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5
854
output
stringlengths
3
1.15k
佛教對於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佛教並不否定世界有末日的一天,那是指壞的階段的開始。不過,佛教另外有一個名詞稱為末法時代,末法時代信仰佛教的人數漸漸稀少,修行的人更少。如果你的善根深厚,或者繼續培養你的福德和智慧,縱然是處於末法時代,而又面臨了世界將壞的開始,也不必絕望。
所有的意外都是業力召感的嗎?
是業力也是因緣。
念佛法門就是一句佛號嗎?
念佛法門除一心稱念佛名之外,還需有四個心,那就是信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一定要相信實有極樂世界,且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淨土。
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加上男外女內的日常生活,更讓男女擁有的主導權和位階產生懸殊。如果女人真能對男人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力,那長久以來的差異又從何而生呢?女人是否天生就是為了付出而活呢?
中國社會在過去有句俗話說家有賢妻,夫在外不招橫禍。意思是說家裡有個賢妻,丈夫在外就能夠一帆風順,這是因為家裡有個賢內助。這個風氣和觀念是自然形成的,不過今天的社會,有些女性是不願意待在家裡的。 我在美國看到一些夫婦,他們是雙薪家庭,也就是丈夫和太太同時都有工作,共同分擔家庭裡的費用,也同時分擔家務,除了生孩子這件事情無法公平之外,其他的事情都要分擔著做,這樣很平衡。如果女性在外面與在家裡都要工作,丈夫把全部的重擔全交給太太,就非常不合理了。 但是,我也曾看過一個中國人的家庭,先生太太都是醫生,家裡有兩個孩子與雙親。先生工作的時候是醫生,回到家裡做老爺,他一回家就看報紙看書看電視而太太下班回家要煮飯帶小孩,還要照顧兩個老人家。我看到這種情形,曾經問這個太太,你們都是醫生,妳怎麼願意這麼辛苦?她說有什麼辦法,我是因為愛他才嫁給他,我也愛我的孩子家庭,身為女人就要負起女人的責任。她甘之如飴,也不覺得什麼委屈,覺得這樣很好。 像這種情形要是有人替她伸冤替她抱不平,跟她說妳要革命,那麼,她的家庭不就鬧翻了?本來家庭相安無事,大家都覺得很好,先生心裡不覺得虧欠,太太也覺得自己很快樂,這就沒什麼問題,沒有什麼不平衡了。若有人覺得這個女人真是傻,或是這個女人真沒出息,為什麼不爭取公平,那就是多管閒事了。這是個人的家庭,是她自願的,旁人不需要有意見。 經營家庭不需要去計較自己付出多少,只要自己奉獻得愉快,也覺得幸福,就足夠了。
佛教怎樣看待國家關係?
國家的定義不是狹義的,不是只愛自己的國家,佛教徒無論到任何地方去,就要愛護那個國家,尊重那個國家的主權,同時協助所有的人得到佛法的利益,並且協助政府建設安和樂利的社會,使得國泰民安,這是佛教徒的責任。
佛教為何在印度消失了?
佛教在印度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變成了與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於印度教中。再來是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而使佛教沒有了容身之地。
放生沒有念咒會有效果嗎?
放生不當,可能變成放死,福田沒種成,反而殺生,應將行之有年的放生觀念改為護生,進而擴大為自然生態的保護運動。
很多父母很擔心,孩子沉迷網路,每天掛在網上不肯下來,甚至有些父母還必須為電腦上鎖。青少年迷戀網路好嗎?除了流行和時髦,還有什麼是吸引青少年沉迷網路的原因?
我不用網路,也不懂網路,但我可以體會年輕人為什麼迷戀網路。因為他們對現實的世界感到陌生,對外界懷著恐懼沒有勇氣和別人接觸,也因此交不到朋友。但是在網路世界,這些都會變得容易。 在真實世界中,交朋友可能有許多風險,例如戀愛可能會中止,交往也可能會分手。但是在網路世界不一樣,年輕人可以用假身分與別人交往,好像自己躲在暗處觀察形形色色的人,感覺起來比在真實社會安全得多,即使意見不同吵架了,也不會有危險。 然而,網路對年輕人而言,還是存在著危險。第一是,很多年輕人不會選擇,沉迷於某些題材和內容,很容易受到影響,甚至被這些內容洗腦。第二是,年輕人一旦習慣處在網路世界,對真實社會的感情和生命,反而更難以體悟。 相反地,我也看到許多年輕漫畫家作家,利用網路發展很好的事業,甚至成立公司。例如有位年輕作家紅膠囊,會畫畫寫文章,在網路上結交許多好朋友。還有位小女孩沈芯菱,才十一歲就利用網路幫爺爺賣文旦,銷路比以往增加很多,對買方賣方都實惠,這些都是使用電腦和網路很好的例子。 所以我覺得,年輕人著迷電腦和網路,不一定是壞事,但要看孩子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在這方面,父母要多關心,了解孩子在網路上到底在做些什麼。 化解兩代教養的爭執
目前世界各國是不是也都有以政府或社會的資源,對民眾的教養與教育問題進行輔導或協助?不知道法師對此有何見解?
針對全世界類似的問題,目前聯合國有各式各樣的基金會,例如婦女福利的基金會兒童福利的基金會,及其他種種不同項目的基金會,此外也有世界銀行,目的在幫助全世界平衡貧富,但是他們也是做得焦頭爛額。 我和聯合國的官員們一起開會的時候,發現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我曾建議他們要把眼光放遠,處理源頭的問題,而不是處理善後的問題,善後的工作永遠愈處理愈多,不如將源頭的問題妥善處理,較能一勞永逸。 至於源頭的問題是什麼呢?第一,國與國之間不要有戰爭不要有衝突第二,大家充分休養生息從事生產,這樣貧窮的狀況就會少了。 在這當中,族群之間的衝突是主要的問題,以及因衝突而產生的戰爭殺戮。只要有一次的戰爭,戰爭區域的經濟和貧病等問題,在爾後的十年二十年內都很難恢復人民長期生活在貧病中,土地廢耕,生產事業停頓落後,這些都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問題。 我建議聯合國的官員們,在每一個重要的議題上,都應想辦法避免族群間的衝突和戰爭,鼓勵大家和平相處,休養生息,從事生產鼓勵生產教育生產,並且在生產的過程中,不只教導做事的方法,更要教導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培養道德。要知道世界統一的道德觀和倫理觀,實際上就是要我們愛自己的族群愛世界的人類。 現在全球有超過六十五億的人口,而近期的研究發現,人,原來都是從非洲的東部地區漸漸延伸出來的,而且是由少數的一支向全世界散布,傳承到現在。所以我們本是同根同種的族群,為什麼還要彼此殺戮?為什麼要有衝突?應該都要和平相處的啊! 簡單生活護地球 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
佛經是誰寫的?
佛經是由佛陀所說也有是出於佛的弟子們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編,傳之後世。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智慧)來指導感性(慈悲)以感性來融合理性。能夠以理性的智慧來指導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過得非常豐富順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在學佛修行的路上,若能有人一起學習,分享甘露法喜,就能更堅定信心。請教法師,夫妻也能成為一起用功的朋友嗎?
