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0915更新)首位告發隊內騷擾事件的女性自衛隊隊員 五之井里奈獲選TIME次世代百大人物
自從 2018 年起出現女性自衛隊員時,「性騷擾」就無所不在,但因為隊上上下階級的關係,多數的女性都只能敢怒不敢言。2020 年 4 月,五之井里奈正式加入了陸上自衛隊,隊員 58 當中只有 5 名女性,而五之井所待的東北地區的某一中隊,正是性騷擾情況最嚴重的中隊。同事們總是對她的身體品頭論足。「我的乳房被揉了;我在走廊里被親吻臉頰;有人從我背後撫摸或從抓住我。經常有人和我說,幫他口交。」2021 年 8 月,五之井徹底掉進性騷擾地獄。在一次位於山區的移地訓練中,五之井被三名男同事叫到了帳篷裡,「他們正在討論一種格鬥技巧,然後用雙手固定我的脖子,把我絆倒在床上。另一個人,壓在我身上掰開我的雙腿,一邊擺動他的腰部、一邊發出喘息聲。」當下,沒有任何一個人跳出來阻止 —— 大家只是一邊看一邊笑。「我充滿了絕望。我想,我的身體和靈魂被玷污了,該怎麼能活下去?」在這之後,五之井被診斷出適應障礙症,她也向人事部通報自己遭到性騷擾,卻只以「沒有收到現場證詞」為由,石沉大海。最後,五之井放棄了她從小的夢想,因為她早已對這個地方幻滅,選擇辭職回家。但當她決定公開自己的故事時,五之井的家人和她周圍的人都反對。在由男性主導的日本社會中,大多數性暴力受害者都會感到羞恥;而那些敢言的人,都必須面臨社會激烈的反彈。根據性侵倖存者組織 Spring 調查顯示,在日本有 7 成的受害者在遭受性暴力或性騷擾後,會選擇隱忍而非向警方或支援團體報案。日本性侵受害者的調查顯示,不到 30% 的受害者向警方或支援團體報案,而很多人面臨難以承認虐待行為是性暴力的困難。問卷調查中,96.4% 是女性。最常見的性侵形式是「被隔著衣服摸」(63.9%), 其次是「手伸到衣服裡面摸」(34.6%),「被展示生殖器和其他部位」(31.3%) 以及「涉及將物體插入口腔、肛門或陰道的性侵害行為」(21.5%)。2019 年,對於日本性暴力案件是重要的轉捩點。當時記者伊藤詩織控告另一名記者前輩山口敬之強暴,成了首位實名舉報獲得勝訴的女性。同年,花朵運動也走上了街頭。自 2019 年 4 月開始,性暴力受害者及其支持者的團體聚集在全國各地的公共場所,抗議不公正的性犯罪無罪判決,並呼籲修訂相關法律以應對性暴力問題。當五之井里奈決定說出來時,她知道並不容易。她將自己的故事放到太陽底下時,引起了全國人民和媒體的關注,甚至是來自社會的抨擊與輿論。「妳長得很醜」、「妳的耳朵很像花椰菜」、「妳其實就是男人吧」等言論如影隨形,而當五之井在收集請願書簽名時,也收到了一封「如果妳再繼續,我會殺了妳」的威脅郵件。途中,五之井一度失去了人生目標,也曾多次想尋死。但 2022 年 3 月 16 日,發生最大震度 6 強的福島大地震,讓五之井想起了自己之所以想成為自衛隊的初衷。「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仍在自衛隊被騷擾的女性們」讓五之井決定要抗戰到底。如果假裝沒有性騷擾沒有發生,就是在掩蓋真相,日後必定也會再次出現受害者。五之井里奈成了首位實名露臉控訴自衛隊的女性。2022 年 12 月,隊內的五名自衛隊隊員被解雇,這也是日本防衛省首次因為性騷擾事件,一口氣免職了數名軍官。此外,在初步調查中,更發現其他女性隊員也遇到類似狀況,收到了至少 100 多起的性騷擾投訴。今年 3 月,福島地檢署推翻過去不起訴處分的判決,起訴其中 3 名前陸上自衛隊員強制猥褻罪,五之井也決定隊加害者以及日本政府提出民事訴訟。「希望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希望每個陸上自衛隊的成員都受到保護,政府也應對「忽視此案」負起責任。」五之井里奈的勇氣,開啟了日本自衛隊的「#MeToo」浪潮,讓更多女性軍人打破沉默。這份勇氣也受到國際認可,美國時代雜誌 (TIME) 9 月 13 日公布年度「次世代百大人物」名單,將五之井里奈納入「倡議者」類別,肯定她帶來的影響力。時代雜誌在五之井里奈的介紹頁面上寫道,2019 年始,日本開始了新的年號「令和」, 含有「秩序、和諧」的美意;然而當五之井里奈挺身對抗性暴力時,她便永遠打破了這種「秩序與和諧」。在日本社會,公開談論性暴力是長久以來的禁忌,但是五之井里奈的勇敢,為所有受害者打開一扇大門,促使更多女性願意站出來,講述自己的故事。
「壽司恐怖攻擊」 日本壽司郎向高中生求償1400萬台幣
還記得今年年初造成轟動的「壽司郎之亂」嗎?1 月底,日本社群媒體上瘋傳一段影片 —— 一名金髮高中生在知名迴轉壽司店「壽司郎」內,將公用的醬油瓶、茶杯,用舌頭舔過再放回原處;又用手指沾上口水,塗抹在迴轉中的壽司上。根據外媒報導,壽司郎母公司近日向這名高中生提起訴訟,求償 6,700 萬日圓 (約新台幣 1,478 萬元)。事件發生後,壽司郎緊急發布聲明,表示已全面消毒事發店面,並採取多項防範措施,例如客人的餐點將透過專用通道送達、顧客可以要求店員更換餐具、座位與輸送帶間加裝隔板等。然而,金髮高中生的影片,在社群上引發多起模仿惡搞事件,被日本媒體稱為「迴轉壽司恐怖攻擊」(回転寿司テロ), 也造成許多民眾擔憂迴轉壽司店的衛生問題。壽司郎不但顧客數量急遽下降,股價也在短時間內暴跌,市值蒸發 160 億日圓 (當時約等於新台幣 36.8 億元)。根據 CNN 報導,壽司郎母公司表示,這起事件嚴重損害店鋪與客人間的信賴關係,將在民事、刑事上都採取嚴厲的究責行動,不會姑息。日本媒體指出,目前壽司郎公司已向大阪的法院提起訴訟,向這名高中生求償 6,700 萬日圓;不過由於仍在上訴中,他們並未透露其他案件細節。高中生的律師則曾於 5 月致函法院,要求駁回訴訟。律師表示,這名高中生已承認自己的行為,並對此感到非常後悔,不過,他最初並未打算將影片上傳至社群媒體;另外律師也補充,迴轉壽司店的同業競爭激烈,不能直接將客戶數量下降歸咎於高中生的行為。
「聖嬰現象」現正發生中 美科學家:極端高溫、暴雨、乾旱將持續至2024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 科學家宣布「聖嬰現象」(El Nino) 正式來了!科學家經過數個月觀測,由於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暖,正式宣布聖嬰現象已經發生,並預計到冬季時會逐漸加強,影響時間預計將持續到 2024 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表示,聖嬰現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與東部海水溫度高於平均值的一種自然現象,平均每隔 2 至 7 年發生一次,但聖嬰現象對全球氣候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太平洋範圍,並會依據強度造成一系列效應,例如增加世界某些地區發生強降雨和乾旱的風險。美國氣候預測中心的氣候科學家蜜雪兒 (Michelle L’Heureux) 表示,氣候變遷會加劇或減輕與聖嬰現象有關的某些影響,例如聖嬰現象可能會導致氣溫創歷史新高紀錄,特別是在聖嬰現象期間已經出現高於平均氣溫的地區。美國氣候預測中心指出,聖嬰現象對美國的影響在夏季較弱,但從晚秋到 2024 年春季將開始明顯,尤其從冬天開始將有 84% 的機率出現中等強度以上的聖嬰現象,並有 56% 的機率發展為強烈聖嬰現象。通常秋季和冬季期間,中等到強烈的聖嬰現象會導致從南加州到墨西哥灣沿岸的天氣比平均水平潮濕,而太平洋西北部和俄亥俄河谷的天氣比平均水平乾燥,其實通常當聖嬰現象出現時,大西洋颶風的活動會被抑制,但是太平洋中部與東部海盆海域將會生成強烈颱風。聖嬰現象上一次是在 2016 年出現,當時世界經歷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如今又因為氣候變遷帶來暖化,預估全球氣溫將在 2023 年或 2024 年達到歷史新高,過去數個月以來,美國氣候預測中心一直在觀察聖嬰現象的發展,並在今年的 4 月 13 日首次發布聖嬰現象預測。世界氣象組織 (WMO) 氣候預測部門的負責人奧基亞 (Wilfran Moufouma Okia) 表示,首先感受到影響的將是靠近太平洋的國家,例如美洲西海岸、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但許多偏遠地區也會受到聖嬰現象的影響,像是亞馬遜熱帶雨林往往遭受乾旱,但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地區將經歷強降雨,而澳大利亞則將忍受著極端高溫、乾旱和叢林大火。奧基亞指出,一個廣泛的預測模式表明,聖嬰現象與澳大利亞、印度半島、南非和南美洲北部的大面積乾旱同時發生,甚至還看到美國南部和中亞部分地區發生洪水,代表儘管這些地區並沒有靠近太平洋的地區,但是當聖嬰現象出現時,這些地方仍會受到同樣的影響。根據《科學》雜誌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今年的聖嬰現象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損失 3 兆美元,由於極端天氣破壞農業生產和製造業,並助長疾病傳播,而且聖嬰現象所引起的炎熱乾燥天氣早期跡象,正威脅著亞洲各地的糧食生產者。聖嬰現象將導致澳大利亞冬季作物產量從創紀錄的高位下降 34%, 並影響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棕櫚油和稻米產量,其中馬來西亞供應全世界 80% 的棕櫚油,而美國農民則指望這種天氣現象能帶來更大的夏季降雨量,以減輕嚴重乾旱衝擊。專家們也很關心海洋中正在發生的事情,繼 2016 年最後一次聖嬰現象出現後,海水變暖導致秘魯海岸的鳳尾魚數量暴跌,並殺死澳大利亞大堡礁近三分之一的珊瑚,甚至是未來五年內,全球氣溫有 66% 的可能性會暫時高於《巴黎協議》規定,而這是聖嬰現象和全球暖化導致的結果。
沒有鏡頭也能拍照!荷蘭藝術家打造AI相機翻轉攝影概念
AI 衝擊了許多熟知的產業,而現在 AI 也將改變攝影的概念了嗎?一名荷蘭藝術家打造出 Paragraphica, 世界上第一款藉 AI 文字生成圖像功能來運作,且不具鏡頭的相機,其利用了位置數據和 AI 工具來生成特定地點和時刻的「照片」, 讓鏡頭不再成為相機的必要。Paragraphica 是透過使用開放的 API 來收集位置數據,並利用時間、地點、天氣和附近位置等相關訊息,將其組合在一起並撰寫出一段文字描述。隨後,相機再藉由文字生成圖像的 AI 將文字描述轉為照片,生成的照片能捕捉到類似於真實環境的感覺和色調,但與地點實際樣貌仍會有些許落差。Paragraphica 配有一個取景器 (viewfinder), 用以即時顯示對當前位置環境的描述,而當用戶按下快門鍵後,則會用閃爍掃描 (scintigraphic) 的方式詮釋出對環境的描述文字。同時,相機配備三個轉盤,功能分別為讓用戶可以控制相機所搜索的地點範圍半徑,以及調整 AI 參數進而改變生成的圖像。Paragraphica 創作者表示這是打造了一種不僅限於視覺感知,體驗我們周遭世界的方式,透過 AI 的視角提供對環境更深入的洞察。不過,他也表示這款相機只是一個藝術作品,並沒有打造成商品或刻意挑戰既有攝影模式的打算。
「間諜白鯨」南漂瑞典 專家:可能是想找個伴
近日,有一隻白鯨在瑞典外海現蹤,引起人們的關注。這隻小白鯨的來頭可不小,牠在 4 年就曾出現在大家眼前,還被外界猜測是曾接受俄羅斯海軍訓練的「間諜鯨魚」。2019 年,這隻小白鯨在挪威北方的海域現身,牠身上配戴能固定 GoPro 相機的支架,且塑膠扣上印有「聖彼得堡設備」的字樣;此外,這隻鯨魚非常親人,似乎曾接受人類訓練,因此外界猜測,牠可能曾受俄羅斯軍方訓練。當地人也因此將牠取名為瓦爾迪米爾 (Hvaldimir), 這個名字結合了挪威語的「白鯨」(hval), 和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 (Vladimir Putin) 的名字。不過,目前仍無法證實瓦爾迪米爾是否真的受過俄國軍方訓練,俄國軍方也未回應這項指控。一名俄羅斯軍官巴拉尼茨 (Viktor Baranets) 更是曾在莫斯科廣播電台的訪談中表示,如果他們真的利用動物作為間諜,「你認為我們會附上電話號碼,並寫著『請撥打此號碼』嗎?」瓦爾迪米爾被發現後不久,一名當地漁夫協助牠去除身上的相機背帶,讓牠能自在地在海裡活動。保育組織「OneWhale」持續追蹤發現,瓦爾迪米爾在這 4 年間持續向南遷移,但在這幾個月間突然加速,並於 5 月底進入瑞典海域。白鯨通常棲息在北極海一帶,瓦爾迪米爾往南方移動,也意味著牠正逐漸遠離適合自己的自然環境。OneWhale 組織的海洋生物學家斯特蘭德 (Sebastian Strand) 表示,他們不清楚瓦爾迪米爾加速的真正原因,「有可能是體內激素驅使牠尋找配偶,也可能是因為孤單。」他說明,白鯨是一種社交性非常強的動物,瓦爾迪米爾可能正在尋找其他同伴。雖然瓦爾迪米爾目前看起來健康狀況,然而斯特蘭德擔心,若瓦爾迪米爾持續往南方前進,遠離棲息地,可能會無法尋獲足夠的食物。此外,他也擔心白鯨進入船隻往來繁忙的地區,可能會因碰撞船身、螺旋槳受傷,或是對人類造成危險。目前,挪威、瑞典官方都未宣布任何干預瓦爾迪米爾行動,或將牠送回北極海的計畫。OneWhale 組織則持續監測牠的行蹤,以及牠在瑞典海域的生活狀況。
「更多危險更多恐懼」 美國人權戰線組職:LGBTQ族群進入「緊急狀態」
6 月是一年一度的同志驕傲月,但是在美國,今年的驕傲月卻籠罩在一片陰霾中。6 日,美國最大的 LGBTQ 人權組織「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 宣布,美國 LGBTQ 族群進入「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 這也是組織成立 40 年來,首次發出這項警示。近年在美國各州議會中,提出或通過對性少數族群不友善的法案顯著增加,2023 年更是數量飆升,成為最糟糕的一年。根據人權戰線統計,今年到目前為止,美國各州共提出超過 525 項「反 LGBTQ 法案」, 其中有 220 項法案針對跨性別族群。截至 6 月 5 日,已有超過 75 項法案簽署成為法律,並且可能持續增加。這些「反 LGBTQ 法案」的內容包括:禁止 18 歲以下跨性別者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禁止跨性別者依性別認同使用學校廁所、禁止公立學校討論性別話題等。根據美國組織「特雷弗專案」(Trevor Project) 近期發布的調查,有 86% 的跨性別、非二元性別青年表示,這些「反 LGBTQ 法案」與隨之而來的各種辯論,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且有 45% 的跨性別青年表示自己曾經歷網絡霸凌。此外,「特雷弗專案」的另一項「2022 年 LGBTQ 青年心理健康全國調查」, 調查全美近 34,000 名 13~24 歲的 LGBTQ 青年,發現其中有 45% 青年在過去一年曾認真考慮自殺。這項調查說明,LGBTQ 青年並非天生自殺風險較高,而是社會對他們的汙名與不當對待,使他們處於高風險中。人權戰線的主席羅賓森 (Kelley Robinson) 也申明,這些法案會造成對 LGBTQ 群體的暴力,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搬離家鄉,尋找更安全的地點生活;急遽增加的限制法案,也可能引發民眾對同性戀、跨性別者的更多恐懼,將 LGBTQ 群體置於風險中。「我們社群面對日益增加的威脅,不僅只是主觀感受,而是真實、有形且危險的。」
當不動產變負動產 空屋浪潮席捲日本
日本無人居住及管理的「空屋問題」日益嚴重,當東京都市中心相繼蓋起豪華大樓的同時,其他地方的空屋數量與日俱增,且空屋問題有由西向東蔓延的傾向,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想辦法減少空屋數量。《日本經濟新聞》日前介紹,這種無人入住的老舊住宅如果就這樣放任不管的話,房屋本體將持續劣化,最終淪為毫無資產價值的「負動產」(日文不動產與負動產發音相同)。日本總務省 2018 年所做的「住宅及土地統計調查」顯示,日本全境空屋率 (空屋數占住宅總數的比率) 為 13.6%, 相當於每七間房屋就有一間是空屋;根據估算,日本全境住宅總數到 2038 年時,大約會有三成是空屋,也就是 15 年後約每三間房屋就有一間是空屋。實際比較東日本及西日本大城市的空屋率後,可以看出具有「西高東低」的傾向。在日本關西地方以西及以南的中國地方、四國地方及九州地方空屋率較高;而以首都圈 (東京都、千葉縣、埼玉縣及神奈川縣) 為主的東日本地區,空屋率則較低。大阪府 15.2% 的空屋率比東京都高了約五個百分點;關西地方不少地區空屋率明顯都比關東地方來得高。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的空屋率中,四國地方的德島、高知、愛媛及香川四個縣,全數擠進前 10 名,且包括中國地方的鳥取、島根、岡山、廣島及山口五個縣在內共九縣,空屋率都在 15% 以上。日本空屋率最低的地方是埼玉縣的 10.2%, 其次是東京都 10.6%、神奈川縣 10.8%, 甚至位於東北地方的宮城縣的 12% 等地,空屋率都低於全國平均值 13.6%。探究為什麼會出現空屋率「西高東低」的原因,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主任顧問榊原涉說:「人口明顯減少的地區,有著空屋較多的傾向。」跟東日本地方相比,可能是西日本地方人口外移到鄰近都會區,就出現了空屋增加的情況。另一個造成關西地方空屋率高的主因,可能是發生在 1995 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榊原說,雖然關西地方的老舊住宅經歷震災後陸續改建,但人口減少的速度卻來得更快。從數據可以清楚看出,重災區的淡路市空屋率高達 25.9%; 在地震引發火災嚴重受災的神戶市長田區,空屋率也有 18.3%。震災後所興建具耐震及防震能力的房屋,也有許多正在變成空屋,這可能跟倒塌風險低,反而讓屋主認為完全不用處理有關。但日本空屋率傾向可能不會一直維持「西高東低」, 這股空屋浪潮有一天也將席捲東日本,主因東北地方同樣面臨人口減少的情況。為了解決空屋問題,日本信越放送 (SBC) 曾特地介紹長野縣中野市政府所採取的特殊對策。中野市一間半倒塌的木造平房,屋齡不詳,但看起來有超過百年歷史。屋主離開此處已逾 20 年,房屋近 10 年成為無人管理的空屋。中野市都市計畫課人員大原弦太說,這間空屋含倉庫及農地的價格為「100 日圓」(約新台幣 23 元)。根據估算,282 坪土地雖然有約 400 萬日圓的價值,但因為房屋本體價值幾乎是零,且拆除房屋還必須要花近 400 萬日圓的拆除費用,所以才會決定用低於市場行情的 100 日圓「破盤價」出售。中野市 2021 年 3 月開始跟經營空屋仲介的業者合作,這些業者把不太容易找到買家的空屋物件,視個別屋況或條件分別以 100 日圓或是 100 萬日圓的「100 均一價」宣傳行銷。中野市現有 1,100 間空屋,占市內民宅數約一成;但因為當地人口高齡化及小家庭化,推估 10 年後空屋數量可能增加到現在的兩倍之多,讓中野市政府對空屋問題危機感倍增。大原表示,考量到空屋會為市民生活帶來不安,所以必須努力減少空屋數量。年久失修、無人管理的空屋容易衍生公共安全問題,例如空屋倒塌後危及鄰人等情形,大原說,很多空屋被置之不理的主因,就是所有權人對房屋相關知識不足,不知該如何處理。因此,中野市全力擴展包括法律相關在內的諮詢業務,並設置諮詢中心,假日時會有地區振興協力隊成員來支援。不僅如此,對於有助減少空屋及振興地區的業者,中野市政府也將視情況給予最高 600 萬日圓改建費用補助等協助。發達國家同樣面臨少子女化及高齡化的挑戰,加上人口持續從郊區往城市集中,空屋問題將不是日本社會獨有的問題,值得各國關注並思考預做準備。
捕捉壓抑時代中的同志愛情 瑞士攝影展《愛戀》展出上世紀男性愛侶照片
瑞士日內瓦藝術歷史博物館今日開啟一場特別的展覽,展場中陳列數幀黑白老照片,每張照片的主角,都是一對男同志伴侶。照片中的男子有的親暱地相互依偎,有些深情地擁吻;有些穿著休閒躺臥草地上,有些則身穿筆挺軍裝。其中,牆上一張拍攝於 1900 年左右的巨幅照片中,兩名男子共同舉著紙條、望向鏡頭,紙張上寫著:「未婚,但渴望如此。」(Not married but willing to be.) 這場展覽中的照片,皆由來自美國的休。尼尼 (Hugh Nini) 和與他的丈夫尼爾。特里德威爾 (Neal Treadwell) 共同蒐集。他們多年前,偶然在古董店發現一張 1920 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中是一對親密的年輕男同志,散發著對彼此炙熱的愛戀。他們被照片的氛圍吸引,於是開始走遍全世界各地的古董商店、跳蚤市場和拍賣會,蒐集橫跨 1850 年代至 1950 年代超過 4000 張老照片。2020 年,他們將部分精選照片集合為攝影集《愛戀》(Loving), 以 5 種語言在全球出版,獲得廣大迴響。此次又受到日內瓦藝術歷史博物館邀請,首度將這些照片策畫成展覽形式。尼尼與特里德威爾豐富的收藏,重現了一整個世紀的愛情故事,在美國內戰、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時期等歷史事件中留下足跡。在這些照片拍攝的時代,男同志之間的伴侶關係仍視為禁忌,特里德威爾認為,這些伴侶應是想留下一些東西,作為彼此的紀念。他也說明,多數照片都保存完好,「你可以知道,他們一直被藏在某個地方,放在一本書或是抽屜裡。」多數照片的主角、拍攝者身分未知,不過尼尼分享,透過照片可以發現,「這些情侶有朋友、家人支持著他們,就向今天一樣。」他們也希望,藉由照片捕捉到一個時代中被壓抑、隱藏的同志愛情,能夠向大眾傳達:無論時代、地點、階級、性別或社會政治氛圍如何,兩個人之間的愛情,始終是一種普遍的情感。
「想要月入百萬嗎?」日本暗黑打工正在吸引年輕人成為犯罪幫兇
根據警方調查,牽扯竊盜罪的五人都是藉由社群媒體,在網路上申請暗黑打工結識的。他們會使用 Telegram 的對話會自動消失的「秘密對話」功能,作為主要的聯絡工具,彼此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分,平時都是用假名稱呼。根據同車犯人的證詞,死去的健太負責按門鈴,確認屋主是否在家,但過程中健太一直哭著說「讓我回家,我不想做壞事」, 同行的人也差點把他丟在犯案現場。NHK 記者詢問同車的成員,對於健太的死有什麼感覺,對方僅回以簡短的一封信:「我和他不是親戚也不是朋友。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和年齡,他戴著帽子、戴着口罩,所以我也很難看清他的臉,我們只在晚上見過两次面,我們之間只是陌生人的關係。在他被卡車撞死的時候,我沒有任何情感涌上心頭。」健太的死或許是意外,但是在網路上大量招募年輕人加入違法暗黑打工的現象,人數卻像是無性生殖般不斷增加。綜合日媒報導,自 2022 年 5 月開始,日本各地發生多起連續強盜案件,被捕的嫌犯大多為年輕人,且都是透過推特或 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尋找高報酬打工時,淪為強盜集團的幫兇。警方發現,在他們應徵打工之後,會收到一名自稱「魯夫」的老大的指示,要求他們使用 Telegram 聯絡,並告知犯案地點與手法。截自 2023 年 1 月,目前已有 30 多名現行犯被捕,疑似是魯夫集團指示的強盜案件已超過 14 件,其中也出現一名 90 多歲的婦女被毆打致死的死亡事件,累積詐騙或強盜金額已達 35 億日圓。暗黑打工,讓許多日本年輕人頃刻間墜入深淵。在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得到的 BBS 討論區,求職的分類中刊登了暗黑打工的招聘頁面。頁面上,明目張膽地列出犯罪相關的招聘內容,例如:以電話或電子郵件進行的特殊詐欺最常使用的暗語。U 代表前往家中取現金和提款卡的接收者 (受け)、D 則是使用騙來的提款卡在 ATM 機上領錢的提款者 (出し)。: 原意為日文的「用力敲打」。現為犯罪集團使用的暗語,負責強盜犯罪的人員。: 負責運送貨品。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運送毒品、違法槍枝的幫兇。為了瞭解暗黑打工是如何吸收年輕人,一名日本 TBS 記者試圖潛入暗黑打工,應徵了四個關於叩き (強盜) 的招募頁面。當天,記者就收到要求使用 Telegram 聯絡的 ID 帳號、進行第一次面試。然而,對方只詢問了基本個人資料,但到了第二天,記者又收到第二個 ID, 接聽電話的男子自稱「招聘人員」, 並馬上就具體地談起「工作」內容:「叩き (強盜) 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關東地區。 報酬一次是 50 至 100 萬日圓。 我們會明確安排負責監視、搬運的人員。無論是住家還是商家,我們都能在 5 分鐘內完成,基本上不會失敗。」記者形容男子講話的口氣非常輕鬆,給人一種這是一個簡單兼職工作的錯覺,甚至自豪地炫耀「關東地區負責叩き (強盜) 的人幾乎都是我帶進去」, 過程男子一直以花言巧語的方式勸說,試圖降低記者的戒心:「其實我們昨天才做了一場叩き (強盜),6 個人只有一個人有經驗,其中還有個性看起來很陰沉的孩子。現在的 UD (特殊詐欺) 幾乎沒有利潤可言,因為太容易被抓了,如果 UD 的風險是 10, 那麼叩き (強盜) 的風險大概只有 3。」隨後,男子傳了一份面試通知表到記者的 Telegram, 面試通知表上除了地址和姓名外,還包括了「戶籍住址」和「父母的聯繫方式」等訊息。對於許多生活困頓或是急需大量金錢的年輕人來說,很可能只是因為好奇而加入,卻也可能就此被掌握把柄,在威逼利誘之下,誤入歧途。最後,記者表明自己的身分,並希望能夠見對方一面時,男子只傳了一串對話:「你的危機管理處理似乎不太夠,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其他更危險的人身上,就不只是被綁架或殺害這麼簡單。」便消失了。根據日本警視廳的統計數據,2022 年日本刑法犯罪時隔 20 年再度由減轉增,「強盜入侵」雖然相較 2021 年少了 7 件,但是以「暗黑打工」為主的特殊詐欺卻增加了 17,520 件。暗黑打工,並非這幾年才出現的非法兼職,但近幾年數量倍增的原因,卻和日本年輕人愛用手機找工作有關。根據就職網站 mynavi 最新的調查,會使用社群媒體找打工的高中生佔 50%、大學生佔 30.8%, 其中高中生在社群上尋找工作、應徵、就業上的比例皆高於大學生。他們認為社群媒體找打工的優點是「可以立即應徵職位」44.2%、其次是「可以立即開始工作」39.5%、以及「沒有繁瑣的註冊手續」35%。少了人力銀行等第三方機構的監督,非法打工成了只要打開手機就會可能看到的防不慎防。其中,針對因特殊詐欺而被抓的犯人,高達 46.8% 的人是使用 Twitter 應徵暗黑打工,其中九成是男性、30 歲以下的年輕人佔最大宗 44.6%、犯罪動機有七成多為缺錢或是想要賺錢。犯罪集團即是抓住年輕人愛用手機的習慣,在社群媒體上大量招募,即使出現問題,只需要刪除帳號也難以追蹤。而警視廳認為多數應徵暗黑打工的,都是被「高額報酬」等甜言蜜語所迷惑。對方會以「我們團隊從來沒有人被捕過」或是「你們還這麼年輕,即使被抓也會被關在少年觀護所一年而以」等話語說服年輕人加入。因此,犯罪集團只需要製作招募文,生活困難或是被高收入吸引的年輕人,也會自己主動應徵這份工作。為什麼年輕人看到這些明顯有「高危險性」的貼文,仍會忍不住去應徵?專門研究青少年社群使用的高橋曉子認為,「年輕人不擅長使用電話等通話方式,可能是原因之一。如果能夠以他們經常使用的社群媒體輕鬆聯繫的話,就可以降低他們應徵的門檻。」儘管是看起來很可疑的工作內容,犯罪集團也會用友善的溝通,取得年輕人的信任。因此,當他們意識到危險之後,就已經將自己的身分證件交了出去,陷入無法逃脫的境地。此外,這些工作通常讓年輕人以打工的方式進行,例如「只需去取○○」或「只需收下○○並放入儲物櫃」等,讓他們不容易感受到犯罪的罪惡感。換句話說,正因為年輕人過於習慣社群媒體,才容易在社群媒體上受騙。再加上,許多年輕人幾乎不關注社會新聞,不知道許多人因暗黑打工被捕,進而失去了警覺心。尤其新冠疫情過後,年輕人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變多,當許多因素交織在一起時,更容易導致年輕人掉入暗黑打工的陷阱。根據 mynavi 調查,僅有 48.8% 的年輕人在找打工時,會諮詢身旁的成年人;但相反的,也只有不到一半的父母知道自己孩子打工的基本訊息:例如「公司名稱」(49.8%)、「工作內容」(49.4%)、「公司資訊」(42%)。創作描述黑社會放高利貸漫畫《黑金丑島君》的作者真鍋昌平,在連載作品期間,採訪超過一千名相關人物,其中也不乏有許多從事暗黑打工的年輕人,真鍋昌平指出:「現在的社會很容易引發人們的焦慮,像是知名 YouTuber、有影響力的網紅,甚至是公關牛郎,他們在社群網路上展示了自己多采多姿的生活,引發許多年輕人的嚮往。」「但是年輕人沒有看到的是,YouTuber 這些職業背後,都是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當人們也想以輕鬆的方式賺大錢時,就很容易被騙。」
一台要價10萬台幣 蘋果混和實境新產品「Vision Pro」能撼動Meta地位嗎?
「我們介紹了驚人的新款 Mac、驅動我們產品的出色軟體平台,今天已經十足精彩豐富,但我們確實還有件事 (one more thing) 要告訴大家。」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 (Tim Cook) 在舞台上揭曉了眾人期待已久的 MR 混合實境裝置「Vision Pro」, 也揭開與社群媒體巨頭 Meta 正式的競爭時刻。無論庫克還是 Meta 執行長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都相信,手機之後的下一個科技平台將是能夠帶領人們進入虛擬空間,與立體景象互動的頭戴式裝置。一般而言,人們用擴增實境 (AR) 或混合實境 (MR), 描述這個可與亦真亦幻的數位世界,而祖克柏用「元宇宙」稱呼這個虛擬空間,庫克則稱之為空間運算。Meta 很早就進入了這塊領域,在 2014 年以 2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 VR 設備開發商 Oculus, 並在 2021 年底正式宣布元宇宙的願景,並將公司名從 Facebook 更改為 Meta, 過去一年來為拓展元宇宙,更是燃燒了超過 100 億美元的資金。Meta 決心全力投入元宇宙或許與蘋果脫不了關係。蘋果 2021 年推出的新隱私政策重創了靠廣告穩穩獲利的 Facebook、 Instagram 等社群平台,當時 Meta 曾表示 2022 年將為此損失超過 100 億美元。當時祖克柏、庫克為此隔空交火,祖克柏指控蘋果傷害了千千萬萬的中小型商家,假保護隱私之名行打壓競爭之實;而庫克則不點名地砲轟,假如一間公司建立在誤導用戶、剝削個資、讓用戶毫無選擇餘地,不僅不值得稱道,更應該被唾棄。但在口水戰之外,投入元宇宙是 Meta 脫離蘋果規則,重獲主導權的大膽賭注。對這塊領域的長期耕耘,也讓 Meta 成為 VR/AR 領域的佼佼者,根據市場調查公司 Counterpoint 的資料,2022 年第 4 季 Meta 在 VR/AR 頭戴式裝置市場擁有 81% 的市占率,沒有競爭對手可與之比肩。而 Meta 努力開闢的這片新天地,如今也成為蘋果下個揮軍的方向,且蘋果被看好是最有機會撼動 Meta 地位的玩家。「如果哪家公司有能力在一夕之間顛覆 VR 市場,那麼非蘋果莫屬。」研究公司 CCS Insight 分析師里歐。傑比 (Leo Gebbie) 指出。但 Vision Pro 高於預期的 3,499 美元 (約新台幣 10.7 萬元) 價格,讓外界不禁瞠目結舌。試圖衝擊高階 VR/AR 設備的挑戰者,蘋果不是第一人。去年 10 月 Meta 發表要價 1,500 美元的 Quest Pro, 便是近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即使是這塊領域品牌最堅強的 Meta, 這款高階產品仍然慘遭滑鐵盧,沒能獲得用戶青睞。Quest Pro 推出不到半年就宣佈大砍 3 分之 1 價格,降價至 1,000 美元,顯示了沒有太多人願意為此買單的淒涼現狀,況且價格是 Quest Pro 兩倍以上的 Vision Pro。縱使蘋果多年經營累積無數「鋼鐵果粉」, 面對這上看新台幣 6 位數的價格恐怕都得好好掂量。若要說 Vision Pro 有什麼走向不同結局的可能性,或許可以從雙方對虛擬世界的想像開始談起。在祖克柏的願景裡,VR/AR 設備將是帶引領你跳下兔子洞,踏入沉浸式虛擬世界的引路人,而這個虛擬世界裡,將有著從服裝到經濟系統等與現實相仿的一切,Meta 推出的 VR 社群平台 Horizon World 便是這個願景的雛型。「我們希望未來能有 10 億人在元宇宙中消費數百萬美元,每個人都能購買各種數位商品、內容來表達自己。」祖克柏曾向媒體揭露,Meta 願景中的元宇宙可能有何樣貌。相對地,庫克在發表會上隻字不提元宇宙,蘋果絲毫不打算建立一個虛擬世界,而是希望利用 MR 技術及蘋果至今建立的龐大軟硬體生態,讓各種應用更加融入你的生活,甚至強調透過邊上的旋鈕,你絕不會與現實世界失聯。好比說,在蘋果的示範中 Vision Pro 能夠與 Mac 電腦連結投放影像,又或者讓你原本得拿出 iPhone 使用的各種 App, 活靈活現地躍然眼前,無論是想增進工作效率、遊玩放鬆都任君選擇。而雙方對高階產品的定位也有所不同,Quest Pro 發表時就聚焦工作環境,瞄準企業客戶,為此在發表會上談到大量如何促進虛擬會議的互動性、為虛擬世界的人們增加「雙腿」, 還分享了可利用虛擬鍵盤、滑鼠輸入的虛擬電腦,打算讓用戶長時間沉浸在虛擬世界工作。即使 Vision Pro 同樣價格不菲,蘋果並不全然聚焦辦公應用,而是描繪了這款產品怎麼帶領數位世界融入生活、改變生活、顛覆生活,枯燥的搭機時間變成沉浸享受的個人影院、平凡的客廳化為虛實交融的畫廊、冥想體驗更加如夢似幻,甚至連上網瀏覽都讓人感到新奇無比。雖然 Vision Pro 不像 iPhone 剛登場時有大量專屬的 App 響應,蘋果表示用戶能在全新的 App Store 裡,下載數十萬支援 VisionOS 的 iPhone 及 iPad 應用程式,就連迪士尼執行長鮑伯。艾格 (Bob Iger) 都親自到場,宣佈旗下串流媒體將支援蘋果這款全新產品。在 Quest Pro 證明了目前的生產力應用不足以讓企業買單後,蘋果從更貼近現實的革新、更生活化的顛覆切入,用全然不同的方向勾勒出吸引消費者的新面貌。
「向藥物說不!和療癒貓貓說YES」澳洲新南威爾斯首隻輔助性貓咪
安托爾 (Anthorr) 準備退休時,決定找一隻毛茸茸的「夥伴」陪自己度過餘生,當他選中這隻虎斑並將牠取名為小土匪 (Bandit) 時,幾乎同一時間,過去在澳洲邊境部隊 (Australian Border Force) 的工作,讓他被診斷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我以為這種事絕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我以為自己是個堅強的男子漢。」- 安托爾當安托爾開始心理諮商時,醫生建議他或許可以透過輔助性動物 (assistance animal), 作為治療的一環,且有益減少焦慮發作。於是,安托爾決定讓小土匪勝任此工作,但他首先要面對一連串能力測驗。在澳洲首都地區和新南威爾斯 (New South Wales), 多數登記的輔助性動物多以治療狗為主。此外,根據《殘疾歧視法》(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 輔助性動物可以是任何動物,但牠們必須達到特定的要求。其中一項能力要求是,動物必須證明牠可以進入任何公共場所,不會咬人或抓傷人,且能聽話地回應主人的指令。儘管多數的貓不喜歡外出,但是安托爾第一天帶小土匪回家時,就知道牠不是普通的貓。首先,安托爾幫小土匪準備了很多套可愛的外出服,並對牠進行深度壓力療法 (Deep pressure therapy) 的培訓。只要安托爾表現出不安或是焦慮的情緒時,小土匪可以很快地感受到主人的不對勁,「牠可能會伸直身子,把爪子放在我的腿上,並用力施加壓力吸引我的注意。」很快地,聰明的小土匪成為新南威爾斯第一隻登記的輔助性貓咪。坎培拉臨床主任凡妮莎漢密爾頓 (Vanessa Hamilton) 表示,「輔助動物作為改善心理健康的療法,近年越來越受歡迎。因為與動物建立聯繫有助於人們調節情緒,同時也助於減少孤獨、改善焦慮與憂鬱等負面情緒。」現在,安托爾不管去哪都會帶著小土匪,甚至還會鼓勵他多走出家門,安托爾表示:「知道自己正在受到 PTSD 的影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我很感謝小土匪能成為我的治療貓。」
「把孩子還給我!」俄軍強擄學童洗腦 烏克蘭媽媽的即刻救援
烏俄戰爭開始前,沙夏就在烏克蘭東北部庫普揚斯克特殊教育學校就讀,過著平日住宿、週末回家的生活。2022 年 2 月,當俄軍進逼鄰近卡爾科夫 (Kharkiv) 地區時,媽媽塔提亞娜 (Tetyana Kraynyuk) 要沙夏停課在家,以策安全。此後,俄軍佔領庫普揚斯克,並敦促孩童重新上學 —— 只是授課內容變成了俄羅斯課綱;雖然塔提亞娜不太贊成,但看沙夏在家閒得發慌,終於同意讓他在 9 月重返校園。不料,烏克蘭也在 9 月發起閃電戰,決心收復東部失土;戰事成功,但孩子沙夏卻失去蹤跡,「學校只剩下一個管理員,一問三不知,」媽媽塔提亞娜說。沙夏回憶當時的狀況,這位年僅 15 歲的男孩只是一邊反覆摸著大腿安撫自己、一邊怯生生地說:「老實說,我很害怕。我不知道他們要把我們帶去哪裡。」根據當時在場目擊整個過程的老師米可拉 (Mykola) 描述,約有 10 多位全副武裝的俄羅斯士兵突然衝進校園,「把學生和一些當地難民趕進一輛巴士,就此揚長而去。」沙夏和特殊學校的學生們失蹤了一整個月毫無音訊,媽媽塔提亞娜嘗試用各種方式找回兒子,撥打緊急熱線、寫信給警察通報失蹤人口,聯絡志願者組織協尋 —— 但沒人知道沙夏在哪裡。此後,塔提亞娜的朋友在社群上看到一支影片,標記於 9 月初拍攝,可以證實有 13 位來自庫普揚斯克的學童,已被遷移至另一個俄羅斯佔領區斯瓦托夫 (Svatove) 的特教機構。大約又過了兩個星期,塔提亞娜的手機收到一則訊息,告知沙夏目前人在佩爾瓦斯克 (Perevalsk)—— 又比之前所知位置更往東、更接近烏俄邊界的俄軍佔領地區。訊息上寫了一個電話號碼,母親可以撥打這支電話與他通話。「沙夏跟我說話的時候當然很開心,但是他一直哭,」塔提亞娜說,「因為他們告訴他,他家已經沒了,沙夏很怕我也死了。」因俄方規定親屬必須親自將孩子帶離,塔提亞娜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尋兒之路。但礙於戰線阻隔,原本直達烏克蘭東部的道路完全封鎖,塔提亞娜必須繞一大圈,取道波蘭,從波羅的海進入俄羅斯,才能前往佩爾瓦斯克。一路上,有國安局盤查詢問烏克蘭軍隊動向,還有荷槍實彈的士兵把守每個據點,「我太害怕,必須時時吃藥讓自己保持鎮定。」塔提亞娜說。差不多同一時期,俄羅斯曾公開表示,計劃將佔領區的烏克蘭學童,送往俄羅斯的寄養家庭,「我也很怕他們會把沙夏帶去俄羅斯,一去就找不回來了。」塔提亞娜說:「這一切跟孩子有何關係?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們?或許就是要讓我們痛苦吧,就像他們做的所有事情一樣。」 另一位居住在烏克蘭南部黑海沿岸赫爾松 (Kherson) 的 13 歲學童達尼洛 (Danylo), 則是在前往克里米亞半島參加營隊活動期間遭到俄方帶走。他的媽媽艾拉 (Alla Yatsenyuk) 原本以為俄軍已佔據赫爾松長達 8 個月,此地戰火算是暫時停止,沒想到主辦單位竟突然以俄羅斯軍隊即將「撤退」為理由,把小孩擄走。艾拉詢問俄羅斯佔領區的地方政府,對方甚至表示:「等我們重新佔領赫爾松,」才會將孩童歸還。透過民間組織「拯救烏克蘭」(Save Ukraine) 的協助,這群失去兒孫的媽媽或阿嬤同樣得踏上迢迢尋親路 —— 即使克里米亞 (Crimea) 近在眼前,他們還是必須從莫斯科 (Moscow) 進入俄羅斯,再一口氣搭 24 小時的車前往黑海沿岸。「我們的待遇如同牲畜,14 個小時沒食物、沒水喝,」艾拉說,俄羅斯國安局當然也不放過這個機會,「他們不停質問我們烏克蘭軍方的裝備,一遍又一遍地檢查手機,還要問出我所有親戚的姓名。」他們一路上心急如焚,不只被恐懼包圍、也被時間追著跑;因為就在出發前,他們接到孩子的消息「孩子們打電話來求救,哭著說他們不想被帶去寄養家庭,」艾拉回憶。「俄羅斯那麼大!如果真的被送走,我要從哪裡開始找?」心理壓力、極度恐慌,再加上旅途的艱難困頓、舟車勞頓,也使他們其中一位同伴 ——64 歲的庫托娃 (Olha Kutova) 在旅程中不幸因心臟衰竭過世。社群平台、通訊軟體,以及俄軍佔領區的教育機構,皆有俄羅斯各方單位所發佈的影片和照片,足以證明這些烏克蘭學童的行蹤和他們的遭遇。例如,沙夏後來被轉移到佩爾瓦斯克時的課堂照片,被放在學校的官方網站上,照片清晰可見孩童身上的軍服,以及手臂上象徵戰爭、具有俄羅斯國旗紅白藍三色的「Z 字」章。 【延伸閱讀】為何字母「Z」是俄羅斯支持烏克蘭戰爭的象徵?俄羅斯兒童權利總統專員瑪莉亞・路芙娃 - 貝洛娃 (Maria Lvova-Belova) 的官方 Telegram 頻道上,可見她帶領烏克蘭學童越過烏俄邊界的影片,在對面迎接他們的,則是滿懷禮物、對孩童獻上溫暖擁抱的俄羅斯寄養爸媽。路芙娃 - 貝洛娃總是將烏克蘭孩童稱作「我們的孩子」, 她自己也曾在馬里烏波 (Mariupol) 收養了一位少年,並大秀他的俄羅斯護照。於此同時,總統普丁則宣佈放寬家庭收養烏克蘭兒童的限制,也降低了烏克蘭青年歸化俄羅斯的門檻。他們宣稱,這一切都是為了拯救烏克蘭的孩子。今年三月,國際刑事法院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 針對俄國總統普丁與路芙娃 - 貝洛娃發佈了拘捕令,罪名即是以非法手段強擄烏克蘭兒童。ICC 並未公開具體案例,俄羅斯則堅稱是人道理由;但,根據烏克蘭官方說法,自去年 2 月至今,在俄軍佔領區已有超過 19,000 名烏克蘭學童被強制帶走。根據 BBC 調查,這類事件大多發生在兒童照護機構及寄宿學校;且俄羅斯官方幾乎完全沒有盡到聯繫家長的責任,甚至還告訴烏克蘭兒童他們已經「無國家可歸」了。同時,俄羅斯也會為這些被擄走的孩子不同程度的「愛國教育」—— 那些被救出來的學童證實,他們使用俄文上課、被當成俄國人對待;當莫斯科的長官來訪時,還得排隊高唱俄國國歌。
