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5
854
output
stringlengths
3
1.15k
受到西方影響,女性的角色也開始要負擔起家計,同時東方傳統女性的分內工作也不能減免,這種情況造成女性相當大的壓力。請問法師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舉例來說,某研究所在招生時,女生的成績比男生好,開始上課考試之後,也是女生的成績較好,但是漸漸地,當一個女生喜歡上一個男生,成績和表現就會不一樣了,這時女生的學習開始變差,男生的成績卻愈來愈好。 畢業以後,本來兩個人可以一起做學問做研究工作,結果女孩子因為很愛先生,願意放棄自己的研究工作,而全心全意照顧丈夫家庭,讓丈夫專心地做研究做學問。像這樣的例子不只一個。這麼說來,是不是女性就吃虧了?不見得,因為她是心甘情願的,所以並不能認為是女性吃虧。 此外,我們在社會上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在基層人員招聘錄用的時候,男女人數是相等的,漸漸到高階主管時,男性主管就會變得比較多。照道理講,女性跟男性能力應該相同,為什麼到了高階主管,女性的人數少了,男性反而多了?是不是這個公司歧視女性?不一定。 女性進入中年以後,她們的工作狀態可能會受到兩個原因的影響一是她的孩子在這個時候進入了叛逆期,她需要回到家裡照顧孩子而不得不辭掉工作另外一個原因,女性到了中年漸漸進入生理的轉變期,使得工作的時間體能,以及工作時必須花費的心血,沒有辦法和男性競爭。於是漸漸地,女性高層主管人數的比例就少了。這不是因為歧視女性,而是有許多原因共同造成的結果。 但是,女性這樣做是不是不合理?其實不是。她是因為要照顧孩子家庭,而願意為家為丈夫與孩子奉獻,覺得孩子先生的成功就是她的成就。因此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偉大的女性做為支柱,沒有這種支撐與護持的話,男性的成就不會這麼大。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確性嗎
是的。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善惡因果貫通三世漸次受報,業力的大小輕重,決定受報的先後等次。從過去世的業因到現在世的業果,中間尚須加入許多的外緣,方能成為業果的事實。這些外緣,就是現世的努力與懈怠作善與作惡。
常有人因自責而顯得情緒不穩,這也可以用轉念的方式轉化嗎?佛法可不可以幫得上忙?
自責性的情緒比被他人刺激而受到的傷害更大!因為他人刺激而產生的情緒,可以找地方發洩,或是找到理由來化解,但自責性的情緒則會悶在心裡,不容易發洩出來,也不容易化解。 譬如一個女人如果動過幾次人工流產手術,對於被墮胎的胎兒充滿自責,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就聯想到是因為流產的關係,那些死去的胎兒來向她討債報仇,而她又不能恨那些孩子,只好深深自責,因此就有像嬰靈作祟這種傳說信仰出現。 一般說來,自責性的情緒很不容易化解,而且會持續很久,甚至一輩子!這類的人一想到犯錯的地方,情緒馬上進入低潮,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有時候甚至伴隨著恐懼,恐懼自己還會犯錯,或是那個錯誤永遠無法彌補,不知道該怎麼辦,因而走投無路。 像這種情緒,心理醫生也不一定能夠解決,唯有使用佛法的觀念,用佛法修行的方法來幫助他。佛法的觀念,就是告訴自己當時是愚癡的,讓自己心生慚愧來懺悔,並求改過遷善,希望能夠多做一些有益社會的事,用有生之年廣結善緣,這樣心裡就會比較安定,情緒也就漸漸能化解了。至於修行的方法,則是多念佛多做好事多結善緣,也就是將功贖罪。如何彌補既成事實的過失?只有多做好事。
在家學佛有禁忌嗎
只要你沒有作惡,遵守戒律,那麼在家學佛就百無禁忌。
佛教對於煙酒賭博的看法怎樣
佛教的戒律中並無戒煙的規定,但為了風俗及威儀的理由,中國佛教徒一向是不主張吸菸的。酒是五戒之一,酒精的刺激,使人在飲酒之後,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為。至於賭博,根本是勞神傷財與敗家喪志的東西,故在佛經中嚴格禁止長阿含經.善生經。同時,賭博的本身即是一種欺詐的行為,所以佛教是嚴禁賭博的。
為什麼相愛的人,反而會相互傷害?
人的恩怨瞋愛都是並行的如果只有愛,沒有其他的情緒,就不是普通人了。一般的人,愈是對愛的執著太深太強,就會愈希望對方完全符合自己的理想,變成自己夢想中的那個人但是,自己卻不一定會變成對方夢想中的人,只會單方向地要求對方服從自己的理想。只有單純的愛而沒有衝突沒有恨,這樣的愛,大概是少數或者,只有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能夠有這種不求回報的愛。 在男女關係中,有愛有恨,就算是愛的時候,為對方無條件犧牲的人,都不見得是真正地為了對方著想,反而是一種投資也就是說,以自己的犧牲來換取對方的愛,換取什麼呢?換取對方言語上的承諾安慰,或者具體行動的展現。 舉例來說,對方接受了你的愛,就該拿什麼回報呢?一聲謝謝,或是行動上與你配合,聽從你的意願或是以身體做為回報。這樣有條件要求回報的愛,都是愛得太辛苦有了期待,也就難免衝突,當對方的表現不如你的期待,難免抱怨或責怪,也就會互相傷害。 這樣有所求的愛,引來的痛苦,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比如嫉妒疑心占有心,想要占有對方的一切人時間行動,甚至是對方的思想,一切以我為中心,或是只能依照我的方式,不能有別的想法。這樣,被愛的人會快樂嗎? 這樣的愛,是禁錮的愛。輕微些的,希望對方重視自己,所以付出愛,期待著愛的回報,可能雙方相安無事。但是,兩個成長背景性格教育程度都有差異的人,怎麼可能事事相同? 因此,為了討對方歡心,所以要施恩於他,送禮物邀約出遊投其所好,滿足對方的需求。有位先生在婚前為了展現愛意,告訴女朋友婚後家事都由我來做,妳不必動手。結婚之後,丈夫要上班又要做家事,太太果真一動也不動。丈夫開始抱怨,太太說誰叫你以前這樣承諾呢?現在一定是你不愛我了。兩人於是變成怨偶。 明明相愛,但要求對方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對方做不到,愛也就打了折扣,或者互相傷害。如果對愛付出,而沒有任何條件,也不求回報,還能夠相互包容,這樣的愛,才能不受傷害。 別玩劈腿遊戲
從信佛到成佛須要多少時間呢
起信論則說︰修行信心經一萬劫。然後進入初住位,那才是第一阿僧祇劫的開始至初地是第二阿僧祇劫的起點過七地是第三阿僧祇劫的發端十地滿足,三大阿僧祇劫修畢,成為等覺菩薩。再過百劫即登佛地。在此期間,捨生受生,做無量布施,修無量供養,親近無量諸佛,當無我的大悲究竟圓滿之時,便是成佛。
心直口快,有話直言,這是學佛人的應有態度嗎?
