬的網友在 Twitter、TikTok 等社群平台長篇大論,想盡辦法要證明自己的論點才是對的。這股熱潮的起點疑似始於網友尼克森的貼文,僅有 1,300 個追蹤數的他,靠著一個簡單的問題,吸引了超過 22 萬名網友前來共襄盛舉。美國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 在報導中指出,這股風潮的始作俑者似乎是源自於一位名叫尼克森 (Ryan Nixon) 的 Twitter 網友。本月 5 號,尼克森發了一則 Twitter, 自稱他和伴侶「吵了一場蠢到不行的架」, 爭辯世界上到底是輪子比較多還是門比較多,因此他決定求教於追蹤他的 1,300 位網友,還開了一場投票讓大家表達意見。僅僅過了幾天,尼克森的投票活動就被網友們灌爆,超過 22 萬人一起來共襄盛舉,還有 2,000 人在貼文下留言提供分析,最後由支持輪子比較多的一方,以約 7.2% 的差距勝出。但這只是起點。票選活動結束後,網友們顯然意猶未盡,討論熱潮一路從 Twitter 擴散到 TikTok、Instagram 等社群平台上,網友們分裂成壁壘鮮明的「輪子多多」(#TeamWheels) 和「門多多」(#TeamDoors) 陣營,在網路上激烈交鋒,有些人甚至將戰線進一步擴大,跟其他網友爭辯起微波爐的門、指尖陀螺到底可不可以列入「門」「輪子」的討論範疇中。現在,TikTok 上「輪子 vs. 門」(wheels vs. doors)、「門 vs. 輪子」(doors vs. wheels) 的標籤觀看數合計已經破億,「門多多」(teamdoor)、「輪子多多」(teamwheel) 兩大標籤合計也有超過 5,000 萬次。支持世界上輪子比較多的網友們表示,「輪子比較多」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看看生活周遭有多少東西有輪子 —— 汽車、腳踏車、輪椅、醫院的病床、滑板等,通通都有輪子,更別提倉庫裡的活動貨架下面更是少不了輪子。況且,就算真如「門多多」派網友主張,世界上的辦公大樓內有很多扇門,「輪子多多」派的網友也反駁,一間辦公室裡,門可能沒幾扇,有輪子的辦公椅反而會有數十張,以每張椅子下面有 5 顆輪子計算,怎麼想都是輪子比較多。一位忠實的「輪子多」支持者,則是直接搬出玩具公司樂高 (Lego) 的金氏世界紀錄 ——2010 年,樂高共生產了 3 億 8,100 萬個玩具輪子 —— 以此證明「世界上輪子比較多」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但支持門比較多的一方也不甘示弱,紛紛上傳拍攝周遭大樓的影片,估算裡頭有多少門,同時也和對方陣營一樣舉出了許多有門的物品 —— 辦公室、臥室、廁所、衣櫃、櫥櫃等到處都是門,還有人進一步主張心臟的 4 個瓣膜、棺材蓋,也通通算是一種「門」, 應該一起計入。至於「輪子多」一派網友提出的「汽車貢獻了大量輪子」的說法,一名「門多多」派的網友表示,這個說法根本不能成立,因為一台汽車雖然有 4 顆輪胎,但它同樣有 4 扇門,「四門汽車、四門卡車自己就相互抵消了。所有的船都有門,沒有輪子;所有的大樓都有門,沒有輪子」。時至今日,全球依舊有不少網友在激烈地辯論地球上到底是輪子的數量多,還是門的數量多。CNN 坦言,人們可能永遠都不會有知道答案的一天,畢竟支持輪子多或門多常常是受到人們的生活經驗影響,要知道確切數字實在難如登天。看到這裡,小隊員們覺得世界上門和輪子到底哪個比較多呢?
讚美太陽!美國參議院通過夏令時間永久化法案
周二 (15), 美國參議院通過了《陽光保護法》(Sunshine Protection Act), 並獲得了兩黨的一致認同。這項法案將會讓美國一年調兩次時間的傳統走入歷史,讓美國一整年都採用夏令時間 (daylight saving time, 亦稱日光節約時間)。根據市場調查公司 YouGov 的調查,有 63% 美國成年人想取消一年兩次的時間調整,而且大家比較喜歡夏令時間,而不是標準時間 (standard time)。帶頭提出《陽光保護法》的共和黨籍參議員魯比奧 (Marco Rubio) 認為,這個每年撥兩次時鐘的儀式毫無意義。「不用再調時鐘,並在放學和下班後享有更多的戶外的陽光、更多的笑容──這就是永久化夏令時間帶給我們的好處。」共同提案的民主黨籍參議員馬基 (Ed Markey) 在一份聲明中大讚永久化夏令時間的益處。馬基和兩黨的參議員一同在會議中解釋,永久化夏令時間能夠對公眾健康和經濟帶來正面影響,甚至還能減少能源消耗。「我已經說過了,但我還要再說一遍:美國人想要更多的陽光、更少的憂鬱──從西雅圖到邁阿密,大家都希望有《陽光保護法》。」華盛頓州的民主黨籍參議員莫瑞 (Patty Murray) 補充道。許多晝夜長短變化較大的高緯度國家都採用了夏令時間,做法因國家而異,但通常都是在春季將時鐘調快一小時,到了秋季時再調回來。以美國的情況來說,夏令時間在一年當中佔了 8 個月,其餘的時間則被稱為「標準時間」, 總之是個不太直覺的稱呼。作為戰時措施,美國在 1942 年首次採用了夏令時間。從夏令時間實施以來,國會議員們便對於夏令時間的利與弊爭論不休。時至今日,參議院終於一致通過了這次的《陽光保護法》, 這項法案交由眾議院進行批准,然後再讓總統拜登 (Joe Biden) 簽署。順利的話,這項法案將在 2023 年的秋季實施。順帶一提,在 1973 年,當拜登還是一位年輕的參議員時,他在永久化夏令時間的投票中投下了同意票。美國實施夏令時間的主因為節省能源。在 1700 年代末期,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便是夏令時間的提倡者之一。他在出訪法國時計算了一下,如果巴黎市民可以早睡早起,巴黎市每年可以節省數百萬磅的蠟燭。儘管如此,當時的巴黎人顯然不是很在乎富蘭克林的提議,因為法國到了 20 世紀才開始使用夏令時間。或許在幾百年前,夏令時間的確可以替人們省下很多蠟燭,但現代人消耗能源的方式五花八門,待在家裡的時候會使用空調和各種電器,出門或通勤也會消耗許多汽油。在現代,這一小時的差異對節省能源而言是否有顯著的幫助,引起了許多討論。雖然一開始使用夏令時間是為了節能,但現今節能這個目的看來反而是其次。美國塔夫茨大學 (Tufts University) 的教授唐寧 (Michael Downing) 曾經指出,在美國積極支持夏令時間的人通常來自商會。唐寧在一支 2015 年的影片中提到:「他們早就明白一些事:如果你讓工人在天還亮著的時候離開工作崗位,他們更有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停下來買東西。」2005 年,美國通過了新的《能源法案》(Energy Policy Act of 2005), 將原本在 10 月底結束的夏令時間往後延到 11 月初結束。節省能源的成效究竟如何?並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的糖果產業是這項法案的最大受惠者,因為萬聖節糖果的銷量也隨之暴漲。「作為一個能源計畫,夏令時間相當失敗,但它是個厲害的零售消費計畫。」唐寧表示。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的數據,每年兩次調整時間會擾亂生理時鐘並加重心臟的負荷,像是心臟病、中風、心律不整的風險都會上升。除此之外,作息的調整也會導致更多的交通事故。「如果你隨便問一個睡眠專家,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建議有個長久穩定的睡眠時間表。」梅約診所 (Mayo Clinic) 睡眠醫學部的醫生齊格勒 (Rachel Ziegler) 表示。
「草皮換現金」 美國科羅拉多州提出省水妙招法案
近年來,美國西部一直面臨乾旱的問題,為了解決缺水的問題,美國科羅拉多州 (Colorado) 眾議院近期提出了 1151 號法案,允許州政府將進行草皮收購計畫,以緩解該州的長期乾旱問題──因為養草皮實在太耗費水資源了。任何願意以具永續性的抗旱植物替換掉原本草皮的人,每平方英尺 (約 0.09 平方公尺) 的草皮可以換到 2 美元 (折台幣約 57 元)。這項法案由州議員羅伯茲 (Dylan Roberts) 和凱特琳 (Marc Catlin) 提出,羅伯茲指出:「這個草皮換現金的計畫是完全自願的。」他接著說道,與其把水用在高速公路分隔島中沒人坐得到的草皮上,不如把水省下來用於農業灌溉,這會是一個雙贏的計畫。科羅拉多州的西部資源倡導組織 (Western Resource Advocates, 暫譯) 成員羅傑 (Lindsay Rogers) 說,在科羅拉多州市鎮們使用的水資源中,有 50% 是被用於戶外,當中好一部分都是用於替草皮澆水。同組織的水政策分析師柏格倫 (John Berggren) 也補充,科羅拉多州已經沒有多餘的水資源了,水費的價格也不斷上漲,因此接下來就要看政府怎麼好好利用這些僅剩的水資源。這些大量耗水的草皮主要由草地早熟禾 (Poa pratensis) 組成,而且不只是它,居民們種在草皮周遭、公司大樓、公寓前的各種植物,也同樣相當耗水。州眾議員凱特琳表示,這項計畫不會強制要求居民將原本的草皮換成抗旱植物,州議會同意將決定權下放給各地方政府自行評估。目前,科羅拉多州已經有約 19 個城市、公用事業單位和給水區已經在進行草皮換現金計畫了。本次的法案將為這些現有的項目提供更多資金,增加民眾換草皮的意願,這項法案還會幫助那些住在計畫地區以外的人,讓他們直接向州政府申請資金。西部資源倡導組織的分析師柏格倫表示,也許科羅拉多州會有這麼多草皮,是因為人們從水資源豐沛的美東搬來時,也把同樣的審美觀一併帶來科羅拉多州,「人們想要公園和很大的草皮」。十幾年前,美西曾有足夠的水資源可以持續供應這些草皮生長,但隨著時間推移,氣候專家和水資源專家發現科羅拉多河 (Colorado River) 被過度使用,以致於水資源越來越稀缺。直到 2002 年,一場大旱災發生了,而隨著氣候變遷和人類爆炸性的發展至今,情況可能只會愈來愈糟。為了施行這項計畫,州政府將撥款 4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 億 1,451 萬元) 資助參與計畫的市政府、企業和個人。科羅拉多州政府將在兩年後重新審視這項計畫,根據成效和民眾的意願決定是否繼續實施。水資源專家表示,現代的水資源越來越有限了,西部各州正在遍尋保護水資源的方法,因此這類更換草皮計畫的數量,日後可能只增不減。
「他們在騙你」俄羅斯反戰記者持海報直搗國有媒體直播室
周一 (14), 俄羅斯的國有電視台《第一頻道》(Channel One) 一如往常地播報新聞時,有位女子手持反戰的海報闖進了攝影棚,大聲呼籲政府停下戰爭。在出其不意的抗議行動發生後,電視台便迅速地切換了直播畫面。這名女子是奧夫斯亞尼科瓦 (Marina Ovsyannikova), 她同時也是《第一頻道》的員工。在新聞直播上短暫亮相後,她立刻被逮捕。在事發後的 24 小時內,律師都無法和她取得聯繫。在俄羅斯政府持續鎮壓異己之聲的情況下,她是第一位站出來公開譴責俄烏戰爭的國家媒體員工。奧夫斯亞尼科瓦出其不意地拿著反戰海報進入了直播中的攝影棚,讓電視台一時之間措手不及。對於奧夫斯亞尼科瓦的勇敢行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iy) 深深地表達了他的感激之意。「我很感謝那些持續傳達真相的俄羅斯人,以及力抗假新聞並向親友們講述真相的人。」澤倫斯基在影片中說道,「我要對那位拿著反戰海報進入《第一頻道》轉播室的女士表達謝意」。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UN Human Rights) 的發言人沙姆達薩尼 (Ravina Shamdasani) 也稱讚奧夫斯亞尼科瓦是位「勇敢的記者」, 她在一場記者會上提到:「我們將敦促當局,並確保她不會因為行使言論自由權而遭到報復。」抗議行動讓俄羅斯當局非常不滿。克里姆林宮的發言人佩斯科夫 (Dmitry Peskov) 批評,奧夫斯亞尼科瓦的舉動簡直犯了「流氓罪」。他向記者表示,《第一頻道》是提供客觀、即時新聞的中流砥柱,「頻道和相關人員會將這件事查個水落石出」。到了周二 (15) 晚上,她終於和律師加斯基 (Anton Gashishky) 一同現身莫斯科法庭外。筋疲力盡的奧夫斯亞尼科瓦表示,她被審問了 14 個小時,這段期間她無法和親屬聯繫,也沒辦法得到法律協助。她說,在進一步發表意見之前,她需要好好休息一下。法院以「違反抗議法」為由,對奧夫斯亞尼科瓦判處 3 萬盧布 (折台幣約 7,840 元) 的罰款。實際上,奧夫斯亞尼科瓦被罰錢並不是因為闖入直播現場,而是因為她事前透過了人權組織 OVD-Info 發表了一支影片。她在影片中提到,她對自己的工作「感到羞恥」。奧夫斯亞尼科瓦在影片中說:「非常遺憾,這些年來我在《第一頻道》工作,並為克里姆林宮進行宣傳,我現在對此感到非常羞愧。我恥於被允許在電視上講述謊言,我恥於讓俄羅斯人變得如同殭屍一般。從 2014 年開始,我們選擇了沉默;當克里姆林宮試圖毒殺納瓦爾尼時,我們沒有站出來抗議,只是默默地看著這個反人類的政權。」「而現在,整個世界都遠離了我們,未來 10 代的人們都無法從這場自相殘殺的戰爭中洗刷恥辱。」奧夫斯亞尼科瓦在影片中嚴厲地批評了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並呼籲俄羅斯人民走上街頭抗議。奧夫斯亞尼科瓦在抗議之前所拍攝的影片。俄羅斯的電視新聞長期以來都受到政府控制,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更是變本加厲地消除了新聞媒體上與政府不同的聲音。政府明確表示,把俄烏之間的衝突稱為「戰爭」的消息,將被視為假新聞。比起「戰爭」, 克里姆林宮更喜歡「特別軍事行動」一詞。「散播假新聞並製造恐慌的人將會面臨最高 15 年的刑期。」國家杜馬 (State Duma, 即俄羅斯下議院) 副主席卡拉烏爾 (Sholban Kara-ool) 說道,並強調這種人在二戰期間會被直接槍斃。俄羅斯的國家電視台只會播報克里姆林宮的說法,並對人道主義的危機、被破壞的城市、逐漸增加的傷亡人數視而不見。「戰爭」、「攻擊」、「入侵」等詞彙也被禁用,烏克蘭政府則被描述為「新納粹」。面對政府的打壓,俄羅斯許多獨立媒體陸續關閉,包含《莫斯科迴聲》(Echo of Moscow) 和電視台《雨》(Dozhd, 或稱 TV Rain), 許多獨立媒體人不得不逃向其他的國家。「所有非官方宣傳的東西都被消滅了。」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俄羅斯記者穆拉托夫 (Dmitri A. Muratov) 沉重地說道。
地表最大鯊鯊 古生物學家研究:巨齒鯊為什麼那麼大?
巨齒鯊 (Carcharocles megalodon) 是一種迷人的巨大史前生物,牠曾是海洋世界中的霸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掠食者。然而,在 360 萬年前絕跡的巨齒鯊,如今只存活於人們捏造的影視作品中,還有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化石展區裡。這個來自 (Neogene) 的古老生物可以輕鬆地吞下一個人,但卻始終沒有人知道牠真正的模樣,因為巨齒鯊和近代的鯊魚一樣,全身除了牙齒與脊椎骨外,多數由軟骨組成,使得至今沒有考古生物學家發現過完整的標本,只有一顆又一顆手掌大小的牙齒化石被保留下來。考古生物學家依據巨齒鯊僅存的牙齒和椎骨線索,勉強推測出巨齒鯊實際的尺寸。他們得出巨齒鯊比現今的大白鯊 (Carcharodon carcharias) 要大上 5 倍,身體最長可長達 15 公尺,換算下來約 5 層樓的高度。近年,執迷於巨齒鯊的考古生物學家在對巨齒鯊的體型有了初步概念後,他們想進一步探索巨齒鯊的體型與牠生活的區域,是否存在著更多關聯性。人們深深著迷於巨齒鯊,希望知道更多關於這個生物的蛛絲馬跡。圖為巨齒鯊模型,拍攝於加利福尼亞州德爾馬展覽場 (Del Mar Fairgrounds)。長年熱衷研究巨齒鯊的古生物學教授島田賢舟 (Kenshu Shimada) 表示,某次他與女兒、親友一起到佛羅里達礁島群 (Florida Keys) 垂釣,兩人無意間釣起了一隻大魚,「我和女兒開始討論起這些大魚都活在什麼地方,這段對話讓我聯想到了巨齒鯊,我開始思考牠們在不同地方的分布情形」。現實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海洋中魚類的大小,先前的研究顯示,有些魚類的體型大致符合「」(Bergmann's rule)—— 體型較大者大多出現於海水溫度比較低的地方;體型較小者大多出現於海水溫度比較高的地方。這正是島田從與女兒的閒聊中得到的靈感:巨齒鯊的身型,是否也符合「柏格曼法則」呢?於是,島田和研究團隊回頭檢視了 9 隻不同巨齒鯊的化石,這些化石來自世界各地,橫跨數百萬年的時間,而島田的目標就是想從分析化石的資訊,找到牠們當時生活的年代與海水資料,從中檢視巨齒鯊的體型與海水溫度是否有任何關聯。島田觀察到,體型較大的巨齒鯊分布在緯度較高的海域,而體型較小的巨齒鯊則靠近赤道,「我們很驚訝這次的結果得出和先前的海洋哺乳動物及魚類研究共同的結論」。這次的研究發布在國際古生物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 上,島田與團隊發現古老的海中霸王並不是每隻都會成長到同一個大小,島田表示:「從我們的研究看到,巨齒鯊的體型其實是由生長環境的溫度所決定的。」依據島田的研究結果,巨齒鯊可說是第一個遵循柏格曼法則的鯊魚物種,這解釋了為何某些巨齒鯊會長到那麼巨大,很可能就是因為牠們生活在較冷的水域中,需要更大的體型支持其生存,因為更大的體型能更妥善的保存熱量。「就我們所知,現代鯊魚大多不符合柏格曼法則,」島田解釋:「然而,缺乏這類證據不代表我們的假設就是錯的,特別是因為現代已經沒有能與巨齒鯊相比擬的鯊魚。」這個新研究可能推翻過去的一些假設,過往在赤道附近被發現的巨齒鯊體型較小,被認為是巨齒鯊的幼鯊或是未成年的巨齒鯊。美國菲爾狄更斯大學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的生物科學教授麥施 (Henry Maisch) 說道:「根據我們研究的結果,雖然赤道被推測是巨齒鯊的孕育場,但是那些小巨齒鯊也許只是因為生活在比較溫暖的水域,所以體型才那麼小。」
漢堡、紙袋高價拍賣 俄羅斯人搶吃麥當勞最後一餐
上周二 (8), 隨著俄烏戰爭的戰事越演越烈,美國速食業龍頭麥當勞 (McDonald's) 終於扛不住壓力,宣布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將關閉俄羅斯國內 847 間分店。深怕再也吃不到麥當勞的俄羅斯人紛紛湧入當地分店,搶買最後的麥當勞餐點。當許多俄羅斯人帶著遺憾的心情吃著最後的漢堡時,也有一群賺錢鬼才動起了歪腦筋。俄羅斯的分類廣告網站 Avito 上,出現了販售麥當勞產品的廣告:2,499 盧布 (折台幣約 637 元) 的麥當勞早餐組合、3,000 盧布 (折台幣約 764 元) 的大麥克 (Big Mac) 漢堡、1 萬盧布 (折台幣約 2,550 元) 的麥當勞玻璃杯等。甚至還有人試圖用 5 萬盧布 (折台幣約 1 萬 2,870 元) 出售麥當勞的紙袋,至於紙袋裡是否有裝東西,目前狀態不明。有網友在論壇 Reddit 上貼出了俄羅斯友人的冰箱照,裡面塞滿了麥當勞的漢堡。麥當勞的執行長坎普斯基 (Chris Kempczinski) 在 3 月 8 日發給員工的郵件裡提到:「我們的價值觀意味著,我們不能忽視烏克蘭正在發生的人道災難。」麥當勞表示,雖然將暫停營運俄羅斯的分店,但公司仍會繼續支付當地約 6 萬 2,000 名員工的薪水,因為長期以來那些員工都為麥當勞付出了心血,並為社區提供了服務。信中也提到,目前無法預期俄羅斯的麥當勞會在何時恢復營業。許多俄羅斯專家認為,這次麥當勞和眾多企業的離去象徵了一種回歸──讓俄羅斯回到被各國孤立的蘇聯時代。「這是個驚人的反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 專攻俄羅斯政經的教授特里斯曼 (Daniel Treisman) 表示,「(Iron Curtain) 再度落下了,或者說,另外一個不同的布幕落下了」。這次俄羅斯人瘋搶麥當勞餐點的行為,讓不少人想起了 1990 年俄羅斯首間麥當勞開幕時的盛況。1990 年 1 月 31 日,俄羅斯第一間麥當勞在首都莫斯科 (Moscow) 開幕。麥當勞的到來,象徵了冷戰的結束和資本主義的勝利。對當時仍屬於蘇聯的俄羅斯而言,這也是國家開放經濟的第一步。當時的麥當勞預計,開幕當天會有 1,000 名顧客光顧,而結果出乎意料:多達 5,000 名左右的俄羅斯人湧入店裡,而數百人組成的排隊人龍蜿蜒在普希金廣場 (Pushkinskaya Square) 上。對俄羅斯人而言,排隊是家常便飯,真正讓他們感到驚訝的是餐點價格。在 1990 年,一個大麥克漢堡的價格為 3 盧布 75 戈比,相當於一個俄羅斯人半天的工資,讓俄羅斯的麥當勞成為了世界上最貴的麥當勞。昂貴的價格讓一些人直搖頭,也有一些人把餐點的包裝留下來,以便在家中重複使用,因為能在麥當勞用餐實在是太新奇了。1991 年蘇聯解體之後,許多跨國企業便跟隨了麥當勞的腳步,在幅員廣闊的俄羅斯雨後春筍地開店。英國《衛報》的記者格羅斯科普 (Viv Groskop) 回想起她 30 年前在聖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學習俄語時,她陪著第一次到麥當勞的友人們在有著金色拱門招牌的店外排隊。對她的俄羅斯友人而言,這是在共產主義和冷戰之後,俄羅斯人所夢寐以求的「世界的味道」。對 1990 年代的俄羅斯年輕人而言,麥當勞是個酷炫、充滿異國情調的地方,也是個適合帶著朋友去慶祝生日的餐廳。雖然到了 21 世紀,麥當勞在俄羅斯不再是美國文化有力的象徵,但它仍是俄羅斯年輕人最喜歡的場所之一,因為人們可以在麥當勞享用到經濟實惠的餐點,麥當勞的分店也為成千上萬的俄羅斯人提供了工作機會。「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麥當勞是俄羅斯西化、向世界開放的象徵;現在這些公司離開俄羅斯的事實,預示著俄羅斯再度關起了國門。」倫敦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俄羅斯政治研究所的教授夏拉夫蒂諾娃 (Gulnaz Sharafutdinova) 表示,「這是否是一個時代的結束,現在還不好說,但很多觀察家擔心很可能會是」。關於這次俄羅斯人瘋搶麥當勞的行為,UCLA 的特里斯曼教授提出了他的見解:「我認為,俄羅斯人只是對失去過去 30 年和世界有所聯繫的生活而感到恐慌。」在 Avito 上高價販售麥當勞餐點的賣家們在廣告內寫到,他們想將這些碩果僅存的麥當勞餐點提供給「想嘗一口過往時代最後滋味的人」。
