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5
854
output
stringlengths
3
1.15k
打坐閉眼會感覺到天目那有光,該怎麼辦?
打坐有身心反應是平常事,當成幻覺處理是最安全的。
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此語從一些齋教的乩壇靈媒的口中傳出,齋教徒眾都是在家人,鼓吹俗人修行容易生天得道,目的是為了侮辱佛道二教。齋教徒們,自己不願受出家戒的約束,反而詆毀出家人持戒不嚴,並且誇張出家人的犯戒罪行,其存心是顯而易見的。
媽媽學佛,但是放不下我的終身大事。如何勸她放手?
師父說只要碓知心有所寄託, 有安身立命之所在,晚婚不婚又何妨。
阿彌陀經說些什麼?
阿彌陀經主張以信願行,持阿彌陀佛名號,求願往生彼國。
放生沒有念咒會有效果嗎?
放生的意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跟是否念咒無關。
阿彌陀經是一部為亡者所誦的經典嗎?
阿彌陀經是一部為亡者所誦的經典嗎?由於經中提到若能深信發願,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往生彼國自古以來漢傳佛教徒以念阿彌陀佛佛號,以及誦阿彌陀經做為死後求生於西方極樂淨土的法門。人命在呼吸之間但阿彌陀經的念佛法門,卻不是只在臨命終時才用,誠如古諺所說人生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什麼?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每個人都假裝成永遠不會死的樣子。人命在呼吸之間,佛法所說的無常真理,並不是臨命終時才是無常,而是在每天每個剎那呼吸之間都是無常。思考如何面對死亡因此,誦念阿彌陀經不是臨命終時才念,應該做為平時修行的資糧,平時就要思考如何面對死亡,如此一來,面對臨命終時的四大分解,才不會完全沒有準備而驚恐不已。事實上,阿彌陀經蘊含著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深理,因此經典的持誦就該是平常的功課,透過自心清淨,自然能與佛國淨土更為相應。
如果每個人都能明白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就不會輕易把死掛在嘴邊,畢竟死不能解決問題。一個人該盡的責任,會因生命消失而一筆勾銷嗎?
在法律上,人死後是沒有辦法再去追究責任的,可是就佛法的因果觀而言,該受的苦沒有受完,該盡力奉獻的還沒有付出,這是責任未了!本來應該要受的苦難,卻因為還沒有受就死了,就是逃避責任。 特別是對佛教徒而言,生命一定有業報和因果規則的存在,我們的生命並不會因為這一生的結束就沒有了。它只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完成的責任,到了下一生仍要承擔這一生逃掉了,下一生就必須連本帶利地償還。 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沒有人是不需要負責任的,就算你一無所有,只要還活著還有一口呼吸,至少能有個心念在未死之前,為全世界祈禱,祈求全世界的人能夠有飯吃能夠活得健康。這樣的好心有沒有力量呢?有的,這就是心念的力量,它能夠感動護法龍天感動諸佛菩薩。
臺灣企業家郭台銘的妻子過世,很多人不免感嘆,他的財富再多也留不住愛妻的生命。癌症一直是臺灣十大死因之一,只要聽說什麼東西會致癌,就會引起恐慌,好像許多東西都不能吃了。談癌色變,倒是不分富人或窮人,我們應以何種態度面對癌症?
財富和生老病死沒有關係,財富是物質現象,生死卻是生理現象。貧窮的人會死,富有的人也會死,自古皆然。但長生不老的希望,也是自古皆然,古代帝王有權力與財富的人,會請方士煉丹,尋找長生不老藥但財富與權勢,卻不是生命長度的保證,這是金錢換不來的。 我對於財富的看法是,好比人兩手捧水,從池子裡把水捧在手上,即使保持不動,水仍然會漏失,不會一直停留在你手裡。所以,當錢在你手上時,就要好好用,如果不用它,終有一天,它仍會回歸於無,讓你不想放手也得放手。財富若不能利益人群,就只是累人而已。 對於癌症不需要太過緊張,要防癌也不用矯枉過正。有些東西不應該吃就不吃該吃的吃夠了,就不應多吃營養夠了,也不應貪吃。同時也用不著一定要吃很名貴的東西。 我的飲食原則是新鮮營養衛生,就是好的食物不必追求物以稀為貴,也不必吃太多補品。 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我每天一定運動,到山上走一走,幾個小時也不會累的。這對身體心情,都很有幫助,現代人一定要養成運動的習慣,這比擔心吃什麼才長壽更有幫助。忙或不忙,也宜有一項人生修養的工夫,例如靜坐就能緩和心情。 醫學研究指出,情緒和癌症的關係很大,愈恐懼活在負面的情緒裡,反而更可能得到癌症。與其害怕地不吃這不吃那,不如以靜坐念佛放鬆身心,以運動活絡筋骨,相信一切自有辦法,不必害怕,要來的,害怕也沒有用宜面對困擾,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 藏傳佛教的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當年就是癌症過世的。你說他沒有修行嗎?不,他當然是大修行者,但若癌症要來,也要坦然接受生命的結果。 可以代死者捐器官嗎?
在家居士吃肉可以往生嗎?
眾生在一期生命結束後都會往生,只是有的往生善道,有的往生惡道罷了。您指的應該是往生極樂世界吧?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特別重在信願,只要信願真切,至誠念佛,蒙佛慈力,決定往生。但是如果已經知道吃眾生肉有違慈悲,豈能不思悔改!
什麼是佛?
佛是徹悟大覺,是自覺覺他覺滿的意思。
如何一門深入
一門深入是在於宗教經驗修持法門,以及善知識的選擇和追隨上。不要見異思遷,得隴望蜀。如果你已認定所學的是正統的佛法正信的佛教,不論念佛參禪持咒,在正常心態下,日積月累不斷地修持,都必定會有成效可見。
心經說些什麼?
本經開示菩薩修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在其真實體證時,事相與理性,觀行與智證,一切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一切法畢竟空寂,不可擬議。依此可度一切苦厄,可得究竟涅槃,可得無上正等覺。它是一切般若經的心要。
中國古代如何培養譯經人才?
