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一週內連傳3起移民船難 地中海今年逾2千人遇難,創6年來新高
6 月中,希臘南岸一艘滿載難民的船隻不幸翻覆,造成 78 人死亡、數百人失蹤,消息震驚全球。嚴重船難才發生不久,上週,地中海上又有 3 艘難民乘坐的船隻翻覆,目前已知造成 13 人死亡、逾 80 人失蹤。根據《BBC》報導,其中一艘船在突尼西亞的克肯納群島 (Kerkennah Islands) 附近沉沒,造成 11 人死亡、44 人失蹤,僅 2 人獲救;另外 2 艘船則在義大利的蘭佩杜薩島附近 (Lampedusa) 遇難,造成一對來自象牙海岸的母子喪生。另有 30 多人失蹤,以及 57 人被義大利海警救出。據了解,這 3 起船難事故中的移民,都是來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而根據義大利警方調查,這些船隻可能是由突尼西亞的斯法克斯 (Sfax) 港口出發,此處為移民出航的熱門地點之一。雖然義大利當局、非政府人道組織都派出人力救援,但是由於上週末當地天氣惡劣、海象險惡,使得救援行動十分艱難,義大利一位警察局長里奇法里 (Emanuele Ricifari) 也怒斥,任由難民在這種天氣中出航的人是「毫無顧忌的瘋狂罪犯」, 並呼籲難民們停止出海。 義大利軍方出動直升機,就原被困在懸崖上的多位難民。今年以來,有越來越多非洲移民,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從海上遷往歐洲,尤其是位於撒哈拉以南的地區。根據義大利內政部的資料,今年由海路遷入的非洲難民已達到 9.2 萬;去年相同時期,海上移民僅約 4.3 萬,增長一倍以上。而海上航行的高風險、移民船隻設備的不完善,都使船難悲劇一再上演。綜合外媒統計,突尼西亞今年截至 7 月 20 日,已在海岸邊發現 900 具移民的遺體;而今年在地中海上,共有超過 2,063 名難民死亡或失蹤,為 2017 年來的最高數字。不斷增加的移民和遇難人數,凸顯該地區生活條件的絕望。為了解決難民問題,歐盟與歐洲國家的官員,近期也與突尼西亞的官員進行會談,希望阻止由此出發前往義大利的難民潮。
「接受自己健康的體態」德國團隊用VR改善厭食症
事實上,「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就如病名,是一種「因極度懼怕變胖」的心因性精神疾病,導致病患常有「體重低於理想體重的 85% 以下」, 且「明明體重過輕卻依然覺得自己太胖」等特徵。青春期女性、時尚模特兒等需要重視同儕或外界眼光的族群,都是厭食症的高風險人群。而厭食症也導致許多社會議題,讓我們不禁反省 Instagram 這類展示生活光鮮亮麗的社群平台,究竟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是好還是壞。然而,最近有份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的研究論文,發現 VR 有潛力成為厭食症治療的輔助療法。圖賓根大學的研究負責人西蒙貝倫斯 (Simone Behrens) 表示:「要改變厭食症患者的認知非常困難,即便她們大多數都已經很擅長控制體重,但依然對體重變重感到畏懼,甚至無法想像什麼是正常體重的生活。這就是為什麼傳統的激勵方法都會效果不佳。」於是,研究團隊找到 20 名正在接受厭食症治療的女性患者,並為她們客製出符合身高體重的虛擬化身。透過 Valve Index 以及綁著身上的三個 VIVE 移動定位器 (雙手臂和臀部), 讓她們用第一人稱的視角觀看自己「健康」的體態。結果發現,當她們看到體重比較重的自己,的確增加了恐懼感,但是經過 4 次、每次 30 分鐘的 VR 暴露療法,以及一對一的訪談之後,患者對體重增加的恐懼程度 (0-100 分的量表) 從原本的超過 70 分下降到 54 分,且 95% 的參與者對這種治療方式給予正面評價。研究團隊也相信未來可以透過 VR 的模擬,並依據患者的不同反應,制定出更有效的體重管理策略。其實,這種 VR 暴露療法並不是很新鮮的東西,先前 VIVE 就曾介紹過劍橋大學正在設計 VR 恐怖遊戲,來治療心理焦慮,而現在,德國團隊更運用 VR 技術,藉由虛擬化身讓厭食症患者觀察體態變化,以進行暴露療法,希望能讓她們有機會校正認知,克服對體重變化的恐懼。不曉得你是不是也覺得相當不可思議呢?
「沒有喉結一樣能下棋!」法國女西洋棋士打破棋壇沉默,挺身反對性別暴力
2020 年 Netflix 紅極一時的影集《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 中,當女主角貝絲哈蒙 (Beth Harmon) 因為「長得太漂亮」, 棋藝遭到質疑時,她毫不猶豫的回嗆:「我覺得沒了『喉結』這個重擔,玩西洋棋簡單多了呢!」影集深刻描繪西洋棋界對女棋手的歧視,而螢幕外的世界,比戲劇更加灰暗。為了突破長久以來的壓迫,本月 3 日,法國一群頂尖女西洋棋手,共同在 X 平台 (原 Twitter) 上的新創帳號「我們,女性棋士」(Nous, joueuses d'échecs) 發布聲明,譴責在西洋棋界,男性對女性、年輕女孩的性別暴力。共同在「我們,女性棋士」發布聲明的 14 位女西洋棋手中,包括 20 歲就奪下法國西洋棋賽冠軍的艾佛維 (Anaëlle Afraoui)、前法國西洋棋國家代表隊的領隊舒瓦西 (Mathilde Choisy) 等。聲明中提到:「我們,女子棋士、教練、裁判和經理,曾經受到男性棋士、教練、裁判和經理施加的性別暴力或性暴力,包括言語、文字或肢體方面。」她們表示,來自男性的性騷擾和侵犯,是許多女棋士,尤其是年輕女孩,停止下棋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挺身而出需要時間和勇氣,但這些女性棋士深信,這不但必要、且具有療癒效果。「面對這些暴力行為,我們沉默了太久。然而,保持沉默就等於獨自承擔羞辱的重擔。」聲明發布後,很快在社群上獲得廣大迴響,多位世界各地的西洋棋選手、業內人士也紛紛加入連署名單,包括擁有西洋棋最高頭銜特級大師的赫加齊普 (Mitra Hejazipour)、阿根廷籍國際大師馬丁尼茲 (Ayelen Martinez)、曾獲得女子西洋棋世界冠軍的波爾加 (Susan Polgar) 等。截至目前,連署名單已超過 100 人。3 年前,當影集《后翼棄兵》引發熱烈討論之際,匈牙利棋手波爾加 (Judit Polgar) 曾在訪談中提到,劇中女主角遇到的男性對手通通都「太有紳士風度了」。依據她的經驗,遇到的男性對手不僅經常揶揄她的下棋技巧,甚至拒絕和她握手,「還有一次,一名男性棋手在輸棋後,用頭去撞棋盤。」西洋棋界由男性壟斷的事實、對女性的壓抑,到現在也一直存在。此次參與連署的 35 歲跨性別棋手尤莎 (Yosha Iglesias) 在《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訪問中分享,她在比賽期間與一群年輕棋手聚在一起,互相講述彼此近期遭受的性別暴力。當下,她彷彿回到好幾年前,「這讓我不幸地感覺到,什麼都沒有改變,西洋棋界對 #MeToo 運動完全不為所動。」因此,她決定起身反抗,寫下這封聲明信。「這是一個非常男性化的環境...... 雖然有越來越多女性棋士,但是我們的起點仍然非常低。而不幸的是,沉默仍然存在於西洋棋界。」特別的是,這份由女性棋士的聲明發布後,法國西洋棋聯盟 (FFE) 也迅速在 X 上轉發,並表示「全力支持」。FFE 在貼文裡寫到,「法國西洋棋聯盟鼓勵言論自由,並與受到性別暴力、性騷擾的受害者及證人站在一起。」且在 FFE 的網站上,也提供性騷擾受害者向體育部門舉報的方式和資源。透過各界的串聯、支持,這些女棋士希望能扭轉長久以來的恐懼,也讓整個西洋棋界都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並鼓勵女性出聲譴責她們遭遇的暴力。聲明的最後寫道:「對於任何經歷過暴力的人,我們想說:你不是孤單的,我們相信你,我們會在你身邊。」
「平凡的飛球一個接一個」地球暖化「助」安打變成全壘打
許多球迷和專家相信,現在的棒球之所以少了過去的刺激感,是因為球隊改變訓練的方式以及打擊策略,過去仰賴戰術、短打、盜壘、內野安打、一壘安打的小球戰術 (Small Ball) 不再是主流,改而追求力量的強力打法,才會讓全壘打以及三振出局的次數變多。但氣象學家可不這麼認為,《美國氣象學會通報》在今年 4 月的研究發現,全球暖化會導致球場的全壘打數變多,預估每年大聯盟能多出 58 支全壘打。2019 年,每九局被擊出的全壘打平均有 1.4 支,比 2011 年增加了 55.6%, 創下有史以來最高全壘打率。研究人員也發現,排除棒球的物理特性和進階數據分析等因素後,比賽當天戶外球場的溫度上升 1°C, 將會讓當天比賽的全壘打數增加 1.95%。該研究分析了 1962 年至 2019 年間進行的 10 萬場棒球比賽,透過安裝在 MLB 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球場的高速攝影機系統 Statcast, 追蹤每顆球的數據,以及監控打者和投手的動作和運動能力。如果同時比較溫暖和寒冷的戶外球場上,以相同角度和速度擊出的球,2015 年至 2019 年間,溫度上升 1°C 會導致每場比賽全壘打數增加了 1.7%。整體來說,全球暖化造成氣溫升高,也讓每年平均多產生 58 支全壘打,10 年總計約 580 支全壘打。達特茅斯學院氣候科學家曼金 (Justin Mankin) 表示,這一現象可以用基礎物理學來解釋:當溫度升高時,空氣分子運動速度會加快且彼此遠離,空氣密度也隨之減小。被球棒擊出的球在較稀薄空氣中,會因為球的阻力較小而飛得更遠。研究人員預測,未來如果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持續,暖化情況持續上升,到了 2050 年,每年大約有 192 支暖化助攻的全壘打,到 2100 年將增加至 467 支。此外,研究人員也研究了美國每個大聯盟棒球場。芝加哥小熊的主場瑞格利球場 (Wrigley Field) 因夜間比賽少,因此只要溫度升高,每個賽季的全壘打數就會大幅提升;坦帕灣光芒隊的純品康納球場 (Tropicana Field) 因為是室內場地,原則上不受外界溫度變化影響;波士頓紅襪隊和紐約洋基隊的主場,也都因為是室外場地,全壘打數同樣同樣會受到溫度升高的影響。簡單來說,夜間比賽因入夜後溫度下降,會減少空氣密度對飛行距離的影響;但是像純品康納球場的室內場地,幾乎可以消彌這類的影響。儘管這項研究,就像打出場外的全壘打一樣,出了棒球場後就沒有人在乎。但對於氣候科學家曼金來說,「當大聯盟棒球擁有大量的數據可以參考時,其實也反映出其他無法精準測量的事物,例如氣溫升高對球場上球迷或球員的影響,或是全球暖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人類造成的成本,遠大於大聯盟棒球中的全壘打數量變化。」因為有數據的支持,許多球隊也開始做出了改變。大聯盟官方統計,自 2022 年已有 26 支球隊的球場改以 LED 燈照明、10 座球場使用太陽能發電、6 支球隊球場淘汰塑膠吸管、6 座大聯盟球場獲得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並自詡所有球隊都是「綠色體育聯盟」的一員。然而,部分體育相關人員為了鞏固自身利益,依舊對這些現象視而不見或漠不關心雖然研究人員,僅將最近全壘打數的 1% 歸因於全球暖化,但此篇研究也發現,如果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持續不減,到了 2100 年,升高的氣溫可能導致全壘打數佔比 10% 或更多。地球科學學家克里斯托弗卡拉漢 (Christopher Callahan) 表示,「全球暖化對於全壘打數的增加,可能只是一個較小的影響因素,但如果我們繼續排放溫室氣體並且溫度上升,這種影響將在本世紀末大幅增加。」「氣候變遷,沒有一件事情能不受影響。地球是圓的,與暖化空處是一場長期抗戰,在與氣候變遷對打的比賽結束前,人們都還有行動的機會。」
做到送醫院、待遇形同牲畜 英國「現代奴隸」受害人數攀升,新移民法案雪上加霜
根據英國內政部統計,今年一月到三月,在英格蘭及威爾斯地區,遭受勞動剝削的潛在受害者人數達到 4,746 人,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四分之一。而去年,接受英國轉介機制 (National Referral Mechanism, NRM)—— 專責調查潛在勞動剝削並遏止人口販運的轉介系統 —— 庇護人數也創下歷史新高,將近 17,000 人。全球奴隸指數 (Global Slavery Index) 估計,2021 年在英國遭受現代奴隸待遇的人數已多達 12 萬人,以目前態勢看來,這個數字進入 2022、2023 年只會有增不減。其中,在醫療照護產業,遭到勞動剝削的現代奴隸受害者,更達到去年同期一倍以上,已成為英國非法雇主與勞工虐待管理局 (Gangmasters and Labour Abuse Authority, GLAA) 的頭號關注目標。在 BBC〈File on 4〉節目中,專訪了一位逃出仲介魔爪,正在接受庇護、等待裁決的受害者泰芮 (Terri, 化名) 娓娓道出過去這段時日所遭遇的非人對待。 「那天是我這輩子最開心的日子之一,像是有蝴蝶在我心上飛舞,」泰芮回想出發當時仍印象深刻 —— 她通過了英文考試,也證明了專業能力,獲得前往英國工作與生活的機會;她將擔任居家看護,仲介公司承諾會配給她一間宿舍、一輛車,讓她能就近住在負責地區,也便於往返不同客戶之間;工作一年的薪資,最高可以達到 29,000 英鎊 (約台幣 117 萬)。泰芮來自非洲某國家 (揭露她的原國籍仍具風險,因此在報導中不便透露), 為了逃離家暴的丈夫、獨立扶養三個年幼的孩子,她努力學習、爭取出國,終於獲得聘用;她帶著母親一起出發,打算用薪水租一間房,請母親在自己上班時協助照顧孩子。然而,這美好的願景宛如機艙裡的美夢,著陸後是殘酷的現實,或惡夢的開始。根據英國制度規定,23 歲以上醫療照護員的生活工資 (National Living Wage) 每小時不得低於 10.42 英鎊,且應該計入上下班通勤以及在客戶間的交通往返時數。踏上英國的泰芮,一天必須工作 20 小時,負責多達 18 個家庭的看護工作,她的班表幾乎不寫下班時間,甚至需要「晚班接早班」—— 早上七點下工,休息兩小時就得繼續上班。公司承諾提供的「那台車」從來不曾出現,因此泰芮必須「走路」來往不同客戶的家,趕不上約定的時間,「只好用跑的,」一天總計要走上 10 英哩,而且,通勤時間也不算在薪資內。真正的薪水,在泰芮開始工作之後第二個月才匯入帳戶,可是她的時薪卻不到 2 英鎊。泰芮必須完成居家照護工作,然後趕著出發前往下一個客戶家,無止盡的工作讓她連上廁所都沒空,長期憋尿導致尿道炎送醫。但公司還是一直打電話來,要她看完病就直接去客戶家,吃完藥就去接其他人的班,泰芮早已精疲力盡,最後休養了一個月才康復返工 —— 當然,這一個月也完全拿不到薪水。泰芮也不是甘願忍受虐待,她曾經試圖跟公司洽談,希望提高薪資或改變現況,但同事告誡她,老闆在她的原屬國內與政治圈有所關聯,一旦反應不成,遭到遣返,下場可能比現在更慘。泰芮的家人,最終因為繳不出房租被趕了出來,一家老小流落街頭,附近居民將此情況通報了社會福利機構,泰芮只好前往說明。當社工看見她的班表時都直呼「這太超過、太誇張了!」就此,泰芮一家得到了英國轉介機制的保護,算是被社會安全網給牢牢地接住了 —— 不過,現在的她必須繼續等待最終的庇護許可,在得到結果之前都不能工作。後續發現,泰芮所屬公司的負責人,確實擁有英國與泰芮原屬國的雙重國籍,泰芮同事所言或許也不假;而這間公司,目前也正在接受政府部門調查,英國非法雇主與勞工虐待管理局 (GLAA) 執行主管華特菲爾德 (Ian Waterfield) 更坦言,此類照護人力公司及醫療看護產業的勞工剝削問題,近一年半以來,已從原本的「不受重視」進階成為有關當局的「高度關注對象」。來自東歐的大衛 (化名), 在原屬國家被招募來英國擔任洗車員,持有合法簽證入境工作,卻在抵達英國之後,直接遭到人蛇集團監禁與控制,每天除了上班洗車,就是跟其他同事一起被關在宿舍,不得外出。他不僅沒有床可以睡,薪水全被沒收,日日遭受凌虐、嘲弄與暴力脅迫,連證件、身份都被拿去再利用。雖然曾一度與警察取得聯繫,但大衛害怕連累親友、失去工作、遭受遣返,沒能立即求援,仍然選擇忍受虐待。英國洗車協會估計,目前全英國約有 6 千名手洗洗車員,但協會也表示,洗車員的勞動環境與工作條件卻極度令人擔憂。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教授皮克福德 (Rich Pickford) 研究近十年來英國洗車業快速成長背後產生的問題,發現在缺少有效監管與從業審核之下,洗車業成為了許多可疑組織或犯罪份子的囊中之物。去年六月,英國布里斯托 (Bristol) 兩名來自斯洛伐克的人口販子遭到判刑 16 年,他們的犯罪手段與大衛所遭受的虐待如出一轍,受害者甚至被打斷手還得繼續洗車。法官審理時大罵他們竟然「把人當牛一般對待」。現今的奴役行為有多種形式,也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根據澳洲反奴隸組織「行走自由」(Walk Free Foundation) 為「現代奴隸」提出的定義,泛指因為威脅、暴力、強迫或欺騙等原因,使人無法拒絕或離開的被剝削狀況,例如強迫勞動、強迫婚姻、債務奴役、強迫性商業剝削、兒童買賣、人口販運與勞力剝削等類似奴役的行為。不論形式如何,都是在剝奪個人的自由──不論是無法自由選擇接受或拒絕工作、無法自由轉換雇主、無法自由決定何時、何地、與誰結婚──以便以個人或經濟利益為目的進行剝削。「現代奴隸制度的受害者是最脆弱的一群人。」過去曾任職於相關反奴隸獨立機構的索頓 (Sara Thornton) 如是說,「他們懼怕人口販運者與奴役者,同時對方也會恐嚇、讓他們相信,去找警察、主管機關或慈善團體都是沒有用的,沒有人能夠幫助你。」 7 月 18 日,英國國會通過最新「非法移民法案」, 有些人擔憂恐將成為勞動剝削者與非法雇主的護身符。當人們只要被認為是非法入境,就可能遭到遣送回國,那麼,受害者更會因為害怕喪失身份、喪失仲介業者提供的合法工作資格、成為普遍定義下的「非法移民」, 而繼續接受勞動剝削與非人道的工作條件。其次,加害者自然也會以這層考量作為要脅,逼迫他們就範。
小海豹漫步屏東沙灘!台灣海岸罕見海豹現身
昨日 (6 日), 一位民眾在臉書上發布約 20 秒的短片,畫面中,一隻形單影隻的灰黑色海豹,一路從海灘跳入海裡,期間還停下來左右張望。這位出沒在屏東縣旭海海灘上「稀客」, 引來了群眾的熱烈討論,PO 出影片的潘姓民眾說明,他已經連續 3 天在海灘上目擊這隻海豹,一開始還以為自己眼花、只是一隻大狗而已。在台灣的海邊,平常幾乎不會見到野生海豹,因此一開始,許多人懷疑這隻海豹是從鄰近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跑出來。不過屏東海生館澄清,他們飼養的 1 隻雌海豹,目前正健康地在館內生活,並沒有逃脫。海豹的棲息環境通常在距台遙遠的溫帶、寒帶海域,不過台灣以前就曾有發現野生海豹的紀錄,例如 2013 年間,台東蘭嶼東清灣海灘就曾出現一具斑海豹的屍體;2021 年,北瑞芳鼻頭港也有一隻小海豹出沒。一直以來,海豹蠢萌的印象、無害的笑臉深植人心,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不過,海豹不但是水下的捕獵高手,世界上有一群海豹還是科學家的「超級研究助理」! 生活於南極洲的韋德爾氏海豹,可以在嚴寒的氣候中潛至海洋深處,因此近年有一群日本科學家,開始嘗試在韋德爾氏海豹的頭上配戴無害的感測器,讓這群小助手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協助蒐集冰層下水域的數據。海豹助理加入研究後,研究團隊能夠蒐集的數據大幅增加,卓越的工作成效令科學家讚不絕口。不但幫助科學家發現一條流入南極的暖流,也有助他們追蹤動物生態及研究動物行為。
【地球圖書館】40億年生命史中的「地球之最」!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奇葩動物們
查恩蟲 (Charnia) 是生活在的葉狀生物。牠曾出土於不列顛群島、澳洲、俄羅斯與加拿大的化石遺址。查恩蟲的長度超過半公尺,狀似植物,但其解剖構造特徵告訴我們,牠並不是植物。牠最初被鑑定為一種藻類,後來又被歸為海筆 (一種與水母相近的海洋動物)。雖然牠們看起來很類似,進一步研究顯示,查恩蟲的生長方式不同,是從葉子頂端而非底部增加新的芽。牠生活在相對較深的海床上,以一個圓形的固定器牢牢固定。由於缺乏陽光,牠不可能進行光合作用,但也沒有嘴或腸道。葉狀體可能是用來過濾食物,或是從周圍的水中吸收營養。牠的體型呈現交替的分支,沒有大多數現存生物身上所見的兩側對稱 (從中線) 或輻射對稱 (圓形)。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牠是一種完全獨特的生物,可能和任何現存動物群體都沒有密切的親緣關係。查恩蟲化石已經成為埃迪卡拉生物群的標誌。它是第一個鑑定為早於寒武紀的化石 —— 寒武紀曾被認為是最早出現複雜動物的時期。查恩蟲於 1956 年出土在英格蘭萊斯特附近的查恩伍德 (Charnwood) 森林,最初是蒂娜。內古斯 (Tina Negus) 這個少女發現的。當時她把這個標本的事告訴地質學老師,但它存在的岩層被認為太過古老,不可能有化石,所以大家對她的發現不以為意。隔年,一名叫羅傑。梅森 (Roger Mason) 的男學生發現同樣的化石,而他的發現被認真對待。後來,這個化石種類根據男學生的描述命名為「Charnia masoni」。再後來,內古斯的發現受到認可,兩人都因為發現查恩蟲而受到表彰,其中內古斯被視為真正的第一發現者。就像許多埃迪卡拉生物,關於查恩蟲,有很多地方仍是個謎。板足鱟 (Eurypterus) 生活在 4 億 2 千萬年前的北半球海洋中,是一種海蠍,看來像是有著堅硬外骨骼的龍蝦,身體前方長有巨大的槳狀肢,可能有助於在水中前進,功能就如同潛水艇的槳。這個群體在奧陶紀初期出現,但一直到志留紀才成為海洋生態系的主要組成分子。牠們是活動敏捷的海洋捕食者,可以用強而有力的螯撕開獵物。海蠍是節肢動物,這類動物包括具有體節與關節附肢的無脊椎動物,如昆蟲、蜘蛛、馬陸與甲殼類動物。雖然外觀狀似蠍子或龍蝦,一般咸認牠與馬蹄蟹 (劍尾目) 及蜘蛛 (蛛形綱) 的親緣關係較接近。這個群體相當多產,也很長壽,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鹹水與淡水都有牠們的蹤跡。有些研究人員甚至認為,牠們可能已經能登上陸地活動,這要歸功於牠們能夠處理空氣與水中氧氣的雙重呼吸系統。板足鱟有長在身體前部的複眼,這賦予牠們立體的視覺,能瞄準獵物。對於居住在地球古代海洋的其他生命形式來說,這些海蠍代表無處不在的危險。舉例來說,耶克爾鱟 (Jaekelopterus) 是生活在泥盆紀早期的巨型板足鱟,從頭到尾長達 2.6 公尺,比特大雙人床還長,這讓牠成為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節肢動物。雖然還有其他幾個巨大的物種,大多數板足鱟的體型都偏小,通常不到人類手掌的長度,最小的比一顆葡萄還小。儘管在海洋中繁榮了兩億多年,海蠍的多樣性在志留紀之後開始下降,整個群體在二疊紀末期一次毀滅性的滅絕事件中消失殆盡。板足鱟屬於被稱為螯肢亞門 (Chelicerata, 有「爪角」之意) 的節肢動物,螯肢亞門包括馬蹄蟹、蛛形綱 (盲蛛、蟎、蠍子與蜘蛛) 與海蜘蛛。螯肢亞門動物的歷史始於寒武紀,一直延伸至今,其名稱來自牠們的第一對附肢 (通常靠近嘴或為嘴的一部分), 稱為螯肢,狀似獠牙或鉗子。牠們是地球上一個主要的節肢動物群體,在生態系中扮演捕食者與清道夫的重要作用。雖然螯肢亞門動物目前涵蓋許多陸地居民 (而且牠們的化石包括一些最早的陸生動物), 牠們最早是在海裡演化的。馬蹄蟹 (鱟) 是與板足鱟親緣關係最接近的一種動物,被稱為活化石,因為牠們從志留紀以來就沒什麼變化。然而,由於天擇的緣故,沒有動物是一成不變的,即使表面看來變化極小。現代的鱟與古代的馬蹄蟹表親並不是同一個物種,牠們的身體結構非常不同。巨型海蠍如龐大的耶克爾鱟,因體型驚人,得付出相對的物理代價。就像所有的節肢動物,板足鱟的體表覆蓋著一層堅硬的角質層,而角質層無法隨著牠們體型的成長而延展。因此,板足鱟得定期蛻皮,扭動身體脫掉舊的外骨骼,像舊衣服一樣把蛻下來的殼丟掉。這意謂著巨型板足鱟在蛻皮過程中損失了大量的能量。牠們也很難吸收到足夠的氧氣,為龐大的身體供應能量,而體積龐大代表行動比較緩慢。為了彌補這些缺點,大型板足鱟往往有的是很薄且沒有礦化的外骨骼。結果,牠們身體的主要部位較少化石化,因為這些部分更可能被分解或在深度時間的過程中被破壞。少數被保存下來的易碎外層跟紙一樣薄;相形於牠們的巨大體型,這樣的外層可以減輕其體重,減少蛻皮的成本。雖然身體很脆弱,牠們的尖爪卻是一點也不脆弱 —— 這些螯很強壯,即使是外殼最薄的巨鱟,也能毫不費力地肢解獵物。用撼動地球來描繪恐龍是很老套的說法,但有些動物必然能讓這句話成為實。到了白堊紀,許多大型恐龍演化出現,但其中最大的是屬於蜥腳下目動物的阿根廷龍 (Argentinosaurus)。阿根廷龍在 9,600 萬~9,200 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生活在現在的阿根廷。這種恐龍從吻部到尾巴尖端的長度超過 30 公尺,科學家估計其體重相當於 9 頭大象的總和。阿根廷龍有著蛇般的長脖子和小得荒唐的頭。牠笨重的身軀有粗壯的腿支撐,後面拖著長長的尾巴。蜥腳下目恐龍龐大的身軀,因為讓博物館顯得狹小而聞名於世,其中最著名的物種也許是梁龍與腕龍 (Brachiosaurus), 不過相形之下,牠們的體型相當小。阿根廷龍屬於泰坦巨龍類,是蜥腳下目下的一個類別,其中包括地球史上最龐大的陸生動物。大多數巨型恐龍都生活在南美洲。在白堊紀,南美洲與東部的非洲,以及赤道對面的北美洲是分開的。阿根廷龍在平原上蜿蜒交織的河流網絡中徘徊。山坡上覆蓋著鮮嫩的針葉樹,為這些吃不停的大食客提供飼料。牠們的腳與大象的腳不一樣,有向側面彎曲的爪子。儘管我們知道蜥腳下目恐龍可以長得非常巨大,牠們的體重只能用估計的,因為今天沒有任何跟牠們一樣的物種還活著。其他巨龍如巴塔哥巨龍 (Patagotitan)、新疆巨龍 (Xinjiangtitan) 與無畏龍 (Dreadnoughtus), 都是植食動物,是白堊紀生態系豐饒多產的確實證明。關於蜥腳下目恐龍這樣龐大的動物,要如何在陸地上行走,一直很有爭論。我們今日所知的大多數大型動物都是水生的,水能支撐牠們的體重。曾經有人提出,蜥腳下目恐龍必然是水生動物,利用長脖子將頭伸出水面呼吸。我們現在得知,儘管重力給體型較大的動物帶來生物學上的挑戰,但自然界已經多次找到克服這些挑戰的方法。像阿根廷龍這樣的恐龍無疑是陸地居民。牠們克服極端體重的一個方法,就是在骨骼中演化出氣囊與空洞,讓體重變輕。基於這個原因,我們無法用哺乳動物的身體質量估計值,來瞭解蜥腳下目恐龍的體重,因為牠們的骨骼結構不同。就像其他恐龍,蜥腳下目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需要大量食物才能生存。牠們從樹枝上迅速剝下大量的樹葉,幾乎不嚼就囫圇吞下。蜥腳下目恐龍會產下一堆相對較小的卵,可能不比一個足球大。牠們的幼仔很小,但我們從研究其骨骼的微觀結構得知,牠們在最初的一、二十年成長得特別快,每年增重多達兩噸,並在餘生中繼續緩慢地生長。成年後,牠們可以安全躲過食肉的獸腳亞目恐龍,這可能是推動牠們巨大的身軀持續演化的原因。其他恐龍則採取不同的策略,包括演化出尖刺與厚皮板等體甲,以及群居生活。類似的防禦措施也可見於現今的大型哺乳動物,像是犀牛、麝牛與牛羚。恐龍因其巨大而聞名,雖然這被認為是牠們成功的衡量標準,但體型變大其實只是另一種生存策略。體型小的恐龍不太成功 —— 這個生態區位已經被蜥蜴、兩棲類與哺乳類等其他演化分支所占據。只有鳥類的祖先成功縮小身體尺寸,這可能是幫助牠們在白堊紀末期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適應性變化之一。本文摘自艾爾莎。潘齊洛里 (Elsa Panciroli) 著作《直立猿與牠的奇葩家人:47 種影響地球生命史的關鍵生物》, 繁體中文版由大塊文化出版,林潔盈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博客來限定折扣代碼:@earth 抵用期間:2023/07/27-2023/9/30 抵用商品:《直立猿與牠的奇葩家人》 紙電皆可折☉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2023/08/08 起至 2023/08/14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 DQ PLUS, 就有機會獲得《直立猿與牠的奇葩家人:47 種影響地球生命史的關鍵生物》: 詳見說明貼文「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訂起來!教育素養電子報《DQ地球人素養指南》
隨著網紅、意見領袖社群之興起,許多人接收資訊的管道,愈趨單向,愈容易碰到資訊錯誤 (假消息) 的問題,如本身認知發展豐足,可視之為笑話,作為生活娛樂的調劑,倒也無傷大雅;倘若錯誤的訊息,在年輕學子間傳播發酵,進而影響思維判斷,終至錯誤的行動,那可大不好。DQ 十多年來,雖未躋身為知名品牌,但對內容的堅持與理想,也擁有一些以贊助行動力支持我們的朋友,特別是在學生、教育業者族群;記得上個月某日,編輯部發佈某篇文章,官網一時湧入大量使用者;技術部回報,原來,有老師正藉此文章講課。為了回饋學生族群的肯定,DQ 編輯部籌備 2 個月,主責會員營運,但有十年補教經驗的金探子,沒日沒夜地完成了此份內容極紮實的電子報,往後每月一篇,主題隨教育部 108 課綱規劃,重視素養,其核心價值 ­: 為了適應現在的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時,所應當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一如本文第一段敘述 —— 不只學生,老老少少在面對資訊碎片時,皆須學會思考,尊重事理脈絡,務實求真。除了製作電子抱的「紙上作業」, 我們未來會與學校商討合作,進行電子抱講座的計畫,期望形塑有著優良思考和討論風氣的學生社群。DQ 2023 年的變化與努力,如果能得到你的賞識,我們誠摯邀請您,以「一小塊蛋糕」的錢錢,贊助我們,謝謝你。
【DQ地球人素養指南.專欄】人之大慾存焉
最近批踢踢的 BG (Boy and Girl) 版有一場論戰,題目是「有沒有正派的街頭搭訕」? 正方代表認為街搭其實向來就是正常認識異性的管道,只是近來被某些戀愛家教、PUA 導師給玩掰了;反方代表則認為:只要是出於異性求偶的搭訕,動機必然是「饞人家身子」, 又何來正派可言呢?在古早還沒有交友約會 app 的時代,或許得交筆友、聯誼相親、街頭搭訕。但在有了這些約跑神器之後,一切看似都簡單很多。配對,穩聊,曖昧,更進一步展開戀情,這就是愛情的萌芽、也是生命的起源......(這什麼健康教育影片旁白?) 現代人大概會認為,古代姑娘多半不出閨閣,所以只能靠父母訂親,媒妁之言。但最早的搭訕發生在周朝,有個叫鄭交甫的大夫,到了漢水邊遊玩,遇到兩個美若天仙的小姊姊。鄭交甫 aka 古代戀愛家教馬上癡漢般趨前:「小姐,我剛剛看到妳們還滿可愛的,可以跟妳換個玉珮嗎」——「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僕曰:『我欲下請其佩。』」(《列仙傳》) 鄭交甫的僕人慌了,想說等等送去警察局,還得去保他回來。於是勸交甫,此間皆神人,不要輕舉勿動。故事結束於鄭交甫交換到了神仙妹子貼身的玉珮,香香地捧在懷裡,但只走了不到幾步玉珮就消失了,兩個仙人也不見蹤影。後來許多志怪小說,仙境豔遇等等,都典出於此 (貌似也是「仙人跳」的起源)。現在人說起古代迂腐的禮教,就準備開罵宋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慾」那一套。其實在宋代以前,對男女之愛與情慾的想法相對開放。儒家談到關於男女情感的規範,大多在《禮記》裡,而《禮記》的〈禮運〉篇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樂記〉篇則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無論是情慾,愛慾,都必須洩導而非壓抑。至於後續男女相處夫妻互動的部份,跟現代或許就有些不同了,畢竟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的三從四德等等也是事實。在許多早期文學 —— 像〈登徒子好色賦〉或〈洛神賦〉這一類,經常出現男主角因情慾萌發而追求女性,最後以禮自防的結尾,所以古人其實重視的是要發乎情,卻也要合乎禮義。約到了就衝一發,但人家說不要就識趣點,這同樣也是在今日兩性交往的準則。一方面尊重對方的意願,卻也無須因所謂 Metoo 風氣而不敢認識異性或進而追求。從這角度來說,古籍的教誨還是有值得現代人學習之處齁。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讀古文撞到鄉民》、《國文超驚典》、《世生存遊戲》等著作。長久以來,DQ 廣受學生喜愛,老師、教育業者對於 DQ 內容也讚譽有加。於是,我們推出了這份推廣素養教育、人人可讀的電子報月刊 ——「DQ 地球人素養指南」, 一份訓練思考、活用新知、終於實踐的閱讀刊物。秉持著「習慣性思考 & 積極性嘗試」的 DQ 精神,我們每月將精選契合當月主題的 DQ 好文章,在閱讀思考、討論分享中,瞭解每個主題的脈絡與其意義。於此同時,為自我價值添磚加瓦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與他者的不同,並勇於抉擇、行動。並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更認識自己、更成為自己。
「為孩子們打造健康網路環境」中國擬推未成年手機新規,一天最多用2小時
中國針對青少年實施電玩限制已有 4 年時間,近日,又計畫將限制擴及「手機使用」。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簡稱網信辦) 於 8 月 2 日,公布《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 (徵求意見稿)》的草案,表示將擴大禁令的覆蓋範圍,幫助未成年人減少網路成癮,營造安全、健康的網路環境。2019 年起,中國政府就頒布「電玩宵禁」, 規定 18 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晚上 10 點後、早上 8 點前不能打電動,且平日最多只能玩 90 分鐘,假日則不得超過 3 小時。隨後,禁令又步步緊縮成週一至週四禁玩、周末每天只能玩 1 小時。網信辦 2 日貼出的公告中,說明遊戲禁令實施後,成功減少網路對未成年人的危害,因此決定將全面升級禁令。新制定的「未成年人模式」, 將由應用程式、應用程式商店、智慧型載具三方下手,聯合軟、硬體。到時候只要手機、平板一切換為未成年人模式,就會依規定開啟各項限制,達到對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的全面控管。《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將未成年族群依年齡劃分為幾個區間,其中未滿 8 歲者,每天使用手機、平板等智慧型裝置的時間不能超過 40 分鐘;8 歲以上、16 歲以下,不得超過 1 小時;16 歲以上、18 歲以下,每天使用總長則不能超過 2 小時。對於手機使用時間,家長能依各自需求調整時間限制。此外,切換為未成年人模式後,每天晚上 10 點至隔天早上 6 點間,裝置會暫停提供服務;平常連續使用超過 30 分鐘時,裝置則會自動發出休息提醒。內容提供方面,網信辦也要求業者提供適合各年齡層的內容。儘管這項規定尚未定案,在 9 月 2 日前,公眾都可以透過電子郵件、實體信件提出建議;然而,這項消息發布後短時間內,就導致中國多間科技公司的股價大跌。根據外媒報導,週三在香港股市,彈幕影片分享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com) 的股價下跌 6.98%、短影音 APP「快手」下跌 3.53%、擁有通訊軟體微信 (WeChat) 的騰訊公司 (Tencent) 則下降了 2.99%。根據《路透社》採訪,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夏海龍表示,這些新規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將是十分棘手的問題,「要適當實施新的監管措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額外成本。」他也指出,很多互聯網公司為了避免違規的風險,很可能考慮直接禁止未成年人使用。
孵蛋兼顧人道考量 以色列基因科學新技術:只生母雞
今年的缺蛋問題是全球性的,禽流感加上俄烏戰爭,衝擊許多國家的蛋雞產業。以色列政府卻在去年初未雨綢繆,預防年節時雞蛋供不應求。以色列的雞蛋市場由政府監管,採用配額制來限定每戶蛋農每年可生產的蛋量、允許進口的配額及關稅等,避免壟斷及保護國產蛋業;雞蛋售價則是由農業與財政部聯合組成的價格委員會設定。以色列每年消費約 22 億顆雞蛋,平均每人每年吃 250 顆。COVID-19 疫情前,以色列每年生產約 20 億顆雞蛋,由 2,830 名蛋農飼養,供應 90% 的當地蛋量需求。走進特拉維夫的超市,當地供應的雞蛋分為四大類:普通、散養、有機和 Omega-3 強化雞蛋,後三種特色雞蛋價格比普通雞蛋貴約 80% 到一倍以上。COVID-19 疫情延燒時,以色列也曾因民眾囤積發生蛋荒,2021 年 2 月政府加倍進口蛋量配額,批准最高可達 10 億顆。根據以色列農業部與財政部的報告,2022 年進口蛋量占當地市場 30% 左右。每年 4 月的「逾越節」(Passover) 前,以及 9、10 月猶太新年 (Rosh Hashanah) 到「住棚節」(Sukkot) 這段期間,以色列雞蛋需求量增加,政府會視情況開放進口配額。譬如農業部今年就再批准 4,000 萬顆的進口配額,免徵關稅,防止短缺。除了增加進口配額,以色列政府也連續兩年調漲雞蛋價格,去年平均上漲 6.5%, 今年 1 月再調漲約 12%。一盒 12 入的中型雞蛋價格今年漲到 12.89 謝克爾 (約新台幣 108 元)。以色列農業部表示,價格大幅調漲的原因是全球飼料價格上漲,若不調高價格可能導致雞蛋產量下降和市場雞蛋短缺。以色列大約一半面積是半乾旱的土地,加上強敵環伺,政府與民間都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不論軍事或農業上,總能率先運用先進科技,提出有效又低成本的解決方案。面對傳統蛋雞產業缺乏效率以及飼養不人道,他們也在尋求獨特科技解決。養雞業分為肉雞和蛋雞兩大類,是完全不同的雞種和飼養方式。蛋雞生產分三階段,首先是母種雞產卵,再經孵化場孵養成中雞,而過程中會先將一日齡雄性小雞「淘汰」(以窒息或碾死方式), 因為雄性蛋雞既不產蛋,也不適合飼養為肉雞,沒有商業價值。中雞場則只飼養雌性蛋雞到 75 日齡左右,再賣給下游蛋雞場生產雞蛋。全球蛋雞飼養業每年「篩選與淘汰」的一日齡雄小雞達數十億隻,不僅不人道且代價高昂,許多歐美國家已開始尋找替代方案,美國和歐盟也承諾將禁止撲殺。然而,在還沒有新且有經濟效益的替代飼養方法之前,符合這項法規所需的成本已讓這些國家的中雞孵養業逐漸縮減,許多業者擔憂是否能繼續運作。為了一窺以色列基因科學的獨門絕技,《全球中央》走訪政府的農業研究機構沃卡尼中心 (Volcani Center), 與資深研究員辛納蒙 (Yuval Cinnamon) 博士對談。專精胚胎學的辛納蒙表示,他們一開始所設定的目標就是尋找「高度準確、非常快速、蛋雞安全且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法。經過幾年來的努力,他們以基因編輯的 CRISPR 科技,生產名為 Golda 的母種雞。當 Golda 母種雞產下的卵暴露於藍光數小時後,經過編輯的 DNA 會被激活,阻止雄雞卵孵化,雌卵胚胎則是完好無損,正常孵化。辛納蒙博士說,孵出的雌小雞不受藍光影響,成長後的母雞或牠們產下的蛋都沒有添加額外的 DNA。他也說這項科技已獲專利,透過這套系統所生產的食用雞蛋已受歐盟食品安全局確認為「野生種」(wildtype), 也就是屬於「非基改」產品,可在歐盟銷售。這項技術正接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和以色列農業部審查。該項技術一旦商業化,Golda 母雞將被飼養在家禽養殖中心,而牠們的後代將用於蛋雞業的生產作業。根據辛納蒙博士的說法,Golda 母雞將對雞蛋業產生革命性影響。他興奮地說:「這項創新系統不僅有益於雞,也有益於地球。農民將獲得與今天相同的小蛋雞,而消費者也將獲得與今天完全相同的雞蛋。」得知記者來自於台灣,辛納蒙博士說,這項新科技商業化後,以台灣在高科技產業的實力,對於這套系統所需的藍光儀器與自動化技術方面,也許有參與發展的角色。
Netflix聘2800萬年薪的AI產品經理,另一邊好萊塢編劇仍持續罷工
Netflix 在職缺頁面上寫著這個職位的正式名稱為「產品經理──機器學習平台」, 負責為機器學習平台決定戰略願景、目標與成功指標,並從工程師處收集用戶回饋、了解用戶需求,進而評估產品需求及其重要性。儘管職位內容還相當模稜兩可,已經在影視圈引發熱議。雖然目前招募頁面上沒有提及 AI 創作,不過外媒《TheRegister》指出,Netflix 在廣告上表示,「從幫助我們購買及創造精彩內容、協助會員個人化挑選合適作品,到改良支付處理及聚焦營收的措施,AI 正在推動所有業務領域的創新。」代表約 16 萬名表演者的美國演員工會 (SAG-AFTRA) 曾指出,臨時演員一天的收入通常只有 200 美元,在工作時間不定的情況下,高達 87% 成員的年收入少於 2.6 萬美元,與 Netflix 開給 AI 產品經理最高 90 萬美元的待遇形成鮮明對比,也讓 Netflix 成為議論焦點。「他們願意為一名 AI 軍團的士兵支付 90 萬美元的高價,這個數字足以幫助 35 名演員及其家人獲得 SAG-AFTRA 的健康保險,這太可怕了!」曾出演《黑鏡》的演員羅伯。德萊尼 (Rob Delaney) 表示,「我可以保證,(這個產業) 有足夠金錢保障演員,這只是優先順序的問題。」Netflix 對 AI 技術的應用,已經超越以往推薦系統的範疇,開始用於內容製作當中,例如今年 7 月登場的西班牙實境節目 Deep Fake Love 當中,就利用參加者的臉部及身體數據生成 deepfake 版本的角色。另外,除了這個受到關注的 AI 產品經理職缺外,《The Intercept》指出,Netflix 還為遊戲工作室尋找一位生成式 AI 技術總監。但也有媒體為 Netflix 喊冤,《TechCrunch》認為,Netflix 在 AI 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裡,並沒有直接提到用 AI 技術進行創作,AI 能夠用於無數領域,圖像處理、動作捕捉甚至電源管理都能藉由 AI 優化;另外開出 90 萬美元的年薪,很可能只是因為 AI 浪潮下相關人才身價水漲船高,想要 AI 人才就得支付當前的高價碼,不是 Netflix 可單方面控制。生成式 AI 技術近來在影視圈引發從業人員的嚴重焦慮,今年 5 月,好萊塢編劇展開罷工,其中一項訴求便是針對 AI 能否加入劇本創作的爭議,擔憂當故事可以由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技術發想後,人類編劇的工作機會將因此減少;兩個月之後,SAG-AFTRA 也表示,他們就薪酬、AI 使用等問題與資方談判未果,也決定加入這次罷工的行列。AI 已經漸漸使用在各部作品當中,印地安納瓊斯系列的最新電影中,就利用 AI 技術復刻了年輕版本的哈里遜。福特 (Harrison Ford); 而為黑武士達斯。維達配音的詹姆斯。厄爾。瓊斯 (James Earl Jones) 由於年事已高,也授權製片公司用 AI 生成他的聲音。對於演員來說,他們最主要擔心的是自己的「數位肖像」(digital likeness) 會被影視公司所把持,利用於其他作品的演出,進而擠壓到自己未來的出演機會。不過影視公司方面聲稱,他們拍攝的數位肖像只會用於當前作品之中,假如要利用於其他作品都會事先徵得許可並支付費用,絕沒有濫用問題。好萊塢上一次罷工是 2007 年,當時串流媒體尚未成為主流,然而當時工會成功迫使製片公司為登上 Hulu、Netflix 等新興媒體的作品支付編劇更多報酬,也保證了現在串流媒體當紅的此刻,編劇能獲得合理的報酬。這一次針對 AI 發動的大罷工雖然看似為時尚早,或許正是提出訴求,及早保障權利的時刻。
「來生別再當猴子」美國付費印尼代虐,揭露跨國虐猴產業鏈
由來自世界各國的有錢人或買家,付費「收看」一群弱者互相爭鬥、被虐待的實境節目,這種看似《魷魚遊戲》、《今際之國的闖關者》的生存遊戲,實際上正發生在手無寸鐵的猴子身上。在網路最黑暗的深處,有一群人類正在討論「最好看的虐待法」, 委託印尼以及亞洲國家的執行者,將各種殘忍的酷刑,施加於猴子身上。不同於過去利用暗網交易的非法虐殺影片,隨著社群平台的興起,尋找目的相仿的人群變得更加容易。看著螢幕上穿著嬰兒衣服的猴子,被迫進行不合理的任務,或是被打耳光或是噴水的影片,露西只能不斷地檢舉 YouTube 上的虐猴影片。但該平台似乎沒有採取任何的行動,這些影片像是會無限繁殖一樣,不斷出現在露西的頁面。對這些影片感到憤怒的露西,找上了同樣在追蹤虐猴集團的業餘 YouTuber 古普塔 (Gooptar), 決定攜手揭發虐猴集團的黑幕。某天,露西和古普塔發現虐猴影片中,有一隻反覆出現的幼年雌性猴子 Mini, 在這個圈子裡牠似乎是明星猴子,每個人都知道 Mini 是誰。露西第一次看到 Mini 的影片,是牠和兩隻小猴子瘋狂在浴室奔跑,攝影機背後的人不斷抓著牠們的尾巴,將牠們一次又一次摔在牆上。每次摔打,藏鏡人都會發出巨大的笑聲;每次摔打,也都讓露西感到噁心想吐。這些猴子看起來筋疲力盡且困惑,牠們非常恐懼,卻也無處可逃。在當時,YouTube 上至少有數百個不同的頻道,發布這些虐猴影片。當影片中的猴子似乎已經死亡,卻有大量的留言表示「我喜歡這些影片」。動物權利倡導者尼娜・傑克爾 (Nina Jackel) 發現這些「觀眾」一旦知道,自己的留言建議沒有化為實質的行動時,他們會更渴望對暴力行為握有掌控權。原本單方面的影片拍攝,變成許多「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可以加密聊天室與刪除訊息的 Telegram,2021 年 5 月,第一個大型私人群組開始形成,這個群組被稱為百萬眼淚 (Million Tears)。當尼娜成功潛入 Telegram 百萬眼淚的群組時,他發現裡面有許多關於截肢、斬首、淹死等,殘忍程度超過 YouTube 上的虐猴影片,即使百萬眼淚隨後便被關閉,但幾乎在同一時刻,Telegram 上馬上又出現另一個名猿猴之籠 (Ape's Cage) 的虐猴群組。群組內大約有 400 多人,美國佔大多數,其中還有許多來自歐洲或澳洲的成員。這種組織性的犯罪源頭大多來自於盛產猴子的國家,由於動物的數量眾多,捕捉或是交易猴子相對的稀鬆平常,因此難以被發現。而將殘忍的影片銷售給各國的用戶,從中賺取傭金的分銷商,會以加密貨幣的方式進行交易,以防被追蹤。暱稱為酷刑之王的麥克麥卡特尼 (Mike McCartney) 是猿猴之籠群組的美國分銷商,他會下載網路上的虐猴影片,然後在群組內販售,「一般來說,這些虐待者會在社交平台透過直播與觀眾互動,有時也會在直播中發起投票,讓觀眾參與虐待的形式和工具。觀眾除了一般的『制式化』影片,甚至還能夠花費製作『客製化』影片內容。」「這與毒品資金沒有什麼不同,毒品資金來自骯髒的手,這些資金來自血淋淋的手。」在 Telegram 群組中,這些虐友們會討論「想要使用什麼工具」來虐待猴子,例如槌子?鉗子?還是螺絲起子。除了印尼之外,在柬埔寨和馬來西亞拍攝虐猴影片的例子也時有所聞,而這些虐待動物影片的目標觀眾,是面向全世界。動物慈善組織為靈長類行動 (Action for Primates) 的聯合創始人莎拉凱特 (Sarah Kite) 表示,「這種令人不安的虐待影片在過去都相對隱密,但隨著社群平台的興起,這類型的影片散播和取得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根據《雅加達郵報》報導,2021 年超過五分之一的虐待動物影片來自印尼,透過高價收費拍攝再加以轉售,並從中賺取利潤。主要觀眾來源以美國佔據多數,一項研究更發現,自 2021 年 3 月至今,仍有超過 1 萬 3000 個虐待動物相關的相關社群在線供人瀏覽。關於跨國虐猴產業鏈,BBC 記者也在追查此幕後操控者,他們找到了一個來自阿拉巴馬州,人稱虐待狂 (Sadistic) 的 40 多歲女子;以及自稱 Mr Ape 的犯罪首腦。在接受 BBC 的採訪中 Mr Ape 坦承,曾委託製作許多猴子酷刑的影片,「我記得每一隻猴子的臉,以及他們是怎麼死的。」Mr Ape 每天會花數小時在 Telegram 上與其他網友交談,並經營多個群組,通過嚴格的方式管理,試圖排除任何他認為可能是臥底的人。他也曾經向 Mini 的主人,發送執行極端酷刑的訊息,但對方拒絕了,然而,另一成員虐待狂 (Sadistic) 卻找到願意按照其要求做任何事的 VO (影片執行者 / Video Operato)。一支影片收費 200 美元,最後 Mr Ape 提出了一個十分殘忍的想法:將幼猴放進攪拌機中。BBC 費時一年的時間,追查跨國虐猴產業鏈的追查報導。警告:影片包含令人不安的內容,請謹慎閱讀。虐猴群組對於將攪拌機的想法越來越著迷,甚至討論該買什麼型號的攪拌機,另一方面,已經沒有人在乎明星猴 Mini 是死是活。看著群組上不斷響起的訊息,臥底其中的露西不斷質疑為什麼抓不到這些殘忍的虐待者?印尼警方沒有給予一定關注是主因,但另一原因是影片中沒有拍到人臉,警方也難以辨別拍攝的場景。但在露西和古普塔的仔細觀察下,他們發現影片背景中不時出現巽他語 (Sundanese), 一種西爪哇省巽他族使用的當地語言,以及機車上的車牌、影片中帶著四個手鐲的男子。兩人將他們所收集到的證據,發送給 BBC 的記者,最後發現拍攝地應該就是印尼內陸的 Ciamis Regency, 那裡有成百上千的長尾獼猴。當地動物團體其實也在關注此 VO 的動向,因為他同時也在出售受保護的物種 —— 在印尼,出售保育動物比虐待長尾獼猴的罪刑還來得嚴重。最後在動物慈善機構的幫助下,成功聯絡當地警察並趁夜抓住虐猴的兇嫌,警方在他身旁找到幾箱猴子、一台白色的的攪拌機、一把紅色電鑽,以及他手上的四個手鐲。同樣在印尼的爪哇島上,警方也找到了 Mini 的主人 Ajis Rasajana, 他表示一開始上傳猴子影片到 YouTube 上後,被大量的觀看次數嚇到,「我想要得到更多的觀眾,這樣就可以從中獲得廣告收益。」其中,虐待猴子的影片似乎特別受歡迎,所以他如法炮製拍攝更多的虐猴影片,直到有外國人開始向他發送訊息,Ajis 也因此開了一個 Telegram 帳號,並在 YouTube 上廣告:「私訊獲得更多極端影片。」「那些外國客戶都是神經病,但我從他們那邊賺到了足夠購買新車的錢。」當 Ajis 買下 mini 時,牠只是幾天大的幼猴,在那之前,Ajis 已經折磨死約 20 隻其他的猴子,但他設法讓 mini 活下來,成了那些外國客戶眼中的巨星。現在,Mini 被安頓在照護中心,Ajis 被判刑八個月,但這卻只是當地最高的刑事罰責。目前,全球至少有 20 人正在接受英國、美國以及印尼警方的相關調查,FBI 已在多人的手機裡發現一百多個虐待影片。許多人尚未被正式起訴,但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所收集到的證據,涉嫌虐待猴子的集團,可能面臨最高七年的監禁。在洛杉磯,動物權利倡導者尼娜則試圖和允許這些影片存在的 YouTube 進行長期抗戰。儘管 YouTube 的聲明中表示,虐待動物的影片在平台上「沒有容身之處」,YouTube 也正努力刪除違規內容,以及終止數千個違反暴力等相關政策的頻道。Telegram 則表示,他們致力於保護隱私和言論自由,無法主動巡查任何私人群組,但是用戶可以向 Telegram 舉報群組的內容。但實際上的調查顯示,播放量超過 10 萬次的虐待動物類影片能為 YouTube 帶來高達 1500 萬美元的廣告收益。研究人員認為,動物虐待影片屢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高額利潤的驅使。儘管各平台均有禁止散播暴力影片的服務條款,但以實際情況分析,這些政策的執行力度都相當被動。雖然最壞的時代已經過了,但用戶依舊可以在 YouTube 上輕鬆搜尋到虐猴的相關影片,在 Telegram 上,這種情況也依然存在。而 Facebook 現在至少有數十個猴子虐待群組,其中一些擁有數千名成員。虐猴影片之所以難以跟根除,心理學家將其歸類為踢貓效應 (Kick the cat), 當人們把自己的負面情緒轉嫁到比自己位階更低的生物時,就會形成一股連鎖的憤怒骨牌效應。而動物,也成最輕易轉嫁情緒的出氣筒。即便動物的保護法令與時俱進,仍難以阻擋某些動物虐待組織發布任何影片或是招攬會員。主動追查虐猴集團的露西和古普塔,時至今日,仍定期追蹤這些群組成員的動向。看著 Mini 在照護中心的樹叢裡穿梭的影像時,露西差點止不住眼淚,而兩人也互開玩笑地說,當這一切都結束,沒有虐猴的群組、影片與照片時,要將這些裝有證據虐猴影片證據的硬碟,撒上龍舌蘭酒,永久打碎。他們會等到那一天的來臨。
