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AI生成圖像不能受到版權保護 美著作財產局:「該作品沒有人類撰寫的元素」
美國藝術家 Kristina Kashtanova 使用了 AI 繪圖工具 Midjourney, 創作了一部漫畫作品《Zarya of the Dawn》, 並且於去年申請、取得了版權保護。然而,美國著作財產局 (the U.S. Copyright Office) 最近重新審視了對 AI 生成藝術品的版權保護立場,並裁決該作品沒有人類撰寫的元素,AI 生成的圖像目前在美國不能受到版權保護。除非向法院提出異議或修改法律,否則這項裁決可能將保持現狀。版權局特別研究了 Kristina 的作品,它是由名為「Midjourney」 的 AI 服務生成的。根據裁定,因為 Midjourney 的輸出無法被用戶預測,與藝術家所使用的其他工具有所不同。Kristina 的律師對此決定表示不同意見,他認為 Kristina 的指示 (指令) 驅動了 Midjourney 按照它程式運作的方式,從藝術家選擇的位置中 (an artist-chosen place) 根據一個巨大的機率表來驅動圖像的生成。Kristina 現在正在考慮如何進一步向著作財產局解釋 Midjourney 產生的個人圖像是她創造力的直接表達,因此可以受到版權保護。類似的裁決可能最終會因社會對 AI 生成藝術的文化轉變而改變。AI 生成的藝術品可能最終成為視覺藝術出現的標準方式,而且越來越難以區分由人類創作的藝術品和由 AI 創作的藝術品。美國版權單位對此事的裁決,對想要保護自己的 AI 生成藝術的人來說是個挫折。但是,目前的裁決可能會在將來重新進行審查。Kristina 正在找尋有哪些方法能使她的案子得到認可。然而,著作財產局的決定已經清楚地表明在美國,沒有人類直接編輯元素的 AI 生成藝術品目前不能受到版權保護。2022 年 9 月,一幅使用 AI 繪圖工具 Midjourney 所繪製的作品《太空歌劇院》奪得 Fine Arts Exhibition 的數位藝術組,隨後引發網友對 AI 繪圖是否能作為創作的「工具」引發正反兩派爭議。
從領土吵到餐桌 俄烏再掀「羅宋湯大戰」
羅宋湯是一道營養豐富的濃湯,通常以甜菜根為主食材。在俄羅斯、烏克蘭和其他前蘇聯國家及波蘭都是一道常見的料理,烏克蘭還視羅宋湯為國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22 年 7 月 1 日將烏克蘭的羅宋湯烹調文化列入瀕危文化遺產名錄。教科文組織指出,由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並考量到戰爭對「這項傳統造成的負面衝擊」, 引發它啟動快速審批程序通過這項決定。教科文組織官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 (ICH) 裡描述烏克蘭的羅宋湯烹煮文化,稱烏克蘭羅宋湯是一道傳統菜餚,用肉湯和甜菜根、甜菜或發酵甜菜汁烹煮。羅宋湯也分很多種,各種做法也誕生出不同食譜、烹飪方法與適合享用的場合。羅宋湯通常會搭配麵包或大蒜麵包一起食用,最初主要是婦女在吃,如今許多男性也將羅宋湯作為日常菜餚。羅宋湯的製作可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在各個家庭不斷傳承,孩子們也多會參與煮湯準備工作。作為傳達熱情與好客的表示,烏克蘭羅宋湯能在餐桌凝聚所有年齡、性別和背景的人。除了日常餐點,羅宋湯也是某些典禮儀式不可缺的項目。像烏克蘭中西部的波多里亞 (Podillia) 地區,當地習俗是婚後第三天,公婆要登門拜訪,吃媳婦做的羅宋湯,與唐詩「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羅宋湯在烏克蘭的故事、民歌和諺語中普受稱讚,更被視為烏克蘭的生活方式和身分標誌。但自俄羅斯 2022 年 2 月底入侵以來,烏克蘭的羅宋湯文化元素正受各種因素威脅,包括烏克蘭人民流離失所吃不上飯,被迫自羅宋湯烹煮、飲食的文化背景抽離,「民眾不能相聚⋯⋯這破壞群體的社會和文化福祉」; 此外,戰爭對周圍環境和傳統農業的破壞,使很多烏克蘭人無法烹調羅宋湯或種植所需的本地食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個委員會 2022 年 7 月 1 日宣布,烏克蘭羅宋湯烹調文化被納入瀕危文化遺產名錄,目的是要引起外界關注,在這項文化面臨存亡威脅下確保它獲得保存。委員會指出,俄烏戰爭已經「威脅到」烏克蘭這道湯品文化的「續存能力」。羅宋湯材料和料理方式依季節及地區不同而差異顯著,但也是東歐很受歡迎的湯品,在烏克蘭更被視為國民料理。不僅家庭日常會享用,在慶典、節日或婚喪喜慶時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菜色,甚至被視為象徵烏克蘭文化與民族主義的代名詞。在這樣的背景下,羅宋湯的發源地一般認為是烏克蘭。但因為沒有正式的歷史紀錄,也有別的國家搶著想要這道紅豔湯品的主權,俄羅斯和波蘭就是其中的兩個代表。巧合的是,他們在歷史上都曾以武力支配烏克蘭很長一段時間,而且俄羅斯經常將羅宋湯介紹為本國的傳統料理,激怒許多烏克蘭人。同屬斯拉夫民族的俄烏早在 2019 年就發生過「羅宋湯大戰」。當年 4 月底俄羅斯總統蒲亭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舉行兩人間首場峰會,晚宴包含當時是以俄羅斯傳統湯品身分上桌的羅宋湯。2014 年俄國索契冬奧時,羅宋湯也以「俄羅斯國手料理」身分登場,向世界昭告「俄羅斯的味道」。2019 年 5 月,俄羅斯外交部官方推特的一則貼文引發戰火。貼文稱「永遠的經典!羅宋湯 Borsch 是俄羅斯最有名、最受喜愛的食物之一。同樣也是我們傳統料理的象徵。有一說是 Bor sch 這個名字源自於俄語的 borchevik (大豬草), 據說 borchevik 在古代羅斯 (Rus) 常被用來製作湯品!」但這則推特下方留言引來不少烏克蘭網友撻伐,稱「羅宋湯很明確是屬於烏克蘭的。莫斯科的文化剽竊又來了」。2019 年 8 月,烏克蘭國營電視台 UATV 在他們的官方 YouTube 頻道上傳新聞影片反擊,標題為〈為什麼羅宋湯是烏克蘭料理,而不是俄羅斯料理〉, 影片不只加上英文配音,還特別點出「不管俄羅斯再怎麼努力想奪走它,羅宋湯仍是在烏克蘭歷史中深深扎根的文化傳統料理」。如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介入這場「羅宋湯大戰」, 還一面倒向烏克蘭,自然讓基輔當局樂不可支。烏克蘭文化部長特卡欽科 (Oleksandr Tkachenko) 在社群媒體 Telegram 寫道:「羅宋湯之戰的勝利屬於我們⋯⋯羅宋湯之戰和俄烏戰爭,(烏克蘭) 都將贏得勝利。」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沙卡洛娃 (Maria Zakharova) 抨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項行動,表示這是要讓羅宋湯屬於「單一民族、單一國家,這是仇外心理」。
獻給辦公室裡最吵的同事:50分貝是最健康的噪音水平
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調查指出,四成的美國公司員工,其職場的工作環境,會對他們的精神狀態、工作效率等健康狀況,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而在環境壓力因素中,「噪音」被認為是最容易導致壓力的主要因素。除了施工、消防設施檢測、宣傳車等辦公室「外」的噪音外,最直接影響壓力的,莫過於辦公室「內」的同事:大聲講電話、手機提示音或鬧鐘、打鍵盤的聲音,都是上班時最惱人的「聲」外之物。新冠疫情逐漸趨緩後,人們開始慢慢回到辦公室上班,但面對習慣遠端工作的人,似乎也必須重新習慣辦公室的一切。因此,為了迎接上班族回歸,亞利桑那大學環境、身心與表現中心 (Institute on Place, Wellbeing & Performance) 的主任艾絲特史坦伯格 (Esther Sternberg), 決定測試什麼樣的辦公環境對上班族最健康。首先,艾絲特比較傳統的私人辦公室、以隔板分開的半封閉式空間,以及開放式辦公座位。研究結果發現,在開放空間中工作,不只有助於提升白天的身體活動水平,幫助平衡能量代謝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同時,也降低了人們在工作後的壓力指數。然而,開放式辦公室最大的問題莫過於 -- 遠在天邊,近在隔壁的「同事」所製造的噪音。為了計算噪音對員工的影響,美國總務署找來 231 位受試者,配戴兩組測量儀器工作三天,分別在四棟噪音程度有所不同的的辦公大樓中工作。而他們所佩戴的這兩組測量儀器,一個在脖子上測量辦公環境中的噪音標準,另一個則在胸前分析心率變異,以此測量受試者的生理壓力與放鬆指數。研究結果顯示,當環境音達到 50 分貝以上時,每增加 10 分貝的噪音就會導致 1.9% 的減退;而當辦公環境中的聲響低於 50 分貝時,每降低 10 分貝則會導致 5.4% 的生理健康減退。研究結果出乎意料,越安靜反而對人體有更負面的影響。然而,為何安靜的環境反而對人體有害?這背後其實和人類發展歷史中的生存本能有關聯。過去人類為了存活,需要透過聲音變化立即辨識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威脅,而這樣的生物本能直到現在,依舊內建在我們體內,也說明為什麼麼人類容易因為微小的聲音變化而分心。因此,在過於安靜的環境中,大腦反而會更加注意各式細微的聲音變化,使人花費更多力氣、更容易分心,無形之中也產生更大的壓力。相反的,當各式各樣的聲音以低頻、穩定的方式持續出現在工作環境時,這些聲音會混合起來,被大腦接受成為一種環境背景音,以此蓋過所有細微的聲音變化,將可能分心的機會降到最低。現代人傾向在咖啡廳工作的原因,不是因為安靜,而是因為所有的噪音都融合成環境音,反而掩蓋可能會分散注意力的聲音。艾絲特表示:「大家都知道『大聲』的壞處,但此次研究的新發現,則是讓人注意到『小聲』同樣會對人體帶來傷害,同時也提供了非常精準的數字 ——50 分貝,以供雇主們參考。」50 分貝的噪音大概是什麼樣子呢?一般的雨聲、鳥叫聲、辦公室內敲打鍵盤、影印列印的聲音大概就是 50 分貝。但是,雨勢的「大小」、鳥叫聲的「種類」、辦公室「大小」也會影響這些噪音實際的分貝數。也因此,如果希望可以完美維持這個 50 分貝的標準,以便照顧員工的身心健康,在設計辦公室時就需要和聲學工程師合作,仔細的挑選傢俱、地板、牆壁等等,才能夠真正打造出友善健康的環境音。現代人傾向在咖啡廳工作的原因,不是因為安靜,而是因為所有的噪音都融合成環境音,反而掩蓋可能會分散注意力的聲音。過去人類為了存活,需要透過聲音變化立即辨識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威脅,而這樣的生物本能直到現在,依舊內建在我們體內,也說明為什麼麼人類容易因為微小的聲音變化而分心。因此,在過於安靜的環境中,大腦反而會更加注意各式細微的聲音變化,使人花費更多力氣、更容易分心,無形之中也產生更大的壓力。50 分貝
蔬菜短缺、超市限購 英國環境部長:「多吃大頭菜」
由於供應短缺,英國各大超市 Tesco、Aldi 近來針對生鮮蔬菜,如花椰菜、小黃瓜、番茄等實施限額購買。這些連鎖超市表示,生鮮農產品的短缺可能還會持續數星期之久。而造成貨架上空空如也的原因則眾說紛紜。據 BBC 報導,英國政府表示因南歐和北非的天氣惡劣,導致農作物收成不佳,進而無法供應英國的進口需求。但也有許多人將矛頭直指英國脫歐,認為不在歐洲的共同市場內,可能影響商品供應的順序。據法蘭西 24 的報導,英國政府否認此一說,並表示,英國在離開歐盟之後,仍能保持對國內農業政策的控制。據 NPR 報導,經濟學家提姆。哈福德 (Tim Harford) 指出,西班牙和摩洛哥因霜害和洪水等氣候災害,而影響了收成。雖然脫歐並非造成英國面臨供應短缺的主要原因,但對目前的情況也沒有任何幫助。西班牙的農業部長路易斯。普拉納斯 (Luis Planas) 則對《金融時報》表示:由於生產成本上升,迫使一些較小的生產商抑制出口。英格蘭和威爾士全國農民聯盟 (National Farmers’ Union,NFU) 的主席米內特。巴特斯 (Minette Batters) 表示,動物飼料、能源、肥料這些原料相當重要,而這些原料的價格若上漲,就會帶來巨大的成本開銷。英國的環境部長泰蕾茲。科菲 (Thérèse Coffey) 則呼籲英國民眾,多吃大頭菜 (Turnip) 等易耕種的在地農產品,而非供應短缺的進口食品。這番言論被認為不知民間疾苦,引起反彈,尤其英國民眾還得同時面對電費上漲等等日常開銷。根據市場研究顧問公司 Kantar 的數據,上個月英國食品價格通膨率飆升至 17% 。
力求解決北韓糧食危機 金正恩表示「沒有不可能」
2 月 27 日,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召開朝鮮勞動黨全體會議,討論農業部門的「急迫」任務。《美聯社》指出,過去的全體會議往往會討論國防、經濟等各大面向,這可以說是北韓第一次,針對農業和糧食議題召開全體會議,此舉被解讀成:北韓目前所面臨的糧食危機已迫在眉睫。3 月 1 日,據官方媒體報導,金正恩要求改造灌溉系統,建設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和開發可耕種的土地。南韓的農村振興廳提出觀察,由於夏季的暴雨和其他的經濟因素,北韓去年的農作物產量比前一年下降了近 4%。專家也表示,由於缺乏足夠的農業基礎設施、機械和供應品 (包括肥料和燃料), 面對自然災害,北韓會受到更大的影響。另外,在疫情的影響之下,不僅從中國進口的糧食被中斷,北韓政府也限制市場上的糧食銷售。據南韓專家的估計,北韓可能短缺約 100 萬噸糧食,佔其年需求量近 20%。朝鮮中央通訊社稱,金正恩制定了計劃和具體任務,要建設「擁有先進技術和現代文明的富裕社會主義農村社區」。高麗大學的教授南成旭 (Nam Sung-wook) 表示:「要生產更多的糧食,應該增加化肥、農藥和農業機械等投入。但北韓很少提出這樣的措施。」即使北韓可以將有限的政府預算投入生產更多的糧食,但,自去年以來,北韓卻加速了導彈試驗,舉行大規模的核武演習。
奈及利亞總統大選結果出爐 一方呼籲團結一方提選舉無效
3 月 1 日,奈及利亞的「全國獨立選舉委員會」(Independent National Electoral Commission,INEC) 公布了總統大選的選舉結果,由現任執政黨候選人提努布 (Bola Ahmed Tinubu) 以近 880 萬票勝出。「全民進步黨」(All Progressives Congress,APC) 的提努布最終以 37% 的得票率排名第一;反對黨「人民民主黨」(People's Democratic Party,PDP) 的候選人阿布貝卡 (Atiku Abubakar) 以 690 萬票 (29%) 位居第二;「工黨」(Labour Party,LP) 的歐必 (Peter Obi) 則以 610 萬票 (25%) 排名第三。據《美聯社》指出,這將是奈及利亞第一位以不到 50% 得票率上任的總統。提努布在勝選感言中呼籲各黨和解與團結:「奈及利亞是我們唯一擁有的國家,我們必須共同建設,讓我們一起努力,把破碎的碎片拼湊起來。」然而,反對黨對選舉結果提出質疑,並表示會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要求宣布選舉結果無效。包含歐盟在內的幾位觀察員,也批評此次選舉缺乏足夠的透明度。全國獨立選舉委員會則表示,此次選舉的過程「自由、公平,而且可信。」該委員會為本次大選,首度引入了生物辨識技術識別選民身分,但反對陣營仍以投票站出現延遲、結果回傳中央網站因技術問題中斷、人工計票與系統計票數字不符等情形,認為這次總統選舉受到人為操縱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選舉中,主張改革的工黨候選人,歐必 (Peter Obi), 在拉哥斯州 (Lagos) 獲勝,顯示年輕選民對改革的渴望。拉哥斯州除了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外,更是提努布過往執政的大本營。官方數據顯示,此次總統大選的投票率僅有 27%, 是從 1999 年結束軍事統治以來最低的投票率之一。由於在領取選票的過程,需要排隊排上數小時,有許多潛在選民沒有進行投票,就離開了投票站。或是有許多投票站,並未按時進行投票。BBC 的報導也提及,在一些反對黨陣營的地區,如南部的河流州 (Rivers)、拉哥斯州 (Lagos) 和三角洲 (Delta), 甚至有投票站根本沒有舉行投票。
【地球圖書館】恐怖分子的副業,暗黑經濟的走私鏈
巴黎的移民博物館備有耳機供給訪客,因此得以聽見移民回述自己一生的錄音。有個故事特別動人,講述者是一位非法北非移民,住在法國南部,是社會邊緣人。他遠離非洲的旅程,始自搭一艘危險小船橫渡地中海,要比今日大規模偷渡事件早上幾年。他抵達破敗的義大利南部,當地找不到工作。他首途往義大利更北方,還是找不到差事。接下來,他穿越國境進入法國,找路去巴黎。他說道,在那裏找不到更好的賺錢前景。他搬往南部,這次定居在馬賽。故事結束時,他自述找到一種苟活下去的法子,便是賣香菸。馬賽市有些市區之貧苦為歐洲之最。那位移民沒講的事情是:大多數馬賽街頭香菸小販,賣的都是非法香菸。一種不法深植在另一種當中:非法移民,沒工作沒權利,只好賣起走私菸。這位男子跟最近世上不同地區的非法移民一樣,面對剝削及逮捕都很弱勢,沒有合法管道參與正當經濟。偽造、挪用及不法白煙買賣,與毒品及人口勾當相似,也多有重疊。由於很多執法人員的忽視,私菸為國家、腐敗官員、犯罪分子及恐怖分子,提供理想的籌資來源。私菸的步卒,誠如我們在馬賽所見,經常出身於最弱勢人群。這一行很多領袖都是有錢有權、能躲避制裁的政客,相形之下,街頭私菸小販通常是移民、流離失所的人及難民,成為執法人員鎖定的對象,受到不成比例的懲罰。然而私菸買賣的龐大利潤,讓更強大且經常為惡的人獲利頗豐。馬賽是法國私菸銷售的熱點,賣掉的菸大約四成都是非法進口的。這個港市長久以來都是非法勾當的重心。大家不免想到《霹靂神探》那部電影,毒品由土耳其送來,在馬賽發貨,經加拿大而到美國。馬賽警方分配在對付私菸小販的資源很少。這種漫不經心倒不是貪腐的結果,因為小販也沒資金及牽線人可以去腐化法國官員。既然逃稅,私菸販子可以在露天市場以低於合法零售菸品不少的價錢兜售私菸。在法國街上,外地轉入的菸一包售價大約是 5 歐元,比起來要高得多了。價格的差異導致國家失去龐大的稅收,估計使法國經濟體每年少收約 40 億歐元。此外,國家可能因此招致更大的健康成本:沒管制的菸經常生產於沒管制的環境,成分更容易致癌。因為風險低利潤高,不法香菸生意對恐怖分子團體特別有吸引力。2015 年在巴黎《查理周刊》殺害漫畫家的庫奇亞 (Kouachi) 兄弟倆,有一人就靠賣菸賺錢。私菸鏈的較高層層級以更有效的方式支持恐怖活動。蓋達組織的北非分之伊斯蘭瑪格里布蓋達,還有本區其他聖戰士都靠這一行過活。其他恐怖分子集團也由這一行獲利。真主黨及哈瑪斯君被認出插手多起私菸案。伊斯蘭國在自己控制的伊拉克及敘利亞領土上,也操控私菸買賣,儘管在他推行的那種嚴格版伊斯蘭律法底下,香菸是違禁品。由摩蘇爾傳出的報導揭露:「伊斯蘭國與油罐車司機達成協議,允許他們在貨艙內偷運 50 箱菸,以換取大盤菸商與小販的情報。」接下來伊斯蘭便逮捕並鞭撻菸販,替組織擠出可觀油水來。在法國銷售的私菸每年約 90 億支,足以顯示貨源與街頭市場之間,有一大群疏通方便的人。私菸產品的移動,不是靠「工蟻」每次扛個幾箱香菸,而是靠阿爾及利亞工廠工人、發貨人及商販,再加上法國、西班牙港口高層及工人,大家串謀才辦得到。由船上卸貨到卡車,總要靠人才行。司機將大量私菸由西班牙走陸路搬去法國,有的知情有的不知。很多人很冤,說不知自己載的貨是什麼,但檢視社群媒體便可提供與事實上大不相同的事證。雖然查緝私菸的人一直向臉書抱怨,但這個社群媒體上的貼文,依然像卡車司機及分銷商提供該到哪接收違禁香菸貨物的建議。在英國,帝國菸草已鎖定臉書,視為其私菸勾當的關鍵濟惡者。這個幾乎不受任何規管的新媒體,是供非法勾當成長的強力倍增器。本文摘自路意絲。雪萊 (Louise I. Shelley) 著作《暗黑經濟:不法交易如何威脅我們的未來?》, 以下為摘要選文。, 繁體中文版由聯經出版 代理,潘勛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3/03/10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暗黑經濟:不法交易如何威脅我們的未來?》: 社團由此去「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見總統、遊歐洲、錄專輯:她用近6年的時間完成父親生前未盡之夢
2003 年,作家蘿拉 (Laura Carney) 的父親麥可 (Michael Mick Carney) 因一場悲慘的交通意外過世,得年只有 54 歲。肇事者未成年,開車時一邊使用手機,還擅闖紅燈,多項危險駕駛行為釀成了這起悲劇。事故發生之後,「我一直避免提到這件事,」蘿拉說,「我感到很委屈受辱,父親竟然是以這樣毫無尊嚴的方式死去。」當年 25 歲的蘿拉,因此開始投入交通安全倡議行動,協助編寫文章、籌措資金、舉辦活動,但她仍然對於父親的逝去感到遺憾。在事故發生 13 年後,蘿拉意外發現父親的願望清單,她便立刻決定要完成父親的心願,也是為了讓自己走出傷痛、找回突然切斷的情感連結。這份清單就放在父親一個麂皮小袋子裡,跟他的駕照和戒指擺在一起,那是爸爸親手寫下的願望,標題是「這輩子我想做的事!」(Things I would like to do in my lifetime!) 清單洋洋灑灑地寫滿整整 3 頁。父親麥可在 1978 年便寫下這份手稿 —— 正好是蘿拉出生那年。清單上面列了 60 個任務,其中有 5 項標示已完成,包括「在喜劇俱樂部表演一段單口喜劇」和「現場觀看大聯盟棒球比賽」等;有 1 項任務已標記失敗:「還我爸 1000 元,加利息」。還有 54 個夢想,等著蘿拉去實現。其中有些比較簡單的項目,例如:游泳橫渡一條河、種西瓜;也有稍微複雜一點的挑戰:寫信給教宗、跟總統說話。還有幾個爸爸想去旅遊地點,例如拉斯維加斯、紐奧良、巴黎、倫敦、維也納等。蘿拉首先拿出日程表、預先排出時間順序。把可能花費鉅資的項目先挑出來、移到後面,例如:看超級盃、歐洲旅遊,以及她自認最大的難題 —— 開雪佛蘭科維特敞篷跑車 (Chevrolet Corvette)。「一開始也有一些順其自然就能完成的任務,」蘿拉解釋,當時她正好報名參加一場馬拉松,所以「跑 10 英里」這個項目就不用多做準備了。父親麥可寫下清單時才 29 歲,但在他離世後,有些願望卻再也無法實現,像是「在女兒的婚禮上跳舞」。蘿拉必須發揮創意 —— 她稱之為「詩意」的轉換 ——「在我的婚禮上,我們開了一瓶爸爸在 1978 年買的卡本內葡萄酒,」上面附有一張爸爸寫的紙條,寫著:「在蘿拉結婚那天喝」。身為作家的蘿拉不禁想像,這些年來,「那瓶酒就這麽默默待著、癡癡等著。終於到了這一天,它可以在我們的肚子裡『跳舞』了。」她就當作完成了這項任務,同時再買一瓶新酒,準備留待姪子的婚禮享用,以達成父親的另一個願望:「在孫子的婚禮上跳舞」。另外一項早早完成的任務是「跟總統說話」, 看起來雖然難度不低,但蘿拉想到,爸爸列出清單時的美國總統是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而他最近都會在喬治亞州主持主日學活動,於是她直接到當地參加聚會,並嘗試與總統攀談,這項任務甚至比當年更容易達成。起初,蘿拉為自己設定 4 年期限來完成這份清單,但後來因疫情影響,旅遊與移動受限,最後才在 2022 年的 12 月 —— 歷時 5 年又 11 個月後,完成了父親生前的夢想。透過這份清單,蘿拉終於得以「讓爸爸的精神永存」, 大部分的活動得由她獨立完成,例如為期兩週的歐洲旅行。「但我不覺得孤單,時常感覺有爸爸的陪伴,我覺得自己與父親的連結一直都在。」蘿拉說有時候,她的媽媽、哥哥和夫婿,也會一起進行任務,重新回憶父親麥可,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更加親近。「我本來覺得自己比較像媽媽,在一個個完成清單上的任務時,才發現在自己身上,其實也有許多與父親相似的部分。」例如,其實父親麥可跟蘿拉一樣,喜歡寫作、喜歡表演、喜歡歌唱。在他年輕時,曾自費出版著作,後來為了養家才成為收入較穩定的業務銷售員。蘿拉安排的最後一項任務是「完成 5 首歌曲錄音」, 她選擇了 5 首爸爸愛唱的歌,例如吉姆・韓森 (Jim Henson) 扮演科米蛙 (Kermit the Frog) 演唱的《彩虹之橋》 (Rainbow Connection); 迷你專輯的最後一首歌是披頭四的《晚安》(Good Night), 蘿拉還特別回到老家錄製,因為那是小時候父親在床邊哄他們入睡的晚安曲。父親常說:『人生,是由每一個小小的片刻所組成。』有了這段經歷,蘿拉也開始寫下屬於自己的願望清單。「歡迎大家試試看,把想做的事情寫下來。這或許能讓你的生活更有目標,透過這些目標,也許更能感受人生的意義。」蘿拉說。當然,她並不在意自己有生之年能否完成所有任務:「也許有人也會代替我完成吧!」
希臘火車對撞事故 總理稱是「人為疏失」
2 月 28 日,約晚間 11 時,希臘中部靠近拉里薩 (Larissa) 市的郊區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兩輛火車對向撞上,據《衛報》及 CNN 報導,截至目前已有至少 43 人罹難,57 人送往醫院,6 人在加護病房中。據希臘公共媒體 ERT 的報導,此次事件中的兩輛火車,一輛是載有約 350 名乘客的客運列車,從雅典開往第二大城塞薩洛尼基 (Thessaloniki), 時速約 160 公里。在撞擊發生之前,因不明原因切換到另一輛貨運列車正行駛中的鐵軌上,致使兩輛列車迎面撞擊。據美聯社指出,火車上許多乘客都是剛參加完為期三天的嘉年華後返回的學生。3 月 1 日,希臘的交通部長 (Kostas Karamanlis) 請辭,並表示:「政府目前的鐵路系統並未跟上二十一世紀的標準。」即使他於任內試圖想要改善,但仍舊不足以預防此次事故的發生。而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 (Kyriakos Mitsotakis) 也於 3 月 1 日發表聲明,指出意外是「人為疏失」所致,並組成跨黨派的調查委員會要徹查此次對撞事件的起因。在事件發生後的幾小時內,希臘警方已經逮捕拉里薩 (Larissa) 車站的值班站長。現年 59 歲的他,從事鐵路相關工作經驗已有超過 40 年。雖然他表示是因設備發生技術問題,才導致客運列車未切換軌道,但警方目前仍以過失殺人等嫌疑將他逮捕。希臘 OSE 列車公司工會主席奇卡拉基斯 (Nikos Tsikalakis) 便表示,要有超過一個以上的因素才會讓這樣的事故發生,詳細的事發過程到底如何還不清楚。他先前曾於訪談中提到,希臘全國應該要有超過 2000 名員工,但事實上卻只有 750 名。加以許多技術設備未自動化,許多操作必須倚賴人工。據另外一名工會成員迪查斯 (Yiannis Ditsas) 表示,這次發生事故的路段,雅典到塞薩洛尼基的信號系統只有一部分是全自動的,剩下都「需要人工操作」。2017 年,希臘因經濟危機將國營鐵路事業私有化,賣給了義大利國營鐵路公司 (Ferrovie dello Stato Italiane), 先前已有反映人力短缺及基礎建設老舊等等問題。
遠距離戀愛寂寞難耐?中國研發出虛擬接吻器
一項專為了異地戀情侶所研發的「虛擬接吻器」於中國微博上引起熱議,關鍵字「 #異地戀接吻神器你會買嗎」也登上了搜尋排行榜。這款接吻器由 3D 的矽膠所製作,複製了人的嘴型。只要將手機放上「接吻神器」的底座,並對準矽膠嘴唇親吻,就能把你的吻傳遞到遠方,也就是另一個矽膠嘴唇上。而這實際上要如何辦到呢?從技術層面來看,這款接吻神器若要能提供以假亂真的接吻體驗,裡面應該會包含多種傳感器,檢測用戶的舌頭、唇部和口腔來測量壓力、動作和溫度。因此,這個裝置不只能夠模仿你接吻的動作,還能夠以你的口腔溫度來調整吻的溫度,和你親吻時施加在對方舌頭、嘴唇上的力道。最後,再透過手機的應用程式和藍芽彼此連接。CNN 報導指出,於 2016 年,馬來西亞的 Imagineering Institute 便有類似的發明,取名為「Kissenger」, 外觀上類似於手機底座,但於感應處僅有一個矽膠平板,而非仿真的嘴唇。這項發明在網購平台淘寶上已經可以購得,大約要價 38 美金。中國新聞媒體《新聞晨報》指出,這項虛擬接吻器的專利發明申請人是畢業於常州機電學院的蔣忠利。2019 年,蔣忠利和其指導老師在內的其餘 8 位發明人共同申請專利,但,目前該發明專利的法律狀態顯示為「專利權終止」。他本人並沒有跟進這項專利,也沒有生產相應的產品。蔣忠利於採訪中提到,這項發明的靈感是源於他過去談遠距離戀愛時的困擾,但也同時可以幫助有口腔傳染疾病的人放心接吻。而目前「虛擬接吻器」的相關應用程式僅用於一對一的關係,須經由雙方的同意,讓一個傳送者和一個接收者配對。也有應用程式藉著這項接吻神器,發想出了開放匿名配對的「接吻廣場」, 使用者可以透過上傳自己的「吻技」讓其他的人下載體驗。一篇報告「性的未來」(Future of Sex) 旨在探討科技發明如何影響人類的性,共同作者羅斯道森 (Ross Dawson) 便指出:「科技正在改變我們,我們必須要更長遠地去思考科技是怎麼樣影響我們的情感關係和性生活。」
「未經同意取下保險套」荷蘭檢方依強姦罪起訴(2023/3/15更新)
2023/3/15 更新:美聯社報導,3 月 14 日,荷蘭法院判定一起案例中的「stealthing」行為有罪,為荷蘭首例。同時,多德勒克 (Dordrecht) 地方法院也裁定,基於性行為是雙方同意下而進行的,強姦罪名不成立。「(當事人) 這樣的行為,強迫另一方必須忍受不安全的性行為。因而限制了受害人的個人自由,也濫用了女方對男方的信任基礎。」法院表示。而第二起案例中,由於無充分證據顯示男方有意強迫女方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男方被判無罪。2 月 28 日,荷蘭法院審理兩起案件,分別是一名 26 歲以及一名 28 歲的男性,兩人因在性行為中途未經同意拔掉保險套,而被依強姦罪起訴。「未經同意拔掉保險套」(Non-consensual condom removal) 的行為在英文中已有專有名詞可以指稱:stealthing。由於荷蘭至今並未將 stealthing 明確寫入法律,針對相關行為的控告,也涉及到了是否屬於強姦罪 (rape) 的爭議。而根據荷蘭公共檢察署 (Public Prosecution Service) 指出,這是荷蘭法院第一次針對此項行為進行審理。檢方分別針對此兩項案例求處 12 個月徒刑,且將其視為強姦罪。在第一個案子裡,受害者提到,她同意在有安全措施之下和男方發生性行為。而男方,即本案被告哈爾登 (Khaldoun K) 一開始也表示願意戴上保險套,卻在未告知女方的狀況下,中途拔掉保險套。哈爾登則否認有將保險套移除。第二個案子中,男方魯本 (Ruben R) 則表示,自己曾主動提出要戴上保險套,但卻在一時激動之下忘記了,他對自己的行為非常後悔。此案的辯護律師認為,他並非刻意欺瞞性伴侶。一名非本案的受害者,伊莎 (Isa) 認為:「如果對方在事前提出不用保險套的要求,我就會明確拒絕和他發生性行為。」她接著說,「如果對方在我不知情的狀況下繼續了未戴套的性行為,那就是一種強迫。」她也提出,荷蘭社會至今仍未認知到這個行為的嚴重性,於是她創立了倡議網站 Stealthing.nl, 進而教育大眾及推動規範。一名未參與此案的刑事辯護律師,柯佛 (Richard Korver) 對荷蘭的法院將如何判決非常好奇。「未經同意就不使用保險套可以視為性暴力的一種。」他說,「如果是濫用不知情的狀況而發生性行為,法官可以延伸解釋為強姦的一種。」Stealthing 在各國已有相關的判例和法規可參考。在英國,雖然沒有明確的法條,但已經有不少的判例將其視為強姦的一種。而在美國加州,已在民法中將「性交時偷拔保險套」列管,可以提出民事索賠,但還未劃入刑法之中。在德國,則已經有兩起法院判例,其中一個案例將「蓄意破壞保險套」的行為也認定為「性侵」。澳洲議會在 2021 年修改相關法律,認為此行為觸犯了刑法。而在加拿大,最高法院也於 2022 年作出判決,將 stealthing 明確入罪為性侵害。
千禧世代的無性婚姻:性愛無能,或是雙手萬能?
Dead Bedroom 並非專業的醫學臨床用語,如同字面上的意思所述,代表死氣沉沉、毫無生趣的臥房。廣泛定義的無性婚姻是,一旦夫妻在 1 年內性愛次數少於 10 次,即代表他們進入無性婚姻的模式。隨著年紀增長和體力衰退,性行為頻率下降,對於結婚數十年以上的夫妻來說,是基於生理因素,難以避免的自然過程。但是當 Dead Bedroom 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就一點也不自然了。根據印第安納大學金賽研究所 2021 年的調查顯示,25.8% 的千禧世代「過去一年內有性慾方面的問題」, 比例高於的 10.5% 以及 21.2%。對此,研究員賈斯汀・萊米勒 (Justin Lehmiller) 分析:「性慾下降並非等同於『無性婚姻』, 但是當婚姻中的一方或是雙方性慾下降時,性生活頻率也會相對減少。」導致無性婚姻的原因有很多種,且並非是單一世代特有的狀況。從事性治療師 20 多年的瑟莉斯德赫希曼 (Celeste Hirschman) 認為:「夫妻間失去親密關係的時間已越來越短。」過去的夫妻,大約在婚後 10 到 15 年才會逐漸停止性行為,但現在的年輕夫妻,可能 3 到 5 年就會遇到房事上的瓶頸。當 Dead Bedroom 從單一個案,逐漸變成一種普遍現象時,許多學者們希望能夠找出造成千禧世代性行為次數降低的原因。從 2017 年開始,就有許多報導與研究發現,不管是單身人士還是有固定伴侶,千禧世代的性生活頻率大幅下降,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龐大的壓力。來自生活與職場等多方的壓力,已讓他們喘不過氣,更別提要把力氣留在床上。1980 年至 1990 年出生的千禧世代,現在多已步入家庭、結婚生子的階段。根據英國市調公司 Relate 在 2018 年的數據顯示,約有 61% 的千禧世代表示,為了照顧小孩導致性生活減少,且 31% 的父母坦承自從孩子出生後就失去了性慾。雖然千禧世代是美國人口中佔比最多、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世代,但許多千禧世代仍背負巨額的學生貸款,買房的壓力加上物價飆升,使得他們必須比上一代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對龐大的工作與經濟壓力,回到家早已筋疲力盡的千禧世代,寧可選擇好好躺在床上休息。社群媒體與手機的普及也是影響性慾的一大原因。性治療師史蒂芬斯奈德 (Stephen Snyder) 認為,身為首批被迫大量使用社群媒體的千禧世代,他們更注重自己在網路上的完美形象,但相對地,他們也更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失去自信心。當這種自卑帶到床上抑或是婚姻中,性生活次數自然會減少。除了社群媒體,也有許多專家主張 A 片嚴重地影響了千禧世代的性愛觀。當千禧世代已經習慣在 A 片滿足性的想像,或是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刺激時,他們寧可透過「不會拒絕自己」或是「不會批評我的表現」的 A 片來滿足性需求。心理學家讓・特溫格 (Jean Twenge) 認為,壓力劇增與色情片氾濫,的確是夫妻間性行為減少的罪魁禍首之一,但,造成千禧世代的性行為次數逐年下降的主因,其實還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千禧時代在網路萌芽時期步入成年,而後經歷的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以及全球化的經濟衰退,也讓他們發展出與過往世代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與個人意識。套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所提出的需求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過去的人們在婚姻的需求停留在「安身立命」, 安穩的生活和傳宗接代是婚姻的主要目的。但隨著經濟發展,愛與陪伴的需求提高,千禧世代發展出有別於愛、性、生育三位一體的傳統婚姻,而是渴望探索更多人生的可能性。此外,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 (Robert J. Sternberg) 的愛情三角理論,可能不再適用於千禧世代。比起婚姻的親密、激情和承諾的密不可分,千禧世代不再透過激情實現親密關係,他們更傾向於更加貼近「個人需求」的婚姻關係。在婚姻關係中,「缺乏性」是一大問題嗎?根據研究顯示,有無性生活,並不會嚴重影響幸福指數。對千禧世代來說,無性婚姻的好壞與否,取決於伴侶之間共識。人類性行為研究博士梅利莎法貝羅 (Melissa Fabello) 表示:「千禧一代的世界與他們父母或祖父母輩大相逕庭。」「問題不是有沒有性行為,而是在關係中雙方都對發生性關係感到舒服嗎?人的需求是個性化的。」全名為金賽性、性別與生殖研究中心 (Kinse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Sex, Gender, and Reproduction), 創立於 1947 年,位於印第安納大學的非營利研究機構,旨以「促進全球的性健康和性知識」, 致力於與性相關的科學研究。廣泛定義的無性婚姻是,一旦夫妻在 1 年內性愛次數少於 10 次,即代表他們進入無性婚姻的模式。1. 孩子的出生 2. 沒錢又沒房,經濟壓力大 3. 社群媒體與 AV 的普及
「我必須遠離我的學校」 伊朗上百名女學生中毒
自去年 (2022 年) 的 11 月至今,伊朗已經有將近 700 名女學生於學校中毒。BBC 和《衛報》報導指出,雖然至今未導致死亡,但許多吸入有毒氣體的學生出現呼吸道問題,以及噁心、頭暈、疲倦等等症狀。報導指出,第一起中毒事件發生在去年的 11 月 30 日,庫姆市 (Qom) 的 Nour 技術學校有 18 名學生被送往醫院。後續有超過十所女子學校,於周邊地區也發生了類似的中毒事件。光是上週,位於博魯傑爾德市 (Borujerd) 便有四所學校,至少 194 位女童中毒。週二 (2 月 28 日), 首都德黑蘭附近的海亞姆女子學校 (Khayyam Girls' School) 又有 37 名學生中毒。2 月 26 日,伊朗的衛生部副部長潘納希 (Younes Panahi) 表示:「很明顯的,有些人希望學校被關閉,尤其是針對女校。」但旋即又稱他的言論被誤解。對於此事件的背後動機和可能嫌疑犯,伊朗政府表示,目前正在進行刑事調查,又稱現有資訊僅表明「可能存在犯罪和蓄意行為」。不少伊朗民眾質疑,這些中毒事件的背後,是伊朗政府利用國家內部和外部的極端主義分子 (激進伊斯蘭主義者,radical Islamists) 來嚇阻抗議者。伊朗政權始終否認政府對女性權利的限制,自 2022 年九月爆發的頭巾革命 (Hijab protest) 以來,伊朗女性站在街頭抗議的最前線,成為了自由及抗爭的象徵。《時代雜誌》與《BBC》也為了表彰伊朗女性勇敢捍衛自由的精神,分別將伊朗女性列為 2022 年的「年度英雄」及「百大女性」。伊朗記者兼社運人士瑪希赫。阿琳娜嘉德 (Masih Alinejad) 將這一系列中毒事件稱之為「生化恐怖主義 (biological terrorism)」, 是對伊朗女性受教權的侵害和人身安全的恐嚇。她更呼籲,聯合國應盡早介入調查,各國也應對德黑蘭政權予以譴責,「我希望全球的女性能夠站出來替伊朗的女學生發聲。」
ChatGPT寫了超過200本書 出版社:「不要再來了!」
阿瑪。雷希 (Ammaar Reshi) 是一間金融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從沒接觸過繪畫或寫作,然而借助 ChatGPT 的力量,短短幾天成功在亞馬遜的電子書推出自己的第一本著作。從 ChatGPT 暴紅至今不過 2 個月,現在亞馬遜上像這樣運用 AI 編寫、繪製的書籍,已經高達 200 本以上,隱隱掀起了一股 AI 寫書熱潮。去年 12 月,雷希為了替女兒寫一本睡前故事書,便利用當時正紅的 ChatGPT 編寫故事,再使用圖片生成 AI Midjourney 來繪製插圖,短短 72 小時後,他就在亞馬遜上出版了與 AI 合著的作品,幾乎零成本創作和出版這本新書。像雷希這樣利用 AI 創作故事、書籍的並不是個案,根據《路透社》報導,截至 2 月中旬為止,亞馬遜線上書店裡有超過 200 本書將 ChatGPT 列為合著作者,且這個數字仍在逐日攀升,甚至誕生了一個新的書籍分類:關於如何使用 ChatGPT 的書籍,且完全由 ChatGPT 撰寫 。但除了檯面上的這些外,可以估計還有部分使用過 ChatGPT 卻沒有公開的作者或書籍,因為實際上有 AI 參與創作的書本,可能比上述的數字還要來得多上許多。自從 ChatGPT 走紅後,AI 快速滲入創作領域,這些利用人工智慧短時間打造的著作,不光在亞馬遜上架,也有許多人開始向傳統的出版社投稿。近日科幻出版業者 Clarkesworld Magazine 就宣布暫停接受短篇小說投稿,原因便是利用聊天機器人寫稿的投稿者太過猖獗。Clarkesworld 編輯尼爾。克拉克 (Neil Clarke) 指出,去年年底開始他們收到的短篇小說數量暴增,但多數作品很明顯是投稿者利用 AI 生成的內容。他指出,一個月內收到的投稿中,有 38% 都是 AI 生成的內容。因為利用 AI 生成故事能夠輕易地賺取稿費,這成為部分有心人士快速獲利的捷徑。「雖然拒絕及禁止這些投稿很簡單,但這種成長速度需要改變。」克拉克指出。不過,為了避免利用 AI 的創作者繞過他們的檢測系統,克拉克拒絕對外公布他們的檢測標準,「更糟糕的是,當技術變得更好,想要檢測出這些 AI 創作也會更為困難。」ChatGPT 聊天機器人的誕生,最初震撼了以 Google 為首的科技巨頭,大眾的目光聚集在搜尋引擎是否將被顛覆,不過在枱面下,傳統的出版產業更擔憂,會不會被這個創作門檻幾乎為零的科技工具給擊垮。《路透社》指出,一名叫作法蘭克。懷特 (Frank White) 的作者在 YouTube 影片中,介紹他如何在一天時間裡用 AI 撰寫一本長達 119 頁的中篇小說,這本書也在亞馬遜 Kindle 上以 1 美元出售,聲稱任何有錢有閒的人,都能利用 AI 在一年內創作 300 本這樣的作品。ChatGPT 等 AI 改變了過往創作殫精竭慮、埋頭苦思的生態,彈指之間就能生成一篇文章、新聞或者短篇小說。就連巴菲特副手查理。蒙格 (Charlie Munger), 其擔任股東的出版公司 Daily Journal 也在股東大會上坦承 AI 技術影響甚深,他們自己已開始實驗讓 AI 寫稿的創作,不過蒙格表示,適應科技衝擊、甚至轉化為機會會是個很漫長的路途,沒有一蹴可幾的捷徑。亞馬遜 Kindle 在 2007 年推出的直接出版功能,也是 AI 創作萌芽的重要土壤,這項服務讓 AI 創作的小說不必尋找出版社、可以簡單快速讓創作上架成電子書銷售,也因此吸引了很多利用 AI 創作文章、小說的作家,在亞馬遜上銷售自己的作品。「這些書湧入市場是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事,許多作者會因此失業。」美國作家協會執行董事瑪莉。拉森伯格 (Mary Rasenberger) 呼籲,「作者和平台都應該都作品的創作方式公開透明,否則會有大量低品質的作品濫竽充數。」暢銷作家馬克。道森 (Mark Dawson) 就表示,利用 ChatGPT 輔助撰寫的小說非常無聊,「如果一本書因為無聊得到差評,那它很快就會從讀者眼中消失。」事實上,雷希利用 AI 創作的睡前故事也在亞馬遜上受到無情批評,抨擊文字生硬、繪圖詭異,「感覺這些圖只比隨機產生好一點。」
軟土深掘,澳洲礦業巨頭將台灣劃定為「大中華」區
一篇刊登於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 (Australia Financial Review,AFR) 的文章指出,礦業巨擘力拓集團 (Rio Tinto) 近日在營收報告中,將台灣劃定到「大中華」(Greater China) 地區。原先台灣是被劃分為,不包含中國和日本的「其他亞洲地區」(other Asian regions)。雖看似僅是帳面報告上的項目調動,但該文指出,力拓集團一直以來和中國有著相當密切的交流。力拓集團於西班牙創立,總部設於英國倫敦及澳洲墨爾本,是全球前幾大的資源開採和礦產品供應商。文中接著提到,力拓集團有超過五成以上的年度營收來自中國。而屬於國營的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 (簡稱中鋁集團,Chinalco) 更握有力拓集團超過 14% 的股份,是力拓背後最大的股東。早於 2008 年金融危機時,中鋁集團就試著要購入更多力拓的股份,但被澳洲政府擋了下來。也是由於這個事件,社會輿論才比較關注中國國企對澳洲能源產業的影響力。根據 2009 年澳洲外國投資審查 (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FIRB) 的裁決,公司的股份若超過 15% 是由中資持有,便屬違法。澳洲力拓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砂製造商,近來也宣布與中國國有的寶武鋼鐵集團合作,將共同開發澳洲西部地區的鐵礦。
「是不好笑?還是不能笑」土耳其幽默政治被消音
土耳其頗受歡迎的喜劇節目《Güldür Güldür Show》, 去年 5 月在電視台管理層要求下,被迫刪除與財政部長內巴蒂 (Nureddin Nebati) 有關的諷刺短劇,節目粉絲聞訊氣炸,紛紛上社群媒體開炮,大酸審查制度。這究竟是節目粉護航還是嘲諷財長的段子失了分寸,得從頭說起。《Güldür Güldür Show》每週六於 Show TV 電視台播出,觸動管理層神經的第 305 集播出前,電視台先釋出一段宣傳影片,由喜劇演員所飾演的內巴蒂「直球回應」銀行體系、失業率以及在去年經濟危機遇到的相關議題:「我對銀行業非常感興趣」、「我有兩張信用卡」。被問到是否有辦法解決不斷惡化的失業率時,假部長妙回:「有,幫他們找工作。」滿滿的何不食肉糜既視感。結果這段被刪了,掀起多方大混戰。政治人物、藝術家及節目的粉絲紛紛上網表達不滿。在野黨共和人民黨 (CHP) 成員歐澤 (Ozgur Ozel) 推文表示,「他們把土耳其帶向連政治幽默都被審查的地步」。害怕喜劇、幽默及批評的政權如今已走到末路。電視製作人兼作家葉根吉 (Ömer Ekinci) 呼籲電視台管理層解釋這項決定:「Show TV 管理層必須解釋為什麼決定不播內巴蒂的短劇。如果有政治壓力,那麼大眾必須知道;如果不是這種情況,管理層必須解釋為什麼做出這個決定,以及這種不必要的自我審查。」喜劇演員戈克巴卡 (Sahan Gökbakar) 拋出一串問題,反問節目中的演員是否表態:「所以呢?我很好奇演員和節目製作人是否會對他們未播出的諷刺短劇發表任何看法,或做出回應?還是一切如常?」「沒有人能比部長本人更好笑,這是他們刪除那部諷刺短劇的原因」, 一名網友如此推文。土耳其記者葉特欽 (Murat Yetkin) 於專欄中將電視台下架內巴蒂短劇的決定形容為「禁止主義?及不容批評的新例子」。葉特欽指出,這個節目過去曾播出有關衛生部長的短劇,當時沒有問題。內巴蒂並非首度受到外界關注。2021 年 12 月,內巴蒂在接受電視採訪時,驚呼經濟是他「眼中的一道閃光」後,土耳其推特上充斥各式各樣的表情包及諷刺哏。土耳其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而「一道閃光」卻是內巴蒂對經濟指標相關問題的回覆。土耳其之所以正與慘澹經濟搏鬥,主要是由於總統艾爾段 (Recep Tayyip Erdogan) 的非正統經濟政策造成,也就是威震八方的「艾爾段經濟學」(Erdo anomics)。自 2021 年上任以來,內巴蒂因未能妥善管理國家經濟而受到批評。2022 年 1 月,民族主義政黨好黨 (Iyi Party) 黨魁阿克謝納爾 (Meral Aksener) 將財政部長描述為「內巴蒂彗星」。阿克謝納爾對艾爾段說:「你沒有讓人民對經濟更有信心,而是採取了讓每個人都目瞪口呆的措施。當我們的國家受到打擊時,你帶來為經濟掌舵的『內巴蒂彗星』⋯⋯無恥地說道『他眼中的閃光』。」2022 年 2 月,內巴蒂表示 4 月通膨率不會超過 50%, 但數據指出,當時的通膨率已飆升至近 70%;10 月的官方通膨率更達 24 年來最高水準的 85.51%, 許多民眾認為實際數字可能翻倍。強人艾爾段統治下,宗教滲入政治,保守氛圍高漲,執政黨「正義發展黨」(AKP) 也逐漸控制土耳其大部分藝術和文化場域。許多知名藝術家、歌手、詞曲作者和喜劇演員因作品而面臨恐嚇及打壓。他們透過自身行業討論蔓延全國的不滿而聞名,被視為對執政黨的威脅。充滿政治意味的作品,在黃金時段的電視節目中也不復存在。政治諷刺不僅僅是幽默感,還需要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但這從來都不是正義發展黨的強項。審查喜劇節目不會解決土耳其的經濟問題,也不會使內巴蒂免受愈來愈多的批評。然而,這確實顯示土耳其的言論自由空間正在縮小,小到連諷刺短劇都容不下。1976 年,土耳其已停刊的幽默週刊《Gırgır》有期封面是時任總理狄米瑞 (Süleyman Demirel) 一身赤裸,頭朝下,屁股上擺著個滾燙的鍋,諷刺他出爾反爾增稅。今天如果任何雜誌用一樣的酸度戳艾爾段,恐怕會被指控侮辱總統,搞不好還得吃上一頓牢飯。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韋伯望遠鏡新發現六大星系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可能被完全顛覆。據法新社報導,科學家透過美國 NASA 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觀測到六個巨大的早期星系。後續的相關研究更指出,這些未知的星系以驚人的速度形成,甚至遠遠超越了至今對天文學的了解。研究中提到,這六個星系是在宇宙大爆炸 (Big Bang) 之後約 5 到 7 億年後形成的。這雖然並不是韋伯望遠鏡所觀測到最久遠的星系,但,最讓天文科學家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僅僅在大爆炸後數億年之間,這六個星系的尺寸卻遠遠超出預期。照理說,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應該沒有足夠的時間形成如此巨大的星系。「我們原先以為,在這個應該是宇宙形成初期的空間,只會看到相當年輕,像是嬰兒階段那樣的小星系。但卻發現,這些星系和我們自己的星系一樣成熟。」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喬爾。萊賈 (Joel Leja) 說。參與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拉貝 (Ivo Labbe) 更比喻:「假設銀河系是個體型正常的普通成年人,約 175 公分高、70 公斤重。這些星系就像是,有著差不多體重的 1 歲嬰兒,但站起來卻不到 7 公分高。」這一項令人振奮的發現意味著,科學家可能需要重新思考,究竟目前已知的天文學模型是否還適用。
銀行業龍頭開出第一槍,摩根大通集團限制旗下員工使用ChatGPT
依據《彭博社》報導,美國資產規模最大的摩根大通銀行 (JPMorgan Chase & Co.) 限制集團內員工使用 ChatGPT。雖然這項限制並非因為特定的事件才新制訂,而是原先就存在,屬於銀行內部對第三方系統和軟體的規範管制。《每日電訊報》則指出,這項限制可能是源於擔憂機密資料和個人數據的外流。一名負責監測金融機構內部資訊安全的工作人員觀察到,過去一個月有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對 ChatGPT 提出疑慮,尤其是牽涉到商業機密和用戶個資。「在牽涉到隱私的情況下,我們不建議使用。因為 OpenAI 可能會依據你分享的數據來改善它自己的 AI 模型。」而這些敏感的個資有可能會被納入在 ChatGPT 往後的公開回答中,目前無法確定或保證,絕無資料外洩的可能。OpenAI 的網站上也建議使用者:「不要在你的對話中分享敏感的資訊」。任職於法律事務所的數據保護專家拜恩斯 (Jon Baines) 則說:「如果公司因為使用了 ChatGPT 而獲取到不正確的資訊,究竟會不會觸犯資料保護法 (data laws)? 這目前也是個問題。」
俄國單方面退出核武協議 拜登譴責「是一大錯誤」
俄烏戰爭屆滿一年,美方與俄方近來各自動作頻頻。美國總統拜登訪歐行程已進入尾聲。昨日 (2 月 22 日), 拜登在波蘭華沙會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 的中東歐成員國 () 時,說道:「你們是我們 (北約) 集體防禦的最前線。」並且承諾美國將會「捍衛北約的每一吋領土。」此外,拜登也出言譴責俄方,表示俄國單方面退出美俄的核武協議是「一大錯誤」。同樣在週三,俄國總統普丁於莫斯科接見了中國外交官員王毅。據路透社報導,普丁表示:「我們的關係 (指俄方與中方) 正在進入新的境界 (new frontiers)。」另外,雖有不少報導指出習近平可能於四月親自訪問俄國,但中方尚未給出明確回應。對此,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 (Jens Stoltenberg) 表示擔憂,認為中方有可能對俄國提供實質的武器援助,造成俄烏戰爭更加膠著難解。聯合國大會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也在週三通過決議,再度譴責俄國對烏克蘭的軍事入侵,於烏俄戰爭爆發滿一年之時重申立場。從俄國退出美俄之間的核子武器協議,到美國與北約、俄國與中國各自的外交行程,俄烏戰爭一周年標示了大國的戰略角力仍在持續發酵中。
世界衛生組織:「每兩分鐘,就有一名女性因懷孕或生產而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在昨天 (2 月 23 日) 公布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數據,指出「每過兩分鐘,這世界就有一位女性因為懷孕或是生產而死亡。」這份報告追蹤了自西元 2000 年至西元 2020 年的變化,在 2020 年一整年,全球便有約 28 萬名孕產婦死亡。孕產婦死亡人數高度集中在最貧窮的地區,和受到戰亂影響的國家。世衛秘書長譚德塞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對此表示:「懷孕對所有的女性來說,應該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正向體驗的階段。但,不幸的是,對於世界各地數百萬無法獲得高品質醫療照護的婦女來說,這仍然是令人震驚的危險經歷。」世衛指出,嚴重出血、高血壓、妊娠相關感染、不安全人工流產所導致的併發症,以及愛滋病、瘧疾等可能因妊娠而加重的基礎疾病,為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這些問題大多都能夠透過有品質的普及醫療保健來預防或治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的執行主任凱瑟琳。拉塞爾 (Catherine Russell) 說:「沒有一個母親應該一邊把一個新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還要一邊擔心自己的性命安全。」這份研究中也建議:「掌控自己的生育權 —— 尤其是決定要不要生小孩、什麼時候生小孩 —— 是很重要的,它能夠確保女性能夠好好的規劃懷孕這件事,也才能保護她們的健康。」根據衛福部的統計,2019 年台灣的孕產婦死亡率為 10 萬分之 16, 創下 23 年來新高。不僅比英、法等西歐國家都高之外,也比日本、韓國來得高。
「先救媽媽,還是先救寶寶?」抖音上的生產焦慮
「如果在分娩的當下遇到緊急狀況,應該要先救媽媽,還是要先救寶寶?」近日,美國抖音 (Tiktok) 上出現一陣風潮:不論是不是孕婦,許多女性都在拍攝影片傳遞這樣的訊息:「請選擇先救我而不是胎兒。」(Save me before the baby.) 身為四個男孩的母親,且現在懷有身孕的艾希莉。馬丁尼茲 (Ashley Martinez) 說:「不論選擇已出生的孩子,或是選擇尚未出生的胎兒,都是一項艱難的抉擇。」但依據專業婦產科醫師的回答,這樣二選一的情節大概只會在電視裡出現。「我們會盡全力同時照顧好媽媽跟胎兒,幾乎不會有為了救肚子裡的寶寶,而捨棄不救媽媽的情況。」婦產科醫師蘭根 (Elizabeth Langen) 說。在羅訴韋德案 (Roe v. Wade) 被推翻之後,不只許多提前終止危險妊娠的醫療行為面臨到挑戰,也間接地導致了孕婦的生產焦慮。CNN 的報導便指出,不少孕婦擔憂:若是在生產過程中,碰到必須要二選一的狀況,醫療人員可能因為害怕要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而選擇先救胎兒,而非母親。
全美第一,西雅圖通過法令禁止種姓歧視
昨日 (2 月 21 日), 美國西雅圖市議會通過投票,宣布禁止根基於種姓制度 (caste system) 的各種歧視,同時也是美國第一個通過「禁止種姓歧視」法令的城市。印度裔議員卡薩姆。斯旺特 (Kshama Sawant) 撰寫了此法案,她說:「反對種姓歧視的抗爭和反抗其他形式的壓迫是息息相關的。」雖然印度的憲法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根深蒂固的歧視仍在發生,尤其是針對最底層的賤民 (Dalits)。斯旺特也說:「種姓歧視不只在其他國家 (意指印度) 發生,南亞裔美國人和移民都會面臨到這樣的狀況。」根據移民政策局 (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 的智庫指出,美國是印度人第二理想的移民國家。也有一些團體對此法令持反對意見,印度教美國人基金會 (Hindu American Foundation) 便在一封公開信中提及,雖然此法案的立意良善,但同時也「不公平地用出生的國家和血緣來區分一整個族群。」認為該法案反而造成種族之間的仇恨。
地震前剛踢出致勝球,迦納足球選手遺體運返回國
2 月 6 日發生土耳其大地震,12 天之後,足球選手克里斯蒂安・阿特蘇 (Christian Atsu) 的遺體在廢墟中被發現。阿特蘇的經紀人塞切爾 (Nana Sechere) 在推特上寫著:「我帶著最沉重的心情向大家宣布,很遺憾地,阿特蘇的屍體在今天早上被發現了。」這位迦納球星曾加入英超球隊切爾西 (Chelsea) 和紐卡索 (Newcastle), 也於 2014 年代表迦納國家隊參加了 FIFA 世界盃足球賽,被譽為「迦納國腳」。迦納外交部表示,阿特蘇的遺體將會在他的家人陪伴之下抵達迦納。就在地震發生的前幾個小時,正好是土耳其足球超級聯賽 (簡稱土超) 的比賽,阿特蘇為球隊哈塔斯堡 (Hatayspor) 踢出了關鍵的致勝球。
南韓婚姻平權的里程碑,法院判決同性伴侶勝訴
2 月 21 日,首爾高等法院做出判決,被視為是南韓首度承認同性伴侶的法律權利。一對同性伴侶蘇成旭 (So Seong-wook) 和金勇敏 (Kim Yong-min) 於 2019 年舉行了婚禮,但,同性婚姻至今仍未被南韓法律所承認。2021 年,蘇成旭對國民健康保險局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ervice,NHIS, 後稱健保局) 提出訴訟。由於他們於 2019 年提出以「事實婚配偶」(有同居事實但沒有登記結婚的伴侶) 關係投保,但健保局卻在發現他們是一對同性伴侶之後,撤銷了許可決定。2022 年的一審判決,行政法院裁定 NHIS 勝訴。但首爾高等法院於近日推翻前項判決,表示 NHIS 並未提供足夠理由,下令其恢復金勇敏擁有的被撫養人福利。NHIS 則向法新社表示,會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國際特赦組織的張博拉 (Jang Boram) 在一份聲明中便表示:「這項判決至關重要,它是南韓各級法院所做出的第一個合法承認同性伴侶的判決。」判決出爐後,金勇敏和蘇成旭透過律師表示:「我們很開心。這不只是我們的勝利,更是南韓許多同性伴侶和 LGBTQ 族群的勝利。」
地震後不到兩個禮拜,以色列飛彈擊中敘利亞首都住宅區
2 月 19 日,週日早上,一枚以色列飛彈擊中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一棟大樓,造成 5 人死亡,以及許多建築物也受到損害。敘利亞外交部長費薩爾。梅克達德 (Faisal Mekdad) 表示,距離 2 月 6 日大地震不到兩週,敘利亞仍壟罩在地震所造成的災害,持續救援與修復傷痛中,以色列便發動了攻擊,此舉應該被視為「違反人道的罪行」。他嚴厲地提出控訴:「當敘利亞仍在試著療傷、埋葬勇士,舉國哀悼、接受國際人道援助的時候,以色列卻對都是平民居住的住宅區發動空襲。」敘利亞要求聯合國應採取必要措施,以阻止以色列政府,並要求以色列對該行為負起責任。目前仍不清楚此次的飛彈是否針對特定目標,但依據《路透社》報導,西方情報機關認為此次攻擊的目標,是一棟疑似由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 (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 IRGC) 所控制的大樓。
「Google,沒有輸!」曾經的網路霸主為什麼敗給AI機器人ChatGPT
根據《CNBC》報導,軒尼施表示,Google 上週發表的聊天機器人 Bard, 代表著他們擁有與 ChatGPT 相仿的技術,之所以遲遲沒有對外推出,是因為他們認為這項 AI 技術還不適合商業化,仍會給出錯誤的答案,因此對推出產品還感到非常猶豫。「我認為 Google 對是否這項技術產品化很遲疑,因為他們並不認為這個技術成熟到能作為產品推出。不過我認為作為演示工具而言,這的確是一項非常棒的技術。」軒尼施向外界解釋,他認為到生成式 AI 成熟到成為能夠廣泛提供大眾使用的工具,還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Google 上週搶在微軟發表會前率先公布了聊天機器人 Bard, 然而卻沒有激起太大的漣漪,甚至許多媒體在與隔日微軟發表會的內容兩相比較下,認為 Google 在這次的競爭中位居下風,微軟的成果更豐富、吸引觀眾。Google 當日的股價也沒有因 Bard 的現身有所好轉,反倒因此下滑了 9%。外界指出,這顯示出 Google 只是倉促發布 Bard, 好跟上微軟的腳步,並不是真正有足夠成熟的成果能對外發表。 事實上,Google 員工也在內部論壇抨擊執行長皮蔡搞砸了這件事,「發布 Bard 是非常倉促、拙劣、沒有遠見的一件事。」要求執行長將眼光放遠,還有另一位員工反應,Google 匆忙推出 Bard 證明了市場對他們感到非常擔憂。但軒尼施指出,Google 在這方面進展緩慢,主要是因為聊天機器人仍會回應錯誤的答案。Google 搜尋、YouTube 也有因傳達不準確的資訊、假消息,而受到外界抨擊甚至政府調查,這些經歷或許是 Google 變得更為謹慎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過去 Google 發表的 AI 技術也時常引來爭議,好比說 2018 年的 I/O 開發者大會上,Google 發表能協助用戶預訂餐廳的 Duplex 技術,其似若真人的語氣和口吻,也引發外界討論 AI 欺騙人類的議題。對於 Google 來說,推出任何技術都必須格外謹慎。軒尼施提到「你不會想要推出一個說錯話,或者會吐出惡毒言論系統。」這也符合皮蔡曾在公司會議上表示,科技產業必須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抱持更加謹慎的態度。尤其目前外界對聊天機器人的言論正確性特別關注,Bard 被找出回應的答案包含錯誤資訊後,Google 的股價也立即大跌 7%, 蒸發上千億美元市值。近日外界也開始發布 Bing 的 AI 技術的錯誤答案,例如在彙整財報資料時給出完全錯誤的數字、搞錯當今年份、歐盟成員國等。「我認為這些模型還在早期階段──接著要弄明白如何把它們導入產品,並且謹慎對待正確性及有害言論等問題。」軒尼施指出。
「在家工作的生產力更高」我們為什麼還要進辦公室呢?
