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歷史文件的歷史記錄-國家統一綱領的醞釀
作為一個歷史性的文件,國家統一綱領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確立「對等統一」-- 以政治地位對等為出發點,兩岸共同尋求統一的途徑 -- 為中華民國今後發展兩岸關係的國策。 其步調則是安全優先,順序漸進。陶百川先生給綱領下了個評語:面面俱到,步步為營。步步為營這四個字,其實是反映了一般民眾的心理。開放探親以來,雖然產生了一波波的大陸熱,但所熱者只是觀光探親做生意;對於兩岸人口地域的懸殊,經濟制度的差異,民眾,尤其知識分子,還是充分體認到的。因此,交流則可、統一且緩、保持本島安全為第一優先這一種看法,漸漸凝聚成為台灣地區人民的一個共識。 文經先行、政治後繼 綱領的進程:文化經濟方面,從近程的民間個別交流,到中程的全面開放三通,進而共同建立互補共榮的中華經濟體系。政治方面,從中程的建立官方溝通管道,到遠程的成立協商機構,進而共商統一大業,在在都顯示文經先行、政治後繼,環節相扣的順序。 綱領之制訂,歷時四月,九易其稿,可說是代表了以李登輝總統為核心、而綜合了大部分朝野人士意見的一個文件。爰摘選其中經過反覆討論,在實質或象徵上具有特別意義的數點,加以說明。 一、近程中的第一項:「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和中程中的第一項:「建立對等的官方管道」。以我們的統一綱領和中共的統一綱領 -- 一國兩制 -- 比較,前提都是一個中國,目標都是和平統一,甚至在進程順序上,也都是先文經而後政治。所不同的癥結只有一點:中共堅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分,要先從這個出發點開始,再談兩區兩制,「授」權分治。我們的目標是平等的聯合,先互相承認雙方政治地位的對等,再通過交流合作,在平等的地位上尋求統一的途徑。這點差別是將來兩岸關係能否良性互動的關鍵。 在綱領中,中華民國的基本立場,用分階表達的方式分別置於近程、中程之首。在第一階段,以消極的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 -- 一個中性的、可以彈性解釋的名詞 -- 作為交流的前提;但是在中程階段,就必須先建立起對等的、互相承認的官方管道,才可以有進一步具體的發展。 二、中程的第二項:開放兩岸直接通航通商和通郵。三通是中共所一直要求、而中華民國所一直拒絕的。其中,通航尤其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既是文經先行中,政府可以控制的最後一步,也是政治後繼中,有重要象徵意義的第一步。直接通航以後,台灣和大陸,特別是東南沿海,很快會結合成中華經濟體系中互補互依的一環。 在綱領制訂的過程中,這一項究竟應該置於那一個階段,頗有不同的意見。從便民利商的觀點,當然愈早愈好,但考慮到安全控制、政治象徵,尤其是可以確實掌握的籌碼這一點,最後終於置於建立了對等的官方管道之後。 其中通郵原來並沒有包含在這一項中間,不是忽略了它,而是在交流戰略上,通郵和通航、通商不在同一層次,它應該,而且可以在近程隨時實施。然而在最後定案階段,有主張及早三通的人士,認為沒有通郵不夠周延,乃匆匆忙忙的把它加了進去,卻反可能延誤了它的實施。好在綱領只是一個指導性的文件,每一項措施包含面很廣,措施與措施之間,也不是不能重排順序。例如「兩岸應協力互助,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一項,國際組織有官方民間之分,要中共協力互助台灣參加官方的國際組織,至少在統一協商機構成立之前,恐怕是不可能的。反之,民間的國際組織,譬如圍棋、橋牌、學術活動之類,早在現階段也已不是不可協商的了。 關鍵的一段話 三、原則中的第四條:「中國的統一,其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這一段話,是初案所無,於研究委員第一次會議時加入,在全體委員第二次會議時引起熱烈討論。 最初加入這一段,是考慮到兩個事實:第一,這是中華民國的統一綱領,中華民國今天立足台灣、維護台灣地區人民的權益,是主要的責任。第二,兩岸人口比例懸殊,在最後共同建設統一中國的階段,當然應該依據整個中國的全民意願,但在最初尋求統一途徑的階段,若不強調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對於只占六十分之一的二千萬人,是不公平,也是難以贏得他們的信任的。 而且,現在的統一綱領,雖然推敲者再,終究只是我們自己主觀構思的藍圖。中共的意圖、客觀的形勢,其演變不是我們所能把握的。首應尊重這一段話,對內是一個宣示,對兩岸關係的演進,是一把鑰匙,也是一個剎車;只有在台灣地區人民自己覺得其權益、安全與福祉,有了保障之後,統一的步伐,才能一步一步的跨下去;經過這番爭議,雖文字稍有修改,或許反而更能突出它的意義。 (沈君山為清大教授、國統會研究委員)
美國篇:只做自己
美國二十五歲左右的上班族剛踏入企業界不久,就掀起一場觀念革命。「老一輩的主管即使發現鞋子不合,走起路來可能有些滑稽,也會硬著頭皮穿上;這一代年輕人則是把它丟掉,再買一雙新鞋。」在心理諮詢師瑪格麗特,雷根的口中,新舊兩代的工作價值觀幾乎是南轅北轍。各公司人力資源部也都知道:「新進的這批人不太可能改變自己的生活,來配合公司的文化。」一股特異的個人主義已然是美國企業生力軍的典型特徵。工作不是唯一這群人年輕 (young)、注重個人 (individualistic)、崇尚自由 (freedom-minded), 而且人數少守 (few), 故有逸痞 (yiffie) 的別稱。他們雖然喜歡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卻不願為公司犧牲自我。更不會因為金錢、職稱、安定和升遷的誘惑而把工作擺在第一。在他們眼裡,休閒、家庭、生活以及增加歷練都和工作一樣重要,所以如果一位年輕職員表示,希望一星期只工作四十個鐘頭,其餘時間他想練習潛水和學外國語文時,主管不必過於驚訝。這群年輕上班族比「嬰兒潮」(四十歲左右) 一代更注重生活品質,工作壓力過大也可能成為他們離職的理由。雷娜。王不久前把年薪三萬美元、又令人稱羨的主管職位辭掉,她的理由是:「公司要求每個人工作到吃不消為止,我覺得壓力太大,決定離開。」此外,這一代的年輕人顯然比較喜歡擁有個人生活,也較能從辦公室以外尋得自我實現。在 3M 負責品管的婷娜。勞倫斯即道出這一代上班族的共同心聲:「我想過健全的生活,不希望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耗在同一件事情上面,這樣的生活態度才健康。」向升遷說「不」由於八 0 年代許多美國企業不敵外來競爭,紛紛裁員並停止招募新人,結果造成九 0 年代公司主管斷層的現象極為普遍。目前在美國,二十五歲左右就可能因為有人退休而當上主管,可惜這群年輕人似乎並不領情,他們常常向升遷機會說「不」。住在芝加哥的安琪拉。亞瑟瑞蒂今年才二十五歲,就有兩次拒絕高升的紀錄。「對我而言,工作的成就感最重要,升遷後的工作責任少,又缺乏挑戰,唯一有利的只是薪水調高了,我想我應該有選擇的權利,」她表示。對這一代年輕人而言,工作經驗顯然比實質酬勞來的重要。二十五歲就當上主管的人,買房子已不成問題,但是對多數瀟灑的年輕上班族而言,他們寧願租房子住。一位在 AT&T 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女性工程師表示,購屋對她們夫婦來說只是次要的,「現在我們只想多嘗試不同的工作,讓生活更具自由和彈性,我們寧願把錢花在旅遊、藝術和運動器材方面,促進個人成長。」在美國企業正值多事之秋的今天,經濟穩定已不是這群年輕人的首要考慮。他們大力投資在個人的無形資產上,深信技術和文憑必能帶領他們衝破難關,安度歲月。這種「知識就是力量」的心態,也讓他們在探求前方未知的路途時,感到自在而不寂寞。(改寫自 Fortune)
消費市場全球同步
當歐美饒舌音樂初傳至日本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它不可能流行 -- 誰懂得它在唱什麼?如果你也這麼想,那就錯了。饒舌音樂的唱片、卡帶在日本大賣特賣,十七、八歲的少男、少女趨之若驚,只因它是青春世界的最新流行。 這只是一個例子。現今十幾歲孩子的消費力,在家庭生活水準上升、消費觀念改變的帶動下大幅提高;再加上青少年流行文化全球同步的趨勢,已使得青少年市場成為各國廠商爭食的大餅。 美國青少年一年可支配的零用錢達五十億美元,而他們對家庭購物的影響力更高達五百億美元;相當於葡萄牙、紐西蘭、巴拿馬、智利和冰島一九八七年 GNP 的總和。 台灣十三歲到十九歲的族群占本地總人口的一三 % 左右,根據哈佛企管顧問公司民國七十七年的調查,平均每個青少年每天身上的零用錢約二百元;對廠商而言,相當於一年五億三千萬元新台幣的市場。日本年輕人的消費力,則從原宿地區的唱片行一年可以賣出六千多萬美元的卡帶、唱片,即可見一斑。 買流行買文化 為了隨心所欲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青少年在速食店、加油站打工蔚成風氣。以台灣為例,速食店、超商雇用工讀生的比例達四 0%; 台灣肯德基公司總經理鄭力維表示,其中十七到十九歲的專科、夜校生又占了近三分之一。 「日經流通新聞」調查東京地區的高中生,發現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打工;不少人都是早上出門先到附近超商打工再上學。美國的情況更普遍;十四歲到十九歲的打工人口約七百七十萬人。待遇好的,一個禮拜下來可以賺二百美元。 在賺錢、花錢的過程中,這一代青少年比他們的父母更早體會金錢的價值,也更懂得為自己消費。日本博報堂曾經針對青少年最想買的東西做調查,發現他們的胃口可不小。除了衣服、零食之外,還包括歐洲名牌用品、電視、雷射唱盤、掌上型錄影機,以及汽車。 「青少年打工時」(When Teenager Work) 的作者史坦柏格說:「現在年輕人賺錢的動機是為了享受而非生活的需要;他們打工是為了支持「生活型態」。不過現代青少年倒也不是特別拜金,只是他們比以前更需要花錢來創造豐富的生活經驗。」 或許正如日本「日經趨勢」(Nikkei Trendy) 雜誌上一位年輕的受訪者所說:「我父親研究企管與品管,他一個月只休三天假,沒時間也沒心情買文化、買流行。」在這一代青少年的眼中,生活型態與消費流行產品密不可分;流行正代表了他們的感覺與態度,而且是可以「買」來的,以可口可樂為例,據調查:在十二歲到二十歲的少女心目中,可口可樂不只是飲料,還代表了年輕、活力與快樂的感覺。所以她們願意花錢買印有可口可樂商標的毛衣、背袋......。 國內的統一超商選擇新進商品的標準之一,就是新奇、活潑、時尚、輕薄短小,以滿足主客層青少年的喜好。 全球串聯的市場 最令廠商興奮的是,世界各地青少年的流行文化愈來愈趨一致;青少年市場已經全球串聯。現在一個住在丹麥的小伙子,跟一個住在西德的小伙了看上去可能沒什麼兩樣,都是喝可口可樂、穿李維牛仔褲、哼瑪丹娜的歌。 即使像曼谷造麼一個充滿本土色彩的地方,到了週末,也可以在它的中央購物中心,看到滿坑滿谷的青少年擠在披薩店、肯德基炸雞店、唐先生甜甜圈店裡大快朵頤。 購物中心樓上的電影院裡,A 廳放映「狄克崔西」,B 廳則是在上演「機器戰警第二集」。而最能嗅得出全球同步流行氣息的是在錄影帶以及錄音帶店;「麻雀變鳳凰」的帶子還沒有正式對亞洲發行,曼谷已經可以買得到,不過是海盜版。 拜多金的青少年之賜,麥當勞在日本名古屋的一家分店,曾經破銷售紀錄,一個小時賣出八千五百多美元的產品,麥當勞那金黃色的 M 形標幟,在日本孩子眼中已經和棒球一樣的「日本」, 他們在國外看到同樣的標幟還會覺得怪怪的。 新加坡則因速食店成長太快,被父母親懷疑是造成青少年體重顯著上升的禍首 -- 新加坡十六歲少年的平均體重在二年內增加了九 %。 大餅正發酵 米老鼠、麥可傑克森和瑪丹娜大賺全球年輕人的錢,對於平衡美國貿易赤字有卓著的貢獻。瑪丹娜的海外市場是她在美國的二。五倍;可口可樂在日本的銷售量比在美國還多;而狄斯耐卡通帽、卡通錶、漫畫書,則在一年之內,從日本年輕人的荷包裡掏出了十五億美元。美國搖滾流行樂的生意有七 0% 在海外,銷售金額幾近十四億美元。 全球青少年的新歡忍者龜,預估今年可以向世界各地的年輕消費者推銷出十億美元的相關商品,如龜書包、龜餐盒、龜睡袋等等。 一向算盤打得精的日本人,也看到了這股全球同步流行的趨勢。去年日本松下集團以七十億美元買下好萊塢巨擘 MCA (隸屬環球製片廠), 引起全球矚目,而目前日本在美國娛樂事業的投資,累計已達一百二十億美元,正是看準了全球青少年流行文化所帶動的軟硬體市場,這塊還在發酵、膨脹的大餅。 正如新力美國分公司總裁史庫霍夫所看到的,今天看電視的青少年,可能就是明日衛星節目的訂戶;老愛跑錄影帶出租店的毛頭,過不久興趣就可能轉移到雷射影碟上面。而像新力、松下這些廠商非常明白:「除非有軟體來支持硬體,企業不可能成功。」 目前所有跟流行文化產品沾得上邊的生意人,已經開始緊盯著一塊新興的處女地 -- 東歐。 以東德為例,東德年輕人一到西德,最想買的是橘子和唱片,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其市場潛力。不過華納國際音樂公司一名主管認為,東歐年輕市場完全開發還需要好幾年:「他們目前只是從貧窮的共產主義過渡到貧窮的資本主義」, 而青少年市場得以蓬勃發展的最大支持者還是一個富裕的社會。 穿名牌買流行 以往,青少年都被迫穿哥哥、姊姊穿不下的衣服,今天他們不只可以任意採購、裝扮自己,甚至要求「名牌」。 當今青少年流行服飾之所以流行的條件,主要是靠品牌;而品牌的建立則完全靠從嬰兒期就開始洗腦的電視廣告。今天青少年一到自由選購衣物的時候,立刻反射性的只記得名牌。 這股風潮,首先帶動許多出售青少年服飾的「名牌」專賣連鎖店。設計師大膽的運用螢光綠和橘紅、鮮黃與大紅等意想不到的配色、圖案吸引年輕顧客。而最早搶入這個市場的要算美國 Esprit 服飾公司。 從一九八二年到今天,由於產品凸顯年輕孩子想要突出自我的大膽嘗試,這家公司的青少年服裝營業額,目前已占全部收入的二 0% 以上。 名牌就是流行 至於青少年是否真的在設計師的打扮下,達到凸題自我的目的,恐怕很難在滿街的大膽色調、怪異式樣的背後我到深刻而精確的答案。但青少年的服飾市場確實是當今世界工業國家,成長最快的一個行業。 例如「玩具反斗城」(Toysrus) 的青少年服裝運鎮店在短期內擴張成一五四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反斗城總裁邁柯,帝爾斯說:「今天的孩子愈來愈注重流行服飾,我們看準了這個機會。」 觀察家更指出,今天的父母所以願意花這麼多錢在孩子身上,是因為在擁有家庭中最重要的兩項資產:房子與車子之後,剩下來的就是要滿足孩子。四到十二歲的孩童都有許多可任意支配的零用錢,而青少年為了打扮自己,花鈔票更是面不改色。 既然捨得花錢,服裝設計師也就絞盡腦汁,推出一系列的「流行風格」「從史奴比 (Snoopy) 的可愛、Fido Dido 的自在,到 Benetton 的國際青少年手牽手的和平意識;任何感覺都可以塑造,產品成為青少年用品市場的流行後,就必然急速成長。以美國為例,當整體經濟成長只有二 % 時,青少年用品市場的成長卻高達二 0%。 無數的青少年在設計師的裝扮下,不僅獲得了他們期望的「靚」造型,更塑造了「名牌就是流行」的流行風氣。
世介計程車的故事
在這個百業力求國際化的時代,走在東京街頭跟走在倫敦街頭可能沒什麼不同;台北的法國餐廳也許比法國更「法國」。獨獨有個行業硬是走本土化路線,那就是計程車。 國家不同,計程車的價錢不同、速度不同、駕駛技術不同,風格也大異其趣。惟一相同的,可能是計程車司機都屬於消息靈通人士,手握方向盤還一面暢論時事,順便大吐苦水,對於外國訪客,計程車提供一窺當地問題與特色的最佳機會。 在富裕地區,計程車是給有錢或趕時間的人坐的。但在貧窮的國家,由於公車常常破得不像話,所以又發展出不同等級的計程車,以因應各種人的需要,以印度為例,計程車的種類包括五 0 年代黑色大使級轎車、二輪摩托計程啦、三輪腳踏計程車、手拉計程車、馬車,還有牛車。當然速度愈慢的就愈便宜。 每個政府都會想辦法管一管他們的計程車。管理是否嚴格與意識型態無關,倒是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國民道德。 在標榜資本主義的大都市,計程車多半被管得很緊。巴黎的計程車司機,要先上半年的計程車學校,還要通過考試取得執照。 四晚淨賺一萬二 在倫敦,若沒有滿腔的熱誠與鍥而不捨的精神,恐怕開不了計程車,因為取得駕駛資格的過程,猶如中古世紀的儀式,冗長而繁複。想開計程車的人,首先要讀透一本駕駛大全,以具備「專業知識」, 還要花兩年時間,騎著摩托車把市內大大小小四百六十八條街道摸得滾瓜爛熟。 這些滿懷抱負的候選人,經過數次與主考官面試及格後,終於可以參加路考了,路考之後,還得認識市郊的道路。根據倫敦公共交通司的統計,只有二 0% 的人得遂其願,成為計程車司機。 反倒是在共產主義的蘇聯,計程車這一行是全世界最自由、最沒有人管的。只要時間碰對了、價錢談妥了、買賣雙方相看兩不厭,什麼車都可以變成計程車。 在中國大陸計程車也是一行「自由業」。雖然中共管制,他們照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對外國旅客非付美金不載,也難怪大陸計程車業者的收入是老師的十倍。 如果論及收入的話、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收入至今仍是個謎。不過從下面的例子可略窺一斑:一位失業的衛先生,有天不小心發現了一輛空計程車,上面還插著鑰匙。於是他「借」車子做了四個晚上生意,賺進三百英磅 (約合一萬二千元台幣)。他被逮後告訴檢察官:「這是我曾經從事最輕鬆的工作。」 相較之下,東京的同機就吃癟多了。東京計程車的收費之高,雖然是世界數一數二,可是司機的收入平均卻比一般白領階級少一三 %, 而且工作時間長很多,所以開計程車的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男子,年輕小伙子根本不願意做。 兩德統一後雖然舉國歡騰,東德的計程車業者卻不怎麼快樂。改用強勢的西德馬克計價後,東德的窮老鄉實在坐不起計程車了。如果偶爾忍痛奢華一下,當然是要招一輛西德的賓士計程車坐坐才值回票價,誰還要坐東德的舊車?因此東柏林的計程車司機去年破天荒的走上街頭,要求降低收費標準。 國家小縮影 計程車司機的技術與服務水準,在各國也呈現不同的風貌。理論上,印度政府規定了計程車的合法載客數。不過事實可能比較接近下面的案例:有個司機被控載客十九人,但法官不相信一輛車子能塞得下那麼多人。經過該司機實地示範證明 (有些乘客塞在行李箱裡,有些堆在車頂上), 法官當下就決定釋放他,因為此人實在是個難得一見的奇才。 某些地區,計程車司機的水準會受景氣影響而提升,例如有段時間奈及利亞經濟不景氣,公務員,包括女士,都紛紛兼營計程車業,但是在沙烏地,計程車司機的地位跟趕駱駝的一樣低賤,是沒人要幹的行業。 曼谷節三輪摩托計程車司機,則以吃藥提神、長時間工作出了名。司機還提供色情媒介服務,連帶著老婆一道旅行的男人都不放過。 至於東歐,歷經政治變革之後,乘客只能在回憶中緬懷「美好的共產主義時代」計程車司機的諸多優良品德 -- 便宜、誠實、身著制服......。現在計程車公會已經解體了,漫天要價隨處可見,不給錢小心被放鴿子。 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由於計程車司機太囂張了,硬逼著政府降低汽油價格,竟引起全世界首樁的反計程車示威運動。成千支持政府的民眾高舉的抗議標話赫然是:「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計程車主義」,「一九五六年的坦克,一九九 0 年的計程車」。 惡棍也好,英雄也好,計程車這個行業活脫就是每個國家的小縮影。 (取材自 The Economist)
上班族壓出病痛
生活忙碌、步調緊湊,是現代上班族生活的寫照。 從事廣告業已經十年的鄧景禧,在工作上是一條衝勁十足的鬥魚;每一次廣告提案或比稿時,他總是全力以赴,在提案的二個星期以前,就開始不斷演練企畫內容,即使別人看來已是完美無缺,他仍然時時感到胃在緊縮。 這樣忙碌、焦慮、三餐不定的生活,使鄧景禧在今年三月嘔吐大量血塊,失血近百分之二十,送醫急救,打了七天七夜的點滴,他罹患了嚴重的消化性潰瘍。 今天的台灣,由於國民所得增加,生活豐足,飲食過度,再加上社會競爭壓力升高,使得上班族罹患消化性潰瘍的比例節節升高。根據台大醫院內科教授王正一研究,台灣每十個人中,就可能有一個罹患胃潰瘍。 當然,形成這種疾病的主因,除了生理方面之外,還有心理因素常被忽略;尤其有持續性焦慮與不安情緒的人,更是典型的患者。大多數上班族都有類似經驗;緊張忙碌的工作之餘,常感到胃痛、頭痛及肩背痠痛。 時代流行心身症 過去人類遇到危險時,不是攻擊,便是逃避 (fight or flight), 以自主神經作迅速的反應。然而現代人,面對千變萬化的複雜社會,不能都以簡單的攻擊或逃避來應變;於是,過多的壓抑,造成心、身互動的失調,受心理因素影響而誘發出身體的疾病,這也就是與二十世紀文明同步流行的心身症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心身症表現在各個器官系統上,其中最顯著的是心臟血管系統及消化系統;若再加上肥胖、抽菸、久坐不動的辦公室生活,一旦遇到突發的壓力,潛伏在體內的病因便極易被「激怒」而爆發出來。尤其是無法適切表達情緒及無法解決心理衝突的人,就極可能成為心身症的「座上佳賓」。 壓力下的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發生在有壓力的環境下,壓力使胃壁黏膜層變薄,而胃酸及消化原增加,使脆弱的胃壁發展成胃炎,若壓力持續,潰瘍就成為必然的結果。 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住院醫師饒綽立,每天早上六點半到病房為病人做診斷、換藥、驗血等例行公事,八點整進開刀房,一站幾個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休假。「醫生診病要負法律責任,碰到病情不穩的病人,更是「晨昏定省」,」饒綽立說,精神緊繃,外加工作負荷量大,擔任外科大夫兩年後,便時時感到胃部隱隱作痛。 通常,輕微的胃潰瘍 (包括十二指腸潰瘍) 大都表現出胃痛,有時可能只會有悶悶的感覺或胃部發熱,也有些人會在不該肚子餓的時候有餓的感覺,這種潰瘍性的胃痛,只要吃一些東西,痛的感覺就會慢慢消失。 如果輕微胃痛在生活壓力下惡化,就會有由胃炎演變成潰瘍出血的危險,剛開始出血量少,混在糞便中排洩出來,使糞便的顏色較深,但不容易發覺;等到大量嘔血、肚子痛,才知道罹患胃潰瘍合併胃出血,這時身體已受到嚴重損害。 因此想要避免罹患消化性潰瘍,或想要根治,除了避免暴飲暴食及注意營養均衡外,只有從改變焦躁個性及控制情緒、減少壓力入手了。 頭痛跟著人上班 有人說:自從人類瞭解在他的肩上還有個頭以後,頭痛就與人類息息相關了。尤其是在緊張忙碌的生活裡,情緒的起伏,常使得肌肉不能放鬆,久而久之,就好像頭上戴了一個緊箍圈一般,而高度壓力彷彿就像唐三藏在高唱的緊箍咒,令人坐立難安。 「一般神經內科的門診中,患頭痛的病人最多,而且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肌肉收縮性頭痛」。」空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大夫陳虞豪說,這個醫學名詞也就是一般人最常說的「緊張性頭痛」。 這類頭疼多半是由於工作環境或心情過度緊張,使得心理不平衡的狀態轉化成頭痛。很多容易緊張、或有強迫性格傾向的人,在精神上顯出高度欲望、在工作中定下太高目標,目標無法達成時,又不願放棄理想,迫使自己在面對現實時,承受無法平衡的心理壓力,那麼頭痛就像接上插頭的冷氣迴轉壓縮機一樣在腦部運作,有始無終。 任職高雄加工出口區所羅門股份有限公司的梅瓊文表示,辦公室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除了「忙」, 就是「亂」; 一進辦公室,「頭痛」也準時上班,尤其趕貨的時候,心浮氣躁、耐性全失,修養差的就會遷怒他人,造成人際關係惡化,但一下班,「頭痛」也跟著下班。 「如果頭痛不止,可依照醫生指示服一顆止痛藥,不過只能偶爾吃一次,暫時止痛。」醫師陳虞豪建議,若是長期工作的壓力造成身體不適,可以在下班後,以最舒適的方式鬆弛一下,不能長期依賴藥物;若頭痛依然未見改善,可能就要考慮換一個工作。 台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教授張旺指出,上班族生活「空間小加上時間緊迫」, 情緒無法紓解,暴躁易怒,使人際關係失調。尤其是具有冠狀動脈傾向行為的人 (或稱之為 A 型行為 TYPE A 的人)。多半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及時問緊迫感。多項調查報告顯示:A 型行為的人患有高頻率的頭痛症。因此緩和情緒或按摩頭部肌肉,具有無比療效。當然,仔細分析肇因並積極面對問題,予以解決,才是根本治療之道。 坐辦公桌肩背痠痛 同樣地,現代的上班族,由於案牘勞形,幾乎所有壓力都集中在肩、頸、背部,造成肌肉僵硬、血液循環受阻,因此疲勞素容易積存在肩頸,使得焦慮又找到一個「宣洩」的管道,造成肩、頸、背痠痛。 任職中華航空公司貨運部門的遲玲起表示,由於工作必須懸肘打計算機,日積月累下來,手膀、肩、背部都變得僵硬疼痛。肩臂痠疼的遠因肇始於七年前,剛來台北任職華航空姐,一方面要適應台北五光十色的新環境,處處緊張、時時備戰;另一方面要應付空服員繁忙勞累又不定時的工作量,加上每一次一百多份的餐盤與沈重的餐車,長久下來,變成每飛到一個國家先找硬板床睡覺,腰痠背痛的病症因此演變成揮之不去的陰影。 國華人壽一位經理也說出親身經驗,由於長時間的工作與壓力,再加上坐姿不正,造成嚴重的「五十肩」; 一旦勞累,肩膀非常痠痛,而且無法自由活動。 基本上,「五十肩」是由於關節退化而造成,多半發生在五十歲左右,所以號稱「五十肩」, 由於是骨質老化所致,僅能藉熱敷、藥物或運動減輕痠痛,而難以根治。 現代上班族生活漸漸優渥,整天坐辦公室,缺少運動,變成抵擋不住各種病痛侵襲的「飼料雞」; 再加上焦慮緊張的情緒無法在疏離冷漠的人際關係中獲得紓解,各式腰痠背痛格外容易在身上流竄。 運動是這類痠痛的特效藥。根據美國學者摩根 (William P. Morgan) 的研究,運動具有使人注意力離開焦慮來源的作用。經常運動的人不僅較少出現焦慮、憂鬱,而且充滿自信。 「藉游泳舒展肌肉、治療腰痠背痛,效果比熱敷或超短波治療還要好。」華航的遲玲起說。 如果忙碌勞累的上班族,抽不出時間運動,從毫無壓力的「步行」開始也可以。連續步行十五分鐘不僅可以使體內許多組織器官發揮運動效果,更可以使肌肉放鬆、情緒緩和,效果驚人。 教你紓解壓力 壓力,儼然已成為二十世紀的新殺手,生活在時代脈動下的上班族,要如何與之抗衡?「訂立目標與善用時間是面對緊張、壓力的二個具體的方法。」卡內基訓練負責人黑幼龍說。在現代繁忙及變化多端的社會裡,包容力大、彈性強的人,生活比較愉快。 就如同「天才老爹」裡的父親,在外面,他是一個婦產科醫生,回到家來,他又是兒子的兄弟、太太的先生、小女兒的同伴,角色的轉換使得他不必跟別人一樣,卻可以有效的與別人溝通。 最近,一些心理學家及諮商顧問在研究工作的壓力後發現:專業人士及那些肩負責任卻無法掌握一切的人最容易受迫於壓力。壓力反應出來的症狀,可從頻頻生病到神經痙攣,最普遍的紓解方式就是積極有效的解決問題,或者放鬆自己,但有時唯一可做的卻是反擊,要不然就逃避。 壓力的警告訊號。腸胃不舒服。脈搏加快。頻頻生病。失眠。持續虛弱不振。躁動不安 、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酒精與藥物使用增加。嗜吃甜食 紓解方式。保持幽默感。默想。規律的運動。正常飲食。節制酒精與咖啡因的飲用。家人及朋友的支持與鼓勵。分層負責,解決問題。勇敢地對抗給你壓力的原因。辭職。面對自己、接受自己
簡單就好-消費科技新走向
電子工程師歐森,自己擁有一家公司,有一天他向同事坦承,不知道怎樣操作家裡的微波爐,才可以弄一杯熱咖啡。 這不是笑話。每天在世界各地,可能有數以百萬計的翩翩君子,包括銀行家、大老闆、博士、超博士,瞪著桌上有四、五十個按鈕的電話「或身旁的多功能影印機發楞,狐疑自己是否患有科技癡呆症。 即使回到家中,錄放影機、雷射唱盤、數位電子鐘、電腦記憶答錄機......, 操作永遠是這麼複雜,光是從一大堆按鍵中辨認少數幾個較熟悉的功能,就足以令人血壓升高。 自從晶片發明之後,加一片晶片、多一種功能,消費科技產品成了設計者實驗的天堂。他們不斷向機器功能的極限挑戰,一波接一波從研究室發展出來的新產品,向消費者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科技新世界:速度、效率、變化、滿足......, 而廠商也不斷告訴消費者:「趕快添購新機種,否則你就落伍啦!」 結果呢?日本理光公司 (Ricoh) 最近做了一項調查,發現九五 % 使用其傳真機的顧客,從來沒有使用過其中三個重要的功能鍵,因為不知道怎麼使用。而美國一家市調公司也發現,九 0% 的美國人買了錄放影機,只曉得用來放錄影帶。 不是機器的主人 廠商所應許的美好世界並未來臨,複雜的科技產品所帶來的,往往不是便利而是壓力,難怪不少消費者在看不懂使用手冊的第一階段,就放棄和機器對抗了。 美國設計家莫格瑞奇形容過去十年的消費科技是一種疏離的科技 -- 人愈來愈覺得自己不是機器的主人。 不過,現在情勢已有改觀。一股被稱為科技新古典主義的潮流正在興起,這是一股回歸人性化的科技潮流。 荷商飛利浦公司就是個例子。該公司新近成立了一個消費電子產品研發小組,名為「輕鬆線」(Easy Line)。該小組以設計輕便好用的產品為唯一目標。 日本 JVC 公司總經理村木也表示,由於有不少的消費者不滿錄放影機操作難度太高,錄放影機機種的另一場革命正在進行。 新一代的錄放影機已設置螢幕指示器,一步一步教導使用者操作;有些還針對不同地區的消費者提供英、法、日、西班牙語的指示。「這一切才剛開始,」村木表示:「因為研發人員必須先脫離過去的設計習慣。」 不過真正帶動科技新古典主義發展的,是人們對「高科技」觀念的改變。 科技反璞歸真 IBM 人力資源部經理林丹指出,「過去我們崇拜複雜的產品,認為那才代表成熟的科技,結果高科技成為我們生活的入侵者而非改善者。不過現在觀念正在快速改變,「複雜」即將成為不成熟的代名詞。」以新力公司新型的電視遙控器為例,這個新機型已經一反常態,只有九個按鈕。 科技要回歸簡單。 美國社會觀察家杜凱利進一步指出,這股潮流背後更深的影響因素,則是九 0 年代社會反璞歸真的風氣。「八 0 年代是追求與超越的年代,人們瘋狂地消費先進科技,並非因為他們需要,而是他們覺得「必須要」。」進入二十世紀末的最後十年,許多人發現他們喜歡的是多一點空間、多一點舒適,而不是先進;愈來愈多人覺得自己不需要追逐流行,生活可以過得更簡樸,這種心情也逐漸反應在科技產品的消費上面。 美、日地區的電子產品製造商已經發現,標榜新奇的產品的銷售數字,有走下坡之勢。 或者正如法蘭克福一位購買 CD 唱盤的消費者所說:「我不認為日本人需要把那麼多按鈕裝在機器上。我們要的是音樂,他們卻給我們許多程式。」 科技需要人性化 「消費者已意識到他們沒在那麼多的需要,現在反過來用行動告訴設計者:不要太貪心。」紐約「人性工業設計中心」主持人史賓格勒指出,未來科技產品設計師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不必要的花樣拿掉。「誰真的需要一台可以錄三個禮拜以後節目的錄影機呢?」 以生產影印機著稱的全錄公司,曾經推出一台技術上登峰造極,卻人人害怕使用的影印機,而在市場上栽了個筋斗,事後全錄也成立了「人性設計中心」。現在這個中心網羅了人類學者、社會學者、認知心理學者,以及與消費者第一線接觸的修護工人,共同訂定全錄產品的設計策略。 該中心領導人瓦塞曼表示:「現在我們最想瞭解的是人性界面 (human interface), 例如使用者的工作習價與生活習慣、他們對機器的感覺、機器如何融入使用者的環境......。 八 0 年代科技創造消費,九 0 年代將是生活創造科技。「「人」要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是九 0 年代消費科技發展的重點。全錄公司只是個代表,而瓦塞曼相信他們已躍上世紀末科技新潮流的浪頭。 (取材自商業週刊) 個人電腦返璞 你可以想像家裡的爸爸、媽媽、小孩甚至祖父母,搶著用電腦的情景嗎?未來這樣的家庭可能愈來愈多,因為電腦界經過多年埋頭發展尖端機種之後,又重新回頭注意簡單、好用的個人電腦。 家用電腦在八 0 年代的普及速度,並沒有一般預期的快。美國一項調查顯示,許多潛在的消費者之所以對電腦望而卻步,竟是因為電腦的功能太多。他們只要很簡單的功能,都在一本厚厚的使用手冊裡遍尋不著。 根據這項調查,消費者希望購置家用電腦的原因,五七 % 是為了可以把辦公室的工作帶回家,而這些工作通常只需要按幾個鍵就可以解決了。此外,四七 % 只是要用電腦寫作業、短函;另有一九 % 的人是做家庭收支管理。 消費者要的不多。他們希望的是一部帶回家裡,插上插頭就可以啟用的電腦。他們害怕使用電腦手冊,更怕一個步驟不對,電腦就當機,而且除了螢幕上閃著的「系統錯誤」, 毫無其他指示,根本不知道錯誤究竟在那裡。有許多人甚至連到電腦專賣店選購電腦都膽怯,因為銷售人員滿口盡是令人頭昏腦脹的專業術語。 不過近來一些品牌的電腦在家用市場大有斬獲,已使得電腦界發現,過去被認為不太可能和電腦打交道的家庭主婦、老年人,其實都是潛力雄厚的消費者。 蘋果電腦推出以圖象為主的麥金塔 (Macintoch) 電腦之後,又加裝放大的螢幕,去年在老年市場的銷售率,因此增加了五 0%。 不上課也會用電腦 許多電腦霰商已看中家用電腦市場,競相逐鹿開發簡單、便宜,甚至連安裝都十分容易的爸爸媽媽型電腦。 Tandy 電腦公司的總工程師羅契,最近請該公司的人員以他太太為對象,設計一套專供不懂電腦的婦女使用的機種。他說:「我們的任務是讓使用者不必進學校上電腦謀。」現在這型完全沒有電腦術語的電腦已經上市。 「簡單!簡單!簡單!」這是電腦界進攻爸爸媽媽型電腦的唯一口號,這個走向也已經影響了資訊業的發展。蘋果電腦負責人賈布表示:「目前電腦界八 0% 的資源都放在簡化個人電腦。」 即便行銷方式也起了變化。連藍色巨人 IBM 都開始鋪貨至百貨公司、連鎖超商等非專業性賣場。 「我們希望讓選購電腦如同逛街一樣有趣。」該公司行銷人員的話或許也正是所有電腦消費者的心聲。 (取材自商業週刊)
接班、卡位、搶-立院生態學
立法院中庭的水池漏水待修,乾涸已多時,即使在滂沱大雨中,仍兀自一池的空盪。 但這絕不是立院生態的寫照。 老立委的影響力要到今年底才算真正洩盡,增額立委搶接班的動作,卻早已攪亂了這最高民意機關的權力之池。他們沛然的企圖心,更進一步往外氾濫,漫向執政黨和行政部門。 明年極可能召開的國民黨三中全會,將改選中常委;最遲後年要召開的十四全代會中,黨代表、中央委員和黨主席的權力結構也將改貌,必是執政黨各勢力全力一搏的決戰場。挾帶民意優勢的黨籍立委自亦企圖心旺盛。 任職執政黨中央政策會的梁世武,以個人立場分析,若每位立委的選票數保守地以五萬票計,本屆七十二位執政黨籍立委 (不含僑選) 即擁有近四百萬選票。但是目前只有資深的趙自齊和增額的謝深山躋身中常會,當選中央委員的增額立委也只占八名,立委有民意而無職權,與民主制度的內造政黨,相違甚遠。「立委這股能量沒有管道發散,就會成為一股亂源,」他擔憂。 院長寶座熱門目標 立院最大次級團體集思會的吳梓指出,十三全代會中,集思會成員無一人擠上中央委員,顯示黨中央對該會不無戒心。而另一次級團體新國民黨連線,一向力主黨內民主,十三全會時,連線成員趙少康和李勝峰曾拒絕起立推舉黨主席,以建立黨內民主制度,他們必將對此繼續強烈要求。 焦點轉回立法院。等不及梁肅戎年底最後一次敲下議事槌,讓出那雕花金褥的院長寶座,增額立委早已虎視眈眈院長出缺即將引起的一連串職務異動。 角逐行動目前仍限於鴨子划水,但一份競逐者名單也已呼之欲出。 一般瞭解,劉松藩最具院長相,謝深山則是頗獲推崇的人選。屬意副院長一職的還有饒穎奇、黃主文、洪玉欽、郁慕明、沈世雄、廖福本等人。洪玉欽、沈世雄、王金平都有可能接下林棟所遺執政黨中央政策會主委一職。至於饒穎奇一旦更上層樓,所留國民黨立委黨部書記長之缺,也將是多人爭取目標。 即連原屬事務官性質的立法院秘書長一職,因掌握實權,也已成政治性職務,多位朝野立委呼籲開放該職由委員兼任。過去多位立委卸任後,出任行政院與立院的協調工作,似乎矮了一截,相形之下,秘書長一職還算極佳出路。民進黨也主張增加一名副秘書長,保留給反對黨。 兼任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副主委的立委李宗仁透露,某次級團體亟欲推出秘書長人選,「希望藉此影響院長、副院長的決策,增加派系干預行政院的力量,這很危險。」 觀察立院形勢的人士更指出,國民黨各級黨部紛紛改組後,立委黨部一直未動,中央黨部副秘書長之一高銘輝調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後,遺缺也遲遲未遞補,這些職位在年底立院大風吹時,都具有「調節水量」的功能。 集思會和華僑兄弟 正如任何選戰前一般,秣馬厲兵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人和為貴」的結盟聯誼,這在立院的派系間尤其顯明。 火力最旺的集思會,招待所經常高朋滿座,主廚張媽媽的「酒食攻勢」政壇聞名。該會向來抨擊僑選立委制不遺餘力,但如今看上僑委的選票,極力延攬。五月間全院聯席會審查僑委會預算時,吳梓首發表感性演說,大大讚揚「華僑兄弟」, 在座僑選立委無不拍手叫好。 色彩鮮明、經常如刺蝟般咄咄逼人的新國民黨連線,最近也喊出與黨中央和各派系「全面和解」的口號。連線健將李勝峰強調,立院的灰色地帶仍大有可為,至於死對頭集思會,「他們若敢來找我們,我們也敢被找,」他略帶草根氣味地說。 執政黨中央自然不樂見到立院派系自立性日高,一位政策會人士透露,秘書長宋楚瑜曾在內部會議中呼籲降低立院派系色彩。但是,包括李登輝、郝柏村和宋楚瑜在內的黨政首長,卻頻頻以派系為對象接見或邀宴,又表露了黨對派系「默許並乘勢運作」的心態。 不過,次級團體未必提供百分之百「團結就是力量」的保證。聯合報國會記者胡文輝舉劉松藩為例,以他的財勢、人脈,「一個人抵得上所有集思會會員。」 劉松藩早年為「立院十三兄弟」要員,如今與各派系保持等距和諧的關係,反而成為協調斡旋時的優勢。而他以現任副院長之尊,長期在黨中央和立委間累積了深厚資源,難怪他曾率言:「次級團體都是假的。」據無黨籍立委林正杰的瞭解,集思會五十名會員中,起碼有一半已被劉松藩拉走,「院長改選後,派系也將改組。」 金錢介入立院選舉的傳聞一直難以證實,但熟悉立院情勢的人都不否認這種現象。一位長期與立委接觸的國民黨中央人士無奈地說:「只要看看各立委的分量和其財力的關係,就知道當中奧妙了。」 提高發言分貝 至於以爭取輿論、學術界和弱勢團體等民間資源為主的民進黨,對立法院內部的權力拔河賽,基本上採觀戰態度。 民進黨立院黨團召集人鄭余鎮表示,該黨或許會以象徵意義推出院長、副院長候選人,但如想贏得選舉是「天方夜譚」。他不排除黨團十九票待價而沽,在國民黨各派系推出的候選人中,「選擇有利於反對黨生存空間者,給予支持。」 增額立委在院內爭奪資源之餘,更不忘極力提高對行政部門的發言分貝。除了結交行政官員、制衡決策過程,以換得若干政治資源,也有不少立委以入閣為志。 國民黨立委黨部副書記長黃正一表示,趙少康入閣對立院同儕刺激不小。由於郝柏村延攬趙少康為環保署長的理由之一是,他曾就這議題多次提案,直接間接造成近兩個月來立院臨時提案激增,由過去每天三、五件增為一、二十件。 儘管立法權高漲,但面對強勢的行政權仍有攻堅不易之苦。 動亂何時休?與立委接觸頻繁的梁世武私下指出,以目前立院的幕僚、圖書水準和委員的專業知識,要與行政部門相制衡,猶如侏儒對巨人。而本身利益牽扯複雜的立委,面對手握財經資源分配大權的行政單位,往往也不得不低頭。因此,委員質詢官員時的疾言厲色,也不過是自卑又自負的一種心態反射。 在台灣特有的政治環境裡,立法院上有「國家認同」和「政黨對抗」之爭,下有「派系運作」和「金權政治」的權利競逐。這最高民意機關的「動」與「亂」, 既非由今日始,也不可能以年底資深立委全數退職為終止。
議事槌與壓土機之間-謝深山站在轉捩點上
全國總工會為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勞工募集「團結基金」, 五彩的漫畫海報中,工頭在眾人推助下,費力地拖著龐然的壓土機。圖中身材瘦長、濃眉深眼的工頭,一眼就認得出是全國總工會理事長謝深山。也許稍嫌誇大,但若說「全總」即等於謝深山,確有幾分事實;然而,謝深山都不盡等於全總。這位鐵路局機器匠出身的勞工立委兼國民黨中常委,正走到了政治生涯的轉捩點。他有可能在明年接下立法院長或副院長的議事槌,屆時,他肩負的是全然不同的重擔。在「菁英領導」的國民黨土壤中,現年五十二歲的謝深山可說是株奇葩。他的民意根柢深扎於基層勞工,權柄卻來自黨中央。十九年前,「穿夾克、瘦得像竹竿」的謝深山,因國民黨拔擢一躍成為首屆勞工立委,他的第一套西裝和所有競選經費都由黨包辦。如今,他是立法院碩果僅存的三位「六年級生」(連任六屆) 之一。民國七十五年選舉,國民黨提名的勞工立委候選人陳錫淇 (當時的全總理事長)、和勞工國代候選人彭光政 (省總工會理事長), 雙雙鎩羽,震驚各界,澎游的工潮更接踵撲來;兩年後,謝深山在時勢簇擁下接掌全總,接著躋身國民黨中常會,成為增額立委中唯一的中常委,象徵執政黨對勞工政策的重新定位。金權絕緣體當年與謝深山、蔡友土 (農業立委) 在立院並稱「三劍客」的前漁業立委黃澤青,形容謝深山「可以和勞工接觸,也可以和總統周旋」, 多年來謝深山也以橋樑角色自許,而今面對友人半真半假地以「院長」相稱,不脫憨氣的他坦言「如有機會,很願意服務。」從花蓮窮鄉到大台北十餘年,謝深山也從破敝的瓦屋遷入了士林的高級公寓。不過,他是極少數不經營事業、不與利益團體掛勾的增額立委。積極為「陽光法案」催生的立委林正杰指出,在金光閃閃的立法院裡,「謝深山可說與金權絕緣。」這是他角逐院長的最大本錢。謝深山一直節儉地未聘請專任助理。他曾是唯一搭計程車去開會的中常委,後來才由黨部撥給座車。比起某些立委雙摺名片上長串的兼職頭銜,黃澤青笑說:「謝深山大概在某個廟裡兼董事長吧!」身為立院老大哥,謝深山如今不輕易發言、曝光,但在紛爭場合中,經常如湯裡的鹽、齒輪間的潤滑油,發揮調和功能。比方說,去年立法院選舉正副院長,朝野立委一致支持由他擔任主席。今年二月,立院八十七會期開議當天,立委王聰松欲縱火焚燒主席台,謝深山事先知曉,當場制止。而四月間,兩黨立委大打出手,民進黨的盧修一昏厥,謝深山是少數高呼救護車,並親自抬擔架的國民黨委員。沒有敵人沒有兄弟「很少立委像他和新聞界關係那麼好,」自由時報社長顏文閂也說。早年常見謝深山在議場邊為新進記者講解議事規則,對資深記者更是虛心求教。他接任全總理事長時,因全總經費拮据,一群記者主動為他向企業界募得一千三百萬元基金,交情可見一斑。記者眼中「即使在舞廳也顯得很正派」的謝深山,沒有敵人,也沒有兄弟,與立院各派系維持「和而不合」的關係。他憶起當年仍是生嫩的新科立委時,即有資深立委派系極力拉攏,但他因為「不太欣賞他們的為人處事」而未答允,也因此遲至十一年後才當上委員會召集委員。「當年我都不加入派系,現在更不必說了,」謝深山篤定地說。長年歷練,謝深山的議事技巧和政治智慧,在去年二月改選立院正副院長投票時,表現得淋漓盡致。當天院外警民激烈衝突,院內朝野緊繃對峙,謝深山硬著頭皮登上主席台當「炮灰」。他下令撤走場內警衛,化解了民進黨的敵意;而當民進黨依立院內規提出「必須憑當選證書領取選票」時,因許多資深委員已遺失證書,謝深山決定「不能非法選出院長」, 裁決修改內規後延期再投票。儘管當時老少朝野委員一致服從,七天後也順利地選出新任正副院長,謝深山卻曾飽受黨內高層人士的不滿和猜疑,中常會中只有一兩位常委趨前致意。謝深山自責未能完成黨交付的任務,但在他的字典中,「效忠」的定義是「維持立院議事正常化」, 他打電話給當年提拔他的鐵路黨部書記長陳英烈,激動淚下:「我的心誰瞭解?」民進黨的盧修一表示,「如果沒有其他更適合的院長人選,民進黨會投他一票。」無黨籍的林正杰也慨道,如果謝深山能當選,「在這個金錢、學歷掛帥的社會,讓大家知道,無財勢、變局學歷的人,還是有機會的。」水清無魚的致命傷只不過,謝深山財力和派系關係的「水清無魚」, 也是他在當前政治文化中的致命傷。商業立委王令麟不諱言,勞工起家的謝深山,「色彩太窄。」民進黨的謝長廷則觀察,「高飛不群」的謝深山,可能有意培養自己成為國會的「自然領袖」, 但在政治現實中,「他能在金錢上提供人家什麼好處?人家有難,他能做什麼?」此外,謝深山雖然已在立法院這個「社會大學」修習了十九個寒暑,他花蓮高工畢業的學歷,在不乏碩士、博士的國會中每每被視做缺憾。曾有友人設法為他在國外大學謀求彌補,他都「難為情地拒絕了,」只為了想維持「原面目」。「叫好不叫座」的謝深山,邁向國會議長之途並不坦順,但勞工界人士對「阿山哥」的未來有更複雜的心理。自主工聯的律師郭吉仁一針見血:「立法院長很多人可以做,但做為勞工領袖,目前還沒有人可替代謝深山。」謝立委?謝常委?雄厚的民意基礎 (曾獲全國最高票當選立委)、全總理事長的法定力量、以及中常委挾帶的黨政資源,都使謝深山如虎添翼,更是勞工界殷殷期盼的「總工頭」。而他一旦晉身為立法院長,往後為顧及全面性利益,勢必與勞工圈漸行漸遠。事實上,近年來謝深山因角色多元化,初入立法院時處處以勞工本位,聲嘶力竭爭取勞方權益的鏡頭已漸少見,勞工界的不滿之聲不時可聞。台大社會系教授張曉春就曾不客氣地提醒他:「你是因全總理事長才當上中常委,而不是因中常委而當上理事長。」去年七月間,謝深山在立院領銜提出「勞基法八十四條修正案」, 為爭議多年的公營事業勞工、兼具公務員身分者之福利定案。隨後行政院因財力不勝負荷而強烈反彈,引發該案由立院自行「復議」或政院「覆議」的軒然大波。結果,在行政院修改經濟部和交通部所屬事業員工退撫辦法之後,由行政院申請覆議該修正案。但謝深山堅持在先、妥協在後的態度,曾飽受抨擊,也突顯出「謝立委」和「謝常委」之間的衝突。全總副秘書長劉家裕體恤地說:「他必須在多重角色中,尋找一個平衡點。」在目前較親資方的政策取向下,全總偏官方的背景,也使反對人士對謝深山迭有微辭。自主工聯的郭吉仁表示,謝深山處理現場糾紛的能力不錯 (如大同公司勞資紛爭、台鐵員工反彈等,) 但對於更深層的工運理念,如勞工在促進社會民主化、資本主義人性化過程中的力量,則體認不足,「這可能和國民黨丟掉大陸的歷史背景有關。」工黨主席王義雄,雖然認為謝深山「在不違國民黨的利益下,還算有些良知,」但仍憤憤批評全總只是「國民黨的櫥窗」。永遠的勞工代言人對於反對者的批評,謝深山表示接受,但「我看得更廣,大環境能生存,我們才能生存。」與謝深山論交多年的台大經濟系教授吳忠吉也解釋,謝深山早年傾向於從社會福利觀點,為勞方爭取立即的利益;近年則擴大到兼顧經濟眼光觀照全局,意識到唯有勞資雙方共存共榮,才是勞工的實質利益。「要作秀,可以不計成敗;但要求成功,必須有妥協的餘地。」三年前謝深山初任全總理事長時,辭卸了國民黨社工會副主任,以免角色扞格。而今,立法院長改選日近,他面臨了更複雜的抉擇。支持他擔任立法院長的人冀望,他能為烏煙瘴氣的國會引進一絲清新的空氣。而期望他強化勞工領袖功能的人則相信,要導正國會風氣,治本之道在於民間的覺醒,勞工運動正是一途,也是謝深山最有條件成就的事功。問題是,職業團體選舉已取消,謝深山即使不接掌立院,明年底任滿後若想留在立法院,勢必轉戰區域選舉,如此一來,與地方派系和利益結合可能將是「必要之罪惡」, 也將模糊了他勞工代表的色彩。就算他投入政黨比例代表選舉,也不可能再維持勞工代言人的鮮明旗幟。有心的朋友為他勾勒了出掌勞委會或未來的勞工部的前景,即使他離開了立法院,也能更直接、全面地參與勞工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謝深山何去何從?他自承,今天能有此知名度,都是勞工給他的,「但勞工界不能倚賴我太深,我也正努力培養年輕的接班人。」面對勞工老友的深厚期許,謝深山表示,「無論我擔任什麼職位,如果勞工有事,謝深山都逃不了。」他相信如有機會任立院院長,對勞工問題更有影響力,而「即使我當總統,還是勞工的一分子。」或許謝深山該慶幸,進退之間,他的舞台竟是如此的寬廣。亦師亦父陳英烈「除了書記長,現在誰也管不了我,」談起十九年來亦父亦師的陳英烈,謝深山猶有赤子真情。民國六十一年,謝深山由國民黨鐵路黨部推薦,競選首屆勞工立委。時任鐵路黨部書記長的陳英烈記得很清楚,那時的謝深山,「年輕、謙虛,為別人的事二十四小時跑,但自己窮得一塌糊塗。」謝深山初入立法院,陳英烈勸勉他四件事:一、頭半年勿發言提案,多聽、多看、多讀、多想;二、勿參加任何派系或小團體;三、應加入內政委員會,而不是交通委員會。因為他是由全國勞工,而不只是鐵路員工選出的;四。尊重老委員。「這四件事他都做到了,」年逾七十、一口寧波國語的陳英烈快慰地說,但他也將一切歸於謝深山自身的努力。放不下身段競爭經國先生任行政院長後,首次到立法院備詢,謝深山事先打電話問陳英烈:「我想質詢蔣院長,可不可以?」陳英烈給他的建議是:「任何人,不論居什麼地位,都需要鼓勵。」謝深山依言,質詢時針對勞工權益問題,擬出具體建議,但也不忘記推崇蔣院長對勞工及全民的貢獻,蔣院長對他印象深刻,奠定他對政府勞工政策的影響。有一回,為了女工產假問題,謝深山與資深立委楊寶琳相持不下。楊寶琳脫口而出:「你算什麼?一個黑手工人。」謝深山也抗辯了幾句。陳英烈料想謝深山事後一定會來電訴委屈,沒想到他卻說:「很抱歉,沒有遵守書記長的指導,尊重老委員。」謝深山不曾主動向陳英烈提及競選立法院長一事,但陳英烈頗表鼓勵。也曾任職中央政策會的陳英烈揩出,除非立法院長有能力維持議事功能,否則任何人做行政院長都會痛苦,總統提名行政院長也有困難。「立法院長的聲望、操守、和在野立委的關係都很重要。從這角度看,目前可考慮的人沒幾個。」對於老長官的關愛,謝深山表示感謝,但他認為,還需要立院同僚的支持,他不會主動向上級要求。「這些聽來雖是官話,但他個性的確如此,放不下身段去競爭,」最瞭解謝深山的書記長如是說。
台灣情知己,中國心知彼
一、應有的審慎 行政院長郝柏村在立法院以及最近的公開演講中強調:「政府與民間要以深厚的台灣情來建設家園,以恢宏的中國心來轉變大陸。」 在「國家統一綱領」已由李總統核定,即將透過行政院變成大陸政策最高指導原則之日;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於五月上旬即將廢止之時,郝院長適時提出的「台灣情」與「中國心」, 有他的重要涵意。 當前海峽兩岸的關係陷入微妙的僵持。枝枝節節的「改善」可能會有,突破性的發展較不可能。在這場比蝸牛更慢的互動中,目前台灣最審慎的態度是:既不要自己幻想中共所不能接受的獨立;也不要倡議時間、方式、條件均未成熟的統一。在這一段僵持的時期中,台灣所應做的就是: ●全力建設台灣,以「台灣情」來推動「六年國建」。 ●和平轉變大陸,以「中國心」來支持「國家統一綱領」。 二、以「台灣情」知己 以深厚的「台灣情」知己,才能建設家園;以恢宏的「中國心」知彼,才能轉變大陸。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台灣經驗四十年」與「中國統計大全」, 正好是此一時期有助於知己知彼的二本書。 與李誠教授合編「台灣經驗」的緣起,是在一九八八年的六月。那是我離開中國大陸三十九年以後,第一次回到那片土地。 在北京的停留中,與北大、清華及社會科學院的經濟學家聚晤時,他們都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表示高度的興趣。他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本討論這個題目的論著。 鄧小平在那時說:「如果現在不全面搞好物價和工資改革,不理順關係,要在下個世紀五十年內,達到人均 (每人平均) 國民收入四千美元的水平就困難。」 六十年後北平想達到的生活水準,五年前台北就已達到。同是中國人,為什麼會有這麼重大的差距?阻礙大陸改革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那些握有實權、享有特權的人的反對。二千七百萬國家幹部,肯接受市場功能的調節而減少裁決權力嗎?四千八百萬共產黨員,肯放棄既得利益面對公平競爭嗎?八千六百萬國家職工,肯打破大鍋飯的保障認真工作嗎?這就是一些大陸留美學生所指出的「二、四、八」問題。 鄧小平曾一清二楚地指出:「改革是件要冒很大風險的事。」要減少風險,就要吸取其他地區成功的經驗。在大陸的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深圳等地的多次公開演講與私下談話中,我反覆地說:要縮短六十年所得差距,台灣經驗是值得吸取的。 要如何才能有系統地把「台灣經驗」寫得透徹實用呢?負責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的李誠與我很幸運地得到了其他十二位學者與專家的熱烈參與。他們是于宗先、王作榮、余玉賢、汪彝定、施建生、徐育珠、侯家駒、彭作奎、葉萬安、趙耀東、劉克智、薛琦。 討論台灣發展經驗的中英文論者不少,包括李國鼎先生於一九八八年,由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的「台灣發展成功背後的政策演變」。我們這本中文論文集的最大特色是為中國人寫的,特別是為在大陸的中國人寫的,因此每篇論文特別著重於今後大陸經濟改革的可能借鏡。 「台灣經驗」包括了提高農業部門生產力來支持工業發展、擴大私有財產來提高工作誘因、創設加工區來增加就業機會、建立市場體系來減少管制扭曲、減少國營事業來鼓勵私人企業、增加教育投資來改善人力素質、追求物價穩定來減少人民恐懼。 台灣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大體來說,政府部門沒有犯大多數開發中國家所犯的嚴重錯誤:如好大喜功的炫耀式建設、犧牲農業優先發展重工業、持續擴大政府的干預、強調表面的公平,犧牲真實的效率、技術官僚的財經建議不受重視。 當中國大陸有一天決定走向市場經濟時,台灣的發展經驗 -- 從土地改革、中小企業到財政政策、貿易政策,實在是最值得探討的。大陸沿海經濟特區的設立,正是擴大「台灣經驗」的一個重要過程。 「台灣經驗」也有其負面的後果,如犧牲環境品質、輕視社會成本、容忍特權與壟斷、缺少社會紀律與現代法令規章。這是中國大陸應當要避免的。 中國人的民族性是一樣的。只要有一天大陸能出現市場經濟制度,並且吸收相關的「台灣經驗」, 貧窮的中國可以不貧窮;落後的中國可以不落後。 三、以「中國心」知彼 海峽兩岸隔絕四十年之後,我一直認為「通心」比通商、通郵、通航來得更迫切、更少爭論。用文字做媒介來通心,才易逐漸解開彼此的心結,重聚民族的感情,培養中國人的共識。 出版「中國統計大全」, 就是在這一觀念下的嘗試。 這本「中國統計大全」是由大陸上的中國統計學會會長岳靈主編,中央統計局中的專家擔任撰稿。統計資料在時間上涵蓋了一九四九~一九八八 (及部分一九八九年); 取材上包括了十三個部門,從綜合經濟、工業、能源和資源,到對外經濟、財政、金融以及科學技術,並由中國統計信息諮詢服務中心編輯。 任何一本統計資料,尤其是來自不同的經濟體制,資料的可靠性不容易鑑定,資料的代表性不容易周延,資料的解釋與演繹也不容易客觀。 一九七八年前的資料,缺乏完整的時間序列,某個圖表中只有不連貫的年分數字。一九七八年以後的資料較為齊全,但有些圖表仍然不規則的出現某些年分。 儘管這本「統計大全」有它的缺憾,對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來說,「統計大全」仍然提供了很多重要的資料;各種產業的比例、沿海開放地區的主要社會經濟指標、對外經濟往來、大中小型企業經濟效益、物價、工資、生活費用等指數;人造衛星、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財政收支、國防費用、政府補貼、科技撥款、國際旅遊人數等。 一本厚達四二六頁的「統計大全」是值得長時間查閱與保留的。因此,我們對紙張、設計與印刷力求講究。事實上,當這本「統計大全」在香港、東京與台北同步出版時,對中國大陸最關心的台灣讀者,有權利要求這本書編印得精緻,與國際出版水準並駕齊驅。 四、自信與自省 「台灣經驗四十年」不久也將在大陸出版,「中國統計大全」則已在台北問世。我希望兩岸的讀者都能以平常心來看這二本書;既不要刻意排斥,也不要盲目信服。 以「台灣情」來讀「台灣經驗」, 我們會得到自信;以「中國心」來讀「統計大全」, 我們會得到反省。一個有自信、肯自省的民族,再也不會受人輕視。
陳履安/文人部長指揮武人部隊
九月的台北,熾熱,政治也熱。 在隨行人員及記者的簇擁下,國防部長陳履安拜訪了以難纏出名的民進黨立委陳水扁。陳水扁有意競選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陳履安謙和地表示了「樂觀其成」的態度。 幾天後的清晨七點不到,陳履安部長、莊銘耀副部長在松山機場搭上軍用專機飛往高雄。他們花了兩天時間,逐家探訪所有中南部的增額立委。 距離立法院新會期開議還有半個月,陳履安已經遍訪朝野政黨所有增額立法委員,詳細說明他的國防改革計畫,爭取支持。 國民黨立委黨部書記長饒穎奇形容:「這是立法院四十年來破天荒的事。」行憲以來,未曾有過一位部長如此慎重,「尤其發生在國防部長身上,更令人不可思議。」 場景帶到內政部長吳伯雄的辦公室,只聽見吳伯雄略帶高亢、顯得有些焦急的聲調說:「拜託!拜託!履安兄,這兩個委員讓他們留在內政委員會,我比你更需要他們。 」 原來,陳履安在爭取這兩位增額立委加入國防委員會;但他們答應吳部長在先,陳履安只好親自打電話請求讓賢。 防護網即將拆除 四十年來,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委員絕大多數是軍人背景,一向支持國防政策。最近十年,各部會受到民意部門的壓力愈來愈大,唯獨國防部例外。資深立委組成堅強的防護網,滴水不露地杜絕任何對國防政策、國軍人事及相關業務的可能干擾。 今年底,資深立委即將退職,增額立委接班,國防部的防護網也將拆除,國防部軍政及軍令系統都將直接面對民意代表的壓力。 陳水扁考慮競選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顯示反對黨進入國防委員會,分享權力,是遲早之事。陳履安顯然看出這個趨勢,也坦然接受這個事實。 陳履安為因應變局,採取了若干行動,他一方面求人和,一方面也展現了改革國防的決心。 陳水扁指出,反對黨一再要求改革國防體制、要求軍隊國家化、軍政軍令一元化、情治法制化、國防預算公開化等,歷任國防部長沒有人聽得進去,現在「有找到知音的感覺了」。 更多立委肯定陳履安即知即行的作風。 立法委員丁守中舉例說,國防預算一向是黑盒子作業,民意代表一再要求區分「可公開」及「不可公開」兩部分,儘量透明化。陳部長已大幅擴大可公開比率為四六 %, 另外五四 % 確屬國防機密,不公開。 再如上將延到七十歲退休,已成慣例,既無法律依據,又造成年輕將領升遷管道壅塞,陳部長一聲令下,上將一律六四歲限退。 改革有掌聲也有疑慮 民意部門傾向情治法制化,尤其希望警總扮演單純的軍事角色,不再介入檢肅流氓作業;陳履安在立法院新會期開議前夕,有了具體回應。他與立委餐敘時宣布,流氓管訓作業將移交內政部及法務部,警總業務儘量單純化。 「改革」為他贏得了掌聲,但也造成了疑慮。疑慮來自外部及內部兩方面。 陳水扁的說法,是外部疑慮的典型代表,他說:「我肯定他有改革的心,但是,他夠力嗎?」黃主文也認為,他雖然是陳誠之子,但與國軍將領並無淵源,高級將領似乎不太理他,軍權仍掌握在郝院長手中,他是「有心無力」。 國防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官證實這樣疑慮並非過慮。他坦率指出,在目前體制下,陳部長的改革其實僅限於形象,結構並不易改變。 他分析說,國防預算由軍令系統編列,國防計畫掌握在計畫次長手上,譬如「五年兵力整建計畫」由計畫次長掌握,掌握計畫就掌握預算。 再如情報、人事、作戰 (演習訓練)、後勤、研發,都隸屬軍令系統,國防部長並無置喙餘地。不能控制預算及計畫,能發揮多少改革作用,可想而知。 然而,立法委員丁守中認為陳履安的改革還是太保守,應該再快、再大膽一些。譬如國防組織法應著手研擬、採購透明化制度應立即制定,國防法規數十年未見整理,這些問題都不能再拖了。 前立法委員康寧祥及國民黨集思會立委吳梓都認為,陳履安必須運用外部力量的壓力推動改革,但他的貴族性格局限了他動員外部力量的能力。康寧祥說,陳履安基本上還是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人,在草根政治時代,他如何適應,是一大問題。 吳梓講得更坦率。他認為,陳履安過去不太願意與草根政治人物交往,現在才到立法院廣結善緣,似乎晚了一點。「他接觸到國防,處處碰壁,才到立法院尋求支持,讓人懷疑這只是策略運用。」 認知差距表面化 陳履安除了面對來自外部的壓力,內部也有疑慮。 當他告訴立法委員,警總「最高治安機關」的地位可以重新檢討,警備總司令周仲南次日立即公開表示反對。當他坦陳,軍隊超出政黨派系之外的中立化工作正在進行;數日後,參謀總長陳燊齡公開演講聲稱,國軍百分之百國家化。他與將領們的認知差距已表面化,這令人擔心,他對國軍有幾分影響力?推得動改革嗎?立法委員饒穎奇對此非常擔心,他認為,陳履安與將領的溝通不足,有的事他甚至尚未與郝院長溝通,就先行宣布,使他發表的談話,經常威信不足。 還有一些將領,抱怨陳履安對民意代表過分遷就,總長辦公室的幕僚就經常抱怨部長辦公室的幕僚,對民意代表的請託及詢問過分認真。這種抱怨,甚至曾造成陳部長和一位次長不愉快。但陳履安堅持,他既要代表整個國防體系 (包括軍令) 對立法院負責,他就有權力瞭解所有的背景資料,以備立法委員的詢問。 丁守中更擔心陳履安能否掌握軍事與國家安全的分寸,堅持專業原則,避免對民意代表不當的政治讓步,而影響國軍的士氣與戰力。 一位有機會觀察陳履安作為的青年將領承認,陳部長文人出身,在軍中只作過二等兵,加上國軍傳統軍令凌駕軍政的制度,使陳部長的國防改革困難重重。 但新時代畢竟要有新作法,環視當前政壇,還真找不到比陳履安更適合的國防改革者。 年輕一輩的國軍似也體會到,外界的壓力會愈來愈大,陳部長較能幫他們紓緩壓力。 這位青年將領指出,郝院長最近曾指示各將領,要支持陳部長的改革計畫;陳燊齡也指示各總部參謀長,要全力配合部長的需要,幫助部長做好與立法委員的溝通工作。 一位軍官指出,陳履安就任一年來,積極改善軍人的待遇與福利,駐防外島官兵可領外島加給、考績獎金標準與文官齊一;提倡人性化管理,避免軍中傳統的繁文褥節,給部屬保留發揮的空間;為國軍籌措一筆購屋貸款基金;這些措施,為中級軍官所接受。 由於他能逐漸收攬軍心,軍中對他的期望也逐漸升高。 不久前,國軍曾對中級軍官做過一次民意測驗,發現七五 % 陸軍軍官、三 0% 的海軍及空軍軍官希望離開軍隊,顯見軍隊士氣極為低迷。其中原因包括軍人待遇低、工作危險性高、前途無遠景、職業尊嚴不足等。陳履安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紛紛擾擾,陳履安自有解脫之道。 與陳履安私交甚篤的外交部政務次長章孝嚴指出,陳履安習佛坐禪後,戒酒吃素,連高爾夫球也不打了,性格變得溫和、自制、誠懇、厚道,性格行之於外,他一定能夠妥善調和壓力。 和陳履安經常一起在靈泉寺禮佛參禪的工商時報總主筆彭垂銘認為,宗教力量使他能面對各種壓力。當周仲南總司令公然反對他取消警總「最高治安機關」地位,陳履安的反應是,「這是周總司令負責任的表現」; 陳履安的氣度、厚道,盡在言中。長期觀察,這是成功的本錢。 陳履安在政壇出道甚早。自民國六十七年出任教育部政次後,曾任執政黨組織工作會主任及副秘書長、行政院國科會主委、經濟部長,與宋楚瑜、連戰、錢復、蕭萬長、施啟揚、吳伯雄相較,毫不遜色。 他會是明日之星嗎?