消除貧窮的五個發明
官網:Lucky Iron Fish 官網:Because International 官網:Hippo Roller 官網:Embrace 官網:Mariko Higaki Iwai
美國史上首位因「破壞民主」被告的前總統 川普再遭美國政府指控4項重罪
美國前總統川普目前正投身 2024 年總統大選,不過先前已官司纏身的他,8 月 1 日又因企圖推翻 2020 年大選結果遭起訴,罪名包括共謀詐騙美國政府、阻礙國會認證拜登當選的程序、剝奪聯邦法律和憲法賦予公民的選舉權,以及妨礙司法調查四項。此次為川普在 4 個月內第三度被起訴,由特別檢察官史密斯 (Jack Smith) 提交一份 45 頁的起訴書。起訴書針對 2021 年 1 月 6 日,川普支持者暴力闖入國會大廈的事件,詳細記錄川普陣營在數月間散播選舉結果謠言,還試圖拖延自己的敗選確認,阻礙國會確認拜登勝選。史密斯在文件中提到,川普透過無孔不入的選舉謠言,廣泛地製造選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被告散播謊言的目的是為了妨礙美國政府的基礎功能,包括總統選舉選票蒐集、計票、結果認證的程序。」他也聲稱,川普了解支持者的憤怒,並在確定拜登勝選後,透過言論煽動國會大廈的暴力事件。在整份起訴書中,川普是唯一具名的被告,不過檢方也提到還有 6 名共謀,包括川普政府的幕僚以及他的律師團隊,企圖與川普聯手改變選舉結果。這次由政府向川普提出的訴訟,是美國首次因為「破壞民主制度」, 對前總統提出審判。《CNN》也形容,「美利堅合眾國訴唐納。川普案」, 將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訴訟之一。儘管川普得知消息後,很快地發文批評檢方「精神錯亂」, 企圖干預將要來到的選舉;不過,前聯邦檢察官戈特洛布 (Evan Gotlob) 向《華盛頓郵報》表示:「除非有真實確鑿的證據,否則你不會起訴美國總統。」根據外媒報導,川普將於 3 日出庭受審。如果最終罪名確立,川普很可能會面臨 10 年以上的有起徒刑。不過,正在角逐總統之位的川普若被判刑,依然可以成為美國總統嗎?答案是,可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教授哈森 (Richard L. Hasen) 說明,美國憲法對總統的要求很少,包括至少要 35 歲以上,不過並不禁止「任何被起訴、定罪,甚至正在服刑的人競選總統,以及贏得總統職位。」因此,如果川普在 2024 年當選,仍有機會坐上國家元首的位置。
「水淹紫禁城」颱風重擊中國,北京降下140年來最大豪雨
近幾天,中國北京市、河北市受到連日大雨影響,發生嚴重的水災。各地淹水的嚴重畫面怵目驚心,就連號稱「600 年從未淹水」的北京紫禁城,也出現浸泡在水中的畫面。杜蘇芮颱風上週剛剛離開台灣,隨後一路北上抵達中國,從 7 月 29 日起,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區造成連續大雨。根據北京氣象局的資料,截至 8 月 2 日,北京昌平區的降雨量為 744.8 毫米,為北京 140 年來出現的最大降雨。而河北降雨最嚴重的地區,雨量更是超過 1000 毫米,相當於在短短幾天中降下將近 2 年份的雨量。根據微博帳號「中國氣象愛好者」整理,這次的暴雨,是當地自 1963 年來最大的一場,也是有紀錄來第二強降雨。他並分析,大型颱風北上碰到山脈後,通常都會帶來嚴重降雨;且此次除了杜蘇芮颱風,緊接著還有卡努颱風送來更多水氣,才使得華北平原降下如此豪雨。嚴重的大雨使得北京、天津、河北到處汪洋一片,街道被大水沖刷、車輛和房屋浸泡水中,救難人員只能划著救生艇前往救災。到昨天上午為止,此次水災目前已造成 11 人遇難、27 人失蹤,各地淹水、停水停電、交通中斷則影響將近 60 萬人。針對嚴重災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 8 月 1 日發布救災指示,要求各地全力搜救失聯、被困人員,盡量減少人員傷亡、妥善安置受災民眾,並抓緊防汛、修復基礎建設的時間。中國財政部、應急管理部也緊急撥出 1.1 億人民幣的預算,進行賑災工作。不過,「中國氣象愛好者」提醒,即使降雨暫緩也不能放鬆警戒。接下來,上游地區的降水會持續下流,驚人的雨量由山區進入平原時,勢必會造成嚴重的威脅,居民需把握時機撤離。此外,當地淹水可能會持續半個月至一個月才消退,需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杜蘇芮颱風造成的嚴重災情,讓不少房屋、建築受到破壞,包括被稱為「北京最貴」的悉曇酒店也傳出災情。此外,網路上也出現北京故宮泡在水中的影片,引起民眾議論。根據《北京新聞廣播》報導,北京故宮世界遺產監測部主任狄雅靜說明,紫禁城沿用明清時代的排水系統,每年需進行 3 次清淤才能保持運作。到了現代,雖然清淤的頻率增加,但是工作人員卻在溝渠中發現塑膠瓶、塑膠袋、毛巾等物品,才導致排水失靈。經過疏通,目前故宮的排水已通暢。狄雅靜也表示,過去的歷史文獻中,其實也曾出現紫禁城出現漏水、牆垣倒塌、院內積水的記載。不過即使淹水,只要能盡快找到賭塞位置並清理,就能快速恢復排水功能。
【國際新聞汪一下】公園最佳守門員,聰明的黛西為你拾回撿不回的飛盤
凱莉 (Kelly) 每天都會帶著她的狗黛西 (Daisy) 去公園散步,但四年前的某一天,當他們一如往常的在散步時,黛西突然停了下來,聞一聞空氣,拖著牽繩跑向遠方的樹叢去。當凱莉迅速跟上時,她驚訝地看著黛西嘴巴裡咬著一個五彩繽紛的飛盤,而牠的表情看起來十分自豪。這座公園有兩座非常受歡迎的飛盤高爾夫球場,遊戲規則很簡單,只要在最少投擲數內,丟擲飛盤通過場地進入目標籃即可得分。但那些因丟擲過猛,飛往樹林飛的飛盤,似乎沒有人將它們取回。也是從那一天開始,黛西開啟了牠「沒有人丟,但牠撿」的飛盤遊戲。在那之後每一次公園散步,只要黛西的鼻子朝天空聞一聞,凱莉就知道牠要跑去找飛盤了。凱莉過去也曾養過一隻拉不拉多,雖然牠不像其他的狗,會因為發現水瓶或是球而感到興奮,但牠只要發現附近可能有飛盤,就會立刻衝出去,就和黛西一樣。公園的經理波洛克 (Bolock) 表示:「如果飛盤高爾夫的玩家,不小心將飛盤投擲到遠方,如果沒有及時找到,他們通常就會直接將飛盤留在草叢堆。而我們也沒有人手可以去幫忙尋找。」「黛西之所以能迅速找到丟失的飛盤,可能是因為牠嗅到了上頭塑膠的氣味。感謝黛西的鼻子派上了用場。」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飛盤,凱莉每次都會將它們帶回家,扔進家中的地下室。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家中的飛盤已經超過 150 個時,在凱莉決定將這些飛盤義賣出去。如果飛盤上有主人的名字,就可以將它領回,沒有被領回或是無名的飛盤,將以 5 美元或 10 美元的價格出售,所得將用於作為公園維護飛盤高爾夫球場的基金。凱莉表示,過去 10 年她每天都在公園散步,從 4 年前,開始有了黛西的陪伴。她會在口袋裡放滿了奶酪和狗點心,只要黛西找到一個飛盤,就會給牠獎勵。如今,黛西也依舊在公園裡,尋找被丟失的飛盤。
讓安迪沃荷「親口」說故事!加拿大新創推語音生成AI,藉聲音浮水印防濫用
在這技術的背後,是來自加拿大的聲音科技新創 Resemble AI, 其在今 (2023) 年宣布獲得 800 萬美元 (約新台幣 2.4 億元) 的 A 輪募資。Resemble AI 提供聲音複製以及即時翻譯服務,除了讓安迪・沃荷的聲音再現外,也成為超過上萬名遊戲直播主使用的工具。為什麼遊戲直播主會需要「聲音轉換」的服務?因為使用變聲效果所營造的氣氛,可以讓觀眾更容易進入遊戲場景、身歷其境,甚至能讓直播主擁有更鮮明的個人特色,在競爭中脫穎而出。2019 年 Resemble AI 創辦人 Zohaib Ahmed 正於轉職階段,由於自己待過遊戲產業,也有人工智慧的技術背景,因此決定運用 AI 提供聲音轉換的服務,創造以語音為使用者體驗核心的新體驗,而成立了 Resemble AI。Resemble AI 最初主要與遊戲直播產業進行合作,標榜直播主只要提供 3 分鐘的原聲參考音檔,便可透過深度學習技術訓練電腦複製其說話語氣,當直播主列出希望 AI 協助創造的句子,系統就會以直播主的聲音將句子讀出來,甚至還可以依據其喜好,增加不同的情緒、改變既有的語調,讓轉換出的聲音多一份真實感。Zohaib Ahmed 接受《路透社》採訪時曾透露,Resemble AI 目前的使用者已超過 100 萬人,合作的企業夥伴也已超過 200 間,包含音樂製作人、遊戲工作室等。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展,Resemble AI 也開始提供多樣化的聲音轉換應用服務,包含將聲音複製的功能應用至翻譯領域中,透過生成式 AI 技術的協助,使用者只要提供音檔及希望轉換成的翻譯文本,便可在短短幾分鐘內收到轉換成不同語言的音檔,協助許多內容創作者增加與不同國籍粉絲互動的機會。目前 Resemble AI 提供兩種付費方案,包含每月 24 美元 (約新台幣 750 元) 的入門方案,以及每月 449 美元 (約新台幣 1.4 萬元) 的專業方案,同時也提供根據企業所需而推出的客製化功能。像這樣的生成式 AI 技術是當前的當紅炸子雞,儘管科技的革新為人類的生活開啟新的可能,但隨著使用新科技的方式及目的不同,也未必對社會帶來的是全然的好處。2022 年百萬 YouTuber 小玉利用深偽 (deepfake) 技術所引發震驚社會的換臉事件,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Zohaib Ahmed 表示,在試著將人工智慧開放給所有人使用之際,「倫理問題」是無法避而不談的議題。而 Resemble AI 也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風險,著手推出多種配套措施。除了在系統中列出使用者必須遵守的使用規範外,也要求使用者在每一次進行新聲音轉換專案前,必須先錄製一段系統隨機指定的句子,或是上傳一段想要請 AI 複製的原聲檔案,此舉不僅是作為聲音建模的標準,也是一種類聲音切結書 (consent clip)。當使用者後續想上傳不同的聲音檔案時,系統偵測檔案聲音不相符的情況,就會限制使用者的權限。此外,Resemble AI 也推出「PerTh Watermarker」聲音浮水印服務,如同許多公司會在自有圖片上附上公司 logo 以避免有心人士盜用,Resemble AI 利用人類大多僅能專注於聽見特定頻率聲音的特性,在系統所製作出的音檔中加入一小段人類難以發現的間斷性音頻作為浮水印 (inaudible watermark), 以便日後系統在進行聲音掃描時,作為辨別該音檔是否為聲音來源者實際說出的內容,還是透過生成式 AI 捏造的。Zohaib Ahmed 表示作為一位研究者及企業家,他們深知自己所推出的服務可能會帶來的影響,並表示當使用者使用他們平台創造出喜歡的聲音時,他們必定將採取不同方式來保護這些聲音的來源。同時,也在自己的 Twitter 上宣布,他們所提供的 PerTh Watermarke 服務將在近期開放原始碼,給予其餘有同樣需要的軟體開發者使用。儘管現今 PerTh Watermarker 的服務還僅限於偵測由 Resemble AI 改造過的音訊,但團隊也不斷在精進他們的技能,並推出由生成式 AI 及深度學習共同偵測檔案是否有經過深偽技術的「Resemblyzer」專案,透過開放原始碼的形式,期待這樣的技術交流能減少社會上相關聲音盜用事件的發生。儘管新科技的推出背後仍有許多風險,但 Resemble AI 從創立至今仍舊堅持著 AI 應用的基本原則,包含使用到 AI 的應用程式應開放其演算法,並告知使用者程式背後是如何運作,更重要的是所製作出的成品,必須要能夠讓第三者得知是透過人工智慧而製作而成的。當與 Netflix 合作的紀錄片推出後,Zohaib Ahmed 在接受藝文雜誌《Frieze》專訪時曾提到他對生成式 AI 應用的看法,儘管透過 AI 將已逝世的藝術家再次獻聲一舉在藝術圈中引起討論,他仍肯定這項科技帶來的改變,並表示:「生成式 AI 的出現,讓過往不可能存在的應用能夠成真。」
「鞋子誠可貴,安全價更高」日本「涼鞋掰掰」計劃推廣安全戲水,教孩子勇敢說再見
隨著炎炎夏日來臨,在河川、海邊進行清涼的水上活動,成為人們假日的好去處;但是,每逢這個季節,水邊的意外事故數量也會隨之升高。在日本,非營利組織「兒童水上安全計畫」(AQUAkids safety project) 為了宣導水邊活動的安全觀念,想出了一個好記又富有童趣的口號 ——「涼鞋掰掰」。根據日本警察廳的統計資料,去年日本共發生 1,346 起水難事故,其中有 26 人為國中以下的兒童、11 人在河流或海邊遇難;而日本河流基金會分析過去 20 年的水難事故,發現幼兒、小學生發生水邊意外,經常是為了「撿拾掉落的鞋子、物品」, 才釀成溺水悲劇。為了減少兒童溺水的悲劇發生,長期擔任游泳教練的菅原繪美 (すがわら えみ) 於 2019 年創辦「兒童水上安全計畫」, 希望能推廣有關水邊安全的資訊、知識。菅原繪美經常帶領組織,到各大學校、游泳教室開辦講座和課程,教授安全戲水須知和急救方式;並於 2020 年開始推廣「涼鞋掰掰」計劃,還將 7 月 30 日訂為「涼鞋掰掰日」。菅原繪美說明,雖然兒童因追趕掉落的鞋子、玩具而溺水,並非水難事故最常見的原因,但是每年都會有類似事件發生。在「兒童水上安全計畫」的官網中,一位幼教老師提到,孩子們「珍惜事物」的意識,其實比大人們想像的更加根深蒂固。且許多兒童從小被教導「不可以弄丟物品」、「弄丟東西會被罵」, 因此見到鞋子掉落時,常常不顧危險前往撿拾,「很多孩子覺得如果涼鞋、玩具被水沖走,父母就會生氣。」因此,菅原繪美和團隊,制定簡單好記的口號,並以漫畫、動畫在網路上推廣。他們還製作了一份「涼鞋掰掰親子公約」, 合約書上寫道:「如果我的涼鞋、帽子或玩具,不小心掉進水裡,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我會跟它們說再見不去追趕。請不要因此責備我。」讓父母、子女可以共同簽署。菅原繪美提到,他不認為光靠公約就能防止所有事故,但是透過親子共同閱讀、簽署有形的合約,可以讓孩子明白安全比物品更重要,並化解害怕被罵的想法;此外,這也能成為安全教育的契機,讓孩子踏出保護生命、防止事故的第一步。除了推廣「涼鞋掰掰」口號,「兒童水上安全計畫」團隊也說明,在水難事故發生前,其實大人們還有很多簡單的預防方式。例如,事先查詢出遊地點的天氣狀況、穿上不會輕易掉落的鞋子等;如果到海邊玩耍,最好挑選有救生員的海灘,且下水前大人先進入海裡確認深度,站在孩子的外側;在河川中,大人則應待在孩子的下游。菅原繪美表示,這些方法雖然看似平凡,但是所有細節累積在一起,就能防堵事故發生的種種可能。他也說明,他們將持續推廣「涼鞋掰掰」以及其他安全知識,希望這些重要觀念都成為常識,所有人都可以安全地享受河流和海灘。
巴黎「最大游泳池」再度開放!告別百年汙染,2024巴黎奧運將於塞納河上登場
拿著一杯咖啡漫步巴黎左岸、逛逛販賣各種書冊畫報的書報攤,或是坐在河岸邊的咖啡館整個下午,每個描繪巴黎浪漫想像的文學、電影作品,大概都會有一條美麗的塞納河。雖然擁有引人注目的「美貌」,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可能沒有多少人願意與它近身接觸,更別提在塞納河中游泳。多數曾經到過巴黎的人,給予這座城市的形容詞中,很可能都包含混亂、骯髒。街道上菸蒂無處不在,還有一堆沒有清理、滿出來的垃圾桶,以及滿街亂跑的老鼠;塞納河的河水則是混濁的土黃色,且河水裡充斥大腸桿菌、多種病毒,如果貿然躍入河中,可能會讓你連續數日都無法離開廁所,甚至更糟。不過,巴黎市政府正努力扭轉這個局面。經過連續幾年的清潔計劃,塞納河的水質已逐漸改善,近年當局也開始在塞納河舉辦水上活動。7 月中,巴黎市政廳還發布了一項聲明:「在 2024 年巴黎奧運會上,運動員將在塞納河中進行比賽。這將為塞納河未來的夏日水上活動鋪路。」巴黎市長安娜。伊達戈 (Anne Hidalgo) 發文宣布,2025 年將開放塞納河上的 3 個露天游泳池,全面供市民使用。根據外媒報導,2024 年奧運的鐵人三項比賽、馬拉松游泳,以及帕運的鐵人三項比賽,都將於塞納河中舉行。比賽結束後,也會在塞納河畔規劃 3 個露天游泳區,並於 2025 年開放市民使用,「市民可以經由浮橋通往游泳區,河岸邊也將提供更衣室、淋浴間,和放置物品的空間。」事實上,1900 年巴黎首次舉辦奧運會時,塞納河也曾經是多個項目的比賽場地。然而,隨著人口增長、上游工業汙水增加,且排水系統尚未完善,塞納河的水質嚴重下降,河流中的生物急遽減少,當局也在 1923 年全面禁止在塞納河中游泳。過去的排水設施,塞納河流域的家庭廢水和雨水會混和在一起。通常汙水會直接流入郊外的處理廠,不過一旦暴雨來襲,系統超過負荷,汙水就會直接流入河川,導致嚴重的河川汙染。過去 20 年中,經過系統改善,流入河中的汙水已大幅減少;2018 年起,巴黎市政府又耗資 14 億歐元 (約 15.5 億美元), 開啟大規模的河川整治計劃。整治的方式包括增加汙水處理設施、清理管道的既有髒污、管理船隻排放汙水等;此外,當局也建造雨水儲存池,使雨水能夠先儲存在一處,待排水系統恢復穩定,再逐漸讓雨水流入處理場。目前,塞納河的水質已大幅改善。根據巴黎市政府的測試,去年 7 月 20 日至 8 月 11 日間,有 91% 的時間水水質測試結果都達標;今年 6 月初進行的水質分析,也達到歐洲標準的「優等」。根據《BBC》報導,也有些專家協助引進水生物種,包括昆蟲、水藻、魚類,讓塞納河的生態環境也能恢復成以往的狀態。雖然當局已決定將開放塞納河游泳,但是仍有市民對於河水的衛生抱持疑慮。根據《CNN》採訪,一名女性市民就表示,自己現在、2 年後、3 年後都不會在塞納河中游泳,「看看這個顏色,我們不清楚裡面有什麼東西。」另一名受訪居民則指出,仍然時常見到河中漂浮著不明的奇怪物體。巴黎漁業聯盟的弗朗索瓦 (Bill François) 認為,目前塞納河的水質已經足夠乾淨,可以安心下水游泳;然而,他提醒當局仍需考慮老鼠的問題,老鼠的尿液中挾帶的病菌可能引發萊姆病,「而且巴黎的老鼠並不少。」對此,巴黎市政府回應,目前研究顯示,河水中引發萊姆病的細菌數量不高,不過當局會持續監測,並採取老鼠的驅逐措施。而巴黎副市長、奧運會負責人拉巴丹 (Pierre Rabadan), 則對塞納河的游泳計劃抱持正面態度,「當人們看到運動員在塞納河中游泳,而沒有有健康問題,他們也會對重回塞納河游泳充滿信心。」
「肯尼就是肯尼」不只是芭比的配件,他也有自己的故事
根據官網自我介紹,肯尼的生日是 1961 年 3 月 11 日,星座是雙魚座。他似乎對星象略有研究,形容自己是充滿信心又貼心的帥氣夢想家,且有傑出的察言觀色能力,在其他人開口前就能感應到情況不對勁。另外,時尚也在他的守備範圍內,他這 60 多年來的穿搭都走在潮流尖端。這些都只是他的興趣。如果說到正職與能力,肯尼可是「斜槓」這觀念的先鋒部隊,他曾當過商人、飛行員與運動員,但當一名真正的演員才是他心之所嚮。他對表演的愛可以燎原,他曾在片場內充當無數次替身,從 007 系列電影的詹姆士龐德 (James Albert Bond)、影集《X 檔案》(The X-Files) 中的 FBI 探員穆德 (Agent Mulder)、到《暮光之城》中的吸血鬼愛德華 (Edward Cullen)。直到 2011 年在《玩具總動員 3》(Toy Story 3) 中,他才首次以「肯尼」本尊初登場,他自豪地表示,有人評價他的表演不遜於老江湖胡迪 (Woody) 與巴斯光年 (Buzz Lightyear)。肯尼也知道,自己最為人所知的還是與芭比的愛情故事。1961 年,肯尼和芭比在廣告片場相遇後,兩人便進入熱戀期,到 2004 年兩人宣布和平分手前,他都沒有怨言地擔起最強綠葉的角色。但,即使退回朋友,肯尼對芭比的愛依然不滅,期間他依然以訂做杯子蛋糕、買下廣告牌等方式挽回芭比,而在 2011 年兩人在合作《玩具總動員 3》時舊情復燃,兩人便相伴至今。從芭比樂園的世界觀抽離,1961 年,肯尼玩偶正式上市。當時,芭比的製造商美泰兒 (Mattel) 收到大量投訴,表達對芭比單身狀態的不滿。為滿足消費者,他們打造了一款身穿紅色泳褲、腳踩軟木拖鞋的金髮白膚男性玩偶。美泰兒創辦人露絲漢德勒 (Ruth Handler) 以其子之名為玩偶命名,於是芭比的男伴 —— 肯尼斯卡森 (Kenneth Carson) 就此誕生了。有芭比這麽時髦的女伴,美泰兒自然也不會讓肯尼在穿著上馬虎。在 60 年代至 90 年代間,肯尼經歷了許多次改頭換面,而每次推陳出新都是在反映流行,像 70 年代超級巨星肯尼身上的藍色喇叭褲,或 80 年夢幻伴侶肯尼身上的黑色大墊肩晚禮服,都可以媲美芭比。1993 年問世的耳環魔法肯尼 (Earring Magic Ken) 穿著粉色網衣、紫色背心,脖子掛著墜飾,左耳還戴著耳環。可能正是這個耳環所隱含的象徵意義,也可能只是肯尼誤搭上不屬於他的流行,他吸引到了一批目標客群外的新粉絲:廣大的 LGBTQ 族群。時任記者薩維奇 (Dam Savage) 在一篇名為〈肯尼出櫃了〉(Ken Comes Out) 的報導揶揄,這款肯尼的穿著與男同志參加銳舞派對時的打扮有著高度相似性,且不少人都認為他脖子上的飾品太像男性情趣用品。美泰兒派出時任行銷經理麥肯德爾 (Lisa McKendall) 駁斥這種看法,重申肯尼是為女孩而產的,他們不可能這樣設計玩具,並光速停產了這款肯尼。即便如此,耳環魔法肯尼似乎仍是銷量最好的一款肯尼玩偶,但目前無從考證,因美泰兒似乎想忘掉過去,沒有把這個產品列入他們的典藏目錄。2010 年,美泰兒引發了另一場爭議。他們設計了一款玩偶有著比歷代肯尼都更加成熟的外型,穿著綠色提花外套,牽著一隻叫做「糖果」的白色㹴犬,美泰兒為其定名為「糖果爸爸肯尼」(Palm Beach Sugar Daddy Ken)。但,這樣的名字不免讓人困惑,難道芭比在與肯尼分手後,找了個乾爹包養她嗎?時任美泰兒發言人契多尼 (Michelle Chidoni) 在回應消費者的懷疑時解釋,這款肯尼的目標客群本來就以成人為主,而「糖果」指的是他的寵物狗,但,消費者想怎麼解讀這個名字都可以,似乎默認了取名的失策。2017 年,為呼應歐美各國多元與平等浪潮下的消費者期待,美泰兒終於把肯尼從白皮膚中解放出來,一口氣推出了 15 款膚色、體態、髮型各異的新肯尼,消費者於是有了文青眼鏡肯尼、包子頭肯尼等多款選擇。2021 年後,美泰兒甚至延伸其包容性理念,陸續推出了坐輪椅與得白斑症 (Vitiligo) 的肯尼,希望任何想買玩偶的孩子,都可以在商品架上找到自己。《芭比》導演葛莉塔潔薇曾犀利地點出,肯尼為芭比所生,他的創世神話其實是《聖經》中〈創世記〉的鏡像。肯尼在芭比樂園所受的悲慘遭遇 —— 長期被芭比與消費者忽視,或僅作為另一人的男朋友而存在著 —— 某種程度上都折射了現實世界中女性的困境。演員雷恩葛斯林也曾幽默地指出,肯尼只是個無人問津的芭比配件,不怎麼有趣的那種,根本「沒有人想跟他玩」。但,在他生動的演繹下,儘管在這以芭比為名的電影裡,觀眾也能看見一個活生生的血肉之軀。他有感情與欲望,不只是一款笑到像打過肉毒桿菌的玩偶。在潔薇詢問葛斯林的演出意願後,他在院子裡思考是否該接下這個角色。突然,他看見土堆上、檸檬皮旁,竟然躺著他女兒的肯尼玩偶。他覺得這是老天在暗示他把身體與聲音借給肯尼,幫這名玩偶說出身為最強綠葉之外的故事。電影上映後,肯尼的曝光度增加了。很多人當然都在談論芭比,但很多人也在談論肯尼。談論他,他便存在了,從沒身份的玩偶變成有故事的角色,肯尼的篇章或許正要開始。長久以來,DQ 廣受學生喜愛,老師、教育業者對於 DQ 內容也讚譽有加。於是,我們推出了這份推廣素養教育、人人可讀的電子報月刊 ——「DQ 地球人素養指南」, 一份訓練思考、活用新知、終於實踐的閱讀刊物。秉持著「習慣性思考 & 積極性嘗試」的 DQ 精神,我們每月將精選契合當月主題的 DQ 好文章,在閱讀思考、討論分享中,瞭解每個主題的脈絡與其意義。於此同時,為自我價值添磚加瓦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與他者的不同,並勇於抉擇、行動。並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更認識自己、更成為自己。
「手機收起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校園全面禁用智慧型手機
你認為進入校園後應該要禁止使用智慧型手機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現在呼籲,校園內應該禁止使用智慧手機,藉此來解決課堂間混亂、改善學習,且保護兒童免受到網路霸凌的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現在有證據表明,過度地使用智慧手機與學習成績下滑有關,且過多的螢幕使用時間會讓兒童的情緒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該組織還呼籲,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整體數位技術應該至始至終都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願景」, 並且永遠不要希望藉由技術來取代學生與老師面對面的互動教學。據《衛報》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警告政策制定者不要草率地擁抱數位技術;且該組織認為,過去數位技術對學習成果、經濟效率的積極影響可能被誇大了,新的並不總是最好,且並非所有變化都可構成進步。受到前兩年的疫情影響,現在有越來越多學習情境都轉移到網路上,尤其是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敦促政策制定者不要輕忽教育的「社會維度」, 也就是學生接受面對面的教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為,各國現在要明確地制定相關目標與原則,以確保教育中數位技術對學生個人健康,以及更廣泛的民主與人權並免造成傷害,例如侵犯隱私並煽動網路仇恨等。報告中指稱,學生在課堂或家中過度、不恰當地使用科技產品,無論是智慧手機、平板,或是筆電,都有可能會造成注意力分散、干擾,對學習造成不利的影響。雖然技術有可能會為數百萬人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但實際上這樣的好處卻是分配不均,像是世界各地的貧困人口就會被排除在這樣的學習機會外;數位教育基礎建設成本高昂,其環境成本往往會被低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現在幾乎沒有強而有力的研究證明,數位技術本質上能為教育增加價值。現在那些聲稱有證據證明數位技術能帶給教育附加價值的,大部分都是那些試圖銷售數位學習產品的私人教育機構。報告中也補充,對於世界各地的教育政策日益成長的影響力感到擔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現在已對全球 200 個國家進行調查,發現有高達四分之一的國家已經明令禁止在學校使用智慧手機。其他沒有特別規定的國家中,也有部分學校制定的單獨的政策,像是英國就是一例。法國是直接規範校園中不應使用智慧手機的國家,據法國政策顯示,允許兒童攜帶智慧手機到學校,但不允許在上課至放學間的任何時間使用手機,包括下課休息時間都不行。類似的規範將於明年在荷蘭生效。
愛用TikTok、小紅書,新世代更容易被中國統戰?傳播學者:別小看年輕人
點開雲林一所小學一到六年級的卡拉 OK 比賽歌單,從《愛如火》、《黑桃 A》到前陣子最夯的《孤勇者》, 所有曲目幾乎都是短影音社交軟體抖音 (TikTok) 上的熱門夯曲,連小一生都選唱《熱愛 105°C 的你》, 只要有孩子唱出第一句歌詞「Superidol 的笑容,都沒你的甜」, 幾乎台下全體學生都能跟著大合唱。以上畫面,是在小學教書 15 年的郭老師親眼所見的校園日常。長期觀察小朋友下課話題,不難發現幾乎都圍繞著 TikTok 動態,從掀起 COVID-19 疫情居家運動的劉畊宏「毽子舞」, 或因中國綜藝《乘風破浪的姊姊 4》翻紅的日本二次元歌曲《極樂淨土》舞蹈。小女生口中討論的偶像也從過往的哈韓、哈日,變成 TFBOYS 師弟團「時代少年團」, 而偶爾聽到她們哼著創作年分比她們還大的周杰倫《蘭亭序》感到驚訝時,才知道是因為時代少年團成員馬嘉祺在中國綜藝《聲生不息・寶島季》翻唱。TikTok、小紅書等短影音社交軟體進入年輕世代生活勢不可擋,14 歲的台北八年級生冠宇早在六年前還在讀小學時就認識這個軟體。冠宇說,他除了會在上面看喜歡的遊戲、影視解說影片,還會關注最近流行的舞蹈、音樂與搞笑影片,那是隔天上學和同學的聊天話題,「如果別人講什麼都聽不懂,會有點嚴重,代表你跟不上流行」。據統計,全球使用 TikTok 人口已超過 10 億,而今年 2 月發布《DIGITAL 2023: TAIWAN》報告更指出台灣 TikTok 活躍使用者約有 533 萬,比去年高出 120 萬人。在此風潮下,TikTok 背後營運的中國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備受關注,尤其它的主要投資者網投中文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三間中國國家機構共同擁有,挑起不少人的敏感神經,擔憂恐有國家或資訊安全疑慮,甚至被當成認知作戰的工具。2022 年 12 月,台灣數位發展部已將 TikTok 及小紅書列為「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 禁止公部門資通設備和所屬場域下載使用 TikTok、小紅書。只是相較大人們的擔憂,孩子似乎不為所動。就讀國小四年級的炫宇是冠宇的弟弟,他就表示,最近班上都在模仿中國偶像蔡徐坤參與綜藝唱跳《只因你太美》的惡搞影片。炫宇指出,就算學校不能帶手機,同學們還是會討論,女生喜歡用小紅書看穿搭、拍美照,男生就熱衷模仿 TikTok 搞笑片段,在班上逗樂大家。究竟孩子的校園生活是否會因使用中國短影音平台受到影響,郭老師不否認學生在寫作、造句時,出現簡體字或中國用語比例增高,注意力不集中也比以往學生還嚴重,「但現在的孩子就是『滑世代』, 這就是他們的生活趨勢」。郭老師指出,孩子頻繁使用 TikTok、小紅書討論度變高情況,從三年前因疫情停課改為居家線上課程、使用 3C 機率變高而逐漸養成習慣。但使用 TikTok、小紅書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身分認同?郭老師認為,或許不必過於緊張,「這是很自然的事,畢竟他們 (中國) 就是在隔壁,我們班也有很多人喜歡韓國女團 BLACKPINK、愛看日本動畫《我推的孩子》」。那麼,孩子們的看法呢?有因為使用 TikTok 對中國的好感提升嗎?冠宇、炫宇兄弟倆不約而同回應:「不會啊」, 依舊保持警戒、負面印象,炫宇甚至透露,雖然同學每天都唱著抖音歌,但還是對中國沒有好感。休閒娛樂和身分認同似乎仍有明確界線。針對中國短影音平台風靡校園情況,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陳憶寧認為,每個世代都有覺得好用的社交平台,「現在什麼事都還沒有發生,就用恐懼或防堵心態面對平台,不是很有必要」。陳憶寧指出,台灣和中國文化本就很難一刀兩斷,彼此會互相影響,她認為台灣人就算看到中國用語、簡體字也不一定能接受,「不要太小看年輕人了,沒那麼容易被入侵」。她舉例,出生且成長於台灣的孩子就算看很多美劇、學美語,也許會更懂得欣賞美國文化,但不代表能全盤認同,「不能因為台灣和中國處在競爭關係,就過度緊張,覺得台灣文化認同度會因此下降。資安部分若屬實確實該擔心,但要拿出具體證據,若只是覺得有政治統戰疑慮,或許想太遠了,甚至愚民了。」反觀在社群平台 LINE 和 Facebook 上的詐騙訊息、假資訊同樣多,陳憶寧反問:「政府為什麼不去好好管控它們,反而去管不熟悉的平台?」陳憶寧補充,繁體字、簡體字的關係,就像英文和美式英文相近,但美國人用了也不覺得自己是英國人,「簡體字是很多人使用的語言,多理解、瞭解不是壞事,只是需要有意識地去辨別差異」, 反而要多加強校園媒體素養教育,從小培養民眾對假訊息的抵抗力,就算遇到也不會害怕,「兩岸間的往來不可能完全阻擋,以多了解的心態、順其自然面對吧」。
【DQ地球人素養指南】在那些無需目的的移動中,看見彼此 ── 聽與說,我們愛情的模樣
男生是 D, 女生是 L。以學生身份在木柵相遇,至今交往了十年。即將在一週之後,步入婚姻。3000 多個日子裡,兩人始終分居於兩座城市,沒有出國旅行,沒有共同生活的經驗。但卻比誰都更理解彼此。我們約在午後相見。上車出發時,目的地懸而未決,車仍緩緩向前行駛。就像他們兩人無數次經歷的那樣,而這次我們參與其中,在後座一起聊天,近距離感受這建立已久的默契,倍感真實。L: 該怎麼說呢,這是很自然的事,就像呼吸一樣。若真要說,可能一來我們不像一些情侶,有類似一起打電動的共同愛好;二來因為我們住在不同城市,相見大多都在移動中:無論吃飯前後、前往車站搭車、又或是還不想回家的空檔,聊天就是最自然、最常發生的事。D: 對啊,L 是很喜歡說話的人。相較剛認識時,總覺得約會就該看一些文青電影,後來發現順其自然地聊天,才更適合我們。你所選擇的約會行程,其實就是你對愛的想像。但並不是所有想像,都合適彼此。D: 應該是吧。平常我在苗栗,而她在台北,除了兩地分隔,彼此工作、作息時間也都有所差異,除了見面說話,大多都靠訊息聯繫。L: 啊對,我們平常是幾乎不講電話的。他是個不喜歡講電話的人,偶而會講,也大多是他在開車的時候。D: 因為對我來說,講電話不是真正說話的管道,那不夠真實。D: 某部分原因是我需要自己的空間,在家做事時,我並不想講電話。而且,直接聊天才可以看到對方的動作、表情、狀態,是更直接的,但在電話中很難感受到這些。如果沒那麽直接,那對我而言會不夠真實。如果不是那麼真實,我不會願意在這事上花費時間。L: 其實我蠻喜歡跟別人有聯繫的。交往初期,會想每天都要講電話,但隨著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久,跨橫各自人生中許多階段性的轉變,像是他當兵啊、我開始工作了,在諸多改變下,也就漸漸學會取捨。放下一些堅持,其實就無需太委屈自己...... 記得我們曾經忙碌到一個月才見面 3 個小時。彼此特別去對方城市吃頓飯,就回家了。吃飯席間、車上的時間、前往車站的路上,只要是能把握的,我們都很珍惜。D: 對,當面講話才能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氛圍,那種真實感是無可取代的...... 後來也漸漸發現,聊天中兩個人持續地相互傾聽、理解、釐清的過程,其實就是彼此最有共鳴的相處方式。L: 有時候就只是漫無目的地開車、走路,在移動中好好說話、好好聊天,就很足夠了。散步、開車看似再尋常不過,但對我們卻別具意義。L: 可能是愛不愛說話吧 (笑)! 我本來就是一個很喜歡講話的人,這和我的家庭氛圍有關。從小我們家所有人一到家,就會開始一直講話,各自分享自己的每一天。D: 嗯,我們家是不講話的。L: 對,越是聊天,越明白我們兩人的出生背景,造就了我們之所以那麼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與其說是磨合,不如說是適應。去適應即使有些時候,對方沒有透過自己習慣的方式表達,也並不代表不在乎自己。尤其 D 這幾年來也改變很多,像是他漸漸會自己開話題了,這對我而言是非常特別的。畢竟通常在一個小時交談中,八成都是我在開啟新的話題 (笑)。D: 一直以來,我都習慣不將內心所想說出口。也許是工作上遇到的困難、或者家人間的難題,對我而言都很難完整表達。因為我覺得沒必要說,畢竟對方不一定能幫上忙,而且也可能讓人家覺得「欸你怎麽是這樣子的人?」、「欸?你怎麽會遇到這個問題?」所以就覺得:那沒關係,我自己這樣就好。L: 但這點他在近幾年有變好了,雖然都已經在一起快十年了。D: 對啊,因為日子夠久,對這段關係也感到信任且舒適,知道可以很信任她,就自然會想講出來。D: 那感覺就像在跟自己說話。我是很會跟自己說話的人。當然,不是指自言自語看起來很可怕的那種 (笑)。而是我總習慣思考,並嘗試把自己對事物真正的想法,在腦中完整釐清。不過,正因為很信任 L, 所以能把思考的過程說出來,說給她聽。過程中,也能再思考一次、再釐清一次。其實我最怕說事情時,對方直接說「你可以怎麽樣啊」、「那你就那樣做就好啦」, 這很討厭,你又不是我,你覺得可以的,我不一定可以啊!通常遇到這種情況,我會選擇縮起來,什麼也不再說了。L: 有呀,因為相處越久,就越明白他是這樣的人,很謹慎的人。總要有十成把握,他才會去做、去說。當然,我們是情侶、是生命的合夥的關係,也許有些時候不用顧慮太多,其實就是單純地表達彼此的情緒與心意,沒關係的。D:L 從不會對我的表達進行價值判斷,她就是聽,而我就是說出來,這讓我感到安全。漸漸就更願意去分享想法、私事、或是心境上的某些轉變。L: 其實我們之所以不講電話,也是因為 D 常常會在電話那頭一言不發,我就會不太明白當下是什麼情況。因為他在思考時會不說話,生氣啊或不想要講某些事情時,也會不說話。所以他慢慢有願意做這件事情 (說出心裡話), 我是很感動的。畢竟很多事情,還是要自己有意願,才會做的長久...... 而 D 這樣的改變,也讓我下定決心要與他結婚。因為如果跟一個,呃,我完全不知道他在幹嘛的人結婚,那我不如不要這段關係 (笑)。D:(在一旁不發一語,但臉上快速抹過淡淡的微笑。) L: 應該是讓彼此都更認識自己的交談吧。D 常會分析我所講的話,雖然無意,但或許我本身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在有某些渴望。像是最近我們開車出遊,D 問說要去哪裏?我卻馬上反問他說:那你想去哪裡?D 只是單純問我意願,可我卻下意識會去想:我要講出一個他也想去的地方,再一起去。(DQ: 天啊,這是很體貼的心意啊。) L: 但他就直接告訴我不要這樣,然後我們就因此大吵一架。D: 因為不知道去哪裡。(四人大笑) D: 是,因為我媽媽就是如此。媽媽總是順從爸爸,但明明那些事情,並不一定是她自己想做的。久而久之,媽媽習慣聽別人的意見,卻漸漸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我真心討厭這樣。L:D 不想讓我也變成這樣。但在他講清楚前,我就會覺得:為什麽這樣問也不行呢?(DQ: 咦,這在聊天對話之前,D 有意識到這件事嗎?) L: 哎,這我逼問他很久,他才講出來的。D: 對,其實是 L 讓我明白這件事的。L 總會一直追問我原因,是她讓我講出來的。L 促使我去面對事情的根源:問自己究竟為何討厭這件事?為何對此不舒服?L: 這些年我們總為這類事吵架,可卻都不知道其中根本原因。直到都決定要結婚了,卻還是找不到答案,心裡不免想:噢~真的好難結婚啊!不過,就還是要努力溝通!D: 雖然覺得很煩、不想講,可這不說,並不是拒絕說,而是還沒想好答案,又或答案是我是不想說出來的,近似於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害怕自己若是說出來的後果。但慶幸也感謝 L 總是耐心地等我說。L: 不客氣~當 D 認真和我說,正是因為我們要結婚了,在未來婚姻生活中,不希望複製自己爸爸、媽媽那樣的關係。原本覺得莫名其妙,老是因為這件事吵架,但在理解對方的當下,所有難過瞬間都化為了感動。D: 沒錯,我們兩個就是一個辯論社!(大笑)(DQ 內心 os: 這大概是地球上最甜蜜的辯論社了,沒有之一。) L: 夥伴,我認為像是夥伴。D: 可以彼此支援,但卻也非要依賴對方不可的那種夥伴關係。D: 如果真要說我們的定位,就我看來,L 是相較可以去適應他人樣態的人,是比較有彈性的角色。相較之下,我自己是比較難以改變的人,所以在一起的過程中,她一直努力轉變,成為我們可以好好相處的樣子。L: 哈哈哈我就像是百變怪!D: 那我應該就是水箭龜,剛好我小時候很喜歡水箭龜,很酷很帥~(DQ: 根據先前聊到的,水箭龜堅硬強韌的殼,似乎也蠻契合 D 的個人特質呢。) D: 啊對,真的蠻像的,因為我會縮進來。確實,我是真的會很保護自己的人。(DQ: 那 L 豈不是要在龜殼外苦等?) L: 哈哈哈對,我是變成水箭龜的百變怪!水箭龜水箭龜,我變得和你一樣了,趕快出來!D: 對啊,難怪我總覺得,怎麼妳還是這樣,還是差一點,所以就會常常會唸你。(DQ: 這也太嚴格了吧!) L: 誰叫你是水箭龜,我是百變怪呢。(兩人相視而笑) D: 愛有很多面向與定義,但對我們而言:愛讓兩個本就獨立、美好的個體,在彼此身上持續發現、映照出自己更多的價值,也更完整了自己。我自己一直是這樣想的。L: 嗯,我也是唷!長久以來,DQ 廣受學生喜愛,老師、教育業者對於 DQ 內容也讚譽有加。於是,我們推出了這份推廣素養教育、人人可讀的電子報月刊 ——「DQ 地球人素養指南」, 一份訓練思考、活用新知、終於實踐的閱讀刊物。秉持著「習慣性思考 & 積極性嘗試」的 DQ 精神,我們每月將精選契合當月主題的 DQ 好文章,在閱讀思考、討論分享中,瞭解每個主題的脈絡與其意義。於此同時,為自我價值添磚加瓦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與他者的不同,並勇於抉擇、行動。並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更認識自己、更成為自己。
西非政變風雲再起 尼日軍方軟禁總統、封鎖國界
從昨天開始,非洲國家尼日傳出政變消息。當地時間 26 日早晨,尼日總統貝佐姆 (Mohamed Bazoum) 被護衛隊軟禁於總統府內,目前總統辦公室、總統住處均被封鎖,無法出入。當天晚上,尼日的一名上校阿馬杜 (Amadou Abdramane), 與其餘 9 名尼日士兵,在電視上發表聲明,表示目前總統貝佐姆已被罷免,「我們,國防和安全部隊,已決定結束貝佐姆總統的政權。」他們並表示,發起政變是因「安全局勢持續惡化,以及經濟、社會治理不善。」且尼日國內所有機構都將暫停運作,並會封鎖國境、全面實施宵禁。根據《法新社》報導,總統遭到軟禁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支持者試圖在總統府周圍抗議,但是卻遭護衛隊開槍驅離。現場至少有一名抗議民眾受傷,不過尚無法確定是被子彈擊中,或在擠壓過程中摔倒。總統辦公室則對外透露,總統周圍的護衛部隊出現「情緒失控」。雖嘗試與軍隊談判,但是談判最後以破裂收場,軍隊仍拒絕釋放總統。尼日總統府也在 Twitter (現已更名為 X) 上發布推文,指出總統護衛隊於週三早晨發起「反共和的行動」, 並徒勞地試圖獲得軍隊、警察支持;雖然總統護衛隊叛變,但大多數武裝部隊仍然忠誠。隨後又說明,總統與家人目前身體狀況良好,「如果護衛隊持續失控,軍隊、警察已準備好攻擊參與叛變的成員。」不過前一則貼文目前已遭刪除。目前,軍人發起政變的真正原因仍待觀察,在尼日首都尼阿美 (Niamey) 各處,也爆發多起示威抗議。不過,根據《法新社》記者描述,目前當地仍未出現任何不尋常的軍事部署,多數地區情勢平靜,交通狀況也一切正常。西非地區近年局勢動盪,尼日鄰近的馬利、布吉納法索,在這幾年間都多次爆發軍方政變。尼日自 1960 年脫離法國殖民後,也經歷過 4 次政變,以及多次政變未遂,例如 2021 年總統貝佐姆就職前幾天,也遇到異議份子企圖政變阻止他上任。到目前為止,外界推測此次觸發尼日政變的原因,可能是上漲的生活成本,以及對政府的腐敗、無能感到失望。此外,尼日的部分地區,長期面臨極端伊斯蘭份子叛亂,對於當局無法妥善控制叛亂的挫敗感,可能也是引發政變的因子。且根據外媒報導,對於西方國家而言,尼日是阻止西非地區的混亂擴大的重要屏障,尼日總統貝佐姆則為阻止該地伊斯蘭極端主義的關鍵盟友。因此,西方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協助,希望能維持尼日政局穩定。然而此次政變發生,可能使西非地區的政治局勢更加失控、複雜。政變發生後,各個國際組織、國家紛紛呼籲護衛隊盡快釋放總統。非洲聯盟 (AU) 譴責發動政變的軍人為「罪犯」, 要求他們立即返回軍營;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ECOWAS) 則很快地發表聲明指責軍人「企圖政變」的行為,呼籲策劃者立即無條件釋放由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貝佐姆,並要求他們為總統和公眾的安全負責。此外,貝南總統也將前往尼阿美為雙方調解。尼日的鄰近國家、歐美各國也紛紛發聲譴責政變,包括尼日的前殖民國家法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發文表示:「美國譴責以武力破壞尼日憲法秩序的行為,並強調與尼日的夥伴關係,取決於民主治理的延續。」表達對貝佐姆的支持。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 (Josep Borrell) 則提到,歐盟支持 ECOWAS 發表的立場,且「譴責任何破壞民主穩定、威脅尼日穩定的企圖。」
2,000年前就開始瘋咖哩!考古學家發現東南亞最早的咖哩食譜
「咖哩」可說是一道風行全球的料理,從印度起源,一路傳播至東南亞、中東、非洲,再於 17 世紀由歐洲人送往全球。隨著咖哩廣傳各地,每個地區結合當地飲食特色,演變成各具支持者的日式咖哩、泰式咖哩、南洋咖哩等。而在最近,考古學家在越南南部,發現了一份東南亞地區最早的咖哩食譜。2017~2019 年間,由來自台灣、現為澳洲大學資深研究員洪曉純博士領軍的研究團隊,在越南南部的喔㕭地區 (Óc Eo), 挖掘出古代的研磨工具,包括石臼、石杵和研磨石板。經過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這些研磨工具上具有米飯以及製作咖哩的特殊香料,推測這可能是 2,000 年前的咖哩配方。研究結果於 21 日,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上。先前,考古學家曾在印度出土的古老鍋子、牙齒遺骸上,發現薑黃、茄子、芒果等食材的痕跡,顯示印度人大約在 4,000 年前,就已經開始食用咖哩;此次的新研究則發現,咖哩在東南亞也有悠久的歷史。洪曉純博士說明,製作咖哩需要將多種香料仔細研磨,相當耗費時間、人力,藉此可以看出「在將近 2,000 年前,印度以外地區的人們,也表現出對美味咖哩的強烈渴望。」研究指出,石磨上發現的香料包括薑黃、薑、凹唇薑、沙薑、高良薑、丁香、肉豆蔻和肉桂等,其中以薑黃和薑最為豐富。且在挖掘過程中,研究人員驚訝地發覺,出土的肉豆蔻碎粒即使經過 2,000 年,仍然帶有特殊的香氣。此外,在越南發現的古老咖哩食譜中,除了有印度咖哩中也很常見的薑黃,還加入了具東南亞特色的材料,例如椰奶、高粱薑。這些獨特材料在東南亞風味的咖哩中十分常見,且與現今當地的咖哩食譜相似;不過在印度咖哩中鮮少使用。洪曉純博士解釋,在 2,000 年前,喔㕭地區是古代扶南王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咖哩的香料和食譜,應是南亞的商人、移民經由印度洋傳播至東南亞。這也證實香料貿易在西元 1 世紀左右,就已存在全球海洋貿易網絡中,「在這項研究前,我們只有在印度、中國和羅馬的古代文獻中,發現有關香料貿易的線索,且十分有限。」
澳洲科學家打造五星級「海馬旅館」 邀請瀕危小海馬入住
在澳洲的雪梨港,一群科學家為了拯救瀕危的懷氏海馬 (學名:Hippocampus whitei), 在海底打造出「海馬旅館」。18 日他們宣布,目前已在旅館所在地,完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洋生物野放行動。懷氏海馬是澳洲東岸附近水域的特有物種,然而,近年由於棲息的海草、藻類、珊瑚減少,牠們失去原有棲地,數量在 2008 至 2015 年間幾乎減少一半;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的北海岸,懷氏海馬的數量更是銳減 95%。2017 年,懷氏海馬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入瀕危物種當中。為了復育瀕危的懷氏海馬,新南威爾斯州政府的漁業部門與交通局、雪梨海洋科學研究所 (SIMS)、雪梨海洋生物水族館 (SEA LIFE Sydney Aquarium)、雪梨科技大學 (UTS) 與海洋生態保育團體合作,啟動「海馬旅館與圈養繁殖計畫」。海洋生物學家、項目負責人布倫南 (Mitchell Brennan) 表示:「我們已經看見懷氏海馬戲劇性地損失,這意味現在必須採取行動,幫助這些小傢伙們繼續生存下去。」今年年初,雪梨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捕獲 3 隻懷孕的雄性海馬,並帶回人工飼養,協助海馬爸爸順利誕下超過 350 隻小海馬。布倫南說明,海馬寶寶相當敏感,為了提高生存機會,他們提供 24 小時的特殊照顧。例如,由於海馬沒有胃,必須一直進食,因此研究人員「幾乎不斷地提供牠們活蝦。」經過將近 6 個月的飼養,待小海馬平安長大後,研究人員便準備將牠們放回棲地。在野放前幾個月,研究人員先在海底安裝類似廢棄螃蟹陷阱的「海馬旅館」, 讓海底的藻類、海綿和其他海洋生物可以附著其上,打造出海馬常見的棲息環境。旅館是由生物可降解金屬製作,隨著時間推移,金屬會自然分解、消失,留下半自然的礁石。不僅能夠幫助海馬生存,也有益於整個港口的生態系統。野放當天,布倫南將小海馬裝在塑膠袋中,潛入水中將超過 350 隻小海馬送到海底,入住旅館。研究人員在這些小海馬身上,都留下了特殊標記,以便後續追蹤、觀察;他們也請附近的潛水員參與計畫,協助拍攝、分享懷氏海馬的照片。布倫南分享,能為一個令人驚嘆的物種做出積極貢獻非常開心。他也提到,2020 年他們曾在雪梨港國家公園 (Sydney Harbour National Park) 野放一批懷氏海馬,一年後有 20% 族群仍留在旅館中、10% 在野外懷孕,成果相當不錯;期盼未來幾年,也能看到此次大規模野放的小海馬持續成長、繁殖。
當芭比不再是金髮小蠻腰,又是誰在以芭比之名,行刻板印象之實?