根據麥肯錫 (McKinsey & Company) 2020 年的報告〈重新想像疫情後的工作與生活〉(暫譯,英文為〈Reimagining the Work and Life after the COVID-19〉) 指出,疫情之前,一般認為辦公室對於生產效率、企業文化和吸引人才至關重要。所以企業在頂級商辦地帶設據點,設計上也注重促進合作或舒適度,像是開放辦公室或提供各種咖啡、茶點、健身器材等福利和優渥設施。不過,當疫情使大多數人有了居家辦公的經驗,老闆和員工都發現,透過數位工具也能溝通和連結,而且產能並未下降。同一份報告的調查指出,80% 的人喜歡在家上班,40% 的人認為在家更有生產力。疫情加速推動全遠距時代,疫情後還需要維持嗎?反對派的代表性人物,特斯拉 (Tesla) 的執行長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老闆們,在疫情趨緩後,威嚇或邀請員工回到辦公室。這是因為他們的管理思想落伍嗎?也未必。麥肯錫拋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許人們現在感受到的協作滿意度與效率,來自於過去無數個小時在茶水間、辦公桌上的累積。會不會隨著實體互動減少,企業的文化與凝聚力,長期下來會受損?培訓與指導人才的機會也跟著下降?夾在光譜兩端的中間,混合辦公,或是行動辦公、彈性辦公的折衷方案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這指的是一種結合遠距與實體,不需要每天進辦公室,多半沒有固定工時的制度。隨著組織的制度和文化鬆動,辦公空間也會因應需求的改變而變化。《圖解辦公室空間思維》指出,辦公室關係到生產力、文化、彈性,以及員工的幸福和快樂。每一個人都知道,看似簡單的設計決定,可以大幅影響員工每日的工作以及生產力。從管理的層面來講,辦公室設計也可以成為推動組織文化、促進創新的有力工具。比方說,在舊的辦公室裡,有大量標準化的桌椅,主管坐在可以看到所有人的位置,呼應了階級分明的組織制度。一旦辦公室不再為了朝九晚五設計,辦公室的地點、大小、座位數量、會議室和茶水間的配置,甚至連使用的軟體、制度都會因此改變。根據《經理人月刊》的採訪,5 家企業中,沒有 2 家採行相同的辦公制度,某程度上也可以印證,企業都還在摸索和觀察制度與空間的最佳實踐。不過,企業的改造方向,大多包含了更多會議討論場所、社交空間、非固定座位,及先進的視訊工具。市場調查公司蓋洛普 (Gallop) 的結論是,混合辦公確實有助於員工取得工作與生活平衡,而且制度設計需要配合員工和業務需求。每個組織都有獨特的文化,員工的生產力也會有高低起伏。某些協作形式遠距運行順暢,某些卻無以為繼。不過,辦公室目前仍然是員工協作的最佳地點。所以,未來工作的樣貌可能大幅改變,但看起來辦公室仍會存在。
資安疑慮揮之不去,歐盟執委會禁用抖音
昨日 (2 月 23 日),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 (簡稱歐委會) 發表聲明,禁止在公務相關的電子設備上使用抖音 (TikTok), 所有員工都應於 3 月 15 日之前解除安裝。聲明稿中指出:「這項措施是為了保護執委會不受資安攻擊的威脅。」歐委會就如同歐盟的行政內閣,內部所掌握到歐盟相關事務的資訊更是至關重要。這項舉動也表明了,歐洲官方對於中國公司開發的軟體應用及牽涉的資安保護是存有疑慮的。先前 TikTok 曾證實,部分中國的員工可能有管道獲取到海外用戶的非公開個人數據。「我們正在持續加強數據安全機制,例如在歐洲設立了數據中心,以存取在地數據,也試圖避免歐洲以外的員工獲取歐洲用戶的資料。」TikTok 官方回覆表示。雖然歐委會發言人,戈斯波迪諾娃 (Sonya Gospodinova) 提到,這項禁令目前是「暫時的」且可能會「再審查和有所改變」, 但從去年開始,美國已有超過 20 個州政府下令禁止使用抖音。世界各國的政府單位近來陸續對網路安全 (Cybersecurity) 提高警覺,如,英國國會關閉了官方抖音帳號、澳洲也有數個政府部門宣布禁用抖音。臺灣的數位發展部,則將抖音和國際版 TikTok 訂為「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 於公部門全面禁用。
紐西蘭:「預計2025年要對乳牛打嗝放屁徵稅喔。」
「牠們會在接下來一小時,盡情大吃大喝,然後等著消化和打嗝。」紐西蘭北島托科羅阿 (Tokoroa) 的畜牧業者喬治・莫斯 (George Moss), 指著自己牧場培育的牛隻說道。莫斯所培育的牛隻,是紐西蘭牛奶產量最高的品種之一。數百萬年的火山活動所創造的肥沃的土壤,讓草飼農業成為紐西蘭最主要的放牧型態。然而,牛隻們看似不起眼的消化過程,其實是造成全球氣溫升高的主因之一。牛隻進食後,整個消化過程所產生的氣體,有 10% 會以放屁和排泄的形式排出,而動物每天的放屁和打嗝都會產生大量的甲烷,此外還有二氧化碳、氨、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根據 NASA 的數據,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甲烷排放來自農牧業,其中又以畜牧業所產生排放量最高。而幾乎仰賴畜牧業出口的紐西蘭,光是 1,000 萬頭牛和 2,600 萬頭羊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就佔紐西蘭碳排量的一半。面對經濟和環保之間的平衡,並且為了實現世界各國在 2050 年零碳排放的目標,紐西蘭政府計畫在未來的幾年內徵收世界首例的稅收 —— 將牛、羊所排放的氣體徵稅,也就是俗稱的「打嗝稅」。科學家指出,雖然甲烷只是溫室氣體中的一小部分,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也不長,但它的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 72 倍。因此徵稅草案的實行主要針對於牲畜的數量、農場規模以及飼料消耗總量等計算稅率──也就是打嗝和放屁、排泄得越多,課徵的稅務就越高。這項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在預計實施徵稅的 25 年後,將牲畜排放的甲烷減少將近 47% 的總量。2021 年,美國研究人員經研究證實,在牛飼料中加入「海藻」, 可讓牛隻減少近 82% 的甲烷排放量。但這種方法仍在實驗階段,且可能不適用於紐西蘭的天然放牧系統。此外,如果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以及政府的積極介入,例如飼料成本或是甲烷分解技術的使用分配,要在 2030 年實現《巴黎氣候協定》減少全球 30% 甲烷排放量的目標,依舊十分困難。根據美國氣候特使瑞克迪克 (Rick Duke) 在 2022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所言:「目前只有 2% 不到的資金,用於研究開發如何減少甲烷的排放。但也因為效果不佳,以現在的狀況來看,預計 2030 年甲烷的排放量只會增加,而非減少。」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動物科學系 (Animal Science), 專研乳牛生物學 (dairy cattle biology) 的副教授約瑟麥克法登 (Joseph McFadden) 表示:「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技術,可以有效減少畜牧業在農場所排放的甲烷。」「如果沒有提供農民一個安全且有不損害其利益的解決方案,我們就不能要求他們降低甲烷的排放量。」紐西蘭工黨政府的總理阿爾登 (Jacinda Ardern) 為了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推出一系列綠化措施,打嗝稅政策仍然招致了農民的不滿,龐大的徵稅條件使得他們的生計更加艱難。而在這項草案之前,農民已經面臨著天然氣價格的利率上漲以及對嚴格用水規定的壓力。反對黨「行動紐西蘭」(ACT Party) 則表示限制高效能的農業生產國,也只能將不足夠的農產量轉移到糧食生產效率較差的國家,從而增加全球整體排放量。此外,徵稅草案大幅限制畜牧動物的數量及農場規模,將會導致農場無法負擔重稅而大量倒閉,屆時造成肉類和奶類價格飛漲。紐西蘭農業部長奧康納 (Damien O'Connor) 也曾多次向農民呼籲關注極端氣候,「由於我們祖先的努力,紐西蘭才能一直處於全球畜牧業產能的龍頭地位。但是,未來不會一直這樣。」紐西蘭徵收打嗝稅的政策,雖然引起許多農民的負面反彈,但是「看天吃飯」的畜牧業,仍不得不正視因地球暖化導致的氣候異常。2011 年至 2021 年懷卡托 (Waikato) 創下有史以來最乾旱的十年;2022 年 8 月,紐西蘭南島因暴雨引發洪水,導致數百個家庭被迫離開家園。溫室氣體的排放正在改變紐西蘭人的生活,他們不得不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紐西蘭現在也正積極推動繁殖價值 (Breeding Worth) 基因測試,只要分析每頭牛的生產力,並剔除不合格的牛,就可以減少牛群的數量與規模,也能對減少碳足跡付出一絲心力,重點是,還不會損及原有的利益。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因應數位化時代做出改變。許多老農民除了要應付稅金的增加之外,許多不會使用電腦的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取得相關數據,計算自家農場的排放量,再提供給政府。事實上,徵收甲烷排放稅的構想,早在 2003 年就由紐西蘭工黨政府提出,只是當年在強烈的反彈下未能成功。不過隨著日益增強的極端氣候變化,美國的民調機構 —— 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在 2021 年公布一項調查:「部分的紐西蘭人願意將生活型態和工作做出一些或大量改變,以應對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反映出大眾對於氣候變遷的看法,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轉變。面對越來越難以預料的天氣變化,仍有人質疑「向牲畜排放的氣體徵稅」太過激進,在政治上也是一步險棋。對此,紐西蘭氣候變遷部長詹姆士。蕭 (James Shaw) 堅定地回答:「總要有人先邁出這一步。」即便面對了強烈反彈,仍下定決心要阻止全球暖化:「這項法案表面上僅是關係著紐西蘭的碳排放減量,但某種意義上,此舉是為世界破冰,引領世界各國願意正視並且追隨改變的開始。」這不僅是紐西蘭勢必走上的路,也是全人類都必須正視的難題。
是脫口秀還是朗讀大會?面對嚴格的審核機制,中國喜劇演員只能苦笑
中國社群平台微博博主「王穎格式化」去年 11 月 17 日發帖,指「在上海買票看脫口秀的朋友,如果你去了發現主持人不互動,演員講幾年以前的老段子,或者看的開放麥,演員講的是演出段子。往後扭頭,最後一排肯定坐著一個對稿子的禿頭」。貼文下約有 900 個回應,其中有人表示,「有時候是老太太,會用食指點手機的那種」、「脫口秀不能即興,不如叫詩詞朗讀大會吧」、「都怕到這個程度」、「文化大倒退」。這可能是中國脫口秀的現狀。中國的脫口秀是指源自歐美的單口喜劇 (stand up comedy), 在香港稱為「棟篤笑」, 以幽默、諷刺、挖苦、揶揄的手法,探討時下最流行的話題。在外國,政治議題及政治人物經常被脫口秀演員拿來嘲諷,成為在傳統的政治評論以外,以嘻笑怒罵的方法來討論時事。1 0 多年前曾登上美國著名脫口秀《大衛賴特曼深夜秀》(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 的華人脫口秀演員黃西,將表演重心由美國搬回中國,到 2012 年王自健主持的《今晚 80 後脫口秀》在上海東方衛視播出,中國脫口秀更廣為公眾認識。2017 年《吐槽大會》及《脫口秀大會》第一季面世,成為最流行的綜藝節目之一,一些脫口秀演員如李誕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2022 年,《脫口秀大會》已來到第五季。美籍華裔喜劇演員,2009 首次登上美國著名脫口秀《大衛賴特曼深夜秀》(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中國年輕人熱愛的新娛樂方式,甚至曾是官媒新華社的大外宣手法。2021 年 6 月,新華社發布《為何美國政客會如此輕信「實驗室泄漏」論調》(Why U.S. politicians so convinced by "lab leak" theory?) 的影片。主持人 Dier Wang 以流利英語說:「你太太有沒有曾經對你感憤怒,因為你在她的夢中表現得不好?」說一名太太指丈夫喜歡了另一名女子,但丈夫說這女子不存在,太太說:「證明給我看。」Dier Wang 說:「怎樣證明一些不存在的東西?」意味中國實驗室泄漏 COVID-19 病毒一事根本不存在,難以辯解,來反駁美國經常指病毒是由中國實驗室泄漏。脫口秀在中國火熱,連官媒《新華每日電訊》也在 2021 年 10 月大篇幅報導。報導形容,地鐵車廂常有人在看脫口秀節目,線下演出場場門票「秒空」, 脫口秀演員頻頻登上熱搜榜,各類活動也總愛用脫口秀形式包裝。「如果說,脫口秀已經成為現象級的文化潮流,上海無疑是這股浪潮中的高地。」《吐槽大會》及《脫口秀大會》就是位於上海的笑果文化出品。脫口秀演員呼蘭認為,脫口秀在中國經過多年發展,到了一個應該火熱的時候,再加上當時疫情好轉,大家都特別需要笑,需要開心的力量。據笑果文化粗略統計,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7 月,全國的脫口秀演出票房高達人民幣近 1.2 億元,正式參與過商演的脫口秀演員超過 500 人。2021 年《脫口秀大會》第四季總播放量超過 25 億次。不過,中國脫口秀之路,是愈走愈寬,還是愈走愈窄?2021 年 3 月 14 日《吐槽大會》邀請中國足球名將范志毅,吐槽中國男子籃球隊在世界盃的表現失誤。范志毅笑說:「足球籃球隔著行,節目組把我請來,讓我罵罵周琦和郭艾倫 (中國男籃球員), 他們能差成什麼樣?能讓中國足球來拯救他們!真沒想到,(中國) 足球還能有鞭策別人的一天。」節目播出後反應熱烈。但事隔一天新華社發文,指節目「刺痛籃球愛好者的心」, 批評節目製作者「把中國足球和中國籃球的互踩,當成提高收視率的絕妙配方」。陸媒 2022 年 11 月報導,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遼寧麥西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脫口秀演員李波,因表演含有調侃上海疫情、辱罵上海人、調侃未成年人的內容,違反《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 被大連市文化和旅遊局罰款人民幣 5 萬元,並沒收違法所得 2,549.3 元。《新華每日電訊》報導也提到,上海設有脫口秀的審核機制,就是「劇本庫」, 演出文本必須經過嚴格審批。在中國,電視、電影等表演都受到嚴厲管控下,脫口秀還有多少發揮空間?
當藝術變成一種指令「是AI元年還是藝術家末年?」我們問了ChatGPT
時間回到西元 2000 年,人們在討論「哪些職業將會被科技取代?」當時普遍認為重複性高且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職業領域會是最先被自動化浪潮席捲的領域。然而,隨著 AI 成為新顯學,並在各領域都能見其突破性的應用,人工智慧有可能以前所未見的程度,顛覆就業市場與整體經濟。以前從不擔心自己職業恐被取代的人們,也因此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飯碗是否快不保了,而藝術家就在這群人裡。2022 年 8 月,一款名為 Stable Diffusion 的文字生成圖像模型,讓 AI 作畫成了全球最知名的藝術家。只要輸入任何的字串,AI 就能自動生成相對應的圖片,且文字越詳細,圖像也能越精細。9 月,一幅使用 AI 繪圖工具 Midjourney 所繪製的作品《太空歌劇院》奪得 Fine Arts Exhibition 的數位藝術組,隨後引發網友對 AI 繪圖是否能作為創作的「工具」引發正反兩派爭議。12 月初,由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 OpenAI 所推出,支援多個語種的大型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LLM) 應用的 ChatGPT, 不同於過去語句生硬的回覆,而能夠自然地與人類對話,並持續透過網際網路、程式語言等各種資料,在互動過程中吸取人類回饋,強化學習 (reinforcement learning)、持續優化,甚至能夠對提問者所述提出質疑或拒絕不合適的疑問,彷彿更有個性、更接近真人的互動,引發了人們的一陣驚嘆。2022 年,AI 發展不受疫情影響地突飛猛進,甚至有人稱之為 AIGC (AI Generated Content) 元年。AI 熱潮持續延燒至 2023 年。最近人們的生活已是這樣:有什麼煩惱,ChatGPT 似乎都能回答。於是,我們試著在對話框輸入:「AI 會取代藝術家嗎?」很微妙地,AI 的回覆不若想像中流利 (不知是否受到網路速度影響), 反而是斷斷續續地傳來回音:「目前來看,AI 尚未能夠完全取代藝術家的創作」, 它停頓了 3-4 秒,彷彿人類在思考、組織語言,接著道「雖然 AI 可以通過生成對抗網路 (GAN) 等技術創建藝術作品,但它缺乏人類藝術家的想像力、創造力、情感和情感連結等方面的能力。」ChatGPT 稱,AI 的發展在某些方面可能會影響藝術創作的形式與內容,但它們只會是輔助的左右手,不會喧賓奪主,並表示「人類藝術家的獨特性和人性將繼續在藝術創作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腳色。」大衛馬密 (David Mamet) 1947 年出生於芝加哥。他曾在耶魯戲劇學校、紐約大學和佛蒙特普蘭菲的哥達德大學任教。其戲劇作品包括《美國水牛》(American Buffalo)、《大亨遊戲》(Glengarry Glen Ross) 等;電影劇本創作有《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桃色風雲搖擺狗》(Wag the Dog)、《各懷鬼胎》(Heist) 和《慾望小鎮》(State and Main) 等。作品《大亨遊戲》(Glengarry Glen Ross) 曾得過普立茲獎以及勞倫斯・奧立佛獎最佳新戲,他還曾獲得兩座奧比獎 (Obie Awards) 和兩項紐約戲劇批評圈獎。「全景幻燈」或譯作「西洋景」, 德語為 Kaiserpanorama, 由「皇帝」和「全景」兩字組成,主要流行於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的歐陸,是一種可供 25 人觀賞內部幻燈片的裝置。一次大戰後,電影興起,全景幻燈便漸沒落。ChatGPT 是一個由 OpenAI 訓練的大型語言模型,其目的是模擬人類的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它基於深度學習技術,使用大量的文本資料集作為訓練數據,並可以回答關於各種主題的問題,進行對話和生成文本。ChatGPT 的訓練模型包括多層神經網絡和自注意力機制,可以學習語言的結構和語義,並在不同的任務中產生高質量的文本。ChatGPT 的應用領域包括對話系統、語言翻譯、文本生成、自動摘要、情感分析和問答系統等,對於推進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此回答或許讓「人類藝術家」得以鬆一口氣,繼續埋首於創作,不用分出多餘的心力防止自己被淹沒於新世代洶湧的 AI 洪流。但,藝術家真的可以運用想像力,幫自己打造在職涯中不會沉沒的諾亞方舟嗎?日本的動漫創作者可能會滿臉憂愁地說「不」, 因為他們已成此趨勢下第一批藝術家受災戶。日前,Netflix 在日本推出了動畫短片《犬與少年》, 影片中大部分的場景皆由 AI 繪圖而成。在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字卡以及官方釋出的花絮中,Netflix 直接在「場景設計師」的欄位中填上「AI (+ 人類)」, 並秀出各階段的工作圖,讓觀眾了解他們如何結合 AI 繪圖工具與人類技藝,一步步打造出細緻又夢幻的場景。該短片在 Twitter 上發表時,Netflix 稱此次工作模式是一場「實驗」, 其目的是為了解決日本動漫產業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然而,這番言論卻引起了網友們不分國界的撻伐。有些人對 Netflix 把「人類」二字放在括號內的做法很不滿,認為他們不尊重相關的工作人員,甚至到了不願意寫上其姓名的地步;有些人則對 Netflix 的說法感到不齒,因 Netflix 之前剛縮編了美國的動畫部門,卻在裁員後才叫嚷著勞動力短缺。然而,最被冒犯的應該還是動漫創作者。每當有人使用 AI 繪圖工具,他們曾放在網路上的作品就有可能被無預警的「參考」。工作成果可能被剽竊已足夠使人心寒,現在他們還得面對時時可能被淘汰的時代考驗。相較於日本的動漫創作者,美國有位小說家對 AI 介入藝術創作領域顯得樂觀其成。安德魯。梅恩 (Andrew Mayne) 是美國的小說家兼 OpenAI 的科技傳播人員 (science communicator)。他的題材以懸疑、驚悚為主,作品也曾登上《華爾街日報》與亞馬遜的排行榜。去年 11 月,安德魯在個人網站上分享了自己的「寫作」經驗:如何與 ChatGPT 聯手寫出一則故事大綱。首先,安德魯在對話框中輸入「合寫科幻小說」的指令,並且與 ChatGPT 討論各種與角色、情節相關的設定。過程中,安德魯也會持續監督,如果 ChatGPT 給出的發展方向不符合他的期待,他會直接輸入新的想法,ChatGPT 便會依其指令修改。最後,他要求將大綱拆成 30 個章節,而 ChatGPT 不僅成功完成任務,甚至還能建議他各章節的引子 (hook) 可以怎麼寫。安德魯將自己的文章轉到 Twitter 後,有名網友也分享了自己與 ChatGPT 的對話:他在對話框中輸入「以大衛馬密 (David Mamet) 的風格,寫一個有水電工在內的劇本場景」, 而 ChatGPT 就從無到有地寫下了包含兩名角色在內的劇本場景。安德魯對 ChatGPT 的能力頗具讚賞,並於文末歸納道:「以後,這些藝術作品的內容將由人們與 AI 合作而成」, 但他也強調:「AI 不會取代藝術家,因為對人們來說,故事要是人寫的才有意義。」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法國作家及詩人的安德烈。布勒東 (André Breton) 說:「藝術作品之所以有價值,在於其隨未來的反響而顫動。」19 世紀,攝影從輔助繪畫追求如實再現的技術,晉升成為藝術舞台上的「主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電影興起而逐漸沒落的。傳統藝術形式發展到某一階段所達成的效果,但在新的技術發展中去能豪不費力地達成,此等藝術變革,在過去也曾多次發生。然而,上個世紀末的藝術家可能萬萬沒想到,只消數十年的時間,他們就得面對可能被 AI 取代的窘境。畢竟對藝術家而言,每次的創作都是傾盡腦力又獨一無二的結晶,怎麼看也不符合「重複性高且以體力勞動為主」這個易被 AI 取代的條件。但,藝術家的危機,有沒有可能是全人類的宿命?當藝術家也能被取代時,是否也意味著其他高門檻的職業也沒想像中來得有保障。倘若真的有一天,AI 完全取代了人類,莫非我們就可以躺平,進入一個完全沒有「工作」這個概念的新紀元嗎?作畫、說故事、寫論文,AI 在短短幾年內便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在前方等著我們的,究竟是一個靈感更多元、想像更奔放的紀元,抑或被機器人主宰的世界,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還敢說我偷,都沒說你搶」日韓佛像之爭到底歸誰
按理來說,當國家的文化財產遭盜後,根據聯合國的《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條約,被盜的「觀世音菩薩坐像」和「銅造如來立像」應立即歸還給日本。但本次案件卻出現一個意外的反轉。2013 年 2 月,韓國浮石寺突然向大田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稱其中一座「觀世音菩薩坐像」內部寫有天歷 3 年 (1330) 高麗瑞州浮石寺的文書,以製造地來看確實是 Made in Korea, 之所以會在日本發現,那是因為 600 年前遭日本「倭寇」竊走的。並且立場堅定地表示:「如果 (日本) 觀音寺沒有辦法提出證明,佛像是經由『正當管道』取得的話,就不會交還給日本。因為這座觀音像,本來就是我們的。」2017 年 1 月,大田地方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從歷史、宗教價值考慮,韓國政府有義務將觀音像交給浮石寺。然而,浮石寺雖因法院判決而取得觀音像的所有權,但暫時保管觀音像的韓國政府認為,地方政府並沒有充分證明觀音像與浮石寺的關係,於一審判決後提起上訴。這座高 50 公分、重 38.6 公斤的觀世音菩薩坐像,被評價為中世紀佛教藝術的傑出作品,自 1973 年被認定為長崎縣指定文化財產,保存在對馬市的觀音寺,此區也是日本最接近韓國的行政區域。觀音寺前住持田中節孝表示,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日本之所以持有觀世音菩薩坐像,是因為朝鮮王朝時期,朝廷開始打壓佛教,當地人為了保護佛像才將其從韓國飄洋過海運來日本,「雖然也有韓國人感謝我們保護了佛像,但用『掠奪』這個詞,真的令人啞口無言。」在推特上,許多日本網友認為,韓國應將對馬佛像歸還給日本,因為那是偷來的贓物;日本媒體也表示:「對於遭受日本大規模文物掠奪的韓國人來說,理論上應該是難以接受這種充滿掠奪感的東西。」韓國的文物會出現在日本的原因,普遍還有另一說法:除了是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時,所獲得的戰利品;此外,也因為韓國的佛像、繪畫價值特別高,因此很常被當作交流與貿易的文物,或是作為象徵日韓友好的禮物餽贈。日本鄉土學家永留久惠指出:「當時應該是對馬島的島主,用珍珠和水銀交換韓國的佛像和佛經,而非倭寇掠奪而來。此外,海神神社的佛像在倭寇出現前就已被帶到日本;《朝鮮王朝實錄》裡也有紀載,高麗時代後期的倭寇,大部分都已不是日本人。」雖然海神神社的佛像已在 2015 年歸還日本,但「觀世音菩薩坐像」自官司以來,日韓雙方對其所有權皆各持己見,甚至一度影響兩國的外交關係。這場官司一打就是 10 年。2023 年 2 月 1 日,韓國大田高等法院推翻一審的判決:「可以接受這尊佛像是 1330 年在韓國浮石寺所鑄造的事實,但不能證明當時的浮石寺與現在的浮石寺,是同一個宗教團體。」雖然難以證明日本當年是以正當方式取得佛像,但由於觀音寺從 1953 年到 2012 年間,「平穩且公開」地持有觀音像超過 60 年,根據民法「時效取得」規定,已符合所有權取得的規定。因此,大田高等法院判定佛像所有權理應歸屬日本的觀音寺針對此判決,韓國浮石寺表示不服高等法院判決,並將提出上訴,這場觀音像之爭,正式進入延長賽。根據 2014 年韓國調查指出,因各種原因而流到海外的韓國文化財共計 15 萬 6160 件,但光是日本就佔據 6 萬 6824 件,佔全體 43.3%, 包括研究機關、寺廟與神社至少 250 個地方都有收藏韓國的文化財,這也讓韓國網友笑稱「要去日本參觀韓國文物」, 韓國媒體也報導這些流亡到日本的文化財是「被掠奪的文物」, 從戰後開始就不斷要求日本歸還。自 1952 年開始,日本與各國簽定《舊金山和約》, 在美國的促成下,日本與韓國正式開啟邦交正常化的日韓會談,但關於歸還文物的問題始卻終談不攏。直到 1965 年,兩國簽訂《韓日基本條約》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其中第 29 號公約 <日本和大韓民國關於文化財產和文化合作的協定> 中,雙方協定了首批日本返還韓國的文物。起初,韓國堅持要用「返還」二字,日本則認為這是「贈與」, 當時的外務大臣椎名悦三郎表示:「根據國際法,這些文物是通過正當手續取得,所以我們沒有歸還的義務。但為了兩國的關係,我們仍會釋出善意將這些文物移交給韓國。」最後,雙方同意使用「交接」一詞,包括藝術品、陶器以及書籍等 1,321 件文物。那,問題解決了嗎?答案是,韓國才不會這麼容易就善罷甘休。《韓日基本條約》簽訂後,日韓外交關係進入一小段蜜月期,即使 1990 年代韓國曾提出:「當年的調查有疏漏,請日本歸還《韓日基本條約》範圍之外,還沒有返還的韓國文物。」而日本的立場也始終堅持本國沒有義務交出,雙方進入你功我守的打太極模式。其中,朝鮮總督府以及民間私人收藏家主張,在日本併吞朝鮮半島的朝鮮日治時期間 (1910-1945), 許多韓國文物都是「非法流入」日本,要求日本政府返還。也是從 1990 年代開始,頻繁地發生韓國盜賊竊走日本國內的韓國文物,例如 1994 年安國寺的高麗版大般若經、1998 年永福寺 32 服高麗佛像畫,以及 2000 年後至少三起重大文物竊盜事件。在韓國,這些竊賊雖犯了法,但他們仍被當作「愛國英雄」的義賊,部分文物被發現時也因為是「私人所有」而無法調查,直到追溯期時效已過。為了遏止這樣的行為,同時也為了促進日韓之間的和諧,2010 年日本第 94 任首相菅直人,在併韓百週年之際除了向韓國致歉之外,也簽訂《韓日圖書協定》, 將以「朝鮮王室儀軌」為首的一千多件文物「交付」給南韓。原以為此舉可以搭建日韓的友誼橋樑,不料反而造成了反效果,韓國國內紛紛要求日本返還更多的文物,也讓日本媒體批判此行徑宛如過河拆橋,日韓間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日韓之間的文物返還問題,長年一直以來處於各說各話的階段,例如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企業家小倉武之助收藏的 1,030 件的小倉收藏 (小倉コレクション), 在簽訂《韓日基本條約》前韓國就曾多次要求返還,但日本則以「個人收藏」、「是小倉武之助的兒子所捐贈」為由予以拒絕。小倉收藏目前保存於日本東京博物館,且多數藏品不對外開放參觀。2019 年韓國在野黨國會議員,要求日本返還小倉收藏。面對現在的日韓關係,韓國總統尹錫悅以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都曾公開表示,希望改善雙方關係,與此同時,日本教育界則先行做出了變化。根據《中央日報》報導,東京法令出版的《由提問出發的綜合歷史・日本與世界史探究》(問いでつくる歴史総合・日本史探究・世界史探究), 是日本高中生綜合歷史教科書的補充教材。該出版社從去年開始將「文物返還」列為教材,成為日本教課書首例。書中以「文化財產該何去何從」為題,講述了許多國家呼籲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應盡快歸還殖民時期掠奪的文物,以及法國在 2021 年歸還非洲貝南掠奪的文物等內容,同時,也提到 2010 年日本與韓國簽署的《韓日圖書協定》。2022 年,九州大學的入學考試中也出現了「請描述文物返還的解決方法」的應考申論題。考古學家五十嵐彰表示:「返還被掠奪的文物已成為全球趨勢,這是日本開始教育學生的重要的里程碑。被當作入學考試的題目,也意味著學生未來勢必要學習。我認為這是一個未來的一個趨勢,而且是往好的方面前進。」新任政府上台後,日韓關係能否迎來一道曙光仍是未知數,文物返還對兩國來說更是舉足輕重的外交問題。但回顧「對馬佛像盜竊事件」這場打了十年的官司,以及雙方對文物所有權的各說各話,日韓的文物返還之爭,似乎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日本主張:因為朝鮮王朝 (1392-1897) 時期,李成桂推行崇尚儒教、貶抑佛法的國策,導致當時許多高麗佛畫與佛像都被摧毀,當地為了保護這些作品,才會流亡到日本。此外,也因為韓國的佛像、繪畫價值特別高,因此很常被當作交流與貿易的文物,或是作為象徵日韓友好的禮物餽贈。對於豐臣秀吉掠奪一說,日本主張其軍隊多以掠奪書籍為主,雖然其中不乏有戰利品,但是也有不少文物是透過禮物或貿易的方式傳入。韓國主張:高麗時代 (918-1392 年) 製作的高麗佛畫,因美感與完成度極高,在 16 世紀後被日本倭寇當作掠奪的目標。此外,萬曆朝鮮之役 (1592 年 - 1598 年) 豐臣秀吉出兵侵略朝鮮,在當地掠奪取多戰利品。根據民法,即使在沒有正當原因 (租賃契約) 下占有他人的動產或不動產,只要符合和平 (非暴力脅迫)、公然 (不隱匿) 與持續占有的條件,即可申請時效取得成為所有權人。此法目的是促進物盡其用。二戰結束後,為解決日本戰敗投降的政治地位,日本與各國簽訂《舊金山和約》, 但因為韓國並沒有參與,於是在美國的促成下,自 1951 年開啟一連串的日韓會談,1965 年 6 月 22 日雙方簽訂《韓日基本條約》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其中第 29 號公約 <日本和大韓民國關於文化財產和文化合作的協定> 中,雙方協定了首批日本返還韓國的文物。
「殺了妳,成為妳」俄羅斯情趣女王毒殺並盜取他人身分的計畫
來自俄羅斯,以情趣女王為業的納希洛娃 (Viktoria Nasyrova) 上週因企圖謀殺遭到起訴。這起案件發生在 2016 年,納希洛娃假意與烏克蘭籍美容師奧爾加・茨維克 (Olga Tsyvk) 討論美妝事宜,帶著起司蛋糕來到被害人茨維克位於紐約皇后區的住家,自己吃了兩塊,並將另一塊摻有鎮靜劑的蛋糕給了對方。茨維克不久便感覺暈眩、失去意識,直到隔天才被友人發現倒臥家中。根據這名友人證詞,茨維克不僅被換上不知道哪來的蕾絲內衣,房間地面還佈滿藥丸,彷彿有人試圖塑造她用藥過量、自殺身亡的假象。她的錢財與珠寶被竊,身分證件及工作簽證也消失無蹤。檢察官凱茲 (Melinda Katz) 指出,納希洛娃認為茨維克與自己的外觀相似:深色長髮、膚色接近,於是有了毒害分身、盜取身份的計劃。圖左為被害人奧爾加・茨維克 (Olga Tsyvk), 右為本案凶手納希洛娃 (Viktoria Nasyrova)。大家覺得有像嗎?茨維克家中起司蛋糕盒內的殘留藥劑,直接證明了納希洛娃的罪證。雖然她的行動失敗,納希洛娃仍因涉謀殺未遂、傷害與非法監禁等罪名,恐面臨長達 25 年的刑期。未來,她將無法再穿著昂貴的皮草大衣四處行騙,而是穿著連身囚服在獄中服刑。事實上,這並非納希洛娃第一次犯案。2014 年,當納希洛娃還在俄羅斯時,就曾被控毒殺鄰居、駕車棄屍,但卻因與她有私人交情的執法人員刻意縱容,使用假護照成功逃離俄羅斯。即便遭到國際刑警通緝,在逃亡途中,納希洛娃仍頻繁地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照片。當她被捕後,俄羅斯也正式向美國提出要求,表示將納希洛娃引渡回國受審。承前,納希洛娃於俄羅斯殺害鄰居後潛逃出國,受害者家屬聘雇了私家偵探赫爾曼・韋斯伯格 (Herman Weisberg) 追查其下落。根據 CBS 所製作的紀錄片《紅色通緝令:追捕俄羅斯逃犯維多利亞。納希洛娃》(Red Notice for Murder: The hunt for Russian fugitive Viktoria Nasyrova), 赫爾曼於影片中分享了追查時的發現:納希洛娃看準了客戶不敢報警,便常藉由伴遊女郎、情趣女王的工作,趁機下藥迷暈客戶,奪走值錢財物。2022 年 8 月,在德國因格斯塔特 (Inglostadt), 一名伊拉克裔的 23 歲女子莎菈班 (Sharaban), 透過 Instagram 搜尋與自己長相相似、年齡相近的女性,使用多個假帳號發送訊息並邀約見面。雖有不少人收到她的邀請,最後只有一位同樣 23 歲的阿爾及利亞裔美妝部落客卡迪加 (Khadidja) 答應赴約。 莎菈班以「提供美妝品」為誘餌,將目標約出之後,就偕同好友一起將卡迪加殺害,並將屍體棄置在路邊的賓士車內。一開始,警方被眼前證據誤導,以為死者就是莎菈班,甚至她的家人也完成認屍,直到解剖後才發現根本搞錯人了!莎菈班和卡迪加一樣留著黑長髮、有相同的膚色,平常也總是以濃妝示人,連警察搞不清楚誰是誰,當地媒體便將此案冠上「分身謀殺案 (doppelganger murder)」稱號。根據警方 2023 年初公佈的報告顯示,這起發生在去年 (2022) 8 月的兇案,手段極為殘忍。莎菈班先是鎖定素昧平生的受害者,尋找那些長相雷同的作案目標,再以各種好處引誘對方赴約;將其刺殺身亡後,莎菈班再把屍體偽裝成自己的死亡,並盜走對方的身份證件。這一切的開端,只因為莎菈班與家人的爭執,讓她決定找尋分身、偽造死亡,擺脫家庭束縛。但結局實在太過火了,根據德國報導,死者身中 50 餘刀且面容全毀;甚至在案發當天晚上,也是莎菈班的家人先找到了她的賓士車,才發現死者的遺體。地方檢察官直言,兩名兇嫌若經起訴,可能被處以無期徒刑。在美國影集《追愛總動員》(How I Met Your Mother) 中,五位主角熱衷於在紐約市尋找各自的分身,甚至有角色發願,只要蒐集齊主角團所有人的分身,便下定決心要結婚,蔚為浪漫都市傳說。但,其實在多數傳說中,遇見與自己面貌相同的人,反而諭示了死期將至。最有名的傳說主角便是美國林肯總統 —— 雖然毫無根據且眾說紛紜 —— 據說他曾目睹另一個自己,或是在鏡子裡看見自己分裂成兩個人,又或是夢見獨自走在白宮,看到自己的遺體等等,之後又因為他的遇刺身亡,而誕生了許多穿鑿附會之說。這個源自德文的 Doppelgänger (分身) 概念,在 18 世紀以降的文學創作中,多伴隨著當代哲學或心理醫學相關的人格黑暗面、精神疾病、另一個自我等意義;如今更衍生出生物醫學、基因複製等拜科技發展而生的無限想像。由美國導演喬登皮爾 (Jordan Peele) 所執導的驚悚恐怖電影 ——《我們》(Us) 靈感來源便是人類對「將被另一個我取代」的恐懼。在日本,則另有「生靈」一說 —— 亦即活著的人的形貌,在另一個地方出現;有時候甚至與本人無關,也不是由本人目睹,而是看見生靈的人對他的思念或想望所具現的結果。如果有天,你在路上遇到了與自己長相神似的人,你會落落大方地迎上前去與對方打招呼,甚至一起合影,記錄這個神奇的一刻;還是匆匆避開,避免可能招致厄運呢?