學佛人持心正直不諂曲是對的。但是心可直而口不可快,否則失之急切,容易傷人僨事,絕非重慈悲講智慧的行者應有的態度。
應該用科學觀點解釋佛法嗎
科學僅及於物質世界的分析和探究,當然無法說明或表達佛法的真諦,佛法涵蓋了科學,而不受科學所限制。
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以三法印和四依來過濾和衡量就經得起考驗!
佛教裡說的了生死是什麼?
佛教,並不教人以生天享福為究竟,因為一定的天福享完之後,又得接受苦的折磨。所以,佛教教人應以解脫生死,以至求成佛道為目的。
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區別?
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為小乘佛教,並不特別主張素食,佛教的思想生活,在當地的改變不多,保存南傳巴利文三藏的內容。北傳的梵文系佛教是大乘佛教,不斷地增加經典論典,還有祖師的著作。
近幾年來,社會大眾逐漸有簡樸生活的概念。簡樸生活就是要降低我們的欲望,請教法師,人的欲望從何而來呢?
欲望多半是來自於誘惑,例如環境的誘惑物質的誘惑聲色的誘惑等。若從本能來講,欲望其實很容易滿足,就如動物只有兩樣,一個是吃一個是性。人類就多一些了,除了吃和性之外,還有衣住行育樂等。 佛教將欲望叫作五欲,五欲是從我們的感官面對色聲香味觸等五種境界的對象,所產生的五種欲望,包括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口中吃的,以及身體接觸的對象,而生起為了滿足刺激的欲望。 現代人對如何滿足這些欲望很講究,譬如到高級餐廳吃美食,到音樂廳聆聽名家演奏或演唱等,這些都得花錢。其實,大自然的景色,就能夠讓人滿足了,如雨 聲風聲水聲鳥鳴聲等所謂的天籟之音,或是欣賞花鳥蟲魚樹等大自然的生態美景,都能令人賞心悅目,而且還不需要花錢。 另外,很多音樂家都是從自然界的聲音中得到靈感,再將它譜成樂曲,讓大家來欣賞。它原始的材料都是水聲風聲等自然界的聲音,但在組合創作之後,就成為好聽的音樂了。其實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音樂,值得我們用心聆賞。
要怎麼鼓勵老年人,即使人老了,但要身心不老,不放棄自己,並盡情發揮人生的價值?
我曾在臺南佳里遇見一位老先生,他的年紀比我還要大,耳朵根本聽不清楚,要戴助聽器才能跟人溝通。他一見到我就說師父,我已經是老廢物,沒有什麼用了。 我說用處有很多種,連垃圾都能回收再生,你是個人為什麼會沒有用呢?所以,你應該要好好地想想自己這個資源要如何回收?又要如何再利用?他一聽之後,兩個眼睛突然亮了起來! 我又告訴他,我沒有地沒有錢,什麼都沒有,如果你能蓋個道場,等道場蓋好之後,對當地鄉親宣導法鼓山的理念,這對地方是一大貢獻。而貢獻是屬於你的,就是你這個資源被回收後再利用所產生的價值。 老人家聽了我講的這幾句話,感到很興奮,他真的以一顆誠懇心,到處跑到處求,現在地也有了,正在積極地建設中,很快這個道場就可以蓋起來了。 就像中國的叫化子武訓也能辦學,天下並沒有無能的人就不能做事的說法。即使無能的人,只要發一個願,能力就會出來,就能做事。所以,一個老人就算是殘廢,或者沒有知識沒有學問,也沒有什麼經驗和體力,只要還能做事還能奉獻,加上有心願,就一定能夠成事。 如何病得很健康?
佛教為什麼不吃肉?
因為慈悲。
為什麼要迴向?
迴向是一種分享與祝福。
家人是基督徒,常批評佛教,請問怎麼辦?
包容他,不要跟他談論佛教,會害他造口業。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是的,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唯有信仰三寶及皈依三寶,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佛教怎麼看人生的價值?
成就自己,奉獻別人。
放生沒有念咒會有效果嗎?
本於悲憫同情而放生,是上應天心,下合人道的善行,諸佛歡喜,物類感恩,持不持咒,無關緊要。
每個人都要對感情家庭生命負責,不能找藉口讓感情出軌合理化。已婚者是否絕對不能與異性交往呢?
男女關係中是不是能保持純友誼?我想應該可以,譬如公司裡的同事,社交場合商場中的朋友,學術文化活動的同好等。參加這些活動,一定會遇到不同的異性,彼此因認識的場合不同,而談論文學商業藝術等不同的話題,但關係僅止於切磋學習交換心得,並沒有論及感情。 因為一旦投入感情,就會傷害對方和自己的配偶。若心裡老是胡思亂想,不但造成自己的煩惱負擔,甚至會帶來困擾。所以我奉勸有家庭的人,可以結交各種不同領域的朋友,但不能踰越朋友的分際。
思維混亂,對未來消極,如何改善?
應該更積極地把自己奉獻給社會。
什麼是出離心?