把錢花在刀口上
錢花在刀口上,才有最高的經濟效益,國家財政困難時,更是沒有浪費的本錢,問題是各單位都認為自己的計畫是「刀口」, 資源有限下,預算爭奪戰方興未艾。 歷來預算執行的缺點,就像一面鏡子,明亮地照出面對龐大財務負擔,提高花錢效率是當務之急。 行政院目前正在編製八十二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院長郝柏村已經裁定預算規模為一兆一千一百億元,比八十一年度成長一三。一 %; 和各部會提報預算及各省市請求補助款比較,大約有三分之一會被判出局。各機關申請新增員額一萬人左右,人事行政局也表示,至少要刪掉七成。 和往年編預算時的拉鋸戰比較,今年戰況升高。兩個主辦單位主計處和人事行政局,都常常接到「表示關切」的電話。 主計部門的守勢分為經常支出和資本支出兩套策略。 經常支出方面,現在已經確定各機關共同事務費用,如文具、紙張、郵電費、維修費用等一律不調;備受矚目的公務員待遇調整案,也必須在維持經常收支平衡的前提下才能加薪;業務經費一律從嚴;增加員額要經過人事行政局逐案審核。 交通銀行好不容易才要到一輛公務車,代替日前在車禍中毀損的車輛。公務車輛原訂的汰換標準,現在行政院也下令暫緩實施。 但是經常支出能省的有限,控制資本支出更重要。 偷渡搶食財政大餅 主計處第一局局長張哲琛指出,內容不夠具體的新興計畫,今後只准先編規畫費用,細部計畫確定後才准編工程預算。又鑑於重大建設多半卡在土地徵收不順、拆遷費用談不攏而延誤,今後主辦單位必須,先解決土地徵收問題,再編工程預算。免得主辦單位沿用「偷渡」策略 -- 先編部分工程經費,動工後,以生米煮成熟飯的事實追加預算。 攻方能搶得多少大餅,則視有多少談判籌碼而定,憑藉制度還是人情利害,則各有千秋。 受到憲法教科文預算不得低於總支出一五 % 的保障,教科文是競逐預算大餅的保障名額。不論用稅收或賒借來籌措經費,預算大餅愈大,教科文分到愈多。其他法有明文的項目如殘障福利、彌補勞農保險的虧損等,也都在保障範圍內。全國五十餘萬公務員、公營事業員工薪水、退休金自然也少不得。 幾刀畫下來,預算大餅已經所剩無幾。 已經畫定的部分中,如人事費用通常占總預算三 0%, 教科文占一五 %, 八十二年度估計政府償還公債本息又要用掉一 0% 預算,已經吃掉一半以上的大餅。 列為施政重點的六年國建計畫無疑是重量級選手。經建會指出,各機關提報八十二年度執行的六年國建總經費有六千六百六十七億元,占粗估的預算規模一半以上,中央政府總預算概算預料八十一年一月定案,定案前必定還有一番折衝。 所有這些搶分預算大餅行動中,還未包括國防預算。 立法院是爭奪戰的超級選手。儘管行政院擬定明年度消費性支出只能成長六。五 %, 但是增額立委要增加助理、司機,要蓋宿舍,要求補助購車貸款等,提報的預算中消費支出成長四 0%。主計處官員並不否認,基於政治考量,這筆預算可望如數編列。 勇於爭食預算大餅,花錢能力卻亟待加強,立委翁重鈞指出,如果政府懂得用錢,支出至少可以減少兩、三成,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歸納起來,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保留預算、追加預算和消化預算。 審計部的統計顯示,近幾年保留預算占歲出總額比重一路攀升,七十九年度時保留預算高達一 0%, 也就是說年度結束時還有七百億元沒有花掉。變更計畫、無法取得土地、工程發包流標、勞工不足都是主要原因,如果合計近五年累計保留預算,保守估計至少上千億。 保留預算害人害己 國庫守門人最有切身之痛,財政部國庫署副署長趙楊清分析,保留預算表示有預算的單位搶走原來其他單位可以用的資源,延誤其他建設或是增加成本,害人害己,而國庫為了籌錢發行公債,無論多發或提前發,都要多付利息,是看不見的損失,最後都轉嫁到全體納稅人身上。估計每多發或早發一百億元公債,一個月就得多付七、八千萬元利息。 追加預算幾乎是自十大、十二大、十四建設以來即不斷重演,至今未見轉機。 行政院院會於八十年十一月底決定斥資九百多億元興建西濱快速道路,但是目前的規畫未包括收費站、收費設施,預估的地價漲幅也比較實際漲幅低。西濱快速道路工程八字還沒一撇,就已確定走上追加預算的不歸路。 消化預算則是另一種故事。 審計部副審計長國永超指出,許多機關首長在年度初對預算「卡」的比較緊,不太敢花錢,到五、六月時發現錢還很多,就大手筆的買辦公設備或文具等消耗品,以免因預算執行不力而受處分。 近幾年教科文預算大幅成長,許多大專院校 (尤其是公立學校) 都大興土木,黌宮巍峨,愈來愈有大學規模。但是審計部也不客氣的指出,預算充裕後,有的學校建材可以用馬賽克的,改為二丁掛,又由二丁掛改為義大利進口大理石。台北市內一所大學圍牆拆了,又在原地砌起一座新牆。一所教學醫院醫療器材買了三年,還沒有開箱。 為了提高花錢效率,主管部會箭頭開始指向加強追究責任。 行政院決定,保留預算超過部門預算二 0% 的部門首長要受議處,都又擔心演變為藉消化預算逃避責任。 審計部辦理七十九年度決算時,把四十七名會計人員移送懲戒,八十年度受處分人數預計比上年度多好幾倍。 把國家錢當自己錢 無奈審核、監督所需的專業層次相當高,增額立委翁重鈞兩年多來審理預算的經驗是:「買潛水艇,到底到一百億還是一百二十億 (數字為假設), 誰知道?」專業層次高,即使主計處、審計部、立法院努力審查,也很難竟全功。 而預算歸行政院主辦,立法院審議,決算則屬監察權責,預算和決算不能連線,使得監督功能無法完全發揮。 審計部副審計長國永超則說,要公務員個個都把國家的錢當做自己的錢只是個理想,追根究底,問還是出在制度本身缺乏良性循環。 現在的循環是審查機關要砍預算 (到立法院還要再被砍), 主辦機關怕被砍,提報預算中常有七成是前一年預算,再加三成。如果意外沒被刪減,太寬鬆的預算最後只好保留或消化。 機關搶編預算的心理也很濃厚。常常計畫未規畫好,就先編部分預算,一切等拿到預算再說。很難避免日後不辦理追加,工程進行起來也很難循序漸進,變更設計更如同家常便飯。 更有機關為了搶到預算,擬預算時故意低報,造成既成事實後,再申請追加。 面對規模超大的六年國建計畫,台大經濟系副教授林向愷希望,主管重大工程的經建會應該建立一套各機關預估工程預算、進度、決算的紀錄,做為審查建設計書的參考。 更深一層來看,編製預算代表錢與人力的資源分配。有人、有錢,就表示掌握權力,各機關自是無不全力以赴,至於國家整體資源分配是否合理,並不是個別機關考慮的重點。 中研院經研所副所長楊重信建議回歸到問題的源頭 -- 國土規畫,對資源有了通盤規畫,那些計畫是「刀口」立時可判,再用計畫主導資源分配,配合訂立長期財務計畫,各種建設才能發揮累積的效果。否則負面效果將抵銷掉個別建設的正面效益,實在不是納稅人樂見的。
讀者回響
以教育相平轉變 拜讀遠見十二月號特別企畫「大陸興學去」, 得知全世界「每四個文盲中,就有一個中國人」, 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這是中國人的悲哀及傷痛。儘管彼岸的大陸在國際間擁有了自尊,海峽這邊的台灣也擁有了康富,但不幸的是,任何一方都尚未能同時擁有兩者。 在兩岸熱絡來往的關係中,政府總希望以台灣的政治民主以及經濟自由,來和平轉變大陸,無奈成效一直不彰。反而還因為台胞到大陸之後,缺乏公德心的暴發戶行為,導致大陸同胞的怨懟。試問我們憑什麼使彼岸能夠「和平轉變」? 欣見貴刊報導的「希望工程」, 這的確是一個能使大陸同胞感受到我們真誠的關心與奉獻的良好構想。現在,或許成效未能顯現,但幾千年之後,我們必能贏得彼岸的肯定與尊敬。 教育是百年大計,需要長遠的投資,卻是「和平轉變」大陸的最佳方式。 高雄 鄭仁雄 沙粒變鑽石?看了遠見雜誌的「小留學生專題」, 感觸良多,因為我的弟妹也是不折不扣的小留學生。 九年前,父親決定讓弟妹出國,母親也出去陪讀。那時我剛考上醫學系,弟弟考上了明星高中,妹妹正在私立初中念書。以一般人的眼光來看,我們的求學過程可說一帆風順,並不是在台灣念不下書而出國的。 我們家並不富裕,只能說小康。弟妹到了洛杉磯,先是和媽媽寄人籬下,後來在外租小公寓住。因為爸爸寄去的錢常常不夠花,所以剛去那幾年很苦;弟弟甚至每天清晨五點就要起來,騎著腳踏車送報紙,貼補家用。 還好,艱苦歲月過去了,那種苦盡甘來的滋味,實在是要哭,哭不出來,要笑,也笑不出來。二年前,我醫學系畢業,弟弟也從加州大學生化系畢業,妹妹念數學系,辛苦有了代價。但弟弟告訴我,他還是很氣爸爸,讓他到美國受苦受難。 出國留學是這一代中國人的夢,但是一顆鑽石不論在那裡,都還是一顆鑽石,而沙粒還是沙粒,美國實在沒有能耐讓沙粒變成鑽石。這是我最深的認識。 台北 方鴻明 什麼是台灣的未來 拜讀貴刊十二月號經濟前瞻三篇文章:「生活素質隨經濟成長?」、「走向所得二萬美元」、「追求財富追求快樂」; 從科學數據的角度來看、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所提出的淨經濟福利指標的統計中,我們可知近二十年來,台灣人民的生活素質並沒有得到改善。 看看今日社會中一群以錢為目標的中產階級,和一群吃麥當勞長大的小孩,加上許多異象充斥,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呂學海先生早已痛心地指出,四十年的台灣奇蹟中,我們付出的代價不只是環境污染、交通阻礙...; 最可悲的是,我們付出「人的品質退化」的代價。 六年國建,希望能帶給我們社會硬體的進步,但是如果六年後,台灣的中產階級依然是以錢、權堆起來的社會「散蟲」, 只會批評台灣的缺點,而從不力行改弦更張,這塊土地的未來是許多人不忍心去看的。 台南 王明聖
毛高文心目中的理想小學
問:請你勾勒出心目中理想小學的藍圖。 答: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密切的師生關係。我小時候經常逃學,喜歡唱戲,不喜歡上學。一直到四年級碰到一個喜歡拉胡琴的老師,叫我到他的宿舍,拉琴教我唱戲,才發現學校很好啊!就這麼開始喜歡上學。那位老師改變了我的一生。 因此,小學最好每班人數不要太多,加上適當的老師人數,讓師生間有更多接觸和瞭解。老師能夠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自己發揮的空間、喜歡思考和接觸新東西。 最理想的國民教育是五育並重,而非智育掛帥。 我對基本國民教育有三點期望:一、教育孩子正確觀念;二、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三、啟發學習興趣。做到這三點,以後自然開花結果,他們會往不同的興趣、領域發展。 從這幾個角度來看,理想小學即可勾畫出來。 問;硬體設備應具備那些條件?答:燈光、課桌椅......, 尤其是廁所不要讓孩子害怕去上,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設備不需要奢侈,但要設計得好、做得好、維護得好。 硬體當然很重要,不過軟體更重要,如課程設計、教學內容、老師的引導。 我上小學時正逢抗戰,所以都是在廟的大廳上課,上學前還要先撿柴升火,把教室弄暖。一到六年級學生混合上課,可是師生間的感情很親密。 落實個別差異教學 問:參觀過台北市教育局指定的郊區小學 -- 湖山國小後,你認為它的優點何在?如何推展至全省其他小學?答:我覺得很好。這些學校正好藉此機會落實個別差異教學,也就是小班制,並且能讓學生接觸大自然。 人口集中的都市,學生人數太多,若要實施小班制,必須不斷增加教室,也有很多限制,使得小班制無法實施。 我覺得家長如果不滿意學區擁擠的小學,不妨把孩子送到郊區小學,可以得到更好的環境。這些因人口減少、學生流失的偏遠郊區小學,也能因人口回流,而不必裁撤,我希望不光是台北市,台灣省、高雄市也可以參考類似作法。 問:郊區小學在教學方法上有那些值得借鏡?答:這正是我們落實理念的機會。 我特別強調「郊小」應從事所謂個別差異教學。將來一定是常態分班,你不能期望每個學生能力一樣強弱,但在教學上如何照顧到每個孩子?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 今天我們在師資教育上,這方面訓練較弱。訓練一個老師,好像是先假設他到班上去,所有學生都差不多,都能用同一個方法教。今天國民教育的很多問題,都是從無法照顧個別差異延伸出來的。 (余宜芳、賴文惠採訪,余宜芳整理)
一九九二西班牙年
五百年前,現代歐洲正要成形,而當時的西班牙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 統治了西班牙七個世紀的阿拉伯君主 -- 格納達 (Granada), 終於被擊敗撤兵。 新執政的天主教王朝信心十足的資助航海家哥倫布,往西去探索一個新的世界。一位法國的歐洲史專家指出:「一四九二年,歐洲正式開始征服宇宙。」 為今天準備十年 五百年後,歐洲重新開始思索自己在世界的地位,西班牙再度扮演中心角色。 一九九二年,在巴塞隆納舉行的夏季奧運會及在塞維爾舉行的萬國博覽會,將把西班牙帶上世界舞台。新增建了兩幢現代博物館的馬德里,也將成為歐市一九九二年的文化首都。 西班牙曾以航海建立了豐功偉業,現在最急切的目標是以現代及活力的形象,贏得庇里牛斯山另一邊 (西歐) 鄰居的尊敬。如果一切都照計畫進行,一九九二將不僅是「歐洲年」, 也是「西班牙年」。 為了今天,西班牙已經準備了十年。 國際上,它加入了嚴格的北約組織,不僅藉此提升西班牙的國際地位,也開始承擔國際事務及責任。最明顯的例子是去年十月在馬德里緊急召開的中東和平會議;明年,同樣的會議也將在這裡舉行。 國內,則加速進行政治民主化。自從獨裁者佛朗哥於一九七五年死亡,西班牙經歷了狂野的「民主青春期」, 走過暴力抗爭與偏執極端後,漸漸學會反省與責任。 新的西班牙人 今天的西班牙人民,一心只希望重建政治穩定及經濟實力,連代表既得利益及殘存封建勢力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 (Juan Carlos), 在一九八一年由軍官策動的一場政變中,也極力反對軍人專政,堅持西班牙要邁向民主。一位馬德里投資銀行家說:「我們已經從狂暴的軍事獨裁及漫長的內戰國家,蛻變成溫和、理性的典型西方國家;雖然有一點平淡乏味,都是一件極有成就感的事。」 就在西班牙政治漸趨穩定的同時,經濟上,西班牙也力圖振作。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一九八六年加入歐市組織。「兩百年來,我們第一次進入歐洲先進國家的行列。」經常前往布魯塞爾出席歐市財政會議的西班牙財政部長索加卡驕傲地說。馬德里一位商業分析家對西班牙躋身歐市抱持更樂觀的看法:「一種新的西班牙人出現了,他們從孤立中走出,成為積極參與國際的現代國家。」 雖然種種數據顯示西班牙尚不足以跟其他歐洲鄰國在經濟上平起平坐,但是舉國上下都瀰漫著樂觀的希望,似乎「加入歐洲」就是一切的解答。從總理岡薩雷 (F. Gonzalez) 到市場的鹹魚小販,都認為融入歐洲的一部分是西班牙人的驕傲、希望,甚至熱情的來源。去年秋天馬德里日報的民意調查顯示,七 0% 的西班牙人相信,一九九二年的歐市統合對西班牙非常有利。 到目前為止,歐市也的確滿足了西班牙的熱情,其中包括自歐市獲得八十億美元的建設貨款;更由於低廉工資,西班牙從法、美、荷、科威特取得大量的投資外匯;歐洲最大宗的外國投資設廠案 -- 德國福斯汽車,也在西班牙設廠。去年年底,美國百事可樂公司更宣布將在西班牙投資一億元,開設工廠及連鎖速食店。 觀光新鮮感 除了外資,西班牙也有屬於自己本土的豐富資源,吸引全世界遊客 -- 特別是寒冷地區的歐洲北部國家。根據美國新聞周刊的報導,西班牙的觀光資源是因為它仍然具有整個歐洲大陸找不到的新鮮感及今人興奮的特質;它融合伊斯蘭、羅馬、文藝復興、新藝術及後現代的文化魅力,再加上地中海邊際的白沙海灘、大西洋岸豪華的渡假休閒中心,和庇里牛斯山的滑雪盛地等,都使觀光成為西班牙最重要的產業。 在觀光事業之外,以往因西班牙經濟窘迫而大量移往西歐尋找工作的勞工,也在最近幾年寄回巨額外匯,成為西班牙建設國家的另一項大收入,也提升了西班牙人的生活水準。最近五年間,西班牙汽車年銷售量從五十萬輛增加到一百萬輛,整整成長一 00%。 但是西班牙並非只靠軟性觀光和移民匯款回鄉;因為遼闊的石灰岩地形,它的水泥工業及營造廠在歐市極富競爭力,成為一項重要收入。根據新聞周刊指出,西班牙農業產品及政府全力投資的電子、通信高科技產業,使西班牙的發展邁向多元化。 然而西班牙也不是只有光明的一面,經濟成長帶來的工資上漲,使許多投資尚未踏上西班牙,就已轉往工資更便宜的愛爾蘭、威爾斯及葡萄牙;而大批北非移民也瓜分了西班牙的國內工作市場。 二度耀目轉變 近幾年西班牙急速提升的生活水準,更是利弊互見的矛盾現象。馬德里新興商業區的畢加索摩天大樓,從造價時的一億四千萬美元,開張後暴漲到十億美元;一名馬德里工程師的年薪已高達二萬六千五百美元,僅次於法蘭克福、巴黎、米蘭,排名歐洲第四。傳統節儉度日的西班牙中產階級成為歐洲新貴,大量湧向國外度假,瘋狂購買名牌商品;而銀行購併大亨也取代鬥牛士,成為媒體封面人物。 這種經濟生態的大幅轉變,使西班牙從十五年前強人政治的陰影中走出,建立成功的新局面,成為新解放的東歐小國爭相學習的對象。例如今年西班牙的經濟成長將超過美國及歐洲大部分國家,今許多經濟預測家跌破眼鏡。但是西班牙「瘋狂成長的十年」中,超額的建設和消費,也帶來去年全世界最高的貿易赤字,金額高達三百六十億美元,比歐洲另一赤字國家 -- 法國還要嚴重七十倍。 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兩個西班牙的並存:一個是「都市化、歐洲化、企業化」的西班牙,另一個是「農村化、本土化、期待政府進行社會及經濟保護」的西班牙。隨地域發展不同而形成對立的兩派,對國家發展方向的看法水火不容,甚至導至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及卡特隆納蘭兩地長年火藥味十足的爭取獨立。 當然,按照傳統,西班牙人還是會繼續抱怨和爭吵,這也許就是它旺盛精力的來源。五百年前它帶領歐洲征服了世界;今天,全世界正逐漸發現它第二度的耀目轉變。 巴塞隆逸為建設瘋狂 當日本著名建築師 Arata Isozaki 走進他在巴塞隆納所設計的聖卓第運動場 (Sant Jordi Sports Palace) 時,可被當時的場面驚呆了:全市五分之一的人口 三十萬人都出現在他眼前,只為一睹他為西班牙人設計的建築。 這座運動場外觀華麗典雅,擺脫古老粗糙水泥的運動場形式;內部更具備高科技現代化設備,其中由電腦所控詞的一百盞照明燈,隨時讓室內亮如白日,被西班牙人稱為全世界最聰明的運動場建築。 清瘦、穿著全黑的 Isozaki 說:「我從來沒有執行過如此龐大的建築案,也從來沒有得到過如此熱烈的掌聲。」全巴塞隆納花了三天慶祝這座耗費八千三百萬美元的運動場開幕盛事。它不僅是今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焦點,更是西班牙向世人炫耀魄力的代表作品。 投資奧運迷戀建築 雖然歐洲人一向擅長以建造雄偉建築來展現實力,但是像西班牙近年來如此迷戀建築,面且如此不計成本地大量興建,確是少見,連蓋摩天大樓著名的美國人也甘拜下風。一位加州來的建築師對西班牙的大手筆充滿讚歎:「在美國,我們必須向有限的工程經費投降,但是在巴塞隆納,他們非常注重設計,錢反而是次要的考慮。」 如今,巴塞隆納已變成為歐洲最有設計理念的城市。為了準備一九九二年的運動會,全城都在追逐世界最有名的建築家,並搭配幾名勇於創新的本土建築師;在這股建設狂熱中,不僅講求戲劇性的外觀結構,或更狂野奔波的內部設計,同時也創造就業機會,提升經濟實力。一位巴黎銀行家指出:「投資奧運的大手筆,至少能為巴塞隆納帶來十年的繁榮。」
怎麼早沒想到?
你是不是常有這樣的經驗:跑了兩圈操場、沖了個熱水澡,腦子正處在一片舒服的空白時,突然,一個前所未有的點子冒出來,解決了苦思多時的難題。你忍不住要怪自己:怎麼早沒想到呢?這是典型的創意突爆的例子。 不過,不要以為創意一定相逢於偶然,也不要用「我這個人就是天生的死腦筋」。來打擊自己事實上,創新求變是上帝賦與人類的生存本能,是可以激發和訓練的。 想要再創你的創意,第一步是要放開心。 有個相當成功的廣告人在他的床頭貼著:沒有什麼不可能;床尾貼著:沒有什麼不可以;更重要的是,當他躺下來,天花板寫著:明天再說!不少驚世的創意誕生於廚房或廁所,因為在這些地方我們最放鬆。不妨在裡頭擺本筆記,隨時記下有趣的念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頗有新意。 開放的另一面是廣泛接納各種資訊。有的人聽別人說話時常心不在焉,結果漏失了許多激發創意的母火,想有創意嗎?先豎起耳朵、睜大眼睛。 一項調查發現,常有創意的人,犯錯的比例比一般人高;那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有問題,而是因為他們較勇於嘗試,也較不在乎失敗,所以能發現別人找不到的點子。 「失敗不等於沒有價值」, 要培養創意,需要先培養這個價值觀。 改變習慣,創意就來 創意受阻,最常見的原因還是習慣作祟。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你走出舊框框: . 每天做一件不同於習慣的事。試一下不用牙膏刷牙、走一條不同的路線上班、喝一碗最痛恨的苦瓜湯、故意改變你說話的速度......。 . 練習以非常仔細的眼光,重新審視熟悉的事物,例如看看你的配偶,他有什麼小動作是你過去忽略的嗎?. 偶而找個小孩聊聊天,問他們對一些事情的意見,你可能會得到出人意表的想法。 . 遇到問題卻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妨出聲自問自答一番。這個方法最主要是能以旁人的立場來了解自己的意念,有助於找出思想的死角。 專家也告訴我們,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創意常常是互助的產物,所以不要吝於花時間和他人聊天、討論。不過激發創意的討論,以六個人以下效果最佳。 很多人以為,所謂的創意一定是驚天動地,或令人拍案驚奇的。其實,新的點子每天都會出現在我們的行動、思考當中,只是我們都太忽略自己是多麼有創意的一個人。所以從現在開始,留意自己在小事上所表現的小點子,隨時鼓勵自己一下:我還是有個靈光的腦袋!(取材自 Psychology Today)
不背使命感這個擔子
在香港以財經新聞著稱的信報,花費十六萬元港幣 (約合五十萬元台幣), 買下新華社香港分社前社長許家屯流亡海外兩年以來的首篇著作「試論和平演進」的版權,並在六月一日獨家刊登引起轟動後,香港新聞界盛傳,另一家號稱香港發行量第一的東方日報甚感威脅,已由老闆級人士親自出馬向許家屯邀稿,價碼據說是沒有上限的「N 位數字」。 另一方面,剛卸職的前港督衛奕倍,人還未離開香港,就有消息傳出,他返英後將好好寫一本回憶錄,專交明報發行。 挖角、併購、拚獨家衛奕信主政香港五年間,正逢大陸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也是香港回歸中共的過渡期間最危險的時刻。他筆下的故事,想必洛陽紙貴;而明報為這本書所支付的代價,據證實至少上百萬港幣。 隨著九月分報紙售價調高,才剛結束挖角、改版、併購等大戰的香港報界,又準備展開身手,迎接另一番你死我活的廝殺了。 香港中文報紙這種短兵相接,如同火拚式的競爭,是其他華人地區報業所罕見的。以中國大陸與新加坡的報紙為例,兩地主要報紙均由政府掌控,報紙主持人只要遵守服務黨國的唯一最高原則即可,無所謂敵我競爭。 台灣方面,在報禁開放以前,報業競爭局限在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大報團的較勁上,態勢儘管緊張,參戰者少,戰事算不上慘烈,報禁解除後的頭一、兩年,新報紙雖力圖嶄露頭角,即總是跨不過兩大報團的既有城池。經過一陣混戰,形勢重整後,兩大報團的地位更形鞏固,短期內除非以讀者主導的消費市場發生革命性需求,一般預料台灣報紙仍將在一定的競爭形式下,穩定成長。不過,全面電子媒體時代的必然來到,以及台灣社會的進一步工業化與都市化,對報業與雜誌業可能造成的重大衝擊,恐怕不容等閒視之。 值得一提的是,社會現代化腳步超前台灣的香港,報業與雜誌業已歷經了第一波電視世紀的打擊,且成功地調整角色,找回一度流失的讀者,其中經驗或可供台灣同業借鏡。 然而,香港社會節奏快速,當印刷媒體好不容易穩下陣腳,稍可喘息時,下一波衛星與有線電視紀元又如排山倒海般湧至,香港報紙和雜誌業在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大計畫下,如何再度與電子媒體抗衡,亦是攸關生死存亡的一次大戰。 錯估香港報業水平 香港與台灣雖只一海之隔,但彼此對對方的實際發展情況,基本上並無深入研究;尤其台灣方面,一向持香港是文化沙漠之見,觀察其報業時,也傾向從自我認知的標準,來評判其成果,而忽略了香港報紙與雜誌在香港這一性格多樣的國際化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對兩岸三地均有透徹瞭解的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就曾指出台灣社會錯估香港報業水平。 香港與台灣的印刷媒體最關鍵的相異之處,是企業經營哲學截然不同。在台灣,辦報紙、雜誌,大多高舉文化事業標竿,社會使命感優先,新聞工作者所傳遞的訊息,較著重啟發與告示性,更往往主動挑起辨別資訊價值的責任。 香港報業則是讀者至上、市場導向,無論報紙或雜誌統統是商品,以滿足或吸引讀者購買意願為首要考量。 台灣人口兩千萬,報紙與雜誌的發行對象以長期訂戶~多;一份報紙 (或雜誌) 若能及時掌握讀者閱讀習慣與發行網、即能保持龐大銷量。 香港人口僅及台灣四分之一強,報紙與雜誌以零售為主,可以說每一天都要看讀者的臉色過日子。政大新聞系畢業的東方日報總主筆何文瀚就說,在香港辦報,每天都要接受讀者為什麼要從口袋裡掏出三塊錢 (港幣) 買你這份報紙的挑戰。 小眾傳播的辦報模式 在確保固定讀者的壓力下,報紙的市場區隔必須精確,且為提升讀者購買報章的附加價值,大部分報紙都朝向為讀者服務、縮短與讀者距離,以及與讀者建立雙向溝通關係的「小眾式」媒體目標發展。社會新聞權威、發行量公認是全港第一的東方日報就做得十分成功。政府與新聞界人士經常開玩笑說,市民的自來水收費誤失、電話無故故障受損,甚至門口水溝發臭或報案警方不理睬等委屈,不必找議員,也別向政府單位投訴,只要打一通電話給東方日報公共服務部,報紙上一報導,相關政府或機構就會立刻主動上門,代為解決。 東方日報這個固定的讀者服務版面,共聘有二、三十位專責工作人員負責編採。總主筆何文瀚說,讀者服務,加上該報「突發新聞組」數十輛噴有「東方日報」大字的採訪車,二十四小時在香港、九龍、新界等地巡迴採訪,已讓東方日報深入里巷民間。當香港市民覺得生活上隨時可以看到東方日報時,東方日報就成為他每天必買必讀、極具親切感的日常必需品了。 除了新聞內容取材以符合中下層民眾口味的社會、娛樂等綜合性新聞為主外,版面編排也走圖象化及短小簡潔的路。往往一條台灣報紙要以長達一千字才能報導完畢的新聞事件,東方日報只用一百五十字就交代完畢;副刊更是如此,台灣各報常見的五、六千字,甚至萬言書式的文學作品,不會出現在東方日報的版面上。 雖然東方日報的作法被認為有將重大嚴肅議題,尤其是政治新聞通俗化之嫌,但該報的哲學是讀者第一 -- 只有在讀者接納的條件下,傳播媒體才能履行成功的社會責任,而高調式的單向教化或指導性的長篇大論,違背香港的媒介文化和讀者的消費習慣。 香港報章其實大多奉行短小精幹的原則,不過在表現形式與內容上,各具特色;而在台灣,發行量領先的日、晚報則大多為綜合性報紙,題材大雜膾,「大眾式」媒體的處理手法,較香港的小眾區隔單純。一位曾擔任台灣主要報紙總編輯的新聞界負責人在觀察香港的印刷媒體後就表示,香港報紙定位清晰,對編輯人員而言是極大考驗;畢竟做精緻的美食較大鍋菜的難度為高。 報紙風格各領風騷 在市場區隔明確的數十家報紙中,以政治背景看,左派的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新晚報等立場鮮明,一看即知;由國民黨資助辦理的香港時報,也是標籤明確,被認定為右派保守報。基本上,這類報紙都不是市場上的主流報。目前香港較受重視的報紙,除了東方日報之外,還有以政治新聞為號召的明報,和財經專業的信報與經濟日報。 明報以大陸、中 (共) 港雙邊關係新聞,尤其是以政治新聞權威自許。新聞界公認,明報與東方日報的主要讀者來自完全不同的社會階層。在香港大部分市民都知道,中共政協主席李先念病逝,要得到較多訊息應當買明報看;麻雀館發生匪徒搶劫槍擊案,就非看東方日報不可。 與東方日報、明報風格及版面編排截然不同的信報,是一份以專論、副刊稱道的專業報紙,卻不強調新聞專業上的編採。 不管外界如何批評,信報的標題用字平和、版面清爽,不慍不火的格調,確實成功地維繫著信報權威性報紙的地位。 不過,對喜歡感官刺激或新鮮事物的讀者而言,信報恐怕過於平淡無味;信報當然亦有自知之明,不以吸引這此乏謂者為職志。 信報雖以財經新聞起家,政治、社會、教育等其他新聞僅是點到為止,但政治性專論被公認在水準之上,也因此,許家屯加上信報,立即就造成了大轟動。 信報在財經日報專業領域上獨領風騷十數年後,五年前的香港報業市場上殺出了一個程咬金 --「經濟日報」。經濟日報的創辦人馮紹波畢業於香港大學政治系,辦報之前做生意,根本是個新聞業的門外漢,結果在香港報界樹立奇蹟。創辦五年後的今天,不但收支平衡、穩可盈利,口碑與地位也都在印刷媒體界占了一席之地;尤其眼前香港經濟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形勢一片大好的催化下蓬勃發展,經濟日報更是炙手可熱。 當年許多人認為香港居民不及六百萬,容不下另一家經濟專業報紙;而經濟日報的主管階層都聰明地找到了信報以外的生存空間。信報不注重編採,尤其是採訪性報導,經濟日報就朝這方面發揮,果然走出了自己的天地。 百分之百的競爭市場 此外,還有更多琳瑯滿目的中文報章充斥在市場上,老字號的星島日、晚報、華僑日報、快報,以及天天日報、新報、成報等綜合性報紙,還有報導賽馬消息的馬經報,也都挖空心思地設法讓讀者認同。加上數十種型態各異的雜誌,香港的印刷媒體舞台始終保持著熱鬧的盛況。 前幾個月,來自台灣資金的中國時報週刊與香港聯合報才相繼出刊,政界人士羅德丞創辦的英文月刊「Window」又於七月一日問世;這樣一波又一波的新產品誕生,更加添了香港印刷媒體市場的活躍競爭;在新競爭者挑戰下,既有媒體紛紛展開新時代的應變。 九月起,香港的報紙就要調整售價,從現在的三塊港。幣增加到四塊。新聞界的老兵說,別看這區區一塊錢,到時候,勢必又要逼迫幾家報紙關門大吉。 優勝劣敗,適者生存,香港是百分之百反映市場機制的社會,經濟、金融如此,報業也是一樣。
蘇格蘭新貌-風笛、醇酒、高科技
到蘇格蘭要看什麼?風笛、醇酒、高爾夫?今天蘇格蘭人可能會給你另一個答案。 對台灣人而言,蘇格蘭,除了威士忌以外,只是個陌生的國度;但這個名字永遠叫人和原野風笛浪漫樂聲聯想在一起的國家,現在希望以另一付面孔展示給世人。 「是什麼將雷達、輪轉引擎、傳真機以及鋼筆的發明聯在一起?」在一本名為「蘇格蘭第一」的書中,蘇格蘭人述說了百來頁他們科技發展的光榮史。 瓦特與蒸氣機、亞當史密斯與國富論......, 他們熱切地向你介紹,好讓你對這個五百萬人口的國家,有新的聯想。面對台灣記者,蘇格蘭工業部的官員更不忘強調:「世界第一台電視機和彩色電視皆誕生於蘇格蘭。」 振起的沒落貴族 蘇格蘭的急切是有原因的。 已經有半世紀,蘇格蘭就像個沒落的貴族。除了每年輸出足以填滿一百八十二個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的威士忌外,蘇格蘭在世界舞台上並沒有太多傲人的成就。 過去它曾是大英帝國的工業後盾,如今重工業一落千丈;盛極一時的煤業、鋼鐵業與造船業,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的改變,成了明日黃花。它曾經試圖發展汽車工業,也因為條件不成熟而失敗;英國平均失業率在歐市國家中「名列前茅」, 蘇格蘭又是全英六個區域中第三高者,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失業,情況只比威爾斯和北英格蘭好一些。 「造成蘇格蘭過去二十幾年消沉的原因之一,是它晚一步看到自己改變的方向。」擁有博士學位、從事於人工智慧研究的毛福斯先生,以嚴肅的表情,說出他對過往的看法。 再光榮的過去都抵不過對自己現況的認識。 八 0 年代中期蘇格蘭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也從資訊工業的發展中,試圖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新路。晚宴中,蘇格蘭工業部副部長莫禮信舉杯侃侃而談:「蘇格蘭未來的十年都在我的腦子裡。」 莫禮信心中的新蘇格蘭是個高科技的蘇格蘭。他的藍圖也是目前蘇格蘭上、下全心投注發展的目標。 蘇格蘭投資發展局的公關人員表示,過去一年已陸續邀請過十多個國家的記者團來訪,「我們是集中火力,把蘇格蘭最能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特點表現出來,你要來看,才會相信。」 首都格拉斯哥到愛丁堡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帶狀菁華地區,聚居了約兩百萬的人口,比起動輒七、八百萬人擠進擠出的台北市,還是小巫見大巫。緯度與莫斯科相當的格拉斯哥,由於人少,六月初夏仍顯得清冷。 然而,若從高科技產業來看,密度則不小。 黃澄澄的油菜花田與綿羊成群的青草地間,錯落著包括 IBM、迪吉多、摩托羅拉、NEC 等大、小數百家資訊、電子業。車行其中,常常右邊遠眺是個城堡,左邊卻是新式的工廠。 高密度的科技人才 五百萬人口中,有十七萬名從事於精密機械與電子的工程人員、四千名軟體公司員工、二千名碩士後研究人員,在兩百個學術單位中從事軟體研究。 目前歐市的個人電腦市場,蘇格蘭的產品大約占了三五 %; 在全球市場則占了一成,全英國製造的資訊設備,兩個就有一個來自威士忌之鄉......, 這些,算是初步的成績單。 美國國際資訊公司 (IDC) 經過調查後,把這片地區稱為「歐洲矽谷」, 蘇格蘭也以此自居。 在格拉斯哥附近的東克布來得科學園區裡,CDCL 公司,小小的房舍座落在青草地間,猶如玩具一般,四周還有野兔跑來跑去。全公司上下不過三個人,舉目可見最貴重的設備大概只是數台電腦;然而這樣一家迷你公司,卻吃下了包括聯華電子等多家台灣電腦廠商的晶片組設計生意。 「台灣廠商效率非常高,不過設計人才不足。」該公司成員之一的波洛克謹慎地對台灣下了評語後,隨即換上自信的口吻:「我們公司所做的相當特出,歐洲,將是我們的市場。」 另一專門從事軟體研發的 Spider 公司,一九八五年設立時,只有五位軟體工程師,現在已經超過兩百人,涉及的技術範圍包括網路管理系統、開放式系統互連 (OSI)、最近還幫微軟 (Microsoft) 公司開發視窗通訊語言。 該公司行銷經理比提毫不保留地表示:「過去,蘇格蘭從遠東買軟體,現在,我們要賣軟體給遠東。」 強力吸引外資 從台灣來的人,很容易從蘇格蘭的資訊工業界,感受到一股熟悉的氣氛:一股當初台灣新興產業起飛時的衝勁與迫切感。 不過歷經多年停滯性通貨膨漲之苦,產業的升級也決非一蹴可幾,吸引外資成了該國引進技術,並解決兩位數失業率最快的方法。 雖然蘇格蘭人不願承認他們依賴外資;蘇格蘭投資發展局亞太區總監布朗也強調:「外資只占我們產業的一七 %;」但不可諱言的,今天蘇格蘭若能站上歐洲矽谷的位置,外商功不可沒。 決心要使自己成為歐市資訊系統製造樞紐的蘇格蘭,從八三年開始針對特定地區 (如北美、日本) 的特定產業 (電子、精密工程等), 實施所謂「單一門戶」的整套投資促進方案。 世界排名前十名的資訊廠商,有八家已在當地設廠,可以說是策略運用成功。 IBM 在當地雇員超過三千五百人,NCR、康百克電腦等所設立的,皆是超過一千人的大廠。而至今,蘇格蘭對外輸出的通訊電子產品,幾乎盡數來白摩托羅拉投資設全的工廠。 蘇格蘭現在是 IBM 銷售歐洲、北非、中東市場的生產基地;NCR 的主力產品自動櫃員機,全部在蘇格蘭設計、製造。 目前台商則只有台達公司要先在當地建立一小型實驗工廠,瞭解投資環境。對於台灣,投資發展局的官員一再表示他們的興趣:「只要你們來,從廠址到融資、招聘員工以及你們的子女教育、居住等問題都可以代為協助。」 「不過我們不以廉價勞力作訴求。」當被問到蘇格蘭的勞力成本,布朗擺著手,一連說了兩次。 產、官、學連手出擊 蘇格蘭人一直對其人口結構中受過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在全歐最高感到驕傲。在那裡更不只一個人會向你提到;牛津、劍橋還沒設立前,蘇格蘭就已經有四所大學了。 美國康百克公司蘇格蘭廠的總經理度藍指出:「到蘇格蘭投資,應將人視為利基而非成本,特別是後勤支援的研發人才。」 對於同樣以資訊產業為發展重點的台灣,蘇格蘭的業界、學術單位和政府部門問,在研究發展的高配合度,的確可以做為他山之石。 當地共有八所大學,每一所都設有科學園區以及產業發展部門,向業界銷售研發出來的新技術;愛丁堡大學超級電腦中心主任華樂士指出:「本中心明年度的經費多寡,與我們今年做出來的成果能對企業有多大貢獻密切相關,」 蘇格蘭政府本身也有軟體發展部門。除了主持三個軟體發明中心之外,也充當紅娘,幫助國內企業尋找國際合作對象。最近其工業部才剛配合地方政府與惠普科技,在愛丁堡南皇后匾設立軟體工業合作中心,協助在當地投資的業者拓展行銷歐市的網路。 歐洲一九九二年單一市場的來到,為蘇格蘭成為歐洲矽谷帶來更好的機會。根據歐洲方面的統計,明年歐市單單資訊設備的產值,就將近四百一十二億美元,為了及早在歐市市場封閉前進入,特別是日本廠商,在近兩年大量移入蘇格蘭。 以蘇格蘭當局專為吸納外資所開發的李文斯頓新鎮為例,進入的外商以日商占了絕高的比例:三菱、日本電氣、精工......, 一家接一家。 倫敦方面對歐洲共同體政、經統合後,英國會居於劣勢的疑慮,在蘇格蘭被嗤之以鼻。當地廠商摩根說:「英倫是小島,歐洲是大陸,市場的延伸對我們好處多過壞處,你只能準備、不能遲疑。」 惠普科技蘇格蘭籍的經理瑞格比,自一九六五年工廠設立之初就從基層幹起。他表示,現在最大的心願是為蘇格蘭的工業創造更多機會,「歐市的整合,將帶來大量泛歐資訊的軟、硬體需求,正是我們的大好機會。」 機會,常也意味著新的挑戰和困難。 沒有永遠的桂冠 今年蘇格蘭投資發展局的年報上,明白地寫著:過去一年,遭逢全球不景氣,工業成長遲緩了,積弊甚久的高失業率也難以改善。而另一層壓力還等在後頭 -- 新起的東歐諸國,可能搶走部分蘇格蘭急需的外資。 有人說二十世紀末,世界沒有軍事的戰場,只有經濟的戰場,而歐洲則是戰場中的戰場。對於未來將遭遇的,蘇格蘭人已有心理準備。在德法強權與歐洲新興國家間,蘇格蘭要異軍突起,路途還很艱辛。 CDCL 的波洛克指出:「蘇格蘭的資訊工業還必須努力,還要更特出,否則別人永遠有機會取代你。」 愛丁堡大學的惠丁頓教授則說得更絕對:「蘇格蘭沒有退路,只能加倍努力,這一場仗不能輸。」 二十世紀初,蘇格蘭曾享有全球一半船舶在格拉斯哥下水的光榮紀錄。今日,蘇格蘭要從逝去的榮耀中建立歐洲矽谷,他們是戒慎恐懼的,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們沒有永遠的桂冠。
南懷瑾-善意做金溫
一九九二年八月初,潤泰集團董事長尹衍樑要斥資兩億美元興建金溫鐵路的新聞曝光,曾在台北造成轟動。真相明朗後卻更令人稱奇,真正要投資的是融儒、道、釋而自成一家,在兩岸政商界都充滿神秘色彩的南懷瑾。 金溫鐵路的特色是它可說是台商 (在香港註冊) 的投資案,也可以說不是台商的投資案,因為它根本就是慈善事業。這些在其他投資案找不到的特點,都是主事者南懷瑾賦予的。 南懷瑾的傳說很多,例如他在台灣定居時期,向他請益的政要不計其數,還包括兩位總統,因此被形容為「國師」; 五年前南懷瑾由華府移居香港,中共高層人士有的與他書信往返,有的指明到台灣購買全套他的著作,大陸負責海峽兩岸事務要員經過香港,也到他住處請益。甚至有人說,若論影響力,南懷瑾應是海峽第一人。 依學生轉述,溫州人南懷瑾眼中,金溫鐵路是浙江西南部一千五百萬人盼望百年的運輸動脈。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八日,金溫鐵道開發公司在溫州正式掛牌,鐵路預定十二月十八日破土。鐵路長二百五十一公里,耗資一億七千二百萬美元。預定四年完成。 金溫鐵道開發公司是由香港聯盈興業公司和浙江省地方鐵路公司合資,香港占股八 0%, 浙江二 0%。南懷瑾任董事長,學生李素美 (台灣去的) 任總經理。除了興建、經營鐵路外,大陸方面也同意公司開發鐵路沿線礦產資源、房地產建材和港口倉儲。 非慈善資金一文不取 金溫投資案從尹衍樑到南懷瑾也有一段小故事。 瞭解事件始末的人士說,尹衍樑加入是因為有一次南懷瑾和學生提起興建金溫鐵路的構想,尹衍樑立即表示贊成,後來鐵路的可行性評估就由他負責。尹衍樑退出後,鐵路案並沒有受影響。 南懷瑾是用做慈善事業的想法促成金溫案,連大陸都受感動,土地費、人工費、器材費、管理費和稅金都大幅降低,使得金溫的造價比市價低了一倍。南懷瑾有一次還告訴學生,他之所以要做可行性研究是因為程序上要求才做的,其實他心意已定要做金溫。 一億七千多萬美元不是小數目,南懷瑾的學生表示,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想投資,不過南懷瑾不一定會要,因為南懷瑾認為,金溫鐵路是辦慈善事業,志同道合的錢才要,他說:「慈善資金多多益善,非慈善資金一文不取。」 金溫鐵路可以為浙江西南部打通關節,把溫州和浙韻鐵路連起來,造福溫州地方。在金溫鐵路帶動下,福建省最近也仿照金溫鐵路模式集資興建福溫路 (福州到溫州), 意向書已經簽定。如果福溫鐵路也順利完成,將來大陸華南全區就可以暢通無阻,再往上可以和華中、華北相連,變成更大、更活絡的經濟體。 南懷瑾對古書常常有不同的闡釋,如論語「別」裁、老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繫傳「別」講。由他擔綱促成興建金溫鐵路,打破了大陸鐵路國家興建、國家經營的慣例,還形成民間投資新模式。歷史上南懷瑾與金溫鐵路自會有一定的地位。 (何亞威)
二十幾歲當上主管
復興北路上辦公大樓林立。五十二年次的林孝平獨坐在十五樓的個人辦公室裡,一早上班前先看完四、五份報紙,又花三個小時研讀資料,然後至少工作到晚上七點。他與朋友合組了一家財務管理顧問公司,每個星期,必須用四個下午與人溝通。對於這種忙碌的生活,他說早已習慣。美商達彼斯廣告公司業務總監趙麗珍,自踏入社會後便立志「要在三十歲以前成功」。「工作是生活裡很重要的一部分。事情做得愈多,自己也獲益愈大,」她說話快、性子急、學習速度也快;大學讀的是心理系,畢業後從中場調查、行銷學起,並跨行做過產品企畫。兩年前,她以二十七歲的年紀當上一家法國酒代理公司的總經理,當別人誇讚她「好年輕、好漂亮」時,趙麗珍的反應卻是「很不平衡;為什麼沒人說我做事成熟?」二十多歲是人生中充滿挑戰的時期。一般的上班族此時剛開始攀爬事業生涯的階梯,一步步摸索適合自己的方向,而有些人卻快速竄起;像林孝平和趙麗珍的際遇,在台灣已不是鳳毛麟角。不甘只做螺絲釘這些年輕主管說,他們不甘於「只做個小螺絲釘」、不相信「非得從基層幹個五年、十年才能升到主管」; 他們認為不應自我設限於只懂財務、行銷或電腦等某一項專長,而是「隨時把自己準備好,有能力、有條件就一直跳上去,也是理所當然。」為什麼他們像坐了直升機般,短短幾年之內,就能扮演領導人的角色?概括而言,這些嶄露頭角的年輕人,多半分布在經濟發展潮流下「充滿機會」的服務業、新公司;另一類則是繼承家業的新生代。由於產業結構改變,近五年來,服務業就業人口從三百一十萬增加到三百八十萬。成立新公司,資本和設備也不必太多,尤其一些熱門行業,如資訊、廣告、投資、顧問、速食等,膨脹速度更是扶搖直上。以資訊業為例,電腦公會每個月新加入的會員平均達五、六十家。輔大企管系主任吳炳恩指出,強調業績表現、人際關係的服務業,過去累積的人才很少,相較於人事僵化的傳統製造業 (個人技術累積費時較長、組織成長慢、高層職位有限), 這類較重競爭、行銷導向的工作,更能吸引追求高成就的年輕人。掌握機會,製造機會時勢造英雄,中間也有幾分機運。陳聖婷兩年前進入智威湯遜廣告公司當 AE, 跟著有十多年經驗的主管學習,由於公司兩年營業額成長都達一倍半以上,外語溜、反應快的她,便在短短的一年半裡,從新手變為訓練新手的業務經理。另一些年輕主管的產生,如裕隆汽車首席副總嚴凱泰、敦煌書局副總經理陳淑玲、幸福水泥總經理特別助理陳韻如,他們雖因家族企業而比別人早肩負重任,但和所有二十多歲的主管一樣,還是顯現出一些共同特性。特性之一,在於他們強調主動、積極,追求專業上的成就感。二十九歲的陳淑玲三年前坐上敦煌書局副總經理的位子,儘管面臨中美著作權談判我方處於挨打劣勢的壓力,學外交的她反而更重視爭取代理外文書的業務;她主動拜訪國外業者,嫻熟的版權知識和談判技巧,加上流利的英語,使她在商業往來之外,也和國外書商建立起友誼。「隨時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是她的座右銘。陣淑玲擔心家族企業模式的經營,發展會愈來愈窄,於是便在制度上努力,提拔優秀的部屬經營分店,一改以往重要職務皆由親戚掌管的習慣,讓員工多點機會參與營運核心。善於觀察大環境的變化,機會來臨前就已作好準備,也是他們早一步脫穎而出的原因。林孝平念台大農業工程系時,便意識到許多技術將被電腦取代,因此他兼修了商學院的課程,並在服役期間、股市尚未突破千點時,留意到經濟發展趨勢。退伍後,他順利找到工作,幫「味全」籌組海外基金公司,個人也跟著組織的業務快速成長。「年輕人要勇於冒險,環境變動時,機會就會跟著來;變動大,成功的機會也大,」對於這個觀念,林孝平深信不疑。初生之犢不畏虎輔大吳炳恩教授則擔心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似乎影響現代年輕人的工作價值觀趨向「速成心態」。神通關係企業聯泰科技副總朱清榮也指出,十五年前他任職美商德州儀器時,大家都覺得三十五歲以前幹不上部門經理就沒希望了」, 而現在年輕人的想法則至少「提早了五年」。年輕主管普遍認為,「不見得要待上一、二十年才能瞭解一個公司,」迅速「進入狀況」, 比年資更重要。這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自信,隨時展現在他們臉上。白坤成目前擔任一家海外渡假中心的廣告企畫襄理。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企管顧問師,當時他不但要求自己每個月都達到成長目標,在開會時也經常提許多建議,並爭取機會,完成一些責任範圍以外的工作,不到一年,他的薪水就連跳了幾級,公司還派他負責成立關係企業。「我比較喜歡選擇權力多、責任也多的事情。」白坤成認為,工作若只要求安定,雖然較不會出狀況,但「連明天要幹什麼都曉得了、這種沒變化的環境蠻可怕的。」也是喜歡多變化的生活經驗、「學生時代在家連個碗都沒洗過」的周白蘋,五年前看了麥當勞的報導後,便毛遂自薦從實習襄理幹起,站櫃怡站了三個月。三年半後她當上永康店經理,偶爾還自動幫其他店做企畫,從清晨忙到半夜才回家。而帶領一百多位 (多為兼差工讀生) 店員,更讓她磨出耐性,「那麼多「小孩子」在一起,常會發生流言、誤會和愛情事件,鬧起情緒動不動就要辭職,花再多時間聽他們說話都不夠。」周白蘋二十八歲,被上司評為能力強而「臉上寫著驕傲」。帶兵哲學各不同和周白蘋同年紀,陳廷光的升遷不但更快速,「帶兵」方式也輕鬆許多,由於高中時代就開始接觸股市資訊,陳延光在證券投資顧問公司就業不到半年,便受到老闆器重,由襄理晉升為協理;他每天早上七點多就到辦公室,對於二十多位職員的管理哲學是:「永遠比最後下班的員工晚走。」他認為年輕是「往前衝」的最佳時機。「年輕人的優點是企圖心強,但還需要資深的長輩在背後隨時調整他們的步伐,」經營企管顧問公司七年的曾文旭說。年輕,對新的事務或「不可能」的事,較有「悶著頭幹下去」的精神,因此曾文旭認為,新興行業、行銷、企畫部門,才較適合年輕主管發揮,他們有專業知識的基礎、跟得上社會脈動,與年輕的職員也易打成一片。學機械的吳銘淞原在一家生產電腦硬體設備的公司當研發部主任,今年與同事自立門戶後,開始對未嘗涉獵的人事、財務管理從頭學起,抽空上課、看書外,也肯向部屬請教;由於過去做設計工作,「思慮周密」和「穩重」的特質便成為他服人的一大助力。二十六歲的嚴凱泰接管裕隆一年多來,最強調「內、外都要做公關」。對內溝通,他主動發起主管交誼活動、設立集團總部協調關係企業的運作,而到各部門巡視時,他總是「袖子一捲、領帶一鬆」, 從員工的家庭談到彼此對裕隆的看法。這種讓員工感覺溫馨、受尊重的作法,慰留了不少人心。「下了班以後,和部屬就像朋友一樣。」年輕人在一起,感興趣的話題、活動也相近。成熟、定力這些年輕主管的上司對他們的評價多是「有衝勁」、「企圖心強」, 然而急於表現的另一面,往往是「腳步跨得太快」而來不及顧慮後果;太好勝和平步青雲的發展,也易造成缺乏處理危機的應變力及經驗。趙麗珍提及自己扮演總經理角色所承受的壓力時,直言無諱當時「定力還不夠」,「遇到財務報表「不好看」, 就想逃避那種挫折,」經過這段歷程,她又回到廣告界,而今不論在協調各部門或與老闆溝通方面,都已幹練許多。二十九歲的沈平在聯泰科技擔任業務經理,他表示,雖然自己很適應業務工作,但有時對待部屬仍表現得「不夠成熟」。沈辛的困擾也正是人際歷練少的年輕主管常有的問題,特別是本身能力強,但不擅對個性迥異的員工「因材施教」的年輕主管。剛辭職的侯天佩所遇到的難題則出在制度的困擾。在中廣當記者四年,侯天佩因表現優異而成為新聞部歷來最年輕 (二十九歲) 的總召集人,回想四個多月的主管生活,每天「從早到晚不是開會、寫公文,就是講電話,」連日記裡也全在檢討職務上人際應對的種種得失;雖然付出大量心力,卻因為組織、制度的因素而「看不到力氣花在那裡,」她只好為堅持自己的理想而辭職,準備回頭再幹記者。「很多事情要考慮現實,但不要壓抑了這個年齡該有的理想;理想可以用很多方式去表達。」新新聞雜誌社長周天瑞以過來人的身分提出建議。他二十九歲時就當上中國時報的採訪主任,管理四十多位記者,對各路線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帶領,但與「老闆」的溝通常令他傷腦筋。如何再登高峰對於何時成功的事業計畫,每個人的時間表或許各不相同。年輕時積極超越挑戰固然是好現象,但「如果只注重表面業績的爬升,不隨時充實內涵和做人的歷練,將來就可能無法再登高峰,」政大企管系主任蘇伯賢強調,個人若能重視自我啟發,並配合組織的在職訓練,年輕時的成就才會更有意義。
中國美術史:一堂驚喜的美術課
