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5
854
output
stringlengths
3
1.15k
什麼是佛教徒的飲食觀
基於慈悲的立場,素食是佛教所強調和鼓勵的。為了不擾亂大眾,所以,不得食葷。至於不得飲酒,因為佛教重視智慧,為了保持經常清醒,利於精進的修行對於煙麻醉品檳榔為了威儀,應該戒除。至於蛋類,應該是屬於腥類如果持素清淨的人,最好不吃。
我孫子學生物研究,常常用小老鼠來做實驗,我該怎麼辦?
感恩小老鼠為眾生犧牲,也將修行功德迴向給牠。
佛教認為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的?
曾有人問聖嚴師父佛教說緣起,但緣起的頭是什麼?師父回答緣起如環無端,名為無始。這便是佛教對於人生宇宙起源問題的標準答案,不是不解答問題,而是最好不解答這個問題。因為佛教的宗旨在解決眾生的生死煩惱。好比有人在戰場上中了毒箭,當然是趁毒發之前治療箭毒。若去研究箭是誰發明的?怎麼造的?對中箭的人而言並無意義。
所謂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國人的美德,也是家庭倫理最注重的品德,和維繫親情很重要的原因,請問什麼是孝道?此外,個人為度眾生而出家,以天下蒼生為念,希望眾生都能得救的胸懷,也算是大孝嗎?
中國儒家的思想認為,對父母不貳心,叫作孝,對君主不貳心,叫作忠。儒家的倫理特別重視子女對父母的孝,如漢朝即標榜以孝立國,甚至皇帝要找忠臣,就從孝子裡去找。 如果為了國家,暫時擱下自己的父母,為整個國家民族的生存而捐軀,這就是大孝。因為,若國家民族都沒有了滅亡了,那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族也會滅亡。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家族,先要保護民族,保護民族先要保住國家,這是大孝,也是移孝作忠。 至於出家,這是個人的意願,願把自己奉獻給一切眾生,讓眾生離苦,父母也會有功德的。出家不是不要父母,而是以救眾生為先,而父母當然也在眾生裡頭呀!所以,這與為了保護國家民族而移孝作忠的道理差不多。 我們出家,是發心廣度眾生,所以,也有照顧到父母,並不是不照顧。許多出家人都會照顧父母,不過,假如有兄弟姊妹,或者是有人來幫忙照顧父母,那自己便能出家做更大的事業了。
大乘佛經的真正作者是誰?
釋迦牟尼佛及歷代祖師大德。
法華經說什麼?
說法緣起法華經是佛陀住世最後八年所說的法當時佛剛講完無量義經進入禪定並放大光明,文殊菩薩見狀便告訴與會大眾,佛將宣說大乘法華之義,於是首座弟子舍利弗,一如往常代大眾請法,但佛陀卻拒絕了,因為大乘佛法是第一稀有難解之法,一般凡夫無法受持。後來經舍利弗再三請求後,佛陀才決定宣講,但隨即有五千名僧俗弟子禮佛而退,弟子離席不僅印證佛陀遲遲不說法的箇中原因,也可見本經的微妙難解。內容要義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六萬餘字,主旨在闡述佛出現世間的主要原因,就是要讓一切眾生,不論聲聞緣覺和菩薩,都能明瞭通達佛陀的知見,以成佛為目標。法華會上,佛陀也為與會大眾授記只要聽聞受持法華經,不論男女品行,甚至異類眾生,都已種下成佛的善因。除了傳統的序正宗流通三分釋經的方式,法華經還可從迹門本門來解讀。聖嚴法師曾譬喻迹門就像腳印,是為了表現佛法究竟義的方便設施,本門才是雙腳。因為眾生根器有大有小,所以本經一至十四品,先用種種方便譬喻接引初機的人,而十五至二十八品為本門,揭示佛陀的出世也是一種方便化現,他早在無量劫以前成佛,從未涅槃也不會涅槃,再次強調一切佛法,只有一味,就是真如味只有一相,就是實相。越南一行禪師因而指出,法華經包容整合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而歸向唯一佛乘,就像海納百川,開啟佛教迴小向大的門徑,奠定了本經經中之王的地位。而經中列舉觀音普賢常不輕等菩薩的故事,則提供讀者修學實踐的典範。流傳影響本經不棄三乘而讚一乘,肯定每個人都是未來佛廣攝有情,而著名的法華七喻精彩貼切,加上散文偈頌穿插其中,讀來就像章回小說,深受民間的喜愛。法華經在印度大乘時期即受中觀與唯識學派的重視,傳入中國後,更成為天台宗立宗宗旨,三論宗及法相宗的大師亦有多種法華經論疏,影響非常廣大而深遠。隨著傳播地域民族文化的差異,對法華經內容的輕重取捨,也衍生不同的修持法門,如其中〈普門品〉成為中國觀音信仰的基礎。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是什麼意思?
四重恩是三寶恩父母恩眾生恩及國家恩三塗苦是地獄餓鬼畜生。我們的生命其實與環境所有一切都相關,所以要感恩所有與我相關的人事物。也就是一方面,我們要奉獻自己來利益眾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飲水思源,知恩報恩。
佛經是誰寫的?
佛經是由佛陀所說也有是出於佛的弟子們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編,傳之後世。
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
信仰佛教不一定出家。要看你有沒有發出家的大願。
打坐會走火入魔嗎?
會!岔氣腫脹麻痹萎縮是屬於生理的執著各種幻覺境相,或貪執因為靈體附身而得的靈力靈感等則屬心靈的走火入魔。
帶業往生等於逃債嗎
仰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生彼佛淨土,證得聖果,再還入娑婆受報,並未逃債!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真的嗎
鼓吹此語的人,一定不是正信的佛教徒。初發心菩薩,對於修行的前途,只要信心堅固,願心正確,目標不變,就不必畏懼不墮,更不必畏懼披毛戴角的生死現象。出家人發願修行,向往出離,比在家牽掛少,障礙小。縱然不能夠保證未來永不墮三塗惡道,也比在家者墮落的機會更少。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麼
佛教的修持,主要有四大項目,就是信戒定慧。皈依三寶,是信心的最初建立。戒的內容很廣,一般能持好五戒十善便可以了。禪定是修持的方法。佛教重開悟而不重禪定。悟,就是智慧的開發,唯有悟透諸法實相的智慧,才能解脫生死而出離三界。
大乘佛經的真正作者是誰?
釋迦牟尼佛及歷代祖師大德。
時代背景影響社會價值很深,全球皆然。女性受到不合理的對待會因時代的進步而改變嗎?