以佛教來說,稱一起修行的朋友為道侶道友同修。道是要求自己的身心和語言,朝著修行的方向去做,也就是鼓勵我們增長智慧和慈悲,讓自己少煩惱,對他人要慈悲幫助。 一個佛教的修行人如果沒有道侶,修行起來不容易得力,因此我們必須要有同參道友。同參的參,是參學參禪的意思,也就是尋師訪道最好有同伴,這樣才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和勉勵。 若是夫妻一同學佛,則鼓勵他們互稱師兄師姊,這是為了強化夫妻之間的關係。兩人因為感情的基礎互為配偶,又因共同的信仰互為道侶,如此一來,家庭的基礎一定非常穩固,也因為多了一層道侶的關係,彼此相處時,摩擦就能減少了。
佛教是無神論,為何寺廟有佛像?
是給自己一個榜樣!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現在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因此,只要清楚地瞭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
佛教崇拜神鬼嗎
佛教雖不崇拜鬼神,但不否認鬼神的存在,那些降到乩壇的鬼神,雖然自己報的是什麼名字,但卻未必真的是什麼鬼神,乃是假借了那些鬼神之名,助長他們的聲勢,他們可能只是些依草附木的小神,或者是佛教所說的八部鬼神,它們,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神通能力,產生一些神祕的效驗,那是不足為奇的事。
近年來,人們的消費觀念改變,許多人信用破產或背負了巨額債務,引發不少社會與家庭問題。這些為了提昇生活水準或個人品味的需求,是必要的嗎?
現代社會環境消費觀念與過去不一樣,過去的人只需煩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的最基本需求。現在不同了,開門不僅僅七件事,還可能超過七十件,消費觀念完全改變了。 至於說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想要的,確實很難釐清。但是從佛法的角度或是一個有生活智慧的人來看,一定會以量入為出量出為入的觀點做為衡量標準。另外還會思考︰如果沒有某樣東西,是不是就不能生活?還是照樣能夠生活得很方便快樂自在?而有了這樣東西,是不是就會讓人看得起,或讓人覺得你很有地位很神氣?若是如此,就變成了虛榮,表示這件東西並不一定是需要的。
我們常看到有些地區戰禍頻仍,有些地區則長年鬧饑荒,為何那裡的人要受這種苦,難道說是上輩子造的業嗎?
這個問題,不能用上輩子造業,這一生受苦一句話來輕易解釋。佛教講的因果,不能這樣表相簡化地帶過。佛教說因果,有大環境的因果,以及個人多生多劫累積起來的因果種種因果推力,使人在某一生之中接受某些災難。業,大體可分成共業和不共業兩大類。有個人單獨造作的,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單獨造作,但可能與他人承受同一業力,有的雖與他人共同造作,卻有個人程度輕重的不同。 不過,在個人因果之外,還有整個民族的因果。比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主要在猶太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為耶路撒冷聖地的爭奪,那裡既是猶太教的聖地,也是伊斯蘭教的聖地這兩個種族從古代的祖先開始,爭到現在還未停下來。 猶太人亡國幾千年後,在二次大戰後才重新建立以色列,由於這片以色列的領土上,原來即有巴勒斯坦的住民,他們也住了幾百個世代,彼此互不相讓,造成以巴衝突,互相攻擊,仇恨愈結愈深,這是民族的因果。 至於個人的因果,是因為累生累劫的業的總合,所以誕生在一定的環境中。一生下來,就承襲了自己民族對其他民族的怨恨,對於異民族仇視以對立,仇視就產生戰爭,屠殺破壞,怨怨相報,沒完沒了。 站在佛教的立場,冤家宜解不宜結,幾千年的問題,最好能彼此原諒,才能一筆勾銷。彼此有地方住即可,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土地占為己有,也就是說共生共榮,尊重對方的文化與信仰。其實我到了耶路撒冷,看到當地的百姓彼此間確實是可以和平相處的,不一定每天每事都有爭端。如果堅持一定要報復,採取激進的手段相互攻擊,則戰端永遠無法停止,戰火也難停息,最後只會相互毀滅,同歸於盡。戰爭最容易造成地區性的饑荒,流行病也會因此傳播。 不同的民族也許會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最好都能回歸每個宗教宣揚愛的立場,唯有拋開仇恨,學習包容原諒寬恕,才能開啟和平的契機。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六根清淨怎麼講
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六根清淨,是我們的生理官能,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這叫作一塵不染。但這絕不是等閒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
請問人死後靈魂從何處往生?建議改提問方式請問人往生後何處去?
死後去哪裡?我們可以發願我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燃頂燃臂燃指有必要嗎
根據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損毀傷害虐待自己的肉體,均非佛所允許。若有違背常情常理的行為,只會讓人評為奇行和異行而已,我們不應效法。
人人都想要擁有財富,而且愈多愈好。難道有了財富之後,就真的沒有煩惱了嗎?
我從小就沒有錢,但是我從來不向別人借錢,我的辦法就是不用錢。如果有人向我借錢,我也只能幫他一點點,而且借了之後也不要求對方還。 有一次,我跟我的師父講,我在佛教界裡面是沒有信用的。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向他人借過錢,即使向人借錢也沒有人會借給我,因為他們知道我很窮,借了之後哪有能力償還呢?所以,我乾脆不向人借錢。 大家都希望財富愈多愈好,但是有了財富還要有計畫。如果用法得當,對自己對他人對家人對社會對全世界都有用如果用得不當,反而害了自己。不是有這麼一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如果一個人喜歡追求時髦揮霍無度,平日沒有養成勤儉的習慣,手頭愈養愈闊氣,一旦經濟狀況變差,生活就難過了。 所以,有錢沒錢的時候都要節省,節省可以多結人緣。若是哪天變窮了,別人也會願意幫助你,扶你一把。如果是不知節省揮霍無度,又不與人結緣,當你潦倒而流落街頭時,是沒有人會幫你的。
佛教對神秘現象的看法如何
神祕現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宗教徒只要信之虔誠,行之得法,都會有感應和通靈的經驗發生,從佛教的立場,不否定也不重視。
所有的意外都是業力召感的嗎?
業力,是一生又一生所造種種行為的累積,有惡業,也有善業,因而在生命過程中有阻力也有助力。一切的業力,可由各人的願力來轉變。如果願力很強,心念就與願力相應如果業力很強,心念就與業力相應。
燃頂燃臂燃指有必要嗎
正常的修行法是以人的行為為標準,以人間的倫理思想為基礎,普遍大眾都能接受的修行方法這些行為者的存心和勇氣值得讚歎,但是我們不應效法,否則就偏離了佛法住世的正途。
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大修行者不一定非要經過閉關的形式和過程不可。如果因緣許可事實需要,閉關的確也是擺下雜務杜絕外緣,專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
佛教徒有國家觀念嗎
有的。佛教的國家觀念,是世界大同主義,是無限的宇宙大同胞主義。而民族主義是達到一宇宙大同胞主義的基礎,必先要從熱愛他的國家民族做起,否則便無從生根。
佛教說的第八識是什麼?
唯識學派主張人的生命主體,不是固定的靈魂,而是變動不已的識。識有八個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生命現象的表達是靠前六識,善業惡業的出納經理是第七識,善業惡業的倉庫則是第八識所以第八識是生命的根源。在凡夫,是虛妄染汙的,稱為識至成佛,是真實清淨的,稱為智。所以學佛就是要轉識成智超凡入聖。
到底要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來學佛學?