現代人若計畫出國留學,一般會選擇至坊間專門的語言訓練機構修課。不過有關語言訓練中心的機制,可不是近幾世紀才出現的。早在一千多年前魏晉南北朝起始,中國僧侶為了西行取經求法,往往先到以翻譯佛經為用途的寺院,學習佛教經典語言─梵語。相同地,天竺和西域的僧侶來到中國弘法,也會先到譯經中心學習漢語。譯場中國古代的語言訓練中心佛教源自印度,對於記載教理的大乘典籍,乃以印度的諸多語言之一─梵文書寫。佛法傳入中國後,即引起統治者莫大的興趣,為了解經中所講述的義理,於是由國家出面召集中國境內精通天竺語西域語漢語的僧人及在家居士,組織成大規模的譯場,翻譯經律論三藏。由於翻譯的工作 需嫻熟梵漢兩種語言的人才,因此語言的培訓也是譯場相當重要的一項任務。晉代自龜茲國來華的鳩摩羅什大師,在草堂寺逍遙園譯經館一共譯出了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佛經,成果斐然。而深諳梵語西域數國語言及兼嫻漢語的他,同時也訓練出一批能通曉梵語的翻譯高手,例如中國佛教史上盛譽為四傑的僧肇僧叡道生道融。唐代的玄奘大師,二十四歲時立下前往西方求取正法的宏願。由於西行的路途必須歷經殊方異域,還得和各國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因此他出發前即努力向寓居長安的蕃人,學習梵語及西域各地的方言。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學成歸國後,玄奘大師奉敕主持長安大慈恩寺弘福寺的譯場,除了完成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多卷佛經翻譯的偉大創舉外,也兼負梵語的教學。他的弟子窺基是協助譯經的重要人物之一,窺基大師一生未曾離開過中國漢地,而他在梵語方面的學習,便是由玄奘大師親自教授。為求正法矢志西遊魏晉南北朝以後的歷代僧人,先學會梵語再出國西遊,是十分普遍的情形。佛教學者曹仕邦在〈論中國佛教譯場之譯經方式與程序〉一文中提到大興善寺自隋開皇至唐貞觀間屢充譯場,其教授梵文成績特著,得受業者人皆以為榮耶?此外,現存大藏經﹁事彙部﹂中有關華梵對照的字書全真著唐梵文字禮言著梵語雜名寂圓著唐梵兩語雙對集等,這些工具書都是出自唐代譯場的作品。到了宋代,譯場則是嚴格要求所有參與翻譯的人員,都必須事先接受梵語訓練,相當於今日的職前訓練。華梵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因佛經的翻譯產生交流。而由於中國人對佛法的需求,造就了歷代為求正法矢志西遊的諸多高僧大德,同時也形成學習梵語的風潮,附屬在譯場的語言訓練中心便因此產生。
從信佛到成佛須要多少時間呢
通常都說從信佛到成佛,共需三大無數劫。無數並非沒有數,而是不容易數。在這漫長的時間過程中,若能特別精進努力,也可把時間縮短,否則也可延長。
我被老公遺棄,該怎麼辦?
因緣聚,因緣散,只要問心無愧就好聚好散吧!
讀經如何與佛相遇?
很多人或許難忘在生命困頓時,曾因聽聞到佛經的一句佛法而心開意解或在人生最茫然時,因一本佛經的究竟實相之理,指引了人生的方向,找到生命的皈依處或是被經文之美感動,因而走入佛法的殿堂!不管什麼方式和機緣,因佛經而與佛初次相遇,也許不經意卻令人難忘,因為在那一刻,自己的生命已經因這一因緣而改變!就如禪宗六祖惠能乍聞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改變人生,甚至改寫了整個中國佛教的發展。正確的讀經態度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中提到聽聞佛法時,如果抱著三種不同的心態,即使有因緣聽聞佛法,也是徒然無用的!其中有一精彩譬喻若將佛法譬喻為雨水,聽法之人如碗或杯子,倒覆在空地上,雨水是無法流入碗中以此說明如果態度不注意不專心,即使聽了也等於沒聽。第二種是由於在碗中原先就已裝有髒物或毒素,即使能裝入雨水也不能用以此形容雖然專心聽,可是因心裡有成見,聽了反而會生起對佛法的懷疑。第三種則是碗已經有了裂縫,即使清淨無毒,也還是漏得一無所有以此譬喻心中雖沒有成見疑惑,可是內心散亂事務匆忙,聽過後,不久還是忘得一乾二淨。因此,我們讀經聞法需要專心,並對佛法有信心。如果心有疑惑,需要尋求解惑,不要抱持懷疑心來讀經。雖然我們無法與佛生於相同的時代,不能與佛陀的弟子們阿難尊者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隨佛一起坐在菩提樹下,仰著脖頸,歡喜聽佛說法,但只要翻開佛經,我們就可以與佛相遇。如是我聞這一句話,不只阿難尊者能說,我們在讀過佛經後,也能與朋友分享我聽佛陀曾經這樣說。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身處在這腳步快速生活繁忙的時代中,永遠無法度量佛陀在數千年前所說的哪些經典語錄,會在什麼時候進入哪些人的生命裡。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的同一句話,每個聽聞者會因為各自的遭遇理解層次的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的體會。然而,更重要是,與佛相遇之後,放下過去,建立起佛法的思維,並在生活之中體證佛所說之法。或是,隨著學佛日久,雖然曉得佛法的美好,卻有使不上力的感覺,不妨回首自己首次在佛經裡與佛相遇的因緣,是怎樣讓自己感動,回到初發心,再為學佛道路注入動力。
若社會大眾以學歷和生活水準來判斷一個人的教養或品德,實在有失公平。到底該用怎麼樣的觀點來評斷他人呢?
知識教育,並不等於人格教育學歷程度,也不等於國民的道德水準。 以我個人為例,我的父母連小學的門都沒有進過,他們都是文盲。在我的家族裡,沒有一個人小學有畢業,而我自己則算是勉強完成了小學四年級的教育。在那樣一個窮苦落後農村裡的孩子,是不是會對國家造成負擔? 其實,農村的孩子非常有上進心,中華民族歷代的帝王將相,也多是來自民間中下階層。當上層社會和政府腐敗墮落的時候,民間這些優秀的人才就可能嶄露頭角取而代之,也就是英雄多出於草莽。 現在所講新移民的下一代,也就是新臺灣之子的母親,可能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或者是中國大陸,這些女士的出生地可能比較貧窮清寒,但並不表示她們是無知無能,或者是愚癡的。她們和臺灣人民相較,只是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我們不同,但不等於她們是劣等國民。 所以,如果把外籍新娘當成次等國民,這是很糟糕的想法從人權的立場來看,不僅說不過去也有失公道,需要檢討糾正。
我平時不喜歡與人接觸,有人打擾我做功課便生煩惱,請問該怎麼辦?
首先一個佛教徒為了要度化眾生,是不能離開群眾的,因此要先放寬胸襟接納他人。而做功課就是一個提醒,提醒自己做為三寶弟子應有的儀態心態和生活方式。有人打擾時更像一面鏡子,幫助我們反觀檢視自心,發現自己言行顛倒了,便再調整過來,提起善念和穩定的心,這也是一門功課。
佛教裡說的了生死是什麼?
依佛法修行到可以坦然的不畏懼的面對生死,就可以了生死。
什麼是五眼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指從凡夫至佛位,對於事物現象終始本末的考察功能。天眼,能夠預知未來。慧眼是羅漢所證,見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徵象,能出生死輪迴。法眼為初地以上的菩薩所具,能見萬法的本性法性。佛眼,具足前面四種眼所有功能,是智慧全體大圓鏡智本身,又稱大圓覺無上菩提。
一直想修清淨心,可是意志力又不夠怎麼辦?
紛擾煩躁的心緒,硬要用意志力來降伏是不可能的,所以不是意志力不夠的問題。不妨檢討一下,缺少了那些助緣?諸如持守五戒,作息規律,生活力求簡單,學會放鬆身心的方法,對眾生常存感恩心,對自己常起慚愧心等等,有了這些助緣,心地調柔,就會漸漸清靜了。
為什麼佛教徒不算命?
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的毅力努力來主宰,命運是掌握在自己心中的。
為什麼佛教會在印度沒落?
印度大乘佛教到了後期已趨向神祕化。西元八世紀,佛教為了與興起的印度教抗衡,方便適應,摻入更多的咒術儀軌和鬼神,佛梵合流的結果,弄得神佛不分無上瑜伽更有男女雙身的修法,一反佛教原有的謹嚴樸實的人間性。十世紀,伊斯蘭教勢力侵入印度,進行聖戰,百年間經過十七次戰爭蹂躪,到了十一世紀,穆斯林大軍橫掃全印度,王室改宗伊斯蘭教,印度佛教終告滅亡。
大部分的婦女都是家庭與事業兩頭燒,一樣是上班,但要請先生分擔家務照顧孩子並不容易,傳統認為,這是女人的責任。要怎樣才能說服另一半分攤家務呢?
