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活到老跑到老 泰國102歲阿公打破100公尺短跑紀錄
薩旺 (Sawang Janpram) 是近期泰國鼎鼎有名的田徑選手,身形普通的他不僅擅長擲鐵餅、丟鉛球,連跑步也是一等一的快,100 公尺短跑僅需 27 秒初就能完成。可別因為他的短跑成績就小看他了,27 秒完成百米短跑的成績,是今年高齡 102 歲的薩旺爺爺在上周的 (Thailand Master Athletes Championships, 暫譯) 中繳出的佳績。除了稱霸百米短跑,在上周末舉辦於泰國沙沒頌堪府 (Samut Songkhram) 的第 26 屆泰國常青運動員錦標賽中,四度參賽的薩旺還參加了標槍、鐵餅和鉛球比賽,並贏得 100-105 歲組的所有金牌,因為身為泰國年紀最大的短跑運動員,他比所有競爭對手都還長壽。 薩旺平時會和 70 歲的女兒斯理潘 (Siripan) 一起散步、做些簡單的家事,例如清掃花園裡的落葉。為了這次的比賽,薩旺和女兒還到當地的體育館進行一周兩次的加強訓練。身兼教練的女兒斯理潘說:「我爸總是很樂觀...... 所以他的心理健康狀況很好。在身體健康方面,他越來越強壯了。」在《路透社》的影片中,除了薩旺的參賽畫面之外,也可以看到薩旺和女兒的訓練日常。「運動讓我變得更強壯、更健康。最重要的是,運動會促進你的食慾,所以你就會好好地吃飯。」當被問到長壽的秘訣時,薩旺如此回答。在薩旺開始運動之前,他有手抖的老問題,但在開始運動之後,手抖的現象有了大幅的改善。運動除了能改善身體健康之外,運動場也是極佳的社交場合。「在這裡,我可以遇到一些朋友,也會遇到一些不認識的人,我會和他們做朋友,這個感覺很棒。」薩旺說道。薩旺除了參加泰國常青運動員錦標賽之外,他在 98 歲時參加了泰國第一屆「全國老人運動會」(Elderly Games), 同樣成為了該場賽事的巨星:他不僅拿下了 100 公尺短跑和鐵餅的冠軍,還在標槍項目創下 15.3 公尺的新紀錄──雖然他是 95-99 歲組的唯一參賽者。薩旺 4 年前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說:「我看到很多同齡人都臥病在床,我不想那樣,所以我就開始運動。」他苦笑著提到,當他回到在泰國東部的家鄉時,他不常運動的同齡友人們都過世了。薩旺參加的常青運動員錦標賽和全國老人運動會,都是泰國為了促進老人身心健康所舉辦的比賽。在泰國,人口高齡化不斷加速,對國家的醫療體系和經濟發展都造成了不小的負擔。根據泰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委員會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oard) 預估,在 2031 年之前,泰國 60 歲以上的人口就會上升至 28%, 幾乎可說是翻倍。亞洲盃常青田徑錦標賽 (Asia Masters Athletics) 的主席維格蘭塔諾羅斯 (Viwat Vigrantanoros) 指出,泰國的高齡化現象也讓運動賽事裡的中老年組參加人數有所成長。泰國常青運動員錦標賽在 1996 年首度舉辦,當時的參賽者只有 300 人左右。到了今年,參賽者超過了 2,000 人,年齡橫跨 35 歲至 102 歲。
【地球圖書館】未曾注意到的少年院一角: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某次與一名言行粗暴的少年面談時,我在二人之間的桌上放了一張 A4 大小的紙,紙上畫了一個圓象徵蛋糕。我問他:「假設眼前有一個圓形的蛋糕要分給三個人吃,該怎麼切才能讓每個人吃到的蛋糕大小都一樣呢?」少年聽到問題,拿起筆將圓縱向切成一半,然後停下筆來呻吟沉思。我以為他畫錯了,於是再給他一張畫了圓的紙,讓他重新挑戰。結果他還是縱向切一刀,再度陷入沉思。這個結果令我大吃一驚: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也答不出來呢?為什麼沒辦法像畫賓士的標誌一樣分成三等分呢?這名少年之後反覆挑戰了好幾次,不是畫成像圖 2-1 的切一半再補一刀,就是均分成四等分後「啊~」地嘆一聲氣。另一名少年則是切成圖 2-2 的形狀。接著我問他:「如果要分給五個人吃呢?」他馬上在圓形的蛋糕畫下四條垂直的直線,得意洋洋地畫成圖 2-3 的樣子,一副「這次我就知道了」的表情。蛋糕是分成了五份沒錯,卻不是五等分。當我一說「每個人分到的蛋糕大小要一樣」, 他又陷入沉思,最後畫出圖 2-4。像這樣,少年院裡充斥著不會切蛋糕的非行少年。小學低年級或智能障礙的兒童有時會畫出上述的圖形,這些圖形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畫出這些圖形的是犯下強盜、強姦、殺人等重罪的少年犯,而他們不過是國高中生的年紀。從這些情況得以輕易想像,要求這些非行少年反省自己的犯罪行為與思考被害人的心情,施以既有的感化教育不過是馬耳東風,他們連何謂反省都不懂。只會這樣切蛋糕的少年至今一定嘗過多次挫折的滋味,生活也過得十分艱辛。我認為更嚴重的是,校方居然從未發現這些孩子無法適應一般教育,不曾為這些孩子多加費心。這群孩子的下場就是,無法適應學校生活而出現偏差行為,進入少年院之後依舊無人理解,只是一味被要求「反省」自己的罪行。這群少年院裡的少年,當初在學校裡究竟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呢?實際調查他們的成長過程,可以發現許多共通點:多半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跟不上學校課程、被同學當作笨蛋、遭到排擠與霸凌;而學校老師誤以為他們只是上課不認真、不愛念書的麻煩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則是遭受父母虐待等等。在種種困境下,他們慢慢開始逃學,出現暴力行為或順手牽羊等偏差行為。然而校方只當他們是「問題兒童」, 幾乎從未發現他們可能是「臨界智能障礙」(介於正常與智能障礙之間,有時需要協助) 或是智能障礙。等到這群孩子上了國中,已經成為脫韁的野馬,進而犯下罪行,造成他人受害,最後遭到警方逮捕。直到關進少年鑑別所,才終於發現原來他們是智能障礙或是發展障礙。醫療少年院請這群少年以折線圖呈現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過。Y 軸上方寫好事,下方寫壞事;X 軸代表時間。其中一名少年在小學二年級到四年級時,上學經常遲到又順手牽羊;小學五年級遇到非常熱心的老師,覺得「念書很有趣」「上學好開心」。一個會順手牽羊的孩子居然說出上學和念書很快樂這種話,相信那位老師教他時一定很有成就感。然而他的人生到了國中時期便急速墜入谷底,屢屢上學遲到、蹺課、做壞事被抓,最後進入少年院。為什麼上了國中就一落千丈呢?我實際詢問他所獲得的答案是:「上了國中,課都跟不上,可是沒人願意教我。我聽不懂老師講課的內容,覺得學校很無聊,所以開始蹺課和做壞事。」總而言之,如果該名少年的國中老師發現他有發展障礙或智能障礙,並且熱心指導,或許就不會出現偏差行為,也不會有人受害了。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課業輔導也是預防偏差行為的重要手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呱呱墜地到淪為非行少年,其實一路上有跡可循。即使成長的各個階段曾經出現許多人伸出援手,然而援助過程遭遇挫折,最後這群大家都拿他們沒辦法的孩子的下場,就是進入少年院,也是「教育失敗」的例子之一。此外,這些學校老師都沒注意到需要援助的孩子畢業之後會面臨哪些問題。在校時至少還有機會獲得教師關心,出了社會就再也無人留意了。成為社會人士,意味著必須從事比學校要求更嚴苛的工作。於是他們在工作時犯錯,受到責罵,心生厭惡而辭職,每一份工作都做不久,甚至因為人際關係失敗而成為繭居族。他們從不覺得自己「有問題」, 因此不會主動求援,社會大眾也忘記這群人的存在。最糟的情況是犯罪坐牢。實際上,部分受刑人正是在學時與出社會後都缺乏關懷的這群人。預防這種情況發生,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援助。一般而言,多半是在小學低年級開始出現徵兆,必須於此時發現異狀與提供協助。然而此時又發生新的課題 —— 發現問題之後該如何解決?目前的援助方式偏向「尋找優點加以稱讚」和「增加自信」。每一個兒童各有所長,強迫他們做不擅長的事會消磨其自信,因此著重找出特長加以培養,發現優點加以稱讚。然而「不強迫做不擅長的事」其實非常危險。輔導人員認真確認過何謂兒童的弱項了嗎?單純以「本人很痛苦」為由逃避,反而容易錯失成長的機會。換句話說,兒童的障礙可能是輔導人員所造成的。假設有個學生每星期忘記帶東西一次,教師的應對方式會根據「老是忘記帶東西」還是「每星期至少有四天不會忘記帶東西」而有所不同。現代的「讚美教育」著眼的是每星期只忘記一天並強化讚美,而非警告切勿再度忘記。讚美有時的確能促進成長。然而倘若讚美之後情況還是照舊,提醒和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這種情況下還採用讚美教育不過是迴避問題。本文摘自宮口幸治作品《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繁體中文版由遠流出版代理、陳令嫻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Kobo 電子書 Readmoo 讀墨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2/03/11 中午 12 點截止贈送項目:3 名 實體贈書 (VIP 專屬優惠,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天生斜槓的數學物理學家──專訪程之寧
世界從那裡來呢?物理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呢?回答這樣的大哉問,一直是理論物理學家所追求的目標。從牛頓力學 (日常應用)、廣義相對論 (探討很重的物質) 到量子力學 (探討很小的物質), 隨著物理學不斷發展,我們似乎一步步接近答案,但至今卻還未走到終點。舉例來說,如果有個東西很重又很小,就像「黑洞」, 或是大爆炸時的宇宙,我們要怎麼用數學描述?於是科學家試圖整合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找出所謂的「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能完全解釋物理世界基本結構的核心理論。程之寧研究的「弦論」就企圖發展成這樣一個萬有理論。弦論一如其名的「玄妙」, 它設定宇宙所有的粒子都是由一段段「能量弦線」所組成,每一種基本粒子的振動模式不同,產生不同的粒子特性。「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之一就是,如果能用一句話解釋所有事情,那該有多麼美好。」中研院數學所研究員程之寧說道。程之寧的研究牽涉到數學上的「月光猜想」(Moonshine) 與弦論中 K3 曲面的連結。月光猜想是存在於模函數係數與特殊群之間的數學關聯,程之寧與其研究夥伴共發現了 23 個新的關連,並稱之為「伴影月光猜想」(Umbral Moonshine)。基於弦論的假設,我們的世界是十維的,除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到的 3+1 維 (空間 + 時間), 還有六維是因為尺寸太小而無法用肉眼觀察的,這些看不到的維度影響著物理世界,最終也產生了我們這個物理世界所需的各種條件與特性。綜觀程之寧的研究,橫跨了物理與數學兩個領域,她笑稱自己「天生斜槓」。在學術上,程之寧原先喜歡文學,之後卻走上數理研究的道路;在音樂上,程之寧喜愛搖滾樂,至今仍在自己的樂團裡擔任鼓手。她如何看待自己一路走來的各種轉折?游徜在數學與物理之間,她又對這兩個領域的連結有怎樣的體會?在與「研之有物」的訪談中,程之寧侃侃而談她的經歷、想法,以及對學術研究的熱忱所在。一開始考大學時,其實我想去念中文系 (笑)。不過,因為我高中是選理組,而且只念了一兩年,對文科考試比較沒把握,加上對工程科系沒興趣,最後就選擇臺大物理系就讀。後來發生兩個轉折,第一個是我很認真的去修了大學中文系的課,結果發現真的沒有想像中容易。第二個就是我發現物理系的課還蠻有趣的,像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讓我覺得還想再多學一點、多知道一點。我開始覺得如果念完臺大物理系就停下來,好像有一種小說沒讀完的感覺,所以就想繼續讀碩士班。那時還沒有覺得自己會走上學術研究的路,單純抱著想把故事看完的想法。後來我去荷蘭念碩士,指導教授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Gerard ’t Hooft。他其實蠻不認同弦論,但他對於如何處理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很有興趣。當時 ’t Hooft 教授在建議我碩士題目時就說:「你也知道我不太認為弦論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不過聽說弦論最近真的在量子重力這一塊有一些成果。不如妳去讀一讀,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一些東西在那裡,也可以比較一下其他量子重力理論。」在我很認真的比較各個量子重力理論之後,就變成弦論派了 (笑)。’t Hooft 教授對此也保持開放態度,他有幾個不錯的博士生後來也變成弦論學家,之後我在 Erik Verlinde 的指導下念博士時,就完全以弦論為研究主題了。蠻多人會問我說,妳學了量子力學,是不是就會比較了解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或問我量子力學跟宗教是不是有關?可是我覺得我分得很開,我不會去做這樣的連結,我還是活在現實裡,走路時大部分都在專注於自己不要跌倒之類的。如果真的要講,我蠻感激我們的存在,因為我所學的東西讓我知道這是沒有必然性的。我們能這樣以一種人形的很奇怪的生物的形式存在,然後在這樣一個環境過一輩子,是機率很低的事情,而且我還蠻開心我是當人,而不是奇怪的阿米巴蟲或外星生物!有些人會從這裡連結到宗教或轉世,但我不會,我就停在這裡。弦論中有很多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挑選特定的四維,然後假設這四維空間是個 K3 曲面。例如說,我們可以把兩個甜甜圈乘起來,在上面做特殊的奇異點,來製造出一個 K3 曲面。這個曲面有一些很有趣的對稱性。從弦論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透過這個過程,找出一個解釋為何有伴影月光猜想的框架。「把維度乘起來」這個概念很難想像,但這在數學上是成立的。我舉例一個我們能想像的「乘起來」: 如果有一個空間是一條線,另一個空間是一個圓,乘起來就變成一個圓柱形,從一個方向剖面可以切出圓,另一個方向則切出線。而在數學上,不管幾維,能不能在紙上畫的出來,都可以這樣操作。有時候這看似湊巧,一個數學上的函數正好就是弦論某個問題的答案。但其實並不是真的那麼巧,弦論看起來很有彈性,好像什麼都可以解釋,但它其實有非常多結構及限制。當我在計算一個弦論理論時,它的內部結構可能原本就具有某些特定的性質,然後我再去觀察數學中,有這樣性質的函數可能就只有一兩個,只要再初步算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個是答案。弦論學家日常的計算常常是這樣的,所以這是巧合嗎?是也不是。我覺得數學有兩種,有些數學家喜歡系統性的事情,就像蓋房子一樣,在數學裡建造一個很美麗、非常有系統性的結構,可以把很多事情都放入這個結構來理解。另一種比較少數的,就是喜歡獵奇,去收集分類奇奇怪怪的特殊東西,例如有這些性質的函數在哪裡?可能你算出來就是 5 個,你也不知道為什麼。月光猜想很明顯就屬於這一類。兩種的樂趣感覺是不一樣的,我覺得應該都很棒,但我可能是屬於偏好獵奇的這種。弦論是一個需要很多數學理論配合的物理理論,它是一個有點繁複的框架,我們什麼都要會一些,才能看懂這個理論。當你把許多不一樣的學門的知識加起來,有時候就會在某一個學門──例如幾何──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弦論在數學上也扮演探索與找尋新方向的角色,讓數學家有新的發現。雖然最後數學定理的證明還是得仰賴傳統數學方法,但在這二三十年間,我們一直從弦論身上找尋數學研究的新方向或有趣的猜想,看到了弦論與數學之間的互動。其實我一直都覺得上學很無聊。我小時候臺灣教育和現在很不一樣,一班 50 幾個人,老師必須盡量軍事化管理,大家最好都一模一樣,比較好管理。我和學校一直處於互相磨合的狀況,我自認已經努力配合學校,但學校一直覺得我在反抗,這可能是一個認知上的差別。舉例來說,我小學的時候不想睡午覺,可是老師說大家都一定要睡午覺,不睡午覺的人要罰抄課文,所以我早上到學校時就會把已經抄好的課文交給老師。我覺得我這樣做是在配合老師的規定,可是以老師的立場會覺得我在反抗,學校教育中我遇到了很多類似的情況。還有就是不喜歡高中的升學氛圍,同學和老師好像都只有一個活著的目標,就是「考大學」。我當時無法習慣升學氛圍,感覺好像活在平行宇宙一樣。我國中開始聽音樂,這是我除了看書之外的重要興趣,我也很快就喜歡上了搖滾樂。高中休學的時候,我唯一的謀生技能可能就是我對音樂的各類知識吧!所以我就去了唱片行,這是唯一一個我會做又有興趣的工作,還好那時候還有很多唱片行 (笑)。有些人覺得我這樣很跳 tone, 但我自己覺得還好。音樂和學術都是我發自內心覺得好玩的東西,兩者也有相同之處,例如它們都需要創造性,也都有需要了解的框架。數學需要嚴謹的證明,音樂演奏也需要遵循結構,例如不能掉拍。音樂領域還有一點和數學類似──玩樂團的圈子也是以男性為主。我們樂團則是只有一個男生,其他都是女生,可能我真的天生對框架有點遲鈍,玩團之後才發現:「怎麼大家都是男生?」有。那感覺很明顯,日復一日地要去面對,尤其是年紀還比較輕、還必須每一天去證明自己的能力的時候,特別有感。我遇到時的反應就是,在心裡暗罵一句髒話,然後繼續做我要做的事。我不會想改變別人的想法,感覺那是浪費時間,就算環境給我的阻礙是這樣,我還是繼續去做該做的事。可是有些事情沒那麼簡單,現在我也當過老師,有時候會看到年輕女生在學術界因為性別而被欺負,或遭到不公平待遇、甚至騷擾。對此我感到心痛,覺得為何我們學術領域還是這樣的狀況?甚至為什麼性騷擾至今還是一個議題?可以確定的是,學術界許多性別不平等問題未受到重視。我現在比較會遇到一個狀況反而是來自學生的質疑。我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書時,有時候學生會因為我是女教授,而且我的外表在許多歐洲人眼中看起來就像小妹妹,所以比較容易去挑我的毛病。在課堂上,下面坐的可能都是男學生,只有一兩個女學生,那個氣氛就會變得很奇怪。例如說偶爾會聽到學生評論我的身材或樣貌。我有和其他一些在歐洲或美國的女性教授聊過這樣的問題,似乎不少人都有類似的不太愉快的經驗。感覺不是很好。我有兩個動機。一個就是我真的想深入了解人工智慧。我也可以像普羅大眾,看看 AI 下圍棋,讚嘆「哇!好厲害!」這樣就好,可是我覺得我一定可以真的去理解它,這可能就是數學家的自大吧!另一方面,我知道對科學研究來說,未來 AI 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這是「在職訓練」的概念,我可能會用到這個新工具,或以後我可能會需要教這樣的課,因為學生是下一代的科學家。因為這些原因,我覺得我需要去訓練自己使用新的工具。在我的領域裡,也有一些有趣的、還沒被解答的科學問題,是 AI 有可能幫得上忙的,我看到了一些潛力。乍看之下,弦論的確比較抽象,也不像其他許多實驗會產生大量數據。但其實弦論有大量的可能性,我認為使用 AI 來在這些巨量的可能性當中搜尋特別有趣的理論,是一個有潛力能夠加深我們對弦論理解的新的研究方法。而且 AI 的應用絕不僅限於巨量資料。如果是面對一些比較新的挑戰,在沒有現成的演算法可以用的情形之下,可以自己做出需要的功能嗎?這過程我覺得也非常很有趣,而且應該是會有成果的一條路。這種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事情,我覺得很有挑戰性,也蠻好玩的。除了用 AI 來幫助物理跟數學的研究之外,我也試著物理研究當做靈感來源,找出新的 AI 的可能性,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方向。我現在有和 AI 的學者合作,嘗試做出一些創新的演算法,真的還蠻有趣的。一開始會覺得真的要去碰這個新的領域嗎?其實現在也還是偶爾會有這樣的懷疑。我在弦論領域可能已經是專家,但去了一個新的領域,我學得不會比二十歲的人快,要怎麼去跟人家競爭?是不是在浪費時間?但也會想,與其想這麼多,不如先做再說。到目前為止我做了兩年多,感覺還蠻好的,我有學到東西,也有做出小小的貢獻。其實我還蠻感激有這樣的學習機會。對我來說當科學家最大的好處就是,去搞懂一個新的東西就是工作的一部分。當科學家雖然蠻辛苦,但就結果論來說,我還蠻開心能當一位科學家!
烏克蘭情侶戰火中結婚 新婚夫婦槍炮聲裡度蜜月
這對情侶相識於 2019 年 10 月在基輔市中心舉辦的一場抗議活動中,愛情長跑三年多,兩人原本預計要在今年 5 月 6 日,於基輔一間可以俯瞰聶博河 (Dnieper River) 、擁有可愛露臺的餐廳上熱熱鬧鬧地舉辦婚禮。然而殘酷的現實,卻讓他們被迫放棄這個浪漫的計畫,轉而選擇在教堂中匆匆忙忙地結婚。在倉促結婚之後,阿列瓦和佛辛決定去當地國土防衛中心 (Local territorial defence centre) 從軍,為保衛國家安全盡一份力。這對夫婦表示:「我們必須保護我們所愛的人,和我們所生活的土地,我們別無選擇。」阿列瓦接著說道:「希望我們能得到最好的結果,我們會盡自己所能,去保衛我們的國土。」目前,佛辛正在前線與俄羅斯軍隊作戰,他的新婚妻子阿列瓦則留在基輔擔任志工。阿列瓦表示,基輔幾乎沒有人哭泣,因為人們深信烏克蘭會戰勝,一切只是時間的問題,她接著說道:「希望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記住我們是在為『世界的自由』而戰。」然而,對於新婚的她來說,婚後立刻目送丈夫上戰場的生活並不容易,她曾說:「第一次等待佛辛從戰鬥任務中回來很煎熬。」阿列瓦形容,丈夫佛辛是她「在世界上最親密的人」, 並希望他們有一天能夠由衷慶祝這段婚姻,再也不用擔心受怕、有一天沒一天的度日。但除了阿列瓦和佛辛,如今還有很多英勇的烏克蘭青年從歐洲各地返鄉,準備拾起武器對抗俄軍。在波蘭東南部梅迪卡 (Medyka) 的檢查站外,就排滿了一隊要回到祖國的烏克蘭人,紛紛表示「我們必須保衛國土」、「我們一點都不怕,俄羅斯人才應該害怕!」住在波蘭普熱梅西爾市 (Przemysl) 的 27 歲工程師賈尼爾 (Janiel) 也是返鄉青年中的一員。當他得知祖國正受俄軍攻擊的消息,他立刻知道自己的心不會容許他按兵不動、眼睜睜看著俄軍橫掃故鄉,他說:「我和父母談過了,我下定決心,不能讓俄羅斯人摧毀我們的獨立,我們的城市,殺死我們的國民,我不能就這樣待在波蘭。」
機器學習 x 鈣鈦礦材料:讓 AI 幫你最佳化太陽能電池材料的製程參數!
對太陽能電池來說,鈣鈦礦材料具有優異的光電性質和低生產成本,近年也廣泛應用在 LED、雷射、光感測器和光觸媒。鈣鈦礦是什麼呢?最初是指鈣與鈦的氧化物 CaTiO, 而現在常講的「鈣鈦礦材料」為一種統稱,泛指擁有相似結構的金屬鹵化物材料,通式為 ABX。要調配出優秀的鈣鈦礦材料並不容易,科學家必須像大廚一樣,運用各種「食材」煮出 ABX。A 的位置:可放入 +1 價的有機或無機陽離子,例如甲胺 (CHNH, 簡稱 MA)、甲脒 (HC (NH), 簡稱 FA) 或銫離子 (Cs)。B 的位置:可放入 +2 價的無機金屬陽離子,通常是鉛離子 (Pb)。X 的位置:可放入 -1 價的鹵素陰離子,如碘 (I)、溴 (Br)、或氯 (Cl) 離子。由於鈣鈦礦材料在環境中容易降解、影響使用壽命。研究發現,添加多種有機和無機離子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可大幅提升性能和穩定性,因此科學家為了調配出最好的鈣鈦礦材料,加料不手軟,成份也愈來愈複雜。在眾多複雜鈣鈦礦材料中,包淳偉研究員探討的是,下標符號 y 和 1-y 表示相對含量,如果 MA 佔 60%、FA 就是 40%, 因為 MA 和 FA 會競爭同一個位置;同理 Br 和 I 亦然。問題來了,這個材料這麼複雜,比例要怎麼配比較好呢?「你累積的經驗越多,你就猜得越準」, 包淳偉說道。2016 年曾經有國外團隊為了找出離子濃度配方與 元件性能的關係,不惜花重本「土法煉鋼」, 分別將兩組相對含量 7 等分 (0, 1/6, 2/6, 3/6, 4/6, 5/6, 1), 做出 49 種不同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再去測量光電轉換效率,得出最佳比例為 MAFAPb (BrI) 。然而,為何這樣的濃度配方可以得到最佳元件呢?很遺憾的,實驗團隊由於實驗表徵手段的限制,並不能解答這個重要的基礎問題。因此,實驗團隊仍然需要學生們焚膏繼晷的爆肝,用試誤法 (trial and error) 把最佳配方「踹」(try) 出來。不過,一直反覆試誤並非好方法,畢竟每做一次實驗就是一次成本。因此,科學家也設法從理論模擬著手,包淳偉強調「模擬的好處是可以在電腦空間中創造一個最純淨的系統。」, 而原子尺度模擬,更可以達到原子級的解析度,提供許多實驗無法量測的資訊。材料科學注重製程 (Process)、性質 (Property) 和結構 (Structure) 之間的關係。當我們對結構不夠瞭解時,往往只能透過不同的製程參數,慢慢做出我們想要的性質,可能在失敗多次之後,才能抓到一些訣竅。理論模擬幫助科學家在做出樣品之前,先建立能量模型,找出能量最低、最穩定的微結構。當我們了解結構之後,可以避免有問題的製程參數設定,進而得到較好的材料性質。首先,如果要知道材料性質,有個最精準也最耗時的方法:「第一原理計算」, 只用量子力學原理,從頭開始把原子間的作用力和能量計算出來。因為計算繁瑣,應用上只能模擬 1 奈米以內 (10 公尺) 的三維材料,抓到數個皮秒 (10 秒) 內的原子狀態,若再往外擴展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難以想像。相對地,計算材料性質也有省時省力的方法:「分子動力學模擬」, 運用古典的牛頓力學,搭配統計力學去計算系統的微觀結構和能量。分子動力學模擬大約可以模擬 100 奈米內的三維材料,抓到數個微秒 (10 秒) 內的原子狀態,可模擬的系統尺寸和時間都比第一原理計算要來得多!可惜準確度對於現在化學組成高度複雜的新穎材料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做到又快又準呢?有有有!它就是近年大熱門的「機器學習」! 當包淳偉看到 2016 年國外團隊的 鈣鈦礦研究之後,他認為「結構」這塊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討論,如果透過理論模擬,先找出最低能量的微結構,或許就能更有效率地探索離子濃度空間,找出決定最佳配方的關鍵要素!由於第一原理計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都不夠好用,包淳偉就將念頭轉到近年熱門的「機器學習」, 他和團隊就先從簡單的 PbI 開始,慢慢做到複雜的鈣鈦礦材料。一開始包淳偉的團隊使用布朗大學開發的原子尺度機器學習套件 (Atomistic Machine-learning Package, AMP) 來進行訓練與測試,然而,由於 AMP 套件性能無法達到預期,包淳偉團隊就走上了自行開發機器學習分子動力學模擬程式的不歸路。訓練神經網路模型時,包淳偉採用第一原理計算的結果當作機器學習素材,並設計函數進行反饋校正,直到預測的原子能量誤差遠小於熱擾動。這套神經網路模型如何運作?先輸入原子座標 (位置向量 r), 再換算成「原子指紋」(特徵向量 G, 表示該原子與其他原子之間獨一無二的相對關係), 之後透過神經網路,快速輸出整個材料系統的原子能量和作用力。從輸入到輸出,要模擬原子有多快?假設以 2000 顆原子的計算量來看,自行開發的機器學習方法只要約 0.1 秒,第一原理計算則要花費 3 小時,!包淳偉團隊成功訓練出來的神經網路模型,可以在 2,000 顆原子左右的材料系統上進行數百萬種可能的原子排列採樣,並計算出複雜鈣鈦礦材料的最低能量結構,模擬出不同原子在材料中最穩定的位置、它們的振動,以及它們受到擠壓時會怎麼跑。多虧了神經網路的快速計算,即使是 這麼複雜的系統也能處理,跑了將近 1 百萬次結構模擬,得出不同成份比例下 81 種最低能量的微結構 (如下圖), 這是第一原理計算絕對跑不出來的成果。找出系統最低能量的原子組態還不夠,包淳偉團隊想要進一步檢驗鈣鈦礦材料 是否能穩定地保持混合狀態,因此計算不同濃度成份下的離子混合能 E (如下圖)。混合能是負的,表示系統會傾向混合在一起,這也是材料學家想要的微結構,系統會維持單一固溶相,原子和原子之間「和平共處」。混合能是正的,表示系統會傾向分離成不同成分的「相」(Phase), 材料不能保持穩定的混合狀態,會析出相異固溶相,產生許多缺陷。從 混合能分布初步來看,Br 濃度 (C) 或 MA 濃度 (C) 越高的時候,混合能就越高,系統越容易析出相異的固溶相。除了混合能之外,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檢驗了不同濃度成份下的其他結構參數,例如短程有序參數 α(正值表示 A-B 析出;負值表示 A-B 混合)、晶格扭曲 η(shear strain) 與晶格畸變 η(volumetric strain), 觀察析出化合物時,是否真的會改變晶格的幾何結構。為了將模擬結果和實際情況對照,包淳偉再將模擬出來的結構以第一原理計算出不同濃度成份下的材料能隙 (E), 以及用內差法比對 2016 年國外團隊的實驗數據,得出不同濃度成份下的元件短路電流 (J) 和光電轉換效率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PCE)。有了這些關鍵數據,我們終於可以完成鈣鈦礦材料 優化製程參數的最後一哩路!還記得我們一開始跑模擬的目標嗎?幫助研究團隊在花大錢做實驗之前,先找出最穩定的結構,從結構參數回推好的製程參數,進而得到較好的材料性質。那麼要如何把這麼多參數的相關性一網打盡呢?有個好工具叫「皮爾森相關性矩陣」(Pearson correlation matrix)。上圖的矩陣整合了結構參數、製程參數與性質參數的相關性。這張表格要怎麼解讀呢?首先看結構參數,混合能 (E) 越高,晶格扭曲 (η) 程度越大,MA 和 FA 不互溶,Br 和 I 也不互溶,鈣鈦礦材料 不能保持穩定的混合狀態。再來看製程參數和結構參數,Br 的濃度 (C) 和 MA 的濃度 (C) 越高,晶格扭曲明顯增加,使得混合能越高。尤其是 Br,Br 加得越多,MA 和 FA 不互溶,Br 和 I 也不互溶,容易析出其他固體相,在材料中引入缺陷。最後看性質參數與結構參數,會發現混合能越高,光電轉換效率 (PCE) 和元件短路電流 (J) 越差。因此,如果要提升光電轉換效率,必須降低 Br 和 MA 的摻雜濃度來減少晶格扭曲,以降低混合能,使得 MA 和 FA ,Br 和 I 都能充分混合,讓析出物和缺陷減少。使電流傳輸時不會受到材料缺陷或晶界的阻礙,光電轉換效率才會好。要做出好的鈣鈦礦材料 必要條件之一:「降低 Br 和 MA 的摻雜濃度,盡量讓材料維持單一固溶相」。這就是理論模擬的科學力量,預先評估一款材料設定的製程參數好不好。如果要透過實驗方法窮舉出上述的最佳化原則,不僅金錢花費巨大,時間成本也相當高。包淳偉與研究團隊透過近年熱門的機器學習技術,建立了模擬材料系統的神經網路模型,因為神經網路快速運算的特性,大幅降低花費時間和成本,並且模擬結果相當準確。包淳偉團隊從簡單的化合物模擬開始,終於在 2021 年成功發表複雜鈣鈦礦材料 的最佳化條件,成果發表在權威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目前除了繼續改善神經網路模型之外,也開始和其他國外研究團隊合作解決混合複雜元素的材料系統問題,例如高熵合金。最近包淳偉團隊與香港研究團隊在《自然》期刊發表了一種超彈性高熵合金,而包淳偉團隊也正在使用機器學習輔助原子尺度模擬來研究它有趣的塑性變形性質。要做出好的材料,結構、製程與性質缺一不可,機器學習輔助的模擬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快速找到最低能量的結構,這是傳統模擬方法無法做到的。
我反擊你的反擊!俄羅斯可能以秘密武器避開歐美經濟制裁
上周四 (24), 在俄羅斯開啟與烏克蘭的全面戰爭後,美國隨後與歐洲聯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與英國發布聯合聲明,共同祭出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將部分俄羅斯大型銀行逐出國際支付系統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WIFT), 期望打擊俄羅斯在全球貿易的管道,造成俄羅斯經濟的損失。但種種跡象顯示,俄羅斯此次對歐美的制裁措施似乎有備而來。專家呼籲,俄羅斯與其他國家交易將可能採用 (digital currencies) 的形式,繞開歐美國家的懲罰和影響。前美國聯邦檢察官、現為法拉利國際律師事務所 (Ferrari & Associates) 反洗錢與制裁研究的律師帕克 (Michael Parker) 提醒:「如果認為俄羅斯沒有想過這種後果,那恐怕太天真了。」美元是全球最強勢的貨幣,也是美國經濟制裁最有效的外交工具。俄羅斯自從 2014 年併吞克里米亞 (Crimea) 後就體會到美國制裁的厲害,每年損失約 50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 兆 4,025 億元)。但也是從那時起,俄羅斯逐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也設想到未來再與烏克蘭開戰後可能會被踢出國際支付系統 SWIFT, 便動手發展自己的 SPFS 系統 (System for Transfer of Financial Messages) 降低衝擊,另考慮新興貨幣 —— 數位貨幣和加密貨幣 (cryptocurrency), 做為避開美元和傳統金融體系,又能與其他國家交易的解方。俄羅斯政府正積極發行他們的數位貨幣 —— 數位盧布 (digital ruble)。早在 2020 年 10 月,俄羅斯央行就宣布發行數位盧布的計畫,抵抗美國的經濟制裁,並在去年 2021 年 11 月,依計畫展開數位平台的測試。在 2021 年 10 月,美國財政部也發出警告,數位貨幣的新型支付方式可能會減低美國經濟制裁的有效性,繞過傳統銀行的系統做交易;一些專家近期也一再發出提醒,俄羅斯可能會從其他被美國制裁的國家中,找尋可以用數位貨幣交易的對象,其中包含了中國。《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在今年 2 月初,中國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聯合發表兩國「友好沒有止盡,合作無禁區」的宣言,再加上中國近年也發行了官方的數位貨幣,未來兩國都有可能將數位貨幣的交易形式納入考慮。今年 1 月,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也表達了看重俄羅斯在加密貨幣上的「競爭優勢」, 因俄羅斯有充沛的油電和低溫,提供適合 (Mining) 的適宜環境。在 2 月時,俄羅斯政府更與央行達成協議,訂定草案,擴大將比特幣與其他加密貨幣都納入國家的監管。除了挖礦有可能補足俄羅斯的收入之外,俄羅斯的暗網 (Dark web) 也十分活躍,暗網最大黑市 Hydra 大本營正是俄羅斯,此前區塊鏈分析平台 Chainalysis 在上個月 14 號,就發現到全球有 74% 勒索軟體的收入流入了與俄羅斯有關的單位,金額超過 4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12 億元)。事實上,俄羅斯不是第一個會用數位貨幣或是加密貨幣躲過國際制裁的國家,先前伊朗與北韓就已懂得利用加密貨幣來增加國家的收入。倫敦的區塊鏈分析公司 Elliptic 在 2021 年 5 月估算伊朗投入挖礦之後,每年的比特幣 (Bitcoin) 收入可達 1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80 億元), 順利挺過美國對其禁止石油、銀行與航運業的制裁。上個月,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一分報告也指出,北韓很可能透過竊取加密貨幣,讓昂貴的飛彈研發持續有經費入注。烏克蘭副總理兼數位轉型部部長費多羅夫 (Mykhailo Fedorov) 在 Twitter 上感謝各方的加密貨幣捐款,並在推文中公布烏克蘭加密貨幣的錢包地址。戰爭與國際制裁讓新興的貨幣──特別是加密貨幣,因有著突破國家對資產自由轉移的限制和去中心化的特性──成為在戰爭時期更加方便流通和「避險」的資產,從俄烏戰爭來看尤其明顯。在俄羅斯向烏克蘭宣戰後,盧布重貶至歷史新低,但俄羅斯加密貨幣市場卻在本周一 (28) 不降反升,比特幣大漲 10.4% 至約 4 萬 1,000 美元 (折台幣約 112 萬元)。加密貨幣市場數據提供商 Kaiko 表示,24 號俄羅斯向烏克蘭開戰後,俄羅斯盧布與烏克蘭格里夫納 (UAH) 兌換比特幣的交易量,已達到幾個月來的新高。而就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兩天後,烏克蘭光是一個軍事支持組織就收到價值約 4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 億 1,216 萬元) 的加密貨幣捐款,不包含其他烏克蘭非營利組織和政府組織在內。加密貨幣具備的 (Censorship Resistant) 特性,代表捐款者透過加密貨幣捐獻的資金絕不可能被攔截,也更適合運用在跨國捐獻。倫敦的區塊鏈分析公司 Elliptic 的創辦者羅賓森 (Tom Robinson) 表示:「事實證明,加密貨幣也可以是強而有力地資助戰爭的一種方式。」
狗狗比你想的還要敏感!研究:狗狗喪友也會哀悼
毛小孩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甚至就像家人一樣,當牠們過世時,飼主們都會感到莫大的悲傷,但義大利科學家發現,哀悼的行為可不只發生在人類飼主身上,家中如果有飼養第二隻寵物狗,被留下來的那隻可能會對離世的同伴表現出哀悼的行為,最長可能到 6 個月之久。上周四 (24), 義大利科學家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發布了研究,在調查了 426 位家中飼養兩隻以上狗狗的義大利飼主後,他們發現,當其中一隻狗離世,仍活著的狗有 86% 的機率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負面的行為,像是跟主人尋求更多的關注、食量變小,或是對玩樂失去興趣。動物表現出類似人類的哀悼行為,在野生動物的世界中時有所聞,就如大象、虎鯨、黑猩猩,都曾有哀悼同伴死亡的故事。以往也有不少狗狗哀悼其主人離世的故事,像是日本忠犬八公和 19 世紀愛丁堡的忠狗巴比 (Greyfriars Bobby), 兩隻狗都在主人死後的多年,仍癡癡地守候一旁、等待主人的歸來。如今科學家發現,不只是人類,狗狗和生活在同個屋簷下的同類間也存在著相似的緊密依附關係,因而當同類離世時,狗狗也會表現出哀悼的反應。「狗是一種適應多物種社會的社會性動物,」負責這次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義大利米蘭大學 (University of Milan) 的獸醫生理學家 (veterinary physiologist) 皮蘿 (Federica Pirrone) 解釋:「從大量的作品與文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狗和主人、狗和狗之間發展出來的依附關係是很相近的。」皮蘿在該研究調查中發現,狗與狗的依附關係愈強,愈有可能表現出哀悼行為。如果想了解狗狗們的依附程度強弱,可以觀察狗狗彼此之間是否有共享食物的舉動。換句話說,狗會不會發生哀悼行為,取決於活著的狗和離去的狗之間的依附關係,與狗狗的年齡、品種或性別,反而沒有太大關聯。除此之外,飼主的行為也會影響狗狗,皮蘿補充道:「飼主如果有對死去的狗狗出現明顯的哀悼行為,也會影響到活下來的狗 (出現類似的反應)。」除了向主人尋求關注之外,這分研究還分享了狗狗其他的哀悼行為,包含活動力下降,更容易感到害怕、睡得更多,比平時更多的吠叫。「在這種情況下,飼主可以做一些努力減緩狗的痛苦。」皮蘿表示,對於出現哀悼行為的狗,她建議盡量維持狗的日常作息,此外飼主可以花多一點時間陪伴在牠身邊,讓牠感覺到被保護。沒有參與到此次研究,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州塔夫茨大學 (Tufts University) 的動物行為學榮譽教授多曼 (Nicholas Dodman), 肯定這項研究,證實狗對家中同類有著哀悼行為,「這現象是真的,我看過很多年,這研究讓人們正視此現象」。雖然多曼也認為該研究證實了狗有哀悼的行為,但他不認為這代表狗會為失去的同類「感到哀傷」。多曼指出狗有分離焦慮 (separation anxiety)—— 當狗與主人分開時會出現的一連串焦慮行為 —— 他推想研究報告所指的哀悼行為,可能也是一種狗的分離焦慮,只是比較極端。同樣沒有參與到此次研究的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 (University of Bristol) 的動物行為學家布蘭德蕭 (John Bradshaw) 表示,狗的悲傷和人不一樣,狗並不能像人一樣主動回憶過往相處的時光,只能藉由外部事件 —— 在聞到熟悉、特定的氣味時,才觸發到相關的記憶。因此,科學家認為,這次的研究雖然發現狗有哀悼行為,但不完全代表狗會為過世的同伴感到哀傷,只能說在這次的研究中,科學家觀察到對於家中同類的死亡,狗確實有生理上痛苦的反應,而飼主可以多加留意,協助減緩狗的痛苦。
撐過COVID-19 荷蘭大麻商店的未來怎麼辦?
