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5
854
output
stringlengths
3
1.15k
儘管在佛法上或心靈上得到慰藉與理解,但面對親人往生的悲痛仍令人難以承受,總希望能盡量幫助往生的親人,讓他一路好走。當下身為家屬的該怎 麼面對,才是正確的呢?
面對親人往生時,能保持心情平靜是很難的,一定會傷心哭泣,這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親情難忘,做到不傷心流淚並不容易,但是希望哭泣時能夠忍耐一些,暗暗地哭,不要痛哭失聲。 此外,最好馬上觀想有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者,能夠這麼想,心裡的痛苦就能減少,因為既然有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的親人,就不會放心不下了。 當親人尚在彌留階段時,最好叮嚀他不要理會任何幻境,只讓阿彌陀佛接引。這樣一方面可以安慰即將往生者,另一方面求佛來接引他,這個力量很有用,而且很重要。
有句話說好死不如歹活。是勸人不要輕易求死。但生存的意義因人而異,有人活得快樂,有人活得痛苦,是什麼樣的因素決定這中間的差異?
什麼叫作歹活?就是活得很痛苦很窩囊,或是活得很無奈。有些人會說他生不如死,是因為活得太痛苦了,希望早死早生天早死早解脫。如果覺得活得很痛苦,怎麼生活都是歹活如果覺得這是自願的樂意的,覺得自己活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活得非常光榮,即使再苦也是好活。 所以,好活與歹活沒有一定的標準,端看自己的想法和心態,若能改變消沉的思考邏輯,活在什麼樣的狀況下都是好活。例如這些年來我經常進出醫院,但仍時時覺得很高興很有價值,人生活得很有意義,因為只要還活著,我就能夠繼續奉獻。
佛教徒應該如何舉行喪葬儀式
正確的佛教葬儀,除了司禮者外,主體應是出家法師為亡者誦經。參與者均應人手一冊佛經跟著持誦,然後法師簡單介紹亡者生平及其為善利人學佛等功德,並做簡短開示,度化亡者超生淨土佛國,同時安慰啟發亡者的家屬親友。家祭和公祭,最好同日舉行。儀式前後時間最多一個半小時。
佛教的世界觀是合乎現代科學的嗎
我們這個大千世界總稱為娑婆世界,我們所處的地球,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單位而已,由此可見,佛教的世界觀,是多麼地廣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學的觀點。
情緒會造成集體激動的行為,當大眾情緒不斷醞釀到爆發的時候,沸騰的情勢往往使人失去理智。針對這種現象,法師有什麼建議?
群眾的情緒跟嬰兒的情緒差不多,這個時候只會有一種現象大家跟著激動的情緒轉,轉著轉著,情緒也跟著沸騰,沒有停下來給自己深思熟慮的機會。 群眾運動中,大家的情緒都是一窩蜂的,當下大家都說好,自己也跟著叫好,如果大家都說不好,自己想也不想就跟著說不好。這樣做,不僅沒有個人思考的空間,也沒辦法冷靜下來理性分析。 所以,站在安定情緒的立場來講,若能夠不參加群眾運動,最好不要參加。不過,有的時候為了改變社會,是需要有群眾運動,否則不容易改變。但是在參加群眾運動的時候,為了要掌控自己的情緒,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說我的情緒不要被群眾運動所籠罩所困擾我只是參與這個活動,讓大家覺得這件事情是正確的,至於自己還是要保持清醒,不會被群眾的情緒所干擾。能夠做到這樣,是很不容易的。
真的有天堂地獄嗎?
是的,佛教毫不懷疑天堂與地獄的存在,因為天堂與地獄,都在生死範圍的輪迴之中。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獄,人人都有經驗的可能,甚至可說,人人都曾去過天堂地獄。
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嗎
不能。佛法講因果,一人吃飯不能使得眾人皆飽,一人不吃飯也與眾人的飢飽無關。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業各人消。
女性在婚後為了家庭付出許多的時間和精神,而與婚前的朋友失去聯絡。反觀男性,婚後照樣交際應酬,甚至因此冷落了家人。關於這點,法師能給點建議嗎?
首先要說明的,還是要保護自己和家庭,否則朋友就成為破壞家庭的元凶,所以和朋友交往要適可而止。 結婚以前的朋友,可能經常在一起互相關心,好像一家人似的。但是既然結了婚有了家庭,還是要以家庭為主。 當然,朋友有事還是要給對方溫暖安慰,雖然不能常見面,可以在特別的日子,譬如朋友生日的時候,送他一束花小禮物,或打電話寫張簡單的卡片祝福他,讓朋友覺得很溫馨,知道你並沒有忘記他。 婚前喜歡和朋友聚在一起看電影打牌釣魚喝酒,主要是為了消磨時間,但是結婚後,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做這些事了。或許沒有結婚的朋友還是會找你一起玩,你也因為不好意思拒絕,而常跟朋友們耗在一起。這樣一來,極可能影響你的家庭關係,所以,要把持好自己的原則,好好向朋友解釋。如果朋友仍不諒解,我想這樣的朋友不交也罷,因為他是損友,而不是益友。 婚前與朋友互相幫忙,結婚以後若朋友需要支援,仍然可以量力而為,甚至說服配偶一起協助,那他就變成夫婦共同的朋友了。這樣比較不會有問題,否則自己忙著照顧朋友,對家裡的照應相對減少,那對家庭來說是損失的,極可能引起家人的不滿。 幫助朋友的時候要分辨什麼是重要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看看朋友是需要你的幫助,還是想要你的陪伴。如果只是想要,而不是需要,就算不去,他也不會有什麼損失,那就沒有非去不可的理由。
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在那裏
居士能夠說皈依嗎?居士可以講經嗎?居士可以化緣嗎?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嗎?居士能為信徒念經拜懺超度嗎?居士能夠參與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務嗎?以上六個問題常有人問起。照理說,那些都是出家僧眾的分內事,非居士所當做,萬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學佛的立場否則應現出家相,不該一方面捨不得離俗出家,另一方面又要模仿出家生活,享受出家人的權利,這不是在家學佛的本意。在家學佛是為了獲得佛法的利益而學佛修行,護持三寶,是三寶的外護,不是三寶的核心。
可以幫朋友消業障嗎?
如果你願意代他受報,當然可以啊!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生活,而抱著逃債,甚至於逃亡的心態遠離他所處的環境。逃避是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是修習佛法的初步。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嗎
不,是真的!可是,依據佛法,宇宙是由眾生的共業所完成的,不是由一個全能人格的上帝所創造,所以,佛教被稱為無神論。無神並非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說上帝沒有創造宇宙的事實,因他也是宇宙間的一分子,眾生之一,佛教不否定上帝的存在,只認為不是僅因上帝而有宇宙的。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看破紅塵這句話非佛家所用,佛法中,不講紅塵,也沒有講看破紅塵,佛教徒出家是少數,在家才是多數。以看破紅塵的本意而言,是屬於消極的,而學佛卻是積極的。所以學佛之後的在家人,會更積極於人間的生活以及份內的責任。因此所謂看破紅塵實與學佛無關。
結緣與了緣的意義何在
佛教只說結緣和了業,那是指結善緣了惡業,沒有了緣的說法。了緣,是由於因果觀念受到民間信仰的影響而產生的誤解。
什麼是出離心?
菩提心是慈悲,出離心是智慧,菩提心與出離心是不能分開的,如果僅僅是菩提心,而沒有出離心,那是一般世俗人所謂的抱負或成就欲菩提心沒有特定的目標,但是有特定的方向,雖然有方向和原則,卻沒有特定的對象,因為其中有著出離心。
怎樣修行佛法?
先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思惟,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信願然後受持清淨戒律,布施忍辱,慈悲眾生,使心調柔。或修習止觀,由定發慧,明心見性,以人間菩薩的清淨心廣度眾生,直到成佛。或專志念佛,往生淨土,速得無生法忍,然後倒駕慈航,迴入娑婆,普利有情,圓成佛道。
什麼是大藏經?