在師範學院的美術科系裡教了二十年,感慨最深的,就是站在國民教育第一線上的小學老師,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待遇。 我這裡說的「待遇」並不是指物質上,或者精神上即刻能見到的報償,而是指對他們角色的認定。 我不怨怪一般社會大眾對這些小學老師的看法,因為小學老師與其他的工作比較,或許顯得不那麼急需與重要。 一般人或許以為「哄小孩子」的工作,在短時間之內,普通人都可以應付;如果真的是要長時間投入,那麼就再去進修一些有關教學方面的教育課程,應該就可以勝任了。 我最悲傷的,是一些教育界人士心中的成見。舉例來說,就在前幾年,全省的師範專科準備改制成學院,為課程標準的訂定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位教育界的老教授接受了新聞記者的訪問,他說:「他們將來是要出去教小學生的,所以課程內容不需要訂得太深,夠用就可以了。」 報上刊登的老教授談話,我沒辦法一字一句記得很清楚,但大意確是如此 -- 不用學得太多,夠用就好了!「夠用」的標準在那裡呢?前幾年教育廳也出過這樣的一本書,裡面詳列幾百條做為一個小學老師必備的條件,如果這些條件不能通過,就不能做小學老師。 教育廳的審核標準,我倒並不反對,因為他們是在要求一種最低的標準,但是,如果有人因此而認定這種最低的要求就是全部,也就「夠用」了,那麼這種誤解就太可怕了。 一場活的美術宴饗 要用什麼樣的內涵來給小朋友上課?要用什麼樣的技巧給小朋友上課?要用什麼樣的目標與懷抱來給小朋友上課?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才算是「足夠應付了」的小學老師呢?這裡有一本書終於給台灣的教育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 要像蔣勳這樣的一個人,要像他寫的這一本「中國美術史」, 要用這樣的一種內涵、技巧、目標與懷抱來面對我們的下一代,才能讓大家寬慰地點一點頭,微笑地說一聲:「這樣就可以了,夠用了。」 要到了這樣的程度,我們才可以放心,才能滿意,要到了這樣的標準,我們才可以坦然地說我們是在「教育」兒童。 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我太苛求了,如何能讓每一位小學老師都像蔣勳一樣博學而深知,還充滿了教學的熱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教育上訂定的理想目標當然並非每一位教師都能達到。但是,無論如何,理想總是意味著向更高與更好的境界追求,總不能把對小學老師的期望,降低到像老教授所說的「夠用」的範圍裡吧?這並不是苛求,是一種最基本的認識,就是因為孩子年幼、無知,就是因為孩子的世界在很遙遠的明天,所以我們才更要誠惶誠恐地來準備他們的「第一堂課」。 感謝蔣勳,肯為中國的孩子來說故事,肯用這樣多年的辛勤努力,準備了這樣的一套美術課的教材,真心的希望孩子在中國文化的薰陶下,一步一步地慢慢長大。 在這本書裡,他把博物館和美術館鎖在櫥窗之後的展示品都拿了出來,放在孩子的眼前,再讓他們用手來摸,用心來想。這樣的教學有時候是跟著一條可尋的脈絡,讓孩子去瞭解它們的來處與成因;有的時候,都是只給孩子一個開始的點,然後任由他們的想像力往不可儐漸 | 面八方探索。 一個好的小學老師不就是如此嗎?無限熱切地提供了一堂驚喜萬分的美術課,小心翼翼地站在引導與輔助的位置,沒有給孩子畫下任何一道界限,豎起任何一面權威的高牆。在不知不覺之間,讓中國孩子知道了自已的中國,也讓中國孩子愛上了自己的中國,這不就是國民教育的最終與最高的理想嗎?誰說這是不可能達到的事?以前,那種理想的最高標準似乎都只是神話,而現在,這樣一本印刷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書放在眼前,勝過了一切言詞,理想終於實現。 誰能再說,理想是永遠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呢?為成人重開一扇門 同時,這本書也提供了成人學習世界裡很好的榜樣。 成人也都是從孩童期逐漸成長的,在一段漫長的成長期裡,總有許多學習上的憾事,不是自己錯過了學習的機會,就是老師和學校根本沒有提供任何有關藝術的教學環境和資源。學習的黃金時期在一連串的考試與競爭中匆匆過去,等到成人以後,也不是沒想過重新再來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也不是沒想過再來學習,但是怎麼開始呢?一個學有專長的成人,要怎樣向這個社會重新索求瞭解藝術的權利,他要怎樣開口:「其實我在這方面真的什麼都不瞭解,請你從頭說給我聽好嗎?」 誰有耐心再來細細為你講解,為你啟蒙?坊間的學者論著通常都是假定你已經具備了許多基本常識了。所以,儘管再怎樣用功,有些成人依然會覺得有一些解不開的結,讓他無法開口詢問,讓他無法進入堂奧。 那麼,能夠有這樣一位老師出現嗎?能夠有這樣一位學者完全瞭解,因此就能夠接受了在藝術上失學的成人,讓他們毫無顧慮,毫無負擔地來上美術課嗎?感謝蔣勳,給了所有喜歡藝術的成人一個再學習的機會。 在這本書裡,雖說對象是小學生、兒童、少年,但是,其實也是成人。書裡的口氣是說給孩子聽的,是要讓孩子聽得懂的,有許多言外之意,即是說給大人聽的。 在聽懂了的時候,讀者多年的疑惑得到解答,累積的不必要的不安與自卑都消除了,當然,前面的路還很長。不過,無論如何,門已經打開了,有人為你點起了燈,往前邁開的步伐必然會穩健得多,也愉悅得多了。 誰能再說,理想是永遠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席慕蓉為新竹師範學院美勞系教授)
政治/沒有急統,何必反急統
何謂「急統」? 何謂「急獨」? 由於這並不是既存的學術名詞,吾人實無需給予一科學化之精密定義,僅從一般可瞭解的字義觀之;所謂「急統」應指「不顧一切、要求中國立刻完成統一的主張」; 所謂「急獨」應指「不顧一切、要求立刻建立台灣國,永遠放棄與中國的國族關係的主張」。 「急統」目前並不存在 在台澎金馬地區,有人主張「急獨」, 但目前還沒有人公開主張「立刻完成統一」, 有的只是「加速進行兩岸交流」與「減緩兩岸交流速度」, 兩種不同的統一主張而已。因此,我們可以說,「急統」目前並不存在。在此情況下,執政黨層峰所謂的「反對急統」, 究竟有何意義呢?難道一切有助統一的事情,都必須全面停擺、延擱下來,否則就是該被反對的「急統」嗎?如果不是如此的話,那麼誰來決定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交流速度的快慢到底應如何被控制?被誰來控制呢?爭議恐將永難止息。 其實「急統」也可以被理解為一個「被動的反應」, 因為台澎金馬地區目前確實存在著「不顧一切、要求立刻建立台灣國」的公開「急獨」主張。因為「台獨」的聲浪,利用國內民主化的混亂過程,急速地提高了,所以社會上產生了反對台獨,要求堅守國家統一目標的相對主張。 台獨言論折損國力 這種「反對台獨」的主張聲浪因刺激而增大了,自然造成了許多人的不安。稍稍瞭解一點政治行情的人,紛紛參加猜謎遊戲,揣測在上位諸公的意向;完全不瞭解政治行情的人,則紛紛參加海外投資旅遊考察團,準備遠避他鄉。 我們幾乎可以這麼說,因為容忍台獨言論的升高,破壞了國家朝野原本齊一的目標感,造成了社會上經走下坡、投機違法犯紀事情的增長,大大折損了台灣的國力。 現在最急迫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朝野一致努力,來消除台獨的錯繆主張 -- 不論它是以「台灣共和國」為名,或以「一中一台」為號。 執政黨中央倘若在「反台獨」的同時,又提出「反急統」的呼籲,實在是混淆視聽,節外生枝,使許多同胞誤以為執政黨並不願堅定地追求國家長遠的統一目標;則不單統獨之爭無法稍戢,兩岸交流快慢、急緩之爭也將層出不窮、永無寧日矣。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當時只怕中原復-參禮岳廟有感
去杭州西湖,除了欣賞它的湖光山色外,我主要是去參禮岳飛廟。進入大殿,當中便是岳飛的塑像,英俊威武的神態,使我感懷他的文采武功和英年早逝的悲劇。大殿牆壁上有斗大的精忠報國四個字,但是「國中的「戈」卻缺少一點,是岳母刺字時故意刺成,以警示岳飛國土尚未全復。 進到後面墓園門內牆邊,右手邊跪著鐵鑄的秦檜和王氏塑像;左邊跪的是譖殺岳飛的万俟高和另一奸佞。我在墓台上默默地誦念他豪邁的滿江紅詞,和他寫的諸葛亮前出師表的字蹟,他真是位文武全能,肝膽照人的不世之才。可惜的是,他即是位不識時務的俊傑。 在墓台的左廊上,布滿了石碑,其中一塊是文徵明寫的滿江紅,碑石有裂痕,字跡模糊,但仍使我忍不住迴環誦讀,它給我的震撼,甚至超過岳飛的滿江紅。除了少數幾個字外,我記得大概的詞句為下:「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想當年倚飛何重,後來何酷,縱使功成身合死,也應 XX 言難贖。堪恨更堪悲,風波獄。豈不念,中原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這闕滿江紅之論史,冀是利為斧鉞。宋高宗地下有知,應該汗顏至今了。 我坐在西湖岸邊,默誦這闕詞,突然聯想到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過江勸說孫權抗曹一段故事,當時東吳對於來勢洶洶的曹操,是戰是降,爭論不休。聰明的諸葛亮,用簡單的兩句話便說服了孫權,他說:「你降了曹操,諸臣皆有升賞,請問主公所得為何?」孫權有如大夢初醒,立刻拔劍砍斫桌案一角,斷然地宣說:「敢再言降者,有如此桌。」諸葛亮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深深瞭解人心,這也就是所謂的「逢其欲」。 千古疑案?因此也使我立刻明白了華容道的千古疑案。少時讀三國演義,最喜歡讀的一段就是赤壁之戰。一場生死搏鬥的戰爭中,諸葛亮是其中的主謀者,一切妙算如神,布局的嚴謹周密,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是為何卻有華容道的錯誤安排,放走了割鬚棄袍的曹操?他應該知道關羽的為人個性,立下軍令狀,就是料到關羽一定不會殺害曹操。這是當年和朋友們經常討論,莫衷一是,永遠得不到令人滿意解答的謎團。現在我卻突然明白了。 諸葛亮追殺曹操,當時真是易如反掌,為什麼要故意放走他?同樣的,也是因為「當時只怕中原復」。假如曹操死了,漢室復興,劉備僅是個虛位的皇叔,那裡還有創業的先帝,自然也就沒諸葛丞相了。他在隆中獻策,便已算就了漢家業鼎足三分,放去曹操,方才有魏蜀吳三國,是蜀,不是漢。 一闕文徵明的滿江紅,使我瞭解了歷史上真實背面,從人性私欲中去找尋蛛絲馬跡,真是「笑區區一檜亦何能」, 不過適逢高宗之欲而已。那位準備直搗黃龍的岳飛,才是個真正不識時務的蠢才。 (掌絲為自由作家)
三大將近況:尤清、許信良、施明德
尤清開高走低 九月民進黨的黨慶運動會在台北縣舉行,民進黨籍縣長尤清,代表台北縣接下聖火。 尤清是使黨外成為民進黨的關鍵人物。博士學位、一頭銀髮和學者氣質,向來在黨內外享有高知名度和良好形象。 如今尤清替民進黨打下北縣江山,包圍中央,他曾自信地表示,做縣長的能力勝過李登輝當總統。 然而上任十個月,一般輿論對尤清的政績貶多於褒,民意調查顯示,縣民對他的施政滿意度,在二十三個縣市長中 (包括北、高兩市) 倒數第五。 前任台北縣長林豐正以「一等縣民、一等生活」為政見,八年任期結束後,台北縣的環保、治安、交通等問題依然故我,換個在野黨籍尤清來執政,至今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效,而且與國民黨籍議員主控的議會關係也弄僵。 一直抓不到力向 一位資深北縣地方記者分析,每當尤清推動縣務受阻,總會提出四種理由:「議員杯葛、國民黨運作、縣政府員工承襲以往的工作沒效率、中央和省政府不支持。」 這位記者比較:「上屆縣長林豐正行事穩健,但因有國民黨的包袱而欠魄力;尤清夠衝勁、有魄力,卻似乎一直抓不到方向。」 幾位地方人士和記者認為,尤清常訂一些在四年任內不能完成的大計畫,「好大喜功」、「光說不練」, 腦中理想一大堆,說的多、做的少,「甚至說過又忘了,忘了再換一種計畫。」 例如尤清對淡水高爾夫球場收回後用途的構想,從興建運動公園、國民住宅、青年創業社區,到台北都會區公園等等一再變更。 民進黨籍的汐止鎮長廖學廣體恤尤清,認為台北縣的問題龐雜,不可能一時見成效,他指出前宜蘭縣長、無黨籍的陳定南在任內獲好評有客觀因素:「宜蘭是農業縣,利益團體少,問題單純;而台北縣是個都會,利益團體多,問題也複雜。」 廖學廣曾任八年縣議員,毫不留情的批評:「大部分議員只為自己的利益說話。」 台北縣六十五位縣議員中,民進黨只占四席,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議員組成結構,不完全是府會不合的主因。 尤清上任以來,台北縣的府會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部分縣議員批評尤清器量狹小、抗爭性格濃烈、眼高手低。 一般公認尤清為政清廉,將所謂縣長的「私房錢」, 約六億元的統籌款分配給各鄉鎮市及縣議員,同時規定每位縣議員分配到的三百萬,無論大小工程,都要公開招標。 理想省長人選?九月底一次縣議會臨時大會,許多議員針對尤清這項「把議員當小偷」的作法猛烈抨擊,耗去大半時間,卻對廣受關注的淡水高爾夫球場收回、成立縣銀行等問題置之不顧。 和另一位民進黨籍高雄縣長余陳月瑛相比,來自高雄的尤清在北縣欠缺人脈淵源,博上學歷也使他有意無意間流露高傲的性格;尤清不仁以往縣長常大開飯局,和地方人士酒酣耳熱,「因此被排除在傳統政治圈外。」熟悉地方政治的人士指出。 以全省最高票當選縣長的尤清,最近與許信良並列為民進黨內提名民選省長的理想人選,尤清也自信實力雄厚,但目前他的當務之急仍是先治理好台北縣。 許信良大張旗鼓 民進黨黨主席黃信介喜自比為漢高祖劉邦,志得意滿地稱此生「最爽快」的事是身邊有幾員大將,其中許信良猶如謀臣張良,助他運籌帷喔。 早在美麗島雜誌時期,有人將發行人黃信介比為「帽子」, 社長許信良才是「腦子」。 流亡海外十年,偷渡回國入獄八個月,在今年五月獲總統特赦的許信良,再度出現反對勢力檯面,頂著民進黨顧問的頭銜,盡情發揮教父級人物的影響力。許信良在民進黨中常會上並不多言,但常在私下提供意見給黨主席黃信介、秘書長張俊宏。最近民進黨有心召開與國是會議雷同的「憲政會議」, 就是由許信良建議,並獲中常會支持。 似乎去國與入獄並沒有使許信良與台灣政治現勢隔絕,他自認在獄中就像高僧需要閉關,每天遍讀各種書報,思路格外清明,尤其熟讀了「德川家康傳」, 領略日本政治藝術,他笑稱:「這是坐牢的好處。」探監的民進黨人士也不忘與他交換意見。 工於權術謀略 獄中的許信良練就預測股票走勢的本領,對政治行情也有獨到見解。民進黨組織部主任王拓記得年初許信良就斷言李登輝會因提名副總統人選問題,引發國民黨內爭。 從「獄中軍師」到民進黨的顧問,許信良工於權術謀略的特色不變,他聲稱要創造歷史契機,讓民進黨在三年後執政。 許信良相信,今後三年內的重大選舉中,「如果民進黨不能突破過半數選票執政,國民黨一黨專政會繼續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參加國是會議期間,許信良力主總統直接民選,並自信如果親自參選總統,足以威脅李登輝。他認為主張內閣制的學者根本不瞭解台灣社會,國是會議中朝野兩黨以外的與會者不能代表人民。 一位曾在國是會議現場採訪的記者認為許信良「秀」得厲害,可與面對媒體就變得「人來瘋」的立委朱高正媲美。「許信良就靠他那張嘴。」一位學者點出。 個性活躍的許信良積極重振桃園「許縣長」時代的雄風。出獄不久,就在桃園中壢設席千桌,召開「感謝人民大會」, 吸引約上萬群眾免費用餐。許信良雖沒有個人工商事業,但地方反對黨勢力「桃園幫」對「許縣長」的忠誠一如十餘年前,許信良的財務問題由「桃園幫」負責處理。 幾個月來許信良除回桃園大本營外,也奔走台灣其他地方,拜訪民進黨地方人士及縣市長,如宜蘭游錫、高雄余陳月瑛。八月初許信良赴美探親,也不忘與海外台灣同鄉會、異議團體組織成員會面,鼓勵他們回國參選,獲得口頭承諾。 大兵團作戰時代 許信良一再強調民進黨必須提升選舉和制訂政策的能力,因此籌辦「許信良辦公室」, 作為人才培訓和政策研究的基地,經費來源除「桃園幫」人士的資助外,他還須另外拓展財源。一度傳聞已募得上億元,許信良對此連連否認,自稱與企業界沒什麼淵源,又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就像化緣,」他承認:「能募多少錢就做多少事。」 新潮流系邱義仁曾在許信良初出獄時向媒體表示,許信良可能是美麗島系唯一知道新潮流系在講什麼的人。 一般認為許信良可望使民進黨兩大派系有效溝通;美麗島系立委林正杰以「政治就是人際關係」形容許信良可使美麗島系運作更富活力;另一位新潮流系大將林濁水則有不同見解,他認為大兵團作戰的時代來臨,光靠個人對黨、對派系的影響、重要性顯然會逐漸降低。 黃信介將許信良為助他打天下的重臣,許信良也曾表示目前只願做好幫民進黨執政的選戰工作,對黨主席位子無心爭取。研究反對運動的世界新專教授彭懷恩認為,許信良已不能對民進黨起什麼作用:「真的碰到權力分配時,你去問黃信介會多喜歡許信良?」 施明德觀棋不語 「劉邦」黃信介點將時,把施明德歸為作戰先鋒。 十多年前的鐵三角再度聚首「帽子」黃信介、「腦予」許信良、施明德是奔波的雙腳。 和許信良一樣,施明德同是黨外時期的教父級人物,在獄中加入民進黨,今年五月獲特赦出獄後,都冠上民進黨顧問頭銜。 但不同於許信良的靈活外放,施明德個性沈潛內斂,熟悉他倆的人會這麼說:「許信良是現實主義者,施明德屬理想主義型。」許信良甫出獄就積極介入反對運動;施明德則不多發聲,靜駐輿論的角落,他一再對外界表示,自己向來要求完美,與社會隔絕太久了,目前仍存觀察階段,很多事情不願表示明確態度。 特赦前四年,施明德被囚禁在三軍總醫院的豪華病房內,能看各種書報雜誌,能與來探望的友人溝通,民進黨內同志認為施明德對台灣現勢的判斷還能很快抓到重點。許信良形容這位入獄時間比他長了三十幾倍的同儕:「更像閉關的高僧,心靈的修練不會與外界隔閡。」 四十九歲,兩度以叛亂罪名入獄的時間相加,竟長達二十五年,施明德常感慨白己坐牢的時間比在牢外的歲月還長,坦承自己曾經充滿仇恨,但因出身天主教家庭,自認寬恕包容的教義常存心中,如今漸能體會其真義。 生命韌性意志堅強 施明德在三軍總醫院以持續絕食做消極的抗爭,院方用灌食的方式延續他的生命。他的健康情況不佳,患了僵直性脊椎炎、慢性肝炎、高血壓、主動脈鈣化等多項病症,在出獄記者會中一度支持不住。 但數位民進黨人士認為,施明德的生命韌性與堅強意志非一般人能及,目前在外表上施明德氣色和常人無異。與施明德私交甚篤的民進黨中評委陳菊透露,施明德不再回三軍總醫院看病,「我們有很多醫界的朋友,施明德就有兩個親姪兒也是醫師。」 出獄後的施明德髭鬍下常帶著一抹淺淺笑意,調侃自己是隻無殼蝸牛,最需要的是一個家。施明德對無住屋運動表示支持,也與環保聯盟、綠色和平工作室等團體接觸。曾經熱中於群眾運動的他,表明自己已不輕易訴求於群眾運動,認為民進黨應該將群眾路線讓給社會各種次級團體。 這幾個月以來他居無定所,曾赴錫安山,在台北住陳菊家,更跑遍台灣民進黨各縣市地方黨部,他認為民進黨組織發展和他十午前入獄時的「黨外」沒什麼差別,進步緩慢,有待加強。 九月初施明德離開台灣,赴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地,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國,除了旅行,與妻子艾琳達、十幾年不見的岳母會面外,也與海外異議團體「不預設立場」地交換意見,包括台灣民主運動海外組織、台灣同鄉會、紐約新約教會、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台獨聯盟等。 施明德與民進黨兩大派系私交不錯。他對外界認為他具超派系色彩,可調和二大派系的說法不以為意,而只願吸收資訊、建立更多人脈關係,來重新衡量自己的下一步。 今後施明德這位曾經衝鋒陷陣的「雙腳」要邁向何方,是否依然挺立?外人似乎仍不能置一詞。
李嘉誠的憾事
「香港的影劇圈最愛影射富豪名人的種種,可是你看,他們從來沒有說過李嘉誠。」一位香港計程車司機如是言。 從這位升斗小民對李嘉誠的觀察,可以瞭解香港第一位富人的「人和」哲理,的確是深得民心。 對媒體,他雖然低調,但被「撞」到了,也不迴避,總是簡單說幾句,讓記者好交差。一位報紙採訪主任說,當「長江」、「和黃」有大的事,要召開記者會時,李嘉誠甚至會與記者團吃早餐;一般的香港富商,罕見這種作風。 今年李嘉誠相交十幾年的朋友、立法局議員張鑑泉因心臟病發逝世。出殯當天,李嘉誠一大早就到禮堂打點幫忙,毫無首富的架子。在出殯儀式中,他掉下眼淚,而且親自送張鑑泉的靈柩上山。「他是個講義氣的人,」自由黨主席李鵬飛做結。 講義氣 數十年來,商場中的李超人,一直努力維護他重義氣、守然諾的形象。七 0 年代石油危機爆發時,塑膠原料奇缺、價格飛漲,他號召全港的塑膠廠家,集體直接向國外生產商購買原料,避免經銷商的操縱、抬價。不但如此,他還很講「義氣」地,將自己廠內倉儲的原料,分給其他工廠使用。 李嘉誠在事業上的成就,再加上他以和為貴的名聲,使得商界樂於與他打交道。這位大忙人如今名列二十幾家公司的董事,其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回顧十四年前,當匯豐銀行決定賣出和記黃埔時,就挑上李嘉誠,而且每股售價比當時股市行情低。這位幸運的買主曾公開說,這筆買賣是匯豐主動提出的,他認為匯豐選上長江,是因為信得過他。 和黃的前身是和記洋行,已有百年歷史。得到和黃的李嘉誠,以此為基礎,將他的企業王國,從專一的地產,觸及碼頭、能源、零售、通訊等業,是他邁向首富寶座的另一個大躍步。 高陽筆下的「紅頂商人」胡雪嚴,運用人際關係,大概已到一個極點。在中國人的社會,「人緣」的作用到二十世紀李超人身上,依然顯出效果。即使在地產界也一樣,長江建築的樓盤,常常先預售給「朋友」, 有錢大家賺。 例如,一九九一年,長江預售麗港城第三期,李嘉誠承認,已賣出其中一幢給某財團,並且將保留一部分給「內部認購及生意上有往來的公司」。 其實這種做法在香港很普遍,但用到國外就失靈了,造成長江的憾事一件。 六、七年前,李氏家族和幾位朋友合夥,買下加拿大溫哥華市萬國博覽會的舊址,改建成占地二 0 四英畝的大型商住社區「萬博豪園」。一九八八年,萬博豪園在香港預售部分單位,買家大排長龍一夜之間售罄,引起炒作。 觸怒加拿大 這件事引起溫哥華市民群情大譁,輿論交相指責,因為加拿大人事前並不知情,喪失預購權利。事實上,加拿大是香港移民的熱門國之一,地價被港人炒得節節高升,已經讓加拿大人不太舒服,這種情緒終於在萬博豪園事件中爆發。 最後,負責建設計畫的李澤鉅,只得向溫哥華市長道歉,承認他「一時失察」做錯事,並提出彌補措施。 同樣地,長江在今年也因麗港城開發案,引起一些非議。 在麗港城內,目前進行一些工程,地產仲介商均對外說是公園、公共設施等。後來真象大白,原來蓋的是一座精神病患康復中心,未來可能還有污水處理廠和廢棄物集散點。 由於這些設施都是長江替政府蓋的,而住戶入住已有數年,都完全不知道有這個安排。事件公開後,立刻引起居民抗議,他們懷疑長江早已知情,卻在售屋時未公開。 雖然長江否認他們事前知情,但流言仍不能平息。 而真正困擾李嘉誠的憾事,應該是一九八六年「國際花園城市」事件,這件事甚至引起訴訟。 「國際花園城市」即將預售時,市場傳出中資大戶王光英將預購大量單位,使建設公司的股價攀升,而李嘉誠是公司董事之一。但不久,王光英又宣布退訂,消息傳出,又使股價下瀉。市場傳言紛飛。 香港聯合交易所懷疑中間牽涉內線交易,因而組成一個專案小組調查,結論是事件確有走漏消息之嫌,而李嘉誠身為董事,未盡到應有責任。調查報告一出,一向愛惜羽毛的李嘉誠,立刻請來律師提上訴,但翻案未成,造成李嘉誠生平最大的遺憾。 但一般說來,李嘉誠在香港大班中,算是小道消息最少的一個。他起家於五 0 年代末,當時的香港,充滿英式殖民地貪污腐敗的習氣。 多年前,李嘉誠開始嶄露頭角後,「遠東經濟評論」曾選他為「廉節先生」, 以封面介紹這位企業家。 縱然愛惜名譽如李嘉誠者,仍不免風風雨雨,這也許是商場的另一面寫照。
林正杰的百日之憂
兩年來,一路潛過孤獨沈寂的政治長巷,昔日新聞不斷的立委林正杰終於穿過灰澀的疏離心境,考慮以新黨做為他重新出發的新據點。 十八年千迴百轉的從政生涯,林正杰從街頭霸王、入獄出獄、躍進國會、退出民進黨、婚變到皈依佛門,每一個轉折莫不成為熱門話題,人新黨,不過是林正杰載浮載沉的政治生命中,又一次的弔詭。 兩年前退出民進黨後,林正杰選擇「寧為黨外」做為他的從政理念。他不願再被貼標籤,把自己「放在座標上的任何位置」。 高新武九月慷慨高歌投進新黨行列,就像一縷魔笛,把幽潛在暗巷的林正杰牽引出來,彈指間,他擎舉的「寧為黨外」口號,也在高新武悲唱「男兒當自強」聲中瘖啞下來。 林正杰坦承,高新武入新黨把他原有的想法「搞亂了」。他推崇高新武正心誠意的行事風格,而他對新黨更有一種難以推卻的責任感,他擔心兩黨輪政的政黨政治,將使台灣社會運動偃旗息鼓,如果新黨失敗,「老百姓要創造一個新選擇的機會就都沒有了,」林正杰盤腿跌坐,氣定神閒地剖析考慮加入新陣營的原因。他同時還自信滿滿地預言,有他及第三勢力替新黨跨刀,足以「幫新黨執政」。 兩難的抉擇 話雖如此,林正杰攜第三勢力入黨的步履仍在猶疑逡巡。自從宣布考慮入新黨後,不少支持者,甚至母親都抱持反對態度。他也不諱言,對新黨的理想性依然存疑,他更揣度新黨不見得會歡迎他一廂情願的投入。因此,他將以一百天期限,思考進與不進的兩難抉擇。 「幫新黨執政會不會是件錯事?新黨會不會變?」林正杰內心不斷反詰。 反觀新黨,林正杰既是一道難拒的力量,也是一根拔不去的芒刺。林正杰或許可以為成立僅月餘的新黨灌注一股內力,多增幾年功力,然這道內力,卻也可能回過來傷到新黨。 「他們一定處不來的。」過去一位林正杰民進黨盟友斷言,除了認同大中華文化外,新黨還是國民黨,林正杰也還是民進黨。 新黨對林正杰過去「變節」紀錄亦戒慎恐懼,至今除與林正杰私交甚篤的郁慕明、陳癸淼曾邀他入黨外,其餘新黨成員均默然無聞問。甚至有人認為,林正杰是借新黨攪局造勢。一位新黨人員語透不滿地說,林正杰是在利用新黨製造新聞做秀,腳還未踏進新黨,就管起新黨家務事,搶新黨之先,公開主張鬧雙胞的新黨新竹市長候選人應由謝啟大選市長、高新武選立委。 出世與入世的掙扎 在充斥武俠術語的政壇,林正杰曾被喻為金庸天龍八部裡的悲劇英雄蕭峰。蕭峰被逐出丐幫之後,拓落失意,最後只能遠離宋朝,投效大遼陣營。林正杰卻不願做失根的蕭峰,「難道我就這麼不幸?我不甘願,我不要有這種宿命。」說到痛處,林正杰透蓄著激越的悲情。 在林正杰的新國會辦公室裡,書架上擺著「般若心經」、「醫論」等書。修禪打坐學中醫,漸入佛道的林正杰偶有出世與入世的掙扎,他、曾有遁入空門的念頭,十方禪林主持人南懷瑾勸林正杰離開政壇., 甚至有朋友主張他應辭去公職,開道場做個清心的修行人。只是,出世難,棄政治更難,林正杰用大半的生命比重「玩」政治,遺政壇獨立後的冷清,或將是他政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一生一頭火熱為人使力的林正杰並不想做老大,現在除了「管管」新黨家事,同時預備抬另一頂更重的轎子,如果林洋港出來選總統,他將義無反顧地為林洋港助選,捲進這場台灣有史以來最重要的選舉。 新國會辦公室牆上高懸他從政典範周恩來的肖像,謀國但不謀權位,或許是他對自己選擇人世從政的終極標竿。
長春-以研發固守本業
長春集團四十五年的發展策略,執著得近乎單調。 以生產電器插座用的塑膠粉 (電木粉) 起家,長春始終浸淫在石化原料相關的製造業裡,八個關係企業,近一百五十億的年營業額 (八十一年度), 構築國內「純度最高」的石化集團。 在長春集團裡,見不到流行的財務操作。 儘管許多企業張起鮮明的多角化旗幟,進軍金融證券與房地產事業,長春仍堅持不在股市投資,不買賣非工廠所需的土地。 股市大好的歲月裡,工會代表不斷提議公司股票上市,長春的三個創辦人 -- 廖銘昆、林書鴻、鄭信義仍有志一同地反對:「證券不是我們的專長。」 而當多數大企業為降低勞動成本,紛紛赴海外投資設廠,長春也不為所動:「我們對台灣競爭力的信心,大得不得了,」長春石化總經理林書鴻毫不猶豫地表示。 沒有靈巧彈性的策略規畫,長春卻有傲人的獲利成績。在全國一千大公民營事業裡,僅有八家企業獲利率連續五年保持在一五 % 以上,長春石化便名列其中。 研發已成企業精髓 以專注代替分散,難免遭逢行業景氣波動帶來的風險集中,而長春的克服之道,在於持續的研究發展。 從三十七年前成功地開發尿素膠之後,長春的歷史便和研發緊密結合。「大部分的產品與技術,都是自己開發出來的,」長春石化副廠長蔡致軍指著密密麻麻的產品簡介,自豪地說道。 研發能力,使長春建立起技術的競爭優勢。 最近,壟斷國際環氧樹脂市場的日本住友化工發生大爆炸,使全球封裝半導體的環氧樹脂嚴重缺貨。半導體業者急切地另覓貨源,意外發現在台灣的長春,竟和極少數歐美、日本的化工巨擘,並列在具備此項產品技術的名單之上。 這場爆炸,將長春蓄積多年的技術力,揚名於一旦。 長春的員工都能琅琅上口:「研發與生產、行銷,是長春的三大支柱。」他們體認到,當台灣的經濟實力為世人所熟知之後,外國廠商對技術移轉已起防範心理,廠商非有技術自主能力不可。 長春不吝於投資研發,每年把占營收二。五 % 的經費,一 0% 的人力,投入其中。長春的工廠裡,有略具規模的圖書室;實驗室裡不乏價值四、五百萬的嶄新儀器,還有造價上億的實驗工廠。 然而,長春總公司的辦公室,仍是老式簡陋的三夾板隔間;董事長和總經理沒有秘書,共用十餘坪的辦公室,連辦公桌都是一張二千元的木製舊書桌,難以想像這是名列全國三十大企業集團的決策重鎮。 嚴格來說,長春的研發實力,並不僅在於硬體設施的展現,真正的推動力,在於研發已深化為企業文化的骨髓。 詳讀報章期刊,是長春主管的基本動作,為了掌握新型機器的訊息,連財經報紙的分類廣告也不放過;新進研究人員要先擔任一段時期作業員,避免研究與實際生產運作脫節;無論機器設備或廠房的設計與運轉,一定有研究人員參與,因此長春不但有自行設計廠房與生產線的能力,更具備改善的能力。 例如,長春為了節約電力,購入汽電共生設備。相同的設備,在許多工廠都發生排放黑煙的問題,而長春卻能自謀改善而消除污染,後來連販賣設備的企業,都回過頭來向長春觀摩。 細膩管理 掌握關鍵技術與原料,使長春在進入新產品領域時,多了幾分把握。例如,長春近年投入印刷電路板的生產,就是因為有三項上游原料,來自集團內部。 長春的經營哲學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創造差異點。而長春的差異點是,「當國家標準是九九。三 % 時,我們可以做到九九。八 %,」林書鴻舉例。而提及創造超標準品質的關鍵,身材高大的林書鴻離座快步走向黑板,寫下「細膩管理」四個字。 在林書鴻的想法裡,熱門行業與新機器,不一定會產生利潤,如果把產品不良率從五 % 降到一 %, 相同的設備也可以創造出四 % 的獲利。而降低不良率的方法,除了技術改進,就是細膩管理。 細膩管理,就是把要求精確的理念貫徹到生產線。 長春採取高薪、嚴格訓練措施,高中畢業的新手,月薪在三萬元以上,但是得經過半年訓練,一面上課,一面上班,才能擔任獨當一面的作業員;再配合賞罰分明的考核制度,使創造差異點的品質管理理念落實下來。 長春員工最引以為傲的兩件事,第一是許多長春重要產品的品質,名列世界前茅;其次是工廠極低的人員流動率。 選擇專業與研發的發展途徑,長春必然有所割捨,「放棄許多快速成長的機會,」林書鴻承認,但他都也「不覺得吃虧太多」, 因為,隔行如隔山畢竟冒險。更重要的原因是,「要做超越別人的一級品質,就夠你忙的了,」林書鴻嚴肅的臉上,露出難得的微笑。
黎昌意:經香港傳善意
黎昌意 中華旅行社總經理 問:先談談你對後過渡期的香港的觀察,大體來說,最大的特色是什麼?答:六四是個關鍵,經過這件事,中共發覺香港不只是個經濟都市,政治上也有發展潛力,所以基本法就抓得比較緊,保留一切解釋權。彭定康的出現,不過是把原來隱藏在基本法的意圖都抖出來。 從我們的角度看,香港要真正落實一國兩制,並不容易。經濟上也許可能,但新聞自由、言論等方面,可能會更緊。這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值得憂慮。 問:你曾經說過,中國大陸對香港的做法,會令台灣沒信心,是什麼意思?香港當試點 答:因為最早一國兩制是想給台灣的,我們原先以為中共會把一國兩制在香港落實得好,教台灣不要怕,但從中英十八輪的談判,完全看不出他們想做給台灣看。這令人關切,大陸總給人很霸氣的感覺。 問:在這個大環境之下,對你在港推動業務,是助力還是阻力?答:我們在港希望做到的是服務導向的工作,促進全面的民間交流。最近連戰院長在陸委會說,要能做些對兩岸有善意管事,降低敵意。 但有些事情我們想在大陸做,大陸不見得願意,那麼為什麼不先在香港做呢?把香港當做試點。因為讓在港的大陸各方面人士,瞭解我們是善意、有建設性的,日久,他們自然會把訊息帶回大陸各地。 問:可以怎麼做呢?答:還是要從民間交流來做。例如,文教方面可以結合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共同做學術研究,以及促進更多文藝表演,還可以鼓勵台灣書商來港開連鎖書店等。國民黨十三全後,在港增設台北貿易中心,也多派了人手,就是想吸引多點人來。 問:整體來看,台灣對香港的投資是......? 答:還不夠。今天我們靠香港轉口的貿易量這麼大,但經濟部在香港的代表這麼小,還不如日本、加拿大。 問:為什麼呢?答:就是沒有決心嘛。過去政府在香港的辦公室都是租的,這在香港很不划算,我來此兩年,房價都漲了一倍。總之,政府並沒有依香港的重要性而提高在港的資源投注。不過目前大家都在做調整,需要時間。 問:這兩年來,你最滿意的工作是什麼?答:我們盡力而為,至少在工商、文教界都擴大了接觸面。香港現在可以在電視頻道上看到台灣當天的新聞,而最近的縣市長選舉,我們就安排九十多人到台灣訪問。當然,這都是一個團隊的工作。 至於最大的障礙,還是各部會的資源分配不夠,只是把香港當做世界的一環,而非當做最重要的幾個地區之一。 兩年前我來港時,大家對我的期望很高,我自己的自我期許也很高,但沒多久就發現認知的差距太大。經過這麼久的溝通,台北的態度是在變,但這是艘大油輪,要轉變也需要很多時間,所幸大家的確是朝這個方向努力。 (李慧菊採訪整理)
世界觀,觀世界
數字看世界 ■在台北市看一場首輪電影,通常要花兩百元台幣,約合七塊多美元。跟其他城市比較起來,這樣的價錢實屬「高檔」, 僅次於澳洲的雪梨市和日本的東京。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市,進電影院娛樂一番的代價,只需台北的十分之一。 ■蘇聯解體後,過去的蘇維埃聯升各國,分分合合、爭擾不斷。不過有件事,確定會使他們與俄羅斯老大哥斷不了關係,那就是能源。特別是波羅的海的幾個小國,天然氣的仰賴是百分之百。所以,雖然偶而彼此惡言相向,碰到向大哥借火的時候,還是得放下身段。 ■經濟不景氣帶給歐洲的後遺症之一,是愈來愈多人喜歡留在學校裡。由於失業率高,工作難找,很多人乾脆多念幾年書。從表中可看出,與十年前相較,歐體各國二十至二十四歲「全心」念書的學生,比例明顯增加。 ■辦奧運要花大錢,也可賺大錢,不過並非每一個主辦國家都有利可圖。一九九二年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花了八十億美元,創造近十三萬個就業機會;一九八八年韓國漢城奧運,花費不到四十億美元,創造了三十三萬多個就業機會,相較之下,韓國人似乎更精打細算。 關心地球 ■新近開放的越南,最近展開一項別具環保意義的計畫 -- 與澳洲合作,進行有機農業生產。 越南的農地在過去數十年,因使用過多農藥與殺蟲劑,遭致嚴重破壞;農藥過量的產品,對外銷也是弊多於利。 在此次計畫中,澳洲將協助越南三十五個稻米主要生產區的農民,以生物方法控制蟲害,並減少化肥的使用。 ■全球的氣候愈來愈怪異,個別國家氣象研究已不足以應付,科學家們現在寄予厚望的是一項名為「地球任務」的計畫。 未來十年,美國、日本與歐洲打算在此項合作計畫中,發射至少五十枚環境觀測衛星進入地球軌道;目前在美國太空總署手中規畫的就有二十四枚衛星。 「地球任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研究雲層與全球溫度變化的關係。這與近年來有些地區愈來愈冷、有些地區愈來愈熱,到底有無關係?答案再過幾年可能揭曉。 新鮮事。新觀念 ■兩家日本廠商正在進行一場世界性的快速電梯製造大賽。 三菱公司為日木最高的七十層摩天大樓安裝了一部一分鐘爬高七百五十公尺的電梯,如果不停的話,從一樓到六十九樓只需四十秒鐘。 不服氣的日立公司宣布它已製造出更快的產品,一分鐘可爬高八百一十公尺。不過這部電梯尚未安裝在任何大樓,所以三菱公司表示:那不算數!■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全球就業新潮流是打零工。 目前全世界約有六千萬人在打零工,而工業化國家打零工的人口比例已由十多年前的四 %, 上升為七 %, 著名經濟學家米歇爾和伯恩斯坦,在其著作「無歡樂的復甦:九 0 年代工資與工作品質降低」文中也指出,未來景氣復甦所創造的新工作中,將有近三分之一是屬於臨時性的。 此外,國際勞工組織已提議召開「零工會議」, 予打零工者立法保障。 ■喜歡攜帶 CD 唱盤隨身聽的朋友必須小心,因為你可能會害一架飛機失事。 今年在紐約甘迺迪機場,一架 DC-l0 型客機幾乎在降落時失事,只因機上頭等艙的客人打開了他的 CD 隨身聽,干擾到機內儀器對航道的判斷。根據證實,包括筆記型電腦、掌上型電玩在內的電子儀器,都可能帶來類似影響。它們將會是繼行動電話之後,國際航空協會考慮在機上禁用的物品。 留言板 ■「再也沒有任何可茲證明的事了。」 在 NBA 戰場上睥睨縱橫九年後,三十歲的籃球天王巨星麥可。喬登十月六日宣布自 NBA 退休。 ■「我不知道熱愛祖國、為國家犧牲奉獻,也是一種罪。」 因為貪瀆罪名,被判刑十八至二十四年的伊美黛。馬可仕,在馬尼拉發表聲明。 ■「人人宣稱擁護的憲法到底是啥東西?只不過是一支老舊的拖把罷了!」 波度斯克市委員會代表迪密斯。波瓦夫茲,為俄國總統葉爾欽解散國會之舉辯護。依蘇聯憲法規定,葉爾欽此舉違憲。 ■「一個披薩,一張回家的機票。」 美國軍機飛行員麥可。杜蘭,於軍援索馬利亞內亂時被俘,囚禁於首都摩加迪休。他期望國際紅十字會的協助是,能為他帶來披薩和機票。 漏網新聞 ■加班,而且絕不能比老闆早下班,是日本人奉行不渝的上班守則。為了讓上班族享受生活樂趣,並且能有更多的時間消費,以提振經濟景氣,東京市政府決定自十月中旬開始,訂定星期三為不加班日。市府決心以斷電來杜絕加班陋習,當天晚上六點之後,全市的辦公場所將一片漆黑。 ■德國羅馬天主教徒的人數正以驚人速度減少,去年有十九萬西德人離開教會,這個數目是六年前的兩倍半。 根據調查,除了必須付稅給教會,愈來愈深的疏離感,加上教會無法掌握離婚、墮胎等議題,都是德國人離開教會的原因。 這項調查也顯示了天主教徒在教義和信仰上的衝突。五四 % 的教徒反對神父的獨身主義,五三 % 不贊成教會對避孕的立場,四七 % 認為教會太有錢了。 ■上個月,大約一千名渴望學習英文的高棉學生,走上街頭進行和平示威,抗議以法文為主的義務教育。 由於高棉曾是法國殖民地,法文一直是官方的第二語言。今年初,施亞努國王更宣布,高棉將成為法語體系國家中的一員。然而學生們認為法文一無是處,不能幫助他們立足世界。 遊行隊伍穿越金邊市中心,街上貼滿了反法語的口號,要求以英語取代法語的官方地位。 這是自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的反貪污抗議遊行以來,金邊規模最大的示威活動。 ■三年拿到學士學位的構想,目前在美國引起熱烈討論。原始構想是由俄亥俄州奧伯林 (Oberlin) 大學校長史卡爾在一九九一年提出。 史卡爾表示,請哈佛四年需美金十萬元,若三年便可完成大學教育,一個哈佛學士學位的成本可節省二萬五千美金。除了成本因素的考慮,增加更多的入學機會,以及減輕州政府財務負擔,亦是考量的重點。 具自由色彩的私立院校也認為計畫可行,可以避免學生流向學費便宜的州立大學。 另外,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七的高中生贊成這個構想。 ■三年前競選連任失敗的前巴基斯坦總理班娜姬。布托,十月十九日擊敗政敵夏立夫,富選為巴國新總理,正式展開她的五年任期。 四十歲的班娜姬在獲勝之後表示,她的新政府首要之務是讓巴國儘快擺脫國際孤立,並振興經濟。她同時保證將釋出中央政府權力與地方分享,以維持中央與各省政府間的和諧關係。 ■雖然隸屬民主黨的柯林頓總統上任未滿一年,共和黨人已開始部署,準備從民主黨手裡奪回政權。現任參議員共和黨領袖杜爾,被認為是一九九六年共和黨提名總統候選人呼聲最高的人選。而美國前副總統奎爾和前國防部長錢倪,均已透過其顧問告訴新聞界,他們有意角逐下一屆的總統提名。 ■加拿大國會選擇結果十月二十六日清晨揭曉,由於選民強烈不滿進步保守黨政府的經濟政策,柯雷提昂領導的自由黨獲得壓倒性勝利,在二九五席的眾院中囊括一七八席,執政九年的進步保守黨慘敗,席位由選前的一五五席遽跌至只剩二席。 這次大選使加拿大的政治地圖完全改觀。上台才四個月的現任總理金。康貝爾女士,則成為加國有史以來任期第三短的總理。
感動的世界,最美
有許多人問我:「是什麼力量,使得您在面臨這麼多的橫逆阻難下,還能屢仆屢起,永不灰心?」我想,這與我生來容易感動的性格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我很容易被一個人、一件事所深深感動,因此呈現在我心裡的世界,永遠都充滿著光明美好,從而鼓舞我不斷向前邁進。 影響我畢生最深刻的感動,是來自家師志開上人的一言一行。他雖然望之儼然,但是辭語中肯,每一句話,總是深切時弊;他雖然觀念新穎,然而講求務實,每一行事,從不徒喊口號。由於他的高瞻遠矚,在當年兵燹連結、經濟蕭條的日子裡,不但得以自給自足,還能濟弱扶貧,令人感佩不已。 古道熱腸 就在兩次近乎生離死別的事件裡,我被他泓深的道情法愛感動得涕泗縱橫。第一次是我十七歲那年重病垂危時,他遣人送來半碗鹹菜,另一次則是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即將撤退時,他聽說我想去台灣弘法,即親自辦齋,為我餞行。這兩次深切的感動,奠定我盡形壽為佛教獻身命的決心與毅力。 感人的言行也足以影響一個人日後做人處事的觀念,聖璞法師的古道熱腸就是一個例子。 我十一歲時,中日戰爭爆發,家父旋即在經商途中失去聯絡。我曾隨母四處尋父未果,失怙的陰影,始終籠罩在我幼小的心田裡,揮之不去。 十六歲那年,我將思父之情宣洩在作文簿上,定題為「一封無法投遞的信」。當時任教國文的聖璞法師閱畢,在評語欄中寫著:「鐵石心腸,讀之也要落淚。」並且花了兩個鐘點,在課堂上念給同學聽。對於這種厚愛,我已是感激不盡,沒想到過了半個月以後,他神采飛揚地拿了一份報紙給我看。 原來,他在課餘時,將這篇文章謄寫在稿紙上,並且親自投郵到鎮江「新江蘇報」, 竟獲連載數日,老師雖然什麼也沒有說,但是我瞭解他之所以在報紙刊登後,才讓我知道,是為了怕萬一不被錄用會傷害我的自尊。老師這種慈悲後學的風範令我感動,後來我一生都以他這種為人著想的精神待人處世。 二十三歲時,我隨政府來台,由於當時局勢動盪不安,而且地域觀念濃厚,外省籍的僧尼備受奚落,度過一段極為艱辛的日子。幾年後,輾轉來到新竹青草湖靈隱寺,幸遇住持無上法師。他沒有把我當成外省人,而以法師之禮相待,因此民國四十年,我就擔任台灣佛教講習會的教務主任,這在人情紙薄的當時,其是彌足珍貴。 四十年前的台灣,物質還很缺乏,生活非常艱苦,一位善心的老菩薩總是偷偷地煮一碗麵,為我療饑止餓。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每次她用布滿皺紋的雙手將熱騰騰的麵碗,就著我寮房的窗櫺送進來時,湯汁滴在窗台的景象。隔著氤氳的蒸氣,看著她臉上愉悅的表情,我的心裡往往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感動。就是因為這些點點滴滴的感動,讓我在新竹教書兩年。 來台初時,有鑑於正信佛法的衰微,我為「覺生」雜誌撰寫佛教文章。記得我的一篇短篇小說「茶花再開的時候」登載出來以後,中興大學錢江潮教授特地帶了多位同事從台北到中壢來看我。 回憶當年的社會普遍輕視爬格子的文人,而佛教淪為迷信之流,更不獲得知識分子的認同,所以當我目送他們回去的背影時,心中的感動真是不可言喻。 稍後,我的另一篇小說「直正的皈依處」也蒙常覺法師青睞,他特地從香港買了一隻派克 K 金鋼筆送我以為鼓勵,這在物資缺乏的當時,顯得格外寶貴,而他的一番隆情厚誼更是感人肺腑,我告訴自己要加倍努力寫作,以不負重望。 以感動為弘法資糧 於是,我憑著一股弘法熱忱與初學的日文基礎,廣為蒐集資料,翻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並且撰寫「釋迦牟尼佛傳」, 當我寫到諸佛菩薩度化眾生的用心良苦時,往往被感動得淚流滿面,不能自己。常常在深夜時分,寫到一半的時候,我走到佛陀的聖相前頂禮膜拜,一方面希望仰賴加持的力量,能將諸佛菩薩的慈心悲願廣為宣揚,一方面立誓效法,唯願自已也能出生世世來此娑婆度化眾生。 或許是在不斷地發願中,長養了自己的信心與道念,我從弘法事業裡掘取到不盡的感動以為資糧,使我在苦中不覺苦,在累中不覺累。 我每天應邀南北弘法,洲際穿梭,說來真是辛苦備至,然而這樣的付出所得到的感動都是無價的,但看信眾為了一票難求而提早趕到會場門口,不惜在風雨中挨餓排隊,甚至今年我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講經時,還有遠自巴黎乘坐十數小時飛機,專程聞法的虔誠信徒,我心中那種澎湃的感動,根本不是區區筆墨所能形容;後到的聽眾來到座無虛席的會場裡,只有蹲踞一隅,或貼壁而立,看到大家那分凝視專注的神情,那種會意拊掌的樣子,在在都引起我無限的感動。 記得有一次,我在講演中隨興提到:「將金磚放在床底,不如拿出來花在有用的地方。」沒想到一位聽眾果真將他床底下的金磚完全布施出來。最近又有一位居士,在聽我講經時,得知佛光山要興辦大學,即刻將他全部的養老積蓄一百萬元捐贈出來,做為建校基金;在香港還有一位先生每天努力地開計程車,以供應兒子的留學費用,在聽了我的講演後,發願只要是出家人坐他的車子,再遠的路程也不收車資......, 凡此都在我的心湖裡掀起朵感動的浪花,久久波動不已。 相對於弘法活動的立竿見影,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更需要多人的努力發心。一九六四年,我在高雄創辦壽山佛學院,一位法號慈介的老菩薩每天四處奔走,為我們勸募道糧,每當看到裹著小腳的她為我們辛苦忙碌時,心中非常不忍,總想上前和她說幾句話,而她卻逢人便說:「師父真是慈悲,為我取名慈介,重新賜給我兩雙腳 (指「介」字下面的兩豎), 我要用它來走路結緣。」 佛光山下木材行的一對夫妻是小康之家,自願以一車十五元的特惠價格,供應我們燒柴火用的木屑。他們一個月上山兩次,每次總是一個在前面用力地拉車,一個在後面使勁地推車,雖然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到達山門,但是那種歡喜謙遜的態度,叫人見了無不動容。 由於大家的發心護持,使得壽山佛學院人才輩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於是我們又在佛光山建立叢林學院,至今辦學不輟。 每於清夜捫心自愧:我星雲何德何能,竟得此殊遇?惟細細想來,這一生雖然別無長才,但是由於我很容易受到感動,所以自己也一直努力地體察人意,恆順眾生,沒想到在給人歡喜中,自己也獲得了更多的歡喜。 時時感動常知足 感動不僅是彼此心意的互相交流,更是佛心佛性的自然流露。披覽佛典,佛陀發願度生,乃至在因地修行時,為半句真理而甘願墜亡,為救餓虎而寧捨身命,就是因為「感動」; 諸大弟子投身佛教,跟隨佛陀到處弘法,甚至諸佛菩薩之所以和我們感應道交也是由於「感動」。有了感動,我們就能心甘情願;有了感動,我們就能不怨不悔。時時感動的人,永遠知足常樂,精進不懈;而不知感動的人,都有如槁木死灰,非但不能與其理相應,也無法和大眾快樂相處。 因此,感動是人間修行的重要法門,我們每天不但應該對於別人所做的善事、所說的好話心存感動,自己也要以慈悲、忍耐、謙遜、勤勞等美德來感動他人。如果能做到自他感動,佛國淨土即在眼前。
民意橋
期待文質並重的年代 儘管教育改革的聲浪不斷高漲,教育政策也不斷隨著社會的脈動而有所改善;然而,對於整個教育制度的新方向、新觀念,卻鮮有人能提出一些全面性的探討。我所指的想法與觀念,並非為一個政策,或技術性改革所應當注意的問題,而是指在面臨新環境的衝擊下,我們必須做好什麼樣的準備。 日前於遠見八周年系列演講中。東吳大學章校長在論及「大學教育的精神內涵」時特別指出「身為一位大學生,應該具備四項基本精神 -- 競爭性、自主性、主動性及創造性。這樣一個非常觀念性的問題,其實不應該在大學階段才來注意,而應早在高中時代,那些急欲體驗大學生活的學生,在勤於課業上的競爭同時,就必須深切認識的。 事實上,像這樣的一個觀念,不論是做學問,或者是做事,都應該隨時隨地去遵循。藉此,我想試著以三件要素來做為貫穿整個理念的基礎:自由與理性、良知與智慧、反思與自覺。 所謂自由,實則透露著「群己」之間互動的關係;換言之,除了明確其自身的存在之外,更必須進一步地認清自身與外界之間的連繫,進而秉持理性的態度,來衡量其所屬之客觀的環境。 在認識個人與外在環境關聯的同時,也必須確立個人在整個環境中所應該擔當的責任,而首要工作則是學習如何倣出正確的判斷與決定。很頭然地,「廣博的知議」實焉不可缺少的工具;藉由廣博的知識所孕育成的智慧,個人在面臨外在環境的壓力時,就較能抱持住人內在的本心。 除了學習如何做出一個正確的判斷與決定外,更應當學習重新檢視個人的觀念與看法;反思與自覺,實為整個思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但卻也是當前絕大多數的人們所最為欠缺的工作。 高希均教授曾提倡「新讀書主義」, 我認為除了勤於讀書之外,更必須擁有崇尚自由與理性的心境,本著純正的良知,貢獻自己的智慧,並時時反省檢討,才能培育出學養並兼文質彬彬的人格。 北市 林泉音 應繼續自製戰機 IDF 戰機究竟有無外銷的可能,最近引起許多人士的關注。依筆者之見,不論此型戰機是否外銷,它都是我們航空科技的驕傲。 lDF 從研發、生產製造,耗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而產品品質卻屢屢受到質疑。例如:引擎推力不足、飛機妥善率等問題,在試飛、服役的評估檢討報告中,總有一長串的缺點。其實挑毛病的工作,是為求新機種更精進所必須做的,沒有任何一項科技產品完美無缺,只有不斷地「雞蛋裡挑骨頭」, 人類的工藝技術才會日新又新。 雖然,現在我們可以花錢買到像 F16、幻象 2000 等高性能戰機,但這種機會是千載難逢,要等下一筆交易尚不知何時。IDF 不同,畢主見它是我們科學家自力研發、組裝的戰機,我們千萬不要以為現在對外買飛機容易,就忽視或放棄建立獨立自主戰機發展計畫,因為今天不做,有朝一日必定後悔。 桃園 劉家楨 請別否認國民黨 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接受日本記者的訪問時,使用日語答覆問題,並聲稱國民黨為外來政權,台灣人很悲哀,他要仿效摩西率領「台灣人」出埃及。如果日本報紙報導屬實,真讓我們台灣人看得「心驚膽戰」。 事實上,國民黨這個「外來政權」, 已立足台灣四十五年。儘管有人不喜歡她,但無可否認,正因為她的存在,才創造了台灣空前繁榮,使台灣二千一百萬同胞享有台灣有史以來最富裕的生活,能讓台灣觀光客足跡遍天下,經貿成就更使台灣累積了全世界第二高的外匯存底......。這個「外來政權」更造就了一批朝、野領導人,他們如今大權在握,不可一世;更因為這個「外來政權」的存在,才使中共無法解放台灣,讓台灣人民能安居樂業,生活富裕。 目前在台灣最有錢的人絕大多數是總統所說的「台灣人」, 在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也正是總統所稱的「台灣人」, 真不知「台灣人」有何悲哀?台灣人有句諺語「「吃果子拜樹頭」, 誠盼李登輝總統能展現容人納物的開闊胸襟,常懷感恩之心,發揮基督徒之愛心,在前人已奠定的政、經基礎上,務實地建設台灣。 唯有中華民國繼續存在,立足台灣,包括李德統在內的二千一百萬台灣同胞才有活下去的希望。 台北 夏傳鐘 「療傷」才是重點 為瞭解千島湖事件而到杭州的海基會代表團已於五月十四日返台,由於兩岸思想上的差距,及原有的心結,此行並無重大的收穫。 今天慘劇既然已經發生,個人以為最重要的是如何「療傷止痛」及為罹難家屬爭取高額賠償,如將問題局限在探求真相,或爭論到底有多少人參與作案?不但於事無補,更易使兩岸關係譯向緊張。 據本期香港爭鳴月刊報導「由於登輝先生斥責中共為土匪政府,已引起中共事方相當激烈的反應,一些軍方巨頭甚至提出,不惜馬上以武力解放台灣,最後鄧小平出面方平息眾怒。 筆者並無意強調恐共症,不過兩岸關係進展不易,我們不應該因中共當局的處置不當,而激起大陸反台、攻台的情緒,或激起台灣的台獨意識,否則千島湖事件將是兩岸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台北 胡文斌 烏雲遮蔽的「陽光」 監察院日前抽樣查核四十七個單位六十九位公職人員的財產申報資料,有過半數的資料不實。 猶記中共在處理「千島湖事件」時,就因「缺乏誠信」而引起台灣民眾的「反共怒吼」; 日本前法務大臣永野茂門對南京大屠殺發表「不實言論」, 經國際媒體抗議而遭到下野的命運。如今我們的公職人員暨民意代表,對申報個人財產亦「缺乏誠信」, 政治人物如對自己的財產都搞不清楚,又如何為民喉舌?又如何執行公權力?雖說,財產申報資料上明載「本人係依法誠實申報,如有不實,願負法律責任」。但因陽光法案在立法院立法時,已將「處罰要件」定義為「故意」不實申報,亦就是當查到公職人員未誠實申報時,只要說聲「不是故意的」, 就可免負法律責任。如此的罰則實在形同兒戲,亦顯示「官官相護」的情形仍相當嚴重。 希主其事者迅速修法,如此「陽光」才不會被烏雲所蒙蔽。 台北 雲辛華 更正 本刊九十六期一五四頁有關教育基本法部分,應為「特別法優於普通法,教育基本法在法律的位階上遠低於憲法」。
國防整備漏洞百出