在 COVID-19 疫情爆發前,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的街道,曾經被慕名前來拜訪大麻商店的遊客們擠得水洩不通,想要體驗吸大麻的滋味,而他們的消費實力也撐起了阿姆斯特丹蓬勃的大麻產業。根據大麻商店店主協會 (Coffee shop owners' association BCD) 成員赫爾姆斯 (Joachim Helms) 的說法,在阿姆斯特丹的 167 家大麻商店中,過半都集中在市中心,而且高度仰賴觀光客的消費實力。COVID-19 疫情爆發後,人人戴口罩、相互保持社交距離的新生活模式也衝擊了這個吞雲吐霧的產業。但稍微幸運的是,在荷蘭政府下達 COVID-19 封鎖令期間,政府大多將大麻商店歸類於「民生必需產業」中,因此在封鎖令期間幾乎未曾遭強制關門過。唯獨在 2020 年 3 月 COVID-19 疫情剛爆發時,大麻商店曾短暫名列暫停營業商店之列,可是在民眾非法交易大麻的新聞陸續傳出後,荷蘭政府隨即將大麻商店改列於封鎖期間仍可營業的「民生必需產業」名單中。赫爾姆斯說:「政府擔憂若繼續關閉大麻商店,越來越多人會透過非法管道獲得大麻。因此即使在最嚴格的封鎖令期間,大麻商店依舊獲准繼續營業,也可以提供外送。」然而,由於缺乏遊客,部分大麻商店受到了災難性的衝擊。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大麻商店「另一邊」(Coffeeshop The Otherside, 暫譯) 工作的尼克 (Nick) 形容,COVID-19 疫情對於他的大麻店絕對是「毀滅性的打擊」, 平常他的店幾乎天天客滿,氣氛火熱朝天,可是在今年 2 月初的星期四下午,店裡只有一位客人一邊抽著大麻一邊工作,令人不剩唏噓。可是對那些位於市中心外的大麻商店來說,COVID-19 疫情期間大量的外送訂單反而讓它忙得不可開交。尼克也說道:「市中心外的其他大麻商店可比以前更忙了,因為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大家都窩在家裡抽大麻。」赫爾姆斯也提到:「在住宅區生意尤其火熱,特別是疫情剛開始時,居民因為擔心大麻商店會被關閉,所以大家都在囤大麻。」根據荷蘭醫學機構特林布斯研究所 (Trimbos Institute) 的調查,在 1,563 名受訪者中,有 41% 的人表示他們在疫情開始後,使用大麻的次數變多了,49% 的人則說他們抽大麻的次數和以往一樣多此外,有四分之三的人在封城之後,因為感到無聊、孤獨和壓力大,所以幾乎每天都在家抽大麻。如今好不容易 COVID-19 疫情放緩下來,阿姆斯特丹的大麻商店滿心期待可以回歸往日榮景時,但市長哈爾賽馬 (Femke Halsema) 卻提出了一項政策:未來將禁止外國遊客進入阿姆斯特丹的大麻商店,因為這些前來享樂遊客的失序行為,已經令「市中心的生活品質備受壓力」。哈爾賽馬告訴議員們,這項禁令不僅可以控制大麻的供應鏈,也更便於管理市中心的觀光業。目前,部分荷蘭城市已經頒布了同樣的禁令,禁止想要吸大麻的遊客從德國和比利時跨境而來。原來,多年來阿姆斯特丹的居民一直在尋找跟觀光業的平衡。遊客們大聲喧嘩、亂丟垃圾等不守規矩的行徑已經令在地居民不堪其擾,有人甚至抱怨阿姆斯特丹就像一座專門給遊客的「迪士尼樂園」。因此,當地政府下定決心要脫胎換骨,不再回到以前的樣子。去年夏天,市議會在一份聲明書中寫道:「在紅燈區和大麻商店等鬧區的大量遊客已經對居民造成困擾,我們不想再回到疫情前的模樣。」在 2019 年荷蘭政府的一項調查當中顯示,若少了大麻商店可以去的誘因,1,100 名年齡在 18-35 歲之間的遊客,有 34%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減少去阿姆斯特丹的次數,甚至有 11% 的人表示他們根本就不會去那個城市。大麻商店店主協會的赫爾姆斯對這項決策感到不安,他說:「從以前關閉大麻商店的經驗可以得知,如果施行這項政策,非法市場會變得更加蓬勃。」他接著補充:「對在市中心工作的人來說,這會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決定,這也將影響到在大麻商店工作的數千民工作人員。」另一位大麻商店的老闆拉金 (Maeve Larkin) 更是表示:「大麻商店的文化對阿姆斯特丹來說非常獨特,如果這個文化消失了,那真的挺可悲的。」
你的食物就是我的食物!美國黃石公園的土匪熊導致狼群行為變化
某天在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當灰狼 (Canis lupus) 結束了辛苦的狩獵過程,正準備享用新鮮的馬鹿大餐時,不速之客出現了。棕熊 (Ursus arctos) 是雜食性動物,小至雜草大至馬鹿,什麼都吃。一路跟著狼群的棕熊看到新鮮的馬鹿屍體,便大搖大擺地走向前,自顧自地享用起狼群準備的大餐。而辛苦狩獵的狼群只能被晾在一旁,等著接收熊留下來的剩飯。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表示,熊跑來搶食狼狩獵成果的現象並不罕見,可是像影片中這隻熊一樣,從狼群還在狩獵時就一路跟著跑、事成後再跳出來搶食的現象相當罕見,「對熊而言,跟著狼群到處跑需要消耗大量精力,但如果能順利接收一具屍體的話,投資報酬率很高」。在去年 10 月的黃石國家公園,攝影機記錄到了一隻和狼共享馬鹿的熊。在學界,科學家將像棕熊這樣從其他物種竊占資源、卻沒有任何回報的行為被稱作「偷竊寄生現象」(kleptoparasitism, 或 parasitism by theft)。而最近,美國蒙大拿大學 (University of Montana) 於科學期刊《生態學專刊》(Ecological Monographs, 暫譯) 發表的一份研究指出,在黃石國家公園內,熊霸道搶食的行為會改變狼的獵食頻率。這些食物被奪走的狼,狩獵的頻率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還有降低的現象。來自蒙大拿大學、黃石國家公園、挪威自然研究中心 (Norwegian Institute for Nature Research) 的學者們發現了狼群獵殺頻率下降的特殊現象,並深入研究這個現象背後的競爭機制和地區差異。學者們也發現,當有熊在周圍時,狼處理獵物的時間也會增加。他們認為狼可能會為了保衛牠們的獵物而多加停留,或者更頻繁地來回移動以避免與熊發生衝突。「狼通常會屈服於前來搶食的熊,」國家公園管理局提到,「因為狩獵不僅危險,成功率也不高,對狼來說,在前來搶食的熊一旁等待,也比繼續狩獵來得好」。先前的研究指出,會受熊影響而改變獵殺頻率的不只是狼。不過和降低獵殺頻率的狼相反,大型的貓科動物會因為熊的搶食行為,被迫進行更多的狩獵,進而提升了獵殺頻率。在蒙大拿大學研究野生動物的梅斯 (Matthew Metz) 博士表示,先前的研究已經指出,在黃石國家公園和歐洲地區的狼都會因為熊的出現而降低獵殺頻率。但並不是所有故事裡的狼都是受害者,例如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科迪亞克棕熊 (Ursus arctos middendorffi) 捕鮭魚時,只喜歡吃魚頭,剩下的大量魚身就會變成狼的食物。這些不同物種間的獵殺頻率變化及平衡仍然有待研究,但梅斯和其他學者都認為,這次觀察頂級獵食者行為的研究相當具有啟發性。梅斯說:「人們對熊如何影響狼的覓食動態知之甚少,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填補這段空白、證明動態的確有所變化,並提醒人們生態系統複雜性的變化──像是熊的存在──如何影響其他物種的行為。」在黃石公園內,棕熊和狼都屬於頂尖捕食者,兩者之間有著競爭關係,但當熊和狼同時出現時,狼通常是受到影響的一方。特別的是,狼在早期的美國不受歡迎,因此遭到大量捕殺而在黃石公園絕跡,但也導致了草食的馬鹿大量繁殖,讓當地的植被不堪負荷。為了解決馬鹿問題,人們在 1990 年代重新引進狼群到黃石公園。重回黃石公園的狼便開始獵捕以莓果為主食的馬鹿,讓莓果得以重新生長,也意外地改善了灰熊的飲食生活──灰熊也是莓果愛好者。
全球最大飛機捲入俄烏戰火 AN-225還能重回藍天嗎?(3/3更新)
上周日 (27) 從烏克蘭前線傳來一則噩耗,全世界最大的飛機 AN-225 夢想號 (AN-225 Mriya, 下文簡稱 AN-225) 很可能被捲入俄烏衝突中,在俄羅斯軍隊進攻烏克蘭首都基輔 (Kyiv) 附近安托諾夫國際機場 (Antonov International Airport) 的炮火中受損。由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 (Ukroboronprom) 一度估計,工程師最長可能得花上 5 年,才能讓這架舉世無雙的飛機重新飛上天。由蘇聯安托諾夫設計局 (OKB-153, 現今安托諾夫國營公司之前身) 製造、於冷戰時期完工的 AN-225, 是一架相當於 6 層樓高,機翼長達 84 公尺,載重量達 250 公噸的巨無霸運輸機,從 1988 年底首次飛行至今,它已經服役了 34 個年頭。最初,AN-225 是為了運輸蘇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 (Buran) 和其他火箭設備而設計,但在蘇聯解體後它一度被擱置,直到 2000 年才開啟它的「事業第二春」, 以時速 800 公里的速度,替人們將大型貨物運輸到世界各地。在它服役期間,AN-225 驚人的載貨能力屢屢令眾人驚訝萬分。舉例來說,1989 年 AN-225 曾載著 156.3 噸重的貨物飛行,在 3 小時 45 分鐘內,它便創下 124 項與飛行速度、高度和重量有關的世界紀錄。而台灣也有幸招待過這位巨無霸貴客,2004 年,它載著台灣光電大廠友達光電訂購的生產設備自德國抵台,讓桃園機場成為少數招待過它的機場之一。另外,在對全世界的貢獻上,它也是不可質疑的。AN-225 常常被徵用來幫助賑災,像是在 2010 年海地地震之後,它就曾運了一批救援物資至海地的鄰國多明尼加共和國 (República Dominicana)。近年在 COVID-19 疫情肆虐下,它也多次向受災地區運送醫療物資。在航空迷眼中,AN-225 可以說是此生得親自看一眼的夢幻飛機,它在航空界佔據了崇高的地位,不管到哪裡,大量的航空迷們總是會跟在它的「機屁股」後面轉,在航空展上也猶如巨星出場般,深得航空迷及民眾的喜愛。因此,當 AN-225 遭俄軍炮火波及的消息傳來後,來自全世界的航空迷紛紛跳出來,哀痛萬分的表示道:「我們會永遠記得你的,AN-225!」2 月 27 日,烏克蘭外交部部長庫列巴在 Twitter 上證實 AN-225 在戰爭中受損的噩耗。烏克蘭外交部部長庫列巴 (Dmytro Kuleba) 也同樣相當惋惜,但他在 Twitter 上寫道:「俄羅斯可以摧殘我們的 AN-225, 但他們永遠無法擊敗我們想成為一個強大、自由又民主歐洲國家的夢想。我們會取得勝利的!」儘管 AN-225 被戰火波及的消息令航空迷惋惜無比,不過烏克蘭政府已經在官方 Twitter 上承諾,戰後它們將重建這架飛機。根據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 (Ukrainian state defense company Ukroboronprom) 的估計,修復 AN-225 預計耗時 5 年以上,並耗資 3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841 億 1,250 萬元)。不過,由於機場目前被俄羅斯佔據,因此專家尚無法仔細檢查該架飛機,但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已經在聲明中寫道:「我們會確保這些修復飛機的費用由俄羅斯承擔,因為他們蓄意破壞烏克蘭航空和航空貨運。」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總經理古謝夫 (Yuriy Husyev) 補充:「我們會為保衛烏克蘭國土而戰,守護我們的家園直到勝利到來的那一天。在那之後,我們一定會完成我們嶄新的 AN-225。」但對於烏克蘭「炸傷 AN-225」的指控,俄羅斯媒體卻有不同的見解。 它們表示,AN-225 自 2 月 5 日從丹麥返回安托諾夫國際機場進行定期維修後,就沒有再移動過。2 月 24 日雙方爭奪機場控制權期間,烏克蘭軍的炮火誤擊了 AN-225, 俄羅斯軍隊並沒有朝它開任何一槍。安托諾夫公司於 3 月 2 日凌晨在 Twitter 上證實,AN-225 並沒有葬身於火海之中。幸運的是,3 月 2 日 AN-225 的製造商安托諾夫公司 (Antonov State Company) 在官方 Twitter 上宣布 AN-225 並沒有在戰火中化為灰燼,暗示它的毀損情形可能沒有外界盛傳的嚴重。網友們聽到消息後也鬆了一口氣,但也敲碗等待官方公布它的詳細狀況。
又是你!追蹤馬斯克班機的美國少年開始追蹤俄國富豪
在成功追蹤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 (Elon Musk) 行蹤、引得對方渾身不對勁以後,上周,來自美國的 19 歲少年史威尼 (Jack Sweeney) 又在 Twitter 上創建了「俄羅斯寡頭飛機」(Russian Oligarch Jets) 帳號,使用機器人來自動發布俄羅斯寡頭的班機資訊,包含了飛機起降的時間與地點。截至今天 (1) 下午,這個帳號已經有 9 萬追蹤人數。「這真的很瘋狂,」史威尼表示,「我原本覺得只有一些人會對這個感興趣,但沒想到竟然能引起這麼多人的注意」。Twitter 帳號「俄羅斯寡頭飛機」發布的第一則推文,追蹤了俄羅斯寡頭阿布拉莫維奇 (Roman Abramovich) 的飛行資訊。那麼,為什麼史威尼會想要追蹤這些俄羅斯的富商呢?史威尼:「這陣子 (俄烏衝突) 以來有許多人在問我普丁的事,他們想知道我能不能追蹤他。」應網友要求並著手調查的史威尼發現,雖然目前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不太可能搭飛機,但普丁身邊親信的航班資訊非常容易追蹤。因此他決定,要追蹤普丁的話,就先從追蹤這些俄羅斯菁英開始。他還另外開設了追蹤俄羅斯 VIP 飛機和普丁的 Twitter 帳號 Russian VIP & Putin Jets, 但他也發文警告,因為 VIP 飛機的數量太多,能從俄羅斯取得的航空資訊也相當有限,所以不能對這個帳號的準確性抱以太大期望。寡頭 (oligarch) 指的是富可敵國的商業大亨,他們甚至因為控制了國家的資源而能夠進一步影響政治。蘇聯在 1991 年解體後,這些俄羅斯寡頭動用了人脈接管了原本國有的企業,藉此獲得了大筆財富。史威尼坦承,到他創立這個帳號之前,他其實不瞭解俄羅斯的權力結構,甚至不知道有寡頭這樣的存在,「就我所知,他們大概真的擁有極大的權力」。俄羅斯的軍隊在上周四 (24) 入侵烏克蘭的行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譴責,許多國家紛紛對俄羅斯祭出了經濟制裁。美國白宮甚至表示,美國將採取罕見的手段,直接向普丁及相關人士的財產進行制裁。美國財政部的新聞稿指出,「被制裁的寡頭和有權有勢的俄羅斯菁英利用他們的家人來轉移資產,並且隱藏他們的巨大財富」, 並列出了數位被列為目標對象的寡頭。美國財政部長葉倫 (Janet L. Yellen) 表示,制裁的目的是藉由切斷俄羅斯與國際經濟的連結,以降低俄羅斯對歐洲和平與穩定所帶來的威脅。儘管美國祭出了針對俄羅斯寡頭的經濟制裁、歐盟對俄羅斯的飛機也實施了飛行禁令,這些俄羅斯的億萬富翁仍然乘坐著遊艇和私人飛機遊走各地,紛紛出逃俄羅斯。CNBC 的報導指出,一些俄羅斯寡頭已經開始將他們的豪華遊艇轉移到蒙特內哥羅 (Montenegro)、馬爾地夫 (Maldives) 等地,目的應該是避免他們的資產被凍結。美國紐黑文大學 (University of New Haven) 的俄羅斯專家史托福 (Howard Stoffer) 指出,這些寡頭都是俄羅斯的名人,他們的資訊應該要被公諸於世,並付出代價。「就讓這些飛機的號碼都曝光吧。告訴政府這些人在哪,並讓政府採取他們認為合適的行動。」史威尼在 2020 年 6 月創立了 Twitter 帳號 Elon Musk's Jet 來追蹤馬斯克的私人飛機,這個舉動也引起了馬斯克的不滿,因此馬斯克便傳訊息給史威尼,要求史威尼關閉該 Twitter 帳號,並提議給他 5,000 美元 (折台幣約 14 萬元)。史威尼提出了另一個想法:多加個 0, 給我 5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40 萬元) 如何?但這個提議遭到了馬斯克的拒絕,兩人之間的協議不了了之,因此這個帳號時至今日還在追蹤著馬斯克私人飛機的一舉一動。
【地球圖書館】普丁正傳:新沙皇的崛起與統治
二○○四年十二月,烏克蘭舉行第二輪總統決選的前一周,俄羅斯解散了 (Yukos)。普丁在公開發言中曾一直堅持克里姆林宮無意解散尤克斯石油,其他企業大亨、外國投資者和俄羅斯民眾多少有點相信他。他們認為,即使整個起訴案都源於對霍多爾科夫斯基的敵意,普丁也不至於毀掉俄羅斯最富裕的公司。然而,隨著對 (Mikhail Khodorkovsky) 和尤克斯石油的檢調抨擊持續進行,普丁也越來越難辯駁自己一無所知,或否認那些顯而易見的事情。尤甘斯克石油 (Yuganskneftegaz) 是尤克斯石油旗下的主要生產單位,位於西伯利亞西部鄂畢河的一條支流上。第一口油井自一九六○年代蘇聯石油繁榮時期開始鑽採,但產量隨著時間持續下降,蘇聯解體前後的幾年間經營不善。霍多爾科夫斯基的銀行收購該項目,加入惡名昭彰的「」計畫,此交易保全了葉爾欽 (Boris Yeltsin) 的總統大位;銀行的投資者僅花一億五千萬美元買下尤甘斯克石油,在經歷幾年動盪之後,他們引進國外的專業知識和技術來扭轉局面。直到霍多爾科夫斯基遭捕之前,尤甘斯克石油的產量已占尤克斯公司的百分之六十。司法部宣布,霍多爾科夫斯基與合夥人普拉通。雷伯別夫於二○○四年七月在莫斯科北部一個戒備森嚴的小法庭開庭審判後,五天內將扣押並拍賣尤甘斯克石油。檢察官尚未就霍多爾科夫斯基面臨的十一項刑事指控完成開庭辯論,更不用說判處他任何不當行為,但顯然當局已經迫不及待徵收該公司最寶貴的資產。霍多爾科夫斯基的支持者從審判當天開始聚集在庭外抗議,儘管訴訟似乎已成定局,但接下來的十個月仍定期出現在場外以示不滿。審判過程處處違反程序,包括騷擾被告、證人和他們的律師,令人聯想起蘇聯的作秀審判。如同早期的審判一樣,檢察官公開審判過程、宣讀判決等場面,讓政治和經濟精英不寒而慄,甚至少數在霍多爾科夫斯基遭捕後仍願意公開發聲的人也噤聲了。其他各大石油公司迅速放棄尤克斯採用的節稅技巧,轉而吹噓他們願意支付多少稅金。除了霍多爾科夫斯基的支持者之外,他的發言人、投資者、律師、朋友和家人,在任何議題上敢公開與普丁的克里姆林宮對抗的人越來越少。普丁與訴訟程序保持距離,彷彿他根本沒有批准過這些訴訟案。然而,收購與拍賣尤克斯石油子公司的判決清楚地表明,將霍多爾科夫斯基從公眾除名不再是唯一目標,現在尤克斯走向破產看來是在劫難逃,而唯獨領導高層才能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尤甘斯克石油的市值遠遠超過尤克斯積欠國家的三十四億美元稅款,尤克斯也開始償還債務以期自救,但稅務當局又宣布後續幾年的審計狀況和新積欠的罰款,並拒絕尤克斯管理層試圖協商任何還款計畫。債務立即膨脹到兩百四十億美元,超過尤克斯的剩餘價值。普丁無意為財力雄厚的國庫賺取稅收,他想要的是資產本身。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俄羅斯物產基金會宣布尤甘斯克石油的起標價為八十六億五千美元,遠低於德勒斯登銀行的估價,按政府要求所評估的價值落在一百八十億至兩百一十億美元。拍賣日為法定最早的日期,十二月十九日,拍賣會適逢周日仍照常舉行。唯一問題是:買家會是誰?隨著拍賣會將至,普丁發現自己正在調解忠臣圈內的貪婪鬥爭,這些忠臣都是獲得普丁拔擢的國家及產業高官。在這個案例裡,內鬥的衝突並非意識形態不同,或自由主義與強力集團之間的理想差異。梅德韋傑夫自二○○○年起擔任俄羅斯天然氣公司董事長,致力於加強政府對該公司的掌控,俄羅斯天然氣在技術上屬於私營企業,但國家持有百分之三十八的股份。普丁之所以希望完全掌控這家能源巨頭,是因為它控制了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天然氣儲量,以及數千英里使歐洲大部分地區維持溫暖的天然氣管線。普丁起初的計畫是想讓俄羅斯天然氣公司 (Gazprom) 吸收俄羅斯石油公司 (Rosneft), 後者是境況不佳的國有企業,普丁一直透過政治支持和特權給予扶植。由於俄羅斯石油是完全國有企業,此次合併將使克里姆林宮獲得能源巨頭的控股權,俄羅斯天然氣將跟一樣富有,跟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一樣順從。這種想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普丁在聖彼得堡的時候,當時他與友人負責監督州級商業交易和石油貿易,並撰寫學術文章,闡述國家介入穩定能源的必要性。才短短幾年,他們就即將在全俄羅斯實現當初的願景。二○○四年九月,普丁批准俄羅斯天然氣公司與俄羅斯石油的合併案,正好是他在貝斯蘭事件後宣布全面政治改革的第二天。此次合併符合一種集中控管的模式,越來越多權力穩定掌控在普丁手裡。不過,合併案的提議令投資者和分析師感到高興,尤其是外國投資者,原因很簡單:有利可圖。普丁在此合併案中承諾,一旦國家控制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的大部份股權,未來將解除外國投資者購買少數股份的限制。雖然外界認為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是個不夠靈敏、效率低落的龐然大物,但其銷售天然氣的壟斷能力和克里姆林宮高度重視下的資助,將創造出巨大報酬,就連最不感興趣的投資者都會受到吸引。幾乎沒有人再為尤克斯的結局煩惱不已。據估計,外國投資者能使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的市值加倍增長,進而惠及上千名股東。此合併案宣布一個月後,時任英國石油公司執行長的約翰。布朗,對於普丁領導俄羅斯的方向讚不絕口,將海內外許多人對克里姆林宮策略的擔憂拋諸腦後:「自從戈巴契夫執政以來,俄羅斯發生很多事情,沒有國家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發展如此之快。」普丁宣布此合併案會在二○○四年底完成,很明顯地,他希望由合併後的新公司來競標尤甘斯克石油。在拍賣日期和起標價格宣布之後,普丁向德國總理施若德 (Gerhard Fritz Kurt Schröder) 求助,希望德方協助安排高達一百億美元的融資,以供競標所需。負責這起融資貸款的銀行是,其俄羅斯分行的董事總經理為前史塔西軍官馬蒂亞斯。沃尼格,於一九九○年代初期跟普丁成為朋友,是德國與俄羅斯公司之間諸多交易的聯絡人。俄羅斯天然氣公司與普丁另一位助手,擔任首席執行長的亞列克謝。米勒 (Alexei Miller) 似乎沒有展現那麼大的熱誠,對於合併俄羅斯石油後又接著收購尤甘斯克石油,該公司仍抱持懷疑態度。另方面,伊格。謝欽 (Igor Sechin) 對於打造普丁重視的能源巨頭也有自己的想法。二○○四年七月,普丁指派謝欽擔任俄羅斯石油公司董事長,當時俄油還是俄羅斯第五大的石油公司,現在謝欽懷抱偉大的願景,目標不是俄羅斯天然氣,而是要成為俄羅斯領先的能源公司。這表示俄羅斯石油不僅要防止遭俄羅斯天然氣併吞,並且要單獨收購尤克斯遭扣押的資產。九月份合併案一宣布,謝欽和俄羅斯石油的首席執行長謝爾蓋。波格丹奇科夫就在幕後破壞合併計畫。同時,尤克斯的股東和經理們 (其中許多人安全地待在海外) 尚未放棄採取行動阻止拍賣。他們知道在俄羅斯法庭上沒什麼希望,於是在尤甘斯克石油拍賣會的前六天,聘請律師從遙遠的德州跨國申請破產。這是絕望之中的作法,對於一家與德州關係不大的俄羅斯公司而言,法律依據顯然不足,但隔天法官頒布一項臨時限制令以阻擋拍賣進行,直到她考量到申請破產的好處為止。這項命令不能阻止俄羅斯當局的行動,但確實影響到排隊申請拍賣融資的外資銀行。如同兩周前烏克蘭最高法院的裁決,臨時限制令打亂了普丁精心安排的計畫,他憤怒地回應並嘲笑法官:「我甚至懷疑這家法院是否知道俄羅斯在哪裡?」普丁也對於美國法庭無恥干涉俄羅斯國內事務的行為感到不滿。德州法官最終以管轄權為由駁回申請,但屆時她的限制令已產生預期效果。國際銀行業者因擔心在美國的法律責任,而撤回了替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所準備的融資,天然氣公司欲透過預計合併的新公司「俄羅斯天然氣石油公司」名義來購買尤克斯資產,當時新公司只是空殼。為求自保,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正式退出新公司,但這家空殼公司即使沒有現金下標,在拍賣會舉行時仍持續競標。這場拍賣會喚醒了一九九○年代黑暗的私有化交易,儘管普丁承諾要撥亂反正,但國家當局仍使用相同伎倆,以低價分割財產,這一回是從私營企業手中奪回資產。政治戰略家指出,尤甘斯克石油的拍賣會「就是一場犯罪集團重新分配資產的交易,目的在控制國家的基本金融流動,跟一九九○年代的私有化交易一樣。」霍多爾科夫斯基的審判又拖了五個月,法院一再拒絕被告的請求,不讓被告律師傳喚證人,還限制訊問。四月十一日,霍多爾科夫斯基站在法庭前進行最後陳述,他聲明自己是清白的,三十九分鐘的發言充滿激昂、挑釁和理直氣壯。霍多爾科夫斯基自稱是俄羅斯的愛國人士,之所以遭到起訴並不是因為任何真正的犯罪行為,只因為自己是「錯誤的寡頭」。「今天忙於掠奪尤克斯資產的那些人,實際上無益於俄羅斯及國家利益,他們不過是卑鄙、自私自利的官僚。整個國家都明白為什麼我被關在監獄裡,因為這樣我就不會干涉他們掠奪尤克斯。」霍多爾科夫斯基說,「歷史法庭」將還他公道。本文摘自史蒂文・李・梅耶斯作品《普丁正傳》, 繁體中文版由好優文化代理、陳珮榆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誠品線上金石堂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2/03/04 中午 12 點截止贈送項目:2 名 實體贈書 (VIP 專屬優惠,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普丁正傳》⁣: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英國「純真飲料」不純真 環保廣告不單純遭禁播
環保組織「塑膠叛亂」在聲明中說道:「純真飲料公司透過不停重複喊出『循環回收、物盡其用、減少使用』的 3R 口號 (Recycle, Reuse, Reduce), 淡化這個問題的規模和嚴重性。」「塑膠叛亂」成員帕爾默 (Matt Palmer) 表示:「替品牌『漂綠』(Greenwashing) 的行為很危險,純真飲料不僅隱藏自己對生態的危害,甚至說自己在『修復』地球。這會誤導消費者,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心甘情願地支持這個品牌 —— 甚至以為自己的選擇是在救地球。」而且不只純真飲料使用了大量的塑膠瓶,其母公司可口可樂 (The Coca-Cola Company), 更是全球知名的塑膠大戶,每年生產大約 300 萬公噸的塑膠包裝,相當於每分鐘浪費 20 萬個瓶子。其實,飲料廣告因為環保因素而遭禁播也不是首例了。今年 1 月,立頓 (Lipton) 的冰茶廣告也因引起英國廣告標準局的疑慮而被禁止播放。英國廣告標準局認為它誤導消費者相信所有立頓的瓶子都是由 100% 回收塑膠製造而成的。另外,英國廣告標準局也禁了礦泉水品牌水普拉 (Aqua Pura, 暫譯) 的廣告,因為它推出了一款號稱「100% 可回收的瓶子」, 但這項產品不是所有的部份都可以回收,廣告標準局認為水普拉「誇大」品牌和產品所帶來的環境效益,而且他們也不能宣稱自己的產品是「環境友好」(Eco-friendly) 或是「自然友好」(Nature friendly)。
從戰場到餐桌 俄烏衝突會為全球經濟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昨日 (24)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了全面攻擊,雙方都傳出了傷亡意外。隨著戰火越演越烈,美國、歐盟及其盟友澳洲、日本等國家紛紛向俄羅斯祭出了制裁。在受到 COVID-19 疫情的摧殘之後,全球的經濟市場因為這次的俄烏衝突而再度大受打擊,舉凡糧食、能源、股市、半導體產業等都將面臨巨大的挑戰。首當其衝的就是糧食,因為發生衝突的俄羅斯和烏克蘭很不巧都是農業大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的數據指出,全世界的小麥出口量中,俄羅斯佔了約 20%, 烏克蘭則佔了約 10%, 兩國的產量相加起來大約佔了全球總產量的 13%。在未來,麵粉、義大利麵、麵包等小麥製品的價格將可能節節攀升。除了小麥,享有「歐洲糧倉」(breadbasket of Europe) 美名的烏克蘭還是個盛產大麥、黑麥和玉米的國度,這些糧食作物也養活了全球無數民眾。在戰火的影響之下,受到打擊的不僅是歐洲,因為烏克蘭還出口了 40% 以上的小麥和玉米到中東和非洲國家,如果中斷出口將會造成當地的糧食危機。烏克蘭甚至在 2021 年取代了美國,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玉米供應者。預期到衝突的發生,今年年初以來的小麥和玉米的期貨價格便不斷飆升,兩者在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交易金額各自漲了 12% 和 14.5%, 來到了 2020 年 7 月以來的最高點。提供採購技術服務的公司 Keelvar 的執行長霍蘭德 (Alan Holland) 表示,歐洲糧倉被入侵將導致食物供應鏈受到重創,「雖然還要再幾個月才會到收成的季節,但長期的衝突將會導致今年秋天的麵包缺貨 (和漲價)」。在糧食的價格節節攀升之際,石油的價格也同樣一飛沖天。近幾年的石油價格變化劇烈,甚至曾經在 2020 年跌破 0 元,到了周四俄烏開戰當天,布蘭特原油 (Brent Crude) 的價格從 2014 年以來首次突破每桶 100 美元 (折台幣約 2,800 元) 的價格。經濟分析公司凱投宏觀 (Capital Economics) 的分析指出,未來的油價有可能突破 140 美元 (折台幣約 3,961 元)。現在人們擔心,其他國家對俄羅斯展開的經濟制裁可能會讓能源供應更加危機四伏。但美國國務院的一位匿名高層向《路透社》表示,美國無意打擊全球的能源市場,所以美國並不會針對石油和天然氣展開制裁。與飛高高的糧食和油價相反,24 號幾乎全球的股價都因戰爭開打而暴跌,俄羅斯股市尤其慘烈,盧布兌美元的匯率更是創下歷史新低。雖然美國和亞洲的股市在今日 (25) 有所回彈,但分析師提出警告,這樣的回升很有可能轉瞬即逝。「拜登的制裁、不願派出軍隊的作法稍微緩解了這個情況。但這場曠日費時的衝突將加劇全球通貨膨脹的壓力、迫使各國央行走上緊縮貨幣的政策,」英國金融公司 IG 集團 (IG Markets) 的分析師羅達 (Kyle Rodda) 表示,「目前還行,但長期來看市場將會每況愈下」。晶片製造商表示,目前半導體業受到的影響不大。台灣的經濟部告訴《路透社》, 目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原料供應和生產活動並沒有受到直接影響。但在半導體產業中首當其衝的將會是美國。市場調查公司 Techcet 指出,烏克蘭是半導體原料氣體的供應大國,提供美國 90% 以上的氖 (neon), 其他金屬原料如鈀 (palladium) 則有 35% 來自於俄羅斯。2014 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之際,氖的價格飆升了 600%, 讓許多人擔心缺氖危機將在 8 年後的今天再度上演。雖然俄烏的戰火對台灣的半導體業沒有立即的影響,但很有可能讓近年來全球晶片荒的盡頭變得更遙遙無期。持續發展下去的晶片荒對半導體生產大國台灣而言,可能是個有利的局面,但戰爭對台灣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根據《中央社》的報導,台灣經濟研究院指出,隨著戰事的升溫,全球的原物料價格就可能會上漲,導致台灣面臨輸入性通膨的威脅。近年來席捲全球的疫情為全世界蒙上了一層陰影,各國花了大量心力試圖重回正軌,而此時爆發的戰爭更讓情況雪上加霜。世界糧食計畫署 (World Food Programme) 的發言人莫格拉比 (Shaza Moghraby) 表示,自然災害、COVID-19 的疫情影響已經為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衝擊,國際衝突也是導致飢餓指數上升的關鍵因素。「這個世界沒辦法再承受其他衝突了。」莫格拉比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達了無力感。
豪華車貨輪起火,電動車鋰電池成運輸隱憂
擁有這艘船的商船三井自火災發生以來,一直在發布有關滅火工作的最新消息,動用大批救援船隊,直到今天火勢才被撲滅。確定起火點還需要後續的火災鑑定,但由於其中有十一輛電動車,船長也認為是電動車鋰電池起火,引發媒體關注。由於電動車比一般汽車燃燒帶來的消防工作更複雜,即使火勢撲滅,現場會釋放有毒物質,加劇善後處理的難度。鋰電池起火無法單純以水撲滅,因為鋰離電池的燃燒溫度更高,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出有毒氣體,需要大量的乾化學品才能撲滅,而且若以水救火,增加的水重可能會使船更加不穩定。先前美國運輸委員會 (TRB) 就警告,大量電動車聚集在一起,例如貨船運輸或停在過夜停車場的電動巴士,會增加一個燃燒的電池可能引發相鄰電池連鎖反應的風險,凸顯鋰電池火災風險目前在交通運營中管理不足的問題。報告指出,鋰離電池起火的可能性雖然比內燃機引起的火災要小,但更難撲滅,而且破壞性和危險性可能要高出許多倍。有研究發現,電動車發生的火災需要 3~5 個小時才能撲滅,汽油車只需一小時。過去電池失火新聞不斷,《金融時報》報導稱,自 2018 年以來已經發生超過 35 起大型鋰電池火災。而貨船運送電動車本身風險就很高,主要是貨物在船上不受控制的滾動,容易導致電池組損壞並引發熱失控。一些全球電池專家建議,處於較低充電狀態的鋰電池,通常在 50% 左右不太可能發生熱失控。因此歐洲聯合汽車運輸公司 (UECC) 規定電動車電池需處於最低 20% 和最高 50% 的充電狀態,同時要求電動車具有足夠的電池電量以安全運作基本功能。世界上大多數最大的航運公司現在都要求電動車在運輸之前必須確保電池在較低的充電狀態。保險公司 Allianz Global 海洋風險負責人表示,載有汽車的船舶和渡輪可能面臨更高的火災風險,由於內部區域沒有適當區隔,當火災發生時可能會迅速蔓延。專家擔憂,電動汽車起火的情況雖然很少見,但也有可燃性風險,隨著電動車成為主流,這種風險會變得更加嚴重。
徐州八孩事件餘波 中國政府的子彈要飛多久才能打出真相?
今年 1 月 27 日,網路上一支名為「徐州豐縣鐵鍊女」的抖音短片 —— 一名中年女子脖子上拴著鐵鍊,寒冬中穿著薄衣,生了八個孩子卻被單獨關在土磚房 —— 在中國引發軒然大波,並吸引了許多國際媒體爭相報導,成為知名的「徐州八孩」事件。中國網路頓時冒出大量輿論給予官方壓力,希望政府追查出背後的真相,遏止中國貧窮農村長期的人口拐賣問題。但後續中國官方的調查及回應,卻讓這起「徐州八孩事件」陷入更詭譎的羅生門。短片在中國網路上瘋傳之後,網友要求當局查明「鐵鍊女」的身分,並懷疑「徐州八孩」事件背後根本是一起「人口拐賣」案。在豐縣政府發布的前兩則聲明中,政府雖然查出「鐵鍊女」的名字叫小花梅,家鄉在雲南省福貢縣亞谷村,不過兩份聲明中官方都不承認本次事件與「人口拐賣」有關。在網友不斷質疑官方包庇、掩蓋犯罪事實後,2 月 10 日徐州市政府才改口承認,「鐵鍊女」是被拐賣至徐州豐縣,坦承這確實是一起「人口拐賣」的案件。徐州市政府再次說明調查進度,表示已經從雲南省福貢縣亞谷村找到了「小花梅」同母異父的妹妹「光某英」, 經過親子鑑定後,可以證實「鐵鍊女」與光某英有親屬關係,「鐵鍊女」確定就是在雲南失蹤已久的小花梅。而根據市政府另外查閱到的當事者婚姻證書來看,「鐵鍊女」在豐縣登記的名字為「楊慶俠」。查證至此,市政府認為案情有一大進展 ——「鐵鍊女」的真實身分就是「小花梅」, 她是被拐賣到豐縣後才改名「楊慶俠」。至於涉嫌拐賣她的雲南村民桑姓、時姓夫婦,公安現在正在徹查他們的可能犯罪經過。原以為「鐵鍊女」真實身分水落石出,但沒多久,《鳳凰周刊》的前編輯委員兼前調查記者鄧飛,突然在自己微博頁面上貼出了楊慶俠與董志民的結婚證書。網友發現證件上的楊慶俠照片與抖音短片中的「鐵鍊女」容貌差異極大,推測「鐵鍊女」應該不是楊慶俠,而是比「鐵鍊女」更早被拐賣至豐縣的受害者。然而,這個說法也令「鐵鍊女」的身分再次成謎,倘若她不是楊慶俠、不是小花梅,那她究竟是誰?中國網友隨後發展出另一套推論,指出「鐵鍊女」可能是先前謠傳原籍四川的西藏老兵獨生女李瑩。26 年前,12 歲的李瑩在上學途中被綁,至今仍下落不明,很有可能她就是徐州豐縣的「鐵鍊女」。支持此說的網友很快便製作出一張從四川跨越到徐州的人口販運圖,要求政府盡快徹查「鐵鍊女」和李瑩的關係。隨著中國社會質疑聲浪再次升高,北京大學 100 位校友在本月 15 號晚間向中國最高當局發布聯合公開信,懇求升高調查層級。信中,這些校友們寫道:「徐州相關部門針對該事件四次報告漏洞百出,懇請中共中央、國務院徹查,還給人民真相,給全國人民予權威答覆。」北京大學的公開信發出後,北京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校友也一同展開連署,敦促當局修法杜絕拐賣婦女兒童的犯罪行為。但不久後,北京大學的公開信立即遭到封殺,網路再也找不到相關連署訊息。本月 17 號,江蘇省政府宣布成立調查委員會,專責調查徐州八孩事件。22 號江蘇省政府公布調查報告,稱經公安部物證鑑定中心親子鑑定後,確定「鐵鍊女」是小花梅無誤,她的基因也和失蹤四川女子李瑩的母親不同,顯示「鐵鍊女」並非李瑩。此外,省政府也回應「結婚證照片上的女子和鐵鍊女不是同一人」的疑問。經過公安人像鑑定中心的調查後,專家表示「鐵鍊女」和楊慶俠的容貌特徵很相近,網友提出的容貌、皮膚差異是時間所致,因此定調「鐵鍊女」、楊慶俠、小花梅三者其實是同一人,指的都是抖音影片中的女子。但省政府發布的「鐵鍊女」身分回應,仍無法說服中國網友。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的前總編輯胡錫進對此發表評論,他看到結婚證書的照片後也深感震撼,但他認為既然調查升高到省政府的層級,代表整起事件的調查結果造假並不容易,他告訴社會大眾「讓子彈飛一會兒」, 不要急著懷疑政府,靜候更多的證據逐一顯現。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的前總編輯胡錫進對徐州八孩事件極為關注,但他也試圖在評論中不得罪中國政府。身分爭議告一段落後,輿論開始轉向「鐵鍊女」的丈夫、拐賣嫌疑人之一的董志民。網友們認為,22 號省政府用「虐待罪」逮捕董志民有誤,因為在中國,虐待罪的前提是兩人必須要是家庭成員,但既然鐵鍊女可能是董志民拐賣而來,部分專家、網友因此主張這種婚姻應該不具效力,政府反而該用非法拘禁、強姦、傷害或涉嫌人口拐賣等罪名來逮捕董志民才對。上周三 (23), 江蘇省政府再次發表相關報告,指出這起事件暴露地方官員「對虐待行為和嚴重超生放任不管,對精神障礙者救治和救助不力,對婦女兒童權益的保障和特定族群的關愛與救助存在不少問題」, 並批評少數官員隱瞞訊息不報,管理有嚴重疏失,將對 15 名豐縣現任官員做出處分。雖然官方提起將對徐州官員進行懲處,但多數網友覺得,這分報告並沒有給出關於徐州八孩背後更多的事實真相。從徐州八孩事件曝光至今,整個案件在網友們的密切關注下快速發展,甚至揭露出中國社會嚴重的人口拐賣問題。儘管案情進展時常令人看得一頭霧水,但《鳳凰周刊》前調查記者鄧飛在 23 號向網友分享他的想法,在微博上寫道:「我們發聲、舉報犯罪線索,持續支持當地警方解救和溯源她及該村相同的女性。...... 祈願該女士早日走出醫院,重獲自由、健康與尊嚴。無論如何,我們的善意、努力和堅守總是在創造價值。」「水流動起來,花就會開的。」
拯救海牛大作戰:美國推「大撒菜」計畫 25噸萵苣救海牛
周三 (23),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 (Fish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Commission,FWC, 下文簡稱佛州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 和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 (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USFWS) 公佈了一項數據,指出當地共有超過 80 隻餓得發昏的海牛 (Trichechus) 正在動保機構中接受治療。結合去年破紀錄的千頭海牛死亡、今年累積超過 300 頭海牛身亡兩大數字,以及當前正值不利海草生長的冬季,種種跡象皆顯示:飢餓已經讓海牛們的生存景況亮起紅燈。為了拯救海牛們,美國環保團體地球正義 (Earthjustice) 的律師福賽斯 (Elizabeth Forsyth) 發表了一份公開聲明,呼籲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盡速介入,他在聲明中表示:「如果眼睜睜看著海牛餓死還不足以促使國家環境保護局行動,我真不知道還有什麼原因能讓他們動起來了。」對此,官員們也在同場記者會中公布了他們的「大撒菜」計畫:每天在當地海岸定點提供約 1,361 公斤的萵苣,餵飽海牛們。《美聯社》在報導中指出,近年佛羅里達州的海牛們可以說是面臨了一場生存危機,近五年海牛平均死亡數約落在 625 隻,但去年全年海牛的死亡數字卻創下 1,101 頭的新高,今年前兩個月也已經有 326 頭海牛死亡。當局指出,海牛的主食「海草」大幅減少是海牛死亡數攀升的重要原因,而這又與人類的開發活動、農業及城市的汙水有密切關係,因為當這些汙染物被排入海洋,就會造成海藻在河口大量增生,排擠海草的生長資源,令海牛覓食的難度不斷升高。根據統計,2009 年至今已經有 1 萬 8,615 公頃的天然海草消失。為了挽救海牛,佛州當局透露他們已經在當地最大的電力公司「佛羅里達電力公司」(Florida Power & Light) 附近設置餵食點,每天提供成噸的萵苣,讓找不到海草的海牛可以來此飽餐一頓。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現在每天平均約有 300 至 350 頭海牛上門用餐,多的時候甚至可以上看 800 頭。計畫開辦至今,海牛們已經吃掉約 25 噸的萵苣。同時,官方還撥出 12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3,395 萬 4,000 元) 的資金,專門用來照料部分餓到健康受影響的海牛。佛州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長巴雷託 (Rodney Barreto) 表示:「全世界都在關注這項計畫,我們得好好執行才行。」佛州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發言人萊納特 (Tom Reinert) 表示,隨著海牛陷入困境的消息見報,最近有許多民眾積極地表達想幫忙拯救海牛的意願。不過《美聯社》在報導中指出,野生動物專家並不建議人們隨便餵食野生動物,而且在當地,民眾私自跑去餵海牛也會有觸法疑慮。萊納特建議,有心想要幫忙的民眾可以用捐款,或是在看到生病、受傷的海牛時盡快通知當局等方式來表達愛心。然而,像是地球正義等環保組織也指出,大撒菜計畫、收治餓昏頭海牛這些舉動就像「OK 繃」一樣,唯有解決「海草不足」的問題才是治本之道。佛州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發言人萊納特表示,當局已經在積極處理這個問題,至今共投入了 8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2 億 2,636 萬元) 在海草復育計畫上。
109辣妹乍現 日本吹起平成懷舊風
之前日本平成時代 (1989 年至 2019 年) 的一些文化頗富特色,像是女孩流行塗個大黑臉、穿著泡泡襪,今年是令和四年,但記者去年 9 月在東京澀谷卻看到一群人做此打扮,心想,日本真的有一股「平成懷舊」熱嗎?現今的日本有許多類似「Black Diamond」這樣的辣妹團體。在平成時代,日本有所謂的「大正 (1912-1926) 懷舊」、「昭和 (1926-1989) 懷舊」的語詞,而去年 (令和三年) 春天就有日媒報導出現「平成懷舊」一詞,這是指懷念平成時代的一種文化風潮,尤其是 1989 年 (平成元年) 到 1990 年代中期的生活文化再度受到注目。炒熱「平成懷舊」的是所謂的千禧世代 (生於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中期) 及對平成初期的文化不熟悉的 Z 世代 (生於 1990 年代後半到 2010 年代前期)。千禧世代的人看到平成流行的物品會覺得「好懷念喔」,Z 世代則是覺得很新鮮。《日經趨勢》這本雜誌每年年底都會推出當年暢銷商品 (事物) 排行榜及預測新的一年暢銷商品,2021 年 12 月這一期的當年暢銷商品排行榜當中,「昭和及平成懷舊熱」排第四名。譬如,位於埼玉縣所澤市的西武園遊樂園,為了打造令人有幸福感的世界,重新設計裝潢,2021 年新設了以 1960 年代街景「夕日之丘商店街」為主的設施,不僅建築物,還有紙偶屋、蔬果叫賣區等,充滿復古風,結果進場遊客人數是重新裝潢前 (2019 年) 的 13 倍。2 此外,以玻璃商品著名的石塚硝子公司的品牌 ADERIA (亞得里亞) 於 1965 至 1985 年銷售的圖案玻璃杯在 2018 年 11 月推出復刻版商品後,累計銷售 57 萬個,其中逾半數是 2021 年售出的。《日經趨勢》的報導分析,近年來對於昭和或平成懷舊熱感興趣的 Z 世代等年輕人,很擅長用智慧型手機拍攝復古風的產品,然後再將照片加工成類似用底片相機拍攝的照片,認為復古就是流行,就是「卡娃依」(可愛)。這些年輕人的父母親正是對日本景氣大好的泡沫經濟時代 (1980 年代後期至 1990 年代初期) 的文化很習慣或有所憧憬的一代,父母親覺得懷念的事物,孩子以另一種觀念看待。現下的社會裡,智慧型手機能解決很多事,Z 世代反而對於要耗工夫的事感到新奇。譬如,底片相機、要自己去調唱盤針的黑膠唱盤機等,在數位化時代反而吸引年輕人購買、消費。說到平成時代,除了喜歡拍大頭貼、穿泡泡襪的女孩,以及 1990 年代後半至 2000 年初期東京澀谷和池袋一帶金髮黑臉的裝扮 (台灣俗稱 109 辣妹) 令人印象深刻外,1996 年 (平成八年) 上市的掌上電子寵物塔麻可吉 (Tamagotchi) 堪稱平成時代具代表性的商品。這種雞蛋型機器可以飼養名為塔麻可吉的虛擬角色,當年掀起一股養電子寵物的熱潮,第一代塔麻可吉就銷售了 4,000 萬個。塔麻可吉目前已進化,業者去年 11 月推出塔麻可吉上市 25 週年的快閃店活動,推出系列商品,包括首度推出手錶造型的 Tamagotchi Smart 商品,液晶畫面是觸控面板,搭載著麥克風感測器可對塔麻可吉說話,業者找來人氣偶像女團「NiziU」代言。此外,業者還與遊戲《刀劍亂舞 - ONLINE-》合作推出新商品。此外,富士軟片公司 1998 年 (平成 10 年) 推出的拍立得相機也是平成時代的暢銷商品。去年年底,富士軟片推出外型復古的全新相機「instax mini Evo」, 具有 100 種拍攝效果,集拍立得與數位相機於一身。「平成懷舊」一詞是由平成文化研究家山下 Mero 提倡的。1981 年生於廣島縣的他原本是上班族,後來因為喜愛上收集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中期日本觀光景點的雜貨、伴手禮,並命名為「夢幻圖案伴手禮」, 下很多工夫調查,且希望加以保存。山下至今走訪過的伴手禮店鋪逾 4,000 家,所擁有的夢幻圖案伴手禮逾 1 萬 7,000 種,還出版書籍介紹。夢幻圖案伴手禮的特徵是用上顯得可愛的配色,把日語以羅馬字拼音標示,甚至用動物擬人化等。他也收集很多 1980 至 1990 年的偶像 CD、卡式錄音帶、文具等。他認為,「昭和懷舊」一詞很多人認同,因為昭和時代有像電影《ALWAYS 幸福的三丁目》那種日本在二戰後高度成長期的厚實文化印象,而在 1980 年代至 1990 年大量生產及大量消費的平成時代,作為文化的價值還不太被認同。分析原因,可能是網路開始普及的平成時代,「流行」因不同的世代、興趣細分化,比較難找出具代表性的「平成物」。不過,去年春天以來,陸續有日媒探討平成懷舊熱這個話題,就連夢幻圖案伴手禮商品,這種已很少在商店看到的商品也被討論。有關平成懷舊熱的說法,網路上有些人認為如果平成時代的事物現在就被人拿來當成懷舊對象的話,那麼昭和時代豈不已成化石?有網友說:「請把懷舊一詞還給昭和!」
NFT醜聞連環爆,用戶資產被盜、假貨氾濫!各大平台下一步怎麼走?
近日就傳出大規模 NFT 盜竊的事件,駭客利用釣魚式網路攻擊的手段,從 32 位用戶手中竊走 254 個 NFT, 總價值據最大 NFT 交易平台 OpenSea 估計,達到 170 萬美元 (約新台幣 4,700 萬元) 以上,其中甚至包括該領域非常有名的無聊猿 NFT。區塊鏈媒體《Coindesk》指出,最初是「OpenSea 智慧合約存在漏洞」的消息在社群媒體上傳開,使得 OpenSea 趕緊介入調查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最終他們在聲明中指出,這是一起釣魚網路攻擊。這次攻擊利用了 Wyvern 協議中的特性,這是一種數位資產交易的交換協議,OpenSea 也是利用該協議進行交易。OpenSea 執行長戴文。芬瑟 (Devin Finzer) 在推特上解釋,受害者相當於簽署了一份大部分留白的合約,而駭客則再填上自己的合約,能不花費一毛錢轉移 NFT 的所有權。外媒《The Verge》形容,這如同受害者簽署了一張空白支票,讓有心人士填上自己想要的數字,奪走他們的財產。不過 OpenSea 對外澄清,這次攻擊並非來自平台內部,而是受害者可能在接觸外部網站、陌生電子郵件時遭到釣魚。令人費解的是,諷刺 Web 3 發展的觀察網站《Web3 is going just great》提到,有一名受害者莫名收到被駭客盜走的一部分 NFT, 以及 50 枚以太幣 (約相當於 13 萬美元), 但其餘犯罪所得超過 1,000 枚以太幣就又被轉入其他的錢包。這並非 NFT 領域首次出現盜竊案,今年 1 月美國 Ross+Kramer 畫廊老闆陶德。克萊默 (Todd Kramer) 就被駭客騙走價值 220 萬美元的 15 個 NFT, 最終是 OpenSea 主動凍結了無聊猿等 NFT 的交易,才幫他找回珍貴 NFT。至於這次是否會按照上次作法收場,或許有待 OpenSea 官方進一步的公告。但駭客的覬覦絕不是 NFT 領域唯一的風險,另一個更為普遍的問題是假貨猖獗。任何人都能隨意製作 NFT 放上交易網站出售,但誰能確保上傳的作品是自己的著作,或者得到作者的授權?曾在去年 3 月,出售推特創辦人傑克。多西 (Jack Dorsey) 第一條推文的交易平台 Cent, 就在上週傳出已經暫停了 NFT 交易。他們遇上的問題包括,有人在未經許可下出售其他 NFT 的副本,還是有人將他人作品製作成自己的 NFT 等等。Cent 執行長兼創辦人卡麥隆。赫賈茲 (Cameron Hejazi) 透露,這些問題非常嚴重,而且難以根絕,一本萬利的情況下,人們會不斷製作這些假貨上架販售,「這種狀況不斷發生,即使我們封鎖違規帳戶,但就像打地鼠一樣,封鎖一個就會冒出更多個出來。」Cent 已經不是主流的 NFT 平台,赫賈茲認為這個問題普遍存在於各大平台上。例如 OpenSea 先前就坦承,利用免費工具打造的 NFT 當中,高達 80% 以上都是仿冒品或有侵權問題,雖然打算限制免費用戶可建立的 NFT 數量,卻遭到用戶反對而罷休。目前 OpenSea 也還沒提出替代方案,僅聲稱會利用多種辦法阻止有心人士,並繼續支持創作者,現在又遇上 NFT 竊盜的問題。而 Cent 很乾脆,坦承將暫時引入中心化的控管機構,希望能在去中心化解決方案問世前保護創作者的權益。NFT 的興起吸引眾多民眾及企業湧入,但規範與環境都還跟不上這塊走在科技最尖端的領域,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問題一一浮現,人們該如何保障自身權益、避免受到傷害,也是嘗試新技術前必須預習的課題。
Google:亞太新創加速器,今年擴展到印度、韓國、日本、東南亞!
