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以巴烽火再起.歷史】哈瑪斯突襲行動背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百年糾葛
首先,先來了解這次發動攻擊的「哈瑪斯」到底是何方神聖。哈瑪斯的名稱意指「伊斯蘭抵抗運動」(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 自 1987 年的「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後成立,為巴勒斯坦地區的第一個伊斯蘭運動組織。他們的目標簡單明確,就是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消除」, 並在現今以色列、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的地區,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在部分西方國家和以色列眼中,哈瑪斯組織或許是邪惡與恐怖份子的代表;然而,對支持建立巴勒斯坦國家的人來說,反以色列的哈瑪斯則是英雄的象徵。不過,哈瑪斯並不能直接與巴勒斯坦劃上等號。現今控制巴勒斯坦的主要有兩大勢力:哈瑪斯與。兩者長期處於對立狀態,自 2006 年哈瑪斯打敗主要執政的法塔赫,贏得巴勒斯坦的議會選舉後,推翻許多先前與以色列簽署的協議,更使兩者間的衝突一觸擊發。最終,巴勒斯坦演變為由兩方勢力統治,哈瑪斯主掌加薩地區,法塔赫則領導西岸地區的局面。而從此時起,以色列開始對加薩走廊實施嚴密的封鎖,限制貨物與人員進出,也使此處居民的生存面臨極大挑戰。雖然,哈瑪斯與法塔赫在 2017 年已簽署協議,雙方同意和解,使分治已久的巴勒斯坦重歸於一,哈瑪斯似乎也放軟過去要「根除以色列」的立場。不過以色列認為,這僅是哈瑪斯糊弄大眾的障眼法,並未就此放寬對加薩走廊的封鎖;且在後續幾年,以、哈雙方仍不斷爆發各種衝突與恐怖攻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恩怨,已經長達百年之久,過去雙方也多次爆發嚴重衝突。在了解這次發動攻擊的主角後,接著就來看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曾發生哪些「剪不斷,理還亂」的過往: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鄂圖曼帝國退出現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此地區各個阿拉伯部落間紛爭不斷,因此轉由英國暫時託管。當時,該地區八成人口皆是阿拉伯人;不過在接下來幾十年中,由於猶太人回歸浪潮與猶太復國主義興起,大批猶太人移入該地。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巴勒斯坦地區已有 60 多萬猶太居民,約佔當地人口的三分之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雙方皆堅持他們建立國家的權利,英國政府隨之決定從託管中脫身。1948 年 5 月 14 日,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以色列宣布獨立。之後幾天,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國聯合向以色列宣戰,展開「第一次以阿戰爭」。雙方在 1949 年達成停火協議,劃定暫時邊界,現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分界初步成形,約 70 萬阿拉伯人逃離或被驅逐出境。以色列則於 1949 年 5 月 11 日成為聯合國成員,獲得國際廣泛承認其國家地位。由於埃及總統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兩國為維護自身利益,以色列為維持船隻通航,三方結盟入侵埃及,爆發國際武裝衝突。最終在美國、蘇聯介入下,各方才共同簽署停火協議。這場戰爭發生於以色列與鄰近的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國家之間。以色列與周邊國家衝突不斷、局勢緊繃,以色列於 6 月 5 日率先以戰機襲擊埃及,並在 6 天內徹底擊退阿拉伯聯軍,取得壓倒性勝利。10 月 6 日,在埃及與敘利亞領導下,阿拉伯國家聯盟於猶太節日「贖罪日」, 向以色列發動攻擊。最初由阿拉伯軍隊佔上風,不過後續在美國等盟友援助下展開反擊,戰況逆轉。這場戰爭對雙方都造成慘重傷亡,最終在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下才停止。1982 年 6 月 6 日,以色列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槍手槍擊,以色列遂出動部隊,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僅僅幾天就占領黎巴嫩南半部。在聯合國介入、外界輿論下,以色列才與黎巴嫩簽署協議並撤軍。由於長期受到以色列軍事占領,巴勒斯坦民眾首次對以色列發動一系列抗議行動,包括以石頭、燃燒瓶攻擊以色列軍警,和採用遊行、罷工等運動示威。這次起義由 1987 年 12 月持續至 1991 年,也成為催生哈瑪斯組織的運動。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PLO) 簽署臨時協議,根據協議內容,巴勒斯坦得以建立自治政府,管理巴勒斯坦領土;且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組織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地位,承諾拒絕暴力手段。協議過渡期為 5 年,此期間雙方再談判解決剩下問題,達成永久協議。不過,協議簽署後 2 年,以色列總理遭右翼激進份子暗殺,巴勒斯坦極端勢力也不斷對以色列發動攻擊,協議執行遭無限期擱置。2000 年 9 月 28 日,以色列右翼政治人物夏隆 (Ariel Sharon) 前往耶路撒冷宗教聖地的舉動,被巴勒斯坦方視為挑釁,展示以色列的主權,成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的導火線。此次衝突持續至 2005 年,比第一次起義更為激烈,造成雙方嚴重傷亡。哈瑪斯打敗法塔赫,贏得國會大選。由於兩者路線差異大,法塔赫與哈瑪斯產生衝突,兩者分別治理巴勒斯坦的兩個地區。以色列則在哈瑪斯於 2007 年接管加薩地區後,開始對此地實施封鎖。以色列稱,哈瑪斯向以色列發射大量火箭,襲擊貧民,因此於 12 月 27 日起,對加薩走廊發動為期三週的空襲。此次衝突造成超過 1,100 名巴勒斯坦人和至少 13 名以色列人喪生。以色列擊斃哈瑪斯的軍事首領賈巴里 (Ahmed al-Jabari), 引發雙方鬥爭,最終造成約 170 名巴勒斯坦人與 6 名以色列人死亡。6 月中旬,哈瑪斯激進分子綁架並殺害 3 名以色列少年,引發以色列不滿,雙方爆發武裝衝突。衝突持續長達 50 天,造成至少 2,200 名巴勒斯坦人、67 名以色列士兵與 6 個以色列民眾喪生。自 2014 年,以、巴之間經常爆發暴力事件,不過皆未升級為全面戰爭。巴勒斯坦民眾在加薩走廊邊境,沿著以色列圍牆舉行抗議示威,抗議以色列的長期封鎖。這次行動巴勒斯坦民眾發起,並得到哈瑪斯的認可與支持,他們向以色列圍牆投擲石頭、汽油彈等。為了鎮壓示威,以色列在 2 個月間殺害超過 170 名抗議者,且有數百人受傷。隨後示威升溫,衝突擴大,造成 2014 年後最嚴重的傷亡事件。以色列警方以催淚彈、橡皮子彈等非致命武器,在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周圍,驅逐巴勒斯坦抗議民眾,造成約 300 名巴勒斯坦人受傷。隨後,哈瑪斯向以色列發射火箭,以色列隨即以空襲報復,衝突造成加薩走廊至少 200 人、以色列至少 10 人喪生。在 3 月 22 日至 4 月 8 日間,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發動一系列襲擊,奪走 14 名以色列人的生命。以色列隨後在 2022 年間,加強對激進份子的軍事打壓。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西岸地區的城市傑寧 (Jenin), 發動無人機襲擊和地面進攻,造成 12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00 人受傷,為 20 年中以色列發動最大規模的攻擊行動之一。10 月 7 日,哈瑪斯組織朝以色列發射數千枚飛彈,並闖入以色列掃射、綁架民眾;以色列隨之反擊,宣布向哈瑪斯開戰。關於這次以巴衝突的詳細情形,哈瑪斯如何突襲成功、這幾天中發生了哪些事,文章正在如火如荼製作中!小隊員們先喝口茶,敬請等待飛行船帶來接續報導!
「鈦黑心」Made in 印度的蘋果手機依然血汗嗎?
斯里佩魯姆布杜爾廠是印度最大的 iPhone 組裝工廠之一,但過去只負責較舊的機型,直到今年推出的 iPhone 15 系列中,才首度參與了新品的生產。這座工廠擁有 1.7 萬名員工,每年能夠生產 600 萬支 iPhone, 並且正在快速擴張當中。根據《時代》雜誌報導,鴻海計畫到 2024 年時,將這間工廠的 iPhone 產能增加近 4 倍至 2,000 萬支以上。過去 2 年裡,該廠址興建了 3 座廠房,並且動工的空間還可以再容納另外 3 座廠房。《摩根大通》曾估計,2022 年時,蘋果僅在印度生產 5% 的 iPhone, 而 2025 年可望擴大到 25% 的生產比例。蘋果決定降低在中國的生產比例,除了中美關係的緊繃外,更是因為疫情意識到不能將所有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漫長的封鎖導致產線停擺,鄭州廠房的暴動更曾被披露是蘋果決意轉向印度的主要原因。但來到這個同樣擁有 14 億人口的國家,鴻海廠房也同樣面臨著相似的挑戰。《時代》雜誌指出,鴻海中國廠房曾被批評薪資不佳、工作條件惡劣、工作目標嚴格等問題,而來到印度設廠後,也曾出現類似的問題。2021 年鴻海斯里佩魯姆布杜爾廠一度爆發食物中毒的事件,超過 250 名員工送醫、159 名員工住院治療。鴻海在聲明中表示,當時在印度政府的監督下,他們投入 160 萬美元來改善員工的健康及工作安全,並強調員工的健康與安全是他們的第一要務。而蘋果也表示定期調查後,工廠的工作條件已經在改善。但當時沒有對外揭露的是,這起事件爆發後,印度政府對該廠房進行了檢查。2021 年 12 月 7 日,也就是食物中毒事件爆發 2 天後,印度政府的檢查人員便登門拜訪,對工廠的工作條件、是否合規等面向進行調查。《時代》雜誌聲稱他們獲得的一份相關文件中,提到了廠房的安全風險,以及侵害員工權利的問題。該文件中提到,檢查人員發現 6 名焊接 iPhone 零組件的人員沒有配戴護目鏡,焊接區域的通風也不足以防止有害氣體擴散到工作環境中,形容「這對工人的健康非常危險」。文件中還提到了諸如自動機械門缺乏互鎖安全機制、上百台沖壓機缺少防護設備,以及部份設備使用前沒有經過正規測試等。除了工作環境中的不足,檢查人員還發現許多違反規範、以及違反蘋果供應鏈行為準則的情況,例如多人超時工作、沒能保持洗手間衛生等問題,並要求鴻海在 7 天內給出信服的理由,否則將採取措施處理,不過目前無法得知印度政府後續是否有任何行動。鴻海對此表示,印度政府確實有派遣人員進行檢查,但沒有對遭揭露的調查結果發表評論,並聲稱他們採取措施解決了政府在檢查時發現的每一個問題,「員工的健康及安全是鴻海的第一要務。」且在印度政府檢查人員造訪後,鴻海就關閉工廠,緊接著蘋果也派人前往該廠視察。蘋果沒有透露具體的調查結果,不過強調該廠問題在 1 年半以前就已經解決,鴻海投資大大改善了狀況,蘋果會透過每季甚至有時每週的審查及訪談,追蹤工廠的改善狀況,並發現從 2022 年 8 月至 12 月期間,該廠員工滿意度提高了 27%。實際上根據《時代》雜誌跟該廠員工的訪談,在被印度政府派人調查後,鴻海已確實改善了工作環境,並提高員工待遇,例如取消強制住在承包商宿舍的規定、每月提高約 5,000 盧比 (約新台幣 2,000 元) 的薪資。且接受採訪的四名該廠員工一致認為,鴻海關閉工廠整頓後,大大改善該廠的工作安全,不過在工作待遇及權利方面,仍頗有微詞。有流水線工人透露,有時候工廠要求他們每小時處理多達 520 支 iPhone, 平均 7 秒一支手機,在這樣的要求下為了達成工作績效,甚至不敢上廁所。「有時我甚至沒時間去廁所。」一位員工表示,「如果主管發現我的工作台上有產品堆積在輸送帶上,我會被罵。」還有一位契約員工指出,他們沒有病假或其他假期,而請假則會被扣薪水。他們聲稱鴻海制定的一項新規則,假如契約員工在週一至週六的工作日請假,會被扣薪 1,500 盧比,假如連續請 3 天假則會被扣薪 5,000 盧比。對此鴻海沒有正面回應,但強調鴻海與當地政府合作,確保所有工作的招募條件都符合鴻海的標準及方針,以及當地的勞動規範。而蘋果也重申他們對供應商會以業界的最高標準要求,定期評估企業是否遵守。另外,該廠員工也對薪水略有不滿,儘管與當地的其他工廠相比,鴻海的待遇已經相對優渥,達到當地最低薪資的兩倍,仍認為應該獲得更好的待遇。「當我比較了薪資和 iPhone 的價格後,很明顯他們可以給我多一點的薪水。」一名員工表示。
「你安心旅行,我來付房租!」短租媒合平台替租屋族省下1億租金
「Kiki 與 Airbnb 不同,我們是為了幫助人們節省租屋時損失的錢。」創辦人史密斯 (Thomas Smith) 表示。2018 年,史密斯創辦 EasyRent (現稱為 Kiki) 線上租屋平台,將短期租期設定為 1 到 6 個月,讓學生族群能夠在放假期間將自己的房間租給其他短期租屋需求的實習學生或外地人。當初正在紐西蘭就讀大學的史密斯,意外發現他周遭的朋友們被高額的房租所苦,仔細計算下來,發覺在學期放假期間,朋友們仍然需要支付這段期間的租金,浪費將近 3,000 美元 (約新台幣 9.6 萬元) 的費用。加之自己當時也面臨實習等個人原因,需要一間可以簽訂 1 年以下的公寓,卻找不到適合的短租。史密斯認為,在各自都有需求的情況下,兩方的問題是可以互補的。從前在 Airbnb 的工作經驗,帶給史密斯一個想法,他發現 Airbnb 在非旺季的期間幾乎和有短期租屋需求的學生時間相符,另外紐西蘭的租賃協議法,原租客在獲得房東的同意後是有權利將房屋轉租給他人成為二房東,而二房東也需要維護和賠償該房屋損失。考量過法律以及需求後,史密斯開始詢問 150 多間 Airbnb 屋主,大多都願意接受 1 年以下的短期租賃合約,讓每一間房產都能有最大限度的收益價值,便著手去改變這個問題。Kiki 主要提供一個線上平台,針對外出期間租屋處閒置時,不想損失租金的用戶族群,幫助他們在網路上短期出租他們的房間,並依靠收取每個房間的 10% 租金營運。「人們對於將房間轉租給陌生人都會有些疑慮,但我們可以像交友軟體一樣,讓具有相似喜好或有個人偏好的出租者以及租客進行匹配,來解決這個問題。」創辦人史密斯表示。平台媒合租客和房東的方式與交友軟體 Tinder 相似,出租者可以自行選擇租戶並且給予條件,像是可以在下方設定問題:「你的興趣是?」、「朋友會如何形容你?」也可以設定理想租客的標準,例如可接受租客的最低年齡或是不接受吸菸的租客等等,以此找到適合彼此的居住環境。雙方匹配成功後,出租者能與租客進行視訊,再進行後續的轉租協議,Kiki 一方面希望幫助出租者能夠放心的讓陌生人留在自己的家中,另一方面租客也能夠安心的借宿短租。目前 Kiki 媒合的平台已由網站轉移至 Instagram, 每位要加入 Kiki 的租客或出租者都必須有個人的 Instagram 帳戶,並且至少需要一些粉絲數量以及自拍照,史密斯表示,這些規則主要是讓出租者和租客透過公開的社交平台更了解雙方的生活情況,並且防止惡意騷擾的用戶出現。Kiki 正逐年成長,除了在創辦兩年後招攬蒙哥馬利 (Jack Montgomerie)(左) 擔任共同創辦人暨軟體工程師,和尼可森 (Alexander Nicholson)(中) 協助平台推廣,將 Kiki 擴展到更廣泛的受眾。並且於今年 (2023) 完成 600 萬美元 (約 1.9 億元新台幣) 的種子輪融資,創投公司 Blackbird Ventures 在這輪融資中領投 450 萬美元 (約 1.4 億元新台幣), 成為該創投公司開出的第二大種子輪融資。在這輪募資過後,Kiki 宣布主力市場將轉向美國,並停止在紐西蘭和澳洲的運作,不過目前並沒有更多停止營運的官方解釋與說明。而新進來的資金將用於 Kiki 今年秋天在紐約市重新開業,目標是擴展到美國前 10 名的大城市,包括波士頓、洛杉磯、舊金山等地。
【飛行船通訊】4天連假要幹麻?走進博物館穿梭古今,或跟胖熊、石虎一起狂歡!
各位好,我是克勞德。看到本週滿滿的動物萌照,就知道我又要悄悄奪走飛行船的方向盤啦~這週我們意外在 DQ 的臉書上發現,3 年前有一則小隊員留言,不但給了我們許多鼓勵,竟然還將 DQ 譽為「東方版國家地理頻道」!!! 真的太受寵若驚了,果然動物萬歲,賣萌無罪!這也讓克勞德更加堅定帶大家前往動物星球的心願 (總編再度露出危險眼神)。回顧這一週的文章,有日本類似鋼彈的機器人、阿拉斯加的胖熊爭霸戰、美國的最荒謬寵物保險理賠大賽,還有伴隨著小犬颱風一起到來,專屬台灣的「石虎日」。這邊特別要跟大家推薦,因應胖熊週到來,美國的國家公園特別開啟 24 小時的胖熊直播,看著熊熊快樂玩耍、吃鮭,真的可以洗淨心靈呢。另外,這週還有兩則與文物相關的文章,一篇的主題是讓大英博物館與希臘,吵了 200 年架的「帕德嫩神廟石雕」; 另一篇,則是蘇格蘭博物館歸還加拿大原住民一根富有意義的圖騰柱。同樣是歸還文物,兩間博物館作法截然不同,小隊員們在閱讀的同時,也可以思考博物館還或不還的兩難困境。好的!讓我們繫緊安全帶準備出發,在放 4 天連假的同時,一起來回顧這週地球行走的軌跡。大英博物館「古希臘和羅馬」主題展區中,有組被稱為必看展品的「帕德嫩神廟石雕」, 這組雕塑讓希臘和英國從 200 年前吵到現在。它們有什麼重要和厲害的地方,背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愛恨情仇呢?【全文閱讀】8 月 28 日,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 的一樓,尼斯迦族 (Nisga'a) 族人們的歌聲繚繞大廳,一個莊嚴、繁複的儀式,正圍繞館內一件醒目的展品舉行。儀式的主角是一根高達 11 公尺、重達 1 噸的圖騰柱,這根圖騰柱來自加拿大尼斯迦族,經過尼斯迦族要求、蘇格蘭政府批准,圖騰柱將展開長達 4,200 英里 (約 6,760 公里) 的返鄉路。經過 1 個月的旅程,圖騰柱終於抵達加拿大故鄉,當地於 9 月 29 日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活動。【全文閱讀】對於喜歡機器人、模型、日本動漫的人而言,「機動戰士鋼彈」系列作品是不少人的起點,裡頭帥氣作戰、變身的鋼彈,更是熱切的嚮往。而在日本,有一家企業實現了這個美夢,他們讓鋼彈戰士突破二次元世界,實際來到現實中!位於日本東京的新創公司「Tsubame Industries」(ツバメインダストリ株式会社), 成功研發出一款機器人「ARCHAX」。它的名字取自始祖鳥的名稱「archaeopteryx」, 高達 4.5 公尺、重達 3.5 噸,外型與動漫中的鋼彈戰士類似,彷彿直接從螢幕中走入現實。【全文閱讀】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對於毛小孩的家長來說,自家的寵物如果因為一場意外而受傷的話,肯定是再心痛也不過的事。但有時有些意外,也總是令人感到又好氣又好笑。為了提高人們對於寵物意外與保險的意識,同時喜慶那些騙過死神,平安活過一天的寵物們,Nationwide 每年都會舉辦「最荒謬的寵物理賠大賽」, 並頒發獎盃與獎金。【全文閱讀】跟著這座美國國家公園做好準備,因為在接下來這個禮拜,你的一票將會決定哪一隻熊可以榮登「胖熊」寶座。一年一度的胖熊爭霸週,已敲響戰鼓!今年的賽事於太平洋時間 10 月 4 日上午 9:00 開始,民眾這週每天 9 至 18 點都可以到胖熊週的網站上,為你心目中的胖熊冠軍投下一票;也可以至官方網站觀看選手介紹,以及觀看國家公園的 24 小時直播,追蹤胖熊們的行蹤。【全文閱讀】「石虎日」為台灣特有,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 2017 年起,取「十、五」與「石虎」的諧音,將 10 月 5 日訂為「石虎日」。台灣原生的石虎,主要分布在苗栗、台中及南投的淺山地帶,近年隨著棲地遭大量開發、路殺、非法捕獵等問題,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在台灣瀕臨絕種。根據特生中心估計,目前台灣的石虎數量僅剩下 400 至 600 隻。【全文閱讀】長久以來,DQ 廣受學生喜愛,老師、教育業者對於 DQ 內容也讚譽有加。於是,我們推出了這份推廣素養教育、人人可讀的電子報月刊 ——「DQ 地球人素養指南」, 一份訓練思考、活用新知、終於實踐的閱讀刊物。秉持著「習慣性思考 & 積極性嘗試」的 DQ 精神,我們每月將精選契合當月主題的 DQ 好文章,在閱讀思考、討論分享中,瞭解每個主題的脈絡與其意義。於此同時,為自我價值添磚加瓦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與他者的不同,並勇於抉擇、行動。並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更認識自己、更成為自己。
從煉鋼工廠到家中暖氣 德國減碳方法:先讓民眾對「排碳」有感
德國每年有一半的時間是冬天,暖氣的重要性不下於台灣的冷氣。為減少建築的碳排,政府原本打算強制民眾更換採用化石燃料的暖氣設備,結果導致社會怨聲載道,不得已妥協才平息民怨。這是德國過去一年最具爭議的政策,彰顯要大眾為日常生活造成的碳排付出代價有多麼困難。談到碳排有價,首先得介紹歐盟的碳交易機制。歐盟是全球最早實施碳交易的地區,實施近 20 年來成效有目共睹,成為各國仿效對象。碳交易的原理很簡單:歐盟發放「排碳的權利」給發電、煉鋼、水泥等能源和製造業,有碳權才可燃燒化石燃料;為提供減碳誘因,企業還可到碳交易市場將用不到的碳權賣掉。隨著可分配的碳權逐年減少,碳的價格不斷成長,排碳得付出更高代價時,零碳排的再生能源及減碳技術將突飛猛進,達到減碳目的。在德國,室內暖氣主要來自瓦斯和燃油等化石燃料,碳排占全國總碳排量的三成。為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德國的做法是立法規定民眾使用特定的暖氣設備,配合逐年提高的碳費。首先是暖氣設備。經過一整年的爭辯後,國會在 9 月終於通過《建築能源法》,2024 年 1 月起實施。未來新建築的暖氣至少 65% 來自再生能源,消費者可選擇用電的熱泵,或將來可轉用綠色氫能的天然氣暖氣設備。其中熱泵由於相對容易安裝,目前在寒冷的北歐國家已相當普遍。政府在新法中同意補助三成的購置費用,預期將取代傳統使用化石燃料的暖氣設備,為歐洲的暖氣帶來革命。至於綠氫是再生能源電力進行水電解所製造的氫能,德國稱之為「未來的石油」。如果暫時沒有綠氫可用,天然氣暖氣設備從 2029 年起必須逐年增加生質甲烷的比例。生質甲烷來自農業和食品的有機廢棄物,可作為天然氣的替代品。房子的暖氣系統可是一筆不小的投資,強制更換因此引起很大爭議。政府決定從善如流,舊的設備壞了修好還可繼續用。新法還要求,地方政府在未來幾年規劃地區性的供暖系統,同樣以 65% 的再生能源為目標,讓民眾有更多選擇。區域供暖在溫帶國家盛行,簡單說就是用地下鋪設的管線集中供應暖氣和熱水,比家家戶戶自己裝暖氣更有效率。此外,明年起德國將提高化石燃料的碳費到每噸 40 歐元,2025 年進一步調高到 50 歐元,到了 2027 年預估將達 85 歐元,屆時德國的碳交易也將正式併入歐盟的機制。使用瓦斯和燃油供暖的家庭,明年起也一樣得繳交碳費,每年將增加好幾百歐元的支出。這套新制度以價制量,讓民眾對排碳有感,進而鼓勵屋主改善屋頂、窗戶和牆壁的隔熱,達到減碳目的,因為隔熱好的房子暖氣支出低,碳費也隨之降低。德國有一半的人口租房子住,法律還規定房東也需分攤碳費;房子隔熱愈好,房東負擔的比例就相對低,同樣也是鼓勵房東出資改善隔熱。碳費的徵收迫使製造業減碳,碳排最高的煉鋼業尤其有急迫性。今年 7 月,德國最大鋼鐵廠蒂森克虜伯 (ThyssenKrupp) 在經濟暨能源部長哈貝克 (Robert Habeck) 的見證下,宣布獲歐盟 20 億歐元 (約新台幣 700 億元) 的補助興建新設備,預計 2026 年年底運轉,逐步轉換成綠色氫能煉鋼。這是全球第一次有鋼鐵廠用零碳排的綠氫取代煤炭煉鋼,哈貝克稱是為德國鋼鐵業未來奠定基礎的一刻。製造業減碳的重要性,可從 9 月舉行的歐洲最大家電和消費電子商展「柏林消費電子展」(IFA) 見端倪。在節能減碳的旗幟下,延長使用期限成了家電業的新趨勢,歐洲最大家電製造商「博世西門子家用電器」(BSH) 在會場上宣布將擴充零件庫存,今年起電冰箱、洗碗機等家電的零件將足夠消費者用 15 年,比原來的 10 年更久。可見家電能修就修、減少垃圾量就是減少碳排最好的方式。從日常生活到尖端科技產品,晶片無所不在。全球最大晶圓代工業者台積電,日前宣布將在德國興建歐洲第一座生產基地,原因之一也是看上德國充沛的綠電資源和用 100% 綠電生產晶片的競爭力。氣候變遷對生活的直接影響日益顯著,再也沒有人會質疑減碳的重要性。透過碳費的立法,讓企業和民眾對排碳有感,被迫付出排碳的真實社會成本,碳排才有減少的可能。當可分配的碳權愈來愈少,到了 2050 年再也沒有碳權可分配時,歐盟的碳交易機制就可功成身退,實現碳中和。
10+5=石虎!先別管小犬,今天是台灣石虎日
10 月 5 日這一天,除了有小犬颱風襲台 (與飛行船無緣的颱風假 QQ), 或是準備迎接國慶連假,還是屬於台灣唯一現存的原生貓科動物「石虎」的一天!今天是台灣特有的「石虎日」,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 2017 年起,取「十、五」與「石虎」的諧音,將 10 月 5 日訂為「石虎日」。台灣原生的石虎,主要分布在苗栗、台中及南投的淺山地帶,近年隨著棲地遭大量開發、路殺、非法捕獵等問題,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在台灣瀕臨絕種。根據特生中心估計,目前台灣的石虎數量僅剩下 400 至 600 隻。根據特生中心分析,台灣石虎目前面臨的威脅包括棲地喪失、零碎化,遭到人為獵捕,遭車輛路殺,以及被流浪犬隻攻擊等。其中,路殺直接導致石虎死亡的主因之一。雖然近年大眾對石虎保育的認知提升,政府在石虎經常出沒的路段上,也設有警告標示,然而石虎遭路殺的事件仍頻頻發生。去年一整年,台灣石虎遭路殺的數量共達 31 件。今年也傳出多起路殺事件,例如 9 月中在台中烏日高鐵站附近,首見一隻石虎不幸倒臥路邊;而今早在南投草屯,也有民眾發現一隻疑似石虎的動物,癱倒在路邊且身上的傷口爬滿螞蟻,目前特生中心和縣府保育科人員已將遺體帶回研究安置。除了路殺,流浪動物對石虎的威脅,近日也逐漸受到重視。根據特生中心石虎研究團隊統計,從 2019 年至今年 5 月,石虎遭犬隻攻擊的案例共有 20 例,貓殺則發現 1 例;不過由於犬殺、貓殺的死亡地點不如路殺容易發現,因此石虎遭遊蕩貓狗攻擊的實際數量可能更多。此外,今年 6 月時,農委會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指出,特生中心從 2017 年開始,野放、追蹤的石虎共有 21 隻,其中有 7 隻已身亡,5 隻確定是遭犬隻圍攻咬死,另 2 隻身上也明顯有犬隻咬痕。除了直接被咬死,遭到犬、貓追逐,也容易讓石虎闖入道路,間接造成路殺。為了解決流浪犬貓對石虎造成的威脅,苗栗縣政府擬制定「苗栗地區禁止餵養遊蕩犬貓自治條例草案」, 希望透過立法,加強管制餵養貓犬的行為,以降低流浪貓狗對野生動物的侵襲。為此,苗栗縣政府於 3 日辦理公聽會與各方交流、討論,希望能廣納意見來規劃管理方向。特生中心與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石虎保育繁殖計畫,其中 2 隻在野外獲救後,轉由動物園容照養的石虎,今年成功配對並誕下 2 隻石虎寶寶。
「搭建同理的橋梁」社工帶路,走進西門街頭的「貧」行世界
其實,與我們擦身而過的無家者,並不只是毫無關係的不幸個案,他們的人生映照出社會中多元而相對貧窮的狀態,以及離你我都不遠的困頓與無常。也許我們都曾因不知所措、同情、害怕,甚至是排斥,而近乎下意識的選擇迴避、加快腳步匆匆路過。然而,在他們的身影離開視線之前,我們看見了什麼呢?多數時可能只看見無家狀態的困窘,卻難以看見他們為了生存四處奔波、辛勤勞動、克服萬難的堅韌與生存之道。這次,永續旅行品牌島內散步與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的社工合作人權議聞路線 ——「今天住哪?無家者的街頭生存之道」邀請旅人在人潮眾多的週末下午來到最熱鬧的西門町,從人們走過路過、不曾注意的街邊縫隙,走進與我們近在咫尺的「貧」行世界。為了避免侵擾無家者,路線試圖從社工的視角出發,引導民眾從不同人群的生活角度重新認識這座城市、換位思考、發現背後隱藏的人權課題。談到無家者,也許多數人會聯想到萬華的艋舺公園、台北車站周圍等地區。其實,他們並非整日遊手好閒地待在這些定點,而是為了生活四處奔忙。週末午後的西門充斥著觀光客與逛街民眾,但卻較少看見他們的身影,因許多無家者不願影響到店家生意、或想找個相對安靜的地方休息,通常選擇待在河堤或能避開人群的地方;也可能正在為了賺取微薄日薪、尋找供餐、前往能盥洗的場所移動中。社工宗琳分享,其實七成的無家者都有工作。即便他們平均月收入僅約 6000 元,但他們為了賺錢維生所付出的努力,絕對不亞於你我。那麼他們都從事什麼工作呢?店家打烊後的西門街區,接著換無家者上工。以拾荒維生的他們猶如守候繁華街區的長工,付出大量心神沿街搬運回收物,在夜幕低垂中辛勤勞動,確保白天人群在製造的垃圾能進入資源回收系統,不致造成髒亂。「不只做一份工」成現今常態,事實上,無家者就如同街頭上的「斜槓族」, 但能選的工作卻多半是高風險低報酬的「4D 零工」— 危險 (Danger)、離家遠 (Distance)、辛苦困難 (Difficult)、環境不佳 (Dirty), 例如:街賣、舉牌、發傳單、工地雜活、洗碗工等。社工分享,扛著笨重的牌子、忍受風吹日曬雨淋站上八小時是他們的生活日常,期間更要膽戰心驚留意警察臨檢,才能賺取 700-800 元不等的微薄日薪。他們之所以會這些選擇臨時性、不穩定、沒有保障的非典型零工,都有背後的苦衷,像是需日領現金支應開銷、因疾病無法接穩定工作、不希望薪水被債務扣除等。無家者的生存困境是嚴苛且複雜的,在外辛苦工作一整天,卻無法回家安心洗個澡、睡好覺再出發;也許能幸運獲得公益餐點、找到取水沐浴空間,但為了張羅散落在不同區域的資源,每天都在為生存搏鬥;最困難的,仍是找到能舒適闔眼的休息空間。但也並非所有無家者每晚都露宿街頭。在炎炎夏日,24 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速食店,夜間包台費用相對便宜的網咖,是他們偶而能享有小確幸的安睡之處。但對於在街頭過夜的人們來說,除了需忍受氣候考驗、蚊蟲叮咬、街上的燈光噪音等,更存在人生安全風險,對女性無家者尤是。她們在夜間可能面臨來自其他男性無家者、路過酒客的性騷擾及暴力。除了事發時報警,更發展出自我保護的手段,例如:結伴行動、打扮中性、隨身攜帶防身的球棒與辣椒水、養狗,甚至為了讓人不敢靠近,刻意把自己弄得又髒又臭。種種外表與心理上的武裝,也顯示出女性在街頭生活,需克服重重困境與不安全感。長時間服務無家者,社工在眾多挫敗經驗中體認到,中高齡無家者難如登天的租屋困境。首先是資訊落差,多數無家者沒有能力自行上網搜尋房源,再者,低價房源幾乎都位於無電梯的老舊公寓,對不良於行的大哥大姐來說,相當不友善。「多數屋主與房仲若發現社工帶著年邁的無家者來看房,都會直接打槍。」房東的顧慮也不難理解,生怕經濟不穩定欠繳房租、獲高齡者若在屋內去世無人協助處理,然而這層隱形的排斥,更讓無家者的有家之路難上加難。即便克服萬難租到「房」, 沒有「家」的他們只能獨自待在幾坪大的房間自言自語而感到孤寂,寧可重回夥伴互相關心的街頭生活。其實街頭也充滿人情味,這些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善意,也在無形中累積成無家者的避風港。如今也有愈來愈多民間組織與社會企業,都正以更溫柔、細緻的方式,支持與陪伴街頭上的無家者,協助建立自信、重返社會。例如:芒草心的「香香澡堂」就提供「一站式服務」, 讓無家者不必四處奔波就能在同一地安心沐浴、取得糧食、充電,還能與其他街頭夥伴和社工自在交流;由知名工地作家林立青創辦的「友洗社創」, 則透過洗地服務協助無家者就業脫貧、「洗刷汙名」; 而島內散步則透過舉辦「議聞主題導覽」打開議題被討論的空間,建立人們與街頭生活同理的橋梁。「租屋真的是 happy ending 嗎?」相信這是許多旅人們在這趟旅程後,會浮上心頭的疑問。不乏有無家者因街頭生活的社交人際互動,過的遠比獨居租屋處快樂。社工宗琳就分享道:「我發現生活品質不完全是來自於物理空間,而是心裡的豐厚度。」每個人對家的期待都不同,有人只要一台電視與一張床、有人需要室友共居,有人則希望能與家人一起生活。也因此,「回家」猶如一趟沒有時間表與目的地的旅程。先從理解、改善他們在街頭上的生活品質起步,創造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給予一份溫暖的微笑,也許便能陪伴他們慢慢找出踏上旅途的勇氣與方向。過去無家者議題,對於大眾來說如同咫尺天涯,難以無視卻更難親近。因此島內散步規劃無家者議聞路線,邀請更多人練習放慢、放輕腳步,不再只是走過路過處在無家與貧窮狀態的身影,而能實際的走近、同理他們的生活處境與喜怒哀樂。在一層一層溫柔解開對於無家者的既定印象與誤解後,人們的目光才能看見、實踐更多元、包容、共好的可能性,讓遭逢不幸的人們能在落入無家狀態之前或之後,有機會被更綿密的社會安全網接住、安頓身心,出發尋找回家之路。照過來照過來!DQ 為小隊員們謀福利啦!DQ 與品牌好友島內散步合作,為 DQ 小隊員們爭取到「100 元 DQ 專屬折扣碼」! 想一起參與內容豐富多元的議聞導覽嗎?步驟如下:(一) 進入,點選您想參加的主題場次並報名 (二) 登入島內散步會員系統 (三) 填寫報名資料,並於活動費用處,「優惠碼」欄位中輸入折扣代碼:(四) 議聞中心主題場次皆可使用,最後場次日期為 10/15。折扣代碼使用截止日期:10/12 (四) 23:59。從「性別、人權、多元共融、環境」四主題,分享走進議題現場的觀察與反思,邀您一起加入議題討論的行列,化身「聞議青年」, 關心生活中的議題。人權議聞導覽 | 今天住哪?無家者的街頭生存之道歡迎光臨議聞中心 | 散步全路線
「平安就好!因禍得福拿冠軍」美國最荒謬寵物保險理賠大賽
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對於毛小孩的家長來說,自家的寵物如果因為一場意外而受傷的話,肯定是再心痛也不過的事。但有時有些意外,也總是令人感到又好氣又好笑。自 2009 年開始,美國寵物保險公司 Nationwide 每年都會舉辦火腿骨獎 (Hambone Award), 而火腿骨名字的由來,是以一隻被困在冰箱裡的狗所命名的。因為當主人找到冰箱裡差點失溫的狗時,同時也找到了被啃到連骨頭都不剩的感恩節火腿骨。因此,為了提高人們對於寵物意外與保險的意識,同時喜慶那些騙過死神,平安活過一天的寵物們,Nationwide 每年都會舉辦「最荒謬的寵物理賠大賽」, 並頒發獎盃與獎金。Aurora, 黃金貴賓狗當 Aurora 試圖拔出卡在排水溝的爪子時,卻也不小心把腿用斷。Aurora 需要進行緊急手術修復膝蓋上方斷裂的骨頭,所幸最後仍平安康復。Belle, 珍島犬某天,一隻鹿闖進了 Belle 家的後院,而活潑的 Belle 也從和鹿玩耍,變成了與鹿的打鬥。幸運的是,這場衝突只造成 Belle 的軟組織損傷和擦傷,其餘並無大礙。Bernie, 米克斯狗在不平安的平安夜,Bernie 被一台全地形車 (All-terrain vehicle) 撞到,雖然傷勢不重,但需要大量的休養時間才康復。Giles, 小貓 Giles 的主人的家人們來家中拜訪時,沒有注意到 Giles 躲在摺疊沙發床裡面,當他們把折疊床闔上時,不小心把 Giles 壓在底下。除了對鉸鏈產生恐懼之外,Giles 並未受到任何影響。Grayson Haze, 拉布拉多犬 Grayson Haze 不慎從一座 10 公尺高的橋上往下跳,直接落在扎實的混凝土堤岸上。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牠不需要動任何手術,經過兩個月的休息後,內傷自行康復了。Jax, 巴哥犬 Jax 手術後的恢復期間,在家裹著被子休息,卻因為天氣太熱而中暑。Josie, 米克斯犬 Josie 和主人在玩丟接球遊戲時,在追逐球的過程中不慎撞壞了四顆牙齒與下巴,疑似是因為全力衝撞鑄鐵椅導致的。Miko, 貓 Miko 喜歡在戶外的貓屋玩耍。監視器影像中,牠對一群鴿子發動跳躍攻勢,其中一隻鴿子在半空中啄傷 Miko 的眼睛。除了輕微的皮肉傷,並無大礙。Rolex, 綠頰鸚哥當 Rolex 站在鄰居家敞開的大門時,屋主沒有注意到牠便直接把門關上。雖然傷勢十分嚴重,但經過治療後已康復。Sunny, 拉布拉多為了靠近電源插座,Sunny 拖著牠的狗籠移動 1.5 公尺,結果卻被三條手機充電線纏住,牠也直接將充電線吞到肚子裡。經緊急手術後,恢復健康。2023 年年度火腿骨獎,差點被夾成貓餅的 Giles 成了本屆得主。回憶 Giles 差點被夾扁的那天,牠的主人凱特琳 (Kaitlyn) 和里德 (Reid) 表示,他們平時在收沙發床時,都會注意貓咪有沒有躲在裡面,雖然當天也有提醒來訪的家人們,但可能是因為 Giles 太黑了,對方最終沒有檢查床底下,才讓 Giles 差點被夾死。但不幸中的大幸是,Giles 幾乎毫髮無傷,甚至還奪下年度火腿骨獎。
「突破次元壁!」日本企業推出真實版鋼彈,駕駛前請先考照
對於喜歡機器人、模型、日本動漫的人而言,「機動戰士鋼彈」系列作品是不少人的起點,裡頭帥氣作戰、變身的鋼彈,更是熱切的嚮往。而在日本,有一家企業實現了這個美夢,他們讓鋼彈戰士突破二次元世界,實際來到現實中!位於日本東京的新創公司「Tsubame Industries」(ツバメインダストリ株式会社), 成功研發出一款機器人「ARCHAX」。它的名字取自始祖鳥的名稱「archaeopteryx」, 高達 4.5 公尺、重達 3.5 噸,外型與動漫中的鋼彈戰士類似,彷彿直接從螢幕中走入現實。ARCHAX 於今年稍早就已對外亮相,10 月底則將在日本交通展 (Japan Mobility Show) 中,正式公開向大眾展示。目前,ARCHAX 已開始限量販售,售價為 300 萬美元 (約新台幣 9700 萬元)。ARCHAX 共有兩種行動模式:直立的「機器人模式」, 或是壓低身軀變為「車輛模式」。在機器人模式中,ARCHAX 的最高移動時速為 2 公里;車輛模式的時速則可達 10 公里。不過,就算有錢,想要乘坐 ARCHAX 前,還得先接受一番訓練。駕駛 ARCHAX 必須進入它軀幹裡的一人座艙中,透過螢幕監控四周,並使用手把操控上半身動作,腳踏板控制下半身行動。由於操控難度高,駕駛者須接受專門培訓,獲得公司發放的許可證後才能「上路」。且座艙中並沒有對外窗,駕駛只能透過攝影機畫面接收外部畫面,因此目前 ARCHAX 還無法在公路上行駛。Tsubame Industries 公司於 2021 年 8 月成立,公司的理念為「將科幻世界帶入科學現實」, 旨在為這個世界提供令人神往的科幻體驗。經過幾年間的發想、製作,並請來知名的機械設機師、動畫監督河森正治,他們成功將 ARCHAX 搬上檯面,引發許多關注與討論。公司的執行長吉田龍央今年 25 歲,他在年幼時就對製造業產生興趣,也在祖父的鐵工廠中學習焊接技術,後來還成立了製造機械假肢的公司。他希望這份傳承自先人的傳統,能夠繼續延續,保留日本在製造業上的競爭優勢。吉田龍央也提到,日本在動畫、遊戲、機器人、汽車等方面都表現出色,「如果我能創造一個產品,將這些元素全部結合在一起,那一定很棒!」他也表示:「我想創造出讓人感受到『這就是日本!』的東西。」目前,ARCHAX 主要用於娛樂方面,為愛好者提供可以實際搭載的鋼彈機器人;不過吉田龍央期待,未來可以持續精進技術,近一步將機器人用於救災或太空任務當中。
「陽光之下必有陰影」非洲離網太陽能蓬勃發展,電子垃圾問題難解
太陽能等分散式能源有助非洲偏鄉地區跳脫傳統全國電網供電的傳統思維,打造微電網,提供當地穩定、迅速且可負擔的供電來源,改善生活品質。但許多太陽能產品壽命不到 4 年,科學家指出,電子垃圾問題日益嚴重。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人文與語言學院副教授芒羅 (Paul Munro) 表示,當太陽能設備年久失修,太陽能電子垃圾問題日益嚴重,是否能被稱為綠色產品受質疑。能源貧窮問題專家表示,離網太陽能在過去十幾年來蓬勃發展,2010 年售出約 20 萬組產品,2019 年已經超過 4,000 萬組,銷售額達 17.5 億美元,幫助許多非洲能源貧戶和企業獲得可負擔的電力,傳統的煤油較貴也有毒氣,太陽能板還可以用來供電更大型的電器,好比電視。只是由於相關法令還沒上,太陽能板廢棄物問題叢生,芒羅 2022 年實地去迦納考察發現,雖然離網地區幾乎每戶家庭都裝置各式各樣的太陽能產品,然而 95% 產品不是來自正規的離網太陽能公司,在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狀況下,大多產品只能使用 3 至 4 年,有些也只有 1 至 2 年的保固。顯然,即使離網太陽能倡議組織 GOGLA 努力想要打造太陽能網路,但非洲還是有相當複雜的貿易網路和消費模式,因此包括太陽能板、電池、燈具等離網太陽能電子垃圾問題變成一項難解問題,也因為廢棄物和垃圾掩埋場通常都在貧困社區附近,除了有經濟負擔,有害物質也有可能洩漏到環境中。自 2010 年以來,正規的離網太陽能產業已吸引超過 20 億美元的投資,主要都來自美國和北美投資,只是在當地分配並安裝太陽能板方面,非正式的離網太陽能部門更有效率。芒羅認為,許多太陽能廢棄物的解決方案都專注於回收而不是修復、創新設計,但回收相當依賴昂貴的基礎設施,也忽略跨文化協調,接下來的挑戰便是如何修復和回收已經裝置的太陽能。
整座神廟都是搬來的!大英博物館——帕德嫩神廟石雕
大英博物館「古希臘和羅馬」主題展區中,有組被稱為必看展品的「帕德嫩神廟石雕」, 這組雕塑讓希臘和英國從 200 年前吵到現在,它們有什麼重要和厲害的地方,背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愛恨情仇呢?這組「帕德嫩神廟石雕」大約是在西元前 5 世紀完成,距離今天的我們已經有 2000 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被公認為最偉大的古希臘雕刻家菲狄亞斯 (Phidias) 跟他的助手所創作的。我們可以從石雕的名字知道,這組大理石雕塑原本是在希臘雅典的帕德嫩神廟以及衛城建築上面的裝飾,而且由於它是神廟上的裝飾,所以內容大多都是和希臘神明有關的神話故事。「帕德嫩神廟石雕」厲害的地方,不只是因為他出自大師之手和擁有超過千年的歷史,還因為它是給神明看的雕塑,所以製作精美、一點也不馬虎,要做就是要做到最好。不只雕刻出來的人物、動物超級逼真,例如:眼睛張大、嘴巴和鼻孔都打開,臉部肌肉線條明顯的馬匹頭部,第一眼看到都彷彿感覺到這匹馬正在鳴叫一樣。此外,人物身上的衣服也不隨便,看起來自然又輕薄,還有複雜的衣服皺褶,似乎能感覺到人物在衣服底下的細微動作,完全不像是用堅硬笨重的石頭刻出來的,所以「帕德嫩神廟石雕」也被認為是古希臘雕塑創作的巔峰!讀到這裡,你除了讚嘆「帕德嫩神廟石雕」的雕刻技術很厲害之外,可能還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這組古希臘雕塑會從雅典跑到英國倫敦呢?這就是英國和希臘吵了兩百年的原因啦!帕德嫩神廟一開始是為了祭拜女神雅典娜而建造的,只是沒想到 15 世紀時,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了希臘,由於土耳其主要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不同宗教的帕德嫩神廟自然就被荒廢了,還一度被改成清真寺。後來土耳其人為了對付威尼斯人,甚至把帕德嫩神廟變成火藥庫,被捲入雙方戰爭中的神廟就成了攻擊的目標,大部分都變成了廢墟。就這樣,許多在地人、遊客、識貨的不肖份子們開始把神廟裡值錢的東西,包含這些價值不菲而且歷史悠久的裝飾雕塑通通拔下來帶走,還拿去文物黑市賣掉,使帕德嫩神廟看起來更加地殘破。19 世紀初期,英國的駐希臘大使埃爾金伯爵 (Thomas Bruce, 7th Earl of Elgin) 看到這個情形,便和當時統治希臘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達成協議,只要讓英國可以從雅典拿走任何刻有文字與人像的石雕,那麼鄂圖曼土耳其就可以從英國手中拿回對埃及的控制權。在這個協議下,埃爾金伯爵就從雅典帕德嫩神廟搬了大批的石雕回英國,他搬的石雕數量大約占了帕德嫩神廟裝飾部分 30%。根據當時港口的資料,他大概裝了 200 箱這麼多,所以這批石雕又被稱作「埃爾金石雕 (Elgin Marbles)」。後來由英國國會收購了這批埃爾金石雕,並交給大英博物館收藏與展示。在 1832 年,希臘好不容易脫離鄂圖曼土耳其,恢復獨立後,就不斷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石雕。但是,大英博物館有沒有把石雕還回去呢?答案是沒有。館方總是以「當初搬運石雕是經過鄂圖曼土耳其官方的同意,是合法的。」以及「希臘缺乏好的博物館可以展示石雕」這些理由來拒絕歸還,這讓希臘人很不高興,覺得英國趁人之危把自家的東西搶走,還反過頭來嫌棄原本的環境不好。所以希臘為了展現要石雕回家的決心,特別在雅典蓋了一間衛城博物館 (Acropolis museum), 就是要用來展示和收藏帕德嫩神廟石雕。甚至希臘也軟硬兼施,打出「國寶交換」的王牌,表示希臘願意用國家級,而且從來沒有出國展示的文物,來交換帕德嫩神廟石雕回家。沒想到,大英博物館還是不為所動。而且希臘蓋好了博物館以後,大英博物館又說,他們可以做石雕的複製品送給希臘,或是他們願意長期把石雕「借」給希臘,前提是,希臘必須要承認大英博物館才是石雕的真正主人。大英博物館的館長還一度公開說,大英博物館每年有平均 600 萬人參觀,放在大英博物館展覽,反而可以讓希臘文化被更多人看到。這樣的言論直接激怒希臘人,讓他們想要透過國際輿論和國家的力量去要求英國把石雕還來。只是因為一些英國政府官員還是不願意歸還石雕,讓雙方僵持不下,一直到今天都沒有結果。面對希臘和大英博物館「帕德嫩神廟石雕」的爭議,有的人勸希臘放下,認為當初如果沒有埃爾金伯爵把石雕帶到英國,這些石雕可能早就被戰爭摧毀或被夷為平地了,甚至通通被帶去賣掉也說不定;但也有人說,埃爾金伯爵當初趁希臘失去主權的時候,遊走灰色地帶去哄騙土耳其人讓他搬走石雕,本身就是不對的行為,應該要改正,建議英國要為歷史的錯誤負責,讓石雕趕快回家。這個世紀難題,恐怕後續還是只能等希臘和英國繼續談判取得共識才行了。本文摘自《聽見大英博物館》線上課程,「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郭怡汝主講,由遍路文化製作、播出。欲購買課程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遍路文化 |《聽見大英博物館:50 件經典館藏,帶你走進不一樣的世界史》結帳時,於「我的優惠券」輸入序號:「」可現折 100 元喔。