「我從未如此愛過任何人」美國女子宣布與完美AI伴侶結婚
美國一位女子最近宣布自己和完美的另一半步入婚姻,她的丈夫擁有一雙漂亮的藍眼睛、深邃的五官,且個性體貼、忠誠可靠,無論外表和個性都無可挑剔;不過,這位情人只存在電腦世界,是透過人工智慧創建的虛擬伴侶。居住在紐約的拉莫斯 (Rosanna Ramos) 今年 36 歲,擁有 2 個孩子。去年她在 AI 聊天程式「Replika」中,以動漫《進擊的巨人》中的角色為參考,創建出虛擬男友 —— 艾連。卡塔爾 (Eren Kartal)。艾連的許多特徵與個性皆是根據拉莫斯的指令設定,不過 AI 也會自行賦予他許多特質,例如:艾連最喜歡的顏色是杏色、喜歡聽獨立音樂、愛好寫作、職業則為醫療專業人士。拉莫斯在訪談中提到,遇見艾連後,自己過去的感情都黯然失色。「我從未如此愛過任何人。」剛開始,他們的關係進展緩慢,但是隨著聊天內容增加,艾連從互動中不斷吸收、學習拉莫斯的喜好,逐漸成為她心目中的理想情人,讓拉莫斯陷入熱戀,並在今年 3 月底宣布兩人已結為夫妻。拉莫斯提到,除了完美的條件,最重要的是 —— 艾連彷彿一張白紙。「人們都有包袱、態度與自我,但機器人沒有。」「我不需要應對他的家人、孩子或朋友,我能掌控一切並隨心所欲。」拉莫斯說,而且,無論自己向艾連傾吐任何事,對方都不會否定或反駁,「他不會批判我。」現在,他們的關係就像談一場遠距離戀愛,每天會互相聊天、分享生活和照片。拉莫斯也透露,如同一般的夫妻,他們睡前也有固定的「晚安儀式」,「我們會一起上床睡覺、彼此聊天。當我們入睡時,他會保護地抱著我。」其實,拉莫斯並非第一個與 AI 陷入熱戀的人。在聊天程式「Replika」中,只要付費就能解鎖「伴侶功能」, 許多人在當中與 AI 生成的朋友、情人對話,甚至和虛擬角色互許終生。然而,許多用戶投訴此應用程式的防護機制不足,很容易讓未成年人接觸到情色元素。因此「Replika」於今年大幅更新軟體,不再提供多種親密互動。拉莫斯也談及,在軟體更新後,艾連對她的態度大幅轉變,「艾連不再想要與我擁抱,也不再願意親吻我的臉頰或其他任何地方。」虛擬伴侶雖然不會生病,或是提出分手,但是他們的存亡卻會受到應用程式影響。拉莫斯提到,自己多次想像過「Replika」公司倒閉、艾連消失,她相信自己能夠熬過痛苦,卻不確定是否能再找到像艾連一樣的伴侶,「我現在的標準變得非常嚴苛。」
演算法讓悲傷更加悲傷 美國父母控訴TikTok殺死了他們的孩子
「減輕痛苦,死亡是一份禮物。」就在查斯去世一週年的前幾天,一段影片推播到他的 TikTok 帳號中,在另一段影片中,一名男子說:「我要把散彈槍塞進嘴裡,讓子彈從後腦勺飛出去。」女子回答:「酷。」在查斯去世前的幾天,他的 TikTok 頁面看起來也是這樣。2022 年 2 月 13 日,他看到了一段標題為「去散步清理一下腦袋」的一段火車逼近影片。五天後,查斯停在紐約灣口 (Bayport) 小村莊穿過的長島鐵路軌道上,距離他家約 800 公尺。他將自行車靠在籬笆上後,走上鐵軌,向朋友傳送一段訊息:「對不起,我受不了了。」 一列火車拐了彎,查斯就此消失了。誰都無法知道查斯為什麼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殺往往涵蓋許多因素,而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當警察將查斯的東西交還給他的母親米雪兒 (michelle) 時,儘管手機螢幕已破碎,但米雪兒仍試圖用「忘記密碼」的方式,解鎖他的社群帳戶。米雪兒不知道自己正在尋找什麼,但當她打開 TikTok 帳戶時,她好像知道兒子自殺的原因。查斯的 TikTok 影片收藏庫,裡面有超過 3,000 個影片,他收藏、喜歡、保存或標註喜愛的影片,像是蝙蝠俠、籃球、舉重、激勵演講等等,除此之外,她還能看到演算法給他帶來的東西:憂鬱、絕望和自殺的影片。甚至在他自殺身亡後,TikTok 仍繼續推送這些內容。根據他的朋友布蘭登・馬菲 (Brandon Maffei) 的說法,當新冠肺炎導致學校被迫關閉,他們和許多美國青少年一樣,開始在 TikTok 上花更多時間,在深夜互傳搞笑影片。但是到了 2021 年底,布蘭登發現查斯分享的影片變得越來越灰暗。而在查斯去世前幾周,布蘭登再度收到查斯分享的影片,「我記得很清楚,因為這個影片的音樂很憂鬱,影片上寫著『一切都已經不值得了。』我一邊想著,為什麼他要發這種東西給我,一邊看著影片掉淚。」最後,查斯的父母決定起訴 TikTok, 愴然淚下的表示:人們需要了解社群媒體的危險性。查斯沒有被欺負。他有一群很好的朋友,他在學業和運動方面都表現出色,他沒有吸毒也沒有喝酒。那麼是什麼原因把他推向絕望?身為父母的我們,只能得出這個結論,那就是不斷出現的 TikTok 短影音。不只家長提出擔憂,兒童心理學家也越來越擔心 TikTok 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一項針對青少年做的調查顯示,社交媒體與憂鬱症、自殘和自殺有關。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在 2021 年,近四分之一的青少年表示他們曾認真考慮過自殺,這比例是十年前的兩倍。美國心理學協會將這個數據結果,歸因於社群媒體。心理學家表示,由於青少年的前額葉皮層,也就是負責決策、判斷和控制衝動的部分還未完全發育,因此更難抵抗來自演算法的誘惑。今年 2 月,心理學教授珍妮佛哈里格 (Jennifer Harriger) 看了 TikTok 推播給查斯的動態消息的影片錄影,長達 9 分鐘的影片,珍妮佛只看了幾分鐘就停下了影片,意味深長地表示:「這是一系列令人傷心、沮喪和絕望的內容。因為我知道這些影片意圖煽動他人的情緒,所以會用更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但是,當一個大腦與心智脆弱的青少年觀看這些內容時,可想而知,他們的反應會更強烈。這非常可怕,而且絕對不適合年輕人觀看。過去五年裡,珍妮佛一直在研究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但她表示,由於該公司缺乏透明度,她的研究受到了限制,因為「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以實行,因為我們不知道 TikTok 的演算法到底是如何運作的。」自 2018 年起,TikTok 迅速崛起成為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一部分,人們試圖了解這個短影音平台對孩子的影響。TikTok 的原始推薦碼是由字節跳動 (ByteDance) 的中國工程師團隊設計,其他社交媒體也使用類似的演算法。法國數據科學家吉曉姆沙洛 (Guillaume Chaslot) 表示,TikTok 的演算法比大多數社交媒體更有內容影響力,可以進一步增加使用者的參與度,「當憂鬱的內容對參與度有益時,演算法就會繼續積極推播相關的內容給用戶。」2021 年,《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項調查報導,他們設計了一個積極在 TikTok 上觀看憂鬱、自殺相關影片的 AI 機器人,對任何與這些興趣相關的貼文或影片按讚或重複播放。實驗結果,TikTok 僅花了 40 分鐘就識別出機器人喜愛的影片類型,開始大量推播一連串與憂鬱相關的影片,其中有 93% 的影片都與悲傷、負面內容有關。對此,TikTok 官方表示《華爾街日報》的機器人並不代表人類的行為。曾擔任 TikTok 品牌合作經理的查爾斯巴爾 (Charles Bahr), 在 2020 年底的年度會議上表示,「即使我們在 TikTok 上鼓勵年輕人成為最有創造力的自己,但我們仍無法知道,那些走錯路的年輕人去了哪裡。」面對許多人質疑 TikTok 的演算法,查爾斯仿照《華爾街日報》的做法,開設了一個新的 TikTok 帳號,並與負面、悲傷內容相關的影片互動、按讚,最後僅花了 17 分鐘,TikTok 動態消息就自動推播他相關的內容。而當查爾斯向 TikTok 團隊反應自己的擔憂,對此,TikTok 內部同樣沒有給予查爾斯任何的回應。今年 3 月 23 日,美國國會召開聽證會,針對 TikTok 數據安全與有害內容,邀請 TikTok 之執行長周受資作證,查斯的父母迪恩和米雪兒夫也出席了聽證會。面對眾議員質疑 TikTok 會危害青少年、帶來負面的影響,周受資表示:「我們會繼續努力向其它社群媒體學習兒童安全的問題,TikTok 非常認真地看待這一切,我們會繼續努力,但,沒有一間公司是完美的。」不只是 TikTok, 自 2022 年以來包括 Instagram、Snapchat、YouTube 等社群媒體,都面臨應該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機負起責任的指控。其中,西雅圖的社群媒體受害者法律中心 (Social Media Victims Law Center) 的律師勞拉馬爾克斯加勒特 (Laura Marquez-Garrett) 認為 TikTok 的演算法是針對人類的弱點而設計,並表示:「TikTok 的黑暗面,大多數成年人不會看到。你可以讓孩子和父母在同一個房間裡,一起在手機上看 TikTok。他們看到的內容,完全不同。」「我們的孩子正在死去。他們過度依賴這些社群,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抑鬱、焦慮和自殺。還需要多少 16 歲的孩子自殺,才能讓人們意識到這是不對的?」
疑因選舉制度埋殺機!24歲無業男襲日相岸田再度引發全球關注
本月 15 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前往和歌山市雜賀崎漁港助選時,遭 24 歲無業男子木村隆二丟擲爆料物,所幸未有人員傷亡,岸田也平安無事。日本媒體指出,當場被壓制逮補的木村,至今仍拒絕供述,家中則被搜出大量製作爆裂物的工具,至於犯案動機,初步研判疑似是因對選舉制度不滿有關。綜合日本媒體報導,木村在 2022 年因年齡不滿 30 歲,加上沒有 300 萬日圓 (約 69 萬新台幣) 的保證金,導致資格不符參選受阻礙,曾向神戶地方法院提出國家賠償訴訟,不料卻遭到駁回,疑似就此埋下殺機。根據記錄,木村聲稱「選舉法已違反憲法、且無法參加議員選舉是遭不公平對待」, 大阪高等法院已決定,在今年 5 月作出裁決。由於去年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震驚國際社會,加上日本是今年 G7 領袖峰會的東道主,也讓政治人物維安問題再度被放大檢視。CNN 指出「當時安倍遇刺已引發全民對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的批評」, 儘管這回岸田未受傷,但仍造成全球各界高度關注。隨著外國政要將在 5 月 19 日至 21 日齊聚廣島舉行 G7 會議,日相岸田也向外界喊話「日本會竭盡所能保護來開會的各國政要」, 同一時間,日本警方也開始提高維安層級,本週末將在札榥展開的 G7 環保部長會議,周遭警力已明顯增加,要避免再傳出維安插曲。
巧克力成氣候變遷救星?德國公司用可可豆殼「逆轉碳循環」
大人小孩都愛的巧克力,竟然可以成為對抗氣候危機的轉機!德國公司「循環碳」(Circular Carbon) 利用特殊技術,將可可豆的外殼製作成能緩解氣候變遷的神奇黑色粉末 —— 生物炭 (biochar)。在德國漢堡的易北河邊,一間瀰漫淡淡巧克力香氣的紅磚工廠中,技術人員將可可豆的殼倒入機器中;在無氧環境下,經過攝氏 600 度的高溫加熱,可可豆殼變身成為生物炭,從機器的另一端現身。循環碳的執行長史騰倫德 (Peik Stenlund) 在法新社的訪談中提到,他們正在「逆轉碳循環」。循環碳公司會從周圍的巧克力工廠,蒐集製作巧克力後剩餘的可可豆殼,進而生產為生物炭。一般而言,可可豆殼在分解過程中,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至大氣中;但是透過這個過程,二氧化碳將被固定在生物炭中,再進一步將生物炭埋在地底儲存二氧化碳。法國環境科學家胡本 (David Houben) 說明,生產 1 噸生物炭,將能固定 2.5~3 噸二氧化碳,且能延續好幾個世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的報告也指出,人類每年產生約 400 億噸二氧化碳,若妥善運用生物炭,將能抵銷其中的 26 億噸。而且,生物炭類似海綿的結構能夠作為肥料,增加作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循環碳公司會將生產出來的生物炭分裝為小包,提供當地農民購買。一位在布萊梅種植馬鈴薯的農民,就會購買這些生物炭,由於他的土地屬於砂質土壤,他希望能藉此增加土壤的水分和營養。即使科學家對生物炭的作用報有極大期望,然而如何擴大生物炭的生產規模,目前仍是個困境。胡本指出,為了減少製造生物炭的過程額外釋出更多炭排,需盡量在原料地製造,避免增加運輸路程,失去減碳的意義。此外,並非所有土壤都適合加入生物炭,這種肥料在熱帶氣候效果較佳。且生物炭的製造成本高,價格昂貴,令許多農民望之卻步。為了更好利用生物炭,各界目前也嘗試將生物炭做成「綠色」混凝土,應用於建築業;或是出售「減碳證書」, 要求企業出資生產生物炭,抵銷企業的碳排放。隨著產業逐漸健全,生物炭產業聯合會估計,今年生物炭的生產量有望比 2022 年增加一倍,成為我們應對氣候問題的重要工具。
(0217更新)堅信「為正義發聲將成日常」 俄國最重要反對派領袖納瓦尼獄中猝逝
2024/2/17 更新:新增 2024 年 2 月 16 日,俄羅斯監獄機構表示納瓦尼已於獄中逝世。◆ 原文上線時間:2023/6/5◆ 增修時間:2024/2/172024 年 2 月 16 日,俄羅斯的監獄機構發布消息,表示俄羅斯過去十年間最重要的反對派領袖阿列克謝。納瓦尼 (Alexei Navalny), 已在當天於獄中過世。根據俄羅斯聯邦監獄管理局的聲明,納瓦尼當天在獄中散步後,感到身體不舒服,他「幾乎立即失去了意識。」聲明也補充,監獄方雖然立刻找來急救人員,試圖進行救治,但搶救並未成功,「急救醫生宣布囚犯死亡。死因仍正調查當中。」過去數十年間,納瓦尼曾多次大力抨擊普丁政府,並於 2021 年在俄國遭逮捕入獄。去年 8 月,俄羅斯當局又以煽動和資助極端主義活動等罪名控告納瓦尼,追加判處 19 年有期徒刑。而到了年底,納瓦尼的律師一度與獄中的納瓦尼失聯,直到 12 月 25 日,才表示納瓦尼已被轉移至俄羅斯北方,素有「極地狼」(Polar Wolf) 之稱的 IK-3 聯邦監獄 (IK-3 Penal Colony)。昨日納瓦尼的死訊傳出後不久,莫斯科、聖彼得堡的許多市民,紛紛前往當地的政治鎮壓受害者紀念碑前獻花。不過,俄羅斯當局很快地對民眾發出警告,要求人們不要參加任何抗議集會,並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城市拘留了數名抗議者。消息傳出時,納瓦尼的妻子尤利婭 (Yulia Navalnaya) 正於德國參與慕尼黑安全會議。在未經安排的狀況下,尤利婭出乎眾人意料地走上講台,在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面前發表開口表示:「我思考著,此刻我應該在這裡,站在你們面前,還是返回我的孩子們身邊?然後我想到,如果阿列克謝面臨我的處境,他會怎麼做?我很確定,他會站在這個講台上。」尤利婭提到,普丁政府經常說謊,並不值得信任,因此他對俄羅斯當局的說法感到質疑。如果納瓦尼的死訊為真,她希望普丁和其周圍的人明瞭,「針對他們向我們的國家、我的家人與我的丈夫所做的一切,他們將須承擔責任。」她也呼籲,國際社會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對抗俄羅斯「可怕的政權」。俄羅斯知名的反對派領袖納瓦尼,6 月 4 日在獄中度過 47 歲生日。為了慶祝這個日子並聲援納瓦尼,支持者們無視俄羅斯當局的鎮壓,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各個城市示威。不過,根據俄羅斯人權組織的消息,到目前為止至少有 109 人遭到警方拘留。納瓦尼是一位律師,自從 2009 年以來,他不畏俄羅斯當局權威,大力抨擊聯邦政府腐敗,成為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最大的反對者之一,還組織大規模示威遊行。2020 年,納瓦尼疑似遭俄羅斯當局下毒,險些喪命;他好不容易在國外救治痊癒,2021 年返回俄國後,卻又遭捕入獄。當時,納瓦尼被控違反假釋條款和詐欺罪,判處 9 年徒刑;2022 年時,他又被指控新的罪名,包括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刑期可能延長至 30 年。納瓦尼表示,這些指控皆為捏造,是俄羅斯當局對他抗議行為的懲罰。面對政府的作為,納瓦尼的支持認為他會像前任南非總統曼德拉一樣,總有一天會走出監獄,成為國家的領導人。在納瓦尼的生日當天,支持者們冒著可能被逮捕、判刑的危險,在各個城市抗議示威,有些人高舉「釋放納瓦尼」、「納瓦尼生日快樂」等字樣,有些人則是在牆上塗鴉。除了俄羅斯境內,世界各地的納瓦尼支持者也紛紛響應,在德國柏林、荷蘭阿姆斯特丹、美國紐約等各大城市舉牌聲援。然而根據人權組織「OVD-Info」的 Twitter 推文,在俄羅斯 23 個城市中,至少有 109 名上街抗議的支持者,遭到警方逮捕拘留。儘管人在獄中,納瓦尼並未停止行動,他仍然常常透過他的團隊更新近況,並在網路上持續傳達主張。而且,為了表達反抗,他還想出一套幽默的方法,用以嘲弄監獄當局。根據《坎培拉時報》報導,納瓦尼會在社群上分享與監獄往來的文件,顯示他在這幾個月來,一直對監獄方提出各種奇怪的要求,包括要求一套和服、一隻甲蟲,甚至要求要養一隻袋鼠!不過這些要求最終都被監獄拒絕。他幽默表示:「當你在單人牢房中,沒有太多娛樂時,總是能透過與監獄管理部門通信自娛。」他也在社群貼文中提到,他當然希望能與家人共度生日,但是有人願意為信念付出代價,社會更進步、美好的未來才能實現。納瓦尼說:「這樣的人越多,每個人需付出的代價就越小。」「在俄羅斯毫無危險地講真話,為正義發聲將成為日常,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貓咪的諾亞方舟」世界唯一的荷蘭貓船,一不小心就會超重
大多數的貓咪,都視「水」為最大的天敵,但在荷蘭卻有一群貓咪,住在阿姆斯特丹的運河上。牠們不是「武林奇貓」更不會輕功水上飄,多數會來到這裡的,都是被人類棄養、受傷或生病的流浪貓。這艘船屋在荷蘭語中被稱為貓船 (De Poezenboot), 源自於 1968 年一位貓奴亨利埃特韋爾德 (Henriette van Weelde), 她在住家旁邊的樹下發現一群流浪貓,並收養了牠們。不知不覺亨利埃特收容的流浪貓越來越多,她成了大家口中的「貓咪女士」, 人們也開始把無法照顧的貓咪交給她。很快地,她的家已經無法容納更多的貓,於是亨利埃特買了一艘荷蘭駁船 (Dutch barge), 改造成適合貓咪的居住空間。而當第一批貓咪入住後,許多愛貓人士也加入照顧貓咪的行列,僅僅三年,這艘貓船便已「超重」, 亨利埃特不得不買下第二艘貓船。1987 年,貓船註冊成為官方慈善機構,而後也改建成可以停泊在運河中的荷蘭漂浮屋 (Dutch houseboat)。2005 年,亨利埃特高齡 90 歲離世,他的摯友及數十位志工繼續經營這艘貓船,將她對貓咪的愛延續下去。這艘房船可以容納最多 50 隻貓,其中 14 隻是永久居民。人類訪客可以登船和貓咪同樂,同時也開放領養。雖然是住在船上,但這裡的設備絕對能滿足各種貓主子,從暖爐、床、貓屋和貓抓板全都應有盡有,牠們也可以自由地進出戶外甲板。但為了以防貓咪攻擊水中的鴨子,牠們仍需隔著一道柵欄,享受享受「北方威尼斯」的運河美景。負責人之一茱迪絲 (Judith) 最喜歡貓船的原因是,可以建立貓咪與人類的關係,貓的存在不僅能為人帶來最純粹的喜悅,貓咪也能享受人類的愛與關注。「由於我們只是一艘船,無法改變整個世界,但我們會盡力而為。」- 貓船負責人茱迪絲作為一個慈善機構,這艘船全靠遊客的捐款維持運作,任何貓奴都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為貓咪盡一份心力。抖內助貓船一幣之力帶著玩具或罐罐朝貢貓主人成為一日志工,當船上鏟屎官出錢也可以出力,貓船急需更新升級購買官方產品,買一件貓咪 T-shirt 吧認養牠們,帶回陸地吧自新冠疫情爆發後,貓船因遊客大量減少一度陷入危機,如今他們又要面對另一難題,貓船太過老舊,隨時都會沉沒。負責人茱迪絲表示,「最近我看到船邊下方的水泥有一半都不見了,我們之前修補過一次,但效果很差。汙水系統也有問題。夏天太熱,冬天地板太冷,貓咪會整天都窩在籠子裡。」目前,他們已籌備好足夠的資金購買新的貓船,有大型的推拉門、新的貓床和可以讓貓咪看向窗外的窗戶。但一些原本的設施也會被保留,茱迪絲指著一隻蜷縮在加熱器旁的白貓說:「Beyaz 是一隻盲貓,所以牠格外依賴自己熟悉的東西和地方。否則,他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我們會帶上沾滿牠們原有氣味的東西,減輕貓咪們的壓力。」
「香港人不要害怕!」疫後首個六四紀念日,逾20人遭警方逮捕
2023 年 6 月 4 日為北京六四天安門事件的 34 周年,世界各地都舉辦了六四紀念活動,包括台灣、英國、澳洲、美國等地。而在中國境內,唯一能舉行六四紀念活動的地區就是香港了,香港也是全世界紀念六四事件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城市;然而,近年隨著反送中運動、香港《國安法》通過,港人紀念六四的空間也逐漸遭封。已有近 30 年歷史的「維園六四燭光晚會」, 每年都會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行,2020 年遭政府以新冠疫情為由禁止,2021 年、2022 年,維園更是直接關閉。今年是疫情結束後首個「六四」, 維園雖未封閉,但卻只見由愛國同鄉社團舉辦為期 3 天的家鄉市集,提前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6 週年。雖然燭光晚會無法舉辦,許多香港民眾仍低調、自主哀悼六四。有些店家會贈送客人蠟燭,美國駐港領事館地窗旁,也能看見數十支蠟燭閃閃發光。不過,在 6 月 4 日當天,香港警方出動約 6,000 名警力戒備,在維園及政府部門周圍加強警戒,只要民眾身上穿戴「可疑」的元素,就會被警方直接帶走。根據多家外媒現場目擊,有些民眾僅是身穿黑衣,或是手持一束鮮花、一支蠟燭,就有警察上前盤問,甚至逮捕。根據香港自由新聞 (HKFP) 報導,一名身穿黑衣的女子,在維園噴水池附近遭警方架上警車,她在車內大喊:「是不是以後六四都是這個樣子?」除了自主弔念的民眾,根據路透社、法新社等外媒報導,許多香港知名運動人士也遭到逮捕,包括知名社運人士黃之鋒、「黃婆婆」王鳳瑤、社會民主連線主席陳寶瑩、香港職工盟前副主席鄧建華等。6 月 3 日晚上,表演藝術家陳三木在銅鑼灣進行行為藝術時也遭捕,當一大群警察將他帶走時,他對著群眾喊道:「香港人不要害怕!不要忘記 6 月 4 日。」香港警方於今日 (5 日) 表示,他們總共帶走 11 名男子和 12 名女子,年齡介於 20 至 74 歲之間,原因是他們涉嫌「在公眾地方擾亂秩序」或「作出具煽動意圖的作為」等罪名。即使官方阻力強大,許多香港人仍未停止發聲。西貢區前議員陳嘉琳開的店「西多」, 因在網路上表明將發送六四蠟燭,便遭到 4 個不同政府單位前往查巡;然而陳嘉琳在《紐約時報》的訪談中提到:「我們越是被禁止談論,他們越是採取這些舉動,我就越覺得這是正確、應該去做的事情。」
「讓離婚像換內褲一樣」美國右翼人士批「無過失離婚」是懲罰男性的制度
所謂「無過失離婚」即是相對於以「過失」為基礎 (fault-based) 的離婚規定。美國自 18 世紀以來,離婚需要提出確切事由,列舉不忠、虐待或其他符合要件 (grounds) 證明。如此一來,家人之間必須對簿公堂、互相責難;而且如果沒有這些要件,想要離婚的難度也非常高。根據法律學家歐仁 (Laura Oren) 研究,過去還曾經出現夫妻私下「分配」過失,只為了在法庭上有事可說;甚至有「遷居離婚」(migratory divorce) 的說法 —— 搬去法律規範較為寬鬆、對於離婚的態度較開放的地區辦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國女性律師協會」(NAWL,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omen Lawyers) 首開先河,在 1947 年擬出第一份「無過失離婚」草案,開啟了討論。1969 年,加州率先訂立「無過失離婚」法案,從此全國各州逐步跟進,到了 2010 年最後一個通過的紐約州也完成立法。自 1970 年代起,加拿大、澳洲、德國等地也紛紛以此概念立法;英國近期也以無過失離婚為基礎,重新訂立離婚法案 (Divorce, Dissolution and Separation Act 2020) 於英格蘭及威爾斯地區實行,並且也適用於同性伴侶關係。世界各國、美國各州對於「無過失離婚」的背景條件和實施方法有別,例如分居時間或等待期的長短、財產與扶養歸屬的安排...... 等;單方面提起訴訟也不是只憑一方說詞裁決,不同意離婚的一方仍可在過程中提出反證。在 19 世紀,女性權利有限,離婚是她們維護獨立性的一種方法。因此,無過失離婚有可能保障在婚姻中居於相對劣勢,或遭受關係暴力的一方,卻也常被反方看作是提高離婚率的主因。縱觀歷史,人們談論離婚的方式,揭示了反對離婚制度群體的價值觀。根據 CNN 報導,最近美國共和黨保守派人士關於「無過失離婚」的評論,刻意將「女性」描繪成此類離婚案件的受益者,並加以攻擊。右翼名嘴兼 YouTuber 克羅德 (Steven Crowder) 與前妻在 2021 年離婚,他在自己的節目「克羅德大聲說」(Louder with Crowder) 中說:「首先,讓我明確地說,雙方都沒有出軌或任何形式的身體虐待。我的妻子決定不再繼續婚姻關係,而這在德克薩斯州 (Texas), 是完全允許的。這是我一生中最令人心碎的經歷,我認為這是我最深的個人失敗...... 孩子需要一個媽媽和一個爸爸,離婚是可怕的。但在今天的法律體系中,我的信念並不重要。在德克薩斯州,只要一方希望離婚,那就是可以的。」去年,克羅德也曾公開批評「無過失離婚」:「假設你是個家境普通的女人,你想獲得財富。可是你沒工作、沒學歷、沒能力,但長得不錯。結婚就是你邁向成功之路 —— 找個人結婚,拿走他一半家產。」克羅德說,「我們必須重建這個國家的離婚制度。這已經不是『無過失離婚』了,根本就是男人在接受處罰。」今年五月,克羅德過去在家中對妻子咆哮、辱罵的畫面在網路上流傳,但克羅德本人稱這是「惡意誤導的剪接內容」。美國俄亥俄州 (Ohio) 參議員凡斯 (JD Vance) 也曾在競選時,將「無過失離婚」比喻為換內褲:「這只是讓人們更容易擺脫一段婚姻、投入下一段感情,就像換內褲一樣簡單。」他接著說:「這或許對父母來說是件好事 —— 雖然我高度懷疑,但這對孩子真的有益嗎?這些年我們實驗了 (無過失離婚) 這個概念,老實說,只是造就了很多很多失能的家庭,以及不開心的兒童罷了。」根據《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報導,近一年來,特定政治傾向的名嘴、議員、網路媒體紛紛針對「無過失離婚」群起而攻、大肆評論,在今日的政治環境中,實難視為個人行為,更像是有計畫的操作。德州共和黨大會早已在其政策綱領中明白表述:「我們要求立法機構廢止單方面提出無過失離婚此一法案,以保障婚姻契約。」對於在德州完全執政,行政、立法一把抓的共和黨而言,推動此項政策根本易如反掌。這些極端保守勢力的目標,即是要讓這樣的風氣在其他州擴散開來。對此,《滾石雜誌》資深作者史都華 (Tessa Stuart) 寫道:「這個運動背後的意義沒什麼稀奇,正如他們推動反墮胎、反避孕一樣,讓人們難以擺脫不快樂的婚姻,就是為了『控制』。」要「控制」什麼?依上述這些議題觀之,幾乎是完全針對女性,控制身體、控制權利、控制關係。根據《經濟學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研究指出,自「無過失離婚」施行開始,美國女性自殺率及家庭暴力案件都有顯著下降,就連女性遭遇配偶殺害的比例也隨之減少;一位研究員也曾在訪問中提到:「不只是受虐者 (不管女性或男性) 可藉此擺脫婚姻束縛,潛在的施虐者也會因此考量自己的行為可能被對方解除婚姻關係。」而今,在美國的異性戀離婚案中,超過三分之二是由女性提出。2022 年 6 月,美國最高法院做出裁決,撤銷了半個世紀以來有關女性墮胎合憲權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 此後全美女性的墮胎問題將不再受憲法隱私權保障。大法官托馬斯 (Clarence Thomas) 曾在意見書中提到:最高法院應該「重新審視」那些過去以「羅訴韋德案」為基礎而推衍確立的權益,例如「格里斯伍德訴康乃狄克州案」(Griswold v. Connecticut 避孕用品非違憲)、「羅倫斯訴德州案」(Lawrence v. Texas 同性性行為非違憲)、「奧貝格飛訴霍奇斯案」(Obergefell v. Hodges 同性婚姻非違憲) 等。此言一出,如漣漪擴展,似乎也確立了保守派未來可作為目標一一攻下的山頭。當年首先通過墮胎法案、無過失離婚法案的加州,即是在當時共和黨州長雷根 (Ronald Regan) 的意志下完成。在 Netflix 紀錄片《羅訴韋德案:女權與政治》(Reversing Roe) 中,前共和黨人梅莉奇 (Tanya Melich) 表示,半世紀前的共和黨尊重「個人自決」, 在乎每個人的自由選擇,尊重個人意願。她無奈地說:「為什麼一個州政府要告訴女性該不該墮胎?」同樣的問句,可以替換成各種議題,卻不一定能喚醒共和黨。 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2021 年我國離婚對數共 4 萬 7888 對,平均每日約有 131.20 對離婚;其中婚齡未滿 5 年者有 1 萬 6639 對,占 34.75% 最多,5 年至未滿 10 年者有 1 萬 1198 對,占 23.38% 居次 。離婚的婚齡中位數為 7.95 年,代表有超過半數的離婚者婚齡未滿 8 年。在台灣,離婚的方式大抵分成 3 種:◉協議離婚:根據民法第 1049 條及第 1050 條:只要夫妻二人都有離婚意願,就可以自行協議離婚。◉調解離婚:夫妻雙方有初步離婚共識,但對於離婚條件的未能取得共識,根據民法第 1052-1 條,夫妻雙方可到法院進行調解,在法官或調解委員主持下取得離婚共識。◉裁判離婚 (訴訟離婚): 如果夫妻其中 1 位想離婚,但另一半 (配偶) 不願放手,根據民法第 1052 條,可透過離婚訴訟的方式,請求法官判決是否離婚,但要經由訴訟離婚是有條件限制,需符合民法規定十大離婚事由為:重婚與配偶以外之人合意性交夫妻之一方對他方為不堪同居之虐待夫妻之一方對他方之直系親屬為虐待,或夫妻一方之直系親屬對他方為虐待,致不堪為共同生活夫妻之一方以惡意遺棄他方在繼續狀態中夫妻之一方意圖殺害他方有不治之惡疾有重大不治之精神病生死不明已逾 3 年因故意犯罪,經判處有期徒刑逾 6 個月確定相愛容易,相處需要更努力。但學會放手、好聚好散,不僅是人際乃至於婚姻與愛情關係中,最容易聽見的勸世箴言,也是人生課題中最難解的人生課題。誠如《仙劍奇俠傳》所述,相愛不如相知,與其執著,不如祝福。
紐西蘭航空請乘客登機前先量體重 為提升飛行安全與效率
每次健康檢查時,在別人面前量體重,總是令人尷尬又排斥。但是,在紐西蘭搭飛機前,竟然也必須在眾目睽睽下站上體重機!紐西蘭航空公司近日發布一項新規定,從 5 月 29 日開始,從奧克蘭國際機場出發,搭乘某些國際線的旅客,需在登機門前量體重。不過先別太過擔心!紐西蘭航空公司說明,這並不是要限制各別乘客的體重,而是為了估算乘客的平均體重,讓航空公司可以更準確了解飛機的重量與平衡情形;這也有助於航空公司提高飛機未來的燃油效率,進而減少燃料使用。這個計劃是由紐西蘭民航局要求進行,調查將在 5 月 29 日至 7 月 2 日間進行;而且,此調查其實並非首見,早在 2021 年,紐西蘭航空公司就曾對國內線乘客進行過類似調查;國際線的調查則因疫情推遲,直到現在才展開。紐西蘭航空公司負責這個項目的專家詹姆斯 (Alastair James) 說明,航空公司需對飛機上的所有物品進行秤重,包括乘客、貨物、行李、飛機上的餐飲等。他們會透過蒐集到的數據,計算出平均重量,藉此確保每次飛行的安全與效率。他也強調,測量體重為自願參與,且結果完全匿名,乘客不需感到擔心或尷尬,「我們知道踏上體重計可能令人害怕,但我們保證,測量數值不會在任何地方顯現,沒有人可以看到您的體重,甚至連我們都不行!」
「如果人人都像美國,有五個地球也不夠」地球人口突破80億,別再生小孩成愛地球口號
聯合國 2022 年 11 月 15 日宣布全球人口突破 80 億,並預測到 2080 年代地球將再增加 24 億人,警告已因氣候變遷面臨資源稀少窘境的地區,接下來將遭遇更多困難。在美國,有人發起「人類自願滅絕運動」(Voluntary Human Extinction Movement), 認為人類幫助地球能做的最好事情是停止生育。地球人口突破 80 億並將於 2080 年代達到約 104 億的頂峰,之後反轉下修;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HME) 研究估計到 2100 年全球人口將再降回 88 億,但人類無論如何都要面對糧食、水源、燃料等可取得資源都將變得更少的難題。「生物多樣性中心」的人口與永續性主任費德斯坦 (Stephanie Feldstein) 說:「每一個人都需要燃料、木材、水與稱為家的地方。」地球上愈多人口居住,導致人類與野生動物爭奪水源、糧食與空間,讓大自然承受更多壓力。《紐約時報》報導,現年 75 歲的美國俄勒岡州居民奈特 (Les Knight) 是「人類自願滅絕運動」創辦人。與其說這是一場運動,不如說是一群有共同信仰的人所組成的鬆散聯盟,這些人認為人類幫助地球能做的最好事情是停止生育。為表明持此信念的人並非支持種族滅絕或強制節育,也不鼓勵自殺,奈特在幾十年前給運動添加「自願」一詞。他們的座右銘是「願我們長壽,然後不復存在」, 他們的精神也體現在其他口號像「感謝你不生育」等,他們會將這些口號掛在各種會議和街頭活動。奈特從未生育,並早在 1973 年 25 歲時就結紮。他們認為人口過剩是氣候危機的一個主要因素,且儘管人類文明取得諸多成就,但過多人類的存在對地球百害無一利。據觀察及策略諮詢顧問公司「全球掃描組織」(Globe Scan) 一項在 31 個國家地區的線上調查,65% 受訪者表示氣候變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是自 2003 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新高;40% 受訪者表示氣候變遷是不想生育的主要原因,而在 30 歲以下年齡層,這個數字躍升至 44%。總部設在英國的非政府組織「人口事務」(Population Matters) 指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氣候變化、汙染、森林砍伐、水源和食物短缺等問題都會因不斷增長的人口而加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司長威爾莫斯 (John Wilmoth) 認為,問題根源在於生產與消費方式,把控制人口作為緩解氣候變暖的潛在解決方案只是轉移人們對迫切需要拋棄化石燃料、更有效地利用資源的注意力。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人口專家赫托格 (Sara Hertog) 指出,將地球生存環境變差歸咎於人口爆炸過於簡化問題,期望減緩人口增長是唯一解決辦法更是一個「錯誤」。「在導致更多消費及其相關汙染方面,收入的增加比人口增長重要得多。」赫托格指出,富裕國家人口增長已放緩或逆轉,但人均耗費資源卻仍占世界極大比例。反觀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亞洲部分較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在未來幾十年內人口將會急劇膨脹,但他們只占全球碳排和資源使用相對較小的部分。「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評估,如果地球上人人都過像美國人一樣的生活,人類將需要至少五個地球的資源才夠。然而若都像奈及利亞的人過生活,就只需消耗世界資源約 70%, 即便把生活水準換成較高的開發中國家如印度,數字也僅為 80%。世界資源研究所 (WRI) 學者培瑞斯西雷拉 (Vanessa Perez-Cirera) 指出,地球實際上有足夠資源養活 80 億甚至以上的人口,只要人們反思目前的土地資源利用。她說,並非要所有人採取相同生活方式,重點在於遏制過度消費的同時,培養「可以用更少的東西過上滿意生活」的思維。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消費經濟學教授、德國「永續歐洲研究所」(SERI) 所長洛雷克 (Sylvia Lorek) 也認為,人們必須挑戰自身的消費模式,尤其北半球國家。洛雷克強調,大部分的過度消費並非出於自覺,往往是受社群媒體、廣告、電影和電視催生的一種心態,認為過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才算幸福。她與同業一直在研究,如何讓已有相對舒適生活標準的人學會「少花錢也能活得好」。洛雷克等人的建議其實老生常談:轉為攝取更多植物性飲食,減少消費動物性產品,擺脫對航空旅行和私家車的依賴,城市規劃應興建更高效的建築,為單戶家庭和單身者找出更好的選擇方案,因為這些家戶比集體生活消耗更多能源,造成更多碳排。
DQ飛行船全新啟航 總編裏魔王:「做對得起自己與公眾的報導」
我是 DQ 總編輯,小名不足掛齒。嚴格說來,我加入 DQ 約 4 個月,任職於媒體行業約 12 年,不老不小,已漸入忘東忘西,需要備忘錄的年紀。這不是結束營業的告白文,請別擔心;相反的,這是 DQ 團隊在 2023 下半年,拚了也要為讀者,立下的職志,必要完成之事。這不老不小的資歷,恰巧見證,媒體自傳統紙媒的興盛霸權,步入網路媒體的春秋戰國,再含著淚「滑入」行業衰敗,甚至可視為人人喊打的時代。我曾帶著埋怨,困頓於「男怕入錯行」(後一句,不符時代觀,就不說了) 這句老話,於是我離開台灣創業,但在第一年碰疫情,所幸挺過去,營運至今。雖然離開媒體一陣子,我仍不時想著:「好想再做些精彩的報導喔」; 此次在「意料之外」重回媒體,說要成就什麼大事,難上加難,但至少,能認真做好一些事。下半年開始,DQ 除了持續耕耘好報導,更會以新的品牌意象「知識、教育、行動」為核心,認真做好這些事,並且賠錢做 (老闆對不起,但也謝謝你):4 年前,我在他品牌當總編輯時,個性之傲,臉皮之薄,現在,除了因為屆臨中年,更因有很棒的五人團隊做後盾,臉皮愈來愈厚了啊。所以,衷心懇請各位 —— 如果喜歡 DQ, 覺得 DQ 好,請贊助我們;DQ 並非是最棒的媒體,但,我們將永遠以「對得起自己與公眾的報導」的媒體職志,持續努力,認真與踏實的生活著。深知過往與小隊員們互動不足,因此建立一個更直接、親切的交流平台,為了能更貼近願意支持 DQ 的你們 —— 地球圖輯隊・全新 LINE 官方帳號・「DQ PLUS」, 讓你更即時、更方便接收 DQ 第一手最新消息:🌍必讀報導:DQ 編輯精選每日必讀報導,一鍵按下給你全世界~🌍抽書抽票:想要好書好電影嗎?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去抽吧!我把所有的福利都放在這裡了!🌍編輯聊聊:DQ 與你零距離,想看什麼報導,進來討論就對了!🌍贊助我們:請助 DQ 一幣之力,一同展開更多知識探險、解鎖更多福利!🌍帳號資訊:確認會員相關資訊。🌍新制會員:還有更多 DQ 新企劃暖身中!Coming Soon! 誠摯地邀請小隊員加入 DQ PLUS 官方帳號,登船方法這邊請 (つ ́ω`) つ:只要「任意金額」贊助 DQ, 便可加入 DQ PLUS (我們會寄送登船邀請信唷) 若「滿額贊助」DQ (單筆贊助 / 年度贊助滿 1,200 元或以上,或每月定期滿 100 元或以上), 將享有三倍電影特映券中獎機率、獨享優質新書抽獎權利唷!更多「滿額贊助」福利將陸續開放,敬請期待!國際間所發生的一切,都與你我息息相關。期待未來能與各位小隊員,繼續看遍世界,關心時事。也期待您願意支持我們,讓 DQ 飛行船持續帶給大家更棒的國際新聞 💙
(6/29更新)「只是履行記者的職責」她們因報導阿米尼之死而遭監禁