Google 今天宣佈,今年將把亞太新創加速器計畫擴展到印度、韓國、日本、東南亞,協助這些市場的新創企業可以獲得 Google 第一手的協助和專業建議!去年 Google 在台灣啟動「Google 孵創計畫」, 與國發會、 AppWorks 以及及台大創創中心協助台灣新創公司,而這次則會為印度、韓國、日本、東南亞的新創公司推出 Google for Startups Aaccelerator 計畫幫助當地新創,各地的詳細進行方式將會因地制宜,例如像在印尼就會推出「新創企業學院計畫」, 幫助印尼新創企業能夠汲取業務營運、領導管理和產品開發等各方面的知識。Google for Startups 亞太區總監 Mike Kim 介紹,目前 Google 特別注意人工智慧、去中心化金融、金融科技與電商、醫療科技以及資源永續等五個領域新興科技。在人工智慧領域,Mike Kim 表示 2016 至 2020 年期間,人工智慧相關投資、投入人力都在快速成長;而且隨著 Metaverse 概念走紅,也有越來越多的 AI 技術被用來開發 Metaverse 的的功能與產品。其中全球 30 億遊戲玩家中,有超過 55% 的玩家居住在亞洲地區,也讓 Metaverse 的相關發展對亞洲消費者而言有著巨大吸引力。而在跟區塊鏈相關的去中心化金融方面,Mike Kim 表示東南亞存在巨大不具備銀行帳戶的人口,而由區塊鏈打造的去中心化金融服務,可以用更快、更好的方式這些人的金融需求。同時也因為手機持有比例偏高,東南亞也正在成為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的巨大溫床,並有許多國家提供了金融沙盒的環境讓金融科技新創嘗試。在醫療科技部分,Mike Kim 指出日本、韓國的老年人口比例呈現指數級成長,急需新一代科技以及行動化程式來提供新的醫療服務;而在印度,則是有不少新創正在從事跟保險相關的醫療科技服務,幫助農村、偏遠地區的老年人可以妥善享有醫療資源。最後則是資源永續環節,Mike Kim 表示亞太實際上是全球最容易受到氣候變遷、暖化影響的地區之一,也讓不少新創希望透過科技與新的商業模式發展永續經濟,使用雲端運算、大數據與人工智慧來優化環境、交通、追踪極端天氣災害等等。Google 表示,截至 2021 年 4 月,亞太區獨角獸企業已逼近 200 家,僅次於美國的 290 家,已超越歐洲 69 家,多間居於領導地位的新創企業,實際上已具備世界級的影響力。
人生跑馬燈是真的 科學家首次檢測到人類瀕死前的大腦
許多電影與書籍都有此一說:人在瀕死前,會看見一道白光,接著眼前會浮現「人生跑馬燈」, 種種回憶頓時湧現...... 一直以來,科學家用盡科學方法想探究人類死亡的奧秘,終於在最近,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一名病患死亡前夕的大腦活動,有望解開「人生跑馬燈」這個懸而未決的謎團。本周二 (22), 美國科學家在期刊《老化神經科學前線》(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發布了一份研究,指出人在彌留之際的腦波,與平時做夢、回憶以及冥想時的腦波活動非常接近。科學家相信,這個結果或許能支持流傳已久的「人生跑馬燈」的說法。比較特別的是,這筆腦波紀錄其實是科學家意外得到的。先前,一名 87 歲的癲癇病患在失足跌倒後被送入愛沙尼亞 (Estonia) 的醫院急救。手術期間,這名患者的癲癇不斷發作,塔爾圖大學 (University of Tartu) 的醫師文森特 (Raul Vicente) 只好替病患做腦波圖 (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 檢查,以即時掌握病況。不幸的是,沒過多久,這名病患就因心臟病發過世了。「這個意外讓我們觀測到患者死亡前後約 15 分鐘大腦活動的狀況,」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的神經外科醫生澤馬爾 (Dr Ajmal Zemmar) 說道:「尤其是患者心臟停止跳動前後約 30 秒,他的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澤馬爾表示,他們發現患者的大腦在死亡前後 30 秒,出現明顯的 gamma 腦波波段,而且還遠比其他波段來得明顯。人類大腦的腦波依頻率不同,可以分為 alpha 波、beta 波、gamma 波等數種,每種波具有不同含意及特性,其中 gamma 波被認為與大腦的認知工作有關,當一個人專注在一件事情,或是在他做夢、回憶跟冥想的時候,大腦就會產生 gamma 波。「人在回憶的時候大腦會出現,」澤馬爾解釋:「(從研究結果來看,) 大腦很可能會在個體快要斷氣時,開始回憶一生中的重要時刻,跟人們描述的瀕死體驗過程十分相似。」澤馬爾認為這個發現具有重大意義,「這個結果挑戰了我們對死亡的理解,也帶來更多的思考,例如人死後器官捐贈的時間點,到底該訂在什麼時候」。但科學家還不敢就此斷言,「人生跑馬燈」是每個人瀕死前都會出現的狀況,畢竟這個病患的情況相當特殊,他受過傷且有癲癇病史。再者,這也只是科學家們觀察到的第一個案例,他們希望未來還有更多類似的案例能夠參考。不過在過去,科學家曾有過多次觀測實驗室老鼠瀕死前大腦活動的經驗,當時老鼠的大腦也都出現了和本次人類大腦極為相似的腦波變化。科學家以此推斷,大腦控制的範圍超乎我們的想像,連死亡也包含在內,而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何人和老鼠的大腦在死亡前夕的腦波活動如此相似。不過這次的研究,也讓澤馬爾對死亡有另一番體悟,「作為神經外科醫師,我確實常常碰到悲傷的時刻,需要和家屬傳達患者已經死亡的訊息。但這個研究告訴我們,雖然深愛的家人已經離開人世了,他們的大腦卻正讓他們回憶著過往人生最美好的時刻。」
氣氣氣氣氣!俄烏開戰 歐洲天然氣供應鏈風雲變色
今天 (24), 俄羅斯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正式宣布在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首都基輔 (Kyiv) 也陸續傳出爆炸聲響。這幾個月以來俄烏之間動盪不安的局勢,導致許多國家擔心能源危機也將跟著戰事一觸即發。今天宣戰的俄羅斯是全球的能源供應大國,坐擁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是歐洲地區相當重要的能源供應者,提供了歐洲數百萬個家庭的民生用電。不管是俄羅斯主動斷源,或是由其他國家進行經濟制裁,都會對能源供應產生極大的影響。歐洲獨立智庫布魯蓋爾 (Bruegel) 在 2021 年提供的數據顯示,歐盟國家有 38% 的能源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除了部分國家 (例如波蘭和立陶宛) 之外,大部分國家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正在與日俱增。其中德國可說是俄羅斯天然氣的 VIP 客戶,幾十年來,德國一直穩定地向俄羅斯購買天然氣。根據德國政府的數據,去年德國消耗的能源有 27% 是靠俄羅斯天然氣提供;從進口量來看,去年德國也有超過 2/3 的天然氣是自俄羅斯進口。俄羅斯甚至還跟德國這位 VIP 客戶建立了一條直通兩國的天然氣管線──「北溪 2 號」(Nord Stream 2), 以滿足德國及廣大歐洲市場的需求。北溪 2 號總長 1,230 公里,耗資 11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3,081 億) 建造。這條穿越波羅的海 (Baltic Sea) 的海底天然氣管線連接了俄羅斯的海岸和德國北部,預計能為兩國帶來更有效率的天然氣運輸。北溪 2 號已經在去年底完工,並預計在今年 9 月啟用。在前任德國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 下台前,德國政府便已經通過了對北溪 2 號的認證,接下來的批准將會交給監管機構執行。但許多人不樂見這條管線的通行。從 2015 年計畫曝光以來,北溪 2 號的建造持續受到美國、英國、歐盟國家及烏克蘭的反對,他們認為北溪 2 號開通後,將會加深德國和歐洲地區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還會讓俄羅斯不再忌憚於入侵烏克蘭,因為有了北溪 2 號,俄羅斯天然氣就不再非得靠著途經烏克蘭境內的天然氣管線送往歐洲,未來也有望省下每年必須付給烏克蘭的大筆天然氣管線過路費。不斷被各國施壓、但又需要天然氣資源的德國傷透了腦筋,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狀況。在俄烏衝突發生的這幾個月以來,德國對於是否要暫停北溪 2 號的批准工作始終保持曖昧的態度。然而,在 2 月 21 日,普丁宣布承認烏克蘭東部的頓內次克 (Donetsk)、盧甘斯克 (Luhansk) 這兩個親俄省分獨立,並派俄軍進駐當地。這項舉動立刻引起許多西方國家的強烈譴責,紛紛祭出了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一直搖擺不定的德國,終於藉由這次的機會加入了經濟制裁的行列。總理蕭茲 (Olaf Scholz) 就在隔日 (22) 宣布終止北溪 2 號的批准程序,這項舉動被西方國家視為對俄羅斯最強而有力的反制手段之一。但這下問題來了──沒了俄羅斯的天然氣之後,大家該怎麼辦?「我們可是天然氣超級大國,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把天然氣挖出來,然後送到市場上。」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 前主席查特吉 (Neil Chatterjee) 在周二 (22) 接受了 CNN 的採訪,展現了對美國能源的滿滿自信。查特吉可不是信口開河,因為在去年,美國已經成了全球天然氣產量最多的國家,液化天然氣 (LNG) 出口量也高居全球之冠。此外,-162°C 的低溫可以將天然氣的氣體轉化為液體形式保存,因此美國有機會透過船運的方式向世界各地提供天然氣資源。除了親自出手,美國也要求其他國家向可能有能源危機的歐洲伸出援手,其中響應號召的國家之一就是日本。日本在 2 月便承諾,在確保國內供電無虞之後,便會將剩餘的天然氣資源移轉至歐洲地區。美國接洽的國家還有天然氣生產大國卡達,但卡達坦言,遠水救不了近火,沒有國家能立刻補上俄羅斯的供應缺口,而且各國之間的買賣契約都簽好了,所以卡達也很難直接救濟歐洲。卡達表示,他們只能撥出 10-15% 的天然氣產量輸向歐洲。遠在天邊的台灣,其實也在俄羅斯的天然氣顧客名單之中。於是就有人開始擔心,這次俄羅斯的天然氣之亂,是否會影響到重度仰賴能源進口的台灣呢?在台灣進口的能源中,天然氣尤其重要。台灣中油的報告指出,台灣在 2020 年進口的液化天然氣高達 1,775 萬公噸,是全球第 5 大進口國。根據台電的數據,燃氣發電更佔了台灣 2021 年發購電量的 42.5%。好消息是,雖然台灣是俄羅斯的客戶之一,但台灣也同時與其他 13 個出口國簽訂了採購契約,利用分散氣源的方式穩定了天然氣的供應。中油在接受《中央社》採訪時指出,台灣已經購買了到 3 月為止的天然氣,目前供應無虞,未來也會根據政治情勢和市場變化調整進口量。
你有看過這麼胖的熊嗎?美國胖黑熊通緝中
近幾個月,一隻重達 500 磅重 (約 227 公斤) 的黑熊「漢克坦克」(Hank the Tank) 持續在美國加州南太浩湖市 (South Lake Tahoe) 的街上徘徊。加州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Wildlife,CDFW) 於聲明提到,這只熊在七個月內一共破壞了 33 間房子,並強行進入 28 戶人家覓食,因而被網友暱稱為「大胃王熊」。美洲黑熊 (​Ursus americanus) 的平均體重約在 100 到 300 磅 (約 45 至 136 公斤) 不等,但胖熊漢克坦克的體型特別大,毛色深,鼻子短,很容易被人認出來。幸運的是,CDFW 表示現在還沒有任何人類或寵物受傷的事件。CDFW 的官員提拉 (Peter Tira) 說,他們從 2021 年的春天開始,就一直在追蹤黑熊「漢克坦克」。那些私闖民宅的事件,幾乎都發生在 2021 年的夏季和秋季,也就是黑熊們大量進食,為冬眠做準備的時節。提拉指出,在尋找食物的這幾個月中,漢克坦克已經將人類和食物做出了連結,根本不怕生,反而利用牠碩大的身形的體型闖進住宅,絲毫沒將大門或車庫門放在眼裡。「看來找些吃剩的披薩,明顯比到森林裡覓食還要方便。」提拉表示。當地警局已經用了多種威懾熊的手段,像是警笛、發射,或是空槍射擊 (dry-firing)(Tasers), 發出熊討厭的「咔嚓」聲等,但這些方法通通嚇不跑漢克坦克。這讓當地居民相當擔心,因為在去年 10 月,加州才有一名婦女被黑熊咬傷,那隻黑熊闖入了位於太浩湖 (Lake Tahoe) 北部的小屋中,不僅在廚房裡翻翻找找,還把女主人抓得全身上下都是傷口。也因為如此,擔心被「漢克坦克」襲擊的居民早已用電話灌爆警局。為了維護人、熊安全,有幾個選擇正在討論當中,像是將漢克坦克安置到其他地方、交給動保機構照顧,最壞的打算就是將牠安樂死。致力於保育熊的團體「熊聯盟」(BEAR League) 對安樂死的選項感到擔憂,他們認為除了安樂死,還有其他選擇。後來熊聯盟聯繫了州外的野生動物保護區,該保護區表示非常願意給這隻黑熊一個新家,至於熊聯盟這邊也很願意支付所有轉移費用。CDFW 表示,重新安置動物的要求很高,還會對動物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不過提拉說:「將動物安樂死是我們最後的選擇。」如果 CDFW 真的「逮捕」到這隻熊,他們會再評估轉移到州外設施的可能性。目前「漢克坦克」的行蹤不明,但前幾天,牠又被目擊到在南太浩湖市逛大街。CDFW 呼籲當地居民保持警惕,小心儲存糧食和處理廚餘,因為黑熊就是聞到食物的味道,才去襲擊民宅的。當地警局建議,居民可以付費申請一種露營者用來保護食物的上鎖容器「熊箱」(Bear box), 將食物鎖起來,降低熊襲的風險。
《安格爾的小提琴》將登拍賣場 黑白照片有望成史上第一貴
曼。雷 (Man Ray) 是美國史上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家之一,也是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領頭羊。他的作品在生前不被賞識,反而是死後身價才水漲船高。除了攝影外,他也涉獵了繪畫、電影、雕刻等藝術領域。攝於 1924 年的《安格爾的小提琴》是曼。雷的視覺雙關語作品,將蒙帕納斯描述成他的「愛好」。曼。雷的人生有大半都在巴黎度過,《安格爾的小提琴》(Le Violon d'Ingres) 創作過程也深受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畫家安格爾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的啟發 —— 安格爾除了畫得一手好畫,他對小提琴的熱愛也是有目共睹,甚至衍生出法語俗諺「安格爾的小提琴」(Violon d'Ingres), 用以代表人們的興趣愛好。在這幅黑白照片中,曼・雷在模特兒蒙帕納斯 (Kiki de Montparnasse) 的背後加上音孔的圖案,將她的背部變成一把人體小提琴,並將作品命名為《安格爾的小提琴》, 藉此雙關蒙帕納斯是他的心頭所好。在曼。雷的藝術生涯當中,他深深著迷於這種「物化人體」的創作手法。預計要拍賣的《安格爾的小提琴》原由藝術收藏家雅各布夫婦 (Rosalind Gersten Jacobs and Melvin Jacobs) 收藏,根據佳士得 (Christie) 拍賣行的說法,這對來自紐約的夫婦早在 1962 年,就從曼。雷那裡接手了這件作品。這次的拍賣除了《安格爾的小提琴》外,雅各布夫婦的女兒也會將父母在世時所累積的藝術品、照片、珠寶等收藏一併售出。這系列的每件作品「背後都有著他們獨特的故事」, 雅各布夫婦的女兒稱:「這些收藏反映了我父母生活中的快樂精神。」佳士得拍賣行國際攝影部門主管希姆斯 (Darius Himes) 形容,《安格爾的小提琴》是「20 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又說道:「這張迷人的照片,是透過特殊的人工沖洗方式,在暗房創作出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百年來,它靠著獨特的魅力,用浪漫、神秘又俏皮的特色擄獲人心,這是在攝影市場上前所未見的。」佳士得拍賣行在去年也曾賣出創下紀錄的數位藝術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除了有望創下紀錄的攝影作品《安格爾的小提琴》外,細數佳士得拍賣行近年轟動全球的拍賣品,就不得不提到在去年 3 月 11 日,以 6,9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9 億 2,360 萬元) 拍出的數位藝術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這件持續拍攝 13 年的作品會賣得如此高價,BBC 分析,除了作品本身的價值,也與近年的 NFT 熱潮有關,而受惠於這檔成功的拍賣,Beeple 也成功躋身「最有價值的三名在世藝術家之一」。目前在拍賣會上售出的最高價照片,是由德國攝影師古爾斯基 (Andreas Gursky) 拍攝的《萊茵河 2 號》(Rhine II)。這件作品在 2011 年被佳士得以 43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 億 1,989 萬元) 的高價售出,不過部分專家十分看好《安格爾的小提琴》在 5 月的拍賣會中打破《萊茵河 2 號》寫下的紀錄。
改裝車噪音OUT!法國巴黎裝「噪音雷達」取締爆音車
入夜後的花都巴黎,跟台灣十分相似。寧靜的夜晚也常常有駕駛大催油門,將巴黎市民從睡夢中驚醒。上周一 (14), 巴黎市政府決定不再容忍這些駕駛,展開了一項實驗計畫,在巴黎 7 個地區的街燈上,裝設了「噪音雷達」(sound radars), 利用它們感應分貝數超標的車輛,自動拍照、辨識其車牌並加以取締,希望能改善巴黎入夜不寧靜的問題。巴黎副市長勒特在 Twitter 上分享第二台「噪音雷達」的裝設過程,並在貼文中寫道:「為了巴黎市民的安寧,致力消除噪音污染。」巴黎副市長貝利亞 (David Belliard) 希望,經過實驗測試後,能逐步調整「噪音雷達」的感測標準和車牌辨識系統的精準度,並在 2022 年底正式啟用。預計在 2023 年初,巴黎就能依《》(Mobility orientation law on transport), 正式開罰這些製造噪音汙染的車主,特別是駕駛改裝機車、汽車的民眾,還給巴黎市民一個安靜生活的空間。深受噪音困擾的居民比奇 (Raphael Bianchi), 很高興市府終於開始行動,「就算市長不打算裝這些雷達,我們也會去買一個」。比奇表示,他們一家大小住在巴士底廣場 (Place De La Bastille) 附近的公寓,每到晚上,他的 1 歲兒子都會被窗外刺耳的摩托車聲驚醒,全家早就受不了這些可怕的噪音。在巴黎,和比奇一樣受噪音困擾的市民比比皆是,先前政府為了能更了解市區的噪音問題,密集監測過都會區街道的噪音,發現入夜後的巴黎,光是一台改裝過的小型摩托車奔馳的聲響,就能讓 1 萬個市民從睡眠中驚醒過來。衛生部 (Regional Health Agency) 和噪音監控組織 Bruitparif 合作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解決巴黎市區的噪音問題刻不容緩,否則將有害市民的健康,「嚴重時可能會縮短市民們 9 個月的壽命」。根據《路透社》報導,歐洲環境署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的統計數據證實,相較於其他歐洲城市如義大利羅馬、英國倫敦與奧地利的維也納,法國巴黎已經成為歐洲「最吵的城市」, 市民長期暴露在超過的噪音環境中。其實噪音問題在巴黎存在已久,市政府原本就能以《交通發展法》對噪音車開罰,但往往因為必須動用到寶貴的警力,又苦於沒有適合的工具來取締製造噪音的汽機車,這才遲遲無法解決問題。因此市府也期望,「噪音雷達」自動辨識車牌、取締的功能,可以在不增加法國警方工作量的情況下,徹底解決巴黎的噪音。噪音問題不只影響健康,也帶來居住環境的不平等。副市長勒特 (Dan Lert) 強調,政府安裝「噪音雷達」不只是想解決改裝車的噪音問題,也希望藉此讓居民的居住環境更平等。副市長勒特說道:「住在巴黎社會住宅裡的市民們,他們遇到的噪音問題最為嚴重。」
你的食物由我守護!澳洲雪梨歌劇院聘狗狗驅趕海鷗
雖然在海邊生活的人大多應該對海鷗見怪不怪,但對餐飲業者可就不一樣了──海鷗不但熱愛搶奪食物,更會在搶食物的過程中弄壞鍋碗瓢盆,造成業者不小的損失,這些熱衷於掠奪人類食物的海鷗也因此有了「食物小偷」的惡名。在 COVID-19 的影響趨緩之際,澳洲近期逐漸解封,因此雪梨歌劇院 (Sydney Opera House) 周邊的餐廳和酒吧也摩拳擦掌等待觀光客的回流,但等著大家回來的不只有業者,還有貪婪的海鷗。食物大盜海鷗總是搞得在戶外用餐的人們狼狽不已,而為了確保顧客能擁有優質的用餐體驗而不被海鷗打擾,雪梨歌劇院決定派出秘密武器──巡邏犬。這些認真工作的狗狗會在餐廳周遭巡邏,一見到有海鷗聚集,牠們就會立刻飛奔而去,趕走這些對食物意圖不軌的不速之客。BBC 的影片記錄了巡邏犬齊格 (Ziggy) 追逐海鷗的工作日常。餐廳「歌劇院廚房」(Opera Kitchen) 的總經理麥克弗森 (Sammy McPherson) 表示,自從 2018 年第一次雇用巡邏犬以來,海鷗空襲事件的頻率大幅降低了 80-85%。「聘用巡邏犬可說是改變了這一帶餐飲業的遊戲規則,」麥克弗森向《路透社》表示,「我們不用再耗費心力驅趕海鷗,也不用苦於重新準備餐點、收拾破碎的杯盤。這真的太棒了」。提供巡邏犬服務的公司「瘋狗和英國人」(Mad Dogs & Englishmen, 暫譯) 在雪梨歌劇院周圍安排了 12 隻左右的巡邏犬進行排班,確保每天都有巡邏犬能守護民眾食物的安全。員工舒伯特 (Carla Shoobert) 說明,公司會聘用天性喜歡追逐海鷗的狗作為巡邏犬,例如澳洲卡爾比犬和邊境牧羊犬。而且狗狗非常聰明,牠們只會專注於驅趕海鷗,不會去打擾其他鳥類,例如鴿子。「剛開工的第一個小時,人們總是會困惑地看著你,試圖搞懂你在幹嘛,」舒伯特表示,「然後你去休息個五分鐘,人們就會了解『喔,原來他在做這個』, 因為海鷗又回來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樂見狗狗在海邊驅逐海鷗。瘋狗和英國人的員工韋伯 (James Webb) 曾經表示,他們和雪梨歌劇院簽訂了兩年的契約,總金額約為 37 萬澳幣 (折台幣約 760 萬元)。澳洲的塞科德 (Walt Secord) 就因此批評花錢在巡邏犬身上這件事「很可笑」, 甚至表示「我的狗會免費做這件事」。「在經濟困難的時刻,政府很難拿出 40 萬澳幣 (折台幣約 805 萬元) 的經費來趕海鷗。這是奢侈的支出。」塞科德大力抨擊。針對花費的質疑,雪梨歌劇院在聲明中回應,表示歌劇院一年聘請巡邏犬的預算約為 6 萬 5,000 澳幣 (折台幣約 131 萬元), 而納稅人並不用支付其中任何一毛錢,這些費用將由歌劇院、歌劇院酒吧 (Opera Bar)、歌劇院廚房共同承擔。聲明中也提到,巡邏犬的服務大幅改善了觀光客的旅遊體驗,也降低了退款頻率、食物浪費、人事支出。巡邏犬奇拉 (Kira) 相當盡忠職守。絕大部分的觀光客都對巡邏犬讚不絕口,也有人認為可愛的巡邏犬讓用餐氣氛變得更加愉快了。一位觀光客認為,狗狗做這樣的工作相當罕見,「我從沒看過被訓練來追海鷗的狗。這很棒,我覺得超讚」。另一位觀光客向澳洲廣播公司 (ABC News) 表示,他上次和母親一起到歌劇院廚房用餐時,遭受了海鷗的攻擊而不得不離開,「現在至少有狗狗在這,所以大家就可以盡情享用食物了」。「我們再也不必匆忙遮蓋食物,也不用因為趕海鷗而氣到跺腳。我們可以好好享受在歌劇院酒吧度過的時光。」雪梨居民薩科霍許 (Banita Sarkhosh) 表示。
iPhone用膩了?試試環保手機Fairphone吧!
每年,全世界會產生大約 20 億噸的垃圾,但這其實只統計了那些直接由消費者產生的垃圾,僅占總垃圾量的 2% 到 3%。為了將我們所購買的東西送到手上,在資源開採、製造、運輸和電力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隱形垃圾」是難以計算的多。其中,3C 產品又是隱形垃圾的重要來源之一。舉例來說:一台智慧型手機可能需要由多達 62 種不同的金屬組成,金、銀、鈀這些金屬主要是在亞洲、非洲和澳大利亞開採,運輸過程中產生的隱形垃圾也不是一般的多。瑞典廢物管理和回收協會 (Waste management and Recycling association Avfall Sverige) 的研究指出,在生產的過程當中,一台智慧型手機會製造 86 公斤的隱形垃圾,一台 3 公斤重的筆記型電腦則會生產 1200 公斤,遠超於其他產品。於去年 9 月上市的 Fairphone4, 號稱是「最容易維修的 5G 手機」。幸好,荷蘭科技公司「公平手機」(Fairphone) 留意到了這個問題,並推出了與公司同名的手機 Fairphone, 企圖扭轉生產 3C 產品就會製造大量隱形垃圾的情形。Fairphone 成立的初衷一來是為環保,二來則是為了開發一台使用 (Non-Conflict Minerals)、以公平條件對待供應鏈勞工的手機,同時盡可能延長手機壽命,讓消費者只要買一台手機,就可以用很久。「公平手機」遵循的四大原則:從非衝突的礦區 (Non-conflict mining areas) 採購原料,製造可回收、持久和可維修的產品。其中,「可維修」這點尤其重要,開發團隊當初在設計 Fairphone 時,就特意使用設計,讓消費者可以輕鬆自行更換螢幕、電池、鏡頭等零件,部分型號像是 Fairphone 2, 人們甚至只需花不到 2 分鐘就能輕鬆拆卸。「公平手機」的共同創辦人巴列斯特 (Miquel Ballester) 表示:「透過製造容易修理的手機,就能延長它們的工作壽命,從而產生更少的垃圾,並對環境造成積極影響。」他又說道:「我們知道,每將一台手機的使用壽命延長至少兩年,就可以減少 30%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到目前為止,這家荷蘭公司的 Fairphone 已經售出了 40 萬台,在當前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上僅佔非常微小的一塊,只是個冷門產品,在大部分的實體門市都找不到,只能上網買。然而,就是這支冷門手機在業內掀起巨大的波瀾,尤其在德國,它已經獲得了大量的支持者。德國向「公平手機」頒發了許多認證和獎項,2016 年更頒發了德國環境獎 (German Environmental Award)—— 每年歐洲最受矚目的環保獎項 —— 給 Fairphone。巴列斯特認為,這種來自政府的讚譽才是 Fairphone 在德國受歡迎的原因,加上德國人較不容易受品牌光環的影響,許多人都樂意給小眾品牌一次機會。另外,德國人的購買力也不是蓋的,他們很樂意為宣揚公平的產品掏出錢包,鈔票下架產品。雖然 Apple 也推出「自助維修」, 讓客戶能夠用 Apple 的零件和工具維修手機,但「公平手機」認為:「蘋果的自助維修只會讓『具有維修電子設備知識和經驗技術人員』獲益,一般民眾還是不知道怎麼修。」
禁言的戰爭:烏克蘭網路搖搖欲墜,幕僚建議拜登進行網路攻擊
隨著衝突越演越烈,俄國越來越有可能直接攻擊烏克蘭的網路基礎設施,24 日俄羅斯才涉嫌使用分散式網路攻擊烏克蘭的政府網站,但在大軍壓境之下,俄羅斯將更容易直接打擊烏克蘭的網路與電力基礎設施,而這將會直接斷絕烏克蘭對外的快速聯絡管道、並藉此讓烏克蘭人對外的發聲管道全面沉默──而且烏克蘭人很可能沒辦法接收到來自於他們政府的訊息。Cloudflare 的執行長在 Twitter 上表示,2 月 24 日烏克蘭首都基弗的網路流量下降了百分之 60。 包括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在內,至今人為逃出的居民都在遭受停電或斷網的對待,即使烏克蘭的網路供應商在官方 Instagram 頻道中不斷更新修復訊息,許多居民仍然無法連上網路。Cloudflare 的發言人說,他們公司的流量監控顯示,烏克蘭的網路服務仍然在運行中,但是來自第二代大城哈克夫的網路連結並不穩定。目前整體來說,烏克蘭平均的網路流量約在平常的 80% 左右,只有哈爾科夫的流量比正常水準低了 50%。根據烏克蘭媒體報導,俄羅斯軍隊已經對烏克蘭各地的戰略目標進行多次空中與地面的攻擊,其中包括軍事指揮中心和交通樞紐,但烏克蘭媒體尚未有任何針對電信服務的集中攻擊的報導。一名烏克蘭的網友在 Twitter 分享了俄軍對民宅發動攻擊的影片。網路中斷是每場戰爭都一定會經歷的事情,但在現代的戰爭中,網路設施被關閉或是攻擊,通常都代表更可怕的事情正在發生。沙烏地阿拉伯曾經空襲葉門的電信基礎設施,藉此成功控制訊息的傳播且更容易達成戰略目標,同時網路的關閉時人權記者難以獲得這些地區的重要消息,由死當地的人難以獲得更進一步能保障他們安全的消息。如果烏克蘭的網路設施中斷了,毫無疑問的受益者是俄羅斯。以過往的發生過的戰爭經驗來看,如果在戰爭地區的網路中斷,通常代表侵犯人權的風險會大幅度提高。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新聞報導:有些人在決策會議中,建議美國總統拜登提升網路攻擊戰等級:包括破壞俄羅斯的網路設施、關閉電力或竄改鐵路系統等會影響俄羅斯軍隊的能力。消息來源沒有提到拜登對這些建議的反應,據說與會的美國官員對這些作法存在分歧,一些人認為這些做法可以遏止不斷加深的危機;但也有另一方官員說,這可能導致美國本土被襲擊的風險增加。官員們也在會議中討論進行這類襲擊的法律依據,以及是否應該要將這些行為歸類為戰爭行為。但很明顯的是,如果美國真的使用網路全面攻擊俄羅斯,他們將不可能承認是他們幹的──不然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戰爭問題。白宮新聞祕書聲稱:「這個消息與新聞並不符合事實,在會議中並沒有以任何形式討論這類的話題。」
《創造安娜》後記 德國假名媛安娜索羅金現在在幹嘛?
Netflix 近期推出了迷你影集《創造安娜》(Inventing Anna), 用短短 9 集的時間,闡述安娜索羅金 (Anna Sorokin) 化身為德國假名媛安娜德薇 (Anna Delvey), 行騙紐約上流社交圈與華爾街菁英的故事。如今,她的罪行在被 Netflix 翻拍後已經登上 Netflix 的熱門排行榜。不過隨著影集畫下句點,人人都十分好奇,這位假名媛現在人在哪裡?她又在做什麼事呢?Netflix 近期播映的全新影集《創造安娜》, 讓安娜索羅金的故事,再次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安娜索羅金以充滿信心的話術,和虛構的德國千金身分,把紐約上流圈與華爾街菁英騙得團團轉。平時她流連高級飯店,出入以名車、噴射飛機代步,此外,還以私人藝術俱樂部名義,向銀行借貸巨額的資金。2017 年她因為積欠高昂旅費和銀行貸款,事跡敗露被逮;2019 年她出庭接受審判,以多項重大竊盜罪 (grand larceny) 定罪,確定判處 12 年有期徒刑。入獄服刑期間,安娜索羅金可一刻也沒閒著,她忙著應付各個新聞媒體的邀約,其中也包含了正在籌拍《創造安娜》的 Netflix, 為此 Netflix 還特地支付 32 萬美元 (折台幣約 890 萬元) 的顧問費給安娜索羅金,劇組還曾多次到監獄探訪她。探訪的對象中,當然也包括了在影集裡飾演她的美國女明星茱莉婭。加納 (Julia Garner)。為了做足角色功課,加納曾多次和製作人專程到獄中看望她。加納接受女性雜誌《美麗佳人》(Marie Claire) 的訪談時,提到了那段奇特的會面經驗:「一開始我被安娜嚇到,她劈頭就問『你打算怎麼演我?妳馬上表演給我看』。」加納記得她當下硬著頭皮模仿安娜說話的口音,而安娜索羅金聽完以後,只朝她爆出一陣大笑,結束這一回合。假釋後的安娜索羅金,重新拿回她的 Instagram 帳號,並在上面分享她的近況。在影集播出至今 (23), 她的 Instagram 帳號追蹤人數已經來到 56 萬。服刑 5 年後,安娜索羅金因服刑期間行為良好,2021 年 2 月便獲得假釋。提前出獄的她,又重拾住高級飯店的習慣,另聘請貼身攝影師替她拍照,發布在她原先使用的 Instagram 帳號上。根據 BBC 的專訪,她透露出獄後計畫要出書、發行她自己的 NFT (non-fungible tokens) 項目,還打算做一些監獄改革的工作。原本外界還猜測 Netflix 當初支付給安娜的那一大筆錢,應該能讓出獄的安娜過上好日子,但事實上,這筆意外之財並沒有全部進入安娜的口袋。紐約州動用「山姆之子」條款 (Son of Sam law)—— 也就是避免美國罪犯宣揚犯罪事蹟並從中獲益的條款 —— 直接將那筆錢凍結,並強制將這些收入用以償還她積欠銀行的債務、賠償被她欺騙的受害者們。禍不單行的是,安娜不僅顧問費沒能落袋為安,連好不容易得來的自由時光,都迅速離她而去。獲得假釋後 6 周,安娜又被美國移民暨海關執法局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ICE) 逮捕,這次不是她騙了誰,而是因為她在美國的簽證逾期。安娜目前持續被關押在紐約上州 (Upstate New York) 的橘郡 (Orange County) 監獄,未來可能會被遣返至德國,最近她正積極透過申訴希望續留美國,好做些她口中的「新事業」。在橘郡監獄期間,安娜索羅金又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的專訪,在電話中與記者相談甚歡,不過內容多半是抱怨紐約州與美國移民暨海關執法局對她蠻不講理的扣留。不只如此,安娜索羅金還自己投書到《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 抗議,聲稱 ICE 僅因「簽證逾期」就逮捕她,並將她關押於橘郡的監獄裡。投書中,安娜還自曝曾染上 COVID-19, 並指控獄方沒有讓她接受適當的醫療處置。不管在哪個訪談中,安娜索羅金都提到她對 Netflix 的改編沒有太大興趣,她更希望由她親自出馬,向大眾分享她的故事,「我不是在鼓勵大家犯罪,也不想美化這一切,我只是想讓大家明白,我如何在這樣的處境中盡力而為,而這就是我想傳遞的故事」。
哥倫比亞墮胎除罪化!綠色浪潮持續席捲拉丁美洲
周一 (21), 哥倫比亞 9 名憲法法院法官以 5 票贊同、4 票反對,成功通過懷孕 24 周內的墮胎除罪化。這意味著,當婦女們向醫療人員尋求墮胎手術時,不必再擔心會被起訴的可能了。在投票後的採訪中,支持墮胎除罪化的法官羅哈斯 - 里奧斯 (Alberto Rojas Ríos) 把這次的進展稱作「婦女為永恆自由鬥爭的象徵」, 是哥倫比亞婦女踏出「」的一大步。繼烏拉圭、古巴、圭亞那、墨西哥和阿根廷之後,哥倫比亞成為拉丁美洲第五個鬆綁墮胎法規的國家。這也代表,中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四個國家當中,已經有三個放寬了對墮胎的限制。「我們敬佩憲法法院承認女性不是二等公民的政治勇氣。」國際人權律師兼婦女平等中心 (Women's Equality Center) 執行長阿維拉 - 吉倫 (Paula Avila-Guillen) 表示:「在憲法保障人民身體和生活自主權的同時,法院也正在改善數百萬因墮胎法律受限,而受到傷害的弱勢婦女們。」她又說道:「...... 我們知道這 (指哥倫比亞墮胎除罪化) 將會在拉丁美洲其他尚未邁向人權、社會正義的國家中引發漣漪效應 (ripple effect)。」拉丁美洲因為當地強大的天主教信仰,以及擁有眾多天主教、基督教福音派遊說團體 (Catholic and evangelical Christian lobby) 的關係,墮胎規範普遍嚴格,甚至直接禁止墮胎。根據 2006 年憲法法院通過的法律,哥倫比亞只允許在以下情況墮胎:當懷孕母親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脅。胎兒過於畸形,生下來存活率低。強姦、亂倫、未經同意的人工授精造成懷孕。在哥倫比亞,任何擅自墮胎的人,包括幫助墮胎的人,都有可能會被判處 16 至 54 個月的監禁。墮胎權利倡議家 (Abortion rights activists) 表示:「較富裕的婦女墮胎,往往知道如何利用法律規定外的情況避免罰則,但是教育水平較低的婦女因知識有限,經常無法規避法律而被捕入獄。」根據哥倫比亞司法部的統計,哥倫比亞檢察官每年對墮胎婦女或幫助她們的人提出約 400 起訴訟。2006 年到 2019 年期間,至少有 346 人在這類案件中被定罪,其中有 20 名 18 歲以下的未成年少女。當地的生殖保健供應基金會 (Local reproductive healthcare provider Profamilia) 表示,在 2020 年期間,哥倫比亞國內至少有 2 萬 6,223 台不安全的墮胎手術。國際特赦組織 (Amnesty International) 美洲分會會長格瓦拉 - 羅薩斯 (Erika Guevara-Rosas) 表示:「哥倫比亞當局現在不得不承認,婦女在自己的身體和生活上有自主權,不能隨隨便便懲罰她們。」國際計劃生育基金會 (Internat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Foundation) 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分會會長洛佩斯 - 烏里韋 (Eugenia Lopez Uribe) 也在聲明中寫道:「雖然今天我們正在慶祝這項歷史性的決定,但在強大的綠色浪潮讓每個人都獲得應有的權利之前,爭取墮胎合法化的正義之戰是不會結束的。」
一切都有可能!美國無腳少年勇奪摔角冠軍
在上周六 (19) 的美國維吉尼亞州高中聯賽 (Virginia High School League) 摔角決賽現場,兩名少年在摔角場上搏鬥著,而其中一名少年異常地矮小,仔細一看,他甚至沒有完整的雙腿。在摔角場上的無腳少年叫做拉帝摩爾 (Adonis Lattimore)。隨著賽事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場外拉提摩爾的教練桑德林 (James Sanderlin) 也按捺不住興奮之情,忍不住手舞足蹈起來,拼命地為拉帝摩爾加油。在眾人的歡呼聲和教練的狂野吶喊中,拉帝摩爾成功地摘下了這次摔角賽第六級 106 磅級 (約 48 公斤) 的冠軍。體育記者尼莫 (Ray Nimmo) 在 Twitter 上發布了拉帝摩爾的決賽影片,影片中可以看到教練桑德林激動的身影。拉帝摩爾在高一的時候就參加了維吉尼亞州高中聯賽,但沒有取得名次,高二的時候甚至沒有獲得參賽資格,高三的比賽則因為疫情取消,讓拉帝摩爾氣餒不已。今年已經高四的拉帝摩爾為了不要留下遺憾,更加刻苦努力地訓練,在高中生涯最後一次參賽中獲得了 32 勝 7 敗的好成績,成為了該組的冠軍。「太棒了,」教練桑德林表示,「他辦到了一切,而我只是他這趟旅途的一部份。看著他完成一切、得到大家的支持,感覺超棒」。「這是四年前所訂下的目標,而這個目標終於在今年實現了。這是趟漫長的旅程,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桑德林表示。「有點累,」完成目標的拉帝摩爾表示:「但很棒。」對於拉帝摩爾來說,比起一般人,這條通往冠軍的路格外不容易,因為他生來就沒有右腿,左腿僅有大腿一半的長度,而他的右手甚至只有一根手指。父親傑洛德 (Jerrold Lattimore) 和母親庫絲提絲 (Demetra Custis) 迎接拉帝摩爾的誕生時,感受到了悲喜交雜的情緒。縱使他們對新生命的到來感到興奮,但他們也知道,拉帝摩爾在未來將面臨許多挑戰。「我覺得上帝想告訴我們的是,如果上帝不會犯錯,並且用祂的形象創造了我們,那麼拉帝摩爾一定就是上帝的完美造物。」傑洛德表示。拉帝摩爾在賽後和父親傑洛德開心地擁抱。父親傑洛德表示,他不想強迫孩子去做任何事,但他希望拉帝摩爾能擁有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於是在拉帝摩爾小學二年級時,傑洛德向拉帝摩爾介紹了摔角運動──顯然,這是一個完美的決定。「我就去參加練習,」拉帝摩爾說,「然後從來沒停下來過」。拉帝摩爾表示,在這段漫長的摔角生涯中,他曾經有過一段屢戰屢敗的時光,「國中的時候我找到了自己的步調,並帶著這股氣勢升上高中」。「當我回顧過往時,其實我有點記不得這幾年發生了什麼事,」拉帝摩爾表示,他想在升上大學後繼續摔角,「但走到了今天,我覺得這是趟很棒的旅程。我想要好好地玩一玩,並且做我擅長的事」。和拉帝摩爾一起就讀蘭斯頓高中 (Landstown High School) 的隊友維萊茲 (Kristopher Velez) 回想起他 7 歲時第一次和拉帝摩爾摔角的感覺,他說:「很恐怖。他是我認識過最強的人之一。」「當我在隊上看到他的時候,我希望我不用再跟他摔角了。」維萊茲笑著說。「拉帝摩爾充滿決心,永不放棄,」維萊茲的前教練桑德林也回憶起這場 7 歲的對決,「而且他有很棒的笑容,我們沒什麼不喜歡拉帝摩爾的理由」。「我希望我能當拉帝摩爾的教練。他不抱怨,並且他總是盡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另一位摔角教練班佐 (Mike Benzel) 表示,「他的臉上永遠掛著笑容」。拉帝摩爾的勝利驚艷了所有觀眾,除了他本人。「當我下定決心之後,我一直夢想著這一點 (拿下冠軍), 最後我就實現了它──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可以完成任何事──連在沒有腳的情況下贏得州冠軍也可以。」拉帝摩爾在奪下冠軍後表示。
植物智慧偵測器來幫忙 植物殺手也能當園丁
因為 COVID-19 疫情的關係,來自德國的莫勒 (Jasmin Moeller) 有好長的一段時間都關在家裡,足不出戶。生活枯燥乏味的她,為了想要在室內也可以多多接觸大自然,在這兩年內買了越來越多盆栽。莫勒表示,「在公寓裡種植物帶給我更舒適的感覺,就像在家裡開闢了一個擁有大自然的平靜空間」。可是,買是一回事,種又是另一回事了。莫勒並不是很會種植物的人,但好在,為了拯救像莫勒一樣的「植物殺手」, 德國公司綠化 (Greensens) 研發了一款「植物智慧偵測器」。只要將它插在植物生長的土壤裡,就能透過藍牙或 Wi-Fi 與智慧型手機或電腦配對,即時顯示這些植物有沒有足夠的陽光、水或是正確溫度。除此之外,偵測器中也內建了多達 5,000 種植物的資料,可以依據植物的品種,適時協助消費者調整種植方式。更棒的是,這款智慧感應器是靠太陽能充電,替植物殺手們解決了說不出口的煩惱 —— 畢竟,他們有時連替植物澆水都未必記得住。植物智慧偵測器顯示植物狀態的方式,就像一個加了表情符號的紅綠燈,用紅、黃、綠三色的笑臉來顯示植物狀態。紅色表示植物現在非常乾燥、瀕臨死亡,黃色表示狀態普通,而綠色則表示正在處於接近完美的良好狀態。莫勒說:「這個產品讓我有辦法監測我的植物,現在它們都看起來很健康。」她還補充,自從買了植物智慧偵測器後,她的園藝知識、技能都有長足的進步,「最近,我的鄰居還稱讚我很會照顧植物」! 綠化創辦人舒爾斯 (Stanislav Shults) 坦言,他自己其實也是個出了名的「植物連環殺手」, 因此才會想透過這項產品助人也利己。他指出,種植物和養寵物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養好他們需要的條件就是 —— 健康知識。」受惠於一波又一波的 COVID-19 疫情,綠化開發的這款植物智慧偵測器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20 年一舉售出價值 1 萬 5,000 歐元 (折台幣約 47 萬 4,599 元) 的產品,去年銷售額則是更上一層樓,來到 4 萬 6,000 歐元 (折台幣約 145 萬 5,733 元)。皇家園藝協會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的首席園藝師巴特 (Guy Barter) 說 :「在疫情期間,各品種的植物,尤其是可以自給自足的食用植物,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有超過 350 萬人第一次開始種植植物,種子和植物甚至都出現了缺貨的情況。」在英國,線上室內植物店家補丁 (Patch) 發現,在疫情發生的第一年間,他們的銷售額就增加了 500%, 而且增長趨勢還在持續當中。其他國家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去年美國的室內植物銷售量就增加了 18%, 德國的銷售量也增長了 11%。英國臨床心理學家泰勒 (Rumina Taylor) 說,在過去幾年被疫情影響的生活下,家庭盆栽的銷量上升並不奇怪,「研究顯示,即使身邊只擺了一盆小小的植物,也可以在短短幾周內改善壓力和焦慮的狀況。植物不只可以帶給我們平靜的感覺,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放鬆感」。英國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的植物生態學教授格里菲斯 (Howard Griffiths) 也說:「在封城期間,人們鮮少有機會可以到戶外散步,所以他們自然就會把生機盎然的植物帶進家裡,增加和大自然的連結。」園藝專家在對這項新技術感到驚艷的同時,也擔憂人們因此偷懶、不再精進自己的園藝技能。線上植物店家朋友或朋友 (Friends or Friends) 的執行長、植物學家史賓賽 (Silver Spence) 擔心,有了像植物智慧偵測器這種便捷的工具,人們可能就會喪失提高園藝技能的動力。他建議:「你可以跟植物智慧偵測器學習如何照顧植物,而不是一昧的依賴它。」美國園藝網站植物親子俱樂部 (PlantParenthood) 的執行長安格洛夫 (David Angelov) 也建議人們在增加對植物需求的同時,學習怎麼「成為植物智慧偵測器」。
引擎歸引擎,馬達歸馬達:為何福特要拆分電動車、傳統汽車業務?
上周三 (2), 全球知名的汽車大廠福特 (Ford) 宣布重磅消息:計劃再次拆分旗下汽車業務,分為專注於傳統內燃機汽車的 Ford Blue 部門,以及專注於開發電動車的 Model e 部門,前者將由現任福特美洲暨全球市場總裁加爾霍特拉 (Kumar Galhotra) 帶領,現任福特 CEO 法利 (Jim Farley) 自己則將兼任 Model e 的領導人。從 2023 年第一季起,這兩大部門的財務將會各自獨立,屆時福特的汽車業務將呈內燃機部門 Ford Blue、電動車部門 Model e 和商用車部門 Ford Pro 三者鼎足而立的態勢。在調整部門結構之餘,福特還宣布將加大投資電動車的力度,計劃在 2022 年至 2026 年間投資 50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 兆 4,262 億 5,000 萬元) 於開發電動車,好達到 2026 年電動車銷量佔全球銷量 1/3、2030 年時佔比過半的目標。不過,身為全球汽車產業要角的福特,為何要選在此時做出這項分析師們口中「既激進又理性」的決定呢?福特 CEO 法利表示,福特高層在仔細研究過旗下的電動車和傳統汽車業務後,發現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路線,團隊成員所需要的技能、思考方式都不一樣,如果繼續將它們合併在一個組織中,勢必會引發更多的衝突和摩擦,「你沒辦法用這種方式擊敗特斯拉 (Tesla)」。「對福特來說,如果想要贏過現有的對手和新的競爭者,我們必須比現在更專注才行。」法利說道:「你沒辦法要求員工同時專注在兩條不同的路線。」按照福特管理層的規劃,這兩大部門雖然日後會有各自的目標,但雙方間的關係將不會是競爭,而是繼續維持某種程度上的互惠合作。這也是法利拒絕採納分析師的建議,直接將福特的電動車業務獨立為一間公司的原因,「如此一來它們就會將彼此視為競爭對手,合作機制將會停滯」。未來,Ford Blue 將會持續致力於改良現有產品、降低維修開支,並應用它已有的車體打造技術,協助 Model e 開發電動車;Model e 部門在全力開發福特的電動車之餘,它所開發的車載軟體也會適度與 Ford Blue 開發的新車整合。不過對於 Model e 部門,法利對它還有更高的期許 —— 希望它展現出類似新創公司般的活力,吸引頂尖的軟體、電動車專家加入福特,尤其是那些從未想過要加入汽車產業人。「我們只想要最優秀的人才,」Model e 部門的電動車暨數位系統負責人菲爾德 (Doug Field) 說道:「我不管他們是不是那種會穿小白兔拖鞋來上班的怪咖,但我們一定要擁有最優秀的人才。」可是,美國汽車估價網 Edmunds 的執行董事考德威爾 (Jessica Caldwell) 反倒擔心這麼做會影響福特集團的人才招募,尤其是 Ford Blue 部門,她說:「對比於更具吸引力的未來電動車產品,有些人可能會將內燃機部門視為過時的業務。」顧問公司「顧能」(Gartner) 的汽車部門副總裁拉姆齊 (Michael Ramsey) 則擔心福特未來會有內部管理問題,因為 Ford Blue 部門的員工未來可能得眼睜睜著看著自己賺到的利潤被投入燒錢的 Model e 部門當中。不過總體而言,市場對福特調整公司結構的消息抱持樂觀態度,消息宣布當天福特的股價一度上漲 8.4%, 來到每股 18.10 美元 (折台幣約 516 元) 的價位。英國巴克萊銀行 (Barclays) 的分析師強森 (Brian Johnson) 表示,福特的舉動將更利於投資人分析電動車業務的表現,拆分一舉應該也能加速福特的電動化轉型大計。線上汽車估價網 Edmunds 的執行董事考德威爾 (Jessica Caldwell) 雖然有些許疑慮,但她仍十分讚賞福特 CEO 法利的決定:「將福特的現在與未來拆開,法利等同是在授權不同團隊能專注於各自的任務上。」「很明顯,電動車是汽車產業的未來。像福特這樣的老牌汽車製造商得想辦法讓自己處於最佳位置,才能與那些專門製造電動車的品牌競爭。」考德威爾表示。
「你們最愛的總統回來了!」川普牌社群平台Truth Social上線 力拼3月全面開放
歷經整整一年的沉潛,先前被 Twitter 等各大社群媒體封鎖的前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在 2 月 21 日這天如期推出了自己的社群媒體 ——「真實社群」(Truth Social), 力邀大眾跟著他一起在新的平台上暢所欲言。16 號這天,川普的兒子小唐納・川普 (Donald Trump Jr.) 在 Twitter 轉推父親在「真實社群」中的發文。「真實社群」的 App 在美國總統日 (Presidents' Day), 也就是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誕辰紀念日 (Washington's Birthday) 的 2 月 21 日,於 App Store 上架,但目前只開放給有預約此 App 的人下載。前美國眾議員、也是現任川普媒體科技集團 (Trump Media and Technology Group,TMTG) 的執行長努尼斯 (Devin Nunes) 表示,「真實社群」會盡快在 3 月底全面開放給大家下載註冊。據《路透社》報導,有些成功下載到「真實社群」App 的人,遇上無法註冊的問題,頁面出現「由於使用者眾多,暫時需要等待」的字樣。在 2020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後,川普曾多次在社群平台上就選舉爭議發表看法,聲稱「我們沒有輸」、「這是一場詐欺選舉」; 在去年 1 月 6 日震驚全球的美國國會動亂事件中,川普亦遭指控煽動支持者情緒,間接引爆了這場動亂。事後,Twitter、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等社群媒體先後以「違反社群守則」為由,暫時封鎖了川普的權限 24 小時。不久後,Twitter 更宣布要「永久封殺」川普的帳號,並得到了 Facebook、Instagram 的響應,讓川普一夕間喪失在大部分社群媒體上發言的管道。卸任後,川普隨即架設個人網站「第 45 任前總統辦公室」(45office.com) 作為發聲管道,利用此平台發布新聞稿、聲明與影片,同時網站上所有的內容,都可以被分享到 Twitter 與 Facebook 上。上周五 (18), 川普更宣布他自行開發的社群媒體「真實社群」已經幾近完成,現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測試,還呼籲社會大眾準備好,平台很快會開放給大家下載。但微妙的是,川普這款預計要和 Facebook、Twitter 等巨頭打對台的產品,卻處處充滿了對手的影子。它的介面神似 Twitter, 具有跟 Twitter 十分相似的發文、轉推功能,私訊功能則令人聯想到 Facebook。不過,「真實社群」向使用者保證,在這裡他們將能享受到「主流平台不會有的言論自由」, 力邀受夠被 Twitter 與 Facebook 噤聲的朋友,一起在「真實社群」裡發聲。雖然許多人覺得川普新的社群平台 App 來勢洶洶,有和其他社群媒體抗衡之勢,但專家認為,新的 App 恐怕會叫好不叫座。北卡羅來納大學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的新聞與媒體教授麥格雷 (Shannon McGregor) 表示:「多數人其實不想要完全開放的網路型態。」他推測只有少數使用者會用政黨傾向來決定自己要用哪個社群媒體,相較於主流社群媒體數以億計的用戶,這類人並不算多。社群媒體 MeWe 的創辦人溫斯坦 (Mark Weinstein) 也認為,川普的「真實社群」推出後,真正會從 Twitter 和 Facebook 跳槽過去的人應該少之又少,溫斯坦表示:「『真實社群』和川普團隊先前開發的蓋特 (Gettr) 等社群軟體都很像,它們只是少部分支持者的同溫層,沒辦法吸引到更多人加入。」
東京首度 醫藥品運輸無人機可行性試驗飛越隅田川 各地醫藥配送測試方興未艾
日本航空 (JAL)、KDDI 等公司,16 日公開進行東京都內首度完成的無人機醫藥品運輸試驗,吸引大批媒體關注。飛行實驗由位於隅田川旁的藥品販售公司起飛,沿隅田川上空經 2 公里橫越三座大橋,約 10 分鐘抵達位於隅田川另一岸的聖路加國際大學醫院。試驗目的為確立無人機醫藥品運送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依據測試結果,評估單架無人機單日若飛行 8 小時,約可運送 10 次。測試採取全自動飛行,根據日媒報導,單架可承重 2.75 公斤,在沒有負重的條件下最長可持續飛行 35 分鐘。此外,本次測試顯示配套的人力需求仍高,單架次需投入 26 人配合輔助。未來課題將聚焦於「少人化」、多機配送時的迴避機制等,以普及該配送服務。本次試驗每回乘載 5 件 10 克重的液態模擬藥物,抵達聖路加醫院後,由該院的藥劑師驗證內容物品質,包含溫控及醫藥品固定等,以符合無人機醫藥品配送相關規範。日本政府於 2021 年 6 月公布「無人機醫藥品配送指引」, 現狀離島、山區等人口稀疏地區已開放「目視外飛行 (無人機可離開操作者目視範圍內飛行)」, 並訂立目標於 2022 年度完成「有人地帶目視外飛行 (通稱 LEVEL4)」解禁。以本次隅田川測試而言,於無人機移動過程途經橋樑時,若橋上有人車通行中,依現行法規須滯空等待人車通過後方可繼續前進。也使得運送時間依滯空時間不同,而有單趟 8~14 分鐘的落差。近年來偏鄉醫藥品取得手段相對不足,自 2020 年 7 月官民合作首次在北海道旭川完成線上診療 / 處方、當地藥局進行服藥指導、無人機配送藥品等一連串醫療程序的完整實驗後,包含岡山縣山區偏鄉、不只一處投入研究討論。過去日本官方原本以偏鄉地區的醫療物資配送為主要目標制定計劃,然而在新冠疫情引致大量遠距診療下,如何縮減處方醫藥品的配送時間及成本,透過無人機形式便成為矚目焦點,也加速促成日本政府法制化的腳步。官民動作相輔相成,光以本月 (2 月) 為例,尚有 ANA 關係企業等產官學機構共同在長崎縣五島市等離島進行可行性試驗,以及醫藥物流業者在廣島 / 香川縣,以瀨戶內海為中心區域進行真人患者的處方調劑配送試驗。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公開資訊,日本政府研擬開放有人地帶目視外飛行,主要著眼於重大災害時的急難救助行動。本次日本航空與 KDDI 等公司的聯合新聞稿也指出,該測試在預期「有人地帶目視外飛行」相關法規即將上路的前提下,期盼未來可以實現緊急、災害時,即使路況壅塞亦可依需求即時配送的架構。
野生的「急凍鳥」出現了!冬奧低溫來襲 芬蘭滑雪選手賽後好雞凍
來自芬蘭的滑雪好手林霍爾姆 (Remi Lindholm) 參加了本屆北京冬奧的越野滑雪 (cross-country skiing) 男子 50 公里自由式項目。他在 - 16°C 的低溫中,與刺骨的寒風對抗了一個小時以上,最後以第 28 名的成績完成了煎熬的賽事。不幸的是,在賽事結束後,他的陰莖被凍成了...... 急凍鳥。林霍爾姆參與的 50 公里越野滑雪,可說是冬季奧運中最硬派、最艱辛的一個競賽項目。越野滑雪選手的攝氧量不僅和三大自行車環賽 (Grand Tour) 的自行車選手相當,他們還需要克服嚴苛的氣候條件。為了保護選手,根據國際滑雪總會 (International Ski Federation) 的規定,當氣溫低於 - 20°C 時,比賽將會中止,因為在這種低溫下,選手們的眼睫毛會開始結冰,脫下手套的一瞬間皮膚也會感到無比刺痛,吐出的氣息也會在帽子、圍巾、面罩上結霜。比賽當天的氣溫下探到 - 16°C, 國際滑雪總會考量到天氣因素和選手的安全,決定將 50 公里的賽事縮短至 30 公里,並將賽事向後推遲了一個小時,以減低選手在極端環境 (強風和低溫) 下的暴露時間。但顯然,這少了 20 公里的路程並沒有讓「小林德霍姆」免於凍傷危機。滑雪選手身上單薄的運動衣、用來預防臉部和耳朵凍傷的膠帶並沒辦法提供足夠的禦寒功能。林霍爾姆在賽後接受芬蘭的媒體採訪時表示,「你應該猜得到,我的『那個』在完賽時有點凍僵了...... 這是我參加過最糟糕的一場比賽,」他表示,「這是一場戰鬥」。在完賽之後,林霍爾姆拿了熱敷袋替已經凍僵的身體解凍。「當那個部位開始回溫的時候,真的是痛得要死喔。」林霍爾姆補充。事實上,這已經是林霍爾姆生涯中二度遭遇這種「雞凍」時刻了。在北京冬奧之前,去年林霍爾姆在參加一場於芬蘭舉辦的滑雪賽事後,同樣遇到了凍鳥慘案,弄得他一身狼狽。英國選手馬斯格雷夫在 Twitter 上表達對賽事里程縮短的不滿。雖然國際滑雪總會用心良苦地避免選手凍傷而縮短賽事,但結果是,不僅有選手因此凍傷,也有選手因為賽事調整而感到不滿。在同一場賽事中排第 12 名的英國選手馬斯格雷夫 (Andrew Musgrave) 在 Twitter 上發文,大力批評國際滑雪總會這次做出的決定,「我不覺得這樣會讓天氣變暖或讓風變小一點。真是個他 @* 的笑話!」馬斯格雷夫在事後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我希望比賽能維持 50 公里,而不是縮短為 28 公里,但我無能為力。」前越野滑雪運動員約翰斯魯德 (Martin Johnsrud) 針對馬斯格雷夫的 Twitter 發言表示,運動員對這樣的決定感到不滿是很常見的情況,賽事的臨時變動會讓許多運動員感到沮喪,「我想大部分的運動員都已經做好了遠征 50 公里的準備」。來自俄羅斯的金牌得主博爾舒諾夫 (Aleksandr Bolshunov) 和銀牌得主亞基穆甚金 (Ivan Yakimushkin) 則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大會為了選手安全將比賽縮短至 30 公里是正確的決定。博爾舒諾夫表示,他其實也希望比賽保持在原訂的 50 公里,「總而言之,我更喜歡嚴苛的條件,因為當情況越困難,對我來講就越簡單」。亞基穆甚金表示:「這 (指天氣情況) 真的很難,但這也讓比賽變得更有趣。」
【地球圖書館】價格烽火效應:你的錢不再是你的錢
許多專家指出,使委內瑞拉陷入此種巨大悲劇的,恰恰是他們長達二十年的社會主義實驗。他們說低油價當然沒幫上什麼忙,但這個國家是由過時的中央計畫經濟、劣質的獨裁主義和赤裸裸的貪腐政府所統治,最後當然會出現無可避免的反撲。但和俄國或沙烏地阿拉伯等同樣受詛咒的石油國家相比,委內瑞拉的政府腐敗、獨裁主義和中央計畫經濟真的比較嚴重嗎?的確有可能。然而,就算委內瑞拉是所有石油國家中最糟的一個,差距也沒那麼大,至少差距沒有大到足以解釋開著休旅車的沙烏地阿拉伯人和決定要絕育的委內瑞拉人之間的巨大鴻溝。我湊巧讀到一篇研究指出,能在完全不受政府貪腐、獨裁主義與軍國主義等政治驅動力的影響下,使經濟出現嚴重衰退。這種現象背後有套致命的經濟邏輯,就算是最溫和的政府也會受到影響,只要原物料價格上漲,就可能觸發這種現象。「資源詛咒的基本概念是價格飆漲時會使貨幣變得非常強勢,以至於該國在國內市場生產國際貿易產品時無法獲利──這些產品包括食物、肥料或其他製造業產品。」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佛瑞。薩克斯 (Jeffrey Sachs) 告訴我,他正是那篇研究的作者之一。「由於貨幣太過強勢,所以你在國際貿易市場中進口任何國內所需物品時會占據極大的優勢,無論進口的是肥料或工業材料都是如此。只要出口石油,就幾乎能進口任何可交易的東西,並把錢全用在國內經濟上。你或許能讓國家的建設、房市或服務業出現驚人的成長;但像商品製造、糧食生產和食品加工這類的東西全是可進口的。等到國內驚人的成長結束後,你會發現國內的農業、食品加工業和肥料業都失去了和其他國家交易的能力,更別說跟上日新月異的現代投資與科技了。這是因為在先前那段時間裡,這些產業的利潤不足以維持營運。於是,你在相關產業上變得比其他國家落後兩倍。」價值過高的貨幣毀掉當地產業的現象,第一次出現在一九六○年代的荷蘭。當時荷蘭才剛成為大型天然氣出口國沒多久,這種現象因此獲得了「」(Dutch disease) 這個名字。薩克斯告訴我,荷蘭病就是委內瑞拉危機的核心。石油收入使委內瑞拉貨幣的價值居高不下,進口貨品源源不絕地流入國內,農業紛紛萎縮,製造業接連衰退,這些行業競爭不過價格低廉的外國進口貨品。當油價在二○一四年崩盤時,玻利瓦的價值也跟著驟跌,進口商品的價格迅速上升,導致通貨膨脹。農田全荒廢了,政府又沒錢能進口機器和肥料改善農地狀況,他們「落後了兩倍」。食物的價格迅速飆漲,各地紛紛出現暴動。我追問薩克斯對查維茲和馬杜洛的看法,難道他們不該為此負責嗎?令我訝異的是,薩克斯似乎不認為委內瑞拉的現任政權有何特別之處。「委內瑞拉經歷過許多次暴漲暴跌的循環,他們在過去半世紀以來基本上都是石油國家,被許多種不同型態的政府統治過。他們經歷過花錢如流水的繁榮期,也經歷過經濟崩潰的衰退期。」過去五十年來,委內瑞拉的每任政府都未在國家進入原物料的暴漲暴跌循環時進行妥善的管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循環中最糟的階段。」他說,「這是最極端的階段;但不是什麼前所未有的狀況。」上一次循環始於一九七三年的以阿戰爭 (Arab-Israeli war)。在美國派遣援軍協助以色列後,阿拉伯領導的 OPEC 國家把油價提高兩倍,接著又變成了四倍。隨著石油帶來的黑色黃金流入委內瑞拉,玻利瓦的價值飛速上漲,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廚師全都聚集到卡拉卡斯市開餐廳,協和飛機 (Concorde) 開始直接往返巴黎,委內瑞拉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香檳進口國之一。愈來愈多價格低廉的商品輸入委內瑞拉,國內農業與製造業無法與之競爭,紛紛停滯倒閉,薪資大幅下跌。政府利用各種毫無價值的工作增加公職職缺,填補這些就業缺口,當油價在一九八○年代早期下跌時,政府失去了收入,因此向華爾街與倫敦金融城的銀行借了愈來愈多貸款,就像蘇聯一樣。到了一九八九年,光是利息金額就趕上委內瑞拉的全國石油收入了。興盛年代在此畫下休止符,隨之而來的是長達三年的危機:通貨膨脹、物資短缺、暴動、IMF 介入與撙節政策。政府派遣軍方鎮壓那群撼動首都的抗議者,三百五十人被殺,兩千人受傷。這是脈絡相同的老故事:暴漲與暴跌,通膨與混亂。本文摘自魯伯特。羅素作品《價格烽火效應》, 繁體中文版由方言文化代理、聞翊均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樂天 Kobo 金石堂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2/02/25 中午 12 點截止贈送項目:2 名 實體贈書 (VIP 專屬優惠,限寄送台澎金馬) 3 名 購書折抵優惠 (非 VIP 也可參加,詳見地球圖輯隊 Facebook、Instagram、Plurk 等社群的抽獎文說明)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價格烽火效應》⁣: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非洲綠金酪梨 小農脫貧新寄望
南非餐廳的菜單上愈來愈多菜品會註明搭配酪梨,雖然價格略高於其他菜色,卻仍然吸引消費者的喜愛。市面上一年四季均販售酪梨,唯一不同只有因為淡旺季價格略有高低而已。酪梨是南非很普遍的水果,吃法廣泛,可單吃,可做沙拉,可塗抹吐司。華人還比當地人多一項選擇 — 蘸著醬油吃,或者裹在饅頭裡面吃。近年來日本壽司大行其道,酪梨的清爽口味成為新寵。在全球營養學家鼓吹下,近 10 年酪梨受到世人追捧,需求量與日增長,價格也水漲船高,一夕間成為農民們的新寵,以賺取較其他水果高的盈利。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2019 年最新報告顯示,全球五大洲均生產酪梨,年產量高達 700 多萬噸,其中美洲以 520 萬噸拔得頭籌,其次依序為非洲的 95 萬噸、亞洲的 79 萬 5,000 噸、大洋洲的 11 萬 5,000 噸以及歐洲的 11 萬噸。產量前 10 名中有七國在美洲,第一名是墨西哥。亞洲有兩國分別是第五名的印尼與第 10 名的以色列。非洲肯亞以第六名入榜,南非名列第 12。據傳南非是非洲大地最早種植酪梨的國家,大約 1652 年至 1700 年間自西印度群島引進種子。但也有種子是來自熱帶南美洲的說法。時至今日,南非酪梨大多種植在雨水豐沛的省分,年產量以 2014 至 2019 年的五年而言,平均每年為 12 萬 5,000 噸,其中 55% 外銷 (以歐洲為主)、35% 內銷以及 10% 提煉作為酪梨食用油。同一時期,酪梨種植面積也從約 1 萬 4,700 公頃,以每年 900 公頃的新增速度來因應市場需求,且產量也由每公頃 10 噸增加到 15 至 20 噸。酪梨產業鏈為南非提供 1 萬 1,500 多個工作機會。這幾十年來酪梨價格上漲,豐厚的收入非但誘惑著酪梨農擴大栽種面積,也引來宵小覬覦。據南非亞熱帶種植者協會 (South African Subtropical Growers’ Association) 2021 年最新資料顯示,在過去五年中共有數千噸酪梨遭竊,年平均損失約為南非幣 2,400 萬 (約新台幣 4,152 萬元), 警方判定是有組織有計畫的犯罪團夥所為。酪梨農們紛紛重金禮聘私人保全公司進駐果園 24 小時巡邏。然而,果園往往坐落在山巒起伏的丘陵之間,占地遼闊,四周又環繞著茂密的森林和其他農作物,偏僻的地形讓保全公司與警察很難面面俱到,而給竊盜團夥下手良機。尤其在 COVID-19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大爆發導致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後,情況更為嚴重。酪梨尚未成熟即已遭竊,竊盜團夥透過中間人轉手以賤價賣給路邊小販,小販再賣給不知情的過往商旅。當警察追查小販酪梨來源時,他們經常支吾其詞。在警力有限情況下,案件常常是不了了之。酪梨是非洲綠色黃金,銷路旺盛因此銷贓不難。酪梨農們認為既然難以倚賴警方破獲盜匪集團,除了加強保安工作,就只好彼此團結,儘量防止果園大量遭竊。根據德國公司 Statista 最新數據顯示,2019 年全球酪梨市場價值約為 128 億美元 (約新台幣 3,558 億元), 預計到 2025 年將超過 179 億美元。這個數字肯定會吸引更多酪梨農進入市場分食大餅。值得全球酪梨農關注的新興消費市場是中國。自 2014 年以來,中國的需求量已經增長 10 倍,且仍繼續攀升中。東非肯亞 2019 年以 36 萬 4,935 噸 (較 2009 年成長約 2.5 倍), 名列全球酪梨產量第六名。酪梨農恩根吉 (Grace Ngungi) 於數年前移除 400 公頃農場上一半的咖啡樹改種酪梨。她投入大量積蓄購買 4,000 株酪梨樹苗,預估每株可採收 200 顆酪梨,若一切順利則可採收 80 萬顆酪梨。以每顆市場價格肯亞幣 44 先令 (約 0.4 美元) 計算,未來可以回收約 32 萬美元,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收入,比咖啡獲益高出許多。事實上,國際咖啡市場已經過於成熟,激烈競爭導致價格每況愈下,咖啡農獲利日趨微薄。國際市場每公斤咖啡價格約 1 美元,但每公斤酪梨價格卻高達 7 美元。兩者均需要大量灌溉水,不過,酪梨更容易種植,不需要太多的殺蟲劑、化肥,兩相比較酪梨成本低、利潤高。肯亞多以小型酪梨農為主,占全國酪梨農的 80%, 產量內銷約占 90%, 外銷僅 10%。這些酪梨農看準國際需求增加,對出口產生濃厚興趣,於是凝聚眾人力量,希望可以擺脫中間商,直接接軌國際市場,獲得更好回報。整體而言,酪梨產業在非洲的前途一片大好。期待小小酪梨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改變非洲貧困現狀,降低失業率並改善生活,讓更多家庭負擔得起孩童們的學費,進而因接受教育,改變他們的未來。
美國禁書令運動 孩子還小不能看這些書?