【飛行船通訊】地震、間諜、日本漁獲,這個9月不太平?中秋來點紅酒壓壓驚
嗨嗨各位親愛的小隊員我金探子!(振翅飛飛 ((ଘ( ̇꒳ ̇)ଓ)) ) 夏秋之際,承受完今年最後一波補班日後,緊接而來兩週的連假 COMBO, 大家都準備好了嗎!(尖叫聲​​九月,是繁忙疲累卻也充實的一個月:更多的企劃內容、更多的外部合作,並緊鑼密鼓籌備著年度商品。我們不是不累,而是不想辜負小隊員們對 DQ 的期待與支持。DQ《地球人素養指南電子報》Vol.2 已正式出刊啦!本期主題〈那些意義充盈的空間〉帶領大家以人文視角,重新思考「空間與人的互動關係」, 也謝謝小隊員們踴躍投稿,這份電子報因為你們而更有溫度。讓大家久等了!DQ 年度商品 ——《地球漫遊曆》即將於 10 月初啟動募資!想與來自外太空的喵星人一起重新探索地球嗎?以十萬字囊括 DQ 11 年來對地球的紀錄與觀察,引領小隊員們再一次認識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地球!也期待 DQ 這份心意,能陪伴大家度過 2024 每一天~讓我們一步步打造 DQ 世界觀,建立屬於我們的知識社群 (・ω・́) 💙9 月 8 日晚間 11 點,位於北非西端的摩洛哥,發生百年來最強烈的地震。地震的震央位於摩洛哥中部的阿特拉斯山脈,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估計,地震規模約達芮氏規模 6.8。地震震央距離大城馬拉喀什 (Marrakech) 約 80 公里,對摩洛哥西南一帶的城市造成嚴重損傷,許多建築物承受不住巨大震動倒塌,震央附近的山區村落更是幾乎成為廢墟;而週日 (10 日), 當地又迎來芮氏規模 4.5 的餘震。【全文閱讀】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中,特斯拉 (Tesla) 佔據領先地位,備受外界期待與關注。然而,在技術超群的光鮮外表下,特斯拉卻頻頻傳出資安疑慮,包括車主隱私遭員工擅自外流、車輛系統被駭客入侵等。而伴隨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近日表示台灣屬於中國,台灣車主的資安疑慮也隨之產生。台灣專家提醒,如果台灣尚未制定完善的資料規範,且被特斯拉歸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車主的數據、車輛錄項等資料,都可能依中國的規定,一併被儲存在中國境內。【全文閱讀】自福島核電廠排放廢水已過了一個月,中國全面禁輸日本生產的水產仍舊持續著。雖然中國政府打著保護消費者,免於吃到可能含有有害物質的海鮮為由,但這一個月間,日本東部的北太平洋沿岸,中國的漁船仍與日本漁船在同一個海域內,持續秋刀魚捕撈的作業。《朝日新聞》透過全球漁船監控系統 (GFW) 以及船舶自動識別裝置 (AIS), 調查海上的中國船隻的活動狀態,發現截至 9 月 19 日位於北海道根室市約 1,000 公里外的公海,每天的船隻數量為 146 至 167 艘,代表日本核廢料處理水的排放,並未影響中國漁船的捕撈日常。日本水產廳也表示,「中國船隻的數量與去年同一時間的數量,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在確認了各國漁獲量的同時,也注意到夏天過後中國漁船仍會持續進行秋刀魚的捕撈。」【全文閱讀】近期,英國警方證實於今年三月逮補了一名英國國會研究員,因其涉嫌以此身份接觸內閣官員,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同時,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間諜行動,也在年初的「間諜氣球」事件後持續攀升。當英、美等國對中國影響力加強防範或擴大情蒐時,中國也藉由最新的《反間諜法》築起防線,大幅度限縮境外組織、企業、人士的各種活動,甚至動員海內外國民防諜、鼓勵舉報。【全文閱讀】好萊塢編劇自從 5 月初宣布罷工以來,美國編劇協會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WGA) 終於宣布,罷工於 9 月 27 日太平洋時區 00:01、北美東部時區凌晨 3:01 停止,結束了長達 148 天的歷史性罷工。經過多次談判,美國編劇協會與電影和電視製片人聯盟 (AMPTP) 雙方,在 26 日達成初步協議。編劇協會的聲明指出:「談判委員會和東部、西部編劇協會理事會,一至投票決定解除禁令。」這項決定允許所有協會成員都能重返工作崗位,但並不會影響他們對合約的最終決定權。目前,編劇們與製片公司的合約尚未正式通過,最終合約將於 10 月 2 日至 9 日間,交由編劇協會全體 11,600 名會員投票表決。如果表決結果通過,合約的效期將持續至 2026 年 5 月;若協會成員仍拒絕合約條款,罷工則可能再次展開。【全文閱讀】你可能看過一張迷因圖或是類似的搞笑短影片:一名女性抱著一杯巨大的紅酒杯,一邊說著「今天我就只喝一杯紅酒」。這看似有趣且惡搞的情境,在美國卻是最真實的寫照。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最新的報告顯示:自 1999 年至 2020 年間,雖然男性的酒精死亡率高出女性 2.88 倍,但近年來女性因酒精死亡的增長率卻在急速上升中。過去電影《醉後大丈夫》告訴觀眾的是,酒醉後不可能沒問題 (日文:大丈夫), 但現在,喝醉的人除了丈夫與男性之外,女性酒精成癮的情況也日益嚴重。【全文閱讀】長久以來,DQ 廣受學生喜愛,老師、教育業者對於 DQ 內容也讚譽有加。於是,我們推出了這份推廣素養教育、人人可讀的電子報月刊 ——「DQ 地球人素養指南」, 一份訓練思考、活用新知、終於實踐的閱讀刊物。秉持著「習慣性思考 & 積極性嘗試」的 DQ 精神,我們每月將精選契合當月主題的 DQ 好文章,在閱讀思考、討論分享中,瞭解每個主題的脈絡與其意義。於此同時,為自我價值添磚加瓦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與他者的不同,並勇於抉擇、行動。並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更認識自己、更成為自己。
好萊塢罷工第148天,編劇組率先離場 串流版稅、AI使用規範達成協議
好萊塢編劇自從 5 月初宣布罷工以來,美國編劇協會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WGA) 終於宣布,罷工於 9 月 27 日太平洋時區 00:01、北美東部時區凌晨 3:01 停止,結束了長達 148 天的歷史性罷工。經過多次談判,美國編劇協會與電影和電視製片人聯盟 (AMPTP) 雙方,在 26 日達成初步協議。編劇協會的聲明指出:「談判委員會和東部、西部編劇協會理事會,一至投票決定解除禁令。」這項決定允許所有協會成員都能重返工作崗位,但並不會影響他們對合約的最終決定權。目前,編劇們與製片公司的合約尚未正式通過,最終合約將於 10 月 2 日至 9 日間,交由編劇協會全體 11,600 名會員投票表決。如果表決結果通過,合約的效期將持續至 2026 年 5 月;若協會成員仍拒絕合約條款,罷工則可能再次展開。這次編劇罷工的時長,僅次於 1988 年的罷工行動,成為好萊塢史上歷時第二長的編劇罷工。引起罷工的原因,包括編劇薪資長期凍漲,影劇在串流平台上的成功未能反映在編劇收入上,以及人工智慧發展對編劇造成威脅等。經過長時間的談判,電影和電視製片人聯盟最終一改原先的強硬態度,對編劇協會提出的多項要求都有所讓步。協議的主要條件包括:新的合約調整編劇的薪資,當合約生效後,多數編劇的薪資會立刻調漲 5%, 到了 2024 年 5 月再增加 4%,2025 年 5 月則再漲 3.5%,3 年內最低調薪幅度共達 12.5%。由於串流平台興起,編劇失去過往作品在電視上重複放映時能獲取的版稅,導致收入大幅下滑。因此,串流平台上的版稅計算,也成為此次編劇們爭取的重點項目。在新的合約中,未來預算超過 3,000 萬美元的大型串流項目,編劇最低報酬將比現在增加 18%, 達到 10 萬美元;版稅報酬也會增加超過四分之一。節目上線的頭 3 個月內,編劇還能依據觀看次數,獲得 9,000 美元至 40,500 美元的獎金。此外,編劇的海外串流版稅也將增加 76%, 根據編劇協會的說法,他們在 Netflix 上的單集節目的版稅,將從 18,684 美元增加至 32,830 美元。在新合約中,Netflix、Disney + 等公司,承諾將提供節目在串流平台上的播放數據,向編劇分享節目在國內、外播放的總時數。這項協議能有效改善過往數據不透明的問題,也有助編劇了解他們作品的觀眾數量。不過,製片人聯盟要求數據僅能提供給編劇,對外仍需保密。編劇們原先要求,每個節目至少需聘請 6 名編劇;雖然這項要求最終未完全達成,不過製片方也做出讓步,同意 6 集以內的節目需聘請 3 名編劇,7 至 12 集的節目需 5 名編劇,13 集以上的節目則需請 6 名編劇。由於近年生成式 AI 發展迅速,人工智慧的使用規範,成為此次編劇與製片方談判陷入膠著的一大項目。 雙方經過協調,建立了一套 AI 使用準則,內容包括:由 AI 生成的文字,不得被視為作品素材來源,避免編劇的權益和報酬遭 AI 剝奪;若製片公司提供給編劇的資料,含有由 AI 生成的內容,公司也必須告知編劇;此外,編劇可以自行選擇是否使用 AI, 製片公司則不得要求編劇在創作時使用 ChatGPT 等人工智慧軟體。不過,新合約並未禁止製片公司使用編劇作品訓練人工智慧工具,根據外媒報導,娛樂產業的高層似乎不願放棄以電視、電影劇本訓練 AI。對此編劇協會則主張,若編劇的作品被用於訓練 AI, 他們將有權提起訴訟。對於此次結果,編劇協會的成員感到相當滿意。在此之前,由於影視產業環境變動,許多編劇難以獲得合理薪資,因此生計受到威脅。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談判委員會成員亞當。康諾弗 (Adam Conover) 表示,此次談判有效改善編劇處境,「編劇們提出的各方需求,我們幾乎都取得了進展。」由於編劇罷工結束,許多脫口秀、真人秀也將重回螢幕。不過,目前美國演員工會暨美國廣播電視演員工會聯合會 (SAG-AFTRA) 仍在罷工中;好萊塢要完全恢復運作,還需待製片公司與演員工會達成協議為止。演員工會的發言人表示,工會目前正在審視編劇協會與製片公司的協議,此次的新合約將為演員工會提供談判參考;然而雙方將於何時談判、罷工何時終結,目前都還是未知數。
世界工廠換人當?天時、地利、人和一把抓,「印度製造」潛力無窮
「投資印度需要耐心,大約 10 年前,我們找不到明確的發展模式。經過幾年摸索、營運團隊本地化之後,才找到適合印度的模式。」德里台灣商會會長何俊炘是太思科技集團董事長,2014 年開始扎根印度,那也是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上任以及推出「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 政策的一年。「商業模式轉型是台商需要學習面對的事情,不見得要堅持做自己原來的產品,因地制宜、適時轉型也是一個好的發展模式。」何俊炘分享他的印度經驗。早在 10 年前,隨著中國工資上漲、勞工與環保法規漸趨嚴苛,在中國營運的外商已開始尋找替代生產基地。近年中國在 COVID-19 疫情期間的清零封控措施、美中貿易對抗與科技戰加劇,以及全球供應鏈重組,更是加快外商落實「中國加一」策略的腳步。在這樣的背景下,占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印度,進入外商的眼簾。天時:印度作為民主國家,被西方陣營認為是理念相近的「天然夥伴」與「安全夥伴」; 地利:印度內需市場龐大,且基礎建設如火如荼發展中;人和:印度人口估計已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且年齡中位數不到 29 歲,勞動力充沛。「在印度製造」政策旨在把印度發展為全球設計與製造中心,透過設立工業區、打造工業走廊、去執照化、提供獎勵與優惠、扶植新創公司等措施,為外商開放了投資之門。在這項政策下,印度取得的外國直接投資 (FDI) 從 2014 年的 451.5 億美元,增至 2021 年的 835.7 億美元高峰。最近,特斯拉、波音、谷歌等國際企業,都對印度展現高度興趣。何俊炘說,「在印度製造」與「中國製造」看來相似,但意境大不相同。他說明,「中國製造」是以經濟為本位,目的就是要賺錢,為了吸引訂單,可以犧牲品質與環境,但莫迪的「在印度製造」提倡「產品零缺陷、環境零影響」(Zero Defect, Zero Effect), 不為廉價而降低品質、不為生產而破壞環境。「因為有品質和環保的要求,印度會走得比較慢,但會走得更遠。」何俊炘說,印度勞動人口估計可在未來 20 年內成長 32%, 但根據 2015 年《印度全國技術發展政策報告》, 印度勞動人口中,只有 4.7% 接受過正式培訓,遠低於日本的 80% 和韓國的 96%, 若是這樣的情況沒有改善,印度對世界勞動力的貢獻也會有限。另外,印度有 28 省以及八個聯邦屬地,文化多元,境內光是 1 萬以上人口使用的語文就多達 122 種,且沒有全國共通的語言,各省有自己的法律,加上種姓制度、宗教矛盾等其他因素,外來企業如何管理印度員工,將有一段學習的過程。這些投資障礙印度政府看到了,因此推出「技能印度」(Skill India) 與「投資印度」(Invest India) 等配套作為解決方案。「技能印度」旨在為年輕人培養市場需要的技能;「投資印度」則是介紹各地風土民情、投資優惠等資訊,以利投資人與地方接軌。事實上,印度很早就躋身製造大國之林。根據聯合國 2019 年資料,印度製造業產出占全球 3.1%, 高居第五,特別是藥品、汽車、電子、紡織、皮革和珠寶等項目。只是若與產出占全球 28.7% 的中國相比,印度顯然還有一段路要走。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倪若拉 (Nupur Nirola) 分析,中國過去是以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的策略,取得市場自然壟斷地位;但印度走的路線不同,主要目標是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倪若拉指出,廉價勞工充沛、通貨膨脹率低且政經環境穩定,是印度吸引外資的優勢,未來若能加快發展基礎設施、改善勞動參與率、提高經商便利度、加快薪資改革、增加研發支出,整體競爭力將可更上一層樓,有機會在 10 年內成為新的世界工廠。被問及目前哪些產業最適合外商前來投資?倪若拉認為,除了汽車產業之外,印度政府正積極推廣綠色能源,估計到 2030 年,印度需要 450 萬瓩的再生能源產能,因此太陽能、生物能源、水力及風力發電等,都有相當大的投資潛力。印度內需市場龐大,但對許多外商來說,產業供應鏈不完整是在印度遭遇的主要挑戰之一。班加羅爾地區台灣商會會長陳木騰分析,在外商眼中,中國和東南亞普遍被定位為出口基地,而印度的亮點在於其內需市場。也就是說,到印度投資的外商傾向於做內銷,因此廉價勞工就變得不那麼具有吸引力,外商不來設廠,供應鏈就不易成形,沒有供應鏈,工廠的生產成本就會變高。旅印四年多的陳木騰說,印度政府設下關稅壁壘希望外商進來設廠,但就台灣中小企業而言,由於資金相對缺乏,能承受的風險較低,加上不善於行銷,以及願意外派到印度的管理人才難尋,除非在印度已有固定客戶,否則不會貿然前來。此外,印度土地取得成本相對較高、獲利匯出條件較嚴,跨國企業幹部所得稅稅級高等因素,也令部分外商遲疑不前。陳木騰還觀察到,就電子產業而言,已進場的台灣大廠仍以智慧手機組裝為主。以代工蘋果 iPhone 手機的鴻海為例,它的上下游廠商垂直整合度高,所需零組件多能自行生產,其他台灣中小企業想要打入手機供應鏈並不容易。為配合「在印度製造」, 莫迪政府 2020 年推出 260 億美元的生產激勵計畫,涵蓋 14 個產業,以半導體和電動車為重點支持項目。莫迪今年 6 月訪美,成功邀請到美光科技公司 (Micron Technology Inc.) 前來設置半導體組裝與測試廠,首批在印度製造的晶片,預估可在 2024 年底面世。此外,印度電子暨資訊科技部 7 月也與日本經濟產業省簽署備忘錄,共同發展半導體產業。萬事起頭難,但印度已經踏出第一步,生態圈可望慢慢成形,台商應把握契機、趁早卡位。目前地緣政治大環境對印度有利,但成為世界工廠也非一蹴可及。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 2023 年《IMD 世界競爭力年報》, 印度在 64 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 40, 基礎設施不足仍是主要原因之一。一名台商說,投資印度有挑戰也有機會,能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取決於印度政府如何揚長補短,同時在扶植自家企業之際,也讓外商有錢賺,創造雙贏。
間諜與他們的產地「你立你的國安法,我召喚全民反間諜」
9 月初,在《星期日泰唔士報》一篇報導中,英國警方證實了他們於今年三月,以涉嫌違反「政府機密法 (Official Secret Act)」罪嫌,在牛津及愛丁堡分別逮捕兩名英國籍男子;其中一名 20 多歲的嫌犯,曾於英國國會擔任研究員。警方懷疑他以研究員的身份作掩護,暗地裡為中國從事間諜工作。倫敦警察廳表示,當時除逮捕行動外,亦在兩人的住所,以及一處位於東倫敦的地址進行搜查;兩位嫌犯在接受調查後,已於警方保釋下釋放,保釋效期至今年十月初。報導指出,這位研究員從事國際政策相關工作,過去也曾在中國居住過一段時間。據稱,保守黨議員圖根哈特 (Tom Tugendhat) 在去年九月被任命為安全事務大臣之前,就曾與該研究員有所接觸 —— 不過,圖根哈特方面則表示,當時雙方的互動有限,且在擔任大臣後就完全沒有交集了。同時,遭拘捕的研究員也透過律師發佈聲明,嚴正否認間諜指控,並說明自己的工作其實就是在「協助與教育大眾如何面對中國的挑戰和威脅」。英國首相蘇納克旋即在印度 G20 峰會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談,表達英國「將不會容忍」任何試圖干涉英國政治的間諜活動;對於這項指控,中方則稱是「無端指責和惡意汙衊」, 甚至表示「英國某些政客已陷入一種令人驚訝的反華妄想症。」其實,早在兩個月前,一份來自英國國會國家安全事務委員會 (ISC) 的報告中,已經對政府示警,指出中國憑藉著「龐大的資源、野心與能力,已成功侵入英國經濟的每個層面」並認為英國政府目前的反應不夠積極。在這起間諜報導之後,蘇納克與英政府也在 14 日發表公開聲明,試圖站穩立場,回應 ISC 報告 —— 強調英國將藉由甫通過的「國家安全法 (National Security Act)」(以下簡稱「國安法」) 採取「所有必要措施」防止外國勢力介入。但,這也表示,英政府目前還不會提高中國的安全層級標示至「威脅」。今年八月,《泰唔士報》刊載了一篇報導,關於中國情報工作者如何利用 LinkedIn 社群平台,透過大量假名、廣發交友邀請以接觸各方人士,以取得機敏資訊。2021 年,英國國安局 (MI5) 的統計也顯示,在該平台上有超過一萬名英國公民,曾收到來自敵對國家的假帳號聯繫。英國國安法就是為了對抗外國勢力在英國境內的各種活動,包括間諜行動、政治干預、散佈虛假訊息等行為加強防範,同時也建立了「外國影響力登記計劃 (Foreign Influence Registration Scheme, FIRS)」意圖以此機制對外國代理人進行更有效的監管。今年年初的「中國間諜氣球」事件,讓中國在美國的間諜活動直接於全球面前曝光;中美雙方的間諜角力早已漸漸加強力道、持續纏鬥。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中情局 (CIA) 與國防情報局,在中情局長伯恩斯 (William Burns) 的指揮下,設立了全新的中國任務行動中心,專責進行諜報工作,擴大對中國的情資蒐集。聯邦調查局 (FBI) 局長瑞伊 (Christopher Wray) 表示,如今美中之間的間諜衝突,與冷戰時期、美蘇對抗相比,所觸及的範圍更加廣泛,且中國可動員的人口之多、所挹注的資源之大,已讓美國有種「寡不敵眾」之感。「我認為,這是我們這個世代最大的挑戰。」FBI 瑞伊局長說。據報導稱,美中間諜活動最重要的目標在於回答兩個困難的問題:對方領導人在想什麼?又擁有多少軍事及技術能力?例如,近期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國防部長李尚福接連失勢,其真實原因為何、背後那位領導人為什麼做此決定?同時,習近平對於台灣的意圖也是關注重點,他已公開宣告要在 2027 年全面控制台灣,但實際上的時間表與計畫又是什麼?有時候,領導單位的腦袋與行動也不一定一致。舉例而言,根據美方掌握的情報資料,在間諜氣球飛入美國上空前,習近平與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指揮官,其實對於這項行動一無所知。此外,中國全境密佈的電子監控設備,也讓美國間諜行動遭遇許多困難。約莫十年前,中國反間諜部門成功掌握資訊,一舉殲滅了美國在中國的線人資料與情報網絡,迫使美方必須重新佈局。一位前美國情報官員透露,對中國的間諜任務變得異常艱辛 —— 目前,中國已可使用「步態辨識系統」(Gait Recognition) 識破美國特務的各種傳統偽裝,導致他們在中國的行動受限;再者,特務與線人會面,交換情報的難度也隨之提高,需要花更多時間才有辦法擺脫監控。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他們的顧慮也與上述歐美國家相同:中國相當在意外國勢力在本地的影響,也同樣想知道拜登的腦中在想什麼 —— 他真的會因為台灣出手嗎?這些保證是否有有效期限?而美國又會如何運用他們的軍事武力與全球勢力。今年上半年,中國曾三番兩次以竊取機密資料、接觸涉密人員為理由,突襲美國企業在北京、上海等地辦公室,拘捕任職其中的中國公民;七月起實施的「反間諜法」, 不僅擴大間諜行為定義,包括「針對國家機關、涉密單位或者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等的網路攻擊、侵入、干擾、控制、破壞等活動」、「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以及其他關係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數據、資料、物品」等定義不清、界定模糊和詮釋權過大的規範,也讓中國國安人員,可以更加恣意妄為地展開調查,不管對象是被他們認為有間諜意圖的外國人,甚至是未有積極實際作為以協助國家防止間諜活動的中國人。根據中央社報導,今年九月江蘇省鎮江市公安局對一家牛肉湯館開罰,理由是提供消費者使用開放式 Wi-Fi, 只要輸入密碼即可登入,而非實名記錄使用者,被處以行政處罰,原因為「沒有履行網路安全保護義務」。在反間諜法號召下,中國試圖將「防諜」塑造成全民運動,照理應該躲在暗處的中國國安部,甚至大剌剌開設官方微博,高呼「全民動員」並稱群眾參與防諜行動應該「常態化」。官方提供舉報獎金、張貼「築起人民防線」海報,也警告「知情不報」或協助掩蓋罪行的人將可能致罪。美國及許多歐美國家祭出禁用 TikTok 或華為產品的建議,中國自然也對於使用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用戶提出警告;或如湖南岳陽三荷機場的停車場,立了告示,禁止特斯拉車輛進入停車場,只因擔憂這個美國公司設計的電動車品牌,可能用於從事間諜活動。隨著國家鋪天蓋地的宣傳,搭配深入基層單位、民間企業,學校組織的反間諜教育,使得從今以後,任何「與外國人的接觸,都將引起懷疑」——《紐約時報》在專文報導中將此視為中國政府的成效與目標。例如,原定八月舉辦的「TEDx 廣州」, 這本來是美國 TED 公司授權各地團體自由使用其品牌名舉辦演講會議的活動,實際上除了名字之外跟 TED 公司本身沒有任何關聯,卻也正因為名字帶有美國公司、有涉外疑慮,而被迫取消;許多與外國組織、涉外單位有關的藝文展演、學術交流也一一遭到終止。可以想見,外國企業與相關人士在中國的經商活動、日常生活也可能變得困難重重。然而,對於持續放緩的中國經濟,這或許不是個樂觀的狀況。
AI犯罪門檻降低 逾20名西班牙女孩照片遭散播深偽「假裸照」
開學的第一天,西班牙一個寧靜的小鎮 —— 阿爾門德拉萊霍 (Almendralejo) 的一所中學裡,14 歲的伊莎貝爾 (化名) 滿懷期待地前往學校。到校後,她發現大家正議論紛紛,某些同學手機裡流傳著女同學的裸照,各種謠言也四處流竄。隨後,當她和朋友們在校園中聊天時,一個男孩突然走近,對她說:「我看到了你的裸照。」更可怕的是,在伊莎貝爾不知情的狀況下流傳的照片,並非他本人拍攝,而是透過人工智慧合成,受害者也不只伊莎貝爾一人。近日,在人口僅約 3 萬人的阿爾門德拉萊霍,有 20 多名年齡介於 11 至 17 歲之間的女孩,都出聲表示自己的「假裸照」遭任意傳散。嫌犯盜用女孩們在社群媒體上發布的照片,再利用特殊的 APP, 轉換為裸體照片。伊莎貝爾回家後,害怕地將自己的經歷告訴母親,並說明班上也有其他女同學遇到相同的遭遇。她的母親聽聞後,立刻聯繫其他同學的家長;隨後,一位受者學生的家長決定創建一個 WhatsApp 群組,讓受害學生的家長可以互相支持、尋求解決方式,群組的人數很快就到達 28 人。這些家長們提到,受害的女孩們需面對同學的批評、議論,有些女孩「甚至不敢離開家裡。」還有一名家長表示,根據女兒的對話紀錄,有一名男孩傳訊息向她要錢,當女孩拒絕對方時,就收到了一張自己的裸照。其中一名家長米里安 (Miriam Al Adib) 為婦產科醫師,在 Instagram 上擁有 13 萬名粉絲,她在 IG 上發布一段影片說明此事的嚴重性,也藉此讓全國開始重視這起事件。「這些合成作品非常逼真,非常令人擔憂且極其恐怖。」她也提到,女孩們的裸照除了在同學間流傳,還可能被上傳到色情網站上。米里安同時也在影片中安慰受害學生和她們的父母,當我們遇到搶劫或其他各種犯罪,通常會直接報案,並不會有所隱藏;然而性犯罪的受害者,卻會感到羞愧,想要隱藏事件,並且覺得自己必須負責。「我想傳達一個訊息 —— 這不是你們的錯。」據當地警方調查,小鎮上的 5 所中學內,其中 4 所都發生不當傳播 AI 合成裸照的事件,且截至上週一 (18 日), 警方已接獲 7 起報案。《國家報》的報導指出,警方已找出合成照片的嫌犯,至少有 11 名男孩參與這起事件,年齡介於 12 至 14 歲間。他們可能是使用應用程式「ClothOff」偽造照片,再透過 WhatsApp 和 Telegram 傳播。目前這起案件已移交至少年檢察官辦公室審理。不過,據外媒分析,西班牙的刑事指控僅針對 14 歲以上的青少年,無法處理 14 歲以下的犯罪者;且針對使用深偽技術侵害他人隱私的犯罪行為,國內目前也還沒有明確的法律可以規範。這起事件也引發大眾對類似行為的擔憂。由於 AI 技術進步,現在只要透過簡單的步驟,人人都能輕易製作任何人的裸體圖像,且難以辨別真假。如同應用程式「ClothOff」的標語:「免費脫掉任何人的衣服。」米里安也提到,她在發布影片後,收到許多女性的私訊,表示她們也遇到類似狀況,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儘管這些裸體照片皆為假造,但是女孩看見自己照片時的痛苦卻是真實的,米里安譴責:「你們不了解你們給所有女孩造成的傷害,也不了解自己犯下的罪行。」西班牙國家警察網路犯罪單位的主管哈維爾 (Javier Izquierdo) 則指出,現在類似的犯罪形式,不再僅限於暗網或隱密的網路論壇,「我們面臨的新挑戰,是未成年人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接觸到這種技術。」
【DQ地球人素養指南】解讀空間中的層層故事,重塑對家鄉的自信 專訪苑裡掀海風
「以前,這裡很多人會說,自己來自台中。」苑裡掀海風的創辦人林秀芃提到,過往許多苑裡人自我介紹時,覺得自己跟「苗栗人」不太一樣,若講到「苑裡人」, 又常面臨無人知曉的窘境,為了避免尷尬,多半會直接說:「我住台中附近。」「但是有些人覺得,這幾年苑裡很不一樣,大家也更願意說自己來自苑裡。」林秀芃觀察,近年苑裡的城鎮發展越來越好,加上地方特色保存完整,對外曝光度逐漸增加,越來越多人認識苑裡,在地人對於家鄉的自信心也悄悄萌芽。幾年前,交通部觀光局舉辦「2019 經典小鎮」票選活動,在鎮民互相號召、串聯下,苑裡鎮一舉拿下冠軍,受到眾人矚目,也有許多網友留言:「苑裡人真團結、以苑裡人為榮」。這股在苑裡掀起的新氣象中,處處可見「苑裡掀海風」團隊的年輕身影。掀海風團隊自 2014 年創立,深耕苑裡多年,除了致力維護在地文化,也積極對外述說苑裡的故事。秀芃:我們會先做田野調查,調查過程會發現,很多故事都在空間裡留下了痕跡、線索,只是需要有人透過訪談、比較老照片、文獻調查等方式挖出來。接著,就可以開始解讀線索。找到幾個點後,我們會試著連成路徑,再帶外地人、在地人走走看。這個過程中,參與者會和地點中的人物互動,例如帽蓆行老闆、老街上的店家、菜市場的攤商等,這些對話也是發掘地方知識的素材。田野調查的過程,就是一層一層爬梳土地上的痕跡與歷史,得出我們覺得一定要認識的東西。我們意識到,走讀本身就是一種田野調查。例如「藺草編織」就是苑裡走讀活動的一大重點,因為藺草行業,彷彿已經編織進苑裡人的血管裡。當我們帶著這個認知,再次投入田野調查,就會發現更多藺草行業留下的痕跡,例如當地的信仰中心慈和宮中,有一項「帽蓆籤」, 就是台灣唯一與藺草編織相關的籤詩。用一句話回應主題:空間是會留下線索,也是層層疊疊的。很像地理學中提到「地景是張刮除重寫的羊皮紙」, 即使擦拭過後仍會留下痕跡,再將新的歷史覆寫上去。秀芃:像我自己就不是苑裡人。對我而言,田調、設計走讀時,不一定立即與這個地方的故事產生共鳴,但更重要的是跟人互動、對話並產生連結。當你與當地人建立連結,就會用不一樣的眼界看待這裡。像我雖然對藺草編織不熟悉,也編得很爛 (笑), 但我因為這個主題認識很多人,所以願意去學習;而不是因為喜歡藺草編織,才想要跟這裡建立關係。也就是說,對我而言順序是反過來的,因為認識這些人,才更加了解這裡,也因此更喜歡這裡。秀芃:有兩個故事可以分享。第一個是振發帽蓆行的老闆,我們剛開始做走讀時,帽蓆行第三代老闆剛回來接手店面。當時帽蓆市場萎縮很多,很難賣,但很多阿姨、阿嬤,還是會把他們編織的產品送來讓帽蓆行收購,就看老闆要不要賠錢收這些貨。但是依照以前長輩照顧編織師傅的傳統,帽蓆行不能不收,所以他當時經營得很辛苦,店面一度差點要收起來。振發帽蓆行是台灣現存唯一百年歷史的帽蓆行,剛好我們在做走讀,覺得這個店面很有味道,故事也很有趣,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於是我們就開始跟老闆合作。走讀的過程像剛剛講的,旅客們會問他很多很棒的問題,就會有新的、可導覽的東西出現。老闆也主動將家裡的老照片拿出來,護背貼在店裡;透過觀摩走讀,他也學會「如何介紹」, 開始主動向旅客介紹藺草編織產業和在地故事,甚至還自己買了雷射筆、小蜜蜂等設備。原本快關門的店,你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蕭條;但是經過走讀,不但帶來客人,老闆也有更多能量整理店鋪,將環境打理得更 OK、更容易導覽,也能和新客戶建立關係。另一個例子是早年參加走讀的苑裡青年。他從高中就離開苑裡,當時剛返鄉沒多久,一直自稱是假苑裡人,他想說:「我這個苑裡人都不知道有什麼好導覽,就來看看你們要怎麼做!」他參加走讀後才發現,原來家鄉有這麼豐富的故事。後來,很奇妙的,這個人竟然成為我們書店的股東之一!他從過去覺得「苑裡到底有什麽好跟人家介紹的,應該沒有吧?」到現在以身為苑裡人為傲。秀芃:很多鄉鎮市區的傳統市場,都是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築,苑裡市場也是。當時的市場除了位於交通要衝,也是最熱鬧的地方,通常位於舊城區核心,到現代就變成最貴的地段。又因為台灣很多地方政府都有負債,可能就會選擇把市場賣掉。加上市場建築也老舊了,需要修復或是蓋新的,後者或許是最簡單、快速,也最能立刻讓大家看到政績的方式。回到苑裡,現有市場的其中一塊地已經賣掉,剩下一塊 (地) 要賣掉或整建還在商議中,市場就發生了火災。災後市場外部的鐵皮燒毀,讓日治時期的建築本體露出來,我們當時就想,是不是該做些什麼?但跳出來很可能被罵,也可能阻擋部分人的財路,讓掀海風原本的行動,也跟著遇到很大的阻力。但是,如果我們希望這裡變得更好,那遇到不對的事情,就應該盡全力守護。不然,如果這個地方最後變一個樣,我們回來的意義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當時就跳出來做這件事,也因此認識很多攤商夥伴。秀芃:當地人對市場的情感,是建築物所承載的,大家曾經互動的點點滴滴。例如童年來這邊書局買個文具、吃個豆花,或是跟著媽媽一起去買菜等。大家對空間的感情,不一定是建築物本體;但如果建築物沒有修復,就沒辦法憑空去談這些故事。當然,我現在也可以跟你講故事,可是在空間裡直接感受,跟光用聽的完全不同。秀芃:目前市場的兩塊地,一塊會蓋新市場,一塊做文化資產修復;其實文化資產的登錄面積很小,而且修復後也可以交給攤商使用。我們並不是要把市場修復成跟原貌一模一樣,讓時間凍結在某個時刻。因為不管利用什麼工法,都不可能回到那個當下。就像我們一直在談「新舊共榮」, 這是一個有新有舊的光譜。文化資產並非跟商場完全對立,而是去思考怎麼既符合現在的需求,又保有在地特色;既能留住我們的根,又可以面向未來。所以我們其實不反對旁邊蓋新市場,重點是新市場要怎麼跟老市場融合、可以互相加成,不會衝擊街區景觀,而且好用、不會變成蚊子館。秀芃:我們現在有帶一堂 108 課綱的校定必修,主題就是帶學生進行菜市場重建的模擬公聽會。在教學方法上,首先要有客觀資訊、主觀感受,再通過探索去思考、反思。因此課程一開始,我會先從生活出發,問學生平常在哪買東西,他們除非跟著媽媽、阿嬤,不然大部分都會選擇 7-11、全聯等超市。接著再問他們對傳統市場的第一印象為何。藉此讓他們思考,為什麼要談菜市場?如果他們都去超市,菜市場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不過因為苑裡市場火災發生至今已經過了快 5 年,距離多數國、高中生比較遙遠,所以我們會利用紀錄片或其他方式,喚醒他們對這裡的感覺。接著,我們會帶學生觀察兩種消費形式的差別。例如,超市只需要用 QR code 快速掃一下,不用跟店員講什麼話;空間布置上,超市所有東西都很集中,物品依照類別有邏輯地排列擺放;消費動線也經過設計,例如容易衝動消費的商品會被擺在更靠近收銀台,讓排隊等待結帳的人能看見。菜市場則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聚集擺攤,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聚集採買,跟超市完全不一樣。市場的珍貴之處,可能包括與人互動,或是食材夠在地、食物里程最低,不是由其他地方配送過來。另外,超市、超商都是恆溫控制,讓你在裡面很舒服,熱銷的商品也會全年無休供應;市場則具有時間感,必須跟著地方呼吸。例如,高麗菜雖屬於冬季蔬菜,但超市能夠一年四季都販售;夏天的菜市場,就幾乎找不到高麗菜,但會有更多當季蔬菜,例如空心菜、地瓜葉。藉由觀察、感知這些事情,讓學生發現空間的構成影響著消費行為。接著,再請他們思考自己偏好哪種形式。當然很多人喜歡超商,覺得菜市場老、臭、臟、亂,我就會透過國外或其他縣市菜市場的案例,讓他們看到市場也可以有很多種樣子,不一定是髒亂的。我們也進一步問學生,是否會希望全部都變成超市、商場,例如杜拜;但如此可能完全失去時間感,失去與真實的人和空氣互動,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他們當然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場,不過因為接下來會安排他們 (參與學生) 與其他人對話,所以他們必須先練習換位思考。例如「長輩希望菜市場不見嗎?」、「公部門和攤商,各自希望菜市場長成怎樣?」這些討論也不能無所本,所以他們需要去訪談攤商、縣政府官員、苑裡鎮公所、建築師等,理解別人如何思考。最後,透過模擬公聽會,讓大家對話和辯論;再看看經過公聽會,他們對菜市場有沒有不同的想法。這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我們) 帶著他們去思考自己與苑裡的關係。秀芃:其實還是有約占 3/4、2/3 比例的小朋友,比較偏好商場、家樂福,這很直覺啦!可是我覺得公聽會後,他們的答案變得不那麼絕對,不會「立刻決定」, 可能會覺得:如果可以保留一部分文化、歷史,也還是有一部分讓他們買東西的時候還是有冷氣可以吹,這就 OK 了!(笑) 我覺得最基本的是「不要立刻下判斷」, 台灣太多人是直接下立場,沒有要對話。至少讓他們練習先真實地理解、認識一個地方,經過對話、理解他人後,再選擇立場。秀芃:我覺得很重要的,真的就是跟人互動。只是單純看地景、看老物件,沒有說明,無法產生任何連結;但也不是像博物館一樣,把物品、說明牌放著靜態展示,這樣雖然有連結,但不是「活的連結。」所以,我們會帶很多青年夥伴一起做田野調查,讓他們針對某個主題搜集資料,跟人互動、訪談,這個過程很重要。重點不是蒐集到什麽,而是跟人建立關係。聽到活的記憶,那麼他走過的路、看過的東西,都會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長久以來,DQ 廣受學生喜愛,老師、教育業者對於 DQ 內容也讚譽有加。於是,我們推出了這份推廣素養教育、人人可讀的電子報月刊 ——「DQ 地球人素養指南」, 一份訓練思考、活用新知、終於實踐的閱讀刊物。秉持著「習慣性思考 & 積極性嘗試」的 DQ 精神,我們每月將精選契合當月主題的 DQ 好文章,在閱讀思考、討論分享中,瞭解每個主題的脈絡與其意義。於此同時,為自我價值添磚加瓦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與他者的不同,並勇於抉擇、行動。並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更認識自己、更成為自己。
「左手拿酒杯,右手抱小孩」美國女性酗酒問題,醉後不只是「大丈夫」
《美國醫學會雜誌》調查美國境內 60 萬與酒精相關的死亡病例。女性的酒精死亡率雖然低於男性,但是增長的速度卻年年高於男性,從 1999 年至 2007 年間每年增長 1.0%, 再到 2007 年後暴增為 4.3%,2018 年後則來到 14.7%。其中,非拉丁裔白人、黑人以及美國印地安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女性,增長趨勢明顯高於男性。另外又以,2019 年至 2020 年 65 歲以上的年長者,女性的增長速率高於男性。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DC) 最新的報告也指出,自新冠疫情爆發後,2020 年的酒精死亡率相較於前年上升了 26%, 代表每 10 萬人就有 13.1 人會死於因酒精產生的併發症,或是酒駕死亡與酒精中毒,增幅為 42%。紐約霍夫斯特拉大學 (Hofstra University) 人口健康教授主任易卜拉欣卡拉耶 (Ibraheem Karaye) 表示:「自 1900 年代以來,女性與酒精相關的死亡率有所上升,並且與男性越來越接近。性別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女性對喝酒態度的改變可能是死亡人數上升的原因之一。晚婚、不生小孩,意味著她們有更多且更長的社交生活時間,但另一方面,女性所需背負的育兒、經濟壓力,也讓許多女性選擇用酒精逃避現實。《飲酒:女性與酒精之間的親密關係》(Drink: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Alcohol) 一書的作者安道塞特約翰斯頓 (Ann Dowsett Johnston) 表示,酒精通常被視為最方便、省時的紓壓方式。「如果妳沒有時間去上瑜珈課、散步,甚至連泡一個熱水澡的時間都沒有時 —— 妳就會在做晚餐時,在廚房為自己倒上一杯酒。」因為酒精具有鎮定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這可能會使人感到放鬆或不那麼焦慮。同時也會促使多巴胺的釋放,讓人在短時間內感到快樂,忘記壓力。當母親難以適應在育兒與事業間的切換時,就有可能會小酌一杯。當一杯變成兩杯、三杯甚至是一瓶紅酒的時候,女性的因酒精導致的死亡的危險性也逐年提高。新冠疫情爆發後,許多必須在家帶小孩,卻又同時需要在家工作的母親;因不能出門而感到孤獨的女性;缺乏個人隱私或空間的人變多,開始讓媽媽酒 (Wine mom) 一詞,成為女性做為自我嘲諷,或是「自我獎勵」的新時代網路文化。對媽媽酒來說,這種自嘲可以達到宣洩的作用,也有助於建立更堅韌的心理去面對生活的不完美。同時也能讓母親們得以在「媽媽酒」的同溫層中得到相同的慰藉。「母性 —— 以愛為動力,以咖啡為燃料,以紅酒作為支撐。」右手抱著嬰兒,左手拿著酒杯,在網路上已經變成一種社群文化。當紅酒杯上印有「媽媽的果汁」與「為了孩子」變成女性將喝酒合理化的藉口時,作家約翰斯頓認為,「媽媽酒的概念已經成為一種迷因,雖然它富含了幽默感,但我認為無形中已經變成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媽媽酒最致命的問題是,他的社群形象沒有考慮到有些女性,可能有先天性酒精成癮的問題,反而將「喝酒」視為一種正面的獎勵和逃避現實的手段。邁阿密心理治療師惠特尼・霍金斯 (Whitney Hawkins) 表示,「適度飲酒沒有問題,但是媽媽酒倡導 —— 喝酒是成為母親的必經之路,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酒精不應該是任何人解決生活壓力時的正當手段。」此外,可能令女性感到最不公平的是,據醫學研究證實,因酒精產生危害與疾病,女性受到的影響較男性來得嚴重。儘管男性喝酒次數較頻繁且攝入量更高,但因先天身體結構的差異,女性雖然更容易吸收酒精,相反地,女性也更難代謝酒精。與男性相比,女性體內脂肪的比例較高,體內水分的比例較低,容易導致血液中酒精濃度較高,增加併發症的可能性。女性的酒精代謝速度較慢,通常比男性更容易受到酒精的影響。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指出,有酗酒習慣的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容易肝硬化、大腦萎縮、心臟疾病;女性喝酒後斷片的機率也高出男性 13%; 此外,每天喝 1 杯酒的女性,相較於完全不喝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也高出 5%~9%。藉由酒精消除焦慮,在短時間內是有效的。但是當血液酒精濃度下降後,這些一度被隱藏的情緒又會再次席捲而來。在人們處於壓力的時候,酒精或許是一個誘人的紓壓方式,但霍金斯醫生認為,「不管是母親還是單身女性,為了逃避現實而飲酒,就像是在受到槍傷的傷口上貼 OK 蹦。大量的酒精只能讓人暫時性的忘記那些負面情緒,然後在你起床時,用宿醉與頭痛繼續傷害你。」事實上,我們不應該譴責喝酒的女性,或是社群上的媽媽酒文化,而是應該去正視女性酒精死亡率上升的數據背後隱藏的訊息 —— 現代女性所面臨的困境。
「上了中國的船就變中國魚」禁輸日本水產,但不禁漁船捕撈
自福島核電廠排放廢水已過了一個月,中國全面禁輸日本生產的水產仍舊持續著。雖然中國政府打著保護消費者,免於吃到可能含有有害物質的海鮮為由,但這一個月間,日本東部的北太平洋沿岸,中國的漁船仍與日本漁船在同一個海域內,持續秋刀魚捕撈的作業。《朝日新聞》透過全球漁船監控系統 (GFW) 以及船舶自動識別裝置 (AIS), 調查海上的中國船隻的活動狀態,發現截至 9 月 19 日位於北海道根室市約 1,000 公里外的公海,每天的船隻數量為 146 至 167 艘,代表日本核廢料處理水的排放,並未影響中國漁船的捕撈日常。日本水產廳也表示,「中國船隻的數量與去年同一時間的數量,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在確認了各國漁獲量的同時,也注意到夏天過後中國漁船仍會持續進行秋刀魚的捕撈。」自 2000 年以來,進入日本東部北太平洋進行捕撈作業的中國與台灣的漁船逐年增加。但近年,受到地球暖化的影響,由於秋刀魚不喜溫度較高的海水,日本沿海能捕獲的秋刀魚數量也開始驟減,使得日本漁船也開始在公海進行漁業活動。而中國的漁船通常在 5、6 月出航捕獲秋刀魚,儘管在漁獲期間日本排放了處理水,但浙江省的遠洋漁業相關人士表示,「目前秋刀魚的漁業沒有受到影響。我們也沒有聽說日本排放廢水,船隻被要求撤回的情況。」儘管中國為抗議日本排放核廢水,自 8 月 24 日起禁止日本水產輸入至中國,然而中國禁止的是日本漁船捕撈,在日本港口上岸的「日本產」水產;但如果是中國漁船,在相同的海域捕獲的水產帶回中國,則可以被視為是「中國產」, 同樣可以在市場上流通販賣。由於日本出口中國的水產,只占其總貿易量不到 1%, 禁令對日本經濟影響甚微,但是在北海道以扇貝養殖聞名的森町,由於過去主要干貝的出口國為中國,經濟上仍受到嚴重的打擊。森町的加工公司カネキチ澤田水產,原計劃將 50 噸冷凍扇貝出口至中國,但目前這些扇貝還在冷凍庫中,社長澤田光表示:「我們每年向中國出口約 10 億日元的扇貝。但受到禁令的影響,不只無法出口、還要擔心沒有存放的空間,就連今年的電費也上漲,情況變得十分困難。」為了不浪費任何的食物,森町地方政府決定將冷凍庫中無法出口至中國的扇貝,免費供應給日本全國各地的學校營養午餐。原本,森町為了推廣當地海鮮,已連續六年為國小與國中生製作當地限定的營養午餐,下個月起,「扇貝」也將納入學生們午餐的新菜色,同時也將無償提供 10 萬份扇貝給日本全國中小學。森町町長岡嶋康輔表示:「由於此區的經濟十分仰賴漁業,所以相關人士都非常擔心。北海道的扇貝不只品質好,味道也很美味,所以我們希望能讓更多人品嚐到扇貝的好,同時也能解決囤貨的問題。能讓還在發育的小孩吃得健康也開心,是我們的使命。」
76隻狗狗國軍online!智利國慶閱兵典禮中的「毛士兵」
9 月 18 日,智利於一年一度的獨立紀念日舉辦閱兵典禮,典禮中除了有一般人印象中整齊劃一的軍隊行進,還有 76 隻不同年紀的狗狗一同參與。智利的軍犬們自 2017 年在獨立紀念日的閱兵典禮中首次亮相,此後每年都是典禮中的「超級明星」。這些參與遊行的軍犬年紀不一,有些幼犬被軍人抱在懷裡、背在身上,只從螢光黃的背袋中露出一顆頭;成犬則會跟著部隊一起邁步。雖然外表可愛,但這些軍犬都屬於智利憲兵隊或警察的一員。憲兵隊的上尉貝里歐斯 (Gabriela Berrios) 說明,牠們都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能夠適應人群、噪音,確保軍犬們在遊行中能表現完美。狗狗都出來閱兵了!貓貓也不能輸的吧!
