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string)
stringlengths
4
30
Generated_text(string)
stringlengths
506
7.22k
多喝水对身体好?那可不一定
关于喝水,中医所提倡的饮水法则是:不渴不饮,饮宜温热,小口慢之。 不渴不饮——身体更知道,此时的你需不需要喝水。 水是需要脾胃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津液的。水属“阴”,运化成津液的过程需要消耗阳气。 如果明明不渴,却为了达到每天八杯水的要求,喝进去了过多的水,超出了脾胃的运化能力,那就可能会肚子胀、犯恶心、肚子里有咕噜噜的水声,食欲也可能会下降…这些是身体对待多余水分的反应,意思是,哥们儿歇歇吧,别喝了,现在喝进来的,一时半会儿我可处理不完。 饮宜温热——温热的水是更适合的。 如果喝进去了冷水,脾胃会先用气血把它们温暖到可以吸收的温度,这本身就是个消耗的过程,而喝温热的水,就可以省去这个环节,从而更快、更轻松的被消化吸收。 还有很多人喜欢喝冰水,这会降低胃肠的温度,减缓局部的气血循环,那么水和食物的消化都会被影响了。时间长了,脾胃的阳气也会被寒气所伤。 小口慢之——慢慢喝,小口小口的喝。 让水成为津液,才是喝水的目的。水的吸收利用率,和喝水的速度有很大的关联。大口喝水的时候,大量的水往往会随着尿液和大便排出,利用率并不高。而小口喝水,是跟随这肠胃消化运动的一种节奏去供给,喝的慢,每口少喝点,反而利用率更高,身体接收到了,才更解渴。
病案 | 咳嗽不停,流黄清鼻涕
流黄清鼻涕是不是就一定是热感冒呢? 不一定的。 有时候只是因为睡了一个晚上鼻涕没有流出来,结成了很浓的黄鼻涕,这个是暂时的。还有的时候是因为身体略有津液不足,鼻涕会略微变黄,这时候如果他的吃喝拉撒睡都没有热的迹象,那这个鼻涕依旧是寒。 受寒的太阳表证,在正气充足的情况下,全身气血津液会在体表聚集抗邪。如果邪气的力量比较强,正气一时半会儿打不过对方,自身消耗也比较严重,那就可能会往体内撤退。 于是,正邪的战场从最外层体表逐渐向里发展,当两方面势均力敌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邪气进不去,正气也出不来。局部的气血阻滞就这样形成了。这就是个太阳转向少阳,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2岁半,咳嗽,流鼻涕 「前几天拉了点黑溏便,昨天大便是成型的,偏黑,今天也是成型偏黑,一直很臭。」 大便偏黑,说明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寒热都有可能导致。臭是消化不充分的表现,食物没消化完全,残渣在肠道里发酵产生了臭味。短时间的臭,是热的证据,一直很臭,则说明长期消化不好,这是脾胃运化能力不足的表现,是虚寒的证据。 「没表现出怕冷怕热,半夜老会踢被子。」 孩子半夜踢被子大多是正常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小便有点黄,不知是不是喝水少的缘故。」 喝水少时,小便黄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在家吃饭正常,刚送去幼儿园几天。」 这里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我们先不做考虑。 「睡不好,鼻塞,半夜醒来就哭。」 鼻塞是受寒的表现。我们正常人每天的呼吸,除了鼻子的参与,还有全身体表毛孔的参与。受寒时,体表毛孔被关闭,就没法参与呼吸了,那么鼻子的呼吸压力会突然增大,可能会负荷不了。于是我们就会觉得吸不上气,鼻子不通畅。 在鼻塞的情况下睡眠不好,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醒来哭如果是有眼泪,那寒的可能性多,如果是很烦躁的大哭,哭闹,没有什么眼泪,热的可能性多。 「咳嗽咳到冒冷汗。」 咳嗽的时候,全身都在震动,但是这种震动会出汗,就好像一个杯子摇摇晃晃的,一不小心里面的水就会洒出来。主要是因为虚,体表没有关住,没有阖住,就会出汗。因为是体表的问题,所以归太阳。 有的人咳嗽是腰疼,这个就是里,就是太阴,厥阴。有的人是咳嗽漏尿,也是一样的,问题在里。 「不爱喝水,大人给温水。」 不爱喝水,说明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是偏弱的,归为太阴。 「温差没有异常。」 可以暂时认为是正常的。 「口臭不是很臭,爱用舌头舔东西」 有口臭,但不是很臭,说明还是有一些消化上的问题,但是不明显。 在我们嘴唇干裂的时候,就会忍不住用舌头去舔嘴唇。舌头是刺激津液的很直接的器官,爱用舌头去舔东西,说明津液很可能是不足的。 「刚送去幼儿园几天,回家晚上睡觉半夜鼻子塞,第二天就流黄清鼻涕,一个星期了没处理好,今早又打了几个喷嚏。」 流鼻涕、打喷嚏,是受寒表证,归为太阳。流黄清鼻涕,是不是说明有热呢?不一定,但是津液应该已经不足了。 「咳嗽严重,咳得空洞,感觉没痰,可是又觉得有点。咽喉红。」 咳得空洞,妈妈形容的比较贴切,是没痰的那种空空声,这是一个气逆咳嗽,可能没痰,或者痰还上不来,受寒多见,加上前面的证据,可以归为太阳。 咽喉红,说明气血都堵在这个地方想解决问题,是一种局部的阻滞,可以归为少阳。 「舌头红,舌苔淡白,里面有些黄。」 这里没有照片,看的不够仔细,我们可以暂时认为是有一点热的。 总的看下来,主要是受寒,正气是不足的 体表的受寒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 因为正气不足,身体调动气血去解决问题时,被堵在了半路,于是产生了局部的阻滞,也就是少阳的热证。这个热没有入里,也没有在表,是在表里之间,脾胃中焦之上的一种热。 除此之外,中焦也是偏虚寒的,但是不算严重。 所以解决思路上不仅要照顾体表的受寒和在里的虚寒,还要把堵在半路的气血疏通开,让它们该去哪去哪。 六纲辨证是太阳少阳太阴。处理思路就是,解除外部的风寒邪气,同时也要照顾中焦的虚寒和阻滞。学习过六纲辨证的同学可以在留言区一起来讨论用药。 讨论 分不清案例里的出汗是表还是里,一般我觉得太阳引起的出汗就放在表,阳明引起的出汗就放在里,是否可以呢? 太阳少阳阳明都可能会出汗,要结合小便喝水等去判断,哪个明显就放哪里。
捏脊,给孩子的生长加点阳光
东东今年7岁了。在学校上课时,一直坐在第一排。每天放学,看到他背着个体积与自己身高不相符的书包从校门口走出来,妈妈总忍不住的想叹气。 东东妈个子就不高,她总觉得,是不是自己的遗传影响了孩子。于是,从东东小时候开始,就特别注重他的营养和饮食。奶粉一定是托朋友从国外寄回来的,一起寄回来的还有补充各种微量元素的营养品,各式各样的都没少吃。但孩子还是不长个儿,经常生病,咳嗽、拉肚子是常有的事。 遇到我时,东东妈问我,孩子现在是班里最矮的,怎么办?难道要去打生长针?她还说,东东晚上睡觉总要醒来几回,经常从床头翻腾到床尾,大便也时而便秘,时而不成形,尤其是一旦吃点凉东西,就会很突然的吵着肚子痛,满大街找厕所。 我给东东号了脉,脉象虽然偏弱,但脾脉沉取有根。又看了看舌头,整体舌象还不算很糟:虽然白苔满布,但舌体还算平滑正常。 这孩子脾胃是虚寒的,因此抵抗力不好,容易生病。营养吃进去的多,被吸收的少,所以本该长个子的年纪,却一直没长起来。他先天的脾胃条件其实还不错,但后天喂养不当,长期的寒凉和过量饮食,伤害了脾胃的阳气。 于是我让妈妈先别着急长个子的事儿,孩子现在脾胃吸收能力差,身体的能量整体都比较弱,先把脾胃调理好了,长个儿是迟早的事。 从那以后开始给东东调理脾胃。每周来我这里推拿三次;配合饮食上的调整,忌口寒凉生冷,多吃五谷杂粮;妈妈还每周末带孩子去爬山,一开始爬山走几步就累的喘,妈妈忍着心疼陪他慢慢走,后来时间长了,一次比一次走地更远。 两个多月过后,东东的脸色明显好了很多,睡眠和大便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告诉妈妈,脾胃吸收好了,不需要我们做什么,孩子也会自然地长个子的。妈妈的心态比之前平和了不少,但心里还是有些着急的,她问我,那我在家还能帮孩子做点什么? 我想了想,推荐了捏脊。捏脊是妈妈在家也可以很方便做的,我建议她每周捏四次,每次捏五遍。 后来的几个月里,推拿、忌口、爬山依旧进行着,妈妈又加上了早上起来的捏脊。已经不需要量身高,只凭目测就能明显看出来东东长高了,抽条了,而且身上的肉也变得很结实。放学经过小树丛,东东总会站在小树旁问妈妈“妈妈,我今天比小树高点了没有?”“今天跟同桌比个子,我比他还高了!” 有一天东东妈发语音给我,激动的说“东东这两个月长了7厘米!”7厘米不算多,但是在这之前的两年,东东整年的生长都不超过5厘米,这次给全家高兴坏了。 孩子的脾胃调理我们说的太多了。脾胃乃后天之本,想身体好,想长个子长肉,都要靠脾胃去吸收运化,然后给全身供给能量。脾胃调养好了,我们就可以给身体一点适当的刺激,捏脊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捏脊,在临床上分为上捏脊和下捏脊,这里主要谈论上捏脊。 捏脊,捏的是大阳经 捏脊的基础手法,双手中指,食指,大拇指捏住脊柱旁皮肤,然后沿着脊柱由下向上“爬动”。这个基础手法里,其实已经暗含“乾坤”。 首先,妈妈双手食指,中指,大拇指捏的地方,其实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膀胱一经。膀胱一经涵盖人体的各个俞穴,比如我们熟悉的:“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等”,这些俞穴直接对应到相应脏腑,是各个脏腑功能在体表的反应点。通过刺激膀胱一经,本身就具有调理内部脏腑的功效。因此,捏脊能进一步改善体质,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其次,还是膀胱一经。拆开来看,它上面每一个穴位对应一个脏腑,合起来看,却并不是1+1=2的关系。膀胱经是人体体表的一条大阳经,什么是阳经呢?就是能像太阳一样,温暖大地,同时保持一种上升状态。膀胱经,就是人体的一个“小太阳”,可以温暖我们的身体,刺激我们的气血循环和生长。 最后,要谈到最关键的地方,我们捏脊时“爬”过的这条路,它叫:督脉。谈到督脉很多人会想到武侠小说里面的任督二脉,没错,就是这个督脉。   督脉主管一身之阳,起于会阴,上达头顶。道家讲督脉是可以沟通天地的通道。而在人体,督脉则和膀胱经有着类似的功效,只是督脉的功效更强,可以有效激发人体阳气,增强正气。现代很多人的腰间盘突出,大多是膀胱经或者督脉力量不够,当膀胱经或者督脉的“拖力”不够了,就会没办法让人体脊柱向上,因此脊柱变形、突出。 膀胱经和督脉像两股强大的力量,拖住人体向上,对于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来说,适当激发,则能增强其向上的力量,能够推动孩子长个儿。 捏脊要用手,更要用心 很多新手妈妈,觉得捏脊手法简单,直接上手就有效。其实,想达到好的效果,就要求妈妈们在家庭操作中,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用心。 捏脊家庭保健,需要注意这几点。 首先,是基础手法。 手法:以两手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捏住脊柱旁皮肤。 操作:从孩子尾椎骨,沿脊柱往上“爬行”,直到大椎穴处。中间遇到孩子有明显瘀滞或者大穴附近,比如肺俞,肾俞,脾俞,可以适当提捏一下,以增强脏腑刺激。 基础手法大家都熟,不用多教,只需要练习到熟练再上手即可,强烈建议先用爸爸试水,以免手法掌握不了轻重,损伤孩子皮肤。 其次,是操作时的环境。 捏脊时,由于快速打通孩子阳脉,孩子的皮肤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此时最好不要开空调,风扇,同时让孩子远离风口,以免孩子着风着凉。 最后,是妈妈的心态。 在我看来,这是最重要一条,也是捏脊成功的关键。正如李辛先生所说:妈妈的气场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如果妈妈是怀着一种焦虑的,急切的心态去给孩子捏脊,此时孩子感受到的也是一股急切的,有些粗鲁的能量。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越急越办不好事,听不进去劝。捏脊也是一样,妈妈情绪越焦躁,孩子吸收效果会越差。 因此,建议妈妈在做捏脊前,先让自己做十来个缓慢的深呼吸,或者打坐一小会儿,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一种平稳,温柔的心态来做这件事,尽量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温柔的爱意。放下自己的得失心,反而更容易收获一些东西。 好啦,今天的话题就唠叨到这里,最后要说的是,捏脊虽好,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体质太差的孩子,建议先咨询专业人士再行动哦。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什么情况适合用?
同样的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会不同吗? 当然会的。 同样是感冒,有的以流鼻涕、打喷嚏为主,有的人是以全身疼痛为主,有的人是咳嗽为主,有的人是胃口不好,有的人是拉肚子,所以用药上就有不同,虽然都有一个“发汗解表”的大原则,但是在这样的大原则下,还有一些小“心机”。 人的体质不同,症状不同,虽然根本病机一样,但实际的病情发展会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所以要特定症状特别处理。 判断中成药的应用,不是只看介绍里面写治什么病,而是要去了解这个药是针对什么样的人出现的什么样的症状,应该用于什么病的哪个阶段,必须满足这些条件才能使用,否则就没有用对。中医是很严谨的,专人专方,在这方面古医者研究得可细致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这个在小儿发烧时被广泛应用的中成药。 先来看两个感冒的案例。 第一个小男孩,两岁,感冒一周半了。头几天有点流鼻涕、打喷嚏,妈妈没在意,这两天开始流黄色的脓稠鼻涕。咽喉还有点红,嘴唇红、干,早上起来有黄眼屎,大便还算通畅,但长期都不大成型。舌尖是红的,上面有红色的点点。 他是感冒了,但是症状除了流鼻涕、打喷嚏这些受寒的表证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他的鼻涕是黄色脓稠的,咽喉红,早上起来有黄眼屎,嘴唇红、干,舌尖红,说明身体里面是有热的,这不是一个单纯是寒的感冒,还有郁热。 那这个情况如果只是发汗,津液消耗了,里面的热会更严重,如果用清热力度比较大的药,那就可能会伤害虚寒的脾胃。 这种时候,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就很适合。 再看另外一个小男孩,他今年5岁。这几天断断续续的发烧,最高到39度。妈妈说他,大夏天的也不出汗,还愿意盖着个被子,说怕冷。流清鼻涕,舌苔是白的,手脚有的时候摸上去发凉。 从这些表现,咱们就能看出来,都是寒的证据,没有找到热的证据。而且大便呀小便呀也没问题。  所以处理上,就只需要处理体表的寒,比如用点生姜或者葱白水,就可以了。如果用柴桂,就用错了。因为柴桂不光能处理寒,还能照顾偏里面的郁热。在只有表证,只有寒的时候,用柴桂会把寒引到里面去,那就帮倒忙了。 下面开始正式讲干货。学过辨证的同学可以仔细学习,如果是没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先试着去理解。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适用于辨证为少阳太阳阳明的情况。属于太阳的表邪还没解完,疾病又有点往里传,出现了以少阳郁热为主,阳明津液稍有不足,尚有一点太阳表邪未净的这样一种症候。 从表里上讲,表里证都有,偏于里证多一点;从寒热上来讲,属于既有寒又有热,以热多一点点。所以治疗上,就要以和解少阳郁热,兼顾解表以及补津液。 配方里含有这几味药: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 柴桂退热颗粒可以类比柴胡桂枝汤:桂枝、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既然是合方,那它处理的就是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一个结合,即是辨证有少阳太阳——既有小柴胡汤的少阳症候,又有桂枝汤的太阳中风症候。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取了小柴胡汤的柴胡、黄芩;桂枝汤的桂枝白芍;另外加了葛根、浮萍、蝉蜕。 其中,每个药物的作用如下: 【柴胡】苦凉。主治心腹肠胃中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桂枝】辛甘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葛根】甘平。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以上。 【浮萍】辛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黄芩】苦寒。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白芍】苦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蝉蜕】甘寒。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止痉。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 方中桂枝、浮萍、蝉蜕都有发散的作用,葛根补津液,但是也是将津液往上外往疏布的,也算是具有透表的作用,这就可以用于太阳;柴胡和解中焦,可以解少阳郁热;葛根、白芍用于补津液,黄芩用于清少阳、阳明的那一点郁热。 所以这个药的特点是:这些药解表不那么温燥,避免了津液的耗伤;清热又不像纯阳明药那么苦寒伤脾胃,属于清热之中又能往外透散邪气,而且能够补津液,预防出现高热伤津的惊厥或者阳明热盛的这么一种状态。 我们知道小孩子的体质决定病情有时候变化就是比较快,从表到里传变迅速;同时孩子脾胃又比较弱,所以用药上又要兼顾脾胃。基于此,这个药的应用场景就比较多。 柴桂退热颗粒,说明书写的:发汗解表,清里退热;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症见:发热,头身痛,流涕,口渴,咽红,溲黄,便干等。这些是一些症状。 实际应用时候,家长可以将孩子的所有症状进行一个六纲的归类,看看是不是符合少阳太阳阳明的病机,既有表证,又有一点往里发展的趋势,还有津液不足和上焦的阻滞。 如果纯粹的只是在太阳的表证,而里热症状、津液不足的症状一点都没有,那这个药就不能用,此时更适合的应该是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荆防颗粒一类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的药。 如果是热象很明显的阳明证,那这个药也是不适合的,该及时清热的就要及时清热,比如双黄连啊、蒲地蓝啊、板蓝根啊之类。 如果只是太阳少阳证无阳明,用葱白淡豆豉加小柴胡颗粒更好,或者风寒感冒颗粒加小柴胡颗粒也可以。 如果太阳阳明呢,可能麻甘颗粒或者咳喘灵更适合...... 所以每个药都有特定的适应范围以及适应症,不能只是看着一个名字就用。如果没有用对,写着清热的不一定能清热;写着止咳的也可能加重咳嗽。
芒种:忙了歇一歇!黑豆何首乌花生汤
小Q是位准二胎妈妈,大宝三岁了,小宝还有两个月就要出生。她全职在家带孩子,每天都很忙。 前天,她的大宝感冒发烧了,舌苔薄白,但舌质偏暗紫色。发暗发紫,表示偏向于寒症。通常青紫舌多因气血瘀滞而致,气血运行不畅,是体内有瘀血或血流滞缓的特殊信号,跟肝胆、心血管系统有关。而小Q的大宝,从出生我都一直在看着长大,前阵子舌象不是如此的。 (左:之前生病    右:这次生病) 于是,我推测跟肝有关,即最近情绪影响所致。 「你的大宝是不是心情不好?你们平时凶他了?」我直接问小Q。 「有时候会凶。」小Q也如实告诉我。 「不要再凶他了,多抱抱他。」我提醒她。 小Q很疑惑,我怎么会知道她有凶大宝,还问我怎么看出来的。我跟她解释是舌象显示出来的,大宝身体堵了,情绪影响身体。情绪压抑,气血也会缓慢,进而对身体会有影响,然后舌象就会反应出来。 小Q说她每天从一醒来到入睡都好忙,管着大宝大吃喝拉撒睡,还要应付孕期各种不适。而大宝正是黏妈妈,最依赖妈妈的时候,什么都要她来,她过得心力交瘁。但她也答应了对大宝要温柔,会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不单小Q,好多人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情绪都不太好。除了自身原因,还有气候节气的原因。 明天就是芒种了,它是二十四节气里的老九,夏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夏的开始。芒指的是麦类等有芒植物,种指的是水稻类谷物播种,田地里万物很忙,忙着生长成熟,农民伯伯忙碌的农作生活也到了顶峰,夏熟作物要采收,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还要管理。 我国多数地区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高温,空气湿度大,要么持续阴雨,要么闷热,人本身就容易不适,加上阳气升发,心火肝火旺,中下焦能量相对空虚,容易困倦,也容易心力交瘁。在这样的气候里,人会觉得更加浮躁不安,一件小事可能都会瞬间点燃内心熊熊燃烧的小宇宙,嘭地爆发出来。 芒种忙种,样样都很忙。但忙归忙,最好的生活是忙而不茫。忙碌的,大有人在。但有的人忙到人累心累,有些人却忙着也能很开心。 芒种养生,首先就是要注意情绪调养,保持轻松愉快,气机才得以宣发通畅。 像小Q的全职生活,可以24小时陪伴孩子,也许是很多工薪妈妈羡慕的对象。心态上放松一点,对自己要求呢,也不用那么完美。房间不必24小时保持拍杂志照那样整齐,孩子吃饭或者玩耍的时候弄脏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安心自在的在家吃饭玩耍,比其他来得都可贵些。 起居方面,要顺应芒种的节气特点,适当地去晒太阳但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旺盛的阳气,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呢,还是建议能小睡一会,时间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天热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换。出汗时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澡。不要因贪图凉快而迎风坐着或者睡觉,也不要大汗而对着风吹。在南方气温太高的时候,可以适当开开空调,温度不宜太低。出门搭乘公交车或者地铁,记得给孩子带上薄外衣,穿上薄长裤。 在饮食方面,因为容易出现疲乏无力,睡眠不好,胃口差,消化能力下降的不适表现,还是要以清补为主,顾护脾胃,少寒凉。 前面说过,这段时间容易心火肝火往上冒,会出现口舌生疮,情绪不稳定等等的状况,但这样的火,不能去灭掉,只需要稍加引导,变成对身体有益的能量就好。就如同小Q一样,被我一提醒,马上反应过来,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很快就能把心态放好。 这次的节气食谱,我们推荐黑豆何首乌花生汤。 在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里,火是由水克制制约的。肾属水。黑色食物入肾,黑豆何首乌都是黑的。 黑豆,性平,味甘,补脾利水解毒。它具有高蛋白,低热量的特性,蛋白质含量比肉类鸡蛋牛奶高很多倍,完全能够满足一些妈妈担心饮食太清淡不够滋补的想法。 何首乌,也叫地精,炖汤用的是药店买的制何首乌,苦,甘,涩,微温,补益精血,养肝安神,强筋骨,固肾乌须,化浊降脂。 花生,也是高蛋白,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的坚果,甘,平,润肺,和胃。 【材料】 黑豆一小把,制何首乌10g,花生仁一小把 【做法】 1. 洗净炖盅,把三种材料放入炖盅,加入适量的水,盖好炖盅盖 2. 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炖一个小时,再加一点盐即可。 (注:孩子如果肠胃胀气,拉肚子时不宜食用) 黑豆何首乌花生汤看起来有点黑,带着黑豆花生的香气,也有何首乌淡淡的药香,清甜,没有杂味。适合一家大小食用。 六月也是个考试的季节。有高考,有正在复习的,也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入学考试准备等等,孩子们消耗的脑力大,爸爸妈妈们也由于忙碌而劳心劳力,黑豆何首乌花生汤平和清补,能够补充消耗的脑力所需的物质基础。 芒种,忙而不茫。为了秋天的丰收做准备,越忙越充实,身心状态也会得到激发。我们忙碌而平和,适应着这样的自然规律,陪伴着孩子们成长。
端午这么湿,要泡个艾叶澡
因为端午前后的湿很盛,所以跟随湿所来的邪气多种多样,有人叫细菌,有人叫毒,有人叫邪。所以历史上的习俗,多都是为了这份湿而设计,比如雄黄酒,比如插菖蒲,比如艾叶泡澡。   泡艾叶澡的作用是,驱邪扶正、温筋散寒,助阳扶阳,安和五脏。意思就是是通过艾草的温阳的力量,提高人的免疫力,阳气,抵抗力,同时除掉部分的湿,和湿中的邪气。   泡的时候艾草要多一些   艾草多一些,水开熬十五分钟,滗出浓汁后再加水熬第二遍,二十分钟滗出,两者混合备用。   器具:木桶或浴缸,木盆也行。   泡澡是有要领的   一、水温须在43度。水温不增不减为最上,先浇湿全身,再慢慢下去,不要直接跳进去,烫;不可强行硬攻,实在难忍,自行增减。皮肤有创口、心脏有疾患,服药期间的朋友请绕道行驶。   二、水须淹没「大椎穴」3分钟。以没过大椎穴三分钟为目标,达到目标后,即刻慢慢起身,切忌不要贪多。   三、全身须搓、搓、搓一遍。起身后,用硬一点且特别有触感的搓澡刷把全身搓一遍,钢丝球勿用。   之后呢,再酌热茶一壶 
   拭干水汽后,酌全熟茶熬煮得浓浓的茶汤一壶,大约三百毫升左右,苦苦的那种最好了。酌是量少一点速度慢一点,勿干杯牛饮。   汗自收敛,毕,再外出。 安静平躺,待汗自行慢慢收敛,直至完毕。   这里是为了避免津液损耗,因为刚刚泡完澡,旺盛的气血行至体表,容易耗神伤津液,所以不要有大动作,要在平静的状态中把外散的心神和汗收回来,才能达到泡好的效果。   提示:24小时内忌冷气、冷饮和寒凉食物。   如能自行采集端午当令的艾草那更好     太阳升起后,采集干净艾叶(带络、去掉粗壮的枝干),勿沾水土之气,置于高处通风处阴干,破壁机打粉,塑料袋密封避光收藏备用。   艾草为纯阳之草,端午的气机最足为上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当地的即可。艾为纯阳之草,燃烧释放的能量能透诸经,祛百种病邪。   除了泡澡之外还可以:   第一、燃香。香炉或干净碗,底部铺上一层艾灰或草木灰,将艾绒或艾叶堆放于灰上,形成一个开口的圆圈,点燃圆圈的一端即可。或者直接用艾条也可以。让艾叶的烟熏到整个房间。祛除房间里的湿,环境的湿。闻到的家人,对他们来说有醒脾的作用。   第二、煮水喝。有朋友会用来煮汤,或放红糖,或放鸡蛋。有朋友会用来做艾叶团子,等等。   第三、放置在干燥处,三年后,可以用制作艾绒肚脐贴,祛寒养元气。也可用 制作的艾绒用来做麦粒灸。   最后,祝人人有艾,端午安康。
夏天晒太阳,也许可以晒掉陈寒
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的化合作用,必须依赖光。不论是喜阴还是喜阳的植物,都是向着阳光生长的,有趋阳性。亲近太阳,是地球上的大多生物共有的特性。 虚寒的小朋友 更应该晒 小孩子有虚寒体质的会经常有,消化不太好,经常感冒咳嗽,大便不是偏稀软就是发硬,睡眠也不安稳,脸色偏青白,鼻梁上多见青筋,眼睛下方的眼袋发暗等等。 大道至简,晒太阳是最简单又易得的提升体质的方法。对于虚寒体质的小孩子来说,在阳光下奔跑,确实是有明显可见的改善效果的。晒太阳活动后鼻涕直流,打喷嚏,口渴,或者食欲增强,都是身体激活了阳气的表现。阳光和运动,拨散开了身体内在的阴霾,把寒湿化开。 晒腿脚 中医认为,晒腿脚:祛除寒气,调理脾胃。俗话说:“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 晒头顶 晒头顶:通畅百脉,调补阳气。“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 晒背 我们的背后正中线,就是人体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督脉。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完全身之后,就会回到督脉。阳气就像河流,最后会流到大海,督脉就像个大海。督脉,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顾称“阳脉之海”。 现代人多去晒早上八点至十点的太阳光。是最环保,最省钱的健康疗法。 需要注意 凡事有度 凡事适度,也要记得,不能在太阳下过久地运动,造成晒伤或者大汗淋漓。特别是在气温高的时候。 夏天天气炎热,晒太阳时间为早上七八点,晒半小时左右,或者晒背晒到暖和就可以了。冬天的时候则为九点到十点左右,气温低则晒太阳时间可以延长久些。最好挑个有树荫或者背阴地方在旁边的区域,晒得暖了,就在阴凉的地方玩。 体质容易燥热的 要考虑不要晒太久 有些小孩可能在某段时间身体偏燥热,喜欢待在凉爽的环境。那就早起一点,找个阴凉些的地方,斑驳的树荫下,稍微晒晒初升的太阳。 ——摘录自《一个提升体质的办法:待在阳光下》
病案 | 吃葡萄后拉肚子
对于小月龄的宝宝,什么时候、吃什么食物是合适的? 反馈式喂养就是要观察他吃过以后的身体的反应去做喂养调整。比如,今天给了一点苹果,他晚上睡的挺安稳,第二天的便便也正常,嘴巴也不臭,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目前的消化能力,是可以吃一点苹果的。”如果睡眠和大便出现了异常,那就暂时说明这个食物不大合适,妈妈就可以放一放,等过几周或一两个月再做尝试。 食物的量也要尝试。一般都建议先少少的给,然后逐步地加量,在这个过程中,去观察他的消化情况是不是跟得上。大方向来说,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水果都是不需要多吃的,尤其是很小的宝宝。因为水果的生冷会刺激到肠胃,容易使得肠胃受寒受湿。 所以关于宝宝应该吃什么、怎么吃,真的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标准。他身体的反应和妈妈的观察,就足够给出答案了。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12个月,葡萄吃多了,第二天早上到现在一直拉肚子,持续五六天了。用了丁桂儿脐贴,也艾灸了肚脐,都没好。 「绿色的水样便,不臭,酸味,从第三天开始每天4~6次。」 食物没消化完全,也没及时排出,在肠道里发酵了,就会产生酸味。水样便通常跟湿、跟水饮有关系;不臭、绿色,说明是寒的大便。 「没有感觉他怕冷或者怕热。」 正常。 「小便颜色微黄,一天三四次。」 颜色微黄,可以认为是正常,我们继续往下看。 「发病前吃的有馒头、小面汤、小米粥。」 只说了发病前的饮食,没有说发病这几天食欲怎么样,这里我们先不管。 「睡眠基本安稳,会翻身,或者趴着睡。入睡比较容易,中间会醒一两次。」 小月龄宝宝的睡眠有点不安稳是正常的。 「抱着喂奶时会出汗,头部出汗,放下也会出汗。平时天气热,玩会儿就会出汗。」 喂奶时,孩子也得使出吃奶的劲儿,出汗是正常的。天气热玩会儿就出汗,也正常。 「一直给温热的水,每次喝几口。」 正常。 「手脚的温度都是温热,不烫,不潮湿。其余部位温度正常。」 看来中焦的气血状态没有明显的热。排除了热,这个拉肚子就是寒证。 「从拉肚子前到现在,都有点清鼻涕。」 流清鼻涕是受寒的表证。 「偶尔咳嗽一两声。」 这里的咳嗽,没有说到有没有痰,我们暂时认为是气逆的咳嗽,没有里的问题,而是受寒的表证,归为太阳。 「有些时候早晨起来有点眼屎。」 这里的“有些时候”,是不是说明这个眼屎并不是生病期间出现的状况呢?可能是个干扰信息。上焦气血津液不足,产生阻滞,就会在眼睛、咽喉、耳朵这些部位表现出来。可能是少阳,但是不明显。偶尔有我们也可以看做是正常的。 「舌苔白、略厚。」 有没排出去的积滞和寒。 总的来说,中焦有寒湿,还有一点受寒 生病的原因,妈妈一开始其实就已经说了,是葡萄吃多了引起的拉肚子。过量的湿和寒,中焦无法运化,干脆全部一股脑的排出去。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来说,脾胃功能还不大完善,大部分水果又是比较生冷寒凉的,所以吃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 除了中焦脾胃的寒湿,孩子从拉肚子之前就出现了受寒的表证,虽然不严重,但也需要处理。 六纲辨证是太阴太阳。太阴为主。处理思路就是解除表的寒邪,温暖中焦,化开脾胃的寒湿。具体的用药大家可以在留言区一起讨论。 讨论 1.案例中的眼屎,少阳的证据要照顾吗? 可能不是生病期间出现的症状,而且也不明显,可以先不管它。 2.妈妈用了丁桂儿脐贴和艾灸,但是都没解决拉肚子的问题,是为什么呢? 具体要看用到了什么程度,有时候,也不是说用一次就马上能解决的。方向可能是对的,可能剂量不够,所以效果还没出来。也可能是饮食的原因,吃奶的宝宝腹泻的时候,容易对奶粉或母乳的乳糖不耐受,所以吃了奶也会再拉。
手足口爆发,不管怎么着,先把生冷食物停了
今年的六一,小朋友们去过了热闹的游乐场,吃过了平时不常吃的美食。但是,狂欢之后,我们总是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随后的周一,班里的小朋友陆续被发现了口中的疱疹,有的是在上颚,有的是在舌头,有的有脚痛,有的是发烧,有的是咽喉痛,而到了当天的下午,已经有近8成的孩子有手足口的症状。 从无到有,从两个孩子到十几个孩子,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总结一下手足口和疱疹咽颊炎之前和之后,我们家长要做哪些? 为什么要做?具体怎么做? 西医认为手足口和疱疹性咽颊炎的病毒是肠道病毒。中医同意这个说法。中医认为它们是湿热的邪气,并且大多是储藏在胃肠道,也就是中焦。所以手足口和疱疹问题虽然这几年有所变异,但是仍然逃不开和胃肠道。 所以,这个病,和吃有很大关系。 很多手足口小朋友发病前都吃了比如,西瓜,冰淇淋,比较大量的肉蛋,油炸食物,蛋糕,或者很多水果。这些食物如果没有经过很好的消化和代谢,就会形成垃圾,比如湿和热,停留在胃肠道,这些垃圾很容易招惹病毒细菌,中医叫邪气,这个道理就像是苍蝇喜欢去垃圾堆和厕所。 在大范围爆发手足口的环境里,不管是已经发病,还是没有发病的孩子,需要很大程度的减少肉蛋奶,海鲜,水果,生冷食物的摄入。尤其是水果。如果是经常会中招的小朋友,最好可以忌口一段时间。 同时,在发病前,发病时,都需要密切的观察大便。如果大便间隔时间长了,或者大便变得很臭,很黑,这个属于有热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孩子肠道内的垃圾开始变多了,患病的可能性的增多了。或者有的变的很白,发绿,这个是属于有寒的,我们就可以考虑说生冷的东西一定要暂停了。甚至可以热敷肚子,增加胃肠道的气血流通。 西医说要吃熟食。意思是熟食可以减少一定量的细菌摄入,中医非常同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生的冷的,包括水果,凉菜,冰淇淋,冷饮,这些食物因为生、冷的原因,消化代谢时所需要的气血更多,不容易被代谢,没有代谢的食物就容易变成湿,变成垃圾。 发病前发病后,不管怎么着,先把生冷的食物停了。 关于病机,手足口和疱疹咽颊炎有的是寒热夹杂,有的是积食引发,有的伴随受寒,有的整体是里虚寒为主。和体质有关,学过辨证的同学们不能一看疱疹就只去处理少阳。 如果是积食严重的,那主要是要处理积食的问题。积食处理好了,其实也就处理了大部分的问题。如果是疱疹比较多的,发的很厉害的,伴随上焦阻滞的,比如咽喉红肿厉害的,要开上焦,把阻滞打开。有的还有表寒,比如流鼻涕的,看严重的程度,可以配合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里虚寒的,疱疹发的少,也很缓慢的,大便偏寒,就给他温暖中焦就可以。热敷肚子,艾灸都行。总之,要辨证后处理。 没有学过辨证的同学,记住,不要乱吃药,先做减法是最安全的。减法包括,饮食,环境,和节律。 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就是。这几天要过的穷苦一点。别乱花钱,节约用电(少看电视玩游戏保存体力)多睡觉。 生病的时候,要多保持在无聊的状态里。因为身体不干太多事,气血和心神就能回收,正气和病邪的这场仗,就容易打赢,容易和解。 发病前后,三豆乌梅汤只能尝试性的喝。三豆里面,有人放绿豆黑豆是凉的,对于寒的不是特别适合,还有赤小豆因为会利水,对于阳明津液不足的,积食重的不太合适。相对安全的是黄豆汤,把黄豆炖的烂一点,只喝汤,不要吃豆子,对嘴巴有疱疹的,可能有效,但是不绝对。 敏感的孩子给他喝一两口,如果抗拒就要放下。 嘴巴疼的孩子可以喷西瓜霜 这个阶段不一定每个孩子都会有,但是如果发生基本上也是黎明前的黑暗,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可以给她喷一点西瓜霜,可以舒服一点。吃的东西上温度可以不要太高,有一点温温的流食。 发烧的孩子容易烧掉津液 发烧的孩子是自主的升高体温杀死病毒细菌的过程,是身体的智能反应。这个时候人体会大量调动津液去抗邪气。口干要喝水的孩子,给温水,可以加一点点糖和盐,补充津液更快。也可以熬米汤给孩子,同时也可以顾护脾胃。 手脚凉的一定要捂热 如果伴随有受寒,或者平素体质比较寒,或者之前吃了寒凉的,容易有明显的寒证。这个时候会出现手脚凉,尤其是高烧的时候,四肢和下焦气血会非常不足,无法供应到这个发烧战役。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手脚捂热,用任何方式都可以,艾灸脚底啊,热水袋啊。 但是也要记住,手脚捂不热的时候,而且你也不会辨证处理,一定要找医生。 烧退后疱疹爆发,就让邪气发透。 有的孩子是一开始就有疱疹的,有的是烧退后疱疹爆发,如果大便相对正常了,睡眠还可以,只是人有点烦躁,可以适当的喝一点葡萄干煮水,可以帮助把疱疹发透。尽量不要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的抑制疱疹的药物,那么这次的生病,把身体里的湿啊垃圾啊,排发出去了,这次生病,对于体质提高,就会很有意义。 此外,洗手,通风,不去人多的环境,这些也很有必要。 病前病中病后可以吃什么?比如白菜就挺好。 白菜因为它的质地是较清的,而且疏通性也很好。记载中的白菜是味甘,性平,归肠,胃经,可以解除烦热,生津液。尤其是热比较重的孩子,有积滞的孩子,吃白菜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可以拿来给孩子炖汤,下面条。同类的比较清的食物还可以放红萝卜,丝瓜,冬瓜等等。 原味菜汤面 做法注意: 1白菜为主,其他蔬菜可以搭配两样,不要炒,水煮,少许盐,煮到透明为止,可以选择适当放生姜中和白菜的凉。 2.面选择细面,比如龙须面,福建的面线。比较细的,容易吞咽的面条。 3.蔬菜本身熬出来的汤是甘甜的,这个可以很好的补津液,汤可以多一点。 4.先煮好菜汤,再另一个锅里下好面,捞进菜汤里面。可以滴一点点香油。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煮菜粥。病后也可以吃。 重点的说一下,这个期间,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们做的很好。由于我总是和幼儿园老师唠叨中医,所以事情来的时候,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想到能做一些什么。她们从发现第一个开始,就开始密切观察其他孩子,并且做了及时的预防措施。孩子们都还好,发的症状也都比较平和,很多在一两天内就好了。 老师做了有: 1.使用藿香正气水兑水(1:10)来喷洒教室。 这个是为了祛除空气中的湿,同时藿香正气水的气味可以一定程度的帮助孩子祛除体内的湿。而手足口和疱疹咽颊炎等同类的问题,都是发生在湿热最胜的季节,它们和湿有逃不开的关系。 2.使用艾条熏教室。 这个也是为了祛除空气中的湿,同时艾烟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孩子的阳气,也就是抵抗力。 3.把午餐的米饭和肉菜换成了白粥小菜。把点心的牛奶面包换成了红豆汤。 这是当天马上就决定的事情,这个很赞。忌口肉蛋奶水果,吃绵软的,好消化的食物,可以帮助身体减少消耗,有更多的气血来对抗邪气,防止更进一步的症状发生,并且可以缩短病程。红豆有利尿的效果,这个不需要强制去喝,以为每个孩子的体质不一样,有的并不适合喝。 以上这些给所有幼儿园老师做参考。 大时代的邪气和潮流一般,总是变化的很快,有的是物质的潮流,有的是思想的潮流,有的是疾病的潮流,而我们可以做到的恒常的事情,就是了解身体发展的规律,按照身体和自然的规律做正确的事情,保持身心的稳定。 祝各位顺利通关,处变不惊。
参苓白术散与藿香正气丸都是针对寒湿,如何区别?
参苓白术散和藿香正气丸,都是针对湿寒的。不同之处在于,参苓白术偏向于慢养,藿香正气则是救急。 先来分别看这两个方子。 参苓白术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人参、炙甘草、白术、山药、白茯苓、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 从归纲来说,这个是纯太阴药。药性上,总体是温性药,平性药为主,并没有寒凉药,药性平和。其中,利用茯苓、薏仁、白扁豆、莲子、白术,利水渗湿,化水饮为津液;同时用人参、炙甘草滋养津液;砂仁、桔梗、白术温养中焦。 方中并无解表的,温中的力量也弱。主要功能是益气补津液,祛水湿。整体病机是内有津血亏损,内有寒饮的症候群。内有寒饮,水饮不化津液可以引起津液亏损,出现舌面有裂纹。 可以对治的病症有: 虚劳病,症见舌微胖大,或舌面有裂纹,苔白腻,舌质淡。水饮上逆或津血亏燥引起的失眠头晕,轻微的呕吐恶心,及轻微的咳嗽症状;里虚引起的水湿过多的盗汗出,食欲不振,大便稀,四肢沉,腹胀肠鸣,消瘦不生肌肉。还可用于一些眼皮肿,眼袋大的人。轻微的湿疹。 不适用于: 三阳病,有表证的,感冒发热,汗出,怕风,干咳无痰,口渴,大肠湿热痢疾时腹痛却排不出大便,一会儿怕冷一会儿怕热等症状。 说白了,这个方子就是用在慢性的体内寒湿问题上,没有解表的作用。因为它温和,所以日常调理用也很安全,但不能太心急,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有效果。 藿香正气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广藿香、紫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炒)、陈皮、半夏(制)、厚朴(姜制)、桔梗、炙甘草、大枣、生姜。 从归纲上来说,这个是太阳太阴药。药性上,辛温的药物多、温热药多,平性药少,没有寒凉药。藿香的辛能散解表邪,还温暖中焦,所以能治感冒。配伍紫苏、白芷、生姜增强了解表邪的作用,桔梗止咳化痰,并结合陈皮、半夏、厚朴、大腹皮、白术温暖中焦、使上逆的浊气下降、止呕吐、引气下行、化开水湿,还有消食的功效。佐以大枣、炙甘草、茯苓,防止发散太过引起的津液损失。 从经方方义分析,对治的是里有虚寒水饮,外有表证的症候群。主要功效是解表退热,利水化湿,温中行气降逆止呕等等。 可以对治的病症有: 里虚寒和水饮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水饮上逆可以引起头晕,呕吐心悸失眠;水饮射肺可以引起痰饮、咳嗽、胸闷、咽痒、咽炎等;水饮在中焦可以引起饮食不振、呕吐;水饮在下焦可以起泄泻、腰酸、腰凉、腰痛、腰重、出冷汗。水湿在肌表可以引起皮肤病问题,比如普通的皮肤病、湿疹等,少阴表证头痛发热,或者受寒后太阳表证的发热等。 不适用于: 虚劳津液亏损,舌面有裂纹,以及容易口腔溃疡的病人。熬夜多过,虚火上炎的病人。以及少阳病往来寒热,阳明病大便硬难解,或者三阳合病的发热。 总结一下,藿香正气的温中散寒化湿力度都比较大。它就更适合一些急症。已经出现了拉肚子、呕吐、晕车、发烧的症状,就需要它来救急,往往一支两支就见效。但要见好就收,用过了会损耗津液。
风热感冒能喝姜汤吗?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应该怎么判断?   风寒感冒的症状是:怕冷,发热,不出汗,喜欢盖被子,舌苔白,流清鼻涕,咳嗽白痰。   风热感冒的症状是:发热,不怕冷,口干,想喝水,舌苔黄厚,流黄色的脓稠鼻涕,大便干燥,鼻子呼出的气也是热的,咳嗽有黄痰,咽红肿痛等。   不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都可能出现咽喉痛的情况。因为咽喉是人体很重要的防御要塞,气血的必经之路。 体表受到邪气入侵后,气血会快速涌向上焦和体表去解决邪气,短时间内大量气血会经过喉咙,就会出现暂时的堵塞,表现出来就是咽喉的红、肿、痛。因此感冒伴随咽喉的症状时,要结合所有的症状一起去判断寒热。   虽然我们常常说,清热解毒的寒凉药要慎用,会伤害正气,但是辨证是热证为主的感冒,排除积食的可能后,就要用辛凉清热的思路去处理。用辛温散寒的姜汤、葱豉汤就错了。   常见的应用于风热感冒的药物有: 【银翘解毒丸】也就是中医名方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太阳阳明用药。 【儿童清肺口服液】适合外感热咳。治疗以太阳阳明为主的感冒咳嗽。 【宝咳宁颗粒】太阳阳明用药,适合有鼻涕兼有热证(非积食)的咳嗽。 【金银花口服液】太阳阳明用药。非积食的热证明显,咽喉痛时可以用。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也是寒凉为主的药,清热的力度比较大,需要有明显的阳明少阳太阳证据。 【小儿麻甘颗粒】太阳阳明为主,平喘止咳,利咽祛痰。 【小儿咳喘灵口服液】与小儿麻甘颗粒一样,都是从经方麻杏石甘汤演化而来。都适合表寒没祛除又有里热的症状。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太阳阳明用药,清热的力度比较大,适用于热感冒的咳嗽。
病案 | 病刚好,又开始流鼻涕咳嗽
虚寒体质,有痰湿的孩子,在正气逐渐恢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各种排寒反应。比如鼻塞,流鼻涕,比如咳嗽,咳出白痰等等。 很多孩子经历过连续几次输液之后,明明没有受风受凉,但却开始流鼻涕咳嗽,也是一样的道理,是身体主动的把里面的寒和痰饮往出排的表现。 排寒的时候,如果处理的好,体质会改善很多。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孩子2岁9个月,最近一个月跟积食杠上了,积食引起了咳嗽、拉稀、发烧。积食发烧好了三天又鼻塞咳嗽。 「大便最近几个月都是稀的。最近因为反复积食,不成形,比较稀烂,不太臭。」 几个月都是稀的,不成形,不太臭,都说明中焦是虚寒的。运化和推动的力量很弱,正气也不大足,所以几个月都没有好的大便。 「没有怕冷怕热。」 正常。 「小便次数不多,喝水多不黄,喝水少有点黄,没味道。」 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最近反复积食,肠胃没有恢复好,就一直吃素食。吃饭还可以。」 肠胃没有恢复好的时候,忌口吃清淡的素食,是有必要的。目前吃饭还可以,说明中焦虽然虚寒,但是不严重。我们继续往下看。 「最近睡觉前老是闹腾,睡着还算安稳,有时鼻塞半夜会醒,喜欢侧睡有时也平躺睡。」 睡觉前老是闹腾,入睡有点困难,我们通常认为是里虚寒的问题。因为整体的能量比较弱,精气神该收的收不回来,阖不住。 鼻塞导致半夜醒来,这个是正常的。 「昨天中午睡觉后,背后出冷汗。以前没有,现在气温凉快。」 这里的冷汗明显是不正常的。 判断是不是真的出冷汗,这里面就有很多个人经验的成分,不好确定。 这个冷汗是少阴表虚寒的证据吗?案例中并没有找到其他少阴的证据,所以目前不成立。一般小孩子,如果没有经过非常严重的错误治疗,不大可能出现少阴的问题。 寒邪进入体表,没出来也没进去,就可能会出冷汗,这里可以归于太阳。一般情况下,冷汗多见于孩子的后背和四肢。如果冷汗出现在胸口,那可能问题就会很大。 「以往晚上睡觉前有时会主动要喝水,这几天不爱喝水。一直喝热水,不喜欢冷水。」 这几天不爱喝水,不喜欢冷水,也是一个寒的证据。喝下去的水已经不能转化成身体需要的津液了,水液代谢的功能出了问题。 「手脚心、肚子温度正常,手心不潮湿。」 这是正常的。目前在案例中没有看到明显的热证。 「18号早上开始鼻塞,下午鼻塞稍重,哭的时候有鼻涕。」 这里的鼻塞归为太阳。但不是受了寒引起的,而是排身体里面寒湿的一种表现。 「咳嗽,有时有痰。今天咳嗽时有卡卡声,有时有痰,咳出稀白泡沫痰。」 痰是脾胃不能正常运化的水饮垃圾,咳出稀白泡沫痰,可以判断出这个咳嗽和痰是寒证,是里虚寒引起的排痰反应,归为太阴。 「没有口臭,喉咙扁桃体没有异常。」 是正常的。 「舌苔中后部白厚。」 舌苔在这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 如果是外感受寒,舌苔会是整个白色的铺满舌头。但照片中可以看出,只有中后部是白苔,其他部位还算正常,也就是说,主要的问题是中下焦的虚寒和积滞。 整体看下来,是里虚寒引起的表证 经过前期的积食、发烧、咳嗽等近一个月的生病,身体的气血刚打完一场硬仗,中下焦都是虚寒的,还有水饮痰饮。在恢复的过程中,正气比较足了,就想把体内的痰饮啊寒啊往出排一排。 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温暖中焦,继续忌口,睡好点,帮着身体养好正气,把痰饮和寒排出来。这时候的咳嗽和鼻涕,是件好事,家长们不用太焦虑。 六纲辨证的结果是太阴太阳。里的虚寒和表寒都需要照顾。具体的用药方案可以在留言区一起讨论。
毒五月,孩子为什么会拉肚子?