萊文 - 謝爾頓太太 (Yael Levin-Sheldon) 是美國保守派家長組織「教育不左傾」(No Left Turn in Education) 的維吉尼亞州 (Commonwealth of Virginia) 分會會長。最近,她的組織編擬了一份「禁書單」, 企圖將「向孩子傳播激進和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 或是論及性行為的書籍逐出校園,舉凡加拿大作家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 的反烏托邦作品《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美國作家迪安吉洛 (Robin Jeanne DiAngelo) 描述白人無法承受種族議題壓力的作品《白色脆弱》(White Fragility) 等,通通都是這份禁書單上的一員。最近,萊文 - 謝爾頓太太正在認真考慮是否要將美國作家約瑟夫 (Frederick Joseph) 撰寫的回憶錄《黑人朋友:論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白人》(The Black Friend: On Being a Better White Person, 暫譯) 加入禁書清單中。在書中,約瑟夫講述了一名黑人學生在以白人為主的高中面臨的巨大挑戰,不過萊文 - 謝爾頓太太認為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帶有種族主義色彩」, 可能不適合學生閱讀。雖然有些人會指責萊文 - 謝爾頓太太及「教育不左傾」的舉動侵犯了言論自由,但在積極推動禁書令的家長心中,他們一舉一動背後的目的都是以學生的權益為出發點,試圖在家長、教師及圖書管理員間取得共識,在道德及教育利益間達成平衡。事實上,不單萊文 - 謝爾頓太太及「教育不左傾」有這樣的想法,如今全美各地都有類似的團體在積極推動禁書,導致許多談論性別、種族等議題的書先後被列入禁書清單中,或是被從學校課程中剔除。舉例來說,德州州議員克勞斯 (Matt Krause) 就編了一份內含 850 多本書的清單,其中有約 100 本書是出自少數族裔、女性或 LGBTQ 作者之手。克勞斯主張,這些書談論的種族、性別議題,可能會讓學生感到「不舒服、內疚、痛苦或其他心理壓力」; 在田納西州的一所學校裡,曾獲普立茲獎 (Pulitzer Prize) 的圖像小說《鼠族》(Maus) 也從八年級的課程中被移除了,因為這本描述二戰時期猶太大屠殺的圖像小說裡充斥著髒話,以及擬人化的裸體老鼠圖像。圖為由美國漫畫家史畢格曼 (Art Spiegelman) 所寫的 (Graphic novel)《鼠族》, 以動物的方式代指猶太人、德國人,帶出二戰期間猶太人的處境。根據家長團體「自由媽媽」(Moms for Liberty) 的共同創辦人杰斯特 (Tiffany Justice) 的說法,COVID-19 疫情導致的封城令,以及遠距教學的趨勢,是促成這波禁書風潮的重要原因。因為,這是家長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他們的孩子上課的真實面貌,而他們並不喜歡老師使用的教材。杰斯特說:「之前家長從來沒有機會看到課程進行的樣子。現在,我們認為這是個可以讓家長參與到孩子教育過程的機會。」然而,宣揚言論自由的組織「美國筆會」(PEN America) 的執行長諾塞爾 (Suzanne Nossel) 說:「這股禁書熱潮即將邁入高峰,一般來說,我們每年會聽到幾起這樣的事件。這時我們會寫信給學校董事會或圖書館,要求讓那幾本書解禁,這類請求通常都會成功。」可是現在,諾塞爾幾乎每天都會接到作者回報自己的書被禁的消息,而且這種禁令大有越來越嚴厲的趨勢,「有時某本書之所以會被禁,是出於各校董事會的決定,但除此之外,也有全面禁止某類書的法令正在醞釀著。」諾塞爾補充。但在禁書熱潮高漲的同時,全美各地也有許多團體試圖推翻這些禁書令。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的統計,光是在 2021 年 9 月至 11 月間,它們就記錄到了 330 起的校園禁書令投訴案,相較於 2019 年全年記錄到的 377 起,這場「禁書戰爭」之激烈顯而易見。美國圖書館協會知識自由辦公室 (Office for Intellectual Freedom) 的主任考德威爾 - 斯通 (Deborah Caldwell-Stone) 表示,禁書令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及全美的 (Open discourse)。她說:「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社會應該要去保障言論自由與資訊自由,讓人民得以擁有自己的想法,並接受全方位的通識教育。但現在,我們正面臨一場要剝奪這些權利、讓議題噤聲的運動。」美國筆會言論自由及教育單位 (Free Expression and Education) 主任傅利曼 (Jonathan Friedman) 也警告,禁書可能會讓圖書員和教職員工開始自我審查,早早移除他們擔心會引起爭議的書籍。除此之外,禁書風潮也對作者和出版商​產生寒蟬效應,作者們的創作力會被抹煞,甚至會下意識地規避那些容易引起爭論的議題。在言論自由及學生教育的戰爭之外,《走出黑暗》(Out of Darkness, 暫譯) 的作者霍普 - 佩雷斯 (Ashley Hope Pérez) 本人則是被捲入了禁書爭議的更深處。自從她的書被一間學校評為有「淫穢內容」後,她的惡夢就開始了。騷擾電話、郵件瘋狂來襲,她的社群被惡評灌爆,有網友罵她是撒旦,並「建議」她去上吊。《走出黑暗》出版六年以來,這種現象從未發生過。圖為維吉尼亞州的人民,反對學校教授 (critical race theory) 的抗議畫面。禁書令運動引起各界關注,而支持和反對禁書令人士的激憤之情,也被政客借勢引導到政治鬥爭。去年 11 月,共和黨籍的維尼尼亞州州長參選人楊金 (Glenn Youngkin), 便靠著承諾會禁止公立學校教授批判性種族理論而贏得了支持禁書令家長們的選票,成為維吉尼亞州的州長。很多政客看到楊金的成功,紛紛群起效尤,將禁書議題帶入選戰,或是提出相關法案爭取選民支持。在德州,剛剛推出 850 本禁書清單的州議員克勞斯,正在競選該州的州檢察長;印第安納州 (State of Indiana) 的州參議院則通過了一項法案,授權檢調機關對傳播「有害未成年人教材」的學校圖書管理員提起刑事訴訟;奧克拉荷馬州 (State of Oklahoma) 的州議會,也正在研擬禁止公立學校陳設任何有關性行為或性別認同書籍的法案。
「這是人類的勝利!」紐西蘭立法禁止LGBT迴轉治療
周二 (15), 紐西蘭議會幾乎一致地通過了對迴轉治療 (conversion therapy) 的禁令。這個法案在先前得到了將近 10 萬 7,000 份的公眾意見書支持,創下了紐西蘭的最高紀錄。紐西蘭副總理羅伯森 (Grant Robertson) 在宣讀法案時講到:「我們承諾,我們會愛護、支持、肯定做自己的你們...... 雖然我們無法保證能夠解決你們人生會遇到的所有問題與挑戰,但我們可以為你們帶來在充滿愛、滿足感與尊嚴的環境中生活的希望。」在紐西蘭帶頭倡導禁止迴轉治療的拉爾 (Shaneel Lal) 表示,「這不僅是族群的勝利,更是人類的勝利」。在 2013 年,紐西蘭成了亞太區第一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直到那時都還沒有立法禁止迴轉治療。終止迴轉治療是紐西蘭總理阿爾登 (Jacinda Ardern) 在 2020 年爭取連任時提出的政見之一,在去年由政府提出這項法案後,今年她的政見終於成功兌現。阿爾登所屬的工黨 (Labour Party) 表示,人們將特定性向的人視為殘缺或錯誤,是不對的行為,而迴轉治療就建立在這樣的錯誤觀念上,「這種行為在奧特亞羅瓦 (紐西蘭的毛利語名稱) 這樣的現代國家沒有立足之地」。在去年,這項法案曾經受到在野黨國家黨 (National Party) 和行動紐西蘭 (ACT New Zealand) 的反對,因為他們擔心這項法案可能會導致許多曾帶孩子參加療程的父母被定罪、影響父母和孩子間的「正常對話」。但大致上來說,他們同樣支持對迴轉治療做出限制,只是對政府執行的方式有所質疑。最後在今年的立法會議上,這項法案以 112 票同意票大幅勝過了 8 票的反對票。未來紐西蘭將針對迴轉治療做出規範:一是禁止對 18 歲以下或無行為能力人進行治療,二是禁止對所有年齡的人進行會造成嚴重傷害的治療,違反規定者將會分別面臨三年及五年以下的徒刑。政府表示,這項法律將會經過精心設計,以確保宗教信仰和一般原則的表達權利,也會確保專業護理人員或合法提供諮詢的人不會受到懲罰。迴轉治療是種宣稱能改變人的性傾向、性別認同或性別表現的心理療程,希望能讓 LGBT 族群「回頭是岸」。許多人迫於社會、宗教、家庭壓力而參加療程,其中被父母帶去參加療程的孩童占了多數。在迴轉治療的過程中,通常會包含談話療程、催眠和禱告,再極端一點的形式則包含了驅魔、肉體暴力、電擊、禁食等,甚至還有對女同性戀實施的「矯正性」強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UNHRC) 在 2020 年發表的報告指出,大約有八成的人是在 24 歲前接受治療,當中 18 歲以下佔了半數。報告也指出,迴轉治療為接受治療者帶來許多顯著的負面影響,包含了自尊心降低、焦慮、內疚、自我厭惡、性功能障礙等,甚至是自殺。紐西蘭的青少年自殺率在世界名列前茅,當中 LGBT 族群的自殺率更高。2019 年的一份調查指出,紐西蘭有 79% 的 LGBT 族群認真考慮過自殺。許多接受過迴轉治療的人們都表示,治療過程對他們的身心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創傷。曾經在教會接受迴轉治療的英國男子德雷伯 (Matthew Drapper) 表示,8 年前一場長達 20 分鐘、人們不斷對他咆哮的驅魔儀式帶給他巨大的衝擊,「他們 (教會的人) 叫我跟『同性戀的我』說話,就像對迎面而來的野狗喊聲一樣,要他『離開我的身體』。」「接受迴轉治療的三年間,我失去了人生的一大部分。」在英國一個猶太教正統派社群長大的海曼 (Joe Hyman) 表示,「我喪失了感到快樂的能力」。UNHRC 的報告也提到,截至 2020 年為止,至少有 68 個國家存在迴轉治療,根據調查,迴轉治療在非洲、拉丁美洲及亞洲較常見。英國的 LGBT 慈善組織石牆 (Stonewall) 在去年 11 月發布的新聞指出,全世界約有 13 個國家禁止迴轉治療,而加拿大、英國、以色列、挪威等國家也正在著手進行相關立法。台灣的衛福部則在 2018 年以函釋的方式,禁止了性傾向扭轉治療,亦即迴轉治療。
Baby shark,Hello ! 紐西蘭發現稀有「幽靈鯊」寶寶
棲息在熱帶和溫帶海域、被暱稱為「幽靈鯊」的銀鮫 (chimaera), 很少有被目擊的記錄,因為大多數的銀鮫品種都居住在海下 500 公尺,或是更深的海域,只有少數生活在沿海淺水區。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資料更是寥寥無幾。水汪汪的大眼睛、小小的板狀齒,讓銀鮫又多了諸如「老鼠魚」、「兔子魚」的稱號,但別看牠們小巧可愛的樣子,這些軟骨魚可以長到 2 公尺那麼長。雖然有人暱稱牠們為「鯊」, 但確切來說,牠們只是,在數億年前就與鯊魚在演化的漫漫長路中走向不同方向。銀鮫大部分的骨骼都由軟骨組成,這也讓牠們看起來擁有空靈、陰森的氣質。在交配方式上,銀鮫倒是和牠的軟骨親戚們很相似,使用 (clasper) 來繁殖。不過比較特別的是,雄銀鮫的頭部長有一個可以伸縮的額腳 (frontal tenaculum), 交配時可以用來固定雌銀鮫。在海底生活的銀鮫,是一種喜歡貼著沙子的底棲生物,平常以海蠕蟲、海膽、螃蟹和軟體動物等為食。跟鯊魚遠親一樣,牠們會藉著,在一片黑暗的海底中狩獵。最近,紐西蘭的科學家在南島東海岸的查漢姆海嶺 (Chatham Rise) 研究海洋生物時,在約 1,200 公尺的深海拖網捕抓到了一隻小小、半透明的小魚,這不就是那個很稀有的...... 銀鮫寶寶?科學家表示,這一次意外的發現,可以讓他們好好研究銀鮫的幼體。科學家分析發現,這條比一般銀鮫更難找的銀鮫寶寶,應該是剛孵化的孩子,因為牠的腹中甚至殘留著未吸收完的卵黃,也就是銀鮫胚胎在卵鞘中發育時的養分來源,足以證明牠是條剛出來見世面、涉世未深的銀鮫。從圖片中可以發現,銀鮫寶寶的肚子內明顯有未吸收完的卵黃。發現銀鮫寶寶的團隊成員菲努奇博士 (Dr.Brit Finucci) 指出,年幼的銀鮫表現出與成體不同的特徵:「跟成體相比,幼體可以生活在非常不同的棲息地,吃的東西不同,甚至長相也截然不同。」菲努奇博士興奮地表示,目前對銀鮫的了解來源,大多都是成體標本,很少有幼體被發現。因此這隻小銀鮫寶寶的現身,勢必能大大幫助科學家了解這種神祕的深海生物。「我們將採集一些組織樣本,也會測量銀鮫寶寶的身長和體重,以此判斷我們抓到的是全世界已知的 50 種銀鮫中的哪一種。」
未來愛滋病有望痊癒?美國公布首位女性愛滋病毒治癒者案例
上周二 (15), 由美國科學家組成的醫療團隊,宣布一位美國女病患成為首位感染愛滋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後獲得治癒的女性,不分性別的話則是史上第三位。她的案例報告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 (Denver, Colo) 的「反轉錄病毒和機會感染會議」(Conference on Retroviruses and Opportunistic) 上被發表出來。參與此次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的紐約長老教會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醫療團隊,從左至右為范貝西醫師、徐靜美醫師 (JingMei Hsu, 音譯) 與葛雷斯比醫師 (Marshall Glesby)。這名美國中年混血女性的代號是「紐約病人」, 她在 2013 年感染愛滋病毒,數年後又被診斷出罹患俗稱血癌的白血病 (Leukemia), 並持續在紐約長老教會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 (New York-Presbyterian Weill Cornell Medical Center) 就診。2017 年時,她決定接受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利用天生具有抗愛滋病毒基因捐贈者的臍帶血幹細胞,企圖同時治療白血病和愛滋病毒。3 年後,醫療團隊在檢測她的愛滋病毒量時,發現她體內已經檢測不到病毒,而且在之後長達 14 個月的時間裡,她都未使用任何抗病毒的藥物,白血病也得到適度的緩解。根據 NBC 報導,此前兩個痊癒的案例皆是採用骨髓移植手術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 與本次「紐約病人」所採用的「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並不相同。在骨髓移植手術中,醫師往往必須找到人類白血球抗原 (HLA) 與病患吻合的捐贈者,同時這名捐贈者還得擁有對愛滋病毒免疫的突變基因,才有機會執行這項手術。如果捐贈者與病患的人類白血球抗原吻合程度不夠高,移植後可能會造成病患體內產生嚴重的排斥反應。根據過往經驗,符合上述條件的捐贈者往往都是具有北歐血統的人,而由於人類白血球抗原在各族群間不盡相同,使得其他人種的患者很難有機會接受類似的手術。「紐約病人」採用的新療法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則帶來突破性的發展。紐約病人混血的身分,長久以來讓她難以找到合適的捐贈者,而她採用的新療法,選擇以半吻合 (Haplo) 配對的臍帶血幹細胞移植,對 HLA 吻合的需求度較低,意即她接受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後,只要再經過近親的輸血,就能順利增強免疫系統,不需接受風險較高的骨髓移植,以及承受移植後的副作用。參與此次治療的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腫瘤科醫師范貝西 (Koen van Besien) 表示:「這個療法大大增加了某一些患者能找到捐贈者的機會,我們估計每年約有 50 位患者能從新療法中獲益。」在紐約病人之前,最早也是全球第一位愛滋病毒治癒的案例,是被稱為「柏林病人」(The Berlin Patient) 的提摩太。雷布朗 (Timothy Ray Brown), 但在 2020 年他因不敵血癌復發而與世長辭。第二位「倫敦病人」亞當。卡斯提耶尤 (Adam Castillejo) 則是在 2019 年接受與「柏林病人」類似的骨髓移植療法後宣告痊癒。但這兩位在康復過程中都遭遇到激烈的副作用與排斥反應,「柏林病人」雷布朗曾表示自己差點死掉,「倫敦病人」卡斯提耶尤則是體重銳減 30 公斤,還有聽力受損及重複感染的問題。相較於前兩位,紐約病人的術後復原狀況就輕鬆許多,她在術後第 17 天,就順利地康復出院,後續也沒有出現嚴重的排斥反應。醫師范貝西解釋:「目前尚未了解為什麼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的效果會那麼好,可能是因為臍帶血捐贈者來自於嬰兒,所以對於新環境擁有更強的適應力。」未參與此次治療,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的愛滋專家迪克博士 (Dr. Steven Deeks) 分析:「臍帶血幹細胞有些神奇的地方,未來臍帶血或許還會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的益處。」
現實不行,線上就可以色色?Roblox成兒童「登大人」空間
根據《彭博社》(Bloomberg News) 的報導顯示,在 9 至 12 歲的美國兒童當中,有 2/3 的人曾玩過風靡全球的免費遊戲 Roblox, 它不僅有樂高般的可愛畫風,又是可以社交的大型多人線上遊戲。更吸引人的是,這款遊戲的特點之一 —— 想要的遊戲類型、衣服和物品,玩家都能自行製作,讓玩家能擁有截然不同的遊戲體驗。但這種遊戲模式在大獲成功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開始浮上檯面。近期,有人發現這款遊戲已經成了未成年人大開線上情色派對的地方。在 Roblox 中,這種虛擬情色派對被暱稱為「公寓」(Condos), 玩家們會在裡面舉辦「性愛研究會」, 裡頭不只有超乎想像、大尺度的聊天紀錄,更有一些富實驗精神的玩家,會用遊戲角色直接實彈演練一番。在一些「公寓」中,你會看見身著綑綁服裝的女人牽著一絲不掛、全身上下只有配戴狗項圈的男人隨處走動;在公寓的另一個角落,則有兩個角色正激烈地床戰,一旁吃瓜群眾則看得津津有味;有時你甚至會撞見身穿德國納粹軍服的角色從你面前大搖大擺地走過。沒有下限的「公寓」, 彷彿讓 Roblox 成了擁有可愛畫風的 18 禁遊戲。影片即為 Roblox「公寓」的遊戲畫面,未成年人不宜觀看,點擊觀看前敬請留意。根據研究線上行為的數位心理學家瑪格麗特博士 (Liraz Margalit) 的說法,在虛擬世界中,人們會做出跟現實生活中不同的行為,因為在匿名機制的保護下,有所謂的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Roblox 這個平台正是提供了一個高自由度,可以做任何事情的空間。Roblox 官方致力於根除「公寓」, 但還是很難抵擋兒童們的「求知慾」。為此 Roblox 的官方承認道:「我們知道有極少數的用戶在試圖打破遊戲規定。」「公寓」遊戲通常只會存活不到一個小時,就會被官方發現並刪除。官方表示,不管是動用人力搜查,或使用自動搜查系統,他們正在想盡辦法讓這種類型的遊戲消失,未來也會嚴加審查每張圖片、影片或音檔。可是儘管官方用盡手段避免「公寓」出現,這些露骨的內容還是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防不勝防。「這是貓抓老鼠般的問題。」致力於提高兒童網路安全的非營利組織「互聯網安全」(ConnectSafely) 主席梅吉德 (Larry Magid) 說道。他對這款遊戲的存在感到擔憂,在主要客群都是兒童的情況下,他認為 Roblox 有義務要保護兒童遊戲的安全。目前,Roblox 已經開發了「家長監護功能」, 讓家長們可以介入限制小孩的互動對象,並確保孩子們的遊戲角色衣著整齊,還能控制孩子們能造訪哪些類型的遊戲。
泰國曼谷不是曼谷?Bangkok將正名為Krung Thep Maha Nakhon
泰國首都曼谷 (Bangkok) 一詞從 2001 年 11 月使用至今,並為國際社會熟知。然而就在本周二 (15), 泰國內閣通過了泰國皇家學會 (Royal Society of Thailand) 的提案,即將改變這個已經用了超過 20 年的「Bangkok」一詞,改為「Krung Thep Maha Nakhon」(功特瑪哈那空,註)。註:為了避免混淆,下文仍稱功特瑪哈那空市為「曼谷」。「Bangkok」一詞雖然廣受外國人使用,但「Krung Thep Maha Nakhon」其實才是泰國政府所使用的官方名稱,也是當地人稱呼曼谷的方式。「Krung Thep Maha Nakhon」的意思是「偉大的天使之城」, 大多數的泰國人會在日常對話中將它簡化為「Krung Thep」。「Bangkok」的稱呼來自於曼谷內的兩個地區:Bangkok Noi 和 Bangkok Yai。類似的改名事件也發生在尼德蘭 (Nederland), 即大家所熟悉的荷蘭 (Holland) 身上。荷蘭實際上是尼德蘭內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的合稱,由於荷蘭長期以來是尼德蘭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中心,因此人們就習慣以荷蘭來代稱整個尼德蘭。你覺得 Krung Thep Maha Nakhon 太長了不好唸嗎?那你肯定還沒挑戰過曼谷的全名。準備好了嗎?曼谷的全名為:「」(Krung Thep Mahanakhon Amon Rattanakosin Mahinthara Ayuthaya Mahadilok Phop Noppharat Ratchathani Burirom Udomratchaniwet Mahasathan Amon Piman Awatan Sathit Sakkathattiya Witsanukam Prasit) 曼谷的全名與其說是名字,更像是一段敘述,大意是在表達這座天使之城有多麼宏偉、為所在之處、擁有了神所贈與的寶物,是座滿載喜樂的偉大城市。18 世紀時,泰王拉瑪一世 (Rama I) 為曼谷取了這個名字,當中融合了巴利語 (古印度語) 和梵語,共有 168 個拉丁字母、55 個音節長,也是金氏世界紀錄中的最長地名,甚至連泰國人都不見得能順利唸出這一長串的名字。網路媒體「VISION THAI 看見泰國」實際街訪泰國人是否會唸曼谷的全名。曼谷的英文改名消息一出,就在網路上引起了熱議。有一派人認為,改回正確的官方名稱可以降低混淆,並讓國內外稱呼同步是件好事;但另一派的人認為,「Bangkok」一詞使用已久,現在改名只會造成國際社會的困擾,原本的稱呼也比較簡短、易於記憶。甚至有網友在請願網站 change.org 上發起連署,希望政府可以保留「Bangkok」的稱呼,截至周四 (17) 下午已有 2,700 人加入,但連署網頁目前已經關閉。曼谷大學 (Bangkok University) 在 Facebook 發文表示學校不會改名。在網路輿論爆發之後,泰國政府趕緊表示,不管是 Bangkok 或是 Krung Thep Maha Nakhon, 這兩個羅馬拼音都可以用來稱呼曼谷,希望能藉此消除外國人對複雜稱呼的恐懼感。政府發言人表示,這次的更名僅在標點符號方面做出了變動,由「Krung Thep Maha Nakhon; Bangkok」改為「Krung Thep Maha Nakhon (Bangkok)」, 名稱的變動在專責的委員會和外交部審核後才會正式生效。泰國皇家學會也在 Facebook 發文說明,Bangkok 或是 Krung Thep Maha Nakhon 這兩個名稱都會被承認。
墨西哥降下的神秘「鳥雨」 生態學家有解答:純屬自然事件
近期,一段墨西哥突然降下「鳥雨」的影片在 Twitter 上瘋傳。影片的地點發生在墨西哥鄰近美國邊界的奇瓦瓦州 (Chihuahua), 一台社區監視器在清晨拍下數百隻鳥從高空離奇墜地的驚人影像。幾位目擊到「鳥雨」的社區民眾對此百思不解,當地媒體《奇瓦瓦州先驅報》(El Heraldo de Chihuahua) 也報導了這則新聞。從《路透社》轉載的影片可以看到,天空中突然有大量鳥兒墜地而亡。好奇的網友紛紛猜測,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發生。影片中墜地的黃頭黑鳥經過證實是「黃頭黑鸝」(Xanthocephalus xanthocephalus), 屬於北美地區常見的候鳥,生長於加拿大北方,冬天時會遷移到南方溫暖的墨西哥過冬。黃頭黑鸝每年都會飛過奇瓦瓦州,但這卻是當地民眾首次遇上鳥類集體墜地死亡的事件。《奇瓦瓦州先驅報》引用當地獸醫的說法,推斷這起事件很有可能是因為嚴重的空氣汙染所造成,像是附近民眾使用的燃氣系統,或是農民使用的農藥,都有可能導致有毒氣體產生。另外也有人推測,可能是當地氣溫過於寒冷所致。其他說法則認為,這些鳥恐怕是碰觸到鄰近的高壓電線,遭受電擊而死。然而,目前當地還沒有明確的調查報告指出造成鳥兒集體墜地死亡的原因為何。在沒有確切解釋下,影片被瘋狂轉傳,各種推論傾巢而出。網路上最多人提出的,是這起事件恐怕與 5G 有關。儘管沒有任何證據顯示 5G 對人體有害,但這類傳聞一直氾濫於社群平台上。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 (UK Centre for Ecology & Hydrology) 的生態學家布勞頓 (Dr Richard Broughton) 對此表示,「雖然影片中沒有出現任何猛禽的身影,但這起事件 99% 是鳥類中的掠食者造成的」。鷹、游隼等猛禽在獵食時,會縮小鳥群盤旋的範圍,並從高處向下壓迫鳥群,導致牠們撞擊到建築物或是地面上。布勞頓解釋,影片中鳥兒之所以會大量聚集,其實就是大自然中偶然可見的「群飛現象」(murmuration), 通常發生在椋鳥 (Starling) 抵禦猛禽獵食的時候。因為鳥群內部十分擁擠,後方的鳥兒會緊緊跟隨前方鳥兒引領的飛行路線,很多時候不太會去注意到周遭環境的變化,要是領頭鳥沒帶好路,後面的鳥兒也會遭殃。類似的現象也不是第一次發生,世界各地都曾出現過。布勞頓指出,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大群黃頭黑鸝先是出現像波浪般的運動,然後被推向地面。當中許多鳥兒避開了死亡的撞擊,但有些鳥沒有逃過一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保育生物學 (conservation biology) 專家里斯博士 (Dr. Alexander Lees) 同意這個說法:「如果只觀察影片、沒有毒理試驗報告,我會說這個事件確實是鳥類的『群飛現象』造成的。」里斯博士表示,人們直覺上會將這些鳥類墜地的死亡事件歸咎到環境污染,但其實城市密集的基礎建設,像是產業道路或是高樓大廈,這些才是導致鳥類在群飛現象發生時死亡的關鍵。此前在 2019 年 12 月,英國西部的安格爾西島 (Isle of Anglesey) 上,曾有多達 225 隻的椋鳥在停機坪附近死亡。經調查發現,這起事件是因為大量椋鳥在躲避猛禽時,因反應不及、以高速撞上道路後死去。
誰說狗狗不能飛上天? 法國薩摩耶搭滑翔傘飛上天爆紅
法國電影製作人沙姆斯 (Shams) 是位熱愛爬山、玩滑翔傘的人,時常帶著寵物薩摩耶犬烏卡 (Ouka) 上山下海。有一回,沙姆斯在爬山時,發現烏卡很常待在懸崖邊俯瞰風景,好像一點也不怕高。看著此情此景,沙姆斯心中浮現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何不帶著寵物狗狗飛高高?但即使沙姆斯有豐富的飛行經驗,在開始他的計畫時仍舊小心翼翼,先讓烏卡認識滑翔傘,讓牠了解這一片片的布不是可怕的東西。接著,在觀察狗狗沒有任何抗拒的反應後,他開始測試讓狗狗背上特製的飛行揹帶。確認好所有裝備的安全性後,沙姆斯挑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日子,跟烏卡說了聲「我們準備起飛囉」, 一人一狗隨即在草地上飛快的跑... 跑... 跑... 飛起來了!這次飛行是他們長達一個半月訓練後的成果,而在沙姆斯把首次飛行的影片發布到 Instagram 上,立刻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關注,第一支影片的觀看數甚至突破了 1.5 億次,連帶使烏卡成為一隻擁有 7.1 萬粉絲追蹤的網紅狗。目前,沙姆斯和烏卡已經一起飛行了十幾次,每每飛上天,烏卡的表情總是顯得比初學滑翔傘的人類還要淡定,牠只是享受著風,偶爾扭頭看看周圍的風景,完全不會驚慌失措地亂動,心理素質十分強大。但在風光的背後,這一人、一狗其實都有一段辛苦的過往。近年,沙姆斯因為 COVID-19 疫情而少了許多工作機會,在他陷入最低潮的時候,烏卡出現在他眼前,成為他第一隻養的狗。而烏卡呢,也不是生來就有「好狗命」, 他曾經被棄養過兩次,在第二任主人那邊甚至沒有足夠的生活空間,鮮少有外出散步的機會。沙姆斯初次見到烏卡的時候,牠正飽受寄生蟲和跳蚤肆虐之苦,全身上下也因為疏於打理的關係,毛又黑又髒亂。可是當沙姆斯與這隻三歲大的白色薩摩耶犬四目相對後,他毫不猶豫地決定收養,傾盡心力對烏卡展現出無條件的愛與信任,竭盡所能給牠最好的生活。在相處了短短兩個月後,他們之間已經培養起強大的信任與羈絆,不只在路上形影不離,在空中更是親密無間,甚至可以說,這一人一狗就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有了烏卡的陪伴,沙姆斯也重拾了許久不見的開朗微笑。很多人看到這段佳話之後,也萌生了想跟自家狗狗一起飛翔的想法。然而,我們真的可以隨興帶著狗狗飛上天嗎?在沙姆斯和烏卡爆紅後,部分不認同沙姆斯作法的聲音也逐漸冒了出來,在 BBC 的採訪中,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RSPCA) 的發言人表示:「雖然每當聽到人和狗之間可以建立這種特殊的聯繫,總是會感到很驚奇,但 RSPCA 絕不建議帶狗去玩滑翔傘 —— 不管牠們看起來有多舒適。」現在,沙姆斯已經辭去了以前的工作,放棄電腦圖學博士的學位,轉行成為一位奉行數位遊牧生活的電影製作人。他時常帶著烏卡到世界各地旅行,曾在巴基斯坦距地 6,500 公尺的高空玩滑翔傘,也曾挑戰徒步攀登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偶爾還會到太平洋上航行,在世界各地寫下他們的故事。編註:對沙姆斯及烏卡的生活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01 沙姆斯的 Instagram:shamsfilmmaker02 烏卡的 Instagram:ouka.sam03 圖片在 2022 年 02 月 17 日取得沙姆斯同意刊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凌晨4點起床拚上學 奈及利亞學生摸黑通勤避「交通地獄」
對部分住在奈及利亞大城拉哥斯 (Lagos) 的學生、家長來說,「摸黑起床上學」是他們的日常,因為倘若不想困在拉哥斯惡名昭彰的車陣裡而遲到,早起就成了唯一選擇。在又黑又冷的黑夜中牽著母親的手,奧格貝爾母子倆靠著手機手電筒微弱的燈光照路,朝 18 公里外的中學走去。如果奧格貝爾媽媽在半夜 2 點賴床,或女兒在凌晨 4 點才起床,甚至是一腳的襪子失蹤,任何一個微小的差錯,都有可能讓他們捲入尖峰時刻的「交通風暴」中,導致當天奧格貝爾無法及時抵達位於拉哥斯市西北部伊凱賈市 (Ikeja) 的學校。長年犧牲睡眠通勤後,這些學生們的學業表現也深受影響,學生們有時連寫功課的精力都沒有。事實上,奧格貝爾家並非唯一案例,許多住在拉哥斯的家庭、學生,也都過著這樣的生活,更年幼的孩子也得乖乖跟著早起,早上 5 點就搭著校車往學校去,並和同車的孩子們一塊在車上昏睡。而他們的父母 —— 不是只有把小孩送走,就可以回去睡回籠覺。他們的生活也不容易,為了避開上下班時間的大塞車,只能選擇在黎明到來之前把孩子送去上學,再早早去上班,傍晚再去把孩子接回來。對此,專家們紛紛提出警告,指出這樣耗人心神的日常可能不利於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在拉哥斯執業的心理治療師丹尼爾斯 (Fehintola Daniels) 表示:「正常的孩子一天需要 9~12 小時的睡眠時間,但這些孩子們的睡眠時間卻只有 5~7 小時。長期下來,孩子很可能會出現失眠、焦慮和注意力不足等問題,甚至導致抑鬱、易怒等症狀。」奧格貝爾媽媽也覺得,過去四年,奧格貝爾因為過著超級早起的生活,學業表現深受影響,「如果不是因為這種交通壓力,我相信她在學校可以表現得更好」。但是他們當初搬到位於拉哥斯市東北角的伊科羅杜 (Ikorodu) 時,可沒有什麼選擇,因為他們既無力上私立學校,也沒辦法得到公立學校的名額。最終只能退而求其次,讓女兒到一所位於伊凱賈的公立學校上學,並想辦法避免被困在拉哥斯最繁忙路段上的車陣中。拉哥斯以「地獄般的交通」聞名,居民們也對這樣的現象感到非常頭疼。拉哥斯州是全奈及利亞面積最小的州,人口總數卻多達 2,200 萬,是紐約、倫敦等大城市的兩倍之多,幾乎足以比擬台灣全國的人口數,而且現在還在持續增加中。2018 年的一份統計顯示,拉哥斯人每年平均花 1,560 小時在通勤上,但同年住在美國洛杉磯及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民眾,每年卻各只要花 128 小時和 210 小時在通勤上。如果將交通堵塞的問題換算成錢,拉哥斯的企業每個月平均會因為交通打結而損失 3,05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8 億 5,008 萬 0,750 元)「不難看出為何在像拉哥斯這樣的城市,員工們時常感到壓力很大、累得筋疲力竭,甚至是身心俱疲,」奈及利亞諮商師奧魯瓦塔約 (Olufemi Oluwatayo) 表示,上班族得妥善打理工作、家庭,還得忍受拉哥斯市糟糕的交通,「這也難怪似乎有更多人罹患了焦慮症和憂鬱症」。2018 年時,新上任的拉哥斯州長桑沃。奧盧 (Babajide Sanwo-Olu) 曾誓言要解決這個問題,但許多人認為他必須加快腳步、擴大改革範圍,否則終究只是隔靴搔癢,無法解決問題。「隨著人口激增,(政府) 勢必要想辦法控制人流,遠端工作或許有機會發揮效果。」諮商師奧魯瓦塔約建議。
澳網爭議後首發聲 喬科維奇:寧錯失法網、溫布頓,也不願被迫打疫苗
上個月,男子網球球王喬科維奇 (Novak Djokovic) 因拒打 COVID-19 疫苗無法順利入境澳洲,他尋求個人生涯第 10 座澳網 (Australian Open) 金盃的紀錄,確定無法達成。待事件落幕並逐漸平息後,本周二 (15) 他在英國媒體 BBC 刊出的獨家專訪中首次發聲,以「寧願錯失獎盃,也不願被迫打疫苗」一言,重申他拒打疫苗的態度。喬科維奇接受 BBC 記者拉詹 (Amol Rajan) 的訪談片段。喬科維奇訪談中表示,目前他仍拒打 COVID-19 疫苗,即便此次因未接種疫苗而無緣出賽澳網,未來甚至可能會因為相似問題而錯失法國公開賽 (French Open)、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Wimbledon Championships), 這些結果他都欣然接受,就算需要放棄「史上最偉大的網球選手」(Greatest of All Time,GOAT) 的頭銜,他也願意「為此付出代價」。但喬科維奇也再三強調,他是「選擇不打疫苗」不是「反疫苗」,「我從來沒有說我反對疫苗,我想支持的是人們能選擇注射什麼東西進入身體的自主性」。他以小時候接種過疫苗的經驗,說明他只是對於 COVID-19 疫苗仍有些疑慮,並提出在澳網爭議過後,一些媒體與身旁隊友錯誤地將他與反疫苗的形象連接在一起,讓他極為受傷。近年因為 COVID-19 疫情影響,是否完整接種疫苗、行為舉止是否符合各國防疫政策,變得至關重要。隨著各國疫情不定時升溫,選手們也面臨到疫苗政策臨時調整的窘境。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的報導,喬科維奇是 ATP 男網單打排名前百名中唯一沒有接種的球員。目前許多網球賽事都會要求選手接種疫苗才能參賽,作為沒接種疫苗的極少數,喬科維奇確定無法參加於 3 月舉辦的美國印第安泉大師賽 (Indian Wells Masters), 不過,現正進行中的杜拜網球錦標賽 (Dubai Tennis Championships) 則沒有規定參賽選手必須接種疫苗,這也是喬科維奇正積極投入的賽事。至於法網方面,則因法國政府有意在 4 月時收緊入境規定,未來喬科維奇能否順利出席法網公開賽,一切都還是未知數。除了疫苗爭議,在此次 BBC 採訪中,喬科維奇聊到了他作為頂尖運動員,對於「吃什麼、喝什麼」都極為審慎評估的態度。他向來都十分注重自己的身體狀況,積極用各種養生方法維持最佳體能,也曾出書談論他的飲食療法。不過,從目前各國普遍要求運動員接種疫苗才能入境參與賽事的立場來看,未來喬科維奇的網球生涯恐因不打疫苗遭遇危機。因此當記者詢問未來他是否會順應規定、乾脆接種疫苗時,喬科維奇回應道:「一切保持開放態度。」前美國網球好手、現為 BBC 球評的帕姆。施賴弗 (Pam Shriver) 認為,喬科維奇被周圍散布的疫苗副作用新聞影響判斷,他需要一位「值得信任的人,幫助他更正確了解注射疫苗的風險」。《紐約時報》的體育記者克萊利 (Christopher Clarey) 則認為,喬科維奇現階段網球生涯的最大挑戰,恐怕就是要或不要接種疫苗。
出事了,阿伯!美國神父口誤26年 數千人受洗可能無效
本月,美國「羅馬天主教鳳凰城教區」(Roman Catholic Diocese of Phoenix) 發布了一則公告,指出在經過嚴謹的調查之後,他們發現該教區內的阿朗戈 (Andres Arango) 神父在施洗儀式中,長期以來使用了錯誤的字眼。因此,在 2021 年 6 月 17 日前由阿朗戈神父所進行的施洗儀式將被視為無效。阿朗戈神父也在自己的信件中表示了深深的歉意,並在 2 月 1 日辭去他在鳳凰城教區的職務。阿朗戈神父究竟是說錯了哪一個字,才會導致今天的尷尬局面呢?「我們將奉聖父、聖子、聖神之名,對你施行洗禮......」在 1995 年成為了神父之後,阿朗戈神父 26 年以來都這樣主持施洗儀式。但問題來了──根據梵諦岡的指示,神職人員在施洗儀式中不能說「我們」, 要說「我」, 如果說錯了就會導致施洗儀式失效。鳳凰城教區的奧姆斯特德 (Thomas J. Olmsted) 主教解釋,在天主教的觀念裡,雖然儀式中負責施洗動作的人是神父,但耶穌才是讓洗禮發揮效果的關鍵,而非教友或神父。所以神父只能在施洗儀式中說「我」, 而不是「我們」。「即使是神父,也不能擅自增加、減少、更改儀式的內容。」鳳凰城教區表示,神父不該任意改變洗禮儀式中的用詞,就如同神父也不能將聖餐禮中的葡萄酒替換成牛奶,因為聖經中提到葡萄酒變成了基督的血液。「牛奶不會成為基督的血,同樣的道理,錯誤的洗禮用詞就無法淨化一個人。」鳳凰城教區解釋。「我不確定實際上有多少人受到影響,但我相信有上千人。」鳳凰城教區的發言人柏克 (Katie Burke) 向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NPR) 表示。鳳凰城教區表示,接受了無效的受洗儀式的人,就代表沒有受過洗。而在鳳凰城教區服務之前,阿朗戈神父也曾經在巴西和聖地牙哥的教會服務,這代表,接受了阿朗戈神父無效洗禮的人可能橫跨各國。就目前鳳凰城教區所知,阿朗戈神父進行的其他聖禮儀式都是有效的。但由於洗禮是「其他聖禮的必經之路」, 所以一個人的受洗失敗,可能會導致他之後參與的其他聖禮跟著失效,包含等。有人擔心,如果他受了無效的洗禮,會不會導致他在教堂中進行的婚禮也跟著無效?在鳳凰城教區公告的問答區中,也針對了這點給出了回答:「有可能!但很遺憾,我們沒有辦法給出確切答案,因為婚姻有太多變數了。」鳳凰城教區發言人柏克表示,同樣的事件層出不窮,2020 年時在美國的底特律 (Detroit) 和俄克拉荷馬市 (Oklahoma City) 就相繼發生過神父在施洗儀式中將「我」誤說成「我們」的事件。她也補充,這次是因為有信徒向教區反應,他們才能發現阿朗戈神父長久以來的口誤問題。雖然鬧了烏龍,但阿朗戈仍是位信譽良好的神父。在 1 月,有數十人參加了阿朗戈神父的歡送會,教區內也有人發起了挽留阿朗戈神父的連署。奧姆斯特德主教表示,他相信阿朗戈神父並沒有惡意,也無意傷害任何信徒、剝奪人們受洗和接受上帝恩惠的權利。鳳凰城教區也在公告中附上了表格,向受過阿朗戈神父無效洗禮的信徒提供協助。在修正了錯誤之後,阿朗戈神父也將努力彌補自己在過去犯下的過錯,「在聖神的協助之下,我將透過鳳凰城教區,全心全力地彌補受到影響的人們」。
465天都不會破 法國物理學家成功讓泡泡「延年益壽」
法國里爾大學 (University of Lille) 的一群物理學家,在《物理評論流體》(Journal Physical Review Fluids) 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興奮地宣布他們找到了讓泡泡更長壽的方法,泡泡們不再轉瞬即逝。主導這份研究的艾默里・魯 (Aymeric Roux) 說:「我們研究出一種新的泡泡,它可以持續一個月、甚至一年都不會破。」根據研究團隊的統計,用新配方吹出來的泡泡最長可以維持 465 天,而且根據他們的觀察,這顆泡泡在快要破裂前顏色還轉變成微微的綠色,顯示泡泡是因為存活的時間過長,開始有大量的微生物孳生,才導致泡泡的結構變弱、最終破裂。乍看之下,這個新泡泡的外觀與一般肥皂泡泡看起來沒什麼差別,但兩者的成分其實大相逕庭。這次科學家所研發的新版泡泡是由塑膠微粒、甘油與水調和而成。一般來說,肥皂泡泡吹出成形後,泡泡中的液體會因為地心引力,漸漸沉積在底部,而泡泡的薄膜會隨著時間蒸發,變得愈來愈薄,然後破掉。使用新配方吹出的泡泡也會有類似現象,但當泡泡的薄膜變薄時,塑膠微粒能協助維持肥皂膜的厚度,同時甘油也能發揮作用,不斷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避免泡泡因蒸發而變得太薄。事實上,這不是科學家們第一次熱切地投身於替泡泡延年益壽的研究中,甚至可以說,科學家對泡泡的執著已經到近乎癡迷的地步。在 2016 年,法國物理學家提出了「肥皂泡泡是怎麼吹出來的」理論模型。2018 年,由美國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應用數學實驗室 (Applied Math Lab) 專家組成的團隊,也證實用 3.8 公分的管子,配合每秒 6.9 釐米的速度,便能吹出最完美泡泡。到了 2020 年,物理學家們又找到讓泡泡不會破的最大關鍵 —— 混和不同的長鏈聚合物,讓泡泡的薄膜更加穩定。不過,這款長壽泡泡究竟可以怎麼應用呢?這點研究團隊並沒有清楚的說法,不過一位沒有參與到研究、來自紐約大學的數學副教授里斯特羅夫 (Leif Ristroph), 相當肯定這項研究的價值,他說:「這個抗蒸發的技術說不定能對醫療的領域有所貢獻,最實際運用是在眼睛的淚膜 (tear film) 上,讓淚膜能更加穩定。」「另外想像一下,把噴霧裝到這個泡泡裡,形成氣溶膠 (Aerosol) 的狀態,然後噴灑到空氣中,可以維持更久的時間,這能做出讓人們更輕鬆吸入的噴霧藥劑。」
日本滑冰王子羽生結弦 為何能夠成為中日間的破冰手?