阿拉伯世界的法律規定,穆斯林的女性除非是未成年的小女孩,成年以後就必須全身蒙起來不准拋頭露面,只能露出兩個眼睛,手伸出去時也不能讓人家看到。我到阿拉伯世界去訪問時,看到這些景象,很多人會問,這種規定對女性公平嗎? 其實,他們的法律這麼規定,目的是保護女性,把身體全部包起來只剩一對眼睛,人家根本不知道她長得美不美,身上寬鬆的衣服也看不出身材好不好,這樣就沒有誘惑了。因此,這是為了保護女性而設的規定,並不是歧視女性。只不過讓女性這樣過日子,的確不太好。 神學士政權統治阿富汗的時候,女性不能外出,也不能受教育,除了生在國外的阿富汗人和外僑可以接受教育之外,幾乎全部的女性都是文盲。神學士政權垮台以後,她們可以不用再像過去一樣包得那麼緊密,但是她們已經習慣這種風俗,多半還是包裹著。 我在約旦訪問的時候,看到很多全身蒙起來的女性,當我很好奇地提出疑問,她們告訴我,這是因為神愛護她們保護她們,而當地政府並沒有規定非得這麼做不可。
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區別?
印度佛教從阿育王熱心護持下開始向國外弘傳。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和中南半島各國,以及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它屬於聲聞乘的佛法,使用的經典屬巴利語系,因此又名巴利佛教。北傳佛教有兩系,一是由陸路向北傳到中亞,然後東入中國,由中國再傳入朝鮮日本越南,或經由印度洋南海傳入中國,它屬於大乘佛法,使用的經典屬漢文系另一系是經尼泊爾傳入西藏地方,後來又傳入蒙古及西伯利亞,它屬於祕密大乘佛法,使用的經典屬藏文系。
一般人並不懂得管理控制情緒的方法,請法師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做好情緒管理。
對於情緒,最好能夠化解融化,我們講消融情緒,而不要控制情緒。 控制情緒是指有情緒卻不讓它發出來,拚命地彆住,彆久了就會爆炸,爆炸的時候可能發瘋發狂,發生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的事。這就好像鍋子裡面裝滿了水,在下面加熱讓整鍋水沸騰,上面卻還用蓋子緊緊蓋起來,這樣不讓熱氣散發出來,鍋爐可能會爆炸。所以,一定要採用疏導的方式,讓它有發洩的地方。 而消融情緒的方法有二種,一是發洩情緒,另一是疏導情緒。疏導是讓情緒有個柔和的出口,而這個出口是用來化解情緒,並不是讓情緒爆發出來。 至於怎麼化解呢?我經常告訴大家,不要只是眼睛老是看著耳朵老是聽著心裡老是想著,而要趕快脫離讓自己產生情緒的情境,然後藉由念佛數息或打坐拜佛來分散移開自己的注意力。這樣就是在化解情緒,而不是控制情緒。
臨終時捐贈器官,會不會影響往生?
一個人若發了慈悲心,發了悲願,很歡喜地把身體器官捐出來,意識上沒有什麼捨不得,捐贈器官是絕對不會影響其往生西方淨土的。菩薩誓願,捨己救人,反而是往生佛國的增上緣。
如何迴向?
迴向,通常是在修行功課結束的時候做。如果是誦經,可以默念或誦讀經本最末的〈迴向偈〉即可。
所有的意外都是業力召感的嗎?
是業力也是因緣。
只要時常以好的念頭取代壞的念頭,就可以把情緒管理得更加圓滿嗎?
情緒不一定是壞念頭,有的時候它只是希望達成某個目標,本來是好念頭,但因為遇到阻礙和不順心的事,所以產生了情緒變得不快樂。這種情緒產生以後,多半的人還覺得自己是對的,如果自認為是錯的,它不會變成情緒,就因為自認為是對的,所以才沒辦法壓抑情緒。 在這種狀況下,只有這麼想自己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因緣不具足。自己雖有能力掌控自我不受傷害,但是沒有辦法掌控外在因緣所產生的變化,此時只好繼續往另外一個方向去努力。既然這條路已經走不通,那就改走別條路。如果能這樣轉念,情緒就能夠安定下來。 所以,不要認為情緒就是壞念頭,引發情緒的念頭不一定全是不好的。動機不見得是壞的,只是遇到外在狀況發生了其他現象,讓自己沒有辦法接受,於是壞情緒就出現了。這時候,剛開始的好念頭,也就會連帶受到影響而無法持續下去。此時,只有讓自己轉一個念吧!
關公屬於佛教信仰還是道教信仰?
是民間信仰。
怎樣才有智慧?
放下自我中心的主觀就有智慧。
個人自修和群體共修有什麼不同
個人自修因無人管束,故易懈怠放逸,冷熱不均,退失道心;若在團體中修行,由於共同生活的制約,且有同修之間的制衡,會使人逐步前進,所以,比較安全。
臨終時捐贈器官,會不會影響往生?
捐贈器官是善念,有善念當然不會影響往生。
怎樣才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欣賞世界熱愛生命,發生任何事情,不管是好是壞,都不會有得意或痛苦的感受,而能用超越於主觀的客觀角度來欣賞世界,便不會有煩惱。
甚麼叫做頓與漸
頓也是漸的開始,漸乃是頓的實踐,頓是漸的啟發,漸是頓的延續。
為什麼要迴向?
修菩薩行的人,所思所為無非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對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總是如理作意地從自己迴向出去,希望成滿所思所願。
如何處理老人後事?
辦一場莊嚴的佛事。
現代醫術進步,如果有一天父母為了救治罹患重症的孩子,要求基因相近的二兒子捐血捐器官救大兒子,這樣做是不是妥當呢?
現在人輸血捐血已經是很平常的事,只要血型符合,都可以捐血,並不會影響捐血者的健康,這是比較沒有問題的。不過,器官捐贈的問題就複雜些。因為有些器官捐贈以後,不能再生,捐贈者甚至成了殘障者,茲事體大。 有血緣關係的父母兄弟姊妹,為了救自己的親人,願意將自己的器官捐出一部分,例如捐肝捐腎等救親人,這種作法大多獲得社會的支持與敬佩。不過,我們也要考量,捐出一個器官,就會少了一個,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功能,捐贈者還是要經過審慎評估。 比如說,每個人有左右兩個腎臟,切除一邊,只要另一邊的腎可以正常運作,影響還不至於太大但如果捐贈者健康也不理想,切除一邊腎臟會有嚴重後遺症,那就不可為了救家人而貿然行事了。 捐與不捐,在家屬之間,當然有情感上的考量。比如,如果父母為了救重病的老大,非常希望體質相近的老二捐出器官,最重要的是尊重老二的意願,為孩子明白解說其中可能的利害,要讓孩子自己作主,不能由父母強迫要求。 父母強迫孩子捐贈器官給其他的孩子,並不是好辦法,雖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是出於自願的善心若是強迫,除了不太人道外,也沒有尊重到個體的獨立性。 比方說,弟弟果真依了父母的要求捐贈器官救了哥哥性命,未來弟弟的身體產生後遺症,他可能會怨父母一輩子,家人之間的感情也會蒙上陰影。生了病的老大也應以平常心態面對病情,不能因為自己病了,非要弟弟來分擔自己的命運不可。 兄弟姊妹夫婦家族,雖可說是生命共同體,彼此應相互依存,這種說法可以說是理想。實際上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既然是獨立的,就要尊重每一個獨立生命的意願。如果強迫親人將器官移植,對罹患重症者來說,即使接受移植的器官,但在心理精神上也會是一種負擔。 佛家說個人有個人的福報因緣,有的人一出生就有病,有人一生中都很健康,許多事情不可強求。 悲哀小皇帝
學佛是否必須放棄現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無目的的享受,應該放棄有理由的享受,可以維持。佛法重視因果,今生福報是過去世的布施而來。享受福報,猶如向銀行提用存款,提用越多,存款越少,終有提空之時今生享受越多,福報所剩越少,終有用畢之日。應該一方面繼續修福,同時也要惜福,才能達到福德圓滿的程度。
若見到同修犯戒,請問是否該提醒他?