端午以后,拉肚子的孩子明显增多了。 而且近期的拉肚子,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表现:孩子会突然感觉腹痛,憋不住大便,腹部咕噜咕噜响。拉出的大便往往是不成型,黄暗或淡,臭味不重,可能伴有黄色粘液泡泡,突然而至,拉完便止。 事后追踪孩子的饮食,大多是吃过过油,过腻,过凉的食物,或者腹部受凉等等。总之,各种原因,导致腹部受到不良刺激,便很容易发生腹泻。 最近为什么这么容易拉肚子? 201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在五运六气里面,今年整体土运不及,土,对应人体即脾胃。因此今年的脾胃问题会偏多,而脾胃差的人则会更加明显。有些妈妈可能不太懂五运六气,没关系,记住今年脾胃差就行。 而当土运不及遇上五月,小孩子拉肚子的情况则会更加明显。 五月,民间又称之为“毒五月”,气候潮湿,天地间多瘴毒,家中衣物、家具容易腐烂,各种细菌微生物疯狂生长,人体,也极其容易发生各种肠胃疾病。因此,在古代,五月是疫病最容易爆发的时节。而端午洗艾叶,熏艾草的习俗,也由此而来。 小孩子,本身“脾常不足,肾常虚”。脾肾功能不完善,而人体对水液的代谢主要依赖于脾的运化和肾的代谢。当孩子脾肾能力差时,他们对水湿的运化能力就偏弱。面对五月天气湿重的大环境,孩子没办法很好的自我调节,因此最容易受到影响。 此时孩子脾胃稍微被刺激,便极易拉肚子。 那么,五月份的脾湿泻如此普遍,怎么预防? 从大环境来说,五月梅雨季,雨水多,空气潮湿,各种细菌容易滋生。因此家庭尤其厨房的卫生显得非常重要,需要时常清洗,通风,晾晒。孩子的饮食、用品也要时常清洁,保证卫生。 从人体来说,天人相应,体内缺少“阳光”,人体水湿也会相对偏重。此时可以选择艾叶泡脚、泡澡来帮助孩子祛湿。 艾草,借助艾叶的温热药性,能杀菌消毒,祛湿除瘴,祛除家中的潮湿和人体的湿气,帮助人们更好的度过被水泡住的五月。 方法:泡澡。最好选择陈艾艾叶,煮一锅水,煮开后兑到温度合适,给孩子泡澡,水温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20分钟左右即可。可以一周两次左右作为家庭预防。 当然,泡脚也是极好的。 艾叶泡澡和泡脚能帮助孩子温经络、祛湿排寒。最适合湿气重的五月。 如果家里喜欢艾草的味道,也可以适当熏屋,可以帮助房屋退潮除湿,杀菌。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腹泻症状,怎么办呢? 首先需要记住的是,这个时候的腹泻,大多为寒湿泻(泻下的特点见文首),是孩子排出体内寒湿的方式,不可盲目止泻。 邪气若没有了正当出口,必然会以另外的方式和身体重逢。 因此,当孩子发生腹泻时,先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气味,必要时候拍照留存,可以作为看诊时的辅助诊断。有些一过性的拉肚子,基本拉一次就好了,这种就不用过多治疗。家庭注意饮食,并以小米粥等清淡食物温养脾胃一周即可。 如果孩子拉了三次大便还没好,那可能就需要一些家庭小方法辅助。 藿香正气水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藿香正气水主要成分为:藿香、紫苏叶、白芷、苍术、陈皮、生半夏、姜制厚朴、茯苓、甘草、大腹皮、干姜汁等中药,入口有些辣辣的冲口,以温中健脾,驱寒燥湿的成分为主。 因此可以健脾除湿,帮助温暖孩子的脾胃,祛除体内多余的湿气,从而达到止泻的功效。是黄梅季寒湿天气里最好的家庭伴侣。 孩子拉肚子严重,可以直接口服一支,然后沾棉球塞孩子肚脐,帮助孩子止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有一款是有酒精的,购买时尽量选择没有酒精的那一款,防止孩子酒精过敏。 焦米粥 脾虚寒湿泄可以用焦米粥。 焦米:谷物,最是补益脾胃,而炒焦的食物,本身色黄,味微苦,具有清心热,消食,健脾燥湿的功效,因此,对于脾虚腹泻的孩子,焦米粥有很好的疗效。 同时它又是药食同源的一味小方,对于需要少药孩子来说,再适合不过了。这可能也是它能在外婆的手中,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原因吧。 功效:健脾燥湿,和中养胃。 方法:将大米炒至微微泛黄,或者直接用锅巴饭,煮粥至软烂,给孩子吃即可。 这款食疗方家中制作比较简单,也是妈妈们常听的一款,简单易上手。孩子腹泻时可以作为正餐给孩子吃,吃到孩子不拉肚子为止。 最后,我想说的是,五月脾湿泄,也是排毒泄,妈妈们如果刚好遇到,一定不要慌。先让孩子排一排,然后选择适用的小方法帮助她将体内的湿气排出去。 千万不要盲目使用止泻药,否则容易演变为湿热被堵在体内出不去,孩子的肠胃被反复刺激,则会更加容易发生反复腹泻。 毒五月,是天地之气和人体碰撞剧烈的一个月,愿每一个孩子平安健康的度过。
在复杂的信息中找到寒热的大方向
几年前,了了在四个月的时候,发烧之后拉肚子,去医院,诊断是细菌性腹泻。因为月龄小的缘故,开了一些益生菌,没有明显的好转。之后换了医院,检查结果一样,但是换了一种比较好的益生菌,是国外的,价格稍高。   似乎有一点好转,但是好像又没有明显的好转。刚刚觉得有改善之后,又开始增加频率。   后来咨询一些在育儿方面比较资深的妈妈,或者是医生,或者是专家,因为大家都觉得孩子精神还可以,所以大部分人都安慰我说可能这是一种生理性的腹泻,母乳性的腹泻。   他们就觉得,主要是我过于焦虑了。然后我又很脆弱,我一听这些声音,我受不了压力,我就极力想做一个不焦虑的人,哪怕是演也要演的不焦虑。   家里一直对我的育儿方法有意见,怪我吃素,奶水营养不好,另一方面朋友们又觉得我太焦虑了。也就是说,一直以来,我就在证明两件事,第一吃素是没问题的,第二我是不焦虑的。 所以你看,一个又焦虑,又非要吃素,还非要标榜自己其实不焦虑的人,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会绕路。   那时候了了每天拉的次数不是很多,精神上也还可以,能吃能睡,所以就没有再处理。但是直到拉了20几天的时候,了了的爷爷见到孩子,面色铁青,在隔壁房间和了了的奶奶抱怨我,孩子吃的奶没有营养,孩子没有长肉。我这才把注意力拉回到了了身上,去称重,一个月孩子没有长肉。而四个月应该是长的比较快的时候。   这个结果让我一下子就陷入了惶恐。当时的决定就是,无论如何,要抛开所有的声音,因为我本能地觉得,这个拉肚子肯定是需要解决的,肯定是不正常的。   后来我再去药店。我问店员说,该买什么药?店员推荐益生菌,我说益生菌吃过很多种都不管用,店员又推荐吃蒙脱石散,我说也用过了,也没有用。店员又说,要不贴肚脐贴吧。我说贴过几天,没有明显好转,就没贴了。去了几家药店,大约都是这个问答方式。然后再问了一个说得上几句话的医生朋友,结果也差不多。 被逼到不行的时候,才看到了杨爸的微博,判断是虚寒腹泻,因为月龄小,所以方向就是养脾胃。把所有辅食停掉,自己忌口生冷,然后自制米油代替部分母乳,没过几天,好了。   后来才明白,问题在于,我们根本没有认真地去找问题的原因。一直都在大人们证明自己的对错中瞎扯淡。   来看问题的重点。   第一,任何药物用超过三天,尤其是小孩子常见的问题,如果没有任何好转,就要客观地重新去审视治疗方向。 第二,信息量很多,细菌病毒生理性等等概念,如果都不了解,就去找一个方向性的东西。   中医用来分类疾病和治疗方向的原则和西医不太一样,具体的辨证分类很多,很多朋友听到了很多脏腑,经络,八纲,表里虚实,阴阳这类的词汇,就试图想要去套用,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我觉得,初学的时候,这样容易走偏。   杨爸的说法是,这些词汇和概念都不用管,你就去领略其中的大方向,里面的思路,你就会有自己的见解。这个思维非常重要。 寒热是可以找到处理方向的一个原则,很多问题,就是出在寒热分不清。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生病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寒热。   寒热搞清楚,我们对孩子,至少不会帮倒忙。   知道病是寒就知道用药应该是温或者热,知道病是热,就会知道用药应该是寒或者凉。如果是寒热夹杂,那药物肯定不会是大寒或大热。小孩子一般不会用到偏性太大的药物。就算是寒热暂时搞不清楚,那至少要知道:如果吃了这些药几天没有用,或者吃了这些食物病情更差了,那就需要冷静反思,重新审视,做其他打算。最少最少,妈妈要在重要的时刻做决定,停止走向错误的方向。   我们一起先读一段古文感受一下寒热:   •一切寒证: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青水,饮食无味,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饮,二便自利,自汗肢冷,指甲青白冰冷伴小腹寒痛等。 •一切热证: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怕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全无唾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   但是这些能说出来的,都是表象上的寒热。 实际上,没有究竟的寒,也没有究竟的热。 当然我们也不能绕开表象的寒热。要去判断寒热的方向,是要看人的整体的变化和呈现。去看舌苔,大便,体温,精神,情绪,尿,喝水,胃口,出汗,脉搏,整个人的状态,综合得出的结果。   舌苔 表面的来说,舌苔白为寒,黄为热。如果舌苔很厚,则黄的程度代表热的程度。   舌苔厚为身体里有垃圾,腻为湿,舌苔水润润的代表湿,没有舌苔和剥苔的可以观察舌体,舌体的颜色比较嘴唇更红一些代表有热(或是整体或是局部),如果血色很淡,很白,则代表有寒。 
   正常健康时舌苔在一天之中也是变化多端的由于睡眠,吃东西,消化过程,运动的影响,身体会自动的去调节,所以没病的时候不需要常常看舌苔,有可能现在看着很厚,过一会就变薄了。只有生病需要处理的时候,要起床、吃饭、喝水、运动半小时后来观察舌苔做辅助的判断。   饮食 一般原则下,如果一个人忽然不愿意吃饭,一般是寒的证据,因为消化能力不足了,运行能力下降了。如果是一直以来都不愿意吃饭的,也是一样的,就是这个人的体质已经形成了某种格局,但是这也不是不能改变的。   忽然吃很多,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个通常是中焦有邪热,就好像,火很旺,但是柴火没有了,再烧下去就要伤到物质层面了,那就要添柴火,这里说的就是食物。这个就是可以认为是局部的热证。但是这个热从哪里来,要进一步的去看。   但是如果这个人一直以来都要吃很多,而且吃下去还不消化的,这个就是寒了,因为他总是填不够柴,他去运送转化柴的能力,非常有限,这个是热的同时,也是虚寒。本质是虚寒。   喜欢吃温热的东西很好理解,是寒。喜欢吃凉的东西是不是热?可能有热,但是整体是不是热,要整体的看。   喜欢吃甜的,辣的,是寒;喜欢吃苦的东西比如苦瓜绿叶菜是热吗?可能是。也可能不一定是,但是会有局部的热。   喝水 口渴想喝水,而且要喝凉水才过瘾的,津液不足是肯定的。如果有热,会烧干津液,这个是可以推理出来的。口渴想喝水,但要喝热水的,也是津液不够,但是是明显的寒。   口渴但不想喝水,比如喝了想吐,是身体里本身有水饮,代谢不了,没有能力代谢,这个是寒。   大便   拉的臭的,尤其是恶臭的,还有酸臭的,不管是硬还是软,还是稀,比较像夏天的垃圾,发酵了就发臭了,这个至少是局部的、中焦的热。但是我们知道冬天的垃圾不会特别臭,尤其是在东北的冬天,剩菜剩饭都冻住了,就不会臭,所以如果拉的不臭,那,甚至有一点腥,尤其是容易散,不成形的,那一定是寒。   但是如果一直拉的都很臭,或者一直都很酸臭,这就要考虑体质的格局了,和这个人整个的生活格局了,造成了他吃的食物一直不能很好的消化,这个就是一种虚寒,没有能力更好的消化。   一直以来拉的量比较大,次数也比较多,比如一天三次,这个是吸收不好的表现,吃下去的吸收的没多少,都变成糟粕了,这个是寒。如果一直拉的量少,次数也少,比如很多天拉一次,都是羊屎蛋的,这个是津液不足的表现,身体无法转化足够的津液供给给这个身体,也是能力不足,这个是虚寒。   尿   比较清,尿量很多,可能有代谢不了的水饮,相对是偏寒的。比较黄,尿量比较少,而且一天当中所有的小便都如此,有热的时候会耗干津液,是热。   小朋友三四岁之前会时不时的尿床,有人认为是虚寒。实际上,小朋友从出生到长大,他的阴和阳气是在生长的,也就是从很稚嫩的阴阳,成长到成熟的阴阳,可以自己解决身体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小孩子就是会有一点所谓的虚寒的。这个不是需要专门去处理的。 但是大一点的时候,如果还尿床,或者在生病时伴随尿床,就是寒,是需要照顾的,或者注意到的。   冷热和分泌物、气味 怕冷就不用说了,是寒证。怕热是不是就是热证呢,可能只是有局部的热证。出汗多,而且是粘的,汗臭,是热证;出汗多,但是清稀的,没有味道是寒证。   一直出汗很多,坐在那里不动也出汗,睡下一小时后也出汗,开着空调也出汗,那不管是清的还是粘的,都是寒。人体的毛孔排汗系统只在需要的时候开放排汗,如果总是在排汗,一个是因为内部有问题,一个是这个身体它无法自由的关闭打开对外的渠道。所以是寒。   清鼻涕是寒;如果一整天都是黄的,津液不够了,局部有热的迹象。清痰是寒;黄痰的,有热的迹象,热的根源在哪里,要去找,可能是寒也可能是堵。   流口水有热有寒,但是如果一直流,是虚寒,因为这个身体对身体的水液控制代谢能力不足。   红热, 肿胀,炎症   不发烧的时候,手脚肚子也很烫的,这个和脾胃有关,和积食有关,是热。   头晕,有水饮往上走,头会晕,是寒。   舌头嘴巴热,屁股红,嗓子红肿,疱疹,手足口,耳朵流脓,中耳炎,口疮,表现的比较剧烈的时候,更偏向于热。身体的疼痛也是一样,比较剧烈的,变化很快的,偏向于热。如果是身体的疼痛,没有伴随红肿充血的部分,发作的时候很慢,也比较轻微,就是偏向寒。   腹痛,腹中有水声的,喜欢按压,喜欢暖和的地方,是寒。腹痛的时候不喜欢按压,说明这个肚子里有气滞,腹部发热,也不喜欢热敷,伴随腹胀,偏向有热。   睡眠   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小朋友多见的情况是吃的不舒服,有热的情况,但是不绝对。撅着屁股睡觉,也是肚子不舒服,气都堆在中焦了,这个感受比较像孕后期那种感受,跪着睡,把肚子悬空,那样比较舒服。这个是有积食内热的迹象。   趴着睡觉,要找一个枕头贴着肚子,这是寒。如果一直趴着睡一直撅着屁股,这就是要考虑体质和长期喂养的问题,身体没有能力调整自己,这个是寒。   睡觉要做噩梦,梦见很恐怖的场景,是虚寒。梦见自己很热,要踢被子,有局部的热。睡觉梦见烦躁的事情,大哭大叫,很愤怒要打人,局部的热。   情绪   性格上的表现我们也许不一定需要去处理,但是如果某些时候忽然有异常的表现时,其实是身体处在一种不同寻常的状态中,我们需要去注意到,把它作为一项观察的参考。   生病的时候烦躁,说话声音很大,喜欢攻击,行动比较快,表现的比较激烈的情绪都偏向热。胆小羞怯的,容易怕生,沉默的,行动比较迟缓,自卑,沮丧,流泪,没有安全感的,是性格使然,也是寒的表现。   爱哭又爱笑,情绪的承受能力不足,是寒。 最后一步就是,在整体把所有的证据摆在眼前,细细思考,哪些是为主的?哪些是假象,哪些是根本?主要的问题需要抓住,小的问题可以忽略。   这几年里,观察过的孩子中,局部的热证,大多数都有一个寒的体质基础,所以在处理热的时候,我们要谨慎,不能忽略热的根本原因。   关于寒热的一句话,杨爸说的: “热,很多时候是因为滞,而滞本皆因寒。” 这句我牢牢记住了。
夏至 | 避免阳气的耗散,就是养
夏至到了。 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人的身体也跟万物一样,阳气生发往外,在里的阳气则相对的弱些,也就是说,比起其他的季节,人体消化吸收的功能相对的弱些。 为适应夏季的这种天气和身体的特点,饮食方面则清淡易消化,减轻脾胃负担,以达到养阳。阳气这货,易损耗不易补,主要靠养,不是说吃什么进去或者用些什么就能把阳气补到身体里面去的。 阳气不足的人,可以理解为身体整体的能量的低下,就像电池电量不足,在一个低能量状态下的运行。容易受寒,容易反复生病,容易腹泻,容易湿气,体内的垃圾不容易排出去,也就容易长痘长斑长疮,也容易长息肉、囊肿、肿瘤等等。养阳,我们关注的点不是吃滋补的东西,而是避免耗散阳气。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在北半球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也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我学习中医这么多年,一点一点地把身体的阳气养得足一些,是不愿走回头路的。  回过头来看看,我以前做过哪些耗散阳气的事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这个体弱多病,是经年累月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堆积起来的。 喝冰水、几大碗汤、各种水果 让中焦的阳气像小蜡烛一样微弱 首当其冲的是夏天吃冰。 有一年夏天,我去表姐家玩,她家里有冰箱,我们边看电视边喝冰水。为什么我印象特别深刻呢?因为喝着的时候,我不停的地上厕所,一会去一会又去。这种冰水的冷,已经伤到了下焦的能量了,而我无知无觉。后来知道不能吃冰冷的,也就早早戒了。但耗散的阳气就算是戒了冰冷也回不来。 还有是喝超过身体所需的汤汤水水。 中学放学之后,夏天经常跟着同学去喝冰镇绿豆汤。一大碗的冰镇绿豆汤,吃的时候是心情舒畅的。但我对身体的觉知还是零。广东人特别爱喝汤,有饭前一碗汤,胜过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一日三餐都会煲汤。我又非常喜欢喝汤,饭前一大碗汤,饭后一碗汤。夏天的汤有冬瓜汤、苦瓜汤、海带汤等等。一碗碗的喝进去,我的中焦阳气都如同风中的小蜡烛一样微弱,水饮痰饮问题就来了:不会口渴、经常腹胀、长痘痘等。 再来就是吃水果。 以前的口号是: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以前的我非常爱水果,每天都有吃水果。各种各样的水果都吃过,什么释迦果、龙宫果、蛇皮果、仁面果。后来知道寒凉的水果不能吃,我又进入另外一个误区:平性和热性的水果就能吃了。榴莲、芒果、龙眼、荔枝、苹果,不知道吃了多少。再后来,我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病重到偏离正常生活轨道,而我那时还是无知无觉。 我也四处求医,自己也在学习中医。冷饮和冰淇淋雪糕是不知道戒了多少年了,一直到看了中里巴人老师的《求医不如求己》,明白人应该关注的是健康,而不是疾病。再后来痘痘大爆发,没有一处好的脸的时候,遇到一位老中医让我停掉水果和汤水,再后来遇到羊爸爸,学习了传统中医,才明白自己对身体失去了觉知。 慢慢地,我发现一个苹果我受不了,胃脘会胀到不行,四分之一就还好。新鲜的葡萄吃几个没关系,经过冻库冷藏的葡萄,吃两个都会拉肚子。汤不能喝多,饭前半小碗可以。主食多些,吃的菜相对的减少些,我的头脑会更清晰些。 当我慢慢恢复对身体的觉知的时候,什么吃进去,在什么样的量,我的身体能接受,我已经能够掌握了。 有人说有吃有补,什么都吃才有人生。可是当身体超负荷,不顾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就如同一条马路,车越来越多,塞车了,这时不疏通车辆,减少车数,而是继续来很多车,那就会堵得更严重,这些都在耗散阳气。 而身体堵久了,势必会把这些於堵的排出去,或者在体内找个阳气最弱,最阴暗,能量最空虚的地方当成垃圾回收站堆放垃圾。 你就会发现周围好多人,喊着中医治不好病,一边吃着海鲜大餐;一边痛经,面色萎黄,一边吃一大罐雪糕;一边是子宫肌瘤,一边不断地吃滋补的东西。或者小孩生病,在医院一边输液一边在旁边喂火腿肠或肉丸。 又有人说中医就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这些都理解得过于片面了。中医从来都是以不偏不倚,以“中”为目标。其实,什么都可以吃,那该怎么吃?就用反馈式喂养这个最安全的办法。 我曾经在群里跟其他妈妈们说,做好反馈式喂养记录的妈妈的孩子,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等预防率可高达百分之九十。每天吃了什么,吃了之后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情绪等等状态的监控,对孩子的状态了然于心,然后做出调整。 热气是清了,阳气也清没了 小学起,我就经常感冒,感冒了会非常难受,极少发烧,也不咳嗽,就算听起来有痰音,也不咳嗽。一感冒就容易呕吐。 中焦虚寒的人,一旦受寒,中焦也会同时出现反应。而阳气不足到什么程度呢,烧不起来,有痰连咳嗽也没有,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排除病邪。 我感冒一般先是喉咙疼。在大人眼里,喉咙疼就是热气,那就喝凉茶。广东的凉茶种类繁多,大部分都是寒的多,最苦的是斑砂和王老吉,苦到没朋友。喝凉茶一时有效,喉咙是不疼了,但很快又复发。也会吃牛黄解毒片、夏桑菊颗粒、板蓝根颗粒等来所谓的清热气。 热气是清了,阳气也清没了。 感冒重了,就不停地吐,或者拉肚子,去了医院就输液,用抗生素。记得有一次是输液输了24小时,一大袋一大袋的抗生素输进我的体内。 这些错误治疗,最明显能体验到的是,胃口越治越差,结束输液后的一个星期,都几乎没什么食欲,也就是中医说的胃气没有恢复。而后来用的中医治疗,生病期间胃口还是一样好,说明正确的治疗护胃气,护阳气。 避风避寒就是夏天穿长衣长袖吗? 夏天阳气在外,如果受了表寒,那耗散掉的阳气也会更多。夏天的寒从哪里来呢?除了饮食上的受寒,就是夏天空调和衣着。有些人说,中医说了,夏天不能吹空调。作为地地道道的岭南人,我想说,你们来这里体验一下暑热。在高温天,在大马路上,在大太阳底下,走上一段路,我试过中暑。 要不要用空调,得看地区,看住宿和活动场所的条件。如果是在山清水秀的大山里,山风清爽,夜里都要盖被子,那当然是三伏天也没必要用什么空调了。而在城市里,单位或公司企业,地铁公共汽车或者自己开车,都是有空调。 在我对身体有觉知前,夏天跟大多数的南方妹子一样,穿的是凉拖、短裙短裤、背心,进空调房最多是加一件薄长袖。 但是,最重要的是,忽略了腿脚和脖子。寒从脚底生,我从初中开始冬天就手脚冰凉,夜里一定要泡脚才能睡觉,不然一夜到天亮脚都是冰的。在阳气如此不足的情况下,我对身体也是失去了该有的感受,我感受不到自己哪里受寒受风,也就没有去避风。 而在我调理过来之后,我发现我能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对我身体的影响了,比如从室外进空调的室内,凉意进入我的手脚后背脖子,还有头。比如对着电脑久了,微微的凉风进入到我的后背和脚。受寒之后,我常常额头和眉棱骨会酸胀,当然这也是后来才知道是受寒。 《黄帝内经》说圣人避风,如避矢石。我的中医老师说风致万病。如果能够做好避风避寒,那也就是能避免大多数的疾病了。 那避风避寒就是夏天穿长裤穿长衣吗?也不是的。可以穿短裙短裤,再配上避风寒的神器-丝袜。秋冬是秋裤,那夏天就是丝袜。现在的丝袜做得非常人性化了,脚趾都可以露出来,穿凉拖也没问题。 穿背心也可以,最好再配上一条飘逸的丝巾,挡住后颈和肩膀。在夏天夜里睡觉用空调时,我也会给小孩的小脚穿上丝袜,既透气又能防风寒。 心神一直都不在自己身上,叫魂不守舍 在生小孩前,我就是一剧迷,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通杀,美剧韩剧日剧每天刷得不亦乐乎,那时国产剧还远没有现在的水准。除了上班就是在看剧。晚上一直看到入睡前。 看这些剧的时候,耗费精力,也会情绪波动,造成心神散乱,心神一直都不在自己身上,叫魂不守舍,阳气也在无形中耗散掉。 我那时入睡困难,躺床上翻来覆去不知道多久才能入睡,只以为是脾胃问题。生小孩后,睡前带小孩玩,讲讲故事,带小孩睡,自己也逐渐早睡,然后我发现入睡困难这个问题早就不知不觉没有了。虽然睡眠跟其他调理也有关系,但心神的安定和回归,肯定是有很大的作用。 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半夜里闪亮的北斗七星非常的迷人。星象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我们经过学习变得有觉知,有分辨能力,不去误信一些流行的东西,养护好自己和孩子身上的阳气。 孩子的阳气蓬勃生长,不错误喂养,不错误治疗,做好防寒防风,照顾好孩子的情绪,那孩子的阳气就会慢慢地越来越旺盛,对疾病的抵抗力免疫力也好,生长发育长高长智力也好,都会高于平均水平。 我们学习中医,不是为了忌口,也不是为了限制自己,而是让中医为我所用,在生活的路上越走越轻松自在。 比如:小孩想吃冰淇淋可以吗?可以的。自制一下姜撞奶,用冰箱冷冻成一小格,孩子状态还行的时候,也可以吃点。吃的时候教孩子感受一下凉还是热,能不能吃多,吃多会怎么样。这样孩子在没有我们在身边的时候,也不会胡乱地吃。 夏至保养的小妙方 最后,夏天流汗多,很多妈妈都想给孩子喝些什么茶啊饮料之类的,又担心会损伤孩子的阳气。这里,我们推荐李辛老师的小茶方,很温和的苍术荷叶茶。 做法:苍术6克,荷叶3克,用热水浸泡十分钟,或者放入焖烧杯十分钟,当茶水喝。 李辛老师说这个茶可以每天喝,对于消化不良的小孩子,或吃肉吃多了有停食,舌苔厚,皮肤长东西的,用这两个药来轻轻疏理一下中焦。 苍术:辛、苦,温。燥湿徤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寒感冒。 荷叶:苦,平。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 荷叶的作用,被李辛老师描述得很美:荷叶是从中焦轻轻的往上托,你体会荷叶站在水面上的感觉,它对中焦有一点虚滞的,流通不够的,帮助中焦把能量轻轻地带动到表面。我们可根据孩子的状态选用。 夏至小儿保健艾灸穴位:中脘 中脘: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腑会是说,人的五脏六腑里的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这六腑的能量会聚之处,所以能统治消化系统疾病。 儿推保健选穴:揉板门 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常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 保健选穴不用多,用心去做好一个或者两个就足以。如果孩子生病,请及时就医。
和孩子同步的吃,同步的成长
一位妈妈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改善下孩子只吃肉不吃蔬菜的习惯? 妈妈在问的时候,我感受到她并没有很想要一个确切的答案。她只是隐约觉得,只吃肉不吃蔬菜,维生素会不大够,而在深层次的想法里,她并不觉得只吃肉有什么不好。 但是我却很认真得给出了一个答案:妈妈的餐桌饮食应该跟孩子是一样的。 某天下班在地铁上,听见一位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小孩“你就知道成天拿着我的手机玩,你看看别的小朋友是这样的吗?” 她们的对面确实坐着一对母子,其中的孩子背着个书包,安静的坐着,时不时还跟旁边的妈妈很开心的聊着什么。 但有意思的是,这位刚教育完孩子的妈妈,很快也开始低着头刷手机。 也许,打发时间的方式,和饮食的方式一样,也是会遗传的吧。 前段时间,去一个闺蜜家里,她有个5岁半的女儿。闺蜜端出一堆水果和零食招呼我,女儿在一旁就不淡定了。 “妈妈我想吃这个” “我可不可以吃这个……” 一旦不让吃,那张小脸上就充满了委屈和心碎,感觉马上就要哭出来了。闺蜜很无奈,只能先给几块饼干和糖果安抚孩子。 闺蜜说,孩子容易积食,脾胃一直都不好,隔几个礼拜就咳嗽,大便也臭。她之前听过我建议,说脾胃虚弱,尽量先给孩子杜绝零食和水果,但就是控制不住。 “孩子不停要吃,总不能一直不给让她哭吧。” “那能不能不买零食?”我问。 “啊…家里没零食怎么行,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来包薯片或者方便面啥的……不吃我就睡不着…” 这习惯真的从大学开始就有了,这会儿居然还没改过来。我突然明白孩子为啥戒不掉零食了。 对于抱怨孩子会在家里翻找零食,吃不着不罢休的爸妈来说,我经常很想问一句:家里的零食是哪里来的呢?究竟是孩子想吃,还是您想吃? 在育儿上,我们教给妈妈很多观念和方法。但简单来说,其实在小孩子的脾胃调养上,做好「饮食」和「情绪」的管理,效果就已经很好了。 很多孩子的健康问题其实是一个家庭生活方式的体现。 家里面的人喜欢重口味的,喜欢进食高营养的东西,觉得那样身体才有营养,喜欢餐餐不离肉食的,孩子跟着一起吃,那反映到孩子身上,可能孩子就容易积食; 对于觉得水果好,一定要每天吃多少水果补充维生素的,那孩子可能寒湿就要多一些; 对孩子溺爱有加,零食这些嘴巴里说宝宝咱们多吃饭少吃零食,但是行动上很诚实,家里小饼干、小馒头、小果干等等品类齐全的,那孩子不爱吃饭、长不好也是能找到原因的; 至于说觉得夏天热,怕孩子热着了,出汗了,空调房待着,冷饮吃着的,我就不想吐槽了。就想说,这样的方式,请爸妈先在自己身上试试反应,会不会引起身体上的不舒服… 家里长辈们做了各种好吃的肉、丰富的菜,却让小孩子在一旁清淡饮食,我想没几个孩子会愿意。别以为孩子小,人家也是有小心思的,也许他们的感受是“为什么你们吃的不给我吃,让我自己坐小桌子,不开心,不想被区别对待....” 所以在养育孩子上,我有时会建议家长与孩子同频。同步的吃,同步的做很多事情,同步的成长。 医生在告诉孩子清淡饮食,忌口糖、寒凉的时候,其实家里人也是可以一起做。这些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借由孩子这个点,慢慢形成。 一家人吃同样健康的饮食,既不增加额外的劳动,同时也没有区别对待,才是一个“家”。 门诊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家人都有胃炎,这个是不是有遗传?”“我和孩子都是寒湿体质,是不是我们的体质影响到了孩子?”“我们家有遗传性的高血压”“有遗传性糖尿病”“我们一家人都比较胖”...... 基因决定了你会带上上一辈的一些“烙印”,但是后天相似的习惯也是让你们越来越相似的原因。如果你刚好看到这里,不妨回想一下,自己与家人的一些共同性的症状:比如经常舌苔厚腻、比如有口气、比如肥胖、比如寒湿或者湿热比较多......这些有没有你们具有相似的饮食习惯的因素。 为什么我们会强调后天喂养的重要性,根源就在这里:人自出生后,后天的努力可以让先天的决定性显得越来越弱。不只是身体健康,同理也在人生的其他方面体现。 如果家里没有买零食的习惯,孩子就不会有习惯去找零食; 家里没有堆那么多水果,孩子就不会一看到就想吃; 爸妈多陪着孩子玩耍、看书、讲故事、做手工等等,孩子就不会总是盯着大人的手机; 爸妈多带孩子外面玩玩,孩子在家里就不会那么烦躁无聊,也不会成天只想着用吃来填补; 大人的餐桌上饮食搭配合理,那么孩子一起吃饭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带孩子是一个辛苦与快乐并行的事——哪些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事也是需要你通过观察孩子后一点点反思总结的。就比如我观察到,往往孩子拿着水果要吃很久才能吃完;一个冰淇淋,拿在手里,化一部分,掉一部分,转身看到更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还可能直接就扔掉,说明他们不是真的肚子想吃,是嘴巴、是心里想吃,他知道有,他就要要。心与胃不一致,胃不开心,就会消极怠工。 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去给他树立一个“榜样”;你想要孩子身体健康,那么你就要身体健康,你给孩子的生活方式就要健康。家是一个整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如何在第一时间发现:你家娃可能要生病了
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生病的征兆,及时处理,可能很多病就不会发生了。 爸妈们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 1. 突然的胃口大增,或者食欲变差。 2. 睡着后手心比手背烫很多。 3. 睡着后翻滚、一直睡不踏实。 4. 脸色突然很不好,没有光泽。 5. 眼睛有眼屎,或白或黄。 6. 声音突然变哑了。 7. 唇珠处突然脱皮。 8. 盗汗、汗液黏黏的。 要记住:经常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忽然出现跟平常很不一样的状态,一定要先找到原因。那有可能就是帮助孩子第一时间处理疾病的好时机。 如果出现了以上的异常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最基本的,先从饮食、睡眠、运动上去调整。 吃好消化的食物,比如五谷杂粮,二米粥,小面汤,清淡的蔬菜或面条。肉类、海鲜类、水果、冰淇淋、油腻高热量的,先暂停两天。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津液不足的状况,就早点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气血和心神收回到身体来。如果这时候再去熬夜、再去游乐场里疯玩一整天,那可能会让生病来得更快。 如果孩子已经有积食,先别急着吃药,到户外去散步,跑圈,做各种游戏,帮助他把多余的食物和垃圾都消耗掉。 除了上面这些,我们还可以帮孩子揉肚子,搓背,热敷。还可以在辨证之后做相应的艾灸、推拿、泡脚等等。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遏制疾病的发生。
病案 | 发烧、流鼻涕、眼屎多
今天的主诉里面说到感冒五天了。 我们知道感冒五天给我们的一个信息就是,这个孩子的邪气和自身内部的正气已经打了一段时间了,感冒还没好。那这个时候,正气容易出现不足,邪气就有可能到偏里的地方去,比如有咽喉啊,有的是眼睛啊,如果邪气再往里面走,就是咳嗽啊,腹泻啊,腰背,腿疼,之类的。 我们看到案例中的孩子眼屎多,鼻涕有点黄了,其实这就是津液逐渐在亏损时候出现的状态,是入里化热,是郁了热。那处理这样的感冒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发汗了,也要照顾里的问题。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男孩,2岁半,轻微发烧、感冒、咳嗽。感冒有5天了。 「大便今天好,黄条香蕉便,比平时都好,不臭。发病这几天大便都比较好。」 大便好,说明这几天中焦是通畅的。 「喜欢凉,睡觉一直不盖被子。」 小孩子睡觉不爱盖被子,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小便正常。拉了好几次,不黄。最近1~2周半夜有夜尿,不用尿布有几个月了。」 之前没有夜尿,最近出现了夜尿的情况,这个是不正常的。不黄,没味道,偏向于寒证。夜尿跟中焦有关,也可能与下焦有关,当它出现了异常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生病不仅是在表、在上焦的问题了。 「胃口可以,基本是粥和馒头,这几天特别喜欢吃馒头,不吃米饭,有吃素菜。没吃水果。」 饮食看上去是比较正常的。胃口可以,说明生病期间脾胃的气血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入睡一般都比较难,经常讲故事比较久。3个月前每晚都醒一次,自从戒睡前奶后,睡眠质量好了。睡觉眼皮经常不能完全闭合,发病这几天睡得都可以,昨晚喝了一次感清,上半夜都在咳。」 长期入睡困难的孩子肯定是有虚寒的,胃不和卧不安,消化代谢能力会弱一些。 睡觉露睛,意思是身体的气血能量不够用,我们知道阖是需要能量的,闭眼睛就是一种阖,它的能量不足以关上眼睛。就像特别旧的出租车的门,即使关上了,也咣里咣当的,开得快了还会觉得漏风。这是一个虚证。 「会自己出汗,正常。昨天白天有段时间感觉会自主出汗调节体温,发烧好像会自己退烧。」 会自己出汗,说明体表毛孔是通畅的。   「喝水和平时差不多,会自己喝水。温水多。」 是正常的。 「昨天午睡后,有点发呆,温度有点上升,38.5度左右,后来自行调节温度又恢复正常了。除了发呆那段时间,其他时间精神都很好。」 发呆其实是另外一种睡眠的形式,也是阖的方法,证明没有睡够,之前的睡眠质量不足,深度不够。如果要辨证,属于虚寒那类。 「没有口臭,黄白鼻涕,比较稠。」 鼻涕说明有受寒,黄白鼻涕可以认为,不仅有受寒,也有津液不足的郁热,太阳和少阳都有。 「咳嗽听不到明显痰音,觉得咳不够顺畅,有点费劲。」 没有明显痰音,但是很费劲,其实这个咳嗽可能是比较深的咳嗽。 咳嗽费劲有两种情况就是,气不足,津液不足,这个咳嗽的动作完成的比较费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东西堵起来了,可能是痰。 不管怎么样,这里都说明了有身体的不足,那就是虚寒。 「有眼屎,起床后眼屎明显。」 有眼屎,说明在上焦出现了气血的阻滞,归为少阳。    「整体舌质偏淡红,舌尖红」 舌质整体的偏淡红,说明整体不热。舌尖红,表示局部是有热的。舌头中间的沟很明显,这个是中焦气不足的表现,提示有虚证。 整个看下来,不仅有受寒,还有一点热 这个案例中,不仅有流鼻涕、咳嗽等太阳的表证,还有黄鼻涕、眼屎等津液不足的上焦热证,同时还兼有体质上的虚寒。 六纲辨证:太阳太阴,兼一点少阳 处理思路上,如果单纯用处理表证的葱白淡豆豉,偏里的问题就照顾不到;而如果用清热力度比较大的药,又会加重在里的虚寒。所以,用药上既要处理表邪,疏通上焦的阻滞,稍微清一点热,还要照顾到虚寒的中焦。具体的用药方案大家可以在留言区讨论。 讨论 1. 这个案例中有阳明吗? 阳明我们通常分为有积和没有积两类。有积的大家好区分,但是往往没有积的大家就有点弄不懂。那其实除了有积没积两种之外,还可以看看有没有明显的津液不足,比如口干口渴,烦躁,发热出汗多,喝水多,小便黄、大便干或者热,肛门热,往往舌头是整个都有点红。也就是说,可以很明显感觉到津液不足,身体的水分很缺乏,热象很明显。从这个角度,案例其实并不明显。所以不考虑有阳明证。 2. 太阴的问题重,又有热,不能清热应该怎么办? 有时候的热,是因为某个地方卡住了,我们去管那个气机就可以了,气机顺了,自然就没热了。 有时候阳明太阴同时出现,根本的问题还是太阴,都是不足,只是表现不同。有的地方表现为寒,有的地方表现为热。用药的时候的方向就可以用和法这个方向的药物。
好的大便应该「纵享丝滑」?
说起大便,许多人觉得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事。可是,就跟所有重要的东西,比如水、空气,都显得很微不足道一样,大便对于我们身体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难以启齿却又如此重要的东东。 希望今天这篇文能让你爱上自己的便便。不过我相信,经常看我们公号文章的妈妈,对于自己家孩子的便便,早就已经搁在心上了。 脾胃功能决定了大便的状态 我们的大便是怎么形成的呢? 食物首先经过嘴巴的咀嚼,然后到达胃部,经过进一步碾磨加工后,被推向小肠,然后经由小肠的消化吸收,将剩下的不能消化吸收的部分推向大肠,经由大肠的再次回收,最后实在不能用的部分混合了食物残渣、细菌、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等,成为粪便,经由你在厕所里的一蹲,排出体外。 大便可以很好地反应我们消化吸收代谢食物的情况。它是人体消化系统正常工作的一个反映。然而人体的每个系统看似工作不一样,但是都是需要其他系统的协同作用的,比如消化系统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也是要身体其他系统的配合的。 如果我们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影响到我们的消化系统的功能的时候,我们的便便就会出各种幺蛾子:稀的、干的、黏的、臭的、有不消化物的、蛋花状的、羊屎状的、乳糜状的、好拉的、不好拉的……总之,与平时正常状态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要警惕了。 中医词汇里没有消化系统这个词,但是我们有一个跟他含义差不多的词:脾胃。这里的脾胃就不是我们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脾和胃这两个器官,而是指脾经、胃经,是一个功能的集合。 如果将一个人的身体看作一个国家,那么中医里面说到的心肝脾肺肾就是一个国家里面的一个个家庭。国家的稳定,需要每一个小家庭的稳定作为基础。每一个家庭有序地、协同地作用,国家秩序才会良好。而脾胃这个大家族,就是主管的消化吸收的,为身体这个“国家”提供能源的单位。 如果要细分这个大家族的成员,那就包括了从嘴巴到肛门的这一个人体唯一前后相通的通道,但是不止于此,中医讲:“脾主肌肉,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也就是说肌肉、口水也都是包含在脾胃这个系统里面的。同理,骨骼、皮肤、毛发、情志、汗泪等分泌物......这些都是有具体的中医系统归属的。 大便的正常与否就可以反映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 从质感、形态、舒畅感 来判断大便合不合格 如何判断一份大便是否合格,那就需要我们拿出侦探般的精神,去细细观察研究。 观察一份大便是不是合格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频率、颜色、形态、质感、气味、解大便时候的舒适度来判别。当中尤其重要的几个就是大便的质感、形态、以及解大便的舒适度了。 频率,通常一周不低于三次。最好的情况是,大便每天一次,而且时间还很固定。一到点,就要去厕所。但是这一点呢,受环境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对于一些要出差的、或者不愿意在外面上厕所的人。 颜色,大人是棕色、黄棕色;小儿黄色居多。当然如果你吃了有些带颜色的菜,大便也可能会跟着变颜色。所以当你突然看见自己大便颜色不对,但是没有任何不舒服,你首先想的不是自己是不是得重病了,而是想想自己有没有吃什么颜色特别的东西。比如常见的吃了血旺大便会黑;吃了绿叶菜多,大便会绿。 形态以长条香蕉状软边为佳。太粗,太硬,羊屎状、有裂纹、稀软不成型、水状、蛋花状都是不对的。当然以乳食为主食的婴幼儿大便偏稀软不成型属正常。 质感:当然是像巧克力一样“纵享丝滑”就最好啦。太硬的,太稀的、黏屁股不容易擦的都不合格。 正常大便,一般气味不是很臭。但是不是所有臭大便都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跟吃的东西在你肚子里进行反应后的产物有关系,排出来总比留着好。比如以肉食为主的人,大便就会偏臭一些。总之,如果不想大便时候自己把自己熏着,你就要自己管好嘴巴。 最重要的就是解大便的舒适度啦。如果你解完大便有种舒畅感,忍不住想吼出“太爽了”的这种心情,那就是合格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干的、稀的、黏的、臭的,只要你能顺畅地排出来,排完后一身舒爽,那此次排便至少是可以达到良的水平;反之,不论你大便形态、气味、颜色再正常,解完后,你没有觉得舒爽,那这个大便就不对。 体内有湿,大便就会黏腻不成型 大便的问题真的可以说好多好多。怕大家记不住,今天我们来说说一种比较常见的大便情况:大便黏,或者稀软不成型,解完后不容易擦干净,并且总有种没有解完的感觉。 这样的大便,当没有让患者解便太难受的时候,是不会引起大家注意的。总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解大便,应该是正常的吧。事实上,在中医看来,这样的大便已经不正常了。 这样的大便提示什么问题呢?提示你身体里面有湿了。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说的不仅是湿不好去,更主要的原因是生湿的途径有很多。所以,除湿,除了吃药之外,真的更重要的在于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 熬夜会伤人的阳气,阳气不足,身体温煦力量不够,脏腑机能下降。影响到脾,就是运化功能不足,生湿;所以对于那些程序员,大便稀溏很常见,伴随的还有皮肤油腻,长痘痘、脱发。 爱吃冷饮的湿也重。吃下去的寒湿,直接伤的就是脾胃。伸出舌头一看,白白胖胖,舌苔白厚腻,经常没胃口,需要重口味刺激的,没跑了。 经常夜宵撸串、夜啤酒大肚腩的,那个胃啊只管往里装,没有及时排出去的,堵在那里,气血津液循环都不好,所以有湿太正常了,不仅湿,还常常有热有瘀血。 还有夏天怕出汗寸步不离空调的,喜欢游泳的,特别爱干净一天洗几次澡的,经常生闷气不开心的......这些都是影响因素啊。 希望大家学会观察,学会很好地接收身体释放出来的信号,很多生病就可以在萌芽期间被我们发现和避免了。
人为什么会发烧?什么情况下会烧坏脑子?是不是烧高就一定惊厥?
令家长着急心慌的疾病是什么? 是发烧。 但是呢,发烧不是病,只是症状,是人生病后的一种表现形式。医生给疾病下诊断的时候,就不能只说发烧,下一个发烧的诊断是没有办法用药的。西医里面也有找不到原因的发烧,但是诊断也要明确记载:不明原因发热,也就是去找了发热的原因,但是没有找到。 所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处理发烧都讲究一个,找到病因再用药。没找到病因,只是去降温,弄不好就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导致误诊、误治! 发烧,就跟流鼻涕、打喷嚏、身上痛、脑袋晕这些症状一样,都是疾病的一种表现,都是提示身体生病了,至于是什么病,要怎么治疗,就要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这些症状去找生病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这个病因去处理,处理好了,后面的症状也就自然缓解了。这一点几千年前的人就已经知道了,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诊疗疾病的理论体系,使得这种与疾病抗争的方式能够得以延续。这套体系的形成,一直在应用,也一直被后人发扬、修正、发挥。这就是中医。 有的人会问, 发烧不是会烧坏脑子吗? 大家接受不了的是一直发烧或者烧高。低烧都还能忍一忍,一旦温度到了三十八九度,就会特别担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怕烧成肺炎、烧成脑炎、把脑袋烧坏导致智力下降。大家知道温水可以洗手,水温过高就会烫伤,所以,同理可能也觉得,发烧温度高了,就会烧坏身体、烧坏脑袋。 事实确实是这样,人体温度过高是会导致身体的损害的。所以,发烧会烧坏脑子吗?或者换个说法,温度高了会烧坏脑子吗? 答案是:会! 但是,重点来了,发烧要烧坏脑子是有条件的: 温度一般会到超高热(腋下温度40℃以上)!(PS:也不是说到这个程度就一定会烧坏脑子哈。避免一些家长看到烧高了吓得六神无主。) 确实有研究,体温42度以上或者40度以上持续2-3天以上,会对脑神经造成损伤。但是常见的发热情况一般是在40度以下的低温、中温、高温,这样的温度是不会对脑神经造成损伤的。低烧和短时间内的高烧不可怕,所以温度初起的时候,大家不要太过惊慌,我们依然有可以观察的余地。一般温度达40度,都已经去找医生了。 那么那些温度不是很高,却出现神经损伤的是什么情况呢?那其实跟温度无关,是跟病有关,往往都是跟脑相关的疾病,比如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颅脑损伤等等。也就是说是这些病就有损伤脑神经的可能,同时这些病导致身体出现的症状中有发热。这也就是我们强调说遇见发热关键不是先降温,而是先找原因。 那有没有低热也可能出现身体损伤的可能呢?有的。不明原因的长期持续低热就是医生关注的重点。因为持续状态下的发热,会增加大脑耗氧、心脏负担、身体各个系统功能紊乱等等。所以,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热要积极治疗。 所以,对于发热,温度可能还是其次,时间的持续性反而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另外一种, 发热惊厥也是家长相当恐慌的。 怕孩子一直抽抽留下残疾,怕抽抽后变傻。这里也给大家说明一下,短暂的发热惊厥,大多预后都比较好,不会留下后遗症。关于发热导致惊厥的情况,没有特异性说明到底多少度会发生惊厥。总的说起来,还是跟人,跟个体有关。 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惊厥呢? 临床所见,中医辨证为“热”证的孩子多见,也就是有津液的损伤。所以,我们会提倡,在孩子发热期间,要少量频繁给与温热水,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津液的丢失。 说了这些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再从头说说,到底什么是发烧,人为什么会发烧。临床所见,导致发烧的疾病有很多。即便从中医最简单的六纲归类来讲,除了太阴之外,其他几纲也可能出现发热。 人为什么要发烧? 这里我必须要用上现代医学的解释,因为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我再给大家简化一下,大体是说:我们正常的人体啊,有一个调节体温的开关叫体温调节中枢。正常情况下呢,我们人体产生的热和散发的热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中的。 就是产生的热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那散发的热就多。比如你吃了能量很高的食物,或者喝了热水,为了使得热量平均,你自己毛孔可能就扩张了,热再多点,就会出汗,总之会让热散发出去; 那天冷了,产生的热不够,人体毛孔会收缩,避免热量的耗散。 发热呢,就是因为身体里面产热增加了,但是散热却没有响应增加,或者说产热不变,但是散热减少了,所以出现了体温超过正常温度。总结到最后呢,锅丢给体温调节中枢,因为这个总管温度调节的开关调节不过来了,所以,温度没办法达到平衡。 为什么这个体温调节中枢出问题呢?因为人体受到了致病菌的侵害,身体的一些正常功能有些失调,比如影响到管体温调节的,那温度就会出现异常;影响到管神经的,神经会出现异常。很多疾病都可能导致发热,也就是很多疾病可能都会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为甚它就这么容易受影响呢?跟人体设定有关系。 人体的恒定体温就跟地球要在臭氧层保护下维持一定的温度一样,才能保证内部生态的正常。温度一变,整个生态会受到极大影响。人体也是一样。体内的生态也是在这样的温度下进行,温度一变,体内的生态就会变化。 人体为什么要这么设定呢? 当然是为了自我保护啊。 发烧时体温升高,有些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会变得不那么活跃。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所以发烧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 所以发烧对于人体,大部分时候来说,反而是好的,是机体自发的一种保护行为。那你动不动就泼一瓢凉水将这温度降下去,其实是画蛇添足,不仅不必要,而是在搞破坏。看似不烧了,里面病邪还是存在,等你不注意掉以轻心了,死灰复燃,反而更恼火。 有研究表明,发烧可以激发免疫,即便是细菌感染,温度的升高反而是可以增强抗生素的作用的。所以反复不当地使用退烧药,是对机体免疫的一种打压,也是变相地助长有害菌。 西医对于发烧,也是要找病因的,也是要针对病因治疗的。 那退烧药是干嘛的?是用来缓解症状,让你舒服一点的。因为体温高了,人体会不舒服,所以降点温度,人舒服一些。那退烧药对疾病有没有作用呢?当然是有的。我们不可以否定它的作用,临床事实是有的,我们要尊重事实。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退烧药对于那些疾病有作用。总结起来:寒性感冒为主的发热。 退烧药退烧的机理是什么?发汗。是的,用过退烧药的都知道它又很强的发汗的作用。寒性感冒的中医治疗原则是什么?发汗解表。所以,会出现有的孩子服用退烧药后出了汗,温度降了,病好了。你要了解这背后的原因。这也反向说明,为什么有的孩子用了退烧药出了汗退了热一会儿又继续烧起来,因为汗不得法或者说使用不当。比如以小孩子发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中医叫积食发热,你就不是用退烧药能解决的,一定是要等积食消。 所以,你就知道了,如果孩子是受寒感冒的发烧,温度比较高,你是可以使用退烧药的。如果是积食有热温度高的,反而不适合了,用了反而导致大汗出伤津液加重病情。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中西结合的思路,取长补短,互为补充,有什么可矛盾的呢。 毫不谦虚地说 中医对于发热有优势 拿小孩子来说,初期发热,往往病因不明确,医院检查什么症状都没有,就只是发热,查血象也不高,如果这时候温度不高,医生往往是让回家休息、喝水、观察;温度高的,让用退烧药,其他没办法,因为不知道病因确实没有办法用药。 中医不一样,中医有分型,积食的,外感的,温病的,即便没有什么症状(有的症状西医不知道怎么放到某个疾病里面去:比如大便偏干、口臭、手心肚子热、怕冷、不想吃东西等),但是中医却可以根据这些微小反应以及舌诊、脉诊给出一个针对性的处理。这就是优势。这就是你为什么一定要学习一点中医育儿的原因,你就可以根据这些微小的变化及时调整。即便说不会用、不会处理也不要紧,关键可以知道不乱用,不焦虑。 中医怎么说发烧?中医说发烧是“正邪斗争的产物”,就一句话。感觉很粗糙,但是就是这么个理。 人体就是正气和邪气斗争的场所,正气斗赢了生、就健康,邪气斗赢了,就生病或者死亡。同理,鼻涕也是正邪斗争的产物,咳嗽也是正邪斗争的产物,所有身体的症状以及一些异常物质的产生(比如包块、湿疹、痰、各种分泌物)都是正邪斗争的产物。人体就是在这样的持续斗争中生存的。所以古人才说,有正气在,人就有生气。所以我们才要强调好好养护正气,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比如过劳、熬夜、反复生病等等。
拉羊屎蛋就是上火吗?