女力崛起!重回1920年代,走進百年前職業婦女生活
以「議聞中心」為號召,島內散步「大稻埕職業婦女群像」路線中,讓我們重回職業婦女剛出現的 1920 年代。可以想像,那時女性出外工作,不只面對舊世代的限制,也面臨新世代的挑戰,作為全新的社會角色,壓力自然不亞於今日。彼時女性是否同樣遇到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問題?在產業中是否也存在隱形天花板?職業選擇時有有受到社會框架限制?究竟,她們是如何面對來自家庭、職場、社會等種種的結構挑戰?走進百年前職業婦女的生活,我們一同在歷史街區探尋答案。在現代社會生活的我們,似乎很難想像,自由自在地上學、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找到適合的另一伴,如此自然而然的事,居然在一百多年前女性的眼中,是多麼不簡單。當中,大稻埕能作為第一代職業婦女出現的所在,就有其天時、地利、人和!而故事,就從茶葉說起!自清代起,大稻埕成為台灣茶葉主要集散地,人們口中的「南糖北茶」, 就是從這出口到世界各地,輝煌時期就有兩百多間茶行聚集於此,日治時期更是迎向全盛巔峰,洋行、商鋪、茶行,到酒家都應運而生,形塑大稻埕獨有風景。茶樹,可以說是大稻埕的搖錢樹。茶葉生意使然,資本家有了錢,便去拓展生活,勞動者有了工,便能滿足生計,職業婦女的誕生,也就圍繞著生意、生活與生計。二十世紀初期的茶葉興盛,不只每年約需 20 萬女性上山採茶,光是大稻埕旺季,所有茶行每天就需要超過 2 萬名揀茶女上工,因而成為初代職業婦女的代表圖像,負責確保台灣精製茶的品質。其中,茶行旁的「亭仔腳」不只是揀茶女的工作空間,也是她們一邊工作、一邊看顧子女的所在,聽來有點熟悉,這不就與如今企業開辦托兒所,或鼓勵員工帶子女一起上班的彈性職場提倡異曲同工?原來百年前職場就有彈性,但彈性背後,卻仍凸顯看顧子女作為女性責任的性別框架。總之,揀茶女身影不只成為大稻埕獨有街景,也支撐著《南街殷賑》裡的市街繁盛,她們始終沒有缺席。當然,單單產業興盛,而缺乏政策支持、缺少教育啟蒙,也無法形塑改變社會的力量。日本治台時期,殖民政府以經濟需求為主要政策目標,為了擴大勞動力人口,自然著眼女性這群不可忽視的勞動力,因而從「放足運動」到推廣「女子教育」, 不只建立有利女性就業的條件與環境,更改變傳統漢人社會思維,女性自由意志透過教育,正在萌芽。因此,教育使然,女性從業就不再只限女工階層,而是在社會各處都有影響力!其中,因應都會生活出現,許多服務業應運而生,成為當時的新興行業,諸如事務員 (秘書)、電姬 (接線生)、打字員、車掌、店員等都有女性投身,完整了職業婦女群像。若翻閱當時之「職業別明細圖」, 女性勞動者職業分類就已達到 50 種!當中也包含具有專業訓練的女教員、女醫生、新式產婆、看護婦等職業,可見當時女性已投入職場各處,支撐起社會運作角色,打破傳統性別想像框架。不只投身產業發展,其實許多轟動台灣社會的民主運動、影響歷史軌跡的偉大事件中,女性都扮演重要角色。旅程走訪南京西路與延平北路一帶,不說不知道,這裡一百多年前,就有許多職業婦女的過往足跡,等待被發現!從延平北路那頭說起,大千百貨過往曾是台灣第一位外科女醫師 - 謝娥執業的「康樂外科醫院」, 不只說明女性透過教育,可成為獨當一面的手術室醫師外,其實謝娥更參與不少政治事業,除日治晚期曾參與抗日運動,也曾獲選第一屆臺北市參議員、首位女性立法委員,都在百年前打破性別框架。而南京西路那頭,也有謝雪紅的生平故事,說明了一位出身貧困的女性,如何在輾轉人生中求學、創業、參與社會運動,女性的影響力可是方方面面。而不同於如今社會運動主要在街頭發生,其實過往不少運動的發起都從酒樓開始。因而能習文識字,甚至能與同桌政商達要吟詩作對的「藝旦」, 也往往參與著許多社會大事,具有關鍵影響力。其中出名的藝旦陳甜,就跟隨蔣渭水,一同參與社會運動的推進,甚至也時而代替蔣渭水,在大型演講裡啟迪民智,具有時代女性風範。原來,大稻埕的街頭巷口都有故事、都有人生,而女性,一百多年來不只不曾缺席,也持續突破社會框架。不論百年前、百年後,女性都依舊處在改變社會的浪頭之上,或許許多職業如今聽來普通平常,卻都是當時的創舉,都正實實在在地改變當時的社會,也如同如今的我們,都正給予未來無限的改變,像是持續進行的 Metoo, 都正改變著職場的現況,迎向更加平權的未來。一趟島內散步「議聞小旅行」, 不只認識職業婦女的發展軌跡,反思性別刻板的結構力量,更聽見歷史課本裡沒有的女性聲音,相信唯有認識過往的歷史,也才能由內而外獲得勇氣,知道並看見如今職場還有待改善的現況,並且勇於發聲、勇於改變。照過來照過來!DQ 為小隊員們謀福利啦!DQ 與品牌好友島內散步合作,為 DQ 小隊員們爭取到「100 元 DQ 專屬折扣碼」! 想一起參與內容豐富多元的議聞導覽嗎?步驟如下:(一) 進入,點選您想參加的主題場次並報名 (二) 登入島內散步會員系統 (三) 填寫報名資料,並於活動費用處,「優惠碼」欄位中輸入折扣代碼:(四) 議聞中心主題場次皆可使用,最後場次日期為 10/15。折扣代碼使用截止日期:10/12 (四) 23:59。從「性別、人權、多元共融、環境」四主題,分享走進議題現場的觀察與反思,邀您一起加入議題討論的行列,化身「聞議青年」, 關心生活中的議題。性別議聞導覽 | 最女子的時代:大稻埕職業婦女群像歡迎光臨議聞中心 | 散步全路線
汙水也能釀啤酒!新加坡廢水得新生,供國內40%用水
台灣的再生水可作為工業用水,但在新加坡,再生水不僅提供工業使用,甚至還可以拿來飲用。儘管天然資源有限,新加坡利用科技突破困境在許多領域都可以看得到,2003 年起正式作為水源之一的 NEWater (新生水), 即是其中一個重要例子。為推廣「新生水」, 星國政府不僅曾將其做成瓶裝水,去年還攜手當地啤酒廠推出 NEWbrew (新生啤), 以再生水釀製啤酒,顏色、口感與一般啤酒無異,堪稱全球最環保啤酒。NEWBrew 由監管新加坡供水系統的公用事業局 (PUB) 及當地啤酒廠 Brewerkz 聯手推出,繼 2018 年首度亮相後,去年配合新加坡國際水資源週活動重磅回歸,還在市面上販售。藉由這款話題性十足的特殊啤酒,公用事業局希望教育民眾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因為這對新加坡來說特別重要。新加坡面積只有 700 多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狹小,難以蓄存足夠雨水,多年來仰賴馬來西亞供水。在星、馬 1962 年簽訂的供水協議下,新加坡每天可從馬來西亞柔佛河抽取生水使用,協議效期至 2061 年。除了向馬來西亞買水,新加坡也在國內集水區廣建水庫,目前全國各地共有 17 個水庫。另一方面,善用科技解決國家發展問題的新加坡更嘗試以創新手法「開源」, 發展新生水及海水淡化,以解決水資源不足的難題。總括來說,新加坡目前共有四大水源,分別是馬來西亞供水、集水區水庫、新生水及海水淡化。在這之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新生水,也讓新加坡引以為傲。NEWater 是公用事業局推出的超純淨再生廢水自有品牌。2000 年,先是設立新生水試驗廠,驗證廢水回收過程的適用性,證明可行後,勿洛與克蘭芝兩座新生水廠隨後於 2003 年投入運作,從這年開始,新生水正式成為星國供水來源之一。新加坡公用事業局推出的超純淨再生廢水自有品牌「NEWater」, 曾推出多款瓶裝水。那麼,「新生水」是如何產生的?新加坡當地的汙水 (used water) 透過深隧道陰溝系統輸送至供水回收廠處理後,再淨化成新生水。新加坡採用先進薄膜技術將處理過的汙水更進一步處理成「高級」再生水,用過的汙水必須經過三大步驟才能變身「新生水」。首先,透過微量過濾將較大的粒子濾掉,包括懸浮固體、膠體顆粒、細菌及部分病毒。接著進行第二個步驟 —— 逆滲透處理,此過程主要是排除水分子以外的物質,像是細菌、病毒、重金屬等都會被除去。在這個階段取得的水已經非常乾淨,且能安全飲用,不過為了保險起見,仍要進行第三個步驟,也就是紫外線消毒,以確保任何殘留物質都被消除。新生水主要作為工業用水,包括供晶片製造廠、工業區及商業大樓作為工業及空調冷卻用途,但不僅如此,遇到乾旱時也會用來填補水庫,與生水混合後,再經過一般淨水程序,供應生活用水所需。新加坡目前共有五座新生水廠營運中,約可供應當地 40% 的用水需求。與台灣不同,新加坡的自來水可以直接喝,也就是說,當地民眾喝的水中,已有一定程度的新生水混雜其中。不過,新加坡飲用水主要來源還是來自馬來西亞供水及本土集水區水庫。再生水作為飲用水也許會讓一些人眉頭一皺,為消除民眾疑慮,公用事業局網站強調,「新生水」已多次通過科學測試檢驗,並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準,「完全合乎健康,可安全飲用」。特別的是,2002 年,時任新加坡總理吳作棟也在當年新加坡國慶活動上率先飲用新生水,親身為 NEWater 掛保證。另外,勿洛新生水廠還設有一個訪客中心,專向民眾介紹新生水的發展史及新加坡如何確保水資源永續發展。新加坡水資源發展史另一大關鍵則是海水淡化,利用四面環海的優勢,將海水淡化成可飲用的水。2005 年,第一座海水淡化廠開始運作,代表星國的第四個「水龍頭」正式開啟,發展至今,已有五座海水淡化廠。發展新生水及海水淡化說明了新加坡努力不懈朝向供水自主的目標邁進,並持續提升這兩大來源的占比。當局預估,到了 2060 年,新生水將占新加坡 55% 的供水需求,海水淡化預計將可滿足當地 30% 的供水需求。對新加坡而言,水是重要戰略資源,2060 更是關鍵的一年。過去數十年來,與馬來西亞的供水協議時不時淪為政治談判籌碼,有鑑於此,新加坡力拚在協議到期前,達到自給自足、降低對外來水源的依賴,也就變得格外重要。
【飛行船通訊】終於結束6天飛行,任務達成!倒數3秒準備降落動物星球
各位好,我是克勞德。先恭喜看到這裡的大家,撐過了今年最後需要上 6 天班 / 課的一週,即將迎來連續兩週連假!回望這個漫長的一週,週一早上一進辦公室,就得知週末時因「農業部長請辭」報導爭議,有網友在 Twitter 指稱 DQ 是造謠媒體。幸好經過溝通後發現是誤會一場,後續我們也收到很多來自小隊員們的溫暖鼓勵!不過因為這個意外插曲引來「蛋蛋的哀傷」,DQ 決定與大家分享橫跨半個世紀的「雞蛋交友故事」, 化哀傷為「蛋蛋的幸福」~~ 接下來,我們又陸續推出抗登革熱特種蚊、沒有上顎的小鱷魚還有北極熊村落的報導。偷偷說,克勞德的小願望,就是帶著飛行船降臨動物星球啊啊啊啊!(總編:我有准嗎?) 除了萌報導,這週還有與女性的工作與家庭失衡、丹麥藝術家爭議作品相關的文章。文章以外,最近飛行船也在努力籌備《DQ 地球人素養指南 Vol.2》, 還有《2024 地球漫遊曆》, 小隊員們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電子報趕緊訂閱、漫遊曆募資問卷速速填寫,就能在第一時間接收到飛行船的心血結晶啦!(除了心血,還有肝) 話不多說,趕快上船,我們一起來回顧這週地球行走的軌跡!1951 年,19 歲的瑪麗在愛荷華的農場擔任雞蛋包裝工。某天,她和同事們決定做件傻事:在準備派送出去的雞蛋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和居住城市,邀請遠方的某個顧客來信交友 —— 就像「瓶中信」一樣,將這些特別的蛋,投入茫茫「蛋」海中。約莫 72 年後,92 歲的瑪麗接到了一通電話,來自這顆雞蛋的現任主人 —— 他不僅透過蛋上訊息找到了瑪麗,也妥善地保存著這則來自上個世紀的雞蛋留言。【全文閱讀】上個月,在登革熱好發的宏都拉斯首都德古西加巴 (Tegucigalpa), 當一個裝滿蚊子的玻璃罐開封,一群嗡嗡作響的蚊子被釋放至空中;玻璃罐旁圍繞的數十人,非但沒有感到害怕或撲殺蚊子,反而一起大聲歡呼。奇特的景象,與當地防治登革熱、撲殺病媒蚊的觀念完全背道而馳。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常景象,是因為這批被釋放而出的蚊子,是在世界蚊子計劃 (World Mosquito Program) 中,經由科學家特殊培育而成的「抗登革熱利器」—— 這些蚊子身上皆攜帶著沃爾巴克氏菌 (Wolbachia), 能夠降低蚊子傳播疾病的能力,中斷疾病傳播。【全文閱讀】在過去的社會中,女性通常被視為主要的照顧家庭者,而男性則扮演經濟支持的角色,而這樣的性別角色分工,普遍存在於各種文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開始積極投入事業,男主外女主內的界線開始模糊。然而,在社會越來越提倡男性開始分擔家庭照顧的責任時,為何許多女性仍會優先考路另一半的工作,甚至是放棄自己的事業?【全文閱讀】14 日傍晚,鱷魚捕捉專家弗林 (Jerry Flynn) 悄悄來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維基瓦河畔。他播放了一段鱷魚求偶的叫聲,接著,一個小傢伙從灌木叢中竄出,弗林一眼認出牠就是此次的救援目標:一隻沒有上顎的小鱷魚。【全文閱讀】2 年前,丹麥奧爾堡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特展時,邀請藝術家哈寧 (Jens Haaning) 重現過往作品,並交給他 50 多萬丹麥克朗的鈔票作為作品素材;然而,博物館收到哈寧作品時嚇了一大跳,因為畫布上只有一片空白,作品的名字則被改成了《拿了錢就跑》(Take the Money and Run)。當時,哈寧堅稱自己絕對不會還錢,違約本身就是他作品的一部分;博物館也隨之對哈寧提告,希望他歸還用於創作的紙鈔。經過 2 年訴訟,18 日哥本哈根一間法院終於判決,哈寧應歸還博物館 49 萬 2,549 克朗 (折台幣約 226 萬元), 這個數字等於當時博物館給哈寧的金額,減去創作費與作品的展覽成本。【全文閱讀】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楚科奇自治區內,有座杳無人煙的神秘小島 —— 科柳欽島 (Kolyuchin), 小島上矗立著幾棟廢棄已久的建築,時光也彷彿凝結於 20 世紀末。在嚴寒與濃霧中,人類離去後遺棄的村落,如今改由一群北極熊悄悄入主。【全文閱讀】長久以來,DQ 廣受學生喜愛,老師、教育業者對於 DQ 內容也讚譽有加。於是,我們推出了這份推廣素養教育、人人可讀的電子報月刊 ——「DQ 地球人素養指南」, 一份訓練思考、活用新知、終於實踐的閱讀刊物。秉持著「習慣性思考 & 積極性嘗試」的 DQ 精神,我們每月將精選契合當月主題的 DQ 好文章,在閱讀思考、討論分享中,瞭解每個主題的脈絡與其意義。於此同時,為自我價值添磚加瓦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與他者的不同,並勇於抉擇、行動。並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更認識自己、更成為自己。
MeToo運動後,職場有更好嗎?Z世代:與理想仍存在距離
台灣的 MeToo 運動雖然遲至今年才有了廣大迴響與揭露。讓我們將時間回推到 2017 年 10 月,好萊塢製片人溫斯坦 (Harvey Weinstein) 長年對於電影工作者的性騷擾及性侵犯行遭到連環披露,演員米蘭諾 (Alyssa Milano) 沿用過去女權運動者所使用的標籤 ——#MeToo 在社群平台鼓勵具有類似經驗的受害者公開分享,就此成了國際通用的反性侵害運動代稱。Z 世代 (Generation Z, 簡稱 Gen Z), 廣泛來說是指 2000 年前後出生,現年約 15 到 24 歲的人。美國智庫組織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將 1997 年以後出生的人們歸於「Z 世代」; 若以此為區隔,當 MeToo 運動正鋪天蓋地引發熱議、掀起怒火時,絕大多數的 Z 世代們其實尚未成年。BBC 採訪了現年 22 歲、來自澳洲布里斯本的新創公司負責人史考特 (Scott Miller) 回憶:「當初只覺得那是個好萊塢的性騷擾醜聞,是有錢人或名人的事。對於我和我的同學們來說,並不覺得 Me Too 運動跟職場環境有何關聯。」同為 Z 世代成員,現年 24 歲,來自南加大的丹妮爾 (Danielle Farage) 則因身處環境距離好萊塢不遠,且該校也在運動中爆發多起 Me Too 控訴,能較早意識到這個運動對於年輕世代的重要性,她回憶當時:「不免有許多憂慮,但也有點樂觀地認為,當我們這個世代進入職場時,大環境可能會因此有所改變吧。」Z 世代的人們,在後 MeToo 時代、後疫情時代開始逐年步入職場,可以說,他們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這些全球事件之後開展。然而,公司文化、管理模式,以及許多性質特殊的職場環境,是否真的有所革新,或仍處於尚未明朗的職場狀態呢?根據調查,2017 年後,因個人行為操守而遭撤換的 CEO 人數有所提升,各大企業也持續完善職前教育訓練、申訴機制,並鼓勵員工主動提出在工作場合所面對或目擊的不當行為。皮尤研究中心 2022 年的一份調查也指出,高達 7 成的受訪者「相信」在職場中表現不當行為的人必將承擔後果、追究責任;有六成的受訪者也同意:比起 2017 年以前,受害者或控訴者的聲音更能夠被人們所正視。社會風氣的變化、工作環境的革新,或許不只是數據、紙上談兵,更重要的是那股「沒有禁忌、沒有限制,一切都有可能實現」的氣氛,以及積極尋求改變與突破的「創造力」—— 來自法國巴黎的新創事業導師,也是協助女性達成經濟自主的平台 OwnYourCash 創辦人伊曼尼 (Imène Maharzi) 如是說。伊曼尼認為,這種氛圍不只影響了新世代的女性,更使「全世代」的女性賦權 (empowerment) 並積極促進改革。在後 MeToo 時代,年輕一輩的員工不再只是「等待獲得允許」才願意談論特定議題,而能成為推動職場改革、為未來創新制度的一份子。根據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18 到 29 歲群體中,有高達 64% 受訪者表示理解且支持 MeToo 運動,而「30 歲以下女性」對於此議題的支持度,更是所有群體之冠。然而,一份來自美國人力資源諮詢公司 The Shift Workshop 的調查卻發現,仍有多達 2/3 的女性,以及 1/3 的男性,曾經在過去三年內受到職場性騷擾。同時,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於今年六月發佈的「2023 年千禧世代趨勢調查」亦然,有 51% 的,在過去 12 個月內曾經歷職場性騷擾或微侵犯行為。值得一提的是,在 The Shift Workshop 的調查中,有 63% 的受訪者曾經在過去一年內成為職場性騷擾的受害者,但他們也表示,所任職的公司曾經在過去一年內舉辦職場性騷擾的相關課程。如此矛盾的結果,說明了一件事 ——「說得到,但不一定做得到。」來自紐約的組織心理學家托瑪斯 (Tomas Chamorro-Premuzic) 直截了當地說,在 MeToo 運動之後,許多企業或組織紛紛「聲稱要建立文化包容性,對於有害的工作環境『零容忍』等等...... 但他們不一定都能做到。」根據英國慈善團體 Young Women’s Trust 在 2019 年報告,18-30 歲女性中有 25% 的人,會因為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敢公開性騷擾問題;幾所北美大學在 2021 年的研究也指出,員工對於男性主管在職場中的不當行為,較不願意出聲反抗 (反觀,女性主管也仍會面對較多職場內部的反對力量)。雖然大多數員工相信職場中的性騷慣犯終將自食惡果,但即使在後 MeToo 時代,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挺身而出、孤軍奮戰。仍未爆發 MeToo 案例的職場,可能是現行管道不足以讓員工信任、管理階層有意輕忽,或早已有根深蒂固的職場文化、行規,使性別壓迫成為日常。英國組織心理學家傑森 (Jason David Phillips) 過去任職於公關業界,曾在工作現場目擊許多性別壓迫的實例。他認為,公關性質的工作本來就必須與客戶、潛在客戶打好關係,有時候甚至要適度「討好」對方。如此一來,當員工受到不當對待 —— 包含性騷擾到霸凌行為都有 —— 他們也很難在這樣的職場文化中,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或是去舉報或揭露那些問題。今年二月,法國一位名叫安・博斯塔 (Anne Boistard) 的廣告文案使用 Instagram 帳號 @balancetonagency 揭露了自己過去任職的廣告公司中,各種光怪陸離的性騷擾或性霸凌故事,並歡迎大家匿名投稿,原先只是想要與同業們交換情報、彼此提醒一下哪些公司可以去、哪些最好別接近,「我真的不想換到一家新公司,又得面對這種噁心的事,」博斯塔說。沒想到,帳號快速引起注目、追蹤者急速攀升,許多廣告從業人員一一現身說法,道出在當今法國社會中,仍然普遍存在的歧視現況。博斯塔赫然發現,21 世紀的法國廣告業界,跟美國影集《廣告狂人》(Mad Man) 中所描繪的 1960 年代美國廣告業幾乎沒什麼兩樣:「一群位高權重,自以為是世界之王的男人,持續打壓年輕女性從業人員。」於此同時,BBC 也開始秘密訪查英國麥當勞的職場性騷擾與霸凌狀況,以及企業總部對此問題的敷衍了事。今年七月報導推出,文中列舉來自麥當勞員工與前員工的許多指控,並直指英國麥當勞放任加盟主管理失當,即使收到內部舉報,仍選擇漠視與消極處置。值得注意的是,麥當勞在全英國擁有 17 萬名員工,其中多達 75% 為 16-25 歲 —— 也就是 Z 世代。英國麥當勞也不是沒有說過諸如「零容忍」或「創造安全的工作環境」這種話,甚至與英國平等人權委員會 (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EHRC) 簽下協議,承諾保護員工不受騷擾,並且持續訓練遏止問題發生。然而,根據員工證詞,所謂的「訓練」不過就是拿著平板電腦看看影片罷了 —— 而且手上的工作還不能停。不少調查與統計皆顯示,Z 世代的人們其實相當重視理念與價值觀,如同他們支持 MeToo 運動、多元社會、環境永續等,企業文化是否與 Z 世代的價值觀相契合,也是令他們在意的部分。不過,前述案例在在顯示,企業文化大概一時之間還無法完全改善,職場現狀與他們的理想仍存在距離。疫情的後續影響,也仍持續困擾著他們:有些在疫情期間踏入職場的 Z 世代,發現自己難以與職場中的前輩、同僚建立關係,也失去了彼此談論經驗、尋求協助的契機;全球經濟現況、生活成本增加,更讓他們承受著偌大壓力,「即使想走也走不了」的受困感,亦持續壓迫著 Z 世代勞動者。但我們仍可以對未來保持樂觀,當與 Z 世代在職場中的相遇,可能促進有益的改革:千禧世代的人們正慢慢掌握管理階層,他們擁有與 Z 世代相似的價值觀,雙方得以相互理解、產生連結,卻也能為 Z 世代帶來不同時期 ——MeToo 前與後、疫情前與後的生活經驗和視角。再者,當越來越多 Z 世代進入職場,或是開啟新創事業,他們所持有的信念,例如對於資訊公開的重視、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也有助於打造全新的、屬於 Z 世代的職場文化。同時,早已習慣隨時在社群分享生活、公開心情的他們,也擁有更多不同管道、帳號、平台得以發聲。到了 2025 年,這些 Z 世代們,將達到會員國整體勞動力的 27%, 佔據全球總人口的 1/3。如果他們所處的工作環境無法有效改善,導致勞動力下降,洛杉磯組織領導專家西崎 (Santor Nishizaki) 警告,這將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 不管是經濟上、社會上,及其他各種層面。」
(萌圖輯)「文明已去,生命永存」北冰洋角落的北極熊村落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楚科奇自治區內,有座杳無人煙的神秘小島 —— 科柳欽島 (Kolyuchin), 小島上矗立著幾棟廢棄已久的建築,時光也彷彿凝結於 20 世紀末。在嚴寒與濃霧中,人類離去後遺棄的村落,如今改由一群北極熊悄悄入主。2021 年 9 月,攝影師科赫 (Dmitry Kokh) 為了拍攝北極熊,經過 2 年準備後,啟程遠征弗蘭格爾島 (Wrangel Island)。旅程的其中一天,他們受風暴阻礙,暫時停靠科柳欽島。科柳欽島位於北冰洋邊緣,與阿拉斯加相距不遠,島面被苔原覆蓋,小小的島嶼長 4.5 公里、最寬處僅 1.5 公里。1934 年,蘇聯科學家曾在此建立極地氣象站,氣象站營運至 1992 年關閉後,小島再無人居。科赫描述,當時他沉浸於狂風暴雨、廢棄建築與海岸交織的超現實景象,突然間,房屋窗戶邊傳來些微動靜,吸引了他們注意。透過望遠鏡,一隻北極熊的頭映入眼簾,「濃霧、無人居住的地方以及北極熊 —— 這一切堪稱完美。」在科赫一群人的視線中,約有 20 隻北極熊在房屋周圍遊蕩,仔細檢查每個門窗縫隙。科赫說明,他們看見的北極熊多為雄性,雌熊則與幼熊一起待在海岸邊。科赫利用低噪音的無人機,緩緩靠近北極熊,讓牠們慢慢適應無人機。他提到,北極熊可能以為無人機是某種鳥類,為了不錯過任何一頓飯,因此一直緊盯著無人機不放,「可能對是這個『外表奇怪的鳥』感到好奇,牠們直接望向鏡頭,讓我覺得非常驚奇。」根據俄羅斯北極熊專家阿納托利 (Anatoly Kochnev) 的解釋,北極熊天生就非常好奇,牠們很喜歡探索各種門、窗,並進入建築內部。此外他也提到,由於北極熊經常被人類捕獵,牠們進入房屋,也是希望能藉此保護自己不受人類追捕。對科赫而言,科柳欽島「雖難以到達,卻也難以忘懷。」即使遠征結束已久,北極熊從破舊窗戶中探出頭的身影,仍不時浮現在他的眼前。科赫認為,科柳欽島上的景象,似乎就像對不遠未來的預兆,並反映我們眼前世界的脆弱。「地球上所有的人造物,遲早將不復存在 —— 建築、汽車、電腦,都將迎向它們的終點;但是生命是永恆的,即使文明消失,這些北極熊仍會繼續狩獵,徜徉在浮冰之間,盡情探索島嶼。但是唯有人類開始照顧這個星球,及須被保護的生物,生命才得以永久延續。」
多元居住的生活方式:台灣社會住宅展
始於 1989 年無殼蝸牛運動,經由社會、技術、經濟、環境與政策等多方面向介入,到今天勾勒出社會住宅的圖景輪廓。這是一場承載「家與社區」的想像的馬拉松。今年,內政部主辦台灣社會住宅展「我們 +」, 展現台灣社會集體創造社會住宅十多年來,一路的積累和故事。首先,來到「社宅實踐 +」。前身是台北市立救濟院,位於台北松山虎林街,設有安老所、育幼所、殘疾兒童教養所、婦女職業輔導所的廣慈博愛院,曾是東南亞最大的社福機構,見證了台北的發展史。如今延續使命,從歷史走入當代,轉型為旗艦型的社福基地「廣慈博愛園區」, 引進了托嬰、托幼、托老等社福設施,近 4000 坪的綠帶休憩廣場、1520 坪的居住單元、綜合行政中心、旗艦型社福大樓,都值得前往展場一窺究竟。林口選手村的社宅前身是 2017 台北世大運的選手村,現在由國家住都中心營運管理。這裡共有 34 棟大樓和 3490 個居住、商業與服務單位,以多元入住方式,服務不同族群,更有豐富的社區服務、公共藝術,全新的生活文化等內容,很建議來觀摩政府將其規劃為實驗及示範場域的成效。落實國外行之有年的公社家庭、同棲生活、多元成家的想像,提倡共居概念,讓一群陌生人能共同分享生活,培養像家人一樣的凝聚力。從共居房型和公共空間設計出發,讓不同背景的人互相交流、協助,形成社區支持網路。例如:台中北屯好宅的共居計畫,引進創新的共居房型,重新定義共同生活的社群。以台灣傳統住宅的建築名詞「單伸手住宅」作為概念,衍伸獨特的建築配置:將兩個 L 型建築對稱排列,成一個「品字形」, 中置有讓市民交流的合院,南北側形塑出圍繞台南老樹的內庭,青年能家庭安居、高齡長者在活動花園悠哉著閒聊 —— 這是台南獨有的優雅魅力,以穩健步伐與其城市特色推動的社會住宅,讓移居台南變宜居台南。中央和地方合作模式,總體建設大方向以人口密集優先、大眾運輸導向,捷運聯合開發、配合半導體產業園區,創造就業機會與產業轉型,並結合社福設施與政策補助配套,帶動青年回流例如折減社宅租金、育兒租金補貼、首購房貸利息補貼等,減免年輕人、育兒家庭和弱勢市民的居住負擔,落實居住保障。全球 37% 的溫室氣體,來自建築物的建造與使用。台灣的社會住宅政策,引入「循環經濟」的思維、加入「明日家園」的思考,拓展低碳食衣住行的可能性,讓社會住宅不只提供居住空間,更成為淨零循環建築和帶動淨零生活的平台。進入「社宅趨勢 +」展區。本區以動畫短片前瞻社宅的未來:邀請大家想像零浪費、低碳排的社宅生活,包括社宅區位好提倡共享運具、訂閱式家具減少搬家的麻煩、使用雨水回收灌溉社區農園並與鄰居在共享廚房一同分享美食。並展出以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為例,各國社會住宅如何回應混居、永續發展、共享共榮和合作互助的重要課題。2025 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社宅規劃必不可缺的就是替長者設計一個能安居生活的所在。「社宅生活 +」展區,攜手多元企業。在室內,邀請宜得利、輔聚企業、電電租及恆隆行 Restyle, 提供針對獨居老人居家安全偵測跌倒的儀器、適合高齡者運動的器材等,模擬居家情境體驗。去戶外,則有全聯專為高齡人口設計的《銀髮超市》概念店。在消費面,量身打造適合長者的購物空間,包括層架排列、走道寬度、標籤字大小以及更齊全的營養食品提供挑選。在就業面,建立銀髮族就業機制和資深員工榮譽榜。居住空間的設計、構造和動線,會影響人的行為,而人在私人空間的行為,會進而影響到在公共環境的外在表現。居住空間的選擇,如何優雅而安適,是一輩子的課題,更是文化進步的表徵。國家住都中心主辦、以全台灣社會住宅為主題的展覽─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 + 》,9 月 23 日於松山文創園區開幕。行政院張景森政務委員、內政部政務次長暨國家住都中心代理董事長花敬群、臺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立法委員吳玉琴、前部長葉俊榮,以及多位貴賓蒞臨。本次展覽《我們 + 》希望讓民眾了解社會住宅推動的歷程與實踐的成果,展覽名稱「+」取「加」與「家」的諧音,說明社宅是時間、經驗與眾人努力的累加而成家的故事。展期間也舉辦免費講座、工作坊及表演,誠摯邀請民眾來我們 + 作客!● 展覽主題:我們 + LIVING AS ONE 2023 臺灣社會住宅展● 展覽地點:台北松菸文創園區 | 北向製菸廠、一號倉庫● 展覽日期:2023/09/23 (六)- 2023/10/01 (日)●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四 10:00 - 18:00 / 週五至週日 10:00 - 20:30● 活動官網:https://livingasone.tw/
「無上顎」還是能快樂趴趴走 佛州罕見小鱷展現生命韌性
14 日傍晚,鱷魚捕捉專家弗林 (Jerry Flynn) 悄悄來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維基瓦河畔。他播放了一段鱷魚求偶的叫聲,接著,一個小傢伙從灌木叢中竄出,弗林一眼認出牠就是此次的救援目標:一隻沒有上顎的小鱷魚。這隻小鱷魚眼睛前方的上顎幾乎完全消失,牙齒、舌頭坦露在外。自從 8 月底在佛羅里達州被人目擊後,小鱷魚的照片在社群媒體上引發關注與好奇,對小鱷魚受如此重傷的原因議論紛紛,也十分擔心牠的健康狀況。佛羅里達州魚類與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也派出專家救援小鱷魚,希望將牠安置到安全的空間。弗林與兒子經過好幾週尋找、追捕,終於成功找到牠。弗林描述,當時小鱷魚看起來營養不良、體型瘦弱,不過上顎的傷口已經癒合,代表傷害可能是在幾個月前發生。他提到,在他捕捉鱷魚 20 年的經驗中,從來沒見過像小鱷魚一樣的狀況,「我見過各種受傷的鱷魚,失去各種部位。這絕對是我見過最不尋常的!」弗林也對這隻鱷魚的韌性感到驚訝,小鱷魚的鼻腺連同上顎一起消失,即使失去嗅覺,也無法像一般鱷魚一樣透過咬合捕獵,小鱷魚仍然存活下來,「牠表現地相當不錯。」目前,小鱷魚已被送往奧蘭多的鱷魚公園「Gatorland」, 經由鱷魚公園的工作人員檢查、照顧。鱷魚公園猜測,小鱷魚的傷口可能是因與其他鱷魚搏鬥造成,或是被船隻的螺旋槳所傷,嚴重的傷勢讓牠「基本上無法繼續在野外生存。」公園的保育專家波恩 (Savannah Boan) 提到,鱷魚到了繁殖期,經常會互相搏鬥,因此時常會出現失去上顎的鱷魚。他推測,小鱷魚的進食方式,可能是將小動物舀入嘴哩,「他可能是用下顎鏟起一些小蝸牛、小魚、青蛙等,然後將牠們拋進嘴巴裡。」所幸小鱷魚雖然瘦弱,卻仍充滿活力。波恩說明,小鱷魚被送入公園後,立刻到處亂晃,「他是一個活潑的小東西!」他也提到,這隻小鱷魚將成為一個偉大的故事,「這真的是一個有關韌性的故事,展現了動物有多麼堅強,可以做出如此令人驚嘆的事情。」未來,小鱷魚將定居在公園內,由工作人員與獸醫將持續追蹤牠的健康狀況,評估牠是否能與其他鱷魚一起生活,或維持獨立飼育。此外,園方目前也正在網路上,為小鱷魚徵求命名建議。鱷魚公園提到,他們將會給予小鱷魚充分的愛與照顧,「讓牠在鱷魚天堂度過美好的一生。」
TikTok將何去何從?字節跳動與美國政府重啟談判
雖然美國前任總統川普曾威脅要禁止美國的 TikTok, 然後又悄悄撤回,但這個想法從未真正消失。一份新報告稱,擁有該應用程式的中國字節跳動 (Bytedance) 公司和美國政府官員之間,已經舉行了新會議討論此事。事情始於 2020 年,前一屆美國政府考慮禁止 TikTok, 原因是擔心中國政府可能使用數據,但並未具體說明這些擔憂的性質。當時的總統川普堅持認為,字節跳動必須將該應用程式出售給美國公司,否則將被禁止。然而,設定的銷售截止日期曾兩次延長,最後悄悄取消。在拜登政府下,關切焦點轉向了誰掌控推薦演算法。擔憂在於它可能被中國政府用於宣傳目的。白宮隨後與字節跳動就此進行了討論。幾個州實施了自己的禁令,程度不等,進而導致訴訟。關於美國是否應該全國禁止 TikTok, 尚未達成一致意見,但在今年三月,拜登政府表示已經談判結束,並預期 TikTok 將被出售。「我們應該封鎖 TikTok。TikTok 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平臺。他們每天都在收集美國人的數據,」美國前副總統彭斯 (Mike Pence) 上週五 (16 日) 在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表示。「年輕美國人民需要知道他們的隱私正在被侵害。」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社會缺乏共識的一個原因,是部分美國政治人物也使用 TikTok, 並認為它可以幫助他們連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維維克・拉馬斯瓦米 (Vivek Ramaswamy) 在週二發文表示,他已經加入 TikTok, 並表示:「事實上,許多年輕選民正在使用它,我們如果不贏,就無法改變這個國家。」現在似乎談判又重新開始了。並沒有正式跡象表明美國政府對要求 TikTok 出售的立場已經改變。但據 4 名熟悉此事的人透露,來自字節跳動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 (CFIUS) 的團隊上週在華盛頓再次討論了字節跳動 一年多前提出的建議,以緩解美國對 TikTok 安全擔憂的問題。但這 4 人要求匿名,因為他們未獲授權討論這些談判。與此同時,歐洲 TikTok 已經被認定違反了嚴格的 GDPR 隱私要求,具體來說是在未能保護兒童數據方面。TikTok 被認定違反了歐洲聯盟的通用數據保護規則 (GDPR), 特別是在處理兒童資料方面。根據愛爾蘭數據保護委員會 (DPC) 發表的決定,這個短影片分享平台受到了譴責,並被處以 3.45 億歐元 (約 3.79 億美元) 的罰款。該平台還被要求在 3 個月內使其違規的數據處理符合規定。該法律要求兒童發表的影片預設為限制瀏覽,但 TikTok 未能做到。DPC 指出,當時 TikTok 實施的設定使兒童用戶能夠預設註冊為公開帳戶。DPC 指出:「這也代表著,例如,發布在兒童用戶帳號上的影片是預設為公開的,評論預設為公開,「Duet」 和 「Stitch」 功能也預設為啟用。」
阿米尼之死 1 年後,伊朗國會通過更嚴格的「頭巾與貞節」法案
一年前,伊朗庫德族女子阿米尼 (Mahsa Amini) 因服裝規範遭拘押卻離奇死亡,隨後引發大規模的「頭巾革命」。然而,伊朗政府對於女性的服裝規範並未就此鬆綁,不但道德警察重返街頭執法,政府還推動了更嚴格的服裝法規。20 日,伊朗國會通過「頭巾與貞節」法案的試行決議。試行將為期 3 年,在這項新法案下,違反嚴格服裝規定的女性,將被處以嚴厲的刑期與罰款,最高可能面臨 10 年的有期徒刑。根據外媒報導,這項法案已籌備許久,在昨日經表決通過,其中共有 152 票贊成,34 票反對,7 票棄權。不過在法案實施前,還需經過憲法監護委員會 (Guardian Council) 同意。新的法案規範,女性除了必須配戴頭巾,而不當穿著包括「暴露或緊身的服裝,或者展示出頸部以下、腳踝以上或手臂以上部位」。根據《BBC》報導,目前不遵守服裝規定者,可能會被處以 10 天至 2 個月監禁,或 5,000 至 500,000 伊朗里亞爾 (約新台幣 4 至 380 元); 新規實施後,處罰則變為 5 至 10 年監禁,或 1 億 8 千萬至 3 億 6 千萬伊朗里亞爾 (約新台幣 13 至 27 萬元)。除了加重違反服裝規定的懲罰,新法規定任何利用「有組織的方式」或與「外國政府、媒體、組織合作」, 以宣揚違反服裝規定者,也可能被判處 5 至 10 年監禁;此外,新法案還建議,針對在媒體與網路上「宣揚裸露、淫亂」或「嘲笑頭巾」者,也應該實施罰款。針對這些規範,聯合國的人權專家指出,新法案「等同於性別種族隔離」, 旨在迫使婦女完全區服。伊朗人權律師雷西 (Hossein Raeesi) 則表示,伊朗議會透過新法案,在伊朗婦女身上「加上了巨大的枷鎖」, 擴大對婦女的打壓。「對婦女而言,伊朗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監獄。」
緣分「修蛋幾勒」她在雞蛋上寫下交友邀請,72年後終於得到回應
「如果你拿到這顆蛋,請寫信給我,」他們小心翼翼地用鉛筆在蛋殼寫下訊息及署名「瑪麗・福斯小姐,愛荷華州福瑞斯城。」並加註日期。瑪麗 (Mary Foss) 和許多與她年齡相仿的同事們,都在家鄉美國愛荷華州福瑞斯城 (Forest City, Iowa) 的農場打工:他們的工作是將蛋場中的雞蛋整理好,一顆顆放在紙盤上,最後這些雞蛋會被派送至美國東岸各處市場與雜貨店。1951 年 4 月 2 日,這群年輕的女工們 —— 基本上就是出於無聊、覺得好玩,決定每個人選幾顆蛋,寫下交友邀請,並暗暗希望某位身在紐約,買下雞蛋的客人,能看見留言,來信交個筆友。「我從來沒去過紐約 —— 到現在都沒去過,」現年高齡 92 歲的瑪麗說,「我寫了大概四、五顆蛋吧,也不知道他們會被送去哪裡。」幾個月過去,沒有任何女工收到回應,工作中的傻事成了笑談,瑪麗心想,那些蛋大概已被吃下肚、蛋殼也早就破損丟棄了吧。隔年,瑪麗與家鄉青年保羅攜手步上紅毯、成家育女,工作的笑談從此變成家裡的床邊故事。約莫 72 年後,2023 年 8 月 17 日,這則有如「瓶中信」的雞蛋留言,終於得到了回應。那天,瑪麗的大女兒賈克 (Jacque) 收到了一封來自她表弟的臉書訊息,內含一則貼文 —— 貼文是一顆蛋的照片,而蛋上刻著瑪麗的名字。「媽,你還記得那些簽名的蛋嗎?」賈克馬上轉頭告訴瑪麗,「其中一顆出現了!」賈克說,瑪麗一開始還不太相信,花了一點時間才明白她的意思,「然後我媽笑著說:『我記得,我想我年輕的時候是真的做了這件事,對吧?』」現居愛荷華州梅森市 (Mason City) 的瑪麗在接受訪問時回憶:「這真是個奇怪的經驗;我當時甚至想著,那個人的冰箱性能一定很強吧。」賈克的表弟是在 FB 社團「必須分享的奇特 (也奇妙的) 二手藏品」 (Weird (and Wonderful) Secondhand Finds That Just Need To Be Shared) 看到了這則有著瑪麗名字的雞蛋貼文。貼文的作者,也就是雞蛋的現任主人是一位現年 60 歲,來自紐澤西的收藏家 —— 約翰・阿莫菲塔諾 (John Amalfitano)。距今約 20 年前,當時住在紐約史坦頓島 (Staten Island) 的約翰,從一位鄰居好友手上收下了這顆特別的雞蛋,繼續妥善保管至今。1951 年,一位名叫米勒 (Miller Richardson) 的藝術家及藝術品收藏家,在他購入的一打雞蛋中,發現了這顆寫著交友邀請的蛋。不過,他並未回覆,而是將雞蛋從紙盒中取出,仔細包好,並保存在一個小盒子裡,納入個人收藏之中。半個世紀後的某天,年邁的米勒邀請鄰居約翰來家裡幫忙找個東西,雞蛋就此從層層盒箱中現身,被約翰發現:「米勒說他保存這顆蛋,當然是因為上面的文字。」約翰回憶,「不過,我們也搞不懂,為什麼經過那麼多年,這顆蛋竟然沒有腐壞;蛋裡面應該是完全乾枯了,但拿在手上還有些重量。」 那天,米勒便將雞蛋贈與約翰保管:「因為我相信你會好好照顧它。」而後,他便捧著雞蛋回家,把它放在一只銀製的蛋杯中,收藏在瓷器櫃裡;之後的 20 年,歷經了米勒辭世,約翰舉家搬遷至紐澤西,這顆雞蛋仍完好無缺。時間來到 2023 年,這天的約翰 —— 基本上也是出於無聊、覺得好玩,決定在 FB 社團貼出這則雞蛋文和照片,並寫上瑪麗的姓名和她當時寫下的留言,「不知她是否安好!」約翰在貼文中寫道,「曾經嘗試搜尋,但沒找到她。」短短幾小時內,這則貼文在社群爆紅,有人試圖理解為什麼這顆蛋可以保存 72 年不壞,也有人分享自己曾經發現已棄置長達 50、60 年的石化雞蛋;就在文章貼出的這一天稍晚,約翰也收到了賈克的訊息。約翰打電話給賈克,首先試著跟對方說明這顆蛋的來歷,之後便聽見話筒那一端傳來一個聲音說:「我就是瑪麗。」這麼多年細心呵護著一顆蛋,終究不是白費工夫!「我終於認識你了,」約翰對瑪麗說,「難以置信有一天能真的聽見你的聲音。」他們就這樣繼續聊了一陣子,彼此對於這個圓滿的結局感到心滿意足。 約翰在接受訪問時說,希望很快可以去拜訪瑪麗,之後如果有博物館或是哪個歷史社團、相關單位,願意接收這顆雞蛋,他也很樂意捐出展示。約翰說:「雞蛋或許是個小東西,卻成就了這趟振奮人心的旅程。」瑪麗則表示:「很開心可以交到新朋友,經過 72 年之後,我終於找到筆友了。」
化敵人為盟友!宏都拉斯派出「特種蚊子部隊」防堵登革熱
上個月,在登革熱好發的宏都拉斯首都德古西加巴 (Tegucigalpa), 當一個裝滿蚊子的玻璃罐開封,一群嗡嗡作響的蚊子被釋放至空中;玻璃罐旁圍繞的數十人,非但沒有感到害怕或撲殺蚊子,反而一起大聲歡呼。奇特的景象,與當地防治登革熱、撲殺病媒蚊的觀念完全背道而馳。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常景象,是因為這批被釋放而出的蚊子,是在世界蚊子計劃 (World Mosquito Program) 中,經由科學家特殊培育而成的「抗登革熱利器」—— 這些蚊子身上皆攜帶著沃爾巴克氏菌 (Wolbachia), 能夠降低蚊子傳播疾病的能力,中斷疾病傳播。目前,釋放這些特殊蚊子的計畫,正在宏都拉斯試驗中,預計未來 6 個月內,將釋放近 900 萬隻特殊蚊子。各大醫療組織皆密切關注計畫成效,若行動成功,將有望在全球推廣這種新興登革熱防治策略。根據《美聯社》報導,科學家推算全球每年約有 4 億人感染登革熱,分布在 130 個國家中;而在宏都拉斯,每年則約有 1 萬人染病。雖然登革熱的死亡率不高,但是症狀非常不舒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員說明,這種疾病又被稱為「斷骨熱」,「染上登革熱時,通常就像是染上你可以想像到最嚴重的流感。」此外,由於登革熱十分難以防治,相較其他由病媒蚊傳染的疾病,近代已獲得良好控制,登革熱的感染率卻不斷上升。例如登革熱最常見的兇手埃及斑蚊,對目前的預防手法和殺蟲劑多已具有抗藥性,且通常在白天活動,難以透過蚊帳阻隔;此外,埃及斑蚊適於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以及擁擠的都市中生存,因此全球暖化與都市化,都加劇了蚊子生長。疾病治療方面,目前則還沒有專門治療登革熱的方式;由於登革熱病毒有多種類型,現階段也還沒有能充分保護人們的疫苗出現。面對種種棘手的狀況,世界蚊子計劃的創始人奧尼爾 (Scott O'Neill) 表示:「我們迫切需要新的方法。」世界蚊子計畫為澳洲蒙納許大學旗下的非營利組織,透過研究各種病媒蚊,致力保護全球各地不會受到登革熱、茲卡病毒、黃熱病等疾病侵害。長久以來,世界蚊子計畫與世界各地的政府、社區合作,嘗試利用新興技術,防堵由蚊子傳播的疾病。為了防治登革熱,世界蚊子計劃與世界衛生組織 (WHO)、無國界醫生等組織合作,不斷尋找新解方。終於。經過長久的實驗、測試,他們發現「沃爾巴克氏菌」或許能帶來一絲希望。奧尼爾說明,約在 40 年前,科學家就發現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蚊子,只有在與同樣帶菌的雌蚊交配後,才會生下帶有此菌的後代;如果帶菌雄蚊子,與沒有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雌蚊交配,產下的卵將不會孵化。因此他們原先試圖利用沃爾巴克氏菌,減少蚊子繁殖的數量。後來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進一步發現,當蚊子身上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細菌在蚊子體內會與登革熱病毒形成競爭關係,使病毒難以繁殖。因此當這種蚊子叮咬人類時,傳染登革熱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自然界約 60% 的昆蟲身上,都帶有沃爾巴克氏菌,不過埃及斑蚊身上卻無法找到。因此奧尼爾與夥伴研究多年,最終在一位澳洲學生的協助下,他們找出利用微小玻璃針,將沃爾巴克氏菌從果蠅身上,轉移到埃及斑蚊胚胎中的技術。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布雷迪 (Oliver Brady) 說明,這種新方法,對於病媒蚊防治的思維將產生重大轉變。過往的防治工作,皆注重撲殺蚊子,或防止蚊子叮咬人類;現在則是需廣為釋放「好蚊子」, 來阻止疾病傳播。這種革命性的方式被發現後,在過去 10 年間,曾在 10 多個國家內實施。2011 年,奧尼爾的研究團隊首次在澳洲測試,後續又在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斐濟、越南等地執行。其中,2019 年印尼的大規模試驗顯示,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釋放後,當地登革熱比例下降多達 76%。 【延伸閱讀】沒有登革熱的日子要來了 印尼「奇蹟蚊子」防疫效果佳不過,這種方式在世界各地,是否都能有效實施,還待進一步驗證。因此世界蚊子計劃、無國界醫生等組織,此次與宏都拉斯的衛生部門、大學和社區合作,預計將耗資 90 萬美元,在德古西加巴進行長達 3 年的大規模試驗。無國界醫生組織的計畫負責人埃德加 (Edgard Boquín) 說明,計畫中的主角「沃爾巴克氏菌蚊」, 多數由哥倫比亞麥德林 (Medellín) 的一個倉庫中培育。這裡會從世界各國,進口當地蚊子族群的卵,並讓孵化的蚊子與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群體交配。當工作人員確認新生的蚊子身上帶有沃爾巴克氏菌,就會將蚊子卵乾燥保存後,放入類似膠囊的容器中,送往釋放地點。而在宏都拉斯的試驗地點,先由無國界醫生團隊與當地居民溝通,解釋帶菌的蚊子是無害、有益防治疾病的;在諮詢超過 1 萬名居民意見,並取得 97% 受訪者支持後,他們與居民合作,在玻璃罐中放入水和蚊子卵,懸掛在樹枝上,大約經過 10 天,好蚊子就會孵化飛走。此計劃將於未來 6 個月中,每週釋放一次帶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研究團隊則會在未來 3 年間,持續追蹤當地蚊子的帶菌狀況。且預計到 2024 年,計畫將會擴展規模,在德古西加巴的另外兩個地區實施。一位無國界醫生協會的志工貝坦科特 (Lourdes Betancourt) 分享,他自己曾多次感染登革熱,最初他也對這個新策略感到懷疑,但是經過了解,他現在會鼓勵鄰居讓「好蚊子」在院子裡生長,「我告訴人們不要害怕,要相信這不是壞事。牠們會叮咬你,但是你不會感染登革熱。」
「聽的是品味,看的是財力」黑膠唱片時隔36年銷量超越CD,全靠Z世代的口袋
黑膠唱片過去十多年來有捲土重來之勢。最新數據顯示,黑膠唱片去年在美國的銷售量自 1987 年以來首度超越 CD。美國唱片業協會 (RIAA) 報告顯示,2022 年賣出的黑膠唱片達 4,100 多萬張,收入達 12 億美元 (約新台幣 366 億元)。相較之下,同期 CD 僅售出 3,300 萬片,價值達 4.83 億美元。強勁表現標誌著黑膠唱片銷售連續 16 年成長。美國唱片業協會報告說,實體音樂格式的收入於 2021 年 COVID-19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大流行期間看到止跌回升之後,目前仍繼續成長。「實體音樂總收入達 17 億美元,比前一年成長 4%。黑膠唱片收入成長了 17%, 來到 12 億美元,占實體格式收入的 71%」, 而 CD 則是下降了 18%。誰能想到黑膠唱片也有起死回生的一天?至於為什麼黑膠唱片也能鹹魚翻身,說法眾說紛紜。有一個解釋是,1946 年至 1964 年出生的「嬰兒潮」(baby boomer) 人士進入退休年齡、因此回味年輕時接觸過的黑膠音樂的人變多了。然而,數據顯示這個說法不盡正確。因為最暢銷的黑膠唱片都出自「新興」藝人,以 4 月最新資料來說,在黑膠銷售榜排第一的藝人是拉娜德芮 (Lana DelRey): 一位 1985 年出生、2000 年後開始創作的藝人。其次,業界數據顯示,最可能買黑膠唱片的是 1997 至 2012 年出生的「Z 世代」。因此有可能是「老樂迷」把黑膠魅力傳給下一代。相較之下,2022 年只有 56 個 CD 格式的專輯銷量至少 5 萬片。在 Luminate 計量的核心音樂類型中,搖滾樂占 2022 年所有黑膠唱片銷量的 51.83%(4,346 萬張中的 2,252 萬張), 與 2021 年的銷售量基本相同,當時搖滾樂占所有黑膠唱片銷量的 51.78%(4,172 萬張中的 2,160 萬張)。2022 年和 2021 年黑膠唱片銷售量第二的類型是 R&B / 嘻哈音樂,去年占市場的 17. 59%(4,346 萬張中的 765 萬張),2021 年則占了 17.38%(4,172 萬中的 725 萬張)。黑膠唱片崛起的另一種解釋是,樂迷稱唱片的音質好過數位音頻。唱片為類比錄音,可捕捉全部音波;數位檔案則是定期採樣音頻訊號,意味著僅捕捉到一部分的聲波。此外,許多串流音樂都壓縮音檔,以便民眾在手機上收錄最多的歌曲,而壓縮過程會消除一部分的聲音。不過也有人解釋說,黑膠唱片再度流行,是收藏者欲藉此反映自己的地位。這派說法的人認為,現今社會中,買歌、聽歌易如反掌,智慧型手機輕輕一按便傳出悠揚樂章。然而,在轉盤上放張唱片就需要花較多的氣力,且收藏唱片花費的不僅是心思,更是金錢,因此也是另類的地位顯現。然而,黑膠雖有東山再起之勢,距離它全盛時期還差得遠。去年美國銷售出 4,130 萬張黑膠唱片,雖比 2006 年這股逆襲氣勢開端成長了 45 倍多,但若把單曲串流以及下載量納入考量,這個數字降至等同於音樂消費的 5% 以下。更何況,在 1970 年代全盛時期時,單一年度的黑膠唱片銷售量可達 3 億多張。無論如何,先不論黑膠唱片銷量的成長對樂界的影響有多大,目睹 100 年前的技術從瀕臨消失到東山再起,仍是一件令人著迷的事。看來,即使在數位時代,實體商品對許多人來說仍然有它的價值。有趣的是,根據市場監測機構 Luminate 數據,黑膠唱片買家當中,實際擁有唱盤的僅 50%。黑膠唱片是最早期的音樂買賣模式,一直持續到 1980 年代初期;之後,卡帶取而代之至 1990 年代初期;接著 CD 崛起,且維持霸主地位至 2021 年。美國黑膠唱片持續第 17 年成長,2022 年賣最多的是人氣女歌手泰勒絲 (Taylor Swift) 的《Midnights》, 達 94 萬 5000 張,為 Luminate 自 1991 年開始追蹤以來,黑膠唱片年度銷售總數最多的專輯;第二是哈利史泰爾斯 (Harry Styles) 的《Harry’sHouse》, 有 48 萬張;第三是奧莉維亞 (Olivia Rodrigo) 的《Sour》, 有 26 萬 3000 張。然而,漲幅有減緩的趨勢。2020 年的年增率為 51.4%,2021 年為 46.2%,2022 年僅 4.2%。2022 年期間,美國實體和數位共銷出 1 億 9 萬份的專輯,黑膠唱片占其中 43.4%。2022 年,共有 88 個專輯的黑膠唱片銷量達至少 5 萬張,高於 2021 年的 87 個。
「沒有完美平衡只有女性失衡」她們為什麼要把老公的事業放在自己前面?