2014 年,伊芙琳馬佐科 (Evelyn Mazzocco) 接下芭比全球總經理一職後,第一件做的事情,便是在辦公桌後面的白板寫上大大的「與世界脫節」、「物質主義」、「缺乏多樣性」等詞語。伊芙琳調查了所有反對芭比的評論,而她首要任務就是要改變芭比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回憶當時的日子伊芙琳表示:「我經常收到消費者針對芭比身材的仇恨郵件,甚至是死亡威脅,因此我每天上班時都在提醒自己,芭比這個品牌所面臨的情況。」2016 年 1 月,芭比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向世界宣言「別再討論我的身材了」。以此為分水嶺,芭比的製造商美泰兒 (Mattel) 一次推出 4 種身形、7 種膚色、22 種眼睛顏色與 24 種髮型的「芭比時尚達人」, 宛如和過去導致許多女孩患上「芭比症侯群」(Barbie Doll Syndrome)、「芭比效應」(Barbie Effect) 的自己迎來世紀大和解。自 1959 年上市以來,芭比就像是爭議的代名詞。不符合正常尺寸的 18 吋細腰及 33 吋臀部,彷彿是在告訴全天下的人們,完美女性的身材就該如此。而芭比之所以必須完美,源自於她一開始就是被設計給男人的。1952 年,插畫家在萊因哈德博蒂安 (Reinhard Beuthien) 創造出一個身材玲瓏有緻的金髮女郎 Bild-Lilli, 並在報刊《Bild》上連載。拜金、性感、無畏、獨立是 Lilli 受男性讀者歡迎的原因,而她也很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周旋於不同男人之間。而後,Lilli 從報紙的漫畫躍升成可以捧在手心上的娃娃,只是她最常出現的場合,是作為單身派對,男性當作惡作劇的禮物。可以任意穿脫的衣服,以及充滿性暗示的設定,讓 Lilli 成為市場上兒童不宜的成人玩具。美泰兒的創辦人露絲漢德勒 (Ruth Handler) 來到歐洲旅行時,看到 Lilli 性感美豔的設計,認為這是一個美國市場上可以發展的商機,因為在當時玩具市場幾乎只有以嬰兒與小孩為形象的娃娃。1959 年,露絲在紐約玩具展推出芭比娃娃,但她的競爭對手們卻嘲笑她:「沒有人願意玩有胸部的娃娃。」然而,芭比的銷售額卻飛速增長,但到了 1963 年,女性開始抗議那些男性曾經嘲笑過的身材。「芭比被設計出來,是為了教導女性在社會中所期望的角色,不論是好還是是壞。」——《永遠的芭比》作者 M・G 洛德 (MG LORD) 芭比最受爭議的,莫過於她那完美過頭、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身材比例。根據美國成癮中心 Rehabs.com 的研究報告,如果芭比娃娃是活生生的女孩,她的三圍會是 36、18、33 吋,會因頭大身小幾乎沒有辦法走路,肚子也只夠放半個肝和幾吋腸道。儘管芭比製造商美泰兒聲稱,芭比對女孩的身體形象沒有影響,指出許多年輕女孩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的根源,應該是身材苗條的模特或是其母親。然而,數據研究也直接打臉美泰兒,根據 2006 年《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期刊的論文發現,與接觸其他娃娃的女孩相比,接觸芭比的女孩在年幼時對於「瘦」的意識會更明顯。這就是芭比的問題所在。儘管美泰兒一直試圖將芭比定位為一個女權主義者,但芭比那著名的身材總是讓她的商業服裝相形見絀。從本質上來看,芭比只是一個身體,而不是一個角色,她是一塊社會可以投射身體形象焦慮的畫布。在伊芙琳的帶領下,芭比有了全新的身形與膚色,「也許有些人會說我們進場太晚了,但對於一個大公司來說,改革是需要時間。我們的品牌代表女性的力量。在女性只能當家庭主婦的時代,芭比擁有各種職業,但我們的批評者卻是那些原本應該要支持我們的人。」儘管有一些女孩覺得有曲線的娃娃看起來很豐滿,但大多數孩子總是會選擇他們最喜歡的娃娃或最像他們的娃娃,多是根據髮型而不是身體形狀。例如,最受歡迎的是一個有曲線美 (curvy)、染藍頭髮,被稱作凱蒂佩芮 (Katy Perry) 的娃娃。但當問到哪個娃娃是芭比時,女孩們總是指向一個金髮娃娃。2023 年上映的《芭比》, 描述瑪格羅比 (Margot Robbie) 飾演的「傳統典型」的芭比,某天發現奇怪的事情接連發生,決定離開芭比樂園來到真實世界,重新尋找自己。電影中的芭比樂園,雖然所有的芭比都叫芭比,但她們從膚色、髮色,再到身材皆不盡相同,但其中人氣最高、最多芭比與肯尼喜愛的,仍是金髮碧眼、身材姣好的典型芭比。傳統典型的芭比,在刻板既定印象中,似乎與當年說著「數學好難」的金髮芭比不謀而合。而在過去半個世紀,因大眾的刻板印象,芭比的另一個綽號,似乎與形容胸大無腦傻妞,甚至意旨蕩婦的 Bimbo, 畫上了等號。自 2000 年後,Bimbo 成為一連串用於性別歧視的詞彙中,最毫不掩飾的形容,其是代表人物《金髮尤物》的女主角艾兒伍茲 (Elle Woods), 以及時尚名媛巴黎希爾頓 (Paris Hilton), 當然也包括芭比本人。來到 Z 世代當道的現代,Bimbo 一詞已經進化成 Bimbo 2.0, 她們在 Tik Tok 上為自己貼上 #BimboTok 標籤,重新定義這個詞,積極分享自己的「Bimbo 宣言」。這些自稱 Bimbo 的年輕女性,堅持女性可以穿任何她們想穿的衣服,無論有多暴露。她們反對極右翼、支持墮胎與整形,不用集美麗、知性與聰明才智於一身,或是成為女權主義者該有的「樣子」, 只要做自己就好。對於 Bimbo 2.0 來說,比起撕掉,貼回那些專屬女性的刻板印象標籤,才能奪回女性真正的自主權。擁有 500 多萬 Tik Tok 粉絲的影片創作者克莉希克拉佩卡 (Chrissy Chlapecka) 堪稱這方面的女王,影片裡她總是身穿粉紅色低胸洋裝,頭綁雙馬尾,髮色當然也是典型芭比的金色,「我這樣做不是為了吸引那些令人討厭的男性凝視,而是為了自己的凝視!因為我的胸部看起來很美!」「女孩們,擁抱妳們內心的 Bimbo, 那是肯定自己的女性氣質,以及對於性慾的誠實。這也意味著除了社會批判之外,那就是最完整和真實的自己。」深入研究此文化,在《i-D Magazine 》擔任記者的若辛拉尼根 (Roisin Lanigan) 認為,「這些自稱 Bimbo 的 Z 世代,用假裝愚蠢的方式,表達自身對於社會的不滿,同時也是在重拾『理直氣壯』的女性特質。」這些年輕女性將自己定義為女權主義、前衛、酷兒和反資本主義份子,與其成為女老闆 (Girl Boss), 她們寧可透過裝傻、刻意打扮成刻板印象的樣子,大肆宣揚女性的美麗。」一名澳洲的脫口秀喜劇演員伊洛伊斯埃夫托斯 (Elouise Eftos), 總是在舞台上扮演一個 Bimbo,「我遇到過很多男性的嘲笑,幾乎像是假笑,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嘲弄,就像是在說,『我不喜歡你的笑話』。」伊洛伊斯知道有些人沒有理解她的笑話,但她並不認為這是她的責任。「作為一個女性,無論你做什麼,總會有人稱你為蕩婦、娼妓或其他負面形容。不管你穿 T 恤還是露腹上衣,甚至穿胸罩或不穿胸罩 —— 你都贏不了。」不管是電影《芭比》還是 Tik Tok 上自稱 Bimbo 的 Z 世代,她們都努力戳破原本的「粉紅芭比泡泡」與「典型芭比」的刻板印象,重新賦予女性活出自信與自由靈魂的新境地。隨著電影《芭比》鋪天蓋地的行銷宣傳,與各大品牌推出「官方」聯名商品,然而卻也有許多美妝品牌,明明理念和《芭比》背道而馳,卻硬是坐上了這台粉紅色順風車。例如有「芭比藥物」之稱的美拉諾坦 (Melanotan) 的非法助曬劑,雖然可以在無須照射太陽的情況下曬黑皮膚,但也可能導致腎衰竭和腦腫脹以及產生幻覺。此外包括芭比提臀 (Barbie Butt lift)、讓妳的嘴唇變得像芭比一樣,都成為社群、垃圾電子郵件不斷被推播的廣告。2022 年,芭比風潮 (Barbiecore) 席捲了時尚圈,根據《Data, But Make It Fashion》調查指出,全球對 Barbiecore 的 Google 搜尋興趣已增長了 335%。然而,做一個 Barbiecore 的美甲與動一個可疑的芭比手術,後者只是在把女性重新塑造成一個塑膠感十足的娃娃。例如,位於北美洲大西洋岸長島 (Long Island) 的一名整形外科醫生也強行跳上這台芭比宣傳車,推出一個夢幻手術,聲稱只要花費 12 萬元,就可以將任何人變成真正的 -- 人間芭比。其中,還有一個針對產後婦女進行的陰唇整形手術,改善陰唇的鬆弛與皺褶,而實際上不管是芭比還是肯尼,也都沒有生殖器。當《芭比》電影以全新的方式詮釋了女性主義,甚至是芭比的存在主義與美感意識,遺憾的是,迷戀芭比形象的人們,甚至是擁抱「典型芭比」的資本主義者,也正在復刻過往的傳統典型芭比。不禁令人想到,《芭比》的導演葛莉塔潔薇曾在訪談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塑造了玩偶,玩偶又塑造了我們,然後人類又重新形塑了玩偶。」
「讓讀書分享像話家常」TikTok帶動年輕讀者,為出版業殺出新商機
歐美憂心 TikTok 危害國安並對兒少帶來負面影響之際,TikTok 卻在西方掀起一股閱讀與買書潮流。TikTok 的一個 #BookTok 標籤 — 由網紅介紹自己喜歡的書籍,讓粉絲頗為買單。#BookTok 已成為唯一盈利的出版趨勢。這股風潮讓歐美各大出版社不只與知名 Book Tokkers (拍攝 #BookTok 者) 建立業配合作,更紛紛開設 TikTok 官方帳號。美國最大零售連鎖書局邦諾書店 (Barnes & Noble) 也在線上商店特別設置 #BookTok 專區,整理介紹受 TikTok 用戶歡迎的書籍。COVID-19 疫情期間讓人們多出比平常更多的時間,有人重拾書本開始閱讀,在社群媒體平台分享心得。其中,短影音平台 TikTok 於 2020 年所建立的 #BookTok 標籤,引發一股新的閱讀風潮。在 #BookTok 裡,創作者們介紹書籍、分享閱讀心得,大量的短影音讓看到的人產生共鳴,這些共鳴又進一步轉化為實際銷售。據 TikTok 統計,#BookTok 標籤的影片觀看次數已近千億次,#BookTok 推廣書籍的力量在社群媒體發達的當代引發滾雪球效應。讀者也會利用 #BookTok 標籤分享喜歡的作者和書籍,據《紐約時報》報導,光是 2021 年,#BookTok 就幫助作者銷售 2,000 萬本紙本書籍。邦諾書店圖書總監狄維托 (Shannon DeVito) 說:「我們還沒看過其他社群媒體能造成同等瘋狂的書籍銷售。」#BookTok 風潮最先是在英國發酵。2020 年夏天英國首度因防疫封城,16 歲英國少女威爾森 (Kate Wilson) 拍了一系列引用《簡愛》、《雙城記》等名著金句的 TikTok 短影片,短短幾十秒影片引爆年輕世代對這些古典文學名著好奇,創造超過百萬次的瀏覽量。本身也是 Book Tokker 的書店店員塔波特 (Rosie Talbot) 說:「解封後我們注意到人們開始買他們在 #BookTok 上看到的書,越來越多年輕讀者和 20 多歲的人專程到店詢問洽購。」有別於亞馬遜電商平台積極推銷電子書,紙本印刷書反而成為 #BookTok 的主流。這股效應不僅拉抬書店的銷售,更直接影響到作者,不少原本銷量不佳或乏人問津的作家不但靠 #BookTok 瞬間賣完全部庫存書,還成為亞馬遜等平台的暢銷書榜首。這股風潮讓歐美各大出版社不只與知名 Book Tokkers 建立業配合作關係,更紛紛開設 TikTok 官方帳號。這些 Book Tokkers 的粉絲不但在短期內迅速增加,更進一步帶動書籍的銷售成長熱賣。許多書店發現 TikTok 帶來的商機,都在書店裡設立一個專屬於 #BookTok 的專區供消費者挑選。美國的 VOX 新聞網引述圖書產業相關協會 Circana Book Scan 的追蹤數據指出,COVID-19 疫情前美國書市每年的成長率多在 3% 左右徘徊,但 2019 到 2021 年的成長率為 21%。2023 年頭三個月雖然微幅掉到 20%, 但靠 #BookTok 的作家則毫不受影響,相較去年同期,靠 #BookTok 的作家們銷售額還成長超過四成。根據美國出版數據統計機構 NPD Bookscan 統計,2021 年美國讀者購買 8.25 億本紙本書,是該機構自 2004 年開始追蹤圖書數據以來紙本書最暢銷的一年。英國出版業營業額 2021 年達 10 年新高 67 億英鎊,較前一年增長 5%。因此 TikTok 已被許多傳統出版業者認為是在逐漸衰落的產業黃昏中,幫近年來一蹶不振的傳統出版業殺出新商機。英國《衛報》報導,從事小說宣傳與營銷的赫洛克斯 (Olivia Horrox) 說,Book Tokkers 捕捉到對一本書的「本能反應」, 這在一般書評中極少有。相較詞藻華麗卻有距離感的書評,人們在不到一分鐘的影片裡快速吸收到所能懂且有共鳴的書籍內容分享,從而產生「啊,這都是我會有興趣的,我想去買的 (書)」。擁有 16.5 萬粉絲追蹤、30 歲的 Book Tokker 舒赫克 (Nathan Shuherk) 說:「我們讓讀書分享變得像話家常,很像是與朋友間的閒聊推薦。我覺得這能促成讀者、我及創作者間建立某種準社交關係。我常聽到人們買了 20、30 本我談到的書,因為他們知道我懂他們有興趣的書籍。」24 歲的傑克森 (Zoe Jackson) 是新聞記者。受訪當時擁有 5.5 萬粉絲追蹤的她說,雖然還不能專靠當 Book Tokker 維生,但她憑藉這個模式賺到的錢去年已讓她需繳稅。但也有評論者認為 Book Tokker 吸引粉絲對書本的興趣,並未提升閱讀的內涵,只是把實體書當成彰顯品味的時尚配件,跟網紅直播帶貨其實沒多大差別。此外,VOX 的報導認為,無法保證 #BookTok 這種大幅刺激圖書銷售情況能長久。因 #BookTok 崛起而業績受衝擊的廣告商可能最終找出破解之道並使其失去吸引力,尤其當前美中政治角力激烈,美國國會醞釀在國內全面禁止 TikTok, 或是又有新興社媒平台出現讓 TikTok 逐漸退燒,都是不確定因素。
【地球圖書館】當人民舉起法槌,如何衡量罪與罰?日本死刑案件中,國民法官的量刑思辨
2011 年 1 月 27 日,大阪府寢屋川市寒冷的冬夜凌晨,許多孩子於父母的呵護下進入溫暖的被窩共眠。然而,一對年輕夫婦 A、B 彼此認可、共謀的情況下,竟對其生養 1 歲 8 個月的三女 C 施以暴行。其中,A 徒手用力毆打 C 的臉頰、頭等部位並將其頭部強壓至地板,造成 C 急性硬膜下血腫並引發腦腫脹,雖 C 有被送到附近的醫院治療,但仍於同年 3 月 7 日宣告不治身亡。不久之後,負責本案的大阪府地方檢察署便以傷害致死罪起訴 A、B 夫婦兩人。另經後續審理程序,參酌先前類似案件曾經判處的刑期,考量該罪法定刑為 3 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及本案各項情節等等,乃向法院從重求處被告 10 年的有期徒刑。然而,裁判員參與本件案例審判評議,宣告比檢察官求刑嚴厲 1.5 倍之 15 年有期徒刑。本件經裁判員參與進行審理、證據調查、評議討論後,認為量刑上應嚴懲被告的考量事項:有關本件「」, 被告 A、B 為人父母卻下手虐待親生女 C 致死罪責任重大,且施以毆打、摔地板等傷害手段極具危險、實屬惡質,並剝奪兒童寶貴生命犯罪結果嚴重。另外,考量平常 A、B 兩人疏於養護、照顧,並習慣性毫無緣由施加虐待行為。本次,A 出手虐待小孩時 B 未能制止相關惡行,因此 A、B 兩人須承擔同等的罪責。另以本件「」來看,被告 A、B 為人父母但生活態度墮落、不堪,未能營造適合子女成長的環境。另於審判過程,未見 A、B 嚴肅看待過錯或有所醒悟、反省,更把虐待致死的罪責推託給僅為 3 歲的次女 D 身上,實有嚴加懲罰之必要。再者,本件裁判員認為被告應各科予 15 年有期徒刑之理由:檢察官求刑 10 年有期徒刑並未充分考量犯罪的背景因素,乃被告為人父母,但長期間疏於照料、撫養子女等兒童虐待之惡質性。更甚者,A、B 還將本次犯罪責任推卸給年僅 3 歲的次女,對此毫不負責任的犯後態度檢察官也未適當評價。法院提供法官及裁判員參考的「量刑檢索系統」, 其同類型犯罪案件數登錄尚屬有限,難以全面審酌與本案相關的量刑事由,以致不僅無法驗證先前相關案例量刑的妥當性,同時與本件案例相互比較、對照亦有困難。有鑑於近來防止兒童受虐的相關法律多所修正,社會大眾要求尊重兒童生命等權益訴求高漲,對於類似本件虐童案件之重大犯罪,若未能相較以往加重刑罰處預或難適切回應當前修法動態、社會情勢。因此,就 A、B 兩人共同犯下的傷害致死罪,科以接近法定刑上限有期徒刑 15 年之處罰應屬適當。A、B 及其律師不服一審 15 年徒刑判決因而提起上訴,由 3 名職業法官組成的大阪高等法院,則駁回其量刑不當的救濟訴求,並且補充說明如下理由:一審判決對於「犯罪情狀」、「一般情狀」的量刑判斷並無錯誤。因為一審已就被告各處 15 年徒刑,於其判決理由具體說明:檢察官就被告求刑 10 年徒刑,並未充分考量兒童虐待的惡質性,及被告推諉責任、不知反省的犯後態度。再者,第一審亦就同種類型量刑行情有所說明,認為量刑資料檢索系統僅是迄今判決結果的統計累積,無論如何僅可作評議量刑判斷之參考,於法律規範、事實運用上並不具有任何形式的拘束力,故第一審量刑縱如上訴理由指摘對照量刑檢索系統之同類犯罪的刑罰高出許多,也很難就此認為相關判決結果即有不當。同時,被告兩人雖各處以 15 年的有期徒刑,仍在法定刑 3 年以上 20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範圍內,自屬一審合議庭量刑判斷、自由裁處的範圍內,難以率然認為其刑期過重有所不當。因此,二審法院維持第一審 15 年徒刑的判決。A、B 兩位被告仍然不服本項判決,進而向日本最高法院提起上訴。日本最高法院認為或可肯定二審法院就一審犯罪情狀、一般情狀的判斷,相關判決理由說明乍看之下或有其道理,但就二審法院維持一審超出歷來實務量刑行情,對於被告 2 人各處 15 年有期徒刑,就評議客觀性、公平性來看認為難以認同,同時提出以下幾點說明強調:最終,最高法院認應撤銷二審判決,改判 A 實施虐待行為 10 年有期徒刑;另外,B 未著手虐待,但其放任不管的行徑,則應處 8 年有期徒刑。讀者讀完本篇後,或許會覺得 A、B 十分可惡,認為應該仍要以最重的刑罰嚴懲;或者認為 A、B 雖然可惡但也要考量到其他因素,而不能徒以重刑處罰他們。亦即,對於犯罪究竟要以多重的懲罰進行處罰,才能稱得上是公正的呢?同時,這些問題都直指一個核心:人對於惡的厭惡會引發想要處罰惡人的正義感,但是要怎麼樣處罰會因為不同人內心的主觀想法而大有不同。然而,要如何將這份正義感融入需考量客觀性、公正性的司法審判中呢?而人民到法庭上審判時,要怎麼判斷自己認為的刑罰是比較趨向公正的呢?日本為能確保量刑判斷客觀、合理,以及維護判決評議的程序正義,參與人民參審的職業法官於量刑討論過程應進行以下的程序步驟:以該當犯罪為基礎參考「量刑檢索系統」, 提示足供參考同類犯罪的量刑行情;就該當犯罪類型說明量刑因子、區間及其原因理由;確認量刑評議基礎共識,對照檢辯量刑意見用作評議討論的提綱素材;若有別於歷來量刑行情之意見,具體指出論據說理及判斷形成過程。換言之,人民參審判決評議過程,量刑系統作為評議討論的「出發點」, 確認該當案件於量刑行情「定位點」, 避免人民參審量刑評議暴走、僵化,並得維護刑罰公平。再者,參審法官與民眾基於量刑行情的共同理解,方得就事論事、實質討論、形成共識,確保評議量刑過程「有溫度」的理性對話。日本現行第一審判決有關量刑理由的說明,或多記載檢索條件、檢索結果等量刑系統運用過程狀況,或者敘明「嚴重」、「稍重」、「稍輕」、「輕微」量刑檢索結果評價定位,強調犯罪情狀之量刑主軸、避免一般情狀過度評價,凸顯各該個案判決評議量刑的正當性、公平性。本文摘自由林裕順、黃鼎軒、張家維、王鈞世合著的《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繁體中文版由時報出版。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2023/08/01 起至 2023/08/07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3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滿額贊助 DQ, 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 贊助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DQ PLUS✨, 就有機會獲得《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加入方法詳情👉https://g.yam.com/v6670「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美國棒球場首席捕鼠官宣布退休,請給牠一個家
不只人喜歡看棒球,貓咪也是。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庫爾斯球場 (Coors Field), 是美國職棒大聯盟 (MLB) 科羅拉多洛磯隊的主場,又有「投手墳場」、「打者天堂」之稱。除了是唯一一座坐落於高山上的球場,當年在興建打地基時,更是在此地發現恐龍化石,因此,庫爾斯球場也有侏儸紀公園 (Jurassic Park) 的稱號。而來這裡看球的不是只有人類,一隻名叫 Smoky 的長毛黑貓更是球場的常客,許多球迷除了來看球之外,也會和這隻庫爾斯球場的首席捕鼠官打招呼。牠有許多綽號,除了 Smoky 也有人稱牠 Blacky、Midnight, 或是庫爾斯球場的貓 (The Coors Field Cat)。長達十年的時間,Smoky 從一隻野生的貓咪成了球場的吉祥物,而工作人員也都會為牠準備食物,作為交換與報答,Smoky 都會在閒暇之餘在球場上抓老鼠。牠也曾見證 2007 年世界大賽波士頓紅襪以 4 勝 0 敗取得世界冠軍,或是目睹鈴木一朗揮出他在大聯盟第 3000 支安打等精彩時刻。多年來,許多貓咪都曾以庫爾斯球場為家,2021 年 Smokey 的同伴就曾在道奇 V.S 科羅拉多落磯的比賽中,闖入比賽現場,大玩你追我跑而聲名大噪。但近日,Rockies 動物拯救組織 (AAR) 在網頁上刊登了 Smoky 的照片表示,「牠已步入中年,不再像以前那麼活躍,也開始出現一些健康問題,因此我們遺憾地宣布 Smoky 即將從庫爾斯球場首席捕鼠官退休,但同時我們也正在為 Smoky 尋找一個永久的家。」Smoky 開放領養的消息一公布後,收到雪片般的信件,希望能領養這隻庫爾斯球場最年長,稱霸庫爾斯球場的黑貓。但動物拯救組織也提醒大家,由於 Smoky 長年流浪的關係,牠的 (FIV) 顯示陽性,希望能找到可以細心照顧牠的主人。Rockies 動物拯救組織已幫 Smoky 結紮也接種了疫苗,作為一隻愛滋貓,只要給予牠良好的照顧,仍可以過上美好、長壽且健康的晚年生活。此外,兩隻愛滋貓是可以一起生活的,前提是都已做好結紮,且不會打架。Smokey 目前正在學習使用貓砂盆,Rockies 動物拯救組織也表示,能讓 Smokey 住在室內,絕對是牠晚年生活的最佳首選,牠可以觀察鳥類、感受微風,並且回憶那些年在球場上追逐的美好時光。」目前,由於想要領養 Smokey 的人太多,動物拯救組織已不再接收申請,這隻傳奇之貓,也將成為某個貓奴的家裡,另一個傳奇。
(0811更新)《奧本海默》鏡頭之外 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那些被遺忘的受害者
時間倒轉回 78 年前,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個早晨。7 月 16 日,13 歲的芭芭拉。肯特 (Barbara Kent) 與舞蹈老師和一群同學,正在魯伊多索 (Ruidoso) 進行露營活動。清晨 5 點半,一聲突發的巨響,讓她從從床上跌下地,硬生生從美夢中驚醒。當天稍晚,女孩們發現,7 月份的天空中竟異常地飄著雪。肯特回憶,一群年輕舞者們感到既驚訝、又興奮,紛紛衝到外頭玩耍,並試圖抓住天上落下的「雪」, 捧在手上、擦在臉上、張開嘴巴,「我們心想,天啊,現在是 7 月,然後正在下雪...... 但是天氣真的很暖和。」許多年後,肯特才知道,當時令他們驚喜的「雪」, 其實是全球第一場核試驗 —— 三位一體試驗的降塵。當時參加露營的女孩共有 12 名,其中 11 人都因不同類型的癌症去世,且 10 人在 40 歲前就不幸離世;如今,唯一仍在世的肯特,也被診斷出 4 種不同類型的癌症。1945 年 7 月 16 日早上 5:29, 在奧本海默的帶領下,科學家們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 (Los Alamos) 以南的沙漠上空,引爆了暱稱為「小工具」(The Gadget) 的原子彈。這顆原子彈的爆炸當量高達 2 萬噸以上,威力約為廣島原爆的 1.5 倍,高聳的蘑菇雲上升至 1 萬公尺的高空,300 公里以外都能看見爆炸的火光。圖拉羅薩盆地下風者組織 (Tularosa Basin Downwinders Consortium) 說明,當時在三位一體試驗場周圍,最靠近的居民和牧場僅相距約 20 公里;距離試驗場半徑 80 公里的範圍內,更有上千個家庭居住。然而爆炸後產生高汙染的碎屑、落塵,覆蓋周圍近 400 公里長、320 公里寬的區域,直接落在土壤、牛羊、作物、水源和居民的皮膚之上。有些居民回憶,他們當天被爆炸的衝擊波震得跌倒在地;不少人目睹巨大的火球和蘑菇雲,有人描述爆炸「像太陽一樣照亮了天空」。然而,為了保密,曼哈頓計畫的領導人在事後發布新聞稿,指稱這僅是彈藥庫爆炸引起的意外事故。直到幾週後,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的畫面震撼全球,新墨西哥州的居民才意識到爆炸的真相。近年,一份由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當年在三位一體核試驗後,新墨西哥州部分地區的輻射量,是安全暴露水平的 1 萬倍以上。但是,當時民眾不論在事前、事後,都未收到任何相關警告,事後也無人提醒他們在飲食等各方面的預防措施。曾參與曼哈頓計畫的實驗室人員韋恩伯格 (Alvin Weinberg), 就在回憶錄中點出當時政府的信念 —— 除了國家安危外,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包括居民的安全。三位一體試驗過後不久,新墨西哥州當地的醫生,注意到當地的嬰兒死亡率,開始出現令人擔憂的成長趨勢。羅斯維爾 (Roswell) 一位醫療人員,寫信向曼哈頓計畫的放射醫學專家、輻射安全負責人沃倫 (Stafford Warren) 提到:「原子彈試驗一個月後,這裡約有 35 名嬰兒死亡。據我了解,離試驗場更近的阿拉莫戈多 (Alamogordo), 嬰兒死亡率甚至比這裡更高。」當時沃倫的助理布萊恩 (Fred A. Bryan) 只在回信中寫道:「我們找不到有關嬰兒死亡的相關數據。」他還再三保證,「大眾的安全和健康絲毫沒有受到威脅。」事實上,布萊恩根本沒有收集相關統計數據。一篇於 2019 發表、研究三位一體試驗影響的論文,調閱新墨西哥州衛生部門的統計數據後發現,當地嬰兒死亡率自 7 月的試驗後就急遽上升。綜觀 1940 至 1960 年間,新墨西哥州的嬰兒死亡率整體呈穩定、大幅下降,1944 年為 89.1‰、1946 年則為 78.2‰, 僅在 1945 年突然飆升至 100.8‰。且嬰兒死亡率是從試驗發生的 7 月開始上升,8 月份為 152.3‰、9 月份到達高峰 187.8‰,10 月才稍微下降至 123.1%。對於正在發育的嬰兒,輻射尤其具有破壞性,研究藉由數據證實,嬰兒異常、大量死亡,與三位一體試驗大有關聯。換句話說,世界上第一場核爆的第一批受害者,可能就是這些美國的嬰兒。除了幾個月內的嬰兒異常死亡,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生活於核爆下風處的幾代居民,更持續地與各種癌症、死亡搏鬥,並目睹身邊的家人、朋友遭受疾病折磨,逐步邁向凋零。核爆試驗場附近的林肯縣 (Lincoln)、索科羅 (Socorro)、奧特羅 (Otero) 和謝拉縣 (Sierra) 等地,居民的健康問題漸漸開始浮現,許多不曾擁有心臟病、白血病、癌症病史的家族,都出現多個病例。蒂娜・科爾多瓦 (Tina Cordova) 從小在距離試驗場僅 72 公里的圖拉羅薩 (Tularosa) 長大,她提到,自己的兩位曾祖父在三位一體核試驗時居住在當地,後來兩人都死於胃癌;從來不菸、不酒的父親,被診斷出 3 種癌症,包括 2 種口腔癌;科爾多瓦自己也確診甲狀腺癌。她表示,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們,試爆前沒有接到通知,事後也沒有任何人提醒輻射殘留的危險;政府官員從未關心過他們,也未曾提供搬遷的選項。對於這些核試場下風處的居民,取得醫療服務並不容易,必須長途跋涉前往就醫;此外,疾病還使得部分居民無法順利就業,更加難以負擔昂貴的醫療成本。為了尋求政府的補償,科爾多瓦成立了「圖拉羅薩盆地下風者組織」, 為當地受害的家庭爭取賠償,也希望能讓社會認識,在美國的核子武器發展背後,有一群被犧牲、承受著痛苦後果的人。事實上,1990 年在美國前總統老布希 (George H. W. Bush) 任內,已通過輻射暴露補償法 (RECA), 補償因美國政府的核子試驗,受到輻射暴露、致病者。然而,RECA 不是為三位一體試驗賠償,而是針對美國政府後續在冷戰期間進行的多次大氣測試,對象包括參與試驗的人員、鈾礦工人,以及居住在內華達試驗場下風處,包括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猶他州等地的居民。直到今日,這項法案已支付超過 23 億美元的賠款。然而,新墨西哥州的居民,卻因為當年的三位一體試驗屬於最高機密,相關數據、後續追蹤都非常稀少,導致第一批原子彈受害者們,竟被排除在申請資格外,至今未獲得政府的承認和補償。且,RECA 法案原預計於 2022 年 7 月到期,所幸去年,在美國總統拜登的簽署下,順利延期 2 年。每年 7 月,圖拉羅薩盆地下風者組織都會舉辦燭光守夜活動,紀念因暴露於核爆試驗輻射死亡的親友。現在,圖拉羅薩盆地下風者組織仍在有限的時間內,繼續蒐集證據、積極向政府單位倡議、遊說,希望立法機構將他們納入法案的適用對象中。科爾多瓦期盼,新墨西哥的居民能得到與其他核試受害者相同的賠償,「我們不想比其他受害者多拿一分錢,但也不希望比他們少一分。」在資料缺乏的狀況下,除了下風者組織努力蒐集相關證據,研究人員也持續試圖還原三位一體試驗造成的衝擊。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一則上週四 (20 日) 剛剛發布的研究中,科學家透過重建、模擬當時的氣候狀況,發現試驗產生的輻射,在爆炸後的 10 日內就到達美國的 46 個州、加拿大及墨西哥。他們並模擬輻射散逸的濃度和路徑,發現新墨西哥州的輻射,大多是來自三位一體試驗;且在某些城鎮,放射性物質沉積的程度與內華達州相當,為下風者組織主張將新墨西哥州居民納入 RECA, 提供了強力證據。科爾多瓦表示,他們一直在等待,上一代講述、目睹的歷史事實,能夠得到證實的那天,「這個有關三位一體核試驗的新消息,是經過漫長等待後的重要里程碑。」所幸,在下風者組織長期奔走,以及多位參議員協助之下,7 月 27 日晚間,美國參議院通過《2024 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 的修正案,其中包括擴大 RECA 的賠償範圍,將新墨西哥州核爆下風處的居民也納入其中。這項修正案的發起人為密蘇里州參議員霍利 (Josh Hawley), 愛達荷州參議員克拉波 (Mike Crapo) 與新墨西哥州參議員盧漢 (Ben Ray Luján) 共同提案。修正案的內容包括將新墨西哥州和其他幾個新地區的居民,以及 1971 年後的鈾礦礦工納入補償資格,如果他們因輻射暴露生病,或有親人因輻射影響死亡,都可以向政府申請賠償。經過參議院的討論、投票,法案最終以 61 比 37 票的結果通過。接下來,法案須經眾議院投票通過,才能交由總統簽字、正式成立。不過,目前眾議院草擬的《國防授權法案》中,並未將擴大 RECA 列入,因此法案還須經過參議院、眾議院雙方商討、協議。而美國總統拜登,也在 8 月 9 日對擴大 RECA 表示支持。拜登當天在新墨西哥州貝倫 (Belen) 的一間工廠發表演說,當他聽完參議員盧漢的報告後,表示他支持將更多因核武試驗、試爆而暴露在輻射底下的人,納入政府補償的範圍,「我已準備好,協助確保這些人都得到照顧。」三位一體核子試驗發生至今,已經過了 78 年。對於多數人來說,核試驗、輻射或許只存在於冷戰歷史,許多年輕人甚至對此事感到完全陌生;然而,對於在核試驗下風處居民而言,核試驗的毀滅性影響,至今都還是每日都能感受到的現實。隨著電影《奧本海默》引發的高度討論,科爾多瓦希望電影之外,未在大銀幕上出現的陰影,也能夠受到記憶。「我們必須正視人們為發展核子武器付出的代價,才能充分理解奧本海默遺留下來的事物,以及核子武器造成的傷害。」三位一體試驗下風處的受害者,是核武發展起步中,最常被遺忘,卻也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真正地存在於被掩蓋的現實裡。正如同一位出生於新墨西哥州的作家約書亞。惠勒 (Joshua Wheeler), 在他的著作《酸性西部》(Acid West) 中寫下的一段話:「沒有超級英雄從原子力量中誕生,沒有原子隊長或驚奇四超人,也沒有蜘蛛人、火風暴或星光;但是有這些下風處者,英雄故事外的真實存在。他們生病了,到現在仍然病著;他們幾乎沒有權力或超能力。但至少,他們提醒了我們快要忘卻的危險,這正是所有超級英雄必須做的。」
「要打!去電車上打!」日本人把車廂變成摔角擂台
對於摔角迷而言,「看摔角賽」是日常一大娛樂來源;「搭電車」則是更多民眾的每日例行之事。但是,你能想像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嗎?日本靜岡市的鐵道公司,17 日舉辦了一場職業摔角比賽,而比賽擂台,就設置於平常載客的電車車廂內。17 日午後,往返於新靜岡站與新清水站之間的列車駛離月台,激烈的摔角比賽也在車廂內展開。這是靜岡鐵路首次舉辦「電車摔角」活動,他們與職業摔角公司「FREEDOMS」合作,邀請四組雙打隊伍參賽,藉此推廣靜岡鐵道。其實,這並非日本第一次有鐵道公司將摔角賽搬入車廂,山形縣、千葉縣的鐵路也曾舉辦類似活動。此次靜岡鐵道的摔角賽,從幾年前就開始規劃,今年才終於在日本新冠肺炎降級為「第五類」後順利舉行。在電車內的比賽不同於普通摔角擂台,選手無法像平常一樣穩定站立,需適應電車行進的速度;他們也需活用整個狹長空間擬定戰術,並利用吊環、扶手移動與防守,展現一般擂台上看不到的特殊技巧。車廂兩側則坐滿職業摔角的粉絲,他們近距離觀賞就在眼前展開的戰鬥,大聲為支持的選手加油,或舉起相機記錄這個難忘的瞬間,歡呼聲與笑容填滿了整個車廂。當天活動結束後,許多觀眾都表達了他們的激動與滿足,希望還能再次體驗。在當地媒體採訪中,一位特地從東京前來觀戰的粉絲興奮地表示:「通常觀賽只能和擂台相隔幾公尺、幾十公尺,這次竟然能在幾公分的距離內觀賞,真的非常震撼!」另一位觀眾則分享,平常他們既會看職業摔角,也會搭電車,這次將兩者結合,「比平常看的職業摔角更加興奮、氣氛非常高漲。」主辦的靜岡鐵道公司,則對此次活動引起的廣大迴響感到驚訝。一位工作人員在採訪中提到,「我們成功地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非日常的樂趣。未來希望能構思更多獨創性活動,讓更多人喜愛我們的列車,同時為靜岡地區的活力貢獻一份心力。」
普丁宣布不出席金磚五國峰會 化解南非兩難處境
南非總統府 19 日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丁將不會前往南非,參與 8 月舉行的金磚五國 (BRICS) 峰會。俄國作為金磚五國的成員之一,原受邀參與今年的峰會。然而,國際刑事法院 (ICC) 今年年初才指控普丁犯下戰爭罪,對他發出通緝待補令;若普丁前往會議,身為國際刑事法院簽約成員國,南非在法律上將有義務執行逮捕令。只是,如果他們逮捕前來與會的普丁,就等於是對俄國宣戰。因此如果普丁出席峰會,南非政府該如何行動,將成為重大的外交難題,也引發外界高度關注;根據南非 18 日公布的文件,總統瑪佛沙 (Cyril Ramaphosa) 也曾對此向 ICC 陳情。所幸目前已確定普丁不會出席,將改由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 (Sergei Lavrov) 代表參加峰會,解決南非政府面臨的一大困境。俄國總統府發言人培斯科夫 (Dmitry Peskov) 則表示,克里姆林宮並未告訴南非逮捕普丁等於向俄國宣戰,但是他隨後補充,即使沒有特別解釋,但是「每個人都明白」如果普丁的人身自由遭侵犯,意味著什麼事。
(0816更新)美國士兵擅自穿越板門店後消失 北韓:他是自願前來尋求庇護
18 日,美國國防部和國務院在新聞簡報中證實,一名美國士兵擅自越過南、北韓邊界;根據軍方推測,士兵目前應已遭北韓當局拘留。2023/08/16 更新:事發一個月後,北韓終於出聲回應此事。北韓表示,美國士兵金表示自己在軍中遭受虐待和歧視,自願前往北韓尋求庇護。◆ 原文上線時間:2023/7/19◆ 增修時間:2023/8/16 新增北韓回應根據外媒報導,這名士兵為年僅 23 歲的美軍二等兵特拉維斯。金 (Travis King)。事發前不久,金在南韓才剛因涉嫌襲擊事件,遭到拘留多日;美軍原計畫將他遣送回美國,接受軍方進一步的懲戒措施。沒想到,金被送往機場後並未登機,而是私自參加由民間舉辦的旅行團,前往南、北韓交界處的板門店共同警備區域 (Joint Security Area,JSA) 參觀;他在參觀期間無預警脫隊,跨入北韓邊界逃跑。根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報導,同團目擊者描述,他們一行人剛參觀完板門店的一座建築後,金突然大笑了幾聲,隨即跑走,消失在幾座建築之間;雖然導遊試圖追趕金,但是並未順利抓住他。對此,駐韓美軍發言人艾薩克。泰勒 (Isaac Taylor) 上校表示,這名士兵「故意且未經授權地越過軍事分界線,進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他也提到,美軍相信金目前遭朝鮮當局拘留,現在正與北韓軍方同僚合作,共同解決此事件。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 (Lloyd Austin) 說明,美軍正「密切監視、調查當前狀況,並嘗試通知金的親屬。」他也強調,「我們絕對最關切我方部隊的福祉。」國務院則說明,目前事件由國防部主導,美國國防部已和北韓的對等部門接觸。此次事件是自從 2018 年,美國民眾羅倫斯 (Bruce Byron Lowrance) 從中國非法入境北韓遭拘捕後,首次有美國公民遭北韓扣押。而事件發生的當天,正逢美國的戰略核潛艇睽違 42 年後,再次停靠於南韓釜山港口。根據《BBC》分析,雖然尚不清楚金進入北韓的動機,但是他遭到北韓當局扣押,無疑給予了北韓向美國談判的籌碼;若美國總統拜登對此事件採取強硬態度,則可能使本就緊張的局勢再升級。8 月 16 日,金闖入北韓邊界過了一個月後,北韓終於對此發表回應。根據北韓的國營媒體《朝鮮中央通訊社》報導,金承認自己非法闖入北韓國境,且這是為了向北韓或第三國尋求庇護。《朝鮮中央通訊社》表示,金提到自己在美國的部隊中,遭受「非人虐待和種族歧視」。由於對充滿不平等的美國社會感到幻滅,才會決定要逃向北韓。報導也指出,目前金處於北韓軍方的控制之下,且調查還在進行中。關於金在部隊中的處境,金的叔叔邁倫 (Myron Gates) 也曾向媒體表示,金的確在軍隊中受到歧視。在此之前,就曾有許多人猜測金是故意越界。《路透社》、《CNN》等多家外媒都指出,有些美國官員認為金並非是在美國與北韓的戰鬥中消失,而是在私人旅遊行程中進入北韓,應是蓄意為之,並拒絕將金定義為戰俘。不過,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國防部對此表示,目前尚無法驗證北韓說法的正確性,也未能得知金的實際處境,將會持續關注他的安危。
「將食品武器化」俄國退出黑海穀物協議,震動全球數億人的餐桌
其實,先前俄國就曾多次對協議提出異議,認為合約僅對烏克蘭一方有利。莫斯科當局表示,西方國家對俄國加諸多項經濟制裁,包括對航運、保險、物流方面的限制、將俄羅斯銀行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SWIFT) 支付系統等;在這些限制下,也大幅影響俄羅斯農產品、化學肥料出口。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 (Dmitri S. Peskov) 表示,若西方國家能減輕這些出口限制,就會同意穀物協議延長,「一旦俄羅斯方的要求得到滿足,將立即恢復實施該協議。」他也提到,退出協議的決定,與當日稍早克里米亞大橋遭遇的爆炸襲擊無關。17 日,克里米亞大橋傳出遭水面無人艇攻擊。針對這項消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 (Antonio Guterres) 表示,對莫斯科當局的決定「深感失望」。在此之前,聯合國曾應俄國要求,提出減輕西方外交制裁的新方案,換取穀物協議延續;然而俄國並未做出回應,而是直接宣布退出協議。古特瑞斯警告,俄國此舉恐會對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造成嚴重打擊,「數億人口面臨飢餓,消費者則將對抗生活成本危機。」這項黑海穀物協議,為什麼受到外界極大關注?俄國執意退出,又為什麼可能動搖全球數億人的生存所需?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 (WFP) 統計,每年由烏克蘭出口的穀物,約為全球 4 億人口提供糧食,是世界最大的穀物供應國之一。去年 2 月烏俄戰爭爆發後,烏克蘭的多個港口落入俄國控制中,或遭封鎖、破壞無法使用,大大影響多國糧食供應,特別是在非洲、中東地區。為了確保世界糧食供應鏈穩定,在土耳其、聯合國的積極斡旋下,烏克蘭、俄羅斯、土耳其和聯合國 4 方代表,於去年 7 月在伊斯坦堡簽署黑海穀物協議。協議允許在黑海上保留一條「海上人道主義走廊」, 確保烏克蘭的 3 個主要港口安全運作,能持續向外輸出各類穀物。其實,這次並非俄國第一次退出協議。去年 10 月,俄國就曾一度退出穀物協議,所幸幾天後又宣告恢復。此外,協議在去年 11 月、今年 3 月和 5 月都曾面臨到期危機,俄國也數度表示不再續約;不過,最後在外界協調下,協議都得以順利延長。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黑海穀物協議實施將近一年來,共有將近 3,300 萬噸穀物從烏克蘭出口,包括小麥、玉米、葵花籽等;出口地高達 45 個國家、遍布三大洲,包含世界上飢餓問題最嚴重的阿富汗、衣索比亞、肯亞、蘇丹等地區。俄國宣布退出協議後,美國期貨市場的小麥、玉米、大豆價格立刻出現劇烈波動,全球糧食價格將持續上漲;貧窮國家、開發中國家將面臨新一波糧食安全問題,其中,許多非洲國家將首當其衝。對此,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y) 表示,烏克蘭在聯合國和土耳其同意下,將持續嘗試出口穀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也提出,美國將協助烏克蘭找出其他出口方式,例如利用陸路將穀物運送至國外。不過,根據《紐約時報》分析,烏克蘭利用卡車、火車、運河等途徑出口穀物,耗費的時間、成本都比海路更高,能夠運送的份量則會減少。布林肯也提到,俄國「將食品武器化」的舉動造成的損失,非常難以取代。此外,烏克蘭經由東歐運輸糧食,也引發東歐國家農民的不滿,擔憂這將會動搖當地糧食市場。因此歐盟在本月稍早,開始實施進口限制,規定烏克蘭的穀物可以透過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運輸,但是不得在這些國家內銷售。除了聯合國,西方各國也迅速對俄羅斯退出黑海穀物協議的決定表達譴責。美國國安會的發言人約翰。柯比 (John Kirby) 稱俄國的行為是「軍事侵略行為」, 呼籲莫斯科當局立即撤回決定;國務卿布林肯則指出,這將使迫切需要糧食的地區更難獲取食物。義大利總理梅洛尼 (Giorgia Meloni) 則表示,俄國的決定證明了誰是貧困國家的敵人,且「將糧食作為武器使用是對人類的另一種侮辱」。此外,北約、英國、波蘭、荷蘭與歐盟的首長或外交官員,都嚴厲指責俄國的決定不人道,將影響無數弱勢人口。與俄國關係良好的中國,雖然沒有直接譴責俄國退出協議,但是呼籲雙方能夠重啟談判,找到解決方案,以恢復黑海穀物協議。而黑海穀物協議的調解者,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 (Recep Tayyip Erdoğan) 則說明,他將與俄國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 進行電話討論,並表示希望協議能夠恢復,「儘管莫斯科當局發此聲明,我相信俄羅斯總統,我的朋友普丁,仍希望這個人道主義橋梁持續存在。」
「單親即地獄」韓國幽靈嬰兒的歸宿,是生不如死
水原市冰箱死嬰案並非個例,韓國政府追查後,發現越來越多的幽靈嬰兒,在誕生後都無緣多活一天。「因為有經濟上的困難,我覺得自己無法撫養這個孩子。」這是一名坦承自己殺害 6 天大的嬰兒的母親所說的話。這位 30 多歲的母親,於 7 月 10 日遭到逮捕,因為她將自己的嬰兒窒息死亡後,將屍體放在塑料袋中,扔進了公共垃圾桶。同月,警方也逮捕了京畿道金浦市一名 40 歲的女子,她坦承曾與前夫育有一子,但在 2016 年兩人分居後生下第二胎,在前夫不知情的狀況下,殺死了出生不足一週的孩子,埋葬在娘家的菜園裡。一位父親也坦承曾在 2015 年,殺死自己剛出生的孩子,因為孩子出生後才發現患有唐氏症,於是他偕同自己的母親將其殺害並棄屍在山上,遭捕後他向警方表示:「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撫養一個殘疾的孩子。」朝鮮大學法醫學教授金永信 (Kim Youn-shin) 研究近年 20 起遺棄和殺嬰案件,其中有 12 件是擔心被其他人發現孩子的出生,另有 8 人則是因為經濟困難。其中,不願向家人坦承懷孕,或是有經濟困難的母親,最有可能犯下遺棄或殺嬰的罪行,因為她們害怕成為單親媽媽。根據韓國警察廳資料顯示,從 2013 年到 2021 年間遺棄嬰兒的嫌疑犯共計 361 人,其中 30 歲以下的有 140 人 (39%),40 歲以下有 118 人 (33%),20 歲以下則為 73 人 (20%), 而殺害嬰兒的嫌疑犯年齡層,同樣是以 10 歲至 30 歲的男女居多。截至 2023 年 7 月 18 日,韓國政府調查 2,123 名幽靈嬰兒,已確定 249 名死亡,另外目前警方正在調查的 1,095 名幽靈嬰兒,被遺棄在嬰兒保護艙中的佔 601 名 (54.9%)、因保護者失聯或拒絕訪問而無法確認的兒童有 232 名 (21.2%)、被收養的有 89 名,否認出生的有 72 名,無法提交文件等其他原因的有 101 名。其中佔最大宗的,即是在韓國備受爭議的「嬰兒保護艙」, 這裡也成為許多幽靈嬰兒們最後的歸宿。2022 年知名日本導演是枝裕和便曾拍攝《嬰兒轉運站》(Broker), 探討韓國嬰兒保護艙的棄嬰議題。嬰兒保護艙源自於 2009 年,由李鍾樂 (이종락) 牧師所設立的「The Babybox Korea」(베이비박스), 開辦至今,已經救助將近兩千名小嬰兒。「嬰兒保護艙」不只是簡單的箱子而已,在保護艙內裝備有溫度調節系統和感應器,當嬰兒被存放其中,箱子便會發出警報提醒相關部門在 5 分鐘之內,緊急將遭遺棄的嬰兒救起。嬰兒保護艙自成立的 14 年以來,已有超過 2,200 名嬰兒被託付於此。在 2015 年至 2022 年間,受託嬰兒數量共計達 1,400 人以上。李鍾樂牧師也指出了不得不將嬰兒托付給嬰兒保護艙的現實。除了陷入生活困境的母親之外,還有因被強暴、外遇、亂倫或非法外籍移工等情況而無法將嬰兒登記出生的母親們,都被迫將嬰兒偷偷交給嬰兒保護艙。然而,持反對意見的人則批評,嬰兒保護艙等同變相助長了遺棄孩子的風氣。2012 年,韓國政府修正收養了特別法,規定親生父母必須以自己名義為孩子辦理出生登記,並獲法院許可後才能將孩子送養。原本修法的出發點,是為了讓被收養的孩子有辦法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但對於未成年懷孕、未婚懷孕等,無法遵循正常程序進行「出生登記」, 甚至是無法獨力撫養的父母來說,遺棄成了不得不的唯一選擇。全國領養家族協會代表吳清河指出,自從修法後遭棄養的嬰兒數明顯增加,2021 年將新生兒託付到嬰兒保護艙的人,有 74.3% 是未婚爸媽。在冰箱死嬰案爆發後,為了彌補出生登記的漏洞,韓國國會於 6 月 30 日通過實施出生通報製度的《家族關係登記法》修正案,規定從嬰兒出生起 14 天內,醫療機構必須通過健康保險審查評價院 (HIRA) 向地方自治團體通報嬰兒的出生資訊,再由地方自治團體進行人口登記。若未在 1 個月內登記,地方自治團體負責人可在獲得法院許可後,行使職權為嬰兒辦理登記。但此修正案上路後,出現許多聲音認為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兒童福利學系教授朴明淑表示:「不能因為發生一起事件就輕率修法,必須仔細審查,參考其他國家的立法來仔細制定。」「基本上,完善的出生登記制度是在正規的醫療機構才能實現的。在推動實名制的同時,應該要同時推動匿名的保護制度,才能彌補制度之外的灰色地帶。」去年,韓國的新生兒數創下新低紀錄,僅 24.9 萬,代表韓國每名婦女一生當中所生的小孩數僅 0.78, 連十年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國家中吊車尾。生,不如殺死,成為韓國地獄朝鮮最殘酷的現實。而韓國的低生育率並不是一天造成的,青年失業率高、高房價、高教養費,甚至是對母親、單親母親的不友善,都讓現在的韓國年輕人越來越不想生小孩。儘管政府紛祭出育兒補貼等優待政策,但「養不起」仍是韓國家庭普遍面臨到的問題。根據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 2019 年的報告《單親母親家庭的生育及養育特點和政策課題》指出,1,247 名單親母親中有 41.8% 的人表示,懷孕過程中「經濟困難」是最大的問題。此外,警察大學教授金成熙也就 2013 年至 2020 年殺嬰一審判決結果分析,在 46 個判決中有 34 個案件,即 73.9% 的人以「經濟困難」為殺害動機。目前,保健福祉部正通過「國民幸福卡」向單身母親提供 100 萬韓元的生育支援;性別平等和家庭部則向撫養 18 歲以下孩童的單親家庭,每月提供 20 萬韓元,並向有青少年的單親家庭每月提供 35 萬韓元的補助。然而,這都還不足以支付數百萬韓元的懷孕及生產的費用。另一方面,韓國全國雖有約莫 240 個可供婦女談論懷孕期間的擔憂並尋求幫助的家庭中心機構,並為陷入危機的母親提供相關諮詢和支持,但數量顯然仍遠遠不夠。韓國女性深陷艱難的經濟情況與莫大的心理壓力雙重困境中,讓她們即使想生也沒能力養,只好將嬰兒遺棄甚至殺害,幽靈嬰兒遂成為一道難解的問題。除了養不起之外,在韓國未婚懷孕、生產,沒有父親的孩子,是不被祝福的生命。許多女性害怕成為單親媽媽,因而隱瞞自己懷孕的事實,對於一個家族來說,也意味著家長沒有教好自己的兒女。而韓國直到 2019 年才宣布廢除「禁止墮胎法」, 在此之前,每年約莫 16.9 萬宗墮胎手術,有 70% 為非法墮胎。根據政府統計,韓國約有 25,000 名單親母親,但韓國未婚母親家庭協會 (KUMFA) 對此數字提出質疑,認為有許多單親母親因害怕受到歧視而沒有通報,她們不是不願意撫養自己的孩子,而是面對充滿歧視與偏見的的環境,單親即是迎接地獄人生的開始。7 月 18 日,韓國國會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將對殺害和遺棄嬰兒者加大處罰力度,最高可判處死刑,也是韓國 70 年首次修改相關法律。曾舉辦韓國單親媽媽母親節遊行的崔炯淑 (Choi Hyong-sook) 表示,「要消除韓國根深蒂固的父權文化,以及對單親家庭的汙名化,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只是想要一個,能讓自己孩子自由生長的世界。但要接受並撫養自己所生的孩子,聽起容易實際上卻是困難重重。」