大藏經為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是將一切佛教經典有組織有系統地匯集起來,經是佛所說的法要律是佛所制的戒律,屬於身口的行為規則論則是佛弟子們對於佛法義理的思辨。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四○○卷,沙門寶唱撰梁世眾經目錄是佛經有藏之始。自漢至隋唐,佛經都靠寫本流傳,到了晚唐才有佛經的刻本。在現存許多經錄之中,以唐代智昇的開元釋教錄最為精詳,該書錄有當時已經流傳的佛經共五○四八卷。大藏經三大體系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通,數量龐多,最後彙編成藏的,中國可考的有十幾次宋與遼金八次元二次明四次清三次國外可考的,高麗三次日本九次。漢文大藏經從開始的五千多卷,發展到後來的上萬卷以上,除了因為漢譯佛經數量有所增加以外,歷代編纂者不斷蒐集增補了以中國佛教文獻為重心,大量新出新見的佛教文獻以及相關資料。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系,其中漢文又被翻譯成西夏文日文,藏文則又被翻譯成蒙文滿文等,巴利文則有漢文南傳大藏經譯本。目前學術界常使用的漢文大藏經為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藏,是西元一九二四年日本大正十三年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在西元一九三四年印行,共收集一三五二○卷,八○六三四頁。佛典數位化在佛典數位化方面,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簡稱CBETA,網址為wwwcbetaorg由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恆清法師開始籌募所需經費,北美印順導師基金會與中華佛學研究所全力支持,於西元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五日成立,西元二○○八年完成大正藏與卍新纂續藏經CBETA電子佛典集成,佛典的數位化對於學術研究者佛教學者佛教徒,乃至一般人,都能方便使用且受用無窮。
佛教相信閻王嗎
大體上說,佛教是相信有閻王的,因為,在許多的佛經中,都可見到閻王的記載。佛教為了隨俗教化的方便而相信閻王的存在,但本質上並不肯定閻王的獨立性,故有部分部派佛教教派,相信閻王及獄卒均是由各個地獄眾生的業力所感唯識所現。佛教不承認人死之後必經閻王的審判,只承認鬼道及地獄道的眾生,與閻王的職權有關。
佛教允許吃雞蛋嗎?
一般在市場上買的雞蛋都是屬於無性卵。從殺生的立場,吃無性卵,不算犯戒,也無損於慈悲但若以素食的習慣而言,仍應當避免。
佛教對於現實人間的前途是悲觀的嗎
佛法本身,乃是積極救世的宗教,因為學佛的主要宗旨,是在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邊誓願度,佛經上說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由人的境界,證得佛道的。所以佛法絕不厭惡現實的人生社會,並且還將現實的世界,給予無限的希望。可見,佛教對於人間的前途,不是悲觀的。
有醫學研究者認為情緒是一種身體的能量,當我們有很多情緒的時候,是不是就會減少我們的能量?
這必須看情緒發出的是什麼能量。我們的體能是一種能量,心力也是能量,而體能跟心力往往有互動的關係。如果體能不好,心力也不容易提起來,身體健康的時候心力比較強,身體不健康的時候心力則比較弱。 活人有體能可以影響心力,心的力量會產生影響人的力量,死去的人則沒有辦法。假使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很強,也只能在生前發揮,死後力量是不存在的,一個已經沒有身體的死人不可能發揮能量。所以,情緒跟體能確實有關係。 當一個人病得連話都講不出來,是沒有辦法發脾氣的。我們會聽到有人以爐火純青來形容老人,這不是因為有修養,而是因為上了年紀,體能不行,即使要發脾氣也發不出來了。因為心的能量弱,沒有本錢發脾氣,要吵也吵不過人家,只好得過且過了。 一個生前非常健康的人,如果突然間死了,他的魂靈還可以繼續用身體裡儲蓄的能量產生某種功能。而已經年老色衰的老人已經沒有體能了,如果就這麼死亡,是沒有辦法再運用身體的能量。所以,人的情緒跟體能有互相連帶的關係,如果沒有體能,情緒也不會出現。
為什麼佛教徒不算命?
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的毅力努力來主宰,命運是掌握在自己心中的。
有句玩笑話心臟本來就是偏一邊,所以偏心是正常的。但是子女對父母來說,就像自己的手,手心手背都是肉,怎麼可能偏心呢?這中間有什麼道理?
偏心是正常的,就看我們自己怎麼想。舉個例子,我曾和一位父親及他的兩個兒子談話,這對兄弟年齡相差四歲,弟弟已經結婚。從談話當中知道,這位父親用弟弟名字中的一個字,和自己名字裡的一個字,組合起來成為公司的名稱,而哥哥的名字卻不在裡頭。 我問這個哥哥你父親成立了公司,是用父親和弟弟的名字,沒有用你的名字,父親很偏心,你心裡有什麼感覺?他說,父親的選擇很好,這兩個字加在一起做公司名稱很響亮,我的名字放進去,不一定那麼好聽。 然後我又問他們兩人對於婚姻和公司職務安排的看法,得到的答案當然是不一樣的!我每問一件事,就會跟他們開開玩笑說不公平喔!可是哥哥的回答都是這是我們兩個做的不同選擇,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的問題。 最後我問兄弟兩個人會不會吵架,哥哥說會吵。我問原因是不是因為不公平?他說,小時候會有這種感覺,而弟弟也是一樣,但是長大了以後,兩個人都明白,實際上不公平並不存在,那只是個人的感覺而已。 世界上的事沒有公平不公平的問題,都是因人而異的。父母對待兒女的態度原則上是相同的,只是當父母生第一胎時的經濟環境和他們的體力心力,一定和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不一樣,老大和老二的健康狀況也會不一樣,因為環境不同,對象也不一樣,兩個人的條件自然就不相同了,這是很正常的。 在同一個家庭,同一對父母把所有的孩子拉拔長大,長大之後每個孩子得到的不會一樣,我認為這是公平的。只要父母對兒女盡力盡心,就是公平的。父母親把孩子培養長大,沒有讓孩子挨餓受凍或遭受虐待,就是公平的。 成長的過程中,兄弟姊妹各自得到的待遇,是和自己的福德因緣有關,而自己的福德因緣,與過去世帶來的福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是密切相關的。 自己的福德因緣好,父母生你的時候身體好經濟環境好身心也好,樣樣都好,所以對你好。若自己的福德因緣不夠,出生的時候,父母的經濟環境不好身體也不好心情也不好,生下自己,關係也就不會太好。所以,不要怪父母不公平,這是自己帶來的福德因緣,除了自己,誰都怪不得啊。 百善孝為先
想學佛必須要皈依嗎?
所謂皈依,是對自己的身命做信仰的宣示。好比學生求學,必須先申請入學,辦理註冊,取得學籍,循著學制學程,努力不懈,逐級晉升到最高學位。同理,皈依三寶就像辦入學註冊,是學佛的第一步。
認識一位師兄不斷的犯戒造業,我是否應該替他掩飾?
見他人犯戒,可以私下委婉地向那位犯戒的人當面勸告。經過三番勸諫,聽者固善,假若不聽,只好內心為他悲痛。
我被老公遺棄,該怎麼辦?