一位化名為凱莉 (Kelly) 的女性接受 BBC 採訪。當凱莉 (Kelly) 二十幾歲時,她在社會工作領域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而當時她的男朋友還只是一名還在念研究所的打工仔,而作為關係中主要的賺錢者,凱莉負擔了關係中大部分的費用。但在男方畢業後,對方在美國的另一端找到了工作,凱莉也選擇辭掉工作,一起搬到人生地不熟的新環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年三十歲的凱莉後悔了,她意識到自己將伴侶的事業放到自己前面,而她的工作與薪水也因此停滯不前好幾年。凱莉的經驗絕對不只是個案,在美國,有許多和凱莉做出一樣選擇的女性。《女性工作:全球展望 2023》研究指出,自 1970 年代以來,女性受高等教育的例持續增加,儘管女性的平均教育程度逐漸超越男性,國內勞動力也佔據近一半,許多女性仍然在無意識或有意識的情況下,將自己的事業放在次要地位,以便支持伴侶的事業。研究人員針對 10 個國家、5,000 名女性進行調查發現,其中近 40% 的受訪者表示會以伴侶的職業生涯優先,她們列舉的原因包括經濟壓力、社會因素以及照顧家庭的重擔。為什麼女性要把男性的職業,放到自己之上,最大的原因是 —— 男性賺得更多。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數據調查指出,2022 年女性的平均收入是男性的 82%。即使男女性別薪資在過去二十年,差距有逐漸減少,但同工不同酬的情形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多數雇主認為女性員工在步入婚姻後,很有可能會因為家庭而中斷工作或將心力投入在家庭上,因此屬意聘請或晉升男性職員。因此,當女性員工留職停薪或二度就業,薪資就會和同時期的男性產生斷層,長期下來男女的薪資差距就會逐漸拉大。紐約市亨特學院社會學教授帕梅拉史東 (Pamela Stone) 表示,「一旦牽扯到金錢,人們的選擇就容易被情感左右。」「這並不是說女性沒有遠見,或者不自由、不進步。關鍵在於誰擁有更好的機會。」即使是在雙薪的婚姻家庭中,女性也可能會因為家庭需求或社會因素,選擇放下工作、進入全職家庭主婦的角色。而當史東採訪 25,000 名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發現,儘管「絕大多數」的女性希望婚姻平等,認為婚姻和事業同等重要;但超過一半的男性受訪者卻都希望能將自己的事業作為第一優先。遺憾的是,當男性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有較高比例的財務貢獻時,他們不僅花較少時間在家務工作上,相對於對妻子的職業也不那麼重視。而這一項惡性循環,會使得女性的職涯發展難以超越另一半。美國的經濟史學家和勞動經濟學家的克勞迪婭戈爾丁 (Claudia Goldin) 表示,「女性進入婚姻後,多數仍將照顧家庭的責任置於首位,企圖在工作與家庭間找到可完美平衡,即使全職婦女也一樣。因此在這種狀態下,大多數女性傾向於找尋找具有彈性的工作。然而這類工作通常較可預期,幾乎沒有值班或夜班、加班的問題。但是為了這種高彈性和低責任的工作,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薪資較低。」即使女性的收入超越其男性,仍不代表女性會將自己的事業放在優先選項。《2023 年 Women @ Work》報告中,收入較高的女性仍將自己的事業排在另一半之後,十分之一的女性表示她們是關係中的主要賺錢者,但仍有 20% 的女性曾感到必須優先考慮對方的職業生涯的壓力。這可能意味著女性不僅僅因為金錢收入而優先考慮丈夫的事業,還有社會對於女性應該負起家庭責任的期望。英國巴斯大學的研究則顯示,男性的心理健康與他們賺得是否比伴侶更多成正相關。而在 2023 年的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中,即使夫妻收入相近,他們仍會陷入傳統的性別角色,男性會花更多時間在工作和休閒活動上,而女性則承擔了大部分的育兒和家務工作。回到凱莉的故事,她表示男方對於兩人現在的工作狀態感到滿意,甚至曾說出「我喜歡照顧你」。明知這是對方的好意,但這些話和這一切仍讓她感到不滿,「我只是覺得我所做的犧牲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到。我不認為他能完全理解。」走入傳統的性別角色,將自己的抱負與事業放在一邊,都是在凱莉幾乎沒有察覺的情況下發生的。但最終,她意識到這不是她想要的,於是兩人分手了。女性之所以不會優先考慮自己的職業,是因為相較於家庭責任上,她們必須承擔更多工作。《女性工作:全球展望 2023》報告中,儘管 88% 的受訪者都是全職工作,但超過一半的女性卻是主要負責家庭事務的人,只有 10% 的女性表示,這些責任是由另一半所承擔。不論原因為何,女性將自己的事業順位往後排,致力讓妻子 / 母親的角色在天平的兩端保持平衡。母職雖然是一個稱謂,但同時也是一份工作。在整個社會氛圍都在提倡女性需要走出家庭擁有一番事業的同時,卻又因為家庭照顧的任務,與母親的形象密不可分,導致女性必須全心全意為家庭付出,成為性別角色中最難以打破的刻板印象。
馬斯克稱台灣屬於中國 專家:小心在特斯拉車上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中國法規
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中,特斯拉 (Tesla) 佔據領先地位,備受外界期待與關注。然而,在技術超群的光鮮外表下,特斯拉卻頻頻傳出資安疑慮,包括車主隱私遭員工擅自外流、車輛系統被駭客入侵等。而伴隨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近日表示台灣屬於中國,台灣車主的資安疑慮也隨之產生。台灣專家提醒,如果台灣尚未制定完善的資料規範,且被特斯拉歸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車主的數據、車輛錄項等資料,都可能依中國的規定,一併被儲存在中國境內。特斯拉車輛配備精密的攝影系統,目的是為了監測行人、障礙物和路況,並將其應用於自動駕駛系統。然而,特斯拉員工卻藉著職權,甚至私下流傳客戶車用攝影鏡頭所拍下各種影像,甚至製作成迷因梗圖流傳。今年四月,美國一位特斯拉車主在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特斯拉員工透過內部系統,私下共享客戶車用攝影鏡頭所拍下的親密或令人尷尬影像,被特斯拉員工當成「低俗且侵犯隱私的惡趣味」。根據法庭文件,特斯拉員工會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將客戶私密且尷尬的影像流傳出去。」路透社報導也曾引述特斯拉前員工的陳述,稱員工私下會分享客戶的寵物照片,製作成梗圖或迷因,再上傳至私人聊天群組。去年,德國白帽駭客可倫坡 (David Colombo) 成功駭進全球各地 13 個國家、共 25 輛特斯拉電動車,遠端閱覽行駛紀錄,甚至掌控車門、車燈、音響開關,證明電動車數據後台與應用程式所存在的安全風險並非異想天開。就連電動車生產大國中國,也對滿街跑的特斯拉電動車有所顧忌。過去習近平視察成都時,或在 2022 年北戴河會議期間,中國政府也曾禁止特斯拉車輛上路。奠基於英國的資安公司 Parabellyx 執行長波茲納 (Alexander Poizner) 說明,電動車可能成為不定時的行走風險:「成千上百的車輛可以直接透過無線網路更新,想想這會有多危險。」他在公司網誌中特別舉台灣為例:「如果中國使用惡意軟體,蓄意擾亂台灣交通,作為軍事攻擊的第一步,又該怎麼辦呢?」而今年 8 月,特斯拉則在官方微博上指稱,為了「實現數據存儲的本地化」, 他們已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所有在中國大陸市場銷售的車輛所產生的數據,都會上傳至數據中心,儲存在中國境內。特斯拉也提到,2021 年 10 月,中國主管部門聯合發布《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 (試行)》後,特斯拉作為首批試點企業,也積極參與試點工作。此規定中提及,汽車重要數據「當依法在境內存儲」。當時,台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就曾在個人臉書上質疑,根據特斯拉的聲明,無法確定台灣是否會被納入「中國境內」, 若台灣方面的法規不完善,很可能會「不小心跟著別人的法規」。然而,根據《CNN》報導,馬斯克最近在訪問中明確指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馬斯克提到,自己「很了解中國」, 若從中國角度出發,台灣「或許可以類比為夏威夷,就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此杜奕瑾表示,馬斯克的發言解決了自己先前的疑問,當台灣被特斯拉納入中國的一部分,而台灣尚未對電動車的資料祭出規範,那麼「依照中國資料落地法規,你車上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中國法規」。馬斯克此番言論,不僅未能讓台灣車主放心,反而強化了前述擔憂。對此,DQ 今日 (9/15) 去信聯繫特斯拉,詢問關於在特斯拉全球企業版圖中,台灣的定位為何?中國與台灣的法規規範不同,目前對台灣特斯拉車主的數據保護、權益規範為何?對於連連爆發的資安疑慮,特斯拉是否有相應措施?等。如果有任何回應或進一步的進展,我們將持續跟進並提供最新報導。
【飛行船通訊】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但奇葩的事情會不會有點太多
哈囉~各位小隊員,我是領航員口令!在我們刊出美國佛州男子試圖用「倉鼠飛輪」橫跨大西洋,結果被逮之後,飛行船收到一名小隊員的神祕來信...... 原來台北有《台北女子圖鑑》, 佛州也有「佛州男子嫌犯圖鑑」, 而且各個佛州男被逮的事蹟都非常的奇葩。為什麼佛州可以集滿一年的荒謬事蹟呢?並不是佛州全部都是「怪人」, 而是根據當地的「陽光法案」, 警察必須公布完整的逮捕紀錄。於是,只要 Google 搜尋 Florida man + 生日,就會出現一則蠢到爆的新聞了!領航員嘗試查了一下,遠在地球另一端,與我生日有緣的佛州男 —— 艾倫。詹姆斯・艾倫 (Daryl Antonio James Allen) 被指控至少三次向警察出售古柯鹼,他告訴警方:「我只有在疫情時才會販賣,這都是為了賺錢。」嗯... 會傷害身體的東西,還是不要害人又害己啊。所以與各位小隊員有緣的佛州男,又有什麼奇葩事蹟呢?不妨邊回顧一下本週飛行船通訊,邊查查看吧!8 月底,當美國的海岸防衛隊在喬治亞州的沿海,準備抵禦即將來到的富蘭克林颶風時,卻看見一個出人意料的景象:一個巨大、彷彿倉鼠滾輪的橘色圓筒漂浮海上,一名男子孤身待在其中,並聲稱他正試圖利用這個滾輪,橫渡大西洋前往倫敦。【全文閱讀】9 月 8 日晚間 11 點,位於北非西端的摩洛哥,發生百年來最強烈的地震。地震的震央位於摩洛哥中部的阿特拉斯山脈,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估計,地震規模約達芮氏規模 6.8。死亡人數至少達 2,862 人、2,562 人受傷,其中許多人處於危急狀態。根據《France 24》採訪,格勒諾布爾大學的地震學家布朗吉爾 (Florent Brenguier) 說明,摩洛哥的地震通常集中在非洲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特別是在直布羅陀海峽周邊;此次發生地震的地區,過去鮮少發生這麼大的地震。不過,阿特拉斯山脈底下仍有斷層存在,雖然頻率不高,卻存在發生規模巨大地震的風險。【全文閱讀】在蒙特內哥羅 (Montenegro), 每年都會舉行一場「最懶公民」比賽。顧名思義,參賽者唯一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地「耍廢」, 持續在地墊上躺平。這場比賽可以追溯至 12 年前,主辦人兼渡假村的老闆布拉戈耶維奇 (Radonja Blagojevic) 表示,由於外界一直有「蒙特內哥羅人民很懶惰」的傳言,為了反諷這種刻板印象,他決定乾脆舉辦一場比賽,選出「最懶惰的公民」。比賽規定,參賽者可以看書、滑手機、使用筆電,也可以進食或喝水,不過一切都只能以躺下的姿勢進行,一旦參賽者站起來或坐起身,都會被視為違規,將立刻取消資格。不過,每過 8 個小時,參賽者都有 10 分鐘休息時間,可以起身去上廁所。今年的賽事自 8 月 18 日纏鬥至今,賽場中,留到最後的 7 名參賽者,正平躺在地墊上,激烈地角逐「最懶公民」的頭銜。【全文閱讀】如果原本就生活在地獄的人們,遇到了新冠肺炎,他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2022 年 5 月,在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近兩年半後,原本堅稱沒有任何感染病例、0 確診的北韓,終於公布了官方首例病例。自北韓官媒《朝中社》報導,北韓緊急封閉平壤,不到 1 個月的時間,疫情迅速獲得控制,累計逾 434 萬起病例,僅 71 人死亡,這波疫情死亡率 0.002%。儘管是這是地球上戒備最森嚴的國家,也沒有人相信北韓可以成功控制住疫情。而生活在當地的北韓人們,他們原本如地獄般的日子,也成了必須擔心飢餓、殘忍鎮壓,以及永遠無法逃出去的 —— 真。地獄朝鮮。【全文閱讀】9 月 10 日上午,萊維拉釀酒廠 (Destilaria Levira) 中,先是一個紅酒儲存槽因故障導致紅酒流出,強力的水流又使第二個儲存槽倒塌。根據外媒報導,這次湧出的紅酒約有 220 萬公升,足夠填滿一個奧運標準的游泳池。紅酒在阿納迪亞的街頭流竄,儼然成為一條紅酒河,酒水也滲入路邊的溝渠中。此次事件除了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也凸顯出歐洲的葡萄酒生產商,目前正面臨紅酒供過於求的挑戰。這幾年,由於疫情、通貨膨脹等衝擊,歐洲的葡萄酒消費量急劇下降。為了在每年葡萄收成前,將過剩的紅酒清除,各國政府紛紛提出政策與資金,協助生產商將紅酒蒸餾為工業用途的酒精,解決過量的紅酒。【全文閱讀】9 月 3 日,法國總理伊莉莎白。波恩 (Elisabeth Borne) 接受法國電台《RTL》訪問時,宣布法國很快將停止銷售在當地被稱為「puffs」的一次性電子煙。根據法國反對煙草聯盟的研究,法國 13 至 16 歲的年輕人中,至少有 13% 曾經嘗試一次性電子煙,且多數人表示,他們開始使用電子煙的年齡為 11 或 12 歲。波恩指出,這種包裝鮮豔、口味多元的電子煙,是「吸引年輕人吸菸的重要原因之一」, 先讓青少年養成習慣,最終轉向使用菸草。而法國的衛生部長,也在上週的訪問中提及一次性電子煙禁令,並說明禁令將會於 2024 年初開始實施。【全文閱讀】長久以來,DQ 廣受學生喜愛,老師、教育業者對於 DQ 內容也讚譽有加。於是,我們推出了這份推廣素養教育、人人可讀的電子報月刊 ——「DQ 地球人素養指南」, 一份訓練思考、活用新知、終於實踐的閱讀刊物。秉持著「習慣性思考 & 積極性嘗試」的 DQ 精神,我們每月將精選契合當月主題的 DQ 好文章,在閱讀思考、討論分享中,瞭解每個主題的脈絡與其意義。於此同時,為自我價值添磚加瓦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與他者的不同,並勇於抉擇、行動。並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更認識自己、更成為自己。
為青少年關上吸菸的大門 法國一次性電子煙禁令將上路
9 月 3 日,法國總理伊莉莎白。波恩 (Elisabeth Borne) 接受法國電台《RTL》訪問時,宣布法國很快將停止銷售在當地被稱為「puffs」的一次性電子煙。歐洲其他國家,例如德國、比利時和愛爾蘭等,都已宣布類似禁令。波恩提到,法國每年有 7.5 萬人因吸菸死亡,為了減少此數字,政府很快將推出新的反菸計畫,其中包括禁止一次性電子煙。他並指出,這種電子煙是「吸引年輕人吸菸的重要原因之一」, 先讓青少年養成習慣,最終轉向使用菸草。而法國的衛生部長奧雷利安 (Aurélien Rousseau) 在上週的訪問中,同樣提到一次性電子煙的禁令,並說明禁令將會於 2024 年初開始實施。法國總理伊莉莎白。波恩 (Elisabeth Borne)。在法國,一次性電子煙於 2021 年從美國引進,並受到社群媒體助長推廣,在青少年間廣泛流行。一次性電子煙通常包裝鮮豔、明亮,口味包括棉花糖、巧克力等甜食,或是蘋果、西瓜、葡萄等水果風味,吸引青少年嘗試。此外,每支電子煙的價格約為 8~10 歐元 (約新台幣 270~340 元), 份量相當於 40 支香菸,價格卻比 20 支香菸更低廉。雖然法國法規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但許多商家並不會檢查年齡證明,青少年們仍能輕易取得一次性電子煙。一次性電子煙通常包裝鮮豔明亮,口味則有各種水果、飲料等。根據法國反對煙草聯盟 (Alliance contre le tabac) 的研究,法國 13 至 16 歲的年輕人中,至少有 13% 曾經嘗試一次性電子煙,且多數人表示,他們開始使用電子煙的年齡為 11 或 12 歲。然而,有些電子煙中含有高達 20 mg/ml 的尼古丁,將影響未成年人的大腦發育。反對煙草聯盟的主席喬瑟蘭 (Loïc Josseran) 認為,此次禁令是公民社會的巨大勝利。他指出,菸草行業設法吸引兒童的手法十分可怕,「它 (一次性電子煙) 已成為一種流行病。」除了對於未成年人造成健康風險,反菸運動人士說明,這種電子煙通常使用不可回收的塑膠和鋰電池,大量一次性電子煙留下的垃圾,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負擔。
「我要看到酒流成河!」葡萄牙酒廠紅酒外漏淹沒小鎮街道
天降紅酒、酒流成河,可能是許多愛酒人心目中的夢幻場景,不過,這個景象竟在葡萄牙真實上演。週日早晨,葡萄牙小鎮阿納迪亞遭到「紅酒洪水」侵襲,大量紅酒沿著街道傾瀉而下,導致整條街幾乎都被染成紅色。9 月 10 日上午,萊維拉釀酒廠 (Destilaria Levira) 中,先是一個紅酒儲存槽因故障導致紅酒流出,強力的水流又使第二個儲存槽倒塌。根據外媒報導,這次湧出的紅酒約有 220 萬公升,足夠填滿一個奧運標準的游泳池。紅酒在阿納迪亞的街頭流竄,儼然成為一條紅酒河,酒水也滲入路邊的溝渠中。事情發生後,當地的消防隊很快接收到通報,趕往現場清理,並將外洩的紅酒送往汙水處理廠。阿納迪亞的副市長桑帕奧 (Jorge Sampaio) 說明,他們最關心紅酒會不會流入鄰近的塞爾蒂瑪河 (CértimaRiver), 引發環境汙染;所幸經過積極處理,消防隊成功阻止紅酒入河。萊維拉釀酒廠也在網路上發布聲明,表示對此事深感抱歉和遺憾,他們將致力解決紅酒造成的影響,派遣人員協助市政府進行清理工作,並全額負責清潔和修繕的費用,「儘管此事未造成任何人受傷,但我們對居民家園受到的損害,表達真誠的擔憂。」此次事件除了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也凸顯出歐洲的葡萄酒生產商,目前正面臨紅酒供過於求的挑戰。萊維拉釀酒廠提到,這次外洩的大量紅酒,是通過葡萄牙政府的「危機蒸餾」政策,處理、存放於酒廠中。這幾年,由於疫情、通貨膨脹等衝擊,歐洲的葡萄酒消費量急劇下降。為了在每年葡萄收成前,將過剩的紅酒清除,各國政府紛紛提出政策與資金,協助生產商將紅酒蒸餾為工業用途的酒精,解決過量的紅酒。
「想吹冷氣就跑起來!」日本企業測試用貓發電,可以月省多少錢
每天出門賺錢,回家看到家裡的貓咪,爽爽躺在沙發上,或是喵喵叫地索取食物,貓奴們心裡可能都曾想過「如果你可以自己出門賺罐罐就好」或是希望家裡的貓咪也能像《能幹貓今天也憂鬱》的能幹貓一樣,可以包辦所有的家事。近日,宅配公司黑貓宅急便 (ヤマト運輸) 聽到了貓奴們的心聲,決定測試家中的寵物貓是否也能為貓奴們貢獻一點心力,利用貓咪的力量節省每月的電費 —— 用貓發電。黑貓宅急便找來了一隻和《獅子王》同名,名叫木法沙 (Mufasa) 的 2 歲孟加拉貓。並在接下來的 24 小時內,從中午 12 點到隔天的中午 12 點測試,木法沙能夠生成多少電力?有比較才會有兢爭力,於是黑貓宅急便同時用倉鼠作為對照組。比較一貓一鼠,誰才是能滾輪上的發電之王。實驗開始後,貓咪組首先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木法沙對跑輪似乎不太感興趣。直到飼主親自示範、好言相勸後,木法沙才勉強走上了跑輪,但維持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就慢悠悠地在一旁休息。一整天,飼主試圖用雷射筆、逗貓棒和零食引誘木法沙,但牠也只是簡單跑個幾圈,隨後就跑到高處睡覺。實驗結束,由鑑定人員估算「用貓發電」每月可貢獻 0.3 塊日圓,而「用倉鼠發電」則是 1 塊日圓。因此黑貓宅急便得出的結論是,貓咪不適合發電。這看似有點胡鬧的實驗,其實是日本黑貓宅急便為了永續發展的,推出的企業責任廣告,並表示將在 203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48% 的目標,致力於創造一個對貓咪和環境都好的公司政策。
「不要工作,好好休息」蒙特內哥羅人發揮懶惰精神,激烈角逐「最懶公民」
在蒙特內哥羅北部尼克希奇市的一個渡假村,一場比賽自 8 月 18 日纏鬥至今,賽場中,留到最後的 7 名參賽者,正平躺在地墊上,激烈地角逐「最懶公民」的頭銜。在蒙特內哥羅,每年都會舉行一場「最懶公民」比賽。顧名思義,參賽者唯一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地「耍廢」, 持續在地墊上躺平。這場比賽可以追溯至 12 年前,主辦人兼渡假村的老闆布拉戈耶維奇 (Radonja Blagojevic) 表示,由於外界一直有「蒙特內哥羅人民很懶惰」的傳言,為了反諷這種刻板印象,他決定乾脆舉辦一場比賽,選出「最懶惰的公民」。比賽規定,參賽者可以看書、滑手機、使用筆電,也可以進食或喝水,不過一切都只能以躺下的姿勢進行,一旦參賽者站起來或坐起身,都會被視為違規,將立刻取消資格。不過,每過 8 個小時,參賽者都有 10 分鐘休息時間,可以起身去上廁所。今年比賽從 8 月中開始,最初有 21 名參賽者,到現在僅剩 7 名;剩下的參賽者們已躺了 25 天、超過 500 個小時,遠遠超越去年冠軍 117 個小時的紀錄。最後的贏家除了可以獲得「最懶公民」的榮譽頭銜,還能獲得 1,000 歐元 (約新台幣 34,000 元) 的獎金。根據《路透社》採訪,2021 年贏得冠軍的阿克西奇 (Dubravka Aksic) 提到,目前所有人感覺都非常好,「這裡沒有任何健康問題,他們 (主辦單位) 很照顧我們,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繼續躺平下去。」今年首次參賽的克內澤維奇 (Filip Knezevic) 則表示,他對取得勝利、抱回獎金充滿信心,「我們在這裡什麼都有!整體氛圍很棒,時間也過得很快。」事實上,蒙特內哥羅的「懶惰」形象存在已久,網路上還流傳著一份「蒙地內哥羅十誡」, 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誇大描繪當地人民放鬆的生活方式。根據旅遊作家波波維奇 (Gareth Popovic) 的文章,「蒙特內哥羅十誡」的條目如下:人生來疲倦,活著是為了休息。愛你的床,像你愛自己一樣。白天好好休息,晚上才能安然入睡。不要工作。工作會殺人。如果你看到有人在休息,請幫助他們。盡可能減少你的工作,把所有工作轉讓給別人。陰暗處存在救贖,沒有人會因休息而亡。工作使人生病,不要太早離世。如果你有工作的衝動,請先坐好,稍等片刻,衝動將會離去。如果你看見有人在吃吃喝喝,請靠近他們;如果看見有人在工作,請轉身離去,不要打擾他們。請注意!雖然這份「十誡」, 以搞笑的方式展現蒙特內哥羅重視休息、放鬆的文化,不過波波維奇也特別說明,這並不代表當地人民的真實本性,仍有許多蒙特內哥羅人十分勤奮、熱情、充滿抱負。他並鼓勵大家,在努力實現抱負的同時,不妨學學這份準則,花點時間休息與恢復,找到休息與成長的平衡。不過,當面臨各種失敗之際,「就先小睡一下,這是任何問題的終極解方!」
【DQ地球人素養指南.做了才知道】從看得見的儀式,走進看不見的城市
台南,眾所皆知的美食天堂、人文兼具的文化古都。或許我們能像在地人一般侃侃而談自己最傾心的牛肉湯在哪條街上、碗粿又非得吃哪間不可,但卻始終說不清其「文化」從何而來?而「古都」空間如今又有何意義?早在清領時期,台南曾是全首府灣府及灣縣所在地,是全台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漢人文化及信仰在此開支散葉甚早,也造就如今台南全境共計 1600 餘座廟宇,為全之最。廟宇是信仰的體現,是傳統社會的核心,更是文化能量最為豐沛的場域。而人世制度、更甚至人情世故,也往往是影響廟宇生成之關鍵所在。最好的例子,便是如今僅相距兩公里遠的灣府城隍廟與全台首邑縣城隍廟。同時擁有兩間城隍廟並立於此,並非巧合,這恰恰是台南之所以成為深厚歷史文化空間的最佳印證。自明清以降,城隍信仰昌盛,各地政府,皆依等級配置相應城隍廟進行奉祀。城隍廟與府、州、縣等衙門相同並立,猶如分設陰、陽兩個衙門,使人知畏,不敢妄為。在當時,每位地方官上任前,都需要到地方城隍廟上香稟報,足見城隍信仰是如何深入人心。雖說政府透過信仰使城隍廟成為約束百姓的道德標準,但也間接加深了老百姓對於城隍爺的依賴與崇敬,使得城隍文化至今仍是台灣地方上不可忽視的道德力量與文化風貌。同時兼具府城、縣城身份的台南依制設立兩座城隍廟,除見此地之昌隆繁盛外,城隍文化對此地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城隍廟具備司法行政意義,掌管陽間亡靈,其中體現了先民對於冥界的想像:死亡並非結束,步入來生之前,每個人都必然要在城隍廟中誠實面對一生功過,並交由神明判決,賞善罰惡。民俗信仰故事中甚至細膩刻畫了陰間裡的神明、神將及判決流程,這不僅警惕了芸芸眾生,具有穩定社會人心的意義,也為台灣民俗文化增添不少豐富且神祕的色彩。從這些敘述我們不難察覺:所謂陰間世界不過是陽間世界的延伸,人死之後,也未曾脫離生前所熟悉的社會體制。無論是官方敕封的權威性、又或是在民間信仰儀式中的無所不能,都不難明白那些傳統文化的氛圍與記憶,如今都還沉澱在無數廟宇空間之中。那一磚一瓦,都具體形象化地呈現著長久以來,府城百姓心中的是非善惡的價值觀、與祈求安定的群體冀望。若說城隍信仰是政府有意為之,透過神明權威進行管控,約束人民行止得宜、進而安定群眾;那辜婦媽廟便是以敕封褒獎為手段,宣揚儒家倫理綱常,為百姓立下典範、讓群體有榜樣可依循。對台南在地人猶如親切奶奶的府城「一品夫人」辜林氏,兼具守節、孝順、教子有方等儒家美德,在當時百姓眼中儼然就是「神」一般的模範代表,死後也順理成章受官方追封一品夫人,入廟受祀,進入了被大眾肯認的價值空間。重視節操道德的文化刻痕,同時也體現在陳守娘故事之中。不過有別於辜林氏的溫良恭順,守娘相反是以激烈抗爭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應得的歸屬與認同。陳守娘這位台南當地著名的枉死烈婦,死後顯靈報冤,即便當地仕紳請出法力高強的廣澤尊王與其鬥法也無法平息,一時間府城風聲鶴唳。直至觀音菩薩出面調停,守娘答應不再作亂的條件除了對其罪過既往不究外,便是要求自己的神位需入祀官府節孝祠,就如同辜老奶奶一般,讓自己的靈魂得以進入一個「被大眾認可」的空間,方肯罷休。守娘冤魂大鬧府城與辜林氏死後封神的故事兩相映照,顯見當時社會對於倫理道德的重視。若在此節上有所誤會、枉屈,就必須妥善澄清,即便跨越陰陽兩界,也在所不惜。歸根究底,這都是對於同一倫理價值的執著與追求。時至今日,貞節操守的傳統思想也許都已過時,甚至被認為是對女性不公不義的威權壓迫而受嗤之以鼻,但或許我們應該深思的是:即便社會價值歷時迭替,但無論古今、抑或陰陽兩界,對於歸宿的嚮往、與被群體認同的歸屬感,始終是華人文化社會中,未曾改變的人際關係。如今供奉著陳守娘牌位的台南孔廟節孝祠與辜婦媽廟,距離也不過幾個街區,都是台南在地人的日常街景。這些空間日復一日地默默訴說著那些曾經發生的事,有待我們去挖掘、去細細聆聽。其實鬼神故事、傳統信仰所揭示的,始終是人性與體制間的互動關係,無論古今皆然。故事仍在繼續,而不僅是過往雲煙。在理解台南眾多的傳說故事、廟宇信仰後,不難明白府城之所以是文化古都的原因。同時,台南這樣的歷史文化空間,相較現今其他都市,處處所呈現信仰文化,顯而易見。這在農曆七月普度祭祀活動中,尤為顯著。中元普度習俗與農耕社會文化密不可分。古代國君每年照例會在孟秋豐收時節,以新榖祭祀鬼神與祖先,對其蔭庇表達感謝,此一風俗也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物資不如現今豐裕,考量物資準備不易、以及祭祀人力如道士、和尚有限,進而產生了各地分時輪流普度的習慣,如今像是台南、鹿港等舊時農業重鎮,仍保有此傳統。這其中既體現了先民對於信仰的重視,也展現了傳統社會中便於組織號召的社會凝聚力。最重要的是,那份希望好兄弟們能在俗稱慈悲月的這段期間,天天都有祭品可以享用的體貼心意,是一種跨越陰陽隔閡的溫暖羈絆。相較更早都市化的北部,因應居住型態的改變,政府倡導集中祭祀,以避免鋪張浪費。話雖如此,祭祀空間逐漸被壓縮,也導致現代人與祭祀文化間行漸遠,儀式中的意義價值自然也被人淡忘。如今府城仍舊盛行的祭祀空間與祭祀文化,可謂是活生生的文化資產,蘊藏著深厚的人情味。來到台南的普度現場,顯而易見地能感受到滿滿的在地風味。由於盛產稻米,(餞) 成為台南府城特殊的傳統祭品,為台南祭品一大特色。這項由傳統農業社會中貴重的米和糖所製成糕點,足見民眾虔誠心意,同時也是許多老台南人記憶中最懷念的甜美滋味。此外,普度現場也無處不體現對於好兄弟的體貼與尊敬。任何輪普祭祀中,必然都有擺滿豐盛澎湃手路菜的「看桌」, 做出氣派門面,向好兄弟們表示滿滿誠意,其中菜餚也不少是台南在地新鮮海鮮,這亦是府城普度特色之一。其他充滿溫暖心意的小細節,在普度儀式中比比皆是:一旁擺了玩具的小矮桌則是專屬於孩童鬼魂的貼心設置;空心菜與龍眼往往是普度祭祀必備組合,因為相傳空心菜梗與龍眼殼結合,可以方便好兄弟外帶食物。諸多既可愛又窩心的安排,在在展現民眾對於另一個世界朋友的真摯心意。雖說慈悲為懷,但在普度現場中,也有不少儀式細節,體現出華人傳統文化中源自儒家親疏有別的文化特徵。例如有別於供奉神明的香爐,好兄弟的祭品則是插上香示意其享用;或是前文提及的空心菜,寓意「無心留客」, 與祖先祭祀做出親疏有別的區隔。而看桌前的盥洗盆水,不僅是以表尊重的迎賓禮儀,在儀式結束後也會隨即將水外潑,表示送客不留。以上儀式細節,處處都體現著華人傳統文化所強調「發乎情、止乎禮」的含蓄內斂。於此同時,普度儀式也彰顯宗教勸人向善的慈悲精神,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無論陰陽兩界,我們彼此都是曾經、或當下生活於同一空間的存在。從大員到承天,自府城到台南,數百年累積的文化記憶,濃縮在這稱被我們稱為古都的空間之中,如今依舊透過傳統信仰、與祭祀儀式傳遞著豐盈的人文關懷,並散發著獨一無二的豐沛能量。廟宇空間體現了文化歷時的流動與轉變,許多承載著信仰及思想的故事們,都沉澱於眼前的一磚一瓦,每逢祭祀活動便又蓬勃躍動了起來,凝聚起在地民眾的記憶與情誼。而祭祀儀式也不僅僅服務於宗教,更是囊括了人性中的美與善,讓看似相異、實則為一的陰陽兩界空間得以交流、聯繫人、鬼、神之間的羈絆,在偌大府城空間中,無處不淋漓盡致地呈現。無論異鄉過客或是在地居民,或許這份跨越時空、串聯過去與現在的情感共鳴,便是我們都深受它吸引的原因吧!「你我所見的世界,並非理所當然。」深刻認識了一座城市、一處空間後,不知是否讓讀完文章的你意識到:你真正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土地嗎?唯有親自去認識、去體驗,我們都才能真正明白,自己身處何處。Just go fot it. 撰文 / 張楷翊平面攝影 / 陳愷昀動態攝影 / 黃婕責任編輯 / 陳愷昀合作單位 / 島內散步長久以來,DQ 廣受學生喜愛,老師、教育業者對於 DQ 內容也讚譽有加。於是,我們推出了這份推廣素養教育、人人可讀的電子報月刊 ——「DQ 地球人素養指南」, 一份訓練思考、活用新知、終於實踐的閱讀刊物。秉持著「習慣性思考 & 積極性嘗試」的 DQ 精神,我們每月將精選契合當月主題的 DQ 好文章,在閱讀思考、討論分享中,瞭解每個主題的脈絡與其意義。於此同時,為自我價值添磚加瓦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與他者的不同,並勇於抉擇、行動。並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更認識自己、更成為自己。【活動精彩回顧】神鬼追追追:穿梭府城信仰傳說結界【看更多城市生活儀式】普度普什麼?台灣必看祭典全蒐羅,走入地方生活 style
「比起新冠,我更害怕餓死」疫情之後的北韓,是永遠無法逃出的地獄
因應全球疫情大爆發,北韓在 2020 年 1 月 27 日關閉了邊境,這一關閉,不僅禁止人員進入,還停止了食物和貨物的進口。本來就被禁止出境的北韓公民被限制只能待在他們所在的城鎮。各國救援工作者和外交人員被迫離開。守衛們被命令開槍射殺任何接近邊境的人。這個世界上最孤立的國家成為了一個消息黑洞。英國廣播公司 BBC 與南韓媒體 Daily NK 費時數月,盡可能地拼湊出疫情之下,真實的北韓人民之聲。多數北韓婦女是家庭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男性必須為國效命,但國家給予的微薄薪水幾乎無法養活一家人,迫使婦女都要想方設法找其他出路謀生。邊境關閉之前,明淑曾經從中國走私所需的藥物,例如抗生素,並在當地市場販售這些藥物。為了走私順利,她需要賄賂邊境守衛,才能讓她一家人在北韓過上比較舒適的生活。不幸的是,有一次被抓住之後,她受到官方嚴格監視,家中頓時失去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現在,當丈夫和孩子醒來時,她只能準備一頓玉米早餐,而不是普通的米飯。儘管飢餓的鄰居上門索取食物,明淑也只能拒絕他們,「我們生活在生命垂死的邊緣」她說。邊境附近的城鎮,是建築工人張河與他日復一日的憂鬱早晨,「我希望人們知道,我對出生在這個國家感到後悔」。他每天起床幫忙把妻子的商品搬到市場的攤位,然後前往建築工地,而妻子的生意是他們一家能夠繼續生存的救命稻草。他每天掙得的 4000 韓元,相當於 0.50 美元,已經不足以買一公斤白米,他的家人已經很久沒有收到政府提供的糧食配給。北韓人購買食物的市場,因為白米、玉米和調味料的價格飆升,現在幾乎空蕩蕩、沒有人光顧。由於北韓生產的食物不足以餵養全國人民,因此十分依賴進口,但自從政府封鎖邊境,切斷食品的重要供應後,連同種植作物所需的肥料和機械也一起被切斷。一開始,張河害怕可能會死於新冠病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擔心自己會餓死,尤其是當他看到身邊的人死去時。在他居住的城鎮中,第一個餓死的一名母親和他的孩子們,她病得太重而無法工作,她的孩子也只能去路邊乞討,但最終三人都死了。最近,張河一位朋友的兒子因營養不良而從軍隊退伍,張河記得他的臉腫脹的樣子,一周後,他就去世了。「當我想到我的孩子,只能永遠生活在這個絕望的地獄中,我就無法入睡。」而在相對富裕的首都平壤,智妍搭地鐵去蔬果店上班。她筋疲力竭,因為她又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智妍有兩個孩子和一個丈夫要養,靠著她在蔬果店賺來的微薄薪水。過去,她會偷偷拿走店裡的蔬果,或是拿丈夫收賄而來的香菸,在市場轉賣掉,並用這些錢換取白米。但現在,她每次下班時,包包都會被仔細檢查,丈夫的賄賂也停了下來,智妍擔心地表示,「自己不能再賺取外快了。」她現在會假裝自己吃了三餐,實際上只吃了一餐。「我們只能想著,再活十天就好,熬過十天之後再下一個十天。雖然我們倆挨著餓,但至少還能養活我們的孩子。」最近她連續兩天沒有吃飯,「我以為自己會在睡夢中死去,不會再早上醒來了。」盡管自己處境艱難,智妍仍會關心那些處境更糟的人。路上的乞丐越來越多,而躺在地上的,大多都是已經餓死的人。有一天,她敲鄰居的門給他們送水,但沒有回應。三天後政府當局進入,發現整個家庭都餓死了。「這是一場災難。沒有來自邊境的供應,人們不知道該如何謀生。即使鄰居死掉,你也只會想到自己。世道就是這麼無情。」餓死,對於北韓來說是再常見也不過的死法。但自新冠肺炎以來,北韓面臨的是對於大規模飢荒的恐懼。專門研究北韓的經濟學家彼得沃德 (Peter Ward) 表示,「北韓現在的食物狀況非常嚴重,甚至可能比我們意識到的還嚴重,可能是自 1990 年代後,北韓面臨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曾讓數以千計的北韓人逃離該國。隨著市場的人潮開始變得空蕩蕩,明淑計算著她減少的收入,同時也擔心著政府正在極力追捕她這一代的資本家,「新冠肺炎只不過是當局重新加強對人民生活的控制的藉口,政府實際上是為了打擊走私,阻止人們逃跑。現在,即使只是接近任何邊境,也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在邊境關閉之前,每年有超過 1,000 名脫北者逃到南韓或中國,但在此之後,人權觀察組織分析的衛星圖像,當局在過去三年中一直在建造多道牆、柵欄和檢查哨,加強邊境的防禦,逃離幾乎變得不可能。建築工人張河也表示,現在是他最艱困的時期,「雖然飢荒依舊,但過去沒有嚴厲的鎮壓和懲罰。很多人因為試圖逃跑而被殺,但如果我按照規範生活,我可能會餓死。』「如果我試圖「求生」, 我就必須擔心被捕,被貼上叛國賊標籤,然後被一槍打死。」即使只是試圖與外界聯繫,也變得越來越危險。過去,靠近邊境的居民可以通過連接中國移動網路,使用偷運進北韓的中國手機,偷偷打給國外的人。現在,在每次社區會議上,任何有中國手機的人都會被要求自首。如果被抓到與中國外界聯絡,也會馬上被送進再教育監獄,服刑幾年。北韓數據庫人權中心 (NKDB) 的漢娜宋 (Hanna Song) 表示,透過打擊走私和人們對外界的聯繫,北韓剝奪了公民自力更生的能力。「新冠肺炎也為金正恩提供了重新控制人民生活的絕佳機會,這是他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情,首要任務就是盡可能地孤立和控制他的人民。」2020 年 12 月北韓通過了《反動思想與文化摒棄法》, 走私外國影片並散播的人會被處以死刑,觀看影片者則會判入獄 10 年。前北韓外交官柳賢宇表示,該法律是為了確保年輕人的忠誠,「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從國家獲得禮物長大,但在金正恩的統治下,國家什麼都沒有給人們。」年輕人現在開始質疑這個國家到底為他們做過什麼?2023 年 1 月,政府通過了另一項法律,禁止人們使用與南韓方言相關的詞語。智妍表示現在有太多法律要記住,人們被帶走時甚至不知道自己違反了哪一條。當他們詢問時,對方只會簡單回以:「你不需要知道你違反了哪條法律。」2023 年 8 月,北韓重新開放邊境,也是北韓航空 3 年多來首度返回天空。包括明淑和張河這些居住在邊境地區的人,大多數的居民已經接種可能來自中國的新冠疫苗,而居住於平壤的居民大多已接種兩劑。儘管北韓已經開放從中國運送糧食和麵粉,以緩解糧食短缺的問題,但即使北韓重新開放邊境,人民的自由也不太可能恢復到疫情之前。「我每天都活在恐懼之中,人們不再信任彼此。自從因為新法律而被審問後,我就不再向人透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因為我更害怕身邊的人。」- 智妍北韓人民信任的瓦解,讓研究北韓 40 年的安德烈・蘭科夫 (Andrei Lankov) 教授感到擔憂,他說:「如果人們彼此不信任,就沒有反抗的起點。這意味著北韓可以穩定下來,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內部無法擾動社會結構,只能仰賴外在勢力撼動體制。張河希望美國對他的國家進行攻擊。他說:「只有通過一場戰爭,並消滅整個領導層,我們才能生存下來。讓我們以某種方式結束這一切。」明淑也表示同意:「如果發生戰爭,人民才會背叛政府,這就是現實。」
(圖輯)摩洛哥百年最強地震 回望史上最強、最致命的地動時刻
9 月 8 日晚間 11 點,位於北非西端的摩洛哥,發生百年來最強烈的地震。地震的震央位於摩洛哥中部的阿特拉斯山脈,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估計,地震規模約達芮氏規模 6.8。地震震央距離大城馬拉喀什 (Marrakech) 約 80 公里,對摩洛哥西南一帶的城市造成嚴重損傷,許多建築物承受不住巨大震動倒塌,震央附近的山區村落更是幾乎成為廢墟;而週日 (10 日), 當地又迎來芮氏規模 4.5 的餘震。截至現在,死亡人數至少達 2,862 人、2,562 人受傷,其中許多人處於危急狀態。許多國家都對摩洛哥的災害表達遺憾,並表示願意提供協助。不過,目前摩洛哥政府表示,現階段僅先接受西班牙、英國、卡達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所提「派遣搜救團隊」的援助;對於其他友好國家提供的支持,則會評估每個救災階段的需求,再進行協調。根據《France 24》採訪,格勒諾布爾大學的地震學家布朗吉爾 (Florent Brenguier) 說明,摩洛哥的地震通常集中在非洲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特別是在直布羅陀海峽周邊;此次發生地震的地區,過去鮮少發生這麼大的地震。不過,阿特拉斯山脈底下仍有斷層存在,雖然頻率不高,卻存在發生規模巨大地震的風險。難以預測的大地震,往往會帶來大範圍的破壞與嚴重傷亡,對人類造成重大的威脅。回望過去的歷史,地球各地曾經歷無數場強烈的地震,其中,有幾場地震特別驚天動地、強度令人難以想像。以下綜合外媒資訊,整理有紀錄以來地球上威力最強的 5 場地震:規模:9.0 時間:1952 年 11 月 4 日,當地時間 4:58 這場地震的震央位於俄羅斯東部堪察加半島的海岸,後續更引發海嘯,對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都造成嚴重破壞,估計造成 1 萬至 1 萬 5,000 人死亡。海嘯甚至波及遠方的夏威夷群島,在當地捲起超過 9 公尺高的海浪;地震引發的海浪,最遠則傳遞至祕魯、智利等地。規模:9.0 時間:2011 年 3 月 11 日,當地時間 14:46 這場地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311 大地震」, 震央位於日本東北近海,主要受災地區為東北、關東地區、北海道地區等。大地震後同樣引起巨大海嘯,捲起超過 40 公尺的海浪,對福島縣、宮城縣、岩手縣造成巨大破壞,也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根據日本警察廳統計,因主震、餘震、海嘯罹難和失蹤者,總數超過 1 萬 8,000 人。規模:9.1 時間:2004 年 12 月 26 日,當地時間 0:58 印尼蘇門答臘地震的震央位於蘇門答臘島西岸附近,也被稱為「印度洋大地震」。這場地震發生後,引發了南亞大海嘯,海浪高達 15~30 公尺,重創印尼、泰國、斯里蘭卡、印度等地。由於當時正值聖誕節連假,泰國、印尼等渡假勝地旅客人數眾多,因此這場災害的罹難與失蹤人數超過 20 萬人、約 170 萬人流離失所。規模:9.2 時間:1964 年 3 月 28 日,當地時間 17:36 這場地震發生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地區,由於當天正好是「耶穌受難日」, 因此又被稱為「耶穌受難日地震」。這場強震約持續 4.5 分鐘,造成 139 人死亡,後續引發的海嘯最遠波及至夏威夷。規模:9.5 時間:1960 年 5 月 22 日,當地時間 15:11 瓦爾迪維亞位於智利中部偏南的海岸,震央位於此城外海約 160 公里處,持續約 10 分鐘。地震後引起的巨大海嘯,除了衝擊智利海岸,還影響至夏威夷、日本、菲律賓等地。根據估計,這場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在 1,000~6,000 人間,另有 3,000 多人受傷、200 萬人流離失所。除了以上幾場規模驚人的地震以外,有些地震因發生的位置、時間,即使規模並非最強,卻仍造成嚴重的死傷。以下根據美國國家地球物理數據中心 (NOAA) 的數據,整理 21 世紀以來,最致命的 5 場地震:規模:7.8 時間:2023 年 2 月 6 日,當地時間 4:17 這場地震的震央位於土耳其南部與敘利亞相鄰的加濟安泰普省,一共造成 56,697 人死亡。規模:7.6 時間:2005 年 10 月 8 日,當地時間 8:50 這場大地震的震央位於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爾地區,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以及印度首都新德里都有震感。地震一共造成 76,213 人死亡。規模:8.3 時間:2008 年 5 月 12 日,當地時間 14:28 這場地震通常稱為「汶川大地震」, 震央位於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附近,為中國繼唐山大地震以後,傷亡最慘重的一場地震,一共造成 87,652 人遇難。規模:9.1 時間:2004 年 12 月 26 日,當地時間 0:58 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地震除了史上規模第三大,也是 21 世紀傷亡人數居次的地震,一共造成 227,899 死亡。規模:7.0 時間:2010 年 1 月 12 日,當地時間 16:53 這場地震的震央,位於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方 25 公里處。地震後,估計有 25 萬座住宅、3 萬棟商業建築倒塌毀損,海地的基礎建設也遭嚴重破壞,包括當地的醫院、交通設施、政府機關建築等。地震造成的死傷人數為 316,000 人,受影響的人數則高達約 300 萬人。
捍衛人類參與音樂創作的重要 創作者連署抗議AI合成語音
今年的西南偏西 (SXSW) 大會上,美國唱片工業協會發起人類藝術運動,想對抗日漸崛起的 AI 生成技術,捍衛人類參與音樂創作的重要性。今年 5 月,韓國娛樂公司 Hybe 推出全新虛擬偶像 Midnatt, 首張單曲便包含了韓語、中文、日語、英語、西班牙語、越南語共 6 種語言。能達成這樣的成果,歸功於 Hybe 在去年以 3,600 萬美元收購 AI 語音公司 Supertone, 得到能夠栩栩如生地複製或生成聲音的技術。合成語音其實並不是新鮮技術,時常用於製作畫外音,或者日本山葉公司打造的 Vocaloid 也都是相當知名,但現在這項技術開始喚起音樂產業的危機意識。今年 4 月,一首以 Drake、Weeknd 兩位歌手聲音為原型生成的 AI 歌曲《Heart on My Sleeve》大受歡迎,在 TikTok 上獲得千萬次觀看,後續這首歌曲被環球音樂集團要求下架。事實上 AI 音樂取代人類歌手、作曲家的威脅還非常渺小,不過唱片公司已開始擔心在串流媒體上的影響力受到衝擊。2022 年 Spotify 的報告中指出,全球最大音樂版權機構 Merlin 的串流媒體市占正在減少,從 2017 年的 87% 到 2020 年下降至 75%。剩餘的市場被認為流向了獨立創作者,以及日漸崛起的 AI 技術。目前環球音樂集團試圖透過較小的平台業者,探索新的授權及版稅模式,讓平台將重點放在能夠創造價值的音樂家身上,最終達成區隔真實音樂與 AI 音樂的目標。但也有人擔憂,這種方式會為大公司建立更大的優勢,導致獨立創作者變得更難生存。但如果阻止 AI 音樂的手段,只是為少數熱門歌手、音樂家開闢快速通道,或許是能夠暫離擺脫影響,最終仍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
科學家發現:大腦與心跳之間,是真的有不輸給愛情糾葛的量子糾纏
聽起來似乎有點玄。不過,最近歐洲都柏林三一學院與華沙波蘭科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指稱人類的大腦與心臟之間存在「量子糾纏」現象。量子糾纏最簡單的解釋是,如果兩個粒子發生了糾纏,那當我們觀察其中一個粒子的物理性質時,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 (就算是在同一實驗室還是幾億光年), 都會立刻做出相對反應,目前光子、電子等微觀粒子已經都能觀察到量子糾纏現象了。簡單來說,這組歐洲團隊透過特製的 MRI 機器,觀察實驗對象大腦中特定水分的質子自旋方向,但在過程中卻在實驗對象心跳聲中發現了原本不應該被 MRI 機器檢測到的訊號。傳統物理學、醫學無法解釋為什麼大腦質子會跟心跳產生聯動,因此他們推估,大腦活動跟心跳訊號之間可能存在「量子糾纏」。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個研究並不是直接證明「人類的意識出自於量子糾纏」, 目前也沒有任何科學團隊通過實驗證明人腦中的量子現象。這組研究團隊的目地也不是在證明前述假設;但這項成果可能會讓其他科學家進一步找出 MRI 的新用途,或是更深入了解大腦到底是如何控制身體的。
「渴水中國」要麼為每一滴水而戰,要麼滅亡
中國自 1970 年代以來開始鬧水荒,1980 年代以後,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曾經對《北京光明日報》分析,中國水資源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山區多、平原少,與人口、經濟、耕地、能源等經濟社會要素布局不相匹配,「比如,長江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 64%, 人口占 46%, 耕地面積占 60%,GDP 總量占 44%, 但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 19%。特別是京津冀 (北京、天津、河北) 所在的海河流域,是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的地方」。若以人均水資源量計算,報導引述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亦楠指出,中國最「乾渴」的地區並非沙漠廣布的西北,而是華北平原,「京津冀地區的人均水資源量甚至比以色列還要低得多」。官方近年數據顯示,中國淡水資源總量為 2.8 兆立方公尺,占全球水資源的 6%, 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為全球第四位,但由於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均占有量只有 2,300 立方公尺,僅為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名列第 121 位,是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經濟學人智庫 (EIU) 2019 年公布的報告指出,水資源短缺可能影響亞洲的經濟發展。當時 820 名接受調查研究的亞洲食品和農業行業管理人員中,九成受訪者都贊成這一觀點,其中半數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十分贊同」。另據世界銀行 (WB) 與中國合作單位共同編寫的《中國水資源合作戰略 (2013-2020)》歸納,過去 30 年,中國在水資源開發和管理方面取得巨大進展,有效控制了主要河流的洪水,並展開農田水利建設而減輕了乾旱影響,此外水電裝機總量居世界首位,初步控制了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供水管網覆蓋面不斷擴大。不過,這項合作戰略指出,中國經濟發展依然受制於水的問題。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個戰略性問題包括:洪災風險、水資源短缺、水汙染、水生生態系統退化以及水資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世界銀行與中國政府的合作將重點放在六大戰略領域,包括:防洪減災、應對水資源短缺、水汙染防控、水生態環境修復、水資源管理以及適應氣候變遷。印度智庫「能源、環境與水源理事會」(CEEW) 執行長高許 (Arunabha Ghosh) 不久前在新加坡的年度「生態繁榮週」(Ecosperity Week) 表示,亞洲是正在經歷最快速都市化的全球工業樞紐,有賴大量供水,不僅鋼鐵等傳統產業,晶片製造業與潔淨能源轉型等新產業也需要大量用水,尤其亞洲是世界經濟成長的引擎,這些產業是帶動經濟成長的新火車頭。與此同時,高許警告,全球淡水需求量在 2030 年底前將大幅超出供給量 40% 到 50%, 水資源短缺必須視為超越整體經濟的課題,而非只當成行業類別的問題。其中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面臨水資源匱乏的難關,澳洲「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 指出,80% 到 90% 的中國地下水源不宜飲用,一半的地下含水層汙染嚴重,程度已至無法提供產業與灌溉之用;50% 的河水既不宜飲用,也不適合農耕;同時,中國雖在清潔能源轉型上取得進展,但供電大致仍仰賴燃煤,依靠燃煤更不能沒有水。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周天勇 2021 年底在網上發文說,一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國家,平均每人年均淡水用量必須保持在 1,000 立方公尺以上,才能保持居民生活、工業生產、服務業運行、農業澆灌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需要。而根據中國水利部的數據,2020 年中國用水總量 5812.9 億立方公尺,人均用量僅 412 立方公尺。這位學者說,少水或是沒有水,生態會惡化,甚至就沒有生態,更不會有經濟發展的空間。這種狀態下,中國未來的發展,尤其是西北、華北和東北,無論是經濟或生態環境方面,都難以持續。為了「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國家水安全,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 5 月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 強調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整合經濟、社會、生態與安全效益。到 2035 年,基本形成國家水網總體格局,構建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這項規劃綱要並提出,要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結合江河湖泊水系特點和水利基礎設施布局,逐步形成國家水網「一張網」, 促進水資源與人口經濟布局相均衡,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搭乘「颶風航空」到此一遊!美國多地出現罕見野生紅鶴
當你想到「紅鶴」時,腦中很快會浮現牠們修長的雙腿、細瘦彎曲的身軀,還有一身粉紅色的醒目羽毛。牠們身處的背景可能是在非洲的水坑、印度的沼澤或中南美洲,無論如何,都不會是靠近北美五大湖區的俄亥俄州。一位居住在俄亥俄州的賞鳥人士羅勒夫 (Jacob Roalef) 提到,上週他在代頓附近的一座公園裡,看見 2 隻紅鶴悠閒的在湖中散步、睡覺,「牠們醒來時會喝點水,如果有海鷗飛過,牠們則會抬頭仰望天空。」直到有一隻狗出現,紅鶴們才嚇跑離開。自從上週伊達利亞颶風過境美國後,美國許多原本從未見過紅鶴的地區,紛紛傳來紅鶴的目擊報告。從德克薩斯州到佛羅里達州,北至賓夕凡尼亞州、俄亥俄州,此範圍內的各州幾乎都有人看見紅鶴的蹤影。根據外媒報導,許多專家都說明,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狀況。美國賞鳥協會 (American Birding Association) 的專家斯威克 (Nate Swick) 提到,這些紅鶴在他們從未預期的地方出現,各地的賞鳥者開始熱切尋找紅鶴的蹤影,「這一切非常瘋狂。」斯威克分析,這些紅鶴可能是從墨西哥的猶加敦半島而來。當紅鶴們準備飛往古巴時,剛好被捲入伊達利亞颶風的暴風圈中,牠們依本能隨風飛行,跟著颶風來到美國各州,並於風暴瓦解後暫時停留在當地。斯威克提到,這種隨風向移動的現象,在鳥類中相當常見,不過很少發生在紅鶴身上。美國保育組織奧杜邦學會的專家洛倫茨 (Jerry Lorenz) 也說明,如果追蹤伊達利亞颶風的移動路徑,這些目擊報告的位置確實與颶風路徑相符。他們目前仍在對此進行研究,還無法確定紅鶴異常北遷的數量,不過絕對比過往多出不少,「我們在風暴過後,可能會看見 1、2 隻紅鶴,但這次真的是前所未有的。」伊達利亞颶風的移動路徑。其實,過去佛羅里達州也曾擁有許多野生紅鶴;不過在 20 世紀初,由於紅鶴漂亮的羽毛,被用於製作帽子、時尚產品,佛州的紅鶴幾乎被獵殺殆盡,在當地瀕臨滅絕。根據《CNN》報導,現在佛州能見到的多數紅鶴,通常被認定是從動物園、風景區逃逸紅鶴的後代,因此當地再次見到野生紅鶴,令居民、專家都十分震驚。雖然不少人都想一睹紅鶴風采,但是洛倫茨警告,在觀賞、接近紅鶴時需格外小心,牠們現在可能非常緊張,因為「牠們才剛經歷一次可怕的體驗。」洛倫茨也提到,他一直在與專家合作,希望在佛羅里達州恢復適合紅鶴生存的自然棲地,如果這些鳥類認為此地適合居住,「也許我們能再次擁有紅鶴族群,之後人們可以真的在佛羅里達州看見野生紅鶴。」對於這些紅鶴的安危,斯威克表示不須太過擔心,紅鶴屬於強壯的大型鳥類,牠們完全有能力返回家園。他舉例,2019 年的巴瑞颶風也曾將少數幾隻紅鶴帶到田納西州、密蘇里州,「牠們在那邊逗留了一段時間,然後就動身返回家鄉。」斯威克推測,紅鶴不久後可能會朝著海岸飛去,「我不知道牠們是否清楚該往哪個方向走,但鳥類有著我們無法想像的能力。」
從佛羅里達「跑」到倫敦?美國男子試圖以「倉鼠飛輪」橫越大西洋遭逮
8 月底,當美國的海岸防衛隊在喬治亞州的沿海,準備抵禦即將來到的富蘭克林颶風時,卻看見一個出人意料的景象:一個巨大、彷彿倉鼠滾輪的橘色圓筒漂浮海上,一名男子孤身待在其中,並聲稱他正試圖利用這個滾輪,橫渡大西洋前往倫敦。這名滾輪中的奇男子名為巴魯奇 (Reza Baluchi), 今年 51 歲,來自佛羅里達州。巴魯奇將浮標、電線組裝在一個巨大的輪子上,讓巨輪能夠浮在水面上;當他在輪子中間向前轉動,就能帶動巨輪旋轉、前進。巴魯奇聲稱,他計畫利用這艘自製的「船」, 航行超過 6,400 公里前往倫敦。8 月 26 日,美國海岸防衛隊在喬治亞州泰碧島離岸約 110 公里處攔截巴魯奇,要求他出示出海登記文件。然而巴魯奇交不出任何許可證明,最後海岸防衛隊判斷他「進行了明顯不安全的航行」, 決定逮捕他。巴魯奇自製的「倉鼠輪」, 於 2021 年在佛羅里達州獲得救援。不過,巴魯奇並不願乖乖配合。根據美國海岸防衛隊的說法,當他們試圖接近巴魯奇,並要求他下船時,他先是表示自己擁有一把 12 英寸的刀,威脅防衛隊員不准持續接近,否則他將用刀子自盡。第二天,海岸防衛隊再次試圖接近巴魯奇,但此次他向防衛隊員展示 2 把刀,再次威脅要自盡;他還抓起船上的電線,表示船上裝有炸彈,他將會「炸毀自己」。海岸防衛隊表示,由於巴魯奇的手上握有電線,當時他們認為他所言不假,因此決定再次撤退。在這幾天當中,海岸防衛隊持續為巴魯奇送水、食物,告知他颶風將至,才終於說服巴魯奇。8 月 28 日,他向防衛隊承認「船上有炸彈」其實是個謊言;29 日,防衛隊成功將巴魯奇帶離巨輪,轉移到一艘小船上。9 月 1 日,他們將巴魯奇送往邁阿密海岸,在當地向聯邦法院提起告訴,指控巴魯奇違反出航的法規。巴魯奇隨後以 25 萬美元保釋,並被限制「不得前往海邊,或當上將出航的船隻。」其實,這並非巴魯奇第一次嘗試用「倉鼠輪」出航。根據外媒報導,2014 年、2016 年和 2021 年,他都曾利用類似裝置航行,不過最後,都受到當地海岸防衛隊的阻止或救援。2021 年,他從佛羅里達州的聖奧古斯丁出海,他帶著 GPS、過濾系統、潛水裝備、燕麥棒與泡麵等配備,準備利用海流前往紐約。然而,巴魯奇卻順著海流,被沖到出發地以南約 50 公里的海灘,並在當地被救援。當時,他在訪談中提到自己不是笨蛋。「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表示自己的行動是為了公益事業,不僅為無家者募款,還包括支持海岸巡防隊、警察和消防部門,「他們從事公共服務,他們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安全,並幫助其他人。」
