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string)
stringlengths
4
30
Generated_text(string)
stringlengths
506
7.22k
多喝水对身体好?那可不一定
关于喝水,中医所提倡的饮水法则是:不渴不饮,饮宜温热,小口慢之。 不渴不饮——身体更知道,此时的你需不需要喝水。 水是需要脾胃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津液的。水属“阴”,运化成津液的过程需要消耗阳气。 如果明明不渴,却为了达到每天八杯水的要求,喝进去了过多的水,超出了脾胃的运化能力,那就可能会肚子胀、犯恶心、肚子里有咕噜噜的水声,食欲也可能会下降…这些是身体对待多余水分的反应,意思是,哥们儿歇歇吧,别喝了,现在喝进来的,一时半会儿我可处理不完。 饮宜温热——温热的水是更适合的。 如果喝进去了冷水,脾胃会先用气血把它们温暖到可以吸收的温度,这本身就是个消耗的过程,而喝温热的水,就可以省去这个环节,从而更快、更轻松的被消化吸收。 还有很多人喜欢喝冰水,这会降低胃肠的温度,减缓局部的气血循环,那么水和食物的消化都会被影响了。时间长了,脾胃的阳气也会被寒气所伤。 小口慢之——慢慢喝,小口小口的喝。 让水成为津液,才是喝水的目的。水的吸收利用率,和喝水的速度有很大的关联。大口喝水的时候,大量的水往往会随着尿液和大便排出,利用率并不高。而小口喝水,是跟随这肠胃消化运动的一种节奏去供给,喝的慢,每口少喝点,反而利用率更高,身体接收到了,才更解渴。
病案 | 咳嗽不停,流黄清鼻涕
流黄清鼻涕是不是就一定是热感冒呢? 不一定的。 有时候只是因为睡了一个晚上鼻涕没有流出来,结成了很浓的黄鼻涕,这个是暂时的。还有的时候是因为身体略有津液不足,鼻涕会略微变黄,这时候如果他的吃喝拉撒睡都没有热的迹象,那这个鼻涕依旧是寒。 受寒的太阳表证,在正气充足的情况下,全身气血津液会在体表聚集抗邪。如果邪气的力量比较强,正气一时半会儿打不过对方,自身消耗也比较严重,那就可能会往体内撤退。 于是,正邪的战场从最外层体表逐渐向里发展,当两方面势均力敌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邪气进不去,正气也出不来。局部的气血阻滞就这样形成了。这就是个太阳转向少阳,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2岁半,咳嗽,流鼻涕 「前几天拉了点黑溏便,昨天大便是成型的,偏黑,今天也是成型偏黑,一直很臭。」 大便偏黑,说明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寒热都有可能导致。臭是消化不充分的表现,食物没消化完全,残渣在肠道里发酵产生了臭味。短时间的臭,是热的证据,一直很臭,则说明长期消化不好,这是脾胃运化能力不足的表现,是虚寒的证据。 「没表现出怕冷怕热,半夜老会踢被子。」 孩子半夜踢被子大多是正常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小便有点黄,不知是不是喝水少的缘故。」 喝水少时,小便黄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在家吃饭正常,刚送去幼儿园几天。」 这里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我们先不做考虑。 「睡不好,鼻塞,半夜醒来就哭。」 鼻塞是受寒的表现。我们正常人每天的呼吸,除了鼻子的参与,还有全身体表毛孔的参与。受寒时,体表毛孔被关闭,就没法参与呼吸了,那么鼻子的呼吸压力会突然增大,可能会负荷不了。于是我们就会觉得吸不上气,鼻子不通畅。 在鼻塞的情况下睡眠不好,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醒来哭如果是有眼泪,那寒的可能性多,如果是很烦躁的大哭,哭闹,没有什么眼泪,热的可能性多。 「咳嗽咳到冒冷汗。」 咳嗽的时候,全身都在震动,但是这种震动会出汗,就好像一个杯子摇摇晃晃的,一不小心里面的水就会洒出来。主要是因为虚,体表没有关住,没有阖住,就会出汗。因为是体表的问题,所以归太阳。 有的人咳嗽是腰疼,这个就是里,就是太阴,厥阴。有的人是咳嗽漏尿,也是一样的,问题在里。 「不爱喝水,大人给温水。」 不爱喝水,说明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是偏弱的,归为太阴。 「温差没有异常。」 可以暂时认为是正常的。 「口臭不是很臭,爱用舌头舔东西」 有口臭,但不是很臭,说明还是有一些消化上的问题,但是不明显。 在我们嘴唇干裂的时候,就会忍不住用舌头去舔嘴唇。舌头是刺激津液的很直接的器官,爱用舌头去舔东西,说明津液很可能是不足的。 「刚送去幼儿园几天,回家晚上睡觉半夜鼻子塞,第二天就流黄清鼻涕,一个星期了没处理好,今早又打了几个喷嚏。」 流鼻涕、打喷嚏,是受寒表证,归为太阳。流黄清鼻涕,是不是说明有热呢?不一定,但是津液应该已经不足了。 「咳嗽严重,咳得空洞,感觉没痰,可是又觉得有点。咽喉红。」 咳得空洞,妈妈形容的比较贴切,是没痰的那种空空声,这是一个气逆咳嗽,可能没痰,或者痰还上不来,受寒多见,加上前面的证据,可以归为太阳。 咽喉红,说明气血都堵在这个地方想解决问题,是一种局部的阻滞,可以归为少阳。 「舌头红,舌苔淡白,里面有些黄。」 这里没有照片,看的不够仔细,我们可以暂时认为是有一点热的。 总的看下来,主要是受寒,正气是不足的 体表的受寒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 因为正气不足,身体调动气血去解决问题时,被堵在了半路,于是产生了局部的阻滞,也就是少阳的热证。这个热没有入里,也没有在表,是在表里之间,脾胃中焦之上的一种热。 除此之外,中焦也是偏虚寒的,但是不算严重。 所以解决思路上不仅要照顾体表的受寒和在里的虚寒,还要把堵在半路的气血疏通开,让它们该去哪去哪。 六纲辨证是太阳少阳太阴。处理思路就是,解除外部的风寒邪气,同时也要照顾中焦的虚寒和阻滞。学习过六纲辨证的同学可以在留言区一起来讨论用药。 讨论 分不清案例里的出汗是表还是里,一般我觉得太阳引起的出汗就放在表,阳明引起的出汗就放在里,是否可以呢? 太阳少阳阳明都可能会出汗,要结合小便喝水等去判断,哪个明显就放哪里。
捏脊,给孩子的生长加点阳光
东东今年7岁了。在学校上课时,一直坐在第一排。每天放学,看到他背着个体积与自己身高不相符的书包从校门口走出来,妈妈总忍不住的想叹气。 东东妈个子就不高,她总觉得,是不是自己的遗传影响了孩子。于是,从东东小时候开始,就特别注重他的营养和饮食。奶粉一定是托朋友从国外寄回来的,一起寄回来的还有补充各种微量元素的营养品,各式各样的都没少吃。但孩子还是不长个儿,经常生病,咳嗽、拉肚子是常有的事。 遇到我时,东东妈问我,孩子现在是班里最矮的,怎么办?难道要去打生长针?她还说,东东晚上睡觉总要醒来几回,经常从床头翻腾到床尾,大便也时而便秘,时而不成形,尤其是一旦吃点凉东西,就会很突然的吵着肚子痛,满大街找厕所。 我给东东号了脉,脉象虽然偏弱,但脾脉沉取有根。又看了看舌头,整体舌象还不算很糟:虽然白苔满布,但舌体还算平滑正常。 这孩子脾胃是虚寒的,因此抵抗力不好,容易生病。营养吃进去的多,被吸收的少,所以本该长个子的年纪,却一直没长起来。他先天的脾胃条件其实还不错,但后天喂养不当,长期的寒凉和过量饮食,伤害了脾胃的阳气。 于是我让妈妈先别着急长个子的事儿,孩子现在脾胃吸收能力差,身体的能量整体都比较弱,先把脾胃调理好了,长个儿是迟早的事。 从那以后开始给东东调理脾胃。每周来我这里推拿三次;配合饮食上的调整,忌口寒凉生冷,多吃五谷杂粮;妈妈还每周末带孩子去爬山,一开始爬山走几步就累的喘,妈妈忍着心疼陪他慢慢走,后来时间长了,一次比一次走地更远。 两个多月过后,东东的脸色明显好了很多,睡眠和大便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告诉妈妈,脾胃吸收好了,不需要我们做什么,孩子也会自然地长个子的。妈妈的心态比之前平和了不少,但心里还是有些着急的,她问我,那我在家还能帮孩子做点什么? 我想了想,推荐了捏脊。捏脊是妈妈在家也可以很方便做的,我建议她每周捏四次,每次捏五遍。 后来的几个月里,推拿、忌口、爬山依旧进行着,妈妈又加上了早上起来的捏脊。已经不需要量身高,只凭目测就能明显看出来东东长高了,抽条了,而且身上的肉也变得很结实。放学经过小树丛,东东总会站在小树旁问妈妈“妈妈,我今天比小树高点了没有?”“今天跟同桌比个子,我比他还高了!” 有一天东东妈发语音给我,激动的说“东东这两个月长了7厘米!”7厘米不算多,但是在这之前的两年,东东整年的生长都不超过5厘米,这次给全家高兴坏了。 孩子的脾胃调理我们说的太多了。脾胃乃后天之本,想身体好,想长个子长肉,都要靠脾胃去吸收运化,然后给全身供给能量。脾胃调养好了,我们就可以给身体一点适当的刺激,捏脊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捏脊,在临床上分为上捏脊和下捏脊,这里主要谈论上捏脊。 捏脊,捏的是大阳经 捏脊的基础手法,双手中指,食指,大拇指捏住脊柱旁皮肤,然后沿着脊柱由下向上“爬动”。这个基础手法里,其实已经暗含“乾坤”。 首先,妈妈双手食指,中指,大拇指捏的地方,其实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膀胱一经。膀胱一经涵盖人体的各个俞穴,比如我们熟悉的:“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等”,这些俞穴直接对应到相应脏腑,是各个脏腑功能在体表的反应点。通过刺激膀胱一经,本身就具有调理内部脏腑的功效。因此,捏脊能进一步改善体质,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其次,还是膀胱一经。拆开来看,它上面每一个穴位对应一个脏腑,合起来看,却并不是1+1=2的关系。膀胱经是人体体表的一条大阳经,什么是阳经呢?就是能像太阳一样,温暖大地,同时保持一种上升状态。膀胱经,就是人体的一个“小太阳”,可以温暖我们的身体,刺激我们的气血循环和生长。 最后,要谈到最关键的地方,我们捏脊时“爬”过的这条路,它叫:督脉。谈到督脉很多人会想到武侠小说里面的任督二脉,没错,就是这个督脉。   督脉主管一身之阳,起于会阴,上达头顶。道家讲督脉是可以沟通天地的通道。而在人体,督脉则和膀胱经有着类似的功效,只是督脉的功效更强,可以有效激发人体阳气,增强正气。现代很多人的腰间盘突出,大多是膀胱经或者督脉力量不够,当膀胱经或者督脉的“拖力”不够了,就会没办法让人体脊柱向上,因此脊柱变形、突出。 膀胱经和督脉像两股强大的力量,拖住人体向上,对于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来说,适当激发,则能增强其向上的力量,能够推动孩子长个儿。 捏脊要用手,更要用心 很多新手妈妈,觉得捏脊手法简单,直接上手就有效。其实,想达到好的效果,就要求妈妈们在家庭操作中,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用心。 捏脊家庭保健,需要注意这几点。 首先,是基础手法。 手法:以两手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捏住脊柱旁皮肤。 操作:从孩子尾椎骨,沿脊柱往上“爬行”,直到大椎穴处。中间遇到孩子有明显瘀滞或者大穴附近,比如肺俞,肾俞,脾俞,可以适当提捏一下,以增强脏腑刺激。 基础手法大家都熟,不用多教,只需要练习到熟练再上手即可,强烈建议先用爸爸试水,以免手法掌握不了轻重,损伤孩子皮肤。 其次,是操作时的环境。 捏脊时,由于快速打通孩子阳脉,孩子的皮肤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此时最好不要开空调,风扇,同时让孩子远离风口,以免孩子着风着凉。 最后,是妈妈的心态。 在我看来,这是最重要一条,也是捏脊成功的关键。正如李辛先生所说:妈妈的气场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如果妈妈是怀着一种焦虑的,急切的心态去给孩子捏脊,此时孩子感受到的也是一股急切的,有些粗鲁的能量。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越急越办不好事,听不进去劝。捏脊也是一样,妈妈情绪越焦躁,孩子吸收效果会越差。 因此,建议妈妈在做捏脊前,先让自己做十来个缓慢的深呼吸,或者打坐一小会儿,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一种平稳,温柔的心态来做这件事,尽量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温柔的爱意。放下自己的得失心,反而更容易收获一些东西。 好啦,今天的话题就唠叨到这里,最后要说的是,捏脊虽好,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体质太差的孩子,建议先咨询专业人士再行动哦。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什么情况适合用?
同样的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会不同吗? 当然会的。 同样是感冒,有的以流鼻涕、打喷嚏为主,有的人是以全身疼痛为主,有的人是咳嗽为主,有的人是胃口不好,有的人是拉肚子,所以用药上就有不同,虽然都有一个“发汗解表”的大原则,但是在这样的大原则下,还有一些小“心机”。 人的体质不同,症状不同,虽然根本病机一样,但实际的病情发展会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所以要特定症状特别处理。 判断中成药的应用,不是只看介绍里面写治什么病,而是要去了解这个药是针对什么样的人出现的什么样的症状,应该用于什么病的哪个阶段,必须满足这些条件才能使用,否则就没有用对。中医是很严谨的,专人专方,在这方面古医者研究得可细致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这个在小儿发烧时被广泛应用的中成药。 先来看两个感冒的案例。 第一个小男孩,两岁,感冒一周半了。头几天有点流鼻涕、打喷嚏,妈妈没在意,这两天开始流黄色的脓稠鼻涕。咽喉还有点红,嘴唇红、干,早上起来有黄眼屎,大便还算通畅,但长期都不大成型。舌尖是红的,上面有红色的点点。 他是感冒了,但是症状除了流鼻涕、打喷嚏这些受寒的表证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他的鼻涕是黄色脓稠的,咽喉红,早上起来有黄眼屎,嘴唇红、干,舌尖红,说明身体里面是有热的,这不是一个单纯是寒的感冒,还有郁热。 那这个情况如果只是发汗,津液消耗了,里面的热会更严重,如果用清热力度比较大的药,那就可能会伤害虚寒的脾胃。 这种时候,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就很适合。 再看另外一个小男孩,他今年5岁。这几天断断续续的发烧,最高到39度。妈妈说他,大夏天的也不出汗,还愿意盖着个被子,说怕冷。流清鼻涕,舌苔是白的,手脚有的时候摸上去发凉。 从这些表现,咱们就能看出来,都是寒的证据,没有找到热的证据。而且大便呀小便呀也没问题。  所以处理上,就只需要处理体表的寒,比如用点生姜或者葱白水,就可以了。如果用柴桂,就用错了。因为柴桂不光能处理寒,还能照顾偏里面的郁热。在只有表证,只有寒的时候,用柴桂会把寒引到里面去,那就帮倒忙了。 下面开始正式讲干货。学过辨证的同学可以仔细学习,如果是没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先试着去理解。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适用于辨证为少阳太阳阳明的情况。属于太阳的表邪还没解完,疾病又有点往里传,出现了以少阳郁热为主,阳明津液稍有不足,尚有一点太阳表邪未净的这样一种症候。 从表里上讲,表里证都有,偏于里证多一点;从寒热上来讲,属于既有寒又有热,以热多一点点。所以治疗上,就要以和解少阳郁热,兼顾解表以及补津液。 配方里含有这几味药: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 柴桂退热颗粒可以类比柴胡桂枝汤:桂枝、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既然是合方,那它处理的就是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一个结合,即是辨证有少阳太阳——既有小柴胡汤的少阳症候,又有桂枝汤的太阳中风症候。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取了小柴胡汤的柴胡、黄芩;桂枝汤的桂枝白芍;另外加了葛根、浮萍、蝉蜕。 其中,每个药物的作用如下: 【柴胡】苦凉。主治心腹肠胃中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桂枝】辛甘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葛根】甘平。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以上。 【浮萍】辛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黄芩】苦寒。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白芍】苦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蝉蜕】甘寒。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止痉。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 方中桂枝、浮萍、蝉蜕都有发散的作用,葛根补津液,但是也是将津液往上外往疏布的,也算是具有透表的作用,这就可以用于太阳;柴胡和解中焦,可以解少阳郁热;葛根、白芍用于补津液,黄芩用于清少阳、阳明的那一点郁热。 所以这个药的特点是:这些药解表不那么温燥,避免了津液的耗伤;清热又不像纯阳明药那么苦寒伤脾胃,属于清热之中又能往外透散邪气,而且能够补津液,预防出现高热伤津的惊厥或者阳明热盛的这么一种状态。 我们知道小孩子的体质决定病情有时候变化就是比较快,从表到里传变迅速;同时孩子脾胃又比较弱,所以用药上又要兼顾脾胃。基于此,这个药的应用场景就比较多。 柴桂退热颗粒,说明书写的:发汗解表,清里退热;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症见:发热,头身痛,流涕,口渴,咽红,溲黄,便干等。这些是一些症状。 实际应用时候,家长可以将孩子的所有症状进行一个六纲的归类,看看是不是符合少阳太阳阳明的病机,既有表证,又有一点往里发展的趋势,还有津液不足和上焦的阻滞。 如果纯粹的只是在太阳的表证,而里热症状、津液不足的症状一点都没有,那这个药就不能用,此时更适合的应该是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荆防颗粒一类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的药。 如果是热象很明显的阳明证,那这个药也是不适合的,该及时清热的就要及时清热,比如双黄连啊、蒲地蓝啊、板蓝根啊之类。 如果只是太阳少阳证无阳明,用葱白淡豆豉加小柴胡颗粒更好,或者风寒感冒颗粒加小柴胡颗粒也可以。 如果太阳阳明呢,可能麻甘颗粒或者咳喘灵更适合...... 所以每个药都有特定的适应范围以及适应症,不能只是看着一个名字就用。如果没有用对,写着清热的不一定能清热;写着止咳的也可能加重咳嗽。
芒种:忙了歇一歇!黑豆何首乌花生汤