趕快來學佛修行。
佛教對於命相風水的看法如何
以佛教的觀點而言,對於命相風水之術,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為他們雖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絕對的真理,可信但不足以迷信可不信,不信亦無大患。
美國植物人婦女泰莉拔管的道德問題,引起社會上很大的爭論。很多人反省,如果失去意識,生亦如死,而且成為別人的負擔,為何不能選擇死亡?如果預立遺囑說,自己一旦變成植物人時不要苟活,法師贊成嗎?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要從三方面思考。第一是人道層面。必須看這位病人,是不是還有人照顧?這個人的家屬是不是忍心讓他往生?還有就是社會大眾的想法,一般的認知是,植物人也是人,有活下去的權利。既然沒有人可以奪去另一個人的生命權利,就沒有人可以替植物人決定生死,即使家屬也不行。 像王曉民能活了那麼久,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她的母親過世前曾經見過我,很憂心沒有人繼續照顧她。我告訴這位偉大的母親妳心中不必有牽掛,一定會有人繼續幫忙照顧的。 第二是宗教的層面。不論東方或西方,任何宗教都不贊成殺人不贊成見死不救。對佛教徒而言,即使動物都不忍心殺,植物也要珍惜,何況一個有生命的人?而且發願照顧植物人,更可以養成慈悲心。但問題是,植物人的家人有沒有能力負擔?站在宗教的立場,要讓植物人活下去,如果家人無力負擔,必須由社會來共同承擔。 第三是科學的立場。我不懂科學,但植物人為什麼叫植物人?就是像植物一樣,不再有意識沒有認知和語言能力。他的腦細胞是否還在活動?我們不知道,但從外表來看,病人像植物一樣躺著,好像長久處在被麻醉的沉睡狀態,不知道恐懼,也不知道死亡。 植物人是有生命的活人,但在科學上來說,經常必須用儀器供氧灌食,幫助他活著。這樣的生命,已經失去生而為人的尊嚴了。如果一個人可以在健康時預立遺囑,說明一旦必須以機器維持生命時,自己的選擇是去掉機器接受自然死亡,早一些往生輪迴轉生為一個新的生命,在我看來,這說得過去。我個人的觀點,是在宗教和科學之間。我的宗教信仰,不希望植物人安樂死,但如果是自然死亡,則可以接受。但家屬要如何面對這個生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我強調,人在健康時,應該預立遺囑,說明意願,免得一旦遭逢不幸成了植物人,讓親友和家人麻煩,面對不同角度的爭論。 最好的葬法
佛教怎樣看待夫妻關係?
根據長阿含經中的善生經說為夫的對待妻婦要一相待以禮,二威嚴而不造罪,三隨時供給衣食所需,四隨場合讓她有體面得宜的打扮,五家內的事交由她主持。為妻的對待丈夫要一先比丈夫早起床,二先讓丈夫安坐自己才坐下,三和言,四敬順,五先意承旨。
何謂專修與雜修
專持某一聖號,專誦某一經典,專禮某一部經,專拜某一佛菩薩,都可以稱為專修,雜修則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為了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法門。修行切忌今天學顯教,明天改修密教早晨求生東方,晚上又求生西方。
學佛越久離佛越遠是真的嗎
學佛越久,離佛越遠的問題,是因斷煩惱證菩提觀念而起。如能體會無求無得,方證無上佛道,但以佛法用於現實人間的日常生活,即能解除許多矛盾的心結或情結。若不急求斷煩惱證菩提,煩惱自然已在減少,那樣的話,不僅不會感到學佛越久離佛越遠,而且會使你突然發現,佛就在你的眼前。
什麼是佛教徒的飲食觀
基於慈悲的立場,素食是佛教所強調和鼓勵的。為了不擾亂大眾,所以,不得食葷。至於不得飲酒,因為佛教重視智慧,為了保持經常清醒,利於精進的修行對於煙麻醉品檳榔為了威儀,應該戒除。至於蛋類,應該是屬於腥類如果持素清淨的人,最好不吃。
舍利子是什麼東西?
舍利是梵文,為遺體遺骸屍骨之意,子是結晶之意。舍利子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事,肉身的舍利子只有紀念的意義,法身的舍利子才有教化的力量感化的能力。
法師常勸人遇到困境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其中最難的是放下,大部分人一旦憂慮,就是時時擔心,如何才能做到處理後就心無牽掛呢?
放下,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就放不下。 有位法師在公車上讓座給一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是跟著一位中年人一個小孩一起上車的。這小孩是老太太的孫子,老太太就把法師讓的位子給了孫子坐。 法師心中嘀咕我是看妳站得不穩,才讓座的。過了兩三站,那三個人要下車了,老太太轉頭東張西望,不是找法師,而是找後面一位她認識的年輕人,要他過來坐孫子空出來的位子。 法師心裡想怎麼有這種人啊?我讓的位子,妳不坐了,應該還給我,至少跟我說聲謝謝,竟然還叫別人來坐!這位法師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十多年過去了,他還在講這個故事,這件事說明了人性自私,非常可憐,但連法師也不見得放得下。放下是事情過了,就不再牽掛,不再影響到自己。 我在美國紐約的禪中心靠近拉丁區,治安不太好,有位女信徒晚上來參加打坐聽經,就在某個轉角,兩個年輕人靠近她,一個人搶了她的皮包跑了,另一個人還對她說裡面有什麼東西?我去叫他送回來。結果當然是不會送回來的。 這下子怎麼辦呢?她慌了,手足無措,只能來找我想辦法。我說快報警。面對它,是冷靜面對自己被搶劫的事接受它,接受這樣的事就是發生了,時光無法倒轉接下來的處理它,就是報警。 這位女信徒在這件事之後,再也不敢走被搶劫過的路了,有一兩年晚間都不敢到禪中心。她覺得太危險,不能再去了萬一又遇到歹徒就太可怕了。後來整個區域治安變好,她才又回來參加共修。 事情發生了,有智慧的作法是看清情勢,出門盡可能不帶貴重的東西,手提包也不要貴氣的。採取了必要的改變和處置,能預防的都做了,就是處理了,就應該要克服恐懼,要放下。放下它,並不是從此不再處理,而是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盡心盡力去做,但內心不憂慮。憂慮是沒有智慧的人,懂得放下,才有智慧,才能自在。 小心而不擔心
佛教有哪些宗派?
我國自唐代,祖師以其研學修行之專門者,創立宗派,如禪宗淨土宗律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稱為大乘八宗。若加毘曇宗成實宗涅槃宗攝論宗地論宗等,則成十二宗。
路上遇到受傷的動物該怎麼辦?
趕快送到動物醫院。
佛經為何是佛教法寶?
心無罣礙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聽到或讀到這些句子,你可知道,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正是出於佛教的經典。許多人以為,佛教經典都是文言文,一定很艱澀難懂,或認為佛經是法會時念經用的書要消災延壽才需要念經,其實,佛經的影響早已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經典深入生活不只如此,佛經早已超越宗教界限,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泉源,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如白居易王維蘇東坡等人,都喜歡自佛經取材當代的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更常引用佛經,例如天龍八部一書書名就是出自佛經用語,鹿鼎記一書中也出現過四十二章經的內容。佛經不僅是講述佛法要義,也是優美的文學作品。民初的梁啟超曾讚歎華嚴經涅槃經般若經等佛經,極富文學價值,並認為儒林外史很像佛教的大乘莊嚴論,甚至還說水滸傳與紅樓夢的格局與筆觸,也是受了華嚴經與涅槃經的影響。胡適則推崇維摩詰經為大乘佛典中的一部最有文學趣味的小說。佛經是佛陀弟子結集其教化而成。二千六百多年前,佛陀遊化恆河兩岸,應機說法,解答人生疑問,消解眾生的煩惱,經典中所記載的,正是佛陀化導眾生的人生智慧。我們今日所見的經典,則是由歷代祖師大德,例如我們所熟知的鳩摩羅什玄奘等大師所翻譯傳承下來。例如心經金剛經法華經〈普門品〉阿彌陀經地藏經藥師經維摩詰經華嚴經與六祖壇經等,都是為人所熟知的大乘經典。讀經開啟智慧佛經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法寶,正如引用自華嚴經淨行品中的三皈依文,其中的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提醒著我們,要透過經藏,接受佛陀的教法,學習以大海般無量的智慧,破除諸多煩惱。尤其每當我們閱讀經典,就如親臨佛陀說法的靈山會上,與現場的會眾一起聽聞佛法,是多麼殊勝啊!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都鼓勵人們讀經,高僧傳續高僧傳中,皆羅列了讀經誦經等科,記載以讀經見長的法師。即使是不重文字的禪宗祖師,也十分重視經典,例如四祖道信即十分推崇楞伽經的心法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六祖惠能更是在聽聞金剛經時開悟,他的言行也為後世留下了一部六祖壇經。近代虛雲老和尚雖致力建設禪宗道場,但仍宣講阿彌陀經,鼓勵眾人念佛事母至孝的弘一大師,每聽聞地藏經必落淚,除了自身閱讀,也鼓勵為人子女報父母恩應讀地藏經。印順長老東初老人,以及聖嚴法師除了自身讀經也講經,鼓勵弟子們應要深入經藏,長養智慧。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提到,佛弟子皈依後,要多聞正法,才能趣入佛道從經典聞法,就是學佛的下手處。
現代社會發生一夜情的情形屢見不鮮,這樣的關係,也是愛情嗎?