「Google不也熬過不景氣」科技業裁員潮,或許能創造下一個矽谷
經濟不景氣,企業撙節支出,員工荷包縮水,讓新創募資熱度明顯降溫。《華爾街日報》去年 10 月援引 CB Insights 數據報導,2022 年第三季,矽谷初創市值達 10 億美元以上的只剩下 25 家,較前一年萎縮五倍。外界都在看,有「獨角獸製造機」之稱的矽谷,是否將失去昔日光環?場景轉到去年 11 月中的史丹佛大學,秋季冷清的就業博覽會剛過不久,校區內出現一批來自西北大學的研究生,領隊是台灣創業家「矽谷阿雅」鄭雅慈。「在矽谷創業,彼此都會分享,點子不值錢。」鄭雅慈邊走邊說,她在西北大學擔任整合行銷傳播兼任講師,這一天是最後一堂課,她帶學生到史丹佛大學取經,參觀完校園後直接走去幾個街區外的業師家中,拜師請益。院子內,前臉書招聘主管、前標普 500 指數企業的資料分析高層,以及一位多次創業成功的企業家,與學生們圍坐在泳池畔,開起了創業沙龍。這一幕,生動刻劃出矽谷的創業文化;在這裡,創業不僅是一個產業,更像是一種深入日常生活的習慣。有創業家搖籃美名的史丹佛大學,位於加州帕羅奧圖 (Palo Alto), 四周佇立著大大小小的新創團隊。根據創投調查機構 Tracxn 最新統計,高達 1,685 家科技新創公司,誕生在這面積僅 62 平方公里、相當於台北士林大小的區域內。各國新創人才匯聚在這裡,研發設計各種新穎產品和服務。一身 T 恤牛仔褲配上球鞋,來自台灣、擔任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Landing AI 產品副總的楊凱,在團隊居家辦公時,活力滿滿地現身在帕羅奧圖辦公室。這間辦公室隱身在一個由三面三層樓建築圍成的小基地內,一樓是新創公司,二、三樓住著平常人家,紅黃白漆色的外觀,帶有樂高積木的創意。楊凱指著同一側的三間辦公室說,「這整排是一個人工智慧生態系,產品之外,有教育中心和創業孵化器」, 矽谷就是一個如此重連結的環境。楊凱 2001 年從台灣到美國,在靠近洛杉磯的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攻讀博士,畢業後先到半導體產業,後來離開舒適圈自己創業,品嘗過成功和失敗不同滋味,四年前被延攬至現任公司,帶領團隊拓展業務和商品。聊到 COVID-19 疫情期間灣區人才資金出走,到去年科技業裁員,是否已削弱矽谷新創競爭力,楊凱反問:「Google 不就是在這種不景氣下成功的嗎?」看過不景氣,也經歷過創業低谷的楊凱回憶:「當時錢燒得很快,銀行存款最低只剩下 400 美元,帳單費用都付不出來。」之所以對矽谷創業環境始終抱持樂觀,是因為待過不同城市的他,清楚感受到這裡「對失敗容忍度很高」。根據史丹佛大學管理科學和工程副教授伊思利 (Chuck Eesley) 提供的數據,在矽谷創業成功存活的機率,只有十分之一。大部分創意還在討論階段就會被刷掉,100 家裡面存活的 10 家,是代表有拿到資金、已成立運轉的公司。即便大家都知道成功機率很小,楊凱說,總會有一股「想解決問題的力量」, 帶動整體創業產業向前,失敗時也不覺得是個人的事。不過,近年許多國家和城市,開始傾注大量資源發展新創產業,矽谷在內部人才資金外流之外,確實也面臨外部競爭壓力。StartupBlink 發布的 2022 年新創生態系評比,舊金山灣區雖仍以總分 550 分高居全球第一,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紐約 (217 分) 和第三的倫敦 (126 分), 但分數差距「正在縮小」, 從 2019 年高過紐約五倍,到 2022 年僅 2.5 倍。楊凱卻認為,早期矽谷「車庫精神」催生出的創業文化,很難被複製和超越。他以自身經驗為例,提到當年在聖巴巴拉念書時,學長姐畢業後大多想當教授,「好像那就是一條該走的路」; 反觀他太太,在史丹佛大學攻讀生物科技,身邊朋友常常聊創業,她後來就把車庫變身成工廠,在裡面調製藥品包裝去賣,「思維完全不一樣」。這樣的思維,讓許多有過矽谷經驗的人,都把這一次的下坡,看作是又一次的淬鍊,存活下來的新創企業,或許有機會,能再次創造下一個像是惠普、蘋果、Google、臉書、Uber 和 Airbnb 等引領趨勢的傳奇企業。《華爾街日報》分析,這一波科技業裁員,或許最終會成為新創公司的福音;因為釋出的人才,會為新創產業注入新血,激盪出不同創意,一如 Google 在 2000 年時,僱用了一群被大企業解僱的工程師,最終蛻變成長。這個冬季,外界等待著「下一個矽谷」出現時,也同樣在期盼和觀望,這個身經百戰的創意王國,能否在全球競爭激烈的新創戰場上,再寫歷史。
「我不認識你,但祝你情人節快樂」1.6萬張寫給陌生人的情人節卡片
「如果是沒有情人,或是因為生病住院的人,他們也會想收到情人節卡片嗎?」當年只有 10 歲的派翠克思考著這個問題。2020 年,派翠克在一間為患有癌症、HIV 或愛滋病等重大疾病患者,提供免費愛心餐盒的非營利組織 Food & Friends 擔任志工,他突發奇想地邀請朋友一起製作 30 張手工情人節賀卡,並隨機放入即將送出的愛心餐盒中。2021 年,派翠克決定認真進行這項計畫,他邀請了班上的同學一起參與,30 張情人節賀卡變成了 300 張,隔年 (2022) 卡片的數量更是倍增至 3,000 張。2023 年,派翠克在父母的幫助下,架設了專屬網站,並命名為「Valentines by Kids」, 邀請更多人參與這項愛心義舉,他鼓勵每個人剪下五顏六色的心型,並寫下充滿愛的訊息。從華盛頓特區、馬里蘭州到維吉尼亞總共有 62 所學校皆紛紛響應,今年,他們一共募集到了超過 16,000 張情人節卡片。這些卡片會先被送到派翠克的家,在情人節前夕,再分別送往包括醫院、收容所、療養院等 60 個組織,希望能在 2 月 14 日交到收件人手中。派翠克的父親受訪時笑說:「有超過 16,000 張卡片要分送,我們家現在看起來就像是 FedEx 的配送中心。」「有些卡片可能黏滿了亮片、有些卡片上有貼紙,也有一些畫滿了小愛心。」派翠克欣賞著這些不同年齡的學生們所製作的卡片,心裡滿是溫暖:「沒有任何卡片是一模一樣的。」這些獨一無二的自製情人節卡片,都飽含了孩子們最深刻的祝福。親手做卡片是一種心意,無關乎繪畫或是剪貼的技巧。響應這項活動的 10 歲孩童馬克斯 (Max) 在卡片上寫了一首詩:「玫瑰是紅色的,紫羅蘭是藍紫色的,我們都知道你很棒,而你也該知道。」同為 10 歲的莉莉安娜 (Liliana), 則是在卡片上畫滿一個個粉紅色和紅色的愛心,並寫下:「希望這些愛心,能照亮在醫院裡受苦人們的一天。」愛心餐盒 Food & Friends 的執行董事 Carrie Stoltzfus 表示:「派翠克能找來這麼多年輕人,為我們所服務且需要幫助的人們傳遞充滿善意的訊息,真的是太好了。」參與此計畫的華盛頓國際學校的學生也表示,他們都很期待這個一年一度為陌生人製作情人節卡片的活動,他們會將卡片裝在寫有「我的朋友 (My Friend)」的信封裡。是什麼推動著派翠克每年持續進行 Valentines by Kids 計畫呢?「我喜歡收到情人節卡片,也喜歡製作這些卡片。」派翠克說道,當看到家裡的客廳和餐桌上,堆滿畫上愛心的箱子和信件時,他心中便有滿滿的感動與成就感。雖然他也必須號召父母,甚至是叔叔和祖母一起幫忙整理信件,但能夠讓需要幫助的人,一同度過充滿愛的情人節,派翠克也樂於當一個發射愛神之箭的邱比特。「雖然我不認識那些收到卡片的人,但希望他們能因為我的努力,而有美好的一天,並且知道這世界有人正關心著他們。」電影《把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 中,一位小男孩因為課堂作業而想到了一個計劃:自己先幫助 3 個人,這 3 個人再各自幫助 3 個人,以此類推將會有更多人能夠接受幫助,進而幫助更多人,而他相信,世界便會因此而改變。來自孩童的溫暖與力量,既不渺小也不好高騖遠,而是在實際行動中持續推動、改變了這個世界。在 2 月 14 日這天,無論有沒有情人陪伴,收到這些有情之人所製作的卡片,人們臉上無不帶著幸福的笑容,許多因病而無法出門的人,也將這些卡片視為珍寶,放在床頭或是貼在冰箱上面,包括醫院的醫護人員,也都因這些最誠摯的「愛心」而度過了最溫暖的情人節。
如果ChatGPT能模仿我,再把「它」丟到元宇宙,我這樣算永生嗎?
使用者淪為產品,AI 演算法比另一半更懂你,選擇的自由真的存在嗎?這些社群時代特有的現象,關於數據、隱私的檢討,如果是屬於硬幣兩面的「負面觀點」, 那麼正面觀點又是什麼呢?AI 回到大眾視野,AI 產品化成為 2023 年主旋律已成定局,似乎該是時候回來聊聊這個題目了。去年有篇討論「元宇宙永生」的文章:<Kurt Cobain 還在寫新歌,那我們可以在元宇宙永生嗎?>, 文中主要在講一個「What if」的有趣案例 —— 如果那些死於、才氣縱橫的音樂家們都還活著的話......。逝者已矣,在過去這是個想都不用想的假設,但隨著深度學習與 AI 技術的進展,已經可以做到把 Jimi Hendrix、Jim Morrison、Kurt Cobain、Amy Winehouse 等 27 Club 音樂家的創作,全都拿去餵 AI 之後,就能生成彷彿靴腿 (bootleg) 的程度了。如果說數據代表著我們的過去行為,那就算 AI 無法知道我們的腦中在想什麼,但知道我們會做什麼,這種預測應不是難題。有家平台 Somnium Space, 在去年就曾表示想開發「永生模式」(Live Forever Mode)。創辦人 Artur Sychov 的發想概念很直覺:「哪一天我死了,但如果我的數據有被蒐集的話,大家還是可以和我互動。」「Avatar 有我的習慣,我的肢體語言、我的聲音,那我的孩子就能和我的 Avatar 聊天,甚至在 10 分鐘內都不會察覺其實在和 AI 講話,這是我們的目標。」想當然,鏈上的元宇宙平台不會採用時下社群媒體的廣告模式,Somnium 的「永生模式」得使用者付費。你是平台使用者,同時自願付一筆錢給 Somnium, 並把行為數據授權給 Somnium 的 AI 深度學習,才能客製你專屬的數位分身。在未來 (Artur Sychov 估計至少在五年後), 若你不幸登出人生,你的兒、孫、或家人還是可以到元宇宙找你,就像日本漫畫《獵人》的劇情,金富力士叫小傑進入一款虛擬遊戲「貪婪之島」找他一樣 (明明不一樣)。近來橫空出世的 ChatGPT, 一下提前了元宇宙永生的進程。Somnium 執行長 Artur Sychov 最近在接受 Motherboard 的採訪時,提到 Somnium Space 裡一個玩家的故事案例。這名 ID 叫 Artific 的玩家,本身是一名人工智慧懷疑論的數據科學家,但最近他把 ChatGPT API 整合進 Somnium Space 的世界,讓 ChatGPT 聊天機器人進入元宇宙。據 Artific 的說法,ChatGPT 能透過對話進行情境學習,並擁有「短期記憶」。他說:「如果你離開 Somnium 再回來,她仍然會記得你說過的話。當然,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Artur Sychov 表示,ChatGPT 的出現讓「永生模式」可能會提前在兩年後上市。「元宇宙提供人工智慧完美的條件,它可以立即從每個數位物件學習,在現實世界中,人工智慧得去詮釋生活中的各種圖像和體驗。」元宇宙是 AI 的完美環境,人工智慧在元宇宙會比在現實世界成長得更快。這令人不禁想到 Meta 首席 AI 科學家 Yann LeCun 最近對 ChatGPT 的批評。Yann LeCun 認為大型語言模型 (LLM) 有其極限,文組小白的理解就是「文字並無法描述所有的人類經驗」, 但元宇宙卻有記錄人類所有 (數位) 經驗的潛力,當然可能成為孕育通用人工智慧的場域了。從法老王的木乃伊、嫦娥奔月、到徐福找仙藥,「永生」一直是人類亙古通今不變的追求。科技推進著人類想像力的前沿,不斷突破科幻的疆界。或許「人體冷凍永生」這類的服務發展還早,但精神永生、元宇宙永生,或「數位備份自己」或許會發生得比我們以為的還快。目前還無法預測這項發明將會如何徹底改變人類。但至少,以後每年清明節可以不必辛苦掃墓了,直接登入元宇宙,就可以和天上的長輩敘敘舊。這樣的話,或許靈骨塔品牌也會考慮投資元宇宙?
「醒醒吧蘇納克!」英國十年來最大規模罷工 公務員、教師與醫護人員接力上街抗議
為什麼罷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錢不夠用,從公家機關到平民百姓都已入不敷出了。自烏俄戰爭以來,節節攀升的通膨問題已強烈影響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僅油電燃氣連連漲,日用品與食物的實際攀升價格更是令人「吃不消」。依據英國官方公布報告,2022 年 10 月通膨率達到 11.1%, 為 40 年來最高;同時,根據一份零售業分析師的自主調查顯示,蛋、奶等食糧的超市零售價格,已上漲了 16.7%; 一般超市的有機菜價,受今年冬日乾冷氣候影響,漲幅甚至達到 21%。依此計算,英國人每年的食品採購花費將額外增加約 800 英鎊 (約新台幣 3 萬), 年度平均食品購物費用達到 5,504 英鎊 (約新台幣 20 萬)。2022 年底,英國新任財政大臣杭特 (Jeremy Hunt) 發布了秋季預算報告,計劃於未來五年減少 300 億英鎊的政府支出。此舉將大幅刪減各機關的運作經費,在通貨膨脹的交互作用之下,要求加薪等於是不可能的事,經費縮減更可能導致人員裁撤、資源分配不足、橫向支援限縮,甚至引發職工安全問題,造成整體產業衰退等結果。當然也包括了退休金削減所引起的公憤。並且,對於許多公務機關,例如交通運輸部門、內政部門、公宅及社區部門、文化與體育部門而言,這不只是未來五年預算下修的問題,而是過去這十年來都在不停地減支。英國現任財政大臣杭特 (Jeremy Hunt) 大刀闊斧刪減預算,引起民眾強烈不滿。湯桑 (Georgia Townsend) 是英國東部城鎮科切斯特 (Colchester) 的特殊教育老師,她熱愛自己的工作,尤其是看見孩童學習新事物、重拾自信的笑臉。然而,近期的生活困境已將她的熱情消磨殆盡。湯桑坦言,如果這次罷工目的沒有達成,自己可能就會向學校遞出辭呈,離開這個她充滿熱情的工作崗位。湯桑無奈道自己每日生活都得為生存做出抉擇:不開暖氣,家中的 2 歲幼兒會受寒;開了暖氣,她就不夠錢吃飯,沒錢加油,無法開車上班。此次教師加入罷工的主要訴求是「加薪」。雖然政府過去已提出加薪 5% 及增加學校預算的承諾,但是這個數字不僅遠低於通膨率,其背後還有年資計算與規範不公的疑慮 (有鑒於教師流失問題嚴重,新晉教師的加薪比例較高), 政府甚至不打算全額買單,為承諾負全責,主張部分教師加薪得由學校經費中撥款支付。「那些錢應該是屬於學生的!」湯桑難以理解,這麼一來,學童的教育資源與相關支援,當然會相對萎縮,「學校或許就沒辦法提供特教生學習支援,每週的一對一課程也會減少。」英國教師不足問題存在已久,在疫情前,平均 1/4 教師在任教三年內離職,1/3 在五年內離職。「這些空缺的職位就一直空著沒人補,」倫敦小學教師麥卡許 (James McAsh) 表示,當學校的藝術老師離職後,「學童只能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內容,而我們的政府好像也不在意,」他認為這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展現了政府對教育與專業的漠視與不尊重。」來自北方曼徹斯特的威爾森 (Dave Wilson) 是小學副校長,他為行政職務日益繁瑣的基層教師發聲:「我們不只是老師,還要擔任護理人員、社工、警衛與行政人員等各種角色。」學童的教育需求各有不同,今日的教師比過去更需要其他機構的橫向連結與專業協助:語言治療、情緒輔導、身心障礙協助、家庭關懷訪視。預算全面減支,將導致這些過去來自保健署或地區政府的支援,只能「加減用」或「自己來」, 不僅讓現有教師難以負荷,也輕忽學童權益。醫護人力短缺的問題,在疫情後更形嚴重。近期在醫護網路社群上最熱烈的討論便是:遠離 NHS (英國國民保健署) 前往澳洲或紐西蘭執業的方法。倫敦護理師薇琪 (Vicky) 認為,目前的整體環境是她從業 11 年來所經歷的最低谷,她從未感到如此龐大的工作壓力、極度沮喪感與無限耗損,「護理師需要加薪、需要更多人力投入,也需要持續的訓練。」在 Covid-19 疫情爆發期間,英國中部密德蘭 (Midlands) 的急診室醫生艾沃特 (Amy Attwater) 除了過勞,還經歷了同事自殺,導致身心受創,但現今疫情逐漸趨緩,她也並未因此得以喘口氣:「現在的醫院工作環境比當時更糟。」「在經歷生死交關之後,我們沒有任何喘息空間,這對我們造成了二度傷害。」醫療機構對於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況,比其他職場更加嚴苛,艾沃特的憂鬱症狀持續惡化,換不來任何改善;最後只能自退一步,辭去醫院的全職工作,改作兼職醫生,以取得更多休息時間,確保身心平衡。因疫情重創而造成醫療系統的全面崩毀,前線救護人員受創最深。一位不願具名的急救人員表示,自己的工作內容與過去完全不同了,急救根本「急」不起來:「我每天得花 13 個小時陪急診病人在醫院外面排隊;或是一上班就被病人狂吼,因為他已經在家等了 14 個鐘頭。這工作根本在摧毀我的靈魂。」一位名叫考比 (Conor Calby) 的救護人員也說,一通理當在 15 分鐘內解決的自殺救助電話,現在必須花上 3 小時才能有人前往處理。他說:「是體制的問題,讓我決定走上街頭。」2 月 3 日,全國罷工行動正持續擴大時,威爾斯的救護車工會卻一反原定罷工輪班計劃,宣布暫停罷工活動。因為當地政府已經主動接洽、密集談判,最終承諾加薪:「這一切有賴威爾斯政府的協助,他們早已準備好與我們協商,討論薪資問題。」工會代表何曼 (Nathan Holman) 說,「希望賽文橋 (Severn Bridge) 對岸的掌權者 (aka 英格蘭政府), 也能好好學習。」隔天,在倫敦的罷工行動中,皇家護理學院 (Royal College of Nursing) 秘書長柯倫 (Pat Cullen) 也透過公開信向蘇納克政府喊話:「如果政府願意提供的加薪幅度能夠與威爾斯相同,或者能像蘇格蘭當局一樣,同意啟動談判、溝通,願意考慮暫時停止這股罷工浪潮,也可以避免接下來將出現範圍更大、影響更廣的罷工示威。」雖然威爾斯目前同意的加薪幅度僅約為 6%-7.5%(包含一次性獎金) 與罷工訴求的 19% 有些落差。但真正令人們感到憤怒的是蘇納克政府堅持不願談判的態度。「相較之下,這個 (蘇納克) 政府真是既惡質又高不可攀。」公務人員工會 (Unison) 衛生部門主席戈頓 (Sara Gorton) 難以掩飾對現任內閣的不滿。
這不是英國研究:莫內畫的印象派朦朧美,被證實是因為空污影響看不清!
1900 年,莫內來到英國倫敦,他佇立在聖托馬斯醫院 (St Thomas's Hospital) 的陽台,遙望英國國會大廈西敏宮 (Palace of Westminster), 為其繪製多幅素描。在這段期間,他寫信給妻子艾莉絲奧契德 (Alice Hoschede), 信中對當時的天氣也多有著墨:工業革命雖然改善近代的生活,但大量焦炭燃料的使用及蒸氣動力的普及,釋放了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污染物質,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倫敦和巴黎的生活,甚至是天空的顏色。這樣的改變在英國特別明顯,19 世紀初,煤炭大量投入機器生產,短短半個世紀,英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佔全世界的一半,倫敦則佔英國排放量的 10%。1889 年至 1905 年間,莫內旅居英國,因受到倫敦濃霧的獨特景觀吸引,繪製了將近一百多幅霧裡的國會大廈、滑鐵盧橋 (Waterloo Bridge) 和查令十字橋 (Charing Cross Bridge)。倫敦多變的天氣,也帶給莫內許多創作靈感。莫內寫給妻子的信也曾多次提到 (參考上圖), 當「爐火」點燃後,原本萬里無雲的天空就會出現開始薄霧。英國工業革命期間「煙霧瀰漫」的出現,是因為大量的煤炭汙染物排放,導致空氣中懸浮微粒 (氣溶膠) 過多,散射了大部分的光線,而產生了霾害。《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研究便指出:倫敦糟糕的空氣污染,可能正是影響以莫內為首的印象派畫家,作品風格之所以充滿朦朧美的原因。該研究團隊分析了英國最多產的畫家威廉・特納 (William Turner) 從 1796 年到 1850 年的 60 幅畫,以及莫內 1864 年到 1901 年的 38 幅畫,運用數學模型測量畫作中的對比,當對比度越低代表能見度越低、空氣品質越不佳;而畫作中「白色」越鮮明,代表霧霾的狀況越嚴重。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化造成的空氣汙染越嚴重,特納和莫內當時肉眼所見,盡是空氣污染嚴重的景色,而他們筆下的天空也變得更加朦朧,描繪出來的色調和輪廓不如以往來得銳利清晰。回顧特納早期的作品,其筆觸相對銳利,例如 1817 年《Raby Castle, the Seat of the Earl of Darlington》可以明顯看到遠方的風景;但 1844 的《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朦朧的天空占據整幅畫作,短短 30 年間,英國的二氧化硫排量已增加一倍多。該團隊還分析了能見度,即可清楚看到物體的距離。他們發現,在 1830 年之前,特納畫作平均能見度為 25 公里,但是在 1830 年之後下降到 10 公里;莫內筆下數幅《查令十字橋》中,估計可看到最遠物體的距離,僅僅只有 1 公里。哈佛大學氣候科學家彼得・惠伯斯 (Peter Huybers) 表示:「印象派常被拿來與現實主義做比較,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莫內和特納的印象派作品其實也捕捉到了現實。甚至可以說,莫內和特納反而真實的畫出,光線是如何穿過煙霧和雲層。」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特納和莫內可能只是剛好在那段時間轉換畫風。但此團隊也考察了其他 19 世紀畫家的幾幅畫作 —— 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 的六幅作品、古斯塔夫・卡耶博特 (Gustave Caillebotte) 的七幅作品、卡米爾・皮薩羅 (Camille Pissarro) 的四幅和貝爾特・莫裡索 (Berthe Morisot)。分析報告中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 隨著空氣汙染的增加,畫作的能見度都降低了。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大氣科學家歐布萊特 (Anna Lea Albright) 表示:「即使發生在不同時間點,但是當藝術家,身處在類似的環境條件下時,他們仍會以極為相似的風格繪畫,。」但是,也有人對這個研究結論持反對意見,認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完全沒有考慮到畫家的個人因素。青年時期的莫內,創作以明亮溫暖的色彩和光線,融入人物風景畫的題材。但隨著第一任妻子卡蜜兒罹患癌症病逝後,轉而專注於風景畫,色調不僅轉為灰暗,筆觸也少了輕盈柔媚的活力。另一點則是,莫內晚年患上白內障,因視覺感官上的變化改變了他看到的世界。在完成在《國會大廈》和《查令十字橋》後不久,莫內第二任妻子愛麗絲及長子相繼逝世。在工作及情緒的心力交瘁下,1912 年莫內被診斷出白內障,核性白內障會吸光和淡化色彩,眼中世界呈偏紅黃色,也影響了莫內畫作上顏色的使用。最有力的證明莫過於,莫內早在 1872 年就畫出了印象派的代表 ——《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將印象派的畫風歸因於「空氣汙染」, 對於藝術愛好者而言,這或許是科學研究的狹隘。描繪環境變化的畫作,其實並不少見。一些氣象學家認為,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 最著名的畫作《吶喊》, 畫面上紅色的背景,其實畫出了 1883 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 (Krakatau) 爆發的極地平流層雲;而梵谷 (Vincent van Gogh) 畫出《初升的月亮》(Moon-rise) 的時間,極有可能是 1889 年 7 月 13 日晚上 9 點 08 分;特納 1815 年畫出一系列的《日落》背景之所以非常鮮紅,是因為當時坦博拉火山 (Gunung Tambora) 爆發後,空氣中產生的懸浮粒子進入平流層後,導致歐洲各地多年來的日落,都比以往來更加鮮紅。19 世紀,英國首位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曾如此評價特納:「如果我年輕時的天氣像現在這樣,或許我就寫不出像《現代繪畫》(Modern Painters) 這樣的書。」對於藝術家來說,倫敦的濃霧帶給他們創作上的靈感,過去也有許多評論指出,空氣汙染改變了藝術家看世界的方式。《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主張,這項報告主要分析目的是「畫家是如何在畫布上捕捉,人為造成的環境變化」, 並提出科學和藝術之間的關係也比多數人想像中來得緊密。藝術家從生活汲取靈感,雖然彼此的風格不同,但環境的改變,也影響藝術家們如何用藝術,呈現自己所處的世界。1901 年,莫內回到了法國,繼續用他在倫敦的記憶,甚至是照片創作倫敦系列。藝術品經銷商保羅・杜蘭 - 瑞爾 (Durand-Ruel) 曾批評莫內的做法,但莫內也只回以:「我的畫是否來自大自然,這與任何人無關,也不重要。結果就是一切。」
「為了女性運動員的未來」無懼死亡威脅 印度摔角選手的#MeToo控訴
1 月 18 日,印度摔角選手維納什。福加特 (Vinesh Phogat) 和夏可喜。馬利克 (Sakshi Malik) 在新德里發起了抗議活動,控訴印度摔角協會 (Wrestling Federation of India, WFI) 的主席夏南。辛格 (Brij Bhushan Sharan Singh) 對多名女子摔角選手進行長期性騷擾。不僅如此,在國家訓練營裡所指派的數位教練也受到同樣的指控。「女子摔角選手們不斷被教練和摔角協會主席性騷擾,有些甚至長達數年。至少已經有 10 到 12 個選手告訴我,他們受到辛格的性剝削。」得過兩次世界冠軍,在摔角體壇享譽國際的維納什厲聲提出控訴。這次引起譁然的抗議行動起因於,女性摔角選手們接二連三打電話給維納什,她們擔憂並提出質疑,即將舉辦的摔角訓練營地點選擇訂於,是由於 WFI 主席辛格在該地區有一棟房子,如此便能讓他更加肆無忌憚地騷擾選手。而被指控的辛格是誰呢?他不只是印度摔角協會的主席,同時更是印度最大政黨和現今執政黨印度人民黨 Bharatiya Janata Party (BJP) 六度連任的國會議員,活躍政壇又手握摔角協會的大權,不論男子或女子摔角選手都表示,辛格在協會內霸道強硬的行事風格行之有年。面對接踵而來的性騷擾控訴,辛格一概否認,並將其歸因於少數選手別有用心的政治動機。「這場抗議行動是為了拯救運動界的未來和女子摔角選手們的未來。」奧運摔角銅牌得主巴傑朗。普尼亞 (Bajrang Punia) 也現身在抗議現場,要求辛格辭去 WFI 主席職務以示負責,並要求解散迂腐的摔角協會。在這起抗議行動之後,辛格的協會主席職務被暫令停止,而原訂要舉辦的女子國內摔角營和賽事也在抗議的聲浪中被迫取消,印度奧林匹克協會隨後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調查性騷擾的指控。「這是印度 #MeToo 運動一個雖然微小,卻相當重要的勝利。」這場抗議在許多層面上都挑戰了印度社會過往的界線,不少體壇人士認為,WFI 協會一直以來被少數有權人士把持且未加以透明化,缺少外部監督,即使有法規也難以落實,選手權利未能受到完整的保障。此次的性騷擾控訴事件,得以讓印度體壇裡,如協會這樣掌權的單位有機會接受公開的檢視。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屬於印度的 #MeToo 時刻。過去鮮少有女性能挺身站到第一線,提出指控後還進一步獲得大眾迴響、組織集會行動,尤其是由具備有一定能見度的明星運動選手挺身而出,在媒體上受到了國際關注,進而迫使 WFI 協會無法再忽視輿論的壓力。提到體壇的性侵風波,2018 年美國有超過 150 名受害者出庭作證,控告美國奧運國家隊的隊醫賴瑞。納薩爾 (Larry Nassar) 利用自己的職權之便,對許多當時大部分仍未成年的體操選手進行性侵,而美國奧運委員會和美國體操協會不僅沒有保護運動員,反而是選擇掩蓋事實。「印度的體育需要的,是自己的 #MeToo 運動。就像美國的體操選手們鼓起勇氣團結在一起對體操奧運國家隊的隊醫賴瑞。納薩爾提出公開控訴那樣。」前印度網球選手馬尼莎。馬爾霍特 (Manisha Malhotr) 指出。但事實上,要能站出來說一聲 #MeToo 除了需要極大的勇氣,以及有人先不畏後果地打破沉默,還可能牽涉到政治人物如何利用地位來把持體育圈的資源和權勢。2021 年的彭帥事件或許便顯現了體壇和政壇的權勢如何環環相扣,造就了女性運動員難以發聲的困境。彭帥作為中國最著名的運動員之一,曾獲得溫布敦網球公開賽和法國網球公開賽的雙打冠軍,被官方媒體讚譽為「中國公主」、「金花」。然而,這些光鮮亮麗的名氣以及國際關注度,也並未使她的言論自由獲得保障。彭帥曾在個人微博上發文揭露,當時任職天津市市委書記的張高麗曾向她表示好感,之後更要求彭帥和其發生性關係。身為中國共產黨高官的張高麗不僅是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時也是前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這則國家級的運動員對中共執政高層提出的性侵指控貼文,發出後 20 分鐘便被微博官方刪除。隨後彭帥的個人頁面「被消失」, 她本人更是有兩週音訊全無。中國網友們便在網路上便發起了「# 彭帥在哪裡」(#WhereIsPengShuai) 的運動,試圖確保彭帥的人身安全。而在此次印度體壇的 #MeToo 運動中,維納什也在採訪中透露,自己曾收到來辛格周遭有力人士的死亡威脅:「這些人有著很大的權力,我不知道我明天是不是還會活著。」辛格雖卸下摔角協會主席的職位,但仍未受到檢調單位的調查,維納什表示將會在對的時間到警察機關提出正式報案。「我能夠挺身而出,是因為我不介意他們阻止我繼續摔角,我有房子、我有食物。我會在這裡,是因為我不希望下一個世代還要繼續經歷這些痛苦。我們只能靠著摔角來維持生計,而他們正在破壞我們的生計。」「我們唯一的選擇好像只有死,那倒不如做了好事然後再死。」事實上,不少體育選手自幼便接受訓練,因身處封閉的受訓環境,且被教導對權威要絕對服從。再加上,印度社會的傳統觀念致使女性職業發展受阻,這些女性職業運動員若不是參加比賽、成為選手,進而達到經濟獨立,就得在十幾歲嫁人生子。雙重的壓力導致印度的女性職業運動員在性暴力面前,常被迫於現實而選擇噤聲。雖然近幾年的數據顯示,在印度,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出面通報性暴力的案件,代表了社會漸漸意識到女性日常中所面臨到的性別困境,但改革的行動要能夠跟上性別意識的萌芽,需要的不只是一個人的力量。「就像我們在比賽中奮力想贏一樣,我們也會奮力為自己的權利抗爭。」奧運摔角銅牌得主巴傑朗。普尼亞 (Bajrang Punia) 說。#MeToo 運動所帶來的信念,是讓還被困在無聲沈默中的人們相信,會有人願意傾聽、願意相信他們所受到的不公待遇是錯誤的。相信只要有第一聲呼喊,不斷累積迴響,即使細微的漣漪也可能激起改變的浪潮。
首位進入毒氣室的死刑犯
死刑,執行與否一直以來都是備受爭議的議題,甚至,用什麼方式執行也是一大難題。1924 年 2 月 8 日,美國史上首次使用毒氣執行死刑,被處決的對象是中國裔的吉・喬恩 (Gee Jon), 因謀殺敵對幫派成員而被內華達州法院判處死刑。內華達州是美國第一個使用毒氣室執行死刑的州,自 1924 至 1979 年期間,使用毒氣室處決的死刑犯共計 32 人。不同於絞刑、槍決或電椅,毒氣室在當時被認為是較為人道的死刑方式。一名美國精神病學家艾倫・麥克萊恩・漢密爾頓 (Allan McLane Hamilton) 曾親眼目睹紐約電椅行刑犯人,被電擊後全身焦黑的慘狀,決定尋找別的處決方式。根據漢密爾頓於 1916 年出版的回憶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場上經常使用氯、光氣、芥子毒氣與氰化物作為毒氣。雖然氰化物並不像其他化學武器被廣泛使用,但對於沒有防護的軍隊來說仍是十分致命。因此,當漢密爾頓向內華達州提出,使用化學毒氣作為死刑的方式後,美國陸軍少校德洛斯・特納 (Delos Turner) 也開始著手推動毒氣室合法化。而犯下殺人罪的中國裔黑幫成員吉・喬恩 (Gee Jon), 便成了首位被實驗的白老鼠。原本的計畫,是趁喬恩睡覺時將氰化物氣體灌到牢房,但實驗證明氣體會向外擴散難以達到效果,於是他們將監獄前的理髮廳改造成臨時毒氣室,並使用一隻貓測試毒氣室的效果。以結果來說,內華達州的毒氣室比紐約的電椅來得快速。然而,透過密閉空間施放有毒氣體的方式,本質上仍和犯人坐上電椅接受行刑一樣,都會帶給犯人極大的痛苦。劊子手將氰化鉀或氰化鈉丟進鹽酸,被關在密閉空間的囚犯,在吸入氫氰酸氣體後,血液中的血紅素就會被破壞,如果「配合呼吸」的話,幾秒鐘內就會失去知覺、窒息而死。但如果刻意憋氣,死亡過程將變得十分痛苦,身體會因劇烈抽搐而死。1976 年,美國部分州重新恢復死刑制度,及至 1980 年後,因執行毒氣室的過程太過恐怖而陸續開始有反對聲音。例如 1983 年,死刑犯吉米 (Jimmy Lee Gray) 因當天負責行刑的劊子手喝醉了,忘記固定吉米的頭部,導致他因痛苦而反覆撞擊後方的鋼桿,行刑現場至少有 15 個人目睹他在死刑椅上痛苦掙扎 8 分鐘。1992 年,羅伯特・艾頓・哈里斯 (Robert Alton Harris) 一案,加州地方法院認定:使用致命氣體執行死刑是一種酷刑 (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1999 年,涉及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的拉格朗案 (LaGrand case), 該案罪犯成為美國最後一位使用毒氣室處決的死刑犯。目前,美國仍未正式廢除以毒氣室方式執行死刑的僅剩亞利桑那州。2020 年,亞利桑那州甚至翻新了佛羅倫斯監獄的毒氣室,該州還購買了製造氰化氫氣體的材料,這種氣體曾在美國過去的一些處決中使用,納粹僅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就用這種氣體殺死了 865,000 名猶太人。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ACLU) 對此發表聲明,認為納粹大屠殺的武器應該被歷史遺忘,而不是成為亞利桑那州人被允許的死刑方式。
睡夢中的強震 土耳其脆弱不堪的建築成夢魘
根據 BBC 報導,土耳其位處活躍斷層上,以及數個不同板塊的交界處,是全球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國家之一。但此次強震之所以會造成前所未有的傷亡,主要有幾個原因:其一為本次震央深度僅約 17 公里,破壞力相較於深層地震來得更加嚴重。其次是,如同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本次土耳其地震發生時間在凌晨,多數人都在熟睡中,反應不及而被困在倒塌的房屋中。一輛行駛中的汽車,行車紀錄器記錄下地震發生的瞬間 (來源 / 推特 @haberortadogu) 最重要的是,在土耳其南部,特別是敘利亞當地,有許多建築「完全不符合地震風險區域的建築標準」, 幾乎毫無抗震結構。據法新社報導,因當地建築使用未加固的砌體結構 (brick masonry), 以及較低的混凝土構架,當地震發生時,因為建築材料過於堅硬,無法隨著地震的幅度擺動,反而更容易引發牆體斷裂,造成災難性的倒塌。救援團隊冒險在隨時可能再次坍塌的廢墟中尋找生還者 (來源 / 敘利亞民間防衛團體推特) 英國地質學家 Roger Musson 表示,「由於此區已經約兩個世紀沒有發生超過 7 級的強震,人們疏忽了地震的危險性。」自 1999 年土耳其發生規模 7.4 強震後,2004 年政府強制要求所有新建築都必須符合抗震標準,但專家們發現本次大地震倒塌的建築物,幾乎都是因牆壁和地板不符法規,造成垂直性倒塌,也間接證實該國的建築法規執行不力,才造成了本次大量致命性的傷亡。看著仍被沉重碎石壓得無法動彈的兒子,等待救援之餘,父親只能鼓勵孩子念誦穆斯林祈禱文。(來源 / 推特 @BadarTiger) 根據聯合國表示,敘利亞西北部約 450 萬人口,至少有 410 萬人流離失所,急需國際人道主義援助。因長年內戰以及俄羅斯的轟炸,十分缺乏醫療資源,許多建築也因戰爭而變得十分脆弱。救援團隊陸續從廢墟中救出倖存者,目前仍有數百個家庭被困在廢墟下。(來源 / 敘利亞民間防衛團體推特) 哈塔伊省 (Hatay) 是土耳其最南邊的省,是聚集敘利亞難民的地方,也是此次受地震影響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土耳其前職業足球員 Gökhan Zan 在 IG 發布一則影片:「一切都倒塌,都成了廢墟。請幫幫哈塔伊省,讓大家聽到我們的聲音,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因為土耳其相關單位尚未派出救援隊前往哈塔伊省,許多人們只能在寒冷的氣溫、沒水、沒電的情況下,試圖用手挖出被困在瓦礫下的親人。一位新生的嬰兒被救出,但遺憾的是其母親未能成功從廢墟中生還。(來源 / 推特 @Talhaofficial01・8h) 土耳其總統艾爾段 (Recep Tayyip Erdoğan) 宣布全國進入 7 日哀悼期,並表示「目前已有至少 45 個國家支援土耳其救災,希望我國能夠團結一致,盡快地結束這場災難。這將會是我們 8500 萬人齊心協力的時候。」台灣發生 921 大地震,隔天土耳其救難隊隨即抵達台灣,並救出一名雙腳被重物壓迫、受困近 50 小時生還者。曾參與九二一地震搜救任務的貝又真 (Cilasun Bayulgen) 說:「我們大老遠跑去,動用那麼多資源,不正是為了找到生還者?那就像是目標達成,所以我們非常高興她能夠生還,平安獲救。」另一位搜救隊員艾揚 (Emre Ayan) 也說:「我非常肯定,當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台灣人也會前來幫助我們。」台灣也積極組織救援團隊 130 人組成的搜救及醫護人員,第一梯次 40 人、3 隻救援犬已於 2 月 6 日晚間出發,第 2 批 90 人、2 隻救援犬預計將於 7 日上午 9 時出發。(來源 / 外交部推特)
敬!馬格蘭精神 相機就是攝影師的武器
沒有聽過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Magnum Photos), 也該看過他們拍攝的照片。1947 年 2 月 6 日,以羅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為首的攝影師們,在巴黎創立了全球第一間自由攝影合作組織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他們用相機捕捉到每個戲劇性的瞬間,同時也用照片保留了歷史的痕跡。在創立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之前,羅伯特・卡帕已重新定義了戰地攝影。出生於匈牙利的他,因受到政治壓迫且目睹了希特勒的崛起,卡帕毅然決然踏上了攝影之路。他的無所畏懼,是將攝影放在自己的生命之前。1936 年,他和搭檔大衛・西摩 (David Seymour) 衝到西班牙內戰的前線,拍下了被公認最偉大的戰地攝影作品 -《倒下的士兵》(Death of a Loyalist Soldie)。1947 年,卡帕和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喬治・羅傑 (George Rodger), 大衛・西蒙 (David Seymour) 共同成立了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以下簡稱馬格蘭), 旨在讓攝影師能夠自由地選擇拍攝題材,且作品的版權是屬於攝影師的,而不是被報紙雜誌賣斷。Magnum「馬格蘭」意思為 1.5 公升的酒,因此有人認為之所以取名馬格蘭,是因為創始成員每次會議期間都會喝上一大瓶香檳,但事實上 Magnum 在拉丁語裡代表的是「偉大」, 也是威力強大的彈藥武器,而對於一個攝影師來說,相機就是他最強的武器。馬格蘭成立後,憑藉卡帕和布列松的知名度,很快就召集許多人爭相入會。一開始,會員資格通常是由卡帕親自邀請,直到 1955 年,馬格蘭正式建立會員制度,每年開放招募新會員,雖然從申請到成為正式會員,需要花費至少 4 年的時間,但每年仍有許多人想加入,成為當時所有攝影師所嚮往的最高榮譽 --「馬格蘭攝影師」。至今,馬格蘭已成為一種攝影精神,就如同創辦人卡帕的名言「如果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 結合攝影記者和藝術家的精神,不僅強調所見,也關乎人們觀看它的方式。
「比起尊重作品,更想尊重自己的時間」日本Z世代的倍速追劇文化
2010 年,YouTube 首次推出倍速功能,提供使用者可以將影片加快 1.25、1.5 或 2 倍速觀看影片。根據 2022 年 6 月 YouTube 的調查,1.5 倍速是最受歡迎的選項,其次是 2 倍速播放,如果使用者每天使用更快的速度播放,等於平均省下至少 900 年的時間。一旦人們養成養成倍速播放的習慣,便很難回到原本正常的觀看速度。可調節影片速度的 Goole Chrome 擴充功能 Video Speed Controller 的官方聲明:「倍速播放可以幫助更多人保持專注,使用者很快就可以習慣用 2 倍的速度觀看。」目前,該功能的累積下載量已超過 200 萬人次。2019 年,串流平台 Netflix 宣布將正式啟用倍速功能,毫無意外地,引發了許多影視創作者的不滿,紛紛跳出來指責:「這就像是觀眾坐在電影院,對導演和演員大喊『快一點』一樣,不僅粗魯也毫無尊重。」雖然在此之前,能夠調整影片速度的瀏覽器擴充功能已經出現,但 Netflix 的跟進勢必會讓「倍速文化」變得更加普遍。來到日本,「倍速播放」也在近幾年開始普及,包括日本人常用的 Hulu、U-NEXT、dTV、Paravi 等串流,都已官方內建倍速觀看的功能。2020 年根據日本市調平台 Cross-Marketing 統計,「曾經使用過倍速播放功能」的人以 20 幾歲的年輕人為大宗,約有 50% 的受訪者表示,會用倍速觀看電視劇、新聞、綜藝節目以及電影或 YouTube 影片。另外,根據 Shibuya 109 lab2022 年的調查,針對 15 到 24 歲的 Z 世代年輕人「觀看影片習慣」調查,81.3% 的受訪者會「邊做別的事情邊看劇」, 且超過四成的人會用使用倍速播放、快轉功能;甚至是在看過快電影、影評、劇情分析,或是網路上剪輯影片等「已掌握部分劇情發展」的前提下安心看片,文章後半段將會針對此內容解說。觀眾使用倍速播放功能的主要理由無疑是為了「縮短時間」: 與其浪費時間在可能不喜歡的事物上,不如將時間「最大化」。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吸收內容,成為 Z 世代的視聽習慣。不同於過去人們因忙於工作、育兒與家務而覺得時間太少的「時短型」; 現在追求縮短時間者主要為「娛樂型」, 即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享受最多的東西。受到疫情的影響,那些年不能出門的日子,讓 Z 世代的人際關係開始朝向「網際網路」拓展。根據 2022 年市調公司 Wacha 調查,39.4% 的 Z 世代「主要交流的朋友多在 SNS 和網路」, 高於學校 32.4%、職場與打工場合 22.6%; 且 80% 的 Z 世代認為「透過 SNS 與朋友有所連結非常重要」, 有超過 73.3% 的 Z 世代認為「分享、討論熱門作品,是與朋友們交流的催化劑。」綜上,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世代,Z 世代需要快速判斷、吸收時下流行的話題與新知,與網路上的朋友分享熱門作品,這是他們維持人際關係的主要方式。每當談到倍速看劇,也有許多反對意見:「用倍速看,不如不要看」、「這是對創作者的不尊重」甚至將矛頭指向年輕人逐漸「退化」。換個方向想,在網路還不普及的電視時代,因為沒有觀看運動賽事、熱門電視劇等,導致隔天上學時無法加入朋友話題。此類同儕壓力放到網路、智慧型手機盛行的世代,不也是如此嗎?現今網路資訊爆炸、內容豐富多樣,過去「每個人都在看的內容」已不復存在;在分眾時代,為了維繫人際關係,人們反而更需要尋找「共同話題」, 而「倍速播放功能」便變相成了 Z 世代尋找「共同話題」的利器。例如 2019 年,日劇《輪到你了》、《3 年 A 班 -- 從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質》懸疑的劇情以及難以預測結局在日本刮起一股旋風。在大結局公開前,許多人為了跟上話題而以倍速播放的方式臨時抱佛腳;2021 年《鬼滅之刃劇場版 -- 無限列車篇》成為日本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許多觀眾為了盡快銜接劇情、跟上潮流,使用倍速播放功能來觀看該系列動畫。倍速觀看,已成了 Z 世代加快「大海撈針」、篩選內容最有效率的方法。隨著視聽習慣的改變,過去被迫侷限在一個空間的電影、固定時間播放的電視,已經變成不喜歡就隨時棄追的隨選娛樂;聲光效果震撼、節奏緊湊的電影逐漸成為主流後,再多的感官刺激也難以滿足觀眾,比起表現手法,Z 世代更在乎敘事內容;而關於「看或不看」的決定,日本 Z 世代選擇的是先「倍速觀看」後,再考慮要不要繼續看下去。Z 世代已經從觀賞作品的「視聽者」, 變成為了維持人際關係的「使用者。」即便我們都知道「大學任你玩四年」是騙人的,但是對於現在的日本 Z 世代來說,許多大學生經歷的是沒錢、沒時間的學生生活。根據東京私大教連關東地區「私立大學生家計負擔調查」,2020 年日本大學生生活費金額創下歷年最低。回推這些 Z 世代的父母,正是沒有趕上泡沫經濟,畢業後隨即遇上就業冰河期的「冰河期世代」, 貧窮世襲也成了現在大學生所面臨的殘酷現實。因此,許多 Z 世代不得不去兼職打工,且與上一代相比,大學入學的要求更加嚴格,求職時所需要的企業實習、義工志願活動也需投入大量的時間。在忙完打工、實習、社團、學業以及以 SNS 為主的人際關係後,屬於自己的空閒時間所剩無幾,如果不使用倍速播放功能,很難將一部作品看完。除了前述理由,使用倍速觀看還有另一項考量,一位 30 歲的女性分享自己的看劇習慣:「看劇的時候,我會先看劇情大綱,並將劇情中所有會出現的角色長相、名字與簡介都記起來,才開始看第一集。因為不擅長看這類心跳加速的內容,不想因為有人突然被殺掉而感到心驚膽跳。」在資訊爆炸的現代,越來越多日本人已進入「資訊疲勞」, 因此面對「超展開」的劇情時,反而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因為累了,所以不希望情感被動搖。」觀眾會想先知道,這是一部會讓人感受到什麼「情緒」的電影,再去選擇要不要看,而這樣的心裡也成了 Z 世代的特徵。根據前述 2022 年 Shibaya 109 調查,四成的 Z 世代習慣在被暴雷、已知劇情的前提下看片,因為「事先知道內容比較安全」、「不想浪費精力去放在無謂的緊張或期待上」, 比起情感上的共鳴,Z 世代更追求敘事內容,因此當開啟倍速播放時,原本需要時間醞釀的情緒也會被抽離。 Z 世代對於驚喜的警戒,能減少情感投入的倍速觀看也成了一種手段。「倍速觀看就像是在駕駛汽車,如果想用有限的汽油,盡可能地長時間行駛,就要考慮如何在減少『耗油』的情況下保持車速。看影片也是,如果不踩下『情感加速器』, 就可以大量消耗更多的作品。」-- 日本作家稲田豊史日本最大線上串流平台 TVer, 於 2020 年加入倍速播放功能,並推出一系列相關廣告,希望能吸引年輕人。不帶情感的閱聽習慣,和 TikTok 以及 Instagram 的 Reels 的出現也脫離不了關係。在日本,使用 TikTok 的人數連年增加,從 2018 年的 950 萬,及至 2021 年已有 1,300 萬人。2022 年 IG 推出了 Reels 連續短影音功能,也讓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那句「每個人都能成名 15 分鐘」的預言成真。TikTok 和 Reels 的共通點是,可以一個接一個觀看隨機出現的短影片,同時讓使用者在幾乎沒有情緒變化的情況下消磨時間。因此,當 Z 時代越來越習慣這類短小精悍的影片時,回頭觀看電視劇或電影,也會不自覺地使用倍速,甚至是快轉播放。這也說明為什麼快電影文化,會迅速在網路竄起。另一方面,不同於「X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會以全劇透的方式講完一部作品,只將幾秒鐘的「名場面」剪輯成一分鐘不到的「剪輯影片」, 也變相成為 SNS 上的灰色地帶。有趣的是,許多製作方也開始默許這類行為,只因這些剪輯影片不僅可以起到廣告宣傳的效果,網路社群的傳散力也成為影響一部作品聲量的關鍵。包括 2022 年在日本爆紅的日劇《Silent》, 即是運用 Z 世代只重視精華的心理。在新的一集推出前,官方社群上會先釋出經剪輯的精彩回顧,即使是從中間才加入的觀眾也能馬上了解劇情進展。尤其是在「評論文化」盛行的 TikTok, 剪輯影片能有效創造新的機制,促使使用者留言與推薦,進而透過演算法將影片推至熱門。而許多閱聽眾也會自製剪輯影片上傳至 TikTok, 因此,未來該如何管制這些網路上自製,遊走在非法邊緣的剪輯影片,也成為日本未來不得不重視的問題。倍速不僅是日本才有的現象,在 Podcast 盛行的美國,2019 年使用倍速收聽的人數相較於去年多了 7%, 而 YouTube 也表示他們已收到許多使用者來信,希望能將倍速提升到 4 倍。DQ 圖輯隊編輯室也在 IG Story 上,以投票機制詢問讀者是否「會使用倍速看劇」, 共有 1601 人參與投票,其中 468 的人表示「會,基本上 1.5 倍速起跳」、597 人表示「偶爾,不好看就倍速」、536 人表示「幾乎沒有,沒有這習慣」。倍速播放功能的發明與使用,讓閱聽者可以更加自由與輕鬆的方式控制播放速度。對於無使用此功能的人來說,或許會難以理解為什麼要用 1.5 甚至是 2 倍速看劇。但,每個人接收資訊的方式與吸收效率皆不同,對一個人來說正常的速度,也可能是他人的難以忍受。面對資訊爆炸的網路世代,《看快電影的人們》(映画を早送りで観る人たち) 一書的作者稲田豊史表示:「快轉和倍速,對於不想浪費時間的人來說,儼然已成為一種可以保護自己不被傷害的防身術。」根據 2020 年日本調查,20 幾歲的 Z 世代為主要使用倍速功能的族群。約有 50% 的受訪者表示,會用倍速觀看電視劇、新聞、綜藝節目以及電影或 YouTube。1. 縮短看劇的時間 2. 不想浪費時間在可能不好看的作品 3. 為了維持人際關係,追上交友圈的話題 4. 每天接收的資訊量過大,不願情感被動搖 5. 因為沒錢也沒時間,不想浪費寶貴的休息時間根據日本調查,2022 年 15 到 24 歲的 Z 世代 81.3% 的人「會邊做事邊看劇」、48.6%「會使用倍速」、51.5「會快轉」、44.3%「不介意劇透」。