小Q是位准二胎妈妈,大宝三岁了,小宝还有两个月就要出生。她全职在家带孩子,每天都很忙。 前天,她的大宝感冒发烧了,舌苔薄白,但舌质偏暗紫色。发暗发紫,表示偏向于寒症。通常青紫舌多因气血瘀滞而致,气血运行不畅,是体内有瘀血或血流滞缓的特殊信号,跟肝胆、心血管系统有关。而小Q的大宝,从出生我都一直在看着长大,前阵子舌象不是如此的。 (左:之前生病    右:这次生病) 于是,我推测跟肝有关,即最近情绪影响所致。 「你的大宝是不是心情不好?你们平时凶他了?」我直接问小Q。 「有时候会凶。」小Q也如实告诉我。 「不要再凶他了,多抱抱他。」我提醒她。 小Q很疑惑,我怎么会知道她有凶大宝,还问我怎么看出来的。我跟她解释是舌象显示出来的,大宝身体堵了,情绪影响身体。情绪压抑,气血也会缓慢,进而对身体会有影响,然后舌象就会反应出来。 小Q说她每天从一醒来到入睡都好忙,管着大宝大吃喝拉撒睡,还要应付孕期各种不适。而大宝正是黏妈妈,最依赖妈妈的时候,什么都要她来,她过得心力交瘁。但她也答应了对大宝要温柔,会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不单小Q,好多人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情绪都不太好。除了自身原因,还有气候节气的原因。 明天就是芒种了,它是二十四节气里的老九,夏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夏的开始。芒指的是麦类等有芒植物,种指的是水稻类谷物播种,田地里万物很忙,忙着生长成熟,农民伯伯忙碌的农作生活也到了顶峰,夏熟作物要采收,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还要管理。 我国多数地区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高温,空气湿度大,要么持续阴雨,要么闷热,人本身就容易不适,加上阳气升发,心火肝火旺,中下焦能量相对空虚,容易困倦,也容易心力交瘁。在这样的气候里,人会觉得更加浮躁不安,一件小事可能都会瞬间点燃内心熊熊燃烧的小宇宙,嘭地爆发出来。 芒种忙种,样样都很忙。但忙归忙,最好的生活是忙而不茫。忙碌的,大有人在。但有的人忙到人累心累,有些人却忙着也能很开心。 芒种养生,首先就是要注意情绪调养,保持轻松愉快,气机才得以宣发通畅。 像小Q的全职生活,可以24小时陪伴孩子,也许是很多工薪妈妈羡慕的对象。心态上放松一点,对自己要求呢,也不用那么完美。房间不必24小时保持拍杂志照那样整齐,孩子吃饭或者玩耍的时候弄脏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安心自在的在家吃饭玩耍,比其他来得都可贵些。 起居方面,要顺应芒种的节气特点,适当地去晒太阳但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旺盛的阳气,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呢,还是建议能小睡一会,时间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天热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换。出汗时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澡。不要因贪图凉快而迎风坐着或者睡觉,也不要大汗而对着风吹。在南方气温太高的时候,可以适当开开空调,温度不宜太低。出门搭乘公交车或者地铁,记得给孩子带上薄外衣,穿上薄长裤。 在饮食方面,因为容易出现疲乏无力,睡眠不好,胃口差,消化能力下降的不适表现,还是要以清补为主,顾护脾胃,少寒凉。 前面说过,这段时间容易心火肝火往上冒,会出现口舌生疮,情绪不稳定等等的状况,但这样的火,不能去灭掉,只需要稍加引导,变成对身体有益的能量就好。就如同小Q一样,被我一提醒,马上反应过来,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很快就能把心态放好。 这次的节气食谱,我们推荐黑豆何首乌花生汤。 在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里,火是由水克制制约的。肾属水。黑色食物入肾,黑豆何首乌都是黑的。 黑豆,性平,味甘,补脾利水解毒。它具有高蛋白,低热量的特性,蛋白质含量比肉类鸡蛋牛奶高很多倍,完全能够满足一些妈妈担心饮食太清淡不够滋补的想法。 何首乌,也叫地精,炖汤用的是药店买的制何首乌,苦,甘,涩,微温,补益精血,养肝安神,强筋骨,固肾乌须,化浊降脂。 花生,也是高蛋白,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的坚果,甘,平,润肺,和胃。 【材料】 黑豆一小把,制何首乌10g,花生仁一小把 【做法】 1. 洗净炖盅,把三种材料放入炖盅,加入适量的水,盖好炖盅盖 2. 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炖一个小时,再加一点盐即可。 (注:孩子如果肠胃胀气,拉肚子时不宜食用) 黑豆何首乌花生汤看起来有点黑,带着黑豆花生的香气,也有何首乌淡淡的药香,清甜,没有杂味。适合一家大小食用。 六月也是个考试的季节。有高考,有正在复习的,也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入学考试准备等等,孩子们消耗的脑力大,爸爸妈妈们也由于忙碌而劳心劳力,黑豆何首乌花生汤平和清补,能够补充消耗的脑力所需的物质基础。 芒种,忙而不茫。为了秋天的丰收做准备,越忙越充实,身心状态也会得到激发。我们忙碌而平和,适应着这样的自然规律,陪伴着孩子们成长。
端午这么湿,要泡个艾叶澡
因为端午前后的湿很盛,所以跟随湿所来的邪气多种多样,有人叫细菌,有人叫毒,有人叫邪。所以历史上的习俗,多都是为了这份湿而设计,比如雄黄酒,比如插菖蒲,比如艾叶泡澡。   泡艾叶澡的作用是,驱邪扶正、温筋散寒,助阳扶阳,安和五脏。意思就是是通过艾草的温阳的力量,提高人的免疫力,阳气,抵抗力,同时除掉部分的湿,和湿中的邪气。   泡的时候艾草要多一些   艾草多一些,水开熬十五分钟,滗出浓汁后再加水熬第二遍,二十分钟滗出,两者混合备用。   器具:木桶或浴缸,木盆也行。   泡澡是有要领的   一、水温须在43度。水温不增不减为最上,先浇湿全身,再慢慢下去,不要直接跳进去,烫;不可强行硬攻,实在难忍,自行增减。皮肤有创口、心脏有疾患,服药期间的朋友请绕道行驶。   二、水须淹没「大椎穴」3分钟。以没过大椎穴三分钟为目标,达到目标后,即刻慢慢起身,切忌不要贪多。   三、全身须搓、搓、搓一遍。起身后,用硬一点且特别有触感的搓澡刷把全身搓一遍,钢丝球勿用。   之后呢,再酌热茶一壶 
   拭干水汽后,酌全熟茶熬煮得浓浓的茶汤一壶,大约三百毫升左右,苦苦的那种最好了。酌是量少一点速度慢一点,勿干杯牛饮。   汗自收敛,毕,再外出。 安静平躺,待汗自行慢慢收敛,直至完毕。   这里是为了避免津液损耗,因为刚刚泡完澡,旺盛的气血行至体表,容易耗神伤津液,所以不要有大动作,要在平静的状态中把外散的心神和汗收回来,才能达到泡好的效果。   提示:24小时内忌冷气、冷饮和寒凉食物。   如能自行采集端午当令的艾草那更好     太阳升起后,采集干净艾叶(带络、去掉粗壮的枝干),勿沾水土之气,置于高处通风处阴干,破壁机打粉,塑料袋密封避光收藏备用。   艾草为纯阳之草,端午的气机最足为上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当地的即可。艾为纯阳之草,燃烧释放的能量能透诸经,祛百种病邪。   除了泡澡之外还可以:   第一、燃香。香炉或干净碗,底部铺上一层艾灰或草木灰,将艾绒或艾叶堆放于灰上,形成一个开口的圆圈,点燃圆圈的一端即可。或者直接用艾条也可以。让艾叶的烟熏到整个房间。祛除房间里的湿,环境的湿。闻到的家人,对他们来说有醒脾的作用。   第二、煮水喝。有朋友会用来煮汤,或放红糖,或放鸡蛋。有朋友会用来做艾叶团子,等等。   第三、放置在干燥处,三年后,可以用制作艾绒肚脐贴,祛寒养元气。也可用 制作的艾绒用来做麦粒灸。   最后,祝人人有艾,端午安康。
夏天晒太阳,也许可以晒掉陈寒
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的化合作用,必须依赖光。不论是喜阴还是喜阳的植物,都是向着阳光生长的,有趋阳性。亲近太阳,是地球上的大多生物共有的特性。 虚寒的小朋友 更应该晒 小孩子有虚寒体质的会经常有,消化不太好,经常感冒咳嗽,大便不是偏稀软就是发硬,睡眠也不安稳,脸色偏青白,鼻梁上多见青筋,眼睛下方的眼袋发暗等等。 大道至简,晒太阳是最简单又易得的提升体质的方法。对于虚寒体质的小孩子来说,在阳光下奔跑,确实是有明显可见的改善效果的。晒太阳活动后鼻涕直流,打喷嚏,口渴,或者食欲增强,都是身体激活了阳气的表现。阳光和运动,拨散开了身体内在的阴霾,把寒湿化开。 晒腿脚 中医认为,晒腿脚:祛除寒气,调理脾胃。俗话说:“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 晒头顶 晒头顶:通畅百脉,调补阳气。“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 晒背 我们的背后正中线,就是人体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督脉。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完全身之后,就会回到督脉。阳气就像河流,最后会流到大海,督脉就像个大海。督脉,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顾称“阳脉之海”。 现代人多去晒早上八点至十点的太阳光。是最环保,最省钱的健康疗法。 需要注意 凡事有度 凡事适度,也要记得,不能在太阳下过久地运动,造成晒伤或者大汗淋漓。特别是在气温高的时候。 夏天天气炎热,晒太阳时间为早上七八点,晒半小时左右,或者晒背晒到暖和就可以了。冬天的时候则为九点到十点左右,气温低则晒太阳时间可以延长久些。最好挑个有树荫或者背阴地方在旁边的区域,晒得暖了,就在阴凉的地方玩。 体质容易燥热的 要考虑不要晒太久 有些小孩可能在某段时间身体偏燥热,喜欢待在凉爽的环境。那就早起一点,找个阴凉些的地方,斑驳的树荫下,稍微晒晒初升的太阳。 ——摘录自《一个提升体质的办法:待在阳光下》
病案 | 吃葡萄后拉肚子
对于小月龄的宝宝,什么时候、吃什么食物是合适的? 反馈式喂养就是要观察他吃过以后的身体的反应去做喂养调整。比如,今天给了一点苹果,他晚上睡的挺安稳,第二天的便便也正常,嘴巴也不臭,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目前的消化能力,是可以吃一点苹果的。”如果睡眠和大便出现了异常,那就暂时说明这个食物不大合适,妈妈就可以放一放,等过几周或一两个月再做尝试。 食物的量也要尝试。一般都建议先少少的给,然后逐步地加量,在这个过程中,去观察他的消化情况是不是跟得上。大方向来说,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水果都是不需要多吃的,尤其是很小的宝宝。因为水果的生冷会刺激到肠胃,容易使得肠胃受寒受湿。 所以关于宝宝应该吃什么、怎么吃,真的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标准。他身体的反应和妈妈的观察,就足够给出答案了。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12个月,葡萄吃多了,第二天早上到现在一直拉肚子,持续五六天了。用了丁桂儿脐贴,也艾灸了肚脐,都没好。 「绿色的水样便,不臭,酸味,从第三天开始每天4~6次。」 食物没消化完全,也没及时排出,在肠道里发酵了,就会产生酸味。水样便通常跟湿、跟水饮有关系;不臭、绿色,说明是寒的大便。 「没有感觉他怕冷或者怕热。」 正常。 「小便颜色微黄,一天三四次。」 颜色微黄,可以认为是正常,我们继续往下看。 「发病前吃的有馒头、小面汤、小米粥。」 只说了发病前的饮食,没有说发病这几天食欲怎么样,这里我们先不管。 「睡眠基本安稳,会翻身,或者趴着睡。入睡比较容易,中间会醒一两次。」 小月龄宝宝的睡眠有点不安稳是正常的。 「抱着喂奶时会出汗,头部出汗,放下也会出汗。平时天气热,玩会儿就会出汗。」 喂奶时,孩子也得使出吃奶的劲儿,出汗是正常的。天气热玩会儿就出汗,也正常。 「一直给温热的水,每次喝几口。」 正常。 「手脚的温度都是温热,不烫,不潮湿。其余部位温度正常。」 看来中焦的气血状态没有明显的热。排除了热,这个拉肚子就是寒证。 「从拉肚子前到现在,都有点清鼻涕。」 流清鼻涕是受寒的表证。 「偶尔咳嗽一两声。」 这里的咳嗽,没有说到有没有痰,我们暂时认为是气逆的咳嗽,没有里的问题,而是受寒的表证,归为太阳。 「有些时候早晨起来有点眼屎。」 这里的“有些时候”,是不是说明这个眼屎并不是生病期间出现的状况呢?可能是个干扰信息。上焦气血津液不足,产生阻滞,就会在眼睛、咽喉、耳朵这些部位表现出来。可能是少阳,但是不明显。偶尔有我们也可以看做是正常的。 「舌苔白、略厚。」 有没排出去的积滞和寒。 总的来说,中焦有寒湿,还有一点受寒 生病的原因,妈妈一开始其实就已经说了,是葡萄吃多了引起的拉肚子。过量的湿和寒,中焦无法运化,干脆全部一股脑的排出去。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来说,脾胃功能还不大完善,大部分水果又是比较生冷寒凉的,所以吃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 除了中焦脾胃的寒湿,孩子从拉肚子之前就出现了受寒的表证,虽然不严重,但也需要处理。 六纲辨证是太阴太阳。太阴为主。处理思路就是解除表的寒邪,温暖中焦,化开脾胃的寒湿。具体的用药大家可以在留言区一起讨论。 讨论 1.案例中的眼屎,少阳的证据要照顾吗? 可能不是生病期间出现的症状,而且也不明显,可以先不管它。 2.妈妈用了丁桂儿脐贴和艾灸,但是都没解决拉肚子的问题,是为什么呢? 具体要看用到了什么程度,有时候,也不是说用一次就马上能解决的。方向可能是对的,可能剂量不够,所以效果还没出来。也可能是饮食的原因,吃奶的宝宝腹泻的时候,容易对奶粉或母乳的乳糖不耐受,所以吃了奶也会再拉。
手足口爆发,不管怎么着,先把生冷食物停了
今年的六一,小朋友们去过了热闹的游乐场,吃过了平时不常吃的美食。但是,狂欢之后,我们总是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随后的周一,班里的小朋友陆续被发现了口中的疱疹,有的是在上颚,有的是在舌头,有的有脚痛,有的是发烧,有的是咽喉痛,而到了当天的下午,已经有近8成的孩子有手足口的症状。 从无到有,从两个孩子到十几个孩子,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总结一下手足口和疱疹咽颊炎之前和之后,我们家长要做哪些? 为什么要做?具体怎么做? 西医认为手足口和疱疹性咽颊炎的病毒是肠道病毒。中医同意这个说法。中医认为它们是湿热的邪气,并且大多是储藏在胃肠道,也就是中焦。所以手足口和疱疹问题虽然这几年有所变异,但是仍然逃不开和胃肠道。 所以,这个病,和吃有很大关系。 很多手足口小朋友发病前都吃了比如,西瓜,冰淇淋,比较大量的肉蛋,油炸食物,蛋糕,或者很多水果。这些食物如果没有经过很好的消化和代谢,就会形成垃圾,比如湿和热,停留在胃肠道,这些垃圾很容易招惹病毒细菌,中医叫邪气,这个道理就像是苍蝇喜欢去垃圾堆和厕所。 在大范围爆发手足口的环境里,不管是已经发病,还是没有发病的孩子,需要很大程度的减少肉蛋奶,海鲜,水果,生冷食物的摄入。尤其是水果。如果是经常会中招的小朋友,最好可以忌口一段时间。 同时,在发病前,发病时,都需要密切的观察大便。如果大便间隔时间长了,或者大便变得很臭,很黑,这个属于有热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孩子肠道内的垃圾开始变多了,患病的可能性的增多了。或者有的变的很白,发绿,这个是属于有寒的,我们就可以考虑说生冷的东西一定要暂停了。甚至可以热敷肚子,增加胃肠道的气血流通。 西医说要吃熟食。意思是熟食可以减少一定量的细菌摄入,中医非常同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生的冷的,包括水果,凉菜,冰淇淋,冷饮,这些食物因为生、冷的原因,消化代谢时所需要的气血更多,不容易被代谢,没有代谢的食物就容易变成湿,变成垃圾。 发病前发病后,不管怎么着,先把生冷的食物停了。 关于病机,手足口和疱疹咽颊炎有的是寒热夹杂,有的是积食引发,有的伴随受寒,有的整体是里虚寒为主。和体质有关,学过辨证的同学们不能一看疱疹就只去处理少阳。 如果是积食严重的,那主要是要处理积食的问题。积食处理好了,其实也就处理了大部分的问题。如果是疱疹比较多的,发的很厉害的,伴随上焦阻滞的,比如咽喉红肿厉害的,要开上焦,把阻滞打开。有的还有表寒,比如流鼻涕的,看严重的程度,可以配合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里虚寒的,疱疹发的少,也很缓慢的,大便偏寒,就给他温暖中焦就可以。热敷肚子,艾灸都行。总之,要辨证后处理。 没有学过辨证的同学,记住,不要乱吃药,先做减法是最安全的。减法包括,饮食,环境,和节律。 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就是。这几天要过的穷苦一点。别乱花钱,节约用电(少看电视玩游戏保存体力)多睡觉。 生病的时候,要多保持在无聊的状态里。因为身体不干太多事,气血和心神就能回收,正气和病邪的这场仗,就容易打赢,容易和解。 发病前后,三豆乌梅汤只能尝试性的喝。三豆里面,有人放绿豆黑豆是凉的,对于寒的不是特别适合,还有赤小豆因为会利水,对于阳明津液不足的,积食重的不太合适。相对安全的是黄豆汤,把黄豆炖的烂一点,只喝汤,不要吃豆子,对嘴巴有疱疹的,可能有效,但是不绝对。 敏感的孩子给他喝一两口,如果抗拒就要放下。 嘴巴疼的孩子可以喷西瓜霜 这个阶段不一定每个孩子都会有,但是如果发生基本上也是黎明前的黑暗,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可以给她喷一点西瓜霜,可以舒服一点。吃的东西上温度可以不要太高,有一点温温的流食。 发烧的孩子容易烧掉津液 发烧的孩子是自主的升高体温杀死病毒细菌的过程,是身体的智能反应。这个时候人体会大量调动津液去抗邪气。口干要喝水的孩子,给温水,可以加一点点糖和盐,补充津液更快。也可以熬米汤给孩子,同时也可以顾护脾胃。 手脚凉的一定要捂热 如果伴随有受寒,或者平素体质比较寒,或者之前吃了寒凉的,容易有明显的寒证。这个时候会出现手脚凉,尤其是高烧的时候,四肢和下焦气血会非常不足,无法供应到这个发烧战役。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手脚捂热,用任何方式都可以,艾灸脚底啊,热水袋啊。 但是也要记住,手脚捂不热的时候,而且你也不会辨证处理,一定要找医生。 烧退后疱疹爆发,就让邪气发透。 有的孩子是一开始就有疱疹的,有的是烧退后疱疹爆发,如果大便相对正常了,睡眠还可以,只是人有点烦躁,可以适当的喝一点葡萄干煮水,可以帮助把疱疹发透。尽量不要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的抑制疱疹的药物,那么这次的生病,把身体里的湿啊垃圾啊,排发出去了,这次生病,对于体质提高,就会很有意义。 此外,洗手,通风,不去人多的环境,这些也很有必要。 病前病中病后可以吃什么?比如白菜就挺好。 白菜因为它的质地是较清的,而且疏通性也很好。记载中的白菜是味甘,性平,归肠,胃经,可以解除烦热,生津液。尤其是热比较重的孩子,有积滞的孩子,吃白菜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可以拿来给孩子炖汤,下面条。同类的比较清的食物还可以放红萝卜,丝瓜,冬瓜等等。 原味菜汤面 做法注意: 1白菜为主,其他蔬菜可以搭配两样,不要炒,水煮,少许盐,煮到透明为止,可以选择适当放生姜中和白菜的凉。 2.面选择细面,比如龙须面,福建的面线。比较细的,容易吞咽的面条。 3.蔬菜本身熬出来的汤是甘甜的,这个可以很好的补津液,汤可以多一点。 4.先煮好菜汤,再另一个锅里下好面,捞进菜汤里面。可以滴一点点香油。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煮菜粥。病后也可以吃。 重点的说一下,这个期间,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们做的很好。由于我总是和幼儿园老师唠叨中医,所以事情来的时候,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想到能做一些什么。她们从发现第一个开始,就开始密切观察其他孩子,并且做了及时的预防措施。孩子们都还好,发的症状也都比较平和,很多在一两天内就好了。 老师做了有: 1.使用藿香正气水兑水(1:10)来喷洒教室。 这个是为了祛除空气中的湿,同时藿香正气水的气味可以一定程度的帮助孩子祛除体内的湿。而手足口和疱疹咽颊炎等同类的问题,都是发生在湿热最胜的季节,它们和湿有逃不开的关系。 2.使用艾条熏教室。 这个也是为了祛除空气中的湿,同时艾烟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孩子的阳气,也就是抵抗力。 3.把午餐的米饭和肉菜换成了白粥小菜。把点心的牛奶面包换成了红豆汤。 这是当天马上就决定的事情,这个很赞。忌口肉蛋奶水果,吃绵软的,好消化的食物,可以帮助身体减少消耗,有更多的气血来对抗邪气,防止更进一步的症状发生,并且可以缩短病程。红豆有利尿的效果,这个不需要强制去喝,以为每个孩子的体质不一样,有的并不适合喝。 以上这些给所有幼儿园老师做参考。 大时代的邪气和潮流一般,总是变化的很快,有的是物质的潮流,有的是思想的潮流,有的是疾病的潮流,而我们可以做到的恒常的事情,就是了解身体发展的规律,按照身体和自然的规律做正确的事情,保持身心的稳定。 祝各位顺利通关,处变不惊。
参苓白术散与藿香正气丸都是针对寒湿,如何区别?