一夜情裡沒有愛情,只有刺激和情緒。有些人因為寂寞,不知道怎麼尋求安慰,所以去找一夜情。在過去,因為紅燈戶很多,可以去找娼妓,現在這樣的場所不多了,因此就產生所謂的網交一夜情之類的情形。 一夜情是指兩個人見面以後,彼此覺得順眼,就在一起了,甚至連姓名都不知道,只要彼此的需要獲得滿足,然後就離開。像這樣的關係,能說是速食的愛情嗎?這裡面其實沒有真正的愛情,只有情緒的發洩和一時情感上的滿足,所以並不值得鼓勵。 如果一夜情真的是這樣,那尋求一夜情的人應該很痛苦,並不快樂。因為這種關係不穩定不持久,也沒有安全感,只是在肉體上尋找刺激安慰,這根本談不上愛情,那這種感情還要它做什麼? 愛情中的苦
學佛也須要知識和學問嗎
人在正當用功之時,不論參禪念佛修顯修密,都要求心無二用,不得一邊修行,一邊思考經教,或以經教的內容法義來時時對照自己修行的情況,那是種擾亂,是修行的大障。但在修行之前的認清指標及修行以後的印證情況和指導後學,經教的研讀卻是不可或缺的。
想學佛必須要皈依嗎?
皈敬三寶是進入佛門的初基,學佛當然要皈依。
念佛法門就是一句佛號嗎?
歷代祖師大德提倡的念佛法門有很多種,有深有淺,持名念佛只是其中之一。
可用物理現象來解釋神秘的經驗嗎
修行者通過修行的方法,使得心力體力以及官能等發生超常的作用,在心力所及範圍內的磁波和電波受到影響,也可以指為修行人與諸佛菩薩諸天鬼神之間的感應作用。大體上來說,這種超常作用或超自然的力量,是可以用物理學的觀點相互對照來說明的。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是指專心一意的意思。於念佛時,心繫佛號口持其名耳聞其聲心無二用,即為一心,心很安靜很安定,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念念是佛號,這是最淺的念佛三昧。
念佛的人見到瑞相怎麼辦
不要把它當成那麼地神奇並向人炫耀。
佛教有哪些宗派?
中國佛教,共有十三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天臺宗(涅槃)法相宗(攝論)華嚴宗(地論)南山宗淨土宗禪宗密宗。其中,成實與俱舍兩宗屬於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後來,由於各宗相攝相抗,十三宗僅剩下十宗,涅槃宗歸入天臺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法相宗。
如何選擇明師
明師是光明磊落的師父,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實修實證,首先要對佛法的知見正確,信因果明因緣,再來要有修行經驗或開悟的人,像瞎盲弟子手中的拐杖一樣,懂得幫助弟子修行,能夠利益眾生,這才算是明師。
關公屬於佛教信仰還是道教信仰?
關公就是三國的蜀將關羽,死後葬於荊州的玉泉山。由於他的忠義和靈應,被我國民間信仰和道教奉之為神。唐朝之後又成為中國佛教的護法神。傳說智者大師駐錫在玉泉山,有一次在定中,見到成為厲鬼,憤恨不平,到處慘叫著尋找自己頭顱的關羽。智者大師安撫他,並為他講說佛法。關羽隨即皈依受戒,成為佛弟子,並發願做為佛教的護法。從此天台宗的寺院開始供奉關羽。各宗寺院效法,尊為伽藍菩薩,跟韋馱菩薩並稱,成為中國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
不論是有權勢或是普通的人,都有遭遇困境的時候。如果是我們的親朋好友遇到了困境,該怎麼幫助他呢?
陪伴和傾聽是不二法門!當一個人遇到困境準備放棄自己時,他是不會跟別人講的,如果仍然願意向他人傾訴,就該慶幸還沒有到達自殺的程度。準備放棄自己的人,對自己失望對現實世界失望,覺得親人幫不上忙,或許他心裡還會可憐他人,認為世界已經糟到了這種地步,還有人能過得這麼快樂,真是無知愚癡! 有的人就是如此地憂國憂民,雖然他不是政治人物,但是他對國家政治感到失望,想要移民國外。當他真的移民後,卻發現其他國家的政治似乎也不清明,最後覺得這個世界已經沒希望了,於是認為在這個世界跟其他人沒什麼好談的,而選擇了自殺一途。 有自殺念頭的人,事實上已經是心力交瘁,有些人外表看起來很健康,旁邊的人也很難察覺。然而,通常這種狀況是慢慢發生的,如果有人原來的性格不是那麼沉悶和不在乎,但是若警覺到他好像跟以前不一樣,變得什麼都不在乎時,就要留心了。此時要找他信任的人來開導他,或者找心理醫生幫忙。心理醫生多半會給予鎮靜劑等藥物,因為這時候他的腦子想個不停,自殺的念頭一直存在,所以藉由藥物讓他的頭腦不再那麼敏銳,自殺的念頭就會漸漸消失。等到身體狀況好一些,睡眠正常頭腦裡的雜念少了之後,就會比較清醒,這個時候再來談,他比較能夠聽得進去。 然而,用佛法有沒有辦法改善呢?此時我們只能替他念佛功德迴向,讓他的福德增加,或許能夠有一點點轉機。但是千萬不要相信江湖騙術,免得勞神又傷財。 如果情況真的很嚴重,應該送醫治療,以免延誤治療等他身體復原之後再用佛法開導,勸告他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過去世,也有未來世,只是因緣不同,因果不一樣。從這個角度跟他談,如果聽得進去還有轉機,如果聽不進去,家人就需要多付出一些耐心陪伴他。 培養良好的品格 父母應該怎樣教養孩子?
佛教中有自我肯定嗎?
當然有,自我肯定就是肯定自己的所作所為,不管是對於過去或現在的所作所為,都要負起責任對於未來,也應該有一定的方向和規畫。
請問能否不送孩子上學,讓他在家學習佛法?
不能,真想學習佛法,不如讓他出家,跟著僧寶學習!
現在有許多老人,不想跟兒子媳婦住在一起,因為他們也想要有自己的自由,而且幫忙帶孫子,真的太累了。但是,老人怕兒女不諒解,浪費托嬰的保母費兒女也怕父母獨居,別人會批評不盡孝道,兩代都很為難。要怎麼做才好呢?
這是社會變遷快速,人的觀念來不及跟著變遷的結果。把舊觀念用到新社會下,才有這種矛盾和困擾。有一次,一對夫妻帶著岳母來看我。年輕太太懷孕,岳母手上又抱了一個。原來是去年生了第一胎,今年又有老二了。 我恭喜岳母好福氣,一下子就有兩個外孫了。結果,老人家嘆了口氣討厭哪!女兒女婿住在樓下,他們一上班,小孩就送到樓上要我帶如果我不幫忙照顧,他們就要搬家。我老了,怎麼帶小孩?很累呀! 我告訴年輕夫妻你們沒有別的辦法嗎?女婿說,太太要生第一胎時,岳母很不放心,怕女兒不會帶,常來指導育兒常識。後來,孩子乾脆給外婆帶,太太就出去找工作了。現在,岳母又討厭帶小孩了。我們再想辦法吧。女婿說。 我想,兩代之間各有各的感受。小孩偶爾讓爺爺奶奶逗逗,是含飴弄孫天倫之樂都交給外公外婆帶,則是一種包袱。他們已經養過下一代,還要帶第三代,體力已大不如前了,尤其小孩長到一兩歲之後,帶起來很辛苦。 誰該帶小孩,不是保母費的問題。有人捨不得兒女付保母費,於是自己帶省下的保母費,就該孝敬幫忙的老一輩。或者,有些家庭付不起保母費,這時父母就難為了,只好勉為其難照顧小孩,不然家庭生計會有問題。 現代的家庭考慮生小孩時,應該量力而為,能生幾個才生幾個,不論是出生托嬰,或是未來教育,都要考量負擔能力。如果政府能提供比較好的制度,讓家庭養兒育女的負擔減輕,大家就能輕鬆地帶小孩,不至於勞累上一代帶小孩。 在佛教徒立場,把小孩送回給父母帶,是不孝的。因為我們被父母養育成人,已經無以回報了,怎麼還要父母幫我們養育下一代呢?如果父母喜歡孫兒女,偶爾看看很好,但千萬不能成為老人的負擔,讓老人家在尿布奶瓶中糾纏到頭昏眼花,這是非常折騰的。孝順的子女不會讓父母有負擔,這才是天倫之樂,不然何樂之有? 接受同性戀兒子
何謂專修與雜修
專持某一聖號,專誦某一經典,專禮某一部經,專拜某一佛菩薩,都可以稱為專修,雜修則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為了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法門。修行切忌今天學顯教,明天改修密教早晨求生東方,晚上又求生西方。
臨命終時見到瑞相就表示解脫嗎
有瑞相不能肯定就是得到解脫,跟解脫無關。
以前臺灣流行愛拚才會贏,大夥一起打拚,創造臺灣經濟奇蹟。但是,現在有人開始提倡慢活,推動悠閒的生活,工作之外也要休閒。人生到底該把金錢時間與潛力發揮到極致,或者過得去就好?這之間會有矛盾嗎?