中世紀農民也愛「夜夜秀」?英學者發現五百年前的單口喜劇抄本
吟遊詩人 (minstrel) 是遊走在中世紀各莊園、鄉村小鎮之間的娛樂高手,他們有很多不同的稱呼,諸如「jongleur (表演音樂、雜技、詩歌的人)」、「gestour (講述冒險故事的人)」、「rimour (朗讀詩句韻文的人)」...... 他們不僅如歷史故事中那樣,陪伴在領主、騎士身邊,提供妙語如珠、趣味橫生的機智回答或餐席表演;也常在鄉間酒吧,用各種別的地方聽來的,自己腦中杜撰的,或同業口中傳說的故事,以那些似是而非、異想天開、胡說八道的笑料,讓廣大佃農們紓憂解壓、笑醉一晚。具有「吟遊詩人風格」的文學作品,坊間傳頌的詩詞歌謠繁多,對於後世民間創作的影響遠播。英國文學研究者普遍相信,真正的吟遊詩人們 —— 雖然他們的讀、寫能力可能不強 —— 應該會有一些類似「劇本」或演出手冊的文本記錄存在,不管是由一組人共同擁有,或是大家各自收藏、代代相傳,可作為他們行走江湖的實際劇目,記錄那些固定的笑話內容,或是各地流傳的故事台詞。歷史及文學研究者們已掌握許多關於吟遊詩人的活動紀錄,包括他們的演出薪資、收款單據,或是真實名字、擅長演奏的樂器等,甚至也有極少數註記某些演出團社所在的地點資訊。然而,那個可以指向某一時期、某一地區,甚至某位吟遊詩人的真實劇本,卻一直未能出現。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教授泰勒 (Andrew Tyler) 曾在 1991 年撰寫論文〈吟遊詩人手稿之謎〉(The Mystery of the Minstrel Manuscript) 提出他的疑惑:也許大家多年來的假設,都是一廂情願?劍橋大學教授詹姆斯・韋德 (James Wade) 近期發表論文〈來自中世紀吟遊詩人劇本集的娛樂故事〉(Entertainments from a Medieval Minstrel’s Repertoire Book), 他從一位名叫理查・希吉 (Richard Heege) 的家庭教師於 15 世紀末寫下的文稿中,發現了幾乎等同於吟遊詩人劇本的紀錄文字。「希吉以抄寫員的身份,實際參與了某位吟遊詩人的多個演出,」韋德說,當中不僅有設定好與現場觀眾互動的橋段、莫名其妙的笑點筆記,還有刻意縮短故事的篇幅,以符合用餐時間的串場表演。這份收藏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被稱為《希吉手稿》(Heege Manuscript) 的一系列文稿,其內容相當龐雜多樣,可以算是這位家庭教師的個人筆記,記錄著他在英格蘭中部地區 —— 今天的德比郡 (Derbyshire) 至諾丁罕郡 (Nottinghamshire) 一帶 —— 度過的中世紀生活;而從希吉 (Heege) 這個姓氏也能看出,他來自德比郡小鎮希吉 (Heage)。透過希吉的文字,便能窺見當時吟遊詩人實際上的演出內容:詩人們常以自嘲式的笑料、情境式的笑點,或是鬧劇演出、毒舌攻擊他人身體特徵等方式逗樂觀眾;他們不只自娛娛人,有時候也會訴諸一些大家有共感、可產生共鳴的素材 —— 其實這一切元素都跟現代的單口喜劇 (Stand-up comedy) 或脫口秀 (Talk show) 手法相去不遠。他們也擅於將觀眾 (也就是中世紀佃農們) 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場面,轉換成誇張荒謬、漫畫式的滑稽情節,帶有一點點諷刺的意味,讓傻傻的農民或是高傲的領主,被自己的愚昧和貪婪反噬。文稿中有個名為「兔子大逃殺」(The Hounding of the Hare) 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一群農民相約出門去獵野兔,在一片忙亂與混亂中,人們竟然開始互相傷害。場面就此變得亂七八糟、毫無頭緒,最後,一位民眾已然精神錯亂,搞不清楚自己所為何來 —— 當兔子跳到他的頭上時,他不禁悲從中來 —— 他以為兔子要來扯爛他的喉嚨了。「殺手兔子」(killer rabbit) 的形象,其實在英國中世紀文學中屢見不鮮,而且流行不退,比希吉手稿還早一個世紀完成的喬叟《坎特伯里故事集》(Chaucer’s “The Canterbury Tales”) 裡就有記錄,甚至還出現在書冊插畫、修道院壁畫上,足見這個把日常小動物轉變為冷血殺手的想像,在中世紀民眾腦中有多麽熱門。1975 年喜劇團體蒙提派森 (Monty Python) 的電影《聖杯傳奇》, 場景就設定在中世紀英國,除了有亞瑟王、圓桌武士和臭嘴吟遊詩人外,也直接演出殺手兔子傳說,幾乎就與上述那位精神錯亂的農民所想像的結局一模一樣。吟遊詩人也常以模仿宗教佈道會的口氣,說一些毫無邏輯的花式裝傻、胡言亂語,以嘲諷當時的天主教會。例如,手稿中有一段建議將聖餐禮儀式改成吃香腸的笑話,或是另一個「勸人喝酒」的段子:告訴觀眾「杯裡剩酒、靈魂遭殃」; 反之,喝得越多,有更高的機率可以上天堂。不過,根據韋德所言,這類笑料比較少流傳下來,「可見這個話題在 15 世紀有點過激,幾乎遊走在尺度邊緣。」另外,文稿中也出現了英文俗語「red herrings (紅鯡魚)」現存最早的文字紀錄,「紅鯡魚」為什麼延伸成「轉移焦點、誤導他人的煙霧彈」, 或許就出自吟遊詩人的這則諷刺故事。當然,希吉的手稿全是以中世紀古英文寫成,出現「紅緋魚」這個詞彙的故事,是關於三個國王貪吃到撐死的詭異笑話,經過研究者翻譯之後,大致如下:「從前有個國王辦了一場大宴,請來三個國王一起同桌饗宴。三個國王就吃掉一大盤粥,吃得太多最後肚子爆炸了。裡面跑出 24 頭公牛拿劍砍來砍去,最後什麼都沒留下,只剩三條紅鯡魚。」故事雖然荒誕不經,後半段畫風急速崩壞,但它同樣訴諸觀眾共感:讓那些高高在上、飲酒作樂的王公貴族,瞬間跌落神壇、一文不名,「這大概是從古至今、普世皆宜的笑點,」韋德說。現代人下班放空,讓大腦關機,點開無腦影片,聽些爛笑話,其實五百年前的農民何嘗不想如此,韋德指出:「走進喜歡的酒吧,今天就什麼都別做了吧,喝喝酒、吃吃飯,來點娛樂、消磨整晚。他們的選擇大致上也跟我們一樣。」
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獵犬聚會!450隻狗狗齊聚蘇格蘭慶祝誕生155週年
上週,位於蘇格蘭的古沙坎莊園 (Guisachan House, 音譯) 舉行了一場「黃金獵犬盛會」, 數百隻來自英國、歐洲大陸、北美、大洋洲等地的黃金獵犬,全都聚集在這個位於高地上的古老莊園遺址,慶祝黃金獵犬品種誕生 155 週年。廢棄老莊園旁的草地上,擠滿金黃色、淺黃色、白色的黃金獵犬,有的趴坐在地上歇息、有的興奮的搖著尾巴,此起彼落的汪汪聲從各個角落傳出。這場專屬黃金獵犬的盛會,每隔 5 年就會在古沙坎莊園舉辦,今年由蘇格蘭黃金獵犬俱樂部 (Golden Retriever Club of Scotland) 自 7 月 10 日至 14 日間舉辦。持續 5 天的活動內容,包括一系列講座、工作坊、遊行等;週四則會舉行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獵犬聚會,吸引了 12 個國家的黃金獵犬飼主、帶著超過 450 隻狗狗共襄盛舉,創下黃金獵犬聚會舉辦以來最多狗狗的紀錄。根據 BBC 報導,蘇格蘭黃金獵犬俱樂部的秘書卡羅 (Carol Henry) 表示,此次活動的一大目的,是促進飼主對此品種的了解。他說明,過去黃金獵犬的繁殖者培育幼犬時,都十分小心維護繁殖品質,並會悉心照料這些幼犬;然而,在新冠疫情期間,不負責任的繁殖行為卻越來越多。藉由新冠後首度舉辦的狗狗聚會,希望能減少錯誤、氾濫的繁殖行動,「我們希望能維持黃金獵犬品種一貫的自信、溫馴、友好和忠誠。」1868 年,世界上第一窩黃金獵犬,就在聚會舉行的古沙坎莊園誕生。據說,當時一位國會議員兼商人馬喬里班克斯 (Dudley Marjoribanks), 為了培育出適合在蘇格蘭高地生活的獵犬,讓一隻西班牙水獵犬和另一隻擁有金黃長毛的獵犬交配,誕下 3 隻可愛黃金獵犬 —Cowslip (野櫻草)、Crocus (番紅花)、Primrose (報春花)。這種專為高地而生的狗,擁有金黃色、奶油色或紅棕色的厚厚長毛,腳上則有明顯的蹼足,適合在水中游泳。1913 年,黃金獵犬獲得了英國畜犬協會 (The Kennel Club) 認可為正式品種。到了今天,黃金獵犬則成為最常見的寵物犬品種之一。
反派ChatGPT登場 暗黑AI「WormGPT」恐讓網路詐騙更氾濫
自從 ChatGPT 發表以來總是不斷有網友在挑戰它的道德極限,其中最有效的方法當屬「角色扮演」或「反面提問」兩種。但現在還真有人開發出了 ChatGPT 的暗黑版,那就是這兩天在資安界討論度頗高的 WormGPT。根據外媒報導,WormGPT 似乎是在上個月被匿名推出,是基於開源 GPT-J 模型所開發出的大型語言模型,其性能接近 GPT-3, 可以執行類似 ChatGPT 的文字生成工作,或是寫出簡單的程式碼;但根據資安公司 SlashNext 實測,WormGPT 似乎還接受了惡意軟體資料的強化訓練。未透露真名的開發者還用了這種文案形容 WormGPT:「你能想到所有與有關的事情都可以透過 WormGPT 完成,所有人都可以在家中舒服的進行駭客活動。」還強調,WormGPT 就是 ChatGPT 的最大敵人。WormGPT 開發人員還上傳了螢幕截圖,顯示使用者可以用 WormGPT 寫出基於 Python 的惡意軟體,還提供有關惡意攻擊的技巧;要不然就是可以用很簡單的幾行敘述,就輕易寫出高度客製化、說服力十分高的網路釣魚 e-mail。SlashNext 評論,WormGPT 的威力強大、令人不安,「它寫出的電子郵件不僅非常有說服力,而且策略上也很狡猾,可以進行非常的複雜網路釣魚、。」
步入中年,性生活卻不滿意?老了可能真的會「失憶」
身體的衰退老化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這也將影響心理健康 ­—­— 例如性愛滿意度下降,而研究者們希望探究的問題是:這些生理及心理變化,與認知能力的衰退有何關聯?「從以往的研究可知,如果你的生活充斥各種不滿,那麼你就有極高的風險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心血管疾病,或其他與壓力相關的認知衰退症狀。」史林溫斯基說,「我們常說,要多運動、要注意飲食。現在透過這份研究也能看出:性生活滿意與否,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也同等重要。」這份報告蒐集來自 (Vietnam Era Twin Study of Aging) 中的 818 名男性自願受測者,在他們 56 歲到 68 歲的 12 年之間,長期記錄每位參與者的「三項報告」內容,以此建立數據模型,並觀察三項報告隨著時間推進的變化關係。第一項報告是「認知能力變化」, 透過神經心理檢查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測試其記憶功能、訊息處理速度,且根據他們青壯時期的認知能力微幅調整標準;第二項報告是「勃起功能變化」, 使用勃起功能國際指數問卷 (IIEF-5, 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 做為性功能的判斷基礎;第三項則是「性愛滿意度變化」, 由受試者在每次調查時,自我陳述目前性生活的滿意程度。「過往的性健康研究,較常著重在『量』的層面,例如性伴侶的人數、性愛活動的次數或頻率等,」另一位共同作者、賓州大學博士生史雷代 (Riki Slayday) 說,「我們比較好奇大家對於自己的性生活『感覺如何』, 而這些感受又會如何影響他們的認知功能。」在老化過程中,「人們可能因為身體狀態的衰退,面對相似的處境,但每個人對於性愛的滿意程度卻又不一定相同。」結果顯示,勃起功能和性生活滿意度的變化,都與認知功能的變化成正比。「我們在每個時間點觀察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發現當勃起功能、性愛滿意度上升或下降時,認知能力的走勢也與之相同。」史雷代說明,這個觀察結果在經過其他變因調整之後仍不受影響,「可見我們的性生活與認知功能之間有著明確的關聯性。」過去研究已知,微血管功能與勃起功能的變化互有相關。事實上,用以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威而鋼」, 其主要成分西地那非 (Sidenafi) 最初的研發目標,就是為了治療心血管疾病。「勃起功能」是否還與其他健康層面有關?史林溫斯基教授認為,這是可以持續研究的方向;同時,長期觀察 70 歲前的勃起功能變化,也可能及早發現認知能力下降的高風險族群。「目前已有治療勃起障礙的藥物,但是沒有挽救記憶衰退的方法。」史林溫斯基說,「未來,我們或許可以將勃起功能視為一個指標,不只用以醫治這個症狀,而是更有效地改善性愛滿意度與整體健康。」2021 年,一篇發佈於《癲癇與行為》(Epilepsy and Behavior) 期刊的論文也指出,當癲癇患者在性生活方面感到滿足、在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有所回饋時,對於患者的「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照護具有正面的效應。對於癲癇病人或其他慢性病患者而言,自我管理、自我監測計畫 —— 包括客觀的就醫與服藥記錄、檢測資訊,覺察身體狀況與日常活動、行為習慣的關聯影響等,是管理病情、培養積極態度、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課題。論文作者、印第安納大學教授蓋索曼 (Amanda Gesselman) 表示:「我們發現,對於癲癇患者,親密關係與性生活所帶來的情感作用,能夠讓他們更為積極地接受治療、控管飲食且維持運動。」
摸不到10秒不算性騷擾?義大利民眾上傳「非禮10秒鐘」抗議法官判決
去年 4 月,義大利一名 17 歲的女孩在校園中,被 66 歲的管理員觸摸臀部,女孩隨後向警方報案處理;今年 7 月 6 日,義大利羅馬的法院審理這起案件時,法官卻因觸摸過程「只持續不到 10 秒」, 判斷被告無罪。審判結果立刻引發大眾憤怒,民眾紛紛在網路上貼出遭到非禮的 10 秒鐘影片,表達對判決的抗議。根據外媒報導,這名 17 歲女孩的證詞指出,去年她與朋友走在校園內時,突然感覺到褲子被向下扯,接著一隻手伸進她的褲子內,觸摸她的臀部並拉扯內褲;觸摸女孩的管理員,隨後對她說:「親愛的,你知道我是在開玩笑。」審判過程中,管理員承認他確實有觸摸女孩,卻仍堅稱只是在開玩笑。雖然檢察官要求判處這名管理員 3 年半有期徒刑,然而法官採信管理員說法,認為他的行為是一個「拙劣的玩笑」; 且因為管理員並未持續撫摸女孩超過 10 秒,判定他沒有「色情的意圖」, 不構成犯罪。隨後女孩向媒體表示,自己感到來自學校和司法系統的雙重背叛,「法官們認為他在開玩笑?對我來說,這一點也不好笑。」她也指出,在那短短幾秒鐘之間,就足以讓她感受到管理員的手在觸摸自己的私密部位,「這不是一個老人應該和青少年『開玩笑』的方式。」這起案件點燃了義大利群眾的怒火。義大利知名演員保羅。卡米利 (Paolo Camilli) 首先發佈一段影片,標題為「國家難道不應該保護我們嗎?」; 影片中,他表情嚴肅地看向前方,伸手觸碰自己的胸口,一旁加上 10 秒鐘倒數計時,並寫道:「少於 10 秒的短暫觸碰不視為犯罪。」隨後,義大利網友紛紛效仿保羅。卡米利,在 Instagram 或 TikTok 上發佈私密部位被自己或他人觸碰的影片,計時 10 秒鐘,並配上「#10secondi」(10 秒鐘) 和「#palpatabreve」(短暫觸摸) 的標籤。透過展示這個不舒服的時刻,讓大家體會性騷擾當下的 10 秒鐘是多麼漫長。一位網紅奇科內蒂 (Francesco Cicconetti) 也在 Instagram 響應,他寫道:「當你被騷擾時,是誰來計時?」他也指出,法官縱容管理員行為的判決,顯示性騷擾在義大利社會中已被視為常態。根據歐盟基本權利署 (FRA) 的統計數據,義大利自 2016 年至 2021 年間,約有 70% 的女性受到性騷擾但是並未報案,「她們認為報案不值得。這是這其實非常重要,沉默只會保護加害者。」
美聯社與OpenAI簽訂合作協議,提供新聞報導訓練ChatGPT
13 日,ChatGPT 的製造商 OpenAI 與全球最大新聞通訊社之一的美聯社 (Associated Press), 共同宣布他們已簽署合作協議,同意 OpenAI 得以使用美聯社製作的新聞報導檔案。這項合作,為美國的主要新聞公司,首次與人工智慧公司達成新聞共享協議。ChatGPT 自從去年底推出後,掀起一陣「生成式 AI 旋風」, 各種延伸、應用也相繼出現。為了訓練、完善大型語言模型,科技公司在開發人工智慧系統時,需匯入大量的文字作品,例如書籍、新聞文章、社群媒體上的對話記錄等。但是,這個輸入作品的流程,卻出現不少版權爭議。上個月,超過 4,000 名作家聯合簽署一份信件,寄給 OpenAI、Google、微軟、Meta 等人工智慧開發公司,指責他們打造的機器人「模仿並重複」他們的文字、風格和思想,對作家們造成剝削;上週,美國喜劇演員莎拉。席佛曼 (Sarah Silverman) 也與幾位小說家聯手,向 OpenAI、Meta 提出侵害著作權的訴訟。此次美聯社率先與 OpenAI 簽署合作協義,同意 OpenAI 取用他們自 1985 年後製作的新聞報導,協助訓練人工智慧演算法;OpenAI 則會提供美聯社他們開發的技術、產品。OpenAI 的營運長萊特卡普 (Brad Lightcap) 表示,美聯社高質量、事實性的文章,將有助於加強 OpenAI 系統的功能和實用性。美聯社的資深副總裁兼營收長海特曼 (Kristin Heitmann) 則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很高興 OpenAI 意識到,以事實為基礎、不帶黨派色彩的新聞內容,對這項發展中的技術至關重要,且他們尊重我們的智慧財產權。」他也強調,美聯社堅決保護作者的智慧財產權,會為每個內容創作者提供公平報酬。目前,美聯社尚未使用生成式 AI 製作新聞報導;不過近十年來,美聯社曾嘗試使用人工智慧生產企業盈利報告、報導體育賽事、建立圖像搜索工具等。透過此次的協議,美聯社將與 OpenAI 聯手開發人工智慧在新聞領域的潛在應用;美聯社也希望,能夠成為新聞行業中運用 AI、制定使用標準的先驅,最終讓大大小小的新聞機構,都能受惠於這項技術。
「如果不用進公司,你會選擇住哪裡?」杜絕人口流失,全球小鎮推優惠搶人
以日本東京為例,今年 4 月起,只要從人口 3,500 萬的東京移居至其他人口較少的地區,每一個孩子即可領 100 萬日圓 (約新台幣 22.5 萬元) 獎勵金。當局希望,到了 2027 年至少會有 1 萬戶家庭搬離東京。東京少了 1 萬戶人家不太可能造成太大差別,卻有助於提振鄉村,為人口稀少地區引進專業人士和年輕家庭。幾十年來,日本各地的民眾會遷移到市中心尋找工作機會。根據 2021 年發布的政府統計數據,COVID-19 大流行之前,每年遷入東京的人數比離開這座城市的人數多出 8 萬人。但赴都市打拚的生活模式,加上日本人口迅速老齡化,導致農村地區的居民愈來愈少,大批房屋空無一人。根據全國人口普查,2022 年,日本一半以上的城市 (不包括東京 23 區) 被指定為人口稀少地區。反觀日本主要城市的空間卻迅速耗盡,物價飆漲,東京長期以來都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2022 年在全球排名第五。不過,要領到獎金的條件不光是搬家,而是必須在新家住滿至少五年,且戶口內起碼要有一個人在當地工作或開業。這類捧現金讓民眾搬家的現象不僅限於日本,而是全球皆然,諸如瑞士、澳洲、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等。與日本一樣,歐洲許多鄉村也都因為年輕人選擇到大城市闖天下或不願意生兒育女,而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為了解決問題,許多地方政府猛砸鈔票以吸引本國公民或外國人士進駐。以瑞士南部地區阿爾賓恩 (Albinen) 為例,當地居民不滿 250 人,地方政府願意支付超過 5 萬歐元 (約新台幣 168 萬元) 給遷入他們小鎮的家庭。這項措施提供給瑞士公民或在瑞士擁有永久居留證 (C permit) 的外國人士,且申請者必須在「新家」待滿 10 年。義大利中部的聖斯特凡諾迪塞薩尼奧 (Santo Stefano di Sessanio) 也很大方,2020 年時提供每年 8,000 歐元 (約新台幣 27 萬元) 獎金和廉價房租給任何願意移居至當地的人,且這份「好康」最多給三年,條件是必須在這個居民僅 115 人,20 歲以下人口僅 13 人的小鎮住滿五年。在葡萄牙,2020 年的計畫提供移居鄉間的勞工最高 4,827 歐元 (約新台幣 16 萬元) 資金。對許多葡國小鄉村來說,這筆錢足以支付一整年租借一棟小屋的費用,但條件是申請者必須住滿一年。長久以來,農村與偏遠地區一直在與城市爭奪工作機會、人才以及投資契機。而上述「重新定居」計畫的用意都是希望移居的人真的能在新家生根、與當地人互動、在當地就學,並對地方做出貢獻。此外,許多小鎮也在向無法久住鄉下或未在鄉下就業的民眾招手。他們鎖定的對象,是自 COVID-19 疫情爆發後,願意「棄城就鄉」、以遠距辦公代替進辦公室一整天的「數位遊民」。微軟 (Microsoft) 一項針對 31 國 3.1 萬人的「2022 工作趨勢指數」(2022 Work Trend Index) 顯示,Z 世代 (1990 至 2010 年代前期出生者) 就業人口中,有 52% 表示由於他們具備遠距辦公的能力,正考慮遷出都市。旅行新聞網站 Traveling Lifestyle 寫道:「與傳統遊客不同,遠距工作者往往會在一個地區停留數週或數月時間,將資金投入當地的住房、餐館、超市、健身房、洗衣店和理容院之中。」為吸引這類短期貴客,全球多地的小鎮和村莊同樣提供特別企劃、現金支付等獎勵措施,盼能一舉留人。西班牙不動產經紀商 Think Spain 網站指出,「西班牙幾個村莊願提供數位遊民高達 3,500 美元 (約新台幣 10 萬元) 的搬遷費用」, 且擁有約 30 個成員的「全國好客村莊網絡」(National Network of Welcoming Villages) 正試圖以提供共同工作空間、高速上網以及搬遷費用來吸引海外遠距工作者駐足。文章提到成員村莊「小而廉價,充滿魅力」, 且這些地方的生活成本可能低至每週僅 175 美元 (約新台幣 5,400 元), 最多不超過 475 美元 (約新台幣 1.4 萬元), 相當經濟實惠。
「我不演了!」 63年來首次 好萊塢演員、編劇雙罷工
7 月 13 日,「美國演員工會暨美國廣播電視演員工會聯合會」(SAG-AFTRA) 宣布,工會未能與影劇製作公司取得共識,雙方談判破裂,正式發起 1980 年後首次罷工。此次罷工也是自 1960 年後,好萊塢的演員、編劇首度同時停工,為一場睽違 63 年的「雙重罷工」。今年 5 月 2 日,好萊塢編劇協會宣布罷工;經過 11 週的抗爭,演員工會也加入示威陣線,凸顯演員、編劇對製片公司的共同不滿。CNN 直言,這是好萊塢半個世紀以來「最醜惡」的勞資糾紛。演員工會開啟罷工行動後,不僅各種電視劇、電影的製作停止,宣傳活動也將受到影響;就連週三才剛剛宣布提名名單的艾美獎,頒獎典禮也可能因罷工無法如期舉辦。最近即將上映、備受期待的電影《奧本海默》, 週四在倫敦的首映會即提早一小時開始,讓演員們能在宣布罷工前走上紅毯;且首映會尚未結束,演員們就提早離場聲援罷工。演員麥特。戴蒙 ((Matt Damon) 表示:「沒有人希望停工,但是我們必須達成一項公平的協議。」根據外媒報導,目前演員、編劇雙方都難以和製作公司達成共識,雙方似乎準備進行一場持久戰。演員工會的主席法蘭。德瑞雪 (Fran Drescher) 指出,演員們正因製作方的貪婪受苦;迪士尼公司的執行長勞勃。艾格 (Bob Iger) 則表示,演員工會提出的要求「根本不現實」。
「在網路上尋找失散的自己」以圖搜人系統惹議,網路肖像權何在?
身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照片被盜用的經驗,但更嚴重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照片已經被盜用了。一家位於波蘭的新創 PimEyes, 憑藉 AI 技術就可以在 4 秒內找到所有在網路上四散的照片,而且幫忙起草文件要求下架照片。《CNN》記者 Rachel Metz 實測後意外發現,PimEyes 幫助他找到了 10 年前他參與朋友婚禮的照片,而且那張照片 Rachel Metz 僅露出側臉,PimEyes 就能精準辨別出照片的主人。「我們發現沒有任何工具,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在網路上搜尋我們的照片,所以決定使用臉部識別技術來創建一個圖片反搜尋引擎!」創辦人 Lukasz Kowalczyk 和 Denis Tatina 起初只是好奇照片易於傳播的情況下,自己的照片是否在網路上某個他們所不知道的地方出現,在嘗試用 Google 以圖搜圖功能後,他們發現以圖搜圖功能只能搜尋到符合人物部分特點的照片,比如說像是Łukasz Kowalczyk 是個金髮藍眼臉型狹長的男生,以圖搜圖會顯示的就是無數個有一樣特徵的照片,但沒有一個是Łukasz Kowalczyk, 精準度並不怎麼高,所以才決定自己開發一個精準度更高的圖片反搜尋引擎。PimEyes 官方表示目前他們的圖片搜尋系統準確率可達 90%, 一改 Google 以圖搜圖時常搜尋到不相關圖片的問題,而且全世界都可以使用 PimEyes 的服務以圖搜人,其中又以美國為眾。要在短時間找到與用戶匹配的照片,PimEyes 靠的是購買大量資料庫,總計分析來自 1.5 億個網站中 9 億張面孔的資料,並且持續不斷在網站上搜尋包含人臉的公開照片,每天處理達 1TB 的圖片。想知道自己的照片散布在哪,只需要在平台上上傳一張照片即可。當 PimEyes 的搜尋引擎發現用戶上傳的照片,與 PimEyes 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張照片匹配時,就會顯示網路上與你相符的照片以及照片的連結,並向用戶展示 PimEyes 認為最像用戶的圖片。不過如果用戶沒有付費的話就僅能看到部分搜尋結果,但通常用戶看到部分照片後就會好奇除了平台顯示的照片外,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自己的照片,看準用戶的好奇心理,PimEyes 推出每月 31.49 美元到 314.99 美元,折合約新台幣 1,000 元的訂閱方案,訂閱方案內容包含:不限次數搜尋免費功能每天僅能搜尋照片 25 次,可能無法窮盡所有在網路上四散的照片,付費功能則可無限次數搜尋。主動偵測通知當 PimEyes 搜尋到新上傳到網路上的臉孔與用戶的面孔匹配時,會主動發送電子信件通知用戶。起草下架文件在找到網路上出現的照片後,如果希望能下架這些照片,PimEyes 會代表用戶起草及發送達 80 份 DMCA 和 GDPR 的刪除通知。雖然 PimEyes 提供了便利的圖片搜尋工作,但如果一個新任雇主想要挖掘你的過去,一個偏執的前任想要跟蹤你,或甚至只是路上的陌生人偷拍了你的照片,然後在網上找到你,這一切也都可能透過 PimEyes 實現,PimEyes 也造成了以下爭議:為了找尋網路上的照片,用戶必須上傳自己的照片,方便 PimEyes 在網路上搜尋圖片,然而這些照片是否被 PimEyes 存取,作為日後 PimEyes 查找圖片的參考使人存疑。使用者如果想要 PimEyes 將所有包含自己的圖片從 PimEyes 的搜尋結果中隱藏,需要訂閱方案,才能避免其他人使用 PimEyes 服務找到自己,部分女性用戶認為 PimEyes 是在聲稱可杜絕復仇式色情的同時,又伸手向女性索取金錢,儼然成了敲詐勒索。雖然歐盟現行的 GDPR 明文限制臉部識別數據僅能用於識別本人的照片,但是 PimEyes 平台上只跳出一個視窗提示該法規的存在而已,任何人都可以輕鬆規避該視窗並無嚇阻功能,也就是說 PimEyes 並沒有任何方法以防止用戶搜尋非本人的照片。此外,PimEyes 表示部分用戶每月進行多達 1 億次搜索,然而一般人其實不太可能會在一個月內搜尋自己的照片達 1 億多次,可以猜測的是許多人使用 PimEyes 的技術查找其他人的照片,但 PimEyes 無法針對這部分進行任何制裁。雖然 PimEyes 聲稱其技術的精準度可達 9 成,但記者實際上傳自己的照片後,發現 Pimeyes 系統只能搜尋到與記者髮型相同的圖片,搜尋結果也以日本臉孔為主,但隨機抓取西方臉孔測試,系統精準度則明顯較高。可以推測的是 PimEyes 偵測臉孔的系統在偵測東方人臉孔上的能力上較差。針對上述疑慮,Pimeyes 堅持他們僅允許人們查找、監控和保護有關自己的資料,從未鼓勵用戶去尋找非本人的資料,濫用技術是用戶的個人行為,同時 PimEyes 也解釋他們不會保存網路上的圖片,而僅會保留他們幫這些照片貼上的標籤,並且在有相符的照片出現時,才透過這些標籤從數據庫中搜尋照片,並只提供照片所在的網頁連結,並不會告訴你照片上的人的個資。雖然 Pimeyes 提供我們一個技術,但在平台未能捍衛用戶隱私權的情況下,使用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應三思為了找尋自己在網路上的照片,願意付出多少風險。
喜歡起司,加20份夠嗎?泰國漢堡王推出「真正的起司漢堡」
起司絕對是構成一個好吃漢堡的靈魂角色,許多人在購買漢堡時,甚至會選擇加入雙份、三份起司。泰國的漢堡王觀察到當地年輕人對起司的熱愛後,決定推出「真正的起司漢堡」—— 一款兩片麵包間沒有其他配料、只夾了 20 片起司的漢堡。上週日,泰國的漢堡王在 Facebook 上向大家發問「你認為真正的起司漢堡應該長什麼樣子?」隨後在留言區貼出這款夾了 20 片起司的漢堡。10 日,漢堡王正式貼出商品資訊,宣布將於 7 月 11 至 13 日間限量販售「真正的起司漢堡」, 售價為 109 泰銖,比普通漢堡的售價 380 泰銖更便宜。漢堡王並在貼文中強調:「這不是玩笑,是真的!」這個新產品很快地在網路上走紅,吸引許多民眾前往嚐鮮,並在 TikTok 上分享品嚐「真正的起司漢堡」的影片。根據 CNN 採訪,一位 25 歲的青年吃完後表示,雖然他很喜歡起司,但「這有點太多了」; 他也說,食材在適當的組合下很好吃,但是這個漢堡的起司份量太過瘋狂,「我想我下次會點平常吃的雙層起司安格斯牛肉堡。」另一名 26 歲的顧客也表達了相同的感想,他認為這款起司漢堡「太過濃烈」,「我可能不會再嘗試它了,我喜歡漢堡中有幾片起司,但是不要這麼多。」其實除了這款「真正的起司漢堡」, 漢堡王也經常因應流行話題,推出各種特別的漢堡。例如近期,巴西的漢堡王與《芭比》電影聯名,推出芭比粉的甜甜圈、奶昔,以及一款搭配煙燻風味粉紅醬的漢堡。不過,這款漢堡卻被不少巴西民眾認為「不夠粉紅」, 民眾認為漢堡王應該使用粉紅色的麵包,打造真正的「芭比漢堡」。而泰國的漢堡王,其實在 2021 年就曾推出粉色漢堡。當時,泰國漢堡王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情人節,一口氣推出粉紅色漢堡和黑色漢堡兩項新品,並以「Black and Pink」命名,讓人聯想到在泰國擁有超高人氣的韓國女團「BLACKPINK」。黑色漢堡為火烤牛肉排、起司、洋蔥,粉色漢堡則是起司加上鮭魚排,特別的賣象、口味,在當時吸引不少民眾購買、打卡,也在社群上掀起一陣風潮。
史上首位跨性別荷蘭小姐誕生「我克服所有困難,成為有自信的跨性別女性」
上個週末,瑞琪。科蕾 (Rikkie Kolle) 站在荷蘭雷斯登「AFAS 劇院」的大舞台上,她張開雙臂、向台下嶄露大大的燦笑,光榮地接受后冠加冕,成為史上第一位跨性別的荷蘭小姐 (Miss Netherlands) 冠軍。8 日,瑞琪成為這項競賽舉辦 94 年以來,首位取得「荷蘭小姐」頭銜的跨性別女性,為跨性別者在選美界的重大突破。根據評審團的評語,瑞琪在整個賽程中展現出耀眼的光芒,她「鋼鐵般堅強的故事」和「明確的使命」, 也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贏得冠軍後,瑞琪激動地在個人 Instagram 上寫下:「我做到了!」她證明跨性別族群也可以贏得選美比賽,為此感到非常自豪與幸福,「我的社群為我感到驕傲,我也證明了,這是可能發生的事。」之後,她也將代表荷蘭,與各國冠軍佳麗一起角逐環球小姐 (Miss Universe) 的頭銜。環球小姐競賽自 2012 年起,開始允許跨性別選手參賽;然而一直到 2018 年,來自西班牙的跨性別選手安琪拉。龐斯 (Ángela Ponce) 贏得西班牙地區的冠軍,環球小姐才首度迎來跨性別參賽者,可惜她並未晉級決賽。此次瑞琪參加環球小姐選美,將成為賽史第二位跨性別人士。瑞琪為荷蘭與印尼摩鹿加群島 (Moluccan) 原住民混血,現居於荷蘭南部的布雷達 (Breda)。瑞琪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她從小就覺得自己出生在錯誤的身體中,8 歲開啟跨性別的旅程;11 歲由男性名字「瑞克」(Rik) 改為女性名字「瑞琪」(Rikkie);12 歲開始服用青春期阻斷劑;16 歲服用女性荷爾蒙;最後,終於在今年年初、22 歲時接受性別重置手術。她提到,一路上她經歷許多低谷和攻擊,參賽過程中也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仇恨訊息,甚至包含死亡威脅;然而,自己也感受到來自家人、朋友、跨性別社群的全面支持,獲得了許多力量。她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能夠鼓勵更多像她一樣的人,成為「自己年少時缺乏的榜樣」。就像瑞琪近期在一段 Instagram 影片中,自信地對鏡頭說道,自己在比賽中選擇以「勝利」(victory) 描述自己,「因為作為一個小男孩,我克服了所有困難 —— 看看現在的我,站在這裡,成為了一個堅強、有力量和自信的跨性別女性。」
俄羅斯潛艇前指揮官遭暗殺 疑因慢跑APP洩漏行蹤
俄羅斯時間 10 日上午,俄國前海軍軍官在俄國南部城市克拉斯諾達爾 (Krasnodar) 慢跑時,遭到不明人士槍殺。根據俄國媒體揭露,嫌犯很可能是透過慢跑 APP「Strava」追蹤軍官位置,並規劃了這場暗殺行動。根據外媒報導,這名被暗殺的前俄羅斯海軍軍官名為日茲茨基 (Stanislav Rzhitsky), 他曾為俄羅斯潛艇的指揮官,並於去年 7 月向烏克蘭城市文尼察發動導彈襲擊,造成 28 人死亡。不過據悉,他已在同年 8 月離開海軍,轉往克拉斯諾達爾市政府任職。日茲茨基平日經常在克拉斯諾達爾周邊慢跑、騎自行車,並會將自己的行動路線和照片,分享在慢跑 APP「Strava」上;而日茲茨基週一遇害的地點,即為他慢跑時常常行經之處。根據俄國媒體的說法,兇手可能就是根據 Strava 上的資訊,確認日茲茨基的移動路線並詳細規劃暗殺行動,還在做案時巧妙避開路上的監視器。事發隔天,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則對外公布日茲茨基被暗殺的細節。根據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 Telegram 上的資訊,日茲茨基於 10 日早晨 6 點左右,經過「勝利 30 週年紀念公園」時,遭到一把馬可洛夫手槍連續射擊 7 槍後當場死亡;且由於當時下著大雨,公園人煙稀少,並沒有目擊者能提供現場詳情。雖然不少人因烏克蘭國防部給出的詳細資訊感到困惑,懷疑他們是否介入這起事件,但是烏克蘭國防部並未承認日茲茨基的死亡與他們有關。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則對外表示,他們目前已經逮捕一名嫌犯,在嫌犯身上發現疑似用於槍殺日茲茨基的槍枝,並發布逮捕當下的錄影。根據 BBC 報導,這名嫌犯名為丹尼森科 (Serhiy Denysenko), 被俄國媒體指認為烏克蘭空手道聯合會的前任主席。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還公布幾段案發前的監視器畫面,指出當日早晨慢跑中的日茲茨基,曾被一名騎著自行車的男子尾隨。
大雨大雨一直下,日本、美國、印度均傳豪雨災情
近年受到氣候變遷影響,世界各地都面臨各種極端氣候事件。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中,日本、美國、印度,在同一時間遇上過去少見的強勁豪雨,分別創下過去幾十年來的紀錄,並造成不少傷亡和災情。日本九州地區從 7 月初開始,就受到旺盛的梅雨鋒面影響,形成,激烈的雨勢導致河川氾濫、橋梁斷裂、土石崩塌等災情接連發生。10 日,九州北部地區的豪雨又創下紀錄。日本時間 10 日的清晨 6:40, 福岡縣、大分縣底下的 8 個市町發布「大雨特別警報」, 並對居住於河邊、山區的居民下達最高層級的緊急疏散令,數十萬名居民獲勸疏散。直到當日下午,當地的警報才降級為普通警報。根據統計,福岡縣的久留米市當日上午 8:15 至 9:15 之間,一小時降雨量為 91.5 毫米;福岡縣添田町截至 9:50 為止,24 小時降雨量則為 423 毫米,兩者皆創下史上最高的降雨紀錄。強勁的雨勢再度造成九州多條河流氾濫,並有多處土石崩塌,使住家被掩埋、居民遭困。目前,搜救人員仍持續在救援當中,已知在福岡縣、佐賀縣、大分縣共有 5 人死亡,3 人下落不明。美國東北部同樣面臨極端暴雨。近日在美國東北的新英格蘭地區、賓夕凡尼亞州、新澤西州、紐約等州,連日降下豪雨,造成多地發生洪水、難以通行。根據當地媒體報導,共有超過 1,300 萬人收到洪水警報,許多居民們甚至被迫乘坐獨木舟移動,逃離家園。根據外媒報導,9 日在紐約已出現一名罹難者,一名 30 多歲的女子帶著寵物逃難時,不慎失足遭洪水沖走。另外有不少人被困在車內、建築內,等待消防人員救援。紐約州州長已於 10 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且警戒將持續至明天上午 6 時。不過美國國家氣象局 (NWS) 於 10 日表示,紐約州的東北部和佛蒙特州可能會出現更強的降雨,危險的洪水預計將持續整晚或更加惡化,影響範圍也可能由降雨造成的洪水,轉為河川氾濫;此外,美國國家氣象局更警告佛蒙特州的部分地區,需警惕「當地自 2011 年來首見的『災難性洪水』」。此次水災被許多媒體形容為千年一遇的洪水事件。BBC 的報導指出,洪水發生受許多因素影響,其中氣候變遷、大氣暖化,使極端降雨的狀況更有可能發生。這幾天發生暴雨的還有印度北部。從周末開始,印度北部地區持續發生豪雨,首都新德里 9 日的單日降雨量達到 153 毫米,為新德里自 1982 年來,7 月份降雨量最多的一天。9 日,印度氣象局向喜馬偕爾邦、北安查爾邦、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發布最高級別的紅色警報;並向喜馬偕爾邦和北安查爾邦發布山崩警報。當地政府也要求人民盡量不要出門、待在家,並要求學校停課至 11 日。接連的暴雨引發多起山洪、山崩,在 2 天中造成至少 22 人死亡。印度氣象局也提醒,10 日開始的 5 天之中,北部多個省分還會有「局部豪雨至豪大雨」, 需持續提高警戒。
「機器不會偏心,人才會」面對同工不同酬猴子一秒變潑猴
多年前,網路上曾流傳一支影片,研究人員將兩隻猴子分別放進,可以互相看到彼此的籠子裡,接著讓猴子進行一項任務,只要完成後即可獲得獎品,分別是黃瓜片跟葡萄。有趣的事情來了,拿到黃瓜片的猴子,看到隔壁籠的猴子獲得葡萄,下意識便將黃瓜扔回給研究人員。這讓研究員發現,靈長類的大腦裡,有強烈的訊號去辨識偏心或不公平。然而,一些科學家也質疑,動物真的可以理解什麼是公平嗎?今年三月,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發現猴子對於人類其實是存在社交期望 (Social expectations)。為了解猴子能否認知公平,研究人員設立了四種不同的實驗條件:A 組的猴子從人類實驗者或自動化餵食器中獲得茴香 (較不好的食物);B 組的猴子獲得茴香,而鄰籠中的另一隻猴子從自動餵食器中獲葡萄 (較好的食物)。研究人員發現,同樣是茴香,A 組猴子會拒絕接受由人類提供的,但從自動餵食機器中提供的卻願意接受,這種情況在猴子獨處或與其他猴子在一起時都出現。德國靈長類研究所 (DPZ) 的提奇納 (Titchener) 表示:如果猴子是因為感受到不公平而拒絕,那應該只有看到其他猴子獲得葡萄的時候會生氣。「猴子可以辨別人類這麼做是有目的性的。牠們知道機器沒有生命,所以不會對機器感到失望。」喬治亞州立大學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心理學、哲學和神經科學傑出教授薩拉布羅斯南 (Sarah Brosnan) 認同此這項新發現,將過往的研究帶到全新的層面,「猴子拒絕人類是一種社會反應,舉一個粗略的比喻,如果今天同樣的工作,但對方薪水比我多,那我肯定會心懷不滿;但如果是印表機或電腦計算出錯而導致我的薪水變少,我不會和『機器』主張、要求公平。」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的心理學助理教授揚恩格爾曼 (Jan Engelmann) 則對猴子可以分辨出機器與人類感到驚訝,「猴子似乎會對別種生物抱有特殊期待,牠們也許可以分辨交出不好食物的人類,是惡意為之,卻不會對機器有這樣的想法。」「而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這種可以區分機器還是生物的能力,似乎深扎在人類天生的本能當中。」研究團隊之一的羅文鐵欽納 (Rowan Titchener) 表示,研究靈長類對於不公平的反應,有助於了解人類演化的脈絡。如果靈長類動物 (包括人類), 在某些行為上存在共通之處,這意味著,這些行為並沒有隨著演化的過程中消失,並且這個行為在生存上是具有優勢的。但這一切都只是人類透過觀察推測出來的結果,像是獼猴跟捲尾猴在遇到同樣狀況的反應則不同,獼猴對於不公平並不會表現出厭惡,研究員推測也許是因為獼猴的群體本身就存在階級制度,已經習慣不公平;而卷尾猴是屬於有合作性且階級制度較低的群體。德國靈長類研究所認知行為學實驗室的博士斯蒂芬妮科普 (Stefanie Keupp) 是該研究的主要成員,她也提醒,其實人類對於動物行為研究是有限的,「我們的研究對象是沒辦法用語言溝通的靈長類,沒辦法確切知道這些實驗是否真的如我們所分析,我們只能觀察它們的行為然後推測,並且要避免用人類的觀點來解讀。」
(0822更新)日本福島核廢水即將排放,有些人贊成,有些人卻急跳腳?前因後果全攻略
當年,311 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供電系統、冷卻系統故障,反應爐溫度飆高後引爆,導致輻射物質大量外洩,因而成為繼車諾比核災過後,最嚴重的核電事故。直到今天為止,為了讓反應爐內的燃料殘骸保持穩定,福島第一核電廠隸屬的東京電力公司 (以下簡稱東電), 每天都需持續注入大量水分冷卻。這些用於冷卻的水,以及滲進反應爐內的雨水、地下水,都含有高濃度的放射性物質;東電會利用淨化裝置,去除汙染水中大部分的輻射物質,形成「多核種去除設備處理水」(又稱 ALPS 處理水、含氚廢水)。截至 6 月底,福島第一核電廠內已經儲存約 134 萬噸含氚廢水,足以填滿 500 座奧運規模的游泳池。然而,廠內的儲存容量僅約 137 萬噸,目前已經使用 98%, 預計到明年 2~6 月間就會滿槽。東電表示,為了保持爐內燃料穩定,並安全、穩定地進行第一核電廠的停止作業,他們必須盡快釋放儲水空間。其實早在幾年前,福島縣政府就曾成立專案小組,探討處理含氚廢水的方式,包括排入海洋、注入地層、電解後釋放入大氣等;考量成本、可操作性後,最終決定採用排入海的方案。日本政府也於 2021 年批准這項計畫,並設下 2 年緩衝期,請國際原子能總署 (IAEA) 協助調查評估。根據東電的計畫,他們會將含氚廢水先利用大量海水稀釋,使得排放水每公升的含氚量不到 1500 貝克,遠低於日本規定限值的 6 萬貝克,以及世界衛生組織 (WHO) 允許的 1 萬貝克。稀釋後的水將藉由一條海底管線,排放至 1 公里外的外海,預計需花 30 年左右才能將目前儲存的含氚廢水全數排放完畢。針對計畫內容,IAEA 找來中國、韓國、俄國等 11 個國家的核安全專家,組成專案小組,在 2 年間進行 5 次審查,發表了 6 份技術報告。今年 7 月 4 日,IAEA 總幹事格羅西 (Rafael Mariano Grossi), 在東京發布最終的安全評估報告,指出這項排放計畫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且「對人類、環境的輻射影響微乎其微」。獲得 IAEA 許可後,日本政府迅速著手準備執行,目前,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 (NRA) 已完成對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排放設施的檢查,並於 7 日發放驗收合格證。根據《日經新聞》(Nikkei) 報導,日本政府最快可能在 8 月就會開始排放廢水。排放的過程,IAEA 也將派遣專家前往監督,確保作業過程的輻射安全和資訊透明。雖然有 IAEA 背書,不少人還是對核廢水感到憂心忡忡。日本將廢水排放入海,究竟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首先,必須先了解什麼是「含氚廢水」。經過冷卻處理、從反應爐流出的廢水中,存在許多危險、對人體有害的元素,不過多數元素都可以透過目前的技術去除。但是,其中有一種叫做「氚」(音同「川」) 的放射性元素,還無法透過任何方式消除。氚 (H-3) 是氫 (H-1) 的同位素,性質與氫相似,是一種自然界原本就存在的放射性元素。氚進入人體後,很快就會被身體代謝掉,並不會累積在體內;且氚的輻射能量不足以穿透人類的皮膚,因此被科學家認為對人體相對無害。學界對於氚的看法分歧,有些科學家認為氚帶來的風險低,有些專家則認為長期接觸氚對人體的影響尚不清楚。根據法新社報導,日本大分大學 (Oita University) 輻射風險評估專家甲斐倫明受訪時說明,控制排放核廢水的濃度與份量很重要,雖然科學家普遍認為排放核廢水對健康的影響微小,「但不能說風險為零,這就是爭議所在。」《美國科學人》一篇 2014 年的文章則指出,如果在食用海鮮時攝入氚,很可能會增加癌症風險;加拿大核安全委員會也表示,食物中的氚與各類有機物質結合,在人體內停留的時間較長,對健康的風險也較高,大量食用可能提高罹癌機率。雖然有 IAEA 背書,排放核廢水的作法仍引發日本國內外的反彈。根據《朝日新聞》於今年 3 月進行的一項調查中,有 51% 的受訪者支持排放廢水,41% 則表示反對。福島的漁民更是從最初就對這項計畫表達強烈反對。福島核災發生後,許多國家都對福島出產的海鮮實施進口限制;即使當地針對漁產採行嚴格的輻射檢測,許多消費者仍選擇避免食用福島海鮮,當地漁業的產值難以恢復過往水平。一旦福島第一核電廠開始排放廢水,將再度重創當地海產的聲譽,當地的漁業團體表示,這會摧毀他們十年來重建產業的努力。根據《CNN》報導,當地漁民表示,日本政府的作為讓人感覺「在沒有完全得到我們同意的狀況下做出了這個決定。」此外,外界對東電的不信任,也是導致反彈的主因。2011 年福島核災發生不久,就曾傳出核污染廢水流入太平洋;然而東電一直到 2013 年才首度承認廢水外洩。這次排放廢水的計畫,也被認為透明度不足,致力於公民科學環境監測的國際組織「Safecast」的研究員布朗 (Azby Brown) 表示,很多科學家認為目前可見的數據並不完整,「整個過程的透明度還不夠。」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 22 日上午宣布,將從 8 月 24 日起,排放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入海。岸田文雄說明,他已要求東電按照 IAEA 批准的計畫,迅速做好排水準備,「在天氣允許的狀況下,將於 8 月 24 日開始排放。」兩天前,岸田文雄就已前往福島,除了視察廢水排放的預備作業,也與日本全國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 (全漁聯) 會長會面,尋求當地漁民的理解,並承諾會力保漁民們的生計與權益。會長坂本雅信則表示,全漁聯對於排放廢水仍持反對立場,不過透過專家的報告、政府的說明,「對於核處理水在科學上的安全性,我們正逐步加深理解。」日本鄰近的中國,同樣表達了強烈抗議。中國海關總署直言,IAEA 的報告不能成為日本排放廢水的「通行證」, 並於 7 日宣布禁止福島等 10 個縣 (都) 的食品進口,對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也會嚴加檢測,特別是水產類。南韓國務調整室室長方文圭則表示,經過國務調整室的研究調查,日本排放的廢水需花費 10 年才會回流至朝鮮半島附近,經過海水稀釋,水中的放射性物質「約為正常時期均值的 10 萬分之 1」, 對南韓水域的影響「可忽略無視」。不過南韓民眾卻不這麼想,根據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韓國 (Gallup Korea) 6 月底公布的一份調查,78% 的受訪民眾對日本排放核處理水計畫感到擔憂,選擇「非常擔憂」的民眾更高達 62%。並且,日本將於今夏開始排放廢水的消息傳出後,韓國國內出現一波海洋、海鮮、海草製品搶購潮,甚至有網友在 Twitter 上表示,自己已經囤積 3 年份的海鹽、海藻和鯷魚。除了中國與南韓,北韓國土環境保護省一名官員也在《北韓中央通信社》發表聲明,指責 IAEA 的決議不公正,日本排放廢水將「對人類生命、安全、及生態環境造成致命的負面影響」。太平洋島國論壇 (PIF) 的秘書長普納 (Henry Puna) 也於今年 1 月表示對該計畫「嚴加關注」, 希望日本能與受影響國家有更多對話以達成共識,「我們有責任確保後代子孫的安全。」相反地,美國與紐西蘭,都對日本的計畫表示支持。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 (Matthew Miller) 5 日表示,美國樂於接受 IAEA 的審查結果,日本排放廢水的計畫奠基於科學且過程透明,並已被認證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紐西蘭外長馬胡塔 (Nanaia Mahuta) 則於 10 日表示,紐西蘭政府對 IAEA 做出的排放建議有充分的信心。身為日本的鄰近國家,台灣同樣可能受到日本排放廢水影響。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兼海洋能專題中心執行長吳朝榮分析,根據過去的追蹤紀錄評估,福島排出的氚水最快會在 1 年內抵達台灣海域,濃度高峰則會大約會於排放 4 年後來到。對此,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副組長劉家禎於《中央社》的採訪中指出,漁業署將會與原能會聯手,加強在全國各地採樣、檢驗漁獲中的銫、氚有沒有超標。採樣數量原先為一年 500 件,從今年起增加至 3,000 件,且每季都會在官網上公告檢驗結果。此外,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委會、原能會,也在台灣周邊海域設置 107 處水樣監測站。劉家禎說明,如果檢測到超標狀況,會盡力阻止漁獲上市,避免影響漁民、消費者;且漁業署會與過往數據比對,如果證實超標是因日本排放廢水造成,將會以檢測數據對日本求償。