参苓白术散和藿香正气丸,都是针对湿寒的。不同之处在于,参苓白术偏向于慢养,藿香正气则是救急。 先来分别看这两个方子。 参苓白术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人参、炙甘草、白术、山药、白茯苓、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 从归纲来说,这个是纯太阴药。药性上,总体是温性药,平性药为主,并没有寒凉药,药性平和。其中,利用茯苓、薏仁、白扁豆、莲子、白术,利水渗湿,化水饮为津液;同时用人参、炙甘草滋养津液;砂仁、桔梗、白术温养中焦。 方中并无解表的,温中的力量也弱。主要功能是益气补津液,祛水湿。整体病机是内有津血亏损,内有寒饮的症候群。内有寒饮,水饮不化津液可以引起津液亏损,出现舌面有裂纹。 可以对治的病症有: 虚劳病,症见舌微胖大,或舌面有裂纹,苔白腻,舌质淡。水饮上逆或津血亏燥引起的失眠头晕,轻微的呕吐恶心,及轻微的咳嗽症状;里虚引起的水湿过多的盗汗出,食欲不振,大便稀,四肢沉,腹胀肠鸣,消瘦不生肌肉。还可用于一些眼皮肿,眼袋大的人。轻微的湿疹。 不适用于: 三阳病,有表证的,感冒发热,汗出,怕风,干咳无痰,口渴,大肠湿热痢疾时腹痛却排不出大便,一会儿怕冷一会儿怕热等症状。 说白了,这个方子就是用在慢性的体内寒湿问题上,没有解表的作用。因为它温和,所以日常调理用也很安全,但不能太心急,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有效果。 藿香正气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广藿香、紫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炒)、陈皮、半夏(制)、厚朴(姜制)、桔梗、炙甘草、大枣、生姜。 从归纲上来说,这个是太阳太阴药。药性上,辛温的药物多、温热药多,平性药少,没有寒凉药。藿香的辛能散解表邪,还温暖中焦,所以能治感冒。配伍紫苏、白芷、生姜增强了解表邪的作用,桔梗止咳化痰,并结合陈皮、半夏、厚朴、大腹皮、白术温暖中焦、使上逆的浊气下降、止呕吐、引气下行、化开水湿,还有消食的功效。佐以大枣、炙甘草、茯苓,防止发散太过引起的津液损失。 从经方方义分析,对治的是里有虚寒水饮,外有表证的症候群。主要功效是解表退热,利水化湿,温中行气降逆止呕等等。 可以对治的病症有: 里虚寒和水饮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水饮上逆可以引起头晕,呕吐心悸失眠;水饮射肺可以引起痰饮、咳嗽、胸闷、咽痒、咽炎等;水饮在中焦可以引起饮食不振、呕吐;水饮在下焦可以起泄泻、腰酸、腰凉、腰痛、腰重、出冷汗。水湿在肌表可以引起皮肤病问题,比如普通的皮肤病、湿疹等,少阴表证头痛发热,或者受寒后太阳表证的发热等。 不适用于: 虚劳津液亏损,舌面有裂纹,以及容易口腔溃疡的病人。熬夜多过,虚火上炎的病人。以及少阳病往来寒热,阳明病大便硬难解,或者三阳合病的发热。 总结一下,藿香正气的温中散寒化湿力度都比较大。它就更适合一些急症。已经出现了拉肚子、呕吐、晕车、发烧的症状,就需要它来救急,往往一支两支就见效。但要见好就收,用过了会损耗津液。
风热感冒能喝姜汤吗?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应该怎么判断?   风寒感冒的症状是:怕冷,发热,不出汗,喜欢盖被子,舌苔白,流清鼻涕,咳嗽白痰。   风热感冒的症状是:发热,不怕冷,口干,想喝水,舌苔黄厚,流黄色的脓稠鼻涕,大便干燥,鼻子呼出的气也是热的,咳嗽有黄痰,咽红肿痛等。   不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都可能出现咽喉痛的情况。因为咽喉是人体很重要的防御要塞,气血的必经之路。 体表受到邪气入侵后,气血会快速涌向上焦和体表去解决邪气,短时间内大量气血会经过喉咙,就会出现暂时的堵塞,表现出来就是咽喉的红、肿、痛。因此感冒伴随咽喉的症状时,要结合所有的症状一起去判断寒热。   虽然我们常常说,清热解毒的寒凉药要慎用,会伤害正气,但是辨证是热证为主的感冒,排除积食的可能后,就要用辛凉清热的思路去处理。用辛温散寒的姜汤、葱豉汤就错了。   常见的应用于风热感冒的药物有: 【银翘解毒丸】也就是中医名方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太阳阳明用药。 【儿童清肺口服液】适合外感热咳。治疗以太阳阳明为主的感冒咳嗽。 【宝咳宁颗粒】太阳阳明用药,适合有鼻涕兼有热证(非积食)的咳嗽。 【金银花口服液】太阳阳明用药。非积食的热证明显,咽喉痛时可以用。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也是寒凉为主的药,清热的力度比较大,需要有明显的阳明少阳太阳证据。 【小儿麻甘颗粒】太阳阳明为主,平喘止咳,利咽祛痰。 【小儿咳喘灵口服液】与小儿麻甘颗粒一样,都是从经方麻杏石甘汤演化而来。都适合表寒没祛除又有里热的症状。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太阳阳明用药,清热的力度比较大,适用于热感冒的咳嗽。
病案 | 病刚好,又开始流鼻涕咳嗽
虚寒体质,有痰湿的孩子,在正气逐渐恢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各种排寒反应。比如鼻塞,流鼻涕,比如咳嗽,咳出白痰等等。 很多孩子经历过连续几次输液之后,明明没有受风受凉,但却开始流鼻涕咳嗽,也是一样的道理,是身体主动的把里面的寒和痰饮往出排的表现。 排寒的时候,如果处理的好,体质会改善很多。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孩子2岁9个月,最近一个月跟积食杠上了,积食引起了咳嗽、拉稀、发烧。积食发烧好了三天又鼻塞咳嗽。 「大便最近几个月都是稀的。最近因为反复积食,不成形,比较稀烂,不太臭。」 几个月都是稀的,不成形,不太臭,都说明中焦是虚寒的。运化和推动的力量很弱,正气也不大足,所以几个月都没有好的大便。 「没有怕冷怕热。」 正常。 「小便次数不多,喝水多不黄,喝水少有点黄,没味道。」 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最近反复积食,肠胃没有恢复好,就一直吃素食。吃饭还可以。」 肠胃没有恢复好的时候,忌口吃清淡的素食,是有必要的。目前吃饭还可以,说明中焦虽然虚寒,但是不严重。我们继续往下看。 「最近睡觉前老是闹腾,睡着还算安稳,有时鼻塞半夜会醒,喜欢侧睡有时也平躺睡。」 睡觉前老是闹腾,入睡有点困难,我们通常认为是里虚寒的问题。因为整体的能量比较弱,精气神该收的收不回来,阖不住。 鼻塞导致半夜醒来,这个是正常的。 「昨天中午睡觉后,背后出冷汗。以前没有,现在气温凉快。」 这里的冷汗明显是不正常的。 判断是不是真的出冷汗,这里面就有很多个人经验的成分,不好确定。 这个冷汗是少阴表虚寒的证据吗?案例中并没有找到其他少阴的证据,所以目前不成立。一般小孩子,如果没有经过非常严重的错误治疗,不大可能出现少阴的问题。 寒邪进入体表,没出来也没进去,就可能会出冷汗,这里可以归于太阳。一般情况下,冷汗多见于孩子的后背和四肢。如果冷汗出现在胸口,那可能问题就会很大。 「以往晚上睡觉前有时会主动要喝水,这几天不爱喝水。一直喝热水,不喜欢冷水。」 这几天不爱喝水,不喜欢冷水,也是一个寒的证据。喝下去的水已经不能转化成身体需要的津液了,水液代谢的功能出了问题。 「手脚心、肚子温度正常,手心不潮湿。」 这是正常的。目前在案例中没有看到明显的热证。 「18号早上开始鼻塞,下午鼻塞稍重,哭的时候有鼻涕。」 这里的鼻塞归为太阳。但不是受了寒引起的,而是排身体里面寒湿的一种表现。 「咳嗽,有时有痰。今天咳嗽时有卡卡声,有时有痰,咳出稀白泡沫痰。」 痰是脾胃不能正常运化的水饮垃圾,咳出稀白泡沫痰,可以判断出这个咳嗽和痰是寒证,是里虚寒引起的排痰反应,归为太阴。 「没有口臭,喉咙扁桃体没有异常。」 是正常的。 「舌苔中后部白厚。」 舌苔在这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 如果是外感受寒,舌苔会是整个白色的铺满舌头。但照片中可以看出,只有中后部是白苔,其他部位还算正常,也就是说,主要的问题是中下焦的虚寒和积滞。 整体看下来,是里虚寒引起的表证 经过前期的积食、发烧、咳嗽等近一个月的生病,身体的气血刚打完一场硬仗,中下焦都是虚寒的,还有水饮痰饮。在恢复的过程中,正气比较足了,就想把体内的痰饮啊寒啊往出排一排。 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温暖中焦,继续忌口,睡好点,帮着身体养好正气,把痰饮和寒排出来。这时候的咳嗽和鼻涕,是件好事,家长们不用太焦虑。 六纲辨证的结果是太阴太阳。里的虚寒和表寒都需要照顾。具体的用药方案可以在留言区一起讨论。
毒五月,孩子为什么会拉肚子?
端午以后,拉肚子的孩子明显增多了。 而且近期的拉肚子,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表现:孩子会突然感觉腹痛,憋不住大便,腹部咕噜咕噜响。拉出的大便往往是不成型,黄暗或淡,臭味不重,可能伴有黄色粘液泡泡,突然而至,拉完便止。 事后追踪孩子的饮食,大多是吃过过油,过腻,过凉的食物,或者腹部受凉等等。总之,各种原因,导致腹部受到不良刺激,便很容易发生腹泻。 最近为什么这么容易拉肚子? 201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在五运六气里面,今年整体土运不及,土,对应人体即脾胃。因此今年的脾胃问题会偏多,而脾胃差的人则会更加明显。有些妈妈可能不太懂五运六气,没关系,记住今年脾胃差就行。 而当土运不及遇上五月,小孩子拉肚子的情况则会更加明显。 五月,民间又称之为“毒五月”,气候潮湿,天地间多瘴毒,家中衣物、家具容易腐烂,各种细菌微生物疯狂生长,人体,也极其容易发生各种肠胃疾病。因此,在古代,五月是疫病最容易爆发的时节。而端午洗艾叶,熏艾草的习俗,也由此而来。 小孩子,本身“脾常不足,肾常虚”。脾肾功能不完善,而人体对水液的代谢主要依赖于脾的运化和肾的代谢。当孩子脾肾能力差时,他们对水湿的运化能力就偏弱。面对五月天气湿重的大环境,孩子没办法很好的自我调节,因此最容易受到影响。 此时孩子脾胃稍微被刺激,便极易拉肚子。 那么,五月份的脾湿泻如此普遍,怎么预防? 从大环境来说,五月梅雨季,雨水多,空气潮湿,各种细菌容易滋生。因此家庭尤其厨房的卫生显得非常重要,需要时常清洗,通风,晾晒。孩子的饮食、用品也要时常清洁,保证卫生。 从人体来说,天人相应,体内缺少“阳光”,人体水湿也会相对偏重。此时可以选择艾叶泡脚、泡澡来帮助孩子祛湿。 艾草,借助艾叶的温热药性,能杀菌消毒,祛湿除瘴,祛除家中的潮湿和人体的湿气,帮助人们更好的度过被水泡住的五月。 方法:泡澡。最好选择陈艾艾叶,煮一锅水,煮开后兑到温度合适,给孩子泡澡,水温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20分钟左右即可。可以一周两次左右作为家庭预防。 当然,泡脚也是极好的。 艾叶泡澡和泡脚能帮助孩子温经络、祛湿排寒。最适合湿气重的五月。 如果家里喜欢艾草的味道,也可以适当熏屋,可以帮助房屋退潮除湿,杀菌。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腹泻症状,怎么办呢? 首先需要记住的是,这个时候的腹泻,大多为寒湿泻(泻下的特点见文首),是孩子排出体内寒湿的方式,不可盲目止泻。 邪气若没有了正当出口,必然会以另外的方式和身体重逢。 因此,当孩子发生腹泻时,先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气味,必要时候拍照留存,可以作为看诊时的辅助诊断。有些一过性的拉肚子,基本拉一次就好了,这种就不用过多治疗。家庭注意饮食,并以小米粥等清淡食物温养脾胃一周即可。 如果孩子拉了三次大便还没好,那可能就需要一些家庭小方法辅助。 藿香正气水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藿香正气水主要成分为:藿香、紫苏叶、白芷、苍术、陈皮、生半夏、姜制厚朴、茯苓、甘草、大腹皮、干姜汁等中药,入口有些辣辣的冲口,以温中健脾,驱寒燥湿的成分为主。 因此可以健脾除湿,帮助温暖孩子的脾胃,祛除体内多余的湿气,从而达到止泻的功效。是黄梅季寒湿天气里最好的家庭伴侣。 孩子拉肚子严重,可以直接口服一支,然后沾棉球塞孩子肚脐,帮助孩子止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有一款是有酒精的,购买时尽量选择没有酒精的那一款,防止孩子酒精过敏。 焦米粥 脾虚寒湿泄可以用焦米粥。 焦米:谷物,最是补益脾胃,而炒焦的食物,本身色黄,味微苦,具有清心热,消食,健脾燥湿的功效,因此,对于脾虚腹泻的孩子,焦米粥有很好的疗效。 同时它又是药食同源的一味小方,对于需要少药孩子来说,再适合不过了。这可能也是它能在外婆的手中,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原因吧。 功效:健脾燥湿,和中养胃。 方法:将大米炒至微微泛黄,或者直接用锅巴饭,煮粥至软烂,给孩子吃即可。 这款食疗方家中制作比较简单,也是妈妈们常听的一款,简单易上手。孩子腹泻时可以作为正餐给孩子吃,吃到孩子不拉肚子为止。 最后,我想说的是,五月脾湿泄,也是排毒泄,妈妈们如果刚好遇到,一定不要慌。先让孩子排一排,然后选择适用的小方法帮助她将体内的湿气排出去。 千万不要盲目使用止泻药,否则容易演变为湿热被堵在体内出不去,孩子的肠胃被反复刺激,则会更加容易发生反复腹泻。 毒五月,是天地之气和人体碰撞剧烈的一个月,愿每一个孩子平安健康的度过。
在复杂的信息中找到寒热的大方向
几年前,了了在四个月的时候,发烧之后拉肚子,去医院,诊断是细菌性腹泻。因为月龄小的缘故,开了一些益生菌,没有明显的好转。之后换了医院,检查结果一样,但是换了一种比较好的益生菌,是国外的,价格稍高。   似乎有一点好转,但是好像又没有明显的好转。刚刚觉得有改善之后,又开始增加频率。   后来咨询一些在育儿方面比较资深的妈妈,或者是医生,或者是专家,因为大家都觉得孩子精神还可以,所以大部分人都安慰我说可能这是一种生理性的腹泻,母乳性的腹泻。   他们就觉得,主要是我过于焦虑了。然后我又很脆弱,我一听这些声音,我受不了压力,我就极力想做一个不焦虑的人,哪怕是演也要演的不焦虑。   家里一直对我的育儿方法有意见,怪我吃素,奶水营养不好,另一方面朋友们又觉得我太焦虑了。也就是说,一直以来,我就在证明两件事,第一吃素是没问题的,第二我是不焦虑的。 所以你看,一个又焦虑,又非要吃素,还非要标榜自己其实不焦虑的人,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会绕路。   那时候了了每天拉的次数不是很多,精神上也还可以,能吃能睡,所以就没有再处理。但是直到拉了20几天的时候,了了的爷爷见到孩子,面色铁青,在隔壁房间和了了的奶奶抱怨我,孩子吃的奶没有营养,孩子没有长肉。我这才把注意力拉回到了了身上,去称重,一个月孩子没有长肉。而四个月应该是长的比较快的时候。   这个结果让我一下子就陷入了惶恐。当时的决定就是,无论如何,要抛开所有的声音,因为我本能地觉得,这个拉肚子肯定是需要解决的,肯定是不正常的。   后来我再去药店。我问店员说,该买什么药?店员推荐益生菌,我说益生菌吃过很多种都不管用,店员又推荐吃蒙脱石散,我说也用过了,也没有用。店员又说,要不贴肚脐贴吧。我说贴过几天,没有明显好转,就没贴了。去了几家药店,大约都是这个问答方式。然后再问了一个说得上几句话的医生朋友,结果也差不多。 被逼到不行的时候,才看到了杨爸的微博,判断是虚寒腹泻,因为月龄小,所以方向就是养脾胃。把所有辅食停掉,自己忌口生冷,然后自制米油代替部分母乳,没过几天,好了。   后来才明白,问题在于,我们根本没有认真地去找问题的原因。一直都在大人们证明自己的对错中瞎扯淡。   来看问题的重点。   第一,任何药物用超过三天,尤其是小孩子常见的问题,如果没有任何好转,就要客观地重新去审视治疗方向。 第二,信息量很多,细菌病毒生理性等等概念,如果都不了解,就去找一个方向性的东西。   中医用来分类疾病和治疗方向的原则和西医不太一样,具体的辨证分类很多,很多朋友听到了很多脏腑,经络,八纲,表里虚实,阴阳这类的词汇,就试图想要去套用,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我觉得,初学的时候,这样容易走偏。   杨爸的说法是,这些词汇和概念都不用管,你就去领略其中的大方向,里面的思路,你就会有自己的见解。这个思维非常重要。 寒热是可以找到处理方向的一个原则,很多问题,就是出在寒热分不清。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生病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寒热。   寒热搞清楚,我们对孩子,至少不会帮倒忙。   知道病是寒就知道用药应该是温或者热,知道病是热,就会知道用药应该是寒或者凉。如果是寒热夹杂,那药物肯定不会是大寒或大热。小孩子一般不会用到偏性太大的药物。就算是寒热暂时搞不清楚,那至少要知道:如果吃了这些药几天没有用,或者吃了这些食物病情更差了,那就需要冷静反思,重新审视,做其他打算。最少最少,妈妈要在重要的时刻做决定,停止走向错误的方向。   我们一起先读一段古文感受一下寒热:   •一切寒证: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青水,饮食无味,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饮,二便自利,自汗肢冷,指甲青白冰冷伴小腹寒痛等。 •一切热证: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怕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全无唾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   但是这些能说出来的,都是表象上的寒热。 实际上,没有究竟的寒,也没有究竟的热。 当然我们也不能绕开表象的寒热。要去判断寒热的方向,是要看人的整体的变化和呈现。去看舌苔,大便,体温,精神,情绪,尿,喝水,胃口,出汗,脉搏,整个人的状态,综合得出的结果。   舌苔 表面的来说,舌苔白为寒,黄为热。如果舌苔很厚,则黄的程度代表热的程度。   舌苔厚为身体里有垃圾,腻为湿,舌苔水润润的代表湿,没有舌苔和剥苔的可以观察舌体,舌体的颜色比较嘴唇更红一些代表有热(或是整体或是局部),如果血色很淡,很白,则代表有寒。 
   正常健康时舌苔在一天之中也是变化多端的由于睡眠,吃东西,消化过程,运动的影响,身体会自动的去调节,所以没病的时候不需要常常看舌苔,有可能现在看着很厚,过一会就变薄了。只有生病需要处理的时候,要起床、吃饭、喝水、运动半小时后来观察舌苔做辅助的判断。   饮食 一般原则下,如果一个人忽然不愿意吃饭,一般是寒的证据,因为消化能力不足了,运行能力下降了。如果是一直以来都不愿意吃饭的,也是一样的,就是这个人的体质已经形成了某种格局,但是这也不是不能改变的。   忽然吃很多,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个通常是中焦有邪热,就好像,火很旺,但是柴火没有了,再烧下去就要伤到物质层面了,那就要添柴火,这里说的就是食物。这个就是可以认为是局部的热证。但是这个热从哪里来,要进一步的去看。   但是如果这个人一直以来都要吃很多,而且吃下去还不消化的,这个就是寒了,因为他总是填不够柴,他去运送转化柴的能力,非常有限,这个是热的同时,也是虚寒。本质是虚寒。   喜欢吃温热的东西很好理解,是寒。喜欢吃凉的东西是不是热?可能有热,但是整体是不是热,要整体的看。   喜欢吃甜的,辣的,是寒;喜欢吃苦的东西比如苦瓜绿叶菜是热吗?可能是。也可能不一定是,但是会有局部的热。   喝水 口渴想喝水,而且要喝凉水才过瘾的,津液不足是肯定的。如果有热,会烧干津液,这个是可以推理出来的。口渴想喝水,但要喝热水的,也是津液不够,但是是明显的寒。   口渴但不想喝水,比如喝了想吐,是身体里本身有水饮,代谢不了,没有能力代谢,这个是寒。   大便   拉的臭的,尤其是恶臭的,还有酸臭的,不管是硬还是软,还是稀,比较像夏天的垃圾,发酵了就发臭了,这个至少是局部的、中焦的热。但是我们知道冬天的垃圾不会特别臭,尤其是在东北的冬天,剩菜剩饭都冻住了,就不会臭,所以如果拉的不臭,那,甚至有一点腥,尤其是容易散,不成形的,那一定是寒。   但是如果一直拉的都很臭,或者一直都很酸臭,这就要考虑体质的格局了,和这个人整个的生活格局了,造成了他吃的食物一直不能很好的消化,这个就是一种虚寒,没有能力更好的消化。   一直以来拉的量比较大,次数也比较多,比如一天三次,这个是吸收不好的表现,吃下去的吸收的没多少,都变成糟粕了,这个是寒。如果一直拉的量少,次数也少,比如很多天拉一次,都是羊屎蛋的,这个是津液不足的表现,身体无法转化足够的津液供给给这个身体,也是能力不足,这个是虚寒。   尿   比较清,尿量很多,可能有代谢不了的水饮,相对是偏寒的。比较黄,尿量比较少,而且一天当中所有的小便都如此,有热的时候会耗干津液,是热。   小朋友三四岁之前会时不时的尿床,有人认为是虚寒。实际上,小朋友从出生到长大,他的阴和阳气是在生长的,也就是从很稚嫩的阴阳,成长到成熟的阴阳,可以自己解决身体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小孩子就是会有一点所谓的虚寒的。这个不是需要专门去处理的。 但是大一点的时候,如果还尿床,或者在生病时伴随尿床,就是寒,是需要照顾的,或者注意到的。   冷热和分泌物、气味 怕冷就不用说了,是寒证。怕热是不是就是热证呢,可能只是有局部的热证。出汗多,而且是粘的,汗臭,是热证;出汗多,但是清稀的,没有味道是寒证。   一直出汗很多,坐在那里不动也出汗,睡下一小时后也出汗,开着空调也出汗,那不管是清的还是粘的,都是寒。人体的毛孔排汗系统只在需要的时候开放排汗,如果总是在排汗,一个是因为内部有问题,一个是这个身体它无法自由的关闭打开对外的渠道。所以是寒。   清鼻涕是寒;如果一整天都是黄的,津液不够了,局部有热的迹象。清痰是寒;黄痰的,有热的迹象,热的根源在哪里,要去找,可能是寒也可能是堵。   流口水有热有寒,但是如果一直流,是虚寒,因为这个身体对身体的水液控制代谢能力不足。   红热, 肿胀,炎症   不发烧的时候,手脚肚子也很烫的,这个和脾胃有关,和积食有关,是热。   头晕,有水饮往上走,头会晕,是寒。   舌头嘴巴热,屁股红,嗓子红肿,疱疹,手足口,耳朵流脓,中耳炎,口疮,表现的比较剧烈的时候,更偏向于热。身体的疼痛也是一样,比较剧烈的,变化很快的,偏向于热。如果是身体的疼痛,没有伴随红肿充血的部分,发作的时候很慢,也比较轻微,就是偏向寒。   腹痛,腹中有水声的,喜欢按压,喜欢暖和的地方,是寒。腹痛的时候不喜欢按压,说明这个肚子里有气滞,腹部发热,也不喜欢热敷,伴随腹胀,偏向有热。   睡眠   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小朋友多见的情况是吃的不舒服,有热的情况,但是不绝对。撅着屁股睡觉,也是肚子不舒服,气都堆在中焦了,这个感受比较像孕后期那种感受,跪着睡,把肚子悬空,那样比较舒服。这个是有积食内热的迹象。   趴着睡觉,要找一个枕头贴着肚子,这是寒。如果一直趴着睡一直撅着屁股,这就是要考虑体质和长期喂养的问题,身体没有能力调整自己,这个是寒。   睡觉要做噩梦,梦见很恐怖的场景,是虚寒。梦见自己很热,要踢被子,有局部的热。睡觉梦见烦躁的事情,大哭大叫,很愤怒要打人,局部的热。   情绪   性格上的表现我们也许不一定需要去处理,但是如果某些时候忽然有异常的表现时,其实是身体处在一种不同寻常的状态中,我们需要去注意到,把它作为一项观察的参考。   生病的时候烦躁,说话声音很大,喜欢攻击,行动比较快,表现的比较激烈的情绪都偏向热。胆小羞怯的,容易怕生,沉默的,行动比较迟缓,自卑,沮丧,流泪,没有安全感的,是性格使然,也是寒的表现。   爱哭又爱笑,情绪的承受能力不足,是寒。 最后一步就是,在整体把所有的证据摆在眼前,细细思考,哪些是为主的?哪些是假象,哪些是根本?主要的问题需要抓住,小的问题可以忽略。   这几年里,观察过的孩子中,局部的热证,大多数都有一个寒的体质基础,所以在处理热的时候,我们要谨慎,不能忽略热的根本原因。   关于寒热的一句话,杨爸说的: “热,很多时候是因为滞,而滞本皆因寒。” 这句我牢牢记住了。