羽生結弦 (Hanyu Yuzuru) 今年 27 歲,是日本的花式滑冰好手,運動場上的優異表現、風度翩翩的舉止、俊秀的外表讓他贏得了日本國內外大量粉絲的支持,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將他暱稱為「柚子」(Yuzu) 的中國人。即使羽生在這次冬奧的表現不盡理想,但賽後中國網友仍然快速地湧入微博,發表了對他的支持與安慰。在比賽期間,微博上關於羽生的搜尋人氣也高居不下、多次佔據第一名,相關貼文充滿了正向的讚美與鼓勵。相較之下,中國人對自家人則嚴苛許多──由美籍歸化的中國滑冰選手朱易因為多次失誤,引起了中國網友的一片撻伐。在二戰過後,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政治局勢總是充滿緊張的氣氛。在反日情緒高漲的中國,這位出身日本的滑冰王子,究竟是如何溫柔地滑進了中國人的心中呢?《日本經濟新聞》與《華爾街日報》在報導中指出,中國人對羽生的喜愛可能源自一支 2017 年世界花式滑冰錦標賽 (World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 的影片。在頒獎儀式上,中國的銅牌選手金博洋不小心將國旗拿反,一旁拿了金牌的羽生見狀,不僅溫柔地上前提醒,還直接伸手協助金博洋把國旗拿正。羽生風度翩翩的舉動不只獲得了中國民眾的強烈好感,也贏得了來自中國媒體及官方的友善對待。日本《東洋經濟》的報導指出,在中國粉絲的心中,支持對中國友善的羽生,並不會與中國人的愛國心產生矛盾。因此,中國的播報員可以在進行賽事轉播時用盡浮誇之詞讚美羽生,例如在 2018 年的平昌冬運,中國中央電視台 (CCTV) 的體育主播陳瀅用了「容顏如玉,身姿如松,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如此詩情畫意的句子來形容羽生的精彩表現。在今年的北京冬奧期間,中國外交部助理華春瑩也一反以往的強硬形象,在 Twitter 上用日語稱讚羽生的精彩表現。中國外交部助理華春瑩在 Twitter 上表示,羽生受到許多中國人的喜愛。十全十美的羽生除了幫扶國旗的事蹟之外,他對中國的友善態度也是中國人心中一個大大的加分點。羽生曾經在面對記者「喜歡中國嗎?」的提問時,以英文「I love China」作為回應。除此之外,他也曾經拿著親手寫上「感謝中國」四字的海報。對平時的中國人來說,支持日本人是件天理難容的舉動──但只要這個日本人對中國展現出善意,就可以「政治歸政治,運動歸運動」。即使中國和日本在國際場合上時常針鋒相對,但大家對羽生的共同喜愛,在中日的民間搭起了友誼的橋樑。「羽生選手讓中日之間的交流誕生了。」來自中國四川省的雷同學目前正於日本宮城縣仙台市 (羽生的家鄉) 求學,他表示,他是羽生的粉絲,在自己的影響之下,父母、親戚朋友們都喜歡上了羽生,也開始對日本產生了興趣。一位曾經和中國粉絲有過交流的東京女性表示,即使國籍不同,但熱愛同一位選手的粉絲們之間有著強烈的友情。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中國一所大學的日語講師表示,羽生的高人氣不僅來自於他在運動場上的表現,更來自於他的外表和舉止──類似偶像明星獲得支持的原因。「他不只是位運動員,他完全是位藝術家。」來自中國北京的粉絲王嬌 (Wang Jiao, 音譯) 表示。「他的表演既優雅又美麗。在滑冰場上,他的目標明確、充滿野心;但在下場後,他又展現出了單純的一面。這種反差萌讓人受不了,」來自中國上海的粉絲王萱表示,「他是人類的寶藏」。
原來,女廁也能不用排隊! 英國推「行動女廁」 解決排隊惡夢有妙招
最近,英國布里斯托大學 (University of Bristol) 的畢業生普羅賓 (Amber Probyn) 和麥可謝恩 (Hazel McShane) 推出的新式行動女廁成功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得到了一筆資金,得以生產更多行動女廁,終結女性每逢上廁所就得大排長龍的困境。這款行動女廁拆掉了傳統廁所的門還有屋頂、降低隔間高度,並把坐式馬桶改成蹲式,讓想要小便的女性瀟灑地走進去後,只需輕輕一蹲,就能立即解放。普羅賓和麥可謝恩宣稱,這款改良過的女廁設計會促進「全世界男女小便邁向平等」, 縮減女性在大型演唱會、戶外活動等情境排隊上廁所的時間,最多可以快上 6 倍。只是多數英國民眾看到這個設計都不買單,英國女性網友覺得根本沒人想用,尤其這個新式行動女廁沒有屋頂,萬一遇到下雨該怎麼辦?而在亞洲人眼裡,這個新設計倒不是說非常難以接受,台灣人甚至會感到有些熟悉,畢竟它和常見的蹲式廁所十分相像,幾乎沒什麼差別。普羅賓和麥可謝恩設計的新式行動女廁,由 6 個改良過的蹲式馬桶組合成一組廁所,沒有屋頂、沒有門,僅用隔間巧妙保護人們上廁所時的隱私。普羅賓與麥可謝恩表示,行動女廁的設計靈感來自她們的親身經歷。她們常在各地音樂節打工,卻時常因為女廁大排長龍的緣故,被迫在排隊買食物和排隊上廁所間做抉擇。根據調查,英國女性平均要花上比男性多 34 倍的時間在廁所上頭,有 8 成女性在上坐式廁所前,會多花一段時間擦拭馬桶座,或是找個適當的位置蹲上去。因此,當兩人在準備碩士專題「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時,她們立刻想到自己要設計什麼。不過除了從自身經驗找靈感,研發期間,普羅賓和麥可謝恩訪問了 2,000 位女性,並綜合整理大家的經驗,發覺蹲式馬桶最能縮短女廁等待的時間。於是兩人改良了舊式的蹲式馬桶,在方便人們蹲下的前提下,將背後空間減至最小,再把蹲式馬桶的外緣設計成船型,防止液體飛濺,前方還留了可以置放物品的空間。「這個設計專給只想要小便的女性使用。」普羅賓表示,如果剛好是生理期來或是需要上大號的女性,可以使用傳統廁所。如此一來既能達到分流,又能減少女性使用廁所的時間。新式行動女廁的設計除了能減少女性上廁所時需要付出的時間,也符合環保以及再利用的需求。比起一般流動廁所,新式行動女廁使用 100% 回收材質,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 98%, 且採用扁平包裝設計、便於運輸。普羅賓與麥可謝恩發明的新型行動女廁曾出現在 2021 年 6 月於布里斯托舉辦的脫口秀活動上,供民眾試用。兩人的作品近期也在布里斯托大學舉辦的設計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 25 萬英磅 (折台幣約 942 萬台幣) 的獎金,也得到英國設計基金 (British Design Fund)、英國 Monzo 銀行等機構支持。有英國民眾在看到新聞後,主張「增加女廁的數量」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不過普羅賓與麥可謝恩仍相信她們的設計能幫助那些排隊排得倍受煎熬的女性。「一開始你會想『我不確定要不要用新式行動女廁』, 但當你在隊伍裡排了 15 分鐘,結果人龍長度絲毫不減、離『上廁所』遙遙無期時,你一定會考慮它的。」普羅賓說道。
「假報警真犯罪」美國實況主直播到一半被武裝警察突入
美國實況圈這幾年一直被報假警的過份惡作劇所擾,許多惡意粉絲會打電話給警察,編造虛假的緊急情境讓武裝警察出動,在直播間裡看著他們闖進直播主的房間裡逮人。這次,受害者輪到以直播電玩爐石戰記 (Hearthstone) 而聞名的美國實況主「紅龍」(Alliestrasza)。上周四 (10) 直播到一半,紅龍的實況被一陣劇烈的敲門聲打斷,她開門後,闖入實況的是數名配戴頭盔、盾牌和槍枝的警察,當天的實況也只能草草收場。事後紅龍在 Twitter 上表示,警方是收到一通自海外打來的匿名報案電話,聲稱屋內 (指紅龍的住所) 有一名射殺丈夫的女性將自己反鎖,並持槍威脅所有靠近的人。雖然最後有在 Twitter 上報平安,但紅龍坦言她從來沒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別以為報假警就只是個惡作劇,在 2017 年時,一名無辜男子可是因此而賠上了性命。當年 10 月,剛在遊戲裡吃了敗仗的少年維納 (Casey Viner) 和贏家加斯基爾 (Shane Gaskill) 起了爭執,威脅對方要用報假警事件來報仇。盛怒之下,加斯基爾脫口就給了地址,挑釁對方有本事說到做到。維納很快聯繫了擁有豐富報假警經驗的友人巴里斯 (Tyler Barriss) 幫忙,而他立刻撥通電話,謊稱自己挾持了家人,使得警方緊急出動大隊人馬搶救人質。然而,誰都沒有發現加斯基爾給的地址其實是假的,那是他曾居住過的地址,案發時他早已搬離,原地址已經改由 28 歲男子芬奇 (Andrew Finch) 及家人入住。因此,當警方大隊人馬到場時,芬奇絲毫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當警方要他高舉雙手時,一頭霧水的他沒有及時行動,導致一名警察扣下扳機,誤殺了芬奇。雖然上述案例中的受害者只是市井小民,但近年來,越是知名的實況主,越容易因為生活圈、出沒地點外露而成為報假警事件的受害者。每年,有數百名實況主、直播主受害,而犯人往往能自在地坐在電腦前,觀賞他惡作劇的結果。而除了實況主,另一群容易成為報假警事件受害者的人就是明星,舉凡影星湯姆克魯斯 (Tom Cruise)、美國小天后麥莉。希拉 (Miley Ray Cyrus)、歌手小賈斯汀 (Justin Drew Bieber) 等都曾是受害者。這幾年,這類造假行為已經多到讓人們紛紛以「報假警」(Swatting) 一詞來代稱,專指民眾謊稱有緊急事件發生,欺騙緊急救難機構出動到特定地址的行為,常見的謊言有炸彈威脅、謀殺、人質事件,或是有人精神狀況不穩定要自殺或殺人等。「Swatting」中的「SWAT」一詞,其實是源自於美國的特種警察部隊,該單位的武力配置和一般警察不一樣,有重武器等戰鬥裝備,在「高風險」的情況下才會被調用。在大多數國家,報假警是一種刑事犯罪,可判罰款及監禁。在報假警事件中,警方往往也成了受害者,時常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甚至會有不慎誤傷無辜的情形發生。再者,報假警的罪犯通常會用變聲器和臨時電話號碼掩蓋身份,讓警方難以追蹤。有民眾建議,或許可以藉由減少警察武裝避免警察在假報警事件中傷及無辜,然而,這也會使警方在遇上真正緊急的情況時,沒有足夠的手段加以應對。因此,加強檢舉這些假報警行徑,或許更能有效防範,並提高世人對這種犯罪行為的認知。至於人們自己,也能透過保護好個資,少透露任何會暴露所處位置的訊息,或使用工具保護電腦 IP 位址,避免成為報假警犯罪者惡作劇的目標。上線時間:2022/02/16 增修時間:2022/02/18 修正內文
貓頭鷹:你找我?「超級盃」一字之差變「鴞級盃」
美國一年一度的運動盛事超級盃 () 在今年 2 月 13 日開打,在這段期間,許多人上網搜尋超級盃的相關資訊,但搜尋結果卻出乎他們意料,因為畫面沒出現半顆橄欖球,而是鋪天蓋地的貓頭鷹。正當大家感到困惑時,人們才猛然發現──他們把超級盃不小心打成了「鴞級盃」(, 意即超讚貓頭鷹)。一字之差的美麗誤會,讓相去甚遠的超級盃和鴞級盃同時成為了年度盛事。當許多人關注著超級盃刺激的美式足球賽事、精彩的中場表演時,另一邊的鴞級盃也在網路上如火如荼地開打。對世界各地的鳥迷而言,鴞級盃的重要度可不亞於超級盃,各界愛鳥人士無不摩拳擦掌,準備在這段期間把自己珍藏的貓頭鷹美照分享到社群媒體上。大自然保護協會印第安那分會 (Indiana Chapter of The Nature Conservancy) 的保護部主任威廉斯 (Matt Williams) 說,網路上造成話題的鴞級盃讓這些可愛的貓頭鷹被帶到了聚光燈之下,「只要能宣傳到保育的重要性,就是好事」。鴞級盃可不是今年才出現的網路現象,早在 2008 年,就有 Twitter 用戶在推文中將 Super Bowl 誤寫為 Superb Owl, 但動機不明;在 2011 年,有人在網路論壇 Reddit 成立了 superbowl 板。在這幾年來網路的推波助瀾之下,鴞級盃一詞越傳越開,成為了一個每年伴隨超級盃而來的趣味迷因。2014 年,知名喜劇演員寇伯特 (Steven Colbert) 在他的節目《寇伯特報告》(The Colbert Report) 上,也用了鴞級盃這個梗來諷刺國家美式足球聯盟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NFL) 握有超級盃一詞的版權。今年,美國博弈網站 BonusFinder 也舉辦了鴞級盃活動,祭出了 1,000 元美元 (折台幣約 2 萬 7,800 元) 的獎金吸引攝影家和畫家投稿圖片,並讓民眾們票選出最棒的貓頭鷹作品。《國家地理》今年也在 Twitter 上發布了帶有 hashtag「#SuperbOwl」的推文,還在下方的留言區讓網友票選心目中的最讚貓頭鷹。如果有人因為這些海量的可愛貓頭鷹照片,而對貓頭鷹產生溫順、可愛的印象,那可是天大的誤會。「貓頭鷹是相當貪婪的掠食者,牠們會在夜間展開獵食行動,並用敏銳的聽覺來鎖定獵物的位置。」大自然保護協會的主任威廉斯表示,貓頭鷹不但能聽到細微的聲響,特殊的羽毛構造也能讓牠們,所以貓頭鷹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之下捕捉獵物。大部分的貓頭鷹以捕捉老鼠之類的小型哺乳類為食,大型一點的貓頭鷹還可以捕食兔子、臭鼬──甚至貓頭鷹。在鴞級盃熱鬧開打的期間,除了可以上網欣賞貓頭鷹的照片之外,美國許多動物團體也舉辦了觀賞貓頭鷹的戶外活動。紐約女性賞鳥俱樂部 (Feminist Bird Club) 的副主席哈比森 (Martha Harbison) 就建議大家,傍晚後可以在自家附近走走,或許有機會能夠遇到貓頭鷹。「現在正是貓頭鷹的繁殖季,所以牠們會發出各種求愛和佔領地盤的聲響。」哈比森也提醒大家,記得和貓頭鷹保持友善的社交距離,盡可能不要打擾到牠們。在台灣,常見到的貓頭鷹有領角鴞、黃嘴角鴞等,在都市也有機會看到牠們的蹤影。今晚何不出去散散步,看能不能遇到一些可愛的貓頭鷹呢?──也別忘記和這些兇猛鳥球保持社交距離喔。
科威特、黎巴嫩禁播《尼羅河謀殺案》 為何蓋兒加朵作品前進中東屢受阻?
英國演員肯尼斯布萊納 (Kenneth Branagh) 繼《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後,近期又改編另一部「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 (Agatha Christie) 筆下的經典推理作品《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 讓聞名於世的偵探「赫丘勒白羅」(Hercule Poirot) 再次登上大銀幕。電影選定在情人節前夕全球盛大上映,但上周日 (6) 卻傳出黎巴嫩、科威特的民眾在網路上強烈反彈,要求禁播電影《尼羅河謀殺案》的消息。不久後,科威特新聞部發言人穆拉德 (Anouar Mourad) 宣布禁播《尼羅河謀殺案》, 並說這是順應民意、不得不做的決定。根據科威特發行的報紙《Al-Qabas》所述,當地的社群網站湧現抵制《尼羅河謀殺案》的聲浪,主要是因為以色列女星蓋兒加朵 (Gal Gadot) 也出演了這部作品。圖為《尼羅河謀殺案》的宣傳海報。這部電影原訂於 2020 年的年底在北美及全球上映,但受到 COVID-19 疫情的影響,上映日期延後多次,直到 2022 年疫情漸趨穩定才重回戲院。現年 36 歲的蓋兒加朵,18 歲時榮獲「以色列小姐」開啟演藝事業,此前曾在以色列的國防政策要求下,加入以色列國防軍 (Israel Defense Forces) 並服役了兩年之久。然而,這層背景卻令她時常被部分民眾貼上「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標籤,加上她又曾多次在社群媒體發表對以巴衝突的看法,不僅時常因此受到抨擊,她出演的好萊塢電影在前進阿拉伯國家時也頻頻受阻,這回《尼羅河謀殺案》登陸黎巴嫩、科威特也是遇到類似的情形。蓋兒加朵曾以黑底白字的訊息,期望雙方能停火,共商和平相處的辦法。舉例來說,在 2014 年的以巴衝突中,蓋兒加朵在 Instagram 上分享一張與女兒的合照,並寫道:「感謝正在冒險的男孩、女孩們,保護我的國家不受哈瑪斯組織 (Hamas) 的攻擊。」當時這篇貼文便因為將哈瑪斯組織視為恐怖組織而引發爭議,隨後蓋兒加朵將貼文刪除。另一波爭議則發生於 2021 年 5 月,當以色列與哈瑪斯組織在加薩走廊的軍事衝突連連升溫時,蓋兒加朵再次於 Instagram 發聲。這次雖然她試圖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一方,期望雙方找尋和平機會,寫下「以色列值得成為自由且安全的國家。祈求領導者找到解決方法,我們能夠和平共處」, 發布後仍遭遇網友大量憤怒的回應,批評她虛偽、企圖掩蓋支持以色列的政治立場。撇除政治,蓋兒加朵仍是網友們議論的焦點。2020 年 10 月,蓋兒加朵在 Instagram 上宣布將主演埃及女法老克麗奧佩托拉 (Cleopatra) 的傳記電影《埃及豔后》(Cleopatra), 隨即引來大批網友討論,批評電影選角有「洗白」嫌疑,因為「埃及豔后」的角色應該由阿拉伯裔或是非裔女星來飾演,以色列裔的蓋兒加朵卻搶走了這個角色。身為製片團隊之一的蓋兒加朵,在 BBC 的訪問中挺身回應,指出克麗奧佩托拉並非阿拉伯裔或埃及裔:「如果要完全依據史實來拍,『埃及豔后』其實是馬其頓人。」不過,目前專家們仍對克里奧佩脫拉的族裔眾說紛紜,除了馬其頓人一說,也有人主張她應該是混血兒,先前 BBC 還特別拍了紀錄片,專門研究克里奧佩脫拉的出身之謎。中東國家禁演好萊塢的電影,並不是第一次。黎巴嫩過去就曾抵制蓋兒加朵 2017 年主演的電影《神力女超人》, 在電影上映前二小時臨時宣布禁演。但對於好萊塢來說,《尼羅河謀殺案》這次遭科威特與黎巴嫩禁演,對票房收入的影響估計有限,畢竟《尼羅河謀殺案》仍順利在沙烏地阿拉伯等其他中東國家上映。此外,中國也難得在多次禁播好萊塢電影後,放行《尼羅河謀殺案》登上中國的戲院。
吃到飽、芭比夢幻屋出動!那些美國大兵為戰車取的天才綽號
這輛 M1A2 隸屬美國陸軍第一步兵師第一裝甲戰鬥旅,從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美軍發起名為「大西洋決心行動」(Operation Atlatic Resolve,OAR), 擴大北約盟國駐軍數量,尤其是第一線受俄羅斯威脅的東歐國家,包括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國家等。第一裝甲戰鬥旅自 2021 年開始進駐波蘭,為因應去年底開始升高的俄烏邊境情勢,近日在波蘭西北方小鎮德拉夫斯科 (Drawsko Pomorsky) 附近演習,因此陸軍攝影師側拍,歐比王號 (Obi-Wan Kenobi) 戰車意外入鏡。美軍車組員為戰車命名從二次大戰時期就開始,作戰時車組員需長時間待在狹窄的戰車艙內,因此取個組員都喜歡的車名,有助培養默契和凝聚士氣。早期戰車名通常聽起來比較剽悍,如大狗 (Big Dog)、大制裁者 (Big Punisher)、復仇回歸 (Back with a Vengence) 或鋼鐵騎士 (Iron Knight) 等。不過近年來美軍戰車組員取名越來越多元,出現許多有趣的車名,如外交失敗 (Diplomacy Failed)、吃到飽 (All You Can Eat)、慢性疼痛 (Chronic Pain) 和一輛戰車 (A Tank), 或跟電影動漫相關如 X 戰警的獨眼龍 (Cyclops)、鋼人 (Colosus), 以及第一戰鬥旅這輛歐比王。由於美軍文化開放,因此陸軍 2018 年甚至還舉辦戰車命名比賽,讓所有成員線上投票最喜歡哪輛戰車的名字,最後得到第一的是芭比夢幻屋 (Barbie Dreamhouse), 可見越幽默的車名越受歡迎。絕地武士藉著原力,戰場上往往一敵多,因此這輛歐比王號在俄羅斯 14 萬大軍壓境下,想必對提振車組員和周遭步兵士氣有很大幫助。
西班牙老城沒頂30年 因乾旱重登場 「鬼城觀光」現正夯!
1992 年,西班牙在西北部與葡萄牙接壤的加利西亞區 (Galicia) 開始興建奧拓林多索水庫 (Alto Lindoso reservoir), 位在水庫範圍內的阿塞雷多等城鎮從此被利米亞河 (Limia river) 的河水淹沒,而原本住在阿塞雷多的居民大多搬遷到了附近的城鎮居住。人去樓空、被水淹沒的阿塞雷多 (Aceredo) 自此成為了。不過就在最近,一場乾旱打斷了阿塞雷多鎮在水底長達 30 年的沉睡,也喚醒了人們對它的記憶。阿塞雷多之所以會露出水面,是因為奧拓林多索水庫的蓄水量在近日下探到了 15%。2 月 1 日,由於乾旱問題日發嚴重,負責管理水庫的葡萄牙政府便下令包含奧拓林多索水庫在內的 6 個水庫停止提供發電及灌溉用水。西班牙環境部的數據指出,在過去十年,西班牙整體的水庫蓄水量平均約有 61%, 但今年的蓄水量卻下探至 44%。有消息指出,乾旱問題在未來幾周可能會越來越糟,但目前還無法判定這是否會演變成全國性問題,現在只能祈求春季能盡快帶來一波新的降雨。氣象專家表示,伊比利半島歷年來都會遇到乾旱期,算是當地常態,但近幾年氣候變遷加劇了乾旱程度。為整個歐洲提供農產品的西班牙與葡萄牙農民相當擔心,他們的心血可能會因為嚴重的乾旱而毀於一旦。「這兩、三年都很乾,雨下得越來越少。」來自西班牙城市阿爾梅里亞 (Almería)、以種植番茄維生的 46 歲農夫貢戈拉 (Andrés Góngora) 表示。位於奧拓林多索水庫附近的洛維奧斯市 (Lobios), 其市長亞涅斯 (Maria del Carmen Yanez) 指出,這幾個月以來的降雨不足導致了該地區乾旱的情形,但她也將一部份責任歸咎到負責管理水庫的葡萄牙電力公司 (Energias de Portugal, EDP) 頭上。她表示,EDP 在該區域進行了「過度積極的開發」。EDP 向路透社表示,乾旱的主因還是降雨不足,他們在管理上沒有什麼紕漏,目前的蓄水量也都高於最低需求。「就像在看電影一般,我感到了一股淡淡的哀愁,」住在拉科魯尼亞 (La Coruña) 的 65 歲長者羅梅羅 (Maximino Perez Romero) 在親自來到鬼城阿塞雷多鎮走了一遭後說道,「我覺得在乾旱、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這種情況在未來幾年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30 年難得一見的荒涼場景讓許多對鬼城感到好奇的人們慕名而來,也有許多曾住在阿塞雷多的居民趁機舊地重遊。人們踏過了龜裂而泥濘的地面、穿梭在破敗的建築物中,看到了生鏽的汽車殘骸、曾經是酒吧的老舊建築。根據估計,近期每個周末約有上百名觀光客湧入阿塞雷多。回憶起阿塞雷多還沒變成鬼城的日子,曾在阿塞雷多工作的建築工人阿爾瓦雷斯 (Jose Alvarez) 不禁觸景傷懷:「(這種改變) 很可怕,但這就是人生啊。」
媽,我靠枕頭大戰出名啦!首屆枕頭大戰錦標賽美國登場
最近,美國的佛羅里達州興起了一種新型運動比賽──枕頭大戰,第一屆枕頭大戰錦標賽 (Pillow fighting championship, 簡稱 PFC) 也在 1 月 29 日完賽。就如同你所想像的一樣,「枕頭」是這項賽事的唯一武器,選手們一旦上了「戰場」, 首要任務就是揮動手上的枕頭攻擊對手,在時限內獲取高分、挺進下一輪賽事。但不同於童年枕頭大戰的是,枕頭大戰錦標賽有嚴謹的規則、裁判,確保比賽能順利進行。首創這項比賽的企業家威廉姆斯 (Steve Williams) 說起他的初衷:「拳手們不喜歡受傷,許多民眾也不希望 (賽場上) 見血。他們想看到精采的格鬥賽事,但不希望暴力發生。」經過一番創意激盪後,能兼顧激烈競爭,又能避免選手血流成河的枕頭大戰錦標賽,就這樣誕生了!一般人說到枕頭戰,都會覺得這只是小孩之間的遊戲,或是美國影集裡女孩派對上的娛樂活動。但是威廉姆斯不這麼認為,枕頭大戰在他眼中不只是娛樂活動,更是一項真正的運動,可看度未必會輸給其他格鬥項目。威廉姆斯創立這個比賽的初始想法,就是運用「枕頭」這個古老的武器,結合經驗豐富的格鬥選手,輔以嚴謹的規則,發展成一項真正的格鬥運動,藉此吸引全球觀眾。然而,這項賽事並沒想像中輕鬆,選手們在揮舞自己枕頭的同時,還要盡力閃避對手的枕頭,對心肺功能、反應速度的要求都很高,也像其他格鬥運動一樣講求力量、耐力和戰略技巧。枕頭大戰錦標賽和綜合格鬥 MMA (Mixed Martial Arts) 的唯一差別大概就是 —— 沒有選手會輕易濺血,畢竟現在武器已經換成了軟綿綿的枕頭,比起被對手攻擊流血,選手們更可能因為失足摔跤而受傷。而這或許正是枕頭錦標大賽獨具魅力的原因。枕頭大戰錦標賽的規則跟拳擊很相似,每場比賽共分三輪,每輪兩分鐘,誰擊中對方頭部的次數多,誰就是贏家。但比賽中,選手們嚴禁抓住對手手臂、攻擊對手要害,或是出腳攻擊,唯一可以拿來攻擊的武器,就是手中握著的那顆特製枕頭。於去年 9 月到今年 1 月底舉辦的首屆枕頭大戰錦標賽共有 16 男 8 女參加,爭奪冠軍腰帶和 5,000 美元 (折台幣約 13 萬 9,494 元) 的獎金,許多 MMA 選手紛紛慕名參加,現役 MMA 選手康納・麥葛瑞格 (Conor McGregor)、終極格鬥冠軍賽 UFC (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 拳手馬庫斯・布里馬奇 (Marcus Brimage) 都名列其中。在他們之外,則有電視真人秀明星、單親媽媽和獸醫等素人選手報名參賽。經過一番激烈競爭後,最終職業選手仍略勝一籌,男子組由 MMA 拳手霍利・蒂爾曼 (Hauley Tillman, 左) 拔得頭籌,女子組冠軍則由 UFC 的巴西選手伊斯特拉・努內斯 (Istela Nunes, 右) 拿下。除了成人組外,本屆賽事還有專門為兒童舉辦的賽事「PFC KIDZ」。在娛樂之餘,孩子們也可以適當運動,將過剩的精力消耗在這個有趣又新奇的運動上,家長們也不用擔心孩子在打枕頭戰的時候受傷。快拿起手邊的枕頭,說不定你就是下一位把獎金帶回家的贏家!
《鬼滅之刃 遊郭篇》迎結局、奪最佳動畫!解密幕後推手幽浮社的經營之道
電影《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自 10 月 16 日在日本上映以來,截至 11 月中旬,短短一個月票房已高達近 234 億日圓,擠入歷來日本電影票房排行榜前五名,有機會超越 2001 年發行目前位居第一名的《神隱少女》308 億日圓成績。根據日本電影票房史上排名,第二名為 1997 年《鐵達尼號》(262 億日圓)、第三名為 2014 年《冰雪奇緣》(255 億日圓)、第四名則是同為動畫的《你的名字》(250.3 億日圓)。在台灣,這部動畫也創造近 4 億台幣票房的好成績,更是目前的年度冠軍。「一貫化」的作業特色,讓幽浮社可以先後推出《Fate》、《鬼滅之刃》這樣廣受好評的作品。影片為《鬼滅之刃遊郭篇》的宣傳片段。幽浮社成立於 2000 年,目前員工約 200 人,主業務為動畫企劃與製作,並配合電視節目製作動畫。此外,幽浮社也在日本、中國、韓國經營咖啡店及銷售周邊商品。據說鬼滅之刃中擔任神崎葵聲優腳色的江原裕理,就是從幽浮社經營的咖啡店打工起步,邁向聲優之路。除當紅的《鬼滅之刃》系列外,該社也製作過超人氣的《Fate》系列,也曾協助其他劇場版及遊戲動畫製作,可說是經驗相當豐富的公司。幽浮社除了動畫製作之外,也協助其他產業製作動畫,另外還有咖啡廳收入。幽浮社是屬於日本非常罕見的特例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也無上市,所以《鬼滅之刃》究竟創造多少業績貢獻目前仍無官方資料。幽浮社能製作出優秀產品的原因,是維持社內製作「一貫化」特色。也就是說,從製作動畫起,3D 電腦繪圖與數位映像部就會開始密切合作,從色彩、背景美術和攝影都在社內一條龍完成,因此能將產出時間縮短,且讓動畫整體的構圖有統一性。為展現動畫細節中華麗的場面或高超的技術,幽浮社堅持一根羽毛也必須確實描繪,即使耗時費工,幽浮社都堅持不省略任何一個細節。而幽浮社的攝影團隊,更被譽為日本屈指可數的造型藝術家,能選用絕佳的素材,並與作畫團隊、背景團隊充分溝通,因此其攝影技術也在業界廣受好評。創造共同的理念,也是幽浮社製作出優質動畫的成功關鍵。在持續的檢驗期間,幽浮社會不斷的修正內容,雖然偶有彷彿檢討到不知盡頭的感覺,但該社曾指出,只要製作人員都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就有信心能製作出最完美的作品。另外,尊重原創的理念也是幽浮社的製作特點,幾乎所有作品的場景製作、設定,幽浮社都邀請原作者、編輯及開發團隊參加會議,以共同製作監修的方式進行。不只考慮粉絲的心情,也表達對原作的尊重。除了全力製作好作品,幽浮社還與行銷公司展開密切合作,讓團隊費心製作的作品能讓更多人看見。圖為海外版《鬼滅之刃遊郭篇》完結時,官方在 Twitter 上發布的致謝貼文。「心技體」是日本體育運動經常使用的詞語,心指的是精神力、技指的是技術,而體指的是體力。幽浮社為何能成功創造出優質動畫,就是靠著心技體的精神持續創作,而團隊合作、持續溝通並尊重原創,也是幽浮社的作品能在市場上大受好評的原因。一部賣座的動漫電影,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外,出版社、製作團隊及行銷公司更是功不可沒。除了劇場版的《鬼滅之刃》, 事實上,電視動畫也是由幽浮社製作,想持續享受幽浮社的優質創作,不妨在欣賞劇場版的電影後也觀賞一下電視動畫吧!
給愛薯條的你 美國愛達荷州情人節推「薯條香水」限量上市
有「馬鈴薯故鄉」之稱的美國愛達荷州,其馬鈴薯產量是全美之冠,當地的馬鈴薯協會每年都會大力推廣他們引以為傲的「褐皮馬鈴薯」(Russet potato)。上周二 (8), 趁著情人節的送禮熱潮,協會在官網上宣布開賣一款散發著新鮮炸薯條香氣的「薯條香水」(Frites by Idaho), 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官網上架開賣後不到一天便宣告售罄。這款薯條香水是以愛達荷州的馬鈴薯及馬鈴薯精油為原料,再經蒸餾等工法製成。薯條香水開賣後秒殺的盛況,除了源自其獨特的香氣,也和精心設計的價格有關 —— 每瓶約 50 毫升的「薯條香水」, 官網售價只要 1.89 美元 (折台幣約 53 元), 相當於美國麥當勞的一包大薯。圖為立刻賣光光的薯條香水。「不管在哪裡用餐,人們都抗拒不了薯條,會在享用正餐之前先咬上一口。」馬鈴薯協會的執行長海姆 (Jamey Higham) 胸有成竹的說道:「近乎九成的美國人都抗拒不了薯條的味道。」成立於 1937 年的馬鈴薯協會是愛達荷州的州立機構,機構宗旨是確保愛達荷州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保持穩定。近幾年,它們時常推出各種有趣的行銷活動,推廣當地的招牌農產「褐皮馬鈴薯」。像是在 2019 年 4 月,馬鈴薯協會推出了一間外觀神似馬鈴薯的移動旅館「馬鈴薯飯店」(Potato Hotel), 還拖著它巡迴全美、沿途舉辦抽獎活動,讓幸運的民眾體驗住在馬鈴薯裡的感覺,獲得廣大迴響。馬鈴薯協會執行長海姆表示,去年 4 月,協會成員注意到有許多民眾擔心未來吃不到薯條,他們也發現,自家社群上最受歡迎的內容幾乎都與薯條有關。同時市調公司的報告也指出,有 90% 的美國人對薯條的香氣難以忘懷,這讓成員們決定把握情人節商機,推出別出心裁的禮物「薯條香水」。海姆透露,薯條香水所有的設計都是為薯條愛好者量身打造,舉凡香水金黃的色澤、與大薯相差無幾的價格,通通都是瞄準了那些「薯條控」的心。「我們不打算從薯條香水上賺錢,所以我們參考了市面上大薯的價格...... 大眾反應應該會很兩極,但花 1.89 美元買一個有趣的體驗,應該值回票價了!」
不再是癮君子天堂!瑞士公投限制刊登菸品廣告
瑞士在 2 月 13 日進行了,其中一項就是決定是否要加強對香菸廣告的限制,保護年輕人免於菸草廣告的影響。儘管受到了菸草業者和政府方的反對,這項提案最後獲得了 56.6% 的投票者的支持。在未來,瑞士路上香菸廣告隨處可見的情景將走入歷史。和許多國家相比,瑞士的菸品相關禁令可說是姍姍來遲。瑞士雖然有著健康、自然、環保的形象,但他們也有著全歐洲最寬鬆的菸草規定。當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禁止人們在酒吧和餐廳抽菸時,瑞士人無時無刻都能哈一根。不少國家都已對菸草廣告做出了規範,當中大多是西方國家。台灣在 2009 年推出了《菸害防制法》新制之後,菸品廣告也在台灣的各大媒體版面絕跡。2003 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通過了《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FCTC), 這項公約對菸草廣告做出了限制、要求菸草製品包裝上必須印製警語、提高菸草售價等,也因此世界各國陸續實施了各種菸草禁令。該次世界衛生大會雖然就在瑞士日內瓦 (Geneva) 舉辦,但當地人顯然不是很在意這項公約。瑞士雖然簽了 FCTC 的條約,卻是歐洲中唯一沒有批准條約的國家。直到這次公投結果出爐,這項條約才終於在瑞士生效。瑞士的抽菸人口約占全國 27%, 當中約有 10 萬人是 15 到 19 歲之間的未成年人。在瑞士,每年約有 9,000 例與香菸有關的死亡案例。香菸導致的疾病不僅造成了醫療體系的負擔,健保費用也因此節節升高,而這些費用將由全民埋單──不管你吸菸與否。世界上最大的菸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國際 (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 的營運總部就位於瑞士,旗下包含了眾人皆知的旗艦品牌萬寶路 (Marlboro)。日本菸草 (Japan Tobacco International)​也在瑞士設有國際總部,旗下擁有七星 (Mevius) 等知名品牌。根據統計,菸草業每年為瑞士賺了至少 50 億歐元 (折台幣約 1,580 億元), 也創造了超過 1 萬 1,000 個就業機會。許多人認為,瑞士之所以擁有如此寬鬆的香菸政策,很大一部分原因與菸草商多年來積極遊說、斡旋有關。為了不讓禁止香菸廣告的公投通過,許多癮君子不甘示弱地在街頭刊登了廣告,甚至把瑞士人最愛的香腸和蛋糕也拉進了戰場──如果今天禁止了香菸的宣傳,未來是不是也要禁止這些不健康的食物刊登廣告?支持刊登菸草廣告的一方表示,商品本身明明合法,但卻禁止刊登其廣告的行為非常不合理。他們認為,對香菸宣傳做出過多的限制,將會導致人們投入其他東西的懷抱中,例如同樣對健康有害的糖和酒精。其實早在 2018 年,瑞士民眾就曾經發起倡議,呼籲禁止任何形式的菸草產品廣告觸及未成年人,以保障國家幼苗能健康成長。活動獲得了許多公衛組織、教師及醫生的支持。時至今日,菸品推廣的相關禁令制定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提供成癮治療與協助的非政府組織「瑞士成癮者」(Addiction Suisse) 的主任維托茲 (Grégoire Vittoz) 表示,這次公投的結果象徵著瑞士在反菸抗爭中邁出了一大步。「人們明白,健康遠比經濟利益來得重要。」瑞士抗癌聯盟 (the League against Cancer) 的德博爾巴 (Stefanie de Borba) 向法新社表示。
一射就爆!一場太陽風暴毀掉40顆SpaceX衛星 馬斯克:保持樂觀
SpaceX 在 2 月 3 日發射了 49 顆星鏈 (Starlink) 衛星到太空,但好巧不巧,隔天就發生了一場太陽風暴 (solar storm), 幾乎所有衛星都在這次太陽風暴的影響之下陣亡。雖然 SpaceX 沒有明講這次的損失金額,但 SpaceX 總裁兼營運長肖特威爾 (Gwynne Shotwell) 在 2019 年提到,一顆星鏈衛星的成本低於 100 萬美金 (折台幣約 2,780 萬元)。2 月 8 日,SpaceX 發表了一篇聲明:按照原訂計畫,這 49 顆衛星應該要被部屬到距離地表 210 公里的軌道上。但在發射衛星的隔天 (4), 一場太陽風暴讓衛星無法在軌道上就定位。為了躲避太陽風暴,星鏈團隊決定讓多達 40 顆的衛星重返地球,衛星會在進入大氣層的過程中燃燒殆盡。SpaceX 表示,團隊人員努力讓事件影響減到最低,這些衛星和其他衛星不會有任何碰撞風險,也不會產生任何太空垃圾或地表上的殘骸。SpaceX 發表聲明的當天,馬斯克在 Twitter 上表示要保持樂觀。這些星鏈衛星被帶上太空,是為了實現 SpaceX 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在全球及宇宙提供網路服務的雄心壯志。2015 年,馬斯克發表了星鏈計畫,目的是讓高速、低延遲的網路覆蓋全球,即使是偏遠地區也能透過星鏈衛星獲得網路訊號。到今年 1 月為止,星鏈在 25 個國家擁有約 14 萬名用戶。今年 1 月,東加王國因為大規模火山爆發而導致國內網路、通訊全數中斷,修復海底通訊電纜的工程預計會耗費數周以上。2 月時馬斯克表示,SpaceX 有機會利用星鏈衛星向東加王國提供網路協助,並調派了 SpaceX 的團隊到東加王國附近的斐濟建立星鏈的網路接收站。至今為止,SpaceX 已經發射了大約 2,000 顆衛星,最終目標是在低空地球軌道 (Low Earth orbit) 上部署 4 萬 2,000 顆衛星,但滿天飛的衛星也引起了一些天文學家的不滿。《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在今年 1 月刊登了一則研究,天文學家們觀察了美國帕洛瑪山天文台 (Palomar Observatory) 在 2019 年到 2021 年間所拍攝的 30 萬張天文照片,發現當中損壞的照片數量增加了 35 倍。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發言人也表示,過多的衛星可能會增加分辨人工衛星和天然衛星的難度,進而造成觀測方面的障礙。這次毀掉 SpaceX 心血的太陽風暴是太陽所引起的現象。太陽在活躍時期會引起太陽閃焰,溫和的太陽閃焰可以為地球帶來美麗無害的極光,但過強的太陽閃焰則可能會造成磁暴 (geomagnetic storm)。影片中,《國家地理》利用 3D 動畫介紹了太陽風暴的形成。太空科學記者奧卡拉漢 (Jonathan O'Callaghan) 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 撰文表示,這次的太陽風暴被列為影響範圍相對較小的 G1 (最大為 G5), 但科學家們預計太陽將在 2025 年進入,到時強烈的太陽風暴將會變得更加普遍。這也代表了,星鏈和未來想進軍太空的企業都需要在這段期間努力克服太陽風暴可能帶來的問題。
元宇宙出現性騷擾 Meta為此設立更明顯的「個人界線」
一名女性在部落格寫下她參與虛擬實境社群平台 (Horizon Worlds) 測試後的遭遇:「我才上線不到 60 秒,我的虛擬替身 (avatar) 就被 3、4 個男性 (的虛擬替身) 給侵犯了。他們拍下這個場面後,甚至還對著我高喊:『別裝了,你其實很愛吧』。」「在網路世界遇到性騷擾不是開玩笑的。而在 VR 世界中,這完全是另一個層級,這更令人緊張。」她形容這一切發生得太快,她整個人僵住,根本來不及反應。然而,性騷擾事件不只有這一樁。《彭博》的專欄作家奧森 (Parmy Olson) 就以「在元宇宙當個女人好尷尬」, 來形容她體驗完《地平線世界》的經驗。奧森表示,在她登入遊戲不久後,便被一群男性虛擬玩家圍著拍照,他們邊拍邊將照片傳給她看,「我感覺很奇怪,我好像被當成了物品。」奧森另外提到,她和男性虛擬玩家對話時,時常會被麥克風另一端傳來的孩童尖叫聲打斷,她認為這個聲音毫無道理,「這個平台應該只限於 18 歲以上的玩家才能進入。」《彭博》專欄作家奧森在 Twitter 分享了她遊玩《地平線世界》後微妙的感受。「我希望人們記得,性騷擾永遠不會只是身體上的事情。」俄亥俄州立大學副教授傑西福克斯 (Jesse Fox) 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 的訪談中說道:「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在虛擬世界中發生的。」以虛擬實境 VR 建構的虛擬世界,混和了虛擬與現實的雙重特點,對玩家來說,一切就像是打破了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因此,在現實及網路世界遇過的社會、性別議題,在未來的元宇宙中同樣會面對到。Meta 宣傳《地平線世界》的廣告短片,遊戲畫面近似於知名電玩遊戲《當個創世神》(Minecraft)。在媒體陸續報導元宇宙出現騷擾事件後,Meta 副總裁夏瑪 (Vivek Sharma) 宣布將為玩家設立「安全領域」, 以阻止虛擬世界中出現的騷擾行為。未來,用戶的虛擬替身在登入虛擬世界後,會自動開啟「個人界線」(Personal Boundary) 的屏障,阻斷虛擬世界中旁人對你做出的任何騷擾,僅默許擊掌、互擊拳頭的動作。測試人員至今已在《地平線世界》裡舉行過各種活動,包含喜劇節目、電影之夜,還有冥想課程。他們也創建了一些知名的電影道具,增添玩家的樂趣,例如電影《魔鬼剋星》(Ghostbusters) 裡的 Ecto-1 追鬼車。目前,《地平線世界》已於 2021 年 12 月初正式開放給北美及加拿大,只要年滿 18 歲以上的玩家,就能藉由 Quest APP 登入體驗。
賈伯斯靠致敬大師,才得以成功?這套「逆向工程法」,讓你變得更優秀
她使用的方法是:逆向工程,透過系統性地拆解物品,探究內部運作方式、獲取洞見。這個做法在矽谷其實不算稀奇,第一款成功面向大眾市場的個人電腦麥金塔,就是因為史蒂夫。賈伯斯 (Steve Jobs) 受全錄內建螢幕、滑鼠的電腦啟發,因而反向研究推測製程,再致力讓電腦對使用者更友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朗恩。傅利曼 (Ron Friedman) 在新書《逆向工程,你我都能變優秀的祕訣》指出,賈伯斯藉著研究同時代人物的成就,得到巨大收穫。而且,逆向工程不是只能用在科技業,所有人都可以運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向頂尖人物學習、汲取有價值的構想。舉例來說,在繪畫、書法等藝術界裡,許多大師都曾投注許多時間在臨摹。2017 年《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 期刊一項研究指出,複製模仿既有的作品,能帶來更多創意,因為複製是一種心理活動,當人仔細解構一件作品的關鍵元素時,會迫使自己思考,為什麼對方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進而質疑習以為常的做法,並激發新的思考方式。編劇、作家喬。希爾 (Joe Hill) 在寫作進度停滯時,也會抄寫喜歡的著作,感受作者書寫的流暢度,以此找回自己的節奏。他是在父親 —— 驚悚小說大師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身上學到這種做法,也就是說,複製模仿不只不會剝奪原創性,還可以打破瓶頸、解決卡關。傅利曼認為,逆向工程跟演算法的運作方式相似,都是想辨識作品或行為背後的模式。想把逆向工程套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首先要蒐集資料,針對你喜歡或不喜歡的成果找出實際案例;接著再拆解、分析例子,找出是什麼因素讓這些成品充滿吸引力;最後則是彌補落差、發展自己的獨特風格。提問,是最簡單也最直覺的分析方式,「我為什麼會受這個網站的電子報吸引?」「這個登入頁面和其他登入頁面有什麼不一樣?」而透過不同媒介理解同一件作品,也是一種做法。如果你想學演講技巧,除了不斷聆聽、觀看喜歡的演說,也可以把內容轉化成文字。當你擁有的媒介愈多,愈有機會辨識出讓它獨特的關鍵特質。另一個比較科學化的做法是「逆向大綱」, 傳統大綱是在寫作前預先規畫文章結構,逆向大綱則是把段落重點濃縮成一句話,以此檢視文章是否流暢、合乎邏輯。傅利曼表示,逆向大綱會迫使我們忽略細節,採用比較抽象的觀點檢視作品,拉開距離後,更能看到背後的模式。以《哈利波特》為例,拆開後你會發現這樣的故事:一個孤兒和親戚住在一起,結果陰錯陽差踏上一場冒險,在過程中發現自己隱藏的能力,最終必須對抗邪惡的壞蛋。然而,這不是你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故事,這也是《星際大戰》的核心情節。當你找出作品背後的隱藏邏輯後,怎麼彌補差異?2016 年,網球巨頭之一羅傑。費德勒 (Roger Federer) 剛滿 35 歲那年,表現開始下滑,身體也受了重傷。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為,那是他退休的最佳時機,他卻利用這段期間徹底調整打法,隔年返回網壇後,連拿兩座大滿貫冠軍,光榮回歸。費德勒的團隊把網球比賽分成發球、正拍、反拍、網前等行為,分析每項的得分率,因而找出弱點、提出修正計畫。其實,在我們希望精通的任何領域裡,都可以把單一活動拆解成多項次級技能,藉此轉成指標,用類似方式衡量績效。比方說,簡報的次級技能包括說話技巧、肢體語言、記憶及姿態等。傅利曼強調,當你愈能精確指出,什麼樣的行為會促成你渴望的結果,愈有機會提升表現,並達成目標。梵谷能無師自通成為藝術家,有一部分也是他非常擅長逆向工程。根據他跟親戚、朋友的往來書信,他在繪畫初期模仿不同風格藝術家的畫作,逆向解析、吸取各式風格的繪畫手法。短短 10 年就產出 2000 幅油畫、素描與速寫,而他也刻意練習自己的弱點,測試能力的極限。我們現在能一眼就認出梵谷的作品,正是因為他完整體現如何用「逆向工程」, 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
中國電影只能「當局勝利」?騰訊不敵抗議聲浪改回《鬥陣俱樂部》原版結局
導演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1999 年執導的非主流經典電影《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在今年 1 月底於中國影音平台騰訊上架,卻因微妙的審查制度,結局遭到「魔改」, 讓中國影迷提出強烈抗議。《鬥陣俱樂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由艾德華諾頓 (Edward Norton) 和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主演,電影在 1999 年上映時票房不佳,卻在發行 DVD 後成為影迷口耳相傳的經典。《鬥陣俱樂部》這部電影最吸引影迷的部分,是主角「敘事者」(The Narrator) 和瘋癲的泰勒 (Tyler Durden) 共組「鬥陣俱樂部」, 讓主角從行屍走肉的生活中脫胎換骨,象徵反資本主義,並帶出反叛精神。然而電影到了尾聲,主角才發覺泰勒根本是來自於他腦中的幻想,決定開槍自殺,迎接眼前金融大樓爆破的場景。騰訊原先上架的《鬥陣俱樂部》中,劇末主角自盡、大樓爆破的畫面,被竄改成了一連串字幕。在騰訊原先上架的版本中,電影結局停在主角開槍,片末的爆破畫面全數消失,只留下「警方迅速偵破整起計畫並逮捕所有罪犯,成功阻止炸彈爆炸」、「泰勒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療,於 2012 年順利出院」等字樣。騰訊版本的結局讓網友哭笑不得,因為電影最大的爆點,就是主角妄想出來的「泰勒」人格,一個虛擬的人物怎麼可能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療?這個魔改結局甚至連原書作者帕拉尼克 (Chuck Palahniuk) 都在 Twitter 上嘲諷:「太棒了!所有人到中國都會有幸福美好的結局。」究竟電影結局是騰訊主動刪減,還是因應中國審查機制而更動,騰訊始終未做出回應。但是才相隔幾日,本周一 (7), 騰訊似乎不敵抗議聲浪,悄悄改回原版結局,但有網友細心留意到部分裸露片段仍被刪除。《鬥陣俱樂部》原書作者帕拉尼克在 Twitter 上回應中國審查的版本。中國對電影的審查機制長期以來處於曖昧不明的狀態,美國好萊塢為了讓新片順利進入中國廣大的市場,據說得準備好幾個剪輯版本來應付審查,甚至不惜將電影「量身打造」成適合在中國上映的劇情。即便好萊塢用盡各種方式企圖滿足中國當局變幻莫測的審查標準,結局往往敗多勝少。去年,美國職籃 (NBA) 球星「詹皇」勒布朗詹姆士 (LeBron James) 主演的《怪物奇兵全新世代》(Space Jam: A New Legacy), 就因為電影裡的球鞋品牌 NIKE 曾有過抵制「新疆棉花」的言論,至今仍被禁止在中國戲院上映。不只國外,就連中國導演本身也對愈來愈緊縮的審查機制感到無所適從。自 2019 年導演張藝謀的文革電影《一秒鐘》, 突然在第 69 屆柏林影展上映前夕,臨時被中國以「技術原因」擋下後,後續如電影《八佰》、《少年的你》都因為「技術原因」延後上映,導演與製片們不得不重新摸索中國的審查紅線到底在哪裡。不過,多數在中國順利上映的電影,通常只會遭受到劇情被「些微改動」, 例如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中的同志情節畫面被刪除,像《鬥陣俱樂部》這種結局被徹底顛覆的情況相當罕見。少數案例是 2002 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無間道》, 原本黑道劉建明繼續臥底警局的結局,最終被改成了「警方成功偵破劉建明的計畫,將其緝捕歸案」的「當局勝利」式結局。
俄羅斯豆豆先生是你?上班首日太無聊 博物館保全替千萬名畫加眼睛
去年 12 月,一名 60 歲的保全展開了他在俄羅斯博物館葉爾欽中心 (Yeltsin Center) 上班的第一天。出於無聊,剛上班的他便拿著博物館的原子筆,替牆上一幅抽象畫的人物「畫龍點睛」。要不了多久,他神來一筆的創作就被二位前來看展的遊客發現並通知博物館。仔細查了事情經過後,葉爾欽中心立刻解雇了這名保全,許多網友們在知道這則消息後,紛紛戲稱這名保全堪稱「俄羅斯豆豆先生」。貼文中的圖片即為本次遭破壞的畫作《三位人物》, 其中左圖是畫作的原本樣貌,右圖則是保全「畫龍點睛」後的成果。被點上雙眼的畫作《三位人物》(Three Figures) 出自俄羅斯現代主義流派畫家萊波爾斯卡婭 (Anna Leporskaya) 之手。萊波爾斯卡婭是俄國藝術家馬列維奇 (Kazimir Malevich) 的學生,她以幾何、飽和的色彩風格,繪製了三位臉部空白的人物像。這幅畫的完成時間約落在 1932 年到 1934 年之間,屬於前衛藝術 (Avant-Garde) 中的「至上主義」(Suprematism) 作品。作為「非客觀性的世界:新藝術的誕生」(The World as Non-Objectivity: The Birth of a New Art) 特展的展品之一,這幅畫被莫斯科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 出借給葉爾欽中心。不料就是在這場特展中,人們還當真見證了一個「新藝術的誕生」。據《衛報》報導,《三位人物》投保價值約 7 千 5 百萬盧布 (折台幣約 2 千 7 百萬元)。至於那名保全為什麼會替名畫加上眼睛?「他的動機成謎,」此次博物館策展人雷舍吉娜 (Anna Reshetkina) 表示:「目前調查認為他可能有些精神失常。」葉爾欽中心執行總監德洛茲朵夫 (Alexander Drozdov) 沒有多透露該名保全的資訊,僅表示他是受僱於私人保全公司。俄羅斯《藝術報》(Art Newspaper) 的編輯佩特洛夫 (Ivan Petrov) 分享他對畫作的觀察。由於那個年代的抽象畫,比較常省略最後替畫作塗上清漆的步驟,「因此在塗了二氧化鈦的臉上,已有些微原子筆的墨水滲入了顏料層」。幸好這次損傷不是永久性的。館方一發現展品受損,便立即將畫作送回。修復專員表示:「還好原子筆畫過去的時候力道不強,對這幅畫沒有造成太大影響。」畫作得以順利修復,此次修復估算得花費 25 萬盧布 (折台幣約 10 萬元)。俄羅斯媒體報導,2021 年 12 月底,葉爾欽中心曾向凱薩琳堡警方報案,但警方認為畫作只受到輕微受損,所以沒有進一步受理,直到俄羅斯文化部長向俄羅斯副檢察總長大吐苦水後,警方才承諾展開調查行動。60 歲的保全之後會面臨罰款和三個月左右的刑期。事件過後,葉爾欽中心也在博物館各處的展品裝上透明的保護隔板,確保未來不會有類似狀況再發生。《衛報》整理出特列季亞科夫畫廊過去展品被破壞的記錄,發現俄羅斯現實主義藝術家列賓 (Ilya Repin) 的《伊凡雷帝殺子》(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一畫命運更加悲舛,被破壞的次數有兩次之多。1913 年,一名精神異常的男子用刀將畫刺穿三次,幸好當時列賓在世,直接將畫作修復。2018 年,《伊凡雷帝殺子》再次被展出,一名喝了 100 毫升伏特加的男子在觀展時,拿出金屬棒擊碎了保護畫作上的玻璃,畫作與畫框因此產生了一些裂口。這名男子表示,他之所以會襲擊畫作,是因為他不認同作品的主題。
愛玉籽如何變成ㄉㄨㄞ ㄉㄨㄞ的愛玉凍?