可以用溫和柔軟的語氣提醒。
為何放生,如何放生
放生,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和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精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若要放生生物,必須盡到研究考慮和照顧的責任,首先研究考察牠們的生態習性和來源,選擇最適當的時機,放到最安全最適合的地方。
佛教徒是反對自殺的嗎
佛教徒反對自殺,佛教鼓勵人生的建設,利用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現實的乃至未來的命運。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嗎
加持的力量,即是轉變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轉變了他們的力量。主要在於幫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過難關,加強他們的勇氣和毅力面對現實,但並非佛法的究竟。
離婚率年年增高,再婚的人也不少。所以,不少家庭是重新組合的,父母和子女不一定有血緣關係,或是手足可能不是同一對父母所生。對這樣的新時代產物,相處起來,總有些隔閡,法師有何建議?
現代人對婚姻契約看得淡,只怕離婚率會愈來愈高。既然如此,現代人就要有新觀念來看待因離婚再婚而來的新家庭型態和關係。 我有個美國弟子,三年結三次婚,生下三個孩子,每個孩子的母親都不同。他結第三次婚時,我告誡他,不要再離婚了。幸好,他到現在還沒有離婚,但他告訴我,只要有離婚的理由,還是會離婚,而且還會再結婚。我說不需要這麼累吧?衝動結婚衝動離婚,都不是好事。孩子因為大人的決定,被迫要重新適應,也很無辜。 過去婦女如果帶著前夫的孩子再婚,孩子會被視為拖油瓶,因為孩子和繼父沒有血緣關係,被視為外人,生活得很痛苦。也有後母虐待前妻兒女的傳聞。其實,能不能把前夫或前妻的孩子視如己出,都是一念之間而已。 我就有位信眾,將先生前妻生的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也把她當成生母般親近和孝順,可見這樣的和諧關係不是不可能。家人的感情並不一定非以血緣為基礎不可,就看自己以什麼心情去對待。 再比如,我們常看到西方人來臺灣領養小孩,小孩長大了,再回到臺灣尋根。那些小孩有些還有嚴重的殘障,但在國外受到很好的愛護和教育。領養父母認為,既然要養,就當成自己的小孩,不會因為沒有血緣關係而有差別,否則就不會千里迢迢來領養了。 但是,臺灣有些家庭的觀念還沒辦法調整過來,常會有差別心。比如過去有人將養女當成女傭看待,甚或虐待但就我所知,也有許多養女被當成親生女兒照顧與疼愛的感人故事。 總之,即使一個家庭像聯合國一樣,有各種不同成員也無妨。能夠成為家人也是緣分,只要父母心態正確,子女就能有好的家庭關係。隨著社會變化,我們應該以更寬大的心胸來面對承受,營造新的家族觀念。更何況,即使有血緣關係的家庭,也會發生子女勾心鬥角,爭財產爭事業的問題。可見家庭是不是和樂,血緣並非是保證的關鍵。 家庭主夫不丟臉
有些父母對子女說話都是疾言厲色,連關愛也以責罵表達。比如天這麼冷,為什麼不穿衣服?為何公司這次陞遷沒有你,一定是你程度太差。結果造成親子關係日趨疏遠,親子的難題要如何解決呢?
父母總希望為孩子好,但孩子長大了,從學校同儕書本中得到許多知識,有他們自己的判斷力想像力和自主性,不想被父母過度干涉。如果父母還是把子女視為兩三歲的小孩子般,非要孩子完全聽從自己,一定會有摩擦。 現代父母必須多了解子女,從旁輔導勉勵,和他商量引導,而非責罵。比如說,小孩英文不好,應和他說明英文的重要,拿一些英文漫畫給他看,激發他的興趣。如能採取這種方式和小孩溝通會好得多,而非動不動就罵不學好不上進,英文這麼差。這種管教不夠慈悲,也不夠了解孩子,且傷了孩子的自尊。 傳統父母不習慣甜言蜜語,只會命令或責罵,有時明明是要表達關心的,比如關心孩子的飲食,就命令快點把湯喝掉!要孩子用功,就罵考這麼差,一定是你太懶惰!像這樣的責備訓話只會增加孩子的反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我們許多信眾的小孩年幼時隨父母到寺院來,但國中以後,就不想再和父母一起上寺院了。因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天地玩伴但有些父母失望之餘,卻怪孩子不再聽父母的話。 我會勸信眾平日應該利用時間與孩子談談心情未來的方向,最近學習的困難心得。利用機會和孩子做朋友,讓孩子理解父母的用心,孩子才會想要跟你們在一起。 當父母要到法鼓山,可以告知孩子到寺院可以讓頭腦清醒,釋放內心的緊張與不舒服。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孩子大半會聽進去,會想隨父母來。 有一位信眾常常責罵批評小孩,小孩愈來愈不聽話。他來問我怎麼辦?我說你不僅要做父親,也要做孩子的朋友孩子有多高,你就站在和孩子一樣的高度去了解他。我認為親子溝通的方式,不是要孩子依你的意見怎麼走怎麼做,而是依孩子立場,當小孩的顧問。 當大人的態度改變,孩子也會跟著改變。就讓大人先改變吧。 尊重孩子的意願
臨終時捐贈器官,會不會影響往生?
一個人若發了慈悲心,發了悲願,很歡喜地把身體器官捐出來,意識上沒有什麼捨不得,捐贈器官是絕對不會影響其往生西方淨土的。菩薩誓願,捨己救人,反而是往生佛國的增上緣。
佛陀為何要用法華七喻說故事?