夏至 | 避免阳气的耗散,就是养
夏至到了。 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人的身体也跟万物一样,阳气生发往外,在里的阳气则相对的弱些,也就是说,比起其他的季节,人体消化吸收的功能相对的弱些。 为适应夏季的这种天气和身体的特点,饮食方面则清淡易消化,减轻脾胃负担,以达到养阳。阳气这货,易损耗不易补,主要靠养,不是说吃什么进去或者用些什么就能把阳气补到身体里面去的。 阳气不足的人,可以理解为身体整体的能量的低下,就像电池电量不足,在一个低能量状态下的运行。容易受寒,容易反复生病,容易腹泻,容易湿气,体内的垃圾不容易排出去,也就容易长痘长斑长疮,也容易长息肉、囊肿、肿瘤等等。养阳,我们关注的点不是吃滋补的东西,而是避免耗散阳气。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在北半球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也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我学习中医这么多年,一点一点地把身体的阳气养得足一些,是不愿走回头路的。  回过头来看看,我以前做过哪些耗散阳气的事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这个体弱多病,是经年累月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堆积起来的。 喝冰水、几大碗汤、各种水果 让中焦的阳气像小蜡烛一样微弱 首当其冲的是夏天吃冰。 有一年夏天,我去表姐家玩,她家里有冰箱,我们边看电视边喝冰水。为什么我印象特别深刻呢?因为喝着的时候,我不停的地上厕所,一会去一会又去。这种冰水的冷,已经伤到了下焦的能量了,而我无知无觉。后来知道不能吃冰冷的,也就早早戒了。但耗散的阳气就算是戒了冰冷也回不来。 还有是喝超过身体所需的汤汤水水。 中学放学之后,夏天经常跟着同学去喝冰镇绿豆汤。一大碗的冰镇绿豆汤,吃的时候是心情舒畅的。但我对身体的觉知还是零。广东人特别爱喝汤,有饭前一碗汤,胜过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一日三餐都会煲汤。我又非常喜欢喝汤,饭前一大碗汤,饭后一碗汤。夏天的汤有冬瓜汤、苦瓜汤、海带汤等等。一碗碗的喝进去,我的中焦阳气都如同风中的小蜡烛一样微弱,水饮痰饮问题就来了:不会口渴、经常腹胀、长痘痘等。 再来就是吃水果。 以前的口号是: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以前的我非常爱水果,每天都有吃水果。各种各样的水果都吃过,什么释迦果、龙宫果、蛇皮果、仁面果。后来知道寒凉的水果不能吃,我又进入另外一个误区:平性和热性的水果就能吃了。榴莲、芒果、龙眼、荔枝、苹果,不知道吃了多少。再后来,我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病重到偏离正常生活轨道,而我那时还是无知无觉。 我也四处求医,自己也在学习中医。冷饮和冰淇淋雪糕是不知道戒了多少年了,一直到看了中里巴人老师的《求医不如求己》,明白人应该关注的是健康,而不是疾病。再后来痘痘大爆发,没有一处好的脸的时候,遇到一位老中医让我停掉水果和汤水,再后来遇到羊爸爸,学习了传统中医,才明白自己对身体失去了觉知。 慢慢地,我发现一个苹果我受不了,胃脘会胀到不行,四分之一就还好。新鲜的葡萄吃几个没关系,经过冻库冷藏的葡萄,吃两个都会拉肚子。汤不能喝多,饭前半小碗可以。主食多些,吃的菜相对的减少些,我的头脑会更清晰些。 当我慢慢恢复对身体的觉知的时候,什么吃进去,在什么样的量,我的身体能接受,我已经能够掌握了。 有人说有吃有补,什么都吃才有人生。可是当身体超负荷,不顾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就如同一条马路,车越来越多,塞车了,这时不疏通车辆,减少车数,而是继续来很多车,那就会堵得更严重,这些都在耗散阳气。 而身体堵久了,势必会把这些於堵的排出去,或者在体内找个阳气最弱,最阴暗,能量最空虚的地方当成垃圾回收站堆放垃圾。 你就会发现周围好多人,喊着中医治不好病,一边吃着海鲜大餐;一边痛经,面色萎黄,一边吃一大罐雪糕;一边是子宫肌瘤,一边不断地吃滋补的东西。或者小孩生病,在医院一边输液一边在旁边喂火腿肠或肉丸。 又有人说中医就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这些都理解得过于片面了。中医从来都是以不偏不倚,以“中”为目标。其实,什么都可以吃,那该怎么吃?就用反馈式喂养这个最安全的办法。 我曾经在群里跟其他妈妈们说,做好反馈式喂养记录的妈妈的孩子,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等预防率可高达百分之九十。每天吃了什么,吃了之后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情绪等等状态的监控,对孩子的状态了然于心,然后做出调整。 热气是清了,阳气也清没了 小学起,我就经常感冒,感冒了会非常难受,极少发烧,也不咳嗽,就算听起来有痰音,也不咳嗽。一感冒就容易呕吐。 中焦虚寒的人,一旦受寒,中焦也会同时出现反应。而阳气不足到什么程度呢,烧不起来,有痰连咳嗽也没有,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排除病邪。 我感冒一般先是喉咙疼。在大人眼里,喉咙疼就是热气,那就喝凉茶。广东的凉茶种类繁多,大部分都是寒的多,最苦的是斑砂和王老吉,苦到没朋友。喝凉茶一时有效,喉咙是不疼了,但很快又复发。也会吃牛黄解毒片、夏桑菊颗粒、板蓝根颗粒等来所谓的清热气。 热气是清了,阳气也清没了。 感冒重了,就不停地吐,或者拉肚子,去了医院就输液,用抗生素。记得有一次是输液输了24小时,一大袋一大袋的抗生素输进我的体内。 这些错误治疗,最明显能体验到的是,胃口越治越差,结束输液后的一个星期,都几乎没什么食欲,也就是中医说的胃气没有恢复。而后来用的中医治疗,生病期间胃口还是一样好,说明正确的治疗护胃气,护阳气。 避风避寒就是夏天穿长衣长袖吗? 夏天阳气在外,如果受了表寒,那耗散掉的阳气也会更多。夏天的寒从哪里来呢?除了饮食上的受寒,就是夏天空调和衣着。有些人说,中医说了,夏天不能吹空调。作为地地道道的岭南人,我想说,你们来这里体验一下暑热。在高温天,在大马路上,在大太阳底下,走上一段路,我试过中暑。 要不要用空调,得看地区,看住宿和活动场所的条件。如果是在山清水秀的大山里,山风清爽,夜里都要盖被子,那当然是三伏天也没必要用什么空调了。而在城市里,单位或公司企业,地铁公共汽车或者自己开车,都是有空调。 在我对身体有觉知前,夏天跟大多数的南方妹子一样,穿的是凉拖、短裙短裤、背心,进空调房最多是加一件薄长袖。 但是,最重要的是,忽略了腿脚和脖子。寒从脚底生,我从初中开始冬天就手脚冰凉,夜里一定要泡脚才能睡觉,不然一夜到天亮脚都是冰的。在阳气如此不足的情况下,我对身体也是失去了该有的感受,我感受不到自己哪里受寒受风,也就没有去避风。 而在我调理过来之后,我发现我能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对我身体的影响了,比如从室外进空调的室内,凉意进入我的手脚后背脖子,还有头。比如对着电脑久了,微微的凉风进入到我的后背和脚。受寒之后,我常常额头和眉棱骨会酸胀,当然这也是后来才知道是受寒。 《黄帝内经》说圣人避风,如避矢石。我的中医老师说风致万病。如果能够做好避风避寒,那也就是能避免大多数的疾病了。 那避风避寒就是夏天穿长裤穿长衣吗?也不是的。可以穿短裙短裤,再配上避风寒的神器-丝袜。秋冬是秋裤,那夏天就是丝袜。现在的丝袜做得非常人性化了,脚趾都可以露出来,穿凉拖也没问题。 穿背心也可以,最好再配上一条飘逸的丝巾,挡住后颈和肩膀。在夏天夜里睡觉用空调时,我也会给小孩的小脚穿上丝袜,既透气又能防风寒。 心神一直都不在自己身上,叫魂不守舍 在生小孩前,我就是一剧迷,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通杀,美剧韩剧日剧每天刷得不亦乐乎,那时国产剧还远没有现在的水准。除了上班就是在看剧。晚上一直看到入睡前。 看这些剧的时候,耗费精力,也会情绪波动,造成心神散乱,心神一直都不在自己身上,叫魂不守舍,阳气也在无形中耗散掉。 我那时入睡困难,躺床上翻来覆去不知道多久才能入睡,只以为是脾胃问题。生小孩后,睡前带小孩玩,讲讲故事,带小孩睡,自己也逐渐早睡,然后我发现入睡困难这个问题早就不知不觉没有了。虽然睡眠跟其他调理也有关系,但心神的安定和回归,肯定是有很大的作用。 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半夜里闪亮的北斗七星非常的迷人。星象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我们经过学习变得有觉知,有分辨能力,不去误信一些流行的东西,养护好自己和孩子身上的阳气。 孩子的阳气蓬勃生长,不错误喂养,不错误治疗,做好防寒防风,照顾好孩子的情绪,那孩子的阳气就会慢慢地越来越旺盛,对疾病的抵抗力免疫力也好,生长发育长高长智力也好,都会高于平均水平。 我们学习中医,不是为了忌口,也不是为了限制自己,而是让中医为我所用,在生活的路上越走越轻松自在。 比如:小孩想吃冰淇淋可以吗?可以的。自制一下姜撞奶,用冰箱冷冻成一小格,孩子状态还行的时候,也可以吃点。吃的时候教孩子感受一下凉还是热,能不能吃多,吃多会怎么样。这样孩子在没有我们在身边的时候,也不会胡乱地吃。 夏至保养的小妙方 最后,夏天流汗多,很多妈妈都想给孩子喝些什么茶啊饮料之类的,又担心会损伤孩子的阳气。这里,我们推荐李辛老师的小茶方,很温和的苍术荷叶茶。 做法:苍术6克,荷叶3克,用热水浸泡十分钟,或者放入焖烧杯十分钟,当茶水喝。 李辛老师说这个茶可以每天喝,对于消化不良的小孩子,或吃肉吃多了有停食,舌苔厚,皮肤长东西的,用这两个药来轻轻疏理一下中焦。 苍术:辛、苦,温。燥湿徤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寒感冒。 荷叶:苦,平。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 荷叶的作用,被李辛老师描述得很美:荷叶是从中焦轻轻的往上托,你体会荷叶站在水面上的感觉,它对中焦有一点虚滞的,流通不够的,帮助中焦把能量轻轻地带动到表面。我们可根据孩子的状态选用。 夏至小儿保健艾灸穴位:中脘 中脘: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腑会是说,人的五脏六腑里的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这六腑的能量会聚之处,所以能统治消化系统疾病。 儿推保健选穴:揉板门 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常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 保健选穴不用多,用心去做好一个或者两个就足以。如果孩子生病,请及时就医。
和孩子同步的吃,同步的成长
一位妈妈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改善下孩子只吃肉不吃蔬菜的习惯? 妈妈在问的时候,我感受到她并没有很想要一个确切的答案。她只是隐约觉得,只吃肉不吃蔬菜,维生素会不大够,而在深层次的想法里,她并不觉得只吃肉有什么不好。 但是我却很认真得给出了一个答案:妈妈的餐桌饮食应该跟孩子是一样的。 某天下班在地铁上,听见一位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小孩“你就知道成天拿着我的手机玩,你看看别的小朋友是这样的吗?” 她们的对面确实坐着一对母子,其中的孩子背着个书包,安静的坐着,时不时还跟旁边的妈妈很开心的聊着什么。 但有意思的是,这位刚教育完孩子的妈妈,很快也开始低着头刷手机。 也许,打发时间的方式,和饮食的方式一样,也是会遗传的吧。 前段时间,去一个闺蜜家里,她有个5岁半的女儿。闺蜜端出一堆水果和零食招呼我,女儿在一旁就不淡定了。 “妈妈我想吃这个” “我可不可以吃这个……” 一旦不让吃,那张小脸上就充满了委屈和心碎,感觉马上就要哭出来了。闺蜜很无奈,只能先给几块饼干和糖果安抚孩子。 闺蜜说,孩子容易积食,脾胃一直都不好,隔几个礼拜就咳嗽,大便也臭。她之前听过我建议,说脾胃虚弱,尽量先给孩子杜绝零食和水果,但就是控制不住。 “孩子不停要吃,总不能一直不给让她哭吧。” “那能不能不买零食?”我问。 “啊…家里没零食怎么行,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来包薯片或者方便面啥的……不吃我就睡不着…” 这习惯真的从大学开始就有了,这会儿居然还没改过来。我突然明白孩子为啥戒不掉零食了。 对于抱怨孩子会在家里翻找零食,吃不着不罢休的爸妈来说,我经常很想问一句:家里的零食是哪里来的呢?究竟是孩子想吃,还是您想吃? 在育儿上,我们教给妈妈很多观念和方法。但简单来说,其实在小孩子的脾胃调养上,做好「饮食」和「情绪」的管理,效果就已经很好了。 很多孩子的健康问题其实是一个家庭生活方式的体现。 家里面的人喜欢重口味的,喜欢进食高营养的东西,觉得那样身体才有营养,喜欢餐餐不离肉食的,孩子跟着一起吃,那反映到孩子身上,可能孩子就容易积食; 对于觉得水果好,一定要每天吃多少水果补充维生素的,那孩子可能寒湿就要多一些; 对孩子溺爱有加,零食这些嘴巴里说宝宝咱们多吃饭少吃零食,但是行动上很诚实,家里小饼干、小馒头、小果干等等品类齐全的,那孩子不爱吃饭、长不好也是能找到原因的; 至于说觉得夏天热,怕孩子热着了,出汗了,空调房待着,冷饮吃着的,我就不想吐槽了。就想说,这样的方式,请爸妈先在自己身上试试反应,会不会引起身体上的不舒服… 家里长辈们做了各种好吃的肉、丰富的菜,却让小孩子在一旁清淡饮食,我想没几个孩子会愿意。别以为孩子小,人家也是有小心思的,也许他们的感受是“为什么你们吃的不给我吃,让我自己坐小桌子,不开心,不想被区别对待....” 所以在养育孩子上,我有时会建议家长与孩子同频。同步的吃,同步的做很多事情,同步的成长。 医生在告诉孩子清淡饮食,忌口糖、寒凉的时候,其实家里人也是可以一起做。这些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借由孩子这个点,慢慢形成。 一家人吃同样健康的饮食,既不增加额外的劳动,同时也没有区别对待,才是一个“家”。 门诊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家人都有胃炎,这个是不是有遗传?”“我和孩子都是寒湿体质,是不是我们的体质影响到了孩子?”“我们家有遗传性的高血压”“有遗传性糖尿病”“我们一家人都比较胖”...... 基因决定了你会带上上一辈的一些“烙印”,但是后天相似的习惯也是让你们越来越相似的原因。如果你刚好看到这里,不妨回想一下,自己与家人的一些共同性的症状:比如经常舌苔厚腻、比如有口气、比如肥胖、比如寒湿或者湿热比较多......这些有没有你们具有相似的饮食习惯的因素。 为什么我们会强调后天喂养的重要性,根源就在这里:人自出生后,后天的努力可以让先天的决定性显得越来越弱。不只是身体健康,同理也在人生的其他方面体现。 如果家里没有买零食的习惯,孩子就不会有习惯去找零食; 家里没有堆那么多水果,孩子就不会一看到就想吃; 爸妈多陪着孩子玩耍、看书、讲故事、做手工等等,孩子就不会总是盯着大人的手机; 爸妈多带孩子外面玩玩,孩子在家里就不会那么烦躁无聊,也不会成天只想着用吃来填补; 大人的餐桌上饮食搭配合理,那么孩子一起吃饭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带孩子是一个辛苦与快乐并行的事——哪些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事也是需要你通过观察孩子后一点点反思总结的。就比如我观察到,往往孩子拿着水果要吃很久才能吃完;一个冰淇淋,拿在手里,化一部分,掉一部分,转身看到更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还可能直接就扔掉,说明他们不是真的肚子想吃,是嘴巴、是心里想吃,他知道有,他就要要。心与胃不一致,胃不开心,就会消极怠工。 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去给他树立一个“榜样”;你想要孩子身体健康,那么你就要身体健康,你给孩子的生活方式就要健康。家是一个整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如何在第一时间发现:你家娃可能要生病了
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生病的征兆,及时处理,可能很多病就不会发生了。 爸妈们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 1. 突然的胃口大增,或者食欲变差。 2. 睡着后手心比手背烫很多。 3. 睡着后翻滚、一直睡不踏实。 4. 脸色突然很不好,没有光泽。 5. 眼睛有眼屎,或白或黄。 6. 声音突然变哑了。 7. 唇珠处突然脱皮。 8. 盗汗、汗液黏黏的。 要记住:经常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忽然出现跟平常很不一样的状态,一定要先找到原因。那有可能就是帮助孩子第一时间处理疾病的好时机。 如果出现了以上的异常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最基本的,先从饮食、睡眠、运动上去调整。 吃好消化的食物,比如五谷杂粮,二米粥,小面汤,清淡的蔬菜或面条。肉类、海鲜类、水果、冰淇淋、油腻高热量的,先暂停两天。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津液不足的状况,就早点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气血和心神收回到身体来。如果这时候再去熬夜、再去游乐场里疯玩一整天,那可能会让生病来得更快。 如果孩子已经有积食,先别急着吃药,到户外去散步,跑圈,做各种游戏,帮助他把多余的食物和垃圾都消耗掉。 除了上面这些,我们还可以帮孩子揉肚子,搓背,热敷。还可以在辨证之后做相应的艾灸、推拿、泡脚等等。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遏制疾病的发生。
病案 | 发烧、流鼻涕、眼屎多
今天的主诉里面说到感冒五天了。 我们知道感冒五天给我们的一个信息就是,这个孩子的邪气和自身内部的正气已经打了一段时间了,感冒还没好。那这个时候,正气容易出现不足,邪气就有可能到偏里的地方去,比如有咽喉啊,有的是眼睛啊,如果邪气再往里面走,就是咳嗽啊,腹泻啊,腰背,腿疼,之类的。 我们看到案例中的孩子眼屎多,鼻涕有点黄了,其实这就是津液逐渐在亏损时候出现的状态,是入里化热,是郁了热。那处理这样的感冒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发汗了,也要照顾里的问题。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男孩,2岁半,轻微发烧、感冒、咳嗽。感冒有5天了。 「大便今天好,黄条香蕉便,比平时都好,不臭。发病这几天大便都比较好。」 大便好,说明这几天中焦是通畅的。 「喜欢凉,睡觉一直不盖被子。」 小孩子睡觉不爱盖被子,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小便正常。拉了好几次,不黄。最近1~2周半夜有夜尿,不用尿布有几个月了。」 之前没有夜尿,最近出现了夜尿的情况,这个是不正常的。不黄,没味道,偏向于寒证。夜尿跟中焦有关,也可能与下焦有关,当它出现了异常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生病不仅是在表、在上焦的问题了。 「胃口可以,基本是粥和馒头,这几天特别喜欢吃馒头,不吃米饭,有吃素菜。没吃水果。」 饮食看上去是比较正常的。胃口可以,说明生病期间脾胃的气血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入睡一般都比较难,经常讲故事比较久。3个月前每晚都醒一次,自从戒睡前奶后,睡眠质量好了。睡觉眼皮经常不能完全闭合,发病这几天睡得都可以,昨晚喝了一次感清,上半夜都在咳。」 长期入睡困难的孩子肯定是有虚寒的,胃不和卧不安,消化代谢能力会弱一些。 睡觉露睛,意思是身体的气血能量不够用,我们知道阖是需要能量的,闭眼睛就是一种阖,它的能量不足以关上眼睛。就像特别旧的出租车的门,即使关上了,也咣里咣当的,开得快了还会觉得漏风。这是一个虚证。 「会自己出汗,正常。昨天白天有段时间感觉会自主出汗调节体温,发烧好像会自己退烧。」 会自己出汗,说明体表毛孔是通畅的。   「喝水和平时差不多,会自己喝水。温水多。」 是正常的。 「昨天午睡后,有点发呆,温度有点上升,38.5度左右,后来自行调节温度又恢复正常了。除了发呆那段时间,其他时间精神都很好。」 发呆其实是另外一种睡眠的形式,也是阖的方法,证明没有睡够,之前的睡眠质量不足,深度不够。如果要辨证,属于虚寒那类。 「没有口臭,黄白鼻涕,比较稠。」 鼻涕说明有受寒,黄白鼻涕可以认为,不仅有受寒,也有津液不足的郁热,太阳和少阳都有。 「咳嗽听不到明显痰音,觉得咳不够顺畅,有点费劲。」 没有明显痰音,但是很费劲,其实这个咳嗽可能是比较深的咳嗽。 咳嗽费劲有两种情况就是,气不足,津液不足,这个咳嗽的动作完成的比较费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东西堵起来了,可能是痰。 不管怎么样,这里都说明了有身体的不足,那就是虚寒。 「有眼屎,起床后眼屎明显。」 有眼屎,说明在上焦出现了气血的阻滞,归为少阳。    「整体舌质偏淡红,舌尖红」 舌质整体的偏淡红,说明整体不热。舌尖红,表示局部是有热的。舌头中间的沟很明显,这个是中焦气不足的表现,提示有虚证。 整个看下来,不仅有受寒,还有一点热 这个案例中,不仅有流鼻涕、咳嗽等太阳的表证,还有黄鼻涕、眼屎等津液不足的上焦热证,同时还兼有体质上的虚寒。 六纲辨证:太阳太阴,兼一点少阳 处理思路上,如果单纯用处理表证的葱白淡豆豉,偏里的问题就照顾不到;而如果用清热力度比较大的药,又会加重在里的虚寒。所以,用药上既要处理表邪,疏通上焦的阻滞,稍微清一点热,还要照顾到虚寒的中焦。具体的用药方案大家可以在留言区讨论。 讨论 1. 这个案例中有阳明吗? 阳明我们通常分为有积和没有积两类。有积的大家好区分,但是往往没有积的大家就有点弄不懂。那其实除了有积没积两种之外,还可以看看有没有明显的津液不足,比如口干口渴,烦躁,发热出汗多,喝水多,小便黄、大便干或者热,肛门热,往往舌头是整个都有点红。也就是说,可以很明显感觉到津液不足,身体的水分很缺乏,热象很明显。从这个角度,案例其实并不明显。所以不考虑有阳明证。 2. 太阴的问题重,又有热,不能清热应该怎么办? 有时候的热,是因为某个地方卡住了,我们去管那个气机就可以了,气机顺了,自然就没热了。 有时候阳明太阴同时出现,根本的问题还是太阴,都是不足,只是表现不同。有的地方表现为寒,有的地方表现为热。用药的时候的方向就可以用和法这个方向的药物。
好的大便应该「纵享丝滑」?
