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聖誕生存戰Whamageddon正式啟動!誰能在〈Last Christmas〉的轟炸下倖存?
⚠️注意,以上僅是文字訊息,DQ 尚未開發文章語音功能!⚠️由英國男子樂團「Wham!」於 1984 年演唱的〈Last Christmas〉, 至今仍是每年聖誕節都會露面的經典歌曲。每當聖誕季節來臨,商場、電視、廣播、串流歌單或社群短影音中,都可能出現它的身影;甚至只要看到「Last Christmas」兩個字,你的腦袋就會開始自動播放、無限循環。不過,有人認為這首歌是節慶來臨的歡樂象徵,卻也有些人對這首歌避之唯恐不及。在英國,最近有一位足球場 DJ, 只因在比賽中播放了〈Last Christmas〉, 就飽受大眾批評,甚至為此出面道歉。究竟播放一首歌犯了什麼錯?因為,這害得許多人輸掉一場自 12 月開啟的重要生存戰:Whamageddon。Whamageddon 是國外風行已久的聖誕節生存遊戲,雖然沒有官方正式解釋,但觀察這個單字,應是由樂團名稱「Wham」, 與世界末日「Armageddon」組合而成。贏得遊戲的條件只有一個,就是從 12 月 1 日開始,一直到聖誕節之前,不能聽到 Wham! 演唱的〈Last Christmas〉。根據《衛報》說明,這個活動最初於 2010 年出現在網路論壇上;直到 2016 年,出現以「Whamageddon」為名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活動名稱才就此確立。不過,據《紐約時報》採訪,Whamageddon 網站的經營者之一馬茨 (Thomas Mertz) 表示,他與一群丹麥的朋友,早在 18 年前就開始注意到這首歌有多麼「氾濫」, 互相分享彼此每年「淪陷」的時間。如果你準備好退出遊戲,就大膽點下播放鍵吧!想要加入這個遊戲,無須報名、不用付費,只要你有意願,並謹記以下幾條 Whamageddon 網站上列出的規則,就能一起投入生存戰。盡你所能,不要聽到 Wham! 演唱的聖誕歌曲〈Last Christmas〉。比賽從 12 月 1 日開始,一直到 12 月 24 日午夜前一刻結束。玩家可以依自己所在的時區為準。遊戲只適用於原版的〈Last Christmas〉, 所以盡情享受任何混音、翻唱版本!例如泰勒絲版本,就請安心服用。一旦你在任何地方聽到這首歌,並意識到它的存在,你就出局了!從遊戲中出局的人,必須在社群媒體上發布「#whamageddon」標籤,向大家宣布自己已經出局。網站上還提醒,雖然沒人能夠阻止玩家故意「攻擊」周遭的朋友,但這是一場生存遊戲,而非「大逃殺」,「所以...... 別當個混蛋,好嗎?」Whamageddon 的臉書粉專,12 月 1 日宣布今年的遊戲正式開始!聽起來,這似乎是個輕鬆又搞笑的小遊戲,不過英國媒體《獨立報》說明,對於遊戲玩家而言,Whamageddon 可能引起憤怒、痛苦與怨恨,特別是那些在 12 月初就失敗的人。《獨立報》還特別提醒,音樂串流平台預先製作的「聖誕歌單」, 尤其可能大幅提高聽到〈Last Christmas〉的機率。現在到 Facebook、X 等社群媒體上,如果搜尋「#whamageddon」, 就可以看到許多網友表示,他們已經遭到歌曲攻擊,從遊戲中出局。一名網友表示,自己在 12 月的第 4 天就已經出局。其中一名網友提到:Wham! 總是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出現,「沒有任何音樂會或公共空間,可以免於 Whamgeddon 的威脅。」而在今年 12 月 2 日,英國北安普頓的一位足球場 DJ 麥特 (Matt Facer), 在一場比賽中播放〈Last Christmas〉, 當時約有 7,200 名觀眾在現場觀賽。「我試圖開個玩笑,想要消滅那 7 千多個無法躲避的人。」費瑟指出,自己播放歌曲後,卻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謾罵,「我在 Twitter (現已更名為 X) 上受到了一點侮辱,輕鬆地提醒,這不是一件好事。相較在球場上的言論,這些顯然非常溫和。」費瑟提到,他從來不知道原來人們如此認真對待此事,鄭重向那些「被我毀掉聖誕節的人」道歉,並表示自己不會再播放這首歌了。「我認為對於我這種職業的人而言,12 月底前都不能播放 Wham! 的歌曲是一種遺憾。但這是一場比賽,而我們都得參與其中。」經過足球場的「大規模傷亡事件」,Whamageddon 的粉絲專頁呼籲玩家們隨時注意安全、保持警惕,要對彼此友善,但千萬別相信任何人!對於 DJ 引起的「攻擊事件」,Whamageddon 網站經營者馬茨則覺得非常有趣,「我誠心希望人們對於 DJ 麥特播放了這首歌曲,不要太過憤怒。」他笑稱:「這只是丹麥的幾個白癡,在聖誕節期間為了娛樂自己而開始的一件有趣小事。」馬茨提到,如果藉由這個遊戲,能為大家的聖誕節增添一些樂趣,他認為這非常值得。不過他也補充,他們並不是因為討厭這首歌的風格、Wham! 或是其他聖誕歌曲,才決定發起這個遊戲,「從我的外表可能看不出來,我是一個高 6 英尺 5 英吋 (約 195 公分)、蓄著鬍子的禿頭男子,但流行音樂其實是我的罪惡的快感 (guilty pleasure)。」除了熱衷 Whamageddon 的玩家以外,世界上還有許多對〈Last Christmas〉感冒的人。去年,一對來自瑞典的夫妻托馬斯 (Tomas Mazetti) 與漢娜 (Hannah Mazetti), 由於太過厭煩這首歌,決定對外募集資金,打算將歌曲版權買下後永遠封存。漢娜提到,她以前在咖啡廳打工時,老闆從進入 12 月起,就會每天循環播放〈Last Christmas〉, 導致員工們一天必須聽這首歌 100 遍以上。因此,她與丈夫發起募資,聲稱如果成功買下歌曲,他們會把歌曲從所有串流平台刪除,並將歌曲母帶扔進芬蘭的核廢料掩埋場,封存 200 萬年,還全人類一個耳根清靜的聖誕節。不過他們也收到不少反對意見,有些人認為,如果不喜歡這首歌,大可戴上耳機隔絕聲音;另外,也有網友表示,在〈Last Christmas〉之前,還有更糟糕的歌曲應該停止播放 —— 例如瑪麗亞。凱莉 (Mariah Carey) 的〈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最後,托馬斯與漢娜一共從 327 人手中,募得 62,100 美元 (約等於新台幣 195 萬元)。然而,根據外媒估計,〈Last Christmas〉的版權至少要價 1,500 萬美元 (約等於新台幣 4.7 億元), 甚至可能高達 2,500 萬美元 (約等於新台幣 7.8 億元)。
AI生成一張圖,耗能可以充飽一支手機 研究:AI應用的碳排遠遠超過研發
生成式 AI 能源耗費量是眾所皆知的高,但用戶端使用一次 AI, 具體會用掉多少電呢?根據「Hugging Face」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新研究,用 AI 生成一張圖像所需的能量,約等同於將一支手機充飽電。研究顯示,訓練 AI 模型雖耗能,但其實大多的碳足跡源自於 AI 的實際使用,這也是第一項計算 AI 模型各用途之碳排放量的研究。Hugging Face 研究員薩莎 (Sasha Luccioni) 表示,她希望透過這篇論文,協助之後 AI 的使用能更加永續,並讓用戶端了解這些研究結果。薩莎和團隊分別檢視 10 種 AI 任務 (包括文字和圖像生成、圖像分類等) 的碳排量,並使用 88 個 AI 模型來進行實驗;碳排量則是透過薩莎所開發的工具「Code Carbon」來計算。實驗結果指出,圖像生成是碳排量最高的一項任務。舉例來說,若使用「Stable Diffusion XL」模型來生成 1,000 張圖,碳排量大約等同一台汽車開 6.5 公里。計算下來,最耗能的圖像生成模型生 1,000 張圖,能源消耗量為 11.49 kWh, 是充 950 部手機所需的能量。另外,研究團隊也發現,使用大型 AI 模型生成內容時耗費的能量,高於專門處理特定任務的小型模型。像是使用生成式 AI 模型,來區分出哪些電影評論是正面和負面時,相較於專門為此分類任務微調過的 AI 模型,所需之能量為 30 倍。薩莎進一步表示,研究是希望鼓勵使用者,可視情況選擇使用較小型的模型,「如果你有特定的應用,像在收件匣中尋找 email, 你真的需要用到什麼都能做到的大型模型嗎?我會說不用。」雖然大型 AI 模型的訓練很耗能,但模型只會被訓練一次,但後續應用卻是達數十億次。像 GPT 等受歡迎的模型,僅需幾週時間,模型在使用上的碳排就能超越模型在訓練時的排放量。此份研究還在待同儕審查階段。
【地球圖書館】「搶救咖啡大作戰!」對付植物界吸血鬼、氣候變遷,守護野生咖啡多樣性
在我看來,森林美麗而充滿生機,但在咖啡樹的世界並非如此美好。一種被農民命名為咖啡葉鏽病 (la roya) 的疫病在該地區蔓延,對咖啡樹造成嚴重破壞,農民的生計也大受影響。這並不是新出現的疾病,但損害的規模卻是前所未見。自 19 世紀中葉以來,咖啡種植者不斷在對抗咖啡駝孢鏽菌 (Hemileia vastatrix) 這種真菌,一位維多利亞時代的植物學家將其描述為「植物界的吸血鬼」。而在 21 世紀,隨著全球化,氣候變得更溫暖潮濕,咖啡樹更容易患上咖啡葉鏽病。現代咖啡園密集種植、樹形低矮的環境也有利於病害發生。這種真菌會導致葉子上出現小斑點,每個病斑含有大約 200 個孢子,真菌最終會散播孢子到空氣中,傳播感染周圍的植株。感染初期,葉子背面會長出橙色的粉狀物,接著漸漸轉為黃色,真菌孢子最後覆蓋整片葉子,使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嚴重時會導致整株植物枯死。即使受感染的咖啡樹存活下來並結出果實,也會是無法銷售的瑕疵豆。目前並沒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2012 年,因冬季高溫及高濕,促使中南美洲疫情爆發,造成哥倫比亞的咖啡收成下降了百分之三十,薩爾瓦多的咖啡產量則減收至少五成。到了 2017 年,疫情對咖啡農作的影響已造成高達 30 億美元的損失,近 200 萬農民離開這片土地,因為種咖啡已經不能維持生計。咖啡這種商品是在金融市場上透過期貨來進行交易,因此巴西咖啡盛產可能會使得全球價格暴跌。再加上疫病肆虐,咖啡產業工作機會銳減。大批移民穿越拉丁美洲進入墨西哥並前往美國邊境,這些咖啡農北漂的原因有很多,但當記者問他們為什麼選擇離開家園時,有不少人簡短地答道:「葉鏽病。」這種病害也影響了唐。費爾南多。希拉基塔 (Don Fernando Hilaquita) 的生活,他就是在玻利維亞帶我去看咖啡樹的那位農民。2014 年,葉鏽病摧毀了他大部分的咖啡樹,他告訴我:「我們不想放棄,所以又重新種植。」但大多數咖啡農都苦撐不下去,他們不得不離開,到別處尋求謀生機會。希拉基塔是為數不多留下來的人,但他還是擔心有更多問題接踵而至。「如果氣候不斷變化或疾病捲土重來,將會有更多的樹木死亡,我們可能也會隨著它們一起死去。」咖啡的過去或許能夠引導我們找到解方,但那也是問題的一部分。衣索比亞高原森林與鄰國南蘇丹一小部分地區的野生咖啡樹是阿拉比卡咖啡遺傳多樣性的主要寶庫 (正如哈薩克天山野果林是蘋果的基因寶庫)。這些森林大致可分為東非大裂谷東側和西側兩個主要區域,西部產區有瓦列加 (Wellega)、伊路巴博 (Illubabor)、鐵比 (Tepi)、班奇馬吉 (Bench Maji)、卡法 (Kaffa) 和吉馬 - 利姆 (Jimma-Limu), 大裂谷以東則有西達摩 (Sidamo)、貝爾 (Bale) 和哈拉 (Harar)。在這些地區的森林裡,都有基因組成不同的阿拉比卡咖啡種群。每個產區的咖啡豆都有獨特的風味特徵。咖啡也很重視「產地」, 就像葡萄酒講究「風土」一樣,不同產地的風土條件會帶來風味上的差異。幾十萬年來,各個野生咖啡樹種群都已經演化並適應了自己所處的環境,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西部吉馬 - 利姆區域內的阿格魯 (Agaro) 產區,咖啡香甜而細緻,帶有柑橘、熱帶花香和核果 (如桃子) 的味道,而產自貝爾山 (Bale Mountains) 的咖啡通常帶有果味與花香,還帶點香草和香料的氣味。各個咖啡產區也居住著不同部族。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阿拉伯半島嚴格禁止任何鮮活的種子或咖啡樹苗出口,藉以維持對於咖啡種植業的壟斷。這樣的情況在 1690 年代開始有所改變,當時有極少量咖啡植株被運到其他國家,並漸漸成為現今世界咖啡帶所栽種大部分咖啡的基因遺傳基礎。從長遠來看,缺乏遺傳多樣性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正如我們從小麥與香蕉的故事中了解到的那樣。這些植株主要透過兩條不同的路徑從葉門輸出至全球。荷蘭東印度公司首先帶了一批到數千英里外的印尼爪哇島 (當時是荷蘭的領土)。接著在 1706 年,荷蘭人把在爪哇種植園的一株咖啡樹苗帶回荷蘭,種在阿姆斯特丹植物園裡。6 年後,阿姆斯特丹市長把植物園的一棵咖啡樹贈給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而國王將這棵樹種在巴黎御花園 (Jardin du Roi) 中的法國第一座溫室裡。10 年後,法國海軍軍官加布里埃爾。德克魯 (Gabriel Mathieu de Clieu) 把皇家溫室的一些咖啡樹苗帶上開往加勒比海的船,最後只有一株在這次航程中倖存,而且是歷經波折才好不容易存活下來。船上一名乘客看到德克魯用他們僅有的一點淡水照料這株樹苗,於是試圖將其摧毀,但他並沒有成功,德克魯讓樹苗活了下來,最終於 1720 年種植在加勒比海的馬丁尼克島 (Martinique)。由於咖啡樹被看守得很嚴謹,直到 1727 年,德克魯這株樹苗的後代才又展開了一趟漫長而重要的旅程,這次是由葡萄牙中尉帕赫塔 (Francisco de Melo Palheta) 偷運到巴西。據說,他受命前往法屬圭亞那調節領土紛爭時,魅惑了當地的總督夫人,在離開前收到夫人送的花束,裡面藏有咖啡樹苗和種子。另一條路徑則是在 1718 年,法國商人將咖啡植株從葉門帶到位於馬達加斯加東面的留尼旺島 (Réunion Island)。從這裡開始,這些咖啡樹先是被送到東非的殖民地栽種,在肯亞及坦尚尼亞建立大規模種植園,隨後向西運往巴西。由此可見,世界上大部分的咖啡都產自兩批植物,一批來自法國植物園,另一批來自印度洋上的一座島嶼。這兩個阿拉比卡種咖啡各有其不同特徵,德克魯那株樹苗的祖先名為鐵比卡 (typical), 另一品種稱做波旁 (Bourbon), 口感較為細緻,甜度更高。而且因為阿拉比卡咖啡為自花授粉,也就是不必與其他植株的基因混合就能產生果實,這種生物學特性使其狹窄的基因選擇成為未來一大隱憂。由於其歷史及狹窄的遺傳基礎,現今栽培的阿拉比卡咖啡只有野生種的一小部分基因變異 (等位基因)。面對氣候變遷、水資源短缺和日益嚴重的疾病問題,人們擔心阿拉比卡咖啡可能沒有足夠的基因工具組來快速因應改變,甚至根本毫無招架之力。於是有人嘗試增加全球咖啡作物的多樣性。一個世紀前,咖啡產業就開始透過植物育種創造多樣性,來應對葉鏽病的侵擾。與其他許多作物一樣,農民在他們的咖啡種植園發現某些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基因突變,然後由育種家選擇這些突變的植物留種繁育,例如「象豆」(Maragogype) 是 1870 年在巴西發現的鐵比卡變種,果實是其他咖啡的兩倍大,而且豆型巨大。還有「維拉薩奇」(Villa Sarchi) 這種在哥斯大黎加發現的波旁變種,因為樹型矮小,較易於採收,對於咖啡農來說很有吸引力。育種家也利用突變種進行雜交,培育出新的品種,例如「薩奇摩」(Sarchimor) 就是將「維拉薩奇」和「帝汶混種」(Timor Hybrid) 雜交後得到的品種。從好的方面來看,新品種更能抵抗葉鏽病,但不利的一面是,大多數品種都還是從巴黎和爪哇傳來的樹苗繁殖出來,全都來自同一個基因庫。另一種應對疾病威脅的方法,是從衣索比亞的森林引進擁有抗病能力的阿拉比卡咖啡樹種,其中最著名的是藝妓 (Geisha)。這個品種最初源自衣索比亞西南方、靠近南蘇丹邊境的瑰夏村 (Gesha, 與日文的「藝妓」發音相似) 附近的原始森林,隨後送往肯亞栽種,再輾轉被帶到中美洲哥斯大黎加的研究中心。之後巴拿馬的翡翠莊園 (Hacienda Esmeralda) 對此產生了興趣並開始種植,但多年來並沒有受到太多關注,後來莊園主人的兒子為了參加咖啡大賽,便拿藝妓咖啡豆來嘗試,一嘗之後驚為天人,並以此參賽一舉奪冠,藝妓品種從此一炮而紅,在 2004 年拍賣會上,以每磅 130 美元創下當時史上最高價紀錄,比商品級阿拉比卡咖啡高出約一百倍。由於競標價格屢創新高,引發中南美洲農民一窩蜂搶種,現在全世界各產區都陸續栽種藝妓咖啡。該品種展示了保存野生咖啡多樣性的好處,其絕佳的風味和基因對於未來的咖啡植物育種至關重要。但就在我們意識到衣索比亞高地咖啡基因的價值時,野生咖啡樹正面臨滅絕威脅。要產出優質阿拉比卡咖啡豆需要白天溫暖 (但不炎熱) 的日照和夜晚涼爽的氣候,滿足這樣條件的地方通常分布於高海拔地區。若溫度和降雨量偏離適當條件太多,會使果實的數量和品質降低,咖啡樹可能也會變得衰弱,更容易感染疾病。倫敦皇家植物園 (邱園) 的科學家預測,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到 21 世紀末,衣索比亞超過百分之六十五的阿拉比卡咖啡產地可能變得不再適合栽種。研究指出,世界其他地區也面臨類似的情況。現在的氣候對理想的咖啡生產環境來說太熱、太乾燥了。咖啡農的一種因應之道是往海拔更高 (氣溫較低) 的地方種植,尤其是衣索比亞還有把咖啡樹移到高處的條件。但貝爾山脈的哈萊納森林已經接近適宜栽植地的極限,很難再往更高海拔遷移。邱園的科學家表示,最壞情況是,在本世紀結束前,光是氣候變遷這一項就可能導致衣索比亞高達百分之八十的野生咖啡種群滅絕。這樣的前景非常可怕,不僅影響愛喝咖啡的人,也關乎全世界一億兩千五百萬農場工人的生計。如果預測成真,我們將失去大部分阿拉比卡咖啡的野生基因庫。除了氣候變遷外,衣索比亞的野生咖啡生態系統也遭受森林砍伐的威脅,許多遭到砍伐的森林都是為了提供放牧牛群所需的土地。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人們全面了解野生咖啡多樣性之前。科學家正在與時間賽跑,趕在更多咖啡物種消失之前找出它們並加以鑑定。在玻利維亞,希拉基塔向我展示了他拯救阿拉比卡咖啡的方法。丘丘卡村落在遭受葉鏽病侵襲後沒有更換種植的咖啡品種,而是改變耕作模式。希拉基塔捨棄以往的種植園模式,也就是根除其他所有生命的單一密集種植型態。他幫助村莊周圍的森林恢復,並在野生樹冠和其他植物的遮蔭下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隨著我們深入他的咖啡林,天色越來越暗,鳥兒也逐漸安靜了下來。白天還很溫暖、陽光明媚,入夜後星光燦爛、十分涼爽。他遞給我更多咖啡果實,告訴我這是一種較少人為干擾的耕作方式。他說:「葉鏽病可能還是會蔓延到這裡,但至少我沒有為了種咖啡而與大自然為敵,也許她會比較友善一點吧。」本文摘自丹。薩拉迪諾 (Dan Saladino) 著作《消失的餐盤:走訪五大洲的傳統飲食文化巡禮,探查稀有食物從盛產、瀕危到復育的變革之路》, 繁體中文版由高寶書版出版,馮郁庭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2023/12/18 至 2023/12/21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 DQ PLUS, 就有機會獲得《消失的餐盤:走訪五大洲的傳統飲食文化巡禮,探查稀有食物從盛產、瀕危到復育的變革之路》: 詳見說明「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誰說一定要黑白配?日本公司的「新白鍵」鋼琴,把黑鍵變不見
一般擁有 52 個白鍵與 36 個黑鍵、全尺寸的 88 鍵標準鋼琴,可以演奏 24 個調性的各種曲目。但如果一部鋼琴只有白鍵、沒有黑鍵,也就是把一個 8 度內的 12 個音高抽掉了 5 個,不再有升、降音,那它看起來、聽起來會是怎麼樣的呢?日本一家顯微鏡器材公司 Micronet 就曾突發奇想,在樂器展銷會上推出了這樣一部名為「新白鍵」(Sinhakken) 的機型。因為拿掉了黑鍵、只留白鍵,所有按鍵都變得一樣、不再有長短寬窄高低的差別 —— 外觀看起來似乎是比一般的琴更流暢漂亮了,但演奏起來,是否還能表現出像一般琴那樣的「深度」與「色彩」? 不妨看看影片,體驗一下「新白鍵版本」的德布西《兒童天地》之〈老頑固〉(Doctor Gradus ad Parnassum) 吧。據演奏的鋼琴家表示,雖然幾乎可以用 C 大調、沒有升降音的音階來彈所有曲子,但這樣沒有黑鍵的旋律,聽起來好像已經不是原曲,而是另一首作品了。他也解釋,「新白鍵」的弦數其實跟一般鋼琴一樣,只是把黑鍵的擊弦機構拿掉而已。除了失去 24 個大小調以及與每個調性相伴的色彩、只能使用白鍵轉調,要彈這部「琴鍵都一樣」的樂器,指法勢必都得重練;而且對調音師來說,這種「創意」可能也是個夢魘啊。
「用自己的方式來影響世界!」富比世「2023全球百大最有權勢女性」名單揭曉
富比世 (Forbes) 雜誌的「全球百大最有權勢女性」(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Women) 評選依據包括四個指標:金錢、媒體 (media)、影響力 (impact) 和影響範圍 (spheres of influence)。榜單中所涵蓋的女囊括了商業、科技、金融、媒體與娛樂、政治與政策,以及慈善 6 大領域。富比世雜誌執行副總裁莫伊拉 (Moira Forbes) 說道:「在被動盪的不確定性壟罩的一年裡,世界上有權勢的女性正利用她們超越傳統領域的影響力,來促進社會的改變。」榜首為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這已是她連續第二年獲得該殊榮。第二、第三名分別為歐洲中央銀行總裁拉加德 (Christine Lagarde) 和美國副總統賀錦麗 (Kamala Harris), 義大利總理梅洛尼 (Giorgia Meloni) 位居第四。有別於前四名皆為政治領域背景的女性,第五名由美國樂壇天后泰勒絲 (Taylor Swift) 拿下,她也是該榜單中首位進入前五名的藝人。泰勒絲不僅被兩大串流平台 Spotify 和 Apple Music 評為 2023 年串流播放量最多的藝人,今年十月上映的《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 更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演唱會電影。榜上也有熟悉的台灣面孔,我國唯一入榜是排名第 30 的蔡英文總統。入選理由寫道,蔡英文自 2016 年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領導者後,不僅促進台美關係,也大力支持生物科技和綠色能源。此外,排名第 49 的是台裔美籍的超微 (AMD) 董事長兼執行長蘇姿丰。蘇姿丰三歲時隨家移居美國,陸續取得麻省理工學院 (MIT) 電機工程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後,先後在德州儀器、IBM、Freescale 等公司擔任要職,2014 年成為超微半導體總裁兼執行長,是該公司首位女性執行長。而排名第 100 名的人物,你一定對她非常熟悉,同時也是「全球百大最有權勢女性」名單中唯一一位虛構人物 —— 芭比 (Barbie), 某種角度而言,芭比也代表著全世界所有女性。在今年由葛莉塔 (Greta Gerwig) 所執導的《芭比》電影影響之下,她激勵了無數世代的母親或女孩,超越了女性賦權的意義,成為捍衛權力的象徵。
2023日本年度漢字公布:增稅、酷暑、戰爭
每年由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舉辦,邀請全國民眾投票選出「今年的漢字」, 今日 (12) 在清水寺書道名僧森清範的揮毫下,發表了 2023 年的年度漢字。相較於去年有 22 萬人投票,今年投票人數銳減至 14.7 萬,而票數最多的則由獲得 5976 票的「稅」成為 2023 年的年度漢字;這也是繼 2014 年,日本消費稅從 8% 調高至 10% 後,「稅」二度獲選年度漢字。除了投票人數銳減外,今年的前三名得票數相當,第二名的「暑」僅相差第一名 405 票,「戰」則是緊追在後。這也象徵日本人對於增稅、酷暑、戰爭等議題的關注。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自 2022 年底,積極推動擴大國防預算政策,引發民眾抱怨,不僅讓岸田首相的民達到上任以來最低的支持率,也讓他被冠上「增稅眼鏡仔」(增稅メガネ) 的外號。此外,岸田首相宣布實施所得稅和住民稅的定額減稅,與此同時,對低收入家庭的支援、是否有收入限制等問題,也引發民眾的關注與討論。2023 年日本的政策無不圍繞在「稅收」上,關於發票制度、鄉土稅的嚴格化、酒稅的修改,以及 NISA (少額投資不課稅制度) 的稅務減免措施等,今年日本政府進行多項各種與「稅」有關的修正與討論。37 歲的東京居民表示,「打開電視新聞節目或網路新聞時,無不充斥著『增稅、增稅、增稅』的訊息。而實際上,什麼東西都在漲,生活變得非常辛苦。」20 歲的石川縣居民表示,「今年媒體瘋狂討論『增稅眼鏡仔』, 吸引了原本就對政治感興趣的年齡層,但同時也透過社群軟體讓年輕人也知道『增稅』議題。」稅,也曾多次上榜年度漢字排行,包括 1997 年 (18 位)、2013 年 (16 位)、2014 年 (1 位)、2019 年 (10 位)。但歷年來,主要都圍繞在「消費稅」, 今年則是圍繞在各式各樣的稅收。排名第二的年度漢字,則是呼應地球最熱的一年的「暑」字。2023 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 (Antonio Guterres) 面對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提出警告:「全球暖化的時代已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經到來。」而今年夏天最高溫度超過 35°C 的「猛暑日」數量不只達到歷史最多,日本近海的海面水溫也創下了歷史新高。全民有感的熱度,也讓「暑」字衝上第二名。第三名的「戰」字,則是延續了 2022 年的年度漢字。烏俄戰爭尚未落幕,但另一邊的以巴衝突,令全球再度陷入戰火的陰影中。值得一提的是,年度漢字中「虎」、「勝」、「球」也紛紛入榜。阪神虎睽違 38 年拿下日本職棒總冠軍,在大阪道頓堀掀起一股球迷「跳河慶祝」的風潮。雖然原本被認為是最有力成為年度漢字的「虎」字,僅排名第四。在年度漢字公布前,據傳有球迷想要號召人力投票,只可惜花費「九牛二虎之力」, 仍輸給了稅金。但月初公布的年度流行語大獎,阪神虎球團的賽季標語,將「優勝」一詞替換成 —— 那個 (アレ /A.R.E) 的暗語,奪下年度流行語大獎。「今年的漢字」自 1995 年開始以來,今年已經邁向第 29 屆。過去選出的代表漢字,分別 2022 年的「戰」、2021 年的「金」、2020 年的「密」以及 2019 年的「令」。