菩提心是慈悲,出離心是智慧,菩提心與出離心是不能分開的,如果僅僅是菩提心,而沒有出離心,那是一般世俗人所謂的抱負或成就欲菩提心沒有特定的目標,但是有特定的方向,雖然有方向和原則,卻沒有特定的對象,因為其中有著出離心。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佛教雖可說是性善論,也可說是性惡論,佛教的本質,卻既不屬於性善論,也不屬於性惡論。眾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論眾生皆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這是性惡論。因為,性善論者可以防惡而還歸於善,性惡論者則可以去惡而成其善兩者觀點不同,目的卻是一樣。
佛教如何幫助憂鬱症者走出困境?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當問題發生狀況出現時,不能逃避,不能視而不見,要積極運用我們的資源與智慧來處理。得了憂鬱症一定要看醫師,而且要說出來,把自己的不安和親戚朋友說,這樣心中會得到平安。
臺灣之光王建民在美國職棒大聯盟的表現相當精彩,身為一名投手,他的名言是我一球一球投,不管戰況如何,只專注當下投出的一球,聽來很有禪味。法師怎麼看呢?
我相信王建民是不是懂禪,說的是不是禪語,並不是那麼重要我一球一球投是他身為運動員應該有的一種心態。 我曾經在日本電視上看奧運轉播,一場游泳比賽裡,有位俄國選手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水道是位日本選手。抵達終點的時候,以一秒之差,這位日本選手竟然贏了俄國選手,成為新的世界泳王。後來日本電視台訪問這位日本選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軍就在你的隔壁水道嗎? 這位日本選手回答我不知道在我旁邊的選手是誰,我沒有注意。如果我分心注意旁邊的事物,我大概會慢個兩三秒才到終點吧!我只知道全力以赴,拚了全力在水中前進,隔壁水道是誰,我並不在乎。 這好比是人生過程,有人常是人比人氣死人或者擔心別人表現得比自己好,所以要更努力,比別人好。但是這樣的擔心,使他們的努力打了折扣。自卑嫉妒憂慮患得患失,都變成了人要往前進時的阻礙。如果心中有罣礙,要變成第一也難。 所謂禪,就是放下當下的自我中心。自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去。實實在在地活下去,一步一腳印地走,不是猶猶豫豫地東張西望也不是沒有目標地亂走,而是認定一個方向,放下自我與利害得失,努力衝刺。 許多人注意王建民的每一場比賽,每一次投球,大家都對他有很高的期待。我們可以期待他每一場都勝投,不斷創造新的紀錄,但是他自己不能有這樣的期待。如果每次投球都擔心結果,反而容易失誤。 有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說,她高中騎單車,在小路上遠遠來了位孕婦。她心想千萬別撞到孕婦,心裡一緊張,偏偏就真的撞上了。她告訴我在那當下,騎車就騎車,千萬不能想太多。這好像也是禪呢! 禪是一心無二用的,當下該做什麼就全心去做,不偷懶,也不擔心,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就做到什麼程度。大家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如此,做好當下的事,小心而不擔心,才能從容自在。 睡前放空自己
佛教對神祕現象的看法如何
神祕現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宗教徒只要信之虔誠,行之得法,都會有感應和通靈的經驗發生,從佛教的立場,不否定也不重視。
佛教的金錢財富觀念?
以生命整體來說,錢財只是生活所需的工具之一。真正會賺錢的人,知道怎麼恰到好處地用錢,來活出生命的品質。心靈的成長和造下的善業,才是真正能夠帶走的無形財富。
佛教是厭世與出世的宗教嗎
不是厭世的,但是是出世的是無限制地對社會付出關懷貢獻,但不期待自己的努力會得到回饋。
佛教相信在劫難逃在數難逃之說嗎
佛教不相信定命論,但相信因果論。因果可以改變,過去已造的因加上現在的緣,可以改變結果。為了逃避劫數,必須修學佛法。去惡向善,廣種福田,修學佛法,發菩提心,求成佛道,即可免遭受未來劫數之難。
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
是的,成佛以後也要受報。佛成道之後,雖具足六通,圓證三明,他還是在人間托鉢遊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於人,生活所需也同於人。只是用智慧,以人間通用的方式,解決人間的問題。
什麼是中陰身
中陰又叫中蘊,即五陰和五蘊。陰和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三界眾生生命的組合元素。三界六道所有眾生,死此生彼,都經過中陰階段。然只要以信願和修行力量自利利人,便會依信心往生淨土,依願心修菩薩道,不論生於佛國或娑婆,都是毫無徬徨。對信願具足的佛教徒而言,並無中陰身過程,毋須他人以中陰身救度法來超度。
如何迴向?
佛教確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迴向給他人。就是把自己所得到的,自己所擁有的,分享給他人。有了迴向的心,就是慈悲心的表現,心量自然廣大,人品自然提升,菩薩道就是這樣修成的。
您常說現代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但是,就是因為想要,才有消費,社會經濟也不斷滾動。想要滿足自己的欲望,也是讓人努力的動力。這樣看來,想要的比需要多,是不是也有刺激經濟社會成長的效果?
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物質文明發達之後,刺激每個人希望擁有更多。希望在生活上便利,滿足自己的占有欲,都不是因為需要,而是想要。 以個人立場來看,這樣無窮的欲望,是一種負擔一種貪求。如果是為了家族為了社會謀福而追求,不是為滿足自己的私欲而貪求,就會是好事了。 有些人想要,但是能力不足,買不起自己想要的,因而動起歪腦筋,走邪路走旁門,用各種不正當的方法滿足欲望。這不是刺激社會經濟的動力。 如果用自己的智慧勞力,努力工作,滿足自己想要的欲望,雖然自己飯已夠吃,房子已可遮風避雨了,是不是還需要努力再追求更多更好呢?我建議的原則是如果能增進社會大眾的福利,創造時代新的風氣,帶來新的活力,或創造新的資源,這樣的好上求好,是應該的。 像孫運璿先生對臺灣的貢獻很大,尤其是經濟建設,由於在他行政院長任內打下高科技產業基礎,使得臺灣經濟能躋身亞洲四小龍。這是他有能力要的,這些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國家要的。他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計畫,得到了好結果,就是他該要的。付出多少,得到多少。 如果人在滿足欲望時,沒有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要是不是應該要,就容易犯錯。甚至有的人在欲望之下,連犯法都不怕了。 如果人只消費而不生產,一味消費社會其他人的資源,就是損害他人圖利自己。如此既對社會造成混亂,自己也會受到傷害。人要能分清楚能要不能要,以及該要不該要的開發自己的智能資源,自己想要該要,也有能力要的,才能動手去要。 這也是我說的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可要。 有些我們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有能力要得到。比如說,種稻需要技術,一步步照方法做了,卻還不一定可以收成。不幸遇上大水災,明明看到快要收成了,卻泡湯了。所以,該要能要的,還不一定要得到。 買彩券行善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於過去所造成的惡業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懈怠和造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惡運可以改變,好運也會消失。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饋贈嗎
居士在貧病急難時,可接受寺院的布施救濟,或在為寺院工作並且又必須維持家庭的生活者,當以工計酬。寺院如有多餘的物品,既無特定的對象布施,也無法去換取金錢之時,在家居士也當以歡喜心來接受布施,以免造成物品的浪費和拋棄。
推薦的佛家故事?