说起大便,许多人觉得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事。可是,就跟所有重要的东西,比如水、空气,都显得很微不足道一样,大便对于我们身体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难以启齿却又如此重要的东东。 希望今天这篇文能让你爱上自己的便便。不过我相信,经常看我们公号文章的妈妈,对于自己家孩子的便便,早就已经搁在心上了。 脾胃功能决定了大便的状态 我们的大便是怎么形成的呢? 食物首先经过嘴巴的咀嚼,然后到达胃部,经过进一步碾磨加工后,被推向小肠,然后经由小肠的消化吸收,将剩下的不能消化吸收的部分推向大肠,经由大肠的再次回收,最后实在不能用的部分混合了食物残渣、细菌、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等,成为粪便,经由你在厕所里的一蹲,排出体外。 大便可以很好地反应我们消化吸收代谢食物的情况。它是人体消化系统正常工作的一个反映。然而人体的每个系统看似工作不一样,但是都是需要其他系统的协同作用的,比如消化系统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也是要身体其他系统的配合的。 如果我们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影响到我们的消化系统的功能的时候,我们的便便就会出各种幺蛾子:稀的、干的、黏的、臭的、有不消化物的、蛋花状的、羊屎状的、乳糜状的、好拉的、不好拉的……总之,与平时正常状态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要警惕了。 中医词汇里没有消化系统这个词,但是我们有一个跟他含义差不多的词:脾胃。这里的脾胃就不是我们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脾和胃这两个器官,而是指脾经、胃经,是一个功能的集合。 如果将一个人的身体看作一个国家,那么中医里面说到的心肝脾肺肾就是一个国家里面的一个个家庭。国家的稳定,需要每一个小家庭的稳定作为基础。每一个家庭有序地、协同地作用,国家秩序才会良好。而脾胃这个大家族,就是主管的消化吸收的,为身体这个“国家”提供能源的单位。 如果要细分这个大家族的成员,那就包括了从嘴巴到肛门的这一个人体唯一前后相通的通道,但是不止于此,中医讲:“脾主肌肉,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也就是说肌肉、口水也都是包含在脾胃这个系统里面的。同理,骨骼、皮肤、毛发、情志、汗泪等分泌物......这些都是有具体的中医系统归属的。 大便的正常与否就可以反映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 从质感、形态、舒畅感 来判断大便合不合格 如何判断一份大便是否合格,那就需要我们拿出侦探般的精神,去细细观察研究。 观察一份大便是不是合格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频率、颜色、形态、质感、气味、解大便时候的舒适度来判别。当中尤其重要的几个就是大便的质感、形态、以及解大便的舒适度了。 频率,通常一周不低于三次。最好的情况是,大便每天一次,而且时间还很固定。一到点,就要去厕所。但是这一点呢,受环境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对于一些要出差的、或者不愿意在外面上厕所的人。 颜色,大人是棕色、黄棕色;小儿黄色居多。当然如果你吃了有些带颜色的菜,大便也可能会跟着变颜色。所以当你突然看见自己大便颜色不对,但是没有任何不舒服,你首先想的不是自己是不是得重病了,而是想想自己有没有吃什么颜色特别的东西。比如常见的吃了血旺大便会黑;吃了绿叶菜多,大便会绿。 形态以长条香蕉状软边为佳。太粗,太硬,羊屎状、有裂纹、稀软不成型、水状、蛋花状都是不对的。当然以乳食为主食的婴幼儿大便偏稀软不成型属正常。 质感:当然是像巧克力一样“纵享丝滑”就最好啦。太硬的,太稀的、黏屁股不容易擦的都不合格。 正常大便,一般气味不是很臭。但是不是所有臭大便都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跟吃的东西在你肚子里进行反应后的产物有关系,排出来总比留着好。比如以肉食为主的人,大便就会偏臭一些。总之,如果不想大便时候自己把自己熏着,你就要自己管好嘴巴。 最重要的就是解大便的舒适度啦。如果你解完大便有种舒畅感,忍不住想吼出“太爽了”的这种心情,那就是合格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干的、稀的、黏的、臭的,只要你能顺畅地排出来,排完后一身舒爽,那此次排便至少是可以达到良的水平;反之,不论你大便形态、气味、颜色再正常,解完后,你没有觉得舒爽,那这个大便就不对。 体内有湿,大便就会黏腻不成型 大便的问题真的可以说好多好多。怕大家记不住,今天我们来说说一种比较常见的大便情况:大便黏,或者稀软不成型,解完后不容易擦干净,并且总有种没有解完的感觉。 这样的大便,当没有让患者解便太难受的时候,是不会引起大家注意的。总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解大便,应该是正常的吧。事实上,在中医看来,这样的大便已经不正常了。 这样的大便提示什么问题呢?提示你身体里面有湿了。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说的不仅是湿不好去,更主要的原因是生湿的途径有很多。所以,除湿,除了吃药之外,真的更重要的在于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 熬夜会伤人的阳气,阳气不足,身体温煦力量不够,脏腑机能下降。影响到脾,就是运化功能不足,生湿;所以对于那些程序员,大便稀溏很常见,伴随的还有皮肤油腻,长痘痘、脱发。 爱吃冷饮的湿也重。吃下去的寒湿,直接伤的就是脾胃。伸出舌头一看,白白胖胖,舌苔白厚腻,经常没胃口,需要重口味刺激的,没跑了。 经常夜宵撸串、夜啤酒大肚腩的,那个胃啊只管往里装,没有及时排出去的,堵在那里,气血津液循环都不好,所以有湿太正常了,不仅湿,还常常有热有瘀血。 还有夏天怕出汗寸步不离空调的,喜欢游泳的,特别爱干净一天洗几次澡的,经常生闷气不开心的......这些都是影响因素啊。 希望大家学会观察,学会很好地接收身体释放出来的信号,很多生病就可以在萌芽期间被我们发现和避免了。
人为什么会发烧?什么情况下会烧坏脑子?是不是烧高就一定惊厥?
令家长着急心慌的疾病是什么? 是发烧。 但是呢,发烧不是病,只是症状,是人生病后的一种表现形式。医生给疾病下诊断的时候,就不能只说发烧,下一个发烧的诊断是没有办法用药的。西医里面也有找不到原因的发烧,但是诊断也要明确记载:不明原因发热,也就是去找了发热的原因,但是没有找到。 所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处理发烧都讲究一个,找到病因再用药。没找到病因,只是去降温,弄不好就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导致误诊、误治! 发烧,就跟流鼻涕、打喷嚏、身上痛、脑袋晕这些症状一样,都是疾病的一种表现,都是提示身体生病了,至于是什么病,要怎么治疗,就要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这些症状去找生病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这个病因去处理,处理好了,后面的症状也就自然缓解了。这一点几千年前的人就已经知道了,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诊疗疾病的理论体系,使得这种与疾病抗争的方式能够得以延续。这套体系的形成,一直在应用,也一直被后人发扬、修正、发挥。这就是中医。 有的人会问, 发烧不是会烧坏脑子吗? 大家接受不了的是一直发烧或者烧高。低烧都还能忍一忍,一旦温度到了三十八九度,就会特别担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怕烧成肺炎、烧成脑炎、把脑袋烧坏导致智力下降。大家知道温水可以洗手,水温过高就会烫伤,所以,同理可能也觉得,发烧温度高了,就会烧坏身体、烧坏脑袋。 事实确实是这样,人体温度过高是会导致身体的损害的。所以,发烧会烧坏脑子吗?或者换个说法,温度高了会烧坏脑子吗? 答案是:会! 但是,重点来了,发烧要烧坏脑子是有条件的: 温度一般会到超高热(腋下温度40℃以上)!(PS:也不是说到这个程度就一定会烧坏脑子哈。避免一些家长看到烧高了吓得六神无主。) 确实有研究,体温42度以上或者40度以上持续2-3天以上,会对脑神经造成损伤。但是常见的发热情况一般是在40度以下的低温、中温、高温,这样的温度是不会对脑神经造成损伤的。低烧和短时间内的高烧不可怕,所以温度初起的时候,大家不要太过惊慌,我们依然有可以观察的余地。一般温度达40度,都已经去找医生了。 那么那些温度不是很高,却出现神经损伤的是什么情况呢?那其实跟温度无关,是跟病有关,往往都是跟脑相关的疾病,比如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颅脑损伤等等。也就是说是这些病就有损伤脑神经的可能,同时这些病导致身体出现的症状中有发热。这也就是我们强调说遇见发热关键不是先降温,而是先找原因。 那有没有低热也可能出现身体损伤的可能呢?有的。不明原因的长期持续低热就是医生关注的重点。因为持续状态下的发热,会增加大脑耗氧、心脏负担、身体各个系统功能紊乱等等。所以,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热要积极治疗。 所以,对于发热,温度可能还是其次,时间的持续性反而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另外一种, 发热惊厥也是家长相当恐慌的。 怕孩子一直抽抽留下残疾,怕抽抽后变傻。这里也给大家说明一下,短暂的发热惊厥,大多预后都比较好,不会留下后遗症。关于发热导致惊厥的情况,没有特异性说明到底多少度会发生惊厥。总的说起来,还是跟人,跟个体有关。 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惊厥呢? 临床所见,中医辨证为“热”证的孩子多见,也就是有津液的损伤。所以,我们会提倡,在孩子发热期间,要少量频繁给与温热水,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津液的丢失。 说了这些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再从头说说,到底什么是发烧,人为什么会发烧。临床所见,导致发烧的疾病有很多。即便从中医最简单的六纲归类来讲,除了太阴之外,其他几纲也可能出现发热。 人为什么要发烧? 这里我必须要用上现代医学的解释,因为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我再给大家简化一下,大体是说:我们正常的人体啊,有一个调节体温的开关叫体温调节中枢。正常情况下呢,我们人体产生的热和散发的热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中的。 就是产生的热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那散发的热就多。比如你吃了能量很高的食物,或者喝了热水,为了使得热量平均,你自己毛孔可能就扩张了,热再多点,就会出汗,总之会让热散发出去; 那天冷了,产生的热不够,人体毛孔会收缩,避免热量的耗散。 发热呢,就是因为身体里面产热增加了,但是散热却没有响应增加,或者说产热不变,但是散热减少了,所以出现了体温超过正常温度。总结到最后呢,锅丢给体温调节中枢,因为这个总管温度调节的开关调节不过来了,所以,温度没办法达到平衡。 为什么这个体温调节中枢出问题呢?因为人体受到了致病菌的侵害,身体的一些正常功能有些失调,比如影响到管体温调节的,那温度就会出现异常;影响到管神经的,神经会出现异常。很多疾病都可能导致发热,也就是很多疾病可能都会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为甚它就这么容易受影响呢?跟人体设定有关系。 人体的恒定体温就跟地球要在臭氧层保护下维持一定的温度一样,才能保证内部生态的正常。温度一变,整个生态会受到极大影响。人体也是一样。体内的生态也是在这样的温度下进行,温度一变,体内的生态就会变化。 人体为什么要这么设定呢? 当然是为了自我保护啊。 发烧时体温升高,有些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会变得不那么活跃。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所以发烧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 所以发烧对于人体,大部分时候来说,反而是好的,是机体自发的一种保护行为。那你动不动就泼一瓢凉水将这温度降下去,其实是画蛇添足,不仅不必要,而是在搞破坏。看似不烧了,里面病邪还是存在,等你不注意掉以轻心了,死灰复燃,反而更恼火。 有研究表明,发烧可以激发免疫,即便是细菌感染,温度的升高反而是可以增强抗生素的作用的。所以反复不当地使用退烧药,是对机体免疫的一种打压,也是变相地助长有害菌。 西医对于发烧,也是要找病因的,也是要针对病因治疗的。 那退烧药是干嘛的?是用来缓解症状,让你舒服一点的。因为体温高了,人体会不舒服,所以降点温度,人舒服一些。那退烧药对疾病有没有作用呢?当然是有的。我们不可以否定它的作用,临床事实是有的,我们要尊重事实。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退烧药对于那些疾病有作用。总结起来:寒性感冒为主的发热。 退烧药退烧的机理是什么?发汗。是的,用过退烧药的都知道它又很强的发汗的作用。寒性感冒的中医治疗原则是什么?发汗解表。所以,会出现有的孩子服用退烧药后出了汗,温度降了,病好了。你要了解这背后的原因。这也反向说明,为什么有的孩子用了退烧药出了汗退了热一会儿又继续烧起来,因为汗不得法或者说使用不当。比如以小孩子发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中医叫积食发热,你就不是用退烧药能解决的,一定是要等积食消。 所以,你就知道了,如果孩子是受寒感冒的发烧,温度比较高,你是可以使用退烧药的。如果是积食有热温度高的,反而不适合了,用了反而导致大汗出伤津液加重病情。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中西结合的思路,取长补短,互为补充,有什么可矛盾的呢。 毫不谦虚地说 中医对于发热有优势 拿小孩子来说,初期发热,往往病因不明确,医院检查什么症状都没有,就只是发热,查血象也不高,如果这时候温度不高,医生往往是让回家休息、喝水、观察;温度高的,让用退烧药,其他没办法,因为不知道病因确实没有办法用药。 中医不一样,中医有分型,积食的,外感的,温病的,即便没有什么症状(有的症状西医不知道怎么放到某个疾病里面去:比如大便偏干、口臭、手心肚子热、怕冷、不想吃东西等),但是中医却可以根据这些微小反应以及舌诊、脉诊给出一个针对性的处理。这就是优势。这就是你为什么一定要学习一点中医育儿的原因,你就可以根据这些微小的变化及时调整。即便说不会用、不会处理也不要紧,关键可以知道不乱用,不焦虑。 中医怎么说发烧?中医说发烧是“正邪斗争的产物”,就一句话。感觉很粗糙,但是就是这么个理。 人体就是正气和邪气斗争的场所,正气斗赢了生、就健康,邪气斗赢了,就生病或者死亡。同理,鼻涕也是正邪斗争的产物,咳嗽也是正邪斗争的产物,所有身体的症状以及一些异常物质的产生(比如包块、湿疹、痰、各种分泌物)都是正邪斗争的产物。人体就是在这样的持续斗争中生存的。所以古人才说,有正气在,人就有生气。所以我们才要强调好好养护正气,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比如过劳、熬夜、反复生病等等。
拉羊屎蛋就是上火吗?
小朋友乐乐,特别讨厌拉臭臭。 平均两三天一次的大便,她需要很用力才拉得出,还会疼。拉出来的总是很干,很硬,一颗颗像羊屎蛋一样,偶尔还会黑。 更惨的是,家里每天上演早起妈妈催大便,睡前奶奶催大便的场景。用妈妈的话说:只要她说想拉大便,再忙的事也得停下来,这是全家的第一要务。 妈妈也很纳闷。乐乐才三岁,并没有天天吃零食,水也喝够多了。益生菌没少吃,粗纤维的食物,什么南瓜呀,芹菜呀,红薯呀,也经常吃的。怎么就不好好拉大便了? 见到乐乐的时候,孩子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暗,青暗。整个面部泛青,尤其是鼻唇沟周围,很重的暗青色。青主寒,鼻唇沟对应人体中下焦也就是脾肾,大小肠的位置。单从面诊,大致判断孩子下焦寒重。 脉诊孩子双手肾脉沉弱,脾脉沉紧,紧沉脉主里虚寒,辅助佐证孩子脾胃虚寒,脾肾阳虚。 舌象上看,孩子没有厚厚的苔显示出来,仅后段舌色暗,并分布一层薄苔。整体舌体柔软,舌尖略小,舌体偏大。明明寒湿重,却没有厚重的白腻舌苔。这和他本身体质有关:当自身脾胃能力弱到一定程度时,身体连排出垃圾的能力都会失去。 虚寒跟拉羊屎蛋有什么关系呢? 打个比方,土地在什么情况下会板结干涸? 缺水的时候。 太阳太大,暴晒以后,水分蒸发,会导致土壤中水分缺失。对应在人体,就是大肠有热,烤干了大便里的水分,这种情况大便会容易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热重。 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没有太阳,土地结冰。北方的冬天,土地被冻住了,土壤中的水分结冰,也会导致土地板结,干涸。对应到人体,就是乐乐的情况,虽然身体本身不缺水,但是水冻住了,结冰了,无法被人体所用,也会造成大便缺少水分,羊屎蛋的现象。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寒秘。 寒秘和内热便秘都会大便干硬,像羊屎蛋,如何去区分它们呢? 【热秘的表现】 孩子口味重,喜食肥甘厚腻的食物,肉食,大便偏臭,黑。大便偶尔呈现不规律的表现,比如最近一周大便干严重,过段时间可能恢复正常。口气重,睡眠喜出汗,通常以头,后脑勺和后背为主。睡觉时不踏实,爱翻身,踢被,手足心偏热。舌苔常白厚或黄厚。脉像偏浮亢。 【寒秘的表现】 大便干结,色黄或暗,臭味轻。大便通常几天一次。孩子常常挑食,喜欢吃水果,海鲜,冷饮,手脚四肢不温。舌苔后段白厚。面色偏暗,黄,唇周色青,暗,这类孩子大多数内向,话少,走几步就累,不喜欢运动。脉象偏沉弱。 偏亢偏阳的是热秘,偏静偏阴的是寒秘。 这类虚寒的孩子要如何改善便秘情况呢? 第一招:重复很多遍但仍然很重要的事情—忌口 寒秘的孩子下焦火弱,肠胃系统很寒凉,处于结冰状态。此时如果再过食水果,冷饮,海鲜等寒凉物品,就相当于给孩子的脾胃雪上加霜,只会让孩子便秘更加难以改善。 因此,此时孩子需要戒除寒凉瓜果,海鲜冷饮等食物。 此外,由于孩子大肠中可用水分不多,因此也要注意养阴,保护津液。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和油炸食物都应该避免。 第二招:黑芝麻红糖小米粥 黑芝麻:味甘,性平。补肝肾,润肠燥。有很好的养阴润燥功效。 红糖:味甘,性温。补中缓肝,和胃降逆。可以温补脾胃,和血。 小米:性平,味甘。滋阴健脾养胃。 黑芝麻红糖小米粥,性质偏平温。黑芝麻帮助补充大肠水分,润肠养阴,改善大便干结的症状。红糖辅助小米粥,温养脾肾,由于大多数寒秘的小朋友,兼有血虚肠燥,血液不足以濡养大肠的症状,红糖小米具有补血养血,温脾养胃的功效,可以慢慢改善中下焦虚寒症状。长期服用,对便秘症状佳。 第三招:三伏天的生姜红枣茶 寒秘的孩子,究其根本,还是体质问题。这类孩子,大多从几个月大便就不规律,与妈妈的体质乃至家庭中几代人的饮食习惯、体质都有关系。家中常常有其他成员,尤其是妈妈同时患有习惯性便秘。因此,想要彻底改善这类寒秘症状,一定要把握好调理时机。 三伏天便是一个好时机。短短的一个多月,对于寒性体质的调理,比平时要有效好几倍。 此时天地浮阳于外,内里空虚,人的虚寒之症完全显露出来。摸摸肚子,冰冰凉凉的。一碗辛温暖胃的姜枣茶下肚,肚子暖暖的,冰块也开始融化了。 姜枣茶,这里选用干姜,可温中散寒,温脾肾,最好选用小黄姜姜片,常规选择三四片即可。红枣,最好是新疆的大枣,阴阳和合最为充分,效果佳。选取三个,切开,一定要切开,和生姜一起入锅,加水适量,常规200ml左右即可。煮开后小火稍微煮5-10分钟左右便成。 由于姜枣茶温里作用强,寒秘孩子多有津液不足之症,因此不可每天服用,一周三次即可,以早上上午服用最佳。下午可辅助米汤,黑芝麻小米红糖粥补阴润燥。 大便干燥的孩子需要辨证,确定为寒秘才能用上面的方法哦。内热和阴虚肠燥引起的便秘都不推荐。
到底什么是治疗?