在工商業社會,或是開發比較早的國家,夫妻分擔家務可能已經不是問題。但在我留學的日本,是大男人社會,重男輕女,日本男人回到家,什麼家事都不做。不過,在我日本博士班的同學中,有對年輕夫妻家務分攤著做,且做得很好。一人買菜一人煮飯一人洗碗筷一人照顧客人。共同打理家務事,彼此分工,不分內外。 三十年前,我暫時住在美國朋友家中,他們的家庭成員只有夫妻倆和一個孩子,家務也合作得很好,洗碗打掃,各有分工。我覺得他們的分工合作很好,尤其是雙薪家庭,太太一樣外出工作,回到家,先生也該分擔家事。 我認識一位基金會的主管,他除公事之外,每天忙著家裡的事小孩上學要他送,衣服要他洗,家裡環境要他打掃。他說我太太整天只想看看書報聽聽音樂散散步。 我說你工作這麼忙,何不請位傭人來幫忙?他回答找個傭人,還得要有人來教傭人,我太太不會做這種事。我稱讚他你的福報真的很大。 夫妻應該先商量,哪些工作各自負責如果對方都不願做,那自己只好轉個心念自認家裡有一位菩薩,是來鍛鍊自己的能者多勞,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就多付出一些吧! 我認識一對醫師夫婦,兩人移民至美國行醫,太太當醫師外,還繼續深造,她的收入是先生的兩倍。她的工作很忙,家中還有兩個小孩要照顧。但先生回家後,只想看電視報紙,家事全都不管。她和先生說為什麼不能幫忙做家事呢?先生說我只會看病,其他的事我都不會。 為了先生不做家事,她曾經幾次向我說她想要離婚。我說離婚對小孩不好,要她好好考慮,她接受了。現在孩子都大了,家庭和樂是她的忍耐犧牲換來的。 在先進國家裡,男女平等已是社會的共識,大部分男人會分攤家務。每到星期假日,男人在家割草,整理庭院,修理家具玩具,這是西方社會的文化傳統,東方社會也應學學,注入這股好風氣。 家暴是前世報應?
一直想修清淨心,可是意志力又不夠怎麼辦?
練習再練習吧!意志力是在練習中產生的,心也就無形中沉靜了。
請問怎麼皈依佛教?
皈依佛教,要向僧寶執弟子禮,要恭敬供養僧寶。皈依目的是學習成佛之道。
我接觸佛法,希望祈求健康,家庭和樂,可以嗎?
有何不可?佛法講的是自利利他福慧雙修,不能自利何能利他?沒有福德如何修慧呢?
六根清淨怎麼講
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人由於六根不曾清淨,如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意貪樂境有貪,也必有瞋,無明,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又根據法華經及涅槃經中說,能得六根清淨,便可六根互用。也就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
我不想工作,只想在家修行可以嗎?
修行在眾生中在工作中才能修行。
我被老公遺棄,該怎麼辦?
趕快來學佛修行。
佛教說的第八識是什麼?
第八識名阿賴耶識。它能接受前七轉識的熏習,成為種子加以攝藏,而其本身也含藏萬法種子,種子遇緣起現行,則內變根身加以執受,外變器界為所依,也就是根身所依住的物質世界。每一個眾生,在其一期生命結束時,即由阿賴耶識隨業力的牽引去結另一期的新生命,叫做結生,因此,它扮演著流轉生死的主人公角色。
社會上受到表揚的傑出女性,她們得獎的原因,通常是寬闊的視野使她們更關懷全體社會與人類,這與女性主義者有沒有程度上的差異?
在西方社會裡,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女性主義?其實很少!不論哪個行業,傑出的女性多半都不是女性主義者,或大女人主義者。就比例上來看,極端的女性主義者,在奮鬥多年後成為某個行業中傑出領導人的並不多。 要在各個行業中成為傑出的領袖,一定要平等地愛護尊重同行裡的人,既然平等,就不能只照顧女性而不管男性,如果抱持女性至上的態度,想成為社會裡的主流領導人就比較困難。 以我的立場與看法,我是同情女性主義的,而且認為它的形成其來有自,一個社會必須也需要有這樣的人,如果完全沒有,讓男人永遠都是強者,那也不行。 婚姻中的奉獻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現在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因此,只要清楚地了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
學禪若終生不悟怎麼辦
學禪能開悟當然最好。然而悟也有小大淺深的分別,即便終身不開悟,也功不唐捐。因為長年精進學禪,對身心健康,待人處事,以及生命的態度,都大有益處。只要堅定菩提信願,持五戒,行十善,有這些功德力的扶持,來生繼續努力,一定能夠開悟。
如何加入佛教?
加入正信的佛教,成為佛教徒,必須皈依佛法僧三寶。
墮胎算是殺生嗎?
殘害有情生命都是殺生。
蓮花在佛教表示什麼
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也就是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這都是蓮花所表徵的美德。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1選擇客廳的正位,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瞭然。只要不把佛像面對廁所爐灶或直接面對自己的臥床就好。2先將佛菩薩聖像安於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於兩旁,不必另設香案燭臺。至於祖牌可以移置於寺院的往生堂,家中並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則可置於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處,改以較佛壇為小的祖壇,單獨供奉。3家庭供奉佛菩薩聖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可以一佛代表萬佛,以一菩薩代表一切佛菩薩。
即使我們對死亡做了許多探究與摸索,當真正面臨死亡時,還是難以放下對生命的不捨與眷戀。請問法師,死亡之後會看見聽到什麼呢?
其實從出生到死亡的階段,看起來好像是生,實際上也是在不斷地死。譬如身體的細胞不斷在更新,經過六七年的新陳代謝,人體細胞便全部徹底換過一次。心也是一樣,我們念念都在生滅,每一念想過後,第二念隨之產生,前念滅了後念就起。 所以,無論是生理或是心理,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有生起和消滅的出現,我們叫作生滅,也就是無常。當人衰老時,身體機能自然會退化,然後就會死亡。 有人希望知道死亡的過程和死後又是處於怎麼樣的狀態? 就佛法而言,人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組合而成。就肉體而言,當人死亡時,首先是沒有了氣息,也就是斷氣,然後體溫漸漸消失,細胞也逐步腐爛。軀體逐漸地四大分離,硬的部分變成土流質的化為水熱能轉成火呼吸也回歸於大氣。於是地水火風全部解散,這個時候回歸於四大,身體已是不存在了。 以精神面而言,人瀕死時,有修行的人能預知自己大限將至,而有的人還不知道要死亡。也有的人會見到各式各樣的幻境,例如看見死去的親人,看到天國西方極樂世界或佛菩薩現前。這些有的是好的幻境有的是壞的幻境有的是很恐怖的,但都不是真實,也無所謂好壞。重要的是不要受幻境的影響,不要害怕不要拒絕,也不迎接它。 但是,如果平時常持誦佛菩薩聖號,並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時若見到佛菩薩,這可能是與自己的願力相應,就跟著佛菩薩去吧!如果願力不相應,對於出現的幻境則別受影響。 死亡以後很可能看見光,一種非常非常深遠的光束,似乎在等著迎接自己。這時候不要心存歡喜迎接那個光,而該淡然處之,安靜地持誦阿彌陀佛聖號。若光自然而然來到面前,而自己也融入光中,這樣很好,不是生天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若是自己見到光就跟著光走,它不一定到哪裡去,可能投生到什麼地方去了。所以,不要一看到光就跟著光走,這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以精神面來說,當知道自己的肉體已經死亡,意識也離開了肉體,但是記憶還沒有消失,它是前一生業的力量,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神通。這個時候若看見家人,請不要跟著他們走,要讓自己保持在空靈的一種狀態。 通常人死後的四十九天內是處於中陰身階段,此時在等待自己的因緣或是業力的成熟業力成熟後,哪裡先成熟就往哪裡投生。所謂中陰身的意思,就是此一身到彼一身,也就是此一生到下一生之間的過渡階段,在這個時候既不叫作鬼,也不是人。另外,中陰身階段是最靈敏的,清楚知道自己已經不是人,也不是鬼,於是託夢顯靈等情形,多會在此階段出現。 結束中陰身階段後就必須轉生,如果沒有轉為畜生道人道天道,或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會進入鬼道。而進入地獄道的人,通常沒有經過中陰身階段,俗 話說入地獄如射箭。生前惡業很重的人,死後會馬上進入地獄道如果有人一生之中修得天福,死後則生入天國,也不一定會經歷中陰身階段,因為神識已進入蓮台,進入西方極樂世界了。
佛教說的貪瞋癡是什麼意思?