柴可夫斯基也OUT 英國管弦樂團因俄烏戰爭替換曲目
由於近期的俄烏戰爭越演越烈,英國威爾斯 (Welsh) 卡迪夫愛樂樂團 (Cardiff Philharmonic Orchestra,CPO, 暫譯) 取消原定於 3 月 18 日將於威爾斯卡迪夫市中心的聖大衛廳 (St David's Hall) 舉辦的俄羅斯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音樂會,替換成演奏英國經典曲目的音樂會。隨即,全世界的新聞媒體都關注了卡迪夫愛樂樂團取消柴可夫斯基音樂會一事,並引發了各種討論聲浪。有人認為樂團反應過度,有人則是形容樂團的行為「堪比焚書」, 有人則是認為柴可夫斯基其實也有烏克蘭血統,因此反過來質疑樂團的決定。威爾斯保守黨議員瓊斯 (Fay Jones) 在 Twitter 上表示,他認為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才是敵人,俄羅斯不是。卡迪夫愛樂樂團表示,他們認為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際,演奏俄羅斯作曲家的曲目實在是不合時宜,更不用說樂團中還有一名成員的家人也被捲入戰火。除此之外,樂團也擔心原訂的表演曲目《c 小調第二號交響曲》(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Op. 17) 會冒犯烏克蘭人 —— 這首曲子別名《小俄羅斯》(Little Russian), 這個詞彙是烏克蘭的舊稱,現在則多用於貶意,專指沒有民族意識的烏克蘭人。撇開《小俄羅斯》, 這次的演奏曲目原本還包含了兩首軍事相關的作品:一是慶祝俄羅斯帝國參與塞爾維亞和土耳其戰爭而寫的《斯拉夫進行曲》(Marche Slave), 二是為了紀念 1812 年俄羅斯人擊退拿破崙大軍入侵,最終贏得俄法戰爭、使用很多真實炮火聲的勝利曲目《1812 序曲》(1812 Overture), 兩首曲子中都包含了一段被融入俄羅斯帝國國歌《上帝,保佑沙皇!》(Bozhe, Tsarya khrani!) 的旋律。卡迪夫愛樂樂團說道:「雖然目前還沒有計畫再舉辦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會,但我們夏季和秋季會演奏俄羅斯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 (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ff)、林姆斯基 - 高沙可夫 (Nikolai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和蘇聯作曲家普羅高菲夫 (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 曲目的計畫並沒有改變,因此這次拿掉柴可夫斯基曲目只是一次性的決定而已。」樂團表示,這是大多數成員皆同意的結果。樂團董事之一的羅賓遜 (Linda Robinson) 補充,他們將在 3 月 18 日的音樂會上演奏烏克蘭國歌,同時募捐給烏克蘭的善款。. 在地球的另一端,日本中部愛樂樂團 (Chubu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暫譯) 也有類似的舉動,宣布要用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 (Jean Sibelius) 的《芬蘭頌》(Finlandia) 替換掉柴可夫斯基的《1812 序曲》。中部愛樂樂團認為,雖然有些人可以將《1812 序曲》當作一首單純的音樂來欣賞,但有些人可能會質疑他們為什麼要演奏一首慶祝俄羅斯勝利的歌曲。不過它們補充,這並不代表該樂團排斥演奏俄羅斯以及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只是抽換掉不適合眼下局勢的曲目而已。因此在這次的表演中,樂團也新增也新增了柴可夫斯基《胡桃鉗》(The Nutcracker) 中的特科帕克舞曲 (Trepak) 作為附加曲目。
迪士尼向「Don't Say Gay」說不 佛州爭議法案全美惹議
上周五 (11), 迪士尼執行長查佩克 (Bob Chapek) 在一封寄給全體員工的公開信中,為他過去在 LGBTQ + 議題上保持沉默道歉:「當你們需要我成為強而有力的盟友、起身為平等而戰時,我讓你們失望了。」他在信中向旗下的 LGBTQ + 員工承諾,他將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讓迪士尼成為更支持 LGBTQ + 社群的盟友。這封信的出現,與近期讓全美吵翻天的《親子教育權利法案》(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Bill, 暫譯) 有關。從上周二 (8), 保守黨執政的佛羅里達州 (下文簡稱佛州) 通過了這部法案後,人們隨即陷入激烈地討論,爭執是否該限制特定年齡的孩子接受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教育,也爭論學校能不能在父母不知情的狀況下,私下向孩子進行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輔導。此次讓美國人爭論不休的《親子教育權利法案》, 是由佛州共和黨籍州眾議院的議員哈丁 (Joe Harding), 趁著全美各地辯論學校該如何教授種族、性別與歷史時所提出的。該辯論在近期列出了一些禁書名單,禁止某些書籍出現在學校的圖書館。2021 年底,佛州有好幾位父母因不滿學校的教育方式,一狀告上法庭。一名來自佛州克萊縣 (Clay County)、不願具名的父親表示,學校在不曾知會以及未與他商討的情形下,瞞著他對 12 歲的女兒進行了長達數週的性別認同輔導,整件事是直到他的女兒在校園中自殺未遂才曝了光。當這名父親追問校方隱瞞性別認同輔導的原因時,學校回應,考慮到這家人信仰天主教,女兒也表達不想在家裡討論性別認同的議題,才有此決定。兒童和家長權利運動 (Child and Parental Rights Campaign) 的主席布羅伊勒斯 (Vernadette Broyles) 認為,校方的工作人員不該在父母沒有參與時,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也不該向父母隱瞞有關孩子情緒與身心方面的重大訊息。在此脈絡下,佛州共和黨員以 2021 年通過的《家長權利法案》為基礎,再制定本次的《親子教育權利法案》, 旨在增加父母掌控孩子受教育的權利。法案通過後,學校不得向父母隱瞞關於孩子的情緒、身心方面重要的訊息。雖然立意良好,但當中的一項條文卻挑起了極大爭議:校方人員不得在課堂中對幼兒園至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進行性傾向、性別認同的課程,也不得以不適齡和不符合州標準的方式進行相關課程。如果學校違反了這些規定,父母可以向學校提起訴訟。哈丁在接受質詢時表示,《親子教育權利法案》希望讓學校專心做學校的事,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議題就回歸到家庭內部自行對話。民主黨、LGBTQ + 社群及年輕佛州學生,紛紛群起反對該法,並稱此法案為「不要說同性戀」法案 (Don't Say Gay), 擔心它會引發寒蟬效應,導致老師此後不敢在課堂上討論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或是會避免將這類教育納入教學科目中。上周一 (7), 大批反對這項法案的學生來到佛州歷史博物館 (Florida Historic Capitol Museum) 前表達理念,認為立法者將父母的想法作為攻擊 LGBTQ + 族群的武器,這只會讓 LGBTQ + 族群在社會上更邊緣化,年輕人以此向立法機關高呼「我們要說同性戀」! 佛州平等組織 (Equality Florida) 的執行董事史密斯 (Nadine Smith), 向《坦帕灣時報》(Tampa Bay Times) 說出她對該法案的觀察與擔憂,她覺得該法案在解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問題」, 而且現在根本沒有小學在教授「規劃不恰當」的性傾向、性別認同課程,稱該法案只是阻止了學校試圖與學生進行真誠的對話。隨後連白宮方面都發表譴責,白宮發言人薩奇 (Jen Psaki) 在 Twitter 上寫道:「每位父母都期望我們的政府能確保孩子們得到安全、保護和自由。今天,佛州保守派政客立下的法案拒絕這些基本的價值,轉而去攻擊那些最需要支持和保護的孩子。」首批在佛州結婚的同性伴侶陶德與德瑪 (Todd and Jeff Delmay), 同樣大力反對這項反案,他們認為該法將衝擊到他們的家庭,影響他們 11 歲的兒子與父親的溝通,「我們 (同性伴侶) 在爭取孩子和家庭的戰場上贏得了勝利,能順利地生活在一起。但他們現在卻想辦法抹除我們和我們的家人」。這對伴侶也警告道,該法案會讓一些 LGBTQ + 青少年在面臨到性別認同時,更加被邊緣化,「孩子需要在安全的環境中被接納,這個需求應該要優先於父母的一些價值信念」。但佛州州長迪尚特 (Ron DeSantis) 挺身捍衛《親子教育權利法案》, 認為有些媒體刻意把該法案解讀成「不要說同性戀」。他指出,法案中沒有任何一條禁止在課堂上討論同性戀的條文,「當你仔細看法條,它實際上是在說『不得向幼稚園到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教授和性有關的課程』, 有多少父母會希望他們的孩子的課程內容包含跨性別理論,或其他東西植入到課綱中?」「學校應該教孩子們科學、歷史、閱讀、寫作以及公民意識,還有對美國憲法的理解,這些更基本的東西,才是讓美國有其獨特之處。」迪尚特說道。眾議員哈丁也在議會中解釋,該法案事實上並不會禁止學校與學生在性取向、性別認同上進行日常的攀談,法案禁止的是學校將性取向、性別認同納入正式的課程之中。根據《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的專欄作家戴文 (Miranda Devine) 評論,《親子教育權利法案》不知道為什麼變成一種道德恐慌現象,該法案只是一種常識性的措施,阻止學校隱瞞家長、偷偷教授關於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課程,它只是還給家長本來就該擁有的權利。她說:「將此法案視為反同性戀法,是虛假和惡意的謊言。」在父母、孩子與政治的時空角力下,身為佛州最大企業之一、擁有 8 萬名員工的迪士尼,其對法案的立場和態度,也連帶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迪士尼新任執行長查佩克是在 2020 年 2 月後接任艾格 (Bob Iger) 的職位,兩人作風大相逕庭,相較艾格大鳴大放、積極為迪士尼作品注入隱晦的同志情節和女性力量的做法,查佩克則顯得保守得多。 他在給迪士尼員工的前一封公開信中,解釋了他為何在《親子教育權利法案》上選擇沉默,他寫道:「正如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公司發表立場聲明後,並不會改變人們的思想或結果,相反的,那些聲明常被其中一方作為武器,用來煽動和製造對立。簡而言之,那些聲明會適得其反,削弱更有效能促成改變的方法。」然而,保持沉默的立場,卻沒有平息迪士尼員工的憤怒,有皮克斯的創意團隊投書到 BBC, 聲稱迪士尼已刪除作品中一些明顯的同志情節。《紐約時報》評論,迪士尼在政治上明明有強大的影響力,卻用很複雜的理由,拒絕反對該法案,反而導致社群媒體出現抵制迪士尼 (#boycottDisney) 的標籤。美國喬治城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 的行銷學教授帕哈莉亞 (Neeru Paharia) 則指出每當公司拒絕選邊站,最終往往徒勞無功,「公司愈快出聲,愈先表達意見,社會大眾會認為這個公司愈真實。而當公司等的太久,到時無論做什麼都會得到處罰」。最後,查佩克在上周五的道歉信中表明,保持沉默是錯的,也在迪士尼的股東大會上發表反對「不要說同性戀」法案的言論,承諾將捐贈 500 萬美元 (折約台幣 1 億 4,303 萬元) 給美國最大 LGBTQ + 團體人權戰線 (Human Rights Campaign)。不過,人權戰線不領情,拒絕迪士尼的捐款,籲請這位娛樂巨頭做些「更有意義的行動」對抗佛州法案。在州眾議院與州參議院通過《親子教育權利法案》後,法案目前等待佛州州長迪尚特簽字。州長辦公室證實已經接到來自查佩克的電話,但州長仍會堅持簽署該法案。
你買不到的PS5都在我手上!英國黃牛大亨現身說法
Sony 的家用遊戲機 PlayStation 5 (PS5) 在 2020 年推出,至今仍然大量缺貨,缺貨的主因來自於全球的晶片荒,導致 PS5 的產量始終無法有效提升。但大家買不到 PS5 的原因不只是晶片,還要拜惡名昭彰的「黃牛」所賜。PS5 嚴重的供需不平衡,讓靠著高價轉售商品來賺錢的黃牛們嗅到了一絲商機。一名男子坐在滿坑滿谷的 PS5 前面,接受 BBC 的採訪。這名 24 歲的男子名為貝里斯 (Jack Bayliss), 先前在銀行工作,他在 6 年前開始了他的轉售事業。一開始,他曾經用 150 英鎊 (折台幣約 5,570 元) 的價格購入 Adidas 的 Yeezy 運動鞋,再用高達 1,000 英鎊 (折台幣約 3 萬 7,120 元) 的價格售出。有利可圖的轉售事業讓他決定辭掉銀行的工作,在 2020 年創立了「Aftermarket Arbitrage」──教人如何當黃牛的公司。靠著收取每個月 30 英鎊 (折台幣約 1,120 元) 起跳的訂閱費,貝里斯的黃牛帝國從創立至今賺了 45 萬 6,000 英鎊 (折台幣約 1,692 萬元)。公司目前主打的轉售商品除了 PS 遊戲機和之外,還有 RTX 顯示卡、名牌運動鞋等等。黃牛貝里斯接受了 BBC 的採訪,他的身後放著堆積如山的 PS5。在線上商店的 PS5 開賣日,許多玩家坐在電腦前摩拳擦掌、屏氣凝神地等待。然而開賣時間一到,螢幕上瞬間就只剩下大大的「完售」兩字,而商品早就被黃牛機器人搶先一掃而空。黃牛機器人就是 Aftermarket Arbitrage 提供的訂閱服務之一。黃牛機器人會在偵測到購物網站有商品庫存時,透過聊天軟體 Discord 向訂閱者發送即時通知,而有些機器人甚至還能自動購買商品。貝里斯提到,他有幾位全職做黃牛的客戶,藉著轉賣的收入擺脫了債務,也擁有了更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兩位不具名的黃牛接受了 BBC 的採訪,一位表示,他當黃牛賺到的錢讓他還清了 3 萬英鎊 (折台幣約 112 萬元) 的賭債;另一名則說,轉賣事業重建了他的人生,並幫他戒掉了酒癮。化名接受 BBC 採訪的謝拉茲 (Sheraz) 表示,在 COVID-19 的疫情影響之下,這兩年實在很不好過。他的收入頓失、身為美容師的妻子也失業,需要養家餬口的謝拉茲突然看到了一線生機──當黃牛。「我幾乎處在人生的谷底。如果不是黃牛事業的話,我家連屋頂都沒有了。」謝拉茲談到了他踏入黃牛行業的情況,「我有年幼的孩子。當你需要張羅餐桌上的食物時,你就必須做該做的事情。只要不是犯罪,我什麼都做」。Aftermarket Arbitrage 在 Instagram 上貼出了多張 PS5 堆積成山的照片,首圖用 emoji 遮蓋臉部的男子便是公司創辦人貝里斯。貝里斯向英國天空新聞 (Sky News) 說,他的客戶都非常年輕、積極,「他們在開創事業。有 90% 的人都不屑這麼做,但他們走了出去,並創造了副業收入」。當被問到黃牛行為是否公平時,貝里斯如此回答 BBC:「你去看任何一個市場,只要有套利的機會,人們就會試圖從中獲益。」「對我來說,PS5 或 Xbox 並不是生活必需品,這是奢侈品,好嗎?如果你付得起 (折台幣約 1 萬 6,770 元)、又有足夠的錢可以揮霍,多花個 100 英鎊 (折台幣約 3,730 元) 根本不痛不癢。」沒有道德壓力的貝里斯表示,他只是利用了供需之間的落差,並從中獲利。貝里斯也表示,這就是資本主義。許多人應該很好奇:讓人氣得牙癢癢的黃牛究竟有沒有法律能管?目前台灣並沒有針對黃牛所制定的法律,因此許多商家、活動主辦單位只能靠認證、提問等方式來試圖阻止黃牛。在英國,使用機器人購買產品同樣沒有違法,但這個行為已經引起了一些立法者的注意。去年,蘇格蘭民族黨 (Scottish National Party) 的國會議員查普曼 (Douglas Chapman) 便向國會提出一項法案,打算禁止轉售由自動機器人購買的電子產品。查普曼認為,黃牛的事業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權益,也會對商業造成衝擊。完全禁止轉賣,最終受益的會是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購物者受到了惡劣對待、不得不為商品付出過高的價格,而且這些商品不但沒有保固或退貨的權利,更沒有故障的賠償。」查普曼因此決定,要透過法案的設立來保護消費者。雖然查普曼的法案在去年底沒有通過,但他計畫在近期重新提出申請。即使法案通過可能會讓他收入大減,但黃牛謝拉茲也同意查普曼議員的看法,「我認為機器人應該被禁止。有些人 24 小時不間斷地用 20 台電腦操控機器人,囤積了無數的 PS5、球鞋、玩具」。「這簡直是在操縱市場。」謝拉茲說道。
為什麼非洲有些獅子很常爬樹,有些獅子很少爬樹?
打開自然紀錄片,人們時常可以看到草原霸主獅子勇武出場、與獵物激烈搏鬥,最後飽餐一頓的畫面。不過,強悍的牠們卻有一件事是出了名的不擅長 —— 爬樹。獅子是有名的爬樹苦手,常常爬了樹就下不來,只得笨拙地在樹上試來試去,最後才勉強找到一個比較安全的方法落地。但對住在東非國家烏干達的伊莉莎白女王國家公園 (Queen Elizabeth National Park) 及坦尚尼亞馬尼亞拉湖國家公園 (Lake Manyara National Park) 兩地的獅子來說,「爬樹苦手」對牠們毫不適用,這兩座國家公園的獅子向來以愛爬樹而聞名,每年都有許多遊客特地造訪,就為了一睹草原之王爬樹的畫面。這就令科學家十分好奇,明明都住在非洲,為何有些地方的獅子很少爬樹,有些地方的獅子卻三不五時就往樹上跑呢?部分人可能會往生理結構的方向猜測,但根據動物學家的說法,獅子們的身體從來都不是為爬樹所生。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的大型貓科動物保育計畫負責人杭特 (Luke Hunter) 指出,獅子在演化的過程中發展出強壯的前肢,以及僵硬但有力的背肌,讓獅子有本錢可以正面將水牛這種重量級的獵物撂倒在地。但代價是獅子的身軀變得十分僵硬,不若豹那樣柔軟、靈巧,自然也無法輕鬆在樹上縱橫挪騰。除了天生不利,爬樹對獅子來說有時也是項危險的活動,因為一旦失足,體重很重的牠們很容易就落得關節脫臼的下場,甚至影響往後打獵的能力。因此,一般人通常不太容易看到獅子爬樹的畫面,而且即使牠們有意,周遭也得有合適的樹,像是西克莫無花果樹 (Ficus sycomorus) 這種枝幹離地很近、又平行於地面的樹種,才有機會看到獅子們秀一手攀樹功夫。在辛巴威協助保育獅子的保育生物學家姆比亞 (Moreangels Mbizah) 表示,每當獅子爬樹,通常代表地面上有牠們想躲避的東西,像害蟲及高溫,才會讓牠們想往樹上跑。而這也與人們的觀察不謀而合 —— 通常在夜晚及下雨天後,人們較常在地面上發現獅子,恰巧這兩個時刻也都是比較涼爽、蟲子也較少的時候。專門研究獅子行為的生物學家夏勒 (George Schaller) 也發現,在 1963 年坦尚尼亞的塞倫蓋提國家公園 (Serengeti National Park) 降下大雨、靠吸食哺乳類血液維生的螫蠅 (Stomoxys calcitrans) 大量孳生後,獅子似乎因此發現了爬樹的好處,這個舉動後來可能進一步影響到了住在附近馬尼亞拉湖國家公園的獅子,讓牠們跟著愛上爬樹。在躲避害蟲、高溫之外,對生活在烏干達伊莉莎白國家動物園的獅子來說,爬樹還是一項保命絕招。在這座面積較小的國家公園裡,獅子們必須要和象群、水牛群共享居住空間,一旦不慎陷入水牛群、象群中,即使是獅子也會面臨遭踩踏身亡的危機,而樹木就是為數不多的安全避難所。在這些原因之外,其他尚有人猜測獅子爬上樹可能是為了要擴大視野,搜尋周圍的獵物;在少數情況下,獅子也會千方百計地想辦法爬上樹,偷走像豹等動物藏在樹上的獵物,獲得免費的一餐。在這支影片中,可以看到一隻公獅朝樹上張望了半天,最後奮力爬上樹,大嚼被豹之類的動物藏在樹上的屍體。但對於科學家來說,目前這些都還只是可能的猜測,尚無法形成一套完整、清楚的結論,向人們揭開為何非洲有些獅子常爬樹、有些獅子很少爬樹的謎團。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當爬樹的文化在一整個家族群體中擴散開,幾乎雄雌老幼都很享受在樹上的時光。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學會的成員杭特就有過多次目睹伊莉莎白國家公園的獅子爬樹的經驗,他說:「你會看到幾乎整個獅子家族,不分老幼,所有獅子都爬上樹了...... 因為爬樹真的很有趣。」
又是COVID-19疫情搞的鬼!美國兒童閱讀能力落後怎麼辦?