小朋友乐乐,特别讨厌拉臭臭。 平均两三天一次的大便,她需要很用力才拉得出,还会疼。拉出来的总是很干,很硬,一颗颗像羊屎蛋一样,偶尔还会黑。 更惨的是,家里每天上演早起妈妈催大便,睡前奶奶催大便的场景。用妈妈的话说:只要她说想拉大便,再忙的事也得停下来,这是全家的第一要务。 妈妈也很纳闷。乐乐才三岁,并没有天天吃零食,水也喝够多了。益生菌没少吃,粗纤维的食物,什么南瓜呀,芹菜呀,红薯呀,也经常吃的。怎么就不好好拉大便了? 见到乐乐的时候,孩子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暗,青暗。整个面部泛青,尤其是鼻唇沟周围,很重的暗青色。青主寒,鼻唇沟对应人体中下焦也就是脾肾,大小肠的位置。单从面诊,大致判断孩子下焦寒重。 脉诊孩子双手肾脉沉弱,脾脉沉紧,紧沉脉主里虚寒,辅助佐证孩子脾胃虚寒,脾肾阳虚。 舌象上看,孩子没有厚厚的苔显示出来,仅后段舌色暗,并分布一层薄苔。整体舌体柔软,舌尖略小,舌体偏大。明明寒湿重,却没有厚重的白腻舌苔。这和他本身体质有关:当自身脾胃能力弱到一定程度时,身体连排出垃圾的能力都会失去。 虚寒跟拉羊屎蛋有什么关系呢? 打个比方,土地在什么情况下会板结干涸? 缺水的时候。 太阳太大,暴晒以后,水分蒸发,会导致土壤中水分缺失。对应在人体,就是大肠有热,烤干了大便里的水分,这种情况大便会容易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热重。 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没有太阳,土地结冰。北方的冬天,土地被冻住了,土壤中的水分结冰,也会导致土地板结,干涸。对应到人体,就是乐乐的情况,虽然身体本身不缺水,但是水冻住了,结冰了,无法被人体所用,也会造成大便缺少水分,羊屎蛋的现象。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寒秘。 寒秘和内热便秘都会大便干硬,像羊屎蛋,如何去区分它们呢? 【热秘的表现】 孩子口味重,喜食肥甘厚腻的食物,肉食,大便偏臭,黑。大便偶尔呈现不规律的表现,比如最近一周大便干严重,过段时间可能恢复正常。口气重,睡眠喜出汗,通常以头,后脑勺和后背为主。睡觉时不踏实,爱翻身,踢被,手足心偏热。舌苔常白厚或黄厚。脉像偏浮亢。 【寒秘的表现】 大便干结,色黄或暗,臭味轻。大便通常几天一次。孩子常常挑食,喜欢吃水果,海鲜,冷饮,手脚四肢不温。舌苔后段白厚。面色偏暗,黄,唇周色青,暗,这类孩子大多数内向,话少,走几步就累,不喜欢运动。脉象偏沉弱。 偏亢偏阳的是热秘,偏静偏阴的是寒秘。 这类虚寒的孩子要如何改善便秘情况呢? 第一招:重复很多遍但仍然很重要的事情—忌口 寒秘的孩子下焦火弱,肠胃系统很寒凉,处于结冰状态。此时如果再过食水果,冷饮,海鲜等寒凉物品,就相当于给孩子的脾胃雪上加霜,只会让孩子便秘更加难以改善。 因此,此时孩子需要戒除寒凉瓜果,海鲜冷饮等食物。 此外,由于孩子大肠中可用水分不多,因此也要注意养阴,保护津液。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和油炸食物都应该避免。 第二招:黑芝麻红糖小米粥 黑芝麻:味甘,性平。补肝肾,润肠燥。有很好的养阴润燥功效。 红糖:味甘,性温。补中缓肝,和胃降逆。可以温补脾胃,和血。 小米:性平,味甘。滋阴健脾养胃。 黑芝麻红糖小米粥,性质偏平温。黑芝麻帮助补充大肠水分,润肠养阴,改善大便干结的症状。红糖辅助小米粥,温养脾肾,由于大多数寒秘的小朋友,兼有血虚肠燥,血液不足以濡养大肠的症状,红糖小米具有补血养血,温脾养胃的功效,可以慢慢改善中下焦虚寒症状。长期服用,对便秘症状佳。 第三招:三伏天的生姜红枣茶 寒秘的孩子,究其根本,还是体质问题。这类孩子,大多从几个月大便就不规律,与妈妈的体质乃至家庭中几代人的饮食习惯、体质都有关系。家中常常有其他成员,尤其是妈妈同时患有习惯性便秘。因此,想要彻底改善这类寒秘症状,一定要把握好调理时机。 三伏天便是一个好时机。短短的一个多月,对于寒性体质的调理,比平时要有效好几倍。 此时天地浮阳于外,内里空虚,人的虚寒之症完全显露出来。摸摸肚子,冰冰凉凉的。一碗辛温暖胃的姜枣茶下肚,肚子暖暖的,冰块也开始融化了。 姜枣茶,这里选用干姜,可温中散寒,温脾肾,最好选用小黄姜姜片,常规选择三四片即可。红枣,最好是新疆的大枣,阴阳和合最为充分,效果佳。选取三个,切开,一定要切开,和生姜一起入锅,加水适量,常规200ml左右即可。煮开后小火稍微煮5-10分钟左右便成。 由于姜枣茶温里作用强,寒秘孩子多有津液不足之症,因此不可每天服用,一周三次即可,以早上上午服用最佳。下午可辅助米汤,黑芝麻小米红糖粥补阴润燥。 大便干燥的孩子需要辨证,确定为寒秘才能用上面的方法哦。内热和阴虚肠燥引起的便秘都不推荐。
到底什么是治疗?
接触很多妈妈,下面这样的描述,是几乎每天都会听到看到,甚至感受到的。   「孩子一岁半之前,体质总体还是可以,很健康,脸蛋红扑扑的,很挺多肉肉的,自从一岁半发烧,支气管炎、有点喘,打了三天点滴以后就经常生病。]   「7岁3个月了, 123cm,40斤,个子体重都低于同龄的孩子。注意力差影响学习。经常感冒,来回奔波于诊所。]   「说话总是细声细语的,面黄肌瘦(瘦得皮包骨头那种)、皮肤松散,舌苔经常白厚,有眼袋,微红,鼻梁和眼皮上都有青筋。]   「大便经常都是前干后稀,粘乎乎,要拉挺长时间的,而且很容易便秘。」   「小时候从三个月开始咳嗽,几乎月月挂水,后来去儿童医院,说是变异性哮喘,一直吸激素一年七个月了,现在又得了滑膜炎。」   「八个月细菌感染拉肚子后服用重剂量抗生素,近两个月。自那以后就开始便秘,不爱吃饭,饭量小不消化,近几个月身高体重均无增长。」   「晚上睡觉不安稳,总爱滚来滚去。前阵子感冒之后,大便情况还是不好。有时两三天才能便出一个圆球状大便,大多数情况没办法就给他用开塞路。」   我记得徐文兵老师在音频课程中提到过:「今天三个就诊的孩子,摸上去都很冰凉,一个是过敏,几乎对所有的食物过敏,一个是皮肤阴囊瘙痒溃烂。另一个头发稀疏,3岁的孩子皮肤开始老化……”   下面是一些经常会收到的舌苔照片。     一个孩子出生时候白白胖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几次感冒后,开始不吃饭,便秘,有慢性的问题,甚至顽固性的问题,并且一次比一次的问题更多更严重。   都是体质问题。   中医首先会倾向于认为这些原因是在于治疗方向的问题。   比如说上面的案例:大多数情况,可能是一次感冒,做了过度的治疗。比如一次小的感冒发烧,其实是可以完全自愈的,但是因为家长不懂,做了输液的处理,因为这种寒凉的液体比较难代谢,身体里的痰湿水饮滞留在身体里面,从中医角度来说,这样的治疗是很伤脾胃的。   伤脾了之后又没有好好的养护,很快的就开始吃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孩子马上就会积食,积食了之后会暂时地形成一种消化吸收停滞的状态,就是吃了不拉,或者拉的很少。这个过程反复几次,时间长了以后,会导致吃的营养不能吸收,孩子就会出现比较黄黄的,瘦瘦的,睡眠不好啊,情绪不好啊,久咳啊,湿疹啊,鼻炎啊,或者甚至是哮喘等等。   那知道了这个原因,我们就会知道解决的方向。就是要知道每一次生病的时候,这个孩子,他的正气足不足够,他的能量怎么样,他的精神怎么样,怎么样的治疗是合适的,不是过度的。如果能学点中医,那就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个病的病机,是在表还是里,是寒还是热,是虚还是实,用哪个方向的处理方法合适。   这是我们会看到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   有趣的是,作为中医脑残粉,都会经历的过程就是,我们会把西医和西医的思维作为一个对立面去参照。我们会说,不要去看西医,因为会给你错误治疗。中医会清高地认为,西医思维是完全不尊重身体的医疗思维。   记得有一年杨爸收到一个小孩家长的求助,说是孩子因为发烧住院,一直不退烧,孩子昏睡过去,然后就进了ICU。杨爸想方设法找了一位中医老师进医院去看这个孩子,最后各种牵绊,孩子没有从抢救室里出来,杨爸当时觉得,心如针扎。   前几年的时候,杨爸的志愿者团队,陆陆续续看到几个重症的孩子,一开始都是小病,后来被迫在生死一线上,我们会痛彻心扉,会为他们掉泪。我们会说那些孩子本应该会好起来,我们会把错误治疗的问题归结于西医。   但是其实根本的问题可能不在这里,因为中医也有很多令人骂娘的案例。真正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可能是这个孩子的体质情况,饮食情况,作息情况,心理情况,家庭氛围,以及当下父母对待这个疾病的心态,和一些所谓的,说不清楚的因缘。   比如说挂水的时候,虽然是很难受,之后不想吃饭,父母很放松,既然病好了,就让胃肠道休息,他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不吃饭的缘由,那就会尊重这个东西。但是如果这个家长本身是有很多身心问题缠绕的,她可能就会要求孩子必须要吃饭,喝排骨汤,吃鸡蛋牛奶增强营养,然后就会把整个问题推向复杂。   按照书本养孩子,不听从身体的感受,按照规则养孩子,不尊重情绪的感受。说来说去,重点其实就是,家长希望这个孩子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真的相信孩子这个生命的运转?   后来,当我在实际接触到一些西医工作者的时候,甚至会对他们产生好感。   我所在的城市就有一个西医,自己开了一个诊所,去看病的人每天络绎不绝,很多小孩病,他开的药都很少,或者不开药,或者开出的药是尽可能不伤害体质的药物。他大部分时间都再做患者教育,看病的围成一圈听他和每个人讲课,这个病是如何如何的,你的生活要如何如何,怎么吃,怎么喝,怎么睡……   西药对待疾病的治疗通常是让人的身体感到舒适,然后把这个疾病的问题交给身体自己去处理。当我想到他们经常所说的,有时治愈,总是安慰。我会觉得这其实也是对身体的尊重。     但是就会有一个问题冒出来: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治疗?是把人治疗的舒服?还是治愈?是把人身体所谓的问题暴露出来,提高生活质量?还是让人从对疾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而关于治愈又会涉及到一个话题就是:如果要治愈,什么才是真正的治愈,是否发烧温度降低就是治愈?是否不咳嗽了就是治愈?是否不流鼻涕了就是治愈?   医生扮演的角色是否就是治病? 还是应该是一个布道生命规律的人? 还是一个可以安慰到你的朋友? 我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但是也许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我们的健康,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来做主的。   也就是我们可以去学习疾病和健康的知识,我们搞懂自己的身体,然后我们就可以决定,这个病我们是治疗还是不治疗?然后就是,我们怎么治。   我想分享的建议是: 要先知道什么的对症状的治疗,什么是对病因的治疗。   不管是发烧,还是流鼻涕,还是便秘,还是鼻炎,还是咳嗽,还是拉肚子,这些都是症状。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发烧的时候吃退烧药,腹泻的时候吃止泻药,便秘的时候吃泻药,这些是针对症状的治疗。   针对症状的治疗,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涉及到病机本身,也就是病的内在原因。就好像是一个忘记关掉的水龙头,满溢出来以后,让整个地面变得很湿,我们去扫水,拖地,虽然这样有一点作用,暂时可能会好一点,或者有人会用什么东西把整个龙头试图堵住不让它去流水。   一整天的拖地扫地,我们心力憔悴。   我的经验是,针对症状的治疗的时候,我们大多数时间并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有没有一个叫做开关的东西,是可以用来调节的。所以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有一个可能是叫做“水龙头开关”的东西,是可以调节水的流动的。   至于每个病背后的病机,每个病背后的那个水龙头开关,更多的知识,我们都需要继续恶补。中医打开了一扇门,可以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背后的原因。   当然,针对症状的治疗本身也会消耗身体的能量,这就像人在愤怒的时候假装让自己笑。因为笑需要能量,然后气就会堵在胸口,出不来也进不去,不能流动,时间长了以后,这个气就会产生质的变化,显示在具体的器官上,乳房啊,子宫啊,肝啊等等。而对于小孩子,这样的治疗多了以后,就容易出现长期的脾胃问题。   而针对病因的治疗,也可以认为是对整个身体的治疗,甚至是对整个身心的治疗。   听一个老师讲案例,一个女孩,来看青春痘的问题,用了很多脸上涂抹的药物都没有用,后来她觉得可能是自己上火的问题,于是就去吃一些清火的寒凉的药物,吃的后来经常胃疼。除此她还有多年的痛经的问题。   老师把脉,望诊,下焦气不足,中焦也是虚寒的,下面的能量上不去,上焦就一直堵着。解决的思路就是补下焦,补中焦,让下焦的能量上去,然后把上焦堵着的打开。痘痘自然就没有了。之后,这个女孩子的多年的痛经也一并好了。没有用任何擦脸油。   这就是针对病因的治疗。   还有一个案例是李辛老师书中提到的案例,他说到,一个孩子去了迪士尼乐园,上了东方明珠,吃了一顿大餐,回去之后就发烧了。如果初学中医的朋友会觉得这个是积食了,就会去消积食,当然也会有帮助。但是更多的是,这个孩子在这么多活动之后,他的神开的太过了。   心神不能回到身体里面,由于心神控制着气血津液的运动,所以气啊,血啊,津液啊都乱套了,孩子就会消化不良,就会产生滞。然后李辛老师的方法就是给这个孩子安神。   心神一回归,气血归位,没消化的就会自主消化,没通的自行就能通,身体恢复自行工作。   这就是针对病因的治疗。 所以,如果我们确实想要提高自己和孩子的体质,提高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为自己的身体去学习,去选择。 医生为我们打开了门,我们如何走进去,如何出来,都是自己的脚步。
水果吃多吃少,身体说了算
很多妈妈问,中医育儿,是不是不能吃水果? 并不是的。 准确的说,能不能吃,能吃多少,由身体说了算。 如果是脾胃很好的,阳气充足的,运动量大的,平时大便规律顺畅,睡眠也踏实安稳,那么稍微吃多点水果也没事。 但对于大部分孩子和成年人来说,水果的性质大都是偏湿偏寒的,都不建议多吃。 如果是生病期间的孩子,消化水果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和气血,也会使得肠胃受寒受湿,病就更不容易好,所以生病期间是要忌口的。 平时可以吃什么水果呢? 建议选择当季当地产的水果。 比如夏天的西瓜可以解暑,秋天的梨可以润肺,在那个季节吃一点是有好处的,但其他季节吃就不那么合适。再比如南方的湿重,所以能长出止咳的柑橘,北方比较干燥,则可以长出苹果、梨等滋阴润燥的水果……从科学营养的角度、口味、性价比等方面去看,水果都是应季当地的更好。 如果本身是虚寒体质的,那就要尽量减少或者不吃寒凉性质的水果:西瓜、梨、香蕉、猕猴桃、火龙果等等,可以选择吃一点温性的水果:橘子、大枣、榴莲、荔枝、龙眼… 吃多少比较合适呢? 有一位中医高老师总结自己家孩子说道“一岁半到现在的两年多里,香蕉吃过五六根、苹果橘子没少吃,两年里吃了有十几颗了。” 还有中医曾老师的说法大概是,如果家人有维生素添加强迫症,觉得不吃水果不行,那么小朋友每天吃一牙就够了。小朋友的一牙是多少呢?大概是两个樱桃;或者一口西瓜;或者三个葡萄;或者五瓣橘子。 吃水果后出现了不消化的症状,该怎么做? 当下状态还可以的孩子,尝试多做一些运动,把这部分寒湿消耗掉。 已经出现拉肚子的孩子,就可以用艾灸或者肚脐贴温暖中焦。 出现便秘症状的孩子,可以做推拿,下推七节骨,按揉尾椎骨等。实在紧急也可以用蜜煎导促进排便。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妈妈要留心,这次是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引发了不舒服,下次吃水果就要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咯。
病案 | 发高烧,反复不退
对发烧进行处理后,如果出现了反复,就说明之前没有找对病因,或者处理的力度不够(当然也可能是少阳寒热往来的表现,但这里先不讨论)。 今天的案例中,就是妈妈用藿香敷肚脐退烧,退下去了点,后面又烧起来。那我们就不建议继续再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了,而是应该重新进行整体辨证,再次思考用药的方向。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三岁小孩,昨晚突然发烧到39.3°,用了藿香正气水贴肚脐后退了点,但两小时后又烧起来,温度比之前更高。 「这几天大便颜色偶尔黄,偶尔褐色。今天大便了,成型,不算干,黄色。」 成型的黄色大便,看上去是正常的。 「昨晚感觉小孩比平时怕冷。手脚凉,盖多了也没出汗。多穿了一件衣服后过了两小时才出汗,老是踢被子。今天一整天穿得多也没出汗。」 怕冷,是很重要的受寒的证据,盖得多、穿得多也不出汗,这个是太阳受寒后体表毛孔闭合的一种表现。 「小便有时黄,有时清。」 这个是正常的。 「今早早餐不怎么吃,中午没吃午餐就睡了,下午问也说不吃。高烧后,昨晚两点多出汗后起来喝了一次糖盐水,到今天上午不肯喝水,下午起床后稍微喝多了点水。」 生病时气血更多的去处理病邪,在中焦脾胃的气血就会相对的减少。在里的气血不足,就会表现为没食欲,不想吃饭,喝进去的水也不能转化为津液,所以本能的就不想喝水。这说明,身体气血还是相对不足的,是虚寒的证据,归太阴。 「昨晚睡觉一直哼哼,不安稳,会突然哭闹,或者身体突然抽动一下。」 睡觉不安稳,是一个里证,寒热都有可能引起,我们可以继续往下看。 发烧时突然抽动一下,这个跟惊厥的原理相似,是身体通过抖动重新输布来平衡全身津液的一种反应,同时也说明体内津液的循环不是那么通畅。 「昨晚开始高烧无汗,后来穿多了出了点汗,手脚也开始暖起来。今天穿的多,手暖脚凉,给他脱了袜子他要穿回去。平时不要穿袜子的。」 我们如果不清楚孩子生病后是怕冷的还是怕热的,可以尝试给孩子多穿一件盖一件,或者拿扇子扇一下,去观察孩子的反应,就能知道了。这个孩子平时不要穿袜子,现在脱了还要穿回来,也是很明显的比平时怕冷的表现,是受寒的证据。 受寒发烧后,有的孩子是全身烫,有的孩子是上半身比较烫,脚却是凉的。当全身气血都集中在上焦抗邪时,那些本身气血不足的孩子,则会出现下半身气血相对的供应不足,体温就会低一些,这是虚寒的证据。 「昨晚手心、头、耳朵那些都烫,没有温差。今天上午一边耳朵红、烫,一边耳朵凉。」 一边耳朵红烫,说明气血在这里聚集的比较多,可能是与邪气交战的过程中,僵持不下,所以堵在这里了,这是热的证据。 「昨晚没发烧前,就觉得眼眶眼睛怪怪的,像是哭过的红眼眶。」 眼眶发红,说明是有热的。 「精神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可以自己玩会儿,不好的时候一直要抱抱,没有活力。」 精神的好坏,也说明了气血和能量是否充足。不好的时候要抱抱,没有活力,是身体能量不足的表现,也就是寒。 「发烧后凌晨两点多时,嘴唇红,脸蛋也很红。今天一天嘴唇红。」 嘴唇红,代表是有热的。脸蛋红,也是热的证据。在积食里热的情况下很常见。这个案例中有积食吗?目前还没找到其他的证据,暂时打个问号。 「前两天突然打嗝了好几次。」 打嗝儿是胃气的上逆。 胃气为什么会上逆呢?太阳受寒时体表呼吸不畅,胃里有气体出不去,用打嗝儿的方式排气,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胃肠里囤积了长时间没消化的食物,就会发酵产生一些气体,往上涌,就会打嗝儿。这种积食的嗝儿往往带有酸腐味。 妈妈没有提到嗝儿的味道,这里暂时推断是受寒引起的打嗝儿。因为是前两天的事,不能说明当下的情况,所以先不管它。 「舌质整体是淡红,只是舌上有小红点。舌苔整体偏白,水滑,有泡沫。中后部舌苔白厚。舌体胖大。」 满布的白苔,说明确实是有受寒的。舌苔水滑、有泡沫表示身体内部有代谢不了的水饮,脾胃的运化能力是不足的。中后部的舌苔白厚,说明中下焦有积滞。 舌质整体不红,说明没有热;舌上的小红点,仔细看上去,颜色是比较暗沉的,不是明显的那种鲜红色。这也是一种滞的表现,说明津液的流动循环不畅。舌上红点有的比较红,表示是郁的热,不是真得整体有热。要注意区分。 舌体胖大,看来水湿的问题挺久了,长期以来脾胃对水饮的运化能力不足,舌头就像一直被泡在水里,被泡胀了,这也是体质虚寒的证据。 整体看下来,本质是寒,但还有郁热 通常孩子的生病都会伴随着津液的消耗,会产生一种津液不足的热象。其中有一类情况是因为脾胃运化生成津液的能力不够,本身就没多少津液,过程中逐渐被耗干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津液是足的,但是流通不够,阻滞成了“废水”。 但在这个案例中,津液还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足,却由于体内的寒和湿,让气血津液的循环停滞了。所以津液不能快速到达想去的地方,而是卡在上焦的孔窍处,所以脸蛋红、嘴唇红、眼眶红、一边耳朵红烫。这些都是津液有阻滞的郁热,不是实证。这个就是少阳病郁热的机理。 案例的主诉是发烧,这个发烧是由体表的受寒引起的。一开始的藿香正气水敷肚脐没有起作用,是因为藿香正气更多的是针对在里的寒湿,对表邪的照顾力度很小。加上敷肚脐用量偏少,吸收效率相比口服也会差一些,所以没能彻底退烧。 六纲辨证:太阳少阳太阴 处理思路上,首先就是要解除表邪,同时可以稍微清点郁热,还要化开体内的寒湿让津液顺畅的循环,问题也就解决了。具体的用药方案可以在留言区一起讨论。 讨论 1. 发烧时的抖动和打哆嗦是不是和抽动惊厥的原理一样? 因为发烧本身就要消耗更多的津液,所以打哆嗦、抖动大都是为了快速调整津液的输布,原理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受寒什么症状都没有,就是打哆嗦,遇风起鸡皮疙瘩,这个症状本身就是受寒的证据,和发烧时的抖动要区分开。 2. 这个案例中有积食吗? 如果有阳明积食,表现出来的应该有口臭、大便臭、喝水多、出汗多、手心烫的症状。但是这些在案例中都不明显。这个孩子是虚寒的体质,舌苔中后部偏白厚,他的身体里肯定是有一些积滞,不那么畅通的,但还没有形成里实热的积食。
吃糖能不能补脾?不吃甜食的人也每天在吃糖?
“糖”吃多了会怎么样? 大人容易得糖尿病,小孩子容易“烂牙齿”——这是大多数人对于过量的糖对身体危害的认识。但这个简单的结论似乎并没有引起大家重视。 即使不刻意吃糖 也会不知不觉吃很多 今天我们要特意提出来说说这个吃糖的危害,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被糖包围,如果不引起重视,大家很容易就忽略了它的存在。 关于糖对于我们身体的作用,首先是要肯定的。糖是人体的三大主要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之一,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除此之外它还直接参与细胞的构成、对保护我们的肝脏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都离不开它。 只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当超过我们人体需要的限度,糖对于我们的身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恰恰现代人普遍摄入糖的量已经明显超过我们身体的需求量,但是这一点却并没有被大家意识到。 我们今天的饮食,通常含有大量的糖和能被身体转化成糖的碳水化合物。来看看这些食物都有哪些 :我们日常的粮食谷物、薯类、豆类以及米面制品和蔬菜水果;存在于五花八门的糖果、冰淇淋、巧克力、小饼干、薯片、饮料之类的零食中的糖等等。甚至有的家庭在炒菜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加点糖。 常规的饮食足以提供我们身体需要的糖,偶尔多一点,身体也能正常代谢;但是如果长期大量无意识进食这些含糖食品,则会超过我们身体的需求以及代谢能力而使得身体“动弹不了”。 而进食糖类超量的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小孩子身上。毕竟糖是小孩子丢不掉的“梦幻”,几乎没有不爱糖、不对糖上瘾的。 糖吃多了会胖,还会缺乏营养 糖吃多了带来的危害,首先一点就是肥胖。很多人只知道肥胖是脂肪的堆积,以为少吃含脂量高的食物就可以了,却不知道,导致肥胖的另一大原因是糖。 吃糖过多一方面可以直接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可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就是所谓开源不节流。 另外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我们说人体很智能,当你身体能量不足时候,它会给你发信号,让你增加进食靠近火源等,来提供人体能量所需。而吃糖过多,身体能量足够,身体就会默认不需要食物了,所以会食欲不佳,从而影响食物的摄入量。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孩子吃了几块糖,就不那么想吃饭了。 但食物中除了糖,还有很多人体需要的其他营养物质,如果只吃糖,其他食物的摄取量很小,就会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所以儿童长期高糖饮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当孩子因为吃了糖影响了正餐,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追着孩子喂饭,而是把不必要的食物停一停。等他觉得饿了,没有其他可以吃的,就会想吃饭了。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要在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养成很好的饮食习惯。 其他的吃糖过多引起的危害,比如龋齿、口腔溃疡以及其他消化道疾病就不一一列举了。 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来总结一下:家长不要让孩子吃太多的甜食。 甘入脾,甜就腻住了 说到甜,喜欢中医的朋友就会想到甘。不是说甘味入脾,具有补益效果的哇,怎么到这里,吃多了糖反而不好了呢? 这里就要说一下甘味与甜味的区别。 中国字就是这么神奇,虽然都有甜的意思在,sweet。但是一个甘字,我们想到的是甘淡,也就是说它给人的感觉是清甜,淡淡的甜,回味的甜,能让人口里生津,不腻歪,一种高洁淡雅范儿;但是甜就不一样了,甜蜜,像蜜一样。吃过蜂蜜的人应该知道那种甜度。味道特别厚,腻腻的。 我们说脾喜甘,是能得到滋养的;甜了,就腻住了。 比如我们吃米饭,一碗米饭,你要是认真地吃细细的嚼,你就会吃到那种淡淡的甜味,这就是甘味,所以谷物养脾胃;可是如果直接吃糖,吃多了就会腻,会觉得嘴巴里面不够清爽,这就是甜。太过了,就是过尤不及。 同样是糖,从口感上我们也能有不同的体会:往往冰糖味道稍微淡一些,偏于甘味,清润一些,所以我们说冰糖可以养阴生津,润肺止咳;而红糖就要甜腻一点,所谓味道厚重一点,所以多用于直接补益,但是多吃会腻,尤其湿多的特别容易碍脾胃,表现出来的就是很快舌苔就会厚厚腻腻的。 甘味在中药里面往往都具有补益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老人有经验,体虚的时候吃点甜的东西会有劲。但是当一个人湿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建议她忌口生冷的,尤其还要嘱咐忌口甜食,道理也就在其中了——因为大部分糖类都有点偏腻了。 而最平和的甜,我们追求的能养人的“甘”,其实都含在最普通的米面谷物蔬菜里。
吃不吃水果的决定
朋友的老爸在北方做水果生意,由于北方水果种类少,所以他都是从南方运过去的草莓,榴莲,火龙果,车厘子,荔枝,香蕉等等。这是他第六次做小生意,也是做的最成功的一次。   他说现在人有钱了,大家都要想补充维生素,女的爱漂亮,所以很多水果都是一箱一箱的卖。冬天特别好卖的是草莓,过年就是车厘子,便秘的孩子家里少不了香蕉和火龙果。   我问他,您自己也很爱吃水果吧。 他回,爱吃。每天必须吃。 说着就笑眯眯的递给我一块他刚刚拨开榴莲。挺温暖的。   我从小就生活在北方的,西北当地的水果就是苹果,梨,桃,葡萄,西瓜,因为北方的日照很好,所以相对来说,这些水果会比较甜,糖分很高。但是我竟然,不爱吃水果,可能是因为家里很少买,也可能是想不起来买水果。   后来城市里有那种综合水果店开张,卖的水果种类很多,大多不是当季的,不是当地的,我没有什么兴趣去买。直到后来男朋友(当时还没有结婚)非常深切的告诉我,每天都要吃一点水果,必须吃。当时我的感受就是,这种关心,我其实很需要。   然后就开始每天定点定时买水果,有时候逼着自己吃,尤其是到了冬天,吃什么水果都觉得阴冷的时候,想着人家的关心不能辜负,就逼着自己吃。   大约过了一年,我越来越胖,便秘越来越严重,虽然如此,我当时只觉得自己是幸福地胖了。   几年后生了孩子。开始学中医,杨爸说,水果吃多了伤脾。当时我就蒙了。 于是我就开始搜寻证据,来反驳这个观点。先是找医学相关科学文献,文献中说到水果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维生素族群,可以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可以有助于人体清理肠道堆积物。而查阅中医典籍,也发现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对身体有益无害…… 虽然如此,但从那以后,吃水果总是吃得不那么自在。吃的时候有一种胆战心惊,有一种惴惴不安。但是在这个时期里,我确实有意识的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在吃水果的时候,感觉到的胃肠道的那种冰凉感。     我们明明已经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但始终还是觉得不对,于是又一直等待那个最终极的答案,我想这应该就身体本能的提醒。由于便秘是我一直在经历的状况,我也习以为常。但为什么水果不能为我通便?为什么水果没有能为我减肥?我开始检视水果对我带来的身体好处,并抛开所有对水果美好的想象和回忆。   我用自己做尝试,多吃水果后看大便,观察睡眠,发现确实有影响,然后我就少吃,发现还是有影响,只是影响变小了。   再后来呢我就选择较为温性的吃,发现仍旧有影响,再后来,我就煮了吃,但是煮熟的水果确实难吃,但为了验证结果,我还是继续尝试。后来发现一样会有影响。   第一反应就是肚子很胀,而且越胀的时候,越想吃点东西下去帮助一下那个胀。第二反应是睡眠,吃的分量和种类会影响到睡眠的质量,最好的情况是睡不醒,眼皮很肿,脸大,手心有汗。最差的情况就是极度的疲劳感,浮肿,心情郁闷,不理人。后来知道,这是湿的表现。   这个影响在了了身上更加明显。四个月的时候第一次吃草莓,发烧拉肚子(月龄不合适),8个月左右吃橘子,没有明显拉稀,但是大便变绿,流鼻涕。后来吃香蕉,三天便秘。   了了和我对水果的反应相比起来,他的反应会更快一些,他至少会拉,会流鼻涕,因为他的身体相对清灵,而我呢,更多的湿是被积攒在身体里面了。   再后来我去观察别人对吃水果的反应,大人,或孩子。或多或少的,也会有类似的情况,但是不绝对。有人能够代谢的比较好,他就可以多吃一点。有人代谢的不好,就要少吃一点。 所以其实是取决于我们的身体能承载多少。对于理论,最好的答案,就是我们真的试一试。     后来明白了我们娘两无可救药的虚寒之后,我们决定就此放弃水果。虽然我知道,这个决定实在是太挑战。有时候其实更多的是,我觉得别人会讨伐我。   经过了爷爷奶奶小区邻居等等的一年的讨伐之后。好像是脱胎换骨了一般.我心里对自己说,我们的健康是我们的事情,是我自己的负责的。就算是我错了,我自己的功课,也是自己做。   别人看你坚定的时候,他们就会保持沉默。   大约三四年之后,我感觉到,我们娘两的体质有了一些突破,我们开始慢慢尝试水果,从小颗的到大一点的,但是由于我们仍旧很敏感,所以总的原则,还是少。 对于吃水果,中医的说法是:水果是生的,凉的,湿的,高甜的。生的就是没经过烹饪过的东西。只有远古时代的人是吃生的食物的,这意味着我们在消化水果的时候需要多几道程序就是代替锅,将水果加热,煮透,才能进行吸收和代谢。但是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处理好,那么水果则不能被很好的吸收利用。 即使是煮熟,没有被转化掉的湿和高甜,也会留在体内变成体内的湿。湿会障碍对其他食物的消化吸收。我们看到的身体里聚集大量湿的情况包括鼻炎,过敏,湿疹,久咳,肥胖,大肚子,长期腹泻等。 如果我们的肠胃是锅,阳气是锅下面的火,那以上这些是针对我们这些锅子质量不好,火太小的人来说的。 有些人确实可以“尽情”的吃水果。脾胃功能好,阳气充足,运动量较大,生活习惯良好,情绪压力小的人群。就比如那个罕萨让希尔顿,世界上最长寿民族的人,他们住在山里,被大自然的“土气”“木气”包围着,被高山的日照沐浴着,步行和体力的劳作成为生活基本的旋律,也没有房贷车贷和借读费要缴纳。他们可以的。 吃多少才算是少呢?我记得高老师总结自家孩子说道:“一岁半到现在的两年多里,香蕉吃过五六根,反正苹果橘子没少吃,两年里吃了有十几个了 ”。还有中医曾老师的说法大概是,如果有维生素添加强迫症,小朋友每天吃一牙就够了。又比如说,两个樱桃,一口西瓜,三个葡萄,五瓣橘子... 这个标准不绝对,只是做个参考。                                                                                              如果确实病了。如果确实太虚寒。那一牙也别吃了。一些谨慎的中医老师通常会建议生病和病后一周是要忌口的。这个话要听。   至于维生素,既然是微量,那也就是说一点点就够,况且还有那么多蔬菜。当好的东西变得很少的时候我们会更珍视这样东西。而食物也会回馈我们最大的好处。所谓,少即是多。就是说我们少吃水果的最大好处就是这种水果的美好变得容易被吸收了,不会变成负担。   有人会在某个时候会特别想狂放的吃水果,那确实可以吃两口。如果身体告诉我们需要水果,那就吃两口。但是重点是,这个重点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认真的吃,闭着眼睛吃,完全享受的吃,吃完两口之后,这个时候“药效”基本达到了。如果是一口气大吃特吃,那么我们就要审视一下这个究竟是身体的需要,还是放大的欲望?! 也有老师说,有时候,也可以晒干,煮一煮,放点生姜,花椒,胡椒,或者老干妈。又或者吃多了赶快去跑三公里。       无论你曾多么疯狂的吃水果,或是曾经碰也不碰水果,我想说,这都可能不算错。因为一定程度上,最终的那种踏实和放松的感受,很可能是来自于我们经年累月的不断的犯错和试错。真理一定会慢慢浮现出来,而我们犯错时的那种别扭,会推动着我们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获得那个更好的答案。 我想我们的一生都在做这一种练习,就是让自己的身心来做决定。吃水果是这样,吃冰淇淋也是,喝牛奶也是。选择工作也是,选择生活方式也是,选择人也是。   所以吃水果的重点问题就是: 到底是身体需要,还是别人需要,还是书本需要呢。
咳嗽时为什么不吃鸡
男朋友这几天咳嗽了。本来一个普普通通的着凉感冒,硬生生被他拖成了个内伤杂病,还问我:“为什么我咳嗽越来越厉害了?” 我看一眼桌子上他昨晚吃剩下的鸡骨头,还有冰箱里没吃完的鸡爪,一时无语凝噎。 很多人生病咳嗽去吃中药,老中医都会吩咐一声,这个鸡啊,是绝对不要吃。甚至有句老话说“咳嗽吃鸡,神仙难救。”因为,吃鸡会加重咳嗽的症状。 为什么吃鸡会加重咳嗽呢?今天就来聊聊这其中的道理。 鸡肉的特性 助生发,助火,补虚 首先,我们可能常常听人说,鸡肉是“发”的。 民间常用“起得比鸡早”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并将十二时辰中的丑时,也就是半夜1-3点这个时间点,命名为“鸡鸣”。由此可见,公鸡是很早就开始活动的动物,中医讲:“动则生阳”。 而鸡运动的时间丑时,刚好对应人体的肝脏,因此,鸡,尤其是公鸡,是肝气升发特别旺盛的动物。 在四个季节中,春天是肝气升发的季节,《黄帝内经》讲:“春三月,此为发陈”。何为发陈,也就是将身体中不好的东西,邪气发出体表来。因此,春天是很多皮肤病的高发期,也是很多慢性病的发作期。 而鸡,也是肝气旺盛的动物,在身体状态不合适的情况下,吃了鸡肉,也会容易引发“发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出来,疹子,咳嗽或者其他邪气。 其次,鸡属阳,火性特别旺盛。 由于鸡早上天蒙蒙亮就起床了,晚上太阳刚落山就睡下了。可谓是感应到天地的阳气而动,感应到天地阴气而眠,基本只在白天,阳气足的时候活动。因此,它也是火属性特别旺盛的动物。如果以阴阳分类,那么鸡,也算得上动物界的“纯阳之体”了。 很多鸡肉进补的食物,都是以炖汤为主。这也是因为,鸡肉的火性太强,需要用水来平衡。 只有以水性压制鸡的火性,才能抵消鸡的热,使其滋补效果更平衡。 在人体中,肾主水,鸡肉这股火包裹在水中,就像人体的肾阳之火被肾水包围,相互制约,阴阳平衡。因此,鸡也有大补肾阳的功效。 最后,鸡肉可以补虚。 鸡肉,在食疗中分公母,《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到:鸡肉性味甘,温,入脾,胃经。主补虚,暖胃,滋补效果强,益产妇和虚劳病愈后。 而公鸡母鸡各有不同,公鸡属阳,好发,有过敏外伤者不可用,用于青壮年为主,善补虚弱。而母鸡滋补效果强,更多的用于老人,女人,体质虚弱者。 总结一下鸡肉的三个特点。 其一:鸡主动,肝风旺。 其二:鸡属阳,火属性比较旺,可大补肝肾阳气。 其三:鸡肉滋补效果强。 咳嗽 与肺和脾胃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讲:“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在孩子的咳嗽中,主要分两大类。 一类是外邪所致,肺先遭殃的咳嗽。比如风寒,风热,肺热等。另一类是内伤咳嗽,问题出在脾胃。比如感冒没好透,大吃大喝呀,导致寒热错杂,或者直接积食咳嗽等。 而这两类不管是哪一类,吃了鸡都会坏事。 先说第一类,肺受累的咳嗽。 这时候吃鸡,就相当于助了一把肝风,肝风旺肝火也跟着起来了。中医讲心肝心肝,肝火旺了,心火也就起来了。 咳嗽本身就是上焦心肺的问题,这时候肺的问题还没好,又加了一把火。可不得咳嗽的更加厉害。 所以这类咳嗽,吃了鸡常常会在半夜一点到三点左右咳嗽厉害,利用儿推手法,平肝清肺可以很好的缓解。具体时间根据孩子咳嗽程度而定。如果还不够,也可以再加上分推肩胛骨,一般半小时内可以缓解下来。 当然,后面肯定是要注意忌口,别吃鸡了。 第二类是内伤咳嗽,本身就脾胃差,有积食的。 此时吃了过于上火又滋腻的鸡肉,让原来已经带不动的脾胃负担更重了,不但重还积热。 肚子里的小暖炉一烤,熏蒸咽喉,好啦,孩子扁桃体发炎啦,流鼻血啦,或者发各种疹子了……这些,临床都是遇到过的。这类孩子的咳嗽,会偏向于下午,夜咳,严重的躺下开始咳,整夜不安稳。 这类孩子的处理,需要消食清热为主。儿推手法可以选择揉腹30分钟,揉板门5分钟,清胃3分钟,清大肠3分钟,内八卦3分钟为主,健脾清热。 以上手法孩子咳嗽应急用,不可每天推保健哦。具体病症无法判断的,还是要寻找专业人员的帮助。
小暑 | 要守住自己的心
七月初,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到了。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暑,热的意思。天气炎热起来,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而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激的情况下,舒缓紧张压抑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 在小暑节气,一年日子差不多过半,坐下来,回头小结小结,反思反思,去除让心神烦躁不安的因素,才能真正的平心静气。 在这个充斥着浮躁和焦虑的年代里,平心静气好像变得很难。 在五年前的七月初,我写了一份遗书。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遗书,是严肃的遗书。内容就是如果万一我生产时出现什么意外,交代我老公要照顾我爸妈,以及以后孩子怎么抚养的问题。 那时我怀孕35周左右,因为前一个月骑车被小汽车追尾了,在家休养。 从小到大,别人容易的事,在我身上就特别难。比如在家穿着拖鞋走路也能扭伤脚,比如谈恋爱吧,人家从中学或者大学开始到婚前能谈好几个男朋友,而我吧,在我觉得此生也不会穿上婚纱后,30岁遇到了我老公,我们拍拖时还被我闺蜜笑话说是初中水平。比如怀孕吧,人家怀孕没事一样,胃口大开什么的,而我孕期没有一天是舒服的,胃口从来没有好过,前三个月躺床上起不来,吐得很严重,医生说再继续这样吐就停止妊娠吧。我回家后发狠,边哭边吃了一个小肉包,自此没再不停地吐,只是干呕了。接着去找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妇产科医生,老太太人很好,老一代的妇产科大夫大都会中医,开了温中止呕的汤药。好不容易踏上了七个月,还能发生一场车祸,那司机说没看见前面有个大肚婆。 每对母子/母女都是生死之交。虽说现在医疗技术发达,产妇的生存率这么高,可是风险还是存在的,凶险的如羊水栓塞是无法预测的。产前住院签的手术知情同意书也不是闹着玩的,里面写的每一条的风险都是可能发生,而且大家经历过生小孩也知道医生尽职也会告知产妇和家属。 基于此,车祸后伤了尾椎骨,只能站和躺,不能坐的我谨慎地写好了遗书,做好了以防万一的准备。还特意交代老公,如果保大人还是小孩,选择保小孩。那时傻,不知道医院不会有这种选择题给家属的。 五年了,我也逐渐淡忘了。再次想起来,是前阵子遇到一个宝妈M。M她家孩子五六岁了,每个月都会生病。她说她学中医育儿学得很好了,也帮助过很多人,可是面对自己小孩完全失去了信心,因着小孩的多病这半年,家人对她的中医治疗和喂养产生了怀疑。M进而对自己,对中医也是迷惘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小孩又一次扁桃体化脓发烧去医院检查的时候,面对血液检查报告,还有医生告知的可能会发生的病症:病情再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心肌炎或者肾炎。M就全面崩溃了。 我经过综合诊断,M的孩子状态挺好的,身体的疏通程度比一般的孩子都来得更好些。可能会出现,就不一定会发生,而医生把这些预测说给家属听,不是想要危言耸听造成恐慌,而是如实地把病情进一步加重后的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分析,让家属有所认知。任何疾病都会有风险的,特别是小孩子稚阴稚阳,疾病好转快,加重也快,比如咳嗽可能会发展为肺炎,感冒可能会发展为鼻炎或者心肌炎,拉肚子可能会是肠炎等等。 这些病名听起来可怕,但作为学习中医育儿的粉,不能被病名吓倒了。即使这种时候,也还是要努力守住自己的心神,辨证用药,中医正养。 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备孕、怀孕、生产,到养娃,按通俗的说法,孩子是我们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孩子的任何风吹草动,妈妈们肯定也会跟着心神不安。 在某个难熬的时刻,我们都以为自己经受的艰辛异于其他人,很委屈很倒霉很苦了。生命里,总有些波折,总有些让你觉得走不下的时候。我说恋爱结婚难,可我有同学还没有结婚或已经离婚了,我说怀孕辛苦,可有些朋友好多年都无法受孕,我说孕期运气差,可我有个妹妹怀孕39周胎停了。 看,换个角度对比一下,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就没那么多烦躁和不安。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不单是心的生理功能,还包括心神情志对身体的影响。一个强大淡定的妈妈,身心都稳定健康,那她的孩子的身心稳定程度也就不用说了。 心神的稳定,不单是对这些已发生的未发生的事情的感知和处理,还包括了心神的统一。 去年有个实习生小姑娘,活泼可爱,每天都笑容满面。有一天她拉肚子了,我就给她扎针。针下去后,她哭得停不下来。我问有那么疼吗,她边抽泣边回答:老师我停不下啊,我控制不了我自己。之前我看过扎针哭到不行的,是去学针时一位肝郁非常严重的同学,下针会调动全身的气血津液,能量冲破了一些堵塞,把它们排出来,就会出现情绪的释放。 而这位小姑娘那么明亮的一个人,我想不明白。我就跑去问我的中医老师,老师说这种人是表面开朗,内心压抑的。心神的表里不一,在小姑娘身上的体现是:情绪波动大,前一秒看她笑,后一秒她就不言不语,脾胃不好,容易拉肚子,简而言之,气机的紊乱。 所以人前人后,自己的真性情很重要,不压抑自己,开心的时候开心,生气的时候生气,不满的时候就表达不满,想哭的时候就哭一场。做回真正的自己,有益身心。 心静的时候,全身放松,消耗的能量没有心乱的时候多,是能体会到神清气爽的。 为了让妈妈们和孩子们身心都全然地自在,在炎炎夏日也能心舒志宁,小暑节气里,我们推荐一款药膳—清补凉。 清补凉是我从小就喜欢的汤品。 在小学的时候,我爸妈在公园里摆个小摊,卖些小玩意,暑假时我和弟弟晚上会去帮忙。岭南的夏天晚上风也是热的。收摊之后,我爸妈就会带着我们去喝一碗清补凉,清清爽爽的糖水,又兼有中药材天然的甜味,软软糯糯的熬得酥烂,让人回味无穷。 为了照顾大多数孩子们的脾胃和口感,我改动了其中几味食材。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我发现海南的清补凉比广东的更出名些。其实两者不一样,广东的清补凉是用药食同源的食材做成的。广东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药膳文化。清补凉多以成糖水及老火汤的形式出现,它的材料并不统一,主要以健脾祛湿、润肺生津为主。 【材料】 沙参5g、玉竹5g、党参5g、淮山5g、无花果2个、薏仁3g、百合3g、莲子5g、红枣2个(小孩一人份,全家人一起喝则适当加量即可) 【做法】 以上食材放入炖盅,放适量水,炖煮一小时,根据喜好放入适量的糖或者盐,也可以加入排骨或者鸡蛋一起炖煮。 沙参玉竹滋阴生津,薏仁以清泻为主,淮山党参大枣以补益为主,而莲子、百合既能清又能补。无花果味甘,性凉,能够清热生津,健脾开胃。 整体性质是比较平和的,适宜日常保健食用。起到了健脾利湿、清心安神、益气补血、润肺生津的作用,兼顾着夏季养心、长夏养脾、秋季养肺 。 从夏季到初秋这个阶段,容易脾胃虚弱、湿气困重、心火亢盛、烦躁不安、暑热多汗、津液亏虚。清补凉是夏、秋季节很好的养生美食,也是有以上问题的人群长期调理的食谱。 淮山无花果百合莲子,用鲜品也是可以的。药食同源,性质温和,不讲究是干品还是鲜品。 还可以根据自家小孩的体质加以调整,比如说寒湿重些的孩子,可以把薏米炒制过,或者加入陈皮;上焦有热,舌尖老是红红的孩子,可以放些绿豆;平时易感冒,舌头上半部比较瘪平的孩子,可以放点黄芪。 药膳不等于汤药,如果已经出现病症,请及时就医。 再续上前面的故事。后来,M放下了,孩子不出现病症的时候她就好好地养着,不再对肾炎啥的纠结不已了。我的是后来顺产了,不到两年后又顺产了二宝。 有时候,let it go,let it be就好,活在当下,珍惜拥有。给你我共勉。
漫画 | 你家娃病好后会不会也这样?