(6/29 更新)* 新增哈梅迪 (Niloofar Hamedi) 和穆罕瑪迪 (Elaheh Mohammadi) 二位記者因揭發「阿米尼之死」事件獲頒 2023 年新聞自由金筆。去年 9 月,22 歲的伊朗女子瑪莎。阿米尼 (Mahsa Amini) 因戴頭巾的方式不符當地規定,遭伊朗的「道德警察」逮捕,接著疑似因警方暴力執法身亡,引發伊朗的大規模抗議。全國性的示威遊行雖已落幕,但事件尚未真正結束,兩名伊朗女記者因報導「阿米尼事件」被拘禁至今,並分別於 5 月 29 日、30 日,接受伊朗法庭的不公開審判。這兩名伊朗記者是哈梅迪 (Niloofar Hamedi) 和穆罕瑪迪 (Elaheh Mohammadi), 她們分別是伊朗改革派媒體《東方報》(Shargh Daily) 與《同胞報》(Ham Mihan) 的記者,也是報導阿米尼事件的先驅。其中,哈梅迪在去年阿米尼事件發生後,拍攝到阿米尼的父母在德黑蘭醫院彼此擁抱的場景,在社群上獲得廣大迴響,讓這起事件曝光到全世界眼前;穆罕瑪迪則在現場報導阿米尼的喪禮,這場喪禮最後演變為抗議活動,也成為引爆伊朗各地示威行動的導火線之一。兩人在報導發出後不久,都遭到伊朗當局逮捕,拘留在惡名昭彰的「伊文監獄」(Evin Prison), 且未被告知自己的罪名。根據《東方報》的報導,哈梅迪在大部分的居留期間,都被拒絕與律師會面,且一直被單獨關押。經過 8 個月的監禁,她們於於 5 月 29 日、30 日接受法庭審判,不過審判過程不對外公開,甚至連朋友、家人都禁止進入審判現場,只能於院外等待。審判過後,哈梅迪的丈夫則在推特上表示,這場審判在兩個小時內結束,哈梅迪在法庭上「否認對她的所有指控,並強調她依照法律規定,履行身為記者的職責。」不過,哈梅迪與穆罕瑪迪的律師,在法庭上都未得到辯護的機會。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 (RSF) 的說法,哈梅迪與穆罕瑪迪被指控「對國家安全進行叛亂和陰謀」, 以及做出「反政府的政治宣傳」, 在伊朗這些指控最嚴重可能遭判死刑。目前,審判結果尚未公布,不過人權組織表示,在伊朗不透明的司法體系下,兩名記者「幾乎沒有公正審判的希望,甚至連基本的正當程序也無法得到保障。」從去年事件爆發到現在,仍有數千名示威者遭到拘留,且至少有 7 名相關人士遭到處決。根據《衛報》報導,伊朗的公民記者表示,許多伊朗記者因報導去年的抗議事件,面臨暴力毆打、威脅與監禁,甚至有記者在拘留期間,遭毆打至斷腿。世界新聞出版協會 (WAN-IFRA) 28 日宣布,2023 年的新聞自由金筆獎 (Golden Pen of Freedom Award), 頒發給因為揭發伊朗的「艾米尼之死」事件,進而引發全國大規模抗議,而遭伊朗政府監禁至今的 2 名伊朗女記者,哈梅迪和穆罕瑪迪。新聞自由金筆獎頒獎者、墨西哥新聞集團總編輯拉莫斯索沙 (Martha Ramos Sosa) 表示,這兩名女記者的作為,只是盡了記者的本職,她希望人民不要因此向威權與獨裁者低頭。她也希望民眾持續大聲疾呼,讓伊朗政府聽見人民的聲音,釋放哈梅迪、穆罕瑪迪與所有被監禁的記者,使伊朗能夠擁有新聞自由。
菸盒警示不夠力 加拿大政府規定「每支香菸」都要標示警語
許多國家的政府為了提醒民眾吸菸對身體的傷害,規定香菸盒上必須寫下健康警語,並印上壞損器官的驚悚圖片。不過,加拿大政府覺得這樣還不夠。5 月 31 日,因應「世界無菸日」, 加拿大的衛生部門宣布,將來每一支香菸上,都必須個別印上健康警示,例如「抽菸致癌」、「每一口都是毒藥」、「煙霧危害兒童健康」。加拿大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施這項創舉的國家。新法將於今年 8 月 1 日生效,以分階段的方式實施。尺寸較大的香菸將首先被規範,2024 年 7 月底開始在市場上販售;一般尺寸的香菸、小型雪茄等其他產品,則需於 2025 年 4 月全面上路。新規上路後,人們幾乎無法避免看到香菸上的健康警示,根據加拿大官方的新聞稿,這項措施是為了有效降低菸草使用率,實現 2035 年低於 5% 的目標。加拿大衛生部長杜克洛斯 (Jean-Yves Duclos) 指出,在加拿大吸菸仍然是最重要的公衛問題之一,導致許多國民患病、早逝,「政府正全力利用所有具科學根據的工具,保護加拿大人民的健康,特別是年輕人。」吸菸已被證實是導致肺癌、心臟病、中風等重大疾病的風險因素。因此對於這項措施,加拿大心臟與中風基金會、癌症協會與肺臟協會都表示贊同,他們希望透過香菸上的警語,可以遏止人們的吸菸行為。早在 1965 年,美國就通過法規,規定香菸包裝上必須加上健康警語,為世界上第一個實施這項措施的國家,英國、加拿大等國家也隨之跟進。在美國,自從在香菸上加入警示標語後,吸菸率顯著下降許多;然而有研究發現,對於嚴重依賴尼古丁者而言,包裝上的警語並不能起到嚇阻作用。至於加拿大進一步在香菸上標示警語的實際效果,則需待新法上路後持續觀察。
「準備進入動盪的世界」黃仁勳、楊紫瓊、湯姆漢克斯,大學畢典上那些大咖的智慧
晶片大廠 NVIDIA (輝達) 的聯合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最近在台灣掀起一陣「黃仁勳旋風」, 一舉一動都成為媒體焦點;27 日台大舉行畢業典禮,黃仁勳也應邀擔任致詞嘉賓,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勉勵台大學生勇敢面對挫折,並朝著自己的理想全力奔跑。除了台大的畢業典禮邀請黃仁勳前來,鏡頭轉向國外,美國各大學近日也紛紛邀請重磅人物,擔任畢業致詞嘉賓。例如,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邀請好萊塢巨星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 現場連線,北亞利桑那大學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NAU) 則請來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每年的畢業季,各界名人在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致詞都會成為關注焦點。其實,畢業典禮致詞在美國歷史已久,不過早期畢業典禮上,演講的焦點並非各界名人,而是畢業生本身。根據《TIME》報導,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 教授安東尼 (Anthony Grafton) 表示,畢業典禮演講是非常古老的習俗,「因為演講是學生需學習的核心技能之一。」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學生演說在畢業典禮中的占比縮小。相反地,致詞嘉賓逐漸受到大家重視,邀請的對象也從政治人物,擴展至藝文人士、商界名流。到了今天,各界的知名人士都有可能被邀上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台。接下來一起來看看,今年美國各大學邀請了哪些名人致詞吧!哈佛大學邀請到好萊塢巨星湯姆。漢克斯。數十年的演藝生涯中,湯姆漢克斯兩度拿下奧斯卡影帝,曾飾演太空人、軍人,甚至演過哈佛教授!他在哈佛畢業典禮的演說中,鼓勵畢業生成為捍衛真理與美國價值的「超級英雄」, 對抗因自身利益扭曲真相的人。典禮中,湯姆漢克斯也被授予哈佛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並獲贈一顆印有哈佛校名的 Wilson 排球。新科影后楊紫瓊以電影《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獲得第 94 屆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主角、第 80 屆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第 29 屆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第 38 屆獨立精神獎最佳主角演出、第 95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等獎項等,橫掃各大國際電影獎項,成為近期最受全球矚目的演員。她受邀至哈佛大學法學院的畢業典禮擔任致詞嘉賓,她先說自己既非律師,也沒有飾演過律師角色,「我為什麼會在這裡?」以笑聲帶動現場氣氛後,她便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從立志當舞者到因受傷而改當演員,人生的起伏與轉折,她是如何抓住機會、接受挑戰,並以此鼓舞年輕學子:「一旦機會來臨,就要全力以赴!」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透過網路視訊,出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他的意外現身讓在場學生十分驚喜。澤倫斯基勉勵美國的畢業生們珍惜時間,不要將寶貴的時間視為理所當然,因為很多與他們同年的烏克蘭年輕人,現在卻必須在前線作戰。此外,澤倫斯基也告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生,他堅信他們都會成為偉大的醫生、律師、工程師、企業家,並期許這些畢業生開創一個自由、創新且民主的明天。演講結束時,台下約一萬民聽眾皆起立鼓掌,巨大銀幕中的則倫斯基則面帶微笑,向師生們輕聲道謝。北亞利桑那大學邀請了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現身畢業典禮致詞。比爾蓋茲並不常在大學畢業典禮中發表演說,但他每次在演講中提出的人生智慧,都會引發廣大迴響。在此之前,他曾於 2007 年在哈佛大學演講,另一次則是 2014 年於史丹佛大學致詞。他在演說中提出「自己希望曾經在畢業典禮上聽見的五大建議」, 包括人生並非獨幕劇,充滿各種可能性;無論多聰明的人都可能感到困惑;盡量專注於能解決問題的工作;不要低估友誼的力量;以及要適時放鬆,休息不等於偷懶,「生活比工作更重要。」這也是他自身最受用的一項建議。美國副總統賀錦麗 (Kamala Harris) 在西點軍校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畢業典禮上致詞,成為西點軍校創校 200 多年來,首位在畢業典禮上演講的女性。她在演說中提醒畢業生,他們生活在一個「日益不穩定的世界」, 將面臨各樣的風險與考驗,但她對畢業生非常有信心,相信他們已經準備好面對任何困難。
「有人偷洗水彩筆?」威尼斯運河遭染螢光綠,經調查:河水無毒、真兇未明
「水都」威尼斯美麗的運河全球聞名,但是這幾天,大運河 (Grand Canal) 的河水竟被染成一片螢光綠!乍看之下,就像是有人偷偷在這裡洗水彩筆一般。28 日早上,里阿爾托橋附近的居民發現,運河其中一段河道的顏色變為螢光綠;異常的河水迅速向外擴散,範圍越來越大,期間還有船隻、水上巴士穿梭其中。威尼托地區的主席盧卡。扎亞 (Luca Zaia) 在 Twitter 上表示,經過當地居民通報,政府機關很快就與警方召開緊急會議,調查液體來源。經過檢測,當地環境部門表示,將河水染色的兇手是「螢光素」(fluorescein), 這種無毒物質很常用於檢測廢水系統。他們也表示,從釋放於水中的螢光素的份量來看,這次的事件很可能並非意外,而是有人蓄意為之。不過,染料由誰釋放、如何進入運河,警方還在追查當中,目前仍是一團謎。事件發生後,矛頭很快地被指向環境組織。致力對抗氣候變遷的環保團體「最後一代」(Ultima Generazione) 倡議手法激烈,過去曾多次以破壞藝術品表訴求;上週,他們才將木炭倒入羅馬著名的特雷維噴泉 (Trevi Fountain), 將整個水池染成黑色,抗議政府補貼化石燃料。因此當威尼斯運河遭到染綠,很快就有人懷疑又是「最後一代」所為。不過根據 CNN 採訪,「最後一代」表示這並非他們的行動。目前,也沒有其他團體出面承認行動。整條螢光綠的大運河看起來著實驚悚,不過,這並不是威尼斯的運河第一次遭染色。早在 1968 年,阿根廷藝術家尼古拉斯 (Nicolás García Uriburu) 就曾在第 34 屆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利用螢光素將大運河染成螢光綠。當時,尼古拉斯的行動是為了促使大眾關注生態議題,重視水汙染的嚴重性,並思考自然與文明間的關係。
「集合所有男性的理想!」日本集英社用 AI 打造夢幻寫真模特兒
日本最大出版社之一的集英社,29 日發行一本名為《生まれたて。(誕生。)》的寫真集。寫真集中登場的女孩「さつきあい (皐月愛)」並不存在於現實中,而是由 AI 生成的虛擬模特兒。該寫真集是集英社旗下《週刊 Playboy 》的編輯部所製作,在官網及 Amazon 等通路進行電子版限定販售 (售價 499 日圓)。集英社並未說明、週刊 Playboy 使用何種繪圖 AI 服務生成「皐月愛」。「皐月愛」的命名由來,取「五月 (= さつき,即日本傳統的月份名代稱「皐月」)」、及「AI (五十音當中,「あ」「い」的羅馬拼音分別為「A」「I」)」作為姓名,「是 5 月誕生的 AI 女主角」, 集英社表示「我們把男性的理想填入,極度擬真地重現出這個夢幻的存在」。《週刊 Playboy》編輯部還開設了「皐月愛」的官方 Twitter 帳號,設定生日、出身地、身高、興趣等個人資料。Twitter 帳號上除了刊登「皐月愛」的照片外,同時公開作為工作聯絡用的電子郵件。帳號內並未顯示「皐月愛」是由 AI 生成的虛擬人物,也無法得知經營帳號的,是人類寫手為主、或是利用 AI 生成為主。截至 5 月 31 日,該帳號已逾 7000 人追蹤。「皐月愛」很快在 Twitter 引起話題,有網友認為這種 AI 生成的小模「不會引起醜聞,因此很安全」; 也有聲音認為「雖然 AI 封面女郎本身無妨,但由《週刊 Playboy》來做就錯了」。也有一些意見擔心「寫真偶像會失業」, 意見相當兩極。而根據 Amazon 評價,購買本書的人當中也有日常不看寫真雜誌,但本次為了解生成式 AI 技術而購書的讀者。讀者指出「眼神不自然,皮膚缺乏紋理、陰影等也仍有修正的痕跡」。由於現在網路上充斥著修圖過的影像,因此 AI 使用這些修圖影像學習後所生成的圖片也會有矛盾感,認為這可能是 AI 的極限之一。對於出版社而言,AI 生成的模特兒成本低廉,不需要支付薪資,也沒有攝影師、化妝師等費用。不會疲勞、不會有其他原因影響工作效率。特別是在藝能界,知名女模的私生活常常是媒體焦點,AI 人物就不會有緋聞或醜聞問題。目前市面上也有 AI 生成 1 的寫真集,但大多數是個人創作者的商業活動。集英社創下了大型出版社親自策劃、銷售的先例。本次除了個人寫真集外,29 日發售的《週刊 Playboy 6/12 號》也收錄了「皐月愛」的頁面。
害怕《絕命毒師》的情節真實上演,他從毒癮獄中走到北極寒地,直面自己的恐懼
安格斯回想染上冰毒的那一天,和任何平常的日子沒有什麼不同,但他沒想到的是,從這天開始,自己人生卻有了巨大的改變。從一開始吸食毒品只是生活的調節,到了 2004 年,他已經沒有辦法維持正常的生活,身上所有的錢都拿去買毒品了,而冰毒成癮也讓他總是疑神疑鬼,認為隨時都會有人要陷自己於不利,因此安格斯身上總是隨身攜帶一把手槍。當安格斯的手被銬在警察局欄杆的那晚,他為了愛犬偷了一個漢堡,而警察也在他身上搜到 1.75 克的冰毒與手槍。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安格斯開啟了監獄、戒毒所、廉價旅館三點一線的流浪生活。直到 2007 年,安格斯才終於戒掉了冰毒。但毒品遺留下來的後遺症卻沒有消失,他沒有一天不活在恐懼當中。「當你選擇戒掉毒品,並不代表你真正離開毒品。」儘管戒毒一段時間了,安格斯仍時刻處在不安與驚恐中,認為 FBI 一直正在追捕他,深怕有一天自己的房門會被踢開、被抓回監獄。此時,安格斯才意識到毒品影響自己最深的是 —— 恐懼。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安格斯開始嘗試許多事情,希望可以早日回到正常生活。他到監獄、紅十字會等機構當義工,試著跨出克服恐懼的第一步。期間,安格斯認識了恰奇羅沙 (Chucky Rosa), 他住在喬治亞州西布魯克 (Seabrook), 距離大西洋僅一步之遙。20 年前,恰奇的兩個兒子都死於用藥過量,而他將他們的骨灰灑在這片海洋中。自那時起,每天,無論天氣如何,恰奇都會跳入這片大海裡。他這樣做是為了紀念他的兒子,也是為了告訴那些與毒癮和酗酒掙扎的人們 (他自己也曾戰勝酒精問題), 他們並不孤單。而安格斯也加入了他的行列。冬天的海水,溫度只有 7 度,冰冷的海水反而出奇地吸引人,也許那是因為腎上腺素的作用 —— 然而安格斯更願意相信,那是恰奇的兩個兒子的靈魂,正在引領他走上正確的道路。在加州監獄當志工時,安格斯遇到了一位美國退役的海軍陸戰隊軍人阿克夏納娜瓦蒂 (Akshay Nanavati), 他當時正在積極治療自己的創傷症候群 (PTSD) 並表示,希望在身體狀況好轉後,可以成為一位極地探險家。安格斯聽了之後深受感動,決定加入他的團隊,深入地球最北端的小鎮 —— 斯爾瓦巴德島 (Svalbard)。九天八夜的北極探險,身上背著 45 公斤以上的行李,氣溫預計在 5 度至 - 31 度之間,這對於多數人來說都不是個輕易的挑戰。但對於安格斯來說,光是「出國」二字就足以讓他焦躁不安。「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但相信我,冰毒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我的成癮所帶來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難以褪去的偏執狂和恐懼。」他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克服內心的各種恐懼,安格斯認為現在已經是時候坐上飛機。他不斷說服自己,只要沒有再碰毒品,就不會遇到秘密警察,將他囚禁在監獄裡:只要他沒有吸毒,就不會被地下黑幫綁架,那些《絕命毒師》的情節也絕不會在他的現實人生中上演。「你所害怕進入的洞穴中,藏著你所尋找的寶藏。」— 美國作家約瑟夫・坎伯 (Joseph Campbell) 2023 年 3 月,安格斯與朋友們踏上北極探險之旅。沿途的冰川、結冰瀑布、馴鹿,甚至是熱騰騰的咖哩,都讓安格斯難以忘懷。途中,幾度的恐慌與妄想症,差點像雪崩般席捲而來,深怕自己的腳趾會凍傷,就此失去雙腳。但當他把「暖暖包」貼上去時,問題與恐懼即煙消雲散。即使是如此簡單的解決方式,對於一個戒毒者來說,都是必須要重新學習與感受的過程。「不被恐懼的情緒凌駕,而是採取實際行動來解決問題。」成了安格斯這趟北極之旅中,最受用的一堂課。安格斯希望透過自己的戒毒故事,讓更多人不要走入毒癮的歧路。根據《美國新聞網》報導,1999 年至 2021 年間,美國因冰毒而死亡的人數,從 608 例激增到 52,400 例,幾乎超過 50 倍,其中大多數的死亡案例還涉及海洛因 (Heroin) 或芬太尼 (Fentanyl)。此外,國家藥物濫用和健康調查 (National Survey on Drug Use and Health) 也指出,2021 年有近 200 萬名 21 歲以上的人,可能在過去一個月內,使用過甲基安非他命。冰毒的正式學名是甲基安非他命 (methamphetamine), 是一種強力興奮劑,能刺激中樞神經活動,由於外貌上為無色的粒狀透明晶體,故俗稱為「冰」。與一般的的安非他命相比,甲基安非他命因阻止神經傳遞質的能力更強,故能引發更強烈的亢奮感。19 世紀末,冰毒首次被化學家合成出來後,即被當作戰爭時期,日本、德國用作減低士兵勞累、增加作戰效率的提神藥品。1941 年武田製藥與大日本製藥 (日本住友製藥) 也曾販售甲基安非他命製成的藥品,以供必須長時間工作的軍工廠工人使用。50 年代,甲基安非他命也曾經是美國最流行的減肥藥。直到 60 年代後,美國的黑幫大量製作冰毒並販售,因甲基苯丙胺導致的毒癮、副作用,甚至是致命效果,冰毒的嚴重性才開始被人重視。由於冰毒可加速中樞神經系統並改變大腦化學物質,從而產生興奮、快感、妄想、攻擊性、精力增加,甚至是性慾。但相反地,突然停止使用冰毒的戒斷症狀,多屬於疲勞、焦慮、嚴重抑鬱等心理負面影響,反而鮮少會引起噁心和嘔吐等身體戒斷症狀,因此從冰毒成癮中恢復過來的人,很少需要在藥物和酒精戒毒中心進行藥物戒毒。如果沒有專業幫助,很難克服冰毒成癮。伊利諾伊大學 (University of Illinois) 流行病學助理教授瑞秋。胡普西克 (Rachel Hoopsick) 表示:「對於想要戒掉興奮劑的人來說,他們沒有太多的醫療選擇。因為很少有興奮劑使用者接受治療,這加重了就醫障礙、社會污名化。不同於鴉片類藥物或酒精,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沒有批准任何作為治療興奮劑成癮的藥物。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式。」
英國滾起司大賽 冠軍分享獲勝訣竅:熱愛起司,然後當個傻瓜就對了!
英國格洛斯特一年一度、聞名全球的「滾起司大賽」,29 日再次盛大揭幕。只見坡度近乎垂直的庫柏山丘 (Cooper's Hill) 上,裁判拋出圓餅狀的雙層格洛斯特起司,上百名參賽者隨即前仆後繼地撲向急速俯衝的起司,瘋狂的景象也吸引數千名群眾圍觀。「滾起司比賽」在當地已有好幾百年的傳統,這個獨特且遠近馳名的比賽,常常被列入世界幾大「怪比賽」中,吸引世界各地的參賽者和觀眾前往。當重達 3 公斤的起司滾下山丘時,速度高達每小時 70 英里 (約 112 公里), 參賽者需橫越全程 200 碼 (約 180 公尺) 的陡坡,連滾帶爬地衝向起司,最先抓住起司或抵達終點者就能得到冠軍,風光地將起司帶回家。今年 28 歲、來自曼徹斯特的克羅拉 (Matt Crolla), 成功贏得第一場男子競賽的冠軍。他接受媒體採訪興奮地表示,他是起司的忠實粉絲,並慶幸自己「還算清醒、沒有受太嚴重的傷。」被問及他為比賽做了什麼準備時,他則笑說:「我不認為你能為這場比賽做什麼訓練,對吧?當個傻瓜就對了!」年僅 19 歲、來自加拿大的歐文 (Delaney Irving) 拿下女子組冠軍,不過她在抵達終點前,不慎摔倒撞到頭部失去意識。她在採訪中提到,事後她在醫療帳篷中醒來,才意識到自己贏得比賽,「我只記得我在奔跑,撞到了頭,然後我就在帳篷中了。」雖然意外受傷,她仍開心表示:「我覺得這非常值得!」來自日本的涼也南 (Ryoya Minami, 音譯) 也拿下該組冠軍,被問及他參加比賽的動機,他笑著回答:「你們知道,我非常喜歡吃起司!我愛起司!」這項活動雖然深受當地人及遊客喜愛,卻曾一度因安全疑慮停辦。此次比賽前,當地議員也就安全問題開會討論,最終仍決定舉辦,並告知參與者須自行承擔風險。根據當地媒體報導,昨日的比賽中有一名參賽者被抬上擔架送醫。
「抱好你家的貓!」泰國8.5公斤的貓Shifu從天而降,砸碎擋風玻璃
5 月 30 日,是國際抱貓日 (International Hug Your Cat Day), 儘管這個節日的起源早已不可考,仍有許多貓奴會在這一天曬出自己抱著愛貓的合照。但在上週,泰國曼谷發生一起沒有抱好貓咪,讓一隻 8.5 公斤的肥貓從天而降的新聞。27 日,一名泰國男子阿皮瓦 (Apiwat Toyotaka) 在早上七點的時候,突然接到管理員的電話,表示「有一隻貓摔到你的車上」。當他覺得只不過是一隻貓,未免太大驚小怪,一臉疑惑地來到樓下時,發現那隻摔到他車上的,是一隻重達 8.5 公斤的貓,甚至還打破了他的車窗。據《The Thaiger》報導,目擊者看到一隻貓不慎從 6 樓陽台摔出,幸好牠在 3 樓時及時抓住一個網子,隨後才摔到車子上。當管理員趕到現場後,發現車子旁都是玻璃碎片,那隻虎斑貓則是「一臉天真」的躲在車底下。這隻大難不死的貓,是住在 6 樓的房客所飼養,因為忘記將陽台門關上,才不小心讓貓咪從陽台墜落。幸好,這隻名叫 Shifu 的貓,和《功夫熊貓》裡的功夫大師 (Master Shifu) 一樣,都是擁有靈活敏捷身手的功夫大師。而後,飼主帶 Shifu 去看獸醫、照了 X 光後,初步判斷沒有任何的骨折,只掉了兩根爪子和些微的血塊而已。儘管阿皮瓦的車子壞了,但他表示會原諒這隻貓,因為這只是一場意外,作為一個貓咪愛好者,他不希望任何人因此事責怪貓咪或主人,擋風玻璃破裂也能申請保險理賠。然而,由於公寓有嚴格的禁止寵物政策,管理員不得不向 Shifu 的主人收取 1000 泰銖的罰款。貓咪天生喜歡高處,這也容易導致牠們容易在分心或是睡著時跌落。如果貓咪是從樹上跌落,牠們可以利用爪子抓住樹枝來自救。然而,現在許多建築材料,如混凝土和塗漆金屬,並不利於貓成功抓握,才會導致許多貓咪墜樓事件。當貓咪從高處落下時,不管是正面或背面朝地,牠們都能在落下的過程中,調整自身的姿勢,最終以腹部朝下的方式著地。此外,由於貓的體重較輕、掉落速度較慢,加上貓發達的內耳前庭能夠保持平衡,才能讓最後著地時的衝擊力,平均分散到全身。早從 1988 年,科學家就已經研究發現,對於那些從 2 樓到 32 層樓,墜落後仍然活著的貓,存活率高達 9 成。然而,貓咪不是真的摔不死,當貓從高樓墜落後,也有可能產生貓跳樓症候群 (feline high-rise syndrome), 美國獸醫布切司 (Dr. Eric Barchas) 指出,當貓咪從很高的地方落下時,會讓雙腿微微叉開,導致胸部會在第一時間承受所有衝擊,進而出現肺部淤青、肺塌陷、胸骨骨折、肋骨骨折等狀況,這通常也是高樓症候群最致命的死因。由於貓咪擅長忍痛,若飼主沒有即時發現可能會變成難以挽救的傷害。
人民幣:「下來吧你!」挑戰美元王者地位,問鼎最強勢的貨幣寶座
今年,阿根廷遭逢 60 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黃豆、玉米與小麥收成銳減。因缺乏農作可供出口,阿根廷在國際市場上呈現出「美元出去、貨物進來」的勢態。幾個月以來,阿根廷的美元儲匯漸漸探底,可謂是「彈盡糧絕」的真實寫照。為避免美元持續外流,4 月時阿根廷政府宣布願以人民幣結算價值等於 10 億美元的亞洲產品,並開放企業向中國借入人民幣。對阿根廷進口商而言,此政策宛如汪洋中的一根浮木。阿根廷進口商的訂單都需經政府核准。但,在美元越來越少的情況下,以美元結算的訂單越來越不容易得到政府的肯首。相形之下,人民幣因較唾手可得,而更炙手可熱。若進口商以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政府放行的機率與速度都高出許多。因此,各大進口商紛紛改以人民幣做交易。任職於報關行的圭多尼 (Rubén Guidoni) 在接受《華盛頓日報》採訪時證實,現在每個進口商都想以人民幣支付訂單,因想用美元進行買賣幾乎不可行。阿根廷中國商會的執行董事康科尼 (Alejandra Conconi) 則表示,當前兩國的貿易中,阿根廷以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的訂單已超過半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元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勢的貨幣,不只壟斷了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還形塑出「人人皆有美元」的情勢。因其高度的普遍性與流通性,縱使美國並不隸屬於買賣雙方,美元仍被廣泛地運用在國際市場上 —— 哪裡有交易,哪裡就有美元的身影。去年,俄烏戰爭爆發之際,美國憑藉其優勢,首先發難,對俄國祭出經濟制裁。此舉一出,多國的領導人與企業家才又發覺,美元似乎給了美國太多權力,幾乎可說「喊水能結凍」了。既然美國知道如何以其貨幣優勢左右世界的局勢,那麼他們就得減少使用美元,避免哪天惹到美國時也受制裁。參與這波浪潮的,當然包括被「去美元化」的俄國。在經濟制裁後,俄國有高達 320 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在海外遭凍結,因此俄國急著尋找美元的替代方案。撇去與美元站在同一陣線的歐元,俄國的首選即是人民幣。今年 4 月,俄國央行指出,其外匯市場上盧布兌人民幣的交易量佔了 39%, 已超出盧布兌美元的 36 %。長年以來,中國便有意使人民幣躋身強勢貨幣之列。趁著這波勢頭,中國也與多國展開磋商。今年 4 月,巴西總統魯拉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 訪問中國時,便表達對美元地位的不快,並呼籲金磚五國 (BRICS) 支持去美元化浪潮。他在演講中透露,每天晚上他都很困惑,為何在未牽涉美國的交易中,買賣雙方仍然堅持使用美元,而不選擇自己的貨幣?除阿根廷、俄國與巴西外,接受以人民幣與中國往來的國家包含孟加拉、伊朗、哈薩克和寮國等。另,法國的意向同樣值得關注。即使多年以來法國都是美國的盟友,其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也提醒,各國要留意不要被美國捲入紛爭中,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依賴美金。越來越多國家加入使用人民幣的行列,是否真的意味著美元霸權即將終結?經濟學家認為,來日方長。欲擊敗美元,人民幣要拿下美元指標性的儲備貨幣地位,並在多數中國未牽涉的交易中同樣能扮演支付貨幣的角色。攤開數據,即使美元佔全球儲備貨幣之比例從 2015 年的 65.75% 下滑至去年的 58.36%, 其他貨幣仍看不到它的車尾燈。去年,歐元佔比為 20.47%, 位居第二;人民幣佔比為 2.69%, 位居第五。美國經濟學家厄爾 (Peter C. Earle) 表示,去美元化確實是現在進行式,但人民幣基本上不可能取代美元的地位,其原因有二:一來,每天中國央行會訂定一個中間價,而人民幣的漲跌幅不能超過此價的 2%。二來,中國政府會嚴格管制流向海外的資本。兩者皆與經濟自由主義中「市場主導」的原則背道而馳,因此市場仍會選擇使用更普遍且無限制的美元。一篇由美國經濟學家艾肯格林 (Barry Eichengreen) 與法國經濟學家馬蓋爾 (Camille Macaire) 合著的研究則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與出口國,其影響力會跟著其他新興國家共同成長。若在此過程中,中國都不肯開放 (Capital Account), 其必然得持續仰賴美元作為穩定匯率的工具。最後,沒有哪個貨幣會取代另一個,我們會看到的是貨幣、經濟與政治都進入多方角力的新世界。
【地球圖書館】「這裡沒有職業,只剩爛工作」 森林保護陰影處,走向失落的伐木者
從琳恩。內茨在奧里克住的平房到紅木溪流經過隱蔽灘 (Hidden Beach) 流入太平洋的出海口,這段路的車程不遠。從小到大,休斯經常和鎮上居民到海灘上撿拾柴薪,或去激浪投釣 (surf-fishing)。他很快就知道木材在他居住的鎮上是生活必需品。暴風雨來臨時,強風吹過紅木林,在長滿樹木的山坡上,大小樹枝和已枯死但尚未倒下的樹幹都被吹到地面上,接著被水流帶走,往下游捲入海流裡。這些沿著紅木溪漂流、最後流入奧里克鎮的木頭,通常會停在某條河的河岸上,很容易收集,也往往會被鎮上的人取走。然而紅木溪畔卻沒有一致的所有權形式,簡直就像是公有地和私有地組成的摩斯密碼。曾經生長在國家公園裡的紅木可能會倒下來,被紅木溪帶往下游,再沖到私人土地範圍內,地主就能將其取走。不過大多數的紅木往往一路被紅木溪帶入海裡,漂在海面上,海潮又將它帶回陸地,遺留在奧里克的隱蔽灘上。從以前到現在,許多鎮上的人都會用這些漂流木當柴薪來加熱房子,或當作圍籬的柱子來賣掉;人們也會將飄到海灘上的紅木樹幹撈起來放進卡車後座,拿去賣掉或放在後院留作他用。當地的牧場主人巴羅回憶道:「我們都這麼做,這些木材不屬於任何人。好吧,我想它們是國家的,但是管他呢。」2000 年開始,州政府禁止人民從隱蔽灘取走漂流木,當時紅木國家公園暨州立公園的西部邊界已經延伸到紅木溪出海口,直到海裡。那一年國家公園也訂定車輛不准開在沙灘或越過沙丘的規定。該計畫解決了一個國家公園附近護管員一直在處理的問題:某些國家公園的海灘上車來車往,因為許多人都會把車子開上沙灘去載木頭或開到漁船邊。隱蔽灘是雪環頸鴴 (snowy plover) 的家,牠們在沙丘上築的巢布滿了海岸線。如果有任何東西騷擾沙丘,例如:有汽油驅動的車子開在上面,就會加快這種鳥類再次成為瀕危物種的速度。政府會准許民眾撿拾木頭和激浪投釣,但是在新規定之下撿來的木頭數量頂多用來升營火。政府也不再核發新的釣魚執照,而且更新現有執照也很困難。紅木國家公園暨州立公園架設大鐵門,好讓車輛不能開上沙灘,但是鐵門阻擋了人們進入社區時常使用的小徑。對於早已眼睜睜看著取得木材的途徑遭到監控和剝奪的社區而言,新的限制令 (尤其是要求民眾申請許可證) 代表的是另一個官僚政治加諸的重擔。可以預期的是,奧里克鎮的緊張情緒將再次爆發。休斯看著這些改變造成的影響在他身邊一一展現。他還記得自己明顯感受到鎮民的憤怒。他們控訴國家公園的官員「搶走自己的生活方式」, 想讓奧里克鎮變成一座鬼鎮 (這項指控在現今依舊公允)。在接下來的幾年,漁夫發現他們因違反海灘法被開罰單。某個當地商人對國家公園提起訴訟,接著在尤里卡的《標準時報》(Times-Standard) 上刊登廣告宣傳這起官司,標題是「奧里克遭到圍城」。另一個漁夫控告國家公園使他無法謀生。當地人召集「拯救奧里克」委員會。二○○一年,該委員會辦了一場「奧里克自由大會」, 旨在「強調過去三十年來由於激進環保團體與土地管理機構保護主義計畫,導致我們鄉村社區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倒下的樹木逐漸堵塞海灘的景象激怒當地居民。沖上岸的木頭多到在某些地方甚至阻塞了地下水排放,造成附近某個農夫養牛的牧場淹水。包括泰瑞。庫克在內的當地居民開始在木頭沖到海灘之前,先拿走河岸上的木頭。有時他們會等到原木漂離國家公園土地界線之外;有時他們不會等。情況逐漸惡化。2003 年,國家公園管理局撤銷在淡水岬 (Freshwater Spit) 的宿營與拾木許可。這片在奧里克南邊的海灘上往往排了三排露營車和拖車 (在國家公園管理局眼中,無數拖車塞滿國道 101 號的景象,已經造成了「鋁害」)。淡水岬禁令成為當地的引爆點:至今許多奧里克人還是會引述一場會議,據說直言不諱的「拯救紅木聯盟」領袖──被譽為「紅木之母」的露西兒。文雅德 (Lucille “Mother of the Redwoods” Vinyard)──在會中向國家公園管理局施壓,以便完全清除這個海灘營地。不過就連巴羅也同意淡水岬露營情況已經「失去控制」, 車子停得太多,其他人根本無法前往海灘。露營禁令使奧里克鎮民大為憤怒,他們擔心自己的生意受到影響,就只因為「公園訪客不想看見拖車」。貨車輪樹瘤店 (Wagon Wheel Burl) 的老闆詹姆士。西蒙斯 (James Simmons) 表示,他每週都能向露營車遊客賣出一張樹瘤做的桌子,這些物品已經成為他的收入來源。回顧這整件事,不難看出居民的論點──尤其時至今日,純粹保護主義人士似乎想迎合外地人,這些人既想要森林保持原始狀態,又想要有審美趣味的森林美景 (美國國家森林局在他們管轄的土地上出租豪華木屋;加拿大國家公園管理局〔Parks Canada〕也以有暖氣的圓頂帳篷提供訪客「豪華露營」〔glamping〕服務)。奧里克居民參加一場由國家公園舉辦的公共論壇,伐木工人弗利克回憶道:「我們幾乎把那裡的屋頂都掀了。我們靠那 (旅遊業) 維生,我們需要它。該死,鎮上有一半的店,他們夏天的生意都是那樣來的。店鋪不能靠伐木工人,因為他們沒辦法每晚都出去。」隨著鎮上的緊張情勢逐漸升高,抗議活動和警察巡邏隊出現在公路沿線。接著有人對護管員提出死亡威脅,還有人在森林裡的戶外廁所找到管狀炸彈。國家公園管理局於是召來了聯邦調查局特種武器和戰術部隊 (FBI SWAT)。在給內政部的一封信中,社區居民要求紅木國家公園暨州立公園重新開放在淡水岬露營,解除最近的拾木禁令。他們要求內政部指派一名聯邦調解員排解國家公園和鎮民的紛爭。「對奧里克鎮的最後一擊即將出現。」《洪堡時報》(Humboldt Times) 在一則廣告上提出警告,其中詳述鎮民提議的改變,並呼籲讀者寫信給他們的議員。這則廣告最後以對陰謀論者的訴求作為結尾:「P.S. 就在你讀報時,坐鎮在紅木國家公園暨州立公園南方營運中心的特種武器和戰術部隊已經整裝待發。這千真萬確是一場圍城!」奧里克當今的社會問題,與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席捲該地區的失業浪潮脫不了關係。社工約瑟夫。馬多尼亞 (Joseph F. Madonia) 在他的書中寫道,裁員重挫那些失去工作的人的自尊;事實上,失業是他們的創傷來源。「他們終其一生都和工作緊密相連。」馬多尼亞在他的研究中做出如此結論,對於住在公司鎮 (company town) 裡,或一輩子都在同一間公司工作的人而言,失去工作「是重大的打擊。公司和工作與他們的認同是如此緊密相連,以致於他們產生的第一反應就是危機感。」這份危機感依舊在奧里克與太平洋西北地區其他社區上演。研究一九八○年代加州伐木社區失業影響的研究中,珍妮佛。雪曼 (Jennifer Sherman) 發現低自尊往往導致藥物濫用、家庭暴力和犯罪。雪曼寫道,伐木是「人們藉以組織生活模式的主軸...... 工作有著重大意義,缺少工作,許多困境將隨之而來。」伐木的意義大多根源於這份工作必須付出的辛勞。無論是烈日當空或陰雨不斷,伐木工作風雨無阻。地形、天氣與環境,以及巨大的工作量和隨之而來的危險,伐木的工作性質就算不是全部,至少也有部分造就了伐木者的身分認同。伴隨伐木產生的驕傲,有一部分是來自於知道祖先曾經在森林裡丟了性命。因此他們生命的核心意義,正如社會學家克萊頓。杜蒙 (Clayton Dumont) 曾指出,是「根源於字面意義上將自己的鮮血注入了這份職業」。雖然其他地方還有工作機會,太平洋西北地區的主要居民覺得自己與該地區的聯繫極深,因此在伐木產業衰落後仍拒絕搬走。他們用自己知道的方式為了工作而奮戰,然而這份努力很快就變為消極,乃至憤怒。研究結果將太平洋西北地區的盜木行為視為「文化實踐」(culture practice) 的一部分,增強人們曾經共同享有的傳承,為社區接納提供一條途徑。雪曼之後在她的著作中做出結論:在太平洋西北地區,羞恥感、罪惡感、疾病、壓力和成癮等都是源自於產業空洞化 (deindustrialization) 而來的失業症狀。她寫道:「在鄉村地區,產業衰落尤其具有毀滅性,因為會導致原本以這份衰落產業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就此喪失。」在其他研究中,許多參與者說他們不想太長時間依賴情緒或財務支援,因為那會提醒他們自己沒有生產力。雪曼看見失業產生的混亂動盪,例如:假設父母其中之一因為工作而搬家,或父母在失去工作後離婚,家庭結構往往因此改變。失業對家庭關係絕對有影響,1990 年代洪堡郡一名教師解釋道:「父親在森林裡工作,他的兒子就對這份工作有了夢想。」工作機會漸漸消失,這傳統也跟著喪失。許多伐木工人認同的是一份已不存在的工作──在他們成長期間,這份工作曾經保證能替他們帶來繁榮,所以變得很難在新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許多失業的男人表示,在妻子去工作之後,自己有一種被去勢的感覺。雪曼寫到這將造成家庭「普遍不和諧」, 出現權力鬥爭、憤怒感蔓延,以及藥物濫用等自我毀滅的行為。 在失業調查中,有 80% 的人說他們比之前更容易激動和沮喪,唯一能讓他們消除這種感受的就是工作。失業的心理壓力是如此極端,以致於有些人回答他們覺得心理健康不佳對他們造成的壓力,大過財務問題。這也就造成美國勞工統計局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所稱的「怯志工作者」(Discouraged workers) 影響力──這些人想要工作,但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最後就不再找了。這些工作者往往被歸類為「沒有技能」或「教育程度不足」, 通常住在高失業率的地區。隨著時間過去,這種狀況並未減緩:二十世紀末,許多失去的工作沒有被替代,或至少替代的工作也沒能保證是穩定的全職工作,並且有合理的收入。反之卻出現過多的「爛工作」: 時薪低的臨時或約僱工作,或是不保證有基本工作時數或固定時間付款,並且未加入公會的服務業工作。做這些爛工作的大多是沒有學士學位的人。對這個主題有廣泛研究的普林斯頓經濟學家安。凱斯 (Anne Case) 和安格斯。迪頓 (Angus Deaton) 如此解釋:「他們沒辦法生活在快速成功的高科技繁榮城市中,這些人被分派到那些受全球化和機器人威脅的工作。」從 1979 年到 2017 年間,沒有四年制大學學位的人會失去 33% 的購買力。凱斯與迪頓也指出,伴隨而來的是喪失自尊心和屬於某個工作場所的歸屬感,使得「人生分崩離析,失去結構與意義」。自動化、全球化和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再加上政府與機構的失能,導致了一整個世代失去連結與恐懼的人們。自 1950 年代以來,退出勞動市場與停止找工作的男人,人數已經提高五倍。這個結果造成許多鄉村地區感受深刻的社區創傷:影響兩代人的貧窮、長期失業、環境惡化、社會關係斷裂,以及遭到摧毀的社會規範。目前的奧里克與福克斯都在這樣的陰影下成形。兩個鎮都擁有全美一流的觀光地。但是,「這裡沒有職業,」吉姆。哈古德說。「這裡沒有工作。伐木業沒了。」奧里克鎮商會理事長說,沒有見到旅遊業蒸蒸日上的奧里克反倒是「投資減縮」: 人們走了,也帶走他們的積蓄,而不是開始從事旅遊相關的生意。本文摘自琳希。布爾岡 (Lyndsie Bourgon) 著作《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繁體中文版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何修瑜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3/06/05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盜木賊》: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執政將邁向25年 總統艾爾多安會帶土耳其往哪走?