不會飛的小飛象 生前死後都是人類的觀賞品
從古至今,人們都對「巨大」的事物感到著迷,而在英文裡 JUMBO 一詞有特大號、巨型之意,然而這個詞之所以在現今被廣為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源自於 19 世紀當時的動物巨星 —— 大象 JUMBO。1882 年 2 月 3 日,美國知名馬戲團經紀人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 (P. T. Barnum) 以 2,000 英鎊的價格,向倫敦動物園買下這隻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象 JUMBO, 牠是動畫電影《小飛象》的原型,但其真實一生卻是被人類殘忍對待的悲劇。1860 年生於非洲蘇丹的 JUMBO, 在剛出生不久後便親眼目睹母親被獵人殺害,雖然出生於聖誕節,但 JUMBO 的生命並未得到神的庇佑。在幾經轉手後,1865 年牠來到了英國倫敦動物園並取名為 JUMBO。經後人測量,JUMBO 的體型約高達 320 公分,相較於同齡的平均身高高出 20%, 也讓牠在倫敦動物園中,成了真正的孩子王,包括維多利亞女王 (Queen Victoria) 以及她的孩子都以騎牠為樂。但其實 JUMBO 在剛來到倫敦時,身體狀況其實非常糟糕,根據當時的照顧員 Matthew Scott 表示,牠不僅渾身是瘡、腳也嚴重變形,在 Scott 的細心照護下才恢復健康。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 JUMBO 也進入了睾丸激素增加、具攻擊性的青春期,但也有人認為牠變得兇暴的原因,也可能是遊客會擅自餵食牠食物導致牙痛。1882 年,倫敦動物園園長以 JUMBO 可能具有侵略性為由,以 2,000 英鎊的金額將牠出售給世界三大馬戲團的玲玲馬戲團 (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這筆看似金額不小的買賣,很快地就在首個馬戲團巡演結束後回本。對當時的美國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非洲象,在牠抵達到紐約時也吸引將近一萬多人,親自迎接 JUMBO。據估計,在 JUMBO 的象生中,至少有超過 2000 多萬人前來爭相目睹 JUMBO, 但看似風光的背後,卻也讓牠失去了健康。1885 年 9 月 15 日,JUMBO 在結束表演後遭到一台火車撞擊後死亡,而人們也在牠的胃裡發現了包括數百枚的硬幣、鉚釘、鑰匙和口哨。表面上,觀眾喜愛 JUMBO 帶給他們的歡樂,但事實上人類也在無形中,甚至是有意的情況下折磨牠。JUMBO 去世時只有 24 歲,但牠的骨骼卻像是 4、50 歲的大象,且牠可能一直承受著親眼目睹母親死亡的創傷症候群。但即便 JUMBO 死後,馬戲團依舊帶著牠的象皮和象骨繼續巡演,參觀 JUMBO 的遺體成了新的宣傳。時至今日,大象的虐待、盜獵等現象,依然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笑話都不好笑了」動不動就出征抵制,喜劇演員有話要說
你是否有相同感覺,跟美好的往日時光比起來,現今社會存在太多容易失去理智、為了大小事情而憤怒的人們?特別當你拿起手機,看到各種激烈指控、現成標籤隨著時下當紅話題而充斥螢幕,你感覺到社會充滿對立衝突,似乎無藥可救,你開始懷念當年社會一片溫馨和諧的舊日。如果是,那麼你並不孤單;但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種錯覺呢?現代人每天滑手機,掛在社群媒體上,很難不覺得這個世界充滿敵意。很多人忘了,不過是 10 幾、20 年前的事,當人們想要公開發表不同意見時,除了去辦公室茶水間高談闊論,不然就是讀者投書,看看有沒有機會登到報紙的論壇版。大眾媒體時代,假使有 100 人看一件事不爽而投書報紙,編輯只會選一則刊登。但社群媒體時代,編輯過濾的功能失效,100 則批評意見會同時到達讀者眼底,產生這個世界充滿敵意的錯覺。這是網路文化主導的言論市場,從政治攻防到娛樂八卦,每天都有新的案例出現。在網路上檢舉某人或特定內容,因不符合自己認同的政治正確而群起出征,發起抵制,在台灣叫做「鄉民正義」, 在美國有「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之稱。這是美國喜劇界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言論自由愈發達的國家,說一個笑話所要面對的後果可能是「與世界為敵」。最近一個關於笑話有沒有紅線的激烈討論,就是去年奧斯卡金像獎,串場人克里斯洛克 (Chris Rock) 拿威爾史密斯 (Will Smith) 老婆的光頭造型當笑話,引發威爾史密斯上台動粗的驚人場面。與威爾史密斯的驚天一掌相比,觀眾的直接反應─排山倒海的網路聲浪、動輒出征的取消文化,反而是現今喜劇演員在構思笑話時,最需要考慮的因素。單口喜劇表演向來直接面對群眾的回應,無論是掌聲或是嗆聲。曾任喜劇演員的歷史學家奈斯洛夫 (Kliph Nesteroff) 對《洛杉磯時報》說,他在 1990 年代演出的時候,遇過觀眾上前拳打腳踢和潑啤酒等失控行為,還有俱樂部老闆不喜歡他的內容,在他演出時把喇叭接到廣播電台,直接蓋過他的聲音。奈斯洛夫開玩笑說,這就是取消文化的前身,「但在喜劇界,人們會認為這些批評或衝著你來的反對聲音,最終會讓你的表演變得更好」。奈斯洛夫談到的喜劇場景是在推特等社群媒體還沒問世之前。到了現在,隨意出征的取消文化是否成為另一種形式的言論審查,讓標榜無所不談的喜劇圈自我設限?喜劇演員勞林斯 (Donnell Rawlings) 表示,取消文化之盛行,已經演變成一種社群媒體裡的上癮現象,「對某些人來說,可以獲得 15 分鐘爆紅的最佳方法」, 只要擷取某段喜劇演出的幾句話,再配上字幕,讓這段演出看起來很不恰當,很容易就能詆毀一名喜劇演員多年的努力。他認為這對喜劇這門行業很不尊重。喜劇演員一直以來都在火線上工作,面對不同的審查。遠在中世紀歐洲宮廷裡,逗國王開心的弄臣要是講的笑話不得體,可能面臨牢獄之災,甚至性命不保。後來的喜劇演員在市集或公眾廣場演出,稍有不慎讓觀眾不喜歡,可能會被丟石頭或廚餘。20 世紀初的美國,興起一種結合歌舞、雜耍的「綜藝演出」(vaudeville), 當時警察有權可以取締表演中的敗壞風俗或是淫穢用語,喜劇演員可能因為尺度太開而被捕。近百年後的今日,這樣的法律已在全美絕跡,唯一要面對的風險就是取消文化。社群媒體主宰的世界,不斷更新的即時新聞,同一事件換了標題在各家媒體重複推播,使得爭議事件經常顯得比以往更戲劇化,這是取消文化盛行的背景。甚至有批評者指出,政治勢力利用取消文化,在爭議話題當中博取支持,透過分化群眾而取得政治利益。不過,對一些喜劇演員來說,取消文化也有退潮的一天。勞林斯就說,人們開始厭倦取消文化,對於一些過度小題大作的爭議話題感到疲乏,原因是「他們濫用了自以為擁有的權力」, 動不動就出征、抵制,結果是「如果粉絲覺得沒關係,那麼取消文化就不存在」。從喜劇演員的角度來看,他認為人們對脫口秀太過挑剔,畢竟不同風格的表演者各自有不同的觀眾群。「事先瞭解這個演員的風格和背景並不難,如果你不喜歡這個演員,你大可不要買票就好。」
嫌疑犯有罪無罪 測謊機說了算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條電影《神力女超人》中的法寶 —— 只要被套住就能迫使對方口吐真言的真言套索,就再也不用擔心測謊機到底準不準了。1935 年 2 月 2 日,萊昂納德・基勒 (Leonarde Keeler) 將改良過後的測謊機,對兩名罪犯進行測謊實驗,在法庭上公布測謊機的結果後,被判有罪,成了首例因測謊機被判刑的罪犯。回顧測謊機的歷史,不得不先提中世紀的酷刑審判,法官會採用神判法將有罪無罪交由神來判定,要求罪犯走進火堆、丟進水裡、吞一塊麵包,唯有無罪之人才能毫髮無傷。當然這樣的測試法毫無科學根據。直到 20 世紀後,人們發現說謊的人可能會出現血壓與心跳增加,或是引發口乾舌燥、流汗等生理現象。1906 年,心臟外科醫生 James Mackenzie 發明了可以用墨水在白紙上畫出脈搏連續跳動率的機器,除了用於檢測心律不整外,也成了測謊機的始祖。1921 年威廉・莫爾頓・馬斯頓 (William Moulton Marston) 則是使用血壓計檢測德國戰俘,雖然此實驗宣告失敗,兩年後,他試圖將測謊機結果做為證據,但法院拒絕採用,並表示「雖然法院接受從科學原理推斷而出的證詞,但是這其中必定要獲得其領域普遍的認可與充分的證據證實。」雖然馬斯頓在測謊機領域毫無斬獲,但他反而將概念轉化到自身創作,1941 年他創作了《神力女超人》, 那條真言套索即是他對於測謊機的實現。測謊機並不是由一個人發明的,而是經過無數的改良而成,但早期的測謊機研究,John Larson 貢獻功不可沒。1921 年他改良了血壓計,讓數據讀取相較於馬斯頓的設備來得更加穩定,且可連續性、不間斷的測量。此外,他的成功也來自於懂得和媒體合作,同年夏天《舊金山郵報》使用他的測謊機測試一名被指控謀殺牧師的嫌疑犯,隔天,報紙除了刊登犯人被宣布有罪之外,還將測謊機的結果印在報紙上。而後,John Larson 將這個原本名為「心肺圖」的設備,重新命名為測謊機。然而,他改良的測謊機開始被大量的美國企業、執法單位濫用,晚年他成了最痛恨此發明的人。而協助 John Larson 共同發明的 Leonarde Keeler, 進一步改良了測謊機,加入可測量皮膚內汗腺活動改變的膚電活動 (ElectroDermal Activity) 紀錄,隨後被 FBI 收購,成為現代測謊機的原型。
他們只是靜靜坐著 就改變了歷史
美國的影集和電影裡,快餐館吧檯 (Lunch counter) 往往是主角們最常駐足、聊天的地方,但是在種族歧視依然嚴重時,白人旁邊坐著一名有色人種,是不可能發生的景象。1960 年 2 月 1 日,四名就讀北卡羅來納州立農業技術大學的非裔美國學生,走進了知名連鎖百貨公司的快餐館吧檯,但當他們被拒絕服務後,四人卻也沒有離開甚至是大吵大鬧,而是靜靜地坐在位子上,直到餐廳打烊,第二天再帶來更多人一起靜坐。隨後「靜坐運動」蔓延到各城市,人們紛紛用靜坐抗議充滿歧視的種族隔離政策。這四位發起靜坐活動的黑人,不是英雄,對他們來說所有的抗議都只為了追求與白人一樣,在一間餐廳平起平坐、獲得美味食物的權益。受到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的影響,以及四人中的一名學生 McNeil, 在聖誕期間想要在餐車購買熱狗,卻被以「不服務黑人」遭拒絕。而後他們結識了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贊助人 Ralph Johns, 志同道合的四人決定推翻當地知名百貨公司 FW Woolworth Company 的種族隔離政策。靜坐活動看似簡單,但仍是經過他們精密的策劃。首先,四人先來到 Ralph Johns 開設的店面停留,以便之後對方可以聯繫報社記者,接著他們來到格林斯伯勒 (Greensboro) 的 FW Woolworth Company 購買商品,並細心地保留收據,截至目前都沒有受到任何刁難,直到他們走進快餐館,坐上「白人限定」的吧檯區,各自點了一杯咖啡和甜甜圈後,一名白人服務生走了過來表示「我們不為黑人服務」示意要他們到餐廳另一邊用餐。然而,四人就像是鐵了心般,拒絕聽從服務生與餐廳經理的驅逐令,直到快餐館打烊後才離開。隔天,他們號召 20 多名黑人學生,其中包括 4 名女性加入靜坐活動,從早上 11 點坐到下午 3 點,期間他們也只是在被拒絕服務後,留在原位低頭忙於他們的課業,雖然途中遭到其他白人顧客的騷擾,記者、電視台、警察也都趕來現場。當百貨公司高層找來北卡羅來納州立農業技術大學的校長 Warmoth Thomas Gibbs Sr, 對方只是悠悠回了一句:「我們教學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四名黑人學生也寫了一封信給百貨公司:「我們是在北卡羅來納市的黑鬼 (Negro) 大學就讀的大學生。每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光顧於此,在你們的商店買了數以千計的商品,店員都是在沒有任何敵意或是歧視下,收下我們的錢,而且非常有禮貌。但是當我們坐在三英尺長的餐館吧檯時,我們的錢卻不被接受,只因我們的膚色...。我們鄭重地要求貴司取消種族隔離歧視,且堅信上帝會給你們解決問題的勇氣。」靜坐活動越演越烈同時也擴及到其他店家。自 2 月 1 日開始,每天都會有成群結隊的黑人學生走進當地的快餐館吧檯,但也沒有任何一個黑人遭到逮捕,除了幾名對黑人咒罵與吼叫的白人;來到第四天,至少有超過 300 人參加靜坐抗議活動。隨著被抵制的店家銷售額直線下降,直到 5 月才開始有店家陸續放棄種族隔離政策,納什維爾 (Nashville) 也成為美國南部第一個取消公共區域種族隔離政策的主要城市。1960 年 7 月 25 日,在靜坐活動讓 FW Woolworth Company 損失將近 20 萬美元後,當時的經理 Clarence Lee 要求店內三名黑人員工換下制服,到快餐館吧檯點餐,他們也成了靜坐活動開始後,首批在北卡羅來納州快餐館被服務的黑人。直到 1964 年,美國通過民權法案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廢除了公共場所的種族隔離,並宣布所有因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的歧視皆為非法。1993 年「格林斯伯勒靜坐」的餐館改為國際民權中心及博物館 (International Civil Rights Center and Museum), 而四人當時所坐的吧檯椅子的一部分,則陳列於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運動應是人人皆可享有的權利」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打破社會障礙
2020 年舉辦的東京奧運後,不少人開始更加關注台灣的運動選手,以及各項國際運動賽事,但是很少人知道除了夏季與冬季奧運的區分之外,還有帕奧和特奧的存在。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Paralympic Games) 是以肢體障礙的選手為參賽者,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 (Special Olympics) 則是以智能障礙的選手為參賽者。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 (以下簡稱「特奧」) 的歷史要回溯至 1960 年代,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多數人面對智能障礙者的態度多是把孩子送入收容設施,或是讓他們從小便與社會隔絕,更遑論在教育、就業上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協助。前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的妹妹羅斯瑪麗。甘迺迪 (Rosemary Kennedy) 便是一位智能障礙者,長年生活在精神病院中,被稱作「甘迺迪家族隱藏的女兒」 。1960 年代,瑪麗的姊姊 —— 尤妮斯。瑪麗。甘迺迪 (Eunice Mary Kennedy Shriver) 希望能為智能障礙者的孩子提供一個不會遭來異樣眼光、能自由自在地玩樂的地方,便在馬里蘭州的 Timberlawn 農場舉辦了施萊佛營隊 (Camp Shriver), 邀請了一些孩子來此游泳、踢足球、打籃球、騎馬等,一起參與各種運動。在這個營隊中,尤妮斯堅持不區分也不差別對待多數的孩子以及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反而希望他們能夠藉著運動進行團隊合作、增加互動。施萊佛營隊持續舉辦多年,後來便成為了現今特奧的前身。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的數據,全球有超過百分之三,將近兩億的人口是智能障礙者。而在台灣,依衛生福利部統計,2021 年 3 月底,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人中,屬「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者約為 35.3 萬人,佔比 29.5% 為最多。在特奧的官方網頁上,有針對智能障礙者的稱呼提出說明,從過往多以貶抑的弱智、遲緩 (mental retardation) 到逐漸更名為較為中性詞彙的智能障礙者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又,由於社會普遍傾向用對待幼童的口吻來看待事實上早已成年的智能障礙者,特奧官方也特別強調,應避免使用「孩子」來稱呼參加特奧的運動員。不可諱言的是,許多身心障礙者的運動員時常只能透過失能的鏡頭被看見,而非他們的能力。因此,特奧會也特別提醒:障礙並不代表一個人的生命就只能是悲慘的,故而報導應避免以「不幸的」這樣的形容詞去描繪智能障礙者;同樣的,也應避免過度煽情地渲染障礙者的勝利,每一位運動選手日以繼夜付出的汗水及專業不該被「障礙」二字給輕易抹煞。 你以為所有的運動競賽都是爭個你死我活,只為得第一嗎?特奧的最大特色有兩點:包容 (Inclusion) 和無障礙 (Accessibility), 從這兩點出發,特奧不僅鼓勵不同能力的運動員皆能參與賽事,每一個項目還為不同能力層次的人做出相應的賽事設計,沒有任何運動員會因為能力不足而被排除。在國際賽事上,名次固然相當重要,但在特奧中卻並非唯一標準。為了讓個別運動員能夠以自己的表現受到認可,除了前三名的獎牌之外,「個人最佳表現」也是頒獎的重要環節。「運動所主張的價值是『讓每個人都能展現自己的能力』」特奧會創始人的兒子,也是現任主席 —— 蒂姆。施萊佛 (Timothy Perry Shriver) 說:「我們想提醒大家,不只關注誰是最優秀的,而是在運動中發現『我所能做到的最好』在哪裡。」特奧和其他國際奧運賽事最大的差異在於,兩項推翻普遍運動競技的創舉。其中一項是「融合運動」(Unified Sports) , 另一項則是「非競爭性運動項目」(Non-Competitive Sports Offer, NCSO) 。融合運動項目著重於團體性 (togetherness), 由障礙者及非障礙者組成隊伍共同團體參賽。「你會發現,整個團隊是一起成長的,即便一開始成員們彼此間看起來非常不同,他們也會在這個比賽過程中逐漸凝聚向心力。」特奧的工作人員之一安德莉雅 (Andrea Standecker) 說:「這是一種真正的包容,也是『融合運動』的核心原則之一。」「非競爭性運動」項目則是由特奧所設立了 16 個站點,每個站提供了各種運動活動,不分障礙者或非障礙者都能一同參與的運動活動。「不是為了競技,更是為了共同享有的樂趣。」當奧運賽事被視作只有各運動領域的菁英、屈指可數的人才能參加的奢侈,高度競技的緊張感固然增加了刺激性與可看性,但參與的高門檻卻也可能讓大眾或是障礙者在日常中離運動越來越遠。更別說當身心障礙者要使用運動場地與設施時,常會遭遇各種困難,甚至發生歧視或被拒絕、遭阻攔的情況,例如:以輪椅會壓壞 PU 跑道為由,拒絕輪椅使用者進入田徑跑道;或以缺乏專門的教練和符合需求的器具等為由拒絕障礙者的參與...... 這些都是身心障礙者所面臨的運動困境。 「身心障礙運動員應該享有和所有其他的運動員同等程度的支持。」人權高級專員蜜雪兒 (Michelle Bachelet) 在 2021 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舉辦的會議中提出。運動新聞平台 FanSided 稱特奧為「年度最鼓舞人心的狂熱活動」(Most Inspiring Fandom of the Year) 並如此描述:「從一個很基本的角度來看,包容代表的是參與的機會。但事實上,包容不只關於參與運動本身,更是開啟了管道去感受運動賽事所帶來各種層面的體驗。」不論是個人對自己的挑戰或成就感,抑或是能夠和不同的成員組成一個團隊,擁有共同的目標並建立起默契,在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成為了群體中的一份子...... 這些種種經驗透過運動賽事給參與者帶來了不可或缺的自我價值感。今年六月即將舉辦的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以柏林 —— 一座在歷史上不斷反思著如何融合差異的城市作為據點,由來自 190 個國家的 7000 多位運動員齊聚一堂舉行 26 項運動賽事。就像倒塌的柏林圍牆成為了自由及人權的象徵,《障礙政治:邁向消弭歧視的包容社會》(The New) 一書的作者麥可。奧立佛 (Michael Oliver) 及柯林。巴恩斯 (Colin Barnes) 指出:「人身體的損傷本身並不構成障礙。反之,是因為社會環境的阻礙和制度安排,排除讓某些人平等參與社會的權利,才造成了障礙。」當平等的運動權已逐漸成為全世界共通的關鍵字,特奧不只是獨尊競技運動,而是雙向地推廣全民運動,讓運動成為一種人人皆可平等享有的權利。
「硝煙之下,仍有麵包香」從麵包師到駭客 烏克蘭全民齊作戰
2015 年,麵包師傅安娜・瑪潔夫斯加 (Anna Makievska) 在烏克蘭首都基輔成立了自己的麵包工坊「烘焙屋」(The Bakehouse), 專門製作酸種麵包,深獲當地居民喜愛與盛讚。然而,就在他們籌備三年、斥資百萬美金,在人文藝術精華地段 — 波季利區拓展了的店面 ——「烘焙車庫」(Bakehouse Garage), 不料才開張不久,俄羅斯的戰火就熊熊到來。由於攻擊不斷、人員離散,新店只能被迫關門,她與團隊暫時藏身在舊店烘焙屋的地下室,繼續養護著她的酸種酵母,並製作麵包發送給士兵、醫院裡的傷病人士、以及基輔市內的長者。「在戰爭期間烤麵包,真是個大挑戰。」安娜這麼說。可想而知,不僅食材取得困難,為了避免遭戰火攻擊,烘焙師傅也無法固定前來。但他們仍竭盡所能地堅持每日生產 450 至 1000 個麵包的製作量。「身為麵包師,我們生產、我們創造,跟那些獨裁侵略者的所作所為完全相反。」安娜義正嚴詞地說。然而,身兼母職的安娜,為了家人與孩子的安危,最後還是只能選擇逃往他方。不過,她仍在遠處與烘焙屋的夥伴密切合作。安娜的故事也啟發了英國名廚葛林 (Andrew Green), 號召全球烘焙師一同分享食譜,出版了《揉出和平:為烏克蘭烘焙》(Knead Peace: Bake for Ukraine) 一書,其中當然也收錄了安娜店中的熱銷商品:亞麻籽酸種麵包 (loaves of flaxseed sourdough)。烏俄戰爭快速開展,卻又彷彿永無止歇之日,也讓士兵、民兵的基本軍備用品一度匱乏。例如止血帶之類的小東西,有了可以保命,少了卻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只能臨時拿些橡膠管或腳踏車內胎取代。幸好時至今日,除了有各國的軍備支援外,烏克蘭鄉民也紛紛挺身而出,他們或許不隸屬於任何民間對抗組織,卻持續以自己的方式產製、改良軍需品。當戰事降臨奧德薩時,一位傢具製造商聚集當地從業者,包括物流管理、銀行經理、工程承包商及連鎖餐飲老闆,討論如何提供裝備、協助抗戰,於此誕生了烏克蘭民間自製防彈背心。一群沒有戰爭經驗的熱心民眾,一切都得邊做邊學,最初設計的背心取用農具鐵件固定在衣物內,沒有任何緩衝措施,雖有機會保命,卻也導致士兵受傷。之後他們取用奧德薩港口的大型機具輸送帶,剪裁適當大小,貼在鐵板內部成為緩衝材。目前他們製造的防彈夾克,不僅前後都有防護板,外觀也以媲美專業製品的卡其色、迷彩色或馬賽克防火布料製成,並配有口袋與暗袋,可配備如止血帶這樣的隨身軍備品。工程師亞科維科 (Igor Yakovenko) 則利用塑膠管和小鏡子,製作了多達三千個可以在躲藏時勘查敵軍的小型潛望鏡,代替最初使用 3D 列印製作,耗時、耗材的問題。接著,他試圖幫助士兵面對寒冷冬戰,亞科維科改良冰櫃或冰箱用的小型瓦斯桶,做成一種類似坊間「布爾喬亞」壁爐 (因為這種小型壁爐都有圓圓的肚子而有此名) 的自製隨身暖爐。當天上出現俄軍無人機、導彈、戰鬥機、直升機時,烏克蘭人也可以利用一款民間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式 ePPO, 快速將目擊資料回報給軍事單位執行攻擊。使用方式很簡單:譬如說有一款伊朗開發的無人機,因為風扇音量特別大,被烏克蘭人戲稱是「飛行摩托車」; 如果聽見它的聲音,馬上抬頭確認位置,然後打開 app, 選擇看到的飛行器類型,並將手機對著它的行徑方向,按下螢幕上的按鈕,就能把 GPS 座標傳給防空部,軍方即可使用這些民間情報與資料迅速查核偵測,掌握敵軍動態。這款 app 目前僅限烏克蘭網域使用,避免敵方或其他勢力惡意搗亂;俄軍也有對策,選擇在夜晚使用無人機攻擊,以免被太多人看見。既然如此,其中一名 app 開發者乾脆搬來 24 個演唱會大型聚光燈,放置在奧德薩戰區,直接把天空打亮:只要看得到,就有機會打下來!俄羅斯與烏克蘭都擁有許多科技人才,不同的是,當俄羅斯網民正在想方設法,暗自分享如何翻牆逃脫政府掌控時,烏克蘭的資訊工程師與駭客們,則是從戰爭開打就積極投入作戰,有的在境外遠端支援,有的甚至自海外移居國內、駐守家園。兩種態度,道盡了兩邊人民與國家的關係,更顯現了國家的格調。
「我要海葬,而不是被收藏」愛爾蘭巨人最卑微的遺願
在蘇格蘭亞伯丁大學 (University of Aberdeen) 任教的能源法學專家穆澤 (Thomas Muinzer) 還記得第一次在教科書上讀到「愛爾蘭巨人」拜恩遺體遭竊案例時,心中油然升起的那股憐憫與不平,「這一連串巨大的不幸,不僅錯誤對待他的遺體,而且完全違背了他的遺願。」20 年來,穆澤發表論文、號召眾人一同為拜恩平反,響應義舉的夥伴包括醫學倫理教授多亞 (Len Doyal) 以及去年逝世的《狼廳》(Wolf Hall) 三部曲作者希拉蕊・曼特爾爵士 (Dame Hilary Mantel)。經他們多年來不懈的努力,終於在巨人過世 240 年後迎來曙光:閉館裝修長達 6 年的英國皇家外科學院特設博物館,表在今年春季重新開幕時明確表示:「巨人的遺體將不會列入公眾展示。」拜恩生於 1761 年的北愛爾蘭,患有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身高至少 230 公分 (7 呎 7 吋); 他在十多歲時來到倫敦,不僅受到街坊矚目,也吸引上流社會的好奇目光,「拜恩以『紳士巨人』聞名,常與知名人物和富裕階層來往。」多亞教授說。然而,當拜恩過世時 (年僅 22 歲), 一大群外科醫生爭先恐後地希望能取得拜恩的遺體。當時的新聞報導如此描述:「如同聯合獵捕鯨魚的船隻般,將他家團團包圍起來。」素有「病理解剖學奠基者」美稱的英國外科先驅約翰・亨特醫生 (John Hunter) 最終因賄賂了拜恩的朋友,成功將其遺體調包帶走。4 年之後,亨特醫生便堂而皇之地公開展示拜恩的遺體;而亨特過世後,其藏品便成為了英國皇家外科學院的文物,館方還特別成立了「亨特博物館 (Hunterian Museum)」, 愛爾蘭巨人拜恩即是館藏之一。但是,根據穆澤發掘的史料記錄顯示,拜恩生前曾經明確表示,他對於自己的遺體將在死後公開展示,感到懼怕與排斥。「時至今日,這一切完全違背拜恩本人的意願。他根本不想遭此對待。」穆澤說。雖然館方已決定撤下展示,博物館館長道恩 (Dawn Kemp) 卻不打算撥亂反正。她同意「這是錯的,」卻表示這個錯誤「已經存在兩百多年了,一切必須謹慎處理,很難就這樣一夕之間說還就還。」對此,穆澤提出質疑:當所有可以透過骨骼獲取的 DNA 都已保存下來了,他們還需要這具遺體做什麼?道恩館長則云,館方未來計畫舉辦一系列講座,深入剖析在英國殖民擴張時期,對於人體遺骸取得、展示與製作樣本的議題探討。「這根本不是收藏的理由。」穆澤說,「拜恩生前希望能被海葬,我們應該遵從他的遺願。」 歸還不義館藏已是當前趨勢。新年伊始,英國再度開啟了關於返還帕德嫩神廟石雕的討論,這個多年來不停重複的問題,隨著去年 (2022) 底德國返還貝寧銅像 (Benin Bronzes), 也觸發了英國國人反思。此回歸返的貝寧銅像共有 21 尊,包含國王塑像、祭祀銅器、裝飾浮雕及蛇雕王冠。雖是由德國出面返還,但其實始作俑者是英國人。19 世紀,英國人入侵西非時,英國士兵將貝寧銅像視為戰利品之一多方攫取擄掠,之後又將這批文物輾轉分售至柏林、漢堡、斯圖加特、科倫等各地博物館。最終才由德國出面,蒐集並歸返奈及利亞。英國前財政大臣、現任大英博物館主席喬治・奧斯朋 (George Osbone) 去年曾宣稱已與希臘政府展開對話,返還神廟石雕。但文化大臣米雪兒・唐蘭 (Michelle Donelan) 對此卻不表認同,直言這是條危險又麻煩的路,也擔憂將有更多國家紛紛仿效,要求英國返還文物。2023 年初,英國知名演員與作家史提芬・佛萊 (Stephen Fry) 於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如果沒人願意做出決定,最後決斷權其實就掌握在大英博物館手上,他呼籲館方應該勇敢地扛起責任。他認為帕德嫩神殿石碑是希臘文化的傳統以及身分的象徵,並生動地比喻:「拿走帕德嫩神廟石雕,就跟去巴黎帶走鐵塔、去薩爾斯伯里帶回巨石陣沒什麼兩樣。」對於近年來,「返還文物」成為熱議,作家兼《衛報》資深文化線記者辛吉絲 (Charlotte Higgins) 則分析,主要因為時代已變:民眾思維改變、博物館立場也改變,對於博物館所應肩負的社會角色,也不再與過往相同了。不少現代民眾將博物館視為過往帝國主義或相關歷史脈絡的延伸機構。因此,她認為現今的博物館也有責任帶領大家一起面對過去,「將這個場域,轉化為一種補償與和解的空間。」
週休三日實驗結果出爐:老闆,我回不去了 (2/22更新)
19 世紀初,英國工廠為了讓員工能夠在星期一,更加清醒且容光煥發的上班,部分工廠老闆允許工人於週六下午 2 點提前下班回家,可以說是「週末」一詞最早使用的地方。1908 年,美國首個「五天工作制」由一間紡織廠制定,這樣猶太工人就不必在週五晚和週六工作,可以度過他們的安息日。但真正將五天工作制發揚光大的,是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 (Henry Ford)。1926 年 5 月 1 日,亨利福特下令工廠工作時數為每週五天,每日 8 小時,合計每週工作 40 小時,日薪也從 2.34 美元漲為 5 美元。亨利福特認為,五天工作制反而可以提高生產率,只要員工更努力工作,就能換取更多的閒暇時間。此外,當工人獲得週休二日後,多出的時間就可以用在逛街、娛樂等消費上,等到錢花完後,工人就會乖乖回工廠上班賺錢。亨利福特:「現在是該擺脫,休閒時間是『浪費時間』和『階級特權』這種老舊觀念的時候了。」但也直到 1940 年後,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 (Franklin D. Roosevelt) 簽訂 1938 年的《公平勞動基準法》, 其中每週最多工作 40 小時的法案條款生效後,週休二日才正式在全美施行。隨著工廠時代、作業生產線的結束,人們的工作方式早已不侷限於一個空間,彈性工時也逐漸成為主流。2018 年,企業家安德魯・巴恩斯 (Andrew Barnes) 和夏洛特洛哈 (Charlotte Lockhart) 創立了非營利組織:4 Day Week Global (4WDG), 推動 「四天工作制」, 可以是連續休假三天,抑或是增加星期三作為休息日,旨在提高工作生產力以及員工福利,消減公司成本之餘也能減少能源使用,進而達到減碳環保的目的。2022 年 6 月,4WDG 在英國實施全球最大規模的四天上班制實驗,一共有 70 家公司,共 3,300 名員工參與,為期 6 個月的四天工作制;並提出 100:80:100 的工作模式,即支付員工 100% 的薪資,以 80% 的工作時數,換取 100% 的工作效能。根據 4WDG 實驗的「期中調查」指出,86% 參與實驗的企業表示,他們「極有可能」或「可能」在實驗結束後保留四天工作制;88% 認為四天工作制度效果良好;95% 認為生產效能「沒有改變」或「有效提升」。根據 4WDG 一項數據表示,約 42% 的企業雇主認為,員工可能需要加薪 25~50% 才願意恢復工作五天的狀態,但員工也表示:「老闆才不會為任何金額做這種事,因為他們就是付不起員工足夠的薪水。」此次參與 2022 年四天工作制的英國環境諮詢公司 Tyler Grange 的常務董事 Simon Ursell 表示,「將工作壓縮到四天勢必會帶來挑戰與壓力,期間有兩名員工因為無法適應四天工作制而離職,但人數僅僅只有兩人。當我們用數據調查其他員工的疲勞度和幸福感,週休三天毫無疑問讓疲勞度降低,報告也顯示員工的幸福感水平也有提高。」至於生產力?Simon 表示「團隊採用 100:80:100 的工作模式,我原本不認為生產力可以 100%, 但事實證明,我們已經達到了 101%。」2023 年 2 月 22 日,全球最大規模一週只工作四天的實驗,正式公布數據結果。61 間公司參與實驗,其中有 92% 的公司認為,因效果尤佳,實驗結束後他們很樂意維持一週工作四天,其中 18 間已確定將永久實施;僅有 2 間選擇延長實驗時間、3 間中途喊卡。其中參與實驗的非營利組織 The Waterwise Project 表示:「我們的確需要為此付出更多努力,有幾週過得十分輕鬆,但也必須適應假期前的忙碌,但整體而言,一切都走向穩定。」雖然員工的上班時間從 40 小時縮減到 32 小時,但是在實驗期間,公司收益平均增加 1.4%; 與往年同期相比,平均收益也增加 35%。超過 9 成的員工表示,非常願意持續一週工作四天,近三分之一的人認為,除非加薪 26%~50% 才願意回到五天工作日,此外,實驗期間員工離職率大幅下降 57%。員工們最有感的是有 7 成的人覺得工作倦怠度降低,39% 壓力減輕、43% 感到心理健康有所改善、54% 認為負面情緒減少、超過 4 成的人發現睡眠與疲勞問題都有減少。多數員工認為,能夠做到更好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他們贊同一週工作 4 天的主因。73% 的員工表示,他們十分滿意自己的時間運用;62% 的人認為,將工作與社交生活作結合變得更容易。此外,男性 (27%) 花在照顧孩子的時間上,比女性 (13%) 增加一倍多,明顯說明縮短工作時數對性別平等的影響。一名 49 歲的高階主管蜜雪兒 (Michelle) 感慨地表示:「感覺自己可以呼吸了。不用將所有事情都壓縮在兩天內,我可以去學校接我的小孩,花更多的時間陪伴他,這對父母來說意義重大。」4WDG 團隊之一的波士頓學院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 Juliet Schor 表示,他在 1997 年曾經出版一本四天工作制相關的研究書,「但是當時完全找不到任何願意減少員工工作量的公司。但這幾年,開始有一些公司願意嘗試四天工作制後,這樣的改革開始變成一個正在發生的現實。」—— 不以工作時數衡量員工的生產力。研究證實,每週工作 4 天反而可以提高企業生產力。—— 讓員工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改善其身心健康,減少倦怠、壓力、病假和曠職的程度。每週工作 4 天會使員工更快樂,工作滿意度和企業忠誠度更高。—— 打造一支更有活力、高效和更有動力的團隊。專注於優先事項、產出和主要目標,而不是花在浪費坐在辦公桌、等下班的時間。—— 吸引優秀的人才、降低員工流失機率,為企業提供競爭優勢。—— 減少員工的通勤時間和能源使用,以及降低企業的碳足跡。研究發現,工時減少 10%, 相當於減少 8.6% 的碳足跡。—— 降低育兒成本,得以讓爸媽有更多的時間負起照顧責任,也能讓女性擔任高級職位的同時,獲得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面對新冠疫情,以及人工智能、自動化以及數位化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變化,得以讓企業擁有創新、具有前瞻性的思維。早從 2015 年開始,冰島已成為四天工作制的領頭羊,從每週 40 小時的工作時數,降低成 35-36 小時;2018 年至 2019 年紐西蘭與日本微軟也推動四天工作制。2023 年,澳洲、西班牙、蘇格蘭等地,也將計畫實行四天工作制。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縮短工作時數。不同於四天工作制,2015 年瑞典第二大城哥特堡 (Gothenburg) 一家照護中心 ——Svartedalen 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縮短工時實驗,在照護人員工資不變之下,每日工時從 8 小時減少為 6 小時。為期兩年的實驗結果證實,員工的病假率下降 10%, 相對於其他照護中心,照護人員覺得自己更健康了,也願意投注更多心力在照護長者上面,像是跟他們一起進行社交活動。但另一方面,為了確保每位長者能得到一定的照護,Svartedalen 額外花了 4,240 萬台幣聘請 17 名照護人員,讓整體營運成本上升 22%。另一家醫院同樣採用 6 小時輪班制,同樣花費 369 萬台幣雇請人力,但也得以延長手術時間、減少員工倦怠和曠職、多執行 20% 的手術等好處。即便醫護人員的反應和成果是積極且正面的,但由於這項實驗花費是由哥特堡市政府承擔,新上任的右派政府便強烈反對這項計畫的進行,副市長賴登 (Maria Ryden) 表示:「如果我們讓城內 53 萬勞工只工作 6 個小時,卻拿一樣的薪水...... 你自己算算看!我們會需要更多人手,需要更多人來完成工作,我們甚至需要工作更久。」因此在實驗結束後,市政府並沒有繼續延續實驗的打算,讓許多媒體在描述時稱呼這是場「花太多錢導致的大失敗」。儘管大部分的數據顯示,四天工作制對員工與企業可以產生正面的影響,但其最大的問題在於,企業老闆與雇主不相信員工可以高效率的完成工作。根據 Qualtrics 的調查:◉40% 的雇主認為四天工作制會對收入和銷售產生負面影響;46% 的主管和 53% 的高階主管也持相同看法。◉97% 的員工認為他們可以從中受益,但也有 30% 的受訪者表示,四天工作制可能會對其職涯發展發展有負面影響。此外,並非所有的行業都適用四天工作制,執行瑞典計畫的 Bengt Lorentzon 認為,「主管不在乎員工有沒有在辦公室工作,他們只在乎結果。對於難以將工作和私人生活分開的產業來說,這可能不太有效,反而會變相增加員工的時間壓力,甚至直接把工作帶回家做。所以真正的問題或許不是工作時數,而是要從改變工作環境開始做起。」1926 年 5 月 1 日,亨利福特下令工廠工作時數為每週五天,每日 8 小時,合計每週工作 40 小時,日薪也從 2.34 美元漲為 5 美元。亨利福特認為,五天工作制反而可以提高生產率,只要員工更努力工作,就能換取更多的閒暇時間。此外,當工人獲得週休二日後,多出的時間就可以用在逛街、娛樂等消費上,等到錢花完後,工人就會乖乖回工廠上班賺錢。但也直到 1940 年後,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 (Franklin D. Roosevelt) 簽訂 1938 年的《公平勞動基準法》, 其中每週最多工作 40 小時的法案條款生效後,週休二日才正式在全美施行。4 Day Week Global 認為,一週工作四天可以提高生產力、員工福利、敬業度、吸引優秀人才、永續性、性別平等、創新等好處。儘管大部分的數據顯示,四天工作制對員工與企業可以產生正面的影響,但其最大的問題在於,企業老闆與雇主不相信員工可以高效率的完成工作。
22天有薪特休&夏令縮短工時 西班牙成移民歐洲熱門國家之一
西班牙是個非常適合生活的國度,卻不是個就業友善的國家。首先,失業率高。世界銀行 (World Bank) 統計,西班牙 2021 年的失業率是 14.7%, 在西歐國家中僅次於希臘。此外,平均薪資低。《ABC 日報》報導,西班牙 2021 年的人均月收入為 1,751 歐元 (約新台幣 5 萬 6,275 元), 在歐盟 27 個國家中排名第 15, 高於東歐國家、葡萄牙與希臘,但比起德國低了 47%。雖然西班牙人拚命想出國工作,卻也有外國人夢想搬來西班牙工作。彭博 (Bloomberg) 和《富比世》(Forbes) 指出,由於美國房價高漲、政治分歧加劇、仇恨犯罪不斷,導致人心不安,剛好遇上美元強勢、遠距辦公模式成為顯學,以及數位游牧工作者簽證的開放,興起了一股「移民歐洲潮」! 最受歡迎的目的地就包括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西班牙工作,真有如外界想像的輕鬆、寫意、慵懶嗎?筆者在成為自營戶前,也曾坐過西班牙辦公室,和當地老闆同事過過招,在此分享我的工作經驗見聞和職場文化觀察,以及我向各行各業朋友們討教來的職場生存法則。除非是在純外商公司、國際化團隊或純英文環境工作,可將西班牙文拋在一邊,即使公司的西班牙同事都可用英文溝通,學好西班牙文還是很重要。畢竟,職場上不是只有會議和 email 往來,還有很多茶水間的八卦閒聊、同事間的小酌聚餐,當你聽不懂同事們手舞足蹈用西班牙文聊天的內容時,真會困窘到假裝自己很忙。西班牙注重人際關係的圓滿,表現並內化在日常禮儀上,打招呼是一種必須,「請、謝謝、對不起」要常說。重禮數不僅適用在面對面的交流上,就連寫 email 時也同理。開場白一定先問候對方好嗎?週末或假期過得如何?信末一定要道謝,誇張一點也無妨,「1,000 個感謝」、「100 萬個感謝」都常見。星期五得祝對方週末愉快,假期前得祝假期快樂,最後還得加個「擁抱」(Un abrazo)。總之,禮多,西班牙人不怪。西班牙人偏向集體主義,重視團隊合作,而且不喜歡衝突。在法國酒商擔任銷售經理的 Sergio 說,同事們即使有話直說,也會避免冒犯和批評,極少提出具衝突性的意見,大家都愛「當好人」。開會時為了展現彬彬有禮,往往保留真實的想法、只表達一半的意見,等到會後才在走廊上私下商議。日常行政和執行層面的決策,通常可由同事們開會討論取得共識。至於關乎營運策略的重大決策,Sergio 半開玩笑地說,他的公司會召開數十次會議,但最後還是由大老闆們在「抽菸時光」拍板論定,有的大老闆甚至不跟人哈菸,自己說了算。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的 Antonio 補充說,雖然決定是老闆在做,但會聽取員工的意見,員工也不怕表達相反的意見,可說擁有某種程度的「民主」。但他說,西班牙小公司很像家庭企業,職場階級界線嚴明,高階主管可以大聲講話,但低階員工最好不要多話。雖然西班牙人注重表面的和平,但主動爭取加薪和升職卻格外困難。在銀行業工作的 Borja 說,特別是近年經濟不景氣,更難開口爭取。勇於爭取雖不是常態,但面對有價值的員工,為了留住人才,公司會願意談,卻不一定能給。西班牙人的確蠻愛在工作時間偷閒喝咖啡,但「咖啡時光」其實意義重大,小至培養同事感情、大至敲定重大公事。Sergio 說,他通常在重要會議前,會約對決策有影響力的同事喝咖啡、吃午餐,先在「非正式」場合的輕鬆氛圍中「順」過彼此的想法,以使正式議程進行得更加順暢。在西班牙工作最大的優點,就是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西班牙法律規定,員工每年有 22 天有薪特休日,再加上 14 天國定假日。夏天去度假是常態,許多企業還會在夏季採用密集工時制,取消午休時間、並減少一小時班,員工下午 3 到 4 時就可放風!傳統西班牙公司行號的午休時間定為兩小時,但是所謂的「午睡文化」(Siesta) 早已不符現實。同事們午餐後多聚在咖啡館喝咖啡、聊八卦打發時間;少數積極進取的同事,則會安排語言課程、上健身房。午休時間冗長造成下班時間過晚,不僅犧牲個人和家庭時間,睡眠不足更導致生產力不成比例。近年來不少企業已將午休縮減至一小時。在西班牙工作,有利有弊。但西班牙職場的確單純,同事們普遍沒有心機謀略,好相處、也樂於助人。因為對大部分西班牙人來說,在職場上爭權奪利勞心費神,與其活得這麼累,他們更重視和同事們保持好關係。西班牙人上班時間最期待的是趕快下班,好跟同事們一起去喝一杯!