貧女施燈。
在家居士吃肉可以往生嗎?
往生跟吃肉沒有關係。
佛教中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法僧。
菩薩是什麼意思?
對自己用智慧化解煩惱,對他人用慈悲救濟苦難有智慧使心中不起煩惱,有慈悲使心中沒有敵人。能夠做到這兩點,就是菩薩。
佛教為何在印度消失了?
因為佛教基本教義變質,婆羅門信仰復興。
現代的孩童從小豐衣足食,卻不一定有適當的教養,對他們個人以及成年後所組成的社會國家,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教養對人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小時候沒有良好的教養,成年後將更難接受教養的熏陶,而且不容易融入有教養的社群中。 這些從小沒有受到良好教養的人,或許知識很豐富技能高明,能夠在社會上奮鬥出一番事業,或進入政治界服務人群。但是,這些教養不足的人一旦成為社會主流,這個社會將有可能向下沉淪,因為上下尊卑倫理的觀念都沒有了,甚至導致其他國家民族對這個族群社會的輕視或排斥,將其排擠在他們的世界主流社會之外。 像這樣的人是不是還有救?如果被排斥排擠了,自覺很慚愧而知道反省,此時開始接受教化,他的處事態度和觀念還是可以被矯正。如果沒有教養的一群人成為社會的主流中堅分子,那麼這個社會就很悲哀了。 倫理是吃人的禮教?
怎樣修行佛法?
任何時候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吃飯的時候專心地吃,走路的時候用心地走,看書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看書,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 。
佛教說的不二法門是指什麼?
不二法門的出典,是維摩經。以佛心看,眾生界皆同佛界以眾生心看,佛世界也不過是眾生世界以執著心和煩惱心看,這個世界是眾生的五濁惡世以智慧心和慈悲心看,這世界就是佛國淨土。
佛是萬能的嗎
對眾生而言,佛不能改變眾生的業力,只能教化眾生自己努力來改變自身的命運,但也需看眾生本身的條件。三世諸佛在因地行菩薩道之時,都發願度脫一切眾生但諸佛已經成佛,還有無量的眾生未聞佛法,所以佛不是萬能。
看到有人受苦難,會難過很久,怎麼辦?
人生是來受報還願發願的。有了佛法的正知正見,正確的因果觀,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福報因緣和智慧,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如果自己難過,就用佛法來化解自己的煩惱面對事實,就是菩薩行者否則,自己痛苦,還影響對方也跟著痛苦煩惱自己也煩惱別人,損人不利己!
一直很困惑,佛學是唯心主義嗎?
佛法不共其他宗教的特質,是緣起論,依緣起而體見法性。出發於人人現成的身心事實,從此現實經驗的因果事實,進而從事入理,依有契空。所以既不是二元多元,也不是一元既不唯此,也不唯彼,不須要落進世間哲學的思惟窠臼。
佛教徒可跟異教徒通婚嗎
對佛教徒而言,不會要求首先改變了對方的宗教信仰然後再行結婚。但是,一個正信而有修養的佛教徒,必定能在婚後的生活中,促成對方來改信佛教。
道德經裡提到物極必反,禍福相倚2的道理,人在世上,是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如果希望人生一帆風順,永遠站在高峰,那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是古代的皇帝,從選為皇太子到登基為止,難道都沒有經歷過低潮嗎?皇帝這個位子並不好坐,從當皇太子的時候就要接受一般人沒有受過的訓練做了皇帝即使大權在握,除了要鞏固自己的權位,還要完成自己的理想,這些都必須花費很多心思,也沒辦法高枕無憂。 所以說,就算是全世界最有權勢最有錢的人,他們的人生也都會遇到低潮。人生不可能永遠是直線上升的,生命過程中的波波折折要視為一種磨鍊,是成長的必經過程如果沒有勇氣面對,不但錯失成長的機會,也將會煩惱重重。
佛教相信天堂和地獄嗎
是的,佛教毫不懷疑天堂與地獄的存在。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獄,人人都有經驗的可能,甚至,人人都曾去過天堂地獄。佛教相信,天堂雖好,不是究竟的樂土,地獄雖苦,也有出離的日子。
佛教認為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的?
佛教相信構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構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所謂永恆,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
請問法師,真正平等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
由於資訊發達交通便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更方便廣泛,因此,不同的民族文化社會都能夠互相觀摩影響,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全球化。無論在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等方面,大家都能達成共識和諧相處,而不要彼此歧視。 先進的國家不要高傲,發展比較慢的地區也不要因為落後而自卑,應該將人權放在平等的立場去思考,無論男女老幼,健康或殘障,都要同樣平等看待,人的權利也是相同的。 至於宗教,有的是一神教,有的是多神教,我們佛教則是無神論,這些宗教各有各的優點。過去我們說其他的宗教是外道,是邪教,這種觀念已經過時,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尊重所有的宗教。 在人權方面,過去西方的白人地位至上,黑人多半是奴隸,根本不可能和白人平起平坐,這樣是很不平等的。 現在,無論是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宗教歧視,或是文化歧視經濟歧視等,全部都要打散,打散以後從基本的立場去看待,每一個人都應該受到尊重。因為人的能力不同,有的人天生能力高一些有的低一點,並不等於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老闆做總裁,或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當總統。大家應該都受到平等的尊重,各有各的位置,恰到好處地在各自的位置上努力。
要如何開悟?
發願生生世世地修行。
佛教對於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我們處的這世界只是宇宙一個太陽系中的一個小星球,只要好好培養福德和智慧,不論是世界末日或末法時代的到來,我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善根而轉生他方世界,繼續修行。
佛教團體裡能夠談感情嗎?