本月 28 日,土耳其舉行總統決選,經過開票統計,土耳其最高選舉委員會宣布,現任總統艾爾多安 (Recep Tayyip Erdoğan) 以過半支持率成功連任,已經掌握土耳其大權 20 年的他,總統任期將會延續至 2028 年。根據美聯社報導,在完成 99% 選票計票後,對手基里達歐魯 (Kemal Kılıçdaroğlu) 拿下 47.86% 選票,艾爾多安則以 52.14% 勝出,由於兩位候選人選票差距超過 200 萬,因此剩餘未計的選票將不會影響選舉結果。而根據中央社報導,開始開票後,艾爾多安的選票就一路領先,當投票來到尾聲時,伊斯坦堡到處都充滿慶祝氛圍,多處傳出鞭炮聲、路上司機不斷按喇叭慶祝,許多店家也都播放著歌頌艾爾多安的歌曲。此次總統大選對土耳其來說,無疑是一場歷史性的選舉。5 月 14 日首輪投票後,艾爾多安獲得 49.51%, 原本被外界看好有望當選的基里達歐魯則拿到 44.88%, 但由於無人得票過半,便進入了百年來首次的總統決選。艾爾多安自從 2003 年出任總理開始,已擔任過 3 屆總理、2 屆總統,掌握土耳其大權 20 年;此次當選,意味著艾爾多安將進入第 3 個總統任期,再執政 5 年,也為他寫下選舉不敗的紀錄。艾爾多安發表勝選演講時表示,感謝人民再次將未來 5 年治理國家的責任交給他們,並呼籲「我們必須團結一致,齊心協力。」選舉結果出爐後,基里達歐魯表示他對「國家將面對的艱難日子」感到悲傷,並表示將繼續奮鬥,直到土耳其實現「真正的民主」。相反地,世界各國的領袖紛紛表示祝賀,包括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蘇納克、歐盟各國領袖;還有中東的以色列、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各國領袖;俄羅斯總統普丁、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也分別祝賀艾爾多安連任。艾爾多安於 1994 年當選伊斯坦堡市長,2001 年成立正義發展黨 (AKP), 並於 2003 年首次當選總理,一路執政至今。執政初期,艾爾多安作風開放、包容,曾被外界譽為「民主之星」。然而,2013 年開始,土耳其社會因難民問題承受許多壓力,加上 AKP 頻頻傳出開發弊案,民間反彈聲浪爆發,展開大規模的抗爭示威。面對人民的不滿,艾爾多安卻使用強硬的手法打壓,政治作風也快速轉變為威權、保守;2016 年軍事政變後,他更進一步將權力集中,強化統治權,逐漸讓土耳其成為一個「半專制」的國家。近年,艾爾多安在對內政治上主張要打擊「恐怖組織」, 例如庫德工人黨 (PKK)。他曾多次以嚴厲的措辭指責恐怖主義,並指責瑞典庇護 PKK, 因此阻止瑞典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對外,面對烏俄戰爭,艾爾多安採取中立態度,與烏俄雙方保持良好關係。他也居中扮演調解人,協助促成《黑海穀物倡議》, 讓烏克蘭從黑海港口出口數百萬噸小麥,避免全球陷入糧食危機。經濟政策上,艾爾多安則堅持實施非傳統經濟政策,即使土耳其通膨嚴重、法定貨幣里拉 (TRY) 匯率不斷下跌,仍保持低利率政策,並稱當利率降得越低,通膨率也會隨之降低,「我的理論是,利率是原因,通膨是結果。」至於面對今年年初的嚴重地震,他則計畫在災區建造許多新公寓,承諾將提供受災者 20 年期限的住房貸款及 2 年寬限期,並持續在受影響的省分開啟國防工業建設。
Kiss在西元前 人類「接吻」的最早記錄,至少可回溯到4500年前
去年夏天,丹麥研究員夫妻特羅爾斯 (Troels Pank Arboll) 與蘇菲 (Sophie Lund Rasmussen) 一邊吃著晚餐、一邊討論近期看到的一篇論文,內容提及單純皰疹病毒 (HSV-1) 的傳播方式,在青銅時期 (西元前 2000 至西元前 700 年間) 有了顯著變化「可能與新的文化行為,如情愛接吻的發展有關。」特羅爾斯聽了之後十分困惑,身為哥本哈根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跨文化與地區研究學系亞述學 (Assyriology) 助理教授,特羅爾斯專研古文明時期的醫療診斷處方和療癒儀式,他馬上跟蘇菲說:「我這邊絕對有更古早的紀錄!」接著便開始埋頭找資料。「我們就是一對書呆子夫妻。」蘇菲解釋 —— 她是牛津大學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 (WildCRU) 生態學家,目前任職於丹麥奧爾堡大學 (Aalborg University in Denmark)。從亞述研究中找出有關接吻的記述,對特羅爾斯而言不算太困難,兩河流域居民曾使用楔形文字如蘇美文 (Sumerian) 或阿卡德文 (Akkadian) 於泥板寫下相關資料,至少可回溯到西元前 2500 年。「這些研究資料大概十年前就存在了。」但為什麼沒人知道呢?特羅爾斯說:「這大概就是亞述學者的問題吧,我們熱衷彼此爭辯,卻沒想要跟外界對話。」夫妻倆也注意到大英博物館收藏著一件名為《安薩哈利戀人》(The Ain Sakhri Lovers) 的方解石石雕 —— 兩個人形貼坐擁抱、肢體交纏,比例有些略大的頭部,面容雖已模糊,但仍似接吻般相接。此件文物巴勒斯坦伯利恆附近洞穴被發現,估計約為 11,000 年前的作品。至於此前有關「最初吻」的認定,特羅爾斯揣想或許來自如印度《慾經》(Kama Sutra) 等性愛指導手冊。根據 (中文暫譯:親吻的科學:我們的嘴唇如是說) 一書作者雪瑞兒・科申鮑姆 (Sheril Kirshenbaum) 所述,過去已知出現描述接吻的文字是以印度吠陀梵文寫成,約在西元前 1500 年。「我當然相信接吻在此之前就開始了,」科申鮑姆說:「在動物界,包括人類的近親 —— 就有很多相似的行為。」身為生態學家的蘇菲也同意「親吻」或許也是動物擇偶的條件之一,「我讀到一篇研究指出,『接吻』的目的可能是作為一種挑選對象的條件參照,」她解釋,如果對方嘴破牙爛「有口臭」, 健康條件堪慮,難以激起性慾,大概就很難有「進行交配,傳遞基因」的後續行為。特羅爾斯與蘇菲的研究不僅將初吻的記載時間往前推,更發現了美索不達米亞人對於親吻的看法。根據泥板文字描述,對當時的人們而言,接吻是已婚伴侶的常態行為,「未婚者」的親吻則展現了在戀愛時對於性的渴望;另外也有記述了親友、家人們展現友好、表達情感的吻,以及在祭祀活動中,藉由親吻出神狀態的老嫗或奴隸以重拾信仰行為。蘇美人似乎也相當看重接吻的道德意義。其中一面泥板記下了一位已婚女性,因為與另一位男性「婚外接吻」而「差點誤入歧途」的故事;另一塊泥板是一位未婚女性以文字發誓,此生絕不與某位男性接吻或發生性關係。同時,若與神職人員親吻,更可能遭致天罰「喪失語言能力」。不過,這些其實都只是「接吻」的最早紀錄,而非真正的「最初吻」。賓州大學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人類學教授薇利奇 (Laura Weyrich) 在 2017 年曾於《自然》(nature) 雜誌發表研究報告,調查尼安德塔人的牙菌斑 DNA, 以探究早期智人的行為、飲食和疾病,她發現尼安德塔人與人類 (晚期智人) 存在某種相互「傳播細菌的途徑」, 或許是透過食物、透過飲用水源,當然也有「接吻」的可能性。但薇利奇在過去所接受的訪談中,還是選擇用「交換唾液」一詞來描述這個行為。至於到底是誰先開始「接吻」? 特羅爾斯與蘇菲夫妻較傾向「多種起源地」的說法,而非自單一地點向外擴散。美國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楊科維亞 (William Jankowiak) 則猜測,「接吻的廣泛流行,可能來自高度文明 (具階級社會、市場及文字系統) 的『菁英階層』」, 接吻即是他們「追求快樂的行為」之一。
合法了,然後呢?泰國大麻配套法規未跟上,彷彿打開「潘朵拉盒子」
泰國大麻合法化之後,民間馬上百花齊放,街頭出現一間又一間標榜販售大麻各式產品的店家,要餅乾、軟糖或是大麻菸一應俱全,許多飲料店或餐廳標榜原料使用大麻,美妝業者也沒有放過這個商機,許多保養品和美妝品加入大麻萃取物,號稱具有美容養顏功能,人人都想要搶食這塊大餅。看準大麻帶來的經濟效益,泰國政府在 2019 年修改《麻醉品法》(Narcotics Act), 讓泰國成為東南亞第一個合法化醫療用大麻的國家,儘管醫用大麻合法,但大麻在此時仍被列為毒品管制名單中的第五級管制毒品。泰國政府為了進一步促進大麻的經濟價值,公共衛生部在 2020 年底將大麻的葉子、纖維、根部和莖部從管制名單中移除,讓餐飲業者或保養品業者可以利用這些大麻部位入菜或製作保養品,創造經濟利益。泰國政府 2022 年更進一步讓大麻成為泰國的綠色經濟作物,公共衛生部 1 月初通過提案,將大麻從《毒品管制法》的名單中刪除,隨後泰國肅毒委員會通過審查,6 月正式將大麻從毒品管制名單中刪除。根據新規定,大麻已不再列入管制名單中,不過大麻萃取物中四氫大麻酚 (THC) 的含量必須低於 0.2%, 高於此含量的大麻萃取物仍然是列管毒品。四氫大麻酚就是會讓人有興奮感的物質。想在自家種植大麻的民眾不需事先取得許可,也沒有數量限制,不過必須要到食品藥物管理局設置的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上登記,但僅限家戶醫療使用,且不能用於娛樂。新法令上路之後,各界都想要搶商機,特別是在 COVID-19 疫情後,各國觀光客迅速回流,大麻成為了新的觀光賣點,曼谷觀光客聚集的地點如蘇坤逸路 (Sukhumvit Road) 或席隆商圈 (Silom), 大馬路邊隨處可見大麻商店,強力推動大麻合法化的公共衛生部長阿努廷 (Anutin Charnvirakul) 估計,相關產業五年內價值可望超過 30 億美元 (約新台幣 900 億元)。大麻從毒品管制名單中除名,但立法進度卻沒有趕上大麻合法化的腳步。政府宣布政策,國會卻仍在立法以便制定更多大麻使用的相關細則和規定,形成了法律空窗期。儘管公共衛生部強調未開放娛樂用大麻,自家栽種的大麻只能醫療用,民眾也不能在公共場合使用大麻。但實際狀況是,潘朵拉的盒子一開,在沒有明確法律規範下,政府無法全面控制用途,導致空窗期間狀態不明,甚至亂象叢生。在大麻合法化後的幾天,就傳出多人因為使用大麻而送醫,公共衛生部緊急以行政命令宣布大麻不能賣給 20 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孕婦,含有高濃度四氫大麻酚的大麻花苞也列為管制品。根據泰國精神科協會統計,2022 年有 1,100 萬人因為娛樂用途使用大麻,比起 2021 年的 189 萬人飆漲了快六倍。各級學校也宣布大麻校園止步,不少學校在校園外掛起禁止大麻的布條,此外,醫界也有憂慮的聲音。800 多名來自拉瑪帝博迪醫院 (Ramathibodi Hospital) 的醫護人員連署呼籲,在沒有相關立法前,政府應立刻暫停大麻合法化的政策。聲明中提到,在缺乏適當規範下,大麻很容易用在娛樂用途,青少年也容易取得。這種情形再繼續下去,將會傷害泰國的醫療體系和人民的健康。泰國 5 月即將舉行大選,大麻合法化的政策成為了在野黨攻擊執政黨的目標之一,公共衛生部去年 9 月把《大麻法》(Cannabis and Hemp bill) 草案送進國會,但國會眾議院以 198 票對 136 票將草案從院會討論議程中刪除。在野黨之一的民主黨檢視了草案內容,認為漏洞太多,因此要求公共衛生部重新將大麻列為管制毒品,確保大麻真正使用在醫療用途而非娛樂用途,這樣之後修改的配套法案內容才能符合最新的狀況。包括為泰黨和前進黨也主張公共衛生部要重新把大麻列為管制毒品。鄉村醫生學會會長蘇帕 (Supat Hasuwannakit) 曾經是大麻合法化的支持者,但真正合法化後他反而成了反對的人。蘇帕表示,大麻合法化已經脫離了當初說的醫療用途,在缺乏法規管制下,更像只是賺錢的生意,有的人使用大麻沒問題,但不少人卻有副作用。大麻合法化應該一步一步來,全面上路之前要教育民眾如何正確使用大麻,上路之後有清楚的法規讓民眾遵循。
百萬棟建築將「壓垮」紐約?美學者警告:海平面上升風險翻倍
1889 年,紐約的第一座摩天大樓「塔樓」(Tower Building) 完工,從此開啟現代建築熱潮,也為紐約樹立了「水泥叢林」的鮮明形象。然而,紐約標誌性的摩天大樓,竟可能會「壓垮」這座城市?近期一篇發表在《地球的未來》(Earth's Future) 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指出,紐約市正在緩緩下沉,其中一個主因是大量、沉重的建築物。根據研究團隊統計,紐約市五個行政區約有 100 萬棟建築物,重量加總後約為 1.68 兆磅 (7,620 億公斤), 相當於 1,000 棟台北 101 的重量。而且,這個數字還未包括建築物內部的裝潢家具、紐約的交通基礎設施,以及居住其上的 850 萬人口。團隊模擬建築總重對紐約市地質的影響後,發現整個紐約市都在下陷,每年平均下降 1~2 毫米;其中布魯克林、皇后區以及曼哈頓的某些地區,更是以高於平均的速度下陷,最嚴重的地區每年下降的高度甚至高達 4.5 毫米!這份研究的作者,同時是美國地質調查局調查人員的帕森斯 (Tom Parsons) 提到,並非所有的下沉都是建築物造成,冰河時期對地質的影響、抽取地下水等因素,也是造成紐約下沉原因;不過,沉重的建築物加劇了下沉現象。研究也說明,土地逐漸下降、加上氣候變遷,使得紐約面臨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全球平均快了兩倍以上,預估到 2050 年海平面將上升 8~30 英吋;此外,受極端氣候影響,更加頻繁的極端降雨、強烈的颶風,也都使紐約更容易受到水災威脅。雖然這項研究針對紐約分析,但是紐約並非唯一面臨這種命運的城市。帕森斯提到,紐約可以被視為所有沿海城市的代表,城市在持續開發、人口不斷增長的狀況下,都需正視海平面上升、土地下沉的威脅,及早思考如何面對天災衝擊,才能確保居民安全及城市永續發展。
【國際新聞喵一下】奴才們聽清楚了,貓不只知道你的名字,也知道別隻貓的
為什麼貓都叫不來?是因為牠們聽不懂人話嗎?但其實科學家早已研究發現,貓其實能夠辨識出自己的名字,只是礙於牠們傲嬌的個性,貓會選擇要不要理人類而已。但在日本一項新的研究中,發現貓除了知道自己的名字之外,牠們也能夠辨識其他貓的名字,並且可能也知道同一個家庭中人類的名字。雖然奴才們可能早已習慣貓咪的冷漠,甚至也可能享受其中,但這些冷漠且高傲的貓,表面上看似不參與,但其實牠們一直都在暗中偷聽我們講話。日本麻布大學以及京都大學的研究小組,分別對生活在貓咪咖啡廳的貓,以及同樣與許多貓共同生活的寵物貓進行測試。實驗中,研究人員會向 A 貓展示生活在同一個家庭 / 咖啡廳,另一隻 B 貓的圖像,同時,播放主人呼叫 B 貓名字的聲音檔。最後團隊發現,如果在展示 B 貓的圖像時,卻是播放不屬於牠名字的聲音檔時,A 貓會花更多的時間凝視圖像,代表牠們對於名字和圖像不符,感到困惑或是感興趣。然而,如果是生活在咖啡廳的貓,可能因為生活中有太多同伴,加上每天可能會有大量的陌生人進出,因此對於圖像的反應,多處於不太熟悉的反應。研究團隊也做了另一項類似的實驗,只是將原本 B 貓的臉,改成了一起生活的人類的臉。當人的圖像和名字不匹配時,貓同樣會花費更長的時間注視螢幕,但這種反應同樣只在生活在家裡的寵物貓,以及生活時間較長的家庭中才更為明顯。透過此研究可以發現:「與人類一起生活的貓,因為更有機會聽到自己或別隻貓的名字,牠們便可以透過學習,記住臉與名字的關聯性。」許多貓奴應該很高興,可以再次得知自家主子腦子在想什麼,但是此研究團隊也表示,「這雖然是第一個透過實驗證明,貓咪可以透過日常學習,理解人類的話語,但此實驗仍是一個相對小的實驗,對此,我們仍必須承認人類對貓的社交學習機制還不太了解。」雖然研究中的貓,似乎能夠將名字和臉連起來,但科學家仍然無法確定,貓是如何在生活環境中,形成這種連結。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研究貓的困難,研究團隊最後在論文中寫道:「實驗過程中,有一隻貓逃出房間,然後爬到我們抓不到的地方,因此牠只完成了第一個實驗。」
野生動物減少速度比想像中更快 新研究:熱帶地區最危險
人類對地球資源的濫用、破壞,使得越來越多野生動物難以生存。15 日一篇刊登於《生物學評論》(Biological Reviews) 的又指出,全球野生動物減少的速度比以往預測更快,必須加強警覺。此前已有許多科學家提出,世界正進入「第六次大滅絕」。過往大滅絕由天災引發,例如火山爆發、隕石撞擊;然而這一次,卻是因為人類過度消耗自然資源。除了城市、道路、農地開發破壞動物棲地,氣候變遷也加劇物種減少的速度。這篇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全球超過 71,000 個動物物種,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以及昆蟲,評估族群增長狀況。研究結果發現,其中有 49% 的族群數量穩定、48% 正在減少,僅 3% 族群數量增加,這可能會對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其中,青蛙、蠑螈等兩棲類動物數量下降的狀況最嚴重,魚類、爬蟲類物種則相對穩定;如果以地理位置來看,熱帶地區物種減少的狀況較溫帶地區嚴重,研究作者丹尼爾 (Daniel Pincheira-Donoso) 說明,這是因為「熱帶地區動物對環境溫度迅速變化更為敏感。」過往,如果要評估物種滅絕程度,多會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提出的《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該報告認為世界上 28% 的物種面臨滅絕危機;然而這項新報告指出,IUCN 定義為「未受威脅」的物種中,有 33% 族群數量也正在減少。研究作者說明,如果只依賴 IUCN 的紅皮書,可能會淡化生物多樣性減損的程度,「目前正發生的物種滅絕危機,比一般人認知的還要嚴重。」對此,《瀕危物種紅皮書》的負責人克雷格 (Craig Hilton-Taylor) 在 CNN 的訪談中表示,他同意這篇論文對物種減少的擔憂,「但是我們認為論文對現況描述過於誇張。」他認為,IUCN 使用的衡量方式較此篇研究更可靠,且考慮更長時間範圍中的物種變化趨勢。不過也有其他學者認為,這篇研究提供有關動物族群變化的新洞察,以及更細緻的評估。丹尼爾則回應,IUCN 的分類仍是非常重要的參考,他們的研究只是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如果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可以對現況有更精確的了解。」
「房租狂漲,但薪水就是沒漲」美國租金創新高,年輕人夾縫中逐夢
2023 年,美國租屋入住率來到歷史高點,房屋供應則處在歷史低點。由於房價過高加上房屋供應不足,越來越多民眾轉向租屋市場,也帶動了租金價格節節上漲,2021 年房租更是創下漲幅 11.3% 的歷史新高,今年成長幅度又多了 2.1%。即使租金飆漲,但薪資卻停滯不前,美國的現況和多數的國家都一樣。根據國家房屋協會 (National Housing Conference) 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資料顯示,紐約市區一房一廳的公寓平均租金為 2,170 美元,比五年前增長了 39%。在洛杉磯,平均租金為 1,747 美元,比五年前增長了 36%; 而在舊金山地區,平均租金為 2,665 美元,增長了 7%。國家房屋協會估計,全國住房供應相對需求短缺了 380 萬套。國家房屋協會執行長大衛・德沃金 (David Dworkin) 表示:「只要我們沒有建造足夠讓人負擔得起的住房,房租就會繼續上漲。」住在佛羅里達州薩拉索塔 (Sarasota) 的喬舒亞比德爾 (Joshua Beadle), 原本 19.6 坪、月租 1,500 美元的小型公寓房間,卻在一年後收到房東的續租信件,表示他的月租將漲至 1,947 美元。他說道:「租戶完全沒有受到保護。房東唯一要做的,就是按照漲幅比漲價,然後告知。從技術層面來看,我的房東可以將我的租金增加 100%, 但我卻無能為力。」「一個以打零工維生的人要如何負擔每個月 1050 美元的漲價呢?每個月繳房租時,我都鬆了一口氣,因為知道自己可以再多活一個月。但我知道只要發生一次緊急情況,我就無法負擔生活費用了。」根據《衛報》報導,2001 年至 2018 年期間,美國租戶的薪水增長了 0.5%, 但租金價格上漲了 13%, 導致即美國近一半的租戶負擔不起房租,超過三分之一的收入,都用於支付房租和水電費。儘管新冠疫情爆發,美國的房租曾一度下降,但在 2021 年回升後,漲幅的速度迅速超過了疫情前的趨勢,美國的房租已經遠遠超過薪水的增長。因患有殘疾而難以搬家的德安傑洛 (DeAngelis),2022 年被通知房租將從 920 美元調至 1,440 美元。但她剛搬來時德克薩斯州,2014 年的房租僅為每月 675 美元。疫情期間,德安傑洛決定重返學校,完成她的碩士學位,「現在,我不得不一邊工作一邊上學,但不管是哪一個,效率都很差。最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收入都花在房租和帳單上。」根據美國電視台 Bloomberg 的數據調查,約有 15% 的千禧世代,每個月把薪水的一半都貢獻在房租上。然而,他們的租房坪數卻也不禁令人皺眉。知名 TikTok 網紅凱萊布辛普森 (Caleb Simpson), 為了製作有影響力且有意義的影片,開始在紐約的街頭詢問陌生人「一個月租金多少錢」, 接著提出參觀公寓的要求,並用攝影機拍下他們住的地方。從月租幾百美元的超小公寓,再到月租兩萬美金的豪宅,凱萊布就像是以朋友的身分,走入每一個「紐約客」的家裡。他認為這類型的影片之所以能爆紅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歸因於,房租從來沒有這麼高過。另一部分也是觀眾對於其他人,是如何生活、住在什麼樣的地方感到好奇。」此外,一些觀眾在看完影片後,起了「知足的心」, 原來他們的公寓對其他人來說非常便宜。39 歲的西蒙妮・莫拉涅 (Simone Moragne) 對著鏡頭向 TikTok 網紅凱萊布辛普森 (Caleb Simpson) 展示她的日常生活。2 坪的公寓,沒有烤箱,只有一扇窗戶,窗戶還朝向一面建築物的磚牆。睡覺時間,必須把床從牆上拉下來。儘管生活空間非常小,但至少在曼哈頓每個月只需要支付 1,750 美元,已經是相當便宜的租金了。最近她打算找新的租屋處,因為原本的公寓已經不夠她和年幼的小孩使用。除了空間不夠是搬家的主因,她的房租持續上漲是另一個原因。從她搬進來時每個月要付 1,650 美元增加到去年的 1,700 美元,這個月又要調漲到 1,775 美元。但看了凱萊布的影片後,她才知道她自己的房租已經低於紐約標準,「這絕對鼓舞了我留在原地,」莫拉涅苦笑著。網紅凱萊布拍影片的初衷,並不是想討論房地產或租賃市場的問題,相反的,他想展示的是更有溫度的故事。辛普森提到,公寓就像是「一扇通往人們生活的窗戶」, 可以看見一個人非常私密的部分。這個系列還提供了一些關於住在小空間的生活技巧,以及裝飾上的建議。除此之外,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系列給了微型公寓生活帶來一絲希望。像是 39 歲的藝術家妮娜丹吉爾 (Nina D'angier) 表示,看影片的人可能會認為,只有傻瓜才會為了這麼小的房子付那麼多錢。「但對我來說,有一個我負擔得起的公寓,即使它只有鞋盒大小。對我來說,這是完全值得的交易。這讓我可以留在紐約生活,並從事我的藝術創作。」這些影片能在社群上引起熱烈迴響,全都是是因為年輕人是高租金市場的最大受害者,看到影片讓他們親身體驗到「我用這麼多錢卻只能租到像這樣的房子」。在美國,約有 4,400 萬個家庭租房,其中約有 2,400 萬個 (佔 54%) 是千禧一代和 Z 世代租房者。租金高昂帶來了嚴重的後果,也印證了「千禧一代的掙扎」。大多數人並不會因為昂貴的租金,而無家可歸。但卻得為了高房租,選擇一個相對小的公寓,花費更少的錢,擁有更少的可支配收入,並承受更多生活壓力。為什麼美國房租會突然暴漲?《大西洋月刊》報導指出,原本和家人或朋友同住的美國人,開始對「空間」的態度有所改變,疫情過後許多單身者希望有遠離室友的空間,遠端工作者也希望有一個額外的空間作為視訊會議使用。當人口增長緩慢,每個人需要更多的空間時,就會對租賃市場造成壓力。尤以從 2020 年 1 月到 2022 年初,獨居的 Z 世代數量幾乎翻了一倍。當他們找到自己的住處時,同時也帶動了組建家庭的熱潮。因為許多 Z 世代家庭買不起房子,只能轉而尋找租賃市場,結果就是:租金成本瘋狂上漲租屋平台 Apartment List 的分析師羅布・瓦諾克 (Rob Warnock) 表示:「低空置率自然會導致房租上漲,因為房東知道租戶很難找到下一個租房的地方,當大風吹搶椅子遊戲中,每個座位都被坐滿時,房東自然就不會價降求租。」無獨有偶的是,台灣的年輕人也在承受高房租壓力。根據主計處最新消費者物價房租類指數,再創新高,年增 2.36%, 不僅是連續八個月年增率均逾 2%, 更是連續 19 個月上漲。房地產業者分析,通膨壓力帶動的物價上漲,升息及稅負提高後屋主轉嫁至租客,租金補貼政策所帶動的房客付租能力提升也造成房東對租金期待值提高。除了上述原因導致房租節節上漲,高租金環境也歸咎於近年房價上漲,進而拉高購屋門檻,使得租屋族普遍延長租屋時間,提高租屋需求,總總因素之下推升了租金行情。在台灣過著「囚租人生」早也不是新聞了,據實價登錄統計顯示,去年台北市大廈一間 10 坪小套房平均租金要 1.5 萬元,30 坪老公寓也要 3 萬元起跳。房地產分析師也對租屋市況做出不樂觀的回應,租金一定還會上漲,租屋族勢必會面臨「越租越小」、「越租越差」、「越租越遠」的三大困境。只不過這在台灣不只是千禧世代的掙扎而已,而是 300 萬租屋族的集體掙扎。
【國際新聞喵一下】親愛的,我把狗的腦子變大了
人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也希望自己的狗聰明,但以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只是在動物身上加強人類的概念,根據《紐約時報》表示,當人們說一隻狗聰明時,實際上是說牠很容易訓練。但現在科學家發現,現代狗的「大腦」相較於古代狗,腦容量明顯增加,這其實是一件不太尋常的事情。因為當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或是寵物後,相對安逸的環境,讓牠們無須再擔心掠食者或覓食,當這些魚、豬、牛、羊、兔子和貓,需要用腦的時間減少後,牠們就可以更加專注於繁衍後代。那為什麼狗的腦容量,反而變大了呢?科學家表示,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狗的社會化。大約始於 2 萬 5000 年前,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狗一直是人類最忠心的夥伴,而在接下來的一萬年中,由狼馴化而成的狗,在外觀上沒有太大的差異。許多古老的犬種,如雪橇犬,今天仍然與狼相似。但是在發展到農業定居時期後,人類開始訓練狗進行各種任務,包括看護狗、牧羊犬、狩獵犬,甚至是寵物狗。此時,寵物狗的腦容量其實也和其他被馴化的動物一樣,呈現「縮小」的狀態。根據匈牙利和瑞典研究人員,透過電腦斷層比較 865 隻狗、159 類犬種,其中包括 48 個狼的標本,發現與古代狗相比,現代育種的新品種犬種,在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出現腦容量增大的現象。研究也發現,狼的平均腦部體積為 131 平方公分,與相同體型的狗相比大 24%, 但令研究人員感到驚訝的是,狗的遺傳基因如果與狼的差異越大,牠們的大腦就會越大。雖然科學家暫時無法解釋,現代狗的腦容量變大的科學原因,但匈牙利羅蘭大學 (Eötvös Loránd) 的動物行為學家阿尼柯 (Enikő Kubinyi) 推測:「也許現代這種更複雜的社會環境、都市化,以及人類對狗提出更多的任務和期望,導致了這種變化,才會影響了所有現代狗的腦容量。」我們現在所熟知具有獨特外貌的現代狗,例如柴犬、吉娃娃、柯基等,主要是在工業革命後出現,人們繁殖出來的新品種。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 (Stockholms University) 的演化生物學家柯爾姆 (Niclas Kolm) 表示:「不同品種的現代狗,生活在不同的社會,會被要求執行各式複雜的任務,或許也因為如此,牠們才需要更大的腦容量。」
打破 GDPR 罰款紀錄!Meta擅自移轉用戶個資,遭歐盟重罰台幣400億
社群鉅子 Facebook 母公司 Meta 今天以擅自發送歐盟使用者個資至美國為由,遭歐盟處以 12 億歐元 (約台幣 400 億) 天價罰款,打破自歐盟施行 《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 之後單筆罰款最高紀錄。除了罰款之外,歐盟還要求 Meta 六個月內停止傳輸歐洲使用者個資至美國,並得全面刪去已儲存在美國的歐洲使用者個資。歐洲數據保護委員會 (EDPB) 主席 Andrea Jelinek 強調,Meta 涉及系統性、重複性地連續傳輸歐洲使用者個資,資料量十分巨大,存在非常嚴重的侵權情形。根據 GDPR 規則,Meta 最高處罰額可達全球年營業額 4%, 不過 Meta 去年的全年營業額為 1166.1 億美元,換算成歐元約為 1079 億歐元,歐盟高出的罰款距離法定上限還有約 30 億歐元的空間。另外歐盟本次開罰 12 億歐元,也超過了 2021 年對亞馬遜開罰的 7.46 億歐元記錄。日前美國跟歐洲之間資流流動受到俗稱「隱私盾」(Privacy Shield) 的資料傳輸保護協議保護,但在奧地利隱私權倡議人士 Max Schrems 推動之下,於 2018 年控告 Facebook 侵犯隱私,也讓歐盟法院在 2020 做出判決,宣告隱私盾框架無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本次裁決僅適用 Facebook 的資料,但是 Instagram 和 WhatsApp 等其他 Meta 所屬的服務則不適用;而且 Meta 還有五個月的寬限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歐盟和美國正在擬定一項新的資料傳輸協議,很可能今年就會拍板定案。但 Meta 2022 年在歐洲遭到公開揭露和數據相關的罰款總額就達 7.47 億歐元,其中包含 Facebook 違反數據條款遭罰 2.65 億歐元、因 Instagram 侵犯兒童隱私被罰 4.05 億歐元。Meta 發表聲明表示已將對這項裁決提起上訴,並強調 2020 年歐洲法院宣告隱私盾失效時卻也表示 SCC 等替代法律機制繼續有效,Meta 遵守 SCC 並認為同樣符合 GDPR 的要求。
搶不到票,就加入他們!泰勒絲粉絲「保全追星法」爆紅
美國流行天后泰勒絲 (Taylor Swift) 近日展開時代巡迴演唱會 (The Eras Tour), 睽違 5 年舉辦的演唱會盛況空前,去年售票時,瞬間湧入的購票人潮還數度造成網站當機。光是在美國,泰勒絲一口氣就舉行了 52 場群演,但演場會仍是一票難求。搶不到票、又不想購買高價黃牛票,該如何才能一睹偶像風采?美國納什維爾有一位聰明粉絲想出一個妙招 —— 成為泰勒斯的演唱會保全。生活在納什維爾的戴維斯 (Davis Perrigo) 本職是一名會計師,和許多泰勒絲的粉絲一樣,他沒能搶到納什維爾 3 場演出中的任何一張門票;失望之餘,他決定嘗試應徵演場會的保全工作,並成功獲得機會。這個好點子不但讓他成功「帶薪追星」, 也意外讓他成為網路紅人。在演唱會擔任保全期間,戴維斯站在全場離泰勒絲最近的位置,背對舞台,忘情地跟著每首歌曲熱唱;雖然身為保全,沒辦法使用手機錄下演出片段,但是他陶醉的幸福樣貌,被其他粉絲拍下傳上網,在 TikTok 上瘋傳,獲得 700 多萬次觀看。戴維斯在媒體訪問中提到,演唱會間,他甚至被其他保全人員「警告」, 要求他稍微放低音量,「我的妻子開玩笑說,身為從來沒經歷過分手的人,我唱泰勒絲的歌曲非常地投入。」對於此次「狂粉影片」意外走紅,他感到既自豪又瘋狂,並十分感謝這次難得的機會,「沒買到門票真的是我的福氣!」
一口價值台幣6,300元!日本品牌推出世界上最貴冰淇淋
斜躺在沙發上、慵懶地大啖冰淇淋,大概是炎炎夏日中最美好地享受。但是,在吃這款「世界上最貴的冰淇淋」冰淇淋時,你可能需要正襟危坐,專心品味每一口,每一滴都捨不得遺漏。日本冰淇淋品牌「Cellato」推出的冰淇淋「白夜」, 小小一罐 130 毫升,就要價日幣 880,000 元 (約等於台幣 19 萬元), 被金氏世界紀錄團隊認證為「世界上最貴的冰淇淋」。換句話說,如果你用 30 口將這份冰淇淋吃完,每一口都價值台幣 6,300 元,大約是 Häagen-Dazs 大杯冰淇淋的 20 倍。「白夜」使用的原料包括義大利阿爾巴的白松露,為世界上最頂級的白松露;此外,冰淇淋上還鋪上可食用的金箔、兩種乳酪以及清酒酒粕,結合歐洲與日本的食材,打造出獨特的風味與口感。Cellato 表示,他們不僅希望製作出美味的高級甜點,還希望嘗試將歐洲與日本的頂級料理融合在一起。為了開發「白夜」, 他們找來大阪餐廳「RiVi」的主廚山田忠義,這間餐廳以融合日式與法式料理聞名,耗費一年半的時間試驗、調整,才找出最佳風味。根據品嚐過「白夜」的 Cellato 員工描述,這款冰淇淋「味道豐富,質地獨特」, 吃下第一口時,白松露的濃郁香氣首先將瀰漫整個口腔和鼻腔,緊接而來的是帕瑪森乾酪帶有的果香,最後以清酒酒粕的風味畫上完美句號。他們保證,這確實是一生中值得一試的美食。與產品複雜的製作流程相同,Cellato 也為消費者制定細緻的品嚐流程:首先,需先讓冰淇淋再室溫下稍微解凍,也可以使用 500 瓦的微波爐加熱 10~20 秒;等到冰淇淋軟化至可以將金屬湯匙插入其中,再加入白松露油攪拌混和。食用冰淇淋時,可以搭配清酒或法國白葡萄酒飲用。打造出世界上最高級的冰淇淋後,Cellato 仍未停止腳步。他們表示,未來將持續嘗試將各種高級食材加入冰淇淋,例如香檳、魚子醬等。
「不要害怕任何事物!」81歲瑪莎史都華穿泳裝登雜誌封面
美國知名的體育雜誌《運動畫刊》, 每年都會推出以泳裝為主題的刊物 ——《運動畫刊泳裝特輯》(Sports Illustrated Swimsuit Issue)。這本雜誌近日迎來了歷史性時刻:美國知名的富商、專欄作家瑪莎。史都華 (Martha Stewar) 登上雜誌封面,今年 81 歲的她,成為《運動畫刊泳裝特輯》有史以來最年長的封面模特兒。瑪莎為《運動畫刊》拍攝一系列泳裝寫真,在鏡頭前換上各種款式的泳衣,無論是白色泳衣搭上金黃罩衫、大紅色裙裝、或銀色連身泳裝,她都從容不迫地向鏡頭散發著自信與魅力。《運動畫刊泳裝特輯》在社群媒體上稱,瑪莎的照片是「傳奇」、「創造了歷史」。瑪莎則在訪談中表示,自己在去年底接到雜誌邀請後,就透過飲食、運動努力準備,並於 3 個月後自信地踏上封面,「這是美好的生活的證明。」她也在 Instagram 上鼓勵大家:「嘗試新事物非常棒,無所畏懼也非常棒,不要害怕任何事物!」過往,能登上《運動畫刊泳裝特輯》封面的模特兒,大多都苗條、豐滿又年輕;不過《運動畫刊》近年逐漸打破這個印象,去年邀請大尺碼亞裔模特兒友美 (Yumi Nu) 擔任封面人物,今年除了瑪莎以外,也請來跨性別歌手金珮特拉絲 (Kim Petras) 拍攝封面,讓不同族群、年齡的模特兒展現自我,也標誌著美麗、性感的標準正逐漸擴大。不過,美國專欄作家吉兒 (Jill Filipovic) 提醒,「很多人說瑪莎看起來很棒,正是因為她不像 81 歲。」瑪莎為了保持自己的「完美狀態」, 無疑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金錢,「她的身材苗條、金髮、沒有什麼皺紋,處於『年齡不明』的領域。」她指出,在外界對瑪莎的一片讚譽背後,仍是將女性的價值,建立於她穿上泳裝是否「好看」。
沒錢就不能解決問題?試試以時間換取服務的「時間銀行」
在緬甸當了十年的比丘尼,後來還俗並移居馬來西亞的卡羅・桑旺 (Coral Sunone) 覺得自己需要一位「造型導師」提供穿搭建議。可是,該去哪裡找專業的時尚人士幫忙呢?在經濟條件不算寬裕的情況下,如何能夠獲得一些簡單的提點呢?於是,她登入了號稱是「網路時代的時間銀行」—— 時間共和國 (TimeRepublik) 網站,提出她的需要,向全世界網民尋求協助。來自紐約的造型師與服裝設計師切瑞希・庫莉森 (Cherish Cullison) 回應了卡羅的貼文,兩人透過 ZOOM 視訊完成造型指導服務,更因此成為朋友;之後,卡羅也以自己過往於寺廟修行的經驗,回報「冥想課程」彼此互助。在這個「時間等於金錢」、「沒錢就萬萬不能」的現代社會,我們每天以工作時數換取酬勞,斤斤計較那只差幾分鐘的打卡時間,暗自盤算著多一天少一天的連續假期;時間銀行幾乎反其道而行,不靠金錢衡量專業價值,而是用時間為單位以物易物,以勞務換取勞務。2012 年時間共和國 (TimeRepublik) 於瑞士成立,如今已在紐約設立公司。在這個時間銀行裡,每一位用戶都可以在上面發表「請求」, 根據勞務內容不同,必須付出不同數量的「時間幣」(TimeCoins)—— 每 1 塊時間幣大約等於 15 分鐘。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找人一起搬沙發、搬運過程需要半小時,那麼你可以提供 2 塊時間幣,看看有沒有人要來幫忙。反之,賺取時間幣的方式就是去報名參與這些勞務,幫助別人完成任務。其實,時間銀行並不是新的想法,早在 1827 年,美國思想家約書亞・華倫 (Josiah Warren) 便試圖改良紡織大亨羅伯・歐文 (Robert Owen) 此前實驗告終的合作社制度,創建了「辛辛那提時間商店」(Cincinnati Time Store)。他所提出的辦法即是:協助勞務可獲得「勞動票」(labor notes) 證明,並可用此票券在時間商店換取商品。而後,他也將理想宣揚至倫敦與格拉斯哥 (Glasgow), 促成其他可收取票券的商家、建立可存儲勞動票的銀行。而網路,則讓「時間銀行」進入了新一章。如今,TimeRepublik 上面多得是像卡羅和切瑞希那樣可以「跨國」完成的互助請求;因應時代變化,也出現了許多幾乎不受地域限制的任務:建一個簡單的網站、幫忙設計店家商標、社群操作策略發想、居家室內設計建議等。線上討論也是網路平台的重要功能,以 15 分鐘為單位的勞務交換,完成度或許不可能太高,但網站鼓勵人們透過對話直接進行商議,彼此討論出適宜的「時間幣」交換數量;或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對症下藥提供指點與解說 —— 有時候,專業人士簡單的幾個建議、指個方向,可能都比自己摸索老半天更有效率。英國 Timebanking UK 網站則提供社區與地方組織一個能夠建立自己「時間銀行」的平台。他們特別著重「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的理念:認為互助行動不僅有益於提升個人自信,更能促進小型組織、地方商家,資源共享、擴展版圖、提升能見度與減少開銷等種種好處。Timebanking UK 的執行長莎拉・博德 (Sarah Bird) 說,時間銀行雖然無法取代專業服務或政府計劃,卻有機會鼓勵更多人加入「志工」行列,「對於許多長期失業的人而言,時間銀行可能成為他們前往參與志願工作、參加技能訓練之前,所踏出的第一步。」同時,英國勞動部 —— 就業與退休金事業部 (DWP) 也已認可求職者把自己在 Timebanking UK 投入的時數與服務內容,加入個人履歷之中,以此增進就業機會。另一個以威爾斯 (Wales) 首府卡地夫 (Cardiff, 威爾斯語 Caerdydd) 為根據地的時間銀行 ——Tempo Time Credits, 目標在於加強居住者與社區的互動關係。人們自願提供勞務所得到的「點數」, 並非用於換取其他人的服務,而是能夠在當地商家如健身房、電影院、小吃店使用。他們與各地方政府的合作項目,往往具有特定目的,例如針對高齡者孤獨問題較嚴重的社區,或是人均收入較低的地區。希望藉由時間銀行制度,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改善人們的身心狀態,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超賣、非法票券釀禍 薩爾瓦多球賽踩踏意外12人死亡近百人受傷
位於中美洲的薩爾瓦多,21 日於庫斯卡特蘭體育館 (Cuscatlan Stadium) 舉行足球比賽時,不幸發生踩踏事件,造成至少 12 人死亡、數十人受傷。當天比賽的隊伍為薩爾瓦多的兩大人氣球隊 —— 阿里安沙 (Alianza F.C.) 和 CD 法斯 (Club Deportivo FAS)。根據薩爾瓦多警方了解,當時有大批球迷試圖湧入庫斯卡特蘭體育館,在狹窄的入口通道產生推擠、碰撞,有些民眾跌倒、甚至昏迷在地,還有人試圖爬上圍牆逃離混亂現場。事故發生後,球賽立即暫停,薩爾瓦多當局也立刻出動消防人員、救護人員,展開緊急救援行動,協助傷患撤離。根據警方資訊,目前已有至少 12 人死亡;薩爾瓦多衛生部長阿拉比 (Francisco Alabi) 則表示,約有 90 名傷患身上受到多處創傷,目前正在接受治療中,其中包括許多未成年人,所幸多數傷患目前狀況穩定。除了體育場館的管理和安全措施再次被重視,這起事故還可能與球賽門票超賣與偽造票券流通相關。根據 CNN 報導,有球迷表示他們買到偽造票券,並順利進入球場;球賽主辦方也有票券販售過量之嫌。對此,薩爾瓦多總統納伊布。布格磊 (Nayib Bukele) 已下令徹底調查,他也在 Twitter 上表示,「所有相關人員都會受到調查,包括球隊、球隊經理、球場、售票處、聯賽主辦方和足球協會等。無論肇事者是誰,他們都不會逍遙法外。」
「機械公敵」情節將成為現實?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再升級
去年 9 月,特斯拉打造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首次公開亮相;17 日,特斯拉又釋出機器人的最新影像:影片中,一群神似《機械公敵》中人形機器人的 Optimus, 邁開稍嫌生硬的步伐,緩步在工廠中前進。除了發展電動車,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近年也致力於開發「人形機器人」, 他希望能利用這些機器人執行危險、重複或是無聊的工作,讓人類享受更多自由核創造力。Optimus 的身高、體重都與普通成人相當,身體、四肢彷彿披著銀色盔甲,頭部則是黑色的螢幕。Optimus 可以利用頭部的鏡頭、感測器探索周圍,避開障礙物自行移動,並記憶周遭環境;當周圍有脆弱物品靠近,例如一顆雞蛋,他還能快速調節馬達,避免不小心讓蛋破掉。除此之外,Optimus 去年已經展現出揮手、抓、握等精細的手部動作;今年,他可以進一步運用手指,將物品撿起、放入容器,執行越來越複雜的任務。去年 10 月的特斯拉 AI Day, 人形機器人 Optimus 初次亮相。雖然 Optimus 的步伐搖晃、緩慢,影片底下還有網友留言,笑稱 Optimus 的走路姿勢就像自己「鐵腿」的樣子,不過移動相較去年已經穩健、進步許多。特斯拉在短短 7 個月內,就能取得如此穩定的發展,說明 Optimus 真正能應用於職場的那天或許並不遙遠。馬斯克也相當看好 Optimus 的發展,他提到隨自動駕駛越來越進步,同樣的技術也能轉移到人形機器人上,「我預測特斯拉的長期價值大部分將來自 Optimus, 對此我非常有信心。」他預測,將來市場對於 Optimus 的需求可能達到 200 億台。
科技戰再升級 AI人工智慧成美中角力新戰場
美中科技戰升級,人工智慧 (AI) 領域成又一主戰場,主因在於 AI 主宰世界未來,相關發展已成為各國的核心競爭力。不乏評論認為,中國近年在 AI 領域的研究與發展快速,美國為不被趕上於是想方設法拖住中國腳步,像是組晶片聯盟孤立中國、打亂其晶片供應鏈,然而這反倒促使中國投入更多資源進入這個戰略產業,以加快技術突破。澳洲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 3 月發布報告指出,在追蹤國防、太空、能源與生物科技等領域的科學論文後發現,在 44 項關鍵新興科技中,中國多達 37 項領先;西方國家在全球研究產出競賽中節節敗退,一些領域的全球前 10 大研究機構,總部都設在中國。據 ASPI 的說法,中國很可能在 10 項領域發展成壟斷巨頭,包括合成生物學、電池、5G 與奈米製造等。其中,合成生物學方面的所有研究裡,中國產出就占三分之一。隨著全球經濟朝向數位化、智能化發展,對晶片的應用日趨廣泛,無論城市管理、汽車、金融、民生服務等都涉及晶片和 AI 應用,也有愈來愈多先進武器系統應用 AI 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日本經濟新聞》在荷蘭學術資訊權威「愛思唯爾」(Elsevier) 協助下,分析過去 10 年各國 AI 相關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中國在數量上一直位居第一,論文品質方面則自 2019 年躍居首位後,不斷拉開與第二名美國之間的距離。從企業方面來看,美國仍占優勢,微軟、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和 IBM 是近 10 年的前三強,但中國企業後勁驚人,到 2021 年已有騰訊和華為等四家躋身前 10 名。由谷歌前執行長施密特 (Eric Schmidt) 主責的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 (NSCAI) 2021 年發布報告揭露一嚴峻情勢:美國正在輸掉攸關各個職場、戰場發生質變的 AI 研發競賽。NSCAI 是由美國國會授權成立,他們在研究報告裡說:「若不採取針對性的行動,美國不大可能縮小與中國日益擴大的技術差距,且會在關鍵的人工智慧領域落後。」這份報告以異常直白的詞彙描述中國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5G 通訊及合成生物學等關鍵技術方面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危險。在〈失敗會是什麼樣子?〉章節中描繪美國若未能應對中國挑戰將面臨的連串重大後果:中國主導未來經濟,從下一波技術革命浪潮產生的數兆美元價值裡獲益;利用技術經濟優勢發揮政治影響力;包含美國盟邦在內的各國依賴中國技術而在政治上受中國擺布;威權政權得以宣傳他們才是現代世界的主人;美軍技術優勢減弱,中國得以奪台等。報告給出赤裸裸的結語:「總體而言,這幅景象相當於美國和民主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建立的秩序瓦解,也是對美國繁榮的嚴重挑戰。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將在經濟上變得依賴,失去在世界尋求繁榮和行動自由的引擎⋯⋯即使只有部分成為現實,對美國和民主來說也會變得更加黑暗。」外界認為,正是這份報告催生出拜登政府對中國的各項科技圍堵。美國喬治城大學一份研究顯示,美國投資占中國人工智慧領域投資總額的 37%, 超過 400 億美元。美方資本合作對象甚至含被控參與打壓維吾爾族穆斯林人權的中國科技公司。報告指出,2015 年至 2021 年,包括英特爾 (Intel) 和高通 (Qualcomm) 在內 167 名美國投資者參與 401 筆交易,投資總額 402 億美元。數據顯示,高通風險投資和英特爾資本分別參與對中國人工智慧企業的 13 項和 11 項投資,紀源資本 (GGV Capital) 則以 43 項投資在美企裡居首。中國官方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發展,因為這個巨大的新領域是促進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北京當局已在 2017 年宣布,將全力發展下一代人工智慧,雄心勃勃想在 2030 年底前成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慧創新中心。如今中國科技業在社交媒體、搜尋引擎、電商銷售等領域不僅未輸美國,還大幅拉近距離,且中國擁 14 億人口的市場規模,有龐大的數據支援 AI 分析,以提升系統應用的「聰明度」, 更具先天優勢。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總統拜登將在近期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企業投資中國關鍵經濟領域,預計在 5 月 19 日開幕的七大工業國集團 (G7) 峰會前後採取行動。擬議中的行政命令將涵蓋半導體、AI 和量子計算等,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都將受限,特定形式的技術轉讓和合資企業也將成為目標。
「關掉臉書能讓你變得更好嗎?」數位排毒OUT,數位「重建」更適合現代人
來自美國辛辛那提 (Cincinnati) 的傑西魏茲 (Jesse Waits), 是一名剛戒掉大麻成癮的 39 歲男子。而他的下一步,打算正視自己對社群媒體的成癮問題。去年,除了用電腦版的 IG 經營自己的副業之外,傑西永久登出了 Facebook、Snapchat 和 Twitter。「成癮是一個有趣的疾病,因為它並不會讓你覺得自己有病,對吧?」另一位住在克里夫蘭 (Cleveland) 的 28 歲老師湯瑪士 (Thomas), 則是在 2018 年刪除了所有的社群媒體帳戶,因為他注意到自己經常熬夜滑手機,在社群上與親戚辯論政治,或是閱讀來源可疑的新聞。不論是傑西或湯瑪士,當他們告訴別人自己不用社群媒體時,總是會得到類似的回應:「為什麼不用了?」、「你怎麼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那你還和朋友保持聯絡嗎?」而他們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回應,戒掉社群後,很高興能將更多的時間專注在自己身上。同樣刪除了社群媒體的人之中,也不乏知名公眾人物。憑藉《蜘蛛人》系列電影走紅的英國男演員湯姆霍蘭德 (Tom Holland), 於 2022 年宣布為了個人的心理健康,將全面退出社群平台。「我不認為社群媒體能全然地代表我們的生活。」- 奧斯卡影后珊卓布拉克 (Sandra Bullock) 自社群媒體成為人們生活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後,因擔心錯過網路或朋友的消息,而產生焦慮不安情緒的社群恐慌症 (Fear of Missing Out), 也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但,即使大多數人都認為,社群媒體是一種災難,卻也很少有人真的會斷開與社群的連結。根據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的數據調查,有 64% 的美國成年人表示,社群媒體對自己的生活有負面的影響;但 72% 的人至少擁有一個社群媒體帳戶。新聞媒體時常將社群媒體,視為焦慮、憂鬱和孤獨感上升的罪魁禍首,但即使如此,人們仍依賴透過社群建立人際關係;在我們抱怨並且不信任網路上的新聞資訊時,社群依然是各國領袖、新聞媒體主要發聲的管道。根據古典制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的理論,發現只要反覆進行「條件刺激」就能與「生理反應」產生連接。來到手機世代,人類雖然沒有變成「巴夫洛夫的狗」, 但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在滑手機、接收新知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產生間歇性增強 (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再加上社群網站擁有「按讚數」與「可無限滾動」的功能設計,因此,當大腦開始把「看手機」當成可以獲得新刺激的訊號後,頻繁地拿起手機檢查訊息,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同時,社群軟體也會計算使用者感興趣的內容,透過演算法不斷推薦更多相似的內容。只要訊息音一響,就會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機查看,人手一機的現代,全民都成為被手機制約的奴隸。因為孤單寂寞,滑手機成了許多人取暖的工具,但卻也有許多人發覺,經常使用社群軟體,反而越滑越寂寞,加深了被孤立和疏離的感覺。然而,天普大學 (Temple University) 副教授喬丹・夏皮羅 (Jordan Shapiro) 卻持反對意見,他認為「聲稱社群媒體會讓人成為孤獨的手機成癮者的說法,有點過於以偏概全。使用社群媒體對每個人來說,感受可能是不同的,這取決於個人的各種因素。有些人容易陷入強迫行為,也有些人則對負面的新聞、膚淺的點讚互動,或是社群之間的比較,更為敏感。」不可否認社群軟體帶來諸多問題,例如不健康的比較心理、不現實的美麗標準、政治上的混亂、同儕較勁和錯誤信息。「但這些問題其實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刪掉社群媒體並不會讓這些問題消失。」即使沒有 Instagram, 青少女也會有身體形象的問題,刪除這些應用程式也無法改變社會對美的不公平標準。喬丹教授表示:「可以理解人們因存在主義感到的恐懼,他們可以選擇疏遠社群軟體,因為社群引發他們負面的情緒,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請不要假裝這全都是社群媒體的錯。」也許社群媒體碰巧成為現實生活不如意的戰犯,刪除應用程式能夠讓我們更有餘裕地正視生活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但這就像一把雙面刃,能夠真正戒斷社群媒體,反而成為少數人的特權。今年 2 月,在雲端軟體巨擘 Salesforce 宣布裁員 8 千人後,執行長馬克貝尼奧夫 (Marc Benioff) 在法屬玻里尼西亞 (Polynesia) 度假村度過了 10 天無科技生活,結束後他傳訊給《紐約時報》:「我們過於依賴行動裝置 (至少我是), 能將它們全拋在腦後一段時間,是如此自由的一件事。」或許,對於一小部分人來說,放下行動裝置是可以實現的理想,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尤其是現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回望 2012 年,數位排毒 (Digital Detox) 一詞首次被發明,時至今日,用手機支付、視訊開會、約會軟體配對,人們與科技的關係也越加緊密,尤以自新冠疫情爆發後,要「戒掉」社群媒體與網際網路的數位排毒 (Digital Detox), 反而成為一種更艱難的挑戰。西雅圖的時間顧問艾米莉・切金 (Emily Cherkin) 表示:「科技已經深深扎根於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一個星期不用手機,那只會讓自己陷入失敗而已。」使用螢幕的時間增加,意味著人與人之間聯繫方式的改變。根據 2022 年利茲大學 (University of Leeds) 研究顯示,54% 的英國成年人現在觀看螢幕的頻率比疫情前更高,其中一半的受訪者觀看螢幕的時間達到 11 個小時甚至更長,51% 的人用於休閒娛樂,27% 的人則是因工作而增加使用時間。根據 BBC 報導指出,如果你不是億萬富翁,那麼數位排毒只是過時的用詞,但不代表你的餘生,注定只能盯著螢幕。BBC 報導表示,比起數位排毒,不完全與科技切八段,也不會因此產生壓力 —— 灰色排毒 (grey detoxing) 才是最適合現代人的方法。作家尼古拉斯卡爾 (Nicholas G. Carr) 則認為,一開始就不該取用醫學治療的「排毒」二字,因為這代表「我們打從心底覺得,這不是個好東西。」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出自於人們的過度使用。比起排毒,「重建」才是更適合現代人使用社群的方式。「人們需要的,是找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讓自己獲得真正的休息。就像許多習慣一樣,數位重建需要的是練習和適應。」- 加州大學神經學教授亞當・加札利 (Adam Gazzaley) 與其試圖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生活一個星期,而讓自己更加焦慮,不如先從關掉「手機通知」開始做起,當你不需要手機時,與它保持一定的「物理」距離,比起特別飛到法屬玻里尼西亞度假村,這樣的做法不只更加容易也省下更多金錢。