2020 年 3 月,在 COVID-19 疫情的籠罩下,人們紛紛躲進家中,以降低感染機率,孩子們也轉而透過遠端課程延續學業。現在,當初透過遠端上課完成了幼兒園課程的孩子們升上了小學,重回實體校園的懷抱後,研究顯示:美國平均三分之一的孩童沒有達到閱讀基準,這些閱讀進度嚴重落後的孩子比例明顯比疫情之前增加許多。研究提到,約有 33% 的二年級學生尚不具備二年級生應有的閱讀能力,這比疫情前高出了 9%, 而小學三年級學生中沒有相應能力的人也有 38%, 比疫情前多出 7%。維吉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Virginia) 更是有研究指出,2021 年秋季維吉尼亞州有 35% 的學生語言測驗分數低於預期,是 20 年來的最低點。在課堂中,許多老師們遇到的頭號問題就是孩子們忘記英文的發音方式,有些小學一、二年級的老師,開學後甚至得重新複習幼兒園的課程。雖然封鎖期間學校仍想辦法透過遠端課程繼續授課,但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在遠端課程時也很難顧好學生的情況,維持與實體上課一樣的品質。美國波士頓 (Boston) MGH 健康職業學院 (MGH Institute of Health Professions, 暫譯) 語言文學實驗所主任霍根 (Tiffany P. Hogan) 表示,在一些較為貧困的學校,有 60% 的學生被認定有閱讀能力落後的問題,這個數量也是疫情之前的兩倍之多。雖然每個人種的兒童都有受到影響,但是黑人、西語裔、低收入戶或身障兒童尤其嚴重,進度最落後。霍根表示:「如果學生在小學畢業時沒有足夠的閱讀能力,風險相當巨大。他們有可能會邁向高中輟學、成年後沒辦法找到好工作,或犯罪被關進監獄的未來。」其實在 COVID-19 疫情爆發前,閱讀危機的問題就存在已久。2019 年,多項國內、國際的測驗皆顯示美國人的總體閱讀能力正在逐漸下滑,而且還有兩極化的趨勢,閱讀測驗成績好的更好、壞的更壞,差距不斷拉大。雖然使成績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但許多專家指出,這是因為學校缺乏知道自然拼讀 (Phonics) 和音素意識 (Phonemic awareness) 重要性的老師 —— 那是一種將英文口語和字面上的英文字母連結起來的基本技能。現在,學校正面臨盡快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壓力,因為幾乎所有課程,都會需要閱讀這項技能作為基礎。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砸下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到各級學校,用於輔助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但如果學校不能找到能夠好好利用這些資源的老師,最終效果可能相當有限。
讓香菜再次偉大!印度廚師為香菜爭取「國民香草」之名連署中
上周五 (11), 印度家喻戶曉的廚師布拉爾 (Ranveer Brar), 發布了一則要將芫荽 (Coriandrum sativum, 下文簡稱香菜) 作為「國民香草」的連署請願,因為香菜是印度最受歡迎的香草之一,在全國各地被廣泛使用,可以說是「印度廚房中的大明星」。在社群媒體上坐擁數百萬粉絲、現年 44 歲的布拉爾不僅在美國波士頓 (Boston) 經營著兩家餐廳,YouTube 頻道還有近 500 萬訂閱者,知名度非常高。他在社群平台上從不掩飾自己對香菜的熱愛,曾說:「我跟數百萬名印度人一樣,如果有一種香草是不能割捨的,那肯定非香菜莫屬。」因此布拉爾建議給「這種低調的香草」冠上它應有的「國民香草」美名。通常布拉爾會用香菜來裝飾豆類和蔬菜料理,他最喜歡的酸辣醬就是由香菜、番茄、青辣椒、大蒜及鹽混合而成。布拉爾在 Instagram 上宣布他為香菜爭取「國民香草」的連署活動。布拉爾在 Instagram 上面發表了他要連署的行動後,引發印度國民熱議,許多人更是留言支持,爭相表達自己對香菜的熱愛。有人說自己愛香菜愛到還買了一件香菜圖案的裙子,也有人表示若他去超市買不到香菜的話會有「恐慌感」。對印度人來說,沒有香菜的印度菜就是不完整的一道菜,世界上也找不出另一種香草,可以取代香菜的地位。布拉爾表示,因為香菜這種植物味道非常豐富,所以它可以為任何菜餚添加香味,從印度最北部的喀什米爾 (Kashmir) 到最南端科摩林角 (Kanyakumari), 幾乎每個印度人都喜歡在菜餚中使用香菜。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間,香菜都會成為每道菜的亮點。香菜以它獨特的香氣征服了部分人們的味蕾,廚師們除了將它融入到麵包、咖哩、辣醬、小吃中,製作出道道食指大動的料理之外,它也被用於裝飾各種菜餚。近年來,新世代的廚師們更是大展身手,推出了各種香菜創意料理,例如香菜蛋糕、香菜餡餅、香菜捲餅,甚至是香菜調酒等等。拉布爾表示,其實香菜真正特別的地方在於 —— 它從根部到果實都可以入菜。拉布爾解釋道:「香菜的每一部分都可以用於烹飪中:葉子用於裝飾咖哩和豆類菜餚、煮進麵包及肉類料理當中,根和莖則可以用來燉湯和燉菜,果實和種子可以當作香料使用。」根據《食品科學與營養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 暫譯), 香菜早在公元前 5,000 年就為人所知,在聖經中還有被提及,而羅馬人和希臘人會用香菜來治療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及泌尿系統的疾病。中國人、印度人及歐洲人種植香菜也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印度農業研究所 (Ind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農作物科學家、蔬菜科學部主任托馬爾博士 (Dr Bhopal Singh Tomar) 說:「40 年前,印度只有冬天才有香菜,但在現代,香菜可以用進口種子全年種植,有數百萬名印度人會在自己的菜園中種植香菜。」除了適合用於料理,香菜愈來愈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對健康有許多好處。有研究指出,香菜種子具有消炎的特性,可以幫助受關節炎之苦的人舒緩疼痛。除此之外,拉布爾還提到香菜有助於控制糖尿病及降低膽固醇的功效。
【地球圖書館】鳥兒也懂用火?那些你不知道的毛球縱火犯小史
我曾經搭乘直升機在奧克拉荷馬州的高草草原上盤旋,親眼看到來自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土地管理者故意放火燒毀大片草原,以保護地球上最大的高草草原遺跡。草原燃燒得很快,在枯萎的植被墊的推動下,在強勁的東北風的吹拂下;空氣中彌漫著熱浪。草原上的草── 藍莖草、柳枝稷和印第安草──在春天的定期燃燒中茁壯成長。顯然,鷹也是如此,牠們從遠處發現了煙燻的煙塵,並往燃燒的地方飛去,這值得一看。斯溫氏鵟 (Swainson hawk) 和紅尾鵟是胸有成竹的兇猛獵手,牠們在火場上空盤旋翱翔,然後在火場前沿低空俯衝,捕捉被濃煙和火焰逼出的數十種昆蟲、小型地鳥、蛇、田鼠和老鼠。當研究人員統計在這些草原的二十五次火災中觀察到的猛禽數量時,他們得出了九個不同種類的五百多隻鳥,是這些地區在沒有火災時看到的數量的七倍。猛禽在世界各地的火災中捕食──在澳大利亞、迦納、巴西、巴拿馬、宏都拉斯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草原和稀樹草原──利用逃離大火的獵物大快朵頤。甚至有一個詞來形容牠:大火中的肉食動物 (pyric-carnivory)。火作為打手,將生物趕出灌木叢。在非洲南部的大草原上,紅隼 (kestrel) 和胡狼暗棕鵟 (jackal buzzard) 在野火周圍轉來轉去,捕食受傷、暴露或被火焰殺死的小型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人們曾看過遷徙的密西西比灰鳶 (Mississippi kite) 在德州的夏季大火中捕食沸騰的昆蟲雲。利用已經燃燒的大火是一回事,自己引發大火又是另一回事。但在澳大利亞北部至少有三種猛禽似乎正在這樣做。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猛禽一樣,正式名稱為黑鳶、褐隼 (brown falcon) 和嘯栗鳶 (whistling kite) 的火鷹,在叢林火災附近狩獵。但是,目擊者看到這些鳥兒做了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飛進火場,撿起冒煙的樹枝,然後扔到未燃燒的灌木叢或草地上,把火焰蔓延到新的區域,大概是為了趕出獵物。火災傳播──搬運燃燒的樹枝來傳播火災──作為一種覓食策略別具意義。野火吸引了很多猛禽,競爭很激烈,而且往往沒有足夠獵物可供獵取,所以鳥很可能從在其他地方引發新的火災、並率先到達現場收割好處。但是,如果這種覓食方式本身就是令人吃驚的行為,牠可能跨越了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另一道藩籬。長期以來,火的傳播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明確分界線之一。地理學家和民族鳥類學專家馬克・博塔 (Mark Bonta) 說:「這當然深入到我們的神話中,是什麼將人類與自然分開,是什麼使我們高人一等,民族鳥類學是研究鳥類與人類關係的學科。」「火被視為一種神聖的禮物,只有人類才能揮灑自如。」雖然缺乏明確的視覺證據──影像或照片──證明黑肩鳶 (Australian kite) 和獵鷹會傳播火勢,但這種行為在澳洲東北地區、西澳大利亞和昆士蘭北部的原住民中廣為人知,並證實長期存在的傳統原住民知識。三十年前,澳大利亞鳥類學家兼律師鮑伯・葛斯福 (Bob Gosford) 搬到北領地,當他讀到懷依普爾丹亞・菲利浦羅伯茲 (Waipuldanya Phillip Roberts) 在一九六○年代出版的《我,原住民》(I, the Aboriginal) 一書中的描述時,他的好奇心被激發:我曾見過一隻鷹用爪子撿起一根燃燒的樹枝,把它丟在半英哩外的乾草堆上,然後那隻老鷹與牠的同伴就在一旁等待燒傷又驚慌的囓齒類與爬蟲類瘋狂逃竄。當那個地區被燒毀後,這個過程又在其他地方重複。我們稱這些火為 Jarulan。懷依普爾丹亞的敘述讓葛斯福著迷。他自己也曾在火災中看過鳥類──黑鳶和嘯栗鳶俯衝、跳水,在火焰中來回滑行,在由火助長的上升氣流中翱翔。在東北地區,尤其是在旱季後期,燃起的火勢蔓延迅速,一發不可收拾。連綿起伏的山丘上長滿了桫欏、水草和松脂草,樹膠,偶爾有一棵大桉樹或桉樹林,林下有茂密的矛草,形成龐大的燃料筒。「大型、長期燃燒的火災可以吸引成千上萬的黑鳶。」葛斯福說:「這兩種鳶都會直接到活動火場的底部,在非常熱的火場的幾釐米內。觀察這些鳥類在火場上的覓食過程是令人振奮的── 小型鳥類、昆蟲、蜥蜴、蛇從火場底部急促逃出,和捕獵牠們的鳥類展開生死追逐。」從二○一○年開始,葛斯福與博塔合作,探索鳥類是否真的會在澳大利亞引發火災。博塔感興趣的是找到可能解釋世界上廣泛的「嗜火」景觀的原因──熱帶草原和其他以前被燒毀、而現在已經適應火的棲息地。僅是雷擊並不足以解釋。地理學家和其他學者長期以來主張人類必須對創造和維持適應火災的地貌負責。是否有可能鳥類也在這些景觀的演化中發揮作用?消防員納森・弗格森 (Nathan Ferguson) 在北領地處理了幾十年的火災,他說自己已經觀察了十幾次火災蔓延。「鳶真的很密集,我們觀察到,牠們會突然撲下來,接下來你就知道我們後面有火了。」弗格森說:「環境條件正好,天氣炎熱,風大,濕度低,極度乾燥,火勢就像火箭一樣起飛了。」弗格森看到火災是如何開始的。一隻鳥把燃燒的大樹枝扔在一個未燃燒的地方,新的火苗就在他們眼前燃燒起來。他難以置信地盯著。「我試著告訴自己,一隻鳥不可能俯衝下來,在洶湧的草火中撿起著火的東西。」但在那之後,他多次看到傳播火勢的行為,在這個季節的後期,極度乾燥的條件使得火災變得更嚴重。西澳大利亞州一條河西岸的養牛場和農場的經理,描述了某日的下午、在河東邊發生的叢林火災。那是場大火,強勁的東風將大火吹向河邊。他正在尋找吹過河面的任何餘燼,並撲滅小火星。「當火燒到我對面的東岸時」, 他說,「我開始注意到有少量的鳶從火場後面俯衝下來,帶著燃燒的小木棍出現,飛到我身邊,把它們扔在岸邊的水草中。」很快的,在他那一邊就有無數的小火苗開始竄燒,這不是他所能控制的,火勢也就越來越大。「一旦大火熊熊燃燒...... 鳶 (數百隻) 就會非常積極地追獵食物。」並非所有在澳大利亞火場覓食的鳥類都知道如何啟動火場。當自然學家迪克・歐森 (Dick Eussen) 致力於確保一場草火不會越過高速公路時,他看到二十五隻呼嘯的鳶在即將熄滅的火邊覓食。只有兩隻鳶善於撿起冒煙的樹枝,把它們扔到公路未燃燒的一側,點燃公路對面的草地。他撲滅了由這兩隻鳶引發的七場大火。博塔說,這種行為似乎只在特定條件下發生,「而且可能只有某些個鳶或群體知道如何做、何時做。」懷疑論者認為這種行為是偶然的。也許是這些鳥兒在抓捕獵物時,偶然抓到著火的樹枝?本文摘自珍妮佛。艾克曼作品《鳥的生活》, 繁體中文版由好優文化代理、艾儒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momo 金石堂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2/03/18 中午 12 點截止贈送項目:2 名 實體贈書 (VIP 專屬優惠,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鳥的生活》⁣: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英國、美國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 世界會發生什麼事?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美向俄羅斯祭出各式各樣的制裁,都無法停止俄羅斯繼續侵略烏克蘭後,如今美國率先將新一輪制裁對準了俄羅斯的硬傷:能源。周二 (8), 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宣布停止進口俄羅斯的石油及天然氣,向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的戰爭機器發動「沉重打擊」。「我們將禁止所有來自俄羅斯的原油、天然氣及能源進口至美國,」拜登堅定地表示:「我們拒絕補貼普丁的戰爭。」但演說中拜登也承認,這麼做美國民眾勢必得一起「付上代價」, 不過他會採取「一切可行的辦法」, 幫助民眾挺過接下來的「普丁式漲價」(Putin's price hike)。就在拜登下令禁止進口俄羅斯能源後,美國油價應聲起漲,每加侖汽油價格一度上漲至 (折台幣約 120 元), 布倫特石油期貨 (Brent Oil Futures) 則是一度上漲至 133.15 美元 (折台幣約 3,816.08 元), 至周三 (9) 才又回跌,截稿前則是來到 112.75 美元 (折台幣約 3,231.41 元) 綜合了先前的經濟刺激措施和本次俄烏戰爭的影響,美國勞工部 (Labor Department) 公布的最新月報當中,今年 2 月美國的通膨攀升到 7.9%, 汽油價格則是上漲了 6.6%, 能源價格連帶成長 3.5%, 相當於一個擁有休旅車 (SUV) 的家庭每月得多花 110 美元 (折台幣約 3,152 元) 在燃料費上。引人注目的是,有別於之前歐美口徑一致地發動制裁,這次僅有英國搭上了美國的制裁列車,同步宣布將於 2022 年年底前徹底停止向俄羅斯進口石油,其他盟友像是歐盟 (EU)、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 大多保持沉默。其中關鍵,就在於各國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差異。去年,美國只有 8% 的能源由俄羅斯提供,當中僅 3% 是原油;而英國去年也僅有 3% 的原油是由俄羅斯提供。因此,美國才得以用相對小的代價向俄羅斯發動石油制裁,有些能源企業甚至從 2 月底開始,就已經自主停止進口俄羅斯原油,比政府還早上好幾步。但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歐洲,情況則是天差地遠。根據 BBC 的報導,歐洲天然氣有 40%、原油也有近 25% 是來自俄羅斯,因此對歐洲來說,向俄羅斯能源發動制裁無疑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策略。根據 CNN 的報導,在過去幾場高層會議中,德國總理蕭茲 (Olaf Scholz)、匈牙利財政部長瓦爾加 (Varga Mihaly) 等領袖都曾反覆強調俄羅斯能源對歐洲的重要性,甚至不惜反對制裁俄羅斯能源。這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也令歐盟執委會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誓言要在 2030 年前擺脫對俄羅斯石化能源的依賴,開發替代能源彌補俄羅斯能源退場後的缺口,可惜這對解決眼下困境尚無太大幫助。對俄羅斯政府而言,英美這項打擊無疑令他們非常不滿。在一場電視演說中,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 (Alexander Novak) 直言英美的制裁將對「全球市場造成災難性的打擊」, 油價可能因此漲破每桶 300 美元 (折台幣約 8,598 元)。接著他提及上個月德國暫停審核俄羅斯天然氣管線北溪 2 號 (Nord Stream 2 gas pipeline) 的新聞,稱俄羅斯「完全有權做出對等決定」, 未來不排除要關閉輸送大量天然氣至歐洲的北溪 1 號管線 (Nord Stream 1 gas pipeline)—— 比利時智庫布魯蓋爾 (Bruegel) 分析師塔利亞皮特拉 (Simone Tagliapietra) 指出,要是北溪 1 號被關閉,義大利、德國將首當其衝,歐洲可能得自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 (LNG) 來補上能源缺口,必要時甚至得考慮重啟燃煤發電廠。談到歐洲打算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時,諾瓦克表示歐洲「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找出替代方案」,「整個過程將花費數年,而且歐洲消費者勢必得付出更高的代價」。「歐洲的政治人物必須誠實警告公民、消費者可能的結果,」諾瓦克向歐洲領袖們放話:「如果你們想拒絕進口俄羅斯能源,那就別進口吧,我們準備好了。我們也知道該把多餘的能源賣去哪。」除了放話威脅,在英美宣布禁運俄羅斯石油後的幾天,俄羅斯也公布了一長串禁止出口商品清單,羅列了包括通訊設備、醫療器材、農產品、木材、汽車等 200 多項產品,未來還不排除要限制外籍船隻停泊俄羅斯的港口。清單雖然長,但 BBC 商業線記者萊格特 (Theo Leggett) 很懷疑這項清單究竟會造成多大衝擊。萊格特指出,歐美各國向俄羅斯購買的產品以能源、鋁、鎳、肥料等原物料為大宗,俄製的車輛機具、電子器材等產品反而主要是出口到白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而俄羅斯政府也將它們列入豁免名單中,因此除非日後原物料也被一併禁止出口,否則萊格特認為這張清單的象徵意義仍大過實質意義。而在美國制裁俄羅斯能源後,拜登政府也開始積極派出代表團,與全球產油國家密切往來,希望它們能增產以平抑油價。其中,就包含了幾個拜登政府較少往來,甚至是名列美國制裁名單上的國家。拜登政府首先找上的是中東石油大國沙烏地阿拉伯。但自從拜登上任以來,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高層的往來就十分有限,因此目前該國還未答應美國的要求,仍傾向於遵守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制定的石油生產計畫 —— 俄羅斯並非 OPEC + 成員,但自 2017 年起就密切與 OPEC + 合作。不過一名匿名官員表示,沙烏地阿拉伯已經釋出善意,表示願意就「解決重大市場混亂」議題與美國展開討論。另一個拜登找上的產油國是委內瑞拉。位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是石油大國,國內石油蘊藏量高居全球之冠,其現任領導人馬杜洛 (Nicolás Maduro) 是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南美洲的重要盟友。自 2018 年馬杜洛贏得爭議性的選舉後,美國就在隔年將委內瑞拉列入制裁清單中。可是現在,為了孤立俄羅斯及平抑油價,拜登似乎有意解除部分對委內瑞拉的制裁,目前也已經派出政府高層前往委內瑞拉談判。在接受 BBC 訪問的時候,委內瑞拉石油協會的會長金特羅 (Reinaldo Quintero) 透露,只要政治上無礙,該國石油日產量應該可以再往上增加 40 萬桶。「就現有基礎設施來看,我認為我們的日產量可以達到 120 萬桶,理應可以滿足部分北美市場的需求。」金特羅說道。聽聞拜登政府平抑油價的計畫後,美國兩黨議員都有人跳出來批評拜登的決策。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 (Marco Rubio) 率先出面表示,拜登政府應該考慮增產國內石油,而不是讓美國靠著「向一位兇殘的獨裁者買油,來取代另一位兇殘獨裁者的石油」; 同黨、同州的參議員史考特 (Rick Scott) 也附和盧比奧的想法,他質問拜登政府:「美國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我們不能成天倚靠這些暴徒?」即使是民主黨議員也不支持拜登的做法,紐澤西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梅南德茲 (Bob Menendez) 也奉勸拜登三思,別讓自己好不容易團結全球對抗俄羅斯的成就,因為向委內瑞拉求援而打折,他說:「委內瑞拉人對民主的渴望,就跟烏克蘭人的決心及勇氣一樣,遠比幾千桶石油來得有價值。」但無論如何,短期內這波高油價、高物價的趨勢已經越來越難以扭轉。要是俄烏戰爭的局勢繼續惡化,或是歐洲國家鐵了心決定一起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金融集團 RCMA 的大宗商品對沖基金經理人金 (Doug King) 預測,油價還會再度攀升,屆時即使西方國家透過解除部分國家制裁換取石油、國際能源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同步釋出戰略儲備,全球可能仍得經過一段痛苦的時期,油價才有機會回穩。
俄羅斯施行太空技術制裁,影響了哪些科學任務與合作?
俄羅斯是全球航太工業主要參與國,其聯盟號運載火箭於 1960 年代問世,是少數能夠將重型有效載荷與太空人送至地球軌道的火箭之一。過去 10 年,NASA 都是依靠聯盟號飛船定期將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 (ISS), 直到 2020 年才開始改用 SpaceX 的載人龍飛船,而歐洲太空總署也經常使用聯盟號火箭執行科學與商業任務。國際太空站由 15 個國家共同運營,主由美國和俄羅斯領導,兩國彼此高度依賴,比如俄羅斯航太 (Roscosmos) 負責提供燃料與推進器,以定期將漂移的太空站機動推至正確工作軌道;NASA 則提供陀螺儀與太陽能電池板以維持太空站穩定、生產大部分電力。然而 3 月上旬,俄羅斯航太 Roscosmos 為抵制西方國家經濟制裁,宣布不再販售火箭發動機給美國,同時指責美國政府試圖阻止 NASA 與 Roscosmos 合作,「恐嚇」若兩方失去信任,不會飛越俄羅斯領土的國際太空站屆時脫軌可能墜向美國、歐洲、印度、中國等地。面對這些評論,NASA 已做出慎重回應表達立場,稱會繼續與俄羅斯維持合作關係,任何進行中的任務都不會改變 —— 除非情況因政治因素被迫改變,尤其是來自美國國會的壓力,比如眾議院議員 Dan Crenshaw 在推特表示 NASA 應放棄與俄羅斯的伙伴關係、將俄羅斯人們踢出太空站,改訓練烏克蘭太空人,還 tag 馬斯克支援可取代俄羅斯太空站模塊的東西。假如 NASA 與 Roscosmos 最終關係破裂,或許 NASA 會考慮使用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的天鵝座飛船 (Cygnus) 或 SpaceX 龍飛船與太空站對接,但臨時解決備案至少也需數月時間準備。在 SpaceX 崛起之前,事實上本世紀帶著許多著名科學載荷升空的擎天神 5 號運載火箭 (Atlas V), 便仰賴俄羅斯製造的 RD-180 火箭發動機提供推力,如火星偵察軌道器、新視野號、朱諾號、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太陽動力學天文台等,美國於 21 世紀自己開發的火箭引擎,目前僅用於三角洲 4 號運載火箭的 RS-68 發動機、以及 SpaceX 用於獵鷹火箭的梅林火箭發動機。幸運的是,擎天神 5 號運載火箭即將在 10 年內退役,且已為所有已排程任務購入 RD-180 火箭發動機,而聯合發射聯盟 (ULA) 準備開發取代擎天神 5 號運載火箭、三角洲 4 號運載火箭的火神運載火箭,將搭載藍色起源開發的 BE-4 火箭發動機 (備用方案為洛克達因公司開發的 AR-1 發動機), 因此未來應不受俄羅斯反制裁影響。但由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組裝、未來主搭載天鵝座飛船執行國際太空站物資運送的安塔瑞斯運載火箭 (Antares), 因第一節由烏克蘭製造且使用俄羅斯 RD-181 發動機,原本還預計在 2022~2024 年購入 12 台 RD-181, 此外 NASA 表示可能在本世紀中採購更多天鵝座飛船,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可能不得不尋找替代用火箭。目前最可能解決方案是採用聯合發射聯盟 (ULA) 的火神運載火箭,或自主研發安塔瑞斯火箭第一級。歐洲太空總署的織女星運載火箭 (Vega) 上級則使用 RD-843 引擎,由烏克蘭 Yuzhmash 製造,尚不清楚織女星運載火箭事先庫存多少 RD-843 發動機。類似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 (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 (GLONASS)、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歐盟正在建造自衛星定位系統 Galileo, 於 2016 年投入使用,目前有 22 顆衛星在軌運作,並預計今年 4 月 6 日自蓋亞那太空中心由俄羅斯聯盟號火箭發射另外 2 顆。但歐盟或許會選擇推遲發射日程,並改用自家亞利安 6 號運載火箭發射伽利略衛星,自吞已為聯盟號座位付出的成本。隨著美國與中國都已將火星車送到火星地表展開探勘任務,歐洲也在努力迎頭追趕,經過多次延誤,歐洲太空總署與 Roscosmos 合作開發的 ExoMars 系列任務中,ExoMars 火星車原本終於排定今年 9 月自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以俄羅斯質子火箭發射升空、2023 年抵達火星。俄羅斯還提供了著陸器以幫助歐洲太空總署火星車降落,原預計這 1、2 月歐洲技術人員就要前往哈薩克展開探測器與火箭最終整合工作。但隨著俄烏局勢惡化,歐洲太空總署已聲明 ExoMars 拒絕搭乘俄羅斯火箭,發射任務再次無限期推延,還得另外花數億歐元開發或購買新的火星著陸器。除了 ExoMars, 法軍的 CSO 3 光學間諜衛星、歐洲太空總署的 EarthCARE 氣候科學任務、目標研究暗能量與暗物質的歐幾里得太空望遠鏡 (Euclid) 等,原本也都準備搭乘俄羅斯聯盟號火箭自圭亞那太空中心升空,目前歐洲太空總署尚未回應這些任務後續發射問題。
新世代平台革命 韓國成立元宇宙國家隊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原本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元宇宙」概念成為最夯的新興話題,透過在虛擬空間中建設與現實世界同樣的社會、經濟、文化及活動空間,預期將成為帶動未來更多交流及經濟發展可能性的關鍵。對於躋身科技大國、掌握未來經濟動向野心勃勃的韓國,多年來對於發展尖端科技及相關產業培育的支援持續擴大,現任總統文在寅政府在 2020 年提出數位新政計畫,希望藉此帶動韓國在疫情之後轉型為領先全球的經濟體。數位新政包括推動數位創新及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相關技術,要求各部會共同助力資通訊科技發展,幫韓國企業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上脫穎而出。而在 2021 年進一步修改公布的新政 2.0 中,數位新政項目納入元宇宙、超連結 (Hyperconnected) 等新興產業培育。為達成數位新政目標、在元宇宙時代取得先機,韓國政府在 2020 年底訂立「虛擬融合經濟發展戰略」, 擬定由民間主導計畫、政府支援的發展體系。作為發展戰略的一環,韓國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去年 5 月宣布成立元宇宙聯盟,集結國內延展實境 (XR) 供需鏈、電信公司、大眾傳播等可能發展元宇宙相關技術的企業,首批「盟友」包括現代汽車、電信龍頭 SKT 與 KT、LG U+, 三大無線電視公司 KBS、MBC、SBS, 網路公司 Kakao 與 NAVER, 以及國內最大娛樂媒體內容公司 CJ E&M。當時科技部表示,成立聯盟主要是為在新世代平台革命中,不為一家企業獨大,而是由多個企業為主體共存,希望聯盟能成為相關業者的合作核心。而在短短三個月內,聯盟企業就從最一開始的 25 家增至 202 家,其中也包括韓國半導體龍頭三星電子,新韓銀行、國民銀行等金融業者,還有 2020 年剛以虛擬成員為噱頭推出新女團 aespa 的知名經紀公司 SM 娛樂。不少韓國業者推出的元宇宙應用已經實際運行,例如可一鍵登入的虛擬學校、彷彿造訪商場挑選產品的虛擬賣場、有如真人互動的虛擬展覽館與交誼廳等。由韓國業者開發的轉播技術也將登上國際賽場,業者 4DREPLAY 與世界跆拳道聯盟 (WT)、韓國跆拳道協會 (KTA) 合作,今年初將最新技術應用於實際比賽,觀看現場轉播的觀眾不僅能 360 度選擇觀看角度,還能自行回放,並利用 AI 技術實時分析選手動作失誤、得分等。首都首爾也不落人後,去年上任的韓國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籍市長吳世勳,上任後風風火火展開施政,提出「首爾願景 2030」, 其中的「元宇宙首爾五年計畫」規劃自今年起打造「元宇宙首爾」平台,將相關應用擴大到經濟、文化、旅遊、教育等所有市政業務。首爾市政府表示,2022 年將分三階段打造元宇宙行政服務體系,第一階段示範項目已在跨年當天率先亮相,也就是透過元宇宙平台舉行普信閣新年敲鐘儀式,民眾可在元宇宙平台上欣賞虛擬世界中的普信閣與首爾廣場,還能創造虛擬人物、與虛擬普信閣拍照留念。在元宇宙敲鐘儀式揭開序幕後,今年將逐步開展虛擬市長辦公室、首爾金融科技實驗室、投資首爾、首爾大學城等各項企業支援項目;同時創建涵蓋光化門廣場、德壽宮、南大門市場等首爾主要觀光景點的「虛擬旅遊特區」, 除讓疫情下無法直接走訪當地的旅客可一過旅遊之癮,也將在虛擬世界後重現敦義門等已消失的古代建築風華。首爾燈節等最具代表性的首爾節慶活動預期也將在 2023 年起透過元宇宙平台與全世界民眾見面。市政方面,首爾市政府規劃利用 XR 等技術針對社會弱勢族群開發克服時間、空間及語言限制的新型服務,例如可保障身心障礙人士安全及便利服務。在 2023 年,市府也會進一步推出元宇宙 120 中心 (名稱未定), 讓市民可以在元宇宙平台上與虛擬公務員交流,不必親自跑一趟市政府,就能輕鬆諮詢市政業務。首爾市智慧城市政策官員表示,元宇宙相關應用隨著科技發展及用戶需求多元化發展,在疫情助長下,很快就會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典範,首爾市政府希望結合公共需求及民間技術,將首爾打造成男女老少都能享受的「包容性智慧城市」。
搞懂 3 個人類溝通信任的基礎,揭穿《創造安娜》《Tinder大騙徒》的騙人手法!