「塞車塞到氣急攻心」美國研究證實:廢氣會導致血壓升高
上下班時段的交通尖峰,路上滿滿的汽機車,車輛彼此幾乎沒有距離,性能再好的進口車也只能龜速前進。眼看就要遲到了,此時若有車子強行插入,更是讓人火冒三丈「血壓飆升」。最近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顯示,塞車真的會使血壓升高,但原因並非令人生氣的「危險駕駛」, 而是污濁空氣。團隊於交通尖峰時段開車載著健康年輕人 (22~45 歲) 在西雅圖路上跑,監測他們的血壓。這些車輛有些安裝可阻擋 86% 污染微粒的高品質空氣過濾器,另一些車沒有裝過濾器。吸入未經過濾的空氣會導致血壓升高約 4.5 毫米汞柱,並持續 24 小時,相當於攝取高鈉食物後血壓上升。新研究 11 月底發表於頗具影響力的醫學期刊《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領導實驗的考夫曼博士 (Joel Kaufman) 表示,血壓略升高看似不嚴重,但若受影響的是高血壓患者或有其他疾病的人,後果就不可小覷。眾所皆知,汽車排放廢氣含多種有害健康物質,除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也含 PM2.5 等懸浮微粒。車輪與道路摩擦及煞車摩擦,也都會產生懸浮微粒,交通擁擠時,有害物質濃度直線上升,危害也更嚴重,且不僅影響乘客,道路附近居民也深受其害。考夫曼博士指出,高血壓與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會導致心臟疾病。空氣污染並非只影響呼吸道健康,還會提高中風、高血壓、心臟病、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實因空污死亡,心血管疾病者就占八成,二成才與呼吸道疾病和癌症有關。暴露於空污微粒為何會使血壓升高?可能與會引起發炎反應有關,故降低車內和環境 PM2.5 濃度對維護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台大公衛學院有研究指出,PM2.5 引發發炎後,除了造成高血壓也會使血脂、血糖上升,導致「三高」。身體慢性發炎加上三高,更會促使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發生,增加死亡風險。無論如何,在擁擠城市工作生活,很難不遇到塞車時段。升級車艙空氣清淨設備,能幫助我們有效過濾車陣廢氣,不但確保塞車時也呼吸到乾淨空氣,且可避免血壓飆升,長久而言更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非常值得投資。
「喵嚕齁豆!我就這樣畫出來了」DQ地球漫遊曆設計理念
在飲食控制的午夜畫這張圖,真是一種酷刑,於是每隻貓貓臉上的表情同時也是我的表情。如果要替這張畫取個名字,應該叫它「代理滿足」—— 從前期準備蒐集食物圖片到真正作畫,鹹的甜的想像都在我虛構的味蕾跳了一次芭蕾舞,食物們的配色和國籍 (?), 以及構圖次序的編排著實讓我傷透了腦筋,食物種類很多,一不小心畫面就會變得雜亂無章。某天中午,看著同事的分隔餐盤,突然有了靈感,那一階一階的小丘陵是分區主題遊樂園,區分食物的氣味和顏色,我將鹹食放在畫面中央,前後用甜點夾擊,畫作的尾聲正好遇到有人送來一盒月餅,於是把它們也放進去。這個畫面還不足以把我所有想吃的全部塞進去,頭一回來到地球的喵星人也是這種心情吧,什麼都想吃一點,像是走進一座非常龐大的糖果屋,空氣中充滿甜蜜的香味,爬果凍山、用鮭魚壽司當枕頭、抱著小籠包睡覺。我私心暗暗祈禱彩虹橋那一邊的喵星人,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在這樣的地方。​在發想構圖四月的主題 —— 交通,幾乎是數一數二困難的,步行、機車、汽車、火車、飛機,甚至熱氣球,都是交通工具,我應該要把他們全都塞在一個畫面裡嗎?或是只挑選其中一種來代指就好呢?​就在快要想破頭之際,Netflix 的推薦片單上顯示《龍貓》(となりのトトロ), 嗯,前天晚上我的確看了《崖上的波妞》(崖の上のポニョ) 沒錯,無意識地按下播放鍵,德間書店製作的藍色片頭 fade out 那一剎那,靈感飛進來插進腦袋裡,我終於知道要畫什麼了!我也很想要搭一回龍貓公車,喵星人應該也看了《龍貓》, 搞不好牠也覺得,這才是地球上最聰明又最療癒的移動方式。如果有喵星人公車,那麼我天天都很樂意通勤去上班,即使加油費是 200 個罐罐都沒有關係喔。​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經歷過戰爭,藉著媒體的影像或文字,卻有機會目睹戰爭在眼前發生,心裡同時也記掛著我心愛的台灣,暗忖著可以為她做什麼。我並不想畫出槍砲彈藥,也不想畫血流成河,那些電視打開就可以看到了,我不想讓那些場面占據讀者的桌曆整整一個月,誰不想要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呢?在構思這個主題的過程,其實靈感來自於《異星入境》(Arrival) 這部電影,艾美亞當斯 (Amy Lou Adams) 飾演的語言學家,用蹩腳的中文對中國的將軍說:「戰爭不會成就英雄,只會造成孤兒寡母。」雖然她的發音不好,但我聽得很清楚。喵星人如果來到地球,絕對絕對會盡力幫助地球人維持和平的,連和平鴿的工作都搶著做!你有看到小黑貓努力踮起牠的腳尖,把「WAR」裡面的 A 拿掉;大白貓把黑黑的髒東西擦掉,讓它跟「PEACE」裡的 A 一樣染上柔和的彩虹色。人類的「A」, 那個英文字母第一個字,那個起心動念,從和平開始,它就會組成和平的字。本喵在太空船上爽吃爽睡之餘,也閱讀 DQ, 關心國際時事。即便日漸理解了人類是如此複雜,卻依舊無法明白:為何人類總學不會歷史的教訓?哪怕戰爭傷痛是如此深刻,直至今日,人們面對分歧,仍選擇野蠻地驅動武力發動戰爭,讓衝突永無止盡地循環發生著。正如《進擊的巨人》中馬迦特元帥所言 (沒錯,本喵也是愛看漫畫的!):「只要人不正視自己做過的愚蠢行為 (偏見、歧視、迫害), 這個地獄就永遠不會結束。」各位地球人,有幸降生在這顆美麗星球上的你們,本喵由衷期待大家能放下偏見,讓彼此幸福。(●ↀωↀ●) ALL LOVE.
1.5億年前的「遠古海怪」英國出土 BBC紀錄片還原侏儸紀海洋頂級掠食者的真面目
提到恐龍時代的霸主,白堊紀在陸地上稱霸的的暴龍,可能在第一時間躍入許多人腦中。不過,若再往前回溯至侏儸紀,通常簡稱為「上龍」(Pliosaurs) 的「上龍亞目」(Pliosauroidea) 動物,可是當時海洋中不可忽視的危險存在。日前,英國西南方的侏羅紀海岸 (Jurassic Coast) 上,發現一隻上龍的巨大頭骨,為同類標本中最完整的之一。由於頭骨位於 15 公尺高的懸崖上,考古團隊想方設法才順利將它挖掘出來,運送至地面。為了記錄這個艱困過程,並說明此次發現如何進一步揭開上龍的神秘面紗,BBC 與知名的自然歷史學家大衛・艾登堡 (David Attenborough) 合作,於明年元旦推出特別節目,完整介紹人類與這隻「遠古海怪」的奇遇記。根據 BBC 報導,最初是一位化石愛好者菲利浦 (Philip Jacobs), 偶然在海岸邊發現頭骨的尖端。數十年來,菲利浦經常在侏儸紀海岸尋找動物化石,當他在海灘的石堆中發現上龍骨頭碎片,立刻意識到其重要性,並連絡當地的考古學家艾奇斯 (Steve Etches), 告訴他:「我剛剛發現了一些相當驚奇的東西。」由於骨頭太過沉重,菲利浦先將這塊化石埋起來,再與艾奇斯一同回到現場。他們製作了一個臨時擔架,將骨頭碎片移到安全處;再利用無人機調查,發現化石的其他部分,應位於海邊懸崖的頂端。艾奇斯說明,這隻上龍非常巨大,光是頭顱就將近 2 公尺長;且遺骨鑲嵌於懸崖頂端,此處距離崖底約 15 公尺高,更加劇挖掘工作的艱難。「這非常令人興奮,但從理性上思考,這並不是一個蒐集化石的好地方。」他提到,懸崖非常陡峭且侵蝕快速,「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區,有巨大落石和光滑的岩壁,因此一切應以安全為重。」為了取出完整的頭骨,艾奇斯迅速組織一個團隊,包括古生物學者、職業攀岩者和攝影師等。他們利用繩索攀登至懸崖上,在岩石上敲打、鑽孔,趁著化石遭侵蝕消失前迅速取出,再裝入巨大木箱,緩緩垂降至地面。如果挖掘工作遇到雨天,岩壁間的濕滑泥沙還會使危險加倍。順利取出化石後,學者們將骨頭周邊的泥沙仔細去除,才使上龍的完整樣貌重見天日。與艾奇斯合作的研究員之一、布里斯托爾大學 (University of Bristol) 的古生物學家朱迪絲 (Judyth Sassoon) 說明,經過大量的清理工作,化石才能顯出所有值得研究的重要特徵。「當這個化石從懸崖上挖掘出來時,它相當灰暗、不起眼,更像是一塊普通岩石。但是艾奇斯以他敏銳的眼光,辨識出這是一個重要的標本,因此我們現在才能完整地看見它的壯麗。」根據研究團隊說明,頭骨的主人應是生活在 1.5 億年前的上龍。牠的身形巨大,光是頭顱就比多數人類的身高更長,完整大小則相當於一輛雙層巴士。據推測,上龍的軀幹、四肢可能仍埋藏在岩壁中;不過相較其他部位,頭骨能揭示更多與動物有關的資訊,因此團隊決定先專注研究頭骨。艾奇斯提到,這是他曾見過最完整的化石之一,「很少能找到如此細緻的標本,即使有,也會缺少很多部分。而這個頭骨儘管稍微扭曲,但每一根骨頭都還在。」這個珍貴的化石,吸引布里斯托爾大學、南安普敦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倫敦帝國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等多個學術機構,共同投入研究。利用最新的技術,學者們還原了上龍的樣貌,甚至可以顯示出牠血管的位置。他們指出,這隻上龍共有 130 顆牙齒,這些牙齒不但十分鋒利,且每顆牙齒上都有細長的凹槽,讓上龍可以快速刺穿獵物再迅速拔出,進行第二次攻擊。上龍共有 2 對魚鰭,每片都長達 2 公尺,因此牠在海裡,最快能以每小時 30 英里 (約 48 公里) 的速度前進。飛快的速度、銳利的牙齒加上驚人的咬力,讓牠們能輕鬆抓住任何獵物,被學者們稱為「海洋中頂級的掠食者」。「這個動物如此龐大,我認為牠可以有效獵捕任何不幸出現在牠的地盤中的生物。」布里斯托爾大學的博士羅維 (Andre Rowe) 感嘆,「牠就像是水下的暴龍,我對此毫無疑問。」在化石的上顎部分,研究人員還發現許多小孔洞,頭骨後方則有一個大圓孔。研究人員解釋,這些孔洞是上龍感知外界的器官,牠們借此可以感受光線、水流和水壓變化,有助於在深海裡定位獵物。頭部後方的大洞,則透露上龍的上顎肌肉大小,研究人員藉此推斷,牠的咬合力最高可達 33,000 牛頓,「強大的咬合力能使獵物失去活動能力,不太可能逃脫。這也意味著牠能有效咬碎獵物的組織和骨頭。」根據 BBC 說明,目前自然界存活的動物中,經實測咬合力最大的為鹹水鱷,力量約為 16,000 牛頓;其他動物中,獅子的咬合力為 4,000 牛頓,狗的咬合力為 1,000 牛頓,而人類的咬合力則為 700 牛頓。不過上龍的咬合力相較暴龍還略遜一籌,科學家推估,暴龍的咬合力可能高達 45,000 牛頓。關於取出這隻上龍的艱辛歷程,以及對上龍的分析、推理,都收錄於 BBC 的紀錄片中,將於明年 1 月 1 日上映。之後,上龍的頭骨則會收藏於艾奇斯的博物館中,向大眾展出。除了頭骨以外,艾奇斯希望挖掘工作能持續進行,找出上龍的其他骨頭。艾奇斯指出,他非常肯定上龍的其他部位就埋藏在同一片懸崖裡,由於此處遭自然侵蝕快速,懸崖每年都會後退數英尺,因此他希望後續的挖掘能盡快展開。「它真的應該被取出,」艾奇斯呼籲,「在上龍的其他部分掉落並消失前,時間不會太長。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每個人都能選擇喜歡的語言看電影」《芭比》推出「美國手語」串流版本
回顧 2023 年推出的電影,其中,有一部令所有人都難以忽視的粉紅存在 ——《芭比》(Barbie)。不管你喜不喜歡,今年夏天想必都曾被社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粉紅元素洗版;除了極高的網路聲量,電影本身也締造驚人成績,至今已在全球創下 14 億美元票房的紀錄,不但成為今年的電影票房冠軍,也成為華納兄弟 (Warner Bros) 有史以來美國票房最高的電影。近日,華納兄弟旗下的串流平台「Max」, 宣布《芭比》將在 12 月 15 日於平台上線。此外,Max 此次還推出了「美國手語」版本的電影,真正實現了美泰兒公司 (Mattel) 提出的口號:「芭比歡迎每一個人。」(Barbie is for everyone.) 12 月 4 日,Max 宣布他們找來一位聾人創作者萊拉 (Leila Hanaumi), 為《芭比》演繹美國手語版本。只要在 Max 上點選標有手語符號的《芭比》, 就會看見萊拉在螢幕的右下角,將角色台詞翻譯為手語。為了慶祝電影上線,Max 將於 14 日舉辦特映會,邀請萊拉與飾演主角芭比的瑪格。羅比 (Margot Robbie) 一同出席。萊拉在自己的 Instagram 上寫道,很感謝 Max 此次看見聾人社群的需求,為電影增添了可及性與包容性;他也對於自己能參與製作感到非常興奮,「就連我最瘋狂的夢想,也想像不到這樣的事。」HBO 和 Max 的執行長布洛伊斯 (Casey Bloys) 則表示,以「美國手語」來呈現這部今年最有份量的電影,將讓這個故事更具意義。「透過提供手語版本,我們能夠加強電影所傳遞的,鼓舞人心的包容意涵;並能為聾人社群,提供與家人、朋友一同觀影的獨特體驗。」或許會有人好奇,為什麼要特別錄製手語版本,而不是使用過往常見的「情境字幕」就好了?今年 4 月,Disney + 推出過漫威電影《蟻人》(Ant-Man) 的美國手語版本時,Reddit 上的網友就曾進行過類似討論。在討論中有網友指出,對於還不會閱讀字幕,或閱讀速度跟不上電影進行的兒童,手語版本更容易觀看。此外,對於以手語作為母語的人而言,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最熟悉的語言欣賞電影,也能更完善的接收電影傳達的意涵,「這向聾人社群展現了未來 (觀影體驗改變) 的希望。」
行動版的大型文化博覽會—艋舺大拜拜!從陣頭看祭典文化核心
「衝轎」, 是艋舺大拜拜特有的習俗,隨著時代變遷,對於此習俗有許多解讀的方法。但先別誤會這個詞!它的意思並非人朝著神轎衝過去,而是神轎「快步通過」其他廟宇。有一說,這個習俗和艋舺過去多族群械鬥的歷史有關。多由惠安人所祭祀的「靈安尊王 (俗稱青山王)」, 遶境時經過這些由其他族群所主導的廟宇時,為了避免打擾的方式降低衝突,而低調快步通過,成為在地特有的習俗。近年,西門町天后宮前的衝轎甚至是台北市長都會出席參與抬轎的環節,更是艋舺大拜拜的一大看點。艋舺大拜拜的第二看點,是闊步在隊伍中帥氣的神將。日治時期艋舺為了配合青山王祭典,開始將俗稱「七爺八爺」的謝范將軍納入遶境行列中。其中,艋舺青山宮第一個北管軒社「艋舺義英社」的謝范將軍,在日治時期曾代表台灣遠赴日本參加東京和平博覽會,在當時成為媒體焦點,實在非常霸氣!同樣擔任青山王駕前護衛的「艋舺義安社」, 該社謝范將軍以獨特的造型、腳步,為展現兄弟情深以「勾肩搭背」的演譯方式風靡全台,成為各地爭相模仿的指標。只要來艋舺大拜拜就能一睹祂們帥氣的風采!若你在祭典現場,目光千萬別忘記搜尋祂!青山王的神轎前有一組將團,是八位由廟中「枷鎖將軍」衍生而來紅臉、綠臉扮相的將軍,和一位由小孩扮演的引路童子組成的護衛,唯有在青山王出門時才看得到祂們的英姿,那就是艋舺特有的青山宮八將團。八將團是由還願將腳成立,1962 年左右確立為九人的編制,至今仍保有樸實傳統的裝扮及步伐,踩著霸氣的「鬼步」, 手上分別拿著枷、鎖扣、虎頭鍘、釘床等刑具,氣勢磅礴。這些祭典中亮眼的環節,其實都是地方生活文化和歷史脈絡的濃縮,但光是這些還不足以代表整個祭典現場的豐富文化內涵,更多的精彩都有待你來到現場親身體驗。如果你一直對廟會活動和民俗有興趣,卻總在馬路兩側觀望,不得其門而入,歡迎關注島內散步民俗專題活動,一起深入現場,一起看懂門道吧!12/2-12/4 艋舺大拜拜活動即時路線資訊,歡迎追蹤:艋舺青山王照過來照過來!DQ 為小隊員們謀福利啦!DQ 與品牌好友島內散步合作,為 DQ 小隊員們爭取到「免費導覽報名」! 想一起深入竹塹城,來一場穿梭百年時空的愜意小旅行嗎?抽獎步驟如下:(一) 滿額贊助 DQ, 成為 DQ 滿額會員 (月定期贊助 100 元 / 年度贊助 1200 元)⁣:(二) 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 DQ PLUS:(三) 在 DQ PLUS 圖文選單中,點擊「地球抽獎」參加抽獎遊戲,就有機會獲得島內散步《城市經典 | 新竹舊城:穿梭百年的時空小旅行》免費導覽名額。抽獎期間:12/10 (日) 起,至 12/15 (五) 中午 12 點截止抽獎名額:2024/1/27 (六) 14:00-16:30 免費名額 1 名島內散步在艋舺大拜拜期間推出總論講座、系列導覽,邀請大家來「看熱鬧、看門道」, 從各種角度認識台北地區重要的民俗文化,探討祭典的當代價值。一起深入祭典現場,沈浸在地人情與文化民俗現場 | 2023 艋舺大拜拜
(0223更新)她為什麼被逼上絕路?寶塚「清正美」的背後,是過勞與霸凌的惡性循環
有愛綺輕生後,由她出演並擔任統籌的《PAGAD》公演隨即宣布暫停,包括「宙組」所有在寶塚大劇場公演的作品也全部中止,10 月 7 日寶塚歌劇團宣布成立由外部律師組成的第三方調查小組,調查有愛綺輕生的原因。11 月 10 日,有愛綺家屬委任代理律師川人博召開記者會,由於有愛綺被選為 2023 年宙組新人公演的負責人,主要擔當中間協調人,負責聽令於上級生 (入團 7 年以上), 照顧 45 名下級生 (入團 7 年以下) 的工作。因此,從今年 8 月開始,有愛綺每天早上 8 點出門,工作時間長達 15 個小時,睡眠時間最多也僅有 3 個小時。依據團規定,每個月有 6 天的休息日,雖然不用排練,但有愛綺仍須為公演的採購、服裝等相關任務進行準備。考上寶塚音樂學校、成為寶塚歌劇團演員,一直都是有愛綺的心願。但即使夢想早已實現,幾乎全年無休的工作量,卻不斷磨損、消耗她對這份工作的熱情。但根據家屬的計算,有愛綺輕生前一個月,總工時超過 400 小時,其中加班的時數已達到 277 小時,超出職災認定單月加班 100 小時的標準。其實早在 2021 年,寶塚歌劇團就曾被團內的演出助理檢舉,在休假日期間強制工作、違反勞動基準法被勞基署提出警告,寶塚也發表公告,承諾「將虛心接受勞基署的指教,並會做出妥善的處理。」但,兩年過去了,劇團的承諾仍未兌現。除了工作時數過長,嚴重影響身心狀況之外,代理律師也表示有愛綺受到上級生們嚴重的霸凌。不只在排練途中「頻繁」被上級生叫出來,無來由地怒吼一頓;在今年 9 月 28 日彩排中,遭到前輩辱罵「所有的錯都是你的責任」、「說謊的混蛋」等類似辱罵的言論。「作為一名律師,我不得不指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寶塚歌劇團過於強調上對下、前後輩的垂直關係。」早在 2023 年 1 月《週刊文春》就曾收到匿名人士爆料,稱 2021 年 8 月有上級生以教導如何捲瀏海為由,將加熱過的電棒捲壓到下級生額頭並造成約一個指節長度的灼傷。當《週刊文春》聯繫確認是否有霸凌的狀況時,寶塚僅表示上級生應該只是「不小心」燙到對方,霸凌一說毫無根據,且在團內被電棒捲燙傷是很常見的事,劇團的醫務室也沒有關於此事的紀錄。該爆料事件中被燙傷的下級生,就是有愛綺。如韓劇《黑暗榮耀》的情節,真實在她的人生上演,只是最後她選擇的不是報復,而是了結自己的人生。「電棒捲事件」被媒體爆出後,有愛綺遭霸凌的行為反而越加嚴重,代理律師表示面對高壓的排練環境以及上級生言語上的霸凌,無處可發洩,才會迫使一個年輕的女子走上輕生的不歸路。但在 11 月 14 日這天,寶塚歌劇團召開了記者會,家屬等到的不是道歉,更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高層們一句又一句「不知道、不確定」的答覆。最具爭議的是,劇團雖然針對宙組的 60 多名成員進行了調查,其中卻有 4 名團員表示「拒絕配合調查」且原因無可奉告。「雖然相關人士可以拒絕接受調查,但調查報告卻顯示『無法確認霸凌行為』, 我對這結果是否中立表示懷疑。」—— 律師紀藤正樹記者會上公布的調查報告書:承認團內存在長時間勞動的狀況,並深感抱歉,但調查報告書僅承認其中的 118 小時,而非家屬提出的 277 小時。最後則承諾從原本 1 年 9 場公演減少至 8 場,並且確保成員休息時間。寶塚歌劇團理事長木場健之,也於 12 月 1 日請辭。但是針對家屬提出的「霸凌」行為,調查報告則稱「只是謠傳,沒辦法確認霸凌事實」, 前輩的指導「在可接受的社會規範範圍內」, 同時也指出該成員可能因「長期活動而帶來巨大心理負擔」才會做出極端選擇。針對「電棒捲事件」, 寶塚製作部長井塲睦之表示「上級生對下級生提供髮型建議是常有的事。根據護士的說法,當時看到燙傷認為是不會留下疤痕的小傷,所以才沒有保留相關紀錄。」「我們否認劇團內有團員之間的紛爭問題,這件事情既沒有加害者也沒有受害者,當事人也表示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 企劃部長渡邊裕對此,東京職場騷擾研究所 (職場のハラスメント研究所) 所長金子雅臣認為,「寶塚的報告書對於『職權騷擾』的認知完全不合時宜。犯錯就必須忍受任何批評指教的傳統觀念,即是造成職權騷擾的主因。即使不是故意的,寶塚也沒有做出對方是否進行道歉的檢討。」追本溯源,寶塚歌劇團必須嚴格審視內部嚴格的上下關係。不管是寶塚音樂學校,還是畢業之後加入寶塚歌劇團,都必須遵從嚴格的「前後輩制度」。後輩不僅要接受每天嚴格的跳舞、歌唱、戲劇等課程,還需要協助前輩各種生活大小事。大部分的成員從小就學習舞蹈以及音樂等各種才藝,家境也都非常富有,其中也不乏許多富裕人家的女兒,但在劇團中一樣得遵守嚴格規定,對於前後輩之前的人際關係也非常嚴峻。寶塚音樂學校的學生手冊上寫著,「上級生和下級生是垂直的羈絆;同級生之間是橫向的羈絆」讓絕對的關係變成比軍隊還要嚴厲的服從與命令。嚴格的上下關係,是為了讓舞台上超過數十人的團員,能夠順利且快速的移動,為了避免意見的分歧與出錯,一切行動與紀律皆以上級生為準。雖然初衷是為了讓演出變得更好,但嚴格的階級卻容易變成職權騷擾的溫床。2003 年進入寶塚音樂學校,2005 年成為寶塚歌劇團第 91 期生的東小雪,隔年即以首席花組男役登台,但她因病而無法重返舞台,於 2006 年離團、暫停演藝活動,「沒有足夠的時間吃飯和睡眠,甚至有很多天沒有洗澡。」回憶在劇團的經歷時東小雪無奈的表示。「不是我們一般想像中,嚴格的上下關係,而是異常的垂直社會。經常會被罵一些難以想像、粗鄙無禮、否定個人品格的言辭。」在音樂學校時期,校內的上級生稱「本科生」, 才剛進入學校的下級生則是「預科生」。預科生必須負責校內的打掃,被迫遵循著奇怪的規則,例如不能洗澡、不能洗衣服,甚至不能睡覺,這些都是預科生的日常。此種不合理的指導方式,也逐漸演變成一種「傳承」, 當下級生變成學長姊後,便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後輩,東小雪也自我反省,升到上級生後,自己也曾對後輩大聲斥責:「明明應該是受害者,但不知不覺間自己也被納入這種職權騷擾的結構,成為加害者。」即使加入寶塚歌劇團後,這樣緊密的上下關係也未改變,因為「音樂學校的體系是為了適應劇團而存在的」。根據前寶塚成員東小雪表示,團內存在一種不成文、名為「外部洩漏」的規定 —— 不可以向外談論內部事務。不管是學校老師還是參與舞台劇的工作人員,即使在現場聽到罵聲,也不會出面阻止。如果和父母抱怨的事情傳到上級生耳裡,還會遭來更嚴重的怒罵,更別說洩露給「外人」後的連帶責任。寶塚和偶像一樣,都是要維持光鮮亮麗、傳遞夢想與希望的工作,因此團員們都抱持著「守護寶塚夢想」的使命努力著,這讓寶塚內部宛如變成一個獨立於世的時空。前寶塚男役七海弘希 (七海 ひろき) 便將則寶塚比喻成華麗的龍宮。「身在其中的我有如浦島太郎,還不會分左右的時候,就被關在那個封閉的世界裡,只知道要忍耐、努力,即使痛苦也想著要跟上這樣的法則才行。」數年前退出寶塚歌劇團的 20 歲女性,匿名接受 NHK 的採訪時說道,「即使現在談論寶塚,我也會感到猶豫。但如果保持沉默,一切都不會改變。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當時看到的世界是狹隘的。」「寶塚歌劇團是我青春的一部分,我希望它能一直繼續下去。正因為如此,我希望他們能夠創造出一個適應時代的新環境。」其實,寶塚也曾為適應時代而嘗試改變。2020 年,寶塚音樂學校宣布廢除校內本科生對預科生強加的傳統禮儀,例如必須向阪急電車致敬,對本科生僅能用「是」或「不是」回答,預科生對本科生只能擺出皺起眉頭、拉低嘴角的表情,道歉時必須連續道歉...... 等不成文規定。曾是前寶塚歌劇團男役的彩羽真矢表示,「我知道寶塚音樂學校是個很嚴格的地方,但可能是因為當時還很年輕,所以我們都會認真對待前輩所教導的一切。」「我也從未想過『為什麼我們要做這種事情』, 而是嚴格遵守被教導的規範。」2015 年,政治學家丸山眞男出版《超國家主義的理論與心理》(超国家主義の論理と心理) 一書中,使用「壓抑的轉移」(抑圧の移譲) 解釋了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的權力結構 —— 上級官員對下施加的壓力只會不斷轉移至下一代,一旦人們成為前輩後,也會將當初所受到的壓力施加給後輩。寶塚的壓抑轉移,讓「過度的指導」開始遊走在霸凌與惡作劇之間的灰色地帶。但這並非是寶塚第一次被爆出霸凌事件。2008 年,一名學生在預科生階段被處以退學處分,該學生主張「受到其他學生的霸凌,被捏造不實的竊盜傳聞才會被迫退學」, 並向音樂學校提起訴訟。儘管法院因缺乏竊盜的客觀證據,三次裁定該學生復學的暫時處分,音樂學校寧可支付超過 100 萬日圓的罰款,仍堅持不讓學生復學。經歷一年半的官司,雙方才協議撤除該學生退學處分、授予畢業資格,但永不加入寶塚歌劇團作為和解條件。當音樂學校 96 期事件,成為以「清正美」(清純、端莊、優美) 為校訓的寶塚音樂學校的黑歷史時,也揭露出寶塚歌劇為了「守護劇團的純潔」不惜隱蔽內部的各式問題。儘管寶塚針對有愛綺的調查報告受到社會質疑,但劇團仍於今年 12 月復工。12 月 7 日,有愛綺家屬再度委請代理律師召開記者會,公開了向寶塚歌劇團提交的「意見書」內容,針對有愛綺所遭受到的「15 項言語暴力行為」, 以及相關通訊軟體的對話、有愛綺生前額頭被電棒捲燙傷的照片,要求寶塚歌劇團及相關人員公開道歉,並提出適當的賠償。家屬與寶塚歌劇團也協定於本月底,再次討論關於道歉與賠償事宜。2023 年,有美少年工廠之稱的「傑尼斯」被爆出長年性騷擾旗下藝人的醜聞而瓦解,同樣有女神工廠的寶塚歌劇團,也正走在「百年歷史」的分岔路上。不管是對於職權騷擾的視而不見,還是不平等的剝削問題,寶塚歌劇團的社會形象遭受巨大的打擊;但另一方面,對於長年支持寶塚的粉絲來說,他們也正經歷著一段宛如失戀般的陣痛期。能讓觀眾永遠保持一顆情竇初開的少女心,即是寶塚的魅力,許多粉絲也都是抱持著「如果能讓更多人喜歡寶塚就好了」的心情愛著寶塚。然而,看到為了追求完美歌舞演出,努力十幾年的團員,如今卻遭受如此巨大的興論壓力,粉絲們心痛之餘,也希望寶塚歌劇團能藉由此機會,重新檢討內部問題、打開封閉的大門、跟上時代的浪潮。日前,前寶塚男役七海弘希 (七海 ひろき) 拍攝影片向寶塚與粉絲喊話:「為了寶塚也為了團員們的未來,我誠摯請求劇團誠實面對、進行改革。」「希望能夠重新轉動一直停留在過去的時鐘,將令和的時間刻畫上去。