一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當生慚愧心懺悔心。 二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中國難生今已生,明師難遇今已遇。當生稀有難遇心。 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當生精進心永不退屈的心。
佛教的生命觀是合乎科學的嗎
佛教的生命觀是什麼?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是正報,無情眾生的成住壞空是依報。從凡夫的立場看,生命的現象是由於業感緣起及阿賴耶緣起。從聖人的立場看,生命的活動是由於淨心緣起真如緣起,如來藏緣起,是非常符合現代科學的。
一直夢到往生的親人怎麼辦?
晚上不論做什麼夢,就不要去管它,念佛誦經祝福往生的親人,願他們投生善道往生佛國淨土,這樣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這才是健康正確的心態與作法。
要不要弄明白經文的意思呢?
學佛當然要弄懂經文的涵意,才會有正知見。
佛教徒應該如何舉行喪葬儀式
最好的葬儀是用莊嚴祥和的念佛方式,使亡者能安慰安心,祥和地往生。使參與的人感覺到人的尊嚴和價值,了解到人的死亡不是一樁恐怖的事,而是一樁有意義的過程。
心起惡念,如何制止?
先要具足世間正見,也就是明善惡辨是非信因果知業報,經由修行,一定能轉凡成聖。然後在日常生活中看好自己的六根,對外來以及內心的境界,用佛法的正知見隨時觀察,隨時知道,隨時處理,不犯律儀,讓心保持清淨安定,如此才能惡法漸伏,功德日增,不斷向上。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嗎
佛教的確承認上帝的存在,但卻不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創造主。
老年人最不願意面對的,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奈。在這個年紀的人,除了健康的身體和心理,還應該有些什麼?
首先,要維持生活的規律健康和精進。生活得健康,人格就不會偏差行為不會胡作非為,也就會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和倫理觀念,而這就是人格的修養。 此外,還要準備老了以後,自己還可以再做些什麼事?有些人還沒老之前就想著老了以後諸事不做,遊山玩水或老了以後,去出家傳道或老了以後,要享受田園生活,做農夫去。 事實上,在還沒有老以前,無法預知老了以後的生活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尤其是自己的健康,允不允許自己做那些事?所以,要準備做什麼,是說不準的。雖然有興趣要做些什麼,將來不一定真的能做得到。 有人說老了以後,就畫畫寫字老了以後,再去讀大學,大學讀完再讀碩士博士,這些都是老了以後的計畫。如果設定不變的目標,到老的時候,不一定能夠兌現因此目標要有,但也要保持調整彈性。最重要的是,不管在青年中年階段,都應該活在當下精進充實自己有踏實的中年人生,才會有健康幸福的退休人生。
讀經可以消業障嗎?
有些人讀經是因為相信多念誦經典,可以幫助自己消災解厄,念得愈多,業障就消得愈多。消除業障其實消業的意思,是從此以後自己不再造新業,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雖說是結束舊業,不再造新業,但並非指過去所造的業就消失了,從此以後不用再接受果報,而是不管什麼樣的果報都要面對,受報時知道這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在現在所感出的結果,所以要接受它。但只是接受還不夠,進一步還要放下自我才能得解脫。自我中心與對於自我的執著是一切苦的原因苦的根本,所以不善的要放下,善的也要放下,壞的要放下,好的也要放下,全部都要一起放下,如此才能得到究竟解脫,所以只想消除惡業,而不想消融自我,這樣的修行並不究竟。轉變心念所謂的誦經能消業,並非指一誦經,惡業就一筆勾銷了,而是因為誦經能讓人轉變心念,改變自己的念頭和言行,所以能消業去惡向善,從有我轉化成無我,用這種方法誦念經典,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消災去業,還可以開發智慧。如果誤以為造了惡業只要誦誦經就沒事,那是不可能的事,是一種迷信。誦經最主要的功能在於轉變我們的心念。
社會環境意見紛亂,我們常常心隨境轉,局勢亂,人心也亂了。如何在亂世裡保持清明安穩,做到境隨心轉呢?
心隨境轉境隨心轉這兩句話,我經常拿來勉勵自己,也用來為信眾弟子打氣。通常,我們凡夫都是會心隨境轉的。 舉例說,大多數的人不喜歡下雨。比如法鼓山正在整地興建學校,只要看到天空烏雲密布,包商和工人就愁眉苦臉,因為一下雨,再等地乾,至少兩天不能工作,工期就會延宕,成本也提高了。所以,因為個人的利害和所處狀況,人的心情就會隨著這些條件而變化,這就是心隨境轉。 但是,同樣是下雨天,作家琦君女士在一篇散文裡,卻說她喜歡下雨天呢!因為她會想起小時候,下雨天躲在母親懷裡聽故事的情景。她一樣一樣地把下雨天的溫馨回憶舉出來,她的內心也因為下雨天而出現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下雨天對她來說,真是太好了。這也是心隨境轉,心隨著外面的環境,轉到好的方向去了。 生活裡充滿這樣的例子。有的人明明知道沒有辦法跟別人競爭,試一下卻幸運得勝,敗部復活,讓他非常高興有人明明實力很強,但競爭結果沒被錄取,內心非常痛苦。這都是心隨境轉。境包括人事物,都可能影響我們的心情起伏。受外界因素影響心情變化,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真能做到境隨心轉嗎?事實上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人事物都是外在環境,天有不測風雲,個人力量很難完全掌控。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態度,收伏起落不定的心情,也就能轉劣為優,轉敗為勝。 我有個信眾在海邊用有機方法種稻,但去年連連發生問題。先是出現福壽螺,接著又有蟲害,當他以為收成無望時,害蟲的天敵出現,兩三天就把問題解決了,後來稻子收成不錯。他學到經驗任何事都要往好處想,往壞處準備能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有一位瓜農,木瓜還未收成前就被焚風破壞了。我跟他說,靠天吃飯的人,天給飯吃要感謝天不給,也不用恨,因為這不是人可以掌控的事,但心情卻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不要天真地以為人定勝天,環境一定會照人的心意而改變,能改變的其實是自己的態度。如果今年收成不了木瓜,明年就什麼也不種,這樣到了最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如何認清自己?
佛教為什麼不讓占卜呢?
佛教不會說占卜完全是無稽之談,但其結果也不可靠,凡事要有正知見。
佛教徒是反對自殺的嗎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確的規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殺,如果自殺,那是有罪的。佛教主張因果定律,若不證悟諸法實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脫生死,自殺是沒有用的,業報未盡,即使自殺,也將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佛教鼓勵人生的建設,利用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現實的乃至未來的命運。
佛教怎麼看人生的價值?
人生的價值是在盡心盡力地奉獻貢獻。
為何要讀梵語佛典?