接触很多妈妈,下面这样的描述,是几乎每天都会听到看到,甚至感受到的。   「孩子一岁半之前,体质总体还是可以,很健康,脸蛋红扑扑的,很挺多肉肉的,自从一岁半发烧,支气管炎、有点喘,打了三天点滴以后就经常生病。]   「7岁3个月了, 123cm,40斤,个子体重都低于同龄的孩子。注意力差影响学习。经常感冒,来回奔波于诊所。]   「说话总是细声细语的,面黄肌瘦(瘦得皮包骨头那种)、皮肤松散,舌苔经常白厚,有眼袋,微红,鼻梁和眼皮上都有青筋。]   「大便经常都是前干后稀,粘乎乎,要拉挺长时间的,而且很容易便秘。」   「小时候从三个月开始咳嗽,几乎月月挂水,后来去儿童医院,说是变异性哮喘,一直吸激素一年七个月了,现在又得了滑膜炎。」   「八个月细菌感染拉肚子后服用重剂量抗生素,近两个月。自那以后就开始便秘,不爱吃饭,饭量小不消化,近几个月身高体重均无增长。」   「晚上睡觉不安稳,总爱滚来滚去。前阵子感冒之后,大便情况还是不好。有时两三天才能便出一个圆球状大便,大多数情况没办法就给他用开塞路。」   我记得徐文兵老师在音频课程中提到过:「今天三个就诊的孩子,摸上去都很冰凉,一个是过敏,几乎对所有的食物过敏,一个是皮肤阴囊瘙痒溃烂。另一个头发稀疏,3岁的孩子皮肤开始老化……”   下面是一些经常会收到的舌苔照片。     一个孩子出生时候白白胖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几次感冒后,开始不吃饭,便秘,有慢性的问题,甚至顽固性的问题,并且一次比一次的问题更多更严重。   都是体质问题。   中医首先会倾向于认为这些原因是在于治疗方向的问题。   比如说上面的案例:大多数情况,可能是一次感冒,做了过度的治疗。比如一次小的感冒发烧,其实是可以完全自愈的,但是因为家长不懂,做了输液的处理,因为这种寒凉的液体比较难代谢,身体里的痰湿水饮滞留在身体里面,从中医角度来说,这样的治疗是很伤脾胃的。   伤脾了之后又没有好好的养护,很快的就开始吃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孩子马上就会积食,积食了之后会暂时地形成一种消化吸收停滞的状态,就是吃了不拉,或者拉的很少。这个过程反复几次,时间长了以后,会导致吃的营养不能吸收,孩子就会出现比较黄黄的,瘦瘦的,睡眠不好啊,情绪不好啊,久咳啊,湿疹啊,鼻炎啊,或者甚至是哮喘等等。   那知道了这个原因,我们就会知道解决的方向。就是要知道每一次生病的时候,这个孩子,他的正气足不足够,他的能量怎么样,他的精神怎么样,怎么样的治疗是合适的,不是过度的。如果能学点中医,那就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个病的病机,是在表还是里,是寒还是热,是虚还是实,用哪个方向的处理方法合适。   这是我们会看到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   有趣的是,作为中医脑残粉,都会经历的过程就是,我们会把西医和西医的思维作为一个对立面去参照。我们会说,不要去看西医,因为会给你错误治疗。中医会清高地认为,西医思维是完全不尊重身体的医疗思维。   记得有一年杨爸收到一个小孩家长的求助,说是孩子因为发烧住院,一直不退烧,孩子昏睡过去,然后就进了ICU。杨爸想方设法找了一位中医老师进医院去看这个孩子,最后各种牵绊,孩子没有从抢救室里出来,杨爸当时觉得,心如针扎。   前几年的时候,杨爸的志愿者团队,陆陆续续看到几个重症的孩子,一开始都是小病,后来被迫在生死一线上,我们会痛彻心扉,会为他们掉泪。我们会说那些孩子本应该会好起来,我们会把错误治疗的问题归结于西医。   但是其实根本的问题可能不在这里,因为中医也有很多令人骂娘的案例。真正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可能是这个孩子的体质情况,饮食情况,作息情况,心理情况,家庭氛围,以及当下父母对待这个疾病的心态,和一些所谓的,说不清楚的因缘。   比如说挂水的时候,虽然是很难受,之后不想吃饭,父母很放松,既然病好了,就让胃肠道休息,他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不吃饭的缘由,那就会尊重这个东西。但是如果这个家长本身是有很多身心问题缠绕的,她可能就会要求孩子必须要吃饭,喝排骨汤,吃鸡蛋牛奶增强营养,然后就会把整个问题推向复杂。   按照书本养孩子,不听从身体的感受,按照规则养孩子,不尊重情绪的感受。说来说去,重点其实就是,家长希望这个孩子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真的相信孩子这个生命的运转?   后来,当我在实际接触到一些西医工作者的时候,甚至会对他们产生好感。   我所在的城市就有一个西医,自己开了一个诊所,去看病的人每天络绎不绝,很多小孩病,他开的药都很少,或者不开药,或者开出的药是尽可能不伤害体质的药物。他大部分时间都再做患者教育,看病的围成一圈听他和每个人讲课,这个病是如何如何的,你的生活要如何如何,怎么吃,怎么喝,怎么睡……   西药对待疾病的治疗通常是让人的身体感到舒适,然后把这个疾病的问题交给身体自己去处理。当我想到他们经常所说的,有时治愈,总是安慰。我会觉得这其实也是对身体的尊重。     但是就会有一个问题冒出来: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治疗?是把人治疗的舒服?还是治愈?是把人身体所谓的问题暴露出来,提高生活质量?还是让人从对疾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而关于治愈又会涉及到一个话题就是:如果要治愈,什么才是真正的治愈,是否发烧温度降低就是治愈?是否不咳嗽了就是治愈?是否不流鼻涕了就是治愈?   医生扮演的角色是否就是治病? 还是应该是一个布道生命规律的人? 还是一个可以安慰到你的朋友? 我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但是也许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我们的健康,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来做主的。   也就是我们可以去学习疾病和健康的知识,我们搞懂自己的身体,然后我们就可以决定,这个病我们是治疗还是不治疗?然后就是,我们怎么治。   我想分享的建议是: 要先知道什么的对症状的治疗,什么是对病因的治疗。   不管是发烧,还是流鼻涕,还是便秘,还是鼻炎,还是咳嗽,还是拉肚子,这些都是症状。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发烧的时候吃退烧药,腹泻的时候吃止泻药,便秘的时候吃泻药,这些是针对症状的治疗。   针对症状的治疗,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涉及到病机本身,也就是病的内在原因。就好像是一个忘记关掉的水龙头,满溢出来以后,让整个地面变得很湿,我们去扫水,拖地,虽然这样有一点作用,暂时可能会好一点,或者有人会用什么东西把整个龙头试图堵住不让它去流水。   一整天的拖地扫地,我们心力憔悴。   我的经验是,针对症状的治疗的时候,我们大多数时间并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有没有一个叫做开关的东西,是可以用来调节的。所以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有一个可能是叫做“水龙头开关”的东西,是可以调节水的流动的。   至于每个病背后的病机,每个病背后的那个水龙头开关,更多的知识,我们都需要继续恶补。中医打开了一扇门,可以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背后的原因。   当然,针对症状的治疗本身也会消耗身体的能量,这就像人在愤怒的时候假装让自己笑。因为笑需要能量,然后气就会堵在胸口,出不来也进不去,不能流动,时间长了以后,这个气就会产生质的变化,显示在具体的器官上,乳房啊,子宫啊,肝啊等等。而对于小孩子,这样的治疗多了以后,就容易出现长期的脾胃问题。   而针对病因的治疗,也可以认为是对整个身体的治疗,甚至是对整个身心的治疗。   听一个老师讲案例,一个女孩,来看青春痘的问题,用了很多脸上涂抹的药物都没有用,后来她觉得可能是自己上火的问题,于是就去吃一些清火的寒凉的药物,吃的后来经常胃疼。除此她还有多年的痛经的问题。   老师把脉,望诊,下焦气不足,中焦也是虚寒的,下面的能量上不去,上焦就一直堵着。解决的思路就是补下焦,补中焦,让下焦的能量上去,然后把上焦堵着的打开。痘痘自然就没有了。之后,这个女孩子的多年的痛经也一并好了。没有用任何擦脸油。   这就是针对病因的治疗。   还有一个案例是李辛老师书中提到的案例,他说到,一个孩子去了迪士尼乐园,上了东方明珠,吃了一顿大餐,回去之后就发烧了。如果初学中医的朋友会觉得这个是积食了,就会去消积食,当然也会有帮助。但是更多的是,这个孩子在这么多活动之后,他的神开的太过了。   心神不能回到身体里面,由于心神控制着气血津液的运动,所以气啊,血啊,津液啊都乱套了,孩子就会消化不良,就会产生滞。然后李辛老师的方法就是给这个孩子安神。   心神一回归,气血归位,没消化的就会自主消化,没通的自行就能通,身体恢复自行工作。   这就是针对病因的治疗。 所以,如果我们确实想要提高自己和孩子的体质,提高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为自己的身体去学习,去选择。 医生为我们打开了门,我们如何走进去,如何出来,都是自己的脚步。
水果吃多吃少,身体说了算
很多妈妈问,中医育儿,是不是不能吃水果? 并不是的。 准确的说,能不能吃,能吃多少,由身体说了算。 如果是脾胃很好的,阳气充足的,运动量大的,平时大便规律顺畅,睡眠也踏实安稳,那么稍微吃多点水果也没事。 但对于大部分孩子和成年人来说,水果的性质大都是偏湿偏寒的,都不建议多吃。 如果是生病期间的孩子,消化水果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和气血,也会使得肠胃受寒受湿,病就更不容易好,所以生病期间是要忌口的。 平时可以吃什么水果呢? 建议选择当季当地产的水果。 比如夏天的西瓜可以解暑,秋天的梨可以润肺,在那个季节吃一点是有好处的,但其他季节吃就不那么合适。再比如南方的湿重,所以能长出止咳的柑橘,北方比较干燥,则可以长出苹果、梨等滋阴润燥的水果……从科学营养的角度、口味、性价比等方面去看,水果都是应季当地的更好。 如果本身是虚寒体质的,那就要尽量减少或者不吃寒凉性质的水果:西瓜、梨、香蕉、猕猴桃、火龙果等等,可以选择吃一点温性的水果:橘子、大枣、榴莲、荔枝、龙眼… 吃多少比较合适呢? 有一位中医高老师总结自己家孩子说道“一岁半到现在的两年多里,香蕉吃过五六根、苹果橘子没少吃,两年里吃了有十几颗了。” 还有中医曾老师的说法大概是,如果家人有维生素添加强迫症,觉得不吃水果不行,那么小朋友每天吃一牙就够了。小朋友的一牙是多少呢?大概是两个樱桃;或者一口西瓜;或者三个葡萄;或者五瓣橘子。 吃水果后出现了不消化的症状,该怎么做? 当下状态还可以的孩子,尝试多做一些运动,把这部分寒湿消耗掉。 已经出现拉肚子的孩子,就可以用艾灸或者肚脐贴温暖中焦。 出现便秘症状的孩子,可以做推拿,下推七节骨,按揉尾椎骨等。实在紧急也可以用蜜煎导促进排便。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妈妈要留心,这次是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引发了不舒服,下次吃水果就要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咯。
病案 | 发高烧,反复不退
对发烧进行处理后,如果出现了反复,就说明之前没有找对病因,或者处理的力度不够(当然也可能是少阳寒热往来的表现,但这里先不讨论)。 今天的案例中,就是妈妈用藿香敷肚脐退烧,退下去了点,后面又烧起来。那我们就不建议继续再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了,而是应该重新进行整体辨证,再次思考用药的方向。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三岁小孩,昨晚突然发烧到39.3°,用了藿香正气水贴肚脐后退了点,但两小时后又烧起来,温度比之前更高。 「这几天大便颜色偶尔黄,偶尔褐色。今天大便了,成型,不算干,黄色。」 成型的黄色大便,看上去是正常的。 「昨晚感觉小孩比平时怕冷。手脚凉,盖多了也没出汗。多穿了一件衣服后过了两小时才出汗,老是踢被子。今天一整天穿得多也没出汗。」 怕冷,是很重要的受寒的证据,盖得多、穿得多也不出汗,这个是太阳受寒后体表毛孔闭合的一种表现。 「小便有时黄,有时清。」 这个是正常的。 「今早早餐不怎么吃,中午没吃午餐就睡了,下午问也说不吃。高烧后,昨晚两点多出汗后起来喝了一次糖盐水,到今天上午不肯喝水,下午起床后稍微喝多了点水。」 生病时气血更多的去处理病邪,在中焦脾胃的气血就会相对的减少。在里的气血不足,就会表现为没食欲,不想吃饭,喝进去的水也不能转化为津液,所以本能的就不想喝水。这说明,身体气血还是相对不足的,是虚寒的证据,归太阴。 「昨晚睡觉一直哼哼,不安稳,会突然哭闹,或者身体突然抽动一下。」 睡觉不安稳,是一个里证,寒热都有可能引起,我们可以继续往下看。 发烧时突然抽动一下,这个跟惊厥的原理相似,是身体通过抖动重新输布来平衡全身津液的一种反应,同时也说明体内津液的循环不是那么通畅。 「昨晚开始高烧无汗,后来穿多了出了点汗,手脚也开始暖起来。今天穿的多,手暖脚凉,给他脱了袜子他要穿回去。平时不要穿袜子的。」 我们如果不清楚孩子生病后是怕冷的还是怕热的,可以尝试给孩子多穿一件盖一件,或者拿扇子扇一下,去观察孩子的反应,就能知道了。这个孩子平时不要穿袜子,现在脱了还要穿回来,也是很明显的比平时怕冷的表现,是受寒的证据。 受寒发烧后,有的孩子是全身烫,有的孩子是上半身比较烫,脚却是凉的。当全身气血都集中在上焦抗邪时,那些本身气血不足的孩子,则会出现下半身气血相对的供应不足,体温就会低一些,这是虚寒的证据。 「昨晚手心、头、耳朵那些都烫,没有温差。今天上午一边耳朵红、烫,一边耳朵凉。」 一边耳朵红烫,说明气血在这里聚集的比较多,可能是与邪气交战的过程中,僵持不下,所以堵在这里了,这是热的证据。 「昨晚没发烧前,就觉得眼眶眼睛怪怪的,像是哭过的红眼眶。」 眼眶发红,说明是有热的。 「精神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可以自己玩会儿,不好的时候一直要抱抱,没有活力。」 精神的好坏,也说明了气血和能量是否充足。不好的时候要抱抱,没有活力,是身体能量不足的表现,也就是寒。 「发烧后凌晨两点多时,嘴唇红,脸蛋也很红。今天一天嘴唇红。」 嘴唇红,代表是有热的。脸蛋红,也是热的证据。在积食里热的情况下很常见。这个案例中有积食吗?目前还没找到其他的证据,暂时打个问号。 「前两天突然打嗝了好几次。」 打嗝儿是胃气的上逆。 胃气为什么会上逆呢?太阳受寒时体表呼吸不畅,胃里有气体出不去,用打嗝儿的方式排气,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胃肠里囤积了长时间没消化的食物,就会发酵产生一些气体,往上涌,就会打嗝儿。这种积食的嗝儿往往带有酸腐味。 妈妈没有提到嗝儿的味道,这里暂时推断是受寒引起的打嗝儿。因为是前两天的事,不能说明当下的情况,所以先不管它。 「舌质整体是淡红,只是舌上有小红点。舌苔整体偏白,水滑,有泡沫。中后部舌苔白厚。舌体胖大。」 满布的白苔,说明确实是有受寒的。舌苔水滑、有泡沫表示身体内部有代谢不了的水饮,脾胃的运化能力是不足的。中后部的舌苔白厚,说明中下焦有积滞。 舌质整体不红,说明没有热;舌上的小红点,仔细看上去,颜色是比较暗沉的,不是明显的那种鲜红色。这也是一种滞的表现,说明津液的流动循环不畅。舌上红点有的比较红,表示是郁的热,不是真得整体有热。要注意区分。 舌体胖大,看来水湿的问题挺久了,长期以来脾胃对水饮的运化能力不足,舌头就像一直被泡在水里,被泡胀了,这也是体质虚寒的证据。 整体看下来,本质是寒,但还有郁热 通常孩子的生病都会伴随着津液的消耗,会产生一种津液不足的热象。其中有一类情况是因为脾胃运化生成津液的能力不够,本身就没多少津液,过程中逐渐被耗干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津液是足的,但是流通不够,阻滞成了“废水”。 但在这个案例中,津液还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足,却由于体内的寒和湿,让气血津液的循环停滞了。所以津液不能快速到达想去的地方,而是卡在上焦的孔窍处,所以脸蛋红、嘴唇红、眼眶红、一边耳朵红烫。这些都是津液有阻滞的郁热,不是实证。这个就是少阳病郁热的机理。 案例的主诉是发烧,这个发烧是由体表的受寒引起的。一开始的藿香正气水敷肚脐没有起作用,是因为藿香正气更多的是针对在里的寒湿,对表邪的照顾力度很小。加上敷肚脐用量偏少,吸收效率相比口服也会差一些,所以没能彻底退烧。 六纲辨证:太阳少阳太阴 处理思路上,首先就是要解除表邪,同时可以稍微清点郁热,还要化开体内的寒湿让津液顺畅的循环,问题也就解决了。具体的用药方案可以在留言区一起讨论。 讨论 1. 发烧时的抖动和打哆嗦是不是和抽动惊厥的原理一样? 因为发烧本身就要消耗更多的津液,所以打哆嗦、抖动大都是为了快速调整津液的输布,原理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受寒什么症状都没有,就是打哆嗦,遇风起鸡皮疙瘩,这个症状本身就是受寒的证据,和发烧时的抖动要区分开。 2. 这个案例中有积食吗? 如果有阳明积食,表现出来的应该有口臭、大便臭、喝水多、出汗多、手心烫的症状。但是这些在案例中都不明显。这个孩子是虚寒的体质,舌苔中后部偏白厚,他的身体里肯定是有一些积滞,不那么畅通的,但还没有形成里实热的积食。
吃糖能不能补脾?不吃甜食的人也每天在吃糖?