貪欲瞋嫉愚癡。佛教的修持工夫,由戒定慧的修為與恆持,稱為三無漏學,來克服貪瞋癡的身心煩惱。
全世界佛教信徒有多少人?
全世界佛教徒不到二億人。
如何做佛事
最好從過世的那一刻起,在七七之內佛號不斷,用亡者遺留的財物,盡力布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等施一切眾生,使之離苦得樂,都是促成亡者超生離苦,往生佛國的助緣。
有些人因為來不及在往生前交代清楚身後事,使家人在悲傷處理喪葬事宜外,還得為了設法避免外界的閒言閒語或是求心安,選擇求神問卜。究竟有哪些事宜是我們生前應該先準備好,才能避免一些不樂見的事情發生?
了解死亡,就不怕死亡。要做到不等死不怕死,前提就是要正確認識死亡,並隨時做好死亡的準備。我們人一出生就註定逃不過面對死亡的到來,只是有人早一點有人遲一點。 把該做的事趕快做完,或是一年預立一次遺囑,清楚交代財物喪葬和遺願等處理方式讓親友們知道,才不致於死後還為生者留下一堆疑問,增添親友的麻煩。 準備死亡就是準備結束這段人生旅程,展開下一段的旅程。如果能夠平安離開現階段的旅程,又安然地到達另一個階段,這樣最好。
外遇這麼普遍,現代人的心也容易受挑動。可是一天到晚檢查配偶的時程包包電子郵件或是手機,看有沒有出軌證據,實在令人厭煩。難道就隨時接受外遇的來臨嗎?
外遇不是現在才有,在過去社會也有的。大致上中年以後,事業有成,身體狀況還不錯,就可能遇上誘惑。有人看上財富或名望,有人因為外表,要拒絕這種誘惑還真不簡單!或者,已婚者主動地去追求第三者,原因可能是對自己的配偶不滿意,想找另外的對象,做為精神上的避風港。所以,外遇可能是出軌者單方面的問題,也可能是夫妻兩方面的問題。 當已婚者遇上誘惑,要把誘惑視為陷阱,盡力避免如果發現配偶有了外遇,最好不要吵鬧,要愛護他同情他。外遇是個火坑是個地獄,毀掉的不只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多給外遇者關愛和包容,或許他就能回頭。 如果是已婚者主動去追求第三者,可能是因為心理或生理上覺得有所不滿,根本的辦法,是要調整婚姻的狀態,檢討為什麼配偶會往外發展。 要改變習以為常的婚姻狀態,這要花時間,也要用心。如果天天查配偶的行程,檢查皮包查查電子郵件或手機通聯紀錄,像這樣存著懷疑的心來對待對方,夫妻感情本來還沒有這樣惡劣,老是懷疑監視,把對方當成賊來看,感情就更不可能好得起來了。 在我看過的例子裡,出軌的人會吃了秤鉈鐵了心,一定非求去不可的例子很少。所以婚姻有了問題,應該用愛來包容,把家照顧得非常溫暖,讓家人回家之後,感到舒服愉快。那麼讓出軌者回家,就不會太遠了。如果配偶是無論如何不回頭了,那就再看下一步的打算。如果嚴重到了這種程度,只能放他走。否則兩人成了怨偶,一見面就吵架,那多痛苦啊!不過,這是萬不得已的作法。 臺灣的離婚率不斷升高,原因是大家對婚姻不珍惜。結婚的時候,兩人應該要有心理準備,如何營造家庭的溫暖,夫妻之間融洽的情感,彼此互相體諒尊敬,互相學習幫助。如果經常有這個共識,就算對方有了外遇,終究還是會回頭的。 娶外籍配偶無法解決問題
什麼是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為欲界護持佛法的四位護法善神。指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天王經記載,四大天王會於每個月的六齋日到人間占察善惡,並報告帝釋天。
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為使眾生受益!
學佛是否必須放棄現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無目的的享受,應該放棄有理由的享受,必須維持。
現代人的壽命延長,有人在晚年喪偶或離婚後,想要結交異性朋友排遣寂寞,甚至還想再結婚,兩老共組家庭。然而,不少子女怕財產會流入外人手中,都持反對態度,阻撓想再婚的父母,建議只要同居就好。法師怎麼看呢?
這要看各人個別的情況,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先說個故事,我俗家的三哥活到六十多歲時往生了,三嫂雖也已六十多歲了,但孤零零一人獨居,因此有人為她介紹對象再婚但這樣一來,整個家族的凝聚中心就受到很大的衝擊。 在傳統的鄉下地方,一個家族的凝聚力往往要靠母親或祖母等家族中的女性長輩,父親或祖父反而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因為三嫂已經改嫁,改姓另外的姓了,必須照顧她的先生以及她先生的家庭,所以原來的家族,就必須靠三嫂的大女兒來凝聚了,這是很奇怪的現象。 老人家年老喪偶,無依無靠,想要再婚,也是人性的自然需求。子女擔心財產被新加入的家庭成員瓜分,往往會反對父母的第二春。我遇過不少喪偶的老先生,有一位再婚,沒有再生小孩也有老人家是同居作伴的,還有人生了小孩。他們的財產怎麼分呢?有人採取的方法是同居人雖然生了小孩,但因為彼此沒有夫妻關係,因此只給母子一份財產,老先生原本的孩子也能接受這樣的安排,家庭沒出現大問題。 當孩子都大了,父母要再婚時,子女可以多些體諒,父母也要為子女設身處地想一想,彼此包容。財產問題在婚前就先談好,以避免未來會爭議不斷。許多子女怕財產被瓜分,往往阻止老人家再婚,但財產是老人家自己辛苦積存的,想找個老伴度過餘生,讓生活有個照顧,為人子女應該給予祝福。有人願意在老人家身邊照顧晚年,子女該感恩,而非阻止。 但從我的角度看,年紀大了,是不是非再找個伴才不孤單呢?一生辛苦打拚,好不容易將小孩養大了,配偶過世了,正好可以修身養性或者到非營利事業擔任志工,一樣不會寂寞,反而能讓自己有限的人生更有意義。 年老了,再找個伴,如果雙方彼此扶持,的確可以度過美好晚年但如果遇人不淑,在財務生活感情上糾纏不清,往往會是另一種負擔,結果反而讓自己的餘生更不快樂。 為兒女留下功德遺產
要如何開悟?