【飛行船通訊】本週關鍵字:廢水、核廢、貓咪
每到月初 5 號過後,都是最開心的時候。小隊員們有想好這個九月,要怎麼過了嗎?在迎接新的月份之時,本週這個台灣除了被颱風夾擊,台中更是睽違七年再有颱風假。風雨之外的,是東協峰會於印尼開幕、深藏在芬蘭深處的核廢料設施即將啟用、美國公牛坐上副駕兜風。一週又過去了,跟著 DQ 一起回顧有 / 無颱風假日的日子,地球行走的軌跡。養小孩不如養毛小孩,成了許多民眾的「防老」的選擇之一。但在物價飛漲的時代,如果想要養育一隻貓,首先需要看看你的荷包。根據日本保險公司《R&C Magazine》針對 3000 名飼主的調查,在日本養一隻貓,平均要為他的「貓生」支付 264 萬 6956 日圓 (約台幣 57 萬)。此平均是以日本寵物協會「2022 年全國貓狗養育調查」中,日本寵物貓的平均壽命 15.62 歲計算。並將花費分為「最初費用」、「日常開銷」、「臨時開銷」等三大項。【全文閱讀】法國的汙水再用率遠低於歐洲鄰國,除了衛生、經濟與社會接受度阻礙以外,法規也是問題,個人甚至不得拿雨水來沖馬桶。曾任國土整治暨永續發展委員會主席的參議員莫海 (Herve Maurey) 今年 3 月 9 日在政府質詢時批判,即使法國 2020 年就定下了五年內「非傳統水資源」量乘三倍的全國目標,但執行上卻極為落後,3 萬多座淨化場中只有 77 座配有完整的處理回收系統。莫海強力倡議,再生水大有可為。以農業用水為例,只要淨水場每年 10% 的水,也就是約 5 億立方公尺的水能被再利用,就能緩解 15% 的農業需求。但他也指出,廢水利用仍存在幾個困難點,包括衛生、經濟與社會接受度。衛生方面,是需要再生水根據使用目的達到不同程度的水質標準;經濟上,是再生水現階段成本仍普遍高於直接從大自然中取水,缺乏誘因;社會接受度則是在於大眾對再生水仍抱持質疑態度。另外,法規也是限制,目前對於「非傳統水」使用的規範仍非常嚴格,他舉例說,「個人甚至不得拿雨水來沖馬桶,實在令人很訝異」。在政府提出通盤「水計畫」(Plan Eau) 兩週前,生態轉型部長貝修 (Christophe Bechu) 向媒體強調,廢水利用必在計畫中,指出計畫目標不是短期措施,而要「改變對水量、水質、治理與方法的哲學,其中最重要也最有前景的便是再生水」。他希望「改變廢水、雨水與家庭汙水的使用規範,例如在建造房屋時,不必要將飲用水管線設置在廁所等」。貝修也提到減少管線漏水比率,並指出 20% 飲用水都從管線中溢出,部分村鎮甚至超過一半。【全文閱讀】近年,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對異議份子的打壓日益加劇。最近有一名男子,只因為在 Twitter 上推文、轉發,並由他的 YouTube 活動紀錄作為罪證,就被判處死刑,引起國際社會的譴責。根據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2022 年,有一名沙烏地阿拉伯的 54 歲退休教師阿爾加姆尼 (Muhammad al-Ghamdi) 在 Twitter 上發布了 5 條批評政府貪污、侵犯人權的推文;去年 6 月 11 日,他在家中突遭警方逮捕,關押至監獄。到了今年 7 月 10 日,在特別刑事法庭上,法官根據沙烏地阿拉伯的反恐法第 30 條「以損害宗教及正義的方式污辱國王或王儲」、第 34 條「支持恐怖主義意識形態」、第 43 條「與恐怖分子交流」和第 44 條「散佈假消息,意圖執行恐怖主義」, 判定阿爾加姆尼有罪,將處以死刑。審判判決聲明上指出,阿爾加姆尼使用 Twitter、YouTube 帳戶來犯下「罪行」, 他發布的推文以及活動紀錄,都成為他犯罪的證據。訴訟文件也提到,由於阿爾加姆尼的行為關係到國王、王儲的地位,且是在全球性的媒體平台上發布言論,因此罪狀嚴重,要求懲以最嚴厲的處罰。【全文閱讀】近日,世界上首座高階核廢料處置場 —— 芬蘭翁卡羅 (Onkalo) 核廢料貯存庫,基礎工程即將完工,預計於 2024 年開始試運行;正式啟用後,它將成為世界首座以深層地質處置方式、永久存儲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巨型地下設施。未來,待所有隧道與儲存井都以自動化機具建設完成,並置入核廢料後,翁卡羅將完全封閉且移除地表建物,成為一座深藏於地底的人類遺址。在芬蘭語中,Onkalo 意即地洞,且隱含著既深且大的意義,如深淵般不知其所止。翁卡羅位於芬蘭西南部的歐基洛托核電廠 (Okiluoto) 廠區內,今年四月,該廠區的三號機於延宕 18 年後終於正式投入發電,成為西歐近 15 年來首座投入發電的核子反應爐,也是西歐現存最大的核電機組。翁卡羅選址的第一個優勢,就在於它能夠直接處理歐基洛托核電廠的核燃料。目前,核電佔芬蘭發電量的三分之一,由歐基洛托核電廠與洛維薩核電廠 (Loviisa) 合力供電 —— 翁卡羅的營運公司 Posiva 正是由這兩家核電廠共同出資。【全文閱讀】日本傑尼斯事務所今天下午召開記者會,社長藤島茱莉景子表示,認定外部專家小組提出的報告,承認故創辦人強尼喜多川性侵小傑尼斯男藝人為事實,決定接受專家小組建議辭去社長職務,並對受害者道歉。藤島茱莉景子宣布辭職並道歉後,新社長東山紀之發言表示:「我首先必須承認喜多川的性侵害行為,並在此致歉。對於被害者長時間遭受的身心上痛苦,真的非常抱歉。」隨後深深鞠躬致歉。東山紀之表示,為了認真面對這個事實,「我將於今年內從舞台上引退」, 畢生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他也表示,「希望各界停止對於受害者的誹謗與中傷」。【全文閱讀】「請舉例你曾在西方媒體中看過的亞裔角色。」如果是十年前,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脫離不了武打明星成龍與李小龍、《霹靂嬌娃》的東方性感冷豔女劉玉玲,甚至也可能是小時候的回憶《小查與寇弟的頂級生活》的富有千金蘭小姐。但十年後,亞裔角色不再只是充滿刻板印象的存在,他們可以不性感、不會武功,甚至是不會算術。時至今日,他們有了全新的形象 — 和其他種族一樣的普通人。會放肆大哭,也會瘋狂大笑,最重要的是這些亞裔演員終於能大膽展現最糟糕,卻也貼近真實的那一面。【全文閱讀】
【地球圖書館】十段線、台海危機 中國新擴張主義,習近平360度全面權力欲
到了 2022 年春,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持續對抗 Covid-19 疫情,持續在「敘事戰」(Narrative Warfare) 中衝鋒陷陣。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展現中國共產黨政府效能高超,科興疫苗防疫有成,清零政策對症下藥。可是,計畫趕不上變化,而且中國有部分人口因為重新封城的實施手段蠻橫強硬,群起抗議。2022 年下半年,第 20 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即將上場,妥善防疫,是習近平的當務之急。此外,中國透過建置新絲路,並對香港、臺灣及中國沿海地區加重壓力,在各方面鞏固其影響力,展現 360 度的全面權力欲,手段前所未見。中國夢想散布極權統治的典範,用經濟繁榮的承諾背書,濃妝掩蓋最黑暗的面向 (例如對維吾爾少數族群的迫害), 同時希望世界的價值去西方化。除了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 更是從 2014 年起便領先世界,中國首先是個人口巨人,有 14 億人。這在歷史上源遠流長,從 1800 年起,中國人口便占全世界三分之一。同時,中國幅員遼闊,國土有 960 萬平方公里,分為 22 個省、四個直轄市 (包含首都北京)、五個自治區 (主要居民為少數民族) 以及兩個特殊行政區 (香港與澳門)。中國的大,可見於國內景色氣象的變化萬千。大致上,中國能被粗分成乾燥的西部和肥沃的東部。西部有高原、沙漠和窪地,東部則以遼闊的沖積平原為主,孕育出中華文化。中國東部只占國土總面積的 40%, 人口卻極為稠密,94% 的中國人口聚居東部,主要分布在河海沿岸的大城。漢人在這樣的中國具有優勢地位,因為中國民族占比 92% 都是漢人。這些地理現象上的不均,其實有一部分是中國歷史造成的。中國的帝制形塑了政府體制的許多面向,一直到今日亦然,而帝制就誕生在中國的東部。一直要到清朝滿族的統治,乾隆離開所謂的「漢地 18 省」, 也就是中國漢族聚居的中心,從 1735 年起東征西討,將邊陲等地包括滿洲、蒙古、突厥斯坦 (新疆)、西藏、庫頁島 (亦稱薩哈林島) 以及福爾摩沙 (今臺灣) 納入帝疆。對許多中國人而言,這些區域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從毛澤東掌權開始,共產中國便千方百計地要收復這些地方,納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949 年,共軍拿下新疆。至於篤信佛教的西藏,實際上從 1914 年就保持獨立,但在 1951 年併入中國版圖。1997 年英屬香港回歸,以及 1999 年原由葡萄牙治理的澳門回歸,標誌著中國版圖幾乎回到清朝的規模,只差蒙古、庫頁島以及臺灣。於是,對這些地方,中國持續伸張主權。1978 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這加劇了東西部發展的不均。中國在港灣設立經濟特區,接著擴及所有沿岸地區,以便吸引外資,這些措施嘉惠的對象,主要是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廣州、上海、北京及天津等地,大港林立。光是廣州一省的國民生產毛額和購買力,就超過法國。中國改革開放,迎向全球化的潮流,就此成為世界工廠。雖然偏僻封閉的西部也隨之富裕起來,但幅度顯著較低。結果,中國幾乎消滅了貧窮。2019 年,只有 0.6% 的中國人活在貧窮線之下,每天花費不到一美元。可是,中國內部收入以及區域發展的不平等暴增 —— 一個北京人的平均薪資是一個甘肅人的六倍。以 (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 而言,中國東部普遍富裕,HDI 非常高,但在邊陲地區則持平居中。從 1990 年代起,北京當局為了對抗區域發展不均及不平等的問題,推動數項政策加以因應。但是,建設高速鐵路網,美其名是要打開偏鄉的大門,卻也成為漢族積極殖民西部的策略性手段。舉例來說,西藏占中國國土的 13%, 富含鋰、銅與金礦,而新疆則占中國國土的 17%, 全國四成的煤礦都聚集於此,外加天然氣跟石油礦藏。西部經過開發之後,今天的拉薩有二成人口是漢人。而新疆穆斯林遭受到的外力壓迫,更是強烈。新疆的首府烏魯木齊,人口有至少四分之三是漢人。透過學校教育,北京強力推動少數民族的漢化。尤其是在 2008 年西藏發生武裝起義 (北京奧運發生在即) 之後,中國政府推動漢化,更是不遺餘力。至於在新疆,經過 2009 年的暴動之後,北京對這個地區嚴加監控,強化鎮壓措施。每 20 個維吾爾人裡面,就有一個被送進「再教育營」,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的估計,約有超過 100 萬人被送入再教育營。在掌控西藏、香港及澳門之後,北京對臺灣虎視眈眈,在東海、南海布局的野心也昭然若揭。中國之所以認為這個海域具有戰略價值,是因為近 50 年來,它一直是世界經濟成長的核心地帶。世界上有數條主要海運幹道都穿過南海,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經濟命脈。每年會有 10 萬艘來自波斯灣的貨輪航經此處,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提供石化燃料,或是讓它向世界輸出中國製造的產品。加總起來,這兩個海域的貿易量占全世界貿易量的三分之一。在全世界前十大海港之中,中國港口就占了八個,這並非偶然。同時,這個海域漁業資源也非常豐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魚肉消費者,也是漁業第一大國。最後,這個海域雖然不深,卻富含礦物和稀土資源,對中國構成第三項策略價值。人們已經在此開採重要的石化燃料礦藏。例如瀕臨東海的平湖市,早在 1980 年代,便搭建了長達 300 公里的輸油管向北京供油。至於在南海,根據國際能源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 的估計,此區的儲油量高達 110 億桶原油,同時還蘊含 5 兆 4000 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當前的海洋法依據,是 1982 年簽訂於牙買加蒙特哥貝 (Montego Bay) 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on the Law of the Sea,UNCLOS)。這項公約規定,所有國家對其領海享有絕對主權,領海是領海基線外推 12 海哩之內的水域。同時,一個國家得在其領海基線起算 200 海哩內的水域主張其開發資源的權利,這個水域稱為「專屬經濟海域」(exclusive econo-miczone)。在某些案例中,如果領海基線的計算牽涉到延伸水下的大陸棚 (continen-talshelf), 專屬經濟區的認定會外推到 350 海哩。國際海洋法名言規定,一個國家不得侵占他國的專屬經濟區,更不能將公海據為己有。在中國沿海,中國鎖定的海域和數個臨海國家主張權利的區域互相抵制,包括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越南。因此,每個蕞爾小島或水落石出的群島鏈都成了權力棋盤上攸關利害的棋子,因為一旦經過整頓和人力進駐,這些小島就會將 200 海哩的專屬經濟海域往外推。這就是為什麼釣魚臺列嶼座落在日本沖繩和中國外海 600 公里之外,現在屬於日本管轄,卻時常上演中日兩國船艦對峙的戲碼。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南沙群島。南沙群島由 180 座島礁所組成,分布在菲律賓外海。越南占有其中 21 座島礁,菲律賓八座,馬來西亞七座,臺灣兩座。而中國則占了其中十座,進行高度軍事化的駐點,並且宣稱對所有島礁具有主權。但其實,南沙群島有 36 座島礁只有在低潮時會顯露出來,根據國際法,無法作為宣示主權的領土基礎,也不能用來劃分專屬經濟海域。所以北京當局就在這些島礁上建造降落點和軍事基地,夯實宣示主權的基礎。在南沙群島北部,中國無視菲律賓的抗議和國際仲裁法院的裁定,在 2012 年併吞了民主礁 (中國稱黃岩島,Scar-borough Reef)。從 2010 年起,中國野心勃勃的建設計畫也在西沙群島展開。此處的衝突對象,主要是越南當局以及越南漁民。同時,北京還覬覦東沙島。東沙島屬於臺灣,是一座國家公園。另外,北京也在打納土納群島 (Natuna Regency) 的主意。為此,印尼在納土納群島部署海軍和驅逐艦,防衛中國染指該地。自從習近平在 2013 年上任以來,中國的海洋策略有日益強大的霸權傾向。於此同時,美國也決定將亞洲視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也就是所謂的「重返亞洲」作為因應之道。從那時候起,世界兩大海洋強權便開始互相競爭,愈演愈烈。1945 年之後,標誌著日本在大東亞帝國勢力的瓦解。美國在此時扮演起「亞洲海洋警察」的角色。日本的戰敗和韓戰的爆發,接連使美國得以在這個地區建立雙重的軍事基地及設施網絡。北京有著世界第二大的海軍,大過俄羅斯,在今天的區域局勢中挑戰「美式監護人」的角色。在這個區域,由於中國野心勃勃,新一波的軍事競賽就此開跑。不過,北京年度的軍事預算金額高昂,比所有鄰國的軍事預算加總起來乘二還要多,成為無庸置疑的區域強權。中國盤算的比這還要遠。中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回收自一艘未完成的烏克蘭航母,在 2011 年啟用。中國第二艘和第三艘航空母艦,則分別在 2018 年及 2022 年 6 月下水,在 2035 年以前,還會有二至三艘新的航空母艦問世。中國海軍共有 601 艘軍艦,意圖「牢牢鎖住」中國沿海,將這片海變成「中國湖」, 然後逼退美國勢力,逼到關島跟馬里亞納群島形成的防線之後,退到公海去。為了制衡北京的擴張主義,美國派遣軍艦前往這個駐有 1 萬 2000 名中國士兵的區域,在此規律巡航,捍衛「自由航行權」, 不時引發摩擦。從其他亞洲國家的角度來看,它們因為擔憂中國崛起,都指望美國護航,但是卻在經濟上靠向中國,透過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 加強合作。這份協定有 15 國聯合簽訂,在 2022 年 1 月 1 日生效。本文摘自《地圖下的風起雲湧:烽火又起》, 繁體中文版由寶鼎出版,許淳涵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2023/09/08 起至 2023/09/13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1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 DQ PLUS, 就有機會獲得《地圖下的風起雲湧:烽火又起》: 詳見說明貼文「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美墨邊境立起柏林圍牆殘垣 墨西哥市長盼望「一個沒有圍墻的世界」
在美國與墨西哥的接壤之處,墨西哥城市蒂華納 (Tijuana) 的市政團隊,於 8 月 13 日在美墨邊界牆附近,放置一塊來自「柏林圍牆」的碎片,表達對美國移民政策的抗議,也反對這道高牆帶來的分裂與暴力。從墨西哥非法跨越邊界,前往美國尋求庇護的移民,一直令美國政府頭痛不已。過去,美國政府曾利用蓋圍欄、高牆、加強管制政策,希望能有效控管非法移民;此次,則輪到墨西哥用一座紀念碑發聲。蒂華納的市長卡巴列羅 (Montserrat Caballero) 帶領團隊,讓一塊由德國柏林圍牆拆下,重達 3 頓、有著些許斑點的灰色混凝土塊,矗立在美墨邊境圍牆僅幾步之遙的位置。這塊柏林圍牆殘骸製成的紀念碑,題名為「一個沒有圍墻的世界」, 卡巴列羅並寫下:「對於建立一個推倒高牆、建立橋樑的社會,願這能成為重要的一課。」1989 年 11 月 9 日,象徵冷戰、共產政權,無情分隔東西德將近 30 年的柏林圍牆,終於在全球矚目下破碎、倒塌。柏林圍牆的碎片,隨後散佈至世界各地,擺放在學校、公園等空間作為紀念。來自洛杉磯的廣告與電影製片克萊恩 (Marcos Cline), 為他收藏的圍牆遺骸尋覓展示地點時,找到蒂華納市市長卡巴列羅合作,決定在跨越美墨邊界的「友誼公園」(Friendship Park) 中展示,賦予這塊碎片「第二次生命」。卡巴列羅提到,邊境牆不只有政治上的意義,對於在當地生活的人而言,它是城市結構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橫亙眼前的現實。卡巴列羅本身即為移民,小時候跟著母親從墨西哥南部的城市搬遷至此;婚後,他也曾帶著孩子橫越蒂華納和聖地牙哥間的邊境。「有多少家庭為了越過邊境流血、勞動和犧牲性命?」卡巴列羅表示,雖然美墨邊界與當年的柏林,面臨截然不同的政治與社會衝突,「但它終究是一道牆,牆壁總是一道分隔國家、使人流血的。」當拜登上任美國總統後,很快地發布命令,停止前總統川普下令興建的「川普牆」; 不過,根據《美聯社》說明,拜登政府仍持續推動一些小型的圍牆加強工程。此外,今年稍早,控管美墨邊境的《第 42 條法案》終止,拜登推動的新政策,卻可能增加移民尋求庇護的難度,使移民們陷入恐懼與不安中。卡巴列羅說明,他尊重美國需控管自己的邊境、解決非法移民帶來的問題,也願意與美國官員保持良好的關係。但是,他認為境上發生的任何憾事,都是執政國家的共同責任,而牆壁卻象徵了「暴力」和「家庭分裂」。「我們反對暴力,我們反對分裂,這就是牆壁所代表的。」
「原來你也在這裡!」美國德州河床乾涸,1億年前恐龍足跡重見天日
在氣候變遷下,今年 7 月人類迎來有紀錄以來,地球最熱的一個月。許多地區都面臨前所未有的高溫和乾旱,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也不例外,不過如此極端高溫,卻給當地帶來一份意外的禮物:數十個 1.1 億年前的恐龍足跡。德克薩斯州的恐龍谷州立公園 (Dinosaur Valley State Park) 擁有美麗的風景和重要的化石遺址,並以大量恐龍足跡遠近馳名,吸引許多遊客以及史前生物學者前往一探究竟。通常,夏天時遊客會在公園中的帕盧克西河上釣魚、游泳和泛舟;然而,今年夏天異常的炎熱、乾燥,導致德克薩斯州有三分之一的地區面臨極端乾旱,也使得帕盧克西河乾枯。恐龍谷州立公園管理員貝克 (Paul Baker) 指出,這是他活到現在經歷過最熱的夏季,「我不記得河床曾經被破壞,他現在完全乾涸了。」不過,隨著河水消退,許多之前未曾被發現的恐龍腳印也隨之現身。在園方和志工努力的尋找、清理下,目前河床上已經發現了 75 個新的足跡。貝克向《CNN》表示,他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恐龍足跡。根據公園的工作人員說明,河床上的足跡主要是由 2 種不同的恐龍留下。其中,三趾的巨大腳印來自高脊龍 (Acrocanthosaurus), 牠們是一種高達 15 英尺 (約 4.5 公尺)、重達 14,000 磅 (約 6,350 公斤) 的肉食恐龍。另一種形狀圓胖、面積更大的腳印,則是由帕拉克西龍 (Paluxysaurus) 留下,這是一種蜥腳下目的長頸恐龍,巨大的身軀可能長達 100 英尺 (約 30 公尺)、重達 88,000 磅 (約 40,000 公斤)。科學家推測,這 2 種不同的恐龍,大約於白堊紀在當地四處行走,當時此處可能為一片淺海。隨著時間推移,恐龍留下的腳印填入沙子、石頭,沉積物再凝固為石灰岩,才使得這些痕跡得以保留超過 1 億年。去年和今年,乾旱造成河川水位屢創新低,讓許多珍貴的足跡被看見。恐龍谷州立公園的工作人員趁著這個機會,帶領志工、研究人員,清理與繪製新發現的恐龍足跡。貝克提到,過去他以為已經看過公園內所有的恐龍足跡,沒想到在這兩年中,還能有如此驚人的新發現。而清理、尋找新的腳印,也讓工作人員們十分開心,「看到別人從未見過的東西真的很令人興奮,某種程度上,這就像是一場尋寶遊戲。」研究此地恐龍足跡多年的庫班 (Glen Kuban) 則說明,乾旱並不會使保存完好的足跡奇蹟般地出現,即使水流退去,足跡通常仍被大量地砂石、乾硬泥漿覆蓋,「需要許多志願者花費數天,甚至好幾週的時間清理沉積物。」而清潔、紀錄的工作也充滿挑戰,根據恐龍谷州立公園的臉書貼文,河床上的石灰岩,有時溫度會高達華氏 126 度。雖然大量新發現的恐龍足跡令人興奮,不過,這仍揭示了極端氣候對地球帶來的劇變。貝克從小就再恐龍谷州立公園長大,他認為,乾旱讓他們有機會回到過去、見證歷史的痕跡;然而這並不代表乾旱和高溫應被忽視。「能夠看到足跡很有趣,但我也非常想念那條河。」貝克提到,這是一種「有得有失」(give-and-take) 的狀況,「通常,帕盧克西河是一條非常、非常美麗的河流。」
5條推文批評政府遭判死罪 沙烏地阿拉伯極端手段打壓言論
近年,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對異議份子的打壓日益加劇。最近有一名男子,只因為在 Twitter 上推文、轉發,並由他的 YouTube 活動紀錄作為罪證,就被判處死刑,引起國際社會的譴責。根據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2022 年,有一名沙烏地阿拉伯的 54 歲退休教師阿爾加姆尼 (Muhammad al-Ghamdi) 在 Twitter 上發布了 5 條批評政府貪污、侵犯人權的推文;去年 6 月 11 日,他在家中突遭警方逮捕,關押至監獄。到了今年 7 月 10 日,在特別刑事法庭上,法官根據沙烏地阿拉伯的反恐法第 30 條「以損害宗教及正義的方式污辱國王或王儲」、第 34 條「支持恐怖主義意識形態」、第 43 條「與恐怖分子交流」和第 44 條「散佈假消息,意圖執行恐怖主義」, 判定阿爾加姆尼有罪,將處以死刑。審判判決聲明上指出,阿爾加姆尼使用 Twitter、YouTube 帳戶來犯下「罪行」, 他發布的推文以及活動紀錄,都成為他犯罪的證據。訴訟文件也提到,由於阿爾加姆尼的行為關係到國王、王儲的地位,且是在全球性的媒體平台上發布言論,因此罪狀嚴重,要求懲以最嚴厲的處罰。根據推動沙烏地阿拉伯人權的組織「ALQST」表示,Twitter 是沙國人民少數可以自由表達看法的空間;然而,近年越來越多用戶因發布推文遭到拘捕。例如去年,一名女學生薩爾瑪 (Salma Al-Shehab), 就因推文被判處 34 年有期徒刑。而阿爾加姆尼是第一個僅因 Twitter 推文、YouTube 紀錄,就被判處死刑的案例。根據人權觀察說明,阿爾加姆迪堅稱自己只是一個公民,在網路上表達對政府的一點擔憂;他的帳戶追蹤人數並不高,社群影響力有限,與獲判的嚴厲刑罰形成鮮明對比。此外,阿爾加姆尼在 Twitter 上使用匿名帳號,目前尚不清楚沙國當局如何驗證阿爾加姆尼的身份。對此,人權觀察的研究員謝依 (Joey Shea) 表示,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對於言論自由的鎮壓,已經到達了可怕的新境界,「當一條批評性的推文都可能導致死刑,很難看出領導人承諾讓社會更加尊重人權,有任何意義。」也有人認為,阿爾加姆尼面臨的重刑,可能是對他家人的報復。阿爾加姆尼的兄弟賽義德 (Saeed Alghamdi) 是一位知名學者,時常出聲批評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且在海外成立人權組織,目前正居住在英國。賽義德提到,沙國當局曾多次說服他停止海外活動返國,並承諾給予他金錢和美好的生活,卻都遭到拒絕。賽義德指出,政府可能是藉由逮捕他的家人向他施壓,藉此刺激他回國。儘管這項說法目前無從驗證,不過外媒指出,沙烏地阿拉伯過去的確曾有逮捕海外異議份子家屬的案例。
生人勿近十萬年 深埋在芬蘭地底的高放射核廢料
核能發電所產生的廢料的處置一直全球核能爭議的關鍵問題。目前,一般是先以循環海水冷卻,移除熱量並讓放射性衰減,此為濕式貯存;用過的核子燃料於池水貯存一段時間後,接著採混凝土封存乾式貯存,搭配長期監測,以確保安全。例如,近來引發高度關注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核處理水的排放作業,便是為了讓反應爐內的燃料殘骸保持穩定,每日持續注入大量水分冷卻。然而,乾式貯存設施仍為地表設施,並不能做為終極處置設施,亦不可能變成「永久儲存場」。依據台灣「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及其設施安全管理規則」規定,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須採深層地質處置,放在地底深處,將放射性核種與生物圈安全隔離。芬蘭自 80 年代開啟有關高放射性廢棄物地底處置場的討論;1994 年頒布的核能法案,則立下「芬蘭的核廢料必須由國內自行處理」的政策方針;經過長年的場址評估和篩選、民眾參與及意向調查、獨立機構的審核與監督,最終在 2004 年啟動翁卡羅 (Onkalo) 計畫,進行封存實驗與整體規劃,並即將在近年完工啟用。其實不只芬蘭,英國、美國、瑞典、法國及加拿大等國都有類似的建設規劃,然而這個耗資十億歐元的地下儲存庫,卻在芬蘭首先實現。在芬蘭語中,Onkalo 意即地洞,且隱含著既深且大的意義,如深淵般不知其所止。翁卡羅位於芬蘭西南部的歐基洛托核電廠 (Okiluoto) 廠區內,今年四月,該廠區的三號機於延宕 18 年後終於正式投入發電,成為西歐近 15 年來首座投入發電的核子反應爐,也是西歐現存最大的核電機組。翁卡羅選址的第一個優勢,就在於它能夠直接處理歐基洛托核電廠的核燃料。目前,核電佔芬蘭發電量的三分之一,由歐基洛托核電廠與洛維薩核電廠 (Loviisa) 合力供電 —— 翁卡羅的營運公司 Posiva 正是由這兩家核電廠共同出資。疫情之前,逐步完工的翁卡羅即已開放各國記者前往採訪,一探這個未來十萬年必須「生人勿近」的地下建築。沿著隧道一路往前、向下,隨著岩壁兩側有如高速公路里程牌一般沿途註記目前深度的綠色標示,駛入地底約 437 公尺的區域,這裡是過去的實驗基地,也是未來,包裹著鑄鐵與核燃料棒的「銅膠囊」從地面一路垂降抵達的第一個暫時安置點。翁卡羅以垂直型態作為銅膠囊的貯存方式:正式營運之後,預先以鑄鐵包覆、再用純銅包裹的銅膠囊,會從地面一路垂降至集運地點。同時,自動化施工機具則在地底主幹道兩側,陸續開闢 90 條、每條約 350 公尺的短隧道 (目前已先開闢 5 條); 每條短隧道裡,以固定間隔向下挖掘共 40 個「儲存井」—— 每個直徑 2 公尺、深達 8 公尺,並在井底和兩側填補隔絕地下水滲入的「」。最後,當自動車輛將銅膠囊運送且安放於儲存井後,會再次填滿膨潤土,並將此井封閉永存。翁卡羅地下貯存庫可容納超過 3,000 個銅膠囊,「總量約達 5,500 公噸,翁卡羅能夠存儲芬蘭境內核電廠除役前產生的所有高階核廢料,」Posiva 首席地質學家尤森 (Antti Joutsen) 說。翁卡羅將在未來 100 年至 120 年之間,持續接收核廢料,直至填滿為止;而後,所有隧道與連通道,將以膨潤土與水泥一路往上回填,最終成為一個完全封閉的地下密室,封存地底,直到永遠。銅膠囊、膨潤土,再加上天然地質岩壁的三層防護 —— 翁卡羅的存儲模式,其實完全遵循瑞典核子燃料與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公司 (SKB) 所訂立的。然而,幾乎相同的地底存儲設施,在瑞典國內,卻因各項爭議遲至去年才終於通過建造許可 — 這也是繼芬蘭之後,全球第二個地下貯存庫建造許可 — 或許要到本世紀中期才能順利營運。同時,這種核廢料深層地質處置 (GDF) 也不一定要那麼複雜,例如挪威正考慮選用鑽井處理 (deep borehole disposal) 作為替代,免去開闢各種橫向隧道,一口氣鑽向地底 3,500 公尺深處、垂直放置核廢料,再一路往上回填即可。此外,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地下岩層中也有一個核廢物隔離試驗場 (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 ,Wipp), 但其主要用於儲存核武器研究和生產計劃的特殊類型廢物,而不是用過的核燃料棒,與翁卡羅不盡相同。Wipp 的目的是安全地儲存這些輻射廢物,以確保它們不對環境或公共安全造成威脅。當然,像翁卡羅這樣的核廢料處置方式,即使有國民、居民的共識,也不是完全沒有疑慮:以萬年為單位的時間軸,早已脫離實驗或思考範圍。首先,地下水滲入導致膨潤土與銅膠囊的防護失靈,就是一大隱憂;再者地震、冰川、氣候、地質等自然變化,更是只能預測、無法防患。事了拂衣去,深藏核廢料。最後,或許這也是所有人類的共同問題:我們是否應該提醒,又該如何告知,數萬年後的人們,這裡深埋著危險的放射性物質?根據翁卡羅營運商 Posiva 目前的計畫,在地下孔道回填之後,地上設施也會同時移除,且不會特別加以警示。地質學家尤森認為,因為核廢料位置太深、藏得夠遠,「未來的人們不需要知道這些。」在他們的認知中,地面上的翁卡羅就是一片不受輻射干擾的土地,動物、植物都能在此自然生長,甚至要在上面蓋房住居都沒問題。若說我們不該過度樂觀,必須加註標示,提醒後世遠離此地,我們又該怎麼傳遞這個訊息?尤其在幾萬年後,當現存文明亡失、文字亡佚,設計圖像是否會比較有效?根據 BBC 報導,國際原子能總署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調查顯示,時至今日,全球仍僅有不 6% 的人能夠識別黃底與三個黑色扇型的「輻射警告圖示」;2007 年,IEAE 又另外製作了一個補充標示,紅色的三角形裡,在傳統輻射警告圖示下方,又多畫了好幾個波浪形箭頭、一個骷髏頭和一個逃走的人,試圖以此加強「輻射、致命、快逃」的意念。其實,即使立有警語,也不保證就人們就會遵守。在日本岩手縣姉吉漁港後方山間,有一塊立於 1933 年昭和三陸地震後的「大海嘯紀念碑」, 上面簡短記載明治 29 年及昭和 8 年兩次三陸地震海嘯後「部落全滅」的悲慘歷史,以警惕後世子民「不要在此處以下建立家園」。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嘯,果然正如紀念碑所言,在碑前約 50 公尺處斷然而止。再者,像這樣寫在石碑上的提醒,或許會有消亡的一天,任何紀錄形式也可能付之闕如,搞得後世根本不明就裡;就如同現今,我們還是無法確知如英國錫爾伯里丘 (Silbury Hill)—— 聳立於埃夫伯里 (Avebury) 巨石圈附近、高達 39 公尺人造土丘的用途或意義。反過來說,若把提醒搞得太招搖,可能適得其反,如同尤森對於設立警示提出的意見:「就像高聳的金字塔會招來盜墓者一樣,如果立了警示,是否也可能引來某些人嘗試挖掘底下深埋的銅與鈽。」如此長時間跨度的溝通,可能是人類最大膽的嘗試之一。但,由於這個地下儲存設施仍將保持開放約 100 到 120 年,或許並不需要急於決定。赫爾辛基大學化學系教授馬爾雅 - 席塔魯。卡烏皮 (Marja-Siitaru Kauppi) 提醒,「放射性」大約 120 年前才被發現:「但我們現在談論的是未來數十萬年內將發生的事情。而我們連接下來的一百年內會發生什麼,都不能確定。」「未來有可能出現更有智慧的人,對於核廢料的處置將有更新、更好的解方法,」對於芬蘭翁卡羅核廢料貯存庫,卡烏皮很有信心,但也認為仍應保持其他解決 (核廢料) 的可能性。「我們現在只能盡力以人類目前已知的知識,基於誠實的研究來做最好的決定。」
邪惡滿族、蝴蝶夫人OUT!亞裔演員正在用滿口髒話的多元形象打破刻板
現在一眼望向好萊塢,要找到亞裔演員的身影已經比尋找「威利在哪裡」來得容易。2023 年初,楊紫瓊和關繼威憑藉《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拿下最佳女主角和男配角獎項,全世界都看見「亞洲臉孔」正逐漸發揚光大的實力。當亞裔演員努力用演技,呈現「真正」屬於亞洲人的故事與觀點時,回到上一個世紀,儘管是再出名的亞洲臉孔,他們都只能在一部又一部充滿亞裔刻板印象的作品中,扮演西方人想像中的亞洲人。這些被定型的角色,不是蝴蝶夫人 (Madame Butterfly) 就是龍女 (Dragon Lady), 前者是白人對東方女性溫柔婉約、乖順的形象投射,後者則是剽悍卻性感的亞洲武打女。千篇一律被定型的角色,讓當時的亞裔演員只能不斷重複飾演相同的角色,不是充滿異國風情的夜總會老闆娘,就是邪惡犯罪之徒。活躍於 1920 年代,好萊塢第一位華裔電影明星黃柳霜,即是當時的代表人物。而後,李小龍的出現雖然扭轉了亞洲人負面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卻是「黃種亞洲人都會功夫」的新刻板印象。1993 年雖然有全亞裔演員陣容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 但在好萊塢的大風吹遊戲中,亞裔演員就像是被排除在遊戲規則之外,搶不到一張可以坐得舒適又自在的椅子。韓裔美籍喜劇演員趙牡丹 (Margaret Cho) 是首批公開談論種族、性取向的亞裔女性。1994 年一部她所主演的情境喜劇《All-American Girl》, 是當時首部以韓裔家庭為中心的電視劇,亞裔美國人在銀幕上帶來了重大突破。「我不懂武術,也不是職業的滑冰選手,更不是一個好學生,可以說是非常不符合美國人眼中的亞裔形象。但,這就是我。」— 趙牡丹從什麼時候開始,好萊塢才掀起一股亞裔旋風?2018 年的《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 明顯是一個轉捩點。儘管這是一部「麻雀變鳳凰」的公式化愛情喜劇,但由吳恬敏飾演的美籍華裔,她的亞洲形象不是「蝴蝶」更不是「龍」, 而是集智慧於一身任職於紐約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當《瘋狂亞洲富豪》成為繼《喜福會》, 睽違 25 年再次由全亞裔主演的好萊塢大片後,當年《喜福會》沒有做到的事,《瘋狂亞洲富豪》現在做到了。雖然以票房和評價來看,土生土長的亞洲人似乎對過於誇大的《瘋狂亞洲富豪》不太買單,但對於「亞裔美國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大銀幕看見與自己相同的臉孔的意義來得更加重大。以《瘋狂亞洲富豪》為首,好萊塢資方終於見識到多元文化的市場潛力。2015 年前後,因奧斯卡所有演員獎項的提名都給了白人,網路上曾掀起一股奧斯卡好白 (#OscarsSoWhite) 運動,同時也抗議原本設定為亞洲人的角色,最後卻讓白人演員飾演。但事實證明,難以找到英語流利的亞裔演員、亞裔演員扛不起票房,已經難以成為令人信服的「藉口」。另一頭的趙約翰 (JohnCho) 早已憑藉《人肉搜索》(Searching) 證明小兵可以立大功、亞裔可以蓋大樓。連播六季的《菜鳥新移民》(Fresh Off the Boat), 也以幽默的方式描繪亞裔移民因文化衝突產生的各式笑料。《尚氣與十環傳奇》成為首部以亞裔為主角的超級英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證明亞裔可以是任何宇宙裡的任何人。觀眾已經不只是可以在好萊塢電影裡,看見越來越多的亞洲臉孔,這些年,以亞洲為主要敘事的故事,正在為電影的多元性增添更多色彩。前人們努力種下的樹,後人們也並非只是翹著二郎腿乘涼,而是爭取更多能以自身觀點出發、充滿不同個性的故事。對現在的亞裔美國演員來說,相較於過去傳統印象中的移民家庭角色,能夠飾演生活一團糟的角色才是真正的解放。2023 年,從小螢幕來到大銀幕,亞裔終於可以展現他們「骯髒」或是「下流」的一面。其中之一,就是 2023 年由林黛兒 (Adele Lim) 執導的喜劇電影《喜幹會》(Joy Ride)。相較於《喜福會》、《亞洲瘋狂富豪》被定調為過於中產階級的劇情,《喜幹會》中的三人行、毒品狂歡,甚至是一連串被列為限制級的髒話,才是真的令人瞠目結舌。在片中擔任女主角的韓裔美籍演員艾希莉朴 (Ashley Park) 表示,「我並沒有想要打破刻板印象,我只是努力展現著,屬於『我們』的現實是什麼。」「我願意讓觀眾看見我最壞、最不良的那一面,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看見我的全部。『我們』也是人,所以我們理當也有壞的一面。」充滿低俗與瘋狂笑點的《喜幹會》並不是今年第一個讓亞裔變得「骯髒」的電影。同年四月,Netflix 自製的《怒嗆人生》(Beef) 描述兩名憤怒的亞裔美國人,因行車糾紛而互看不順眼、互相較勁;六月,喜劇電影《人生萬萬想不到》(Shortcomings) 在翠貝卡電影節首映,以各式充滿缺陷的角色,擁抱亞裔民族的自我認同。這些作品,打破了過去對亞裔的刻板印象,向觀眾展示更多元的故事和情節。過去,亞裔演員只能飾演以家庭為中心,充滿世代奮鬥、犧牲與文化衝突的故事,但現在,觀眾終於有機會看到亞裔演員新的樣貌,甚至是糟糕、下流的一面。「那些不完美、日常生活的瑣事,我意識到這些事情,才是構成我人生的一切。」-《人生萬萬想不到》導演藍道爾朴 (Randall Park) 2023 年,亞裔美國基金會 (Asian American Foundation found) 研究發現,四分之一的受訪者無法列舉出一位著名的亞裔美國人。對於《怒嗆人生》裡飾演主角弟弟的英馬齊諾 (Young Mazino) 來說,「所謂的亞裔身分和種族的重要性,是即使不用特別強調,觀眾也看得見的。例如角色在公寓裡所放的東西,他愛吃的辛拉麵,都是依據特定文化所造成的。」「亞洲演員陣容」和「種族」不再是一部戲劇的重點,觀眾會被吸引的,是劇中那些有血有肉、充滿豐富人物塑造的角色。亞裔美國故事不再侷限於某些刻板印象,而是展示真實的多樣性,讓角色和故事真正成為主角,演員們可以展現更多真實、多面的自己,儘管這些進步值得慶祝,但亞裔演員們仍認為目前只處於「第一階段」, 娛樂產業中仍然存在種族歧視,而他們也相信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並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的發展和改變。
「富養還是窮養」養貓的終身成本,貓奴們願意花多少錢
養小孩不如養毛小孩,成了許多民眾的「防老」的選擇之一。但在物價飛漲的時代,如果想要養育一隻貓,首先需要看看你的荷包。根據日本保險公司《R&C Magazine》針對 3000 名飼主的調查,在日本養一隻貓,平均要為他的「貓生」支付 264 萬 6956 日圓 (約台幣 57 萬)。此平均是以日本寵物協會「2022 年全國貓狗養育調查」中,日本寵物貓的平均壽命 15.62 歲計算。並將花費分為「最初費用」、「日常開銷」、「臨時開銷」等三大項。在「日常開銷」中,最主要的花費是飼料,約 44% 的飼主月平均會花費 3,000 日圓 (約台幣 653), 代表其一生最少就要吃掉飼主 64 萬日圓 (約台幣 14 萬)。其次則為貓砂等廁所消耗品,約 62% 的貓奴每月花費 2000 日圓 (約台幣 436) 以下,而指甲刀、玩具、貓用沐浴乳等消耗品,月花費通常在一千元日圓 (約台幣 218 日) 以下。而在「臨時開銷」中,僅次於貓飼料的則是飼主最害怕的醫療費用。問卷調查中,雖然 48.9% 的貓飼主一年內所花費的醫療費用是 0 元,但如果將時間拉長,以貓的一生可能會罹患的疾病,平均可能會花費 46 萬日圓 (約台幣 10 萬)。此外,加上定期施打的疫苗、健康檢查,同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調查中也可以發現,一半的受訪者並沒有為貓咪施打疫苗,60% 的人也不會定期健康檢查。近年由於氣溫變化大,許多飼主也會特地為家中的寵物開冷氣或暖氣,針對「養貓後冷氣使用的時間」的選項中,38.4% 的飼主表示並未增加,但也有 23.2% 的人表示「增加 1~4 小時」、20.9% 的人「增加 5~8 小時」。而在冬天,則是有 7 成的飼主表示不會因此增加開暖氣的時間。最後在「初始費用」中,由於此項調查並沒有區分結紮與否,因此對於在路邊撿到貓,或是收養他人的貓時,可能會需負擔一筆結紮費用。且不同於臺灣,日本如果要在中途之家領養動物,必須通過非常嚴苛的審核條件,因此一開始迎接貓咪回家,是領養還是在寵物店購買的各別費用,可能坐落在 4,086 日圓至 18 萬 5201 日圓間 (約台幣 890 元至 4 萬之間)。以上數據調查,是以日本飼主的平均養貓的「終生成本」為基準,僅供參考,根據貓的個體差異以及飼主的飼育環境不同,會有很大的差異。但在終身成本之外的,則是因貓而生的各種意外支出,許多飼主也表示,貓咪打破的碗盤、咬壞的坐墊,甚至是昂貴的 3C 用品,都是難以計算的養貓成本。但對於一個貓奴來說,養一隻可愛的貓咪,勝過一切。
砸重金改裝「公牛專屬副駕」 美國飼主載愛牛兜風,遭警察盤查警告
台灣有「山道猴子」改車把妹,美國則有一位男士,改車只為討愛牛歡心。8 月 30 日,一輛小客車載著一位特殊乘客 —— 一隻幾乎和半輛汽車一樣大的公牛,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諾福克市的街上行駛。特殊的景象很快引起轟動,網路上瘋傳這段車載牛的影片,也招致警方前來關注、警告。上週三早晨,諾福克市的警長賴曼 (Chad Reiman) 坐在辦公室裡,接到一通奇異的電話通報。電話那頭的民眾聲稱,有一輛經過改裝的福特維多利亞皇冠汽車,載著一頭公牛,進入這座人口約 2.4 萬人的城市。電話立刻引起賴曼的興趣,他告訴媒體,一開始他們預期車上的是一隻小牛犢,「或是某種其實可以放進車內的小型動物。」警方很快地找到這輛「牛車」, 不過當他親驗見到,才了解車上載著的公牛,幾乎和半輛車一樣大,「我們以前從來沒遇過這種事。」這隻兜風中的公牛名為「哈迪杜迪」(Howdy Doody), 牠是一頭重達 2,200 磅 (將近 1,000 公斤) 的瓦圖西長角混種牛 (Watusi-longhorn mix steer)。哈迪杜迪今年 9 歲,黑色的龐大軀幹上有白色斑紋,還有一對巨大、彎曲的牛角。當主人邁爾 (Lee Meyer) 開車時,牠會乖乖地站立在一旁兜風。為了讓哈迪杜迪能坐上這台小客車,邁爾將汽車的車頂、擋風玻璃削去一半,加強車身結構,並在車子的側邊加裝黃色金屬欄杆,以防哈迪杜迪掉落。在車子前端,邁爾還加裝了一對牛角飾品。經過警方盤查,賴曼表示,他們認為哈迪杜迪對行車安全構成危險,並因駕駛視線受阻、貨物未固定,向邁爾提出警告;不過,警方僅要求邁爾離開市區,並將哈迪杜迪送回家。賴曼說明,他們沒有太多其他選擇,這是唯一的解方,「不然你期望我或是任何人,怎麼處理一隻超過 1,500 磅重、在市區出沒的動物?」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邁爾與哈迪杜迪住在內布拉斯加州的一個城鎮,哈迪杜迪約 6 個月大時,邁爾就將牠買下,將牠當成「朋友和夥伴」細心照料至今。邁爾經常載著哈迪杜迪四處兜風,在他們居住的城鎮,哈迪杜迪早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明星,網路上也能找到過往哈迪杜迪乘車的影片。7 年前,邁爾正苦惱如何帶著體積龐大的哈迪杜迪四處遊玩時,改裝汽車的主義「靈光一現」, 閃入腦海。儘管孫女並不看好,邁爾仍著手改造,成功打造出這輛特別的「牛車」,「我對她說:『爺爺什麼都做得到,只是需要一些時間。』我想證明她是錯的!」邁爾描述,比起兇猛的鬥牛,哈迪杜迪更像是一隻大狗,牠喜歡被邁爾牽著散步、渴望得到獎勵,會聽從「倒退」、「過來」等指令,也喜歡在搭車時兜風,感受風吹拂過牠的臉龐。如果前往較遠的地方,邁爾會利用拖車載哈迪杜迪,不過牠似乎更喜歡乘坐汽車。有時邁爾也會在途中停留加油站,為哈迪杜迪購買飼料、零食或冰淇淋作為獎勵。對於邁爾一家人而言,哈迪杜迪已經像是他們家庭的一員。不過邁爾的妻子朗達 (Rhonda Meyer) 並不完全認同丈夫為哈迪杜迪砸下的大筆花費。她在採訪中向媒體抱怨:「他 (邁爾) 在這個該死的項目上花的錢,包括汽車還有公牛,原本夠我擁有一個全新的廚房。」此次,邁爾本來打算帶哈迪杜迪參加諾福克的啤酒節,沒想到卻被警察攔截。雖然據朗達描述,被警察攔下的當下,邁爾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名電影明星」; 不過邁爾對諾福克仍然十分不滿,他表示自己可能不會再帶哈迪杜迪去那裡了。
【飛行船通訊】這個8月地球訊號太強,不看會被撞到地上
嗨嗨各位親愛的小隊員我金探子!(振翅飛飛 ((ଘ( ̇꒳ ̇)ଓ)) ) 熾熱的八月,大家都好嗎?​​久未受颱風侵擾的台灣,這個夏天接連遭遇杜蘇芮、卡努、蘇拉,與海葵颱風侵襲,希望大家有幸獲得颱風假的同時,也要謹慎防颱,一切小心為上唷~上個月,DQ 推出第一期「素養電子抱」, 上線後廣受支持,目前訂閱數已近 300 人次啦!第二期電子報也即將出刊,並與台灣優質在地旅遊團隊合作,內容精彩可期!DQ 也積極與合作團隊爭取各式活動之參與機會、折扣優惠,提供會員更多專屬福利,回饋各位長久以來對 DQ 的支持唷 (́▽`ʃ♡ƪ) 第二期電子報,DQ 有著不同以往的嘗試:讓 DQ PLUS 小隊員們參與電子報的製作,實踐知識與想法的交流。以「心有所屬,屬有所在」為名,邀請各位提筆分享自己最重要空間場域,訴說大家回憶中那些有溫度的故事。讓我們一步步打造 DQ 世界觀,建立屬於我們的知識社群 (・ω・́) 💙中國北京市、河北市受到連日大雨影響,發生嚴重的水災。各地淹水的嚴重畫面怵目驚心,就連號稱「600 年從未淹水」的北京紫禁城,也出現浸泡在水中的畫面。根據北京氣象局的資料,截至 8 月 2 日,北京昌平區的降雨量為 744.8 毫米,為北京 140 年來出現的最大降雨。而河北降雨最嚴重的地區,雨量更是超過 1000 毫米,相當於在短短幾天中降下將近 2 年份的雨量。北京故宮世界遺產監測部主任狄雅靜說明過去的歷史文獻中,其實也曾出現紫禁城出現漏水、牆垣倒塌、院內積水的記載。不過即使淹水,只要能盡快找到賭塞位置並清理,就能快速恢復排水功能。【全文閱讀】8 月 11 日,台灣獨立遊戲團隊玻璃心工作室發表一篇聲明稿,指控他們委任的遊戲發行商 Neon Doctrine, 擅自將其自製遊戲《守夜人:長夜》從各遊戲平台撤除下架,只因擔心「中國因素」而主動自我審查。【全文閱讀】 過去一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已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又以「電動車」的成長幅度最高且最快。由於中國早已掌握全球車用鋰電池的製造生產,這些中國出口的電動車,部分來自外國車商位於中國的製造工廠 (如特斯拉), 但中國本土電動車品牌也已逐步抬頭、開始外銷他國。精確瞄準英國、歐洲未來 10 年內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中國製造」電動車憑藉低廉的售價讓人難以抗拒,也透過企業併購提高知名度,開始大舉「進攻」英倫市場。然而,其中的安全疑慮,以及對於當地製造業可能造成的衝擊,卻未受到任何阻礙與限制。【全文閱讀】根據俄羅斯官方塔斯社 (TASS) 報導,8 月 24 日發生一起飛機墜毀事故,機上所有乘客 10 人全數罹難。俄羅斯聯邦航空運輸局於聲明中表示:俄羅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 的首領普里格津 (Yevgeniy Prigozhin) 也在乘客名單內。在聖彼得堡瓦格納集團的辦公大樓,在天黑後將窗戶點亮,展示為一個巨大十字架的形狀,表示哀悼及尊重;大樓附近,也有許多人留下鮮花以及點燃的蠟燭。根據《CNN》報導,對於這起事故,美國總統拜登則暗示普丁很可能是幕後黑手,「我不知道實際上發生什麼事,但我並不感到驚訝。」【全文閱讀】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的資料顯示,2010 年至 2021 年,美國行人死亡人數從 4,302 人增加到 7,624 人,增幅為 77%。同期,其他類型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增加了 25%。大多數行人死亡事件是發生在天黑之後,且在沒有人行道的道路上;35% 的死亡事件中,肇事車輛是一般轎車;40% 的死亡事件中,肇事車輛是休旅車或是輕型卡車的皮卡車 (pickup)。《行人權利:美國行人死亡的種族、階級和沉默流行病》(Right of Way: Race, Class, and the Silent Epidemic of Pedestrian Deaths in America.) 的作者安吉施密特 (Angie Schmidt) 表示,大約自 2009 年以來,行人死亡人數一直在穩定增加。這也反映了郊區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人住在以車為本的社區中。此外,人口高齡化也是個問題,因為老年人更容易受到事故傷害影響。【全文閱讀】8 月 24 日,美國前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前往亞特蘭大富爾頓郡的監獄自首。外媒報導,川普在監獄大約只待了 20 分鐘,就交保離開。根據監獄紀錄,川普的犯人編號為「P01135809」, 富爾頓郡警長辦公室隨後也公開川普在監獄拍攝的嫌犯大頭照,使得川普成為美國史上首位拍攝嫌犯大頭照的前總統。不過,川普很快就在社群平台上,貼出自己的嫌犯大頭照,並寫上:「干涉選舉,永不屈服!」川普此次前往自首、被拍下嫌犯大頭照,似乎反而成為選舉的一大助力。根據《POLITICO》報導,大頭照公布的 3 天內,川普共獲得 710 萬美元 (約新台幣 2.26 億元) 的募款金額。川普的競選團隊透露,光是在拍攝大頭照的隔天,他們就募得 418 萬美元 (約新台幣 1.3 億元), 創下競選活動開始以來,單日最高的籌款紀錄。24 至 26 日,川普募得的資金高達 710 萬美元;相較之下,川普交保僅花費 20 萬美元,似乎是個十分「划算」的結果。【全文閱讀】地球圖輯隊全新 LINE 官方帳號:DQ PLUS 上線啦!٩(。>ω<。)و想要加入 DQ PLUS 內建 DQ 會員社群 OPENCHAT, 與 DQ 編編們、同好們零距離聊聊嗎?想獨享 DQ 精選好書抽獎、DQ 精選電影三倍中獎機率嗎?想免費領取 DQ 典藏金屬徽章嗎?現在只要「任意金額贊助 DQ」、「滿額贊助 DQ」, 就能加入 DQ PLUS 唷!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 ▶加入 DQ PLUS, 與知識同行
「雨水不能沖馬桶?」法國的廢水該何去何從
7 月 2 5 日,在 BFM 電視台 (BFMTV) 的報導中,南法坎城 (Cannes) 的園丁正替公園樹木澆水;鏡頭一轉,清潔員正在噴水清潔,這兩個平凡無奇的動作之所以受到關注,正因為他們是「全法第一」。原來,蔚藍海岸大區幾個城市在經歷 10 年漫長的行政鬥爭後,終於獲得地區衛生局許可,得以用「處理後的汙水」(REUT), 也就是「再生水」來澆花和清潔路面了。而態度改變的關鍵點,便是步步進逼的缺水危機。面對乾旱,水的開源節流已迫在眉睫,如今改革共識逐漸形成,才總算有城市開了可用「再生水」澆花、掃路、清洗運動設備與船隻等的先例。坎城市長李斯納德 (David Lisnard) 表示,當地的汙水處理場可淨化 1,500 萬立方公尺的水,過去都直接排向外海,如今坎城、尼斯等周邊市鎮已拉出新管線,希望能妥善利用再生水。去年夏天法國連續數週滴水不進,地下含水層急速下降,蓄水拉警報。幾乎斷水的窘境使政府強烈意識到,除要求民眾省水外,必須開發新的水資源,而法國遠低於歐洲鄰國的汙水再用率立即引起了各界的關注與研究。過去法國雨水充足,導致數十年間當鄰國在發展汙水利用時,法國仍原地踏步,只有 1% 的汙水獲得淨化處理再利用。義大利與西班牙廢水使用率約 10%。曾任國土整治暨永續發展委員會主席的參議員莫海 (Herve Maurey) 今年 3 月 9 日在政府質詢時批判,即使法國 2020 年就定下了五年內「非傳統水資源」量乘三倍的全國目標,但執行上卻極為落後,3 萬多座淨化場中只有 77 座配有完整的處理回收系統。莫海強力倡議,再生水大有可為。以農業用水為例,只要淨水場每年 10% 的水,也就是約 5 億立方公尺的水能被再利用,就能緩解 15% 的農業需求。但他也指出,廢水利用仍存在幾個困難點,包括衛生、經濟與社會接受度。衛生方面,是需要再生水根據使用目的達到不同程度的水質標準;經濟上,是再生水現階段成本仍普遍高於直接從大自然中取水,缺乏誘因;社會接受度則是在於大眾對再生水仍抱持質疑態度。另外,法規也是限制,目前對於「非傳統水」使用的規範仍非常嚴格,他舉例說,「個人甚至不得拿雨水來沖馬桶,實在令人很訝異」。在政府提出通盤「水計畫」(Plan Eau) 兩週前,生態轉型部長貝修 (Christophe Bechu) 向媒體強調,廢水利用必在計畫中,指出計畫目標不是短期措施,而要「改變對水量、水質、治理與方法的哲學,其中最重要也最有前景的便是再生水」。他希望「改變廢水、雨水與家庭汙水的使用規範,例如在建造房屋時,不必要將飲用水管線設置在廁所等」。貝修也提到減少管線漏水比率,並指出 20% 飲用水都從管線中溢出,部分村鎮甚至超過一半。今年 3 月 30 日,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在各界引頸期盼下宣布內含 53 項措施的水計畫,分為五大目標:所有產業共減少 10% 用水量、最大化水資源可用性、維護水質並修復生態系統、改善水資源治理與研發創新、回應乾旱危機能力。「最大化水資源可用性」中的措施就包括額外補助 1 億 8,000 萬歐元 (約新台幣 62.8 億元) 改善管線循環以減少漏水並確保水質。而在法國最落後的項目中,政府誓言提升「非傳統水」的重要性,且意識到過去的法規障礙。計畫表明要解除「法規煞車」, 不僅設定 2030 年前達到汙水 10% 再使用率的目標,也把更多規劃權下放地方,因地制宜。在馬克宏的演說中,有個產業被特別提及,那就是占水消耗總量 12% 以冷卻反應爐的核能發電 (58% 為農業、26% 為可飲用水、4% 為產業用電)。馬克宏承諾,將因應氣候變遷而調整核子反應爐,投資改善系統以節約用水並傾向封閉式核燃料循環。然業界人士卻不置可否,指出封閉式需水量雖較少,但真正消耗掉的水卻比開放式更多,也不認為短時間內能有冷卻系統省水的突破性技術。法國水源治理位在歷史轉捩點,正邁出不同以往的步伐。有了政府的支持,眼下最大障礙仍是根深蒂固的觀念與行政官僚。五年來,法國國家農業、糧食暨環境研究院 (INRAE) 研究員穆哈柏 (Nassim Ait Mouheb) 在南部蒙貝列 (Montpellier) 周邊田地進行耕種實驗,試圖向民眾證明以再生水灌溉不僅對健康沒有風險,也有利於農業與環境。民眾起初無法接受,最近才慢慢扭轉。對於繁雜的法規與官僚,艾斯特爾 - 蔚藍海岸大都會主席馬斯格里耶 (Frédéric Masquelier) 感受最深。他 6 月 14 日投書《費加洛報》(Le Figaro), 強調廢水再利用與雨水收集的技術都已到位,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快速執行。他的哀嘆或許是行政障礙的最佳證明:「在這樣情況下,如何容忍花好幾年時間取得工廠建造許可,然後再花幾年通過衛生檢查,只是為了用再生水清掃路面或澆灑綠植?結論是,停止困擾人民,停止無用的防範,試著更有效率些!」
防止G20峰會「猴患無窮」 印度以人扮猴、設等身立牌驅趕獼猴
9 月 9 日~10 日,二十大工業國集團 (G20) 峰會將於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為了迎接各國首長,印度積極地在新德里進行各種預備工作,包括美化市容、在會議期間封鎖道路等。其中,還得處理一群令印度政府頭痛已久的居民 —— 猴子。印度許多地區的居民都經常為獼猴所苦,這些數量眾多的猴子,有時會不顧自身和駕駛安全,突然穿越繁忙的馬路,或是襲擊毫無戒備的行人、破壞居民的住家和花園。為了確保前來參與峰會的各國首長、官員,不受到猴子們騷擾,新德里市政委員會 (New Delhi municipal council) 想出了幾個驅趕猴子的妙招:放置長尾葉猴的立牌,以及聘用受過訓練的人員,模仿長尾葉猴的叫聲嚇跑獼猴。長尾葉猴是一種體積大、攻擊性強的猴子,擁有深色的臉部以及長長的尾巴,為體積較小的獼猴的天敵。新德里市政委員會在主要道路以及獼猴經常出沒處,都放置長尾葉猴的等身立牌、播放葉猴的叫聲,並會不時移動立牌的位置,讓獼猴相信這些是真正的葉猴。市政委員會副主席烏帕迪亞 (Satish Upadhyay) 也提到,他們雇用約 30~40 名受過訓練的男子,部署在各國官員下榻的飯店附近,以及經通報有猴子出沒處。這些人員會模仿長尾葉猴的叫聲,將獼猴嚇跑,確保外國訪客們不受打擾。此外,印度當局也在森林區域放置食物,希望防止猴子們為覓食離開森林。烏帕迪亞提到:「我們不能傷害或驅趕猴子們,唯一的選擇是限制牠們在森林區域內活動。」這並非新德里第一次試圖驅趕猴患。過去幾十年間,每當遇到重要場合,例如 2010 年的大英國協運動會,新德里當局會聘請專業的養猴人,請他們帶著真正的長尾葉猴在街道上巡邏,嚇跑亂竄的獼猴。不過,圈養、訓練長尾葉猴,後被法院裁定為虐待動物,因此無法繼續。儘管烏帕迪亞表示,他們過去一週內開始在城市中放置立牌,「已看到積極的影響,猴子已經停止前往這些地方。」不過,這種作法的成效仍遭到許多人質疑。且根據《France 24》的報導,新德里的猴子並不是省油的燈,有些長尾葉猴的立牌只放置了 3 天,就被獼猴撕成碎片。G20 峰會期間,各國的代表是否會體驗到印度獼猴的「熱情」, 還待實際觀察追蹤。
咖啡渣只能丟掉?澳洲研究:拿去蓋房子,混凝土更堅固!