只要翻開法華經就會發現,字裡行間都是一篇篇精彩的譬喻故事,相當平易近人。相信人人皆能成佛法華經的宗旨,是引導一切根機的眾生都進入唯一佛乘,相信人人皆能成佛不過聽到佛陀這麼說時,許多阿羅漢弟子都不敢相信,甚至還有五千人離席,當時大眾以為阿羅漢已經是解脫的最高境界,於是佛陀便善用譬喻,接引大眾堅定信心,迴小向大,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七個故事稱為法華七喻。讀經悟入佛道法華七喻分別是三車火宅喻長者窮子喻草木一雨喻化城寶所喻衣內明珠喻髻中寶珠喻,以及良醫救子喻。其實法華經的譬喻故事不只如此,還有大王膳喻高原穿鑿喻父少子老喻等散見在各個經卷當中如同本經一開始所說的,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便是要引導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今佛陀已說完最上妙法,如何悟入佛道?就等我們拿起經本自己去發現去實踐。
打坐會走火入魔嗎?
會,如果自己的心和自己搗蛋!
菩薩跟凡夫的差別?
發菩提心,上求覺道,下化有情的人,叫作菩薩。依其修行,可略分三個階段一凡夫菩薩,二賢聖菩薩,三佛菩薩。所謂凡夫菩薩,就是新學菩薩,以凡夫身初學發菩提心,從培養信心悲心著手,樂聞正法,聞思精進,而著重以十善業為菩薩道的基石,所以又稱為十善菩薩。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了。
佛教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佛教是極端崇孝的。佛教的修持,雖以出家生活為可貴,但並不強制人出家。戒律中明文規定,父母不允許的,不能出家父母無人奉養時,出了家的兒女,應盡心奉養,否則便得重罪。佛教的廣度眾生,是報父母恩的擴大,由父母而推及眾生。佛教徒首先要孝養父母,再去布施放生及供養三寶。
在家居士吃肉可以往生嗎?
往生跟吃肉沒有關係。
六祖壇經說些什麼?
六祖壇經記錄禪宗六祖惠能在廣東韶關大梵寺等地的說法。以六祖的生平做為開場白,說著六祖一路求法得道剃度出山的經過。六祖壇經幫助我們破除煩惱妄見,領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佛教對於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佛教並不否定世界有末日的一天,那是指壞的階段的開始。不過,佛教另外有一個名詞稱為末法時代,末法時代信仰佛教的人數漸漸稀少,修行的人更少。如果你的善根深厚,或者繼續培養你的福德和智慧,縱然是處於末法時代,而又面臨了世界將壞的開始,也不必絕望。
和尚法師居士是什麼
和尚在佛教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又作和上,意譯親教師,後世沿用為弟子對師父之尊稱。尼姑一詞,也是中國人的俗稱,並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應稱為尼師或直稱為法師。所謂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人們對愛情的渴望,常常成為詩詞小說戲劇繪畫等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但我們是否該避免一直處於那種情境當中?
這些藝術創作只能當成生活的調劑。譬如我們常會覺得自己的生活非常枯燥,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太過穩定,沒有起伏,也缺乏刺激感,時間久了感覺變淡,覺得沒有什麼意思!因此藉由創作或是欣賞文學作品戲劇表演等,替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調劑,這是一種娛樂享受。 在戲院裡流眼淚流得很過癮,流完以後也覺得男女主角好可憐,希望自己不要變成這樣子。看表演除了可以得到一些心靈上的洗滌,也可能將一些隱藏的情緒發洩出去,譬如自己身世中某些很私密的事,或是自己內心的創傷,都可藉由觀賞這些表演,得到一些宣洩的滿足和安慰。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就不用想太多了。 愛情也可修行
上班族必須聽命於老闆上司,但如果你覺得老闆並不高明,心裡罵他豬頭,對他的意見卻還點頭稱是,那不是很虛偽嗎?
人生有許多事,是不服氣也得服氣呀!不必偷罵老闆,但你也可以有其他的選擇。孔子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4他懂得明哲保身,也不輕易為昏庸的君王所用。所以,如果組織的領導人太無能太腐敗,看起來真是沒有希望了,這時如果你能夠向更高層的人反應,就努力試試,看能不能改變現狀,也許這正是調整組織的好機會。 反過來想,或許主管堅持你看來並不高明的決策,那是因為他看到你並沒有看到的層面,他自有道理。可以退一步想想,是不是有這樣的可能? 另一種想法是,或者你真的看出主管的無能為力,看出唯唯諾諾的做事方式,並不適合你的性情,這樣的組織再留下去也沒有希望,就看你有多需要這份工作,否則大可另找可棲的良枝。 有時候,我覺得現代人工作的流動率太大了。個人意識太強,一點不稱心如意,就拍拍屁股走人,一點都不給自己或對方留轉圜餘地。有人一年換好幾個工作,這樣對人生的歷練並不好。 如果你的工作,可以讓你學到經驗,你不妨安定地做一段時間,累積一點經驗,在不完美的工作環境裡,試試自己有多少能耐,能夠扭轉情勢,真的勢不可為了,再決定換另一個工作,這樣可能是比較負責任的作法。 否則,當你再去找新的工作,拿出履歷表時,若是一年到頭都在換工作,別人可能對你會不太放心,覺得你的穩定度不夠,擔心會不會只要有壓力,又立刻跑掉?會不會大的任務,就不能交給你?薪水也不敢給你太高的承諾。 當你的主管一點都不含糊,而是十分精明,事事都想得比你遠看得比你清楚,點子多反應快,那在他的眼裡,你也可能成了低能屬下了,或許那個時候,你更痛苦呢!因為永遠跟不上主管的變化。也或者,主管的反應是因為他必須聽命更高層的決定,但在下位的人看不到前面的決定,反而誤會了主管,讓他枉做豬頭。 有時,主管的穩重,並不是無能,不妨試著去欣賞他的優點。畢竟訓練自己的適應力,是職場的必修課。 把弱者變強棒
佛教對於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考察佛陀時代的男女觀,應從基本的平等著眼,如羅漢的果位是不分男女的,修學佛法也是男女平等的,佛說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何況是女性。
在家學佛有禁忌嗎
只要是以恭敬清淨心來做到肅穆莊嚴的程度為原則,並沒有特別的禁忌。
信佛就不能有性欲嗎?
皈依三寶,受了五戒的在家信徒,只要不行邪淫,也就是配偶之外的性行為,是無妨的。我們身在欲界,所有欲樂中淫欲是最為深重難斷。它雖然不是生死的根本,卻是障道法,如果想得解脫自在,終究是要斷除的。我們修學佛法,隨著解行的提昇,悲智的增長,男女之欲自會慢慢淡出,現在無須擔心這個。
如果中年想轉業,該如何評估呢?