無心可安心無所住心無所求心不汙染,即是開悟。
佛教徒禁看異教的書籍嗎
原則上,不但不禁止,甚至還鼓勵。因為佛教相信,佛教的信仰是合乎理性的,不是獨斷信仰的宗教,所以不否定異教的應有價值。
六祖壇經說些什麼?
壇經的內容包含三個部分一惠能大師在廣東韶關大梵寺的說法,基本思想為以定慧為本,修一行三昧,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住為本,頓悟菩提等。二惠能大師的生平簡歷和背景。三惠能大師平時與弟子們機緣交接時的語錄,及惠能大師的囑咐語等,這是有關佛法的問答。
臺灣引進許多外勞,他們的數目已經比臺灣原住民人數還多了但近來許多新聞都是臺灣雇主苛刻外勞,甚至毆打他們等負面事情。因為覺得他們便宜,又人生地不熟,權利也不對等,就剝削他們。許多人對本國人很客氣,面對外來的勞工卻是一副壞老闆嘴臉,這不是很矛盾嗎?
我到過世界許多不同的地方,凡是道德修養或者是宗教信仰薄弱的地區,多多少少會顯露這樣的心態,歧視外來的人,或歧視和自己不同種族的人,也歧視弱小的人。 我到某些國家去,他們對本國人特別好,很多場合,本國人免費,外國人得付雙倍或多倍的價錢。問他們什麼原因,他們認為這是合理的收費,因為那是該國人民經過許多努力才能享受的成果,外國人沒有付出,所以沒有辦法享受相同權利。我想,這是合理的。 在美國,只要成了美國的公民,不論是新來的或者後到的移民,任何福利都一律平等,對新移民還有特別輔導,比如英文課。 就臺灣來講,雖然我們臺灣人看來似乎人人都有宗教信仰,常常到廟裡拜拜,但是許多人只有拜的動作,內心卻沒有宗教情操缺乏宗教的修養,到廟裡拿著香拜,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還願祈求平安,卻沒有把慈悲的教義應用到待人接物上。 比如認為臺灣人是主人,外來的人都是番仔,都是落後的鄉下人,沒有文明,是地球邊緣人。以為自己很有文化很有水準,甚至自認為我們給錢很多,或是外勞是用錢雇來的,就算出事,只要花錢就能解決,一點都不在乎外勞的待遇和感受。 其實,我們臺灣雖然經濟比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好一些,但是精神文化道德修養以及人與人的平等觀念,還是很缺乏,這很可悲。我們要尊重所有的人,不分貴賤。 當然,也有雇主善待外勞,當作自己的家人,這樣的家庭是有修養的。凡是苛待外勞的人,他們以為自己高人一等,但在我們看來卻是可悲的他們不懂做人的道理,是道德文化的邊緣人。 我們要加強對外來人口的尊重,否則在國際上,臺灣寶島就變成惡魔島了。 與惡鄰和平相處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嗎
菩薩不是偶像,偶像只是佛教徒修行過程中使用的法物而已,它雖代表著佛與菩薩的莊嚴相,它的本身並不就是佛與菩薩。但是佛菩薩的偶像能讓我們供養禮拜,集中心念,表達虔誠懇切的信仰力。
一直很困惑,佛學是唯心主義嗎?
佛教主張淨心,但並非唯心主義。
什麼是業力?
業力是我們以前做過的事說過的話想過的念頭而構成的一種力量。因為這股力量,有的人會產生結果,有的人不會產生結果。會產生結果的,就是業的力量比較強。
親密關係裡有時也會發生暴力,當其中一人身心出了狀況,甜蜜的愛情就成了惡緣,令人極欲擺脫,這麼做是對的嗎?
說到愛情的暴力事件,應該要探究兩個人的心理狀態人際關係,以及身體的健康狀況,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暴力?有的是男方施行暴力,有的女方也會施暴。暴力不會突然產生,一定是有原因的,把原因找出來處理掉比較好,否則老是單純地認為暴力很可惡,這也不對。 舉例來說,有一位七十來歲的老先生老是毆打太太,把太太打得遍體鱗傷,甚至腿都打斷了,傷得很嚴重。後來老太太被女兒救出來送到醫院,傷勢醫好以後不願意回家,就在我們的道場裡住了一段時間。 他們跟我說那位老先生很可惡,是個魔,要是跟他在一起,他可能會殺人。我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啊?這麼大年紀的人了,為什麼還會把老婆打成這個樣子?我請他們把他帶來見我,他們都很擔心,說師父,他會打你!我說他打老太太,不會打老和尚的,把他找來讓我看一看! 後來他們帶老先生來了,老先生一見到我就跪下說全家的人都欺負我,他們都不照顧我,都冷落我,我實在是恐懼啊,我因為害怕,所以沒有辦法不打他們!他說因為大家都遠離他,讓他產生失落感,所以覺得很恐懼很沒有安全感。但為什麼大家都遠離他?是因為他不能控制情緒,所以他的家庭暴力就愈演愈烈。 後來我告訴他們,這個老先生是病了,要趕快送到醫院去看病,他的身體裡缺少了什麼東西,可能不是一兩天就能治好,你們要好好地照顧,不要怕他。只要照顧他安慰他體貼他,讓他有安全感以後,就不會再打人了。後來醫生給老先生做藥物治療,而他因為一方面吃鎮靜劑,一方面家人對他的態度改變,從此就不再打人了。雖然有時仍缺乏安全感,但經由家人的安慰鼓勵,情況就好轉了。 像這個例子,是因為生理上出了問題,才會影響到心理,而產生了暴力行為有的人則是因為事業或人際關係發生問題,在外面沒有辦法應對,心理不平衡,回到家後又找不到適當的發洩管道,因此只要刺激到他,就會以暴力來發洩。這時,如果不刺激他,而是用安慰體貼的方式來對待,暴力可能就會少了。
燃頂燃臂燃指有必要嗎
根據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損毀傷害虐待自己的肉體,均非佛所允許。若有違背常情常理的行為,只會讓人評為奇行和異行而已,我們不應效法。
管員工管到起煩惱,該怎麼辦?
放鬆自己吧!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看破紅塵這句話非佛家所用,佛法中,不講紅塵,也沒有講看破紅塵,佛教徒出家是少數,在家才是多數。以看破紅塵的本意而言,是屬於消極的,而學佛卻是積極的。所以學佛之後的在家人,會更積極於人間的生活以及分內的責任。因此所謂看破紅塵實與學佛無關。
法師曾說這一生從來沒有做過人生規畫,為什麼呢?學校不都是教人要盡早訂下人生規畫嗎?