最近 OTT 平台上有一種題材的影集及電影非常熱門:改編自真人真事的詐騙故事,像是 Netflix 上的《Tinder 大騙徒》(The Tinder Swindler) 及《創造安娜》(Inventing Anna), 還有 Disney+ 上映的《新創大騙局》(The Dropout)。許多觀眾看完的感想是:為什麼這些人會被騙?甚至還有意見認為,就是因為貪圖對方的錢財,那些人才會受騙。然而,我們先不要檢討受害者。這些詐騙發生的主因,其實是故事主角非常懂得利用人性的某些弱點,讓人們相信他。康乃爾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凡妮莎。博恩斯 (Vanessa Bohns) 表示,對於這些人被騙,她並不會感到意外,而是會把這幾個故事視為「不良行為者」別有居心利用了人類每天相互交流、合作時內含的重要特質。首先,與其猜測、不信任他人,人們傾向相信別人。心理學有個行之有年的實驗:受試者被告知他們正在參加各種類型的「投資遊戲」, 在這些遊戲中,假如他們覺得別人的投資有機會獲得回報,他們可以決定要不要把自己的錢交給對方使用。實驗結果顯示,儘管受試者對於自己的投資會不會回本抱持懷疑心態,但他們還是會把錢交出去。換句話說,儘管心中帶有保留,人們還是選擇相信一個完全陌生的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信任」其實有點像是人類的 DNA。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 (David Dunning) 指出,人類的本質裡如果沒有信任,很難想像 Airbnb、共享汽車等新產業會有機會成功。在影集裡,假扮成有錢人的安娜・索羅金 (Anna Sorokin, 曾化名安娜・德薇) 或西蒙・列維耶夫 (Simon Leviev), 都曾不斷找藉口說自己目前暫時無法拿到資金,必須先跟朋友借錢,等到資金下來的時候,一定會歸還。甚至,安娜會不斷強調自己爸爸很有錢,只是因為她想證明自己、不想求助父親,才會對外尋求幫助。這些理由對已知是騙局的觀眾來說,可能覺得都是些冠冕堂皇的藉口,但事實上,就像信任存在於人類的基因裡,「真誠」是人類溝通最基本的假設。這個溝通準則,最早是由英國語言哲學家保羅・格萊斯 (Paul Grice) 提出,他認為溝通是合作的基礎,當人們知道自己要跟對方合作時,就會相信雙方說的都是真話。甚至,如果在溝通時,你認為對方在說謊或是欺騙你,很多時候是無法繼續對話下去的。這個原則也在一些實驗裡被證實,研究人員會要求受試者判斷他們提供的陳述是真是假,結果發現,當受試者無法完全理解陳述時,他們通常會假設它是真的。這個我們會預設他人講的是真話的理論,稱之為「預設為真理論」(Truth-Default Theory), 這在《解密陌生人》中也有提及。根據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的「面子工作」理論 (face-work), 他認為在面對面的人際交流中,人類會試圖透過語言或非語言姿態,來營造自己的形象。以索羅金的例子來說,她認定自己是富二代,只是「暫時」不能使用爸爸給她的信用基金。這是她給自己的人設,所以她的所作所為都會呈現出富二代的形象,比方說,小費都給 100 美元、穿著也必須像上流社會一樣都是名牌等。然而,戈夫曼的論文也點出,面對他人建構出來的形象,就算我們不認同,也不會當面指正對方。因為當我們指正對方時,其實就是直接打臉對方,會讓人不太好受。換句話說,就算索羅金或列維耶夫身邊有人不認同他們,可能也不會到處說對方壞話,只是會漸行漸遠。有其他研究又再更拓展這個理論,其中一個研究發現,當人們聽到別人說出含種族歧視或是性騷擾等話語時,就連這個小小的指正行為,都會讓人猶豫要不要出面阻止。雖然你可能覺得,自己在遇到索羅金或列維耶夫這類的人時,會有勇氣出來揭穿他的騙局或荒謬行為。但實際上,有滿大機率是,你可能會對於這樣的行為感到不舒服,最終卻選擇跟其他人一樣默不作聲,妥協以對。
新官上任三把火 南韓新總統會採取什麼樣的外交手段?
南韓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 (People Power Party) 的候選人尹錫悅,在本次的南韓總統大選中以不到 1% 的差距勝出,即將在 5 月 10 日正式就任。先前為檢察官的尹錫悅將會成為韓國實施總統直選制度以來,第一位沒有國會經驗的總統,身為政治素人的他未來會如何帶領韓國,也受到了國際社會關注。與進步派的現任總統文在寅不同,尹錫悅屬於保守派,未來許多政策也會和現任政府的政策方向有所不同。尹錫悅在當上總統後,第一個需要克服的障礙便是獲得國會支持,因為國會多數仍由目前的執政黨──共同民主黨 (Democratic Party of Korea) 把持。尹錫悅認為,國會內由反對黨佔多數,對民主國家是「非常自然的現象」。他也補充,這樣的情況不是阻礙,而是讓南韓大躍進的機會。除了處理國內疫情、性別議題、低就業率、飆升的房價等問題,尹錫悅還要在上任前的兩個月內做好功課,以面對動盪不安的外交局勢。在南韓的外交對象之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北韓。與提倡對話及和解的現任總統文在寅不同,尹錫悅在他的競選活動中多次強調,他會對北韓採取強硬的立場,並試圖建立美國與南北韓之間長遠的三向對話管道。尹錫悅的團隊表示,他們不排除和北韓重啟談判,但先決條件是北韓必須要採取具體行動來實現無核化,因此他們不會無條件地接受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對話。在北韓無核化之前,他們也不會放鬆制裁或簽定和平條約。世宗研究所北韓研究中心主任張成昌 (Cheong Seong-chang, 音譯) 在選舉前表示,自從 2019 年的北韓及美國的談判破局後,南北韓之間的談判便陷入了僵局,「除非下一屆政府能拿出讓美國和北韓都滿意的無核化政策,否則沒辦法指望談判會有任何進展」。除了加強與美國的聯繫來制衡北韓之外,尹錫悅甚至主張要在北韓發動攻擊之前就先發制人。他說,如果北韓已經準備好發射新型的飛彈,那麼對付北韓的唯一手段就是由南韓發起預防性攻擊。尹錫悅在 1 月 24 日曾表示,外交和對話的大門將永遠敞開,但他仍會追求「基於強大的國防態勢而非屈服」的和平。「我們將建立一支強而有力的軍隊來阻止任何挑釁,並保護我們的公民、財產、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尹錫悅宣示。COVID-19 的疫情和最近的俄烏戰爭,讓世界各國對北韓的注意力降低了不少。最近,北韓似乎不甘寂寞,多次發射了測試用的導彈,光是今年就已經進行了 9 次的導彈試驗。美國白宮在上周四 (10) 便指出,北韓在 2 月底和 3 月初分別測試了新的洲際彈道導彈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ICBM), 儘管北韓聲稱他們只是在進行偵察衛星的發射測試,但還是讓各國繃緊了神經。北韓官媒朝鮮中央通訊社 (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KCNA) 在南韓選舉結果出爐當天,罕見地發出了一則簡短的新聞:「國民力量黨所派出的保守派候選人尹錫悅,在 3 月 9 日以些微之差在第 20 屆總統大選中獲勝。」有觀察家指出,北韓如此迅速地報導出尹錫悅的新聞,甚至還在報導中提到他的全名,這點不太尋常。過往的保守派政府對北韓採取了相當強硬的態度,像是保守派總統朴槿惠在 2012 年贏得選舉時,KCNA 隔天進行了簡短報導,但沒有提到她的名字;2008 年上任的李明博,KCNA 則在過了一周後才進行報導。除了北韓之外,尹錫悅也打算對鄰居中國採取更強硬的態度。2017 年,南韓部署了由美國提供的「薩德反導彈系統」(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THAAD)。被包含在 THAAD 雷達偵測範圍的中國便對此大感不滿,甚至發起了抵制,對南韓展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報復行動。即使知道會引起中國不滿,尹錫悅仍想擴大部屬 THAAD。他曾在書面採訪中表示:「只要中國願意承認北韓對南韓的威脅近年來只增不減的事實,我們相信中國會尊重南韓的主權決定。」尹錫悅的最高外交政策助理表示,這樣的手段實際上是個讓中韓之間緊張關係重來的機會。未來尹錫悅政府將一改現任政府對美國和中國曖昧不清的態度,同時促進更多定期的安全對話,也會向中國保證他們不會受 THAAD 波及。除此之外,他也希望南韓能夠與進行更充分的合作,以制衡中國在亞洲地區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世宗研究所的張成昌認為,在新政府的領導之下,中韓關係將無法避免地再度惡化,對韓國經濟造成一定衝擊。和採取強硬手段的北韓和中國不同,尹錫悅想改善南韓與鄰國日本之間的關係。二戰期間日本殖民所留下的陰影、2019 年開打的日韓貿易戰等,都讓日韓兩國之間的氣氛至今仍然緊張。「我衷心祝賀尹錫悅的當選。」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記者表示,他希望能和尹錫悅密切合作,以改善兩國間充滿矛盾的關係,「在現今國際社會面對巨大變化的時刻,健康的日韓關係是不可或缺的」。尹錫悅的友善名單中的首位大概就屬美國。加強和美國的關係是尹錫悅競選期間給出的承諾之一,他打算與美國在網路安全、全球供應鏈、太空發展等方面,與美國締造更深的合作關係。在宣布勝選的隔天 (11), 尹錫悅和美國駐韓大使館代辦德爾科索 (Christopher Del Corso) 相見歡,並宣誓要在任內加強和美國的關係。尹錫悅在會中提到:「我們是互相承諾用鮮血保護彼此安全的國家,因此我們必須重建我們的關係。」他也強調,美國是南韓唯一的同盟國。
貓咪睡哪我就睡哪 日本大學生親自實驗睡眠舒適度
事出必有因,貓咪選擇的睡覺地點對牠們來說,應該有一定的舒適度。那麼同樣的地點讓人類去睡,也會一樣舒適嗎?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日本法政大學系統設計系四年級的學生中橋侑里和她的研究小組為此進行了研究,並在今年 2 月發表了創新的論文──《和貓咪一同探求並創造新的睡眠價值》(猫と共に探求する新たな睡眠価値の創出)。這份研究探討了在「貓咪選擇的地點」和「傳統的睡眠地點 (例如床鋪)」睡覺,會對人類的身心帶來什麼不同的影響。主導了這次研究的中橋是個不折不扣的愛貓人士,她家中的貓咪數量多達 5 隻,而且她常常有和貓咪一起不小心睡著的經驗。「在貓咪選擇的地點睡覺,對人類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嗎?」某天,這樣的疑問突然浮現在中橋的腦海裡,於是好奇心便促使中橋展開了研究。在這次的研究中,中橋把自己當作實驗對象,並與自家貓咪們進行了為期 24 天的實驗。她每天晚上都會從 5 隻貓裡隨機挑選一隻,看牠睡在哪,她就拿睡袋跟到哪。為了追蹤睡眠期間的身體變化,她佩戴了 Fitbit 的智慧手環來記錄睡眠時間、醒來的次數、深層 / 淺層睡眠的分布和心跳等數據,並轉換為分數。除了身體變化之外,她也利用日誌記錄了和貓咪睡覺的心得與評價,藉此分析心理方面的影響。中橋接受了日本電視台 (日テレ NEWS) 的採訪,影片中可以看到中橋和貓咪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橋發現,雖然有些貓咪有固定的睡覺地點,但貓咪的選擇還會受到觸感、溫度、燈光、吵雜程度、狹窄度、心情等因素影響,而且情況因貓而異。整體來說,貓咪就是想睡哪就睡哪,行動相當難以捉摸。實驗期間,中橋的貓咪們選擇的地點包含了電視前、桌子底下、沙發及扶手上方、樓梯和樓梯間、床上和床底等等。和貓咪在家中各個角落共枕而眠 24 天之後,中橋發現,和貓咪到處睡覺其實對人體的影響不大。根據手錶記錄的數據,睡在床上的平均分數為 84.2, 而和貓一起睡覺的分數為 83.7, 兩者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雖然和貓一起睡似乎對身體健康沒什麼影響,但是對人類的心理帶來了相當正面的改善。而且貓選擇的睡覺地點對人類來說,其實意外地舒服。中橋在日誌中提到,貓咪喜歡狹小安靜的場所,這種地點對人類來講也很舒適。某次,中橋的貓咪挑了一個絕妙的睡覺地點 —— 樓梯。為了讓實驗進行下去,中橋也只能硬著頭皮把睡袋拉到了樓梯上。但她發現,樓梯乍看之下很難睡,但實際上睡起來的感覺出乎意料地不錯。在日誌的第 16 天,她甚至將當天在樓梯睡覺的經驗稱為「到目前為止睡得最開心的一次」, 因為樓梯附近沒有電器用品,所以不會有機械的噪音或光線的干擾。跟著貓咪睡覺後,中橋在自家從來沒躺過的角落睡了一輪,從不同角度看自己的房間,也帶給她很大的新鮮感。「不到睡前的最後一刻,你都不知道你會睡在哪,這種無法預測的不確定性也帶給人興奮感。」她表示。睡前跟貓咪接觸有令人放鬆的效果,近距離吸貓也帶給人很大的幸福感。雖然跟貓咪一起睡,會讓人類睡到一半被叫醒或抓醒的頻率提升,但對貓奴而言,這並不算是干擾,而是貓皇賞賜的至高無上的幸福體驗。除此之外,這 24 天的實驗過後,貓的行為也產生了變化。根據中橋的觀察,與之前相比,她的貓咪變得更加黏人了。作為示愛行為的一種,貓咪們不分晝夜替人理毛的頻率也有所增加。白天的時候,貓咪也會想去使用實驗時所使用的睡袋。目前還是大四生的中橋表示,她打算在升上研究所後繼續進行與「愉快的睡眠」相關的研究。雖然這篇論文並不是非常嚴謹的研究,但這樣的實驗過程和結果也讓許多人會心一笑,甚至還有網友認為這個研究有獲得搞笑諾貝爾獎提名的潛力。家中有貓的你,不妨也替家中的貓皇提供一下陪睡服務,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落榜8次考上檢察官、兩度捲「巫蠱爭議」...尹錫悅從政僅8個月,扳倒強敵當選總統!
現年 61 歲的尹錫悅出身書香世家,父母都是大學教授;自尹錫悅當上檢察官後官途順遂,一路升任檢察總長,更曾坐鎮指揮調查 2 位前總統朴槿惠與李明博的貪腐案。如今從檢調單位轉戰政壇,一戰登上總統寶座,在清晨開票完畢後,尹錫悅在首爾總黨部前,向支持者表示,「這是偉大南韓人民的勝利」。尹錫悅在當上檢察官之前,曾有過一段崎嶇路途的過往,根據《韓聯社》報導,1960 年尹錫悅生於首爾的書香門第,父母都是大學教授,父親更為鑽研統計學的經濟學家,擔任南韓經濟學會會長,身處在如此家庭環境下,尹錫悅順利考進南韓第一名校首爾大學法學院。在攻讀法學院期間,尹錫悅不僅參與過的活動,更在一場首爾大學學生會館舉行的模擬審判中,大膽判處前總統全斗煥無期徒刑,這起模擬審判的情節迅速在校園內外傳開,尹錫悅也為此不得不奔走到江原道的外祖父家避風頭 3 個月。尹錫悅就讀大四時,很快地通過第一輪的司法考試,卻在第二輪試驗屢屢受挫,連續落榜 8 次,直到 1991 年才終於考上,據悉,尹錫悅之所以會多次失利,正是與當年那場模擬審判有很大關係。在通過資格考試後,於 1994 年被任命為檢察官,當時曾負責調查前總統李明博任內的貪腐案。在文在寅 2017 年上任後備受重用,一路升任檢察總長的尹錫悅,被任命為調查前總統朴槿惠政府不當行為案的特別檢察官辦公室調查組組長。直到 2020 年,尹錫悅因調查文在寅的親信,引發文在寅不滿,雙方關係正式決裂、彼此分道揚鑣;2021 年 3 月 4 日,尹錫悅被迫離職,宣布辭去檢察總長職務,加入在野黨「國民力量黨」, 並於同年 6 月投入總統大選。尹錫悅將選戰火力瞄準年輕世代,透過抓住 20、30 歲族群選民的心,讓年輕人說服父母,希望藉此拉到更多 50 多歲父母的選票。據《韓聯社》報導,已開出的 98.33% 選票,尹錫悅得票率 48.58%, 李在明為 47.8%, 雙方相差不到一個百分點,是近幾屆大選最膠著的一次,同時也是保守陣營時隔 5 年再次奪回政權。尹錫悅從政僅 8 個多月就贏得人生第一場公職選舉,登上總統寶座,而且是南韓 1987 年直選總統以來,第一位沒有國會議政經歷的總統。據悉,有知情人士認為,尹錫悅獲勝的關鍵之一,在於選前協調「國民力量黨」領導人與總統候選人安哲秀退選並支持他。而安哲秀將參與新政府組建工作。在選戰過程中,尹錫悅曾遭韓媒爆料,迷信一名「建真法師」, 更找該法師加入競選團隊,介入日程、訊息、人事及活動等事務,遭質疑動用「巫術」選舉,當時尹錫悅便出面向公眾道歉。而這也非第一次尹錫悅被懷疑迷信。過去他曾被踢爆,篤信一名「天工師父」, 在一次競選辯論中,左手掌還被發現神秘的「王」字樣,引發外界爭議;而對手陣營也質疑,尹錫悅宛如傀儡一般,除了迷信,也被太太金建希掌控一切。身為「政治素人」的尹錫悅在這場總統大選中打出勝仗,除了跌破大家眼鏡,也讓外界不免關注他的政治立場,尹錫悅端出多項被視為「親美」的政見,例如,針對美國要在南韓部署更多薩德飛彈系統持開放態度、公開宣稱將要求美國在南韓重新部署戰術核武等,明顯欲增強南韓與美國的緊密連結。根據規定,南韓總統任期 5 年,且不得連選連任,現任總統文在寅為第 19 任總統,任期將到 5 月 10 日為止。接著將由尹錫悅宣誓就職,成為南韓最新一任總統。【今周刊】延伸閱讀:自己先怕了?知情人士爆核戰將近 普丁送家人、情婦進「地下城市」核掩體:僅 1 人能影響他決定年輕人被送去當砲灰... 俄兵母怒質問高官「你兒子為何不用上戰場?」他竟回:我兒還在念大學啊
呸呸呸!英國板球俱樂部禁止選手再用口水擦球
上周二 (8), 英國瑪莉波昂板球俱樂部 (Marylebone Cricket Club,MCC, 下文簡稱板球俱樂部) 宣布,從今以後禁止球員再用口水擦板球。雖然在 COVID-19 疫情流行時,也曾暫時禁止這個習俗,但這次的規定將全面禁止選手往後再使用口水擦板球,並於 10 月 1 日生效,適用於全世界的板球比賽。英國發明的板球歷史悠久,其雛型可以追溯回到 12 世紀。在 1788 年時,瑪莉波昂板球俱樂部制定了第一套規範板球比賽的板球規則並擁有其版權,流傳至今雖然有不少改動,但還是奠定了瑪莉波昂板球俱樂部在板球界的權威地位,今日通行的板球規則,名義上仍是由它及管理全球板球比賽的機構國際板球協會 (ICC) 共同修改。在現行規則中,板球的比賽方式是由兩隊各十一名球員組成,其中主要分成「擊球手」(Batsman) 和「投球手」(Bowler), 投球的一方有一名負責接球的球員,被稱作「守門手」(Wicket-keeper), 擊球手在比賽中會用木板狀的球拍來擊打由投球手所投出的球。而受到這次新規定上路影響最大的對象,就是負責投球的投球手了。被板球俱樂部明文禁止、用口水擦球的習俗其實已經存在很久了,由於板球被長期使用後,它的表面會被磨損、變得粗糙,所以有些投球手會將自己的口水或汗水抹在板球上,讓球的飛行軌跡更加難以捉摸。至於為什麼不直接更換一顆新球,那就要追究到板球比賽規定了。新板球只有在用舊板球投完規定局數後才能使用,而當一顆舊板球被損壞、丟失或動手腳時,只能被換成類似的舊板球繼續使用。對投球手來說,新舊板球的優缺點很不一樣。新板球通常比舊板球更硬,但投球速度跟彈跳力相對較高,較受喜歡投快速球的投球手喜愛。而舊板球則比新板球更會旋轉,抓地力也更強,較受擅長旋轉球的投球手喜愛。根據不同的投球手擅長的球種,他們喜歡的球種類也會有所差別。其實不只在板球界,在美國職棒 (MLB) 中,塗上口水的球更是一項歷史悠久的習俗,它甚至有專門的名字 —— 口水球 (Spitball)。但 1920 年美國職棒大聯盟修訂規則,明確表示口水球是違規投球的行為。如今,板球也走上跟棒球一樣的道路,決定禁止投球手們使出口水球。瑪莉波昂板球俱樂部在聲明中寫道:「新的規定不允許選手在球場上使用口水,這也包括禁止選手吃糖果改變唾液成分,再塗到球上。」他們更是表示,透過研究發現在 COVID-19 禁止使用口水擦板球的期間,對投球手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他們還可以使用汗水擦板球。這項規定也會影響到台灣嗎?答案是:會的。早在 1960 年代,板球就曾經傳入台灣,當時的政府也派隊赴澳洲學習這項運動。但由於當時的農業社會並不利於這項運動的發展,因此板球始終沒有像棒球、籃球這種主流運動一樣在台灣流行起來。直到 2010 年,台灣才成立了官方組織中華台北板球運動協會,2012 年更是加入了亞洲板球理事會 (Asian Cricket Council)。有鑑於這項新規則適用於全球比賽,台灣的板球賽事自然也得跟著禁止口水球。
現出你的原形!日本學者將解開300歲人魚木乃伊之謎
日本民間一直流傳著人魚的傳說,相傳只要吃下人魚肉就能永保青春、長生不死。在日本文獻與民間怪談中,最廣泛流傳的便是八百比丘尼的故事,描述一名古時候的女子,因吃下人魚後容貌始終不變,活到了八百歲。除了長生不老的傳說外,對日本人來說,人魚也有祛除疫病的效果。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日本網路上便盛傳起有關妖怪 Amabie 的傳說,相傳人們只要看到 Amabie 的畫像,就能抵禦瘟疫的攻擊。日本岡山民俗學會的木下浩表示,他因為看到妖怪博物學者佐藤清明的著作,才注意到圓珠院的人魚,他推測圓珠院的人魚木乃伊應該是由兩種以上的生物混合而成,「可能是由猴子的軀幹縫上魚尾巴,另外加上人類指甲的裝飾還有毛髮」。木下浩也相信,這隻人魚木乃伊約在江戶時代被製造出來,「人魚的傳說不只在日本,在歐洲和中國也都廣為流傳。我想這隻人魚木乃伊可能是為了出口到歐洲,或是為一些日本國內的展覽打造的」。依據過往的經驗,這類人魚木乃伊都是人為製造,歷史上最經典的例子是 19 世紀的斐濟美人魚 (Feejee Mermaid), 它是由日本漁民所造,在一些村子的宗教活動中使用,後來被賣給荷蘭的商人,接著轉手到了美國馬戲團經紀人巴納姆 (P.T. Barnum) 的手中。巴納姆明知斐濟美人魚是假的,卻捏造了一個名叫葛瑞芬 (Dr. Griffin) 的博士從斐濟發現了美人魚的故事,並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博物館盛大展出,民眾都信以為真,連當時的報社也刊出了報導,大家爭相到博物館一睹人魚面貌。多年後,巴納姆在自傳中承認了自己主導這場騙局,斐濟美人魚自此也和「惡作劇的美人魚」畫上等號。2 月 2 日至 2 月 3 日期間,岡山縣圓珠院的住持打開木盒,讓人魚木乃伊接受科學儀器的檢測。圓珠院的人魚木乃伊在經過電腦斷層掃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 和比對生物細胞中的 DNA 之後,會在今年秋天對外發表報告,揭示人魚木乃伊的真實身分。圓珠院的住持柆田希望,該研究能讓人魚的民間傳說及文化遺產繼續流傳下去,「期待這些關於人魚的科學記錄能被後代子孫看見」。
與砲火聲交織的樂聲 烏克蘭小提琴家舉辦「地下音樂會」
在俄烏戰爭期間,這位被眾人稱為「地窖小提琴家」(cellar violinist) 的烏克蘭女子,名為萊托夫琴科 (Vera Lytovchenko), 近期她在網路上成為了烏克蘭堅韌不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戰爭開打後,俄羅斯對烏克蘭多個城鎮進行了猛烈的砲火攻擊,其中包含了烏克蘭第二大城卡爾可夫 (Kharkiv)。在隆隆的砲火聲和天搖地動之中,萊托夫琴科和她的家人及鄰居連忙躲進了大樓的地下室避難。「炸彈可能會掉在城市裡的任何一個地方,所以我們決定逃往地下室。」萊托夫琴科透過通訊軟體 Skype 向美聯社敘述了當時的情況,「我們目前有 12 個人,當中有小男孩、青少年,也有老奶奶」。克難的地下室生活雖然令人煎熬,但是也加深了人們之間相互陪伴的情誼。「現在這些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了。」她說。經歷了長達一周不見天日、令人心驚膽戰的避難生活後,萊托夫琴科決定要為她情同家人的夥伴們提振一下精神──她換上了表演的服裝、拿出了小提琴和譜架,在地下室裡開了一場小小的演奏會。在這些日子裡,她演奏了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 的曲目、為孩子們演奏了輕柔的搖籃曲,也唱起了。她說:「在我演奏的這段時間裡,我想讓他們想些別的事情,而不是戰爭。」萊托夫琴科將地下室演奏會的影片上傳到了 Instagram 及 YouTube。事後,萊托夫琴科將演奏的影片放上了社群媒體,並獲得了意外的關注。「這超出了我的預期,因為我發動態只是為了和親戚朋友們保持聯繫。」她表示,她的親朋好友們住在烏克蘭的不同城市,她會在一天內傳送多則訊息來確認彼此的安危。在地下室拉小提琴的影片曝光之後,來自世界各地的關心訊息湧入了萊托夫琴科的收件匣裡。「許多人傳訊息給我,說我的影片給了他們許多支持與希望。他們可以看到,這裡 (卡爾可夫) 仍有一絲生機,」她說,「有人還活著、有人仍抱持著希望與樂觀的態度」。在戰爭爆發之前,萊托夫琴科在卡爾可夫市立歌劇院 (Kharkiv City Opera) 的管弦樂團演奏,也同時是位大學的音樂老師,她擁有許多學生、朋友,和各式各樣的表演機會。儘管當時有 COVID-19 的疫情影響,但人們在接種了疫苗後,還是能在城市裡過著正常的生活。「但現在,我們搞不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她感慨地說道。萊托夫琴科說,雖然戰況令人害怕,但地下室的演奏會不但激勵了他人,也鼓舞了她自己。她目前也透過了她的社群貼文,替卡爾可夫地區的音樂家和老師們籌措資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建城市和當地的音樂學校。「我想幫助流離失所的音樂家們回到家鄉,而不是成為難民。」3 月 9 日,在烏克蘭首都基輔 (Kyiv) 市中心的獨立廣場 (Maidan Square) 上,基輔古典交響樂團 (Kyiv-Classic Symphony Orchestra) 的團員拿起了樂器,演奏起了烏克蘭的國歌《烏克蘭仍在人間》(Ще не вмерла України)。指揮家馬卡連科 (Herman Makarenko) 對記者說明,這場名為「自由天空」(Free Sky) 的演奏會是對和平的呼喚。除此之外,樂團也演奏了歐盟盟歌──貝多芬 (Beethoven) 的著名樂曲《歡樂頌》(Ode to Joy), 來表達烏克蘭想靠攏歐盟、遠離俄羅斯的願望。悠揚的樂聲飄盪在基輔的空中,在俄羅斯軍隊步步逼近基輔的時刻裡,廣場上的人們透過了音樂偷得了短暫的平和時光。烏克蘭國歌的歌詞寫道:「烏克蘭還沒滅亡...... 我們的敵人將會消失,就像朝陽下的露水。」