十月二十九日,空軍總司令唐飛向立委簡報「借用美軍 T-38 機返國訓練報告」及「強網計畫完成後運用天網系統裝備遷架佳山基地先期建立東部區域戰管自動化系統案」。 會中表示該二計畫均因時程緊迫,依作業時程研判,勢必無法按規定於十六個月之前辦理建案,尤其是 T-38 機案,發價書須於十月底完成簽署手續,因此要求委員支持,得不按正常預算支用程序,先行墊款執行。 空軍就該兩案與立委的溝通中,無論就程序或實質內容而言,均暴露了現行國防整備執行與監督上的重大缺失。 立委縱容 首先就程序上來說,這麼重要的戰備計畫案,若在美國國會,一定是以專案報告及聽證會的方式對相關委員會提出。而在我國則以邀集委員以中餐邊吃邊談的方式行之,部分委員連報告都來不及看一眼,卻表示全力支持。其中雖有委員提出質疑,不過,質疑歸質疑,一樣支持,也不深究空軍的說辭能否服人。 委員的體諒與寬容,縱容了軍中不知多少的錯誤與浪費。反正眼前的計畫要等將來變成問題,以軍中凡事機密的屬性,至少要三、五年的時間,屆時物換星移,人事全非,後人不必為前人錯誤的決策負責,何況還有「時空環境的轉變」可資推託。如此一來,立法委員豈真成為空軍違法動支預算的橡皮圖章?就實質內容而言,亦有甚多可議之處。空軍當初爭取龐大預算以購買 F16 戰機時,我曾建議對機種等問題從長計議,先試行比照諾克斯艦租借模式租借戰機,以因應當前國防空隙。這項建議的理由是:美方在接下我國的大訂單後,很可能乘交機時間延後之利,另以租借戰機方式對我方進行「一頭牛剝兩次皮」。 空軍對此先表示不考慮租飛機,後來又表示欲向法國租借幻象,並向美國租借 F-16A\B, 而租借這些機種,還想當然爾對於維修及飛行能力均有安排。及至一五 0 架 F-16 購約簽下,而也僅獲美方出借 T-38 教練機,空軍又謂,不租借 F-l6A\B 係因兩年內我國空軍飛行及維修能力均不足以應付;選擇美軍使用三十餘年的 T-38 教練機,係因其性能優異,與空軍二代機換裝前之「替代機種」構想相同,且早在民國六十四年,我空軍對此機型即「會飛」也有「維修能力與經驗」......。 國防部說辭矛盾 以上種種,令人不禁困惑,空軍對戰機評估與籌建軍備究竟有否計畫?系統分析到底確不確實?到底是「替代機種」構想落伍、交涉無方呢?還是被美國人牽著鼻子走,不得不自圓其說?此外,就教練機的租借而言,筆者在二十九日的簡報餐會中質疑,既是補強訓練,為何不善用我國自行生產而性能也接近的 AT-3 教練機?AT-3 在一九九 0 年經改裝西屋公司 APG-66 雷達及火控系統後,已具近距空中支援戰力,與 F-16A\B 電戰性能更為接近。 在本年五月,國防部有關中科院及航發中心改制的一篇報告中也指出,目前空軍服役的六十架自強號 AT-3 教練機,己累積七萬二千多小時飛行紀錄,由於操控性能優異,聞名中外的雷虎小組且遴選為特技表演機種,深獲國際好評,並已獲十二個國家向我國表示採購意願。 對於筆者的疑惑,唐飛總司令以 AT-3 服勤妥善率僅及五五 % 來說明。時隔僅數月,同樣國防部官員的報告與說辭竟有如此矛盾。這究竟是當初國防部官員「騙過了今天,混明天」呢?還是空軍為達租借 T-38 教練機目的,打壓我國自行開發的教練機?再者,筆者力主 F-16 購案比照國際慣例,要求工業互惠或補償貿易額度 (offset) 時,軍方曾以「若堅持 Offset 只會搞砸了 F-16 購案」而百般施壓,並以「美國賣我們就不錯了」、「勿不識時務」、「做國防罪人」相脅。可是當立法院通過筆者所提附帶決議,成功地迫使美方接受互惠合作條款後,國防部發言人馬上又自詡「國防部開創了中美軍售史上的先例」。 對外交涉應整體動員 國防部最終定案的並非 F-16C/D 機種。筆者在立法院成功地動員六十六位委員支持,擬將工業互惠額度提高至一般國際慣例標準時,國防部又強力動員軍系立委反對該項主張,認為多要求互惠額度無益,擔心會無法吸收或用不掉。但另一方面,國防部又允許空軍另行編撥款項,付給美方美金四千九百萬元,做為租借 T-38 教練機之用。 令人懷疑的是,究竟 F-16 戰機採購案中,所謂美方同意六億美元價值承諾額度是否真實?否則為何不將 T-38 借機零備份料件的四千九百萬美元款項於 F-16 購案中的互惠工業額度中扣抵?而租借飛機既與 F-16 購案相關,為何我國防當局不將兩案併案談判,以提高籌碼,或在談判過程中,隨時知會國會,共同運作爭取有利條件?另就佳山計畫來看,投資數百億元,目的係為延長防衛縱深,使有能力儲放百餘架戰機,加強我空軍打擊與嚇阻能力。如此關鍵的基地,當初竟未配合設計先進的指管通情戰管系統?如今為了趕時程,還得不經正常建案及預算動支程序,把西部淘汰的舊天網系統遷架到佳山基地。在在說明空軍當局戰備規畫不周。 國家對外交涉應整體動員,在軍品採購上,軍方有必要學習美國,在建案過程中,就由「計畫經理」逐級呈報,並與國會保持密切聯繫。而在訂定需求綱要指導,切實做好威脅評估及系統分析報告等方面,軍方更應師法先進國家,避免造成決策錯誤及浪費。
皆大歡喜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是蘇東坡與秦少游爭論「蝨子是什麼做的?」的公案時,佛印禪師為他兩人下評話所吟的詩偈。多年來,我一百朗朗上口,對於其中「皆大歡喜」的意境心儀不已。直至數年前,在吟誦涵詠之際,才驀然覺醒:這不正是我向來做人處事所抱持的原則嗎?回想起來,早在三歲那年,我就具有「皆大歡喜」的性格。那時家境不好,一片供過佛祖的糕餅、一塊路上揀來的奇石,我都如獲至寶般,與玩伴們共同分享。每逢年節,我拿不動家裡的糖果罐,往往使盡力氣,把它拖到庭院裡,邀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一起過來吃糖,街坊鄰居都取笑母親養了一個傻兒子。 十二歲時,我入寺出家,雖然過著和世俗迥然不同的生活,但是我待人處事「皆大歡喜」的原則,未普稍改。後來,我沈潛佛法日久,慧解與實踐相互印證,漸漸體悟到佛教教義中的慈悲喜捨、愛語利行,正是要眾生「皆大歡喜」, 於是我更加信受奉行,始終不渝。 不分省籍共享法喜 一九四九年,山河岌岌可危,我來到台灣,初時在寺院裡從事雜役,每於工作之餘,閱藏撰文,後來發現不為寺眾所認同,為了讓大家「皆大歡喜」, 我白天付出全部的勞力、勤苦工作,晚上才集中精神、挑燈夜讀。平日我隨眾學習客家語言,和大家打成一片,到了住持長老開示時,我為他即席翻譯,使當地各省籍人士都能共享法喜。一年下來,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一九五二年,我應邀來到宜蘭弘法,以現代化的布教方式,吸引了一批青年來寺學佛共修,他們的活潑好動,不能為老一輩較為保守的寺眾所能見容,於是我時時居中協調,讓老少都能「皆大歡喜」。 及至來到高雄,建設壽山寺,開創佛光山以後,雖然追隨我的徒眾日益增多,「皆大歡喜」依然是我待人處世的圭臬。 為了四處弘法的方便起見,十餘年前,徒眾建議我以車代步,在購買時,我總是在經濟範圍許可下,儘量選擇容量較大的。近年,在舊車淘汰換新時,我乾脆買了一部九人座的「載卡多」, 希望給予更多人歡喜與便利。 早年在北部宜蘭布教時,南部的信徒請我前往說法,雖然路途遙遠,為了讓信徒們都能「皆大歡喜」, 我不憚舟車勞頓,來往於南北之間。後來,在高雄開闢佛光山後,又應北部信徒的請求,在當地建立別分院。 有一天,曾經幫我設計殿堂,籍屬客家的工程師謝潤德居士向我抗議:「您為什麼只在閩南人的地方建寺,而沒有在客家人的地方建寺呢?」我聽了以後,非常感動,因此就在桃園、新竹、苗栗、頭份等地陸續設立道場。 不多時,東部的信徒也頻頻邀請我們前往建寺,屏東、潮州、花蓮、台東等地的講堂又於焉興建。當別分院在台灣各地一一成立時,海外僑民又一再陳情,希望我們能解除其精神上的需求,就這樣,在「皆大歡喜」的理念之下,「無心插柳柳成蔭」, 佛光山的標幟竟然在全球豎立起來。 外界人士經常好奇地問我:「在海內外普建道場,是很花錢的事吧?」的確,我們在硬體建設上需款甚巨,但是更多的經費是應當地信眾的請求,就地籌措而為,為的也是希望滿其所願,讓各地的信徒都能「皆大歡喜」。 如果不算以百萬計的在家信徒,我的出家弟子已逾千人,入室不退轉的在家弟子也千人,包括老、中、青、少,來自社會不同階層,各人脾氣性向不一,工作立場也互有差別,融和之道無他,盡在今其「皆大歡喜」而已矣!全山徒眾同感悅樂 對於弟子們已經作好的決定,我即使不覺滿意,也不輕易說出一句否定的話。一旦他們出了紕漏,我不但不嚴辭責備,反而體念他們心中的焦急,給予他種種指導,徒眾和我應對,言語上偶有不當,我也不太計較他們的無心之過,頂多以幽默的口吻反嘲一記,在不傷感情之下,讓他們自己省悟。 如此一來,不知杜絕了多少意見紛爭,無形中也帶動了全山徒眾「以和為貴」的風氣。開山近三十年來,不曾有過什麼糾紛,自忖與我「皆大歡喜」的性格應該很有關係。 我不但費心促使全山的徒眾「皆大歡喜」, 也盡力讓山下村莊居民同感悅樂。多年來,我出資鋪路修橋,爭取裝設自動電話、設法接通自來水管、製造就業機會、設立普門中學、普門幼稚園、星期學校、民眾補習班,讓莘莘學子可以讀書進修,每逢年節,我邀請附近村民來山同樂,摸彩抽獎,給予紅包;尋常時日,我也責成有關單位,義診施棺,冬令救濟,尋訪疾苦,總希望做到「皆大歡喜」。 十多年前,我曾建議政府有關單位,為「二二八」事件的死難同胞予以平反。直至一九九一年,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成立不久,在因緣具足的情況下,我們首先舉辦「佛力平正二二八死難同胞慰靈法會」, 希望朝野人士都能「皆大歡喜」。 今年三月份的「台北七號公園觀音事件」轟動了整個台灣,當事人各執其理,僵持不下,頗有一觸即發之勢。為了恐怕事態嚴重,危及社會安寧,我秉持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心,與昭慧法師、林正杰居士等佛教界人士晤談,同時也拜訪市長黃大洲先生與基督教靈糧堂的林治平先生,大家溝通協調,終獲圓滿解決。 記得一九七八高雄市長王玉雲先生和省議員趙繡娃女士的爭議,訴之於法庭、爭持不下,整個社會為之嘩然,有關人士希望我出面調解,幾經協商,當雙方「皆大歡喜」地在佛光山上簽下和解書時,我終於放下心中的石塊。 未能全滿所願 多年前,台灣解除戒嚴以後,勞資衝突時有所見。有一天,我召集全山約六百名員工開會,詢問他們是否需要示威運行、搖旗吶喊、要求加薪?生活上有沒有什麼困難?不意大家竟一致說道:「我們不要錢,我們在佛光山有信仰,有歡喜,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可貴的了!」我不禁在內心讚歎:誠哉斯言矣!無奈我雖有「皆大歡喜」之心,然而事事不能盡如人意。佛光精舍、仁愛之家的老人口味鹹淡不一;經常要求出家的男女青年,未能全滿其願,要求短期出家修道的人過多,未能全部錄取。另外,這個世間上更多無理的要求,我無法全部滿足所求,也自感慚愧不安。 另外,看看台灣現局,當各種選舉的結果宣布,各級學校的聯招放榜時,可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各級政府所提的社福措施、組織行號實行的獎勵制度,其良窳優劣也是人言人殊、眾說紛紜。 過去,有人曾說:「民主與科學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兩大因素。」然而即使民主發達了,科學也進步了,如果不能使人民感到幸福歡喜,還是不能長治久安。近來,追求兩岸統一成為熱門的話題,但是假使兩岸真的統一起來,卻不能令雙方「皆大歡喜」, 也沒有意義可言。 所以,人類要達到真正的和平幸福,必須要讓大家「皆大歡喜」, 而要求事事「皆大歡喜」, 則有賴當事者抱持「皆大歡喜」的誠意,多方溝通、費心協調。
銀行要設也要管
金融服務供給面的不足,在當前普遍欠缺共識的社會中,是一項極為難得的共識。金融自由化始終是烏雲密布、悶雷不雨,最近終於起了一點風,給人一種甘霖即將降臨的感覺。新銀行的設立,財政部才一宣布正式開始接受申請,各方反應,空前熱烈。 意外的是這幾個月來,景氣突然變動,股價陡落,資金緊縮。新銀行的設立,起步者雖多,有志者亦眾,經過了一番競逐之後,到十月十二日申請期限截止,完成手續,晉人決賽的只不過剩下了十九家。 還有半年的時間,財政部可以從容地審查、篩選這群金融的新貴。為了因應這份各方注目、極為吃力而又顯然不能討好的工作,財政部早就做好了準備;在今年四月十日已先行頒布了二十三條「設立標準」, 隨後又在八月十八日公告了二十四點所謂「優先考慮條件」。 先發的「標準」和後續的「條件」觀念上是一脈相承,都特別強調「發起人」的資格。「發起人」, 顧名思義,是最初發動成立新銀行的人,都是他們帶領了大伙兒一起向前衝,當然最重要,所以公司法第八條明文規定,「發起人」是公司的負責人。對公司的成敗,要比以後加人的一般股東多負了很多的責任。 發起人中途變節?「發起人」既然是設立標準的重點、優先考慮的對象,十九家新銀行的申請者,當然要卯足全力來滿足這些要求。於是乎十九家,竟然一共湊合了一萬七千四百一十八個發起人。其中最多的一家,超過了六千人。六千人齊聚一堂開發起人會,又能夠表決法律上要求必須全體一致、不能有任何異議的銀行章程,是一項奇觀,也是一項奇蹟。 一萬七千多的發起人,產生了二百多箱的申請文件,要想仔細核對這些發起人的資料,有沒有重複?有沒有錯誤?紀錄上有沒有瑕疵?道德上有沒有缺陷?資金的來源是不是確實?是不是正當?配不配寄以重望作為銀行的負責人?足夠讓負責審查工作而又以人少事繁著稱的金融司,上上下下、團團轉轉、充充實實地忙夠半年。 無奈的是金融司上上下下的一番辛苦,似乎並不能得到應有的報償。原因是現行的公司法一百六十三條,竟然規定在公司成立一年之後,發起人的股份就可以自由轉讓。這項「自由轉讓權」, 又明文規定不得用公司章程加以禁止或限制。銀行當然不能只存活一年。一年以後這群千挑萬選的「發起人」, 萬一中途變節,股份出讓,那不是一切努力都化為烏有?更何況時代在變,潮流在變,人心也在變;今日的「千挑萬選」, 明日也有可能成了「千唾萬指」, 那又該怎麼辦?刻舟求劍 這是一個老掉了牙的故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人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金融機構的監理雖說是千頭萬緒,卻也不是漫無規範、全無章法。在這個動態的社會裡,就像水面的行舟,靜態的標準無非是舟上的刻痕,千年之前已經被證明沒有什麼效用。現行銀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的「一八 % 通例」和第六十四條所要求的「資本補足」, 其實早已在船下結了一層頗為厚實的網。尋劍者真正需要的,只不過是執行的勇氣和無偏的認知而已。 (戴立寧任教東吳大學法研所)
警廣專賣生活資訊
風狂雨驟,提姆颱風來襲。 晚上十點,警察廣播電台三個值班記者正準備下班,一通電話打進,傳來總台長趙鏡涓急促的聲音:「停掉!停掉!例行節目不要播了!馬上改做現場立即颱風動態!」接下來幾個小時,數百通民眾電話從全省各地湧進分享資訊,連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的省府主席宋楚瑜也撥熱線共襄盛舉:「...... 路段的燈不亮、...... 路段的路樹倒塌......。」 相較中廣的未做反應,警廣不只用最少人力打出漂亮一仗,近年來苦心經營的專業服務形象,也在陪伴聽眾共度漫黑長夜的相濡以沫中,深入人心。 十年前,談到警廣,廣播迷津津樂道的是羅蘭的「安全島」、凌晨的「今夜之歌」、余光「青春的旋律」......; 三、四年前開始,警廣的路況報導成為撫慰駕駛人苦悶心情的清涼劑,連不開車的人都知道有個「塞車公主」秦晴大受歡迎;近一、兩年,更有許多人發現,警廣的現場 call-in 節目愈來愈多,只要一塊錢,就能和主持人娓娓談心,甚至享有立委般的質詢權,在空中和大小官員直接反映問題、要求解決。 廣播專賣店 一位曾得到金鐘獎的廣播節目主持人觀察,這個有四十年歷史、收聽率僅次於中廣的老電台,最大特色是勇於求新求變,「它的活潑、彈性,特別是掌握社會脈動的敏銳,完全不見公營電台的死氣沉沉。 揮別天津街舊址,去年底警廣搬進敞亮明淨的新大樓。這是國內第一棟針對廣播公司需求設計的建築,不像一般播音室的「不見天日」, 主持人一鑽進去彷彿與世隔絕;警廣的三十間新播音室間間圓窗相伴。天晴時,陽光斜斜潑灑;天雨時,「播路況的主持人馬上就看得到!」短髮、高佻明快的趙鏡涓笑說。 在警廣近三十年,她不但是第一位女台長,也是第一位非警察出身,而由基層記者、新聞科主任一路晉升的最高主管。 三年前,趙鏡涓從副總台長接掌總台長職,一手推動警廣從播出型態到內容的大轉型。 「面對廣播戰國時代的衝擊,一定要把自已的專業定位弄清楚,否則一個聽眾都抓不到!」她強調,這是一個廣播走入專賣店的時代。 由於引導駕駛人開車時趨吉避凶的交通網大受歡迎,警廣決定定位在「提供聽眾最迫切需要的服務」, 以便在激烈競爭中,憑藉鮮明的市場區隔脫穎而出。 因此,聽眾不難發現,警廣頻道中,一些需要細細品味的精緻文化節目愈來愈少,立即的、資訊性的節目比重不斷增加,「那些需要精雕細琢的節目讓漢聲、復興電台去表現好了,我們只要留幾個報名金鐘獎就可以了!」趙鏡涓表示。 搬到新大樓、播音設備全面更新後,警廣更加速往新定位邁進。 一方面,趙鏡涓要求交通網的各時段增闢目前最流行的 call-in 時間,邀請官員、各行業的來賓和聽眾對談;一方面要求原本以播放錄音節目為主、較為靜態的「公共服務網」跟在交通網之後,全面現場化。在內容取向上,則積極伸展觸角,不再限於報導路況,而往大眾生活所需的服務擴展。 例如,「公共服務網」特別開闢戶政事務所、入出境管理局的專屬時段,由行政官員現場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未來像電力公司、電信局,這些和民眾息息相關、卻抱怨最多的機構,我們會一一請它們上陣。」警廣人員透露。 理性討論的園地 八月初一個早晨,七點到九點的「周寧時間」,「空中擂台」上是一位台北市政府官員。「喂!周寧嗎?我是不是在現場?」一個約三、四十歲的男性用國語問:「台北市長黃大洲是貪官污吏,我們應該罷免他!」主持人周寧迅速切斷來電,並強調:「我們希望這是一個理性討論的園地。」 雖然偶有類似「脫線」意外,但整體而言,服務效果逐漸顯現。例如,曾有聽眾向交通大隊副隊長抱怨,某個路段的紅綠燈間隔太密,影響行車順暢,「你過兩天再看看,我們會用電腦調整為連線長紅或長綠。」對方打包票。而當負責高職業務的教育局科長湯志民上電台,一通通愛子心切的母親打電話詢問:「考不上高中,有哪些管道可以念高職延教班,讓孩子不會學壞?」 警廣節目科科長沈伯陽分析,警廣的新定位其實正反映出廣播角色已經大幅改變。他指出,當 CD 可以提供收音機望塵莫及的精緻音樂,錄影帶、第四台充分滿足大眾的感官需求,「廣播傳統的娛樂功能逐漸被新媒體取代。」更重要地,聽眾的收聽習慣迥異從前,靜得下心傾聽者變成稀有族群,隨來隨走、不斷轉台的聽眾群反成主流,「他們扭開頻道,不是要聽新鮮的,就是要聽有用的資訊。」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不談政治、只談公共服務的警廣,愈來愈像扮演政府施政的安全閥,調節大眾對生活品質日趨惡化的不滿。 例如,交通網刻意選播的輕柔音樂、主持人「感同身受」的同情語氣,讓不少駕駛人稍稍消化對黑暗交通的怒氣。「有時很想罵交通警察、或下車和不守規矩的人打一架,後來還是都忍耐下來,要不然交通會更亂,如果被其他駕駛人把我的路況報到警廣,不就「見笑」?」一位中年司機開玩笑。 此外,在邀請官員和聽眾對談時,雖然基於公營電台的立場,警廣刻意避開爭議性強烈的公共政策,偏重和實際生活品質相關的討論,卻正好切入很多沉默大眾的心事。一個在環保官員上電台時拚命撥電話的媽媽表示:「核四建不建我沒有能力判斷,但我很生氣為什麼辛苦做好的垃圾分類,沒有垃圾車來收?」 公營電台的隱憂 而警廣刻意營造的溫和、光明的節目風格,有人認為「粉飾太平、不夠刺激,還是聽地下電台比較過癮」, 也有人卻認為,冰冷僵硬的現實世界中,「更需要多聽這種溫暖平靜的聲音」。 一個自稱提供路況已經上癮的司機說:「就是喜歡這種大家互相幫忙、付出的感覺。」 事實上,交通網副組長林玲指出,警廣每天播出的路況,「百分之八十由聽眾打電話告知」。而反應熱烈的「謝謝你專線」, 總聽得到許多人真摯的謝意,有女婿感謝丈母娘,乘客感謝司機,還有公司剛倒閉的年輕老闆謝謝員工......。 在追求新定位上,警廣已樹立獨特風格。但展望未來,警廣同時面臨幾個挑戰。 野火燒不盡的地下電台,對警廣的收聽率造成相當影響,一份民意調查顯示,高達七成的職業駕駛人愛聽地下電台。「我們不去管別人,只想把自己做得更好。」趙鏡涓表示。私底下,警廣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有人樂觀認為,「集體式的情緒發洩維持不了多久,聽眾的激情過後,我們可以幫助解決問題的風格一定更受肯定。」 內在的隱憂則是,以警廣公營機關的編制,跟不上服務範圍不斷擴大帶來的工作量。沈伯陽無奈指出,一個月一萬八千多通的電話已把工作人員壓得喘不過氣,然而,每增加一線開放電話,「背後要四個人力處理,編制卻無法配合,結果愈受歡迎,服務品質就愈低」。 不論如何,警廣努力建立「廣播專賣店」品牌形象的過程,對正磨拳擦掌、招兵買馬的新電台,應能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向。
改變歷史的關鍵時刻
■一八九五 台澎割讓 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予日本。 台北士紳丘逢甲等抗日人士,呼籲清廷勿放棄台灣,屢未獲清廷回應,乃於五月十六日組織新政府,定名「台灣民主國」, 建元「永清」, 以「藍地黃虎」為國旗,公舉巡撫唐景崧任大總統,南部軍備劉永福瞄為民主大將軍。 然而曇花一現,台灣民主國壽命僅一百四十八天。日軍自三貂角澳底登陸開始,一路從基隆、台北南下,到十月劉永福潛逃回廈門,台南被攻陷,日本乃完全占有台灣。 台灣從此步入五十年殖民時期,塑造出一段與大陸不同的歷史性格。 ■一八九六 「六三法」確立總督專制 一月,日本政府在帝國議會通過「關於施行台灣法令之法律」, 簡稱「六三法」, 為台灣特殊化立下法源基礎。 在專制殖民統治下,台灣總督享有絕對的立法權,所發布的命令與日本國內法律具同等效力,而代表總督權威的警察政治,則像是總督的手足,層層節制掌控最底層的台灣人民,強制改變台灣人的生活習性。 根據「六三法」, 總督府制定「匪徒刑罰令」, 招降、騙殺、迫使抗日義民走投無路;以台灣原有的「保甲制度」, 公布「保甲條例」, 企圖達到以台制台的目的;為清除前清遺制,進而控制台灣人力及自然資源,則訂定「戶口調查法」、「土地調查規則」。另外,「台灣度量衡條例」作為統一度量衡的依據;「官有林野取締規則」則為總督府及日人掠奪山林土地立下法源;設立專賣制度,從中賺取可觀的利潤......。 其中,土地調查的結果,立下今天台灣地籍資料的基礎;戶警合一牢控治安,影響後來國民政府的戶警制度;統一後的度量衡,則是今日的台尺、台斤;林野調查使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等林場遭遇空前浩劫,原住民生活被摧殘;專賣制度則為台灣菸酒公賣局立下基礎。 ■一八九九 台灣銀行掌經濟命脈 基於「台灣銀行法」、「台灣銀行補助法」, 台灣銀行在一八九九年成立於台北,是日本占領台灣以後成立的第一家銀行。 其主要任務,是對台灣經濟的發展提供金融服務。例如台灣最大兩項農產品米、糖的生產設備、加工、運銷,都由台銀投資;而台灣的基本建設,如縱貫鐵路、縱貫公路、高雄港、基隆港,都由台灣銀行提供融資。 然而台灣銀行也以資金密切支援日本企業,其放款的對象極端集中於日本人企業,尤其對於日本資本壟斷的糖、米兩大企業,均給予特別優待的融資辦法。 除了是強大的殖民銀行,壟斷台灣經濟命脈,台灣銀行還是日本帝國主義資金的調度中心。對於日本侵略中國、南洋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經濟活動,台銀是重要的金融據點。 ■一九 0 二 林少貓戰死,結束大規模武力抗日 儘管台灣總督府於一八九五年十一月占領台南後宣布「全島平定」, 然而「全島治安完全恢復」, 則在南部抗日首領林少貓戰死高雄溪州庄後壁林的那一天 (五月三十日)。林少貓之死,象徵日據時代台灣大規模有組織、有基地的武裝抗日運動的結束。 日軍登陸台灣,前清守軍不戰而潰,唐景松、劉永福潛逃回大陸後,仍有遍布全島的義民軍起而反抗,其中以台北甄略 j 獅、雲林的柯鐵虎和阿緱 (屏東) 的林少貓並稱「抗日三猛」。 然而,在總督府武力鎮壓及招降政策軟硬兼施之下,從一八九五至一九 0 二前後共八年,抗日義軍終被一一殲滅。林少貓的戰死,則是日本統治台灣初期,台灣人武裝抗日的最後一役。日本帝國主義者至此才卸下戒心。 ■ 一九 0 八 高雄、基隆闢港,縱貫鐵路通車,拉近台、日距離 一九 0 八打狗港 (高雄) 正式開土建港,一九二五年,高雄、基隆完全竣工,兩港港內水深面積廣大,防波堤、碼頭、起重機及倉庫等現代設備齊全,過去以淡水、安平兩港為商埠而往來大陸沿海的帆船貿易,以及航向廈門、香港的外國輪船航線日漸衰退,反而被連接基隆、高雄與日本神戶之間的日商定期航線取而代之。 於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舊有關係趨於鬆散,台灣在政治、經濟、社會上,都被包在日本勢力圈內。 縱貫鐵路則聯絡基隆、高雄兩港,使台灣西半部連為一體,形成一個物資的流通圈,台灣的物資則經由兩港供輸日本。 ■一九一五 瞧吧哖事件 (西來庵事件) 一九 0 二年總督府將武力抗日游擊戰完全鎮壓肅清後,併吞山林土地,迫使多數台灣農民失去生活依靠,因此類似武力革命事件爭相鵲起。 不同於初期的游擊戰抗日,此一時期的抗日運動或藉由迷信、稱為「神託」, 或受辛亥革命的影響而起義革命,例如北埔事件、林杞埔事件、土庫事件、羅福星事件,其中以瞧吧哖事件規模最大、犧牲最慘烈。 事件中領導人物余清芳,台南人,素懷強烈的民族思想,於台南藉神佛宣傳反日革命,祕密招募同志,伺機起義。他曾經殺瞧吧哖廳的日警及家眷二十餘人,但後來終被捕。在此之前,日軍因恨瞧吧哖居民袒護,曾集體慘殺數千 (據傳五、六千) 名無辜百姓。 余清芳被捕後,日人於台南開臨時法院,被告一九五七人,死刑八六六名,有期徒刑四五三名,為當時世界史上最大刑案,台灣人武裝抗日至此消熄。 ■一九二 0 新思潮帶動非武力抗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自由民主成為世界思想主流,尤其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倡的民族自決,對被殖民的台灣更是莫大的刺激。 台灣人受新思潮洗禮產生民族自覺,抗日運動以非武力的新姿態出現,同化會為此一時期揭開序幕。 一九一四,台灣同化會在台北鐵路飯店成立,同化運動策動者板垣退助,為日本明治維新元勳,醉心自由民權思想,日人尊之為「自由之神」。他認為台灣應負起中日親善的橋梁,東亞才能維持和平,因此主張應授予台灣人與日本人同等待遇。儘管他本意乃站在日本人立場,想利用台灣人獨霸東亞,但他的論點對受日本強權統治的台灣人而言,如久渴逢泉,獲熱烈響應。雖然同化會僅成立一個多月就遭總督府解散,然而受其影響的青年知識分子 (如台灣第二大地主的台中霧峰林獻堂), 則成為後來台灣啟蒙運動的骨幹人物。 旅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正是後來一連串非武力抗日運動的核心。一九二 0 年,台灣新民會在東京成立,發行「台灣青年」、「台灣」月刊、「台灣民報」等刊物,推動六三法撤廢運動及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在這股新思潮激盪下,台灣島內也在一九二一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發動文化啟蒙運動,掀起民族覺醒運動的高潮。其中的核心人物林獻堂走議會改革路線,以溫和方式,啟發台灣人的民族意識;有「台灣孫中山」之稱的蔣渭水則走社會運動路線,後來領導成立台灣民眾黨,致力推動勞工與農民運動,爭取政治社會的政革。 ■一九二七 台灣民眾黨開啟反對運動 一九二七年二月,文化協會左右派分裂,舊幹部蔣渭水、蔡培火等初擬組織「台灣自治會」, 遭總督當局禁止,屢次改名為台灣同盟會、台政革新會、台灣民黨,最後終於突破總督府阻撓,於七月十日在台中市舉行「台灣民眾黨」成立大會,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政黨。 一九三 0 年林獻堂、蔡培火等另組台灣自治聯盟,民眾黨分裂,一九三一年,蔣渭水被捕,同年病逝於台北。 蔣渭水死後,民眾黨群龍無首,政治運動漸趨沈寂。而另起爐灶的地方自治聯盟,則在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後遭解散。 民眾黨短短四年多的歷史,較重要活動計有:反對總督專制政治、撤廢壓迫殖民地民眾的惡法令及民族差別待遇、反對鴉片吸食許可證、反對田中內閣侵華政策、反對日籍官吏加俸制度,另外民眾黨對信用合作社、水利、地方自治等問題也多所努力。 七 0 年代台灣反對運動中,黨外人士思索台灣民主運動根源時,常以日據時代的民眾黨為理論基礎及精神慰藉,為反對運動做合理化的依據。 ■一九三 0 霧社事件 對於原住民,總督府一面以政治壓迫,進行武力進攻「討番」及警察控制;一面則以經濟剝削,掠奪山林、強迫下山移住,因此原住民常以特有的襲擊與獵頭對抗殖民政府。 一九三 0 年十月爆發的霧社事件是其中最慘烈的一件。兩、三百名原住民襲擊警察分駐所,殺死百餘名日本人,總督府立即動員上千名警察與軍人趕往鎮壓,並動用新式武器,以飛機散布毒氣,殺害千餘泰雅族人。 霧社事件前後發生兩次,象徵日本「理番政策」失敗,同時促使殖民政府從經濟形態、生活方式、教育醫療措施,予以懷柔同化,造成原住民文化大量摻入日本文化。 ■一九三七 中日戰爭爆發,台灣進入戰時體制 一九三七年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日本對台政策轉變。「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成了戰時日本殖民台灣的三大政策。 為了配合南進政策,台灣重點式地發展鋼鐵、化學、機械、橡膠、金屬等軍需工業,尤其日本人在瑞芳裝上現代化採金設備後,接連把花蓮、九份、金瓜石的金礦抽取殆盡。一九三九年的工業生產總值超過農業生產,占台灣產業的首位。 日本也利用高雄港為南向南洋,北向東京的戰爭聯絡點,於是規畫高雄為重工業區,建築煉油廠、海軍基地、筆直寬敞的馬路。今日的高雄隱約留著當年戰備的影子。 而皇民化運動更把殖民統治的黑手伸到台灣人的意識思想、家庭生活、敬神祀社和風俗習慣裡,因此強迫台灣人做日本國民,向天皇效忠,嚴禁講台語唱台灣民謠,廢除台灣服,砍燒百姓家中的社先牌位和神佛。 戰後對台灣的影響,在政治上,短期間接影響二二八事件,長期則造成今日年長一輩台灣人的日本情緒;經濟上,使台灣企業界與日本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日本在台灣大量吸收物資、徵調人力,使台籍日本兵成為戰後日本最棘手的問題。 ■一九四五 日民政府接收台灣 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二次大戰結束。依據「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 台灣重歸中國版圖。 揮別半世紀日本統治的時代,台灣人民熱烈慶祝回歸社國。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十月十七日第一批國府軍隊自基隆登陸,抵台北後,地方士紳率數萬民眾以國旗、國歌及特製牌樓夾道歡迎,民眾中,有不少遠從台中、台南、高雄等地趕來。 十月二十五日,陳儀代表中國戰區台灣省,在台北市公會堂 (現中山堂) 接受日本投降。當此同時,中共正在中國坐大,國民政府官員及軍隊接收台灣所受到的熱烈歡迎,和在大陸淪陷區的頹勢形成強烈對比。 ■一九四七 二二八事件 省專賣局台北分局緝私員因查緝私菸與民眾發生衝突,二月二十八日,抗議群眾衝入台北分局,毆傷局長及職員,並焚燒文卷、器具;後又結集於行政長官公署前示威,要求改革政治,不料遭屋頂上的憲兵用機槍掃射,死傷數十人。 至此,事態一發不可收拾。商店關門,工廠停工,學生罷課,警備總司令部遂宣布戒嚴。由於民眾占領廣播電台,事件透過廣播迅速波及全島,憤怒的台民攻擊官署警局、毆打大陸人,一洩對新政府的怨憑,而軍憲員警則開槍鎮壓。 由官民共同組織二二八以平息事件、料理善後為目的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在爾後一周中,逐漸發展成推動政治改革的組織,各地的騷動仍末止息。三月七日,處理委員會提出三十二條「處理大綱」, 又經激烈分子外加十條,其中包括「台灣陸海軍皆由台灣人充任」等,陳儀震怒。次日,國民政府派來的部隊在基隆和高雄登陸,從南到北展開大規模的鎮壓與屠殺,一周的武力鎮壓,死亡人數不明確,有數千人到數萬人不同的說法。 三月二十日,長官公署在各地展開「清鄉」, 主要對象是武器和惡人,仍有人陸續被捕,且多未經公開審判。 二二八事件雖在清鄉中告一段落,但影響深遠。一般認為,往後台獨意識的抬頭、人民對政治的冷漠與恐懼,省籍間的鴻溝等,皆種因於此。 ■一九四九 台灣戒嚴 五月二十日,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宣告,自零時起,台灣全省實施戒嚴,戒嚴期間,除基隆、高雄、馬公三港在警備總司令部監護下仍予開放外,其餘各港一律封閉。 為配合戒嚴令,五月二十四日立法院通過「懲治叛亂罪犯條例」, 凡率隊投共,擾亂治安、金融及煽動罷工、罷課、罷市者,均處重刑。 這項戒嚴令直至一九八七年七月十四日方告解除。台灣處於戒嚴狀態長達三十六年,為世界獨一之例。 ■一九四九 美公布中美關係白皮書:放棄國民玫府 八月五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以國務院名義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其中影響中國最大的部分,是文奇遜對杜魯門總統指出,「以美國的力量來協助中國剿滅共黨,完全不切實際。因為戰後,美國人民不會同意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艾奇遜發表這份白皮書,主要目的在為其中國政策作答辯。但此時,正值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形勢逆轉,不但嚴重打擊挫敗中的民心士氣,更使兩國關係降到二次大戰以來最低點。 ■一九四九 國民政府遷台 去年起,國民政府戡亂剿共局勢急轉而下,東北、華北戰事節節敗退,總統蔣中正指示台灣省主席陳誠,「在台灣要做最壞的打算與萬一的準備,使台灣成為反共復國基地」。 年初,蔣中正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理其職,開始擬定固守台灣的計畫。二月,陳誠宣布在台實行三七五減租;中央銀行將大部分黃金移存台灣、廈門;五月,蔣中正抵台,草擬防守及治理台灣計畫。 十月一日,中共正式成立政權。十二月,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決議遷都台北,院長閻鍚山率內閣閣員由四川成都愴然飛來,四日,正式開始在台辦公。自此,台灣進入國民黨統治時代。 ■一九四九 金門古寧頭戰役 十月二十五日,中共部隊兩萬多人進擊金門古寧頭,國軍浴血抵抗,經兩天激戰,共軍陣亡一萬三千多人,被俘七千零四十人,全軍潰滅。 此戰是台海第一場戰役,國軍首次扭轉以往戰敗的局面,擊潰中共入侵部隊,從此奠定了國民政府與中共隔海對峙的形勢。 ■一九五 0 韓戰爆發,美第七艦隊協防台灣 元月,杜魯門總統聲明美國不準備協防或援助台灣。美國國務院電示駐外人員,台灣即將淪陷。 六月二十五日,北韓發動軍隊入侵南韓,韓戰爆發,中共抗美援朝。聯軍統帥麥克阿瑟認為,台灣是美國太平洋防線中,自阿留申群島經日本、沖繩而至菲律賓的一環,可以成為一座「不能擊沈的航空母艦」。因戰略位置重要,美國對華政策一百八十度轉變。 杜魯門總統當即派遣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制止共黨攻擊台灣。六月二十九日起,第七艦隊的六艘驅逐艦及二艘巡洋艦進入台灣海峽,開始履行巡弋任務。台海安全因韓戰而獲保障。 ■一九五 0 美援開始 韓戰爆發後,美國經濟合作總署宣布,恢復對中華民國的經濟援助。經援計畫共實施十五年,分三方面進行。 第一是促進一般經濟繁榮與物價穩定,例如購買棉花、大豆、原油等民生必需品,供應人民日常需要。第二是協助開發台灣的交通、工礦及水利,奠定經濟基礎。第三是提供資金和生產技術,協助農業發展,此項工作由農復會執行。 美國經援台灣總額計十四億六千五百三十七萬三千美元,平均每年約為一億,相當於國民生產毛額的六 % 左右。換句話說,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接受十美元援助。 美援解決了當時台灣外匯短缺的問題,同時亦把台灣與美國的經濟關係緊密化。十五年來,它帶動台灣經濟走向自給自足,更影響台灣人民生活的形貌。 ■一九五 0 展開經建計畫 一月五日,行政院長陳誠宣告,推行四年生產建設計畫為施政主要目標,第一次把「計畫經濟」引進台灣發展的舞台。 首期的台灣經濟自立四年計畫,目的是在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的四年中,努力增加農工業生產及國民所得,平衡預算收支,並配合有效運用美國的經濟援助,逐漸達到經濟安定、自立的目標。 爾後,類似的經建計畫應情勢需要繼續推出,每期皆有不同的策略性目標,樹立了「政府是一個公司,總統為董事長,行政院長是總經理,率財經內閣主導施政」的運作模式,主導台灣經濟發展方向。 七 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八 0 年代創造世界性的經濟奇蹟,其中,政府施行「計畫經濟」的財經政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一九五 0 首次普選 台灣開始實施地方自治,十月二十一日,第一次舉辦地方公職人員選舉,花蓮、台東兩縣民選縣長,楊仲鯨、陳振宗分別當選第一屆民選縣長。 此為台灣在威權體制下施行指導性民主的肇端,對往後的民主運動及地方派系影響甚巨。執政者盱衡大勢,調控政治資源分配的比例,使得民主政治溫和發展,既沒有出現如菲律賓般對立性的內戰,亦沒有南韓爆動、激進的民主抗爭。 此後的近半世紀來,台灣透過選舉產生的人才超過五十萬,而曾經參與各項選舉的候選人在二百萬之譜。 ■一九五四 中美簽定共同防禦條約 韓戰結束前後,為圍堵共黨勢力擴張,美國積極與東南亞、東北亞國家締結多邊或雙邊聯防協定,惟中美間的聯防體系,因雙方對於金門、馬祖是否列入協防範圍存有歧見,遲遲未能建立。 九月三日,金門前線遭中共砲兵猛烈轟擊,台海危機升高,中美始積極談判簽約事宜。十二月二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召開記者會,說明中美條約的重要性:一、明白表示台灣的國際地位,台澎問題並未置於國際櫃台上,任人討價還價;二、美國協防台灣的誠意無庸置疑;三、中美間的軍事合作,如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得因此條約獲得法律依據。 十二月三日,外交部長葉公超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協防台灣的合法性,於焉確立。 ■一九六四 第一次出超 因國際糖價大漲,台灣自光復後,首度出現貿易順差 (該年出超五百萬美元)。 回溯四百年來,貿易出超原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常態,但自一九五 0 年代,台灣先是湧進約兩百萬的社會、政治性移民,再加上政治閉鎖,使得民生疲困、經濟凋零。 該年的出超,代表台灣經濟回歸正常化,又已能和國際經濟掛勾,用世界性的資源來滋養斯土、斯民。 而一九六六年政府設立高雄加工出口區以吸收外資等財經決策,使進入七 0 年代以後的台灣,成為世界上令人矚目的出超區。 ■一九六八 實施九年國教 一月十九日,「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經立法院三讀通過。蔣中正總統在財政困難情況下,毅然把六年國民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從此,凡中華民國國民,得免費受教育至國中畢業。當時國中生入學率為七五 %, 比十五年前增加三九 %; 而總人口中,文盲比率已降到二 0% 以下。 人才即國力,這項提高全民教育水準的措施,使得台灣在開發中國家的國際競爭中,掌有高素質人力的優勢 對日後經濟與政治的發展,提供了決定性的助力。 ■一九七一 退出聯合國 聯合國大會辯論中國席位,十月二十六日,表決阿爾巴尼亞所提排中華民國納中共案,結果以七十六票贊成,三十五票反對,十七票棄權通過。 我外交部長周書楷在阿爾巴尼亞案提案通過、尚未付諸表決前即發表聲明,宣布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這是我國在外交上最重大的挫敗,自此跌進斷交時代,逐漸被孤立於國際社會,唯以經濟展現實力;而爭執二十二年的中國代表權問題,則就此告終。 對島內而言,國民政府以正統自居的神話因此被打破,反共抗俄的口號也逐漸動搖,由「革新保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標語所取代。 ■一九七二 上海公報 二月二十七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在訪問中國大陸七天、與中共總理周恩來會談三十小時以後,在上海與中共共同發表聯合聲明。聲明主要涵蓋「中」美關係及世局。 其中涉及台灣的部分為: 「美方宣稱,美國承認在台灣海峽兩邊的全體中國人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美國政府對此立場並無異議,它重申其意願,台灣問題應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心目中有此遠景,美國政府肯定表示其將所有美軍及軍事設施自台灣撤退之最終目標。」 「同時,當該地區緊張情勢減少時,美國政府將逐漸減少其在台灣的駐軍與軍事設施。」 這分公報是美國總統外交顧問季辛吉七一年秘訪中共的結果。自此,美國的中國政策正式轉向,確立了一個中國的原則,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共」, 台灣只是中國的一部分。 ■一九七二。蔣經國提拔省籍才俊 五月二十九日,行政院長蔣經國完成組閣。新閣員名單中,原十七位政務委員及部會首長僅留任七位,更動幅度達一半以上。而被延攬入閣的新官,台灣省籍人士有六名,占全部閣員的三分之一,開政府遷台後,用人本土化之先風。 六名省籍人士包括林洋港、高玉樹、許新枝部長、交通部長及政務委員;謝東閔則出任台灣省主席、陳時英、張豐緒等,分別擔任內政部,為光復以來首位本省籍省主席。這股由蔣經國帶動的用人「吹台青」風,對往後的政治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安定效果。 ■一九七八 中美斷交 美國總統卡特於十二月十六日宣布,美政府定於次年一月一日承認中共政權,他並發表與中共建交的共同公報,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 蔣經國總統鑑於國家面臨非常情況,立即頒布緊急處分令,延期舉行增額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為因應中美外交關係的改變,亦採取了緊急的財經措施。此重大事件同時觸發杜會菁英大結合,從不同角度襄助政府處理善後。 翌年,美國通過「台灣關係法」, 與台灣人民維持文化、商務及其他非官方關係。 ■一九七九 美麗島事件 十二月十日下午七時,黨外人士創辦的美麗島雜誌假高雄市舉行國際人權日紀念大會,與憲警人員發生衝突,百餘名憲警受傷。隔日,警總查封美麗島雜誌及各地服務處,並逮捕相關人員。 三個月後,美麗島事件以涉嫌叛亂由警總軍法處展開審理。其中,美麗島雜誌總經理施明德供認,要藉雜誌的活動,建立「沒有黨名的黨」, 並稱,三十多年來,海峽兩岸實質上已存在兩個獨立國家,美麗島人士希望以中華民國名義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事實上管轄台灣,故要求台灣獨立也就是中華民國獨立。檢察官嚴正駁斥施明德的台獨思想,掀起大審以來的最高潮。 審判終結,美麗島事件八名被告張俊宏、姚嘉文、施明德、黃信介、陳菊、呂秀蓮、林弘宣、林義雄均被判處徒刑。 在往後政治發展中,美麗島的訴求,演變為一項政治圖騰;政治犯在獄中,便已取得部分台灣人民的信仰,出獄後巡迴全島,往往輕易接掌民進黨的領導權。而美麗島事件的辯護律師:張俊雄、尤清、謝長廷、陳水扁,亦因此成為黨外中堅分子。 總括而言,美麗島事件不僅衝擊黨外民主運動的發展,更直接影響日後成立的民進黨的體質。 ■一九八四 麥當勞登陸台灣 美國餐飲業第一大公司 年營業額逾四百五十億美元的「麥當勞」(McDonald’s) 連鎖速食店,挾其巨資與嶄新的經營手法,來台設立分公司,於年初起在台北市民生東路及西門町開始營業。 典型美式經營的麥當勞登台,不僅刺激國內餐飲服務業在生產、管理技術觀念上的更新,更帶動中、西式速食連鎖店的興起。而麥當勞大批採購的方式,亦對傳統產業流通結構造成衝擊。 除了經濟上的影響,「麥當勞」產品規格化、快速的整體包裝,隨著消費者的大量食用而沈澱為台灣人的新思維方式,改寫了社會價值觀。 ■一九八六 民進黨成立 九月二十八日,一百三十餘位黨外人士宣布正式成立民主進步黨,並提出黨綱草案及組織構想;台灣在戒嚴體制下,誕生了第一個在野黨,執政黨末予壓制。 十一月十日,民進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人會,通過黨章、黨綱,並選舉主席及重要幹部,由江鵬堅當選第一任主席。至此,民進黨完成形式與實質的建黨工作。 民進黨成立,反映國民黨在台施行的指導性民主已告終結,自主性的民主開始萌芽;而日後,國民黨甚至漸和原本對立的民進黨結盟,因均分資源,成為既競爭又聯合的盟友。 ■一九八七 解除戒嚴 七月十四日,政府發布正式解除台灣地區戒嚴之聲明,自一九四九年實施至今的戒嚴體制宣告終止。 解嚴為我國民主憲政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具有三方面實質的意義:一、政府將縮減軍事管制範圍,並擴張普通行政及司法機關職權。例如,解嚴後山地管制區由原有的一一九處縮減為六十一處;民眾不再受軍法審判;入出境及出版品的管理,將分別轉由警察機關及行政院新聞局負責。 二、人民權利將大幅增進。例如,將以法律保障並促成人民從事政治活動的權利;因此,待立法院通過「人民團體組織法」與「集會遊行法」後,人民便可依法組黨結社及集會遊行。 二、行政必須依據法律。解嚴後各主管機關的行政裁量權須以平常法律為依據,民意機關更能發揮監督功能。 ■一九八七 開放大陸探親 十一月二日,政府宣布開放國人赴大陸探親,除現役軍人及現任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列在三親等以內的血親、姻親親屬者,得赴大陸探親。 開放的基本前提有三:反共基本國策不變,光復國土目標不變,確保國家安全的原則不變。但日後,以人道為訴求的探親政策,卻扮演了點滴突破兩岸政、經藩籬的關鍵性角色。 ■一九八八 客家人還我母語運動 十二月二十八日,來自全省各地的客家民眾近萬人,在台北市進行「還我母語」大遊行。「客家權益促進會」主席陳子欽率客家籍代表,向立法院、行政院新聞局、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呈遞請願書,強調政府應建立開放的語言政策,全部過程在理性和平中進行,歷時三個半小時。 在台灣的族群關係中,客家人、福佬人對立三百年,各分畛域,以往唯屆選舉時,方能看到客家票的影響。這次遊行是客家人第一次主體性的族群運動,顯示他們開始覺醒,要求參與資源分配,並藉此凝合內聚力。 此後,無論執政或在野黨,勢必開始思考籌畫「族群政策」。 ■一九八八 服務業產值超越製造業 服務業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比重,及其就業人數,均於此時首度超越工業,而居各業之冠;顯示服務業已成台灣經濟舞台上的要角,屬於服務經濟的時代悄然來臨。 回顧一九五三年,台灣農業人口占五五。六 %, 反映當時以「農」立國;爾後工業人口逐漸領先各業,以「工」立國的時間長達二十多年。而一九八八年來,服務業人口則躍居第一位,工業人口緩慢下降。專家預估,到公元二千年時,台灣服務業人口所占比例,將和美、德、日等先進國家一樣,達到五五 % 至六 0%。 台灣儼然以「商」立國後,金融服務、餐飲、娛樂、休憩等行業大興,製造業逐漸找不到勞工,在經營環境日趨艱難下,開始出走,使產業有空洞化之虞。 ■一九八九 陳婉真翻牆回台 五月十九日,引火自焚的台獨分子鄭南榕在台北出殯,被黑名單封鎖在美十年的異議人士陳婉真奇蹟似地出現葬禮現場,一舉打破台灣政治黑名單,並帶動海外黑名單分子相繼返鄉,衝破禁忌。 一九七九年,創辦地下刊物「潮流」批判國民黨體制的陳婉真,為延續反對運動的薪火出國;後因赴洛杉磯「北美事務協調會」絕食抗議國民黨查禁「潮流」、逮捕創刊人之一的陳博文,被列進了禁止入境的黑名單。 挑戰黑名單政策成功的陳婉真回台後,成立台灣建國運動組織,使台獨運動在台首度公開化,同時亦開拓了民進黨的發展空間,增添了該黨派系的複雜性 (本土台獨分子與海外台獨人士開始鬥爭)。 ■一九九 0 李登輝掌權 繼一九八八年在國民黨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獲選為黨主席後,三月間當選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的李登輝,成為四百年來,首位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台籍最高領袖。 實權在握後,李登輝總統揭策「台灣優先」、「命運共同體」的決策理念,一肩主導大陸、外交及經濟政策;他大幅改造中國國民黨為台灣國民黨,同時亦把全中國的中華民國,落實為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 ■一九九一 通過「國家統一綱領」 三月二十三日,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該文件以肯定的語氣揭示海峽兩岸應共同努力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統一的中國之宗旨,並進而規定了統一的進程,分為近程交流互惠階段、中程互信合作階段,以及遠程協商統一階段等三個步驟。 此一綱領不但是我國家統一政策的最高指導方針,也是規範我方與大陸互動進展的最高準則,可在許多實際事例上,成為我方對大陸政策與作法的依據。 ■一九九一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四月三十日,李登輝總統於中外記者會中正式宣布,動員戡亂時期定次日零時終止。此一宣布結束了歷時四十四年的動員戡亂時期,亦結束了四十四年來基於動員戡亂時期而產生的憲法臨時條款,打通了回歸憲法的歷史正途。 終止動員戡亂時,意謂對中共定位的調整,全體國民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 並不以武力作為謀求國家統一的手段,兩岸關係因此面臨嶄新的形勢。 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是中國推展民主憲政的一個「冬眠」形態,特殊的制約結束,代表我國已能更開闊地實施民主憲政,落實政治的民主化與制度化,擴大全民的政治參與。 ■一九九一 廢止懲治叛亂條例 五月十七日,立法院以在場無異議方式,通過廢止「懲治叛亂條例」, 結束長達四十二年懲治「叛亂」的嚴刑峻法,昭示動員戡亂時期真正的終止。 因此條例之廢除,台灣政治思想與行動自由獲得初步保障,但真正解放則是到翌年,「刑法一百條」修訂才臻完備。 ■一九九三 新黨成立 八月二十二日,標榜「內造柔性」政黨體質的「新黨」, 舉行成立大會、通過組織章程,完成組黨的最後法定程序。 這個由立法院新國民黨連線轉換體質所組成的政黨,以「讓人民有更好的日子過」為創立宗旨;由於發起成員多為國民黨員,新黨成立具體彰顯了國民黨的分裂。 相較於黨性接近列寧式的國民黨與民進黨,黨員不受束縛、主要任務為推舉候選人的新黨性格,較接近民主性格高的美國式政黨。 新黨不僅是台灣出現的第一個美式政黨,也是現有立委席次唯一超過五 % 的第三黨。這個第三黨能否打破國民黨與民進黨在資源上的聯合壟斷,牽動日後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 ■一九九四 李登輝御駕親征 繼二月訪問東協三國、推動南向政策後,五月四日至十七日,李登輝總統又飛行四萬兩千多公里,親自訪問位於中美洲、非洲的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南非、史瓦濟蘭四個邦交國,以經濟外交強力出擊。 此一以元首為外交主帥,政府與企業界互相搭配的國際行動,包含了政治與經濟的雙重意涵。就政治而言,在於拓展國際空間,為加入聯合國和兩岸關係爭取更多的國際支持;經濟上,除推動與這些國家經貿交流的實質關係外,同時改變台灣與她們投資貿易型態的地域分工。 對島內而占,沈寂已久的民心士氣,亦因總統宣揚國威而得到鼓舞。
李登輝:台灣人總統,日本人性格?