孩子病刚好的那几天,主要的病症都没有了,但身体状态还是会与生病之前不大一样。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称作是一个病后的恢复期。 恢复期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 比如咳嗽大体好了,但还会偶尔咳嗽几声。 比如体温会比平时低一些,摸上去发凉。 比如吃饭,食欲可能并不像之前那么好。 比如积食已经排干净了,但后面几天又会不好好拉大便。 比如精神有点蔫蔫的,睡的时间比往常久。 这个时期,外部的邪气虽然大部分都清除了,但内部的邪气可能还没有完全清理干净,身体需要把痰饮和寒再往出排一排。也因为身体刚经过一场战争,脾胃的功能、气血的水平都还没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状态,所以整体还是比较虚弱的。 病后恢复期的关键,不是治,而是养。 饮食要以清淡好消化为主,忌口水果、肉蛋等相对难消化的食物,不要再给虚弱的脾胃增加负担;注意避寒保暖,不要再次受风受凉;注意休息,不要病刚好就玩的太累,要多静养,保证高质量的睡眠。排病邪的期间,如果养的好,体质会改善很多。 爸妈可以多做观察,看看这些症状是不是一天一天逐渐减轻了。同时多给一些耐心,让孩子的身体自己慢慢恢复。 如果要帮忙,可以做的有这些: 还有痰和咳嗽时,可以熬点白萝卜陈皮水,或者工字搓背和泡脚来帮助排痰。 还是比较虚寒的状态下,可以用南怀瑾脐贴和艾灸来温暖中下焦,温化寒饮。
病案 | 刚躺下时咳嗽频繁,入睡困难
我们常说,虚寒体质的孩子比较容易生病。因为身体的正气不够充足,所以有点风吹草动就可能会受寒,可能会有积滞。 今天的案例,就来自于一个虚寒体质的孩子。 先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宝宝1岁6个月。咳嗽,流鼻涕,鼻塞,入睡困难。通过主诉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有受寒。 「大便这两天颜色较深,前面是小球状,比平时干。大便里有未消化的菜叶。」 大便颜色深,大便干、小球状,说明肠道的津液不足。我们说理想健康的大便应该是润泽丝滑的,过干或者过湿都不正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体内津液和湿的情况。大便里有未消化的菜叶,是胃的动力、热能不够,这个是寒。 「怕冷怕热,没有明显的表现。」 是正常的。 「小便正常。」 正常。 「食欲正常。周三上午吃了鸡蛋、米汤,一个小馒头。中午吃了一条昂刺鱼和鱼汤面。昨天一天吃粥、馒头和一顿奶粉,其他时间母乳。」 1岁6个月的食谱,是不是合适,其实就是看大便、睡眠好不好。生病以后,建议暂停水果,肉蛋奶这些容易生湿的食物,更利于病情快速恢复。 「长期趴着睡。」 这是寒证。脾胃虚寒的孩子会觉得睡觉时肚子有东西贴着比较舒服,所以他们更喜欢趴睡。 「有时还会流口水。」 一般口水会在吃食物的时候分泌,没有食物的时候不分泌。但孩子睡觉时都流口水,说明脾胃的功能比较虚弱了,控制不住口水的分泌。这个是寒。 「这两天晚上入睡困难,哭闹。」 入睡问题可能和鼻塞受寒有关,也可能和不消化有关,因为胃不和卧不安。 「穿多和哭闹时会出汗。」 目前看是正常的。 「平时一直爱喝水,给水就喝,有时自己拿着喝。昨晚哭闹说要喝水。」 津液不足的时候会主动喝水,这里没有说要喝凉的还是热的,是寒是热都有可能。如果长期喝水量比较大,可能说明这个孩子脾胃的负担比较大,容易津亏。 「手心手背、肚子后背有时有温差,有时没有。」 手心和肚子可以反映中焦气血津液的情况。有时有温差,有时没有,这里暂时先不做判断。 「这半个月,手心有点潮湿。」 说明身体是有湿的。 「喉咙里有痰,不会吐。」 痰,也是身体内运化不了的水饮垃圾,这是一个寒证。 「肛门红,但没感觉到热。」 肛门连接着大肠,肛门红、热、灼烧都是胃肠有热的表现。但是这里没有到灼热的程度,所以热的程度不算严重。 「打喷嚏流鼻涕,晚上鼻塞。」 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是很明显的受寒表证,归太阳。 「咳嗽,偶尔感觉咳嗽有痰,刚睡下时咳嗽频繁,完全睡着之后就咳嗽少。」 根据上面的证据来看,这个是受寒的咳嗽,痰是受寒产生的痰,刚睡下的时候咳嗽频繁,更多时候是因为躺下的时候鼻涕倒流后就开始会咳嗽,所以这个归太阴。 「嘴唇颜色红,下唇比上唇更红,平时也有点。」 嘴唇也是中焦脾胃的反射区,下嘴唇的红反应的是消化不良,可能有一点内热,但是从照片上看不算明显。平时嘴唇也有点红,可能长期都有点消化的问题,脾胃经常是忙不过来的。这个就要注意下饮食。 「舌苔整体偏白,水滑。」 从舌象上看,上面舌苔的部分整体偏白色,是寒,这个是受寒的舌象。舌苔水滑,说明体内有水湿,水饮。 整体看,主要是受寒 伴随一点消化问题 这个孩子的脾胃是弱一些的。如果经常吃的不好消化,脾胃就会一直处于很忙碌的工作状态,晚上睡觉时都得不到休息。时间长了脾胃吸收不到营养,整个脾胃的功能就会下降,表现出虚寒。 虚寒的脾胃去运化食物,就像在一个坑坑洼洼的窄路上跑车,本来就走不快,车一多就会堵,会容易有消化的问题。 长期消化不良的孩子,也容易感冒,容易被流行病传染,因为正气不足,稍微有一点邪气来,抵挡不住,就会生病。 六纲辨证:太阳太阴,兼一点阳明 太阳受寒的证据:流鼻涕、打喷嚏、鼻塞,舌苔整体偏白。 太阴里虚寒的证据:大便颜色深、干、有未消化的食物;长期趴睡,流口水,这两晚入睡困难;有痰;刚睡下时咳嗽。 阳明里热的证据:哭闹着要喝水;肛门红;嘴唇红。 解决思路的重点是解表,扶正。消化问题可以通过后面一周的清淡饮食来调理。病中、病后一周内,忌口肉蛋奶,鱼虾,水果,零食,喝粥,烂面条为主。 具体的处理方案,欢迎在留言区各抒己见,进行讨论。 讨论 1. 如何分辨非积食阳明和少阳? 少阳的症状基本是偏于身体上半部分的,好比我们把身体拦腰分两半,上面的热证归少阳,而阳明的热是全身性的,弥漫态势的,到处都有。而少阳的热就像是个大烟囱,只是从上面冒出来的热。 少阳的特点:上面热下面寒,或左右两边热,或前面或后面热,或又冷又热,或热多寒少,少阳的热分布是不均匀的,是有偏向性的。 阳明的特点:绝对的,霸气的一种热。 2.手心潮湿可以理解为中焦水饮吗?  不能理解为水饮,叫痰饮更合适,或者湿。是中焦的问题,积食不消化,都会生痰,比起水饮,这个痰是偏热的环境下产生的,但也不绝对。 3.案例中的阳明里热,在舌苔上好像看不大出来? 案例中的阳明不算明显,只有一点点。
今天,你家孩子踢被子了吗?
最近天气热,小朋友好像约好似的,一个个练起了弹腿神功——踢被子。 半夜三更鱼儿妈妈给我发消息,“你看看我家闺女,还说要做小公主,我看像个女流氓。”说完刷刷刷给我发了四张图,俯视图,侧面图,还有放大的细节图,张张都是孩子和被子分手的画面,有一张孩子甚至一半身子耷拉到床边。 妈妈问我:“我想直接给踹下床又怕她着凉,倒霉的还是我,捞回来睡又继续踢被子继续翻滚,你说这孩子是猴子转世么?这么烦。”这种纠结的情绪,估计对爱踢被子的家来说,是家常便饭了。 孩子为嘛踢被子这么厉害呢? 有妈妈前两天就问了,孩子莫不是太热,踢被子这么厉害?立马有睿智的宝妈答复了,老人家都说了,小孩子家家的火气重,不耐热,天气一热就受不了了。 可能这时候另一群妈妈就要问了: “我家孩子空调房里也踢被子,他就这么热?” “我家孩子大冬天也踢被子,难道是我盖多了?” 孩子踢被子,到底是因为热?还是另有原因呢?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有一部分孩子,踢被子确实是因为热。 中医讲,小儿为“纯阳之体”。什么是纯阳呢?就是阳气旺盛,多阳少阴,按照老人家的话,那火气是蹭蹭蹭往在冒的。因此孩子相对大人,更容易怕热。而大人尤其是母亲和老人,一个产后气血偏虚,容易怕冷,一个年迈体虚,比较怕风。这两类家长常常习惯多穿衣服,如若此时比照自己的体感温度,去给孩子添加衣物,势必容易造成孩子“热”的现象。 当然也不乏“有一种冷,叫爷爷奶奶觉得我冷”的情况发生。 以上情况,孩子是真热。 家里不热也踢被子,跟吃有关系 第一点,最主要原因是积食。 懂中医的妈妈,听小儿积食估计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其实小儿问题,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其中前四条都和吃有直接关系,后一条还霸占着“胃不和则卧不安”的间接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吃的问题,对整体的生长发育有多重要。 那么,积食为什么又和怕热扯上关系呢? 积食,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塞进嘴巴里面的食物,物质能量既没有被身体消化吸收,也没有及时排出体外,就这么堆积在身体里面。大量气血聚集在胃里想把食物排出去,中焦就会比其他部分热一些。又按照发酵原理,一堆堆在那里的食物,是会发酵产热的。 而这些热,我们俗称为“内热,脾胃积热”。 脾主四肢,手足是脾胃功能的外现。因此积食,脾胃有积热的孩子会容易觉得手足心发热,发燥。燥了怎么办,踢掉被子呗。 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点情况,是过食“热性食物”。 如果说积食是在身体里生了一把火,那第二种情况就是给身体里的“炉灶”添了一把柴。 热性食物就很好理解了,常见的有牛肉,羊肉,鸡肉,等等。 很多家长老觉得食物对身体没太大影响,奉行“吃一口,没关系的”原则。 曾经我做过一个实验,大晚上去吃了个羊肉火锅,清汤的。结果晚上睡觉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燥热,手足心蹭蹭的直冒汗。大人尚且如此,何况体质敏感的孩子?孩子本身体热,身体里的小太阳刚刚好够煮熟食物,这时候多吃点牛羊肉,给身体添一把柴火,晚上肯定睡不好的,踢被子是自然,还容易出大汗。 第三种情况,过食高营养食物。 现在的营养,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家里做菜讲究因时因地,并善于搭配不同食物的功能属性,使其四气五味发挥到最佳。因此古代的药膳很有名,而且效果好。就连汤药,一开始也是药膳演变过来的,《伤寒论》中的许多方证也是源自厨神伊尹的《汤液经》。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营养是“唯成分论”,眼见为实才是好。什么意思呢?判断一个食物好不好,先看看蛋白质含量高不高。为什么现在人普通觉得大米没营养呢?一点点淀粉,能有什么营养?完全理解不了古人的“种子,阴阳合和,性味平和”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过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也会导致孩子踢被子呢?按理说孩子应该营养吸收更好才对。如果用仪器测量会发现,肉类分解所释放的热能比植物大的多。当孩子长期大量食用热能更高的“营养食物”,身体里多余的热自然会增加,因此也会变得看起来更加怕热。入睡不踏实,脑袋,后背出汗多,爱翻来覆去,踢被子当然也是常事。 另一方面,从脾胃吸收角度来说。越是高营养的食物,结构越复杂,孩子脾胃吸收能力尚且稚嫩,没办法完全吸收掉这些营养物质。长此以往,不但容易积热,更会导致脾胃功能下降,从而引发脾虚和体质变差等一系列问题。 孩子无小事。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踢被子,也和孩子的身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很多妈妈就要问了,我家孩子踢被子,可怎么办? 前面洋洋洒洒讲了这么多,其实归纳起来,还是那句话:“胃不和则卧不安”。孩子的问题,大多是吃的问题。吃对比吃好更重要。 盖少一点,或者排积食 那孩子踢被子这么厉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缓解。 首先,对于真的是穿多了,盖多了的孩子。适当减少盖被即可。 对于各种吃导致的积热现象,这里推荐几个推拿手法。 1. 摩腹 方法: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肚子,20-30分钟。 顺时针摩腹能很好的促进消化吸收,同时降胃清里热。虽然操作简单,但是真的坚持做下来的孩子,脾胃功能都会有一个好的改善。 2. 板门穴 部位:大拇指指根,赤白肉交界处。 方法:轻轻按揉。每次五分钟。 板门穴能健脾消食,清胃热。是很好的积食脾胃保健穴。 3. 食疗方-萝卜粥 很多人知道白萝卜降气,却忽略了它的消食作用。白萝卜清胃热,降胃火,对于小儿消食作用明显。 方法:白萝卜去皮,切丁。大米煮开,待米粒软烂,加入切好的白萝卜丁,一起煮至软烂即可。 最后,关于小儿积热踢被,千言万语不如家庭忌口。发现孩子开始出现睡眠不安稳,踢被子,就要开始休息调整饮食了。将源头控制住,踢被问题会更加容易解决。
动起来
妈友F,他老公有一年,忽然开始决定要每天跑步。每天五公里,有时候是十公里,工作不忙的时候会跑二十公里。从小区门口开始,跑过一座跨江大桥,跑过一个开放的公园,再跑几个路口,然后折返回来。   F问老公,开始跑之后什么感觉? 他回:爽!   为什么要跑,F老公给她的解释是因为自己精神状态不好。之后就是跑步带来的变化,分别有: 体重从180到150,大肚子没有了,慢性腹泻没有了,睡眠变的更好。更重要的是,跑步之后人好像总有力气没处使,然后就不停的干家务,洗碗,洗衣服,拖地,带娃。更更重要的是,当F莫名其妙闹情绪的时候,他不再是沉默寡言,而是去安抚她,逗她。   我的妹妹,她从出生起就住进了当地的儿童医院,后来大概每个月有一个星期的时间都在挂水。不是咳嗽就是发烧,医生的诊断是支原体感染,这个状况一直持续了好几年,也就是她上幼儿园之前,每个月都会突发高烧,咳嗽,就要去进行治疗,每个月生病半个月,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去挂水之前,她都是玩着玩着,然后忽然就被大人拽走的。没有任何准备,她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到哪里。     每次挂水回来,就像是去了一趟超市,她继续拿起自制的武器追着我打闹,除了吃饭的时候不吃饭,其他看上去没什么不好。生命力很强的她,虽然一直生病,但也一直努力在为自己发烧排寒,咳嗽排痰。   妹妹的状况一直是持续到了七八岁。当时也不了解任何中医,至于是怎么好的,父亲总结了两点,一是少吃鸡蛋(家里当年因为条件不好没有经常吃荤吃零食的习惯,鸡蛋就做为唯一的营养品),然后,就是带出去跑。   医院说没办法好的支原体感染,被她跑好了。 现在她21岁了,在读大学。一米七的身高,比我高出半头,很结实。   虚寒其实就是身体消化能力,代谢能力,运转能力相对不足,气血循环能力的相对不足。因为这样的不足,我们吃的东西不能被很好的吸收代谢,孩子的生长情况不乐观,遇到风寒暑湿邪气的时候,容易积累垃圾在身体里,比如痰湿。F老公和我妹妹都是这个原因。       运动可以有效的帮助提升气血循环的速度,能够帮助代谢掉身体里的垃圾——痰湿、积滞,而且,运动可以让身体保持温热。从大的方面来说,运动对于每个身体本身来说,是一次主动阳气的推动,阳气上去了,身体就好了。   我老爸在我生孩子的第一年告诉我,爱动的孩子,不太会有积食这件事。   运动增加的是阳气,当一个人开始规律的运动,也就是说这个人在阳气提升的时候,身体的各个器官的机能都在运动,气血也在运动,运动的过程中,过去的旧有的东西就会发生变化,脆弱的东西会成长的健壮,比如脾虚,肺虚啊,它会强壮。而不需要的东西会随着运动代谢出去,比如明显的痰湿、增生等等,身体就可以配合生活,去到更舒适的一种节律里去。   比如偶尔大吃大喝一些东西,不会马上就堵住。 比如去一趟远途旅行,不会感觉到精气神完全被透支。   有一次我被人逼到舞蹈班跳拉丁舞,我对于那种奔放扭动非常不屑。但是这个世界总是会让你嗤之以鼻的事情给你很大的刺激。   当我开始想要尝试的时候,那种身体的奔涌的感受就异常的强烈和鲜明,气从身体的中心顺着手臂和臀部挥舞出去,就好像带着曾经没有过的勇气,脚步的每一次变换,都感到非常稳健,舞蹈结束,我静静的站在原地,什么也没有做,大概一分钟的时间,我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感受到了一种极少有过的清醒,镇定,和力量,而大脑里不再有纷乱的思绪漂移,稳稳的站在那里。   从细微的角度来说,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可以直接感受到身体的非常细微的气的变化,血的变化,跑热了的脚,出汗时候的放松,大口呼吸完全敞开的胸腔,松弛灵活的四肢,动静自如。运动给我们的身心带来的是一种稳定性的训练。       有很多朋友一开始学中医的时候会问我,怎么调理孩子,找哪个医生,吃什么,做哪些,过了两年后她们就不再问我这样的问题了,因为他们明白,也实践了最好最简单的方法,不用辨证,甚至不需要思考,那就是让身体动起来。   也有很多朋友问过我,性情懦弱,胆小,犹豫,纠结,脆弱,恐惧,应该怎么修心?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身体动起来。   之前有个朋友遭遇了一场至今无法赔偿的诈骗案,倾其所有,还搭上了亲人朋友的钱,女朋友也跑了。最差的时候,他会计算着剩下的钱怎么能够吃饱饭一个星期,而且不会有饿的感觉。再后来他就决定每天跑十公里。几年后,挺过来,自己做起了一个服装工作室。   当运动增加了一个人的阳气的时候,同时也意味着,阳气增加了这个人的果敢,增加了辞旧迎新的能力,增加了一个人从某种记忆的漩涡中脱离的能力。   运动的种类很多,其实选择自己喜欢的,想要去做的就很好。比较虚的,阴阳都不足的,气不足的,可以从较为柔和的运动开始。   举个例子,丽是我的朋友,她脸上有痤疮,有乳腺问题,常有心事,这是滞。有一次,我告诉丽说,你应该去徒步,而那个当下她回答我,她就是想要去暴走,去翻越几座山。其实就是她的身体知道需要去打开一些东西,放逐一些东向,跨越一些东西,翻山越岭的时候,一方面并不是激烈的运动,另一方面,能感受到身体和这个自然的联系,和这个大地,这个山林的联系,她可以通过翻山这件事看见自己的力量。其实每个人的身体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如果体力不好但又想要跑步的,我的建议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速度,比如8-10分钟一公里,或者就直接选择走路,坚持走路可以更好的调和阴阳,尤其是在有植被的地方,有土木的自然里。如果是一个人走,可以深深的呼吸,不看手机,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每走四步,呼气,下面四步,吸气,这样走会补气。   较为柔和的运动其实都能补到阴和阳,比如传统的太极,瑜伽,大礼拜,八段锦,六段锦等等等,而相对比较有力量的运动,更多可以增加的是阳的力量,比如跑步,拳击,篮球,足球,等等。   运动的程度不一定要长,要久,但是,一定要每天都有一点,这个效果就可以积累到身心。       很多事情看上去走不过去的,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不管是身体还是生活,运动是可以给我们更多可能性的一个方法。想起电影【阿甘正传】里面的妈妈告诉阿甘:you are no different than anybody eles is.意思是,你和别人没有任何的不同。
狂吃不饱的我,终于在30岁被逼的忌了口
-01- 对于爱吃东西这件事,我是真的很有发言权。 小时候,我在全家广泛流传的那些故事,几乎都是关于吃的。某天姥姥做了最拿手的四川豆豉,还是小学生的我当晚吃了6碗米饭。去表妹家,头天晚上吃了华华丹(当年一种消食的零食),第二天早上饿昏过去了,醒来第一句话是:我想吃油条。 放暑假爸妈单位发的整箱可乐雪碧,不出一个月就会被我变成整箱空易拉罐。最高纪录一天可以吃四根雪糕。西瓜一次吃半个轻轻松松。 周围爸妈们都羡慕我的食量,他们的孩子总是要追着喂饭还瘦瘦干干的。 与此同时,我是一个个子很小,一直胖胖的,特别不爱运动的,永远坐在班里第一排的女生。 每天都红光满面……真的,脸蛋经常是红扑扑的。感冒发烧咳嗽很少,但是只要一次生病就折腾很久都不好。有段时间,每晚半夜四点钟就从睡梦中咳嗽到坐起来,一定要咳到吐出一堆东西,才会停止。所以,床边总要放个盆。时常流鼻血,用各种抠手指按穴位的方法都止不住。总是突然就肚子痛,要拉肚子,紧急的满街找厕所,为此我妈经常埋怨我,以为我是在整她。 尽管这样,大家还都一直觉得,我是个能吃并且身体很好的孩子。我也非常迷恋好吃的食物入口那一刻,全世界都被美味包围的幸福感。 食欲,对我来说,是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能体会到的,最强烈的生命原始动力。 等很多年后,对中医有些许了解,我才知道,自己小时候是胃强脾弱的。吃得时候没有知觉,等到嘴巴停下来,往往已经吃进去了太多。脾胃消化不了,反复积食。也因为积食,胃里的火总是烧的太旺,因此出现了很多热证,就想吃冰凉的东西来灭火。 又热又冰,反复积食,脾胃被折腾的越来越虚弱。也难怪妈妈总纳闷,吃了那么多营养,怎么就不见我长个子呢。 -02- 就这样一直不管不顾的吃,直到年纪越来越大。我的胃开始出各种各样的毛病。中午吃进去的食物,到了下午七点,还像块石头堵在胃里一动不动。平均三五天才大便一次。人越来越胖,即使晚上不吃饭,也瘦不下来。 到后来,每天的下午晚上,不吃饭我也完全不觉得饿。曾经那种无比强烈的食欲,好像很久没有过了。 但我也还没开始克制。冰的,冷的,大晚上的烤肉和火锅,各种水果,冰淇淋。拉肚子和便秘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还会上吐下泻。 直到28岁的某天晚上,我迎接了人生第一次的半夜胃痛。不记得当天吃了什么,只记得胃痛到凌晨三点醒过来,一身冷汗。我扶着床蹲在地上,胃里抽搐着,像宫缩一样的剧痛。痛到最厉害的时候,我不敢呼吸,当时心想,要不要让老公叫个救护车送我去医院。 “我是不是要死了。” …… 后来,这个半夜三点的胃痛之约,逐渐成了老朋友。一开始每月1~2次,然后从每周1次,发展到每周2~3次。经常是痛到第二天清晨,才能缓解。 又一次被痛醒的时候,我想,这些胃痛,一定是身体发出的什么信号吧。 它想告诉我什么呢? 不管是什么,我开始怂了。 去医院做检查,没查出来什么。也看了好几个中医,吃了很多中药。没用。还是会疼。 我没办法了,终于开始小心翼翼的吃东西。一旦晚上胃痛,就要反思,到底昨天吃了什么。然后拿出小本本记录。 第一批被拉黑的食物,是晚上的各种大餐。火锅、烤肉、油腻的难消化的,晚上是肯定hold不住了。但中午还可以吃。 第二批是所有冰凉的东西。冰淇淋不用想了,冰的饮料不敢喝了,甚至有一次喝了一口凉白开都会拉肚子。 第三批拉黑的,是几乎大部分的水果。抱着半个西瓜挖着吃彻底成为历史,还挥泪告别了夏天最爱的桃子。 随着黑名单越来越长,胃痛的频率终于降低了。我一方面松了一口气,一方面又真的很难接受那么多食物都不能吃的现实。面对好吃的却不能吃,天知道我崩溃了多少次。 好几次老公硬拉住我,我只能把不能吃东西的悲愤交加换成与他的大吵一架。我也寄希望于很多不同的治疗法和药物,做了各种不着边际的尝试。但只要嘴馋偷吃了点什么,就一定会迎来身体的讨伐。 好吧,又崩溃了几次之后,我妥协了。决定抓住忌口的这根救命稻草,再也不敢放手。 -03- 饮食变得规律,清淡。之前早上经常不吃早餐,现在要喝粥。能吃的油腻的太少,所以都在家自己做饭。有的时候就是西红柿鸡蛋面疙瘩,有的时候就是一锅水煮菜。刚开始觉得自己是在吃草。后面发现,居然很舒服。 那种舒服和吃东西的满足感不大一样。是吃的进去也拉得出来,浑身通畅的舒服。是没有罪恶感,心安理得的舒服。是半夜不担心会胃痛的,踏实的舒服。 然后我还开始跑步。跑完步,会觉得胃里面的东西开始活动了,如果稍微吃多了点,跑完步好像也能消化。 这时候的我,在好吃的面前,有了理智。我可以去和朋友约海底捞,但是不动一筷子。或者想好只吃一点,吃几口就不再吃了。朋友和家人,都觉得我太克制,对自己太过分。但我很清楚,我再也不想要半夜胃疼了。我要跟身体好好合作。 后来,胃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有的时候可以吃点水果,或者不要太晚的吃个大餐,再多走会儿路。反倒是因为每次只能吃一点,仅有的那几口,我会慢慢吃,不狼吞虎咽,好好享受那个吃的过程。 这个夏天,我又找了一位中医老师调理。他说,我中焦脾胃累积的寒湿太久太久了,脾胃甚至已经没力量把新的寒湿用拉或者吐的方式排出来,所以只能用半夜胃疼作为它唯一的抵抗。 还好,在忽略无数个求救信号之后,我总算是接收到了这个信息。 他开了汤药,嘱咐我忌口生冷,让胃肠有余力恢复,会好的快些。还建议我艾灸中脘。每次艾灸,中脘附近都会无知觉的出很多水。不知道那是不是胃里的“冰”化成的。 中医老师还说,坚持过这个夏天,我的胃会好起来。不知道为什么,这次我特别相信。相信老师,也相信自己。也许是因为,我也听到了来自身体的声音。 -04- 小时候,周围的爸妈都羡慕我的好饭量。随着长大,我因为那个“好饭量”,身体越来越差,在28岁就出现了严重的胃炎。30岁,我终于变成了个饭量不好的,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的人。 从一开始的吃东西没有任何克制,到后来的严格忌口,再到现在的偶尔可以吃几口。不知不觉中,有一种秩序还是什么的东西,建立起来了。 随心所欲的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那种没有边界的自由和快乐是短暂的,盲目的。在秩序的基础上,你在身体能接受的范围内,安心的、享受的去吃,这种有限度的自由,才是真正可以长久的,也是更健康的。 忌口,不是为了一直限制自己,而是为了扩大那个限度,让我们能获得更多的自由。 我希望尽快把身体调理好,等胃好了,我梦想能放心的吃上半根雪糕。特别贵的那种。 -05- 最后,鉴于我特别了解嘴馋贪吃星人的心情,我也给出一点帮助忌口的建议,供爸妈们参考。 1.别诱惑我们。 如果想让我们不吃零食、水果、巧克力、冰淇淋,家里就不要有这些食物。可以的话,家人们也最好别在我们面前吃。不然我们真的会百爪挠心的。 2. 别让我们太饿。 最好中间会有一顿加餐,苏打饼干、烤全麦面包、馒头片什么的。如果饿了,我们会失去理智,失去跟身体的链接,着急的吃超过身体承受能力的食物。 3. 多陪伴我们。 空虚无聊的时候我们会更想吃东西,那并不是因为饿。如果有人陪我们玩,陪我们去运动,就不那么想吃了。 4. 一开始就规定好数量。然后坚持原则。 比如一次只能吃三颗荔枝。分配好,就三颗。吃完就没有了。我们会愤慨会抵抗,但是家人足够坚持的话,我们最终也会接受的。 5. 忌口后,偶尔可以奖励一点好吃的。 平时忌口,偶尔放开吃顿好的,我们会打心眼里感激的。而且吃起来更香。毕竟那个是我们很重要的幸福感来源。
三伏天 | 虚寒人士的全面排寒指南
注意注意,今年的三伏天开始了。 2019年三伏天从7月12日开始,8月20日结束,共40天。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最热的日子,正好用来排寒 三伏天,一年里最炎热的日子。此时天地间的阳气最充足,人体的阳气也达到高峰,体表毛孔大开,很多在里的寒、湿、痰饮被排出的机会就比平时更大一些。 就像晾衣服,大太阳底下暴晒几个小时就干透了。对于虚寒的、阳虚的、体内寒湿重的人,三伏天是个黄金调理期。 虚寒、寒湿、阳虚体质一般有这样的表现: 容易怕冷,舌质淡、舌苔白,有齿痕,唇色不红润,容易手脚冰凉,有痛经,容易腹泻,长期大便不成形或者便秘,时常没精神。孩子体质虚寒会经常出现感冒、积食的症状,睡眠不安稳等。 先来说说,三伏天应该怎么吃 身体的阳气在体表,中焦相对虚寒,所以夏天比其他季节更容易受寒。冰淇淋、西瓜、可乐下肚,嘴巴是爽了,肚子就坏了。再强调一下:三伏天不论要做什么调理,对虚寒的宝宝们来说,忌口生冷是第一位的。 这时候推荐吃一些热性的食物和药物,顺应天气之气,把寒邪排出去。 生姜就很好。姜能驱寒除湿,温暖中上焦,助阳气生发。 姜枣茶 | 给肠胃增加热能 姜枣茶可以增加我们体内的热能,尤其适合三伏天的早上喝。早上阳气刚刚升发起来,用姜枣茶再加一把推动力,让身体的循环运动更充分,寒湿就容易被代谢掉。 做法:6颗红枣和6片生姜,比例上生姜可以比大枣再多一些。先用刀面拍瘪,让生姜和枣更容易出汁。冷水下锅,大火烧开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饮用。如果觉得太辣不够甜的,也可以适量加点红糖。 醋泡姜 | 驱寒暖胃 还有一种醋泡姜也很好。生姜温中,但有辛散之性,容易发散太过;醋,味酸,能收敛,刚好将生姜中的辛散收住。如果受不了老姜辛辣的口味,市面上也有子姜可以选择。 关于醋泡姜,做法很多,这里推荐个最简易的:生姜去皮,切薄片,先用盐腌制2小时,然后装进玻璃制的容器,加醋,醋的量刚好没过生姜即可。一般情况下,头天晚上泡好,第二天就可以吃了。这里的醋最好用白醋、米醋等纯粮食酿造的,风味更佳。 下面再来说说,三伏天适合的保养法。 三伏天保养法之-晒太阳 《黄帝内经》里讲,夏季要“无厌于日”。别怕晒太阳。整天呆在空调房子里,不出门不出汗时,垃圾都憋在身体里出不去。徐文兵老师说,夏季的这种热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虽然不好受,但挺过去了,才能迎来秋的收获。 人体的阳气都来源于太阳。阳气不大充足的我们,在夏季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接受阳光的普照,是最顺应自然的养生法。 晒太阳也是很有讲究的。 晒太阳要晒背。 在人体的头部、后背阳面分布着督脉、膀胱经等人体阳经大穴,充分晒背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补充阳气,祛湿排寒。 选择合适的时间。 从四季来看,一年中最适合补阳祛湿的时间就属夏日三伏天了。这一个月的太阳好好晒,整个冬天都会感觉舒服很多。脾胃虚寒、有阳虚、寒症的大人小孩,都适合晒一晒三伏天的太阳。 一般我们建议选择早上7、8点这个时段,太阳已经升起来,但还不至于很热烈的时候去晒,就是合适的。当然啦,这个时间点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日照时间做调整。 还有其他要注意。 晒太阳时穿的宽松舒适,以纯棉透气质地为主。 脸部、后颈处要注意防护,以免晒伤。 地点选择,以通风、人少的自然环境为最优,最好不要在有风或潮湿的地方进行。有人问隔着玻璃晒可以吗?实在要这样也可以,但效果肯定是差很多的。 晒后要注意,不要很快进入空调房或有风的区域,以免再次受风寒。 以自己身体的感受为标准。 每个人体质、承受能力不同,如果晒太阳出太多汗损失了津液,反而造成另一种损耗。如果在晒太阳的时候出现头晕、眩晕、恶心等症状,那提示你可能中暑了,此时千万别硬撑,应该找个通风阴凉的树阴休息至身体恢复正常。 总之,晒太阳时,应该是以自己觉得舒服为准,如果明显觉得很热很晒受不了,或者出了太多汗,那就不要继续了。 三伏天保养法之-艾灸 艾灸,借助三伏天地间旺盛的阳气,效果是加倍的。 以寒湿为主的体质,大都适合灸一灸。灸对了可能会出现一些排寒反应,比如,开始咳痰、痰多、痰白;大便变稀、或者拉稀;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冒凉气;艾灸的部位出水等等。 艾灸穴位,推荐中脘、肚脐和关元,也可以在医生建议下取穴。给孩子艾灸建议每个穴位5~10分钟,总时长不要超过30分钟。 如果有舌质红、舌苔黄、爱出汗、怕热、爱喝凉水、手心烫、大便很臭、干结等的热证,就不建议自己艾灸,而是应该在中医的指导下操作。如果艾灸后出现了上火、津液不足的迹象,也要暂停,比如口干、咽干、咽痛;更愿意喝水、更容易出汗;声音变哑、容易发脾气、容易尖叫;大便变干;嘴唇红、眼屎多、眼睛红等等。 艾灸的过程中要尽量专注、静心。仔细去体会身体细微的感受,身心一处,效果才会好。给孩子艾灸时,要关注他身体的反馈,如果他不愿意,就别强求。 每年这个时候,会有很多人问: 三伏灸(贴)是不是很适合做呢? 我们可以把三伏灸(贴)看成是一副药。 一副药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 当然不是了。只有对症的,吃了才有效果。 三伏灸(贴)的药物多为大辛大热之品,取其温阳散寒之功。也就是说,它针对的是寒证的调理。那么无论虚实,只要有热证的表现,请谨慎选用。同时,如果敷贴之后出现了上火或者皮肤严重过敏的症状,建议暂停。 三伏天保养法之-贴暖宝宝 如果觉得艾灸、晒太阳都还不够方便,还有更简单的——贴暖宝宝。 夏天贴暖宝宝,虚寒的人反倒会觉得舒服。身体其他部位可能还会相对凉快一些。试试看。 用手去触摸身体,会发现大多数人小肚子是偏凉的,因为寒湿常常集聚在膀胱和大小肠,能通过膀胱和大小肠排寒也是最省事的途径。 所以我们选择的最优贴敷穴位是关元。暖宝宝面积比较大,不要求精准取穴,贴在肚脐以下的位置即可。 这个要贴在内裤外,一般来说不能清晰表达的三四岁以下小孩不适合,容易烫着,所以不建议小孩用。有寒湿的大孩子可以贴了观察。 贴暖宝宝同样是针对寒证,艾灸适合的场景都可以用暖宝宝替代。女性的月经痛、宫寒,母乳量少等都可以尝试。 贴的时间,可以每天(晚上)使用6-10个小时,以你感觉到舒服的时间为准。 贴的位置也可以用手心摸自己身体的皮肤,有比较冰凉的地方都可以贴。但是根据经络原理,后腰命门那块夏天长期贴的话不合适。 另外,我们再引入一个排寒双联方案,就是加贴南怀瑾脐贴。 南怀瑾脐贴是贴肚脐,针对虚寒调理侧重内调,通过肚脐对药气的吸收,主要是温通,也有一定补的作用。南怀瑾脐贴是南怀瑾大师传出的道家脐疗方子,成分为艾绒、桂圆、花椒。部分人如果贴了上火的,可以不贴南怀瑾,只贴暖宝宝。 双联排寒用法: 用法1:晚上睡前使用南贴贴在肚脐,早上取,白天使用暖宝宝。 用法2:白天贴南怀瑾脐贴4个小时后取掉,暖宝宝使用6-10个小时。 要注意,双联排寒用法,湿热体质、孕期、备孕阶段人群不适合哦。 三伏天保养法之-泡脚 三伏天泡脚,会让气血流动更通畅,对药物的吸收率更高。 泡脚时的药材,如果寒比较重的,可以选择艾叶、生姜、葱白。如果寒湿比较重的,也可以把藿香正气水直接滴在泡脚水里。某些痛经的女性,腰腿酸痛,血液循环不畅的,可以选择艾叶+红花+当归+白芍。某些有风寒湿痹痛的,比如天气一变就关节痛,就可以选择艾叶+桑枝+干姜。 如果正好在服用汤药期间,用熬药剩下的药渣泡脚,还能促进药物成分的再吸收。 实在分不清楚自己应该用什么药物,又很想调理的,那可以先去找医生把脉辨证后开个方子。 泡脚要注意:  水温适宜,一般39~42度比较合适,以身体觉得微烫且舒服为准,别烫伤了。泡脚时间不用很长,到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平时很不容易出汗的人,泡到身体有热的感觉就停止。 上面说到的几种保养法,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坚持到这个三伏天过去,身体会有改善。 最后,关于三伏天的调理 还有一些要说的 1. 并不是说一定要在三伏天调理。如果身体没这个需要,就不用非得赶在这个时候凑热闹。当然,如果平时身体就有寒湿的问题,不管是不是三伏天,上面说的这些都可以做起来。 2. 任何调理都有一个度。不论是晒太阳、艾灸还是其他,虽然是个好办法,但都要注意时间,注意身体能承受的度。过犹不及。 3. 三伏天调理,对于虚寒、寒湿、阳虚的人群会更合适。如果原本就津液不足,或身体淤堵比较严重,建议先面诊医生,寻求更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案。
湿气从哪儿来?祛湿还用红豆薏米?我们可以这么做
体内湿气是由于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造成的。 外因: 1. 大量的水饮进入体内,比如吃了很多寒凉湿重的水果,冰凉的饮品、以及油腻不容易消化的、高糖分的食物,都会加大身体代谢的难度而生湿。还有盲目听从喝水指南,不分情况给自己每天强制灌水,这些多余的水也会成为湿气的来源。 2. 外界环境或气候的湿邪偏重。 大环境的湿,比如梅雨季的江南地区;长年云雾笼罩的西南山岭;湿度高达九十多的沿海地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们多多少少会受到湿邪的影响。 小环境的湿,比如洗澡、泡脚后没有尽快擦干体表的水分;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突然进入空调房吹冷气;湿着头发冒风出门;淋雨后没有及时换下潮湿的衣服和鞋子……这些都会让湿邪有机会侵入体内。 内因: 自身排湿能力较差,身体内部循环不畅。 更具体来说分为两种情况,一个就是体内的动能不足,阳气不够,不能推动身体的整体运行,就好像发动机没劲;另一个就是循环不畅,身体里面堵得垃圾太多,比如积食啊、淤血、气滞啊,当然阳气本身的不足也是导致循环不畅的原因。 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远离湿邪侵害: 1. 生活起居的调整 如果是居住的环境比较潮湿的,可以考虑房间里熏艾;经常将室内的被子、衣物等拿出去晒一晒;现在有室内除湿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经常从事跟水有关的工作的人:清洁工、洗碗工、厨房工作人员、水下作业工作者等,可以考虑给自己艾灸,拔罐。这里要注意,如果是湿合并有热的,艾灸还是慎选,可以先面诊中医。 湿气重的人常见于”懒癌“人群。这种就是属于越不动,湿越重,湿越重,越不想动,恶性循环了。所以,有湿邪的人一定要动起来。以激发自身的阳气,促进全身气血津液的循环。 如果不激发自己的阳气,即便吃再多药祛湿,效果也不会很好。 2. 祛湿的药浴方 推荐一些常用的外用方法,比如寒湿的人可以选择药浴方:温胆汤加花椒泡脚。温胆汤方:枳实,橘皮,竹茹,半夏,甘草,生姜。 对于湿热重的人,饮食忌口配合运动是很关键的。如果是吃药,建议找医生对证开处方,找到引起湿热的原因才好对症下药。 对于有风湿关节疼痛的,可以选择这些药物泡脚或者敷局部疼痛的关节:艾叶、徐长卿、苍术、独活、桑枝、秦艽、鸡血藤、杜仲、花椒。 3. 祛湿的外治法: 拔罐:有湿的人,可以考虑拔罐。说到拔罐,就想起那些整个背都是罐印的人,个人不推荐那样盲目的拔罐法。罐法始终还是有点泄气的,所以不是越多越好。 艾灸:用于寒湿或者有点湿热,但是以湿为主热不重的。艾灸保健的话,可以只选择单穴中脘、足三里或者涌泉穴。悬灸,以有热往里透为佳。 穴位按摩:祛湿,我们主要还是从脾入手,所以我们可以经常敲打我们的脾经(大腿内侧),配合点揉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穴等。其实做为日常保健,我们都可以敲打我们的下肢,从下往上,以轻柔适中的力度缓慢均匀地敲打。 4. 找中医老师开处方。 常用的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三仁汤、藿香正气水、葛根芩连汤、平胃散等,都是祛湿很好的。中医对付湿邪,不止有一套。对症用药,效果就会很好。 5. 最后还是要强调情志的调养。 情志得畅,周身气机不堵。说到底,无论什么疾病,无论给予什么治疗,情志的调养都应该是第一位的。所以,开心真的很重要。最重要的放到最后说,希望大家都能记住了。 ——文字部分摘录自 杜阳 ·《人体被水堵住的解决方案》
病案 | 发烧,荨麻疹,幼儿急疹十来天
妈妈叙述的前情提要: 2017年11月14日,14个月的老二发烧了,伴随着咳嗽有痰,六纲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用了葱豉加保和,当天夜里一直持续烧着,孩子睡的很好,我没有打扰他,凌晨3点,儿子醒了,大便,臭屁臭便后,孩子很快入睡,天亮,孩子体温降到正常。奶奶白天抱出门玩,又遇降温天气,孩子当晚又发烧了,不知道多少度,只觉得好烫手,咳嗽痰音重,伴随着呕逆,呕吐出白痰,天亮自己退烧了。 我没太在意,心想,吃的清淡,痰能咳出,先不干预了,就这样,孩子从16日到17日,反复烧了退,退了烧,开始夜啼,情绪不好,奶奶不淡定了,抱着孩子去了诊所,被告之----肺炎!吓坏了奶奶! 第一时间赶回家,安慰奶奶说,我能处理好! 和几位同学一番讨论,六纲辨证后用药,4个小时后孩子退烧,没有再发烧,就这样,医生说的肺炎,把奶奶吓的魂飞魄散,通过六纲辨证用药,仅4个小时就退下烧来,没有反复。 剩下咳嗽,能咳出痰来,没有过多干预,期间一直忌口,希望孩子能够自愈。事情没完…… 11月20日,21日,连续两晚给孩子藿香泡澡后,23日,孩子又发烧了,爷爷奶奶坚持要上医院,去医院的路上,我求助了羊群的老师,给我了柴胡桂枝汤的加减方,孩子在医院抽血,检查,最后诊断为细菌性支气管炎,要求住院,公公说,先吃点消炎药看看,不打针! 真是差点给他老人家跪下了,医生给开了肺力咳,寒凉的中成药,抗生素。而我去抓了药方,二老也同意我先用经方,同时,必须加上抗生素。相比去打针,我觉得用点就用点吧,没有反对,此时此刻安抚二老的心情比孩子生病更重要!孩子在服用一次汤药后,很快出汗,退烧,随后开始出了荨麻疹,24日清晨6点,孩子又烧开了,出点汗,退了,一会又烧,期间精神不好,一直哭闹,要睡觉,荨麻疹起了消,消了起,高烧40度。 去住院!奶奶下令了! 我提议去找靠谱中医,驱车前往青岛,结果医生休息,无耐看了其他的医生,简单了解了情况后,医生让我们住院打针去吧!我抱着孩子起身就走了!怎么办?一路上我心里都在盘算怎么安抚二老。到家后,爷爷又一次拯救了我!喂一次医院开的清热药,又给我下了通牒,明天不退烧,必须住院! 冷静下来,仔细观察,我发现孩子每次出点汗就会退烧,过一会在烧上去,出疹前,孩子也会大哭大闹,疹一出,情绪就好转,我辨证有太阳病机,于是下了狠手捏脊五分钟,孩子哭的惊天动地,头发全部汗湿,后背汗直流,终于!捏完没十分钟,孩子彻底退烧!25日没在反复!这一关,总算过了!就这么一捏,退烧了?! 可是,事情还在继续…… 荨麻疹未好,又来了幼儿急疹!孩子又开始夜闹,啼哭。 来看十个问题 主诉:14个月,咳嗽有痰,有清鼻涕,起荨麻疹现在少量,幼儿急疹多了,会莫名哭闹,之后会出疹子,情绪随着疹出会有好转。 看主诉知道有表证。有鼻涕,有疹子。都是在表的问题。 大便: 2017.11.25黑色稀便,不臭。 11.26前黑后黄,基本成型偏软,不仔细闻不臭。 之前稀便可能是在排湿,之后成型了,略黑,不臭,基本算正常。 小便:早起黄少,喝水后正常。 正常 体感:怕热,晚上不让盖被子,盖上就踢,哼哼,拿下来才睡。 肠胃有内热,晚上睡觉怕热。 饮食:米汤冲少量奶粉,面条,粥,食欲挺好,吃饱就不要了。 食欲没有受到影响,正常。 睡眠:入睡快,但其中一天凌晨2点翻滚到4点,哼哼,侧睡多。要抱着哄睡。 肠胃不舒服会影响睡眠,有积滞的可能性。 出汗:哭闹时头,后背出汗。起荨麻疹前会莫名哭,帮他捏脊,出汗后,孩子情绪明显好转。荨麻疹也出来了。 哭闹本身可以算作一个偏热的证据,这个热会引发出汗,一方面是通过出汗降温,一方面是通过出汗来排出邪气。荨麻疹本身也提示是一个排湿邪的方式,因为体表的通道不通畅,所以聚集在皮肤里面形成疹子。 喝水:自己要,喝热水。 冬天喝热水,正常。 起疹部位皮肤烫。不发烧。 气血会聚集在体表帮助排湿邪,体表温度会稍高一些。但是因为邪气出不来,就形成疹子,说明排邪通道不好。起荨麻疹这种在皮肤里面起的疹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太阳病的成分。 流清鼻涕,量不太多,一天都有,咳嗽有痰音,有时候能呕出来。 清鼻涕痰音,一般情况下是寒,如果痰饮多了以后,会呕吐,比咳嗽排痰来的更快一些。看上面的证据,鼻涕,痰,呕都是寒证。有鼻涕是太阳症状。 出疹前高烧40度上下,三天退烧后先出了荨麻疹,11.26退烧第二天幼儿急疹多,荨麻疹少了,目前没用药。 根据上面的情况推理这个发烧是受寒的发烧,烧退之后,邪气未排尽,通过体表走(荨麻疹,幼儿急疹)。出疹的地方是红色的,说明是有热。脸上都是红色的,闭着眼睛,很不安稳,但是整体状态还是不错的。身上荨麻疹到处都有,说明疹子出得还是比较透。是兼有阳明热的。 辨证太阳为主,有阳明 总的来看是,有受寒,有痰,有积滞,有热,中焦也不太通畅。 大师兄辨证孩子为太阳阳明合病,阳明为主,后来妈妈给孩子用了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用药2次后,疹子下去大部分,咳嗽减轻,似有痰似无痰,当晚睡眠好,没闹腾。食欲好。大便深黄色。爷爷奶奶爸爸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11.27孩子用药5次,晨起会咳,能感觉痰上来了,又吞了,大便黄,成型,不臭,睡眠好。停药。 发烧首先要关注汗 师兄分析,发烧的时候,首先要摸摸孩子是否有汗,是否怕冷,还是怕热?肺炎是要有明确指征的,会有明显的热证。 在判断上,我们更多的关心症状,但更需要关心证据。有很多同学说孩子吃了一次药烧就退下去了,这可能就有问题。可能很快咳嗽就来了。反馈的时候,还是用十问的方式去反馈孩子整体的吃喝拉撒睡,这样更准确一些。 判断孩子是不是真的好转了,不是只看还咳不咳,痰能不能咳出,更多的是孩子的饮食或睡眠要变好,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孩子生病以后总有点咳嗽鼻涕断不了根的,一般建议可以泡脚,加些藿香正气水,艾叶,苏叶之类的,让孩子出点汗。 提醒大家,如果孩子高烧又精神不好,还是建议看医生,除非你非常的有把握。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的前提,孩子不舒服,全家人都着急的时候,为了家庭的和谐稳定,就得权衡利弊。不是说学了中医,就绝对不能用抗生素,不能用寒凉药。这是不对的。因为孩子是家庭共有的,不是爸爸一个人或者妈妈一个人的,需要考虑家人的感受。 后来孩子荨麻疹没好,又出急疹,又表现出夜啼夜闹,是有转太阴的趋势了。我认为这个急疹就是妈妈给孩子捏脊发汗后把邪气带出去了,正气也被带出去了,正气消耗受损后的一种表现。 幼儿急疹也是一种孩子之前有错误处理或者过度治疗后,会跟随身体周而复始的修复过程而带出来的一种东西。 关于用药 有同学建议感冒清热颗粒,这个药主要是照顾太阳的,照顾阳明不多,肯定是不合适的。 麻甘颗粒,照顾阳明比感冒清热颗粒多一些,但对本案例还是清热力量不够。后来妈妈给孩子用了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这个药虽然有照顾太阳的成分,但整体是照顾阳明为主的。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成分: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知母,黄芩,板蓝根,麦冬,鱼腥草。 使用提示:用这种阳明药一定要见好就收,后面可以换用麻甘颗粒,或橘红颗粒等照顾太阴的药。逐量减轻。如果实在没有别的药可以替代,也可以逐渐减量减次,比如一天三次可以改成一天两次,三分之一改成四分之一。 药物本身是没有错的,只要用对了,都是好药。用错了,即使是人参,也是毒药。   说说中病即止 如果是积食,只要看孩子晚上睡觉变好,就可以停药。 如果是太阳病,就看孩子出汗没,出汗了,睡觉也好了,就可以停药了。   答疑 阳明病的病机是什么? 阳明病是里实热,一个是实一个是热的问题。一般“实”证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积食,看得见摸得着的,如大便酸臭干硬。另一方面是热,比如里热,像这个案例的热是太阳表闭和错误发汗引起的。
给吃不饱的你的一封信