首先要問,為什麼要轉業?是這一行業沒有前途了或者是對這一行業厭倦了沒興趣了或者是當初在家人父母安排入行,如今做不下去了?釐清內心真正的動機後,如果自己在這行的技術知識,乃至社會奉獻上都沒有成長空間和前瞻性,那麼與其繼續做下去,不如改行。不過,人到中年,要改行會比較辛苦,一定要做好心理和能力兩方面的準備。 心理準備比較容易,比如想開飛機,你真心想要追求飛行,那就去做想航海,那就想像航行的情境想出家,內心就準備好要放下一切。更重要的是,客觀地評估自我條件夠不夠?無論是開飛機航海出家,都有必備的條件,你必須先思考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去從事?也就是說,想要從原有領域跨到另一領域之前,必須要具備跨出去的條件,否則就是莽撞尤其是內在準備條件不足,外在環境無法配合時,改行就很難順利了。這個社會給中年人的機會,不比年輕人多,許多工作都對年齡有限制,中年人有養家重擔,若要放棄原有的職業再從頭開始,也必須考慮經濟負擔,謀定而後動。 我在軍中時,看到許多同事努力進修大學課程,上完大學課程,有人考入政府部門有人轉業擔任技術人員更有人出國留學,返國後當了大學教授。他們除了心理層面有轉業的萬全準備外,更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自我成長,增強自我能力,一旦機會來臨,就能走出去。 也有人說人到中年百事哀。事實卻不盡然,如果能一邊工作一邊進修,持續充實自己,一旦機會來臨,轉業就比較方便了。否則,盲目的轉業,就如同賭博,一腳踩出去,一旦落了空,可能掉入深淵中。 我一生中,也有好幾次轉業的機會,在日本留學,完成學業時,可以留在日本教書,不當和尚,我沒有接受。回到臺灣,也有人要我從政,我自省不適合做政治人物,因此安分做我的和尚。 總之我們要改行轉業,準備工夫一定要有。除了心理準備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力家計負擔的準備,對轉入的行業要充分研究了解,更要深入學習該行業的特性,才會成功。 人到中年百事哀?
全世界佛教信徒有多少人?
約5億人。
什麼是業力?
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的習氣和慣性。
希望趕快去極樂世界,可是上有父母,該如何是好?
百善孝為先,在菩薩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地藏菩薩,也是一位孝子,為孝順父母而修行佛道。因此至心發願要去極樂世界,廣度眾生,等於孝敬父母。
推薦的佛家故事?
貧女施燈。
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閉關相反地,閉關者也不一定是大修行人。所謂大修行者的定義,應該是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能全心投入,忍辱負重吃苦耐勞,忍人之所不能忍,捨人之所不能捨,心淨如明鏡而不表現於外。一旦因緣成熟,登高一呼,萬山相應,廣度眾生,如果因緣未熟,則終其一生,默默無聞。
華人傳統上對死相有些忌諱,例如認為壽終正寢是好的,意外橫死是不好的。這樣的分別有其道理嗎?
慘死讓人感覺很可怕,壽終正寢則是每個人都希望的。其實,死亡就是死亡,本質上完全相同,並沒有什麼善終較好凶死不好的區分。 或許我們會覺得凶死很慘,但是有些凶死死得很快,痛苦很短暫有的善終,卻是纏綿病榻好幾年,不但拖累家人,自己也很痛苦,這樣乍看之下好似善終,其實是不是在受苦呢? 雖然佛教徒並不希望自己不得善終,但是佛教徒看待死亡是平等的。藥師經裡雖有講到意外災難的死亡,或是凶險的死亡等九種橫死,4但是有 些災難凶險的死亡是為了救人,他是菩薩示現,是代眾生受苦,讓後人知所警惕,並給世人前車之鑑,那是一種教材,為什麼一定要說他死得可憐呢?不論是在九二一大地震南亞海嘯,或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罹難者,我說,要將這些受苦受難的人看作是大菩薩。
佛教是無神論,為何寺廟有佛像?
佛教本來不崇拜偶像,僅以蓮花象徵誕生時的佛,以菩提樹象徵成道時的佛。佛滅之後,當希臘人來到印度而受佛教的化導之時,總覺得空無依傍,為便於一般外族的信仰,才模仿希臘神像,塑造了佛像。
如何辨明臨命終時的魔境和接引
是魔境或是接引?不在於臨命終時的觀察和認知,而在於平時的願心和修行。平時以修善積福持戒修定和聞法等的薰習,成長善根力量,到臨命終時,自然感得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等的化身來臨。相反的,如果以貪心求生西方,以瞋心厭離娑婆,以愚癡心迷戀現世財富地位,臨命終時雖然願求往生西方,但他們的本意和彌陀的本願相違,就很可能是魔鬼來臨而現佛菩薩的形相。
念佛的人見到瑞相怎麼辦
如果平時念佛,不以求見瑞相為目的,而是瑞相自現的話,那可能是好,倘若僅為求見瑞相而念佛,念佛的心便不夠純淨,瑞相的出現就可能是心神恍惚所產生的幻象了。這時候只管一心念佛,這樣是最安全的。
既然情緒和體能相互影響,我們要如何善用?
脾氣很壞的人,有人會用肝火很旺來形容。但也有人身體很弱肝火卻很旺,這樣的人如果把身體上的能量全部耗盡後,就會面臨死亡的到來。所以,生病的人最好能夠休養,不要發脾氣或鬧情緒,否則只會死得愈快。 對於生病的人,我都跟他們說要多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多往好處想,打開心胸不要鬧情緒,也不要憂慮擔心,更不要太執著自己的身體。反正有了病,就面對事實接受事實,還是好好地靜養,該看醫生就看醫生,這樣活著的時間就會比較長一點,能量也不會消耗得那麼快。 有的人得了癌症,知道活不久了,就拚命用他的能量做這做那,好像想把這一生中要做的事情在幾個月之內全部做完,結果只會更快抵達生命的盡頭。所以,還是要細水長流慢慢地來,這樣就可以活長一點。如果一下子把能量用完了,那體能沒有了,心力也就沒有了。 所以,情緒最好能控制管理。不管理不控制不珍惜情緒能量的話,那就麻煩了。 如何管理好情緒
佛教相信天堂和地獄嗎
佛教不懷疑天堂與地獄的存在,天堂與地獄,都在生死範圍的輪迴中。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獄,人人都有經驗的可能。修了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天堂,造了十惡五逆的大罪下地獄。苦報受完了,地獄的眾生可以生天堂福報享盡了,天堂的眾生可以下地獄。所以天堂雖好,不是究竟的樂土,地獄雖苦,也有出離的日子。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嗎
是的,因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護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覺者,佛陀是屬於宇宙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覺性,是遍滿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質,就是世界性的,乃至宇宙的。
人生的際遇總是起起伏伏的,然而我們總是喜歡站在高峰上,一旦走到谷底時,則是痛苦不堪!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谷底?