及早規畫人生方向的觀念,是社會主流,因為學校老師如此說,老師的老師也是如此說,整個社會都習慣這個想法。但是,這種說法也不盡然全對。 就以我的母親來說,她從小就告誡我不用做大人物大事業,能夠平平安安過日子,那就是福氣了。我也認為,即使很早就規畫人生,但人生並不一定能照著計畫走。我有一位信眾,最近說不想做官了,另有人生規畫。我覺得奇怪,剛開始做官時,應該也想長久為政府奉獻但才短短數年,個人及環境因素讓計畫改變了。 再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年紀還很輕就交棒退休了,想去從事慈善事業,相信比爾.蓋茲年輕時並沒有想到微軟會賺大錢,而且年紀輕輕就可以退休,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人的遭遇並不是可以事先預料的。不同的時空背景,往往會產生不同的人生價值,因此生涯規畫常常不可靠。比如我年初就會排好全年的行事曆,但往往會因一些變數,必須更改行程及計畫,這些並不是僵硬不變的。佛家所說隨順因緣掌握因緣創造因緣,就是這個道理。隨順因緣是說若因緣出現,可以讓你成長發展,那就應該隨著因緣去努力完成這些事如果有五六成情況是你可以接受,且有利社會,就應把握機會,放手去做,這就是掌握因緣了。 至於創造因緣,因緣初始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可以用種種資源來培養因緣。比如本來是個小公司,可以藉著因緣而成了大公司,很多的企業家都是如此成長的。 我們無法清楚自己能活到什麼時候,又如何能清楚規畫人生呢?如果只規畫活到六十歲,是不是六十歲以後的人生就不管了?年輕時候有人替我算命,說我大概只能活到六十三歲,但我今年已經七十七歲了。如果我認命地以六十三歲為終點,以後就不再積極做事,那法鼓山這個團體就無法出現了。回頭看,我有幾冊重要著作是在六十三歲以後才完成的。因為我掌握因緣,不會放棄,所以才能完成許多理想,這是我的經驗,提供給大家參考。 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已經大齡,而情路不順,怎麼辦?
師父說:真正的愛情是雙方都可以接受包容對方的缺點,並且尊重學習對方的優點,這樣子彼此之間才能好好相處。如果不能好好相處,就算大齡也要一直辛苦下去嗎? 自己要好好思量做主吧!
燃頂燃臂燃指有必要嗎
正常的修行法是以人的行為為標準,以人間的倫理思想為基礎,普遍大眾都能接受的修行方法這些行為者的存心和勇氣值得讚歎,但是我們不應效法,否則就偏離了佛法住世的正途。
念地藏經會招來陰魂嗎?
要看您誦念地藏經的用意何在嘍!如果是為了超度亡靈,那招來亡靈是理所當然的。以慈悲心待之,也沒什麼好害怕的,不是嗎?
要如何開悟?
無心可安心無所住心無所求心不汙染,即是開悟。
現在已經是少子化社會,少生小孩或不生小孩,真的會對不起社會嗎?也有人主張地球人口已經很多,基於環保的考量,應該少生小孩,法師對此有何想法?
現在地球人口已有六十多億人,人口的確是多了些,但這個問題牽涉到整體人口趨勢政府人口政策社會人口結構等。到了本世紀末,地球人口會增長或消減?現在仍沒辦法準確預測。 由於社會存在重男輕女觀念,臺灣新生兒中,男生比女生多了許多,這種失衡情況如果未能改善,未來會有十多萬男生娶不到太太大家為了想生男孩而採取不自然不道德的方式,也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 一個國家人口多比較好,還是人口少比較好呢?我認為,人口少也不盡是壞事。孩子少,可以將教育品質集中,讓小孩有更好的教育環境人口多了也不是不好,可以增加國內勞動生產力。 我小的時候,村裡的人都希望生多一些,因為孩子可以幫忙做農事。我的母親生了八個小孩,其中兩個夭折了我的鄰居生了十二個小孩,家庭負擔很重,小孩沒辦法受到好的教育,但都平安長大了。 現代人要是生十二個小孩,不要說教育費,連吃飯都會有問題。最近有位先生和我談起,他有兩個小男孩,夫婦倆都得賺錢養家。回到家還得陪伴教導小孩,為了讓孩子考上好學校,要補習學才藝,負擔很重,因此他常說養小孩的確很辛苦。所以,許多夫妻寧可成為頂客族,不願意生孩子,不但不用那麼辛苦,也多了很多自由。 不生孩子,到底好不好呢?我認為,沒有好壞問題,而是要看自己的選擇。有些人年輕時不想生兒育女,到了中年才覺得膝下空虛,與其老來後悔,不如趁年輕趕快生個小孩。 也許有人認為,孩子長大後,還是會離開父母不過,孩子雖然獨立生活,但精神心理都還是與父母相伴。記得有位美國籍信眾,二十幾歲就結婚生子,孩子長大後就離家獨立生活,但她說孩子雖不在身邊,平時可以撥電話聊聊,逢年過節可以一起聚餐。如果沒有孩子,心靈會更空虛。 我不認為世界上要有更多的孩子,有小孩和沒有小孩各有好處,要看結婚的夫婦如何選擇了。 別帶孩子一起尋死
希望趕快去極樂世界,可是上有父母,該如何是好?
百善孝為先,在菩薩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地藏菩薩,也是一位孝子,為孝順父母而修行佛道。因此至心發願要去極樂世界,廣度眾生,等於孝敬父母。
讀經有什麼功能?
讀經是親近佛陀教法的方式之一,讀經有什麼好處呢?聖嚴法師認為讀經有六大功能可明心解義修定弘法護法,以及超度與祈福。讀經不僅可以成長自我,還能發揮教化弘法的功能,是自利又利人的修持法門。讀經的功能約略可分為六種一讀經是為明心時時讀經就像是時時用明鏡來照心一樣,煩惱無明就會減少。二讀經是為解義每讀一次經,就會對經典的玄文奧義多一分認識。三讀經是為修定讀經時要都攝六根,口裡專意念誦,耳朵仔細傾聽念出來的聲音,不必去理會經文的意思。獨自自修的時候,因為別無選擇,只好自念自聽。但是人多的時候,最好是聽別人念出來的聲音不論是聽群體合念的聲音,或是某一個特定對象比較穩定順暢的聲音都好。聽自己的聲音很不容易得定,可惜一般人往往執著於自己的聲音。因此,讀經還是跟多數人一起讀比較好。四讀經是為弘法六祖惠能大師因為聽到人家讀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於言下豁然開悟。所以,讀經的人自己不開悟沒有關係,能夠讓別人開悟也很好。因此,你在誦經時,說不定真的有人聽了你念經,引發善根。五讀經是為了護法在大乘經典裡面,多方提及,佛滅度之後,凡是有人受持讀誦佛經,就等於佛住於世,此人居處即得十方諸佛及護法龍天護持。護持佛法僅是將佛經擺著是不夠的,應當進一步受持讀誦。六讀經是為超度及祈福佛教徒相信臨命終時,親友為亡者做佛事具有超度的功德。通常會誦經來超度亡者,因為在這個關頭,打坐不如誦經來得直接有利。誦經既能嘉惠生者,又可資益亡人,可說是冥陽兩利的事。一切眾生,不論天人鬼神,乃至有靈的畜生,凡是未出離三界的,都需要讀經修行。
老是夢見已故親人,這是怎麼回事?
地藏經說這是已故的親眷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我們可以念經或作功德廻向給衪,懇求諸佛菩薩神力令其離苦得樂。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級
佛教徒有男女的九種等級。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於寺院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沙彌及沙彌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彌尼至比丘尼之間的必經階段,為時兩年。
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區別?