梵語,是中國與日本對古代印度語言的稱呼,起緣於印度傳說中,梵語是梵天造物神所創造的。廣義的梵語根據梵語佛典導論分為標準梵語俗語混合梵語三類,標準梵語最初為雅利安人的吠陀經典使用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西元前四世紀,經語法學家波爾尼Panini的組織規範化,即為今人所學的古典梵語。第二類為源於地方方言的俗語,包含南傳佛教的重要語言巴利語。最後為專屬佛教使用的宗教語言混合梵語,根據北印度方言,再參雜梵語巴利語等方言發展而成,普曜經等佛典或法華經中的偈頌皆使用混合梵語書寫。因此,在廣大浩瀚的梵語語言之海,目前的佛學院梵語教師皆認為先熟悉古典梵語,再充實混合梵語的知識為正確的學習之道。研究梵語以了解佛典真正意涵梵語這種古老的語言,行之為優美的梵文,是佛學研究者的必備語言工具之一。學術研究上,首先要解決文獻和語言的問題,因此只研讀漢譯佛典是不夠的,只要涉及翻譯,一定有其局限性,若要通透了解佛典的意涵,必須要學會印度原典的語言,否則會畫地自限,不夠開闊。再者梵語是大部分大乘佛教經典的源頭,因此研究大乘經典一定要會梵語,才能發現翻譯的問題,並在義理研究上提出進一步的見解。最近幾年,隨著古代梵語寫本在尼泊爾西藏等地相繼發現,對佛學研究者乃是一大福音,有更多的文獻加以比對釐清,對於義理的闡述突破也更有幫助。溝通現代人與佛陀之間的橋梁一般漢譯佛典只針對大問題做譯註,許多細微的觀念就必須靠自己挖掘,運用梵語解讀佛典常會對佛法有更深入的了解。清楚了解原意,沒有語言隔閡的快樂,只有運用原典語文的人才能體會,有了梵語的輔助,不再局限於漢譯佛典,更能直探佛法本意,這樣的研究才能在國際佛學學術界獲得肯定。學習梵語要慢慢地熟悉,不用心急,重點是要每天持續不斷地練習。學習梵語除了因興趣而學,更需要發願心來學,一種期望了解佛法的積極心理,就能持續地學習。梵語不只是語言工具,它更是現代人與佛陀之間的溝通橋梁。更深一層地探討,運用梵語看懂佛典的原意,對義理的啟發智慧的增長都有極大的助益,無論是為了解讀經典或是深入義理,其實最終目的都在學佛幫助修行,人與佛陀之間可以藉由梵語打破時間空間的種種限制,感覺上似乎是佛陀在親領著理解佛的法語,當真正通透佛典後,佛法在人的心中才能起作用,並在生活的起心動念中實踐,這就是一種修行。
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我們應以自利利人之存心來賺取應賺的利潤,並合理支配賺來的錢。
如何加入佛教?
學佛就從皈依三寶開始,皈依是皈順依靠的意思。初學佛的人,信心不堅定,能力智慧不充足,必須要依靠三寶,藉由三寶的庇護和指引,成就學業事業和道業。
卍字是什麼意思?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用來表徵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請問是否相貌差的修行人,修行工夫也比較差?
誰說的?不可打妄語!
佛教對神通異能看法如何
佛教承認有神通的事實,但神通不能違背因果和自然的軌律,只能作暫時的迴避和阻擋。共業和別業,該受的仍然要受,迷信鬼神的神通救濟,只有增加困擾,損失更多的財產,消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不應迷信所謂神通的奇蹟,因為那不過是鬼神現象的幻術罷了。
什麼是菩提心?
藉由佛法,已覺悟覺醒徹悟,解脫人生苦難的心,並且自覺覺他幫助他人解脫苦難的心。
佛經義理和一般知識有何不同?
佛學是一門研究佛教的學問,有很多學者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譬如說佛教的藝術文學哲學歷史文化等,這些都是在佛教的流傳過程之中,所產生的豐碩成果,之後變成人類文化的遺產,但是佛學並不等於是佛法的智慧。佛經可以從文學哲學的角度去看,也可以從信仰宗教的角度去看,不論從哪一個角度,所得到的訊息都是世間的智慧,因為這是通過文字語言所做的表面上理解,並不代表清楚佛法所蘊含的真義,因此學者也許可以背得出許多經典,可以寫出很多專論與專書,但那只能夠做為一個參考,因為這種理解只是知識學問,並不能化解煩惱。讀經不能只是理解知識佛所開示的演說與經典,都是從佛的智慧之中流露出來的。先以廣大的悲心合理的戒行為基礎,再修習禪定。從禪定而生智慧,從智慧而歸納出教理教義,這是一個不變的原則也就是說,經由禪定的修行才能夠產生智慧的作用和功能,然後以語言文字加以表達,就變成一種修行的理論與方法,也就是佛教的教理教義。這些佛教的教理教義產生以後,人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漸漸地就變成一種學問,可是佛法的目的不僅僅是一種學問,不僅僅止於理解而已,光是理解沒有辦法得到智慧。只能停留在知識學問的層面,永遠無法體會到佛法真正的智慧是什麼,佛法是要親自去實踐體會,才能受益。佛經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要照著去做,自然漸漸有所體會。無漏的智慧世間的學問是有漏的智慧,佛經的智慧則是無漏的智慧。所謂的有漏與無漏,是指有煩惱與無煩惱。無漏的智慧就是沒有自我欲望沒有自我執著的內在智慧,但是如果不親自實踐,只是以理解的態度來看佛經的話,所得到的仍只是世間的知識,而非無漏的智慧。因此,讀經要用體驗的態度實踐的方式,才能夠得到無漏的智慧,但離開經典,就得不到方法,所以還是必須先從經典中建立佛法知見並學會修行方法,才能實踐佛法。這就像是要去一個從未去過的遙遠地方,要先有一張地圖,由地圖上看清方位,確定路線,才不會迷路。雖然地圖只是一張紙而已,並不等於目的地,但是依據地圖所提供的方向和路線,可以幫助我們抵達目的地,也就是成佛的智慧。
阿彌陀經說些什麼?
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宗非常重要的經典,由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的鳩摩羅什所翻譯,譯文簡潔流麗,故誦讀者最多,流通最廣。內容敘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清淨莊嚴,為六方無量諸佛所讚歎,眾生只要深信切願,一心持名念佛,臨命終時,必蒙佛菩薩接引往生彌陀淨土,是非常易修穩當不可思議的法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是的,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三寶指的是佛法僧。稱為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受,受用無盡。僧寶是老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明及發現教材的過來人。皈依後,在心態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善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你加持你,增強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老是夢見已故親人,這是怎麼回事?
有時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時精神緊張,模糊間彷彿看見,兩種都是幻影,並非真有所見。 最好仍以清淨念頭,念你的佛號,不論做什麼夢,就不要去管它。
帶業往生等於逃債嗎
仰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生彼佛淨土,證得聖果,再還入娑婆受報,並未逃債!
佛教為什麼不讓占卜呢?
佛教也不會說占卜完全是無稽之談,可是就算是同一秒鐘出生的人,其命運也不會全相同,因為未來的命運是隨著個人心行的調整而改變的。
如何處理老人後事?
辦一場莊嚴的佛事。
為什麼佛教徒不算命?
佛教徒深信因果,所以不算命。
我平時不喜歡與人接觸,有人打擾我做功課便生煩惱,請問該怎麼辦?
首先一個佛教徒為了要度化眾生,是不能離開群眾的,因此要先放寬胸襟接納他人。而做功課就是一個提醒,提醒自己做為三寶弟子應有的儀態心態和生活方式。有人打擾時更像一面鏡子,幫助我們反觀檢視自心,發現自己言行顛倒了,便再調整過來,提起善念和穩定的心,這也是一門功課。
最近有一個年輕的媽媽,把生下來的孩子掐死後,丟到河裡棄屍。有人說,既然不要孩子,為什麼還要生?可是,墮胎也等於殺死一個孩子。法師怎麼看墮胎呢?