根深的大和世界觀 李登輝生於台北縣三芝鄉的小地主階級,父親曾當日本警察。雖然在農村長大,但李的家境不錯,小時候得以學小提琴,喜歡集郵,每逢過年過節,佃農會送雞鴨來問候。 李是一位聰明優秀的學生,他的父親希望他受純粹的日本教育,這是當時地主階級常見的現象。由於農村地主與城市中產階層與日本統治者較為接近,子女受的教育日化程度也最深。儘管其中不少人年少時期對日本歧視台灣人的政策不滿,但因文化領域中未受過漢學訓練,所以思維的基礎是日本式的,如果再加上家庭背景是基督教而非與中國文化關係深遠的道教和佛教,那麼其「非漢化」的程度愈深。 這些對日本政策不滿的台灣子弟,實際上的第一說寫語文已是日語,讀的是日文書,日本式的情感無形中進入腦中,並用著日本人的眼光看世界。他們雖然也對中國抱著幢僚,但那是非常抽象的層次,與現實的中國是脫節的。 即使到了九 0 年代,李登輝這種日化台人的語言、心理和思考特徵仍然存在。譬如,他在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那篇敞開內心的談話中就充分體現了,司馬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中華」一詞更為混淆不清,不易分辨。」李立刻跟著說:「「中國」這個名詞也是含糊不明的。」李還有另外一些話,如「現在大陸高唱民族主義,稱為五族,新疆、西藏和蒙古都被列入中國民族。我想,如果北京企圖建立大中華民族或大中華帝國,則亞洲就糟了。」「殖民地時代的日本人所留下的事物很多。在批評的同時,如果不用更科學的觀點來評價就無法了解歷史。」 錯用精神武器 以上李登輝說的話所反映的史觀不能說是對或錯,重點在於它是非常典型日本式的,在日本無論戰前戰後,一直流行著這種論調。戰前,日本就從中國歷史上演繹,認為真正漢人的王朝是明代,那是中國真正的版圖,因此根據這種理論,扶植少數民族獨立也就成了侵略中國的合理步驟,先從滿州國,再往內蒙、華北一步步進逼。 戰後,日本侵略意圖瓦解,但上述理論並未死亡,由侵略中國轉而成為抵擋壯大、具威脅性的中國的精神武器。日本右翼政治人物、學者、作家經常以中國歷史的演化以及當前中國地域分歧的現實,認定中國將分裂為幾個國家,幾個共和國。這種理論代表日本人恐懼強大中國下的某種下意識的期望,成為對抗中國的精神武器。因此,才會產生「中華」或「中國」是含混不清名詞的說法,因為如此,日本才得以永遠避免生存在這個勢力圈的陰影之下。 雖說理論的真偽終將受到事實的檢驗,且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有如此觀點並不足為奇,因為它代表著日本的安全與利益,與中國的安全與利益存在某些內在的矛盾。現在的問題是,成長過程深受日化教育、漢學根基幾無的李登輝自然而然地以日本人的世界觀、一種與中華民族存在潛在敵對意識的精神武器,作為對抗中共威脅的辯證,就不免帶來很大的麻煩。北京方面立刻有強烈的反應,他們對李與司馬談話背後的意識情感有著歷史性的敏感,憤怒地指責李成了「國際野心家分裂中國的工具」, 並質問李「還有中國人的感情嗎」。不僅如此,台灣島內也激起強烈震撼,尤其在深受中國思想影響的國軍將領中帶來無比的迷惑,省籍意識加倍深化,這就有了高度的危險。 從李登輝的文化背景來看,他的這種思維毋寧是必然的,主觀上很難說是否錯,只能說這種思維在他那一輩、那一個階層是稀鬆平常的,但如果作為台灣的總統,就會與北京陷入高度的緊張與不信任,也會在台灣社會內部激起中國思維者強烈的反應。這是為什麼蔣介石父子批評中共時,中國人的反應較淡,毛澤東甚至稱許蔣是愛國的民族主義者;反之,李登輝說中共是「上匪」、「控固力」, 中國人中不滿者甚多,包括平時反共的人也感到不滿,原因是李登輝常讓人感覺到他似乎是站在日本人的利益上講話的。 成長的經驗決定一個人的情感與意識。李登輝在中學時期,雖然不滿日本的歧視政策,但他畢竟獲得日本殖民政策中的好處,課堂上聽到的還是日本皇軍偉大、支那軍貪生怕死、天皇陸下光耀寰宇的思想灌輸。這與佃農的小孩沒錢繼續升學,或依賴家中漢學延續教育,加人反日的秘密結社有著根本不同。 老一輩國民黨或共產黨親眼看見日本士兵燒奸淫的情況而留下難解的仇恨,更非李切身的感受。就連大致同一時期,遠在新加坡的李光耀差點喪生於日軍槍下的經歷也不是李的體驗。這些現實的遭遇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情感,所以即使經常訪問日本的李光耀,也從未與任何一目本人士結為好友,反而是與蔣經國私交甚篤。蔣經國常帶著李光耀遊山玩水,談得來的朋友自然對於基本的議題有著情感的契合;同樣地,李光耀與李登輝的關係卻顯得相當官式,李登輝真正談得來的朋友是那些不斷來台北拜訪他的日本學者和作家,他們相互欣賞,用他們熟悉的語言和俚語交談,與司馬遼太郎的每一句談話,幾乎都帶著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口氣。 生存手段靈活 儘管李登輝的日化程度頗深,但是他畢竟不是日本人,而是一個台灣人,帶著典型現實主義的台灣人,否則他將難於外在環境巨變中成功地存活,終至獲得較多數人的支持。 學生時期,李眼看佃農小孩貧窮,發出不平之鳴,但客觀上畢竟是既得利益的受益者,並沒有去參與反日的活動。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來台接收,不久爆發了二二八事件,李的感受與大部分的台灣城市知識分子和農村地主階層是一樣的。苦悶來自兩部分,一是身為台灣人受壓抑的感受,二是由日本文化轉回中國文化中重新學習的不適應。 就如同對日本人不滿一樣,李登輝對新君臨的國民黨政府也感到不滿,有一種說法是他曾一度參加了共產黨,但更重要的事實是,李沒有參加反日的激進活動,且到了晚年更大膽呈現了對日本的深切情感,李登輝也沒有真正投入反抗國民黨的活動,反而是隨後接受了國民黨的栽培,幾度向當局交心,後由蔣彥士的擔保推荐開始進入官場。 受到蔣經國提拔、官運亨通的李登輝,在國民黨元老面前表現得極為恭敬謙卑,頗為長官所喜,加上他是一位派系色彩不濃厚的技術官僚,更為對搞小圈圈特別敏感警惕的蔣經國所信任,最後脫穎而出。這裡看得出李登輝的生存法則,在不同的環境下他呈現了不同的顏色,妥協性很強,現實感很高,終能存活。 至於他當上總統後被人批評為專斷獨裁,不會用人等缺點,其實那些只是在更小範圍下的性格表現而已,而不是面對大環境壓力時的生存準則。總的來說生存手段是很靈活的,發現行不通時隨時可以調整作法,以前生活在日本統治之下如此,面對國民黨也如此,在中共強大的威脅下會有根本的區別嗎?反過來設想,一個積極抗日的李登輝可能早就死在日本牢房中,或參加了共產黨而被國民黨特務處決了,或在戰後反抗國民黨而流亡海外幾十年,在美利堅的海邊無奈地徘徊,若果其然,都不可能有今天的李登輝。一個對大環境變化的壓力感受敏銳、準確的李登輝,並適時調整自己作出適應之舉的李登輝,才有可能達到今天的李登輝。也可以說,這樣的李登輝是台灣生存法則的縮影,他居於高位,受到較大多數人的支持,在體現台灣人的集體性格上自然有重大意義。 思維根源和盤托出 至於李登輝有多少中國人的成分?這裡似乎存在兩個層面。從血緣上,李顯然一直自認為是中國人,學生時代對中國就有一種抽象層次的嚮往,甚至說學習農業也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然而在文化上,李的中國化遠遠低於日本化的程度,這可以從他引據經文以佐證本身信念時充分顯現。儘管李在別人爭先為他準備好的講稿中也經常念出諸如國父孫中山遺訓、中國道德傳統、三綱五常之類的話,但絕大部分都是國民黨的道統八股,幾乎成了官場上的標準儀式,由他人代筆準備好幾乎千篇一律的劇本,他僅僅照本宣科而已。 李真正無拘無束的講話 (尤其是在他掌握權力、自信增強之際), 顯示他的文化營養主要還是來自聖經以及日本人寫的書籍,他幾乎無法獨立完整地引述某一中國聖賢的思想體系或名言來解釋他的政治哲理,反而他所交往的一些日本作家和學者做得到這一點。李最常見的作法是引述聖經裡的話,或是在夢中聽得了主耶穌的啟迪。心中的至聖至哲是如摩西這般的先知角色,對他領導下的國家和人民也常投射到聖經舊約章節的某些感人意境,其虔誠程度就連一般天主教國家的政治領袖也不一定比得上。 在知識領域方面,毫無疑問地,他是一位出色的農業經濟學家,對農村抱著深厚的感情,對台灣農業發展的歷史如數家珍,一談到這個話題就滔滔不絕,並深信比他內行的人很有限。至此,幾乎可以大略為李登輝的人生思維和情感畫出一個輪廓:一個極為虔誠的基督徒、一位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一個對中國抱著抽象情感中國觀受日本視野影響的台灣人、一個具受害情結以及對大環境務實妥協的普通台灣人。 李登輝從政以後的諸多表現以及所引起的普遍反應,事實上都可以看見以上不同特質交互呈現的影子。這位本省子弟家境良好,受了相當完整的日本教育,國民黨政府來台以後,他在文化上努力調適自己,回歸租先的語文和傳統。無論日本時代或國民黨時代,他都有不滿之處,有著本省人的挫折與悲情,但都深藏在心裡,或許有過激進反抗的念頭,私下言談仍不掩苦悶,生活和人際關係有著孤傲固執的一面,但大環境中仍成為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 中國意識的反撲 就一九四九年國民黨遷台以來,台灣與大陸的衝突即無日不有,但一九九四年台灣務實外交行動所引起的正面衝突,卻出現了不同的意涵。導火線就是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一席談話,一位對中國精神文化認識有限的李登輝,不知如何使用中國式的精神語言對抗中共的威脅,理所當然地使用了他所熟悉的日本式的精神語言。在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引導式的談話下,李登輝的精神底牌幾乎全盤托出,本質上是一種日化台人的情感和思維模式,高談外來統治的悲哀之外,又與外來統治的日本人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密感,親密到甚至近似一種乞求同情理解的姿態。 儘管如此,這篇訪問稿曾由李登輝三次過目,並非一時情急之作,應是有傳達訊息的明確意圖。他究竟在什麼背景下大膽地說出內心的話?以及希望達成什麼目的?一九九四年初的李登輝已非六年前受政敵近距離左右圍攻的李登輝,國民黨非主流派老一輩的勢力已差不多被掃清,新一輩退到黨外,在縣市長選舉中軟弱無力,而揚言要拿下十一個以上縣市長席次的民進黨也鎩羽而歸,導致黨主席許信良辭職下台。安內攘外皆大有斬獲,李登輝的權位獲得前所未有的鞏固,講話的分量遠重於前,自信心增強,加上務實外交行動和千島湖事件強硬的立場使他的聲望更如日中天。 權力無形中帶來傲慢,也帶來輕忽大意,在此李登輝肆無忌憚地說出內心的話。一則是藉司馬遼太郎的筆說給日本讀者聽,以為他訪問日本的計畫爭取日本民間的理解和支持。既然是拉攏日本人的,李登輝自然說出來是日本知識界喜歡聽的,這位從小對日本歧視台灣人政策不滿的台灣總統,此刻看來像是對天皇陸下虔誠崇拜的「出征學徒」, 或是完全皇民化的台灣人,用著不滿的眼光看著落後野蠻的支那。對於現實主義的李登輝而言,擺出這種姿態並不困難,就如同他曾厭惡國民黨外來統治,卻又比大多數人恭恭敬敬、笑著臉站在國民黨長官跟前。 二則李登輝藉著司馬的文章吸納了民進黨的支持力量。在某一種意義上,民進黨代表一種極為單純的受害者的情感,幾句同情的語言往往就可滿足其期望,因此李登輝有關外來政權的說法立刻激起民進黨以及其支持者深深的共鳴,也顧不及作為台灣人總統以如此哀憐的姿態尋求前外來統治者國民的理解同情,是否符合台灣人的尊嚴等問題。 就實際謀略來看,李登輝並不需要這麼做,因為作為台灣人總統的事實已使他過去所向披靡,並不需要刻意再加油添醋。外來統治的看法是他那一代日化台人所共享的,是他內心真正的有法,只是現在他有能力清楚地說出來而已。從基本情感層面而言,李登輝跟民進黨、跟台獨相去不遠,然而站在現實主義的立場上,他絕非後兩者,否則絕不可能一路升大官,當上總統,獲得大多數台灣人的支持,至今權位無人能挑戰;而台獨卻曾被關、被壓,到了今天雖能自由發展卻又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局。 低估中國意識的力量 然而,就在李登輝達到權力的高峰的一刻,他的局限性明顯暴露出來了,就如同所有再聰明、再獲人心的領導者一樣。對中國精神文化認知有限的李登輝省卻了某種包袱,但在面對統治十二億中國人的中共的時候,也有一種過於無知的危險。部分曾為中華民族尊嚴而犧牲眾多親人、同志、同胞的國民黨員,看著其黨主席在司馬遼太郎的文章中,顯露的是一個為日本人幫腔以遂分裂中國野心的民族叛徒,腦中燃起的不僅是憤怒,而是歷史的恨意。在此,國民黨學術智囊苦心為台灣主權定位所規畫的一個中國分治分裂的法理根據成了多此一舉,因為李登輝的話已擺明了一切作法的根本動機。 此外,外來統治的說法也在台灣島內造成大分裂。就歷史邏輯而言,只有設立大陸和台灣一開始根本上就是兩個獨立體,外來統治的說法自然成立;但如果設定台灣和大陸本質上是一體的,外來統治就站不住腳了。當台灣總統說出連國民黨都是外來統治的時候,自然大大地鼓舞了台獨的聲勢,並在精神意涵上將隨國民黨來台的外省人推到近似異族的對立面,根本上否定了他們的價值觀,這就勢必要激起仇恨,加深省籍的對抗。 一向小心務實的李登輝不可能刻意說出一些話,使得一夕之間跑出這麼多的仇人,只能說他的文化背景本身就潛蘊著內在矛盾和衝突,而作為最高元首,這些矛盾和衝突反射成大面積的群眾仇視。因此在一九九四年中,李登輝志得意滿的頂點,情勢出現另一面的發展。中共對台灣擺出前所未有的敵對姿態,在台灣海峽對岸連續進行十餘次的軍事演習,目標明顯是對準台灣。台灣內部不僅沒有過去那樣精誠團結,反而運用中共武力犯台恫嚇打擊李登輝聲望的大有人在。 一本直接抨擊李的政策並頒訂台灣瞬間為中共占領的書籍「一九九五閏八月」掀起社會的恐慌,導致移民熱潮,外省人幾乎悉數站到反李的新黨這一邊。過去曾與共產黨殊死鬥爭並連累在大陸家族的老兵中,不少人開始期望中共領導一個強大的中國,渡海懲罰民族叛徒。一些過去激烈反共的右派變成狂熱的親共者,其心情就如同當年對日本的仇恨使得激進國民黨跟激進共產黨在同為中國人的名日下結為同盟一般。甚至國防部的領導也發出危機的訊息,說軍隊已出現思想的混淆,不知為推而戰,為何而戰,對李與司馬對話中的台獨傾向感到不解。。 李登輝反共、愛台灣、認同台灣的作法有錯嗎?事實上並沒有錯,問題是,他使用的精神語言必然使得台灣島內外堅信自己是中國人者,被撩起一股歷史恨意,團結一致地攻擊李登輝以及他所代表的群眾。這股力量一旦認真起來,足以摧毀亞洲任何一個國家,更何況是地小民寡又可以裡應外合的台灣。 李登輝原本沒料到他的話反射的文化和精神意涵會激起如此巨大的反彈,巨大到足以覆亡台灣的地步,這正是他對中國文化意識極不了解的明證。儘管他是本省人總統,只要台灣內部持續不安,即使是本省人也不可能對一位沒有能力整合和安定內部的領袖,給予無限的耐心。 新口號邏輯仍混亂 這一部分是一生以現實主義掛帥的李登輝立刻感到警惕的,他知道自己的一些話引起混淆分裂並與中共形成空前的緊張,於是又不斷宣示反台獨的主張,又開始帶頭揮舞著中華民國國旗。這是妥協、務實的作法,但稍嫌晚了,因為原來的話留下太深的印象,代表特定的歷史邏輯,事後補救的作法如果徹底改變基調,反而予人自相矛盾的不信任感。 無論如何,務實的李登輝又開始引述另外一種新的論調,為台灣意識在大的歷史環境中定位。他說台灣是中國文化的「新中原」, 由於台灣是東西文化、大陸和海洋文化的交會融合點,為中華文化提供異質多元的激素,成為引導中國歷史走向的新中原,於是「經營大台灣、建設新中原」成了李登輝領導台灣最新的精神旗幟。 這個定位在台灣的內外自然爭議較少,因為它是站在肯定同為中國人的基點上,與中共的關係成為「逐鹿中原」。這種論調本省人沒有特別異議,反正總統繼續由本省人當家是最重要的,外省人則更符合其一貫的情感模式,至於一般大陸人民也不會有反感,李登輝轉用中國式的精神語言,發覺到可以維持各方的心理平衡,也可能是他碰壁後尋求其他行得通的說法所得到的結果。 然而這最終極可能只是一種說法而已。「新中原」的體質自然代表文化和政治的擴張性,那是一個相互交疊滲透終至以小代大的勇敢過程。那不是台灣根深柢固的悲情自憐意識所能辦到,不是台灣人過去的表現,也不是現在本土化國民黨的保守大陸政策所能達致的。 此外,「新中原」的定位也與李登輝說國民黨是外來統治的說法,在基本歷史邏輯上,是相互矛盾的。新中原意味著台灣不僅是中國的一部分,還是中國的中心,由任何一個中國人的政黨統治都不可能稱之為外來政權,就如同浙江人的蔣介石統治著廣東並不構成外來,為什麼他統治中國新的中原台灣就變成外來的呢?如果說作為中國新的中心的台灣的最高領袖只能由閩南人來擔任,那麼對中國其他省分的人有何號召力呢?如此基本邏輯的混亂十分常見,終至見怪不怪。事實上,李登輝對農業問題有著技術官僚的專精,對人、事、物、環境懷著樸素的情感,但他的歷史哲學思考沒有本身的創見,明顯是四處借來的,經常自相矛盾,反映的是他本身精神文化認同的混亂,也是台灣百年來大時代更替的錯亂的集中。 李登輝真正最清楚的是他的現實主義精神,一種小國文明的產物,也就是他所強調的「生存才能發展」, 也就是為了根本的生存,不同的時期必須靈活調整不同的面貌,原則過於奢侈,或者說這是真正的原則。 李登輝的生存法則代表著台灣人的主流性格,他個人成功地適應不同的時代,當上總統後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正足以證明他的個人風格和方法在台灣社會中的代表性。 《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摘錄》 司馬:在這世界上,沒有比「中華」此詞還要含糊不清的。 李:「中國」這個詞也是含糊不清的。 司馬:「中國人」這三個字也是含糊不清的。據說新加坡領導者李光耀先生去澳洲時曾說過:「就像現在的澳洲人不認為他們是英國人般,我們也不是中國人,而是新加坡人。」 德國人與瑞典人同是日耳曼民族。但是德國人不會跟瑞典人說:「你跟我同是日耳曼人嘛!」不會在瑞典兜售此觀念。西班牙人去到法國,也不會對法國人說「有拉丁人之誼」之類的話語吧。即使同是漢民族,台灣是台灣人的國家呢!李:必須是台灣人的東西。這是基本的想法。 十九世紀以來,主權問題就不斷被討論著,主權這二字是危險的單字。大陸主張主權為其所有,說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緩承了中華民國,所要主權屬於他們的。 《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摘錄》 李:「這之前為止掌握台灣權力的,全都是外來政權。」最近我已不在乎如此說。就算是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呀!只是來統治台灣人的一個黨罷了,所以有必要將它變成台灣人的國民黨。以往像我們這種七十來歲的人在晚上都不曾好好地睡上一覺;我不想讓子孫們受同樣的這遇。 司馬:李登輝先生您是在二十二歲時由日本人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 聽說那時的知識青年無法安穩地睡。中華民國的憲兵之類的人會來襲,聽到敲門聲,以為有什麼事而探頭看,結果發現糟了,必須馬上逃命,經歷過那種苦難,現在好不容易終於獲得了今日如此高水準的自由和法治制度。可喜可賀的是在漢民族的歷史上這是破天荒!李:外省人也都是漢民族。這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說只是早來或晚來台灣之別而已。大家一起來努力就行。台灣人也沒有必要拒絕。但是這相當困難。比如說,為何非換掉前行政院長不行這件事,也是跟這問題有關。 《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摘錄》 司馬:要是有空您想閱讀的書是什麼呢?李:最近向日本岩波書店購得「社會科學叢書」, 我總是在思考:我現在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理論?有無歷史意義?嗯,我想單習的是生物學,甚至也想去台灣大學聽課。還有也想再讀些哲學和歷史。退休後無需國家來照題,我會住自己的家,因為我有自己節省下的錢和內人的陪嫁。 司馬:還有剩下的嗎?(笑) 李:因為內人受過日本教育,善於記家計簿,所要我可以安心工作。 編輯部:是否日本教育管用?李:殖民地時代日本人所留下的東西很多。在批評的同時,如果不用更科學的觀點來評價,就無法了解歷史。這是我的想法。 《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摘錄》 司馬:對我而言,蔣經國先生其人我不甚了解,不過,最後打算讓李登輝先生您當副總統是正確的。 李:三年又九個月之間、他當總統,我當副總統。一星期見他一、兩次,他生病之後,也曾經一個月才見一次面。當時我向他說過的話都記錄在一本筆記簿裡,現在當然還不是能發表的時侯。但是,蔣經國先生是否真的希望讓我做為他的繼任者並不清楚。 司馬:哦,這樣子啊!李:他雖然患了那種程度的病,卻不認為自己的生命就要終結,因此沒有交代任何像臨終時的父親留給孩子的種種囑咐。 司馬:哦,不明確啊!李:是的,是不明確的。在那這政治情況之下,假如蔣經國先生稍稍露出一點聲色的話,說不定我就已經被摧毀了吧!即使是我也不會說出要讓誰當下任總統之類的話。我也不會說是否要出來競選總統,我想蔣經國先生也曾有過那種顧慮吧!司馬:可是身為一介學者的李登輝先生,您真能掌握政治的秘訣,是政治家,同時這「黏糊糊的」政治謀略也運用自如。 李:因為我從小就很敏銳的呀!我總是在思考該如何內斂。對了!日本有一句話不是說「食客添第三碗飯時是悄悄地要人盛飯」嗎?
伏筆四十年,準備二十年
二年前,大家都分析錯了。 那時候,雖然戈巴契夫已經開始改革蘇聯,觸動東歐的變因,但學術界及輿論界權衡大勢後,仍普遍認為,德國要統一,困難重重,代價太大,既不可能,也不值得。 西德民眾和政治領袖雖然支持統一 (民意調查七二 %), 但並不相信自己有生之年能目睹統一的實現 (同一調查八 0%)。 鄰邦更恨不得德國永遠分裂,唯恐納粹的噩夢再起。法國人有句刻薄的名言:「我太愛德國了,愛到希望它有二個。」 儘管如此,西德人民仍然在二十年前就為統一這「萬一」鋪路,邁開務實、理性又不失理想的腳步......。終於在蘇聯默許下,東歐爆發民主革命,柏林圍牆傾覆,為德意志統一踢出臨門一腳。 「很多人像在作夢一樣,而這不是作夢,這是有二十年實際上的準備,心理上反而沒有準備,」不久前從德國考察回來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委馬英九說。 更難得的是,正當蘇聯、中國大陸在改革的泥路上掙扎時,德國人可能是第一個將共產主義社會,和平過渡到民主社會、市場經濟的國家。 實現這個史無前例的統一大工程,並不容易。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英、法、蘇四強占領德國,共產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對壘,開啟冷戰時代,一九四九年德國一分為二,東邊是蘇聯控制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GDR; 東德), 西邊是美、英、法培植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FRO; 西德)。 為統一留下伏筆 中國的分裂源於內戰,德國的分裂起因在外力介入。但西德當時的政策,仍和台灣類似,就是「反共」與「漢賊不兩立」。 西德第一任總理艾德諾 (Konrad Adenauer) 稱東德為「蘇聯占領區」, 拒絕承認,在國際上則強調西德是德國唯一合法的代表,彼此僵持不下,造成雙方都無法加入聯合國。 後人研究這段德國歷史,從艾德諾言行分析,有人覺得,這位總理已認定德國最後仍將分裂,之所以爭德國「法統」, 壓根兒只是冷戰時代的策略運用,希望以此孤立東德政府,並號召東德人民反抗蘇聯的控制。 但一九四九年制定的西德「基本法」(Basic Law), 竟為四十年後德國統一預留伏筆。 稱「基本法」而不稱「憲法」, 表示統一前的過渡。 西德並不以「東德民眾代表」或「民意代表不必改選」來維繫「基本法」的合法性與全德代表性,而明言在國家未統一前,西德國民自由選出的代表,為未能參加的德意志人民制定法典。 「基本法」二十三條更規定,東德任何個人或地區,有權隨時加入聯邦。使得四十年來,任何東德人民,只要走進任何一間西德領事館,即可取得西德護照和公民權,接受就業輔導,享有一切社會福利。今年十月三日德國統一,就是經由東德國會表決,援用西德「基本法」二十三條加入聯邦 (西德), 使東德政權自動消失。 「基本法」為日後德國統一開了一扇窗,但整個五、六 0 年代,仍不出冷戰時期的對峙。一九六一年,東德甚至架起柏林圍牆,杜絕在此以前的十五年,為數三五 0 萬逃離東德的難民,這批「難民」, 多為高級技術人員和知識分子,包括促成德國統一的重要人物,現任外長根舍 (Hans-Dietrich Genscher)。 訂閱遠見電子報,掌握國內外大事 訂閱 東進政策的突破 六 0 年代,也是西方民間社會反省的時代,年輕人反美、反權威、支持民權運動。一九六九年,布朗德 (Willy Brandt) 帶領西德社會民主黨贏得大選後,總結過去二十年冷戰時期「漢賊不兩立」芒的經驗,認為西德應「承認現實」, 主動向東鄰 (不限於東德) 伸手,促進雙方互動與瞭解,降低對立,尤其避免阻絕德意志民族的鴻溝繼續擴大,這就是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突破冷戰缺口、開啟統一序幕的「東進政策」(Ostpolitik)。 「東進政策」不顧美國反對,在布朗德領導下,西德先後與蘇聯、東德、波蘭、捷克、保加利亞、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簽訂外交、貿易、交通等一系列條約,主要政策精神是放棄隔絕,「經由接觸促成改變」。 不過,在當時的布朗德眼中,德國統一仍只是「一個睡醒就消失的夢」。 東德當時一心獨立,對統一相當排斥;之所以願與布朗德政府妥協,無非希望換取經濟利益,及西德對東德獨立主權的承認。在逐漸和緩的氣氛下,分裂國家 (one nation, two states) 的新觀念形成,雙方在一九七二年簽訂「基本條約」(Basic Treaty)。 在「基本條約」下,東、西德同時在一九七三年加入聯合國 (中共則在一九七一年排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雙方承認對方的國旗、國號、國界、政府以及合法地位,互派代表,密切對話。次第訂定各種條約,其中,單是一九七八年定案的兩地疆界協議,事前就經過四十四次正式談判。 一九六九年,西德的「兩德關係部」, 也告成立 (二十年後,台灣才有「大陸委員會」), 統籌二德關係,處理統一問題,「東進政策」後,兩德終於以二十年的時間,看清對方的意圖、動向,降低敵意。 東德獲得的實質利益,包括產品可免關稅進入西德市場,或經由西德,免稅直通歐洲共市。 西德每年還補貼東德整修希特勒時期建立的老舊高速公路網,加上旅遊收益,東德政府年進帳超過二十億馬克 (約合三六 0 億台幣)。 踏實本土建設 接觸的大門一開,接著便是更廣泛的接觸。根據兩德協定,人民可以互訪。大量東德人,於是進入西德探親,一睹西德經濟奇蹟及自由社會的真貌。單是一九八八年,就有三百萬東德人進入西德探親。東德超過七成的電視,也可以收看到西德節目。 蘇聯之所以沒有橫加干預,因為經由西德,它也分享到貿易與經援的利益。 經由接觸,果然促成改變。東德人心思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終於等到蘇聯改革,柏林圍牆傾倒,統一已是水到渠成。西德的政、經實力,便適時在這緊要關頭,發揮效力。 不同於台灣,早年沈緬在「反攻大陸」的空想下,耽擱了對本土的長期建設計畫;德國人要求統一的方式務實得多,他們沒有在口號上浪費時間,四十年來,從二次大戰廢墟中重建政治、經濟、文化,終成歐洲頭號大國,貿易金額世界第一,外匯存底世界第三,更難得是兼得了高度社會福利與經濟成長。 此外,國防上也有足以自保的實力,厚植國力的結果,在統一的日子真正來臨時,才能果斷的承受起代價。 例如在一九八九年,三十四萬東德難民湧到西德定居,西德竟能在一年之內,經由蓬勃成長的國民經濟,創造出七十萬個工作機會,化失業的危機於無形。 統一後,單是第一年,西德政府就要多支付六百億美元,預算赤字可能刺激惡性通貨膨脹,但在西德央行及財經單位縝密的計畫及政策引導下,平均全國物價上漲率不超過四 %, 並不比台灣高。 新加坡航空公司在德國統一後,曾組織亞洲記者團到東德考察,走遍柏林、來比錫、德勒斯登 (Dresden) 等東德主要城市,沿途所見,一片平靜。德國人自律、精確、勤奮等民族特性,也在統一中產生功用 (不同於中國大陸,東德人有幸不必經歷文化大革命對人性的扭曲)。 打出四張外交好牌 以今年七月二日的貨幣統一為例,一天之內,東德人民從一萬個銀行、警察局、郵局、旅遊辦事處等地,以弱勢的東德馬克,換取共達一千一百多億西德馬克的強大購買力。 未雨綢繆,商店早已儲存大量商品,準備應付搶購;銀行也備有大筆現金,以應付可能隨搶購而來的擠兌浪潮。但周詳的金融統一計畫,不知不覺間已消除民眾的憂慮,不但沒有搶購,也沒有擠兌。「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東」德馬德堡 (Magdeberg) 一位飯店服務生形容。 有家國營銀行曾預計貨幣統一的頭一個星期,銀行「最少」會被提走五八 0 億馬克,最後只提走了四五 0 億。「你不得不佩服德國人」在「西」柏林自由大學修博士學位的台灣留學生姚朝森說。 外力使德國分裂,也是統一最後障礙。這方面更需要靈活的外交手腕。 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德國主權屬於美、英、法、蘇四國共掌,如果這些國家不支持,或波蘭等鄰邦,對德國擴大領土野心的疑慮無法化解,統一必難實現。 緊要關頭,西德適時的打出四張外交好牌。第一張牌,統一後的德國,仍將堅守北約及西方陣營,使美、英、法等西方盟邦放下心頭大石;第二張牌,承認與波蘭之間奧德河及奈塞河的邊界 (這片土地原屬德國,二次大戰結束時,波蘭趁機占領,逐走所有居住其間的德國人), 讓波蘭等鄰邦安心。 第三張牌,趁蘇聯全力進行經濟改造的機會,以超過百億美元經援和貸款為代價,向戈巴契夫交換德國留在北約陣營,撤離駐德國的三十六萬蘇軍,並承諾支援蘇聯經改,終於令原先持反對態度的蘇聯回心轉意;第四張牌,誓言將致力「大歐洲」的整合,柯爾總理有句名言,要使德國成為「歐洲的德國」, 而不是使歐洲成為「德國的歐洲」, 等於告訴世人,德國統一對他們有益無害。於是,統一的最後障礙,也告排除。 從自己開始 儘管德國這一過程中有政客的技倆,如柯爾總理希望藉「統一總理」的美名,確保在十二月二日的大選中獲勝,繼續執政四年,使統一計畫略顯冒進;也有「值不值得」的大辯論,龐大的財政負擔,十年內最少付出七七五 0 億美元,約為台灣 GNP 的的五倍;更有東、西德人被無形的貧富差距所分裂,階級對立等風險。 不過,歸納戰後德國復興的紀錄,研究毫不意外的幾乎指向同一個答案:初期有困難,但日耳曼人終將克服艱困,更強大的德國,只是時間的問題。 若以德國統一回顧海峽兩岸的政權和社會,無論兩地人口、土地面積比例、社、經基礎、政治成熟度,都差德國相當遠;但德國經驗最少有一點是可以移植的:談統一,得先從實實在在建設好自己的政治、經濟、社會開始,逐步、務實而理性的瞭解對方,建立互利關係,承認彼此事實主權,在人民利益的前提下,只要大門敞開,時間終將解決統一的問題。
每月世界大事地圖
俄羅斯 -- 戈巴契夫遭秋後算帳 葉爾辛總統下令沒收戈巴契夫的一棟別墅和占地三千坪的戈氏基金會,自前蘇聯秘密檔案陸續曝光後,戈巴契夫已成眾矢之的,有關他的指控包括非法營利、逃稅及遮掩一九四 0 年的波蘭卡庭屠殺事件。 科威特 -- 復國首次選舉 科威特舉行波斯灣戰後第一次選舉,選出由五十個議席組成的國會,科威特婦女迄今仍無投票權,只有男性才能投票。 埃及 -- 大地震 開羅發生規模五。九級中度地震,震毀五百座建築物,這是埃及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約有五百人喪生,六千五百人受傷。 南非 -- 恢復和談 非洲民族議會決定和南非白人政府恢復談判,非洲民族議會曾於黑人城鎮波帕通發生屠殺事件後,退出南非的多黨談判。 南韓 -- 盧泰愚退黨 南韓總統盧泰愚為維持在年底選舉的超然立場,辭去民主自由黨的名譽總裁職務,並斷絕與該黨的一切關係。 訂閱遠見電子報,掌握國內外大事 訂閱 新加坡 -- 總統改為民選 新加坡總統由虛位制改為民選制,總統擁有監督國家預算、金融資產和任命高級官員的權力,新加坡現任總統的任期到明年九月為止,屆時將舉行改制後首次總統選舉。 日本 -- 金丸信下台 日本自民黨最大派閥竹下派會長、有政界教父之稱的金丸信,因獻金醜聞,辭去議員職位。金丸信在一九九 0 年收取佐川急便公司五億日圓獻金,分給派下的六十多名議員,這項醜聞被揭發後,已掀起日本最大的一場政治風暴。 加拿大 -- 否決修憲案 為維持國家統一而達成的加拿大憲法修正案,在公民投票中遭到否決,此舉不但動搖總理穆羅尼的政治前途,更助長魁北克分離主義者的氣焰。 美國 -- 柯林頓當選總統 在美國選民普遍對經濟不滿與人心思變心理下,民主黨候選人柯林頓以三七 0 對一六八張選舉人票,大勝布希,當選美國第四十二任總統,結束共和黨占領白宮十二年的紀錄。 聯合國 -- 非常任理事秘密出爐 聯合國大會以秘密投票方式,選出巴西、吉布地、巴基斯坦、紐西蘭、西班牙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瓜地馬拉 -- 印第安人獲頒和平獎 瓜地馬拉印第安族裔領袖利哥韋姐。曼楚女士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這是印第安人首次獲獎,也是連續兩年由女性得獎。 荷蘭 -- 飛來橫禍 一架以色列航空公司的波音七四七貨機,因為引擎脫落,在折返阿姆斯特丹國際機場途中,意外撞入兩座公寓,釀成兩百五十人死亡的慘劇。 英國 -- 煤礦風暴 原計劃關閉三十一座煤礦場、裁員六萬人的首相梅傑,在輿論及保守黨內部強大壓力下,收回成命,只關閉其中營運最差的十座。 德國 -- 遣回難民 德國以三百六十四票對二十四票通過遣回經濟難民的提案。 安哥拉 -- 舉行選舉 在四百位聯合國觀察者的監視下,安哥拉舉行五百年來首次總統選舉,結果執政的左翼「解放安哥拉人民運動」以五 0. 八 % 險勝。
中廣翻新創利多
老屋大翻修,舊殼穿新衣。 成立六十六年的「黨國元老」-- 中國廣播公司正邁開快步,企圖改變黨營企業的陳舊體質,向民營企業的效率管理看齊。 仁愛路的樟樹綠影蓬蓬,穿過林蔭,訪客一進中廣,迎面就能嗅聞到「變化」的氣息。牆壁、天花板散發新鮮油漆味:「電梯比以前快多了!」有人驚呼;外籍工程師忙著調整耗資千餘萬、可容納四千首音樂的數位式電腦系統,趕著八月初啟用......。 門面、設備翻新的背後,是一串亮麗的數字。這兩年,中廣的稅前盈餘大幅成長,從前年首度破億元的一億一千九百餘萬元,到去年的二億八千多萬元,躍升二點四倍。「今年預估可超過四億。」個頭中等、五十一歲的總經理李祖源以一貫溫和的語氣指出。去年,中廣二 0% 的廣告成長率,更將三家電視台、中時、聯合報等媒體遠拋腦後。 「中廣這輛老列車終於動起來了!」許多人發現。 巨人覺醒 曾經,中廣像個慵懶的巨人,提不起勁追求經營績效。由於政府多年來不願開放新電台,廣播形成寡占市場,擁有最多頻道、最好設備的中廣成為封閉體系裡的最大贏家。當其他二十家小民營電台只能守著效果和收聽率較差的調幅 AM 頻道,靠成藥廣告慘澹經營,「中廣光出租調頻 FM 時段給傳播公司,每年就輕鬆穩賺幾千萬,員工何必拚命?」一家傳播公司負責人冷眼旁觀指出。 既然穩賺不賠、衣食無虞,為什麼巨人近兩年寧可放下安逸身段、打點精神,擺出追求數字成長的奮戰架勢?「不要以為你現在是最大的,就可以坐著不動,沒這回事!」上任滿兩年的李祖源強調,媒體大環境的遽變,讓他深感壓力迫在眉睫,從報禁開放、有線電視合法化以及逐漸嶄露潛力的衛星電視,媒體間激烈競爭勢不可免。新聞部經理李宗桂則提醒:「別忘記,二十年前電視崛起時,中廣曾窘困到發不出薪水!」 向外看,挑戰日增。, 向內看,中廣四十年來在廣播圈內的龍頭優勢,在民主浪潮的沖刷下,正點滴流失。 政大新聞系教授鄭瑞城在「解構廣電媒體」一書中指出,直到民國八十一年,軍方和黨營的中廣仍壟斷大部分的廣播頻率資源。例如,兩者的發射機數合計超過七成;調幅台軍方獨占近半,中廣則分配有四四 % 的調頻台。 但封閉的廣播天空終於開放。不但軍方被迫釋出頻道,原在調頻、調幅各有四個頻道的中廣也各被回收其一。新聞局廣電處指出,第一波已有十三家新調頻電台通過審核,「未來開放的腳步一定愈來愈快!」正為地下電台忙得焦頭爛額的處長羅傳賢信誓旦旦保證。 長期來看,當數十家、甚至上百家新電台陸續開播,必然爭搶有限的廣播市場大餅,聯手挑戰中廣的霸主地位,一場爭聽眾、搶廣告的廣播大戰指日可期。 面對風起雲湧,李祖源的應變之道是,趁著這波新衝擊,正好解決過去四十幾年留下的問題,將中廣轉化成民營企業的型態,重新奠基再出發。 第一步是加強人事管理、追求工作效率。觀察到安逸日子過久了,許多員工的學習和應變能力不足,更出現「有人很忙、有人卻太閒」的勞役不均,李祖源要求員工學習「第二項技能」, 隨時要有轉換職務的心理準備。 以往的遇缺就補,則改以全面量化評估各單位實際業務需求,決定編制。兩年下來,中廣員工從八百七十五人減少七十四人,縮編百分之八。「做的事反而比以前更多!」一位資深高級主管直言,他評估:「中廣其實只需要四百人。」 開源節流並重 一手督促,一手拿紅蘿蔔鼓勵;由於營運狀況良好,中廣員工一致指出:「現在是有史以來年終獎金、福利最好的時期。」例如,原來百分之百黨股的中廣在去年首度開放一。五 % 的股分讓員工認股分紅。 既然強調經營效益,李祖源極力開源、落實節流。 這兩年中廣的主要收入成長來自廣告業績增加。由於流行網向來在收聽率調查中獨占鰲頭,許多商品排隊等著上廣告,「三年下來,流行網的廣告價碼平均調升八 % 以上。」一位廣告承包商苦笑著說。 而在加強經營下,音樂網和調頻閩南語網的廣告量亦大幅成長;中廣甚至成立關係企業「大世界公關公司」, 由員工入股經營,主要業務是「鼓勵員工公餘之暇,學著拉廣告,慢慢減低對外包廣告商的依賴。」公關組組長鄭詩詠表示。 另一個開源的方向是將充裕的人力資源投入多角化經營。 中廣關係企業「萬世傳播公司」積極延伸廣播之外的觸角:如出版錄音帶、替公私機關拍簡介、辦活動......, 而興建中、占地近五百坪「中廣學苑」年底完工後,更規畫為成人廣電教育的課堂,「師資都是現成的,我們也會去辦補習班執照。」萬世傳播總經理趙卜成說。目前出租的三個攝影棚,約滿後,中廣將收回自用,九月就要開始訓練節目部的導播、工程人員跨行到製作電視節目。 細心的人會發現,代表中廣海外部的「自由中國之聲」幾個招牌大字,被提姆颱風吹損後,已不予修復,甚至整個拆掉,充分顯現管理上「精省」的一面。 由於受政府委託辦理國際廣播,中廣海外部預算來自新聞局編列,因立法委員反對「國庫通黨庫」, 預算自七、八年前的三億多元被刪減到今年的二億。「大家覺得中廣占便宜,事實上我們連續幾年都貼幾千萬。」李祖源自喻一毛錢沒拿,卻天天煩如何在經費不足下,讓國際廣播順利運作。目前,為減少虧損,中廣海外部已刪除韓語和潮州話的廣播,人事遇缺不補,部分員工漸轉入其他單位。故障的真空管、鐵塔則等著新聞局撥款修復。 同樣是基於把政府該做的服務還給政府,最近中廣和軍方的合約結束後,主動將二十八個偏遠地區的頻道交還交通部、因此關掉四、五個轉播站,撙節不少人事開支。 談到偏遠地區的聽眾因接收不到廣播寫信罵中廣,一位主管理直氣壯表示:「這是政府的責任。沒有一家民營企業願意光奉獻不求回饋,我們很清楚,一旦企業不賺錢,沒有人會發善心拿錢給你補貼。」 商業掛帥 從中廣立場,既然決心向民營企業看齊,「黨政分離」又是大勢所趨,何必繼續替政府背負一些賠錢的義務服務?但也有許多人認為,中廣能有今日的深厚根基,得自政府多年「另眼栽培」, 如今盈利第一,未免自私,何況「國民黨不是口口聲聲要和民眾站在一起嗎?」有人質疑。 不能否認,當中廣近兩年卯足勁追求管理效率、營運績效,外界、甚至內部逐漸出現反彈聲浪,懷疑中廣是否太過商業掛帥?中廣新聞網自七月一日起由調頻搬家到收聽率及收聽效果較差的調幅,以及隨之節目型態的改變,引發最大爭議。 甫離職的前節目部經理李志成指出,調頻的流行網是中廣業務命脈,音樂網投資報酬率最高,閩南語網則負有服務農漁民的特殊使命,決策高層權衡得失,選擇將原來新聞網一 0 一。七兆赫交回,讓新聞局把頻道分給新設的台北之音電台。 儘管事先卯足勁宣傳:送大獎、做公車和電子看版廣告、DM。七月初,新聞網辦公室的電話響個不停,「影響不小,許多聽眾因新頻道難找、雜音太大開罵!」內部人員無奈透露。 高層為強化競爭力,搬家後的中廣新聞網每天減少近兩百分鐘純新聞,增加 Call-in 的談話性節目,和健康、理財、心理諮商等軟性節目,部分由新聞部自製、部分外包。 一位資深人員表示,原先規畫中,節目占更多時段,但引起內部反彈,有人開會時甚至質問:「新聞網是否被商業化牽著走?」他強調,新聞網絕對不能有外包節目,否則遇突發新聞狀況,必須停掉節目時,還要寫變更單通知相關單位,「廣播新聞最大優勢 -- 靈活、迅速還剩多少?」 政大廣電系系主任關尚仁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廣的重新定位。他指出,廣電法並無黨營電台,只有公、民營電台之分,於法、於情,「中廣都是商業電台,它願意正本清源,追求企業化,是對的、也是好的方向。」他說。 黨營色彩能轉化?但關尚仁強調,社會大眾正好藉此標準監督中廣是否真正回歸民營媒體的角色,「我們樂見你民營化,不希望看到有什麼黨的指示、或遵從黨的立場的報導。」他表示,廣播屬於特許事業,電波公有,不能只為一種聲音服務,如果最後發現中廣不能公平、公正,「今天丟掉一些服務角色,只是自私。」 以此標準觀察,中廣的民營化似乎走得有些頭重腳輕,因為新聞中處處可見支持黨的決策。以核四爭議為例,「如果反核新聞做得太長、或聽起來反核有理,上面會要求修正。」一位新聞部的人坦承,大家都知道,「新黨新聞最好不上、民進黨的適可而止。」 然而,當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一個企業如果只將絕大心力放在提高效率、加強經營技巧,相對忽略徹底改善產品品質,短期內立竿見影的績效,是否能保證競爭力維持不墜的優勢?