佛法裡講情,是指有情眾生,肯定眾生是有情的。情包括親情愛情友情,並希望提昇成為道情,就是從道心上互相地幫助。譬如,在僧團裡是不可能有愛情的,也不特別強調彼此之間做好朋友建立友情。我們重視的是道情,彼此之間是同修的菩薩,即共同修持菩薩道的道侶。 道侶之間的感情是純粹的清淨的,不會有你依賴我我依賴你的問題,但是彼此之間會互相幫助勉勵,或是在修行上方法上互相切磋,討論如何不起煩惱,有慈悲心智慧心菩提心,以及道心,讓彼此成為助緣。 所謂菩提心就是道心,是以慈悲心待人出離心的意思,即是不被煩惱所困擾。看到有人煩惱的時候,馬上用佛法來幫助他,一方面用觀念開導他,另一方面提醒他用方法。這樣彼此之間的互動非常密切,但是沒有愛情,只有道情。 道情是最安定最安全,也是最快樂的,沒有一點牽掛。 走在婚姻的道路
什麼是迴向?
迴向,就是修菩薩行的人,所思所為無非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對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總是毫不保留地做一番迴轉,好比菩薩不著相,所以迴事向理,菩薩利他為先,所以迴自向他,菩薩為成佛道,或求生淨土,所以迴因向果。或者原來修出離行的小乘行者,幡然改圖,發起大乘心來,這是迴小向大。
佛教是無神論,為何寺廟有佛像?
無神論的神,是專指一神教徒所信仰的獨一無二至高無上創造宇宙主宰萬靈的神。佛教講緣起,所以不承認有這樣的神。寺廟裡供的佛菩薩,是經由修行而成就具大慈悲大智慧的聖者,他們不是神。
真的有西方極樂世界嗎?
佛教說世界無量數,這在過去是難以使人信受的,而以現代人對天文的知識已不成問題。那麼進一步說,在無數的世界中,一定有比我們更好的世界,也有比我們更壞的世界,世界決非完全一模一樣。比我們這個世界,各方面都更美好,更適合修行的理想的世界,就是淨土。佛法說,淨土不只一個,極樂世界就是無數淨土中的一個且以釋尊的聖教量為證,豈有不信的道理!
佛教的典籍真是難懂難讀的嗎
也是,也不是。現代人都說佛教典籍難懂難讀,那是由於他們看的佛書太少。如果能從阿含經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般若經的次第看起,應可漸次地理解。而思想性的佛學論著,那是研究用的,自然是深邃而精密的。
有質感的愛情一定要常常在一起嗎?
如果兩個人感情很好,好到恨不得合而為一,到了這種程度其實是滿痛苦的,因為老是陷在戀愛的情緒中,總是放不下對方,念念都想著對方,結果可能會變得沒有思緒來做應該做的事。 真正好的夫妻,也就是好的愛情,是要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是彼此之間彷彿淡淡的,不那麼親密,可是在必要的時候,又可以互相幫助學習體諒和鼓勵,像這樣,無論是朋友也好,友情愛情也好,都非常有質感。 如果夫妻兩個人老是黏在一起,你捨不得我我捨不得你,恨不得時時刻刻都在一起,這樣的生活會快樂嗎?一定很痛苦!先生在外面工作還在想著太太,而太太在家裡做事也在想著先生,幾乎不能正常生活了。
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我們應以自利利人的存心來賺取應賺的利潤,並合理支配賺來的錢。
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嗎
不能。佛法講因果,一人吃飯不能使得眾人皆飽,一人不吃飯也與眾人的飢飽無關。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業各人消。
如果一個人沒有宗教信仰,心地善良,請問能否往生西方?
發願就能啦!
什麼是佛經的根本要義?
佛法深廣如大海,形諸文字的佛經,即是所謂的三藏十二部,常讓讀者望經興嘆,不知從何著手?即使窮盡一生看完全部的佛經,還是不一定看得懂。就算是只專研其中一部經,也不容易鑽透。既然如此,該如何面對佛經呢?儘管佛法浩瀚如海,義理既深且廣,只要能夠掌握綱領,就如同得到一把入門的鑰匙,可以進入佛教的殿堂,了解佛經的義理。所謂掌握綱領,就是要了解佛經的要義究竟是什麼?佛經的要義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屬於心的分析,一個屬於煩惱的化解。佛經主要的功能在於心的分析,希望讓人了解到所生存的環境是怎麼一回事。煩惱的化解,則是讓人能夠在痛苦不已的生死苦海之中,得到解脫,這也是學佛的目的。佛經的四大根本要義佛經有四大根本要義,就是苦空無常無我。苦是什麼?我們人生本身就是個苦的事實,苦是因為有生老病死的無常變化。世間萬物有生必有滅,無法保持不變,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沒有安全感是種苦,世間的事物都是會變化,追求安全也是種苦,安全了還會擔心失去,所以也是苦。既然一切都是無常的,只要反過來看就不以為苦了。無常的東西不會永遠存在,既然無法永遠,就不需要斤斤計較於得失利害成敗進退,因為計較是沒有用的。你也許可以暫時擁有,但終究不是你能夠永遠持有的,一切都在無常變化中。因此即使有功德,也不要把它當成功德看,因為因功受福,也是無常,也是苦,也是空。如果能夠理解到這個程度,就是有智慧的人,就是得解脫的人。沒有苦的人不過,得到解脫的人仍然還是在人間,例如羅漢得解脫,佛得解脫,他們的肉身雖然不在人間,但是法身常存,死後還會再來度化眾生,這就是菩薩。菩薩雖然在人間,有身體,有家產,但是卻不認為這些是他的,這便是無我。能夠無我就是得解脫的人,就是有大智慧的人,就是沒有苦的人。無常會讓人痛苦,但也可以讓人得解脫。有智慧的人遇到無常就知道要放下執著,從痛苦中得到解脫沒有智慧的人遇到無常,就會一直執著不放感到痛苦。能夠體會到苦空無常無我這四個要義,即是得到了全部佛經的精義。佛經雖然浩瀚,只要不離開這四大根本要義,就等於持有了打開佛法殿堂的鑰匙。
在一個團體裡,有些人付出比較多,有些人似乎是依賴者。如何能讓落後偷懶的成員趕上,變成付出者,也成為團體中的強棒呢?