我想,慢活的意思,就如同禪修所說,放鬆不要緊張。打拚是很緊張的,但慢慢地來,是在欣賞自己的人生,走任何一步,都是在享受欣賞。 舉一個例子,越南籍的一行禪師,他教人學禪的方法,要人慢慢體驗自己的生活,體驗自己走路的感覺,享受自己慢慢走路的過程。有很多的人生活非常緊張,甚至緊張到害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樣樣都有。用禪修的方法,可以將生活的步調放慢,把自己的心情緩和下來心情一旦舒緩,工作就更有效率。 我常說工作要趕不要急。趕工作並不是等同於急躁。通常很多人趕工作都會很急,手也急腳也急心也急,工作好像是趕的,趕的結果反而讓工作出差錯慢慢地做,反而會做得非常好。 我有一位女弟子,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那時我也在美國,她擔任我的侍者,每天替我準備早午餐,晚餐則等到下課回來再做。這位弟子每天一早起來還要做早課,她的動作很慢,不慌不亂卻效率很高,慢動作之中也可以做出細工夫來,工夫細而效率高。她在一小時內可以做許多事,慢與效率是不衝突的。 我問她動作這麼慢,為何一小時可以做這麼多事?她說不能快,快就會亂了方寸,我很清楚每小時每分鐘應做的事。 還有另外一位女弟子,她整天都很忙,包括掃地也是很快,但拚命掃卻掃不乾淨。因為忙就想很快地掃完,反而揚起許多灰塵,結果地掃了卻不乾淨。她每天拚命地工作,但工作效率和品質都不好。 由此可見,慢活的提倡,和發揮效率發展潛能是不衝突的,反而是有助益的。 境隨心轉能轉敗為勝
嘴巴念著佛號,心裡卻妄念紛飛,這樣可以嗎?
散心念佛,心就不能安定,心不能安定,就感應不到念佛的好處。
臺灣兒童人權評價不高,發生過許多起父母帶著孩子燒炭自殺的案件。有些父母以為獨留孩子在世上,會讓他們受苦,所以才帶孩子一起走,以為是為孩子著想。該怎麼破除這樣的觀念呢?
這種要走,帶孩子一起走的觀念在其他國家沒有,在西方更是沒有聽過。甚至是受到漢文化影響很深的日本韓國,也沒有這種觀念。 這種帶孩子尋死的觀念,大概是漢民族自古以來相信人死了,就會到陰間與祖先會合。活著的時候,在陽間是同一個家族,到陰間以後還是同一個家族,就是活著是一家人,死了是一家鬼,在陰間還是熱熱鬧鬧的。 因此,有些人受了刺激,或者對人生絕望,覺得生不如死可是又想到自己的孩子,怕他們留在這個世界上沒人照顧,所以要帶孩子一起走。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小的時候,常常聽到有人說活是一家人,要活大家一起活死也是一家人,要死大家一起死。這些話聽起來滿感性的,乍聽好像還滿溫暖。仔細一想,非常悲哀,也非常恐怖,跟所有宗教的信念,都是相違背的。 就拿佛教來講,相信人與人之間,是因緣聚因緣散,這一生所謂父母兒女夫妻兄弟姊妹情人等種種關係,都是因為種種的因緣,此生相聚死了以後,每個人有不同的福德和因緣,就會有不同的去處。福德和因緣是看人在一生當中的所作所為,對自己和他人社會及世界有多少付出。有些人付出比較多,有些人付出比較少有些人傷害人比較多,有些人傷害人比較少有些人非常努力,有些人非常懈怠,因此結果就不一樣了。 所以,即使生在同一個家庭,是同一個父母所生,死亡之後去的地方也不一樣。這一生是親人,可是轉世投胎以後,有可能見面時,彼此是不認識的,重新來過。很多人認為,人死後就變成鬼了,這是我們漢民族傳統的觀念。在佛教的觀念裡,人死後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變成鬼如果造福人群,做了很多善事,就很可能生天。只有造很大的惡業,才可能到餓鬼道。 所以,自己不想活的時候把孩子一起帶走,是非常愚癡的,也非常殘忍。孩子有自己的福德因緣,怎麼可以帶他一起走?這是殺人行為,孩子有活下去的權利。 自殺的本身,就是非常愚癡的事,因為自殺絕對不是一了百了,可能會把更多問題留在世界上,也把因果留給自己的下一世。 減少憂鬱的方法
佛教如何幫助憂鬱症者走出困境?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當問題發生狀況出現時,不能逃避,不能視而不見,要積極運用我們的資源與智慧來處理。得了憂鬱症一定要看醫師,而且要說出來,把自己的不安和親戚朋友說,這樣心中會得到平安。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是指專心一意的意思。於念佛時,心繫佛號口持其名耳聞其聲心無二用,即為一心,則臨命終時,即能往生。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麼
佛教的教理,是釋迦世尊,悟到一個緣生的道理。所謂緣生,就是因緣所生,事物的出現,是由於因緣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於因緣的分散,這就叫作緣生緣滅。萬事萬物,都是緣生緣滅的,也就證明一切的現象,都是假有的暫有的幻有的。既然不是永恆實在的,就證明是一切皆空的,佛教稱此道緣生性空。
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但如果對雙方都是有害無益,無理的侮辱,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
大乘佛經的真正作者是誰?
佛經除了佛說的,其餘為諸菩薩所說。佛經中也明白地顯示,尚有弟子說仙人說化人說諸天說的。
禪師律師法師是什麼
佛陀涅槃後,漸漸形成這樣的趨勢通經說法的稱為法師,持律講律的稱為律師,諷讚並讀誦經法的稱為經師,研究阿毘達磨的稱為論師,習定學禪的稱為禪師,修持觀行的則稱為瑜伽師。
人老了之後容易病痛纏身,體力也會衰退,但法師講過一句話要病得很健康。請問要怎麼樣才能做到?