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為小乘佛教,並不特別主張素食,佛教的思想生活,在當地的改變不多,保存南傳巴利文三藏的內容。北傳的梵文系佛教是大乘佛教,不斷地增加經典論典,還有祖師的著作。
有些宗教團體認為放生是功德,大量買動物來放生,又可能放錯環境,造成生物死亡,有業者還專門抓動物來賣給人家放生。這不是很兩難嗎?
放生的淵源來自慈悲,放生本身是正確的。釋迦牟尼佛講過好多動物被虐待被宰殺前救起來放生的故事。比如鴿子被鷹追,逃到佛陀身旁,佛陀代鴿子求情。可是鷹說,牠也需要食物才能活命。鴿子和鷹都要活命,怎麼辦呢?釋迦牟尼佛就割肉餵鷹,割下和鴿子相同重量的肉,餵給鷹換回鴿子的命。這樣捨身放生,是很感人的。 歷代高僧建了許多放生池放生園,有人捕了魚要去市場賣,被出家人見到了,不忍心見魚被殺,買回來放生在池裡,免得再被人釣走。 放生園裡的牛羊雞豬等,都是在送到屠宰場途中,出家人遇上了,當下動了慈悲心,買下這些牲口送到園裡放生。出家人的放生行為,並不是為了放生,專門到牧場裡買動物或叫人去捕了再全部買來放生,而是面對屠殺的當下引發了慈悲心。 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8天主教基督教提倡愛萬物,佛教講眾生平等,是說動物未來也有機會成佛,對動物要慈悲並不是說,目前的一切動物就和人類是相同的。 以前交通很不便利,放生的鳥魚等,都產自本地或附近,放生並沒有水土不服或是物種差異的問題。但現在很多放生的行為出問題,常在佛誕日或定期舉辦的放生會,集合很多人募很多錢,買整批的魚鳥龜來放生。有些動物是人工飼養的,已經失去野外求生的能力,根本不適合野放,放生反成放死。例如魚塭養大的魚不能放在河裡海裡,因為牠們可能已經不會自行覓食了或者是把海魚放到河裡,沒有考慮到魚類與水質水深水溫的習性,盲目放生,沒有功德,反倒有罪過。 農禪寺早年也放生,但是少量地做,派專人去找原本是要宰殺的動物,才會買來放生。有時候放了魚,還要再和漁人說,這些魚不要再捕了。如果為了大量放生而捕捉動物,這等於是虐殺動物。 現在我們主張保護野生動物,不只是珍稀動物。我們在臺北市立動物園裡捐了幾個鳥籠,收留各地撿到的傷鳥,送到動物園醫好了,再送到原生地去放生。這才是現代放生的實踐方式。 動物生死順其自然
華嚴經說些什麼?
佛剛成佛時,首先宣說華嚴經。其內容,是說佛自證的法界,說初發信心之菩薩,開示菩薩道之出發點,安住於菩薩心,說菩薩之利他行,以自己之功德迴向眾生,說菩薩之究竟即是佛地。說一切唯心造,不論苦境樂境,不是客觀的事實,都是主觀的自心作用。
處處替人設想為人奉獻的感情,真的能發生在朋友之間嗎?
我曾看過一個例子。有三個工人,都是木工,其中一個有太太和孩子,另外兩個都還沒有結婚。他們一同包工程賺錢,每次拆帳的時候,兩個單身的木工最後一定會講某某人,你有家有太太和孩子,負擔比較重,我們多給你一些。有太太的人則說我做的工跟你們是一樣的啊!另外兩個就說你家裡人口比較多,我們人口少,所以應該幫你,沒有關係。每次都是這樣。 這樣做,付出的人很有成就感,會覺得很快樂很愉快得到的人則會有一種感恩心,這就是友情的可貴之處。在這樣的友情裡,沒有痛苦,有的只是彼此之間的溫馨。 交友原則
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區別?
印度佛教從阿育王熱心護持下開始向國外弘傳。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和中南半島各國,以及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它屬於聲聞乘的佛法,使用的經典屬巴利語系,因此又名巴利佛教。北傳佛教有兩系,一是由陸路向北傳到中亞,然後東入中國,由中國再傳入朝鮮日本越南,或經由印度洋南海傳入中國,它屬於大乘佛法,使用的經典屬漢文系另一系是經尼泊爾傳入西藏地方,後來又傳入蒙古及西伯利亞,它屬於祕密大乘佛法,使用的經典屬藏文系。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佛法的指導和智慧的原則,是教我們如何處理感情問題,而不是要我們放棄排斥或厭惡感情。如果用情不當,會帶來困擾用情沒有節制,也會造成災難。
佛教的授記觀念是什麼
授記的意思是預告,佛對於已發心的眾生,預告其必將成佛。佛能見一切眾生心行和修行的歷程,等修行者已經位階不退,前程已經很明白,給予授記,不是預言,也不是猜測,更不是命定,就像學校的老師,對於正常的學生於入學之後,已經可以告訴他們在幾年之後,必將畢業,這其中沒有神祕色彩。
學佛要從哪裡入門?
初學佛法者先以佛法僧戒為師,初入門時,可以從概論的書籍及通論通史性的著作著手,然後依據個人的心向興趣來選擇學習某一部經論律以及相關的書籍。學佛貴在一門深入,不論修習任何一種法門,念佛或禪修,只要持之以恆,就能圓滿修行目的。
避免資源的浪費,除了因為地球上的資源有限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很多人用餐的習慣,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沒有吃完的,這些東西被辛辛苦苦地生產出來,結果沒有吃完就被丟掉。在美國,有很多流浪漢專門撿拾街頭垃圾桶裡面的東西來吃,這些並不是廚房裡的廚餘,而是路人吃不完的東西。譬如某人吃漢堡,一次要吃一個半,他就一定會買兩個,另外半個吃不完就把它丟了,這就是浪費。美國有一些雜誌曾討論過這個問題,這種情形透露出一般人沒有節省資源的觀念,因此導致浪費。 在東方,華人講求年年有餘,如果客人把桌上的菜餚吃得盤底朝天,這對請客的主人來說是失禮的表現,好像主人準備的菜不夠吃,這是個非常落伍非常不環保的觀念。現在我們推行吃光光運動,並不是要點很多菜來吃光,而是先酌量叫菜,叫來之後就要吃完,避免點了一堆,卻因為口味不合而形成浪費。 這個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處在飢餓線上,卻也有三分之一的人吃得太多,甚至是浪費,這實在是非常可惜。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不在歐洲不在美洲,而是亞洲非洲等較不富裕的地區。就算是歐洲這麼高度發展的地方,貧富程度也是相差很大,像俄羅斯東歐等地區,他們的飲食比較差而在西歐中歐南歐等地則食物充足。 臺灣在亞洲國家中並不窮,但不要因此就以為臺灣沒有問題而不珍惜。而且臺灣的物質資源非常少,地下礦產很少,生產的東西都靠加工靠人的智慧去做。如果我們浪費成習不知珍惜,特別是水資源土地資源空氣資源,那麼未來可能會面臨很大的危機。
念佛的人見到瑞相怎麼辦
如果平時念佛,不以求見瑞相為目的,而是瑞相自現的話,那可能是好倘若僅為求見瑞相而念佛,念佛的心便不夠純淨,瑞相的出現就可能是心神恍惚所產生的幻相了。這時候只管一心念佛,這樣是最安全的。
管員工管到起煩惱,該怎麼辦?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要不要弄明白經文的意思呢?