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我們可以從逆向來思考人生的谷底和低潮。就好像在旅行中,當你走到山頂時,再往前走一定是下坡,天底下哪有這麼多的山頂可攀?到了最高峰的時候要有自覺,知道接下來就是往谷底走了。相同地,當到了谷底時,往前走又會遇到另外一座山,又是邁向另一高峰的時候。 看別人站在高峰上,不要以為上高峰是很舒服的,認為登峰造極非常威風,事實上要上高峰之前的過程是滿辛苦的。對於已登上最高峰的人而言,自己心裡應該 清楚,接下來必然會往下走,但心裡不是失意,而應該歡喜,告訴自己,這下子又可以省一點力,準備要往下走了。因為下坡比上坡輕鬆,只是當走下坡的時候,別人會看不到你,也沒有風光了,但還是要不斷努力。 既然到了谷底,不妨欣賞一下谷底的景色,山是青的,水是綠的,山谷是幽靜的,空谷也會有跫音,這和山頂的風光是截然不同的。欣賞完谷底的景色之後,我們又要準備往上走了。人生的旅程就是這樣起起伏伏連綿不斷,人生也就是因此而精彩,因此而不斷成長。
現在資訊發達,要徹底防治自殺這種毒恐怕不容易。對於青少年的心態及自殺防治,我們可以怎麼做?
要從認知上去再度定義,像自殺這種風氣,我們應該把它當成是流行性,而且是高危險性的傳染病。我們先把這個認知植入我們的腦海裡,就不會受到影響了。 十幾二十歲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也覺得自己活得夠久了,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或者抗拒父母的關心,再加上學業成績不理想,這個時候如果再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覺得父母不可靠,好像連自己也靠不住。 此外,本來寄望有個異性朋友可以當作依靠,結果出現了第三者,或是沒有特別的原因導致分手被對方拋棄,這時候他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對人生的未來充滿疑惑,在這個情況下可能就會自殺。 此時,父母老師以及大眾媒體,要教導孩子們在遇到挫折時應該怎麼面對,從各方面來輔導孩子。還有,為人父母真的要用心,養孩子比生孩子困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現代人受到媒體宣傳的影響,想要的東西似乎愈來愈多。若是毫無節制或不自量力地過度消費,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現代社會以追求時髦,鼓勵大家不斷地消費,甚至鼓勵超出能力的消費。無論消費能力是否足夠,反正先買了再說。 這些流行的宣傳並不一定是對的。確實有些人有資格可以趕時髦,他們的收入高,有能力消費,可是大多數的人並沒有能力趕時髦。如果不顧自己的能力而盲從,那是非常愚蠢的事,打腫臉充胖子不但苦了自己,甚至連累家人。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過清貧的生活,只要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就行了。畢竟現在的環境不一樣,我們要用新的標準,但不要因為虛榮讓自己的負擔加重,或連累到家庭,也不要浪費自然資源,這才是正確的消費觀。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正信的佛教徒設立佛壇,沒有特別重視一定的模式及形式,需視空間的大小而定。如無空間,佛堂是可以帶在心中的,心中有佛,不一定要有形式的佛壇。
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民間信仰的特色就是禳災祈福,驅邪押煞,重視現世的平安福樂,尤其標榜靈驗。佛教的目的固然教人開智慧,得解脫,行慈悲,重利他,但是世俗的欲求,佛教也不缺少。通俗的說,像觀音菩薩的聞聲救苦,廣大靈感地藏菩薩的誓願宏深,救拔罪苦藥師如來的消災延壽,免難得福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往生極樂等等,靈驗事例不勝枚舉。或誦經或持咒或禮懺或念佛,都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卻沒有民間信仰猥雜迷信浪費的弊病。
臺灣近年對顏色很敏感,藍的綠的,不同顏色讓人有隔閡,連在家庭辦公室都開始分顏色,甚至因顏色不同而反目。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人際關係別這麼緊張?
這要從兩個方向討論。第一,我們對政治,應該要參與但不要太盲從,對任何一個政黨的支持或反對,都不要被情緒影響不要被聳動的口號迷惑,要看清政黨的政策和政績。但一般民眾缺少這樣的能力,太相信候選人的風格和魅力,不管候選人講的話對不對能不能做到,一窩蜂跟隨。這樣其實是在為自己製造困擾。 政治是一種不確定的藝術。政治的語言口號都會見風轉舵,對於政治語言最好不要當真。選舉的時候,候選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鼓動民眾。不分黨派任何候選人的演講,目的都是在拉票。 另外,人與人之間要尊重彼此,宗教上如此,政治上也自然應該如此。在臺灣,過去一黨專政,大家言必稱忠黨愛國,這在當時是沒有選擇的。現在社會多元開放了,以宗教來看,中國傳統的外來的本地發展的,在臺灣都有,但彼此並沒有衝突,只要不違背社會倫理和善良風氣,各種宗教都受到憲法保障。 政黨也是,任憑誰上台,都是追求臺灣長治久安。選舉時儘管有人會說一些終結對方之類的話,民主環境中的政治人物也不會真的這麼做。上台的人一定愛臺灣,何況還有人民媒體在監督,會用選票決定下次要不要換人。 政治人物說了再多口號,當選之後還是要回到實際的路線上,否則沒有辦法執政。所以不同黨派候選人的差異,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臺灣幾乎年年有選舉,大家更應該尊重多元的意見,不要擔心哪個人選上,臺灣就會沉到太平洋底下或誰選上,臺灣一定會好得不得了。其實都不會如此。 臺灣很多人對於政治還處在迷信階段,相信未來會逐漸成熟。社會上看起來好像為了藍色綠色的對立吵鬧不休,其實只要彼此尊重,就完全不必憂慮社會分裂。像我們的團體裡,各個政黨的支持者都有,但大家彼此尊重各自不同的選擇,所以能夠非常平安和諧地共處。 把仇恨留在過去
臨命終時見到瑞相就表示解脫嗎
有瑞相不能肯定就是得到解脫,跟解脫無關。
如果我們把做義工當作人生志業,是不是可以創造出更多有意義的人生價值呢?
做義工可以讓自己幸福快樂,它是沒有條件的付出,也沒有想到要為自己得到什麼回饋或報酬,更沒有要爭名奪利爭權奪位。因為做義工而使他人感到快樂獲得利益,社會得到平安得到救濟,自己也就會很滿足。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權利名位勢,而是在於健康平安幸福快樂。社會的福利事業非營利事業或是公益事業,常常都需要義工幫忙,因為政府做不到的事,則由非營利事業機構帶動來做。公益團體在即使沒有預算的情況下,也要做事來造福社會,雖然過程辛苦,但能號召義工的支持與投入,共同成就許多善事。 義工精神就是奉獻精神,並且不存分別心,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將所有大眾當成未來的諸佛現在的菩薩,為他們做服務奉獻,在奉獻中自我成長,如此,收穫更多進步更快,這就是利人便是利己的道理。透過奉獻,也是在提昇個人的生命價值。 如何活得快樂自在?