我們身體的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身體的組織也會衰老,這是自然現象。不管是動物植物,任何物質必定會衰老,在衰老的過程中,會變得不靈活甚至疼痛,那是正常的。 生病沒有關係,但是要病得健康。什麼叫作病得健康?生病一定會不自在不舒服。像我這一生,小病不斷,大病幾年一次,最痛苦的就是渾身疼痛而動彈不得。這個時候任何事都要借助他人,自己吃也不能吃,生理排泄也無法自主,根本不能動。在這種狀況下,真是非常無奈,唯一能運作的只剩頭腦,人好像也變得沒有用了。 但是不是真的沒有用?不一定!譬如我在住院過程中,並沒有做什麼,但所有的醫生都和我成了好朋友,有的醫生護士變成我的皈依弟子,照顧我的人也都變成了佛教徒。為什麼呢?是我的態度影響了他們。 這些人幫我清潔身體吃飯洗臉漱口,他們在幫助我的過程中受到了感動。當時我根本沒有氣力講話,也無法特別做什麼,但是我的態度是樂觀正面的,對他們是抱著感恩的心,對自己的病則抱著接受果報的態度。我也感謝因為生病,讓我有時間住在醫院裡,體驗人生有這樣的過程,體驗眾生生病的時候有多麼苦。我體驗之後也覺得很好,這就是我面對衰老的人生態度,而我的人生態度則影響了這些人。 所以,我害病的時候其實也在度眾生,雖然這不是我的本意,但對那些人產生了益處,幫助了他們。因此雖然我是在生病,可是我病得很健康,並以行動感染到他人,心靈也變得健康有活力。
如何做佛事
做佛事必須具備虔誠恭敬肅穆莊嚴的條件,最好是亡者的家屬親友親自持誦禮拜佛經懺儀聖號,能夠跟隨持誦最好,否則亦當陪伴聆聽禮拜。依亡者親友的虔誠恭敬,感應諸佛菩薩,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給予亡者救濟及開導。
最近中共制定〈反分裂法〉,在臺灣有人就以反〈反分裂法〉行動反制。兩岸情勢好像很緊張,似乎走到戰爭的邊緣,很不安定。這樣的日子真是人心惶惶。
我們在世界上生存的每一天,都會遇到這種狀況,很多夫妻家庭,甚至同性質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經常都在面對分裂整合競爭的問題。 有競爭才能成長,但不要把對手當敵人,要把對手當成幫助自己成長的好朋友,不但自己得到成長,也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最後受益的是大眾。不要只看兩岸,其實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地球上經常出現兩大陣營對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這樣,即使二次戰後,世界上也還是冷戰對立。現在,更不只兩大陣營了。 臺灣海峽兩岸距離很近,雖然文化的淵源相同,但社會結構政府體制判斷的標準,頗多不同,當然彼此會有歧異。過去,我們說要反攻大陸,大陸則要解放臺灣,戰爭幾乎一觸即發,大半個世紀以來,都是在戰爭邊緣。現在,五十多年過去,若要跟那時候兩岸劍拔弩張的情況相比,我反而覺得,現在比過去都更安全一些。 我不是政治人物,未來兩岸要如何發展,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居安思危是需要的,但不能風聲鶴唳。應該把臺灣經營好,向中國大陸伸出友誼的手,大陸也應以慈悲的方式給臺灣多一些關心,來穩定兩岸的關係,這樣就沒有大問題,戰爭就不會發生。 大家都怕戰爭,但毋須過度恐慌。即使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不時處在戰爭狀態中,那裡的人民還是照常過日子。我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時,問當地人不恐懼戰爭和爆炸嗎?他們告訴我說很恐懼,但生活還是要過,畢竟被炸死的人只是少數,雙方人民的生活都仍然繼續。 比起來,我們在臺灣的生活非常安定,又有什麼好天天憂心的呢?再從佛教的觀點看,人的禍福是有一定的,但命運也可以改變的。怎麼做呢?多做善事對人類社會有幫助,很可能因此避開戰禍。 有人替我看手相批八字,說我只可以活到六十歲但時間到了,閻羅王卻忘了,我七十六歲了,還是活得好好的。我的生命是奉獻出來的,多活一天,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眾生,我不為每一天憂慮。 到窮國當義工
為何放生,如何放生
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放生的精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首先研究考察牠們的生態習性和來源,然後選擇適當的時機,放到我們覺得最安全適合的地方。正信的佛教徒,應該注重放生本質所呈現的慈悲增長內涵才對,千萬不要只是刻意維護形式上的活動,而落入商人的圈套,惹來罪業。
請問人死後靈魂從何處往生?建議改提問方式請問人往生後何處去?
佛教不說靈魂而談第八識,人死後由第八識內的業力種子,隨業隨重往下一生前進。
臺灣人愈來愈晚婚,甚至不婚。父母急著為三十好幾的女兒兒子作媒,就怕兒女老了沒有後代照顧。但也有人說,早就養兒不防老了,只要自己過得好,何必結婚呢?人生非結婚不可嗎?
隨著時代的改變,年輕人愈來愈怕結婚。看起來,怕結婚的原因是太麻煩了。萬一要分手,結婚雙方在財產法律家屬上的問題,都比沒婚約只同居的人麻煩,所以乾脆不結婚了。 如此一來,男女之間好像更自由,似乎彼此誰都不要控制誰誰也不需要負擔誰的責任。但是這些新的作法,看在老一輩父母的眼中很不習慣。在父母的年代,一般人多半會結婚因為老人家要抱孫子,自己死了,還有子孫可上墳。這是上一代父母的想法。年輕人不再在乎家族香火是不是有人繼嗣,他們不在乎家族,而是在乎自己的感受。不結婚到底好不好,要由心理上生理上生活上精神上各個層面去思考。 我常說,人生對於伴侶的需求,可以分幾階段來看。青年男女談戀愛,是找情感上的伴侶結婚之後,開始生兒育女,這時生理伴侶的角色就相對明顯,當然也有生活上的扶持。 到了中年,兒女漸長,男女之間更是生活伴侶,一起解決家庭問題到了老年,老伴是精神伴侶,老了,還有人可以說說話,互相照顧。為了填補人生過程的孤獨寂寞還有無奈等情緒,人是需要伴侶的。 在我留學期間,有個朋友常常待在咖啡館,喝茶看書朋友都走了,他還不回家。為什麼呢?他說,有人的地方才算是家。在咖啡館還可以看到人,回到住的地方,只是堆書的圖書室沒有人的地方,不算是家,所以他寧願晚些回去。 如果一個人不屬於任何家庭任何群體,當然覺得孤獨。法鼓山有不少信眾沒有結婚,但是他們不孤獨,因為他們有修行的伴侶。如果人生四階段的需求,可以在婚姻之外找到,不結婚當然也是可以的。 晚婚不婚成了趨勢,社會也要留一些空間給他們。不選擇傳統婚姻和家庭的人,要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有些老人家把貓狗當成家人,把動物當成生活上的伴侶,動物伴侶需要他圍繞他,讓他們因此有了情感寄託。 其實,人還是愚癡啊!結婚一輩子,人老了,兩口之中總有一人先走,人總還是會有孤單的一天。 賺錢的福報
可以躺著念經嗎?
念經的功能是為了明心解義修定弘法護法,超度及祈福,除非生病不宜躺著念經。
抄經要注意什麼?
見經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每次提筆抄經前,先起恭敬心,先行頂禮三拜,抄經之時,專念一意,猶如面對佛,聞佛說法,也由於凝心專注,就是等於修習禪定。
學佛也需要知識和學問嗎
人在正當用功之時,不論參禪念佛修顯修密,都要求心無二用,不得一邊修行,一邊思考經教,或以經教的內容法義來時時對照自己修行的情況,那是種擾亂,是修行的大障。但在修行之前的認清指標及修行以後的印證情況和指導後學,經教的研讀卻是不可或缺的。
禪師律師法師是什麼
禪師,本來是指修禪的比丘,到後來,凡是禪門比丘,只要略具名氣,均被稱為禪師。律師,是指善解戒律的比丘。法師,是指善於學法也善於說法的人。晚近,法師一詞,並不是佛教比丘的專用稱謂了。
如何迴向?
佛教確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迴向給他人。就是把自己所得到的,自己所擁有的,分享給他人。有了迴向的心,就是慈悲心的表現,心量自然廣大,人品自然提升,菩薩道就是這樣修成的。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佛法的指導和智慧的原則,是教我們如何處理感情問題,而不是要我們放棄排斥或厭惡感情。如果用情不當,會帶來困擾用情沒有節制,也會造成災難。
佛經該放在哪兒?
以恭敬心清淨心,將佛經安放在整齊與清潔的地方皆可。重要是記得放在哪兒!
心起惡念,如何制止?
先要具足世間正見,也就是明善惡辨是非信因果知業報,經由修行,一定能轉凡成聖。然後在日常生活中看好自己的六根,對外來以及內心的境界,用佛法的正知見隨時觀察,隨時知道,隨時處理,不犯律儀,讓心保持清淨安定,如此才能惡法漸伏,功德日增,不斷向上。
佛家三界指什麼?