墮胎風氣的氾濫,困擾世界已經非常多年。在臺灣,這個問題也很嚴重,墮胎率很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中國大陸因為一胎化的人口政策,墮胎率也居高不下。墮胎和父母的道德觀念社會風氣政府政策有關。道德觀念高社會風氣好的國家裡,墮胎比率不會高。 以佛教徒的看法,胎兒一旦在母體內受孕,不論有沒有長成人形,都已經是一個生命。雖然在沒有成形以前,胎兒尚沒有意識及記憶,但也不能因此就把他殺了。不論胎兒大小,墮胎和殺人是犯了相同的罪。 目前臺灣墮胎的原因,最主要是非婚懷孕,也有一些夫妻是不希望有孩子或孩子太多,所以選擇墮胎。我認為,不要受孕才是最好的方法。例如,要解決流浪狗問題,不斷撲殺實在太殘忍,後來用了治本的方式,將動物結紮,現在流浪狗就少多了。所以,用結紮或正確避孕措施避免懷孕,就不必墮胎了。 有些年輕人還在讀書就懷孕了,該怎麼辦?我認為,年輕人的父母應該很歡喜地接受,畢竟這是自己的孫子臺灣現在的社會條件,大部分家庭不至於沒有能力多養一個小孩。 有一位太太懷孕已經六個月,檢查時發現孩子畸型,還可能胎死腹中危及母體。她來問我師父,我該怎麼辦?我問她妳要不要孩子?她說我想要。我就建議這位太太去求觀世音菩薩,並且發個願,如果平安順產,將為社會奉獻。之後這位太太的情況逐漸好了,孩子也生下來,的確是有點畸型。我就教她,把孩子當成小菩薩,多給一些愛心,好好照顧他。 現在孩子九歲了,已經可以走路了。因為生了這個孩子,這家人變成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待人非常誠懇親切。這孩子把自己的父母,都變成菩薩了。 不能只生不養
以往華人習慣土葬,現在已逐漸接受火葬等不同的殯葬方式。人們對於喪葬程序多會堅持某些民間習俗,究竟怎麼做對生者和亡者才是最適宜的?
葬禮以隆重莊嚴為第一個原則,但也應力求簡樸,讓亡者有尊嚴。參與葬禮的人感覺到亡者的尊嚴,也讓亡者的親友們也有尊嚴,這就是最好的一種葬禮。 所謂隆重莊嚴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可以感覺到亡者是安詳平靜地往生西方,親友們齊聚一起懷念他,而他也只是向大家告別,通知大家他要前往另外一個國度,展開下一段旅程罷了。 我們為亡者舉行喪禮時,應該抱持著祝福的心情,將其當成舉辦一場送行的儀式一樣。
印度教的輪迴和佛教的輪迴有區別嗎?
輪迴的思想,原來不出自於佛教,而是釋迦牟尼出生以前的印度本來就有,他們認為不僅在各類的動物以及有形無形的生命中輪迴,並且也會到草木植物中輪迴。但佛教的根本精神,與其講六道輪迴,不如講十二因緣的三世流轉之說,這才是正信佛教獨有的法門。
皈依實質上是什麼呢? 對皈依的弟子有什麼約束?
所謂皈依,是對自己的身命做信仰的宣示。儀式完成,便算是加入佛教,成為三寶弟子了。皈依時要立三誓,就是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說,不皈依外道徒眾。由此三誓的建立,皈依也就有了戒的約束性質和作用。
愛情對世間男女來說,有多重要?請法師談談感情對人類的影響。
人有兩種本能,一種是飲食,另外一種是性,也就是指兩性的互動親密關係。除了像我這樣的出家人不需要第二種本能以外,所有的在家人凡夫眾生,生活上都不能缺少這兩項。 一般人缺少了飲食就不能活,而如果缺少愛情,也就是兩性之間親密關係的話,人類不僅會面臨沒有後代的問題,心理上也會覺得空虛,生活上更會感到缺乏支持。因此,兩性之間的愛情,是與生俱來的。 人需要愛情,動物也一樣。不過,人和動物的愛情行為不太一樣。在動物界,我們可以看到情感專一的動物,譬如鴛鴦和雁鳥,牠們絕對不會混亂,也不會有亂倫的行為,就是從一而終。 人就比較複雜了!有些人的兩性關係非常專一,有些則非常混亂。在古代社會,人們非常重視愛情專一,對於專情的女子,稱為貞節烈女,但到了近代,似乎已經不再重視了。雖然社會上仍鼓吹彼此之間要相親相愛,但漸漸地大家對感情的態度就變得比較淡,對愛情也沒這麼認真了。 人的感情比較脆弱,要做到從一而終並不容易,不像某些動物只認對象,一旦認定了對象,就不會改變人則不然,只要一發生問題,如太太死了可以續絃,先生死了可以改嫁,甚至於對方都還健在的時候,依然可以離婚再婚,甚至發生婚外情。 元曲中有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2的感懷,這是鼓勵從一而終的感情。此外,還有生同羅帳死同穴,意思是如果對方死了自己也不會變異,像這種愛情就非常堅固。 有的人在丈夫過世以後,絕對不再嫁,有的人在太太死了以後也不再娶,像這樣的忠誠好像很值得讚歎,可是現在的人又覺得似乎沒有這個必要!人已經死了,為什麼一定還要為他守著,那麼痛苦做什麼?另外再找一個伴,不是很好嗎?所以,我想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可以幫朋友消業障嗎?
勸他學佛修行。
為什麼佛教會在印度沒落?
印度大乘佛教到了後期已趨向神祕化。西元八世紀,佛教為了與興起的印度教抗衡,方便適應,摻入更多的咒術儀軌和鬼神,佛梵合流的結果,弄得神佛不分無上瑜伽更有男女雙身的修法,一反佛教原有的謹嚴樸實的人間性。十世紀,伊斯蘭教勢力侵入印度,進行聖戰,百年間經過十七次戰爭蹂躪,到了十一世紀,穆斯林大軍橫掃全印度,王室改宗伊斯蘭教,印度佛教終告滅亡。
媽媽又要殺魚吃,怎麼辦?
跟媽媽分享佛教可以吃三淨肉。平常多跟媽媽分享佛法,或讀聖嚴師父的著作,會慢慢減低媽媽的殺業。
怎樣辨明佛經的真偽
佛經絕對沒有離開原始佛法的基本原則,不論是否為佛說,或者菩薩說,或者其他眾生說,都不可以真偽來作取捨,只要符合佛法的原則就好。如果稱為佛經而無法確定是佛經或非佛經時,最好的辦法是查對藏經的目錄,如明載於目錄,雖被列為疑偽部類,仍屬可信可讀。
有人因父親未盡責任離家出走,從小由母親辛苦養大。當父親年老要求回家,兒子必須負擔父親的安養和醫療,但兒子很想拒絕。這難題該如何解決呢?