印度「寧靜革命」 三輪發展比四輪快 總理莫迪:2030年起只賣電動車
髒亂、落後、火車頂上坐滿了人,可能是多數民眾對印度的刻板印象,但作為有心成為印度太平洋區域強權的發展中國家,印度政府近年來致力推動包括綠色能源及環境保護,街道上的電動車也明顯增加。2017 年,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提出 2030 年起印度只賣電動車的目標,這比許多先進國家擬下的 2040 年新車零排碳路線圖還早 10 年。莫迪去年 8 月參加風神鈴木 (Maruti Suzuki) 汽車廠 40 週年慶時,再次提到推廣電動車的雄心,並把車輛電動化形容為印度的「寧靜革命」。因為電動車具有安靜的特性,正悄悄地改變印度道路的風景,能降低印度的排碳量以及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電動車在印度很好辨認,只要車牌是綠色,就是電動車。雖然整體普及率不高,僅占全國車輛總數不到百分之一,但增長速度卻很快,首都德里常可看到電動車穿梭在大街小巷間,特別是公車。根據印度道路運輸暨公路部資料,印度在 2021-2022 財政年度,也就是 2021 年 4 月 1 日到 2022 年 3 月 31 日,全國電動車銷售量為 42 萬 8,224 輛,和前一個財政年度的 13 萬 4,460 輛相比,增加逾兩倍。資料也顯示,截至 2022 年 8 月,印度有 139 萬 2,265 輛電動車在街頭行駛,其中三輪車達 79 萬 3,370 輛,占比超過五成,顯示三輪車正成為這場「寧靜革命」的主角。在印度,三輪車多是用來載客,在鄉下地區連結鄰近村莊,在都會區則接駁住家、辦公室及捷運站,也有少數加大型是用來載貨。電動三輪車的售價比傳統汽、柴油或瓦斯三輪車便宜許多,加上政府為鼓勵民眾購買而免除部分繁瑣執照申請程序,因此逐漸成為自僱司機的優先選擇。現年 36 歲的庫瑪,住在德里穆尼爾卡 (Munirka) 小區,他也是去年入行的電動三輪車司機之一。庫瑪告訴《全球中央》, 他本來駕駛計程車,只能領取低廉的月薪,且工作時數長,還常被雇主責難,於是咬牙拿出積蓄買下一輛電動三輪車,自己當老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載小孩上學。視車型而定,電動三輪車要價最低不到 11 萬盧比 (約新台幣 4 萬元), 使得普及率快速提升。印度車輛電動化現階段以三輪車為主力,順理成章。印度擁有 14 億人口,但人均所得不到 13 萬盧比 (約新台幣 5 萬元), 想推廣四輪的電動轎車並不容易。根據業界資料,四輪電動車的銷量占印度汽車總銷量不到 0.1%, 這是因為電動轎車售價偏高,即使是最便宜的國產電動轎車,也要價 48 萬盧比,而且只是兩人座,大公司如塔塔 (Tata) 製造的小型電動轎車,售價則約 85 萬盧比。進口電動轎車的售價更不用說,印度政府為保護正在起步的國內汽車產業,對售價 4 萬美元以上的外國車課徵 100% 的進口稅,保險及運費也必須算在內;4 萬美元以下的外國車則課 60% 進口稅。這讓精打細算的印度富人,對於入手進口電動轎車也得考慮再三。進口稅的問題導致印度電動車選擇不足,印度政府雖曾爭取特斯拉 (Tesla) 汽車公司前來投資,但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要求印度先降低進口稅,雙方僵持,印度街上也暫時難以看到特斯拉電動車。除了價格昂貴、車種選擇不足之外,充電站尚未普及,以及多次電池爆炸事件帶來的安全性憂慮,都是阻礙電動轎車打開印度市場的原因。印度政府雙管齊下,對製造方及消費方都提供諸多優惠,希望扭轉這樣的局面。根據 2019 年 4 月通過的「電動車加快製造暨採用第二期計畫」(FAME-II), 印度政府會在三年內撥出 1,000 億盧比 (約新台幣 383 億元) 經費,補助業界生產 7,000 輛電動巴士、5.5 萬輛電動或強混合動力 (Strong Hybrid) 四輪車、50 萬輛電動三輪車及 100 萬輛電動二輪車。印度班加羅爾 (Bengaluru) 台灣商會會長陳木騰表示,台達已在印度布局充電樁、緯創計劃投入二輪及三輪電動車市場、成運也尋求和印商合作布局電動巴士、東元和日本合資工廠在班加羅爾做電動車馬達、鴻海也在評估印度四輪電動車本地市場。陳木騰補充,印度屬於內需市場,比較不受外在景氣影響,印度政府也多次與台商會接觸,表達希望合作開拓市場的意願,是台商進場的良機。台灣在電子零件、電池等電動車組成部分都有不錯的水準,台商認為可先從參與電動車供應鏈著手。不論印度是否真能實現在 2030 年停售化石燃料車的野心,電動車產業都會蓬勃發展。
「讓詩進入生活」管理員在公園放置櫃子,意外釣出滿街詩人
去年年底,任職於美國舊金山公園管理處 (The San Francisco Recreation and Park Department) 的阿曼達・巴洛斯 (Amanda Barrows) 開始在轄區公園內放置她的交換櫃。其實就只是一個普通的床頭櫃,由同事慷慨提供,上層的兩個小抽屜,分別放紙筆以及寫好的詩句,下層有個開了小洞的紙箱。阿曼達將它放在公園任意一處,附上一個小指示牌:「寫一首詩,換一首詩。」(Take a poem, leave a poem.) 路過公園,寫下所思,投遞在床頭櫃的紙箱裡,並從抽屜帶回一首詩。阿曼達自己也沒料到,這個簡單的想法,竟然讓她的交換櫃在短短一個月裡,塞滿了超過一百首詩句。「我真的好喜歡看到不同人的手寫詩,以及他們所分享的個人心情,」阿曼達說,「回收詩句的時候,我都深深感激、畢恭畢敬地『開箱』, 好像每天都是聖誕節。」Vultures circle over the terrain,waiting for hawkswho question their reign. ——Josie Blair, 99 歲的 Josie Blair 於床頭櫃分享的詩作。30 歲的阿曼達一直有個作家夢,疫情期間她開始參加寫詩工作坊,之後也報名了舊金山城市學院頗富盛名的詩文課程 (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s Poetry for the People class.), 持續尋求靈感、保持創作習慣。這門課程的最後一項作業是一個名叫「還詩於民」(bring poetry into the community) 的實際行動,鼓勵學生們自己發揮創意「讓詩句進入生活」。這項作業自 1975 年持續至今,已成為該詩文課程的傳統。遲遲想不到好方法的阿曼達,突然靈機一動,決定把生活中兩個重要元素:「公園」與「詩」相互結合,也讓她的兩種身份合而為一。在同事的鼓勵和贊助下,她得到了一個二手床頭櫃,仿效類似舊金山隨處可見的「街頭圖書館」模式來交換詩句。她找來朋友一起寫詩,準備放在抽屜裡發送給大家,並且規劃「每四天換一個公園」的巡迴路徑。「我每天都在公園,我每天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們在公園活動。」舊金山公園管理處負責管轄該市 220 座公園,身為公園管理員的阿曼達說:「居民從家裡出來,平均步行 10 分鐘就能碰到一個公園。」她想,公園應可以成為藝術媒介,觸及多數社區民眾,同時,她也希望讓人們意識到:「寫詩,其實沒那麼恐怖啦。」有些人寫下喜愛的詩,期望與他人分享;有些明顯是孩子們的信手練習,令她為之振奮的是,其中有超過七成是路人們的原創詩句,也有許多以各種不同語言寫成的詩。阿曼達將蒐集到的手寫詩作,分享在社群平台上:Love deeply,and with open arms.For there is no greater painand heartache,than regret.「人們需要詩,現在的人更需要。」擔任詩作課程導師的蘿拉・穆勒 (Laura Muller) 如是說。參與該課程的學生也勇於嘗試各種實驗,有人用粉筆在人行道上撰寫詩句,或是將詩文偽裝成停車票券散佈發送。「從舊金山到華盛頓特區,以及所有其他地方。」蘿拉期待這些行動能刺激更多人創意思考,啟動自己的藝術實驗,將詩句帶入社區。另一位客座講師拉斯弗・林克斯 (Lunsford Lynx) 特別喜歡阿曼達交換櫃中的某種「老派」氣氛,這種手寫、交換的概念,正與現今高度科技化的一切相呼應,「這其實是一種邀請,歡迎大家慢下來、親身參與,以一種或許已經不太尋常的方式,彼此互動。」 阿曼達對於人們的熱烈反應受寵若驚,也著手規劃進一步的互動方式,她期待這會成為一個「屬於整個社區、屬於我們所有人的計畫。」然而,就在《華盛頓郵報》報導推出的隔天,這個詩的交換櫃就意外失蹤了。或許,有人真的很需要詩,需要很多詩;阿曼達也需要更多交換櫃,讓人們用詩填補這失落的美好。 啟發阿曼達的「街頭圖書館」(Little Free Library), 則是在舊金山各社區街角、公園、車站等公共空間,放置一個小書櫃,通常可容納約 20 本類型不一、風格不拘的書籍,同時具備換書、捐書、讀書的多重功能,完全免費、全年無休,且由人們自發行動,通常也由社區居民們自行維護。這一切源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的一位教師陶德・鮑爾 (Todd Bol)。2009 年,陶德在老家門口用車庫的廢棄木條搭建了一個小書架,在裡面放置書籍,提供鄰居孩童們取用。之後,他做了更多書櫃,去了更多地方,把書交到更多人手上,計畫也越來越大。目前登記在非營利組織「街頭圖書館」裡的小書櫃,已經超過 15 萬座,遍佈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愛讀書的比爾蓋茲也響應活動,讓自己讀過的書傳到更多人手上。不論規模多大,「街頭圖書館」(Little Free Library) 初衷始終簡單如一,幫助社區的行動很簡單,陶德說:「就從一個孩子、一本書開始。」從去年開始,該組織也持續鼓勵各地社群,在書櫃放置具備多元價值與觀點的書籍。在舊金山、奧克蘭等書櫃數量繁多的美國西岸城市,也嘗試與出版社合作,引進 2000 本來自非裔、拉丁裔、亞裔族群及 LGBTQ + 社群的推薦書目。
「劣幣驅逐良幣」比喻不夠精準,科學家提出正式名稱:專業知識稀釋
各位應該對「」(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這句話不陌生,它指的是古時候大眾會把貴金屬含量高、品項良好的貨幣保存起來,卻只使用貴金屬含量低 (例如偷偷被剪邊) 的幣,久而久之市面上就只能看到劣幣,良幣反而難見於市場。後來,這句話被很多人衍生成為形容「壞的驅逐好的」、「盜版比正版更好」等等,不過有些認真的經濟學家這時候會跳出來告訴你:「等等!格雷欣法則 (Gresham's Law)(劣幣驅逐良幣的正式學術名稱) 不是這樣用的,這是因為良幣與劣幣機會成本不同所產生的特殊現象.....(以下一千字略)」。好好好,我們知道劣幣驅逐良幣形容上述現象並不夠精準。但取而代之,最近有科學家在《Nature》上發表了新論文來研究「壞的驅逐好的」、「盜版比正版更好」這幾種現象,而它現在有一個正式名稱了:專業知識稀釋 (dilution of expertise), 而且這份論文所研究的對象也很有趣:Atari 的山寨遊戲、Reddit 的發文,以及..... 區塊鏈。這三個例子首先都有一個共同特徵:他們都屬於「知識性商品」, 而且都有大量的山寨貨充斥市場,還都會經過了一段快速從繁榮走到蕭條的生命周期曲線。科學家經由量化模型分析發現在這三個例子中,大量粗質劣造的仿製品出現會快速奪走消費者的眼球和金錢,反過來那第一個開創性產品所帶來新鮮感反而被鯨吞蠶食。你可能會想問:不是很多市場叫好的東西,都是模仿而來的嗎?模仿當然是創新之父,但科學家發現,模仿者抄的越多、改的越少,這種專業知識被稀釋的狀況就越容易發生,就像檸檬水不斷加水稀釋販售一樣越來越淡,也越來越無聊。1980-1983 年,Atari 主機就是這樣,科學家發現許多山寨遊戲不只玩法,甚至連原始碼都是照抄再換個皮,所以讓 Atari 從極盛到衰敗只花了短短三年。科學家也從幣圈裡也發現了類似的情形,在 2017-2018 年那波加密貨幣狂漲的期間,出現了超多白皮書、程式碼都跟比特幣相近的 Altcoins, 最終投資者眼花撩亂、對虛擬貨幣失去興趣。對科學家來說,這種新的文化量化模型可以用來進一步預測,像是技術專利、流行音樂種類最後到底會不會褪流行;而對我們這些對新科技或虛擬貨幣有興趣的人來說,下次再看到那些一點新意都沒有的山寨產品,最好就閃得遠遠的吧。
「BL劇的一小步、韓國的一大步」當恐同大國成腐女新市場
先說一件南韓演藝圈在 2019 年發生的大事。演員劉亞仁於 10 月 11 日「國際出櫃日」這天,在 Instagram 帳號發布了一張與藝術家權哲華的親密合照。過去,劉亞仁是同志這個話題,本就受到不少人討論,而這張照片和發布的時間點,果然又再次引發各界揣測。另外,還有在劉亞仁 Instagram 出鏡率頗高的藝術家崔河那,雖然他們雙方皆無正面表示,但似乎也無意遮掩兩人親密的關係。當我們以為南韓社會對於同志的包容度有明顯提升時,南韓影視圈也終於注意到 BL 劇的無限潛力。《在你視線停留的地方》是南韓 ENGD 公司於 2020 年 5 月推出的 BL 劇,演員陣容一出,旋即引起亞洲各地觀眾的注目。本劇只有 8 集且每集僅約 10 分鐘,篇幅不長,但作為南韓首部 BL 劇,此劇仍舊引起相當大程度的關注。《在你視線停留的地方》取得不錯成績後,製作組又於 9 月推出同樣以青春校園為題材的續作《Mr. Heart》。同年 12 月,韓國又再次推出 BL 劇作《Wish You: 你在我心中的旋律》。三部劇集的共通點是,集數皆只有 8 集且每集時長都落在 10 分鐘左右,相較於泰國、台灣和日本,韓國的製作規模明顯小了許多。礙於網路劇經費投入的匱乏,以及社會對於 BL 題材的接受度仍不夠廣泛,韓國 BL 劇跨出的第一步看似不太理想,但對於長年封閉的韓國 BL 市場來看,卻也是成功的一大步。2021 年 1 月,南韓 BL 劇迎來第一波高潮。同樣由 ENGD 公司推出的《To My Star 致我的星星》, 劇情講述演員與廚師間曖昧的情感關係,受到亞洲觀眾的高度關注。接續播映的《Color Rush》以「色盲」為題材;《時光可期》則是討債人愛上舞蹈系大學生;甚至有古裝扮相的《柳書生的婚禮》。同樣聚焦 BL 主題,但南韓在題材的發想方面卻每每給人驚喜。觀眾紛紛在 BL 劇當中,尋求人與人之間在疫情爆發後,所失去的連結與溫柔。2022 年始,《To My Star 致我的星星》、《Color Rush 》相繼推出第二季作品;《First love, again 再一次初戀》加入了穿越情節;《喜歡像大海一樣的你》則找來韓基燦與南韓樂壇首位出櫃的男歌手 Holland, 演繹廚師和音樂家的愛戀故事。《To My Star 致我的星星》的製作公司認為:「社會氛圍已經開始改變,是觀眾對於『新流派』的期望,以及懂得尊重各種形式的愛,都是促進 BL 劇走向主流的原因。」且除了腐女之外,LGBTQ 的觀眾也為 BL 劇增添一層新的意味,導演黃多瑟表示:「一般 LGBTQ 電影的結局往往都是悲慘節劇,但是在 BL 劇裡描繪的卻是以 LGBTQ 為主的世界。我很榮幸 LGBTQ 族群能將 BL 劇,視為一個真實愛情故事。」而 2022 年堪稱巔峰之作的 BL 劇,肯定非《語意錯誤》莫屬了!由 Watcha 平台投資製播的《語意錯誤》, 不僅捧紅朴栖含、朴宰燦兩位演員,更破天荒榮登 2022 上半年熱播韓劇最高分,成為南韓第一部現象級 BL 劇。本劇的成功,也為韓國影視圈打了一劑強心針!WAVVE 公司於 2022 年 7 月趁勢推出的兩檔酷兒戀愛綜藝:《酷兒婚禮》與《男人們的戀愛》, 也成為韓國影視文化中難能可貴的風景,同時也見證韓國社會的變化。概觀韓國娛樂產業,在影視劇、流行音樂上向外輸出的成功就不難預見,這一波來自亞洲各地紛紛崛起的 BL 劇強勢潮流,未來肯定少不了南韓的貢獻。但也同樣是發生在 2022 年,5 月 5 日南韓歌手 Holland 於 Instagram 發布了一則臉部受傷的貼文,內文表示他在梨泰院遭到一名陌生男子打傷,該名男子更咒罵他是「骯髒的同志」。而《To My Star 致我的星星》原定於 2022 年 3 月 19 日,於光林藝術中心舉辦粉絲見面會,卻在活動前不到一週收到 BL 劇活動是「不合適的演出」, 迫使製作單公司不得不臨時更換場地。光林藝術中心是韓國光林教會經營的表演中心,因此,許多人也質疑這是宗教的惡意打壓與歧視。當同志電影、BL 劇和綜藝逐漸蓬勃發展,當我們以為南韓社會對於同志的包容度有明顯提升時,現實卻依舊令人痛心。LGBT 族群在韓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在此之前 BL 劇能否先行帶領韓國走向開放的社會,或許仍值得期待。
2022「年度之樹」出爐!這棵樹是民主運動的見證者
每年年末,由歐洲各國的當地森林保護組織,推舉各國代表樹木並於隔年初舉辦全歐洲票選 (去年共有 15 國), 選出當年的「年度之樹」。去年分別由波蘭、西班牙、葡萄牙的三棵巨大橡樹獲得前三名。這些老樹不僅是該區森林植被的重要代表,更啟發心靈、影響藝術創作,甚至成為民主運動的歷史象徵。2022 年獲選為第一名的當寧橡樹 (Oak Dunin) 樹齡約 400 年,位於波蘭東境接臨白俄羅斯的「比亞沃維耶原始森林保護區」。這個橫跨兩國、總佔地超過一千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指定生態保護區,亦是歐洲水牛的重要棲地。中身有著巨大裂口的當寧橡樹,堂堂聳立在波蘭側的森林入口處,一如森林的封面看板,也像是境地守護者般受到造訪國家公園的旅客深深敬畏。透過票選,或許也提醒近年深受烏俄戰爭牽連的兩國人民,對於自然保育的反思。奪得第二名的橡樹位於西班牙西北方的「康丘之宴森林」(Banquete de Conxo), 森林之名來自 19 世紀的當地民主運動 —— 地方仕紳、藝術家與學生們在這個種滿像樹的森林,舉辦了一場饗宴,宴請居民與農民共餐,意在宣揚改革,呼應當時西班牙境內的自由主義和立憲主張。不久之後,這片森林就遭受砍伐,僅有這棵橡樹幸免於難。此事引發了西班牙著名詩人羅莎莉亞・德・卡斯楚 (Rosalía de Castro) 關心,寫下〈Los robles〉(詩名即為「橡樹」之意) 一作,成為西班牙文學中,關於環境保育的重要詩作之一。當我們分享、傳頌這些樹的故事,也將引起更多人對於生態環境及植樹計畫的重視,以實際聲量拯救危在旦夕的老樹。參與年度之樹競賽的英國蘇格蘭林地信託基金會 (Woodland Trust) 表明,該國許多重要樹木「完全沒有任何形式的立法保護」, 因而更需要透過各種形式加以記錄保留 —— 講述他們的故事、發散於網路的票選活動,以及更多實際行動,來捍衛這些古老傳奇。2020 及 2021 年,歐盟接連頒布了《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 及《2030 生物多樣性戰略》(EU Biodiversity Strategy for 2030), 不但要求各國必須保存現有生態資源,更要提高轄內土地及海洋保護區的佔地面積比例,也具體訂下了,及至 2030 年前需要額外種植 30 億棵樹的實際目標。「種樹有益,可是好難」巴黎副市長納多夫斯基 (Christophe Najdovski) 日前在演說中道出了許多歐洲大都市所面臨的困境。近年的夏日熱浪及能源危機,使歐洲各大都市紛紛意識到城市樹木的重要意義。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報告指出,城市樹木可以有效抵消碳排放量、為市區降溫並減少能源消耗。但是,「佈滿了各種電氣、通信、瓦斯管線,還有地鐵通道、平面停車格等公共設施的城市地面,實在沒辦法有足夠的空間讓樹木生長。」納多夫斯基無力地說,以及歐洲城市引以為的大大小小「廣場」, 到底該保留歷史原貌,還是刨地種樹,這也是市政府與建築師們的另一個衝突點。此外,錢當然也是個問題。葡萄牙里斯本大學景觀建築師安娜・路易莎 (Ana Luisa Soares) 說明,要在市區種植一棵新樹,市政府需要在最初的五年內付出將近 2,000 歐元,而且必須準備足夠的基本建設、維持固定經費與人力細心照料、防止病蟲害,才有可能真的種植成功。她使用了美國 iTrees 軟體,為政府分析樹木的投資效益:以里斯本市內的 4 萬棵樹為例,每年若花費 190 萬歐元預算,就可以使樹木帶來 840 萬的價值。「一棵樹為我們省下的能源消耗大約 6.2 歐元、減碳價值約 0.3 歐元、減少空氣污染價值約 5.4 歐元、降低暴雨水災風險約 47.8 歐元。還不包括城市樹木所可能提高的地產價值。」「基本上,我們必須降低都市車輛的使用空間。」納多夫斯基最終在車與樹之間做出了選擇,「讓自然重新在城市裡取回『地位』。」自 2020 年至今,巴黎已種植了超過 3 萬株新樹,目標在 2026 年達到 17 萬株;也計畫在市內擴增三個「都市森林」, 其中最大的一處森林公園改建舊市區鐵路副線,將可容納超過 2 千棵樹木。「有市民跟我說,不想要樹種在這裡,會擋住陽光,降低市場價值。」副市長霸氣反問:「當巴黎的夏日溫度高達 40 度甚至 50 度時,當這個城市根本再也無法居住的時候,你覺得你家還值多少錢?」當氣候變遷成為事實,讓位給自然就成為了人類的義務。
我幫你寫自傳 不需要經過你同意
身分可以造假、論文可以造假,一本根本沒有採訪過本人的「自傳」, 也可以假的。1972 年 1 月 9 日,隱居十年的美國億萬富翁霍華休斯 (Howard Hughes), 突然召開電話連線記者會,澄清自己從來沒有計畫出版自傳,更不認識說要幫他出自傳的克利夫爾文 (Clifford Irving)。20 世紀出版界史上最大的醜聞騙局,讓克利夫靠著一本從未出版的書,一夕成名。20 世紀的美國,沒有一個人不認識霍華休斯。他是美國首個億萬富翁,是石油大王、是好萊塢電影製片人,更是飛行愛好者。即便半個世紀過後,霍華休斯仍存在大眾流行文化裡,包括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的《神鬼玩家》抑或是《鋼鐵人》的原形,都是他。另一位克利夫爾文又是誰?在出版社心中,他只是一名默默無名的作家,雖然出版超過數十本書,卻沒有一本賣座。直到克利夫偶然認識匈牙利藝術贗品家 Elmyr de Hory 後,對方邀請克利夫為自己寫一本傳記後,克利夫腦中出現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 Elmyr de Hory 的仿作,可以被博物館當作真跡,為什麼自己也不出版一本可以以假亂真的自傳呢?而且對象是可以讓他一夕之間成名的人。在得知霍華休斯晚年因疾病而隱居的新聞後,克利夫選定他做為自己的目標,只因他堅信「15 年沒有公開露面的休斯,寧可保持沉默也不可能會站出來公開否認自傳的真實性。」就像以知名詐欺師法蘭克・艾巴內爾 (Frank Abagnale) 為原形的《神鬼交鋒》, 多數的詐騙都是起於一個瘋狂的行為。克利夫聯絡了美國三大教育出版社之一麥格勞希爾 (McGraw Hill), 宣稱自己和休斯進行至少一百多次面談,同時還提供一封休斯拜託他寫自傳的親筆「手寫」信。儘管出版社找來了測謊儀和筆跡分析師,但「結果」都證明克利夫沒有說謊且那封信百分之百是休斯寫的。當然,這一切都是假的,包括手寫信也只是克利夫不斷練習臨摹而成的。克利夫的表現幾乎讓所有人都相信了,而他也得到出版社 75 萬美元的現金預付款,以及來自《Life》雜誌的一大筆支票。在克利夫迅速要求老婆喬裝,到銀行把錢提領出來,再存入以 H.R. Hughes 為名的瑞士銀行帳戶後,他找來另一位幫兇理查德薩斯金德 (Richard Suskind) 一起共同「杜撰」這本自傳。兩人翻找所有有關休斯的舊新聞和訪問,跑遍美國的圖書館與報社,甚至還拿到了休斯助手未發表過回憶錄手稿。兩人在輪流扮演休斯「採訪」彼此後,完成了這部完全沒有採訪過本人的自傳。最後,在出版社的大肆宣傳下,原本隱居多年的休斯召開了電話記者會,才揭穿了克利夫的謊言。東窗事發後,克利夫一度堅稱自己沒有說謊,反而指控電話中的休斯是冒牌貨,直到瑞士當局調查了 H.R. Hughes 的銀行帳戶後,他才坦承犯下罪刑。在退還出版社的預付款後,三人以共謀罪、詐欺罪被起訴,最終克利夫被判了入監 17 個月的罪刑。這本從未出版過的休斯自傳,成了 20 世紀史上最有名的書本。1999 年,仍未放棄寫作的克利夫開始在網路上撰寫他的自傳 ——《Hoax》(暫譯《騙局》), 之所以決定寫這本書的原因,他引用了一位 12 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的話:「唯有在行為發生之後,你才能在行為中尋找動機。行為的結果,造就了人們對動機的渴求,也創造了真實。但我必須警告各位,試圖在行為、動機、結果和原因中尋找關係,是人類發明最浪費時間的遊戲之一。」2007 年,他告訴英國《每日日報》, 這句宣稱出自 12 世紀法國哲學家的話,其實,是他自己寫的。2005 年克利夫的自傳《Hoax》被改編成電影《騙局》, 儘管他對電影將自己出軌的行為放進劇本表示不滿,並要求將自己的名字從編劇顧問中刪除。
邊玩邊賺一桶金?沉浸式練習英語? 破解澳洲打工度假迷思
2022 年 7 月起,入境澳洲無須再檢查疫苗認證,也不用再事先填寫「數位旅客申報」, 不論是持觀光簽證 / 打工度假簽證 / 學生簽證,都可以如疫情前一樣進入澳洲囉!邊境的鬆綁也吸引不少學生安排到澳洲短期遊學,也提升持續兩年低迷的打工度假簽證申請意願。提起澳洲打工度假,網路上流傳的說法不外乎:到步就開工、撈一桶金回家不是夢、當地物價超高、可以練好英文。簡單來說,除了第一項說法是絕對錯誤之外,其餘三項說法都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首先必須強調,網路上有關一到澳洲就開工的說法,絕非事實!拿到澳洲打工度假簽證,僅代表可以入境澳洲且合法打工,並不保證能找到工作。除了工作要自己找,其他生活上的一切衣食住行,也都得靠自己。從下飛機開始,首先要買手機預付卡並開通門號,接著要盡速租房 (要是長住旅館,即使是背包客棧床位,也是很燒錢的), 有了地址之後才能到銀行開立帳戶、申請稅號。另外,除非是居住在市區,否則到澳洲後最好趕緊了解二手車行情,以便找到理想的代步工具。不少雇主會在面試時問求職者是否有車,婉轉一點的可能會問是否有「可靠的交通工具」(reliable transportation)。因為澳洲幅員遼闊,雇主想要確保員工能夠順利通勤也是人之常情。要是在市區,最壞情況下還可以叫 Uber, 但在郊區沒有車子的話,可能連上班都沒有辦法。總而言之,要是期望一到澳洲就開工,絕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至於在澳洲邊玩邊撈一桶金,這基本上是有可能的,但必須同時配合若干條件。影響到在澳洲打工是否好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澳幣匯價的漲跌。2008、2009 年,澳幣曾經一度超過美元,當時澳幣 1 元兌換新台幣 30 多元。直到 2012 年,澳幣兌新台幣仍守住 1:30 高位。此一時彼一時,近年澳幣兌新台幣匯價長期靠近 1:20 徘徊。儘管澳洲央行去年下半年急漲利率試圖抑制通膨,但由於調漲幅度和其他國家相比未見突出,澳幣未有任何反彈跡象。在澳幣無力回彈的情況下,現在到澳洲打工度假,要是指望口袋裡的澳幣可以換回大把新台幣,難度可比 10 年前高得多了。除了匯價波動,能否在澳洲撈一桶金回台灣的另一項因素,就是生活方式。台灣民眾一般習慣外食,在台灣,外食費用和自己在家煮的差別沒有太多。不過,在澳洲可不是如此!這其實也涉及澳洲物價是否高昂的問題。在澳洲,外食一頓澳幣 10 幾 20 元是正常不過的事;換言之,要是一天三餐都在外面解決,每月單單吃的費用就會超過新台幣 3 萬多元了。從這一點看來,澳洲物價確實是比台灣高出許多。但要是能夠習慣自己到超市或量販店採購食物的話,自己在家煮的成本可是比台灣低得多。舉例而言,一隻烤好的全雞 (而且是放山雞,僅切掉雞頭) 在超市一般只要澳幣 11 或 12 元左右 (約新台幣 220 元); 至於其他新鮮肉類和蔬果,售價更是低廉。所以,只要生活不太奢侈而且堅持不上餐館的話,要撈一桶金回台灣絕非不可能的任務。除了物質上的回報,不少人也期望藉著在外國生活的機會練好英文,這是相當合理的期待。不過,事實上也有不少人在澳洲待上多年後,英文仍然沒有變好。英文是否會變好的問題,一般是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澳洲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在澳洲生活,並不等於會整天被英語包圍。以澳洲第一大城雪梨為例,華人聚居的地區至少 10 多個,要是居住和工作的地點都是在這些地區的話,一整天說不上一句英文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待上 10 年,也難指望藉由生活周遭的語言環境來能提升英語水平了。總的來說,前往澳洲邊玩邊撈一桶金的同時,也必須從多方面探聽澳洲打工度假的實際情況,才能獲得一段充實的壯遊體驗。
加倍奉還!木村花過世後,母親透過以她為名的條款,對網路霸凌者提告
出演日本真人實境戀愛節目《雙層公寓:東京篇》的摔角選手木村花,因節目單位刻意剪輯而遭致網友惡意攻擊,於 2020 年 5 月 20 日,在 IG 上留下一張與貓咪的合照,並留下「我愛你,你要好好活著喔,對不起」的貼文,便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對木村花留下惡毒言論的男子,卻只被輕判罰金 9 千元日幣 (約新台幣 2 千元), 造成網路上一片譁然,再次引發日本對網路誹謗和霸凌的重視,日本政府也因此推動「污辱罪」加重的修正法,也被稱為「木村花條款」。在修法前,日本刑法對侮辱罪的刑責較輕微,最多只拘留 30 天或 1 萬日圓的刑罰。在日本,「霸凌」狀況日益嚴重,過去的校園霸凌也從教室延伸至網路上,根據文部科学省公布的 2021 年度資料顯示,高中以下的霸凌事件,創新高,共計 65,351 件,其中跟網路相關的霸凌事件也首次超越 2 萬件。此外,拒絕上學的學生已連續九年創新高。各年齡層中,曾受到網路霸凌而苦惱的比例中,尤以出生於網路世代的 20 歲以下日本年輕人,所受到網路霸凌的情況最為嚴重。網路霸凌並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狀況,但木村花事件的確加速了日本對網路霸凌的重視程度。2022 年 7 月 7 日,修正後的「侮辱罪」正式實施,主要是將污辱罪的罪行「嚴罰化」, 加重判刑的罰則:侮辱罪的罰則上調到 1 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罰金 30 萬日圓以下,且公訴時效從 1 年延長到 3 年。因此,需耗費更長時間蒐證、鎖定網路留言者的案件,也有了較寬裕的時間來尋找留言者、蒐集相關證據。然而,在加重刑責之後,網路的惡意中傷、霸凌真的會減少嗎?至少對於木村花的母親來說,「木村花條款」是延續自己女兒寶貴生命的方式,能將更多人從網路霸凌裡拯救出來。2022 年 1 月 5 日,木村響子以「涉嫌網路誹謗」為由起訴了一名男子,而該名男子之後也承認自己確實在網路上惡意攻擊她。2021 年 10 月,一名 20 多歲的男子因在網路上多次寫下對知名藝人中川翔子「快去自殺」、「潑你硫酸」等死亡威脅的內容,之後對方以涉嫌侮辱、恐嚇罪送辦。中山翔子在部落格與推特上表示:不能因為你是藝人或名人,就必須忍受網路上不合理的攻擊,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樣,飽受網路誹謗之苦。「之所以會去報警,主要是希望希望以此嚇阻網路霸凌。我認為他們應該受到審判,因為其行為是明顯的『惡意』, 但當他們被抓時,卻總是辯解自己有精神上的問題。但從受害者的角度,除了恐懼還是恐懼。」網路霸凌有很多種,不管是匿名留言還是社群的私訊,予以攻擊且極具威脅性的言論,均屬於網路霸凌,那麼,對惡意的留言按讚呢?2015 年,日本記者伊藤詩織控告前 TBS 記者山口敬之性侵,面對擅於檢討受害者的日本文化,伊藤詩織控打官司期間遭遇來自各方面的網路霸凌,直到 2019 年東京高院宣布伊藤詩織一審勝訴。隔年,伊藤詩織起訴日本自民黨的杉田水脈議員,因其對毫無根據的推文「按讚」, 令她受到名譽感情的嚴重侵害,並提出精神上的損害賠償 220 萬日圓 (約新台幣 50 萬元)。杉田議員按讚的內容包含了無端指控伊藤記者「枕營業 (陪睡) 失敗」、「利用美人計」、「想紅」等攻擊的貼文共 25 則。過去日本雖然有因「轉發」構成誹謗的案例,但以「按讚」作為起訴則是首例。初審時,法院認為「按讚」並不一定代表肯定、正面的感情,而是有多種詮釋方式,因此判定無罪。但在二審時,東京高等法院考量杉田議員曾經對於伊藤詩織有過揶揄的發言,所以「按讚」惡意貼文、留言的舉動,屬於有加害意圖的「按讚」, 判杉田議員需賠償 55 萬日圓 (約新台幣 12 萬元)。對此,伊藤詩織希望大眾在按「讚」前,能夠多思考這個舉動是否會造成受害者的傷害。在日本,誹謗中傷是由「誹謗」與「中傷」兩個詞合成,並非法律用語。不管是在公開或非公開的場合,以不當的言論攻擊他人,或是與事實不合的言論,甚至是具有威脅性的畫,都可能要負上刑事責任。
保管而已,我又沒說不還 美國終於歸還匈牙利聖冠
歸還偷來的文物,或許是理所當然,但如果是代為「保管」的文物呢?1978 年 1 月 6 日,第 39 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做了一個極具爭議的決定:歸還從二次大戰中,匈牙利陸軍交給美國軍隊保管的匈牙利聖冠 (Holy Crown of Hungary)。當皇冠前面加上一個 Holy 後,匈牙利聖冠便成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寶物。公元 1000 年的聖誕節,當時虔誠的基督教徒伊什特萬一世 (Stephen I of Hungary) 成為匈牙利國王,羅馬教皇思維二世 (Pope Sylvester II) 送給他一頂皇冠作為禮物。之所以稱為聖冠,在於它只作為「加冕」時使用,歷代匈牙利國王加冕時都要戴上這頂聖冠,以作為其神聖的代表性。幾百年來,聖冠被視為匈牙利最神聖與強大的國家象徵。儘管聖冠非常的重要,過去甚至有士兵會 24 小時守護。但它歷經的卻是不斷被盜、被藏起來、丟失與找回的多舛命運。為什麼如此重要的國傳之寶,會落到美國人的手上?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聖冠被士兵偷偷帶出匈牙利,以避免它被德國或蘇聯掠奪。1944 年,匈牙利納粹十字黨的領導人 Ferenc Szálasi, 命令軍隊將聖冠打包起來並隨身攜帶,他相信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只要對聖冠宣示,他就能成為匈牙利合法的統治者。」1945 年,一位匈牙利陸軍上校在奧地利埃格爾斯貝格 (Eggelsberg), 將它交給了另一名美國陸軍上校。聖冠被裝在一個黑色的大手提袋裡,從美國的威斯巴登 (Wiesbaden), 輾轉運到美國儲放黃金的諾克斯堡 (Fort Knox)。聖冠並未被當作戰利品。因為在二戰結束前後,美國博物館學家就開始遊說各國,保護歐洲的文化遺產以避免珍貴的文化資產會葬送砲火之中。但二戰結束後,美國卻也遲遲為將聖冠歸還匈牙利。其實在美國「主動」聖冠歸還之前,匈牙利前總理拉科西・馬加什 (Mátyás Rákosi) 曾經試圖脅迫美國歸還國家之寶。美國當時的官方說詞是「聖冠是匈牙利人民的財產,現在只是被美國人暫時保管,但依照匈牙利目前的狀態 (共產主義), 我們無法也不允許將『王權』交還。」1970 年代,美國與匈牙利之間的關係,逐漸趨向「正常化」, 聖冠歸還問題成為除了最惠國待遇 (MFN) 之外,唯一待解決的問題。1978 年,第 39 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做出一個勇敢的決定,讓匈牙利的聖冠回家。依據匈牙利的人權紀錄,他們已經表達出對於別的宗教的寬容,且終於允許其公民出國旅遊。美國選定 1 月 6 日的主顯節,由國務卿率領的美國代表團,將聖冠歸還給匈牙利。卡特總統認為,「在下一代匈牙利人還不瞭解王室代表與象徵的意義之前,歸還聖冠給匈牙利是對的。畢竟,聖冠是屬於匈牙利人民的。」文物的歸還,在歷史上「政治利益」關係明顯凌駕於一切。1978 年後,美國和匈牙利之間的關係隨後得到改善,不只有助於匈牙利開始推離蘇聯,同時也讓匈牙利獲得美國最惠國待遇的降低關稅、增加貿易的經濟自由化。1990 年 7 月,匈牙利國會決定採用新國徽,將王冠置於盾章國徽頂端最醒目的位置。2000 年,聖冠從博物館改放到匈牙利國會大廈,陳列在其穹頂大廳中。
第一隻被人類處以電刑的大象,愛迪生表示:這鍋我不背
1903 年 1 月 4 日,一隻名為 Topsy 的大象被施以電刑。這聽來殘忍的行徑,對當時的民眾而言,其實是相較於絞刑,較為人道的做法。因為該事件接近電流戰爭,導致後人紛紛將 Topsy 之死,怪在湯瑪士愛迪生 (Thomas Edison) 身上。回顧 Topsy 的象生,似乎也道盡了人類的殘忍。1875 年前後,大象商人在東南亞捕獲了一頭野生的大象,知名馬戲團老闆 Adam Forepaugh 將其走私到美國後,並以《湯姆叔叔的小屋》書中,一名女奴隸的名字為之命名 ——Topsy, 這似乎註定了牠從此被人類奴役的命運。多年來,Topsy 一直都是溫順親人的大象。直到 1902 年,有一個醉漢偷偷潛入大象的帳篷,輪流餵牠們喝威士忌 (依據當時馬戲團的大象飼養方法,飼育員會在早餐前餵大象喝威士忌), 當輪到 Topsy 的時候瓶內的威士忌已空空如也。Topsy 便用牠的鼻子將這名醉漢高高捲起,旋即重摔到地上,以表示不滿。而這名醉漢也朝 Topsy 丟了一根點燃的雪茄,徹底激怒了 Topsy, 牠便一腳將醉漢踩死。事件爆發後,Topsy 就此被媒體冠上「壞大象」的稱號,其中還包括數件誇大 Topsy 過往殺人歷史的說法。Topsy 殺人事件讓牠一夕之間聲名大噪,吸引大批的觀眾前往馬戲團。後來,有一名觀眾挑釁地拿棍子碰觸 Topsy 的耳後,而被牠捲起往地上摔,馬戲團便將 Topsy 賣給了位於康尼島 (Coney Island) 的月神遊樂園 (Luna Park)。當 Topsy 來到月神遊樂園,遇到了馴象師 William Alt。但是 William 的馴養方式是以暴制暴,William 曾為了強迫 Topsy 拉動遊樂設施,而用乾草叉不斷刺牠,導致 Topsy 的血順著牠的臉和腹部流下來。雖然 William 後來因虐待動物而被逮捕,但是《布魯克林鷹報》卻將該事件歸因於大象,稱:「Topsy 這頭壞大象,在康尼島到處惹麻煩。」在這一連串的事件後,月神遊樂園解雇了 William, 並且,考量沒有馴象師能夠馴服 Topsy 的情況下,決定處死這頭「壞大象」。起初,遊樂園管理方提出公開「絞死」的方法,並向觀眾收取每張 25 美分的門票參觀全過程,利用 Topsy 的死再賺一筆。但是園方公布後,美國愛護動物協會 (ASPCA) 提出強烈的反對,認為這是「不必要的殘忍手段」。後來選擇採取電刑的方式,是因為在 1880 年代,愛迪生僱用特斯拉 (Nikola Tesla) 解決直流電 (DC) 電力傳輸問題,特斯拉提出不如改用交流電 (AC) 傳輸,卻遭到愛迪生否決,兩人也因酬勞問題而分道揚鑣。最後特斯拉改投入西屋電氣公司 (Westinghouse Electric), 並在 1893 年使用交流電點亮 10 萬盞燈泡,成為現代電力主流。但在此期間,愛迪生為了打擊特斯拉,不惜以各種手段來展現交流電的危險性。例如,收購貓狗並當眾用交流電將牠們電死,甚至發明一千伏特的交流電電椅,讓死刑犯坐上去後不會馬上被電死,而是在肉體慢慢燒焦,最後被燒成黑炭後才會死亡。世人也將兩人的爭鬥稱為 -- 電流戰爭。也因為愛迪生大量地進行了電擊動物的實驗,促使民眾認為相較於絞刑,電刑是較為人道且可以有效殺死動物的一種方式。1903 年 1 月 4 日,在 1,500 名觀眾與百名記者的注目下,Topsy 被帶上死刑台,腳上繫著帶有銅電極的木製涼鞋,一根銅線連接到愛迪生的發電廠,負責執行電刑的是當時愛迪生電燈公司首席電工。為了確保 Topsy 死亡,工作人員同時餵食摻有氰化物的胡蘿蔔,隨後以 6600 伏特的交流電穿過牠的身體,當 Topsy 倒下後,在她的脖子上套了套索,並緊緊握住十分鐘。參與的媒體記者中,有一群是隸屬於愛迪生旗下的電影製片所 - 愛迪生工作室 (Edison Studios)。他們將這段畫面,拍攝成一段長達 74 秒的紀錄片,標題命為《》。這部影像或許不像那個時期,其他由愛迪生工作室製作的電影來得受歡迎,但也可能是電影史中,首次記錄到動物的死亡。在主流媒體當中,愛迪生時常被描繪成殺死 Topsy 的元凶,而大象是電流戰爭的犧牲者。但實際上,電流戰爭早在 1890 年代就結束,之所以選擇電流,也是因為這的確是有效殺死動物的方式之一。此外,愛迪生早在 1892 年就失去對愛迪生電燈公司的控制,就連愛迪生工作室製作的 1200 部短片,也幾乎沒有獲得愛迪生的指示,而他本人也沒有在月神公園,親眼目睹 Topsy 的死亡。或許,愛迪生和 Topsy 的死沒有直接的關係,就和愛迪生一生所備受爭議的行為一樣,都成為他發明之外,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第一屆紅白歌合戰 沒有陪大家跨年
台灣跨年會去看霧濛濛的煙火,日本跨年則是會在家收看由 NHK 舉辦的紅白歌合戰。1951 年 1 月 3 日,首屆 NHK 紅白歌合戰以男女對抗的形式,首次在廣播現場轉播。但嚴格說起來,第一屆 NHK 紅白歌合戰並不是真的第一屆,就連當時的工作人員,都沒想到一時興起的節目,居然會成為金氏世界紀錄上最長壽的音樂對抗節目。《紅白歌合戰》的前身其實是《紅白音樂試合》。1945 年,音樂節目製作人近藤積於希望在日本戰敗的這一年,讓民眾能夠在除夕夜 (12 月 31 日) 這一天,好好地與過去悲慘的一年說再見,於是以劍道的「紅白對抗」概念為發想,並加入 Speed、Sexuality、Sports 三大娛樂要素。原本節目名稱預定為「紅白音樂合戰」, 但是當時的翻譯將「合戰」直,使得在收到企劃後,馬上回以「身為戰敗國,是要 Battle 什麼」。無計可施之下,近藤積只好把「合戰」改為「試合」也就是中文比賽之意,並把英文從 Battle 改成了 match, 才終於得到 GHQ 的同意。由於是「音樂的比賽」, 顧名思義登場的歌手除了唱歌之外還表演了木琴、曼陀林等樂器,並在 NHK 東京放送會館第一錄音室現場轉播。最初,1945 年舉辦的《紅白音樂試合》只計畫播放一次,因此幾乎沒有留下當時的影像、照片,甚至是相關資料,僅能從當時白組司儀的古川綠波的日記中,推敲 14 組演唱者的順序。就讓我們姑且將 1945 年的節目,稱之為第 0 屆《紅白音樂試合》。第 0 屆《紅白音樂試合》沒有評審團,也沒有決定輸贏,當然也沒有類似應援團、啦啦隊的觀眾。不同於現在的紅白歌合大戰,會在事前公布出場的歌手與曲目,當時為了增加聽眾的興趣和表演者的競爭感,其出場順序和表演曲目是以 LIVE 形式現場公開。1945 年的節目播出時,打到 NHK 為紅白組加油的應援電話不斷,甚至一度中斷節目播出。此外,1945 年的《紅白音樂試合》, 從 12 月 31 日 10 點 20 分開播,當節目結束時,已過午夜零分,末班車已開走,因此參加該屆的歌手只能睡在錄音間的椅子上,迎接元旦。由於當初並無計畫製作相同的跨年節目,因此在《紅白音樂試合》結束後,取而代之的是《明星祭》等音樂特別節目。但對於當時的工作人員來說,1945 年的《紅白音樂試合》是難能可貴的體驗,而聽眾的熱烈響應也讓近藤積決定在 1951 年,重新讓紅白復活。近藤積導演以「只要不是在過年除夕時播出就好」為由,將播出日期改為「正月特別節目」並將原本的「試合」修正為最初的「合戰」。1951 年 1 月 3 日,名義上「真正」的第一屆《NHK 紅白歌合戰》正式開幕。從 1951 年到 1953 年,《NHK 紅白歌合戰》皆是以廣播過年節目的形式播出,直到 1953 年的第四屆才正式登上「電視」。面對已連霸三次優勝的「白組」,「紅組」出場女性則是帶著「上電視」的意識,各個身著豪華且亮麗的服裝登場,終於讓「紅組」首次獲得勝利。同時,也是從 1953 年開始,《NHK 紅白歌合戰》回復成跨年節目的播出時段,其中一個理由是「新年正月期間可提供演出的場地並未開放,只有跨年時段才有空檔」, 而對於節目組來說,以跨年晚會名目才更有機會邀請到頂尖的大牌歌手參加。1953 年成為唯一,同年舉辦兩次《NHK 紅白歌合戰》的一屆。
用Emoji寫聖經、買毒品,還能對抗極權政府言論審查
Emoji 既可以是彼此互通有無的話語,引起共鳴,同時也能演變成一種資格限定的密碼,像是秘密通道一般,避開閒雜人等。你可能難以想像用 Emoji 讀聖經,但在 2016 年便有一名譯者選擇用表情符號來翻譯地位不可撼動的聖經,並出書名為「Bible Emoji: scripture 4 millennials」。裡頭的翻譯系統並不馬虎,使用八十個不同的 Emoji 來對應二百多個聖經裡頭出現的字詞,試圖將經文以簡化、逗趣的方式來書寫。以〈創世記〉一章 4 節 “And God saw the light, that it was good: and God divid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為例,“God” 用了一個笑臉天使😇替代,“light” 用了一個燈泡💡替代,而 “good” 用了一個比出讚的手勢👍替代。& 😇 saw the 💡, that it was 👍: & 😇 divided the 💡from the darkness.Emoji 被視為能讓聖經更平易近人的橋樑,也是看似遠離世俗的宗教信仰試圖拉近和千禧世代之間距離的有趣嘗試。「Emoji 之所以酷是因為它們代表的種族和性別不可知。」一位不具名的譯者在 Forbes 雜誌採訪中如此說道。在聖經的經文裡頭上帝 (God) 被以男性的他 (he) 來代稱,但在 Emoji 的譯本裡頭,上帝就是分辨不出性別的一張臉。但只要換了一個情境,Emoji 卻可能從通往天堂的救贖途徑變為通往毒品交易的罪惡渠道?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 (The Daily Telegraph) 近日報導,英國警方發起了一項活動,試圖提醒青少年的家長和教師關於「Emoji 的秘密世界」(secret world of emojis)。其中列出了數種被用作毒品相關的暗號,從毒品的種類到毒品的純度高低,都能用鍵盤上的 Emoji 彼此交談。◉大麻 🍀🍂🍁🍋🍇🍉🍓🍒🍍🐶🍬🍰🍦🍪◉古柯鹼 👃🐟⛽⛄❄◉搖頭丸 👺👽☠👾◉笑氣 🎈◉K 他命 🐴◉攝取方式 💎💊💉💨(藥丸、針劑......)◉純度等級💣💥🔥👊🚀⚡警方也進一步表示,將這些 Emoji 進行解碼並公開報告,並不是鼓勵父母去侵犯孩子的隱私、檢查孩子的手機裡是否有這些表情符號的出現。而是提醒父母和教師,學習用對等的資訊去認識青少年的日常活動和交際,才能真正有效地避免溝通上的落差,進而預防更嚴重的後果發生。綜合上述看似天差地別的兩種應用情境,我們可以發現表情符號所具備的特性:一方面,Emoji 可能拉近彼此之間距離,不像過往仰賴語言能力作為傳播的門檻,也因而能成為普及化的基本語彙;另一方面,Emoji 也在社群文化裡頭演變成暗號,只有懂得特定符號拼組背後的意義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藉此區隔出誰是團體裡的一份子。事實上,Emoji 所引起的討論相當分歧。它以圖像的特性被流通使用,又不似現代文字那樣已發展出系統化的共通意義,因而被比喻成屬於 21 世紀的象形文字。針對 Emoji 的意涵和效力該如何界定的爭議,在中國已經出現案例將特定的 Emoji 寫入法院判決書中,成為法院立案審核的證據之一。但有律師指出,該如何界定仍得回到實際對話中的整體內容來判斷,並不是單發表一個表情符號就可能犯法。更模糊不清的是,在 iOS 系統的手機可能顯示出尷尬笑的表情符號,在 Android 系統中卻成了大笑。這些隨之衍生的提問都在考驗我們,該如何看待 Emoji 作為數位符號所連結成的交流網絡,以及我們究竟能不能、該不該有統一的標準來解讀 Emoji? 例如,網路上其實也有了專屬於 Emoji 的字典「Emojipedia」。你可以查詢不同表情符號的意思,在上頭也列出了不同版本或社群平台的圖案差異供使用者辨識。 表情符號的辨識 (emoji-aware) 對許多人來說是個從未聽過的字詞,但學界已有不少研究針對 Emoji 為主題進行分析,一份 2019 年的論文便整理出近幾年來 Emoji 的使用和文化差異的關聯,其中指出:在西方文化中,Emoji 主要被用來重複文字的意思,在英文的語境裡頭多以表情符號取代單一字詞。相較之下,中文的 Emoji 更多地以相互組合延伸原先文字的意義。除了可能創造原先字詞裡未表達的意思,也藉此傳遞親近的團體感。縱然還遊走在許多明文規範的灰色地帶之中,在面對極權政府的言論審查之時,Emoji 的功能則更接近障眼法。由於 Emoji 終究是需要被解釋的表情符號,又能依據使用的社群習性而靈活更動,於是根基於固定字詞之上的言論審查機制不免力有未逮。俄國和中國的 Emoji 使用趨勢便體現了這一點。從烏俄戰爭爆發至今,俄國始終以專制政權壓迫國內的反戰言論。尤其未經准許的抗議活動自 2014 年便被禁止,為了避開網路審查,俄國反戰人士便開始積極使用 Emoji 作為組織上街抗議的密語:用「走路的人」的 Emoji 重複排列,搭配上數字「7」以及俄國詩人普希金 (Pushkin) 的頭像,示威聚集的時間 (七點)、地點 (普希金廣場) 便都隱藏在裡頭。另外,中國活躍牆內外的網民對各種 Emoji 的拿捏已稱得上熟能生巧。「河與螃蟹🌊🦀」則取自「和諧」的諧音;一碗米和一隻兔子的 Emoji 則組合成「米兔🍚🐇」, 暗指「#MeToo」運動...... 等,而微博上暗喻為「習近平」的「小熊維尼」的 emoji 已被下架。接二連三的 Emoji 用語從被創造到被流傳,除了要易於被立場相近的同儕理解,在發現可能被審查後還要能即時棄之、隨之應變。例如在接近六月四號時,蠟燭和蛋糕的表情符號便被中國政府視為意圖紀念敏感的「天安門事件」而被雙雙禁止。這些 Emoji 的資訊循環週期或許相當短暫,畢竟流傳越廣的暗號就代表被禁止的風險越高。但相對地,在被噤聲的壓力之下我們也觀察到了 Emoji 蓬勃的演變過程。被廣加使用及靈活發展的 Emoji 演繹了網路社群和審查科技的消長緊張關係,像是停不下來的貓捉老鼠。史丹佛大學語言學博士、同時也是 Emoji 專家的 Tyler Schnoebelen 表示:雖然仍不能說數位符號是一種語言,但 Emoji 在某種程度上書面化了肢體語言,從因地制宜的彈性到交流暗號的社群凝聚,「能用另一種方式傳達出自己的風格,這其實非常具有意義和渲染力。」