依賴者與付出者,看似兩種類型的人但換個任務,原本的依賴者卻可能變成付出者,兩種角色可能在同一人身上出現。 比如說某個人可能因工作興趣,以及工作熱忱和理想目標,會在工作上全力以赴,盡心付出但遇到人事與同事相處問題上,可能就會變得很被動,反而成為依賴者。 因此,依賴與付出並不是一成不變。做為領導者或負責人,應該隨時對於多付出的人給予鼓勵嘉許。對於依賴者,要了解造成依賴的真正原因,如果只是一時無法適應,只要狀況改善,就可能從依賴者變成主導者了。 不過,社會上也有一些人從小就依賴別人,不願意付出。這些人也許天生資質較弱,自信心不足,從小到大已習慣依賴別人,做事都是被動的,缺乏積極性。 對於這種個性消極的人,必須要用耐心改變他的習性觀念,以及對事對人對己的態度。要告訴他眾生平等,任何眾生都有機會成佛,但成佛是要靠不斷地努力修行所謂的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身心思想及語言行為,不斷地修正精進,就能成佛。 如果做人抱持得過且過的態度,一輩子這樣過,兩輩子三輩子也都是這樣過,那人生就白白浪費,距離成佛之路,就會愈來愈遠。 我們團體裡也有非常被動的人,但畢竟是少數而且大部分經過訓練後,都能發揮己身的功能。少部分真的無法跟上的,有時也會有人向我建議太難調教,不如把他開除算了! 我說殺人的人還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何況只是疏懶?只要他們不犯大錯,慢慢建立他們的自尊心與團體責任心就可以了。 有位出家兩三年的弟子,經常在害病,常像隻病貓似地睡在廚房,弄得一身灰上課工作也時常缺席,找了半天,才發現在睡覺。像這樣的人,領導者不該趕走他,而是要協助他調養身體,把病養好。現在他對於所擔任的執事,就做得很好。 因此,對這些依賴者,不要讓他們自生自滅,而要幫助他們,讓他們走出來,成為團體及社會有用的人。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現代家長因為捨不得孩子吃苦,即使自己勒緊褲帶仍不斷滿足孩子物質的需求,讓孩子予取予求,認為這就是養育孩子的方法。法師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孩子變好或變壞,都是從教育開始的,不是給他錢就能解決問題。父母若是只知道給予孩子金錢上的供應,那是家庭教育沒有做好,孩子有可能會出問題。依我的觀察,有些父母似乎已放棄對孩子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認為給孩子多一點錢多一點物質上的享受,就是盡了責任。這樣的想法是錯的,父母應該多關心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獨立自主判斷是非,這才是對孩子負責任。僅僅給予金錢的滿足,勢必會出大問題。 所有教育的基礎都是從家庭開始,父母的身教言教對孩子的影響最大。要引導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父母就必須從自己做起。我看到很多有錢人的孩子,他們書讀不好人也做不好,徒然有父母給他們的種種資源,卻沒有好好地把握運用。 記得我小時候在佛學院裡有一位同學,也是個小沙彌,他的師父不識字,所以對他期望很高。他的師父有間寺院,靠著種田做經懺來維持。這位師父把徒弟送到佛學院讀書,徒弟每個月都會寫信給他的師父,說住宿費要多少吃飯要多少學費要多少零用錢要多少,其實我們在學院裡根本不需要用到錢。但是,只 要他要多少,他的師父就給多少,甚至舉債都甘願。這個同學穿的用的吃的都很好,還常偷偷溜出去看電影看戲,因此在學校經常被記過申誡,書根本讀不好,最後還是被開除了。 僅從物質上滿足孩子的需求,甚至舉債讓孩子揮霍,這樣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因為人的欲望是沒有辦法滿足,也沒有止盡的。 如何從個人做好環保?
佛教是不是有重男輕女的傳統?
沒有。佛教不但男女平等,人跟畜生蚊蟲螞蟻也平等。印度四姓階級極不平等,世尊則提倡剃度出家,四姓階級一律平等。世間種種不平等,是因為眾生造作的業不同,業報造成了不平等的現象。
佛教是不是宗教?
從形式和功能上說,佛教是宗教從本質上說,佛教不是宗教。
我長得醜,要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理?
美醜是很主觀的認定,內心的美善是最重要的,發揮自己的優點,為善助人,您會發現周邊的人愈來愈喜歡您。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正信的佛教徒設立佛壇,沒有特別重視一定的模式及形式,需視空間的大小而定。如無空間,佛堂是可以帶在心中的,心中有佛,不一定要有形式的佛壇。
佛菩薩阿羅漢怎麼區別
佛是自覺覺他或無上正遍知覺的意思,是菩薩道的究竟位,稱為究竟菩薩,福慧圓滿便是佛。大乘的菩薩道福慧雙修,是人天道及解脫道的相加,解脫生死而仍不離生死,隨類化度有緣的眾生。羅漢是小乘聖人,斷了我執煩惱障。解脫道的最高果位。
什麼叫做易行道與難行道
易行道和難行道,都是學佛修行的菩薩道。龍樹菩薩所說的易行道,是以稱念諸佛菩薩來求生十方淨土。而中國及日本的淨土行者,則以修行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仰仗彼佛願力,往生極樂淨土。所謂難行道,就是以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這是修行佛法的通途。
不想受戒是否可以皈依三寶?
可以的。不過皈依之後,如果想更進一步求得信佛學佛的益處,則必須求受五戒,才算是學佛所學,行佛所行的開始。皈依三寶,好比學生辦了註冊,有了學籍,如果不去上學,就沒什麼意義了。何況五戒可以視自己能力隨分受持再者,有受法,也有捨法,受法後,若遇到特別的狀況可以捨戒,捨了還可以再受,不用那麼害怕。
請問能否不送孩子上學,讓他在家學習佛法?
佛法是在生活中學習,不送孩子上學是愚痴的做法。
那個行業是利於眾生的?