「請別再來紐約了」庇護權系統塞爆,官員在邊境發傳單
據官方統計,自 2022 年春季開始,紐約市一年半內湧入約 13 萬名移民,以中南美洲國家為大宗,也有一些來自非洲。對這座擁有 850 萬人口的城市來說,這批移民也許只是九牛一毛,但考量到紐約庇護體系仍在消化 COVID-19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大流行後棘手的遊民問題,官員想對紐約市在全美獨一無二的「庇護權」(right to shelter) 設限,也就不足為奇了。紐約市長亞當斯 (Eric Adams) 說,這場「人道危機」未來三年將讓紐約付出逾 120 億美元 (約新台幣 3,850 億元) 成本。他宣布全市進入緊急狀態,不斷敦促聯邦政府提供更多資金、加速發放工作許可,還親自跑到華府傳達訴求。亞當斯與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都是民主黨籍,理應意見一致。身為地方官的亞當斯卻罕見炮口對內,指責拜登政府在移民問題上著力不夠,「辜負」紐約。這場移民危機中,曼哈頓中城的羅斯福飯店 (Roosevelt Hotel) 無疑是紐約庇護體系不堪負荷的象徵。這座百年飯店在 COVID-19 疫情爆發後不堪虧損而歇業,今年 5 月重新開張,不是接待觀光客,而是充當臨時收留所。時隔約兩個月,空房不敷使用,飯店大門關閉,抵達紐約後不知棲身何處的移民連續多天睡在人行道上,畫面傳遍世界,也重創紐約一向歡迎外來人口的形象。昔日的紐約艾力斯島 (Ellis Island) 是移民在美國展開新生活的首站,大量歐洲移民搭船進入紐約港,偌大的自由女神像映入眼簾後不久就要下船,在島上接受體檢與移民官詢問。如今,羅斯福飯店成為官員口中的新艾力斯島,但那裡看不到自由女神像,等候新移民的不是充滿希望的夢土,而是充滿變數的未來。抵達紐約的許多移民來自委內瑞拉,這個南美國家擁有豐富石油資源,但 2010 年代陷入憲政危機,經濟日益惡化,大量人民出走。絕大多數委內瑞拉人到其他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討生活,但愈來愈多人選擇長途跋涉,冒險經墨西哥進入美國。美國兩大黨惡鬥,共和黨籍的德州州長艾波特 (Greg Abbott) 為逼迫聯邦政府加強邊境安全,以包車將數以千計的非法移民送往民主黨執政的城市,當然少不了紐約。就連民主黨執政的德州艾爾帕索 (El Paso) 也把不少新入境的移民送往紐約,讓這座全美最大城市去煩惱移民處置難題。一年多來,紐約市府為源源不絕的移民忙得焦頭爛額,除羅斯福飯店外,部分移民棲身學校體育館,運動休憩空間充足的蘭德爾島 (Randalls Island) 也成為移民落腳處。即使有超過 200 處庇護地,空間仍所剩無幾,官員情急之下甚至考慮在廣大的中央公園紮營容納移民。眼見移民拖垮庇護體系,紐約市府 10 月致函請求法官暫停 1981 年起須無條件收留無家可歸者的「庇護權」法院命令,進而限縮這項紐約獨有的法律義務,以防其他剛抵達美國的移民把紐約當成終點。紐約州長侯可 (Kathy Hochul) 與亞當斯同在一條船上,認同紐約市府尋求限縮「庇護權」保證的策略。她坦言紐約市已沒有空間容納更多移民,而且「庇護權」設想從來就不是讓紐約無限承擔收留全世界人民的義務。在侯可、亞當斯及聯邦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 (Chuck Schumer) 等民主黨籍國會大老敦促下,拜登政府 9 月宣布讓近 50 萬名委內瑞拉人合法在美國居留、工作 18 個月,暫時免於遭驅逐出境。自此數千名移民申請工作許可,但實情是更多移民人生地不熟,亟需法律扶助,一旦案件處理人力不足,他們可能因錯過申請期限而淪為無證移民。另一方面,紐約官方不再被動接納,而是主動出擊,希望移民「三思而後行」。市府人員今年夏季在美墨邊境發放傳單,告知剛抵達美國的移民不保證會在紐約得到庇護或照料,強調身在紐約要付出高昂的食衣住行費用,「當您決定在美國何處落腳時,請考慮另一座城市」。亞當斯也在 10 月前往墨西哥、厄瓜多、哥倫比亞,透過當地媒體向移民傳達紐約已無更多庇護空間、不要期待一到紐約就能「待在五星級飯店」的訊息。在高舉正義大旗的進步派眼中,紐約市無疑在走回頭路,甚至無異於在美墨邊境築牆的前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但實情在於,紐約再得天獨厚,資源終究有限,疫情期間脆弱的社會安全網一旦被不斷湧入的移民壓垮,紐約客只會更怨聲載道,讓官員嘗到被選票教訓的苦果。
CD的文藝復興來臨?美國Z世代「CD不是拿來聽的,是復古懷舊的追星方式」
根據 MRC Data 數據顯示,雖然實體 CD 銷量自 2000 年的 199 億美金,衰退至 2020 年 54.83 億美金,但是 2021 年卻迎來奇蹟般的「迴光返照」。自 2004 年以來,CD 銷量「首次」在 2021 年增幅 1.1%, 愛黛兒 (Adele)、泰勒絲 (Taylor Swift) 和 BTS 的粉絲們,成了 CD 銷量最大的貢獻者。另一方面,對於喜歡看著 CD 在播放器上旋轉的音樂迷來說,無不希望 CD 能像黑膠唱片一樣,重新經歷一次文藝復興。尤其自新冠疫情爆發後,人們對於黑膠唱片的需求激增導致供不應求,部分收藏家轉而投向另一個相對「輕巧」的 CD 收藏市場。根據全球最大的實體唱片收藏平臺 Discogs 的數據,2020 年 CD 銷售量激增 37%,2022 年的 CD 年銷售量更是上升到 370 萬張。美國新英格蘭 (New England) 的連鎖二手店 Newbury Comics 也表示,CD 的銷量增長約 15%, 其中有 70% 的銷量是以華麗的包裝和設計聞名的韓國 K-POP 專輯。此外,原本就是銷量保證的泰勒絲 (TaylorSwift), 在 Newbury Comics 的銷量更是過往 2 到 5 倍。美國獨立唱片行 Bull Moose Music 的財務長克里斯布朗 (Chris Brown) 也對 CD 的復甦抱持信心,「對於連年下降的 CD 銷售量,任何的增長都是巨大的。我們不應該忽視 1% 的成長。」當人們開始好奇 CD 銷量成長的 1% 究竟是從哪裡來的,TikTok 開始出現一個 的分類標籤,許多 Z 世代紛紛在上頭炫耀著,自己家中的「復古」CD 收藏。從經典樂團電台司令 (Radiohead)、另類金屬樂團盲音合唱團 (Deftones), 再到流行指標凱蒂佩芮 (Katy Perry)、小甜甜布蘭妮 (Britney Spears), 這些 Z 世代透過分享自己的 CD 櫃,對外宣示自己的音樂品味,甚至是不同於其他人的收藏。影片上寫著:當你的車子沒有配備音頻輸入端子或是藍芽功能時,你就會開始收集 CD, 且這種瘋狂會耗盡你所有的財產。經歷過 CD 浪潮的千禧世代,可能早已不記得人生購買的第一張專輯;但是對 1997 年才出生的 Z 世代來說,他們很有可能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才開始對 CD 感興趣。就讀紐約大學的安潔雅卡喬 (Andrea Cacho), 在 2021 年買了人生第一張實體 CD—— 美國獨立搖滾樂團 New Wet Kojak 的首張專輯。為了播放 CD, 她也買了人生第一台 CD 播放器,而她的朋友也時常去她家借用播放器。卡喬現在擁有 62 張 CD, 她將大部分的零用錢都用來購買二手專輯,「我厭倦透過 YouTube 或 Spotify 發現音樂,購買 CD 可以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驚喜感。」23 歲的凱特卡尼奧爾 (Kate Carniol) 自 2010 年〈Speak Now〉發行以來,收藏了每一張泰勒絲的專輯,但凱特的家裡,其實沒有 CD 播放器,這些專輯她也從未實際播出來聽過。和其他年輕收藏者一樣,Z 世代大多是在串流平台聆聽這些歌曲,他們認為這些附有照片、歌詞本的實體專輯更像是一種音樂的周邊商品。22 歲的塔比聖伯納度斯 (Tabby Bernardus) 記得小時候父母給了她一台笨重的 CD 播放器,塔比會用它播放父親最愛的搖滾樂團,或是自己喜歡的民謠歌手。但現在,車內音響是塔比唯一有的 CD 播放器,她在車上放了一本裝滿 CD 的冊子,裡頭的專輯有些是全新,有些則是從二手店的一美元區翻出的,「雖然我也喜歡在 Spotify 添加樂曲到播放列表,但我更喜歡去實體店挑選 CD 的感覺,你會記得是在哪間店買的,或是哪個時期買了這張 CD, 這種可以『收藏』的感覺很棒。」20 歲的維羅妮卡富恩特斯 (Veronica Fuentes) 收藏實體專輯的原因,相較於黑膠唱片,CD 的價格更親民、更好入手,並將部分 CD 作為房內的擺飾。對維羅妮卡來說這是自己負擔得起,且又能展現個人風格的興趣,車內的音響同樣是她唯一擁有的 CD 播放器,而維羅妮卡也享受著 CD 不能隨機播放的原始功能,她會從頭到尾聽完整張專輯,欣賞整張專輯精心設計的曲目編排。就讀美國勞倫斯大學 (Lawrence University) 的莎拉馬修斯 (Sarah Matthews) 將實體 CD 形容定位為黑膠唱片與數位串流之間的媒介 —— 雖不像串流那樣便宜或方便,但能以相對便宜的價格,達到黑膠唱片的實體收藏感。對於每天生活在社群網路的 Z 世代來說,CD 成了最有溫度的存在,「當你的生活都是虛擬的,即使只是聽 Spotify 也會覺得很費力。雖然 Z 世代喜歡充滿復古、懷舊氛圍的酷玩意,但我們也是真心喜歡 CD。」就像 Y2K 文化一樣,人們期待 CD 能夠在 20 年後的重新流行起來。對於 Z 世代來說,「回憶」他們小時候可能早已消失的東西,反而別具新鮮感。CD 的文藝復興終於要來了嗎?可惜,從整體數據來看,CD 要能夠像黑膠唱片一樣復甦,依舊只是個美好的白日夢。相較於黑膠唱片的銷量連續 15 年增長,全球 CD 的整體銷量則是年年下降,更別說串流媒體在 2021 年上半年佔唱片業收入的 84%。美國唱片業協會 (RIAA) 的研究總監馬修貝斯 (Matthew Bass) 表示,「雖然過去幾年,我們在數據上看到了 CD 上升的現象,但如果更宏觀的來看,會發現 CD 的銷量實際上是在穩定下降。「如果有任何一種實體媒材能夠長久存在,那會是黑膠唱片。」美國唱片業協會的數據僅會追蹤首次銷售,面對許多在二手市場流通的 CD, 幾乎不可能追蹤得到。一間位於美國奧斯汀 (Austin) 的唱片老闆約翰孔兹 (John T. Kunz) 表示,「儘管 CD 銷量在串流媒體興起期間出現了波動,但我店裡的二手 CD 銷量一直保持穩定。這些數據也無法量化分析,到底是什麼吸引了 Z 世代,讓他們突然熱衷於 CD。」但約翰也發現,這些自稱 CD 愛好者的 Z 世代,往往更有意願跟著專輯內,依序編排的曲目聆聽整張專輯,且對他們來說,用金錢去支持他們所愛的歌手與樂團,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當聽音樂變成一種隨選隨聽,只要一個按鍵就可以達成的事情時,實體 CD 反而重新定義了聽音樂這個行為:在數位時代裡,成為一個主動、積極去購買的消費者。無論 CD 的銷量是否能趕上黑膠唱片,但是從 CD 收藏櫃中挑選想聽的專輯,打開塑膠殼、拿出 CD 唱片,最後再放到 CD 播放器裡按下 Play 鍵,這一串充滿「儀式感」的動作,依然是許多 CD 愛好者希望能夠永遠「轉」下去的存在。
「請好好照顧你的心」你不是冷漠的現代人,可能只是同情疲勞
大約 3 年前,在一份研究「護理師的職業倦怠」報告中,為了精確地描述護理師「失去照護、滋養他人能力」的狀態,首次提出了「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 一詞。杜蘭大學 (the Tulane University) 創傷學研究所 (Traumatology Institute) 教授查爾斯。菲格利 (Charles Figley) 如此描述、定義「同情疲勞」:「因為長期且密集地身處需要全力投注精神,日復一日地進行高強度的照顧環境,而導致 (照顧者) 無論在生理上、情感上還是精神上感到倦怠或疲乏。」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身體、心理狀態與情緒等,承受了超過一己所能負荷的壓力,甚至經歷創傷,導致疲勞與無力感持續累積。可以說「同情疲勞」即是一種「照顧的代價」。 「同情疲勞」的主要症狀便是:面對受照顧者的苦痛時,感到無助、無力,不只是對於工作上的要求感到不知所措,最大的問題在於,因同情疲勞而造成同理心與感性鈍化,導致對於周遭狀況感到疏離、缺乏耐心,也無法在工作上找到成就感和快樂。除了職場工作狀態,影響也蔓延至個人,例如對生活感到麻木、無望,感覺被孤立,同時伴隨了易怒、失眠,記憶力或專注力下降等狀況。2022 年 5 月,日本神戶市甲南醫療中心,一位 26 歲的住院醫生高島真吾自殺身亡。根據其家人委託的律師表示,在他去世前一個月超時工作了超過 207 小時,已經 3 個月沒有休假。根據 NHK 報導,雖院方對本起事件的所有指控皆否認,但政府勞動部門調查結果,高島醫生在 3 個月內,每月平均加班時數達 185 小時,遠超過日本政府對工傷的標準。母親對兒子想要成為醫生拯救病人,卻不幸走上絕路,感到悲痛,希望能重視醫護工作環境,並呼籲改變日本長期以來的過勞文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說明:「職業倦怠」的症狀是精疲力竭的感受,因工作而感到厭世、負面、疏離,以及工作的效率與成果減退。《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s) 評選為 2022-2023 全美醫院排名第一的妙佑醫院 (Mayo Clinic) 將倦怠定義為「一種身體、情感與精神的疲憊狀態,伴隨著一個人對自己能力與工作價值的懷疑。」因工作需求與完成工作所需資源長期失衡等原因,導致的工作成果一直不如預期,長期累積的工作壓力無法獲得解決。「職業倦怠」和「同情疲勞」都是因工作、職業所導致的狀態,儘管情狀有些相似,但事實上兩者還是有很大差異,若就這樣輕易地劃上等號,便輕忽了照顧者心境上的感受。「同情疲勞」則是一種間接性創傷壓力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因長時間承接他人的痛苦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可能是工作壓力的一部分,還包含了同情壓力 (compassion stress) 因此,兩者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同情疲勞」發生的原因,可能會與「創傷」連結。也就是說,照顧者們雖然會經歷職業倦怠,但不是所有照顧者的職業倦怠都會上升至「同情疲勞」的層次。若照顧者長期處在必須接觸到各類創傷的環境中,又沒有得到適當的輔助或是調適空間,便有可能導致「職業倦怠」的情狀加劇,進入問題更深、更複雜的「同情疲勞」狀態。美國醫療資訊網站 WebMd 報導指出,同情疲勞的狀態不僅只發生於護理師,還會影響任何從事醫療、護理行業的人,包括醫生、急救人員、臨終關懷人員、警察、消防員、心理師以及獸醫等,從事治療或幫助他人,提供服務的職業,長期都有可能經歷「同情疲勞」。美國一位婚姻與家庭心理師凱莉。柯林斯 (Kelli Collins) 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驗。身為一位心理師,凱莉剛開始執業時,非常積極地想要幫助他人,然而長久下來,她發現並非所有事情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這讓她開始對身旁的親朋好友感到不耐煩、睡眠時間被影響、甚至開始思考轉職。「身為一位心理師,我以為自己的職責就是要無止盡地同理與共情,然而這反而顯現出我的失職。真正合格的心理師不該無條件地將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而是需要照顧到自己的情緒,並認識到自己的極限。」凱莉現在在一間非營利組織 Comfort Zone Camp 工作,主要任務為陪伴失去親人的孩童經歷哀悼過程,幫助他們走出傷痛,並過上更充實的生活。因自己曾走過「同情疲勞」的低谷,凱莉現在已清楚意識到,不能讓工作填滿生活,仍必須要留時間給自己,透過與家人交流來好好「充電」。「經歷『同情疲勞』不代表你缺乏照顧人、幫助人的能力,」Comfort Zone Camp 的創辦人兼 CEO 琳。休斯 (Lynne Hughes) 表示:「這只是代表你心中『照顧他人』和『照顧自己』的天秤已經失衡。」「所有照顧者都必須意識到,必須將對他人的照顧同樣地延伸到自己身上;如此一來,那份想要幫助他人、同情他人的初心與熱忱,才不會被消耗殆盡。」凱莉和琳也提醒,除了專業的照顧者以外,一般人其實也會經歷同情疲勞,畢竟「同情」是人的天性。例如,長期在新聞上看到戰爭或天災的新聞,每天回家路過無家可歸的街友,得知流浪動物之家客滿並要開始安樂死的消息,甚至是更廣泛的想到全球暖化問題、種族問題、性別問題 —— 共感能力較強的人,能夠感受、同理他人的痛苦,同情他人處境者,都有可能會經歷「同情疲勞」, 因為無力感而逐漸變得麻木、疏離、冷漠。菲格利研究志願者中的同情疲勞,包括為家庭成員提供家務照顧的人和參與緊急服務的志願者,發現他們可能比專業護理人員更容易受到影響,部分原因是他們其實並未接受充分的培訓,便投入了照護工作,並且因為與受照護者的關係,也加劇了他們的情緒與感受。若正在經歷同情疲勞,尋求可以分享自身經驗與感受的互助會或是心理健康專家是極為重要的。同時,也必須要在自己的職業和私人空間之間設下明確的界線。照顧者必須留時間給自己,透過寫日記、冥想、養成一個與工作完全無關的愛好,好好地與自己對話,照顧自己的感受。南達科他州 (South Dakota) 一間創傷治療和預防輔導中心 ——The Compass Center 的執行主任米歇爾。特倫特 (Michelle Trent) 表示:暫時遠離負面的新聞和社交媒體是很棒的開始;她建議利用休息時間運動、保持良好的睡眠,花時間在走出室外,並與其他真實的人建立聯繫,提醒自己人性的美好。「同理心就像一缸汽油,如果你不持續補充,在某個時刻,它將會被用光的。」
是誰在海底開嘉年華會?加勒比海水中雕塑公園,歡迎新夥伴加入
如果你有幸抵達加勒比海上的島國格瑞那達 (Grenada), 在西海岸的莫利內爾灣望向海底,就能看見一尊耶穌基督雕像,向著水面高舉雙手;附近,還能看見圍圈的人群、祈禱的人、坐在桌前的打字員等。他們灰色的水泥身軀佈滿海藻,有些還長出五顏六色的珊瑚,魚群也在其間來回穿梭,形成一幅人類雕塑與自然結合的奇異景象。這裡是格瑞那達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 水下雕塑公園。在這片海域的海床上,來自英國的雕塑兼生態學家傑森。德卡爾。泰勒 (Jason deCaires Taylor) 自 2006 年起,放上了多個真人大小的雕像。今年 11 月初,泰勒再次「擴展」了這座公園。他以「珊瑚嘉年華」為名,根據格瑞那達的傳統文化,製作 25 件新作品,並安置於海底。這也是泰勒第一次製作彩色的海底雕塑作品。這座位於水下約 8 公尺處的獨特公園,是泰勒打造的第一座水下雕塑公園,曾入選《國家地理雜誌》的 25 個世界奇蹟之一。2004 年,格瑞那達受到颶風伊凡重創,多處海岸的珊瑚礁都被摧毀殆盡;颶風過後,剩下少數的珊瑚礁則擠滿遊客,須負荷沉重的觀光需求。為了協助遭破壞的海岸生態復育,並緩解其他珊瑚礁的觀光壓力,當時居住在格瑞那達的泰勒,決定打造類似天然礁石的生態環境,同時吸引遊客來此處浮潛或搭乘遊船。2006 年,泰勒在海底安裝了他的首個作品《滄桑》(Vicissitudes)—— 一群背對圍圈站立的人像。此後的數十年,泰勒與其他藝術家,陸續為此增添了數十個不同的雕像。為了確保作品不會汙染環境,泰勒採用酸鹼值中性的海洋用水泥製作;這種材料的粗糙質地,能夠使珊瑚的幼蟲附著其上,泰勒也刻意在作品中,創造許多讓海洋生物藏身的空間。這些雕像成功地成為人工礁石,覆蓋了五顏六色的藻類、海綿和珊瑚,為這些藝術作品注入海洋的生命。此次,泰勒受到格瑞那達的旅遊部門委託,再度為這片海域創作新雕像。他以當地一年一度的慶典「香料嘉年華」(Spicemas) 為概念,塑造一系列具有象徵意義的節慶人物,每一個都代表該國獨特的文化和歷史。例如,頭盔上有兩隻牛角的黑人「Jab Jab」, 戴著面具、罩上彩色衣袍的「短膝小丑」(Short Knee), 以及帶著骷髏面罩、頭戴十字高帽的「舊軍團」(Vieux Corps)。泰勒利用薑黃、墨魚汁等有機顏料,繪製雕像五顏六色的衣袍、羽毛裝飾,這也是他第一次為水中雕塑上色。他提到,這些特殊的角色外型非常突出,「他們如此獨特,輪廓從遠處看非常引人注目,這是我前所未見的。」泰勒也提到,這批作品安裝完成後幾天,就已經有海洋生物在雕像內部找到新家,「有一隻章魚搬進了其中一個雕像的底座!」此外,在雕像內部還可以找到螃蟹、魟魚等生魚。他表示,海洋生物很容易受到顏色影響,因此他很期待為雕像上色的新嘗試,會產生什麼意想不到的結果,「我很感興趣看看它們會如何變化,是否會以任何不同的方式被生物攀附。」除了格瑞那達,泰勒也曾在澳洲、法國、墨西哥、印尼等地,創造了類似的裝置藝術。不過,這個位於莫利內爾灣的雕塑公園,對泰勒而言仍非常特別。「這是我最喜歡的項目之一,」他表示,此處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的狀況「是我在所有不同地區中看到最好的」。過去,泰勒曾在《衛報》的訪談中提到,自己在創作時,會嘗試以雕磨不同紋理,控制珊瑚生長的方向,例如雕像的頭部較為光滑,珊瑚生長的數量就較少。不過,海洋的創作可不會「盡如人意」, 最終得到的成果,可能是一張佈滿珊瑚的臉孔、遭到生物穿孔的人體、以及造型抽象的人形。「這有點像是我們的生活 —— 一部分會隨著你的指引流動,順著一路上的養分前進,另一部分則是隨機的經歷。」他表示,自己的藝術作品中涵蓋了自然創造力,回望過去安放海下的裝置,更吸引他的往往是雕像四周環繞的生命,而非自己的作品本身,「這提醒了我,最終沒有什麼能與生物的自然之美相比。」「生命的活力才是真正的藝術,而我只是畫布。」不過,今年由於異常的高溫,格瑞那達海下雕像上的珊瑚,有不少因水溫而白化。泰勒提到,這是他第一次看見雕像上的珊瑚白化,對此他感到十分震驚和擔憂,希望藉此能提醒大眾,海洋環境是如此脆弱。目前,泰勒仍在世界各地創作水下作品,並計劃在格瑞那達附近的小島,創建另一個水下公園。他希望藉由自己作品中呈現的「人類日常」, 能促使人們思考、關懷環境,重視海水暖化和海平面上升等議題,最終採取行動,守護美麗而珍貴的水下世界。
【地球圖書館】是誰讓牛奶女工的形象變質了?