疫苗不用打、阿茲海默新藥、乾淨能源、探索宇宙:2023最令人期待的9大科學趨勢
雖過去這幾年 mRNA (信使核糖核酸) 技術因有效對應 COVID-19 製造疫苗,越來越受到各界重視。2023 年,BioNTech 將會開始對瘧疾、肺結核、生殖器皰疹的 mRNA 疫苗進行首次人體試驗,另外還會跟輝瑞合作試驗一種以降低帶狀皰疹發病率 mRNA 的疫苗。除此之外,Moderna 公司也預計實驗有生殖器皰疹、帶狀皰疹的 mRNA 疫苗。此外,有研究人員正在探索速效鼻噴霧劑式 COVID-19 疫苗的可行性,這些噴霧劑目前在動物臨床實驗上是有效的,但人體試驗預估還很漫長。世界衛生組織 (WHO) 預計於 2023 年將發布修訂後的重點病原體清單。共有約 300 名科學家參與,審查超過 25 個病毒和細菌族群,並推測未來可能爆發的病原體。釋出資料包括這些病原體的相關研發路線圖,確認研究重點並指導疫苗、治療和診斷測試的開發。美國製藥生技公司 Vertex 和 CRISPR Therapeutics 研發出治療遺傳性貧血症的 CRISPR 療法,兩家公司預計在今年底前送交給美國、英國和歐洲監管機構審核。 CRISPR 是 1987 年由日本科學家所發現的,他注意到大腸桿菌的基因體中有一段古怪的 DNA 序列,可以幫助細菌記憶擊退過的病毒,後來陸續發現這是細菌的先天免疫系統,可以被用來精準地「剪開」錯誤的 DNA 片段。理論上,CRISPR 可以「剪掉」病患細胞中有問題的 DNA 序列,並「貼補」上正確的基因片段,透過基因編輯來治療疾病。這次 Vertex 和 CRISPR Therapeutics 合資 9 億美元,共同研發出的 CRISPR 經過臨床實驗證明可以有效幫助患有 β 型地中海貧血和鐮刀型紅血球疾病 (SCD) 患者,這兩種疾病都是遺傳性血液疾病,雖然在美國相對地罕見,但其實這類疾病在全球卻相當常見。2023 年 1 月,美國 FDA 正式宣布阿茲海默症的一種新藥 ——Lecanemab 是否真的有效了。這款新藥 Lecanemab 預計可以清除大腦中積累的 β 澱粉樣蛋白 (也就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澱粉樣蛋白斑塊的主要成分)。在臨床試驗中,有 1,795 名早期阿茲海默症症患者接受試驗,結果發現與安慰劑相比,Lecanemab 可讓智力衰退的狀況減緩 27%。另一種阿茲海默症藥 ——Blarcamesine 也預計在明年通過臨床試驗,Blarcamesine 可以激發一種提高大腦神經元穩定性、相互連接能力的蛋白質。光是 2022 年年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JWST) 所釋出的第一張圖片,就已讓世界驚嘆不已了,但接下來 JWST 繼續分享拍攝成果與世界分享。另外由歐洲航太局 (ESA) 開發的歐幾里得衛星太空望遠鏡預計將在 2023 年發射升空,其主要任務是分析宇宙中暗物質,藉此繪製出的大尺度的宇宙 3D 地圖。另外延宕多年的 X 射線天文衛星「XRISM」也將會在 2023 年發射,將能探測遙遠恆星、星系的 X 射線輻射。位於智利的 Vera C. Rubin 天文台也將於 2023 年 7 月開始運作。該望遠鏡採用特殊三鏡面設計,相機包含超過 30 億像素的固態探測器,能用短短三個晚上就掃描整個南半球天空的狀況。除了 NASA 的阿提米斯計畫太空船獵戶座 (Orion) 之外,目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 Rashid rover、美國 NASA Lunar Flashlight、日本 HAKUTO-R Mission 1 與印度的 Chandrayaan-3 也將在 2023 年開始探索月球。此外,人類史上首次私人月球之旅也將在 2023 年登場,11 人將搭乘 SpaceX 火箭展開為期 6 天的太空飛行。2022 年 11 月,在埃及舉辦的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 (COP27) 朝氣候正義邁出了重要一步。COP27 協議規定對高排放該負起責任的富裕國家必須透過新的氣候基金,在經濟上補償那些在氣候變化中首當其衝的貧窮國家。不過這筆基金到底要怎麼給、怎麼用,其後續細節仍需在接下來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討論。新的大型國際科學研究機構歐洲散裂中子源 (European Spallation Source,ESS) 雖然預計 2025 年才會完全完工,但 2023 年就會有第一批研究人員進駐,能展開初步實驗了。ESS 位於瑞典隆德,預計擁有全球目前最強的線性質子加速器,讓它打出通量最高的脈衝散裂中子源,可以研究原子核結構,進一步研究各種材料的物理結構。自 1950 年代以來全世界都一直不斷探索將核廢料存放在深層地底的可行性,目前各國也都各自有建造深度不一的儲存機構 (其中許多以實驗室為名)。不過,2023 年芬蘭的 Onkalo 深地質處置場將是全球第一個正式儲存「用過核燃料」(spent nuclear fuel)(也就是用過的核燃料) 的深層儲存所。要知道,目前各國多半還是以密封罐或水存方式在地面上臨時儲存設施存放乏核燃料,上述的地底儲存所多半還只處理放射性較低的核廢料,且由於政治、社會反對因素,其他國家還無法順利在地底儲存所存放乏核燃料。經過數十年溝通,芬蘭成功在 2015 年讓 Olkiluoto 當地議會自願同意興建地底儲存所 (當然有各種稅收、補償的優惠方案)。2023 年,就會有 6,500 噸放射性鈾裝封在銅製程的密封罐中,並由水泥覆蓋後深埋在 Onkalo 地下 400 公尺的花崗岩隧道內。
漫畫裡放學後決鬥都是假的 日本頒布禁止決鬥法
要打,去練舞室打!雖然舞蹈決鬥構不成犯罪,但是在日本 1889 年 12 月 30 日、明治 22 年,公布了禁止單挑的決闘罪 (決闘罪ニ関スル件), 任何有事前約定時間、地點,並在雙方合意的情況下進行傷害、鬥毆之爭鬥行為,皆違反了決鬥法。即使決鬥並無發生,光是提出挑戰書、要求或接受決鬥本身也會受到刑罰。不要懷疑,決鬥法仍是日本現行法律。回望日本的決鬥史,大家最熟知的莫過於戰國時代至江戶時期,日本武士之間的比武,二戰結束、日本進入現代化後,決鬥則常見於幫派與賭徒之間。但日本也從未針對「決鬥」制定相關法律。1889 年日本制定首部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 並將決鬥法入憲。而當時立法的背景,起源於 1888 年 9 月雜誌《日本人》的編輯松岡好一在雜誌上揭發了長崎縣的高島炭坑不人道的勞工體制「」, 引爆社會輿論甚至是勞工暴動頻傳。然而,當時還只是立憲改進黨黨員的犬養毅,則是在《朝野新聞》否認納屋制度,導致松岡好一與三宅雄二郎、志賀重昂,聯合向犬養毅提出決鬥宣言。對此,犬養僅以「決鬥只是野蠻的遺產」回應,沒想到當時身兼大審院 (最高裁判所前身) 檢察官與遞信省 (總務省前身) 参事官的光妙寺三郎,則是公開在帝國大學 (東京大學前身) 公開發表「決鬥是文明之花」的演說,不只是火上加油更引發社會輿論。自此,決鬥一事開始頻頻發生,據傳這也是促成決闘罪的理由之一。根據明治 22 年法律第 34 條《決闘罪に関する件》◉ 挑起或是回應決鬥的人,將處 6 個月至 2 年的有期徒刑◉ 參與決鬥者,將處 2 年以上至 5 年以下有期徒刑◉ 旁觀決鬥或是承諾見證決鬥勝負者,將處 1 個月以上 1 年以下有期徒刑◉ 意圖出借或是提供決鬥場所者,將處 1 個月以上 1 年以下有期徒刑自 1909 年日本《刑法》實行以來,決闘罪已取消罰款,且依照從重處罰,判處最重的刑罰。例如,「決闘罪」最高刑罰是 2 年有期徒刑;「傷害罪」最高刑罰則為 15 年有期徒刑,如果在決鬥中導致他人受傷,將處以 2 年以上至 15 年以下有期徒刑。決闘罪建立在經雙方同意的「傷害與毆打」的鬥爭,因此如果不涉及生命危險,例如球類運動,即使同為獲得雙方同意的決鬥,也不構成犯罪。此外,拳擊、空手道、柔道等武術比賽也不受決闘罪約束。然而,即使是以「武術比賽」為由,此決鬥並不屬於真正合法的體育競賽,也有可能會被判定為違反決闘罪。決闘罪自明治時期制定以來,因難以被舉發,鮮少有人因決闘罪而被捕。根據日本檢察廳統計,2005 年受到決闘罪指控的人僅有 34 人。但也因為決闘罪鮮少人聽過,每隔幾年就會有人因此上報。2019 年 10 月,一名男子因為不爽女友對他的批評,提出決鬥的要求,並約法三章「即便受傷也不會報警」的約定。最後,兩人對彼此大打出手而受傷,雙方都被控決闘罪與傷害罪。2022 年 11 月,一名經營與女子酒吧的男人,涉嫌教唆店內兩名女子在店內決鬥而被捕。
初遇提姆波頓:一個始終長不大的純真心靈,為我們展現他眼中的真實世界
第一次看提姆波頓的作品,大概是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那是一個深夜,晚上睡不著爬起來看電視。我發現電影台在播放《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 明明畫面很可愛,很像拍給小孩子看的故事,但是愛德華的眼神卻好憂鬱,好可憐的感覺,故事的發展,也很誇張、很滑稽,很像常見的兒童電影,但是愛德華卻又遭遇一些很辛苦的事情。當時我覺得「這部電影不一樣!」,「這才是真實的世界嘛!」, 在心中有這樣幼稚的感受,可以說是我 10 歲時的一個重要啟蒙。天真、童趣,但卻又面向殘酷。好像一個始終長不大的純真心靈,為我們展現他眼中的真實世界一樣。所以更直接、更殘忍,儘管有著表面的七彩純真童趣糖衣,就是這樣衝突的展現,使我深深著迷著。沒有啟發跟影響,哈。提姆波頓個人的強烈風格,我認為是無法借鑒的。新的時代有新的觀眾,需要新的電影風格與美學。提姆波頓的電影對我來說更像是童年的夢,是我珍藏在心裡,是非常私人的東西。更多是在工作忙碌之後,夜深人靜之間,打開影片重溫過去,想起曾經更為純粹的自己,以換得面對明天的力量。每年也引頸期盼提姆波頓導演能夠持續推出作品,讓我童年的夢想可以持續延伸!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後進入「長髦象影音科技」學藝兩年成為剪輯師,自立門戶開設「阿晟剪輯工作室」。曾任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講師、第 54 屆電視金鐘獎評審委員。2013 年以《神算》獲選第 48 屆電視金鐘獎「剪接獎」, 並在 2016 年以恐怖片《紅衣小女孩》入圍第 53 屆金馬獎「最佳剪輯」, 同年以作品《再見女兒》獲中國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年度推介新銳剪輯師。2019 年,以動作片《狂徒》, 三年內第二度入圍第 56 屆金馬獎「最佳剪輯」,2021 年以《主管再見》再次入圍第 56 屆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類剪輯獎」。著有《剪故事:金獎剪輯師的電影深層學!從電影敘事、17 階段戲劇結構,到類型電影心法攻略》。工作人的電影研究 | 阿晟聊剪輯蠻晚才認識提姆波頓的,第一次看到提姆波頓的作品是《瘋狂理髮師:倫敦首席惡魔剃刀手》(Sweeney Todd)。應該是因為強尼戴普吧,因為當時在朋友家看了神鬼奇航 1 後,很喜歡強尼戴普演的傑克船長,所以特定去搜尋強尼戴普奇的其他電影,就認識到了提姆波頓。當時的感受是每位角色的造型都非常 計都美得讓人想按下暫停鍵好好欣賞,然後就記住了這個導演,之後只要是他執導的電影,都會去電影院觀賞。他的黑色幽默跟獨特的怪奇美學也讓人印象深刻,有一種強烈的對比感,電影出現的問題很現實、恐怖且殘酷,但角色們的行為上卻都帶些童趣跟純真。當然我最喜歡他在角色上的設計,令人耳目一新且前衛,不論是動畫片《地獄新娘》(Corpse Bride)、《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等或是真人電影《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剪刀手愛德華》、《瘋狂理髮師》等裡都創造出了讓人難以忘懷的角色,很多角色初看會覺得可怕、離奇又誇張,但就跟角色們在電影裡一樣,外表雖然嚇人但卻是善良且可愛的。通常我看影集或電影,最先吸引我的就是角色,而提姆波頓創造的角色們都有這種看過一次就忘不了的魅力,角色剪影上也非常明確且清楚!他在顏色和光影使用上都很棒,他喜歡用對比強的陰影效果,用這明暗對比來突顯人物輪廓,製造陰森感,此時如果是暖黃色的柔光照進來就更有一種溫暖感,又如果換成冷藍色的月光照進來就更有一種灰濛濛的不安感。所以提姆波頓在角色、色彩跟光影上都讓人想要畫他的作品,就像我第一張《星期三》的 Fanart 就是被這種剪影跟光影所吸引,即使有個複雜的背景,也不能把角色掩埋在畫面中,這都還是我在學習的部分。真心推薦還不認識提姆波頓的趕快去看他的作品!以上,發現自己提到好多角色的部分,哈哈,因為我希望自己是一位厲害的角色設計師,所以在影視作品的角色上都會特別的注意。IG|FB | 作品集 | 第一部應該是 1989 年的《蝙蝠俠》(Batman), 但反而是 1990 年的《剪刀手愛德華》好看到讓我想知道導演是誰。大概是我讀國一的時候,老家附近新開了一家錄影帶出租店,爸爸便買一台錄放影機回來,因為不知道有什麼片子好看,爸爸於是按照熱門影片出租排行榜的順序借回來看,那還是個電視機有映像管的時代,迴帶機還是紅色跑車的形狀,《剪刀手愛德華》在退租之前,我看了四次,耐心等待迴帶機跑了三次,每次看都哭,覺得心裡苦苦的、悶悶的。那大概是我第一次認知到藝術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原來這世界有黑暗的童話、美麗的女主角可以壞掉,以及所謂的「餘韻」是什麼味道。提姆的影像風格確實獨特,但這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像諾蘭的電影命題始終在訴說關於「男人的失落」這回事;提姆的電影則是「怪人的平凡」, 異常的人 (《瘋狂理髮師》、《剪刀手愛德華》、《決戰猩球》)、怪人 (《蝙蝠俠》、《巧克力冒險工廠》、《小飛象》、《怪奇孤兒院》)、死掉的人 (地獄及怪犬系列)⋯⋯換個政治不正確的說法,總之就是逃逸於社會常理之外、格格不入的人 (或動物) 們,他們的內裡實際上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也會有愛、有恨,有苦衷和追悔,正因為他們被分別對待,苦衷和追悔比一般人來得深,甚至比「正常人」來的有「人性」。而所謂善或惡、光明與黑暗、可怕與可愛各種二元對立的界線被提姆模糊掉了,可能他本人也是如此,覺得他的作品「討厭」和「討喜」的界線也很模糊,用華麗奇幻的視覺語言、帥美的男女主角包裝一個苦澀的故事,巧克力咬下去,裡面竟是嗆辣的白蘭地。東華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自由設計者、紀州庵特編輯,曾任角立文化特約設計師、南海藝廊特約策展人、新新聞雜誌特約美編。設計的書封《電影裡的象小姐》榮獲 2014 金蝶獎台灣出版設計榮譽獎。FB | 作品 | 我是在國中一年級,那時候國中都有實施特色課程,就選擇了電影欣賞,當時老師播放的其中一部就是《魔鏡夢遊》。由於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迪士尼故事 (雖然提姆本人不喜歡迪士尼), 再加上很喜歡那種華麗詭譎冒險風格,就把《魔鏡》的視覺美學奉為圭臬。但那時候一直沒有注意到原來《魔鏡夢遊》跟我一直很喜歡的《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還有《飛天巨桃冒險記》(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 提姆波頓不是導演就是監製,就是有種,啊!原來都是你啊,這種感覺,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相遇。你很難去想像為什麼有人可以把黑暗和童心融合的如此吸引人,通常來說這兩個元素加在一起會是恐怖片 (確實提姆波頓也非常熱愛恐怖片、受到恐怖片的啟發蠻大的)。但他的片都會帶著屬於他的風格的純真和愛,那樣的角色和情節非常吸引我。有一種即便外表是被社會所拋棄的扭曲樣子,但還是努力地把碎掉的心拼好,只為了給你。✺展覽日期✺ 2022.10.20-2023.3.5✺開放時間✺ 10 A.M-18 P.M (週一不休館)✺展覽地點✺ 中正紀念堂 1 展廳 (愛國東路側大孝門進場)✺休館日期✺ 2023.1.21-22、2/28
「來去圖書館租西裝」共享經濟興起,拒絕成為炒作消費的受害者
永續性發展以及減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占據人們的心思,因此無論是改變飲食習慣還是旅行方式,人們愈來愈注重身體力行來促進地球健康。而各地圖書館除了肩負散播知識之責,也力求分享資源,提升民眾環保意識。圖書館本身已在促進環保,因為館內無論是實體館藏還是線上數位資產,都日復一日獲鄰里居民重複使用,減少了買賣的次數,進而節省了印刷和生產造成的碳足跡。隨著環保意識高漲,圖書館這種「以借代買」、「一物多用」的感染力正在擴大。試想,如果除了「書」之外,一些久久才用一次的商品也能以「借物取代購買」, 不是一舉數得嗎?一來收入較差的民眾也有管道取得他們負擔不起或不需要長期使用的商品;二來透過減少商品的生產數量來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進而減少工業汙染、能源消耗和資源的總體消耗。例如,紐約公共圖書館 (NYPL) 就有提供西裝借用的服務,這項服務的男用西裝、女用套裝、配飾、手提包等,許多都是與館藏圖書一樣,由民眾捐贈而來,部分是館方透過企業捐助的款項購得。紐約公共圖書館這項服務著眼點其實不在環保,而在提升貧窮弱勢族群在進入職場、扭轉人生的機會,讓手頭不寬裕的社會新鮮人甚至失業、待業已久的人,不至於因為缺少體面衣著而讓面試主考官留下壞的第一印象。除了公共圖書館這類免費借衣服務,全球還看得到愈來愈多專門租衣的小站。而「租衣」並非新概念,畢業舞會和結婚禮服、萬聖節的變裝服,向來都可以用租的。近幾年興起的「時尚 libraries」, 有一部分與抵制「快時尚」引發的浪費有關。在英國,家庭每年送進掩埋廠的時尚垃圾高達 30 多萬噸,且一件衣服在被扔進垃圾桶之前的平均穿著次數,過去 15 年下降了 36%。根據西田集團 (Westfield) 的研究,70% 的英國消費者願意以租代買的方式「得手一件目前最夯的潮服」。當中,33% 是因為省錢,12.5% 是希望自己消費習慣能更環保。瑞典哥特堡 (Gothenburg) 就有一間名為 Klädoteket 的時尚 library 提供租衣服務,每件每次可租最久三個月。2018 年時,民眾可以用 450 瑞典克朗 (約新台幣 1,359 元) 租兩件;650 瑞典克朗 (約新台幣 1,963 元) 租四件。Klädoteket 的商品從亮片禮服到棒球帽應有盡有,如果消費者真的對租下的衣服愛不釋手,還能以零售價 15% 的折扣買進。不只是衣服,很多商品也都是久久才用得到一次,與其用買的用過一次就丟倉庫積灰塵,不如用租的或借的。英國「萬物小站」(library of things) 就是建立在這個概念之上。這個借物網站可以借到多種廚房、電器、露營等用品,租金不貴,且可分日租或週租,讓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租物的費用。例如你心血來潮想手工做義大利麵,可以花 3 英鎊 (約新台幣 100 元) 租義大利麵條機;如果你有親友突然來訪打地鋪,你也能以一天 5 英鎊 (約新台幣 180 元) 或一週 20 英鎊 (約新台幣 725 元) 的價格租個充氣式床墊。這樣的「萬物小站運動」有個單一目標,就是延續並擴大圖書館數百年來的工作:提供一個開放管道給各項資源,讓鄰里有機會去探索、嘗試、使用各式商品,但毋須購買或儲藏這些商品。而這只是規模更大一場運動的一環:共享經濟。「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或「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是一種經濟安排,讓民眾取得產品或服務,而非所有權。這種經濟安排好處包括:透過借用和回收物品來降低消費者成本,並讓人們控制自己的消費,而不是成為炒作消費 (hype-consumption) 的「消極受害者」。這類炒作消費行為在美國十分普遍,有以下數據來佐證:根據美國全國住宅建商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 數據,過去 50 年,美國房屋平均面積幾乎增加了兩倍,但 10% 的美國人仍需要租用異地儲存室 (offsite storage)。美國能源部資料顯示,住家車庫可停兩輛車的民眾中,25% 沒有空間將愛車停在車庫內,32% 只有停一輛車的空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研究更顯示,美國的兒童僅占全球 1%, 但他們購買的玩具占全球的 40%。由此可見,若是能把借物概念從圖書館、借物小站拓展到學校、公園等公共空間,讓更多的人參與甚至以物換物,發展愈蓬勃、能借用的東西也就愈來愈多元,也更能減少過度消費對環境的影響。
美國一名女子被逮捕 只因她身上穿的是褲子而不是裙子
在過去,女性穿褲子被認為是妨害風化的穿著。1852 年 12 月 29 日,一名 17 歲的女子 Emma Snodgrass 身穿「褲子」而遭波士頓警方拘捕,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因穿著不當而進警局,但這次有點不同,因為她身邊多了一位身穿男裝的 Harriet French。當時,各大報社媒體紛紛大肆報導此事,並嘲笑她們是「沒有女性氣質的怪胎」。兩人最終的下場是什麼?據傳 Emma 出生在有錢人家,父親即有可能是紐約當地的警長或副警長,即便她曾多次被送回紐約父親的身邊,但「死性不改」的 Emma 持續著被目擊、逮捕、上新聞、被送回家的輪迴,長達至少半年的時間。另一位身穿男裝的 Harriet French, 過去曾女扮男裝在汽船上工作,也曾當過調酒師,被問及為什麼穿男裝時,她表示「穿著男裝、被當作男生,可以活得更舒適,甚至是能夠賺更多的錢。」1853 年 7 月,波士頓日報再次報導,「據說 Emma 小姐已經悔改,誓言不再穿褲子並永遠遵守身穿得體襯裙的禮儀。」但是 Harriet 就沒那麼好命,她被送去工業之家 (House of Industry) 一座類似濟貧院,提供沒有謀生能力的窮人勞動,有如監牢的地方。同樣一件褲子,穿在女人身上就是違法,穿在窮人與有錢人身上,更彰顯出另一種不平等。褲子的歷史可回顧至千年以前,至少在中東地區的土耳其,不論男女都要學會騎馬,因此土耳其風格的服飾例如土耳其褲 (şalvar), 外觀上男裝與女裝幾乎一樣,比起性別規範更重視實用性和舒適度。但是直到 19 世紀,女性在公共場合仍需要穿著厚重與笨重的長裙,美國多個城市更是通過「禁止女性穿褲子」的法律:1863 年舊金山禁止在「公共場合穿著不符合其性別的服飾」違者視為犯罪;而後哥倫布、芝加哥、奧蘭多等超過 10 個美國城市相繼跟進,1950 年後半,底特律與邁阿密甚至通過《反變裝法》。就連當時的現行法律,也被當作拘捕女性穿著褲子的藉口,例如 Emma 與 Harriet 當時即是以違反流浪法而被拘捕。1851 年,艾蜜莉亞・布盧默 (Amelia Bloomer) 在女性報紙《The Lily》介紹了美國女權運動倡議者伊麗莎白・史密斯・米勒 (Elizabeth Smith Miller) 發明的燈籠褲,並寫道:「女性的服裝,應該是為了符合她們的需要而設計。而這種服裝風格,關係著女性的健康和安全,因為它可以降低帶兒童或是蠟燭上樓的風險。當我穿上這件褲子時,有成千上萬的女性紛紛來信詢問我 - 這表示女性是如此地焦慮,是多麼想要擺脫又長又重的裙子負擔。」那年夏天,結合土耳其服飾、方便女性走路燈籠褲,在全美掀起一股風潮,燈籠褲也以艾蜜莉亞・布盧默的名字為名。然而隨著許多報章雜誌的嘲諷與譴責,以及許多穿著燈籠褲的女性被教會除名,布盧默本人也在 1859 年宣布放棄服裝改革失敗。但 Bloomer 也成為 1950 年女權主義改革的代表。另外一位公開倡導服裝改革的女性是 —— 美國陸軍第一位女外科醫生瑪麗・愛德華・沃克 (Mary Edwards Walker)。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即便她的工作時常為了搶救病人奔波,卻也被要求穿上裙子,並且保持「整潔」, 而其同事也都只能對她的燈籠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服裝,應該是保護人的身體,並從中獲得行動自由的存在,而不是讓人成為它的奴隸。」瑪麗・愛德華・沃克美國內戰結束後,沃克仍舊時常穿著夾克、帶著禮帽,甚至剪了短髮走在路上,她第一次被捕是在 1866 年的紐約最後一次則是在 1913 年的芝加哥。女性在公共場合穿褲子的運動曾短暫復興,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914-18 年), 女性會穿上褲子,接替由男性擔任的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1939-45 年), 平民和軍人女性在工作和社交場合普遍穿著褲子。直到 20 世紀,褲子才開始慢慢走入女性的衣櫃。可可・香奈兒 (Coco Chanel) 的影響力,開始讓褲子成為職場女性的穿著,但仍僅限於運動與休閒時,而非公共場合。1969 年,Charlotte Reid 成為第一位在美國國會穿褲子的女性,且直到 1993 年,美國國會才「允許」女性可以穿著褲子參加議會。1960 年代開始,女權意識逐漸高漲,越來越多人加入支持女性穿褲子的運動。1965 年褲子的產量終於超過裙子,許多設計師加入女褲的設計行列。但是在法國巴黎,卻直到 2013 年才正式廢止女性穿褲子的禁令。1799 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為了降低女性的權利,頒布「任何想穿褲子的女性,都必須取得警方的同意」的禁令;1892 年則修改為「只有當女性騎自行車或是騎馬時,才允許穿褲子。」1946 年二戰結束後,法國憲法明文「男人、女人在憲法面前一律平等」, 女性再也不用擔心穿褲子走在街上會被逮捕,但禁褲令卻也遲遲沒有刪除。過去 200 多年裡,曾數次有人試圖廢除這一禁令,但都未能成功,部分原因是政府官員認為「該法律不會強制執行」, 不需要優先處理。直到 2013 年,法國才正式廢除此禁令。
波斯戰士必修課 世界最古老武術之一:Pahlavani and Zurkhaneh
帕赫勒瓦尼與祖哈內儀式 (Pahlavani and Zurkhāneh) 是一種結合了伊斯蘭教、諾斯替教 (Gnosticism)、祆教和傳統波斯信仰元素與摔角運動,最早源於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 (Achaemenid era) 時期。這項運動的最初目的是訓練男人成為具有戰鬥力的戰士。因此,Zurkhāneh 訓練不局限於體能鍛鍊,而是結合了武術、體能、體操、力量訓練,音樂、宗教與品德教育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如今伊朗依舊保留著這項訓練方式。現如今運動訓練整體較為溫和,並無中古波斯武術的殺氣,所使用的道具也有點像重訓時的啞鈴、槓片或其他器材,目的是增加運動時的阻力,強化身體與肌肉的運用。Pahavani 為英雄之意的意思,融合古代劍術、騎士與盾運用的綜合鍛鍊形式,主要是運用 Shena (伏地挺身板)、Meel (波斯槓鈴)、Sang (盾牌) 和 Kabbadeh (鋼弓) 等由古代波斯兵器演化而來的道具進行,並於名為 Zurkhāneh「英雄練習館」(或譯名為「力量之家」) 的場所進行訓練。Zurkhāneh「英雄練習館」 是一座有頂棚的建築,中心有一個 1 米深的八角形凹槽,又稱為 Gaud, 周圍有席位讓觀眾坐下觀看比賽。據說,過去 Zurkhāneh 曾是伊朗地下警察的培訓場所,甚至成為團體勢力的打手,但隨著地下警察消失,這些運動的運動員轉而參與運動賽事,並在舉重領域上取得好成績。Shena 板是個外型像極了小型長板凳的小木架或是鞍馬,但使用方法與現代體操不太依樣,Shena 板簡單說就是伏地挺身的道具,只是動作能更多變化,不是只有單純的一下二上,或是撐著不動。Shena 設計的目的主要是針對腰臀與核心肌群的強化運動,整組運動不只以 Shena 為支點伏地挺身,也有像是雙手撐在 Shena 上左右弓身扭轉、雙腿劈開,彎腰身扶住 Shena, 接著運用腰臀力量伏地挺身等姿勢,而 Shena 的主要作用即在確保身體不會貼到地面。Meel 波斯槓鈴是由古代鈍器演化出的設計,宛如日本動畫中惡鬼拿的狼牙棒的沒有釘子版。造型簡單,重量卻極富挑戰,通常單一個大約五公斤起跳,重達到三十公斤皆有。拿的時候要像是拿著霜淇淋般,雙手握著下方的握把,將巨大沈重的 Meel 平舉在胸前。運動員必須將 Meel 繞過肩膀,背到身後再拉回胸前,並搭配身體或站或蹲的姿勢變化。這除了是高強度的重量訓練外,同時也練肩部、核心的平衡與協調。Kabbadeh 鋼弓一如其名,是以鋼材製作的弓,除了弓身,弓弦大多也是以鋼製鎖鍊打造而成。這個以鋼製作的器材十分沈重,當運動員實際使用 Kabbadeh 鋼弓時,需要雙手抓住弓身,以身體為中心盡可能不動,將弓繞著自己轉動;或者單手或雙手抓著弓身,全身旋轉;除了以身體為中心轉動,也可以一手抓弓身,一手抓鎖鍊,舉過頭左右晃動,或者全身轉動。先不論有些動作感覺很像操作呼拉圈,但邏輯上,這主要是利用揮動鋼弓形成的離心力,強化身體耐力。Sang 門盾,就是盾牌。雖然不像軍警用的防暴盾或是美國隊長的圓形飛盤,形狀更像是大型浮板,因材質是以木頭打造而成,重量可觀。Sang 門盾的握把在中心位置,操作者左右手各持一面盾盤,可以平躺在地將盾牌平舉上推、直舉上推,或者像蚌殼舞一般的開闔;也可以站著搭配深蹲,進行同樣的操作,或者一手舉盾一手舉波斯槓鈴,更有出征的感覺。但不管如何,千萬別學美國隊長把盾牌當飛盤丟出去。此項道具的操作有點像是運用啞鈴的各種伸展,但除了重量,盾牌的面積比啞鈴更大,因此操作的時候,除了核心、握力、臂力之外,對於平衡感,身體協調之類都會有所要求與鍛鍊。畢竟能拿著兩片大盾牌飛舞,這就算不比美國隊長,大概也要像酷寒戰士吧。古代波斯先知 —— 祆教 (زرتشتی‌گری‎) 的創始人瑣羅亞斯德 (Ζωροάστρης) 認為,身心力量的發展可以用來提升靈性,身體健壯,內心也要真誠純潔。因此帕赫勒瓦尼與祖哈內儀式著重的不只養成猛男戰士,訓練過程中會由一位老師 (Morshed) 引導,搭配音樂、鼓聲、頌詞等訓練,藉此促進戰士們的仁慈與謙和的戰士精神。
《瀕危物種法》通過 動物保育與經濟利益 孰輕孰重
如果這世界,不只貓消失了,許多瀕臨絕種的物種也都消失了。1973 年 12 月 28 日,《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簡稱:EA) 在尼克森總統的呼籲下通過,旨以保護或是正面臨滅絕危機的物種,對美國來說是極具意義的保護法,也被稱為「美國最強大的環境法規之一」, 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物種保護法。《瀕危物種法》並不是美國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護法。早從 90 年代環保意識抬頭時,美國隊於野生物種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例如曾經有數千萬隻的野牛 (Bison) 因拓荒者宰殺與鐵路開墾,當時只剩下一千多隻;原棲息五大湖週邊的旅鴿 (Passenger pigeon), 也在狩獵活動與森林砍伐日益嚴重後,在 1914 年正式滅絕。為了製作帽子,許多羽毛獵人無差別性地捕殺鳥類,進而導致卡羅萊納長尾鸚鵡 (Carolina parakeet) 滅絕。為了解決物種絕跡問題,美國國會在 1990 年通過了《雷斯法案》(Lacey Act of 1900) 成為首部規範禁止動植物間商業貿易、運輸的聯邦法案。然而,動物滅絕的情況仍是存在。1966 年環保主義者促使國會通過《瀕危物種保育法》(Endangered Species Preservation Act), 旨以授權政府徵收土地,以保護魚類、野生動物等本土物種,並於 1969 年擴張法案內容,開始制定瀕危動物清單。直到 1973 年尼克森通過《瀕危物種法》後,取代 1966 年的法案,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瀕危物種法》將所有瀕臨滅絕的物種,包括花草、樹木等所有「植物」才被完整列入名單,並明確定義「禁止國家政府授權或資助,任何可能危及所列物種存續,或導致此類物種關鍵棲息地遭到破壞,發生不利改變的行為。」隨著 1969 年《瀕危物種法》開始名列瀕危動物名單,受威脅物種的保育在國內逐漸正當且合法化,例如德瑪瓦狐松鼠 (Sciurus niger cinereus)、哥倫比亞白尾鹿 (Odocoileus virginianus leucurus) 都已解除原本的瀕危狀態。科學家曾估計,若沒有該法案,至少有 227 種物種可能滅絕。然而,不是人人都如此看重動植物保育議題。2020 年,川普政府曾提議要重新定義「棲息地」, 只有瀕危物種的生活區域才需被列為關鍵棲息地,並以「經濟發展」為主要考量。川普提出的修法,無疑是將「經濟發展」建立在「環保保育」之上,對此許多環保團體紛紛表示抗議,但另一方面,認為《瀕危物種法》阻礙美國商業用地發展的聲音至今也不曾停歇。隔年,川普政府將灰狼從瀕危物種名單中除名,並提高狩獵配額後,卻也導致獵人過度狩獵,導致威斯康辛州有三分之一的灰狼死於人類之手。2022 年,聯邦法院重新宣布讓灰狼重回瀕危物種名單中。
別惹貝比魯斯不開心 紅襪與洋基的愛恨情仇全都因為他
等價交換聽過吧,想獲得某樣東西,就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1919 年 12 月 26 日,波士頓紅襪隊老闆 Harry Frazee, 將自家王牌投手貝比魯斯 (Babe Ruth) 高價賣給宿敵紐約洋基隊,以解決其私人的財務狀況,而他得到的代價是,紅襪隊長達 86 年與世界大賽冠軍無緣的魔咒與苦難,史稱貝比魯斯魔咒。有看過《魔球》的人應該都知道,球員之間的交易,是球場之外再正常也不過的商業行為,但是對於紅襪隊球迷來說,貝比魯斯魔咒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禁忌。1916 年,百老匯製作人 Harry Frazee 以 67 萬 5 千美元的價格買下該年度衛冕冠軍的紅襪隊,即便隔年的總冠軍被芝加哥白襪隊奪得,1918 年紅襪隊再次重回冠軍的寶座,即便這是 20 世紀,他們獲得的最後一個冠軍。...... 1919 年,紅襪隊雖然只拿下第六名的成績,但當時曾帶領紅襪隊取得 3 次冠軍的貝比魯斯,也在該年刷新單季轟出 29 支全壘打的紀錄。賽季結束後,原本年薪是 2 萬美元的貝比魯斯要求調薪兩倍,但他錯估了當時 Harry Frazee 的財務狀況,以及球隊對他的包容力。在 Harry Frazee 買下紅襪隊後,就有許多人質疑他的管理能力。雖然早在 1918 年,Frazee 就曾和洋基隊有過幾次球員交易,但 1919 年賽季結束後,Frazee 發現難以負擔芬威球場 (Fenway Park) 與紅襪隊的負債,他「被迫」將最好的球員送去交易市場以換取現金,不包括貝比魯斯,Frazee 將紅襪隊的成員賣給洋基隊,三年內至少淨賺 30 萬美元。一個健全的球隊,是可以靠球員交易用新血壯大、補強球隊陣容,但 Frazee 之所以用 10 萬美元送走自家的王牌投手,不是把錢花在球隊上,反而是為了填補他在百老匯的財務破洞。根據前《波士頓環球報》記者 Leigh Montville 表示,出售貝比魯斯換來的金錢,其實是為了投資旗下的音樂劇《My Lady Friends》。儘管貝比魯斯在球場上表現亮眼,其私下卻是愛上夜店、很常喝到爛醉的麻煩人物,Frazee 也以此為由將他賣到紐約洋基隊。也是在這個時候,拿過 5 屆冠軍的紅襪隊與從未打進冠軍賽的洋基隊,產生了命運交叉點,基襪大戰就此開打。1923 年,洋基隊拿下第一座總冠軍,自此成為贏得最多世界大賽的球隊;反觀紅襪隊,在出售貝比魯斯後便一蹶不振,在 84 個賽季中僅 4 次打進世界大賽 (1946 年、67 年、75 年、86 年), 每次都是在第七場,也就是最一場比賽中失利。而洋基隊的球迷,會穿著印有 1918 的衣服嘲諷紅襪隊 - 那是他們最後一次贏得世界冠軍的時候。紅襪隊球迷將所有不甘心與懊悔,都歸於貝比魯斯魔咒。多年來,球迷們也試著解除魔咒,例如在聖母峰放一頂波士頓帽、在球場燒毀洋基隊的帽子,或是在場外舉辦驅魔儀式。直到 2004 年,也是貝比魯斯被賣掉的 86 年後,紅襪隊的魔咒終於被解除,在世界大賽中戰勝聖路易紅雀,是首支輸掉前三場比賽卻獲得世界大賽冠軍的隊伍。你相信球場上的魔咒嗎?至少紅襪隊球迷相信貝比魯斯魔咒真的被解開了。2004 年,最後一個出局的紅雀隊球員,身穿的是 3 號球衣,而那正是貝比魯斯在紐約洋基時的背號。
達爾文搭小獵犬號出航 在暈船嘔吐中 收集各式生物樣本
雖然你在校成績不是頂尖,但富裕的家庭得以支柱一切夢想,你願意拋下一切「自費」搭上這條航行五年的船嗎?1831 年 12 月 27 日,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受到海軍的邀請,以船長私人陪同者的身分,搭上小獵犬號 (HMS Beagle) 展開長達五年的南美洲海岸考察之行。這趟旅程,不僅改變達爾文的職涯,也成功讓他航向偉到的航道,一個至今依舊充滿爭議的「物競天擇」理論。達爾文和多數天才不太一樣,比起念書他反而花更多時間在野外抓甲蟲。父親對他的評價,成天遊手好閒、靠賭博與打獵度日的浪子。對學習沒有興趣的他,從愛丁堡大學醫學院輟學轉到劍橋大學神學院,原本畢業打算成為牧師的他,在劍橋大學恩師的推薦下,達爾文收到英國皇家海軍「小獵犬號」隨船探勘的邀請,航行時間 5 年,且不支薪且全部自費。達爾文表示「此次航行,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他決定了我整個職業生涯。」雖然達爾文的父親,一開始十分反對這項提議,直到達爾文舅舅的說服後才改變態度。最後,達爾文的父親在資金上給予他全力的支持。由於沒有太多時間準備,達爾文匆匆地買了花了 50 英鎊,買了一大箱手槍和一把步槍;再花 5 英鎊買了望遠鏡和指南針。而達爾文在出航前,還努力練習如何使用「測斜儀」, 還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地質學老師亞當・塞奇威克 (Adam Sedgwick):「我把所有的桌子都放在我的臥室裡,任何可以想像的角度和方向都有。我敢說我已經像任何地質學家一樣準確地測量了它們。」雖然以小獵犬 (Beagle, 又稱米格魯) 命名,可能有點奇怪。但是以動物名命名,似乎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慣例,而船名前面的 HMS 則是他 / 陛下 / 船的英文縮寫。小獵犬號出航的目的,是英國海軍為了測量南美洲海岸線並繪製海港圖,以便製作製作更好的地圖,以確保英國在美洲獲得的利益。這是小獵犬號第二次航行,船上配有最好的科學儀器,例如經緯儀、航海天文鐘、氣壓錶,以及首次使用蒲福氏風級進行測量,1835 年更是成功測量到地震。所謂船如其名,小獵犬號的長度僅有 90 英尺 (約 27.4 公尺), 全船約有 60~70 名船員,達爾文與其他兩位船員只能住在船尾艙約莫一坪的空間,睡在離天花板 60 公分不到的吊床上。原本小獵犬號預計在 12 月初出航,但一出航便遇上大風暴不得不返航,直到 12 月 27 日才再次起錨,雖然達爾文在啟航初期,極度不適應海上生活、頻頻暈船,旅行途中也飽受疾病、發燒之苦。在船上,達爾文開始以日記的方式記錄日常。長達五年的航程中,達爾文多數時間都待在陸地上探索,包括加拉巴哥群島。達爾文除了研究動物演化,早在達爾文在劍橋大學時便曾參加「格魯頓」吃貨俱樂部 (Glutton Club), 每週聚餐嚐遍各式「野味」, 在學期間他就曾吃過鷹、貓頭鷹等各式鳥類。在達爾文旅行期間,他也沒有放棄對「奇異肉類」的迷戀,甚至提供他更多嚐鮮的機會,據說他曾吃過犰狳和不知名的囓齒動物,他發現後者特別好吃。1831 年 - 1836 年間,達爾文仔細記錄大量地理現象、化石與生物,並收集了許多標本,這也讓迅速成為一名博物學家。而他的「日記」也成為他後期「演化論」的基礎,回國後他將這些筆記整理成遊記,出版《小獵犬號之旅》一書。
「冬天開電動車是大考驗」美特斯拉車主怨續航力低、充電慢,還得先預熱
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在解決電動車充電問題,加速興建充電設施讓充電更方便,車商也不斷精進電池技術,但是遇到異常低溫,電動車可能會成為車主的絆腳石。電動車的鋰離子電池不喜歡冰凍溫度,最近在美國面臨極度嚴寒,已經有特斯拉車主反映冰凍天氣期間電量大降,且無法充電。某特斯拉車主對外媒表示,當室外氣溫 19°F 約零下 7°C, 電池電量為 40%, 他在出門前充電,但充了 2 小時電池電量變化不大,隨著溫度愈來愈低,充電效率愈來愈低,最後完全停止充電,他的車當時只有 19 英里的續航里程,因此被迫取消假期計畫。另一名在紐約工作的台灣科技工作者在紐約遭受冰風暴期間,也在社群反映特斯拉電量問題,直言「冬天對電車真的是一大考驗,零度以下 Model Y 連交流電 charging 都提示你必須先加熱電池,過去只有直流快充需要先預熱,造成整個充電速度大幅降低,車停在停車場如果採取哨兵模式 (sentry mode) 一整晚沒關,掉電可以掉到近 10%。」由於鋰離子電池的化學性質,在低於冰點的條件下充電會導致鋰電鍍而損壞電池,因此在寒冷的天氣裡,充電過程會將一些時間用於將電池加熱到適當的溫度,因此需要更長的充電時間。低溫下可用電量也會更少,一些電動汽車製造商,如特斯拉會限制在電動車電池溫度過低時可以使用的電池電量,保留的電量在電池升溫時就可以恢復正常,目的是為了保護電池。因此在寒冷氣候中開電動車,續航里程會大幅衰退。美國汽車協會 (AAA) 在冬季環境中測試特斯拉 Model 3, 在 20°F 的天氣下,平均續駛里程減少 41%。實驗包括讓 Model 3 停駛並讓車廂冷卻下來,如此一來當要再啟動時,電池一部分電力必須用來加熱車廂,導致車輛的實際續航里程更少,但實驗當時特斯拉車款沒有配備熱泵系統,因此現在的車加熱效率會比電阻加熱更高一點。根據挪威汽車聯合會數據,挪威所有新車一半是電動車,測試發現冬天電動車會損失約 20% 行駛里程,並在寒冷溫度下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充電。專家與車商都提供電動車車主在冬天最大限度延長寒行駛里程,包括不用車時隨時將車插上電源,保持車子溫度,還可設定出發時間讓車子預熱、電池先充電等。不過電池終究有極限。密西根大學能源研究所所長稱,電池就像人類,喜歡和人們一樣的溫度範圍,任何低於 40°F (約 4°C) 或高於 115°F (約 46°C) 溫度,就不會發揮最佳性能。雖然開特斯拉很拉風,溫暖時充電也不是問題,偶爾面對嚴寒氣候也有一些駕駛指南可參考,但如果將來碰到異常低溫的機會愈來愈多,不想要那麼多科技設定纏身的人,可能開汽油車比較適合。
【地球圖書館】講話比較大聲,不代表是對的 集體錯覺的真相
集體錯覺最有名的例子你一定聽過,那就是安徒生 1837 年出版的《國王的新衣》: 兩個騙子唬了一個自負的國王,讓國王相信他們正在編織一件華服,這件衣服非常漂亮,但只有聰明的人才看得到。當然,沒有人想被當笨蛋,所以每個人都照著騙子的期待,說這件衣服有多漂亮。直到國王光著屁股,洋洋得意地穿過城市的時候,一個小孩說出了真相,魔咒才被打破。簡單來說,集體錯覺就是社會編織的謊言,當群體中大部分的人私底下都拒絕某個觀點,卻誤以為大部分人都接受,他們就會在公開場合附和這個觀點。有時候,這會讓每一個人都去做「大家」希望他做的事,最後就都選擇了那些沒有人想要的結果。集體錯覺就是這麼可怕。且事實上,集體錯覺在當代社會無所不在,而且越來越危險。1989 年有人用這個問題,研究了 59 名在圖書館上廁所的大學女生,研究人員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待在洗手間裡看了 31 位學生的行為;另一組躲起來,在受試者看不到的地方偷偷觀察了 28 位。最後發現,有人在旁邊看的那組,有 77% 的學生如廁之後洗手;研究者躲起來那組只有 39%。也許這個實驗聽起來很蠢,但它告訴我們集體錯覺可能是怎麼產生的。我們人類的社會性很強,光是知道身邊有人在看,我們的行為就會明顯改變。我們的基因,讓我們無論想不想要,都會下意識地滿足別人的期待,這就是社會科學家所謂的從眾偏誤 (Conformity bias)。以 2016 年的一項研究為例,研究人員一邊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受試者的大腦活動,一邊讓受試者看各種不同食物的照片,從很有營養的青花菜到毫無營養的糖果,總共一百五十張,每看完一張就立刻以給分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那種食物的喜好程度,一分是最討厭,八分是最喜歡。受試者評分之後,就會看到之前兩百位受試者所打的平均分數,如果他的分數跟這些人一樣,螢幕上就會出現「同意」的字樣,如果分數不一樣,電腦就會算出他打的跟這些人差多少。等受試者看完這些回應之後,研究人員會請受試者在幫這些食物評一次分。結果就跟你猜得一樣。受試者第二次的分數,變得跟其他人的平均分數更近,他們根據其他人的喜好,來改變自己的喜好。更有趣的是,受試者不只行為改變,大腦活動也改變了,當受試者看到其他人的偏好之後,他們腦中負責思考食物價值的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所評斷的,就不再是那個食物有多健康,而是那個食物有多受歡迎。而且受試者並不知道,所謂的「之前兩百人的平均分數」完全是研究人員捏造的,只是為了要讓受試者以為自己面對一整群人而已。從眾偏誤根本不需要奠基於事實。更精確地說,我們只要相信其他人都喜歡某件事,大腦就會把我們推向那件事,即使我們搞錯了也一樣。美國每年有十萬個美國人在等待腎臟。但捐贈者每年只有兩萬一千人。這些等待腎臟的病患,大約有四分之一會在一年內死亡,而且如果你拿起等待名單,映入眼簾的畫面會更慘,你每天平均會看到十七個人在等待過程中死去,而且每九分鐘名單上就多一個人。這時候你也許認為,這只是因為需求遠超過供給而已;但之後你檢查了一下供給,發現將近五分之一的腎臟被丟掉了。這樣的悲劇,是名單的設計缺陷,加上我們對他人選擇的想像共同造成的。當美國出現一顆腎臟,負責單位會先列出適合移植的患者名單,然後根據患者的登記順序,依序詢問名單上的人,也就是說,如果名單上的第一個人拒絕接受移植,第二個人就會被迫在沒有資訊的情況下,決定要不要接受那顆腎,而且幾乎沒有考慮時間。這種制度讓腎臟像是賣不出去的房子一樣,在名單上待得越久,看起來好像品質越差。想像你是名單上第二十位,你聽到這顆腎臟已經被拒絕十九次,會不會懷疑它是因為狀況不好,才會被前面的人接連拒絕?在現實之中,有十分之一以上完全健康的腎臟就是因為這樣,在反覆拒絕之後被丟棄。那十九個人明明等著腎臟來救命,卻陷入一種「模仿陷阱」。他們資訊不夠,所以直接假設前面的人都是深思熟慮之後拒絕了這顆腎臟,所以這顆腎臟一定有問題。「模仿陷阱」比我們以為的更常見。例如路上如果有一間狀況很好的房子一直賣不出去,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房子一定有問題;如果你失業了,待業的時間越長,找到新工作的機會就越低,因為雇主會想,之前的雇主沒把你搶走,一定是你有什麼問題。當我們覺得資訊不夠可靠,或者自己判斷不夠可信的時候,就會開始根據別人的行為來做決定,陷入了「模仿陷阱」。我們的大腦會下意識地找資料「證實」我們看到的事情,尤其是在不夠確定的時候,只要某些人看起來好像比我們更有知識,我們就會不自覺跟隨他們。此外,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確定自己的觀點和知識百分之百正確,這時候我們也會用模仿來填補空白。把腎臟直接丟掉的問題,其實有解決的方法。而且那個方法簡單到大家都沒想過,直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張娟娟提出來,大家才如夢初醒。張娟娟認為,只要排隊的人在拒絕腎臟的時候額外附上理由,問題就能改善。只要多加一句「我剛好要出門旅行」、「我得了重感冒」、「這顆腎的是合度不高」排在你後面的人就能知道這顆腎的真實情況,做出更好的判斷。我們也就不會陷入集體錯覺,因而扔掉一堆可以用的腎臟。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腎臟移植問題,也適用於其他地方,很多時候只要多問一句「為什麼」, 就不會跟著前人一起錯下去。有人可能會擔心,問為什麼會帶來麻煩。但有趣的是,人們喜歡分享自己的觀點,喜歡解釋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選擇。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即使是拿「你覺得可以墮胎嗎」這種非常敏感的問題請對方分享觀點,對方也會產生正面感受。光是彼此請教,就能讓我們更喜歡彼此。我們第一時間同常都會猜錯其他人行動的原因,當我們問過為什麼,我們就不會用這種假設來做決定。我們一旦聽到別人的理由,就能評估對方的狀況能不能套用到我們的價值觀跟優先順序,知道他們的意見能不能拿來參考。也許獨立思考很累,但這樣才能讓每一個人成為自己,才能讓社會正常運作、存續下去。本文摘自著作《集體錯覺:真相,不一定跟多數人站在同一邊!》, 繁體中文版由皇冠文化代理。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誠品線上金石堂 Q: 我也想看《集體錯覺》!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3/1/31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VIP 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集體錯覺》⁣: 社團由此去 Q: 什麼是地球圖書館?「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戴上VR眼鏡配上一點致幻藥,現正風靡全球的心理治療法