这是为娘在初步摆脱了产后神经病后,写给你的第一封信。首先我希望你能够吃得好睡得好继续爱微笑,不管你是不是聪明是不是英俊是不是高大,是不是会玩,是不是输在什么的起跑线上 。今天,我想好好跟你唠十块钱的。算是对过去的一个历史性的总结。 【你有两个胃么】 话说,好的开始的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娘俩革命成功来的太快。为娘我整个孕期素食,你的奶奶爷爷们一度担心你在肚皮里的营养不良。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微量元素检查,从你伴随嘹亮的哭声坠地开始咱就胜利了,你上称称肉的那一刻是个高潮,以你爸爸爷爷奶奶奔走相告你是个大胖小子结束。但是,也是在那时开始了咱们的蹉跎喂养路。   出院回家的第一天晚上胆经时间,你在夜闹,月嫂给了你90ml奶粉。第二天胆经时间,给了,你100ml奶粉。第三天是120,第四天是160,第五天是200......最高纪录大约是240,在你半个月大时。月嫂休息交代我,晚上一般要喝200以上,于是我们听话的让你在这个时间必须喝完220,直到把你灌晕过去。月嫂有一次笑着问我,说你是不是有两个胃。而为娘我常常来不及思考这些。现在回忆起来你每天半夜的长时间的哭闹应该是源自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肠痉挛;并在大剂量喂食后,肠胃负担过重导致积食和频繁呕吐。这个状况持续了一个月。 所以在月子里,甚至在之后的的三个月里,你只要醒着,就会哭闹。而我们一致认为你的哭简单到不需要思考——因为饿,我们从未想过你的哭与饿之外的其他痛苦有关。为了让你不哭,我们让你不是含着neinei就是吃奶粉。直到我求助了哺乳顾问:我们给七斤半的你,顿吃超过自身重量高达7%的奶粉,这意味着:1个100斤的成年人,一顿吃下7斤的食物。   【吃素怎么会有奶,别闹了】 按照哺乳顾问的提示和安排,我纪录你的小便量,来确保你对奶水需求的满足,而非哭声。才开始意识到,养个小朋友也是要按照标准和流程来滴。我发现我的奶量可提供你达到吃饱的程度,在不添加奶粉的情况下。于是在我学习了几本书又得到了一些鼓励后,做了一个艰难到每天内心都会不断撕扯自己的决定:纯母乳喂养。接下来你那为你的口粮发愁的奶奶半夜一听到你哭,就会马不停蹄地赶过来,时而拿着奶瓶,时而盯着我胸前的你是不是尽兴。你哭的频率与奶奶要求喂你奶粉的频率相当。 你爸爸,你爸爸的姑姑,爸爸的外婆奶奶姑婆舅妈姐姐妹妹以及我已不知如何称谓的亲戚们长辈们因为出于对你的怜爱,一致和谐地要求我给你喂点奶粉。是啊,每天这么哭,每次都哭这么惨,这孩子是有多饿啊。所有的关爱都指向了一个有目的性的,无关思考的结论:吃素没有奶,没有奶,没有奶。所以你很瘦,你很瘦,你真的很瘦。   月子里的过度喂养造成的脾胃失调,在之后的日子里艰难的复原着,然而这种恢复是漫长的。需要保证乳母绝对的正能量,以及良好的睡眠。而这两样,一个都没有。尽管奶量看上去摄入足够,但你的吸收运化的能力以及睡眠的要求不能达标。所以你在儿保的标准体重范围的中下游徘徊着。但其实这些与素食本身没有关系。而是一系列因缘的集合,比如孕期的饮食过于生冷,比如我先天的寒湿体质,比如我在月子里经常因为哺乳而情绪崩溃。 【腹泻来了】 所有的脾胃虚寒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症状,例如消化吸收不良,吐奶频繁,大便干臭,或稀,而除此可能表现出的是口水多,津液控制能力不好,睡眠易醒,背部青斑多,腹痛,体重增长不佳,唇舌色淡,眼窝青紫,面黄,鼻梁青筋等等。直到你满四个月,你好像可以能够有那么点时间可以醒着只是单纯地醒着,不是哭着的。你学会了笑。在你睡醒的时候。你能满脸笑意的看着我定格几秒钟。你的第一次发烧我并没有妥当处理,回忆起来是受寒发烧,使用了退热贴让寒气继续不断的进入你的体内。 那时你因为太阴里虚寒不喝水,我为了让你喝水又喂了性味寒凉的橙子水,两天后你退烧,伴随着一泡青黑的便便。之后的一个月里,你一改往日节省尿不湿的便秘节奏,开始没日没夜的拉稀。辗转去了大医院喂了你各种益生菌后,你没有改善,甚至还因此出现肠痉挛后便血。 便便时水样时泡沫,时绿时黄。但最难忘的就是那股里虚寒腹泻时常常发出的臭鸡蛋的,让人无望的腥味。受寒后发烧本是好事,但由于错误处理,病邪转里,里虚寒又引起的腹泻,并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一直持续了太久。让刚刚学会笑不久的你,让拉着肚子精神还依旧不错像没事一样的你,让脾胃刚刚恢复了一些的你,又回到解放前。整个月你没有长一两肉。你的爷爷奶奶们看着这么小就有拥有s身材的你,常常在我面前悲怆的感叹——吃素的奶,没营养。 不知道牛听到人们说这句话,会不会很绝望。 【结缘中医育儿】 在结束了长达近一个月的腹泻之后,除了体重未增之外,你的嘴唇与舌头都开始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林黛玉式的惨白,眼袋处呈现暗淡的青紫的色。在西医普及作为主流的大环境中,我没办法从百度,朋友圈,甚至是医院和诊所的医生口中得到我想要的答案。而为娘深深的开始为此质疑,为何一个孩子反复腹泻西医没有办法,只有用过敏和生理性腹泻来做解释。对于唇舌色淡脸色苍白的解释是,没有解释,并轻飘飘地让我不要焦虑。百般思索后终于从我非常信任的哺乳顾问那里了解到正在做中医育儿公益平台的杨爸和大家社区,在我几乎要以为自己为你的状况是无病呻吟的时候,杨爸的平台告诉我真正的答案,并且,让我对曾经觉得无所谓的某些状况也开始有了警觉。   眼袋青紫,睡眠不佳,背部臀部青斑,唇舌色淡,鼻梁青筋,口水多,全部指向里虚寒,也就是脾胃虚寒。最好的解决方式是,用五谷的易消化和滋阴补阳的作用疗养脾胃,让脾胃在没有太多负担的情况下重新恢复正常的状况,让唇舌面颊红润,让在体内的寒气形成的青斑消失减淡。调养脾胃的最重要的几个原则是,不使用治疗症状的方式治疗疾病,不误用寒凉中药,忌口肉蛋奶,生冷,水果,给脾胃恢复的空间和时间。一切病的根本在于脾阳的运作。 【积食反应链】 一开始按照中医育儿的方式喂你辅食时,在那个木气生发的六月,你在短暂的十几天里长胖了很多。我每天在你洗澡的时候给你捏脊,睡觉的时候揉腹,并在添加新种类辅食的时候,观察大便睡眠并做记录,不适时进行及时调整。一切进行的很顺利。 你的奶奶逢人必说,你吃的多好。但偶尔你也会发生不明显的积食状态。比如一块生冷的山竹引发的长时间便秘,或者一块寒的香蕉引发的腹泻。好像也没有特别的治疗,单纯等待就能渡过,又回到脾胃运转的正轨中。直到那个中秋。平日平均两个半小时就需要睡觉的你那天被我们带去了很远的地方吃饭,奶奶将桌宴上好吃的又浓稠的某种蛋还是肉羹喂了你几口,并在接下来的八个小时因为环境嘈杂里没有睡着过。当身体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整,也不会有更多的能量来消化食物,当天晚上你就开始低烧,持续了一天半后,又迎来了一周的腹泻。   在生长发育期的宝宝们,如果遇到积食引发的脾胃的损伤,在生病之后最好的能够比平时吃的更容易消化一些保持一周,让脾胃功能自愈。但你刚刚不拉肚子时,奶奶就禁不住的要给你补充营养,例如橘子,例如饼干,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积食。我因为不是专业医生无法更祥尽解释清楚原因。奶奶按照自己的思路默默的给你增加着一些你没吃过的营养食物。这便形成了一个反应链——积食——脾胃虚寒——喂食不当——更严重的积滞——更严重的脾胃虚寒——曾可以消化的食物不再被消化吸收——更进一步的脾胃虚寒——瘦弱——为了胖起来继续喂食不好消化的食物——更容易发生的的积食反应链。   你大约经历了多个这样的循环后,那也是为娘我产后最抑郁的时期。到最近的一次感冒为止,你甚至无法消化小米粥,和馒头,面条,和一切有形状的食物。而这一切在你的爷爷奶奶们看来——都归结于没有喂营养食物。你那不常说话的爷爷有又一次发出悲怆的感叹——太可怜了,吃不饱,还没有营养。 【积食的不是你,是我们的时代】 就这样,你的脸色越渐发黄,你的鼻梁青筋从一条横筋变成短粗有力斜插在鼻梁上。你的身材越来越苗条,我每天为了你是不是可以大便发愁,直到我带了你去当地比较有名的中医诊所面诊时,表面看起来并无大碍不咳嗽不发烧不拉肚子甚至不哭闹的你,被诊断为,只能暂时缓解,即便神医来了也超级无敌难根治的疳积。   杨爸曾经安慰我,没事的,小孩一般到了六岁身体就会好很多,听到这话时的我很欣慰,无非再熬五年。你乖乖地吃着每一付中药,也乖乖地吃下任何你自己消化或不能消化的食物,即便你已经很饱。你接受每一次积食,每一次便秘带血,每一次腹泻,你对每个路过你的人笑,把手里的东西给他们,你学会给我擦脸,笨拙的给我梳头,喂吃的,执着地到每一个地方都抬头指向发着光的方向。我该怎么夸你呢。 你到一岁多还不会拍手鼓掌,不会松开我的手走路,不会亲亲,不会叫爸爸。坦白说你确实有点笨,但也许你,真的很宽容。你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随时给你喂奶抚慰的我,和一个可以不停地打开和盖上的湿巾盒子。你从来不需要那些你不知道名字甚至没见过的食物,你也不需要去任何你没见过的地方玩耍兜风,你甚至不需要你自己是“不积食”的,不需要自己是“每天都拉出好便便的”。 你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瘦,不在乎在熟睡中被吵醒,不在乎你身处何方。而我和众多妈妈们,和妈妈的妈妈们,爸爸的妈妈们,乃至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们,和爸爸的妈妈的妈妈们,我们常常从A走到B点,很难不被路边的穿着好看斗篷的小妹妹和烤鱿鱼摊吸引,我们决定要啃上一串,并回家上淘宝也买一件给孩子穿上。   我们听闻了五花八门的营养学,要给你补充钙镁锌维生素。我们要让孩子们长高,还要聪明,除此我们还关心身材,事业,钱包,美食还有美男子,我们坐上旅游的大巴,还没来得及欣赏沿途的风景就开始搜寻中午的午饭在哪解决,吃午饭的时候,心中想着要买一个调整内衣,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内内下垂,我们被那些美丽自信和找回自己的口号吸引,于是嚼着电视剧其中的情节,快速浏览着朋友圈,却不能闭上眼睛好好的静坐一会。我们被扑面而来的信息量占据,于是我们什么都想要兜一点进来。   我们用一颗“胃强脾弱”的心不断的给自己的欲望加码。 而却从未审视是不是可以消化吸收。所以我觉得,传统中医不适合我们的时代。我们也很难遇到他们。我们受不了他们这些中医生头疼的时候不能医头,脚痛的时候不能医脚,发烧的时候不能退烧,拉肚子的时候不能止泻,咳嗽的时候不能止咳。那些中医生慢慢悠悠的望闻问切,开了很多又黑又苦的药水让我们服用,还告诉我们不能吃生冷油腻,不能晚睡,不要焦虑。 而这似乎不能深得我们的心,我们要的是速率,是多多益善,我们要的是,去了医院马上就好,我们不在乎为什么会生病,我们只关心着,马上好了之后我们可以继续喝酸奶饮料冰棍鸡汤代替白开水,可以继续吃牛奶巧克力。可以继续在冬天穿着露着大腿的超短裙,可以去哪哪旅游,可以继续赚钱换一辆更好的车,或换掉那条土的掉渣的旧沙发。我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在无常的信息量中寻找到一大片属于自己的幸福。 讲真。我们需要的真的有那么多么? 如果有一天你长大了,一定要记得,你得到事物的时候,也可能正在失去心。所以为娘要嘱咐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为娘会陪着你穿着你那双从来都没顺脚的鞋,无谓好不好走着,走入生命的更深。
津液:通达四肢百骸,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有人说,整部《伤寒论》就是一部描述津液变化的经典,尽管对经典的解读精彩纷呈,但对津液的重视确是非常统一的。而为什么要谈到津液,更是因为我们在处理孩子情况的时候,对津液问题重视不够,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津液这个话题。 看一个有关津液的案例: 妈妈叙述:孩子三岁零几天,男孩。持续腋温39度两天一夜。舌苔黄腻,手心热,按积食发烧处理。退烧后,反复两次,自己退烧。且开始咳嗽并逐渐加重,干咳听不出明显痰音。咳嗽咳不出来 好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好像要窒息,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我好害怕。 体温腋温维持在持续低烧38左右。精神状态不好,爱躺着。从开始发烧到现在已经7天,孩子还是没恢复健康。 1.退烧后大便一次,颜色深,粘腻,酸腐味。目前三天了没有大便!平时一直便秘,前硬后软,甚至带血,很臭,颜色深。 2.平时不爱盖被子,今天要盖被子。 3.小便黄,量少 4.这几天只给米粥,今天吃得还行。平时食欲不好。 5.睡眠时好时坏,坏多于好,老咳嗽。难入睡。 6.比平时出得多,爱哭爱闹。 7.温水。比平时更爱喝水。 8.手心温温的。 9.流清鼻涕,鼻塞,咳嗽无痰,干咳,咽喉红。扁桃体有点红。 开始分析: 表:流鼻涕,鼻塞,干咳,咽喉红,扁桃体红 里:大便三天不通,精神不好,爱哭闹,小便黄少,入睡难,出汗多,爱喝水,舌苔白 我们既然讲津液,就从津液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积食高热,原因就是食物在肠道腐化,机体调动津液携带能量来解决这个堵塞,同时中焦如沤,会产生热量,正邪交加与内热产生,都会上熏,同时也会耗损人体的津液水分。如同蒸笼蒸东西嘛,水都如汗出了。 家长也提到,汗比以前多,津液缺乏会怎么样呢?相关的症状就来了,咳嗽呢?干咳无痰,不是没有痰,是太干太粘稠了,好象堵住一样,窒息的感觉。那么,津液少了,就会要水喝,孩子还会烦躁,睡不踏实,尿也就会少发黄,内热上薰,上焦津液无法滋润,出现咽喉红。同时,大便本来不下,津液缺乏,更是难下,出现便血等等。 尽管它最根本的病因是积食,但整个过程症状的出现却伴随着津液而产生的。 津液是加工过的水,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食物(包括水)进入人体,被人体吸收后,能够被用于生命活动参与新陈代谢的水称为津液。津液是加工后的水,或者简单可以联想纯净水加工厂,不是有水就能拿来喝,不是有水就能拿来用。水的吸收需要经过消化吸收过程,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有句话叫作:“营行脉中(营即脉管中的津液),卫行脉外(卫即脉管之外的津液)。”人体的水份主要在体液和肌肉细胞中,我们知道人体组织液可以从毛细血管中渗出到组织,也可以由组织细胞间的交换变回血液、淋巴液,循环利用和代谢。组织液就是津液的一种形式,津液在人体就是这样不停变换着“模样”以提供人体的需要。当津液充足时不用调动血管内的津血,只有当津液不足时,才会调动内里的津血通过细胞的渗出,微循环的交换去获得更多的津液去抗邪。 津液的特点是通达人体四肢百骸,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津液来源于脾胃转化过的食物 人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人体需要的精微进入人体,垃圾的东西经肾膀胱大肠的作用,通过大小便排出。 因此,津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导下,由胃、小肠、大肠的参与而共同完成的。津液的生成取决于如下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充足的水饮类食物,这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其二是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脾胃、大小肠的功能正常。其中任何一方面因素的异常,均可导致津液生成不足,引起津液亏乏的病理变化。 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脾胃、中焦是津液产生的源泉。 那么,相对应的,水饮寒湿从哪里来呢?我们也有一句话“脾为生痰之源”,还是脾的问题,当脾胃功能差的时候,水谷津微不能吸收,就会变成废物废液,超过人体的排出能力,就会沉积在身体的一些部位。比如痰湿肥胖的人,全身上下都会有,比如前面说的痰液,储存于肺通过肺的咳嗽要排出来。 还有一种水饮是正邪斗争后的垃圾,比如前面所提到的许多情况。 对于人体而言,津液足的时候,湿不会多。湿多的时候,津液肯定有不足。这个背后就指向的是那个生产津液的脾胃的能力问题。当脾胃可以生产出更多的津液来,整个脏腑的功能,气血的运行,就会形成良好的循环代谢。湿就很容易被代谢掉。 津液也如同是人体运动的润滑油,脾胃就像是一台料理机,润滑油足够,运转过程就快速顺利,食物很容易被加工成我们需要的东西。反之如果润滑油不够,机器运转中比较卡,动力不足,那可能加工出来的食物就会有很多残渣,残渣反过来会干扰料理机的运转。 那么,津液是来干什么的呢? 我们看这样一个场景,蚊子叮咬了,会起一个小包,这个小包里就是液体,蚊子咬了,外邪来了,正气要去抗争,正气如何才能去抗争?那就是我们的津液,通过它通达四肢百骸的特性,才能把兵力部署到需要的地方。 当然,津液在平时更多的是起到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我们的皮毛肌肤孔窍如:眼、鼻、口等都需要津液的滋润和濡养;津液渗入于血脉,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也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渗入于骨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脑髓等作用。 津液还有一些其它的功能,但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孩子的问题,这两条已经足够。   当然,人体内还有一种水,我们称之为水饮。继之以痰饮,寒湿的代名词。比如前面提到的蚊子叮咬的小包,里面的液体,是正邪斗争后余下的产物,比如鼻涕、痰液、腹泻的水样便,关节积液等等,都是此类。 津液与水饮都是水,但津液是具有生命力的能量,而水饮却是一团死水。 津液缺乏会怎么样?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舌面干与湿,口唇润与燥,眼眶是否凹陷,肌肤是否干燥有弹性来判断。 当我们身体内津液足的时候,身体皮肤滋润有弹性且不油腻,大便成条有型,头发乌黑光亮,眼眸清澈水灵,水便通畅,汗液通畅,身体没有异味,不会失眠,不会有疼痛。因此,可以说,津液滋养着我们生命的活动。 如若津液不足,失去滋润与濡润的作用,在里,尿就会少,大便也会干燥,在表,则肌肤干燥甚至脱皮,会使头发干枯、皮肤干燥、口干、眼干、鼻干、关节、脏腑以及骨髓、脊髓、脑髓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结构也可能遭到破坏。 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通过观察能看到一些情况。 津液是怎么少了的? 1.中焦运化无力,产生少了。 对于里虚寒的孩子,脾胃运化无力,水谷津微不能化生,于是顺着大小便排出,大便溏稀,食不化,吃什么拉什么,小便清长,排得多,身体津液少,相对应的水饮就多,因此,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出现严重的口水,它是太阴里虚寒津液不化,有严重的口水用治太阴证的理中丸或者理中汤治好的案例,为何理中汤治拉肚子,也治疗口水,因为病机都一样的,太阴里虚寒,实际上拉稀中包含的水液包含消化道分泌物,而口水也是消化道分泌物。 还有的头发很多竖立的(类似现象的小儿很多),还有一些孩子指腹剥皮等,这都是津液不足的表现。 水的代谢出现异常,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渴了要饮水,但一定是想喝热水(想喝冷水的情况另外讨论)。这种是身体化津液的能力不足,也是中下焦虚寒引起,而身体又需要津液来用,所以只好多喝水。 还有一种情况是渴不欲饮水,就是身体觉得需要津液,但是身体又知道喝了水也不能消化,所以就不喝了。 2.三焦不通,堵住了,津液上不去。 这种情况见于上焦有热,津液耗损,津液上行枢机不通的情况。少阳的治法是以建中救津液为主,然后就是疏通半表半里。津液复了,枢机通了,人体自己就能解决问题。 4.太阳病过度发汗损失了津液:外邪入表,我们是通过汗法来解表的,发汗的药鼓动津液上行外行,逸出体表来排出外邪,我们说这个汗为微汗,所以有时候机体本弱,而用骏猛的发汗药或者退烧药,或者长期的表邪未除,持续的发汗,都会导致津液亏损,机体津液难续,出现唇干口燥,舌苔发干,发汗无汗,高热难退,孩子烦躁等情况,上焦的津液或者全身的津液持续损伤,就会产生口干渴,皮肤干燥,皮肤皱纹多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出现眼眶凹陷。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津液的不足。特别是有些时候我们大量使用风寒感冒颗粒等比较猛的药,也要注意到这个问题,要时候注意观察孩孩子的津液情况。 另外就是许多高热惊厥的情况,都是与津液不够密切相关的,高烧伤津,身体通过强烈抖动身体来平衡津液的分布,也是一种自救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前瞻性的顾护津液,就能很好的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比如阳明的热烧干了津液:其实津液的缺失与阳明灼热相关紧密,热伤津血,如同身体里一团火在烧着,水份就会蒸发,热胜的人蒸蒸汗出,但很多情况下是小火慢炖。 比如,孩子长期积食便秘,孩子积食,就如潮湿的粮食堆积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会生热,如同一堆谷物玉米等很潮湿,过一夜扒开一摸,里面起热了,孩子内热重,出汗多,气血津液长时间被熬煎,身体得不到滋养,故而日渐羸瘦。 这个热和火,也是火化万物,孩子气血津液被熬煎,得不到濡养,故而需要饮食水谷的摄入,因此孩子总是饿,总是想吃,总是吃不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火大。但是,越吃,粮食堆越大,越积,越生内热。越生内热,出汗越多。出汗越多,孩子津液越丧失,越失于濡养。越失于濡养,孩子越需要濡养,越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吃越饿,越饿越吃。越吃越瘦,越瘦越吃。最后形成“胃强脾弱”。 照顾好脾胃 就能照顾好津液 脾胃的保健第一是吃,就是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三分饥与寒,饮食要结合自家孩子的消化能力情况。在饮食上,经常喝一点米油、米汤、小面汤,这些都有补津液的作用,许多妈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每天都喝一点,会发现孩子大便通畅了,气色好了。 还有处理常见病的时候,根据当下病机照顾好津液。比如太阳病,寒证的处理上,要适合个体的情况,表闭严重的、身体壮实的,可以用骏猛的麻黄类药,轻微的没必要大炮打蚊子,也许葱白水就能解决问题了。再就是要根据孩子情况采取合理方法,如果孩子素体壮实,有些小问题可以让自己扛过来,但孩子素体虚弱,还是要果断干预,长期正邪的斗争是以机体气血津液的消耗为代价的。 比如阳明积食上,内热外透过程中肯定要伤津,因此,这个时候一定是以消食为重点,而不是清热等方式,只有把火给撤了,才能保证热不再生。 还有比如在保持脾胃的正常运化,坚持揉腹,中焦通畅才能不积不生热,也就不会伤津液了。 实际上,最好的保健就是在平时,家长把功课用在这些时候,孩子就不会容易出状态。 当确认存在阳明热的时候,要果断使用清热的药,就可以减少津液的损耗。比如风寒化热,我们可以考虑感冒清热颗粒;热咳伤津,我们可以考虑橘红颗粒等等,但是这些药物的使用,一定是辨证的,一定是全方位去判断的。正确使用了清热药,才能解决当下的津液耗损的问题,为津液得复迎得先机。 高热最伤津,所以在处理疾病的同时必须顾护津液。发热时,津液在源源不断的抗邪,汗液在流失,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固护津液。由于我们外治法或者中成药,对这方面的处理可能力度达不到,所以我们经常会建议少量多次的喝水喝米汤水,或者用一些淡糖盐水,甚者可以喝葛根煮水,当然,中焦特别弱的用人参煮水也是一种不错的补充津液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淡糖盐水的家用版是这样的: 用米汤或者开水,加2勺糖,再加1小勺盐,大人尝起来以甜为主,淡淡的咸味即可,这样的淡糖盐米汤更好的补津液。 葛根米汤水的家用版是这样的: 用20到30克,加上几把米,入水一起煮,水开后20分钟即可,这是一天的量,可以少量多次当茶水喝,不需要一次喝大多。   当然,我们所提及的这些方法,是日常最基本的,我们能做到的一些处理,在经方的世界里,对津液的照顾会更加完善,在处理疾病的思路上也会考虑得更多,通过我们的深入学习,会有更深的体会。
急性扁桃体发炎,在家怎么处理最有效?
小由由今年五岁,能吃能睡,就是有一个地方让妈妈头疼——经常容易扁桃体肿大。 按妈妈的话说,别家孩子感冒发烧大多是打喷嚏,流鼻涕,我家宝十次有九次都是扁桃体发炎。医生说现在已经有慢性扁桃体肿大的趋势了,平时都有二度呢,一发烧就变三度,吓死人了,这可怎么办好? 现在这类孩子越来越多,很多家长觉得是孩子有肺热,“上火”导致的。其实大多数孩子并不是肺出了问题。归根到底的说,是脾胃的问题,其根在积食。 嗓子咽喉的问题,关脾胃什么事? 我们以由由小朋友为例,解读下这类孩子的情况。 由由虽然只有五岁,但是吃饭一直不需要家里操心。胃口大,偏爱厚味荤食,清蒸排骨是不吃的,只喜欢吃红烧小排,炸鸡腿。除此之外,孩子还喜欢吃蛋糕,水果,喝冰水。用妈妈的话说:“我家孩子燥得很,不喝冷的他觉得热”。 五岁的孩子,脾胃功能还没那么强大,过度食用高热量的食物,身体没办法及时排出去多余的热量。这部分热量,存在脾胃部,我们称之为积食内热。 人体脾胃和咽喉之间连接着一根管道,叫食管。物理原理大家都知道,热能习惯往高处走,脾胃多余的积热,沿着食管上蒸咽喉,在反复的刺激下,这部分热量慢慢聚集在人体咽喉部位,慢慢发展成为扁桃体肿大。 此时的扁桃体由于被反复刺激,已经脆弱不堪。但是作为身体抵御外邪的门户,孩子身体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比如着凉,比如吹冷风。扁桃体还是会努力站出来,帮助身体抵抗入侵。想想看,已经慢性红肿的扁桃体,再被刺激,孩子扁桃体还不得变得更红,更大,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以红、肿、痛为主要表现的扁桃体发炎”。 扁桃体发炎起病急,孩子往往面临巨大痛苦,而且常伴有高烧。这一直是让家长们害怕,头疼的事。 当孩子突然扁桃体发炎以后,家里怎么处理最有效呢? 刮痧,快速排出热毒 刮痧能准确、迅速排出孩子咽喉部积聚起来的热量,让孩子的扁桃体发炎不进一步发展严重,帮助痊愈。具体操作时,针对皮肤细嫩和年幼的孩子,这里推荐更温和的吸痧法。 第一个部位:孩子颈部“天突”穴。 天突穴位于人体正中线上,两锁骨连接凹陷处。此穴为咽喉要穴,在此处刮痧可以帮助扁桃体快速排热。 此处不大适合用刮痧板,更建议妈妈们用嘴巴,直接吸吮出痧,吸痧比直接刮痧痛苦小得多,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方便操作。 操作:妈妈将嘴唇完全贴住孩子的天突穴,双唇夹住孩子皮肤,用力向外吸,可以反复三五次,直到将孩子的痧吸出大片为止。 第二个部位:孩子的前脖对应痛点或者高温点。 这个点妈妈可以轻柔按动孩子的咽喉处,询问孩子哪个点最痛。也可以用手轻轻触摸,感受孩子脖颈处温度,通常温度高的地方,便是孩子扁桃体发炎严重部位。 在痛点或者温度高的地方进行针对性吸痧,可以帮助孩子快速缓解嗓子痛的症状。如果妈妈觉得自己判断不好,为了操作方便,也可以在脖子咽喉处直接大范围吸痧。 第三个部位:后颈大椎穴。 定位:孩子低头,最高的那块骨头,往下一点点凹陷处,即是大椎。 大椎穴是人体的门户,大椎穴刮痧或吸痧,可以帮忙打开身体内在通道,将身体内多余的热排出,也可以帮助祛除外邪。 第四个部位:肺俞穴。 当扁桃体发炎伴有发热现象时,说明孩子已经存在肺热了,此时刮痧需要加上肺俞穴。 肺俞穴的定位:让孩子低头,最高点的位置也就是大椎穴,从此处向下数,数到第三脊椎骨,再往左右各两横指(孩子的两横指宽)即是肺俞穴。肺俞穴左右各一,都需要吸痧。 吸痧注意事项: 1. 妈妈吸痧操作前,可以先用爸爸练手,以免损伤孩子皮肤。 2. 正常孩子只要轻轻吸允,即可出现大片紫红色痧,如果连续吸五六次后仍然不出重痧,不用强求,轻微出痧即可,可能是孩子本身体质偏虚,出不了重痧。 3. 最重要一点,妈妈吸痧以后,一定要将口水吐掉,然后用淡盐水漱口三次。吸痧过程中,孩子的热毒会跟着到妈妈口腔,稍不注意妈妈可能就中招了,嗓子疼,哑都是很常见的。 乌梅白糖三豆饮,收敛虚火 这个方子罗大伦先生也提到过,对于温热病初起,收敛虚火效果非常好。古人对乌梅三豆饮的功效解释:“乌梅收外以安内,三豆养内以和外”。对于孩子脾虚,积食导致的虚火上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效果都很好。 配方:该方和著名的扁鹊三豆饮略有不同,是清代以后的改方,主要组成为:黑豆,绿豆,黄豆。 方中黑豆补肾养阴,引火下行,绿豆养肝清热,黄豆健脾利湿,去脾胃湿热。乌梅味酸,可以收敛虚火,配合白糖一起补养津液。 相对于古方扁鹊三豆饮,少了赤小豆,增加了黄豆,扶正养脾胃的功效更强,清热的作用略弱。更适合现代正气略弱,中气也就是脾胃功能欠佳的小孩子。 方法:取黑豆,绿豆,黄豆各30克,乌梅六七颗,白糖适量。 将豆子浸泡两小时后,和乌梅一同入锅水煮,豆子煮烂以后加白糖起锅,给孩子喝汤即可,不吃豆。 注意事项:豆子不可隔夜,过夜无效。此方服用至孩子嗓子红肿消退即可停止。 刺激耳穴反射点,让扁桃体更快恢复 在人体耳部,耳垂尖的部位,是扁桃体的反射区。当孩子扁桃体红肿时,家长可以经常揉捏孩子耳垂部,刺激扁桃体,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快恢复。医院的耳穴压豆项目,便是利用耳穴的神奇之处,来辅助治疗孩子疾病。 除了急性发作期,对于慢性扁桃体肿大的孩子,经常按摩耳垂反射点,配合家庭饮食的改善,可以帮助孩子扁桃体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缩小。 孩子的急性扁桃体发作,早期家庭处理得当,可以让孩子减少很多痛苦。但如果孩子病情严重,出现了扁桃体化脓等状况,建议及时寻找医生的帮助。 另外,反复扁桃体肿大的孩子,根本原因在体质,家长需要寻找到病因,帮助孩子改善体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扁桃体反复发炎的问题。
三伏 | 明日入中伏,来个天灸吧
三伏天里,没有三伏贴或者艾灸,我们还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来补阳气、调身体,那就是晒太阳。 我们总说,晒太阳要晒背,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将人体的身体前后分为阴阳两面,人体前面为阴,背面为阳。在人体的头部、后背阳面分布着督脉、膀胱经等人体阳经大穴。因此,晒太阳时,充分晒背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补充阳气,祛湿排寒。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外出很冷,戴个帽子就暖和很多,晒太阳的时候,一晒背就觉得全身暖洋洋的。这都是因为头顶,背部的“阳”穴得到了保护和刺激,因此全身的阳气都被调动起来。 晒太阳的时机也很关键。 一天当中,早上是阳气生发的时间,此时的太阳照在人身上,还有些微微凉,是让人慢慢暖起来的过程。因此早上晒背,需要注意保暖,如果同时配合打拳,站桩等功法,能很好的生发阳气,调理体质。 而中午尤其是下午两点左右的太阳,则显得热烈不少,此时的太阳力道足,能渗透肌肤,让人一下子全身热起来,适合大力度的排湿排寒,是湿寒体质的福音。 从四季来看,一年中最适合补阳祛湿的时间要属夏日三伏。这一个月的太阳好好晒,整个冬天都会感觉舒服很多。不止是阳虚,一般的脾胃虚寒、虚症、寒症体质的大人小孩,都适合晒一晒三伏天的太阳。 这个三伏天,试试天灸吧。当然,要在自己身体承受能力的范围内,注意防晒,避免中暑哦。
病案 | 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引发手足口
幼儿园班里一旦有孩子出现手足口,很快大部分孩子就会被传染。但还是会有那么几个孩子,是比较不容易被传染的。为什么呢?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没有被传染的这些孩子,身体的循环是比较通畅的,体内的垃圾是比较少的,那么即使有些病毒细菌侵扰,也能很快的被代谢掉。 身体是否通畅,从大便就很好的能反应出来。大便每天至少有一次,应该不是特别臭或者黑的,也不会特别黏。 还可以从舌苔上观察。舌苔厚不厚,是白还是黄?这些都能说明体内积滞到了什么程度。 今天的案例,就来自一个身体不大通畅的孩子。 先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三岁九个月的孩子。口腔上颚、手心、脚趾有小红包,有的带水泡,怀疑是手足口。 「大便比较干,有点臭,从小到现在一直臭,两天一次。」 大便臭不臭,是个比较主观的判断。一般我们说在卫生间内靠近马桶闻有一点臭味,是正常范围的。如果一进卫生间就有浓浓的臭味,就要关注一下了。大便臭,一方面是因为食物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在肠道积累的时间久,发酵腐败了,所以产生臭味;一方面是进食了高蛋白的食物产生。长期大便很臭是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以及脾胃的。 大便干,说明胃肠道的津液不足,因寒因热都有可能。 正常的大便频率,每天保证一次是比较好的。两天一次就说明身体的循环排泄不是很畅通;如果是还比较规律顺畅呢,也还是基本看作正常。 经常性的便秘,大便臭,有过错误治疗错误喂养的孩子容易出现。这是一个长时间的问题,需要长时间慢慢调理。 「小便量正常,微黄,有气味。」 小便有很淡的气味,是正常的。如果有明显的味道,就说明有热。这里说的不大清楚,我们继续往下看。 「怕冷怕热,没有明显的表现。」 是正常的。 「食欲可以,今晚嘴巴疼吃的不多。发病前吃过奥利奥。」 这里的吃的不多,原因可能是很多的,单纯嘴疼引起的不方便进食是一种可能,也可能是脾胃气血能量都比较弱不想进食,也可能是因为本身有积食所以吃不下去。我们继续往下看。 妈妈把奥利奥提出来,说明孩子平时不常吃这样高糖高热量的食物。生病前中后,吃过的比较特殊的、不好消化的食物,爸妈们都可以观察记录下来,作为我们辨证的线索。 「昨晚睡觉爱哼哼,不蹬被子。」 嘴巴疼痛,睡觉哼哼是正常的。昨晚不蹬被子,至少说明没有怕热,是不是怕冷呢?要继续找证据。 「出汗不是很多,和平时差不多。」 有出汗,但不是很多,说明体表毛孔的呼吸是畅通的,正常。 「喝温水,自己要水喝,喝得不多。」 自己要水喝,说明体内需要补充津液,结合大便干来看,津液是已经不足了。  「温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冷,手脚都凉。」 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自我调节温度的能力,即使天气冷,手脚和其他部位也应该是温暖的。 生病期间,气血都集中在解决病邪,如果气血不够用了,就会先将四肢末端的气血往回收,手脚就会偏凉。这在积食的情况下常见。但总得来说,还是气血不够充足的表现,是个寒证。 「早起咳嗽一阵。」 早起咳嗽,以排寒排痰的表证居多。但这里没有明显的受寒表证,所以我们暂时不管它。 「口水特别多,舌头吐不出来。」 嘴巴里有东西,本身就会刺激口水的分泌,因为疱疹引起的流口水是正常的。舌头吐不出来,也是因为嘴巴里有疱疹引起的疼痛。 「昨天早上发现孩子手心有小红点,今天手心红点带水泡了,比昨天多,脚趾也有红点。嘴巴疼。」 单纯无色的水泡是有寒的,红色的点点和疱疹就是有热的。   「下唇明显比上唇红,嘴唇干燥。」 嘴唇是脾胃的反射区,这里的红大部分代表有热,有消化上的问题。积食情况下,下唇红的比较常见。也有的孩子是上唇很红,或者上下唇都很红。 「舌质颜色淡,能看到舌苔中后部是厚腻的,而且有一层黄色,有明显的小红点。」 舌质淡说明整体不是热;舌苔厚还带黄有红点,说明中焦有积滞,而且还积滞产生了局部郁热;苔腻提示是湿。整体虽然不是热证,但是局部也是有湿热的。 整体看下来,体质是寒的,还有积食的热 从舌苔、下唇的颜色、大便臭、吃得不多,我们可以分析出,孩子是有积食的。 小孩子脾胃运化能力要弱一些,排出垃圾的能力就差一些。吃的食物一旦稍微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堵住原本就不够通畅的胃肠管道。那些垃圾堆在肠道里,就会生湿生热。 手足口,在体内湿热的环境下是更容易发生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案例中,积食提供了引发手足口的身体环境。 六纲辨证:阳明少阳太阴 阳明积食的证据:舌苔中部黄厚腻;下唇红;自己要水喝;小便有气味;大便干臭。 少阳上焦阻滞的证据:手脚心的红点;嘴巴疼; 太阴里虚寒的证据:舌质颜色淡;手脚凉;吃得不多。 用药思路上,要排出积食,打开上焦疏通阻滞。具体的用药方案可以在留言区各抒己见,进行讨论。 病中、病后都要注意饮食,要注意忌口生冷、难消化的食物。 关于手足口 西医认为引起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是肠道病毒。中医认为它们是湿热的邪气,并且大多数是储藏在胃肠道,也就是中焦。虽然手足口和疱疹问题近几年有所变异,但仍然逃不开胃肠道。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机,有的是湿热,有的是积食引发,有的伴随受寒感冒,有的是整体里虚寒为主。和本身的体质有关。所以我们不能一看到疱疹红点点就去处理少阳,去清热。 如果是积食严重的,那主要就要处理积食的问题。积食处理好了,大部分问题也就解决了。 如果疱疹比较多的,发的很厉害的,伴随上焦阻滞的,比如咽喉红肿厉害的,就要开上焦,把阻滞疏通。 如果有伴随受寒,比如流鼻涕打喷嚏的,可以配合解表的药物。 如果是里虚寒的,疱疹发的少而缓慢,大便也是寒的,就给他温暖中焦,艾灸、热敷肚子都可以。 总之,要辨证后处理。
大暑,尽情地长高长大 | 红糖姜汁豆腐花
“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由小到大,大暑之时,天气炎热达到高峰,万物生机勃勃,阳气也到达极致。 万物在大暑节气前后,生长的速度极快。如果画一条抛物线,以二十四节气为横坐标,孩子们的生长发育速度为纵坐标,那么,在大暑-立秋节气,生长发育速度就到了抛物线的顶端。 这两个节气正好就是暑假。放完暑假,开学时,你会发现很多同学的个头都会窜上去不少。大暑是个快高长大的节气。 记得小时候我和我弟弟每年都会去农村的外婆家里过暑假。弟弟住得比较久,而每次回家后弟弟都会长壮长肉。 在农村里生活是这样的:每天跟着表姐表哥们一起玩,帮着外婆舅妈做些家务。早上七八点,外公就会在楼下中气十足地大喊,不早了,该起床了。起床后,我们喝些粥,配清炒新鲜蔬菜,还有外婆做的脆卜卜的萝卜干。 然后表姐带上我去小河边洗衣服,表哥带着弟弟去后屋山上玩。青山绿水环绕着外婆的房子,山边经常有彩虹,我惊叹着看见彩虹了,表姐说我少见多怪,她是每天都能看见啊。 那时的小溪是清澈见底的,我们拿着笊篱去小溪里捞蚬捉小鱼儿。或者去山上摘山稔摘油茶籽。中午吃完饭后午睡一会,如果有乌云,外婆就会喊我们起来帮忙收门坪上晒的谷子。下午跟着外婆去喂喂鸡,捡捡鸡蛋或者跟村子里的孩子们一起疯跑。 夏日黄昏的农村非常热闹,在田地里忙活的大人都回来了,在门口乘凉,小孩子们也聚一起玩闹。那时农村夜里一片漆黑,也没什么好看的电视剧,八九点钟我们就上床睡觉。 为什么每次弟弟暑假去了外婆家回来都长壮长肉?我试着总结了一下: 一是饮食清淡易消化。 早餐上面已经说过了,午饭和晚饭都是舅妈准备的,荤素均衡,大多为素菜,都是舅妈自己种的新鲜瓜果蔬菜。以前农村哪里有什么零食,小卖部都不知道走多久才能有一家。我们的“零食”是山上的野果或者房前屋后的新鲜果子,偶尔外婆会煮个鸡蛋,我们也会很开心。 二是尽情地玩,尽情地出汗,足够的运动量。 孩子们爬上跳下,天天在外玩,酣畅淋漓地出汗。夏天就是个跑动及出汗的季节。农村里听不到一位老人或者爸爸妈妈会在旁边喊,跑太快,太危险,出太多汗等等。孩子们都是肆意地无拘无束地玩耍。 三是充足的睡眠。 以往八九点钟农村里都是静悄悄的。外婆带着我们睡觉,一边摇着一把大葵扇,一边讲着老故事:从前,有两兄弟去种豆子……早睡早起,孩子们在七八点钟左右大多都出门玩或者帮忙做些轻活。 四是宽松的环境。 外婆的性情温和,我们做什么,她都不会说什么,她总觉得孙子孙女做什么都是好的。当然有表哥表姐带着,我们也是挺乖巧的。外公除了对早起执着外,也不会管束我们。舅舅出门上班很少回家,舅妈每天忙着地里的农活。没有大人会在旁边说这个你要怎么样,那个你要怎么样。 农村的孩子们都是凑在一起玩,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大型的游乐场,矮墙墩可以爬来爬去,大榕树横卧的树枝可以攀爬,路边的野花野草可以采来过家家。 以上这些,正好符合夏季调养的原则。“夏三月,此谓蕃秀…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天养心养气,情志舒畅,身体也会跟着通畅起来。 大暑跟整个夏天一样,要注意的一是防寒,二是避暑。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但我家的孩子们喝粥喝多了,不太爱喝粥了。 有没有一种美食,既可以祛祛暑气,又能顺应大暑伏天祛祛寒?既营养丰富,又易消化,帮助孩子们长高长壮,而孩子们又爱吃的呢? 夏天是吃姜的好季节,但是直接吃的话姜的辣味是孩子们接受不了的。去年我们推荐了姜撞奶,可是姜撞奶需要技巧才能完美地凝固。而姜糖,没去暑气补津液的作用。 思来想去,直到周日下午去爬山下山的路上,经过路边的小摊档,下山的人大多都会停下来买些仙人粄(一种仙人草做的凉粉)或者豆腐花。我家两个孩子闹着想吃红糖姜汁豆腐花,我才突然发现这个传统的美食恰恰能满足以上N个愿望。 嫩滑的豆腐花配上姜汁特有的姜的香气和微微姜辣,还有红糖的甜而不腻的调和,微微温热地一小口一小口吃下去,感觉五脏六腑都给熨帖得舒适不已了。 豆腐花和豆腐同源,味甘、咸、性寒。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主治宽中益气,调和脾胃,消除胀满,通大肠浊气,清热散血。现代医学证实,豆腐除有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外,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豆腐不含胆固醇,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也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简而言之,就是特别适合孩子们和老人们食用。 红糖,性温味甘,温润,润心肺,健脾暖胃,缓肝气,补血破瘀。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发挥补血作用。红糖是未经精炼的粗糖,保留了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虚寒体质痛经的时候,喝下一杯暖暖的红糖水,对身体的疼痛有着很好的舒缓作用。 生姜,味辛;性温。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简简单单的谚语,却带着中医理念的闪闪光芒。夏天吃姜,顺应夏之气,帮助阳气把体内的寒啊湿啊等等排出体外,通通畅畅的人体阳气足足的,到了秋冬之后抵抗力能不好也是奇怪了。到了秋季容易咳嗽和鼻炎发作的孩子,建议在三伏天适量地吃些姜。这也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红糖姜汁豆腐花,有偏凉的豆腐花,有温热的红糖,辛温的姜汁,寒热搭配协调,属于平和的食疗,豆腐花生姜红糖全部都是天然的食材,没有什么食品添加剂,适合大部分的孩子食用。在香港,这个豆腐花还会加点黑芝麻,他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太极豆腐花。 美食虽好,但是如果孩子出现病症如:腹泻腹胀不建议食用。量也要稍稍把握一下,贪吃过量也是不好的,因为红糖姜汁豆腐花鲜嫩爽口,会不知不觉地吃很多。建议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最多50g左右,四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最多100g左右。 孩子们外出玩耍回来,或者吃饭前后,或者午睡醒来,吃上一小碗,暖暖胃补补津液,出点微汗,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有次的红糖姜汁做得偏辣了,我还特意放多了在豆腐花里,老妈吃了几口后,打了好几个喷嚏,还流了鼻涕,连说太辣了。但之后她感觉整个人都舒畅很多。如果是给小孩吃,还是不能过辣,一点点辣即可。 红糖姜汁豆腐花做法 【材料】 豆腐花半斤,红糖适量(50g左右),姜一大块(100g左右) 【步骤】 1. 姜剁碎成姜蓉,放进纱布挤压过滤出姜汁。 2. 锅洗净,放入姜汁,放入适量红糖,放点水,小火煮滚,继续熬一会,待浓稠些装起备用。可以边做边尝一下,适当调整糖和水的比例。 3. 豆腐花放锅里隔水炖5分钟后,加入上面备用的红糖姜汁即可。 大暑节气里,我们好好地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利用这一节气,给孩子们身体助力,在夏天里长得高高壮壮的。愿孩子们暑假尽情肆意地长高长大。
胃气训练 | 吃到不饿就停下来