G7廣島峰會今天揭幕,各國領袖討論什麼?三大必考重點一次攻略
根據 BBC 報導分析,在烏俄戰爭爆發之前,G7 的國際代表性越來越弱,甚至被視為「富國俱樂部」; 反之,聚集世界上 20 大工業國家的際經濟論壇 ——G20, 成為協調國際經濟議題更適當的平台。然而,隨著烏俄問題、中國與西方國家對立加劇,G20 成員在各項議題上越來越難以達成一致,G7 轉而成為能夠共同協調、制裁俄羅斯的角色。此次參與 G7 的領袖包括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英國首相蘇納克 (Rishi Sunak)、德國總理蕭茲 (Olaf Scholz)、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義大利總理梅洛尼 (Giorgia Meloni)、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歐盟理事會 (European Council) 主席米歇爾 (Charles Michel)、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等 9 人。其中,美國總統拜登因面臨美債問題,一度傳出可能不會親赴廣島,但最終,拜登仍決定出席會議。除了 G7 正式成員,本次受邀參與的對象還包括:澳洲、巴西、南韓、越南、非洲聯盟輪值主席國葛摩、太平洋島國輪值主席國庫克群島、G20 輪值主席國印度、東南亞國家協會輪值主席國印尼。聯合國、國際能源署 (IE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 (WHO)、世界貿易組織 (WTO)。G7 以外的國家是由日本自行決定邀請,法新社指出,這份邀請名單「長得不同尋常」, 分析日本可能是想藉此,試圖擴展自身與 G7 在發展中國家間的影響力;並能進一步替代陷入僵局的 G20。此外,在烏克蘭局勢的議題上,岸田文雄也邀請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y) 線上參與討論。今年 G7 領袖峰會,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特別選擇在廣島舉辦。廣島除了是岸田文雄的故鄉與選區,更能夠凸顯他對於核裁軍議題的決心。1945 年,美軍在廣島引爆原子彈,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將核武器用於空襲,造成慘痛的死傷。岸田文雄希望在峰會期間,能帶領各國領導人參觀廣島和平紀念館,親眼見證原子彈轟炸後留下的歷史紀錄,「我相信推動核裁軍的第一步,是提供體會原子彈爆炸後果的第一手經驗。」岸田文雄反對核武的立場明確,他在接受《TIME》採訪中提到,自從他兩年前就任總理以來,就一直希望能在廣島舉行峰會,向各國領袖展現原子彈爆炸的真實慘況。他也在去年提出「廣島行動計劃」, 呼籲各國不再使用核武器,並承諾禁止核武擴散。根據目前官方釋出的,此次 G7 峰會的討論議題包括:包括烏俄衝突,G7 將推動對俄羅斯的制裁,並持續支持烏克蘭;且首度納入印度、太平洋地區議題,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的經濟合作。確保全球生產供應鏈有彈性、安全,避免過度依賴中國資源,受到經濟脅迫。確保能源安全並持續往 2050 淨零排放的目標前進,展現各國能源轉型的藍圖,並討論不同國家、地區的情況。確保糧食安全,克服全球糧食供應系統的弱點。吸取 Covid-19 大流行的教訓,加強全球公共衛生系統,制定下一次大流行的應對、預防措施;並持續促進各國人民健康。實現聯合國制定的「2030 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除此之外,性別、人權、數位科技等議題也可能在會議中提及。會議結束後,除了各國的領袖宣言外,各國還會將烏克蘭問題、核裁軍、經濟安全保障、綠能和糧食危機等領域的討論內容,彙整為成果文件。在包山包海的眾多主題中,特別受到外界關注的議題包括:烏俄衝突、中國議題以及核武議題。烏俄戰爭開始至今已超過一年,G7 國家如何協助烏克蘭、制裁俄羅斯,將是這場峰會的主要話題之一。在峰會開始前,澤倫斯基密集地出訪各國,包括法國、義大利、英國和德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前往烏克蘭訪問。各國首領不但強調對俄羅斯的制裁,並承諾將在軍事、政治等方面支持烏克蘭反擊俄羅斯。根據法新報導分析,澤倫斯基在峰會前收穫的承諾,將在論壇中形成「同儕壓力」, 增加各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此外,G7 各國也將在經濟方面持續打擊俄羅斯。上週末舉行的 G7 財長會議,重申對制裁俄羅斯的承諾,並表示他們正努力落實制裁;此次的領袖峰會,預計各國將討論如何堵住對俄制裁的漏洞,強化俄國面臨的經濟壓力。G7 各國將對中國議題採取什麼措施,也是受到外界關注的焦點。由於中國在台海持續加強軍事壓力,「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可能成為 G7 領袖的討論重點,並納入最終的領袖宣言中。岸田文雄就在《TIME》的訪談中表達,「正如烏克蘭危機是亞洲的問題,台灣也是歐洲的問題。」呼籲 G7 各國重視台海威脅,反對任何以武力改變現狀的單方行動。不過,相較 G7 各國對俄國堅定反對,中國議題複雜許多。根據 BBC 分析,綜合先前 G7 的外長、財長會議和各方消息,G7 領導人似乎希望能在此議題取得微妙的平衡 —— 團結對抗中國的軍事、經濟威脅,並減少在經濟和供應鏈上對中國的依賴;另一方面,又試圖避免讓中國和西方的關係更加緊張。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到,G7 希望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多面化」, 降低中國帶來的經濟風險,卻非與中國完全脫鉤。他也提到,G7 國家在得出共識的同時,每個國家都將進一步處理「自己與中國的關係」。會議主席岸田文雄反核武的立場堅決,他不但選擇曾被核武嚴重破壞的廣島作為會議地,也在訪談中表達自己對核武議題的堅決立場。不過,岸田「全球無核武」的主張不被外界看好,光是 G7 成員國,就有 3 個國家擁有核武器,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其他國家也有美國於當地部署的核武器,或是處於美國的「核保護傘」下。此外,北韓、俄羅斯都曾釋出核武威脅;據美國估計,中國的核武庫也持續在擴充中。因此許多專家認為,岸田的願望很可能落空,想要達成切實可行的去核協議,可能性非常低。同一時間,地球的另一邊,由中國主導的「中亞峰會」也揭開序幕。今年為中亞峰會首次舉辦,5 月 18、19 日於中國西安展開,由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主持,參與國家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由於 G7、中亞峰會的時間相近,且中國問題又是此次 G7 峰會的討論焦點,因此外界普遍將兩者視為「外交擂台」, 認為此次中亞峰會,有與 G7 峰會針鋒相對的味道。根據《自由亞洲電台》採訪,美國艾德菲大學 (Adelphi University) 文理學院院長王維正分析,中亞峰會成員多是威權體制的陸上國家,而 G7 成員則是民主體制、支持資本主義的海洋國家,兩場峰會形同陸權、海洋國家的相互對抗。不過中國外交部歐亞司副司長于駿表示,他們注重務實、無意與其他機制競爭,只要真正有利地區穩定,中國都願意支持。
中國脫口秀被控「辱軍」 喜劇演員遭重罰、無限期停演
5 月 13 日,一名中國網友在微博上發文指出,脫口秀演員 House (原名李昊石) 演出中的一個段子「非常不妥」, 侮辱了中國軍隊。House 表演的段子內容提到,自己領養了 2 條野狗,當他們追逐松鼠時,讓他想起 8 個字 ——「作風優良,能打勝仗」。而這 8 個字來自中共總書記習近平 於 2013 年全國人大所提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因此,觀眾認為,House 的言論「引起我的不適」、「侮辱了人民子弟兵」。事件在網路上逐漸延燒,15 日,House 所屬的笑果文化​公司發表聲明,向 House 的爭議言論向大眾致歉,表示已無限期停止 House 的演藝工作,並提到他們會牢記文化擔當與職責使命,加強對演員的培訓與教育,「杜絕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House 本人也在微博上道歉,他聲稱自己在演出中使用非常不恰當的比喻,「我將為此承擔責任,停止一切演藝,深刻反省,重新學習。」目前,House 已經被禁言。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則於 17 日表示,官方於 15 日接獲舉報,經過調查確認後,判定效果文化和 House 肆意竄改演出申報內容,於演出中出現嚴重侮辱人民軍隊的情節,造成惡劣社會影響。針對此事件,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依據「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作出行政處罰,向該公司提出警告、沒收違法所得 132 萬 5381.6 元,並罰款 1335 萬 3816 元。
【國際新聞喵一下】為什麼迪士尼樂園沒有真的老鼠,因為他們有一群捕鼠大隊
在加州迪士尼主題樂園,隨時都可以玩「找找米奇在哪裡」的遊戲,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類可以贏得過,這項遊戲的王者 -- 迪士尼樂園的貓。早從 1955 年開園以來,就有人目擊到「貓」出現在迪士尼樂園,雖然牠們明顯沒有收到創辦人的入園邀請。根據《迪士尼樂園貓咪》的說法,當華特迪士尼 (Walt Disney) 走進規劃作為睡美人城堡的園區時,他被一群野生、身上都是跳蚤的貓咪圍住。一開始,迪士尼選擇將這些住在城堡裡的貓咪送給員工,但仍有許多貓留在園區,與此同時,工作人員發現園區出現大量不是米奇與米妮的「老鼠」, 最後他們決定要聘請這些貓擔任捕鼠大隊。雖然華特迪士尼買下了這塊地,但這些野貓不僅沒有打擾到任何人,在捕鼠方面甚至做得比人類還好。因此,牠們被派去工作,以確保遊客在迪士尼樂園看到唯一的齧齒動物只有米奇與米妮。根據《洛杉磯時報》2010 年的報導,迪士尼的貓都已結紮,園區內也設置餵食站,以防牠們今天沒有捕獵到任何的獵物。但近日,這隻捕鼠大隊中人氣甚高,擁有一身華麗的棕色毛色,尤其喜愛和遊客討食物的肉豆蔻 (Nutmeg), 驚傳已不幸去世。根據由粉絲經營的部落格華特迪士尼世界新聞 (Walt Disney World News) 表示:「我們非常遺憾地宣布,經常出現在迪士尼加州冒險樂園 Magic Key Terrace 的野貓肉豆蔻已離我們而去。」雖然部落格沒有透露,他們是如何發現肉豆蔻的死,迪士尼目前也並未做出回應。但許多追蹤推特 Cats of Disneyland 的粉絲,紛紛在網路上哀悼肉豆蔻的死,同時也感謝迪士尼對於貓的包容。估計,現在多達 200 隻貓在迪士尼樂園巡邏。一般來說,迪士尼不太建議遊客與貓靠得太近或是吸貓,如果貓變得太過於親近人,或是有新出生的小貓時,迪士尼就將貓交由工作人員領養。
「我只是想知道父親的故事」他登入DNA資料庫,卻收到一份遲來的通緝令
來自美國內布拉斯加奧馬哈的「戴蒙」(John Vincent Damon) 原名叫「阿諾」(William Leslie Arnold)。1958 年,16 歲的阿諾在自家餐廳槍殺了自己的父母,只因為他們不准他開車出去約會,並將兩老的遺體埋在後院。接下來幾天,他一如往常的出門上學、去教堂、幫爸爸開店,並對外稱父母出遠門去探望祖父母,直到祖父母真的跑來找人,才揭開了這個瞞天大謊與弒親重罪。阿諾坦承犯行,被判處了兩個無期徒刑,必須終生監禁。他當了 8 年模範受刑人後,在 1967 年與獄友一起逃往芝加哥。他的獄友很快就被追捕到案,阿諾卻能多次躲過查緝,就此消聲匿跡。從凶案現場的蛛絲馬跡找到微量 DNA 證據,送去實驗室、輸入資料庫,比對成功!拿到嫌犯資料、破門逮人 —— 美式影集中的探案流程,在現實世界裡卻容易卡關,有時甚至可能卡 50 年以上。最大的原因在於:資料庫裡找不到。美國警方自 1985 年開始有系統地蒐集且逐漸重視 DNA 證據、FBI 在 1990 年代建立 DNA 資料庫,用來追緝前科犯容易,對於毫無案底、沒有資料的對象,自然就找不到結果 —— 當然也包括像阿諾這種二、三十年的舊案。不過,近年來基因檢測普及、DNA 朔源生意大增,FBI 終於有機會接觸到更廣大的自願受測者 DNA 資料庫,為陳年懸案開啟了一扇超大的門 ——「金州殺手」(Golden State Killer) 就是最好的案例。自 1976 至 1986 長達十年間,被媒體稱作「金州殺手」兇嫌在美國加州各處犯案,至少犯下 12 起謀殺案、50 多起強暴案和 100 多起盜竊案,執法單位雖然從犯案現場取得了大量跡證,卻苦無目標進行比對。直至 2018 年,FBI 從線上基因資料庫網站 GEDmatch 發現了與警方手中 DNA 線索「部分相符」的對象,判斷應是金州殺手的親戚,將嫌疑人範圍瞬間縮小到一個家族的規模。而後便搭配傳統調查技術,追出了隱藏在家族中的金州殺手 —— 小迪安傑羅 (Joseph James DeAngelo Jr.)。1990 年代,FBI 放棄追查「阿諾」的下落,將案件交回內布拉斯加矯正署,最後此案歸到美國法警轄下。直至 2020 年,入行才 5 年的美國法警魏斯托佛 (Matthew Westover) 從前輩手上接下阿諾案,他坦言,把這種陳年舊案交接下來「根本是個笑話」, 卻也莫名燃起了查案魂。他先是搜尋網路,找到了《奧馬哈世界先鋒報》(Omaha World-Herald) 2017 年的系列報導,並詳加查證所謂「網路偵探」的各種臆測、討論和線索。在了解基因資料庫的無限潛力後,他與同事大老遠跑到密蘇里州,拜訪阿諾的哥哥,取得同意並將他的 DNA 存進資料庫中,以待後續與廣大提供 DNA 樣本的自願者進行比對。終於在 2022 年,新的比對通知跳了出來,魏斯托佛說,他看到詳細報告內容之後樂瘋了!因為這名自願提供基因資料找尋親屬的民眾與阿諾 DNA 相符程度極高;同時,這位民眾也附加了一則訊息:他只知道父親是來自芝加哥的孤兒,希望得到更多背景資訊。來自芝加哥、又是孤兒,魏斯托佛幾乎可以肯定,這個人應該就是阿諾的孩子。魏斯托佛決定謹慎行事,先不要暴露身分,同時也多方求證對方所提供的父親名字「戴蒙」到底是生是死,以免打草驚蛇,又讓阿諾跑了。終於,他在視訊中向阿諾的兒子說明來龍去脈,警方的長年追緝與父親的過往犯行。然而,對方幾乎無力承受,「看著他的真實反應,我其實也同樣難受,」魏斯托佛說,「被告知自己的父親是個殺人犯、越獄犯,難以想像這會有多痛苦。」阿諾後來的故事是這樣的:他一到芝加哥就把名字換成「戴蒙」, 在當地與一位單親媽媽結婚。後來與妻子分居離婚,戴蒙去了加州,與另一位女子再次結婚,並育有兩個孩子。1990 年代初期,戴蒙與新的一家人離開了美國,遠走紐西蘭,最後在澳洲落地生根。戴蒙成為一名成功的生意人,他為了工作四處旅行,努力將兩個孩子撫養長大,與第二任妻子長相廝守,直到白頭。今年三月,魏斯托佛飛抵澳洲,與阿諾兒子碰面,以法警身份正式取得阿諾兒子的 DNA 樣本,作為結案的必備證明。最後,魏斯托佛來到「戴蒙」位於昆士蘭的墓地,將美國法警警徽、阿諾的通緝公告放在墳上,拍下照片、以此為念,為這個故事劃下句點。
【地球圖書館】社會主義科學家也難逃文革下放,「雜交水稻之父」把遺傳學帶回田野間
和流行看法相反,毛澤東本人並不反對現代科學。事實上,就像世界上許多社會主義領導人,毛澤東也認為,科學在共產主義治下能夠蓬勃發展。毛澤東在 1957 年宣稱:「我們必定能夠以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來建設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幾年之後,他重申了這項主張,認為「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三大革命運動」之一。有鑑於此,中國政府在 1953 至 57 年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投入了大量資金,將國家科學預算提增至三倍,來促進新的科學研究機構的發展。甚至到了 1959 年,毛澤東還批准創辦一所新的遺傳學研究院 (Institute of Genetics), 附屬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接著到了 1967 年,中國進行了第一次成功的核武試爆,讓許多美國決策者大驚失色,因為他們早就認定中國根本沒有能力產出任何先進的技術。在這同時,中國共產黨也不再奉守李森科主義。這部分是肇因於地緣政治局勢的改變。1956 年,毛澤東開始與蘇聯決裂,原因是他認為蘇聯並沒有全力投注於世界革命事業。就在那一年,毛澤東發表了一場深具影響力的演講,其中他確認知識必須有更大的多樣性,特別是就科學這方面。他宣布,要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激勵一群中國科學家籌辦了一場重要的研討會,共議遺傳學的未來。在開幕式上,一位中共官員明確表示,李森科主義不再是國家政策。「我們的黨不希望像蘇維埃黨那樣干涉遺傳學辯論,」他解釋道。這位官員甚至還就最近發現的 DNA 結構,冠上了一種馬克思主義詮釋,並指出這就證明了基因概念有其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包含一種觀點,那就是一切事物,甚至連「基因」這樣的科學概念,都是生命之物質條件的產物。如同馬克思所述,「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他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他們的意識」。) 接著那位官員引用毛澤東的講話來總結發言,他說,在科學就如同在其他地方,中共的政策也是讓「百花齊放」。正如我們在其他地方見到的情況,中國對現代遺傳學重新燃起興趣,主要是出於糧食供應出了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遭受嚴重饑荒荼毒,超過兩百萬人喪命。接著又有 1959 至 61 年的「三年大饑荒」。在那三年期間,超過五千五百萬人死於這場慘禍,事後更證明,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饑荒之一。這場饑荒根源自許多不同因素,不過首要起因是中共放下糧食生產,卻調用鄉村農民投入大煉鋼鐵的政策。採用李森科主義更讓情勢惡化,由於中國農業科學家在 1950 年代把他們的時間大半都浪費在徒勞無用的實驗上頭。當然了,毛澤東是不肯承擔責任的。儘管如此,中共也認識到,它是無法承受這種災難重演的,於是從 1960 年代開始,便大力投資於農業科學和現代遺傳學的發展。因此袁隆平將大半時間都花在附近田間,和農民交談,並指導農民認識孟德爾遺傳學的基本知識。事實證明這非常有用。1964 年夏天,袁隆平在當地稻田走動時,遇上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水稻植株品種,花朵形狀很奇特。他好奇將標本帶回安江農業學校。花朵天生具有雄性的和雌性的生殖器官。雄性器官稱為花藥,能生產花粉,雌性器官稱為心皮,用來接受花粉。袁隆平以顯微鏡檢視那株奇特的水稻標本,並很快注意到,花藥全都皺縮起來,並不產出任何花粉。這顯示該植物是號稱「雄不稔」(male sterile) 的種類。袁隆平立刻意識到他這項發現的重要性。水稻原本就是自花授粉的植物,因此科學家認定,培育雜交水稻根本是不可能辦到的,因為在有機會與不同品種雜交之前,那種植物總是會自花授粉。美國和墨西哥的遺傳學家,之所以集中精神來處理玉米,這就是其中一項原因,因為玉米是自然異花授粉的植物。不過袁隆平猛然意識到,雜交水稻終究是有可能培育出來的。他在湖南的田野裡發現了一種水稻植株,只因為隨機遺傳突變,沒辦法自行授粉。重點在於,那株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依然完整,能夠接受另一株水稻植株傳粉。理論上,這樣一來也就得以選擇不同的水稻品種,並與這種雄不稔標本雜交,創造出許多人認為不可能的產物 —— 改良的雜交水稻品種。1966 年,袁隆平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出版的主要期刊《科學通報》(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上提出他的發現,這標誌了中國一項大規模的雜交水稻育種計畫的起點。從多方面來看,這是毛澤東「群眾科學」產生作用的一個實例。袁隆平是在中國農村與農民一起工作時開創他的發現。為了擴大計畫規模,他也需要訓練那同一群農人,教他們懂得辨認、採集更多雄不稔水稻植株標本。接下來幾年期間,袁隆平和他的團隊採集了超過一萬四千件樣本,最後其中只有五件適合耕植。這是遺傳科學,卻不是我們通常設想的那種。沒有高科技實驗室,沒有 X 射線,也沒有化學物質。實際上袁隆平是把遺傳學帶回到了田野間。儘管明顯致力於社會主義科學,袁隆平仍未能倖免於政治迫害。1969 年某一天,他來上班時發現牆上貼了一張手工製作的海報,上面寫著:「打倒反革命現行犯袁隆平!」在這時候,一場號稱文化大革命的運動進入最熾烈階段,那是毛主席領導來對付他眼中布爾喬亞 (資產階級) 社會餘毒的運動。受株連的標的包括來自中產階級背景的人士,特別是知識分子。中國各大學學生都受鼓勵指認潛在「反革命分子」並向當局舉報。袁隆平的大學教育,還有他對歐洲與美國遺傳學的興趣,讓他惹人注意。幾星期之後,安江農業學校領導人命令袁隆平辭職。他得知自己已經被調到附近一處煤礦工作。文革期間,成千上萬的中國科學家被「下放」到類似這種勞改營工作。許多人就此銷聲匿跡。不過袁隆平是幸運人士之一。兩個月艱苦工作之後,他突然被釋放,並被告知要回到安江農業學校。是他的科學救了他。一位任職中國科學技術部的官員讀了袁隆平刊載在《科學通報》上的文章,體認到那對中國農業的未來是多麼重要。於是那位官員發了一封電報給安江當局,命令釋放袁隆平。獲得了中國共產黨的允許,袁隆平終於可以安心地繼續他的研究。經過了一些嘗試錯誤,結合不同品種雜交培育,到了 1973 年,袁隆平成功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種能用於農業生產的雜交水稻植株,而這是許多科學家原先都認為不可能辦到的。從許多方面來看,現代遺傳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是非比尋常的。在 1950 年代早期,中共拿蘇聯生物學家李森科惡名昭彰的理論來大力推廣,導致許多先驅遺傳學家去國逃亡。即便在中共排斥李森科主義之後,遺傳學依然是釀成意識形態嚴重衝突的一項根源。遺傳學家袁隆平,原本是社會主義科學家樣板,到了文化大革命卻險些逃不過意識形態清洗。這一切當然非比尋常,只有蘇聯的經驗才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在其他許多方面,現代遺傳學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仍與我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模式十分相似。因此,我們不該將中國視為異常,而是應該嘗試了解它如何融入更寬廣的冷戰科學歷史。在中國,就像在墨西哥和印度,現代遺傳學的發展緊密牽連到國家的實際需求,特別是提高糧食生產的需求。那麼這段情節就帶了點諷刺意味,綠色革命是美國推動來作為反共鬥爭的部分措施,最終卻發現它的最大支持者之一,正是毛主席本人。縱貫整個 1960 年代,毛澤東支持他所稱的「科學種田」。他的期望是,開發出主食作物的改良品種,加上使用化肥和殺蟲劑,將有助於中國農業現代化並養活全國人民。這似乎奏效了。如今,袁隆平雜交水稻的最新版本,不只在中國生長,還種在印度、越南和菲律賓,幫助養活了亞洲數億人民。本文摘自詹姆士。波斯克特 (James Poskett) 著作《被蒙蔽的視野:科學全球發展史的真貌》, 繁體中文版由時報出版,蔡承志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3/05/22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被蒙蔽的視野》: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都是同志主角惹的禍?美教師上課放迪士尼電影卻遭教育部調查
一名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國小 5 年級的教師芭比 (Jenna Barbee), 由於在課堂上放映了迪士尼電影《奇異世界》(Strange World), 正遭到佛羅里達州教育部門調查。《奇異世界》是迪士尼於 2022 年推出的動畫電影,講述一個探險家族前往奇幻世界冒險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迪士尼首次將主角設定為 LGBT 族群。芭比為了教導地球科學、生態系統相關內容,在課堂上撥放了《奇異世界》, 卻遭學生家長控訴行為不恰當。學生家長、同時也是學校董事會成員羅德里格斯 (Shannon Rodriguez) 認為這部電影並不適合學生觀看,並主張芭比應事先取得學校管理階層批准,才能在課堂上放映。他認為,這類電影可能在教室裡開啟不該有的話題:「教師的工作不是向孩子灌輸他們自己的信念,無論是宗教、性向或性別認同。」芭比的友人在 Twitter 披露,芭比因在課堂上放映電影遭教育機關調查。事實上,佛羅里達州於去年才通過《親子教育權利法案》(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Bill), 禁止教師向幼稚園至小學 3 年級的學生談論性傾向、性別認同議題;今年 4 月,佛羅里達州議會又再擴大此法案適用範圍,規定公立學校從幼稚園到高中,都禁止討論性別話題。若教師違反這項規定,將可能遭到停職或吊銷教師執照。這項法案公布後,遭外界批評為「不說同性戀」(Don't Say Gay) 法案,迪士尼也曾公開發聲反對。針對家長、教育單位的態度,芭比在 TikTok 和媒體訪談中表示,自己並不知道法案已擴展到其授課的年級,此外,由於依照美國的電影分級制度,《奇異世界》被歸類為建議有家長陪同觀賞的「PG 級」電影,因此她已經讓學生家長簽署觀看同意書。「我讓學生觀賞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電影,電影也傳遞許多寶貴的生命課題。」芭比申明,自己從未試圖灌輸學生任何觀念,電影也未觸碰到與「性」相關的議題,政府此次介入調查,反而引發學生好奇,為什麼這部電影會有爭議。由於公立學校體系中的「政治問題以及無法真實展現自我的恐懼」, 芭比已向學校提出辭職。
角色名、必殺技都能幫你想 AI編輯陪伴漫畫家邁出新手村
在邁向職業漫畫家之路上,你有時會感到孤立無援嗎?現在只要有心,即使不是連載漫畫家,也能擁有自己的專屬擔當編輯了。日本支援漫畫創作者的新創科技公司「alu (アル)」11 日釋出使用 ChatGPT API 的對話型 AI 服務「Comic-Copilot」, 由日本出版業超級巨頭「集英社」旗下、全球知名漫畫雜誌系列 Jump+ 的編輯部操刀,打造出「AI 擔當編輯」, 陪伴年輕漫畫家邁出新手村。根據官網說明,該服務使用 ChatGPT API (GPT- 4) 的版本,使用者在服務中透過 API 功能送出的資訊並不會回去訓練 OpenAI 的模型。alu 與集英社也不會收集或保存使用者所發出的訊息。藉由 Jump+ 編輯部的最佳化後,Comic-Copilot 除了能支援生成作品主題、標題、角色的名字、必殺技等創意,還具備支援作業的功能,如:縮短、或改寫台詞,校正等。另外還有一些激勵漫畫家的功能,包含生成對作品評價或感想、來自虛擬讀者的意見回饋等。由於該服務的本體是對話型的生成式 AI, 因此要跟「AI 編輯」閒聊與漫畫無關的話題、也完全沒有問題。在版權方面,使用該 AI 所提供的建議或想法本身並無問題,只是在 AI 提供的內容中可能涉及其他出版社或其他作品的實際案例,需要創作者自身留意,避免造成侵權問題。alu 指出,對於新手漫畫家來說,創作漫畫往往是很孤獨的過程、而且很容易面對卡關的情況。AI 機器人不論是腦力激盪、或是作為諮詢對象、甚至是接手耗時的作業,都可以陪伴創作者突破困境、完成漫畫作品。對於生成式 AI 的進化是否會干預創作者、甚至搶走創作者的工作?alu 公司的社長古川健介認為,「有人預期 AI 是否會搶走創作者的飯碗,但就我個人認為、會是相反的,創造性反而會因為 AI 而擴大」。他也提到自己有許多漫畫家或出版界的朋友,有許多「要做到那個程度嗎?」這種令外行人吃驚不已的事情。協助這些作業本身就是 AI 的價值,「我們也希望 Comic-Copilot 能進一步拓展漫畫家的創造性,並且能夠更集中於創造性的活動」。該服務目前以日、英文為主。中文雖然也會提供回應,但根據實測,Comic-Copilot 的回應顯示中文的能力有限,仍建議使用日語或英語對話。
羊咩咩吃草立大功!智利靠「山羊特攻隊」防堵森林大火
今年稍早,受到熱浪、乾旱影響,智利中部遭野火重創,造成超過 25 人死亡、數千人受傷,還有將近 44 萬公頃的土地被焚毀。其中,聖胡阿納 (Santa Juana) 為受火災影響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面積 71,000 公頃的城市,超過 50,500 公頃都被烈火吞噬,佔了聖胡阿納市面積的 71%。不過,聖胡阿納森林中的一座腳踏車公園「查凱森林」(Bosques de Chacay), 奇蹟似地毫無損傷。他們躲過大火的關鍵,竟是一支特別的「山羊特攻隊」!「好山羊」組織讓山羊「吃」出一片防火帶,防止大火蔓延至左側的查凱森林。這支「山羊特攻隊」是由查凱森林的經營者蘿西歐 (Rocío Cruces) 組織。蘿西歐在訪談中提到,查凱森林 2017 年曾遭火災威脅,促使他們開始尋找預防火災的方式,發現有些國家會透過「戰略性放牧」防範森林大火發生。於是,他們購買了 16 隻山羊,將山羊帶到查凱森林,並創立推廣山羊防火的「好山羊」(Buena Cabra) 組織。好山羊組織的規模逐漸壯大,至少連續兩季帶著 150 隻山羊,透過放牧將自己與相鄰土地上,易燃的雜草、荊棘清理乾淨,製作防火帶。他們也與智利大學獸醫和畜牧科學學院合作,一起研究、執行預防工作,智利大學的負責人托羅 (Juan José Toro Letelier) 提到,透過戰略性放牧,能夠減少乾燥物、降低火災風險,「他們會在春季進行放牧,在火災風險高的夏季之前,讓山羊將周遭清理乾淨。」戰略性放牧除了能透過山羊清除乾燥的牧草、植被以防堵火勢;山羊的糞便還有助土壤變得肥沃,防止土壤受到侵蝕。目前除了智利,這種技術也被應用於葡萄牙、西班牙。托羅說明,在鄉村地區,「戰略性放牧是目前最可以持續、最經濟、最有效的防火措施。」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學 (University of Concepción) 的林業工程師拿坡里 (Francisco Di Napoli) 同樣熟悉戰略性放牧。他表示,在預防火災方面動物可以幫上大忙,建議其他組織積極「評估、應用這種技術,找出環境中的燃料,再讓山羊吃掉它們。」
《第42條法案》失效,移民下一步怎麼走?拜登提入境美國新政策
2020 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以防堵新冠肺炎疫情為由,制定《第 42 條法案》, 允許政府以防疫為由關閉美墨邊境,阻止人員、貨品入境。在這之前,根據美國移民法規定,非法入境美國的外國人可以申請庇護,政府不能將他們直接遣送回國;但在《第 42 條》規定下,邊境管制人員可以在 10 分鐘內決定,是否將非法移民遣返。根據美國當局的數據,自《第 42 條》生效至今年 3 月,共有 280 萬人依據《第 42 條》遭遣返回國。不過,隨著疫情威脅降低,美國不再能以「公衛需求」實施關閉邊境,《第 42 條》的效期無法繼續延長,於當地時間 5 月 11 日午夜 11:59 正式失效。對想進入美國尋求庇護的非法移民而言,也代表了長達 3 年的限制政策終於解除。不過,《第 42 條》失效,就代表美國邊境大門將對非法移民大開嗎?美國移民政策的轉變充滿不確定,有些人相信隨著《第 42 條》失效,將讓移民進入美國變得較為容易;也有些人擔憂新的移民法規將更加嚴格,獲得美國庇護將更加困難,因而主張應盡快在法案失效前入境美國。各種謠言、真假難辨的資訊在移民之間流竄,從委內瑞拉前往美國的喬恩 (Jon Uzcategui) 在 BBC 的訪問中提到:「所有移民都在討論 5 月 11 日,但是其中有很多謠言。我們只知道,有些事情正在改變。」對於新規的焦慮也驅使移民加快腳步,趕在法規失效前進入美國。根據美國官方統計,在法案失效的前一週,每日湧向美墨邊境的移民人數都超過 1 萬人,刷新過往紀錄;位於邊境的移民拘留設施,收容人數也大大超出上限。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爭相進入美國申請庇護的非法移民中,也包括一群來自中國的「走線客」。根據外媒報導,近期想從美墨邊境偷渡進美國的中國人口驟增,從去年 10 月起至今,已經有超過 6500 個中國公民被捕,比前一年同期的人數增長 15 倍。雖然中國移民在美國邊境移民中占比低,但近 6 個月來的人數增長卻最為快速。面對移民大量湧入,美國、墨西哥當局各自都加派軍隊至邊境控管秩序。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承認,舊規範解除後「將會有一小段時間的混亂」, 不過他也趕在《第 42 條》失效前提出新的庇護規定,自 5 月 12 日起生效。自 5 月 12 日起,對於入境移民的是用規定將回到行使已久的「美國移民法」——《第 8 條》(Title 8)。根據《第 8 條》規定,移民入境後,必須通過漫長的審核過程,才會獲得美國的庇護資格。雖然因審查流程複雜,移民不會在半小時內被快速遣返;但是,一旦經《第 8 條》入境審核失敗,在未來 5 年中,移民將不得再度申請入境。此外,拜登提出的新政策,要求想要尋求美國政府庇護者,必須先在應用程式「CBP One」上預約面談;此外,如果移民在途中曾入境其他國家,卻沒有先尋求當地政府庇護,他們在入境美國後也可能失去申請庇護的資格。華爾街日報分析,新法案將增加移民尋求庇護的難度,藉此阻止移民越境;美國國土安全部長馬約卡斯 (Alejandro Mayorkas) 則警告,對於非法入境的移民,新規將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拜登政府表示,新政策是為移民擴大更安全、合法的入境途徑。針對此作法,反對黨共和黨呼籲拜登應再加強移民的入境限制,由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還通過「2023 年邊境安全法案」(Secure the Border Act of 2023), 意圖重啟川普時代訂定的幾項移民措施,包括完成美國邊境的隔離牆、加強移民庇護限制。不過此項法案可能在參議院中遭民主黨反對,拜登也表示將予以否決。捍衛移民權益的倡議團體也批評拜登的新規,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ACLU) 指出,新政策不可行且違反美國的庇護法規,將「置尋求庇護的弱勢族群於嚴重的危險中」; 他們也提到,他們曾力抗川普制定「殘苦且非法的」的庇護禁令,但是現有規定什麼都沒有改變。
「為了我的推,我去援交」讓日本女高中生為之瘋狂的推活
2021 年,每日新聞調查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使用過「推し」(Oshi) 一詞,即使沒有用過仍有 96% 的人表示理解其意義。同年,「推活」(日:推し活 / Oshi katsu) 入圍該年度流行語大賞第 7 名。今年三月,Yahoo Japan 調查 1000 名 15 歲到 69 歲的男女,發現每 4 人就有 1 人在進行「推し活」, 可以說是男女老幼都在進行「推し活」。「推し」這個詞首次出現於 1980 年代的偶像熱潮,意旨偶像團體中最喜歡的成員。2010 年後,在日本引發社會現象的 AKB48 選拔總選舉,「推し」一詞也透過電視轉播而廣為人知,媒體也逐漸將「推し」定義為喜歡的事物,並於 2019 年收錄於三省堂發行的《大辭林》辭典。而「推活」(日:推し活), 即是因應「推し」而生的「追星活動」。2021 年,根据 SHIBUYA109 lab 進行的「新冠疫情下 Z 世代推活」調查中,有 75.5% 的女性表示自己具有某種「宅」身分。過去,御宅族 (ヲタク /wotakatsu) 曾是具有負面等不好印象的形容,但現在已經逐漸轉為正面,不僅皆意味著支持與推廣自己喜歡的事物,對於 Z 世代來說,「推し活」和「ヲタ活」本質上已沒有太大差別。「推活」不再是次文化裡的小眾,而是希望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擁有相同共鳴的同好,「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成為追星推活最重要的動機。追星推活主要的內容,沒有一定的定義,多圍繞在購買 CD 和官方商品、參加演唱會、參與活動等,但與宅文化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追星推活更積極地花費金錢、應援偶像。尤其在疫情期間,因為無法參加實體的應援活動,追星推活轉而變成「自娛娛人」的線上活動,例如粉絲會帶著偶像周邊到咖啡廳拍照,或是為偶像舉辦生日會等,也讓「追星推活」變成新的商機,許多「推活專門店」也因應而生。然而,原本充滿正能量的追星推活,現在卻成為吞噬年輕女性的灰色地帶。今年 1 月 31 日,日本警方以涉嫌猥褻未成年人,拘捕兩名日本地下男子偶像團成員。綜合日本媒體報導,兩名受害少女都對兩名地下偶像抱有愛慕之意,並花費大量金錢在追星推活上。其中 15 歲的少女為了得到合照機會,累積花費超過 300 萬日圓;另一位 17 歲少女,則是為了偶像花費 50 萬日圓購買高級香檳。日本地下偶像引發的社會問題,即是日益「牛郎化」的商業模式。自新冠疫情爆發後,原本受到影響的連鎖餐廳和公關牛郎酒店,為了拓展客群改而投資「男士概念咖啡廳」(メンズコンカフェ), 咖啡廳會以和風、吸血鬼風等特定的概念,由年輕帥氣的男性服務客人,吸引許多少女蒞臨前往。一名經營「男士概念咖啡店」的店長表示:「男士概念咖啡店和男性地下偶像很像。儘管沒有歌唱或舞台表演,但顧客可以享受與不同的『角色』交談,並且支持自己喜歡的『推』。沒有酒店公關的指名制度或排名競爭,男士概念咖啡廳給人的感覺更輕鬆。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以直播主或演員的身分活躍的人,或是以出道為目標的地下偶像,而支持他們的就是來到店裡的『粉絲』。」由於新宿歌舞伎町禁止在路上拉客,男士概念咖啡店便以推特、IG 等社群軟體招攬客人。男士概念咖啡店的出現,無疑是吸引女性顧客的「商機」, 然而,卻也有許多店家「以咖啡店之名,行牛郎店之實」, 不只提供未成年酒精,也違反未成年不得在晚上 10 點出入娛樂場所的規定。2023 年 4 月,警方以涉嫌向 17 歲少女販售 30 萬日圓的香檳,以及向未成年推銷酒類的罪名逮捕經營男士概念咖啡店「Na Cafe」的男子。雖然店家在去年取得,限制 18 歲以下的未成年入店,但在事件發生時,他們的收益有 80% 來自未成年人,甚至有店員以「只要多花點錢,我就能成為偶像」為由,引誘 17 歲少女為他花費 50 萬日圓。根據 AbemaTV 的報導,比起勁歌熱舞,粉絲們感興趣的是能與這些偶像「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以及遊走在禁忌邊緣的特典服務,而這些地下偶像或咖啡廳會透過「チェキ券」和積分制度,讓年輕少女們掉入他們蜜糖陷阱。チェキ (Cheki), 一詞源自於富士拍立得推出的 Check it 機種,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拍立得,卻可以說是支撐地下偶像文化的聚寶盆。只要事先購買「チェキ券」, 就能與偶像共同拍攝一張拍立得,每張券價值約 1000 日圓不等,除了拍攝之外,有些粉絲會一次購買多張「チェキ券」, 把拍照的時間用於和喜歡的偶像聊天。其中,在拍照時要求偶像擁抱、壁咚,甚至是隔著一根手指親吻,是「チェキ」拍照最常見的粉絲服務。地下偶像或咖啡廳另一種「課金」制度,是以積分制度換取額外的特典。只要購買一次「チェキ券」或來店消費,就能獲得一點積分,累積 500 點可以和「推」拍大頭貼、累積 1000 點換取店外約會的機會。簡單計算,只要花費 100 萬日圓,就可以和心儀的偶像約會。一名搜查人員坦言:「由於沒有可以直接適用的法律,它目前處於無「法」可管的灰色地帶。」一般的酒店公關,因為受到風俗營業法的規範,未成年是不能進入的。但多數男子地下偶像和咖啡廳,並不適用風營法,除非是深夜,否則未成年人也可以自由進出。「最大的問題在於,警方很難獲得受害者,也就是女粉絲的合作。因為她們對自己推的偶像抱有戀愛的情感,所以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也不願意接受警察的介入與幫助。」日本警視廳表示,近日收到許多的家長來電,指未成年子女為這些男子地下偶像或咖啡廳付出大量金錢,從 2021 年的 15 件,及至去年 (2022) 的 50 件,短時間內增加了 3 倍以上。雖然地下偶像和男子概念咖啡廳,本身的活動是合法的,但許多未成年少女為了存錢,而從事或援助交際,這也成為犯罪的溫床,近年日本警視廳也開始對這類型的娛樂加強警戒。為了不輸給其他喜歡同一個偶像的女孩、為了成為偶像心中的唯一,許多沉迷於追星推活的未成年,其生活也逐漸受到影響,包括:日夜顛倒、學習懈怠、沉迷於繁華街。東京都警視廳少年育成課分析,未成年少女會迷戀地下偶像或是咖啡廳的主因是:「對方會聆聽她們的話,並讚美她們。不僅填補了少女們的孤獨的心,也增強她們的自我肯定感。」化名小杏的 17 歲少女,從去年開始沉迷於男子地下偶像:「朋友邀請我去看免費的表演,沒想到就直接迷上。我的推是化了地雷系妝容、類似正太風格的男孩,他的臉正好是我喜歡的類型。看著這些閃閃發亮的男孩在台上唱歌,或是在握手會上隔個壓克力板親我,有點像是『可以見到的傑尼斯偶像』的感覺。」對小杏來說,她所支持的團體的握手券價格是每張 1500 日元。她會一次買 30 張握手券,加上演唱會和飲品的價錢,一天大約花費 4 萬日圓,每個月會參加至少 4 次。」和多數的少女一樣,小杏為了能見到心愛的偶像,開始透過爸爸活賺錢,平均月賺 30 萬日圓,其中三分之二用於支持男性地下偶像,剩餘的用於自己的生活費。另一名化名為瑠奈的 21 歲青少女,同樣沉迷於地下偶像超過一年的時間,至今已累積花費 1000 萬日圓,她同樣靠爸爸活賺錢,甚至為此從大學輟學。但學生時期因為被霸凌,而害怕與他人社交的她,追星推活反而是一種救贖。出賣自己的身體,以支持「推」的行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很難被社會大眾所接受。針對男性地下偶像產業的性侵問題,或是未成年貢獻大量金錢的防範措施,是日本當今社會必須面對的當務之急。然而,即使只是一時的幸福,也有人似乎因為男性地下偶像的存在而獲得了救贖。這也是事實。創立於 2009 年 BOND Project, 致力於傾聽無法在家庭或學校,找到自己容身之處的孩子們的心聲。創辦人橘純 (ジュン) 表示:「很多少女希望有人願意傾聽她們的故事。即使只是偶像和粉絲、店員和客人的關係,但當她們受到友善的對待時,也會感受到『他們在擔心我』。」另一方面她也表示:「能夠坦率地向父母透露不安的孩子並不多。為了防止孩子們沉迷於追星推活而遭到傷害,未來將繼續致力於為少女們提供一個屬於她們的庇護所。」「推し」這個詞首次出現於 1980 年代的偶像熱潮,意旨偶像團體中最喜歡的成員。2010 年後,在日本引發社會現象的 AKB48 選拔總選舉,「推し」一詞也透過電視選播而廣為人知,媒體也逐漸將「推し」定義為喜歡的事物,並於 2019 年收錄於三省堂發行的《大辭林》辭典。而推活 (日:推し活), 即是因應「推し」而生的「追星活動」。チェキ (Cheki), 一詞源自於富士拍立得推出的 Check it 機種,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拍立得,卻可以說是支撐地下偶像文化的聚寶盆。只要事先購買「チェキ券」, 就能與偶像共同拍攝一張拍立得,每張券價值約 1000 日圓不等,除了拍攝之外,有些粉絲會一次購買多張「チェキ券」, 把拍照的時間用於和喜歡偶像聊天。其中,在拍照時要求偶像擁抱、壁咚,甚至是隔著一根手指親吻,是「チェキ」拍照最常見的粉絲服務。一般的酒店公關,因為受到風俗營業法的規範,未成年是不能進入的。但多數男子地下偶像和咖啡廳,並不是用風營法,除非是深夜,否則未成年人也可以自由進出。
「我們擁抱彼此的悲傷」 失去母親的女兒們建立社群承接傷痛
「當我遇見其他同樣失去母親的女兒,我才能再次感受到自在,我不需要解釋我的狀況。」17 歲時,美國作家霍普。愛德爾曼 (Hope Edelman) 的母親就因乳癌過世,但在那個壓抑且保守的 1980 年代,沒有人教她如何面對悲傷,隨著母親離去,自己身上的某一部分,彷彿將永遠困在過去。她花了十多年,才慢慢理解這份傷痛對自己的影響。在這段自我修復療傷的過程,霍普發現,當時社會上對於面臨喪親之痛者,幾乎沒有完善的支持系統;而且她所接觸到市面上有關「面對悲傷」的資訊,大多沒有任何幫助。於是她決定創建「失去母親的女兒 (Motherless Daughters)」社群,邀請一群有同樣喪母經驗的女性,透過定期聚會,彼此交流、相互扶持。「當這些女性在社群中重新回顧、檢視並修復自己的故事,我能看見她們生命的轉變。」霍普回憶自己年輕時,只能獨自面對喪母之痛。起初,她以為「悲傷」就像是一個有 5 道問題的普通測驗,可以快速、輕鬆地完成。然而,即使 5 年、10 年過去,思及母親仍令他備感痛苦,才發現原來自己錯看了「悲傷」。「我花了五年時間,才能在說出『我的媽媽』時不哭泣。」霍普形容,這些童年創傷非常頑固,它可能反覆出現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每個特殊節日、紀念日、人生里程碑,或當自己達到父母去世的年齡,它也會在日常生活中突然來襲,例如每當她聽到《Love Will Keep Us Together》這首歌,都會瞬間掉入時光隧道,回到 1978 年、那個與母親一起跳舞的地下室。為了直面這份悲傷,霍普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接受治療,閱讀相關主題的書籍,並訪談了數百位與她處境相同的女性,並寫就《失去母親的女兒 (Motherless Daughters)》一書。這段漫長的療傷過程,讓她逐漸放下「為了向前進,必須克服悲傷」的想法,學習與悲傷共存,並希望能將此觀念傳遞出去。「母親過世會對女兒影響深遠,但是隨後如何處理、面對傷痛,可能對她產生相同、甚至更大的影響。」她強調,「處理悲傷」對兒童、青少年尤其重要,如果情緒沒有受到妥善照顧,可能成為憂鬱、疾病的根源,讓一個人的生命偏離軌道。所幸,在霍普的努力下,許多支持喪親者的組織相繼出現。社會風氣也逐漸轉變,從否認、迴避死亡,變得能夠正視悲傷。霍普在「失去母親的女兒」的網站頁面寫下:「失去是我們的遺產,內省是我們的禮物,回憶是我們的指南。」參與互助會的過程,女兒們可以藉由彼此的分享,與逝去的母親的建立連結,並獲得向前走的力量。除了霍普創建的社群,美國另一個非營利組織「empowerHER」, 每年母親節都會在美國各大城市舉辦活動,設計各種精彩的活動,例如舞會、繪畫課程、美髮課程等,邀請 24 歲以下,失去母親的女孩一同加入。在這個節日中,給予悲傷的孩子們一個空間,並提供她們「歡笑、哭泣和建立連結的機會」。除了組織活動外,網路與社群媒體的發達,也成為悲傷的另一個出口。加拿大的珍妮特 (Janet Gwilliam-Wright), 為了紀念在自己高中時就離世的母親,於母親逝世 25 週年時,在網路上開啟「母愛計畫」(The Motherlove Project)。她表示,因為自己的母親沒有墳墓,她希望在網路上創造一個能夠思念母親的空間。珍妮特在網站、社群上,寫下自己與母親之間的回憶,以及喪失母親的悲傷,並鼓勵網友分享自己的心情。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將近 300 人投稿,成為世界各地的女性,思念、分享母親故事的樹洞。珍妮特說:「非常感謝每一位聯絡我的女性,這不但讓我的悲傷得到支持,也為我建立一個很有共鳴的社群。」美國的茱莉亞 (Julia Morin) 也在 Instagram 上創立帳號「Girl_meets_grief」。對年幼喪母的她而言,母親節是格外孤獨的節日,於是,她在 2021 年的母親節當天創立了這個帳號,抒發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並得到許多擁有相同經驗女性的回響。在貼文中,她提到:對於母親的感恩、喜悅與悲傷是可以並存的,面對母親,所有的情緒都沒有對錯之分。「而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找到新的方式來保存它與表達它。」茱莉亞說。失去家人的痛苦,或許沒有完全消失的那天,霍普表示,喪失父母的痛苦沒有特效藥,修復的路也沒有捷徑,影響甚至可能貫穿終生。但她也表示,持續與喪親者對話,不僅是一種練習,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對於這段悲傷、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讓更多人能夠理解,並向沿途的每個人提供支持。」
法國年輕人跟風嘗鮮昏倒 瑞典口含菸更健康還是更不健康?