只要以慈悲為懷,從事為國法和佛法所許可的行業,都有利於眾生。
如何辨明臨命終時的魔境和接引
是魔境或是接引?不在於臨命終時的觀察和認知,而在於平時的願心和修行。平時以修善積福持戒修定和聞法等的熏習,成長善根力量,到臨命終時,自然感得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等的化身來臨。相反地,如果以貪心求生西方,以瞋心厭離娑婆,以愚癡心迷戀現世的財富地位等,臨命終時雖然願求往生西方,但他們的本意和彌陀的本願相違,就很可能是魔鬼來臨而現佛菩薩的形相。
學佛也需要知識和學問嗎
依佛法,真如的契悟是離言絕慮的,愈重視知識,離開真理就愈遠。但是佛法也認為知識雖不能表詮真理,但是卻有引向真理的作用。我們初學佛法,聽經聞教,分別善惡,了解因果,怎能沒有知識?而且身為大乘佛子,更需藉助深廣的學識來攝化眾生。所以佛法把知識學問視作自利證悟的前導,利他妙行的方便。
想學佛必須要皈依嗎?
皈敬三寶是進入佛門的初基,學佛當然要皈依。
蓮花在佛教表示什麼
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也就是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這都是蓮花所表徵的美德。
已經大齡,而情路不順,怎麼辦?
有愛情固然很好,但是除了愛情,人生應該還有其他的使命和目標,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不妨將愛情轉化成慈悲,從對一個人的愛,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轉移成為對眾生的大愛。
佛教是反對家庭制度的嗎
不,佛教決不勉強改變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僅是佛教生活方式之一,家庭才是佛教建設的根基所在。如果反對家庭制度,佛教的僧尼也將無以為生。相反地,佛陀卻曾積極勉勵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如善生經所言。
佛法教導我們眾生平等,所謂眾生平等的真義為何?
眾生平等指的是基本人權。以佛法的觀點來說,假如眾生都願意學佛能夠學佛,那就都能悟道得解脫,甚至於成佛,是基本上的平等。 不過,雖說眾生平等,但這道理卻非常模糊。以所有的眾生而言,不同種類生物的生活方式生存條件都是不一樣的,有的生活在水裡有的在泥裡有的在樹上有的生活在暖和的地方,有的則在寒冷的地方。 再者,人和其他動物是不是應該平等?如果能夠平等,那把蛇蟑螂青蛙放在床鋪上跟我們一起睡覺,這樣是不是平等?或者是讓豬雞和我們生活在一起,這合理嗎?那麼做看起來是平等,但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因為這實際上是不平等的。不同種類的動物來做比較,就是不平等。 以人類來說,每個人的聰明才智不一樣,男女的性別不同能力不一樣,還有觀念想法不一樣,風俗習慣也不一樣,這種種條件的不同,要大家完全變成一樣是不合理的。所以,男性與女性不要總是要求平等,如果真要求平等,應該是指基本的權利平等。 如果能力體力相當,負擔的工作應該也可以相當。以目前就業的範圍而言,沒有事情是只有男人能做女人不能的。國王也好,總統也好,總理也好,都有女性擔任,只要有能力就能做。 在富比士雜誌每年統計調查的報告中可以看出,全世界一百大的企業之中,雖然主要的負責人經營者在比例上女性比較少,但這並不代表女性的企業家很少,事實上並沒有不准女性出頭或是女性不能創業等的歧視。
佛教的授記觀念是什麼
在佛經中的授記是指佛陀為弟子們預告,親證菩提的時間,古代的傳法授記,傳的是心法,以心印心心心相印,不需要儀式。在中國的禪宗,早期並沒有授記的行為和儀式,到了晚近的叢林寺院,為了選拔和預定主持寺院的後繼人選,在遴選之後,也會舉行授記儀式。中國的禪林,授記時,有法卷的頒發,也未必是選拔已有證悟經驗的人,授記之後,目的在於傳承主持寺院的職位。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饋贈嗎
居士在兩種情形下,可接受寺院的餽贈。第一,在貧病急難時,接受寺院的布施救濟。第二,在為寺院工作並且又必須維持家庭的生活者,當以工計酬。寺院若有多餘的物品,既無特定的對象布施,也無法去換取金錢之時,在家居士也當以歡喜心來接受布施,以免造成物品的浪費和拋棄。
看到有人受苦難,會難過很久,怎麼辦?
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對大菩薩要感恩示現,不用難過。
可以幫朋友消業障嗎?
勸他學佛修行。
佛教為什麼不吃肉?
為了慈悲眾生。
佛教對神秘現象的看法如何
宗教徒有了少許的神秘感應,就以為是得了神通或是佛菩薩的顯聖,那是不正確的。或許有佛菩薩的力量通過不同的人及物而表現,但對於信仰者的禍褔無補,正信的佛教徒不該表現這種身分,也不得信賴表現這種現象的人。
古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這是指什麼呢?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就是彼此不要要求太多,不要想從對方得到什麼回饋,或者是妄想不應該得到的財物名利等。 交朋友是為了彼此互相幫助,但幫助別人之後不要老想著對方會如何報答,或是想連本帶利多得到一些回饋,如果有這種念頭,那就是小人之交而不是君子之交了,因為小人多半著重眼前的利益。 如果做了朋友以後,整天膩在一起吃喝嫖賭,甚至勾結起來做壞事,表面上看起來彼此似乎頗有義氣,兩肋插刀也在所不惜,但這樣的交往,也是屬於小人之交甜如蜜,對雙方都沒有幫助。君子之交是分得清清楚楚,你是你我是我,錢財方面也分得很清楚。做朋友不能老是想著占別人的便宜,或者只有某一方一廂情願地付出,如果是這樣,一定無法長久交往,因為其中存在了利害關係,而不是真誠相待。
六祖壇經說些什麼?
壇經的內容包含三個部分一惠能大師在廣東韶關大梵寺的說法,基本思想為以定慧為本,修一行三昧,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住為本,頓悟菩提等。二惠能大師的生平簡歷和背景。三惠能大師平時與弟子們機緣交接時的語錄,及惠能大師的囑咐語等,這是有關佛法的問答。
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佛教相信超度的作用。不過,超度是次要力量而非主要力量。修善的主要時間是在各人的生前。超度乃是藉著超度者的善業及誦經者的修持而起的感應。
法師提出和喜自在和平吉祥和敬平安等主題,是對現今社會風氣有什麼觀察嗎?