“糖”吃多了会怎么样? 大人容易得糖尿病,小孩子容易“烂牙齿”——这是大多数人对于过量的糖对身体危害的认识。但这个简单的结论似乎并没有引起大家重视。 即使不刻意吃糖 也会不知不觉吃很多 今天我们要特意提出来说说这个吃糖的危害,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被糖包围,如果不引起重视,大家很容易就忽略了它的存在。 关于糖对于我们身体的作用,首先是要肯定的。糖是人体的三大主要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之一,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除此之外它还直接参与细胞的构成、对保护我们的肝脏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都离不开它。 只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当超过我们人体需要的限度,糖对于我们的身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恰恰现代人普遍摄入糖的量已经明显超过我们身体的需求量,但是这一点却并没有被大家意识到。 我们今天的饮食,通常含有大量的糖和能被身体转化成糖的碳水化合物。来看看这些食物都有哪些 :我们日常的粮食谷物、薯类、豆类以及米面制品和蔬菜水果;存在于五花八门的糖果、冰淇淋、巧克力、小饼干、薯片、饮料之类的零食中的糖等等。甚至有的家庭在炒菜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加点糖。 常规的饮食足以提供我们身体需要的糖,偶尔多一点,身体也能正常代谢;但是如果长期大量无意识进食这些含糖食品,则会超过我们身体的需求以及代谢能力而使得身体“动弹不了”。 而进食糖类超量的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小孩子身上。毕竟糖是小孩子丢不掉的“梦幻”,几乎没有不爱糖、不对糖上瘾的。 糖吃多了会胖,还会缺乏营养 糖吃多了带来的危害,首先一点就是肥胖。很多人只知道肥胖是脂肪的堆积,以为少吃含脂量高的食物就可以了,却不知道,导致肥胖的另一大原因是糖。 吃糖过多一方面可以直接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可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就是所谓开源不节流。 另外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我们说人体很智能,当你身体能量不足时候,它会给你发信号,让你增加进食靠近火源等,来提供人体能量所需。而吃糖过多,身体能量足够,身体就会默认不需要食物了,所以会食欲不佳,从而影响食物的摄入量。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孩子吃了几块糖,就不那么想吃饭了。 但食物中除了糖,还有很多人体需要的其他营养物质,如果只吃糖,其他食物的摄取量很小,就会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所以儿童长期高糖饮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当孩子因为吃了糖影响了正餐,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追着孩子喂饭,而是把不必要的食物停一停。等他觉得饿了,没有其他可以吃的,就会想吃饭了。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要在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养成很好的饮食习惯。 其他的吃糖过多引起的危害,比如龋齿、口腔溃疡以及其他消化道疾病就不一一列举了。 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来总结一下:家长不要让孩子吃太多的甜食。 甘入脾,甜就腻住了 说到甜,喜欢中医的朋友就会想到甘。不是说甘味入脾,具有补益效果的哇,怎么到这里,吃多了糖反而不好了呢? 这里就要说一下甘味与甜味的区别。 中国字就是这么神奇,虽然都有甜的意思在,sweet。但是一个甘字,我们想到的是甘淡,也就是说它给人的感觉是清甜,淡淡的甜,回味的甜,能让人口里生津,不腻歪,一种高洁淡雅范儿;但是甜就不一样了,甜蜜,像蜜一样。吃过蜂蜜的人应该知道那种甜度。味道特别厚,腻腻的。 我们说脾喜甘,是能得到滋养的;甜了,就腻住了。 比如我们吃米饭,一碗米饭,你要是认真地吃细细的嚼,你就会吃到那种淡淡的甜味,这就是甘味,所以谷物养脾胃;可是如果直接吃糖,吃多了就会腻,会觉得嘴巴里面不够清爽,这就是甜。太过了,就是过尤不及。 同样是糖,从口感上我们也能有不同的体会:往往冰糖味道稍微淡一些,偏于甘味,清润一些,所以我们说冰糖可以养阴生津,润肺止咳;而红糖就要甜腻一点,所谓味道厚重一点,所以多用于直接补益,但是多吃会腻,尤其湿多的特别容易碍脾胃,表现出来的就是很快舌苔就会厚厚腻腻的。 甘味在中药里面往往都具有补益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老人有经验,体虚的时候吃点甜的东西会有劲。但是当一个人湿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建议她忌口生冷的,尤其还要嘱咐忌口甜食,道理也就在其中了——因为大部分糖类都有点偏腻了。 而最平和的甜,我们追求的能养人的“甘”,其实都含在最普通的米面谷物蔬菜里。
吃不吃水果的决定
朋友的老爸在北方做水果生意,由于北方水果种类少,所以他都是从南方运过去的草莓,榴莲,火龙果,车厘子,荔枝,香蕉等等。这是他第六次做小生意,也是做的最成功的一次。   他说现在人有钱了,大家都要想补充维生素,女的爱漂亮,所以很多水果都是一箱一箱的卖。冬天特别好卖的是草莓,过年就是车厘子,便秘的孩子家里少不了香蕉和火龙果。   我问他,您自己也很爱吃水果吧。 他回,爱吃。每天必须吃。 说着就笑眯眯的递给我一块他刚刚拨开榴莲。挺温暖的。   我从小就生活在北方的,西北当地的水果就是苹果,梨,桃,葡萄,西瓜,因为北方的日照很好,所以相对来说,这些水果会比较甜,糖分很高。但是我竟然,不爱吃水果,可能是因为家里很少买,也可能是想不起来买水果。   后来城市里有那种综合水果店开张,卖的水果种类很多,大多不是当季的,不是当地的,我没有什么兴趣去买。直到后来男朋友(当时还没有结婚)非常深切的告诉我,每天都要吃一点水果,必须吃。当时我的感受就是,这种关心,我其实很需要。   然后就开始每天定点定时买水果,有时候逼着自己吃,尤其是到了冬天,吃什么水果都觉得阴冷的时候,想着人家的关心不能辜负,就逼着自己吃。   大约过了一年,我越来越胖,便秘越来越严重,虽然如此,我当时只觉得自己是幸福地胖了。   几年后生了孩子。开始学中医,杨爸说,水果吃多了伤脾。当时我就蒙了。 于是我就开始搜寻证据,来反驳这个观点。先是找医学相关科学文献,文献中说到水果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维生素族群,可以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可以有助于人体清理肠道堆积物。而查阅中医典籍,也发现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对身体有益无害…… 虽然如此,但从那以后,吃水果总是吃得不那么自在。吃的时候有一种胆战心惊,有一种惴惴不安。但是在这个时期里,我确实有意识的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在吃水果的时候,感觉到的胃肠道的那种冰凉感。     我们明明已经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但始终还是觉得不对,于是又一直等待那个最终极的答案,我想这应该就身体本能的提醒。由于便秘是我一直在经历的状况,我也习以为常。但为什么水果不能为我通便?为什么水果没有能为我减肥?我开始检视水果对我带来的身体好处,并抛开所有对水果美好的想象和回忆。   我用自己做尝试,多吃水果后看大便,观察睡眠,发现确实有影响,然后我就少吃,发现还是有影响,只是影响变小了。   再后来呢我就选择较为温性的吃,发现仍旧有影响,再后来,我就煮了吃,但是煮熟的水果确实难吃,但为了验证结果,我还是继续尝试。后来发现一样会有影响。   第一反应就是肚子很胀,而且越胀的时候,越想吃点东西下去帮助一下那个胀。第二反应是睡眠,吃的分量和种类会影响到睡眠的质量,最好的情况是睡不醒,眼皮很肿,脸大,手心有汗。最差的情况就是极度的疲劳感,浮肿,心情郁闷,不理人。后来知道,这是湿的表现。   这个影响在了了身上更加明显。四个月的时候第一次吃草莓,发烧拉肚子(月龄不合适),8个月左右吃橘子,没有明显拉稀,但是大便变绿,流鼻涕。后来吃香蕉,三天便秘。   了了和我对水果的反应相比起来,他的反应会更快一些,他至少会拉,会流鼻涕,因为他的身体相对清灵,而我呢,更多的湿是被积攒在身体里面了。   再后来我去观察别人对吃水果的反应,大人,或孩子。或多或少的,也会有类似的情况,但是不绝对。有人能够代谢的比较好,他就可以多吃一点。有人代谢的不好,就要少吃一点。 所以其实是取决于我们的身体能承载多少。对于理论,最好的答案,就是我们真的试一试。     后来明白了我们娘两无可救药的虚寒之后,我们决定就此放弃水果。虽然我知道,这个决定实在是太挑战。有时候其实更多的是,我觉得别人会讨伐我。   经过了爷爷奶奶小区邻居等等的一年的讨伐之后。好像是脱胎换骨了一般.我心里对自己说,我们的健康是我们的事情,是我自己的负责的。就算是我错了,我自己的功课,也是自己做。   别人看你坚定的时候,他们就会保持沉默。   大约三四年之后,我感觉到,我们娘两的体质有了一些突破,我们开始慢慢尝试水果,从小颗的到大一点的,但是由于我们仍旧很敏感,所以总的原则,还是少。 对于吃水果,中医的说法是:水果是生的,凉的,湿的,高甜的。生的就是没经过烹饪过的东西。只有远古时代的人是吃生的食物的,这意味着我们在消化水果的时候需要多几道程序就是代替锅,将水果加热,煮透,才能进行吸收和代谢。但是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处理好,那么水果则不能被很好的吸收利用。 即使是煮熟,没有被转化掉的湿和高甜,也会留在体内变成体内的湿。湿会障碍对其他食物的消化吸收。我们看到的身体里聚集大量湿的情况包括鼻炎,过敏,湿疹,久咳,肥胖,大肚子,长期腹泻等。 如果我们的肠胃是锅,阳气是锅下面的火,那以上这些是针对我们这些锅子质量不好,火太小的人来说的。 有些人确实可以“尽情”的吃水果。脾胃功能好,阳气充足,运动量较大,生活习惯良好,情绪压力小的人群。就比如那个罕萨让希尔顿,世界上最长寿民族的人,他们住在山里,被大自然的“土气”“木气”包围着,被高山的日照沐浴着,步行和体力的劳作成为生活基本的旋律,也没有房贷车贷和借读费要缴纳。他们可以的。 吃多少才算是少呢?我记得高老师总结自家孩子说道:“一岁半到现在的两年多里,香蕉吃过五六根,反正苹果橘子没少吃,两年里吃了有十几个了 ”。还有中医曾老师的说法大概是,如果有维生素添加强迫症,小朋友每天吃一牙就够了。又比如说,两个樱桃,一口西瓜,三个葡萄,五瓣橘子... 这个标准不绝对,只是做个参考。                                                                                              如果确实病了。如果确实太虚寒。那一牙也别吃了。一些谨慎的中医老师通常会建议生病和病后一周是要忌口的。这个话要听。   至于维生素,既然是微量,那也就是说一点点就够,况且还有那么多蔬菜。当好的东西变得很少的时候我们会更珍视这样东西。而食物也会回馈我们最大的好处。所谓,少即是多。就是说我们少吃水果的最大好处就是这种水果的美好变得容易被吸收了,不会变成负担。   有人会在某个时候会特别想狂放的吃水果,那确实可以吃两口。如果身体告诉我们需要水果,那就吃两口。但是重点是,这个重点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认真的吃,闭着眼睛吃,完全享受的吃,吃完两口之后,这个时候“药效”基本达到了。如果是一口气大吃特吃,那么我们就要审视一下这个究竟是身体的需要,还是放大的欲望?! 也有老师说,有时候,也可以晒干,煮一煮,放点生姜,花椒,胡椒,或者老干妈。又或者吃多了赶快去跑三公里。       无论你曾多么疯狂的吃水果,或是曾经碰也不碰水果,我想说,这都可能不算错。因为一定程度上,最终的那种踏实和放松的感受,很可能是来自于我们经年累月的不断的犯错和试错。真理一定会慢慢浮现出来,而我们犯错时的那种别扭,会推动着我们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获得那个更好的答案。 我想我们的一生都在做这一种练习,就是让自己的身心来做决定。吃水果是这样,吃冰淇淋也是,喝牛奶也是。选择工作也是,选择生活方式也是,选择人也是。   所以吃水果的重点问题就是: 到底是身体需要,还是别人需要,还是书本需要呢。
咳嗽时为什么不吃鸡
男朋友这几天咳嗽了。本来一个普普通通的着凉感冒,硬生生被他拖成了个内伤杂病,还问我:“为什么我咳嗽越来越厉害了?” 我看一眼桌子上他昨晚吃剩下的鸡骨头,还有冰箱里没吃完的鸡爪,一时无语凝噎。 很多人生病咳嗽去吃中药,老中医都会吩咐一声,这个鸡啊,是绝对不要吃。甚至有句老话说“咳嗽吃鸡,神仙难救。”因为,吃鸡会加重咳嗽的症状。 为什么吃鸡会加重咳嗽呢?今天就来聊聊这其中的道理。 鸡肉的特性 助生发,助火,补虚 首先,我们可能常常听人说,鸡肉是“发”的。 民间常用“起得比鸡早”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并将十二时辰中的丑时,也就是半夜1-3点这个时间点,命名为“鸡鸣”。由此可见,公鸡是很早就开始活动的动物,中医讲:“动则生阳”。 而鸡运动的时间丑时,刚好对应人体的肝脏,因此,鸡,尤其是公鸡,是肝气升发特别旺盛的动物。 在四个季节中,春天是肝气升发的季节,《黄帝内经》讲:“春三月,此为发陈”。何为发陈,也就是将身体中不好的东西,邪气发出体表来。因此,春天是很多皮肤病的高发期,也是很多慢性病的发作期。 而鸡,也是肝气旺盛的动物,在身体状态不合适的情况下,吃了鸡肉,也会容易引发“发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出来,疹子,咳嗽或者其他邪气。 其次,鸡属阳,火性特别旺盛。 由于鸡早上天蒙蒙亮就起床了,晚上太阳刚落山就睡下了。可谓是感应到天地的阳气而动,感应到天地阴气而眠,基本只在白天,阳气足的时候活动。因此,它也是火属性特别旺盛的动物。如果以阴阳分类,那么鸡,也算得上动物界的“纯阳之体”了。 很多鸡肉进补的食物,都是以炖汤为主。这也是因为,鸡肉的火性太强,需要用水来平衡。 只有以水性压制鸡的火性,才能抵消鸡的热,使其滋补效果更平衡。 在人体中,肾主水,鸡肉这股火包裹在水中,就像人体的肾阳之火被肾水包围,相互制约,阴阳平衡。因此,鸡也有大补肾阳的功效。 最后,鸡肉可以补虚。 鸡肉,在食疗中分公母,《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到:鸡肉性味甘,温,入脾,胃经。主补虚,暖胃,滋补效果强,益产妇和虚劳病愈后。 而公鸡母鸡各有不同,公鸡属阳,好发,有过敏外伤者不可用,用于青壮年为主,善补虚弱。而母鸡滋补效果强,更多的用于老人,女人,体质虚弱者。 总结一下鸡肉的三个特点。 其一:鸡主动,肝风旺。 其二:鸡属阳,火属性比较旺,可大补肝肾阳气。 其三:鸡肉滋补效果强。 咳嗽 与肺和脾胃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讲:“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在孩子的咳嗽中,主要分两大类。 一类是外邪所致,肺先遭殃的咳嗽。比如风寒,风热,肺热等。另一类是内伤咳嗽,问题出在脾胃。比如感冒没好透,大吃大喝呀,导致寒热错杂,或者直接积食咳嗽等。 而这两类不管是哪一类,吃了鸡都会坏事。 先说第一类,肺受累的咳嗽。 这时候吃鸡,就相当于助了一把肝风,肝风旺肝火也跟着起来了。中医讲心肝心肝,肝火旺了,心火也就起来了。 咳嗽本身就是上焦心肺的问题,这时候肺的问题还没好,又加了一把火。可不得咳嗽的更加厉害。 所以这类咳嗽,吃了鸡常常会在半夜一点到三点左右咳嗽厉害,利用儿推手法,平肝清肺可以很好的缓解。具体时间根据孩子咳嗽程度而定。如果还不够,也可以再加上分推肩胛骨,一般半小时内可以缓解下来。 当然,后面肯定是要注意忌口,别吃鸡了。 第二类是内伤咳嗽,本身就脾胃差,有积食的。 此时吃了过于上火又滋腻的鸡肉,让原来已经带不动的脾胃负担更重了,不但重还积热。 肚子里的小暖炉一烤,熏蒸咽喉,好啦,孩子扁桃体发炎啦,流鼻血啦,或者发各种疹子了……这些,临床都是遇到过的。这类孩子的咳嗽,会偏向于下午,夜咳,严重的躺下开始咳,整夜不安稳。 这类孩子的处理,需要消食清热为主。儿推手法可以选择揉腹30分钟,揉板门5分钟,清胃3分钟,清大肠3分钟,内八卦3分钟为主,健脾清热。 以上手法孩子咳嗽应急用,不可每天推保健哦。具体病症无法判断的,还是要寻找专业人员的帮助。
小暑 | 要守住自己的心
七月初,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到了。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暑,热的意思。天气炎热起来,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而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激的情况下,舒缓紧张压抑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 在小暑节气,一年日子差不多过半,坐下来,回头小结小结,反思反思,去除让心神烦躁不安的因素,才能真正的平心静气。 在这个充斥着浮躁和焦虑的年代里,平心静气好像变得很难。 在五年前的七月初,我写了一份遗书。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遗书,是严肃的遗书。内容就是如果万一我生产时出现什么意外,交代我老公要照顾我爸妈,以及以后孩子怎么抚养的问题。 那时我怀孕35周左右,因为前一个月骑车被小汽车追尾了,在家休养。 从小到大,别人容易的事,在我身上就特别难。比如在家穿着拖鞋走路也能扭伤脚,比如谈恋爱吧,人家从中学或者大学开始到婚前能谈好几个男朋友,而我吧,在我觉得此生也不会穿上婚纱后,30岁遇到了我老公,我们拍拖时还被我闺蜜笑话说是初中水平。比如怀孕吧,人家怀孕没事一样,胃口大开什么的,而我孕期没有一天是舒服的,胃口从来没有好过,前三个月躺床上起不来,吐得很严重,医生说再继续这样吐就停止妊娠吧。我回家后发狠,边哭边吃了一个小肉包,自此没再不停地吐,只是干呕了。接着去找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妇产科医生,老太太人很好,老一代的妇产科大夫大都会中医,开了温中止呕的汤药。好不容易踏上了七个月,还能发生一场车祸,那司机说没看见前面有个大肚婆。 每对母子/母女都是生死之交。虽说现在医疗技术发达,产妇的生存率这么高,可是风险还是存在的,凶险的如羊水栓塞是无法预测的。产前住院签的手术知情同意书也不是闹着玩的,里面写的每一条的风险都是可能发生,而且大家经历过生小孩也知道医生尽职也会告知产妇和家属。 基于此,车祸后伤了尾椎骨,只能站和躺,不能坐的我谨慎地写好了遗书,做好了以防万一的准备。还特意交代老公,如果保大人还是小孩,选择保小孩。那时傻,不知道医院不会有这种选择题给家属的。 五年了,我也逐渐淡忘了。再次想起来,是前阵子遇到一个宝妈M。M她家孩子五六岁了,每个月都会生病。她说她学中医育儿学得很好了,也帮助过很多人,可是面对自己小孩完全失去了信心,因着小孩的多病这半年,家人对她的中医治疗和喂养产生了怀疑。M进而对自己,对中医也是迷惘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小孩又一次扁桃体化脓发烧去医院检查的时候,面对血液检查报告,还有医生告知的可能会发生的病症:病情再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心肌炎或者肾炎。M就全面崩溃了。 我经过综合诊断,M的孩子状态挺好的,身体的疏通程度比一般的孩子都来得更好些。可能会出现,就不一定会发生,而医生把这些预测说给家属听,不是想要危言耸听造成恐慌,而是如实地把病情进一步加重后的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分析,让家属有所认知。任何疾病都会有风险的,特别是小孩子稚阴稚阳,疾病好转快,加重也快,比如咳嗽可能会发展为肺炎,感冒可能会发展为鼻炎或者心肌炎,拉肚子可能会是肠炎等等。 这些病名听起来可怕,但作为学习中医育儿的粉,不能被病名吓倒了。即使这种时候,也还是要努力守住自己的心神,辨证用药,中医正养。 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备孕、怀孕、生产,到养娃,按通俗的说法,孩子是我们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孩子的任何风吹草动,妈妈们肯定也会跟着心神不安。 在某个难熬的时刻,我们都以为自己经受的艰辛异于其他人,很委屈很倒霉很苦了。生命里,总有些波折,总有些让你觉得走不下的时候。我说恋爱结婚难,可我有同学还没有结婚或已经离婚了,我说怀孕辛苦,可有些朋友好多年都无法受孕,我说孕期运气差,可我有个妹妹怀孕39周胎停了。 看,换个角度对比一下,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就没那么多烦躁和不安。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不单是心的生理功能,还包括心神情志对身体的影响。一个强大淡定的妈妈,身心都稳定健康,那她的孩子的身心稳定程度也就不用说了。 心神的稳定,不单是对这些已发生的未发生的事情的感知和处理,还包括了心神的统一。 去年有个实习生小姑娘,活泼可爱,每天都笑容满面。有一天她拉肚子了,我就给她扎针。针下去后,她哭得停不下来。我问有那么疼吗,她边抽泣边回答:老师我停不下啊,我控制不了我自己。之前我看过扎针哭到不行的,是去学针时一位肝郁非常严重的同学,下针会调动全身的气血津液,能量冲破了一些堵塞,把它们排出来,就会出现情绪的释放。 而这位小姑娘那么明亮的一个人,我想不明白。我就跑去问我的中医老师,老师说这种人是表面开朗,内心压抑的。心神的表里不一,在小姑娘身上的体现是:情绪波动大,前一秒看她笑,后一秒她就不言不语,脾胃不好,容易拉肚子,简而言之,气机的紊乱。 所以人前人后,自己的真性情很重要,不压抑自己,开心的时候开心,生气的时候生气,不满的时候就表达不满,想哭的时候就哭一场。做回真正的自己,有益身心。 心静的时候,全身放松,消耗的能量没有心乱的时候多,是能体会到神清气爽的。 为了让妈妈们和孩子们身心都全然地自在,在炎炎夏日也能心舒志宁,小暑节气里,我们推荐一款药膳—清补凉。 清补凉是我从小就喜欢的汤品。 在小学的时候,我爸妈在公园里摆个小摊,卖些小玩意,暑假时我和弟弟晚上会去帮忙。岭南的夏天晚上风也是热的。收摊之后,我爸妈就会带着我们去喝一碗清补凉,清清爽爽的糖水,又兼有中药材天然的甜味,软软糯糯的熬得酥烂,让人回味无穷。 为了照顾大多数孩子们的脾胃和口感,我改动了其中几味食材。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我发现海南的清补凉比广东的更出名些。其实两者不一样,广东的清补凉是用药食同源的食材做成的。广东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药膳文化。清补凉多以成糖水及老火汤的形式出现,它的材料并不统一,主要以健脾祛湿、润肺生津为主。 【材料】 沙参5g、玉竹5g、党参5g、淮山5g、无花果2个、薏仁3g、百合3g、莲子5g、红枣2个(小孩一人份,全家人一起喝则适当加量即可) 【做法】 以上食材放入炖盅,放适量水,炖煮一小时,根据喜好放入适量的糖或者盐,也可以加入排骨或者鸡蛋一起炖煮。 沙参玉竹滋阴生津,薏仁以清泻为主,淮山党参大枣以补益为主,而莲子、百合既能清又能补。无花果味甘,性凉,能够清热生津,健脾开胃。 整体性质是比较平和的,适宜日常保健食用。起到了健脾利湿、清心安神、益气补血、润肺生津的作用,兼顾着夏季养心、长夏养脾、秋季养肺 。 从夏季到初秋这个阶段,容易脾胃虚弱、湿气困重、心火亢盛、烦躁不安、暑热多汗、津液亏虚。清补凉是夏、秋季节很好的养生美食,也是有以上问题的人群长期调理的食谱。 淮山无花果百合莲子,用鲜品也是可以的。药食同源,性质温和,不讲究是干品还是鲜品。 还可以根据自家小孩的体质加以调整,比如说寒湿重些的孩子,可以把薏米炒制过,或者加入陈皮;上焦有热,舌尖老是红红的孩子,可以放些绿豆;平时易感冒,舌头上半部比较瘪平的孩子,可以放点黄芪。 药膳不等于汤药,如果已经出现病症,请及时就医。 再续上前面的故事。后来,M放下了,孩子不出现病症的时候她就好好地养着,不再对肾炎啥的纠结不已了。我的是后来顺产了,不到两年后又顺产了二宝。 有时候,let it go,let it be就好,活在当下,珍惜拥有。给你我共勉。
漫画 | 你家娃病好后会不会也这样?