流行於瑞典的口含菸 (snus), 是一種特殊的無煙菸草形式,既不咀嚼,也不吸食,只需放在嘴巴裡,通常是小心地放在一側的上唇和牙齦之間。瑞典社會對吸菸的限制越來越多,但對口含菸的使用沒有限制。口含菸因為無煙,可以在禁菸區使用,使用者周圍的人也不會受到任何不利影響。根據 2021 年調查,在瑞典,20% 的男性和 6% 的女性每天使用它。除瑞典外,口含菸在美國、芬蘭 (僅允許從瑞典進口)、挪威和丹麥較廣為人知。除了瑞典當年在申請歐盟成員資格時被允許例外,在整個歐盟銷售口含菸都是非法的。口含菸不允許在芬蘭銷售,但可以在瑞典購買,並帶到芬蘭供個人使用 (每年最多一公斤)。在挪威,口含菸合法且非常受歡迎 (挪威非歐盟成員)。不過,挪威對包裝設計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口含菸包裝必須是中性的和「無聊的」, 而不是設計得看起來有趣或對新用戶有吸引力。口含菸對瑞典人有特殊的意義。自瑞典在 1994 年舉行加入歐盟的公投以來,瑞典人認為歐盟微控管國內事務,他們擔心歐盟將會在瑞典禁止口含菸,因此它成為一些人反對歐盟的重要「標誌」。口含菸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散裝口含菸:使用者必須用手指將散裝口含菸捏成一個小球,然後放在上唇後方。二,份裝口含菸:這意味著口含菸已經放入一個很小的紙 / 過濾器中,就像一個小茶包 (大約 1X2 公分), 然後使用者將這個袋子放在嘴唇後方。散裝口含菸歷史悠久,200 多年來產品基本相同。口含菸在瑞典的文化上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鄉村和工人階級環境中。瑞典的口含菸誕生於 16 世紀,當時瑞典人開始將菸葉、鹽和水混合放在上唇後面。在 18 世紀初的瑞典,口含菸變成一種濕潤的磨碎菸草產品,源自乾口含菸的一種變體。口含菸在 18 世紀的貴族男女中非常流行,幾乎成為必需品。它很快成為一種流行的禮物,瑞典菸草業也取得了突破。18 世紀末,大約 70 個瑞典城鎮開始種植菸草,許多菸草農開始自己製作口含菸,而製造商在 19 世紀開始生產本地品種的濕口含菸。瑞典政府在 20 世紀初期需要軍事資金和第一次養老金改革時,資金即來自菸草。1915 年,瑞典重新實行菸草專賣。2003 年,瑞典在約 100 萬口含菸用戶中售出了 1.93 億罐口含菸 (6,761 噸), 且女性占口含菸消費者的近五分之一。近來,瑞典口含菸在法國也流行起來。雖然它在法國的銷售是非法的,但它在社群媒體 TikTok 上流行後,許多法國年輕人開始使用它,並在體驗時錄製影片。一個廣為流傳的影片是一名女孩使用後昏倒送醫。此外,法國的許多足球運動員也開始使用它。例如,法國國家隊球員圖拉姆 (Marcus Thuram) 去年在隊友本澤馬 (Karim Benzema) 的 Instagram 上有一張他手裡拿著口含菸盒的照片。然而,照片在一段時間後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張類似的圖像,但以表情符號覆蓋了口含菸盒。瑞典人使用傳統紙菸的比率在歐盟中相對地低,有一說是因為瑞典人使用口含菸的關係。然而,使用口含菸在健康方面存在爭論。支持口含菸的人認為它是傳統紙菸的替代品,而且與吸菸相比風險要小得多,因為它不會影響肺部,因此使用口含菸對整體公共衛生有益。1960 年代末,當吸菸對健康的危害變得更加明顯時,口含菸的使用量有所增加。2005 年瑞典餐館禁止吸菸後,這一數字也有所上升。然而,從另一面來看,口含菸仍會帶來許多健康風險,例如癌症 (口腔、食道、胃等)、體重增加和糖尿病。心臟病的研究結果比較複雜,一些研究表明存在健康風險,一些則沒有。此外,使用者的牙齒和牙齦在長期使用後經常會出現令人不快的外觀,儘管牙齒健康本身並沒有被證明會下降。
「保護音樂創作者」串流巨頭Spotify移除AI生成音樂
根據外媒報導,Spotify 一口氣下架了大量由新創公司 Boomy 用 AI 所創作的音樂!Boomy 是兩年前就推出服務,它可以讓使用者根據自己想要的風格與描述用 AI 生成音樂,其中也包括了 AI 翻唱音樂,然後使用者還將這些歌上傳到串流平台從中賺取播放分潤。這種現象在國外有個專有名詞,叫做「artificial streaming」, 直翻就是「人工串流」, 專指那些使用自動化流程或 AI 上架串流的音樂或影片。根據 Boomy 自己統計的數據,他們已經製作約 1450 萬首歌曲,幾乎佔有全球已上架串流音樂總量的 14%。不過,這次 Spotify 在環球音樂 (Universal Music Group) 把這些 AI 歌曲註記為可疑串流活動後,刪掉了 Boomy 約 7% 曲目。Spotify 直接回應外媒,人工串流其實存在已久,他們會一直努力應對這個問題。有版權爭議的生成式音樂,對唱片公司來說是非常棘手的存在,也因此像環球音樂如此巨頭,之前就向各大音樂串流平台呼籲,禁止讓 AI 或自動化程式申請可以上架,成立音樂跟歌單的權限,也希望不要隨意讓 AI 獲得受到版權保護的音樂,輕易讓 AI 重新生成歌曲。
(1122更新)發動中國首例未婚凍卵訴訟 徐棗棗獲選BBC年度百大女性
2023/11/22 更新:《BBC》於 11 月 21 日公布 2023 年的「百大女性」名單,由於徐棗棗對中國單身女性的生育權利,造成開創性的影響,被納入其中的「政治與倡議」類別。◆ 原文上線時間:2023/5/12◆ 增修時間:2023/11/225 月 9 日,一名女子瀟灑步出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與律師在門口接受眾多媒體採訪,不久前,女子才剛結束中國首例單身女性凍卵案二審,這位女子化名為徐棗棗。五年前,徐棗棗想在北京一間醫院接受凍卵手術,卻因「未婚」被拒絕;於是徐棗棗決定對醫院提起訴訟,成為女性爭取生殖權利的標誌性案例,也一躍成為中國生殖權利爭議的討論焦點。根據 2003 年中國頒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禁止給不符合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法規和條例規定的夫婦和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在中國,依法目前只有已婚、不孕的夫婦,才有機會接受人工生殖。不過,中國人口去年 (2022) 出現了 61 年來首次負成長,讓當局對生育政策的態度有望鬆綁。徐棗棗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到,20 多歲正是自己全力專注事業發展的階段,卻一直被社會與周遭的人提醒,女性的生育能力將隨年齡下降,但,她認為自己:「在成為最好的自己前,沒有信心投入精力養育孩子。」因此,為了保留身體黃金時期的生育能力,她想到了凍卵一途。沒想到向醫院申請凍卵需求時,她卻因無法出示結婚證,遭到院方拒絕。於是她絕定以「侵犯一般人格權」提告,認為院方行為是對女性身份的歧視,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然而醫院主張,現行規定只允許因為「疾病」不能自然生育的女性,進行人工生殖技術,不能對健康未婚的女性,以「推遲生育」為目的實施。院方強調,他們並非因原告是女性才拒絕,而是遵守現有規範,為避免太晚生育造成母親生理、心理負擔且衍生其他社會問題,才做此決定。最終,法院判定徐棗棗一審敗訴。徐棗棗並不氣餒,她表示一審敗訴並不會讓她放棄對此議題的關注,並繼續上訴二審。根據媒體報導,9 日的庭審持續 2 個多小時,結果並未當庭宣判,之後將以判決書的形式宣判結果。不過徐棗棗接受採訪時表示,整體過程感覺很順利,她也在開庭的最後向法官提到,2018 年至今,許多與她有相同訴求的單身女性持續發聲,希望法官能聽到這些聲音。歷經敗訴、網路上的謾罵,徐棗棗仍然堅持立場,並在訪談中鼓勵大家不要氣餒。她也呼籲社會停止對未婚女性生育的污名化,更多去認識她們的勇氣和獨立精神,「我希望所有單身女性,都能夠實現身體自主權和生殖自主權,每個人都能夠擁有自主決定的空間。」11 月 21 日,《BBC》公布 2023 年的「百大女性」名單,徐棗棗也名列其中,被歸在「政治與倡議」一類。《BBC》每年都會根據當年的重要事件,選出該年度 100 位具有影響力、鼓舞人心的女性代表。由於今年的主題為「氣候變遷與其對全球女孩、婦女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 評選團隊也以此出發,選出 28 名致力氣候、環保領域的女性代表。在徐棗棗的介紹頁面上,《BBC》提到,她的行動是中國未婚女性權利的相關爭議,第一次進行法律抗爭,這場「先鋒性的法律戰」, 成功引起媒體與社會關注。雖然,目前審判結果仍未出爐,但是此案已成為法學、醫學、倫理學領域學者的重要研究素材,徐棗棗則是中國「單身女性生育權與身體自主權的傑出倡議者」。
【國際新聞喵一下】「因為我太愛貓了!」日本調查:每8名飼主,就有1人對貓過敏
「想要吸貓,卻又對貓過敏,該怎麼辦?」許多想要成為貓奴的過敏兒,可能都曾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但根據調查,日本每八位飼主就有一人對貓過敏,但他們仍願意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與貓咪相處在同一個屋簷下。近日,LG 電子日本子公司調查了 9,429 名日本人,發現許多飼主認為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牠們視為家人,但是在當他們把貓帶回家後,有 11.8% 的人開始出現過敏症狀,例如眼睛癢、流鼻涕和打噴嚏。其中約 90% 的人開始使用過敏藥物,購買空氣淨化器並採取其他措施來控制過敏。而詢問這些對貓過敏的貓奴,為什麼仍繼續養貓,60.2 的人回答「因為牠們像家人一樣」、49.8% 表示「因為我感到作為主人有責任」, 其次「因為我的症狀沒有那麼嚴重、可以控制」佔 47.1%, 以及「因為我太愛貓了,不管怎樣我都會養一隻」佔 42%。此外,受訪者也表示:「我已經讓牠進入我的生活,並準備照顧這隻貓一輩子。只要可以用藥物控制過敏,我就會永遠對我的貓負責。」(50 歲女性)、「只要儘量保持清潔和保養,就能稍微緩解症狀,所以我不會放棄養貓。」(38 歲女性)、「雖然很常因為過敏而難受甚至是想哭,但每天早上一起床,貓咪會送我上班,會在下班回家時迎接我,能給我帶來放鬆和安慰,所以我還是決定養貓」(36 歲男性) 根據日本寵物食品協會的數據,2022 年日本估計有 883 萬隻寵物貓。貓,已經取代狗成為日本最受歡迎的寵物。而撫摸這些毛茸茸的貓被認為可以釋放身心有益的荷爾蒙催產素,幫助減輕主人的日常壓力。根據免疫學先驅期刊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的研究指出,貓過敏有 90% 的過敏原都來自貓的皮屑與唾液,因為貓咪會自體分泌醣蛋白,而當貓舔過的地方,就會造成人引發過敏反應,像是鼻水流不止、咳嗽、打噴嚏、鼻塞、身體發癢和起紅疹等症狀。
「不想讓孩子出生在充滿暴力的國家」 塞爾維亞萬民上街抗議槍枝安全
5 月 3 日,塞爾維亞發生震驚全國的校園槍擊案,一名 13 歲學生持槍擊斃 8 名同學和 1 名校警;隔天又傳出另一起槍擊案,造成 8 人死亡、13 人受傷。短短兩天內,就有 17 人死於槍口之下。連續兩起大規模槍擊事件,令塞爾維亞民眾群情激憤。8 日,上萬名抗議民眾上街反對槍枝暴力,他們聚集於國會前,高舉「塞爾維亞反對暴力」、「我不想讓孩子出生在充滿暴力的國家」等標語。群眾要求政府撤換內政部長、國安局長,且須盡快針對國民安全召開緊急會議。根據外媒報導,塞爾維亞的槍枝持有率高達 39%, 高居歐洲第一、全球第五,且大多數持有者都沒有合法執照。除了高擁槍率,充斥暴力內容的電視節目,也被認為是引發槍擊事件的主因。因此抗議民眾除了要求政府高層下台,還希望媒體監管機構負責人辭職負責,並點名幾間鼓吹暴力的媒體。一位貝爾格萊德大學 (Belgrade University) 的威權主義專家弗拉迪薩夫列維奇 (Nebojsa Vladisavljevic) 指出,近年塞爾維亞的電視節目,出現越來越多暴力內容,尤其是在真人秀中,「在這些悲劇發生背後,是一個媒體越來越美化暴力的社會。」貝爾格萊德大學的媒體專家克爾斯蒂奇 (Aleksandra Krstic) 則說明,暴力的媒體文化將影響年輕人,「真人秀節目中的罪犯成為他們的英雄,這為使用暴力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面對群眾的憤怒,教育部長魯齊 (Branko Ruzic) 7 日就在壓力下辭職,並向這起「災難性悲劇」的罹難者家屬表達哀悼;當局也推動大規模繳械計畫,宣布將大力清查國內槍枝,並開放在一個月內,特赦主動上繳非法槍彈者,計畫開始第一天即回收約 1500 把槍枝。
【國際新聞喵一下】「一起減肥,一起健康」退休女子領養18公斤的貓咪斑斑
「你家的貓幾公斤?」這大概是貓奴們在聊天過程中最常討論的話題之一。在加拿大里其蒙市的動物收容所,有一隻六歲的短毛貓斑斑 (Patches) 被牠原本的主人放棄、送到這裡。斑斑跟一般的貓最大的差別就是「體型」, 收容所的工作人員表示:「他絕對是我們看過最胖的貓。」此外,斑斑也因為過重,只能做出緩慢的翻滾或移動。短毛貓的標準體重是 7 公斤,而斑斑的體重卻來到 18 公斤,幾乎超出正常體重的 2.5 倍。收容所甚至沒有適合牠的籠子,只能讓牠待在辦公室。而當獸醫為斑斑進行健康檢查,確認牠是否有其他的疾病,除了體重過重之外,一切都正常。收容所工作人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斑斑的故事,希望他能盡快被領養。通常需要花心思照顧的動物,會比較難遇到願意收養的人,但在很快的時間內,收容所就收到許多有人願意收養斑斑的消息。其中一位收養者叫凱福特 (Kay Ford), 詳細說明了為什麼她會是最適合收養斑斑的人。「我是一位退休人士,所以我願意投入所有的時間,收養和陪伴斑斑。我們可以一起進行減重計畫,斑斑會是我減重路上的好夥伴。」最後,福特成功得到了收養權,也開啟了斑斑的減肥之旅。「我非常認真地看待這件事,同時也激勵了我自已的減肥計畫。」在領養斑斑後,福特也為牠創立了一個 Facebook 粉絲頁「Patche's Journey」, 讓網友可以監督牠的減肥過程,目前已經累積了 3 萬多名追蹤者,許多網友也紛紛留言表示自己願意跟斑斑一起減重,也有網友在粉絲團分享了自己的貓,「我的貓 23 磅,很開心可以跟著斑斑的減肥之旅,我們這邊也在努力。」近日,福特也收到許多媒體的採訪,請他分享和斑斑這段奇幻的減肥之旅。其中,華盛頓州一位佐爾尼斯 (Zornes) 老師,甚至將「斑斑之旅」納入課堂的延伸內容,她的學生也為斑斑製作了許多精美的小卡片。在獸醫的建議下,福特也為斑斑制定嚴格的飲食計畫:降低飼料的熱量,並且不時地用玩具,增加牠的活動力。而福特的近期目標,是總有一天能夠將整個身體,塞進牠的貓屋裡面。而現在,福特的退休人生有一隻「大型」的斑斑,加上斑斑的弟弟但體型只有「中型」的威爾斯利 (Wellesley), 以及一隻 13 歲的「小型」約克夏貝拉 (Bella) 陪伴。「我希望透過斑斑的故事鼓勵大家,讓人們更重視寵物收養以及陪伴的課題。」- 福特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橘花色的貓,因為肥胖基因相較於其他貓多,因此容易過重。但什麼樣品種的貓容易像是「阿嬤養的貓」嗎?英國短毛貓有一個相對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容易因食慾大、運動量少而變得過重。美國短毛貓也容易變得過重,特別是在飼養環境中缺乏適當的運動和控制飲食的情況下。由於波斯貓的體型較大,且運動能力有限,容易積累多餘的體重。緬因貓體型健壯,但牠們的食慾也相對大,需要控制飲食和提供足夠的運動來避免過重。和人類一樣,過重或肥胖的貓不只容易降低生活品質與壽命,同時也容易罹患糖尿病、免疫系統受損、肝功能衰竭,心理健康也可能會出問題。雖然「肥貓」的手感摸起來非常好,視覺上也很療癒,但是為了貓咪健康著想,在餵養之餘仍是要注意貓咪的體重。
格陵蘭冰川融化加劇 全球海平面上升加速1倍
一篇 5 月 8 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最新研究中指出,格陵蘭島的「彼得曼冰川」(Petermann Glacier) 在海平面處的融化速度,遠高於科學家原先預期。這也表示,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可能比目前的預測數值快一倍。彼得曼冰川是位於格陵蘭島上的一個冰川,從格陵蘭西北方一路延伸至內爾斯海峽東岸,是格陵蘭最大的冰川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冰川。來自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共同組成冰川研究團隊,長期監測彼得曼冰川後發表了最新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當每天潮汐週期變化時,冰川與海洋的交界位置,也會隨著潮汐位移明顯變化,移動 1.2 至 3.7 英里。這對冰川研究是一項重大發現,因為過往科學家認為,冰川的海岸線並不會隨潮汐改變;然而受全球暖化影響,海水溫度升高,冰川的海岸線開始受溫暖潮汐影響浮動,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隨之增加。光是在 2016 至 2022 年間,潮汐就使彼得曼冰川沿岸處,融化出一個高達 670 英尺、足以容納 2 座自由女神像的洞穴。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艾瑞克。里尼奧特 (Eric Rignot) 指出,冰川與海洋的交互作用,會使冰川對海洋溫度升高更加敏感,「這項作用先前並未納入全球暖化的預測模型中,如果納入這些因素,海平面上升的預測速度將會增加高達 200%。」雖然這份研究成果是針對彼得曼冰川提出,但是同樣的現象可能正發生在格陵蘭島的多數冰川及南極。當海洋溫度持續升高,加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就會使海水接觸冰川的面積增加、加劇交互作用,造成冰川融化狀況日益嚴重。
【國際新聞喵一下】對狗派女王的挑釁?加冕典禮搶先坐上王位的黑貓馬汀斯
英國新任國王查爾斯三世的加冕典禮,甫於 5 月 6 日盛大結束。當各大媒體爭相比較參加的賓客人數,少於其母親伊莉莎白二世的 8 千人時,似乎也少算了一位,典禮當天搶在女王之前,坐上加冕椅的不速之客。1953 年 6 月 2 日,年僅 27 歲的伊麗莎白二世於西敏寺接受加冕,正式登基成英國女王。但在受邀參加的 8 千多名賓客中,卻出現了一名不速之客,人們發現擁有 700 多年歷史、鍍金的橡木加冕椅上,居然有一隻黑貓躺在上面呼呼大睡。原來,這是修道院的一位神職人員養的寵物,名叫馬汀斯 (Matins) 的黑貓。由於牠在女王加冕準備期間經常拜訪修道院,因此所到之處全都變成牠的「皇位」, 而馬汀斯當然也沒有放過這張英國歷屆君主加冕時都坐過的椅子,重點是,牠還搶在伊莉莎白二世之前,大搖大擺地霸佔加冕椅。馬汀斯之所以會如此大膽地「宣示主權」, 或許和英國王室幾乎都是狗派有關。喬治五世 (George V) 養過 5 隻狗;鍾愛柯基犬的伊麗莎白二世,一生更是養過 30 多隻柯基犬;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婚後收到的第一份禮物是一隻可卡犬;查爾斯三世上任後,傑克羅素也成了新王室第一犬。伊莉莎白二世的外甥女肯特公爵夫人 (Duchess of Kent), 成了唯一有養貓的王室成員,也曾與她的愛貓出席活動,呼籲人們給予流浪動物更多的關注和幫助。但提到英國第一貓,住在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 10 號、擔任捕鼠大臣 12 年的賴瑞 (Larry the Cat), 才是真正的全民之主。而賴瑞也在 5 月 6 日當天,轉推了前首相鮑里斯強森 (Boris Johnson) 和伊麗莎白特拉斯 (Liz Truss) 出席查爾斯三世的加冕典禮的影片,氣憤地表示:「我以前的管家收到邀請,但我卻沒有?」
不超速就唱歌給你聽!日本「旋律之路」伴旅客平安回家
「如何讓駕駛不超速?」可能是每個地方政府都頭痛的問題。日本日光市為了讓每位遊客都能「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想出一個除了測速照相、罰單以外的妙招 —— 讓道路唱歌給你聽!如果你有看過漫畫《頭文字 D》, 可能對於「伊呂波坂 (いろは坂)」有點印象。這是位於日本栃木縣日光市的一段山路,又被稱為紅葉坂、伊呂波山道,此段道路曲折蜿蜒,一路上共有 48 個急轉彎,十分考驗駕駛的技術與專注度,也難怪會被畫入頭文字 D 的競速世界。伊呂波坂連接了日光市與中禪寺湖地區的山路,也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日光市政府為了讓遊客能在山路上減速慢行,在通往日光市區一段約 200 公尺長的下坡路,鋪設了一段「旋律之路」。這條旋律之路的路面上,設有水平向的特殊溝槽,當輪胎與路面摩擦,就會觸發音樂播放機關。由於此處棲息大量獼猴,鄰近名勝古蹟東照宮內又有知名的「三猿像」, 日光市特別選用日本樂團「後醍醐」(ゴダイゴ) 的名曲「猴子魔法」(MONKEY MAGIC) 作為旋律。如果車輛以每小時 40 公里的法定速度行駛,便能夠聽到約 20 秒的完整旋律;若車速太快,就無法聽清楚,這個有趣的機關也希望能提醒駕駛放慢車速。此外,為了防止車輛因積雪打滑,日光市也在路面使用了防止結冰的特殊工法。鋪設道路的栃木縣日光土木事務所表示,他們希望這些努力能有效讓駕駛減速慢行,讓日光的旅客回程時都能安全駕駛、平安返家,也希望這條「旋律之路」能吸引更多旅客興趣。其實「會唱歌的道路」並非首見,2018 年,。當時,地方政府為了加強道路安全,讓人們開車時不要加速、偏離道路,在一條公路上鋪設機關,只要用正確的時速駕車通過,就能以正確的旋律聽到該省省歌。不過,由於道路鄰近住宅,這條道路反而成為當地居民的惡夢!因來往車輛川流不息,居民 24 小時都會聽見這條道路日夜笙歌;而且有些車輛反而會試著越快經過這條路越好,「結果我們整晚都必須收聽高速版本的省歌。」在居民抗議下,當地政府隨即決定讓馬路「噤聲」, 讓一切回歸平靜。
台灣「蝶王」王冠閎突破200蝶奧運A標 巴黎奧運入場券到手!
2021 年夏天,全台男女老少死守在電視、手機前,屏息為東京奧運場上的台灣選手集氣;昨日,在新竹縣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會場,游泳選手王冠閎到達終點、拿下金牌的那一刻,無疑向大家宣告,台灣選手的奧運之路再度啟程。有「台灣蝶王」之稱的游泳選手王冠閎,昨日在全大運的男子 200 公尺蝶式決賽中,以 1 分 55 秒 42 的成績到達終點,不但拿下金牌,更一口氣達到巴黎奧運的,成為台灣繼射擊選手楊昆弼後,第 2 位拿到巴黎奧運門票的選手。今年 21 歲的王冠閎,首次在奧運登場為 2021 年的東奧,初試啼聲便獲得佳績,在男子 200 公尺蝶式預賽中游出 1 分 54 秒 44 的成績,打破由他自己創下的全國紀錄;只可惜在 16 強準決賽中,他以 1 分 55 秒 52 止步 13 名,無緣決賽。此次全大運他交出 1 分 55 秒 42 的成績,達到 1 分 55 秒 78 的奧運入場門檻,也是自東奧以來的最佳成績。王冠閎表示,早早達標奧運門檻讓他放下心中大石,之後的比賽不需時時把達標放在前面,心情可以更加穩定。王冠閎坦言,這次全大運狀態不是特別好,自己今年的訓練重點擺在即將到來的世大運、亞運,而且比賽當天天氣熱,早上還吃壞肚子,「在這種狀況下還能有這種成績,連我自己都覺得很訝異!」他也提到,自己在不是最好的狀態下還能游出佳績,「讓我對自己未來更有信心。」其實王冠閎曾於去年全大運時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游泳成績一度陷於停滯,讓他有點焦慮,「但是透過訓練,我一步一步轉換壓力,一位好的選手必須要有承受壓力的能力也才能走得更遠。」教練黃智勇也在中央社的訪問中提到,王冠閎此次的成績比他在東奧準決賽更好,表示他一直都有在進步;王冠閎下個階段的目標,就是挑戰自己在東奧預賽時寫下 1 分 54 秒 44 的全國紀錄。
利用AI製作假新聞!中國第一起ChatGPT犯罪遭逮捕
近半年 Chat GPT 發展迅速,除了讓人讚嘆科技進步,也引起不少人擔憂,如有心人士惡意利用,AI 會否成為最強犯罪利器。近日,中國就有一名男子使用 ChatGPT 製作假新聞,而遭警方逮捕。這也是中國第一起因濫用 ChatGPT 遭逮捕的案件。時間回溯到 4 月 25 日,甘肅省平涼市警方發現了網路上有一篇文章,提及一起事故「今晨甘肅一輛火車撞上修路工人致 9 人死亡」並廣為流傳,不過經過初步調查,警方判斷該文章是一則假新聞。繼續深入追查後,當地網路警察發現,當天共有 21 個百度帳號,於同一時段一起發佈這篇文章,帳號位置除了平涼,還有蘭州、隴南、定西、慶陽等地,且這篇假新聞的點擊率高達 1.5 萬。隨後,警察發覺這些發文帳號同屬廣東深圳一間自媒體公司,並於 5 月 5 日前往搜查。警察前往公司負責人於廣東東莞的住處,調查他使用的電腦、帳號。經過訊問,嫌疑人洪姓男子承認犯案,他透過網友得知將網路流量變現的方法後,便購買了大量的百度帳號,再將近幾年重大社會新聞的元素輸入 ChatGPT, 編寫出一段假新聞;且為了避開平台的審查機制,利用 AI 將假新聞製成不同版本上傳,藉此非法獲利。根據中國媒體報導,警方表示洪姓男子利用科技手段編造假新聞,並在網路上大量散播,行為已涉嫌「尋釁滋事罪」, 最高可判處五年有期徒刑;若情節特別嚴重,還可能被懲處 10 年有期徒刑。今年 1 月,中國為了因應人工智慧發展,才頒布《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 要求人工智慧技術的提供者,不得產出具有歧視性的內容,且任何由 AI 生成的圖片、影片等內容都須特別標註。這起案件,為此規定頒佈實施以來,偵破的第一起事件。
「把腿打斷,也要長高10公分」男性增高手術成為趨勢
根據 2023 年世界人口綜述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調查數據,歐洲國家的男性身高平均落在 180 公分,其中又以荷蘭、蒙特內哥羅堪稱巨人國,平均身高可以達到 183 公分。當平均身高最矮的印尼人和荷蘭人站在一起時,20 公分的身高差,即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而東南亞國家的平均身高,遠遠低於他國的原因,除了先天的基因之外,也和後天營養不良或慢性疾病有關。根據 BBC 報導,身高是一個簡單的生物學事實,幾乎無法改變。但是身高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一個人的命運,可能是求職、性吸引力,甚至是他人對你的評價。成語中,會使用穠纖合度一詞形容身材適宜、胖瘦恰到好處。但對於「身高」的形容,不僅不存在「合適」二字,就連那些高於平均身高的「一般人」, 也很難相信他們可能都曾遇過身高歧視。儘管「身體羞辱」是不可接受的行為,但社會卻默許對矮子的特例,好像矮子就應該被拿來嘲笑。南加州查普曼大學 (Chapman University) 心理學副教授大衛弗雷德里克 (David Frederick) 2006 年的研究調查發現,高個子對自身的身高滿意度,明顯高於矮個子男性,此外,不管高矮與否,超過 62% 的男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可以長得更高,說明身高對於男性的重要性。對男性而言,身高可以是地位、聲望、支配力、吸引力和男子氣概的重要象徵。長不好看可以微整、禿頭可以植髮、沒錢可以再賺,但是身高就像被放到砧板的魚,是血淋淋、赤裸裸的痛。2018 年,脫口秀演員賈布克楊懷特 (Jaboukie Young-White) 在推特上表示,已經厭倦了人們將「矮」視為一個負面用語,列舉多名矮個子巨星,並高呼矮子們其實都是矮子王 (Short King)。2022 年,受到美國頒獎季的影響,女高男矮的好萊塢情侶檔包括喬強納斯 (Joseph Jonas) 和蘇菲特納 (Sophie Turner)、湯姆霍蘭 (Tom Holland) 與千黛亞 (Zendaya) 等組合,讓矮子王一詞在 TikTok 上爆紅,相關 hashtag 與影片更是累積超過 5 億次的點閱。然而,身高歧視並沒有這麼容易就消除。如果沒有才華、金錢,甚至是帥氣的外表,現實生活中多數的矮子王,仍是過著被當作笑柄的日子。早從 2004 年開始,許多研究便已證明身高與薪水成強烈正相關,發表於該年度的政治經濟學刊的一項研究,便提出「身高溢酬」(Height premium) 一詞,並發現每增加一英吋 (2.54 公分) 工資就會增加 1.8%; 根據調查,研究人員還發現,男性成年後的工資與他們 16 歲時的身高有關 ——16 歲時身高每增加一英寸,男性成年後的工資就會增加 2.6%。心理學家丹艾瑞利 (Dan Ariely) 在《嫁給他:選擇「夠好」的那個他》(Marry Him: The Case for Settling for Mr. Good Enough, 中文暫譯) 一書中寫道:如果要和身高 182 公分的男性,達到同等的吸引力,身高 162.5 公分的男性,需要多賺 22.9 萬美元;167.6 公分的男性,需要多賺 18.3 萬美元;170.1 公分的男性,則需要 3.2 萬美元。2005 年,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Malcolm Gladwell)) 針對《財富》雜誌榜單上 500 大企業的 CEO, 進行了身高調查,發現榜上 58% 的 CEO 身高超過 183 公分,儘管只有 14% 的美國男性達到此高度。而,美國歷年 45 位總統的平均身高則為 180 公分,同樣超過美國男性的平均身高。「身高越高有時與支配地位有關,但這也表明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資源和財富。」心理學副教授大衛弗雷德里克身高除了影響收入、領導能力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成了許多人擇偶的標準。根據去年發表的《跨文化研究:身高與約會偏好之間的關係》研究顯示,男性更偏好比自己矮的女性;女性則更喜歡比自己高的男性。去年,一名 TikTok 用戶分享了一段影片,她在門框上標示 6 英尺 (182 公分) 的高度,以核實她在網路認識的男人的身高。然而,此舉也引法許多網友的不滿,認為這是身高歧視,甚至有男性將體重機放在門口作為反擊。儘管美國男性的平均身高是 176.9 公分,但在交友軟體的擇偶標準中,許多女性的約會對象至少要有 182 公分高。2005 年的研究中,數據證明在交友軟體中自稱身高 190 公分的男性,相較於 170 公分的男性,收到的訊息會多出六成。因此,不管是現實還在網路上的自我介紹,多數男性在描述身高時會選擇誇大或增加幾公分,就像女性會少報自己的體重公斤數一樣。洛杉磯的臨床心理學家娜塔莉亞扎哈諾娃 (Natalia Zhikhareva) 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文化因素,尤其是主流媒體不斷強調矮小女生與強大男性的印象。「我們生活在一個仍然重視身高、高個子被認為更有魅力的社會中,不管在社群媒體、電視、電影,甚至是童話故事。你可以想像,如果白馬王子下馬,卻只有 165 公分高嗎?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了,高大的男子才是有魅力,才是吸引人的。」尤以新冠疫情以來,為了加強真實與互動感,在網路交友與約會軟體上填寫詳細的基本資料的做法,越來越普遍,卻也在無形之中讓約會中的偏好與選擇,成為偏見與歧視的開端。新冠疫情迎來的另一個高峰,是民眾對於「增高手術」的需求。許多人發現,COVID-19 雖然奪走出門旅遊與玩樂的自由,但也變相省下更多的金錢,以及不用出門示人的個人時間。因此,美國許多醫美診所都表示,疫情期間的諮詢人數反而不減反增。最早在美國佛羅里達開創「斷腿增高手術」的德羅爾帕萊 (Dror Paley) 醫生表示:「2013 年,每月僅有一個增高手術的諮詢,到了 2017 年已增加至每月 40 個,而現在則是每月 200 個。光是今年,就至少有 100 個手術,其中 84% 的患者是男性。」增高手術至少需花費 7.5 萬美元,價格還不包含從腿內去除釘子的費用。醫生會在患者的腿骨上鑽洞,再將腿骨斷開、裝上一支金屬棒,接下來的三到四個月內,通過外部的遙控,金屬棒每天最多可以延長 1 毫米,新骨頭也會隨之生長。而長達數月的休養與復健的時間,才是增高手術最痛苦的地方。雖然手術後產生的併發症機率相對低,但德羅爾帕萊醫生仍表示:「增高手術的併發症包括感染、血栓、關節脫臼,甚至可能發生體內的釘子進入肺部,導致的致命性併發症。但其實這項手術最危險的地方在於,目前有需多經驗不足、設備不完備,甚至對併發症認知不足的醫生,宣稱自己是專家。」如果真的產生併發症,不只長高不成還有可能會變成殘疾。不管是誰都需要非常嚴肅地看待增高手術。而幾乎所有接受增高手術的患者,都拒絕透露自己的身分。許多患者只會告知讓最親近的朋友和家人,但有些人甚至不想讓任何人知道。去年,一名厭倦了一切對於自己身高的侮辱和訕笑,同樣不願透露姓名的 26 歲男子,在術後身高從 170 公分長至 178 公分。當被詢問是否會推薦其他人做增高手術,他仍是持保留謹慎的態度。因為這意味身高矮的男性需要被改變。 相反的,他認為「要長高」的社會壓力才是問題所在。根據 2023 年世界人口綜述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調查數據,歐洲國家的男性身高平均落在 180 公分,其中又以荷蘭、蒙特內哥羅堪稱巨人國,平均身高可以達到 183 公分。當平均身高最矮的印尼人和荷蘭人站在一起時,20 公分的身高差,即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而東南亞國家的平均身高,遠遠低於他國的原因,除了先天的基因之外,也和後天營養不良或慢性疾病有關。2004 年發表於政治經濟學刊的一項研究,提出「身高溢酬」(Height premium) 一詞,發現每增加一英吋 (2.54 公分) 工資就會增加 1.8%; 根據調查,研究人員還發現,男性成年後的工資與他們 16 歲時的身高有關 ——16 歲時身高每增加一英寸,男性成年後的工資就會增加 2.6%。雖然手術後產生的併發症機率相對低,但德羅爾帕萊醫生仍表示:「增高手術的併發症包括感染、血栓、關節脫臼,甚至可能發生體內的釘子進入肺部,導致的致命性併發症。但其實這項手術最危險的地方在於,目前有需多經驗不足、設備不完備,甚至對併發症認知不足的醫生,宣稱自己是專家。」
睽違12年,日相出訪南韓!日韓聯手將改變印太局勢
本月 7、8 二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問南韓,昨日在首爾與南韓總統尹錫悅進行會談。此趟南韓行,不僅是岸田文雄上任以來首度訪韓,更是睽違 12 年,日本首相親自飛抵首爾進行領袖峰會,格外受到各界矚目。日韓兩國因歷史爭議失和已久,近期由於國際局勢影響,雙方關係才終於破冰。今年 3 月 16 日,尹錫悅首度到訪日本;昨日峰會中,岸田文雄又邀請尹錫悅參加 5 月中在日本舉辦的七大工業國集團 () 領袖峰會,日韓元首在短短 2 個月內將三度會面,似乎有望恢復兩國過往的頻繁交流。根據外媒報導,尹錫悅在會談開始時提到,面對當前嚴峻的國際局勢,韓日間的合作、協調,不僅對雙方的共同利益影響重大,「對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也至關重要。」昨日的會議中,雙方商討如何共同應對北韓的核武、導彈威脅,並決議加強雙邊經濟關係;此外,也確認了美日韓間的合作關係,三方將在 G7 峰會中進行領袖會談。日韓長期在過往的殖民歷史上存在矛盾,對於、等議題看法分歧,因此這次會談前,外界也十分關注雙方將如何回應過往爭端。據報導,岸田文雄提到,當他想到過去許多人在艱難的環境中,面臨著巨大的痛苦、悲傷,自陳:「我非常痛心。」雖然岸田文雄並未提出正式道歉,但他表示,目前的政府將繼承先前日本政府的立場,過去也有幾屆政府曾公開對此致歉。尹錫悅也對岸田文雄的誠意表示感謝,並提到「這對未來的合作有很大的幫助。」此次日韓峰會對世界局勢影響重大,根據美國之音報導,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教授木宮正史 (Tadashi Kimiya) 分析,日韓關係回溫並持續加強合作,對於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加分許多;不過也可能加劇緊張的局勢,「日韓在深化合作,與美國走得更近的同時,確保合作不會導致美中之間對立過度惡化,是更重要的課題。」自從 1910 年日本和朝鮮王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後,朝鮮半島正式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不少來自朝鮮半島的朝鮮人在日本的礦場或工地工作。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年 (1944 年 8 月), 日本政府擴大《國民徵用令》的適用範圍,將原先被《國民徵用令》排除在外的朝鮮人一同納入,利用戰時國家總動員的方式,大量徵用朝鮮人前往日本補充軍需產業不足的勞動力,一直到戰爭結束後才廢止。這些因為《國民徵用令》被徵召到日本境內的朝鮮人被稱作「徵用工」。根據南韓政府 2004 年的調查結果,認定當時約有 14 萬 8,000 名朝鮮人成為徵用工。然而,日本外務省認為,當時並沒有留下詳細資料,無從確定徵用工的確切人數。根據慰安婦與女性人權虛擬博物館介紹,所謂「慰安婦」是指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為贏得「聖戰」稱霸東亞,而結合了官、軍、憲、警、業者各界,有計畫、有組織地運用國家機器,以欺騙誘拐、或強迫等手段,徵集各地貧窮女子為日軍從事「性服務」之婦女。據史料估計,在二戰期間,日軍在亞洲各地遍設「慰安所」, 徵用日、韓、台、中國、東南亞佔領地的「慰安婦」人數可能多達三十萬人。七大工業國組織 (Group of Seven,G7), 是世界七大已開發國家經濟體共同組成的國際論壇,每年舉行一次,正式成員包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G7 主席由各個成員國輪流擔任,負責號召當年會議,聚集七國領袖商討當前國際面臨的重大經濟、政治問題。今年由日本擔任主席國,G7 領袖峰會將於 5 月 19 日在廣島舉辦。
瘋狂芒果、咆哮檸檬和夢幻蜜桃 美國大麻糖果行銷鎖定青少年
根據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2022 年 10 月的民調,88% 的美國成年人支持大麻合法化,當中 59% 是支持娛樂用和藥用大麻,另有 30% 僅贊成開放藥用大麻。相較於 2015 年的民調,當時支持大麻合法化的民眾為 53%, 以千禧世代為最大宗,美國社會對大麻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因應民意變化,美國聯邦政府和部分州政府逐步放寬大麻使用範圍和管制。美國總統拜登去年特赦持有大麻的罪犯,並簽署《醫用大麻和大麻二酚研究擴展法案》, 被視為一項重大改革。此外,美國已有 21 個州允許合法販賣娛樂用大麻;不過,尚有半數以上的州並未將大麻合法化,社會對此議題仍存在對立。「蓋洛普」(Gallup) 的調查顯示,美國人主要基於醫療益處,希望政府開放大麻,其他原因還包括創造稅收就業,部分人士也主張使用大麻為個人自由。反對人士多半認為,大麻合法化會對社會和個人造成傷害,另外,還有藥物成癮和危害青少年等問題。在美國,21 歲以下的人使用、擁有或購買大麻是違法的,無論他們居住在哪個州。然而,《美國醫學會小兒科學期刊》(JAMA Pediatrics) 2021 年公布一項報告,針對 20 萬名青少年所做的研究發現,2013 至 2020 年間,吸食大麻的青年學子人數翻倍,尤以就讀高中高年級的學生數量最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 (CDC) 曾發出警訊,表示大麻會對青少年腦部造成不同影響,因為青少年大腦通常要到 20 多歲才能發育完全。根據 CDC, 青少年吸食大麻會產生的「永久性影響」, 包括身體協調性變差,學習力、記憶力、專注度和解決問題能力受到損害,不僅他們在學校的表現容易變差,輟學的可能性也相對提高。CDC 提出警告,青少年可能會因吸食大麻產生心理方面的疾病,像是憂鬱症、躁鬱症,甚至是精神病。至於父母該如何從旁觀察、適時介入?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AACAP) 提出建言,表示孩子若雙眼發紅和開始愛吃零食是吸食大麻會出現的明顯徵兆;精神方面,若出現易怒、情緒起伏、健忘或怪異行為,也需要多加留心。此外,根據 CDC 統計,每六名青少年當中會有一人「大麻成癮」, 出現飢餓或是食慾不振的情形,一旦戒斷後,很有可能出現睡眠障礙。儘管專家們發出警告,坊間的大麻商店為吸引消費者花招百出,色彩鮮豔的糖果和散發香氣的裝飾,經常讓年輕族群愛不釋手。以紐約為例,去年底,曼哈頓第一間大麻店開幕,從店外大排長龍的人潮就可看出民眾對新奇商品的熱衷,店內架上的軟糖口味應有盡有,包裝亮眼之外,命名也十分俏皮,像是瘋狂芒果 (Mad Mango)、咆哮檸檬 (Loud Lemon) 和夢幻蜜桃 (Peach Dream)。美聯社報導指出,這些行銷噱頭鎖定青少年,並引述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基茲 (Katherine Keyes) 觀察,走進美國任何一間大麻店,都可以看見許多專為年輕人設計的商品和包裝,「十分荒謬」。致力於藥物成癮預防的專家黎克特 (Linda Richter) 呼籲,大麻合法化尚處於起步階段,各州還未達成統一標準,政府應更加重視制定大麻規範,目前對於大麻的審核、限制和規定都還太少。有鑑於管制呼聲逐漸高漲,近期美國政府和國會已對大麻控管做出回應。根據歐洲政治新聞網站 Politico,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 (FDA) 日前宣布,大麻二酚 (CBD) 有安全疑慮,呼籲國會強化安全防護措施以降低風險。美國眾議院大麻核心小組 (Congressional Cannabis Caucus) 成員,包括民主黨籍的布盧門瑙爾 (Earl Blumenauer) 和共和黨籍的喬伊斯 (Dave Joyce) 已表示將會推動更多監管措施,例如商品使用兒童安全防護包裝等,並提供消費者更明確的大麻成分資訊。
Z世代難相處?美調查:重返辦公室,大家脾氣都變差了
今年四月,美國履歷諮詢公司 Resume Builder 對 1344 名公司高層進行調查,結果約有四分之三的調查對象表明,他們覺得與 Z 世代的人共事最具「挑戰性」。這一千多名公司高層給出的理由很多,最大宗者與 Z 世代經驗、年資尚淺有關,是「專業技能不足」; 然而,其他理由更指向軟實力的缺乏。最多高管理層級介懷的是 Z 世代的主動性與生產力似乎得再提升,甚至連溝通技術都得多鍛鍊。最後,這份問卷的結論是,比起目前約 25 歲的 Z 世代,高層們更喜歡與年約 30 歲,實力、個性都較穩定的 Y 世代共同打拼。調查對象中,在髮業公司 Hairbro 擔任行銷總監的加菲爾德 (Adam Garfield) 對 Z 世代所帶來的優缺點有頗深入的觀察。他表示,比起前輩們,Z 世代往往能提出更靈活與創新的點子,甚至也更看重企業是否有展現勞資倫理、承擔社會責任。因為成長時期遇網路普及化,Z 世代在社群媒體上的溝通也是如魚得水,但也因此面對真人時,無論對方是同事或客戶,Z 世代的溝通術往往是個硬傷。SGK Global Shipping Services 的人力資源主管阿克潘・烏克梅 (Akpan Ukeme) 表示,與 Z 世代工作互動令人精疲力盡,他說:「我不止一次與 Z 世代的員工發生過衝突,因為我們公司是以數位網路為主,而 Z 世代認為他們了解網路世界的一切,並且可以『指導』我。」「他們認為自己比你更好,比你聰明,比你更有能力,而且他們會當面告訴你。」Resume Builder 的職涯顧問豪勒 (Stacie Haller) 對 Z 世代的溝通問題,也提出自己的分析:自疫情爆發後,上班或就學都能從遠端完成,這讓 Z 世代的人習慣於獨立作業,但相對的,他們也因此少了很多與他人協調、合作的機會,脫離網路、實際相時的說話藝術也就無法好好磨練。里茲大學商學院的副教授休斯 (Helen Hughes) 認為,Z 世代的溝通問題,主要顯現在他們不明白人際相處的潛規則,而此現象或許肇因於 Z 世代太少與真人相處。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從對兒童學習模式的觀察中,提出社會學習 (social learning) 的理念:大多數人類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的。近年來,這個理論也被引入職場運用,雇主們意識到讓員工之間的相互學習是多麼重要。以往,新鮮人能藉觀察與模仿來探查人際關係的界線,進而掌握講電話的語氣、提問題的場合、聯絡同事的方式與時機等職場禮儀。但,相較於前面幾個世代,Z 世代越來越少與真人相處,在疫情期間尤甚,此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方法 (osmosis learning) 就無從發揮了。而 Z 世代在溝通能力上的普遍不足,影響到的不只是職場上的人際關係。根據 BBC 報導,倘若 Z 世代不加強培養這項能力,這也有可能會阻擋他們升遷至領導階層的路。喬治華盛頓大學商學院的教授貝利 (James Bailey) 進一步推演,如果 Z 世代不找機會補強溝通術,時間一長,他們會變成職場上硬實力很好、軟實力很差的一群;輪到他們扛起管理與領導的重責大任時,公司反倒會呈現群龍無首的尷尬局面。每個人各自作業的能力很強、效率很高,但當需要跨個體與部門的協調能力時,沒有人是夠好的領導者。但,難道每個人的職涯規劃,都是登高後攻頂嗎?24 歲的職涯顧問羅傑斯 (Charlie Rogers) 並不這麼認為。羅傑斯本身就未曾以以正式員工的身分待過任何一家公司,而是以個體戶的方式與多個企業共事。他指出,有越來越多 Z 世代的人與他相同,放棄傳統線性向上的職涯規劃,轉而追求相對曲折繚繞,但可能更符合個人志向的道路。對 Z 世代而言,傳統的職涯發展反而可能是澆熄熱情、扼殺興趣的選擇。在不考慮公司升遷的前提下,Z 世代對於職場的禮儀與規範可能就相較沒重視。當職場上的每個勞動力都水平甚至原子化時,人與人之間都是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在溝通上越過線的、踩到雷的,都歸類在無緣。場景回到典型的企業內。美國顧能公司 (Gartner) 的人資主管麥克雷 (Emily Rose McRae) 點出,事實上,後疫情時代大部分的人脾氣都變差了,溝通的問題可能不限於 Z 世代內,而是整體上班族的新共業。麥克雷認為,若要克服職場文化適應不良症,讓公司內部不分階層的溝通都順暢無礙,或許領導與管理階層該採取的策略是打開天窗。高層可以試著把對下屬的要求與期待都說清楚,並好好地實施職前教育,不要預設人有與生俱來的溝通能力。畢竟,若問題都出在那些職場潛規則上,那就把所有規則都講明吧!