與其他勞動者相比,牛奶女工在性別區隔上的特殊性,從其名稱「dairy-maid」(乳品女販 / 工)、「milkmaid」(牛奶女販 / 工) 便可見出。在蘇格蘭農業改革家史蒂芬生 (Henry Stephens) 的著作中《農場之書》(The Book of the Farm) 教導年輕農人如何規劃、管理農場的指導書裡,史蒂芬生羅列的農場勞動者均為男性,只有名列末位的牛奶女工是唯一的女性,使其角色在農場上格外突出。此外,正如史蒂芬生的文字點出農場上由女性擔任牛奶工的情形,相關乳製品知識的傳承與流通,也向來是一項女性專屬的專業領域。在十八世紀的農業指導書中,甚至指出,如果小型農家只有兒子,沒有女兒可以免費擔任牛奶女工,他們只能被迫放棄收益較高的製乳業,改飼養其他家畜以增加經濟來源。而牛奶女工之間透過彼此實作觀察、口耳相傳等方式學習製乳知識,這也使得製乳方法有著極高的排他性,極少訴諸文字或對外流傳。然而這樣高度性別區隔之下的「專業性」固然映襯出製乳勞動對於農場經濟的重要程度,卻也對於牛奶女工的形象產生了正反不一的影響。就正向意義來看,一般咸認女性較注重整潔,動作輕柔且任勞任怨,這些特質均使她們比男性更適合從事需要細心操作的乳品工作。而乳品所象徵的潔白純淨等特質,也再度成為牛奶女工的形象特徵。但另一方面,因為製乳工作不似其他農場勞務多在開放空間進行,而是由一群女性在室內工作,以群力合作的方式進行,將單純的牛乳製成牛奶、乳酪等產品。由於結合了私密、女性化、手工操作等因素,使得製乳工作帶有濃厚的前工業化神秘色彩。相較於在鄉間農場與其他女性一同參與製乳過程,牛奶女工以年輕女性之姿,獨自遊走城市街頭販售乳品的形象,與十七世紀以來的版畫再現有著密切關聯。在大眾印刷文化中,牛奶女工的早期形象多與其他人物一同出現於類圖鑑的版畫,特別是羅列各式販夫走卒的叫賣圖之中。例如,在十七世紀上半葉出版的〈倫敦常見叫賣〉木板刻劃中,牛奶女工的形貌樸素、面容模糊,和途中其他行業的小販在衣著、樣貌上並無顯著差異。因應市場品味的轉變,類似〈倫敦常見叫賣〉的版畫形式在日後發展出畫幅較大的轉變,人物的衣著形貌也漸趨精細。且相較於其他職業類別,牛奶女工的形像很早便脫離單純職業圖示的功能,她們的樣貌細節更為豐富,以豐富的細節與肢體動作,承載了許多性別、審美與道德意涵。例如,擅長繪製柔美女性的旅英法籍畫家梅西耶在〈牛奶女工的工作〉(The Dairymaid’s Occupation, 後改名為 Rural Life) 中,這位牛奶女工脫離了街頭的背景,將這幅牛奶女工畫作打造為一件介於反映鄉村勞動生活的風俗肖像畫與具有情色意涵的作品:女工手中乳製品 (可能為牛奶或乳酪) 渾圓飽滿、可口滋養的樣態,恰與她低胸線所露出的豐滿乳房相互映照,食物與乳房似乎都成為可供販售、品嘗之物,而女子帶有邀請意涵的眼神姿態,再次鼓勵、肯定了觀者進行上述的想像。至此,牛奶女工的美貌與愉悅情態已成為為人所熟悉的主題,脫離原本叫賣圖的職業形象,成為畫家表現女性之美的母題之一。不過,農場指導書隊牛奶女工的形容,應該更為貼近現實:關於牛奶女工的特點 —— 她可能會以結實的雙臂、首長和粗糙的手指著稱,因為在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時間裡 (我可以說,幾乎是一整年), 她們被迫要在外頭幫母牛擠奶。而在霜凍下雪的日子裡,她們的手指幾乎要凍得無法動彈,有時她們還得站在泥地和水裡。牛奶女工真實的勞動情境,以及由此而來的身形特徵 (結實手臂、粗糙手指) 在當時人們眼中想必並不陌生,但有趣的是,對於她的種種美好形容與視覺呈現卻在同時期成為廣受歡迎的文化消費物,彷彿來到城市裡的女工與鄉下實際操作乳品工作的女工是截然不同的勞動者 (實際上這些工作通常是由同一位女工執行)。融合眾人想像,由畫家美化後的城市牛奶女工,已和最初提供街頭職業訊息的叫賣圖像形象相去甚遠,徹底成為城市生活裡充滿裝飾性的一景。來自鄉下的農場的牛奶女工,在鄉間田野間工作、行走或休憩的場景,在十八世紀日益興盛的英國風景畫中經常出現,成為關鍵的點景角色。過往風景畫中常見的具有理想化形象,且暗示田園詩歌傳統的牧羊女,在此時期被牛奶女工取而代之,她的樸實衣著與勞動行為,讓風景畫中的鄉村景致顯得更為真實,她的樸實衣著與勞動行為,讓風景畫中的鄉村景致顯得更為真實。根茲巴羅 (Thomas Gainsborough) 的〈有牛奶女工的景色〉(Landscape with Milkmaid) 便是此時期結合風景畫、農事主題以及鄉村人物的典型作品。根茲巴羅此畫中辛勤勞動的牛奶女工,與過往風景畫傳統裡悠然自在,且多呈現休憩 (idle) 的牧羊人形象有別,她代表了勤奮向上、值得受到關注救濟的窮苦人物 (the deserving poor)。相較於城市裡的牛奶女工成為受人注目的美麗女子,她在鄉村裡的身分定位則以內在道德為主,正如在畫面中她的面容顯得模糊,被刻意凸顯的則是她勞動的姿態。這種呈現手法,則與此時期英國城市快速發展之下,對於鄉村的道德化論述息息相關。學者佩恩 (Christiana Payne) 為文指出,此時期風俗畫中常見的和樂鄉野情景與當時真實鄉村生活所遭受的各種困境形成強烈對比,可說是投射了城市中上階級對於廣大自然、純真人性,甚至宗教品德的期待。事實上,在十八世紀觀者眼中,鄉野裡年輕貌美、引人慾念或易受誘惑的牛奶女工形象已形成固定樣貌。由於女工的生活、勞動場域都以農村為主,因而與鄉村男性有許多接觸機會,使她們成為鄉野、自然與性慾的象徵。她們在鄉野裡與男性的互動,不論期對象為樵夫、牧羊人、農夫或是貴族仕紳,均明確呼應了長久以來的歌謠與圖像傳統。在其中,牛奶女工的女性特質、性吸引力被刻意凸顯,成為男性的慾望對象。活躍於十八世紀下半英國畫壇的肖像、風俗畫家惠特利 (Francis Wheatley,1747-1801), 經常在其鄉野風情的作品中以牛奶女中為主角,他畫中的柔和氛圍以及對人物理想化的形塑,展現出當時對牛奶女工的道德期待。例如在其 1799 年的四幅連作〈清晨〉、〈中午〉、〈黃昏〉、〈夜晚〉中,惠特利按時序描繪出由牛奶女工維繫的農村家庭日常作息。有別於前述圖像中呈現將乳製品帶往城裡出售或鄉野裡勞動的女工,惠特利取農舍為背景,以孩童環繞母親的情境,點出這位牛奶女工另外的身分是母親與妻子,而從〈清晨〉畫中以乳製品作為早晨重心的形象可看出,這顯然是她眾多家務中最關鍵的項目之一。此系列作品亦點出牛奶女工個人樣貌的多重性:她不僅是前文論及圖像中在樹旁勞動,或與男性交談的年輕女子,她亦可能同時身兼妻子、母親的角色,掌握牛乳這項珍貴的營養與經濟資源,且肩負起維繫家庭健全發展的責任。具有母職天性,具有哺育意味的理想畫女性形象,遂成為牛奶女工的另一個特質。畫家可以同時創作截然不同的牛奶女工形象,也印證時人對於牛奶女工的想像儘管相當多樣,但確實有並存的情形。她所從事的工作內容、販售的商品,以及所穿梭的活動的地點,乃至於她被界定的年紀、身體、階級,均涉及許多二元相對的概念,如學者法希客 (Laura Fasick) 在討論十八世紀女性角色時所提出的,成為一個「意義的容器」(vessels of meaning), 承載來自各方投射的目光,持續在歌謠文本、版畫、油畫或是裝飾器物上出現,成為創作者永不耗竭的主題,以及觀者百看不厭的形象。本文摘自布琮任、翁怡錚、陳岡伯、黃桂瑩、黃柏源、邱剛彥著作《浩蕩英華:長十八世紀的英國文藝與歷史》, 由時報出版。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2023 年 12/8 至 2023/12/14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 DQ PLUS, 就有機會獲得《浩蕩英華:長十八世紀的英國文藝與歷史》: 詳見說明「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不用再怕耳機彼端的咀嚼聲 多力多滋開發AI降噪軟體,讓玩家安心打遊戲配餅乾
根據調查,多數玩家喜歡玩遊戲時吃零食,但有趣的是,也有許多人玩遊戲時,不喜歡聽到別人吃東西的聲音。百事可樂旗下的玉米片品牌多力多滋 (Doritos) 最終發現,與其開發吃起來噪音很小的玉米片,還不如開發遊戲時降噪的 AI 技術。 許多人喜歡玩遊戲或遠端工作時吃東西,甚至線上會議時偷吃東西,但對網路另一端的玩家或同事來說,咀嚼聲 (尤其咬玉米片的咔吱聲) 不但讓人心煩分心,還給人不尊重他人的感覺。這點從多力多滋消費者調查就可發現,的確許多受訪者表示喜歡玩遊戲時吃零食。但也有報導,許多人不喜歡玩遊戲時有咀嚼聲甚至咔吱聲。為了解決這問題,多力多滋特別與工程和設計工作室 Smooth Technology 合作,開發 Doritos Silent AI 軟體,可消除線上遊戲、視訊會議或通話時的咀嚼聲。適用任何用耳機玩線上遊戲、線上會議與通話 PC, 但軟體主要對象是線上遊戲玩家,也是多力多滋主要消費者族群。2018 年前,百事公司執行長盧英德 (Indra Nooyi) 就提出構想,生產咔吱聲更小且不太沾手的玉米片,以吸引女性,但產品沒有上市。不論如何,開發 Doritos Silent AI 軟體時,Smooth Technology 表示需記錄約 500 人吃多力多滋的聲音,訓練 AI 區分人們說話與吃玉米片聲的能力消除咔吱聲。讓線上遊戲或開會 (偷) 吃的人可盡情享受美食,也不會造成他人困擾。
「育兒好累,讓我睡4秒」南極企鵝父母靠一天萬次「微睡眠」累積體力
對於常常熬夜、睡眠不足的人而言,把握每個零碎時間打瞌睡、小睡一下,可能是必備的技能之一,特別是夜晚難以好好闔眼的新手父母。不僅是人類,動物在育兒期間,也因必須無時無刻照看幼崽,無法長時間睡覺,需要藉由白日小睡補眠。近日研究人員發現,生活於極地的「南極企鵝」, 把打瞌睡的技能點好點滿。牠們為了能在極端環境下時時刻刻保護脆弱的蛋和雛鳥,育兒期間會進行每次僅 4 秒鐘的「微睡眠」, 藉由每天上萬次的瞌睡,湊足一天 11 小時的睡眠時數。在動物界,存在許多與人類大不相同的睡眠習慣。例如過去科學家發現,象鼻海豹能夠在潛水的同時陷入深度睡眠;瓶鼻海豚、軍艦鳥則能夠一邊睡覺、一邊保持半邊大腦清醒,隨時警覺周遭狀況。近日在《科學》(Science) 期刊上,一篇 11 月 30 日發表的研究,則聚焦於南極企鵝的睡眠。主要研究員之一利布雷爾 (Paul-Antoine Libourel) 博士提到,過去睡眠研究主要針對人類和齧齒動物,他一直希望能研究各種類型動物的睡眠模式。因此因緣際會下,他與韓國的企鵝行為專家李元英 (이원영, 音譯) 等人,共同展開南極企鵝研究計畫。利布雷爾說明,企鵝必須忍受極地的寒冷、天敵威脅和擁擠嘈雜的環境,並庇護牠們的蛋和初生的小企鵝,從牠們身上,可以發現生物在極端條件下,演化而成的生存機制;此外,由於研究野生動物的睡眠行為十分不容易,先前針對野生企鵝睡眠的研究數量少之又少,更增添了這份研究的價值。利布雷爾、李元英與其他研究人員,選定位於南極的喬治王島 (King George Island) 進行研究。在這座小島上,有著幾座科學研究基地,以及大約 3,000 對南極企鵝。由於這種企鵝的頭部下有一條黑色的紋路,讓牠們看起來就像是戴著頭盔一樣,因此又被稱為帽帶企鵝。在繁殖季節中,南極企鵝和其他企鵝一樣,會由企鵝父母輪流守護巢穴:一隻企鵝保護雛鳥,另一隻則負責到海裡覓食。從企鵝產卵到雛鳥長大離巢的兩個月間,企鵝父母都須持續輪班交替。為了得知企鵝的睡眠狀況,研究人員挑選了 14 隻企鵝,以人道的方式捕捉牠們,在牠們身上安裝探測器,測量牠們的脈搏、身體活動狀況和所處位置;並將測量腦波的裝置植入企鵝的頭骨。為了確保研究不會傷害企鵝、產生任何副作用,團隊在獸醫的協助下執行植入手術,並仔細監測企鵝們的活動狀態。研究人員藉由觀測企鵝的腦波進入「漫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 狀態,判定企鵝處於睡眠中。他們驚訝地發現,南極企鵝每天會進行超過 1 萬次短暫睡眠,平均每次僅持續 4 秒,在牠們照顧蛋時,小睡還會變得更短、更頻繁。而且,10 天的觀察期間,牠們從未進入長時間睡眠,最長的一次睡眠僅持續 34 秒。透過不斷小睡,企鵝們每日可以累積 11 小時的睡眠。「最引人注目和有趣的是,牠們可以持續以碎片化的方式睡眠,日夜不斷。」利布雷爾說明,雖然人類也會透過小睡補充體力,但是如果人類無法進行長時間睡眠,生理、心理功能都會迅速下降;在企鵝身上,缺乏長期睡眠卻似乎不會造成影響,牠們仍然能夠正常活動。由於此次研究在南極企鵝繁殖、育兒期間進行,目前無法確定其他時期中,牠們是否也會採取類似的睡眠方式。研究人員推測,這種特殊的睡眠模式,很可能是南極企鵝為了育兒,發展出來的短期策略。此外,利布雷爾也提到,目前尚不清楚微睡眠對企鵝的大腦和身體,是否會產生任何影響。雖然觀測期間,企鵝的活動看似正常,但是無法確定如果牠們有機會進行長期睡眠,是不是能有更好的身體功能。不過,此次研究的新發現,仍大大擴展人們對動物王國中睡眠的認知。利布雷爾表示,人們對動物的睡眠仍然存在許多未知,「我們不知道睡眠帶來的好處,在整個動物王國中是否都相同。我們也不知道睡眠不足對所有動物,是不是都會產生相同影響。」他對於持續研究動物睡眠抱持雄心,並表示未來如果有機會,還希望能夠紀錄鯨魚的睡眠型態。
「從祭典看見地方文化消長」年度萬華大鬧熱,鬧熱什麼?
農曆十月底的炮聲在台北萬華與西門一帶的街頭響起,揭示著「艋舺大拜拜」的到來。俗稱艋舺大拜拜的「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與大龍峒大道公出巡、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並稱「台北三大廟會」, 對萬華地區來說年度總動員的日子。和許多地方祭典一樣,艋舺大拜拜也是慶祝地方守護神的生日。祭典的主角「靈安尊王 (俗稱青山王)」, 相傳原是福建泉州惠安人的守護神,跟著惠安人飄洋過海來到萬華,保佑了他們度過鼠疫、瘟疫等許多災難,在地居民深信青山王自古至今對消除瘟疫十分靈驗,一百六十多年來一直守護地方,而漸漸成為萬華人的共同信仰。為答謝神明眷顧,居民從日治時期開始籌辦祭典,每年青山王聖誕前夕,會在農曆十月二十、廿一兩日進行暗訪,廿二日則為正日遶境。今年活動時間落在國曆 12 月 2 日至 12 月 4 日。走遍整個萬華地區,掃除陰陽兩界妖魔鬼怪,確保地方安寧,2010 年被登錄為「台北市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 是台北地區現存少有的大型民俗祭典活動。然而,原先只是地方廟宇的小型祭典,為何後來能愈辦愈熱鬧,躍身台北重要慶典?原來,祂陪伴了台北市民走過了許多「生死關卡」。在 2003 年的 SARS 和近年的新冠疫情期間,萬華地區屢次面臨嚴峻考驗。青山王仍是居民重要的心靈支柱,提供了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因此讓居民們的信仰日漸旺盛,透過共同生活記憶加深了居民與民俗信仰的連結。在高速都市化的台北市裡,隨著移入族群多元,人們與居住地的連結逐漸式微,許多文化也正從我們生活中消逝,更別說多數居民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參與都非常有限。儘管如此,艋舺大拜拜仍是台北三大廟會中,唯一維持傳統,每年選出爐主協助籌備、由民間自發維運、並持續年年舉行的祭典。此舉實屬不易,更增添了令人不得不前往一睹風采的理由。地方祭典每一年都會隨著時間與地方的狀態而有些微變動和突破。今年又適逢選舉年,這個在地方上深具指標性的文化活動,也成為各方政治人物必定前往參與地方文化的初登板,更顯現信仰背後與地方產業、政治經濟的密不可分。島內散步以徒步導覽帶領民眾參與艋舺大拜拜,今年來到第九年。除了置身原汁原味的民俗現場,感受祭典背後豐富的文化與溫暖人情,也持續邀請資深民俗講師透過解說,帶更多人了解儀式意涵和每一年祭典的消長變化,更透過祭典走入艋舺地方特色、族群樣貌、與歷史脈絡,更認識台灣這片土地。導覽直擊的「暗訪」環節,是民間信仰中,地方具有「司法權力」的神明在夜間巡視轄區、暗查民間隱情的宗教儀式。我們將會看到青山王帶著得力的部將們,鑽進萬華地區的巷弄中,進行一場無形的「一清專案」, 捉拿地方上的惡鬼,巡視是否有冤屈。艋舺青山王如此大的轄區範圍並非一朝一夕所致。青山王原只是艋舺地區惠安人的信仰,但在因為歷史上一次次遭逢災厄時,都保佑萬華地區的居民平安度過,信眾的範圍也就日漸擴大,加上不同時代的政策演變,最後成為了萬華地區的具有代表性的信仰。除了第一線親臨祭典現場,島內散步也藉這個每年最熱鬧的時節,帶大家認識萬華平常難以看見、充滿神秘色彩的另一面。在祭典前的上午沿著陣頭行經路線,解密艋舺到處林立的廟宇,從信仰故事裡看見艋舺的另一面;暗訪導覽後,也將在另一條導覽路線中拜訪居民、店家、紅壇,聊聊不同世代的在地人對艋舺大拜拜的記憶與想法。跟著陣頭行列,不只能一睹帥氣的神將與神轎,更能在這個濃縮地方特色精華的儀式裡,將萬華地區傳承百年的民俗文化與人文氣息盡收眼底。照過來照過來!DQ 為小隊員們謀福利啦!DQ 與品牌好友島內散步合作,為 DQ 小隊員們爭取到「免費導覽報名」! 想一同感受這繁華近 200 年老街區那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嗎?抽獎步驟如下:(一) 滿額贊助 DQ, 成為 DQ 滿額會員 (月定期贊助 100 元 / 年度贊助 1200 元)⁣:(二) 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 DQ PLUS:(三) 在 DQ PLUS 圖文選單中,點擊「地球抽獎」參加抽獎遊戲,就有機會獲得島內散步《城市經典 | 大稻埕小旅行》免費導覽名額。抽獎期間:12/06 (三) 起,至 12/13 (三) 中午 12 點截止抽獎名額:2024/01/06 (六) 10:00-12:00 免費名額 2 名島內散步在艋舺大拜拜期間推出總論講座、系列導覽,邀請大家來「看熱鬧、看門道」, 從各種角度認識台北地區重要的民俗文化,探討祭典的當代價值。一起深入祭典現場,沈浸在地人情與文化民俗現場 | 2023 艋舺大拜拜:https://bit.ly/3T3BNuY
【DQ x LFT 與知識同行】「攏系為著你啦,喝手搖飲料請多付錢」課徵糖稅能讓大家更健康嗎?