孩子病刚好的那几天,主要的病症都没有了,但身体状态还是会与生病之前不大一样。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称作是一个病后的恢复期。 恢复期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 比如咳嗽大体好了,但还会偶尔咳嗽几声。 比如体温会比平时低一些,摸上去发凉。 比如吃饭,食欲可能并不像之前那么好。 比如积食已经排干净了,但后面几天又会不好好拉大便。 比如精神有点蔫蔫的,睡的时间比往常久。 这个时期,外部的邪气虽然大部分都清除了,但内部的邪气可能还没有完全清理干净,身体需要把痰饮和寒再往出排一排。也因为身体刚经过一场战争,脾胃的功能、气血的水平都还没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状态,所以整体还是比较虚弱的。 病后恢复期的关键,不是治,而是养。 饮食要以清淡好消化为主,忌口水果、肉蛋等相对难消化的食物,不要再给虚弱的脾胃增加负担;注意避寒保暖,不要再次受风受凉;注意休息,不要病刚好就玩的太累,要多静养,保证高质量的睡眠。排病邪的期间,如果养的好,体质会改善很多。 爸妈可以多做观察,看看这些症状是不是一天一天逐渐减轻了。同时多给一些耐心,让孩子的身体自己慢慢恢复。 如果要帮忙,可以做的有这些: 还有痰和咳嗽时,可以熬点白萝卜陈皮水,或者工字搓背和泡脚来帮助排痰。 还是比较虚寒的状态下,可以用南怀瑾脐贴和艾灸来温暖中下焦,温化寒饮。
病案 | 刚躺下时咳嗽频繁,入睡困难
我们常说,虚寒体质的孩子比较容易生病。因为身体的正气不够充足,所以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会受寒,可能会有积滞。 今天的案例,就来自于一个虚寒体质的孩子。 先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宝宝1岁6个月。咳嗽,流鼻涕,鼻塞,入睡困难。通过主诉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有受寒。 「大便这两天颜色较深,前面是小球状,比平时干。大便里有未消化的菜叶。」 大便颜色深,大便干、小球状,说明肠道的津液不足。我们说理想健康的大便应该是润泽丝滑的,过干或者过湿都不正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体内津液和湿的情况。大便里有未消化的菜叶,是胃的动力、热能不够,这个是寒。 「怕冷怕热,没有明显的表现。」 是正常的。 「小便正常。」 正常。 「食欲正常。周三上午吃了鸡蛋、米汤,一个小馒头。中午吃了一条昂刺鱼和鱼汤面。昨天一天吃粥、馒头和一顿奶粉,其他时间母乳。」 1岁6个月的食谱,是不是合适,其实就是看大便、睡眠好不好。生病以后,建议暂停水果,肉蛋奶这些容易生湿的食物,更利于病情快速恢复。 「长期趴着睡。」 这是寒证。脾胃虚寒的孩子会觉得睡觉时肚子有东西贴着比较舒服,所以他们更喜欢趴睡。 「有时还会流口水。」 一般口水会在吃食物的时候分泌,没有食物的时候不分泌。但孩子睡觉时都流口水,说明脾胃的功能比较虚弱了,控制不住口水的分泌。这个是寒。 「这两天晚上入睡困难,哭闹。」 入睡问题可能和鼻塞受寒有关,也可能和不消化有关,因为胃不和卧不安。 「穿多和哭闹时会出汗。」 目前看是正常的。 「平时一直爱喝水,给水就喝,有时自己拿着喝。昨晚哭闹说要喝水。」 津液不足的时候会主动喝水,这里没有说要喝凉的还是热的,是寒是热都有可能。如果长期喝水量比较大,可能说明这个孩子脾胃的负担比较大,容易津亏。 「手心手背、肚子后背有时有温差,有时没有。」 手心和肚子可以反映中焦气血津液的情况。有时有温差,有时没有,这里暂时先不做判断。 「这半个月,手心有点潮湿。」 说明身体是有湿的。 「喉咙里有痰,不会吐。」 痰,也是身体内运化不了的水饮垃圾,这是一个寒证。 「肛门红,但没感觉到热。」 肛门连接着大肠,肛门红、热、灼烧都是胃肠有热的表现。但是这里没有到灼热的程度,所以热的程度不算严重。 「打喷嚏流鼻涕,晚上鼻塞。」 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是很明显的受寒表证,归太阳。 「咳嗽,偶尔感觉咳嗽有痰,刚睡下时咳嗽频繁,完全睡着之后就咳嗽少。」 根据上面的证据来看,这个是受寒的咳嗽,痰是受寒产生的痰,刚睡下的时候咳嗽频繁,更多时候是因为躺下的时候鼻涕倒流后就开始会咳嗽,所以这个归太阴。 「嘴唇颜色红,下唇比上唇更红,平时也有点。」 嘴唇也是中焦脾胃的反射区,下嘴唇的红反应的是消化不良,可能有一点内热,但是从照片上看不算明显。平时嘴唇也有点红,可能长期都有点消化的问题,脾胃经常是忙不过来的。这个就要注意下饮食。 「舌苔整体偏白,水滑。」 从舌象上看,上面舌苔的部分整体偏白色,是寒,这个是受寒的舌象。舌苔水滑,说明体内有水湿,水饮。 整体看,主要是受寒 伴随一点消化问题 这个孩子的脾胃是弱一些的。如果经常吃的不好消化,脾胃就会一直处于很忙碌的工作状态,晚上睡觉时都得不到休息。时间长了脾胃吸收不到营养,整个脾胃的功能就会下降,表现出虚寒。 虚寒的脾胃去运化食物,就像在一个坑坑洼洼的窄路上跑车,本来就走不快,车一多就会堵,会容易有消化的问题。 长期消化不良的孩子,也容易感冒,容易被流行病传染,因为正气不足,稍微有一点邪气来,抵挡不住,就会生病。 六纲辨证:太阳太阴,兼一点阳明 太阳受寒的证据:流鼻涕、打喷嚏、鼻塞,舌苔整体偏白。 太阴里虚寒的证据:大便颜色深、干、有未消化的食物;长期趴睡,流口水,这两晚入睡困难;有痰;刚睡下时咳嗽。 阳明里热的证据:哭闹着要喝水;肛门红;嘴唇红。 解决思路的重点是解表,扶正。消化问题可以通过后面一周的清淡饮食来调理。病中、病后一周内,忌口肉蛋奶,鱼虾,水果,零食,喝粥,烂面条为主。 具体的处理方案,欢迎在留言区各抒己见,进行讨论。 讨论 1. 如何分辨非积食阳明和少阳? 少阳的症状基本是偏于身体上半部分的,好比我们把身体拦腰分两半,上面的热证归少阳,而阳明的热是全身性的,弥漫态势的,到处都有。而少阳的热就像是个大烟囱,只是从上面冒出来的热。 少阳的特点:上面热下面寒,或左右两边热,或前面或后面热,或又冷又热,或热多寒少,少阳的热分布是不均匀的,是有偏向性的。 阳明的特点:绝对的,霸气的一种热。 2.手心潮湿可以理解为中焦水饮吗?  不能理解为水饮,叫痰饮更合适,或者湿。是中焦的问题,积食不消化,都会生痰,比起水饮,这个痰是偏热的环境下产生的,但也不绝对。 3.案例中的阳明里热,在舌苔上好像看不大出来? 案例中的阳明不算明显,只有一点点。
今天,你家孩子踢被子了吗?
最近天气热,小朋友好像约好似的,一个个练起了弹腿神功——踢被子。 半夜三更鱼儿妈妈给我发消息,“你看看我家闺女,还说要做小公主,我看像个女流氓。”说完刷刷刷给我发了四张图,俯视图,侧面图,还有放大的细节图,张张都是孩子和被子分手的画面,有一张孩子甚至一半身子耷拉到床边。 妈妈问我:“我想直接给踹下床又怕她着凉,倒霉的还是我,捞回来睡又继续踢被子继续翻滚,你说这孩子是猴子转世么?这么烦。”这种纠结的情绪,估计对爱踢被子的家来说,是家常便饭了。 孩子为嘛踢被子这么厉害呢? 有妈妈前两天就问了,孩子莫不是太热,踢被子这么厉害?立马有睿智的宝妈答复了,老人家都说了,小孩子家家的火气重,不耐热,天气一热就受不了了。 可能这时候另一群妈妈就要问了: “我家孩子空调房里也踢被子,他就这么热?” “我家孩子大冬天也踢被子,难道是我盖多了?” 孩子踢被子,到底是因为热?还是另有原因呢?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有一部分孩子,踢被子确实是因为热。 中医讲,小儿为“纯阳之体”。什么是纯阳呢?就是阳气旺盛,多阳少阴,按照老人家的话,那火气是蹭蹭蹭往在冒的。因此孩子相对大人,更容易怕热。而大人尤其是母亲和老人,一个产后气血偏虚,容易怕冷,一个年迈体虚,比较怕风。这两类家长常常习惯多穿衣服,如若此时比照自己的体感温度,去给孩子添加衣物,势必容易造成孩子“热”的现象。 当然也不乏“有一种冷,叫爷爷奶奶觉得我冷”的情况发生。 以上情况,孩子是真热。 家里不热也踢被子,跟吃有关系 第一点,最主要原因是积食。 懂中医的妈妈,听小儿积食估计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其实小儿问题,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其中前四条都和吃有直接关系,后一条还霸占着“胃不和则卧不安”的间接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吃的问题,对整体的生长发育有多重要。 那么,积食为什么又和怕热扯上关系呢? 积食,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塞进嘴巴里面的食物,物质能量既没有被身体消化吸收,也没有及时排出体外,就这么堆积在身体里面。大量气血聚集在胃里想把食物排出去,中焦就会比其他部分热一些。又按照发酵原理,一堆堆在那里的食物,是会发酵产热的。 而这些热,我们俗称为“内热,脾胃积热”。 脾主四肢,手足是脾胃功能的外现。因此积食,脾胃有积热的孩子会容易觉得手足心发热,发燥。燥了怎么办,踢掉被子呗。 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点情况,是过食“热性食物”。 如果说积食是在身体里生了一把火,那第二种情况就是给身体里的“炉灶”添了一把柴。 热性食物就很好理解了,常见的有牛肉,羊肉,鸡肉,等等。 很多家长老觉得食物对身体没太大影响,奉行“吃一口,没关系的”原则。 曾经我做过一个实验,大晚上去吃了个羊肉火锅,清汤的。结果晚上睡觉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燥热,手足心蹭蹭的直冒汗。大人尚且如此,何况体质敏感的孩子?孩子本身体热,身体里的小太阳刚刚好够煮熟食物,这时候多吃点牛羊肉,给身体添一把柴火,晚上肯定睡不好的,踢被子是自然,还容易出大汗。 第三种情况,过食高营养食物。 现在的营养,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家里做菜讲究因时因地,并善于搭配不同食物的功能属性,使其四气五味发挥到最佳。因此古代的药膳很有名,而且效果好。就连汤药,一开始也是药膳演变过来的,《伤寒论》中的许多方证也是源自厨神伊尹的《汤液经》。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营养是“唯成分论”,眼见为实才是好。什么意思呢?判断一个食物好不好,先看看蛋白质含量高不高。为什么现在人普通觉得大米没营养呢?一点点淀粉,能有什么营养?完全理解不了古人的“种子,阴阳合和,性味平和”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过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也会导致孩子踢被子呢?按理说孩子应该营养吸收更好才对。如果用仪器测量会发现,肉类分解所释放的热能比植物大的多。当孩子长期大量食用热能更高的“营养食物”,身体里多余的热自然会增加,因此也会变得看起来更加怕热。入睡不踏实,脑袋,后背出汗多,爱翻来覆去,踢被子当然也是常事。 另一方面,从脾胃吸收角度来说。越是高营养的食物,结构越复杂,孩子脾胃吸收能力尚且稚嫩,没办法完全吸收掉这些营养物质。长此以往,不但容易积热,更会导致脾胃功能下降,从而引发脾虚和体质变差等一系列问题。 孩子无小事。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踢被子,也和孩子的身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很多妈妈就要问了,我家孩子踢被子,可怎么办? 前面洋洋洒洒讲了这么多,其实归纳起来,还是那句话:“胃不和则卧不安”。孩子的问题,大多是吃的问题。吃对比吃好更重要。 盖少一点,或者排积食 那孩子踢被子这么厉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缓解。 首先,对于真的是穿多了,盖多了的孩子。适当减少盖被即可。 对于各种吃导致的积热现象,这里推荐几个推拿手法。 1. 摩腹 方法: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肚子,20-30分钟。 顺时针摩腹能很好的促进消化吸收,同时降胃清里热。虽然操作简单,但是真的坚持做下来的孩子,脾胃功能都会有一个好的改善。 2. 板门穴 部位:大拇指指根,赤白肉交界处。 方法:轻轻按揉。每次五分钟。 板门穴能健脾消食,清胃热。是很好的积食脾胃保健穴。 3. 食疗方-萝卜粥 很多人知道白萝卜降气,却忽略了它的消食作用。白萝卜清胃热,降胃火,对于小儿消食作用明显。 方法:白萝卜去皮,切丁。大米煮开,待米粒软烂,加入切好的白萝卜丁,一起煮至软烂即可。 最后,关于小儿积热踢被,千言万语不如家庭忌口。发现孩子开始出现睡眠不安稳,踢被子,就要开始休息调整饮食了。将源头控制住,踢被问题会更加容易解决。
动起来
妈友F,他老公有一年,忽然开始决定要每天跑步。每天五公里,有时候是十公里,工作不忙的时候会跑二十公里。从小区门口开始,跑过一座跨江大桥,跑过一个开放的公园,再跑几个路口,然后折返回来。   F问老公,开始跑之后什么感觉? 他回:爽!   为什么要跑,F老公给她的解释是因为自己精神状态不好。之后就是跑步带来的变化,分别有: 体重从180到150,大肚子没有了,慢性腹泻没有了,睡眠变的更好。更重要的是,跑步之后人好像总有力气没处使,然后就不停的干家务,洗碗,洗衣服,拖地,带娃。更更重要的是,当F莫名其妙闹情绪的时候,他不再是沉默寡言,而是去安抚她,逗她。   我的妹妹,她从出生起就住进了当地的儿童医院,后来大概每个月有一个星期的时间都在挂水。不是咳嗽就是发烧,医生的诊断是支原体感染,这个状况一直持续了好几年,也就是她上幼儿园之前,每个月都会突发高烧,咳嗽,就要去进行治疗,每个月生病半个月,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去挂水之前,她都是玩着玩着,然后忽然就被大人拽走的。没有任何准备,她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到哪里。     每次挂水回来,就像是去了一趟超市,她继续拿起自制的武器追着我打闹,除了吃饭的时候不吃饭,其他看上去没什么不好。生命力很强的她,虽然一直生病,但也一直努力在为自己发烧排寒,咳嗽排痰。   妹妹的状况一直是持续到了七八岁。当时也不了解任何中医,至于是怎么好的,父亲总结了两点,一是少吃鸡蛋(家里当年因为条件不好没有经常吃荤吃零食的习惯,鸡蛋就做为唯一的营养品),然后,就是带出去跑。   医院说没办法好的支原体感染,被她跑好了。 现在她21岁了,在读大学。一米七的身高,比我高出半头,很结实。   虚寒其实就是身体消化能力,代谢能力,运转能力相对不足,气血循环能力的相对不足。因为这样的不足,我们吃的东西不能被很好的吸收代谢,孩子的生长情况不乐观,遇到风寒暑湿邪气的时候,容易积累垃圾在身体里,比如痰湿。F老公和我妹妹都是这个原因。       运动可以有效的帮助提升气血循环的速度,能够帮助代谢掉身体里的垃圾——痰湿、积滞,而且,运动可以让身体保持温热。从大的方面来说,运动对于每个身体本身来说,是一次主动阳气的推动,阳气上去了,身体就好了。   我老爸在我生孩子的第一年告诉我,爱动的孩子,不太会有积食这件事。   运动增加的是阳气,当一个人开始规律的运动,也就是说这个人在阳气提升的时候,身体的各个器官的机能都在运动,气血也在运动,运动的过程中,过去的旧有的东西就会发生变化,脆弱的东西会成长的健壮,比如脾虚,肺虚啊,它会强壮。而不需要的东西会随着运动代谢出去,比如明显的痰湿、增生等等,身体就可以配合生活,去到更舒适的一种节律里去。   比如偶尔大吃大喝一些东西,不会马上就堵住。 比如去一趟远途旅行,不会感觉到精气神完全被透支。   有一次我被人逼到舞蹈班跳拉丁舞,我对于那种奔放扭动非常不屑。但是这个世界总是会让你嗤之以鼻的事情给你很大的刺激。   当我开始想要尝试的时候,那种身体的奔涌的感受就异常的强烈和鲜明,气从身体的中心顺着手臂和臀部挥舞出去,就好像带着曾经没有过的勇气,脚步的每一次变换,都感到非常稳健,舞蹈结束,我静静的站在原地,什么也没有做,大概一分钟的时间,我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感受到了一种极少有过的清醒,镇定,和力量,而大脑里不再有纷乱的思绪漂移,稳稳的站在那里。   从细微的角度来说,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可以直接感受到身体的非常细微的气的变化,血的变化,跑热了的脚,出汗时候的放松,大口呼吸完全敞开的胸腔,松弛灵活的四肢,动静自如。运动给我们的身心带来的是一种稳定性的训练。       有很多朋友一开始学中医的时候会问我,怎么调理孩子,找哪个医生,吃什么,做哪些,过了两年后她们就不再问我这样的问题了,因为他们明白,也实践了最好最简单的方法,不用辨证,甚至不需要思考,那就是让身体动起来。   也有很多朋友问过我,性情懦弱,胆小,犹豫,纠结,脆弱,恐惧,应该怎么修心?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身体动起来。   之前有个朋友遭遇了一场至今无法赔偿的诈骗案,倾其所有,还搭上了亲人朋友的钱,女朋友也跑了。最差的时候,他会计算着剩下的钱怎么能够吃饱饭一个星期,而且不会有饿的感觉。再后来他就决定每天跑十公里。几年后,挺过来,自己做起了一个服装工作室。   当运动增加了一个人的阳气的时候,同时也意味着,阳气增加了这个人的果敢,增加了辞旧迎新的能力,增加了一个人从某种记忆的漩涡中脱离的能力。   运动的种类很多,其实选择自己喜欢的,想要去做的就很好。比较虚的,阴阳都不足的,气不足的,可以从较为柔和的运动开始。   举个例子,丽是我的朋友,她脸上有痤疮,有乳腺问题,常有心事,这是滞。有一次,我告诉丽说,你应该去徒步,而那个当下她回答我,她就是想要去暴走,去翻越几座山。其实就是她的身体知道需要去打开一些东西,放逐一些东向,跨越一些东西,翻山越岭的时候,一方面并不是激烈的运动,另一方面,能感受到身体和这个自然的联系,和这个大地,这个山林的联系,她可以通过翻山这件事看见自己的力量。其实每个人的身体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如果体力不好但又想要跑步的,我的建议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速度,比如8-10分钟一公里,或者就直接选择走路,坚持走路可以更好的调和阴阳,尤其是在有植被的地方,有土木的自然里。如果是一个人走,可以深深的呼吸,不看手机,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每走四步,呼气,下面四步,吸气,这样走会补气。   较为柔和的运动其实都能补到阴和阳,比如传统的太极,瑜伽,大礼拜,八段锦,六段锦等等等,而相对比较有力量的运动,更多可以增加的是阳的力量,比如跑步,拳击,篮球,足球,等等。   运动的程度不一定要长,要久,但是,一定要每天都有一点,这个效果就可以积累到身心。       很多事情看上去走不过去的,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不管是身体还是生活,运动是可以给我们更多可能性的一个方法。想起电影【阿甘正传】里面的妈妈告诉阿甘:you are no different than anybody eles is.意思是,你和别人没有任何的不同。

No dataset card yet

New: Create and edit this dataset card directly on the website!

Contribute a Dataset Card
Downloads last month
0
Add dataset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