欲界 色界無色界。
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佛陀說法的對象有不同的程度,人有不同的根性,所以接受不同程度及不同修行方法的佛法但是,古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們所做的教相判釋工作,漸漸地已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需求和觀點。以現代人能夠接受的觀點來看,佛說的聖言量應該貼切到佛法的根本教義,以三法印和四依為基準。
念佛法門就是一句佛號嗎?
念佛法門除一心稱念佛名之外,還需有四個心,那就是信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一定要相信實有極樂世界,且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淨土。
日蓮宗與一貫道也是佛教嗎
日蓮宗可將之歸類為附佛法的外道,絕對不適淵源自印度的正統佛教。一貫道雖唱五教合一,實則是以佛教為其腐蝕侵吞,並圖取而代之的對象。總之,日本的日蓮宗和中國的一貫道,既然不適正統的佛教,也永遠不可能與佛教合流。
科學家設置世界末日的時鐘,警告人類面臨地球毀滅的危機最近更因核武與全球暖化,而將時鐘撥快兩分鐘。法師如何看待世界末日的說法?人類能避免浩劫嗎?
過去宗教家或預言家都曾說過類似的話,現在是科學家從地球的暖化,以及核子武器的競爭來看地球的毀滅問題。 地球暖化愈來愈嚴重,原本有許多地區會積雪,有些高山的雪甚至是終年不融,但現在連北極熊生活的白色大地都可能消失,北極熊族群正面臨滅絕危機。如果北極熊可能消失,人類終有一天也會面臨同樣命運。 地球上的生物,原本就是彼此相互依賴而生存,一旦生物環境產生破壞與變化,雖然對人類還沒有造成嚴重的影響,不過已慢慢地衝擊人類的生存環境。比如海洋被汙染,造成海產數量大幅減少木材被濫砍,造成熱帶雨林區大幅縮小與破壞。就連美國森林區,也因木材過度砍伐開發,造成森林區大幅度地縮小,甚至消失。這些變化都會造成地球生態失衡,影響到人類生活和生存。 地球會如何毀滅?首先地球會變成死的星球,漸漸腐蝕風化,石頭也變軟腐爛了,地球最後變成宇宙中的大垃圾,在太空中浮浮沉沉,最後終至消失。 我們要預防地球毀滅,首先要重視環保問題,把環境保護的觀念確實落實在生活中,包括我們居住的大環境和小環境,都要重視環保。小自我們的鄉村城市企業,大至國家整個地球村,大家一起重視環保保護地球。大家一起保護地球,說來容易,但不容易做到,尤其是環保行為和自己利害得失相衝突時,大部分人會去選擇破壞環境,賺取個人利益,而不會因為保護環境而拋棄利益。重視環保,最好是利用公共道德來約束。靠政府法令,也許有用,但很難徹底執行,甚至會落得陽奉陰違。只有讓環保生活化,才是真正的環保。 讓每一個人都變成環保警察,地球生命才能維持久一些。也因此,法鼓山全力和全面推動心靈環保運動,希望透過精神的道德的倫理的觀念的立場,讓信眾自我警惕,不要以自我利益著眼,而是以公共道德出發。 唯有落實心靈環保,我們的環境才能受到保護,才是可靠的治本治標的根本之道。 尊重彼此的政治選擇
我有很嚴重的焦慮症,怎麼辦?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當問題發生狀況出現時,不能逃避,不能視而不見,一定要看醫師,而且要說出來,把自己的不安和親戚朋友說,這樣心中會得到平安。
佛教是反對家庭制度的嗎
不是的。佛教絕不勉強改變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種,家庭才是佛教建設的根基所在,如果反對家庭制度,佛教的僧尼也將無以為生。相反地,佛陀卻曾極勉勵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經,就是一部指導在家生活的經典,指導在家人應該建立正確的倫理生活。
情緒的本質是什麼?是什麼原因使得情緒常有起伏?
情緒的本質是自我的追求,也是自我的安全及喜好,是圍繞著自我中心而產生的一種執著心。因為沒有安全感,或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就產生了情緒。此外,自卑或是因自卑而產生的自傲,也是一種情緒。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所有的情緒都是圍繞著自我中心的。 就像佛法裡講的,我貪我瞋我癡我慢我疑等種種的我,這些都是圍繞著自我中心而產生,如果放下自我中心,就不會有情緒。 任何眾生都有自我,但是人的自我意識比其他的動物強,其他的眾生只會在事情發生的當下,以本能保護自己求生存,而人除了保護自己保護家族,還會保護名譽,甚至維護死後的名譽。這些圍繞著自我中心的要求會跟環境起衝突與人發生爭執,甚至產生自我矛盾的情況,情緒也就因此產生了。
菩薩是什麼意思?
對自己用智慧化解煩惱,對他人用慈悲救濟苦難有智慧使心中不起煩惱,有慈悲使心中沒有敵人。能夠做到這兩點,就是菩薩。
佛教怎麼看人生的價值?
人生的價值是在盡心盡力地奉獻貢獻。
華嚴經說些什麼?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華嚴經談的是如何發菩提心。
那時候的我是現在這個樣子嗎?他說是。但我不相信,因為我現在這個樣子,是我今世的父母生給我的。 釋迦牟尼佛當年生病,也是要找醫師醫病現代人遇到問題,反而是要找大師指點。和鬼神打交道,也會有後遺症,找一個鬼趕走另一個鬼,沒完沒了,永遠受鬼控制。我知道許多通靈人病了,也要看醫師,有人卻找大師通靈醫病,真是病急亂投醫。也有人著迷天珠,說可以加深修行功力。但我的念珠,就只是普通的木頭珠子。修行是靠自己,不是靠珠子,有錢不如多布施多念佛,不需花大錢買珠子。 演好人生大戲 問許多人努力了大半輩子,回首看,難免有這輩子似乎白活了的感嘆。可是人生不能重來,難道就只能如過河卒子,拚命向前衝而已嗎?
所謂白活了這種感覺,主要是因為沒有成就感。人的生命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的生命目標,也沒有生命的歸屬感,難免會產生白活的感嘆。 這就和小動物一樣,從出生到死亡,並無更高層次的意義,沒有目標,也不知該做些什麼?累積了什麼?一個人如果沒有累積成就,回首前塵時,常會感嘆生命好像是多餘的。 因為他們想像中的人生價值,是在於兒孫滿堂高官厚爵在於富貴名譽地位有形的有量的可數的,才會覺得一生過得值得。有人生了很多小孩,且個個有出息,事業有成,他就會有成就感。也有一些人,要賺了很多錢,開了好幾間公司,才會覺得有成就感。 我在大陸的俗家三嫂,生了五六個孩子。有一次我到大陸探親時,她很高興地向我說小叔,我為你們家族生了好幾個孩子,而且都養大了!她的意思是說,我沒有替家族留下香火,她卻生了五六個孩子,語氣中充滿成就滿足感。她把孩子帶大的確是一種成就感,我對她說辛苦妳了! 我們常看到一些人,既未做官也沒賺錢,家境沒有變得更好,日子在平淡中一天一天地度過,轉眼過了大半輩子,沒有什麼數字可以看出自己這輩子的成績,就好像是白過了。 其實,生命並沒有白過。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生活生存而努力。雖然有些人沒有能力儲蓄,但每天還是得為三餐打拚也許在大社會中,個人只是配角,但在自我人生大戲中,卻是不可變換的角色,即使僅是跑龍套的角色,也要盡心演出。 一齣戲,要有主角配角和跑龍套,每個人盡心演出,戲才會精彩好看。人也是如此,主角也罷配角也罷,只要好好演好人生大戲,自食其力,盡其在我,人生就沒白過。因為主角只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配角。只要認清自我,演好自己的角色,自己就是主角。所以,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白過日子。 社會關懷 別為貪念打假球
如何迴向?
迴向,通常是在修行功課結束的時候做。如果是誦經,可以默念或誦讀經本最末的〈迴向偈〉即可。
請問人死後靈魂從何處往生?建議改提問方式請問人往生後何處去?
佛教不說靈魂而談第八識,人死後由第八識內的業力種子,隨業隨重往下一生前進。
佛教對於煙酒賭博的看法怎樣
佛教的戒律中並無戒菸的規定。但為了風俗及威儀,中國佛教徒一向不主張吸菸。酒是五戒之一。至於賭博,在佛經中嚴格禁止。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常常會希望自己對待別人幾分,別人也要同樣地回饋自己,認為這樣才公平。請問這種觀念正確嗎?