佛教允許吃雞蛋嗎?
一般在市場上買的雞蛋都是屬於無性卵。從殺生的立場,吃無性卵,不算犯戒,也無損於慈悲但若以素食的習慣而言,仍應當避免。
我不想工作,只想在家修行可以嗎?
修行在眾生中在工作中才能修行。
一般人認為,活著才有意義,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人們會走上絕路?
現代人的生活容易緊張,有些人對自我的期望太高,但因為能力不足或是有能力,卻時不我予,以致於到處碰壁。這些人因為眼高手低或是運氣不好,眼看別人成功,而自己卻失敗連連,失望之餘,也就漸漸地放棄了自己。 還有一些人則是對未來感到茫然無頭緒,因為想得太多,頭腦沒辦法休息,弄得自己神經衰弱或是因為包袱很多願景很大,結果有志難伸,感覺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對世界感到失望。 這種種問題造成頭腦不停地思考,漸漸地出現幻覺,甚至聽到有個聲音對自己說你去死吧!死了就沒事了!本來只是心裡的一個念頭,過度幻想之後就變 成真的有那麼一回事。事實上,這只是自己矛盾的心在跟自己對話,頭腦裡的聲音甚至還會告訴自己尋死的方法,這種狀況久了之後,很可能就走上自殺一途了。
佛教對於命相風水的看法如何
佛教不否認但也不盡信命相和風水,但更相信所有一切和心息息相關。心轉,觀念轉,一切就會隨之改變。
臺灣的隔代教養家庭愈來愈多,許多年輕父母生了小孩,就丟給阿公阿媽養。但是,如果阿公阿媽環境不好,要出去賺錢,年紀也大了,很難幫助小孩學習。最近,有個小朋友的阿媽,連入學通知單都看不懂,小朋友上完一年級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因為太缺乏文化刺激了,連校長都擔心。臺灣太少新生兒,也有許多人生了小孩卻不負責任,這是社會的隱憂。
我想,隔代教養是臺灣社會的家庭型態,由農業社會的大家庭型態,轉變為工商社會的小家庭制度,在這過程中產生的畸型現象。 在過去的大家庭裡,小孩是家庭裡每個分子共同照顧的,老人家偶爾逗逗小孫子,是天倫之樂的享受,而不是負擔。現在許多年輕父母需要工作,生了小孩就交給阿公阿媽照顧。這樣的例子,我看過很多。但大半不是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而是無奈。老人家是不得不帶著小孫子。對六十歲以上老人家來說,帶好動的小孩是很辛苦的。帶一個麻煩,帶幾個更麻煩。 在我觀察,美國及歐洲狀況與臺灣不太一樣。西方社會年輕的父母都有工作,但是小孩仍照顧得很好,不會送給阿公阿媽去照顧。怎麼辦到的?一般人白天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兒所幼稚園去,有錢的人就請保母來幫忙,也有幾個家庭互相照顧小孩,採取鄰居互助。如果休假旅行,也是把小孩帶著走的,很少有把小孩丟給老人家的情形。 我想,臺灣的年輕父母無法負起照顧小孩的責任,有幾種原因第一是自己不想帶第二是經濟不夠好,無法負擔育兒支出,所以送到鄉下交給老年父母第三是工作忙,不想讓小孩打擾夫妻生活。這都是不負責任,對上不孝順對下不慈愛。 我知道一對年輕人,女孩只有十三歲,男孩十六歲,兩小無猜卻生了孩子。男孩的母親雖然震驚,卻只能接受事實,趕快下聘娶過門。但是小夫妻自己都還是孩子,不會帶嬰兒,阿媽只好出面接手。後來,女孩不到十五歲,就跑了。因為小夫妻的感情沒能禁得起考驗,彼此人格還不成熟,很難負擔育兒責任。男的十七歲,才讀高中,小孩只能靠祖母帶大了。 這樣的情形是很悲哀的。未成年子女的兩性教育,父母要花點心思,否則到頭來,未成年子女生的孩子,卻要父母自己接手,這也算是因果了,自己沒把小夫妻教好,只好老來養孫。但不被期待的小孫子,又是多麼無辜。 老人不堪尿布奶瓶
請問怎麼皈依佛教?
皈依佛教,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簡單地說先以虔誠鄭重的心禮請授皈依的法師陞座,長跪合掌聆受三皈依的意義然後迎請十方三寶,在三寶前懺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三業清淨。接著跟隨法師念誦三皈三結,並發三誓,須念得字字分明,內心清清楚楚。然後發四弘誓願,功德迴向。最後禮佛,禮謝皈依師。
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在那裏
佛教徒分為出家和在家,出家修道的人為僧,在家學佛的人為俗。出家是非常莊嚴神聖的,只有少數人有此福德因緣。在家居士得為代佛說法的法師,但不得僭越僧寶而成為被皈依的對象。在家的佛教徒和一般的在家人,也有所不同,必須依靠佛法僧三寶作為人生方向指歸。
傳統上老師是很受尊敬的,但最近有些新聞讓家長緊張。例如老師因為細故處罰孩子,父母找民意代表抗議,讓老師難堪,但往後孩子和老師的相處,也會因此更加困難。如果父母覺得孩子的老師不適任,應該怎麼辦?
體罰是教育的老問題了還有些老師會對學生大小眼,讓孩子受到傷害,也令父母憂心。 遇到孩子可能沒被老師照顧好,父母要理性面對首先多觀察自己的孩子,因為這不一定是老師的問題。很多父母連一兩個孩子都很難照顧好,更何況是把孩子送到學校,讓一位老師同時照顧二三十個學生?孩子的教育責任,不能完全推給老師。 如果老師對學生有差別對待,喜歡好帶的學生討厭會找麻煩的學生,即使這是人之常情,還是不應該。 我有很多弟子是老師,我了解老師的心聲。其實,愈難帶的學生,就像愈難度的眾生,需要花更多心思去照顧。這對老師而言,不但可以學習更多,學生教好了,成就感也更大。老師要記得,難教的孩子是幫助自己成長的活教材,更要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像我自己就常有很多弟子和學生來找我談事,表面上好像弟子學生老找我麻煩,占用我很多時間,但也因為這樣,我了解許多個案,透過這些人生的故事增加經驗增長智慧,也培養慈悲心。 父母應該體諒老師的難處。如果父母發現老師教導方式有問題,不要先訴諸情緒,這不會有任何好處。應該要先和老師談一談,了解孩子的情形,溝通彼此立場和態度,也看一看是不是只有自己的孩子遇到這種狀況。如果老師對學生有差別待遇,或教學態度上有不適當的習慣或意識型態,父母可以向校長反應,或是透過家長會處理。 如果和老師校長家長會溝通都沒有效果,並且遇到老師和學校都不講道理,再考慮訴諸媒體。輿論是改善社會一種很有力的方式,但也可能讓事情變得更複雜,家長還是理性處理比較好。 擔憂學生請產假
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在那裏
佛教徒分為出家和在家,出家修道的人為僧,在家學佛的人為俗。出家是非常莊嚴神聖的,只有少數人有此福德因緣。在家居士得為代佛說法的法師,但不得僭越僧寶而成為被皈依的對象。在家的佛教徒和一般的在家人,也有所不同,必須依靠佛法僧三寶做為人生方向指歸。
學佛要從哪裡入門?