章魚的祖先是拜登?比恐龍古老化石「拜登蛸」美國出土
周二 (8),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的科學家們在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論文,證明在美國蒙大拿州 (Montana) 出土的一塊化石真身其實是來自 3.3 億年前的章魚祖先。科學家們用美國總統拜登 (Joseph Robinette Biden Jr.) 的名字,將牠命名為「拜登蛸」(Syllipsimopodi bideni, 暫譯)。這塊化石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吸血足類 (Vampyropod) 動物,與我們熟知的八腕目 (Octopoda, 俗稱章魚), 或是 (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 同屬八腕總目 (Octopodiformes)。這挑戰了人類之前推測章魚的祖先最早出現於三疊紀 (Triassic, 距今約 2.51 億至 2.01 億年) 的認知。根據科學家推測,拜登蛸可能棲息在北美洲的淺水熱帶海洋。古生物學家惠倫博士 (Christopher Whalen) 發現,化石中的拜登蛸身長 12 公分,牠有十隻帶有吸盤的腳,這代表在演化的過程中,最後才演化出現代擁有八隻腳的章魚及殘留兩根細長觸手的吸血烏賊。惠倫博士表示,這塊化石對他們在研究八腕目和吸血烏賊的分歧時間點上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惠倫博士還發現這塊化石「有一些保存良好的 (Ink sac)」, 其功能可能是跟現代章魚一樣,用來噴出一些黑色墨汁以躲避獵食者的追捕。沒有參加這項研究的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動物學家 (Zoologist) 喬奇歐尼 (Mike Vecchione) 說道:「能發現這種軟組織化石實在是非常罕見,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發現。」這塊化石是在蒙大拿州的熊峽谷 (Bear Gulch, 暫譯) 石灰岩地層中被找到的,並在 1988 年捐贈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Royal Ontario Museum)。既然早在 1988 年就發現這塊化石了,那為什麼現在才發現拜登蛸呢?那是因為當初科學家並沒有立刻展開研究,因此經過 30 幾年的塵封後,惠倫博士和他的同事在偶然間才發現了這塊放在博物館架子上、一直被忽略的拜登蛸化石,這才驚覺它的重要性。惠倫博士表示,他是因為碰巧注意到拜登蛸腳部的吸盤,不然也會不小心錯過它!川普蛾因為擁有一頭長得像川普的「飄逸秀髮」, 而被命名為川普蛾。科學家們表示,他們會將這種動物命名為「拜登蛸」, 是為了表達他們對拜登的敬意,因為拜登對氣候變遷有諸多貢獻,也資助了許多科學研究。但其實,這也不是科學家第一次以總統的名字為新物種命名了。像是前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就擁有獲得冠名三種動物的「殊榮」: 以抗議為由命名的川普盲目蚓螈 (Dermophis donaldtrumpi)、單純長得像川普而命名的川普蛾 (Neopalpa donaldtrumpi) 和以紀念為由命名的化石川普海膽 (Tetragramma donaldtrumpii)。
我沒有抄!紅髮艾德再陷抄襲風波 為《Shape Of You》出庭澄清(3/11更新)
英國創作歌手紅髮艾德 (Ed Sheeran) 自從在樂壇走紅後,歌曲抄襲的爭議從來沒有斷過。近年,他 2017 年發行的主打歌《Shape Of You》惹上官司,被兩位英國流行音樂創作者指控抄襲。上周六 (5), 紅髮艾德穿上西裝出庭作證,希望法院能就《Shape Of You》的抄襲指控,還他一個清白。此次指控紅髮艾德抄襲的是肖克里 (Sami Chokri) 和多諾霍 (Ross O'Donoghue), 他們認為《Shape Of You》與他們創作的《Oh Why》有著「驚人的相似」。《Oh Why》是肖克里和多諾霍,在 2015 年 3 月以 Sami Switch 之名發行的作品,兩人指出《Shape Of You》副歌旋律跟歌詞「Oh I, oh I, oh I」的部分,根本是抄襲了《Oh Why》中的「Oh Why, Oh Why」。2017 年 1 月,紅髮艾德在官方 YouTube 頻道上公開的歌曲《Shape Of You》。2015 年 3 月,肖克里做為主唱,以 Sami Switch 的化名和共同創作者多諾霍,在官方 YouTube 頻道上發佈歌曲《Oh Why》。紅髮艾德在法庭上反駁這項指控,他指出曲調相似的問題,在流行音樂中早已司空見慣,他現場清唱了美國爵士女伶妮娜西蒙 (Nina Simone) 的《Feeling Good》, 還有美國 R&B 樂團黑街 (Blackstreet) 的《No Diggity》, 並加以解釋:「如果你把這兩首歌轉到同一個音階上,它們聽起來其實一模一樣。」在 2017 年發行後,《Shape Of You》迅速登上當年度全球最暢銷歌曲,也拿下 Spotify 史上最高播放次數 30 億次。紅髮艾德與音樂製作人邁克 (Steve Mac)、共同創作者麥克戴德 (Johnny McDaid) 三人,光是版稅收入,就高達 2,000 萬英鎊 (折約台幣 7 億 4,578 萬元)。但自從肖克里和多諾霍在 2018 年對他們提出訴訟後,這筆費用就被徹底凍結了。與肖克里和多諾霍一起出庭的律師薩可里夫 (Andrew Sutcliffe) 非常質疑紅髮艾德的說辭,並在法庭上將紅髮艾德形容為「癡迷音樂的松鼠」(obsessive music squirrel), 認為他像松鼠般瘋狂地聆聽各種樂曲,肯定也聽過肖克里和多諾霍的作品。紅髮艾德回應,他的確喜愛並著迷於音樂,但他強調他在 2016 年時人間蒸發,而且也和英國樂壇脫鉤,所以不太可能注意到肖克里和多諾霍的作品。此外,他也否認創作《Shape Of You》之前曾聽過《Oh Why》, 也駁斥了「曾聽朋友放過這首歌」的這類說法。不過在這場法律攻防戰中,真正惹火紅髮艾德的卻是開庭過程中,法院無意間放了紅髮艾德未公開新歌一事。「這首歌是我去年 1 月才創作出來的,」紅髮艾德要求在場的人答覆他:「我要知道你們怎麼拿到這首歌的?」對於紅髮艾德的憤怒,法院在不久後表達了歉意,並表示是在使用音樂製作人邁克的筆電時,不小心開啟了錯誤的檔案。英國法庭畫家坤茲樂 (Julia Quenzler) 速寫了紅髮艾德的出庭素描。自 2015 年美國法院判決歌手羅賓西克 (Robin Thicke) 與菲董 (Pharrell Williams) 2013 年的洗腦歌曲《Blurred Lines》抄襲歌手馬文蓋伊 (Marvin Gaye) 1977 年的《Got to Give It Up》, 遭法院判賠 5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 億 3,880 萬元) 給馬文蓋伊的家屬後,往後的流行歌手無不繃緊神經、人人自危。(forensic musicologist) 威爾伯 (Sandy Wilbur) 對此表示,過去版權法保護的範圍僅限歌詞與旋律,但《Blurred Lines》的判決結果改變了這個遊戲規則,把歌曲的氛圍像是節奏的運用也納入了其中,使得後來的歌曲只要用了相似的節奏,也將被視為抄襲。至此唱片公司與歌手們都深陷恐懼,每每公開新歌前,都更加小心檢視每首歌。紅髮艾德的抄襲事件不只這一樁,他在 2014 年推出的熱門歌曲《Photograph》, 就被音樂人雷納德 (Thomas Leonard) 和哈靈頓 (Martin Harrington) 指控抄襲他們的創作《Amazing》。雷納德和哈靈頓聘請了馬文蓋伊案的律師,在美國法院進行訴訟,並向紅髮艾德求償 2,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5 億 6,752 萬元)。然而在訴訟多時後,紅髮艾德決定付錢結束此抄襲案,與雷納德和哈靈頓達成庭外和解。在紅髮艾德連續出席兩場審判後,這場抄襲官司的結果,有待近日英國法院檢視完所有證據,做出最後的判決。
風琴 x 冰上曲棍球?美國68歲爺爺出任「體育場風琴師」
現年 68 歲馬斯特斯 (Rod Masters) 可以說是全美最出名的一位風琴師,在他出演冰上曲棍球喜劇電影《火爆群龍》(Slap Shot) 40 多年後,馬斯特斯抓緊現在冰上曲棍球場上風琴又重新興盛的時機,加入國家冰球聯盟 (National Hockey League,NHL), 擔任冰上曲棍球的「體育場風琴師」(Stadium organist, 暫譯) 一職。馬斯特斯曾出演美國體育喜劇電影《火爆群龍》, 在電影中用風琴演奏「西班牙夫人」的片段廣為人知。1977 年,馬斯特斯曾出演過一部美國冰上曲棍球喜劇電影《火爆群龍》(Slap Shot), 在這部由保羅・紐曼 (Paul Newman) 主演過氣冰上曲棍球教練率隊逆襲奪勝的電影中,飾演一位被教練撕掉琴譜的風琴師。片中馬斯特斯彈奏樂曲「西班牙夫人」(Lady of Spain) 的片段,也為許多影迷、球迷津津樂道,連帶使這首曲子跟他的名氣一同水漲船高。看到這裡你或許會很好奇,究竟本該在音樂廳巨大的風琴前正襟危坐的風琴師,是如何走進冰上曲棍球館,甚至成為球館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員呢?風琴師出現在冰上曲棍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回 1929 年。當時芝加哥黑鷹隊 (Chicago Blackhawks) 第一次引進了價值 32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9,089 萬 6,640 元)、有 3,663 根音管的巨大風琴,並聘請風琴師即席演奏,炒熱全場氣氛。這種帶動球迷氣氛的手法曾風靡一時,但在 1980 年代,人們又覺得預先錄製的搖滾和重金屬音樂才是王道,使得風琴在賽場上幾乎絕跡。許多球隊老闆認為年輕的球迷會更喜歡在看球賽時搭配比風琴風格更強烈的音樂。然而,這個決定不完全正確。有一部份的球迷在球隊更換音樂後,反而抱怨這些音樂帶來的噪音和衝擊讓他們在看球賽時很分心。直到近十年,在國家冰球聯盟的努力推廣下,風琴捲土重來,再次出現於各大冰上曲棍球場裡面,各個球隊也試圖在懷舊感和現代音樂中找到平衡。就連在今年的北京冬奧冰上曲棍球比賽中,也有專業的風琴師現場奏樂。加拿大卡爾頓大學 (Carleton University) 音樂系碩士詹貝爾迪諾 (Antonio Giamberardino) 在 2011 年撰寫了一篇有關冰上曲棍球的論文,其中提到預錄的音樂和球迷的連結有限,現場演奏的風琴才能夠和球迷即時互動,甚至是培養一些小默契,例如透過彈奏音樂,提示球迷可以展現他們的歡呼與尖叫聲。詹貝爾迪諾接著表示,風琴的加入可以減緩運動比賽帶來的專業和嚴肅感,將冰上曲棍球比賽昇華為一場有趣的「遊戲」。詹貝爾迪諾補充,冰上曲棍球比賽的風琴所帶來的懷舊感不只可以感動老球迷,對年輕的球迷來說,他們也可以從中感受到共鳴。聽到風琴的聲音在賽場上響起,可以讓球迷們彷彿置身於過去的時光般,在看冰上曲棍球比賽別有一番風味。如今,球迷們已經可以在各大體育賽事中聽見風琴師演奏的旋律,不管是美國職棒 (MLB)、美國職籃 (NBA) 等知名賽事中,球迷永遠可以聽著熟悉的旋律,盡情投入於職業賽事中。下回當你在觀賽過程中再次聽到耳邊響起熟悉的風琴聲,不妨四下找找看體育場風琴師的身影,默默為這群隱身幕後的音樂才子喝一聲彩吧!
變調的烏托邦 印度理想都市「黎明之城」陷都更兩難
2021 年年底,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 (Tamil Nadu) 的實驗城市「黎明之城」(Auroville), 發生了一場暴力事件 —— 一台推土機強行駛入了寧靜的村莊,準備拆除當地的一棟建物與周圍的樹林。黎明之城的居民帕克 (Ganga Park), 從樹屋裡驚醒過來,連忙跟其他鄰居上前圍住了推土機,阻擋它繼續前進,口裡高呼「Om Namo Bhagavate」, 意思是向全能者致敬。推土機裡的駕駛眼見沒辦法再有任何動作,他決定放棄、掉頭離開了現場。帕克出生在黎明之城,是這座城市的新世代居民。這座城市是在 1968 年時,由法國人阿爾法薩 (Mirra Alfassa) 與她的靈性導師奧羅賓多 (Sri Aurobindo) 共同發想,他們想要創造一座能使人類合一共處,不再有種性制度、國籍、階級、紛爭的「黎明之城」, 初期計劃容納 5 萬位居民。阿爾法薩將規劃黎明之城的責任,交給了法國建築師安格 (Roger Anger) 操刀。最後安格推出了名為「銀河計畫」(Galaxy Plan) 的烏托邦藍圖,整座城市將按神聖幾何 (Sacred Geometry) 的圖形興建,以金色的冥想室 (Matrimandir) 為中心,向外放射 12 條街道。這項計畫隨後也獲得了印度政府的核准,准許黎明之城設立基金會募款,並在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動工興建。但多年來,黎明之城始終缺乏資金和人力,無法依照安格的藍圖發展,除了金色冥想室與一些實驗建物外,其他的建設幾乎停滯不前。取而代之的是住在其中的社區居民開始自行挖井、種樹、蓋茅草屋,形成另一種更為原始的聚落景象。關於黎明之城的未來,城內的居民分為壁壘鮮明的兩派:一派希望將現有城鎮整組砍掉重練,依照銀河計畫重建黎明之城,力求實現阿爾法薩的理念;另一派則認為要尊重現有的土地和森林,不希望按照阿爾法薩的規畫,反對某些居民一味地將阿爾法薩視為無從挑戰權威的態度。圖為黎明之城金色冥想室周圍附近的俯視照片,50 多年的歲月並沒有為這地方帶來太多的變化。在兩派僵持不下的局面中,2021 年 7 月時,印度行政服務局 (Indian Administrative Service,IAS) 的官員拉維 (Jayanti Ravi) 來訪,讓原本對立的情勢更加劍拔弩張。原來,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十分欣賞黎明之城的總體規畫,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莫迪在 COVID-19 疫情後大興土木,熱衷於他口中的公共建設,這次他希望藉由黎明之城來提升印度教、印度民族主義盛行地區的觀光和經濟。這次,莫迪任命拉維為黎明之城基金會 (Auroville Foundation) 的秘書,而拉維也立即決定貫徹阿爾法薩路線,讓已延遲的總體規畫跟上進度,還替黎明之城申請了 100 億盧比 (折台幣約 36 億 8,899 萬元) 的政府補助。雖然有些居民趕緊提出其他替代方案,想要暫緩規劃,但就在沒有任何通知下,2021 年的年底,一台推土機趁著半夜開進了黎明之城,被吵醒的居民團團圍起了推土機,勉強阻止了這晚的強拆行動。但 5 天之後,推土機還是拆除了有 25 年歷史的青年中心,和四周的幾百棵樹。也是從那時起,黎明之城的新世代居民帕克決定投身抗爭運動中,力阻執政黨印度人民黨 (Bharatiya Janata Party,BJP) 用公權力干預黎明之城的建設計畫。為了進一步阻止印度政府的拆遷計畫,先前想要維持現狀的居民向印度國家綠色法庭 (National Green Tribunal,NGT) 起訴黎明之城基金會,算是暫停了政府的計畫;500 位居民也簽署了請願書,召開全體居民大會,花一個月的時間一同集思廣益黎明之城的未來。12 月下旬的居民大會中,拉維的出席讓場面幾乎要失控,大會中陸續出現「我們不能冷靜一點嗎?」、「好好的深呼吸一下」,「讓我們一起發出共鳴聲 Om——」的聲音,試圖讓局面冷靜下來。在愈來愈對立的意見中,某些居民認為,唯一能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就是訴諸於共識。一位黎明之城的建築規劃師班奈特 (Allan Bennett) 表示,他們正試圖通過一種名為「織夢」的做法,將現有的城鎮和總體規劃中理想的景觀融合在一起。「建築師們正努力的將『銀河計畫』與現實景象交織在一起,希望留下它們各自詩意的部分。」班奈特說道。
我捍衛你的生存權?Uniqlo等企業續守俄羅斯市場
在俄羅斯發動俄烏戰爭之後,許多西方的跨國企業陸陸續續中止了在俄羅斯的業務。日本知名服飾品牌 Uniqlo 卻在昨天 (8) 逆風宣布,他們在俄羅斯的 50 間店鋪將繼續營業。「衣服是生活的必需品,」Uniqlo 的母公司迅銷集團 (Fast Retailing Co., Ltd) 執行長柳井正 (Yanai Tadashi) 向《日本經濟新聞》表示,「俄羅斯人和我們一樣也有生活的權利」。柳井此話一出便引起軒然大波,讓公司飽受批評。烏克蘭駐日大使克爾松斯基 (Sergiy Korsunsky) 便在 Twitter 上發文抨擊:「Uniqlo 覺得俄羅斯人買褲子和 T-shirt 的權利比烏克蘭人的生存權重要,真讓人失望!」Uniqlo 在服飾業的競爭者如 H&M、Zara、Nike、Adidas 等國際品牌皆已陸續撤出俄羅斯的市場。雖然選擇了留下,但 Uniqlo 上周也宣布將透過聯合國難民署 (UNHCR), 向烏克蘭難民提供 1,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2 億 8,397 萬元) 的人道支援,並捐贈約 20 萬件的發熱衣。雖然日本政府也跟進了國際對俄羅斯的制裁,但日本的商業界對此的態度則顯得相對低調。一些不具名的日本企業高層向《日本經濟新聞》透露了企業拒絕表態的理由。「在這樣的危機中,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會是員工和合作夥伴的安全。」一位汽車製造商的高級主管表示,「作為一家公司,我們希望能盡量保持國際政治的中立」。一位科技公司的高級主管說,和西方國家相比,日本政府在跟進制裁方面並不積極,「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司站出來採取行動來反對特定國家時,這個風險相當大,因為我們的業務可能會面臨網路攻擊等威脅」。美國盛德律師事務所 (Sidley Austin) 的合夥人艾倫 (Margaret Allen) 解釋,整體而言,亞洲的公司傾向更加謹慎的決策,「在這樣局勢變化萬千、公司無法預期明天會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公司不想立刻插旗和做出決斷」。Uniqlo 的柳井過去也曾質疑,公司是否有需要在壓力之下做出政治表態。除了日本之外,有些亞洲大國也拒絕公開譴責俄羅斯,或加入經濟制裁的行列,尤其是中國及印度。中國的共享汽車服務「滴滴出行」因為在俄羅斯虧損不斷,便預計要撤出俄羅斯,但撤出計畫卻在戰爭開打後喊停。與歐美國家相較之下,亞洲和非洲國家和俄羅斯之間的利害關係小了許多,因此制裁的力度和聲量都不如歐美國家強烈。美國金融顧問公司穆迪分析 (Moody's Analytics) 在 2 月 25 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在亞太地區的主要國家之中,各國對俄羅斯的出口都佔不到 GDP 的 1%。為了向企業施加壓力,美國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 的教授索南菲爾德 (Jeffrey Sonnenfeld) 和他的研究團隊公布了一份名單,當中列出了自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各個國際企業的去留選擇,這份名單目前也在持續更新。到今天 (9) 為止,名單上已經有 300 間以上的公司撤出了俄羅斯市場。目前已經有各行各業宣布中止在俄羅斯的業務,包含能源、科技、物流、媒體、金融業等,然而還有部分產業仍在觀望是否要跳上這班制裁列車。選擇留下的企業多與民生有關,例如寶僑 (Procter & Gamble) 及聯合利華 (Unilever) 便宣布中止在俄羅斯的廣告和投資,但產品銷售將持續進行。這些公司表示,俄羅斯的許多人都依賴他們的產品,像是幫寶適 (Pampers) 尿褲和多芬 (Dove) 香皂,因此他們無法輕易抽手。除了民生用品業,餐飲業也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加入制裁,讓許多大型餐飲業因此在社群媒體上受到猛烈的批評。例如在俄羅斯擁有 847 間分店的麥當勞 (McDonald's), 在昨天 (8) 終於扛不住壓力,宣布暫停俄羅斯地區的營業,並表示將繼續支付當地約 6 萬 2,000 名員工的薪水。在麥當勞去年的年收入之中,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店舖貢獻了 9%, 大約是 2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568 億元)。星巴克 (Starbucks)、可口可樂 (Coca-Cola) 和百事可樂 (Pepsi) 等餐飲龍頭也在同一天宣布退出俄羅斯市場,但百事可樂表示,他們只會停售汽水,而洋芋片、牛奶、嬰兒奶粉等日常必需品則會繼續販售。許多企業不希望傷害到平民,也不想讓他們在俄羅斯的員工失業。「這不是純粹的利益問題,」消費者品牌協會 (Consumer Brands Association) 的發言人丹尼斯 (Katie Denis) 表示,「重點在於,你是否要繼續生產人們需要的東西?」「對某些產業而言,終止服務將會傷害到與政權無關的公民,」美國投資公司 Parnassus Investments 的營銷長辛哈 (Joe Sinha) 提到,他的公司雖然也支持對俄羅斯政府進行經濟制裁,但對為消費者服務的民生和食品公司而言,情況會有所不同,「當中有許多灰色地帶」。另一派的人表示,兩面討好的手段不存在,全世界的當務之急就是透過經濟制裁讓俄羅斯終止戰爭。製作公審名單的索南菲爾德向《華盛頓郵報》表示,如果企業認為留下來就有辦法幫助俄羅斯的員工,那可是天大的誤會。他認為利用制裁讓俄羅斯的經濟崩盤,有助於阻止事態朝全面性的戰爭發展。「我們距離全面性的戰爭只有一步之遙。這是最後一搏了。」他說,「撤出俄羅斯就是幫助當地的員工,讓他們不會遭受西方的炸彈和砲火攻擊」。「沒有中間路線。」索南菲爾德強調。
「放屁」車牌不能亡!美國女子爭取車牌權益意外結交好友
辛蒂在上周三 (3) 向車輛管理局提出上訴,希望可以繼續使用 FART 的車牌。然而直到現在,車輛管理局還沒有正式回應她。事實上,北卡羅萊納州的車輛管理局禁止的車牌多達 9,000 多個,其中大多是跟髒話有關的車牌,「FART」一詞也在當中,只是辛蒂的車牌全稱為「FARTSM」, 這才得以獲准上路。不過即使最終會失去車牌,辛蒂還是獲得了一段特殊的經歷及友誼。辛蒂表示:「在成立這個同好會之後,我們希望 FART 和 FARTSM 可以代表開心、樂趣和大自然,希望人們不要因為這個詞而感到羞恥、或試圖抵制這個詞。」她和她的阿什維爾縣休閒步道之友同好會成員,預計在 3 月 13 日再次聚會。
為何字母「Z」是俄羅斯支持烏克蘭戰爭的象徵?