像這樣不負責任,自私逃避現實的父親,我曾見過好幾個。他們年輕時,有些不想負起家庭責任,游手好閒好吃懶做有些是自視甚高,自命不凡。 自命不凡的人,往往認為家庭是妨礙他發展的累贅離開家庭後,可以開創一片天,一旦富貴後衣錦還鄉,再來彌補妻兒。這種人雖有滿腔的壯志,自信滿滿要到外邊闖天下,但現實是幾年下來,一事無成。 我有一位俗家親戚很會做生意,三十出頭就在家鄉闖出名號開了店。但管理不善,生意倒了,於是拋妻棄子,到外面闖天下,一跑就十幾年。孩子的媽媽只得做工養家,小孩則由祖父帶大,如今小孩也有了工作,母子一起過日子。但我那親戚至今下落不明,不知道老了是否會回來依賴他們母子,也許會也許不會,也可能成了流浪漢,在街頭度過一生。 有些人打從結婚時就不想負責任,反正孩子是太太懷胎十月所生的,太太一定會照顧,自己又不想吃苦,就將養家責任推給太太。如果再交些酒肉朋友,整天花天酒地,賺的錢不夠自己花,把家人都拖累了。這些人到了窮途末路潦倒不堪時,就會想回家,希望子女扶養。 我有一位友人,年輕時自視甚高,認為鄉下英雄無用武之地,堅持要離家打天下。這位朋友離家時,還說十年之後,我會讓你們穿金戴銀,光宗耀祖。但他出外謀生到處碰壁,錢沒賺到,身子卻搞壞了,十年不到就返鄉了。才五十出頭的年齡,看起來好像七八十歲了。雖然潦倒,但家鄉的人還是接受他安養他,因為不忍心讓他流落街頭。 要接納不負責任的父親,對妻兒來說,的確有些不公平。不過身為子女,又如何忍心讓父親老來貧病交加無人照料?在宗教的角度來看,接納他奉養他,就如同為自己植福田,為未來種善緣。從世俗面來看,如果接納貧病的親人,因此造成自己生活困難時,可以請求政府和慈善機構協助,不要感到丟臉,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包容老人家的寶貝垃圾
結緣與了緣的意義何在
結緣最好是用清淨心結佛法的善緣,不要用污染而有所求的心結染緣。人與人之間的因緣是不可思議的,也是無法了的,了緣是似是而非的的說法,因此只有還債還願,而沒有緣可以了。千萬不要上當受騙了。
芸芸眾生中,良師益友如何尋覓?結交益友的標準為何?有了這些朋友,我們就會不斷地進步嗎?
佛教稱呼朋友為知識好的朋友叫作善知識,不好的朋友就是惡知識。善知識就是良師益友,通常良師就是最好的朋友如果朋友之間只知道吃喝玩樂,互相結黨營私,那就是惡知識。 我的師父常常告訴我,師徒之間的關係是三分師徒七分道友。道友是指修道的朋友,在修行的道路上,彼此之間的關係是朋友。所以,真正的好老師會跟學生做朋友,把學生當成朋友看待,而不是把學生當成晚輩。因此,好的老師往往就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孔夫子曾說朋友有三種,這也可以視為結交益友的準則直諒多聞。直是什麼意思?直是誠實耿直,直友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的錯誤,而且不怕你生氣。諒是彼此互相體諒,雖然諒友講話很直,極可能刺傷了你,但是你有了錯誤,諒友也有包容的胸襟。多聞則是指朋友的才華或知識很豐富,足以當我們的老師。 此外,能對我們說真心話的朋友,叫作諍友。他們說的都是肺腑之言,雖然會讓你心痛臉紅,讓你覺得非常不自在,卻能真正針砭你的問題所在。 以上這幾類朋友是我們的益友。他們都是誠懇耿直的,又能體諒寬容,就是儒家所說的友直友諒友多聞。
佛是萬能的嗎
對眾生而言,佛不能改變眾生的業力,只能教化眾生自己努力來改變自身的命運,但也需看眾生本身的條件。三世諸佛在因地行菩薩道之時,都發願度脫一切眾生但諸佛已經成佛,還有無量的眾生未聞佛法,所以佛不是萬能。
佛教中蓮花的意義為何?
佛經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淨土的蓮花千瓣以上。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因為它生長於汙泥,綻開於水面,有出汙泥而不染的深一層涵義。
佛教徒可以離婚嗎
男女離婚,對於彼此的心理,都有不良的影響,尤其對於兒女的撫育,更要負起道德上的責任。根據這一論點而言,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萬一由於感情的衝突趣味的不投,乃至是出於虐待等的重大理由,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是可以離婚的,如果是為了滿足情欲的理由而離婚,那是不道德的,也不是佛教所許可的,是罪惡的。
學禪若終生不悟怎麼辦
學禪能開悟當然最好。然悟也有小大淺深之別,即便終身不開悟,也功不唐捐。因為長年精進學禪,對身心健康,待人處事,以及生命的態度,都大有益處。只要堅定菩提信願,持五戒,行十善,有這些功德力的扶持,來生繼續努力,一定能夠開悟。
人才是活水,社會政策是活水源,有智慧的政府訂定活的政策,對於這一點,法師有沒有具體的建議?
講老人福利,如果只把焦點集中在要給老人住什麼吃什麼提供什麼醫療等問題時,這個政府就是只看眼前,如此狹隘的考量是不夠的。 我們的社會及政府在制定老人政策時,應該要從中年就開始規畫每一個工商團體以及從事生產的團體,一定要考慮到員工老了以後怎麼辦?並不是只有留下退休金保險金,讓大家老了以後有飯吃,就認為是有保障了。 有保險退休的福利是很好的,但是退休的福利裡面一定要考慮到如何輔導中年人準備好老了以後該怎麼獨立自主自給自足?並且身心還能有餘力來幫助家庭幫助社會,直到臨命終時。 有人認為老人的醫療費用是社會沉重的負擔,事實上,現在臺灣的健保裡面,確實有三分之一是為年長者所用。我現在也是老人,也在分享這個社會資源,但是我在分享社會資源的同時,也在做奉獻的工作。 因此,一定要先呼籲中年人預做老年準備,這樣一來,當他們步入老年階段時,才能夠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夠獨立生活。所謂獨立生活,主要是自給自足,也就是老了以後,還可以有收入維持生活如果生活沒有問題,空閒時就可以做義工,為社會奉獻。 上班族的工作時間是朝九晚五,但是義工沒有時間限制,他全部的時間都可以用來奉獻,而且不拿薪水,不但沒有增加社會負擔,反而還為社會增添了一份力量。 所以,就是要未雨綢繆,我們提出這個想法以後,希望整個社會政府以及民間,大家能共同來思考這個問題。 愈老真的愈孤獨嗎?
心經說些什麼?
心經是流傳最廣的一部佛經,以原始佛法為基礎,大乘空義為核心。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卻是整個大乘佛法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核心,深廣而微妙,是最精要的佛法概論與修行指南。
持咒有用嗎
有用,但要相信才有用,不相信則沒有用。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是真的嗎
這是出於法華經的經句,是從發心的觀點說。佛法能救濟眾生,誘導啟開眾生自己來去惡向善,也就是從不造三惡道的因為起點,繼續努力修人天福報,再修菩薩道乃至於佛道,這才是徹底滅罪。
結緣與了緣的意義何在
佛教只說結緣和了業,那是指結善緣了惡業,沒有了緣的說法。了緣,是由於因果觀念受到民間信仰的影響而產生的誤解。
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忍辱並非一切的冤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必須透過智慧的觀照,安己安人和眾共濟,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所以忍辱並不是忍氣吞聲地受委屈,而是克制自己的衝動,不要馬上做出反應。
南亞海嘯死傷慘重,災變的地方,幾乎都是宗教信仰虔誠的地區,為什麼他們的宗教沒保佑他們?