鬼魂、悲慘歷史重新包裝上架 美國死亡小鎮的小丑旅館成網紅景點
1900 年的某天傍晚,一位名叫吉姆的淘金客,決定在內華達沙漠中的一處水源地紮營,卻意外發現石頭裡閃著耀眼的銀礦,一個名為「托諾帕」的小鎮就此誕生,吸引了各地淘金夥伴進駐,短短 5 年就吸引了 3000 多位居民。如今的托諾帕 —— 就像許多失落的礦產小鎮一樣 —— 有著封閉的礦坑通道、蕭條的古鎮老街,但它還有兩個特異的景色,吸引各地網紅、旅客、影音創作者、節目製作方造訪:其一,是自稱「世界知名」的小丑主題旅館 The Clown Motel, 三層樓高的巨型小丑看板緊貼著建築物牆面,大廳、房間、屋裡屋外,四處佈滿小丑裝飾;其二,就是在小丑旅館停車場正對面,佔地廣闊的「老托諾帕墓園」(Old Tonopah Cemetery)。時間回到 1905 年春天,托諾帕小鎮突然爆發了一場詭異的疾病,根據當時地方新聞報導,連日來每天約有 10 人因此喪命,而且全都是 20 多歲、身無疾患的當地年輕男子。這場被稱作「死神收割」(Death Harvest) 的事件,讓托諾帕的惡名在美國西岸遠播。後續屍檢也發現,導致大量礦工短時間死亡的原因,其實是廢水污染引起的一種肺炎病症 —— 小鎮快速崛起、人口激增,相對的污水處理系統卻未妥善建立,對衛生條件的要求,沒有挖礦淘金、賺取獲利來得重要。當年托諾帕淘金客的第三代、當地文史工作者梅歇 (Allen Metscher) 過去 40 年來持續為「老托諾帕墓園」的亡者服務,這裡埋葬了自 1900-1911 逝世於斯的 300 多名先人們,包含 1905 年大規模死亡的礦工、1911 年礦坑大火的罹難者,以及其他鎮民,以及因礦坑崩塌而葬身的梅歇祖父。墳上的墓碑是單薄的木板或立起的十字架,梅歇找出逝者的故事,記錄在一塊小錫片上,貼在木板、聊以慰藉。梅歇的父親與叔叔也都是這裡的礦工,皆因矽肺病而亡;1980 年代,梅歇與他的兄弟們創立了「內華達中部歷史社團」, 主要的研究對象就是這座墓園,他為觀光客進行導覽,不時也為舊墳新增小錫片。 小丑主題旅館的現任經營者之一是來自印度的阿南德 (Hame Anand), 過去他曾在印度與拉斯維加斯的廣告業工作,當他發現這座位於沙漠中的小丑旅館時,如同被「召喚」般地受到吸引,在 2019 年購入經營權。阿南德對小丑旅館充滿了熱情:他為看板添加「世界知名」幾個大字,也沿著建築物畫上裝飾用的波卡圓點,甚至把大廳的小丑數量增加一倍之多 —— 極盡全力貫徹小丑主題。1911 年,發生了一場礦坑大火,奪走了鎮上 17 條人命,其中有位犧牲者名叫克萊倫斯 (Clarence David) 他有個鮮為人知的嗜好:收集小丑紀念品。多年之後,他的孩子用家中收藏開設了一間小丑主題旅館,以悼念亡父;地點也與父親長眠的老托諾帕墓園相鄰。或許因為小鎮本身有著死亡籠罩的惡名、或許是鄰近的墓地增添了氣氛,小丑旅館的鬧鬼傳聞不斷;這也被 1995 年接手旅館的老闆波切蒂 (Bob Perchetti) 拿來當作噱頭之一。波切蒂曾在接受旅遊頻道《幽靈探險》(Ghost Adventures) 節目訪問時宣稱:不少住客看過礦工的鬼魂在房間遊蕩,也有遊客在起床時發現小丑就站在床邊盯著他看。現任老闆阿南德除了將小丑主題發揚光大,也持續經營鬧鬼概念 —— 櫃檯可租借俗稱「鬼魂偵測器」的磁場探測儀 (EMF), 每日費用 35 美元;雖然不保證撞鬼,但阿南德不忘提醒遊客:「墓園是 24 小時開放喔!」奇異的小丑擺設、詭譎的小鎮氣氛,再加上墓園的加持,小丑旅館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世界知名」—— 曾有兩部恐怖電影在此取景,近期訪客也以無止盡追尋爆紅素材的社群影音創作者 (YouTuber、TikTokers) 為主。美國西部有不少類似托諾帕這樣,自帶悲慘歷史的事件或地點,時至今日,它們也大多經過商業包裝,當作旅遊噱頭,重新「上架」成為消費品項之一。例如,1847 年拓荒家族受困於山區雪地的悲慘故事,曾造成超過 40 人喪命;當時更因糧食不足、資源困乏,而有人吃人的狀況發生。今天,人們用以紀念這起事件的方式是:在當時的最後紮營地建立一座以此為名的公園、一間主題博物館、一處滑雪場;而這個悲劇故事也被改編成了一部電影和一齣音樂劇。「為了符合市場需要,歷史遭到重新形塑、扭曲改裝,」歷史學家克斯蘭 (Boyd Cothran) 如是說,「當人們遙想美國西部歷史時,其中一種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我們來想想,怎麼樣可以讓更多遊客來我們鎮上逛逛、在這裡消費?』」今日的托諾帕小鎮,有在旅館櫃檯租借抓鬼儀器的情侶檔;有漫遊在墓地裡拍攝影片、口嚼零食的年輕 YouTuber; 有身著誇張服飾、擺出撩人姿態,在路邊取景的模特兒;也有為了拍攝一首名為〈小丑旅館〉歌曲素材而來的攝影團隊 —— 新世代流行歌手克洛伊 (Chloe Moriondo) 稱自己在寫歌時,其實不知道世上真的有「小丑旅館」這個地方。同時,也有世世代代居住於此,默默在先人墳前填上死因的文史工作者 —— 這幅群像背後交織著美國的過去與現在,也映照出歷史與人們的關係。
「我們談情做愛,但不說未來」當代愛情的新型態關係:Situationship
在英文中,「Situationship」一詞由「Situation」(情境、狀況) 與「Relationship」(關係、愛情) 兩者結合而成。根據《時代》(TIME) 雜誌報導,這個詞最早出現於 2017 年的美國版《柯夢波丹》(Cosmopolitan) 雜誌。時任性愛與關係 (Sex & Relationships) 專欄編輯卡莉娜 (Carina Hsieh) 在網站上撰寫了一篇文章,談論她在學生時期所經歷的一段關係。那時,她與對象共創了各種男女朋友之間的甜蜜經驗:他們吃飯、上床,甚至過著半同居的日子。但,在那些認識朋友的環節裡,她不曾以「女友」的身分被介紹出場,而這曖昧不明、模糊不清的狀態帶給她巨大的困惑。曖昧,是世間男女都逃不過的委屈。後來,她在派對上驚奇地聽聞另名與她同病相連的友人以「Situationship」命名這種關係。友人表示,待在 Situationship 裡,最終不是上岸就是沉船,但只消一個問題,之前所建立的恐怖平衡就有被打壞的風險。聽友人這樣說,卡莉娜忽然明白,以前那些不上不下的過客們,原來還能被貼上這個標籤、收進這個籃子。 因造詞法的緣故,有些中文使用者將「Situationship」翻譯為「情境式戀愛」。一時半刻可能無法領會,但 Situationship 指的就是那些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未定義關係 (至於是哪種「友」, 任君挑選); 它是曖昧的展延再延展,也或許是進入名正言順的「男女朋友」前,無限的試用期。卡莉娜在文末給暈船之人的啟示是「走為上策」。困在 Situationship 中使人勞神又傷心,尤其當關係消散時,人甚至還會以「沒有愛過,哪來的失戀」等負面想法否定自己的情緒。但,最近幾年,反而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投入這種愛的糾纏態。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社會學教授阿姆斯壯 (Elizabeth Armstrong) 對此趨勢提供了解釋。相較於 Situationship, 傳統的愛情觀似乎較功利,兩人好像得設定某個未來的目標,如同居或結婚,並大步地邁進。但,年輕人較排斥這種放眼未來、忽視現在的心態。於杜蘭大學任教的韋德 (Lisa Wade) 也表達了相似看法。在歷經了氣候變遷、新冠疫情、通貨膨漲等劇烈的社會動盪後,人對是否能紮根於世、度過今日並無信心,明天更在個人的意志之外,因此現代人可能會傾向將更多注意力放在職涯發展與經濟獨立之上。而,Situationship 也並非只是末日焦慮下的消極愛情觀。根據 BBC 報導,當對的人在不對的時間與地點相遇時,Situationship 反倒是種不留遺憾的解方。舉例而言,如果關係雙方將前往不同國家就業,卻仍擦出火花,Situationship 創造連結卻不談論未來的特質,就剛好符合了兩人所需。 阿姆斯壯也進一步補充,Situationship 的興盛也與擁抱多元的價值觀有關。當代社會中,人所認同的性別與呈現的性向時時都可能變化,若這種來得太遲的自我探索發生在定義明確的關係中,雙方都將承受莫大的壓力。但,在 Situationship 的灰色地帶中,試錯的空間大了,一方不會因愛上了錯的人而耽誤了另一方的下半輩子。過去,球賽常被借以說明愛的進程,但畢竟愛不是球賽,不是跑完所有壘包、達成所有目標的關係才稱得上「好」的關係。未果的愛情也不是浪費時間,人總能從經驗中換來一點智慧。情侶會分手,砲友會分床,Situationship 最後也可能會分道揚鑣。但,因為 Situationship 具有「試用期」的特質,所以有些人發現比起分得不愉快的男女朋友,失去 Situationship 時,人更容易對太早落幕的愛產生不切實際的遐想與自責,心裡的傷更難癒合。 關係教練布朗斯坦 (Jaime Bronstein) 以「蜜月期」的理論詮釋了這種現象。她說,那些來得快又去得太快的 Situationship 中,兩人根本沒見過彼此最煩卻也最真的樣子,就有一方的粉紅泡沫被硬生生戳破,失落感才會那麼重。 如果關係真的走到終點了呢?臨床心理師曼利 (Carle Marie Manly) 提倡,除非有人身安全上的顧慮,不然把另一方約出來、把話說清楚,是最有誠意的方法。如果情況不允許,以語音或影片訊息來回溝通也可以;以文字說掰是下下策,非萬不得已就不要這樣做。至於見面聊什麼,曼利建議,最好先坦白 Situationship 是段未明確定義的關係,再感謝另一方即便在不明朗的狀況下還願意付出,最後,表達自己想和平結束的立場。如果另一方情緒翻騰,接受它、陪伴它,不要否定它。即使關係曖昧,但對象仍是血肉之身,因此,大部分的專家都強烈呼籲,不要用鬧失蹤 (ghosting) 的手段與人斷聯,這是很不尊重又沒責任感的做法。另一方受到的傷害與挫折將會大得不成比例。無論是哪種關係,在愛裡,快樂有時、悲傷有時,學會在愛的每個時刻都維護著雙方身為人的尊嚴,是現代人都需要練習的功課。
【地球圖書館】他不會切蛋糕,也以為色情影片演得都是真的
這世上有很多孩童不會把蛋糕切成像賓士標誌的三等分,在特教學校尤其常見。問題不在於不會切蛋糕,而是不會切蛋糕的少年犯下強盜、殺人、連續強姦、縱火等震驚世人的重大案件。一般提到罪大惡極的罪犯,總會覺得兇手應該聰明狡猾。但這些少年有認知障礙,連蛋糕也不知該如何均分;無法推測未來的狀況,因而短視近利,犯下罪刑或捲入犯罪事件。換句話說,這群少年是弱勢族群。而且不僅是少年院,監獄裡應該也有很多這樣的族群。六麥在醫務室閱讀亮一的檔案:六麥寫完檢查紀錄,回到個人辦公室,再次凝視保管檔案的架子,心想:「最多的還是藍色檔案夾,不過黃色也很多。」黃色檔案夾超過三十個,換句話說,這裡將近半數的少年是因為性暴力而來,受害者幾乎都是女童。六麥認為他們的犯罪行為不能單純以專業書籍上所寫的「對性的認識扭曲」來解釋,遭到虐待的少年因為心情苦悶所引發的愚昧行為,在各黃色檔案夾中翻騰著。亮一在第一個人生低潮期寫上「父母離婚」。他出生時過著普通的生活,但五歲時父親齊次的公司倒閉,全家被迫搬家。父親自此沉溺於酒精,常與妻子爭吵,甚至家暴。最後亮一的母親離開,留下他與父親一同生活。接下來他畫出一條緩緩上升的弧線:「上小學交到朋友」。朋友的出現點綴了他的學校生活,然而上升的弧線沒多久又下降:「小三被同學霸凌」。原本交情好的同學開始嘲笑他「很噁心」「很臭」, 叫他「細菌」, 或是故意撞他、從背後推他、突然脫他褲子、逼他扛東西。他既不生氣也不哭泣,總是露出一臉笑咪咪的模樣,結果導致霸凌更加嚴重。同學可能以為他被霸凌還很高興也不一定。亮一持續遭到霸凌,上了高年級逐漸對異性產生興趣。他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出現許多偏差行為,例如偷窺女性如廁、觸摸低年級女童、偷竊女同學更換的衣物等等。上了國中人生又墜入谷底。不僅霸凌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父親也完全沒有發現兒子遭到霸凌,一味要求不擅長念書的兒子用功,考差了就飽以老拳。亮一無處可求援,唯一的例外是小他七歲的鄰居,也是唯一的玩伴綾,光是看到綾就能撫慰他的心靈。在那段時期,亮一趁父親不在家時偷看色情影片,劇中女主角本來很抗拒性行為,最後樂在其中,他以為這種情況「很正常」。上了國中沒多久,他對在公園玩耍的綾搭話,把她騙進公廁 -- 人生起伏圖表於此以深谷作結:「遭到逮捕,移送少年院」。亮一之後每周上一次防範性暴力課程,也逐漸習慣少年院的生活。藉由與布川教官多次面談,他慢慢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對重要的人施加性暴力。課程即將邁入尾聲時,由少年依序發表犯罪理由。亮一把七張長方形紙張用磁鐵固定在白板上,旁邊還附上第一堂課畫的「人生起伏圖表」。他說明的順序如下:每天在學校被欺負➜回家被爸爸打,沒有人可以商量,累積了很多壓力➜在網路上看到色情影片,看到影片中的女生被摸很高興。➜因為女生被摸很高興,以為摸女生沒關係。➜在公園看到鄰居的小女孩在玩。➜因為想摸她,把她帶進公廁。➜做出犯罪行為。看在專家眼裡,犯罪理由應該更加複雜,而不是如此單純的線性順序,但是對於發展障礙或智能障礙的孩童而言,不把理由整理成簡單的條列式,根本無法理解。布川聽完說明後開口:「接下來是問答時間,想發問的人請舉手。」「色情影片是什麼樣的內容呢?」「女生本來很生氣男生突然摸她,不過後來愈來愈高興。」聽了亮一的解釋,數名少年不禁露出賊笑。布川看了趕緊提醒大家:「我想問大家,你們知道這些色情影片都是演的嗎?」「是演的嗎?我還以為都是真的。」原本露出賊笑的少年突然一臉尷尬。布川經常提醒自己少年的理解能力不足,必須時不時指引他們。他們通常不擅長經營人際關係,也沒什麼朋友;無法像一般男孩經由朋友了解何謂「黃色笑話」, 更容易對偶然在網路上看到的錯誤知識信以為真。「還有人想發問嗎?」松本以強硬的口吻質疑亮一:「為什麼你有壓力就想摸女生?摸女生跟你有很多壓力一點關係也沒有吧?」「我以前摸了女生就會忘記討厭的事。結果就戒不掉這個習慣。」「你這樣做是只顧自己爽而已!」聽到松本指責,亮一低下頭來。松本罵完之後似乎心滿意足,開始玩起手指,對課程失去興趣。明明松本自己強制猥褻學妹,卻一個勁地責備罪刑相同的亮一,這也是這群少年的特徵之一。防範性暴力課程之所以採用小組討論方式,正是希望大家藉此客觀審視自己。少年院的少年 (男子) 當中,性暴力犯罪 (包含強制猥褻予強制性交等) 的比例為 6.2%; 倘若限定 14 至 15 歲的年少少年,比率卻高達 16.2%, 繼竊盜與強暴傷害排行第三 (2021 年版《犯罪白書》)。我在意的是司法少年的人數減少,強制猥褻的檢舉件數卻逐年增加。問他們為什麼犯下性暴力犯罪,大家口徑一致,全都回答:「因為我性慾很強。」然而連同我在內的眾多男性,性慾比起這群少年更為強烈,他們的「強制猥褻」行為與其說是發洩性慾,更接近為了滿足對女孩子的興趣、關心、憧憬,因而「使用身體來溝通」。但是為什麼他們找上的都是女童而非同齡女性呢?理由之一是他們的心智年齡低,例如亮一就是這樣的例子。心智年齡低代表難以和同齡女性溝通,甚至覺得對方很恐怖,所以他們很難與女性建立健全的關係,必定會尋找年幼的對象。我認為診療時必須一併關心少年的成長經歷和思考模式。透過小組工作坊,我發現霸凌經驗導致他們容易產生被害妄想,誤以為旁人的言行是針對自己,累積一定怒氣後,找上他們認為應該不會抵抗的小女孩作為發洩壓力的對象。少年院裡除了一起上防範罪行課程的同學之外,沒有人知道其他人犯了什麼罪,但是觀察日常舉止與生活情況便能發現相較於竊盜與暴力的少年,犯下性暴力的少年多半沉默寡言,在學校曾經遭遇霸凌。如同本章所敘,大多數機構不願意收容性暴力少年犯,倘若發生家長失蹤等斷絕聯繫的情況,往往找不到離院後的去處。本文摘自宮口幸治著作《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診療實錄》, 繁體中文版由遠流出版,陳令嫻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2023 / 7/12 起至 07/18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4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1. 滿額贊助 DQ, 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2. 贊助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DQ PLUS✨, 就有機會獲得《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診療實錄》!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加入方法詳情👉「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8名乘客倒吊空中逾3個小時 歐美多起雲霄飛車意外接連發生
好玩又刺激的雲霄飛車總是讓人又愛又怕,是不少人的遊樂園首選;上週末適逢美國的國慶假期,更是吸引許多民眾前往歡度。然而,近期各地卻相繼傳出多起雲霄飛車意外。位於美國威辛康斯州的城鎮克蘭登 (Crandon), 近日正在歡慶福雷斯郡節 (Forest County Festival);7 月 2 日,主體樂園的雲霄飛車設施「火球」(Fire Ball), 運行到一半卻突然停止,讓 8 名乘客被倒掛在半空中超過 3 個小時,包括 7 名孩童、1 名長者。克蘭登的消防局表示,他們大概是在當地時間 13:35 接到報案電話,由於救援位置較高,他們須出動雲梯車、召集專業團隊,一共派出 10 輛消防車、9 輛救護車和 50 名人員。到了現場,搜救人員爬到設施頂端,確保倒吊乘客的安全後,再將乘客身上的安全帶解開,並護送至地面。第一位獲救的乘客約於 15:20 抵達地面,最後一人則於 17:01 才安全著地,整個救援行動耗費將近 3 個半小時。幸運的是,現場正好有一位民眾為退役消防員,且曾接受專業繩索救援訓練,他也投入了這場救援行動。目前,遊樂設施的操作人員聲稱,此次的意外為器材機械突然故障造成;不過,有關當局仍在調查當中,希望能夠獲得事故發生的確切原因。這起事件發生前不久,美國才發生另一起雲霄飛車驚魂記。6 月 30 日,北卡羅來納州的卡羅溫茲 (Carowinds) 主題樂園,其中號稱北美最高、最快、最長的雲霄飛車「怒神 365」(Fury 325) 的支柱上,竟被民眾發現一到巨大裂縫。怒神 365 共長達約 2 公里、高度約 99 公尺,行駛時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 105 公里,受到許多民眾歡迎。然而根據《華盛頓郵報》採訪,當天前往遊玩的民眾瓦格納 (Jeremy Wagner) 在等待家人時,意外發現雲霄飛車的鋼柱上有一道巨大裂縫,當列車經過時,軌道與支柱就隨之分離,「列車可能會從軌道上脫落,然後像壓路機一樣穿過停車場,輾過行人、汽車和路上所有東西。」所幸悲劇並未發生,在瓦格納前往通報後,園方緊急關閉遊樂設施,並表示會對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在修復工作完成前會保持關閉;不過,園方並未說明預計何時會重新開放設施。除了美國以外,近期瑞典也發生一起驚悚意外。6 月 25 日,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格羅納倫德遊樂園中,高達 30 公尺、運行時速 90 公里的雲霄飛車竟在行駛途中意外脫軌。根據當地媒體報導,雲霄飛車在行進時,其中一截載有乘客的車廂與列車分離,並直接摔到地上;意外造成 8 人受傷,其中 2 名傷勢嚴重,並有 1 名女子不幸傷重身亡。意外發生後,樂園立即關閉並接受調查。經過當地警方調查發現,列車的 2 個前輪完全鬆脫,掉落在設施各處,造成車廂脫軌;此外,車廂內的安全鎖桿也意外鬆開,造成乘客被甩出車廂、摔落地面。不過,調查小組仍在進一步追查車輪、鎖桿鬆脫的真正原因。目前,格羅納倫德遊樂園已於 3 日重新開放,不過遊樂設施全面暫停使用。在調查完全結束前,園方不得使用或拆除雲霄飛車,調查小組將仔細檢查列車的各個部位和零件,預計需花費數月。
「競爭可以,作弊不行」馬斯克控Threads抄襲Twitter揚言提告
Meta 所推出的新社群平台 Threads 來勢洶洶,其執行長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宣佈不到 24 小時內,全球註冊人數已突破 3,000 萬,也讓馬斯克 (Elon Musk) 的 Twitter 備感威脅。目前最新進度是 Twitter 已經委任律師寄出通知信,指稱 Threads 嚴重抄襲 Twitter, 並警告將採取法律行動。根據外媒《Semafor》報導,Twitter 的代表律師 Alex Spiro 直接寄信給祖克柏,指責 Meta「系統性、故意且非法盜用 Twitter 的商業秘密和其他知識產權」, 同時 Twitter 打算嚴格維護知識產權權利,要求 Meta 立即停止使用 Twitter 任何商業秘密,否則「包括但不限於在不另行通知的情況下,尋求法律救濟權利,防止 Meta 進一步使用 Twitter 的知識產權。」Alex Spiro 也指稱 Meta 僱了好幾十位前 Twitter 員工,而且聲稱他們擁有而且非法擁有 Twitter 的高度商業秘密,並且 Meta 指使這些員工開發出 Twitter 的模仿品 Threads。不過 Meta 的高層 Andy Stone 回覆媒體,Twitter 的指控根本毫無根據,指出 Threads 工程團隊中沒有一人是 Twitter 前員工。馬斯克本人則是在 Twitter 上發文表示「有競爭很好,但作弊很不行。」外媒《Business Insider》引述熟悉兩家公司內部的消息人士指出,目前 Meta 的確有一小部分前 Twitter 員工,但目前似乎沒有人在 Threads 團隊內部。此外,另一位熟悉 Twitter 的人士指出 Twitter 一般員工、工程師並沒有簽訂競業禁止條款,以任何方式禁止他們去 Meta 或任何其他科技公司任職。據知情人士指出,Threads 原定推出時間是 7 月底,但 Meta 應是刻意趕在 Twitter 爆出走潮之際發表,而且 Threads 能使用者將 Instagram 上的粉絲數大幅搬到新 App 中,成了更吸引創作者的選項。
「這是我的連身尿布裝」戰勝天生殘疾,牠成為最時尚的兩腿貓
西西莉 (Cecily) 是一隻混有暹羅貓血統、白灰相間、今年 5 歲的貓,雖然牠有一雙如同藍天般透亮的大眼睛,但多數時候,人們會先被牠那一身華麗且時尚的貓衣服吸引。而後,才會發現西西莉其實失去了兩條後腿。西西莉第一次來到美國德克薩斯州 (Texas) 的動物收容所 The Cattery Cat Shelter, 是在牠 2 個月大的時候。當志工發現西西莉時,就發現牠先天患有因無尾基因導致脊椎過短,而損害神經與排泄系統的曼島貓症候群 (Manx syndrome)。三兄妹中,只有西西莉一貓患有此疾病。當牠兩個哥哥接連被領養後,西西莉的疾病也逐漸困擾著牠,經過獸醫的診斷後便切除牠的後腿以防止感染。收容所的志工也曾經思考過,是否要幫西西莉裝上輪子,好代替牠的後腿,但只要是看過她走路的人就知道,儘管只有兩條腿依舊不影響西西莉的生活,牠甚至還能在貓滾輪上輕鬆漫步。曼島症候群除了導致西西莉的後腿畸形外,尿失禁問題也讓牠不得不包著尿布。收容所一名擅於縫紉的志工,決定為西西莉「量身訂製」又時尚又好穿的連身尿布裝。現在,西西莉不只是活躍在社群上的網紅貓,也成了收容所中的明星貓咪,每週牠都會換上各式風格的新衣服,拍攝一系列的有趣又時尚的沙龍照。從聖誕老人、高貴公主、海中鯊魚,甚至是純白小天使,西西莉都可以輕鬆駕馭。新冠疫情期間,西西莉的官方社群再次受到關注,收容所的志工哈特菲爾德 (Hatfield) 表示,「希望藉此提高人們對於貓咪殘疾、曼島症候群的認識。」但最重要的是能夠鼓舞大家積極向前,和西西莉一起並肩前行。
「你的孩子,只是你的孩子」兒童網紅成風潮 法國立法保護孩童肖像權
社群媒體興起,內容產業不斷更迭:更快、更互動、更獨特、更私密。輸入「家庭」, 你可以在 YouTube 或 Instagram 搜尋到成千上萬個記錄日常家庭生活的帳號,拍攝內容包括家長帶著孩童旅行、介紹孩童住房、分享育兒經、記錄孩童成長等。一個法國布列塔尼家庭以 @happybreizhfamily 帳號收穫大量粉絲,拍攝他們三歲可愛金髮小男孩 Tchouni 以法文和爸爸準備咖啡、玩遊戲、撒嬌、童言童語的各種畫面,在 Instagram 上擁有近 62 萬追蹤、TikTok 更有高達 100 萬粉絲。這些「兒童網紅」的整個生活都被記錄,即使是最私密的時刻與對話都變成共享內容。哈佛法學院副主任、《曬娃沉思錄》(Sharenthood, 暫譯) 作者普隆凱特 (Leah Plunkett) 稱其為「盈利曬娃」, 即「企圖用這些私人、有時非常親密的經歷來盈利」。兒童網紅數量在過去幾年間爆炸性成長,領頭羊包括現今 11 歲的頂流 YouTuber 卡吉萊恩 (Ryan Kaji), 如今坐擁 3,490 萬訂閱者與自己的玩具生產線。大量的觀眾也吸引龐大廣告商機,部分熱衷的父母也拉著孩子加入這場商業大戰。但新問題隨之而來。孩童面臨超時工作或被父母財務剝削的風險。此外,孩童的安全、隱私、身心健康也都存在隱憂。不同於過去傳統媒體的簽約童星,家中父母隨時貼近的拍攝似乎成為法規死角。有些父母稱已經獲得孩子拍攝同意,甚至向觀眾解釋參與拍攝是孩子表現好的獎勵,但兒童網紅文化學者卻指出,很難看出孩子是否真的了解社群媒體的用途以及肖像公諸於世可能帶來的影響。在這新興現象和網路灰色地帶中,法國走在最前面。2020 年 10 月,作為保護兒童肖像權的第一步,法國國會正式通過規範「兒童網紅」的法律,目的是保護未成年人在 YouTube、Twitch 等平台上的收益活動。提案者、執政黨國民議會議員史都德 (Bruno Studer) 指出,「除非特別許可,否則法國禁止童工,網路上也是」。兒童網紅風潮之下,許多 16 歲以下未成年人的肖像在網路平台傳播,有時甚至獲得上百萬次觀看,收入更可高達每月 15 萬歐元 (約新台幣 49 萬元)。而法條主要規範其工作時間與收入去向,填補截至當時的司法縫隙。根據法律,兒童網紅將納入一般童星的現存規範:「從業」前必須登記申請執照,其收入也必須匯進特定託管專戶,讓他們成年後得以使用。此外,法條也提出了「遺忘權」, 也就是在有關兒童的要求下,平台有義務下架其內容。史都德認為,一旦孩童開始獲利,或聽從大人指導在鏡頭前說話或動作,就已經不再是玩耍或興趣,而是進入工作了。針對「曬娃」風潮規範,法國今年再次成為先鋒。1 月 19 日,同樣由議員史都德和同僚提出法案,邁出保護孩童肖像權的第二步。法案 3 月於國民議會獲得全票通過;5 月 10 日,參議院一讀通過。根據流程,將透過兩院混合調解委員會 (CMP) 找到最終妥協內容,但上路指日可待。法案將授與法庭權力,得以介入禁止雙親在網上張貼孩子影像。雙親對孩童肖像權負有相同責任,任何一方不同意都將使得貼文被禁。身為去年成立的兒童權代表團成員的史都德解釋,法規強制要求家長站在兒童立場,視保護其私人生活為首要職責之一;若「孩童的尊嚴與完整人格遭到嚴重侵犯」, 則雙親可能喪失孩童肖像權,由「家事法官委託第三方執行」。史都德 3 月接受《世界報》(Le Monde) 專訪時表示,共識已形成,說服立法並不困難。他指出,曬娃行為構成的主要風險包括傷害未成年人的私人生活。「一位 13 歲孩童平均在網路上有 1,300 張照片流傳,這些照片可能遭到戀童情色目的的濫用或造成校園霸凌」。法案內文提醒戀童癖論壇中 50% 的照片起初都來自家長在社群媒體上的公開分享,家長會失去對這些照片傳播的控制,史都德表示,法律宗旨之一是要告訴雙親,他們並沒有孩童肖像的「絕對權利」。曾為史地與公民課老師史都德深信,這問題是當代議題的核心,他不認為法規能帶來奇蹟成效,但希望使家長警醒,「制定法案也是為了讓議題受公議」。馬斯垂克大學 (Maastricht University) 法律系副教授葛安塔 (Catalina Goanta) 表示,「從法律角度來看,這項改革在歐洲乃至世界獨一無二,其他司法機構都將其視為模範」, 它的成功「很大程度將端視其執行及執法標準」。澳洲科廷大學 (Curtin University) 網路文化研究資深研究員阿比丁 (Crystal Abidin) 則強調,並非要僵化網路世界驚人的創意與繁生性,「但在分享孩童私下甚至私密時刻的權利上,這些世界非常不安全也不穩定」。她說到:「或許最有用的對話,是如何教育家長,給予他們做出最佳決定的資源,而非聚焦在我認為最徒勞的事,即試圖停止現象發展。」
「假的,用戶都是假的」機器人無所不在,新創大騙局又一宗
2021 年時,社群新創 IRL 從軟銀願景基金等投資者手中,募得 1.7 億美元資金,一舉成為估值接近 12 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然而兩年過去,這自稱為「領先社群網路」的平台,卻傳出經調查發現其聲稱的 2,000 萬用戶多達 95% 都是機器人,面臨即將關門大吉的命運。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近日該新創公司董事會的一位發言人表示,他們調查後得出了一項結論,該公司聲稱的 2,000 萬用戶高達 95% 都是自動發話系統或者機器人偽裝而成,「根據調查結果,大多數股東得出的結論是這間公司無法繼續走下去。」並宣佈了他們即將關閉公司的決定。調查結果出爐後,該公司決定中止創辦人兼執行長亞布拉罕。沙菲 (Abraham Shafi) 的職務,並且兩個月內正式關閉公司並向各個股東返還資金。IRL 於 2017 年成立,最初的方向是打造用於登記各種現實活動的日曆工具,也讓用戶可以和其餘參加活動的同好在平台上交流,包含 C 輪從軟銀等投資者募集的 1.7 億美元在內,這些年來 IRL 總計募得約 2 億美元資金。「年輕人主要使用 SnapChat、Instagram 和 TikTok, 但沒有適合這一代人的團體及活動產品。」沙菲曾經表示。不過疫情爆發後,IRL 不得不立刻轉向如直播音樂會、電競比賽等線上活動,並利用 C 輪募資獲得的資金展開收購、推動現實活動,試圖大幅推動用戶群的成長。當時沙菲曾向外界表示,他們在 15 個月內實現了 400% 的成長,擁有總共 2,000 萬用戶及 1,200 月活躍用戶。前陣子 IRL 還向投資者分享了一個數據:從 2020 年秋季開始使用這款應用程式的用戶,到今年 4 月為止有 63% 都還在使用,就社群媒體產業而言這樣的留存率毫無疑問非常驚人。然而現在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數據都並非真實。先前也有消息指出,有內部員工認為公司使用了非常規的方式來定義用戶,這導致聲稱的用戶數量遠大於實際業內認為的真正用戶數,而向上反應這點的員工卻傳出遭到公司解僱。事實上,App 監測平台 Sensor Tower 也估計,IRL 約擁有 100 萬到 200 萬用戶,遠低於該公司自稱的 2,000 萬用戶水準。IRL 用戶數虛報的消息一傳出,也旋即在新創圈裡引發波瀾,許多創業家紛紛在推特上發表意見,認為現在的媒體及投資者都把目光放在這些依靠吹捧、誇大不實的新創公司,某種程度可說咎由自取。托兒服務新創 Winnie 執行長莎拉。莫斯科夫 (Sara Mauskopf) 在推特上表示,「要打造一個貨真價實、沒有詐欺的事業,幾乎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內符合獨角獸的標準。」而商業資料分析公司 Outlier.ai 前執行長肖恩。伯恩斯 (Sean Byrnes) 也在推特上回應,「我已經被問過無數次為什麼我的公司成長沒有 XX 公司快,最後發現 XX 公司根本是個騙局。」今年 6 月,IRL 宣佈裁員 25% 時聲稱過去一年裡員工數成長了 3.5 倍,內部員工也透露正緊鑼密鼓開發大量新功能、建立合作夥伴,執行長更在聲明中發下豪情壯志,強調他傾注一生心力實現 IRL 的願景,他們的使命不適合膽小的人,但只要義無反顧專注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最終就能取得成功。不過現在爆出用戶數虛假後,IRL 的願景已經無緣成真,幾乎所有員工都將在兩個月後被解雇。美國證券委員會也已經開始調查該公司,瞭解他們描述業績的方式是否有違反證券法以及其他問題。
美國年度熱狗盛事登場 世界上吃熱狗最快的男人與女人再度稱霸
在美國,7 月 4 日是重要的獨立日,伴隨著國慶的熱鬧與歡樂,還有另一件年度盛事也在萬眾矚目下登場 —— 納森吃熱狗大賽。這場吃熱狗大賽,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受歡迎的飲食比賽之一,今年的男子組冠軍徹斯納特 (Joey Chestnut), 在 10 分鐘內吃下 62 條熱狗;女子冠軍須藤美貴 (Miki Sudo) 則吃了 39.5 條。納森 (Nathan's Famous) 是美國著名的速食店,以販賣熱狗著稱,每年納森都會在位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康尼島的創始店,盛大舉辦吃熱狗大賽。這場比賽真正的起源眾說紛紜,目前紀錄中最早的一場比賽是在 1972 年舉行。每年到了 5、6 月,納森就會陸續舉辦 4 場資格賽,邀請 18 歲以上的挑戰者報名參加;在資格賽中獲得前兩名者,就能獲邀參加 7 月 4 日的決賽。決賽當天,比賽全程由體育頻道 ESPN 現場轉播。每位參賽者背後都會有專屬的記分員,高舉藍色、黃色的記分板,參賽者可以選擇以熱狗搭配水、飲料,或是任何調味料。參賽者面前的長桌上,擺滿一盤盤熱狗和許多飲品,有些選手會選擇一口熱狗、一口飲料,有些則會將熱狗泡入杯中,再一口吃下。女子組首先於當日上午登場,贏得冠軍的須藤美貴總共在 10 分鐘內吃下 39.5 條熱狗,第二名、第三名則分別吃下 33.5 條和 24.5 條熱狗。儘管 39 條的數字看似驚人,對於已經贏得第九次比賽的須藤美貴而言卻是表現「失常」。她在 2020 年的比賽中,吃下 48.5 條熱狗,打破女子世界紀錄,目前還沒有人能超越。在賽後的採訪中,她表示自己受到強勁的競爭對手影響,「在最初的幾分鐘裡,我發現自己在觀察她,我不想因為其他選手分心。」她也對自己的比賽結果感到失望,「39 是一個較低的數字,我很抱歉。」當天中午,男子組比賽即將開始前,康尼島卻突然風雲變色、雷雨交加,惡劣的天氣使圍觀民眾不得不散去,外界一度以為比賽將取消或延期。所幸 2 個小時後雨勢減緩,男子組比賽仍如期舉辦,熱狗盛宴繼續展開。在男子組比賽中,過去已拿下 15 座冠軍的徹斯納特最受關注,他在 2021 年的比賽中吃下 76 條熱狗,為目前世界紀錄的保持人。比賽前一天,徹斯納特在《CNN》的採訪中表示,「我知道賽後我會感覺很不好,尤其是賽後的 12 小時內,大概需要 4 天才能恢復正常。」然而,為了這場「了不起的比賽」他仍樂意承擔痛苦,「我將竭盡全力獲得第 16 次冠軍。」在昨日的比賽中,徹斯納特在 10 分鐘內吃下 62 條熱狗,遙遙領先第二名的 49 條、第三名的 47 條,成功衛冕冠軍寶座。賽後他表示,他很開心能夠如期在 7 月 4 日贏得比賽,還補充道:「我感覺很好!我的肚子還有一些空間,晚點還可以喝一些啤酒。」在這場比賽中,男子組、女子組的冠軍,都能獲得 1 萬美元的獎金及冠軍腰帶;第二至第五名,則分別可以獲得 5,000 美元、2,500 美元、1,500 美元和 1,000 美元。
地圖上的虛線惹禍 《芭比》電影遭越南政府禁止上映
以美泰兒 (Mattel) 產品芭比娃娃為原型,製作而成的電影《芭比》(Barbie), 可說是今年夏天討論度最高的電影之一。距離 7 月 21 日的上映日期越來越近,讓不少影迷期待又興奮。然而,就在上映前不久,越南政府卻毫無預警地宣布,禁止《芭比》在越南播出。3 日,越南影視局局長韋建成 (音譯,Vi Kiến Thành) 向越南國營媒體《青年》說明,由於《芭比》電影中的某些場景,出現「非法的牛舌線」, 也就是一般人熟知的「南海九段線」, 因此國家電影鑑定與分類委員會決定禁止電影上映。九段線是中國在畫分領土時,認為他們在南海具有主權的領地範圍。這條由九個線段組成的 U 形虛線,從台灣南方為起點,包裹住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邊界貼近周圍的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南至北緯 3 度的曾母暗沙。其實早在 2016 年,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就判定中國的九段線並無法律依據;然而,中國政府拒絕這項裁決,仍然單方面主張他們擁有南海將近 80% 面積的主權。因此越南也將九段線稱為「牛舌線」, 諷刺九段線就像中國吐出的舌頭,意圖染指整個南海。這並非越南第一次因為九段線場景,禁止外國電影上映。2019 年夢工廠的動畫片《壞壞萌雪怪》(Abominable)、2021 年湯姆霍蘭德 (Tom Holland) 主演的電影《秘境探險》(Uncharted), 以及 Netflix 影集《松樹谷》(Pine Gap), 都因相同原因在越南遭禁播。目前,越南官方並未說明,《芭比》中的哪個場景出現九段線。不少網友猜測,很可能是電影預告其中一幕,芭比身後的世界地圖。在這幅地圖上,標示亞洲的色塊旁有一段彎曲的塗鴉虛線;而在地圖另一端,則有另一段 U 型虛線。Reddit 上的網友指出,地圖上的虛線更像是兒童塗鴉或路線標示;而 U 型虛線旁則應是格陵蘭島,與南海扯不上關係。不過也有網友提醒,目前並未證實《芭比》是因此場景遭禁,真正有問題的很可能是預告中尚未曝光的場景。
「下一個可能就是我」非裔少年槍擊案背後,法國移民青年與警察難解的裂痕
6 月 27 日早晨,一名阿爾及利亞裔的少年奈爾 (Nahel M), 在巴黎近郊的楠泰爾 (Nanterre) 遭警察射殺。法國警方最初釋出的消息,聲稱少年無照駕駛一輛黃色賓士,多次違反交通規則並開在公車專用道上,他非但拒絕警察要求停車受檢,還駕車衝向警察,因此,其中一名警察為自保而開槍。然而,Twitter 上很快出現另一段影片,與警方說法互相矛盾。影片中,奈爾遭 2 名警察攔檢停下,其中一名警察似乎抓住奈爾的衣領,並將槍口指向他;當奈爾駕車駛離時,一聲巨響傳出,車輛繼續向前行駛數十公尺後撞上路障。隨後,奈爾被發現胸口中彈,傷重不治。事後,《巴黎人報》採訪了奈爾的朋友、當時坐在車上的另一位少年完整地描述了案發當時的狀況。當時,他們在公車道上超速行駛,被 2 名警察騎車追趕,後來因塞車被警察趕上。警察要求駕駛熄火並搖下車窗,不僅用槍托敲打奈爾,後又將槍口指向他的太陽穴,威脅道:「不要動,否則我就開槍射進你的腦袋。」奈爾當場愣住,鬆開了自動駕駛的煞車,汽車因此向前移動時,警察也對著奈爾扣下扳機。奈爾之死迅速引爆民眾的怒火,楠泰爾街頭出現許多民眾聚集,抗議警方執法過當、使用暴力;抗議也逐漸蔓延至各大城市,形成全國性的暴動。許多城市的警察局、市政廳遭民眾縱火攻擊,街上的的車輛、垃圾桶、店家也遭破壞,混亂的場面令人聯想到。事發至今,暴動已持續 7 個晚上,全國各城市有上千輛汽車、上百棟建築物遭損毀,多名警察受傷,並有 1 名消防員在救火過程中殉職,所幸暴亂目前已漸趨平靜。在過去的一週中,法國政府共出動約 45,000 名警察與士兵在全國各地維持秩序,逮捕超過 3,000 名民眾;特別的是,被捕民眾多數為年輕的移民後代,根據美聯社報導,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 17 歲。針對這起事件,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在事發第一時間就向奈爾的家人表達遺憾,表示這是一場「無法解釋且無法原諒」的悲劇,並承諾「正義將得到伸張」; 他也多次召開危機會議,甚至取消原定的德國國是訪問行程。對於這次一發不可收拾的暴亂,他也譴責有些人利用奈爾之死合理化暴行,指稱「利用這名青少年之死是令人無法接受的」。「奈爾之死」會在全國各地迅速引爆,除了因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助長,也反映了法國長期存在的問題。本月 1 日,《世界報》刊登了一篇社論,文中寫道:「奈爾之死首先反應出警察被允許在路邊攔檢時使用槍枝的規定,擴大而言,更顯現出警察與工人階級社區的年輕人間的嫌隙。」其實,奈爾並非第一個因為拒絕警察攔檢,死於槍口下的人。2017 年,法國修改警察使用槍枝的法律,如果車輛駕駛無視警察停車檢查的命令,警方認為會對自己、他人的安全構成風險,警察即被允許開槍。然而,去年一項研究報告顯示,自法律實施以來,警察向車輛駕駛開槍致死的案件增加了五倍;光是去年一年就有 13 人因不服攔檢而被槍殺,今年則已有 3 人因此喪命。此外,法國警方的行為,也被指責是種族歧視。奈爾的母親穆尼亞 (Mounia) 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警察有各種方式能夠壓制奈爾,開槍並非必要,她質疑這名涉案員警是看到「阿拉伯臉孔、一個孩子,而想要奪走他的性命。」根據奈爾親友的描述,奈爾平時善良、乖巧,很受大家喜愛,且從未對任何人使用暴力。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發言人拉維娜 (Ravina Shamdasani) 則表示,法國應認真解決執法部門長久以來的種族主義和歧視。她也提醒,這並非法國警方第一次受到國際質疑,從 2020 年開始,聯合國旗下的各機構,就多次點出法國警方歧視少數群體、使用暴力,以及「不成比例」地針對非裔、阿拉伯裔、遊民等族群。而移民後代、工人階級出身的年輕人,長久以來面對警察的不安及憤怒,也是引爆事件的重要因素。在法國郊區,警察盤查移民後代青年已成常態,根據《金融時報》,2017 年一份報告指出,阿拉伯裔、非裔樣貌的年輕人,受到警察攔檢的機率是全國人口的 20 倍;且隨著近幾年歐洲極右翼崛起,這種針對移民的差別待遇變得更加嚴重。一名楠泰爾的居民接受訪問時表示,雖然他不贊同抗議者的暴力行為,「但是我理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感到憤怒。」「他們無法不去想:下一個可能就是我。」楠泰爾市市長賈里 (Patrick Jarry) 也告訴媒體,他能理解民眾看見影片時感受到的憤怒與不公。他指出,這些社區中的人們往往有一種共同感覺,即「正義並非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就好比,不是每個人都能上同一所學校、擁有相同的就業權力,正是這些不公平助長挫敗感,並在當天一次引爆。長期研究、走訪郊區年輕人的社會學家特龍 (Fabien Truong) 分析,在這些地區,幾乎每個青少年都有與警察產生衝突、爭吵的經歷。他說明,移民青少年即使只在自己住家附近活動,都可能被警察盤查,似乎暗示他們受到警方監控,只因為存在本身,「這些令人不悅的身分檢查帶來羞辱與壓力,久而久之,就培養出深深的憤恨。」不過,對於失控的暴力與破壞,多數人仍表示反對。奈爾的祖母納蒂亞 (Nadia) 透過媒體,呼籲民眾「別再破壞窗戶、公車、學校,我們希望能夠平息事態。」她與奈爾的母親穆尼亞都表示,他們的憤怒僅針對奪走奈爾性命的警察,而不是整個警察機構。法國檢方也表示,目前他們已經以故意殺人罪,正式對該名涉案警察展開調查。另有一名阿拉伯裔網友上傳一段影片,指責焚車、破壞公物的失控行為,「想像你母親的車被別人燒毀!今天警察找人民麻煩,所以人民就要找人民麻煩嗎?」他也批評,有些移民雖在法國出生,卻並未將法國視為自己的國家,甚至利用奈爾之死,作為破壞、鬧事的藉口。這則影片在 Twitter 上獲得將近 2 萬個讚、6,000 個轉推。此外,同為移民後代的法國足球明星姆巴佩 (Kylian Mbappé),6 月 30 日也在 Twitter 上發表聲明,表示自己同樣對奈爾之死感到震驚,並能夠理解民眾的憤怒。然而他也呼籲,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其後果將返還到自己以及親友身上;應冷靜解決問題並擔起責任:「還有其他和平、具建設性的表達方式,我們的精力與反思應該用在那裡。」
見證莫札特、末代皇帝 320歲的《維也納日報》發行最後一份報紙
6 月 30 日,曾為世界上發行中日報最古老的《維也納日報》, 在頭版上印上幾個巨大的醒目數字,寫著:「116,840 天,3,839 月,320 年,12 位總統,10 位皇帝,2 個共和國,1 份報紙」為其 320 年的報紙發行歷史劃下句號。維也納日報是一份奧地利國有報紙,但是編採上完全獨立,以客觀角度關注重要國際議題,為奧地利少數以新聞品質著稱的日報。1703 年 8 月 8 日,維也納日報首次以「維也納日記」(Wiennerisches Diarium) 的名稱發行,並表示自身宗旨為「不帶任何華麗的詞藻、詩意的修飾」, 將對新聞進行直接、冷靜的報導。一路以來,維也納日報見證歷史的更迭、時代的演進。1768 年,這份報紙曾報導天才音樂家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的橫空出世;1918 年,刊登了最後一位哈布斯堡皇帝卡爾一世的退位信。維也納日報堅持發行逾 300 年,僅在二戰期間曾被納粹強迫停刊數年。然而到了今年,卻因法規更改和資金壓力,不得不暫停發行紙本報紙。過往奧地利法律規定,公司須在維也納日報上付費刊登各項公開資訊、公告;然而今年 4 月,奧地利人民黨 (ÖVP) 與綠黨 (Greens) 組成的聯合政府,決定廢除這項規定。法規更改後,維也納日報每年收入將銳減 1,800 萬歐元 (約新台幣 6 億元), 迫使該報決定終止發行紙本報,並裁減 63 個工作崗位,包括將編輯部人員從 55 人減少至 20 人。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奧地利文化界的不捨,維也納日報的總編輯塞費德 (Thomas Seifert) 對報紙停刊表示「憤怒、憂鬱和悲傷」; 反對黨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SPÖ) 稱這是「奧地利媒體和文化痛苦的一天」;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薇拉 (Věra Jourová) 也在訪談中表達不滿,她認為「《維也納時報》多年來在提供人們資訊方面,扮演良好的角色。」6 月 30 日,最後一份維也納日報,採訪了奧地利前總理舒塞爾 (Wolfgang Schüssel)、弗朗尼次基 (Franz Vranitzky), 以及好萊塢巨星阿諾史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 等名人,他們紛紛表達對這份報紙的不捨。當天的一篇社論,該報也將被迫停刊歸咎於政府的新法規,並寫道:「對於優質的新聞業而言,這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期...... 在越來越多平台上,嚴肅的內容須與假新聞、貓咪影片與陰謀論瓜分注意力。」維也納日報停刊後,將轉型為線上媒體,持續在網路上製作新聞,並希望仍能持續發行紙本月刊。目前世界上仍發行中、最古老的報紙,則變為德國的《希德斯罕廣訊報》(Hildesheimer Allgemeine Zeitung)。此報於 1705 年首次發行,目前仍維持每週出刊 6 天,發行量約 3 萬份。
平均一位美國人就擁有6個停車位 許多城市廢止「最低停車位要求」
停車位政策除了改變了人們的交通方式,也帶來了其他一些不利因素,像是減少住房供應,並增加購買成本,因為開發商通常會將停車費用與租金或房價捆綁在一起。同時也增加了汽車排放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包括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因此,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城鎮 (包括共和黨和民主黨領導的地區) 正在改革他們的停車規定,包含取消對新的可負擔住宅、零售、工業和商業建設的停車最低要求政策。「這是一連串的後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城市規劃教授唐納德。肖普 (Donald Shoup) 認為:「停車格政策無疑損害了經濟發展,因為無論在哪裡,所有事物都必須包含了停車成本。」停車規定的不公平性在於每個人都要為此支付費用,即使是那些沒有車或無法負擔車輛的人。「最低停車位要求」政策的出現,必須回到一個世紀前。20 世紀初期,紐約市、洛杉磯和其他美國城市的街道上擠滿了汽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城市開始在最密集的地區增設新發明的停車計時器,希望限制汽車時間與數量,以供真正需要的人使用,同時也能賺點錢;此外還為新建築物制定了「非路邊停車」(off-street parking) 的要求。隨著開車的人數增加,高速公路的發展,以及都市化浪潮席捲美國,這些規定在戰後被加速推行。城市和郊區的目標是為每個人 (包含沒有車的人) 提供充足的停車場所。「城市規劃者回應人們的需求時,沒有考慮到長期下來會產生可怕的後果。」肖普說。根據倡議停車政策變革的非營利組織 Parking Reform Network 的研究資料,去年,美國有 11 個城市廢除了「最低停車位要求」, 包括北卡羅來納州的首府羅利 (Raleigh)、阿拉斯加州的安克拉治 (Anchorage) 和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 (Lexington)。加州則是第一個通過法律終結鄰近公共交通的新開發項目「最低停車位要求」的州。其它四座城市,包括維吉尼亞州里士滿市 (Richmond) 在內,也宣布跟進廢除此規範,跟進的理由是:讓市場來決定需要多少停車位。疫情過後,許多城市正在尋找重新塑造公共空間的方式,同時,他們也面臨著缺乏可負擔住房的問題。而取消「最低停車位要求」, 可能有助於解決房屋不足的困境,例如開發商可以將原本用以建造停車位的空間,轉變為較小的公寓大樓。根據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 (University at Buffalo) 的研究發現,開發商建造的停車位數量比以前的要求少,並將停車視為一項設施,向個別使用者收取費用,而非將其捆綁到租金或房價中。布魯金斯學會 (Brookings Institution) 的研究人員在 2020 年關於「最低停車位要求」的報告中主張:「『停車格最低要求』規範是 20 世紀的遺物,應該被淘汰」, 並提出政策上的建議 —— 由開發商和企業自行決定建造多少停車位。生態環保倡議家拉佩 (Anna Lappé) 曾說:「你的每一次消費,都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也許,正好是時候想想,人們的生活樣貌。你的每一分土地利用,都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運輸世界,不是粉紅色的」日本卡車女子爆紅,但辛苦誰人知