近年來,手搖飲料盛行,尤其對於作為珍珠奶茶發源地的台灣而言,人們早就習慣「發生好事時買一杯慶祝,發生壞事時買一杯安慰自己」, 在如此大量需求之下,飲料業的經濟發展日漸蓬勃。根據財政部統計,截至 2021 年 9 月底止,臺灣共有 2,6255 間飲料店,較 2020 年底增加 1,338 間。根據 103-106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高達 91.7% 的國小學童 94.8% 國中生、90.9% 高中生、74.7% 的 19-64 歲成人及 40.5% 的 65 歲以上老年人,每週至少喝 1 次含糖飲料,且其中 4 成民眾每週至少喝 7 次以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的糖分攝取應控制在 48 公克以下。依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1 杯 700 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 62 公克,一天一杯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由此可見,多數國民攝取過量糖份,然而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攝取過量糖分會增加肥胖、糖尿病等疾患。 不只臺灣人攝取過量糖份,全世界都面對著同樣的議題,對此世界衛生組織於 2013 年提出「防範與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全球行動計畫」, 並針對飲食相關非傳染性疾病建議:利用經貿、賦稅、補貼等經濟管制工具,建構健康環境。其具體執行方式則針對含糖飲料,參考已在許多國家實行多年且有明顯成果的菸稅政策,課徵糖稅。而糖稅所牽扯到「政府干預含糖飲料市場是否具備合理性」以及「糖稅是否能有效減少國民購買含糖飲料之意願,進而減少國民攝取糖份,維護國民身體健康」等等,即為此議題須探討的主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 2018 年發布之新版國民飲食指標,建議國人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 10% 。添加糖泛指在飲食中額外添加的糖,未包含人工甜味劑與食物原有之糖分。以此標準換算,喝一杯含糖飲料,添加糖之攝取即超過每日建議。 高糖分的人工食品,使血糖快速升高又急速下降,一時的飽足感後的飢餓,使人持續攝取高糖分食物,產生對糖的依賴感。若每日糖分攝取超標,容易導致肥胖,伴隨而來的是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對心臟的負擔隨之加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升。除此之外,糖分攝取過多還會誘發胰島素抗性,增加罹患二型糖尿病的機率,腎臟病風險亦隨之提升,持續性的高血糖也會使身體內的癌細胞獲得更多養分,提高罹癌的機會。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於 2016 至 2020 年所公布之統計數據,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前二十大疾病中,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始終位居第一,糖尿病與高血壓性疾病也位於前五大支出疾病。健保支出的前五大疾病中,有三種與過量糖分之攝取有直接關聯。 綜上所述,糖分的過量攝取對健康所造成的威脅是直接且全面的,衍生之疾病長期居於健保支出排行前幾名。若政府課徵糖稅,讓人民降低購買含糖飲料之意願,減少疾病之發生率,將使健保支出大幅降低,減緩虧損的速度。因此,糖稅的課徵與否為現今具備討論急迫性之議題。針對政府是否應介入消費者在含糖飲料的消費選擇,學界各有支持與反對之見解。反對方的學者認為,政府干預自由市場為剝奪個人消費決策權的作法,會降低原有的資源分配效率。支持方的學者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林翠芳認為,政府應該於必要時介入消費市場,含糖飲料的消費與疾病支出呈現正相關,我國實施全民健保制度,個人因攝取過多含糖飲料所衍生之疾病所需醫療費用由全民買單,產生負面醫療財務外部性。政府為了解決負面醫療財務外部性,維護全體國民的健康,適時介入含糖飲料消費市場具備合理性與正當性。 依據曾實施含糖飲料稅國家之情況,課徵稅收後,含糖飲料的消費量確實較未課徵前少。究竟國民是否因為課稅,而減少整體糖分之攝取,進而維護健康?由於攝取糖分的管道還有很多,含糖飲料只是其中之一,目前的研究即使肯定含糖飲料稅的成效,但是對此仍未有肯定的說法。在尚未肯定完整成效時,此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政府為課稅者,在原有的課稅項目中增加「含糖飲料稅」的新制,勢必引發反彈聲浪。而政府在訂定專法的合理性、課稅標準、稅收用途,為政府在制定含糖飲料稅時的考量點。國家在制定含糖飲料稅專法時,以維護國民健康與將個人因攝取過量糖分引發疾病之外部成本內部化,在保障集體利益方面,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從聯合國的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可得知健康權之保障為國際趨勢。依據我國憲法增修條文,亦可得出憲法保障個人健康權之意旨,歷來的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中,多次關切國家對國民健康之照顧義務,顯示政府角色的重要性。至於課稅標準,應以含糖比例還是以不同單位課徵相應的稅,也是政府的考量之一。臺灣的含糖飲料生產者較其餘課徵含糖飲料稅之國家複雜許多,除了罐裝飲料食品廠,還有隨處可見的手搖飲料店、咖啡廳與速食餐廳,其中又包含知名連鎖店與非連鎖的自創品牌。國際上課徵含糖飲料稅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依照含糖比例,另一種為按照容量或重量等不同單位課稅。針對臺灣複雜的含糖飲料市場,究竟該以何種標準較為合適,政府須審慎評估。課徵而來的稅收應如何使用,制訂政策時也要明文規範。是參照同樣對人體有害之物課徵的「菸品健康福利捐」, 擬將款項應用於全民健康保險準備、中央與地方含糖飲料危害之健康宣導、包裝警示標示印製、衛生保健、社會福利補助等。還是當做一般的稅收使用,政府亦應準確規範。政府對含糖飲料課稅,對於不同類型的業者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同。針對臺灣複雜的含糖飲料生產者,可大致分為食品大廠、連鎖店 (包含知名品牌手搖飲料店、咖啡廳、速食餐廳) 與非連鎖店。為因應含糖飲料稅的課徵,食品廠減少糖分在飲料中的占比,並兼顧飲料本身的風味,將重新調整包裝與成分或訂定新配方。食品大廠可口可樂除了推出易於控制糖份攝取量的小包裝飲品,還研發 Freestyle 飲料機器,結合科技與大數據,調製出客製化的低糖飲料。根據 2017 至 2018 年的統計,由於調整了包裝及飲料成分,在製造過程中減少了 425,000 噸的糖,且銷售量不減反增,光是北美地區就增長了 30%。除了調整包裝與飲料成分,也可能尋找天然、機能新興甜味劑替代原有的游離糖,目前正在發展的有甜菊糖 (stevia)、羅漢果萃取物、塔格糖 (tagatose)。亦有透過製程技術,釋放既有食品配方的甜味,減少添加糖,並持續革新創新。上述技術尚未成熟時,會提高製造成本,製造商為了獲利,成本將反映於售價中,使商品售價提高。對於連鎖店而言,飲料的配方各品牌有不同的比例。若政府課徵含糖飲料稅的標準以字面上的「全糖、半糖、微糖」, 恐怕產生不公平之現象。同一品牌在配方上誤差較小,因應含糖飲料稅,以水果原汁的甜味或食品廠研發的新興甜味劑取代添加於手搖飲料的糖漿,雖然較為健康,但是商品售價也隨之提高。無法調整配方者,對於政府課徵含糖飲料稅,為了維持獲利的穩定,稅收的影響也會使商品售價調漲。此現象在非連鎖店特別明顯。 由於政府對業者課徵含糖飲料稅,使含糖飲料價格上升,人民降低購買意願,進而減少攝取,改飲用不含糖的飲料或開水,患病風險降低,國民整體健康提升。此為政府課徵含糖飲料稅期望看見的成果。 但是,含糖飲料稅對於人民的影響並非全然正向的。部分國家課徵稅收後,收入較低的民眾減少購買含糖飲料的比率下降較為明顯,例如墨西哥、南非。業者為降低課徵含糖飲料稅所衍生的成本,可能會裁撤一部份員工,造成部分民眾失業。根據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的研究調查指出,長期攝取高糖高熱量的含糖飲料,會導致腰圍肥胖,三高等代謝症候群指標症狀,代謝症候群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為一般人的兩倍,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更超過三倍,糖尿病患者罹患乳癌、大腸癌的機率也會增加。含糖飲料喝得越多,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與壞膽固醇等不好的脂質濃度提高,容易造成血管脂質堆積,堆積於肝臟造成脂肪肝。高糖分會快速增加血糖及胰島素的濃度,對胰臟細胞帶來氧化壓力及自由基的傷害,促進胰臟癌細胞的生長。長期飲用含糖飲料,會刺激大腦多種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量增加,使人體產生依賴,也就是所謂的糖上癮現象。對糖成癮後,會產生行為上的改變與情緒上的變化,例如:暴食、過動、暴力傾向、焦慮等。反對課徵含糖飲料稅者,認為政府只要加強減糖宣導,及監督商家做好飲料糖分標示,即可降低民眾購買含糖飲料之意願。但是,校園內實施的減糖宣導,對於學生只有暫時性的影響,課程結束後,長期攝取含糖飲料的學生依然會持續攝取。社會上實施的減糖宣導,亦無實際數據可證明宣導的實施確實使含糖飲料消費量下降。衛生福利部於民國 109 年修正《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 將原本只需要標示添加進飲料的糖量和其所含的熱量 (不包括飲料本身所含有的糖,也就是說粉圓、椰果、甘蔗汁等配料和原料所含的糖類都不需要計入), 修改為包含原料本身含有糖量及額外添加之糖量,也就是整杯飲料的總糖量,熱量的標示也修正為總熱量,也就是整杯飲料的總熱量 (整杯飲料的糖,不管是添加進去的糖、配料和原料本身的糖都要計入), 修正後的規定已於 110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但是,手搖飲料店雖有標示,但不在菜單上,或是貼於店面的不明顯處,而便利商店採折頁方式置於櫃檯角落,需詢問店員才找得到。多數消費者在購買時,並不會特別尋找或詢問,以標示提醒消費者注意含糖量的成效不彰。課徵含糖飲料稅,使含糖飲料價格上升,將使消費者有意識地減少購買含糖飲料,影響比純粹宣導減糖與加強標示更為直接。 臺灣實施全民健保,過度攝取含糖飲料所引發的衍生性疾病所需醫療費用由全體國民買單,產生健保系統外部成本,政府應適時介入,使外部成本內部化,而課徵含糖飲料稅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以英國為例,可口可樂在 2018 年 4 月英國開始徵收糖稅之前,調整旗下飲料的含糖量,並發佈了低糖或無糖的版本,例如雪碧的含糖量從 6.6 克降至 3.3 克、七喜從 10 克降至 7 克、芬達從 6.9 克降至 4.6 克。由此可見含糖飲料稅促使業者改善配方之成效。消費含糖飲料為個人選擇,含糖飲料稅會干預自由市場。 攝取含糖飲料並不會如同抽菸一般影響他人,雖會在健保系統造成外部成本,但應從健保制度著手改善解決此問題。若民眾減少消費含糖飲料,含糖飲料相關產業則會遭受重大打擊,而含糖飲料相關產業為臺灣的重要產業,因此可能導致 GDP 下降及部分人失業。 肥胖、糖尿病等疾患之成因複雜,目前研究只證明「糖份攝取過量的危害」及「部分國家的含糖飲料稅成功讓民眾減少購買含糖飲料,或改為消費含糖量較低之飲料」, 未有含糖飲料稅可促進人類健康之直接證據。丹麥一直以來都有對特定食品課稅的政策,1920 年代,丹麥開始對巧克力和糖果等食品徵稅,並且在 2010 至 2013 年間調漲了三次稅額。丹麥在 1930 年代對含糖軟飲料徵稅,到 2013 年以每升 0.22 歐元的稅率徵收,每年帶來 6000 萬歐元的收入。2009 年,丹麥財政部推出的「丹麥 2010 年財政改革」其中包含脂肪稅,但遭到民眾強烈反對,因此 2010 年脂肪稅在國會審議未通過。但 2011 年 1 月,丹麥國會不顧民意反對通過了脂肪稅,並於同年 10 月開始執行,為世界上第一個實施脂肪稅的國家。 根據丹麥國家衛生和藥品管理局的數據,47% 的丹麥人超重,13% 的人肥胖。而肥胖所帶來外部成本成為財政負擔,因此政府希望能透過脂肪稅等政策增加收入。 丹麥的脂肪稅實施方式為:脂肪含量超過 2.3% 之肉品、特定奶製品,需課徵每公斤飽和脂肪 16 丹麥克朗 (約新台幣 80 元) 的稅額。脂肪含量低於 2.3%(包含各類牛奶)、出口產品,以及非食品類 (添加物、動物飼料、內服藥) 皆不需課稅。然而,學者認為肥胖稅對經濟的影響弊大於利。它被指責「在實際工資下降 0.8% 的一年中,讓通貨膨脹率上升到 4.7%」。許多丹麥人轉而購買更便宜的品牌,或者越過邊境前往瑞典和德國購物。至少 10% 的稅收收入被行政成本吞沒,據估計,丹麥失去了 1,300 個工作崗位。 此外,脂肪稅對「不健康」食品的消費影響非常有限。根據 Politiken (丹麥當地報社) 調查發現,只有 7% 的人減少了他們購買的黃油、奶油和奶酪的數量,而另一項調查發現,80% 的丹麥人根本沒有改變他們的購物習慣。因此該政策於 2012 年 11 月終止,僅實施了 13 個月。另在 2013 年 4 月,丹麥宣布廢除原本對含糖飲料徵稅的政策,同時也放棄擬議糖稅。2014 年,墨西哥引入含糖飲料稅。實施方式:對含糖飲料徵收每升 1 比索的稅。成效:2016 年,調查發現與政策實施前一年相比,民眾購買的含糖飲料總量減少了 37%。含糖飲料購買量下降的幅度在「較貧困的家庭」和「以前購買大量含糖飲料的家庭」中最為明顯。2018 年 4 月,英國推出了軟飲料行業稅,根據飲料的含糖濃度對生產商徵稅,不同含糖量的稅率不同。實施方式:對含糖量 5~8% 的飲料,以每升 0.18 英鎊徵稅;含糖量 8% 以上的飲料,以每升 0.24 英鎊徵稅。成效:廠商商通過調整產品配方,降低含糖量,來應對該政策。在糖含量未達徵稅門檻的情況下,價格通常並不會因為徵稅而提高。該稅僅轉嫁給含糖量超過 8% 的飲料的消費者,這些飲料的平均價格上漲了 0.075 英鎊 / 升。實施該政策後,超市出售的高糖飲料比例有所下降。2015 年至 2019 年間,超市中含糖量超過 5% 的飲料所佔比例從 49% 下降到 15%。含糖飲料中的糖含量減少。稅收徵收後的四年裡,徵稅飲料中的含糖量減少了 43.7%。在減少了飲料中的糖含量的情況下,並未影響整體銷售。徵稅一年後,民眾購買的軟飲料總量保持不變。然而,軟飲料中的總糖量減少了 10%。2018 年,南非對含糖飲料 (果汁除外) 徵收 10% 的稅,稱為健康促進稅。實施方式:對含糖量超過 4% 的飲料,每克糖徵收 0.021 南非蘭特的稅。成效:引入新稅後,碳酸飲料的價格平均上漲了 1.006 ZAR/L, 但需徵稅的非碳酸飲料的價格並未上漲。低糖飲料和高糖飲料都出現了碳酸飲料的價格上漲。城市地區購買的碳酸飲料較少。徵收該稅後,家庭對碳酸飲料的購買量平均下降了 29%, 同時這些飲料的糖量下降了 51%。這是由於人們的行為改變和企業重新制定飲料配方。城市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城市家庭購買的含稅飲料中糖的克數下降了 57%。2017 年,葡萄牙引入了兩級含糖飲料稅。實施方式:對含糖量 <80 克 / 升,和≥80 克 / 升的飲料,平均價格上漲 0.16 歐元 / 升和 0.8 歐元 / 升。成效:據報導,第一年含糖飲料的銷售額減少了 7%, 部分廠商調整配方讓含糖飲料的總熱量攝入減少了 11%。有些城市實施糖稅,其中以加州柏克萊與賓州費城最具代表性。2014 年舉辦市民公投,並以超過 2/3 的贊成票數通過「含糖飲料稅」法案,該法案於 2015 年實施。實施方式:對含糖飲料課徵每一盎司 (約 28.3 公克) 1 美分的稅。 成效:低收入戶消費的含糖飲料總量有下降的趨勢。柏克萊市含糖飲料消售量在三年內下降 52%, 而水的消售量增加 29%。該法案要求成立「含糖飲料產品專家小組」來對如何使用取得之稅款、應補助哪些減糖倡議項目提供建議。而相關專家小組名單、補助條件、歷年補助名單也均全部上網供各界檢閱。2016 年市議會投票通過含糖飲料稅,並於 2017 年實施。實施方式:對含糖飲料課徵每一盎司 (約 28.3 公克) 1.5 美分的稅。成效:費城市的含糖飲料產品價格提高。消費者的含糖飲料消費量下降 (汽水下降 40%、機能飲料下降 64%)、同時間瓶裝水消費量則上升 58%。市中心碳酸飲料銷售量下降了 55%, 但在市外未徵收此稅的地區,碳酸飲料販售量卻上升 38%。泰國是亞洲第一個對含糖飲料課稅的國家。2015 年,調查發現泰國民眾平均每天攝取 26 茶匙的糖,是世界衛生組織 (WHO) 建議每日攝取量的 4 倍,來源多半是含糖飲料。為解決民眾糖分攝取過量的問題,泰國政府從 2017 年 9 月 16 日開始對含糖飲料課稅,並且在 2019 年加倍徵稅。實施方式:含糖量 6~8% 的飲料,課徵 10 分泰銖含糖量 8~10% 的飲料,課徵 30 分泰銖含糖量 10~14% 的飲料,課徵 1 泰銖含糖量 14~18% 的飲料,課徵 3 泰銖含糖量 18% 以上的飲料,課徵 5 泰銖含糖量 6% 以下的飲料則免徵含糖稅成效:The Nation (泰國民族報) 指出,泰國財政部稅務局估計增加含糖飲料的稅,可以為稅收增加 15 億泰銖。2011 年時愛爾蘭衛生部長重新設立「肥胖特別行動小組」提出課徵含糖飲料稅、改善營養標示等政策。然而由於食品及飲料相關廠商抗議,政府考慮到課徵含糖飲料稅可能對相關產業有負面影響,因此並未推行。不過,愛爾蘭現有的增值稅 (VAT) 系統,已對含糖飲料以 23% 的最高稅率徵稅。儘管稅收進一步提高了含糖飲料的價格,但公眾已經習慣了為含糖飲料作為非必需品支付更多費用。
用「那個」總結2023年!日本流行語大賞公布,蛙化、AI、暗黑打工全入榜
由日本出版社自由國民社主辦,票選出反映今年日本社會現象、引發話題流行語的「新語・流行語大賞」, 於本月 1 日公布 2023 年的獲獎名單。榮獲年度流行語大獎的,是阪神虎球團的賽季標語 ——。此口號是教練岡田彰布為了不讓球員感到壓力,將「優勝」一詞替換成「那個」的暗語,今年 11 月阪神虎也成功拿下睽違 38 年的日本職棒的總冠軍,在大阪道頓堀掀起一股球迷「跳河慶祝」的風潮。38 年前被丟進河中的肯德基爺爺雕像引發的詛咒傳說也終於破除。2023 年,可以說是日本的棒球之年,今年 3 月舉辦的第 5 屆世界棒球經典賽 (WBC), 日本武士睽違 14 年再度奪得冠軍,除了大谷翔平的表現引人注目外,其中日裔美籍棒球選手努特巴爾 (Lars Nootbaar) 的個人專屬慶祝手勢 (ペッパーミル・パフォーマンス), 成功入選年度十大。今年同時也是新冠疫情緩和之後,職業棒球、甲子園、日本職業足球聯賽、世界盃籃球賽等體育賽事,也是觀眾終於不用戴口罩,能以熱情的加油聲響徹整個比賽會場,讓球員們受到鼓舞的一年。(4 年ぶり / 声出し応援) 一詞的入榜,也象徵了日本對於解禁的正面能量。【延伸閱讀】世界棒球經典賽走紅 日本「磨胡椒罐」手勢引起模仿【延伸閱讀】睽違 107 年!升學名校慶應高中奪甲子園優勝「會念書又會打球」近年入選流行語大賞的大多是年度爆紅歌曲,例如 2021 年在 TikTok 上爆紅,Ado 演唱的〈煩死了〉(うっせぇわ);2016 年以洗腦神曲〈PPAP〉紅遍亞洲的 Piko 太郎 (ピコ太郎)。然而,今年創下最快破千萬點閱、由雙人組合團體 YOASOBI 演唱的爆紅神曲〈IDOL〉, 可惜只止步於年度流行語前三十強。成功入選年度十大流行語的,是 2015 年組成,以「在這個只歡迎模範人物的時代,要用個性和自由從這個不寬容的社會脫穎而出」為理念的唱跳團體 ——(新しい学校のリーダーズ), 身穿制服、跳著前衛且充滿個性的舞蹈,從海外紅回日本的新學校的領袖們,成功在 TikTok 掀一股模仿旋風。也是繼 2010 年的 AKB48 後,再有偶像歌手以團體名入選流行語大賞。因後疫情時代、社群媒體而生的新詞彙,由 (闇バイト) 成為年度代表。根據日本警視廳的統計數據,2022 年日本刑事犯罪時隔 20 年再度由減轉增,「強盜入侵」雖然相較 2021 年少了 7 件,但是以「暗黑打工」為主的特殊詐欺卻增加了 17,520 件。暗黑打工,並非這幾年才出現的非法兼職,但近幾年數量倍增的原因,卻和日本年輕人愛用手機找工作有關。根據就職網站 mynavi 最新的調查,會使用社群媒體找打工的高中生佔 50%、大學生佔 30.8%, 其中,針對因特殊詐欺而被抓的犯人,高達 46.8% 的人是使用 Twitter 應徵暗黑打工,其中九成是男性、30 歲以下的年輕人佔最大宗 44.6%、犯罪動機有七成多為缺錢或是想要賺錢。這些工作通常讓年輕人以打工的方式進行,例如「只需去取○○」或「只需收下○○並放入儲物櫃」等,讓他們不容易感受到犯罪的罪惡感。再加上,許多年輕人幾乎不關注社會新聞,不知道許多人因暗黑打工被捕,進而失去了警覺心。尤其新冠疫情過後,年輕人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變多,當許多因素交織在一起時,更容易導致年輕人掉入暗黑打工的陷阱。【延伸閱讀】「想要月入百萬嗎?」日本暗黑打工正在吸引年輕人成為犯罪幫兇另一個和日本 Z 世代有關的新詞彙是象徵其愛情觀的 ——。原本是 2004 年藤澤伸介提出的概念,意指:女性得知自己喜歡的對象也對自己抱有好感時,反而會該對象 t 產生反感或厭惡感的心理現象。來到 2023 年,蛙化現象已轉變為:當心儀的人做出某種舉動,突然不喜歡對方的現象。後疫情時代,許多原本只靠社群媒體溝通的人們,必須從原本網路上的虛構與想像,重新適應現實中人與人的真實互動。因為反差與不適應,而讓蛙化現象變成一種在網路中尋求認同感的行為。「新語・流行語大賞」的主辦單位表示,「突然不再喜歡的現象,其實是很常見的事情。」「但『蛙化』一詞是自作主張地將對方變成了青蛙,反映了現今社群媒體可以輕易封鎖他人的人際關係。」2022 年 11 月,ChatGPT 的橫空出世短時間內吸引了一億用戶,其對話式文本生成式 AI 服務的技術受到關注,競爭對手紛紛加入。當全世界都進入全新的 AI 世代後,也入選日本年度流行語大賞。AI 不只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改變了將棋的世界。2017 年,知名將棋棋手加藤一二三與藤井聡太的 29 連勝,紛紛入選該年度「新語・流行語大賞」。雖然加藤一二三已於 2017 年引退,但日本對於將棋的熱情依舊未減退。形容用網路或電視機等觀戰並享受將棋對弈的 ——, 也因「藤井八冠」的熱潮入選年度流行語。今年 10 月,年僅 21 歲的藤井聰太成為日本將棋史上第一位達成獨攬八冠的棋士。藤井聡太造訪過的將棋會館,比賽時所吃的「勝負飯」與「勝負甜點」, 都會帶動一股跟風熱潮,成為最強代言人。2017 年開設的 YouTube 轉播頻道「観る将 将棋チャンネル」則改變了人們觀賞將棋的方式。近年,則是在轉播的同時,加入 AI 人工智慧分析、判斷雙方的贏面的百分比,讓不懂將棋的觀眾也能快速了解戰況。在藤井聰太爭奪八冠的轉播中,顯示雙方贏面的數值不斷翻轉,藤井聰太甚至做出了 AI 沒有預想到的棋路,也一度讓「超越 AI」衝上熱門關鍵字。1991 年日本為了推廣環保,積極使用對地球溫柔 (地球にやさしい) 一詞,希望民眾做好垃圾分類,同年也入選該屆的流行語大賞。來到 2023 年,人類的溫柔對於地球來說仍顯不足,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 (Antonio Guterres) 面對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提出警告:「全球暖化的時代已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經到來。」今年入選年度流行語的,日本同樣也是嚴重受災戶之一。今年夏天最高溫度超過 35°C 的「猛暑日」數量達到歷史最多,而日本近海的海面水溫也創下了歷史新高。與環境相關的,還有今年引發人們關切與。從 2019 年開始,一隻被稱為「OSO18」的巨熊,迄今襲擊北海道東部地區超過 60 頭乳牛。OSO18 執著於獵牛的原因,北海道大學獸醫學研究所教授評田敏男認為,「北海道厚岸町、標茶町對於棕熊來說,不是食物充足的良好環境,因此牠才掌握了獵牛的生存技能。」7 月 30 日,OSO18 最終還是慘遭獵殺。雖然 OSO18 並未襲擊人類,但當熊開始出沒在人類居住的地區時,也引發大眾對於都市熊的恐懼。今年野生熊攻擊人類事件已有 180 起,10 月更有 71 人被熊攻擊,創下單月統計最高紀錄。為什麼近年來,熊攻擊人類的比例會上升?東京農業大學的山崎晃司教授指出,「食物短缺是一大原因,但高齡化與人口減少導致人類居住的地區縮減,也變相導致熊的棲息地擴大。」對於今年出現與熊相關的流行語,日本酪農學校教授佐藤喜和表示,「不管是 OSO18 還是都市熊,都不是非常好的用語,身為研究者的我們,會更努力防止這些詞語流行。」