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叫《坏妈妈》,里面有一个片段大概是这样的。两个妈妈竞选家长委员会会长,大家通过她们的情况,选出愿意跟随的那位妈妈作为“领袖”。 其中一个,养育了四个孩子,相夫教子许多年,她对育儿的问题学习非常扎实,她都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把许多问题解释的清清楚楚,她看上去,优雅,知性,理性,淡定。但实际上,她其实很憋屈,但她掩饰了这一点。她希望带领妈妈们做一个好主妇,好女性。 另外一个呢,看上去就差很多了。她被一大堆的家庭夫妻关系、工作问题搞到精疲力尽。每当她感到最糟最倒霉的时候,就有人告诉她说你这妈妈太差了,应该如何如何。她深深了解作为妈妈的狼狈,她希望带领妈妈们发展自我的力量,适当的释放自己,同时保持努力。她在最后的拉票环节说: 【如果你也是一个坏妈妈,而且你每天都TM的不知道要怎么办,或者你受够了每天有人对你评头论足,那么,就请你和我一起。】 大部分妈妈都选择了后面这一位。 今天想说的话题是,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很有价值。学好中医,知道一个人怎么病的,怎么犯错的,后来怎么好的,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远远比知道一千个关于这个疾病的概念要有用。 对于认识生命,去了解一个人的体验,比看一本说明书来的更有价值。在我们学习中医的过程里,我们看到过很多老师,有的老师满口之乎者也,我们似乎和他们差一个翻译;而有的老师,他每次告诉你的事情,都是他自己的体验,你听了一段还想听下一段——他告诉你的就是生活本身。 Q老师是个中医界的暖男,他常常会发给我们一些养生贴士,而他的贴士,更多的是他了解并且亲身有过体验的东西。 前两天他发来消息: [三伏天,养心一定要睡午觉,午饭要在胃部排空的时候吃,吃到不饿就可以停下。] 于是我问他:什么叫做吃到不饿?不饿和饱有区别吗? 他说:有,不饿就是你的肚子是舒适的,而且还有能量;饱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他的肚子是装满的,而且可能是壅塞的。 关于这点我其实很有发言权,因为我过去很多年以来对于吃饭的感受就是四个字:“很饿”,还有”很撑“。 我不会允许自己【不饿】,因为那个对我来说完全没有安全感,但是同时【很撑】给我的感受也并不太好。 对于【不饿】的感受更多的是来自于早上起床的时候,尤其是睡了一个好觉,而且能够感觉到身体里的气的运行是很自然的,顺畅的,做任何动作的时候,头脑很清楚,对过去和对知识的记忆很清晰,动作灵活,尤其是反应速度很灵活,更重要的是,在看到路上有人莫名其妙地瞪你一眼的时候,你完全不会不开心,你可能还会觉得很有趣。 因为身体里的气机和气血是基本畅通的,所以情绪也不会堵住。 我认为这个状态是很基本的一种满足感。而我们常常缺乏这种满足感。 当我拥有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会对食物没有太多的要求。我可能会更倾向于吃一些清淡的粥,馒头,或者一些坚果,然后我吃这些东西的速度也不会太快,因为我没有感觉到非常地饿,意思是我的身体能量是足够的,就好像我的油箱里已经有一半的油,我吃一点也可以,我不吃,也可以,但是如果我吃,一点点就够了,我不会眼睛一直看着那个食物,心里挣扎着想:我要不要再来一笼包子? 然而如果是我的身心状态是在很匮乏的时候,那我可能会想要吃油条,想吃油炸的馅饼,或者手抓饼,煎饼果子,然后让小贩多放一点豆瓣酱,辣椒酱,而且会吃的很多。因为重口的食物可以快速到下焦。这是身体的抓取。 正常健康的胃部是会有饿的感觉的。当一个人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感到饿的时候,这是代表说你的胃准备好要消化食物了。就好像是一部好手机它是可以充满电的,而出问题的手机,连电都冲不进去,或者充了,很快就会用完。我们身体里供我们消化食物的这种能量,我们暂时可以把它叫做胃气。 胃气可以带动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它代表的是一种能量,代表身体整体处在一种相对健康的运作之中。它可以分解食物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同时也可以抵抗外部的邪气,处理身体临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医把这部分叫做正气。 反过来说,一个病人可能就常常感觉不到饿,因为胃气不够了。 因为胃气不够了,正气也不够了,也会容易生病......这是个循环。 当我们了解到自己身心的满足感和胃气的充足、正常的运转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相对顺畅的情绪和身体感受的时候,那我们也可以努力地配合身体胃气的运作模式,从而得到顺畅的情绪和身体感受。也就是说胃气也是可以训练的。 大人孩子,都是一样。 高温天气里,我们的气血是升腾的扩散状态,会更多的在我们的皮肤,毛孔。因为高温的关系,我们需要去调节我们的皮肤,体表的温度,也就是我们的身体自带空调系统,所以夏天我们的气血大部分时候,会在体表做调节体温的工作。 气血多在体表,体内的气血肯定就少了。夏天的时候,我们的食欲会下降,如果暴晒很久后,我们连动都不想动了。甚至,我们容易和人恼怒,很容易因为很小的事情烦躁,不耐烦。这是津液被高温消耗掉的表现。夏天的时候我们的里面是相对虚寒的,并且这个过程里,我们的心脏是承受压力的。 所以我们说,三伏天,夏天,要养心。意思是要减少心脏的压力,减少外部的消耗,所以中午要睡觉,要静,让气血从体表回收到里面,去滋养里面的脏腑。 午时就是中午的11点到13点,这个时候人睡觉的补养效果很好,如果你在11点的时候没有感觉到饿,或者你的肚子没有排空,那就可以考虑说先睡了午觉,然后再起来吃午饭,这样你的脾胃的压力会减小,你的整体身体的通畅度也会有所提高。 另外呢就是不要按照时间去刻板地吃饭,不要在并不想吃饭的时候吃饭。一般情况下,夏天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在早上稍微吃一点高能量的食物,因为早上吃的东西相对容易被吸收转化为营养。但是如果你早上也不想吃东西,那就不要逼自己吃,你也许需要更多的静,和休息,你可以打坐,或者闭目养神来补足胃气,那就给够自己时间。 这样保持一段时间你会觉得,大便和睡眠会变好,对食物的消化能力会变好。如果你刚好是一个脾胃不太好的人,经过这样的坚持,有了一点进步之后,那么也许你就会经常感觉到你的身体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增强了,对情绪的处理能力,也增强了。
三伏天,脚气让我不敢脱鞋子
彤彤妈妈说,她最怕过夏天。 一到夏天,尤其是最热的那两个月,脚气就跟上了闹钟似的,一定会发作。吃饭时痒,睡觉时也痒,走起路来都忍不住想去蹭蹭挠挠。还有那味道……别说家人了,她自己都受不了。前天本来心情很好,穿得美美的要去练瑜伽,走到门口换鞋的地方,愣是不好意思脱鞋…怕熏到别人。 她拍了张照片发给我,另配一连串生无可恋的表情:“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照片里,她的脚趾边上起了很多个透明的水泡,有些已经破皮出水。整个脚面潮湿泛红,确实是脚气发作了。 脚气,很多人觉得它是皮肤病,需要涂抹各种药膏才能消灭它。但是很多时候又会发现,虽然可以暂时控制,却没办法长久断根,可能到了一定时候又会发作。 脚气是湿气在作祟 其实在中医看来,脚气更多是身体的湿气在作祟。 正常情况下,人体多余的水湿会通过汗啊、尿啊这些途径排出水湿。但是当人体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不足以从正常途径运化、代谢水湿之时,人体湿气会自动寻找“出路”,而其中一个重要出路,便是手足。一部分人表现为“脚气”,另一部分人也会表现出手指头经常性脱皮,水泡等。当自身湿气重的时,水湿都是往下的,所以很容易表现在下部。 今年,很多妈妈和孩子反映,脚气来势汹汹,发作的特别厉害。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了外界天气的影响。今年南方整年多雨少阳,走到哪里都是湿漉漉的。当外界大环境湿气重时,人体的内环境也会受影响,容易积湿于内。身体多余的水分通过手足四肢外发,因此增加了脚气产生的可能。 另一方面, 自身湿气重时,双脚容易出汗,又由于双脚长期被关闭在暗无天日的鞋房子里,不能及时通风保持干燥。这无疑是给一些微生物提供了适合它们的潮湿湿润的生存环境。有了这些微生物的帮助,脚气就正式产生了。 三伏天的脚气,是身体在排湿 脚气时,不但容易溃烂,破皮,发痒,还具有传染性。 而到了一年当中最热的三伏天,脚气的发作往往会比平时更厉害。 因为三伏天日照强,阳气最充足。人体的阳气上来了,抵抗力提升了,毛孔也都打开了,这时候很多体内湿和寒就会主动的往出排一排。从哪儿排出来呢?脚气就是湿气释放的通道之一。 那可能有人要问了:“我每年都要发一次脚气,难道是好事?” 人体的每一个反应,都是身体和我们的对话。 以前不发,今年突然发脚气,提示今年确实湿气太重了,身体在排湿。 以前也发,现在也发,年年发的人,那就要注意了。首先,恭喜你们,身体还有向外排湿排邪的能力,看得见的东西远比看不见的东西更让人放心。 同时,身体也在向你求助:“哥们儿,你体内的水湿太多,已经不能完全代谢掉了。帮帮忙吧。” 湿热和寒湿的脚气,都适合泡脚 
 治疗脚气,一个外治法是泡脚。 现在的脚气和以前不一样,得分两类。 一类是传统的香港脚,臭气熏天,脱下鞋子就能闻到味儿,脚容易出汗。这类一般是湿热裹挟,下注。常常也会伴随有一些泌尿系统的问题,比如阴道炎,阴道瘙痒,白带黄,味重等问题。这类人舌苔常呈现黄腻或者中后段舌苔白腻、舌质红的情况,唇红,头发出油,脸上出油重,尤其是鼻子周围,容易有口气等。 这类湿热的脚气,适合温胆汤泡脚。 温胆汤这个方子,主要作用是祛湿清热,因此对于脚气有着天然的作用力。 茯苓30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此方来源罗大伦博士《舌诊》一书) 温胆汤的原方记录在《外台秘要》,主方中原来有生姜,无茯苓。考虑寒湿化热,因此去生姜加入健脾化湿更强的茯苓。 方中,半夏偏辛温,功效燥湿化痰,和胃;竹茹,甘而微寒,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陈皮辛且苦温,主要用来燥湿化痰,理气;枳实辛苦而微寒,用于降气导滞,消痰除痞;茯苓,健脾渗湿,固本,解决生痰之源;甘草和中,使各种药物更好的配合。 方法:通常建议水煎煮半小时后,兑适量冷水浸泡。时间为20-30分钟,以身体可接受为宜。脚气严重的建议连续泡一周,后期隔天泡,持续一段时间会有明显改善。 除湿热为主的脚气之外,还有一种以寒湿为主的脚气。 虽然痒,起皮,水泡,但是臭味不大。常伴有舌质偏白,苔白腻,面色暗黄,或者面无血色,经常容易感觉疲劳无力,小腹赘肉多,大便不成型,容易拉肚子。此类人群常寒湿偏重,热少。 此类人群可以温胆汤中加生姜泡脚,或者直接煮生姜水,艾叶水,加两勺盐泡脚。坚持连续泡脚一段时间,也会有明显改善。 生姜水泡脚:生姜切5~6片,加水煮开,加两勺盐,兑冷水泡脚20-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生姜辛温散寒,降胃气,盐利水渗湿,消炎。对于脾胃湿寒的人群,有很好的祛湿排寒作用。 泡脚时的注意事项: 1. 体质虚弱人群,不宜追求大汗,泡到身体热,微微出汗就要停止。以人体舒适,不头晕为主。 2. 前期坚持一周以上成效更好。 3. 对中药过敏,小腿以下皮肤溃烂,经期不建议泡脚。 
 祛湿,是除脚气的根本法 三伏天是大自然的馈赠,好好利用可以治好很多问题。脚气归根是湿气重,那怎么减少脚气的发生呢? 有个好办法是:踩土,接地气。 中医讲:脾土脾土,脾胃五行属土。而土可以很好地转化水湿。因此多接触土地,本身就可以很好的补养脾胃祛除湿邪。而踩土这个行为,可以让双脚充分接触土地,将双脚携带的湿气和微生物“化”入土地,从而帮助减缓解脚气症状。城市人远离土地太久,按现在的话就是“不接地气”,少了土地的滋养,脾胃能好的了吗?脾胃不好,湿邪也不容易断根。 方法:找一片土地。三伏天,在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此时土地有余温,不至于太烫),光脚踩在泥土地里。沙土吸收了太阳的热量,这种热通过脚底到达人体还能补充人体的阳气。每天踩半个小时,对有脚气和阳虚、脾胃功能差的人都能都有很大好处。 当然,需要寻找相对自然干净的土地,刚下过雨潮湿的不行,垃圾地也不行。 很多小孩子脾胃功能差,吃一点就吃不下,身体不好的。就可以每天脱了鞋让他去土地里玩耍几小时,晒太阳补阳,泥土健脾的功效都有啦。 另外,三伏天温阳健脾祛湿还可以艾灸。晒太阳也很好。重要的是坚持到这个三伏天过去,人体的化湿能力都会有提升。 最后唠叨一点脚气的注意事项 首先,涂抹用药的外治法只能治一时,脚气的根源在湿气,因此减少生湿、使湿能够转化、排出是重中之重。 其次,脚气严重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过油腻,过辛辣刺激的食物要减少使用,否则很容易反复。 另外,脚气发作时,尽量穿透气透汗的鞋子,保持双脚干爽,更有利于湿的排出,也会减少微生物的滋生,减轻症状。 最后,由于脚气具有传染性,家中大人应该避免和孩子共用毛巾和鞋子,防止交叉传染。
中焦:我们的身心能源工厂
记得几年前和朋友唠嗑,说到我的工作,我和她说,每天11点前睡觉都觉得很奢侈。她问我,为什么。我回答她:“因为我是一个死处女座。”   我自认自己在单位总是埋头工作,不太说话,不抢功绩。但是呢,经常感到身心俱疲。她建议我可以做一些部署,我说我部署不了,因为交给别人干什么我都不太满意;后来她又建议我给自己招聘更优秀的人才,我又说找了很久根本找不到这类人;她又建议我,那培养一些人出来吧?我说我尝试过,培养一个不合适的人更累,还不如自己干……   她说,那你中焦很虚吧? 我说没错,吃什么都会胀,现在就喝稀饭才不会便秘。   她说,你也学了点中医,咋不调整自己呢? 我诡异的笑了,然后说,我学中医最得意的地方:就是有朋友生病的时候,我能有话说,能帮上忙。   她问:那你是不是觉得虽然累死累活,但心里特踏实? 我想了下说,唉,好像还真是。   当然我的便秘很多年了,下焦肯定是虚的。长期让自己高度用脑,用眼,用意志,长期处在紧张的节奏里,不放过自己,就会透支下焦的能量。加上我没有及时的补充这个部分的能量,也不运动,也不允许自己精神放松,也不早点睡觉,也不好好打坐,下焦的能量不足了,没有能量供应到脾胃的部分,什么营养也消化吸收不了,整个身体都会虚,累是肯定的,容易疲劳也是肯定的。   都是自找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越是拼命,就越容易累。以前可能是干三个月就要放个大假了,现在可能每个月都得放一次大假才行调整过来。   道理懂起来很容易。   这种虚说明的是气血不足,身体马达不行了,气血流速也低,虚了也就容易堵。就像是河道中的水流,很细弱,稍微遇到一点垃圾,就会被挡住。反过来,如果水流中的垃圾很多,水流也会不顺畅。   积食就是其中最常见的表现。很多年来,我其实都处在积食的状态里,因为我的肚子一直是涨的,气滞在那里,推不动,那便秘就是肯定的了。学了中医后才知道,这个是不消化。是因为吃的太多,吃的不对,吃的时候不认真的吃。 这个场景,是我后来对中焦的感受。 中焦的范围,有直观看到的物理上的,还有经络能量上的。如果单纯按照解剖学来说,我们的中焦的位置大概就是在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的部分。包括了胃,脾,大肠,小肠,肝胆等。简单的说,中焦主要说的就是消化系统。   单纯物理上理解,中焦以上的就是上焦,中焦以下的就是下焦。   中焦首先是个能源加工厂,把吃进去的,转化成有用的能源。它会先把食物和水做处理。胃的部分将大块的食物细化为糜状,然后小肠进行筛选分拣,之后由脾来将这些能量融合转化为看的见和看不见的营养能源——中医称之为水谷精微——输送到肺,由肺将这些气,血,和津液推送到全身各处;而筛选后剩下的身体不需要的就交给大肠、膀胱排出去。   比如吃的很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觉到有点懒,头脑迷糊,不想动,想半躺着,这个是中焦正在高速运转的表现。吃饭的时候,整个身体最忙的地方就是中焦了,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中焦了,其他的部分的气血相对来说是处在比较空乏的一个状态。   食物的营养吸收地好不好,对外来说,是给到的食物是不是适合的食物,对内来说,更多是取决于中焦的工作怎么样。   我们观察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同的时间,吃某样食物所反馈出来的情况不一样的;而不同的孩子,对同样的食物反馈出来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中焦的能力好不好,取决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当下。   在我的观察里,相对来说,白天的时候因为阳气更盛,中焦工作动能会更强。下雨天的时候,因为湿的缘故,这种环境的湿会稍微制造一些麻烦,相较而言,晴天的时候,我们的中焦能力相对会好。就好像,雨天我们更愿意吃温热的食物,这其实就是身体对环境的反应。   此外,睡觉的质量是对中焦能力修复的支持。散步或者运动也是对中焦能力修复的支持。   我在专注工作的时候发现口舌是会生津的,中焦的运转能力会有所提高,而我,如果见到一位非常崇拜的老师,当我的目光和神意都关注在他的身上时,我身体里的气血又会下降,中焦也会变得相对弱。   我们很多人,也都像我一样,日夜不停跳跃着闪亮着上焦和大脑,去工作,去交际,在外在世界追寻。但也因此,中焦下焦的能量都会弱下来。    对于整体的身体来说,中焦的作用像是一个能源输送中心,也是一个交通的枢纽。 脾会将水谷精微输送到肺部,由肺将那些气、血和津液继续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脏腑和器官中去:到四肢,到筋骨,到眼,耳,鼻,喉,皮肤,等等等等。血和津液可以濡养身体器官,气就是提供动力。   观察过一个服了几年兵役的朋友。当兵几年后,虽然还是很瘦,但是体重却增加了不少,和另一个虚胖的朋友比较,并没有差多少,这个就是脾所运化的气血足够,筋骨和肌肉就会结实。他的头发也是黑亮的,指甲也是有光泽的,眼珠很澄澈,皮肤也不油,出汗时也是比较爽利的汗,没什么异味。这些说明津液很足,身体比较通畅,其实就是脾胃的能力好,总是可以输送气血和津液去到需要的地方。   对于身体发生问题时,中焦还像是一个消防队。身体有汛情、火情、堵塞、事故的时候,它就需要制造津液和气血来,给相关的器官冲满电,然后来进行施救。比如身体受了风寒,那肺部需要200的电力来发汗来祛除风邪。如果是吃了不该吃的,那胃部和大肠、肾和膀胱就需要200的动力来代谢掉这些垃圾。这些电力从哪里来,就要让脾来造。   记得看过一个医案是关于一个30岁的人失眠,好几年。诊病的老师却没有用一味安神的药,全是调理中焦的药物。病人吃了这个药,几天内放了很多屁,屁放完了之后就老想睡觉,好像要把以前没睡够的都补回来。因为中医老师把脉摸到他中焦淤堵的厉害,而这个失眠就是因为中焦的淤堵,淤堵的背后中焦的能量不足了。   经常看小孩的中医老师都会说,孩子们很多问题大多都是因为中焦。有一些感冒,伴随着大便黑臭的,或者大便不通,腹胀的,治疗的方法就是要处理中焦的问题。   这类感冒,只要中焦通了,就会好的很快。还有一些过敏,咳嗽,皮肤病,鼻炎,肥胖,过瘦等等,很多老师在治疗的时候,也必然有很大程度上要照顾中焦。因为中焦的的能量足了,通了,就可以带动身体去消防了。   很多老师提到中焦保养的重要性,食物,起居,情绪等等,千言万语,实际上,说的就是要按照自然的节律,量力而行。   我见到过有一些朋友,无论有没有学过中医,她们都知道,按照自己接受的程度去选择每顿饭,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去努力但不刻意的完成工作,去运动到累了就停,和自己喜欢的朋友多在一起。有天大的事情,也会关机按时睡觉等第二天再说。能做多少工作就做多少工作,不执着于助人为乐,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手机,知道什么时候该认真的和孩子玩就认真的玩……这些,就代表身体通畅,代表阴阳调和,代表中焦有的力量。   一个健康的,端正的,情绪平稳,洒脱的人,肯定是会主动去保养中焦的。汽车保养的思路是减少过度损耗,经常润滑,经常清净垃圾……保养中焦也是一样的,重点不是治,而是养。并且,这应该是一个需要融入到生活的每个当下的事情。
不同的体质,喝不同的茶
讲真的,我并不懂茶。 办公室里有位小姐姐喜欢喝茶,她买了漂亮的茶壶和好看又有趣的茶杯,有她在的日子里,办公室总飘着茶香味。这在我看来,真的是很讲究很有诗意了,羡慕得紧。我不经常喝,也不懂那泡茶饮茶的功夫,但偶尔也会想品品各种茶的滋味,所以不时会让她给我来上一杯。 不同的茶,似乎确实能带来不同的体验。 味道上,有的甘甜,有的苦涩,有的伴着玫瑰香,也有的带着陈皮的清苦。茶汤和茶叶的颜色也各有不同,有绿的,有黄的,有些是红的,还有颜色更深发黑的。我只会根据颜色来区分绿茶、红茶和黑茶,知道它们味道不同,但并没有想过更深层次的区别。 某天,我顺手拿小姐姐桌上的茶叶泡了一杯。 几口下肚,是真的很解渴了。喝了茶,嘴巴里面有很多甜甜的口水涌出,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津液吧。室外大太阳,我坐在阴凉的办公室里喝着热茶,那一刻觉得自己是享受的。 但后来喝多了就不觉得了。我明显感觉到,肚子开始饿了。今天饿得真快,我心里想。再过半小时,感觉到自己剑突下胃脘处开始有点胀,然后就是不停嗝气。然后,这种有点不舒服的感觉,一直持续到下班。继续感受这种不舒服,发现自己揉一揉会舒服点,好像挨着热的东西也会舒服一些。于是,当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躺在沙发上给自己做了个艾灸。 艾灸的热开始蔓延,过一会儿能感觉到肚子里面也开始热了,身上也慢慢热,有的地方有点微微汗。虽然是夏天,这样的热、汗却让自己无比舒服,症状也逐渐缓解。 仔细回想了一下,我意识到这个不舒服应该是下午的茶引起的。 鉴于我这次喝茶后的特殊经历,所以我觉得还是可以从中医角度给大家一个关于茶选择的建议。 茶,是一味能攻能补的药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唐•陆羽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何许人也你不用管,你只需要知道有一本中医必读经典《神农本草经》就是以他命名,而书中就有一段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民间传说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色泽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因此有人也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古代许多医家对茶的功效也有不同的记载:比如《格物粗谈》称茶:“烧烟可辟蚊:建兰生丸斑,冷茶和香油洒叶上”;《救生苦海》说:“口烂,茶根代茶煎饮”;《本草纲目》讲:治“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 从药的层面,我们认为茶属于味苦、甘,性凉。苦能泻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药性、解毒;凉能清热、泻火,所以茶具有能攻能补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清热、生津,清利头目,消积,利尿,祛湿。 茶的制作对茶性的影响就跟中药经过炮制是一样的道理。茶本偏凉,但是经过不同程度的炒制、发酵后,其凉性也会相应削减一些,变得更适合大众饮用。 日常饮用的茶,因制作工艺的不同,大致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也叫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从药性上来说,绿茶未经发酵凉性最强,白茶黄茶属于微发酵茶,凉性次之,青茶属于半发酵茶,比较平和,寒热适中,红茶是全发酵茶,性质偏温,黑茶属于重发酵茶,偏向于消积解腻的作用。而花茶因为添加了花朵,芳香辛散的作用加强了。 不同季节,喝不同种类的茶 我们说春宜花茶。 因为春天天气开始转暖,阳气生发,万物开始生长,一派生机勃勃。如果此时人体的阳气没有顺势生发起来,就会有点困倦,身心也会觉得被束缚。春茶取芽尖,取茶的甘凉,同时借助花的芳香辛散,可以促进阳气生发,有助于人体振奋精神,使人神清气爽。 夏宜绿茶、白茶、黄茶。 夏天天气炎热,阳气在表,同时因为汗液多,津液丢失过多,热邪上攻,会出现头晕,眼热、面热的情况,如果津液不足,则会口干舌照、口渴欲饮,大便干燥等。所以,夏天解暑,偏向于清热生津。绿茶、白茶、黄茶都偏凉一些,清热的作用更大一些。 秋宜青茶。 秋天,我们知道天气会比较燥一些,早秋燥偏温,晚秋燥偏凉。所谓燥,就是缺水,津液不足。所以对于秋天的这种燥,我们要润,要用寒热偏性不大的物质去润,温热适中。那青茶就比较适合了。青茶是一种半发酵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前,既能清除夏季遗留于体内的余热,同时又能补充津液恢复阳气。 冬宜红茶、黑茶。 冬天阳气闭藏,以养阳为主。冬天人们一般少动,对于一些能量高的食物进食也比较多。红茶甘温,黑茶还能帮助消积. 根据自己的体质,选自己的茶 以上我们大体了解了:白茶、绿茶、黄茶偏凉,适合热明显的;青茶寒热比较适中;红茶、黑茶偏温。 那我们喝茶,其实并不是完全按照大自然的节气,而是要根据我们人体本身的体质的特性来选择。 比如绿茶,清凉解暑,适合平素身体壮实或者有一些热的人。那像夏天,清凉解暑喝绿茶的人就多一些。夏天出汗多,津液有丢失,身体可能就会出现一些燥热,这时候,茶可以生津止渴,同时还是消解一些体内的火热邪气。所以,绿茶会相对比较适合户外工作的一些人,比如我们的交警叔叔,建筑工人。 但是现在夏天的条件很好了,很多地方都有空调,所以真正需要清热解暑的就不多了。像很多常年坐办公室的人来说,既缺乏锻炼,也没有出汗的机会,身体往往偏寒体质的人多,那这时候还常年喝绿茶,在我看来就不适合了,就建议换成乌龙茶、红茶。 那对于一些偏食重口味,身体壮实,肚子比较大,身体也比较胖,皮肤容易出油,有口气,常年舌苔厚腻的这种,我们说是身体里面有积滞,还有湿。长期的积滞会影响脾的运化,使得化湿的能力减弱。所以这时候可以选择黑茶。因为黑茶可以帮助去积,同时甘温可以健脾祛湿。 如果自身体质都比较平和,没有特别的偏性,那么对于茶,就可以根据喜好来。不过有长期饮茶习惯的,建议以青茶、花茶为主。 总之,饮茶呢,还是建议根据自身体质来。适合自己的茶,喝了之后至少不会出现不舒服的反应。 比如上面我喝了不适的那款茶,小姐姐告诉我是生普洱,也就是普洱生茶。普洱生茶未经发酵,其凉性跟绿茶一样,且消积去热的效果也更强,民间俗称“刮油”,所以会使得自己肚子饿,也因为凉,所以还可能腹泻、腹痛。所以,生普还是适合体质壮实的人。那熟普洱呢经过发酵,就温和很多了。所以啊,茶的门道可是很多的,爱喝茶的人,要想喝出健康,还得对茶多多了解呢。 对于喝茶养生的朋友来讲,除了茶本身的作用之外,其实茶饮在品茶过程中情绪得以调理,性情怡和开朗,肝气疏畅,气血和达,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养”方式。所以,喝的是茶,调的是情,宜养人!
怎么知道你家娃是不是健康的?要看这几个方面
判断小朋友身体正常的标准是: ①知饥知饱。 有正常的食欲,但是饱了就不再要吃的。小孩常有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如果有积食,一种是不吃东西,一种是积食胃热导致不知饱使劲要吃东西。 ②知渴知不渴。 这个小孩也有,只是很多家长都要定时给孩子喂水,这样可能会无法对孩子的身体状况进行更好的观察。比如生病的时候特别不想喝水的,或者特别想喝水,都是可以作为一种判断病情的证据的。有时候确实不想喝水,是不用给喝,因为水也需要消耗气血,需要脾胃去运化的。 ③一觉到天亮。 这个许多小孩都做不到(母乳小孩夜间吃奶是正常的);睡眠不安、到处翻是常见问题,一般是肠胃的问题,“胃不和则卧不安”。 ④头冷脚热。 一般摸头部就能判断小孩是否生病,正常时整个头温度应该是均匀的,都偏冷不烫,白天受运动、吃东西等影响可能热的,夜晚都会全部凉下来; ⑤正常大小便。 正常的大便每天一次、成型、偏黄色,不黑不绿不白;正常的大便不臭,就是拉出来时不凑近是闻不到臭味的;有许多小孩大便长期都臭,这个可能已有肠胃问题,或者喂养失当; 纯母乳小孩没积肚以前一天拉多次是正常的,但正常大便的性状需要观察记住;少数小孩大便性状正常但一天两次或两天一次也算正常,可以观察其它综合判断; 一般健康的小孩三岁左右开始,晚上就能睡整觉不会有夜尿,不用起夜,偶尔一两天因喝水多等夜尿的没事;如果有过度治疗经历的小孩有里虚寒的情况就会夜尿多,也可能出现西医称为膀胱炎的症状。 ⑥性反应,小男孩早上起来一柱擎天 ⑦女孩初潮(首次来月经)年龄一般在12岁左右。太早来(比如8、9岁)或者迟来(比如16、17岁)都需要去看医生。 上面这几点,简单地说就是“吃喝拉撒睡”。只要这些是正常的,小孩就是正常的。这几个标准对于绝大部分孩子都是适用的。不用管什么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有些检测本来就不准确,这个央视已经有过报道,如果盲目做补充的话,小孩会越吃身体越差。 如果要观察小孩生病后康复的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吃喝拉撒睡也应该是逐渐趋向正常,否则治疗的方向就可能是错的。比如小孩发烧,一输液,本来不拉肚子的拉肚子了,本来不会白天想睡的白天要睡觉,都需要考虑治疗方向是不是有问题。 初学中医的妈妈,孩子“吃喝拉撒睡”妈妈应该每天都要关注,大便能看到的都要看;小孩最好与父母一起睡,这样有问题就能立马知道;头可照上文经常摸摸检查看。饮食不对导致的健康问题,睡眠是反应最快的,一般当天晚上就会有反应,大便的话可能第二天拉时才知道。 一般来说“吃喝拉撒睡”正常的,小孩就是正常的,舌苔也会是正常的。初学的妈妈可尽量观察每天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苔,舌体是淡红色。上面薄薄一层白把底下的红全盖住,但又能看清底下的红。中医将正常的舌苔描述为“淡红舌,薄白苔”。 当然稍微有点异常,也不需要非常紧张。如果只是舌苔有一点变化,没有影响大便睡眠情绪食欲,那也不一定非要处理。比如舌苔厚了一点,就增加运动,减少饮食负担就可以。
病案 | 积食引起的咳嗽,大半个月不停
咳嗽开始的第一时间,正气都相对是足的,咳嗽有痰,痰相对容易咳出,而且咳嗽声音也较为清脆,如果这个时候就马上处理,这个咳嗽会很容易好。 但是如果处理方向不对,或者饮食没有太注意,或者是疲劳,耗神过多,造成正气不能很快恢复,这个咳嗽就会把体质的水准拖下来。 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咳嗽时间长的孩子,消化吸收也会慢慢变差,越来越容易积食,而越是消化吸收差的孩子,越容易生痰,也越容易咳嗽反复。 来看这个案例 主诉: 女孩,3岁两个月,咳嗽大半个月了,有痰。 从咳嗽大半个月,我们可以看出来,身体还是在试图解决问题,还是属于在积极应对病邪。只是咳嗽的时间长了,对于身体本身的正气而言,确实也是在消耗的。所以需要我们赶紧进行一些处理,帮助身体尽快将邪气驱逐出去,恢复身体正常的秩序。 「饮食和生病前无变化。基本以米、面、馒头为主。」 目前看是正常的。 「平时和生病后喝水都差不多,一直喝温水。」 正常。 「大便这几天一天一次;干硬,像羊屎兔子屎;黑色或深褐色;这几天酸腐味。」 正常的大便应该是软硬适中,湿润但不黏腻的。干硬羊屎状的大便说明,胃肠道的津液不足,所以便便里面的水分就不足。颜色深也说明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比较久,脾胃没有及时的将垃圾运化排出。大便有酸腐味,说明食物没有充分消化,停滞在体内时间较长,发酵腐败后产生了气味。 「小便正常,透亮的淡黄色。」 正常。 「睡觉时咳嗽比较多,每次咳嗽都很剧烈,像是痰卡住了,要咳到满脸通红,流眼泪,然后把痰吐出来才停。除了咳嗽时,其他睡觉时间都算踏实,不怎么翻动,呼吸也均匀。昨晚睡着那会儿额头微微有汗。」 有痰的咳嗽在躺下时剧烈,是因为痰饮在平躺的时候更容易上逆。就像装了一半的矿泉水瓶,倒下去放置时,瓶口就容易漏水。另一方面,夜间身体的气血都向体内回收,因此我们认为,夜晚的咳嗽更多的是解决里证而不是表证。 咳嗽很剧烈,说明邪气很强,但身体的正气也很强,两方面势均力敌,这场仗才打得起来。 入睡时微汗,在阳明里热时常见。中焦有积滞、胃肠不通畅产生了里热,当睡眠阳气入阴时,里热会迫使津液外出,就会出汗。如果是平时睡前不出汗,只有偶然的几天出现这种现象,那就要关注近几天的饮食了。 「出汗正常,皮肤温润不干不湿。」 目前看上去正常。 「没有明显的怕冷怕热。」 正常。 「全身温度均匀,没有发烧。」 温度方面,我们除了要关注有没有发烧,还要关注手心与手背、脚心与脚背、肚子与后背这些地方有没有温度差,这些可以提供身体气血运行的一些信息。 「喉咙有点微红,咳嗽大半个月,激烈,咳了就吐痰,前两天是白痰,这两天吐黄痰。」 喉咙微红,是有热的。喉咙是体内的交通要道,也相对是比较薄弱的地方,所以各种原因都可能引起喉咙的红肿痛。这个案例中,没有太阳表证,那这里的热是少阳的上焦热,还是阳明脾胃火往上熏蒸的热呢?结合前面的症状,暂时没有找到少阳的其他证据,所以倾向于是阳明。 前两天白痰,后两天黄痰,说明这个痰本身是寒的,后面由于生病时间久津液不足了,所以郁热变黄。 「口唇干、紧绷;舌苔厚,中部泛黄厚腻;从舌周的颜色能看出来,舌质本身不是很红;但是舌头上有小红点。」 口唇的状态,显示津液不足了。 舌苔厚,中部泛黄,说明身体的积滞比较厉害,而且已经积郁化热。舌苔还腻,说明其实体内也有湿。 舌体整体不红,但是舌头上有红点点,说明整体不是热很重,但有郁热。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积食 因为案例中没有说到疾病刚开始的情况,所以我们没办法知道,这个疾病是因为饮食或者是因为受凉感冒还是其他原因引起。那我们就暂时不管。只关注当下看到的情况。 整个案例里面,除了咳嗽之外,就是大便和舌照提示出的问题。两个一结合,我们很正常地得出了积食这样一个结论。因为有积食,所以舌苔会厚。积食导致中焦脾胃运转出了问题,所以,大便也就不能顺畅地排出。一方面积食产生的热会消耗津液,另一方面,因为脾胃运化出了问题,也不能正常转化津液,所以体内的津液就会不足,就会出现口干、大便干的情况。那舌苔的腻,有痰,提示我们身体是有水分的,只能不能转化成津液,所以形成了一部分废水。 那这个积食是纯阳明热的积食吗?不是!因为孩子不口干口渴,没有怕热,汗也不多,痰还多。纯阳明的热,是里实热,是身体整个地缺津液状态,体现在舌头上,会发现舌头会明显红。而我们说,这个孩子只是因为积滞没有排出来局部有化热,还没有影响到全身。 六纲辨证:阳明太阴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把积累的垃圾都排出去,中焦畅通了,脾胃的功能恢复了,就能正常运化津液到该去的地方。考虑到家长之前已经用了保和丸,但是效果却不明显,所以师兄后来建议的用药是先用四磨汤,再用保和丸;四磨汤只用一天。 后来妈妈反馈孩子吃了一天药,咳嗽减轻很多,痰也不黄了。 关于太阴和阳明的关系 阳明和太阴,都属于身体“里”的范畴,再缩小一点,就是脾胃这一块。 单纯的阳明,可能是消耗津液过多,导致津液缺乏的热证,也可能是里面的积滞和津液缺乏同时存在的;而太阴呢,是不能运化津液而导致的津液不足,也是可以积滞和津液不足同时存在。 所不同的是,阳明的积滞,是脾胃负荷过重,处理不过来;而太阴的积滞是脾胃功能层面的转不动,工作能力的问题。而这两个常常相互影响,尤其是阳明层面的过多消耗,会导致最终影响到太阴的功能层面。 讨论 1.舌苔白厚,饮食调理怎么特别慢呢? 舌苔白厚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舌苔变厚也不是一两天的。所谓积食是有量的累积,有一次吃的较多,也可能是逐渐吃的比较多,比较杂。 我们在 A 课就强调,要反馈式喂养。通过孩子的睡觉、大便、情志的问题来判断他前一天的饮食状况如何,哪些该吃哪些不该吃,通过这个来调理。不断做减法,做到相对大便比较好了,再逐渐做加法。 2. 四磨汤消耗正气,平时里虚寒太阴问题严重的孩子能不能轻易使用? 任何药都会消耗正气,吃饭喝水都会消耗正气啊。只要我们大方向对,消耗一点正气也是有必要的。四磨汤这个药必须要有阳明积食的证据。当然四磨汤是个温下的阳明药,温药嘛,他也照顾到了太阴,阳明热盛津液匮乏的时候也是要慎用的。这个案例中看到孩子有津液不足的症状,所以建议只用一天的四磨汤。 3. 大师兄用了四磨汤为什么还用保和丸? 用四磨汤是加大通下的力度,后面改成只用保和丸是为了不要太过于耗气。 4.有热的咳嗽有积食热和非积食的热造成的这两种情况,解决了积食还有热没解决完,所以还咳,应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有的热是实热,属于拥堵产生;有的热是虚热,是因为体内津液丢失而产生的。 热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肯定是身体哪部分失去平衡之后造成的,所以我们解决问题是要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对根本进行处理。 有积食的时候,有拥堵导致的实热,但是积食过后,可能身体的津液依然不足,所以依然有热。你确定了是积食而引起的,那么处理积食之后拥堵产生的热应该就会退去。但是如果你处理了积食,还有热在,那就是还有其他的问题没有处理到,比如这个津液丢失的情况。
小口喝,喝到不渴就停下来
张卫健在《我是演说家》的节目里说过一个词语,叫以少为多。他的意思是,在演说的时候,不要给出太多的话题、太多的观点,也不要有太多的技巧,反而更能打动听众。 像演说一样,更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只要每次认真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的倾听和表达,哪怕只有几分钟,都比每天的寒暄和不必要的送礼要好。穿衣服也是,耐看的服装搭配永远是简洁的款式,简洁的颜色。 喝水也是,慢慢喝,小口喝,不强迫喝,才能养人。 中医认为喝水应该不渴不饮,意思是,完全不渴的时候喝水,对身心都有负担。很多人在不想喝水的时候喝水会感到恶心,腹胀,食欲下降等等。 有个词语叫做【君子不器】,在喝水这件事情上,我们也不应该把身体当做一个固定容量的容器,并不是到一定的时候就需要添加水和食物,要看身体当下的运行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添置水和食物。 不渴不饮里的渴字,其实有一点歧义,因为渴这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拼命找水的状态。因为古人对身体的观察极为细微,所以古人说的渴,其实是一种微微的渴,也就是一种“喝水的时候,身体不抗拒的感觉”。 若是到了极渴的时候,那已经是津液缺的太过了,那时候再喝水就有点晚。 中医又说到,饮必温,以及,小口慢之。 有一次我连续运动了两个小时,口舌燥热到几乎要钻进水缸里,于是端起一大杯温水一饮而下。接着我去到外面办事,仍旧觉得很渴,没有带水,一直忍到回家,又端起一杯水一饮而下。 
 之后,我感到胸口憋着一口气,几个小时里都明显感到心肺的压力,头晕,没有力气说话,想必是水饮堵在了心肺,下不去。后来就马上弄了一些花椒酱含在嘴里,温热了中焦后气开始流动,打了一个嗝,非常大,吐出来十几口痰,这才舒服。 对于刚刚大量运动过的人,牛饮,不仅容易伤到肺,而且,并不那么解渴。 因为我是一个脾虚也心虚的人,所以比较容易能够感受到水的阴的属性。在夏天,气血在外,中焦很虚的时候,喝凉的水,冰镇的水,我的胸膛会第一时间感到凉,对于我来说,是不舒服的。反过来说,如果在夏天在我口渴的时候,喝热水,我的胸腔第一时间会感到暖流,同时,我会感到这样的暖是舒服的,而且是我需要的。 所以像我这样虚寒体质的人,在口渴的时候,在津液匮乏的时候,喝热水,或者喝姜枣茶,有一定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因为热水一定程度的降低了水的阴的性质,所以更容转为津液,也就是,更容解渴,不需要喝太多,就足够了。 说到小口慢之,杨爸是我见过的小口慢之的典范。18年6月在江浙地区的讲座里,我协助他组织讲座,但是因为我这个人的执行力不怎么样,所以当时场地的空调很不给力,话筒也忽然间坏掉,于是后半程的两个小时里面杨爸在会场里冒着汗,用最大的声音来做演讲。 于是为了让他不至于脱水,我每隔20分钟,就会过去看看他的保温杯里,是否需要加水,但是每次过去看。大约500毫升的保温杯,在两个小时里,只被他喝掉了大约150毫升左右。 继续观察。 会后参会的妈妈们上来围着杨爸提问,我看到他喝水的方式,就是把保温杯里的水倒在杯子盖里面,这个杯盖大约是100毫升,然后,他一边回答问题,一边喝,我掰着指头数他喝水的次数,12次,100毫升他分了12口才喝完,并且每一口之间还有1-2分钟的间隔。 江浙人在方言里,对于不同用途的水叫法是不同的。喝的水叫茶,洗脸的水叫汤,不管有没有茶叶,是热还是凉,只要是喝的,就是茶。其实喝水就应该像喝茶那样喝,小口喝,慢慢品,咽下去。 之后我有一次身体很疲劳,我知道津液处于亏损的状态,需要喝水了。当我想到杨爸喝水的画面的时候,我也尝试着学着他的样子这样喝水,一小杯水,分10口喝,每次喝一口,在嘴巴里略含一口,只是浸润到整个口腔,然后濡濡咽下,停顿一会再喝下一口。 喝了一小杯之后,我感觉到,身体的疲惫感消失了,口中不燥了,情绪也不烦躁了。我感叹到:原来这就是“小口慢之。” 我们在局促的时候容易用喝水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和紧张。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约了看电影,距离开场还有两个小时,我们就找了一个地方等待,叫了一壶茶,因为没有话题,为了避免尴尬,我们两个人就一直在倒茶,喝茶,倒茶,喝茶,上厕所。两壶茶喝完,我们的身体并不舒服,现在想起来很好笑。 如果下次我们再这样,那我会告诉她: 【喂,既然咱们没什么好聊的,那咱们就各自看书,或者看看马路上的车,不说话。也不要勉强傻笑。】 我们的身体每天都需要津液,来滋养身体的运转。这些津液来自于我们所吃的食物,汤,水,充足的睡眠,这是物质的层面,还需要的是我们如何使用这些食物,汤,水的技巧,如何去睡一个安稳的觉的技巧。 此外,更需要的是,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保持一种安心的,坦诚的,不造作的,松弛的状态,因为这样,我们才会第一时间知道,身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不需要。
揉肚子,怎么才能不费力又有效果?
十几年前,我们家里曾经有过一阵养生热潮。 引领潮流的人,是各位大妈们。她们乐此不疲地交流各种书中看到的养生妙计和心得体会,梳头、撞背、拍打……其中,推腹(揉肚子)是当时最火热的一招。 那时候正值我放暑假在家,经常看到七大姑八大姨们约起来凑一桌麻将。在打麻将的间隙,她们不浪费一分一秒,纷纷使出绝活:推腹的,敲带脉的,拍腿的……于是,麻将声、放屁声还有敲击身体的piapia声此起彼伏。嗯,就那个画面,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了中国大妈们饱含激情的生命活力。 我也受到了感染。但并不是为了养生或者治病,那时候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减肥。听说推腹能促进排便,瘦腰瘦肚子,我可劲儿地努力坚持了一阵。事实证明,确实有效果。推腹到肚子热热的之后,第二天的排便比以往顺畅很多,坚持再久一些,还可以让本来两三天一次的大便,变成两天甚至一天一次。但过程又确实有点累,回学校后就犯懒坚持不下去了。 等后来接触了中医,才认识到,推腹揉肚子这种养生法,还真的挺好。 揉肚子,按摩的是中焦消化系统 推腹的范围,也就是心口向下直到肚脐的这一片区域,是我们人体的中焦。中焦包括了脾、胃、大小肠、肝胆等,也可以简单的说成是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干嘛的?大家肯定会说,不就是消化食物的呗。没错,但是不光是吃进去的食物和喝进去的汤汤水水,还包括很多情绪、负面的能量,那口想发出来又吞进去的闷气,每天的不安和紧张,对生活和未来的焦虑恐慌……也都在里面。 结果就是, 吃的多了,食物垃圾会堵住胃肠——宿便; 喝得多了,水饮垃圾会堵住胃肠——湿气; 想得多了,情绪垃圾也会堵住胃肠——浊气。 这几种垃圾随着我们不小心的吃喝或发脾气,堆积得越来越多。垃圾越多,中焦的管道越不通,就更容易堵。 总是把自己装得很满的大人和小孩子们,肚子里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通畅的地方,生病也就由此开始了。 揉肚子,可以给中焦的脏腑们加把劲,还可以找到那些管道中的死角,也就是气血的阻滞点——它们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水包,也许是一个气团——把这些疙瘩阻滞揉开,让堆满垃圾的死角重新恢复气血的畅通,那么很多大病小病也就不成问题了,捎带着还能达到瘦腰、瘦肚子、健脾胃的效果。 用意不用力,使效果加倍 揉肚子的手法有很多,这里介绍两种比较简单好操作的。 有一种是推腹,用手指、大鱼际或掌根,从心口处直着往下,推到小腹下面。 这个区域里有很多脏腑的募穴,比如中脘、关元、天枢。募,就是募集、汇集的意思,募穴是脏腑之气的汇集处。 推腹时可以直接刺激到募穴,对脏腑会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间遇到有硬疙瘩或者硬结就重点按揉一下,最好能把它揉开。这需要有点力度,皮肤比较敏感的可以用按摩油作为介质,也可以隔着一层薄衣服去推。 还有一种是顺时针/逆时针揉腹,也是用手掌或掌根去推揉。 大肠的排列,是从右上腹向右向上(升结肠)到右腹部上方,向左直到左侧腹部(横结肠),再转向下(降结肠),再从左向右……正好是顺时针的方向,这样顺时针的去揉腹,就会帮助大肠的运动,把浊气浊水宿便排出去。 那如果是排便过于通畅,甚至已经拉肚子的人,就可以反方向,逆时针的揉肚子,能起到收涩的作用。 如果希望以上两种手法能达到省力且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可以在过程中做到中里巴人老师讲的“用意不用力”。 也就是手上不使劲,轻柔缓慢的摩腹,同时,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肚子上,去感受手的按摩。手是温热的,还是凉的?手上的皮肤光滑还是粗糙有茧子?小肚子、胃部是冰凉还是温热的,温度有没有差别?肚子感觉是胀的还是舒适的? 手推到哪里,意念就跟着去,一遍又一遍。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专用名词。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用意念而不是力量去运动。我们身体内部的能量其实是很强大的,只是平时我们都把能量放在外部的事物中,很少全部用在自己的身体上。当意念、心神全部收回身体,很专注的和自己的身体在一起时,那个能量就开始用于自我修复。 把能量交还给身体后,你就放心吧,气血更知道它们最该去哪儿解决问题,这是最省力也最有效的方法。 气泡和水声,是水饮浊气正在化开 揉肚子,早上醒来或晚上睡前都可以,每次揉三到五分钟,也可以跟随你的感受,觉得舒服就多进行一会儿。我总是习惯在晚上睡前,顺时针的揉一阵儿,揉到肚子热乎乎为止。 手的速度可以很慢很慢,让意识跟上手。动作可以很轻柔,像妈妈哄宝宝睡觉的那种力度。先划几个大圈,从心窝下到肋骨的边缘,到侧腹部,再到小腹下;再绕着肚脐转几个小圈,这样循环往复。 然后慢慢的,肚子里开始有小气泡升起来,还可能会有咕噜噜的水声,这是积淤的寒湿水饮浊气在逐渐化开的表现,也说明身体里面的气血正在很努力的干活儿。 接下来可能会放松的来几个屁或者嗝儿,这是浊气排出去了。本来冰凉的肚子,随着摩腹的时间拉长,变得温热柔软。过程中还会时不时的打个哈欠,用一种中医的说法来解释,哈欠也是身体阴阳交汇后排出浊气的自然反应。 也许本来脑子里有很多事还牵引着神经,肩膀脖子都还紧张着,但在用心揉腹过程中,身体的僵硬会慢慢放松下来,心会回归到身体,很快,平静舒服的感觉也就接着来了。 平时除了给自己,还很适合给家人揉肚子。 孩子睡前,让他闭着眼睛,感受你的手在哪儿。如果他不喜欢或者实在静不下来,也可以等他睡着以后再揉。过程中,你也要专心的去感受他的肚子,随着呼吸的起伏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气泡或者水声。 给自己的另一半或者长辈揉肚子也很好。这种静下心来的身体接触,是带着满满的祝福和爱的,会特别舒服,也有疗愈的作用。 前几天,给家里的奶奶揉肚子,她很快就睡着了。看着她睡着的样子,我也觉得很踏实。这也许就是心与身体,心与心在一起的感觉吧。
妈妈,你怎么这么爱生气?