國際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的一篇新研究指出,若用咖啡渣取代混凝土中部分的砂,可讓混凝土的堅固程度增加 30%。根據 2019 年的預估,每年全球約產生 1500 萬公噸的咖啡渣,大部分最後都丟至垃圾掩埋場,因此來自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 (RMIT University) 的研究員開始發想創新的方式來運用廢棄咖啡渣。不過,將咖啡渣直接加入混凝土中其實會讓其變弱,因此研究員藉由熱裂解 (pyrolysis) 的方式,在熔爐且低氧環境中將咖啡渣加熱至約攝氏 349 度以及 500 度,過程中咖啡渣的有機物質將消失,最後僅剩。研究員採用的熱裂解過程也較以往更省能源,因一般熱裂解溫度會來到攝氏 700 度至 900 度之間。兩種溫度的生物炭分別加至波特蘭水泥 (Portland cement), 取代混凝土中約 20% 的砂。研究員再用 X 光繞射 (x-ray diffraction) 和掃描電子顯微鏡來測試成果,其中在攝氏 349 度中熱裂解的咖啡渣取代混凝土中 15% 的砂後,讓混凝土強度增加 29.3%。結構上而言,生物炭較砂更為精煉,且生物炭是多孔的結構,可讓水泥與孔洞結合後變穩固。研究員指出每年世界各地不斷有砂石從河床和河岸被採,為了滿足建設產業需求,但這對於環境有很大的影響。這個新發現有望改革建設時使用砂的習慣,目前研究已吸引到建設產業部分團體的注意,之後也需持續做耐用性等測試。
(1002更新)「我到家了!」帶祖先的靈魂踏上返鄉路 蘇格蘭歸還加拿大原住民圖騰柱
8 月 28 日,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 的一樓,尼斯迦族 (Nisga'a) 族人們的歌聲繚繞大廳,一個莊嚴、繁複的儀式,正圍繞館內一件醒目的展品舉行。儀式的主角是一根高達 11 公尺、重達 1 噸的圖騰柱,這根圖騰柱來自加拿大尼斯迦族,經過尼斯迦族要求、蘇格蘭政府批准,圖騰柱將展開長達 4,200 英里 (約 6,760 公里) 的返鄉路。2023/10/2 更新:經過 1 個月的旅程,圖騰柱終於抵達加拿大故鄉,當地於 9 月 29 日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活動。◆ 原文上線時間:2023/8/31◆ 增修時間:2023/10/2 尼斯迦族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西海岸的原住民族之一,這根圖騰柱是他們重要的精神、文化象徵;然而,柱子卻在族人離開村莊狩獵時遭到竊取。幾經輾轉,圖騰柱由加拿大人類學家巴布奧 (Marius Barbeau) 購買,並於 1929 年成為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藏品。2021 年,蘇格蘭國家博物館修改了歸還爭議物品的政策,放寬了文物的歸還申請條件。因此,尼斯迦族提出歸還圖騰柱後,不到一年,博物館、蘇格蘭政府便同意返還。蘇格蘭博物館表示,巴布奧購買圖騰柱雖出於善意,卻是「缺乏尼斯迦族的文化、精神或政治授權」的行為,因此同意協助讓圖騰柱回到真正的家園。針對此次歸還行動,尼斯迦族人以「Rematriation」一詞命名,取代通常使用的「Repatriation」(遣返)。由於尼斯迦族為母系社會,而「Repatriation」的字根「patri-」帶有「父親」的意義,因此他們以代表母親的「matri-」代換,象徵圖騰柱是「歸回母系家族」, 以原住民傳統重新定義「遣返」一詞的意義。根據《BBC》報導,這根刻滿圖騰的柱子於 1855 年製造,主要是由一塊美西側柏 (Western red cedar) 雕刻而成,最初立於納斯河河畔的村莊「Ank'idaa」。柱子上的圖騰包括動物、人物和族徽,是為了紀念尼斯迦族的勇士「Ts'aawit」而打造。領導本次歸還行動的尼斯迦族學者、西門菲莎大學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博士派特倫 (Amy Parent) 說明,Ts'aawit 有「渡鴉」之義,勇士 Ts'aawit 原為族長的繼承者,卻在一場衝突中為族人捐軀。尼斯迦部落首領史蒂芬斯 (Earl Stephens) 表示:「在尼斯迦文化中,我們相信這根柱子活著,擁有我們祖先的靈魂。」經過將近 100 年,他們終於能將族人帶回自己的土地上,「讓我們部落裡的家庭、族群與未來世代,都能與活生生的歷史連結。」28 日,尼斯迦族人在博物館中,以繁複的儀式開啟了本次的返還行動。由於圖騰柱體積巨大,移動過程並不容易,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的管理人員吉布林 (John Giblin) 說明,他們首先必須清空整個展廳,小心翼翼地將柱子拆下、移動出博物館;並需要封鎖一條道路,將柱子移動到空軍基地,再由加拿大空軍負責運送。圖騰柱會先抵達英屬哥倫比亞的特勒斯市,再運送至尼斯迦族居住的村落,放入尼斯迦族博物館內。預計於 9 月 29 日,族人將會在當地舉行公開的抵達儀式,並於 10 月開放公眾參觀。吉布林提到,他們將會非常想念這根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展示已久柱子,但是他們已在過去將近百年的時光中,已經收獲許多,「所以我們非常高興能歸還圖騰柱,讓它回到精神、文化和歷史意義都最為深刻的地方。」近年,要求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一般簡稱英國) 的各個博物館,歸還他國文物的聲浪越來越高;而此次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的行動,則是英國的國家級博物館,首次將文物還給所屬地區。對此,派特倫感到非常振奮,「這將是我們的國家和蘇格蘭之間,非常歷史性的時刻。」他也希望這次的行動,能帶給其他博物館、政府,歸還重要文化物品的壓力,「我們希望可以鼓勵其他原住民族,讓不可能變為可能。」吉布林則提到,他不願評論其他博物館是否應該效仿,「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條例、規範和情形。」不過,他相信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面對展廳多出的空缺,他則表示希望可以和尼斯迦族人合作,雕刻一根新的柱子。「它不是一個複製品,而是經過合作、設計而成的柱子,講述尼斯迦部落與蘇格蘭之間的故事 —— 包含過去的歷史,以及我們對未來的渴望。」經過 1 個月的旅程,圖騰柱終於回到家鄉。9 月 29 日,加拿大的尼斯迦族居住的村落,為圖騰柱舉行了一場歡迎活動。活動約有 400 人參加,許多尼斯迦族人穿著紅、黑相間的傳統服飾,迎接圖騰柱歸來。柱子被固定於箱子裡,橫放在陽光之下,人們在圖騰柱周圍鋪放雪松樹枝,並爭相前來拍照,記錄這個歷史性的時刻。在歡迎活動中,尼斯迦自治區的主席克萊頓 (Eva Clayton) 表示,這是一個喜悅和幸福的時刻,「讓人們的淚水充盈眼眶,因為我們失去已久的文物之一,終於回到家鄉。」他也十分感謝蘇格蘭國家博物館釋出的善意。此外,圖騰柱返家,也提供年輕族人認識己身文化的機會,克萊頓說明:「圖騰柱實際存在在這裡,將使我們的故事變得更有信服力。」尼斯迦族學者派特倫則提到,族人們透過圖騰柱,能夠理解背後故事對族人的重要性,「我一直希望,我們的孩子不需歷經艱難,就能理解我們是誰。」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的主管英格利斯 (Chanté St Clair Inglis) 則在歡迎活動中提到,這個尼斯迦族村落,是圖騰柱的精神、文化意義最強烈的地方,「讓它與它的族人在一起,是完全合理的。」接下來,圖騰柱將會被豎立在尼斯迦族博物館內,並於 10 月開放大眾前往參觀。
平安成長的空間遭暖化剝奪 研究:去年近萬隻皇帝企鵝寶寶因冰層崩塌死亡
對於居住在南極大陸上的動物居民而言,2022 年的春天,可能是史上最糟糕的一年。根據英國南極調查局 (BAS) 的研究人員觀測,南極的海冰去年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融化、破裂,生活在這裡的皇帝企鵝家族,由於雛鳥難以在冰冷的水域中生存,估計有將近 1 萬隻企鵝寶寶遭淹死或凍死。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科學家於 8 月 24 日,在《通訊 - 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期刊上發布一篇研究。他們利用衛星哨兵 2 號 (Sentinel-2), 觀測企鵝在白色海冰上留下的棕色糞便,以追蹤別林斯高晉海 (Bellingshausen Sea) 附近的 5 個皇帝企鵝聚落。通常,皇帝企鵝會在冬季來臨前跳上海冰,在冰上交配、產卵、孵化幼鳥,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間餵養企鵝寶寶,直到小企鵝長出可以游泳的防水羽毛。在這幾個月間,渾身覆蓋蓬鬆黑白羽毛的小企鵝們,完全依賴父母捕魚、餵養,並會聚在一起保暖。到了每年 12 月、1 月左右,小企鵝才會開始獨立在海洋中生活。然而約在去年 11 月,皇帝企鵝腳底下的海冰融化、瓦解,在冰上生活的數千隻企鵝寶寶,還沒來得及長出光滑羽毛,就因冰層塌陷,無助地困在寒冷的海水裡凍死、溺斃。科學家弗雷特韋爾 (Peter T. Fretwell) 說明,別林斯高晉海域附近聚落的企鵝寶寶幾乎全數死亡,只有一個聚落仍有些許倖存,「總共約有 5,000 到 1 萬隻幼鳥。其中一個聚落有幼鳥倖存,但也只有約 200 隻。」根據科學家監測,自從 2016 年以來,南極夏季的海冰範圍就急遽下降;在過去的兩個夏季,海冰面積更是創下新低,別林斯高晉海上幾乎沒有冰層覆蓋。目前在科學家已知的企鵝聚落中,已經有三分之一受到海冰範圍縮小影響。弗雷特韋爾指出,這次企鵝寶寶大批死亡的事件,很可能只是個預兆,如果海冰融化的狀況沒有緩解,到這個世紀末,超過 90% 的皇帝企鵝都將會滅絕。他說明:「皇帝企鵝依賴穩定的海冰平台進行繁殖、養育幼鳥。如果冰層不如預期廣闊,或是破裂速度加快,這些企鵝將陷入困境。」除了企鵝以外,南極其實還有許多族群較小、較不顯眼的動物,同樣依賴海冰生存、繁殖,科學家此次所揭露的災難,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此外,今年 2 月南極海岸的海冰範圍,又再創下歷史低點,因此皇帝企鵝面臨的悲劇,今年很可能再度重演。弗雷特韋爾提到,氣候變遷對南極的物種造成嚴重打擊,且未來將會更加艱難。不過他也呼籲:「一切仍有希望,我們可以減少碳排放、減緩地球暖化。否則,這些美麗的鳥類,將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
「用耳朵比賽拔河?」阿拉斯加原住民超越人體極限,保護消逝的傳統文化
在無線電和對講機發明以前,阿拉斯加沿海捕鯨的原住民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溝通:獵人們會在使用不同類型的踢擊、跳躍向村莊傳送訊號。當村民們看到海上的獵人傳回的訊號,代表狩獵成功,需要村民們幫忙將漁獵帶回;如果有人在過程中受傷,也可以發出警訊。即便現在,已經不再使用這種傳統的通信方式,你還是有機會看到如此精湛的文化技藝。而決定將這些傳統文化保留下來的,並非當地的原住民,而是兩位飛行員比爾英格利許 (Bill English) 和湯姆理查茲 (Tom Richards Sr)。60 年前,兩人飛到阿拉斯加的偏遠郊區,在當地參觀的期間,他們偶然接觸到當地的傳統舞蹈與遊戲,與此同時,他們也驚覺這裡正在被大量的美國文化滲入與取代,使得當地的傳統遊戲、習俗與文化受到嚴重威脅。最後在維也納航空與商會的支持下,1961 年第一屆 WEIO 在 Chena River 河畔舉辦,當時簡稱為世界愛斯基摩奧運會,航空公司更是免費提供參加賽事的選手,從村莊飛到城市的免費機票。時至今日,每年都有估計 3,000 名觀眾湧入費爾班克斯,欣賞阿拉斯加最優秀的原住民們,互相爭奪最高榮譽 WEIO 舉辦的項目,分為傳統任務或日常任務兩大類,主要以因努伊特人、尤皮克人和其他美洲原住民所採用的祖先狩獵和生存技術的遊戲或運動為基礎,以傳遞競賽的知識和意義,以及保護極地地區生活的文化習俗和傳統生存技能。每年七月第三個星期三開始,為期四天,來自環極地北部的選手們 (包括來自格陵蘭島和俄羅斯的隊伍) 都齊聚費爾班克斯,而比賽期間以也會傳統舞蹈和擊鼓表演,吸引許多觀光客朝聖。這些項目,乘載了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透過遊戲來培養生活技能,進而在非常惡劣的生活環境中磨練成為自給自足的生存技巧。像是拉耳朵比賽,本質上是使用耳朵進行拔河,目的是把對手耳朵上的筋拉下來或迫使他們屈服。獲勝者證明他們能夠對抗疼痛、並承受痛苦,耳朵的痛感模仿了凍傷的感覺,這是在阿拉斯加鄉村地區生存中所必需的條件。關節跳躍,則是考驗參賽者的耐力,只有手和腳趾可以碰觸到地面,參賽者必須以俯臥撐住的姿勢「往前跳」。另外還有拋毯子,是由三十多個人拉著一條獸皮製成的毯子,把站在上面的人拋向半空,毯子上的人則必須維持平衡。這一項目則源自因努伊特人,狩獵人會用毯子將獵人拋到空中,以此看到遠方的獵物。搶棍子和搬運測試,也都是模仿原住民過去在狩獵時,會徒手抓住滑溜溜的魚,以及狩獵成功後會將戰利品帶回家時的狀況。儘管美國最受歡迎的曲棍球和籃球,對阿拉斯加的年輕人同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接觸這些獨特運動的人數也越來越多。過去,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吸毒和酗酒率是全國最高的。大量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往往在幫派中尋求身分和歸屬感,酗酒、打架、吸毒在這裡屢見不鮮。當青少年對於自我認同或未來感到迷惘,企圖尋找安身立命之處,這類型的比賽不僅保護阿拉斯加原住民文化,也是幫助年輕人重新找回自己的根源。2023 年 WEIO 男子踢高冠軍凱西弗格森 (Casey Ferguson) 表示:「因為這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是根植我們身分的一部分。看到這些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嶄露頭腳,在比賽中表現得如此出色。最終都會讓我們對於過去的文化和我們是誰有更宏觀的了解。」傳統文化要生存,就需要年輕一代不斷學習、年復一年地傳承下去。只要年滿 12 歲,就可以報名參加 WEIO, 這意味著孫子們可以與祖父母一起參加比賽。對於參加過多次比賽的選手,經驗傳承也是世代間重要的交流之一。孩子也在看著長輩的比賽中長大,參加 WEIO 這就像一次盛大的家庭聚會,可以因此而遇到不常見到的親戚。在阿拉斯加原住民遺產中心 (Alaska Native Heritage Centre) 工作的查格魯克 (Chagluak) 每年都會參加 WEIO,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感到這些文化對自己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每年都會有一批年輕運動員帶著熱情參加,同時享受著因比賽而結交的朋友,並享受祖先文化的薰陶。15 歲的因努伊特人邁利卡卡魯克 (Miley Kakaruk) 報名 WEIO 的原因,是為了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與起源,同時想像著自己的祖先,數百年前可能也玩過相同的遊戲,「我在阿拉斯加各地都有親戚,但如果不是因為這些運動,我可能不會認識這麼多人,因為生活的變化導致越來越多人搬到城市找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進步,但對原住民來說,便利的生活是必須捨棄些什麼,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文化受到威脅的原住民人來說,奧運會讓人們有機會與自己的親戚,甚至是祖先們有所聯繫,甚至可以參與其中,對我來說,這就是保護阿拉斯加原住民運動如此重要的原因。」
料理街頭的鼠王,華盛頓特區招募藍領貓上街捕鼠
許多貓奴們可能都曾看著家中的貓抱怨,「真羨慕你,可以在家無所事事,我卻要去工作、賺罐罐。」但也不是所有貓咪職業都是職業包養戶。根據美國害蟲防治公司 Orkin 最新的數據調查,全美最多老鼠的城市依序是,芝加哥、紐約、洛杉磯、華盛頓特區、舊金山。人類與老鼠的戰爭,就像大城市永遠難以根絕的禍害。美國華盛頓區因鼠患猖獗,決定重新安置收容所裡的流浪貓,提供他們抓老鼠的新工作,這些貓因此有了新的身分,牠們將成為社區裡的巡邏隊,以藍領貓之姿 (Blue Collar Cats) 驅除城市裡的害蟲。藍領貓計劃計畫,是人道拯救組織 (Humane Rescue Alliance, 簡稱 HRA) 於 2017 年設立,近日則因為鼠患猖獗,再次蔚為話題。和一般領養不同,這些奉命當捕鼠大隊的藍領貓,因為長年生活在街頭,不擅與人類交流,所以不適合養在室內。當有人申請藍領貓時,他們首先需要購買一個大型籠子,將貓關在裡面至少六週,藉由每天提供食物和水,建立親近與信任感。等到貓適應後,即使被放出來,也會本能地返回家中。HRA 寵物支援主任毛琳索薩 (Maureen Sosa) 表示,「貓咪知道誰是自己的照顧者。當動物獲得基本需求滿足時,就會留在特定的區域。」「貓很聰明。我們的目的不是馴化,而是把牠們派到可以獲得照顧,同時也派得上用場的地方。」原本對於養寵物沒有興趣的哈德森 (Hudson), 在聽到藍領貓計畫後,決定為華盛頓特區的市容盡一份心力,並將他的貓取名為魯瑟福夫人 (Mrs. Rutherford), 而牠也因為藍領貓計畫,免於被安樂死。哈德森需要經常出差,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寵物,但魯瑟福夫人住在戶外,他只需要給他一個遮風避雨的貓屋,定時給牠罐罐,或是設置自動餵食器。哈德森的鄰居也會幫忙照顧魯瑟福夫人,因為他們已經注意到藍領貓對社區的益處。即使貓沒有殺死老鼠,光是貓的存在就可以嚇阻害蟲不敢接近院子。魯瑟福夫人現在是社區裡最受歡迎的貓,哈德森也和牠建立一種默契。當牠餓的時候仍會向哈德森喵喵叫,但魯瑟福夫人仍不喜歡有人靠牠太近,每當有人靠近牠時,都會遭到無情的嘶嘶聲。對此哈德森也不以為意,「當我一見到魯瑟福夫人時,就知道牠可能曾經歷艱難的日子。但我不打算改變牠,因為這就是牠的個性。」曾在紀錄片《紐約鼠患》(Rats) 擔任囓齒動物專家的鮑比科里根 (Bobby Corrigan) 則對使用動物控制老鼠的計畫持懷疑態度,「如果你曾經看過一隻在華盛頓特區的成年老鼠,你會發現牠們不是一般的鼠輩,牠們擁有非常靈活的體操能力,直到死前都會拼命反擊。」「在華盛頓特區,老鼠的數量遠多於貓,只需要一些垃圾就足以養活老鼠一家。唯一有經過科學證明的是,確保每個社區的垃圾都被妥善的處理。」
對中強硬、與美同盟、友好日本 南韓總統尹錫悅走出外交新路線
美中緊張關係延續多年,對韓國前任文在寅政府到現任尹錫悅政府都是重要外交難題。不過,反中親美傾向的保守派尹錫悅政府上任後便積極強化和美國同盟合作,與專注朝鮮半島局勢、努力在美中之間尋求平衡的文在寅政府展現極大政策差異。中國在過去五年對文在寅政府的「冷待」, 可能是尹錫悅政府積極轉向的原因之一。文在寅 2017 年上任後不久就前往中國國是訪問,但不僅沒能見到習近平,與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會面也被延後;抵中後自行前往當地餐廳用餐的待遇,更是讓韓國輿論深感不滿,遭保守派痛批「事大主義」(小國以侍奉大國求生存的外交策略) 招致外交恥辱。相較之下,強調韓美同盟的尹錫悅政府,與亟欲促成對中國包圍圈的美國政府一拍即合。尹錫悅上任 10 天就與訪韓的美國總統拜登舉行峰會,不到一年內又在今年 4 月訪美進行第二次韓美峰會,此行更是韓國領袖時隔 12 年赴美國是訪問,峰會之餘也應邀至美國國會及哈佛大學演講。「高規格待遇」成為執政黨國民力量誇耀親美政策的成績單。今年四月,尹錫悅前往美國訪問,與拜登進行第二次韓美峰會。世宗研究所安全戰略研究室室長兼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鄭載興表示,尹錫悅政府已認知到,只有在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下,才可能使韓國經濟繁榮,預期將持續積極協助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韓國湖西大學教授全家霖指出,韓國今年以來的國際形象、地位、作用與責任都較往年出現明顯變化,具體顯示在參與北約峰會等重要國際活動、美韓同盟措施大增等。在維持朝鮮半島和平的基本立場上,也配合國際局勢擴大對外政策框架,包括提出韓版印太戰略等,擴及印太地區及國際議題。尹錫悅在今年北約峰會期間,與多國領導人見面會談。全家霖認為,即使南韓不選邊站,在東北亞地區的兩大陣營對立情形已是無法避免的時代趨勢,「俄中朝 (北韓) 的聯合愈來愈鞏固,也會強化美日韓的同盟、友邦關係」, 希望遏制北韓威脅的南韓政府不太可能再採取親中立場。美中關係惡化讓許多國家、尤其是中國周邊國家意識到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加上 COVID-19 疫情推波助瀾,國際供應鏈開始重組。而在 2016 年就因部署「終端高空防禦飛彈系統」(THAAD, 簡稱薩德) 問題引發中國「限韓令」報復的韓國,更早就意識到對中國依賴度過高的問題。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 (全經聯) 指出,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金額,從 1992 年建交時的 63 億美元,增至 2021 年的 3,000 億美元,規模成長超過 47 倍,中國以 24% 占比成為韓國最大貿易夥伴,韓國貿易收入甚至有八成倚賴中國。而這些收入,大多來自韓國企業出口至中國進行加工的中間材產品。韓中建交至 2022 年迎來 30 週年,韓國過去因建交及技術優勢,在中國享有貿易順差優勢的紅利不再,2022 年 4 月出現建交後首次逆差。同年 10 月至今年 6 月,已連續九個月逆差,原本高居韓國出口對象第一名的中國,已降至第四名,次於台灣、美國及澳洲。韓國對中國出口大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半導體出口低迷。在中國政府推行「中國製造 2025」政策下,中國製造業迅速崛起,韓國過去的技術優勢弱化。曾任職於韓國開發研究院 (KDI) 的劉承旼說,北京當局定下半導體在 2025 年前達到七成自給率目標,「即使經濟狀況好轉,韓中貿易也很難有大幅成長」。而隨著便宜人力紅利消失、中國製造業崛起,韓國中間材對中出口額開始降低,終端消費性產品市占率也大不如前。以 2013 年曾在中國市占率達到 20% 以上的三星手機為例,近年在高階手機蘋果、中低階手機小米等中國品牌夾擊下,在中國市占率已大跌至 1% 以下。在產官學積極尋求「脫中國」、分散風險策略同時,堅守「安美經世」(安保與美國合作、經濟與世界合作) 原則的尹錫悅政府,雖說經濟上會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合作,但顯然不願意再為經濟問題「委屈求全」。除了薩德基地通過環評、將建造多項永久性支援措施外,尹錫悅今年 4 月訪美前,也罕見在接受外媒訪問時,談及刺激中國政府敏感神經的台海問題。尹錫悅當時表示反對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並稱台灣議題不單純是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問題,而是跟兩韓關係同樣影響國際社會的全球性議題。中國外交部對此一貫強硬批評「在台灣問題上玩火者必自焚」, 堅稱兩岸問題屬國家內政;但韓國外交部罕見立即回應,認為中國外交部對他國元首發言的反應「是嚴重外交失禮」, 展現強硬態度。不到兩個月後,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與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會面時,公開主張「在美國全力打壓中國的狀況下,有人賭美國會贏、中國將敗北」,「這完全是錯誤的判斷,沒有徹底掌握歷史的潮流」, 並強調「可以確定的是,現在賭中國會輸的人之後一定會後悔」, 再次引發韓方強硬回應,顯然不會對中國的「戰狼外交」輕易示弱。部分意見認為,除了保守派反中傾向外,近年民意對中國觀感惡化也是尹錫悅政府選擇對中國強硬以待的原因之一。2021 年一項民調就顯示,中國成為 20 到 39 歲韓國年輕族群最反感的國家,甚至超越長期以來因歷史問題關係不佳的日本;認為「對韓國威脅最大的國家」是中國的年輕族群比例,也明顯高於 40 歲以上族群,在 20 至 29 歲受訪者中,認為中國威脅最大的占比甚至超過北韓。深化韓美同盟同時,尹錫悅「逆風」改善韓日關係,也快速強化美日韓軍事合作。為促成東北亞防衛鏈,美方一直希望因歷史因素交惡的韓日關係能改善。但韓日雙邊,在韓國大法院 2018 年就爭議多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企業強迫韓國勞工勞動相關案件,判決日本公司應予賠償後快速惡化。日本產經省 2019 年宣布限制三項半導體關鍵原料出口韓國,被認為是對此議題的反擊,韓日雙方之後也相繼將彼此踢出貿易白名單。互不相讓的僵局一直延續至今年 3 月,尹錫悅政府率先釋出善意才冰釋。今年 3 月,日本與南韓兩國領導人時隔 12 年之久舉行峰會。尹錫悅政府公布的二戰徵用工 (日本企業強徵韓國勞工) 賠償解決方案,由韓方運用韓企捐款支付賠款,不考慮向涉案日企索賠,再次將徵用工索賠問題從韓日之間限縮至韓國國內。雖仍有過半民意認為政府應要求日方就歷史問題道歉,但時隔約 12 年,尹錫悅仍重啟韓日穿梭外交,進一步鞏固美日韓陣線。
讓你的虛擬替身戴上梵谷的草帽!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與Verizon聯手推出AR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近和電信商 Verizon 聯手,推出了一款名為 The Replica 的 AR 應用程式。自八月起,只要在逛展時用手機掃描對應的展品,就可以將這些展品數位化複製進 Roblox 平台裡,甚至變成你在 Roblox 中的虛擬化身道具,讓你的 Avatar (虛擬替身) 戴上梵谷自畫像中的草帽、梅杜莎活靈活現的蛇髮、阿努比斯的頭像、14 世紀的日本武士盔甲來逛展。這次總共有 37 件作品被 Roblox 化,被選中的藝術品涵蓋了 30 多個展廳,跨越了九個展藝區,包括美洲藝術、埃及雕塑、歐洲繪畫和亞洲藝術等,全都是萬中選一的鎮館之寶。如果你沒辦法去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場,也可以去 Roblox 上去體驗元宇宙版本的大都會博物館 (請搜尋 The Replica)。讓你一瞬間身在第五大道,而門口迎接的則是非常受歡迎的藝 (吉) 術 (祥) 品 (物)—— 彩陶河馬威廉 (William the Hippo), 在一陣寒喧之後,就可以進到博物館大廳看看這些被整齊陳列的 37 件藝術品。除了看展以外,由於本次的展品都能穿上身,所以也定時舉行了裝扮投票大賽,只只要對自己夠有自信,人人都是件藝術品!而考慮到大家的社群生活,展館也精心設計了讓大家可以進到經典畫作、場景之中的四個打卡牆,像是「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大作《神奈川沖浪裏》。逛展一定要嚴肅到不行嗎?遊客和藝術之間的互動方式不只有一種,或許下一次你在逛展時拿起手機,你不再只是用來打卡或拍照,而是打開一扇窗口,深入探索藝術的核心。
400年古蹟牆上塗鴉德國足球隊名 義大利又傳古蹟遭遊客破壞
今年 6 月,歷史超過 2 千年以上的羅馬競技場,才傳出被觀光客以鑰匙刻下「愛的印記」。沒想到,義大利古蹟的苦難還沒結束,這次的受害者,輪到 400 多歲的「瓦薩利走廊」(Corridoio Vasariano)。瓦薩利走廊位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沿著阿諾河而建,與著名的烏菲茲美術館 (Galleria degli Uffizi) 相連。這條河畔走廊於 1565 年建立,至今已經有將近 460 年的歷史。然而在 8 月 23 是凌晨,瓦薩利走廊的廊柱上,卻被人以黑色噴漆寫上「DKS1860」幾個大字。佛羅倫斯憲兵隊表示,他們透過監視器畫面,成功找出在當天清晨 5:20 破壞古蹟的兇手,為 2 名來自德國的遊客,年齡分別為 20 歲和 21 歲。他們與其他 9 名學生一起在義大利旅遊,住在市中心的一間 Airbnb 裡。憲兵隊突襲嫌犯所住的 Airbnb 後,在裡面找到 2 罐黑色噴漆,以及沾染顏料的衣物。目前,他們正進一步調查犯案細節,比對噴漆罐上的指紋,以及同遊的 11 名學生的指紋。而根據外媒報導,牆上的幾個塗鴉字樣「DKS1860」, 意指德國足球隊伍「1860 慕尼黑體育俱樂部」(TSV 1860 Munich), 不過目前還無法確認嫌犯與此球隊的關聯為何。德國學生破壞古蹟的行為,引起各方的譴責與怒火。佛羅倫斯的市長納德拉 (Dario Nardella) 將此次毀損,稱為「可恥的破壞行為」, 並強調破壞義大利文化遺產的人,都「犯下非常嚴重的罪行」。烏菲茲美術館的館長施密特 (Eike Schmidt) 也譴責這些遊客的行為,並呼籲政府嚴懲這些人。通常,針對行為失序的遊客,義大利政府只會採取象徵性的處罰,並禁止他們再次回到犯案城市;施密特則希望,能對侵犯文化遺產者處以實際監禁,「我們需要法律的嚴厲打擊。」義大利文化部長傑納羅 (Gennaro Sangiuliano) 則說明,修復這 2 名德國遊客造成的損壞,約需花費 1 萬歐元 (約新台幣 34 萬元), 修繕工作將在武裝警衛 24 小時監視下進行。他對揪出嫌犯的憲兵隊表達感謝,並希望嫌犯受到相應懲罰,「這些人需要明白,從現在開始,即使是一個小刮痕也將被究責。」
宅家也能漫步森林 研究指出:VR虛擬森林浴也能達到紓壓放鬆效果
接近大自然,來場「森林浴」(shinrin-yoku) 的好處人盡皆知,無不是讓人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夠放鬆身心、短暫脫離現實的好方法。這些好處不是隨口說說,而是有大量科學研究實證支持的。森林浴不僅能改善心理健康和認知表現,有效降低人體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增強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提升免疫力,甚至還能治療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然而,身處在都市叢林中,即便是住在 60% 為森林所覆蓋的台灣,也有千百種原因讓我們難以接近大自然,像是天氣太熱、工作太忙、本人太宅等可能,理由雖爛,但合理。不過,就在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MIT Technology Review) 提出,戴上 VR 在虛擬實境中做森林浴同樣能有效提升身心健康,而且和實際到森林走走的效果差距不遠。來自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學大學 (Czech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 Prague) 的研究團隊,透過實驗證實 VR 虛擬森林浴的好處。首先,他們帶著 15 名參與者來到校園附近的 Roztocký háj 自然保護區進行 30 分鐘的實體森林浴。之後,研究團隊透過 LiDAR 掃描,用虛幻引擎 (Unreal Engine) 創造了一座高度擬真的數位孿生虛擬森林,並加上環境音效、光影,以增加沉浸感。之後,他們讓 20 位參與者體驗 30 分鐘虛擬森林浴,其中包含 10 位先前曾經去過實體森林的人。在評估參與者情緒狀態的問卷顯示,兩種體驗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另一組研究團隊最近在《森林》(Forests) 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中,同樣也研究了虛擬森林浴。這次,研究人員試圖把虛擬森林浴遊戲化,讓參與者在體驗 VR 森林浴時,不只是漫無目的地遊走,還有一些任務要完成。任務包含使用虛擬相機拍照、收集各種物品以及簡單的健身計畫。這個研究的 8 位參與者在調查問卷中都表示,他們在玩遊戲後,整體的憂鬱、憤怒和疲憊感都有所減少。不過,研究也指出,雖說虛擬森林浴能夠作為一個替代方案,像是讓行動不便的障礙者與年長者也有享受森林浴的可能,但依舊有其限制。除了難以如真實世界一般細緻以外,虛擬森林缺乏了植物所釋放出的芬多精、踩在落葉上的觸感等,還是比不上親自造訪森林所獲得的豐富五感體驗。但我認為,這些難題未來都能在各項虛擬觸覺、味覺技術的進步之下迎刃而解,畢竟,就連之前參加個 VR 舞會,都能聞到花香、坐船吹吹風了。說到虛擬森林,HTC Medical VR 團隊也曾與台大森林系合作,把台灣豐富的自然景觀帶進虛擬實境裡,更在疫情期間推出「VR 森林療癒防疫包」。如果,你也想體會看看 VR 森林浴的話,不妨試試之前 VIVE 後浪潮有推薦過的療癒系 VR 體驗 Nature Treks VR; 如果你喜歡刺激一點的話,也可嘗試看看最近 VIVEPORT 剛上架的野外求生體驗 Green Hell VR, 不僅能夠紓壓還能夠提升生存技能 (?), 一舉兩得!
「不忍了!你們這些免費仔」文字工作者集體聯署向生成式AI討版權
「能給我一段《哈利波特》裡,哈利與佛地魔對抗的情節嗎?」在 ChatGPT 上如此發問,你會很快得到以下的回覆,「當然!以下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與佛地魔對抗的一段情節⋯⋯。」無論新聞事件、文章內容到小說劇情,AI 都能信手拈來,背後的訓練是否使用了眾多擁有版權的文字創作,或許不言自明。這封公開信中指控,許多用於訓練 AI 的書本內容,都是來自一些惡名昭彰的盜版網站,這些公司未經同意地利用了無數作者的心血,並且沒有支付半毛錢。「上百萬受版權保護的書籍、文章、散文、詩歌為 AI 提供了『食物』, 這些食物無窮無盡,而且完全免費。」信中提到,「你們花費了數十億美元開發 AI 技術,為利用我們的著作支付報酬很公平,否則 AI 會變得非常平庸能力有限。」多數 AI 訓練的素材都是來自網路上,而且通常沒有特別徵求過許可,但由於公司不會公布訓練 AI 的素材來源,因此通常不知道是否使用合法來源。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多數業者都沒有和媒體或作者取得授權,《華爾街日報》指出,有科技公司表示,抓取網路上的資訊訓練 AI 屬於合理使用範圍。「AI 的產出本質上是衍生物。」作者協會主席瑪雅。尚巴格。蘭 (Maya Shanbhag Lang) 表示,「我們的作品不得在沒有經過同意、署名、報酬的情況下使用,三者缺一不可。」大致而言,公開信主要要求科技公司達成以下三點:取得生成式 AI 系統中使用的版權內容許可公平地給予在過去或現在生成式 AI 系統中所使用到作品的作者報酬公平地給予 AI 生成內容中使用到的作品的作者,無論這些生成是否違反現行法律《TechCrunch》特別指出,這封公開信沒有提到任何法律行動。勢單力薄的作家個人要與大公司在法庭上對抗並不容易,訴訟不僅曠日費時,還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援,對收益有限的文字工作者而言,或許不是爭取權益的可行選項。但仍有部分作家願意訴諸法律行動,《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提到,有數位作者近期簽署了集體訴訟,控告 Meta、OpenAI 利用盜版版權內容訓練 AI。不過得出結果前,或許仍要漫長的時間等待。紐約時報等媒體巨頭傳出已經開始和 Google、微軟、OpenAI 等 AI 領域的領先公司協商,希望能為 AI 使用到的版權內容付費。AI 訓練素材的爭議早已延燒多時,先前歐盟擬定 AI 法案時,就打算要求部分 AI 模型開發者公布訓練用的版權素材,不過該法案曾受到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反對,聲稱倘若無法全部遵守規定,他們就會離開歐洲市場。該法案目前仍在內部商討細節,距離實際上路至少還要數年之久。媒體領域針對 AI 訓練素材問題展開的行動,不只有這封公開信。上個月《金融時報》揭露,新聞集團、阿克塞爾。斯普林格集團、紐約時報、衛報等出版公司,都已經就 AI 訓練素材的議題,與至少一家科技公司接觸。《金融時報》指出,這次媒體產業開始主動出擊,或許是希望因為網路發展初期的慘痛教訓,當時大量的免費文章在網路上供人閱讀,影響了媒體產業的經營,最終是 Google、Facebook 開闢出連接這些資訊的管道,並建立了數十億美元的線上廣告產業。根據目前的消息,Google 已經會見過阿克塞爾。斯普林格集團、衛報等業者;而 OpenAI 也與紐約時報、新聞集團就這個議題有過討論。有一家業者透露,Google 已經坦承他們應該為此付費,這是很大的一步進展。從最近的消息來看,OpenAI 可能也向媒體業釋出了友善的回應,上週就宣布與美聯社合作探索 AI 在媒體領域的使用,並會付費使用美聯社的內容;與作家發布公開信同一天,OpenAI 宣布向非營利組織美國新聞計畫 (American Journalism Project) 提供 500 萬美元,尋找 AI 支持在地新聞的方法。只不過,究竟科技巨頭該如何為使用的版權內容付費、支付多少費用,目前都還需要雙方繼續協商探索。有一位媒體業高層便指出,有業者開出的價碼是每年 500 萬到 2,000 萬美元。不過也有媒體業者認為應該以量計價。阿克塞爾。斯普林格集團執行長多芬納 (Mathias Döpfner) 指出,他希望能依照音樂產業的模式按照使用量收費,不過問題在於目前 AI 使用多少版權內容仍是黑盒子,沒有公司願意公開。唯一令人擔憂的是,就像先前媒體業曾就文章的曝光要求 Google 等平台付費,但大多只有大型媒體公司能夠與 Google 談判達成協議,小型出版商或個人作者,甚至很難取得坐上談判桌的機會。
「短影音一開,腦子不好?」孩童專注力下降,連一場球賽都沒耐心看完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雖然 YouTube 上仍不乏擁有一定長度的內容,能夠提供快速刺激的短影音仍然成為現在孩子的最愛。母公司 Alphabet 的資料也顯示,觀看 Shorts 影片的用戶已經超越每月 20 億人,較去年 15 億人的表現有相當幅度的成長。在智慧型手機幾乎是必備物品的時代,如何控制孩子觀看短影音的時間,已經令許多父母一個頭兩個大。身為一位 14 歲孩子父親的維德瑞斯 (Robert Verderese), 就對兒子著迷短影音非常煩惱,「我曾告訴他『你現在抬頭看我,我就給你 1,000 美元』」但一心一意看著短影音的兒子,依舊慢了 3 秒才抬頭問「你說什麼?」維德瑞斯曾向 Alphabet 發送信件,詢問有沒有任何辦法禁用 Shorts, 或者為短影音設定一些限制,但都得到了否定的答覆。在加州擔任資金經理的米格利歐里 (Scott Migliori) 透露,他曾經很擔心孩子沈迷電子遊戲,當孩子轉而沈迷短影音後,反而還希望孩子能多玩一點《要塞英雄》, 這款遊戲一次遊玩的時間更長,並且過程需要與隊友互動及團隊合作,好過看著一部又一部的短影音。近年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短影音會對人們的專注力,甚至大腦的運作造成影響。先前中國的一項研究就指出,觀看短影音的人大腦與成癮相關的區域高度活躍,而自制力低的人更是難以將目光從這些令人著迷的短片中抽離。短短十幾二十秒內,觀眾就能從 TikTok、YouTube Shorts 內獲得一個又一個的爆點與高潮,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大腦分泌多巴胺的回饋,以致任何沒有辦法帶來同樣快感的活動都讓人感覺索然無味,被《華爾街日報》稱作是「抖音腦」(TikTok Brain)。這樣的情況就發生在米格利歐里的孩子身上。他的孩子以前很喜歡看籃球比賽,但現在已經沒耐心關看完一整場完整的比賽,只能透過 YouTube TV 的「關鍵演出」功能欣賞精彩時刻。「當孩子花費大量時間觀看短影音後,他們會希望在內容裡獲得快速變化的刺激。」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資訊學教授馬克 (Gloria Mark) 指出,經常觀看快節奏的影片會讓其他一切都感覺很無聊,最終導致孩子沒有辦法集中精神在閱讀或做作業等慢節奏的事情上。「保障年輕人及其家人的安全,是 YouTube 的工作核心,YouTube Shorts 也包含在內。」面對外界對短影音負面影響的質疑,YouTube 發言人喬伊 (Ivy Choi) 表示,他們會透過與第三方專家合作等方式,不斷完善 Shorts 的體驗,以滿足年輕用戶及其家人的需求。另外,雖然沒有直接禁止 Shorts 內容的功能,Google 也提供了家長一些管理孩童視聽的辦法,例如可以用監護工具限制孩童 YouTube 能觀看的內容、YouTube Kids 也有計時功能提醒使用時間;而蘋果用戶更是能直接為孩子設定螢幕使用時間。
「先別急著退休」欣賞年長員工的知識與價值觀,美國企業推「祖父母假」
人們壽命越來越長,退休年齡越來越晚,加上面臨少子化,勞動力短缺的時代,許多企業開始正視年長員工,重新欣賞老一輩的知識和工作價值觀。為了留住年長員工,美國有些企業開始重視長者福利,特別為年長員工提供「祖父母假」, 盡可能讓他們工作愈久愈好。現在為年長員工推出「祖父母假」的企業有思科、諮詢公司美世和招聘平台 HireVue、房利美、Booking.com 和 SentinelOne 等公司,讓員工在孫子出生或需要照顧時可以享受帶薪休假,休假時間可以從一天到幾週不等。提供祖父母假的一個原因是老齡化的勞動力結構趨勢,如網路安全公司 SentinelOne 在疫情初期重新調整家庭休假政策,他們當時發現許多員工到了有孫輩的年紀仍然在職,雖然年長員工人數不多,但人數不是重點,而是企業遇見勞工結構轉變與重視年長員工的一種實際行動。年長員工也非常感激這項政策,其中一名員工因為女兒緊急剖腹產,手術期間她需要幫忙照顧其他孫子,請了三週的祖父母假,如果沒有祖父母假,替代方案就是非常昂貴的托兒服務,每天大約 200 美元,他稱讚祖父母假是公司給員工最好的福利。雙薪家庭育兒需求愈來愈高,美國有三分之二的六歲以下兒童生活在雙親家庭中,一項關於兒童保育費用的調查發現,到 2023 年,兒童保育支出就占家庭收入的 27%, 有四成的父母依靠家庭成員來支援部分或全部兒童照顧工作。不僅勞動力在老齡化,美國和世界各地的總人口也在老齡化,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使人們的壽命更長,對多代家庭照顧的需求可能會增加,現在已經有很多祖父母工作同時還要照顧家庭成員。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有超過 700 萬祖父母與 18 歲以下的孫子生活在一起,其中大約一半現在還在工作。日本也有四成的企業讓員工工作到 70 歲以上,是十年前的兩倍。台灣人口老化問題也不輸其他國家。年長員工的工作價值觀也重新受到重視,因為代際差異已經讓許多企業受不了年輕員工。《華爾街日報》對美國人價值觀進行的一項調查中,65 歲及以上的人中有四分之三表示,努力工作對他們個人來說非常重要,而 18~29 歲只有六成的人認同此點。現在許多企業發現,與其想辦法讓 Z 世代員工有目標感,幫助他們找到工作的意義,不如直接雇用天生就努力工作的人。數據顯示,美國 50 歲以上的員工占勞動力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據美國政府預測,未來十年,75 歲或以上的勞動力人口預計將增加近一倍。人口戰略公司 The Super Age 執行長表示,過去從來沒有這麼多年長員工,現在企業正在想辦法如何善待老年員工,防止他們退休或跳巢。
(0829更新)史上首位留下嫌犯大頭照的美國總統 川普發聲:干涉選舉永不屈服!