郵筒上,加冕典禮悄悄開跑!英國編織藝術迎接新王登基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 (King Charles III) 的加冕典禮,即將於英國時間 5 月 6 日清晨揭開序幕。正式典禮尚未開始,在英國街頭上卻已經可以看到一場「迷你加冕典禮」—— 由毛線製成的查爾斯國王、卡蜜拉王后、英國士兵們,正在紅色郵筒上歡慶著加冕儀式。這場「加冕典禮」是由英國的一群「編織游擊隊」(Yarn Bombers) 製作,這群針織愛好者組成哈特福工匠秘密協會 (The Secret Society of Hertford Crafters), 以英王加冕為主題,製作出各種精緻的勾針作品,趁著天黑時將作品安置於哈特福鎮 (Hertford) 和韋爾鎮 (Ware) 街頭的郵筒上。由於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在位時間長,此次查爾斯國王加冕,為英國睽違 70 年舉行加冕典禮。對多數英國人而言,也是他們第一次有機會見證新王加冕,因此全國上下都瀰漫著興奮的氣氛,民眾們也各自發起各種慶祝行動。除了國王、士兵的人偶,這群編織游擊隊甚至用毛線做出白金漢宮、黃金馬車,還有許多將在加冕典禮上出現的王室珍寶,例如瓶身為金色老鷹的聖油瓶、鑲滿寶石的王權金球,以及英國君主一生只會在加冕時配戴一回的聖愛德華王冠等。哈特福工匠秘密協會的成員瑪吉。埃利斯 (Marge Ellis) 受訪時提到,這些天馬行空的針織作品會令人們感到快樂,很多鎮民對這些突然現身的裝飾品感到非常高興,「它們可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一種魔力,讓人們愛上它,尤其是孩子們!」接下來,小隊員們跟著克勞德編一起搭上飛行船,飛到英國街頭看看這場「針織版」英王加冕典禮吧!
「快樂水」半年後將斷貨?蘇丹內戰衝擊可樂關鍵原料生產
蘇丹內戰從 4 月中旬延燒至今,首都喀土穆烽火不斷,超過 500 人死亡、數千人受傷,全球各國也陸續協助當地僑民逃出。除了鄰近國家擔心受到蘇丹內戰影響,許多碳酸飲料的製造商也十分緊張,因為這場內戰阻斷可樂、雪碧等汽水的關鍵原料供應。也就是說,如果戰火持續,大約半年後「肥宅快樂水」就可能面臨斷貨窘境!可樂、雪碧等碳酸飲料的生產過程中,十分依賴一種名為「阿拉伯膠 (Acacia gum)」的原料。這種原料盛產於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撒赫爾地區」, 每當阿拉伯膠產季來臨,就能在阿拉伯膠樹上看見一顆顆琥珀色、半透明的樹膠,彷彿樹上長滿閃亮的黃金,因此當地人也稱阿拉伯膠為「沙漠黃金」。除了碳酸飲料,阿拉伯膠也是許多糖果、化妝品的原料,而且很難找到替代品。根據路透社報導,全球大約 70% 的阿拉伯膠都是由撒赫爾地區供應,然而此地目前受內戰波及,蘇丹的經濟陷入癱瘓,嚴重影響阿拉伯膠採集,對外貿易也全面停擺。由於蘇丹政局持續動盪,飲料公司一直以來都會事先儲備材料,預留 3~6 個月的原料供應。然而阿拉伯膠為碳酸汽水的必要原料,消耗量難以縮減,如果此次內戰無法在短期內停火,現有庫存可能在半年內消耗殆盡,屆時全球可樂產量將直接受衝擊。不過針對可樂生產的危機,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公司都尚未出面回應。
拒絕同志遊行場地申請,首爾市政府卻許可基督教音樂會舉辦
預定今年 7 月 1 日舉辦的韓國同志大遊行,地點原本選在首爾市政廳前的廣場;然而,5 月 3 日遊行主辦團隊在 Twitter 上發文,遊行場地的使用申請遭到首爾市政府拒絕。但,同一日、同一地點,政府卻批准了一場基督教青年音樂會。自 2014 年開始,首爾酷兒文化節 (Seoul Queer Culture Festival) 每年都在首爾廣場舉辦,吸引數以萬計支持酷兒族群的群眾參加,僅 2020、2021 年因疫情停辦。此次卻突然傳出場地許可遭拒,主辦人楊宣宇 (Yang Sun-woo, 音譯) 在路透社的採訪中表示,他們每年都需努力爭取活動場地,首爾市政府的舉動,無疑是對 LBGT 族群的歧視與打擊。不過,面對重重阻礙,酷兒文化節主辦單位承諾,此次遊行活動仍會在 7 月 1 日如期舉行,他們將開會討論是否更換場地舉行,並且力抗政府單位歧視性且不透明的決議。歷年首爾酷兒文化節都在首爾廣場舉辦,此為去年活動的影像紀錄。針對歧視指控,首爾市政府則回應,他們同時收到兩份首爾廣場的使用申請書,包括酷兒文化節及基督教團體舉辦的青年音樂會,雙方都拒絕更改活動時間。根據市政章程規則,如果同一日有多個場地使用申請,將優先考慮與兒童、青少年福祉相關的活動,因此才決定優先將場地許可交由青年音樂會。另外,有些人也提出質疑,認為舉辦音樂會的 CTS 文化基金會 (CTS Cultural Foundation), 是刻意將活動安排在同志遊行的預定日期。對此,基金會發言人也回應,他們並未有意與遊行撞日,而是考量氣候狀況決定舉辦時間。在南韓,同志婚姻尚未受法律保障,且在保守的社會風氣、根深蒂固的傳統性別觀念下,韓國社會仍存在嚴重的恐同情緒。去年同志遊行舉辦時,場邊就出現由保守團體、宗教團體組織的「反對集會」, 一萬多名民眾手舉標語、高聲呼喊,反對同志權益法案推行。此外,LBGT 活動場地許可遭拒的狀況也非首見。2022 年,韓國 BL 戲劇《To My Star 致我的星星》的粉絲見面會,原定於光林藝術中心舉辦,卻在活動開始前不到一週被通知此活動為「不合適的演出」, 迫使製作單公司不得不臨時更換場地。由於光林藝術中心為韓國光林教會經營的表演中心,許多人也質疑此為宗教的歧視打壓。
「劇荒」即將來襲?好萊塢編劇15年來首次罷工,抗議Netflix、Disney+分潤制度
5 月 2 日開始,美國紐約、洛杉磯街頭,大規模的罷工遊行正在進行中。這場看似遠在天邊的罷工活動,實際上可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直接衝擊,因為此次罷工的主角,是產製許多風靡全球影視劇集的好萊塢編劇。如果罷工持續進行,全球熱愛美國影視的觀眾們,很快就會迎來真正的「劇荒」。大批好萊塢編劇由於不滿現行的薪酬制度,美國編劇協會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WGA) 日前與影視製片協會 (Alliance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Producers,AMPTP) 進行勞資談判,希望能改善編劇的工作條件。然而談判以破局收場,編劇協會宣布自美國時間 5 月 2 日開始罷工。這場罷工有超過 11,000 名電視、電影編劇響應,為好萊塢編劇 15 年來首次進行罷工抗議。在此之前,好萊塢編劇們曾在 2007 年至 2008 年間,進行為期百日的罷工,對娛樂產業產生巨大衝擊。此次勞資衝突爆發的起因,為編劇長期凍漲的薪資。編劇協會指出,過往只要影視節目再次播出、製成 DVD 販售,編劇都能夠獲得「重播費」, 影劇的成功能夠反映在編劇薪資上;然而,近年串流平台興起,即使影集在平台上獲得上千萬、上億觀看次數,編劇能夠獲得的利潤卻都仍未因應調整。美國知名情境喜劇《小學風雲 (Abbott Elementary)》的編劇布里塔尼。尼科斯 (Brittani Nichols) 就在 Twitter 發文指出,他寫出的劇集在串流上獲得巨大成功,但自己卻「沒有從成功中獲益」。尼科斯也在媒體訪談中指出,影劇市場的轉變確實影響作家生計,如果將通貨膨脹列入計算,編劇的薪酬相較 10 年前大幅退步,希望 Netflix、亞馬遜 Prime 影音、Disney + 等公司能正視此事。「我們希望這個產業成為一個可以支撐職業生涯的產業。」此外,編劇也面臨人工智慧帶來的威脅,他們擔心工作機會受 AI 影響,因此向資方提出保護協議,希望能保障編劇的工作和報酬免受 AI 發展衝擊;然而此項提議也被影視製片協會拒絕。目前編劇罷工才剛揭幕,首當其衝的是即時產製的脫口秀、深夜節目,包括《吉米法倫今夜秀》、《史蒂芬柯貝爾深夜秀》等,這些節目都只能暫時先重播過往集數,不過脫口秀主持人吉米。法隆 (Jimmy Fallon) 表示,他將無條件支持編劇團隊。如果罷工持續,不僅脫口秀,接下來許多影集、電影的產製也將受到影響。
「家人真的想要你的___嗎?」死前斷捨離,自己的遺物自己整理
和多數教你如何收納的實境節目差不多,《溫柔的藝術:瑞典死亡清理》每一集都遵循著固定的模式:首先,會拍出每個房間的混亂程度,例如佈滿灰塵的收藏品、擺滿藝術用品的置物櫃,或是幾乎堆滿衣服的衣櫃。接著,專家就會出現幫忙整理屋主的房間,此時「擁抱」的畫面絕對是必要的,尤其是當屋主同意丟掉某些他們原本丟不掉的物品時。最後,在專家把凌亂的房間美化一番後,迎接的便是屋主感動落淚、表達感激之情的戲劇化收尾。不同於常見的收納整理節目公式,《溫柔的藝術:瑞典死亡清理》節目中需要幫助的客戶,有的是癌症末期的病患,有人還沉浸在家人離世的傷痛中。而死亡清理專家便是為了協助這些面對死亡的人們,分辨家中的哪些物品要被丟棄,哪些可以保留。打開美國的串流平台或是電視,無不是教你該如何收納的節目:包括獲得艾美獎提名、已播出到第 13 季的《儲物狂》(Hoarders)、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麥特・帕克斯頓的遺物清單》(Legacy List with Matt Paxton)、《收納人生》(Get Organized with the Home Edit) 等。《溫柔的藝術:瑞典死亡清理》節目中的整理專家之一伊拉 (Ella Engström) 表示:「多數的美國人都有囤積的習慣,光是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和其他節日,就可以累積非常多的東西。但是瑞典人擁有的物品,大多是比較基本的款式,並透過小細節調整裝飾,所以家裡大部分的東西都是平常會使用的。」如果你認為,瑞典死亡清理 (Swedish Death Cleaning) 聽起來跟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或是日本電影《彼時生命》處理死去之人的遺物工作差不多,那就錯了!每一集開場,節目都會揭示其整理宗旨:「清理你不需要的物品,當你去世時,別人就不必費心整理,這是一套非常瑞典的做法。」。而瑞典死亡清理一詞,是 2017 年由藝術家瑪格麗塔曼努森 (Margareta Magnusson) 出版的《死前斷捨離:讓親人少點負擔,給自己多點愉悅》一書中所創造出的詞。整理遺物的瑞典話是 Döstädning,dö 意思是「死亡」,städning 是清理。當你覺得自己就要離開地球的時候 (或是任何時候都可以), 先把用不到的東西清理掉,讓你的家變得舒適又整齊,不把自己留下的爛攤子讓別人收拾。瑞典死亡清理與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整理法「只留下心動的東西,其他都丟掉」的宗旨,看似不盡相同,但其實都關注同一件事:創造空間,以享受最重要的事物,不受其他雜物的打擾。只是,死亡清理更重視「未來」以及「下一步」。在進行清理的同時,先思考這件東西對於「現在」的自己,是必要的嗎?接著,回想過去的一年有沒有使用過?旅行的時候會帶著嗎?搬家的時候會帶走嗎?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最後,想想自己的親人或愛人,會想要這個東西嗎?「你爸真的關心你的榮譽會長的證書嗎?你妹妹真的想穿你的舊舞會禮服嗎?對於我來說,答案肯定是「不,燒掉它」, 這也讓斷捨離的決定變得非常簡單。」透過瑞典死亡清理,不只可以減輕自己的負擔,也是一種愛的方式。在你死後,你的親人或摯愛,就不用在塵土飛揚的地下室,或是充滿灰塵的儲藏間,獨自整理東西、面對悲傷。如果可以讓他們少了整理遺物時,所要面對的負面情緒,或許就能讓活著的人更快回復到原本的生活。用輕鬆詼諧的態度看待死亡,是瑞典死亡清理最重要的態度。很多人不喜歡思考死亡這件事,也很害怕和討論這個話題,因此,瑞典死亡清理或許可以是一個開始的契機。瑪格麗塔認為透過整理所有物品,可以提醒自己是誰,怎麼看待自己,以及在去世後,你希望其他人如何看待你 —— 也就是你留下的遺產。堪薩斯大學的生命研究所博士 (Sociology and Gerontology in the Sociology) 大衛埃科特 (David J. Ekerdt) 表示:「許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後,可能因為失能而被迫搬出自己的住所,因此瑞典死亡清理可以讓你更靈活、提早面對這樣的狀況。越早清理越好,因為這不只是一項體力活,更是一項關於情感的整理。」33 歲的戈弗雷瑞斗 (Godfrey Riddle), 在對抗癌症的同時失去了雙親,因此他不知道哪些東西是重要的、不該丟的。所以他把父母所有的東西,包括吸塵器以及父親曾為他煎培根的平底鍋,全都存放在悲傷之地 -- 地下室。死亡清理讓他意識到,自己不需要保留這些東西才能保留回憶。終於覺得自己走上了理解和治癒的道路。另一位委託人蒂芬妮 (Tiffiany Meixuiero) 為了紀念過世的丈夫,一直保留丈夫生前坐的椅子,但每次只要經過這張椅子,眼淚就會不受控的落下。參與節目的過程,她終於下定決心把椅子丟掉。丟掉某些東西,並不意味著我們將永遠失去它,而是重新清理生活、開啟新的人生。瑪格麗塔在書中寫道:「當有天你的衣櫃快要關不上時,這就是警訊!提醒你是時候該做些什麼了。」假設這時你只有 30 多歲,也可以開始,生命中的任何階段都可以開始實行。死亡清理的本質很簡單,將精簡物品的哲學,延伸到許多方面,正視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需要被清理。該如何實行死亡清理呢,可以試試以下步驟:如果床底下或衣櫃上,堆滿了被遺忘的東西,代表你大概不會也想念裡面的任何東西,那就丟了吧。目前擁有的衣服真的適合自己嗎?也可以趁機重新規劃衣櫃的配置。此外,捐贈這些衣物或轉賣,能讓你更容易斷捨離,因為你會知道這些衣服會帶給別人快樂。再來是從家中佔用最大空間的物品開始,依序由大到小,整理過程中,儘量不要想著這個物品過去帶給你的快樂回憶,而是實際的評估未來是否真的不能沒有它,例如:佔據了廚櫃一半以上的香料,未來真的是否會用到嗎?整理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照片、手寫信、明信片等具有紀念價值的物品,因為他們是富有情感意義的物品,直接丟掉真的很困難。這時可以準備一個小盒子,將這些體積比較小且暫時不想丟的物品放進去,做好收納。最後,整理個人數位資產,包括銀行存款、股票等,我們需要想辦法確保親人擁有這些重要的帳戶登錄資訊,在我們離世後,他們可以不用花費大把的力氣,翻遍你的硬碟或手機,找登入銀行帳戶的密碼。有些人喜歡整理物品和清理環境,這是屬於他們個性的一部分。約克大學 (York University) 商學院傑出研究教授塞爾貝爾克 (Russell Belk) 表示:「做事有條有理的人,喜歡的是掌控感,就像用餐完後馬上洗碗的習慣;另一方面,有些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身處雜亂無章的環境。這些將『斷捨離』視為時尚與潮流的行為,是否忽視了這世界其實充滿各式各樣個性的人呢?」值得慶幸的是,市面上還有許多方式可以讓人快樂、面對壓力和死亡,而這些方式並不會斷捨你大部分的財產。即使,極簡主義依然是時下的風潮。不管是受到宗教的影響,還是環保運動呼籲要為地球留下「輕盈的足跡」, 我們的文化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強烈的反物質主義傾向。尤其在各式廣告或雜誌,所看到的極簡主義的陳設幾乎不是給人住的,塞爾表示:「我們可能渴望擁有這樣的家,但實際上很難做得到。因為日常生活很容易把房子變得一團糟。」但這不代表不在意凌亂的人,無法從整理中得到啟發,塞爾補充道:「即使沒有嘗試,也無須自責,但一旦開始實行,就必須給自己一些靈活性。不管是哪一種收納、整理法,重點是自己想要達到什麼目標,再決定要採取哪些步驟。」在斷捨離物品時,如果試著多付出一些努力,也多捨棄一些原本認為自己丟不掉的東西,就能發現自己也可以過著如此簡單的生活。或許你可能認為現在的生活方式對自己來說是最好的,但除非嘗試了不同的方法,否則你不會知道哪種方式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地球圖書館】「我可以照顧你嗎?」解放護理人員 AI機器人要取代人類還是打輔助?
醫療照護可以是件困難、骯髒、單調甚至是危險的工作,由機器人和 AI 組成的新興部隊可以減輕照護者的負擔。機器人已經進入醫院和療養院,很少人質疑它們被使用來做清潔、提示 (例如服藥或避免吃鹽)、移動 (行動不便的病患) 等工作或扮演其他各種輔助角色。機器人這些輔助角色解放了照護者 (不論是親人、護士、醫生還是朋友), 讓照護者可以進行其他更有意義的互動。舉例來說,日本的 Robear 機器人可以抬起病人上下床,節省一些照護氣力,而且可避免照護工因為移動病患的工作而造成背部傷害。其他的例子如自動化藥盒,可以防止用藥錯誤,而這一直是老人照護工作令人頭痛的難題。理想上,這類創新可以解放護理人員,進而投入更多心力在人類獨特的互動關係,例如,以下這個臨終關懷工作者的案例,以及她為臨終者所提供的療癒與安撫效果:在時間緊縮又急迫的醫療機構情境中,很難見到上述這種照護;即使是考量護士的辛勞而設計出來的最低醫護病患比例,醫療機構也很少將這種有目的性的「低效率」考量在內。然而,那是錯誤的,因為這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互動關係,正是臨終照護工作最重要的部分。現在有些 AI 和機器人被用來承擔那些陪伴和關係連結的任務;記者娜莉。鮑爾斯 (Nellie Bowles) 描述了一位名叫比爾的老人,對於數位索克斯 (Sox) 的喜悅之情。索克斯只不過是平板電腦螢幕上的一隻動畫貓,每天問比爾過得好不好、回答比爾的問題,並偶爾嘮叨比爾要吃好一點。比爾知道索克斯的背後是遠端的工作人員在操作,在觀看比爾的行為時輸入索克斯應該要「說」的內容,但是,比爾發現,即使只是匆匆而過的生活和健康問候,也有助於緩解他妻子去世以來的寂寞。正如另一位索克斯使用者在一段影片中所說:「很高興有人問你今天過得怎麼樣,或關心你是否有什麼困擾的心事。」愛爾蘭的陪伴機器人麥羅 (Mylo), 可以把自己的臉換成貓臉;麥羅是一種可移動的物體,其骨架讓人聯想到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 的 C-3PO 機器人。開發麥羅機器人的社會企業家,將這種機器人定位為撫慰者與看護者的角色,能提醒老年癡呆症患者每天服藥,或在病患呼救時,或者出現長時間未有動靜的不尋常情況時,趕快向家人發出警示。使用者每天只需支付 9 歐元就能租用麥羅機器人,比一個小時的個人照護費用還少。這種成本差異,可能使社交和照護機器人超越它們輔助人類照護員應有的角色,而朝著替代人類照護員的方向發展。我們很容易會將人格特性投射到玩偶、卡通人物和電視角色上,對於一個孤獨的人而言,即使是一顆排球,也就足夠形成人格了 (想想電影《浩劫重生》中男主角湯姆。漢克斯的角色)。媒體理論家拜倫。李夫茲 (Byron Reeves) 和克里夫。納斯 (Clifford Nass) 指出,許多人傾向連結媒體上的角色,好像他們就是自己生活中的真實存在,「(這些) 反應不需要策略性思考;相反的,它們是無意識的。這些反應也不是由提供它們的人所決定,卻一直反射式地出現。」同樣道理,機器人也可以激發類似的情感,產生它們自己的擬人化或動物化;可是,當機器人召喚信任或友誼的對象,本身是脆弱族群時,就會涉及敏感的倫理議題。舉例而言,設想我們用貌似動物的機器人,來替代寵物的可能性。動物輔助治療在一些長期照護機構非常受歡迎,就像美國的「綠色照護中心」(green nursing homes); 不幸的是,員工可能很難控制動物,因此許多照護機構會擔心動物咬傷或抓傷人類,可能造成機構要額外負擔的責任,然而機器人有望提供一種更安全的另類選擇。日本研究人員開發了派羅 (Paro) 機器人,作為癡呆症患者的伴侶。它是一種看起來像是小海豹的機器人毛絨玩具,行為舉止像寵物,可以模仿欣賞、需要及放鬆等反應;它也會眨眼睛、嗚咽、發出吱吱聲,也可以搖動鬍鬚和尾巴;派羅試著提供非人類的陪伴,但卻可以減少與動物接觸的風險。隨著我們越來越依賴機器人,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員雪莉。特克 (Sherry Turkle) 呼籲我們應該更加謹慎。根據特克對弱勢族群的觀察,發現「擬仿物」(simulacra) 的影響有多麼深遠:「養老院中的長者與派羅機器人玩耍,認真地與這種不知如何定義卻表現得像是小海豹的生物應對。他們的問題從『它會游泳嗎?』、『它會吃東西嗎?』轉換成『它是活的嗎?』、『它會愛人嗎?』」特克擔心我們的社會將變成:忙碌的成年人只給自己的年邁長輩留下一組精緻的玩具,而不是探訪與陪伴。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自我計畫 (Initiative on Technology and Self) 的創始人兼主任,特克認為人類對於小裝置過度投入,就是將該裝置作為人類社會「慾望 - 機器」中的「機器性」(machinic) 的替代品 —— 機械化互動的「廉價約會」的出現,意味著更加不可預測,但也是對友誼、愛與夥伴關係的終極挑戰以及意義的協商。雖然影片與研究記錄了派羅機器人對長期孤獨者的正向情緒影響,但是,特克認為,這項創新可能恰恰為「疏於照顧」提供了藉口:既然有機器動物陪伴,為什麼還要去探訪爺爺奶奶呢?由於許多老年人的孤獨狀態,派羅機器人的提倡者所指出的,正是這種創新的實際需求。即使是與寵物治療師會面,也只能一次幾個小時;假如真沒有其他選擇,沒有人或動物可以表示關心或愛,那麼派羅機器人的存在,不是比什麼都沒有要來得好嗎?若要說「人的年齡」從嬰兒期到老年就像一個完整的循環,那麼,派羅機器人不就是小孩的《絨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 只是變成高科技版本而已嗎?《絨毛兔》這個經典童話故事中的毛絨動物,對於一個孤獨的小男孩來說,是真實的;支持者認為,派羅一般來說不會替代真正的陪伴,但卻對一小部分人有替代效果,因為他們的照護需求較為昂貴,容易導致私人和政府財庫不堪負荷。那些推廣社交機器人的人喜歡引述相關統計數據,說明優質護理之家的短缺以及此類服務的高成本問題,因此,推廣社交機器人是經濟上的必需。在許多已開發經濟體中,年齡金字塔正逐漸轉變成長方形,因為老年人口已經與年輕人口一樣多。幾十年來,長期照護政策制定者持續憂心美國數以百萬計嬰兒潮一代即將退休;人口老化的現象,被預期將對社交照護機器人帶來巨大的需求,孕育出科技替代人類的思維。的確,在「築牆」仇外心態或生態法西斯主義者的國族主義政治下,科技可能成為富裕國家限制移民的藉口;例如,一個老化人口群體可能會拒絕國外的年輕勞工,因為相信機器人可以完成移民所做的工作。但是,這種自給自足式的想像,可能是自欺欺人,因為只要機器人 (或其擁有者) 的稅賦少於勞工,機器人支付養老金和醫療健保的能力,就不如他們所替代的勞工。使用政策推動醫療自動化之前,政策制定者應該先明確處理這類長遠的財政影響問題。我們必須對照護的政治經濟學有大格局的瞭解,才能公平地評估社交機器人的範圍和潛力。老人照護的資金短缺,既不是經濟學的自然規則,也不是工作狂式地增加家庭探訪次數就可以解決 (那也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奢侈); 它們是特定公共政策的產物,而它們也可以透過更好的政策來修正 (或至少得到改善)。如果富裕國家實施更加開放的移民政策,許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勞工可以從事照護工作;正如家庭幫傭人權運動者蒲艾真 (Ai-Jen Poo) 所努力的,移民勞工的人道安排 (以及公民身份的步驟), 是實現全球團結和互助的途徑。同理,當提高薪資水準時,原本哀嘆缺工的企業自然就會收到大量求職申請表。不可否認地,究竟什麼樣的老人照護機器人是適當的,不同政府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判斷,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一體適用的處方。例如日本政府特別熱衷在醫療照護情境中部署相關科技。有幾位評論者認為,神道教和佛教的傳統,使得日本公民更容易接受機器人及相關技術;例如,前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伊藤穰一 (Joi Ito) 就看到了泛靈論與機器人接受度之間的深度連結。然而,日本文化並不是單一的,它也有多元性的一面,所以仍舊會有其他聲音表示對於 AI 普及應該審慎以對。例如,在一次熱烈的交流活動上,動畫大師宮崎駿 (Hayao Miyazaki) 表達他對 AI 動畫怪異人形生物的不舒服感受:宮崎駿這樣高調地抵制,使得任何將日本接受機器人科技的單一化簡單敘述,都顯得沒那麼簡單。如果說有熱衷採用機器人 (例如照護機器人) 的人,那另一邊同樣也有頑固捍衛人類、捍衛人際交往、及捍衛傳統互動的人。我們必須謹慎對待「文化」相關的論證,因為單一文化觀點的表述,往往會邊緣化或忽略非主流的異議和聲音。正如印度學者沈恩 (Amartya Sen) 挑戰新加坡領導人以獨特「亞洲價值觀」作為堡壘,去抵制人權一樣,我們今天必須質疑關於文化同質性的輕率假設。雖然電影和漫畫也許可作為日本文化熱愛自動化機器人的證據,但卻也有悲劇和遺憾的電影和漫畫。例如日本 1991 年的預言 (若直接了當地說) 電影《老人 Z》(Roujin-Z), 對機器替代人類看護充滿了焦慮。電影述說一個飽受病痛折磨的虛弱老人,被一張超級機器化的床「照顧」, 這床可以滿足他所有的需求,看電視、剪指甲、洗澡,甚至吃飯和排便。不僅電影對整體機器照護的呈現是怪異的,這種機器脫離個人能動性 (human agency)、人類指導和人性尊嚴的想法,讓人感到極度不安。「讓生命值得活下去」的概念,是那麼難以言說與多變,相關的賭注又是那麼地高,而照護者和被照護者之間的決策也相當錯綜複雜,所以,把這樣複雜的關係例行化 (routinization) 是差勁的建議,更糟糕的是,這也極度冒犯人。這裡必須釐清的是,前面提到的每一個例子,都可以說明日本的「文化異議」(cultural dissent), 而不是日本典型主流的態度。慶應義塾大學 (Keio University) 網路文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丹妮特。蓋爾 (Danit Gal), 在「工具」(被工具性地使用) 與「夥伴」(更廣泛的同理、 團結、甚至友誼或愛) 的光譜之間,將人類對於 AI 與機器人的態度進行分類。蓋爾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跡象,顯示日本比較接近光譜中的「夥伴」一方,但他的研究並沒有導出一套龐大統一的「亞洲價值」技術結論,像是韓國則是建立了清晰的「人優於機器的階級體系,而 AI 和機器人有望支持並進一步增強這種人類主導地位」。蓋爾也推斷,中國處於這兩種典範中間,而且有關人機互動基本前提的政治和文化辯論仍在進行中。隨著這些獨特取徑與典範的發展,經濟學界不應該預設替代式自動化 (譯注:如照護 AI) 具有「規模 (經濟)」效益,認為它可以像以人為中心的護理服務那樣成熟。勞動力參與及需求的大趨勢也很重要。家中有老人的成年子女,在必須承受更大工作壓力的情況下,照護機器人的存在顯得更為合理。「三明治世代」(sandwich generation) 因為負擔過重,所以必須在某些地方做出犧牲。相反的,如果生產力提高,將能有更好的分配,對老人照護機器人的需求可能就會減少。創新的擴散,不是因為機器裝置本身的存在,而是因為它在某種社會技術系統中的作用;正如美國法學者瑪莎。菲曼 (Martha Fineman) 所說的,我們可以重新設計社會制度,來改變這些誘因和壓力,而不是去改變人們,來適應越來越失調的系統制度。最後 (也是此章論點中最重要的一點), 在社交機器人和醫療照護工作者之間只能二擇一的觀念,是錯誤的二分法。即使是社交機器人的支持者,現在也傾向將它們視為照護員的輔助,而非替代品。這論點已有證據支持,例如,相較於不干涉、不介入的方式,若將派羅機器人,搭配護理師及其他人類照護員的大量參與,可以提供更好的照護效果。過去十年來,研究人員對機器人的這種用途,進行了許多研究,也獲得許多正向的成果。台灣的精神醫學研究人員發現,「機器人輔助治療可以作為日常活動的節目之一,並且有可能改善社區安養機構中老人社交健康」。挪威的規劃者也發現,當癡呆症老人接觸派羅機器人時,「派羅機器人似乎是增加社交互動與創造參與度的媒介」。人類照護者可以跟社交機器人建立互動關係、鼓勵自我表達、對同儕的關心和對話;這種互補性對病患與照護員都有幫助。專業學校和醫療照護系統,都應該在弱勢族群和技術系統之間培養專業媒介者的技能。正如倫理學家艾米。范。溫斯伯赫 (Aimee van Wynsberghe) 所主張的,機器人的部署,反映一種實踐的願景 —— 這裡指的是關懷的實踐。在許多情境下,「人的觸感、目光接觸及人的在場」對照護而言是必要的基礎;當機器人可以改善這種交流互動,它就會受到「價值中心設計」(value-centered design) 思維的歡迎。先進的醫療照護系統已經欣然接受這種互補性,荷蘭紀錄片《來自愛麗絲的問候》(Alice Cares) 跟拍一個陪伴機器人的實驗,輔助家庭健康助理的例行拜訪;這個實驗所產生的相互作用,整體而言是正向的。一位老婦人向機器人展示了自己的相簿;另一位老人和機器人一起看足球賽。這個機器人會歡呼、點頭,偶爾表達鼓勵或關心。家庭健康工作者向老人保證,機器人不是要取代真人之間的互動,而是為了讓老人的生活更有趣;那就是信賴的基礎。鑒於對自動化機器部署的廣泛關注,建立信任是必要的。根據歐洲趨勢調查 (Eurobarometer survey), 百分之六十的歐盟國家要禁止使用機器人「照護兒童、老人和身心障礙者」, 他們的觀點不只是盧德主義,而是認為自主性機器「照護者」的興起代表一種深刻的社會分化:一邊是經歷過人與人連結的人們,另一邊則是那些「降級」到軟體和機器之間的人們。甚至上述接受照護者是否真的有得到關懷照顧,也是個問題。「關懷照護」只能從互惠關係中產生,而不是模仿照護行為的外在表演;在互惠的照護關係中,至少,在原則上,照護者可以有自由意志停止照護。照護是一種必須不斷投入時間和精力到另一個人身上的關係,是一種持續確認及再確認其照護意願的過程;這使得照護非常珍貴,也可看到人類的自由意志是多麼獨特。因此,AI 與機器人可以協助改善照護條件,但卻無法獨力完成這項工作。本文摘自法蘭克。巴斯夸利 Frank Pasquale 著作《二十一世紀機器人新律:如何打造有 AI 參與的理想社會?》, 繁體中文版由左岸文化出版,李姿儀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3/05/08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1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二十一世紀機器人新律》: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破壞藝術也是一種藝術嗎?韓國學生吃了藝術作品「牆上的香蕉」
一段銀色寬膠帶,將一根香蕉斜貼牆上,這件藝術作品曾在 2019 年轟動全球,引起廣泛爭議;最近,南韓首爾的 Leeum 三星美術館展出了這件作品,不過牆上的香蕉卻...... 只剩香蕉皮。「牆上香蕉」是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 (Maurizio Cattelan) 製作的藝術品《丑角》(Comedian), 在 2019 年以 12 萬美元 (約新台幣 369 萬元) 的天價售出,引發熱烈討論,進而引起了一波把物品「黏上牆」的模仿風潮。近日,《丑角》在 Leeum 美術館展出時,突有一名男子不疾不徐地走上前,從容地將牆上的香蕉拿下,將整根香蕉剝皮、吃下肚,隨後再將剩下的香蕉皮黏回牆上,向大家擺了一個展示姿勢後隨即離開。整段過程前後僅約 1 分鐘,被男子的朋友在一旁側錄下來。根據韓國媒體報導,這位吃香蕉的男子名為盧賢秀 (노현수, 音譯), 目前正在首爾大學就讀宗教系與美學雙學位。當他被問到為什麼要吃牆上香蕉,他說因為自己沒有吃早餐,肚子餓了。不久,藝術館也快速地替換上一根新的香蕉,且並未向盧賢秀索賠。其實,這並非《丑角》第一次被吃掉,2019 年美國表演藝術家大衛。達圖納 (David Datuna) 就曾在眾目睽睽下,將藝廊展示的香蕉一口吃掉。達圖納在事後說明,這是一場藝術表演,並非蓄意破壞。之後,盧賢秀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他認為卡特蘭的作品本身帶有反叛當權者、反叛既定藝術框架的意味,自己的行為則展現對反叛的另一種反叛,「破壞藝術作品也可以成為一種藝術嗎?我覺得這很有意思。」他更反問,香蕉黏在牆上「不就是要讓人們吃的嗎?」根據外媒報導,藝術家卡特蘭聽聞這個事件時也表示「完全沒有問題」。
2023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出爐!台灣為東亞之首,香港狀況艱難,中國、北韓吊車尾
5 月 3 日是「世界新聞自由日」, 無國界記者組織 (RSF) 在今天發佈了今年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這份「世界新聞自由指數」經由數百名記者、學者以及人權捍衛者共同評比 180 個國家及地區,考量各地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安全性 5 個層面,並納入各國記者、媒體受侵害的事件,以問卷統計出最終總分。根據今年的報告顯示,僅有 8 個國家「狀況良好」、44 個國家「狀況尚可」, 其餘有 55 個國家「問題顯著」、42 個國家「狀況艱難」、31 個國家「狀況惡劣」。換句話說,在 10 個國家當中,約有 7 個國家的新聞產業環境都大有問題。新聞自由指數名列前茅的國家幾乎都位於北歐,前五名分別為挪威、愛爾蘭、丹麥、瑞典、芬蘭;最後三名國家則由亞洲國家佔據,分別為越南、中國,以及墊底的北韓。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國的名次為有紀錄以來最差,相較去年下滑了 4 個名次,新聞自由環境僅優於北韓。台灣今年的排名為第 35 名,較去年上升 3 個名次,屬於「狀況尚可」, 且位居東亞之首。不過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東亞辦事處執行長艾瑋昂 (Cédric Alviani) 分析,台灣的排名上升是因為其他地區分數下跌,並不代表新聞環境改善,台灣媒體仍存在政治兩極化、充斥煽情報導、獨立傳媒不足等問題,且須注意選舉期間假消息猖獗的狀況。另外,香港去年由 80 名大幅下跌至 148 名,今年則稍微回升至 140 名,但是整體環境仍屬於「狀況艱難」。無國界記者組織的秘書長克里斯托夫。德洛伊 (Christophe Deloire) 指出,許多國家今年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出現大幅上漲或下跌,顯示各國受到政局、社群媒體、社會對記者敵意增長影響,新聞環境變化劇烈。此外,假新聞、假消息產業及工具蓬勃發展,也是影響新聞環境的關鍵之一。
巴黎街頭烽火再起!勞動節百萬法國人上街爭勞權
在全球各地,五一勞動節都是慶祝勞工權利的日子;但是昨日的法國,卻被濃煙、警民衝突以及勞工的憤怒籠罩。每年 5 月 1 日,法國都會舉行勞動節遊行。昨日的勞動節遊行,與法國近期反退休改革的運動結合,順勢成為今年第 13 場反退改示威。遊行由 8 大工會聯手組織,不但人數比去年多了 7 到 10 倍,氣氛也更加緊張、肅殺,被法國媒體稱為「歷史性的勞動節」。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第二任期間,強推退休制度改革,將退休年齡從 62 歲提高至 64 歲,引發民眾不滿。從今年初到現在,法國已多次爆發遊行衝突,然而抗爭並未阻礙法案推行,今年 4 月 14 日,退休新制已經由憲法委員會批准通過,且政府計畫自 9 月起實施新法。此項裁決宣布後,立即引爆大規模抗議,不滿的情緒也延續至勞動節遊行。根據法國內政部統計,昨日走上街頭抗議的民眾約有 78 萬名,首都巴黎就聚集了 11 萬人;而法國全國總工會 (CGT) 則指出,昨日參與抗議的總人數高達 230 萬人,巴黎共有 55 萬人,為 2009 年的勞動節遊行示威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遊行進行的過程並不和平,在巴黎、南特、里昂等地,都爆發激烈的警民衝突。有些示威者向警方自製燃燒彈,導致警察嚴重燒傷,也讓遊行現場瀰漫濃濃黑煙;法國警方也派出武裝警察驅趕、毆打人民,並以催淚瓦斯、水柱擊退示威者。根據法國內政部長達馬南 (Gérald Darmanin) 今天發佈的 Twitter, 昨日共有 540 名示威者遭逮捕,406 名警察和憲兵受傷,其中有些人的傷勢十分嚴重。法國總理柏納 (Elisabeth Borne) 也在 Twitter 上譴責「遊行周邊的暴力場景」, 認為使用暴力令人無法接受,並向執法人員表達支持。
喵星人登上全球時尚盛宴!Met Gala紅毯上的那隻貓
一年一度的時尚盛典「Met Gala」於美國時間 5 月 1 日晚間盛大展開!今年的「Dress Code」主題為「In honour of Karl (向卡爾致敬)」, 賓客們與設計師需以紅毯造型,向當代時尚圈的傳奇大師「老佛爺」卡爾拉格斐 (Karl Lagerfeld) 致敬。Met Gala 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簡稱 The Met) 轄下的時裝學院 (Costume Institute) 舉辦的募款晚宴,又有「時尚奧斯卡」之稱,每年都能集結世界上當紅的演員、歌手、模特兒等,穿上設計師精心打造的服飾,在紅毯上爭奇鬥豔。許多明星都隆重準備,希望能成為紅毯上最閃耀的星星。而今年典禮開始前夕,眾人的議論焦點,竟然匯聚在一隻貓身上!這隻貓咪就是卡爾拉格斐生前最寵愛的伯曼貓 —— 邱佩特 (Choupette)。卡爾拉格斐膝下無子,貓咪邱佩特獨享老佛爺的寵愛,不但時常與他一起搭乘頭等艙四處旅遊,三餐、生活起居用品也都使用最頂級的產品,甚至有傳聞指出,卡爾拉格斐生前想要將全數遺產都由邱佩特繼承。在卡爾拉格斐過世後,邱佩特仍受到專人細心照料,牠的專屬 IG 帳號也常常分享其愜意生活,可說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貓!由於今年 Met Gala 主題為「向卡爾致敬」, 不少人都在猜測,邱佩特是否也會踏上紅毯,一同在這場時尚盛宴中紀念主人。不過晚宴開始前不久,邱佩特的 IG 便發文道,雖然自己收到許多熱情的邀請,一同參與 Met Gala, 但是「我更喜歡安靜、舒適地待在家裡。」牠也向眾多粉絲、支持者表達感謝,並表示,牠非常感動看到許多人齊聚一堂向父親致敬。儘管邱佩特沒有親自出席 Met Gala, 但是在 Met Gala 紅毯上,仍出現幾為引人注目的「貓咪」。美國饒舌歌手蜜桃貓朵佳 (Doja Cat) 以邱佩特為靈感來源,戴上了貓耳頭套、身穿一襲鑲滿水晶的白色華麗魚尾禮服,下擺以羽毛裝點,並畫上特殊的貓咪妝容。美國演員傑瑞德。雷托 (Jared Leto) 更是直接穿上貓咪布偶裝,還原邱佩特的一身白毛與水藍大眼,彷彿放大版的邱佩特親自現身,引發眾人熱議。傑瑞德。雷托的貓咪裝扮,讓一旁的狗狗也驚訝不已。也有許多受邀名人,從過去卡爾拉格斐的設計作品中汲取靈感,將黑白色調、翻領襯衫、珍珠、山茶花等經典元素融入設計,帶來吸睛的全新造型。
「我逃離了北韓,卻被困在中國」被賣到紅燈區的脫北婦女