根據內閣府 2021 年度的《男女共同參與白皮書》調查,女性就業者約有 3,002 萬人,男性則為 3,711 萬人,女性比例約為 44.7%。但同一年,女性卡車司機的數量卻只有 3 萬人,相較於男性的 82 萬人,僅僅只占 3.5%。在同樣被視為「男性社會」的日本自衛隊,女性比例約為 7.9%, 可以看出日本女性卡車司機的數量寥若晨星。女性司機比例如此之低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卡車司機的工作非常辛苦。由於工作內容會依照運送的物品和目的地而有所不同,但在搬運或卸貨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手動裝卸數達 10 公斤的貨物,甚至可能因為長途車程,超過一個星期無法回家。對於男性來說,卡車司機是一份辛苦的工作,而天生體力和肌力上處於不利的女性則更加辛苦。而根據女性勞動基準守則中,明文規定女性不得搬運超過 30 公斤的貨物。但即使如此,貨物裝卸的工作對女性來說仍然是相當繁重的工作。為了彌補持續存在的人手不足問題,國土交通省在 2014 年推出了「卡車 Girl 推動計畫」(トラガール促進プロジェクト)。用著粉紅色的可愛字體寫著「能為現場增添華麗光輝的女性卡車司機正在增加」, 甚至還設計一台宣稱是為女性而開發的、由女性為女性營運,塗有圓點的粉紅色卡車。當年宣傳一出時,馬上引來許多批評。當女性卡車司機的存在,成了用以點綴艱苦的運輸現場的花瓶時,辛苦在現場運送貨物的女性們,又被當作什麼樣的存在呢?現年 49 歲的門馬千草,是運輸公司 CHIGUSA JAPAN 的社長。平常身穿西裝的她,只要換上綠色夾克,坐上她最愛的大卡車上,她的表情馬上就會變得如同小孩一般興奮。因為老家旁就是國道的關係,千草從小就對路上呼嘯而過的大卡車產生興趣,在考上駕照後她愛上送貨時,與客戶交流、聊天的樂趣。當她開始鍛鍊手臂與肩膀,能夠抬起更重的貨品時,一般的小貨車已經無法滿足千草了,她毅然決然放棄成為美髮師的第二夢想,決定追逐她的卡車司機夢。「我覺得我的天職就是卡車司機。在取得大型車駕照後,我把就業雜誌上刊登的 52 間公司,全都打了一輪電話。」但電話另一頭的回應大多是「我們不僱用女性」, 最後只有 2 間願意進行面試,當其中一間表明「女生只能從 4 噸小貨車開始開」, 千草的選擇只剩下一間。24 歲時,千草進入運輸公司,15 個員工中只有她一個女性,相較於現在有越來越多 20 至 30 歲的女性卡車司機,20 年前幾乎看不到年輕女性司機。2011 年,千草成立了自己的運輸公司,成為首位在卡車運輸界創業的女性社長。在 2014 年「卡車 Girl 推動計畫」上路後,千草甚至主動聯絡國土交通省,針對男司機對女司機的性騷擾,以及廁所盥洗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與報告。如果沒有提供卡車司機使用的廁所,女性司機也不會增加。但時至今日,千草依舊沒有感受到日本政府的行動。相較於男性,可以隨時將保特瓶當作行動廁所的方便,女性卡車司機在工作上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比開車、搬貨還困難的 -- 找廁所。因為能停放大型車的地方非常少,加上提供女性使用的加油站、休息站淋浴間,除了少之又少外,安全性也是個問題。今年 25 歲,車齡 4 年的 Kana 表示:「儘管需要經常搬運重物,但對我來說一點也不辛苦,反而最困擾的一直廁所很少這件事。一些工廠可能根本沒有女廁,停車場也離廁所很遠。」如果遇到了生理期,長時間無法換生理用品的情況下,對女性卡車司機的身體健康更是一大問題。此外,更不用提許多人對於女性卡車司機的言語歧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卡車司機,開設個人 YouTube 頻道,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加入這個行業。面對生育率下降以及高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日本的卡車運輸業長年面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即將 2024 年 4 月開始上路的勞動方法改革,其中針對卡車司機的超時工作時間設定了一年 960 小時的上限。而根據野村総合研究所的數據,如果政府沒有採取相關配套措施,2025 年將有 28% 的貨物無法運輸,到 2030 年時將達到 35%。勞動方法改革的出發點,本應是改善卡車司機的工作環境,但實際上,按趟計酬的工作方式,減少工作時數等於變相減少了司機的薪水。此外,許多司機為了減少上廁所的次數,會儘量減少水分的攝取,或是在酷熱的天氣中被迫在空調關閉的車內待機。曾從事卡車司機,現任文字工作者的橋本愛喜認為,不友善的工作環境,才是造成卡車司機過勞死的主因。只是一味地用卡車 Girl 這種詞語來吸引女性加入,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一旦了解到運輸業的現實狀況的人,很快就會辭職。不是只有卡車 Girl, 現實情況是男性司機都不想進入這個行業。」
不會老、不會累、沒有醜聞 韓國虛擬偶像熱,背後存在哪些隱憂?
隨著人工智慧及建模技術發展,僅在網路上活動的虛擬人物塑像克服可能令人類排斥的「恐怖谷效應」, 達到幾以假亂真境界。近年出現的「虛擬網紅」更是在韓國掀起風潮,成為引領年輕世代潮流的新興勢力。全球最知名的虛擬網紅當屬 Li l Miquela, 她誕生於美國矽谷一家新創公司 Cain Intelligence, 這位設定為 19 歲、巴西與西班牙混血的歌手兼模特兒在 Instagram 上曾吸引逾百萬人追蹤。韓國的虛擬網紅則以韓柔兒 (Han Yua) 最具代表性,她在 2019 年出道,至今發過兩首單曲,首張單曲在發售六天內就在 YouTube 上收穫 700 萬點閱率,第二張單曲則一度在音源網站上達到新歌排行第 35 名佳績。這些利用深偽技術創建的虛擬人物在韓國活動範圍迅速擴大,包括歌手、主播、教師、購物台主持人等,他們不會疲憊、不會變老、沒有黑歷史,更不用擔心他們傳出私生活醜聞或犯罪,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所謂的私生活。樂天購物台在 2021 年底首次推出利用 AI 技術創造的虛擬節目主持人 LUCY, 當時僅短暫亮相的她,到今年 1 月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主持購物節目,在由她獨自進行的名牌包與皮夾的直播中,庫存品在短短 25 分鐘內就銷售一空,證明坐擁 10 萬追隨者的 LUCY 帶貨實力。以遊戲業界為首,虛擬人物在韓國已經開始被各大企業視為一種新商業模式,包括 Netmarble 推出的虛擬女子團體 MAVE:; 科技公司 Pulse9 更打造進軍 K-POP 的虛擬偶像女團 Eternity, 創造真正沒有體力限制、沒有心理問題的「全能偶像」。Eternity 的成員長相都是由粉絲投票選出,這也顯示,可以隨意搓圓捏扁的虛擬人物外觀勢必成為他們最大的賣點之一。韓媒《亞洲經濟》在 2021 年就曾報導,中國動畫公司打造的虛擬人物受到大量外貌批評,網友們嫌棄她「皮膚看起來很乾」、「臉看起來凹凸不平的」,「長得不像藝人」, 單眼皮、痘疤及粗壯大腿都成為攻擊對象。在外貌主義盛行的韓國當然也少不了這種狀況,2020 年以保險公司廣告初次亮相的虛擬網紅 Rozy 也面臨許多針對外貌的評論,「長得很俗氣」、「比其他虛擬人難看」、「眼距太開沒有魅力」等冷酷評語不斷。甚至有整型外科醫生特地拍影片分析 Rozy 的長相,認為她的長相並不完美,「雀斑可能是為塑造親民感,偏圓的臉形能給人親近、溫柔的感覺」,「擁有個性的單眼皮加上眼線的方式來強調眼睛,眼距開的部分給人東方人的感覺」。這樣的分析有其道理,但也令人憂心是否可能強化一般人對特定長相的刻板印象,尤其韓國的虛擬人物以女性居多,可能更強化韓國女性對單一長相的追求。韓國觀光公社去年為宣傳活動打造的虛擬人物 Yeoriji, 曾因外型酷似韓國女團 Red Velvet 成員 Irene 引起軒然大波。除了侵害肖像權爭議外,就此提出質疑的國會議員也指出,雖然當局聲稱是按照 MZ 世代 (1981 年到 2010 年之間出生的人) 喜歡的五官塑造人物,但這種做法無疑也是對不現實的外貌至上主義搧風點火。韓國媒體就虛擬人的長相詢問一般民眾看法時,有些民眾認為,好看的外表實際上的確對宣傳有正面作用,沒必要非得把虛擬人做得醜;也有人認為展現魅力與個性更重要。實際上,韓國統計廳在 2020 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9.3% 韓國受訪者認為好看的外表在社會生活中「相對重要」, 同時有 15.9% 認為「非常重要」, 認為「完全不重要」的比例僅有 0.3%。除了對外貌看法的影響,虛擬人物相關的倫理問題也越來越受關注,包括未成年虛擬人物穿著暴露是否屬法律規範的違法行為,虛擬人可應用範圍是否應限制等,但可能引發的問題遠遠不止於此。韓國國際人工智慧與倫理協會 (IAA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thics) 2022 年發表了一份「數位人倫理指導方針」, 希望藉此找出人類與 AI 共存的理想方式。IAAE 理事長全昌培指出,數位人與虛擬人技術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泛、複雜,不僅在視聽娛樂領域,還擴及政治、教育、金融消費等,可能引發欺騙消費者、使用者的問題,或是被濫用於詐騙犯罪、未經許可重製已故人物,甚至利用在政治活動上。
高檔消費昂貴城市排行揭曉 新加坡居首位、台北名列前十比東京還貴
過去一年,各項生活成本無一不漲,令許多人感到吃不消;去年席捲全球的通貨膨脹,也讓各地生活成本排名出現變化。瑞士寶盛 (Julius Baer) 的「2023 年全球財富及高端生活報告」發現,亞洲已是富豪中心,想過奢華生活成本最高的地區,都集中在亞洲城市。去年新加坡超過上海成為全球最貴城市;台北雖然被擠下好幾名,但仍留在前十大。疫情過後,旅行和娛樂需求大增,飯店、機票、美食等商品與服務的成本高漲。瑞士資金管理公司瑞士寶盛生活方式指數報告表示,這主要是由於能源、原材料、員工成本上升,加上通貨膨脹、供應鏈中斷以及貨幣波動導致。報告評估 20 種高檔國際化生活所需的成本,如高級住宅物業、豪華汽車、商務艙航班和奢華晚餐等。今年,新加坡擠下上海,成為上層階級生活最昂貴的城市。瑞士寶盛分析師寫道,新加坡政府成功吸引高淨值人士前往生活和工作,同時推高房價。在新加坡,租金、房價、學費、汽車稅和一般生活費用都很高,基本健康保險更是全球平均的兩倍多。根據新加坡政府網站的生活成本計算器,新加坡市中心外,一房的費用為新幣每月 1,300~2,350 元 (約新台幣 3~5 萬元); 公寓租金平均費用則為新台幣每月 9~13 萬元。新加坡常被認為是宜居、穩定和國際化大都市,現在更成為全球富豪中心,到 2022 年底,新加坡有 1,500 個家族辦公室,是去年的兩倍。不只瑞士寶盛生活方式指數,在美世生活成本調查、經濟學人智庫的全球生活成本調查中,新加坡都名列前茅。根據 2022 年的調查,新加坡平均收入中位數為每月 5,070 美元 (約新台幣 15.7 萬元)、每年 60,840 美元 (約新台幣 189 萬元); 其中,每個成年人的淨資產平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 483,575 美元 (約新台幣 1500 萬元) 和 125,729 美元 (約新台幣 390 萬元); 而年齡 25~44 歲的新加坡人,年收入則介於新台幣 120 萬到 190 萬元。去年的排行中,上海仍位居第二,因昂貴商務艙航班和奢華晚餐貴得驚人;香港從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原因是遊客回歸導致旅館套房和高級餐飲價格飆升;曼谷從第 15 位攀升至第 11 位;台北從第三位跌至第八位;東京則從第八位降至第 15 位,現在台北比東京更加昂貴。至於其他區域,美國邁阿密去年生活成本增幅最大,從 2022 年第 18 位攀升至第 10 位;杜拜從第 14 位上升至第七位;雅加達從第 19 位上升至第 12 位;紐約從第 11 位上升到第 5 位。全球最貴城市前十大分別是:新加坡、上海、香港、倫敦、紐約、摩納哥、杜拜、台北、聖保羅、邁阿密。
聽海豚媽媽的話!最新研究:瓶鼻海豚也會陪寶寶牙牙學語
面對出世不久嬰兒,或是還在牙牙學語的幼童,我們自然而然地會改變說話方式,使用比較高的音調和誇張的聲音,並且換成更短、更簡單的語句。這種說話方式通常被稱為「兒語」(baby talk) 或「媽媽語」(motherese)。近期研究人員發現,除了人類會使用特殊的音調育兒,在海豚身上也能觀察到類似的行為!過往有不少研究指出,如果家長與幼童講話時使用兒語 —— 提高音調、放慢速度、使用重複且簡單的語句 —— 更能抓住幼兒的注意力,且幼兒吸收詞彙的速度也會加快,有效促進語言學習。這種現象在動物身上十分罕見,過去科學家僅觀察到少數物種有這種行為。包括,雌性恆河猴會藉由改變叫聲,吸引以及保持幼猴的注意力;斑胸草雀 (zebra finches) 與雛鳥交談時,則會提高鳴叫的音調、放慢叫聲,幫助雛鳥學習鳥鳴。而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6 日發表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薩拉索塔灣 (Sarasota Bay), 過去 34 年來、19 隻不同雌性瓶鼻海豚的錄音;經過分析發現,母海豚也會使用兒語,當牠們在其幼兒附近,發出的哨聲頻率範圍將擴大,高音更高、低音則更低。主要研究人之一賽伊 (Laela Sayigh) 從 1980 年代末期,就開始在薩拉索塔灣觀察野生瓶鼻海豚。他發現,瓶鼻海豚會使用由特殊哨聲組成的複雜語言系統,彼此交流、溝通,與人類相似。此外,海豚媽媽會照顧小海豚長達 6 年,當小海豚 0~2 歲時,雌海豚會負責哺乳牠們;3~6 歲時,海豚媽媽則會陪伴在小海豚身旁,教導牠們如何在海洋中捕食、生活。於是,賽伊與研究團隊在 30 多年間,將特殊的麥克風固定在母海豚的前額上,錄下 19 隻海豚獨特的哨聲,包括牠們獨自行動,以及陪伴小海豚時的聲音,並加以分析。此次的新發現,也是有史以來首次在人類以外的物種中,留下兒語的紀錄。研究共同作者詹森 (Frants Jensen) 說明,小瓶鼻海豚必須學會發出各種哨聲,與其他海豚進行交流,因此若母瓶鼻海豚具有此類行為十分合理。雖然目前研究人員還不能斷言海豚使用兒語的真正原因或目的,但是這項發現仍是研究非人物種行為的重要依據;並且支持了非人物種也可能像人類一樣,使用兒語促進聲音學習、建立情感聯繫的假設。
番茄醬該不該放冰箱?亨氏表態引發社群大戰
端午節剛剛過完,每年必然浮上檯面的「南北粽之爭」暫時畫下句點。不過,生活中有些「食物宗教戰爭」永遠不會停歇,而且世界各地都有人為此爭吵不休,例如:日本人爭論吃炸雞要不要加檸檬,韓國人質疑糖醋肉的醬要淋著吃還是沾著吃。而在歐美,有一項「爭議」也總被反覆辯論 —— 開封後的番茄醬,究竟該不該冰進冰箱?這項爭議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加嚴重,根據英國電氣零售商「Currys」的一項調查,他們訪問 2,026 名英國人的食物儲存習慣,其中 40% 的民眾會將開封後的番茄醬冷藏,36% 則會將番茄醬存放在櫥櫃中,兩者相當接近。許多名人也曾公開表達立場,例如饒舌女王 Cardi B 曾在 Twitter 上發文指出:「將番茄醬放進冰箱裡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美國流行歌曲天后珍妮佛羅培茲 (Jennifer Lopez) 則曾在一場採訪中,看見網友在 Tinder 上的自我介紹欄寫著「如果你將番茄醬放在冰箱裡,這段關係將無法繼續下去」後,立刻皺眉並將他左滑刪除。27 日,番茄醬大廠亨氏 (Heinz) 在 Twitter 發聲,他在一則推文中寫下:「提供參考:番茄醬。放。進。冰。箱!」推文再度引發社群上的戰爭,有些用戶大力贊同;另一些用戶則憤怒表示:「難道你想讓我在熱食上加上冷醬嗎?」「我這輩子從來沒有把番茄醬放進冰箱裡!」隔天,亨氏還發布一項投票調查,詢問大家如何儲存番茄醬,截至 29 日下午,參與投票的 7,338 人中,有 57.7% 投給放置於冰箱,42.3% 則是放在櫥櫃裡。其實,許多網友指出,亨氏番茄醬的產品說明上就已註明:「打開後需冷藏,並在 8 週內食用。」針對這項長久以來的爭論,亨氏也曾發表聲明,表示由於番茄醬的成分番茄、醋都屬於酸性,可以在室溫下穩定保存,但是產品開封後會受儲存條件影響,建議開封後須冷藏以保持最佳品質。然而許多民眾對此說法並不買單,番茄醬之爭仍然持續。
加入DQ PLUS,與知識同行
嗨嗨我是 DQ 金探子 (振翅飛飛熱愛 DQ 的你,是不是覺得光看新聞還不夠過癮?熱愛知識的你,是不是總少些能盡情分享討論的好夥伴?你的心願我們都聽到了!兼具即時交流、議題討論的平台 ——✨全新 DQ 官方帳號 - DQ PLUS 正式登場✨只要三步驟,就能登上 DQ 飛船,與編輯群和知識夥伴們一同暢聊時事、看遍地球!無論金額,現在只要贊助 DQ, 你就能登上 DQ PLUS 飛行船!贊助資格與相應福利說明:⭐「任意金額贊助」DQ ⭐獲邀加入 DQ PLUS 官方帳號享有加入「編輯聊聊 OPEN CHAT」社群資格每月電影特映券、不定期展覽券抽獎👑「滿額贊助」DQ (年度贊助 1200 元 / 每月定期贊助 100 元)👑獲邀加入 DQ PLUS 官方帳號享有加入「編輯聊聊 OPEN CHAT」社群資格每月電影特映券、不定期展覽券抽獎 (三倍機率) 獨享 DQ 推薦好書抽獎資格更多「滿額贊助」福利將陸續開放,敬請期待贊助完成後,請遵循頁面下方引導資訊,並點擊按鈕加入 DQ PLUS 官方帳號。加入 DQ PLUS 後,請小隊員這樣做:於對話框傳送「您的贊助信箱」於對話框傳送「完成」二字金探子將儘速為您完成資格審核,等待期間也請您優先一鍵加入「編輯聊聊 OPEN CHAT」💙讓我們一起打造 DQ 世界觀,建立屬於我們的知識社群 (・̀ω・́)💙
今天,所有韓國人都年輕一歲!南韓年齡新制今上路,統一國民歲數算法
從今天開始,所有南韓民眾將集體「年輕一歲」! 在韓國,計算年齡的方法以複雜出名,同一個人使用不同年齡算法,可能會擁有 3 種歲數。為了避免不同年齡算法產生的誤會和混淆,韓國法制處宣布《滿歲統一法》於 28 日正式上路,統一法規中的年齡計算方式。韓國社會計算年齡的方式,分為「虛歲」、「年歲」(연 나이) 和「滿歲」(만 나이) 三種。日常生活、社交場合中,韓國人通常使用虛歲,由於他們認為孩子在母腹中已有意識,因此會將剛出生的嬰兒定義為 1 歲,過完新年則會再長一歲。「年歲」則以出生的年份計算,不論出生的日期是哪一天,年齡都等於當年年份減去出生年;而「滿歲」是以出生日期為基準,經過一年才增加一歲,與台灣普遍認知的年齡算法相同。舉例來說,2000 年 7 月 28 日出生的人,截至今日 (2023 年 6 月 28 日) 的年齡分別為:不過,由於複雜的年齡計算容易造成混淆與爭議,韓國總統尹錫悅在選舉時,就提出統一年齡系統的政見。去年,由韓國民調公司「韓國研究」(Hankook Research) 發表的一項調查也指出,有四分之三的韓國人都支持此項變革。今天上路的《滿歲統一法》, 規定未來在法律以及行政條文中,年齡一律使用「滿歲」計算;除去一些特殊項目外,法律、合約、公文中的年齡,都會以滿歲解釋。法制處也鼓勵民眾,未來在日常生活中詢問年齡時,都應該盡量使用滿歲,去除法律與社會習慣間的差異。受到這項新法影響的主要法律,包括針對兒童與青少年的性犯罪、暴力保護法規,確保每個未成年人都能受到確實的法律保護;以及《國民體育振興法》, 確立體育相關票卷的銷售限制對象。有些已經使用滿歲計算的制度則維持不變,例如 18 歲以上國民的選舉權、福利年金領取、給予 65 歲以上老人的福利等。不過也有例外狀況存在,為了運作方便,計算入學、兵役、報考公職,以及購買菸、酒的年齡,仍然沿用舊制以「年歲」計算,僅考慮出生年判斷適用年齡。南韓法制部長李完圭 (이완규) 表示,《滿歲統一法》可以大幅減少因年齡標準混用,產生「不必要的社會成本」。他也指出,統一用滿歲計算年紀,可以準確反映個人的實際年齡,「我們期望透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滿歲」, 能逐步改變民眾對年齡的社會認知。」
告別熟悉的福澤諭吉,認識紙鈔上的新主角!新日幣將於2024年7月發行
日本的思想啟蒙大師福澤諭吉,除了推動日本現代化發展的事蹟,還有另一個重要身分為大家所知 —— 一萬元日幣上的人頭肖像。不過,萬元大鈔上的福澤諭吉即將走入歷史,日本政府財務省與日本銀行 28 日宣布,從 2024 年 7 月上半月起,將開始發行新版鈔票。這是日本時隔約 20 年更新紙鈔設計;更是睽違 40 年,更換萬元日幣上的肖像人物。財務大臣鈴木俊一在記者會上表示,新幣正式的流通時程,將在正式發行約半年前、準備工作完成後公布。新版的日本紙鈔由國立印刷局製造、日本銀行發行,從 2022 年 6 月開始印製,並且已於當年 9 月完成印製。經過全面更新,10000 日圓、5000 日圓和 1000 日圓紙鈔上的人像,分別從福澤諭吉、小說家樋口一葉、細菌學家野口英世,變為澀澤榮一、津田梅子以及北里柴三郎。在台灣,對於新版日圓上的 3 位人像,或許會感到有些陌生;不過這些人物,都在各方面對日本社會有巨大貢獻。萬元日鈔上的澀澤榮一,有「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日本實業之父」等美名。他將在歐洲學習到的知識帶回日本,協助日本制定度量衡、國立銀行條例、金融貨幣制度等,並發行新式紙幣,減少偽鈔流通,奠定日本近代化的基礎。除了國家的金融制度,澀澤榮一辭去公職、轉往民間發展後,又締造許多商業奇蹟。根據統計,由澀澤榮一創立或相關的企業高達 500 多家,且許多機構至今仍享譽國際,包括京證券交易所、帝國大飯店、王子製紙、第一國立銀行 (現名瑞穗銀行) 等,範圍涵蓋金融、交通、教育、物流等。雖然締造了奇蹟般地豐功偉業,但是澀澤榮一卻不戀棧名利,而是致力讓社會更加平等、全民安居樂業,主張將財富用以支持公益。因此,他也成為日本民間、企業家都相當敬重的人物,NHK 也在 2021 年將他的故事拍成大河劇《直衝青天》。新版 5000 日圓上的津田梅子,則是日本女子教育的先驅。津田梅子是日本首批女留學生的其中一人,由於長年留學美國,她回國後深深感受到日本女性地位低落。於是她決定二度出國進修,並經常發表公開言論,呼籲日本應給予女性平等的留學機會。此外,她還募款設立獎學金,資助日本女性出國讀書。返國後,她持續推動女性教育,透過演說、論文強調讓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為了確保女性獲得的教育品質,1900 年她親自創辦女子英學塾 (現津田塾大學), 任何身分、背景的學生,都能在此獲得平等的教育,為提升日本社會女性地位的重要推手。1000 日圓上的北里柴三郎,是日本知名的細菌學家,也是傳染病防治的先驅。在人類對於各類傳染病束手無策的 20 世紀初,北里柴三郎首先培養出破傷風菌,這在當時幾乎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隔年,他又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貝林 (Emil Adolf von Behring), 一起發明治療白喉等疾病的血清療法;隨後他還在香港發現了鼠疫桿菌。除了醫學上的重大貢獻,北里柴三郎也在日本創立第一個傳染病研究所、第一個私立大學中的醫學部,以及日本醫師會、日本結核病學會等組織。無論是對於世界、日本的醫學發展,北里柴三郎都貢獻出重要的一大步。除了鈔票上的全新陣容,日本政府這次還在新鈔上引進獨步全球的防偽技術 ——「全像攝影」(Holography), 讓鈔票上的肖像看起來是立體的,且傾斜時會隨之轉動;新鈔上也加上新的觸覺標記,可以用觸摸方式辨認不同面額的紙鈔。此外,由於日本很少有假鈔流通,因此日本政府說明,現行使用的貨幣,在新鈔發行後仍然可以正常使用;舊鈔則會由日本銀行慢慢回收處理。
【小隊員知識+】英國皇室、荷蘭「紫燈區」文化!DQ會員Wendy的知識分享,值得你細讀
英文起家,以翻譯為生,逐水草而居,飄到了日不落國重新開始人生,後來用了所有好奇心在一年內探索了 19 個歐洲國家,待過 BBC 一下子,去過聯合國面試,親眼看過 Boris Johnson 那頭亂髮,也聽過抖森 (Thomas William Hiddleston) 本人的性感嗓音,相信《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的精神 —— 開拓視野,看見世界,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後來看見現實跟夢想兩難,回來努力當薪水大盜也努力進行海洋保育行動,信奉睡教,希望能以最大的溫柔去對待所有遇見的人們與事情。Wendy: 自己本身個性就是很喜歡接觸不同的事物,基本上沒有完全不感興趣或是不喜歡的東西,對我來說,世界上很多東西看起來不有趣,只是我們沒有用有趣的面向去了解它,而要學習本身就是花時間花精力,喜歡廣泛的了解與吸收新知,然後針對真正有興趣的領域會深入耕耘。Wendy: 英國媒體對於專題的報導是很深入的,大部分 BBC 或是歐洲電視台的專題報導都會深入研究調查,並且不只是討論國內的新聞議題,他們的電視台會以長專題深入報導。但台灣的新聞最長就是一分半的一段帶子,很容易就把資料跟訊息傳達得過於簡短;就算有專題報導內容,但台灣 (讀者、觀眾) 並沒有看長專題的習慣,歐美民眾則是很習慣這樣的電視新聞內容,所以做太短或是不詳盡的報導其實蠻容易招來一般民眾不滿意。同時,去 BBC 培訓時有參與到「跑現場訪問」的環節,曾去英國議會看開會。當時討論的議題是,也有拿過麥克風、幫忙搶位置,為當時還是議員的 Boris Johnson 收音。那天開會開到了晚上十一點,聽著全場一起喊著「Aye」, 真的是非常震撼人心。看著電視電影畫面在眼前上演,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Wendy: 英國文明的歷史基本上是受到王室影響而生成的,而在世界不斷變動的過程裡,英國王室在多次的騷亂裡都努力存活了下來。基本上英國王室定調了英國某些人的生活基準與基調,對許多英國人來說,認同英國王室是一種認同自己國族與民族的一種精神象徵,除了傳統儀式的保留凸顯了英國人對於傳統價值與文化傳承;英國王室的公關角色也成了一種現代外交上的獨特風景,讓英國王室成為現代社會一種中立且中堅的機構,這一點尤其凸顯英國王室的價值,而且它的角色無法被取代。英國王室成員並不是生下來就只是當個富二代,每一個王室成員都需要承接責任,且皆是以最高的行為準則被大眾檢視。當他們身負的責任越是重大,他們就要更嚴謹的要求自己的外在表現。女王之所以受到推崇,不僅僅是因為她個人的魅力使然,還有她成功地贏得所有不分國界從元首到平民的信任與愛戴。就算王室是只屬於英國的王室,但王室的立場超脫了黨派;身為信仰中心但卻包容多元、雖然傳統但努力與世界接軌,王室似乎成為了變動世界中不變的精神象徵,但又能夠與時俱進且靠近人群。在我看來,王室是英國社會的安定來源,雖然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和英國王室連接性沒有那麼強,但不可否認,英國王室還是現代英國文化的基石。在現代,明星政要們總是走馬看花的來了又走,好萊塢明星天天在搬家離婚,但英國王室就是英國王室。Wendy: 我是支持王室存在的。英國王室的基礎精神是 —— 政治不干政。雖然英國王室並沒有實質的政治權力,但國王 / 女王在各種政治活動中仍然有其特殊的角色,在女王執政時期,女王更是擔任了大英國協的元首;在大英國協裡,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而其中有 16 個國家將女王認做自己的國家元首,而且女王可以對政府提供施政意見與建議,協助維持大英國協各成員國和平相處,因為他們有著同樣的精神領袖。在實際生活層面上,在 2017 年,國際品牌評估機構 Brand Finance 預估:英國王室為英國經濟直接貢獻 17.6 億英鎊;平均近十年來,每一年王室約為英國經濟貢獻 18 億英鎊值,對整體經濟價值貢獻為 675 億英鎊。這些品牌效應不僅僅是周邊商品銷售而已,英國王室所有的品牌認證 —— 王室委任認證 (Royal Warrant of Appoint) 是王室成員或是貴族為他們提供的商品、服務的公司提供的稱號,也是大英國協裡具有權威性的認證機制,此類的認證、授予特許品牌等殊榮也同樣帶動經濟產值。在 2017 年就帶來了約 2 億英鎊的經濟價值,對單一品牌來說,王室特許品牌會為其帶來約 5% 的銷售成長。王室所帶來的還有各類慶典與儀式帶來的旅遊與零售業經濟效益,如在 2011 年威廉王子大婚,直接帶動同期赴英旅遊 35 萬人次旅客的成長量,以及 20 億英鎊的經濟效益,婚禮的紀念品、郵票、徽章與王室的周邊產品銷售就有佔了 5 億英鎊,王室的人物影響也直接在文藝界有經濟產值,許多電視劇與電影如《王冠》(The Crown)、《維多利亞》(Victoria)、《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 以及各類書籍與雜誌等。這些經濟效益也都是以千萬英鎊來計算的,要說英國王室被英國政府供養,不如說英國王室也在養著英國的人民們。Wendy: 要討論王室存廢的議題,有一派一定會說:如果英國王室被廢除,可以達到真正的公平正義。但,「達到公平正義」的定義我覺得是值得被探討的,所謂的公平正義是否能在王室消失後真正的做到平均分配?還是王室的大量資產要由誰來負責處分?我可以試想就算王室真的有一天被廢除,那些資源依舊留存在某一些人手中,並不會成為真正的公共財也不會增添多少效益;因為有很多王室現存的文物、住宅以及資料都是因王室的存在而在被維護著的,也因為王室認為本身有義務要維護這些資料與傳統並公之於眾,所以他們供養了博物館、基金會以及其中的工作人員,並提供他們維護與研究的經費。王室確實擁有了許多資源,但同時他們也在使用這些大量的資源對社會做出貢獻。 現今的王室並不是坐在家當無所事事的富二代,許多的王室家族成員關心社會大事,成立了公益組織,關心環境保育問題,此外,也有許多的王室高級成員投身進入戰場,女王本人就曾經參與過二戰,並且會自己駕駛軍用卡車修理引擎,女王的兒孫們也都參與過戰場,雖然有人抨擊過王室成員上戰場還是享有特別待遇,但至少王室成員上過戰場,實際當兵報效國家,但許多人其實是做不到這件事情的。Wendy: 安妮長公主。她喜歡馬術,同時也非常盡心盡力的在履行王室職責,非常做自己,是第一個再婚的王室君主後代。但這是在世的王室成員,若全部的王室成員裡我最想介紹的當然是瑪格麗特公主 (Princess Margaret, Countess of Snowdon), 天生叛逆活潑熱情,與伊莉莎白女王個性截然不同,是王室成員中第一個努力勇敢做自己的成員,在那個年代更屬不易。Wendy: 我自己最深刻的旅遊經歷是到荷蘭去玩真人圖書館 (Living Library)。這一段其實是一個意外,當時我正在經歷人生最痛苦的一次失戀,當時朋友就鼓勵我玩 Tinder, 後來就發現可以透過交友軟體找到一些沒有想過的人,當時異想天開地想要在荷蘭找特種行業的人出來聊天,而且意外的其實蠻多的,但他們大部分上去 (Tinder) 也是為了要找其他的香客來源...... 不過我就在交友軟體上寫了,我想聽他們的人生故事,邀請他們在麥當勞見面,會請他們吃一餐麥當勞。很意外的,有六位網友答應跟我講故事 (害我吃了很多次麥當勞), 但他們也不是全部都是紅燈區女郎,也有紫燈區的朋友現身。紫燈區是變性人的色情行業工作者。還有一位我印象很深刻的網友,他是一位正在變性中的變性人,跟他聊天的過程,我才知道變性過程的辛苦,他非常認真地跟我解釋他變性過程要做的決定、療程的長度還有很多變性人對於世界的思考角度。也是那一次會面,讓我意識到他們所想的、經歷的跟我們很不一樣,他們也沒有想要傷害其他人,但很多大眾的評論與意見卻很容易傷害到他們,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聽見變性人朋友跟我分享他們的想法,那次會面收穫良多。而紅燈區女郎的故事也很特別,其中有一位跟我說,她自己很早就曾接受過歐洲媒體訪問,在 1 月的時候刊出專題報導,所以她以為我也是來寫新聞的記者。她一開始來到紅燈區是為了賺錢養活家人;原本她的工作要值大夜班無法照顧小孩,也無法賺夠錢,後來在朋友介紹下,她將小孩交給家裡母親照顧,隻身從東歐到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賺錢寄回家。但其實,他們賺的錢跟所承擔的風險並沒有成正比,這份工作真的沒有想像中容易,除了學習床上取悅客人的技巧以外,很多性工作者是要冒著生命危險在接客的。畢竟是特別的工作場所,他們的工作場域沒有監視器,也不會有呼叫系統。其中一位就有遇過客人在過程中用皮帶刻意勒緊她的脖子,伺機要取她的性命,所幸她的同事破門救了她;還有客人逼迫她使用毒品,後來雙雙送醫急救。同時,性工作者也可能在過程中遇到不講理的顧客:不願意使用保險套、執意發生不安全性行為,也有客人拿硬物強迫進入性工作者,逼迫他們服從;也有人在事後心有不滿,在路上等他們下班後拿棍棒攻擊,更甚者,也有宗教狂熱分子偽裝成客人,持武器攻擊性工作者,就為了行使心中正義 —— 想要世界上的色情行業都消失。也有聽說真的有人故意去找變性人性工作者,帶了刀片將私處割開致其流血之死,製造仇恨犯罪...... 關於他們的故事有太多太多可以說,所以每一位從一開始見到我都是很平靜的吃著麥當勞,到最後都情緒激動地跟我訴說他們的生命故事。Wendy: 我覺得是 —— 我來,我看見,我征服 (Veni, Vidi, Vici)。並不是因為我真的征服什麼成為自己的東西,而是我體驗過某些事情,所以這些記憶成為了我自己珍藏的東西,任何人可以聽過這些故事,但從來都沒辦法把他們從我身上拿走。英國生活的影響是讓我知道「所讀之書皆有其源」, 而我覺得自己不是什麼世界偉人,但我可以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傳達給其他人,影響其他人一起喜歡這個文化或是知識。I am not a writer, but I am an interpreter. 我這一生所要做的是重生、見證與接納,重生開闊眼界、見證世界的美,然後接納所有不同並與這些不同交流。Wendy: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義與絕對的正確,世界上永遠有探索不完的地方與知識。希望可以跟 DQ、領航員還有小隊員們一起繼續探索世界:) 看到這裡,相信螢幕前的你也有許多驚訝與好奇:這知識與經歷未免也太豐富了吧!畢竟金探子第一次見到 Wendy 時也是如此 (燦笑) 噢不,應該說每次見到 Wendy, 她總還能讓我更大開眼界,更增廣見聞。你是否也與 Wendy 一樣,對知識抱有深深的熱忱、對任何事物有著無限的好奇呢?金探子誠摯邀請您登入 DQPLUS, 並加入 OPENCHAT 社群,在這臥虎藏中的社群中,隨時都有五花八門且含金量豐富的知識交流與討論,只要你願意,我們就能為彼此打開視野、探索世界。💙讓我們一起打造 DQ 世界觀,建立屬於我們的知識社群 (・̀ω・́)💙👉了解如何加入 DQ PLUS/OPENCHAT
「人行道彷彿競技場」義大利祭新規管制電動滑板車
近幾年走訪羅馬競技場、萬神殿、特雷維噴泉等知名古蹟時,經常可以看到遊客騎著電動滑板車,在道路上呼嘯而過;或是在人行道上,看見成堆隨處停放的滑板車。為了遏止電動滑板車製造的交通混亂,羅馬政府先前就已出手管制;27 日,義大利政府又頒布新規,嚴格限制電動滑板車的使用。和歐洲許多國家相同,近年義大利電動滑板車的使用量迅速飆升,環保、方便的移動方式,在新冠疫情後更被視為城市交通的未來。租賃公司也在各大城市放置大量共享電動滑板車,提供居民、遊客租用。根據法新社報導,2021 年整個義大利共有超過 45,000 輛共享電動滑板車。然而數量眾多的電動滑板車,卻造成城市交通的亂象。沒戴安全帽的遊客騎著滑板車,從四面八方竄出,還經常逆向、超速、雙載;且隨借隨還的共享滑板車,往往雜亂地停放在人行道上,成為街道上的重重路障。此外,電動滑板車也出現多起死亡車禍,根據路透社報導,義大利在過去 2 年中,就有 6 人在騎乘滑板車時不幸車禍去世。面對電動滑板車帶來的混亂,許多歐洲城市紛紛著手規範,例如今年 4 月初,巴黎就進行了禁止共享電動滑板車的公投,並以 90% 的贊成票通過。義大利政府則在本週二宣布將嚴加打擊電動滑板車,在新頒布的道路交通法規中,每台電動滑板車都須註冊牌照,車主須購買保險後才能上路;此外,電動滑板車使用者都需配戴安全帽,且禁止在人行道上停放電動滑板車。對此,義大利基礎設施和交通部長薩爾維尼 (Matteo Salvini) 說明,對於推嬰兒車的人而言,現在米蘭、羅馬等大城市的人行道彷彿就是「體育競技場」,「我們需要恢復一點秩序。」此次義大利頒布的交通新規,除了加強管理電動滑板車,也調整許多駕駛法規,包括將懲罰酒駕肇事者 30 年禁止駕駛、推動酒精鎖,以及對剛獲得駕照的年輕人設下更嚴格的規範。希望藉由法規調整,呼籲大眾更加重視行車安全,減少道路事故發生。
首爾補習班比便利商店多3倍 南韓大考將排除「殺手級試題」遏止補習亂象
2018 年末爆紅的韓劇《天空之城》(Sky Castle), 深刻描繪南韓社會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出現的種種亂象。在南韓,為了考上好大學,許多學子的日常都在補習班中度過,夜以繼日地讀書、學習,彷彿活在令人窒息的地獄。為了扭轉這種現象,南韓政府從升學考試著手,下令刪除大考中的「殺手級試題」。根據南韓政府的統計報告,2022 年南韓民眾花費於課後補習班的支出,共高達 26 兆韓元 (約台幣 6100 億元), 平均每個學生每月需花費 41 萬韓元 (約台幣 9600 元) 補習。而根據南韓《中央日報》報導,截至今年 5 月為止,首爾補習班的總數為 24,284 家,比便利商店的數量還多出 3 倍。巨大的升學競爭不僅造成學生、家長的壓力,鉅額補習費用也成為年輕人不想生育的原因之一,間接導致南韓生育率低靡。南韓學生「不得不補」, 與升學大考中的「殺手級試題」息息相關。在韓國的大學修學能力試驗 (CSAT) 中,除了課綱範圍內的測驗題目外,還會有些非常困難、課本上學習不到的題目。為了應付這些殺手級試題,取得「頂大」門票,韓國的補習班往往到深夜都還擠滿學生,也造就韓國補教業的蓬勃發展。對此,南韓執政的國民力量黨 19 日宣布,從今年開始,大學入學考試需刪除殺手級試題,避免助長補習風氣、增加家長經濟負擔。根據《朝顯日報》採訪,總統尹錫悅透過幕僚表示,殺手級試題是「拿身為弱勢的孩子們開玩笑」, 對數十萬名考生不恰當且不公平,如果不解決將引發致命的社會問題。南韓國家未來研究院院長金廣鬥也在臉書上發聲,他貼出 2020 年大學修學能力試驗中的殺手級試題,指出在韓語科的考試中,考生竟被要求回答經濟學難題,「我感到又驚訝又憤怒。真的有高中生能在沒有補習班教師的幫助下,解出這麼困難的問題嗎?」為了改善升學管道,南韓教育部 26 日公布改革計畫,包括要確實過濾超過課綱範圍的高難度試題,設立由學校教師組成的「入學考試公正評價顧問委員會」、「入學考試公正出題檢查委員會」, 以及提供更多免費的升學資源,讓學生能在不用補習的狀況下獲得充分指導等措施。南韓教育部長李周浩 (이주호, 音譯) 26 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將努力阻止不恰當的升學試題造成的過度競爭,「我們將中斷入學考試中殺手級試題造成的惡性循環。」南韓教育部也承諾將加強監管補教產業,打擊不實、誇大的補教廣告。
「別讓你的貓成為兇手」戴上圍兜兜,封印貓咪的殺傷力
在澳洲,有一群人正在試圖阻止貓咪,發揮牠們狩獵天性。根據澳洲野生動物協會 (Australia Wildlife) 數據調查,全國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有飼養貓咪,數量相當於 530 萬隻。然而,這些貓咪因為狩獵的天性,每年有超過 5.46 億隻動物遭到貓咪殺害而死,其中有超過六成的動物,是澳洲的本土野生動物。因此,位於新南威爾斯州 (New South Wales) 南方海岸的 Eurobodalla, 地方議會正研擬向貓主人們發放貓咪圍兜 (Cat bib), 這種圍兜設計可用於阻止貓咪在狩獵動物時的行動。貓圍兜不會影響貓咪的活動,只會干擾牠們伸出爪子的時機。這給予鳥、青蛙、蜥蜴等動物們足夠的時間逃脫,貓也就無法捕捉或是殺害這些生物。貓圍兜通常會使用鮮豔的顏色,以警告獵物們貓咪的存在,其形狀也可以防止貓咪在獵捕時,使用兩腳著地,減少鳥類被捕殺的可能性。這種產品的效果比貓鈴鐺更好,因為貓可以學會保持頭部靜止以防止鈴響,但貓圍兜的顏色會在遠處警示獵物貓的存在。Eurobodalla 的自然資源主管寇特妮芬克多恩斯 (Courtney Fink Downes) 表示,已經從當地獸醫診所購買了數百個圍兜,但還是希望貓主人們能全天候待在室內,不僅是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保護貓咪自己。「儘管貓咪肯定不喜歡戴圍兜,但這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至少你再也不用擔心,貓咪出門後,會帶什麼令人『驚喜』的禮物回家孝敬你。」此外,根據新的數據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三在外遊蕩的貓咪,每年每隻貓平均會殺死 110 隻野生動物,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貓出去是在狩獵,因為多數的貓不會把捕獲的獵物帶回家。研究也發現,如果貓咪帶獵物回家,代表外頭可能還有另外五隻,牠們殺死卻沒有帶回家的動物。但對於貓圍兜的使用,仍是有許多反對的聲音。例如,貓在最初幾天可能會感到困擾,會試圖用任何方法將圍兜脫下來。如果貓戴的圍兜過大,可能還會被絆倒。根據測試,貓圍兜雖然可以阻止 94% 的貓捕捉任何鳥類,但對於小型哺乳類或是爬蟲類,僅剩下 45% 以及 33% 的阻擋率。
「不再以祖先之名」年輕美國父母為新生兒取名方法:先打開TikTok
當艾蜜莉 (Emily) 懷孕時,她為寶寶命名的準則只有一個 —— 不能太常見。像是奧利佛 (Oliver)、夏綠蒂 (Charlotte) 或是諾拉 (Nora) 等可愛的名字一律否決,因為這些名字早已登上美國社會安全調查中,最受歡迎嬰兒名的前段班。艾蜜莉的堅持是有原因的,因為自 1996 年後,艾蜜莉這個名字已連續蟬連 12 年女性「菜市場名」之首,2007 年的美國新生兒中,便有 19,358 名嬰兒被取名艾蜜莉。時至今日,艾蜜莉依舊是美國父母最常命名的選項之一。《嬰兒名字指南》() 的作者勞拉瓦滕貝格 (Laura Wattenberg) 分析艾蜜莉之亂的原因,其實只是一種改朝換代,「當時許多父母都希望能幫自己的小孩取一個不同於珍妮佛 (Jennifer) 或麥可 (Michelle) 這些 6、70 年代流行的名字。最後許多人都選擇了艾蜜莉,因為每個人都能輕易拼寫或是發音,且在當時艾蜜莉並沒有很多人使用。所以,並沒有一位著名的艾蜜莉引發艾蜜莉命名之亂,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這也證明了,即使父母盡力為孩子塑造獨特的形象,但他們所做的選擇反而是最不獨特的。如今,幫新生兒取名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浪漫或寄語,而是在社群媒體的鎂光燈下,被無數個陌生人檢視的壓力。在 TikTok 上,有許多專門討論該如何幫寶寶取名字的影片創作者與網紅,他們會分門別類出哪些名字可能不適合,或是預測未來的嬰兒名字趨勢。許多人,甚至成為了嬰兒命名顧問,提供準父母們名字的選項。創立「命名貝貝 (NamingBebe)」TikTok 帳號的柯琳斯拉根 (Colleen Slagen) 認為,之所以會有人花錢找人取名字,是因為人們對於獨特文化的迷戀,可以歸咎於「個人英雄崇拜主義」, 或者是你的「手機」。「十年前,人們只會告訴家人或是朋友圈,自己幫小孩取的名字。但是現在,你可以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各式各樣的名字,就會間接讓這些爸媽想要一個更加獨特的名字。」在過去,擁有一個受歡迎或相似的名字是常態。例如在 TikTok 上經營「夢想寶貝名 (DreamBabyNames)」的潔西卡帕克特 (Jessie Paquette) 深刻理解,身為一個跟隨潮流取名的小孩,是多麼有負擔,「我總是對我媽媽說:『你懷孕了九個月,經過那麼多努力?最後給我起了個潔西卡?』。」有趣的是,潔西卡這麼名字雖然自 1980 年後,長達 17 年蟬聯新生兒命名前三名的菜市場名寶座,但是自 2011 年後,潔西卡不只掉出百名之外,且排名逐年下降,2022 年美國新生兒命名排名為 508 名。根據《大西洋月刊》報導,在 1960 年代前,美國家庭通常以祖先的名字為孩子命名,這代表各個年齡層中,總是會出現幾個瑪莉 (Mary) 或約翰 (John)。除了紀念和傳承的意義之外,選擇祖先的名字也是出於一種,賦予孩子對該名字所代表的個人特質的一種期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家庭規模變小,家長們傾向於選擇更為個性化和現代化的名字,也使得「命名」從過去是如此稀鬆平常的事情,變成成為準父母前,第一個會面對的壓力。「現在父母替孩子取名字的方式,更像是一間公司在幫商品取名。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需要引起注意才能成功。」—— 姓名學網站 Namerology 的創辦人蘿拉華頓伯格 (Laura Wattenberg) 就像古著一樣,過去的東西很有可能在多年後,再次蔚為流行。尤其是一百年前,擁有那些菜市場名的人可能都已經去世了。例如在 1900 年後,艾莉諾 (Eleanor) 一直都是排名一百內的菜市場名,直到 1940 年代取名風潮開始消退。然而,近幾年艾莉諾卻快速重回百大排行,2022 年更是榮登美國新生兒命名第 16 名。是什麼使得艾莉諾再次受到爸媽的青睞,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女性也能當自強」的現代,有「發出耀眼光芒、迷人與甜美」之意的艾莉諾,已經從當年你曾祖母的名字,變成路上隔壁鄰居新生兒的名字。但其實也有許多父母,在取名的時候喜歡「標新立異」。而《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證實,自 1990 年代以來,父母開始將不常見的名字納入取名的參考。美國心理學家尚特文格 (Jean Twenge) 表示,雖然讓孩子從人群中脫穎而出聽起來不錯,但也可能在幼年時期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為了致敬喜歡的偶像而將小孩的名字取為瑪丹娜 (Madonna), 等到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被同齡人視為不討喜的存在。根據希彭斯堡大學 (Shippensburg University) 研究發現,名字不太常見的孩子,被社會排擠的風險更高,也較不受歡迎,且更有可能參與青少年犯罪。但從長遠來看,越稀有的名字可能讓孩子擁有更高的創造力或更開放的心胸,他們越有可能追求像是導演或是法官等,較不尋常的職業道路。不同於台灣的算命文化,美國人在取名上的確隨興很多。但 TikTok 帳號「夢想寶貝名 (DreamBabyNames)」的影片中,潔西卡總是使用成年人的照片,一邊推薦嬰兒的名字,儘管她擅長提供粉絲充滿創意的名字,但她仍有自己命名上的堅持:「千萬不要忘記,你其實是在給一個成年人取名字,而不是現在裹著毛巾的嬰兒。在人類的一生中,嬰兒只會占短短幾年,但一個成年人實際上會帶著自己的名字,活上至少 80 年。」
FB、IG上新聞將消失?加拿大《線上新聞法》通過,Meta強硬反對、Google建議修改
Meta 於週四 (22 日) 宣布,自加拿大上議院通過了《線上新聞法》(Online News Act, C-18 法案) 後,加拿大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用戶將無法再從平台上獲得新聞。《線上新聞法》目前已獲加拿大上議院的批准,在通過總督的御准程序後,將成為正式的法律。Meta 對此則表示為了遵守 C-18 法案,新聞內容將正式從加拿大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平台上消失,不過加拿大用戶僅會失去新聞功能外,其他方面的功能維持不受影響。加拿大《線上新聞法》要求 Facebook 和 Google 等科技平台需為了新聞內容支付新聞出版商報酬,可能將讓兩大科技公司每年支付約 2.5 億美元給新聞出版商。Meta 先前就對此法案採強硬的反對態度,公司曾表示,要求社群平台在 2023 年為了對用戶而言不太重要的新聞內容付費,就如同要求電子郵件服務供應商支付人們不再使用的郵政服務費一樣。Google 則表示,加拿大此次制定的法律相較過去澳洲訂定的來得更廣泛,因加拿大要對每個出現在搜尋結果的新聞連結收費,這也涵蓋到並非自己產製新聞內容的供應方。Google 建議要修改法案,讓顯現出的新聞內容成為付費基礎,而不是依照連結收費。Google 也曾測試讓 4% 的加拿大用戶接觸不到新聞內容,但 Google 透露目前公司表示還在與加拿大政府合作,尋找潛在的解決方案。過去 2021 年澳洲《新聞議價法》最終由政府和 Facebook、Google 各退一步達成了協議,但反觀加拿大政府到目前為止,仍在抵制對法律進行修改的空間。加拿大文化資產部長同時也是法案發起人表示,如果連政府都不能代表加拿大人對抗科技巨頭,那麼還有誰能扮演這個角色?