佛經是大覺世尊為教導眾生而演說開示,展轉流傳的聖典。如果不弄明白經文的意思,那如何獲得正確知見而依教奉行呢?
佛教稱為無神論的意思是什麼
佛教不否定神靈的存在,神鬼也是六道眾生之一,但這些東西並不是人類的主宰神或創造神,所以佛教的無神論是不承認有主宰,創造宇宙人類的一神信仰。
放生沒有念咒會有效果嗎?
放生的意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跟是否念咒無關。
怎樣修行佛法?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教重視神跡嗎
佛教承認神通的事實及功用,並且佛教的神通遠在其他的宗教之上。佛教相信神鬼多有由果報而得的神通,凡夫仙人,也可由修禪定而得神通。神通功用雖大,卻不能破壞因果律。因此佛陀不輕易現神通佛陀座下許多羅漢大弟子,也多有相當神通的,佛陀卻不許他們當著俗人現神通。如果現得不能恰到好處,便會招致相反的惡果!
佛教有幾派?
佛法只有一味,由於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
真的有西方極樂世界嗎?
有的,要有信心。
要抱持什麼樣的心情,才能在老年生活中,坦然面對隨時可能來臨的死亡時刻?
人到老年,就該學會坦然面對死亡。 死亡就像是工作一天累了,需要休息睡覺,去洗個澡就睡了。如果能把死亡和睡覺看成相同的層次和狀況,就很自然,也用不著害怕了。 這兩者的差別是︰睡覺後我們知道明天還會起床,起來後我還是我,吃早餐去上班,還有其他許多計畫。但死亡以後到哪兒去?可以說是起來以後去再生。但,再生到哪裡呢?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宗教信仰了。 若沒有宗教信仰,認為死了以後就沒有了,也相信是沒有了,這是唯物論唯物主義者。有人問我,唯物論者好不好?如果這一生沒有遺憾沒有欠缺,死了就是死了,這一世生命就是一期,這只有少數的哲學家可以接受。多數的人都是茫茫然,覺得死了以後,就這樣沒有了,多遺憾呀!包括很多朋友很多的關係人,還有自己這一生所奉獻的,從此以後都沒有了,實在太空虛了。如果非死不可,就這樣子離開人間,那也沒有辦法,只好面對。但總免不了有一點哀傷和無奈! 以上的說法是茫茫然地死亡。對宗教徒來說,死了以後,是有地方可以去的,不會這樣茫然。死了以後,會出現另外一個境界,體會另外一個生命。對凡夫而言,就是轉生。轉生是根據我們的業力,這一生造了什麼樣的業,惡業或善業,我們下一世轉生,就轉到惡道或善道。善業多做一點,就進入善道如果做很多惡業,透過懺悔還可以進入善道,如果不懺悔就會進入惡道。 有宗教信仰,就不會畏懼死亡。因為知道生命是一個一個的過程,繼續不斷地往前走,所以這一世生命結束時,不是無奈不是空虛,而是希望。有一個新的希望在前面,新的環境在前面,不僅要坦然地面對,而且要非常喜悅地接受死亡。
業障頻頻現前,請問是否修行得力?
不一定,大多數人業障現前會障礙用功,當業障現前時,我們要知道如何去懺悔,首先,要承認自己造過惡業,減少慢心和我執。當自我變小,業力就不會那麼晦重了。因此在業障現前時,在佛前懺悔是最有效用的。
信佛就不能有性欲嗎?
皈依三寶,受了五戒的在家信徒,只要不行邪淫,也就是配偶之外的性行為,是無妨的。我們身在欲界,所有欲樂中淫欲是最為深重難斷。它雖然不是生死的根本,卻是障道法,如果想得解脫自在,終究是要斷除的。我們修學佛法,隨著解行的提昇,悲智的增長,男女之欲自會慢慢淡出,現在無須擔心這個。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民間的傳說,以為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認為靈魂是我們生死的主體。佛教看物質界是因緣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緣生法。因緣聚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大乘佛教是以第八識做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第八識念念生滅念念不同,我們才會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
如何處理寫完的鈔經本?
抄寫經典圓滿後,要如何處理也是許多學佛新手的問題,如果鈔經作品不錯,可與親朋好友結緣。另外,可將抄完的經本放在佛前,頂禮三拜,念〈迴向偈〉或發願,再頂禮三拜後,放入乾淨的紙袋回收。如果家中沒有佛堂,則可以將經本捧在雙手上,如捧課誦本,或放在桌上,雙手合掌,虔敬地迴向發願後,放入乾淨的紙袋回收。所謂回收,有幾種方式一如果家中附近有焚化爐,則可送去焚燒。二可用碎紙機碎掉。三當作一般紙類回收。抄完後的經本處理方式,無論選擇哪一種,以恭敬心與清淨心來做到肅穆與莊嚴,就是最好的圓滿方式。
法師說我們有造惡的情緒,也有修善的情緒,那精進心就是修善的情緒嗎?
修善的善有兩種,一種是自我中心的修善,一種則是為眾生的修善。為眾生的是慈悲,為自己的則是以自私心修善。 若是希望以後得到回饋,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心態來行善,這是自我中心的善,希望得到利益,這算是好事,一般來說我們也鼓勵。 另外一種善是絕對的善,也就是超越自我中心的善,心中只有眾生沒有自我,願意為眾生而受苦受難。這種善是清淨的善,我們稱為慈悲,稱為菩提心。
打坐閉眼會感覺到天目那有光,該怎麼辦?
打坐有身心反應是平常事,當成幻覺處理是最安全的。
什麼是業力?
佛教認為眾生無始以來對自我的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是蒙昧無知的,因而愛著一個虛妄的自我以及所依所樂的一切。平日的行為語言都是由意識主導而發動造作,這叫作業,它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惡的。造作之後,事情好像都過去了,其實不然,它已成為能招感後世生命受苦受樂的潛在力量,只要因緣成熟就會現起,這就叫作業力。
娼妓屠宰漁獵販酒等人可以信佛嗎
可以。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進入佛門,成為三寶的弟子。
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民間信仰的特色就是禳災祈福,驅邪押煞,重視現世的平安福樂,尤其標榜靈驗。佛教的目的固然教人開智慧,得解脫,行慈悲,重利他,但是世俗的欲求,佛教也不缺少。通俗地說,像觀音菩薩的聞聲救苦,廣大靈感地藏菩薩的誓願宏深,救拔罪苦藥師如來的消災延壽,免難得福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往生極樂等等,靈驗事例不勝枚舉。或誦經或持咒或禮懺或念佛,都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卻沒有民間信仰猥雜迷信浪費的弊病。
為什麼要迴向?
修菩薩行的人,所思所為無非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對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總是如理作意地從自己迴向出去,希望成滿所思所願。
佛教徒禁看異教的書籍嗎
凡是信仰佛教並且已對佛法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之後,異教的任何宣傳是無法動搖他的信心的。為了使得異教徒們改信佛教,或者為了攝化正徘徊於佛教及異教信仰之間的人們,對於宗教比較學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個理想的佛教徒,應該要具備若干程度的異教知識。但,對於初信佛教的人來說,研究異教的義理是沒有必要的。
佛學如何解釋性格?
人生下來,受父母的教養和師友的熏陶成長的際遇社會的狀況,還有個人宿因善惡的潛力,以及生理機能的差別等等,養成多少不同性格嗜慾,這些都是由久久積習而成性的,並非有定善定惡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