蒙大拿州TikTok禁令喊停 法官表示:侵犯用戶的言論自由
蒙大拿州在今 (2023) 年簽署了一項禁使用 TikTok 的開創性法案,但周四 (30 日) 美國聯邦法官以初步的禁制令凍結了蒙大拿州的 TikTok 禁令,表示禁止 TikTok 的使用恐已經侵犯用戶的言論自由。法官表示蒙大拿州的禁令顯示,他們立法者的作為是要針對中國在 TikTok 上扮演的角色,而非保護該州的消費者們,並補充禁 TikTok 會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也可能切斷用戶的收入來源。蒙大拿州所提的 TikTok 禁令旨在禁止 TikTok 於州內營運,並禁止 App 商城讓用戶下載 TikTok, 違者每天可能被罰 1 萬美元,禁令原訂於 2024 年 1 月 1 日生效。這項禁令也是全美首條在全州範圍內禁 TikTok 的法案,但法官近日的反對不僅成為蒙大拿州立法者們的阻礙,同時也向其他正在考慮相似禁令的州,傳達出法官的立場。不過,蒙大拿州總檢察長辦公室回應,法官的決定僅是初步的,州仍有機會呈交完整的紀錄來捍衛 TikTok 禁令。美國另一起針對 TikTok 的訴訟案也同樣遭法官否決。印第安那州以 TikTok 收集用戶敏感個資和讓年輕用戶接觸到不當內容為由起訴了平台,但法官判定法院對 TikTok 並沒有個人管轄權。
「太胖,怎麼辦案?」印度警局下最後通牒:不減肥,就退休
今年 5 月,印度以種植紅茶聞名的阿薩姆省警察總局,下令對所有警員體檢,肥胖警員必須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把身體質量指數 (BMI) 降到 30 以下,否則將面臨「被自願退休」的命運,除非有正當醫療理由。根據印度的標準,BMI 大於 25 為過重,大於 30 則為肥胖。數日後,哈雅納省內政廳也警告,超重警員每天清晨 5 點 30 分至 6 點 15 分需接受特訓,若在期限內無法成功瘦身,將被調回營區做內勤,直到恢復理想體態為止。一名印度民眾告訴《全球中央》, 在印度,外勤警員調內勤一般被視為懲罰,因為警員將失去在外面的影響力、外勤津貼與福利,甚至必須住在營區,無法與家人同住。印度各省警察單位要求警員縮減大肚腩,其實已有前例。早在 2012 年,安德拉省警方就曾因近四成警員超重,推出甩肉計畫;2018 年,卡納塔卡省有 150 多名警員在一年半內因肥胖相關病變身故,而提醒警員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印度媒體在探討警察肥胖問題時曾試圖解釋,受到電視劇或電影影響,外界對警察工作的印象是高燃脂的警匪追逐與搏鬥,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警察大多數時間是在定點執勤、乘警車巡邏,甚至久坐。因此,許多剛從警校畢業、體格符合規定的年輕警察,在服務警界一段時間之後,身材就會走樣。此外,工作時間不定、睡眠與飲食不正常、長期工作壓力等,也都是造成警員肥胖的原因。印度全國警力約 263 萬人,目前暫無全國性的警察肥胖數據,但阿薩姆警方在發布減肥令近三個月後的第一次體檢顯示,全省約 7 萬警力當中,只有 2% 警員 BMI 超過 30。這樣的數字與其他國家相比,已經好很多。近年來相關調查顯示,許多國家都有警員肥胖問題,以菲律賓警隊為例,大約有 35% 超重,美國的比例更高,直逼 40%。事實上,走在首都德里街頭,看到胖警察的機會還真的不多。倒是印度婦女,特別是已婚者,肥胖比例相當高。印度《2019-2021 年全國家庭健康調查報告》顯示,15 至 49 歲女性當中,有 24% 過重或肥胖。更令印度政府關切的是,高達 40% 女性有「腹部肥胖」問題,若就 30 至 49 歲女性族群而言,比例更高達六成。這意味著,即使一些婦女體重不算肥胖,但腰圍仍然超標。報告說,女性腰圍超過 80 公分,即屬於腹部肥胖,而男性腰圍超過 94 公分,才算是腹部肥胖。作為對比,印度 15 至 49 歲男性過重或肥胖者雖也多達 23%, 只比女性少 1%, 但有腹部肥胖情況者卻只有 12%。調查發現,女性腹部肥胖比率最高的省分是克勒拉省,達 65.4%、旁遮普省 62.5%、德里首都轄區則為 59%。這三個行政區的富裕居民比率,較印度其他省分高,顯示家境與肥胖的關聯性頗大。整體而言,年齡層愈大、居住在大城市的印度女性,腹部肥胖的比例也愈高,而腹部肥胖可能帶來新陳代謝率降低、荷爾蒙變化以及體能下滑等問題。為何在印度,女性過重或肥胖問題比男性嚴重,特別是已婚婦女?一名印度民眾向《全球中央》分享了他的直觀看法,因為根據傳統,印度女性婚後多半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家事做完之後就坐下來看電視及吃零食,運動的機會減少。「另一個原因是,女性為顯示婚後在夫家被善待且生活優渥,通常會一直吃到自己出現福態,有些婦女還每天使用奶油來炒菜,只希望快速為自己增胖。」他笑著說。基於宗教因素,印度有 29% 女性與 17% 男性為素食者,但過重及肥胖問題依然嚴重。世界肥胖聯盟最近警告,印度成年人的肥胖年增率是 5.2%, 兒童為 9.1%, 而女性更為嚴重。若這樣的趨勢沒有改善,到了 2030 年,對醫療資源的直接衝擊估計將達 58.7 億美元,整體經濟損失上看 815 億美元。人種基因雖是印度人過重或肥胖的原因之一,但根據印度國際健康管理研究院 (IIHMR) 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今年 7 月公布的研究報告分析,運動頻率與經濟狀況、文化與飲食習慣的交互作用,很大程度影響了印度人的體型。隨著經濟情況逐漸改善,印度正值營養過渡時期,白米取代了糙米、加工食品以及含糖飲料泛濫,民眾的熱量攝取遠高於輸出量,特別是在城市地區,使得過重與肥胖人口與日俱增。報告建議,印度政府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應積極設計具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減緩印度人肥胖的趨勢。雖然印度政府在各社區健康中心推出的全民保健計畫已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但鼓勵運動及改變飲食習慣的宣導計畫仍待加強。
【飛行船通訊】DQ振翅飛飛前進校園 !2023の願望,還有一個月可以達成
嗨嗨各位親愛的小隊員我金探子!(振翅飛飛 ((ଘ( ̇꒳ ̇)ଓ)) )​轉眼 2023 只剩下 31 天,歲末年終,一切變化總讓人倍感猝不及防。無論今年有著怎樣的經歷與過程,相信身在其中的自己是收穫最多、也最辛苦的,還請各位小隊員保重身心靈,撥空與親愛的人事物、和自己多多相處唷 (●ↀωↀ●)​十一月,是比十月更為忙碌熱鬧的一個月 (這句話逐月出現,DQ 飛船成員們的嘔心瀝血也是逐月上升 QQ): 年度商品《地球漫遊曆》募資火熱進行,到稍後午夜終告落幕;DQ 電子報校園講座首站前進松山高中,與熱情活潑的高中生們分享「編輯力課程」也大獲好評。於此同時,DQ 下一年度的展望與企劃,也正緊鑼密鼓的規劃中,希望這樣持續多方嘗試的 DQ 你們會喜歡。我們始終想以媒體的身份,完成一些酷酷的事。最後,要感謝支持地球漫遊曆的小隊員們。在流量當道的年代,媒體本已處境艱難,更遑論推出商品。然而你們仍願意支持著 DQ, 激勵著我們勇敢突破,有這樣的小隊員們,夫復何求?為了你們,飛行船會飛得更高更遠,帶領各位探索更多有趣的領域!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承諾,婦女「自願終止妊娠」(Interruption volontaire de grossesse,IVG) 的自由,將會在 2024 年寫入法國《憲法》。今年 3 月 8 日婦女節,馬克宏就曾在 X 上發布貼文,承諾要將女性墮胎的自由納入憲法;10 月 29 日,他在 X 上轉發了這則貼文,並寫道:「根據議會、協會的作業,該憲法草案將於本週送往法國最高行政法院,並於年底提交部長會議。至 2024 年,婦女自願終止妊娠的自由權將不可逆轉。」對此宣言,法國的司法部長杜邦 - 莫雷蒂 (Bérangère Couillard) 在 X 上表示,若法案通過,法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憲法中保障墮胎權益的國家,「這是婦女權利的重大消息!」負責性別平等事務的部長庫亞爾 (Bérangère Couillard) 也提到:「這是所有婦女的勝利,也是向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出強而有力的象徵,那些國家的婦女權利正受到侵蝕。」【全文閱讀】2023 年第 36 屆東京國際影展 (The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於本月 1 日盛大舉行閉幕儀式,同時也公布本屆的競賽片的得獎名單。由德國導演文溫德斯 (Wim Wenders) 領銜的評審團,西班牙導演亞柏賽拉 (Albert Serra)、日本監製國實瑞惠、越南籍監製 Tran Thi Bich Ngoc, 以及中國演員趙濤,共同評選本屆入選競賽片單元的 15 部作品。此次,DQ 編輯團也前進東京,親自拍下最美麗的紅毯照片與第一手的影展資訊。【全文閱讀】2015 年,Snapchat 推出第一款相機濾鏡,從那時起 Instagram、TikTok 和無數其他相機應用程式也掀起了一股濾鏡風潮,至今也毫無減緩的趨勢。就像化妝或整形手術一樣,人們使用濾鏡來美化自己的外觀或隱藏對外貌的不安全感。但隨著濾鏡的推陳出新與「進步」, 只需要幾個按鍵,就能讓人的皮膚瞬間平滑、眼睛有神,甚至是變成另外一個人。當濾鏡的底線開始遊走在道德邊緣時,越來越多跳出來反對,鼓吹單一的美麗標準的社會風氣。【全文閱讀】轉眼 2023 年又快到了年底,如果要各位小隊員選一個代表今年的字,你會選哪一個呢?近日,英國劍橋詞典 (Cambridge Dictionary) 公布 2023 年度代表字為「Hallucinate」(產生幻覺), 反應出自 ChatGPT 的橫空出世後,AI 技術從遙不可及的科技研發,變成了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全文閱讀】11 月 27 日傍晚,中國知名的美食網紅王剛在中國的社交平台上,發布了一則「蛋炒飯」的一鏡教學影片。然而,這段看似平凡的影片,卻引起許多中國網友的憤怒,指稱王剛發文的時間敏感,有「以蛋炒飯侮辱英烈」之嫌。不久後,王剛即刪除影片,並於當日深夜發表道歉影片,表示自己「作為廚師,以後再也不做蛋炒飯了。」【全文閱讀】2022 年 2 月底,俄烏戰爭開打;3 月初,俄國政府旋即以法案限縮言論自由。舉凡要求撤軍、支持制裁或將俄國軍事行動定義為「戰爭」或「侵略」者,都將可能被判以高達 15 年之有期徒刑。法案通過後,包含 CNN、ABC 和 CBS 在內的媒體皆以保護新聞工作者為理由,調整了報導的頻率與步調。但,仍有人不畏懼俄國政府的打壓,坦誠地發表反戰爭的言論,訴說對和平的渴望,藝術家亞歷山德拉。斯科希連科 (Aleksandra Skochilenko) 便是其一。如今,她因在超市內換了 5 張價格標籤,被宣判將在流放地 (penal colony) 接受 7 年的徒刑。【全文閱讀】
「過去學到的恐怖主義都是謊言」新世代美國人在TikTok瘋傳賓拉登20年前的信
2001 年 9 月 11 日,蓋達組織的成員劫持客機撞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造成將近 3,000 人罹難;飛機衝進冒著濃密黑煙大樓的畫面,透過新聞轉播至全球,深深烙印在當代人的心中。事發後,被認為是幕後主謀的賓拉登,於 2002 年 11 月發表一封〈致美國的信〉, 說明蓋達組織攻擊美國,是因為「你們攻擊了我們,而且持續攻擊。」賓拉登提到,美國支持以色列,驅逐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支持在菲律賓、索馬利亞、俄羅斯等地對穆斯林的攻擊。美國的行為導致阿拉伯人的國家、土地遭掠奪,聖地被圍攻,也嚴重損害穆斯林的安全與性命。信中,他還批評了美國的不道德、放蕩和墮落,以及對環境的破壞。他並在最後呼籲美國不要再為了自己的利益,以武力介入其他國家。11 月中,TikTok 上出現多支帶有「#lettertoamerica」(致美國的信) 標籤的影片,多位美國的年輕網友以賓拉登的信為主題,講述他們藉由閱讀信件,重新認識中東議題,並表達對美國政府的失望。其中一則影片的觀看次數超過 160 萬次,一名紐約的網紅鼓勵大家閱讀賓拉登的信,表示:「如果你讀過這封信,告訴我,你是否也經歷了一場存在危機。因為在過去的 20 分鐘裡,過去我所相信、依循過活,整個人的所有觀點,通通都改變了。」其他幾則觀看次數超過 10 萬次的影片中,TikTok 的用戶紛紛表示,閱讀賓拉登的信讓他們「意識到整個生命都被欺騙了」、發現美國是「對整個世界的災禍」; 還有一名網友指出:「如果我們稱奧薩瑪。賓。拉登是恐怖份子,那美國政府也是。」截至 11 月 16 日,TikTok 上帶有「#lettertoamerica」標籤的影片,總觀看次數超過 1,400 萬。然而,當天下午 TikTok 以影片違反「反對支持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的社群準則為由,已將影片全數刪除。目前,如果在 TikTok 上搜尋「Osama bin Laden」、「bin Laden letter」、「osama letter」, 或是標籤「#lettertoamerica」, 皆會顯示「找不到任何結果」。這項風潮很快地引來各方抨擊,16 日,白宮的副新聞秘書貝茨 (Andrew J. Bates) 發布聲明痛批這種行為,稱蓋達組織犯下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恐怖攻擊後,所發表「令人厭惡、邪惡和反猶太主義的謊言」, 絕對不應該被散播。他也表示,年輕人們締造自己與蓋達組織言論的連結,是對「那些仍為愛人哀悼的 2,977 個美國家庭」的侮辱,「特別是在全球反猶主義暴力上升時,在哈瑪斯恐怖份子以相同的陰謀論名義,執行針對以色列人嚴重的謀殺行為後。」此外,由 911 事件受難者的家庭組成的「911 家庭聯合組織」(9/11 Families United) 也在聲明中提到,「沒有一個美國人應該不知道,賓拉登是一名恐怖份子。」他們表示,因賓拉登策畫的謀殺 (helped mastermind the murder) 死亡的民眾,是他們的伴侶、父母、手足、兒女;然而事發 22 年後,看到美國的年輕一代竟對賓拉登危險、反猶的世界觀表達同情,非常令人震驚。「我們強烈鼓勵這些年紀不足以記得 911 殘酷的年輕美國人,尋找可靠的來源自學,而不是被錯誤的 TikTok 影片形塑錯誤觀點。我們也呼籲 TikTok, 停止允許其平台被用以宣傳恐怖主義。」對此,TikTok 官方表示,其實平台上相關影片的真正數量,不像大家看到的那麼多,「在我們平台上,關於這件事的趨勢數據報告並不準確。」他們也提到,賓拉登信件的風潮並非 TikTok 獨有,許多媒體、平台上,也有出現類似內容。TikTok 發言人豪雷克 (Alex Haurek) 說明,由於宣傳這封信的內容,明顯違反 TikTok 的反恐規則,因此公司正「積極、主動地刪除這些內容,並調查它是如何進入我們的平台。」他並指出,大部分的觀看次數,其實是在新聞媒體報導這些影片後才大幅增長。不過,TikTok 拒絕透露與此次事件相關的具體數據。因此目前外界還無法得知,這些影片實際傳播、觀看的範圍。《CNN》指出,由於目前 TikTok 的設計,想要精確測量某種觀點在平台上的受歡迎和普及程度,變得十分困難。然而經過《CNN》實際調查,他們發現當時在 TikTok 上,的確有數十個表明讚揚、同情賓拉登觀點的影片出現。而在「同情賓拉登」的潮流開始擴散後,20 年前最早刊登〈致美國的信〉的《衛報》, 則迅速地在 11 月 15 日,將這篇文章從網站下架。《衛報》發言人馬特 (Matt Mittenthal) 指出:「我們 2002 年在網站上發布的信件內容,在社群媒體上被廣泛分享,但是該篇文章並未提供完整的上下文。」因此,他們決定刪除文章,並將讀者引導至標題為〈奧薩瑪發出新的戰爭號令〉(Osama issues new call to arms) 的新聞,希望民眾完整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雖然對賓拉登表達同情的影片,目前已經無法在 TikTok 上找到。不過,這些讓美國人感到憤怒震驚的影片,展現出新一代美國青年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觀點,甚至可能進一步影響明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根據凱澤家族基金會 (KFF) 的調查,多數 30 歲以下的美國人,每週至少會使用一次 TikTok; 另有調查指出,現在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美國年輕人,會固定從 TikTok 上獲取新聞資訊。因此,由這些令人「困惑」的風潮,多少能夠窺見年輕世代的對各種議題的想法。《CNN》記者在報導中就指出,此次 TikTok 上出現同情賓拉登的言論,與美國年輕人對近日以哈戰爭的態度,兩者可以互相對照。以色列與哈瑪斯自 10 月 7 日開戰後,由於總統拜登 (Joe Biden) 拒絕向以色列政府施壓停火,使他失去許多年輕選民的支持。一項由《NBC 新聞》發布的民調中顯示,18 至 34 歲的美國人中,有 70% 不贊成拜登對此次戰爭的處理。《CNN》也提到,明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首投族」們,完全在網路時代成長,且大多都是 TikTok 的主要用戶。這群年輕人在 911 事件時還只是嬰兒,於 2008 金融危機期間在學,「他們在一個美國不斷參與戰爭,且金融壓力長時間壓在父母身上的時代長大。」這樣的生長背景,使得這些年輕選民們,不一定受制於與年長群體相同的假設和經歷。如果他們希望表達抗議,或對拜登政府感到失望、挫折,可能更傾向將票投給川普,或其他非傳統路線的候選人。但是《CNN》點出:「拜登不能承擔失去任何人的支持。」根據目前的選情,大選結果可能會由幾個搖擺州的幾萬張選票決定。「這次賓拉登信件的傳播,表明政治權力從嬰兒潮一代,轉向年輕一代,這將可能重新塑造美國政治。」
「儘管身處囚籠,我比你更自由」俄國藝術家因主張反戰言行遭判刑7年
2022 年 3 月,斯科希連科對俄國出兵的決定感到不滿。為表抗議,她在聖彼得堡一間超市內,把 5 張價格標籤換成反戰紙片。紙片上寫著:「那時,俄軍轟炸馬立波 (Mariupol) 的藝術學校,有 400 個人躲在裡面。」、「俄羅斯徵兵被派到烏克蘭。這場戰爭的代價是我們孩子的生命。」、「普丁透過電視騙了大眾 20 年,這些謊言的結果是,讓我們願意接受戰爭和毫無意義的死亡。」等。一位逛超市的年長女性顧客發現這段文字後感到不快,便將這件事呈報給超市與警局。3 月 31 日,斯科希連科被警方逮補,並以「詆毀俄軍」、「散播假消息」等罪名被檢方起訴。面對指控,她承認更換價格標籤是自己所為,但並不覺得自己犯了罪,因為反戰紙片上的所言皆真。今年 11 月 16 日,俄國檢察官請法官給予斯科希連科 8 年有期徒刑,但法官考量到她已被監禁 20 個月,最終決定判以 7 年有期徒刑。斯科希連科的律師對法官的判決與監獄的環境感到不安。律師擔憂,如果屆時她的躁鬱症、麩質不耐症與先天性心臟病變得更嚴重,位於流放地的監獄也不會提供應有的醫療資源。律師也表示,他們會持續上訴。在法官做出最終判決前,是結案陳詞的環節。面對即將迎來的漫漫監獄歲月,斯科希連科不但沒有垂頭喪氣,反而以堅強的笑容、清晰的邏輯回應。斯科希連科澄清,自己不是恐怖份子、極端份子,只是一個音樂家、藝術家、和平主義者,「我是一名和平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始終存在著,這是一群將生命價值看得最為重要的人。我們相信每場衝突都可以和平解決。我甚至無法忍受傷害一隻蜘蛛,對於任何奪走生命的念頭感到害怕。」她崇尚也愛好生命,而「人」是最完美形式的生命,因為人知道活著的時間有限;但,人也很常遺忘,對彼此拔刀相向,而和平主義者就是在阻止這些戰爭悲劇。「全球的科學家和醫生努力延長人類的壽命,尋找治療致命疾病的方法。因此,我無法理解 —— 為什麼要戰爭?戰爭縮短了 (人類的) 生命,戰爭就是死亡。」「戰士發動戰爭,但和平是由和平主義者帶來的;而囚禁和平主義者,只會延遲和平來臨。」對檢察官的指控,斯科希連科也具備同理心。她知道,檢察官可能有職場要衝、家庭要顧,才亟欲將她定罪。但,她也問檢察官,如果事態相反,他會不會以相同的罪名起訴?假設他的後代問起,他是否願意承認自己因五張紙片就把一個羸弱的女子關進監獄?另,她也點出國家的矛盾。當檢察官決定將她帶給司法審判時,國家即展現了對人民的態度極度疑懼,因她區區 5 張紙片就害怕國家安全受到威脅。而,她被起訴後,這起本來只有逛超市的年長女顧客、收銀員、警衛三人知道的案子,反倒變得四海皆知,但檢察官卻沒有因協助散播不利於俄軍的假消息而受到懲處。「檢方一再表示,這 5 張微不足道的紙張對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極具危險性,」斯科希連科說道:「如果檢方認為這些微小的紙張可能會因此使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共同安全崩潰,那檢方認為我們國家社會的信仰是多麼脆弱!我做了什麼損害?由於我的行為有誰受到了傷害?檢方對此一字未提。」她也提醒法官,這起案子在俄國內或國際上都受到廣大關注,因此,無論法院決定關押她、釋放她、或單純延緩判決,都將有其歷史重量。最後,她表示,即使身在鐵欄杆後,她的心依然無比自由。她無所畏懼,不怕沒有家、錢或工作,因此,她敢說自己想說的、想做的。但,或許正因這顆無懼的心,她才會被國家當成危險的動物,關在籠子裡。除斯科希連科及其支持者外,也有不少人覺得檢察官的起訴與法官的判決「詭異又荒謬」(bizarre and ludicrous)。依斯科希連科轉述,自己被羈押在看守所時,裡面的職員就曾驚嘆,「他們真的因為這種事把人關起來哦!?」判決出爐後,聖彼得堡媒體也聯絡上當初向警局在超市舉報的女性顧客。聽到斯科希連科被處以 7 年有期徒刑時,她也感覺詫異,並表明「幾張紙而已,判決當然應該要輕一點。」藝術家受困組織 (Artists at Risk) 譴責這極不公正的判決,並表達對斯科希連科的支持。國際上,美國筆會 (PEN American) 也強力聲援斯科希連科。美國筆會長期維護寫作與言論自由,而該組織的歐亞總監波琳娜・薩多夫斯卡婭 (Polina Sadovskaya) 即評論,在俄國,法律已沒有什麼公信力;俄國政府打壓各種聲音的行徑,在在暗示了他們需要操控輿論來穩固出兵的正當性。斯科希連科的案子不是少數。今年 10 月,在國營電視直播中公開反對烏克蘭入侵的記者瑪麗娜・奧夫西亞尼科娃 (Marina Ovsyannikova) 遭判刑 8.5 年。4 月,英俄反對活動人士弗拉迪米爾・卡拉 - 穆爾扎 (Vladimir Kara-Murza) 因批評這場戰爭被判刑 25 年。據俄國人權組織 OVD-Info 統計,自去年 3 月通過限縮言論自由的法案後,有多達 750 人都被以相似的理由起訴。
中國白紙運動一週年 沉默壓抑的牆內,與撒落海外的革命星火