愛玉為臺灣人的平民美食,檸檬愛玉、愛玉粉圓、愛玉芒果冰......QQ 彈彈好吃到咩噗的愛玉,是許多人喝手搖時最愛的配料,也是炎熱夏天的消暑聖品。我們從小吃到大的愛玉,學名叫 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 它跟洋菜凍、石花凍等膠體食物很不一樣,在製作過程中,愛玉並不需要經過烹煮、也不需要加入其他添加物,就能在室溫下產生膠化反應,形成愛玉凍。可惜的是,愛玉在學術上並未有太多深入的探討。中研院物理所陳彥龍研究員,主要從事高分子流體與非線性流體的研究,他一直以來對膠體非常有興趣。這一次他鎖定了愛玉,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合作,希望從流變學的角度切入,探究愛玉膠化的秘密!首先,我們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愛玉為什麼可以在室溫下結膠?大家如果有製作過愛玉的話,應該都會記得一開始的步驟:我們要先把愛玉籽裝進紗布袋裡面,並在水中不斷地搓揉,靜置一段時間後,才能讓愛玉慢慢形成。這個「洗愛玉」的動作,其實就是將愛玉籽中的高分子、酵素、金屬離子等物質,析出到水溶液裡面,形成愛玉萃取液。而在萃取液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就是聚半乳醣醛酸 (poly galacturonic acid, 簡稱 PGA)。PGA 是一種長鏈的高分子,也是讓愛玉凝結成膠的重要成分,它在水溶液中會發生三階段的化學反應:愛玉萃取液中,鈣離子會與長鏈的 PGA 形成交聯,而多個交聯會緊密排列,成為更穩定的連結區。隨著連結區愈來愈多,愛玉也就變成愛玉凍了!詳細如下:第一階段 (I),PGA 分子的 R-COOCH3 (甲氧基), 會被愛玉獨有的愛玉果膠酶 (pectin methylesterase enzyme) 活化變成 R-COOH (羧基), 兩個 R-COO– 和鈣離子會形成暫時性的交聯 (crosslink)。第二階段 (II), 當萃取液中的鈣離子搭起一座又一座橋樑,連續的交聯將兩段 PGA 鏈結在一起,開始形成點狀交聯 (point-like crosslinks,PC) 或較短的連結區 (Short Junction Zones,SJZ)。第三階段 (III), 隨著越來越多鈣離子與 PGA 鍵結,交聯一個接著一個排列,形成長串的連結區 (Junction Zone,JZ)。連結區是非常穩定的結構,它就像拉鍊一樣,把兩段 PGA 牢牢地嵌在一起,此時愛玉也慢慢出現固體特性,變成了「愛玉凍」。身為物理學家,陳彥龍還想知道:愛玉在結膠過程中,物理性質又是怎麼改變呢?為了釐清這個問題,研究團隊從流變學 (Rheology) 的角度,分析愛玉結膠的現象。所謂的「流變學」, 是探討材料物理性質的一種方法,通常會測量材料的黏彈性 (Viscoelasticity), 很適合兼具固體與液體特性的軟物質 (Soft matter)。對固體來說,如果對材料施力的話,它的形狀會改變;當外力移除,它就會回復原本形狀。這就是固體的「彈性」(Elasticity), 它會吸收讓形狀改變的能量,就像我們用湯匙碰一下布丁,布丁會回彈一樣。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對液體施力,材料就會開始流動,在相同的施力下,不同流體會有各自的流速,例如攪動玉米濃湯和奶茶的黏稠度就不一樣,這代表不同流體有不一樣的「黏性」(Viscosity)。有些物質同時具備「彈性」與「黏性」兩種特性,而愛玉就是其中一種。愛玉從萃取液變成愛玉凍的過程中,雖然「彈性」變得越來越明顯,但仍然保有流體的「黏性」。這樣的愛玉,不是單純的固體、也不是單純的流體,所以需要透過流變學,探討愛玉的物理性質。為了研究愛玉的黏彈性,研究團隊將愛玉萃取液裝進流變儀 (rheometer) 的杯狀容器內,再把圓筒狀量具 (下圖) 放入愛玉之中。這個量具由馬達驅動,會像陀螺一樣在愛玉裡面來回轉動,向愛玉施力。從愛玉反饋給儀器的力矩,我們就可以了解結膠過程中,愛玉的黏彈性變化。一般來說,流變儀會使用固定的頻率 (例如正弦波) 旋轉量具,來蒐集物質對特定頻率的反應。不過,由於愛玉結膠的變化很快,這樣的量測方式追不上愛玉質變的速度。陳彥龍說道:「測量的過程中,愛玉材料性質就已經變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Gareth McKinley 教授與學生 Michela Geri 發明了 Optimally-Windowed Chirps (OWCh) 量測方式。OWCh 可以疊加不同頻率、不同振幅的形變波,再使用這個疊加波,對愛玉進行測試,最後從實驗結果,回推愛玉對不同頻率形變的力學反應。陳彥龍表示「OWCh 測量物質對頻率反應的時間非常短,在愛玉演化的過程中,每一個時間點我都可以得到它對頻率的反應,擴充了之前實驗上做不到的量測。」從流變儀的實驗結果,我們得知愛玉在結膠時的黏彈性變化,下圖黑線 G’ 代表愛玉的固體性質 (彈性模數部分,storage modulus)、紅線 G” 代表愛玉的液體性質 (黏性模數部分,loss modulus)。可以看到,一開始液狀的愛玉幾乎沒有彈性,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彈性模數開始快速增加,甚至超過了黏性模數。兩條線交會的點為膠化點 (gelation point), 此刻為膠化時間 (gelation time,tgel), 代表愛玉的固體與液體特性相同。在膠化點之後,愛玉的固體性質越來越明顯。最終,愛玉變成了愛玉凍,黏彈性的變化也漸漸趨於穩定。不過,如果看仔細一點,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膠化點之後,愛玉的黏性與彈性會先經歷小幅度趨緩,甚至下降,再轉折成穩定上升的趨勢,出現了拐點 (inflection point)(上圖箭頭處)。這就奇怪了!在陳彥龍一開始的理論預測中,鈣離子與 PGA 交聯的濃度 ([Ca-PGA]), 會隨著時間增加而穩定上升。照理說,愛玉應該也要穩定的固化才對。然而,不論是彈性還是黏性,都同時出現拐點,代表愛玉在膠化時,還有一些狀況沒被考慮到。經過一番研究,陳彥龍推測,拐點的出現,可能是因為某些交聯「分離了」。我們前面有提到,成串的交聯會形成連結區 (JZ), 而 JZ 非常穩定,是愛玉膠體重要的結構支撐。但是,單獨的交聯、或是較短的連結區 (SJZ), 鍵結其實是很弱的。在形成 JZ 之前,這一些不穩定的交聯可能會先分離,導致交聯網路形成的速度變慢,才會在實驗中看到黏性與彈性出現拐點的現象。另一方面,為了觀察凝膠過程的微觀結構,研究團隊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 (Cryo-EM) , 觀察愛玉結膠時的變化。陳彥龍主要選定了三個時間點來觀測,分別是膠化點 (A)、拐點 (B), 以及愛玉凍趨於穩定的時間點 (C)。從下圖可以看到,在接近膠化點前,圖片中間有一些白色細纖維 (A), 看起來是愛玉凍剛開始形成的狀態。至於周圍的其它孔洞,則可能是因為樣本急速冷凍,導致水結成冰晶所造成的空隙。接著,拐點左右的時間點,我們看到愛玉開始形成網路結構 (B)。隨著時間增加,結構變得越來越緻密,等到膠體進入穩定階段時,就形成了穩固的纖維網路 (C), 而愛玉也變成緻密的愛玉凍了!陳彥龍團隊不僅從實驗了解愛玉物理特性,還發展理論預測愛玉膠化程度。簡單來說,只需要知道愛玉籽一開始的重量,以及環境的基本條件,就可以推算愛玉在不同時間點的彈性、黏性會如何變化。首先團隊從化學反應動力學出發,算出愛玉萃取液中鈣離子和 PGA 交聯的濃度 [Ca-PGA], 也就是鈣離子搭了幾座橋。有了 [Ca-PGA], 就可以知道某個時間的愛玉彈性。原則上交聯越多,愛玉越有彈性。不過,因為實驗發現愛玉黏彈性有轉折點,團隊進一步考慮短連結區 (SJZ) 和連結區 (JZ) 的數量密度,修正理論模型,貼近真實的膠化情況。最後,研究團隊終於研擬出一個能夠預測愛玉膠化行為的數學模型。陳彥龍總結道:「這次主要的研究成果,就是探討愛玉結膠過程中黏彈性的改變,還有透過反應動力學的理論基礎,來預測愛玉膠化的過程。」有了理論模型後,未來製作愛玉時,我們就不用依賴那雙洗愛玉籽的神之手,而是能更精準的掌握和控制愛玉的結膠品質。讓愛玉不僅可以單吃,還能成為食品業和生醫材料的幫手!在食品科學方面,近年廠商開始嘗試用人造植物肉取代動物肉食材,輔助環境永續與減少碳排放。這些植物肉,通常都會利用膠狀食材來調整口感,如果我們能夠精準地調整愛玉的硬度,或許也能讓愛玉成為植物肉的一部分。在生醫材料的應用上,愛玉也可以參一腳。近幾年,很多研究討論藻膠在藥物輸送上的應用,將藥品包在含有藻膠的微膠囊內,控制藥物在體內釋放的時間。藻膠的成分,與愛玉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陳彥龍期待地說:「如果用愛玉來做的話,是不是能夠達成類似的性質呢?」另外,由於愛玉本身的果膠分子屬於弱電解質,有機會取代其他高分子液體的應用。目前,陳彥龍團隊正在跟其他實驗室合作,探討愛玉做為鋰電池的電解液,是否具有未來發展性。下次當你吃著喜歡的愛玉時,大可不必思考背後複雜的流變學,不過要記得:愛玉不只是手搖杯的配料、也不只是臺灣美食,更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生物材料!【研之有物】延伸閱讀:還記得兒時街邊的愛玉冰嗎?清涼解暑愛玉背後的複雜膠化物理學愛玉凍凝膠機構之研究 Rheo-chemistry of gelation in aiyu (fig) jellyCalcium-induced gelation of low methoxy pectin solutions
這不是鬼畫符!美國鄉民破譯狄更斯的「惡魔筆跡」
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在 1859 年寫下了這封被人們稱為「塔維斯托克信」(The Tavistock letter) 的速記信,目前由美國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 保存了超過一世紀,館長帕默 (Philip Palmer) 將其稱為館內的「不解之謎」之一。百年來無數的學者試圖解讀這封信,但總是徒勞無功,時至今日,人們終於成功破解了大文豪的信。狄更斯這封信以速記 (shorthand) 的方式書寫,這是一種不使用文字、只利用線條和簡單的符號來快速記錄語言的方法,像是許多醫生會寫的凌亂筆記其實也是速記的一種。速記必須經過轉譯,才能以正常的文字顯示。「狄更斯密碼計畫」在 Twitter 發表了狄更斯 210 歲的生日祝福及密碼成功破解的喜訊,附圖就是「塔維斯托克信」的一部分。狄更斯在少年時期便開始自學速記,甚至在早期的名片上為自己冠上了「速記作家」(Short Hand Writer) 的頭銜。狄更斯之所以會使用速記,是因為他早期從事記者工作,需要快速記錄文字,漸漸地,他的速記方式達到了外人無法理解的境界。狄更斯更以速記家格尼 (Thomas Gurney) 的速寫法作為基礎,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速記法,並將之稱為「惡魔的字跡」(The Devil's Handwriting)、「狂暴速記之謎」(savage stenographic mystery)—— 顯然,他對自己發明的速記法感到相當自豪。為了看懂狄更斯的惡魔字跡,學者們在 2021 年 3 月發起了「狄更斯密碼計畫」(The Dickens Code), 計畫由英國萊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的伍德博士 (Claire Wood) 主導。學者們決定將這個百年難題交給大家一起解決,並祭出了 300 英鎊 (折台幣約 1 萬 1,300 元) 的獎金,吸引了世界各地超過 1,000 位的挑戰者。最終拿到獎金的是今年 55 歲的美國電腦專家貝格斯 (Shane Baggs), 他在 Reddit 上的密碼破解社團中看到了這個挑戰,這個懸而未決已久的速記謎團馬上引起了貝格斯的注意,接下來他花了 6 個月的時間破解這封信。貝格斯坦言,他其實沒看過狄更斯的小說,「我在文學課成績幾乎都是 C, 所以我從沒想過我做的事情會引起狄更斯學家的興趣!」計劃的發起人之一,義大利福賈大學 (Università di Foggia) 的鮑爾斯教授 (Hugo Bowles) 說,多年來她試圖破解這些文字,但幾乎沒什麼進展。「我大致能確定的是,信裡有 10 個符號,」她說,「跟 150 年來試圖破解這封信的所有人一樣」。但這次的幕後功臣不只電腦,還有許多狄更斯的粉絲們。例如有眼尖的粉絲們發現了代表《》(Household Words) 的縮寫「H.W.」; 有個像是「@」的符號,實際上代表了狄更斯創辦的文學周刊《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如果沒有各種電腦解碼器,和集結眾人心力的專業團隊的話,我們便無法掌握線索。」貝格斯表示,這次的成功可說是電腦專家和狄更斯學者合作無間的成果。有些人猜測,這封信裡可能隱藏著一些狄更斯尚未公開的作品內容,但抱持著這樣希望的人們可能會大失所望──因為這是一封寄給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 的編輯德蘭恩 (John Thaddeus Delane) 的抱怨信。當時狄更斯想在《泰晤士報》上刊登新書的廣告,卻遭到拒絕,於是他聯絡了熟人德蘭恩試圖扭轉局勢。雖然我很不想這麼做,但我必須親自向你提出申訴...... 狄更斯寫下了第一行速記,接下來的部分他甚至用到了「既不真實也不公平」(untrue and unfair) 這樣強烈的字眼來進行控訴。在 19 世紀的英國,這樣直白的字眼可以充分展現出狄更斯的怒火。向熟人投訴這招十分有效,《泰晤士報》立刻道歉並刊登了廣告。至於為什麼德蘭恩看得懂這封信?學者們認為,目前博物館收藏的這封信其實是狄更斯自行抄寫的副本,而使用正常文字書寫的正本已經寄到了德蘭恩手上。狄更斯密碼計畫的發起人鮑爾斯表示,這次眾人同心協力解讀了塔維斯托克信 70% 的文本,在接下來的一年內,狄更斯密碼計畫將持續進行,力拼破解剩餘的部分和其他的文本,對破解密碼有興趣的你不妨挑戰看看。遺憾的是,獎金只有一份,而且已經被貝格斯拿走了。
餐點不佳、隔離隔不完 北京冬奧選手抱怨連連
北京是目前唯一舉辦過夏季奧運與冬季奧運的城市,中國政府期望藉由 2022 北京奧運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與自信,但對於中國來說,舉辦冬季奧運所面臨的考驗並不小。除了要極力避免 COVID-19 疫情的攪局,中國也因為人權紀錄不佳,面對各國採取外交抵制、不派代表參加的壓力;此外,中國冬季奧運最大的考驗是北京的霧霾和缺雪的問題。上周五 (7) 晚間,北京冬奧在大陸國家體育場 (鳥巢) 隆重開幕,由導演張藝謀策劃的開幕典禮顛覆了各界想像,連點燃聖火的方式都別出心裁 —— 他未採任何炫目的點火表演,而是將最後一棒的火炬直接放在主火炬台「小雪花」上,以小小的火焰傳遞低碳環保的理念。但熱鬧的開幕典禮結束後,歷經幾天的賽事,社群媒體上便接連傳出外國運動員的圖文抱怨聲浪。參與冬季奧運越野滑雪、射擊兩個項目的俄羅斯選手瓦斯內佐娃 (Valeria Vasnetsova) 因為確診住進隔離飯店,她在 Instagram 上貼出了隔離餐的照片,抱怨五天以來餐點內容都沒有變過,而且食物口味難以下嚥。她在 Instagram 上難過地寫道:「我的胃好不舒服,我臉色蒼白、黑眼圈好重。我希望隔離快點結束,我每天都在哭,我好累。」俄羅斯選手瓦斯內佐娃分享她的餐點照片,被其他網友轉發。德國奧運代表團團長施梅爾普芬尼 (Dirk Schimmelpfennig) 提出抗議,德國有 3 名選手因 COVID-19 篩檢呈陽性而遭到隔離,但隔離飯店提供給選手們的服務水準「不合理」且「難以接受」。施梅爾普芬尼期望替隔離選手爭取網路、健身器材與更好的食物,確保選手結束隔離後能盡快重返賽場。另方面,有些選手則是擔心會因為中國強勢的「清零」防疫政策而錯過比賽,芬蘭冰球選手安蒂拉 (Marko Anttila) 就是其中一員。他在確診後住進隔離飯店,但 14 天隔離期過後,他仍無法離開,芬蘭冰球隊的總教練賈羅能 (Jukka Jalonen) 因此批評:「北京冬奧的隔離政策不像是根據醫療專業或科學做的決定,比較像是依據文化和政治來做決定。」另一位波蘭短道競速滑冰選手瑪莉謝夫斯卡 (Natalia Maliszewska) 有著更加戲劇性的遭遇。1 月 30 日,瑪莉謝夫斯卡因為 COVID-19 篩檢呈陽性而被隔離,原本確定會錯過上周六 (5) 的 500 公尺短道競速滑冰比賽,誰知道在當天凌晨 3 點,主辦單位臨時通知她檢測有誤,准許她進入選手村。結果在賽前幾小時,她又被宣布確診、必須隔離,確定錯過比賽。瑪莉謝夫斯卡事後表示:「我再也不相信這裡的任何檢測了,真是個笑話。」針對選手們的投訴,國際奧委會召開記者會允諾會改善一切,「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我們會努力確保一切符合選手的期待」。國際奧會執行長杜比 (Christophe Dubi) 表示未來將提供乾淨的房間、更好的食物、更完善的訓練裝備和網路,讓選手們都能感到「賓至如歸」。中國奧委會也宣布,將開放被隔離的運動員能自行訂餐到隔離的飯店。目前,為期 16 天的北京冬奧賽事已經進行到第 7 天,整項冬奧賽事預計將於 20 日落幕。
戴頭巾是我的權利!印度「頭巾禁令」爭議再起 南部校園關閉
在印度南部卡納塔卡邦 (Karnataka) 的多所校園中,近日發生了多場穆斯林學生對頭巾禁令的抗議活動。學生們聲稱戴頭巾上學是他們的權利,因此紛紛上街遊行,但同時卻也引發了部分印度教人士的不滿,街頭屢屢傳出雙方互擲石塊、縱火,甚至還傳出有警察進入校園朝群眾噴灑催淚瓦斯的事件。眼見衝突越演越烈,周二 (8), 卡納塔卡邦邦長博邁 (Basavaraj Bommai) 緊急下令關閉邦內的高中、大學校園 3 天,呼籲眾人保持冷靜。事情的導火線可以回溯到 2021 年 12 月,那時烏杜皮大學預科學院 (Udupi Pre-University College) 的女學生阿爾馬斯 (AH Almaas) 正準備與同學走進教室,不料老師卻當面要六人「滾出去」, 聲稱她們戴頭巾進教室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政府及校園的服裝規定。學生們認為,戴頭巾是她們信仰的一部份,也是法律應該保障的權利,因此為了表達抗議,她們在教室外的樓梯間持續坐了好幾天,而校方也在這段期間將她們記為曠課,甚至有傳聞指出校方寫了威脅信,要求學生們承認她們這段期間都待在家裡、無故缺席課程。隨著學生們坐在樓梯間的照片在社群媒體上漸漸傳開,抗議活動也跟著傳入了卡納塔卡邦多所擁有頭巾禁令的大學中,讓活動規模逐漸擴大。頭巾禁令激起了許多穆斯林的不滿,他們認為禁令剝奪了女性的受教權,同時也是對其信仰和印度憲法的攻擊。有律師協會去信當地政府,要求政府針對此事進行調查,「拒絕向年輕的穆斯林學子提供教育,等同於逼他們在教育和信仰之間作出選擇,無庸置疑,這是個人權問題」。在穆斯林學生為戴頭巾的權利走上街頭時,有些印度教的右翼團體則試圖阻止穆斯林學生進入校園,像是右翼學生團體 Akhil Bharatiya Vidyarthi Parishad (ABVP) 的成員便在校園內戴起番紅花色披肩──這種鮮豔的橘紅色常被視為印度教的象徵──以示抗議,要求校方保留頭巾禁令,導致雙方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越來越強烈。卡納塔卡邦初等暨中等教育廳長納格斯 (B. C. Nagesh) 表示,制服可以讓學生更有認同感,相關規定並沒有歧視意涵,即使是印度教徒也不能披袈裟上學。納格斯也在昨日 (9) 向印度媒體 News18 表達他維護頭巾禁令的堅定理念:「政府會堅持立場,絕不妥協。」「頭巾不是制服的一部份。」烏杜皮大學預科學院的校長高達 (Rudre Gowda) 表示,學校向來准許學生在校園內佩戴頭巾,唯獨走進教室、課程正式開始後,學生們就必須摘下頭巾,「這雖然不是明文規定,但過去 37 年來我們都是這麼做的」。位在卡納塔卡邦北邊的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 內閣部長薩克雷 (Aaditya Thackeray) 表示,學生不該穿著制服以外的服飾,「學校是教育的中心,任何宗教與政治都不該進入校園中」。在印度,宗教服裝的爭議是個長久以來的問題,2018 年卡納塔卡邦的齊齊曼卡羅 (Chikkamagaluru) 地區也發生了類似事件,一名印度教的學生向校方要求禁止穿著罩袍和頭巾的學生進入教室。為此校長和家長舉行會議,得出了一個結論:頭巾可以,但罩袍不行。之後這個爭議曾再度浮上檯面,但在當地官員的協助之下,事情算是順利落幕。這個事件引起了許多穆斯林國家的注意,例如印度的鄰居巴基斯坦。外交部長庫雷西 (Shah Mahmood Qureshi)、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 (Malala Yousafzai) 都在 Twitter 發文力挺被拒於教室門外的女學生,要求印度政府停止邊緣化穆斯林女性、停止侵犯學生們的基本人權。在貼文中,庫雷西指出印度政府的舉動「嚴重侵犯了穆斯林女孩的受教權」, 堪稱是邊緣化境內穆斯林族群的一環。馬拉拉注意到此事後也特地發布推文聲援學生,並讓更多人留意到此事。卡納塔卡邦最高法院於本周二 (8) 開始審理兩份質疑頭巾禁令合法性的請願書,一份主張穿著自由是印度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另一份則質疑卡納塔卡邦政府法令的合理性,該法令要求轄內的教育機構執行服裝規定,包含禁止佩戴頭巾。周三 (9), 法官迪西特 (Krishna Dixit) 在看完兩份請願書後,認為這起事件應該要交給大法官,由更高層級的法官合議裁判。
飼主請注意 科學家發現狗狗大便對自然生態有害
一直以來,人們相信寵物的糞便就像肥料一樣,可以隨著時間逐漸分解,裡頭的養分或許還有助植物生長。因此,部分飼主認為,將狗大便留在草地上不去清理,似乎沒什麼問題,只要沒有可憐的路人剛好經過就好。但最新研究發現,人們可能嚴重低估了寵物糞便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過去我們會注意交通和農業對生態的影響,但我們一直忽略狗狗釋放的營養素,其實對生態系影響甚鉅,連帶產生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問題。」主導研究、根特大學的狄佛蘭 (Pieter De Frenne) 教授如此表示。近日,狄佛蘭教授發表於英國《生態解答與證據》(Ecological Solutions and Evidence) 期刊的研究顯示,寵物糞便本身富含磷和氮,高度、甚至過度的營養供給,會致使過度施肥 (over-fertilisation) 的情況。有時候狗狗糞便帶來的營養還會導致某些種類的植物長得較好,直接影響環境的生態平衡。研究中,科學家鎖定了 1,629 隻在比利時根特 (Ghent) 舊城區的四個自然生態保護區散步的狗狗,想得知牠們的糞便和尿液對這些區域的影響。歷經一年半後,科學家從數據發現,狗狗們的屎尿確實破壞了土壤平衡,帶來超乎土地所需的氮和磷。如果狗主人帶狗出去散步都沒做好善後工作,一年下來,估計會給每公頃土地帶來 11 公斤的氮 (主要來自糞便與尿液) 和 5 公斤的磷 (主要來自糞便), 這個數字相當驚人。寵物糞便對植物來說是很好的營養來源,但前提是在特定條件下,也就是得經過堆肥、高溫殺菌等步驟,大便才能成為理想的肥料。如果直接拿去施肥,植物就像受到「炸彈」攻擊,因為土壤中的氮含量過高而影響生長,甚至會出現枯黃、死亡等現象。但人們不需太過擔心,針對這些問題,科學家有個簡單的解決辦法:繫上牽繩。根據模擬研究顯示,如果主人替愛犬繫繩,並將寵物糞便全部撿起、不讓狗兒亂尿尿,對環境的影響幾乎是零。除此之外,科學家也呼籲建立更多的寵物公園,讓寵物有個專屬的去處、保護其他自然區域。但最重要的,莫過於愛牠就要將牠牽牢牢。
美軍人才招募遊戲5月下架 國軍online將成國軍「offline」
由美國陸軍開發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美國陸軍:演習場》(America's Army: Proving Grounds) 營運了 8 年後,在官方論壇的公告中宣布了遊戲即將在今年 5 月終止線上服務,為《美國陸軍》系列遊戲 20 年來的發展畫下句點。「感謝所有《美國陸軍:演習場》的玩家,也感謝一路支持至今的你。」《美國陸軍:演習場》的遊戲平台為 PC 以及 PS4, 目前 Steam 和 PSN 的商店頁面也都正常運作。今年 5 月 5 日過後,線上的伺服器和商店頁面將會關閉,但已經下載遊戲的玩家仍可遊玩離線版本。《美國陸軍:演習場》開放免費下載,玩家也不須在遊戲中課金。看似佛心的遊戲規劃有個最終目的──招募新兵加入美軍。目前在《美國陸軍》的網站首頁上,如果你點擊了寫有「THIS TEAM IS READY FOR ANYTHING (這個團隊做好了萬全準備)」的圖片,將會被導向美軍招募的網頁。在 1999 年,美國陸軍的新兵人數跌破 30 年來新低。為了力挽狂瀾,美國國會投入了一年 22 億美金 (折台幣約 610 億元) 的預算進行「積極、創新的實驗」來招募新血,《美國陸軍》便是美軍用來改善形象的計畫之一,主要的目標對象便是美國廣大的青少年族群。《美國陸軍》系列作在 2002 年於 PC 上公開了第一代遊戲,獲得了出乎意料的好評。《美國陸軍》最初的開發預算約為 700 萬美金 (折台幣約 2 億元), 原本預計執行到 2007 年,但美軍認為藉由遊戲募兵的成效良好,所以就投入了更多時間、預算,繼續開發續作和其他作品。在遊戲推出第二代時,製作團隊甚至與法國知名遊戲大廠 Ubisoft 在開發方面展開了合作。2005 年,負責監督《美國陸軍》遊戲開發進度的沃丁斯基 (Casey Wardynski) 上校曾表示,當年西點軍校 (West Point) 有 20% 左右的新生玩過《美國陸軍》, 而當年招募到的新兵也約有 20-40% 左右的人玩過遊戲。許多批評者認為,《美國陸軍》淡化了許多戰爭可能為人民和士兵帶來的負面影響,像是軍旅生活的巨大風險與可能導致的心理問題。遊戲中無法避免的殺戮行為讓人懷疑是否會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輕描淡寫的血腥暴力場景也可能降低人們對戰爭殘酷性的認知。除此之外,也有人認為這個遊戲是在美化美國在世界各地實施軍事活動的行為。《美國陸軍:演習場》的開發者在 2013 年向遊戲媒體 Polygon 表示,這款遊戲將回歸初心,著重於團隊合作和完成任務,而不是靠殺敵數或連殺數等行為來獲得成就獎勵。加拿大的龐克樂團 Propagandhi 為了諷刺《美國陸軍》這款遊戲,在 2005 年寫了《Die Jugend Marschiert》(青年遊行,暫譯) 一曲,甚至做了一個假的《美國陸軍》官方網頁,上面附有歌曲的音檔和歌詞,而且網頁至今仍在運作中。上為 2009 年 Propagandhi 在澳洲雪梨的地鐵劇院 (Metro Theatre) 現場演奏《Die Jugend Marschiert》的影片。為了接觸更多青少年,《美國陸軍》還在直播平台 Twitch 上創立了帳號。2020 年 7 月,《美國陸軍》在官方的 Twitch 聊天室實施了抽獎活動,但網友在點擊抽獎活動的連結後,卻被帶到了美軍的招募網頁,網頁上也看不到任何抽獎資訊。這種釣魚手法立刻引發大批網友的撻伐,隨後 Twitch 也要求《美國陸軍》移除抽獎活動的宣傳。曾有開發者在 2018 年表示,《美國陸軍 5》已進入開發階段,但未來是否發表仍然成謎。2021 年,開發《美國陸軍》系列遊戲的團隊 The Army Game Studio 表示,他們正在進行以教育和募兵為目的的新計畫,新計畫的重點也可能會從以往的射擊遊戲轉向更豐富的軍事工作內容。
遭國際經濟制裁 北韓發射飛彈的昂貴經費哪裡來?
北韓 1 月已試射 9 次飛彈,是金正恩掌權已來的最高紀錄,其中超音速飛彈的試射引起國際關注。目前超音速飛彈是地球破壞力最強的武器之一,北韓加緊腳步想成為繼美國、中國後,能發射超音速飛彈的國家。據 CNN 分析,金正恩想趁國際局勢混亂之際,在中國正忙於北京冬奧、俄羅斯可能入侵烏克蘭與 3 月的南韓總統大選時,吸引美國拜登政府的注意力,希望就美國制裁北韓的項目有所協商。但經濟情況不佳的北韓,研發飛彈的巨額經費究竟從哪裡來?2021 年底,區塊鏈分析平台 Chainalysis 曾報告,北韓自 2020 年至 2021 年間,就有 7 次網路入侵加密貨幣交易所及金融機構的紀錄,盜走加密貨幣的金額高達 5 千萬美元 (折台幣約 14 億), 其中多為以太幣,Chainalysis 也認為這是北韓駭客最成功的一年。根據聯合國專家提供給安理會的報告指出,即便聯合國安理會對北韓實施經濟及運輸媒、石油等制裁,希望切斷發展飛彈的金流,北韓仍藉網路攻擊,讓加密貨幣成為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北韓利用網路釣魚、程式漏洞、惡意程式等技術,竊取加密貨幣交易所裡的資金,轉入北韓控制的網址,再進行洗錢兌現。在 Chainalysis 的報告中,北韓不只擁有一個駭客集團,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一個名為拉撒路集團 (Lazarus Group) 的駭客組織,隸屬於北韓人民軍總參謀部偵察總局 (RGB) 的 110 號研究中心,也就是北韓的網戰中心。這個駭客集團被認為與 2014 年索尼影業遭駭事件,未上映的新片外流,以及 2017 年 5 月 Wannacry 勒索病毒肆虐全球事件皆有關。美國國稅局網絡犯罪部門的專員揚切夫斯基 (Chris Janczewski) 曾研究過北韓的洗錢過程,他認為入侵系統取得加密貨幣實際上不難,最難的是怎麼把這些非法取得的資產洗白。拉撒路集團藉由數百個人頭帳戶與策略,不斷利用小型交易以太幣、比特幣的方式躲避追蹤,進行縝密的洗錢程序。這也顯示,北韓政府是有計畫地大量培訓、投入資源訓練駭客。即便聯合國安理會加強制裁北韓、長期禁止北韓進行核武試驗與彈道飛彈發射,但報告透露,平壤仍不斷在發展核武與彈道飛彈的基礎設施,從海外取得原料與技術,並在部署速度、機動性 (包括海上範疇) 以及飛彈武力上,皆有所提升。
【地球圖書館】草藥科學的重大突破:草藥怎麼吃才有效?
徐麗芬曾在科普演講中,以「今天沒有要提供神祕的藥方,而是來談談有科學證據的草藥」作為開場白。回憶起當時台下滿座的民眾,她笑著說:「科普演講比發表論文還困難!很怕聽眾回去仍然霧嗄嗄 (bū-sà-sà)。」要用幾句白話就將學術思維說明清楚,並不容易。不過因為三不五時會接到「草藥諮詢」電話,比如有人聽聞昭和草能抗癌,便急忙問她昭和草要如何煮食?這令徐麗芬察覺大眾對醫藥常識的高度興趣,而傳播正確知識就是科學家的責任。「有效的抗癌化合物不是家中煮煮就會『跑』出來,或吃了就有效。」徐麗芬強調,即使許多研究成果通過小鼠試驗,仍無法確定會全然反映療效於人體。此外,實驗室驗證有藥效的植物化合物,是先經由粗萃取物、再透過分離精製濃縮 (enrich) 而產出,劑量不夠也達不到治療效果。例如有的草藥活性成分含量不高,若換算回原植物,一次可能就要吃掉好幾斤才可達到有功效的劑量;何況全吃下肚也未必就能抗癌,因此更要小心生活中的草藥語言陷阱。徐麗芬提醒,市售健康食品或有健字號的商品,主要是以保健或預防疾病為目的,而不是用來「治病」, 攝取也不宜過量,維持中道即是。現有超過 60% 的抗癌藥物,是從植物萃取的有效天然物 (natural products), 或其化學結構修飾物。例如,太平洋紫杉醇 (paclitaxel) 即是天然物,為臨床上用於治療乳癌、卵巢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化療藥物,不過對病患造成的副作用極強。有鑑於此,徐麗芬團隊研究草藥之抗癌作用,除了發掘單一或多重天然物成分的抗癌功效,降低傳統化療藥物的副作用之外,團隊亦研究草藥是否對易產生抗藥性的化療或標靶藥物有「增敏」(sensitize) 效果,亦即,讓草藥成分可作為輔佐劑 (adjuvant) 來維持或提升臨床抗癌藥物之療效。在民間,草藥時常被拿來塗抹,抑制發炎、消腫毒,但民眾使用草藥消炎的經驗大多為口耳相傳。徐麗芬表示,以檢視民間傳說是否屬實。因此,實驗室從昭和草、地膽草這些菊科植物萃取天然物,以科學技術系統實驗草藥在動物體中如何抑制發炎反應與癌症,包括調控哪些基因、蛋白質、代謝物與訊息傳遞因子等項目。研究發現,「昭和草」含有抑制皮膚發炎的成分,進而證實了該成分具有抑制皮膚黑色素瘤的功效。近年,科學研究已證實「發炎」和諸多人類的疾病相關,例如:癌症、心血管代謝疾病 (過度肥胖、糖尿病)、關節疾病、老化等。雖然發炎有時只是身體的免疫反應,不一定會引發特定疾病,但長期或慢性發炎確實與多種重要疾病的演進有直接關係。因此,昭和草的研究成果即為代表性的例子。徐麗芬團隊發現,地膽草分離之倍半內酯類 (sesquiter-pene lactone) 化合物去氧地膽草素 DET (deoxyelephantopin) 能有效阻止乳癌細胞增生,並且對正常乳腺細胞沒有不良影響。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紫杉醇,雖然也可阻止癌細胞增生,卻會造成正常細胞的蛋白質有異常聚集的現象。透過乳癌細胞轉移肺臟之臨床前動物實驗模型,徐麗芬團隊亦發現:比起傳統化療藥物紫杉醇,地膽草 DET 可以更有效地延長小鼠二倍平均壽命。也就是說,攜有腫瘤的小鼠,未加藥處理的平均壽命是 27 天;以紫杉醇化療藥物治療能存活 37 天;而若以地膽草 DET 治療,壽命則可延長至 56 天。此外,一般常見的癌症標靶藥物,通常只能對付癌細胞其中一種標的,最終無法達成有效抗癌效果。腫瘤微環境 (tumor microenvironment) 的「結構共犯」, 包含腫瘤相關基質或免疫細胞、血管增生、促發炎訊息傳遞介質等,也會支援腫瘤成長與轉移。因此現在開發的有效抗癌藥物,不只是對付癌細胞本身,也會將「共犯」一併納入研究與治療範圍。徐麗芬提出草藥「多重藥理學」(polypharmacology) 觀點,認為草藥不像一般標靶藥物只針對癌細胞或單一標的來治療,而可同時調控多靶點,因此。以 (exosome) 為例,它會把癌細胞的訊息物質傳遞給周遭「結構共犯」, 助長癌細胞壯大增生。徐麗芬團隊蒐集乳癌細胞分泌的胞外泌體,發現使用地膽草 DET 處理癌細胞後,雖然胞外泌體變多,這些胞外泌體的蛋白質成分卻被改變了,反而會阻斷癌細胞與腫瘤微環境的訊息傳遞,包括抑制癌細胞本身活性、讓乳癌細胞不會增生與轉移。除了研發草藥的藥理活性,植物活性成分的生產與品管、品保流程 (CMC), 以及未來藥品的研發與產製過程,每一項都耗時費力,也都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徐麗芬以昭和草為例說明,從第一篇研究論文發表,到「昭和草植物新藥」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許可為抗癌試驗用新藥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 整整花了 10 年。徐麗芬說,實驗室至少還有 3、40 種草藥等著研發,「現在連 TOP 10 都還沒做完!」團隊未來將持續以抗發炎與抗癌為研究標的,也會從單方成分擴展到複方草藥。目前研究的草藥中,徐麗芬對被宣稱能清涼退火的台灣「青草藥」特別有感。她說,某個午後忽然聞到實驗室有熟悉的家的味道,原來是熬煮的大花咸豐草的香味 (大花咸豐草是青草茶的主要材料之一), 這猶如普魯斯特一瞬的滋味,讓她赫然浮現與母親在市場叫賣青草茶的兒時記憶。她直說:「從沒想到這輩子會研究青草茶,彷彿是冥冥中的安排。」草藥是實驗的伴侶,我會一直研究下去...... 草藥是一門複雜的科學,跨接農業與醫藥的研究領域,研究過程要理解與探究疾病根源,也需了解植物如何種植、鑽研其有效化學成分與分子藥理機制。徐麗芬期許,科研成果不是只用來發表論文,促成開發以證據為本的產品,用於人類或動物的保健,才是這門科學最大的價值。本文摘自​摘自​研之有物作品《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 21 堂生命科學課》(時報出版), 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誠品線上金石堂 Readmoo 讀墨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2/02/11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衰爆大歷史》⁣: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台灣油芒失落半世紀 躋身救糧荒超級食物
在雲霧裊繞的山腳下,一片翠綠的農作物看來生命格外旺盛。這藏身在台東延平鄉武陵山下的植物叫「油芒」, 被譽為「超級未來食物」。「布農族的食物不應該只有小米。」綁著馬尾的 43 歲布農族男子邱曉徵走在布谷拉夫部落田間,思緒回到七年前。邱曉徵說,2014 年他問父親邱貴春,「我們 (原住民) 的穀物應該不只是小米」, 於是父親向部落耆老 tama sazu 取得某傳統穀物的種子給他。他在 2015 年初播種,當年 4 月開始抽穗,只知道布農人稱它為 batal。他搜尋「原住民傳統穀物」, 當時出現很多圖鑑,其中也出現了油芒的照片,因為不會比對,當時誤認 batal 穗樣子就是油芒,於是帶著它去農委會台東農業改良場詢問,結果研究員說「你們帶來的穗稱為稷」。他說,當時還蠻失望的,但也至少釐清了布農族的 batal 就是「稷」。直到 2016 年底,邱曉徵參加小米課程時,在課堂中遇到研究幾 10 年原住民穀物的林志忠老師。他問老師,有沒有聽過台灣油芒,老師說有,他又問老師有沒有種子給他。老師嚇一跳,認為這種穀物應沒有人想要復耕了,「當時沒有經濟價值可言」, 但是邱曉徵說,「不管,我就是想要種傳統穀物」。邱曉徵說,當時只知道種的是台灣油芒,但是不知道布農族有沒有這穀物。等到抽穗後,海岸山脈鸞山部落 70 幾歲的老人家過來,看到他田裡的植物直接用母語喊出「Dill」, 驚訝地問「你們還會種 Dill」。就這樣,誤打誤撞找到布農族的傳統穀物,回過頭來找日治時期文獻也確實如此。邱曉徵說,老人家看著油芒,感動地說,這傳統穀物在布農族部落消失半世紀了。1941 年發生內本鹿事件後,日本政府將住在內本鹿的布農族人強制遷移到海岸山脈的鸞山部落,當時族人也帶著傳統穀物一起移居。剛遷移到鸞山部落時還有人種,後來就消失,沒想到 50 幾年後又看到。更讓人意外的是,2019 年媒體報導,中研院投入數年研究,油芒是在氣候變遷下的「超級未來食物」,「原本只是要找回傳統穀物,沒想到挖到寶」。油芒一年兩次收成,分別是在 5 月和 11 月,顆粒和小米一樣大小。一塊田的油芒不會同時成熟,因此只能手工分批採收,處理時它的細毛會藏在衣服內「洗也洗不掉」, 奇癢難耐,因此穿過的衣服都會丟掉。油芒的口感如何,邱曉徵也說不上來,他說「就是一種食物的概念,就像小米、稻米一樣」, 目前部落內的「卡那歲工作坊」製作小米油芒飯,訴說小米油芒飯的故事。卡那歲農場女主人說,將此道油芒和小米一起慢慢煮成的食物取名為「記憶的味道」。菜名取得很貼切,很有情感,這是原住民老人家畢生思思念念、難以忘懷的味道。另外,海端鄉崁頂部落的蓋亞娜餐廳和延平鄉永康部落的烏尼囊工作坊也都有推出油芒相關料理;台東市的七度空間也研發油芒千層派,油芒料理逐漸在台東推廣。邱曉徵父子種植油芒已有六年經驗,他們希望更進一步推廣油芒種植,除了讓部落各個年齡層都能參與在其中,把部落在地的人文、自然、教育與環保的特色發揮出來。目前會先以台東縣延平鄉布農族人推廣種植。未來會往北發展,從海端鄉、卓溪鄉、萬榮鄉,最後再推廣到全國的布農族部落,希望族人能夠種回自己的糧食,讓族人了解台灣油芒在世界的重要角色與地位。農委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雜糧研究室主持人黃子芸表示,油芒的利用研發栽種由高雄農改場負責,台東場只負責保種,但是如果民眾有興趣也會協助、輔導栽種,目前場內保有 10 個品種的油芒。邱曉徵說,他和父親堅持復耕傳統穀物,其實就是一種與過去、土地、族群文化、情感上重新的連結,也是對這塊土地愛的表現,「不想讓油芒在長者們的生活中繼續式微,在我的生命中消失」。油芒是瀕臨絕跡的台灣特有植物,中研院八年前提出復育計畫已有小成。除了商品化能幫助原住民部落,也希望透過油芒抗旱耐鹽的特性,為世界上糧食缺乏的地區盡一分心力。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助理徐子富告訴《全球中央》, 重新找出油芒,到有商品問世,歷經 12 年。中研院油芒研究的計畫主持人是中研院植微所博士邢禹依,徐子富長年擔任研究助理,針對油芒復育、量產到商品化全程參與。徐子富說,最初找到油芒時,全台只剩六株,這種植物在國外都沒有,而且抗旱、耐鹽,加上營養豐富、全株都可使用,是非常有價值的植物。根據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資料,台灣每年約有 300 萬公噸的廢棄稻桿及稻殼,稻桿、稻殼處理方式包括就地掩埋、直接燃燒等。稻桿分解不易,腐熟過程中產生厭氣環境而影響作物根系生長,燃燒稻草則易造成空氣污染,甚至引發交通事故,可見為農業廢棄物另覓出路的迫切性。徐子富說明,其實油芒全株可用作循環經濟,油芒種子可供人煮食或加工食用,莖桿則可給雞鴨牛羊等動物作為飼料,實用價值高且完全不浪費;加上它不含麩質,對於有麩質過敏的人而言,油芒的相關產品可以列入選擇。另外,透過高雄農改場合作,針對台灣各地魚塭土地遭鹽化,擬進行鹽化土地種植油芒實驗,持續研發可行的耕種模式,以供日後推廣到貧瘠缺水處,或者國際難民營居住地區。2021 年遭逢台灣半世紀多以來最大旱災,西半部因缺水造成大面積停灌休耕。徐子富說,雖然不能說油芒完全沒有受到影響,但相較於其他依賴水耕的農作物而言,油芒受到的衝擊的確較小。徐子富特別強調,現在氣候變遷議題獲得各界關心,油芒是三年生作物,每次收成只需要從莖桿部切除後,就可以再次生長,只需要三年翻一次土、犁,減少原先在土壤中的碳被釋放到大氣。相較於水稻 100 至 120 天、小麥約半年就需要犁田一次,更具固碳效果。根據農委會在「水田連續轉作旱作之研究」指出,經三年九期作後,土壤 pH 值及有機質含量呈下降趨勢,並有隨氮肥使用量增加而降低 pH 值的現象,因此應以水、旱輪作。徐子富說明,目前農委會推薦的旱作作物如薏仁、高粱等,甚至還有旱田補助,希望農委會也能將油芒列入旱田轉作的作物之一,更利於推廣。徐子富也提到目前油芒較弱勢的地方,由於油芒莖桿較長,成熟的油芒可以長到 180 公分高,較其他作物更擔心強風,如颱風季的影響,因此未來的研究方向則是看能否將它矮化,或是加強莖桿的韌性。就商品化的情況,徐子富進一步表示,透過油芒社會企業團隊協助,以「島原」為品牌,自 2020 年 7 月起至今,已陸續推出如「油芒開心醬油」、「油芒電光米」及「油芒手工皂」三款系列商品。此外,油芒又稱為「蘆麥」, 源自於排灣族語 lumaj。島原團隊嘗試以蘆麥的食材特性研發出世界首創啤酒,以蘆麥部分取代小麥釀製「蘆麥啤酒」, 這是對原住民的尊敬跟感謝,讓油芒叫回自己的名字。徐子富強調,一來這項作物友善土地,再來透過商品化的過程,希望能支持原住民產品和傳統作物;將來若擴大栽種,也希望能有利潤分享回饋部落,或以原住民營運的方式,來改善部落的生活。徐子富表示,團隊希望能將油芒提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目前已向文化部提案,接下來會再與英、日學者合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案,未來希望在全球糧食上,台灣也能為世界盡一份心力。
自創小說偷塞圖書館 美國8歲小作家意外爆紅