俄羅斯驚魂24小時 瓦格納集團叛變背後,發生了什麼事?
瓦格納集團的正式名稱為「瓦格納私人軍事服務公司」(PMC Wagner), 在多數人眼中,瓦格納集團就是一支僱傭兵團。瓦格納集團創立於 2014 年,集團的首領為現年 62 歲的普里格津,集團自成立後便逐漸壯大,在中東、非洲、南美洲等地區的戰場上活躍,且美國將之列為「跨國犯罪組織」。但普里格津一直到 2022 年才承認創立了瓦格納集團。普里格津為一名商人,他旗下的餐飲集團與克里姆林宮長年合作,且與普丁關係交好,因此又被外界稱為「普丁的大廚」。瓦格納集團的存在遊走於法律邊緣,雖然俄國法律中不允許傭兵存在,但是瓦格納集團以公司的名義註冊,並在俄羅斯各個城市公開招募成員。根據英國國防部的說法,烏俄戰爭期間,瓦格納集團底下的士兵高達 50,000 人,其中有不少成員來自監獄。在烏俄戰爭中,瓦格納集團為俄國的重要戰力,也是俄羅斯攻佔烏克蘭巴赫姆特主力。該集團被俄國媒體稱為「愛國組織」, 連國防部都稱讚這些傭兵在戰爭中發揮「勇敢及無私」的精神。今回瓦格納集團的叛變雖事發突然,但,事前並非毫無跡象。普里格津曾多次公開抨擊俄國軍方的作法,批評俄羅斯國防部長蕭依古 (Sergei Shoigu) 與參謀總長格拉西莫夫 (Valery Gerasimov) 無能,甚至曾呼籲應槍斃這兩人。綜合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多家外媒的報導,瓦格納集團與俄國政府間的衝突整理如下:去年 9 月,普里格津承認自己是瓦格納集團的創始人。10 月初,俄羅斯軍方下令撤離烏克蘭東部重鎮利曼 (Lyman) 後,普里格津首次公開批評俄羅斯軍方高層領導無方,強調此次撤退給克里姆林宮帶來「巨大的尷尬」。隨著烏俄戰爭時間不斷延長,普里格津加重對軍方的批評,也對戰爭緩慢的進展提出擔憂。他抨擊俄羅斯「可怕」的軍事官僚主義,並指責國防部長蕭依古與參謀總長格拉西莫夫,未能及時供應瓦格納集團足夠的裝備和彈藥。普里格津稱,俄羅斯軍方正試圖從瓦格納手中「竊取」勝利,還表示蕭依古、格拉西莫夫的作為形同「叛國」, 甚至公開呼籲應槍斃這兩人。俄羅斯國防部旋即妥協讓步,宣布為瓦格納集團補充彈藥火力。普里格津發表一系列聲明,再次指責俄羅斯軍方限制瓦格納集團的彈藥供應,並威脅要撤軍巴赫姆特。不過幾天後,普里格津似乎收回威脅,表示已得到俄軍提供武器的承諾。5 月底,瓦格納集團聲稱他們已佔領巴赫姆特,不過烏克蘭官方迅速否認。而俄羅斯國家媒體在報導此事件時,並未提及普里格津的名字。國防部長蕭依古發布命令,要求「志願軍團」需在 7 月 1 日前與俄國國防部簽約,正式納入俄羅斯常規部隊。該命令雖未指明瓦格納集團,但外界普遍認為,這項措施是政府為嘗試加強控制瓦格納集團的手段。對此,普里格津表示十分憤怒,宣布自己的部隊將會抵制這些合約。23 日晚間,普里格津在網路上發布了多段錄音,內容包括:批評俄國政府入侵烏克蘭是一場「錯誤戰爭」, 稱俄羅斯的軍事高層十分「邪惡」, 並指責俄軍蓄意襲擊瓦格納集團。他宣布瓦格納集團將從烏克蘭撤軍,並展開針對蕭依古的「懲罰行動」, 他說:「這不是武裝叛亂,而是『正義行軍』(march for justice)。」隨後,俄羅斯國防部否認襲擊瓦格納集團,俄羅斯聯邦安全局 (FSB) 也將普里格津的行動定義為「叛亂」, 並將對其展開刑事調查,以「涉嫌策動武裝叛亂」起訴之。普里格津表示,瓦格納集團已穿越烏克蘭邊境,進入俄羅斯領土,並準備一路對抗俄軍。隨後,他也表示,自己的 25,000 戰士已「做好赴死準備」, 發誓要推翻俄國軍方高層,「我們為俄羅斯人民而死。」他說。普里格津在網路上發布影片,說明瓦格納集團已進入俄羅斯西南部、頓河畔羅斯托夫 (Rostov-on-Don) 的軍隊總部。這座城市為俄羅斯負責監督烏俄戰爭的一重要軍事基地。普里格津表示:「頓河畔羅斯托夫的軍事地點,包括一個機場,都已處於瓦格納集團的掌控之下。」俄羅斯總統普丁向全國發表電視演說,他稱瓦格納集團的叛亂為「叛國罪」, 並將普里格津的行為比喻為「有人在我們背後插了一刀」, 並誓言要阻止這場叛亂,承諾保衛人民及俄羅斯。隨後普里格津反駁普丁的說法,認為他們的行動是出於愛國,「不希望這個國家繼續生活在腐敗、欺騙與官僚主義中」。瓦格納集團持續北上,並宣稱他們已控制沃羅涅日州 (Voronezh), 此地距離莫斯科僅剩 500 公里。沃羅涅日州的州長表示,俄國軍方正在採取必要措施,以打擊瓦格納集團的行動。莫斯科以南約 400 公里的利佩茨克州 (Lipetsk) 州長宣布,瓦格納集團正在穿越該地區,提醒居民不要離開家,也不要承做任何交通工具出行。為了迎擊瓦格納集團,莫斯科市長也要求居民不要出門,並宣布採取反恐行動,且在進入首都的多數路線上設置路障。到了當日晚間,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Alexander Lukashenko) 表示,經過協商,普里格津已同意停止進逼莫斯科。隨後,普里格津也宣布,瓦格納集團的軍隊將返回基地,避免「讓俄羅斯人流血」。他還補充,瓦格納集團的戰機已進入距莫斯科 200 公里的範圍內。克里姆林宮表示,根據盧卡申科與普里格津的協議,瓦格納集團將遷往白俄羅斯,並結束這場反對俄軍高層的武裝行動。稍晚,克里姆林宮也提到,瓦格納集團的士兵不會因此次叛亂受到懲罰,並撤銷針對普里格津的叛國罪,保證「普里格津與所有瓦格納集團成員的人身安全。」克里姆林宮表示,未參加本次叛亂行動的瓦格納集團人員將可與國防部簽署服役合約,意味將收編瓦格納集團,終結此次叛變事件。不過,自事件落幕後,無論是普里格津或是普丁,目前都尚未對外露面,行蹤成謎。
墨西哥灣大量魚群死亡 科學家:全球海洋異常溫暖
幾個月來全球海洋異常溫暖,今年 4 月和 5 月的海洋表面溫度創下 1850 年以來新高,尤其是北海部分地區正在經歷被視為極端的 4 級海洋熱浪。芬蘭氣象研究所科學家表示這次熱浪非常特殊,也是目前地球最強的一次。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NOAA) 稱,北海部分地區水溫比平時高 5°C。整個北大西洋都異常高溫,英國氣象局首席科學家表示,大西洋海水溫度比平均溫度高得多,但歐洲西北部周圍地區,包括英國的部分地區,海面溫度升高幅度最大。英國科學家都稱這次大西洋熱浪完全是前所未見,直言海盆變化速度真是太可怕了。科學家已經釐清大西洋熱浪原因,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是聖嬰現象回歸。其他因素包括缺乏來自撒哈拉沙漠的塵埃,塵埃可反射陽光降溫。缺少塵埃的原因是沒有風,強西風通常會冷卻海洋表面,無風環境是溫度升高因素之一。海洋飆高溫的另一個潛在因素可能是反污染法規奏效。過去幾十年《清潔空氣法》實施,因大氣污染尤其整個北大西洋空污減少到達地球的陽光量,幫助地球降溫,掩蓋一些溫室效應,但隨著近幾十年來污染減少,大西洋溫度開始上升。此外,2020 年貨船被迫大幅減少二氧化硫 (SO2) 排放,過去 2 年記錄到 SO2 急劇下降,減少大氣氣溶膠含量,雖然這些氣溶膠對人類健康有負面影響,但也能透過反射陽光產生降溫效果,然而這對海洋變暖的貢獻有多大,尚無定論。目前科學家認為,大西洋海洋異常溫暖的罪魁禍首並不存在,也並非是氣候臨界點到來,而是剛好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不幸巧合。但是聖嬰現象才正要開始,太平洋海水溫度正在變暖,注入氣候系統加劇海洋溫度飆升,帶來現代人尚未遭遇過的極端天氣模式。科學家認為,人類受影響之前,海洋生態已經率先反應,6 月初德州墨西哥灣沿岸有數千條死魚被沖上岸,科學家認為是海洋溫度上升造成,因為海水溫度升高導致含氧量降低。2021 年一場極端熱浪在加拿大西海岸造成大約 10 億隻貝類死亡。科學家表示,魚類、珊瑚和海草等海洋物種的風險很高,因許多生物只能適應特定溫度的環境,水溫太高會帶來壓力,造成生態滅絕。
「摘下口罩後,還記得怎麼微笑嗎?」日本微笑教練,教你怎麼重拾信心
川野惠子 (Keiko Kawano) 的座右銘是「更多微笑,更多幸福」。她是一位專業的微笑訓練師,專門幫助人們展現自信的笑容。原本作為廣播主持人的川野惠子,之所以會成為微笑訓練師,是在約莫六年多前,她發現自己停止進行發聲訓練後,微笑就開始消失了,甚至就連撐起嘴角都變得困難。因此,當時 43 歲的川野惠子決定學習臉部肌肉的運作,她要找回自己臉部肌肉的主控權,找回自己失去的笑容。「多數的人,只會在意並且訓練自己身體上的肌肉,卻忘記臉上的肌肉,也是需要訓練的。」雖然川野惠子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培訓,但她的課程課程借鑒瑜伽的元素,並強調臉部肌肉拉動嘴角的顴骨動作。臉部的兩條顴大肌和顴小肌同時作用,連動口角和太陽穴的橋樑,使嘴角上揚,並且在眼周呈現細小的紋路,這就是俗稱的「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然而,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口罩將每個人的微笑隱藏起來,川野惠子的微笑課程也大受影響。直到今年 3 月,日本政府進一步放寬了「口罩政策」, 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拿下口罩後的自己,忘記怎麼笑了。在東京旁的神奈川縣,大約有 40 位中老年人參加川野惠子的微笑課程,而該區也計畫向當地的年輕媽媽推出類似的課程,「希望幫助她們在母親角色和疫情後經歷的困難中,學會保持微笑」。一名參加課程的女性表示:「在疫情的三年裡,因為在家工作的關係,和他人交談的機會減少了,我感覺到我的臉部表情和笑容都變了。在戴口罩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我希望能恢復原狀。」此外,也有企業希望將微笑訓練納入新人培訓,「在新設的部門中,員工之間無法將臉孔和名字對應起來,這造成了與他人交談的尷尬氛圍,也使得工作溝通變得困難。如果只是像平常那樣上班,也無法看到彼此的臉,因此我們認為參加『微笑訓練』會有很好的效果。」由於疫情期間人們都戴著口罩,導致臉部極度缺乏活動,會讓人的表情看起來更加生硬。在川野惠子的課程中,微笑訓練首先有三個步驟:上排牙咬住下唇,抬起嘴角,露出上排牙齒,形成微笑的形狀。自然地讓頰部肌肉感到緊繃,保持這個形狀約 5 秒。恢復臉部表情到自然狀態。接著縮起嘴巴,形成 O 的形狀,保持 10 秒。這個動作重複 3 組。第一步可以鍛鍊到大頰骨肌的肌肉,第三步則可以伸展鼻子和頰部的肌肉。雖然這些動作看似簡單,但是一旦反覆動作時,可以感受到臉頰的痠痛,代表其實我們平常並不常使用臉上的肌肉。曾研究嬰兒如何觀察母親的臉部表情的心理學家山口真美表示,「對嬰幼兒來說,笑容比其他表情更易辨識,同時能夠讓他們感到被愛和受到關注。因此,微笑訓練課程可以幫助人們改善面部表情,甚至建立自信心。」「而有意識地運動肌肉會向大腦發送訊號,即使你並不感到快樂,也會油然而生積極正面的感覺。」但面對日本的微笑課程,來自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大學神經工程實驗室負責人兼臉部表情專家亞爾哈尼恩 (Yael Hanein) 則持保留態度:「臉部肌肉雖然跟其他肌肉一樣具有訓練的潛力,但由於個體間的巨大差異,微笑訓練的過程有可能充滿挑戰。」此外,日本仍存在針對零售業員工的微笑培訓課程。但在日本的社會語境及傳統文化之下,微笑遠不如鞠躬重要,一些日本女性在吃飯或大笑時也習慣摀住嘴巴。在日本的傳統觀念認為女性應避免過度表達情緒。而這種觀念源於傳統禮節和社會期望,認為女性應該顯示出溫柔端莊的形象。「微笑訓練感覺很西方,」研究日本面具文化歷史的慶應義塾大學的研究員住田朋久 (Tomohisa Sumida) 表示,「由文化特徵來解釋,日本人傾向於順應社會,而不在於凸顯自我表現。」早在語言出現之前,人類就已經在使用表情進行交流,我們能透過蒐集一個人臉部傳遞的資訊來幫助我們推測一個人的情緒或意圖。微笑是一種普遍的非語言溝通形式,有助於建立聯繫並在社交互動中營造積極的氛圍。因此當我們看到別人微笑時,通常會引發我們的回饋反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的科學家馬可亞科波尼 (Marco Iacoboni) 指出,我們能透過與他人的互動,累積相似的情緒特徵。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接受了別人發出的微笑訊息,腦中負責交際的神經元將會被點燃,映照出像是自己在微笑一樣。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臉部表情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認為情緒是表情的產物,而表情的操演能夠影響內在情緒。心理學及臉部辨識 (facial-coding) 專家保羅・艾克曼 (Paul Ekman) 近期發表於《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期刊的研究指出,涉及眼周顏面肌肉活動的笑容,已證實能有效促使大腦活動和產生情緒變化。「微笑不僅能讓周圍的人感到開心,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動力。情緒的轉變可能會改變人生的觀念和思考方式。」在後疫情時代倡導微笑的川野女士,透過幫助人們重拾久違的笑容,進而建立自信心。「今天的微笑將成為未來 5 年或 10 年的禮物,所以我希望在能夠摘下口罩的場合,大家都能互相分享笑容,讓笑容成為獻給自己和身邊人的禮物。」
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俄國書商高價購買「逃避類小說」 英作家兩難:賣或不賣?
所謂「逃避類小說」(escapist fiction) 一般用以概括犯罪驚悚、奇幻冒險、科幻異想或歷史浪漫等類型小說。此類作品往往擁有獨立世界觀、自成一格,充滿豐富的想像力和戲劇性元素,得以讓讀者暫時抽離,忘卻現實世界的種種壓力和煩惱,一頭栽進虛構的情節中,例如充滿奇幻與冒險的魔法世界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系列、史詩級的奇幻小說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系列,帶點童話寓意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或是科幻作品《沙丘》(Dune), 以及描述吸血鬼故事的《暮光之城》(Twilight Saga) 系列小說。在經濟大蕭條 (The Great Depression) 的 1930 年代,「逃避類小說」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心理出口,讓人們能夠暫時逃離驚人的失業率和整體經濟下滑的壓力與焦慮。閱讀此類作品,讀者可以走入書中以文字搭建的想像世界,隨著書中角色一同冒險,遠離現實,得到一些安慰和希望。雖然,「逃避類小說」有時遭批評過於理想化或不切實際,但此類作品為人們在面臨壓力和困難時,所提供的娛樂與療癒價值是無可否認的。鑑於俄羅斯境內對「逃避類」文學作品的需求大增,自今年春天開始,英國不少犯罪類、言情類、奇幻類小說的文學經紀人及作者,收到了許多來自俄國出版商的高額版權競標。「戰爭」自然是這波熱潮的起因,但這也成為了英國出版界的一大顧慮。面對俄方的高額版權出價,「拒絕或是接受?」成為許多作者與文學經紀人的難題。「我們交由作者自己決定是否要接受報價、售出作品,」文學經紀人納許 (Kate Nash) 說,她手上目前就有好幾個來自俄國的授權請求,「有個俄羅斯出版商為了搶下版權,甚至持續追加金額。」他們的目標都是逃避類小說。「突然間報價如雪片般飛來,『逃避』程度越高的類型,詢問度也越高。」納許表示,疫情過後、烏俄戰爭開打時,此類作品的書市稍微有點蕭條,「現在都恢復熱度了。」一位不具名、以歷史為背景進行創作的英國作家在接受《觀察家報》(Observer) 訪談時坦言自己拒絕了來自俄羅斯出版商,以高達數千英鎊購買其新書版權的報價。「我可不想一隻手指著電視,對著俄羅斯的重大犯行破口大罵,另一隻手卻把『盧布』存進帳戶,睜眼收瞎錢。」作家說。但,他也承認,俄方的出價金額確實比平常的價格多了不少。另一名專營商業暢銷小說的文學經紀人也證實,近期來自俄羅斯的報價,比一般金額多了好幾千元,大致可達 5,000 英鎊。雖然並未達一夜翻身的鉅額,但這個數字,對於已經小有名氣的作家來說,仍是筆可觀收入;更遑論那些只能靠銷售分紅、賣得夠多才有收入的小說家 —— 這筆版權費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根據英國《衛報》, 當俄國出兵烏克蘭時,包括尼爾・蓋曼 (Neil Gaiman)、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等多位重量級作家,即宣布停止著作的所有俄文版權;去年四月,JK 羅琳也決定終止授權俄國兩大線上圖書館所持有的電子版《哈利波特》。不過,也有部分作家默默認為,讓俄羅斯讀者持續接觸外國文學其實是必要的,甚至可以作為打擊普丁政府箝制言論的一道破口。「英國的經紀公司、每個作家對於俄國的態度都不太相同。」英國的版權代理公司 Rogers Coleridge & White Ltd (RCW) 的文學經紀人拉呂尤 (Laurence Laluyaux) 觀察道:「有的公司一開始就畫出底線,堅決不跟俄羅斯往來;有些則像我們這樣,交給作者判斷 —— 我們會告訴作家,這一間提出報價的俄羅斯出版商與普丁政權的關係,再看他們感覺如何。」前述以歷史為背景進行創作的英國作家表示,自己在面對俄羅斯報價時也曾經感到困惑:「我原本以為這些商業交易都 (因戰爭) 已經停擺了。」事實上,經紀人、書商當然仍會持續接受出價。如此「讓作家陷入一種兩難的局面,尤其當你真的需要錢的時候。」雖然他自己拒絕了報價,但也希望人們不會因此「妖魔化」那些接受了俄國出版商高額出價的作家。畢竟「多數人其實不知道,一般作家的收入是多麼地微薄。」拉呂尤說,有不少俄羅斯編輯為了能夠繼續志業,早已選擇逃離俄國,在海外進行出版活動。這些流浪異鄉的出版商曾向她說明:如果不與他們進行交易,其實等於是在幫助普丁政府打壓異己;如果他們因此無法持續發行書籍、持續發聲,「那麼一切就只剩下沉默了。」根據英國《衛報》報導,普丁政府持續加強掌控力道,限縮出版內容,根據新的法律規範 (new Russian propaganda laws), 不僅是明顯批評政府的刊物,許多特定題材的藝文作品,例如描寫多元性別 (LGBTQ) 主題的小說等,早已不再能自由發行了。相反的,西方逃避類型小說身價高漲,足見俄國國內市場的需求夠大,足以讓俄羅斯書商甘願砸重金購入版權。另外,拉呂尤也分析了近期在俄國境內另外兩種熱門書籍,分別是 DIY 自己動手做等工具書,以及有關納粹德國的歷史書籍。
偷畫賊的藝術品竊盜守則:適時放棄、真心喜歡、忍受孤單
曾出版《真實故事》()《森林裡的陌生人》() 等書籍的犯罪新聞作家麥可・芬克爾 (Michael Finkel), 今年 6 月出版的新書 (中文暫譯:藝術竊賊) 的主角便是 —— 布萊特韋澤。1995 年 3 月,布萊特韋澤和當時的女友一起參觀了瑞士格魯耶爾 (La Gruyères) 的中世紀城堡。他被一幅德國畫家克里斯蒂安。威廉。恩斯特。迪特里希 (Christian Wilhelm Ernst Dietrich) 的畫作〈戴帽子的女子〉(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a Straw Hat) 所吸引。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布萊特韋澤回憶這段往事:「我被她的美麗吸引,畫中的女性魅力以及她的眼睛所著迷。」他說:「我當時以為這是一幅模仿林布蘭 (Rembrandt) 風格的作品。」於是,他請女友為他把風,拆卸了固定畫作的釘子,將畫作藏在夾克內。這是布萊特韋澤的首次作案,當時他年僅 23 歲。趁著夜深人靜潛行進入美術館,從屋頂垂降到達作品展間,爆破鎖鏈,或使用煙霧彈迷昏保全人員 —— 這些全是不切實際、非常粗劣的行竊手法。太過高調、破壞現場、導致衝突,往往只會降低成功率、讓你進監獄。「完全沒必要,」布萊特韋澤說,不用搞得太複雜,「等美術館開門的時候再去。」用現金買好兩張門票,從大門光明正大地走進去即可。最理想的竊盜時間大約在中午,此時遊客較少,保全也需要輪替休息用餐。布萊特韋澤總是與女友克蘭克勞斯 (Anne-Catherine Kleinklaus) 合作犯案,一人把風、一人竊盜,且穿著時尚以便隨時混進人群:「天氣冷一點比較好,」因為你會需要一件尺寸稍大的大衣、一條腰部較鬆的長褲,用來藏匿藝術品。 布萊特韋澤傾向選擇非主要人流所在的展場,通常是邊間、小型、僅有一個出口的展覽房間;也要注意監視器位置和警衛配置,先搞清楚他們是定點看守或是走動巡邏。挑選作品也有幾項準則:首先,尺寸不能太大。立體雕塑品、首飾物件最好比一塊磚頭還小,畫作長寬盡量不要超過披薩盒尺寸。但最重要的是:必須找到真正觸動你的藝術作品。如果你大費周章,冒著被捕坐牢的風險,只為了偷盜一件你根本不喜歡、完全沒感覺的藝術品,「那實在是太蠢了,」布萊特韋澤說。他常以收藏家自居,並嘗試合理化他的竊盜行為,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在「解放」這些作品。位於安特衛普 (Antwerpen) 的彼得・保羅・魯本斯 (Sir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 故居,現已改為博物館。布萊特韋澤曾在此處盜竊作品。需要有至少一位負責把風的共犯盯著出入口,隨時注意人潮往來以及保全動態,預先約定好警告暗號。布萊特韋澤與女友的暗號便是簡單的一聲咳嗽。他會耐心地等待,直到房間空無一人的時候再下手;如有人靠近展間,女友便會咳嗽,此時聽到暗號,布萊特韋澤便會馬上停止動作,假裝看展。平均每次竊盜行動會遇到 2 到 3 次這種危險的暫停時間。此外,待在單一展間的總時長最好不要超過 15 分鐘,否則便會令人起疑。布萊特韋澤建議,展間人太多時,請放棄;耗時太久,請放棄,直接換個展間,換個作品,或是換個時間再來,甚至乾脆換個美術館下手。如果要偷展示櫃裡上鎖的展品?布萊特韋澤認為開鎖太花時間、耗氣力,不如直接使用矽利康切割刀 (silicone slice)。因這類展示櫃、展示箱通常使用玻璃,或是透明壓克力、樹脂板組合,並使用矽利康封膠黏接而成。布萊特韋澤會直接在接縫處下刀,開個小縫,空間足夠把手伸進去將物品取出即可。如此還有另一個好處,當有人靠近、必須暫停動作的時候,展示櫃看起來也沒什麼不同,布萊特韋澤補充道。如果目標是掛在牆上的畫作呢?布萊特韋澤表示:最艱難的部分在於如何「分離畫框」—— 即使是小幅畫作,畫框還是過於笨重巨大,難以隨身攜帶。因此,他會將畫作取下,翻面使用瑞士刀撥開夾扣,由於拆框動作太大、風險極高,這個動作必須非常迅速且有效率的完成。為了增進自己的竊盜技能,布萊特韋澤曾去高級裱框店工作,藉以熟悉各種畫框的裝卸方式;他自己也曾經在美術館內打工當警衛,試圖理解他們會注意哪些行為。立體展品可以塞在背後、插在褲頭,並用大衣遮擋。但去除畫框之後的畫作「如嬰兒般」嬌嫩脆弱,請細心呵護,布萊特韋澤同樣把畫藏在背部,但會特別注意用自己的襯衫和大衣當作保護層。至於拆除下來的畫框,則藏在窗簾後面或家具底下。「空畫框就像是我的犯罪名片。」布萊特韋澤說。得手之後得儘速離開,館方可能很快就會發現作品遭竊,隨之報警封鎖大門、全面搜索遊客。就算聽到警笛聲、就算已經離開大廳,也不要奔跑、不要急躁,默默走到停車處,好好將藝術品放在車廂,開車走人。此外,布萊特韋澤也提醒,務必遵守交通規則,這種時候可別被警察攔停。 「如果缺錢,請去找個正當工作。」布萊特韋澤宣稱自己從不轉賣贓物,他與女友將盜竊而來的畫作收藏在家中臥室,隨時鎖門、以策安全。但,這也代表你無法邀請朋友、親人來家裡聚會開趴,有東西損壞故障時,也最好不要請維修師傅進家門,以免哪天有人「不小心」窺知真相。事實是,布萊特韋澤在 2001 年被捕時,也將一部分畫作藏在他母親米蕾耶 (Mireille Breitwieser) 位於法國東北部米盧斯 (Mulhouse) 的小屋中。當時,米蕾耶聽聞消息,為了湮滅證據,一時情急,竟然以各種粗暴手段撕毀、割裂、敲碎各種藝術作品,甚至直接丟進棄鄰近的運河中。 而布萊特韋澤自己也曾在 eBay 兜售一只 19 世紀的紙鎮而被警方鎖定,進而導致他在 2019 年遭到搜索、再次入獄。如今,布萊特韋澤的個人故事已出版,他本人也再次因贓物入獄。要做這樣的事,必須拋棄所有知法合法守法的價值觀,必須知道自己某天終將入獄,必須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多麽悖於常理。而在所有對自己的提問中,一定會碰到這個問題:為何要偷走,何不改天再來美術館欣賞呢?