雙面夏娃-台中市
今年的台中不寧靜。原本打算風風光光到行政院領公共安全做得最好的獎賞,卻遭衛爾康餐廳大火燒得面子盡失,搏得火燒城的名號。然後,又是青少年群集飆車;接著,遭休職半年的市長林柏榕,又因為第十期市地重畫案涉嫌圖利地主,被檢察官提起公訴。 「台中有錢了,什麼光怪陸離的事就跟著發生。」兩年前在台中市區置產,舉家從南投遷移到台中的一位市民,細數近來發生的大事,搖搖頭後又點點頭說:「不過,台中還是機會最多的地方。」 有人說台中是機會與罪惡相生相存的城市。近五年來,台中的確已躍升為最具潛力的新興都會。人口成長率高居全國之冠,每天在台中流動的人口達百萬人,北起苗栗南至嘉義等中部五縣市五百萬人口,都是以台中為輻射中心,建設公司一年推案就到達三千多億台幣,早就具備院轄市的架式。此外,市民儲蓄總金額上兆,財富冠居全台灣 (除台北、高雄); 金融機構的密度,也是全國之冠。 亮麗的一面是機會,灰澀的那面是罪惡。 據統計,台中市刑案發生率為全國最高,色情產業密集的程度,也令其他縣市難望其項背。 總結台中會有今天蓬勃快速的發展,主要是拜市地重畫之賜。 二十四年前,台中開始都市現代化運動,七十五年實施市地重晝,擴充三千多公頃土地,相當台中原面積的五分之一。台中從中型都市邁向大型都市,逐漸出現都會的架構。 四年前市政府開始採取擴張性編列預算的方法,做了多期重畫區,預算激增一 0 四 %, 到達兩百多億。重畫為台中市政府創造了一千五百多億的經濟效益,台中多項公共設施,開闢七百多條道路、七十幾座公園,全從重晝基金周轉而來。 「光靠本預算,台中根本不可能發展,重畫是養雞生蛋。」市政府計畫室主任徐順賢肯定。一般蓋一所學校要兩億,重畫區的國中小學校可以分配到三億的預算,教室內還有套房式的廁所、電話等設施。 徐順賢得意地說,台中市不但有錢,更有再發展的潛力。還有一千多公頃的土地可供開發,目前離都市規畫設定的一百五十萬人口,也還有七十萬人的發展空間。 超高雄,追台北 藉著市地重畫開展都市運動,台中再一次向歷史的宿命挑戰。位居台灣中部、氣候宜人,台中原本最有潛力發展成台灣政經中心,只不過歷史上多次和機會擦肩而過。百年前劉銘傳原先打算將省會設在台中,最後功敗垂成,輸給台北。日據時代,全台第一個實施都市計畫的是台中,縱貫鐵路通車也撰在台中,成為全台中心都會指日可待,但又錯失良機。 「歷史欠台中的,希望藉這次都市發展一次償還。」一位台中都委會委員回顧歷史後,雄心十足地說。 新建築的大氣派,就顯示出台中亟欲爭脫歷史輪迴的決心。 筆直寬闊的中港路金光燦亮,一棟棟造形互異的高樓櫛比鱗次。開車經過趕工中的太平洋廣三 SOGO 時,戴著雷朋眼鏡的計程車司機指著十一月開幕的布條說,去年台中中友百貨的營業額是全國第二高,比有一百五十萬人口的高雄大統百貨還多出十幾億,「再過幾年,台中就超越台北了」。 台中也絲毫不掩和北高兩市一較短長的雄心。去年省長民選後,台中躍上政治舞台,成為宋楚瑜施政的主要根據地,加人南北資源競爭的角力賽。台中也大聲向中央要求,改建清泉崗機場為中部國際機場,要規畫捷運、開闢台中港為國際港口,要成立亞太營運中心。 「只要中央給政策,台中隨時可以趕過台北。」市府工務局長林芳民預測,台中離發展極限還有一段距離,「台北已經走下坡,台中才正開始。」據他估算,台中大約還有三十年發展期。 中庸之城 不僅在建設上要超高雄追台北,台中也廣募南北人才,加強本身競爭力。 在台中當了十年市長的林柏榕,兩年工運局喊移民台中的口號,台中移民人口結構,也產生變化。過去以中部五縣市為主要遷入人口,近年台北人南下台中謀生的案例逐年增多,現在已經是台中第四大移民群。 十五年前,學建築的白錫旼就是看上台中的發展機會,決定到此搶灘,希望在台中做出成績,再攻回台北。白錫旼以台中為根據地,不僅成功推出許多個案 (如理想國), 甚至有國外集團慕名而來。白錫旼體會,這種台北迷思已不復存在,台中可以直接躍上國際舞台,不必繞道台北。他鼓勵台北年輕人整體移民到台中,不必窩在競爭過高的台北。 「台中沒有屬性,是空虛的,等待移民來點題。」蓄著鬍子、穿著吊帶褲,白錫旼坐在他的「理想國」辦公室裡,大力鼓吹移民台中。 台中之所以能吸引各路好漢到此攻城掠地,和它這個不定性的城市性格息息相關。前台中市政府計畫室主任吳松林剖析,台中有很強的實驗性格、移民性格。三分之二人口是外來移民,較勇於創新、冒險,大型泡沫紅茶、庭園咖啡、六合彩等,都是台中創造的流行玩意兒。此外,建築風格多元發展,揉雜唐朝、巴洛克、洛可可、後現代風格,也顯示出台中都市的活力。 「台北就好像中年紳士,高雄是草莽英雄,台中就是十七八歲少年,莽撞毛躁,不受既有成規束縛。」來自基隆的吳松林妙喻。 包容力強的台中,也提供創業者揮灑的機會。一年前來台中創業的張姓廣告文案回憶,在台北競爭太激烈,被「綁得死死的」; 到台中後,她的創意得到解放,現在她買了自己的辦公室,能力也得到肯定,「過去淘金要北上,現在我在台中完成了創業的夢想。」三十一歲的她堅定地說。 對家庭主婦而言,台中居易又方便。從台南嫁到台中的楊惠敏,喜愛台中快中帶閒的生活,有大百貨公司可以逛街,又有鄰近縣市觀光資源。在她居住的社區大樓中,只有兩戶是道地的台中人,其他都是外地移民,大家搬來台中,就不再留戀故鄉。經營幼兒安親班的楊惠敏體會,台中不像北高兩市那麼極端,是很中庸的城市,「在台中坐計程車,不會有司機要你政治表態。」 但並非每個台中夢都光明燦爛。以服務業為主的消費城市,聚集了資本,也匯流著新興都會的不安。台中市一位民意代表就用金權城市來形容台中,賓士車輛全省最多,表面虛華,裡子缺乏文化內涵。 今年四月結婚的倪先生,用一百多萬在台中買了新社區十二坪小套房,又在報社找了一份工作,興沖沖開始新生活。才不到半年,他家先是遭竊、公寓被塗鴨、因細故險些遭人持球棒追打,現在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搬離台中。「台中大哥多,色情多,我們隔壁就住著一個大哥。」他餘悸猶存地說,上個月這棟外觀美麗的社區,還發生槍戰。雖然戶籍已經遷至台中,他堅決否認自已是台中人。 只能是台北第二?台中前景的另一個陰影,是基礎建設不足。做為有百萬人流動的大都會生活圈,台中的公共運輸系統卻比四十萬人口的農業縣市好不了多少。工務局長林芳明坦承,台中自有汽車擁有率雖高居全國之冠,但是大眾運輸系統並不健全,影響台中發展為大都會。全台中只有兩家客運公司,十幾年來走的路線都沒有變,許多交通幹道甚至沒有公車經過。 「台中的公車有夠爛,難等、脫班、服務品質又差,」在大學教書的彭小姐,台中住了幾十年,坐公車的次數寥寥可數,她上班、逛街都是靠汽車,完全沒有搭公車的記憶。 十年內完成十二期重畫的擴張速度,徹底改變台中面貌,但對都會發展並不全然是良性循環。原本一期需五年做完的重畫,台中兩年就做好,相關公共設施並沒有緊跟在後,有些重畫地到處堆滿垃圾;而因重畫每年成長一千億的房地產,要把這些房屋「存貨出清」, 還要十年以上。 辭去市政府建管課長職位出來創業的何肇喜就憂心地說,台中空屋率高達五成以上,許多十幾層高樓都是在養蚊子。從他的辦公室看出去,聳起的高樓連成一片,「都沒有人住、很浪費」。何肇喜認為,台中要再求發展,還是必須仰仗台北,主打「台北人的第二個家、第二辦公室」的策略,才能消化完這些房屋,再造生機。 台中另一個危機是產業中製造業的比例不高,但有六成以上都是營造業,一逢不景氣就蕭條,台中正遭遇這個命運,上半年市政府稅收立即減少三 0%。研究台中都市計畫多年的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主任高孟定分析,台中人口的成長,趕不上建築物成長的速度,開發過快,對投資是一種浪費。 「如果完全靠營造業,這個城市沒有希望啦。」家住雲林的高孟定提醒。 有土斯有財的台中發跡過程,已經成為其他發展中縣市的範本,彰化、台中等縣,開始照市地重畫的劇本,上演一齣地方繁榮的故事。台中經驗的骨牌效應,會不會威脅北高兩院轄市的地位,是歷史給台中的又一次契機。
大地教室-美國國家公園生態之旅
高緯度的山間,午後的陽光像浸過冰水般晶亮,斜斜地照在小徑的的入口,也照在一旁小小的指示牌。指示牌上面寫著:「你不妨中途駐足片刻,靜靜做個聆聽者,聽聽這片樹林內一切居民的聲音。」 台灣來的一行人,原本三三、兩兩笑鬧著,踏上了小徑數步,也不禁輕聲細語起來。 做個聆聽者 引導眾人前行的,是美國蒙大拿州冰河國家公園的杉林步道。公園管理處公共關係主任艾美。凡德貝爾,腳步徐緩,抬頭指向一株高聳入陽光的西洋衫說:「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分水線就在這裡,上周我們帶領一群小學生走這條路,一哩路走了一小時,因為每棵植物都會說故事。」望著台灣客以行走台北街頭的速度踏向林中深處,她的語氣略有抱憾。 「做個聆聽者。」美國國家公園的自然教室,藉著這條蜿蜒不過三哩的步道,向只習慣拍完照就走的旅人上了一小課。 在黃石公園,車行經過海登河谷 (Hiden Valley), 左前方一片綠黃相間的草原上,赫然出現二十幾頭麋鹿。前後的大小車輛相偕停下,遊客衝出車,在最可能靠近的界限上拍照攝影、興奮莫名。 馬路邊,一位遊客卻冷靜地靠在他的小金龜車旁,邊拿望遠鏡觀察,邊做紀錄。 相詢之下,才知來自科羅拉多州的加伯特是黃石公園「公民科學家」(Civic Scientist) 計畫的參與者。他原本兩天開車遊黃石的行程,因為加入這項計畫,遂改成兩周協助園區進行生態調查,「是學習,也是一種新的旅遊方式。」他說。 這個例子並不偶然,卻也不平常。 不偶然,是因為九 0 年代全美的許多國家公園都有類似活動;不平常,是因為這代表了國家公園管理單位新的管理省思。 愛,勿置之死地 「除了腳印,什麼也不留;除了攝影,什麼也不取。」這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口號,時經多年,當年的提出者 美國國家公園服務處卻發現;若觀光客不能成為公園生態的聆聽者與對話者,即便是腳印,都可能是傷害。 據美國內政部估計,公元二 00 五年時,每年將有超過五億人來自美國本土與全球各地,到訪美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現在到了夏季,平均有超過三百萬人湧入,優思美地國家公園則被形容為比紐約曼哈頓區還熱鬧。 遊客增多、預算減少、工商業與都市的觸角又想從四面八方伸入,「美國國家公園的一萬兩千名工作人員通稱這些現象為「大擠壓」(Big Squeeze)。他們可能會壓得我們成為需要被保護的動物 (Endangered species)。」另一個年輕的管理員戴夫,以輕鬆的語氣點出令他憂心的問題。 對抗大擠壓,美國國家公園必須找出永續經營的新策略。 一九九 0 年,優思美地國家公園一百年誕辰,關心國家公園的人士發表了「愛,勿置之於死」(Don’t Love to Death) 的宣言,也同時揭開了生態旅遊 (ecotourism) 取代大眾遊樂園式旅遊的新紀元。 美國的國家公園體系,包括國家公園、國家保育區、國家紀念地、國家遊憩區等二十二種,總數三百五十七個公園,一向被稱為「全球最大的大學」, 現在,正以有計畫的方式,透過生態旅遊在其中進行生態教育。 根據美國內政部的資料,去年美國各國家公園在預算吃緊的情況下,教育經費平均仍增加了一 0%。 「唯有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使每一個旅客認識生態體系的共存共榮,甚至學習環境的經營與管理,「人」帶來的壓力才可能成為助力。」在哥倫比亞河流域邦威水庫的魚梯旁邊,看著鑽動的人頭隨著鮭魚的跳躍尖叫,負責鮭魚養殖與流放的專家羅賓,說出了所有國家公園生態教育的目標。 讓這裡沒有生態文盲 俄勒岡州魁特湖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布告欄上,歪歪斜斜幾個大蠟筆字則寫著:「讓這裡沒有生態文盲」, 下面是未來一季系列的生態旅遊活動:辨認魁特火山湖生態圈的動物足跡、「魁特環境污染偵探」......。 美國到底是全球國家公園的元老,在此行接觸到的俄勒岡州與蒙大拿州的國家公園,從最大的黃石到一個小小的栗子園古農場,都可以看到旅遊與生態教育多樣而有創意的融合。 許多生態教育是由旅客的問號串起來的: 「為什麼國家公園可以釣魚,但是魚兒上鉤後卻必須放回溪裡?」 「為什麼森林火災非到必要不搶救?」 「為什麼野生動物要讓牠保持野性?」 在俄勒岡州澎濟角 (Cape Perpetur) 海岸保留地的解說中心,資訊架上以漫畫表現的問題解答就有二十幾種,只見遊客圍著架子拿資料,有如在超市挑巧克力。 今年到美國國家公園的孩子,還可以拿到國家公園基金會 (National Park Foundation) 出的一份以史奴比做主角的刊物,鼓勵小朋友「帶著問題到國家公園」, 並且教導他們如何問問題。 寒氣逼人的夜晚,十幾個人圍坐在冰河國家公園的「爐邊教室」旁。解說員打扮成十九世紀促成公園設立的英雄古耐爾的模樣,話說當年為了保護野生動物而成立公園的故事。當遊客問到二十世紀的問題,演員還會拒絕回答。 在俄勒岡州的高地沙漠博物館裡,七十三歲的義工貝蒂,舉著名為奧利佛的貓頭鷹,講解濫獵對貓頭鷹生態的影響。她眼鏡背後閃爍的藍眼珠,與她手上大眼睛的朋友相映成趣。 像貝蒂這樣的義工,全美的國家公園約超過五萬名。 「有人從發問中學習,我從回答問題中學習,」另一名年紀也已經七十歲的金妮表示。 在各個國家公園的解說資料背後,常可以看到徵求義工的申請表。「透過這個方法,每年在全美可以訓練上萬名生態專家,非常有效,」沙漠博物館公共關係主任庫伯指出。 而經過設計,一草一木都成為生態教育的活道具。 美國國家公園內開闢了無數的健行步道,邀請人深入自然。但同時,在每一條通幽曲徑的兩旁,總會看到 一些這樣的建議: 「走累了嗎?請坐在石頭上休息,好讓周圍的小植物免除你體重的壓力。」 學會謙虛 在俄勒岡州胡得山國家森林區內,解說人員指著地上橫躺的一棵枯木問道:「你們知道這根死掉的木頭,對整體生態有什麼重要性嗎?」 留白了幾秒鐘,待大家交頭接耳都說不出所以然來,她才說明:倒下的枯木將成為腐植土,滋養周圍土地;未完全腐爛前它含住水分,供應其上新生的小樹苗;若是倒在溪邊,還可以形成鰻魚產卵所需的漩渦......。 有人此時不禁喟嘆:「原來,隨便拖走一棵枯木,也可能破壞生態。」 「走進自然並非就是生態旅遊。」專業生態導遊戴維思指出,「而是能將旅遊與自然保育結合;與身處之地的人與物,進行深度的瞭解和友善的互動。」 這是一種心態與角色的重新調整,也是國家公園在生態知識之外,最想教導遊客的。 對已經習於消費社會「唯我獨尊、消費一切」的旅客,溫泉印地安保留區內,印地安族人與自然的關係,便提供了活生生的角色教育。 日暮時分,在緩流的溪邊升起熊熊爐火,烤兩條油香四溢的鮭魚迎接遠方遊子,當地的女長老盧安達並沒有召聚族人大跳傳統舞蹈,而是傍著清冽靜謐的原野晚風,以溫柔的聲音娓娓道出:「我們為一切的創造獻上感謝;我們相信人與一切生靈都是兄弟,上帝要我們彼此學習......。」 愛德華霍爾 (Edward Hall) 在其鉅著「無聲的語言」中,曾記載了印地安人與土地的感情:「他們相信春天是大地懷孕的時候,為了保護大地,馬的鐵蹄拔掉了,人也不穿硬鞋。」女長老盧安達的話與之遙遙相應。 消費人對生態漠視的剝削,在這裡便成了赤裸裸的羞愧。 「印地安保留區是美國國家公園的寶貝,身處其中,人們很容易學到生態教育最難的一課 -- 謙虛,」導遊戴維思表示。 沒有反省,產生不了謙卑。 小善意,大錯誤 當被詢問到:「美國的國家公園所能提供生態旅遊者最寶貴的經驗是什麼?」幾乎每個管理員或嚮導的答案都是:過去因為人為錯誤導致生態系統破壞的經驗,或者現在仍然未決的爭議。 每年超過三十萬名在魁特火山湖聽解說的遊客,都會聽到魚的故事:氣象森森,猶如上帝一手挖出來的魁特湖國家公園,在藍得出奇的湖面下卻危機潛藏。二十世紀初,一些人基於善意將幾尾魚放入這個沒有魚的火山湖中繁殖。卻不知,由於魁特湖無法排水,目前十萬尾魚的排泄物,竟成了最大的污染源。 一個善意的小錯誤,可能使全世界第七大的湖泊毀容。 管理員戴夫表示,他很喜歡一再地說這個故事。不是為了彌補過去,而是要讓聽者知道,人在管理環境上可以造成多大的影響力。 黃石公園有狼的故事:要不要把被稱為黃石公園「食物鍊上失落的環節」的灰狼再度引進,以平衡野牛失去天敵而過多的繁殖?但同時,如何保護公園外的畜牧業不受傷害?大峽谷有開發鈾礦、還是維持景觀的難題。 美國西北的國家森林有保護貓頭鷹,還是保護伐木工人免於失業的爭議。 哥倫比亞河流域則面臨了建水壩、得到便宜的電價,還是維護鮭魚生存環境的選擇。 這些,全都沒有隱瞞,成了美國國家公園的文字、影片、幻燈片、解說員,甚至布偶戲的材料。 「很多問題都還沒有答案。這也很好。」黃石公園的生態嚮導奈吉,口氣充滿了樂觀:「最好的生態教育不是「是」與「非」的答案,而是思考的方向與反省的能力。有什麼比在國家公園的自然中思考來得更有效率呢?」 太陽下山了,黃石的野牛大剌剌地跑到老忠實噴泉附近的草地徘徊。望著肥壯碩大的牛群,奈吉笑問:「妳認為他們需不需要一匹狼?」
窮的政府、富的資源-台東
翻越中央山脈、離了西部之後,途經海端鄉利稻村,沿著兩壁峽谷下山,就會來到池上鄉大坡池,月光米與飛鳥的故鄉。再往東行穿透海岸山脈,順著馬武窟溪至東河出海太平洋,北側一處名為「小馬」的地方,正是一排舊石器時代的海蝕洞穴遺址。 短短百餘里路,山水古今交映,仍訴不盡台東的天成寶藏於萬一。 縱然擁有天造美景,但向南回到台東中心點,以人為的文化休閒活動微觀地方發展,台東卻似乎總是殿後。 暫不論台東縣向來是台灣本島最「窮」的地方政府。舉幾個例,一九九四年,台東的有線電視裝機率及收錄音機普及率,都是最後一名 (見九四頁附表); 藝文活動出席人次,近兩年已連續落在最後五名之內;公共圖書館每人平均藏書量及借閱率,則皆為倒數第五。 此外,二十五萬人居住的台東縣,全境僅有一所大專院校 (台東師範學院)、一座電影院;第一家綜合百貨公司,今年十月底才剛開幕......。 數字會說話。台東是個天然資源絕對豐富、文化資源相對貧乏的地方。 但是,台東人也會據理反駁:「要看數字?台東有「六」個原住民族群,別人沒有;台東還有「兩」個島嶼,別人也沒有!」一位「後山文化工作群」的成員,不服輸地舉例。登上市內鯉魚山頭遙望大山大海,沉潛五萬年、廣披百餘處的史前文化遺址,則默默陳述福爾摩沙的幽幽源頭。 的確,若以族群多元與歷史深度為文化的比較基礎,其他所謂「發展領先」的縣市,只得拱手讓台東奪魁。 無論如何,史前台東文明,早已灰飛煙滅。不容否認的是,「文化與休閒」指標呈現的現代台東,是由在地的、活生生的、來自各族群的台東人共同創造,「這都是真的,」台東劇團總幹事劉梅英,略帶無奈地點頭。 初秋午後,走一趟台東市內的縣立文化中心,畫廊前坐在簽名檯後的人,大半時間比參觀的人多,「無論那一類展覽,來看的總是一群熟面孔,」該中心博物組組長陳忠龍觀察。突然間,人聲沸騰、旗幟飄揚,原來是知本風景區觀光大飯店的導遊,領了一巴士日本住客湧進,想趕在下班前一瞥文化中心特藏的卑南文物。 文化中心藝術組組長駱國民則指出,能在台東賣座的表演節目,多半靠包裝精美的俊男美女號召;其他表演常是免費的都沒人看。也是「後山文化工作群」一員的駱國民,半開玩笑地感謝幾位中小學老師,「如果沒有他們強迫性地帶學生來,很多節目都辦不下去了。」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台東的雙面性格 -- 套用作家詹宏志在「城市人」一書中的論述,一個是「準城市台東」(相對於「標準城市」台北), 一個是「鄉村台東」--「在地理上,它們很近;在概念上,它們很遠。 當「鄉村台東」的人口總是贏過「準城市台東」的人口,經由此次以都會型文化與休閒活動為主的指標所評分的台東,整體而言難免落於其他縣市之後。 區隔這兩種台東的概念,真正的意義是生活方式與勞動型態的不同。「在這裡,討生活都來不及了,誰跟你去看話劇?」一名黃姓大四學生坦白地說,他現在只要沒課,就會從台北趕回太麻里鄉老家幫父親摘釋迦;晚上還要到市區夜市幫女友擺地攤賣皮包。對黃家人而言,飯後到文化中心走走看看,大概只是台東市內朝九晚五、以公教為主的上班族特享的嗜好。 池上鄉的魏太太深有同感。她的家中不訂報紙、不裝第四台,和她一樣的縣民為數頗多,讓台東的報紙訂閱率倒數第三,有線電視裝機率最後一名。不是因為她不識字或是想省錢,而是不願意訂一份中午以後才會送到的「早」報;加上先生、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求學,「裝那麼多電視台,給誰看?」 魏太太說,通常當她忙完一天的家事農事之後,八點檔連續劇也快演完了,還要她騎車出遠門去圖書館或看表演,簡直是不可思議又勞民傷財的事,「不如早睡早起身體好。」倒是在週末或節慶才開到街上的「流動式卡拉 OK」大卡車,是她和鄰居老太太偶而光臨之處,「無論怎麼唱,都有人鼓掌,」她笑著說。 分割「準城市台東」和「鄉村台東」的要素,還有「空間」。台東地形既深且長,又被海岸山脈自剖為兩半,無論從那一個鄉鎮趕往文化活動薈集的台東市,都得花上老半天。而整個台東縣距離花蓮或高雄又都在二、三個鐘頭車程以上,讓居民沒有往鄰近生活圈活動的餘地。 另一片天空 況且,不少號稱全省巡迴的表演藝術活動,通常以到過花蓮就算到過後山,忘了花蓮還只是台北與台東的中點站,更用提「遠征」至縱橫分布近兩百公里的其他鄉鎮和離島。「沒有活動,如何參與?」長期被忽略的台東人質問。 更令有心人遺憾的是,最有潛力展現台東文化包容力與爆發力的原住民,卻幾乎完全得不到機會傳承自己的文化。在蘭嶼任教近二十年的郎島國小校長鄭漢民感慨,原住民的假期一切得照漢人的規矩來,根本沒時間舉行正統的豐年祭。這類差距,是官方的任何單位從不注意、也算不出來的。 生活方式、勞動型態、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讓有線電視、書報雜誌、藝文表演等活動,順理成章構不成台東人休閒文化的主流。 然而,在量化的文化指標之外,也有一方讓懂得因地制宜的台東人伸展的天空。台東的天然資源,毫不吝惜地補其人為環境之不足。山高,可以露營、登頂;水深,可以潛水、釣魚;風大,河以放風爭、飛滑翔翼;土黏,可以更踏實地行走這片地。 「在台東,我和家人可以在十分鐘之內,找到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離開土生土長的台北老家、至台東教書近十年的師院教授夏黎民,坐在滿是綠葉、奇石與成排東台灣論文的研究室裡述說,「而且,這裡比較有好的條件面對自己。」身為「東台灣研究社」一分子的他,還將參與停滯三十幾年的台東縣史編纂工作。 和夏黎民一樣,被台東土黏住的人並不少。他們知道,這兒擁有的,盡是量不完的高山,稱不完的大海,用不完的人情味...... 台東,其實可能是台灣最「富」之處。
施政要讓市民也瘋狂-專訪陳水扁
問:你上任快滿一年了,過去你是立法院的「第一名」, 現在有些人卻覺得你還是像民意代表,你認為你轉型成功了嗎?答:我常常講一種桌子理論,做民意代表,不管怎樣講,只要你可以選擇,有很多發揮的空間,可以避開你不會的問題,為了討好選民,只要站在某一部分立場,就吃不完了。做民意代表可以只看桌面,不看桌腳,甚至你只要看桌面其中一個角,只要有五 % 的人支持你,你就可以當選。 但是行政首長桌子上面要看,桌上的四個角、桌子底下也要看,很多死角、盲點,你都要注意到。最後才能綜合、歸納,做最正確的判斷。 從民意機關轉任行政首長之前,在立法院將近一兩年的時間,我慢慢地在做轉型。在立法院有五年時間,真正做立法委員是在第一任前三年,但是在八十二年下半年開始的一年半,我相信我已經在做準備,包括問政的調整、重點的取捨,從國會議員應該關心的全國事務,慢慢轉到市政的地方,觀念、心態已經未雨整。當我有機會出任市長的時候,我幾乎都來了。 問:但為什麼還是有人認為你的角色調適成功?答:那都是外界的誤解,沒辦法實際去瞭的來龍去脈,我認為這與事實有很大出入。 政府有所不為,有所不能 問:過去做立法委員時,媒體對你都很肯定,但做市長好像批評的比較多?答:有有有,有罵我,我做民意代表評價還是兩極,喜歡我的很多,罵我的也一大堆,反而我做市長,罵我的電話比做民意代表少。你們是看報紙,但我們接觸的是實情。這次報紙做民意調查,我們還能得到七七 % 的滿意度,不滿的是百分之十幾,在三黨不過半的台北市,在新黨還占有三 0% 的支持,而且國民黨的達官貴人、公務系統都在這裡,我們還有那麼多的滿意度,就證明我們的轉型是成功的。 問:你認為這一年你在施政上,最大的成就是什麼?答:我看很清楚的,能夠讓整個市政動起來,讓市府的同仁觀念改變,這是比較慶幸的。因為市政府的機器確實很老,所以動不了,黃大洲前市長講末梢神經麻痺,我剛進來的感覺是不只末梢神經麻痺,比這個還嚴重,是血管阻塞,隨時都可能中風死亡,所以我在觀念改變上著墨很多,提倡市民主義、社區主義,希望讓更多市民參與。 另外,我們特別希望讓更多管理的觀念落實,這一點我認為我們行政革新有非常好的起步,讓所有同仁瞭解,市政府不是一個大有為、偉大的政府,是有所不為、有所不能、有所不包,必須借助民間的力量,我相信這一點我們有很大的改變。做為市府的同仁,我們不再是高高在上,不是做官,是在做事。 這個都市的主人是兩百多萬市民,我們只是主人的公僕。我們把企業經營的理念引進到市府,讓市民也瘋狂。在區公所、戶政上,我相信我們行政的效能,的確有很大的進步,如果大家有機會到這裡洽公,一定馬上可以感覺自己就是這個都市的主人。 問:有沒有那些地方讓你比較挫折?答:台北市議會是一個三黨不過半的議會,三黨不過半天下大亂,對市民同胞絕對沒有好處。我們想要發敬老福利津貼,但是議會把我們改得面目全非,讓我們滯礙難行,怎麼辦?到時候發不出去,是誰應該負責?我是一個想要做事的市長,如果我們做的事市民不認同,我想不必議會杯葛、反對,市民四年一到會算總帳,我們馬上就下台鞠躬,這就是政黨政治。這是我長期以來,比較困擾的地方。 在我上台之後,公共危險大火成災率比以前減少了,死傷人數也比過去減少了,這是鐵的事實。 我們主導的警察人事權,是由我們拿到,現在二線三星以上的警察人事,完全由市長決定,和過去有很大不同。雙重國籍不只台北市有,但是台北市的處理是最漂亮的。 危機處理,反敗為勝 我們的危機處理,讓我們能反敗為勝,所以快樂頌 KTV 發生大火,事後證明我們得到罹難家屬的感謝,還把他們收到的莫儀送給台北市政府,做為社會福利之用,這在台灣省、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台北市政府危機處理的能力,凌駕其他各級政府,包括總統府也來問,到底我們成功在哪裡。 大家很清楚,當市民對台北市政府有那麼多滿意的時候,議會可以扮演的空間,相對就很小。市民對市議會的滿意度很低,這很奇怪,議會是不是應該思考,如何共同創造府會的雙贏?我們當然需要議會的支持,如果議會刻意的杯葛、反對,我相信市民同胞不會支持的。 問:很多人都把你在台北的執政,當作未來民進黨執政的指標,你自已怎麼看你和民進黨的關連?答:民進黨已經在台北執政了,接著我們希望在國會過半數,能夠組內閣,當然我們希望總統大選能夠有機會。在省市政府我們有一個,事實上是達到地方政府執政的最高指標。 過去國民黨、新黨給我們抹黑的,因為陳水扁的執政,很清楚的,事實證明一切,過去的扭曲、抹黑,完全都是無中生有。好比說去年選舉的時候,黃大洲、趙少康說陳水扁當市長,中華民國會滅亡、會完蛋,中華民國有完蛋嗎?中華民國國旗還不是插在那個地方?(手指市長辦公室裡的國旗) 一切都沒有改變,但是過去他們就這樣講,很多人都相信。一樣的道理,有人說陳水扁當選,股市會大跌,有嗎?甚至有人說我當選,國民黨的官員都要滾蛋,事實上在台北市三十一位局處首長中,國民黨占了很大比例,還有部分是新黨支持者,哪一個省市政府有這種胸襟去用其他不同黨派的人?只有台北市做得到。在中央政府可能嗎?在台灣省可能嗎?這就是給人民最大的信心,讓人民改變過去對民進黨僵化的刻板印象。其正能做到族群融合、不分黨派、用人唯才的,我相信不是國民黨,而是民進黨,是陳水扁。陳水扁不只是民進黨的台北市長,我們是效忠人民、效忠這塊土地的。 問:你一再強調你是大家的市長,有很多人察覺你和民進黨、你和李總統間有微妙的關係,有人甚至認為你和李總統的關係更近一點?讓李登輝休息 答:這是很嚴重的誤會。我最近為什麼這麼辛苦?難道我是幫李登輝助選嗎?當然我是幫民進黨助選,為什麼我要這麼辛苦?前天晚上到澎湖,昨天晚上到屏東、高雄,白天當市長,晚上當全國不分區助選員,全國都要去,我們到哪裡,都是當地立委選舉最好的場。希望把在台北市的施政,能夠轉嫁給民進黨,讓民進黨比較有空間。 我們在政見會上,很明顯的。我們抨擊李登輝,因為我們是跟他們競爭的,是要取而代之的。我們是希望讓李登輝休息,讓民進黨邁向執政之路,希望彭明敏能夠成為國家領導人。我還是民進黨員,我還是支持民進黨。 問:做一個市長能發揮的空間到底有多大?答:那比民意代表大多了,做一個行政首長每天批公事,不是重要的人事,就是經費的定奪跟分配,每天都在做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隨時都在做重大政策的決定。做市長常常沒有選擇,你沒有情緒的問題,一些意外事故,你隨時都要去面對,做台北市長最怕聽到的電話,以前是警察局黃局長的電話,現在是消防局長的電話,三更半眠打電話絕對沒好事。 當市長是很累的,當台北市長永遠要站在第一線,跟省長不一樣,省長好處獨享,壞處縣市長扛去,省長最好當,總統也好當,台北市長好壞都自己擔。李登輝、吳伯雄幾位做過台北市長的,他們告訴我的共同結論就是,所有職位最難當的就是台北市長,能夠做好台北市長,沒有什麼不能做的。 (蕭富元採訪整理)
旁觀者言:「敵人」常是真朋友
「非友即敵」、「非敵即友」的二分法隨著意識型態的淡化,逐漸消除;隨著權力結構的丕變與個人利益的推升,產生了朝敵暮友、朝友暮敵的新政治生態。 過去威權時代,講原則,涇渭分明。現在多元社會,講權術,亦敵亦友。敵友的隨時換位,使當事者左右逢源,使旁觀者眼花撩亂。 這就是台灣政治的危機與生機,政治人物的精明與弔詭。 執政者的一個危機,即是錯把建言者當敵人,錯把諂媚者當朋友。一旦貼上敵人標籤,再中肯的建議變成偏見;一旦認為親信,再重大的錯誤可以容忍。在言論這樣開放的時代,執政者怎麼會聽不到人民真正的聲音?怎麼會分辨不出真正的敵人與朋友?就讓我們把執政者心目中的黨內「敵人」, 看成不折不扣的「敵人」, 綜合一下這些「敵人」對執政黨的「偏見」: . 清除黨內金權、派系與暴力分子,重振黨魂。 . 確立黨內真正民主決策過程,打破中常會一言堂現象。 . 恢復黨內監察制度。 . 實踐黨內意見、人事、財務、賞罰公開。 執政黨的許水德秘書長,可以立刻委託一個超然中立的民意研究機構,做一次全黨黨員的民意調查,檢驗這些「偏見」的正確性與普遍性。 誤把親信、利益獨占者、權勢分享者的奉順、說辭、諂媚當成人民的聲音,不僅埋葬了當政者自己的歷史地位,更抹煞二千一百萬人民的共同願望。 執政者的一個生機,即是從此刻起,跳出個人政治恩怨、歷史悲情、利益糾纏,對敵友之間有一個全新的定位。把諂媚者當敵人,把直言者當朋友,這對執政者的智慧是一項無情考驗。只要執政者仍有關鍵時刻的反省力,就能把「敵人」的「偏見」, 轉變成自己改革的主見。 從旁觀者來看,這種「敵人」, 才是真正的朋友。
大事記
大陸數字看大陸 ■大陸勞動部一名官員表示,由於國營企業虧損擴大,今年三月以夾,「下崗」職工人數激增,約占現有一億九千萬職工的二十分之一,即一千萬人。「下崗」與「失業」不同,「下崗」職工是無工可開、又不能無故裁減的職工,只好讓他們有「職」無「業」, 每月領取基本生活費。為了維持社會安定,有些省市明文規定,企業不能安排夫婦皆為國企工人的職工雙雙下崗,以免生活無著。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深圳市去年生產鐘錶達二億六千萬只,不但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鐘錶生產基地,產量也占當年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報導說,深圳目前有五百多家生產鐘錶的企業,以生產石英鐘錶為主。據稱,深圳之所以成為新的「鐘錶王國」, 主要得力於香港大批鐘錶生產廠內遷。據港府統計,逾七成香港鐘錶企業在深圳設廠,年出口來自深圳的手錶有二億一千只。 ■據北京中國汽車科技研究中心的報告,中國大陸的汽車事技死亡率高達每千輛車二四。三人,比美國等已開發國家高十二倍,是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去年,大陸有七萬一千人死於汽車事故,目前約每六百人擁有一輛小汽車。 漏網新聞 ■大陸近年來基層人大和幹部的選舉,受到改革開放的經濟浪潮影響,賄選、暴力甚至黑道逐漸滲入選舉。賄選的例子中,有一元一票、一包菸一票到沿海行情較高的一千元一票;也有大開選舉支票承諾包辦大小事,辦不成再向上面吵;期約賄選也不只是「前金」和「後謝」而已,官職的許諾或提升也頗常見。台灣的「樁腳」, 大陸叫「選舉班子」, 成員可能是宗親、共產黨員或人大代表,這些人除了向選民遊說、拉票,更是買票的媒介。至於黑道和選舉掛鉤,糾集幫眾以脅迫牟利,也時有所聞;此外暴力的陰影也不時籠罩在地方選舉上,浙江省某地區的兩大宗族為了爭取村主任一職,在選舉中,竟然展開五千人的宗族大械鬥,震驚中南海。不論是村主任、人大代表或幹部的選舉,最積極參與的,通常是在經濟活動上有所成就的個體戶或私營企業主,若能選上一官半職,則有利於其事業的發展。 ■「寧要南京東路一張床,不要其他地段一棟房。」 ■「打麻將三天五天不累,喝茅台三瓶五瓶不醉,下舞池三夜五夜不睡,受禮品三件五件不推,幹工作三年五年不會,回家裡老婆說都對。」 ■「校門口,朝錢開,有才無財莫進來。」 訂閱遠見電子報,掌握國內外大事 訂閱 香港數字看香港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顯示,最受香港民眾支持和認識的中共元老是鄧小平,其次是現任「國家主席」江澤民。港大社科中心自去年六月至今年五月,先後進行了六次調查,以了解香港人對中共領導人的支持及認識程度。在六次調查中,鄧小平的支持得分是五五。二,認識得分是七二。二,江澤民的支持得分是五一。一,認識得分是七一。九,兩人在總掛名中分居一、二。「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及「國務院總理」李鵬分別排第四、五。前中共「總理」趙紫陽的支持得分是六一,二,現任「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是五六。三。 漏網新聞 ■隨著九七香港主權的轉移,一向強調「政教分離」的香港基督教界,最近接二連三面臨一些兩難的考驗,使得香港基督教內部呈現嚴重的意見紛歧和人事分化。首先出現的難題是,基督教界應否參加中共委任的四百人「推舉委員會」, 以推舉未來特別行政區首長?正當上述之事被議論紛紛之際,又有四十七位香港基督教教牧發起討論以基督徒身分籌備慶祝今年十月一日的中共「國慶」活動,並進一步舉行公開信徒大會,諮詢二十五萬香港基督徒的意見。 台灣數字看台灣 ■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八十三年底十五歲到二十四歲的青少年消費行為發現,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年每月平均有 4393 元的零用錢,近六成青少年的零用錢都是來自父母或家人,有三七 % 的人是 靠自己工作賺零用錢。以各縣市來分,南投縣青少年每月有最多的零用錢,達 6288 元、台東縣也有 5891 元,都高於台北市的 4587 元和高雄市的 4312 元,嘉義市的青少年最少,只有 2965 元。至於零用錢的用途,只有一四。九 % 的青少年把錢存起來,大成以上的人買圖書、文具、衣服和零食。 ■中央民代出國考察,時聞弊端,每年究竟要花多少人民的納稅錢?以立法委員來說,早期立委以考察名義申請補助,每人在三年任期中可以申請一次十五萬元的補助。到了七十九年度,立法院新增一項國會外交預算,全額一千萬元,言明每位立委每三年可以申請一次十萬元的出國補助,到了八十二年度,改為每年補助一次二十萬元。而國大代表本來是每六年,亦即一屆任期中,可以公費出國一次,補助上限為十萬元,但自八十三年度起也向立委看齊,增加為每年補助一次,金額也調高為每人十三萬九千五百元。另外,剛從國會轉為準司法機關的監察院,八十六年度也編列了三百四十六萬五千元「監委出國考察」預算,說明要供現任二十大位監委中的十五人考察之用,平均每人二十三萬一千元,比起立委、國代也不遑多讓。 漏網新聞 ■台中榮民總醫院最近在口腔外科醫學雜誌發表了一項有趣的研究結果。台中榮總回溯調查近五年來,因顏面骨折受傷的二四五名患者資料,再比對國內其他醫院的調查,發現國內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顏面骨折比率,常比國外高出一、兩倍,甚至更高。這些撞得嘴歪臉斜的人,主要是二十一到三十歲的年輕人,第二高危險群是年齡更輕的十一到二十歲的青少年。 ■衛生署從民國七十大年成立醫事審議委員會以來,去年送請鑑定的醫療糾紛案件數已創歷年新高,達一九八件,顯示醫療糾紛有快速成長的現象。去年送鑑定的案件中,被判定屬醫療人員有疏失的比率為一八 %, 此過去平均判定有疏失的九 % 比率要多出一倍,而過去判定比率占很高的「可能有疏失」去年所占比率為二 %。這些鑑定案中,最常發生的原因是醫師誇大病情、濫收檢查或手術費、延誤病情、病歷不完整、檢查治療或術前天充分說明、態度不佳等。各科被告的比率以內科最多,占三 0%, 其次是婦科二 0%, 再其次是外科、小兒科。 ■福爾摩沙基金會公布一項民眾飼養寵物態度與對流浪動物問題看法的民意調查。調查發現,過半數的受訪者經常在住家附近看到流浪的貓或狗,也覺得問題非常嚴重,但嚴重歸嚴重,多數的民眾仍採「視而不見」的對策。調查指出,五成以上的受訪民眾家中正在或會經養過狗,但是分別有一二。八九 % 的人及近四 % 的人說,他們家的貓狗走失了或被丟了。由此推估,每一百隻寵物貓狗中就有十七隻會因種種原因,浪跡街頭。調查說,有三分之一的飼主覺得養寵物很不方便,有四分之一的人甚至覺得後悔。 留言板 ■台灣省長宋楚瑜在答覆省議員質詢時表示,「中華民國有一個古怪的情況,好像不講重話就沒人聽」。而宋楚瑜向中央的喊話,被媒體形容為砲打中央,宋則回答說,如果直言無隱就是砲打,那麼經常向唐太宗提出諫言的魏徵,豈不是「天天砲打唐太宗」? ■「企業不賺錢是一種罪惡。」統一集團總裁高清愿日前對媒體表示。 ■對於在野黨提出正副院長改選案及延會一事,國民黨立院工作會主任曾永權表示,黨團不是軟腳蝦,將會嚴陣以待,因為「肉可以咬,骨頭不能給人啃」。 ■因組閣過程未徵詢黨籍立委而遭反彈,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安排行政、立法兩部門會餐,不願出席的立法委員表示:「我們又不是狗,喊一聲就來,吼一聲就去。」
海陸大戰制度使然
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日前一場座談會上,抨擊大陸政策消極逃避,這顯然是衝著陸委會來的,一時之間海陸大戰又已箭在弦上。 海基會與陸委會為什麼老是意見不和,最初陳長文先主任秘書長,兩會不和,大家以為可能是省籍情結或流派不同。後來換省籍人士陳榮傑擔任,仍然鬧得不可開交,最後導致陳榮傑的離職。政府不得已又派總統府副秘書長邱進益先生,以海基會副董事長身分來兼秘書長。大家以為這位總統身邊的大內高手來負責海基會,應該不會有問題了,結果邱秘責長仍然不敵陸委會,在怨聲不斷、悶悶不樂的情況下,邱氏離開了海基會。 現在的焦仁和秘書長隊任職總統府。為主流派人馬外。且曾出任陸委會副主任委員。以這種密切關係的人來任海基會秘書長,現在還是不免發生海陸大戰。因此大家不禁要問,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有人認為問題都是出在黃昆輝主任委員身上,某實這樣的說法,可能有些冤枉黃主委。我相信黃主委也不願見到這種海陸大戰的局面,因為這對黃主委的形象及前程都有負面影響,黃主委不可能不知。問題是現在這種兩頭馬車主管大陸事務的模式,命中注定是耍發生磨擦的,換誰來做都是一樣的。 在制度設計上,雖說陸委會負責政策。海基會負責執行,但是政策與執行有時界線並不清楚。負責政策的人如果事必躬親,則什麼都是政策範圍,目前海陸兩會情況就是如此。 陸委會視海基會為其內部單位,企圖掌控一切,但海基會則希望有其獨立的辦事空間。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海基會負責人是一位阿斗型或絕對順服,無主見的人,否則兩會必將發生磨擦爭執。不幸的是,海基會自首任秘書長陳長文起,以至目前的焦仁和先生,多是頗有才氣及主見的人。 為今之計,只有讓一位阿斗或好官我自為之的人來擔任秘書長,或是由陸委會主委黃昆輝親兼海基會董事長及秘書長。 制度不良造成磨擦,甚或鬥爭,雖非海陸大戰一例,在我國可謂比比皆是。最有名的就是總統府與行政院之間的磨擦或鬥爭。我國憲政體制傾向內閣制,行政院長為全國最高行政首長,但是總統握有行政院長提名權。當總統的人總想指揮一切,絕對不會願意擔任虛位元首,結果總統與行政院長間的磨擦或鬥爭就接連不斷;這也是為什麼李總統任內已換了四位院長的原因。 每下愈況 連院長能擔任閣揆多久,總統府與行政院是否會再有磨擦,端視連院長的順服程度而定。目前看來連院長的順服程度是很高的,甚至已快成為無聲音的院長了。也正因為連院長有這種特質,所以才能登上院長寶座,府院之間才能維持和諧關係。倘若有一天連院長這種特質消失了,府院大戰就會再起,因為這是制度使然。 可悲的是,我們本以為幾次的憲法修正可以改善這種不良制度,但結果是憲法愈修愈糟糕,依現在的憲法架構。我們幾乎已是雙首長制,日後問題必然更多。 最近國民大會開會,李總統連續五天前往聽取意見,並答覆問題。國代們當然甚為開心,國民大會地位提高了,甚至有凌駕立法院之勢,因為總統雖不來立法院,來立法院答覆問題的只是行政院長,而目前行政院長實際上只是總統府的執行長。這種情形如任其發展下去,雙國會就會形成,以後國會的紛爭就會沒完沒了,這不是國家之福。 目前我們需要的是單一國會,國民大會及立法院總有一個要取消。並統合其職掌,制度設計始稱完整,抗爭始可減少。制度設計極為重要,所以我們常說,偉大的政治家應為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計,其理即在此。可惜現在在台灣,政治家已是稀有動物,偉大的政治家幾乎已經絕跡。長治久安的制度又往何處尋呢?(王建瑄為立法委員)
三黨鼎立下的政權角力
第三屆立委選舉雖然沒有「三黨不過半」, 但是新黨增加全國縱深,席次大增的結果,已經確立了三黨鼎立的政治運作態勢。這場選舉所預設的政治態勢,迫使民進黨追求「大和解理念」, 也迫使國民黨必須要檢討,真正的「走出冷氣房」才得以維繫政權。 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內閣改組與總統選舉的複雜性,已經遠遠脫離了執政當局的評估,更讓明年上半年的政局充滿變數。 三黨鼎立的第一個衝擊,就是國民黨的絕對優勢已經不在。不論是在總統選舉或國會結構,都已經不是過去「國民黨分餅吃」的做法,政治大餅不但有民進黨搶,新黨搶得更凶。傳統國民黨人的理念其實與新黨相去不遠,政治認同的轉換不難,難得的是政治資源的分配,當新黨開始有分配政治資源的能力,又無政治標籤的束縛時,隨時可能威脅到國民黨執政。 林郝效應的擴散就是很好的例子。新黨在林郝帶頭衝鋒下,打破「都會政黨」的迷思,也打破了僅僅代表「外省人票」的評量。以林郝過去在國民黨內的深厚實力與淵源,林郝兩位國民黨副主席「跨台」襄助新黨,將是國民黨內重新評量分合的開始;當林郝不願離開國民黨,國民黨又難以黨紀祭旗時,林郝「另立中央」的動作,將擴大國民黨的分裂,這是國民黨不能不慎為考量的政治效應。 以立委選舉的得票數觀察,國民黨不過是四百餘萬票,民進黨在歷次選舉穩定的三百餘萬票,隨時可能在國民黨的進一步分裂發展下漁翁得利。正如趙少康所形容的,林洋港只要再帶走五位立委,就是真正「三黨不過半」。國民黨要想讓政權穩定,就不能不考量與新黨妥協,不論是政策妥協或是政治資源的交換,國民黨必須把新黨列入考量。 三黨敵人不在「蕭牆之內」 二月的閣揆人選就是項大考驗。國民黨原先在掌握多數席位的預設,曾經考慮過以連戰兼任副總統與閣揆二職,讓立法院平穩過渡,不致衝擊到三月的總統大選情勢。很明顯的,在三黨鼎立的形勢下,這層考慮將不易被新國會所接受,在野黨聯合杯葛的機會大增,國民黨立委以閣揆同意權要脅黨中央的機會也大增,再加上國民黨中生代卡位的競逐,閣揆人選的產生,將是充滿權謀的政治大戲,也很可能就是國民黨必須與在野黨展開政治談判妥協的濫觴。 新國會在二月報到,必須在舊曆年前完成閣揆任命與立法院長的改選。立法院長改選情勢,證諸台北市議會經驗,將是三黨在新國會中合縱連橫的開始。國民黨內極可能有多組人馬的挑戰,而新黨與民進黨將利用內部矛盾來破解國民黨的布局。不但劉松藩的連任之路多艱,也更容易讓接著而來的內閣任命難產,國民黨如果將心思陷入國會的權力爭奪,又將波及總統選舉的步調,反而讓林郝、陳王、彭謝等人馬以逸待勞,這將是國民黨最不利的局面。 更麻煩的是,總統選舉和國代選舉同時進行,國民黨一方面希望顧及總統選情,一方面也要讓國大代表達到四分之三的優勢,才可能掌控修憲方向。民進黨和新黨都會利用總統選舉來壯大國代聲勢,讓國民黨在總統選舉所面對的政治情勢,很明顯地和省市長選舉有極大的差距。民進黨在立委選舉失利的生聚教訓,新黨連戰皆捷的一鼓作氣,都會讓國民黨面臨困境。國民黨一旦失去國民大會與立法院的優勢,即使總統選舉能夠維持勝選,「跋腳總統」的執政也將使政局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 政治權力的分合,其實不僅僅是政黨間的遊戲,它關係到國家整體發展的契機。民進黨很清楚地查覺到整體政治環境的變遷,會使得「聯合政府」的方向越來越有可能,所以提出「大和解時代」來讓各政黨深思,此時此刻回顧民進黨在立委選舉的主張,反而別具意義。 從各種角度上看,國民黨雖然難關重重,但在可預見的未來,應該還是可以維持多數執政地位,只是會是個「無力的多數」。三黨鼎立的結果,會讓這「無力多數」走向「國泰民安」或是「國家一定亂」, 不是在各政黨的相互抨擊或抹黑中可以定論,要靠各政黨的妥協性與成熟度,能不能在權力的爭奪外,考量到國家發展的格局與希望,在新的政局裡,樹立新的政黨互動典範。 三黨絕不能忘記的是,在整個國家發展方向上,海峽彼岸的共產黨將是一個極其關鍵的變數,三黨競逐的共同敵人不是在「蕭牆之內」。能夠轉換一個角度來考量,或許國會裡的三黨鼎立遊戲,就不能遵循台北市議會模式來進行;同樣的,總統大選的較勁,也不能夠以台北市長的對決遊戲來比擬。三黨都有責任在這種變局下,確保政治權力的更替,不影響此間兩千一百萬人民的生存發展,這是「大和解時代」的創意思考,也是所有政治人物都要謹慎面對的思考。 (本文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望遠看
守成的人需靠理想支持下去,開路的先鋒則更多了份浪漫精神;要有一個夢,才能支持他們朝著難以預料的困難險阻繼續前進。 今天少年得志的科技金童們,站在前人打造的基礎上,看得到遠景,所以可以好好規畫未來,這跟當年產業先鋒們進入一個剛萌芽的產業,看不太清楚前景,隨著產業成長而成功的模式,截然不同。而今年六月間大排長龍參加科學園區招募人才的更新一代年輕人們,看到的是好的前景、大把的股票,他們更難想像產業先鋒們早期蓽路藍縷的辛苦,以及面對未知挑戰的心情。 不要為了股票換工作 二十多年前,現任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總經理的曾繁城,一腳跨人前景尚不明朗的半導體界,憑的只是一股「我就是對技術有興趣」的精神,當年,他曾考入台電公司,卻不耐「鐵飯碗」工作太無聊而辭職,也曾有人邀他投資代理利潤不錯的半導體相關設備,他沒興趣,還是在產業裡耕耘。 擁有成大電機博士學位、執著技術的曾繁城,也有非常「非工程」的一面。他會打一條大紅色的底、上面一群可愛一 0 一小忠狗的領帶,有時是一條鮮亮藍底襯一大朵豔而不俗的紅花領帶,有點像他率直熱誠的個性;在他的辦公桌上,一堆公文、資料當中,可以發現一本「沈從文小說選」, 他信手拈來易卜生、王爾德的作品,令外文系的人汗顏。他也會坐在一大群年輕人、都會女子之間參加周華健的演唱會,為的只是聽來賓金門王和李炳輝歷盡滄桑後的素樸歌聲。 看著產業從無到有,經歷產業循環起伏,曾繁城自己也一路由工研院而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再到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成為獨當一面的總經理,他對後進,有許多經驗之談。 他認為,現在的中階主管應該要培養自己的深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應該選擇專注本業的公司,不要隨便換工作,更不應該為了股票而隨便換工作。 他解釋,產業的景氣有好有壞,以半導體業為例,景氣榮枯的週期大約是六年,產品或製程從研發成功到衰退淘汰,也大約六年,如果能在一家公司中認真工作六年,從完全空白投入某項技術,然後一起茁壯,一定能獲得很完整的歷練。 札根練功最重要 同樣地,他說,一個公司經過六、七年歷練,也可以有出發展潛力,若公司發展得好,不僅個人練就紮實的本事,公司也會給予回饋,若公司發展不理想,也不必太擔心,因為自己已經厚植實力,即使轉到其他公司也有發揮的機會。 他說,有些工程師對管理工作沒興趣,的確,愈早擔任主管的人,愈容易失去做深入研究的機會,但,可成為主管,就應努力學習。一個好主管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領導統御的才能,這是一種智慧,有時無法靠理論,必須靠經驗的累積,不斷用心 揣摩、反省,才能體會。 他強調,現在年輕人的機會比過去多,現在的年輕人能力、程度都比他們以前的人強,應該要有遠見,更專注培養自己的能力。 (張玉文)
大事記