近日,在卡達首都杜哈 (Doha) 的體操世界盃 (Artistic Gymnastics World Cup) 賽事中,20 歲的俄羅斯體操選手庫利亞克 (Ivan Kuliak) 在男子雙槓項目摘下了銅牌,而當他站上頒獎台時,在胸前寫上了字母「Z」, 而他身邊就站著烏克蘭的金牌選手柯夫頓 (Illia Kovtun)。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舉動,卻引起了國際社會的一陣驚滔駭浪。BBC 的記者莫漢 (Megha Mohan) 在 Twitter 貼出了庫利亞克的照片,照片裡可以看到他胸口的「Z」字。國際體操總會 (International Gymnastics Federation,FIG) 在一份聲明中提到,他們將對庫利亞克「令人震驚的行為」進行紀律處分。除此之外,3 月 7 日起,國際體操總會也禁止俄羅斯和白羅斯的運動員及裁判參加它們的賽事。這個在胸口寫上「Z」字的行為,為什麼會引起眾人譁然?運動場上的「Z」之所以引起爭議,是因為這個符號已經大量出現在這次的俄烏戰爭之中。自開戰以來,俄羅斯的數千輛坦克在俄烏邊境集結,這時有人注意到,有多台坦克、運兵裝甲車和其他軍用車輛都被漆上了大而顯眼的「Z」。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軍隊將「Z」作為識別符號,此外偶爾也會出現「V」, 這些符號的目的是用來防止砲火傷到自己人。奇妙的是,「Z」並不屬於俄語所使用的西里爾字母,而是拉丁字母。俄語中和「Z」對應的是長得像數字 3 的西里爾字母「З」(Ze), 即使多數俄羅斯人都識得拉丁字母,俄軍選用拉丁字母「Z」當作敵我識別符號,仍然是個令人有些摸不著頭緒的決定。對於這樣的選擇,英國皇家聯合研究所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的俄羅斯與歐亞大陸研究員費里斯 (Emily Ferris) 說,「Z」字是個強而有力、容易識別的符號,「在宣傳方面,越簡單的東西,接受度往往越高」。至於「Z」的含意也眾說紛紜,有人猜測「Z」代表「東方部隊」、「V」代表「海軍步兵」; 還有人覺得「Z」其實是數字 2, 代表 2022 年 2 月 22 日那天普丁通過了與烏克蘭頓內次克 (Donetsk)、盧甘斯克 (Luhansk) 地區的「友好、合作、互助協議」。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 (Oleksii Reznikov) 則在 Twitter 上將「Z」和象徵納粹的「卐」字標誌並列,並寫下「1943 年,德國薩柯森豪 (Sachsenhausen) 集中營附近有個 Z 站,那裡發生了大屠殺」的文字,暗指俄軍使用的「Z」和納粹滅絕營的關聯。在眾人為了「Z」字涵義而爭辯了數周之後,俄羅斯國防部在上周日 (6) 給出了答案:「Z」來自介係詞「Za」, 也是俄羅斯語「為了勝利」(За победу,Za pobedu) 的第一個字;而「V」則有「真理的力量」(Сила в правде,sila v pravde) 和「任務即將完成」(Задача будет выполнена,zadacha budet vypolnena) 兩個意思。俄羅斯國防部在官方的 Instagram 帳號上,貼出了「Z」和「V」所對應的文字。「這是人民團結的象徵,」在俄羅斯阿爾漢格爾斯克 (Arkhangelsk) 負責愛國教育的官員熱爾納柯夫 (Ivan Zhernakov) 向當地的媒體表示,「它象徵了我們對軍隊和總統的支持,讓我們可以在這個困境中團結起來」。當「Z」成了俄羅斯人堅定支持俄烏戰爭的象徵之後,便在網路上快速地擴散開來,不只是在戰場上,連民間也開始使用「Z」。在俄羅斯大城聖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的街頭,無論是車身、廣告招牌或是公車候車亭,四處皆可見到「Z」的蹤影。除此之外,「Z」似乎也成為了一種新的威脅手段。例如,因為反戰而離開俄羅斯的知名影評人多林 (Anton Dolin), 在 Facebook 上貼出了自家公寓門口被噴上「Z」字的照片,他將這個行為視作一種恐嚇。他在貼文中指出,噴漆人的目的很明確,是要警告他「我知道你的家人住哪,小心點」。來自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斯涅科夫 (Aglaya Snetkov) 警告,「Z」字能在俄羅斯國內快速擴散的原因不只是社群上自動自發的人們,「政權也是幕後推手」。「這肯定是政府催生出來的迷因 (meme), 而且能接受這些訊息的大有人在。」俄美媒體分析師加圖 (Vasily Gatov) 認為,俄羅斯官方雇用了網軍散播「Z」的迷因,製造出流行的假象。對俄羅斯人而言,「Z」是人民團結的象徵;對西方國家而言,「Z」代表了危險的戰爭與民族主義。在周一 (7) 的聯合國安理會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中,烏克蘭大使基斯利齊亞 (Sergiy Kyslytsya) 表示「Z」代表了俄語的野獸 (Зверь,Zveri), 也因此和俄羅斯大使涅本賈 (Vasily Nebenzya) 為了誰才是野獸這點,展開了一番唇槍舌戰。而在烏克蘭人及反戰民眾的心中,Z 字也留下了一道深邃的陰影。家門口被噴漆的反戰影評人多林便表示,他的孩子從「Z」字看出了另一層含意──Zlo (Зло), 亦即俄語中的「邪惡」。
小豬你在說什麼?科學家、AI聯手分析豬叫聲
昨天 (7), 由哥本哈根大學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ETH Zurich) 和法國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院 (France's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Food and Environment ,INRAE) 成員共組的國際研究小組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上發表研究成果,證實他們已能分析出豬叫聲所含的情緒。這個國際研究小組有 16 名成員,分別來自丹麥、瑞士、法國、德國、挪威和捷克,他們是世界上第一個將豬叫聲翻譯成實際情緒的研究小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使用 AI 來比對豬的「嗚嗚」、「呼嚕」、「尖叫」等叫聲的對應情緒,未來有望用來自動檢測動物的健康狀況。在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 AI 來分析從 400 多隻豬錄製的 7,414 個豬叫聲,這些豬叫聲大部分來自豬圈和其他商業養豬場,少部分則來自實驗場地。在實驗場地裡,科學家為豬創造了各種模擬場景,希望可以喚起豬更細微的情緒。例如比較豬在有、無食物及玩具的實驗空間中,各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或是準備一些豬不熟悉的物品,觀察豬與之互動的過程。整個過程中,豬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仔細地記錄下來。科學家發現,在容易讓豬引發正面情緒的情境中,像是小豬擠在一起喝奶、四處奔跑和跟家人玩耍時,這時豬很常會發出短促、振幅不大的叫聲,牠們發出的咕嚕聲通常也會由高頻逐漸轉向低頻。在容易引發豬負面情緒的情境中,像是跟其他豬打架、推擠,或是被閹割、在屠宰場等待死亡時,這時豬會發出很多尖叫聲或低聲咕噥、嗥叫聲等。科學家表示,靠這種方式就能判斷出豬發出叫聲當下的情緒,正確率可達 92%。哥本哈根大學動物交流專家布里費教授 (Elodie Briefer) 及她的同事認為,這種技術可以應用於畜牧業未來的自動化系統中,讓豬農透過監控豬叫聲,評估豬的心理健康。雖然研究動物情緒的領域相對新穎,但在現代,人們普遍認為動物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到牠們的身體健康,布里費教授表示:「我們已經了解豬叫聲所包含的情緒,現在我們需要把這些叫聲對應的情緒開發成一個 app, 讓豬農可以改善他們的動物福利。」她接著補充:「若有足夠的數據,同樣的方法也可以適用在其他動物身上,用來解析他們的情緒。」
推廣素食狗糧有奇招 英國公司出錢請飼主每日聞狗大便
你家的狗狗大便味道聞起來如何?最近,英國一間販售素食狗糧的業者,推出一項特別的活動:以 5,000 英鎊 (折台幣約 18 萬元) 的可觀報酬,徵求自願每天嗅聞家中狗狗糞便的飼主。製作素食狗糧的英國公司 OMNI, 希望社會大眾與飼主能透過糞便氣味,來了解家中狗狗吃素後的身體改變,讓大家認識狗狗吃素的好處。OMNI 的共同創辦人席瓦庫馬 (Shiv Sivakumar) 寫道:「想知道自家狗狗的腸胃消化好不好、身體整體的健康狀況,飼主通常會觀察狗大便。有趣的是,我們收到很多飼主很棒的回饋,在讓狗狗嘗試半素或全素飲食後,狗狗的消化系統、活動能量與健康都有顯著提升。」一直以來,狗狗能不能吃素的問題讓很多飼主感到困惑,也很擔心狗吃素後會影響到愛犬的身體,缺乏足夠的營養。為此,OMNI 徵求年滿 18 歲,且家中擁有一隻採用非植物性飲食狗狗的飼主。獲選的一人一狗將投入為期 2 個月的測試,飼主幫狗狗逐漸轉換成獸醫配方的植物性飲食,每天兩餐吃 OMNI 的狗糧,並每日紀錄狗狗身體的變化,像是活動力增減、睡眠狀態、排便狀況、糞便氣味與顏色,還有一些基本的體重、毛髮的觀察。參與的狗狗也需要在活動開始與結束前,接受獸醫的檢查。提出申請後被 OMNI 選中的飼主,每月會得到 2,500 英鎊 (折台幣約 9 萬元) 的報酬,預計兩個月共獲得 5,000 英鎊。此外,做為額外的回報,OMNI 還會提供可愛的狗玩具和素食零食,讓毛小孩能在正餐之外,還有其他的享樂時光。在人們流行植物性飲食後,愈來愈多飼主考慮讓家中飼養的寵物狗,一起加入吃素的行列。因為這些飼主多半考量到,那些做為動物性飲食來源的畜牧業和農場,不僅對動物並不友善,對環境、氣候變遷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有些飼主相信,替狗選擇植物性飲食,也是對所處的環境與動物更加友善。不過,人們真正關注的還是:狗吃素真的沒問題嗎?狗究竟是雜食動物,還是肉食動物?目前,比較多的獸醫與食品公司傾向狗是雜食動物,近年也有一些美國研究支持,因此倘若素食狗糧能提供狗狗所需的養分,如蛋白質、牛磺酸、脂肪酸以及維生素 A、D 和 B12, 並符合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Feed Control Officials,AAFCO) 的標準,在此前提下,素食對狗狗來說未嘗不可。美國馬里蘭獸醫學院 (Virginia-Maryland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的獸醫學博士暨臨床助理教授薛佛 (Megan Shepherd) 強調,「記住,狗是雜食而不是草食動物,如果你要給家中的狗吃植物性飲食,必須確保你選擇的食物,含有狗狗日常所需的一切營養」。薛佛補充,植物性飲食中的高纖維通常會導致蛋白質的消化率降低,「所以要確保 (吃素的) 狗狗有吸收到足夠的蛋白質及必要的胺基酸,特別是蛋胺酸」。除此之外,薛佛還督促飼主須多多注意素食狗糧的營養標籤,「有些營養並不是狗狗能夠消化的,而且有些重要的訊息不會寫在標籤上,例如飼料公司有沒有接受獸醫營養、食品科學與食品製造方面的正規訓練」。薛佛也提醒,目前關於讓狗吃素的研究為數不多,所以吃素對狗的長期影響仍然是未知的,「建議在替狗狗轉換成植物性飲食前,一定要諮詢獸醫,畢竟每隻狗狗的狀況都不一樣,牠們需要的營養也不同」。
九尾狐蠢蠢欲動?日本「殺生石」一分兩半
在日本栃木縣的那須湯本溫泉附近,有個名為「殺生石」的知名景點,俳聖松尾芭蕉也曾造訪此地。據說這顆有著煞氣名字的石頭封印著九尾狐的怨靈,而這樣的傳說故事讓當地人和觀光客都津津樂道。5 號,一名 Twitter 網友 Lillian 造訪了殺生石,而他發現了眼前的景象似乎有點不對勁──殺生石怎麼裂成兩半了?一名網友在 Twitter 上傳了殺生石裂開的照片,並表示「好像不小心看到了不該看的東西」。Twitter 上的照片快速引起了眾人關注和熱烈討論,有人猜測這是災難的預兆,也有人認為這其實是吉兆,更多人猜測是九尾狐要出來作亂了。裂石的風聲很快地傳到了當地區公所耳中,於是區公所的人員便急忙趕到現場進行調查。由於殺生石在 2014 年成為了國家指定名勝之一,因此這次的破石事件後,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官員將會一同決議殺生石的命運。當地觀光協會的事務局長富永猜測,殺生石的表面在幾年前就已經出現了裂縫,而滲入裂縫的水一旦結冰就有可能導致石頭破裂。但事發前幾天的天氣算是穩定,所以石頭為何破裂依舊成謎。那須町觀光商業課的課長阿久津表示,這次的殺生石裂成兩半應該是自然現象,「如果可以的話,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把它恢復到接近原狀」。這次造成轟動的九尾狐傳說,文字記載最早可見於中國的《山海經》, 相關的故事也流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等地。在日本動漫畫和遊戲產業的推波助瀾之下,九尾狐的故事便被發揚光大。據傳在日本平安時代 (794-1185 年), 有位被鳥羽天皇寵愛的美麗女子名為玉藻前 (玉藻の前), 而這位誘惑了天皇的美女其實是九尾狐的化身,目的是要暗殺天皇。被陰陽師安倍泰成發現真實身分之後,事跡敗露的九尾狐在眾人追捕之下一路逃向了那須高原。眾人齊心協力殺死九尾狐後,她的亡骸最後變成了一顆石頭。但九尾狐也不甘願就這樣死掉,她的怨氣轉化成毒氣從石頭散出,毒殺了附近的人類和生物,因此就有了「殺生石」之名。雖然傳說故事中的殺生石能藉著妖狐的怨氣殺人於無形,但實際上殺人的不是九尾狐,而是火山的劇毒氣體。殺生石所在的位置是火山地帶,火山噴出的硫化氫、二氧化硫等劇毒氣體會導致附近生物生病或死亡,也形成了周圍一帶寸草不生、鳥不下蛋的特殊景觀。除此之外,火山也為當地帶來了豐富的溫泉資源,吸引了許多觀光客造訪。即使殺生石附近飄散的硫磺味似乎沖淡了這個故事的浪漫成分,但九尾妖狐的故事仍然受到大眾喜愛。那須町的觀光業者們也沒放過這個商機,在 2018 年一同組成了「PROJECT9b 推廣委員會」來推廣九尾狐的故事。委員會不僅邀請了漫畫家姫川明輝繪製了新的九尾狐角色,還扭轉了其狡詐、魅惑的狐狸精形象,改寫出一個由九尾狐保衛了那須地區的正面故事。「對當地人來說,九尾妖弧不一定是壞人,而是熟悉的存在。」PROJECT9b 希望能藉由這樣的理念,吸引觀光客前來造訪。除此之外,也有人對這次的破石事件有著積極的想像。「我認為,九尾狐這次是以正義使者的姿態現身,即將拯救這個充滿 COVID-19、全球暖化種種問題的世界,」那須町觀光商業課的阿久津興奮地說,「全新的殺生石傳說要開始了」。
此「普丁」非彼普丁!加拿大國菜撞名俄總統有麻煩
走訪加拿大魁北克省 (Quebec), 香氣撲鼻的起司澆肉汁馬鈴薯條「普丁」(Poutine, 下文簡稱肉醬薯條) 是旅人絕對不能錯過的美食,尤其是在冬季,來一份冒著煙的普丁更是頂級享受。 然而,最近這道當地知名的料理卻因為撞名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 而引起了些許爭議,如今民眾甚至打電話向餐廳抗議,拒絕他們的傳統料理和這位獨裁者扯上關係。肉醬薯條是一道源自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傳統菜餚,它在法語中叫做「Poutine」, 被譽為「加拿大國菜」。這道料理是在炸薯條上面放上一塊起司,再淋上香噴噴、熱騰騰的肉汁的美食,常常會加上火腿、鮭魚或香腸做配料,將它的美味程度又向上提升一個等級。人們普遍認為肉醬薯條的法語名字「Poutine」是受到它黏稠的特性啟發,才會讓人們用這個源自於英文「Pudding」的詞彙稱呼它。英文中,「Pudding」、「Putin」二字發音並不一樣,因此不太容易搞混。但當初普丁的名字「Putin」為了避開法語髒話「Putain」, 經過調整後變成「Poutine」, 這一詞反而與加拿大傳統菜名肉醬薯條「Poutine」撞名...... 這個巧合,也讓在法語區販賣肉醬薯條的餐廳於俄烏開戰後陷入尷尬處境。法國的餐廳肉醬薯條之家在俄烏戰爭開打之後,收到許多民眾的投訴電話。因此它們在 Twitter 上發出聲明,澄清肉醬薯條之家跟俄羅斯總統普丁沒有任何關係。自俄烏戰爭開打後,位於法國餐廳「肉醬薯條之家」(Maison de la Poutine, 與「普丁之家」同音,暫譯) 就一直接到民眾的恐嚇電話,因此它們在 Twitter 上表示:「肉醬薯條這道菜誕生於 1950 年代的加拿大魁北克省,雖然它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肉醬薯條是在廚師希望帶給顧客歡樂、舒適的熱情中誕生。」當初,肉醬薯條之家餐廳的創辦人卡拉德克 (Erwan Caradec) 正是在加拿大蒙特婁 (Montreal) 第一次吃到肉醬薯條,並且一試成主顧,深深被這道菜餚令人食指大動的香味和濃稠的奶油醬所吸引,回國後便創辦了這間餐廳。肉醬薯條之家餐廳接著補充:「肉醬薯條之家從開業之初,就是想將肉醬薯條的美味和熱情傳承下去,我們將獻給勇敢的烏克蘭人最真誠的支持,並反對俄羅斯暴政。」而在魁北克省,聲稱發明肉醬薯條的餐廳「羅伊朱賽普」(Le Roy Jucep, 暫譯) 也決定將「Poutine」這個名字從菜單中撤下,以表達對烏克蘭的支持,但後來仍接到了一些惡意留言和電話,因此連貼文都一起從 Facebook 刪除了。現在,它們已經重新整理過 Facebook 粉絲專頁,雖然粉專名稱仍舊叫「羅伊朱賽普 —— 起司肉醬薯條的發明者」(L'inventeur de la frite fromage sauce), 卻很小心地避開使用了肉醬薯條的法文「Poutine」一詞。同樣因為為撞名普丁而改名的,還有位於以色列耶路薩冷 (Jerusalem) 的超人氣店家「普丁酒吧」(Putin Pub)。酒吧老闆塔特林 (Leonid Tatrin) 說:「這個名字是前任老闆當作噱頭才取的,現在我們不希望跟政治扯上關係。」他接著說道:「沒有人願意在喝酒的時候被戰爭、政治牽連。我們反對戰爭,並希望在這裡可以接待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這間酒吧的新名字還沒有定下來,但目前先把招牌上的「普丁」大字拿掉了。
「普丁瘋了」俄國反政府人士呼籲大家挺身反戰
納瓦爾尼 (Alexei Navalny) 是俄羅斯知名的反政府人士,率領了多場街頭抗爭,被俄羅斯政府視為眼中釘。他歷年來逃過多次不明攻擊,包括 2020 年的毒紅茶事件,而大難不死的他在 2021 年回國後,被政府以「挪用選舉公款」等罪名逮捕入獄,至今尚未出獄。在俄烏戰爭期間,獄中的納瓦爾尼將普丁 (Vladimir Putin) 批評為「顯然發瘋的沙皇」, 並呼籲俄羅斯人每天走上街頭抗議、告訴世人並不是所有俄羅斯人都想要戰爭。納瓦爾尼說,俄羅斯曾經希望能成為一個和平的國度,但現在沒人會這麼認為了。納瓦爾尼這位普丁的頭號反對者也表示:「我來自蘇聯,我聽著『為和平而戰』這句話長大。我呼籲大家走上街頭為和平而戰...... 普丁不代表俄羅斯。」納瓦爾尼除了鼓勵大家走上街頭之外,他也大力地聲援在先前因為抗議活動而遭到逮捕的數千位民眾。自從 2 月 24 日普丁正式宣戰以來,許多俄羅斯人走上了街頭表達反戰的理念,他們高喊著「不要戰爭」的口號、手揮舞著烏克蘭國旗,而下場就是被警方強制逮捕。獨立人道媒體 OVD-Info 指出,昨日 (6) 的一場抗議活動中,有 4,300 位以上的民眾分別在俄羅斯的 56 個城市中遭到警方拘捕。OVD-Info 的發言人庫茲涅佐瓦 (Maria Kuznetsova) 向《路透社》表示:「政府施壓的幅度已經快達到極限──我們正在目睹一場軍事審查。」《路透社》透過影片記錄下人們被警方逮捕的畫面。俄羅斯國內動盪不安的局勢不但讓人民難以發聲,也讓許多人爭相離開家園。從俄羅斯聖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前往芬蘭赫爾辛基 (Helsinki) 的快板號列車 (Allegro) 上,出現了帶滿大包小包行李的俄羅斯乘客,一位難求的盛況也導致票價高漲。「從他們帶的行李可以看出來,他們要永遠離開了。」芬蘭鐵路局的副總經理西莫拉 (Topi Simola) 表示。有位驅車前往芬蘭的俄羅斯女性接受 BBC 採訪,她是在各國宣布制裁前獲得歐盟簽證的幸運兒之一。當她被問到是否有打算回國時,她回答:「當我們可怕的政府還在那,我就不會回去。這真的很令人難過。」她也提到,大多數的俄羅斯人都不希望戰爭發生,但如果人們試圖反抗普丁,就需要承擔入獄的風險。戰事正式爆發以來,許多國家向俄羅斯關閉了領空,導致人們要離開俄羅斯只能經由非航空的途徑,例如火車和汽車。一名住在匈牙利的女子埃羅戈瓦 (Tatjana Erofgeva) 到俄羅斯探親時,不巧遇上了俄烏衝突,於是她只好先搭火車前往芬蘭。「這是離開俄羅斯的唯一方法。」她表示。在赫爾辛基站,一位下車的俄羅斯男子安東 (Anton) 接受瑞典《體育畫報》(Aftonbladet) 採訪時提到,他許多家人朋友都很難離開俄羅斯,因為很多俄羅斯人都沒有護照。「很多俄羅斯人不支持戰爭,所以就試著去抗議,」安東告訴記者,「但不幸的,現在的警方非常強硬」。
救蜜蜂、修小學的社區慈善家是殺人犯?美國警方波多黎各逮前黑幫老大
今年 2 月 25 日,在波多黎各一連生活了十幾年的加拿大通緝犯達蒙特 (Conor Vincent D'Monte) 被美國法警局 (U.S.Marshals Service) 以一級謀殺罪逮捕。這段期間,橫行加拿大的達蒙特偽裝成一位慈善家融入當地社區,在鄰居之間還博得了好名聲。當他落網的消息傳開,左鄰右舍都十分驚訝。現年 44 歲的達蒙特化名為威廉姆斯 (Johnny Williams), 隱居於波多黎各雲蓋國家森林 (El Yunque rainforest) 東部山區的農村當中。當地婦女表示,達蒙特與鄰舍相處融洽,她對達蒙特安靜的舉止印象深刻。達蒙特參加非營利組織卡瑪蜂蜜計畫 (Karma Honey Project, 暫譯), 致力於拯救蜜蜂,而每個見到達蒙特的人,無不被他所展現的魅力、帥氣和豐富的生物知識所吸引。另外,雖然他不喜歡拍照,但也沒有刻意隱藏自己。住在這裡的期間,達蒙特還得到與波多黎各農業部長、在地參議員見面的機會;上個月,達蒙特還因為在當地遭瑪麗亞颶風侵襲後致力於挽救蜜蜂,而獲邀前往總督官邸 (Governor's mansion)。除此之外,他還曾為貧困兒童組織聖誕玩具活動、協助翻修當地的一所小學,在當地塑造出樂善好施的形象。因此,當在地居民獲知達蒙特落網及他的真實身分時,認識他的人都難以置信。警方指出,達蒙特其實是加拿大黑幫「聯合國」(United Nations) 的前領導人,該幫派是英屬哥倫比亞省 (British Columbia) 最強大的黑幫之一,以出口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大麻品種之一出名。在全盛時期,「聯合國」擁有超過 200 名成員,成員身上經常會刺龍、老虎或漢字的刺青。加拿大昆特侖理工大學 (Kwantle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的刑事司法專家麥康諾 (Keiron McConnell) 指出,該幫派靠著販賣大麻、毒品及槍枝,每年可以賺進數百萬美元。根據警方的聲明,達蒙特被指控在 2009 年 2 月,於加拿大大城溫哥華市 (City of Vancouver) 的購物中心殺害了敵方幫派紅蠍子 (Red Scorpions gang) 成員勒克萊爾 (Kevin LeClair)。在當時這一場幫派火拚轟動加拿大,是英屬哥倫比亞省最嚴重的幫派鬥爭事件之一。麥康諾表示,像達蒙特這樣長期逃亡並成功融入社區的通緝犯很少見。溫哥華警方幫派部門 (Vancouver's police gang unit) 的退休警探史賓塞 (Doug Spencer) 則說,他認識達蒙特,並形容他是一個「奸詐又圓滑」的人。今年 2 月初,美國法警局波多黎各分局的副局長托雷斯 (Antonio Torres) 表示他們總算掌握了充足訊息,足以辨識達蒙特的身分。今年 2 月 25 日當達蒙特開車經過熱門景點佛得島 (Isla Verde) 時,美國法警局的特工們逼近,並逮捕了達蒙特。達蒙特被捕當下雖然表現得很驚訝,但並沒有拒捕。參與策劃逮捕行動的托雷斯形容,整個過程「就像一齣 Netflix 影集」。達蒙特目前仍然在波多黎各的聯邦監獄中等待引渡程序,他的公設辯護人 (Public defense attorney) 在上周四 (3) 的聽證會上指出,擁有加拿大和愛爾蘭公民身份的達蒙特要向這兩國的領事館尋求幫助。
烏克蘭文物最大危機 與時間賽跑的博物館保衛戰
博物館館長科贊 (Ihor Kozhan) 忙碌地穿梭在烏克蘭國立利沃夫博物館 (Lviv National Museum) 的空曠走道上,指揮在場的館員們盡數打包館內的畫作和藏品,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 —— 俄羅斯軍隊侵略到烏克蘭最西部的城市利沃夫 (Lviv)。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利沃夫博物館,此次面對另一場戰爭,館員們各自埋首在他們的工作區域,有人小心翼翼地將每件文物裝箱,有人齊心協力從牆上卸下 18 世紀的聖像畫屏 (iconostasis), 緩步走下博物館主階梯,將展品移動到安全的空間儲藏。「有時候真的累到淚都流下來!(打包文物) 耗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我們知道是在做對的事,所以也為此感到高興。但當看到空蕩蕩的牆壁時,心裡難免還是五味雜陳,時至今日,我們還是不敢相信戰爭竟然發生了。」博物館館長科贊無奈地說道。在該博物館中保管手抄本 (Manuscript) 與書籍的部門負責人瑙羅布斯卡 (Anna Naurobska), 也是忙著和其他人將架上的書籍一一裝箱。這段時期她十分著急,因為她遲遲沒有替手上的文物找到一個適當存放的空間,她看著那些裝了 1 萬 2,000 件館藏品的紙箱,不知道該拿它們怎麼辦。瑙羅布斯卡拿著一本厚重的書說:「這是俄羅斯的書。」說完把它放到另一邊的書架上,補上一句,「我太生氣了」。自俄烏戰爭於上個月 24 號開打後,烏克蘭的博物館各個緊閉大門,博物館員工第一時間不是想著怎麼逃出烏克蘭,而是與時間賽跑,想盡辦法保護館內藏品,或是替烏克蘭街道上的百年歷史雕像包上一層層的緩衝材料,避免這些珍貴文物受到戰爭無情的波及。烏克蘭市民佛萊德 (Vlad) 接受訪問時表示,他不清楚是不是烏克蘭境內所有的雕像都被加以保護,但他肯定利沃夫的雕像都做好了安全措施,工作人員早已快速地把所有雕像都包的十分密實,深怕它們受到一點傷害。烏克蘭西邊城市利沃夫古城區的市場廣場 (Rynok Square), 於 1998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重要的雕像《海神尼普頓》(Statue of Neptune), 被包上了層層防護。另一邊,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塔拉斯謝甫琴科國家紀念館 (Taras Shevchenko National Museum) 的研究員祖巴爾 (Mykhailo Zubar), 有些無奈地表示,當戰爭一爆發,他們只能盡力將館內藏品移動到他們認為最安全的地方。他指出他們面臨到準備不足的問題,「我們國家的疏散系統很多都已經過時,各種指示與文件幾乎是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我們從來沒有實際演練過怎麼疏散這些館內藏品」。祖巴爾更進一步透露,有些博物館遇到更嚴峻的挑戰,因為他們甚至連包裝材料都沒有。除了戰爭遲遲沒有停止的跡象外,烏克蘭的博物館如此緊張還有另一個原因:上個月 28 號時,烏克蘭外交部證實位於基輔以北 80 公里處的伊萬基夫博物館 (Ivankiv Museum) 不幸遭到了摧毀,烏克蘭重要的鄉間樸素藝術 (Naive art) 代表藝術家普裡馬申科 (Maria Prymachenko) 的 25 幅畫作付之一炬,至今毀壞程度仍舊不明。普裡馬申科是一位無師自通的女畫家,她的作品中借鑒了許多烏克蘭的神話與奇幻的怪物傳說,是受到烏克蘭人敬重的藝術家之一。有些以收藏烏克蘭邁向獨立、自由作品為主要展品的博物館,更加擔心如果不盡快移動這些文物,未來恐怕會遭到惡意對待。像是在 2014 年成立的自由博物館 (The Museum of Freedom), 館內便收藏了約 4,000 件與烏克蘭民主鬥爭、示威時期有關的藝術創作,館長普希瓦洛 (Ihor Poshyvailo) 就很擔心,一旦俄羅斯軍隊侵入,這些文化論述會被俄羅斯的民族主義者蓄意破壞。「這是無法彌補的損失。」沃斯霍諾德歷史與文化保留區 (Vyshhoro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erve) 的主任利托夫琴科 (Vlada Litovchenko), 在 Facebook 上譴責破壞伊萬基夫博物館的行動,並提出警告:珍貴的歷史文物時常成為戰爭下的犧牲品,烏克蘭許多歷史建築與紀念碑都嚴重受到砲擊與大型軍用車的威脅。加拿大建築遺產研究會 (Canada Research Chair on Built Heritage) 會長卡麥倫 (Christina Cameron) 認為,俄羅斯做為 (1954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第一議定書的簽署國,應該有義務在戰爭中保護烏克蘭的文化、建築遺產,並且不得施行報復性的破壞行為。卡麥倫舉出實例,在 2012 年時,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曾裁定一名伊斯蘭武裝分子犯下戰爭罪,因為他蓄意破壞西非馬利共和國廷巴克圖 (Timbuktu) 的 15 世紀陵墓,最終判處 9 年的有期徒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與英國的博物館協會 (The Museums Association) 也相繼發出聲明,提醒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遵守保護遺產的國際法律義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時也試圖聯繫其他博物館,協調如何提供援助,保護烏克蘭當地的館藏品與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 (Audrey Azoulay) 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必須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做為過往的見證和未來和平的象徵,國際社會有義務為後代子孫保存這些遺產。」