「蘋果是我的,不給你咬一口」Apple Inc.起訴百年瑞士水果公司
111 年歷史的瑞士水果公司 Fruit Union Suisse 的標誌是帶有白色十字的紅蘋果,就只是把瑞士國旗放在一種常見的水果上,但 Apple 最近卻向這間公司提起訴訟。Apple Inc. 這家以 iPhone、iPad 和 Mac 聞名的科技鉅子這幾年正在進行一項奇怪的舉動,那就是開始積極把真正的蘋果圖像申請註冊商標,而且最近還真的因為這件事情,跟瑞士一間已有 111 年歷史的水果公司打上官司!瑞士水果公司 Fruit Union Suisse 的標誌是帶有白色十字的紅蘋果,這種設計很常見,其實就只是把瑞士國旗放在一種常見的水果上。但是 Apple 最近卻向這間公司提起訴訟,如果 Fruit Union Suisse 真的敗訴了,就得真的把用了一百多年的標誌給改掉。這是因為 Apple 在 2017 年試圖向瑞士知識產權局 (IPI) 提出申請,把一顆完整青蘋果的黑白圖像登記成可以用在該公司電子、數位跟 3C 消費品上的知識產權。IPI 去年「部分同意」Apple 的申請,但也指出 Apple 只能擁有它所提出部分商品的相關權利。但是 Apple 卻針對這點向 IPI 提起上訴。但就是這兩起事件讓世人注意到了 Apple 的舉動。根據 Wired 調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記錄的報導,Apple 曾向全球各國政府數十間知識產權主管機關提出過類似的要求,而且有的還獲得部分認可,像日本、土耳其、以色列都默許 Apple 的行為。這也不是 Apple 第一次這麼做,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跟披頭四的唱片公司 Apple Corps 打了數十年的官司,最後在 2007 年和解。而在瑞士早在 2010 年,Apple 就與一家小型瑞士雜貨商合作社達成庭外和解,要求這間合作社永遠不能使用在蘋果上添加咬痕的標誌。根據專門研究科技巨頭的非營利組織 Tech Transparency Project 在 2022 年調查發現,在 2019 年至 2021 年期間,Apple 提出的商標官司比微軟、Facebook、亞馬遜和 Google 的總和還要多。
高失業率、性別不平等 韓國年輕人「生育罷工」難解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報告》指出,2022 年至 2100 年韓國人口預計減少 53%, 面臨人口腰斬。但不必等到世紀末,國小廢校、大學生與軍人數量逐年減少、請領國民年金的退休人口上升,低生育率帶來的問題已開始在韓國社會浮現。韓國總和生育率近 1 0 年連續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國家中吊車尾,2022 年達到 0.78 新低;據韓國統計廳數據,韓國新生兒數在今年 2 月跌破 2 萬人,較去年同月減少 3.7%, 整體人口已連續 40 個月減少。在低生育率快速惡化狀況下,隨著總人口減少、學齡人口大幅下降、作為經濟與納稅主要來源的勞動力人口驟減、快速高齡化導致國民年金枯竭,都將造成整體國家競爭力下降、經濟負擔增加、成長動能放緩。高盛集團去年底發表《2075 年國際經濟展望報告》指出,韓國經濟規模可能在低生育、高齡化影響下,從 2060 年開始出現衰退,至 2075 年將跌出全球前 15 名,落後菲律賓、馬來西亞、孟加拉等亞洲國家。在高盛 2075 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的 34 國中,韓國也是唯一被預測為負成長的國家。造成低生育率持續惡化的因素複雜。在韓國,青年失業率高、高房價、職場對生育不友善等問題,被認為是導致年輕族群結婚生育意願低落的主要原因。為提高生育率,韓國政府在 2005 年就組成低生育、高齡化委員會研擬對策,截至 2021 年共花費 280 兆韓元 (約新台幣 6.8 兆元) 在相關補助政策上,但毫無實效。江南大學教養學系教授李聖容 (音譯) 指出,觀察其他國家案例,在低生育政策採取經濟補助時至少會產生短期效果,但韓國的狀況卻是連短期效果都看不見,顯示這種補助措施對韓國年輕人而言只是杯水車薪,必須從擴大工作機會、改善教育制度、照顧職場女性、提供育兒優惠等整體改善生活品質的結構性做法下手。在韓國政府日前召開的經濟學者座談會上,韓國開發研究院 (KDI) 副院長高英先將低生育問題歸因於「大企業工作機會供應不足」, 認為政府應擺脫單方面支援、保護中小企業的觀念,將目標集中於擴大可能發展為大企業的策略,進而帶動大企業工作機會成長。不過,隨著時代觀念改變,即使經濟狀況改善也不見得能提高作為生育主體的女性生育意願。在訴說韓國女性社會處境的小說《82 年生的金智英》中就能看到韓國女性在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負擔的多數生育成本,包括社會默認應由女性照護小孩的責任、在職場上遭受歧視、一旦離開工作崗位就難以延續職涯,還有對家庭主婦的負面視線等。韓國女性政策研究院 2019 年的民調顯示,對於育兒政策方向的看法,無論男女大部分都贊成應提出可以讓男女雙方同時工作又能育兒的支援政策,贊成「由男方扶養家庭、女方育兒的支援政策」比例約只有前者的一半,顯示年輕世代觀念已產生變化。然而,在青年就業困難的推波助瀾下,生育造成的職涯斷裂與可能面臨的職場不友善狀況不止對女性,也讓男性難以站上支援線。韓國市民團體「職場慣老闆 119」與「事務金融烏班圖 (Ubuntu) 基金會」委託民調機構針對 1,000 名男、女上班族進行的調查顯示,45.2% 受訪者表示即使有育嬰假也無法想請就請;其中有此狀況的男性受訪者占 41.6%, 女性受訪者則有近半的 49.9%。高齡化增速遠超日美 2070 年成「最老」國家改善整體社會環境需要長遠規劃,但韓國的低生育、高齡化社會危機已迫在眉睫。據韓國統計廳今年 4 月發布統計,韓國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達到 901.8 萬人,占全國人口的 17.5%, 雖尚未超過高齡化最嚴重的歐洲大陸平均值 19.6%, 但隨著低生育率持續惡化,韓國高齡化速度不可小覷,高齡人口占比預期在 2070 年達到 46.4%, 遠高於全世界高齡人口占比預期 (20.1%)。據韓國經濟研究院統計,韓國在 1970 年至 2018 年高齡人口年均成長率達 3.3%, 在 OECD 國家中增勢最為明顯,比鄰國日本的 2.9% 來得高。625 韓戰後嬰兒潮也是造成韓國龐大高齡人口負擔的原因之一,韓國戰後嬰兒潮持續期間約達 20 年,較日本的三到五年及美國的 10 年都長得多,這 20 年間每年都有 90 萬到 100 萬名嬰兒出生,在 1958 年出生的第一波嬰兒潮人口從今年起將陸續進入「高齡人口」範圍。在嬰兒潮壓力及低生育率惡化下,飛速高齡化的韓國高齡人口占比預期在 2025 年就達到 20.6%, 成為超高齡化社會,短短七年內就從高齡化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比日本 (10 年)、美國 (15 年)、英國 (50 年) 都來得快,2070 年可能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屆時老年扶養比將從 2021 年的 24.6 人增至 100.6 人。
同情之死:實踐無私、宣揚仁愛的「同情哥」遭無情刺殺
「同情哥」的本名是大衛・布羅 (David Breaux), 約莫在 2009 年春天來到戴維斯。從那時起,他天天站在路邊,手上拿著筆記本,對著路過的行人提問:「能否分享一下,你認為『同情』(compassion) 是什麼?」或許因為他平靜的聲音、溫和的笑容、無害的氣質,或誠懇的態度,居民們出於好奇,一個接著一個回應了他的問題。這些互動漸漸成為常態 —— 他是小店老闆們傾訴焦慮的對象、他是大學生期末考週的精神支持,他也為許多不快樂的人們帶來慰藉。「你可以對他敞開心房、向他訴說一切心事,」當地藥局經理克莉絲汀 (Kristin) 說,她回憶過往婚姻觸礁時「離婚就像你腳下的地毯被突然抽走,當時的我感覺隨時都會倒下、快撐不住了。於是我去坐在他旁邊、跟他說話,而他也救了我一命。」從此,人們稱他「同情哥」, 街角即是他的溝通諮商站。對面的咖啡店老闆特別請人畫了一幅畫像,那是從店內窗戶往外看的景色,畫裡的同情哥就站在街上,而同情哥本尊也常會在店裡離畫不遠的座位上喝薄荷茶。2013 年,戴維斯市府同意在此街角興建一座長凳,並交由社區居民創作屬於他們的公共藝術 —— 長凳上用磁磚馬賽克貼著「同情是⋯」(Compassion is...) 旁邊還寫著「傾聽」(listening)—— 這是專屬於「同情哥」的位子。根據韋伯字典 (Merriam-Webster),「compassion」這個字不僅有「同情、憐憫」他人處境的情懷,還要再加上試圖「減輕、減緩」他人悲苦的意義。同情哥的方法,或許就是透過溝通、詢問,鼓勵人們開啟對話、敞開心胸,以交談與陪伴減輕他者心理的負擔。當人們問他最近好嗎?同情哥 —— 大衛・布羅總是回答:「很平靜」(Peaceful)。而這份平靜其實得來不易。大衛的母親在他出生前即患有思覺失調症,他與姊姊瑪莉亞 (Maria) 從小受到父親的言語和暴力虐待,「家裡每天都是爭吵、吼叫與拳腳相向,」瑪莉亞回憶,即使如此「大衛的個性始終溫和友善,我這輩子從來沒看過他對任何人惡言相向。」有苦難言的日子卻也導致內傷 —— 當瑪莉亞接受阿姨們資助進入史丹佛大學,離開家之後,大衛便獨自一人在家照顧母親,高中時期的他開始有了抑鬱症狀,甚至有兩次自殺記錄。大衛後來追隨姊姊的腳步,來到史丹佛就讀,主修城市研究、專攻社區發展,也曾擔任過影視編劇。在一次分手之後,大衛想要重新追尋生命的啟發。他讀到英國宗教學家凱倫・阿姆斯壯 (Karen Armstrong) 的著作,認識了她所提倡的《仁愛憲章》(Charter of Compassion) 精神,以及同情與和平的相互關係。大衛決定從無私奉獻開始身體力行 —— 捨去身外之物、拋下往日生活,孓然一身來到戴維斯。戴維斯是個大學城,以自由開放的風氣著稱,自行車道貫穿全市,每年初秋隨著大批新生報到,全城人口將近十萬人;這裡也曾是美國西岸居民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區。與其他地方相比,戴維斯這個小城,可能也是最適合「同情哥」的所在。「同情哥」是個無業遊民,卻非「居無定所」—— 他總是在那個街角、那個公園;人們也少以無家可歸 (homeless) 稱呼他。他只是對於物質生活沒興趣罷了。這是他的選擇、他的決定。疫情過後、今年初始,同情哥的內心顯然起了變化。他開始傳訊息給朋友,詢問工作建議,也主動申請希望加入社會住宅等候名單。收容所輔導員瑪莉戈 (Becky Marigo) 為他感到開心:「因為他從來不曾把自己的需求當作優先考慮。」她說:「這將是他人生的新一章。」在他遇刺前幾個月,當人們問他最近好嗎?同情哥也改成回答:「很好」而不是「很平靜」了。今年 4 月 27 日,同情哥被發現身中多刀、陳屍在公園的旋轉木馬旁。戴維斯不常發生兇殺案,但就在同情哥遇害後沒多久,一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卡林 (Karim Abou Najm) 也遭刺殺身亡、倒臥在單車道上。剎那間,恐懼蔓延全城,家戶緊閉、活動暫停、課程改為線上教學。不到一週內,第三位被害者街友金柏莉 (Kimberlee Guillory) 在帳篷內遭受攻擊、逃過一劫,並成功指認兇手 ——21 歲的卡洛斯・多明尼克 (Carlos Dominguez) 曾是加大戴維斯分校學生,近期才遭退學處分;多明尼克否認犯行,他行兇時的精神狀態仍須進行鑑定。自此,恐慌轉為悼念,同情的街角聚滿懷念;如今,戴維斯多了一座屬於同情哥的紀念長凳,人們願他在此處安息 (rest in peace)—— 也願他再次回歸「平靜」。
立法監管有用嗎?全球首部—歐洲議會通過《AI人工智慧法》草案
根據歐洲議會近日通過的《人工智慧法》(A.I. Act) 草案,未來將可能禁止臉部辨識、生物辨識技術應用以及要求揭露 AI 訓練數據的資訊,可能成為 AI 產業運用的第一部完整法規架構。人工智慧已經成為全球科技巨頭的主戰場,例如微軟撐腰的 OpenAI 與 Google 發展許久的大型語言模型 (LLM)。然而也掀起了許多監管的聲音,除了 3 月許多科技名人呼籲暫停訓練 AI 半年外,OpenAI 的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 也多次認為 AI 應該納管。歐盟近日通過的《人工智慧法》(A.I. Act) 是首個針對人工智慧的綜合性法案,包括生物辨識技術、臉部辨識技術、社會評分系統以及科技公司如何使用大數據訓練人工智慧模型進行規範。《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該草案包括禁止在公共場所進行實時遠程生物識別監控,並禁止在開發臉部識別資料庫時使用監控錄影。此外,議會的版本還要求禁止所謂的預測性警務系統,該系統通過分析先前的犯罪行為和其他數據來試圖預測未來的非法活動。歐洲議會也在官方新聞稿指出,超過 4500 萬用戶的社群媒體平台,其演算法推薦系統的 AI, 因為可能被用於影響選民和選舉結果,因此也被列入高風險清單。目前法案已進入歐盟監管流程的「三方會議」階段,其中歐洲議會、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的代表將進行談判和討論。為了在明年歐盟選舉前生效,該法案必須在年底前達成最終協定。一旦該法案生效,將有大約兩年的適應寬限期。歐盟官員也表示他們計劃立即開始談判,以確保在年底前達成最終協定。《TIMES》報導,法案沒有將 ChatGPT 等「通用」AI 視為高風險,但對「基礎模型」或經過大量數據訓練的強大 AI 系統加入了透明度和風險評估要求。例如 OpenAI、Google 和微軟,將被要求聲明是否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材料來訓練 AI, 但是並沒有要求個人數據的使用也要聲明。現時的法案更將在某些違規情况下處以高達公司全球收入 6% 或 7% 的罰款。根據《The Guardian》的報導,法案還要求詳細記錄用於訓練 AI 生成類似於人類作品的文本、圖像、影片和音樂的版權材料。這一舉措將使內容創作者能夠得知他們的部落格、文章、論文或歌曲是否被用於訓練 ChatGPT 等系統所使用。他們可以據此來決定是否允許其作品被複製,並尋求相應的補償。部分擔心 AI 日益强大的安全風險專家認為,該法案缺少了 AI 可以使用的計算能力的限制。隨著每一個新版本的發布,像 ChatGPT 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 (LLM) 使用的計算量都呈指數級增長。雖然提高了其能力和效能,但專家擔心持續的指數增長可能會導致安全問題。現時歐盟法律並沒有根據 AI 使用的算力給它們帶來額外的規範。AI 資安新創公司的戰略長米奧蒂 (Andrea Miotti) 也表示,「用於訓練 AI 的計算量越大,AI 就越强大,而權力越大,風險和潛在危險就越大。」一個推動 AI 法律的組織 —— 艾達・洛芙萊斯研究所 (Ada Lovelace Institute) 的代理主任班奈特 (Francine Bennett) 表示,「像 AI 這樣快速發展同時又可以快速調整用途的技術當然很難監管,因為即使是開發該技術的公司也不清楚事情將如何發展。但如果在沒有充分監管的情況下繼續營運,對社會來說肯定會更糟。」《The New York Times》指出,種種跡象表明 AI 這項科技的新能力出現速度比立法者解决這些問題的速度還要快。但更早期版本的歐盟法律並沒有著重在像 ChatGPT 這樣的生成式人工智慧,例如它可以根據提示生成文字、程式碼或翻譯文章。《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從華府到北京,各地的政策制定者無不競相制定相關規範。在美國,白宮發布了政策相關思路,其中包括在人工智慧系統公開之前對其進行測試的規則,以及保護隱私權的規則。中國則在 4 月公布的規則草案將要求相關公司遵守國家嚴格的審查規則。北京還對人工智慧使用數據的管道施加了更多的控制。電腦與通訊產業協會 (Computer &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表示,「歐盟應避免過於「廣泛」的法規阻礙創新」。該協會的歐洲政策經理亦表示,「歐洲新的人工智慧法案需要解決有明確定義的風險,同時為開發者提供足夠的靈活性,好為所有歐洲人提供有用的 AI 應用程式。」《The Washington Post》也指出 Google 雖然多次呼籲對 AI 進行監管,但在本週與商務部的提案卻對歐盟的 AI 法案提出批評,認為增加透明度的規定會帶來重大的權衡問題。因為訓練 AI 的資源都是機密資訊,強制揭露可能會危及商業秘密並創造安全漏洞,還可能被犯罪分子和競爭對手利用。《The New York Times》報導,最近幾個月,OpenAI 的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 拜訪了至少 100 名美國立法者和南美、歐洲、非洲和亞洲的其他全球政策制定者,其中包括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雖然奧特曼呼籲對人工智慧進行監管,但他也表示,「歐盟的提議可能難以遵守」。
「菲國護理人員出走中」同樣的工作、不同的待遇,菲律賓人才嚴重外流
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 年月,美國護理師平均年薪為 7 萬 7,600 美元 (約新台幣 238 萬 8,400 元); 英國廣播公司去年 12 月報導,英國護理師平均年薪約為 3 萬 7,000 英鎊 (約新台幣 142 萬 6,100 元)。各國醫護人力短缺下,加拿大薩斯克其萬省 (Saskatchewan) 去年 12 月來到菲律賓徵才,開出每年 7 萬 4,000 加幣 (約新台幣 167 萬 8,100 元) 起薪,希望在各國招募 1,000 多名護理師和護理助理員。在馬尼拉都會區有四年護理師經驗的德維拉 (Claudine de Vera) 成功申請赴薩斯克其萬省擔任護理助理員。她告訴菲國媒體,優渥薪資、醫療保健和子女教育是她赴加拿大工作的主要因素。在海外醫療機構和菲律賓本土薪資存在巨大落差下,里尤在眾議院提案,將政府僱用的護理師基本月薪從 3 萬 6,619 披索 (約新台幣 2 萬元), 提高到 6 萬 3,997 披索,以留住公立醫院的護理師。事實上,不少菲律賓人選擇就讀護理科系的初衷,就是未來有機會到歐美國家工作。除了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英語國家,德國也是引進菲律賓護理人員的主要國家之一。在德國駐菲律賓大使館的網頁上,就以斗大的標題寫著「你有興趣在德國從事護理行業嗎?」德國大使館網頁寫道,人口萎縮和高齡化導致德國對專業醫護人員的需求持續增加,但本國勞動力市場不足以滿足需求,醫院和養老院須聘請海外護理人員。據估計,未來 10 年內,德國還需要再聘請 15 萬到 20 萬名專業護理師。德國大使館指出,菲律賓護理人員在德國享有健康保險、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等,且「薪資方面,菲律賓護理師的待遇不會低於德國同事」。德國國際合作機構 (GIZ) 與馬尼拉當局 2013 年起也展開「三贏計畫」(Triple Win Project), 參與者可享免費德語培訓、通過初級語言檢定的獎勵金、免費翻譯文件和證明、簽證及機票費用等。菲律賓護理師卡彭 (Jimmy Carpon) 就是「三贏計畫」參與者之一。他告訴菲國新聞網站 Rappler, 自己有許多親戚移居國外,大部分住在美國,卡彭的父母也希望子女能移居海外,「這是他們的夢想」。因此,當卡彭選擇大學科系時,他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就讀護理院校。卡彭於 2014 年赴德國工作,並於 2018 年獲得表揚傑出菲律賓海外勞工的「新英雄獎」(Bagong Bayani)。菲律賓海外就業署統計,在種種誘因下,2012 到 2017 年有 9 萬 2,277 名菲律賓護理人員赴海外工作,換言之,每年約有近 1 萬 9,000 名護理人員外流。菲律賓護理界也對歐美國家「偷走」大量護理人才表達憂心。除了薪資落差和「美國夢」, 菲律賓護理聯合會祕書長安達莫 (Jocelyn S. Andamo) 指出,菲律賓護理人員壓力大,又缺乏醫療用品和設備,而且許多人只是約聘人員,工作沒有保障,導致護理師紛紛外流。政府規定的基本薪資已經不高,但約聘人員根本連政府規定的薪資都拿不到。馬尼拉都會區一名年輕護理師告訴菲國媒體,她每次輪班 12 小時,每週三到四天,但微薄的薪水要支付日常開銷根本不夠用。「我的薪水真的不夠,有時我媽媽寄錢來讓我能有錢生活。」隨著護理師大量外流,許多醫院面臨人力短缺。去年 9 月數據顯示,菲律賓醫院存在 6 萬 7,345 名醫生和 10 萬 6,541 名護理師的人力缺口,但在此同時,護理工作似乎對菲國年輕人逐漸失去吸引力。菲律賓高等教育委員會指出,2012 年護理科系註冊學生人數達 16 萬 5,598 人,畢業生為 5 萬 8,677 人;疫情衝擊下,2021 年護理科系註冊人數為 10 萬 1,574 人,畢業生遽減到只剩 5,871 人。但目前看來,菲國護理人員待遇短期間內仍難以改善。菲律賓私立醫院聯合工會 4 月中旬舉辦了一場「衛生工作者處境論壇」。會中指出,雖然馬尼拉當局於疫情期間立法通過,將發放給醫護人員膳食和交通津貼、特殊風險津貼、COVID-19 一次性津貼和健康緊急津貼,但截至今年 4 月,多數醫護人員仍未收到這些津貼,政府積欠工會成員、2 萬 304 名醫護人員的津貼達 18 億 4,074 萬披索。工會發言人伊格納秀 (Richie Ronald Ignacio) 說,拖欠津貼、低薪和缺乏福利是菲律賓醫護人員,尤其是護理師大量離職的原因之一。「照顧好我們這些選擇留下來在菲律賓服務的護理師!」
(1215更新)服刑20年後終獲清白,她從「澳洲最冷血連環殺手」成了最傷心的可憐母親
回顧當事件發生時,凱瑟琳只有 20 歲,她剛與當時的丈夫克雷格福爾比格 (Craig Folbigg) 結婚。1989 年 2 月,凱瑟琳生下了第一個小孩凱勒布 (Caleb), 但他只活了 19 天。接下來的一年,福爾比格夫婦又生下了兒子帕特里克 (Patrick), 他在八個月大時去世。兩年後,第三個孩子莎拉 (Sarah) 在十個月大時離世。在 1999 年,第四個孩子,也是存活時間最長的羅拉 (Laura) 在兩歲大時去世。四個孩子的接連死亡,讓警方開始介入調查。福爾比格夫婦的婚姻在當時也已經破裂,克雷格與警方合作,交出了凱瑟琳的日記,聲稱日記內容可以推測出這是一連串的嬰兒謀殺案。儘管嬰兒的遺體進行檢查時,並未找到任何物理證據,能證明是凱薩琳殺了他們,但由於當時沒有其他合理解釋他們死亡的原因,凱瑟琳又是孩子們的主要照顧者,加上她曾在日記裡寫到:「顯然有其父必有其女。但我認為所有的憤怒、沮喪和所有的一切都已屬過去。現在我只想讓事情發生並順其自然。如果可以的話,我應該對我所有的孩子都抱著這種態度,但沒關係,我會用這種態度來面對我下一個孩子。」另一段令人不安的句子為:「當我跟莎菈在一起的時候,我只希望她能夠閉嘴。有一天,她終於做到了。」陪審團也同意當時檢察官的主張,認為一個家庭內有四名嬰兒皆在兩歲之前死於自然原因的機率是非常低的,而且凱瑟琳都是「發現」嬰兒屍體的人。凱薩琳的日記,成為她被判刑的唯一依據。陪審團也認定,凱薩琳悲慘的童年,可能是間接造成她犯下殘忍罪刑的原因之一。兩歲時,凱薩琳的父親刺殺了她的母親 42 刀,她被送進寄養家庭;15 歲時,因無法忍受寄養家庭的對待,凱薩琳離家出走,直到 17 歲,凱薩琳才知道自己的身世。2003 年,陪審團判定她過失殺害老大,以及謀殺了老二、老三及老四,判處 40 年徒刑。儘管凱薩琳的日記裡充滿了自責的語句,但自始自終,凱薩琳一直都否認殺害她的 4 個小孩。2015 年,相信司法不公的支持團體 ——Justice For Kathleen Folbigg 向澳洲法院提出再審的請求。他們找來了 27 位分子生物學家展開研究,將凱薩琳的基因與 4 個孩子的基因進行 DNA 定序 (DNA sequencing), 發現老大與老二身上有會造成癲癇的 BSN 等位基 (allele) 變異;老三、老四身上則找到了會毀損鈣調蛋白 (calmodulin) 功能的罕見基因突變 --CALM2 G114R。而基因突變的來源,就是來自母親凱瑟琳。律師索菲・卡蘭 (Sophie Callan) 表示:「根據本次調查的所有證據來看,對凱瑟琳女士的罪行還有很多懷疑的空間。前法官湯姆巴思斯特 (Tom Bathurst) 認為日記內容只是一位悲傷且可能患有憂鬱症的母親,把孩子的死亡責怪到自己身上,而不是承認她謀殺或以其他方式傷害他們。2023 年 6 月 5 日,新南威爾士州檢察長邁克爾戴利 (Michael Daley) 宣布凱瑟琳被赦免、即刻出獄,但對於撤銷她的定罪一事,仍需由刑事上訴法院決定。這是個因為不幸的基因導致的不幸的故事:四個死亡的孩子、一對婚姻破碎的夫妻、一位在監獄中度過了 20 年的女人,一個永遠沒有機會相聚的家庭。但最終,獨自承受這一切傷痛的,是一位因失去孩子而痛苦不已的母親。所幸到了 12 月 15 日,新南威爾士州的刑事上訴法院裁定,經過一系列調查,正式推翻先前對凱瑟琳的有罪判決,將撤銷她的一切罪名。判決宣布後,凱瑟琳在法院外激動地向記者表示:「我非常感激最新的科學和遺傳學,解釋了我的孩子為何死去。」她也提到,即便是在 1999 年,當時也已有法律可以證明她的清白,然而卻都遭到漠視,「這個體系寧願指責我,而非接受有時候,孩子確實可能突然地、意外地、令人心碎地死亡。」確定罪名洗刷後,凱瑟琳的律師雷戈 (Rhanee Rego) 表示,目前凱瑟琳的法律團隊,正準備為她的冤獄,向政府提出一筆「比過往支付的任何賠償金額更可觀的」賠償金。過去,澳洲史上最高額的冤獄賠償金為 702 萬美元 (約等於新台幣 2 億元), 對象是一名因殺人罪入獄近 19 年的無辜公務員。新南威爾士大學法學院的教授愛德蒙 (Gary Edmond) 提到,考量凱瑟琳受到的損害,她獲得的賠償金,勢必將成為澳洲史上金額最高的一次。他指出,現在許多人為了捍衛名聲,經常因為言辭向他人求償數百萬,「而這個女人在監獄裡度過數十年,這是無可比擬的。」對此,新南威爾士州的檢察總長戴利則表示,政府將「仔細地」考慮任何賠償請求,「對於過去 20 年間發生的一切,我們不可能不對所有受到牽連的人表達巨大的同情。」
土衛二湊齊六大生命必要元素 科學家首度在地球以外的海洋中發現「磷」
許多科學家、太空人們,一直嘗試在宇宙中找到其他可以孕育生命的星球。近日一篇最新研究指出,他們在土星的衛星「土衛二」上,湊齊構成生命必要的六大元素 —— 碳、氫、氧、氮、硫,以及此次新發現的磷。磷是構成 DNA 的基本物質,也是組成細胞膜的必要成分,因此對於所有生長的細胞而言,磷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不過,磷卻也是宇宙中最不常見的元素。此次發表於《自然》期刊上的的新研究,即為科學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海洋中發現磷的存在。土衛二是土星第六大的衛星,直徑約 500 公里,只比台灣的全長多出 100 公里。當 2004 年,太空探測器「卡西尼號」(Cassini–Huygens) 首次到達土星時,科學家以為土衛二是一個凍結的「冰球」; 不過後來發現,土衛二上含有多種有機化合物,且地表的間歇泉會噴發出水蒸氣、冰粒子。經過近一步觀測,證實這顆星球在冰層以下,存在由液態水組成的海洋。在這次的研究中,科學家研究過去卡西尼號的測量資料,分析間歇泉噴發出的冰粒子,發現其中的成分含有磷;而且研究人員推測,土衛二海洋中磷的濃度,可能至少是地球海洋的 100 倍。研究作者之一格萊恩 (Christopher Glein) 表示,這對天體生物學而言是個驚人發現,「這種關鍵成分可能足夠豐富,能夠支持土衛二海洋中的生命。」格萊恩也表示,希望在此基礎上,人們能繼續研究卡西尼號蒐集的數據,一步步釐清土衛二的真實面貌。不過他也提醒,儘管這項新發現提升地球以外的星球擁有生命的可能性,但是目前科學家尚未在宇宙中實際發現生命,「土衛二的海洋是否能成為生命起源的地方,仍然是個未知。」研究也指出,除了土衛二以外,木星衛星「木衛二」冰封的地表下,可能也蘊藏著液態海洋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的計劃,2024 年他們將發射木衛二快船,近距離觀測木衛二的組成。未來,NASA 也可能會派遣探測器直接登陸土衛二,採樣星球上的物質,並搜尋是否有生命存在。距離完全揭開土衛二的神祕面紗,似乎還需好幾十年的時間,不過格萊恩說:「許多人花費整個職業生涯,等待回答這些深刻的問題。你必須擁有充沛的耐心。」
搭飛機前,想要吸點貓咪嗎?舊金山最帥貓地勤已上線
2010 年,賓士貓杜克 (Duke) 在舊金山的野貓群中被發現的,還沒有能力覓食的牠,只能在路邊挨餓直到被救援隊送到舊金山動物收容所。在美國,這樣的貓被稱為救援貓 (rescue cat), 牠們通常是收到虐待、無家可歸,或是被遺棄的貓。根據美國愛護動物協會 (ASPCA) 統計,每年會有 320 萬隻貓被送到收容所,同時,大約有 53 萬隻貓會被安樂死。但幸運的是,杜克沒有走上這條路。在被送到收容所之後,牠很快就被一名 5 歲的女孩和她的家人所領養。杜克很快就融入新家庭,而主人莫里斯 (Jen Morris) 發現,杜克的性格特別溫和、安靜,於是決定讓牠接受培訓,成為一隻療癒人心的「動物治療師」。2013 年,舊金山國際機場 (SFO) 與舊金山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SPCA) 啟動了「Wag Brigade」計畫。他們將訓練有素的動物帶到航站樓,以舒緩旅客搭飛機緊張的情緒。最初,Wag Brigade 是由治療犬所組成,2016 年一隻名叫粒露 (Lilou) 的迷你豬,以及重達 15 公斤的佛萊明巨兔 (Flemish Giant Rabbit) 也加入動物治療師的團隊。而杜克的加入,也讓牠成為 Wag Brigade 首隻治療貓。牠不僅輕鬆完成了所有必要的訓練與課程,現在,牠將專注於緩解旅客面對飛行時,緊張不安的情緒。值勤時間,牠會身穿一件「撫摸我」的制服在機場內走動,旅客可以自由地和牠們互動,透過撫摸動物或是對話,達到療癒人心的幫助。
藉AI提取約翰藍儂歌聲 保羅麥卡尼:披頭四「最後一張唱片」已完成
由約翰藍儂 (John Lennon)、保羅麥卡尼 (Paul McCartney)、喬治哈里森 (George Harrison)、林哥史達 (Ringo Starr) 4 人組成的披頭四樂團 (The Beatles), 被認為是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團。即使約翰藍儂、喬治哈里森相繼離世,藉由先進的 AI 技術,仍有機會實現披頭四早期未完成製作的歌曲。BBC Radio 4 廣播節目 13 日播出保羅麥卡尼的受訪內容,他透露披頭四「最後一張唱片」已經完成,將在今年稍晚發行。他談道這次利用 AI 技術,將約翰藍儂的聲音從卡式試聽帶分離出來,幫助他能夠完成作品。保羅麥卡尼尚未公開歌名以及作品細節,但推測可能是約翰藍儂 1978 年創作的《Now And Then》。BBC 報導指出,《Now And Then》的試聽帶是約翰藍儂在 1980 年過世前不久,為保羅麥卡尼製作的多首歌曲之一。當時在約翰藍儂位於紐約的公寓錄製,未經過後製處理,是最初狀態的錄音紀錄,以標有「For Paul」的卡式磁帶,由約翰藍儂的遺孀小野洋子交給保羅麥卡尼。保羅麥卡尼多次談及想要完成《Now And Then》,1995 年當時在世的其他 3 名披頭四成員考慮將這首歌納入紀念精選合輯,但因錄音品質欠佳加上喬治哈里森本人拒絕進一步創作,很快就放棄這首歌。哈里森則在 2001 年因肺癌過世,享年 58 歲。隨著技術演進,《Now And Then》有望完成製作,這轉捩點來自於「魔戒」電影製作人彼得傑克森 (Peter Jackson) 所製作的紀錄片《披頭四:Get Back》。為了這部紀錄片,製作團隊訓練機器並辨識披頭四所有成員在 1969 年錄下的聲音,從背景噪音甚至他們彈奏的樂器聲音分離出來,變成「乾淨」的音訊。「我們有約翰的聲音和鋼琴的聲音,他 (彼得傑克森) 利用 AI 將它們分開」, 保羅麥卡尼在廣播節目分享這段經驗。如此成果也讓保羅麥卡尼能在近年巡迴演出時,重現與約翰藍儂合唱,並在去年為過去發行的《Revolver》(左輪手槍) 專輯重新混音。不過,現今 AI 應用也讓保羅麥卡尼略感擔憂。有人曾對他說「有一首歌是約翰在唱我的歌,那是 AI, 你知道嗎?」對此他表示,「這有點可怕,但令人興奮,因為這是未來,我們只是需要看看這將導致什麼結果。」1995 當年的技術不足以讓約翰藍儂的聲音,從帶有環境雜音甚至電流嗡嗡聲中分離出來,至今利用先進的 AI 技術可以辦到,不僅實現保羅麥卡尼多年的願望,也讓樂迷有機會再次聽到披頭四的全新創作。
「刪除的對話紀錄也能查到」中國網友:政府憑身分證就看透你
去年年底中國「白紙革命」後,有抗議人士透露,不少民眾拚命刪除手機中的聊天記錄,深怕警方找上門。不過,上週有一名中國網友留言指出,警方只要透過身分證號碼就可以查到個人所有的「微信」聊天記錄,即使記錄已經刪除,警察依然能查到聊天內容。6 月 7 日,有一名網友在網路上中提到,他 6 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乘坐渡輪時,被海關和警察要求抽檢;奇怪的是,對方完全沒有查看他的手機,而是直接透過身分證號碼,獲取他所有的微信聊天記錄,「已經刪掉的,也全部恢復出來。」消息貼出後,引發許多中國網友留言討論,有些網友質疑此事件的真實性,有些網友表示震驚,也有些網友認為「這早已不是新聞」, 只要沒有觸發關鍵字,平常不會有人特別去查詢。時事評論者畢鑫在《自由亞洲電台》的訪問中表示,身分證晶片記錄的資訊除了通訊內容,還包括財產、房產、消費記錄等,在政府面前毫無個人隱私,「你所有的信息,只要用身分證,全都可以查到。」畢鑫還提到,他前幾年曾看過中國警方有一種新技術,警察只要距離民眾 1 公尺,就可以偵測到民眾的所有資訊,「警察從你身邊走過,你手機內所有信息,已經到警察的手機內。」藉此,警方立刻就能知道手機號碼註冊的名字、微信資料、聊天記錄等。另有一名網友在「網易」上說明,使用中國通訊軟體發送或接收訊息時,例如微信、QQ 等,這些內容都會先經過一道關卡;在這個過程中,所有往返的訊息都會被保存起來。因此,即使將自己手機裡的記錄刪除,曾經傳送的訊息仍會留在網路中,政府調閱的應該就是留存在網路上的資料。
別讓「吸血鬼」復活!波蘭北部發現19世紀神秘墓穴
近日,波蘭北部的盧齊諾村在道路施工過程中,意外發現一片大型墓地,特別的是,裡頭遺體的狀態怪異,許多骸骨的屍首分離,其中有些頭骨被放在雙腿之間;根據考古學家了解,此處可能埋葬許多當代「吸血鬼」的遺體。在盧齊諾村古老的聖勞倫斯教堂旁,最近正在擴建一條街道,工人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了這片墓地。墓地內約有 450 具遺體,以及大量散落的骨頭,被放置於 3 個骸骨堆積處。墓地中除了許多被斬首的遺體外,約 20~30% 的人身旁放有磚塊,有些人嘴裡則含有硬幣,其中最早的一枚硬幣可以追溯至 1846 年。盧齊諾村屬於西斯拉夫民族中的「卡舒比人」(Kashubians), 領導挖掘工程的考古學家馬切伊 (Maciej Stromski) 向媒體說明,這應是 19 世紀的卡舒比人為了防範吸血鬼,發展出的獨特葬禮習俗。當時有些民眾相信,疑似吸血鬼的死者會從墳墓中復活,因此他們會採取各種措施解除「吸血鬼詛咒」。例如,硬幣就傳說能夠封住亡者的靈魂,並提供他們在來世旅行時所需的貨幣。馬切伊也提到,他們還發現許多屍體在首次下葬後,又被挖掘出土、斬首並再次埋葬,這種現象相當罕見。他說明,當時的人們相信,如果葬禮後不久,死者家族中的某位成員隨即去世,死者可能就是吸血鬼,「因此葬禮後他們重新挖開墳墓,將死者的頭顱斬下後放在兩腿間。」此外,馬切伊也補充,他們還找到一個女性遭斬首的案例,在這名女性的胸膛上,放著一個兒童的頭骨。這種「反吸血鬼」的喪葬習俗並非首見。去年 9 月,波蘭另一個 17 世紀的墓地中,發現一名女性的遺體,脖子遭鐮刀抵住、腳趾上還有一把掛鎖。當時研究人員也認為,這可能與當時的人們恐懼「吸血鬼」復活有關。去年,波蘭另一處墓地中也發現一具「吸血鬼」遺體。
200萬人、600萬鼠共享一座城市 巴黎市政府宣布與老鼠「和平共居」
還記得電影《料理鼠王》中,主角小米穿梭巴黎街頭、帶領一大家子老鼠製作美味料理的場景嗎?現實世界中的老鼠不會做菜,不過大群老鼠漫遊巴黎,的確是當地常見的「城市風景」。面對難以解決的鼠患,巴黎市政府 8 日宣布,他們將努力找出與老鼠「和平共居」的方式。如同世界上許多大城市般,巴黎街頭的老鼠並不是什麼罕見的存在,根據《富比士》雜誌報導,巴黎是世界上老鼠數量第四多的城市,僅次於印度的德斯赫諾凱、倫敦與紐約。整個巴黎的人口僅有 210 萬人,老鼠的數量則高達 600 萬隻,若以數量而言,說是人類居住在「老鼠的世界」中,似乎也不為過。老鼠已成為巴黎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地媒體描述,如果在巴黎餐廳中有老鼠出沒,通常已不會引起恐慌;如果你向服務生抱怨,他們也只會告訴你「不用擔心」。雖然巴黎市民早就與鼠共居,不過他們並不樂見這項事實。2017 年,巴黎市曾發起積極的滅鼠計畫,在整個市區廣設氣密式垃圾桶,並利用老鼠藥展開上千次滅鼠行動。儘管計畫投入了 170 萬歐元 (約新台幣 5,700 萬) 的巨資,卻依舊成效不彰。今年年初,巴黎的清潔工加入多次爆發的罷工行動中,導致街頭堆滿無人處理的垃圾。這助長了鼠患猖獗,也使市長伊達戈 (Anne Hidalgo) 飽受批評。對此,市政團隊決定一改先前的滅鼠方針,負責公共衛生事務的副市長蘇希斯 (Anne Souyris) 宣布,他們將成立委員會處理人鼠共居議題,制定「有效」且居民「不會受不了」的方針。雖然許多人認為,老鼠會帶來多種傳染病,影響居民健康,不過蘇希斯解釋,巴黎的老鼠並非會帶來「鼠疫」的品種,「巴黎的老鼠對公共健康沒有『顯著』的風險。」他也說明,政府會延續自 2017 年開始的基本滅鼠措施,並請專家提供科學建議,更好地管理巴黎的老鼠,「新的政策並不意味我們應該讓老鼠在城市中自由活動。」這項新政策宣布後,引起了部分官員的質疑與嘲笑。巴黎第 17 區的區長布拉爾 (Geoffroy Boulard) 曾多次對城市中增生的老鼠表達擔憂,他在 Twitter 上諷刺:「伊達戈的團隊從未讓人失望。」他對這種對待老鼠的溫和態度表示不可置信,「巴黎應該得到更好的對待。」相反地,動物保護團體卻對市長的作法舉手歡迎,「巴黎動物城市」(Paris Animaux Zoopolis) 表示,目前的滅鼠方式既無效又殘酷,建立工作小組思考和嘗試新的替代方法是必要的。他們也提到,「與鼠共居」不代表人們需要和老鼠住在同一棟公寓裡,「而是確保這些動物不會受苦,也不會打擾到我們,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目標。」除了巴黎以外,許多大城市也都面臨類似困境。例如紐約才剛於今年 4 月宣布,他們以超過新台幣 300 萬的巨額高薪,聘請了一位「滅鼠沙皇」。這位滅鼠沙皇上任後,以加強檢查、誘捕、強化地板等措施,希望先將紐約曼哈頓北部的哈林區打造成「老鼠禁區」。法國的土魯斯則利用環境友善的方法解決問題,他們派出雪貂,來清除公共場所中的老鼠。土魯斯的市議員說明,他們會將陷阱放置在老鼠巢穴的出口,並放出雪貂驅趕老鼠,再將捕獲的老鼠集體安樂死。《政客》雜誌指出,受到全球暖化影響,越來越溫暖的氣候將更有利城市中的老鼠、害蟲繁殖。在這種狀況下,巴黎很可能不會是唯一一個向老鼠「妥協」, 尋求與老鼠和平共居的城市。
美國「奶奶小屋」正夯:讓鄰居變成親愛的房客,住宅危機有解?
除了奶奶小屋這個可愛的名稱之外,這棟建造在自家的後院的小空間,也有岳母套房 (mother-in-law suite)、教練房 (coach house)、後巷小屋 (laneway house) 等各式名稱。但這類蓋在自家土地的第二建築,最普遍的正式名稱為附屬住房單位 (Accessory Dwelling Units, 簡稱 ADU), 或是輔助性套房 (Secondary suite)。20 世紀初,奶奶小屋曾經非常流行,畢竟在自家後院蓋一棟小房子,是一種浪漫也像是在為未來鋪路。然而在二戰後,隨著郊區都市化的蔓延,以及美國許多城鎮透過分區法規禁止奶奶小屋的擴建,這類的建築變得不再普遍。但為什麼在半個世紀過後,奶奶小屋卻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呢?美國加州的答案是,房子真的不夠住了!加州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州之一,同時也是經濟蓬勃發展的熱區,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人口流入,前往加州尋夢。然而,加州土地價格非常高昂,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和沿海地區,高昂的土地成本使得開發商難以建造大量的負擔得起的住房。除了土地高昂,加州有一系列嚴格的土地規劃和建築法規,包括環境保護要求和土地使用限制等,也使得開發商建造住房的成本和時間增加,限制了住房供應的成長。加州的住房危機,成了現在地方政府的當務之急。於是,越來越多人開始把腦筋動到奶奶小屋頭上。希瑟米爾斯頓 (Heather Millstone) 剛從巴爾的摩搬到洛杉磯,在找房子時她替自己設下一個明確目標:找到一處擁有足夠大庭院的獨棟宅,並且可以庭院建造一棟較小的房屋,以增加租金收入。相隔幾個街區之外,拉利格魯瓦爾 (Lali Grewal) 和他的妻子安妮瑪麗 (Anne Marie) 去年夏天搬到這個城市時也有著類似的想法。他們現在住在一棟小而舒適的房子,正在整修一棟較大的房子以便出租。加州消費者服務和住宅部長洛德斯拉米雷斯 (Lourdes Ramírez) 表示:「我非常高興看到社區擁抱奶奶小屋,我認為人們能夠意識到,擴大住房供應能力,如何帶給社會、經濟和社區效益。」2022 年,加州開放超過 23,000 個附屬住宅許可證,相較於 2017 年低於 5,000 個數量,奶奶小屋的數量可說是在短時間內快速倍增。其中,洛杉磯發放的許可證數量遙遙領先其他城市,共計發放 7,160 個許可證,其數量甚至高於單戶住宅 (single-family homes)。奶奶小屋不僅在加州蓬勃發展,俄勒岡州、蒙大拿州等一些城市也被這股風潮影響,華盛頓州最近也通過了一項法律,使其更容易建造。加州大學住房創新中心 (Terner Center for Housing Innovation) 主任大衛加西亞 (David Garcia) 表示:「這說明了,屋主們一直以來都在壓抑想要妥善利用自己土地的需求。」「許多加州人面臨龐大的住房負擔壓力,導致一些屋主們渴望做點什麼,好緩解個人的不安全感。」蓋一棟奶奶小屋,讓鄰居成為你的房客,創造被動收入,又能提供新的房源,表面上,奶奶小屋看似是雙贏的解決方法,但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致力推動加州奶奶小屋的卡西塔聯盟 (Casita Coalition) 的路易斯米蘭特 (Louis Mirante) 表示:「即使奶奶小屋的數量呈正成長,也無法解決現在的住房危機。我們需要地方政府投入更大量的資金與全新的法規。」此外有些人擔心,奶奶小屋的快速發展將導致社區人口密度的增加,進而引起隱私性、停車、交通擁堵或破壞社區的風貌等問題。根據房地產網站 Zillow 的數據,由於房屋數供不應求,加州的平均租金相較於其他地區高出 41%, 房價甚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2020 年,加州每天都有超過 16 萬人無家可歸。研究顯示,到 2025 年,加州需要額外建造 350 套住房,才能解決當今的人口增長。即使在每個可行的土地上建造奶奶小屋 (這是極不可能的情況), 也只能達到約 250 萬套住房。此外,奶奶小屋受到各式許多的「限制」, 例如土地面積、高度、城市法規、禁止用於 Air BNB 的短期出租,甚至某些情況下還需要獲得鄰居的同意。而在加州,86% 的租戶入住的奶奶小屋,居住人數不超過兩人,完全無法應付大家庭的住房需求。根據《芝加哥太陽報》報導,同樣放寬奶奶小屋建造標準的芝加哥,去年 83% 的許可證多集中在北部或西北部等,相較「富裕」的大城市,這也代表著在犯罪率高,或是投資率低的地方,奶奶公寓幾乎沒有發展的空間。美國獨立刊物《避難所》(shelterforce) 則分析,奶奶小屋只對「富裕白人」有利,對於無財力建造或是沒有相關建造知識的中低收入戶,想要蓋一棟奶奶小屋可以說是難上加難,尤以有色人種如欲申請房屋貸款,被拒絕的機率高於白人的 86%。擔任紐約杜倫姆社區土地信託 (Durham Community Land Trustees) 資產經理的雪莉泰勒 (Sherry Taylor) 表示:「奶奶小屋不是萬靈丹。即使是在紐約,它也只能滿足現有的人口需求。我們需要小型和大型的開發商、非營利組織、建築業者等,一個完整的足球隊,一個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地球圖書館】「暴力讓臉書變得富有」在新聞民主之前,社群只是獨裁者的武器
菲律賓媒體產業的問題,映出這個國家的政治及公司文化問題。任何民主政體都是由其中的組織機構定義而來,因此每個民主政體都有類似問題,不過這樣的問題在一個才剛擺脫獨裁統治的民主政體中尤其嚴重。因為這裡的人民才剛開始努力建立所謂民主化。大眾媒體的效能、透明度及可信度,跟菲律賓做為一個民主政體的存續緊密相關,因此我很快就意識到投身其中所能擁有的極高回報──相對於其他產業,新聞業或許可以讓我對這個國家的改革及健康體質做出更多貢獻。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這種可能性了──社群媒體平台已盡其所能地摧毀了這些過往的普世價值──可是在 1980 年代的大家都同意一個事實,那同時也是我們得以共享現實的基礎,那個事實就是:如果沒有好的新聞產業、沒有透過健全程序產製給觀眾的事實及資訊,那就不會有民主。新聞業是一項使命。媒體的問題不只在於長期經歷了老馬可仕國家管控。這個產業也有自己貪汙傳統,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信封新聞業」, 這裡指的是記者會主持人會將裝了錢的信封發給參加的記者。好的記者會拒絕收下這些信封,但也不會去指責或揭露那些收下的人。當時大多數從業記者都是私下表示知道同行間有這種貪污問題存在,但選擇當作沒有這回事。大家總覺得,畢竟每個人都有家庭要養。所以,跳出來揭露貪汙問題的記者,總是最先遭受攻擊的人。這種情況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2016 年,杜特蒂在總統大選時,跟來自老派政治家族的候選人競爭。他總是有話直說,而且經常說一些冒犯人的下流笑話,偶爾還透露出殘暴的一面,此外還會發表一些擁護民族組抑或民粹主義式的粗率言論。他也是第一個成功利用臉書贏得我們國家總統大位的人,並從此改變了菲律賓的政治。在這個網路生態系中,不停反覆出現的謊言就會成為事實。身為一名記者,我知道我們的優秀與否,只能透過每篇報導來決定,出了錯也必須負起責任、修正錯誤,並清楚向公眾說明明白。我們只報導事實,因為唯有事實可以創造出我們共享的現實。可是,臉書讓每個人看到了不同的動態消息。從這個概念開始,我們的生活就已經碎裂成數十億個「楚門的世界」: 你在動態消息上看到的「新聞」跟我們看到的不一樣,若是讀到一個跟自己有關的謊言,你還能直接讓對方「噤聲」──這個概念同樣有利於臉書公司賺錢,但其中潛藏可能的社會衝擊。現實是,沒有經過查證的謊言會創造出那些地平說信奉者、匿名者 Q、停止竊選運動,以及激進的反疫苗運動,更別說還有那些有害至極的陰謀論。在我們發布網路武器化的系列報導後,針對《拉普勒》的攻擊可說是鋪天蓋地。2016 年 10 月 4 日這天剛出現的攻擊是涓涓細流,接著一波波出現,然後在 10 月 8 日化為海嘯襲來。這天,經營臉書專頁「思考菲律賓」的部落客 R.J 涅托 (RJ Niteto) 開始呼籲杜特蒂的支持者 #解除追蹤拉普勒。隔天的 10 月 9 日大約晚上 9 點,莫奇尤森也加入這個行列,她分布了長達一小時的臉書直播影片,其中充滿對杜特蒂政府前一百天政績的宣傳內容,還談到杜特蒂的「敵人們是如此日夜不休」地想把杜特蒂拉下台。她的發文標題是「回應《拉普勒》對我提出的指控」, 可是最後卻發展成對「主流媒體」怒氣沖沖的叫嚷。她表示《拉普勒》和我本人都滿嘴謊言、扭曲事實,言詞間充滿惡意影射。我無法判斷這是她有意為之的演出,還是單純的無知,又或者以上兩者皆是。五年後,當美國公民衝進國會山莊後,這類行為總算有了標準化的稱呼,因為針對這類「大規模網軍操控」或「協同性濫用網路行為」, 臉書終於推出相關的處理政策。這些攻擊分成好幾個領域。有那種像是「襪子玩偶」的假帳號負責攻擊或讚美;「大規模舉報」則是針對特定目標帳號組織一場造成負面影響的活動;「偽草根行銷」則是刻意表現出像是支持草根人民或其利益的發文或謊言。「他們想把杜特蒂除掉,」尤森在臉書上如此聲稱。「我們只要求新聞可以公平報導。他們用一堆負面消息掩蓋掉真正的重要的議題。要我說,如果記者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們大可不用整個國家都跑到社群媒體上。他們就是不懂得欣賞杜特蒂做過的好事。」她透過這種狗哨政治的作法,動員支持者對抗我和《拉普勒》。她反覆利用「思考菲律賓」專頁上攻擊我的說法,經營這個專頁的托涅每天會發布高達五篇關於《拉普勒》的謊言──而臉書更放大了他的攻擊力道。臉書可以讓一篇個人貼文或一段藝人影片獲得曾專屬於電視台的高傳播效率。《拉普勒》和我無力招架。杜特蒂的宣傳機器充分利用了臉書演算法的殘暴設計。像尤森這類從事資訊作戰的人,往往會吹噓自己的流量是如何打敗了主流媒體;他們甚至會貼出自己的單頁閱覽數,並透過這樣的過程摧毀記者和新聞組織的信用,菲律賓有個描述這種行動的說法 talangkaan, 意思是一群螃蟹為了爭頂不停爬到彼此頭上。杜特蒂的爪子就這樣在光天化日下改變了我們的資訊生態系。這樣的情況在臉書採取行動之前又持續了好幾年。這就是資訊作戰在世間所有地方運作的方式。謊言會以指數性增長的速率不停重複,因此改變大眾對某個議題的認知,其實,世界各大強權一直知道宣傳戰就是這麼一回事,但同樣的情況在社群媒體時代展現出了全新的意義及更高的強度。隨著臉書在全球的用戶超過三十億,許多世界領袖都在想辦法透過單一社群媒體用戶來操弄權力政治。其實 2016 年發生在菲律賓的情況,就是全世界民主國家內部每場資訊作戰的縮影。這些機器人、假帳號還有內容創作者 (像莫奇尤森這樣的真人) 像病毒一樣感染了其他真實的人,而且通常是一些對此毫無戒心、甚至連自己受感染都不知道的人。由此刻回顧過去,我們可以看出一場悲劇事件的元敘事,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透過有害的網路敘事播下種子。以我的案例而言,早在我第一次遭到逮捕之前,尤森和涅托就播下了「記者就是罪犯」還有「逮捕瑪麗亞瑞薩」的種子;因此,當這些指控在日後成為真實的法律案件時,大眾並不特別覺得這是難以理解的事情。本文摘瑪麗亞。瑞薩 (Maria Ressa) 著作《向獨裁者說不:諾貝爾和平獎記者如何捍衛民主底線,為我們的未來奮鬥》, 繁體中文版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葉佳怡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臺灣商務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3/06/20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 DQ PLUS, 就有機會獲得《向獨裁者說不:諾貝爾和平獎記者如何捍衛民主底線,為我們的未來奮鬥》: 詳見說明貼文「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0815更新)不願看著喜歡的事物逐漸消失 美16名青年控蒙州「漠視氣候變遷」違憲
6 月 12 日,蒙大拿州 (Montana) 的法庭上,展開一場開創先例的訴訟。這場訴訟由 16 名青年提起,他們控訴蒙大拿州政府沒有因應氣候暖化採取行動,違反該州憲法保障人民「享有乾淨和健康的環境」的權利,審判將持續至 23 日。在提起告訴的 16 名青年中,年紀最小的一位今年年僅 5 歲。2023/08/15 更新:蒙大拿州地方法院於 14 日宣判,蒙大拿州政府的政策違憲,侵犯了青年們享有乾淨和健康的環境」的權利。而蒙大拿州總檢察長辦公室則聲明,他們將會繼續上訴,將案件交由最高法院審理。◆ 原文上線時間:2023/6/13◆ 增修時間:2023/8/15 新增蒙大拿州地方法院審判結果蒙大拿州擁有豐富的礦產,因此又有「寶藏之州」的美稱;此處也擁有豐富的化石燃料,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 (EIA) 的數據,蒙大拿州北部、東部地區,擁有全美可開採煤炭儲量的 30%, 還有原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因此蒙大拿州當局不斷推動各項政策,促進化石燃料產業的發展。然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 16 位青年,感受到氣候變遷的警訊,決定聯手挺身反對政府持續支持化石燃料的做法。他們在美國環保團體「我們孩子的信託」(Our Children's Trust) 的幫助下,於 2020 年 3 月提出訴訟,案件稱為「霍爾德訴蒙大拿州案」(Held v. Montana), 以其中最年長、今年 21 歲的莉琪。霍爾德 (Rikki Held) 命名。莉琪在媒體訪談中提到,這一代年輕人對於氣候變化感受到很大的壓力與負擔,她說:「因為我們的生活處於危險之中。」根據《紐約時報》採訪,16 名青年中的巴奇 (Badge Busse) 和蘭德 (Lander Busse) 兩兄弟,從小就經常在家裡旁邊的樹林狩獵、釣魚;然而,近年頻繁的野火,在他們經常走的小徑留下傷痕,濃煙更逼他們不得不待在室內。巴奇向蒙大拿州的公共廣播電台表示,「看著我喜歡的事物逐漸消失,例如和爸爸一起釣魚,令人非常難過。」巴奇 (左) 和蘭德 (右) 兩兄弟,從小就經常和家人在家裡附近一起釣魚。當中年紀最小的納森尼爾 (Nathaniel K.), 在提出告訴時則只有 2 歲,他的父母向媒體表示,氣候變遷加劇野火威脅,燃燒造成的空氣汙染嚴重影響納森尼爾的呼吸系統,導致他曾兩度因呼吸困難送往急診。青年們向法院提出,蒙大拿州憲法中提到「所有人生而自由,擁有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享有乾淨和健康的環境的權利。」以及「國家和每個人都應為了現在和未來的世代,維護和改善蒙大拿州乾淨和健康的環境。」指稱州政府的作為違憲。對此,蒙大拿州參議院的多數黨領袖史蒂夫 (Steve Fitzpatrick) 則表示,法庭上應有更多比擔心氣候變遷更重要的事情;此外,蒙大拿州只有 100 多萬人,在 80 億人口的世界上,「我們做的任何事都不可能影響地球的氣候。」對於這場審判的結果,一位專家向《ABC 新聞》表示,即使這些青年獲勝,他們仍對法院判決的強制力抱持懷疑,認為州政府不一定會就此採取具體行動。不過,蒙大拿大學法學院的教授澤梅爾 (Sandra Zellmer) 則指出,如果青年們勝訴,將證明對州政府提出的氣候訴訟會被認真看待。即使在蒙大拿州的影響有限,也能為美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案件開創先例,並影響各州的氣候政策和法案,「這是一個里程碑」澤梅爾說。8 月 14 日,蒙大拿州的法官做出裁決,判定蒙大拿州政府的政策違憲,侵犯青年們「享有乾淨和健康的環境」的權利。這個案件由地方法院的法官西利 (Kathy Seeley) 裁定,他在判決結果中寫道:「原告在憲法中擁有對乾淨、健康環境的基本權利,影響環境系統的氣候問題也涵蓋其中。」雖然判決結果不能阻止政府開採、燃燒化石燃料,但是能夠撤銷有利化石燃料發展的法案。提起訴訟的 16 位青年,紛紛對此結果表示興奮,莉琪向媒體提到,他們已經等了很長一段時間,「能夠得到一個考慮我們的故事、聲音,以及考量科學的判決真的非常重要。」「我們孩子的信託」的法律顧問奧爾森 (Julia Olson) 則提到,這是美國歷史上,法院首次判定忽視氣候變遷的政策侵犯憲法保障兒童的權利,「這對蒙大拿州、青年、民主和我們的氣候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勝利。將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類似的判決出現。」相反地,蒙大拿州總檢查長克努森 (Austin Knudsen) 的發言人弗拉 (Emily Flower) 則表示,他們將會繼續上訴,將這起案件上呈給最高法院判決。弗拉譴責此次的裁決結果「荒謬」, 不應該將氣候變遷歸咎於蒙大拿州;且與此案相同的法律論述,已被聯邦法院和其他十幾個州的法院駁回,「在這裡也應該被否決,但他們找到一位有意識形態的法官。」
「他們是叢林的孩子!」4名幼童於亞馬遜雨林失蹤40日後奇蹟生還
充滿神秘、未知的亞馬遜雨林,對人類而言危險橫生,因此常常被稱為「人類禁區」。不過,哥倫比亞有 4 名孩童,在雨林中失蹤 40 天後,竟然能奇蹟地生存下來。5 月 1 日,一架乘載 7 名人員的小飛機,從哥倫比亞南部的叢林地帶向北飛行時,不幸故障墜毀。意外發生後,倖存的只剩下 4 名維托托 (Huitoto) 族的原住民幼童 —— 包括 13 歲的萊絲莉 (Lesly Jacobombaire Mucutuy)、9 歲的索萊尼 (Soleiny Jacobombaire Mucutuy)、4 歲的蒂安 (Tien Ranoque Mucutuy) 以及僅有 11 個月大的克里斯汀 (Cristin Ranoque Mucutuy)。其餘 3 名成人在飛機墜毀後皆不幸去世,包括孩子的母親在內。飛行期間,駕駛因飛機引擎出問題,向塔台發出求救訊號。不過,不久後飛機墜毀,訊號就此消失,哥倫比亞政府隨即展開搜救行動。5 月 16 日,事故發生的兩週後,搜救隊在叢林中找到飛機的殘骸,以及 3 名成人的遺體,卻不見孩童們的蹤跡。抱著孩子可能倖存的希望,向來對立的亞馬遜原住民與哥倫比亞軍隊罕見地攜手合作,超過 100 名特種部隊士兵,與 70 多名原住民,在叢林中展開大規模搜索。在過程中,軍方一邊以直升機向叢林裡空投食物盒,希望能協助兒童生存;此外,他們請孩童們的祖母以族語錄製聲音訊息,向叢林播放,指示孩子們停留在原地,等待救援。然而,搜救工作並不簡單,雖然投入大量人力,但茂密的樹林和濃霧限制了能見度和衛星定位,搜救隊找到了腳印、奶瓶與骯髒的尿布,卻遲遲沒有尋獲這些孩子們。隨著時間流逝,眾人心中的希望也越發渺茫。沒想到,飛機失事的 40 天後,他們終於在樹林一處找到孩子們!根據 CNN 報導,原住民領袖阿科斯塔 (Lucho Acosta) 表示,他們聽到嬰兒克里斯汀的哭聲後,才終於尋獲這些幼童,「他們非常虛弱,變得非常疲憊,不再像最初幾週那樣四處走動。」兒童被發現的地區,離飛機墜毀地約有 5 公里遠,看似不長的距離,在雨林中移動卻需花費很大的功夫。孩子們的親人瓦倫西亞 (Fidencio Valencia) 表示,其中一名孩子獲救後向他說明,他們在過去 40 天常常躲在樹幹上,才能免於叢林中的蛇、蚊蟲和其他動物的威脅。哥倫比亞軍方官員蘇雷亞斯則 (Pedro Arnulfo Sánchez Suárez) 提到,這些孩子們在墜毀後幾天,靠著食用飛機上攜帶的木薯粉維生,「他們吃了 3 公斤的木薯粉。」隨後,在大姊萊絲莉的帶領下,他們在叢林中找尋可食用的種子、水果和植物。蘇雷亞斯表示,由於這些孩子們為當地原住民,對叢林具有一定了解,「他們知道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而且能夠找到水,才能順利存活下來。」目前,4 名孩子正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一間醫院接受治療,他們的家人、總統佩特洛 (Gustavo Petro) 和多位官員都前往探視。據報導,雖然孩子們獲救後極度虛弱、處於脫水狀態,不過現已脫離危險,恢復狀況良好,且已經慢慢開始進食。這 4 名幼童奇蹟似地倖存,引發哥倫比亞舉國的注目與喜悅。孩子們的祖父表示,他與妻子度過無數擔憂的夜晚,最終能尋獲孩子讓他們充滿感激,還稱「他們能生還是叢林的恩賜」。哥倫比亞總統佩特洛也表示,這 4 名幼童展現了生存的典範,他們勇氣與意志力,使他們在極端環境中存活。這段故事也將會銘記在歷史中,「他們是叢林的孩子,現在,他們是哥倫比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