透過電影的視覺呈現,我們得以揣想電影中人物使用迷幻藥的神奇體驗 —— 感官放大、身心放鬆,出現五顏六色萬花筒般的視覺特效,甚至與自己想像中的角色對話;下一秒又突然沉入海中、飛向天際,遁入難以言喻的奇幻世界。但是,如果少了影視後製效果,我們其實很難知道每個人在迷幻體驗中的實際過程,包括用藥的人自己可能也不一定記得。於是,在進行迷「幻藥輔助心理治療」時,往往需要搭配冥想、書寫、繪畫,甚至肢體練習,延伸「幻覺」帶來的意義,特別是那些難以言喻的個人感悟。如能記錄下這些體驗,對於接受「致幻劑輔助心理治療」(psychedelic-assisted psychotherapy, 簡稱 PAP) 的病患,以及施行治療的醫生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澳洲心理醫師普斯帕鈉森 (Dr. Prash Puspanathan) 長期研究致幻劑心理治療與其延伸應用。幾年前開始,他與科學家塞庫拉 (Agniesezka Sekula) 合作,嘗試在療程中加入 VR 技術輔助,使用他們研發特製的程式軟體 AnchoringVR, 讓患者能夠一邊在致幻劑的影響下,一邊在腦中步入這個特別打造的虛擬實境中,從這裡開啟自己的幻覺之旅。更重要的是,患者在旅途中的每句囈語、每次互動,都能被醫師明確紀錄下來,待幻覺療程結束之後,還可以一起觀看重播、討論提問,由此開始進入下一個治療階段。所謂的致幻劑心理治療,使用如 GHB (伽瑪羥基丁酸)、K 他命、MDMA (亞甲基雙氧甲基安非他命)、Psilocybin (裸蓋菇素)、DMT (二甲基色胺)、死藤水 (Ayahuasca) 或 LSD (麥角酸二乙醯胺) 等致幻劑作為輔助,可用於治療憂鬱症、焦慮症、精神性疼痛症、成癮症狀、睡眠障礙相關症狀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等。然而,致幻劑所帶來的「奇幻旅程」, 雖然可以為病患帶來正面助益,卻也有對於腦部造成未知傷害或引發其他症狀的可能風險。由美國加州大學、北卡羅萊納大學、耶魯大學及杜克大學和史丹福大學聯手組成的研究團隊,於今年 9 月在《自然》(nature) 雜誌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宣布已成功研發出了一種新的化合物,並在進行動物實驗後確知其可以有效活化 5-HT2A 血清素受體,也就是 ——「跟 LSD 達到相似的效果,但不會產生幻覺」, 從而打造新一代的抗憂鬱藥物。另一方面,今年四月,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費里曼 (Prof. Daniel Freeman) 發表的研究,則是嘗試透過 VR 技術的幫助,來治療有廣場恐懼症的焦慮症患者。團隊透過虛擬實境建構一連串日常場景,鼓勵病患在一個明顯虛構的空間中,完成無法克服的恐懼,並且嘗試在不同階段,多做一些「挑戰」。虛擬場景從診療室出發,試著開門出去看看;試著去倒一杯咖啡,稍微靠近虛擬人物一下,或是可以走上公車,與陌生乘客同處一室。「大腦,或是意識的某個角落,或許會告訴他:『可以的、你可以的,反正這不是真的,再堅持一下,試試看做些不同的事吧。』」費里曼說。根據該研究的後期追蹤,具有嚴重恐懼症的患者,成果反而較為顯著,他們平均能比之前多嘗試兩項日常活動,例如購物或是搭車。而在 VR 搭配迷幻經驗的輔助心理治療,患者則是在致幻劑療程逐漸接近尾聲時,開始投入虛擬情境中。你可以在程式裡,使用錄音,或是運用身旁觸及的視覺元件,建構屬於自己的 VR 世界。譬如說,你可以將身旁的大石頭,標記為你的壞情緒,然後舉起來、丟到海裡;你也可以拉下天上的星星,對著它述說一段幻覺中偶然冒出的回憶。不僅可以賦予這些散落在 VR 世界中的元件新的象徵意義,更可能成為患者在療程中的浮木。「致幻劑帶來的改變已經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了。」德國 OVID 診所執行長羅梭 (Dr. Sergio Pérez Rosal) 在親自試用 AnchoringVR 之後,馬上將這套系統引進診所。這間診所的理念是運用日常用藥與心理治療,加上像這樣的特殊程式,組成一套完整的致幻療程,期望透過致幻劑輔助治療,能更有效地幫助患者將過程中的體悟化為結論,在生命中找到新的出路、做出不同的選擇。另一位從事致幻劑心理治療,也是跨領域致幻劑研究協會 (Multidisciplinary Association for Psychedelic Studies – MAPS) 的蓋爾醫師 (Dr. Sara Gael) 則表示,當病患的致幻劑輔助療程結束時,常常像是拿著一堆「種子」離開,這些種子,或許是他的新觀點、新的覺察、自我產生的變化,甚至是某種神秘難言的精神體會。「如果種植在適當的地方、有足夠的生長條件,就能開花結果。」蓋爾醫師認為,致幻劑心理治療的整體配套,也是為了創造這樣的環境。不過,「一旦整合不足,改變也就無法落地生根。」
「不想再看白人異性戀的聖誕電影了!」屬於LGBTQ的歡樂聖誕電影在哪
2020 年,美國付費電視頻道 Hallmark Channel 宣布,將在聖誕期間推出一部以 LGBTQ 為題的聖誕電影。這句看似毫不稀奇的話,卻是 LGBTQ 聖誕電影的一大里程碑。「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值得被愛。Hallmark 希冀透過不同的故事,為我們傳統的觀眾帶來不同的聲音和觀點。首要任務就是讓所有的觀眾都能看到自己,不論種族、宗教、文化與性取向。」-Hallmark ChannelHallmark Channel 的前身,是美國福音派教會、聯合循道會等多個基督教派團體共同支持製作的電視頻道,近年隨著市場轉型,其宗教色彩以不如過往濃厚,但其核心價值仍是主打闔家觀賞、提供一系列佳節電影的電視台。每年聖誕節,Hallmark 台在美國的收視率甚至超過 CNN, 尤以在郊區與農村等政治保守的地方為主要收視族群。都已經 2020 年了,Hallmark 台怎麼現在才製作第一部 LGBTQ 聖誕電影?同樣一句話,放到 2019 年底,卻是知名女同志主持人艾倫 (Ellen DeGeneres) 在推特上開炮:「不是都快 2020 年了?Hallmark 台倒底在想什麼?」關於這句話的前因後果,便要往前推至 2019 年年底,Hallmark 台迎來「裡外不是人」的公關危機。在 2019 年 12 月初的聖誕檔期,Hallmark 因為播放了婚顧公司 Zola 的電視系列廣告,其中一支以女同志結婚為題,最後以在教堂宣示並接吻的影片,引來保守派家長團體的抗議投訴,而 Hallmark 台在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後,最後決定主動撤掉該廣告。不撤還好,Hallmark 一宣布下架同志伴侶廣告,反而引來更多的輿論聲量,許多名人與網友紛紛抗議 Hallmark 歧視同志,網友也揚言抵制要拒看 Hallmark 台自製的聖誕電影。隨著高漲的興論抵制聲浪,Hallmark 台最後發出道歉聲明,並將撤回廣告下架的決定,隔月任職超過 11 年的媒體業務部主管宣布引咎辭職。「Zola 同性伴侶廣告事件」似乎也成為 Hallmark 台轉變的契機。2020 年聖誕節,Hallmark 台推出開台 30 年以來首部自製以 LGBTQ 為題的聖誕電影《The Christmas House》, 同年《I Hate New Years》、《Dashing in December》與克莉絲汀・史都華主演的《求婚好意外》紛紛在 2020 年的聖誕節揮舞彩虹旗。回顧 2019 年至少有 70 部聖誕電影在有線電視台播出,卻沒有一部包含任何 LGBTQ 的角色甚至是故事情節。根據媒體監測平台同性戀者反詆毀聯盟 (GLAAD) 數據顯示,光是 2019 年到 2020 年間,在電視台 879 個常規角色中,有 90 個 (10.2%) 角色為 LGBTQ, 以及 30 個 LGBTQ 配角,相較於 2017 年到 2018 年 LGBTQ 角色的 8.8% 有小幅度提升。微小的增長,但考慮到以女性和有色人種 LGBTQ 角色的比例,2020 年的一小步儼然成 LGBTQ 的一大步。聖誕電影對於歐美觀眾有多重要?從盧米埃兄弟發明電影後三年,便誕生世界第一部聖誕電影《Santa Claus》, 換句話說,從電影被發明以來,電影人就不斷在拍攝聖誕節的故事。宗教研究學家 Christopher Deacy 在 2016 年發表的著作《當聖誕節作為一種宗教》() 一書中表示:「聖誕節電影,就像一個人類想要如何生活,以及該如何看待與衡量自己的氣壓計。」從奇幻題材《34 街的奇蹟》(Miracle on 34th Street) 與《精靈總動員》(Elf); 家庭溫馨《婆家就是你家》(The Family Stone) 與《家有兩個爸》(Daddy's Home); 再到愛情喜劇《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 與《戀愛沒有假期》(The Holiday), 聖誕電影是只要打開名為「聖誕禮物」的盒子,即便過程遭遇無數的困難與問題,最後盒子裡裝得一定是充滿「希望」的美好。但以 LGBTQ 為題的聖誕電影,就像打開希臘神話傳說中的潘朵拉的盒子,人們首要面對的是各式反同、歧視與刻板印象。其實不只是好萊塢太白,聖誕電影內只有異性戀白人的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與批評。雖然從 2020 年開始,LGBTQ 聖誕電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對於影視圈來說是「時機已到」的展現。相較於過去《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因為愛你》(Carol) 等 LGBTQ 電影,雖然在商業市場或評價上上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這些電影無不建立在悲慘與痛苦之上。而沒有人想在聖誕佳節時,看一部可能會讓人心情鬱悶的電影。綜觀過往以 LGBTQ 為題,或是加入相關角色的電影,過去 LGBTQ 的螢幕刻板形象難以跳多《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與《女魔頭》(Monster) 的連環殺手、《獨領風騷》(Clueless) 完美的男性友人、《王牌威龍》(Ace Ventura: Pet Detective) 與《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 的跨性別,甚至是多數電影中各式穿著打扮與動作浮誇的男同性戀形象。而聖誕電影裡的 LGBTQ 螢幕形象,多半只是帶有極強的目的性與戲劇化效果的配角,不然就是評價兩極的低預算製作。前者可能是 1995 年小勞勃道尼在《心情故事》裡,被家人差別待遇的可憐蟲;後者可以是 2009 年低成本製作,在刻板印象和幽默喜劇取得微妙平衡的《同志愛在聖誕節》(Make the Yuletide Gay)。每年,光是美國和加拿大就會推出超過 100 部以上的聖誕電影,其中黑人、拉丁裔,甚至是 LGBTQ 依然是少數中的個位數。2021 年 Netflix 推出首部自製 LGBTQ 聖誕電影《剩單響叮噹》(Single All the Way), 越來越多平台開始製作更多元的視角與聲音。黑人同志、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族群,該如何成為聖誕電影裡最自然的存在,而且是歡樂與幽默、值得被祝福的,是當今影視工作者所面對的問題。即便數量並不代表品質,但毫無疑問的 LGBTQ 聖誕電影正以飛快的速度從個位數開始增長。2022 年,曾是 Hallmark 台當家聖誕電影女演員 Candace Cameron Bure, 宣布將跳巢至 Great American Family 平台只因她認為「偉大的美國家庭背後,是一群相信主的基督徒,唯有 Great American Family 是真正以傳統婚姻為核心。」而今年 Hallmark 台推出的 LGBTQ 聖誕電影《The Holiday Sitter》的男主角 Jonathan Bennett 對此表示,「Hallmark 台提供 LGBTQ 一個安全且受支持的創作環境,尤其是觀眾看完電影後,會覺得 Hallmark 台的餐桌比以往都來得大。無論你是誰,總有一個座位適合你。」
「我當阿公了!」比爾蓋茲加速投資AI、基因治療、減碳,盼給下一代更有希望的未來
比爾蓋茲從 2009 年開始,便會在每年年底發布對新一年的展望。今年他在信中提到,大女兒已經懷有身孕,自己即將在 2023 年成為阿公,這個消息讓他對多年致力推動的慈善工作有更大的動力。「當我想到自己的孫子即將誕生在這個世界上時,我比以往更有幫助所有人的孩子與孫子成長茁壯的想法。」比爾蓋茲表示。比爾蓋茲大多是透過與前妻共同創立的比爾及梅林達。蓋茲基金會,進行慈善及對新興科技領域的投資,至今他已為這個事業捐贈 590 億美元。《富比士》指出,目前比爾蓋茲是全球第六大富豪,但倘若他沒有投身慈善事業,身價可達到 1,620 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三大富豪。「雖然我不在意富豪排行,我知道繼續投入這個事業,有一天會完全掉出榜單。」比爾蓋茲表示,「但我不會放慢腳步,我仍在加速進行這個我 20 年前開始的項目。」在今年底發布的公開信中,比爾蓋茲也揭露針對 AI、基因治療、減碳技術方面的投資,他們如何加速投入這些領域,為全球亟需幫助的民眾、甚至整個世界奉獻一份心力。比爾蓋茲提到,自 2000 年以來兒童的死亡人數下降了一半,然而出生不到 30 天的新生兒,下降的速度卻沒有達到平均水準,2019 年仍有 190 萬新生兒死亡,與 2000 年相比只下降 3 分之 1。在先進國家中,孕婦一般是透超音波檢測來確認腹中寶寶的健康狀況,但對於低收入的國家而言,這些體積巨大又價格昂貴、需要經特殊培訓專業人員操作及解讀的機器,根本難以普及。為了減少新生兒的死亡問題,比爾蓋茲決定投資利用 AI 的超音波檢測技術,以大幅簡化超音波檢測所需的設備與過程,打造能夠連接平板電腦或手機的手持檢測設備,利用 AI 技術簡便地分析檢查結果。比爾蓋茲指出,這項 AI 技術在估計懷孕時間上做得比人類更好,並且可以分析出孕婦是否為高風險,以及是否需要接受剖腹產,因為開發中國家大多數生產過程都沒有醫生在側。針對這項技術,蓋茲基金會正攜手 Google、超音波設備商飛利浦,共同開發 AI 軟體,目前正在肯亞及南非進行測試,看這項技術的普及能否帶來正面影響,並預計會與更多夥伴合作降低成本,預計離進一步擴大使用還要兩、三年時間準備。有「上帝手術刀」之稱的基因編輯技術,是許多專家致力探索的方向。比爾蓋茲認為,藉由這項技術誕生的基因治療,有望在未來 10 到 15 年內找到愛滋病的治療手段,並且治癒在全球造成 10 多萬人死亡的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比爾蓋茲表示,基因治療是對人體一小部分基因進行編輯,可以修復導致患病的基因問題,並且不會遺傳給下一代。目前蓋茲基金會贊助了多家學術機構,並與生技公司諾華、美國國家衛生院合作,共同投入基因治療技術的研發。一旦開發成功,這將是個只要一次注射,就能讓患者擁有抵禦疾病能力的治療方法。不過目前這些研究還在相對初步的階段,比爾蓋茲坦承,在其中任何一種方法驗證安全無虞前,都還有很多年的工作要做。氣候變遷也是比爾蓋茲一直努力尋找解方的難題。「我可以用兩句話總結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我們必須在 2050 年以前消除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比爾蓋茲指出,「 極端氣候帶來了更多災難,如果我們沒辦法實現淨零碳排,我們的後代子孫必須在更為糟糕的世界中成長。 」比爾蓋茲認為,碳排歸零是人類至今最困難的挑戰,必須在剩餘不到 30 年的時限裡,徹底改變整個實體經濟──生產、移動、發電、種植、調節室溫的方式。目前比爾蓋茲正從多種角度下手,試圖緩解氣候難題。例如蓋茲基金會就協助開發中國家小農種植更耐洪水、乾旱的作物品種,讓低收入的農民不至於因極端氣候陷入生存危機。另一方面,蓋茲旗下的 Breakthrough Energy 也投資各種低碳或減碳技術,投資組合包括上百家公司,包括特斯拉共同創辦人 JB Straubel 成立的鋰電池回收新創 Redwood Materials、碳捕捉技術新創 climeworks 等。比爾蓋茲自己還經營有核能公司 TerraPower, 計畫開發使用高含量低濃縮鈾 (HALEU) 的核反應爐,至今為此投資超過 10 億美元,目前正在懷俄明州建立示範工廠,預計要到 2030 年才能確定這項技術是否成功。比爾蓋茲表示,他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帶給後代更美好的世界,雖然現在環境動盪,仍有很多機會減少世界上的不公平。「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比爾蓋茲提到,「我會在 2023 年好好利用這些機會,也會在時機適合時督促其他人加入這個行列。」
他把燈飾掛在聖誕樹上 聖誕老人再也不用摸黑送禮
沒有聖誕燈飾的聖誕樹,就像沒有花生 (芝麻) 湯圓的冬至。1882 年 12 月 22 日,在電燈被商業化的三年後,愛迪生電燈公司的副總裁愛德華約翰遜 (Edward H. Johnson), 為了行銷自家燈泡,於是約翰遜手工串接 80 個紅色、白色和藍色的燈泡,並把它們纏繞在聖誕樹上,世界上第一個聖誕燈飾就此誕生。但其實在約翰遜點亮聖誕樹之前,聖誕節一直和「光」脫離不了關係。最早的紀錄是 1184 年異教徒會燃燒聖誕原木 (Yule logs) 的光,象徵驅逐漫長冬夜世界的邪惡靈魂;19 世紀後基督教將日耳曼民族的耶魯節 (Yule) 融入至基督教慶祝活動後,開始會在平安夜在壁爐燃燒聖誕原木。在聖誕樹上點亮光源的歷史,可回溯至 18 世紀德國人的上流貴族,會在聖誕樹放上蠟燭,並用融化的蠟或是用別針固定在樹枝。1846 年,倫敦新聞畫報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刊登一張維多利亞女和亞伯特親王與孩子們,圍坐在一棵插滿蠟燭裝飾的聖誕樹後,燭光聖誕樹開始在英國流行;1850 年的美國女性雜誌《Godey's Lady's Book》複製這張英國皇室的聖誕樹插圖,刪除了女王的頭飾和親王的鬍子,並將背景重新塑造成美國風並刊登,燭光聖誕樹也開始走進美國人的生活,這張圖也成了「最具影響力的美國聖誕樹」。許多人認為,16 世紀的新教改革者馬丁路德,是首位裝飾聖誕樹的人。儘管燭光聖誕樹引發的火災風險頻傳,愛迪生也致力將電燈商業、普及化,許多人對於電力仍抱持著極大的不信任。尤其在當時,安裝電燈的工程非常昂貴,估計在 19 世紀末點亮一棵普通的聖誕樹需要 2000 美元。1895 年,據傳第 22 任美國總統格羅弗・克里夫蘭 (Grover Cleveland) 為了取悅女兒,要求用數百個多種顏色的燈泡,照亮白宮的聖誕樹,此舉也逐漸提升人們對聖誕燈飾的接受度,直到 1930 年後聖誕燈飾才取代了燭光聖誕樹。1923 年第三十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 (Calvin Coolidge) 使用 3 千盞燈,點亮了白宮廣場的國家聖誕樹,聖誕燈飾開始走向戶外,不再只是聖誕樹上的光源,聖誕燈飾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逐漸被量產。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滿意聖誕節的燈飾。1963 年,美國格林維爾 (Greenville) 的黑人,為抗議企業在聖誕節期間拒絕僱用黑人的種族歧視,全面抵制購買聖誕節相關的禮物、燈飾與食物,並關掉家中與屋外所有的聖誕燈飾,作為他們無聲的抗議。據報導,格林維爾當時只有六間非裔美國人在假期間點亮了聖誕樹。時至今日,聖誕燈飾成了冬天最應景的一隅,即便它也產生嚴重的環保與回收問題。過去,每年有超過 2,000 萬磅的廢棄聖誕燈飾會被運往中國的石碣鎮,但在環保意識抬頭與 LED 燈的普及後,現在市面上多數的聖誕燈飾皆可被回收利用。2015 年全球發展中心統計,美國民眾光是聖誕燈飾的耗電量,就已超過許多開發中國家一整年總耗電量。
世界首個填字遊戲發明!可以打發時間的東西又多了一個
在翻閱報紙時一定有一種人,最先注意的不是頭版新聞,而是會先找填字遊戲在哪一頁。1913 年 12 月 21 日,《紐約世界報》的總編要求 Arthur Wynne 在趣味版的「智力遊戲」區發明一款新的遊戲,而他決定參考小時候常玩的魔術方陣 (Magic Squares), 只是將數字換成了字母,並為每個單詞的謎題提供線索,世界上第一個填字遊戲 (Crossword) 就此誕生。填字遊戲推出後,十分受到讀者的歡迎,成為《紐約世界報》每週的固定單元。除了形狀是菱形、沒有塗黑的方塊之外,填字遊戲直到現在,玩法依舊沒有太大的改變,一開始 Wynne 也曾嘗試設計成其他的形狀,包括圓形。1924 年,美國一間出版公司出版第一本填字遊戲書,隨書贈送一枝鉛筆,填字遊戲風潮正式席捲全美,就連紐約公共圖書館都曾公開抱怨,填字遊戲風潮導致大批的粉絲湧向辭典和百科全書區,嚴重影響其他學生和讀者的權益。很快地,美國其他報社也陸續開始刊登填字遊戲,除了《紐約時報》拒絕隨波逐流並表示「填字遊戲只是在浪費人的時間,做些徒勞尋找單詞的動作,完全稱不上遊戲,更別說幫助智力發展。」直到 1942 年,《紐約時報》才開始刊登填字遊戲,理由是「填字遊戲可以分散人們對於二戰殘酷消息的注意力」; 有趣的是,填字遊戲之所以能流行至今日,《紐約時報》的貢獻功不可沒,現在也成為遊戲愛好者的標竿與殿堂。當填字遊戲成為世界上最流行和最廣泛的文字遊戲,其中也曾出現備受爭議的題目。1944 年 8 月 18 日,第厄普戰役 (Dieppe raid) 的前一天,第厄普居然出現在《The Daily Telegraph》的字謎中,線索是法國的港口,英國陸軍部發現後懷疑有間諜洩漏軍事機密,馬上調查填字遊戲的作者,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純屬巧合」。然而,他們也發現 諾曼第登陸前幾個月,《The Daily Telegraph》的填字遊戲居然出現了 Gold 和 Sword (諾曼第登陸的英國代號) 和 Juno (加拿大代號), 之後在英國安全局介入調查下,發現填字遊戲的編輯 Dawe, 同時也是 Strand School 的校長,他出題的方式是會參考學生筆記上的單詞,進而節省自己出題的時間。當時,學校因戰爭而被疏散至英國薩里的小村莊,附近正好是美、加軍隊準備諾曼第登陸的大型營地,因此學生很可能會聽到士兵的聊天的內容,包括諾曼第登陸的秘密代號。而在 1996 年,《紐約時報》在美國總統選舉前一天刊登了一則填字遊戲,其中橫貫字謎的線索是「明天報紙的頭條新聞」, 按照組合答案即有可能是「柯林頓當選 BILL CLINTON ELECTED」, 然而,其他的交叉的線索卻又十分曖昧不清,例如交叉線索中萬聖節的黑色動物,可以是蝙蝠 BAT 也可以是貓 CAT, 即使填入「鮑勃杜爾當選 BOB DOLE ELECTED」也不失為正確解答。當天,報社的電話被打爆,憤怒的讀者紛紛打來抱怨「你們怎麼敢肯定柯林頓會贏?」,1996 年 11 月 5 日,柯林頓當選美國第 42 任總統。
奴隸制是「違反人道的罪行」,荷蘭總理正式道歉
「今天,我代表荷蘭政府,為過去的作為道歉。對世界各地過去被奴役的人們,也對他們的後代子女們道歉。」Today I apologise.Awe mi ta pidi diskulpa.Tide mi wani taki pardon. 呂特分別以英語、加勒比海群島與蘇利南使用的帕皮阿門托語 (Papiamento) 和蘇利南湯加語 (Sranan Tongo) 重申他的道歉。荷蘭常被視為多元解放的代表國家,說到荷蘭浮現的關鍵字可能有第一個通過同婚的國家、四處飄散的大麻味、霓虹燦爛的紅燈區。除了自詡為包容的 (tolerant) 國度,在荷蘭也有一種說法:荷蘭人眼中看不見種族差異,像是色盲 (colorblind), 只看見人皆平等。然而在這樣的自由旗幟之下常被遺忘的是,大航海時代的荷蘭同時也是奴隸貿易制的一大推手。近來許多學者及研究紛紛指出,荷蘭過去不僅從奴隸交易中獲取財富作為繁榮的基礎,更讓荷蘭難以正視歷史上犯下的過錯。在演說中呂特提及,好幾個世紀以來荷蘭政府不僅助長、鼓勵,同時也從奴隸制中獲得極大利益。在 16 至 17 世紀之間,有超過 60 萬的非洲人被荷蘭奴役、剝削,之後被當作商品販賣,運往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荷屬殖民地,如蘇利南 (Suriname)、古拉索島 (Curacao)、阿魯巴島 (Aruba) 等地 。根據荷蘭萊登大學 (Leiden University) 學者的研究,荷蘭西印度公司可稱是當時大西洋奴隸貿易最活躍的角色。 曾殖民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在亞洲的各處殖民地,例如印尼,進行奴隸貿易,數量可能超過百萬人,難以準確計算。和其他國家相比,荷蘭晚至 1863 年廢除奴隸制度,但卻要再過十年的「過渡期」, 到了 1873 年才真正全面結束。 明年 (2023) 7 月 1 日,荷蘭奴隸後代將在蘇利南舉行廢除奴隸紀念日 Keti Koti (意為打破枷鎖) 年度活動,以紀念奴隸制廢除 150 週年。如果用截然不同的角度檢視歷史,荷蘭人引以為傲的黃金時代 (Golden Age) 便是以血淚斑斑的奴隸貿易路線一筆一畫而成的。「活在此時此地的我們,只能以最明確的措辭來承認、並譴責奴隸制是一種違反人道罪」其實呂特過往對正式致歉存有疑慮,在此次演說之前,荷蘭政府針對殖民壓迫的過往也僅止於發表「感到遺憾」的言論。 當時他的原因不外乎兩點,殖民歷史太過久遠,以及擔憂激化社會對立,在本次的演說中,他也反省了自己曾經的立場「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以為我們不能輕易地替那麼久之前的事負起責任,我們之中也沒有人親身經歷過;我以為荷蘭在奴隸制裡頭扮演的角色是屬於過去的、是我們該要放下的,但我錯了。數世紀之久的壓迫仍延續到今天,在種族的偏見裡頭、在歧視性的排除裡頭、在社會的不平等裡頭。為了打破這樣的現象,我們必須要正視過往,公開地且誠實地。」2020 年,疫情時「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爆發,一路從美國的示威抗議延燒到歐洲,迫使西歐多國政府由一直以來的消極態度轉為積極面對種族歧視的現況,和翻開過去不被談論的殖民時期黑歷史。近一兩年,荷蘭各城市,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烏特勒支、海牙等各城市首長也陸續針對此事公開致歉,更顯示出地方區域已經累積了不少的關注及不滿情緒,保持沈默不再是一個選項。2022 年 6 月 30 日,荷蘭鹿特丹的市長 Ahmed Aboutaleb (右) 在廢除奴隸制紀念活動中獻上花圈。 呂特在他的演說中提到了三個關鍵字,「承認、道歉、修復」(acknowledgement, apology, recovery) 然而,長達 20 分鐘的演講內容遭不少團體視為僅是表面功夫,缺乏實際的作為。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倡議人士批評呂特並未事先徵詢相關團體的意見。其中一個組織 The Black Archives 的負責人便提到,雖然有受到邀請,但由於過程中黑人社群沒有被充分地納入這次聲明的決定中,他選擇不出席。 而前殖民地荷屬聖馬丁島政府已經表達不願意接受荷蘭政府的道歉。對這次的演說,從人物到時間點,各方皆提出了不同的檢討:考量到荷蘭王室的代表性以及其與殖民歷史的緊密連結,有主張荷蘭國王也應出面道歉;而關鍵的時間點,一些受害國家的政府和不少倡議團體都表示應該等到明年 150 週年的廢除奴隸紀念日 (7 月 1 日) 再發表道歉演說,但卻未被採納。關於道歉之後的承諾,雖然荷蘭政府願意在國內各地及蘇利南設立高達 2 億歐元 (約新台幣 65 億) 的教育基金以協助社會倡議發展,但也聲明荷蘭政府不會向奴隸制度受害者的後代提供補償。這樣的立場被抨擊是殖民者的自傲態度,想藉著轉移政府該負起的責任來避免承諾具體的金錢賠償。最後,呂特的演說以「希望能用對話、肯認、療傷來填補眼前空白的頁面」做為結尾。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東公園 (Oosterpark) 中的奴隸制度紀念碑。看似離現今相當遙遠的奴隸貿易,實際上被視為種族主義的根源,幾句道歉仍難以弭平世代以來的痛苦,但願意面對錯誤的起點,便是踏出了第一步。在正視奴隸貿易的歷史罪行之後,才能更切實地去對抗現在社會上種族主義的不平等。官方的口頭道歉只是一個開頭,後續的補償方案、道德及法律責任的歸屬、教育倡議的扎根仍是一個個待破關的任務。
TikTok上的說書人,年輕人用30秒影片改變實體出版界
當 Z 世代被標籤為「只看臉書不看書」的手機世代時,#BookTok 竟搖身一變成為出版業的最強隊友。自疫情爆發以來,TikTok (抖音國際版) 使用者大幅增加,在不能出門的情況下,人們轉而將影片內容對準家中的「書櫃」, 一群熱愛閱讀的書蟲,紛紛拍攝一系列推薦愛書的短影音,沒想到這些長度從 10 秒到 1 分鐘不等的影片,帶來的卻是實體市場中,十幾萬冊銷量的轉換率。#BookTok 的崛起,新冠疫情無疑是推手之一,因為在疫情期間 TikTok 使用戶快速增長,TikTok 不再是年輕人使用的社群軟體。根據 Statista 的調查,從 2021 年開始,美國有超過一半的 TikTok 用戶超過 30 歲,同時美國也是全球用戶占比第一的國家,截至 2022 年 4 月,美國已有超過 52% 的成年人會使用 TikTok。從「一天內閱讀完一本書」的縮時影片、閱讀某本浪漫小說後表情,再到認真介紹或引述書中名言佳句的短影片,#BookTok 不是讓人放下手機,閱讀實體書本,而是讓實體書本變成一種拍影片的「道具」, 甚至是可以彰顯時尚品味的單品配件。#BookTok 的興起,無不反映出人們喜歡被看到、被聽到的感覺。在 #BookTok 推薦書單中,多以帶有奇幻與浪漫元素的虛構小說為主。而拍攝 #BookTok 的人則被稱為 BookTokker, 即便每個 BookTokker 都有明確的喜好,但是 TikTok 的演算法,可以推薦使用者可能會喜歡的影片,而這些在 TikTok 上表現出色的書籍,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流行文化與時代精神。圖書出版市調公司 NPD BookScan 業務發展執行總監克里斯汀・麥克萊恩 (Kristen McLean) 認為:「TikTok 已經從一個新奇事物,轉變為真正的市場支柱,有如船錨的存在。它主導超市、機場等任何擺放書架的地方,當然也包含實體書店市場。現在 TikTok 不再是過去我們所想像的社群網站了。」根據 NPD BookScan 的調查數據,#BookTok 幫助作者在 2021 年售出了 2000 萬本書籍,2022 年的銷售額更是增長了 50%。#BookTok 的成功,對傳統出版業界來說是最意想不到的收穫。TikTok 本身當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商機,透過官方平台經營 #BookClub, 每月發表一本新書,並鼓勵會員一起閱讀甚至是分享他們的想法,從關注鮮少人知的作家,再到介紹各國經典作品,#BookTok 的確重新燃起人們對文學的熱情。而 TikTok 也將在 App 中,創建了可以一鍵推該月精選的 #BookClub 按鈕,方便使用者瀏覽。無疑,#BookTok 正在逐漸改變實體出版市場。當然,這樣的光景不只是出現在歐美。2021 年 7 月 28 日,日本出版界「突然」發生令人難以解釋的現象:作家筒井康隆於 1989 年發表、1995 年出版文庫本的小說《塗口紅的殘像》, 突然竄上各大的販售平台的排行榜,在日本亞馬遜上更是衝到綜合榜上第 9 名、日本文學部門第 1 名。《塗口紅的殘像》也緊急宣布再版 3.5 萬冊。這本 30 年前的書突然爆紅的原因,只因一名在 TikTok 網紅けんご,在 7 月 27 日用簡潔有力的 30 秒,推薦了《塗口紅的殘像》。在影片中「如果這個世界上,あ這個詞消失了,會發生什麼事?這個作品以令人衝擊的開場白開始。具體來說,如果あ這個詞消失了,就不能使用『愛』或『你』以あ為開頭的字詞,必須改以男生講話較常使用的『君』、『這傢伙』代替。隨著文章的進展,小說能使用的字詞也會越來越少、有所限制,尤其這本小說有個非常可怕的設定,這個設定是什麼?就請你實際閱讀小說確認。」影片上架後短短一個月內,就獲得 580 萬觀看次數,以及 8000 多則留言。連鎖書店的銷售額以該影片發表隔日 (7 月 28 日) 為界,更是直接提升至月初的 17 倍,其中購買讀者以 29 歲以上男女為主。類似這樣的說書影片,能讓一本書爆紅或許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爆紅卻也讓書版業界摸不著頭緒。2020 年一名 TikTok 用戶,上傳了一則拍攝《あの花が咲く丘で、君とまた出会えたら。》書封,並打上「希望全人類都去看這本書,已經不是嚎啕大哭的那種,而是體內的所有水分都被帶走,好希望電影化。」的評論,配樂則使用了在 TikTok 爆紅的歌曲 <Myra>, 讓這本原先在 2016 年並沒有引發話題的書本,卻在 3 個月內緊急加印 7.5 萬冊,累積銷量突破 10 萬冊。2017 年出版的《我的櫻花戀人》也是在同樣的操作下,大賣 12 萬冊;《餘命十年》的銷量更是激增 500%。在日本出版業界,會用「重版出來」形容再版印刷成功,這四個字是能讓出版業全體都感到幸福的詞句。2021 年,TikTok 與日本 600 多間實體書店合作,舉辦「TikTok『# 本の紹介』文庫フェア」展覽會;另一邊,美國的各大實體書店也紛紛在店內設立專屬 #BookTok 的專區。面對步入夕陽產業的實體出版業,不管你喜不喜歡 TikTok, 毫無疑問 #Booktok 的影響力也正在考驗出版業,如何應對時代趨勢。
「我的兄弟,聖誕快樂」柏林圍牆首次開放探親
西德,可能提供了自由,但那是沒有家人的自由;東德,或許可以和家人獲得更好的生活機會,但試圖逃離的人都將死亡。1963 年 12 月 20 日,在柏林圍牆築起後的兩年,首次在聖誕節期間開放探親。西德人允許申請佳節通行證,探訪住在東德的家庭成員,但僅限有血緣關係的親人,這一天,他們久違地擁抱了彼此,得到了聖誕節該有的家庭溫暖。1961 年 8 月 13 日,當柏林人還在睡夢中時,東德開始悄悄地築起籬笆和圍欄,這道跨越整座城市,綿延 43 公里、佈滿地雷、鐵絲網與拿槍的士兵的城牆,成了冷戰期間 最無情的象徵。而東德為防止人民逃離共產主義,全面禁止翻越柏林圍牆,直到 1963 年,東德和西德達成協議,開放西德人民在 12 月 20 日至 1 月 5 日期間,申請一日通行證到東德探親。短短兩周內,發行超過 170 萬張通行證。但居住在東德的人,不允許申請。12 月 20 日開放日前一天,預計有數千人排隊從西德進入東德,而當西德人與久未重逢的家人和朋友重聚時,成了柏林圍牆築起後,首次在城牆周邊響起充滿感動的淚水與笑聲。即便,東德的擴音器不時地傳出「這裡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首都」的政治宣傳,進入東德的來訪者還會收到德國統一社會黨發放的宣傳手冊,上頭解釋「修築城牆是為了保護東德邊界不受帝國主義的攻擊」。而西德的報章雜誌則是譴責前往東德的人,稱他們是「東德宣傳的旗子」。儘管如此,東西德的佳節通行在隔年開始常態化。1964 年後,東德再次於聖誕佳節期間開放邊界,1971 年西德人允許申請定期簽證,1990 年柏林圍牆倒塌,德國正式統一。
「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鐵達尼號成影史最賣座電影之一
你看過最多次的電影是哪一部呢?如果是 25 年前答案或許會是《鐵達尼號》。1997 年 12 月 19 日,由詹姆斯卡麥隆 (James Cameron) 執導的《鐵達尼號》正式上映,本片不僅為男女主角迎來事業高峰,更霸榜影史上最賣座電影長達 12 年,直到 2009 年才被導演自己的《阿凡達》超越,現為影史 No.3 賣座的電影。近日在 Netflix 爆紅的日劇《初戀》, 女主角年輕時也曾帶著男友去電影院朝聖《鐵達尼號》, 即便她已經看了五次,每次看依然會哭到不行,當然也包括一旁的男友。這設定其實一點也不誇張,根據當時的統計一部賣座強片,會引起觀眾重複觀看的正常百分比為 5%, 但《鐵達尼號》的再刷率卻超過 20%。其中雖然以 15 歲年輕女性居多,但 BBC 也曾分析:「《鐵達尼號》的結局引發許多男性落淚,即便多數人都羞於承認。」對於一部長達 3 小 14 分鐘的電影,這樣的紀錄非常的驚人,許多電影院甚至加開了午夜場次,即便是凌晨的場次依舊是一票難求、座無虛席。至今,「那塊木板到底能不能乘載 2 個人的重量」成了《鐵達尼號》的世紀大哉問。吵了二十幾年後,導演也在近日表示:「將製作一個科學研究的紀錄片,找來失溫專家徹底鑑識分析,證明我設定的結局是沒有錯的。」但在 1912 年這座被喻為「幾乎不可沉的」鐵達尼號,在航向大西洋後的五天,載著船上近千人沉入海底。經專家證實,因為鐵達尼號改用人工安裝鉚釘並使用爐渣強化船身,但反而造成 爐渣鉚釘變得脆弱,無法承受撞向冰山時 6.35 噸的壓力。此外,曾對鐵達尼號提出冰山警訊的加州人號,在下班後關閉了無線電通訊,也收不到進一步的指示而不敢貿然救援。鐵達尼號的沉沒更影響後世對航海安全和通訊的處理,自從 1912 年的事件發生後,英國召開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這也讓「國際冰情巡邏隊」(International Ice Patrol) 誕生,這支屬於美國海岸警備隊的團隊,至今仍持續巡邏大西洋上的冰山情況。
「不願再被隱形」韓國同志電影用20年走進觀眾的視野
不同於台灣,早在 1993 年李安的《囍宴》與蔡明亮《愛情萬歲》就以電影中的同志情節,從台灣走到國際;同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成為張國榮的代表作,更是華人同志電影的經典之作。韓國直到 1999 年推出的《女高怪談》系列電影,才稍稍觸及女性同性愛,但依然是南韓同志電影的發跡之作。2002 年,由金寅植導演執導的《公路電影》(又名《情欲不羈路》、《春光乍現》), 情節則牽涉到男性之間的相戀故事,是南韓早期另一部重要的電影作品。然而,兩部片的票房表現並不理想,也顯示出當時的南韓社會,尚無法普遍接受同志電影的事實。正好在 2000 年時,南韓知名演員洪錫天,成為南韓首位公開出櫃的藝人,隨即在社會造成一片譁然。他不僅遭到電視台封殺、雪藏,更遭致不少歧視與謾罵。直到 2009 年以後,我們才又在《強心臟》、《Running Man》等韓綜之中陸續看見他的身影,也成為同志角色的專業戶,在《梨泰院 Class》等劇大放異彩。當 LGBT 成為主流媒體的異端,同志電影該何去何從,成為影視工作者的考題。2005 年底,那個勇敢的男人出現了 —— 李濬益導演執導的《王的男人》正式上映。挾著主演之一李準基的超高人氣,《王的男人》反應熱烈,不僅被選為當年南韓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代表,在票房表現上更是交出近 7500 萬美元的亮眼成績。《王的男人》巨大的成功,稍微鼓舞了南韓導演重拾同志題材的勇氣。之所以說是「稍微」鼓舞,原因正是在《王的男人》之後,觸碰同志議題的相關電影,其實仍不如預期中的多產。2006 年由李海俊、李海英執導的《天下壯士瑪丹娜》講述了夢想變成瑪丹娜的少年,為籌措變性手術費用,而決定參加摔角比賽的故事,是首部觸及「變性」議題的電影。同年,以拍攝同志電影聞名,同時也已公開出櫃的導演李宋喜一,則為觀眾帶來了電影《愛,不悔》, 本片亦被公認是南韓第一部,真正直面探討同志情愛的劇情長片。2009 年柳河導演的《霜花店:朕的男人》, 則是繼《王的男人》後,又一部以古裝風格包裝的同志題材電影。2010 年起,南韓同志電影逐漸朝更多元的面向發展,視角和內容也愈加豐富。金趙光秀導演在 2009 年推出《男孩遇見男孩》、《只是朋友?》等短片後,於 2012 年交出了第一部劇情長片《兩個婚禮一個葬禮》。電影講述兩對男、女同志情侶,為向家人及外界掩蓋性取向,策略性舉辦了假結婚的故事。本片雖然票房表現一般,卻贏得不錯的反響。通過電影,讓觀眾窺見了在異性戀霸權之下與南韓社會中,同志族群的生存困境與煩惱。緊接著在 2012 年底,李宋喜一導演的「兩日一夜」三部曲:《去年夏天》、《南行》與《白夜》問世了。三部電影分別觸及師生、軍人、空少與快遞員的愛戀,因此在 2013 年的台北電影節,還將三部片取了相當有趣的名字:「制服誘惑 3 合 1」。而其中《白夜》的故事內容,更影射當時的恐同暴力事件。2011 年 11 月 4 日,發生了一起與情人在鐘路街頭行走的男同性戀者被一群不知名男子毆打、打傷的事件。當時,首爾鐘路區發生了三起集體毆打同性戀路人的案件,推特等社交媒體警告不要在鐘路街頭對 LGBT 群體實施私刑。而導演將「鐘路 LGBT 仇恨犯罪案」納入《白夜》的情節中,成了電影裡與真實相互映照的不堪。全圭煥導演則於 2013 年給出電影《重量》, 內容是關於一名在停屍間工作的駝背男子與渴望變性成女孩的非親生弟弟,發生一段愛恨糾纏的情愛故事。導演以超現實又暗黑的手法,突顯出被現實生活的「重量」壓得喘不過氣的,兩個平凡人物的艱難與悲傷;本片也獲得了第 69 屆威尼斯影展 LGBT 電影競賽單元的最高榮譽「酷兒獅獎」。2014 年,繼《愛,不悔》之後,李宋喜一導演再次奉上另一部堪稱其經典代表的同志電影《愛,不怕》, 本片將眼光放到南韓的高中校園,探討的是同儕間對於同志學生嚴重的霸凌問題。導演以溫暖的鏡頭和深邃的情感,投射出對同志族群深切的關懷。同年還有丁朱里導演的《屋簷下的她》, 不僅揭露家暴對孩童的傷害,也大膽觸碰女同志議題而引發熱議。2015 年起,有更多同志電影都一一呈現於觀眾眼前。像是盧敬泰導演的《黑石奇譚》涉及 HIV 患者問題;2016 年金勳導演的《仲夏夜役男戀》巧妙以同志情愛隱喻南、北韓的緊張關係,並體現同志族群在軍中遭受的龐大壓力與迫害;2017 年康宇導演的《好久不見》則以殺手故事為背景;以及 2018 年李恩東導演的《換季男友》處理的是有關植物人與同志家庭的母子關係等。在南韓,有關同志題材的電影,或許還不到眾聲喧嘩的程度,但已稱得上是不容忽視的一種電影類型了。2020 年後,韓國的同志題材開始朝向另一個市場前進,名為 BL 的勢力,開始在韓國颳起另外一股旋風。
「以前反核、現在擁核」美環保人士積極守護加州最後核電廠
1979 年美國賓州的三哩島核電廠發生爐心熔毀事故,數萬名反核人士聚集華府示威,當時柯曼諾夫 (Charles Komanoff) 正是站上台去發表談話的環保人士之一。40 多年來,他一向是美國反核運動的健將,經常以專家證人的身分參與活動,但他鮮明的反核立場卻在最近出現大轉彎,而且像他這樣「以前反核、現在擁核」的環保人士還不只他一人。話題焦點位在加州中部海岸的惡魔谷核電廠 (Diablo Canyon)。這座已經服役 37 年的老電廠近年來都在為 2025 年關門做準備,但最近大環境卻出現截然不同的氣氛,老電廠以待退之姿轉而尋求延長服務年限到 2030 年。加州州長紐松 (Gavin Newsom) 宣布支持延役計畫時,震驚加州。因為他過去反對這座電廠,一手推動 2025 關廠計畫,被認為是反核運動的里程碑,如今卻出手為加州的最後一座核電廠保命。拜登政府 2022 年 4 月編列 60 億美元預算,以拯救全美瀕臨退役的核電廠,惡魔谷電廠就是參與爭取資金的其中之一。加州是全美反核運動的發源地,惡魔谷核電廠一路走來歷經大大小小抗議。最知名例子是 1981 年民謠歌手傑克遜布朗 (Jackson Browne) 與將近 50 名反核人士在電廠遭到逮捕。長期以來,加州在反核人士與進步派民主黨議員合作下,一步步邁向非核家園,但如今加州這座僅存的核電廠,不僅短期不會走入歷史,更在政府與環保人士支持下延長壽命。核電在美國向來是備受爭議的能源,從流行文化當中的負面形象可以窺知一二。成人動畫喜劇《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 主角之一的荷馬就是在核電廠上班,劇裡的核電廠不僅工作環境非常馬虎隨便,甚至把核廢料倒在兒童遊戲場。如今在美國,人們對核電的壞印象正在翻轉,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過去反核的環保人士推動。2022 年 8 月,文章開頭提到的柯曼諾夫與幾位知名環保人士,聯合發表公開信給加州州長與議會,坦言自己過去是核電的反對者,現在是潔淨能源與解決氣候問題的倡議者,要求州政府確保惡魔谷電廠持續運作下去。「地球正熱得發燒,加州就走在這一條路上:乾旱、野火與致命的熱浪幾乎是每天新聞的頭條。」這幾位擁核的環保人士認為,惡魔谷電廠一停工,勢必要大量增加化石燃料發電的比例,為氣候變遷問題火上加油。柯曼諾夫在一次媒體訪談中表明:「為了處理氣候問題,我們必須放棄我們長期抱持的信念。我仍樂觀看待太陽能與風力發電,但我對氣候問題很悲觀,氣候這一仗我們正節節敗退。」核電支持者認為,這樣一種不會直接排放溫室氣體的穩定供電來源,在現今氣候變遷加劇、供電不穩頻傳、俄烏戰爭衝擊國際能源價格等狀況下,顯得格外重要。謝倫伯格 (Michael Shellenberger) 是一名擁核的環保人士。他指出 2020 年加州居民歷經一連串分區限電之後,對這問題更有感,「加州一直處於大停電的邊緣」。謝倫伯格 2016 年表態支持惡魔谷電廠延役的時候,被其他環保人士嗤之以鼻,認為他不是異端邪說就是財團打手。但幾年之內,轉而支持核電的環保人士越來越多。核能發電占全美發電量近 20%, 也是不直接產生碳排放的發電方式中占比最大的。美國過去 10 年逐步關閉各地核電廠,轉而支持較便宜的天然氣發電,而如今拜登政府投入數十億美元要延長核電廠壽命。部分環保人士認為續用核電有助降低化石燃料發電的比例、控制碳排放,朝向全面使用潔淨能源的目標邁進。儘管在氣候變遷加劇下,核電谷底翻身,但幾個問題仍是未解。擔心輻射物質外洩、核廢料處理問題,向來是環保人士反核的重要理由。日本福島電廠發生核災以來,核能發電的安全性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惡魔谷核電廠服役將近 40 年,設備相對老舊,核廢料暫時放置在場區內,加上它位於較容易發生地震的加州沿岸,安全性仍受到質疑。此外,核電成本相對較高,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成本持續下降,搭配能源儲存技術的進步下,核能發電的未來仍然存在爭議。
隊友以為要去北極? 首個登上南極點的探險團
比美蘇的太空競賽還要早開跑的是,挪威和英國的南極冒險競賽。1911 年 12 月 14 日,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 (Roald Amundsen) 率領四位隊友乘坐「前進號」, 成為首個登上南極點的探險隊。但故事的背後,其實是兩個男人天南地北的戲劇化競賽。夢想就是登上南極的史考特,早在 1901 年便登上「發現號」航向南極,雖然因為缺乏專業訓練與設備,他們最後因食物不足,不得不在南偉 82 度 16 分返回,但也讓史考特訂下一定要登上南極點,將榮耀獻給大英帝國的夢想。1910 年,羅伯特再次踏上了前往南極的探險之路。反觀阿蒙森,年少時就夢想能夠登上北極。作為一個職業探險家,他曾跟隨比利時團隊在南極大陸西岸進行科學考察,1906 年也成功開闢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當阿蒙森準備完成他的征服北極點之夢時,卻在得知被美國探險家搶先一步後,決定臨時將目標改成南極,為的就是不讓英國捷足先登上南極點。然而,阿蒙森事先並沒有告知隊友,直到抵達葡萄牙西南方的馬德拉群島後,才發了一封電報給史考特,「僅告知你我們所乘的『前進號』正在前往南極」, 並告知隊友我們只是先「繞道」去南極,等結束後再去遠征北極。雖然阿蒙森比史考特遲了兩個月才出發,但因為英國所乘坐的新大陸號在途中被浮冰困住 20 天,壓縮到預留的過冬準備時間以及糧食。1911 年 11 月 1 日,史考特率領 65 人的團隊,開啟了南極點遠征之路。但他們的計畫最大的敗筆,在於所選用的是西伯利亞馬匹,因無法適應南極環境,後期只好改用人力拖行行李。此外,史考特也堅持不將這些馬匹作為肉食補充。1911 年 10 月,阿蒙森隨著他的 4 人團隊,帶著 4 架雪橇和 52 隻愛斯基摩狗開啟了他們的旅程。相較於史考特的團隊沒有紀律,每天超時工作導致睡眠不足,隨天氣好快決定行程;阿蒙森則是規定不管天氣好壞,堅持每天前進至少 30 公里,在歷經前所未有的考驗後,挪威探險隊最終在 12 月 14 日率先抵達了南極點 (90° 0′ S)。等到英國探險隊抵達時,只看到阿蒙森留下的一個小帳棚和一封信,且他們已經整整晚了 33 到 34 天。1912 年 1 月 17 日,史考特在他的日記寫下,「白日夢中醒。這裡真是個傷心之地。」