有良心的放鴿子 烏克蘭Airbnb出現了只訂不住的房客
在這次的俄烏戰爭中,許多國家和民間組織發起了協助戰爭受難者的募款計畫,其中有群人想到了支持烏克蘭的特別方法:透過共享租屋平台 Airbnb 預訂烏克蘭的住宿,但不去住,讓烏克蘭的房東依然可以收取住宿費用。根據 Airbnb 的說明,房東大概會在房客入住的 24 小時後收到款項。作為團結的象徵,現在有一群房客在一開始就會向房東表明自己不會出現在旅館裡。住在美國鹽湖城 (Salt Lake City) 的布朗 (Sarah Brown) 在 Facebook 上一個 Airbnb 的房東社團裡看到了這樣的號召,預訂了位在烏克蘭首都基輔 (Kyiv) 的住宿。許多人跟布朗一樣,紛紛投入了這個「只訂不住」的捐款行動之中。Airbnb 創辦人兼執行長切斯基 (Brian Chesky) 在 Twitter 上表示,到上周四 (3) 為止,烏克蘭的 Airbnb 已經有多達 6 萬 1,406 晚的預訂與 19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5,377 萬元) 的交易金額。Airbnb 表示,這些預訂有 3/4 來自美國、英國及加拿大,Airbnb 也會減免這些房東和房客的手續費。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AirDNA 的數據,烏克蘭有超過 1 萬 7,000 個 Airbnb 房源。切斯基在 Twitter 上發文感謝大家,並稱讚「只訂不住」的想法很酷。除了由民間發起的「只訂不住」活動之外,Airbnb 也致信波蘭、羅馬尼亞、德國和匈牙利政府,表示他們將主動提供烏克蘭難民 10 萬間免費住宿,費用將由公司、捐贈者和合作的房東承擔。此外,Airbnb 也加入了制裁俄羅斯的行列,暫停了在俄羅斯和白羅斯的營運。除了 Airbnb, 也有許多知名企業在自家擅長的領域向烏克蘭伸出援手,例如提供星鏈 (Starlink) 衛星網路服務的 SpaceX、發現惡意軟體並即時通報烏克蘭政府的微軟。同樣身為 Airbnb 房東的布朗對此次捐款活動非常有感。雖然 Airbnb 房東不見得是最急需金錢資助的人,但布朗認為還是有辦法可以找到需要幫助的對象,例如聯繫出租共用房間或在小城鎮營業的房東。身在基輔的馬蒂莎瓦 (Ekaterina Martiusheva) 就是布朗找上的第一位的房東。馬蒂莎瓦在基輔經營了 30 間公寓,而大部分的屋主都不是烏克蘭人,也都住在國外。馬蒂莎瓦說,這些屋主們明白,現在的收入都是幫助烏克蘭的善款,所以不會要求分一杯羹。「我對烏克蘭感到相當心痛,即使我不認識半個烏克蘭人。但現在我很關心這位女士和她所遭遇的事情。」布朗透過與馬蒂莎瓦聯繫的過程,感受到自己對烏克蘭有了更深的參與。「這不只是發生在遠方的人身上──而是在我們認識的人身上。」布朗表示。「不僅僅是錢,這也是種支持和鼓勵。人們透過了訂房備註說我們很勇敢,感覺真的很棒,」房東馬蒂莎瓦表示,「太神奇了,真的」。靠著在 Airbnb 上獲得的資金,馬蒂莎瓦才付得起 6 名員工的薪資。她說,他們大部分人都已經逃往了烏克蘭西部,這些錢在旅途上幫了很大的忙。但馬蒂莎瓦選擇繼續留守在危機四伏的基輔。馬蒂莎瓦選擇待在基輔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她有兩個年紀尚幼的孩子,二是她的父母年事已高,健康狀況讓他們難以遠行。她也拿了這些錢去協助同樣留在基輔的鄰居及長者,讓他們能在民生物品價格飆漲的時刻獲取食物。「這些日子以來我們毫無收入。我們沒有權力要求國家幫助我們,因為國家的所有資源都要投注在戰爭和贏得勝利之上。」馬蒂莎瓦在接受 NPR 採訪時說道。她留下來還有個目的,就是鼓勵烏克蘭軍隊,她也在 Airbnb 上為烏克蘭軍隊的資金募款。「要保護一座空城實在太難了。」馬蒂莎瓦說道。
美國猶他州立法限「硬性蘇打水」 全球熱門氣泡飲料為何這麼夯?
上周四 (3), 美國猶他州 (State of Utah) 的參議院 (State Senate) 以 19 票同意對 8 票反對的結果,更新該州嚴格的酒精法律,未來將大幅限制「硬性蘇打水」(Hard seltzers) 等微量酒精飲料的販賣地點,因此未來在便利商店或雜貨店內會難以買到硬性蘇打水。州參議院表示,這些商店有 6 個月緩衝期來適應這條新法律。猶他州當地居民大多信奉摩門教 (Mormon), 教義和聖約中建議其成員不要飲酒,因此猶他州對酒類的管控本來就較為嚴格。雖然猶他州也有給啤酒一條專門的法律,但這些硬性蘇打水基於釀造方法、添加香料的不同,顯然不適用於這條法律。根據本次修改的法案,硬性蘇打水未來還是可以在州營酒類商店 (State-owned liquor stores) 裡買到。在那裡,也是猶他州唯一可以合法買到葡萄酒和烈酒的地方。但由於貨架空間有限,可以上架販賣的硬性蘇打水品牌也被限制。硬性蘇打水通常是指加入麥芽釀成的酒精,並帶有一點水果風味的蘇打水,酒精濃度只有大約 4% 到 6% 左右。這種價格低廉、低糖又低熱量的罐裝飲料,在近年愈來愈受消費者喜愛。根據美國新聞 Vox 報導,硬性蘇打水市場在 2019 年價值高達約 5.5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54 億 6,941 萬元), 而且還在持續成長中;銷量從 2018 到 2019 年就增長了 200%, 其中,在短短的 7 月份中,就增加了 164.3%。這種飲料會如此受歡迎的原因有很多,諸如它們主打非常便宜的價格,卻有種低調的高級感,有的一打只要 15 美元 (折台幣約 422 元) 就可以輕易入手。此外,這類酒精飲料大多是採鋁罐裝,飲用時不需準備開瓶器和玻璃杯,十分好攜帶,就算帶著去沙灘或公園等公共場合,其包裝也常常會令人們誤認為普通汽水,一點也不突兀;再加上當代美國年輕人,普遍重視健康,而這種低酒精飲料正好切中他們所好。綜合這些原因之後,硬性蘇打水風靡全美就讓人一點也不意外了。一名現年 30 歲、來自於紐約布魯克林區 (Brooklyn) 的廣告從業人員坦言自己是硬性蘇打水的大粉絲,他說:「硬性蘇打水很適合在海灘上喝,因為它們非常容易入口,在不知不覺中就醉了。除此之外,它們也非常適合用來調酒,我自己就很喜歡在硬性蘇打水裡面加入龍舌蘭酒。」不過,這種飲料是否如他的粉絲們所相信的一樣「健康」呢?這點目前專家們也還未給出明確的答案。從帳面數字來看,硬性蘇打水確實是相對健康的選項,它的酒精濃度、含糖量都不高,大部分產品的熱量幾乎都落在 100 卡路里左右。至於坊間流傳的「喝太多硬性蘇打水會腐蝕牙齒」一說,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牙科專家沃爾姆斯利 (Damien Walmsley) 則認為不需要過度恐懼,畢竟這是需要長時間累積才會出現的結果。但對於眾多熱愛硬性蘇打水的粉絲,沃爾姆斯利建議盡量在用餐期間飲用就好,若是其他時間想喝飲料,「白開水永遠是最安全的選擇」。
萬物皆漲,包括 Netflix?兩大原因,讓串流龍頭3年連漲3次
《The Verge》分析,近年用戶成長速度放緩、內容成本又不斷飆高,是 Netflix 自 2019 年來三度「更新」訂閱費用的主要原因。儘管 2021 年靠著熱門韓國影集《魷魚遊戲》橫掃國際舞台,替他們帶來新一波流量,付費用戶高達 2 億 1,000 萬名,但未來若想要將成長動力持續壓注在新客戶增長上,顯得不切實際。雖然付費用戶成長速度放緩,不代表平台上內容的更新速度能停下腳步。為了留住既有用戶,或透過多元內容,吸引各類族群加入,Netflix 的內容支出仍持續上升。《CNN Business》採訪的證券分析師估計,Netflix 在 2021 年總共花費 17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4,730 億元) 製作其戲劇、節目,相較 2020 年更增加了 5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406 億元)。雖然還無法預測 2022 年的數字,但這筆成本不可能輕易從財報上消失。上述兩個原因,都使他們承受了投資人許多壓力,必須趕緊找到增加現金流入的管道,而考慮向訂戶收取更高費用,正是最直接的方式。難怪《Inc.》標題寫道,Netflix 選擇了「輕鬆」的賺錢方式。宣布漲價計畫之後,Netflix 股價上漲了 2%, 看來華爾街對此感到滿意,但用戶們呢?Twitter 上已經能看到部分用戶的反彈,然而身為美加兩區最大串流平台的 Netflix, 仍然掌握了定價權的優勢。《The Hollywood Reporter》分別引述富國銀行 (Wells Fargo) 與調查機構 Evercore ISI Research 的意見,認為本次漲價可能源於平台找到近幾季收視率提高、同時也是客戶流失率相對較低的時間點,適合他們調整價格。因此,對於那些天天都得打開 Netflix 的用戶來說,這次漲價可能真的無感。此外,Netflix 也試圖在不同市場採取差異化定價策略,透過該地區「每位使用者平均收入」評估收費標準,美加兩地因為評比較高,所以會提升價格。相較之下,在拉丁美洲、亞洲地區等該指標或用戶滲透率偏低的市場,則會反其道而行,例如印度市場就在近期降低方案費用。《The Verge》補充他們漲價的同時,正在增加不同體驗,包含台灣市場也能看到的遊戲、體育節目等等,希望能占據使用者更多的時間。當然,這次價格調漲也讓 Netflix 躍升美加地區最貴的影音串流平台。競爭對手包括 HBO Max 目前推出了每月 11.99 美元 (折台幣約 337 元) 的優惠活動,Disney + 則是每月 7.9 美元 (折台幣約 222 元), 部分價格敏感的用戶仍可能因此流失。對 Netflix 而言,搶下這個頭銜意味著他們得持續證明,更高價格是否真的能帶來更好、更新的內容,才有辦法抓住注意力愈來愈破碎的現代人。
性格與音樂品味 真有一致的關聯?
例如 「外向者」會聽 Ed Sheeran、Beyoncé、Justin Timberlake;「開放者」驚豔於 Daft Punk、Radiohead、Jimi Hendrix;「和善者」選擇 Marvin Gaye、U2、Taylor Swift;「神經質者」, 根據他們盡力地推測,也許會是 David Bowie、Nirvana、Killers 吧。他們發現,外向者與當代音樂、富責任心者與低調音樂,和善者與溫和及低調音樂、開放者與溫和及當代、強烈、精緻的音樂,都有正向相關,而且放諸四海皆準,在各地都沒有明顯的差異。對此,專欄作家 Barbara Ellen 在《The Guardian》上評論道:雖然該研究未稱其結果已然確定,但一個人只能被歸於「某一種個性的人」, 本身不就很奇怪嗎?多數有點認真的樂迷會認為,自己的音樂偏好是有彈性的,並非一個蘿蔔一個坑般地與人格類型相對應,更非放諸四海皆準:英國人、阿根廷人、南非人不會在覺得疏離時,都藉著聽 Nirvana 的《Nevermind》來表達。音樂口味,就如擁有它的人們一樣,似乎是從透過諸多面向養成的,其中包括好些變項,像是年齡、性別、背景、在什麼樣的主流文化中成長以及是否支持該文化?判逆嗎?政治化 / 非政治化的?退縮的?享樂主義的?孤獨的?活在線上抑或線下世界?還有,選擇音樂時的心情如何?是在什麼地點、做什麼事情?這些其實都至為重要,而這也正是建立所謂個性 —— 音樂「對應關係」的最大問題,畢竟不論何時,聆聽都受到極多變因的影響,地點、狀況、活動、外力、記憶、心情、需求、衝動,都能左右個人的抉擇。更不用說個體捉摸不定的個性,一日就能變上數回,甚至有時都不想扮演同一個人,當然也不可能總是對應到同一種音樂。話多者可能想要隱身於 Leonard Cohen、沮喪者想隨 Ariana Grande 起舞、內向者在 Megadeth 裡搖頭...... 音樂能反映人的個性,但也能讓人脫出自己,它是面鏡子,卻也是個逃生梯、一條自由道。還有些人甚至不喜歡音樂,他們根本不想聽歌,只是想用「咖啡館音樂」一類的東西中和環境噪音。另外,流行音樂環境也有極大變化,類型五花八門、口味像零食一樣豐富地讓人迷惑;近用音樂的方式因串流而與往日大異,無論有無付費,一曲又一曲滑過 n 首作品的人,「應該」被歸到於哪一種性格?抑或我們都已隨著時代,自動進入隨選收聽模式了呢?仍然偏愛聽整張專輯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像最後一隻度度鳥,一直在頑固地演奏 Hounds of Love,「易聽」簡直已不可得。只是為了磨合它,它甚至可能不再是「你的」音樂品味了。 過了一定的年齡,人們的口味會凍結,長時間停頓,一種文化萎縮的形式開始了。你認為「定義」你的,可能只是你 5 年、10 年、20 年前的音樂品味,那麼根據劍橋大學的調查結果,你現在有的,就是一個配合它的過時個性了。儘管有這樣的研究,但其實並沒有無誤的、所謂按照性格分類的音樂。「量身訂製」的音樂只存在於狂熱的營銷與廣告領域,分類則是推銷的手段與過程。在這個世界,真正太多的不是音樂,而是人們變動不居的欲望。
俄烏開戰「油價」飛上天!為何葵花油價格漲不停?
俄烏戰火持續延燒,打亂全世界的原料供應鏈,如今就連食用油中的葵花油,其供應鏈也亮起紅燈。原因很簡單,因為烏克蘭正是當前全球最大的葵花油出口國,戰事開打後貨物全堵在烏克蘭港口動彈不得,讓全球葵花油產業極為頭痛。美國葵花油協會 (National Sunflower Association) 的執行長山德巴肯 (John Sandbakken) 表示,「以全球出口量來看,俄羅斯與烏克蘭占了最大宗,這也意味兩國之間的衝突,一定會衝擊到全球的葵花油市場」。山德巴肯解釋:「就全球產量而言,烏克蘭和俄羅斯掌控的黑海地區產量約占全球 60%, 而兩國的出口量約占全球的 75%。」山德巴肯預計,未來將不會只有葵花油遇到問題,全球的植物油市場都將隨黑海地區港口被迫關閉,受到嚴重影響,「烏克蘭和俄羅斯是葵花油重要的出口國,當你從一個市場中拿走那麼多油,整個植物油市場勢必都會受到牽連」。分析師與專家指出,因應全球市場面臨葵花油短缺,替代的棕櫚油和大豆油的價格已經隨之飆升,短期內估計還會創下新高。對於亞洲、非洲那些已經疲於應付燃料和食品成本上漲的消費者來說,又有東西價格要漲,絕不會是好消息。2022 年初全球最大棕櫚油出口國與生產國印尼,就因為遇上國內食用油價格飆漲,為穩定價格已宣布限制出口。另一邊,占全球大豆油第二大生產的南美巴西、阿根廷,都因為飽受氣候乾旱所苦,農作物收成不佳。「今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大宗商品諮詢公司 LMC International 的董事佛萊 (James Fry) 如此表示。今年原本棕櫚油、大豆油的出口都碰到問題,價格變高,各國業者紛紛轉向較便宜的葵花油,但爆發俄烏戰爭之後,連葵花油的供應也遇到麻煩。在各國之中,印度受到的影響尤其巨大。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葵花油占印度進口的 90%, 根據《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 報導,印度今年 2 月份的葵花油進口和上個月相比,下降了 54%, 棕櫚油進口也因為價格上升,下降了 15%。印度的經銷商與交易商正努力向馬來西亞緊急加訂棕櫚油,彌補即將到來的 4 月齋戒月的需求。葵花油也是義大利眾多食品與非食品產線的重要基礎,舉凡食品加工業、烘焙業、畜牧業、化工業,義大利一年需要約 77 萬噸的大量葵花油。國際油與種籽、油脂協會 (Federation of Oils, Seeds & Fats Associations Ltd) 的執行董事坦皮耶利 (Carlo Tampieri) 表示:「這場俄烏衝突對我們的產業與消費者都造成很大的傷害。」過去義大利經由海路運送來自烏克蘭與俄羅斯的葵花油,現在因烏克蘭沿海港口 —— 東部馬里烏波爾 (Mariupol) 與敖德薩 (Odessa) 都遭受俄羅斯猛攻,運載原油與葵花油的船隻都在海上無法動彈。坦皮耶利提到:「從這場衝突開始到今天,已有 5 萬噸葵花油停在海上進不來。」荷蘭合作銀行 (Rabobank) 負責全球糧食與籽油策略的尼爾森 (Stephen Nicholson) 說:「我知道我們會度過難關的。」但他指出接下來真正的關鍵問題是,俄烏戰爭還會持續多久?隨著烏克蘭農田都成為戰場,烏克蘭農民能否在 2022 年重新回去耕作,是一大問題。「在任何地方種植農作物都是一項挑戰,更不用說在戰爭衝突中,」尼爾森表示,「烏克蘭農民告訴我,即便今天戰爭突然停止了,他們仍然需要 30 天才能運送東西」。另外,戰爭何時結束的時間點也十分重要,畢竟農作物沒辦法一夕間就長出來,也需要遵循播種與收成的季節。「如果衝突繼續下去,情況會更複雜,因為原訂於春季要播種的時間被跳過去了。」坦皮耶利說道。
社交科技新演進 在元宇宙開創第二人生
「元宇宙」到底是什麼?不懂的請舉手!我舉手了,但仔細觀察,我們周遭生活早已存在著元宇宙。大概在 10 年前,美國小學生玩著剛問世幾年的《機器磚塊》(Roblox) 網路遊戲,中學生則幾乎人人都在《當個創世神》(Minecraft) 的創造空間;而這股風潮也吹到台、港等地的校園。常見下課時間,同坐一桌的青少年們,有人用筆電、有人在螢幕前觀看,他們一邊「打」遊戲、一邊「觀」賽討論,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互動群聚。網路遊戲不只是社交入口,也是創意平台,更是元宇宙「虛擬實境」概念的前身。更別提 COVID-19 疫情後,虛實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許多 25 歲以上的人或許沒聽過、也沒玩過 Roblox, 但這個 2006 年上線、專攻兒童社群的網路遊戲平台,用戶不僅是消費者也是創作者,他們參與遊戲設計、從中賺取稿費。「超級玩家出少年」, 有些不到 13 歲的用戶已是遊戲設計高手,他們自行創造新活動、販售其網路分身衍生的周邊產品,像是衣服和配件等。同樣給予玩家創作成就感的瑞典網路遊戲 Minecraft, 在程式隨機產生的 3D 世界中,從挖礦、生存到建築,玩家能自由進行各種創造,甚至建立一個想像的泰姬瑪哈陵。2014 年 Minecraft 被軟體巨擘微軟以 25 億美元買下,搖身變成極具「開放性」的教育工具。另外,幾百萬的大人們或許自己又或者陪孩子玩過《精靈寶可夢》(Pokémon GO), 在全球各地的真實社區中,跟著智慧型手機上的遊戲地圖「抓寶」。關於元宇宙,被引用最多的應該是 2003 年成立的網路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 玩家透過虛擬角色替身 (Avatar) 在夢想的空間蓋房子或結婚,遛狗或聽音樂會,身歷其境彷彿擁有「第二次生命」。這些元宇宙的例子,一開始是科技迷的小眾平台空間,如今已蔚為主流。特別在社群媒體巨擘臉書去年 10 月把母公司改名為 Meta,2021 年被譽為「元宇宙元年」。當年輕世代悠遊元宇宙概念的獨立小圈圈,苦於用戶年齡層老化的臉書力圖轉型。臉書創辦人祖克伯 (Mark Zuckerberg) 說:「從現在起,我們將會是元宇宙優先,不再是臉書優先。」熱門遊戲《要塞英雄》(Fortnite) 的母公司美國遊戲商 Epic Games 宣布募資 10 億美元,部分金額將投入元宇宙願景。微軟今年 1 月斥資 690 億美元收購美國遊戲巨擘動視暴雪 (Activision Blizzard), 為元宇宙布局。可以想像,所有已進入或還沒進入元宇宙的網路遊戲商和社群平台,都不打算在這個虛實結合的未來世界缺席。「元宇宙」是現年 62 歲美國作家尼爾。史帝芬生 (Neal Stephenson) 於 1992 年創作的小說《潰雪》(Snow Crash) 中的一個術語,描繪了人類及其化身在虛擬 3D 空間交流的可能情境。30 年後的今天,元宇宙不再是科幻小說,而是數百萬人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網遊的虛擬社群空間。想更加了解元宇宙,一位熱愛電影的矽谷工程師林博士推薦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 劇本根據 2011 年出版的小說所改編,場景則設定在 2045 年,人們逃離氣候變遷、戰爭和貧困的現實世界到「綠洲」避難,他們有網路上的角色扮演、在虛擬世界中有數位貨幣。距離 2045 年還有 23 年,改名 Meta 的臉書計劃著超車電影情節的時間表,並把現有各自獨立的數位虛擬社區整合在一起。人們或許有機會只需要同一個數位分身,就能自由穿梭沒有邊界限制的元宇宙。在目前臉書標榜實名制的社群,人們到自己的動態牆上傳照片、寫下文字、分享影音;在元宇宙的未來世界,人人會有一個與自己互為「雙胞胎」的 3D 虛擬空間數位個體,用這個「分身」工作、約會、生活、遊樂和交易。儘管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有電商、網路遊戲和數位音樂會等,不過目前每個平台都各自獨立,如何讓使用者更仿真地無縫穿梭與移動,需要新的網路通訊協定、科技、創意和不同產業的整合與共襄盛舉。此外,由區塊鏈驅動的加密貨幣,能讓虛擬世界的用戶購買數位土地、建造數位房屋,以及鑑別數位內容的「價值」, 這對元宇宙的交易秩序不可或缺。因為硬體只是表象,技術創新與虛擬貨幣背後的經濟規模才是真的。認識元宇宙的過程中,不免會看到與「實境」(Reality) 掛在一起的科技術語。不妨試著這樣簡化理解:虛擬實境 (VR) 是假的分身在假的背景;擴增實境 (AR) 是假的分身在真的背景;混合實境 (MR) 則是結合真假背景環境,並以延展實境 (XR) 更廣泛地「集虛實交錯之大成」。真實與數位的世界早已互相交織,而且無須頭戴裝置,像是叫車服務 Uber 的軟體告訴搭車者,車子離你還有多遠;影音串流龍頭 Netf lix 根據用戶看過的影片做後續推薦;iPhone 手機上的 LiDAR 對使用者的環境做 3D 掃描⋯⋯。當然,愈來愈多人對模擬真實、甚至超越真實的虛擬世界感興趣,主要還是拜先進科技的到位,科技公司如 Meta、微軟和繪圖晶片龍頭輝達 (Nvidia) 等更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當電腦生成的分身圖像更能夠輝映現實世界中的人;當人們有更好、更輕的頭戴裝置,搭配更清楚的影像解析度和聲光效果,擁有超光速的網路速度,都是元宇宙成熟的條件。市場上許多公司生產頭戴裝置和智慧型眼鏡。例如,Meta 旗下的實境實驗室與太陽眼鏡品牌雷朋 (Ray-Ban) 合作推出可捕捉圖像和收聽音源的智慧型眼鏡。社群平台 Snapchat 推出 Snap 眼鏡、搜尋引擎龍頭打造谷歌眼鏡 (Google Glass)、印表機大廠愛普生 (EPSON) 生產 MOVERIO 智慧眼鏡、微軟主打 HoloLens, 皆屬於消費者端的 AR 產品。蘋果公司也有其元宇宙戰略,包括為新款蘋果手機和 iPad 開發軟、硬體和眼鏡,為果粉打造全方位的延展實境體驗。元宇宙可能迎來一個新時代,在那個新時代,人們活在數位空間、虛擬世界的時間可能遠勝於現實世界。未來 10 年或許 AR 眼鏡將無所不在,並有人大膽預言現在人手一台的手機將會被取代。「10 年之後,你戴的太陽眼鏡可能有種能力,可以把你帶入元宇宙的經驗中。」影音遊戲製作公司 Unity Technologies 執行長里奇蒂耶洛 (John Riccitiello) 對元宇宙的描繪之一是這樣,「當你經過一家餐館,看著它,菜單就跳到你眼前,而你朋友口中說的東西也會躍然出現眼前」。「元宇宙將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里奇蒂耶洛認為那種感覺就是「當我們不在一起時仍覺得我們同在一起」。《時代雜誌》去年底報導,疫情期間一位美國媽媽哈克 (Cathy Hackl) 答應為九歲的兒子辦生日派對,不用戴口罩也無需保持社交距離,因為兒子請求的是一場線上生日派對,和朋友們在數位遊戲平台 Roblox 上以虛擬化身同慶。雖然派對在虛擬空間舉行,但哈克說:「對我兒子來說這一切很真實。」自 2000 年代晚期開始接觸虛擬實境的哈克觀察,許多下一代孩子的成長經歷,正預告著他們未來會有很大一塊時間活在元宇宙。對年輕世代而言,在網遊平台和朋友們邊玩、邊聊天、邊合作,與他們在其他實體活動中的互動都是「一樣」的經驗。許多看得遠的安全專家開始擔心,元宇宙中的跟蹤、霸凌和不當行為,以及錯誤資訊和深偽技術,還有隱私議題和潛在的危險性,恐怕都遠勝於現在已經讓立法者和監管機構頭疼的社群平台。元宇宙對於全人類社會是否有利、人們的整體生活會變得更好或更不好,勢必引爆世紀大辯論。不爭的事實是人們逐漸把很多時間移往數位空間。趁著現在是元宇宙整合發展的初期階段,臉書和 Meta 有責任與義務「把事情做對」, 才能避免重蹈社群媒體的亂象,化解外界對於「元宇宙別只是臉書轉移問題焦點」的擔心。美國科技公司的創業者、執行長顯然對未來世界非常有興趣。在新聞報導中,他們不是登上太空,就是以數位分身承諾締造元宇宙。2021 年 10 月最後一週,「財經內幕」(Business Insider) 網站報導,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 在土耳其海岸的小海灣慶祝 66 歲生日,私人直升機把他的客人從一艘遊艇送到一處海灘度假村。約 50 名的賓客中有電商一哥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 (Jeff Bezos)。在那個生日趴,世界首富馬斯克 (Elon Musk) 沒有出席,那時他很可能留守德州準備 SpaceX 的火箭發射。臉書執行長祖克柏也沒出席,而在比爾。蓋茲生日聚會後第二天,祖克柏宣布了元宇宙的大計畫。想像在未來的元宇宙,科技巨頭們只要掛上耳機和頭戴裝備,用虛擬世界的數位分身,就能坐上遊艇到愛琴海島嶼慶生。那和九歲小男生在 Roblox 的線上慶生模式至少有一點相似,「即使不在一起仍覺得在一起」。至於一般人想嘗試電動車特斯拉的駕馭感、搭乘藍源火箭進行 11 分鐘的太空之旅,在元宇宙規劃的未來都不是夢。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之間,體驗當富豪的感覺、重塑不一樣的第二人生,就看您要不要買單!