在中國,11 月底除了有毛岸英的忌日,還有一個特別的日子 —— 今年 11 月 24 日,為「白紙運動」的一週年。去年,在世界逐漸解封、與疫情共存的趨勢下,中國卻仍堅持採取多項嚴厲地防疫規定。2022 年 11 月 24 日,新疆烏魯木齊發生一起公寓大火,但由於封控措施阻礙消防隊及時救火,導致至少 10 人喪生的悲劇。隔天,民眾的怒火從新疆一路延燒至上海、北京、南京,中國各地紛紛爆發罕見的抗議,根據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統計,從 26 日起至 28 日晚,中國一共有至少 22 個中國城市,爆發至少 43 起抗議活動。然而隨著中國政府快速解封,且強力抓捕參與抗爭的年輕人,來勢洶洶的革命之火迅速遭撲滅。根據《BBC》採訪,一位當時參與運動的青年,事發不久後就被帶進精神病院,強制接受治療,先後遭限制行動長達數個月。其他參與者也須面對頻繁的「喝茶問話」, 甚至遭到逮捕拘禁。同時,中國政府也在網路上進行嚴格的訊息審查,要求各個網站留意與示威抗議相關的字眼。而在「白紙運動」一週年之際,經常即時發布中國敏感訊息的 X 帳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透露,有一位南京傳媒學院的學生反映,校方在接近週年之際已開始戒備,包括加強監視去年參與運動的學生、嚴格控管進出校內的人士等。此外,許多曾參與運動的學生,近日也遭警方找上門,查問是否有出遊活動、使用翻牆軟體等;在上海的烏魯木齊路,也有警察加強戒備。因此,24 日前後,在中國牆內一片寂靜,幾乎看不見白紙運動的痕跡。不過,革命撒下的點點星火,卻在海外逐漸壯大。根據《自由亞洲電台》、《歪腦》等媒體報導,許多海外中國人共同組成政治組織、開辦雜誌,近日也在海外舉辦白紙一週年的紀念活動。縱然面對中國當局來自各種管道的關切,甚至在國內的家人遭到威脅,這些海外中國人們仍堅持不懈,希望能由外而內地,慢慢感染、影響國內民眾。
「整個辦公室都是我的咖啡館」遠端辦公後回不去了,咖啡打卡考驗職場信任
但體驗過遠端辦公自由的員工很難回到過去,就像「安靜離職」、「懶女孩工作」等疫情後新興的工作趨勢,對回到辦公室政策不滿的員工也催生出「咖啡打卡」的趨勢,到辦公室喝杯咖啡、和同事互動一下,如同完成打卡般,然後就離開公司遠端辦公。視訊會議設備公司 Owl Labs 的調查指出,多達 58% 混合辦公員工承認有「咖啡打卡」的行為,另有 8% 員工雖然沒這麼做過,但有意嘗試。為何明明都進辦公室了,員工卻刻意離開公司遠端辦公?《富比士》指出,這是因為員工覺得自己被迫花費時間金錢通勤,因此到達公司休息一下露個臉,然後就會盡快離開。遠端辦公期間讓員工體認到出門工作的高昂成本。Owl Labs 提到,在美國員工在辦公室的成本平均每天 51 美元,相當於每天都需要進辦公室的員工每個月要多花超過 1,000 美元;同時每天需要花費可能 1 小時以上的時間通勤。不過 Owl Labs 執行長法蘭克。維肖特 (Frank Weishaupt) 指出了另一種可能性,這代表員工開始看見辦公室的價值,享受在辦公室遇見同事、閒聊的時光,並強調「咖啡打卡」的趨勢,並不意謂著員工離開辦公室後是在偷懶。無論如何,咖啡打卡趨勢的出現都是得益於疫情後較為寬鬆的制度,雖然許多公司要求員工返回辦公室,並沒有嚴格限制在公司待滿 8 小時或約定的工作時長,這讓員工可更靈活地安排每天行程,甚至像「咖啡打卡」般露個臉。然而並非所有公司都能接受員工來辦公室只是「到此一遊」就回家工作,有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嚴格審視員工待在辦公室的時間,甚至運用除了打卡外的手段來監控工作狀況。《華爾街日報》指出,Meta、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都開始透過打卡資料,或者更嚴格的手段來確認員工待在公司的時間,不僅可以知道員工幾點進入辦公室,也可以透過監控員工使用印表機、進入其他樓層的情況來得知員工是否待在公司辦公。TikTok 已經要求員工每週回辦公室三天,並使用一款名為「MyRTO」的內部工具,來監控員工進出辦公室的狀況,沒辦法達成的員工會被要求解釋無法返回辦公室的原因。《富比士》也提到,有一位澳洲保險集團 (Insurance Australia Group) 的前顧問被解僱、並且上訴失敗的原因之一,便是公司監控了她的線上活動及使用鍵盤的頻率,成為判斷她沒能履行工作職責的材料。儘管公司更嚴密監控的監控可以防止類似「咖啡打卡」的事情發生,卻可能影響到員工對公司的信任。事實上,Google 曾在監控員工出勤狀況時遭遇激烈反彈。今年 6 月,Google 在公司信中告訴員工他們將更嚴格地審視出勤狀況,並且會向沒有到辦公室的員工發送提醒時,員工們非常激動地反對。「這封信給人一種難以置信的家長式作風。」一位 Google 工程師認為,「對可以遠端完成工作的人來說,這不是適當的作法。」「如果我必須坐在辦公桌前,只是因為擔心被老闆查勤,即使沒做任何有生產力的事,那就存在信任問題。」維肖特指出,「這不是小學,我們雇人不是為了看到他們工作,而是為了實際完成某項工作。」
「蛋炒飯錯了嗎?」中國網紅王剛發布炒飯教學,遭控汙辱毛澤東之子
11 月 27 日傍晚,中國知名的美食網紅王剛在中國的社交平台上,發布了一則「蛋炒飯」的一鏡教學影片。然而,這段看似平凡的影片,卻引起許多中國網友的憤怒,指稱王剛發文的時間敏感,有「以蛋炒飯侮辱英烈」之嫌。不久後,王剛即刪除影片,並於當日深夜發表道歉影片,表示自己「作為廚師,以後再也不做蛋炒飯了。」事實上,近年來「蛋炒飯」3 個字,只要在 10 月底至 11 月底,就會成為中國網路上的敏感詞彙。這背後的原因是,相傳前中共領袖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在韓戰中為了烹煮蛋炒飯,生火時的炊煙暴露位置,引來敵軍空襲而喪生。因此,每年毛岸英的冥誕 10 月 23 日,以及其忌日及 11 月 25 日前後,在網路上提及蛋炒飯,很可能被視為對毛岸英的嘲諷。對此,中國歷史研究院於 25 日,還發布一支名為「毛岸英烈士逝世 73 週年,還毛岸英烈士清白」的短片,聲稱毛岸英為國捐軀的壯舉,被有心人士潑了各種髒水,其中尤以「毛岸英犧牲是因其做蛋炒飯生火引來敵機」的謠言最為惡毒。影片提到,製做蛋炒飯的說法不符合歷史現實,並強調「今天,戳破謠言、澄清史實、敬悼英魂,還烈士清白!」事實上,這並不是王剛第一次因蛋炒飯出事,例如 2020 年 10 月間,王剛也曾發布一支揚州炒飯的教學影片,並遭到網友群起出征,當時他表示自己只是分享美食,並不知道背後的意義。此次事件爆發後,微博上有網友指出,王剛每年 10 月、11 月前後都會發布蛋炒飯影片,不可能是無心之舉。不過,經常即時發布中國敏感訊息的 X 帳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提到,若稍微在王剛的帳號頁面搜索,就會發現王剛在其他月份間,也都有發布過炒飯類的影片,並非選擇在特定日期發文。而王剛的遭遇也不是個案,例如 2019 年 11 月 25 日,《人民日報》因發布了一則「蒸水蛋」的影片,遭到圍剿;2021 年 10 月 23 日,中國聯通旗下一家地區分公司,也因為發布一篇炒飯食譜,帳戶一度被停用。
奢侈品首購族越來越年輕,Z世代成奢侈品牌最大購買戶
根據貝恩策略顧問公司 (Bain & Co.) 1 月公布的報告,2022 年奢侈品市場所有成長都要歸功於千禧世代與 Z 世代。從現在到 2030 年,Z 世代與接續的 Alpha 世代 (2010 年後出生) 預計構成奢侈品市場三分之一消費族群,反映時下年輕人比前幾代更早接觸精品的趨向。這份報告指出,Z 世代消費者早在 15 歲就開始購買設計師款手提包、鞋子及高檔腕錶、珠寶、服飾等奢侈品,比千禧世代早三到五年。到 2030 年,從千禧世代開始的年輕一輩將成為全球奢侈品最大買主。無獨有偶,波士頓顧問公司 (BCG) 與義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 (Altagamma) 合作的《奢侈品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也有類似結論。2022 年,千禧世代與 Z 世代已貢獻奢侈品市場近 2,000 億歐元,較 2016 年倍增,到 2026 年預計還會增加近一倍。此外,年輕族群消費比其他年齡層多 15%, 對奢侈品成長貢獻卓著。根據貝恩數據,美國消費者不畏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 猛烈升息帶來的挑戰,精品買氣獨占鰲頭,2022 年奢侈品銷售成長 25%, 總額約 1,210 億美元。中國受嚴格防疫措施影響,奢侈品銷售衰退 1%, 不再是 2010 年代造就精品業榮景的領頭羊。歐洲拜美國觀光客大開荷包所賜,全年奢侈品銷售成長 27%。美國奢侈品買氣為何這麼旺?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認為,這與時下年輕人普遍與父母同住、省下房租開銷關係密切。以奧賓 (Edouard Aubin) 為首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估計,2022 年全美 18 歲至 29 歲年輕人中,約 48% 與父母同住,上次達到如此水準要回溯到 1940 年代。房租高漲、高等教育學費昂貴、延後成家,都是子女成年後不搬出去住的原因。年輕人與父母同住,省下房租、採買日用品等固定開銷,用於非必需消費品的可支配所得隨之增加,對精品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多。摩根士丹利報告寫道:「這當然不是西方社會奢侈品消費者年輕化的唯一原因 (社群媒體也扮演重要角色), 但我們認為這對整體產業具有根本性的正面影響。」過去幾年奢侈品牌加強經營社群媒體,網路紅人代言效應助長年輕族群投入。疫情嚴重期間股票、虛擬貨幣等高風險資產增值,創造更多財富,無形間也提升歐美社會年輕人對精品的接受度。零售業專家尼芬 (Jan Rogers Kniffen) 指出,美國消費者富裕程度提升,社群媒體盛行且告訴消費者什麼才「酷」, 是重要轉變。在 Z 世代推動下,奢侈品首購族年齡已降到 18 歲至 20 歲,下一步也許是 15 歲至 17 歲,甚至更低。年輕人雖然有本錢買奢侈品,但他們也更挑剔,講究與店內購物完全不同的消費體驗。波士頓顧問公司指出,只有少數奢侈品牌成功在線上重塑店內購物才有的情感要素,這種「數位疏離」在 Z 世代與歐洲格外明顯,業者苦思如何吸引並留住年輕顧客。聊天機器人 ChatGPT 背後的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 以及體現去中心化、區塊鏈等概念的進化版網際網路 Web3, 或許能讓奢侈品牌提供超個人化且沉浸式的體驗,滿足多元網路原生世代的消費期待,繼而改變奢侈品定義。巴黎世家 (BALENCIAGA)、迪奧 (DIOR) 等品牌都在運用元宇宙 (metaverse) 搶攻年輕消費族群,在遊戲平台上推出價格親民的虛擬物品,例如古馳 (GUCCI) 一款虛擬運動鞋入手價只要 17.99 美元 (約新台幣 582 元), 價格與一般觀念中的精品相差甚遠。古馳為「向下扎根」, 近年除了與樂壇巨星哈利史泰爾斯 (Harry Styles) 合作聯名款服飾,也打造融合元宇宙與 NFT 作品的虛擬空間 GUCCI VAULT, 以互動式時尚體驗吸引年輕人認識品牌歷史、經典物件。百年珠寶品牌蒂芙尼 (Tiffany& Co.) 與耐吉 (NIKE) 合作推出限量款 Air Force 1 運動鞋;普拉達 (PRADA)、鑽石業巨擘戴比爾斯 (DE BEERS) 開始運用區塊鏈技術追蹤產品生命週期、確保貨真價實,也都是老牌業者跳脫傳統思維,擁抱新客群與新技術的實例。
《怪醫黑傑克》連載復活!人類與AI聯手,延續手塚治虫的漫畫靈魂
6 月 12 日時,在手塚製作公司「TEZUKA2023」專案發表會上,手塚治虫的長子同時也是手塚製作公司的社長手塚真、專攻 AI 人工智慧領域的慶應義塾大學教授栗原聡,以及函館未來大學的村井源教授等研究人員,一同宣布將在今年秋天發布「AI × 手塚治虫」新作《怪醫黑傑克》, 並同樣會在秋田出版社的《週刊少年 Champion》上連載。在「TEZUKA2023」計畫中,將使用「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 自主開發的技術,並結合 OpenAI 的 GPT-4 及 Stability AI 的 Stable Diffusion 等生成式 AI, 讓 AI 學習大量的《怪醫黑傑克》資料,進而與人類共同創作出一部前所未有的《怪醫黑傑克》全新力作。不過,你以為有了 AI 就能一鍵生成《怪醫黑傑克》嗎?可沒那麼容易。在故事方面,研究人員需要把故事中的各個元素解構,像是世界觀、劇情、對白、人物設定等,再進行結構分析並找出共同的模式,試圖從中提取手塚治虫的獨特故事風格。抓到了手塚治虫的精髓後,接著,就要透過 GPT-4 引出故事來。然而,有跟過 ChatGPT 聊天過的應該都知道,它熟稔邏輯與脈絡,但難以創造出奇不意的亮點。也因此,創作者必須非常知道自己要什麼。研究人員不只用了幾千字的提示試圖引出劇情,甚至還基於 ChatGPT 建構出一個可以簡單操作的 AI 故事生成系統。創作者只需輸入故事類型、想法、主題和要出現的人物,就可以生成劇情。如果需要稍加微調,只需要提出「要再聳動一點」、「再有趣一點」這樣有如慣老闆的意見,就可以重新改寫劇情。最新一期《怪醫黑傑克》的內容。不過,這也不是手塚製作第一次使用 AI 創作,在引進 AI 技術這一步,他們可說是走得非常前面。早在「TEZUKA2020」計畫中,他們便以手塚治虫的漫畫作為原始數據,讓 AI 生成故事大綱和角色設計概念,而人類則從中汲取創作靈感、建構故事,中間經過 AI 的調整,最後再由人類繪製成漫畫。最終完成的作品《ぱいどん》(音譯為「派頓」), 可說是世界上第一部由 AI 參與製作的漫畫,也已經由講談社出版。《ぱいどん》的背景設定在 2030 年的東京,那時,人們已被最新的科技所監控。一位失去記憶的流浪漢ぱいどん和他的機器鳥朋友試圖逃離這樣的生活,並在過程中尋找自己的真實身份。此外,這本書還收錄了約 40 年前,手塚治虫創作的 AI 主題作品《懷疑》系列中的〈蒼蠅拍〉篇。手塚製作推出世界上第一部由 AI 參與製作的漫畫《ぱいどん》。「上一次,我們嘗試創作新的作品,但也發現在技術方面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身為創作者,也深深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原先,我擔心會面臨許多讀者的批評,然而,社會對我們作品的接受度卻遠超出我們的預期。至少,沒有遭遇全面的否定,反而獲得了許多人的欣賞。」手塚真在 TEZUKA2023 上,回顧起這三年來 AI 的進展。事實上,對於手塚真而言,他渴望的不只是希望透過 AI 來協助創作,而是希望透過手塚治虫的作品,來挑戰 AI 的極限。而有著強烈的手塚治虫風格、鮮明的角色、龐大篇幅、完整結構的《怪醫黑傑克》, 正是用來調教 AI 再適合不過的素材。「這項研究完全是以人為本,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 AI 成為創作者的絕佳助手。而現在,我們正在研究 AI 能夠幫我們到什麼程度。」不同於一般漫畫家,熱愛漫畫的手塚治虫一開始卻走向了醫學之路,曾被主編嘲笑過未來可以在藥袋上畫漫畫的他,對漫畫的執念可不僅止於畫興趣的。也因此,他在醫院實習的期間也從未放棄畫漫畫,據說,他那時接了報紙連載漫畫,日夜不停的切換角色,在截稿期間,還曾經把護理師叫來當漫畫助理。這樣好嗎?我不敢說。但可以看出的是,手塚治虫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畫漫畫的決心。手塚真在訪問中也表示,手塚治虫如果還在世,那麼他絕對會是個 AI 愛用者。原因在於,即便是曾出版超過 400 部作品、產能極高的手塚治虫,依舊有許多構想礙於時間、精力無法成形,他也常常把「如果有更多人可以幫我那就好了。」掛在嘴邊。「如果手塚治虫有了 AI 的協助,我相信他一定能創作出更多的傑作。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未必會讓創作者失去工作,反而會孕育出更多的創意人才,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對於 AI 與人類的協作,手塚真的態度看來積極樂觀,他認為 AI 不是替代創作者的工具,而是協助創作者釋放更多可能性的工具。至於新作《怪醫黑傑克》, 即使 AI 已經能夠生成基本的劇情和人物設定,但是最終的精細調整和創新設計,還是需要由人類創作者來完成。手塚治虫一直以來的精神,就是無畏挑戰、不斷創新。即便現在他已經不在,但他的精神和風格依然能夠透過 AI 被傳遞和延續。在漫畫界,很難有人能夠像手塚治虫那樣,以無比的熱愛和決心來創作漫畫,而他的漫畫作品,也都成為了不朽的經典。而現在,有了 AI 的加入,手塚治虫的經典作品有了新的生命,也讓更多的讀者能夠接觸到他的作品,這無疑是對他的最好致敬。
日本偵測到超強宇宙射線「天照粒子」 繼「歐買尬粒子」後威力最強
2021 年,一個高能量粒子從太空墜落到地球表面,攜帶高達 244 EeV 能量,成為迄今已知能量第 2 高的宇宙射線。科學家將之命名為天照粒子,追溯起源還發現它來自宇宙大尺度空洞結構,科學家目前不清楚是什麼物體、機制催生出能量如此高的宇宙射線。當強大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氣體分子,會衰變成各種高能粒子,並被地面望遠鏡偵測。透過追蹤這些粒子來源,研究人員能估計原始宇宙射線威力有多大。多年來,許多有趣粒子推動了物理學領域進展,例如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 (賦予其他粒子質量)、被暱稱為「天啊粒子 (Oh-My-God particle)」的超高能宇宙射線 (ultra-high-energy cosmic ray,UHECR)。「Oh-My-God 粒子」於 1991 年 10 月 15 日,在美國猶他州杜格威試驗場被複眼相機探測到,迄今仍是觀測已知最高能量宇宙射線,能量達 320 EeV, 動能相當於棒球以每小時 100 公里速度移動,挑戰當時有關宇宙射線起源與傳播的理論。最近,日本大阪公立大學天文學家藤井俊博領導的團隊宣布,望遠鏡陣列實驗於 2021 年 5 月 27 日,檢測到迄今已知能量第 2 高的超高能宇宙射線,達 240 EeV, 比人造粒子加速器產生的最強粒子能量高百萬倍,以日本太陽女神之名命為「天照粒子 (Amaterasu particle)」。多數宇宙射線由質子組成,攜帶各種能量穿越太空,但極高能量的宇宙射線粒子勢必經過某種東西加速。被加速到超過 100 EeV 能量的粒子,每世紀僅有 1 個會抵達地球,超過 200 EeV 更加稀有。而單純的超新星事件也辦不到這種加速節奏,因此至今仍不清楚「Oh-My-God 粒子」是什麼類型粒子,研究人員也僅能確認天照粒子來自銀河系外。而研究人員回溯路徑後,發現天照粒子更加神秘:它的入射方向與任何已知劇烈天文物體都不相符。或者說,太陽系 1.6 億光年範圍內,未檢測到任何強度足以產生天照粒子的物體。希臘克里特大學天文物理學家帕夫利杜 (Vasiliki Pavlidou) 表示,天照粒子實際上來自宇宙大尺度結構中幾乎沒有星系存在的空洞,該區域沒有已知星系、星雲或其他結構。雖然宇宙射線有可能起源自他處,被其他大質量物體磁場偏轉後才指向我們,但研究人員表示,超高能宇宙射線比能量較低的宇宙射線更難被偏轉。目前還不清楚什麼物體、機制產生如此強大的宇宙射線,幾個可能來源包括超新星爆炸、黑洞合併、脈衝星、或者銀河系邊緣一個尚未發現的天體。
「ChatGPT還在新手村」通用人工智慧AGI的養成之路
起先,我也和大家一樣大惑不解,為何要幫 AGI 分等級?《幽游白書》真人影集預告才剛釋出,難不成這是受到日漫影響,妖力 S 級、A 級...... 之類的?仔細看了看論文,才發現 Deepmind 拿出「自駕等級」類比,就像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 (SAE) 在 2021 年提出的自動駕駛分級,是從「駕駛輔助」到「完全自動」一共分作 L1 至 L5 五級,AGI 也應該理當分級才是。嗯,確實有幾分道理。在武斷地做出 AGI 的等級區分之前,Deepmind 的論文先對過往 AI 大大們所提出的「AGI 定義」進行一番指點和討論,來了一場禮貌大回顧。先從最 OG 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 回顧起。在 1950 年發表了劃時代論文,他預言人類創造出具備智慧的機器的可能性。由於難以確切定義出何謂「智慧」, 因此他提出了圖靈測試 —— 也就是一台能與人類對話、並且不被辨別出機器的身分,那就通過了圖靈測試。但眾所皆知,如今包括 GPT 在內的許多 LLM 都已經通過了圖靈測試。但很顯然,它們都還不算真正的 AGI。「強人工智慧」(Strong AI) 是哲學家約翰塞爾 (John Searle) 提出的概念,他認為在經過適當的編程並賦予正確的程式之後,電腦也算是擁有思維。但某種程度來說,把 AGI 的構成條件推往更難被定義的「意識」, 反倒更難進行討論。AGI 一詞最早出現在馬克古布魯德 (Mark Gubrud) 在 1997 年的軍事技術的文章,他定義 AGI 是「在複雜性和速度上媲美或超越人腦的 AI 系統」。但 Deepmind 的論文指出,就算現代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的確受到人腦的啟發,但未必就代表 AGI 得依照人腦的模式發展。這個 AGI 定義聽起來蠻合理,直到生成式 AI 的出現。何謂認知任務?簡單來說,就是非體力活的工作。可是,ChatGPT 或 Midjourney 等工具都已經達到人類的水準了啊。那是不是能說,現在 AI 已經達到通用人工智慧的等級了呢?(打完收工)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認知機器人學教授在他的著作《科技奇點》(The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提出:「AGI 是一種不專門執行特定任務的 AI, 而是能夠學習並執行與人類一樣廣泛任務的 AI。」他的 AGI 框架,更強調了學習和通用的重要性。根據 OpenAI 2018 年的憲章定義,AGI 指的是「在大多數經濟價值工作中超越人類的高度自動系統」。但 Deepmind 論文認為這個定義有點狹隘,畢竟有許多與智慧相關的工作,並沒有明確的經濟價值,比方說藝術和創造類的工作。另一位認知心理學科學家、前陣子才狂嗆 Yann LeCun 的 Gary Marcus 也有自己的 AGI 定義。他認為,AGI 指的是在靈活性和通用性都具備了相當於或超越人類智慧的 AI, 他一共列出了五項任務類別,從看懂電影,到會在任何的廚房裡做飯。Deepmind 論文說,這很類似於蘋果的另一位史蒂夫 Steve Wozniak 曾提出的「咖啡測試」, 指的是通用人工智慧,得到任一個美國家庭,找到咖啡機、找到咖啡豆、加水、找到杯子、到按下正確的按鈕,最終泡好一杯咖啡才算合格。另一位 AI 大咖,Deepmind 創辦人、現又創立 Inflection AI 在搞另一個聊天機器人 Pi 的 Mustafa Suleyman, 在今年也出版了新書《即將到來的浪潮》(The Coming Wave)。裡頭提出人工能力智慧 (Artificial Capable Intelligence,ACI) 的概念,更著重在 AI 能做什麼,指出是「具有足夠能力和通用性,以完成開放世界的複雜、多步驟任務的 AI 系統。」他還提出他版本的「現代圖靈測試」—— 他會拿出十萬美元給 AI, 而假設 AI 有辦法在幾個月內翻成一百萬美元就算通過。嗯,能做到我也服了。兩位 Google 研究院的大神 Blaise Agüera y Arcas 和 Peter Norvig 最近提出,目前較為領先的大型語言模型 (GPT-4、Bard、Llama 2、Claude) 都已經算是 AGI 了。他們認為「通才」是 AGI 的關鍵屬性,而這些語言模型已經有足夠的通用性,比方可進行廣泛的討論、執行各種任務、處理多模態輸入輸出、多種語言操作等等。綜上所述,Deepmind 論文接著歸納出更實用的「AGI 6 大原則」來進行 AGI 的分級與定義:重點在於 AI 能做到什麼,而不是它如何做到;通用性和能力同樣重要;認知型任務與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是衡量的標準;重點在於潛力而非部署;生態效度,也就是在真實世界的實用性很重要;關注在通往 AGI 的道路,而非單一終點。好的,如果你看到這邊已經逐漸恍神了,那不妨直接來看 AGI 的等級表吧!既然這篇 Deepmind 論文是以「實用性」作為出發點,那想必 AGI 的等級就不會只是列爽的。AI 熱潮以降不斷出現的各種 AI 威脅論,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只是對話很難聚焦的原因,就在於各方並沒有以相同的定義來作為討論的基礎。因此,這篇 Deepmind 論文就用了這個新框架,清楚地告訴我們,不同等級的 AGI 可能引發的風險與威脅。值得注意的是,AGI 的能力高低並不直接與風險的高低有關,反倒是人類在部署 AI 時,為了偷懶的緣故而賦予 AI「自主性」(Autonomy), 這才會導致潛在的威脅。這點是人類在應用 AI 時需要去注意的,畢竟一個高能力但低自主性的 AGI, 還是相對安全的,因為它的行動仍然受到人類的控制和監督。好的。看起來這篇 Deepmind 論文真的把接下來的 AI 發展,以及可能性的風險講得頗清楚了。不曉得大家是否期待著這樣的未來呢?