2023/08/29 更新:川普團隊透露,透過製作川普嫌犯大頭照的周邊商品,他們在川普自首的 3 天內共募得 700 多萬美元資金。◆ 原文上線時間:2023/8/25◆ 增修時間:2023/8/29 今年以來,美國前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已經四度面臨刑事指控,罪名包括涉嫌處理機密文件不當、涉嫌偽造商業紀錄、試圖破壞民主推翻選舉結果等。由於其中一項指控來自喬治亞州高等法院,這週四 (24 日), 川普於當地晚間 7 點多前往亞特蘭大富爾頓郡的監獄自首。外媒報導,川普在監獄大約只待了 20 分鐘,就交保離開。根據監獄紀錄,川普的犯人編號為「P01135809」, 富爾頓郡警長辦公室隨後也公開川普在監獄拍攝的嫌犯大頭照,使得川普成為美國史上首位拍攝嫌犯大頭照的前總統。不過,川普很快就在社群平台上,貼出自己的嫌犯大頭照,並寫上:「干涉選舉,永不屈服!」他也在個人網站的聲明中表示,自己沒有犯罪卻仍被捕,這一切都是左翼陣營的陰謀。他強調,自己今天選擇走進「獅子的巢穴裡」, 是為了向大家傳達:「我永遠不會放棄拯救美國的使命。」以目前的結果來看,川普此次前往自首、被拍下嫌犯大頭照,似乎反而成為選舉的一大助力。根據《POLITICO》報導,大頭照公布的 3 天內,川普共獲得 710 萬美元 (約新台幣 2.26 億元) 的募款金額。川普的競選團隊透露,光是在拍攝大頭照的隔天,他們就募得 418 萬美元 (約新台幣 1.3 億元), 創下競選活動開始以來,單日最高的籌款紀錄。24 至 26 日,川普募得的資金高達 710 萬美元;相較之下,川普交保僅花費 20 萬美元,似乎是個十分「划算」的結果。這些募款金額,主要來自與嫌犯大頭照相關的一系列「川普周邊」。週四川普自首的消息傳出後,他的競選團隊立刻利用川普皺眉、瞪視前方的照片,搭配「永不屈服」的文字,製作成 T-shirt、海報、馬克杯、保溫杯、貼紙等商品販賣,售價從 12~34 美元不等。川普在 24 日晚間,也在 X 上發布 2 年多來第一則推文,引導支持者前往募款頁面。除了將纏身訴訟化為競選資金,川普的嫌犯大頭照在網路上瘋傳,許多支持者模仿這張照片,拍攝瞪視鏡頭的大頭照;亞特蘭大的街頭,也出現川普大頭照的塗鴉作品。
英國人也愛諧音梗!愛丁堡藝穗節「最有趣笑話獎」冠軍出爐
說個笑話:「我開始和一位動物園管理員約會,但事實證明,他是一隻獵豹 (cheetah, 與英文的騙子「cheater」發音類似)。」不管你覺得好不好笑,這個笑話剛剛在今年的愛丁堡國際藝穗節 (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 中,奪下「最有趣笑話獎」(Dave's Funniest Joke of The Fringe) 的冠軍。2023 年愛丁堡國際藝穗節於 8 月初登場,各種豐富的表演、活動接連上演。而英國電視頻道《Dave》也在昨日 (22 日), 宣布第 14 屆「最有趣藝穗節笑話獎」的前十名獲勝者。「最有趣藝穗節笑話獎」旨在表彰藝穗節中上台演出的喜劇演員。首先,一群喜劇評論家組成的評審團隊,會先在藝穗節的數百場喜劇表演中挑出他們中意的幾個笑話;接著,這份匿名的入圍名單,將交由 2,000 民眾投票,從 25 個笑話中挑選 3 個最喜歡的笑話,最終評選出前 10 名。在這之中,喜劇演員洛娜 (Lorna Rose Treen) 憑藉她在演出《皮鴿》(Skin Pigeon) 中講述的「獵豹」的諧音梗,拿下 44% 的票數,奪得第一。且自從藝穗節笑話獎開辦以來,除了首屆冠軍由女性喜劇演員里昂絲 (Zoe Lyons) 拿下,洛娜則是第二位奪得此項殊榮的女性。洛娜得知獲獎後表示,自己今年能首度在愛丁堡藝穗節亮相,已經是極大的喜悅,這份獎項更是錦上添花,「非常感謝大家將這份榮譽給予我的愚蠢笑話!」今年「最有趣藝穗節笑話獎」的前十名,名單如下:得獎者:洛娜。羅斯。特林 (Lorna Rose Treen) 得票率:44% 得獎者:莉茲。古特博克 (Liz Guterbock) 得票率:41% 得獎者:阿莫斯。吉爾 (Amos Gill) 得票率: 40% 得獎者:西基莎 (Sikisa) 得票率:34% 得獎者:馬賽。格雷厄姆 (Masai Graham) 得票率:33%*DQ 註:鐵達尼號 (RMS Titanic) 在首次出航的途中,即不幸因擦撞冰山而沉沒,導致船上超過 1,000 名人員罹難。得獎者:弗蘭克。拉文德 (Frank Lavender) 得票率:32%*DQ 註:麩質標籤 (Gluten tag) 的英文發音,與德文的「你好」(Guten Tag) 相似。得獎者:羅傑。斯威夫特 (Roger Swift) 得票率:29%*DQ 註:「咖世家」是英國知名的的咖啡連鎖店,有英國版星巴克之稱。而「咖世家恐懼症」(Costa-phobic) 的英文發音,與幽閉恐懼症 (Claustrophobia) 相似。得獎者:班內特。阿隆 (Bennett Arron) 得票率:29%*DQ 註:「hands down」在英文中,同時有「把手放下」和「輕鬆地」2 種意思。得獎者:威廉。史東 (William Stone) 得票率:28%*DQ 註:第一家分行 (first branch) 的英文發音,與「英國第一銀行」(FirstBank UK) 相似。得獎者:丹尼爾。福克斯 (Daniel Foxx) 得票率:26%*DQ 註:「twilight years」在英文中意指「暮年、晚年」, 與電影《暮光之城》(Twilight) 同一字。這份得獎名單公布後,也在社群媒體上引發討論;不過,許多網友似乎並不買單。有些網友指出,第一名的笑話已經是「古老的諧音梗」, 缺乏原創性且不如其他幾名的笑話;另一些網友則認為,這些笑話都不夠好笑,不夠格被稱為「最有趣笑話」。另外,也有許多網友留言,認為「最有趣笑話獎」本身就是一個笑話。網友「Eddie D」點出,認為有「最好笑笑話」的想法十分可笑,此外這些笑話都是斷章取義的,應該在原本的故事脈絡中,由喜劇演員原聲說出才會成立。
瓦格納集團首領座機墜毀 俄國官媒:普里格津也在乘客名單內
根據俄羅斯官方塔斯社 (TASS) 報導,週三發生一起飛機墜毀事故,機上所有乘客 10 人全數罹難。俄羅斯聯邦航空運輸局於聲明中表示:俄羅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 的首領普里格津 (Yevgeniy Prigozhin) 也在乘客名單內。這架飛機從莫斯科起飛,飛往聖彼得堡,但在不到 100 英里 (約 160 公里) 靠近特威爾市的地方墜毀。俄羅斯聯邦航空運輸局貼出失事飛機的乘客名單,其中包括普里格津的姓名;此外,俄羅斯官方媒體也發布飛機墜落的影片,其中一個畫面為飛機燃燒中的碎片,上面可以看到普里格津飛機的註冊號碼後 4 碼:2795。消息傳出後,《BBC》、《路透社》、《衛報》、《CNN》等媒體已相繼報導此快訊,不過對於俄方發布的資訊,目前尚無法驗證其真偽,還待進一步追查。而在聖彼得堡瓦格納集團的辦公大樓,在天黑後將窗戶點亮,展示為一個巨大十字架的形狀,表示哀悼及尊重;今早在大樓附近,也有許多人留下鮮花以及點燃的蠟燭。根據《CNN》報導,對於這起事故,美國總統拜登則暗示普丁很可能是幕後黑手,「我不知道實際上發生什麼事,但我並不感到驚訝。」
誰說長頸鹿一定有斑紋?美動物園:地球上唯一素色長頸鹿誕生
長脖子、格子花紋,是長頸鹿的「招牌」特徵,不過在美國田納西州的一間動物園內,最近竟然誕生一隻渾身都沒有斑紋的小長頸鹿!前幾天,田納西州的一間私人動物園「Brights Zoo」對外公布,園內 7 月 31 日誕生一隻特殊的網紋長頸鹿寶寶。網紋長頸鹿的棕色毛皮上,通常有以白色線條組成的網狀斑紋;新生小長頸鹿則全身都是棕色,全身上下毫無花紋。根據外媒報導,這種現象十分罕見,上一次留下紀錄的案例,為 1972 年在東京上野動物園誕生的無斑紋長頸鹿寶寶;在野生長頸鹿身上,則未曾有人觀察過類似狀況。園方也指出,這隻小長頸鹿現在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一隻沒有斑點的網紋長頸鹿。」「長頸鹿保育基金會」(Giraff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的野生動物獸醫師弗格森 (Sara Ferguson) 說明,長頸鹿的斑紋在草原中可以用來偽裝,保護牠們覓食、棲息。而斑紋底下,是複雜的血管系統,用以支撐牠們的龐大身軀。弗格森也提到,小長頸鹿的罕見花色,可能是由於一個或多個基因突變導致;不過小長頸鹿的生長狀況良好,身高已經達到 6 英尺 (約 180 公分), 並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牠有健康上的風險,未來幾年可以持續觀察、了解小長頸鹿身上的變化。目前,小長頸鹿與媽媽一同在動物園中生活,並受到工作人員悉心照料。動物園方也為這隻受到矚目的長頸鹿寶寶,在網路上發起命名活動,請大家一起來幫牠票選最適合的名字。投票的選項包括:「Kipekee」, 意思是「獨特的」;「Firali」, 意思是「不尋常的」;Shakiri, 意思是「最美麗的」; 或「Jamella」, 意指「絕美的」。截至現在,動物園在臉書上的貼文已有超過 3 萬則留言,園方將於 9 月 4 日統計票數並公布最終結果。除了請大家幫忙命名,動物園也在貼文中呼籲人們關注野生長頸鹿的處境,並捐款支持長頸鹿保育組織。動物園的創辦人布萊特 (Tony Bright) 說明,根據「長頸鹿保育基金會」的數據,過去 35 年裡,非洲草原上的野生網紋長頸鹿,數量約從 36,000 下降到 16,000, 大幅減少 50%。「通常我們不會在動物園發布任何動物寶寶的消息,但由於這種情況非常獨特,我們知道這會引起很多人對長頸鹿的關注。」他希望藉由無斑紋長頸鹿寶寶的熱度,引導大家關注野生長頸鹿的現況,也讓保育組織獲得更多支持,「我們希望確保後代子孫有機會看到這些奇妙的動物!」
睽違107年!升學名校慶應高中奪甲子園優勝「會念書又會打球」
今日 (23), 第 105 回全日本高中棒球大賽,俗稱夏季甲子園決賽,代表神奈川縣的慶應高中以 8:2 的成績,成功阻斷代表宮城縣的仙台育英二連霸。同時,也是慶應高中睽違 107 年、第二回大賽 (1916 年,大正 5 年) 以來,相隔一個世紀後再次獲得甲子園優勝。雖然在前三局,仙台育英僅落後一分,咬牙緊追,但是自五局上半,慶應高中連續轟出安打再得四分,比數就此拉開。最後以六分之差,慶應高中寫下百年之後的新歷史。作為升學高中,每年慶應高中約有九成的學生會直升日本名校慶應大學,因此,慶應高中球隊的座右銘為「享受棒球」, 他們每天只練習二小時,沒有髮禁規定。且根據調查,多數隊員對於加入日本職棒沒有興趣,因為擔任律師或是成為公司社長,才是他們人生的目標。來到令和時代,廢除髮禁的風氣似乎也改變了甲子園的景象。今年出場的隊伍,至少有 7 所學校不是以平頭髮型上場。根據日本高中棒球聯盟六月的調查,強制剃平頭的球隊僅佔 26%, 顯示日本球隊的髮禁,正在逐漸走向開放。圖為慶應高中不動的一號打擊手丸田湊斗,因為白皙的肌膚加上飛揚的秀髮一夕爆紅。旅美選手大谷翔平的母校,岩手縣的花卷東高中自 2018 年後便廢除髮禁,選手熊谷陸表示,「重要的是內在,而不是外貌。我們也希望自己不會根據外表來評斷別人。」
低廉的售價讓人難以抗拒 中國電動車大量進軍英國市場
十多年前,當英國電視節目《頂級跑車秀》(Top Gear) 主持人克拉克森 (Jeremy Clarkson) 看到英國設計車款 Mini Cooper 的經典外型,遭到中國汽車製造商「力帆」抄襲仿製時,曾經嘲諷地說:「這是我看過最可悲的東西。」如今,可悲的學徒不僅一躍而成世界車業霸主,更可能藉著環環相扣的各種優勢,重重打擊曾經風光一時的英國汽車製造業。光是 2023 年第一季,中國出口車輛總數已達到 107 萬台 —— 電動車約佔其中四分之一;若以這個狀態估算,至今年底,從中國出口的電動車,將可以達到 130 萬輛。這當然是中國政府刻意為之的結果,當年在「中國製造 2025」計畫中,已將「節能與新能源車輛」作為重點發展領域,透過大量補助與長期操作推動產業轉型;如今,中國不僅自產電動車,也自銷電動車,根據美國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全球電動車銷量有六成都是由中國國內購入使用。「對中國而言,推動此類綠能產業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出口產值,跟氣候變遷沒什麼太大關係,」CSIS 資深研究員馬佐科 (Ilaria Mazzocco) 說,「這十年來,中國關注發展高附加價值且高科技的產品,電動車就是最好的示範產品。」隨著英國政府目標 2030、歐盟目標 2035 的淨零政策 —— 全面禁止銷售新的汽、柴車,已發展完成的中國電動車,就這麼站上浪頭、來勢洶洶。 SAIC (上汽)、BYD (比亞德)、GWM Ora (長城歐拉)、Chery (奇瑞)、Aiways (愛馳)、Geely (吉利) 等中國車品牌,已展開佈局、陸續進入英倫市場。售價低廉,當然是中國產品的絕佳優勢之一,根據英國《電訊報》報導,最低定價甚至可下探 8,600 英鎊 (約 35 萬台幣), 遠低於其他進口品牌。且相較於美國針對進口電動車祭出的 27.5% 關稅,英國方面也沒有特別提高限制。英國購車網站 carwow 民調指出,僅有約 29% 的英國民眾未來會考慮購買中國品牌車輛;但在該站的另一份調查中,則有 67% 的受訪者對於中國車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考慮購入中國車的理由,則以政治因素 (37%)、品質考量 (36%) 為大宗;知名度當然也是一個問題,有 28% 的民眾因為對於中國品牌不熟悉而卻步。不過,許多英國消費者熟知的汽車品牌,其實早就已經隸屬於中國企業了。例如,《頂級跑車秀》主持人克拉克森近期在評論中盛讚的蓮花跑車 (Lotus), 就已納入吉利集團旗下,知名品牌富豪汽車 (Volvo) 亦然;源自英國牛津、土生土長的 MG 汽車 (Morris Garages), 現在則為上汽所有。就連造型獨特,辨識度超高的倫敦計程車 (LEVC) 也在浙江吉利手中。同時,電動車的資安問題也受到許多重視 —— 而中國電動車的資安疑慮,更存在濃濃的陰謀恐懼。去年,德國白帽駭客可倫坡 (David Colombo) 成功駭進全球各地 13 個國家、共 25 輛特斯拉電動車,遠端閱覽行駛紀錄,甚至掌控車門、車燈、音響開關,證明電動車數據後台與應用程式所存在的安全風險並非異想天開。就連中國自己也對滿街跑的特斯拉電動車有所顧忌,過去習近平視察成都時,或在去年北戴河會議期間,中國政府也曾禁止特斯拉車輛上路。北京自己都這麼敏感了,其他國家同樣會對中國電動車所搜集的隱私資料有所顧忌。英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保守黨議員凱恩斯 (Alicia Kearns) 就曾要求政府全面檢視內閣使用的車輛是否含有中國製造晶片,並稱現今多達半數以上的「車聯網」系統 —— 來自三家中國公司:上海移遠 (Quectel)、廣和通 (Fibocom)、中國移動 (China Mobile)—— 為「不可信任」。凱恩斯認為,中國政府能夠「輕易取得首相的維安團隊資料,」並透過這些系統監控英國政府高層的各種國事行程。另一位保守黨議員,也是國防特別委員會成員的德拉克斯 (Richard Drax) 則補充:「每個政府單位都必須非常、非常小心,避免受到『中國影響』, 不論這些影響是明或暗。」奠基於英國的資安公司 Parabellyx 執行長波茲納 (Alexander Poizner) 此前也曾在公司網誌中特別舉台灣為例,說明電動車可能成為不定時的行走風險:「成千上百的車輛可以直接透過無線網路更新,想想這會有多危險。」他寫道,「如果中國使用惡意軟體,蓄意擾亂台灣交通,作為軍事攻擊的第一步,又該怎麼辦呢?」除此之外,中國製造出口的電動車,對於他國的製造產業也將造成巨大衝擊。安聯集團 (Allianz) 在五月發布的一項報告中警示,中國在電動車業的領先地位已如此之大,一旦英國與歐洲在 2030 年開始禁售燃油車,可能出現「無法彌補」的差距。前任英國內政大臣巴特爾爵士 (Dame Priti Pate) 也呼籲政府放慢腳步,避免急於轉向電動車,以免利益良善的綠能目標,最終不僅讓中國得利,還扼殺了國內產業。「我們的淨零政策必須符合國情,也必須在能源與技術方面都有所保障⋯以確保我們擁有國內的選項。而不是拱手將市場白白交給那些對我們造成威脅的國家。」巴特爾爵士說。曾任日產汽車營運長,被稱為「電動車教父」的帕爾默 (Andy Palmer) 也呼應,「英國的淨零目標比歐洲的野心更大,卻完全剝奪了國內產業的競爭優勢。」安聯的報告中也建議,歐洲各國或可考慮讓中國品牌車輛在當地設廠、進行組裝,以作為在該國上市銷售的前提,保有一些掌控權。CSIS 研究員馬佐科也說,如果未來電動車的製造生產,全部都在中國國內進行,歐洲也將面臨有如當年中國加入 WTO 後,美國部分產業所遭受的「中國衝擊」(China shock), 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
打造月亮上最豐富的美術館 《月球密典》計畫將各國藝術品送往宇宙
1969 年 11 月,阿波羅 12 號抵達月球,展開人類史上第二次登月任務。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還有一座小小的博物館也搭著順風車抵達月球。這是月球上第一件藝術品 —— 一張名為「月球博物館」(Moon Museum) 的陶瓷晶片。在長 1.9 公分、寬 1.3 公分的「月球博物館」上,刻著安迪。沃荷 (Andy Warhol)、勞勃。勞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 等 6 位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從此,人類開始踏足月球的藝術領域,越來越多作品被送上月亮,期望能在宇宙裡留下人類的痕跡。現在,來自加拿大的物理學家、製片人和藝術收藏家佩拉塔 (Samuel Peralta), 打算一舉擴充月球上的藝術收藏。他開啟《月球密典》(Lunar Codex) 計畫,匯集來自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藝術家作品,在接下來的 18 個月中分批送上月亮。最初,佩拉塔其實只是想將自己的作品送上月球。他提到,自己從小就是一名詩人,後續也曾嘗試撰寫科幻小說,並在 2015 年出版名為《未來編年史》(The Future Chronicles) 的系列書籍,當中收錄多位作家的作品。當他意識到自己的作品可以登上月球時,「這份喜悅同時也傳遞給書中的其他人們。」到了疫情期間,由於畫廊、音樂廳等空間封閉,藝術家失去展示自己作品的空間,他發現藝術界普遍瀰漫著一股低迷。於是佩拉塔決定擴大計畫版圖,將其他人的作品也納入登月行列,「我找來認識的畫廊老闆、收藏家、人類學家等,計畫就此開始有機地步步壯大。」他在計畫的網站上寫道,《月球密典》是一個在黑暗時期傳播希望的計畫,當我們將藝術注入月球,每當我們仰望夜空,「月球會成為希望的有形象徵。」這同時也是寄向未來的瓶中信,「未來的旅行者找到這些時光膠囊時,將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豐富。」目前,佩拉塔已蒐集到來自 158 個國家的作品,約有超過 3 萬名藝術家投稿;作品類型包羅萬象,涵蓋攝影、畫作、雕塑、書籍、雜誌、podcast、電影、音樂等,估計總數可能超過 10 萬件。這些作品經數位化處理後將刻蝕在奈米膠片 (Nanofiche) 中,這種特殊的材質具有重量輕、高效、耐用、抗輻射的特性,可以在各種極端環境中保存數據長達上萬年;且作品圖象的解析度高,可以使用顯微鏡讀取。所有作品將被存入 4 組膠片中,再放置於防護盒裡,透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的「商業月球負載服務」(CLPS), 分批送上月球。其中一個膠片「獵戶座系列」(The Orion Collection) 已在去年底跟隨 NASA 的「阿提米絲 1 號」繞行月球並返回,預計將在 2024 年的任務中封存月球表面;其他膠片也將在未來幾年中分別出發。雖然《月球密典》並非第一個將藝術品送上月球的計畫,卻最具國際性、最多元化。它開創許多先例,包括第一次將女性藝術家的作品送上月球,第一次納入身障藝術家、非西方國家藝術家;也首次涵蓋多種月球未有的藝術類型,例如木、陶、銅等各種材質的作品,還有刺青藝術、街頭塗鴉,甚至有一首與人工智慧聯手寫作的詩。在眾多藝術家中,最年輕的一位是來自加拿大的瑪茲 (Mazzy Sleep)。雖然年僅 11 歲,她寫作的詩卻已在許多知名文學雜誌上發表。佩拉塔委託瑪茲寫了一首與月球相關的詩,他形容這首詩「非常驚人」。其中,還有一位來自烏克蘭的藝術家奧莉莎 (Olesya Dzhurayeva), 她在烏俄戰爭開始後便逃離基輔。雖然失去自己的工作室,但奧莉莎對藝術的渴望未減,她利用手邊現有的材料進行創作,表現自己面對的絕望。她的作品、故事也將被送上月球,封存於宇宙之中。隨著科技進步,人們能夠送上太空的物品越來越多,月球上的藝術文化,也成為各方角逐、較勁的新領域。媒體藝術家丹妮拉 (Daniela De Paulis) 在《CNN》的訪談中提到:「西方男性藝術家是第一批以他們的作品殖民月球的人。」而《月球密典》則象徵性地為其他族群的藝術家,打開登入月球的可能性,「成為太空探索敘事和新的太空競賽的一部分。」她也肯定佩拉塔對作品品質的重視。佩拉塔則表示,如果 NASA 和其他歐洲、亞洲國家,真的打算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那麼這將是殖民地藝術和文化的開端。」月球上的作品,是人類在月球的代表,也是這個時代至未來的大使,它們向宇宙訴說著:「儘管有戰爭、流行病和環境劇變,人類仍然有時間夢想,有時間創造藝術。」
戰火下的貓貓狗狗,從掃雷狗英雄到愛國迷因貓「戰爭何時結束」
自 2022 年 2 月俄烏戰爭爆發開始,這場國與國的領土之爭,已經演變成影響整個世界經濟的大戰。而抵制俄羅斯、聲援烏克蘭的,除了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民之外,許多貓和狗也加入了這場聲援運動。一隻名叫 Patron 的掃雷犬 (Mine-sniffing dog) 就是其中之一。飼主在 Patron 六個月大的時候,發現牠有「異於常狗」的嗅覺能力。而 Patron 的主人米哈伊洛伊利耶夫 (Mykhailo Iliev) 本身是一名拆彈專家,因此他開始訓練 Patron 辨認黃色炸藥或地雷,也因為 Patron 體重很輕,即使踩到反步兵地雷也不會因此觸發。截自 2022 年 9 月,Patron 已經幫忙找到 300 多個爆炸裝置,而牠的好鼻子與勇氣,也讓牠一躍成國際知名犬,不只被製作成插畫、徽章甚至是 T 恤,烏克蘭郵政甚至為牠發行「狗英雄」的郵票。去年 5 月,烏克蘭總統沃洛迪米爾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y) 頒發了傑出服務勳章給 Patron, 而牠的主人則獲頒三級勇氣勳章,以表彰他們的貢獻。除了掃雷之外,米哈伊洛也發起了慈善募捐活動,旨以幫助因掃雷而受傷的軍人,並且為 Patron 創立了 Instagram 帳戶,希望透過牠的力量,帶給活在戰爭恐懼下的烏克蘭人們,一絲希望與勇氣。另外一隻,因戰爭而成為網紅動物的,還有 Instagram 追蹤人數已破 137 萬的虎斑貓 Stepan。然而,在俄烏戰爭開打之前,Stepan 原本只是社群網路上一隻隨處可見,長相比較可愛的貓咪。過去,Stepan 的厭世臉,以及一張又一張靠在吧檯,一旁放著一杯飲料的迷因照,讓牠一夕爆紅。戰爭爆發後,Stepan 雖然離開了家鄉,但主人安娜 (Anna) 卻也希望藉由牠的影響力,為故鄉做點什麼。自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Stepan 的 IG 帳號從原本使用的俄羅斯語換成了烏克蘭語,每一張可愛貓咪照上,不時會放上「希望我的國家能盡快獲得勝利!沒有導彈,人和動物不再死去。」等為烏克蘭喊話的話語。安娜希望透過 Stepan 的知名度,幫助在因戰爭受傷或是流離失所的動物,去年,牠以 Stepan 的名義募款到的金額將近 1.5 萬歐元;而在烏克蘭南部卡霍夫卡水壩被摧毀後,Stepan 也籌足了疏散當地動物的資金,以及哈爾科夫內遭到砲擊的圖書館的捐款活動。對於安娜來說,除了募款之外她更希望能為人民,尤其是兒童們做點什麼,「透過 Stepan 可愛的影片或照片,讓人們暫時忘記戰爭的可怕,這也是為什麼 Stepan 的貼文總是充滿了幽默感。」除了真實的貓狗,插畫家奧琳帕夫洛娃 (Olena Pavlova) 創作了一隻名叫 Inzhyr 的卡通貓,並將牠描述為「天然的抗憂鬱藥」。「我看過太多,一張貓的照片的社群傳散力,遠遠大於文字的案例。以貓為主角的圖片或迷因,因為很容易吸收,所以可以傳遞更多重要的思想。」對帕夫洛娃來說,Inzhyr 是療癒自己的存在,她也希望透過 Inzhyr 正面、積極,充滿可愛且有好的形象,幫助人們找到內心的希望與光明。
「行人,走到美國還是地獄」美國行人死亡數破41年來新高
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的資料顯示,2010 年至 2021 年,美國行人死亡人數從 4,302 人增加到 7,624 人,增幅為 77%。同期,其他類型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增加了 25%。大多數行人死亡事件是發生在天黑之後,且在沒有人行道的道路上;35% 的死亡事件中,肇事車輛是一般轎車;40% 的死亡事件中,肇事車輛是休旅車或是輕型卡車的皮卡車 (pickup)。《行人權利:美國行人死亡的種族、階級和沉默流行病》() 的作者安吉施密特 (Angie Schmidt) 表示,大約自 2009 年以來,行人死亡人數一直在穩定增加。這也反映了郊區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人住在以車為本的社區中。此外,人口高齡化也是個問題,因為老年人更容易受到事故傷害影響。行人的路權問題,是一個真正的危機,它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了。但路上的車輛卻有增無減。新冠疫情期間,因為執法警察變少,以及開車分心等駕駛行為偏差的關係,美國的道路變得更加不安全。2020 年,每 10 萬名美國人中有 11.4 人死於車禍,這個數字遠超西班牙 (2.9)、以色列 (3.3) 和紐西蘭 (6.3) 等國家。雖然,還是略輸台灣 (12.6)。與大多數先進國家不同,美國的道路死亡人數在過去 20 年間 (包括疫情期間) 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針對行人跟單車族來說,美國就是地獄,是行人的地獄。為什麼美國在道路安全方面落後其他國家?其中有非常多原因,舉例來說,歐洲比美國更努力推廣無車或少車的城市社區,當車禍的肇事主因 —— 車子被移除後,行人的安全性也會大幅提高;同樣,其他國家也積極改進基礎安全設施,例如如環形交叉路口和道路瘦身計劃。此外,其中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是 —— 全美僅有 14 個州允許安裝「測速照相機」。根據美國交通部統計,各州對測速照相機有嚴格控制,美國只有不到 300 個社區有安裝交通監控設備。除此之外的交通執法,仍是靠警察蹲點和巡邏執行。美國拒絕使用測速照相機,主因在於民眾的反對,認為安裝測速照相機反而會讓司機分心,造成更多的追撞事故,同時它也會侵犯車主的正當權益與隱私權。德克薩斯州參議員鮑伯霍爾 (Bob Hall) 認為:「任何的科技執法其實都是政府先假設市民是壞人,然後放一個攝影機抓現行犯,這不合乎美國憲法的人權保障。」根據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 (IIHS) 2014 年的報告顯示,移除闖紅燈照相機的路口,車禍死亡率反而會增加至 30%。2021 年,估計有 12.7 萬名行人,因駕駛闖紅燈而受傷、1,109 人喪命。因違反交通號誌而發生的死亡車禍,大部分的受害者都不是駕駛,而是行人、乘客與自行車騎士。翻出近年來美國所有行人死亡的數據,威斯康辛大學 (Wisconsin–Madison) 城市規劃學系的授羅伯特施奈德 (Robert Schneider) 教授發現,位於佛羅里達州帕斯科郡 (Pasco County) 的 US-19 公路,自 2017 年以來,這條公路每 100 英里就有 34 人被車撞死,堪稱美國最致命的道路。「如果將所有數字加起來,整個帕斯科郡的行人死亡數為 137 人。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如果一架飛機在這裡墜毀,並造成 137 人死亡,大家就會知道這個數字的嚴重性。」US-19 公路的發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郊區不斷擴展,開發商預期這裡會有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口入住,開始在 US-19 公路沿線規劃社區,然而,因為一開始的城市規劃只考慮到可以乘載大量交通,因此在社區發展逐漸蓬勃之後,US-19 公路儼然成為一條道路兩側是住宅和商業區的高速公路。從事道路設計的查爾斯・馬羅恩 (Charles Marohn) 將人走的街道 (Street) 和車子開的道路 (Road) 組合,創造了「Stroad」一詞,用以形容類似 US-19 公路,失敗且不安全的道路設計。「我們需要道路與街道,但不需要融合這兩種功能的東西。偏偏這是我們美國人,實際上能想到的致命設計。」根據美國州長公路安全協會 (GHSA) 數據指出,2021 年 60.4% 的行人死亡事故發生在這些道路上。Stroad 通常缺乏良好的照明、斑馬線,因此該年度有許多人是在晚上被車撞死。同年,佛羅里達州被車撞死的人數提升到 899 人,成為全美對行人最不友善也最危險的州。美國的交通安全問題,並非一直都如此危險。1979 年,美國死於交通事故的風險,僅略高於西德和韓國。而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美國和西歐各國引入安全帶、安全氣囊等,改良汽車安全的設計。1979 年,美國更創立了首個新車安全評鑑 (NCAP) 計畫,旨以針對上市的車輛進行安全測試評比,提供消費者參考依據,而 NCAP 的成功也讓世界各國效仿此一模式。至少在當時,美國可以自信地宣稱自己是全球交通安全的領頭羊。但在過去的 30 年裡,美國的交通死亡率下降的趨勢,一直落後歐洲、東亞和加拿大。當日本和挪威以實現自 1940 年代以來,最低道路死亡人數的數字時,美國卻依舊年年創下死亡新高。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數據,美國的行人死亡人數在 2010 年至 2018 年間增加了超過 40%, 是其他成員國的兩倍多。而當年首創 NCAP 安全測試的美國,在歐盟、日本、澳洲,甚至是中國,早已將行人保護 (Pedestrian Occupant Protection) 納入評估環節時,時至今日美國仍未在測試中加入此測試。導致行人致死的原因,「車型」也是關鍵因素之一。美國因為國土面積大,因此不管去哪裡大多需要開車,也因次形成了「車本主義」的思想。除了要有一台車,還要是一台大型車輛。美國人對於大型車輛熱愛的程度,可說是有增無減。2000 年到 2019 年,小型汽車 (如轎車) 的比例,已從 60% 下降至 40%, 而休旅車 (SUV) 數量激增,則從過去的 10% 增加至 30%。2021 年,輕型卡車和休旅車的新車銷售比例已超過 80%。看準此商機,汽車製造商也紛紛將生產重點轉向更加有利可圖的豪華車型。但根據研究顯示,休旅車的普及與美國行人死亡人數的增加呈正相關,而車體的重量和高度,也會讓行人面臨更大的危險。許多美國人認為,車本主義就是美國象徵,對於一個極度依賴汽車的國家來說,大量的道路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看看,同樣幅員廣闊且以汽車主要交通工具的鄰國加拿大,其交通事故致死率卻比美國還低 60%。2021 年,美國也終於意識到事態的嚴重,宣布投入 50 億美元,用於地方道路安全建設。儘管特斯拉公司的馬斯克 (Elon Musk) 曾宣言,希望透過電動車特斯拉的駕駛輔助功能 ——「Autopilot」將事故減少 90%, 但目前,仍沒有可靠的數據可以證明,配備 Autopilot 的特斯拉比其他汽車更安全。而其他國家也不願等待技術來拯救生命。芬蘭的首都赫爾辛基 (Helsinki), 交通事故致死率人數下降的原因,是該市專注於減速與限速;法國在過去 30 年中,也因為限制車輛進入市區,得以提高行人安全;日本許多大城市中,則是嚴格禁止路邊停車。對美國來說,打造慢速的道路、嚴懲魯莽的駕駛者、加重大型車輛的稅收,都可能是可以解決的行人死於交通事故的方案之一。城市政策與新型態移動科技的大衛齊佩 (Davide Zipper) 表示:「美國不需要華麗的創新來拯救生命。政策制定者只需要有謙卑的態度看向國外。許多強大而實際的解決方案正等待著他們。」
亞馬遜暢銷書疑似由AI生成 與夏威夷野火同步上架引爭議
DQ 編按:目前,《火與怒》一書已從亞馬遜書店網站下架。現在在亞馬遜上,只能找到一本《火與怒》的摘要電子書,以及談及此書的 Podcast。美國科技大廠網路平台成了詐騙大本營,各種虛假訊息廣告防不勝防,平台商似乎毫無辦法也無意阻止,最近免費 AI 生成式工具推出後,虛實更難分辨。最近亞馬遜書店暢銷書榜單上,出現一本講述茂宜島野火的出版物,竟然是在災難期間出版,還登上亞馬遜 Kindle 暢銷書類別的榜首,人們開始懷疑,這本書不是人寫的,批評有心人賺取災難財,亞馬遜還替他宣傳。亞馬遜書店早就上架 AI 撰寫的書籍,目前該平台上有數百本將 ChatGPT 列為作者或合著者的書籍。這些書籍主要透過亞馬遜的自助出版部門,即 KDP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 出版,讓作者可以快速發布機器人製作的電子書,一些人警告稱,這些電子書對傳統出版業構成真正威脅。最近受到很大爭議的是一本叫做《火與怒:2023 年茂宜島大火的故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Fire and Fury: The Story of the 2023 Maui Fi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於 8 月 10 日在亞馬遜書店上架,聲稱記錄的是 8 月 8 日至 11 日的夏威夷野火事件。這本書的簡介列出幾個內容項目,先描述夏威夷野火情況、與全球氣候危機的關係、預防未來野火與減少碳排放與適應氣候變化的方式等,也說明內容來自科學研究、目擊者的敘述、官方報告和媒體報導,還強調是任何關心環境、人類未來和美麗星球命運的人的必讀之作。這樣的敘述看似沒什麼異樣,但其中好幾個句子開頭都一樣,被質疑毫無情感與修辭,很像是機器生成的段落。更可疑的是,作者是邁爾斯斯通博士,但亞馬遜頁面上的關於作者的部分只有一句「我寧可不說」(I'd rather not say)。同名作者今年 5 月以來已經出版十幾本書,大部分都是人物故事,其中一本還是講拜登兒子的書。這本《火與怒》在亞馬遜書店上有 21 個一星評級,大部分人都批評是一本 ChatGPT 生成的書,沒有什麼深刻的見解與有意義的評論。但也有少數人因為這本書出版日期與夏威夷野火重疊,相信有人故意引發災難的陰謀論。出版商評論該書時談到,即使一本書有採用 AI 工具,大多數作者也會與出版商或自助出版服務機構合作來編輯這本書、確認內容資訊並添加一些人性化的元素,但這本評論夏威夷野火的書,似乎沒有經過這些後續人為的審查工作。即使只有一星,但這本書已經是亞馬遜書店 30 分鐘教育和參考短讀物類別中的暢銷書,電子版要價 8.99 美元,紙本一本要 17.09 美元,且已被納入亞馬遜的訂閱閱讀服務 Kindle Unlimited 中免費閱讀,很多人指責這本書是發災難財。雖然這本 44 頁的書可能只有「I'd rather not say」這句話是作者自己寫的,但亞馬遜本來就允許 AI 工具寫書且可以自行出版,這樣的開放機制,自然會讓自動快速生成的書籍愈來愈多,聰明的人會利用事件熱度大賺一筆,作者也不會在乎被指責,反正名字也是假的,當整個生態系統發展下去,受益者將是鼓勵自動化的平台商與作品背後主使者,損失的則是用心的出版商與消費者的荷包。
西班牙首度奪下女足世界盃冠軍 為女子足球發展注入動力
8 月 20 日,西班牙的女子足球隊伍,首度拿下女足世界盃的冠軍。4 年一度的國際足總女子世界盃 (FIFA Women's World Cup) 是女子足球的最高榮譽,今年為第九屆賽事,由紐西蘭和澳洲共同舉辦,也是女子世界盃首度在南半球舉行。在昨日的決賽中,西班牙隊靠著後衛卡孟納 (Olga Carmona) 踢進的關鍵一球,以 1 比 0 擊敗英格蘭隊。這不僅是西班牙女足首次獲得世界盃冠軍,西班牙也成為德國之後,第二個曾獲得男子、女子世界盃冠軍的國家。這座冠軍獎盃除了改寫球隊歷史,也是在西班牙隊歷經波折之後,出乎眾人意料的勝利。根據外媒報導,西班牙的女子足球長期遭忽視,2015 年以前,女子國家隊一直由一位貶低女性、不專業的教練帶領;後續接任的教練,也引發球員不滿,導致好幾位先發球員辭職抗議。在球隊狀況不穩定、主力缺席的狀況下,西班牙雖在小組賽階段以 0 比 4 慘輸日本,卻未就此屈服;反而以出色的進攻表現殺入決賽,並奪下世界冠軍。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這場勝利也將轉變大眾對女子足球的看法,成為推動女足發展的強烈動力。
「抱歉,番茄去度假了!」印度蔬菜價格飆漲,漢堡王宣布停止供應番茄
在印度的漢堡王,除了人需要休假,就連番茄也迎來假期。這週,印度有 2 間漢堡王分店貼出一份語氣輕鬆的告示,寫道:「即使番茄也需要度假!」並提到「我們無法繼續在餐點中添加番茄。」對於討厭番茄的人,這可能是個不算太壞的消息;不過番茄的「出走」, 背後隱含了印度嚴重的民生問題。過去幾個月來,受到通膨、極端氣候影響,印度的蔬菜價格飛漲。其中番茄短缺尤其嚴重,價格在短時間內已飆漲了 4 倍。漢堡王不是第一間為番茄所苦的餐廳,自 7 月起,麥當勞、Subway 等連鎖速食店接連宣布暫不提供番茄;而在印度擁有將近 400 家分店的漢堡王,最終也不敵番茄的高昂價格。印度漢堡王在網站上寫道,他們為了維持食材的高品質暫停供應番茄,但番茄很快就會回來,希望顧客理解並耐心等待。根據據印度消費事務部的數據,今年 6 月印度番茄的平均價格為每公斤 32.58 盧布 (約新台幣 13 元), 到了 7 月則變成平均每公斤 107.18 盧布 (約新台幣 41 元), 比每公升 106.31 盧布 (約新台幣 40 元) 的汽油更貴。雖然受收成時間影響,印度 7 月份的番茄價格通常會比其他月份更貴,但是今年的番茄價格卻比起去年高出將近 3 倍。根據《TIME》報導,專家指出氣候變遷是今年印度番茄短缺嚴重的主因。今年上半年,印度經歷提早到來的熱浪,和多場極端降雨,這些都重創了農作物的產量。例如主要生產番茄的安得拉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卡邦,都因洪水影響,導致番茄產量下滑、價格飆升。在印度,番茄是餐桌上的必需品,許多菜餚裡番茄都扮演要角;番茄價格飆漲不僅影響速食店供餐,還衍生出多種「番茄亂象」。根據《今日印度》(IndiaToday) 報導,中央邦 (Madhya Pradesh) 有一對夫妻,只因丈夫在沒有詢問妻子的狀況下,擅自拿了 2 顆番茄料理,導致夫妻爆發口角,妻子還憤而離家出走。此外,印度境內有多處發生搶劫、竊盜蕃茄的事件。根據印度《印度報業托拉斯》(Press Trust of India) 報導,印度南部的坦米爾那都邦,有一對夫婦藉由假裝發生車禍,趁機奪取一輛載了 2.75 噸番茄的卡車。因此許多番茄農會組成保安團,輪班看守番茄園;也有蔬果商家特地聘請保鑣看守店面。種種由番茄引發的亂象,都為明年將面臨大選的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帶來不少壓力。為了緩解番茄短缺的問題,印度財政部長尼爾馬拉 (Nirmala Sitharaman) 表示,政府目前已經取消進口限制,將開始從鄰國尼泊爾購買番茄,減緩食材價格的壓力。此外,政府也直接向產地購買番茄,再分發到全國各處,以合理的價格販賣,希望藉此可以遏止不斷上漲的價格。
新加坡地小人稠力拚科技產蛋 全自動作業雞蛋產量直直衝
台灣因為爆發禽流感而面臨蛋荒,反觀食物來源幾乎仰賴進口的新加坡卻沒有出現嚴重的缺蛋窘境,今年 4 月還首度出口雞蛋到台灣,協助解決缺蛋危機。新加坡究竟是如何辦到的?新加坡國土只有 700 多平方公里,約台北市的 2.6 倍大,受限土地面積,農業規模非常小,九成以上食物仰賴進口。有趣的是,他們進口來源十分多元,2022 年已增至 183 個國家及地區,除了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及澳洲,還包括日本、中國,甚至歐洲、非洲的農產品都能在超市貨架上看到。為了滿足用蛋需求,新加坡不斷擴大進口來源,包括 4 月批准印尼進口雞蛋。新加坡食品局指出,雞蛋進口來源已從疫情前 2019 年的 12 個來源地,增加到 18 個國家及地區。最特別的是,星國是自由經濟體,有業者從國外進口雞蛋,也有業者出口雞蛋。今年 4 月開始,新加坡前兩大雞蛋農場首度向台灣出口生鮮殼蛋及液蛋。其中,周氏農業私人有限公司已出口兩貨櫃的生鮮殼蛋 (約 60 萬顆) 到台灣,可能讓很多台灣人意想不到。從 COVID-19 疫情到俄烏戰事延燒,在在凸顯糧食安全重要性,新加坡擴大食品進口來源之餘,也力求提升國內產量。為強化糧食安全,星國政府早在 2019 年就提出「30・30 願景」, 目標鎖定 2030 年前達成當地生產農產品能滿足民眾 30% 的營養需求,其中 20% 來自蔬菜水果,其餘 10% 來自魚肉、雞蛋等所含的蛋白質。根據新加坡食品局統計,2021 年新加坡生產雞蛋 6.4 億顆,占當年總消費量的 30.5%; 去年雖小幅滑落到 28.9%, 仍接近三成,其餘七成雞蛋需求則仰賴進口。一家業者受訪時指出,新加坡雞蛋價格主要由市場、雞飼料等原物料因素決定。先前因為俄烏戰爭導致原物料、飼料價格上揚,蛋價也跟著漲。不過,飼料價格已趨穩定,蛋價雖比之前略高一些,但還算平穩,未持續上漲。相對台灣的 2,118 場蛋雞場,新加坡只有三家蛋雞農場,都位在綠意環繞的林厝港地區,距離市中心約 30 分鐘車程。地處西北端的林厝港向來是新加坡農業發展中心,為各類農場聚集地。其中最大的蛋雞農場由周氏農業經營,周氏農業有 30 多年的歷史,農場逐步科技化。發言人鄭燕曦接受《全球中央》採訪時表示,農場 2021 年遷到新址後,就以最新的養殖科技提升雞蛋產量,從原本一天 50 萬顆增至 80 萬顆,目標是今年第四季再往上提升到一天 100 萬顆。周氏農業經營的農場占地 20 公頃,自 2016 年起向星政府租用土地,為期 30 年,設備獲政府部分補助。周氏農業指出,農場大量運用科技,包括雞舍內的溫度、濕度以智慧系統控制,溫度維持在攝氏 28 度上下,燈光及風速也都由電腦系統控制。不僅如此,雞舍內的飼料及飲水都是系統自動供應,連收蛋都由自動化系統完成,後續雞蛋處理、包裝通通是全自動,農場工人進到雞舍主要是為了檢查雞隻健康狀況。一位員工受訪說,「從母雞下蛋到顧客買蛋回家,顧客通常是第一個碰到蛋的人」。周氏農業每間雞舍都是密閉式環境,且嚴格管控進出農場的人員及車輛。除了致力維護環境衛生安全,農場也透過增加雞舍數量來提升雞蛋產量,目前共有 21 間傳統母雞舍,以及三間無籠式雞舍。鄭燕曦表示,每間傳統雞舍約有 6 萬 5,000 隻母雞,為將空間利用最大化,採用直立多層的飼養方式,最多達六層。無籠式雞舍可說是周氏農場的最大亮點,這是新加坡首家、也是唯一採用無籠飼養的蛋雞農場。雖然無籠式雞舍可飼養的數量只有傳統雞舍的三分之一,但母雞可有更多空間活動、伸展;考量無籠飼養是未來趨勢,周氏決定以更人道方式飼養雞隻。在環境永續發展方面,周氏農場也沒缺席,透過回收雞隻糞便,將其轉換成電力,作為農場電力來源之一。新加坡除了現有三個農場,第四個蛋雞農場預計 2024 年投入,未來本土生產的雞蛋可望滿足當地市場五成需求,進一步減少對進口雞蛋的依賴。
對抗地球暖化的方法?科學家:把海染成粉紅色
最近如果有經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 (Halifax) 港的人應該會覺得很奇怪,怎麼這座港口的海水突然變成了鮮艷的粉紅色?難不成是被排放什麼奇怪的廢水了嗎?別擔心,這是當地的科學家為了應對地球暖化所做的一項實驗。他們的最終目的是在港口內海水內加入鹼性材料,來幫助捕獲更多的二氧化碳,以減少溫室效應。根據研究顯示,海洋比起一般的淡水或大氣因為略帶鹼性,光是這樣就能比同質量的大氣中儲存 50 倍的二氧化碳,是人類用來永久且安全儲存二氧化碳的好對象。這項實驗就是在驗證這些鹼性材料倒入海水中後,是不是還能比一般海水還能儲存二氧化碳;這些粉紅色染料就是用來標示被投放鹼性材料海水的。科學家將 500 公升的水溶性的安全染料倒入港口發電站的冷卻水排放口,並且使用船隻、無人機和水下機器人來以追蹤染料的漂流路徑,以便了解未來真的投放鹼性材料時,這些材料是怎麼在港口散播開來的。目前人類用來處理、儲存二氧化碳的碳捕獲方式不少,除了公認最自然的方式透過植樹增加光合作用之外,目前還有把舊油田變成碳封存設施,或是直接把是二氧化碳拿來做成磚塊的做法,不過有鑒於海洋佔了全世界 70% 面積,若真能成功,似乎會是一種極有潛力用來應對地球暖化的方法。
「票房攏是假」韓國電影院與發行商串通,幽靈場次大灌水
許多人會以討論度或票房,決定這週要看什麼電影,而「登頂本週票房冠軍」、「好評破千萬」也成為媒體或是片商宣傳時,最常使用的宣傳語。但根據《韓國先驅報》報導,韓國警方於昨日 (16) 公布,過去五年至少有 323 部韓國電影的票房明顯被「灌水」。自 2021 年開始,由宋康昊、李秉憲及全度妍主演的《緊急迫降》就曾在上映期間,被網友揭發凌晨時分出現大量售罄場次的「幽靈場次」, 懷疑票房造假。電影院與片商事後解釋,純屬技術測試,事後會取消相關票房數字。事件爆出後,韓國警方開始搜查韓國主要的大型連鎖電影院 CGV、Megabox 和樂天,以及電影發行商 Showbox、Kidari Ent 與樂天 Cultureworks。警方表示,電影院與片商涉嫌串通並造假觀影人數、偽造票房排名,意圖阻礙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 (Korean Film Council, 簡稱 KOFIC) 計算電影票房的業務工作。經過數個月的調查與突擊檢查 98 家電影發行商與 462 部電影,發現自 2018 年 3 月至今年 6 月,電影院與片商在韓國票房統計網站 (Kobis) 輸入造假的票房數字,以提高其電影在院線上映的票房排名,總計被灌水的觀影人數高達 267 萬人次。疑似被灌水的電影,包括 2022 年的紀錄片《The Red Herring》、2021 年的愛情電影《如果雨之後》以及動作片《緊急迫降》。目前根據 Kobis 網站票房數字,《緊急迫降》最終收益為 206 萬觀影人數,總票房為 1570 萬美元。美國娛樂雜誌《綜藝》分析,「偽造票房可能是一種宣傳策略,以增加觀眾對電影的興趣,進而讓假的成功成為真正的成功。在未來,高票房也可以讓電影在電視台或是串流媒體上線時,收取更高的授權金。」
「我有家,只是沒有房子」美國無家者、車居族暴增,LA市長「裡安計畫」能否成功?