Nvidia也遭攻擊!駭客竊取1TB的GPU軟硬體資料、要求開放顯卡挖礦
Nvidia 在聲明中表示,他們早在 2 月 23 日就注意到駭客的舉動,並找來資安專家及執法部門應對這次攻擊。「我們知道攻擊者從系統中取得了員工憑證,以及一些 Nvidia 的內部訊息,並在網路散布。」聲稱發動這次攻擊的駭客組織 Lapsus$, 則透露他們竊取了多達 1TB 的軟硬體資料,光硬體方面就有約 250 GB, 包含了所有近期的 Nvidia GPU 資料,例如先前發表的高規格產品 RTX 3090Ti。駭客的要求除了以加密貨幣支付的贖金外,還威脅倘若 Nvidia 不取消顯卡的挖礦限制,就會將取得的大量資料外洩。後續甚至開出更多條件,要求 Nvidia 必須將 GPU 的驅動程式永久開源。另外,駭客還聲稱他們取得的成果,擁有能夠解鎖 Nvidia RTX 30 系列顯卡挖礦限制的技術,正在尋找有興趣的買家。駭客給出的期限到週五 (3 月 4 日),Nvidia 必須在這之前做出回應。根據《TechPowerUp》報導,Lapsus$ 已經公佈了一份約 19 GB 的檔案,包含了 Nvidia 深度學習超高採樣 (DLSS) 技術的部份原始碼。不過,Nvidia 預計這次受到的攻擊,不會對他們提供的服務,或者業務造成任何影響。也因為遭受攻擊的時機與俄烏戰爭十分接近,外界懷疑是否兩者有何關聯,但 Nvidia 表示,他們沒有掌握到任何兩者有關聯的證據,與此同時 Lapsus$ 也否認與任何國家政府有關係。值得一提的是,Lapsus$ 指出,在他們對 Nvidia 發動攻勢時,Nvidia 還反向加密了他們一台電腦。消息人士則透露,Nvidia 沒有以入侵駭客電腦、植入惡意軟體的手段報復攻擊。在國際動盪之際,資安攻擊也比往常更為頻繁,近日傳出受到攻擊的大廠也不只 Nvidia 一家。日本車廠 Toyota 本週就傳出供應鏈遭受駭客攻擊,不得不關閉日本 14 家工廠、暫停 28 條生產線的運轉。受到攻擊的小島工業,主要負責汽車內飾零件製造,絕大多數產品都供應給 Toyota, 對 Toyota 汽車生產線的運轉來說不可或缺。《日經亞洲》指出,Toyota 的業務牽扯了多達 4 萬家企業,只要其中一間公司受到駭客攻擊,就可能導致整體業務癱瘓。小島工業在 3 月 1 日透露,他們在 2 月 26 日受到駭客攻擊,並收到勒索信件,他們隔天便關閉所有伺服器,防止感染繼續擴大。由於這起攻擊時機敏感,外界同樣懷疑是否由俄羅斯所為,但目前同樣沒有證據顯示兩者有所關聯。目前日本警方已對這起攻擊展開調查,更多細節或許得待後續釐清。外界普遍認為,透過網路攻擊勒索贖金,是俄羅斯面對歐美制裁時繞過金融體系取得資金的一個管道。實際上在俄烏戰爭爆發時,美國資安股就因此迎來大漲。但無論是否與這場戰爭有關連,網路攻擊快速增加已是不爭的事實。資安公司 NCC 的資料顯示,2021 年全球遭受的勒索軟體攻擊成長了 93%, 並占所有資安事件的 65%。在這樣的趨勢下,企業隨時得做好因應駭客攻擊的準備。
麥當勞擋我財路!冰淇淋機「駭客」向麥當勞求償9億美元
在歐美地區,麥當勞 (McDonald's) 冰淇淋機的故障事件層出不窮,廣為流傳的程度已經變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笑話,也成為了競爭對手時常拿來嘲諷的目標。美國一間小型的新創公司 Kytch 便發明了一款冰淇淋機的外掛工具,大量賣給麥當勞的加盟店,讓店員方便修理機器。但這套裝置引起了麥當勞的不滿,甚至遭到麥當勞的封殺。因此,發財夢碎的 Kytch 決定向麥當勞要求 9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52 億元) 的賠償。麥當勞這台惡名昭彰的冰淇淋機是由合作廠商 Taylor 製造,每台售價 1 萬 8,000 美元 (折台幣約 50 萬 6,313 元)。這些冰淇淋機保養不易、故障事件頻傳,導致無數店鋪被迫暫停販售奶昔、蛋捲冰淇淋、冰炫風 (McFlurry), 讓顧客大失所望。去年 9 月,聯邦貿易委員會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甚至對這些冰淇淋機展開了調查。2020 年,有位德國的軟體工程師因為某次買不到冰炫風的經驗,憤而架設了 mcbroken 網站,讓大家可以即時查詢北美洲和部分歐洲地區的冰淇淋機故障情形。連麥當勞都曾經在 Twitter 上自嘲冰淇淋機的故障現象,但還是沒改善這個情況。時常故障的冰淇淋機幾乎變成了麥當勞的日常,這時,有間公司就從中嗅到了商機。2019 年,Kytch 推出了一款與公司同名的裝置。和手機大小差不多的 Kytch 裝置被安裝在冰淇淋機裡面後,它可以攔截冰淇淋機的內部通訊,並將資訊發送到網路或手機介面上,協助店家遠端監控和排除機器的問題。Kytch 的裝置搭配了簡單明瞭的手機 app, 讓店家可以遠端監控機器和解決問題。方便使用的設備成功吸引了眾人注意,有 500 家麥當勞加盟店都紛紛向 Kytch 購買冰淇淋機外掛。有位麥當勞的店長向《連線》(WIRED) 表示,他非常喜歡 Kytch 的裝置,因為這台裝置替他每個月省下數千美元的維修費用和損失。然而好景不常,2020 年 11 月,麥當勞在一封寄給所有加盟店的電子郵件裡,要求每間店鋪立刻移除冰淇淋機中的 Kytch 裝置。郵件中提到,Kytch 裝置違反了機器的保固規定,還攔截機密的訊息。這不僅構成了安全威脅,甚至還會導致「嚴重的人身傷害」。此信一出,便讓 Kytch 蒸蒸日上的業績瞬間掉落谷底。「他們玷汙了我們的名聲、嚇跑了我們的客戶,還毀了我們的生意。」Kytch 的共同創辦人尼爾森 (Melissa Nelson) 嚴厲地指責麥當勞和 Taylor。Kytch 的指控中提到,麥當勞甚至警告了包含漢堡王 (Burger King) 和可口可樂 (Coca-Cola) 在內的其他公司不要購買 Kytch 的產品。「麥當勞明明知道 Kytch 安全無害,」尼爾森忿忿不平地表示,Kytch 有符合保險商實驗室 (Underwriter's Laboratory) 的安全標準,「Kytch 並不像他們聲稱的那樣危險,因此我們決定起訴他們」。Kytch 不但向麥當勞索求了 9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52 億元) 的賠償,也曾在去年 5 月控訴 Taylor 試圖竊取 Kytch 的技術。但 Taylor 否認了這項控訴,並在一份法院文件表示這是一個賊喊捉賊的情況:「這是個駭客 (Kytch) 控訴了被駭者 (Taylor) 的偷竊事件。」針對 Kytch 的要求,麥當勞向《連線》給出了回應:「我們必須對顧客、同仁、加盟店負起責任,並保持我們嚴格的安全標準。在過程中,我們得和經過充分審查的供應商合作。」「Kytch 的求償毫無意義,而我們會對相關投訴給出回應。」麥當勞補充。至於麥當勞的員工自己,又是如何看待引發這場法律爭議的麥當勞機呢?2019 年,在紐約一間麥當勞任職了 32 年的前店長路易斯 (Jim Lewis) 發表了他的退休感言:「麥當勞的冰淇淋機設計得太複雜了,而且很蠢。有時候,簡單就是美。」
海豹部隊出動!南極洲科學小助手幫忙科學家蒐集數據
日本科學家的團隊在八隻韋德爾氏海豹的頭上配戴感測器,蒐集南極洲海水數據。近年來,日本科學家透過讓海豹戴上重約 580 公克的特製「頭盔」, 讓這群小助手在南極洲嚴寒的冬天裡幫助科學家調查冰層下的水域,使得科學家們在惡劣的天氣中仍能蒐集南極海水的水溫、鹽度等數據。這項研究的負責人,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ar Research) 海洋生態學助理教授國分亙彥 (Nobuo Kokubun) 表示:「在夏季,我們還可以乘坐破冰船去南極洲進行實體研究活動,但在冬季,這樣的方法就行不通了。」這時,他們想到即使是在這麼極端的天氣下,當地棲息的動物也是一如往常的生活,那為何不讓牠們幫忙推進研究?而且這樣的研究也有助於科學家追蹤動物生態及研究動物行為。不久後,國分亙彥「聘用」了八隻韋德爾氏海豹 (Leptonychotes weddellii) 擔任他的「研究助理」, 牠們的工作成效卓越,從日本在南極洲的觀測站昭和基地 (Japan's Showa Station) 所在位置起算,其中一隻海豹一路游到了 633 公里外的海域;另一隻則一路往深海前進,來到水下 700 公尺深的地方。而牠們的幫忙,也幫助科學家們發現一條在 2017 年 3 月至冬季期間一路流入南極的暖流。這股暖流對海豹而言也很重要,為海豹帶來了牠們的主食 —— 磷蝦。其實,自 21 世紀初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讓海豹來蒐集海洋數據。2014 年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海洋哺乳動物研究中心 (Sea Mammal Research Unit) 的研究團隊就出過這樣的主意。蘇格蘭研究團隊的海洋學家博姆 (Lars Boehme), 在他們的研究開始前,科學家在南極阿蒙森海域 (Amundsen Sea) 蒐集的數據很有限,只有約 1,000 多筆,但有了海豹的幫忙,蒐集到的數據量大幅成長至 2 萬多筆。博姆指出,在南極洲生活的海豹有 6 種之多,但只有韋德爾氏海豹和南象鼻海豹 (Mirounga leonina) 可以潛至海洋深處,所以「海豹部隊」的成員主要也是從這兩種海豹中挑選。此外,除了水下的虎鯨,這些海豹在陸地上幾乎沒有天敵,使得科學家更容易接近牠們,「請」牠們加入研究團隊幫忙蒐集數據。當科學家鎖定目標海豹,一般會先用吹箭替海豹注射鎮定劑,再將一個智慧型手機大小的感測器戴在牠們頭上。博姆保證,這個過程不會傷害到海豹,也不會影響牠們的社會行為,而且海豹每年都會蛻皮,因此這些裝置在一年後就會自動脫落。有了海豹的協助,科學家將能更深入分析全球暖化對南極沿海地區的影響。國分亙彥指出,接下來他的團隊將致力於縮小感測器,讓「企鵝」也能加入他們的研究團隊。他指出:「企鵝的優勢就在於,牠們會回到同一個地點,因此我們就可以立即從牠們身上蒐集數據。另外,由於企鵝是群居動物,我們可以在大量企鵝身上使用這些設備,這樣牠們就可以覆蓋一整個廣闊的區域,以利研究進行。」
風水輪流轉 亞馬遜實體書店收光光
美國科技巨頭亞馬遜 (Amazon) 在周三 (2) 宣布,他們計畫關閉在美國和英國的 68 間實體店,包含了 24 間亞馬遜書店 (Amazon Books)、30 間以上的和快閃店 (Amazon Pop Up)。註:為避免混淆,以下以「Amazon Books」稱呼亞馬遜的實體書店。亞馬遜在 1994 年靠著網路書店起家,在經歷一番波折後蓬勃發展,成為許多實體書店的一大威脅,甚至讓曾經排名美國第二的博德斯書店 (Borders) 在 2011 年關門大吉。在毀滅了許多實體書店後,亞馬遜在 2015 年初也跳入了實體零售行列,成立了第一間瞄準學生客群的校園商店。當年年底,亞馬遜便在公司發跡地西雅圖開了第一間 Amazon Books。亞馬遜之所以想涉足實體零售,是希望能接觸不同的顧客,並把線上購物的體驗帶到現實世界中。例如,亞馬遜從龐大的資料庫提取了人們正在閱讀的內容及留下的評論,展示在 Amazon Books 的店面中。雖然亞馬遜費盡千辛萬苦想整合線上和實體的購物經驗,但這招並沒有替業績帶來多大的成效。英國零售研究公司 GlobalData Retail 的總經理桑德斯 (Neil Saunders) 認為,亞馬遜的實體商店雖然好好地展示了商品,卻缺乏了目的性。「商品的陳列方式被設計來吸引人們的目光,而不是促使人們下手買東西。」桑德斯表示,在這個人們越來越少光顧實體店的時代,這樣的陳列設計最終無法提升顧客流量。他補充,店內毫無章法的商品分類方式也是一大問題。2017 年,亞馬遜收購了 (Whole Foods Market), 下一年則開設了第一間對外營業的無人超市 Amazon Go。根據亞馬遜 2018 年的報告,包含全食超市在內的實體商店為公司帶來了 172 億美元 (折台幣約 4,826 億元) 的收入,而在 2021 年,實體商店的收入降到了 171 億美元 (折台幣約 4,798 億元)。雖然乍看之下,這個下滑幅度帶來的影響好像不痛不癢,但在亞馬遜上個季度 1,37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3 兆 8,440 億元) 的總銷售額中,這些實體店只貢獻了其中 3%, 而這 3% 大多來自全食超市的收入。GlobalData Retail 的桑德斯相信,關閉實體商店的策略算是亞馬遜間接承認了 Amazon Books 的收入沒辦法達到期望。美國投資公司 Wedbush Securities 的分析師帕切特 (Michael Pachter) 相當贊同亞馬遜放棄 Amazon Books 的決定。他認為精通電子商務的亞馬遜開實體書店,就跟製造電動車的特斯拉 (Tesla) 開加油站一樣不適合 (※只是比喻,特斯拉沒有開加油站)。亞馬遜最新的年度文件指出,到 2021 年底為止,亞馬遜在北美洲擁有 672 間實體商店 (含全食超市)。在決定收掉 Amazon Books 之後,亞馬遜表示他們會向其他實體零售業務投入更多心力,包含全食超市、亞馬遜生鮮 (Amazon Fresh)、即將在南加州開張的服飾店「Amazon Style」。除此之外,版圖逐漸擴張的無人超市 Amazon Go 也會是重點之一。亞馬遜發言人哈登 (Betsy Harden)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會持續致力於提供良好且長遠的零售體驗和技術,並且與受影響的員工緊密聯繫、幫助他們在亞馬遜找到新的工作崗位。」但亞馬遜拒絕透露實際的裁員人數。
壓力山大!俄羅斯寡頭出售英超「切爾西」 承諾淨收將助戰爭受害者
在 2 月 24 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西方國家聯合祭出制裁俄羅斯的行動,民間企業紛紛響應,包含國際體壇在內,都相繼宣布加入抵制。在一連串對俄羅斯的施壓中,本周四 (3), 世界億萬富豪之一、俄羅斯阿布拉莫維奇 (Roman Abramovich) 發表聲明,宣布將出售手中的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 (Premier League) 隊伍 —— 切爾西俱樂部 (Chelsea Football Club), 他在聲明中寫道:「這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以這種方式離開俱樂部對我來說很痛苦,但我相信這對俱樂部、粉絲、球員和所有的贊助商、合作夥伴來說,是最有利的決定。」雖然阿布拉莫維奇沒有在各國制裁的俄羅斯富豪名單中,但迫於壓力,他仍決定出售球隊,他的正式聲明也公布於切爾西俱樂部的 Twitter 上。阿布拉莫維奇進一步說明,他將指示團隊成立新的慈善基金會,用賣出切爾西俱樂部後的淨收益來協助此次戰爭中的受害者。聲明中表示:「這筆資金將提供給需要急難救助的受害者,也會支持未來的長期復原工作。」此外,阿布拉莫維奇沒有特別要求切爾西俱樂部償還任何的債務,根據《富比士》報導,這位俄羅斯億萬富豪曾經大手筆借給了俱樂部 2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560 億元) 的資金。現年 55 歲的俄羅斯猶太人阿布拉莫維奇,是世界有名的石油大亨。年輕時候的他,在 1991 年蘇聯解體後,趁著俄羅斯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的期間,順利入手石油和鋁業,攀上了俄羅斯寡頭之位及世界億萬富豪的排行榜。外界認為阿布拉莫維奇與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有密切的關係,美國財政部 2018 年的報告中,曾將他放入需要注意的俄羅斯寡頭名單。不過在此次的俄烏戰爭,阿布拉莫維奇並沒有被列入美國政府在本周二 (2) 宣布的俄羅斯寡頭制裁名單裡。阿布拉莫維奇不只與普丁政府維持良好關係,在普丁還未上台前,他就和前任俄羅斯總統葉爾欽 (Boris Yeltsin) 的人馬也有所往來。阿布拉莫維奇在 2003 年以 1 億 9,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53 億 2,959 萬元) 收購了英超切爾西俱樂部。在他當老闆的期間,切爾西俱樂部的成績蒸蒸日上,先後贏得 2 次的歐洲冠軍聯賽 (UEFA Champions League) 冠軍和 5 次的英超聯賽冠軍。根據《富比士》估算,切爾西俱樂部的價值目前已升到 3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841 億 3,950 萬元), 而阿布拉莫維奇希望在本周五 (4) 之前,得到買家提出適當的報價。隨著俄烏戰爭持續,西方各國不斷向俄羅斯富豪的資產施加壓力。近日英國政府被官員相繼要求,盡快將阿布拉莫維奇列入國內制裁名單,也被督促應該要嚴加審查並監管俄羅斯富豪在英國境內的資產。周三 (2), 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也在發表國情咨文時公開宣布,將「清算俄羅斯寡頭的不義之財」。在這一波制裁壓力下,阿布拉莫維奇不得不出售切爾西俱樂部。國際足球總會與歐洲足球總會聯合宣布,未來俄羅斯國家隊和職業球隊將不得參與這兩大單位舉辦的大型賽事。這次的俄烏戰爭,各方都希望藉由制裁壓力,讓俄羅斯停止攻擊烏克蘭。國際足壇方面,在開戰的 24 號之後,波蘭足球隊率先表態拒絕參與在下個月俄羅斯主場進行的世界盃足球賽的附加賽,隨後瑞典、捷克也跟進杯葛,瑞典足協主席尼爾遜 (Karl-Erik Nilsson) 更說:「以現在的情況來看,(我們) 絕對不會想去俄羅斯比賽。」各國聯合向國際足球總會 (FIFA) 呼籲,提出替代方案。27 號,國際足球總會回應,取消俄羅斯世界盃資格賽的主辦權,俄羅斯依然可以出賽,但不能唱國歌、不能使用國旗,也不能以「俄羅斯」的名稱參賽,只能稱「俄羅斯足球聯盟」(Football Union of Russia)。28 號,國際足球總會與歐洲足球總會聯盟 (UEFA) 發布聯合聲明,確定將全面禁止俄羅斯國家隊、職業隊參賽,包含了 2022 年底於卡達舉辦的世界盃足球賽。俄羅斯如果想恢復參賽,必須要「靜候通知」才能回到世界足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