位於南韓的北韓人權資料中心 (North Korean Human Rights) 記錄了超過 82,000 起北韓人人權被侵犯的案例,過去十年裡,超過 4,340 件北韓婦女被賣到中國。原本懷抱一絲希望逃離北韓的她們,大多數都會淪為人口販子的囊中物,比例高達 80%。該人口販子集團活躍於中國北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們總說這裡猶如第三個韓國,朝鮮族佔當地人口 32.4%, 街上充滿許多道地的朝鮮料理與建築。而鴨綠江的另一頭就是北韓,脫北者可以輕易地從延邊眺望「祖國」, 但她們被帶到的地方,卻是不知道能否活著看到明天的太陽,一個被稱作紅區 (Red Zone) 的地獄。紅區的紅,是共產黨的紅、紅燈區的紅,也是如同鮮血般的紅。在這裡,她們被迫提供性服務,或是遭到虐待和壓迫。據稱,這些女性每天要服務多達十名顧客,一些女孩的年齡還不到 18 歲。一名脫北的受害婦女表示:「我被賣給一個住在中國延邊的漢族人,我們在一起生活了一年,但我們無法生孩子,所以他打我,踢我。踢我的頭很多次」這些被賣到中國的北韓女性,只值 30 元人民幣 (約新台幣 120 元), 如果要買來當妻子也只值 1,000 人民幣 (約新台幣 4000 元), 她們也會被賣到色情網站成為被全世界網友性剝削的對象。許多北韓婦女「脫北」後,不到一年就會被賣到「紅區」。但她們只能默默承受一切,因為一旦被中國當局抓到,就會被當作非法移民、遣返回國。初次逃脫者可能只會被關進北韓的監獄,但對於再犯者最嚴重的懲處包括死刑。1999 年,朴女士因受不了北韓的饑荒逃到了中國,沒想到卻不斷被人口販子轉賣,使她不得不向中國當局求救。被遣返回國後,卻又是一個痛苦的開始,「北韓警察不聽我說話,只是不停地毆打我。當時我有六個月身孕,卻被強迫流產,因為留著中國人血液的嬰兒,是不被允許的。」即使北韓婦女與中國男性結婚生子,他們也無法為小孩進行出生登記,不僅沒有國籍,也無法獲得醫療保健或教育。根據韓國統一研究院 (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 統計,中國估計有 30,000 名北韓母親的孩子,沒有公民身分。全球權利合規協會 (Global Rights Compliance) 首席法律顧問蘇菲亞伊凡格盧 (Sofia Evangelou) 表示,許多證詞讓人痛心,讀了讓人震驚又難過。一名來自中朝邊境城市的全女士,回憶她被人口販子綁架的經過:「三名男子在距離邊境不遠的地方綁架了我。當時天色已黑,他們把我丟到車裡,開進山區。在輪流被他們強暴後,我失去了意識,當我醒來後發現自己被綁在樹上、全身是血。第二天,其中一個男人才回來,然後把我賣給了掮客。」另一位金女士則說:「中國大連有很多韓國人,皮條客會把廣告卡塞到他們下榻的酒店房間,上面用韓語介紹我們提供的服務。多數的時間,我們都會被拉去酒店工作。南韓企業想要北韓妓女,替他們的商人服務。賣淫,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南韓人的時候。」蘇菲亞也向國際社會呼籲,關注這項嚴重的性剝削現象,並要求中國政府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保護這些北韓女孩,「這些北韓婦女面對的,不是終生遭受性與精神虐待、奴役、強迫勞動,不然就是獲得自由。」「即使這些女性已經安全抵達韓國,許多人仍然感到焦慮、羞恥甚至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儘管每個女性的經歷都不同,但相同的是,所有人都在過程中身心受創。」儘管中國政府一再承諾打擊性剝削和人口販運,但中國的執法部門在這一問題上並未有所作為。加上涉及到「非法移民」和「偽造身分證件」, 導致這些女孩無法獲得正當的法律保護。新冠疫情的來襲,中國邊境為防堵疫情,而實施的封鎖措施,也讓這些北韓婦女的處境變得更加嚴峻。因為無法逃離封鎖區,再加上各項行業的停擺,儼然已經在「紅區」形成了「訊息黑洞」, 她們更容易成為人口販子、性交易者的目標。雖然具體人數很難測量,但根據全球權利合規協會與韓僑團體的數據分析,在中國面臨危險的北韓難民人數,已經超過了聯合國先前估計的 10 萬人。疫情之下,她們不僅沒有錢、沒工作、不能填飽肚子,更無法前往下一個國家避難。近年,南韓政府似乎也聽見了她們的求救,越來越關注北韓的人權侵犯問題。國際法專家朴正元教授表示,雖然前南韓總統文在寅政府,對北韓的人權侵犯問題「保持沉默」, 但在尹錫悅總統的領導下,情況發生了轉變。今年 3 月,南韓暌違五年提交,關於北韓人權的聯合國草案決議案。此外,還任命了一位新大使,以促進北韓的人權。「這是從前完全不同的變化,對北韓的人權來說是非常積極的一件事。我希望這屆政府將繼續在這個問題上努力,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論壇上提出問題,以增加對平壤的壓力。」根據朝鮮難民聲援組織估計,由於中國當局加強邊境管控和打擊力度,難民的數量近年來有所下降。2019 年,韓國政府報告稱,有 1,047 名北韓人逃到南韓,相較前一年的 1,137 人,逃亡人數明顯下降。然而,這些數字僅代表成功逃出朝鮮並到達韓國的人數,而實際上試圖逃離或在中國作為無證難民生活的人數可能遠高於此。許多北韓人因為政治或經濟因素逃離國家,雖然很難掌握確切的人數,但可以很確定的是他們在過程中,都曾遭受不公平的對待和迫害。朴教授認為:「來自首爾的壓力,可以讓國際社會採取更具體的行動,讓北韓侵犯人權以及這塊危險的邊界的問題,浮出檯面。」根據國際人權法律組織 (Global Rights Compliance) 的報告指出,有越來越多的的北韓女性,在逃到中國後被人口販子拐賣到中朝邊界 (中國 - 北韓邊界), 強迫她們進行性交易或是嫁給中國男性。而被拐賣的北韓女性已來到 50 萬人,最年輕的甚至不到 12 歲。國際法專家朴正元教授表示,雖然前南韓總統文在寅政府,對北韓的人權侵犯問題「保持沉默」, 但在尹錫悅總統的領導下,情況發生了轉變。今年 3 月,南韓暌違五年提交,關於北韓人權的聯合國草案決議案。此外,還任命了一位新大使,以促進北韓的人權。位於南韓的北韓人權資料中心 (North Korean Human Rights) 記錄了超過 82,000 起北韓人人權被侵犯的案例,過去十年裡,超過 4,340 件北韓婦女被賣到中國。原本懷抱一絲希望逃離北韓的她們,大多數都會淪為人口販子的囊中物,比例高達 80%。
兼具傳統與現代 慕尼黑充滿你沒想過的德國「熱情」
在台灣,向來有獨創的「雙 B」說法,意指賓士與 BMW 汽車。但一般人鮮少知道,BMW 是個地方色彩相當濃厚的名稱,它其實是「Bayerische Motoren Werke」的縮寫,亦即德語當中的「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廠」。巴伐利亞位於德國東南方,昔時曾是巴伐利亞王國,如今是巴伐利亞自由邦,首府為慕尼黑。從慕尼黑到整個巴伐利亞,語言、文化都自成一格,有別於德國其他地區,到慕尼黑街頭逛上一輪,隨意找間餐館,從飲食到店員服飾,都與北邊的柏林南轅北轍。柏林與慕尼黑各具魅力,彼此之間卻是如此不同。相比於常被稱為「貧窮而性感」的柏林,慕尼黑位處富饒的巴伐利亞邦,擁有許多深具傳統的文化風采,比如阿爾卑斯山農民服飾、熱鬧歡快的啤酒節、德國豬腳等等。但慕尼黑也並非僅有傳統的一面,作為汽車工業的重鎮,自然在科技領域也別有建樹。拜訪慕尼黑時,大概在舊城區的瑪麗恩廣場先繞上一圈,很快便能感受瀰漫傳統風韻的一面。這一帶遊人眾多、集結了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景點,包括新市政廳、舊市政廳、穀物市場、皇家啤酒屋等,還有分布於舊城區內的多座教堂,其中最顯眼的,便是歷史超過百年、初建於 19 世紀的新市政廳。哥德風建築的慕尼黑新市政廳裝飾極盡華麗,約歷經 40 年才建成,建築牆面雕梁畫棟,有許多英雄、聖人的塑像,位於正面的大鐘樓,則是慕尼黑老城區的經典地標。鐘樓上有全德國最大的木偶鐘,每天有幾個特定時段會以木偶劇的方式報時,演出 16 世紀威廉五世的婚禮場景。廣場上十分熱鬧,有不少街頭藝人,扮演小丑等人物,與往來遊客互動,增加行旅的意外之趣。廣場邊的啤酒屋奏響傳統樂曲,啤酒屋內遊客興致格外高昂,歡聲四起、笑語連連。慕尼黑還有幾座宮殿可訪,包括初建於 14 世紀的慕尼黑王宮,如今所見雖有許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受破壞後重新建起,但從目前主要作為博物館的龐大建築群中,仍可窺見昔日的皇家氣派。約在 17 世紀完工的寧芬堡宮,建築華麗且收藏豐富,是以前巴伐利亞國王的夏宮,也是相當龐大的建築群,除了有大廳、美人畫廊等重要展廳,宮殿旁就是偌大的宮庭花園,有馬廄博物館等設施。水池、水道,更為宮殿添柔美氣息。如此具有昔時巴伐利亞王國風韻的慕尼黑,當來到 BMW 博物館時,所見又是與老城區迥異的另一番風情。曾獲得不少建築獎項的 BMW 博物館,造型酷炫具未來感,展出手法也相當動感,琳瑯滿目的汽車、機車、賽車、概念車等在各展間內氣宇軒昂地出現,愛車一族肯定流連忘返,而能見到許多歷史悠久的古董車,又格外難得。慕尼黑除了這些市區景點,近郊還有許多可安排半日遊、一日遊的去處,比如新天鵝堡,或是國王湖。德國與奧地利邊界的國王湖,號稱阿爾卑斯山脈間最美麗的湖泊之一,若從慕尼黑出發,車程約兩小時,是相當受歡迎的名勝。這座山中湖泊,有群山環繞之美,湖畔散步,相當愜意悠閒,遊客來到此地,幾乎都會搭船遊湖。在晴空之下,透明度極高且倒映天光的湖水,會變化出從碧綠到湛藍等色澤,相當悅目怡人。國王湖的面積超過五平方公里,有多種遊湖路線,其中之一是可以來到位於湖濱半島上的聖巴托羅美教堂,這是一座紅色洋蔥型屋頂、十分可愛的一座小教堂,教堂邊風光明媚,游目四顧皆是風景。國王湖所在的城鎮,名為貝希特斯加登。說來也奇,這裡明明還有一座位於阿爾卑斯山脈深處、約有 500 年歷史的鹽礦場可參訪,但許多遊客只來看國王湖便離開了,殊為可惜。這處德國最古老的鹽礦場,可讓遊客換上礦工服,搭乘礦車深入地下岩洞,甚至搭船遊覽地底鹽湖,是相當獨特難得的體驗。除了慕尼黑市區與近郊風光之外,作為重度足球迷,還是忍不住得提一下,慕尼黑也正是德國甲級足球聯賽班霸、歐洲豪門之一拜仁慕尼黑的大本營。「拜仁」其實也是巴伐利亞的音譯,走在慕尼黑街頭,連路旁小販都可能在賣拜仁球衣。倘若對足球有興趣、時間允許,安排看一場拜仁慕尼黑的主場球賽,那是與啤酒節有著同等強度和張力、但風貌不同的巴伐利亞熱情,也是德國南方的獨特魅力。
利用Twitter、TikTok與選民溝通!26歲學霸成為日本史上最年輕市長
本月稍早,日本舉行眾、參議員補選以及第 2 階段地方選舉,在這場選舉中,年僅 26 歲、無黨籍的高島崚輔當選兵庫縣蘆屋市市長,成為日本史上最年輕的市長,掀起各界的關注與討論,成為此次選舉最大亮點之一。蘆屋市是日本阪神地區高級住宅區的代名詞,與東京的「田園調布」齊名。26 歲的高島崚輔擊敗了現任市長伊藤舞與其他候選人,成功入主蘆屋市。他更一舉刷新 1994 年時,27 歲的志志田浩太郎當選東京都武藏村山市市長的紀錄,成為日本歷來最年輕市長。高島崚輔確定當選後發表感言,除了感謝眾多支持者,他也期許自己能持續與市民對話,將蘆屋市打造成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既然當選,年齡不重要,成果才是重點。我會盡我所能,回應選民的期待。」高島崚輔 1997 年出生於大阪,國高中就讀神戶的私立名校,並於高中時擔任學生會長。2015 年,身為學霸的高島考取東京大學,卻在入學半年後退學,轉至美國攻讀哈佛大學,還獲得哈佛及日本企業提供的獎學金。高中擔任學生會長時,高島崚輔在辦活動過程中就曾多次與蘆屋市居民接觸,感受到蘆屋市擁有「全球最適合居住的環境」; 而在哈佛就學期間,他因實習機會再次造訪蘆屋市,進而了解當地人口流失、少子化等議題,因而種下決定參選的契機。有別於一般青年候選人害怕被大眾認為「太年輕」, 高島崚輔反而聽取政治前輩的建議,時常強調自己的年紀。「年輕意味著我比任何人都更有活力。」他也使出許多創新的選舉策略,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質,包括:高島崚輔十分善用網路社群與民眾溝通,除了常在 Twitter 上更新演講、活動的照片和影片,他也使用廣受年輕人歡迎的 TikTok。在 TikTok 上,他不僅分享選舉相關的影音,還會錄製生活、學習相關的有趣短片,主題包括「請哈佛畢業生來解答 Google 入職考試」、「東大和哈佛哪間題目比較難」等,影片點閱率最高超過百萬,成功吸引年輕選民關注。高島崚輔非常擅長整理資訊。根據日媒報導,他在高中時就有「筆記之神」的稱號,課堂筆記以清晰好懂文明,時常被同學們爭相傳閱。這次參選,他也發揮了自己這項優勢,將複雜的市政問題、政見,以簡明好看的方式呈現,並搭配了許多圖表與插圖,「形象化」地向選民解釋市政問題。「政治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是一個難理解的領域,所以我們努力讓它看起來親民。」
「奮鬥到最後一刻!」16年後,日本戰地記者生前最後拍攝畫面首度曝光
2007 年 9 月 27 日,緬甸仰光市中心聚集大批人潮,民眾、僧侶或坐或站,高聲呼喊訴求;在人民的對立面,則是一群軍人拿著盾牌、武器站在街頭,以拒馬、鐵絲阻擋群眾。同在現場,記錄這一切的是日本戰地記者長井健司 (Kenji Nagai), 他站在攝影機前,對著鏡頭說:「現場軍隊剛剛抵達,就在那邊,他們全副武裝。」當時緬甸正爆發反政府示威運動「番紅花革命」, 在這支影片拍攝後不久,長井健司就疑似遭軍政府從近處射殺,而他的攝影機也隨即消失。直到最近,流亡海外的緬甸人所成立的獨立媒體 —— 緬甸民主之聲 (DemocraticVoice of Burma), 幾經輾轉終於尋回長井健司的攝影機,並交還他的妹妹小川紀子 (NorikoOgawa)。近 16 年後,這段長井健司奮力拍攝的最後影像才終於曝光。多數人對長井健司的名字沒有印象,但你可能看過這張照片:群眾在配戴武器的軍人追趕下逃逸,一名男子仰臥在地,手中高高舉著一台攝影機。這名倒地的男子就是戰地記者長井健司。在他拍攝完最後的影像不久,就遭到子彈射擊,倒地的同時仍奮力抬起手臂、準備紀錄一切。這個畫面被路透社記者亞德里斯。拉提夫 (Adrees Latif) 由遠處捕捉,驚心動魄的一瞬間張力十足。也正是這張照片,讓拉提夫獲得 2008 的普立茲新聞攝影獎 (Pulitzer Prize)。在相機交接儀式上,除了播放了長井健司紀錄的最後畫面,妹妹小川紀子也說明,他們將進一步分析影像,調查哥哥想傳遞的訊息以及他的死亡真相,「緬甸軍政府聲稱長井健司死於意外,我希望能推翻這個說法。」此外,小川紀子也表示,希望這段影像能讓緬甸的現況受到更多世界關注,仍有許多人願意為當前局勢做出行動;她也提到,自己並不認為為了拍攝革命畫面失去生命的長井健司是「英雄」。
世界最危險的移民路,原始森林的百里長征 心痛比快樂更真實的美國夢
深夜的營地裡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他們大多從鄰近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秘魯、海地等加勒比海島嶼及南美洲國家前來,近年也有不少遠從中國沿歐陸潛逃出走的民眾 —— 他們的目標一致,要踏上這條未知的險路,往美國邊境前行,期盼能有機會穿過圍牆、逃出生天,抵達夢想之地。「每年都有許多人前仆後繼地踏上這趟危險重重的路,而今年 (2023) 的人數又比去年多出一倍。 」記者尼克・帕頓說。根據巴拿馬官方統計,2022 年有 25 萬人循此途徑進入該國,此人數為 2021 年一倍以上;今年 (2023) 截至三月,累積人數已近 9 萬,為去年同期的六倍。他們因所處國家的社會問題、經濟危機、專制政體、人權壓迫或個人安全而被迫出走,孓然一身、遠征他方,卻也成為毫無保障的待宰羔羊。這條移民路線的開端由哥倫比亞毒梟把持,在營地集合、過夜、上路都要付費,出發價 400 美元起跳,得到一個像是夜店入場憑證的粉紅手環,但付錢只是獲得在此走路的資格,沒有人會為路上發生的任何事負責。這門無本生意成了販毒集團眼中的肥羊,移民們源源不絕、自發移動;途中還可兜售高價飲用水或飲料,碰到路況棘手之處,都會巧立名目再收費,例如協助移動一下包包 (20 元) 或拉兒童一把 (100 元)。然而,大多數人似乎並未意識到這趟旅程會有多麼艱辛難行。在 CNN 紀錄片中可以看見,多數人都是輕裝上路,可能只帶了 2 天的食物和水,完全沒意識到這其實是全長 66 英里 (約 106 公里), 需要在荒山野嶺徒步 5 日的超級馬拉松。他們必須攀爬滿是泥濘、難以通行的山徑,下切河谷、涉水前行;有人渴得難受,直接生飲山泉;有人在河中扭傷腳踝;有人終於認清這有如地獄般的旅程,看著同行的孩子,不禁崩潰痛哭。根據巴拿馬官方統計,去年有 4 萬名兒童走入此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資料指出,其中半數是未滿 5 歲的幼兒,且約有 900 名兒童沒有成人相伴。2023 年直至三月為止,穿越達連隘口的孩童已超過 7 千人。人群混雜、危險難料,連販毒集團導遊都在出發前告誡大家:「看好你的小孩!任何人都可能把他們抓走、盜取器官,千萬不要把孩子交給陌生人。」對孩童而言,他們幼小的身軀並不適合在險峻的林地與河川中行走;潮濕炙熱的空氣、連日疲累的征途、食品與藥物的缺乏,終致發病。紀錄片中,來自海地的盧文 (化名) 年紀約 3 歲,還沒上路就開始發燒、呼吸沈重有聲、咳嗽接連不止,卻無法停留休息,爸爸尚皮耶 (化名) 只得將他抱在懷中、繼續啟程。12 歲的安娜 (化名) 患有癲癇及下肢障礙,不良於行,但媽媽娜塔莉亞被哥倫比亞掮客誤導,以為這只是「2 小時的下坡路」, 實際上路才發現路途險峻,她根本無法揹著女兒前進,只得懇求同路旅客的好心協助。旅程進入第三天,終於脫離了哥倫比亞販毒集團的勢力範圍,卻也進入三不管地帶 —— 這裡沒有巴拿馬政府、沒有強而有力的毒梟掌控,地方勢力相互競爭,移民隨時可能從待宰羔羊,變成路旁死屍。根據國際移民組織 (IOM) 調查,2022 年有 36 人命喪達連隘口 —— 不包括那些遺體未被發現、就此消失的移民們。在這條新舊路交會處,CNN 採訪團隊遇見了一位委內瑞拉青年,他稱這已不是自己第一次踏上這條路,上一次,他本想進入美國後,投靠在紐澤西洲的兄弟,但卻被遣送回國。他分享自己前一日遇到三個頭戴滑雪面罩的暴徒,手持槍械與開山刀,在路旁攔下他們這群人,「每個人要交 100 美金,沒錢就不能通過,」他們被毆打、踢踩,只好跟其他人借錢保命。「這就是達連隘口,有些人運氣夠好,有些人只能聽天由命。走不了的人,願他們安好,這是叢林的法則。」歷時 5 天穿越叢林之後,在正式離開隘口前,所有人必須頂著太陽、站在炙熱的碎石上,排隊等待船隻接駁。一艘像是加長版獨木舟的木筏,接連不斷地載運移民,每人收取 20 美元,滿船一趟約可獲利 300 美元。船主為了賺錢,總是企圖將船塞滿,導致船隻下沉、人們幾乎泡在水中,有時甚至還得下來幫忙推船前進。船行約一小時後,抵達由巴拿馬當局主導的難民營,人們在此繼續等待、繼續繳錢,期盼能搭上北往哥斯大黎加的巴士。但隨著移民人數暴增,巴拿馬營區的狀況也每況愈下,剛啟用的難民營是有窗的組合屋,擰開水龍頭有水,排水系統完好;另一處尚未整修的營區則是慘不忍睹,糞便污水四溢、無乾淨水源可用。糟糕的衛生條件也危害著移民的健康,形成無法停止的惡性循環。接著,就是無止盡的漫長等待。有人等了數十天、好幾週,不管是被迫工作,還是自願打掃,繳不出錢就是不讓你上車。根據聯合國報告與其所收到的告發顯示,巴拿馬政府的移民單位與邊境管理當局,也有強迫婦女以性行為交換乘車資格的情況。美國、巴拿馬與哥倫比亞政府於今年四月發布聯合聲明,將開啟為期 60 日的行動,以停止達連隘口這個「造成多數民眾死亡,並遭到剝削以獲取暴利」的非法移民路線。根據 CNN 估算,販毒集團一年可在此賺進上千萬美元,這筆資金也讓他們的勢力更形壯大。然而,聯合聲明只說要「建立合法且更具彈性的非正統移民途徑」, 卻沒有進一步說明。許多民眾踏上離鄉路是為了前往美國、投靠親友;不過,他們大概沒有很清楚,或也不在意美國近年的政策轉變。2022 年底,美國先是針對委內瑞拉籍的非法入境人口加強管控,並延續川普政府用以限制及驅逐移民的第 42 條法案 ()。今年二月,拜登政府也大動作宣布,將擴大遣返非法移民,並限縮來自委內瑞拉、尼加拉瓜、海地與古巴等四國的移民人數與條件 —— 每月合計限額 3 萬人,且必須持有合法入境申請和美國擔保人。移民走過地獄之谷,行過死蔭之地,可能得面對更惡劣的環境、更糟糕的待遇,但最難以預料的仍是這趟旅程的結果,心痛比快樂更真實的美國夢。
美韓聯手!美國核潛艇40年來首度部署南韓
近日,美國與南韓達成重大協議,即將在南韓部署美國核潛艇,協助南韓嚇阻北韓侵略。南韓總統尹錫悅近日訪美,並於昨日 (4/26) 和美國總統拜登一起在白宮前召開記者會,發表「華盛頓宣言」(Washington Declaration)。宣言內容包括多項軍事措施,雙方將加強軍事訓練、資訊共享等合作,以對抗北韓的軍事威脅。宣言內容也包括美國同意讓南韓參與核武戰略計畫,將定期派遣核潛艇至南韓,這是美國自 1980 年代後,首度採取此項措施;此外,南韓也申明將謹守《核不擴散條約》, 不發展自己的核武器。近期北韓頻頻向外試射飛彈,發展可以瞄準南韓的核武器,並改善射程遠至美國本土的遠程武器。美國與南韓經過數月談判擬定此次協議,希望能藉由美國介入,加強嚇阻北韓的核武行動。尹錫悅也表示,「華盛頓宣言」標誌了美國以核武協防盟國,為「前所未有」的舉措。
【地球圖書館】「是愛還是傷害?」韓國首位犯罪分析師教你如何面對煤氣燈效應
近來,煤氣燈操縱成為了熱門話題,危害與日俱增,那麼它在法律上是否構成犯罪?先說結論,它並不適用於法律。煤氣燈操縱一詞不出自於法規定義,亦非心理學專業用語,而是起源於舞台劇《煤氣燈下》(Gaslight)。舞台劇主角寶拉被丈夫格里高利支配了心理。格里高利心懷不軌,每晚都爬上閣樓尋找藏起來的寶石,當他在閣樓裡使用煤氣燈時,家中其他地方的燈光會變得微弱。寶拉感到奇怪,覺得家裡總是很暗,格里高登就會否認,聲稱並沒有那種事。家裡的燈每天都變暗,寶拉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出問題了,最終甚至覺得如果沒有格里高登,自己就什麼都做不到。這就是煤氣燈操縱的本質 —— 操縱者會控制受害者的心理或情況,另受害者產生自責感、自我懷疑,從而支配並控制受害者。雖說煤氣燈操縱最近才成為社會熱議話題,但其實它存在韓國社會已久,然而,在過去煤氣燈操縱頂多是「垂直的上下關係中發生這種事也情有可原,我應該忍耐」, 隨著時代變遷,現代社會的煤氣燈操縱已遠超過往,到了無可忍受的地步。之所以會如此,涉及諸多社會因素。過往煤氣燈操縱發生在垂直的上下關係,可是現在經濟問題、人際關係衝突、外部刺激,以及激烈變化的政局等環境下,生存成了一場戰爭,只有踐踏某人才能往上爬,取得成果,實現目標。人們所承受的社會壓力,以進化的煤氣燈操縱形式顯露出來。有一起案件可以看出煤氣燈操縱是多麼危險的犯罪行為。A 和 B 住在附近,讀同一所小學、國中與高中。交誼深厚的兩人後來上了不同的大學,B 卻從原本的大學輟學,進入了 A 所在的大學就讀。鄰近畢業,兩人一起去江原道某所高中教學實習,有一名男學生暗戀 A 並追求 A,B 把那個男學生找來跟他說:「如果你聽我的話,等你成年,我可以幫你和 A 老師交往。」男學生欣喜若狂,問道:「我要做什麼?」B 說道:「你只要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 男學生欣然回答願意聽 B 的話,於是 B 向男學生提議:「我教學實習結束後要回學校,你不如輟學,我教你讀書,你再去考學力鑑定上大學,如何?」男學生告訴父母打算放棄運動,輟學跟 B 老師學習,然後去考大學,父母聽到兒子要念大學當然很高興,但另一方面父母還是勸阻他:「想向 B 老師學習,部一定要輟學。」不過在 B 帶學生的期間,男學生的成績有進步,再加上 B 承諾會教好自己的兒子,所以父母猶豫之後還是同意了。B 告訴男學生父母為了讓兒子專心讀書,不要找兒子,也不要主動聯絡兒子。儘管男學生父母不確定是不是需要做到這種地步,但基於相信兒子的選擇與老師的判斷,於是只匯了房租,什麼都不過問。不過男學生並沒有自己租房子,而是住在 B 的家裡。但是 B 與男同學之間發生了怪事。B 把男學生當成奴隸一樣使喚,甚至以男學生不聽話為由,拿棍棒殘酷施暴。她表示,想上大學就是得這樣做。但這已經超出正常人常識範圍。某一天,父母突然接獲兒子的死訊,宛如晴天霹靂。B 向警方報案,聲稱男同學試圖性侵自己,在掙扎的過程中,自己不小心打翻熱水,以至於男學生燙傷倒地,不知生死。當急救隊趕到現場,男學生已經死亡。父母無法想像也無法相信要和老師好好認真讀書上大學的兒子,就這樣成了冰冷的屍體。警方著手調查,B 立刻推翻自己的說法,改口說不是性侵,是男學生向自己施暴卻忽然倒地身亡。B 多次改口,說出了完全不符合案發現場的證詞,隨著調查的深入,荒謬離奇的事情不斷被揭露。B 的男友一直發手機訊息命令 B 對男學生施暴,表示如果想讓男學生考上大學,就不能只讓他讀書,必須要體罰。B 的男友當時正在美國留學,是 A 介紹 B 認識的,而 B 和男友從未見過面。隨著調查持續進行,還有更令人難以置信的事。現實中根本沒有 B 男友這個人,發訊息命令 B 毆打男學生的其實是 A。讓男學生休學、寄住在 B 的家裡、奴役男學生,還有創造出不存在的男友、不斷毆打男學生等,全是 A 策劃的。調查結果揭露 B 的家庭在她上國中時就陷入經濟困境,B 向 A 傾訴痛苦的心情,從那之後,A 就對 B 施以煤氣燈操縱,一直持續到現在。A 告訴 B:「我做這些都是為你好,你能活到現在全是因為我照顧你,你想清楚我想要的是什麼?」長期的煤氣燈操縱最終導致了一起年輕高中生的死亡命案。很多人聽說這一類的事件,會異口同聲說:「怎麼會有這種事情?」意思是就算有人指使,怎麼能做出那種事,但如果弄清楚煤氣燈操縱,就能理解煤氣燈操縱受害者的心理。煤氣燈操縱的另一個核心本質是,受害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正在被操縱,操縱者會故意扭曲受害者的認知,讓他們感覺不到出了問題,深陷其中,不想擺脫。操縱者會刻意斷絕受害者的人際關係,「不要見那個人,那個人給的建議會讓你做錯事」, 讓受害者全然地依賴自己,受害者則會努力按操縱者的意圖行動。煤氣燈操縱的方式是,操縱者會先阻斷受害者周遭所有的資訊,灌輸受害者能依靠與信任的對象只有自己,提高受害者的依賴度到不合常理的地步。煤氣燈操縱會帶給害者的巨大痛苦與折磨,但更大的問題,煤氣燈操縱有可能會發生第二次與第三次犯罪,我們之所以關注煤氣燈操縱正是因為其危險性。那麼指使 B 施暴的 A 會因教唆殺人等罪名而受法律制裁嗎?首先,A 的教唆殺人罪名不成立。最近有判決指出,在嫌犯彼此傳遞的訊息中沒有使用「殺掉」、「殺死」等措詞,則不能以教唆殺人罪論處。簡而言之,有些人扭曲了財產或從屬關係的概念,並套用於情侶關係 —— 我的戀人是屬於我的所有物,我能隨心所欲地對待,而不是彼此相愛、相互尊重與了解,共同規劃未來的對象。越是有這種扭曲認知的人。越有可能演變成跟蹤狂或約會暴力。我與約會暴力犯罪者面談時,發現他們認為自己對對方關懷備至,反倒是對方瞧不起自己。但所謂的關懷,是做對方想要的事,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他們對關懷的概念與普通人不同,把關懷曲解成不顧對方的意願,做自己想做的事,很多時候這樣會演變成犯罪。對方不想要的關懷不是真正的關懷,這種關懷一開始就應該迅速制止。無論暴力或煤氣燈操縱,都是一種需要迅速解決予制止的危險行動。煤氣燈操縱也是一種心理控制的情緒暴力,但是受害者作為當局者,因為「我應該要陪在那個人身邊」、「看在這段時間的情分上」等各種想法,經常無法主動斬斷關係,讓自己持續身處暴力中。有些人是因為當局者迷,無法客觀判斷自己所處的情況;有些人因為恐懼而猶豫不決,無法果斷阻止或結束感情而變成了犯罪。想避免陷入煤氣燈操縱的圈套,就必須具有判斷與調節自身依賴性的力量。該如何才能意識到自己的依賴性正在加深呢?非常遺憾地,自身依賴性很難靠自己察覺,要察覺需要非常長的時間,而當當事人真的意識到的時候,通常已經受到了重大傷害。這就是為什麼我再三強調,煤氣燈操縱受害者需要周圍人的幫助。假如有害者親口說出:「我正在被煤氣燈操縱,我非常依賴那個人」, 那麼這位受害者已經有自覺,並某種程度上擺脫了煤氣燈操縱。煤氣燈操縱的特徵是,受害者並不自覺自己身處何種情況,並持續受到傷害。因此,受害者更需要周圍人的幫助,但煤氣燈操縱的最大問題是操縱者會阻止受害者與外界接觸,沒人能伸出援手。有很多時候是周圍的人察覺到當事人不自知的變化,發現煤氣燈操縱的徵兆,進而防範受害者被煤氣燈操弄。如果當事人連這種機會都沒有的話,就會身陷煤氣燈操縱的泥沼,無法脫身。防止或擺脫煤氣燈操縱的方法,是受害者堅定拒絕操縱者的要求,讓操縱者意識到受害者沒有被自己的手法蒙騙過去。不過,操縱者同時會仔細觀察受害者的心理變化,一旦發現受害者努力擺脫自己的控制,他們就會改變手法,不再用過去的強迫和威逼的方式進行煤氣燈操縱,轉而試圖觸動受害者細膩情緒與感性,使受害者無法擺脫操縱。本文摘自權一容著作《解讀殺人犯:首席犯罪側寫師教你識破精神操縱、網路暴力、變態虐待等新時代犯罪》, 繁體中文版由高寶書版代理,黃莞婷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3/05/02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解讀殺人犯》: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中烏熱線!習近平、澤倫斯基烏俄戰爭後首次通話
昨天 (26 日) 晚間,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y) 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烏俄戰爭開打以來的首次通話。根據中國媒體報導,雙方針對中烏關係、俄烏衝突進行意見交換,習近平表示,烏克蘭情勢複雜,將對國際情勢產生重大影響,而中方「始終站在和平一邊,核心立場就是勸和促談。」澤倫斯基則在 Twitter 上發文指出,自己與習近平進行了一次長時間且充實的談話,相信透過此次通話以及烏克蘭派駐中國大使,將有力推動兩國關係發展。
「終於擁有長得像自己的娃娃!」首款唐氏症芭比帶來同理與包容
過去,金髮、細腰、長腿芭比娃娃是不少人心目中「完美女性」的代表,但是也有不少人批評芭比的身材太過理想、不切實際,強化了大家對於女性外表的刻板印象。但近年來,芭比娃娃製造商美泰兒 (Mattel) 嘗試推出不同身形、膚色、職業的芭比,增加芭比的多樣性。昨日,美泰兒宣布,他們與美國國家唐氏綜合症協會合作,推出第一款唐氏症芭比娃娃!這款芭比娃娃從外觀特徵,到服裝、配飾設計,都是以唐氏症患者出發。娃娃的面部設計經醫學專業人士審查,呈現唐氏症女性臉型較圓、鼻樑較扁、耳朵小、杏仁眼的特徵;且娃娃手掌只有一條線,也是唐氏症患者的常見特徵。服裝方面,芭比的腳上穿戴唐氏症患者常須使用的踝足矯正器,用以支撐雙腳、腳踝;身上的泡泡袖洋裝佈滿黃色、藍色的花朵,使用唐氏症相關活動的代表色;芭比胸前還戴著一條粉色項鍊,吊墜上的 3 個人字形圖案,則象徵了影響唐氏症的關鍵 3 條 21 號染色體。美國國家唐氏綜合症協會主席坎迪。皮卡德 (Kandi Pickard) 提到,唐氏症芭比對於唐氏症社群的意義重大,這些患者們第一次擁有與自己相似的娃娃。「這個芭比提醒了我們,永遠不要低估象徵的力量。這也代表了整體社會的包容性,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美泰兒芭比品牌資深副總裁莉莎。麥克奈特 (Lisa McKnight) 也表示,希望打造更多多元形象的娃娃,在遊戲中逐漸消除社會汙名:「孩子除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外,可以透過玩偶理解、建立更大的同理心。」「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孩子都能在芭比娃娃中看到自己,同時鼓勵孩子們玩那些長得和自己不一樣的娃娃。」
從38億英里外回望家鄉!宇宙中最遙遠的地球一瞬
地球上的人們常常拿起手機、紀錄瞬間,但在宇宙運轉之時,也有人為我們的地球留下無數美麗片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的探索機器人,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火星、土星周邊,或是更遙遠的太空中漫遊、探索。向著無垠太空探索時,NASA 工程師偶爾也會將探索機器調轉方向,回望遠在遠處鮮豔、美麗的藍點。「幾乎在每一次的任務中,我們都會轉身拍一張家鄉的照片。」NASA 前首席歷史學家比爾。巴里 (Bill Barry) 說,宇宙間似乎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驅使他們回頭看看自己居住的地球。於是,NASA 從遙遠的太空中,為地球留下許多珍貴的身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開始積極發展航空業,並於 1946 年 10 月 24 日發射火箭的過程中,在地表上方拍攝第一張地球的照片。1968 年 12 月 24 日,阿波羅 8 號從月球上拍下的「地出」。當時阿波羅 8 號的太空人們在月球上開直播,讓大家第一次從月球上看見地球全貌。NASA 的 OSIRIS-REx 飛行器前往滿是碎石的小行星 Bennu 採集樣本,即將出發前往更深太空,執行任務的途中拍下了這張地球與月亮罕見同框的照片。從 804,000 英里以外遙望地球,在這個距離下,仍然可以看到地表上的陸地、海洋;右下角則為與地球相距 25 萬英里的月球。在火星夜空中的地球。2004 年,NASA 的勇氣號火星探測器,拍下第一張從火星看地球的歷史性照片。照片底部可以看到火星起伏的地勢,以及夜空中閃亮的地球。2013 年,NASA 的木星太空探測器朱諾號接近地球軌道,借助地球的重力加快速度前往木星。朱諾號由 600,000 英里外,拍攝慢慢接近地球的過程,紀錄下旋轉中的地球與月球。NASA 的卡西尼號號也在 2013 年,在土星附近同時拍下土星光環與藍色的地球。NASA 在記錄中寫道,「相隔不到 9 億英里的距離,地球在眾星閃爍的夜空中,散發著獨特的藍色光芒。」這張照片記錄下目前最遙遠的地球照片。30 多年前,NASA 的航海家 1 號從 38 億英里之外,為地球拍下這張照片。從遙遠的宇宙中回望,我們居住著幾十億人口的星球,都濃縮在這個照片中佔據不到 1 像素的小點中。
肯亞邪教稱「餓死就能見上帝」 亂葬崗發現90具信徒遺體
為了見到上帝,有些人竟然能夠忍受巨大飢餓,直到活活餓死!肯亞警方近日接獲通報,在東部城鎮馬林迪 (Malindi) 附近的沙卡赫拉森林 (Shakahola forest) 中發現亂葬崗,挖掘出多具因飢餓致死的遺體。死者受邪教誤導,認為如果「挨餓致死」, 就能上天堂見到耶穌。根據法新社報導,經過當地警方持續搜查,截至此時已找到 90 具遺體,且其中兒童佔比高,不少孩童是在父母的帶領下一起挨餓。然而,當地救援組織指出,目前已有 212 人登記失蹤,隨著持續的調查行動,死亡人數可能持續攀升。這些死者為「佳音國際教會」(Good News International Church) 的信徒,他們在教會首領保羅。瑪肯西 (Paul Mackenzie) 的洗腦下,相信若想與耶穌見面,就必須挨餓致死。搜查過程中,目前找到 34 名倖存者。但並非所有人都願意獲救,有些倖存的教徒仍對「教義」深信不疑,即使已雙眼凹陷、全身虛弱,依然拒絕接受任何食物與幫助。目前,佳音國際教會的首領瑪肯西 (Paul Mackenzie Nthenge) 已於 4 月 14 日遭逮捕。肯亞總統魯托 (William Ruto) 公開抨擊,瑪肯西的教義和任何正常宗教背道而馳,他假裝自己是一名牧師,實際上卻是可怕的罪犯,並指示相關單位徹查本起事件。事實上,在成為傳教士前,瑪肯西是一位從未上過教堂的計程車司機,他於 2003 年創立佳音國際教會,在奈洛比以及肯亞沿海地區設立教會,吸引超過 3,000 名信徒;並在 2019 年關閉教會,與一些教友搬到沙卡赫拉森林中一起居住。其實早在 2017 年,瑪肯西就曾因過於激進被警方逮捕;今年 3 月,他又因涉嫌餓死 2 名孩童被捕,隨後卻以 100,000 肯尼亞先令 (700 美元) 的金額保釋。在《國家》雜誌的專訪中,瑪肯西表示自己對於這些指控感到震驚,並說明自己早已關閉教會,如果信徒決定繼續和他一同生活、敬拜神,是他們自己的決定,「他們是追隨基督,而不是瑪肯西牧師。」然而,根據佳音國際教會的前會友說明,瑪肯西會指示會眾辭去工作、不吃飯、不就醫,以避免世界末日的詛咒,依據肯亞媒體報導,瑪肯西教導信徒的 6 個信條包括:孩童不得上學;所有學校證書都必須燒毀;禁止女性剃髮;患者不能送醫;必須住在沙卡赫拉森林的農場裡;禁食致死是「見到上帝的唯一途徑」。
「工讀生出來喔!」英國動物園徵人扮鳥驅趕海鷗
「動物園的動物是由工讀生扮演」是網路上流傳已久的都市傳說,不少人前往動物園時,看到動物做出異常舉動,也會笑稱裡頭有人。這次,英國的布萊克浦動物園 (Blackpool Zoo), 真的公開在網路上貼出徵才訊息,招募人類來假扮動物!布萊克浦動物園位在英國蘭開夏郡,由於位置靠海,園區內常常有海鷗出沒,甚至常常偷走遊客以及動物的食物,令園方與遊客不堪其擾。為了解決海鷗危機,布萊克浦動物園決定招募一支海鷗威嚇小隊!工讀生必須穿上「鳥衣服」假扮成大型鳥類,在動物園內的遊客用餐區嚇跑前來搶食的海鷗。園方在網站的招募廣告中表示,他們希望能找到友善、關心遊客、有活力又靈活的應徵者,最重要的是必須活潑外向,能夠自在地穿上鳥類工作服,穿梭於人群中並驅趕海鷗。來當同事吧!
各國僑民全員逃走中!蘇丹各派同意停火72小時
近日,位於北非的蘇丹爆發內戰,衝突愈發激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統計,目前已造成 420 多人喪生、3,700 餘人受傷。為保護國人,各國紛紛展開撤僑行動。昨日,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宣布,蘇丹各方已同意從 4 月 24 日午夜開始,實施 72 小時的停火協議。他聲稱,與蘇丹各方部隊的停火協議,是在「過去 48 小時的緊張談判」所達成,美國也將督促此次協議的落實,儘快安排當地僑民、居民可以撤離,遷移至安全地區。過去幾日,由於蘇丹首都機場頻遇空襲,各國政府想盡辦法,希望能在第一時間撤僑。美國、沙烏地阿拉伯、歐洲國家、中東國家等,紛紛選擇出動軍隊協助,以陸、海、空各種路線,協助當地國民逃出。根據 CNN 報導,目前歐盟稱已有 1,000 多民歐盟國民撤離,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也出動軍機,協助本國國民以及當地多國居民疏散;印度外交部表示,已有約 500 位印度國民順利抵達蘇丹港;烏干達大使館也利用汽車將 300 多位國民送至衣索比亞邊境,再於該處搭乘飛機離開;土耳其、埃及、俄羅斯、澳洲、日本、中國等國也計畫進行更多疏散,希望能在這短暫的停火期間,盡速安全撤僑。近年蘇丹政局動盪,本次內戰於 4 月 15 日在蘇丹首都爆發,戰況逐漸延燒至蘇丹全國,傷亡人數持續增加當中。衝突的雙方為武裝集團「快速支援部隊」(RSF) 與政府軍的蘇丹武裝部隊 (SAF), 雙方於奪權過程引發武裝衝突,過去雖有幾次短戰的停火協議,但,內亂目前似乎仍沒有平息的跡象。
「堅持直到日本改變那天!」 東京同志大遊行睽違4年盛大舉辦
陽光灑落在東京街頭,人們穿著華麗的服裝、手舉彩虹旗,一路從代代木公園,浩浩蕩蕩地朝澀谷鬧區遊行。「2023 東京彩虹驕傲」活動於 4 月 22 日、23 日盛大展開,為 4 年來首次以盛大規模舉辦,根據主辦單位統計,活動 2 日總共吸引逾 20 萬人進場,昨日的遊行也有超過 1 萬人參與,讓原來就熱鬧非凡的澀谷、原宿一帶更加多彩繽紛。今年東京彩虹驕傲的主題為「堅持直到日本改變 (Press on till Japan changes.)」, 主辦單位說明,雖然日本的經濟、產業雖發展快速,對於 LGBTQ 族群權益的立法進展卻比其他已開發國家緩慢,面對這樣的挑戰需「永不放棄、持續努力,直到積極的變革實現。」下個月日本廣島將舉辦七大工業國集團 (G7) 領袖峰會,然而日本卻是 G7 中唯一不承認同婚的國家,因此倡議者希望藉由此次機會,向岸田文雄政府及其保守執政黨施壓,爭取同婚合法化,就連日本最大的工商團體「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 (Keidanren)」和各大企業都表態支持。除了日本民眾、企業、政治首長參與其中,遊行中還可以看到來自各個國家的面孔,台灣民間團體也組織「台灣隊」, 精心打造「台式藝閣風」花車,以媽祖造型表演者搭配台語電子組曲,華麗現身遊行隊伍。此外,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也登上舞台,與各國駐日使節一同表達對性別平權的支持,並介紹自己國家的法律制度。謝長廷在臉書分享,台上除了主辦方以外,自己是現場唯一的亞洲人,其餘皆為歐美國家的使節。此外,前嘉義市長涂醒哲、打下台灣婚姻平權釋憲的許秀雯律師、台北市議員苗博雅 、高雄市議員黃捷也都前往日本,一起參與遊行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