同性戀不需要被矯正 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同性戀除病化
曾經,一些治療師會採用像《發條橘子》的厭惡療法,以具有懲罰性的厭惡刺激,矯正並消除原本的不良行為習慣,因為對某些人來說,不同性取向的人只是有病的。1973 年 12 月 15 日,美國精神醫學會 (APA) 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除名,但這一切都是在犧牲無數珍貴性命的得來不易。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精神科學會,APA 首次在 1952 年出版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簡稱 DSM), 其中對於同性戀的形容被歸類在「社會病態人格疾患」。同一年,英國電腦科學之父艾倫圖靈 (Alan Turing) 因同志性傾向而被迫害,進行化學閹割。1968 年發行的第二版《DSM-II》, 再次將同性戀視為「親子關係的受創而導致的精神疾病」。從宗教的惡、法律上的罪,再到醫學上的病,不斷堆疊的壓迫終於在紐約爆發,1969 年的石牆暴動 成了 LGBTQ 擺脫汙名化的轉捩點。作為美國史上 LGBTQ 首次反抗政府迫害性別弱勢群體的大事件,石牆暴動後同志們紛紛走上街頭,也促成了首屆紐約市 LGBT 驕傲遊行 (LGBT Pride March)。某種程度來說,A.P.A 出版的《DSM》無疑是在助長對 LGBTQ 的敵意,而企業與政府也多了更多的藉口去歧視與壓迫。直到 1972 年在 A.P.A 的年會上,一名頭戴扭曲的尼克森面具,身穿過大的西裝,對著裝上變身器的麥克風,發表了他的演說:「我是同性戀,我也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之所以戴上面具喬裝打扮,只因唯有這樣才能暢所欲言,而不是讓別人關注在『我』這個人身上。作為一名同性戀精神科醫生,我們都知道該怎麼做才能獲得職業上的成功,但同時我們也要確保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我們的性傾向與性別認同。就像一名淺色皮膚的黑人,選擇以白人身分活著一樣,因為我們可能會為此失去工作...。我們最大的損失,就是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這也導致其他的同性戀也無法自由且真誠地活著。請鼓起你們的勇氣,試著去尋找可以運用同性戀精神科醫生的身分,去改變異性戀甚至是同性戀對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們身為精神科醫生,就要運用智慧,讓大家對同性戀多一點出於人性的同理心。」而後,我們都知道這位冒著可能丟掉工作,自稱無名亨利博士的真實姓名其實是 John Fryer, 而他也成為推動 A.P.A 將同性戀除罪化的關鍵人物。在社會運動的推波助瀾下,隔年,A.P.A 終於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除病化。1990 年 5 月 17 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中刪除,國際不再恐同日誕生。不再將同志視為疾病,看似已經走了快半個世紀,但 #迴轉治療 仍存在於世界的角落,目前至少有 70 個國家仍將同性戀關係視為犯法,而美國直到 2003 年才正式宣布 #性悖軌法 無效。2013 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赦免因同性戀行為被定罪的艾倫圖靈;2019 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家。2022 年 12 月 13 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尊重婚姻法案 (The Respect for Marriage Act) 也一併廢除 1996 年來,只保障一男一女結合的婚姻保護法。
房東死了怎麼辦?南韓特有「全租房」文化引爭議
韓國租房的方式一般兩種:同樣是按月繳納房租給房東,但在租房的同時還必須支付給房東一筆「保證金」。在台灣,保證金 (押金) 平均是兩個月房租;日本除了有兩個月保證金外,可能還會支付給房東的禮金 (不退還), 但兩者皆非絕對必要,約有一半租房主打不需要保證金與禮金。韓國的月租保證金會視「房價」而訂,平均為房價的 10% 且月租金會視市場行情而訂。以首爾為例,一般套房保證金金額會從 500 萬韓元 (約台幣 12 萬) 起跳,且月租房的保證金與租金成反比:繳交越多保證金,每月租金就會越少;反之亦然。在韓國租屋市場中,全租房是非常特別的存在。與月租的差別在於,租客無須繳納房租,只需繳納給房東一筆「保證金」, 而保證金的金額大約落在房屋價值的 70~80%, 居住期間除了水電費外,無須再支付任何房屋租金。租約到期時,房東會將保證金「全數」退回給租屋者。以首爾為例,一間套房的全租金額約莫坐落在 1~2 億韓元 (242 萬~484 萬台幣) 之間,多以 1~2 年為單位,且有議價的空間。韓國的全租房文化從 1970 年代開始普及,當時大量的農村人口湧進大城市,雖然購房需求高、市場供不應求,但也因銀行只把錢借給企業,而忽略的一般家庭的貸款金融問題,使得銀行貸款利率非常高,多數人難以透過貸款的方式買房。於是,房東開始出租自己的房子,透過向租客收取保證金,以作為房東投資的資金。因此,韓國的全租房文化,並非由政府政策所主導,而是房東與租客之間因利益相符才產生的雙贏制度。簡單來說,房東向租客以零利息的方式獲得大筆現金貸款 (保證金), 拿到這筆錢後再去做更多的投資,等約滿後,房東再將保證金全數退還租客;而租客則得以在合約期間內使用房屋,且無須支付租金,退租後還能全額取回保證金。最近南韓的房地產廣告傳單充斥著「急」, 交易額和全租額一致上漲全租房的普及是時代下的產物,自 2000 年後,月租房的比例雖然開始增加,全租房的比例也隨 2008 年的金融海嘯開始減少,目前首爾的月租房比例也創下占比約 40% 新高。如果有足夠財力拿得出 30~80% 房價作為全租房的保證金,為何不直接買房?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對租客而言,全租房可以解決因工作或就學而產生的搬家問題;對於房東來說,也可以避免遇到拖欠或拒繳房租的租客。此外,因為保證金可以全額退回,也有許多人將全租房的保證金視為「儲蓄」的方式,即使全租房的保證金金額極高,仍有許多租客會為此向銀行「貸款」來租全租房。因為整體計算下來,向銀行貸款的利息仍遠低於月租房的每月租金,外加過去韓國經歷金融海嘯、房價暴跌的慘痛經驗,韓國人對於買房較為慎重。此外,也有許多新婚夫婦會先選擇全租房,等到有小孩、經濟更為穩定後再換房或買房。2020 年,文在寅總統在職期間,為了打房推出 22 項房屋新政的《租屋三法》: 沒想到《租屋三法》推出後,許多房東紛紛將房屋收回,或是將全租房改為月租,變相導致全國全租房保證金平均上漲 1,100 萬韓元 (約新台幣 27.5 萬)。2022 年,尹錫悅總統上任後為了解決失控的租屋市場,馬上推出《租賃市場穩定方案》, 提出獎勵出租人以及強化承租人支援制度。當你以為這樣的免租金、保證金還能全額退還的租賃制度也太好康之時,其實全租房對租客最大的風險在於:如果房東遇到破產、投資失利、死亡、入獄等各種原因,租客極有可能拿不回保證金。根據《朝鮮日報》報導,南韓「住宅都市保證公社」(HUG) 統計資料顯示,近一年內,房東惡意不退還保證金的事件頻傳,光是在首爾陽川區新月洞就發生了 157 件、仁川富平區富平洞發生了 189 件、全南廣域市也發生了有 131 件。根據《房屋租賃保護法》, 為了讓租客取回保證金,租客必須住在房子裡,並且需要有確定的租期;如果租客於租約期間內搬出,也不會因為其無實際居住的狀態而失去優先退還保證金的權利。為了保障全租房的租客權益,「租賃權登記命令」便應運而生。如房東遲未退還保證金,那麼租客便可直接申請租賃權登記命令,並執此優先還款權向法院申請的執行命令,以確保房東與租客間相互制衡的關係。雖申請此項登記需額外支出約 50 萬韓元 (約 12,000 新台幣) 的費用,但租客為了爭取拿回保證金的權益,多會選擇花錢申請,以保障自身權利。此外,租客與房東皆可申請投保 HUG, 有加入保險的承租人如遇上房東拒絕退還保證金,可透過其機制要求 HUG 代為償還保證金,HUG 再向房東請款;而房東投保 HUG, 可做為對租客的一種保證,但也有許多房東藉機鑽漏洞,並未將名下「所有」房產投保 HUG。當租客在未仔細查明的情況下租了未投保的全租屋,即有可能拿不回保證金。事實上,在首爾市內因無法取回全租 / 月租保證金而向法院申請租賃權登記命令的租客數量達到了歷史新高。租屋相關詐欺事件層出不窮,韓國也因應而生「房產王」的新名詞。原意是指擁有多處房產,以收租維生的人,近年逐漸變成利用房產詐騙保證金等詐欺犯的代稱。尤以 2022 年,許多房產王相繼去世導致許多租客求助無門,要不回保證金,讓全租屋的問題重新浮上檯面。2022 年,擁有 1139 戶房產的金姓房產王過世,因名下有一半房產未加入住宅都市保證公社 (HUG), 導致許多租客拿不回保證金。即便有投保 HUG 的租客,也因金姓房東已過世,無法對房東提出「廢止契約」命令,HUG 也無法向房東行使行政命令,使得租客也拿不回保證金。另外,對於未投保 HUG 的租客,則必須透過房產拍賣程序才得以退回保證金。前提是,死去房東的繼承人必須拋棄繼承遺產,且拍賣過程冗長,至少會耗時 1 年 6 個月至 2 年的時間。而韓媒統計「國內十大惡房東」排行中,截自 11 月發生的保證金問題達到 2,064 件,金額高達 4,518 億韓元 (約新台幣 110 億); 如果排行擴大到「國內前三十名惡房東」, 金額更是來到 7250 億韓元 (約新台幣 176 億), 如果扣掉 HUG 代墊的保證金,代表目前至少有 317 名租客,至今尚未拿到總金額 408 億韓元 (約新台幣 9 億) 的保證金。最近申請租賃權登記命令的一名租客表示:「在合約到期時,公司附近條件相對較好的房子以較低的全租價格出租,所以我們決定不延長合約。」為了搬家,向房東要求退還保證金卻遭到一再拖欠。為了取回保證金,該租客決定申請租賃權登記命令,雖然這需要支付一筆額外的費用。「即使辦理了租賃權登記命令,也只能在一個月後才能退還保證金,房東拼命要求延期,因此租賃合約也被延期了。」該租客說道。另一方面,房東也憤憤不平地稱這是濫用租賃法的典型案例。隨著 2020 年《房屋租賃保護法》的修訂,租戶可以要求一次更新合約,且在解除更新的租賃時,租客可以隨時通知房東解除合約,而房東就必須在三個月內將保證金退還給租客。從事租賃業務 20 年的 A 房東說:「全租價上漲時,國家將漲幅限制在 5%, 但全租價下跌時,房東卻根本得不到保障。」隨着全租詐騙受害的增加,政府急忙採取了應對措施。國土交通部計劃組建「全租詐騙專門應對組織」(TF), 以預防全租詐欺案繼續產生。 日前,國會也通過了國稅徵收法修訂案,從明年開始,不再需要房東同意,租客即可查閱對方是否有滯納保證金;如果房東所有的房屋遭法院拍賣,拍賣所得亦須優先償還租客的保證金,其次才是房東其他債務。然而,對於經歷全租屋詐騙,或是拿不回保證金的受害者來說,目前的法案都只是治標不治本。面對近年越來越多人加入房地產投資的韓國,全租房問題勢必是當務之急。
「軍火商換籃球員」是危險的交易還是人權的勝利?美俄換囚引爭議
黃沙漫天的停機坪上,兩架飛機走下兩組人馬。其中,一名蓄著小鬍子的男子笑著與朝他邁步的男子相握、相擁,另一名穿著紅夾克的女子在一旁看著。這般看似無戲的場景,實則是美俄二國在多次角力下達成的換囚共識,更令人吃驚的是囚犯們的身分與罪行 —— 小鬍子男子是在美監獄 12 年的俄籍軍火商布特 (Viktor Bout), 而與之交換的紅夾克女子則是在俄遭判 9 年徒刑的美籍籃球員格林納 (Brittney Griner)。換囚是成功了,但美國總統拜登此次卻吃盡苦頭。據《華盛頓日報》報導,他原計畫以布特換取兩名被囚在俄的美國人:格林納,以及以「間諜罪」之名被關在俄的前海軍陸戰隊員保羅・惠蘭 (Paul Whelan)。但,俄羅斯不肯,表明除非美國願協助釋放遭禁在德的殺手柯拉希可夫 (Vadim Krasikov) 再談。 俄方「不要拉倒」的態度讓美方沒有太多談判空間,拜登最後仍必須做出艱鉅的決定:僅救出格林納。但這種結果甚至不受司法部官員支持,多數國內民眾更視之為奇恥大辱。布特何許人也?他是人稱「死亡商人」(Merchant of Death) 的俄籍軍火商。據傳,他曾售賣軍火給恐怖組織蓋達 (Al-Qaeda)、塔利班 (Taliban) 與盧安達 (Rwanda), 但這些傳聞皆被他否認了。2008 年,布特在泰國時,美方與泰方共同展開對他的緝捕行動,先由泰國法庭核發逮捕令,再由緝毒局專員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DEA) 偽裝成欲向其交易的成員。長久以來,美國政府將哥倫比亞革命軍當作恐怖游擊組織,因此布特也被指控以提供武力的方式協助其「殺害美國人」。被逮時,布特一概不承認這些罪名,並稱自己只是個做「合法生意」的「物流供貨商」。2 年後,布特被引渡至美國紐約受審,最後遭判需服 25 年的有期徒刑。與布特交易的格林納則是美國女子職籃 (WNBA) 運動員。曾兩度斬獲奧運金牌、多次入選全明星賽的她,據稱為美國史上最好的女性籃球員之一。每年的秋冬是 WNBA 的淡季,許多籃球員會趁此飛到其他國家比賽、賺取高出五倍的收入,而格林納也不例外。從 2014 年始,她便替俄羅斯球隊伊卡特琳堡 (UMMC Ekaterinburg) 在歐洲女子籃球聯賽打球。而今年 (2022), 儘管烏俄關係逐漸緊張之際,她仍按照慣例飛至俄羅斯。然,2 月 17 日,她卻離奇地消失了,直到 3 月 5 日俄方海關才公佈她的下落 —— 格林納因其所攜帶的電子菸中含有少量的大麻油而遭拘留。8 月 5 日,俄羅斯法庭認定她「蓄意破壞法律」, 因而判處 9 年有期徒刑與 100 萬盧布 (約新台幣 48 萬) 罰金。之後,法庭也駁回格林納的上訴,她被送往位於莫爾多維亞 (Mordovia) 的流放地 (penal colony) 服刑。美俄換囚的消息一出,各方的反應可謂截然不同。 白宮記者會上,有媒體尖銳地提問:「為何這次換囚那麼便宜俄羅斯?」白宮發言人尚皮耶 (Karine Jean-Pierre) 以有點無奈的表情答道:「我們的選擇只有『帶布里妮 (即格林納) 回來』或『不帶任何人回來』兩種。」 Twitter、YouTube 等美國社群媒體上,網友對於這樣的結果也很不諒解。有人覺得把費盡千辛萬苦才逮到的軍火商放回俄羅斯是在玩火;有人認為籃球員純粹只是靠她的身分地位才能獲得自由;也有人想像看到新聞畫面的普丁笑到合不攏嘴。美國網路上多數的聲量皆持疑惑或反對態度。但,俄羅斯就不這麼想了。根其官方媒體 TASS 在 9 日的報導,俄羅斯政府的人權專員莫斯卡科娃 (Tatiana Moskalkova) 表示布特因「不合法、不公平的判決」被囚在美,此次獲釋歸國是「新年大禮」(New Year gift) 般的消息,宛如人權的勝利。最初,換囚 (prisoner exchange /swap) 是個相對單純的概念。在戰爭時,交火的兩國各自抓到了對方國家的俘虜,且俘虜因其本身的限制無法再作為戰力時,兩國便能以「一人換一人」的對價來交易彼此的俘虜,讓他們得以回祖國。換囚的概念在日後被更廣泛地運用在國家間的交易與談判。在這種狀況下,囚犯會更像籌碼,而換囚的比例、成功或失敗也反映了兩國的關係。此次布特與格林納的交換,或許很隱微地透露了美方願放軟對烏俄戰爭的態度,兩國間快長達一年的戰事將有所轉彎。自 9 月始,第一種「交換戰俘」在烏俄戰爭期間便頗為頻繁地發生。統計至 12 月初,已有 1331 名烏籍俘虜獲釋返回烏克蘭。第二種「交換罪犯」模式雖較少見,但只要發生便是大事。例如,2015 年台灣釋放了前中國解放軍間諜李志豪,而中國則釋放了台灣間諜朱恭訓、徐章國。當時國防部雖否認這是換囚,但各界都將此事件視為是馬習會前,雙方關係好轉的徵兆。另一例是當初鬧得滿城風雨的孟晚舟事件。2021 年,經中國與加拿大的協商斡旋,中方釋放了商人史佩弗 (Michael Spavor) 與前外交官康明凱 (Michael Kovrig), 而加方則釋放了受美國之命逮捕的華為公司 (HUAWEI) 副董事長孟晚舟,正式平息了美、加、中三國的紛擾。
(1128更新)紐西蘭「無菸世代」政策急轉彎 新總理甫上任就宣布廢除禁菸令
盧克森 27 日才剛宣示就職,過了不久他就宣布,將廢除紐西蘭的禁菸令,讓去年才通過的政策急速轉彎。盧克森表示,做出這項決定的理由,是擔心黑市蓬勃發展,他指出禁令將「為黑市崛起創造機會,而且黑市基本上不用繳稅。」他也坦言,持續銷售香菸,將為政府帶來驚人的稅收,但這並非廢除禁令的動機。27 日剛剛宣誓就任的新紐西蘭總理盧克森。對此,衛生組織、反菸組織都表達強烈的不滿,紐西蘭健康聯盟 (Health Coalition Aotearoa) 表示,放棄禁菸令是對國家的汙辱,「這對民眾健康是一大損失,但對菸草業卻是巨大勝利。菸草業的利潤將以犧牲紐西蘭人民的生命作為代價。」根據線上研究平台 OurWorldInData 數據顯示,相較於英國的 15.4% 與美國 23%,2020 年紐西蘭吸菸率只剩下 13.7%, 是已發開國家中吸菸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同時,紐西蘭的吸菸率也創下歷史新低,截至 2022 年 11 月公布的數據,每日吸菸人數已從去年的 9.4% 降至 8%。此次通過的法案,當局目標是在 2025 年前將每日吸菸日降至 5% 以下,最終讓紐西蘭邁向無菸未來。除了不斷提高法定吸菸年齡外,新法也將降低市售菸品的尼古丁含量,以及將全國菸品零售商數量從 6000 間削減至 600 間。致力推動法案的紐西蘭衛生部副部長維羅爾 (Ayesha Verrall) 表示,「沒有任何的數據與理由顯示,我們可以販售這種能導致一半使用者死亡的產品。此法案通過後,數以千計的人將獲得更久、更健康,醫療系統也無需治療因抽菸引起的癌症、心臟病等併發症,可以省下台幣 980 億元的開支。」這不是紐西蘭第一次對吸菸者開刀,早在 1990 年與 2004 年,紐西蘭便成為首批禁止室內與餐廳酒吧實施全面禁菸的國家。自 2010 年以來,香菸稅已上漲 165%, 代表如果你想在紐西蘭大城奧克蘭買一包菸,必須花費 21 美元才能買到一包萬寶龍,而這個價錢是紐約售價的 1.5 倍。然而,電子菸並未被納入禁令。雖然紐西蘭吸菸人口逐漸下降,與此同時,吸電子菸的人卻從六年前不到 1% 已升至現今的 8.3%, 其中又以 18 至 24 歲的年輕人為大宗。反對該法案的紐西蘭行動黨 (ACT New Zealand) 則警告,該政策只會助長非法香菸市場並扼殺小店的生存權。紐西蘭並不是唯一推動為下一代禁煙的國家。今年 6 月,英國政府便提出建議提高法定吸菸年齡的草案;丹麥今年也推動禁止向 2010 年後出生的國民販售香菸的計畫。
皮卡丘十萬伏特穿透螢幕! 傳說中會誘發癲癇發作的第38集
什麼比看了貞子的錄影帶受詛咒還恐怖?對於爸媽來說可能是小孩居然看卡動看到癲癇發作。1997 年 12 月 16 日,日本東京電視台在播映《寶可夢》第 38 集〈電腦戰士 3D 龍〉時,因畫面使用紅色與藍色閃光頻繁交替,與過往不同的電擊畫面,短短 5 秒,卻造成日本當地 651 名兒童身體不適甚至引發癲癇,成為全球首例引發大規模光敏感性癲癇症 (Photosensitive epilepsy) 的電視節目。上月,目標成為寶可夢大師的小智終於在開播 25 年後完成夢想、摘下世界冠軍,但在 25 年前,傳說中看了就會引發癲癇的第 38 集,讓《寶可夢》一度被停播成了永久黑歷史,史稱 3D 龍事件或 Pokemon Shock (ポケモンショック)。這不是皮卡丘第一次使用十萬伏特,但此集故事設定是小智等人為了營救火箭隊,被「電腦世界」的掃毒程式追殺,而皮卡丘為了回擊使用電擊導致飛彈爆炸。製作團隊為了配合電腦世界的效果,將爆炸畫面改以快速閃爍的紅藍幀交替呈現,日本晚間 18 點 51 分 34 秒開始,短短五秒不到便閃爍 106 次,推斷當時至少有 345 萬 4 歲至 12 歲的兒童正在收看。當晚《寶可夢》播放結束後,陸續有醫院接到家中孩童身體不適而緊急送醫的電話,患者以兒童居多,主要症狀包括癲癇導致的抽搐、噁心、頭暈、想吐。據消防廳調查全國至少有 651 人被送往醫院,其中多達 130 人需要住院治療。事件發生後,東京電視台緊急做出停播《寶可夢》的應對措施,面對有提前錄製電視節目習慣的日本人,各大電視台也呼籲,不要觀看昨晚第 38 集的事前錄影。〈電腦戰士 3D 龍〉從此被雪藏、列為永久禁播的第 38 集。隔年 4 月,NHK 與日本放送協會制定《動畫及影像技術指南》, 要求各大電視台能更加重視動畫場面的設計,尤其是針對高頻率閃爍的影像畫面。而《寶可夢》也在被停播四個月後復播,同時動畫團隊也將片頭、皮卡丘發射十萬伏特的表情、強光場景的呈現加以修正。但其實早在同年 3 月,就有四名兒童因觀看《科學小英雄》第 25 集而引發類似症狀,只是當時因規模較小而沒有被正視。因此 3D 龍事件後,也促使日本動畫或遊戲,重新剪輯或調整高頻率閃爍的畫面,例如《假面騎士 BLACK 》發售實體影音 DVD 後,便對原本的閃爍場景進行調光處理。而現今,除了日本在播放卡通時會加註「請保持室內明亮、不要離電視太近」的警語;日本節目在播放記者會的轉播畫面時,也會在畫面螢幕上標記「請注意閃光燈閃爍」, 即是為了避免觀眾引發光敏感性癲癇症。然而相關事件依舊難以避免。2012 年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製作宣傳影片,使用藍色、綠色、橙色和粉紅色交替閃爍的畫面,而被緊急下架;2018 年《超人特攻隊 2》因螢幕魔人使用的催眠手段,導致的連續閃光現象,電影院也緊急在門外貼出警語;2020 年電玩遊戲《電馭叛客 2077》同樣也因畫面內含有誘發癲癇症而引發爭議。該如何降低癲癇引起的痙攣發作呢?或許你可以試試吃點香菜。
蒙娜麗莎遭盜兩年後尋回 義大利竊賊成愛國英雄
人們總說,失去過才懂得珍惜,這句話放到達文西的世紀名作《蒙娜麗莎》也是。1913 年 12 月 12 日,《蒙娜麗莎》在義大利旅館房間內被發現,羅浮宮前維護工人佩魯加賈聲稱;「愛上畫裡的女人,以及不忍看到義大利的藝術品,落入其他國家的手中。」回到畫作被偷的那一天,同時也是在它被一偷成名前,《蒙娜麗莎》只是一幅羅浮宮內被掛在另外兩幅尺寸較大的畫作中堅的小型藝術品。但是在 1911 年 8 月 21 日,一名計畫到羅浮宮臨摹《蒙娜麗莎》的畫家,來到畫作面前卻只看到牆上的四顆木釘,詢問工作人員後館方才驚覺被偷走了!失竊案爆出後震驚了全法國,同時這幅畫也引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就連畫家畢卡索 (Pablo Picasso) 都曾被警方當作是嫌疑犯。儘管警方有採集到兇手的指紋,但他們卻忘記採樣臨時工人佩魯加的指紋,因而無以對照,甚至前往他家搜查時,也沒有發現被他藏在床底下皮箱內的《蒙娜麗莎》。直到兩年後,一名佛羅倫斯的收藏家收到一封化名為 李奧納多 (Leonardo) 的信,寫著「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在他手上,希望能夠將這幅畫『歸還』給義大利。」在烏菲茲美術館館長的陪同下,他們前往對方下榻的旅店,在設備簡陋的房間內,《蒙娜麗莎》的真跡就躺在他的皮箱夾層內,最後兩人也隨即報警,抓住了這位自稱是李奧納多的人,而他正是當年把畫作藏在大衣裡,竊走《蒙娜麗莎》的佩魯加。佩魯加被捕後,因為自稱是「愛國者」, 偷畫只是為了將拿破崙搶奪的寶物歸還給義大利,得到許多義大利人的支持,也讓他的刑罰僅被判入監服刑七個月。雖然拿破崙的確搶掠過許多藝術品,但並不包括《蒙娜麗莎》, 而義大利畫家達文西的畫之所以會落入法國人手中,其實是在達文西晚年時,法蘭索瓦一世將他接到法國照顧他直到去世,同時也買下包括《蒙娜麗莎》在內達文西所有的遺作,變成法國皇室收藏。因為這起失竊案,《蒙娜麗莎》成為享譽國際的畫,各種真假贗品等陰謀論也隨之而起,如果佩魯加當年藏在衣服底下的不是《蒙娜麗莎》, 也許一切就會很不一樣。而在 2021 年法國巴黎羅浮宮公布新任館長人選後,她成了繼蒙娜麗莎後,最受眾人討論的羅浮宮女子......
怕球迷不認識球員名 道奇隊老闆首次提出在球衣印號碼
如果所有人都知道棒球場上球員的名字,經典的相聲段子「誰在一壘,什麼在二壘,三壘我不知道」或許就無法成立。1922 年 12 月 13 日,道奇隊老闆 Charles Ebbets 在美國棒球組織國家聯盟 (NL) 會議上提出,可以在球員的袖子或是帽子上貼上號碼,作為球迷認識球員的方式,最後投票決定由各球隊自行決定。直到 1929 年後,紐約洋基隊 (New York Yankees) 將號碼印在球衣背後,這樣的做法才終於流行起來。用球衣號碼識人,Charles Ebbets 並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最早的球衣背號的官方紀錄是 1907 年的大西洋聯盟 (Atlantic League), 為球員製作編號以便幫助球迷認識他們。1909 年由非裔美國人組成的古巴星隊 (Cuban Stars),《芝加哥每日新聞》便曾刊載一張傳奇黑人投手荷西門德斯 (José Méndez), 球衣左袖上印有 12 號的照片。受到橄欖球以及曲棍球的啟發,1916 年 6 月 26 日,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 (MLB) 其中一支隊伍克里夫蘭守護者 (Cleveland Guardians), 在球衣左袖上印上數字,成為首個使用球衣號碼參賽的大聯盟球隊。即便這個嘗試,只持續了幾周。失敗的原因,可能也和 1923 年聖路易紅雀 (St. Louis Cardinals) 在球衣上印上數字一樣,不管是球迷、媒體,甚至是敵對都認為這是極度自戀的作法。是什麼改變大家的審美觀,答案是要由一支冠軍球隊才能引領時尚。1929 年,去年拿下總冠軍的紐約洋基隊,穿上了背後印有背號的新設計球衣,但不巧的是,當天正好的賽事因大雨而取消,反倒是兩天後才出賽的克里夫蘭守護者,同樣將球衣號碼改成背號的設計,讓他們成為首個在 MLB 使用球衣背號的球隊。但洋基隊的新球衣設計,開始在大聯盟球隊颳起一股模仿旋風。今日,幾乎所有的大聯盟球隊都開始在球衣印上球號。球員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幸運數字,或是用同樣的背號向偶像致敬,而大聯盟百年歷史沒有人使用過的 3 個號碼 86、89、92, 終於在 2020 年全部解鎖。此外,最多人使用的背號則為 22 號及 27 號,至少被 845 名以上的球員相中。
學韓語前先學好台語?韓語的前身到底是誰
台語的別稱紛雜,閩南語、福佬話、河洛語等等,因地緣或族群關係各自成說,至於「台語」則是始於日據時代的官方稱呼。當然,這無異於忽視了「客家語」的存在。但為說明方便,本文還是先以常見的「台語」、「閩南語」為主。台語源自上古漢語,且同時是漢語系中保留最多上古音的語音系統,最早或許還可追溯至夏朝時期。而我們常聽到的對台語的另一種稱呼「閩南語」, 當中的「閩南」二字正好就說明了台語的發源地。根據陳癸淼先生的〈閩南語源流及正音正字〉說法,閩南語的分流涵蓋了漳州府 (下轄:龍溪、漳浦、南靖、長泰、平和、詔安及海澄七縣) 與泉州府 (下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輯安西五縣), 台語的形成和閩地自然脫不了干係。時至公元 669 年 (唐高宗年間), 來自光州固始縣 (今屬河南省) 以陳政、陳元光父子為首的陳氏一族入閩開墾;無獨有偶,後來第二批入閩的王氏一族也同樣是光州固始人為主,這讓光州語成為了當時閩地的通用語言,更成為現代漢語圈五大方言之一的閩南語之前身。至於唐代所使用的中古漢語,雖說保留不少上古漢語傳統,但畢竟歷史真實是無法再現的,因此若要說唐代官方語言是閩南語,就顯得過於偏頗。但可以確定的是,閩南語和唐代時的光州語有著深遠的關聯。古代沒有錄音機,因此我們也難以得知唐朝人講話時真正的發音,而唐代所使用的官方語言如今也眾說紛紜。上古以來中國各朝的通用語言稱為「雅言」, 以長安地方語音為基準,但是自五胡亂華後,大量的胡人開始移居至中原,而原本住在河洛地區的士族、知識份子則逃亡至江南地區、閩南漳泉地區定居。根據語言學家考證,江南的吳語和福建的閩南語更接近唐朝雅言,而日本所使用的日語裡,諸多讀音也與唐朝古漢語發音相近。現今南方所使用的方言,仍保留早年所使用的古音。這一點從唐詩的押韻規則便可驗證得知。有些韻腳,用國語念不押韻;但改用台語念就符合押韻規則,例如孟浩然《過故人莊》: 五言絕句的規則是,第一句不一定要押韻,但第二、四句一定要押韻,而且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不能換韻。此篇的韻腳是家、斜、麻、花,現在唸起來「斜」不符合押韻規則,但以台語發音的話念作ㄑㄧㄚˊ(tshiâ), 即押ㄚ韻。現今,台語經歷了平埔族、荷蘭語、日語、英語、西班牙語等影響,逐漸變成現在台灣所使用的台語。而韓語同樣深受漢語影響的開端,則可以推算至韓半島在三國時代派遣使節到中國的歷史。六世紀下半葉,正逢隋朝統一中原,韓半島則是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三國鼎立的時代。當時的三國就開始紛紛派遣使節向隋帝國就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一取經。唐高祖李淵滅隋以後,大唐帝國採取了更加自由開放的外交政策,三國和渤海國亦持續派遣使節入唐。根據權悳永教授的《古代韓中外交史:遣唐使研究》一書統計,韓半島各國向唐朝派遣各類使團的次數:高句麗有 26 回,百濟有 25 回,新羅高達 170 餘回,渤海也有 120 回。韓中文化的積極交流,使唐朝各類書籍諸如佛經、史書、曆書、文集等,得以向韓輸出。而在語言方面,也同樣有了諸多交流的機會。要知道,韓國正式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系統,已經是李氏朝鮮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 (1418—1450 年在位) 時期的事了。在這之前,漢字一直都是韓國官方的主要書寫系統;可想而知,在語言上也大量吸收了漢語的養分,而台語作為唐代漢語系的重要支脈之一,也就流向了韓半島,成為韓語的一部分。1443 年正值中國明代,明英宗年間,朝鮮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李裪,他基於希望透過新文字來打破朝政遭到儒生壟斷的局勢,希望能將知識普及到百姓之中;更重要的是,為了使國家不致滅亡,擺脫長久以來受到中國宰制的命運,因而創制了韓文 (又稱諺文) 並頒布《訓民正音》, 其中詳細說明了造字原理及使用方法。韓文是以同為「表音文字」系統的「梵文」為本,和以「八思巴文」(由蒙古元朝世祖忽必烈之上師八思巴所創制,仿藏文改編而成,用來拼讀蒙古語。) 及「藏文」作為參照對象創制而成的。最終,世宗大王一共發明了 17 個子音和 11 個母音,總計 28 個字母。在頒布《訓民正音》七年後,世宗大王崩逝。其後,韓文的推廣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仍僅在女性和僧侶間流傳使用。至第十代朝鮮君主燕山君時 (1494 -1506 年在位), 甚至還曾明令禁止使用。漢字與韓文彼此糾纏了近 500 年的時間,直到 20 世紀初,這種長期賤視韓文的情形才開始迎來改變。以「大韓民國」) 為例,漢字要完全從官方文書及學校教育中消失,那已經是 1970 年代的事了。現代韓語的組成,漢語佔了近 59% 的比例。另外,韓語還接收了日語、英語等外來語種大約佔有 5%; 而真正純韓語的部分則約莫是 26%。語言的容受與培養,是需要時間積累的。不論韓語還是台語,在其發展歷程中,早已無法擺脫來自帝國大陸的滲透 (當然,另一方面韓國的歷史進程也與日本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當我們今天在笑談韓語和台語的發音如何相似之際,千萬別忘了,存在語言形成背後,千絲萬縷的複雜成因。台語源自上古漢語,且同時是漢語系中保留最多上古音的語音系統,江南的吳語和福建的閩南語十分接近唐朝雅言。而韓語深受漢語影響的原因為,韓半島在三國時代派遣使節到中國,唐高祖李淵滅隋以後,大唐帝國採取了更加自由開放的外交政策。韓中文化的積極交流,使唐朝各類書籍諸如佛經、史書、曆書、文集等,得以向韓輸出,包括語言。韓國直到李氏朝鮮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 (1418—1450 年在位), 才擁有自己的語言,在這之前,漢字一直都是韓國官方的主要書寫系統。
從國際局勢、運動場到生活,無一不是「戰」 2022日本年度漢字公布
戰,最直接的意思即是「戰爭」。83 歲的東京都居民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開戰;對抗新冠病毒疫情作戰、對抗全球暖化氣候,以及世界盃足球賽等等,日本國內外都在進行著一系列的戰鬥。」2022 年 2 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全球陷入可能爆發世界大戰的緊繃情緒,而北韓大量發射導彈,以及台海局勢的不安,位處東北亞的日本同樣處於戰亂不安的情緒。戰,也是隨著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導致民生經濟同樣收到波及,人民不得不在後疫情時代與生活「戰鬥」。唯一令人高興的是,面對動盪不安的一年,年初的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獲得 18 座獎牌,刷新日本紀錄;年底日本國家足球隊 —— 藍武士在球場上以 1.88 毫米的逆轉致勝球,創下日本世界盃紀錄,拿下第 9 名的好成績,都成了運動賽事上鼓舞人心的「感動之戰」。為提高民眾對漢字孰悉與興趣,日本漢字協會每年都會舉辦「今年的漢字」活動,邀請日本民眾一起參與票選,投票期間自 11 月 1 日至 12 月 5 日,並於本日 (12) 於京都清水寺公佈,今年已是第 28 屆。排名第 2 的年度漢字,則是蘊含有「便宜」之意的「安」字。35 歲的奈良縣居民稱:「我認為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事件仍然是今年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今年也是日元貶值來到歷史新低的一年。此外,我們也需要重申『安全』的重要性,例如日本的廢棄幼兒園巴士事故、日本觀光船 KAZU I 號沉船事故,以及韓國的梨泰院事故與海外的印度橋倒塌事故。」今年日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續貶值,雖然對出口以及觀光業有利,卻也造成國內進口商品飆漲,加上受戰爭影響,各項民生用品接連喊漲,希望物價能早日恢復過往水準的心願,成了日本人的心聲。另一方面,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今年不幸被暗殺身亡,終年 67 歲,不僅衝擊日本社會也讓舊統一教問題浮出水面。「今年的漢字」自 1995 年開始以來,今年已經邁向第 28 屆。過去選出的代表漢字,分別 2021 年的「金」、2020 年的「密」以及 2019 年的「令」。
紀錄片遭諷只想洗白與賺錢 退出王室的哈利王子與梅根如何「生財」?
王室每年的收入,主要來自英國政府每年編列的「主權補助資金」(Sovereign Grant) 撥款,其金額則取決於英國皇家財產局 (The Crown Estate) 的房地產獲利,撥款 15% 到 25% 的納稅人稅金,以支持王室成員執行他們的王室責任。根據統計,2021 到 2022 年度,王室共拿到 8630 萬鎊的資金撥款。此外,王室本身的收入的門票與紀念品收入,以及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生前經營的賽馬事業,也是支撐王室的次要收入來源。☉因此,王室的支出,一直以來都是深受英國人民反王室所詬病的主因。根據女王年度審查 (Queen’s annual review),2021 年至 2022 年的英國王室年度花費就高達 1.024 億英鎊,主要用於維護白金漢宮的修復工程、日常開支、維安費用等。其中王室旅費便佔 450 萬英鎊,主要用於查爾斯三世和夫人卡蜜拉的包機旅程,而哈利王子與梅根過去也常因為搭乘,昂貴且碳足跡排量驚人的私人飛機而飽受批評。哈利夫婦的退出,意味著他們不得再向納稅人,同時也包括向父親拿錢。作為王室成員,他們原本年收入 95% 來自康沃爾公國 (Duchy of Cornwall) 的財產,而在他們結婚第一年,公國就花費 500 萬英鎊的私人開支與執行王室責任的開銷。另外 5% 來自納稅人出資的主權補助資金,根據帳目顯示他們從 2020 年 4 月至 6 月,收到來自父親查爾斯三世給的 450 萬英鎊作為支持其經濟獨立的「贊助」。☉王室公開支出的主要項目,其中一項便是王室成員的維安費用,同時也是各界最關注的問題 -- 未來哈利夫婦的相關維安費用該由誰買單?身為前王室一員,他們仍被英國政府分類成需要特別保護的人士,這也代表他們出入依然受到倫敦警察廳的保護,這筆開支也是由英國納稅人支付。2019 年聖誕節,加拿大政府便表示有斷斷續續地協助保護哈利王子一家在溫哥華島度假的安全,然而自新聞報出後,加拿大納稅人聯合會便募集超過 12 萬人的線上連署,抗議哈利夫婦的安全不該由加拿大人負責甚至是買單。而後加拿大政府也停止提供維安協助,哈利夫婦也轉而決定搬到美國居住。2022 年初,哈利王子曾發表聲明表示,「為了小孩與家人的安全,願意自行支付回英國時的維安費用,但除非內部也允許,不然他無法這麼做。」而在今年九月英國前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後,哈利夫婦返回英國時同樣受到王室的安全保護。專門報導王室內容 True Royalty TV 的創辦人 Nick Bullen 認為:「如果你不是有在工作的王室成員,就不能獲得王室的保護。不管是比阿特麗斯公主還是尤金妮公主都沒有,甚至是更廣義的王室成員。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哈利王子和梅根可以得到不同的待遇。」自 2020 年開始,王室正式切斷了哈利王子的經濟來源,不再提供他任何金錢援助。剛從王室畢業、即將踏出社會的 38 歲哈利王子,帶著母親黛安娜王妃的 1300 萬英鎊遺產、父親查爾斯三世贈與的 450 萬英鎊,以及過去他在英國陸軍擔任上尉時的收入 (5 萬美元年薪) 存款,正式踏上他的經濟獨立之路。☉演員出身的梅根,在與哈利王子結婚前最著名的代表作為影集《無照律師》(Suit), 加上代言費用年薪約 450 萬美元。嫁入英國王室後,梅根不再持續相關演藝活動。據《太陽報》報導,2021 年 6 月,書商預付 50 萬英鎊與梅根簽約,出版以母親視角書寫的繪本《The Bench》, 迅速登上《紐約時報》兒童繪本榜首。哈利王子則是預計將於 2023 年 1 月出版回憶錄,並計畫將該書部分收入 (約 150 萬美元) 捐贈予他自己創辦的慈善機構 Sentebale。☉根據《太陽報》報導,Spotify 在 2020 年年底宣布,與哈利夫婦的品牌 Archewell Audio 簽下高達 1800 萬英鎊、為期三年的天價合約,之後兩人卻因遲遲不履行合約而挨批,直到半年後才推出一系列內容。但資深記者 Daniela Elser 指出:「Archetypes 只有短暫地爆紅,但之後該節目沒有一集進入熱門前 100 名,這與他們的天價合約比,可說是近乎失敗的合作。」☉2020 年 9 月,Netflix 宣布與哈利夫婦簽訂為期五年、價值可能超過 1 億美元的合約,將推出一系列紀錄片、電視劇,甚至是兒童節目。哈利王子表示,與 Netflix 和 Spotify 的交易「從來不是計劃的一部分,但卻是必要的。對我而言,我需要的只是足夠的錢來支付維安費用以保證家人安全。」據英國廣播公司 (BBC) 報導,原本伊莉莎白二世送給哈利夫妻的浮若閣摩爾別墅 (Frogmore House), 他們曾用納稅人的錢耗資 240 萬英鎊大肆整修,並自費重新裝潢,而在與 Netflix 簽訂合約後,他們已在 2022 年正式還清裝潢費用。英國皇家財產局 (The Crown Estate) 是獨立的商業房地產企業,也是英國最大的房地產之一。大部分資產在倫敦,但在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也擁有房產。持有的物業包括溫莎大公園和阿斯科特賽馬場,但大部分是住宅和商業物業。由獨立組織管理,任何利潤都將上繳英國財政部,以保證所有英國納稅人的利益。同時資助「主權補助資金」以支持王室履行官方職責和維護王宮運轉。
每天都有10人孤獨地死亡,當孤獨死成為南韓的日常
南韓政府於今年首次公布了歷年國內孤獨死相關統數據:在 2021 年有 3,378 人孤獨死,等同平均每天有 10 人悄無聲息地離世,和 2017 年時的 2,412 人相比,增加了近 4 成的比例,5 年內共計有 15,066 人孤獨死,其中又以 50 至 60 歲男性占最大宗,是女性的 5.3 倍。從年齡來看,去年 50 到 60 歲的死於孤獨死的人數達到 58.6%;20 到 30 歲族群比重雖然從 2017 年的 8.4% 下降到 2021 年的 6.5%, 但是選擇自殺終結一生的比例,卻也隨著年齡上升。在過去的五年中,南韓孤獨死人數最多的地區是京畿道一帶,光是首爾就高達 2748 人,此外釜山也有 1408 人。重點城市的孤獨死比例,明顯比其他區域高出許多。保健福祉部也於 14 日午後舉行了關於預防社會孤獨死的公開聽證會。會上除了展示孤獨死調查結果,現任保健福祉部長曹圭鴻表示,渴望聽取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及各方專家之意見,於 2023 年建立更完善的孤獨死防治管理體系。說到南韓孤獨死人數的增加,其實與南韓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有著緊密的連結。據南韓統計廳調查,南韓的家戶平均人口數在 2000 年時尚有 3.12 名,到了 2020 年卻已掉至 2.34 名;其中,單人家庭的比重更從 15.5%(2000 年) 攀升至 31.7%(2020 年)。獨居者、不婚主義者越來越多,自然影響了孤獨死的比例。保健福祉部推測,多數孤獨死之所以會落在 50 至 60 歲人中,有許多是出於家庭或事業失敗因素所導致。而目前孤獨死的年齡層亦有逐年下降之趨勢,南韓政府除了提供防止中老年人孤獨死的協助服務,更已確認須積極提出避免年輕人孤獨死,如自殺預防、精神及心理諮詢等相關政策。南韓年輕族群從 2011 年的「三拋世代」歷經「五拋」、「七拋」直到 2016 年,已正式進入「全拋世代」(或稱「N 拋世代」), 亦即 20 至 30 歲的南韓年輕人認為:愛情、婚姻、生育、職業、人際關係、夢想、健康、外貌,甚至連生命都可以拋棄。從物質層面到精神生活的全面失落,是南韓年輕人此刻正在面臨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統計廳的數據顯示,2021 年南韓每十萬人就有 26 人自殺;等於每天約有 36 人選擇輕生。失業率的飆升、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衰退等現實因素,讓南韓年輕人無所適從,想離開「地獄朝鮮」, 卻又不知該去向何處。此外,南韓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學校和職場的霸凌壓迫情況難以改善等等,更嚴重影響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既然離開無望,留下也無望,那麼結束生命便成了年輕人的解脫之道。無獨有偶,此類情況亦發生在中老年族群身上。身為亞洲強國,南韓早就步入高齡化社會,更有專家指出,南韓將在 2025 年迎來超高齡化社會,統計廳指出南韓 65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2025 年會達到 1051 萬,佔總人口的 20.3%。簡言之,南韓每 5 人中就有 1 人會是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整體人口結構趨向老化還帶來更多困境。首當其衝的便是健康問題,即使南韓已推行長照制度多年,但仍有資源吃緊的問題亟待解決。此外,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也成為隱憂,伴隨結婚率與生育率的急速下降,老年人的生活開銷,包括照護、陪伴等問題只會愈加嚴重。因此,如若獨居老人增多,再加上病痛纏身、孤獨感的放大,孤獨死將變成無法避免之事。聚焦東亞,2021 年由李帝勳主演的劇集《我是遺物整理師》就牽涉南韓孤獨死議題,2022 年推出的紀實影集《亞洲暗黑揭密》第一集就以「日本:孤獨死清理公司」為題,點出日本孤獨死問題。回看台灣,2020 年公視人生劇展推出的《人生清理員》則揭露台灣孤獨死的景況。孤獨死似乎成為了已開發國家的共業,同時也開始受到各國關注。再比如中國所謂的「空巢老人」, 其實也與孤獨死概念相同。孤獨死是全世界正在或即將碰到的狀況,究竟該如何防止並解決,將成為所有人該共同思考的迫切問題。
約翰藍儂 遇襲身亡 沒有戰爭的世界還未來臨
那一刻,彷彿全世界都聽得到悲鳴。1980 年 12 月 8 日,英國傳奇搖滾樂團披頭四 (The Beatles) 主唱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在紐約家門口遭到瘋狂歌迷查普曼連開五槍身亡。:「我們回家之前,先去吃晚餐好嗎?」:「不,我們回家吧。因為我想在尚恩睡覺前見他一面。」這是小野洋子與約翰藍儂生前最後一段對話。作為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團,披頭四的音樂解放了女性與青年的思想,他們用行動與話語權公開反戰、倡導愛與和平,讓 1960 年代進入披頭四狂熱的嬉皮世代。主唱約翰藍儂的烏托邦,是只要做愛、不要作戰的世界,而那個世界也沒有宗教。1971 年,約翰藍儂發行的第二張個人專輯收錄的〈想像〉的同名歌曲,開頭唱著:​ ​ ​ ​ 想像一天沒有了天堂​ ​ ​ ​ 你試想就知道這很簡單​ ​ ​ ​ 也沒有地獄​ ​ ​ ​ 頭頂只有天空​ ​ ​ ​ 想像一下所有人​ ​ ​ ​ 努力為今天活著這首歌,或許不是約翰藍儂最好的歌曲,但它卻持續影響至今,只因戰爭依舊不曾停歇。2021 年東京奧運開幕典禮,1600 台無人機便形成地球圖形,播放著由綜群星演唱的〈想像〉, 希冀和平的聖火能持續點燃。隔年烏俄戰爭爆發,約翰藍儂的長子 朱利安藍儂 (Julian Lennon) 為聲援烏克蘭在一場公益活動中,第一次演唱父親所寫的〈想像〉。然而一個倡導和平、反宗教的音樂家,最後卻因 1966 年那句「現在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引發美國當地教徒的不滿,也在多年前的今天,慘遭曾是歌迷也是狂熱教徒的查普曼毒手。約翰藍儂死後,小野洋子沒有為他公開舉辦任何葬禮儀式,而是直接送到太平間火化,就連兒子和披頭四成員都沒有受邀參加。而兇手查普曼也在多年後承認,槍殺約翰藍儂真正的原因是「想成為名人」, 至今他仍被關在紐約州監獄裡,委員會已拒絕十二次查普曼的假釋申請。說來諷刺的是,即便約翰藍儂曾多次公開反宗教,60 年代卻有一個邪教,使用披頭四的歌曲《Helter Skelter》洗腦並操弄嬉皮。
阿波羅17號很會拍 藍色彈珠成為最受歡迎的照片
地球美得像一顆彈珠,這句話所言不假。1972 年 12 月 7 日,美國最後一次登月阿波羅 17 號計畫,在升空後距離地球 29,000 公里處,因太空船與地球、太陽呈一直線,幸運捕捉到完整清晰的南極洲與冰冠,有如藍色彈珠般的地球。這張清晰的地球照是用裝載在太空船上的哈蘇相機 (Hasselblad) 拍攝而成。但因為當時在船上的飛行員,都被這個美麗的景象震懾,先後使用該台相機捕捉再回傳到地球,因此這張藍色彈珠真正的作品是誰,至今仍是個謎。雖然這不是從太空拍到的第一張高清全彩地球照,卻成為 70 年代環保保護主義 萌芽崛起後,代表愛地球、要環保的象徵。「在這浩瀚的宇宙裡,地球只是一個脆弱 (frailty)、易受傷 (vulnerability) 和孤獨 (isolation) 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