前天晚上,买完菜很疲惫的回到家。发现儿子的玩具又七零八落的散落在客厅,出门前刚收拾好的地,又脏了。我不由一下子气急攻心,整个胸口发堵,逮住儿子劈头盖脸就一顿骂。 骂完气消了,我很诧异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大反应。 儿子见怪不怪的看我一眼:“妈妈,你怎么这么爱生气,你看爸爸都不这样。我刚刚上厕所去了,玩具正在收拾呢。” 明明每次生完气我都很后悔,但是当遇到不舒服的事,我还是会很容易暴躁,上头,反复上演崩溃的过程。这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以上是来自小卓妈妈的自诉。好像自从做了母亲,就和“爱生气”挂上了等号。家里那个吧啦吧啦唠叨个没完的角色,就这么从书里转移到现实中的自己身上了。 做妈妈,就会变得暴躁唠叨吗? 她很纳闷,明明以前做女孩时,也很淡定温婉的嘛,怎么在家庭中,就这么沉不住气呢? 其实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惑。 “明明我不是想发火的,明明我可以用更加平和的方式处理问题的。但是事情发生的那一刻,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什么都管不了了就是一定要把火发出来才行。” 外人看来,就会归结于你这个性格冲动,爱找事,爱焦虑。 性格固然是一方面因素,但更大的,是女性特有的体质。 女性属阴,属血 容易淤堵,容易生闷气 中医以阴阳定万物乾坤。而男女,本身就是一对天然的阴阳关系。男为阳,女为阴。属阴的特质,导致女性本身更偏向于沉静,内收,这也造成了遇到问题,女性更偏向于向内的思考的特有现象。 从身体角度来说,人体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转来平衡健康,而男性属阳,更加偏向于气的层面,所以会有“男性阳气足”的说法;女性属阴,更加依赖于血的濡养,所以平时“血不足”的女性常常会有“体虚”的表现。 男女身体的不同属性,会导致两者面对问题有不同的反应。想一下,男性遇到点什么问题,阳气足呀,身体疏通能力特别好,很容易想通,俗称不太过脑。相对纠结情绪就会少很多。 而女性,本身属阴,属血。血液就像一条小河流,如果遇到了情绪的暗礁,就会容易淤堵。这就导致女性遇到问题,很容易想深,纠缠,纠结,想的多了,就容易生闷气。 而做了母亲的女性,由于本身气血被消耗得多,大多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血不够,犹如小河里的水不够,水少的时候流速减慢,会比平时更加容易淤堵,郁闷就来了。再加上身体气血失衡,血少就不足以压制肝气。 结果嘞,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气就直冲脑门,可不得发火。 听到过很多妈妈诉苦:我又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家人,晚上也休息不好,我每天都很累啊,根本没有心力去发火。但是看到孩子和老公的做法,我真的是控制不住自己。其实事后想想,根本没必要找事,但是当时冷静不下来。 说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家庭生活嘛,就是和谐共存。但是往往知易行难。 每天半小时放松 濡养身和心 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生活的更加平和呢? 其实有心的话,每个妈妈都可以试着接触一下《道德经》。 我们说古老的书籍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不只是书中内容赋予的,也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宇宙能量。就像吸引力法则一样,具有其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道德经有很多神奇的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需求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心灵的启示和能量。 很多人觉得古籍读不懂,其实,读不懂也没关系,古籍的能量在于文字本身,而不单单是只言片语的解说。自古以来翻译文章千千万,又有谁敢说,他翻译的内容就是完全符合的呢? 也不一定要是道德经,选择道德经,是因为它有太多现代人缺失寻找的东西。其实四书五经,《黄帝内经》或者喜欢的古籍都可以。 重点是要坚持,每天花半个小时来读一读,给自己的思绪放个假,让身体有时间来反思和自我修复。 女性的血液秉承月之能量,在沉静的力量引导下,更加容易放松和被濡养。坚持一段时间的读书,很多以前放不下静不了的思绪,会变得轻松很多。 另一个方法是打坐,一开始不必拘泥于形式,瑜伽基础式就很好。能安安静静坐下来,让自己放松半小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打坐有两个功效: 一是能让自己心态放松下来,更加侧重自我反思和关于自我价值的思考。当人的境界往层次更高一级发展,反而容易打通以往细小的纠结。 二是可以帮助人体形成内循环,促进心肾相交,降虚火,引火归元。 很多刚开始尝试打坐的妈妈有这样一个体会,咦,我刚刚打坐五分钟,怎么就困得不行了?其实,这就是开始心肾相交了,所谓心肾相交,在易经卦象里就是水火既济卦。简单点来说,就是陷入沉睡的那一刻。 睡眠为什么对一个人如此重要,因为在沉睡过程中,人才能形成心肾互交,才能更好的修复身体。如果打坐出现这种情况,撑不住不用硬撑,饱饱的去睡一觉吧。当然,这种反应也说明,妈妈平时睡眠状况并不好,有失眠,熬夜或者多梦眠浅的现象。 现今的社会属性对女性要求颇高,十项全能才是最优选手。但即使是做了妈妈,女性内心也都住着一个小女孩,希望得到体谅和呵护。愿天下妈妈都能找到内心的归属,以更加享受的状态体验亲子时光。
故事 | 没有什么比痛更让人清醒
第一次看到卓玛的照片是她和儿子的合照。她看上去很瘦,她站立的时候腰背蛮挺立的;她的五官很柔美,是南方人的样子;很精神,眼睛很清澈,笑里面有正气。我没有见过她本人,只是间接地通过她身边的人叙述来了解她,和她通电话,她的声音听上去气很足,是那种中低音的声线。   令我好奇的是,她的谈吐和她的外表有很大的差别。她不是我们印象里那种典型的情感细腻的女性,会掰开了揉碎的说自己的事情,常常问她问题,或找她聊天,她只是会三言两语的陈述一下事情的大概,语气里面也很少听到情绪,甚至听不到情感,听她回忆往事,就好像在说某个远房亲戚的事。   故事要从卓玛小时候说起。 1 红斑狼疮的母亲 和先天体质不佳的卓玛   卓玛是她的师父给她起的名字。她打小的时候身体就不怎么样,先是对食物容易过敏,经常吃东西之后身上会长疹子,尤其是海鲜类的;上了小学之后她就患上了鼻炎,经常感冒发烧咳嗽拉肚子。因为生病的频率太高,按照风俗,家里人觉得要给她找一个“干妈”,好挡住一些煞气,得到更多的庇护。找到的干妈信佛,经常去寺院烧香拜佛,后来还经常带着卓玛去寺院住,一来二去,卓玛对寺院和佛教有了兴趣,长大后也自然地成为了佛教徒,按照佛教徒的方式行事生活。拜了师父,就有了卓玛这个名字。 在藏文里,这个名字是度母的意思。    卓玛的母亲是个完美主义女性,做事情强迫高要求,操心很多,但是也因此身体不好,脾气不好,容易焦虑。从卓玛有记忆起,她的母亲就一直在看病,吃药。卓玛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被确诊患上了红斑狼疮。现代医学认为红斑狼疮是一种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并且可导致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只能通过药物控制症状,尽量延缓疾病的进展。很多年来因为病的缘故,卓玛的母亲情绪很不受控制,经常会有激烈的情绪,会扔东西,有语言暴力,对于年纪还小的卓玛来说,这并不好承受。外婆告诉卓玛说,你要乖,你乖了你妈妈的病好的就快。所以卓玛就很逼自己懂事,并且强迫自己承载母亲父亲的纷乱的情绪,因为,她觉得这是她必须做。   在卓玛婚后的六年里,母亲又因为身体的病变,相继住院做了几台大手术。第一次是因为子宫多发性的肌瘤,做了子宫切除;第二次是因为乳房的结节病变,长了瘤,又切除了很大一部分乳房组织;第三次是脖子上长了瘤,切除脖子上的瘤。好不容易母亲不再有身体上的大问题了,父亲又因为劳累颈椎错位,不能走路写字,再次入院手术。同时,在父亲还没出院的时候,母亲又因为要调养身体再次入院。那六年里,卓玛和爱人一边工作,一边尽力的照顾着父母的起居。卓玛没有生孩子,因为真的没有时间生。   有一次她在视频上看到一位出家师父说到关于苦的话题,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一口气把那位师父的60多集视频看完了。这让她想起自己的小时候,自己的母亲,父亲,然后不住地流泪,就好像有很多压抑的感伤全部都奔涌出来。那次以后,她想,她应该要做些什么。于是她祈祷她可以吃素,不伤害动物;她祈祷如果她有一个孩子,她希望这个孩子会是一个如那位师父所说的健康的,安乐易养的素宝宝,最重要的,是这个孩子最好不必经历她经历过的生活的苦。 2 假如我有一个宝宝 我一定不让他生病   事情都是和念头相互关联的,因为那次偶然的祈祷之后,卓玛不知不觉怀孕了,等她发现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多月了。那时候她第一个念头就是:“我有机会可以吃素了,我可以拥有一个素宝宝了。”就好像生活要重新翻篇了一样,但其实她并不知道什么在等待她。   整个孕期都很顺利,老人都愿意把孕妇捧在手心里,所以她说想吃什么,老人就会做什么给她吃,没有强求,卓玛就一直以“吃了肉就想吐”这个理由吃素,到孩子出生,和哺乳期,她也还可以坚持。   两岁之前,这个孩子身体都还过得去,体质上虽然因为大人的原因,先天有一点弱,会对一些食物有轻微的过敏反应,但几乎没有怎么生病过,长的也还白白胖胖的。   但是随着孩子开始长牙,开始辅食的时候,她的丈夫,婆婆,妈妈,就开始心急了。多次沟通,卓玛不肯妥协,坚持要孩子吃素,当然她心中其实也有纠结,尤其是外在的声音很多的时候,她会怀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最终是对的,那段时间她很挣扎,她在想,如果让家人不开心,吃素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次卓玛的爱人认真地和她谈起孩子的喂养问题,她爱人说:”孩子已经两岁了,还是这种饮食结构,如果他以后上幼儿园,那让他怎么融入幼儿园呢?”   问的很有道理。于是她就去问师父们,到底该如何? 师父回她:如果你在执着中挣扎,那就是你还没有修好你的那颗心。   于是卓玛经过一番思索,和爱人妥协,承诺家人,等孩子两岁以后开荤。在孩子两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吃上了出生以来的第一口肉和第一口蛋,在之后的日子里,可能是因为家人觉得孩子吃的荤太少,所以想要好好补回来,于是孩子的每一顿饭都配有鸡蛋羹啊,瘦肉,排骨,鱼,虾。 3 孩子频繁发烧 而且每次都惊厥   孩子的饮食从贫民级一下子变成了殿堂级的饮食标准,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孩子的肠胃还是贫民级,素食级别的。孩子因为身体对荤食的反应比较强烈,所以在开荤的那段时间里,孩子就开始频繁地生病。噩梦终于来了,就像是为卓玛准备好了的一样来了。   那时候孩子大部分时候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发烧,卓玛只是了解到西医的普通的对治措施,比如说高烧的时候要补液,用退烧药退烧,如果退烧后再发烧,就交替使用两种退烧药等等等等。现在卓玛想来,那时候生病通常都是积食,肚子很烫,大便不解,中焦有垃圾堵着,有时候也会伴随受寒等等一些外部邪气。   所有的宝妈都知道发烧是比较常见的生病。作为一个妈妈,其实最担心的是发烧烧坏脑子,烧成肺炎,还有一个可怕的症状,叫做惊厥——虽然临床数据上,惊厥的概率并不高,但是,到了卓玛和她的孩子身上,好像就像是连环中六合彩一样,烧一次,惊厥一次。   第一次惊厥,送往当地的省级医院,医院通知要进ICU,卓玛拒绝了,2岁的孩子自己进ICU肯定要哭到天崩地裂,随后,她在医院的“有意外自己负责“的责任书上签字。   卓玛的儿子每次发烧的特点是,他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飙升到40度,然后在更短的时间内马上发生惊厥。也就是说,一切都来的非常突然,完全不给人思考和处理的时间,这对于还完全不懂医理的卓玛来说,更多时候带来的都是惊吓。   因为惊厥发生的时候,孩子是完全失去自主意识的,所以人常常会觉得生和死都可能会在这个里面出现。发烧惊厥的状况往后的两年里一直频繁出现:迅速高烧之后,体温飙升,之后眼睛看向一个固定的点,身体开始不自觉的抽动,无法控制身体的动作。   总觉得医院可以为这个惊厥做些什么,比如提前预防等等。但实际上,每次去到医院之后,因为惊厥已经过去了,所以医院无法做任何针对性的处理。每次基本都是,发烧,惊厥,然后去医院,医院说不需要太多处理。就好像,这孩子的惊厥,就是专门来吓唬卓玛的,她什么都做不了,又什么都无法控制,她没有一刻可以把心放下来,   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惊厥发生和津液的耗失有极大的关系。迅速飙升的体温,也代表着津液在短时间内迅速消耗。   卓玛打电话请教了在北京一家医院普外科当医生的舅舅,他告诉她说,只要孩子的惊厥不是超过三分钟的,而且不是长时间持续性的,就可以不用担心,小孩子大一点就会好。   卓玛听完,感觉这样的安慰其实很无力。孩子一次又一次突如其来的惊厥,卓玛一次又一次地紧急送往医院。卓玛不知道,也不敢想,孩子的这种情况究竟要持续到多久。   2016年7月的暑假,放假的第二天,大约傍晚六点,孩子再次突然高烧,15分钟内,温度又达到40度,卓玛果断地上了退烧药,不到两分钟时间,儿子抽了。   孩子两个眼睛翻了白眼的向上瞪起,脸色发黑,嘴巴这次还吐白沫,卓玛一手按着儿的人中穴,另一边看着时间,以此判断这次惊厥危险的程度。卓玛回忆起来说,其实那时候是强作镇定。   和孩子爸爸马上直奔儿童医院。医生还是常规做法,开验血单,查血抽血后,检验结果仍然是病毒性感染,写了诊断结果,疱疹性咽峡炎,开了一些抗生素和一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让回家观察。 
 后来学了中医才知道,使用退烧药会迅速发汗,这种汗法对于表证的太阳病可能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为邪气在表,汗也是从体表出去,如果刚好可以带走邪气,那病还可以好。当然如果反复使用,导致出汗太多,没有带走邪气,也可能导致病邪往里。   尤其,这种汗法并不适合于非太阳病,或者说有里证为主的,比如积食,温病等发烧的治疗。   由于积食或温病类的发烧,尤其是高烧的时候,本身津液就有一定程度的匮乏,应该去调和中焦,或者通下,让中焦的垃圾从下面出去。如果再使用汗法,让气血去体表,则中焦会更匮乏津液,人体津液匮乏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身体就会开启自我保护的系统,就是惊厥。   杨爸说惊厥的抖动是一个物理模式,类似于一个瓶子里只剩下了半瓶水的时候,通过抖动的过程,有限的水会滋润到瓶子的所有地方。所以这种短暂的不持续的惊厥,是为了让身体不至于干涸。——这是卓玛后来学了中医后了解到的惊厥。   吃过了那次的药之后,孩子开始没有胃口吃饭了,睡觉不安稳了,翻来覆去,半夜作恶梦无故哭醒等……变得面黄、瘦弱、胆小、爱哭,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有半年的时间。   医院说,“你儿子都四岁多了,每次发烧都烧抽的,你父母俩要考虑是否有癫痫”。于是开了脑扫描、脑电图等等检查去确认癫痫的可能性。卓玛夫妻二人拿着检查单,并没有去检查,我问她,为什么不去,她说,因为害怕。 4 就算自己再病 也要守护好孩子   自那时候算起,卓玛的孩子累计惊厥有九次,而且这九次发生在一年之内。而那时候,卓玛自己因为身心疲惫的缘故,被诊断为类风湿。   卓玛那时候认为,无论怎么样,作为妈妈一定要先守护好孩子,她希望能够为孩子的健康,做最大的努力。   她开始在网上查找各类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到处向同龄的妈妈们咨询和取经,无意中在一位同样是高烧惊厥孩子妈妈口中听到了“羊爸爸”。   卓玛看到了关于惊厥的文章,一如上面所说,惊厥的原理是因为津液的缺失,很多孩子惊厥,一方面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是那种容易丢失津液的体质,也就是脾胃生产津液的能力不够。一方面和当下触发发烧的病因有关,比如大量的荤食,或者严重的风寒。还有一方面和发烧后的处理有关,也就是使用了会更加消耗津液的处理方式。   卓玛的孩子,三个原因都有。一方面是自身的体质问题,传递给了孩子,一方面是孩子两岁之后,恶补填鸭式的喂养让这个孩子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卓玛对于病理的懵懂,采用的处理方式,并不恰当——这个理论看上去很不近人情,努力了那么久全部都做错了,但同时她心中也有了一份踏实,因为至少她可以找到对的方向了。   2016年9月,卓玛加入到羊爸爸中医育儿志愿者社区,在社区里也认识了一位中级班妈妈,在她的帮助、支持和指导下,学习辨证。   几个月里,她把社区里的每个案例的六纲辨证结果归纳整理成笔记,把六纲的每个症状及社区案例中出现过的每个场景都一一记录了下来,每天上班把工作处理过后,一有时间就把笔记还有《伤寒论》六纲病提纲不断反复的看,也开始尝试在社区做一些简单病案练习辨证,并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妈妈们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这些努力,让她在后来两次的孩子生病中,做到了相对淡定的辨证,并且处理好了问题。 其中有一次儿子发烧,考虑是风寒感冒是因积食引起,她通过六纲辨证,确定为阳明少阳太阴证,于是在没有使用任何物理降温措施的情况下,冷静地给儿子用了中成药处理,孩子在次日早上退烧,痊愈。   那次发烧的处理,是一个里程碑。是这两年多来,唯一没有惊厥的一次。而她在这个过程里做的最多的处理就是保持手脚温暖,按时按足量喂药以及不时喂点淡盐糖水补充津液。她用很笨拙的词汇跟我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她说很激动,激动的用语言无法描绘。   在随后孩子生病的过程中,卓玛都开始使用六纲辨证的体系来处理孩子生病,孩子没有再惊厥过了。更重要的是,卓玛知道了这个病的原理,她不会再害怕了,那种忽然间把心提到嗓子眼的,慢慢离开她了。   卓玛回顾发现孩子之前每次的高烧惊厥,手脚都是凉的。也就是说,每次他高烧的时候,气血津液都不足以到达四肢末端了,津液是在亏损了。所以,卓玛在此之后,遇到孩子发烧,第一件事就是把手脚弄热,第二件事就是补津液,不管是补液盐,还是糖盐水。   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生育后几年来,卓玛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鼓励。 发烧,一定要观察津液,照顾津液,这是后来卓玛刻在骨头上的道理。   此后的时间里,卓玛在羊爸爸的社区里帮助过很多妈妈。很多帮助其实是医生给不了的,因为只有妈妈了解妈妈的害怕,只有妈妈明白妈妈的无助,所以在羊爸爸社区里,我听到过几个妈妈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都会做一番感谢,感谢中医,感谢帮助过陪伴过她们的人,感谢卓玛。   卓玛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羊爸爸文章里的那句:“愿每一个守着孩子生病的长夜,被光照耀”,她说那句话,让她感觉到一种力量。 5 走向更深的路 注定孤独   当然,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要学习那种难以理解,甚至快被时代淘汰的医疗的时候,家人常常都是给冷脸的。对于孩子脾胃差的体质,卓玛知道,适合的、清淡的、好消化的饮食是可以帮助孩子恢复脾胃的能力的。卓玛开始坚持给孩子多素少荤,在生病的时候,和生病后的一周内坚持吃素,吃好消化,忌口生冷和零食。 这好像又回到了最早的那个情形。   每当孩子吃饭的时候,卓玛的爱人总是表情凝重;每当她要给孩子实行中医疗法的时候,他的爱人总是沉默不语,并且看不出来任何支持。 到了孩子去幼儿园的年龄,有时候会因为忌口的问题和老师交代。老师虽然口头上接受,但是表情上似乎是会反对这种做法,并且校医也有反对意见。那时候,卓玛就成了家长和老师眼中的神经病。   路如果是对的,我想孤独只是一种必经的测试。   学习中医半年时间过去了,卓玛的努力和实践一点点得到了回馈,孩子没再吃过西药,体质也比以前好多了,睡觉的时候不再惊醒哭闹,翻来覆去等等。时间一点点过期,家人在对待他养育的方式上,从不认可,到接纳,到全家开始统一一种养育模式:生病以后先用中医治疗,生病过程中吃素,平时多素少荤,多运动。看上去一切都顺利的进行着。   孩子给她的功课告了一个段落,但是,困难好像永远不能结束。   6 与死亡交汇   在那不久后,卓玛也被确诊为红斑狼疮,和她母亲当年一模一样。她开始感受到当年母亲的感受,她说那种痛是在骨头上的痛,一开始是间断性的,白天稍好,到了晚上痛的厉害。随着时间,就白天晚上不间断的疼痛,脸上和全身都开始长满了红疮,有的地方开始溃烂。   后来我才知道,红斑狼疮这个病,是会死人的。   最严重的时候,大约持续了半年,因为疼痛,无法进食,无法睡眠,不能走路,连去到厕所都要丈夫扶着一步一步的挪步过去,说到睡眠,每次都是撑不住的时候,睡着一会,然后又被痛的醒过来,那是真正的彻骨的痛。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痛更让人清醒的了。   有一次她拍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发给师父,说,我这次熬不过去了,师父,我不害怕。师父看到她的照片,满目疮痍,流着泪为她诵经祈福。师父说,卓玛的承受的苦,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苦。   我问她,你那个时候是不是已经准备好死了? 她说,对。 我说,那个时候你都交代好了么? 她说,没有交代好,而是真的熬不下去了。   当时卓玛找了全国各地的名医,西医的、中医的,只要是她打听到的,去过的,见过的,都没有人愿意治疗她。也是因为没有愿意治她,她才认识了袁老师。   最初见袁老师的时候,袁老师也不肯治她。卓玛就一次次尝试性地去找他扎针,第一次她与袁老师会面,老师替她做针灸疗法。   也许是因为袁老师的母亲死于一场大病,袁老师给自己立下的誓;也许是卓玛看上去太过坚强,袁老师虽然嘴上对卓玛不冷不热,骂骂咧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眼睛里,却闪着一定要救她的决心。袁老师很倔。   袁老师给卓玛一治就是三年。卓玛也从全身红疮,日夜彻骨的疼痛,到现在脸上白白净净,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了。并且在这三年里,卓玛想到的最好的回报袁老师的方法,就是学好中医。所以她一边治病,一边学习经方,经络,艾灸。随着卓玛学习的精进,她也时常给家人朋友进行一些处理,疗效都还不错。   治疗过程中,袁老师给卓玛还定制了一套针法,一开始是袁老师扎,后来卓玛就学会这个针法,自己给自己扎,袁老师把这套叫手八针,就是在手上很密集的扎进八个针,留针五个小时。手八对应的是八髎穴,可以统领阳气的生发,把病邪排发出去。袁老师后来有学生学习的时候扎过手八针,扎的时候,手疼到发抖,那个学生暗暗发誓这辈子不会再扎手八针了,但是卓玛每天扎,一扎就是一年多。   袁老师说,卓玛的手就是鸡爪。   卓玛病重的时候,对外界的能量变化非常敏感,气温变化很大的时候,她就会感到不舒服,有一次广东降温,她马上开始高烧,呼吸困难,她拨通袁老师的电话说:老师,我不行了。袁老师回她:别胡说八道,你就算死也要死在我面前。   袁老师当时也很着急,不知道如何是好,硬着头皮连夜琢磨汤药和针法,两天后把卓玛拉回来了。 7 故事并不会结束   我问卓玛,这么多年里,你最大的力量来自哪里? 她说,病是很好的教育,苦是治心的好药。她说发生的一切都有意义,都是为了让人走到更好的地方去。 卓玛说她每天一边熬着中药,做着早饭。除此,她经常为家人调理,也经常为朋友辨证调养,每当有人问起她的病,她孩子的病,她妈妈的病,她只是微笑,或者只是三言两语概括这些年发生的事情。 卓玛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卓玛的师父有一次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跟她说,现在你还死不了,所以,你要努力的活。
出汗排毒,但出汗越多越好吗?
出汗,是身体调节内外温度的一种方式。高温、运动提高体温时,出汗就可以把身体的温度降下来。 出汗也可以帮助排毒。体表的病邪,体内的寒湿痰湿都可能通过汗液一起被排出体外。可以说,夏天就是一个需要出汗,并且借由出汗带走垃圾的最佳季节。我们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地出出汗,感受全身气血流通的畅快感。 但这并不是说,汗出得越多越好。 汗血同源,汗是我们身体气血津液的一部分。从体内津液变成汗发到体表的过程,有点像是烧开水后的冒出水蒸气的过程。 津液供应着我们的新陈代谢,供应着我们的气血运转,供应着我们的阳气,是真正的生命之水。 如果过量的出汗,又没有及时给身体补充水液,就有可能会伤津液,体内的气血可能会亏虚。 因此,过量出汗的人可能出现口干舌燥、大便易干结、小便发黄等症状,再严重些还可能会出现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精神差等气血不足的症状。对小孩子来说,如果长期过量出汗易导致气血不足,生长发育比较迟缓,还可能出现面黄肌瘦的情况。 所以,出汗虽然有好处,也得尽量控制在一个适合的度比较好。 如果出汗过多,就要及时调整环境和身体状态,并且注意补充温热的淡糖盐水、二米汤等好消化的液体,记得要小口慢慢喝哦。
病案 | 上吐下泻后发烧
每个季节交界的时候,我们的身体随着自然的变化也同时在变化,为了下一个季节做出准备,当身体在做这样的准备的时候,身体对于外界的邪气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很多。 夏秋交界的时候,上吐下泻的问题常见。很多时候是因为吃了不对的东西,身体通过上吐下泻的方式把这些不对的东西,还有随之生成的痰排出来。 经过一番上吐下泻之后,气机乱了,人体处在相对虚弱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再受到邪气,就马上会有新的问题。 所以换季的时候,要注意好饮食和日常安排,预防疾病。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1岁一个月,男孩。昨天中午到下午呕吐很多次,晚上睡着后拉肚子,一共拉了五次。今天不呕吐了,拉了稀水样大便,有白色物。现在精神状态特别不好,一直想睡。用了藿香正气和保和。 看主诉知道,有寒,有湿。再来看看十问: 「食欲:比平时吃得少。」 可能是上吐下泻时消耗了胃肠的正气,胃气不足;也可能是肚子里面有积。这里要注意看孩子有没有意愿吃。有意愿吃但吃不多的,胃肠有积滞;吃的意愿都没有的,往往提示脾胃虚寒,也就是脾胃正气不足。 「喝水:生病后要水喝,喝得多,都是温水。」 拉肚子呕吐都会消耗大量的津液,所以身体津液不足,需要补充水分。也有的拉肚子呕吐却不想喝水的,提示体内水饮比较多。 「大便:一天拉好几次,很稀的水样便,有黄色有绿色,有白色糊状物,酸腐味。」 水便分离的情况下,如果拉的次数比较多,每次拉的很快,来的很急,这个是有热的证据。当然拉稀,一定是伴随湿的。 「小便:量少,色黄。」 拉肚子时,水分大部分会从大便排出,所以这里的小便量少色黄。可以作为津液不足的热的佐证。 「睡眠:容易哭闹,惊醒。昨晚睡着后拉肚子。」 本身有呕吐和拉肚子,身体肯定是不舒服的,所以睡得不安稳。 哭闹时情绪相对激动,闹具有“烦”的属性,人烦的时候,说明津液是不足,有热。 从一开始的呕吐,变为半夜的拉肚子,这个是邪气逐渐往下走的表现,也可以确定这个拉肚子和呕吐是里证而不是表证引起的。 「出汗:白天无汗,摸上去皮肤干燥;睡着后哭得厉害时,后脑勺到太阳穴这一圈会出汗,后背上半部出汗。」 后脑勺、太阳穴、后背上半部出汗,阳明多见,是个热证。白天无汗,皮肤干燥,津液都丢失了,不能濡养皮肤了。上吐下泻的时候,津液全在内部做功,这个时候要注意脱水的问题。 「怕冷怕热:生病前睡觉喜欢把手从被子里伸出来,生病后盖很多也不蹬被子,盖得多还是会出汗。」 上吐下泻之后津液丢失,正气消耗,所以身体处于一种虚弱状态,这时候的怕冷说明是一个寒证,身体能量不足的表现。 「温度:有发烧,发烧时整个手脚、肚子后背、大腿都烫,全身除了额头不烫其他地方都很烫;偶尔手心比手背烫;太阳穴烫。」 这里重点要关注的是温差,肚子后背,手心手背温差不明显,可以暂时不考虑积食的发烧。太阳穴烫,是上焦气血阻滞的证据。 「精神状态:不好,白天一直想睡。」 津液流失过多,引起了身体内部气血能量的不足,这是虚寒的证据。 「其他症状:口干;嘴唇红;昨天中午到下午呕吐了很多次,多是在进食后,能听到他喉咙里有倒酸水的声音。」 口干,津液不足的症状。嘴唇红,嘴唇反应的是中焦消化系统,红代表消化系统有热,在这里我们也考虑是津液丢失后不能滋润所致。 一开始吐了很多次,吐得很凶的,多半是热的证据。孩子出现呕吐后,一开始尽量以少量水或者稀的东西慢慢给,如果孩子强烈拒绝进食或者吃一点都会吐,那暂时不要喂东西,去医院看过医生后再决定要不要给。 喉咙倒酸水的声音,多是太阴水饮上逆的表现。 「舌诊:舌苔中部白色稍厚。」 中焦有积滞。 中焦气机不畅,寒热错杂 热的证据有,嘴唇红,出汗多,发烧太阳穴烫,小便黄,喝水多。寒的证据有,怕冷,一直想睡觉,要喝温水,食欲不好。 可能一开始是吃坏了,发生了呕吐;邪气依然没有排出,邪气一直在中焦导致脾胃运化问题,水液代谢异常,出现拉肚子。发烧是正气想要驱邪外出的表现,也就是说明正邪在进行激烈的抗争。 六纲辨证是:少阳太阴。处理的方向是,调和中焦气机,健脾祛湿。给的建议是小柴胡+藿香正气。(此建议不代表最佳建议。) 少阳是怎么辨出来的?看病机 少阳病四大主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症状,比如咳嗽、腹痛、小便不利等。这个案例里面有发热,但是似乎也不是往来寒热;患儿不能表述,家长也没有触诊,是不是胸胁苦满不确定;有吃东西减少;有呕,有烦;但是都还是比较模糊。 我们知道阳明证、太阴证都可能吃东西减少、呕、烦。而我们最后确定少阳的原因,一个是排除法,就是说没有其他证据表明太阳或者阳明;另一个就是少阳病机:津液虚了,脾胃弱了,邪气进去了,雍滞在中焦,脏腑气机运行不畅,邪气既不能从上完全出去,也不能从下完全出去。 小柴胡就刚好可以起到补充津液,调和中焦,疏通表里的作用。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柴胡在《本经》上讲,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结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也就是说,心腹之间,肠胃之中,不论是无形的气滞,还是有形的积滞,它都能把这个淤堵通开。同时,黄芩可以祛湿热,半夏生姜可以止呕,化开上焦的痰饮水饮;另外,人参、甘草、大枣可以生津液。 为什么要用到藿香正气呢?藿香正气用于太阴太阳,以太阴为主,功效是化湿解表,理气和中。需要说明的是,纯发散解表的力度其实不强,重在理中、化湿,里气和,表自解。所以用藿香正气是增强化湿的功效,这样才能止泻。 讨论 1.要喝水,通常是在有热的情况,也有寒的情况吗? 津液丢失的情况下口渴,是寒是热呢?其实不一定的。有寒引起的,也有热引起的。结合案例本身来说,孩子因为吃错东西后,上吐下泻,身体又产生代偿反应引起发烧,津液不足,你可以认为是虚热的证据,但是其实本质是寒。 2.描述出汗这一块的一般是消化不好的表现吗? 是,一般消化不好。表现在头部,头后部,后背,手心这块。当然,我们要结合其他证据一起判断。 3.大便白就是消化不好吗? 不一定。有时候是因为里虚寒大便变白,是食物引起的,有时候是因为外邪,外邪进来大便也可能变白变绿。
我家孩子运动量这么大,为什么还便秘?
对于便秘的孩子,我经常让他们多做做运动,运动后肠道蠕动加快,大便自然会顺畅许多。 但也有这样一群孩子,运动以后大便依然像旱天的雨,求都求不来。按老母亲的说法:“拉肚子对我们来说都是喜讯”。鉴于这类孩子还不少,而且极易造成习惯性便秘。今天就把它拉出来遛遛。 为什么孩子运动后大便也没有改善呢? 运动的本质,是为了让沉寂的气血活动起来,刺激身体阳气,打通淤堵的经络穴位。归根到底,它是在激发自身能量。 运动本身也是一种消耗性行为,也需要身体本身有能量。正常孩子,如果只是缺乏锻炼,导致经络不够通畅,肠胃蠕动不够正常,或者轻微的阳气弱,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等,通过运动可以很好的改善大便情况。 但是下面两种情况,孩子通过运动却不能得到理想效果。 稍微运动就出大汗的孩子 气太弱,推不动大便 先来看一个七岁半小男孩的案例。他属于特别不喜欢运动的孩子,戳都戳不动。这个孩子不算瘦小,但是肉质松软无力,坐下来也是肩头松垮垮没力气,腰直不起来的类型。 其他表现还有:舌质嫩淡,软,舌头吐出来很尖,舌苔也是偏白;脸色偏白,生病会发黄;小便清长,大便3-5天一次,拉出来细细的,色黄不硬,臭味轻,偶尔偏黏;胃口一般,喜欢吃的多吃,不喜欢的坚决不吃。 这样一个孩子,妈妈为了让他大便好一些,给他安排了很多运动项目,篮球呀,跆拳道呀,摸台阶,跑步呀等。但收效甚微。 这个孩子除了不拉大便,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每次运动出汗特别多。用一个词形容叫“动辄汗出”。 这类孩子不爱运动,倒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很容易累,确实走不动。我们称这样的情况是肺脾气虚。 前面提到,运动是对自身气血的调动,需要消耗自身能量去打通气血经络。而这类肺脾气虚的孩子,本身气弱,没有足够的气去打通经络,而过度运动只会加重身体的消耗,让身体更加没办法积攒起足够的能量去促进身体气血运行。当然也没办法增强肠胃动力,促进排便了。 肺脾气虚的调理:虚人慢补 从运动来说,对于这类虚性体质的孩子,运动量不宜过多过大,最好从舒缓的短期运动开始适应。比如散步,摸高,跳绳等。时间宜短不宜长,以孩子本身适应为主。可以先每天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逐步增加其锻炼时间。 这类还可以通过食疗,增强肺脾之气。 山药水就很合适。 《神农本草经》记载:山药色白,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山药肉入脾,可以补脾建中。山药色白入肺,本身药性又可入肺,补肺敛汗,十分适合肺脾气虚,多汗的孩子。 由于山药肉本身有燥湿收敛的功效,对于大便偏干的孩子,不适合吃山药肉,可以将干的山药片泡水喝,取其药性,增强肺脾之气。 关于食用时间:孩子本身恢复能力足,不推荐长期每天服用。可以一周两三次,服用一段时间后,根据孩子的情况稍作调整。 本身血虚便秘的孩子 运动后更缺乏津液 便秘,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气弱,动力不足,如上面案例;另一种,则是血虚水少,大肠津液亏虚,无法濡养润肠。 血虚便秘,本身已经存在“水少”的情况,此时运动过后,更加耗散津液,自然也没办法改善便秘情况。 这类孩子常表现为:大便2-3天一次,大便干结,羊屎蛋样大便,臭味轻;面色苍白或者发黄,偶尔头晕眼花;手足不温,秋冬季冷;唇白或暗,指甲苍白;睡眠不深,易多梦;舌尖红,舌苔白,后段常白厚,舌体偏薄;脉细弱;身材偏瘦弱;下肢喜欢起皮屑,偶尔还会有发痒起皮,中医称之为“血虚风燥”。 血虚便秘的孩子,要注意滋阴养血 血虚便秘的孩子,主要问题是血少津亏,改善此类便秘,除了适量的运动,还需要配合滋阴养血的食疗方,适量补充身体水液的缺失。 最常见也最平和的当属大米汤。 大米汤色白,味微甜。秉承了粳米的滋阴健脾之性,可以很好地补充身体津液,润肠通便。同时由于米汤本身营养物质简单,极易被身体吸收利用,对脾胃负担较轻,特别适合体虚的孩子服用。 除此之外,桂圆桑葚汤也是很适合的家庭补血方。很多人觉得桂圆性热,多吃上火,其实对于血虚的人来说,桂圆是不可多得的亲民宝贝。 桂圆肉,《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录,味甘,性温,入心、脾二经。主补血气,养肌肉,益虚。书中有言:“桂圆甘温之品,脾家所悦。心者脾之母也,母无顾子之忧,则心血可,保故入兹二经。”可见其补气血的功效之强。 桑葚,《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甘平,滋肝肾,充血液,止消渴。桑葚形似腰肾,色红而黑。黑色入肾,红色入心入血分,而肝藏血,单从外形和颜色来看,即可见桑葚和人体肝肾功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做法:桂圆肉六颗,桑葚300克,蜂蜜少许。 将桂圆肉和桑葚冷水下锅,水开后小火稍微煮五分钟左右,待桂圆肉饱满充盈后取出,放置温热后加入蜂蜜适量。可一周三次服用。 功效:滋阴养血,补心脾,养肝肾。 不管什么问题,都没有万能的解决方,重点是去发现症结,然后一步一步解开它。运动是身体疏通的一个方式,食疗则是为身体提供能量的一种方法,用之得当,可相辅相成。
好好吃饭 | 按照体会去吃
1 关于吃的家庭统一   记得有一位医生写过一个流鼻血的病案,小孩五六岁,因为想要给孩子补身体,奶奶给吃了一些补品。吃了没多久之后,小孩开始流鼻血。大夫把手放在头顶上一寸高的地方,明显地可以摸到热气。这位医生看过之后,就严厉的给这位奶奶做了普及教育,论辈分,医生应该把这个奶奶叫一声阿姨,但是这个医生硬是当着众人的面,把这个奶奶说得面红耳赤。   他说:“活生生地把病邪逼到里面!” 我对他的处理印象深刻。   我在羊爸爸服务的几年里,我们看到孩子们因为吃出的来的毛病品种繁多,很多老师也一直在说,现代孩子常见病很多都和吃有关,只是大家一提到不要吃什么的时候,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初学中医的那一两年里,在喂养的方面,我经常会对家人说:要吃的清淡一些。实际上,他们理解的清淡就是比如少放一点盐,少放一点酱油,食物种类上该如何多样化还是如何多样化,该如何肥腻还是如何肥腻,该如何生冷还是如何生冷。这就会造成了很多误解和矛盾,   了了的爷爷奶奶爸爸,为此跟我红脸过很多次,也摔过盘子,威逼利诱,种种过去,大家始终都没有明白什么叫做清淡饮食,大家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到清淡,实际上,却走的是两条路。   直到最后我豁出去就说这孩子饮食我全权负责,谁也别拦着,才让喂养这件事的矛盾平息。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比起孝顺不孝顺的,也许前者更重要。想来让全家了解中医,沟通也是一个重要的功课。   如果我们想要让家人了解食物的选择方法,我的经验是,首先要让家人对食物吃下去的感受,有所觉知。第二是,要把食物的性味,可能产生的作用搞清楚,并且和吃的感受做对比。第三是,不要抱着说一次就说明白的期待,我们至少要给他们几年的时间,去感受,去体会,尤其是老人。第四是,在紧要的关头,比如孩子大病,需要坚定立场,需要果决。  2 吃东西是一件需要全神贯注的事情   喂养的喂字怎么写呢?一个口字旁一个畏。   我到过几个教传统文化的学堂,在吃饭的时候,饭菜摆好,孩子们开始念诵感恩词,比如感恩大地和阳光赐予我们食物,基督教徒也会有类似的形式,感谢上帝赐予食物,让我们生活下去。这个过程里,人们看着这个食物,闭上眼睛,做这个虔诚的感谢,其实就是把心和意都放在这个食物上面。这个食物吃下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和食物有连接,有体会,什么是身体要的,什么是身体不要的,我们的身体就会知道,有警觉,不会狼吞虎咽,不会暴饮暴食。   那个口字旁的畏的意思就是,我们心神意乱的吃东西,就可能带来滞,而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尊重的吃每一口,吃每一口的时候,我们都去觉知,去感受。然后食物就会和我们的身体同频共振,成为我们需要的东西。  3 对食物的感知 静芳说起过一个特别普通的乡下老爷子,每天只吃一块肉。   这个老爷子上了年纪之后,轮流在各个孙辈家里住,不论到哪个家里,他都会交代,每天只给他一块肉吃,不要红烧的,也不要卤,也不要炒,也不要煎,就是煮汤,稍微放一点姜,一点盐。很多年了,他都是每天只吃一块肉。   这个老爷子很好伺候,没什么脾气,也没什么话,要求很少,关心的事情也很少,有他在的时候,家里好像并没有多什么事情,反而还会觉得事情变得少了些。是的,当完全清楚自己身体要什么,要多少的时候,生活就会变的很容易。等今年过完年,他就一百岁了。   当我们说到每天一块白煮肉的生活的时候,触动我们的是什么? 是一份清明,是一个普通的乡下老爷子,一个不太有文化的老爷子,在经历世事后产生的,对生活的清明。当中医说到养生养心的时候,其实说的就是这个。   想说的,是我们要对食物有所感知。   传说毛主席每次打一场仗之后,一定要吃肉。大量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之后,我们对肉的渴求是很明显的。因为我们在吃肉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它是可以直达中焦的。家禽家畜的肉的那种质感是厚实的,厚实的食物会沉到达下焦,并且无论怎么烹煮,都无法掩盖那种香气,这种香气会往全身窜,所以肉的能量是可以去到下焦的。能沉到下焦的食物会让我们虚的地方填满。   当我们说到大口吃肉的爽快的时候,说的就是身体对肉产生的满足感,说的就是对中焦和下焦产生的补益。   吃过肉之后精力倍儿棒,不容易饿,证明这种补益是可以在身体里停留比较久的时间的。但吃肉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昏沉,头脑里容易有模糊感,思路也容易像脸一样泛着油腻感。这往往是因为过量。同时这也意味着肉的偏性。相对米饭面条来说,肉的偏性是会略大一些。偏性大的食物的好处是,可以快速把身体的偏性拨到一个方向去,但是如果过量,则又会产生另一个方向到偏。比如会生湿,或者生热,产生积滞。  4 食物的偏性,质地和身体的关系   很多偏性大的食物,利用好它们的重点,就是以少为多。   再说到滋补的山药。有个小朋友说过,吃山药的感觉很像吃肥肉。其实说的是山药的厚重。这是根茎类蔬菜的特点,它比起青菜来说,是比较厚重的质地,比起土豆来说,也会更厚一些。但比起肉来说,它又是相对可以疏散的,它的纤维,粘液,又是轻薄的。所以它同样可以沉到下焦,去补益下焦。所以古人说山药不只是入脾,还入肺,入肾。名医张錫纯,单用一味山药,就治疗过很多中焦和下焦的虚证。   鉴于这个好处,生产后的那个冬天,为了保养,每天我都会吃一斤山药,中午半斤,下午半斤。结果是,不仅没怎么健脾祛湿,还同时增加了20斤多余脂肪。所以山药的偏性稍小,但作为一种补益的食物,原则也是一样的,一点点就够,隔三差五的吃就够,罗大伦老师说的方法是,打粉每天一勺,这样也很好。   为什么有的食物是入脾的,但吃下去却仍感到有积滞的感受?比如土豆,补中焦的能量是很足的,但是一红烧就过了,那种咸就去到下焦,又因为多油,阻碍了土豆本身的那种分散的能力,增加了消化的难度。当一个特别需要补中的人,吃红烧的油焖的土豆,就不会感觉到对中焦的搭建。而且可能还感觉是生湿的。   老爷子为什么要白煮肉,因为他知道白煮肉就足够了。   再说到清灵的食物,它们更多是作用在上焦的。比如百香果,它的酸,会让津液快速滋生,那种酸味对身体的收敛,并在这个同时注意力往回收,往内收,我们的头脑会开始变得清晰,敏锐。对于心神不足,或过散的人来说,酸的食物就可以起到收神作用,如果酸的程度更大一些感觉会更明显。对于有一点缺乏津液,口干的时候,吃两口百香果的果汁其实就可以可能已经达到功效了。熟悉百香果的人,看到它,闻到它,甚至是想到它的那个时刻,就已经会产生足够的津液。望梅止渴,说的就是这个过程。   所以当我们想吃一样东西,并且吃下去感觉到满足,感觉到身体被补到的时候,其实食物已经发挥到了它的作用了,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停下来。   但是如果我们对食物没有感知,我们就会对食物的需求很多。   古人对于药性和食物的性味都是通过尝,和体会来总结的。虽然我们不一定非要学会太多的中医,但是对食物,人,环境的感知,都会让我们开始明白,什么才是真正会推动健康的东西。   吃下去的食物是轻的,还是重的?是厚的还是薄的?是补的还是清的?是通的还是疏散的?身体是抗拒的,还是接纳的?在没有完全了解自己对食物的感知的时候,我们就会按照书本上的,官方的标准去照顾自己的身体,什么食物应该吃多少克,什么食物应该吃多少克,多大的孩子应该吃多少。当我们完全忘记了吃下去食物的感受的时候,我们就会一直在寻找标准,打翻标准。    5 粮食是一切饮食的基础 有一本记录北大荒的书,说到当年有些饿疯了的老鼠,找到了地主家藏在山洞里的余粮,一下子吃的太多撑死了,麦子的种子就从老鼠的肚子里继续长出来。   人类的生命力和繁衍都来自于精气,我们靠着精气长身体,靠着精气学习知识,靠着精气生儿育女,而这精气,大多是来自于谷物,也就是粮食富含的精气。粮食的长大来自太阳的阳,月亮的阴,雨露的滋养,风的灌溉,还有大地的土气。地球上每个生命体不是依靠这些元素生长的。   可以说,我们是靠着粮食的种子长大的。人的一生什么食物都可以缺,但不能缺谷物。有谷物就能长大,谷物里有蛋白质,有钙,有锌,有维生素,补阳滋阴。可以比过任何鸡鸭鱼肉,人参鹿茸。   中医认为种子是最高能量的食物,每一颗米都是种子,每一颗面都是种子。所以种子到哪只要有水和太阳,都能发芽。不像蔬菜,荤菜,会发霉,不会腐烂。到哪里都能生长,哪怕是在肚子里,都默默的散发着精气。以前人为了让种子长得更快更多,浇肥就用厕所的大小便,这其中的含义就是,那些吃下去的粮食即便变成了屎尿也能继续在土地中继续滋养粮食。   南方人靠大米补养,肤白发黑,温暖细腻。 北方人靠小麦小米补养,筋骨强健,淳朴正义。   大米小麦,小米豆子,大多偏性不大,在补养方面,尤其是体质弱的,如果能用好谷物,就做到养好身体,很多人不相信,觉得必须要去用补品,但是如果你经历过一些医案,就会明白,为什么几碗米汤可以救一条命,这都是很多医家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出来的东西,你去做尝试,去感受了就会知道。   尤其是我们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上的种子。老人孩子只要不是过量,也极少会吃错。但在烹饪方式上可以再细化一些。   蒸煮的粮食最容易被吸收,因为只用到了水和高温蒸汽。没有盐没有油的粮食最容易吸收。米饭,汤面,大米粥,小米粥,小面汤,馒头,烙饼,米饼,煎饼,米糊,面糊,蒸米糕,都是很好的食物。   6 一些应用场景   大便不好拉的孩子要把米面弄的稀薄软糯一点。小面汤,米油能够很好的濡养肠道,厚肠胃,帮助大便的排出,是绝佳的肠道清洁食谱。比起益生菌来说没有依赖性,没有副作用。   正在发烧的时候津液肯定是亏的,可以吃大米粥,米油补充津液。大米为五谷之首,濡养肠胃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驱散邪气,快速补充津液精气。津液足了,脾胃舒服了,发烧很容易好。受寒发烧的孩子喝烫嘴一点的粥,最好喝到出汗。积食的孩子粥要更稀薄一些。   容易受寒拉肚子的小朋友,相对身体较为虚寒,阳气不足,就可以隔三差五的吃小米粥。小米比起大米来说偏补,黄色入脾,虽然颗粒最小,但营养最好。所以可能特别容易积食,容易有热证的孩子也不一定容易消化,所以更好的方式是隔几天吃一次,又或者是大米小米一起煮。   很爱吃但是不长肉的孩子,胃气很强,消化吸收的能力很弱。他们大多有下焦不足的问题,下焦的能量不能供应都中焦,所以就吸收不了食物的营养,所以因为下焦不足所以需要吃来进行自救。这样的孩子我观察到的是,他们是不挑食物的,也就是,是吃的就行,但是他们又很容易饿,这时候就需要给到他们又饱腹感,但是同时又相对好消化的食物。   比起粥汤之类的食物,在他们食欲来了的时候吃可以咀嚼的食物非常重要。因为咀嚼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固肾的动作,咀嚼也会让孩子更好的产生饱足感,胃气强的小朋友喜欢囫囵吞枣,需要引导咀嚼的动作。给的食物可以是自制的面食,馒头,松脆的烤馒头片,米饼,新疆的馕,河南的烙饼,陕西的石子馍,都比较好消化。南方人还可以尝试把米饭加上一点蔬菜做成饭团子当点心。控制吃饭的速度,慢慢的让孩子去感受自己什么是吃饱了的状态。   受寒的小朋友可以来一碗姜葱面,选细细的挂面或者龙须面,面下锅后放葱和生姜,大火烧开三分钟,帮助解表,也可以放花椒几颗。再倒一点醋,稍微收敛一下生姜和葱的那种发散性。放盐。趁热吃面喝汤,面吃不下可以多喝汤,吃到冒汗,受寒就好了一半。   睡前奶戒不掉的小朋友,其实更多的是一个情感需要,实际上晚上脾胃已经是不工作了,但是因为睡觉是需要有安全感的陪伴的,孩子才能入睡,有些孩子吃奶是让自己安全的方式。   这个时候如果可以的话,专注的去做抚慰和沟通,如果还不行,就可以打米浆。用料理机加入米饭和水,小月龄的孩子直接用粥来做,浓稠度方面可以做到和奶粉差不多,也可以稀一点。口感觉得不好可以加麦芽糖,或者蜂蜜。   我会发现一些消化能力不好的孩子,会想要吃一些重口味的东西,或者肥腻的东西,这些重口味的,肥腻的食物,可以直接去到下焦,但是缺点是,稍微多吃就会产生积滞了,而且不好处理,可以选择的是用豆子代替,也有好的效果。   豆子除了是高蛋白食物,同样是种子,有精气。黑豆入肾,黄豆扁豆入脾,红豆入心,绿豆稍凉,夏季有热邪时可以吃。可以做毛豆蒸饭,黑豆饭,红豆饭,扁豆饭,豌豆饭。加红萝卜土豆莲藕丁也可以,吃的要适量,豆子要浸泡一晚后更软烂,吃的时候要多嚼。   睡眠长期不好的小朋友,或者非常容易受惊,是虚证。在粥里可以加莲子,红枣,对红枣消化不好的小朋友。4岁以后的长期尿床的孩子粥里可以放山药,放莲子,黑豆,红豆,核桃,一次放一样,不要贪多,交替着来。吃了可以观察记录大便睡眠。   因为积食而口腔溃疡的孩子,有湿,中焦有积滞的情况比较多,可以尝试性的喝浓的黄豆汤。大豆可以除烦热,黄豆泡一天,炖煮四个小时,煮到豆子烂到像豆腐一样,连汤吃。   孩子们的零食,可以吃坚果。花生,核桃,黄豆,黑豆,干炒到酥脆焦黄。焦黄的食物都能入脾,也可以帮助消化,锻炼脾胃,还能补养肾气。   因为孩子经常会有不消化的问题,所以家里有陈皮也可以常备。一方面可以祛湿化痰,帮助消化,缓解吃的不舒服引发的胀气。吃多了的第一时间就可以煮一点陈皮水。可以放麦芽糖,或者蜂蜜。或者直接煮进粥里。   慢性长期的问题,比如湿疹,过敏性咳嗽的小朋友,鼻炎,哮喘,这类孩子身体的湿多,而且对湿的代谢能力有限,就会产生相关的疾病。这样的小朋友阳气不足,没有能力排掉身体里的垃圾,阳气不足的孩子在治愈前,最好可以忌口水果,牛奶,生冷的,寒凉的食物。生冷寒凉,包括甜腻是容易生湿的,因为不好代谢,代谢不掉之后就会产生湿,本来身体里的湿已经很多的情况下,再吃,是会加长病程的。不用担心维生素的问题,蔬菜里的维生素也很丰富。既然是微量元素,也就是说只需要微量就可以,根据寒热温凉搭配吃当季,当地的。   还可以早上来一碗姜枣茶,一方面是帮助提升身体气血循环的能力,帮助代谢,一方面是可以预防受寒感冒,若是往昔有寒湿的,可能会留一点鼻涕,吐出一些痰出来,帮助清理一些垃圾。   如果大便有不消化物,吃饭慢,胃口差的孩子,是胃比较寒,也就是吃下去的食物分解能力有限,这个也是阳气不足。饭菜可以放佐料,比如五香粉,花椒,八角,桂皮,咖喱,配合着菜的种类去放,暖胃去湿。   有一点轻微积食的孩子可以吃山药炒扁豆,原理上类似一个食疗版的保和丸,健脾化湿。积食拉肚子可以喝焦米汤。把大米炒黄泡水喝。长期不吃饭的孩子可以经常吃土豆泥。大便偶尔的干燥可以吃茄子,丝瓜汤,冬瓜汤,白萝卜汤都可以。   以上是学习中医后并在生活实践得出的心得,总的来说是给朋友们一个思路一个方向,不是标准答案,更不是唯一标准答案。更多的体会还在我们自己的实践中去摸索,推敲,在反馈式观察记录中找到自己孩子对食物的那杆秤。