漏網新聞 ■不欣賞人民太有主見的新加坡政府,最近將全球電腦資訊交換網路 (lnternet) 列為整頓目標。 新加坡資訊及藝術部長游喬治 (George Yeo) 呼籲,大眾齊心協助政府淨化 internet, 不要讓新加坡淪為色情與誹謗的傳播站。 根據海峽日報的報導,新加坡人對上網路愈來愈熱中,從去年八月七日到十一月四日,共有一千三百人在網路上發表五千六百次意見,這些意見有的是對執政當局的批評,令新加坡政府不高興的是,有些人專門造謠,惟恐天下不亂。 某位使用者在網路上舉證歷歷:新加坡政府計畫成立精子銀行,讓傑出人才的基因與優秀女生配對,以製造出品種優良的新加坡下一代。 為了端正視聽,憤怒的執政當局一面加派人力把關網路的言論尺度,一面針對網路用戶設計資訊索引 (lnfomap), 提供最正確的新加坡訊息。 資訊高速公路發展得愈快,新加坡政府對人民可能就愈來愈鞭長莫及。 ■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使烏拉圭享有南美洲最傲人的生活水準,因為有政府作靠山,烏拉圭人可較早退休,將後半輩子交給政府負責,衣食無憂地享受晚年生活。 可惜,這麼幸福的日子即將結束。 由於人口結構趨向老化,島國目前每二位工人便要負擔一位勞工的退休成本,整套社會福利制度一年吃掉三七 % 國家預算。照這樣下去,未來十年即使烏國的國內生產毛額 (GDP) 年增率能達到預定目標的一。七 %, 通貨膨脹可以控制在一 0%, 烏拉圭的財政赤字每年仍將惡化五 %。 不容債務的雪球愈演愈大,三月一日甫上任的聖君耶地 (Julio Maria Sanguinetti) 總統視改革社會福利為施政的首要目標。只是,過慣好日子很難共體時艱,要他們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可能並非容易事。 ■芬蘭三月初通過全歐最嚴厲的禁菸法,今後在公開場合 -- 包括辦公室、車站、會議室,一律禁菸,癮君子吞雲吐霧的畫面,將在芬蘭成為絕響。 在上班時間菸癮難耐怎麼辦?若無法忍到下班回家,就必須走到戶外,按照規定找一個遠離四方建築物十五哩遠的地方,才能點菸。 雖然執政當局有心將芬蘭變成歐洲最大的禁菸區,證諸其他歐陸國家的抗菸經驗,例如法國人民根本視禁菸法為無物,芬蘭的成效有待觀察。 留言板 ■「我認為他的自制力欠佳。」 義大利外交部長安列俐 (Susanna Agneli) 發表對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看法。 ■「我想我們已經把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逐出報紙頭版。」 霸菱銀行風暴男主角李森 (Nickolas Leeson) 在德國法蘭克福機場被捕,他的妻子麗莎自我解嘲。 ■「今天早上,當我踏上法國土地,我告訴自己,『種族隔離已然結束』。」 古巴總統卡斯楚 (Fidel Castro) 首次訪法的感想。 ■「我希望這是一次高貴的選舉。然而,我們是在地球上,況且,我們並非天使。」 法國總理巴拉社 (Edouard Balladur) 準備迎接總統大選的硬戰。 ■「他是一個蠢蛋,根本不可能在電影界立足,這是他為什麼從政的原因。」 據美國影星莎莉麥克蓮新出版的回憶錄稱,老牌影星法蘭克辛納屈其實不把他的朋友,前美國總統雷根放在眼裡。 台上台下 ■由於美國態度轉變,加上南韓籍的金吉壽退出競爭,三月底,義大利前貿易部長魯吉洛 (Renato Ruggiero) 贏得世界貿易組織 (WTO) 首任秘書長的寶座。 這項突破性發展化解了一場涉及美歐亞三大洲、長達九個月的僵局。不過;根據歐盟與美國的協議,魯吉洛一任只能四年,而且,下屆祕書長的人選必須來自歐洲以外地區。 ■睽違籃壇十七個月的「空中飛人」喬丹 (Michael Jordan), 三月十八日宣布重返美國職業籃球 (NBA) 比賽懷抱,繼續替芝加哥公牛隊 (Chicago Bulls) 效命。全世界 NBA 球迷欣喜若狂,連美國總統柯林頓也對喬丹的復出發表感言。 ■南非總統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三月二十七日宣布解除分居妻子溫妮 (Winnie) 的藝術文化科技部副部長職務。 有南非黑人「國母」及「非洲之后」之稱的溫妮,深受基層民眾支持,自曼德拉就任總統一年來,表現毀譽參半,招致要求她下台的聲浪。 數字看世界 ■新聞工作存在著危險性,而且可能相當危險。一九九四年全球各地有八十四位新聞記者遭殺害,其中有五十八人是被蓄意殺死的。而最危險的採訪地區,根據死亡人數來看,第一位是盧安達,死了二十人,其次是阿爾及利亞,名列第三的是波士尼亞與俄羅斯。 ■法國總理巴拉杜為了迎接即將來臨的選舉,最近喊出新政見:若是連任,將保障國會女性議員的比率至少占三 0%。目前法國是歐洲各國中女性國會議員最弱勢的國家,只不過,巴拉杜的新政見,吸引力不見得高,據調查,只有四一 % 的人認為這是個好主意。 ■全球資訊化的腳步愈來愈快。全世界的多媒體個人電腦輸出總數,由九三年的二百五十萬台,增加到九四年的一千零三萬台。兩年前,多媒體個人電腦占全球電腦輸出總量不過一 %, 如今已經是五台電腦,就有一台是多媒體電腦。 ■全球電信愈來愈開放,電話費用也日漸便宜。根據美國一家公司對全球十個國家的調查,九五年二月時,三分鐘的國際長途電話費用,最便宜的是加拿大,平均約一。二美元,最貴的德國則約四美元。加拿大電話費在過去一年下降三八 %, 德國則將在九六年調降費率。 新鮮事。新觀念 ■英國泰晤士報最近出現了一則有趣的廣告:只要投資一千英磅,就能在一部「偉大的蘇格蘭歷史劇」上軋一角。 這是一名獨立製片導演卡魯瑟在不景氣的時候,想出來的籌款點子。卡魯瑟表示,所有投資人都可以在這部名為「追鹿」的電影中,飾演不講話的武士、路人、農婦......, 不過不保證出現在剪接過後的影片裡。而且在商言商,股東們仍然得自掏腰包購買錄影帶。 據了解,己經有一百多人看過廣告後,出了一千英磅,打算到製片場過乾癮。 ■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汽車排放廢氣煙塵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污染最嚴重城市的居民死亡率,比其他城市高一五 % 以上。 美國的空氣品質,在一九九 0 年空氣清淨法頒布後,已經乾淨許多;但由汽車排放出來的污染微粒子,卻不是空氣清淨法所能規範。根據這個由哈佛大學公衛系所做的研究顯示,微粒子造成污染嚴重地區居民死於心臟病、肺癌的比例,比其他地區都高。 關心地球 ■今年一、二月,當加拿大與丹麥格陵蘭半島之間的冰洋,還是大塊冰山載浮載沈時,大規模的獵殺海豹行動在附近的聖羅倫斯灣展開。即便是許多未滿周歲的小海豹,也在棒下腦袋開花。 雖然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力圖阻止這些行動,卻沒有大大作用。主要原因是大西洋的魚群數目急速減少,許多生計無著的漁民一方面要另闢財源,另一方面遷怒數目日多的海豹,認為它們也是導致魚群數目減少的元凶之一,必除之而後快。 今年加拿大政府甚至以每磅海豹肉十五分錢補貼漁民,而且准許非職業捕手加入,每人得獵殺六隻海豹。今年被加拿大漁民獵殺的海豹,數目己經比去年多了三倍。
失樂園,東西大不同
如果地下有知,英國大詩人密爾頓 (J. Milton, 一六○八~一六七四) 一定很鬱卒。他那本探討創世紀神話、充滿靈性的曠世巨著《失樂園》(Paradise Lost), 在他死後三百年,竟然被日本專寫情色文學的渡邊淳一,以一本描繪中年肉慾的《失樂園》掠去了光彩。本來,他才是本尊,此後,當大家提到失樂園的時候,應該是指渡邊淳一的性愛樂園。 這本以「性」始以「性」終的小說,在台推出之後,恰逢黃義交、周玉蔻緋聞事件爆發,格外引起矚目。存在已久的中年外遇話題,再度被炒熱。 密爾頓的失樂園中,墮落的人類最後是由聖靈救贖,重返樂園。渡邊淳一的失樂園,耽溺於性愛歡愉的男女主角,到底能不能經由性愛得到最後的救贖或自由?Smart 書房自下個月開始,將開放一頁版面做為讀者回響特區。本期要討論的話題書,正是這本由麥田出版社出版的《失樂園》。
「老」神在在,後勁十足
黑黑沉沉的下關車站大廳內,除了販賣部小姐外,空無一人。螢幕板上往蘭州、上海的火車班次,閃過一回又一回,沒人駐足。早晨的陽光,漫灑長江邊的中山碼頭,機動輪船嘟嘟撻撻,擾得渾黃江水翻來覆去。 表面上,南京的下關區就像個不起眼的小鎮一般,寧謐緩慢;但若提「當年勇」, 則不免要興起世事無常的慨嘆。想當年,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的鄭和船隊,就是從這裡起錨出海;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靜海寺把香港簽讓給英國;孫中山靈柩自此上岸,奉厝中山陵。連毛澤東的百萬解放軍都是從下關碼頭登陸,「解放」了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 在談到南京城市特徵時,近代史權威南京大學教授張憲文就總結:「中國近代史從南京開始,也在南京落幕。」下關數百年的榮枯浮沈,恰是南京的寫照。 如果每個城市最終都要落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座標上,南京應該是標在政治與文化的象限。在她兩千四百多年的建城歷史中,有五分之一的時間是以首都姿態脾倪群城。 政治的南京;沒有長運的命,卻有抗衡的氣 政治南京,確保史冊不能遺忘南京;但城市千年以降頻逢的厄運,卻也與她糾纏不已。 在南京土生土長的市文物局長譚躍分析,南京的首都命,是地理環境所造成。三面環山,北臨長江,又接近太湖金三角地帶,人謂「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 生來就是做都城的材料。 諸葛亮對南京龍蟠虎踞的溢美,以及傳說中的紫金山王氣,似都應驗了南京的「天命」。自一千七百多年前東吳孫權建都建業 (南京) 以來,先後共十五個或「正」或「逆」的政權,在此定都稱雄。 諷刺的是,簡稱「寧」的南京,從來就不安寧。空有地靈天險護身,但在南京建立政權的,卻以偏安的短命王朝居多 (平均壽命約四十五年); 縱有王氣加持,歷代開國皇帝也都要來南京搗毀一番,泄泄王氣 (以防再出現新政權)。因此,在中國的六大古城中,南京被屠城、毀城的次數最多,「後主」也特別多。 研究風水的民間學者曾斷言,南京沒有長運的命,卻有抗衡的氣。「歷史上,只要中國一分裂,南京立刻成為南中國的中心,對抗北京為首的北中國,」研究民俗歷史的東南大學藝術系副主任劉道廣指出。 政治王朝相繼出場、謝幕,南京彷彿專為「造反者」存在。上海著名文化評論家余秋雨就形容,任何事情發生在其他城市或許平淡,但到了南京就起壯闊波瀾。例如,南京的妓女就不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雖然杜牧指的正是南京的妓女), 而是有強烈政治意識、不甘淪為亡國奴 (如名妓李香君); 中國農民起義,也只有在南京才會鬧大,像是朱元璋和洪秀全都靠南京打下江山。 這種千年釀成的都城底蘊,烘焙出今日南京的城市性格。 「要說南京的個性,我說不出來,南京的個性就是沒有個性,」統管南京歷史文物的譚躍不諱言,比起相近的城市,南京格外沒有「型」。南京地處吳頭楚尾,四方雜處、南北文化交錯激盪,難以形成「寧」派一家。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李恕也推測,恐怕找不到數十代世居的原版南京人。 文化的南京;風華煙月之區,鬧熱叫賣之所 在政治向度上,南京是短命的首都;但在文化向度上,南京卻象徵了六朝金粉、永遠繁華的江南。康熙與乾隆幾度下江南,主要的地點也都在南京。 江南涵括在一個南京裡,南京則濃縮在一條秦淮河中。 鬧區城南夫子廟觀光集市,霓虹亮燦似晝,是夜南京燈最亮、人最多的地方。拱橋下一灣死水,無力地映照「秦淮人家」的燈影。馳名古今的「風華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秦淮河,鴛鴦蝴蝶派大家張恨水筆下的秦淮人家,如今鬧熱恍如台灣的夜市。 在明、清二朝,十里秦淮的艷窟,光是妓樓繳給政府的夜度稅,就抵得上一個中等省分一年的捐賦。這條騷人墨客戀戀難捨的秦淮河,早已沒落,現在是污染最嚴重的河流 (每年淤泥達七公分)。經濟與文化的秦淮河已死,單剩排澇抗早的意義。南京的種種繁華,只能在墨黑的河水憑弔。 在時間座標上,有的城市屬於未來,有的屬於現在;渾身歷史坑疤的南京,時鐘總是比其他城市慢。新潮事物風行南京的時間,比起鄰近的城市要慢上一兩年。 「南京好像只有過去,現在與未來都不存在,」四十年前從安徽鄉下到南京求學的歷史學者感觸頗深地說,除了這一兩年搞建設,數十年來南京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這座活躍於過去的城市,在新世紀來臨之際,依舊「老」神在在;走到哪裡,都攆不走濃重的懷舊味。 桂花芳香滿江南。明故宮正對面的午朝門公園裡,老人們隨著擴音機沙沙的「最後一夜」緩步起舞。口音混重的老人說,要是在過去,這條路只有天皇老子能走。垂著綠藤的那道城門,就是封建時代「推出午門問斬」的午門。 天子御道讓路給平民百姓,南京喪失了京城的加冕。雖然全市有一百五十一棟超過二十四公尺高的大樓,但是據一位在長江沿岸城市投資的台商觀察,枉為中國最富裕省分江蘇的省會,南京似乎有點「不上不下」。說現代不現代,整條馬路都是快報廢的汽車正向、逆向亂鑽;說古樸嘛又有那麼一點雜亂,重修的歷史古蹟,有的俗麗得簡直就是「創造古蹟」。 霧氣重,南京城的天空始終濛濛地灰。就在市中心,半個日月潭大的玄武湖依傍著朱元璋號令天下打造的南京城牆。長二十一公里、世界最大的巨石都城牆,撐起了南京「踞港龍之脊,控江湖之勢」的首都氣魄。時代把機遇讓給了東方的「小漁村」上海,如今南京全賴上海拖著向前,只能靠「一百年前,上海他是我們南京管的,」重溫昔日的輝煌。 還好,南京人並不介意活在上海的陰影下。
國民年金,女人的新靠山?
才歡度國際三八婦女節,A 小姐,一位三十三歲、只想談戀愛、不想結婚的台北上班族驀然發現:她這位女性「國民」的老年,可能一點兒也不「保險」; 雖然執政黨剛宣布,台灣預定在下世紀初實施國民年金制 (除非政策急轉彎)-- 一項強制全民參加儲蓄的退休給付社會保險。 A 小姐並非遊手好閒之輩。除了再進修的兩年多時間,她辭去工作,並且損失了之前的勞工保險年資;她從來不敢遠離工作崗位,深怕已經居於職場弱勢 (女性) 的自己,一出軌就回不去。 事實上,經濟建設委員會初步構想的國民年金制 (保障範圍包括老年年金、身心障礙年金及遺屬年金), 對正想改行的 A 小姐而言、多少算是好消息。這項制度計畫以國民年金保險填補勞保、公保及軍保等公辦保險的不足,讓「保戶」在轉換工作時,仍可累積年資 (現有的各項公辦保險無法做到), 暫停工作時也能自繳保費,免得臨老一毛退休金都領不到。 矛盾的是,既然 A 小姐有可能失業,又如何支付國民年金保費?尤其是沒有雇主負擔部分保費,她每月得繳付的金額將會更高。以經建會初估的基礎年金給付標準九千一百四十三元 (為開辦前兩年台灣地區每人每月消費支出之六五 %)、台灣現在每七人撫養一名老人的比例來算,參加國民年金制者,每月至少必須支付一千三百元 (費率仍精算中,且將採連動制), 直至六十五歲。 小老百姓喊冤:還我年金權 對平日稍有積蓄的 A 小姐來說、如果她少買幾件當季服飾、少看幾場首輪電影,不工作還可以撐一陣子。但是,當她想到五十五歲、因為照顧家庭而被迫辭職數次的母親,和七十三歲、一輩子在鄉下務農的外婆,便不禁為她們喊冤。 國民年金制開辦之後,年齡超過六十五歲、來不及繳保費 (也繳不起保費) 的外婆,只能領取政府編列預算補助、每月區區兩千元的福利津貼;至於現為低階約聘公務員的媽媽,則暫時可以倚賴公保。不過,萬一她被解雇,也只得由已退休的先生或已成年的子女代繳保費。 令 A 小姐及其外婆、媽媽等小老百姓忿忿不平的是,她們所繳的年金保費,將和副總統夫人連方瑀及其婆婆、女兒等人所繳的年金保費相同。因為基於「費率負擔適中」「維持權利義務對等的基本精神」, 並讓老年年金部分由自己負擔、部分由下一代負擔,規畫中的國民年金制將採「社會保險」制,而非具所得重分配意義的「稅收」制。 經建會人力規畫處處長劉玉蘭,曾於二月在台北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中一再解釋,完全由下一代負擔的稅收制老年年金,將使國家的財務負擔,隨著人口的老年化而逐漸加重。而且,社會各界對加稅總是較難以接受,此舉也易造成通貨膨脹。基於提升國家總體競爭力的考量,劉玉蘭認為,由被保險人和雇主分擔保費的社會保險制,已是全球趨勢;況且,「國民年金有政府補貼,就有所得重分配的意義,」她強調。更重要的是,「我擔心加稅反而會對低收入者更不利,」劉玉蘭說。 分配不公,女人當自強 無論如何,「國民年金無法保障婦女的經濟安全,」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王麗容坦言,由於台灣婦女早年生活缺乏選擇機會、勞動市場不利婦女參與、婦女就業常不連續,使其多為終身依賴者 (據統計,六六 % 的女性因結婚退出職場), 造成老年婦女多只能領取國民年金的最基礎給付,經濟缺乏保障。 「長年操持家庭勞務重責、又無工作報酬的家庭婦女,年金由誰給付?」王麗容質疑,「現制的國民年金案,對婦女並不公平。」 除了女性角色受到歧視,A 小姐還發現,離婚或晚婚的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也極可能少領或領不到國民年金。目前離婚者支領國民年金的相關規則尚未制定;而喪偶者可領遺屬基礎年金,包括不等比例之配偶年金、母 (子) 年金及孤兒年金。不過,被保險人死亡時,規定法定配偶必須年滿五十五歲、兩人婚姻關係維持五年以上,才能發給配偶四 0% 的基礎年金,一旦再婚,立即停領。 「女工團結生產陣線」的陳素香指出,在現代婚姻多元化的狀況下,如此規定的配偶年金,誰也無法保證領得到。 A 小姐也自嘲,如果她晚婚又早早守寡,看來只有吃自己、保自己,不指望她的女性國民身分,會帶來多安全、多經濟、多保險的年金了。 「國民年金只是提供最基礎的退休生活保障,」經建會人力規書處專門委員張美陽表示,健全的年金體系還應該包括職業年金、自願性保險與私人儲蓄等多層保障,才能避免退休後的生活品質降低。她認為,實施國民年金制,會將年金保險的重要觀念帶給大眾,整體來說,利多於弊。 其實,深具危機意識的 A 小姐,無意抗繳年金保費或認為它不中用。她只是深深覺得,大有為的政府時早已成為過去式,天保、地保,還不如自保 -- 尤其是女性。志在成為 SOHO 族的她,一過三十歲,就在女性保險經紀人殷殷勸說之下,加買了一項私人的商業儲蓄險;月繳五千餘元,五十五歲期滿將可月領萬餘元,以補九千餘元基礎年金之不足。 「否則付完健保費和房租水電,我就得絕食了,」不打算成為「房奴」、也不想讓生活品質打折的 A 小姐未雨綢繆。 重要的是,商業體系的壽險、儲蓄險及年金險等等,也還不是保障老年生活品質的唯一選擇。富邦人壽科長廖峻禎建議:「連商業保險也不要只保一家,應該分散風險。」他分析,台灣將來的老年人口,極有可能急速增加;萬一屆時提領年金的人過於集中,管理不善、提存準備不夠的退休基金 (包括公辦保險),「都有倒閉的危險。」 怡富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宋文琪甚至懷疑,大多數人所準備的退休金額度偏向不足,而不是過多。身為職業婦女,她建議:「無論政府做了什麼,自己都要再多做考慮。」 雖然國民年金制仍處草案階段,將來仍須經過行政與立法之間的朝野攻防戰才能定案;不過,女性國民如果只是空等男性占多數的決策者伸出援手,將只會更失望。別忘了,年紀愈大才開始為老年生活做準備,所投資的金額肯定也會愈高。
教育小孩,父母DIY
一九五○年代開始,一些美國父母選擇自己成為孩子生命中的導師,回到最原始的初民教育,不只給與他們愛,更進一步傳道、授業、解惑,傳承價值觀及知識。 三年前,幾名台灣家長為提供子女更佳的教育環境,進一步爭取教育選擇權,向台北市政府請命。 教育局正面回應後,正式宣布試辦在家教育學程,從第一年的五名,到第二年的八名,去年秋天的開學季至少又有十四名小朋友成為「不到學校上學的小孩」。 ◆ ◆ ◆ 星期五上午九點鐘,位於安和路一段、二十幾坪大的基督教二十四聚會所會堂內,九位小朋友坐在ㄇ字型排列的課桌椅上。 從小生長在基隆海岸,長期與大自然接觸的王媽媽 (王李智惠) 站在ㄇ字凹口,拿著一支寶特瓶先注入麻油,麻油一下子填滿瓶底部,再拿出蜂蜜倒入。 「小朋友你們看哦,有趣的事要發生了!」只見麻油不斷往上竄,蜂蜜沈入底,小朋友都看傻了。 「現在我們再試試另一樣,」王媽媽邊說邊倒入自來水,只見一片混濁後,水漸漸回歸到蜜與油間,成了三層不同顏色。 「小朋友,這就是每一樣東西的密度、比重不同造成的影響。就像媽媽煮湯時,湯很燙,可是飄在水面上的油有時會將熱煙蓋住,你們就會認為湯不燙,很快入口,結果什麼就被燙到了?」 不說舌頭,一名小男生大聲精確地答:「味蕾。」 台北市試辦在家自學進入第三年,這是在家自學小班的小朋友上自然課的情形。這九名小朋友是新型教育體制的「先鋒」, 率先步入自學體制。 像花農般不讓幼苗受傷害 社會快速變遷,傳統價值觀面臨挑戰,連教育殿堂也不例外。美國校園近來暴力事件頻傳,台灣的校園也充斥電玩、結黨、勒索等事件,讓父母將心肝寶貝送入學校後擔心莫名。因此,一些果敢的父母決心為孩子建構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 —— 在家自學。 目前除了在台北市學區內小學掛學籍「登記有案」的小朋友外,估計全台灣進行自行教育的家庭約有九十個:包括花蓮縣一名同樣具有合法學籍的學童;目前積極建立在家教育協會的新竹「慕真團契」成員及不受台灣法令約束的外籍人士子女。 從家庭背景來看,選擇家庭教育形態的多是基督教家庭,原因以建立幼童的良好品格為主,智育的考量反倒其次。接受三位在家自行教育學童設籍,今年度增為七位的台北市河堤國小,是接受在家教育學童數量最多的學校。河堤國小教務主任邵元辰兩年多前接獲申請時,曾經質疑這些父母是宗教偏執或憤世嫉俗的異類。接觸之初總懷著疑懼的心理,在審視家長教學計畫與經過觀察後才發現,他們教育理念單純,只想避免孩子在人格發展尚未健全的幼年遭受人性的挫折及傷害。 曾任台北市私立聖心女中音樂科教師的金聿琳,懷孕後辭去教職,目前專心帶四歲女兒。她比喻:一個盡責的花農不會在幼苗發芽時就把它放到外頭,任憑風吹雨淋,「應該等幼苗夠強壯,才將幼苗放出去,」金聿琳說。 七年前因為孩子的誕生辭去電子產業高薪職位的孫楊慧慧說道:「在孩子還願意接受我、需要我的愛跟教導時,我將盡全力地教他正確的觀念,讓他準備好,得以面對複雜的社會。」因此她選擇在家教育,「孩子在這個年歲需要什麼樣的環境,我就給他們什麼樣的環境,」孫楊慧慧說,「我只是盡一個母親該有的本分,希望造就一個守本分、受約束、負責任的孩子。」 適才適性的教學是在家教育的優勢,師生可自訂進度,避免無意義的競爭。學校教育制式的課程完全沒有考慮到個人差異,就輔以制式的評量,常會讓學童產生挫敗感。 王李智惠的孩子在動作思考上比一般孩子慢,但並非學習遲緩的孩子。採行在家自學後,媽媽指導時配合她的速度做學習,她就能學得很好。有一次,小女生到學校看到一名小朋友因來不及交數學作業趴在桌上哭,就回家跟媽媽說:「如果不是在家自學,那個哭的人一定是我。」 無處不學校 此外,隨時隨地、無時無刻不學習,也是在家教育的一大優點:小朋友陪母親上市場時學算術,在生活中學禮儀。孫楊慧慧認為對孩子來說有在家學校、汀州學校 (河堤國小位在汀州路上)、安和學校,他們的學校不只一處。「生活中無處不學校,寓學習於生活,學習零負擔,」她說。 目前在台北市學區設籍的十四名小朋友與學校間的互動性高,家長、輔導老師及導師的聯繫頻繁。學生每星期可能回學校半天到一天時間,參與部分課程。不少學有專精的母親也會到學校輔助學校教學,例如曾是國中英文老師的葉李惠瑋就會到女兒就讀的東湖國小幫小朋友上英文課;故事說得精采的孫楊慧慧也會在每星期六到河堤國小為小朋友說故事。 依試辦辦法,台北市教育局對學童的各科學程有相關規定,若在家教育成效不彰,教育單位有權要求學生回到學校,因此家長大都配合學校進度制定課程,校方也盡力在教學資源上給與配合。邵元辰指出,校方若有多餘的課本或課桌椅都會提供給家長,遇有教師研習會議,也會邀請這些家長參加;學生們則熱心參與學校各類學藝活動,並認養學校花木。看著校園的花木扶疏,邵元辰滿意地說:「這些家長和學生還真幫了不少忙。」 由於台北市這群參與在家教育的家長幾乎全屬同一教會,在教學上多能截長補短。大部分的家庭每日上午都是密集的課程,下午則是自修或戶外活動,每星期則固定聚會一次,依個人所長為小朋友上課,或安排一些共同的戶外參訪活動,讓小朋友在群育上有所學習。 擔任教職的母親肩上的擔子也不輕。她們必須參加各類研習營、閱讀相關書籍、相互研討,自製教具、負責聯絡戶外參觀事宜,為孩子的學習記錄點滴。「孩子在學,我們也在學,」一位母親說,「若進化論正確,一個母親應該有八隻手,特別是做在家教育的母親更能瞭解。」然而看到孩子豐富地學習,以及免於制式化教育的挫折,母親們認為一切都值得,也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一段時間。 孩童社會化與適應力遭質疑 相較於美國在家教育資源的豐富,剛起步的台灣定然有相當程度的匱乏,相關的配套環境也必定尚未健全。在美國,自網路上鍵入「home schooling」字眼,就會有上百個英文網站告訴你如何進行在家教育、經驗分享並提供完整課程出版品選購;目前台灣在完整教材的提供上則明顯不足。 社會化及未來的適應能力不良是一般人對在家教育最大的質疑。曾接受在家教育的馬克。歇爾 (Michael Shearer) 在網路上指摘父母扮演「半個上帝」的角色,他在小學二年級時,因無從反抗父母在家教育的決定,被硬生生從課堂帶回家。在強烈渴求與同儕團體相處的情況下,他產生「近鄉情怯」情結。與人相處時,他常會有「如同面對柯林頓總統一樣窘迫」的情形出現,對他而言,在家教育簡直是「一場全國性的悲劇」。 在台灣,根據一些輔導老師與幼童接觸的經驗來看,目前這些孩子並沒有任何退縮或孤僻的反應,反而因長時間與母親在一起,在日常生活禮儀與應對進退上表現得體。 大多數執行在家教育的母親都認為,入社會後經常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人,學校教育依年齡分班,學生每天接觸的是「非自然的社會」, 對日後的孩子人際相處才會有不良影響。在家教育隨時隨地都是教育場所,賣菜的小販、家中的長輩、親朋好友與兄弟姊妹都是他們可學習、相處的對象,對未來的人際關係絕對是正面的影響。 不過,自學學生回到學校時,因與同學不熟悉、態度客氣因而產生「別人都認為我們很奇怪」的心理,以及自我概念、如何為自己定位、未來會不會造成與社會疏離的疑慮。因此,父母引導相當重要。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心理系教授幸曼玲建議在家教育的父母親,「多聽孩子說,瞭解他們的感覺,並與孩子共同尋找解決辦法。」 訂閱遠見電子報,掌握國內外大事 訂閱 為回歸主流做準備 目前自學小朋友多集中在一、二年級,大約到了小學五、六年級時學童就會面臨向外尋找同儕團體的需求。因為這是尋找認同的時期,學童開始摸索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注意到男女之間的差異,並尋找自我定位、角色認同。幸曼玲指出,同儕團體間的交涉是很重要的學習,但要如何協調溝通,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大人與小孩的關係中難以取代的。父母應盡量開放,勿將預設價值加在孩子身上,當孩子覺得想接觸新環境、新刺激時,父母應該鼓勵他們。 教育畢竟是專業,台灣在家自學目前正在試辦階段,並未對父母的學歷加以限制,許多父母為年幼孩童做課輔時問題不大,但到了一定年級時可能就顯得力不從心。負責擔任在家教育學生輔導的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授劉春榮指出,就教育選擇權或教育多元化的觀點來看,在家教育開了另一扇窗,但目前每個在家教育的學生都還能獲分配到三名輔導教師做定期、不定期的探訪及輔導,一旦選擇這類型教育的人多了,整個教育成本恐怕難以負荷。 小朋友學習獨立自主很重要,但群體生活也很重要。在家自學的孩子終究要回歸主流社會,一旦脫離太久,未來銜接上的困難也就愈多。目前擔任在家自學小朋友葉艾諦導師、任職於東湖國小的李爭映表示,若能縮短在家教育時間,儘早回到學校,孩子的適應力會愈好。 劉春榮建議,未來若能採行類似國外 Charter School 的做法 (由政府提供學校,讓有相同教育理念的教師治校), 認同該理念的父母將孩子送來,或廣開多元教育之門,整個教育成本就能精省,不失為可行又實際的做法。 在家教育在美國 「在家自行教育」在台灣並不多見,但在歐洲、美國並非鮮事,已有為數不少的家庭在做,且行之有年。 許多贊成在家自學的人還可以告訴你,美國總統華盛頓、羅斯福、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發明家愛迪生都是在家教育的好典範;許多諾貝爾獎得主也咒罵學校教育的呆板、沒創意。痛恨數學的英國文豪王爾德就說:「世上所有值得學習的事,都無法藉教學而得。」 約從一九五○年開始,就有少數的美國父母選擇在家自行教育孩童。到了一九六○至七○年間,存在主義的人文主義心理學盛行,在家教育與嬉皮、反戰、學生運動、生態保護及婦女解放,同時並列為當時的反主流文化運動;然而由於法令問題,許多選擇在家自行教育子女的父母因而觸法入監。 一九七○年代末期,英美在家自行教育案例劇增,估算約有兩萬個家庭,相關的研究也陸續出現;七○到八○年代是學校體制與在家教育的對立期。由於強迫入學政策所造成的衝突,因此尋求教育選擇權與教育權的訂定為當時的重要議題。 根據研究在家教育的學者專家統計,一九九八年全美從幼稚園到高中在家自行教育的學生數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占學生總數的二 %, 較一九九○年的三十萬人增加五倍,比紐約市就讀公立學校的人數還多。 其中,選擇在家教育的家庭有八○% 是基督徒家庭 (但因為大部分的美國家庭都自稱是基督教家庭,因此正確數字約在六○%— 七○% 之間)。根據在家教育人數眾多的佛羅里達州教育局指出,該州父母選擇在家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安全問題」。由於校園暴力事件頻傳,毒品及性開放問題嚴重,為避免對孩子有不良影響,許多父母只好身兼教職。但也有部分家庭以在快速進步社會中建立關係緊密的家庭為由,或學生資質優異、肢體殘障以及情緒性問題等,選擇在家自學。 一九九三年後,在家教育在全美五十州都有合法地位,但各州對父母、延聘教師資格審定不同,評量考核標準也不一,有四十一州並未對父母的最低學歷設定門檻。美國國家家庭教育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Home Education) 執行長克力卡 (Christopher Klicka) 指出,目前有三十七州設立在家教育審核標準,半數要求一年一次的測驗評量,其他則在一段時間內針對特定學科做考核。 依據在家教育法律保護協會 (Home School 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 對在家教育家庭的分析,八八 % 的家長具高中程度以上的學歷;二四 % 的父母中,有一位為合格教師。在家教育的家庭收入平均比一般美國家庭來得高,而且家中的人口數有偏高的傾向,六二 % 的家庭擁有三個以上的孩子。 接受在家教育的孩子,在課業的表現上優於學校教育的孩子。以一九九八年美國高中學歷評鑑 ACT (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 考試總分三十六分來看,一般接受學校教育學生平均分數為二十一分,在家自學學生則為二十三分。 目前全美共有九百多所大學招收在家教育學生,其中不乏包括長春藤盟校在內的許多名校。學生進到學校後,樂群的態度及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都讓學校及教師讚譽有加,足以證明在家教育的成效,也為堅持在家教育人士打了一劑強心針。(林淑真) 在家教育案例一:品格和信心才是教育重心 四年前因為要照顧年長親人的緣故,在美國分別念完材料科學博士、電腦碩士,又工作很長一段時間的范壽康、馬卓群夫婦,毅然決定從美國回到台灣。 回來後,由於在家教育的經驗豐富,許多有意實行在家教育的家庭一傳十、十傳百地與他們聯繫。在接獲許多詢問電話後,一年前他們決定成立「慕真團契」, 以發行雙月刊的形式讓訊息的傳遞更有效率,一年下來共有九十個家庭加入,其中絕大部分是孩童未達學齡的家庭。 潛能開發啟蒙在家教育念頭 馬卓群指出,在家教育的念頭肇始於美國賓州 The Institute for The Achievement of Human Potential (人類潛能開發中心) 出的一本《Teach your baby math》(教幼兒數學), 書中提及人腦妥善開發與潛能發展。讀完書後,她在兩週內辭掉電腦工程師的工作,到該機構上了兩星期的課,後來才發現這個機構主要是為特殊孩童教育所設立的。 馬卓群認為,既然這套方法可適用於智障孩子,那麼一般孩子也一定適用,就開始依樣畫葫蘆,在女兒明心兩歲時以這套方法教她。 有智慧的父母加上聰明的孩子,開始在家教育之初,他們為自己戴上了光環。「一開始只要孩子的潛力可以發揮,該學的都學了,」馬卓群說,他們完全以養育天才為目標,「結果父母跟孩子都因知識的增長而驕傲。」 直到一次參加美國培基學院 (Institute in Basic Life Principles) 的真善美講座 (在家教育性質的講座), 他們才發現自己錯了,他們將教導孩子的優先順序弄混了。「品格和 (對神的) 信心才是最重要的,否則聰明才智也會用在不對的地方,」范壽康說。 上午九點鐘,兩個大孩子做完功課。回國時只認得十個方塊字 (其中三個字是她的名字,三個是弟弟們的名字) 的明心,開始為四歲的明方用閃示卡練習中文字。老二明非跑來問媽媽可不可以練琴了,一心想學哥哥彈難一點曲子的明予則老早就巴在鋼琴旁,要「邊看邊學」了。 全家親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 馬卓群指出:「在家教育的一大好處是主動學習。」剛開始時她總會要求姊姊「快來學什麼了」, 現在面對小的則是告訴他們「現在沒時間,下次再學」。小的會視大的為榜樣,學習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樂趣而非負擔。像要佐證似的,明方搬出姐姐小時候用的小提琴,打開琴蓋,大家正驚訝琴弦怎麼斷了,明方坦承:「我有一次偷偷想學,弄斷的。」 比起許多被捧在手心、什麼事都不用做,恐怕連市場都沒見過的同齡孩子,范家的孩子不管在與人的語言溝通或舉止間,都多了幾分成熟。明心可以一人燒出一家人吃的飯菜,連最小的明方也會打理自己的一些瑣事。 在家教育對他們而言,與其說是選擇了一種教育方式,不如說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范壽康以印在全家名片上的經句「在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父親的心當轉向兒女,兒女的心當轉向父親」說明,他們選擇在家教育不是看重父母能教給孩子什麼,而是「全家人親密在一起」。 十點鐘左右,明非練完琴,臉上架著一副小小近視眼鏡的他,認真地讀著當期的《Newsweek》, 不同的是,他手上的雜誌好像比一般來得薄。媽媽解釋:「我們家的雜誌、報紙都是「電檢」過的,」當發現一些色情、暴力、報導角度不妥的文章,他們都會事先「動刀」, 因此家中的報章雜誌都是不完整的。在被問及是否喜歡看《Newsweek》時,明非表情無辜地說,家中的英文書都看完了。媽媽聽了加上一句,「他已經開始『讀』《大英百科全書》了。」 面對社會治安敗壞,愈來愈多的人希望投入在家教育,甚至有未婚女子未雨綢繆、加入「慕真」。馬卓群說,做在家教育有些要件必須先確定。 夫妻的默契與共識是首要條件 首先,夫妻一定要同心,「因為其間的挫折多,若是無法取得共識,一定會爭吵不斷,半途而廢,」馬卓群說到這裡,先生的手以一種外人不易察覺的隱密,安慰地輕撫過她的背。 在先生離席後,馬卓群輕聲地說,做父親的也必須有在事業上做若干程度犧牲的準備。目前在世大積體電路技術開發中心元件工程及可靠性處擔任專員的范壽康,就曾為了多留一點時間陪家人,放棄較高的職位。 由於只有單薪收入,在家教育的家庭在生活用度上也一定得儉約。馬卓群指著家中的家具表示,這些都是親朋好友給的,家人的衣物不虞匱乏,因為「別人給得多的穿不完。」在教育上,一個個送去學游泳不敷成本,「乾脆送爸爸去學,再回來教小朋友,」馬卓群說,「家?最捨得的就是買書」。 他們不認為父母的教育程度是在家教育的艱困門檻。在美國,一個高中畢業的母親可以教出得西屋獎的兒子 —— 重要的是教學方法、引導方式,馬卓群有把握將孩子帶到高中階段。對於一般的家庭,她說,「連科學都是可以自己讀的,問題是要找到好的書。」 馬卓群期待「慕真」未來可以成為類似美國 Home Schooling 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 (在家教育法律協會) 的機構,構築在家教育與教育單位的一座橋。但相較於一般家庭,馬卓群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其實更有負擔,「一般孩子的就學管道很多,但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卻不同。」她稱讚閃示卡的好處。她指出,以一次一秒鐘的速度抽換,念出閃示卡上的字或數字,對不管是智能障礙或一般的孩子而言,都有意想不到的成效,因此她渴望家中有特殊孩童不得不在家教育的家庭前來與「慕真」交流。 四個孩子儘管懂事,畢竟還是得耗費一番心神,但對范壽康、馬卓群而言,這是甜蜜的負擔。他們說,如果神願意賞賜,他們願意多添兒女,因為累積了這麼多的教學經驗,「與其生一個,不如多生幾個,教育單位成本較省,」夫婦倆笑著說。(林淑真) 在家教育案例二:二十四小時開放給孩子 兩歲半的信明,一刻不得閒地將母親的背當山爬,爬到肩胛處,還能屈膝坐著。看到媽媽拆開剛從美國寄來的教育書籍內附的小貼紙,他的眼一下亮了起來。父親觀察到他的細微變化,問他:「這是什麼?」小信明靦腆興奮地以軟軟童音,說:「熱汽球。」父親向來客解釋,信明最喜歡汽球,所以記得特別清楚。 七歲的哥哥信漢不怯生地頻頻走到客人身旁的垃圾筒丟些小紙片,一副想與人親近的模樣。弟弟好不容易從母親身上下來,兩人開始在室內丟著球,玩了起來,只要不過分吵鬧,父母也就由著他們去。 結褵十七年,甫從明尼蘇達州回國八個月,目前負責聯繫在台實行在家教育外僑家庭的奴卡爾 (Karl. M. Bunday)、陳約惠夫婦,不管地理或時間的遷徙或推移,始終銘記「兒女是耶和華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給的賞賜」的基督教義,堅持自行教育的理念。 孩子是該好好教育沒錯,但真的需要二十四小時在父母照護下嗎?卡爾認真地翻開《聖經》舊約全書申命記第六章第六節,指著內文念道:「我今日所吩附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就是因為這段經文,讓他們決定「將自己二十四小時開放給孩子」。 但這樣新穎的教育方式,一開始對陳約惠來說卻是個天方夜譚。兩人初相識時卡爾就告訴她,未來他的孩子要自己教,這對習慣台灣乖乖牌教育,認為學習只有到學校一途的陳約惠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 婚後在美國的一些親身經驗才讓她改變想法。陳約惠回憶,初到美國時她才二十幾歲,跟那些十幾歲的孩子相距並不大,但美國小孩慣有的個人主義及冷漠卻讓她感到難以接近。直到一次在在家教育研習會上,看到受在家教育的孩子幫父母照顧弟妹,待人溫文、體貼的態度,她才感受到這可能是一個比學校更好的教育模式。「學習不該是知識上的,完整的人格全人教育更重要,」陳約惠說。 理想歸理想,但真正的「開放」過程卻是備極艱辛。有了孩子後,由於卡爾必須負責教會的翻譯及部分佈道工作,整個教育的重責大任就完全落在陳約惠身上,那種辛苦可想而知。 陳約惠不諱言,低潮是難免的。由於受台灣教育的影響,她還是會對孩子要求完美。例如做數學題時,孩子只要字跡不工整,她就會生氣、要求重寫,最後在卡爾勸說:「你現在要的是什麼?是他字寫漂亮或要他學好運算邏輯?」, 她才走出盲點。她笑著說:「他常有一些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很具啟發性,所以許多在家教育的父母常喜歡跟他在網路上聊,排除疑難雜症。」 積極學習的心,亮了起來!說到這裡,卡爾就眉飛色舞了。他有自己的在家教育網站,而這個網站還獲得前年十月號《Newsweek》刊載,在眾多的 Home Schooling 英文網站中,成為受推薦的四站之一。卡爾打開電腦進入首頁,首頁標題取自一本美國書《School is dead ; Learn in freedom》(學校已滅亡,在自由中學習)。這個網站完全是夫婦倆自掏腰包設立,整理數百本在家教育書籍,擷取四十頁的精華資訊,回答一般人可能產生的疑問,並提供相關網站的聯結。藉由這個網站的架立,卡爾希望進一步推廣在家教育,「讓孩子們長大後不孤單,能遇到更多跟他們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人。」 自一九九五年成立以來,已有八萬多人進入這個網站,卡爾每星期大概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約十封電子郵件,跟他討論在家教育的心得。他希望對於在家教育這種學習方式感興趣的台灣朋友,也可以上網與他聯繫,互通有無。 目前在台實行在家教育的外僑家庭散居各地,許多這些家庭由於身處偏遠地區,找不到合適的學校,而選擇在家教育。卡爾指出,由於偏僻,他們無法募集到一定人數申請團體性的戶外參觀活動,是這些家庭在台灣最感困擾的。 再者,台灣在公共資源的供應上也略顯不足。卡爾說,美國社區的圖書館一星期可借一百本的書,他們夫婦經常帶著孩子一次借回三十本書,念給孩子聽。回到台灣後,社區文化中心一次只能借五本書,還有許多證件問題讓他們煩心。 事實上,為了給孩子更多元、活潑的學習,在家教育的父母付出的勞苦完全不亞於將孩子送進學堂的父母。卡爾常會在網路聊天室與同樣做在家教育的父母諮詢、交換訊息,他拆開剛從美國寄來的教材,如數家珍地介紹:Timberdoole 的數學教材編得具啟發性,Sonlight 的歷史書活潑......。而這些都是他與其他父母討論,再參考比較各家出版品後所得的「精華」, 足見其付出的心血。 雖說「二十四小時開放給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子女的榜樣,孩子學得不好,無人可怪,只能檢討自己,但卡爾還是稱讚在家教育對孩子主動、適才適性的發展功不可沒,他翻出自己蒐集的美國各大名校對在家教育孩子的「積極主動學習」評語做為佐證。 兩人對孩子的用心,肯定會有回饋。從小接受台灣制式教育的陳約惠感慨地說:「七歲孩子懂的比我二十歲時還多。」看著兩個聰明伶俐、雙語流利,還準備入境隨俗學台語的小男孩,看來陳約惠所言不假。(林淑真)
羅聯福不向洋軍低頭,締造信用卡台灣第一
「我曾經立志,墓誌銘上要寫:『把花旗銀行推到台灣海峽的人』,」現年五十歲,中信銀個人金融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羅聯福坐在辦公室裡既苦又甜地回憶,「那時候 (八年前) 我差點被推到台灣海峽。」 八年多前,花旗為首的外商銀行以雷霆萬鈞的氣勢,威脅本土銀行 (特別是一枝獨秀的中信銀) 在信用卡市場的地位。當時在中信銀十七年,沒有管理信用卡經驗的羅聯福,在江山危急之際受命,轉調信用卡部門最高主管。 台灣工業銀行總經理駱錦明八年前還是中信銀的總經理,對當年的這個決定仍然感到很滿意,「我覺得他 (羅聯福) 有那種 guts (膽量)。」 羅聯福訂的目標總是超出原先可以想像的高標。駱錦明說,銀行裡營業部門主管每年都要訂預算,有些主管明知業績可以達到二十億,偏只報十億,以使每年都能超過預定業績。但是,「羅聯福可以達到一百,每次就訂兩百,人家問他你怎麼那麼傻?他回答,我總是要拚拚看,」駱錦明不假思索便說出這段典故。 很早便採利潤中心制的中信銀信用卡處,在羅聯福「拚拚看」的心態下,不但卡量爆增,還變成一隻很會下蛋的金雞母。中信銀綜合企劃部協理兼財務處處長王正新透露,近幾年來中信銀的獲利,有三成以上是信用卡處的貢獻,今年 (二○○○年) 更可望超越四成。以一九九九年全行六一。二七億元的獲利計算,去年信用卡處替中信銀賺進十八億元以上。 相較於今日的風光,民國八十一年底,中信銀信用卡的流通卡數只有五十九萬七千張,其中四成七是只能在國內特約商店使用的聯合信用卡。民國八十年底,中信銀信用卡部經理對外宣稱的盈餘是五千萬元。 「本來信用卡好幾年沒有成長,我們覺得需要比較有衝勁的人去當主管,所以我就把他 (羅聯福) 調過去,結果你看,他從四、五十萬 (張), 一直追到現在超過兩百萬 (張), 這跟他的個性、衝勁有關,」駱錦明說。 中信銀董事長辜濂松在今年春節餐敘中說:「跳一次就抓得到的不叫目標,跳一百次抓得到一次的,才叫目標。」羅聯福的企圖心,十足是辜濂松的翻版。 台灣信用卡市場龍頭改變挑戰目標 「只要是在 card business (信用卡圈) 的,現在都說他們 (中信銀) 是第一,」幾個月前才放下信用卡業務的一位銀行高階主管指出。 羅聯福調到信用卡部門八年,現在中信銀在流通卡數上穩居第一。投信分析師指出,中信銀去年上半年的信用卡流通卡數,一直無法突破一百八十萬張,下半年免年費專案實施以後,該行流通卡數在二○○○年之前衝破兩百萬張 (市占率約為一五・二七 %)。 多年來與中信銀拉鋸的花旗銀行,去年底流通卡數保持在一百一十六萬張左右 (不過花旗表示,該行定位在高消費客層,強調高品質的服務,卡量並非首要考量), 而本土的台新銀行逐漸逼進,約在一百零五萬張左右。(見表一)。今年第一季 (至三月底止), 台新的流通卡量受新光三越全面轉成台新信用卡的影響,也創下一百二十二・五萬張歷史新高,首度超越花旗。 中信銀、花旗、台新的流通信用卡總量,就占了台灣市場的三分之一 (見表二)。「台灣六十五家發卡銀行只有三家 (前三大) 賺錢,未來市場一定趨於一統,」甫退休的花旗信用卡中心前任副總裁李明賢認為,「信用卡是經濟規模的產品,中信銀 dominate (擁有絕對優勢), 未來路會愈走愈廣。」 八年來拚命衝卡量,現在羅聯福要改弦易轍,把資源全力轉向服務品質。 凡事沒有完美止境,羅聯福得提供員工下一個成長的想像空間。 今年農曆年前,羅聯福帶信用卡處主管,冒著大風雪飛到美東,考查美國第二大發卡銀行 —— 連續五年擠進全美所有企業「員工滿意度」前五名的 MBNA America Bank (為控股公司 MBNA Corporation 旗下三家銀行之一,另兩家設於英國和加拿大。MBNA 是全球最大的獨力發卡機構,也提供零售存款、消費性放款、保險產品。至一九九九年底,MBNA 已有連續三十六季的盈餘成長,年度盈餘為十億三千萬美元,客戶一千四百八十萬人)。 「MBNA 才二十年,做得那麼成功,我們要學的實在太多了,」羅聯福感嘆地說,「他們的服務品質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什麼原因,讓羅聯福放心地不再談「量」的競爭,轉向「質」的提升?羅聯福這個決定的背後,有信用卡處的業績來支持。中信銀的信用卡流通量在去年達到兩百萬張,和花旗的差距拉大到安全範圍以上。 分析師指出,即使在信用卡免年費政策殺得血流成河時,中信銀和花旗一直堅持收年費,直到一九九九年九月,中信銀在卡量停滯的狀況下,政策才終於鬆動。 分析師認為,並非每個銀行都能以棄守年費換取卡量而不虧錢,但是中信銀的信用卡已達經濟規模,增加新卡,單位成本會下降。而且中信銀的年費收入雖然減少,但其它收入增加 (如預借現金手續費), 加加減減,最後的收益仍然成長。 花旗消費金融的開國元老李明賢也認為,中信銀在這個時間點上以免年費來衝卡量是對的,而且中信銀規定持卡者要有最低消費額,這樣便確保了手續費和循環利息收入。 李明賢分析:「免年費政策花旗沒有跟進,一來是維持高品質服務的傳統,二來也是困於重大決策需要上報總部,不像中信銀本身就是總部。」 沒有包袱,才有創意 八年前開始主導中信銀信用卡的羅聯福,先建立外部推廣的制度,利用中信銀的人脈資源 (本土集團、據點多、員工多) 衝卡量;同時他也採取向外商學習的策略,調整中信銀的體質。 「花旗是有備而來,而中國信託過去並沒有做好準備,還不知道全球的事業該如何經營,但是董事長 (辜濂松) 講我們不能輸,所以剛開始有很多應急的做法,」當時也在信用卡部門工作的中信銀資深經理鄭泰克回憶,「羅副總來了以後開始做基礎建設,我們的業代推廣、電話行銷部隊,還有客服中心,都是他弄起來的。」 「高層希望調沒做過信用卡的人來,能帶進不同思維,」在中信銀工作二十二年的個人金融總管理處企劃部經理江衍輝說,「戰國時代需要的是戰將,不是賢臣。」 戰將羅聯福有不服輸的業務員精神,有縫就鑽、沒路開山,他的策略思考能力也得到同事的尊敬。 「他有領導能力和策略思考的 mind (心智), 很能 drive (驅策) 業務前進,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人才,」和羅聯福是老同事,目前負責中信銀法人金融業務的副總經理兼法金處總處長許建基說。 在中信銀工作二十五年,去年才從資深公關經理一職退休的王莉也認為,羅聯福是優秀的領導者。「他鼓勵創意,開會時絕不會亂下聖旨,聽到好點子就放手讓下面做,跟著他的人會覺得很過癮,」王莉分析。 羅聯福本身點子就多,而且很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主張,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環境裡,一切都以衝業績為考量。羅聯福上任信用卡部經理不久後推出的「五代同堂」專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信銀辦第一場的「五代同堂信用卡」說明會。為了怕同業模仿,事前保密功夫到家。這個方案完全脫胎自直銷模式,按照推出時的遊戲規則,中信銀持卡人如欲參加此活動,必須先簽下一份合約書,在一個月內拉到十位有效持卡人,便可以開始計算業績。這十位有效持卡人屬於第一代,由第一代推廣的持卡人則是第二代,以此類推。 簽合約的第一個人,可以從所屬五代的刷卡消費金額中,抽取千分之○. 八的「推廣獎金」, 並且可以連續領三年 (但推廣者必須是該行持卡人,一旦註銷卡片就喪失領獎金資格)。 標榜零成本、零風險的「五代同堂」方案推出以後,短短四個月就吸收七百名會員,六千多張卡片。這套制度實施七年多,經過幾次改良修正,目前會員已達兩萬多人,發卡量超過三十萬張。 羅聯福 (時任信用卡部經理) 在會議裡提出直銷的想法時,曾有主管擔心直銷的方式讓人聯想到老鼠會,有損形象。但是因為羅聯福的堅持,公司高層最後還是支持。 回想當年的決定,羅聯福說:「想和花旗比,要看清楚自己有什麼優點,用自己的優點打對方的缺點。當時我們至少有三十萬卡友,花旗是零。所以我們要用這既有的人口去發展,只要一個卡友拉三個客戶,我們就有八、九十萬個客戶了。」 以己之長攻敵之短 在外商剛進來,市場競爭最激烈的那幾年,羅聯福仔細審視了手上的籌碼。 就中信銀信用卡的優勢 (strength) 和機會 (opportunity) 來看,中信銀的分行 (通路據點) 比花旗多、在中南部實力較強、熟悉本地市場、行員忠誠度高,而且有集團力量做後盾,在花旗進來台灣之前,已有三十萬客戶和不小的知名度。 再就劣勢 (weakness) 和威脅 (threaten) 來考慮,中信銀主管的行銷理論和國際經驗沒有外商銀行強,本國銀行國際形象較弱,而台灣消費者對信用卡的知識還很薄弱。 「當年還有外商向社會大眾放話,說中華民國銀行發的卡片國外不能用,」不知不覺提高聲調的羅聯福說,「我們馬上向 VISA (發行信用卡的國際組織) 抗議。」想起多年往事,羅聯福還是有一點氣。 後來他找了「繞著地球跑」的主持人謝佳勳、李秀媛做廣告,強調中信銀發的卡片全球通用。他們也請謝、李兩人錄製錄音帶,把有關信用卡的大小問題分門別類做解答,分送卡友。同時,開始每月發行《卡園心橋》。 此外,中信銀也積極利用自己的優勢。 民國八十三年,信用卡市場殺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中信銀提供關係企業員工年費終生半價的優惠。根據《工商時報》在該年七月份的報導,和信集團六十家關係企業的一萬五千名員工裡,約有七成持有中信銀信用卡。 在羅聯福調任信用卡部經理之前,中信銀已有全員皆行銷的做法。