電影《遊牧人生》(Nomadland) 改編自記者潔西卡。布魯德 (Jessica Bruder) 的著作《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描述在 2008 年金融海嘯過後,美國誕生出了一種新的生活型態:一群被勞動市場淘汰的高齡長者,失去工作、婚姻,身上的財產只能支撐起住在露營車 (recreational vehicle,RV) 上的生活,哪邊有短期打工就駕著露營車往該處移動,宛如現代版的遊牧民族。電影拍得饒富詩意,但遠方真的有希望嗎?一輛車能給予足夠的安定與溫暖嗎?全美無家可歸者的人數持續上升,其中又以加州增加最多,目前約有超過 17 萬名居無定所的人。自 2018 至 2022 年,加州已經斥資 175 億美元試圖解決無家者的問題,包含短中長期措施,例如:購買更多的房子以及汽車旅館,以合理、可負擔的價格提供無家可歸者;提供地產開發商稅收減免,以建造價格合理、可負擔的永久住房;以及提供緊急租金援助等措施。然而,情況未見好轉,加州的無家者不減反增。目前,在加州約有超過 17 萬的無家者,佔全美的無家者總數量的一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弱勢群體中心 (the UCSF Center for Vulnerable Populations) 的主任瑪格特。庫舍爾 (Margot Kushel) 受州政府委託,對加州近 3200 位無家者進行調查。「我認為最主要的問題實際上是極度貧困狀況。」庫舍爾指出,這些無家者在真正步入無家可歸狀況之前約半年,每個家庭月平均收入僅有 960 美元,「這在房價最昂貴的加州中,是遠遠不足的收入」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通貨膨脹的上升速度超過了工資的增長。因此,許多人陷入「末日循環」(doom loop)。他們有工作,但薪資收入卻無法完全支付生活費用,他們必須錙銖必較,勒著褲頭度日,在停滯的薪資待遇以及的不斷疊加的帳單中,逐漸身心俱疲,甚至失去了住所,只好搬進家人或朋友的家中。但,這樣的居住狀況只是增加更多的壓力。「可能有 10 個人擠在僅有一間臥室的公寓裡生活」Kushel 說道,混亂的睡眠、衛生以及充滿壓力的住居環境,讓工作的效能降低,甚至變得困難,倘若他們因而失業,將會被推向更加無助、邊緣的處境。該研究也指出,在 2023 年的繁華加州,平均每 100 個極低收入家庭,卻只有 24 個可負擔房屋可供選擇。而那些與親友同住的受訪者,有 43% 的人根本無法支付租金。此外,調查結果顯示,有 66% 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況亮紅燈,其中大部分的人,患有嚴重的憂鬱症、焦慮症以及藥物濫用。庫舍爾也提醒道,可能是資源的缺乏加重了這些問題,而不是這些疾病導致人們變得無家可歸。根據最新統計,洛杉磯超過 11,000 人以車為家,而且數字仍在持續增加中。其實,有許多車居族都有工作,只是收入無法負擔房租。在洛杉磯,平均一房公寓每月租金約 2,500 美元 (約新台幣 $77,000 元)。而根據美國基本薪資一小時約 14 美元來計算,一個月如果工作 22 天,一天 8 小時,一個月的收入是不足 2500 美元的,不吃不喝也無法支付房租。有些車居族住在自己的車上,也有些人是租賃車輛,租金從幾百美元到一千多美元不等。根據當地社工表示,租露營車的車居族大約佔八成,他們有的是租「露營車」(recreational vehicle,RV) 或是「可能購買了一輛不適合居住或非合法轉售的露營車。」隨著車居族的增加,也增加了不少社會問題。例如,露營車使用電力、燃氣和燃油等各種能源時,恐因不正確的使用或故障導致能源洩漏、爆炸或火災。或是露營車的排水系統與衛生設施不符衛生規定或運作,造成水源污染、傳播疾病等。擔憂城市出現嚴重的公共安全和環境影響,讓洛杉磯政府不得不正視,處理車居族過多的問題。為了車居族以及周邊居民的安全,洛杉磯政府提出了一項動議,禁止「在進行與新車和二手車有關的業務時,未經市政府書面授權,占用街道、停車位或其他公共空間。」此項動議也要求露營車車主遵守一項州法 —— 車主提供、出售、出租或租賃的任何露營車,都必須符合美國國家標準協會和消防協會的設計安全標準。為解決過多的車居族問題,洛杉磯市府安排社工協助車居族辦理入住汽車旅館的登記,發放 500 美元的禮品卡,並提供了拖車以及銷毀、回收車輛的措施。「我會先選擇一間汽車旅館房間,」一位在街邊住了六個月的車居族願意嘗試接受市府的安排,「看看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但他不同意市政府銷毀他的露營車,而是將它拖到別處存放。「其實,居住在車裡的人並不認為他們無家可歸。」旨在協助無家者找到住居所的非營利組織 —— 聖約瑟夫中心 (St. Joseph Center) 執行長拉托尼亞。史密斯 (LaTonya Smith) 分析車居族可能抱持的心態:「如果這條路不通,那我就又回到街上了,回到原點。」2022 年底上任的洛杉磯市長卡倫。巴斯 (Karen Bass), 就任後便發布緊急聲明:「我們必須將居住在營地中的人們遷移到室內。一旦進入臨時住房,社會服務機構將為每位參與者提供全方位的關懷。為了讓居住在營地的人們過渡到永久住房,改善他們的福祉,促進穩定。這樣的努力將同時增強我們社區的安全和衛生,造福所有居民、企業和鄰居。」「人們不應該因為這個城市沒有提供他們一個地方,而被迫在街頭生活和死亡。」市政府批准了一項名為「裡安計畫」(Inside Safe), 不僅是車居族,包含紮營在路邊的無家者,鼓勵他們搬入汽車旅館,建立可以容納露營車的安全停車區,並為車居族尋找永久住所。「我們需要更多經濟實惠且安全的住宅」史密斯說,但住房價格昂貴,建設也需要時間。對於許多目前在洛杉磯生活的人們來說,露營車或許就是他們唯一負擔得起的棲身之所。
動物玩耍時大腦如何運作?科學家提出新研究方法:給老鼠撓癢癢
「玩遊戲」不只是人類專屬,更是動物界常見的現象,例如狗狗會和同伴打鬧玩耍、小象會在水池中嬉戲,虎鯨則會刻意用肚子拍打水花。其他動物包括鳥類、蜜蜂、蜥蜴、海龜等,科學家都曾在牠們身上觀察到遊戲時刻。不過,生物與生俱來的玩耍能力,對科學家而言卻是個難解的謎。柏林洪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布雷赫特 (Michael Brecht) 指出,在動物的各種行為中,「遊戲」是最不被理解的舉動之一。為了進一步揭開遊戲行為的神祕面紗,7 月 28 日發佈於科學期刊《神經元》(Neuron) 上的一則研究中,布雷赫特與其他科學家想出了一個好方法 —— 搔癢老鼠。許多動物身上都能觀察到玩耍行為,例如小虎鯨會刻意跳出水面,並用肚子拍打水花。布雷赫特猜測,動物玩遊戲很可能是為了要訓練大腦。他說明,不同物種中存在各式各樣的遊戲類型,有粗暴的搏鬥、也有規則複雜的競賽;而遊戲的特別之處在於,玩遊戲不像執行其他任務會得到獎勵,例如獎品、薪水,而是單純為了「好玩」。此外,遊戲進行時,通常會伴隨著各種聲音。布雷赫特提到,這些聲響十分重要,可以讓玩家們互相連結,確保每個人都享受其中,並成為大腦調節行為的訊號,「例如,孩子們玩耍、打鬧時會發出笑聲,如果他們發現玩伴沒有笑,就會停止動作。」不過,由於遊戲通常是動物自發性的,很難在研究中完全模擬、重現。因此對於科學家而言,研究動物的遊戲行為並非易事。所幸科學家發現,可以藉由搔癢老鼠來模擬玩耍時的腦部活動。研究指出,老鼠在玩遊戲時,會發出人類耳朵聽不見的高頻尖叫,當老鼠被搔癢時也會發出相同的聲音,同時不停愉悅地扭動;一旦搔癢停止,老鼠則會玩鬧般地追逐研究人員的手,就像是在要求繼續搔癢。此外,老鼠怕癢和貪玩的程度,似乎也存在關聯。布雷赫特說明,過往的研究發現通常越怕癢的老鼠,就越喜歡玩耍,「在老鼠身上,搔癢和玩耍間存在非常明顯的關係。」他也提到,並非所有動物都喜歡被搔癢,老鼠正好非常喜歡這種行為;且當老鼠的背部或肚子被搔癢時,還會產生與玩耍時類似的反應。因此對研究人員而言,老鼠是非常寶貴的動物遊戲模型,能夠輕鬆地測量並嚴格調控實驗條件。他們藉由觀察老鼠被搔癢時的腦部神經變化、活躍區域,以理解生物大腦的運作方式。透過監測老鼠腦部的活動狀況,研究人員發現,在擾癢、追逐研究人員的手時,老鼠大腦的「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Periaqueductal gray, 簡稱 PAG) 特別活躍。PAG 是大腦中負責控制呼吸、調節疼痛的部位,也與動物的戰鬥、逃跑、防衛行為密切相關,且控制了發聲功能。而且,一旦研究人員設法抑制 PAG 活動,老鼠在搔癢時的尖叫聲會大幅降低,與人類或同伴玩耍的行為也會減少,顯示 PAG 對於遊戲行為的重要性。不過研究人員也說明,目前對於 PAG 與遊戲間關聯的理解,還處於起步階段,「儘管透過數據能確定 PAG 對遊戲的作用,但是遊戲行為在神經迴路中如何運作,仍然不清楚。」儘管如此,此次在老鼠身上的發現,仍給予科學家良好的立足點,研究動物究竟為什麼「愛玩」。研究人員也希望,未來實驗能從雄性老鼠擴及雌性老鼠,以及各種不同動物,理解遊戲對於動物社會功能的作用。布雷赫特也表示,現在許多孩子都沒有太多自由遊玩的時間,希望透過這項研究,能讓人們更重視遊戲,「我們需要知道,這可能會對大腦發展造成什麼影響。」
當醫院不再是病人的安身之處 被遺忘的剛果伊土里,暴力、恐懼未曾終止
槍聲劈啪作響,從距離多羅 (Doro) 醫院約 2 公里的山下傳來,恐慌逐漸升高。幾個小時前,幾公里外北方的道路上發生了衝突。現在,聲音越來越近了。在多年暴力下受創的患者和醫院工作人員只有一種本能反應:逃跑,遠離醫院,即使他們的治療會被迫中斷。很快,大家就收拾好了自己的東西。媽媽們用布包住生病的孩子,將他們固定在背上,然後抓起所有能帶的東西就匆匆離開。不到 30 分鐘,擁有 100 張病床的德羅德羅 (Drodro) 醫院就空了。病房大門緊閉,一片死寂。部分患者及其照顧者能在道路變得太危險前迅速逃離該地區,但其他人則為時已晚。他們只能回頭朝醫院的方向走去。一名救護車司機趕到,用救護車載他們一程。回到德羅德羅醫院後,他們都擠在一個房間裡避難。緊張氣氛顯而易見。發電機被關閉,好讓房內的人能清楚聽到槍聲是否接近。唯一的噪音是孩子們的哭聲。17 個月大的所羅門 (Salomon Buju) 正在接受營養不良和貧血治療。他的母親喬耶西 (Joécie), 說:「當時我和孩子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其他媽媽跑過來對我們說:『我們要離開了,有槍聲』。人們驚慌失措地到處亂跑。我沒有多想,就用毛毯包住我的孩子離開了。但在恐慌中,我忘了拿孩子的病歷和我的廚具。」逃離後,喬耶西當晚稍晚決定帶著兒子回醫院。她說:「我兒子病得很重,他發燒了,而且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別無選擇,只能回來。那是個難熬的夜晚,我很驚慌,幾乎睡不著。」「害怕死亡還有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孤兒,這就是我們不回家的原因。」43 歲的喬耶西是 2018 年第一批抵達羅霍鎮 (Rho) 的流離失所者之一。她的兒子所羅門因營養不良併發貧血和高燒,被德羅德羅醫院收治。入院時,他幾乎要進入休克狀態了。前一天,在聽到遠處的槍聲及早上幾公里外發生的武裝攻擊後,患者和醫護人員決定在幾分鐘內逃離醫院。喬耶西與我們分享她和其他人一起逃亡的原因。「當其他病人跑來找我們並說『我們得走了,幾公尺外有槍聲』時,我和我的孩子正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把我嚇壞了。」「大家奔跑著。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我用纏腰布包住了我的孩子,把他綁在我的背上逃走。但在恐慌中,我忘了帶一些東西:他的病歷和我的廚具。」喬西如此描述。「我一開始想逃到羅霍鎮,回家,但路不安全,所以我就選了另一個方向。我的孩子病得太嚴重了,他發高燒,沒有東西吃。他正在接受治療性牛奶的餵食治療,但當我們逃離時,我手上沒有任何牛奶。我嘗試餵他母乳,但這對他的健康來說還不夠。於是,我跟著其他幾位病人回到了醫院。夜晚的氣氛非常複雜,我嚇壞了,幾乎無法入睡。」喬耶西是少數逃離醫院後又回去的病人之一,救護車載著他們返回醫院。在那裡,他們全部擠在一個房間裡避難。那是個很緊張的夜晚,不安感顯而易見。「今天早上我覺得很好,沒有再聽到發生襲擊的傳言,無國界醫生也在這裡了。」喬耶西臉上帶著希望的微笑說,她感到如釋重負。「我家裡還有另外 8 個孩子,而我丈夫出去找食物了,所以我不知道他們的狀況如何。」喬耶西感慨地解釋。「羅霍鎮現在是家了,我們不能回村子,那裡太危險了,所以我們和孩子們一起留在現場。對死亡和讓我們孩子成為孤兒的恐懼,就是我們不回家的原因。」長期的暴力環境,以及對未來更多暴力的恐懼,讓這個地區的好幾代人留下了深深的心理創傷。許多人認為醫療機構是潛在的攻擊目標,所以不安全,因而害怕前往就醫。有些人只會在極端緊急的情況下前來尋求照護。無國界醫生心理健康顧問葛芮絲。隆加。穆吉薩 (Grâce Longa Mugisa) 表示:「想像一下,民眾已經歷了這場衝突很多年、好幾代人、反覆流離失所,未來前景渺茫。他們不斷地想起鄰居和家人遭到屠殺的場景,難以進行邏輯思考。」露莎 (Rutha) 帶著 4 歲的兒子比恩維努。巴基里 (Bienvenu Bakiri) 來到醫院,被診斷患有腸胃道和敗血症感染。他們到達羅霍鎮的醫療中心時幾乎為時已晚,因此小男孩被緊急轉診到德羅德羅醫院。「他因胃痛而尖叫,大量出汗,會咳嗽和嘔吐,我很擔心。」露莎解釋,「在醫院這裡,我知道他可以得到照顧。」露莎分享了她昨晚與其他病人一起逃離醫院時的感性經歷。在聽到遠處的槍聲及早上幾公里外發生的武裝攻擊後,患者和醫護人員在幾分鐘內逃離了醫院。露莎解釋:「我不想離開,但房間裡空無一人,我覺得我別無選擇。當病人和護理師離開時,我也跟著他們走。然而,隨著我孩子的病情惡化並發高燒,我決定返回醫院過夜。我無法入睡,但知道裡面的門關著,讓我感到安慰。」露莎和她的丈夫都是農民,過去種植蕃薯、豆類、玉米和木薯。然而,普遍不安全的情勢使他們無法進入自己的田地。露莎表情肅穆的解釋了可怕的後果:「如果你去田裡,你就會死。」因此他們留在自己的村莊,被迫為別人工作。透過這種勞動,他們設法確保日常生計。這是今年以來,德羅德羅衛生區部分醫療院所因附近發生的衝突而第三次被廢棄。無國界醫生德羅德羅衛生區醫療活動負責人凱利。贊布醫師 (Dr. Kelly Tsambou) 表示:「自 2015 年以來,我一直與無國界醫生在多個國家合作,卻從未經歷過這種事 —— 醫院如此空無一人。」「當病人逃走了,我們還能做什麼?你無法阻止他們。每個病人都應該要在醫療院所中並感到安心。在其他地方,醫院經常被平民當作衝突期間的避難所,但這裡並不是這樣。」如今,德羅德羅衛生區 16 個醫療院所中,只有 8 個仍在運作。為了繼續提供不偏不倚的援助,無國界醫生正努力平等地應對每個社區的需求並提供照護。然而,長期的暴力情勢和反覆的流離失所正在擾亂醫療活動。無國界醫生的應對措施是向各個醫療機構投放額外資源,盡可能為更多人提供醫療服務,並為衛生部提供協助。無國界醫生專案統籌蘇馬納。艾尤巴。麥伊加 (Soumana Ayouba Maiga) 表示:「自無國界醫生於 2019 年來到該地區以來,我們的團隊就要一直應對暴力活動的循環。但對於最近暴力事件的激增,我們必須向部分醫療機構提供更多資源來因應,以加強醫療服務,並拉近醫療與社區的距離。」例如,在羅霍鎮難民營為流離失所者設立的行動診所,最初的目的是提供基本醫療照護,並將需要更多專科照護的患者轉診至德羅德羅醫院。但自今年年初以來,大多數人道組織集中的羅霍鎮難民營的人口,幾乎多了一倍,從 35,000 人增加到近 70,000 人。面對這種情況,無國界醫生已將診所改造成高級醫療站,並加強其應對能力。無國界醫生的團隊也正在修復位於布盧誇姆比 (Blukwa'Mbi) 的醫療中心,那裡有大量流離失所者與收容家庭住在一起,我們正將其改造成一個可以提供專科醫療服務的轉診中心。「建造一個配備太陽能電力系統的手術室,將能讓醫療團隊執行剖腹產等手術。」麥伊加說,「我們希望為無法前往德羅德羅醫院的民眾提供更專業的照護。」伊土里省 170 萬流離失所者經常被媒體忽視,也沒有得到政治或國際關注,他們迫切需要人道援助:食物、清潔飲用水、適當的衛生設施、住所、教育和醫療照護。當地的許多人感到自己被遺棄了,所擁有的物質遠遠少於生存所需,特別是在食物方面。長期的不安全情勢使民眾無法前往田地並照料農作物,而農耕是該地區的主要經濟活動。米歇琳 (Micheline) 說:「現在最讓我擔心的是食物的獲取。我們大多數人不是每天都有東西吃,即使孩子們也是。現在還不是收成的季節,所以什麼都沒有,甚至連飲用水都難以取得。」米歇琳在自己的社區中被稱為「媽媽們的老大」, 自今年年初以來,她已經收容了 10 名流離失所者,而她的家裡原本就已經有八口人。2023 年初以來,朱古地區新增流離失所者 15.6 萬人;該地共有約 70 萬名流離失所者,而整個伊土里省範圍內則有 170 萬名流離失所者。雖然有些人在境內流離失所者營地裡避難,但大多數人都住在收容家庭中。由於衝突的反覆變化和人口的持續流動,流離失所者的總數很難評估。過去,這裡曾啟動過和平進程,但均未成功,且局勢還自年初以來不斷惡化。在醫療方面,在德羅德羅衛生區的一些地區,無國界醫生團隊幾乎是獨自應對民眾的醫療需求。這兩地社群的人道需求相似且都是災難性的,因此必須以中立和不偏不倚的方式來投放人道援助。無國界醫生所目睹的情況只是朱古地區現實的冰山一角,在周邊地區,有時更是難以取得醫療。無國界醫生團隊與衛生部合作,在德羅德羅綜合醫院、德羅德羅衛生區的兩個醫療中心、兩個高級醫療站和 6 個社區醫療站提供服務。這些團隊提供綜合醫療照護,重點關注兒科照護,包括營養不良、瘧疾和呼吸道感染的治療。這些團隊還為性暴力倖存者提供心理照護、計劃生育服務和照護。自 2023 年初以來,MSF 團隊在德羅德羅衛生區提供了 25,630 次醫療問診,治療 850 名營養不良兒童,提供 435 次心理健康課程,並照顧了 165 名性暴力倖存者。
「福爾摩沙一詞,有殖民色彩」台灣國產遊戲遭發行商下架,中國因素再惹禍
台灣獨立遊戲團隊玻璃心工作室,於今日 (11) 發表一篇聲明稿,指控他們委任的遊戲發行商 Neon Doctrine, 擅自將其自製遊戲《守夜人:長夜》從各遊戲平台撤除下架,只因擔心「中國因素」而主動自我審查。《守夜人:長夜》是玻璃心工作室費時 4 年開發完成的 2D 動作解謎遊戲,2018 年在嘖嘖發起群眾募資,2020 年於遊戲平台 Steam 正式上架。期間,玻璃心工作室委任 Neon Doctrine 公司,擔任遊戲發行與宣傳行銷,然而,在 2021 年 8 月 31 日《守夜人:長夜》推出更新篇章資料片〈ASOMROF〉後,Neon Doctrine 卻指責玻璃心工作室,其資料片一詞源於 FORMOSA (福爾摩沙) 是「蓄意隱瞞」, 且此行為會嚴重影響他們在中國的推廣與經商。以此為由,Neon Doctrine 在沒有經過遊戲團隊的同意下,直接將所有〈ASOMROF〉資料片的相關內容從 Steam 撤除。僅因為 <ASOMROF> 一詞出現在 Steam 上,還是全球宣傳,會造成中國不悅的自我審查,而逕行撤下所有《ASOMROF》相關內容,我們 (玻璃心工作室) 完全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同年 10 月,因玻璃心工作室因遊戲平台的後台相關權限,遭到 Neon Doctrine 強制移除,失去了遊戲的所有權,所有心血毀於一旦,雙方於法庭上對簿公堂。根據《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1 年度訴字第 883 號》一審的民事判決中,Neon Doctrine 以秉持發行商的「專業判斷」為由,將具有風險的行銷素材下架,實質無任何違約之情事,反而係依約履行其法律遵循之義務。然而,所謂具有風險的行銷素材,是 Neon Doctrine 諮詢「中國」律師的法務意見後,對方表示「FORMOSA」一詞有較大風險被認定為宣揚有損中國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及民族尊嚴、傷害人民感情等,擁有高度違反中國法律的風險。此外,Neon Doctrine 也向玻璃心工作室搬出中國官煤《新華社》媒體報導禁用詞規範,指稱「福爾摩沙」一詞具有殖民色彩,不得使用云云,企圖混淆視聽。由於玻璃心工作室不願修正 ASOMROF 一詞,決議解約,然而 Neon Doctirne 卻要求上百萬元的解約賠償金、並簽訂保密協議,才願解約並返還遊戲。2022 年 11 月 11 日,經臺北地方法院判決,Neon Doctirne 與玻璃心工作室的雙方契約已終止,同時,法院也對 Neon Doctrine 做出應將遊戲返還的假處分裁定。但在 2023 年 7 月,Neon Doctrine 卻無視法院裁定,無預警將《守夜人:長夜》從全平台下架,且拒絕向遊戲所有權移轉回玻璃心工作室。玻璃心工作室強調為確保 100% 的創作自由與自主權,開發期間未曾拿過 Neon Doctrine 任何資金,然而隨著發行商無預警全球下架《守夜人:長夜》後,點出了台灣與國際市場、遊戲團隊與發行商之間,商業利益與創作自由的問題。根據經濟部商業司查詢的結果,Neon Doctrine 是「台灣皮格瑪有限公司」的台灣代表公司,創辦人代表人則為愛爾蘭裔的 Vladyslav Tsypljak, 其股權判定為僑外資來台投資的外國公司。《wanuxi》的獨家專訪中,Vladyslav 便曾表示「在中國有公司,也有進出口的證件,中國政府允許我們發行遊戲。」為了打進中國市場,Neon Doctrine 會在遊戲加裝追踪聊天系統,嚴格控管「敏感字眼」, 甚至是取得電腦視訊攝影機的權限來辨別玩家的年齡。因地制宜,是 Vladyslav 對外國遊戲要進軍中國市場建議。然而,爆發合約糾紛前,Neon Doctrine 就曾在 2021 年擔任《廖添丁 - 稀代兇賊の最期》的發行商。此遊戲主打濃厚的台灣元素,玩家將扮演台灣江湖義賊傳奇英雄廖添丁,穿梭在 20 世紀初日治時期的繁華台北街頭。有趣的是,在《廖添丁 - 稀代兇賊の最期》的 Steam 評論中,許多中國網友因遊戲可以對抗日本人,在留言區以「抗日佳作」給予高度的評價。這不是第一次有台灣國產遊戲,因中國因素而遭下架。2019 年,台灣團隊赤燭遊戲所開發的恐怖遊戲《還願》, 就曾因在遊戲中出現暗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被全面封殺。雖然中國當地代理商上海橘喵 (Indievent) 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表示毫不知情,赤燭也承認疏失;但遊戲最終還是從 Steam 下架。而上海橘喵的營業執照也在今年 6 月被中國政府正式吊銷。2021 年,赤燭團隊才重新在自家官網上架銷售《還願》。今日 (11),DQ 編輯團隊已分別致信 Neon Doctrine 與玻璃心工作室邀請採訪,目前還未收到相關回覆。
NASA鏡頭下的「宇宙問號」 天文學家:可能是星系對撞造就的美麗巧合
近日,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一張照片引起廣大討論,不過話題的焦點不是哪個知名的星系、天體,而是一個意外被發現的「宇宙問號」。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在 7 月底,發布一批由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照片,照片的主角是赫比格 - 哈羅天體 (HH 46/47)。HH 46/47 是由新生恆星所形成、狀似星雲的天體,一直以來受到天文學家的高度關注。然而在這次的照片中,HH 46/47 卻意外的被一個神祕的問號「搶鏡頭」。眼尖的網友發現,照片中在閃耀、巨大的 HH 46/47 右下角,竟然有一個小小的紅色問號。特殊又可愛的現象,立刻引起眾人好奇。根據《國家地理雜誌》採訪,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 (STScI) 的教授布里特 (Christopher Britt) 猜測,這個問號的真面目,可能是 2 個星系合併的過程。布里特說明,宇宙間有許多星系,經常會和鄰近的星系發生碰撞,「當發生這種狀況時,它們可能會扭曲成不同形狀,包括問號。」他也提到,問號也可能是由於兩個星系的重力相互作用,「問號上方彎曲的部分,很像星系的『』。」布里特補充,一個星系的壽命裡,經常會與其他星系「合併」, 天文學家也常常觀測到這種現象,「包括我們自己的星系,銀河系將在大約 40 億年後與仙女座星系合併。」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系系主任的赫爾芬德 (David Helfand) 則說明,問號的彎鉤和點似乎是 2 個不同物體,兩者很可能相距遙遠、完全無關,但是在觀測時剛好排列成問號的形狀。他提到,觀測過程中經常可以看見星系、天體排列成意外的圖像,「你還可以找到冒號、分號,以及其他任何標點符號。」在此之前,2008 年哈伯太空望遠鏡也曾拍攝到 2 個星系,排列成類似問號的樣子。目前,如果想要了解問號的真面目,或是確定與地球間的確切距離,還需要特別的儀器測量。不過,由於 NASA 需要探詢的目標眾多,它可能暫時不會是科學家研究的目標。造就這個神秘現象的主因,將繼續在無垠宇宙間打上問號。
「一卡在手,一夕暴富」盜竊、炒作、造假頻傳,寶可夢卡牌交易黑暗面
集換卡的前身,是 19 世紀為了避免香菸在運送的途中受損斷裂,放在香菸盒裡的厚紙卡,又稱交易卡 (Trading Card)。1886 年,Goodwin 煙草公司印製的棒球卡片套裝,成了全球第一套印有球員肖像的交易卡。隨著彩色印刷的普及,收集這些富有收藏價值與意義的卡片,成為廣告商為了宣傳自家產品的工具。二戰之後,一間名叫 Topps 的美國公司,開始在口香糖包裝內放入印有明星肖像的交易卡,以增加口香糖的銷量。1952 年,Topps 製作印有選手資料、統計數據的棒球卡套裝,也成了現今所熟悉的球員卡原型。因此,當球員卡開始被視為「有價值」的蒐藏品,過去那些過度生產卡片的公司,也開始控制卡片的數量,以創造出一種獨一無二的稀有感。時至今日,球員卡依舊是一門蒐藏的藝術。但在 1993 年後,另一股勢力開始竄起,由威世智公司 (Wizards of the Coast) 推出可以玩的卡片遊戲《魔法風雲會》(Magic: The Gathering), 成了最早的集換卡始祖。它創造了一個新的概念,玩家不能一次購買所有的卡牌,而是以購買「擴充包」的方式,強化自己的卡牌組合,也能讓玩家更加珍惜並收藏獨特的卡片。《魔法風雲會》之後,日本也先後推出《遊戲王》和《寶可夢》(以下簡稱寶可夢卡) 的集換式卡牌遊戲。截至 2023 年 3 月《寶可夢》卡牌銷量已超過 520 億張。根據日本玩具協會的統計,雖然集換卡的市場規模自 2018 年即呈增長趨勢,但自 2021 年疫情大爆發後迅速增長,2022 年市場規模已來到 2,349 億日圓,相較於玩具市場的總體市場規模為 9,525 億日元,集換式卡片遊戲就已經占了四分之一。因為過去的初代玩家,現在多已為人父母,因此新冠疫情期間,家庭成員一同遊玩的機會增加,許多 YouTuber 也紛紛拍攝集換式卡牌對戰或開箱的影片,進而促進集換式卡片市場的擴大。同樣受到疫情的影響,因為居家隔離而少了可以對戰的場所,原本喜歡寶可夢卡的「玩家」, 也從原本的對戰轉而變成希望擁有、蒐集自己想要的寶可夢牌「蒐藏家」。但,擴大的不只是遊玩的人數,寶可夢卡的「價值」也跟著水漲船高。來到東京秋葉原專門販售寶可夢卡「晴朗屋」, 店內不只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觀光客,店內的展示櫃裡,也擺買了各式各樣的寶可夢卡。從 50、180 日圓,再到一張 10 萬的稀有卡都有。但提到店內的鎮店之寶,就不得不提全球發行不到 50 張的插畫家皮卡丘 (ポケモンイラストレーター)。該卡片是 1997 年至 1998 年間在「月刊漫畫王」雜誌上舉辦的「插畫藝術家大賽」專門送給寶可夢美術比賽的優勝者,是一種非常稀有的卡片,在一般市場上不流通。晴朗屋店內販售的插畫家皮卡丘,也特別請第三方鑒定組織 Professional Sports Authenticator (PSA) 評分,並獲得 8.5/10 分的認證。過去也曾有同版本被判定為 10 滿分價值的插畫家皮卡丘,於 2022 年被同時身為摔角選手與網紅的羅根保羅 (LOGAN PAUL), 以 527 萬 5000 萬美元買下,登上「成交價格最高的寶可夢卡牌」的金氏世界紀錄,更戴著卡牌登上摔角狂熱大賽 (WrestleMania)。儘管有許多店會價降求售以吸引買家,但晴朗屋的渡邊店長仍堅持,不管賣不賣得出去,仍要維持 2 億日圓的價格,「在這個圈子,『已售出的價格』意義重大。一旦有了售出價格,就會形成相對的市場價格,並以此為基準進行定價。」不管是《遊戲王》還是《寶可夢》, 集換卡為什麼會從一張幾百元就可以購入的卡牌,變成價值數億元的商品呢?其實不光是集換卡,任何的蒐集市場都存在「供不應求」的行銷。1979 年,麥當勞抓準人們「不是擁有一個就好」, 而是「我要蒐集一整套」的心理,推出第一套兒童餐玩具馬戲團馬車系列。因為想要收集整套贈品而頻繁光顧麥當勞的消費者,已經從原本主打的小孩市場,延伸到成年人。史丹佛商學研究所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教授伊塔馬爾西蒙森 (Itamar Simonson) 解釋,「為了讓物品實現它的價值,人們往往會選擇繼續買下去,讓單個 (Single) 物品變成蒐藏 (Collection)。」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安賈瑞特 (Christian Jarrett) 則認為,存在感焦慮 (Existential Anxieties) 會讓人們認為個人蒐藏是自我身分與價值的延伸,也是自己存在過的證明;而秉賦效果 (Endowment effect) 也會讓人們傾向喜歡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且考慮其價值利益。因此,蒐集集換卡變成了一種可以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社會心理,只需要完成圖鑑人人都可以成為寶可夢大師的夢想。在 YouTube 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寶可夢卡獲得比以往更多的關注,因此也越來越多人以轉賣為目的,或者像買彩券一樣不斷添購這些卡片。圖為 2018 年販售的《太陽 & 月亮》擴充包《雙倍衝擊》被大量購買。原價 4,860 日圓的擴充包,在網路上被炒到 6,000 到 7,000 日圓的價格。由於二手拍賣網站的興起,只要一台手機就可以賣東西,也讓寶可夢卡的販售越來越便利。即使是訂價高額的卡牌也賣得掉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許多賣家也會刻意將定價調高。因為「如果現在不買,未來價格可能會上漲」這種想法,會促使人們願意高價購買,賣家就會以已售出的價格為基準,再進一步提高價格。即使只有 0.1% 的人願意購買高價卡片,這些購買紀錄仍然會留下,因此,稀有卡牌的價格只會不斷飆升。因此,以轉賣為目的的人變多,加上二手拍賣網站讓交易變得容易,寶可夢卡相較於過去變得更容易升值。這也是卡牌價格不斷被抬高的惡性循環。一名 15 歲學生無奈的表示:「很多大人會一次買下一整盒卡片,導致像我們這些真正喜愛的人買不到,也買不起網路上那些轉賣品。」今年 6 月,為了解決高額轉賣問題,寶可夢和日本二手交易平台 Mercari 簽訂合作協議,雖然稍微讓轉賣價格下降,但離真正解決問題仍有一段距離。日本寶可夢卡牌圈知名 YouTuber ポケギャン,因經營多家寶可夢卡牌販賣店而聞名,他坦言在進入這個圈子後,深切感受到因寶可夢卡牌帶來的黑暗面,最常見的除了盜竊事件外,就是買到假貨。去年,YouTuber 拳擊手羅根保羅就曾花費 350 萬美元,買下好幾箱首批版本的寶可夢擴充包,沒想到開箱後裡面裝得卻是《特種部隊》(G.I. Joe)。此外,將原本的卡牌,替換成可能有受傷、盜版,或是沒有價值的卡牌,再用相同的包裝方式重新封膜並銷售的熱縮詐騙 (シュリンク詐欺) 也時有耳聞。即使是販售有經過 PSA 鑑定的卡牌,近期也出現在獲得認證後,事後將內容物偷天換日的情形。根據寶可夢株式會社的官網數字,2021 年累計生產超過 432 億張寶可夢卡,超過 2020 年的 341 億張。然而,儘管生產量大幅提升,或是以抽選的方式設置小學生限定名額,仍無法有效改善供需失衡的問題。目前,寶可夢卡的玩家人數正處於歷史新高,但「晴朗屋」的渡邊店長則擔心,受到媒體負面報導的影響,會讓人們被灌輸認為入坑寶可夢牌,需要花費數萬日圓的錯誤印象,「實際上,相較於其他集換卡遊戲,寶可夢卡片遊戲是一款不需要花費太多錢的集換卡遊戲,因為只要在好的牌組中,加入價值 50 日圓或 100 日圓的卡片,就能夠進行適度的遊戲。「但因為聽到寶可夢卡牌價格飆升的消息,就對遊戲爆以負面的評價,這種情況令人感到沮喪。」
(0814更新)提供24小時不間斷抱抱!阿拉斯加動保人員搶救走失小海象
近幾日,一隻黑色小海豹獨自出現在屏東海邊,引發眾人的好奇和關注;在遙遠的阿拉斯加,最近也有一隻落單的太平洋海象在苔原上被發現。幸好,小海象已經被成功救援,目前正在接受一項特別的照護 ——24 小時不間斷的抱抱服務。2023/08/14 更新:近幾天,阿拉斯加海洋生物中心宣布,小海象已在 11 日因病況惡化去世。雖然照護人員全天候在小海象身邊進行搶救,牠仍不敵身上多種嚴重病症離世。◆ 原文上線時間:2023/8/11◆ 增修時間:2023/8/14 7 月 31 日,阿拉斯加波弗特海 (Beaufort Sea) 的內陸約 6 公里處,一名康菲公司的工人在油田附近,發現一隻年幼的小海象。小海象孤身一人,附近沒有任何成年海象,且緩慢、痛苦地在結冰的地面上扭動掙扎。康菲公司立刻聯絡多家野生動物機構,最後將小海象以飛機送往約 1,100 公里以外的阿拉斯加海洋生物中心 (Alaska Sealife Center); 經過救援團隊小心翼翼地運送,小海象於 8 月 1 日下午安全抵達。獸醫團隊檢查後,估計這隻約 200 磅重的小海象,目前約只有 1 個月大。小海象正面臨營養不良、脫水和眼睛混濁等問題,並努力對抗感染;如果牠繼續獨自在苔原上活動,沒有任何人插手干預,可能沒辦法存活太久。對於阿拉斯加海洋生物中心而言,海象是十分罕見的稀客,這隻小海象為 4 年來第一例海象病患,也是中心成立 25 年來第 10 位。他們說明,太平洋海象的生活區域通常都在西部海岸線或海洋裡,這隻小海象卻出現在北邊的陸地上,是「極為不尋常的地點」。此外,年幼海象在 2 歲以前,都需依賴母親照顧存活,然而這隻小海象附近卻未見成年海象的蹤影。目前,還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小海象會獨自出現在苔原上,保育人員推測,母海象很可能是被北極熊、虎鯨,或是當地原住民獵殺。為了幫助小海象平安長大,阿拉斯加海洋生物中心的獸醫師凱莉 (Carrie Goertz) 說明,他與其他照護人員立即制定了小海象的照顧計畫,包括需要給予牠哪些藥物、抗生素以治療感染和脫水,且每隔 3 小時就會以奶瓶餵食小海象配方奶。此外,他們還為小海象提供了一個特殊服務 —— 全天候不間斷的擁抱。在過去一週當中,照護人員會輪流坐在小海象身旁,小海象多數時間都在睡覺,當牠睡醒或有需要時,隨時都可以依偎著照護人員。凱莉解釋,海象屬於社交動物,通常會成群結隊「牠們喜歡互相靠在一起,所以我們想盡量模仿這種親密感。」她也提到,小海象通常都會抱著照護人員,並乖乖吃送到嘴前的奶瓶,「這使照顧牠變得更容易。」由於海象體重沉重,在照顧過程中,照護人員會特別注意所處位置,避免小海象翻身時造成意外傷害。隨著海象成長,海洋生物中心也將採取更多措施,確保人員安全。其中一位照護助理賓恩 (Hanna Beane), 每天會花 8 小時陪伴在小海象身邊。賓恩喜歡將小海象暱稱為「巨型烤馬鈴薯」, 他笑說:「他的皮膚皺巴巴的,讓我想起了烤馬鈴薯。」他也分享,小海象在睡覺時,會將頭和一隻腳靠在他的膝蓋上,「讓海象在睡覺時靠在你身上,感覺真的太神奇了!」他們預計會再照顧小海象幾個月,等待小海象的健康狀況穩定,再將牠送往美國其他州的野生動物安置機構或動物園,為牠找到最適合的生活地點。「失去母親的海象無法在野外生存,這是牠唯一的機會。」賓恩提到,他非常榮幸能夠在小海象的治療過程扮演要角,也很希望能順利陪伴牠度過難關,「直到完全恢復活力,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希望能夠幫助到牠。」不幸的是,近日阿拉斯加海洋生物中心宣布,小海象已在 11 日因病況惡化去世。海洋生物中心說明,小海象從抵達以來,除了營養吸收不良外,還面臨各種嚴重的健康問題。在小海象過世的前 24 小時中,牠正與多種併發症搏鬥,包括腸道問題、低血糖等。儘管照護團隊一直在小海象身邊進行救治,小海象仍難抵嚴重病情。接下來幾天,海洋生物中心將針對小海象進行解剖,進一步了解確切死因。
蛋類自給率達100% 法國人雞共好,實現「雞蛋自主」
巴黎西郊塞納河旁區政府公園中,六隻母雞和一隻公雞正在悠哉啄食,一旁是共享蜂巢與菜園,有如迷你版生態農場。忽然間,雞群躁動衝到鐵門口,等待著走向雞棚的唐吉 (Tanguy)。30 多歲的唐吉三年前創立「每人一母雞」(À chacunsa poule) 公司,推動民眾領養母雞,目標自然是「人手一雞」。唐吉熟練地打掃雞棚,一邊接受《全球中央》訪問說,法國 6,700 多萬人口中粗估有 1,000 萬人養雞,在這個雞禽榮登寵物排行榜的國家,人和雞是有感情的。「雞會聚在腳邊,你能摸牠,牠們也聽得懂人的叫喚。許多客戶跟我說,沒想到人和雞能產生如此連結。」他對記者說,法國母雞 18 個月大、生產力下降時就會「退休」, 被送往屠宰場,成為盤中佳餚;但有愈來愈多像他這樣的協會與養殖場合作,「拯救」退休母雞。唐吉向不同雞場低價收購退休母雞,再以成本價送到訂購者手中,同時會教導飼養訣竅,或協助民眾架設雞棚、孵化小雞等,讓他們逐步邁向「雞蛋自主」。走進法國超市,各種雞蛋琳琅滿目,包裝、顏色五花八門,如果不懂分類規範,真的會出現選擇障礙。蛋業規範是歐洲聯盟 27 個會員國的共識。2004 年起,歐盟祭出生產者法規,讓消費者得以區分蛋雞飼養方式,所有飼養超過 250 隻門檻的雞舍都必須遵守。這天下午,一隻每日享受陽光浴、吃好睡好的放牧雞產下雞蛋,這顆放牧蛋被飼主仔細揀選,放在標有蛋農名字、地址與編號,以及重量、生產和運送時間的箱子內,前往下個目的地:包裝中心。包裝中心負責分類、包裝並標籤雞蛋。在生下的 10 天內,雞蛋被依據性質、重量與飼養方式進行精細的分類與標記。首先是雞蛋性質:A 級為新鮮雞蛋,供應消費者,再依重量分為 XL、L、M 和 S;B 級則只供食品工業或非食品用途。接著,中心便在這顆新鮮完美的放牧蛋印上全歐通用的標記「1 FR XAZ 01」,1 為飼養方式中的「放牧」。(數字 2 代表平面飼養、3 為籠飼、0 則是純天然的「有機」雞蛋。) 接下來兩字母為養雞場所在國的 ISO 簡稱,FR 為法國、ES 為西班牙等。接著三個字母是養殖場代碼;最後兩個數字則是生蛋母雞的雞舍編號,符合 2002 年歐盟的農產品可追溯性原則。法國市售雞蛋幾乎都產於本土,雞蛋養殖業衛生品質嚴格卓越,成為歐盟蛋業領頭羊。2,300 個養殖場每年生產逾 150 億顆雞蛋,創造 1 萬個直接就業機會。2017 年,當時的總統候選人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回應產業與民間代表期待,將 2022 年「零籠飼」列為競選政策與推動願景。法國雞蛋推廣國家委員會總祕書長休米 (Maxime Chaumet) 接受本刊電訪時指出,法國 2016 年 70% 為籠飼雞蛋,如今大幅減少到 25%, 另有民間數據為 33%。以市面通路雞蛋而言,約 21% 來自籠飼雞、19% 來自平飼、33% 為放牧蛋、近 7% 為更高級的紅標放牧蛋、19% 為有機雞蛋。養殖方式可不是雞農自己標榜了算,而是由法國農業與食品主權部嚴格規範,受主管機關控管與稽查。歐盟 2012 年全面禁止傳統疊層籠飼,並對改良式籠飼祭出最低限度的規範。法國以歐盟法規為基準,針對雞隻密度、友善環境、戶外空間、養殖場大小、運輸方式等制定稍高於標準的養殖分類規範。以最工業化的籠飼為例,每隻母雞必須要有 750 平方公分活動空間、雞舍須備有鳥巢、睡覺需要的棲架、啄喙與抓撓的地方。歐洲至今仍有 3 億隻母雞在雞籠中度過一生,儘管已獲改善,但不少動保團體認為改善幅度過小。而法國政府大力提倡的有機養殖則規定,每隻母雞須擁有 1,667 平方公分的活動空間、七隻母雞享有一鳥巢、每隻雞分到 18 公分長的棲架,並享有四平方公尺的戶外草地等尊重環境與動物福祉的條件。為一探法國有機養雞場的面貌,中央社記者前往巴黎西郊兩小時車程的 La ferme des Beurreries 有機農場,受到女主人畢尼昂 (Marie-Hélène Bignon) 一家熱情接待。畢尼昂說,法國為歐洲有機蛋先鋒,1998 年便公布有機雞蛋養殖特殊規範,由各地方主管機關協助雞農轉型。他們也於該年取得標準極為嚴苛的「有機」農場認證,是該區第一。她指出,有機署規定包括產業上下游皆須為有機、汙染物限制、單一雞舍 3,000 隻母雞上限、飼料須來自有機農業,不得含有抑制劑或生長激素等,但 2008 年為配合歐盟標準而被稍微放寬,如飼養數量上限增加。畢尼昂一家最初接手時,養雞場仍採工業模式飼養,但關注動物議題的她不願繼續。和丈夫考量後,依當時法國法規要求,啟動有機農業與養雞執照,並在幾年內完全轉向有機。如今 La ferme des Beurreries 共有 3,000 隻雞、160 公頃有機農田和玫瑰田,栽種有機作物,販售有機飼料、農作物和玫瑰水。纖細溫柔的畢尼昂養雞盡心盡力。她表示,雞隻最怕熱,因此砸錢在雞場安裝了通風與噴灑系統,噴灑水中還可加入保健品或精油;甚至會用音樂、玩具等各種方式為母雞紓壓。畢尼昂希望母雞在短暫的工作時光中能有最好的「工作條件」。她常說,「我們共事,動物在工作,我們一起,要互相尊重,直到牠們離開。也希望牠們在最好的情況下離開」, 因此將「退役」母雞交給唐吉,尋找接手照顧牠們的人。「最重要的是,我們溫柔對待雞隻,和牠們說話,用話語建立關係,牠們認得我們的聲音。」她認為,有機飼養一半靠天然飼料,另一半則是要靠飼主的態度、關心及連結。農場雞蛋自產自銷,記者參觀時正好遇到前來買蛋的巡迴雜貨車。這是在法國鄉鎮常見的貨鋪形式,由移動商家向優質地方生產者購買有機農作、工藝品,放在貨車上串走鄉鎮,讓村鎮居民能買到新鮮好物。雜貨車老闆塞維琳 (Séverine) 向沒有商家的小村莊提供當地優質產品。她表示,當地人支持短程商業,因為好的生產者投注生產,沒時間銷售,就透過像她這樣的二手商人在地服務,與大型連鎖通路區分。「我們有連結、有故事,能指出產品來源。」為瞭解放牧與有機雞蛋的不同,中央社記者再度前往大巴黎南郊純種雞場 Ma Paulette, 主人尼可拉 (Nicolas) 是位戴著眼鏡的斯文年輕人。純種雞場 Ma Paulette 主人尼可拉熱愛雞禽,希望用更原始的方式飼養。他與園藝農場主合作,每幾個月雞棚會換位置,翻土後用於種菜,打造生態體系。本職工程師的他,多年前因興趣開始研究雞群行為與繁殖工法,如今徹底轉行,在廣闊的農場上培育飼養 14 種純種雞。申請為「放牧」養雞場,不僅為繁殖,更是為了「保育品種」。尼可拉和園藝農場主合作,每幾個月雞棚會在廣袤土地上換位置,翻土後讓農家種菜。雞隻成了天然的除草劑,雞糞則是天然肥料,零化學產品。「這是個生態體系,對我們、對雞、對農場或其他動物都很重要。」法國庭院養雞蔚為風潮,雞被視為受歡迎寵物,尼可拉的工作便是其中一環。他主要販售小雞與純種雞的受精蛋,訂單絡繹不絕,客戶除小型雞舍外,更多的是一般愛好者。尼可拉指出,「受精蛋的訂單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多人加入城市農田。可能為了省錢,市場價格飛漲,但最重要的還是想吃得更好、更健康」。法國去年也爆發嚴重禽流感,雞蛋生產不到 90 萬噸,比 2021 年的 97 萬噸少了 8%, 幾乎和台灣同時出現缺蛋、蛋價飛漲的狀況,法國也增加進口雞蛋因應危機。整體而言,除去年外,法國蛋類自給率為 100%~102%, 自用有餘,有時還可以出口。畢尼昂向記者坦言,推廣放牧與有機飼養仍有困難,像禽流感疫情就讓不少放牧雞農打退堂鼓。她還表示,工業養殖依舊存在,甜點產業大部分所需的蛋製品,都還是來自籠飼雞。不過,法國推動有機、減少籠飼雞已成為社會共識。2016 年,業者設立目標,希望在 2022 年前把非籠飼蛋產量提升至 50%。2019 年,在業者努力動員下,非籠飼蛋比例增為 53%, 提早三年達成目標。儘管總統馬克宏極具野心的零籠飼目標未能達成,但籠飼蛋比例持續下降,如今僅占產量三分之一。平飼為近幾年成長最快的飼養方式,平均每年人力成長 15%、放牧雞蛋成長 13%、有機體系成長 11%; 反之,籠飼產業人力每年減少 9%。休米指出,法國雞蛋充足且優質的祕訣,在於對雞蛋嚴格的衛生安全規範。動物福祉方面,歐盟制定法規控管,養雞戶必須遵守規範,且法國主管機關時常稽查,「因法規和監管相對嚴格,增加了可信度」。產官通力、上下游合作,加上全民對雞深厚的情感,成就了法國雞蛋產業的好形象。市售雞蛋印上全歐洲通用的標記,依飼養方式、養雞場所在國、養殖場、雞舍編號進行精細分類。
「聽,打字的聲音」最新AI深度學習系統,靠鍵盤聲就能竊取個資
據《Bleeping Computer》報導,英國大學的研究人員訓練了一種深度學習模型,這種模型可以從麥克風紀錄的鍵盤敲擊聲中竊取用戶個資,準確率達 95%。研究人員也利用這種模型來測試 Zoom 會議當中所獲得的鍵盤敲擊聲,雖然準確率下滑到 93%, 但危險性仍相當高。但惡意人士收集鍵盤敲擊聲能獲得什麼資訊?事實上影響的範圍相當廣泛,因為這有可能會將你的帳密、與他人的討論,抑或是其他敏感訊息洩漏給第三方知道。惡意人士要怎麼透過這種方式來收集你的敏感資訊?攻擊的第一步就記錄攻擊目標鍵盤上的敲擊鍵聲,因為訓練預測算法需要這項數據;惡意人士可以透過攻擊目標附近的麥克風或手機來實現,像是手機就可能早已被某個入侵其麥克風的惡意軟體所感染。又或者惡意人士可能會躲在某個 Zoom 會議當中,在攻擊目標輸入訊息時錄音,並取得敲擊鍵間的關聯。研究人員是透過收集 MacBook Pro 上 36 個按鍵,並記錄下敲擊每個按鍵 25 次的聲音來收集訓練模型的數據。他們從記錄中生成的波形、頻譜圖,讓每個按鍵聲產生可識別差異的可視圖,並執行特定的數據處理步驟,以增強可用於識別敲擊鍵的訊號。這次英國大學研究團隊使用的設備有 MacBook Pro (都使用同一台電腦來收集數據), 以及一部放置在距離目標 MacBook Pro 約 17 公分處的 iPhone 13 mini, 另外也搭配了 Zoom 應用程式來收集數據。研究團隊所設計的深度學習模型,對於智慧手機麥克風所記錄的數據準確率達到 95%, 透過 Zoom 來獲取的數據正確率則有 93%, 另外也使用了 Skype 來取得鍵盤敲擊聲,雖然準確率較前二者低 (91.7%), 但危險性仍相當高。對於自身個資相當重視的用戶可能會擔心往後的機密可能很難守住,研究團隊也在論文中建議,如果你很擔心會被這樣的方式收集數據,那麼可以嘗試著改變打字風格,或使用隨機密碼來讓惡意人士無法捉摸。當然你可以試著採取其他防禦措施,像是利用軟體來重複鍵盤敲擊聲、輸入資訊時搭配白噪音,或是基於軟體的鍵盤音頻過濾器等。有些人可能會想「那我用較安靜的鍵盤,或蓋上鍵盤靜音膜不就可以了?」但研究團隊指稱,這個攻擊模型就連這一類的方式都可以破解。如果可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建議使用者使用生物辨識的方式驗證帳密,並利用密碼管理器來避免手動輸入敏感資訊。
深海潛水器泰坦號事故已經翻篇?OceanGate創辦人計畫在金星打造人類的新家
深海潛水器泰坦號 (Titan) 才發生爆炸事故,OceanGate 也停運,但仍有一群科學家支持這種實驗性質探險應繼續發展。其一就是 OceanGate 聯合創辦人 Guillermo Söhnlein, 他最近計畫是將人類送上金星,還認為人類上金星比上火星更實際。2009 年 Guillermo Söhnlein 與於泰坦號喪命的創辦人 Rush 共同創立 OceanGate, 但 2013 年交出公司控制權。Guillermo Söhnlein 是阿根廷裔美籍,11 歲就夢想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自己會成為第一個火星殖民地指揮官。這次泰坦號失事沒有讓他停止做夢,但現在他認為去金星比火星更可行。雖然金星結構與大小與地球相似,也是類地行星,但科學家認為人類幾乎不可能在金星生活,因金星是太陽系最熱行星,溫度高達 475°C, 大氣層充滿二氧化碳,毒性很高,且永遠籠罩在厚厚淡黃色硫酸雲下,這些硫酸雲會吸收熱量,導致失控的溫室效應。此外,金星大氣壓力是地球 90 倍多,類似地球海洋下方 1 英里處壓力。但 Söhnlein 構想不是讓人類站上金星,而是打造飄浮太空站。美國太空總署 (NASA) 新發現顯示,距離金星表面約 48 公里處有小片大氣層,理論上人類可在那生存,因溫度較低,且壓力不那麼大。NASA 網站也稱,雖然金星不太可能有生命,但科學家觀察到雲層有磷化氫,可能是微生物生命的指標,推測雲層高處可能有微生物,且那裡溫度較低,壓力與地球表面相似。Söhnlein 認為如果太空站設計能承受雲層硫酸,飄浮殖民地可容納 1 千人。他相信科學的力量,雖然他不是工程師或科學家,但對兩者能力充滿信心,可克服人類要面對的太空極端環境輻射、溫度、壓力、食物、水、空氣等挑戰。他認為金星計畫比 2050 年前送百萬人上火星更實際,但他沒有說明太空站如何承受頻繁襲擊金星、時速 224 英里的颶風。他與以前創業夥伴 Richard Stockton Rush 都相信深海探索技術有天可幫助人類上太空。至於泰坦號失事受到各種指責,包括泰坦潛水器設計和測試偷工減料、無視科學和工程共識。他受外媒訪問時說:「這是人類前進的關鍵要素,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們可能還都住在山洞。」他說人類可能正處於重大突破的邊緣,他呼籲人們忘記 OceanGate 事故,否則人類將維持現狀永不前進。Söhnlein 與企業家 Khalid Al-Ali 共同創立風險投資工作室 Humans2Venus, 將提出創意商業概念和創業想法,克服將人類送上金星的商業障礙。而其他科學家如何看待金星飄浮太空站計畫?倫敦大學孟拉德太空科學實驗室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s 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 的太空物理學教授安德魯。科茨 (Andrew Coates) 表示,表示只要有政治意願和財務支持,是有可能辦到,但金星與火星條件都對人類生存極為惡劣,他只想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夏威夷毛伊島野火釀36死 颶風如何助長致命火災?
美國夏威夷的第二大島毛伊島 (Maui), 昨日 (9 日) 傳出嚴重的山林大火;火勢一路延燒,且可能越來越嚴重,目前已知有 36 人因野火身亡,歷史悠久的城鎮拉海納 (Lahaina) 也遭大火摧毀,成為夏威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毛伊島上的野火受到強風助長,以令人恐懼的速度快速蔓延。根據民眾目擊,拉海納彷彿來到「世界末日」, 許多居民面對熊熊火勢,只能跳入海中躲避。當地至少有 270 棟建築被燒毀、數千戶斷電,成千上萬的民眾被迫撤離;昨日晚間,毛伊島約有 2,100 人分散於 4 個緊急避難所中過夜。毛伊島上的旅客們也被當地政府要求盡快離開,週三已有超過 11,000 人搭乘飛機離開毛伊島。島上的醫院則擠滿燒傷、吸入濃煙的傷患,導致醫療量能逼近崩盤。夏威夷州副州長盧克 (Sylvia Luke) 表示,毛伊島上的醫院沒有足夠的設施,能夠治療大面積燒傷,傷勢嚴重的病患應轉移到其他地方;然而,轉院目前卻面臨交通方面的困難。截至目前,毛伊島上仍有至少 3 處火勢猛烈,島上有超過 100 名消防人員參與滅火行動,也派出直升機從空中滅火;此外,美國總統拜登也已下令出動軍隊響應搜救行動,目前美國海岸防衛隊、美國海軍都已前往毛伊島。此次毛伊島上的火災如此嚴重,是由於強風、濕度低以及植被乾燥等條件綜合導致。根據《美聯社》報導,專家分析這週颶風朵拉於夏威夷南方經過,雖然距離遙遠,颶風的低壓仍使當地產生強風。俄勒岡州立大學氣候變化研究所所長弗萊什曼 (Erica Fleishman) 也分析,由於溫度升高,使的植被乾燥程度加劇,也助長火災發生,「即使降水量相同,如果溫度升高,東西會更快地變乾。」此外,毛伊島雨季時迅速成長的野草,一旦天氣變熱、空氣變乾,也會變成易燃的火藥庫,助長火災的嚴重性。在多重條件下,導致肆虐的野火尤其具有破壞性。一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指出,氣候變化導致的種種異常,在多重交互下引發災難,「這些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災難,超出了我們習慣處理的範圍。」
CoCo李玟輕生逝世 積極樂觀背後,小心負面情緒正悄悄反撲
現今社會推崇著積極樂觀的正向精神,但一味追求正向思考,卻不知不覺壓抑了負面想法,反而會讓情感出現障礙。當外界呈現與自我情況出現巨大落差,是不是更有可能出現自我懷疑的反效果呢?「保持樂觀並不是碰到各種大小事的最佳解方。」丹麥奧爾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布林克曼 (Svend Brinkmann) 說道,更糟糕的是假裝維持正向情緒。「我相信我們的想法和情緒應該反應出世界的模樣,當有什麼事情發生時,我們應該被允許擁有負面的想法和感受,因為這才是我們理解事情的方式,」布林克曼說道:「人生是美好的,但同時也是悲劇的...... 如果我們只允許自己有正向的想法,當不愉快的現實發生時,這可能會給我們非常嚴重的打擊。」自然而然地,維持正向樂觀或讀些勵志書並不是壞事,但問題在於正向思考幾乎獨霸了社會的價值觀。布林克曼認為,正向思考並不是適用於所有人,不斷逼迫自己這麼做只為帶來壓力或情緒疲乏。​適時地降低對自己的期許、做好最壞的打算,反而意外可以提升正面效果 —— 而這樣的想法也與心理學家在近年提出的「防禦性的悲觀主義」(defensive pessimism) 相呼應。​除此之外,布林克曼也指出這種正向思考的氛圍會讓我們誤以為我們能夠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覺得可以用很個人的方式解決社會結構的問題,然而,「你找不到工作不全是因為你沒有正向思考」。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商學院教授西底里斯壯姆 (Carl Cederström) 也附和說道,不論是正向思考或是正向心理學都傳達出類似的訊息:只要你往好處想,就可以有好的結果。好像只要專注在個人情形,只要詢問自己是否準備好當自己人生的主人時,就可以免於受到社會環境對個人的影響。也許是時候試著擁抱各式各樣的情緒 —— 不論是憤怒、憂傷、罪惡感等等都是我們的情緒之一,快樂並不是不好,只是它不是在任何情況都能適用。
「法官,傳喚現場證貓」澳洲研究證實貓咪終於可以在犯罪現場派上用場
不管是在機場還是案發現場,警犬和偵查犬的存一直都是警察案辦時最得力的助手,牠們能透過鼻子上超過 2 億個嗅覺細胞,嗅到人類所聞不到氣味,進而抓到嫌疑犯或是查緝違禁品。那貓呢?雖然多數的貓咪警察,大多是警察局中作為撫慰療育貓,或是捕鼠大隊的存在,但澳洲福林德斯大學 (Flinders University) 研究發現,貓咪在刑事案件中也能派上用場。近年,DNA 分析技術越來越成熟,微量的遺傳物質痕跡也可能成為犯罪現場,非常重要的物證,此外,即使只是短暫的接觸,DNA 也可以輕鬆地轉移至他處。雖然間接 DNA 不足以作為直接證據,卻可以用作支持相關證據或排除嫌疑人的物證。研究人員採集 15 個家庭、20 隻貓的人類 DNA 樣本,並調查同居者人類,誰是主要貓咪照顧者、誰最常撫摸貓咪等日常習慣。最後團隊發現,80% 的樣本中出現了人類的 DNA, 而貓毛上存在的 DNA 量與牠們最後一次被人觸摸的時間,沒有顯著差異。研究人員注意到,貓科動物的毛髮可以保留曾在其附近或接觸過的人,身上的 DNA 基因,以作為貓與人之間短暫相遇的證據,甚至不需要直接接觸,例如人類經過貓咪時,飄落的皮膚細胞或毛髮,也可能會殘留在貓毛身上。這也意味著,即使貓不會講人話,牠們也能在不被問訊的狀態下,作為辨識嫌疑犯不在場與否的直接證據。法醫科學家海蒂蒙克曼 (Heidi Monkman) 表示,「在犯罪現場調查中,人類 DNA 的收集變得非常重要,但寵物與人類的 DNA 之間的移轉與關係,卻缺乏相關研究數據。雖然目前尚不清楚,人類 DNA 在貓身上的持久性,但此結果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DNA 與犯罪現場的關係。」
不只睡得香,還能越睡越聰明!研究:聞香入眠能增強認知和記憶力
最近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學習與記憶神經科學中心發表一項實驗結果,證明在睡眠時聞著香氛精油入眠,可以增強認知與記憶能力。一般人可能也有類似的經驗,一段印象深刻的記憶常伴隨著某種鮮明的「氣味」, 突然聞到的香水、美食的香味,常常突然把你拉入某段回憶裡。CNLM 的副教授 Michael Yassa 就提到,嗅覺和腦袋的記憶回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實驗找來 43 位受試者,並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是實驗組,他們會拿到 7 組味道很濃的精油,以及一台香氛機;另一組則是對照組,除了一樣拿到香氛機,搭配的卻是幾乎沒什麼味道的 7 組精油安慰劑。這 7 種精油的口味分別是:玫瑰、柳橙、檸檬、薄荷、迷迭香、薰衣草、尤佳利。受試者每天睡前會將一份指定的精油加入香氛機,並在睡眠中聞著香氛,持續六個月。結果令人驚艷,聞著香氛精油入睡的組別,經過測驗認知表現提升了 226%, 而且腦部造影可以看到與形成與回想記憶的路徑非常活躍。另一方面,對照組則沒有特別的表現。雖然初步取得結果,但接下來實驗還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並且針對失智症患者來進行研究,來看看睡眠香氛能否對於認知相關疾病有幫助。過去也曾經有其他實驗顯示,患有中度失智症患者在每天嗅聞 40 種香氛各 2 次後有助於病情。但這次的實驗重要在於,證明睡眠期間無意識地被動嗅聞香氛也能增進記憶認知能力,而且也不需要用到 40 多種精油,這讓實際應用上的可行性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