人與人的對立是與生俱來的,所謂愛恨交加,因為愛的時候,若沒有給對方全部,彼此之間就會產生恨就算給了他全部,他或許還是會質疑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真心愛我?你現在所說的是不是在欺騙我?戀愛中的情侶或是夫妻之間,經常會問這些無聊的問題。 此時,應該先問自己是不是真心全部給了對方,就是將人心比己心,將己心比人心。在愛別人的同時,你希望人家百分之百地愛你,而你是不是百分之百地愛對方呢?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既然你是百分之百地愛著對方,你又何必還要問他究竟是不是百分之百地愛自己?愛是沒有條件的。如果說你不愛我,那我也不愛你,彼此之間變成一種條件交換,並不是所謂百分之百的愛! 有人說不是冤家不聚頭,中國人為什麼稱夫妻為小冤家,是因為彼此之間時常分不清楚究竟是恩愛,還是怨恨嫉妒?甚至猜忌與懷疑也全都混雜在一起,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糾葛。 真正的愛,應該是沒有條件的,如果百分之百地愛人,就不會有懷疑,也沒有嫉妒和怨恨。 所以,基督教說的神愛世人是沒有條件的,因為神愛世人,所以我們一定也要愛世人。對方對我好不好,這是他的事,我要愛人,這是沒有條件的,也就沒有對立的問題存在了。
現代社會生活步調快速,電腦網路手機等現代科技,有時反而增加人們的工作負荷,因為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工作,也必須工作。法師常說忙人時間最多,可以談談其中的祕訣嗎?如何在忙碌中保持悠閒的心呢?
工業革命以後,機器能大量生產,取代了人工,一時之間就有許多人失業,工作都被機器搶走了。漸漸地,機器愈來愈精密,產能愈來愈良好,社會的物質文明也愈進步,人類的生活環境也變得更好,衣食住行的方便性都提昇了。 人類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當物質條件變得豐富後,就開始追求另一個境界,有時並不是物質需要不滿足,而是要更多更好人變得富有了,就要求滿足感和成就感,我有新的發明,別人也有更好的創新地球看夠了,就要上月球月球去過了,就上火星金星,征服外太空。這樣的狂想,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就算未來有了太空旅行,可以讓人遊歷好幾個星系,也不管造太空船火箭要花多少錢花多少人力物力,總會有人去追求的接下來,就煩惱時間不夠了,拚命競爭。 人也不斷跟自己競爭,今天要比昨天更好今年要比去年更好。公司創立了,就要拚股票上市上櫃公司股票上市上櫃了,就要拚合併,不斷追求更大的公司,不但要當臺灣第一,還要追求世界第一。一連串的競爭與追求,只是讓自己忙碌,沒有一刻得閒。 雖然電腦網路通訊科技等,讓人做事更方便更有效率,但沒有用的。因為人類會不斷給自己更多任務更多追求的目標,新工具的出現,並沒有讓人省下力氣。 在競爭忙碌的生活中,規畫自己的時間工作十分重要。只有好好規畫,時間才能有意義的發揮如果不計畫,白白讓時間過去,這叫蹉跎歲月。 大家最好仔細想想,每天可做多少件事。許多人平常喊著好忙好忙,但假日時,一睡就睡到九點,懶懶地起床,看一下報紙,兩個小時一下子過去然後吃午飯睡午覺上網,下午就過去了。或者逛街喝茶,此時已經晚上了。再看一下電視上網,又是晚上一兩點,該睡了,明早又要趕上班。因此,有了新科技,人們不是利用科技讓自己時間變多,而是沉迷在新科技裡,把自己弄得很忙很累,把時間都浪費了。 曾有一個西方名人說過,若有事要快速完成,最好找忙人來做。我一年到頭是沒有週末沒有假日的。但是我的時間好像比許多人還多,而且多很多,同樣的時間,我能做很多事,因為我能把握時間規畫時間,做該做的事。 心定就做事不亂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真的嗎
鼓吹此語的人,一定不是正信的佛教徒。初發心菩薩,對於修行的前途,只要信心堅固,願心正確,目標不變,就不必畏懼下墮,更不必畏懼披毛戴角的生死現象。出家人發願修行,嚮往出離,比在家牽掛少,障礙小。縱然不能夠保證未來永不墮三塗惡道,也比在家者墮落的機會更少。
當人民缺乏教養,對未來不抱希望,怎麼會對社會盡義務負責任?如此扭曲的價值觀,可以透過教育來修正嗎?
臺灣社會的孩童問題家庭問題,都和經濟政治法律有關,與教育治安當然更有關係。但是現在我們的教育,是不重視教養的。 過去的教育方式,老師和父母是站在同一條線上,教導孩子如何做人處事現在的老師不敢教學生什麼是做人,只能夠教書本裡的知識。如果老師教倫理道德教學生怎麼做人時,孩子們的父母可能會站出來反對。 家長為什麼會這樣?他們認為我相信我的孩子沒有問題,你為什麼要把我的孩子說成這樣?家長多是維護自己的小孩,許多家長對老師很沒有禮貌,只是一味地袒護孩子,這樣一來,老師們就不敢教了。 例如有個非常調皮小孩的家長是學校家長會的會長,所以這個孩子認為背後有人撐腰而肆無忌憚,像這樣的教育環境,是很糟糕的。可惜的是,家長沒有自覺,學校和教育機關也常息事寧人,使孩子的教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因此我建議,是不是可以重新制定教育政策?是不是可以重新思考教育制度教育法規?做整體的檢討,讓我們的社會共同重視這些問題,而不是只就哪一個部分來檢討重視。必須要從整體來看待問題並解決問題,讓我們的社會國家政府的各部門一起通力合作,不是各自讓教育部來做什麼內政部去做什麼,這樣分散力量是不夠的,應該要整體規畫。 如前所說,這些教養上的問題,不但和政治法律經濟都有關係,更和教育文化有關係。我們現在憂心忡忡,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政府人員沒有好的對策,民間人士應該要出來大聲疾呼,喚醒我們整個社會正視整體的解決對策。 如何與人和樂相處?
為何會有電子佛典?
讀經是了解佛法最直接與快速的方法,但是每個人家中不可能都有龐大的空間存放一套大藏經,因此,將佛典數位化以後,存為一片光碟,不但方便使用,甚至隨時都可上網查閱,真正達到無遠弗屆的妙用,人人都可以讀經學佛。超越時空的限制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便是因著期望讓任何想要閱藏的人都有機會如願以償而誕生的佛典整合機構。透過佛典電子化科技的研發,將佛典用網站電子書等現代數位傳播方式,改變原來記載經典的傳統紙本媒材,超越時空的限制,方便佛典保存與佛典交流應用,讓佛典現代化生活化,在現代生活中隨時都可取用。方便隨時讀經電子佛典不但可以讓人隨時讀經,而且還能提供搜尋校勘與考證等功能,這對於修學佛法和研究佛學都是一大方便,也因此能提昇佛學的水準,加速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讓佛典的智慧傳遍世界各角落。
佛經該放在哪兒?
放在恭敬的起心動念之間。
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
不。素食雖是佛教鼓勵的事,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一切有情眾生的緣故,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們不親自殺生。信佛之後,如能素食,那是最好,有困難,不吃素也不要緊,但不可親自屠殺,也不可指揮他人屠殺了。買了屠死的魚肉回家,那是無妨的。
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
一般所說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為手段,以解脫為目的而言。從原則上說,這個觀念並沒有錯,若從出發點上說,卻大有區別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理性的自苦。理性的自苦也分兩種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尋求自我解脫一是利用可資自我解脫的身心,協助他人眾生解脫。除了理性的自苦,其餘均是外道的苦行。
舍利子是什麼東西?
凡是修定,或是凝心攝心而達到修身目的的人,往生後燒了會有舍利子。舍利是一種紀念物,因為佛已經涅槃了,不知道怎樣懷念他,就拿佛的舍利子來供養,所以到現在為止一直有供養舍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