二○○五年元月,我去愛爾蘭參加世界銀行召開的世界發展會議,世界各宗教領袖們也各自為南亞海嘯受災的民眾祈禱。但是,我提出一個問題,祈禱真的有用嗎? 受到海嘯侵襲的地區,人民大半信仰伊斯蘭教,也有佛教印度教,一次地震死傷無數。印尼有一個小鎮,整個被大水沖走了,卻留下一座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如果信仰和神明可以保護人民,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人受難?如果不能保護他們,那麼,信仰祈禱還有什麼用呢?有人說,祈禱當然是有用的而災難則是上帝的意思。也有宗教領袖好奇,佛教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我說,以佛教徒的觀點,這些人的信仰是有大用的。受難者死亡者,如果信仰堅定心念上有歸屬,在面對災難和死亡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恐慌痛苦。這些受難的人,都是為了任務來到世上。 任務是什麼?第一項任務,在佛教徒來看,這是菩薩來現身說法。他們過去發了願,要來承受人間苦難而他們承受了這些苦難甚至犧牲了生命,同時也讓其他的人更重視生命,了解自然界力量的不可預測,必須隨時都要做好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準備工作。這些受難者都是我們的教材。他們讓受到災難的地區學到經驗,讓其他地方的人,認識這個世界隨時會有災難,大家要彼此救濟互助。南亞海嘯過後,全世界發起惻隱慈悲之心的救助行動,這種影響力很正面。 第二項任務,是來接受果報。人生在世都要接受果報,受難者自己,以及許多其他人造的種種因,所有的果報集中在一起,由這些人承受。所以他們不只接受了自己的果報,也代全世界人承受果報。這兩項任務都很偉大。 因此,我相信祈禱是有用的,不僅對自己有用,對受難者及往生者的家屬也有用。他們的受苦,讓世人產生仁愛之心,沒有條件地為他們捐獻,為他們祈禱。全世界共同祈禱的心力,可以幫助遭受苦難的人勇敢地活下去。對已經往生的人,祈禱的力量也會通過神佛傳給他們,讓他們得到安慰安息,往生善道。 活不下去了?
到底要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來學佛學?
一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當生慚愧心懺悔心。 二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中國難生今已生,明師難遇今已遇。當生稀有難遇心。 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當生精進心永不退屈的心。
許多老人家十分固執,許多東西捨不得丟,堆滿屋子或不肯接受子女照顧,要自己煮食,卻常忘了關火,令子女擔心。要如何才能說服老人家,又不起衝突呢?
許多老人珍惜財物,破報紙破碗破水桶,在老人家眼裡,都是還能用的,丟了可惜。 過去,我認識一位老和尚,非常惜福。人家丟在垃圾箱的報紙或物品,他都會珍惜地帶回寺院。他住的地方有一個房間,專門堆放他認為是寶貝的垃圾。我拜訪他時,房裡的味道當然也不會太好,他卻一點也不在乎。我建議他可以用掉一些再撿一些,不要堆得滿房間都是,這樣不衛生。後來,老和尚過世了,他的寶庫大家都不敢進去,因為味道太重了。 惜福是應該,但不能太過愚癡。物資需要重複使用,但也不需全部堆在房間裡,造成異味,影響別人,反而對惜福行為不認同。與其如此,何不交給資源回收場處理就好? 老人家喜歡囤積舊東西,做子女的可以先讚揚他的惜福理念,並建議試試其他方式來惜福,比如可以撿了認為尚可重複使用的垃圾,集中起來交給環保局的資源回收車代為處理。 有時,老人家堆東西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子女若讓老人明白子女會供應生活用品,不虞匱乏,也常帶老人家出去走走,轉移注意,可能就可以改掉囤積垃圾物品的習慣了。 如果各種方法都已用盡,老人家實在不願改變,那做子女的就只能劃出一個範圍,讓老人家堆放他的東西,盡量不要影響別人就好了。沒有必要為了垃圾問題,造成親子反目。 此外,老人家做事時,有時會忘東忘西。比如開瓦斯煮東西,又去做另一件事,往往就忘了爐子上還煮著東西的事,一不小心就造成火災意外。這樣的事情時有所聞。不過,老人家並不一定會承認自己的記性有這麼差,他可能會想我自己可以應付,畢竟要承認自己已經記性不好,並不是容易的事。一旦真的忘了關火,老人家也會很自責,只是有些人不願顯露出來。 所以,與其責怪老人家,不如好好和老人家談談,要主動幫忙,免得老人家不好意思開口求助。拿出耐性包容他,不要認為他已經老了就變得沒有用了。 生死大事 出世是來解決問題
媽媽又要殺魚吃,怎麼辦?
告訴她有點危險,可能會不小心殺了前世的祖先。如果一定要吃的的話,可以改吃三淨肉,就是沒有看到聽到,或沒有為我而殺的嫌疑,意即不是為了給我吃而故意殺的。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嗎
不,是真的!可是,依據佛法,宇宙是由眾生的共業所完成的,不是由一個全能人格的上帝所創造,所以,佛教被稱為無神論。無神並非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說上帝沒有創造宇宙的事實,因他也是宇宙間的一分子,眾生之一,佛教不否定上帝的存在,只認為不是僅因上帝而有宇宙的。
看到有人受苦難,會難過很久,怎麼辦?
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對大菩薩要感恩示現,不用難過。
為什麼要參加法會?
法會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啊!
許多家庭因爭遺產,鬧得親子手足反目。有人建議,最好生前寫好遺囑,死後就不會讓家人為錢傷感情。可是,許多老人家對寫遺囑有些忌諱,請問法師對此事的看法?
許多人不希望自己死,也不想談死,認為寫遺囑是倒楣的事。大部分人明知人生無常終究一死,但不願面對死亡,連談也不想談。 北投農禪寺旁有塊空地,我們有意承租或購買,好好使用那塊地。但是地主說地是我的產業,不賣也不租。我們只得放棄構想。因此土地一直荒廢著,最後老地主年紀愈來愈大,在一兩年前往生了。 老地主的兒子問我們還要不要買地,但我們已經暫時不需要了。地主兒子發現繼承土地時,還必須支付一大筆遺產稅,但他沒錢支付,政府就遺產稅的金額由土地中抵扣,家屬能繼承的土地只剩一點點了。 另外,有一位老太太雖然有兒有女,但她不住兒女家,安排自己住在安養院,只留下很少部分的財產,其他都分給子女。老太太還寫了遺囑,強調往生後,名下財產都捐給法鼓山,一切安排得妥妥當當,省了自己和兒女的麻煩。 我們提倡把自己的身後事先交代好,請律師或法院公證,免得兒女起紛爭。父母不要留太多物質財產給兒女,多留非物質的功德作遺產,或許更有智慧。 有位老太太很想抱孫子,向媳婦說生個孫子,就給一百萬元。媳婦生下孫子後,老太太真的拿出一百萬元,向媳婦說這一百萬元,我替孫子種福行善,捐給慈善機構利益眾生,這功德一輩子用不完。她的觀念感動了媳婦,於是媳婦過年時,也將小孩收到的紅包拿出來布施。 把遺產留給兒孫,是臺灣人的一貫信仰,自己辛苦賺的錢,不捨得給別人用,總想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愈來愈富有。其實,有錢不一定幸福,只留下錢財,卻沒注意到品德人格,兒孫把從父祖獲得的財富視為理所當然,也就不會珍惜,這樣的遺產反而害了兒孫。 有一些人,即使年紀再大,也不願面對死亡,但有些人年紀輕輕就會安排自己的後事。現代人應有及早安排身後事的自覺,與其忌諱談死亡,不如做好準備,尤其是名下有產業的人,更應盡早規畫,不只是為兒孫,也要為眾生。 父母是家裡的佛
為何放生,如何放生
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放生的精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首先研究考察牠們的生態習性和來源,然後選擇適當的時機,放到我們覺得最安全適合的地方。正信的佛教徒,應該注重放生本質所呈現的慈悲增長內涵才對,千萬不要只是刻意維護形式上的活動,而落入商人的圈套,惹來罪業。
打坐會走火入魔嗎?