回到去年聖誕節期間,當時正在家享受聖誕假期的赫爾比格花了整整 4 天的時間,完成了長達 81 頁的小說《赫爾比格的聖誕大冒險》。故事中,赫爾比格家中聖誕樹尖端的星星突然爆炸,將故事男主角 —— 也就是赫爾比格自己 —— 送到了北極,而他隨後又誤闖進一扇時空傳送門,穿越回西元 1621 年,意外參與了美國史上第一場感恩節。正當他想方設法要回家之際,餐桌上的大火雞張開血盆大口,將這位小作家吞掉、結束了他的奇幻之旅。完成故事後,自信滿滿的赫爾比格把握和祖母一起上圖書館的機會,將自己的作品「偷渡」到書架上,期待有讀者可以發現他的故事。當晚,這位小作家就向媽媽「自首」, 揭露了他的計畫。然而,當媽媽致電圖書館打算取回這本書時,圖書館的館員們反而提議要將這本書列入館藏,因為他們一致同意赫爾比格的作品「完全符合本館的藏書標準」。「書中有些插圖既繁複又富有想像力。」圖書館主任哈特曼 (Alex Hartman) 讚許地表示,他還特別提到故事末那張赫爾比格被大火雞一口吞進肚裡的插畫「非常震撼人心」。在上架前,哈特曼特地將赫爾彼得的作品帶回家,唸給 6 歲的兒子克魯岑 (Cruzen Hartman) 聽,把兒子逗得格格大笑,直呼這是他聽過「最有趣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小作家赫爾比格向媒體展示了他的作品《赫爾比格的聖誕大冒險》, 還順便向大家介紹了他如何將書偷渡進圖書館的書架上。有了小讀者的「認證」,《赫爾比格的聖誕大冒險》在上架後,毫不意外地成了艾達社區圖書館的熱門書籍之一。根據外媒《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 的報導,現在已經有超過 125 人預約要借這本書 —— 意即如果每個人都借滿兩周,最後一位讀者得等到 5 年後才有機會拿到書。與此同時,為了鼓勵赫爾比格在創作的路上繼續前進,艾達社區圖書館還特別以貓頭鷹吉祥物伍迪尼 (Whoodini) 為靈感,頒發了第一屆「伍迪尼獎最佳年輕小說家獎」(The Whoodini Award for Best Young Novelist) 給赫爾比格。如今,就連出版社也注意到了這部深具潛力的作品,紛紛致電給艾達社區圖書館,想要爭取為赫爾比格出書的機會;當地一名兒童故事作家萊恩 (Cristianne Lane) 則是邀請了赫爾比格一起在圖書館舉辦工作坊,讓更多孩子都能享受創作故事的樂趣。「我們十分希望孩子們能從工作坊中得到啟發,寫下故事並與其他人分享。」圖書館主任哈特曼在談起工作坊計畫時說道:「我認為這是個很好的示範,值得與其他孩子們分享。」但這些邀約、合作都不會是這位小作家接下來的重點計畫。赫爾比格在受訪時透露,現在他已經在著手準備推出下一本作品,有可能是《大冒險》系列的續集,也有可能是一個有關「會吃夾克衣櫃」的全新故事。關於這個可怕的衣櫃,赫爾比格表示這則故事將會是「親身經歷改編」, 他說:「每次我放學回家、打開衣櫃,我的夾克就不見了。這個衣櫃好像會照三餐吃掉我的夾克。」
性侵指控後首度接受外媒採訪 中國女網好手彭帥:從沒說過被性侵、計劃退休
周一 (7), 老牌法國媒體《隊報》(L'Equipe) 罕見地刊出了一則中國女網好手彭帥的獨家專訪,成為自去年的「權勢性侵」風暴爆發後,首間得以突破重重限制,親自訪談她的國際媒體。去年 11 月 2 日,彭帥在個人微博上發表了貼文,指控中共高層張高麗曾多次朝她伸出狼爪,引發海內外關注。不料在發文後沒多久,彭帥的貼文隨即從微博上消失,她本人也連帶神隱,期間雖然曾數度更新近況,但這些消息卻只加重了國際社會的疑心,並引發了串聯全球的「彭帥在哪裡?」(Where is Peng Shuai?) 運動。在訪談中,彭帥一開口便否認了性侵及神隱兩大爭議。「我想知道為何會有這麼多的疑慮?...... 我從未說過有任何人性侵我。」接著彭帥又澄清,微博貼文並不是「被消失」, 而是她出於個人意願刪除的,因為它引發了「極大的誤解」, 而她希望刪文一舉,可以讓外界「停止繼續扭曲這篇貼文的本意」。「我的情感問題、私生活,不該與政治和體育混為一談。」彭帥表示。當她被問及爆料後為何突然低調了起來,彭帥並沒有直接回應,反而稱自己「從未消失、大家都還是可以看到我的消息」, 並提到這段時間她依舊和好友們保持密切聯繫,也會定期回覆包括女子網球協會 (Women's Tennis Association) 等單位寄來的電郵,只是因為傳來的訊息太多,才無法一一回覆,並非如外界所稱的「神隱」了。當《隊報》記者問起她的網球生涯時,彭帥有意無意地透露她有退休的打算:「考慮到我的年紀、大大小小的傷勢,以及因為 COVID-19 疫情的緣故許久沒比賽了,我自認很難重新恢復以前的體能水準。」雖說這次的專訪是由獨立的國際媒體負責訪問,但《隊報》記者透露,這次訪問並沒有外界想的自由,反而是在高度受控的環境下進行。根據該報的說法,它們於 1 月中旬向中國奧委會申請,經批准後還得事先提交訪綱,才能順利見到彭帥。整場訪問以中文進行,由中國奧委會官員王侃 (Wang Kan) 充當翻譯。此外中國奧委會還規定《隊報》必須用 Q&A 的形式一字一句照登訪談內容,不得多加任何評論。不過《隊報》記者也提到,儘管必須事先提交訪綱,當天還是問了很多訪綱之外的問題,王侃也沒特意阻攔,而且當時《隊報》也獲准可以自行找翻譯遠程參與,確保彭帥的話沒被扭曲。「我無法判斷彭帥是否安全。」親訪彭帥的《隊報》記者文圖亞克 (Marc Ventouillac) 坦言:「彭帥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的問題...... 但我不知道那是不是預設好的答案,她的回答與我們預期的內容一致。」文圖亞克表示,其實他非常清楚中國准許他訪問彭帥的原因 —— 中國政府希望透過他的筆,徹底擺平彭帥爭議,以免替北京冬奧蒙上陰影,「這是中國奧委會公關、宣傳的一部份」。可是他和《隊報》依舊決定要採訪彭帥,他們希望透過這次訪問,可以向彭帥傳達「妳不孤單」、「全球有很多人都很關心妳」的訊息。而且就如同彭帥此前所有公開露面、受訪的經驗一樣,這次訪談並沒有減輕外界的疑慮,反而讓人們在澳網落幕後又重新燃起了對彭帥下落的關心。BBC 的中國線記者麥克唐納 (Stephen McDonell) 直言,自彭帥的性侵風波爆發後,中國所有試圖減輕人們疑慮的舉動只讓外界徒增疑慮。《華爾街日報》、《Quartz》等外媒也紛紛強調,除非彭帥能在國外,並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受訪,否則沒有多少人會相信這種故事。無獨有偶的是,就在《隊報》刊出彭帥專訪的同一天,國際奧委會 (IOC) 也發表了聲明,表示奧委會主席巴赫 (Thomas Bach) 及奧委會官員已在上周六 (5) 與彭帥共進晚餐。席間,三人並未談及任何與性侵、神隱相關的話題,只閒聊了一些與北京冬奧有關的話題,以及彭帥未來的規劃。當被問及奧委會目前對彭帥性侵風暴的看法時,國際奧委會的發言人亞當斯 (Mark Adams) 簡單地回答媒體:「這並非國際奧委會可以擅加評論的議題。」「就如同我們過去曾解釋的一樣,國際奧委會的職責是與彭帥保持聯繫,持續進行私密、個人的交流,正如我們過去所做的一樣。身為一個國際體育組織,我們正竭盡全力確認她是否過得快樂。」
鳥界的最佳DJ 歌帶鵐擁有專屬求愛歌單
歌帶鵐主要分布於北美洲,不同亞種鳴唱的音色和音調各具特色,學者可藉由鳥鳴聲來辨別其種類。歌帶鵐只有雄鳥會唱歌,主要的目的為求偶,其次是保護地盤,因為歌帶鵐是種領地意識強烈的鳥類。牠們的鳥鳴聲嘹亮婉轉,在繁殖期的雄歌帶鵐甚至可以一路從清晨熱唱到晚上都不是問題。歌帶鵐的求愛歌單中,曲目數量可多達 12 首,每首歌的長度大約落在 2 秒鐘。把完整一輪的歌單唱完可能會耗費長達 30 分鐘的時間,因為歌帶鵐會「​單曲循環」, 重複唱一首歌許多次後,才會切換到下一首。美國邁阿密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Miami) 的鳥類學家希爾西 (William Searcy) 在《英國皇家學會報告 B 系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中,發表了一則分析歌帶鵐唱歌模式的研究。希爾西說:「歌帶鵐唱歌沒有固定順序,牠們會在每個循環中採用不同的順序。」邁阿密大學和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的鳥類學家聯手展開了研究,團隊成員帶著錄音器材跋山涉水到美國賓州 (Pennsylvania) 西北部的偏僻地區,每天拿著麥克風對著樹林錄音長達五小時。在錄下了至少 30 隻歌帶鵐的歌單之後,研究人員們仔細地觀察了歌帶鵐鳥鳴的聲譜圖,分析每首歌的演唱頻率和順序。研究人員發現,在同一個循環中,歌帶鵐重複唱某首歌的次數越多,牠在下一輪唱到這首歌的間隔時間就會越長,這很有可能是為了替這首歌製造一點新鮮感。舉例來說,假設在一次循環中,歌帶鵐已經重複唱了 10 次歌曲 A, 那麼接下來牠可能會改唱更多其他歌曲,接著才再次演唱歌曲 A。但是倘若牠在某個循環中只唱了 3 次歌曲 A, 那麼可能要不了多久,歌帶鵐就會再次演唱仍具新鮮感的歌曲 A。這次的研究指出,歌帶鵐可能擁有一種極為罕見的天賦,讓牠們能記得自己在 30 分鐘前唱了什麼,以避免在下一輪的歌唱中使用了重複的順序。先前的紀錄保持者是金絲雀,牠們的歌曲記憶大約只有 5 秒,這代表著歌帶鵐的記憶能力有金絲雀的 360 倍大。那麼,歌帶鵐的隨機歌序究竟是精心安排,還是無心之作呢?這點希爾西目前也沒有答案,但先前的研究指出,母歌帶鵐喜歡更廣泛多元的音調,因此有變化的歌曲順序或許能讓雄鳥更有機會贏得母鳥芳心,但這樣強大的 DJ 能力是否能讓雄鳥在愛情市場中更有競爭力,還是個未解之謎。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 (McGill University) 研究鳥類發聲、但未參與研究的專家坂田喬 (Jon Sakata, 音譯) 指出,歌帶鵐在記憶歌單播放順序這方面,和人類試圖回想 30 分鐘前的對話內容的行為有相似之處。在杜克大學研究鳥類溝通的教授諾維基 (Stephen Nowicki) 也表示,歌帶鵐變換歌順序的動機,可能與上健身房的人們將歌單設定為隨機播放的理由十分相似。「你會建立跑步用的歌曲清單,因為你也知道跑步其實有點無聊。」「你知道清單裡這 10 首歌可以讓你保持動力,但如果你的跑步時間相當於播 20 首歌的時間,為何不打開隨機播放呢?」
開政府玩笑惹禍上身 俄羅斯少年計劃炸情報局Minecraft模型遭判刑
近日,俄羅斯出現一件讓遊戲界匪夷所思的爭議性判決。3 名 14 歲的青少年因涉嫌用炸彈攻擊俄羅斯聯邦安全局 (Federal Security Services,FSB), 而遭法院以「接受策畫恐怖攻擊的培訓」為由判刑入獄。問題是,三人計劃要襲擊的這棟「大樓」根本不是指現實中的建築,他們盯上的目標實際上是三人自行在電玩 Minecraft 中興建的假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大樓模型,但法官依舊拒絕網開一面,判了三人 3-5 年不等的刑期。時間回溯到 2020 年 6 月,那時俄羅斯上下都相當關注莫斯科大學數學博士兼無政府主義者米夫塔霍夫 (Azat Miftakhov) 的官司,他因為朝執政黨「統一俄羅斯」(United Russia) 辦事處窗戶丟煙幕彈而遭起訴,最終被判刑 6 年,審理期間據稱還受到不合理的羈押。獲悉米夫塔霍夫的刑期後,年輕氣盛的烏瓦羅夫 (Nikita Uvarov) 與他的朋友決定聲援米夫塔霍夫,便在坎斯克市的聯邦安全局辦公室附近大量發送、張貼寫著「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才是恐怖份子」的傳單,不久後因此被捕。聯邦安全局在翻查三名青少年的通聯紀錄時,發現烏瓦羅夫曾與朋友在俄羅斯的社群網站 VKontakte 上聊起要在 Minecraft 興建聯邦安全局大樓模型,再將它炸毀的計畫。後續調查也發現,烏瓦羅夫與朋友們曾瀏覽過如何製造炸藥的網站。手機中還留有一段影片,記錄他們曾製作出簡易小型的瓶裝汽油彈,在廢棄的建築物內練習投擲引爆。種種發現讓俄羅斯當局決定起訴三人,2021 年他們曾多次為這起官司出庭受審。上周二 (8), 西伯利亞的軍事法庭最終認定三名青少年「接受恐怖分子培訓」的罪名成立,烏瓦羅夫被判刑 5 年,他的朋友米哈連科與安德列耶夫則將面臨 3 年至 4 年的刑期。據《莫斯科時報》 (The Moscow Times) 報導,米哈連科與安德列耶夫都因為已經認罪,將改以居家監禁的形式服刑,未來也會以線上學習的方式完成學業。至於烏瓦羅夫則因不認罪而被監禁、無法返家,他曾向媒體表示,自己在監禁期間身、心都遭當局逼供。上周四 (10), 法院再次開庭審理本案,烏瓦羅夫在最終陳述階段說道:「我喜歡吸收新知,喜歡物理、化學、生物,也喜歡其他有名的科學家。我時常收看科學和教育的節目。」「我不是恐怖分子,我沒有罪。我只想完成學業、拿到文憑然後遠走高飛,到一個不會激怒任何特務機構人員的地方。」圖為 2011 年,俄羅斯總統普丁會見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特種部隊成員。《莫斯科時報》表示,近年來有愈來愈多青少年都跟烏瓦羅夫有類似的遭遇,被當局以「接受恐怖份子培訓」、「企圖顛覆俄羅斯聯邦政權」等罪名起訴,甚至入獄。人權組織批評這些指控都是假的,並聲稱有許多人在拘禁期間遭到虐待。人權組織認為,俄羅斯當局正試圖用這種手法來限縮俄羅斯年輕男女的言論,讓他們因為害怕而不敢批評政府,或是發布任何可能危及社會秩序的言論。2016 年 8 月,俄羅斯年輕部落客史柯洛夫斯基 (Ruslan Sokolovsky), 則是因為上傳他在著名的「滴血救世主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r on Spilled Blood) 裡玩寶可夢的影片而被捕,遭法庭以「煽動宗教仇恨罪」判刑 6 年。
「今天的Wordle成績呢?」美國女子機警救出遭挾持的母親
在 2 月 6 日的美國西岸,住在西雅圖 (Seattle) 的一名女子梅芮迪絲 (Meredith Holt-Caldwell) 突然查覺到一絲不對勁──她遠住在東岸芝加哥 (Chicago) 的母親今天怎麼沒發 Wordle 的訊息過來?Wordle 是一款最近在全球爆紅的拼字遊戲,每天所有玩家都要解開同樣的拼字謎題,一天只能玩一次的設計讓玩家們熱衷於參加挑戰,並用 emoji 向朋友分享自己的解題歷程。梅芮迪絲 70 歲的母親丹妮絲 (Denyse Holt) 也是位 Wordle 的忠實玩家,每天都會和女兒分享自己的成績。沒收到訊息的梅芮迪絲突然意識到,她的母親可能遇到了麻煩。2 月 5 日的深夜,丹妮絲一如往常在床上進入了夢鄉,然而,一名不速之客的來訪,讓一切成了一場惡夢。熟睡的丹妮絲渾然不知,有位赤身裸體的男子詹姆斯 (James H. Davis III) 正在房間的窗外鬼鬼祟祟。隨後,詹姆斯破窗而入,不顧自己被玻璃劃傷、渾身是血,便拿起了剪刀指向驚醒的丹妮絲。「我不會傷害妳或騷擾妳。」詹姆斯向丹妮絲保證,但接下來他要求丹妮絲跟他一起淋浴,沖完澡之後詹姆斯還不滿足,甚至要求她陪他泡澡。仍然穿著睡衣的丹妮絲渾身濕透,兩人在離開浴缸後,丹妮絲隨即被詹姆斯拖入地下室的浴室中並關了起來。詹姆斯拖著丹妮絲到處走動的期間,他切斷了電話通訊,不斷滲血的傷口甚至在家中留下一道道血跡。丹妮絲回憶了當時的場景:「他在廚房拿了兩把刀,他說他很喜歡。」丹妮絲在沒有窗戶、一片漆黑的浴室中被關了 17 小時。遭囚禁的期間,丹妮絲一度感到自己可能無法存活,但年邁的她仍然不放棄希望,在陰暗的浴室中持續活動筋骨,「我盡我所能地走動和伸展四肢。」當詹姆斯在丹妮絲家中據地為王時,遠在美國另一端的女兒梅芮迪絲察覺到不對勁。梅芮迪絲發現,當天母親丹妮絲不但沒有回覆訊息,甚至也沒向她報告玩 Wordle 的最新進度──這是母女間絕對不會錯過的例行公事──於是機警的梅芮迪絲便向警方報案。接到梅芮迪絲從西雅圖撥出的電話後,芝加哥警方隨後趕到了丹妮絲的家,在一個小時的對峙後成功逮捕了詹姆斯,也救出了毫髮無傷的丹妮絲。警方認為詹姆斯精神有些異常,而詹姆斯也將面臨多項重罪指控,包含持凶器入侵民宅和綁架等罪名。美國 CBS 電視台的記者史蒂芬 (Steven Graves) 在 Twitter 發布了影片,影片中丹妮絲親自說明了事件的經過。這次的事件中,除了意外成為線索的 Wordle, 家人朋友間的彼此關心也是救人一命的關鍵。類似的事件發生在 2020 年,英國一名少年和遠在美國的少女一起玩線上遊戲。在進行語音聊天的過程中,少年因為癲癇發作而失去意識,突然中斷的語音讓少女驚覺事態不對,立刻撥打越洋電話向英國警方求助,成功讓少年撿回一命。但另一位來自義大利的女性就沒這麼幸運了。今年 2 月,義大利北部有位 70 歲的婦女被發現陳屍在自家客廳的椅子上。當地官員表示,依照屍體的情況判斷,死者已經在 2 年前過世。到前天 (9) 為止,當地政府仍無法連絡上死者的家屬。「互相照顧是家庭、機構、身為公民的我們應擁有的共同經驗。所有人都不該孤獨一人。」義大利平等機會與家庭部 (Minister for Family and Equal Opportunities) 部長艾琳娜 (Elena Bonetti) 表示。
你知道同事的薪水嗎?研究:知道彼此薪水同事更願意合作
巴黎高等商學院 (HEC Paris) 和美國猶他大學商學院 (University of Utah) 研究人員 14 年間匯總八州近 10 萬名美國學者薪水,探討薪資透明度對薪資公平與平等的影響。薪資公平是指個人獲得報酬的公平程度,特別是性別方面,薪資平等是指個人相對同機構或行業的同齡人報酬有多相似。研究發現,薪資透明化可明顯消除薪資不公平程度。如與研究未披露薪資數據的企業相比,透明企業性別薪資差距減少多達 45%。薪資不平等也下降約 20%, 反映薪資透明度使雇主更很難不公平支付薪資。研究人員表示,更高薪資透明度會導致總體薪資分配更公平公正、歧視性更低。但薪資透明度會導致整體工資壓縮,即企業所有員工薪水更相近,異常值更少。最具爭議的是績效與薪資相關性減弱。研究發現,當企業公開薪資,薪資與績效的關係顯著減弱約 40%, 以研究的學術人員工作來說,薪水高與出版物、贊助、專利或書籍等可觀察指標關係不太密切。但報告指出,績效指標這種轉變可能只會導致從單項目轉向更多團隊協作,不會影響生產力。研究人員指出,薪資透明化的企業,合作往往更深入、更有成效,且生產力似乎並沒有整體下降。且雖然薪資透明公司對工作成就的獎勵較低,但與不透明公司相比,透明公司員工成就與薪資關係實際更清晰和數據驅動。分析認為,人們在薪水相似的環境會更多合作,往上和往下的社會比較減少,也代表較不會有嫉妒和同情心等情緒。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期刊。不久前法國才發生前法國巴黎女性銀行員工得知薪資比同職位男同事低 85% 後告上法院,獲得 270 萬美元性別歧視補償。雖然薪資透明化有很多好處,但許多雇主仍然認為,此類政策會削弱薪資與績效掛鉤的能力,使吸引和激勵頂尖人才更困難。針對美國雇主的研究發現,41% 雇主積極勸阻員工不要與同事分享薪資資訊,25% 雇主甚至明確禁止這樣做。
Wordle,一段洋溢著粉色泡泡的愛情故事(下)
為什麼這款遊戲會這麼受歡迎?這是在 Wordle 走紅全球後,玩家、遊戲 / 社群專家們心中的共同疑問。Wordle 的開發者沃德爾 (Josh Wardle) 相信,這款遊戲簡潔、單純的畫面和遊戲機制,就是它爆紅的關鍵。「我認為人們很開心看到終於有遊戲『單純就只是好玩』而已,」沃德爾接著說道:「它不會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去偷取你的數據資料,或是過度攫取你的注意力。」「Wordle 每天就只會花你三分鐘。」此外,沃德爾認為 Wordle 的另一個爆紅關鍵是限制玩家不管再怎麼喜愛,每天只會出一道謎題。這個限制創造出一種稀缺性,讓玩家玩的時候能更加全神貫注,玩完也會更加期待下次遊戲。沃德爾曾形容,Wordle 就像「牛角麵包」, 或是其他可口、但人們只會偶爾吃一次的點心,「如果太常品嘗,它就會失去吸引力」。錢伯斯指出,Wordle 的獨特分享機制也是它爆紅的關鍵。英國心理學家錢伯斯 (Lee Chambers) 則指出,Wordle 的魔力在於巧妙的分享機制,這些小方格既有辨識度又足夠隱晦,玩家可以一眼看出好友的答題過程,卻又不會提前得知當天謎底,就算是沒有玩的人,也會感到好奇、進而想要親自體驗看看 Wordle 的魅力。「Twitter 動態上不斷出現小方格,顯然意味著有謎題的存在,而所有人都在努力解謎。這會吸引其他人也想要親自加入、一同解謎。」錢伯斯說道。再來,每天全球玩家解的都是同一道謎題,好像大家正齊心協力解決某個大挑戰一樣,形成獨特的集體經驗。在資深電玩開發者高蘭 (Harrison Gowland) 眼中,這項特殊的集體經驗助長了玩家內心的競爭意識,讓人們更有動力想要分享成績,渴望知道「今天的題目其他人覺得如何呢?」、「跟其他人比起來,我的成績如何呢?」等訊息。除此之外,高蘭認為同儕壓力也是促使人們想分享成績的關鍵,「人們不想落後,好像錯過了某個非常夯的潮流」。在上述眾多心理因素之外,英國社會學家蘭道 - 波普 (Juliet Landau-Pope) 則指出,Wordle 出現在一個非常巧妙的時間點。她解釋,年底通常是人們停下來反思自己的時刻,整個 2021 年,很多人過得並不順遂,「在各種對政治的不滿、充滿變數的經濟前景、延燒中的健康危機之間,社群媒體上缺乏真正的好消息」。「Wordle 讓我們可以專心在一個真正有趣、好玩的事物上,即便每天只有那短短的幾分鐘而已。」但無論外界怎麼看、如何分析 Wordle 的爆紅原因,在 Wordle 開發者沃德爾的女友帕拉克 (Palak Shah) 的眼中,這款遊戲的本質始終單純:它是愛人為自己創造的甜蜜禮物。「Wordle 真的很甜蜜,」帕拉克甜甜地告訴記者:「這絕對是沃格爾展現愛意的方式。」回顧上篇:Wordle, 一段洋溢著粉色泡泡的愛情故事 (上)
春節送冥紙給學生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敬祝各位「回家」愉快?
前陣子適逢農曆新年,遠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ronto) 研究生宿舍的工作人員特地準備了鈔票、紅包放在交誼廳裡,打算替學生們增加一點過年的氣氛。不料,當學生們滿心期待地打開紅包、取出裡頭的鈔票時,所有人都傻眼了:紅包裡裝的不是鈔票,而是一張張由天地銀行發行的紙錢。這個烏龍令學生們 —— 尤其是華裔學生 —— 相當生氣,因為在東方文化中,紙錢從來不會被當成送給活人的禮物,一旦送出手,通常有著「我希望你去死」、「在我眼裡你就跟死了沒兩樣」的詛咒含意。知名的黑道組織三合會,就曾用送紙錢以表死亡威脅,或是傳達恐嚇之意。可是當宿舍的工作人員、多倫多大學意識到送錯紅包時,一切為時已晚。紅包幾乎都被拿光了,「多倫多大學春節送學生紙錢」的消息也被人 po 上知名社群軟體 Reddit, 引發網友們的熱烈討論。這則 Twitter 中的照片,就是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們打開紅包後在裡頭發現的紙錢。多倫多大學也在第一時間擬了份中文道歉聲明,並發布於微信中,向學生們致歉,澄清整起事件只是宿舍工作人員的「無心之過」, 他們只是想增添一點過節氣氛,沒有要詛咒學生的意思,而校方也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願意為此表達歉意。然而,學生們並不怎麼買單校方的說法。因為在多倫多,想找到有賣紙錢的店家並不容易,況且校方準備的紙錢上也用英文寫著「紙錢」(hell bank note) 的字樣,要說是「無心之過」, 總有些說不過去。一名自稱就讀社工所的碩士生形容,校方的舉動有「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 的嫌疑,並已對住宿生們產生負面影響。加拿大華裔社會正義委員會 (Th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 for Social Justice) 的副會長蘇珊 (Susan Eng) 聽聞此事後也生氣地表示:「這些大機構打著多元的名義,卻不願花點心力查證事實,真的很可惡。」此外,學生們也對多倫多大學致歉的方式很不滿,因為這則聲明是發佈在微信上。現在他們已發動連署,要求學校啟動調查、發表正式道歉聲明、為受影響學生提供輔導資源,還要公開說明接下來要採取什麼行動,避免類似事情重演。多倫多大學的學生林侯 (Lin Hou, 音譯) 則私心希望學校能再多做一點,像是在正式聲明中加入有關農曆新年習俗、冥紙含意的介紹。這樣一來,這紙聲明就能額外發揮教育功能,有助教職員甚至是更多民眾一起來認識農曆新年。「如果我們不討論,人們就永遠不會知道農曆新年的含意。」林侯說道。而多倫多大學並非今年唯一一個出包的外國機構。同樣是在春節期間,英國媒體 BBC、《衛報》各自在介紹年菜的文章中,誤把金紙當作吉祥飾品放在旁邊,在華裔社群中鬧出笑話。
Wordle,一段洋溢著粉色泡泡的愛情故事(上)
2022 年的第一個月,人們的社群網站上時不時就會被一堆綠色🟩、黃色🟨、灰色⬛的小方格給洗版。看到這些千萬別懷疑,表示你的朋友也深陷當紅猜字謎小遊戲「Wordle」的單純魅力中了!Wordle 是在去年年底爆紅的一款熱門線上字謎遊戲,玩法非常單純,每天每人都可以嘗試猜出一個由 5 個字母拼成的英文單字,但每天只有 6 次試錯機會,全錯明天請早,誰都不會有多玩一輪的機會。正是這樣單純中帶點小難度的遊戲機制,令全球網友們深深著迷,讓這款遊戲一路從英美爆紅至亞洲,連台灣人都玩得愛不釋手。但你知道嗎?在 Wordle 的背後,其實是一段充滿粉色泡泡的浪漫愛情故事。Wordle 是由住在美國的軟體工程師沃德爾 (Josh Wardle) 開發,最一開始其實是他為酷愛猜字謎的女友帕拉克 (Palak Shah) 所開發的遊戲。在 2020 年 COVID-19 疫情期間,兩人都深深著迷於《紐約時報》的填字遊戲,這讓沃德爾起心動念,想為女友設計一款可以讓她愛不釋手的遊戲,創造屬於兩人的浪漫時光。不久後,沃德爾以自己的名字「Wardle」改編、命名的遊戲「Wordle」就這樣誕生了。或許正是因為 Wordle 起初只是一款情侶間的小遊戲,所以它既沒有廣告或是彈出式視窗,也不需要安裝 App, 只要打開瀏覽器,就能享受 Wordle 的小樂趣。在玩了好幾個月後,帕拉克和沃德爾決定把這款遊戲與親友們分享,沒想到在一傳十、十傳百之下,短短三個月後,Wordle 就吸引了 30 萬名玩家!之後沃德爾發現,人們會用 emoji 中的方格土法煉鋼地分享 Wordle 成績,因而新增了成績分享功能,Wordle 的人氣更是宛如搭火箭般直線上升,連政商名流都無法抗拒其魅力。像是美國脫口秀《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 的主持人吉米法倫 (Jimmy Fallon) 就是 Wordle 的鐵粉,還曾發文尋找同好,想知道有誰跟他一樣中了「Wordle 毒」。這股 Wordle 熱潮也造就一連串有趣的現象,像是人們會熱烈地分享、交流自己的策略,以及起手會猜的第一個單字,比比誰的起手式和策略可以既快又準地猜出答案。作為入門策略參考,印度科技媒體 Gadgets 360 建議大家可以挑選母音比較多,或是包含「E、A、T、R、I、S、O、N」這幾個字母的單字,因為這些字母是英文字彙最常用到的字母,不管猜對或猜錯,都可以幫助玩家獲得大量線索。相反的,最糟糕的起手單字則是包含「Q、Z、J、X、V」這幾個字母的單字,或像「start」(開始) 這種包含重複字母的單字。應用這個機制,瑞典 Wordle 玩家吉斯 (Stefan Geens) 建議大家使用「arose」(出現、發生) 當起手式;美國軟體工程師凡 (Bertrand Fan) 則是做得更絕,他直接偷看網頁原始碼,從中找到了 Wordle 的單字庫,並在分析、統計每個英文字母的出現次數後,將他的起手單字換成了「soare」(雛鷹)。由於當時沃德爾沒有事先告訴玩家這款遊戲究竟是採英式還是美式拼音,因此在謎底為「Favor」的這天,許多英國玩家都氣得跑上 Twitter 發文表達不滿。但令許多重視成績的玩家生氣的是,Wordle 沒有事先知會他們這款遊戲採用的是美式拼音,而非英式拼音,導致他們沒法正確猜出解答。最知名的一個案例就是先前的 Favor (美式拼法,指喜愛、支持)、「Favour」(英式拼法) 之亂。1 月稍早,許多英國網友就因為這一字之差而無法猜出謎底,他們紛紛跑到社群媒體上留下「該死的美式拼法,我以為 Wordle 是英國人開發的!」、「我媽也對 Wordle 醜聞感到相當震驚,我們要求正義!」之類的留言。另一位英國玩家則是為「Favor、Favour 之亂」留下中肯的評論:「今天 (指謎底為 Favor 的那天),Wordle 絕對得不到任何英國玩家的支持。」(Today's Wordle will not find favour with anyone in the UK.) 在「Favor、Favour 之亂」之外,真正引爆全球玩家怒火的是近期新出現的惡意機器人程式。這個機器人擁有一個 Twitter 帳號,只要它一發現有人分享自己的 Wordle 成績,就會跑到對方板上留言、搶先揭曉隔天的遊戲謎底:「人們才不關心你那平庸的語言大冒險。為了給你一個教訓,明天的 Wordle 謎底是____!」這個惡意機器人的開發者並沒有揭露它是如何能搶先獲得隔天的遊戲謎底,但可以確定的是,它的出現無疑破壞了許多玩家每日的小確幸。Twitter 官方似乎也發現了玩家的反彈聲浪,已先行封鎖了這個機器人帳號,一勞永逸地替玩家解決了麻煩。但為什麼 Wordle 有如此的魅力,可以令這麼多玩家如癡如醉?這個問題不只是許多網友心中的疑問,連電玩專家、社群專家等也相當好奇...... 接續下篇:Wordle, 一段洋溢著粉色泡泡的愛情故事 (下)
解放屬於原住民的旗幟!(下)澳洲原住民旗爭議再起?
「解放原住民旗」運動 (Free the Flag) 線上連署,蒐集到超過 15 萬份簽名,試圖以公眾的力量奪回原住民旗幟的使用權。到後來,連澳洲國會都注意到此事,宣布將介入調查,並敦促政府「在尊重 (Harold Thomas) 的前提下,盡其所能解放這面旗幟,讓所有族群都能自由使用」。可是在仔細調查後,澳洲國會發現其中並無不法之處,WAM 成衣 (WAM Clothing) 大肆寄律師函給所有未經授權就使用原住民旗的廠商、非營利組織的作法雖然粗暴,「但完全合法」。成為眾矢之的的 WAM 成衣後來也決定退讓,聲稱它們將不會阻止出於個人目的而使用原住民旗的行為,但將原住民旗用在衣服上或製成商品販售,仍會被「差別對待」。經過一連串談判後,這場爭議現在暫時以澳洲政府出錢買下版權、向公眾開放告終。未來,使用原住民旗的限制將與澳洲國旗一致 —— 只要在尊重、維護旗幟尊嚴的前提之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原住民旗的創作人托馬斯表示,他希望這個做法能結束這起爭議,「讓原住民及澳洲人都能不受拘束,安心、自在地使用澳洲原住民旗」。不過澳洲雪梨大學 (University of Sydney) 的法律教授韋瑟爾 (Kimberlee Weatherall) 認為,這個做法看似擺平了爭議,實際上可能製造了另一個問題,戰場日後可能會轉到「怎麼用才算恰當、尊重原住民旗」上。「澳洲國旗被廣泛運用於各種商業情境,但有些情境並非所有人都能認可。」如今澳洲當局出資買下版權,間接意味著它有權決定人們該如何使用這面旗幟,韋瑟爾接著說:「你可以看出為何這個做法很有爭議了。」「未來我們會在高士超市 (Coles) 中看見印著澳洲原住民旗的紙盤公開販售嗎?」至於澳洲原住民對政府的作法算是感到滿意,唯一令人稍稍詬病的就是澳洲政府公布消息的時間,以及由政府而非原住民社群持有原住民旗版權這兩點上。每年 1 月 26 日是澳洲國慶,旨在紀念英國於 1788 年抵達澳洲,但很多原住民視這個日子為「入侵日」(Invasion day), 每年都會遊行示威,要求政府改期。現在有些人懷疑,澳洲政府選在 25 號公布這項消息,是為了要分散大眾注意力,減少原住民示威得到的關注。有些人則希望澳洲政府能將原住民旗的版權交還給原住民,讓它能真正為原住民所有。具原住民血統的澳洲綠黨議員索普 (Lidia Thorpe) 就說:「(政府的做法) 堪稱是為原住民旗使用權奮鬥的草根大眾的勝利,但我對原住民無法持有原住民旗版權一事表達憂慮,原住民旗理當屬於全體原住民。」回顧上篇:解放屬於原住民的旗幟!(上) 4 億買原住民旗 澳洲盼爭議從此了結
解放屬於原住民的旗幟!(上)4億買原住民旗 澳洲盼爭議從此了結
2019 年,有原住民血統的澳洲成衣商縫上隔閡 (Clothing the Gaps) 的 CEO 湯普森 (Laura Thompson) 收到了一封律師函,告知她必須停止販售店裡有用到澳洲原住民旗的產品,令她大感意外。湯普森表示,收到律師函完全不在她的意料之內,「我以為澳洲原住民旗屬於全體原住民,我從未想過可能會因為使用它而惹上麻煩」。湯普森一查之下才發現,原來很多組織都曾面臨類似的麻煩事,就連為原住民服務的非營利組織也不例外,這種「原住民得付費使用原住民旗」的離奇現象在澳洲引發極大爭議,連國會都特別介入調查。周二 (25) 這天,澳洲聯邦政府以 2,000 萬澳幣 (折台幣約 4 億元) 買下原住民旗的版權,並宣布開放民眾自由、免費使用它,試圖擺平這起在澳洲國內備受矚目的爭議。澳洲原住民部的部長懷亞特 (Ken Wyatt) 說道:「過去 50 年來...... 我們在原住民旗下遊行,站在它身後、將它高高升起,視其為原住民的驕傲。」「現在,澳洲聯邦政府開放了它的版權,它不再屬於任何人,未來也沒有人可以再把它拿走。」這面備受矚目的旗幟是由原住民藝術家托馬斯 (Harold Thomas) 於 1971 年設計,旗幟的黑色部分,代表全體澳洲原住民;紅色代表著大地,以及在原住民儀式中有重要意義的赭紅色;黃色圓形則代表太陽。在原住民眼中,這面旗幟象徵他們被壓迫、被殖民的掙扎歷史,但也代表著他們的力量,多年來時常被用於示威活動中,原住民們也會將它做成商品販售。1990 年代,這面旗幟的地位得到澳洲政府的認可,賦予原住民旗與澳洲國旗同等的官方旗幟地位,時常可以看到它與澳洲國旗一同在政府大樓、公共地標旗桿的頂端飄揚。但問題來了,那時即便原住民旗享有官方旗幟的地位,其版權所有人仍屬於創作者托馬斯,澳洲法院也在 90 年代的一連串訴訟中承認了這點。這代表,沒有托馬斯的授權,任何人將原住民旗做成商品販售都有侵權之虞 —— 事實上,托馬斯本人也確實靠收取授權費賺錢,他曾數度授權其他廠商使用原住民旗,其中也包括促成「解放原住民旗」運動 (Free the Flag) 的 WAM 成衣 (WAM Clothing)。WAM 成衣在 2018 年獲得原住民旗授權後,便開始大肆寄律師函給所有未經授權就使用原住民旗的廠商、非營利組織,要求廠商要嘛付錢,要嘛就得停止使用。在 WAM 成衣的強勢表態下,廠商們幾乎都停用了原住民旗,連澳式足球聯盟 (Australian Football League,AFL)、全國橄欖球聯賽 (National Rugby League,NRL) 等都深受其害,先後決定全面停止在球衣、球場中央等地方使用原住民旗。這種「澳洲原住民不能自由使用原住民旗」的現象令原住民既不解又生氣,這面旗幟理當屬於全體原住民,要求他們付錢才能使用,彷彿是原住民旗「被綁架了」一樣。「一個人、一間企業怎麼可以獨佔原住民旗?它理當屬於全體原住民,為什麼我們要付錢才能用?」縫上隔閡的 CEO 湯普森曾生氣地質問道:「...... 是我們讓原住民旗升值,並賦予它今日的地位。」更令原住民不滿的是,WAM 成衣還是間由白人擁有的公司,其中一位擁有者還曾因為偽造產地而挨罰。他曾販售過一批號稱由澳洲原住民手繪的藝術品,但後來被揭發其實是在印尼生產,與澳洲原住民沒有多大關係。於是,縫上隔閡的 CEO 湯普森和其他夥伴聯手發起了「解放原住民旗」線上連署,蒐集到超過 15 萬份簽名,試圖以公眾的力量奪回這面旗幟。「這起版權爭議好像替原住民旗罩上了一件隱形斗篷,原住民社群喪失能見度,我們自己也失去了一些對原住民旗的愛與驕傲。」湯普森說道。這起爭議後來不斷滾雪球,連澳洲國會都注意到它,宣布將介入調查此案...... 接續下篇:解放屬於原住民的旗幟!(下) 澳洲原住民旗爭議再起?
【地球咬一口】捷克家庭必備美食:「捷克糰子」Ft. Divadlo 捷克公寓
這幾年,台灣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力挺,尤其受到歐洲國家立陶宛、捷克等國家的支持,連帶使這些國家的名產、美食受到台灣人的矚目,好比立陶宛的巧克力、捷克的啤酒等都蔚為風潮。但既然都來了杯捷克的啤酒,怎能漏掉捷克人見人愛的美食「捷克糰子」(knedlík) 呢?在捷克,「糰子」是種相當重要的料理,不過它通常不會單獨上菜,而是會伴隨著燉牛肉等料理一同上桌,讓糰子吸飽濃郁的醬料後,再於舌尖爆發開來。對捷克人而言,「糰子」的地位大概堪比台灣的滷肉飯,每個人都有自己鍾愛的口味和做法,不管是鹹 / 甜的、包餡 / 沒包餡的、用麵粉 / 馬鈴薯做的,每種糰子都各有粉絲,人們唯一有共識的,大概就是最好吃的糰子非「我媽做的糰子」莫屬。但你知道嗎,「捷克糰子」背後的歷史可能長得出乎你意料之外唷!在這支影片中,可以看到米其林一星主廚羅曼・包路斯 (Roman Paulus) 正在示範如何製作糰子,其中他選用的烹飪手法就是最常見的「水煮法」。直到今天,歷史學家仍無法就捷克糰子的起源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最古老的說法可以追溯回古羅馬時期,據說當時的人們會將肉、蔬菜、穀物等食材揉成糰,放在鍋中水煮,或是在動物脂肪中炸熟食用,很可能就是糰子最早的形式之一。到了 16、17 世紀,捷克人的餐桌上開始出現了以麵粉製成的糰子,這也是現代最常吃到的一種糰子。可是到底是誰、在哪、什麼時候發明了它,專家仍沒有定論,以至於有人開玩笑,稱大概是某個天兵廚師在做麵包時失手,才不小心「發現」了今日的捷克國民美食。時間來到 19 世紀,首度有人以「水煮」的方式烹飪糰子。據說這個做法是源自一名隨軍出征的廚師,當時他苦於烤爐被敵軍的炮火破壞,不得已只好改用水煮烹飪。雖說最初是出於情勢所迫,如今水煮法已成了烹飪糰子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在這支由德國之聲拍攝的影片中,詳細介紹了捷克各種不同的糰子。如果你到捷克餐廳點糰子,點餐後,服務生通常會順勢問上一句:「4 或 6?」(čtyři nebo šest) 這兩個數字指的都是糰子的數量,一般而言是 4 個,食量大的人也可以加到 6 個。當然,有些時候服務生會直接估計客人的食量,自行判斷這位客人是「4 個糰子型」還是「6 個糰子型」。而這個用法也進一步延伸至捷克的日常用語中,偶爾在學校裡,身形比較壯碩的小朋友,就會被人戲稱為「糰子」。作為捷克的國民美食,糰子除了能作為搭配燉菜、燉肉的配角,人們也能在糰子中填入培根、豬皮、切片火腿等餡料,讓糰子成為餐盤上的主角。即使不喜歡鹹食,糰子也能化身為甜點,只要包入水果、凝乳 (curd)、罌粟籽等食材,上頭再撒點糖粉,或是一些肉桂粉,甜點版的糰子就可以端上桌了!事實上,早在 17 世紀上半葉,就已有人寫下甜糰子的食譜,只是當時的餡料和做法都很不一樣,主要是以李子為餡,接著再丟入油鍋裡炸熟食用。今日,甜糰子的餡料已不限於李子,許多水果都可以當作甜糰子的餡料。倘若非要找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版本不可,那絕非「藍莓糰子」莫屬!至於道地的捷克糰子要上哪去找呢?跳上飛機直奔捷克固然是個方法,但其實只要走進位於台北的捷克餐廳「Divadlo 捷克公寓」, 就能吃到最道地的捷克糰子囉!凡是於期間到「Divadlo 捷克公寓」用餐,結帳時出示本文,或是出示地球圖輯隊在 Facebook、Instagram、Plurk 上推廣本文的社群貼文,就能享有結帳折抵 100 元優惠!還在猶豫不決嗎?道地的捷克糰子要悄悄溜走囉!現在就邁開步伐,踏入「Divadlo 捷克公寓」, 來場舌尖上的捷克行吧!「Divadlo 捷克公寓」是一間隱身於台北巷弄的捷克餐酒館,「Divadlo」就是捷克文「劇院」的意思,因為來自捷克的創辦人皮卡丘希望這裡不只是餐廳,還能是個多元展演空間,發揮更多可能性。特選新鮮食材親手製作的道地捷克菜,依傳統食譜烹飪,搭配來自捷克的 Pilsner 生啤酒,讓你不需要出國,就能在舌尖遊歷捷克。營業時間:每周二至周六 17:30 - 00:00, 周日 17:00 - 22:00, 周一公休店址:台北市信義區嘉興街 175 號之 6 官網:Divadlo 捷克公寓編註:圖片已取得 Divadlo 捷克公寓 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不可以色色!英國將依法要求色情網站進行年齡驗證
英國在 2021 年 5 月發布了《網路安全法》(Online Safety Bill) 草案,目的是控管網路上的有害內容,並營造友善安全的網路環境,讓孩童能夠擁有更周全的保護。實際上,英國的色情網站年齡審查制度原訂於 2021 年 4 月上路,但在各種考量之下,英國政府決定將此政策暫緩上路,並將研發年齡審查機制的任務交給了色情網站。英國的數位部長菲利普 (Chris Philp) 表示,現今的兒童要在網路上觀看色情內容太過輕而易舉,「家長有權對自己的孩子在網路上受到完善保護、不會看到不該看的東西而感到安心」。有研究顯示,英國 11-13 歲的兒童之中有將近一半的人已經接觸過色情內容。學者認為,兒童過早接觸色情資訊,可能會讓兒童對性的看法有所偏差,也更容易陷於被壞人盯上而不敢反抗的危險中。不遵守規範的網站,除了要接受等同網站收入 10% 的罰款之外,英國通訊管理局 (The Office of Communications, Ofcom) 也有權封鎖網站,並對網站擁有者追究刑事責任。先前《網路安全法》只有管制由使用者提供內容的色情網站,例如大家可以自由上傳影片的 OnlyFans, 但現在所有的商業色情網站都會被納入《網路安全法》的規範之中。年齡驗證的手段很多,其中之一是利用人工智慧識別使用者的臉部年齡。雖然英國政府下定決心要營造安全的網路環境,但這個立意良善的舉動也引起了不同面相的質疑聲浪。英國數位文化傳媒和體育部 (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提供了一些可能的年齡驗證方式,例如連結電信業者和信用卡業者提供的資料,或者直接從政府的資料庫進行確認。年齡認證服務的業者表示,驗證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將使用者的自拍照交給人工智慧來進行年齡審核就是其中之一。雖然英國政府要求所有色情網站,無論使用了哪一種年齡驗證手段,都務必確保用戶隱私,但對網路隱私較謹慎的人們表示,色情網站如果要求使用者登入,將更容易蒐集或者是洩漏使用者的觀看癖好。他們也警告,色情網站的資料庫也更可能會成為駭客的攻擊目標。在英國爭取網路隱私安全和言論自由的開放權利組織 (Open Rights Group) 執行長基洛克 (Jim Killock) 指出,這樣的規定可能只會圖利提供年齡驗證服務的公司,不僅無法有效改善兒童的網路安全,反而可能侵犯人們的隱私。基洛克向 BBC 表示:「目前看來,這項提案沒辦法保護人們免於被監控及追蹤。」根據年齡驗證相關產業的估算,全英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會在網路上觀看色情內容,代表未來的色情網站在確認這些人的年齡時,會在技術上面臨不小的挑戰。然而這對提供年齡驗證服務的公司來講,是個潛在的巨大商機。年齡驗證供應商協會 (Age Verification Providers Association) 的執行長寇比 (Iain Corby) 表示,雙盲 (double blind) 技術可以確保用戶的隱私,並對色情網站隱藏用戶資訊,年齡驗證機構也不會保留任何用戶的紀錄。除了隱私的問題,這樣的年齡認證規定也可能讓小型或是獨立的色情內容製造商更難生存。他們認為這樣的政策只有利於已經掌握年齡認證技術的大型色情網站,例如 PornHub 和 YouPorn, 而他們仍需克服年齡認證規定的技術障礙。
保證沒有動物受傷!愛爾蘭製琴師推全球第一把「純素小提琴」
在製琴過程中,黏合木板用的膠是最讓奧杜利頭疼的選項。一般來說,製琴師通常會選用皮膠 (Hide glue, 動物膠的一種) 作為黏合小提琴的膠,皮膠主成分為動物皮中的膠原蛋白,其化學特性能讓木材在經歷劇烈溫度、濕度變化下不至於斷裂,加上這種膠又溶於水,能讓製琴師便於維修,使得動物膠難以被取代,至今仍舊是工匠們製琴時的首選膠料。在經過一連串研究後,奧杜利總算找出一種新配方,他以當地的野生漿果、山泉水為原料,製造出足以取代皮膠的全新膠料,且據他本人的說法,這種新開發的膠還能讓小提琴有更好的聲學效果。解決了膠的問題,奧杜利接下來還得想辦法找到不是以動物性產品製成的琴弦、琴弓。早期,小提琴的弦大多是以動物的腸子製成,其中又以羊腸弦 (gut strings) 居多。羊腸弦雖然容易斷又需要常常調音,但它的音色很豐富,在泛音的表現上相當出眾,因此講究音色的演奏家仍偏好使用羊腸弦,有些演奏家在演奏巴洛克時期的曲目時,也會選擇用羊腸弦演奏,以追求「原音重現」的效果。至於琴弓,則是另一項使用了大量動物性產品的部件。琴弓的弓毛,通常是以馬尾巴的毛製成;弓的尾端手持的部分也會用上皮革;位於弓尖端、用來固定弓毛的弓尖片,有些也是以象牙或是動物的骨片製作,光是一把琴弓,其實就隱藏了不少動物性產品。不過,在現代技術的加持下,人們已能在市面上找到不含動物性產品的琴弦、琴弓。在琴弦上,現在市面上已經有鋼弦、尼龍弦可以選擇;琴弓的弓毛也可以用合成毛取代,原本製作琴弓需要的皮革、象牙弓尖片等,現在也都可以用塑膠和金屬製的弓尖片取而代之。綜合這些配件,加上他自行研製的琴身,讓製琴師奧杜利得以順利地完成顧客委託的「純素小提琴」, 他開心地表示:「製琴過程中,沒有任何動物受到傷害。」但在短時間內,奧杜利本人並不看好這種「純素小提琴」可以大行其道,一部分原因是價格,畢竟這把純素小提琴要價高達 8,000 英鎊 (折台幣約 30 萬 6,960 元)。不過奧杜利十分希望「純素小提琴」日後可以步入主流,他本人已經搶占先機,開了另一間工作室,專門用來生產這種「純素小提琴」。「我認為這就好像汽、柴油車逐漸被更友善環境的車種取代一樣,類似的趨勢也會出現在小提琴,甚至是更多的手工業當中。」奧杜利說道。
解析棘蛋白結構──新冠病毒變異株如何增強傳染力,巧妙躲避免疫系統?