我們修學佛法,最好是選擇近於自己根性或興趣的,做為入門的方便。
思維混亂,對未來消極,如何改善?
應該更積極地把自己奉獻給社會。
為什麼要參加法會?
最初的法會是佛陀說法的集會,佛入滅後,透過種種方便,幫助我們回歸佛陀說法的本懷,讓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成就佛道。所以法會是聽經聞法的共學時間,最大的好處是,共修力量比獨修強得多。
管員工管到起煩惱,該怎麼辦?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我的朋友有婚外情,請問怎麼對待這個問題?
婚外情是個火坑是個地獄,毀掉不只一個人,而是一個家。雖是別人家的事情,也請他設身處地地想,如果另一半有婚外情,自己的感覺會是如何,婚外情讓人沒有安全感,像作小偷一樣,影響身心的健康,還是早點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吧!
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在那裏
居士能夠說皈依嗎?居士可以講經嗎?居士可以化緣嗎?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嗎?居士能為信徒念經拜懺超度嗎?居士能夠參與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務嗎?以上六個問題常有人問起。照理說,那些都是出家僧眾的分內事,非居士所當做,萬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學佛的立場否則應現出家相,不該一方面捨不得離俗出家,另一方面又要模仿出家生活,享受出家人的權利,這不是在家學佛的本意。在家學佛是為了獲得佛法的利益而學佛修行,護持三寶,是三寶的外護,不是三寶的核心。
怎樣辨明佛經的真偽
佛經絕對沒有離開原始佛法的基本原則,不論是否為佛說,或者菩薩說,或者其他眾生說,都不可以真偽來作取捨,只要符合佛法的原則就好。如果稱為佛經而無法確定是佛經或非佛經時,最好的辦法是查對藏經的目錄,如明載於目錄,雖被列為疑偽部類,仍屬可信可讀。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真的嗎
這種觀念阻止許多人出家修行,也使許多已經出家的人感到沮喪和失望,更使得許多出家人變成自私自利,急於自了,不能夠產生利益眾生淨化社會的願望,所以,佛教被人指為消極逃避悲觀。最初這種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的觀念,本不出於佛教,乃是出於破壞三寶的陰謀。因為即使在佛世,也沒有要求所有的出家僧眾必須即身成就,因此,正常的佛道,是不戀生死,也不畏生死的。
佛教怎麼看人生的價值?
成就自己,奉獻別人。
法華經為何是諸經中王?
佛在法華經中一再強調此經是諸經中王經中之王,為何此經擁有這麼高的地位?開創漢傳佛教的特色法華經對漢傳佛教來說,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中國因此有天台宗的創立,尤其智者法師對法華經獨特的見解與闡明,影響中國教義發展與修行信仰深遠,開創出屬於漢傳佛教的特色。天台智者法師以五時八教,判攝法華經是五時中的最高層次︱第五時。天台宗將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分為五個時段,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及涅槃,針對對象程度的深淺而分別說出不同的經典,有以人天善法為基礎的佛法,有聲聞緣覺的二乘法,也有人聽的是三乘法其中最初的三七日說華嚴經,以及最後的八年說法華經都很重要,末了一日一夜說涅槃經也為法華第五時所收,名為唯一乘法。天台宗以日出時先照高山,比喻華嚴經是教化根器大的人黃昏太陽將下山時,山谷漸趨黑暗,平地已看不到太陽,只有在高山還能見到日光,則是比喻以法華經涅槃經收攝根器最深的人。會三乘歸一乘法華經包含了所有佛說的道理,攝受大小根器的眾生都回歸大乘,回歸到最高法門,就像大海納百川一樣,開權教顯圓實,大開大合,這就是會三乘歸一乘的會三歸一。由於法華經闡揚一味一雨的最上佛法,故又稱為經中之王。法華經被稱為經中之王的原因之一,是因它能接受並整合佛教所有的宗派。閱讀法華經時,可看到此經承繼之前大乘經典中的精華,例如從般若經承繼了空性的教義,從華嚴經承繼了多重因果的教義,從維摩詰經承繼了超越所有概念作用的解脫思想。更重要的是,以淺顯易懂且適用於所有社會階層的方式,簡單地呈現深奧的佛法,讓佛教向前邁進一大步。
我孫子學生物研究,常常用小老鼠來做實驗,我該怎麼辦?
感恩小老鼠為眾生犧牲,也將修行功德迴向給牠。
什麼叫作大乘和小乘?(小乘和大乘有什麼不同)
大乘佛教的宗旨是探求佛陀的本懷,放棄枝末問題的詮釋分析,而使佛法活潑潑地成為人間的一般的實用的生活的。小乘是保守的分析的學問佛教。
佛教中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法僧。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嗎
不,是真的!可是,依據佛法,宇宙是由眾生的共業所完成的,不是由一個全能人格的上帝所創造,所以,佛教被稱為無神論。無神並非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說上帝沒有創造宇宙的事實,因他也是宇宙間的一分子,眾生之一,佛教不否定上帝的存在,只認為不是僅因上帝而有宇宙的。
華嚴經說些什麼?
華嚴經描述毘盧遮那與華藏莊嚴世界海,表現最圓滿最清淨的佛與佛土,做為學佛者仰望的理想然後發心修菩薩行,成就不思議的佛功德。〈入法界品〉中,並以善財童子訪問善知識為因緣,闡明菩薩行,一生精進而入普賢地。
佛教裡所說的色相是什麼意思?
有形有阻礙可見可不見的物質體的總稱。
推薦的佛家故事?
求不死之火。
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
是的,成佛以後也要受報。佛成道之後,雖具足六通,圓證三明,他還是在人間托缽遊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於人,生活所需也同於人。只是用智慧,以人間通用的方式,解決人間的問題。
佛教的根本教條是什麼
從原則上說,佛教並沒有什麼教條,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戒律。佛教的教徒由於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是均以五戒十善為基礎。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