會!岔氣腫脹麻痹萎縮是屬於生理的執著各種幻覺境相,或貪執因為靈體附身而得的靈力靈感等則屬心靈的走火入魔。
推薦的佛家故事?
求不死之火。
隨著社會型態的不同,家庭型態也不斷轉變,為了工作或接受教育等原因,社會上出現了候鳥家庭,在這種狀況下,要怎麼維繫感情?
時代再怎麼改變,不一定比過去更壞,端看我們怎麼適應它運用它,這是非常重要的。而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也應該隨著時代環境而改變。 現代人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早出晚歸,認為很難維繫家人間的感情。在過去,大家一樣必須早出晚歸,不同的是,過去是一家人全部到田裡去,做同樣的工作,做完以後一起吃飯休息,太陽下山後再一起回家是一夥兒出去一夥兒回來,一夥兒起一夥兒睡,好像沒有分開。 隨著時代不同,我們的觀念也要改變。過去是三百六十行,現在可能三萬六千行,行業分工非常細,職業範圍也根據職業的需求而有所不同,每個人能擔任工作的能力也不同。夫妻兩個人的能力不會相同,即使能力相當,也不一定需要兩個人在一起工作。因此,夫妻為了工作而必須分開,只是一個必然的事實,不必把它看得太嚴重。 只不過在這樣的狀況下,可能產生一些問題。譬如,夫妻分隔兩地工作,雙方都有同事客戶,有各自的朋友。加上在不同領域,彼此之間可能會變得合不來,太太的朋友無法成為先生的朋友,而先生的朋友也不會變成太太的朋友,夫妻的感情可能因此而轉淡。 如果異性的朋友本來只是同事顧客,或僅僅是普通的朋友,那還不會有問題。但若遇到夫妻兩個人正好有點意見不協調而產生衝突,一次兩次還好,若常常發生不愉快,兩個人的婚姻生活就可能發生問題。 要是真遇到這種問題,該如何解決?我們必須牢牢地記著,自己是結了婚的人,對配偶有責任。不要忘了,結婚是宣誓過的,西方人是對聖經對神宣誓,我們東方人是對親人長輩,或者是對法官宣誓。既然宣過誓,就要對自己負責任對對方負責任。遇到家庭不合夫妻吵架的時候,無論如何也要努力再努力,不要輕易地想我們夫妻大概已經完了,就算了吧。千萬不要失去希望和信心,更不要放棄自己的責任。
家人是基督徒,常批評佛教,請問怎麼辦?
各有因緣,何必在意。
佛教是否認為男尊女卑?
從學佛證果的觀點上說,男女是平等的。
佛教相信在劫難逃在數難逃之說嗎
佛教不相信定命論,但相信因果論。因果可以改變,過去已造的因加上現在的緣,可以改變結果。為了逃避劫數,必須修學佛法去惡向善,廣種福田,修學佛法,發菩提心,求成佛道,即可免遭受未來劫數之難。
臺灣人小孩愈生愈少,父母的期望也愈高,許多年輕學生,因壓力得了憂鬱症,不少人習慣性自殘。曾有學生跟您尋求智慧嗎?您會對很怕輸給別人的父母和孩子怎麼說呢?
常有父母在孩子考試前來找我,求佛菩薩賜給孩子智慧,保佑孩子考運好一些。任何宗教都有祈禱的儀式,求得心理的平安。智慧不是我給的,是佛菩薩給的感應。但經過這種儀式,信徒的心就比較安定了父母心安,也讓孩子心安,智慧就被啟發了。 我會建議父母對考生說如果考上好的學校,那很好如果考不上,就接受事實。雖然念了名校,畢業之後可能會有更好的前途念的不是名校,起跑時可能辛苦一些,只要持續努力,也不一定沒有好的出路。 有些出生偏遠地區的孩子,求學環境裡沒有名師也沒有名校,但他自己很用功勤勉,小學和中學都是普通的學校,但大學可能就考上名校。即使一生進不了名校,只要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考不到名校的狀元,出了社會,自己好好努力,還是有機會在某個行業中成為狀元。 西方人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就自由一點,有些孩子高中畢業後,不想上大學,也不找工作,想要先出國流浪,看看世界,累積經驗,父母也不會反對,反而覺得年輕人多一些閱世的經驗也很好。 三十年前,我有位美國的嬉皮型學生,他高中畢業就向我告假,說要跟女朋友去流浪,從北美旅遊到中南美。我問他你準備了多少錢?他說沒有錢。問他怎麼過日子?他說保證沒問題。只要在路邊豎起大拇指,就可以搭便車,睡覺就睡教堂公園車站,也可以沿路打散工,換取最簡單的飲食。 兩年後,他們回來了,又黑又瘦,頭髮好長,連衣服都破了。他們說,當到美國的南方時,因為已將白皮膚曬得太黑了,有些白人還不想跟他們在一起。 他告訴我現在我們要去上大學了。那之前的兩年是不是浪費了呢?他們一點也不覺得,倒認為是非常充實而有用的。那他父母怎麼想呢?他說,父母當然是贊成的,就算不同意也沒辦法,他已經決定要這麼做了。 現在,這兩名年輕人成了律師。所以,孩子現在不想念書,父母不用太煩惱,應該先弄清楚他的想法和選擇。臺灣父母都有這個問題把孩子照顧得太多太好了,不僅讀書結婚就業都要操心和安排就算孩子已結婚生子,還要為第三代擔心。 四十年前,我曾見到有一位醫師父親,眼看兒子不太想念書,他只好一關關塞錢,讓兒子進了一家醫學院,父親還在學校捐了一棟建築物。兒子果然從醫學院畢了業,也成了醫師,繼承父親的醫院,當了院長,但他不太會看病,反正院裡有其他的醫師幫他看。看起來,他一生順遂,但對這兒子來說,真是好事嗎?其實,他好可憐,這一生都不是自己的了。 奉勸天下父母,即使再疼惜自己的孩子,還是放手讓他獨力奮鬥,因為人生路要靠自己走出路來,孩子才會有自尊跟自信,這樣的人生才會有意義。 以佛心陪孩子成長
全世界佛教信徒有多少人?
全世界佛教徒不到二億人。
佛陀是什麼
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佛陀,簡譯為佛,是佛教的教主。
佛教對神通異能看法如何
佛教承認有神通,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聖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五通屬於有為有漏有執著的,跟解脫道無關。神通也是自然現象之一,它不能跟自然的軌律相違背。神通不能違背因果,不能改變既成的事實,唯有佛的神通力,是徹底究竟圓滿無礙,是度眾生的方便,不是異能異術的表現。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生活,心裡經常充滿恐懼與不安。而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有出離心,出離來自心理生理人際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多出離一分,自在多一分。逃避是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出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是為了疏導問題。
佛教認為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的?
佛教認為是由眾生各自的業力在空性中互動變化而形成的,就因如此,所以修行才是可以轉變業力質量的關鍵!
怎樣修行佛法?
先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思惟,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信願然後受持清淨戒律,布施忍辱,慈悲眾生,使心調柔。或修習止觀,由定發慧,明心見性,以人間菩薩的清淨心廣度眾生,直到成佛。或專志念佛,往生淨土,速得無生法忍,然後倒駕慈航,迴入娑婆,普利有情,圓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