立秋养肺,不咳嗽 | 剑花排骨汤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   在节气点的时候,天地之气相交,能量会发生变化。而处在季节交替的节气时,能量的变化会更强烈些。立秋处在夏秋交际,由炎热转为凉爽的过渡区间。在以前的观念里,我认为节气就只是节气,关身体能量变化什么事。现在则觉得以前真的是too young too simple了。   比如有很多人在换季的时候会比平时掉比较多的头发,有很多老人在大的节气里会复发旧疾或者疾病突然加重。这些是比较容易观察到并感受到的。其他细微的一些变化则需要更加深入地去感知。   那么,身体为适应天地的变化,自身也会发生变化。而身体能量失去了平衡的话,作为最精密的“人工智能”,身体的调控程序就会启动,把能量重新调为平衡。这个调平衡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肺与秋气相通应,秋天以养肺为主 孩子们秋天容易出现的症状为:鼻子痒、打喷嚏,流鼻涕,皮肤干燥或者起皮脱皮,咳嗽,腹泻。这些都指向与肺有关,肺与秋气相通应。   夏天养心,而到了秋天则转为养肺为主。在脏腑之中,肺的位置最高,称为”华盖”。倪海厦倪师说,肺好像天空一样,天上都是寒冷的。正常的肺功能,肺会让热往下走。 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气宣发:一是肺排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传输过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皮毛,内至脏腑;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下纳于肾;二是将脾传输过来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其他脏腑,并将津液下输于肾;三是清肃呼吸道的异物。   咳嗽,是肺自我净化最常见的方式   简而言之,肺气失宣或者肺失肃降,就会有呼吸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症。中医称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皮毛受风寒、脾肾功能失常、卫气不畅、呼吸道有水饮痰饮等等,均会干扰肺的功能。而肺的自我净化,最常见的就是咳嗽。 许多妈妈一旦听闻孩子有咳嗽声就会惊恐不已,却忘了咳嗽是为了什么。   当身体各脏腑能量平衡,不需要往外排病邪,肺的功能正常的时候,肺是不需要启用咳嗽这一动作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肺的特点,在秋天这个与肺气相通的节气,给孩子们适当的护理,帮助孩子们过一个不咳嗽秋天。 不咳嗽,不是压制咳嗽,不是镇咳止咳,而是顺应人体,帮助身体排邪。 肺与呼吸:去空气清新的大自然   一是清新的空气。人体通过肺从大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这个吸入的清气,是人体能量的来源。 为什么周围的空气特别清新时,心情也就会因此而特别舒畅?清新自然空气会有补养肺的作用。用另外一种解释是清新的空气里含有大量的负氧离子。负氧离子称为“空气维生素”,可以经由呼吸进入人体,具有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消除疲劳、改善睡眠等功能。当我们在含有大量负氧离子的空气中时,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情愉快。 因此,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公园,去河边,去草地上,去山里,或者去郊区,去农村。或者早起一点,空气也是比较清新明净的。 肺与脾胃:脾运化好了,肺才有能量   二是健脾。上面讲到肺需要脾传输过来的水谷精微,也帮助脾把水谷精微散布出去。中医五行来说,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脾运化功能正常,才能把能量好好地传给肺。 关于健脾,公众号有很多文章,可以去搜索参考。这里提两点:孩子以通为补,健脾补脾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吃饭到七分饱。吃饭时孩子表现出不太愿意吃的时候,或者已经达到平时饭量时,我们要帮他们判断一下,是否已经差不多饱了。 七分饱,在消化吸收的同时,身体有足够的气血去维护其他地方。过饱时,气血都集中于消化了,没有多余的气血提供给其他生理功能。脾虚的人饱食过后会犯困,就是这个原因。 要多运动。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挥洒汗水并乐在其中的运动,是能够滋养身心的。我们可以做的选择很多,偏静的运动,偏动的运动,根据孩子的喜好灵活做出选择即可。 在孩子跑来跑去,跳来跳去之时,我们在旁边只是观看,或者一起参与,在没有威胁到安全范围时,要放手让孩子们发挥天性,全身心地玩。 咳嗽的孩子能否运动?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判断。如果只是偶尔咳嗽,孩子精神状态好,那去运动是没问题的。 肺与大肠:壶盖通气了,壶嘴就能倒出水   三是清大肠、观大便。在中医的脏腑表里配对中,肺和大肠是相表里的。肺正常的宣发肃降,大肠才能正常地传化糟粕和吸收多余的水液。 中医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身体是茶壶,肺是盖子,大肠是茶壶嘴。如果盖子完全封闭,我们用手按住茶壶盖的那个小眼,再倒茶,茶水是倒不出来的。肺闭的时候,即使一直用向下通的药,大便下不去。而当表证解决,肺正常宣发肃降时,大肠恢复了,大便也自然有了。 有些孩子一直健脾但仍然湿气重,就要考虑是否大肠功能低下,不能很好的吸收水液了,这可以从大便中观察出来。 遇到过不少未学习过的妈妈,如果你问孩子大便怎么样,她就一句话,大便正常啊,每天都有大便的。 不是每天都有大便就叫做大便正常,正常的大便需要从颜色、软硬、气味、量、频率来观察。 正常的标准:香蕉的形状和颜色、不软不硬、不怎么臭,量则每个孩子不同,需要用心去观察。大孩子一天一至两次,小孩子的频率则考虑辅食及母乳的情况会有差异。 这只是标准,而没有拉出标准大便,也不用过于紧张。用反馈式喂养来判断则更加地全面。经常咳嗽的孩子,大多大便也都是不好的。 我们在家可以做的一是揉腹,二是揉揉板门穴或者手大肠经的穴位:合谷。合谷可以调理肠胃,宽中理气。这些都可以促进肠道蠕动,让大肠这个全身最大的排垃圾通道顺利地把该排的排出去。 肺与肾:咳嗽一直不能断根,要补肾纳气   四是久咳考虑虚咳。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肺的能量要传递给肾,肺长时间的能量运转不好,那么对肾的能量就会有影响。 有些孩子咳嗽时间长,一直不能断根,同时也出现不太长肉,脸色青白,出现尿床,容易受惊等状况,则考虑与肾有关,是一种虚性的咳嗽。这种咳嗽老是解表是根治不了的。中医对于解决虚咳是用补肾纳气的方法。而具体的选方,如百合固金汤、金匮肾气丸等,则需要专业的中医来辨证。 我们在家可以做的是工字搓背、或者把双手搓热捂住后腰肾俞、命门的位置大概20分钟以上。还可以艾灸,艾灸八髎穴、肾俞穴,远远地定灸,暖一暖即可。 滋阴补肺的剑花排骨汤   此外,我们可以适当吃一些清补肺的食物。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这次我们推荐一款汤:剑花排骨汤。 用的是一种花,剑花,也叫霸王花,还有两个充满玄幻色彩的别名:七星剑花、龙骨花。如果还有点懵,火龙果的花,应该就比较多人知道了。   它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量天尺的花。剑花很美,花朵巨大,霸气侧漏女王范,感应夏秋交际之气,在黄昏天暗之后缓缓地打开白色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芯,淡绿色的花萼,还有淡淡地清香,是自带仙气的花。剑花和昙花一样,只开一次就谢了。 剑花煮汤后,会有滑滑的黏黏的口感,跟津液有点像,白色入肺,剑花性味甘、凉,具有清热痰、除积热、止气痛、理痰火的功效。非常适合立秋前后食用。在广东,剑花主要拿来做老火靓汤。剑花煲汤具有清心润肺、清暑解热、除痰止咳的作用。而且,剑花制汤后,其味清香、汤甜滑,是极佳的清补汤料。   剑花可以鲜食,用冰糖炖,鲜美清淡。一般超市和市场上卖的是干花,把剑花剖开晒干制成的。广东肇庆的剑花比较有名。   材料: 剑花100g,排骨200g(4个人左右的量,可适当加减)。 做法: 1. 排骨先用冷水烧开汆烫去血水; 2. 剑花剪成小段,和排骨一起放入炖盅,放适量的水,隔水炖煮一小时; 3. 炖好之后放点盐即可。还可根据喜好,放入蜜枣、无花果、冬瓜或者苹果,增加汤的甜味。   希望本文能让爸爸妈妈们在孩子咳嗽或者其他病症发生时,能不那么焦虑,过个舒心的立秋。如果在家护理三天以上,咳嗽情况无好转,或者加重,请及时就医。
调理实录 | 厌奶,不吃不喝,夜醒七八次
洋洋三个月时,每餐能喝120ml奶,一天奶量800ml左右。按照一般的喂养标准,奶量应该持续随着月份逐渐增加。 但到了四个月大的时候,洋洋突然就不想喝奶了。有时候一餐连60ml都不到,甚至看到奶瓶就推开。那时我看了一些文章,了解到孩子会有个“厌奶期”,于是按照网络上学的知识喂了一些米粉、蛋黄等有味道的食物,但洋洋依然没有什么胃口。 这样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他厌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甚至一整天不吃不喝,生长曲线也几乎停滞了。 全家人都着急了,抱着孩子跑了很多次医院。像打仗一样上医院的过程让我印象深刻:打车-排队-挂号-排队-普通号不行换专家号-继续排队……实际可能不到5分钟的看诊,却几乎要花费几个大人一整天的时间,而每次得到的结论都是差不多的那几句: “消化不良,肚子有点胀气” “吃多了,过几天就好了” 然后开点消食导滞的药物或者益生菌,吃完好个几天,没多久又会复发。 厌奶,也是积食了 18年12月,我在头条上看到羊爸爸一篇关于小儿积食的文章,发现很多症状都跟洋洋相似,于是果断报名了育儿基础A课。学了才意识到,课程中提到的很多喂养误区我都中过招,总算明白哪里出了问题: 洋洋刚出生时脾胃原本是比较好的。三个月时我的母乳不够,喂奶粉的量逐渐增加,尤其是晚上睡前,为了让他吃饱了快点睡,总是奶粉喂到撑。吃完奶粉不用哄他就乖乖地睡了,当时我还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吃饱了才能睡着!但实际上,奶粉没有母乳容易消化,晚上本就是脾胃该休息的时间,洋洋的脾胃却得不到休息,一直在超负荷工作。 后来他不愿意喝奶,我们担心他营养不够,用各种方式给他喂,多余的食物超过了身体的代谢能力,都变成垃圾在体内积滞发酵,越吃越不消化。 这样长期的错误喂养方式导致了他脾胃功能的下降,反复积食——厌奶,也是乳食积滞的表现。 我试着调整了喂养方式,不再按照奶粉桶上标准去要求洋洋喝奶,在他不想喝奶、不想吃饭的时候,我就坚决不喂;睡前奶也尽量提前2个小时,保证他睡觉前有足够的消化时间;白天还会引导他尽量多做一些活动来帮助消化。 这样一段时间后,洋洋反复厌奶的情况再也没出现过,奶量恢复到每餐120ml,一天600ml的水平,还会补充一些烂面条和米粥。全家人焦虑的情绪终于有所缓解。 频繁夜醒,一晚醒来七八次 但到十个月的时候,洋洋开始频繁夜醒。好的时候一晚上醒四五次,不好的时候能醒七八次,醒来就哭闹,每次醒来都要哄个把小时才能再次入睡,即使睡着了也不安稳,翻来覆去满床打滚。 半夜里,我看着洋洋在床上翻来翻去,总害怕他突然又醒来又哭闹,所以很久都睡不着。那段时间每晚平均我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白天要上班,心力交瘁,我还总是半夜冲娃爸爸发脾气,白天又很后悔,很讨厌那样的自己。 等我快要崩溃的时候,我反问自己:孩子生病了,我只懂得焦虑,而自己实际付出的行动有多少呢? 我想到了羊爸爸一直提倡的反馈式喂养,我想试试。 于是,我开始每天记录洋洋的吃喝拉撒,还咨询了羊爸爸的课程辅导老师。老师认为“胃不和卧不安”,提醒我频繁夜醒与吃的食物有关,建议我尝试断掉睡前奶,再配合按摩。 但断夜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纠结了很久。别人家的孩子都喝180的奶量,我家120本来就不够,还要再减少一餐,实在于心不忍。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开始尝试。过程并不轻松,一开始孩子不接受不吃夜奶,只好循序渐进,晚上尽量让他少喝一点,再少喝一点。花费了将近两个月,大概到他快一周的时候,终于完全戒掉了。 除此之外,每天晚上等他睡下,我就帮他做腹部按摩。 按摩时,我能感觉到洋洋肚子里有气泡、有水的响声,有时候按摩过程中还会放屁,我想他肚子里应该很不舒服吧。按摩的最初几天,每次不到五分钟,他的肚子就有反映,一般我都会按摩20分钟左右;哪天知道他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时,我也会特地多做一会儿。我感受他的肠胃在转动在修复,心理就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在断夜奶和每晚按摩的过程中,洋洋的夜醒次数逐渐减少,夜奶戒掉之后,白天的饭量也稍微提升了。 反馈式喂养后,我终于知道 他能吃什么,能吃多少 (洋洋妈喂养记录中的一小部分) 反馈式喂养我也一直坚持着,通过每天的记录,去调整洋洋的饮食。比如西红柿吃了拉得不好就先不吃西红柿,山药吃了便便硬就少吃点山药。头天吃得多了,第二天就少一点,再配合多一些的活动。 我们还尽量拉长了他每餐的间隔时间,洋洋的吃饭频率从原来的一天六七餐,到现在一天只吃四餐,间隔拉长之后,他每餐吃得量也多了一些。 这样又过了两三个月,终于见到了成效。如今洋洋已经15个月了,很多时候晚上可以一觉睡到天亮,偶尔也会醒一下,但相比之前改善了很多。 我知道他的体质需要慢慢改善,不能急于求成。我也明白了,对于脾胃不好的孩子来说,多吃的那部分不是营养而是负担。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按照孩子自己的消化能力去喂养,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那些“科学”喂养标准。 (现在的洋洋) 孩子在不断成长,我们究竟该以怎么样的方式去养育孩子,也许永远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如今他刚1岁,我已中年,对养育孩子来说,我想除了爱和用心之外,更需要多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最后再补充一些喂养有关的知识 1. 反馈式喂养怎么做 孩子吃饭不好,睡觉不好大都与脾胃有关。小儿脾胃不好多因为负担过重,吃的东西超过了自身的消化能力。如何判断孩子吃的东西是不是合适呢,建议反馈式喂养。   反馈式喂养:通过记录食物,观察大便、睡眠、舌苔反馈情况,从而知晓孩子对不同食物的消化能力。一旦大便、睡眠、舌苔反映出异常,就要总结反思前一天的食物是否符合孩子的消化能力。如果已经消化不好,就及时做减法。 积食的大便表现为: 大便很臭(也可能是酸臭,不论便秘或者拉稀,只要很臭都有可能是积食);刚开始稀臭,拉几天就不臭了;或放屁特别臭;大便颜色偏深,偏黑。 积食的睡眠表现为: 晚上睡觉不安,不停动,爱趴睡,睡着后满床翻滚,哭闹,磨牙。 积食的舌苔表现为: 舌苔厚腻,白或者黄的舌苔厚厚一层在舌头上就是有积滞;如果舌苔虽然不厚,但舌尖红,也可能是积食。 2. 喂养与睡眠的关系 总得来说,孩子睡的好就是两件事:脾胃好和心情好。 小朋友在吃的不舒服的时候,夜晚就随时可能醒来,几乎没有规律。脾胃的不适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半夜给吃东西安抚继续睡觉,结果往往睡了没多久就会再次醒来。 如果是吃的太晚,脾胃就需要半夜起来工作。这时候的工作状态就跟你半夜被老板喊去公司加班的状态差不多:狂躁又低效。全身的气血会更多的停留在胃肠道来进行消化的工作,大脑部分可能会感到缺氧,那就会有睡不深,或者很难入睡,易醒的状态。 晚上吃东西会加重睡眠不好的情况。奶制品属阴,脾胃偏寒的孩子往往不容易消化。所以建议,睡不好的孩子夜里要禁食,如果实在做不到禁食,至少可以把奶粉牛奶换成更好消化的米油,稀粥,尽量提早喂的时间。 3. 已经出现了积食怎么办 通常只要我们保持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积食的苗头,通过后面几天的清淡饮食和运动按摩,很可能不需要用药,靠自身的调节就可以很好的恢复。 如果只是知道吃多了些,大便有些不正常,舌苔稍微厚,但并没有咳嗽或发烧流鼻涕,那么可以吃点大山楂丸。用量大约1岁左右一天一丸分两次,两三岁一天2丸分两次。 几个月大的宝宝,或积食不严重的宝宝也可以尝试焦米汤消积食。焦米汤:大米炒焦黄后煮稀饭,水多些,米煮熟,主要喝汤。一天3次,一次30~60ml。焦米汤针对积食有腹泻的情况,如果积食便秘或大便干不适合。 积食处理过程做以下推拿也会有帮助: 如果拉稀很多天,大便不臭,可以清大肠、清补脾各15分钟,一天两三次,可以根据年龄适当调整。 再加顺时针揉腹,时间不限,有力道透进去的感觉,就是感觉很用力,但又不会把小孩按痛。
不过劳的训练 | 知道自己的心
G告诉我,说这一两个月糟糕透顶,所有的事情都不顺利,身体也不舒服,哪哪都很倒霉。我问她具体是哪里不顺利呢。 她回答:主要就是工作,最近她的工作停休了,连着上班,她吃不消了,越来越累,越来越暴躁。 我问:你喜欢你的工作吗? 她说:不喜欢。 我问:那你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呢? 她说:为了钱呗。 我又问:那你是觉得自己离了这份工作就赚不到钱了吗? 她转移了话题,没有正面回答我。 然后我说:那你喜欢做什么工作呢? 等了好一会后,她回复说,不知道。 看,这才是问题所在。 我们很多时候感觉到累,是因为,身体在一个地方做事情,心在另外一个地方。中医叫形神不聚。所以很多人说累,甚至累出病,大部分时候是因为,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更严重情况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特别喜欢做一件事件,比如特别喜欢做饭,我们做了美食,给家人分享,即便是身体上有点疲惫,但是我们开心,享受那个过程,而且,有人即便厨艺不好,还是会继续做,然后把自己的黑暗料理拿出来发朋友圈,她也很享受,她甚至都不在乎做得好不好吃,但她享受那个过程,她不会觉得做饭是一个有压力的事情。 也就是说当我们感觉到一个事情有压力的时候,我们就要仔细的想一想,这个事情是不是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 一、我们认为想做的事情不能产生价值。 二、我们认为想做的事情是不被认可的事情。 三、我们认为应该做更重要的事情。 四、我们会等到“有时间"的时候再做想做的事情。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你今天就是不刷碗会怎样呢?你今天就是要迟到那又怎样呢?你就是没有灵感,没有耐心,那又怎样呢?没有人可以真的给一个贴标签,除了你自己。 你就是想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也许可以启发你对自己的思考呢?你就是想做一个全职妈妈,也许你会发现育儿中学问,可以让你成就另外一番事业?你就是想做一个导游,也许旅游的见闻能让你更开阔地了解生命? 谁也不知道。但是只有你去做了,感受了,才知道可能性。 有一段时间我写文章,关注度都还不错,后来我逼迫自己每周必须写一篇,而且要质量很高,并且,字数要在2000字以上。这就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每个星期只要憋不出文,我就会消化不好睡眠不好脾气暴躁,只要我写出来了,我就马上会换一张脸。我儿子经常会说,妈妈,你怎么忽然就高兴了。 为了能够写出文章来,我不断地做新的尝试,比如看不同类型的电影,和不同的人聊天,看不同的文章,有一次我看电影看到吐,还是想不出来文章要写什么。那天晚上我感觉自己的脑子就要快爆炸了一样,整个气血都涌在头的部位,大约持续了有几天。在那以后的几周里,我都写不出东西来了。 团队觉得我这几年的工作量过大,决定给我放一个长假。一个星期里面,我什么都没做,但是我仍旧不舒服。仍旧有压力的感受。还是想工作,因为我确实喜欢这份工作。 后来身体就出了严重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我尝试过坚持走路,每天走五公里,不论刮风下雨,但是我走路的时候想的都是公号的事情。 我还忌口,什么高蛋白的都不吃。每天就吃一点水煮菜和稀饭面条,但是还是便秘。忌口的时候,心里想的都是怎么快点好起来。 我还尝试早睡。每天9点就上床睡觉,还请几位老师给我开药,请杨爸给我艾灸。但是,都没有什么显著的效果。其实那个时候就是身体和心分离了,身体在休假,心还惦记着文章怎么写,惦记着自己不能做一个废人。 最严重的一个月,我几乎每天都是在做死的准备,是真的。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忽然就挂了,想到这里,我就忽然觉得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重要了。后来有一天坐在床上,关了灯,看着黑夜中窗帘缝透过来的亮光,我有点明白,自己一直带着伪善的面具,一直对自己虚伪。如果我死之前都还没有做回那个真实的自己,那我就白活了。 然后我明白了自己为何有压力。是因为我逼自己必须写,而且必须写的不能像屎一样。 那为什么我不能就只是想写的时候写呢? 为什么我不能就写一点屎一样的东西呢? 为什么我就不能做一个不那么好的好人呢? 于是,我就开始写屎一样的东西。 于是,我就一直活到现在。 上面这个事情,其实想说的是关于如何让自己放松的技巧。上次有朋友问说,除了去大自然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然后我以一个紧张了30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你要知道你紧张的原因,你知道了原因,你就有答案,你做任何事情,都能放松,你甚至都不需要专门为了放松而放松,你工作的时候就在放松,你陪孩子的时候就在放松,每件事情里,你都有机会放松。 你会因为一个非常热爱的事情感到心累吗? 不会的。 放松的时候你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所以稍微有一点累的时候,你就会停下来,你不会逼自己今天非要做完。稍微有一点不舒服的地方,你就会去做调整坐的姿势,或者你就会闭目养神,你不会一直伏案很久。稍微有一点饿的时候你就会去吃,吃到刚刚饱的时候你就会停下来,而且你不会总是等到自己非常饿的时候暴饮暴食,或者吃重口味的宵夜到半夜。 这个时候你的正气就是足够的,你的气血也会通畅,你的心情也会好,你做的事情的质量也会高。 身体是为心灵服务的,同时身体也有代偿反应,如果你的身体不为心灵服务,身体就会阶段性的罢工。 有一次团队遭遇很大的挫折,我们都处在惶恐之中,杨爸的师父后来告诉他: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心,你还会有更大的痛苦。 许多人发现自己忽然病的很厉害的时候,他们都会想,为什么这个病没有及时发现呢?这往往是漠视了自己身体的感受,太久太久。 当理想和现实有很多差距的时候,我们不一定非要追逐到自己要的那个目标和理想,但是我们一定要尝试过,努力追寻过,就算不行,我们不会后悔,我们就能踏踏实实的站在自己当下所站的这块土地上。 让身体健康的第一个准则:是让心神不要乱跑,如果它跑了,你至少要知道它为什么跑。它究竟想去哪里。想究竟干什么。 不过劳的第一准则是:你知道你的心是怎么回事,你的身体就能控制它,或者选择让它回来,或者跟上它。你的身心就能在一起,就能安宁。
打喷嚏、流鼻涕了?在受寒第一时间处理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体表会因此处于毛孔张开的状态。如果因为开空调、从室外进入室内感受了骤然的冷热交替、或者过久的使用空调和风扇,就会容易受寒。 平时生活中,受寒是经常遇到的,也是妈妈们最需要学会解决的问题。 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受寒了? 当你发现孩子开始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可能还会伴随着咳嗽、发烧、头痛和怕冷,舌苔整体偏白,那么大概率是受寒了。 为什么说,要在受寒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在孩子刚开始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时候,是解决外感受寒最及时有效的阶段。如果这时候不及时处理,寒邪可能会进一步往里发展,还可能与其他邪气结合发生变化,那时候再想要处理,就相对更加困难一些。 发现受寒了,应该如何处理? 吸痧(吮痧) 小儿蹬被子受凉,晨起打喷嚏流鼻涕,老办法:颈部督脉、两侧膀胱经、肩井穴吮吸;只吸大椎上下也可。出痧后,症状消失。此法适用于小儿受风寒的早期,邪气在表。 艾叶煮水泡脚 艾叶抓一把煮10分钟。泡脚到微汗即可,尤其老人和小孩不能出大汗。并可加上用艾条灸大椎。如果身痛、头痛,加上内服生姜红糖水效果更佳。 生姜红糖水
生姜要用老姜,切片,图示切片加未切片的大概就是50克。。四五岁小儿一般用量10-20克,大人用量20-50克左右,可以根据病情调整。 葱白红糖水 用葱白2、3根(带须最好)加红糖一起煮10分钟,红糖量为加了稍甜即可。加水量需要自己摸索,得药汤90-150毫升,喝汤,一天两三次。效果可能不如葱白淡豆豉汤,但对一岁左右的小儿受寒也很有效。 除此之外,还可以去大太阳底下晒一晒,艾灸大椎,电吹风吹后背等等,只要是让孩子感受浑身上下暖起来了,微微出一层薄汗,表寒也就排得差不多了。
如何烹饪更适合孩子的肠胃?
一口饭“能化”,才能转变成你的能量;这是你吃它。 但是一口饭“难化”,就变成你身体的累赘,这就是它吃你。   饭吃我们的时候,身体就会调集更多的气血去对付它,化不了,很多时候就会变成痰啊、湿啊、火啊之类的沉积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久而久之,就有虚胖、干瘦等等不同的体质,也就会有感冒、发烧、积食、鼻炎等等疾病。 那这里面的实质是,脾胃受到伤害,肾精也被损耗了。   咱们都知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打个比方来说,小孩子的肾最开始是100%的状态,但是长期吃东西脾胃化不开,那就会动用先天之本肾的精气来帮忙。 这样下去,就像消耗掉的旧电池一样,肾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了。即使你给肾充电,也最多是60%到70%的状态。   那应该怎么办呢?小孩脾胃本来就发育不完全,而且也常常消耗过度,容易虚弱不足,平时在生活中到底应该怎么给他喂养呢? 就是少给脾胃负担,采用肚里不化锅里化的方式。也就是通过烹饪,把食物加工到最好消化的状态,这样脾胃就能完全消化和吸收了,肾精也不怎么需要消耗自己跑出来帮忙了。   那要达到锅里化的目的,有三个要点:一是食材的选择,二是食材的加工切割,最后才是烹饪的过程。这样花功夫才能充分断掉食物的生气和寒气,让食物里的营养能够被完全吸收掉。   上一次,秋冥老师就教妈妈们做了一碗不积食的面,很多妈妈都反馈收获满满。   比如,这位Alan家长在朋友圈分享说,吃完一大碗,肚子没饱胀感,儿子说比饭店做的还好吃。 还有妈妈在公号留言说,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煮每个步骤,就能吃到满满的幸福感,暖心暖胃。 不过呢,很多家长也反馈说,咱们不可能一直都只给小孩吃面条,对吧?那有没有其他锅里化的滋养调理脾胃的食物呢?另外,很多小孩会争着要零食吃,什么牛奶糖、饼干、薯片,养成了不太好的零食习惯,有没有可以替代而且也能滋养脾胃的零食呢?   有的。这一次,秋冥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馒头、粥、蛋炒饭这些家常主食,把五谷为养的精华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还有一款适合孩子吃的小零食叫孜然杏鲍菇。让咱们的孩子不仅滋养调理好脾胃,而且还能把这个能量从我们的脾带到先天的肾当中去,保持100%能量的状态。 说到这里,羊爸爸再给你几个问题。希望你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收获会更多: 1.千滚水对我们身体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 2.动物油和植物油那么多,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区别是什么?应该如何选择? 3.什么食物适合做引路人,可以把能量带入肾里储存起来? 4.新米和陈米的区别是什么,如何选择? 5.杏鲍菇这个小零食可以天天吃吗?
病案 | 小月龄宝宝的一次咳嗽
我们说,给宝宝增加辅食的时候,要从简单的食物开始,从细腻稀薄的开始,从少量的开始,从谷物等偏性小的食物开始,不断尝试,观察反馈之后,再逐渐的加量,加浓稠度,加种类。 如果过程中出现了大便不好,或者睡眠不好的表现,就要及时调整食物的用量和种类,或者改变烹饪方法,直到孩子能够接受为止。 来看今天的案例 主诉:宝宝六个月,咳嗽,痰由白变黄了。 「大便:一天三到五次,暗黄色,这几天开始吃像米糊一样的米油,后来大便变得有点臭、泡沫状。」 大便这几天变得有点臭、泡沫状,提示有热。因为吃了像米糊一样的米油出现了大便的异常,这样的反馈就提示我们,当下的饮食是不大适合孩子的消化能力的,那就要尽快做出调整。 「小便:有时候黄,有时候白,根据喝水情况。」 正常。 「怕冷怕热:宝宝怕热,不爱盖被子,一脱衣服特别开心,一直都是这样。」 小月龄的宝宝不爱盖被子的居多,目前认为是正常的。 「饮食:胃口一直很好。主要吃母乳和一天两次像米糊一样的米油。」 胃口没有变化,说明脾胃的气血运行暂时没受到很大的影响。 「出汗:出汗多,主要集中在头部、手臂和背部,头部较多,汗水有点臭。」 出汗多,集中在中上焦,说明与消化有关,而且是热证;汗水有点臭,可以理解为身体的垃圾排泄不畅,沤了,就会发热,产生臭味。 「喝水:正常,都是喂温开水。」 对于母乳宝宝来说,正常情况下喝水不多的。如果宝宝除了吃母乳,喝米油,还喝水比较多、频繁,是有热的证据。 「体温:正常,都是一样的温度。」 回答的比较笼统,暂时认为正常。 「其他症状:这几天爱咬乳头。」 这几天爱咬,是不正常的。喜欢咬住什么,这个是一个上焦的热证。没有其他的少阳证据,我们认为这里是脾胃的热往上熏蒸引起的。 「其他症状:有痰已经一星期了,由白变黄。一开始是有痰鸣音,后来转变为剧烈的咳嗽,睡醒就咳不停,睡着就不咳了。通过母乳和喝水,可以稍微控制咳嗽。」 一开始的白痰,说明中焦转化水液的能力出现了异常,是寒的证据;后来变黄,说明津液不足,郁而化热了。在补充母乳和喝水时,可以暂时对咳嗽有所缓解,考虑是痰在喉咙引起不适,有水液进入稀释痰液会觉得舒服。睡醒后咳不停,在脾胃有积食的情况下常见,归为阳明。 主要是消化不良,有积食和痰饮 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添加辅食米油的时候,一般建议先给稀薄的,少量的,观察孩子的睡眠和大便,如果都没有异常,再逐渐增加浓稠的程度,调整到孩子能接受的范围内。 像米糊一样的米油,对案例中的宝宝来说还不能很好的消化,因此造成了中焦的积滞,脾胃代谢水饮的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六纲辨证:阳明太阴 处理建议:米糊应该调得再稀一些,母乳妈妈的饮食再清淡一些。用药上可以选择葱白淡豆豉的变化版,豆豉陈皮汤,消食导滞,化痰饮。如果买不到淡豆豉,也可以用白萝卜煮水,或者药店买点萝卜籽(学名:莱菔子)煮水也可。如果药实在喂不进去,也可以由妈妈服用保和丸后过奶给孩子。最好再配合摩腹,搓背。 反馈:使用豆豉陈皮汤后,孩子咳吐了,咳嗽状态有好转。这个说明痰排出来了。 关于小月龄宝宝的用药 案例中的阳明太阴,是否也可以用保和丸? 保和也是对症的。但小孩子第一次生病的处理,也许就会形成一套初级的反应模式,这个反应模式会随着不断生病,不断处理,逐渐演化得比较成熟和复杂。那我们建议小宝宝最初症状不严重的处理,尽量在对症的前提下,选择最简单的方式,能用小而轻的食疗方解决,咱们就先不急着用药,让孩子的抵抗能力一点点累积。 懂得小儿推拿的家长,在辨证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推拿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得用药。临床上积食的推拿常见的有摩腹、提背、清大肠、清胃、揉板门等。 关于葱白淡豆豉 葱白淡豆豉汤是时方里很有名的方子,它相对温和,接近于食疗,讨巧且不容易用错。 其中,葱白主要处理表证,能发汗,淡豆豉既能处理表证(轻微受寒),又能处理一定的里证(轻微消化不良),如果消化不好,伴随有痰,可以加陈皮。 实际使用中, 如果单纯受寒,可以直接吃葱白汤,或葱白淡豆豉汤。 如果只是单一的喉咙有痰,痰比较多,没有其他的热证,大便也正常,只用陈皮煮水就可以。 如果有点消化不好,有痰,同时又有受寒的表证,建议用葱白淡豆豉陈皮汤。 这个案例中,暂时没有表证,针对消化不良和痰,用淡豆豉陈皮就可以。 【做法步骤】 药店购买的淡豆豉5~30g(半岁约5g,1岁约10g,2岁20g,3岁以上30g),水600ml左右。如需加陈皮,陈皮与淡豆豉一样的分量。 淡豆豉与陈皮先下锅煮55分钟。 如需加葱白,取大葱的葱白2、3根带须,切段。将葱白放入淡豆豉陈皮水中,再煮5分钟,即可出锅。 得药汤90~180ml,一天分三次喝完。如果实在不适应这个口感,可以酌情加入红糖或麦芽糖。 讨论 1. 为什么先是白痰,而后过一段时间会有黄痰,先有里虚寒后阳明积食吗? 答:积食的所有症状就是一个由寒转热的过程。 2. 案例中孩子这么小,是不是可以清淡饮食,观察几天再决定要不要用药呢? 答:这个案例中孩子咳嗽已经比较频繁了,是需要处理一下的。如果孩子只是偶尔咳嗽,吃喝拉撒睡都基本还可以,是可以选择只调整下饮食、观察着病情变化的。 3. 为什么津液不足还有痰? 答:因为消化不好。脾胃的消化出现问题了,不能将水饮转化为身体所需的津液,所以津液不足,并且有水饮痰饮。阳明里热之后,又加剧了津液的消耗。
从富贵包说起 | 体态写着你的健康与性情
问:对于中医来说,富贵包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答:中医讲,一气不平一气现,富贵包之所以外现,就是因为这里的气机堵住了。 问:为什么会堵住? 答:气聚化形,形成束气。肋骨变形,后端上移,挤压了督脉,督脉气机就不通畅了。 问:那肋骨为什么会变形? 肋骨变形一部分原因是被骨盆拉的,一部分原因是被手臂拉的,外伤也有,但现代人少见。 问:所以,你说的是不良的姿势,体态引起的问题? 答:对。 问:富贵包和颈椎问题有关系不? 答:有关。   问:颈椎问题又和哪些内脏功能有关呢? 答:颈椎和五脏六腑都有关系,甚至和眼睛也有关。颈椎前端是前深线,一路连到盆底肌。中间包裹着五脏六腑。上端错位,下面肯定是受影响的。 问:它们的关系是怎么呈现的? 答:颈椎是人体最后一站,就是说,不论哪里出问题,最后多多少少都会影响颈椎。人的身体,是有保质期的。错误的使用,会加速衰老。   问:一个有富贵包的人代表了什么样的整体状况?生理总体的状况大概如何?气血状况大概如何?情绪状况如何? 答:富贵包,其实是肋骨在人体后背端整体上移,而在前胸端整体下降。后背为阳,前胸为阴,也就是说,在人体结构上,同样存在伤寒里面说的阳浮而阴弱的问题。气逆在上为阳浮,血沉在下为阴弱。 内脏被前胸端的肋骨下移压迫,横膈肌被拉紧,就会出现中医说的心下痞满。心气不降则烦,肾气不升则躁,烦躁并作,人的情绪就容易失控。 说人话就是:肋骨下移,脏器受压迫,气机运行不畅,上面的气下不来,下面的气上不去。身心都会受到影响。 问:人体的骨头的结构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答:先讲一个点线面体的模型。这个模型是我在曾鸣教授的《智能商业》里面看到的,觉得很适合用来说明人体的疾病,所以这里做了借用。  我们从张拉结构开始讲。我们看到棍子与棍子之间没有直接接触,通过橡皮筋相连,给它施加外力,能够重新回弹回来。在这个体之中,我们无法去单独移动其中任何一根木棍的位置,也无法移动其中任何一个点的位置。   任一点上的受力必然引起整体的变化。在这个模型之中,线承载着点,面承载着线,体承载着面。点线面体都非单独存在,他们会互相影响。   人的身体也是被筋膜“绑”着骨头构成的一个张拉结构,也是一个点线面体的结构。 经常有人会问我们,我腰痛怎么办?膝盖痛怎么办?其实腰痛、膝盖痛、肩膀痛、脖子痛,这些问题都只是一个点的问题。   而这个点,往往又在人体的经络经筋线上,或者说筋膜线上,所以一个点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一条线的变化(比如颈椎压迫导致手臂某条经络的麻木);   一条条的经络线或筋膜线,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二维的面,一条线的扭曲,必然会导致一个面的变形(比如膝盖的错位,会通过少阳经筋把脸上的皮肤扯歪);   最后,一个个二维的面,互相牵拉着,组成了一个三维的人体,一个复杂的张拉结构体。面的扭曲,黏连,交错,就会带来人体的变形(比如后背筋膜张力的转折,会导致脊柱侧弯)。 问:有哪些方法是可以帮助纠正体态的?如何预防颈椎的问题? 答:最根本的只有一个,放下执着。放下我执,身体放松。 问:执着和坚持是一回事么? 答:不是,执着是执着形式过程和目标,但是坚持是目标不变,方法可以变通。 问:所有的不正确的体态都是因为心中的执着产生的? 答:我执深,身体僵硬。比如操心过度的人,容易紧张,肋骨下移,容易驼背。 低头族,执着手机上的讯息的时候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身体的不舒服。不能放松自己的身体。 问: 紧张的时候人的身体会发生什么? 答:是全身变紧,气血就走不动,会堵,时间长了,疼痛就来了,有的地方就变形了。 问:那驼背本身算是一种自救吗?把身体缩小? 答:不是,是代偿。   问:有一种类似背背家的背带,可以让人把背挺直,您怎么看这种疗法? 答:肋骨的移位是被手臂到手指的筋膜锁死的,手臂手指筋膜的锁死如果解不开,肋骨是不可能归位的。举个例子就是,绳子打结之后,如果去拉是越拉越紧的,只有去松,才有可能解开。 筋膜锁死的地方,就是伤寒里面提到的阴阳气不相顺接的部位。 问:背带有人带了以后背直了。但是可能会有代偿? 答:对,会有更多代偿,比如脊柱侧弯。 真正的治疗要做的,就是在看到这个点的时候,去寻找这个点波及到的范围,是局限在这个点,还是到了一条线一个面,或者是整个人体。   如果看不到整个人体,仅仅从一个点上入手,带来的可能是更复杂的问题。比如颈椎错位,把骨头掰回来,筋膜线要么继续把骨头拉歪,要么就干脆顺着掰骨头的力,把远处的其他骨头给拉歪了。 问:所以还是要放松神气? 答:对。 问:有的人坐的时间长了以后就坐不住了,会想躺一会,这是什么问题? 答:前后左右筋膜结构张力不平衡,坐久了之后,一部分肌肉就会因为紧张而脱力,也就是中医说的,气不足以支撑身体——其实是气的通道不通畅,运行效率降低。   这就需要换一个姿势,或者换一个动作,让紧张脱力的肌肉筋膜得到放松。   问:二郎腿呢? 答:骨盆出现旋转之后,正襟危坐,两侧的肌肉反而是不平衡的,这个时候人体是被拉紧的,容易累,所以人们就喜欢跷二郎腿。   一般而言,跷二郎腿是顺着自己身体旋转的角度去翘,有人喜欢跷左腿,有人就喜欢跷右腿。这个时候,因为人体是顺着自己的旋转方向去旋转的,人就会觉得舒服。   但是这个会加剧身体的旋转。 问:二郎腿是一个好的姿势吗? 答:可以跷不舒服那一只,但是个人还是不建议跷二郎腿。   问:如果一个人走路外八字,或者他驼背,他刻意的训练自己把脚尖收回来,或者把背挺直,有可能会永久改善吗? 答:如果结构不能还原,强迫自己恢复正位,就像是背背佳一个样子,不过是把已经有的绳结拉到更紧而已,不可能把身体筋膜的锁死解开。   问:徐文兵老师说,脖子往前伸的人,都是比较执着,完美主义,你同意吗? 答:根据我们上百例的观察,脖子前伸(探颈)都是因为骨盆前倾导致的,这像是一个翘翘板,拉下面,自然就会扯到上面。而这一类的骨盆前倾,有相当数量的用户,是有尾椎的问题,倒钩或者歪斜。 骨盆前倾配合探颈,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体腔内部脏腑筋膜拉紧。 脏腑筋膜紧张的人,在情绪和认知上,一般也是没有转圜余地,没有讨论空间,也就是说,比较较真,执着,完美主义。筋膜结构和认知的关系,我们是认可的。   问:那么改善性格问题,有可能改善这个生理问题吗? 答:性格决定命运,脏腑决定性格,结构决定脏腑。改善性格是可以改善生理问题的,只是难度比较大,有点像是逆水行舟。 我们发现,相对比较成功的人士,手指的筋膜结构,都是柔软的,脏腑空间也是相对柔软的。   更好的办法是,不断走出自己的安全区,才能不断拓展自己安全区的边界。等到自己安全区的边界足够大之后,自己的内心会趋向于平静,性格自然会得到改善,生理也会随之改善。 问:有可能通过一些运动来达到放松身体的效果吗?比如瑜伽,做操,站桩等等。 答:有用,但是不会完全有用。如果只是身体上暂时放松,可能有一定帮助,性情问题没有解决,那还是会反复的。 另外,如果身体有伤痛,就不要做瑜伽,解开之前,所有的拉伸,大体上都会加剧。等修复了之后再去做。   问:我们所说的体态的问题其实都是健康的问题吗? 答:中医上讲形气神一体,神气和形体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形体会在一个方面反映或者影响健康的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问:我看有些明星他们吃饭很优雅,走路很优雅,但是普通人就完全是两回事。这是训练出来的吗?还是本身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维护的很好? 答:演员是有专门的形体仪态课的,并且很多演员在聚光灯下的表现,是一种入戏状态,未必是真实状态。   身体维护是否好,这就很有意思了,我说一个自己的职业病吧,每次去看电影的时候,总是会发现演员的筋骨问题,这个身子旋了,那个鼻子歪了,这个有悬针纹,那个有膝盖痛。   这个职业病,常常会让我在电影院跳戏,丧失了很多看电影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