每年每位中信銀員工都要開發新卡友,責任額依職位而有不同,例如處於第一線的分行人員責任額比較重 (據瞭解,分行負責徵信的理財專員目前是七十多張), 後勤單位的主管專長不在業務推廣,所以只有十張左右的責任額。如果目標未能達成,會影響考績。 羅聯福來了之後,除了直接行銷 (業務員面對面推銷,或是行員介紹親友辦卡) 之外,又建立推廣部的電話行銷部隊,從人員任用、教育訓練到績效評估,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 「那時候大家拚命,每個人幾張幾張在抓,等於是不能退,退了就死路一條,」羅聯福說。 從手工業走向自動化管理 中信銀有優勢,花旗也不是省油的燈。九○年代初,花旗姿態相當強勢,它是全球發卡量最大、第一家在台發行信用卡的外商銀行,曾經把「摘下中信銀第一大發卡招牌」的目標高懸在銀行入口。花旗良好而權威的形象,靈活搭配行銷組合 (包括廣告、信函、事件行銷、直效行銷、聯合促銷等), 以及跨國界的資源,對中信銀造成莫大威脅。 當時羅聯福看到中信銀體質不夠強,要學的還很多,光是向前衝不足以成大事,所以他喊出「全面學習」的口號。 羅聯福記得,剛調到信用卡部時,每天早上進公司,桌上的電話都此起彼落地響,客人一直打電話進來問東問西,接電話的人都緊張得要命。 信用卡的生命周期非常長,一開始是推銷辦卡、進件徵信、做卡寄卡、收卡開卡;客人開始使用以後,會有帳單處理、超額使用、收單、付款、催收、呆帳處理等問題;不同的卡片種類或行銷專案,也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當時中信銀的客服人員,只靠一本厚厚的手冊輔助,結果一位客人的問題,可能得到三個不同的答案。 除了客服未上軌道,當年中信銀信用卡的帳單寄送也很原始。 每個月,信用卡處客服中心一百六十位員工都要到林口處理三十萬份帳單,練就一身武功。在林口的中心,報表印出來以後,有一位員工可以把電話簿般厚的一疊帳單,一次撕成兩截;經過一台簡單的機器折疊,帳單攤在桌子上,大家一起喀喀喀地裝訂。為了表示與部屬同在,羅聯福操作訂書機的動作雖然慢得多,還是坐在裡面幫忙。 打仗要有精良的武器,羅聯福決定學習外商,在科技上加重投資。 中信銀除了買新的「裝封寄送設備」, 取代帳單、卡片寄送的大量人力需求,減低錯誤率,也在民國八十二年引進 Cardpad (一套專門為信用卡業務設計的主機系統,包含徵信、帳務、催收、調單扣款等六個領域)。 為了把系統弄起來,羅聯福把具有資訊和業務雙重背景的中信銀信用卡業務資訊整合部經理李仲雲,從稽核處調出來成立一個專責小組。 他們也引進 GUI (顧客查尋介面系統) 和 CTI (電腦電話整合科技) 等新科技。如此一來,電腦可以用大小視窗來提醒客服人員該注意什麼流程,客人是什麼身分背景,或提示該如何回答問題。客服人員不用去翻手冊,自然有餘暇顧及客人的真正需求,「GUI 和 CTI 讓我們的 creative thinking (創意思考) 得以發揮,」中信銀個人金融總管理處客戶服務部經理張智銓說。 硬體設備之外,花旗進軍台灣之初,給羅聯福帶來的巨大衝擊是大手筆的廣告費,這也是他所謂「全面學習」的一環。 「當時我們的廣告費一年兩百萬,人家是幾千萬在砸。一開始我們認為他 7 不了多久,那是我們自己不懂;消費金融就是要先創品牌,那是一種投資,」羅聯福說。 於是中信銀在信用卡的廣告費一下跳到一千多萬,到現在每年都要花四、五億元 (包含所有廣宣支出)。 中信銀也開始學習花旗,量化服務品質。 他們觀察花旗銀行,發現花旗的 call center (客服中心) 服務品質能保持在一定水準,是因為有一套客觀的標準做依據。例如,八五 % 的電話必須在十五秒內接起,客戶的掛斷率不能超過五 %, 每通電話必須在兩分鐘內解決等。由於相關標準在國際專業期刊都有,中信銀可以很快地找到資料,建立自己的規範。 拚了命,在商場上廝殺 這種競爭又學習的過程,讓曾經參與戰役的中信銀員工至今難忘。有位員工說,每月底中信銀都在會議中和花旗比業績,每個月新增的卡數和花旗相較,往往差距在幾千或幾萬張上下 (花旗只做國際卡)。 中信銀的改造動力是由上而下 (Top down), 所以多且繁複的改造工程才能同時進行。身為信用卡業務的最高主管,羅聯福形容自己「真是拚了命想跟花旗好好殺一場」。「我八年前就喊,沒有做事會做死人的。拚命做,拚命做,現在全身敗壞,空有軀殼,」羅聯福自我調侃。 三十九年次的羅聯福意志力堅強,過去一直在榮星花園晨泳以維持體力,「有寒流的時候很過癮,現在想想,那麼冷怎麼跳得下去?」 他哈哈大笑。 已退休,現為中信銀顧問的王莉認為,「他 (羅聯福) 是拼命三郎型的主管,每天都在想銀行應該朝什麼方向發展。因為自己很拚,所以下面的人也沒話講。」 「羅副總都是 7-Eleven (二十四小時營業), 禮拜天比平常更忙,」和羅聯福共事多年的許建基形容。 在中信銀工作超過二十年的行銷企劃部經理葉吉鵬則說,「中信銀用他是物超所值。」 推廣工作是羅聯福的母語 羅聯福曾經說過,如果有選擇,寧願做畫家、廣告人,他也曾評估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自立門戶,做一個企業家。不管他做過多少夢,二十五年前進了中信銀以後,他倒是一直安於專業經理人的角色,沒有改變過。 一九七五年,羅聯福進中國信託的第一個工作是騎摩托車拉存款。「我在推廣課四、五年,一直做到課長,推廣工作是我入社會的第一個 mother language (母語),」羅聯福記得,「那時候跟國泰信託、亞洲信託、華僑信託殊死戰,經常是你這個電梯上去,他那個電梯下來。」 由於早年民眾對信託公司的感覺,和保險公司差不多,信託公司的業務員不會得到太大的尊敬。羅聯福每當憋得受不了,就會跑到外雙溪邊看溪水,調適一下心情,「畢竟商場上比較沒有人味,」羅聯福說。 激烈競爭的拉存款工作做了好幾年,羅聯福受不了,跑去跟他的頂頭上司駱錦明 (當時是推廣部經理) 講:「一直讓我做推銷員,我不如去賣車子、賣保險,賺得還比較多。你讓我在市場上打,要打到什麼時候?」不過高層一時三刻還沒有把他調走的意思,結果羅聯福還是忍住了。 一九七九年前後,羅聯福升推廣課長時,正逢中國信託從三菱信託導入 MS 制度 (account management system, 也就是以系統來做客戶管理,不再只靠業務員的記憶力), 負責執行的羅聯福,擬了「左三右三」作戰計畫。 羅聯福解釋:「某客戶的地址在這裡,你要讓他前面、後面、上下住戶都變成你的客人。比如買一些毽子,故意說要送給他們家小孩玩,其實是要進到人家家。或者走到隔壁家,故意問他:你是『王先生』嗎?他說:『不是,隔壁才是。』可是他門已經開啦!有時候耍一些小手段,東西灑了一地,人家幫你撿,撿半天就有講話的機會。不這樣做,你很難過得了關。」 羅聯福還把全公司能騎摩托車的都集中起來,總共三十人,把全台北市按地圖分區,編定一本代號冊,「比郵區分的精細,」羅聯福到現在還記得,「0901 是南京東路,-1 是一段,-2 是二段。我今天交給業務員幾戶、多少錢,年終時你要做到幾戶、多少錢,都很清楚。」 離開推廣課以後,羅聯福經過不同部門歷練,也曾外調台中分行、紐約分行做負責人。民國八十一年,羅聯福被調到信用卡之前,還在處理中國信託改制商銀的營業計畫書,兼管人員培訓。他過去沒有做信用卡的經驗,一股腦鑽進去以後,倒也沒有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 衝得急、跑得快 李明賢也曾經從企業金融轉戰消費金融,再調到信用卡中心。「企業金融跟消費金融,無論是管的人、工作性質都很不一樣,我感覺他 (羅聯福) 跑得很快,」李明賢說。 跑得快的人,難免性急,在工作時,羅聯福不是一個好應付的長官,有部屬反應,羅聯福的理想太高,有時員工達不到會很氣餒。羅聯福則說:「我們這行講速度,我們這個單位又是在刀上舔血,當然要快,我看到太慢就受不了。」 即使在他底下工作辛勞,但中信銀信用卡處的主管,大都是十幾二十年的資歷,「共事久了信賴係數比較高,比如你跟爸媽最親近,難免會沒禮貌,但是兇一點,大家還是相信你沒有惡意,」羅聯福說。 中信銀軍心穩定、流動率小,向心力強。許多人認為,跟外商相比,這是中信銀極大的優勢。 「進中國信託,覺得這個環境不錯,至少不需要拍馬屁或是搞東搞西,可以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做了副總經理仍不改業務員本色的羅聯福,翹著腳很坦白地說,「舞台上有你表演的空間,有好對手,公司也願意支援。我們去打仗,照樣可以在我們的 career (職業生涯) 裡掀起腥風血雨,這樣我就很滿足了,小孩教育的錢也夠。」雖然他做事積極、企圖心強,但也十分知足。 師法花旗,迎頭趕上 一個稱職的業務員不會讓自己衝刺的腳步稍歇,羅聯福在師法花旗三年後,把目標調整成「和花旗的總部競爭」。 因為外商在台灣發表新的服務或產品,往往也在總行或區域中心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所以中信銀的動作必須和國外的總行相當才有競爭力。「眼睛如果盯著在台北的外商,會死得很慘,」羅聯福說。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相片信用卡。羅聯福曾經通函中信銀所有海外分支機構,派人申請花旗的信用卡,同時蒐集情報,源源不絕的寄回台灣。當中信銀準備要推相片信用卡時,花旗的總行已經推出這項商品,而台北花旗正在籌備,於是中信銀和花旗在台灣大打廣告戰,互爭第一。向外商總部看齊的策略,讓中信銀不至於落後對手。 另一方面,羅聯福讓中信銀的信用卡產品多元化,和花旗有所區隔。 花旗掌握重點客層,抓大放小,因此卡片種類比較單純,除了一般的 Visa、Master (分成普卡、金卡、學生卡), 就只有大來卡、認同卡一種 (喜憨兒) 和聯名卡兩種 (與航空公司合作)。 中信銀則是做大也做小,不只想抓牢二○% 的高利潤貢獻客戶 (金卡、白金卡、商務卡), 也不放棄八○% 的卡友 (校園認同卡、百貨公司聯名卡、公益卡、軍人的卡、女性的卡、HangTen 卡), 因此各種卡片加起來,將近三十種,幾乎台灣有的卡片種類,都可以在中信銀找到。 而且中信銀不只花大錢做廣告,或是提供頂級客人特別的服務,也不忘花一些小錢 (例如發 DM, 或在各種餐廳、娛樂場所放申請書), 照顧每一個角落。「台灣的企業就是這樣,全面通吃,把自己累得要死,」羅聯福笑著解釋。 科技軍火強力支援前線作戰 中信銀發行這麼多種不同的卡片,又要不間歇地提出新的促銷方案,於是衍生許多問題。 首先,銀行內部必須簡化流程,以電腦代替人工,提升工作效率,才能應付多樣產品、快速發卡的要求,同時壓低成本;其次,產品龐雜、客戶量大,如何維持客服人員的服務品質?更重要的是,這麼多產品,到底要推銷給誰?這些問題,都需要先進的科技來解決。 當年羅聯福在科技方面逐步加重投資,從 Cardpad 系統開始,繼而成立「業務資訊整合課」(民國八十八年擴編為部)。演變到後來,這個單位變成資訊部和業務部門之間的橋梁,更積極的作用是尋找新科技。 「辦公室自動化和影像系統,就是業務資訊整合部的員工,在外面 Shopping around (到處採購) 的結果,」羅聯福說。 民國八十五年,中信銀信用卡處的電子郵件系統安裝、測試完成以後,沒有人使用。最後羅聯福發了一通電子郵件給所有人,信中言明,以後誰再送紙本的東西給他就修理誰,才使情況改觀。 中信銀一位資訊部門出身的信用卡處員工認為,「這東西還是要 top down (由上而下), 當時很多人根本不會中文打字,所以不願意用。可是現在如果沒有 e-mail, 根本不能過日子。」 業務資訊整合部裡的人大多很年輕,他們經常需要東奔西跑和各部門溝通。現在他們正在小範圍試行「電子表單」, 把所有的需求單、通知單、請假卡等電子化。員工在電腦上打好表單後按一個鍵,電腦會自動送到上級和其它單位 (因為流程已經設定好)。除了可以省去實體遞送的時間和紙張費用,系統也可追蹤每分文件在誰的電腦裡停留多久。 流程電子化大幅提升辦公的效率,另一個好幫手則是電子影像系統。 過去信用卡的申請書會拍照,以微縮片保存,各部門要調閱約需五到七個工作天。中信銀希望引進電子影像系統以後,滑鼠一點,就可以看到電子化的檔案。李仲雲說,下一個目標是申請書直接電子化,不需要專人來分類保管,而且一個案件,許多人可以同時看。 資料倉儲是中信銀下一波競爭力 業務資訊整合部的負責人李仲雲必須直接向羅聯福報告工作進度,或溝通新想法,但他總是等不到羅聯福有空的時間,常常得去「堵」他,就算只講幾句話也好。 雖然中信銀的信用卡業務已經上軌道,業績表現也好,但羅聯福一直忙著思考布署未來該走的路。 《史隆企管評論》去年九月刊登的文章「Winning in smart market」分析,智慧型市場中,消費者一方面希望自由選擇產品,另方面又希望有人幫忙做決定 (因為資訊太多)。他們想從同一處得到齊全的產品或服務 (one-stop shopping), 也希望自己在購買過程中有參與感,更希望賣方瞭解自己的生活形態和行為模式。 在這麼多要求下,最先進的企業不只要留住顧客或蒐集資訊,還要進一步運用資訊,主動管理跟客戶之間可能形成的關係。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客戶資訊檔」(customer information file , CIF, 資料庫的觀念), 雖然運用時如臂使指,實際上是存放在不同部門的虛擬資料庫。 中信銀已經朝這樣的觀念在做改變。民國八十四、八十五年,中信銀開始做全行企業改造,羅聯福找來國外的顧問公司,幫信用卡處體檢。羅聯福按照顧問建議的 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客戶關係管理) 概念,逐步發展出以 Data warehouse (資料倉儲) 為基礎的完整策略 (見一九四頁表三)。 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安迅資訊 (NCR), 協助企業建置資料倉儲已有十三年經驗。NCR 大中華區電腦系統事業群總經理吳輔世記得,三年前在台灣辦資料倉儲建置的說明會,大部分的金融業者回去以後就沒有下文,只有中信銀信用卡處的代表非常積極。於是 NCR 邀請已計畫要做 Data warehouse 的中信銀主管到日本、澳洲考查,不久雙方便敲定合作計畫。 吳輔世指出,所謂「顧客關係管理」, 就是和顧客建立能使買賣雙方互蒙其利的關係。概念就像早年小雜貨店普遍的時代,店主把所有客人的資料都記在腦袋或筆記本裡,藉此和客人維持良好互動。只是現在資料量更多、更複雜,必須借重科技的力量。 羅聯福曾經受邀到生產力中心講授資料庫行銷,他對中信銀信用卡處發展資料庫頗有些想法。羅聯福認為,要運用中信銀龐大的資料庫,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單一客戶的往來紀錄可能散見於作業、客服、授信控管等各部門或是各分行,必須有所統整才能一窺全貌。 羅聯福分析,客人接觸中信銀的管道有若干種,分別是 call in (客服中心)、walk in (總行、分行)、swipe in (刷卡,如特約商店或提款機)、mail in 和 key in (網路、手機)。中信銀已經完成 Data warehouse 的基礎架構 (infrastructure), 以便將各管道都與總管理處的 Data warehouse 連線。一方面,各端點都可以將客人的動態紀錄,匯整到中央來更新;另一方面,中央也可以提供每一個端點最快、最新、最多的資訊,並確保每一個端點都有相同的資訊可以看。 「現在只要一個 ID (如信用卡號或身份證字號) 進來,我們就知道他跟中國信託有哪些往來,他的 total contribution (貢獻的利潤總和) 是多少?」羅聯福說。 利潤貢獻度對銀行非常重要,中信銀按照利潤貢獻度高低,將上百萬的客戶分組,加強火力於高利潤貢獻的族群。就中信銀來講,二。七 % 的客人,貢獻了一二○% 的利潤,各端點的服務人員在接觸這些客人時,如果立刻能夠查覺,勢必格外謹慎。 資料庫行銷知易行難 雖然抓得到顧客關係管理的要旨,但羅聯福也清楚,要做到真正的資料庫行銷,中信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年前才從美國回台灣,擁有統計學碩士、行銷學博士學位,目前在研究所講授「資料庫行銷」的台大國企系副教授任立中指出,資料庫行銷建立在消費者行為的異質性。任立中說,資料庫行銷的精髓就是個人化。(見二一八頁「資料庫行銷.. 創造、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一文)。 以亞馬遜公司 (Amazon.com) 為例,每一位留下基本資料和消費記錄的客人,在亞馬遜上看到的畫面都不一樣,亞馬遜完全根據客人所點選的動作即時反應,並隨時提供參考貨物清單 (包括書籍、CD、錄影帶等)。 雖然不是一蹴可幾,但中信銀也希望在網站上做到像亞馬遜一般的個人化行銷。李仲雲表示,該行已採用宏道資訊 (BroadVision) 的 B2C 解決方案,而客戶行為的模式建立,也已進行了十四個月,希望在今年第四季以前,就能夠呈現動態的網站。 除了客人的個體差異之外,資料庫行銷的另一個重點是 life timelife stage (客戶終生價值)。每個人自幼至長,會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和生活形態,二十四歲大學剛畢業的小姐和五十歲的男性主管,購買的產品組合一定大不相同。羅聯福指出,未來銀行的競爭,在於誰能真正預測客戶不同階段的需求,並在適當的時機、管道和方式提供滿足其需求的方案。 任立中表示,「life time value 的觀念大家都知道,難就難在客戶成千上萬,如何計算 value (價值)?」 羅聯福坦言,在資料庫的統計分析、模組建立上,中信銀已花了十四個月,成就有限,「不過我相信任何人來做,學習曲線都會拉得這麼長,」羅聯福說。 組織改造、部門合併 以資料庫建置顧客行為模式的同時,中信銀也發展「客戶資訊檔」的配套措施,也就是調整組織架構。 《史隆企管評論》的「Winning in smart market」一文指出,許多企業把「顧客是最重要資產」放在嘴邊,實際上仍以「產品管理」為架構,按產品種類計算盈虧。如果企業希望從「客戶資訊檔」中,得到最大的利潤,應該把「顧客價值」(替公司創造的盈餘)、「顧客對某產品的總採購量中,本公司產品所占之比例」, 做為重要指標。 今年七月,中信銀消費金融處將與信用卡處合併,統一在羅聯福的管轄之下,這項動作,已經籌備兩年有餘。兩處合併的關鍵意義就在於,中信銀要從「產品導向」, 轉變為「顧客導向」。 曾在信用卡處工作的行銷企劃部經理葉吉鵬表示,消費金融和信用卡處難免只就本身的業務思考,過去就曾發生客人貸到兩百萬,卻辦不到信用卡的例子,合併以後,這些問題可以避免。再者,現在信用卡和存放貸款客戶重疊的比率只有三○%, 還有開發的空間。 合併後的中信銀個人金融事業,進一步走入「區隔管理」, 亦即按照利潤貢獻度,將客戶按高低分群 (segment), 施以不同的產品和服務,「以前產品經理是頭,現在客戶經理是頭,未來可能 segment manager (區隔管理經理人) 是頭,」葉吉鵬解釋。 在羅聯福手中,中信銀信用卡處從岌岌可危到雄霸一方,今年七月合併之後,舞台更大。 八年前面對外商的進逼,停留在手工業的中信銀,只能向同處小島一隅的花旗在台分行「全面學習」; 經過八年生聚教訓,羅聯福已經不在乎台灣市場上的對手,進一步朝更新 (資料庫、網路行銷) 和更大 (組織改造、服務升級) 的格局邁進。 雖然在半百之年穩住戰果,羅聯福卻無暇享受片刻成功的滋味。「銀行必須非銀行化,誰真正瞭解客戶的 end needs (最終需求), 誰就是真正的贏家,」替中信銀工作即將屆滿二十五年,羅聯福對未來還有很多規劃。
大台北學區 大學「百貨公司」
各系最低原始總分不再公布之後,照理說,考生填志願的「標準」應該已經打破。但事實上,大部分考生還是很有「默契」地遵循:「先國立再私立,先北部再南部」的公式來選學校。國立大學會被優先選擇可以理解,因為學費便宜、因為國立聽起來名聲好聽、因為......。但是,為什麼選學校要「先北再南」? 難道北部真有這麼大的魅力嗎?這可不是一句「年輕人愛玩」、喜歡台北,就可以解釋清楚的。都市生活熱鬧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大台北地區光是參加大學聯招就有二十所大學,密度之高全台第一。科系齊全、各種校風在台北都找得到,像「百貨公司」一樣,你想要的,大台北學區統統都有。這樣的優勢,可能就是最吸引準大學生的原因吧。 綜合偏向的大學:台灣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淡江大學文化大學、華梵大學 多年以來,台大一直以「大學中的大學」這種形象存在於台灣社會。文法商理工農醫各學院齊備,每方面都稱得上是領先者,多元化的課程也使得台大校風以多元自由著稱。過去良好的學術傳統,再加上優秀校友遍布學界、政界、H 商界,更形成台大無形的寶貴資產。 東吳和輔大,則同樣是教會學校。東吳屬於基督教會,輔大則是天主教,不過東吳的宗教色彩淡得許多。兩校的「招牌」科系也不同,東吳以法學院聞名,強調五年畢業、修習英美法;早在大陸時期,東吳法學院就有「北朝陽、南東吳」的美譽。輔大則以哲學及外國語文類最為著名,校長楊敦和表示,教會學校平常就有二十多個不同國家的人在校園中,校園環境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觀。輔大未來計畫成立宗教學院、教育學系,以及醫學系,希望透過這些規劃,在身體、心理與心靈三方面都能顧及。 淡江及文化,一個是學生人數最多、一個是科系最多。淡江在資訊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多次大學聯招電腦閱卷都是由淡江計算機中心負責,教務長徐錠基坦承,透過聯招分發進來淡江的學生,跟國立大學比起來可能在成績上較弱,因此學校對課業的要求相當嚴格,希望學生在畢業時表現不輸給國立大學;高淘汰率是淡江的方法,平均每年二。五 % 的退學率往往是所有學校之冠。文化大學科系之多,堪稱五花八門,近年來也開始要求出席率。如果上課學生出席率末達六成,老師還會被提醒注意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有問題。 佛教興辦的華梵大學算是小規模的綜合大學,它的美術系是全國唯一不需加考術科的美術科系。中文、哲學被視為辦學重點,而招攬名師則是學校的辦學特色。今年就有一位報考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的學生,雖然同時考取台大,最後還是決定來華梵,問起他捨台大就華梵的理由,他的答案正是慕名師而來:「華梵有勞思光,台大沒有。」 學門領域偏向的大學:單科大學 (學院): 台灣海洋大學、陽明大學台北醫學院、大同工學院、台灣藝術學院、淡水工商管理學院 文法商政類:政治大學、世新大學、銘傳大學實踐大學、中興大學法商學院 大台北學區的學門領域偏向的大學大致可分為兩種形態:一、單科大學 (學院): 除了四所獨立學院定位清楚、特色鮮明之外,另外兩所大學 -- 海洋、陽明,雖然都名為大學,但事實上比較類似單科大學。 從校名就看得出來海洋大學的科系都與海洋有關,學生畢業之後從事的行業,也比較特定在航運或運輸業。但是可別以為出路窄,只有學生不想做的工作,倒沒聽過想工作找不到的;薪水也不比一般行業低,以商船系為例,考上執照,薪水通常就有十二萬,而考照率約達四 0%。陽明當初改名時,就想改為醫科大學,只是教育部不同意。校長張心提強調,未來學校發展不會無限制擴充,仍維持在醫學、生命科學領域,不會成為普通綜合大學。 獨立學院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大同雖然名為工學院,但對語文訓練很重視;不論科系,全校規定英文三年必修,還要必修兩年的日文。教務長洪賑城指出,有一些公司在選派幹部至日本受訓時,大同的校友往往因為具有日文基礎,而能打敗「台清交」三名校的畢業生。 另外,如果你對藝術有興趣的話,要注意啦,全台灣只有三個國立的藝術學院,其中只有台灣藝術學院參加聯招。招生的九個系中,電影、廣電以及印刷藝術系不需要加考術科。 二、文法商政類:政大的歷史悠久,在社會人文方面的科系十分齊全,也一直是許多社會組考生心中的理想志願,這從新生報到率為全台灣最高即可看出。政大的法商學院一向表現出色,傳播學院更是第一把交椅,外交系與地政系也是獨一無二;政大總共有三十個系,其中只有理學院的應用數學、心理及資訊科學三個系屬於自然科學類。所以如果是自然組的學生,自己的性向又不明確,最好不要貿然選擇,以免屆時不但無系可轉,想修相關的雙學位或輔系也會比較困難。 世新、銘傳、實踐這三所學校歷史相近,都是從專科升格為獨立學院,去年又改名大學。由於大學成立的時間很短,過去專科時代的基礎又很穩固,因此目前比較突出的科系還是當初的特色:像世新的傳播、實踐的設計學院,以及銘傳的商管。這三所「老店新開」的大學,都是在原有的基礎先站穩腳步再發展其他領域。 師範體系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想做老師、又想來台北的學生有福了,別的地方至多一縣市一所師範校院,台北呢,則是既有培育中學師資的師大,又有針對小學及學前教育的兩所師院。 師資培育法通過後,師資管道開放多元化,因此,很多人認為想做老師不一定得念師範校院,一般大學也有教育學程,只要修滿二十個教育學分,一樣可以當老師。念普通大學再修教育學分,等於又可以在一般行業工作,也有做老師的資格,路要比師範生寬廣得多。 不過打著這種如意算盤的人,可要考慮清楚,一般大學開設的教育學程名額有限,全校只有幾班,不超過數百個名額,一個系往往只分配幾個名額。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想修教育學程可要經過一番激烈競爭才行,有時候四年過去了,還是沒機會。不像師範校院的學生,即使是自費生,只要有興趣都修得到。 和過去不同的是,師範學生未來在找工作上,不再享有政府分發的保障,必須自己去找,也要通過各級學校教師評議會的同意才能被聘用。換句話說,必須面臨外在的競爭,這也是想做老師的人必須瞭解的。 為了幫助學生因應這樣的改變,師大將轉型為普通大學,也從今年開始在學校舉辦「校園徵才」, 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這在一般大學司空見慣的舉動,對整個師範體系來說,可是破天荒頭一遭,也正式宣告:未來師資培育將不再只是師大的唯一任務。 目前師資開放,主要是以中學師資為主,至於培育小學及學前教育的師範學院,由於設有相關教育學分的大學還很少,影響不是那麼大,但是也都在開始謀求轉型,將先改為師範大學,再轉為普通大學。 在台北市政府的協助主導下,市立師院則會跳過師範大學的過程,和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合併為台北市立大學,原來的師院將成為大學裡的教育學院,依然維持師資培育的立場。市立師院教務長楊龍立指出,現在一切強調國際化及資訊社會,但是純師範的體系架構中,缺乏英語及資訊科學等系所,因此學生能接觸學習的機會有限;改為台北大學、系所增加之後,反而能使學生接受更多元化的大學教育。
多媒體老師劉得劭
十年前,沒有人會想到電腦課學期成績得個大鴨蛋的劉得助,有一天會靠電腦,成為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多媒體教師。做過小學美勞老師,台北師範學院美勞系教師劉得助,二十八歲時才保送進師大工藝系。大三修電腦學分時,因為要背許多電腦語言 (如 Basic), 熱中工藝創作、做陶瓷的他認為,電腦思維和藝術創作衝突太大,因此他決心不上電腦課、也不去考試,拒電腦於門外,當年他覺得電腦和人有距離;也不能替人做事,一無是處。但當他到日本留學,看到日本學界將多媒體系統應用在藝術創作後,他才發覺電腦的妙用。後來他又看了一齣用網路救活傷患的連續劇,更體悟到資訊的功用原來這麼大,對他產生很大的震撼。四十歲的劉得助剛開始對電腦毫無概念,還不知道最基本的 DOS (磁碟作業系統) 是什麼,就一頭栽進去。慢慢地,從處理文書,到整理、製作影像,電腦為他開創無限發揮空間。現在他隨手用數位相機,就將兒女成長的歷程記錄在光碟片上,省下相機、錄影機底片消耗、儲存的麻煩。他還將學生的美術作品存進光碟,隨時讀取。此外,他還打算將自己的美術教學系統送上網路,建立資料站。「進人 Yahoo (美國資訊網) 就像挖寶一樣,」提起網路,劉得助勁頭十足地說,在網路上他可以找到許多國家小朋友的美勞作品,並立刻回應他的評語。他將來想教育台灣小學生在網路上發表作品,和世界交流。老師不能光靠一張嘴了 小學時家裡有一台父親自製的幻燈機,從那時開始,劉得助就對媒體製作產生興趣。經歷資訊與教學結合的驗證,他對做老師的定義也產生變化,資訊能力就和課本一樣,已是教師不可或缺的工具。採行多媒體教學後,劉得助和學生的互動更頻繁,上課時師生就擠在兩三部電腦前操作,「學生不會再打瞌睡了,」劉得助憨憨地笑說。「以前的老師光靠一張嘴巴就可以了,現在還要有應用資訊的能力。」他一邊從電腦檔案中取出學生創作的老月曆廣告畫,一邊解釋電腦可以自由自在把聲音、影像按他想要呈現的方式編排。除了教學應用,電腦也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過去做工藝品,他是趴在製圖桌上徒手繪圖,現在電腦螢幕取代製圖桌,他可以直接在電腦上畫平面圖,並做三度空閒處理,掌握多元的呈現方式。昔日的電腦文盲,今日的多媒體教師,劉得助已是大學同學中,唯一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老師。他家裡電腦配備齊全,有一台 PC 和一台麥金塔電腦。雖然仰賴電腦這個好幫手,劉得助不諱言,其實媒體有感覺、味道,這些人性感覺電腦都不具備,電腦只能取代其實創作的一部分。「畫畫時,挑筆調色有力道、有時間、有味道,但是電腦只是做數據的處理,」經常笑口常開的劉得助比較,雖然虛幻的作品可以有無限可能的呈現方式,但他最鍾情的還是其實的藝術創作。(蕭富元)
守家的人-赤崁文史工作室
那一輛小小的麵包車裡,塞了各路人馬;歷史學者、大學女生、過去賣香腸熟肉的小販、以前的商人現在的文化工作者、雜誌記者,還有公務員,目標:尋找三百多年前排列在安平沙洲後頭六個小島 (鯤鯓) 今日的位置。 這是赤崁文史工作室一群成員的一次午後出擊。 「家鄉守護員」的信念,結合了十幾個來自各個領域的鄉土關懷者,赤崁文史工作室人員不多,成立一年多以來,卻是台南最活躍的文化團體。 這一群自稱是「很平凡生活在土地上的人」, 把台南市的文化維護、生態保護、社區參與視為他們義務工作的目標。透過他們的努力,許多死的歷史資料,變成了活的文化行動。 最早,他們整班出古都從東門城到西門城,所有「台灣第一」(第一間廟宇、第一間教會、第一間報館......) 的路線圖,結果一砲打響,吸引了許多府城人順著他們指引的街路圖,展讀一本活生生的台灣史。 接著,「安平巡禮」見證政權更迭的遺跡、「五條港巡禮」蒐尋三郊貿易的起源、「坊橋頭情事」述說府城城內的民生歲月。短短一年,文史工作室已經帶領台南鄉親重新發現了安平、西區和中區。 四十四歲的召集人鄭道聰是發起者,也是當中穿針引線的靈魂人物。 坐在那間租來的小小工作室中,雖然已經接近晚上十一點了,談起最關心的台南,他卻還是兩眼炯炯有神,中氣愈來愈足。 原來是個賣茶葉的生意人,鄭道聰卻因為研究茶史,進而研究二二八史料,激發出更深的台灣意識。小時候親眼看到工人拆掉他最愛遊嬉的小西門的痛心經驗,也促使他致力維護台南人的共同記憶,全職投入文化保存的工作。 「台灣的鄉土意識長久遭到壓抑,我們現在是以柔性的方式進行逆向教育。而真正的台灣意識,要從對腳下土地的認知開始。」鄭道聰表示。 薄暮時分,小麵包車的一行人還找不到最後一個鯤鯓,正想打道回府,卻在一個不經意的回頭,有人發現:遠處那高高隆起的小丘,形狀豈不正像隻海上的大魚!也許,再過一陣子,腳踏實地的田野調查,加上驀然回首得來的七鯤鯓,又可以讓赤崁文史工作室的愛鄉者,帶領台南人親自走一遭。
總統的牧師:周聯華、翁修恭
「Ye--s?」敦化南路一幢新穎氣派大樓的辦公室裡,周聯華牧師從書桌上抬起頭來回應訪客。笑容和煦、髮絲滲白、窄細的領帶上印滿馬球騎士的圖案,腳踏一雙舒適的軟皮休閒鞋。如果不知他就是當年在「慈光歌」聲中主持蔣公追思禮拜的傳道人,會以為他是位皓首窮經的儒雅學者。場景換到濟南路立法院旁的基督教長老會教堂,老樹濃蔭,李登輝總統的家庭牧師翁修恭在微暗低矮的日式客廳裡迎接來客。他略帶靦腆地抱歉國語說不好,服裝太隨意,鏡片後的目光清亮而專注。 兩位全然不同典型的牧師,獻身宗教之餘,機緣巧合,先後引領著國家元首的信仰生活,也有機會用另一隻眼睛觀察兩位總統的所思所行。曾有人臆測蔣公信奉基督教是為了追求夫人,或是為了有利國際宣傳。自民國四十三年起就在士林凱歌堂主持禮拜的周聯華不同意;「以他的個性,不會為了結婚而信教;而且依我瞭解,他的信仰並沒有為他在國際間提高任何地位。」中國社會以佛教信徒居多,政治人物信奉基督教非但很難得到認同,有時順應民俗拜祖先或祭祀忠烈,也會引起一些教友的不滿,處境難免尷尬。李總統就曾因路過北港媽沮廟未上香行禮而招輿論非議。不過,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現身說法做見證的李登輝,在翁修恭眼中是位「敢表達自己心念,值得信任的人」。目前翁修恭每月一次主持總統官邸的禮拜,除了第一家庭成員,每次都有若干友人參加,張學良將軍兩度是耶誕禮拜的座上客,李國鼎、倪文亞大婦、謝森中、邱進益等也都曾應邀參加。極少流露心情先後主持過蔣公、經國先生和蔣孝文三代追思禮拜的周聯華回憶,國人心中高不可攀的蔣公其實是「蠻普通的人」, 尤其當他離開台北,與小孩或動物相處時,「很有人性」, 只不過他因年輕即居高位,「很孤單,需要朋友」, 晚年信奉宗教益篤。翁修恭則形容李登輝「話很多,懂的事也多,很容易打成一片」。國事沈重,兩位強勢作風的總統卻都極少在牧師面前流露心情。但周聯華記得中日斷交、退出聯合國、胡宗南等愛將過世時,蔣公的情緒明顯受影響,而翁修恭也觀察到今年初國民黨推舉副總統人選時,李登輝承受很大的壓力。兩位牧師都會硯當時情境,邀擇適當的經文講解。往台灣反對運動中占有重要席位的長老教會,與政府的關係一度緊繃。翁修恭表示,李登輝並未因而避諱他與長老會的淵源,但也認為「不必用那麼激烈的行動吧!」七月間從廈門來台為哥哥馬曉濱求情的馬小琴,曾拜訪翁修恭請求助一臂之力。接到不少責難電話的翁修恭說:「我不懂司法,我懂她心情的痛苦,但總統也有他職分的限制。」身為「總統的牧師」, 有何特殊感受?周聯華沈吟半晌後說:「我不願人家道麼稱呼我,我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翁修恭則緩緩道出,教會中出了一位受人尊崇的國家元首,與有榮焉,「但我們不會無條件地崇拜他,因為比他更高的還有神的存在。只有在神的面前,人的價值才會出來。」
選舉與年金,地攤叫價
十一月六日上午,立法院以四十六票贊成、七十四票反對,否決要求行政院立即實施老人年金制度的提案。贊成票清一色由民進黨委員投出,反對票則是國民、新黨立委聯手成果。 有趣的是,數天前,國民黨主席李登輝才在台北縣輔選時,斬釘截鐵地「為黨籍候選人每月發五千老人年金」背書。不到一週時間內,兩黨角色異位,令人錯愕。 「老人年金」換手出擊 「老人年金」牌,四年前首先由民進黨提出,執行結果毀譽參半 (請參見《遠見》雜誌一三七期)。國民黨主席提出的版本,差別只在政黨名稱不同而已。接下來鄉鎮市長選舉、立法委員選舉、北、高兩市市長選舉,可以預見,在國民年金制度未落實前,老人福利政策仍將是選舉中政黨攻防、社會評議兩極化的熱門議題。 老人年金熱力不斷,主因是社會老化。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民國八十五年底,台灣地區老年人口比率已達七。六三 %, 比起十年前 (五。二八 %), 多出將近二。五個百分點。但是選戰所爭的,其實不止於此。民進黨立委、經濟學者林忠正觀察,「候選人訴求的還包括六十至六十四歲的人口,因為他們是準備拿老人年金的族群。」目前這批「準」老人多達七十一萬,占人口比率三。三四 %。 在台北縣,無論是「法定」老人 (十九萬四千餘人), 或是六十至六十四歲的「準老人」(八萬三千餘人), 都是全台最多。這也是國民黨在北縣引爆「年金」政見,最有利的因素。 訂閱遠見電子報,掌握國內外大事 訂閱 福利支票開了再說 但是,政治人物敢濫發福利,又與政府稅基不健全有關。過去幾年來,地下經濟不減反增,立委護航下,國民所得稅免稅額逐年提高、企業海外所得不課稅、大多數宗教團體免稅或免申報所得稅、軍人與中小學教師免稅,甚至因為台海危機、賀伯颱風影響,農林漁牧業者也免稅。「全國五百九十萬戶,申報所得稅的可能只有半數而已,」一位財政部官員誠實地說。 立委林忠正也指出,先進國家雖然標榜社會福利,因為人人納稅,任何福利政策變動,每個人心中都會計算得失,明顯不公平時,馬上引來抵制聲浪。 相形之下,因稅基不合理,國內政治人物可以無視薪水階級而慷慨激昂、漫開福利支票。四年前民進黨玩這套把戲,國民黨今年跟進。政黨只看執政權力,選舉政見也如同地攤喊價。 要矯枉,還得回歸市場法則。當全國老人紛紛遷籍台北縣,坐領老人年金,青壯人口用腳投票後,台北縣原本全台第六富的美譽,可能成為明日黃花。
鄧後中國-經濟進化,社會異化?
一九九五,鄧小平改革開放十六年後的新「新中國」。 國外。歐美各重要媒體頻頻以望遠鏡觀測這條經文革浩劫後重生的巨龍。他們競相預言;若繼續乘二位數字的經濟成長率飛馳,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終將成為下一個世界經濟強權。 美國富比士 (FORBES) 雜誌率先在這個掛牌社會主義的國度裡,探勘出十七位身價上億的大富豪。大型跨國企業則接踵到此設立據點,分享巨龍浩瀚的市場胃納。 國內。大城市到處興工動土,市容年年變貌;鶴起的摩天高樓和精品商場翻覆矮舊弄堂,川流的人潮穿紅戴綠,早已不復見著毛裝的藍螞蟻掩地。農村的綠野阡陌間不時冒出雅緻小洋房,街道雖窄,卻見奔馳 (MERCEDES BENZ)、寶馬 (BMW) 等名貴轎車沈穩駛過。 一位五十餘歲的內蒙人用「恍如隔世」形容十六年來的今昔之別。「當時遺失一台自行車會急得趕緊向公安報案,」他對比:「現在就像掉了一隻鋼筆。」 蛻變的不只是山河大地、生活條件。一九七九年,當「改革之父」鄧小平劃時代地宣告經濟建設將領銜擔綱、引進外資將有法可據,以為垂死的政治大陸輸血時,十億人民便開始洗心換腦。 「政治中國」像兵營,人的心腦裡不容自我意志,私慾隨命運,一起交給了共產黨。新生的「經濟中國」在摸索學步中不談姓「社」(社會主義)、姓「資」(資本主義), 非僅容許初來的商品經濟與計畫經濟的老角兒同台並軌,甚至還在七年前通過修憲,發給私營經濟一張合法身份證;潛藏在人性底層「為己發財致富」的貪慾,終於在政策鼓舞下公然擺脫侄桔,得到暢所欲為的機會。 民間社會規模粗具 共產主義的奠基人恩格斯早就預見,貪慾是歷史發展的槓桿,雖然卑鄙,卻能推動人類進步。大陸十二億人口壓抑經年的貪慾爆發後釋出的能量,威力猶如一顆原子彈;正和毛澤東在大躍進時期待的一樣,「中國人做到了以前從未做到的事」。 十六年來的和平演變,使得曾在「政治大陸」被扭曲瓦解的社會基本單元和細胞,又逐漸回復。商品經濟的市場化機制,帶動大批人衝破工作單位的牢籠,重新架構出一個提供個人選擇權的民間社會。 十六年來的衝刺積累,使得原為國家資本二百分之一的民有資產,迅速擴張至二萬億人民幣,成為國有固定資產額的兩倍。起碼已有一百萬人擁有百萬財富。而非國有經濟的工業產值,也攻下全國總產值半壁江山;在全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更高達三分之二。 中國大陸在重寫歷史。當年毛澤東率中共領導人在天安門上宣示誕生的「新中國」已然幻滅;共產制度的社會改造實驗遠悖人性,終至窮途末路。改革開放所孕育出的新「新中國」, 正迅疾銜接中斷三十年的旋律,卯足全力朝私有化躍奔。 由公有制計畫經濟向私有制市場經濟的挪移轉軌,就像一場地殼大震動,不僅衝擊出中國大陸的權力新格局,也引發社會資源的重新再分配。 地震的源頭起自改革開放的三把火 -- 體制外先行、開放特區,以及中央下放權力。 在建設「經濟新中國」的時代任務中,鄧小平的總體戰略是趨易避難、降低風險。因此,對於體制內扮演支柱角色的國有部門,僅以「放權讓利」來修補治標,而讓體制外的改革,從農村跨出第一步。八 0 年秋,農民正式發動家庭聯產承包制,快速顛覆了人民公社,孕育出以集體或個體面貌誕生的鄉鎮企業。 地方挾「金」自重 地區推進的開放政策由廣束、福建打頭陣,再擴散到沿海、沿江與沿邊。特區揭示的「特殊政策,靈活措施」, 很快就吸引資金和經營技術大量流入,先活、先富了遼東半島至廣西沿海一帶的各個省市。 和毛澤東的「政治中國」不謀而合的是,為了調動地方的的積極性,鄧小平也祭出了下放權力的寶典。八 0 年代起,地方政府逐步由中央手中接獲財權、物權、建設審批權、企業管轄權,以及某些領域的立法權;由以往吃中央的大鍋飯,改為必須自負盈虧的分灶吃飯。 素來對中央唯命是從的地方政府,因掌管企業、享有政策,並又背載自負盈虧壓力,自此發展出自主性格,和中央漸行漸遠。 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權力板塊逐漸產生裂變。封鎖財富、割據市場的諸侯經濟興起;「任憑北京雷鳴電閃,下官這裡風平浪靜」的地方主義抬頭;而經濟實力的膨脹,更誘發地方政府的談判意識,挾「金」自重的地方在經濟、社會政策上要求發言權,直接衝擊中央權力的組成結構。 明顯的事例是,去年中共為改善稅收狀況,提出財稅體制改革,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在謀定各省不同的上繳基數時,曾前所未見地率領幕僚走訪地方個別商談;而在富甲全國的南方,所遭遇的阻力也最大。 另一代表性的變化為,以「一方諸侯、小國之君」姿態蹦進中央權力核心的地方首長漸增。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中,身為農業第一大省的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工業與金融重鎮的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以及率經改風氣之先的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同時獲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意味地方聲音從此將直接向全國最高權力機構表達。而過去號稱代表黨國整體利益的中共最高領導人,也逐漸成為各利益集團的協調人。 權力結構牽繫資源分配,資源配置的差異上而帶動區域整合,下而裁決個人財富的多寡及命運的走勢。 十六年地區推移的漸進式經改,使中國大陸逐漸解構成不同的經濟板塊。如今,珠江三角洲、渤海、黃海、東北以及大西南等區域間,亦出現互爭人才、技術,各據資財為己、封鎖產品流通的勢頭,顯示計畫體制下盲目的平等意識,已在互動後的資源重分配中消減。 地方政府因領悟「資源具有市場價格,可以流動」, 而凝結成區域板塊的利益共同體,部分手掌資源分配大權的中央、省及地方首長也同時驚覺,自己的權力具有含金量。一場由體制轉軌發動的私有化過程,在如水銀洩地般的權錢交易、貪污舞弊、官倒、官炒惡風披偃下,蒙上重重陰影。 今年上半,繼廣東省前東莞市市委書記歐陽德涉嫌受賄後,天子腳下北京市前市長陳希同與副市長亦涉經濟犯罪的醜聞,令聞者莫不心寒。雖值柳絮飛舞的初夏,京城的氣氛卻恍若嚴冬。 「尋租活動」盛行 由沿海到內陸、由邊陣到中央,一樁樁曝了光的權錢交易,使社會拉彈「不公平」、「不正義」的琴絃繃到最緊點。一九九五,中國大陸的子民正徘徊在「要不要再深化政革」、「該不該驅回原路」的十字路口。 最大的疑難起自,商品經濟打破社會以往齊頭式的平等,強暴拉大了人與人間的貧富差距;而在分食國有資產大餅的過程中,特權橫行,安分守己沒活路,不僅造成「工不如商」、「商不如炒」的歪風,更使老一輩人憂懼,舊社會的黑暗捲土重來。 不爭的事實是,近年來,當大陸尚有數千萬城市人口處於貧困狀態,當一億農民必須流入城市謀生時,每年卻有足以興建三個三峽水電站 (一千二百億人民幣) 的公款,被國家幹部吃喝玩樂揮霍掉。據中共工人日報報導,利用特權在市場「炒」入私囊的金額,每年高達數千億人民幣。經濟學家估計,每天有一至二億公共資產流失後,被畫入私有領域。 一位曾任記者的某律師事務所律師黎野嚴詞批評,中國大陸這一波為發展總體經濟而造就的資產重分配,可說是人類歷史中「隱藏最多黑幕與骯髒交易的進程」。率先提出「反腐敗建議冉」的學者包遵信和王若水也告訴人民代表大會,權錢交易是「現行政治權力得不到制約和監督的制度性腐敗」, 如果不從制度上改革,「即使送九十九個腐敗分子進棺材,還會生出九萬九千個」。 然而,改革開放為何給政治權力留下不被制約的空間?十六歲、仍在發育階段的新「新中國」, 因成長過速,體制的跟進緩不濟急。當集體、私營、鄉鎮企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國有部分 (包括國營企業、國家定價及金融) 因牽連過廣,始終遲遲未動。體制內外有別的雙軌政策,巧遇手掌各項大權的中央及地方幹部、首長,再經「誰發財、誰光榮」的共識催化,很快地就培養出一片貪贓枉法、投機倒把的沃土。 這種腐化的土壤在其他成長快遠的發展中國家也數見不鮮,西方政治經濟學中的「尋租」理論,恰能深入詮釋其中緣由。因提出此一理論獲一九八六年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布坎南,把由政策干預或行政管制市場競爭所產生的差價收入,界定為「租金」; 而一切利用權力大發橫財的行為,都屬於「尋租活動」。 由計畫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軌,貨品從國家定價改為市場機制是重要一環;但直至九 0 年代初,大陸物流中仍有百分之三十是國家定價。再加上地方首長直接掌管企業後,不肯將產品自銷權交給企業本身,反而設藩割據市場、占有資源,更使雙軌的價差分外突出。 人人惟恐「錯失良機」 據「經濟學人」周刊統計,一九八一至八八年大陸的雙軌價差數以千億計,規模大到國民生產總值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驚人程度。正如一位西方駐北京外交官的觀察,「肉腥味濃的地方一定有蒼蠅」, 只要誰能搶進這個雙軌市場,誰就獲得了追逐差價的特權。 而一旦體制內的平價物資想方設法流向體制外的市場,各種批條子、批物資、批批件的權力,便同時有了可以計算的價格。尤其是當政府主動號召手握重權的黨、政、軍、警、法各機構興辦第三產業,在「裁判員都已下場踢球」的示範下,以權經商的風氣益顯猖獗。 因此,當九二年春鄧小平發表南巡談話,鼓勵企業「膽子要再大一點、步子要再快一點」後,「尋租」現象便在加溫的經商熱中再度發燒。眾所周知,在炒土地最盛的北海、海口,大半個月就能造就一個千萬富翁;根據調查,一九九三年在深圳建立企業登記與拿執照的環節,比一九八三年還要多,因為每一個相關的環節都想加進一個圖章,以便從中「尋租」。 買贖權力相習成風,手中有權的人惟恐「現在不用,過期作廢」, 比比想方設法納公眾資源為私人財富。而在攀比心理帶動下,民間從商的熱潮迭起;眼見無此背景的知識分子也懵懂跳進經商大海,社會學家鄭也夫曾以反諷的筆調寫成「遲到的分餅人」一文,歎息他們「錯失良機」。 「最好的賺錢機會已經沒有了;最有錢的是那一批人,也已經分配完了。」他聳肩說道。 知情者指出,真正能進人中國大陸最高利益共生集團的成員相當有限,他們大多是社會金字塔尖端的人物 留過洋、擁有私營公司或任職國營企業的高幹子弟 (俗稱太子黨), 或中央、省及地方的首長。太子黨憑後台硬而「吃老子、賣老子」, 首長們則藉手握紅頭文件 (徵地、貸款、投資立項的批文) 尋租。兩者的共通點是,「要什麼有什麼,想做什麼做什麼,幾乎沒有說出來辦不了的事」。 而靠特權暴發的人出入開進口轎車、買鄉間別墅、送子女進價昂私校、生病進頭等診所、用健身俱樂部、到高檔精品商場購名牌衣物,甚至在國外置產,更強化社會大眾的相對剝奪感。 「如果一九四九年是「剝奪者被剝奪了」, 現在就是「生產者被剝奪了」。」一位記者忿忿指出。 因特權橫行導致的個人貧富日益懸殊,同時被解讀為主義的異化。 儘管總設計師鄧小平一再把改革開放的目標遙指向「建設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經改多年後,許多人所心感身受的毋寧是根深柢固的封建主義、羞答答的資本主義,和糊里糊塗了的社會主義。 經濟巨龍何去何從?在高樓舞榭林立的深圳特區,一位來自內地的中共退役將領睹景痛哭「一覺回到解放前」;「我打了一輩子仗,九死一生,就是為了社會主義。我知道杜會主義這面大旗上只寫兩行大字:公有制、共同富裕。」 寫作「第三隻眼睛看中國」、現任長城文化研究所所長的王山因此研判,改革開放引發的化公為私洪流,已把原本站在同一線的大陸人民分化成利益對立的兩個階級,一邊是代表國家掌握資源的幹部層,另一邊則是為數眾多的工農勞動者;因為農民缺乏積極性、工人日益貧困化,社會的主要階層要求後退,真正支持繼續改革的力量,已經相當薄弱。「社會不只是少數人的游泳池,更是所有成員的家。」坐在北京郊區自設的寫字間裡,王山吐著煙圈意味深長地說。 民間對改革的遲疑,逐漸轉化為一股懷舊風,具體表現在再度懸佩毛像的「毛澤東熱」上。去年底,紐約時報曾報導一位掛毛像的重慶計程車司機。「那時沒有貪官污吏,比現在好。」他娓娓投訴:「租車公司憑認識交通隊、工商局、銀行的關係,坐抽佣金,把我們當牛馬使,我一看到這批地痞流氓和貪官污吏,火就不打一處起。如果毛主席在,能容嗎?」 懷舊風吹到文化界,演成西方文明與東方哲思的拔河。曾在文革中被打倒的儒教、老莊與墨子學說,因人心徬徨、價值錯亂而抬頭重生。隱隱傳達的訊息,是有識之士對社會講禮守分、胸懷寬廣、相愛互利的嚮往與追求。 然而,一個不公平、不正義的貪婪社會,難道真是商品經濟市場化的必然產物?冷靜透視經改的經濟學家深不以為然。「更堅決而快速的改革,是中國唯一的出路。」改革月刊的主編吳敬璉字字鏗鏘地指明。 這位任職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的經濟學者,以知識分子的朗朗骨風率宜評斷,雖然經改列車漸朝市場機制推進,但因計畫與商品經濟始終同台並軌,使得「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 中國大陸離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仍然長路迢迢。 而體制內國有部門改革的遲滯,不僅使國營企業失血日甚,無法創造足夠就業崗位吸收農村為數近億的剩餘勞動力、威脅政經情勢穩定,更讓國家需靠大量投入增長產出,社會頻遭通貨膨脹高壓。體制不配套的效應,顯然正奔流四竄。 為了保住改革的成果,經濟過熱時,鄧小平曾喊出「穩定壓倒一切」的口號。然而,在國際競賽中「落後了就要挨打」, 近年來,大陸民間頻繁地秘密召開「展望鄧後中國」研討會,會中無不以穩住改革的勢頭為最深期許。 往前看,宣稱完成「平穩接班」的第三代領導梯隊所要面對的,尚不僅是如何駕駛經改列車平穩前進的單向挑戰。改革開放解構出的地方新格局、民間社會力,在在牽動中國大陸未來的走勢。 而新「新中國」能否走出世紀迷惘,發育成一條經濟巨龍?這個問題,需要十二億人民一起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