就以吸毒為例,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吸毒?吸毒是因為覺得無聊覺得無奈,因為身心得不到安頓,覺得沒有希望,於是放棄自己,開始吸毒。 犯罪也是一樣,多數犯罪的人是放棄了自己,他對社會不抱希望對國家不抱希望,對人類的未來也感到絕望。他覺得大家的德性都差不多,做官的也好,做生意的也好,大家的財富地位都是搶來的,差別只在於他是用刀槍去搶,別人則是用技術去搶他是明搶,別人則是暗搶,但是大家一樣都是在搶。 有沒聽過竊物者是賊,竊國者是王3這句話?偷東西是賊,偷個國家卻成為國王當賊是要關起來的,但是當王就很威風了。當人們的觀念因為社會風氣或政治上有問題而遭受誤導,社會上只剩下政客沒有政治家的時候,大家會認為反正政府也是這個樣子,我們既然無法影響政府,就做自己吧!否則,怎麼生存? 因為沒有希望,也沒有前途,那就把心一橫,去偷去搶的壞事樣樣都來,於是就犯了罪。這是因為對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未來對所處的社會沒有希望也沒信任感,所以就變成了這樣也可以說,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受大環境的影響。 要改變這樣的風氣,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是的,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三寶指的是佛法僧。稱為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受,受用無盡。僧寶是老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明及發現教材的過來人。皈依後,在心態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善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你加持你,增強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原則上說,不殺生戒的重心在不殺人,殺人是重罪,殺其他動物是輕罪。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並能弘道,因此,戒殺是以不殺人為根本。
神道設教也是佛教嗎
不是的。所謂的神道設教,是指鬼神以神仙佛祖等名目,通過鸞壇的迎鬼降神靈媒的鬼神附體所謂仙佛借竅等現象,而形成的民間信仰。很多人由於神佛不分,把民間信仰視為佛教信仰的同類,而且佛教信仰中,也摻雜了民間信仰的現象,以致佛教被誤為是神道設教的亞流。
面對曾經有貢獻,現在卻不適任的員工,主管請他離開或調職的確很為難,要怎麼做才算有智慧有慈悲呢?
一個團體無時無刻都在成長,團體的成員也隨著歲月衰老。如果這個團體永遠用同一批人,團體勢必萎縮老化消失。所以,一個團體必須要新陳代謝,包括觀念技術產品的新陳代謝,而且需要同時進行,才有競爭力生產力。 有人在青中年時期,很有創造力,替公司賺很多錢。但年老之後,除了少數人能維持青中年時期的創造與意志力,以及高工作效率,大多數人會有想做,卻有力不從心的無奈。任何企業都可能遇到員工老化的問題,但不難解決,只要建立良好的退休或陞遷制度就可以了。 以法鼓山而言,會鼓勵屆齡退休者辦理退休,未屆齡者可以給予較優渥的退休金,鼓勵他們提前退休如果不願退休,可以調整職務,讓他到比較次要的位子工作,但薪水不減少,以補償他年輕時的付出。 或者可以開闢另一個符合老年人工作的領域,讓他們發揮,但這必須看公司組織及體制上是否有新工作可供開發。有些企業,員工都換了好幾代了,流動很快,老闆卻很難退休。像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先生,手下的幹部一批一批都退休了,他還必須繼續工作。 公司要永續經營,組織規章制度建構就必須健全,退休人員與新進員工聘用要有一定的比例。有了這個制度,公司或團體可以維持永遠年輕,活力充沛。 對於長期不適任的員工,公司也必須有合理的退場機制,讓不適任者退場,例如嚴格執行考績,來決定陞遷及加薪,不合格者讓他離職。一個公司,如果還有很多不適任員工,代表該公司制度不夠健全,需要重新改革。 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經過三十年的歲月,這些人大都五六十歲了,已經沒有辦法像年輕人一樣,可以想辦法替他們調到較不費力的工作,安排適當位子給他們發揮所長。 老人也是寶,這些人雖然年紀大了,但二三十年的人生經驗累積,卻是難得的生命經歷,給予彈性空間和時間,或許能對組織創造出另類價值。 事必躬親,累死自己
情緒有能量,是否可以轉負面的情緒能量成正面的?
情緒能量是可以轉化的。在佛法裡面有一個名詞叫作精進,還有一個關於參禪者的名詞,叫作大憤心,也就是大憤怒心。大憤怒心是發憤圖強的意思,憤也可以作奮,即是奮鬥精進的意思,是指痛下決心,自己非得要完成不可,這本身是一種情緒,但這個情緒是正面的,是往好的方面去發展。 如果一個人沒有發憤圖強這種意志力的情緒來支撐,做任何事情都會半途而廢,都可能虎頭蛇尾淺嘗即止,不可能把一樁大事完成,也不可能有始有終,所以人還是需要有正面的情緒。 然而正面的情緒還是自我中心,仍是以我為出發點想要完成某件事。至於想要成佛,就必須要有精進心。事實上,精進心是一種淨化了的情緒,它不傷害人也不傷害己,只是在修行的路上一直往前走,好像是一種能源能量,如果沒有這種能量的話,修行就修不成了。 所以佛又稱大雄大力大慈悲,能夠得大解脫。大解脫即是大智慧,這個大的意思,就是從精進心產生的。
作惡之人入阿鼻地獄永無出期,眾生是不是愈來愈少?
六道眾生不斷地輪迴,不多也不少。
有位居士賣豬肉想改行,但又沒錢,怎麼辦?
雖然以殺為業的肉品商,本身並不覺得是做了壞事,只是提供人們食物,是一種服務業然而拿眾生的生命做為賺錢謀生的一種方式,這是不慈悲的。如果可以改行賣蔬菜,或是素食自助餐等行業,並常誠心懺悔業障,相信一定能找到一個維生的正業。
甚麼叫做頓與漸
頓漸兩種法門,是一體的兩面頓是由漸而頓,漸是因頓而漸沒有漸,絕沒有頓,有了頓,必先有漸漸是頓的成因,頓是漸的結果。我們學佛,因為往昔生中的根機深厚,所以生到現世,只要偶受一個禪門所說的機鋒,便可一念點破,而頓悟,也是最後一緣的助成。那麼所謂頓悟,也沒有什麼神祕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