COVID-19 的病原體是一種冠狀病毒,和 SARS 病毒是近親,正式命名為 SARS-CoV-2, 中文常稱作新型冠狀病毒。為了知道病毒如何感染人體細胞,以及如何逃避免疫系統的辨識,我們需要進一步瞭解冠狀病毒表面的棘蛋白結構。結構為什麼重要?因為結構會影響蛋白質功能。蛋白質是由不同的氨基酸所組成的長鍊,實際作用時會摺疊形成特別立體結構,而冠狀病毒的蛋白質中,又以棘蛋白最為關鍵。徐尚德強調,棘蛋白是冠狀病毒暴露在表面的蛋白質之一,絕大多數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所產生的抗體都是辨識棘蛋白。因此現今臨床使用的蛋白質次單元疫苗、腺病毒疫苗以及 mRNA 疫苗,都是以棘蛋白為基礎來研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方法很多,早期的 X 光晶體繞射 (X-ray diffraction), 就像將影片定格截圖,但不一定為蛋白質實際作用的狀態。再來是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 簡稱 NMR), 這是徐尚德留學深造時的專業,可以重現蛋白質在水溶液中的結構及動態,更接近實際作用的形態,可惜不適合分子量較大的分子。目前結構生物學最具潛力的新技術是:冷凍電子顯微鏡 (Cryogenic Electron Microscopy, 簡稱 Cryo-EM),Cryo-EM 可以拍出原子尺度下高解析度的三維結構,此技術於 2017 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中研院則於 2018 年開始添購 Cryo-EM 設備,而 Cryo-EM 正是徐尚德用來解析棘蛋白結構的主要利器!在 COVID-19 疫情爆發初期 (2020 年 1 月), 徐尚德就率先啟動新冠病毒的結構分析,當時他的研究團隊剛好已分析過感染貓科動物的冠狀病毒,對於解析棘蛋白結構有一定經驗,可說是贏得先機。具體來說,如何用 Cryo-EM 解析新冠病毒的棘蛋白結構?首先要大量培養新冠病毒、再分離、純化得到棘蛋白。接下來,將大量蛋白質樣本鋪成薄薄一層液體,之後以 -190°C 急速冷凍,讓蛋白質分子保持凍結前的形態,最後用程式重建棘蛋白的三維影像。徐尚德譬喻,就像一匹馬在高速移動時,連續拍攝許多照片,再將照片疊加起來,重建馬的形狀。棘蛋白的體積已經算大,假如又與其他蛋白質結合,體積將會更大。能解析如此龐大結構為 Cryo-EM 一大優點,但是也會創造很大的資料量。徐尚德強調,用 Cryo-EM 分析蛋白質結構不只做實驗,也要協調資料處理等疑難雜症。儘管已有貓冠狀病毒的經驗,徐尚德研究團隊初期仍經歷一陣摸索,一大困難在於,做實驗時發現不少棘蛋白壞掉,不再保持原本的結構。這是因為一般取得蛋白質樣本後會置於 4°C 冷藏,但 4°C 其實不適合保存棘蛋白。接著徐尚德細心觀察到,具備 D614G 突變的棘蛋白,保存期限竟然比沒突變的棘蛋白要長,可以從 1 天增加到至少 1 週。什麼是 D614G 突變呢?武漢爆發 COVID-19 疫情的初版新冠病毒,其棘蛋白全長超過 1200 個氨基酸,D614G 突變的意思就是:第 614 號氨基酸由天門冬胺酸 (aspartic acid, 縮寫為 D) 變成甘胺酸 (glycine, 縮寫為 G)。D614G 突變誕生後,存在感持續上升,2020 年 6 月時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主流,隨後新冠病毒 Alpha、Delta 等變異株,皆建立於 D614G 的基礎上。儘管序列僅有微小差異,許多證據指出 D614G 突變會增加新冠病毒的傳染力。有趣的是,它也能大幅增加棘蛋白在體外的穩定性。因此在研究用途上,變種病毒的棘蛋白反而容易保存,徐尚德更指出,對抗變種病毒的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subunit vaccine) 穩定性也會增加。徐尚德參與的一系列新冠病毒結構研究,除了棘蛋白本身,還包含棘蛋白與細胞受器 ACE2 的結合、棘蛋白和人造抗體的結合。既然要解析結構,儀器「解析度」能看清楚多小的尺度就很重要!蛋白質結構學的常見單位是 Å(10 公尺), 原子與原子間的距離約為 2 Å,Cryo-EM 的極限將近 1 Å, 不過棘蛋白大約到 3 Å 便足以重建立體結構。冠狀病毒如何感染宿主細胞,和結構又有什麼關係?棘蛋白位於冠狀病毒的表面,直接接觸宿主細胞受器 ACE2 的部分,稱為受器結合區域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簡稱 RBD), 結構可能展現「向上」(RBD-up) 或是「向下」(RBD-down) 的狀態。向下,RBD 便不會接觸宿主細胞的受器,缺乏感染能力,;向上,RBD 方能結合受器,引發後續入侵。新冠病毒表面的棘蛋白有「三隻爪子」(3 RBD),RBD 有可能同時向上 (3 RBD-up), 也可能只有 1~2 個向上,結構會影響病毒的感染能力。更詳細地說,棘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置的差異,會影響結構的開放與封閉程度。棘蛋白向上或向下是動態的,假如能保持穩定性,延長向上的時間,也有助於新冠病毒的感染。這正是徐尚德一系列研究下來,實際觀察到不同品系的變化。和武漢最初的新冠病毒相比,D614G 突變帶來什麼改變呢?簡單說:棘蛋白向上的比例增加了,導致整個結構變得更加開放,增加新冠病毒對宿主受器的親合力 (affinity)。以 D614G 為基礎,接下來又獨立衍生出數款品系,皆具備多個突變,傳染力、抵抗力更強 。影響最大的是首先於英國現身的 Alpha (B.1.1.7)、南非的 Beta (B.1.351)、巴西的 Gamma (P.1), 以及更晚幾個月後,於印度誕生的 Kappa (B.167.1) 與 Delta (B.167.2)。Alpha 一度於世界廣傳,導致包括臺灣在內的嚴重疫情,不過隨後不敵優勢更大的 Delta。對於上述品系,徐尚德率隊一網打盡。 Alpha 的棘蛋白結構解析已經發表於 《自然 - 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期刊,其餘新冠病毒變異株的論文仍在等待審查,目前能在預印網站 bioRxiv 看到,該研究一次報告 38 個 Cryo-EM 結構,刷新紀錄。一度入侵台灣造成社區大規模感染的 Alpha 株有何優勢?其棘蛋白除了 D614G, 還多出 8 處氨基酸突變,徐尚德發現 N501Y (天門冬酰胺變成酪氨酸)、A570D (丙胺酸變成天門冬胺酸) 的影響相當關鍵。直覺地想,棘蛋白的外層結構才會與受器接觸、影響傳染力,立體結構中第 570 號氨基酸的位置比較裡面,乍看並不要緊。但是徐尚德敏銳地捕捉到,A570D 突變會改變局部的空間關係,令「RBD 向上」的結構更加穩定。徐尚德形容為「腳踏板」(pedal-bin)── A570D 突變的效果就像踩著垃圾桶的腳踏板,讓桶蓋 (也就是 RBD) 穩定保持開啟。事實上,棘蛋白總體向上的比例,Alpha 還比單純的 D614G 突變株更少,不過 A570D 增進的穩定性似乎優勢更大。研究團隊製作缺乏 A570D 突變的人造模擬病毒,嘗試體外感染人類細胞,發現感染力明顯減少,證實 A570D 突變頗有貢獻。另一個重要突變是 N501Y, 不只 Alpha 有,Beta 等許多品系也有,Delta 則無。N501Y 在眾多品系獨立誕生,似乎為趨同演化所致。N501Y 能為病毒帶來哪些優勢?第 501 號氨基酸位於棘蛋白表面,會直接與宿主受器 ACE2 結合。此一位置變成酪氨酸 (tyrosine, 縮寫為 Y) 後,和受器的 Y41 兩個酪氨酸之間,容易形成苯環和苯環的「π–π stacking」鍵結,從而大幅提升棘蛋白對細胞的親合力。另一方面,N501Y 突變也會干擾抗體的作用。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吳漢忠特聘研究員,率隊研發一批針對棘蛋白的人造抗體,測試發現有一款抗體 chAb25 對 D614G 突變株相當有效,但是對 Alpha 株無能為力。徐尚德由結構分析發現:N501Y 改變了棘蛋白表面的形狀,讓抗體 chAb25 無法附著。好消息是,另外有兩款抗體 chAb15、chAb45, 依然能有效對抗 Alpha 病毒,不受 N501Y 影響。這兩款抗體會附著在棘蛋白 RBD 的邊緣,避免棘蛋白和宿主細胞接觸。而且抗體 chAb15、chAb45 會各占一方,可以同時使用,多面協同打擊病毒。有了 Alpha 的經驗,接下來分析 Beta、Gamma、Kappa、Delta 便順手很多。這批新冠病毒的棘蛋白變化多端,但是「RBD 向上」的整體比例皆超過 Alpha 和 D614G 突變株,可見適應上各有巧妙。徐尚德也發現,要釐清棘蛋白的結構,不能只關心蛋白質,還要考慮棘蛋白表面的醣基化 (glycosylation) 修飾。蛋白質在完工後,某些氨基酸還能加上各種醣基。病毒蛋白質表面的醣基可以作為防護罩,干擾抗體和免疫系統的辨識。醣基化修飾就像替病毒訂作一套迷彩外衣,不同變異株的情況都不一樣,假如醣基化的位置和數量,由於突變而改變,便有可能影響立體結構,有助於它們閃躲抗體。例如和武漢原版新冠病毒相比,Delta 株棘蛋白少了一個醣化修飾,Gamma 株棘蛋白則多了兩處醣化。還好從結構看來,並沒有任何突變組合能完美逃避抗體。例如由美國的雷傑納榮製藥公司 (Regeneron) 製作並通過緊急使用授權的抗體;以及中研院吳漢忠率隊研發,有望投入實用的多款人造抗體,對變異品系依然有效。這場人類與病毒的長期抗戰中,同時使用多款抗體的「雞尾酒」療法,仍然是可行的醫療方案。回顧將近兩年來的研究之路,徐尚德表示:時間壓力真的非常大!COVID-19 疫情爆發後,全世界投入相關研究的專家眾多,只要稍有遲疑,便會落在競爭者後頭。但是即使跑在最前端的研究者,也只能苦苦追趕病毒演化的速度,一篇論文還在審查時,現實世界的疫情已經邁向全新局面。人類要贏得勝利,必需全方面認識病毒,而結構無疑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徐州八孩事件風波 牽連出中國「人口拐賣」的長久問題
抖音用戶「徐州一修哥」在一次探訪弱勢家庭的行動中,意外拍攝到一位生了 8 個孩子的媽媽被關在磚房裡,衣著單薄、脖子被掛上鐵鍊,身旁擺著冷飯和饅頭。這樣的情景發生在江蘇省徐州市豐縣的低收入戶農家中,徐州一修哥替這位婦人披上防寒衣服,接著詢問了幾個問題,但她卻沒法正常回答。這段影片被迅速轉發到中國各大網路平台,像是豆瓣與微博,網路開始大量流傳關於 8 個孩子媽媽可能的背景,各種版本的故事流竄,「會說英文」、「不聽話被拔牙齒」, 成為她在網路上被提及最多次的標籤。「徐州一修哥」上傳至抖音的影片引起熱議,但隨後遭到官方刪除,網友紛紛備份轉傳人們注意到影片中的婦女精神上可能有些異常,這也引發更多的討論:一個精神異常的女性生了 8 個孩子,還被非法拘禁,這究竟是什麼情況?網友批判這起「徐州八孩母親」事件,反映出了中國社會對精神病患、女性權益的保障有多落後。目前,中國許多地方仍將精神病患視為可恥的,並將他們拘禁在精神病院;此外,中國社會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導致女性被視為生育工具,加上人口販賣的刑罰過輕,讓女性更容易淪為人口拐賣的對象。許多人猜想,這位中年婦女很可能就是人口拐賣的受害者。不過在一紙官方聲明中,豐縣政府澄清此次事件「不存在人口拐賣問題」。當局表示,影片中的婦女姓楊,丈夫叫董志民。她原先就有智能障礙,在該地流浪乞討,後來受到董志民一家收留,兩人於 24 年前登記結婚。然而,婚後楊姓婦女罹患了精神障礙,曾攻擊老人與小孩,因而被拴上鐵鍊。豐縣政府強調已介入調查與救治,確保他們會過一個溫暖的春節。但網友對官方說法存疑,豐縣政府的回應激起更多社會輿論,使得「徐州八孩母親」的議題火熱程度絲毫不亞於北京冬奧。但讓眾人更加覺得荒謬的是,「徐州八孩母親」風波尚未平息,八孩的父親董志民突然搖身一變,成了炙手可熱的「流量紅人」, 以拉拔八個孩子長大的正能量形象接拍廣告、直播賣貨。在此次事件中,由中國導演李楊在 2007 年執導的電影《盲山》也重獲關注。《盲山》劇情講述一個來自中國都會的年輕女孩,大學畢業後被拐賣到深山村莊,被迫做一戶農家的媳婦,整個農村都是共犯,讓女孩被迫監禁、長年失去自由。網友們將電影《盲山》的情節與此次事件並論,認為徐州八孩母親恐怕就是這部電影的真實版。電影導演李楊隨後注意到電影《盲山》被網友大量轉發,他表示,為了讓婦女遭拐賣的議題獲得重視,即便盜版流竄,他也不會向盜版商收取版權費,希望能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盲山》, 了解議題的嚴重性。中國人口拐賣的問題一直存在,尤其是拐賣新娘與兒童,但官方態度十分被動,此次事件也是豐縣政府察覺到網路聲浪,才不得不介入調查。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的前總編輯胡錫進在微博評論:「那名女子的境遇憑常識就能看出不正常,非人道,她的權益顯然没有得到應有保護。」中國科幻作家、新華社對外主任韓松也發文表示,這段時間他關注的不是中國愛國大片,也不是北京冬奧吉祥物冰墩墩,而是徐州八孩母親遭拐賣的事情。他提出過去許多女性遭拐賣的新聞,最知名的當屬被拐賣到內蒙古的四川女性曹小青,15 年間都被關在窯洞裡,吃喝拉撒都在同個鐵鍋裡完成。針對網路的延燒與社會撻伐,周一 (7) 徐州官方再次回應,縣政府與市政府已分別成立聯合調查組,並確定了影片中婦女的真實身分與名字。「徐州八孩母親」來自雲南省福貢縣亞谷村,原名小花梅,父母已故。官方表示小花梅曾於 1994 年結婚,但又在 1996 年離婚,離婚返回亞谷村後便精神失常,母親託人帶她去江蘇治病,想找個好人家,但到江蘇後,小花梅就失蹤了。對於董志民的行為是否涉嫌人口拐賣與性侵等犯罪事實,官方會陸續進行調查。官方第二次的回應仍難以弭平網路的質疑,認為政府提出的說法還有諸多疑點,各方也呼籲讓話題延燒,並持續關注董志民的調查結果以及中國人口拐賣的問題。
Mark:如果沒有人幫我們的菲律賓女孩打扮,那就讓我來吧
但是,高中畢業的時候,父親過世,十八歲的我一夕之間被迫成長,收起賺不了多少錢的藝術家的夢,我扛起父親留下的責任,擔起我們整個家庭的生計。那個時候,兩個妹妹和我的弟弟都還小,母親為了家裡已經辛苦很久了,我實在不忍心再讓她到處奔波。一開始,我在菲律賓的幾間公司輾轉工作過,我還兼了好幾份工,接一些畫圖的差事;也在便利商店打工,但一個月 15,000 披索 (約台幣 9,000 元) 的薪水根本沒有辦法支撐家計。就在我快撐不下去的時候,朋友問我要不要去台灣工作。就像電影情節一般,「台灣」這兩個字在我晦暗的生活當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幾乎沒有遲疑,我隔幾天就籌好來台灣的仲介費,一個月後就辦好所有的手續,踏上這個我從沒聽過的土地,那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了。五年來,我都在同一間工廠上班。還記得第一天上班的時候,我什麼也不會、中文也聽不懂,老闆塞給我工作服和一雙工作鞋,就要我直接去操作我人生見過最大的機具。那個時候我每天都很難過啊,也會懷疑自己來台灣是不是錯誤的決定。但還好,我遇到很好的台灣同事,雖然我中文不好、他英文也不通,但他每天上班都會特意到我旁邊教我,或是比手畫腳地告訴我怎麼樣可以更快上手。我真的很感謝,他們沒有欺負語言不通的我,和我們這群來自異鄉的人一起吃飯、一起生活,沒有隔閡。我也是那時才認知到,即使語言不通,只要有很真誠的心,交朋友並不困難。現在,我的中文還是只會「一點點」, 但我什麼事都做得又快又好,也教了很多從菲律賓來的新人,就像當時我的同事如是對待我一般。我的老闆也很信任我,這已經是我在這間公司的第二份合約了,如果可以,我真的想一直待下去,因為在台灣,我找到能讓我發光的事情。2015 年的時候,在台中有一個為了菲律賓獨立紀念日舉辦的走秀比賽,我的一個朋友也有參加,但他沒有時間和多餘的錢買新的服裝,他知道我高中的時候學藝術的時候,就請我幫忙做參賽的服裝。一開始我有點抗拒,畢竟來台灣工作幾年,已經很久沒拾起畫筆了,或許功力早已生疏了不少。幾經猶豫,我還是咬牙答應了,結果我不只做一件,還替其他三個人完成他們的服裝。那次的比賽,我製作的服裝拿下了 「National Costume in Male category」和 「Overall best in national costume」的獎項,但最重要的是,因為這個契機,我重新開始和藝術的連結。三年來,我已經做了將近七十件的禮服,各種主題的樣式我都可以駕馭。因為我做的衣服又快又好,就有更多人來找我幫忙,一個傳一個,後來很多大大小小的選美比賽,我都會去幫忙。看到同鄉的朋友因為穿上我做的衣服而更有自信,我就覺得很開心了。我們大部分的人,在工廠或是醫院工作的時候都得穿制服,雖然方便統一,但有時卻會忘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那一面。我在做的,不過就是讓我的朋友們至少能有一個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時刻。朋友們總說我的禮服讓他們變得更漂亮了,但他們發光的模樣,也同樣成就了我存在的價值。在每天十二小時的工作後,我稍微睡一下後就開始創作,從畫草圖、找材料到縫製都是我一個人完成。只要假日有空的時候,我就會去二手商店找適合的材料。有幾次,我還會拿我們工廠廢棄的雨傘和鐵絲,即使這些材料乍看不起眼,但稍微加工之後,就可以勾勒出禮服的大致形狀呢!一開始,我老闆很好奇為何我房間的燈從來沒有熄過,就跑來我房間關心我,卻發現我房間內有各式各樣的材料和禮服,他驚訝地說不出話來,拉著我直問那些衣裳到底怎麼做出來的。後來我的房間實在堆太多作品了,他就和我說我下班之後可以在工廠內做我的衣服,這樣的話空間比較寬敞,拿材料什麼的也比較方便。我創作的時候總是很專心,但偶爾抬起頭時,卻會發現老闆在我身後靜靜地看。有老闆和同事的支持,我對自己在做的事情更覺驕傲。我不只是協助工廠運轉的小螺絲釘,我也可以因為自己的才華被看見、被認同。過了一陣子,我不滿足只做衣服而已,因為我總覺得如果沒有好看的妝,空有華麗的禮服也是有點可惜。所以,我想說乾脆自己也來兼任彩妝師好了。說到這裡,我真的很感謝台灣快速方便的網路,使我能夠在疲累的一天後,還可以在網路的世界裡無盡地探索學習,我在 Youtube 上學習很多美妝技巧,可能因為我之前學畫畫的吧,很多色彩學上相呼應的原理我都可以應用。總之,我把一張張的臉當作畫布,一筆一畫勾勒出最適合的妝容,事情就這麼成了。最近,我還和幾個朋友組成了一個美妝團隊,假日的時候我們在台灣各地奔波,支援各種選美比賽的場合;也教大家怎麼化妝,畫出適合自己的妝。對我而言,「美麗」並不是你臉蛋多漂亮、身材多好,而是那顆永遠願意讓自己和別人發光的心。 One-Forty 自 2015 年創立以來,致力於培力東南亞移工,讓他們能透過教育與學習累積自己,回鄉後有能力經濟獨立、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我們開辦移工人生學校,幫助超過 1000 名移工接受長期培訓,課程內容包含中文課、理財課、創業課等!每年,更寄送 1000 份的專屬的中文學習包到全台灣各個縣市、偏鄉、外島,讓移工們都能獲得免費的實體教材與線上學習資源,在工作之餘學習中文、認識台灣文化,創造與雇主更好的溝通,也感受到台灣人的善意。「改變,從來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一點點。」你的行動,可以和我們一起創造改變,創造更實質友善、包容的台灣社會!
不懂美學也能用!Figma助團隊快速完成設計,如何讓Airbnb、Google都成客戶?
近幾年,全球越來越重視設計美學,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是學校作業還是建築物,「設計美學」都成為重要的考量因素;美國線上介面設計工具 Figma 順應時代需求,推出一系列線上設計功能,不僅獲得民眾廣大的迴響,更成功打開市場知名度,快速吸引 Andreessen Horowitz、Index Ventures、Greylock、Sequoia Capital、Kleiner Perkins、Durable CapitalPartners 等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及投資機構投資,讓 Figma 成立不到 4 年,公司估值就突破 10 億美元 (約 277 億新台幣) 大關,迅速加入新創獨角獸行列。2020 年,Figma 完成 D 輪融資後,公司估值快速翻倍,達到 20 億美元 (約 554 億新台幣); 去 (2021) 年,Figma 在最新一輪的融資中,獲得 2 億美元 (約 55 億新台幣) 後,公司估值大幅飆漲至 100 億美元 (約 2770 億新台幣)。Figma 的兩位創辦人迪倫・菲爾德 (Dylan Field) 和埃文・華萊士 (Evan Wallace) 在就讀布朗大學期間,就開始構思線上設計工具;2012 年,華萊士從布朗大學畢業,菲爾德則選擇退學,接受泰爾獎學金 (Thiel Fellowship), 該獎學金提供 10 萬美元 (約 277 萬新台幣), 兩人因此萌生創業的念頭;隨後,兩人移居到美國舊金山,並全心投入開發線上設計平台;2015 年 12 月,兩人採線上邀請模式,提供民眾免費預覽該平台,並根據民眾的回饋,進一步地修改該平台的功能;隔 (2016) 年,兩人就公開發佈 Figma。Figma 是一個使用者介面 / 使用者體驗 (User Interface/User Experience, UI/UX) 的線上介面設計平台,提供使用者各種設計美學所需的工具,讓使用者可以透過該雲端平台的功能,設計出各式各樣、別具一格的使用者介面;此外,Figma 還提供團隊進行「多人協同合作」開發,讓團隊成員能在平台中共同討論及繪製精美的使用者介面。儘管市面上已有 Sketch、Adobe XD、InVision 等多種設計工具;不過,Figma 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設計師的設計工具,而是一個團隊的設計工具;Figma 利用簡單明瞭且容易上手的平台介面,吸引整個團隊 (包含設計師和非設計師) 的人才都到 Figma 平台上共同設計及討論各種專案,創造一種跨界的網路效應。目前,Airbnb、Google、金百利克拉克等各行各業的大型企業皆已是 Figma 的客戶;紅杉資本合夥人安德鲁・里德 (Andrew Reed) 更曾公開表示,他認為 Figma 將會是一個跨世代的公司 (generational company)。另外,Figma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迪倫・菲爾德 (Dylan Field) 也在部落格上表示,「Figma 的願景是讓所有人都能設計,並且讓任何團隊都以設計優先的方式去思考、感覺和工作。」因此未來,Figma 將繼續開發更多設計功能,並積極開發社群功能,以期能早日實現 Figma 的成立目標。
八福商店:隱身在台北角落的印尼移工秘密基地
在一個平日午後,我們穿越永和的四號公園,來了到奧斯卡的八福商店。商店本身並不那麼起眼、招牌有些斑駁也看不清字樣,就這麼藏身在巷弄的轉角處。但當我們踏進店裡,明亮的燈光和簡潔的擺設帶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架上整齊地排列著來自印尼的各式商品,而這一方天地裡,乘載了奧斯卡與附近印尼朋友五年來的點點滴滴。「我國中畢業之後就來台灣讀五專,畢業後就到外勞仲介公司擔任外籍勞工的輔導老師,五年前我決定接手表姊的這間印尼商店,因為當時的我想轉換工作跑道。也因為之前就都在服務外勞,我就想說如果我開店的話不但可以讓這附近的印尼朋友買到家鄉的東西,我也可以關心一下他們的生活、聯繫彼此的感情。」頓了一下奧斯卡繼續說:「畢竟他們都離鄉背井,很多人都是已經結婚了才來台灣工作、另外一半都在印尼,他們在台灣難免會很孤單阿。也有很多客人他們是 24 小時照顧老人家,只有藉著來我們店裡才可以放鬆一下、我們也可以和他談談心。」「我覺得我們店裡不只是供應他們印尼菜和印尼的商品,還可以讓他們在忙碌之中還有一點點時間可以紓解壓力。我希望我們不只是老闆和顧客的關係,更像是朋友、家人那樣。」問道為什麼要開印尼商店時,他沒有遲疑地說。說起店內的特色商品,奧斯卡熱情地帶我兜了一圈。「妳看!這就是 Tempe (天貝), 它有很多的作法:炸的、蒸的、煮的都可以,對我們來說可是很重要的料理。有的時候店裡也會有炸豆腐 (Tahu Isi)、 炸蔬菜餅 (Bakwan), 印尼人通常都是吃一口就會配一口辣椒,有機會妳一定要試試看。我們店裡也有各式各樣的泡麵,在印尼我們可能兩天就吃一次泡麵,這就是家鄉的味道呀。我們還有魚餅、蝦餅、印尼的紅茶,像我自己在台灣沒什麼家人,當我想家時自己也可以吃。」說起家鄉的料理,奧斯卡的眼睛就亮了起來,想盡辦法描述記憶中家鄉的味道。除了印尼的商品外,只有饕客才知道奧斯卡店裡還提供了道地的印尼美食,像是印尼人慶生必備的薑黃飯 (Nasi Kuning)、辣得過癮的巴東牛肉飯 (Nasi Rendang) 、清淡有味的牛肉丸湯 (Bakso Sapi)、沾了辣醬的雞腿飯等等。每到了用餐時刻總會有好多客人準時報到,坐在小小的桌子大口地吃著。(推薦你看:台北印尼街,都市縫隙中的一頁精采篇章) 其實八福商店除了印尼商品外,如其他印尼商店一樣,也提供了很多服務,像是客人可以在這裡買到電話卡;他們也提供貨運寄送的服務,可以到移工的住處收件;更有台灣的旅遊雜誌和古蘭經可以選擇。很特別的是,奧斯卡在樓下還闢了一個空間設置了投幣式卡拉 ok。如果你停下腳步、豎起耳朵仔細聽,可以聽到斷斷續續的印尼流行音樂從樓下竄了出來,聲嘶力竭而充滿感情,如對家鄉藏不住的思念一般。(你可能也有興趣:什麼!在台灣竟然有印尼五月天的演唱會?) 從 15 歲來台灣,到現在已經超過二十年了,奧斯卡早已褪去青澀的模樣,但在他身上卻看不到歲月的風霜,反而是源源不絕的溫暖和堅毅。我不禁好奇,當年那個毅然踏上台灣這片土地的男孩,又是怎麼忍耐那些想家的日子?「一開始是我哥哥姐姐先來台灣,我之後才來,我們兄弟姊妹可以彼此照顧、不會太孤單。」「但剛來台灣我最不習慣的是食物。像是在印尼我們吃飯都要配蝦餅,但是台灣人沒有這個習慣。那個時候台北的印尼商店也不多,有一次我和我哥哥真的很想吃,就只好去買洋芋片配白飯,那時我打工店裡的老闆娘還覺得我很奇怪,怎麼會這樣吃飯?我還記得第一次過年的時候,在台灣我沒有辦法吃團圓飯,打電話給在印尼的媽媽,一聽到媽媽的聲音我就哭了。」塵封已久的回憶出籠,少年在異鄉奮鬥的畫面浮現,奧斯卡滔滔不絕地繼續說:「我經歷過這些印尼外勞的辛苦,因為離鄉背井、習慣和文化的不同,剛來台灣的時候我真的遇到很多問題。現在想想,我畢業後就開始當外勞的輔導老師,以及到現在開了這間印尼商店,就是因為我就想幫助他們、度過這一段時期的難關吧。」看著許多東南亞面孔的顧客在店裡選購,我問奧斯卡,是否有遇過令他印象深刻的移工?他想了想說:「曾經有一個外勞,她有一陣子來我們店裡看起來都很不開心的樣子,我們問了她好幾次她就說了,眼淚也一直掉。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她兒子在印尼出車禍了,可是她除了寄錢回家和打電話關心兒子的傷勢之外什麼都不能做、也沒辦法向雇主訴說,所以那段時間她常常來店裡,我們就一直幫她加油打氣、陪她說說話。」(好文推薦:專訪回國移工 Liena: 杜拜兩年、台灣九年,這就是我的青春) 因為奧斯卡曾在仲介公司擔任移工的輔導老師,我問奧斯卡在仲介工作和自己開店,心態上有什麼不一樣?「以前我在仲介公司最重要的工作是『交工』」, 也就是把外勞交到雇主的手上,告訴他要怎麼照顧人或是做什麼工作。如果外勞和雇主有磨合的時候,我們也需要處理。以前的我要站在中間的位置,不能偏袒誰,既不能讓雇主覺得顏面盡失、也不能讓外勞覺得在這裡被欺負,所以在調解時我說話都會很謹慎。現在自己開了這間印尼商店,客群也大多是印尼的外勞,和他們聊天就輕鬆很多、也不會顧忌那麼多。」「但在聊天中,我還是會拿以前當老師的經驗來教育他們。譬如有的人剛來到台灣,跟雇主有點衝突就立刻想換雇主,我就會跟他分析:『可能是你的雇主最近比較累,你要試著體諒他。也有可能是你還沒習慣台灣的生活,你再試試看、畢竟你不能保證換了雇主情況就會更好。不要那麼容易放棄!』」在店裡,奧斯卡還有兩個夥伴。一位是他的表弟以國、平常和奧斯卡輪流顧店。以國是個靦腆的大男孩,但說起夢想時卻有種毅然與成熟:「奧斯卡表哥教我很多東西,像是進貨阿、怎麼處理問題,將來我也想要成為像他一樣的角色,幫助很多印尼人。」另一位夥伴則是奧斯卡的阿姨,每當有客人點印尼料理時,就是她負責掌廚、在廚房內穿梭,變出一道道家鄉的滋味。現下,奧斯卡的兄弟已陸續回到印尼,在台灣的他並沒有很多家人陪伴在身邊。我好奇地問奧斯卡為什麼不回印尼跟家人一起生活呢?他笑笑地說:「我在這裡有太多事要做了,我好想想經營這間八福商店,以後我還想開分店、也想做網路的行銷,讓更多人享受到我們的服務。因為我是基督徒,我在教會也有很多服事,我們除了服務在台灣的印尼勞工外、也在募資照顧在印尼的孤兒和弱勢族群。」「我在這裡差不多二十年了,人生大半的時間都在這裡。台灣就像是我的第二個家鄉,如果可以,我也希望可以好好向台灣人介紹我們的文化和特色、建立更友善的關係呀。」在台灣,像八福商店這樣的地方其實不少。在台北還有印尼街、菲律賓街和緬甸街,街上聚集了特色各異的商店,每個店家提供的服務五花八門,從商品、餐點、美髮、匯款到貨運都有,再再為了都是讓在台灣的移工能過上更便利的生活。當移工與商家輾轉來到了台灣,就是在這些角落裡重新凝聚社群與情感、分享生命經驗、撫平鄉愁與哀傷,在異鄉,成為家人。嘿,下次有機會,隨機踏進一間東南亞商店吧!瞧瞧店裡的擺設、聽聽此起彼落的異國語言;點一盤道地的東南亞菜餚,用心去感受用愛與溫暖編織成的、他們的家吧!One-Forty 自 2015 年創立以來,致力於培力東南亞移工,讓他們能透過教育與學習累積自己,回鄉後有能力經濟獨立、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我們開辦移工人生學校,幫助超過 1000 名移工接受長期培訓,課程內容包含中文課、理財課、創業課等!每年,更寄送 1000 份的專屬的中文學習包到全台灣各個縣市、偏鄉、外島,讓移工們都能獲得免費的實體教材與線上學習資源,在工作之餘學習中文、認識台灣文化,創造與雇主更好的溝通,也感受到台灣人的善意。「改變,從來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一點點。」你的行動,可以和我們一起創造改變,創造更實質友善、包容的台灣社會!
夜魔俠是你?德國發明家 3D 列印出「紅外線眼鏡」助視障者一臂之力
經典科幻電視劇《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裡,企業號輪機長「鷹眼」是一名令人印象深款的角色,他雖然眼盲,但藉由一副特製眼鏡可以獲得視力。雖然原理不同,但這副眼鏡可能真要出現在世人面前了!來自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 Manuel Zahn 和 Armaghan Ahmad Khan 兩人最近發表了一個用 3D 列印製造的感應眼鏡。它的原理是在這組眼鏡中使用紅外線鏡頭去捕捉環境,並即時形成 3D 立體地圖 (就算黑暗中還是能運作。) 形成地圖後,眼鏡兩側的鏡腳上會有振動器,當使用者走向障礙物時,這些振動器就會加強振度頻率來幫助使用者了解周遭物體的距離以及方向。經過特定路線測試,其規劃準確率高達 98%, 所有五位實驗者都能夠在第一次實驗中就通過障礙路線。雖然這不是讓視障人士「看」到,而是透過振動的方式協助他們,不過這兩位在論文中寫到,過去視障人士最依賴的工具是手杖,但這個感應眼鏡感應範圍遠遠超過手杖,可以幫助視障人士感受到更遠的物體。Zahn 和 Khan 的論文經常提到 Xbox 的 Kinect 技術,他們相信他們的相機和裝備會比 Kinect 更好攜帶、成本更低,而且會大幅造福人們。
小白也能端出漂亮作品!Canva讓設計民主化,如何創業8年就晉身獨角獸?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蘋果早期負責行銷麥金塔 (Macintosh) 電腦的專家蓋。川崎 (Guy Kawasaki) 對設計新創 Canva 的崛起如此評論:「如果蘋果讓電腦使用民主化;而 Google 讓訊息民主化;那麼現在 Canva 則讓設計民主化。」2012 年創立於澳洲的 Canva, 很難想像在短短 8 年之間,已經躍身成為市值 196 億美金的獨角獸新創。創辦人梅蘭妮。柏金斯 (Melanie Perkins) 在教導學生使用繪圖軟體時發現,要讓一個剛入門的新手學會使用軟體繪圖居然如此耗時和費力,於是萌生了研發設計軟體的想法。Canva 至今在全球 190 個國家,已經有超過 1500 萬的月活躍用戶,並創造了超過 10 億個設計作品。做為一個 DIY 設計平台,Canva 專為對設計感興趣,或者有使用需求但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人,提供一套有效且簡易的工具來解決問題。從 Instagram 到部落格版面,Canva 透過提供簡單的界面,使客戶可以設計出充滿視覺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品質作品。梅蘭妮和他的合夥人克里夫。歐布雷奇特 (Cliff Obrecht), 以及後來延攬加入的卡麥隆。亞當斯 (Cameron Adams), 究竟是如何打造出 Forbes 評價為全球第三大的科技新創?柏金斯和歐布雷奇特推出的第一個產品叫做 Fusion Books, 這個線上設計工具可以讓使用者輕鬆地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年曆。有別於其他企業家,Canva 起步時非常謹慎小心,柏金斯認為,傑出的想法如果沒有經過市場調查,審慎評估產品是否符合標的群眾的需求,失敗風險會很大,所以他們決定從自己的優勢產品開始,深入了解每一位使用者的需求和回饋,進而創造出能夠解決問題的產品。緊接著,在品牌推出 2 年後,已有 15 萬名用戶的 Canva 決定有影響力的川崎合作。這個決定對 Canva 的使用者成長率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川崎幾乎成了 Canva 的完美代言人,他與數百萬粉絲分享了他對 Canva 的支持和推薦,短短兩個月內,Canva 的用戶數量竟然翻了三倍,吸引了眾多的新用戶。許多新創公司都會採用刊登廣告的方式來觸及更多的潛在客源。Canva 使用的行銷策略是社群行銷,簡而言之,就是透過使用者分享他們的使用經驗、創作設計來吸引更多的客群加入。「社交貨幣對我們來說一直非常有價值,使用者的增加大部分都來自於口耳相傳!」後來,透過從 Tech Crunch 等媒體刊登文章,到其他投資者以及網紅的口碑行銷,Canva 不必透過購買廣告,就已經獲得廣泛的知名度,紅遍全球。Canva 在免費和付費軟體中都取得了極好的成績。「提供一個能帶來價值的免費商品自然會幫助產品更快速地傳播出去!」Canva 的成功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他們非常重視消費者的意見,並且與時俱進。柏金斯說:「你認為受眾想要的品牌價值,與他們實際追求的往往有差異,也會持續變動,所以對使用者持續收集反饋,並思考如何授予他們權力,是必要的工作。」Canva 的成功經驗是否能複製到其他新創企業不得而知,但確實能提供給創業者一些可以思考的切入點和建議。
在日本的外籍移工(中)監管失靈+政策助長「假留學真打工」
以日本為例,為了要避免「假留學真打工」的狀況發生,日本設了兩個門檻:, 確保留學生到日本之後,不需要為錢所苦。通常這個財力證明是學生本人或是由其家長、親屬等相關人士擔保,習慣上以日本留學一年須生活費 200 萬元做計算,看是提供已經確定能拿到獎學金的證明書,或是自己及家人的存款、年收入證明可以湊到一年 200 萬日圓這個數字,基本上就會通過。學生本業是唸書,而不是工作。所以。先從申辦簽證來講。有辦過日本留學簽證的一定會知道,申辦簽證時一定會要看財力證明。以習慣上都說一年要 200 萬日圓來看,現在日幣貶值,200 萬日圓是 48.15 萬台幣,但如果是用前陣子 0.26 的匯率來算,200 萬日圓是 52 萬台幣左右。2020 年台灣平均年薪是 65.6 萬元,但中位數是年薪 50.1 萬元,而且有 67.88% 的上班族年薪未達平均年薪。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去日本留學,又沒有獎學金的話,你們家在台灣的年收入一定要是前半段才行。如果說以台灣為例,要能去日本唸書的人,就一定要是家裡具有一定經濟背景的人才有辦法。那就不難想像,薪資收入比台灣低的越南或尼泊爾等亞洲國家學生,如果想要去日本唸書,沒有獎學金、家裡又沒有一定程度的經濟能力,財力證明這一關真的很難過。所以通常,基本上這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當地很多留學代辦,比較正派一點的,就是先讓你去外面借一筆錢,讓帳面上先湊到一年 200 萬日圓存款的這個數字,。比較黑一點的⋯⋯我相信一定有偽造文書的狀況,但不論是哪一種,基本上你事後都必須要還債,只是看債主是誰、要還哪邊的問題而已。這個狀況,如果日本當局有心的話,他們應該可以去查證,確認申請資料真的都沒問題,再發簽證下來,不然申請簽證為什麼需要人工審核?問題就出在,在「30 萬人計畫」的大旗下,衝高留學生人數成為官方目標,在這個過程中,簽證單位可能不像過去審核這麼認真,反正先把人送進日本再說。「30 萬人計畫」已經過了 12 年,日本當局一定知道哪間代辦出來的資料很常有問題,他們如果有心的話,應該是有辦法能擋下惡質代辦提出的簽證申請。但目前看起來,「30 萬人計畫」推行期間,想要申請日本留學簽證相對來說很容易,不太容易聽到申請簽證被擋下的案例。再來是打黑工的問題。很多國家都會針對持有「留學」簽證的留學生,限制打工時數。但這只是法律上這樣規定,實際上執法單位很難取締,沒事也不會特別去查留學生的打工時數有沒有合乎規定。除非是留學生本人或打工的店家出了什麼事、被檢舉又或是留學生換發簽證、更新在留資格的時候,才會去查當事人在日本的期間是不是都有符合規定,是個「守法的好公民」。再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法律上規定留學生一週工時最多只能 28 小時,如果是要超時工作的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作帳 ——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工資直接發現金,這樣就很難追這筆帳;複雜一點的還有使用多本存摺,在不同的打工地點使用不同的存摺,每個地方都控制在每週 28 小時以內,如果被查帳,超時工作的留學生本人比較不容易被抓到。就算今天有留學生被抓到超時工作,只要他在同一個打工地點工時沒有超過每週 28 小時,打工地點就算知道實情,也可以輕易甩鍋說不知道當事人還有兼職做其他地方的打工。學生想要打工的理由很好理解:生活費不夠,或是想要多賺一點零用錢,很多人都會選擇在課餘時間兼職打工。留學生會需要超時打工,一定是錢不夠。錢不夠還有分兩種,一種是法律規定太苛刻,每週打工上限 28 小時賺不夠多;另一種是他需要更多的錢,可能是要賺學費,可能是要寄回家或還債,後者就是俗稱的「假留學真打工」。如果是本來就抱持著「假留學真打工」心態的外籍留學生,選擇到日本語學校「留學」確實有「技能實習生」制度沒有的優點:透過日本語學校取得「留學」簽證,在流程上比較簡單,還不用考「技能實習」的考試。事前不需要具備基礎日文能力,畢竟去日本就讀語言學校,(表面上的) 目的就是要來學日文的啊。。相較之下,以留學的方式去日本,就是一般打工,可以自己選擇打工地點,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工作,想換個地方打工也行,沒有這麼多限制,比起技能實習生更有彈性。回到留學生打工。以我個人經驗,日本各地最低薪資略有不同,以時薪 1,000 日圓做計算,留學生每週工時 28 小時乘以一個月有 4 週,這樣一個月是 11 萬 2,000 日圓。這個數字應該是剛好可以生活 (含生活費及住宿費等固定開銷), 但如果偶爾想要去玩樂、外食吃好料,就會有點辛苦。一個月 11 萬 2,000 日圓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一定不夠繳學費,這會非常辛苦。如果留學生需要自己賺學費的話,每週工時上限 28 小時其實是有點苛刻。但原本這個制度在設計上,每週 28 小時相當於一個星期打工 4 天、一次打工 7 小時,以學生來說其實差不多是這個量,工時再多很難同時兼顧學業。再者,留學生申請學校和簽證的時候,就需要繳交財力證明,所以應該要是在沒有經濟壓力的負擔下,才去日本唸書。如果要放寬留學生的工時上限,那就真的是要把留學生當學工用。問題是出在前述,現在在東南亞國家 (特別是越南) 已經形成一個留學代辦產業鍊,先借一筆錢交給代辦或仲介去辦簽證,到了日本當地後就必須要努力打工還債。就算是有心想要唸書的留學生,在日本努力打工也會被債務壓死,日本生活費太高,光靠每週 28 小時的最低薪資真的還不了多少。這裡面罪大惡極的,大概就是沒有和留學生據實以告,在日本的生活開銷及工讀時間上限,以「去日本可以邊打工邊唸書」為口號,招攬學生的代辦或仲介。不只留學代辦不實廣告相當惡質,日本政府「掛羊皮賣狗肉」的心態也相當可惡。自民黨曾在 2017 年 5 月的黨內政策提案書上指出,日本人學生沒有打工時數上限,但留學生卻有每週工時上限,有意放寬留學生的工時上限,「積極活用 (留學生在) 留學期間的勞動力,來補充 (日本境內) 勞動力的不足」。所幸最後沒有修法,放寬留學生的工時上限。這句話並不是認同留學生和日本人學生之間,打工時數限制應有所不同,而是日本政府如果真的這麼需要勞動力,就應該要以移工名義,而非留學生的名義,讓外籍年輕勞動力入境日本,補充底層勞動力。這就會帶到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業界這麼需要留學生幫忙打工?其中一個因素是,這些需要靠留學生作為勞動力撐起來的產業,它如果需要引進外籍勞動力,它可能真的只能找留學生幫忙。便利商店或外食餐飲業領的是最低薪資,低薪、工時又長,很難找到足夠的廉價勞動力。當這些都市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服務業找不到當地勞工,它能夠找的就是移工。在「特定技能」制度上路以前,舊制的「技能實習生」並沒有開放便利商店、外食餐飲業等服務業。也因此,在 2019 年前 (其實現在也還是), 日本服務業能夠看到的外國人,有很高的比例會是留學生。服務業找不到日本人打工,又不能招募「技能實習生」, 即便知道留學生每週最多只能工作 28 小時,在招不到人、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服務業願意成為共犯結構的一環,協助留學生打黑工。反正就像前面說的,萬一哪天被抓到,只要在同一地點每週工時沒有超過 28 小時,雇主可以雙手一攤假裝不知道對方有同時兼職其他工作。如果以簽證種類來區分,在日本要能夠在便利商店、外食餐飲業等服務業工作的外國人,除了留學生之外,也有可能是 (ワーキングホリデー) 或是持有配偶簽、永住資格等可以長期住在日本的外國人。打工度假有國籍限制,目前有和日本簽打工度假協定的,主要還是西方國家或台、港、韓這些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打工度假雖然沒有工時限制,但開放名額相對少,工作型態和性質又會帶有各國地方特色 (例如:台灣人很喜歡去滑雪場打工度假,體驗台灣沒有的生活型態), 便利商店、外食餐飲業這種服務業,相對來說不是去日本打工度假的工作首選,畢竟打工度假的重點還是「度假」。便利商店、外食餐飲業這種服務業至少還是「可以被看見」的工作,另外像送報員、便當加工廠等工廠,就比較不是日常生活中可以遇到的職業。這些需要靠留學生撐起來的工作有一個特色,這些都是領最低工資的體力活,有些甚至需要值大夜班。這種時候,白天要上課,晚上可以打工的留學生,就成為首選。日本語學校基本上最長只能待 2 年,2 年之後,如果不能升學,就只能走人 (回到母國)。如果是「假留學真打工」, 日本語學校期間幾乎都把時間奉獻給工作,但又不想只在日本待 2 年的話怎麼辦?下一步,轉去專門學校或招收研究生,但實際上並不管學生死活的惡質學店。先前報導過的東京福祉大學,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私立東京福祉大學在 2019 年爆出大量超收留學生,3 年內有 1,400 名留學生失聯。私立東京福祉大學會有這麼多留學生,和另一種留學制度「研究生」有關。日本的「研究生」不是「研究所學生」的簡稱,而是。由於日本的「研究生」嚴格來說不是正式學生,日本文部科學省也沒有「研究生」相關法律規定,各大學可以自行招募「研究生」,「研究生」人數也不算在各校招生人數範圍內,各校要不要招收「研究生」、要招收多少「研究生」, 一切都由各大學自行判斷。私立東京福祉大學就是靠著這個漏洞,從 2016 學年度起大量招募「研究生」,3 年內學費收入暴增 12 億日圓,學費收入賺飽飽。在事件爆發之前,更曾一度成為日本全國留學生在籍人數第二多的學校。其實私立東京福祉大學的校務人員早就注意到,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之後,很多留學生才剛到日本不久,就以求職為由說要退學。但校方選擇姑息養奸,什麼事都不做,有外國人說要申請當研究生,就幫忙辦簽證,錄取率 99%。留學生失聯了,校方也沒有盡到確實向上級通報的義務,一律將失聯學生除籍,而沒有通報是「失聯」。上述種種因素,讓私立東京福祉大學在 3 年「量產失蹤人口」。TBS 電視台後續追蹤報導發現,私立東京福祉大學的留學生,並非所有都是從國外入境日本展開留學生活的留學生,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前面所說的「國內升學」—— 日本語學校最多只能待 2 年,如果語言學校課程結束前沒有辦法申請上好的學校,但還想繼續留在日本的話,現在有很多專門學校或是像私立東京福祉大學這樣,招攬留學生,招到學生就可以收學費,根本不管課程內容好壞,或是適不適合留學生。受訪的前私立東京福祉大學留學生就說,去學校想上課也聽不懂,乾脆不去學校上課 (專心打工), 反正學校也沒在管。不僅如此,之前曾經報導過的旭川日本語學校,則是學校和仲介聯手,校方以「收取學費」為由居中斡旋,把沒有辦法按時繳清學費的留學生們,送去鄰近的便當工廠,或派專車送去自己名下的工業廢棄物處理廠超時工作,助長他人違法工作,還將學生打工所得作為學費收進自己口袋,變相收回扣。在事情爆發之後,學校經營者遭到逮捕,但把校方逮捕了,就能解決留學生淪為學工的問題嗎?「30 萬人計畫」為什麼會走歪路?本篇未完,歡迎至友站「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接續閱覽報導全文!複習上篇:在日本的外籍移工 (上) 留學生為何會淪為學工?接續下篇:在日本的外籍移工 (下)「特定技能」制度可望擴大實施
高科技試衣間!亞馬遜今年開實體服裝店,首間門市落腳洛杉磯
根據 CNBC 報導,Amazon Style 將販售各大品牌的服裝、鞋子與配件,價格則從 10 美元的基本款到 400 美元的經典款都有,同時涵蓋平價與較高價位區間。至於實體門市面積,估計比一般百貨公司小,但會與美國常見的零售服裝店 TJ Maxx 差不多。官方表示,他們將結合高科技來解決實體服裝店常見的痛點,例如:試衣間不足、陳列雜亂等問題。當消費者帶著智慧型手機走入商店時,會看到僅有一種顏色、一種尺寸的「展示商品」; 如果看了喜歡,只要登入亞馬遜 App 並掃描商品上的 QR Code, 就能查閱該款式的其他尺寸、顏色、細節資訊,甚至還可以客製化推薦類似商品。如果消費者有興趣,可以點擊 App 裡按鈕,將該商品「放入」試衣間,店員會將商品送到門市裡的試衣間內。試衣間配有電子螢幕,顧客可以在試穿後針對這件衣服進行評分,或再按鈕選擇試穿更多商品,店員就會直接送過來,顧客無需再踏出試衣間。從 2015 年進軍實體書店、2017 年進軍實體雜貨店,亞馬遜一直嘗試跨足實體零售領域。此外,近年來亞馬遜電商平台上的服裝銷售額不斷增加,甚至在 2021 年 3 月超越沃爾瑪 (Walmart), 成為美國最大的服裝零售業者。原本旗下平台上主要銷售流行品牌、自有品牌等基本款服飾,但由於在線上市場取得成功,亞馬遜近年也成立奢侈品電商,力欲跨入高階時尚產業。外媒認為,藉由開設實體服裝店 Amazon Style, 亞馬遜可以擴大原有客群,吸引那些原本不會在線上購買時裝的消費者。
日本房市走向兩極 人口老化推波助瀾
台灣各大都會區近年房價大幅上漲,鄰國日本 2021 年首都圈新成屋價格同樣漲幅驚人。根據日本調查公司所公布的數據,2021 年 10 月首都圈 (指東京都、埼玉縣、千葉縣及神奈川縣一都三縣) 大樓新成屋每戶平均售價高達 6,750 萬日圓 (約新台幣 1,650 萬元), 比 2020 年同期成長 10.1%, 超過 1990 年泡沫經濟時期平均房價的 6,123 萬日圓。雖然這個數字是單月平均房價,但調查公司預估,就算放眼 2021 年一整年,預料全年平均房價也將創歷年新高。日本不動產經濟研究所統計,以首都圈大樓新成屋來看,1990 年達到平均每戶 6,123 萬日圓高峰後轉為大跌,在 2002 年「觸底」時的平均價格來到約 4,000 萬日圓,之後轉為緩漲,經過約 20 年後,2021 年 1 月到 10 月平均房價來到 6,565 萬日圓。日本房價為什麼會漲到堪比泡沫經濟時期?NHK 分析歸納四個原因,分別是疫情影響、高所得家庭增加、建築人力不足與建築材料上漲,以及土地價格高漲。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日本民眾待在家裡的時間增加,為了更加舒適地在家工作及生活,希望擁有房子的剛性需求增加。日本近年增加不少夫妻同時在外工作的雙薪高所得家庭,加上日本中央銀行─日本銀行持續採取金融寬鬆政策,造成低利率環境,房貸易於申貸有助提升大樓新成屋人氣。再來就是建築業人力不足造成人事費用成長、日圓貶值造成進口建築材料成本上漲,以及建築用地有限土地價格上漲。日生基礎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渡邊布味子談到房價高漲時說,雖然在大企業工作的民眾,也就是資金相對充裕的人不斷在買房,但房價已經漲到不是誰都能買得起的水準。展望房市未來發展,渡邊說,新大樓會在建商購買土地後的一年到兩年才蓋好,所以現在市面上開賣的幾乎都是疫情爆發前購入土地的物件;基於疫情後地價並未下跌,「很難想像未來房價會下跌」。至於日本首都圈房市榮景會不會是「泡沫經濟再現」, 專家並不這麼認為。LIFULL HOME’S 總研副所長中山登志朗日前接受 TBS 電視台訪問時分析,所謂的「泡沫」, 一般來說指的是隨著大量投資,造成物件「價格」大幅超越「價值」, 但目前的房市很難想像會出現像泡沫時期一樣「一買就上漲」的可能性。如果離開首都圈來到地方,日本近年來又面臨一個截然不同的房屋問題,也就是「空屋問題」。日本非營利組織空屋及空地管理中心指出,造成日本空屋問題主因之一就是高齡化社會。日本總務省 2013 年一份調查指出,日本全國空屋數約 820 萬戶,等於平均每七戶就有一戶空屋。根據民間機構預測,隨著高齡化持續推升,到了 2033 年左右,全日本空屋數將高達 2,150 萬戶,幾乎相當於每三戶就有一戶是空屋。東洋經濟 ONLINE 日前報導,從 2018 年的數據來看,山梨縣是日本空屋率最高的地區,比率約 21.3%; 空屋率第二高及第三高的地區,分別是和歌山縣的 20.3% 及長野縣的 19.5%。空屋率最不嚴重的地區是埼玉縣及沖繩縣,比率同為約 10.2%。一間民間公司在 2021 年 10 月對擁有空屋的 108 人調查得知,會利用現有空屋的比率不過 35.2%, 其餘的人都是閒置不利用。這些人之所以會擁有空屋,62% 是繼承而來,新屋時就購入及購買二手屋的比率加總僅約 25%。談到空屋閒置的理由,超過三成受訪者認為「拆除費用很花錢」居冠,接著是「懶得處理」占 22.7%, 及「不清楚要如何使用」占 21.2%。空屋無法被利用最嚴重的問題在於,就算屋主「想出租也找不到人租」、「想賣也找不到人買」。空屋如果空著,屋主仍必須負擔管理與維持成本,並支付固定資產稅等費用,接手空屋只是徒增經濟負擔。日本國土面積比台灣來得大、高齡化進程來得快、城鄉差距更為明顯等因素,日本房市不像台灣房市呈現「一頭熱」猛漲的情況,還反映出蛋白區老屋無人繼承或無法利用的空屋問題,這種兩極發展勢將隨著日本人口持續「衰老」而更加嚴峻。
把《魔獸世界》的道具拿到《楓之谷》用?Twitch共同創辦人創NFT遊戲虛寶交易平台
經歷靠養精靈 NFT 月入上萬的 Axie Infinity 爆紅,以及 The Sandbox 虛擬土地讓愛迪達、黃立成、 Snoop Dogg 都搶購進駐的風潮,區塊鏈遊戲 P2E (play to earn, 邊玩邊賺) 的魅力已無須多說。但無論玩家在遊戲中花費多少精力與時間,所獲得的道具或創造的物品,使用權始終都只能在固定的遊戲內使用,跨遊戲或「超出遊戲」的虛寶交易與使用都是不被允許的。「遊戲是虛擬世界擴張的原動力,玩家在虛擬世界創造的事物 (NFT) 應該要能建構出超越遊戲本身的體驗。例如你可以製作出一把很厲害的劍之,應該可以在不同的場景展示、使用,就好像你買的法拉利除了自己開車以外,也可以租給朋友拿去生日派對展示一樣。」Twitch 共同創辦人 Justin Kan 說。這樣的思維能幫助建構更完整的虛擬世界經濟體系,對遊戲玩家來說,他們能真正擁有其在遊戲內創造的價值,進行交易,甚至攜帶到其他遊戲中;對遊戲公司來說,就像有許多積極的開發人員,能為遊戲創造更多元的體驗。簡單來說,就是讓區塊鏈遊戲變成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Justin Kan 創辦的開放式 NFT 虛寶交易平台 Fractal 已在 1 月 4 日上線,合作夥伴包含 The Sandbox、Aurory、Panzerdogs 與 Mini Royale 等知名遊戲公司,目前已有超過 11 萬人加入 Discord。Discord 原先為遊戲愛好者的通訊軟體,因為其便利的機器人工具 (可設定為查看 gas fee、邀請了幾人等), 以及頻道分級功能,被 NFT 項目廣泛作為管理社群的工具,用戶加入官方 Discord 可依循其設定條件 (通常為踴躍發言、拉人進群), 進入高階的頻道獲取更多的項目資訊,或直接與項目方對話,官方 Discord 的人數能反映 NFT 項目的熱門程度與社群向心力。玩家不只能在 Fractal 一次買到 11 個合作遊戲的虛寶 NFT, 更可以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或以租賃的方式出租遊戲道具,讓 NFT 的流動率更高,想要跨遊戲賺取收益也更便利。除了交易功能,Fractal 也致力於創造鏈遊生態系,任何遊戲項目方只要通過驗證,就能透過平台發起 IIO (Initial Item Offerings, 首次虛擬道具公開發行) 集資,讓玩家以優惠的價格買到預售虛寶 NFT, 成為鏈遊的群眾集資,希望吸引更多鏈遊開發者投入。Fractal 在成本低且高效率的 Solana 鏈上運行,目前也推出首波跨遊戲的 NFT 道具空投,Fractal NFT 以雪花為造型,共有 tri、quad、penta 及 hexa 4 種派系,分別具有不同的外觀、數量與稀有度,其具備的屬性將可以在平台支持的遊戲中觸發特殊能力,但具體內容尚未公開。台灣在 NFT 虛寶交易也不缺席,NFT 新創 Lootex 由 Loot (虛寶) 和 Exchange (交易所) 組成,同樣有感於遊戲道具無法自由交易的無奈,致力打造友善遊戲玩家的虛寶拍賣場,近日更宣布完成 900 萬美元 (約為新台幣 2.5 億元) 種子輪募資的好消息。2018 年就投入該題目的 Lootex 創辦人呂季潔比 Justin Kan 早了整整 3 年,雖然因市場還沒成熟,為了維持營運製作了不少專案,如幫助企業如球鞋商、電影商發行 NFT, 但賺取經驗值後,也在 2021 二月開始回歸初心專注於拍賣場。雖然拍賣商品不限於遊戲 NFT, 但虛寶的銷售在 Lootex 平台上遠遠超過藝術品或 PFP NFT, 且以以每個月兩倍的驚人速度成長中,RPS League、Block Monsters 等遊戲的角色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用戶遍及巴西、菲律賓和美國。目前 Lootex 透過分類、排序的優化提升使用者體驗,也正在開發多鏈支援 (現有 ETH、BSC 及 Polygon, 有望新增 Solana 和多種 Layer 2 的支援)、開放虛寶資訊 (勝率、年化報酬率) 甚至讓玩家參與程式設計,以及與讓遊戲團隊透過簡易拖拉操作即可鏈上開店等功能。開放與共創是 Fractal 與 Lootex 平台的共通點,透過他們的努力,沒有藩籬的遊戲元宇宙正在擴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