「濾鏡之前,人人平等?」沒開濾鏡就寸步難行,美顏文化該由誰決定
根據統計,有超過 6 億人使用過至少一種美顏相關的濾鏡特效。當人們重複且大量使用美容濾鏡時,無形之中便會改變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使得年輕的一代為自己設定了過於完美和不真實的美麗標準。2021 年,Facebook 內部研究報告顯示,有三成的青少女在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時,瀏覽 Instagram 反而會加重他們焦慮和憂鬱的情緒。因此隨著濾鏡的進步,尤其是年輕女性,她們在使用濾鏡的同時,往往在「有吸引力」和「真實」之間尋找社會可接受的平衡。今年初,TikTok 推出一款名為 Bold Glamour 的濾鏡,不只能讓使用者的臉部變更加立體,同時加強了濃眉、豐唇以及桃子般的頰紅和古銅肌膚,並讓皮膚看起來非常的光滑。然而,這款濾鏡最大的特點在於,即使使用者快速移動臉部,或是遮住臉龐也不會讓濾鏡失效、變形。濾鏡 Bold Glamour 讓因行動裝置而生成的「科技」, 變成符合大眾理想的「美貌」。Bold Glamour 推出後,隨即造成一股濾鏡旋風,一些 TikToker 對其逼真和無暇感印象深刻,但也有人表示「當濾鏡關掉後,突然感覺自己很醜」, 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自尊心。擁有 36 萬粉絲追蹤的 TikToker 蘇菲席爾瓦 (Sophie Silva) 在影片的標題寫著「很高興我的青少年時代,只有 Snapchat 上的狗耳朵。」「我的自尊心其實並不低,但這個濾鏡卻讓我開始不喜歡自己的臉。這東西太危險了。」知名護理品牌多芬 (Dove) 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Bold Glamour 鼓吹單一的美麗標準,在各大社群平台呼籲大家 #TurnYourBack 不要再使用這種濾鏡,希望喚起大眾對於極端濾鏡的批判。此外,根據多芬針對青少年的自尊心研究項目 (Self-Esteem Project) 發現,80% 的女孩,從 13 歲開始就會使用濾鏡改變自己的樣子;經常使用濾鏡的女孩,有 48% 對於身體自尊 (Body Esteem) 也較低。並非所有人都將濾鏡視為邪惡的「魔鏡」。因為對於年輕人來說,美的標準和濾鏡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住在弗吉尼亞州 (Virginia) 年僅 15 歲的瑞秋德西爾弗 (Rachel DeSilver) 表示,真實性對她來說很重要,「我認為,全盤否定、譴責美顏濾鏡是愚蠢的,因為無法否認濾鏡有時可以幫助人們建立自信。我們只要小心別過度依賴它們。」社群媒體的興起,人人都可成名 15 分鐘,擁有自己的舞台,套上濾鏡後,每個人都可以看起來像明星一樣。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種不真實的完美形象影響了人們在現實生活的心理狀態。2019 年的一份報告指出,社群媒體興盛的期間,為了使「自拍時能看起來更好看」, 整形和醫美產業也跟著興盛。濾鏡在剛開始時只是一種娛樂的程式而已,如今卻演變成一種必要。身體形象專家菲利帕迪德里希斯 (Phillippa Diedrichs) 博士表示,這些應用程式可能是一把雙面刃,「功能強大的濾鏡和應用程式使女孩們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但同時也對年輕女孩的信心帶來了巨大傷害。」根據 Snapchat 的數據,超過 2.5 億的人使用 Snapchat 濾鏡,每天平均會產生 60 億張套用濾鏡的照片。對於許多 TikToker 來說,濾鏡的存在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有效減少創作者的時間。美國髮型師安伯托羅達 (Amber Todaro) 表示,會使用濾鏡節省化妝的時間,也能讓自己的影像內容看起來統一,「每當我起床、看見自己的今天的狀況,我就會知道自己需不需要濾鏡。如果我覺得妝容或是燈光不對,我就會開啟濾鏡,好讓自己看起來漂亮一些。」對於影片創作者來說,濾鏡是包裝的一部分。但這樣的包裝,有時改變的不只是外貌本身。擁有 600 萬粉絲的美國網紅艾力克斯厄爾 (Alix Earle), 曾在影片中承認自己使用能讓皮膚看起來光滑、讓瞳孔變成藍色的濾鏡;今年初,因模仿電玩遊戲的 NPC (非玩家角色), 不斷重複相同話語與動作直播而爆紅的 Pinkydoll, 也因使用淡化膚色的濾鏡而受到批評。是否該使用美顏濾鏡,對於創作者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不管有沒有使用濾鏡,觀眾都可能會針對創作者的「瑕疵」留下苛薄的評論。美妝創作者莎拉帕邁拉 (Sarah Palmyra) 表示,「你很難接受所有的批評指教,所以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創作者,會需要『濾鏡』作為保護自己的屏障。」美顏濾鏡的爭議,不只在於它改變了人們的審美標準,同時,它也加強了種族歧視與社會偏見。今年十月,一款名為 AI studio photo 的濾鏡,下載數已超過 400 萬次,它可以將使用者的圖片變成某個時期的老照片,其中也包括刻板印象。名為 E.L. Shen 的亞裔女性,在 TikTok 上傳了自己使用 AI studio photo 的影片,而濾鏡始終會將她的亞洲人容貌,變成擁有藍色眼睛的白人女性。「我嘗試使用濾鏡八次,它最終會把我變成像是一位即將簽署《》(Chinese Exclusion Act) 的白人女性。」此外,許多試用過 AI studio photo 的人,也都表示此濾鏡會刻意讓原本使用者的膚色變得更白,一名 TikToker 達雷 (Drae) 在影片中寫道:「濾鏡會帶走你的黑色素。」另一方面,可以將人的樣貌變成青少年容貌的濾鏡 ——Teenage Look, 同時也引發人們的擔憂。兒童安全專家擔心,成年人可能會使用此濾鏡,偽裝成青少年進而進行誘騙。2019 年 Instagram 宣布,移除平台上所有與整形有關或提倡整形行為的濾鏡;2021 年挪威國會一項新法案,要求廠商、網紅們想在社群媒體上發布修過圖的商業合作內容,就必須向民眾揭露照片哪些地方修過圖。因此,在 Bold Glamour 發布後,許多人都認為這樣的濾鏡應該附上免責聲明,因為它有可能對用戶以及周圍的人產生負面影響,強化了不可實現的美麗標準。儘管用戶在使用 Bold Glamour 時,TikTok 會顯示濾鏡標籤,但只要被轉發到其他平台後,觀眾就無法分辨影片是否使用濾鏡。育兒專家黛弗拉海特納 (Devorah Heitner) 認為,家長和老師應該公開和青少年談論濾鏡,「使用濾鏡讓自己變得具有吸引力,其實應該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重要的是,該如何健康的使用它,因為濾鏡應該是要使人感覺變好,而不是越用越不開心。」「你應該性感,卻又要保持純潔;你應該美麗,卻又必須真實。這些都是難以兼得的雙重標準。一旦意識到不可能做到的時候,也許人們就會不想再用濾鏡了。」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AI時代」劍橋詞典2023年度代表字:Hallucinate
轉眼 2023 年又快到了年底,如果要各位小隊員選一個代表今年的字,你會選哪一個呢?近日,英國劍橋詞典 (Cambridge Dictionary) 公布 2023 年度代表字為「Hallucinate」(產生幻覺), 反應出自 ChatGPT 的橫空出世後,AI 技術從遙不可及的科技研發,變成了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每年的年底,都是回顧的時候,當各家公司紛紛盤點今年目標是否達成之時,世界權威字典也開始了「年度關鍵字」的選拔。既去年牛津英語辭典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韋氏辭典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柯林斯字典 (Collins Dictionary)、劍橋詞典,分別選出:我就爛的哥布林模式 (Goblin mode)、操縱心理的煤氣燈效應 (Gaslighting)、持續危機 (Permacrisis) 以及全壘打 (Homer) 後,劍橋詞典也公布了今年年度代表字「Hallucinate」(產生幻覺)。Hallucinate 原義為「似乎看到、聽到、感覺到或聞到」一些不存在的東西,通常是因為健康狀況或服用藥物導致的幻覺。如今,由於今年的 AI 熱潮,Hallucinate 多了一個額外含義:「因 AI 出現幻覺,而產生的錯誤虛假訊息。」劍橋詞典出版經理尼科爾斯 (Wendalyn Nichols) 表示:「AI 會令人產生幻覺,這一事實提醒我們,人類仍然需要運用批判性思考,來使用這些工具。」自 ChatGPT 的出現後,原本人們常說的「去問 google」, 轉為凡事先問 ChatGPT。ChatGPT 是一種基於大量語言文本的生成式語言模型,使用了許多數據,通過訓練模型來理解和生成人類類似的文本回應。也因如此,AI 模型得到的結果的準確性取決於接受的數據的數量和品質,導致有心人士可以藉由濫用模型,來散布虛假消息。即便一篇發表在《PLOS Digital Health》期刊的研究論文指出,ChatGPT 能夠通過以困難著稱的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USMLE), 但過去也曾有一家美國律師事務所使用 ChatGPT 進行法律研究,導致虛構的案例在法庭上被引用。此外,劍橋詞典今年新增的約 6000 個字詞及定義中,也包括與 AI 有關的 prompt engineer (提示工程師 / AI 溝通師),large language model (大型語言模型) 及 GenAI (生成式 AI)。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人工智慧倫理學者亨利 (Henry Shevlin) 說道:「『Hallucinate』一詞被廣泛使用來指稱 ChatGPT 等所犯的系統錯誤,展示了我們對待和擬人化人工智慧的思考方式。然而,不準確或誤導性資訊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無論是謠言、宣傳還是『假新聞』的形式。」
「為什麼電影人選擇去釜山」都36歲了!東京影展何時才能找到定位
回顧第一屆東京影展,當時正值日本風俗法修改的動盪時期,日本的電影審查制度對於露出第三點的「毛髮審查」非常嚴格,根據明治 43 年 (1910) 年制訂的「關稅定率法」中,嚴格禁止露出第三點的電影於日本上映。但東映名譽會長岡田茂、前吉卜力工作室社長德間康快,秉持著不要成為他國的笑柄,以及不得以國內的法律和倫理,評價他國藝術作品的準則,直接與政府進行談判,最後該屆所有有疑慮的作品,都通過「不含淫穢表達」的審查,以特例的方式允許在東京影展「一刀不剪」的形式放映所有電影。然而,當年擁有捍衛藝術自由魄力的東京影展,如今卻被批評 —— 定位不明、沒有自己的哲學,以及缺乏一致性。2018 年,擔任影展評審之一的菲律賓導演布里蘭特曼多薩 (Brillante Mendoza) 對於提名東京影展競賽單元的作品提出質疑,「我自己也是電影導演,但這些入選競賽片的作品缺乏一致性,將藝術電影和娛樂電影,放在一起進行評審根本不切實際。」「如果獲得大獎的作品沒有獨特之處,東京影展將不再受到全球電影從業者的關注。」隔年,山田洋次導演在東京影展開幕記者會上嚴肅表示,「希望東京影展能早點找到自己的『哲學』。」同屆的評審團主席章子怡也表示,「不管是什麼影展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特色,今後東京影展最重要的任務勢必是要趕快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定位。」日本獨立影片發行公司 Winery Productions 的負責人達倫阿夫沙爾 (Daren Afshar) 更是批評,「東京作為一個 A 級影展,卻缺乏與之相配的光彩和地位。」「雖然東京是一個美妙的城市,但對於洛杉磯的業界人士來說,他們需要一個能讓他們忍受 12 小時長途飛機與時差,只為了來參加東京影展的理由。」為什麼東京影展沒有自己的特色?曾多次批評東京影展的是枝裕和導演,就表示「東京影展的『競賽片單元』沒有建立與創作者之間的連結,彷彿只是為了固守 A 級影展的標籤,維護亞洲大影展的自尊心。」1993 年創立的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Producers Associations, 簡稱 FIAPF), 認證全球來自 29 個國家、43 個國際影展,並將影展的性質類型分門別類:A 級影展:擁有競賽片單元,且不設定特定的主題。其中,威尼斯影展、坎城影展、柏林影展即是最具影響力的 A 級影展。B 級影展:同樣有競賽片單元,但具有特定突出的主題。例如,釜山影展注重亞洲新銳導演、西班牙錫切斯影展以恐怖、奇幻為主。C 級影展:不設競賽片單元,主以「觀摩」各國影片為主。例如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D 級影展:以紀錄片、短片為主。起初,FIAPF 將影展分門別類的原因,是為了確保影展擁有公開透明的評選流程,保障合法上映的智慧財產權。然而,將影展分類是否也是變相抑制影展的風格?2022 年,日舞影展主席傑弗里吉爾摩 (Geoffrey Gilmore) 便曾厲聲批評,將國際影展分類的作法,只會讓影展走向平庸。東京影展遇到「內憂」, 除了找不到自我定位之外,成立時間晚了 11 年的韓國釜山影展,在短時間內成功壯大,成為東京影展現今所面臨最大的「外患」。不同於東京影展對「A 級競賽型」的堅持,1996 年成立的釜山影展一開始便決定要走出自己的路。雖然同樣設立競賽單元,但釜山致力於提拔新銳導演、設立「亞洲計畫市場」、「亞洲電影資金」等獎金創投單元,提供沒有足夠資金拍新片的電影人一個可以繼續靠電影吃飯的舞台,等到創作者成長茁壯,帶著新片「回娘家」後,影展與電影人之間便建立了更密不可分的信賴關係。此外,釜山影展的市場展也成為亞洲電影版權的交易中心。因此,當釜山影展和東京影展舉辦時間只相差兩週時,多數人往往會選擇飛去韓國的釜山影展。比較今年東京影展與釜山影展幾項數據,舉辦天數相同、上映影片數也相距不遠,但釜山影展的入場人數卻幾乎是東京影展的兩倍。根據東京影展主辦單位 UNIJAPAN 年度收支預算書的數據,自日本致力推動酷日本 (Cool Japan) 軟實力的宣傳政策後,2014 年經濟產業省與文化廳對東京影展的預算也直接翻倍,雖然參加人數逐年增加,但相較於釜山影展,一般大眾對於東京影展的普遍關注度仍較低。對於釜山影展的崛起,從 2020 年開始擔任選片人市山尚三認為,釜山影展的成功來自於全方面的邀請計畫。除了韓國主要發行商會輪流舉辦派對之外,同時也會邀請許多歐洲影展策展人或是大型片商的高層,因此,為了推銷自家的作品,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製片或導演都會自掏腰包、搭飛機前往釜山。「對歐洲人來說,來到釜山影展就可能挖到新銳亞洲電影人才,因此,『訪問亞洲影展的首選就是釜山』的說法也變得越來越流行。」提到釜山影展的成功,雖然韓國政府的扶植功不可沒,但政治與藝術之間必須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也一直是釜山影展所堅持的。經濟上,釜山影展雖然仍仰賴政府的資助,但同時也設立募資部門,積極地、有系統地找錢,尋找贊助商。因為一旦全然仰賴政府,就會遇到政治干涉藝術的情況。例如 2014 年,原訂於釜山影展放映一部關於世越號沉船紀錄,批判朴槿惠政府消極處理的紀錄片《潛水鐘》(다이빙벨), 卻傳出遭到當地政府要求取消,引起韓國電影界強烈的抗議。雖然電影最後以「捍衛藝術獨立自主性」為由成功首映,但是在隔年,釜山市政府卻大幅刪減影展預算,被形容是政治干預的秋後算帳。當釜山影展致力於維持藝術的獨立性時,另一邊的東京影展,過去曾多次邀請內閣總理大臣野田佳彥、麻生太郎、安倍晉三等政治人物出席站台。對此,導演是枝裕和認為,「我反對邀請首相來影展,但如果影展方認為不得不提出邀請的話,對方就必須拿出適合影展場合的言論和內容。」「如果無法談論有多麼熱愛電影,或是因電影而生的文化議題,身為一個國際電影節就不該邀請國家元首。」—— 是枝裕和 2014 年,東京影展因為使用「勿忘日本是世界被尊敬的導演出身國」、「TOKYO 超越坎城、威尼斯、柏林的日子終將到來!」作為宣傳語,引發電影人士的批評。2008 年,東京影展主打綠色環保主題,以回收材質製成的綠色地毯,取代傳統的紅地毯。但也因為綠色的地毯,在照片呈現上並不突出,也無法襯托出演員們的臉,2014 年宣布恢復紅色地毯。但這一系列求新求變,也讓東京影展始終處於定位不明、持續「摸索中」的階段。日本影評人北川玲子指出,「即使過了三十多個年頭,似乎也沒有形成一個屬於東京影展的『傳統』。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是在於,每次只要更換影展主席,整體營運方針就會跟著改變。」曾經的電影大國,如今卻成了連國際影展都辦不起來的國家。近年,東京影展也終於意識到自身的原地踏步,決定從「上頭」開始,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2019 年,東京影展找來了擁有多年外交官經驗、駐義大利大使的安藤裕康,擔任第 11 任「影展主席」, 希冀透過他的外交手腕,牽起日本與各國電影人的交流的橋樑。上任後,安藤裕康隨即邀請各界電影人士給予建議,並參考導演是枝裕和的建議設立 TIFF Lounge, 在影展期間開辦對談講座、大師講堂;今年更一手促成文溫德斯 (Wim Wenders) 擔任評審團主席,同時廣邀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導演,一同歡慶「小津安二郎誕生 120 年」紀念放映活動。2020 年,曾擔任 17 年「競賽片選片人」的矢田部吉彥,則正式交棒知名電影製片市山尚三;過去他曾參與賈樟柯、侯孝賢等導演的跨國電影製作。上任後,他也大幅提升「亞洲電影」的比例,並將原本選映日本電影「映画 Splash」合併至「亞洲未來」單元,希望能刺激日本新銳導演的競爭力。此外,也一改過去將個別單元交由不同的選片人負責的做法,希望以市山尚三為首的「選片團隊」能走出專屬於東京影展的選片風格。安藤裕康上任後,也聽取各界意見將影展主會場從高檔的六本木轉移至日比谷、有樂町、銀座地區,「銀座、日比谷是東京都的中心,銀座更被稱為日本的電影之城,更適合做為影展的主要會場。」過去影展主會場僅在複合式商業區六本木之丘 (Roppongi Hills) 的 TOHO 電影院內放映,六本木雖貴為東京高級地段,但因為區域較封閉,難以吸引一般民眾注意。此次搬家,就是希望能讓影迷與國際影人穿梭各戲院之餘,也能享受銀座當地的節慶氛圍。這並不是東京影展第一次搬家:1985 年,首屆東京影展舉辦的會場,是以東急集團 (東急株式会社) 旗下在澀谷區內的電影院,作為主要放映地,而後也曾在京都、秋葉原等場地舉辦,直到 2009 年,才正式移至六本木。但,這些場地都不是為影展而生的。放眼世界各地的國際影展,坎城自 1948 年開始即是以高級度假勝地聞名;威尼斯是全球旅遊勝地之一;聖塞巴斯提安 (San Sebastián) 更被譽為歐洲最漂亮的沙灘;釜山是韓國的避暑勝地,同時也是被稱為大海、高山、大河和諧相融的「三抱之鄉」。唯一的例外是柏林,因為影展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向東德宣傳西方文化。「以現代的角度來看,高級度假勝地對國際影展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一個影展仍不能缺少大明星和導演走紅毯的吸睛畫面。」日本大學藝術系電影學科教授古賀太表示,「舉辦城市的華麗形象,在影展中仍發揮其重要作用。在非日常的空間中,電影這種如夢似幻的產業才更顯得閃閃動人。」不管是威尼斯、坎城、柏林,都有屬於影展的專用場館,並賦予「電影殿堂」的美名;釜山影展可以容納 4000 千人戶外劇場的電影殿堂,也早於 2011 年正式落成。反觀東京影展,雖將主會場移至交通方便、具有歷史意義的銀座地區,儘管連動多家戲院放映,但最大的影廳依然僅能容納 900 多人。此外,今年的東京影展開幕典禮也發生一項小插曲,在紅毯開始前一小時,現場突然架設近兩公尺高的黑色布幕,將路過的民眾紛紛阻擋在外。根據《AREA》報導,似乎是在影展的募資平台贊助紅毯儀式的民眾抱怨,「花了很多錢進來,外面的人卻可以免費看到。」因此,如果東京影展無法離開水泥叢林,就必須思考如何讓東京影展變成人人都可以享受、在街上「邂逅」電影的地方,而不是在「黑幕重重」後面辦給自己人的活動。安藤裕康上任後的改革,也包括在 2021 年 3 月加入提倡從業人員的性別平等推廣,致力推動影展的男女平權透明化,成為第一個簽署的亞洲影展。然而,在 2022 年東京影展女性導演的比例,從前年的 26.2% 下降到 14.8%; 今年 15 部入圍競賽片的作品中,也只有兩部是由女性執導的。面對此項數據東京影展表示,「在選擇作品時,優先考慮的是作品的質量,而非性別平衡。關於女性比例下降的原因,我們認為應該是女性導演作品較少的緣故。」針對女性導演在日本難以得到拍片資源的問題,近年東京影展積極舉辦一系列講座,希冀能透過公開對談,將工作環境與性別差異議題變成公眾議題。「希望能藉由東京影展,提高人們對於電影勞動環境、職權霸凌與性騷擾的重視與關注度。」—— 演員 橋本愛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影展是屬於電影的節慶,可以看到平常難以看到的作品,在獨立藝術與主流商業之間,多元化地呈現不同觀眾的喜好,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風俗民情與世界觀。而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影展也是「被看見」的方式,選擇對的市場與影展,才會有對的觀眾。但曾幾何時,就連享譽國際的日本知名導演們,都不願意在東京影展「首映」自己的電影?「衡量一個國際影展的標準,看得是世界首映的數量。」前東京影展主席矢田部吉彥曾表示「但很遺憾的,如果你問我為什麼一部電影要等到東京影展才進行世界首映,老實說我回答不出來。」從二月的柏林影展、五月的坎城影展、八月的威尼斯影展、九月有奧斯卡前哨戰的之稱的多倫多影展,再到十月初的釜山影展,面對遲至十月底才舉辦的東京影展,長年被批評只是撿其他影展沒有播映的「拾穗者」。對此,現任影展主席安藤裕康也於今年鬆口,「我們收集國外影片的時間剛好正值暑假,因此很容易遇到難以和發行商取得聯繫的狀況,這是東京影展的劣勢。雖然我們的確有考慮將影展移到更好時間,但老實說這並不容易。」不管什麼領域,只要有傾聽就會有進步。過去東京影展會先行放映未來即將在日本上映的電影,但選片人市山尚認為這樣的作法,會選入一些作品個性較低的娛樂電影,導致整個影展的概念變得混亂。因此,為了選出能凸顯「作品本位」的片單,市山尚三改以積極爭取只有在影展上才能看到得,來自世界各國個性鮮明的作品。2020 年,廢除獨享國內大型片商的「特別招待」單元;2022 年,以傳遞導演黑澤明精神、鼓勵電影創作新銳為宗旨的「黑澤明獎」睽違 14 年重啟。今年,在影展主席安藤裕康的帶領下,東京影展有了比往年更多的影人交流,包括邀請亞洲各國的學生來日,並由導演是枝裕和開班授課;由大使館、贊助商主辦的影人派對,旨以促進電影人之間的交流。「當我還在外交部工作時,就發現日本對於文化藝術的不重視。首先是政治、經濟和社會,最後才是文化,我認為這樣很奇怪。我也聽說很多人都會跳過東京,選擇去釜山影展。但日本真的有很多很棒的導演,所以我們一定有潛力成為很棒的影展,只要我們竭盡所能,一定會更好,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更加努力。」
日本一週抱走2座金氏世界紀錄:最多人一起擠塔塔醬、最多人一起烤肉
「金氏世界紀錄」一年會收到上萬份紀錄申請,項目無奇不有,因此每年,都會有無數個意想不到的「世界之最」出爐。上週,日本就碰巧誕生了 2 個以「人海戰術」突破的世界紀錄 —— 最多人同時在線上擠壓醬料瓶,以及最多人同時烤肉。11 月 14 日,日本知名的美乃滋品牌丘比 (Kewpie) 公司,聯合全日本 37 間分公司中的 139 名員工,同時緊張地在電腦鏡頭前,將塔塔醬瓶對準手中的炸牡蠣。時間一到,員工們同時動手、擠壓,139 坨塔塔醬,安全地降落在金黃酥脆的炸牡蠣上頭。這項由丘比公司組織的活動,經過金氏世界紀錄官方判定,拿下「最多人同時在線上擠壓醬料瓶」的紀錄。根據日本媒體報導,丘比公司原本想申請「最多人同時在線上將丘比塔塔醬擠在炸牡蠣上」, 但是由於項目內容太過細瑣,最終被金氏世界紀錄官方擴大為同時擠壓醬料瓶。根據丘比的說法,11 月 14 日在日本是「塔塔醬日」。由於 11 月是牡蠣產季,且 2 與 1 可以諧音為日文的「炸」, 因此 11 月 21 日被訂為「炸牡蠣日」; 炸牡蠣經常搭配塔塔醬一起吃,而 11 月 14 日在月曆上的位置,落在 21 日的正上方,就像是為炸牡蠣擠上醬料,因此這天就成了塔塔醬日。丘比在新聞稿中說明,他們希望藉由挑戰世界紀錄,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塔塔醬日,並進一步活絡塔塔醬市場。因此活動當天,公司負責銷售、生產、研究等領域的員工,皆一同穿上塔塔醬日的衣服,參與這場擠塔塔醬盛宴,並成功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另一個金氏世界紀錄,則在日本沖繩縣的石垣市誕生。石垣市政府為了慶祝該市人口達到 5 萬人,於 11 月 18 日舉辦「石垣島大烤肉祭」, 邀請 2,220 人一起烤肉,創下「同一場地最多人同時烤肉」的紀錄。為了確保參與者數量能突破世界紀錄,石垣市政府共賣出 2,500 活動門票,並呼籲購票民眾務必親自來到現場參與。當天,參與者們圍在大型烤肉架邊,一起將當地特產牛肉的肉串放上烤爐。他們必須確保肉串烤超過 5 分鐘,卻不能使肉串燒焦,且整個過程每個人都必須獨立完成,才算成功達成任務。參與者完成燒烤後,一邊等待審查委員檢查、統計人數,一邊品嘗肉串。最後,在眾人的見證下,金氏世界紀錄的工作人員宣布,共有 2,220 人達成任務,創下新的世界紀錄,引來現場一陣熱烈的歡呼聲。由於紀錄認證的標準嚴格,石垣市市長中山義隆在開始前十分緊張,許多民眾也對能否成功感到不安。所幸此次的統計結果,比先前墨西哥 2,184 人共同烤肉的紀錄,還多出了 36 人,成功得到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中山義隆向媒體表示:「差一點沒能實現,真是太好了。非常高興。」
「只是想要能維生的最低薪」全球服飾產業鏈源頭,孟加拉成衣工人的薪資悲歌
孟加拉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成衣中心,僅次於中國,為許多世界頂級的時尚品牌提供衣服,包括 LEVI'S、ZARA 和 H&M 等。在孟加拉境內,約有 3,500 間成衣工廠,根據世界銀行、美國商務部統計,成衣產業每年賺得的利潤,約佔該國每年出口總額的 85%, 以及年度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 35%。然而,與成衣產業帶來的亮眼成績不符,孟加拉 400 萬名成衣工人們,卻面臨惡劣的工作環境與低落的薪資。過去由於工廠火災頻傳,以及 2013 年拉納廣場大樓倒塌造成嚴重死傷,孟加拉的成衣工人曾爆發強烈抗議,也使國際間開始正視、出手保障他們的工作權益。即便工作環境好轉,低薪的問題仍遲遲未解。目前,孟加拉 400 萬名的成衣工人,每個月的最低薪資為 8,300 塔卡 (約等於新台幣 2,400 元)。據孟加拉財經媒體《商業標準》說明,孟加拉成衣工人的薪資,為世界上幾個成衣出口重點國家中最低,包括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印度、柬埔寨、印尼等。此外,根據外媒報導,勞工團體聲稱在過去五年中,薪資遠遠跟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且在 2022 至 2023 年間,孟加拉的通貨膨脹率達到 12 年來最高,導致許多工人在飛漲的食品價格、房租、教育和醫療成本下,幾乎難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面對長期低薪,今年 4 月孟加拉政府組成了工資委員會,與各方協商、調整成衣工人們的最低薪資,並期望於今年 11 月確定結果,12 月開始實施新制。10 月底,孟加拉服裝製造商和出口商協會 (BGMEA) 提議,將工人的最低薪資調漲 25%, 增加至約 1 萬塔卡 (約等於新台幣 3,000 元)。這項提議點燃工人的怒火,勞工團體開始組織罷工與抗議,要求最低薪資應調整至 23,000 塔卡 (約等於新台幣 6,600 元), 指稱這是讓「工人維持生計的最低工資」。在激烈的抗爭下,政府成立工資委員會於 11 月 7 日宣布,將工人們的月薪調漲至 12,500 塔卡 (約等於新台幣 3,600 元)。雖然工資相較原先多了 56.25%, 但是仍只有工人們要求的一半。且根據《法新社》採訪,國際服飾產業工會「清潔服裝運動」(Clean Clothes Campaign) 指出,調漲後的薪資仍屬「貧窮工資」(poverty wage)。因此工人、勞工團體拒絕接受政府提案,抗議行動升級。主要工會之一「服裝工人聯合會」(Sommilito Garments Sramik Federation) 的主席阿克特 (Narza Akter) 表示,這個提案是不可接受的,「我們認為,政府宣布的方案是對成衣工人的嘲弄,這一點也不合理。」他也提到,不合理的最低工資,可能持續引發工人不滿,「這對工人、雇主和國家都是不樂見的。」為時數週的抗議活動中,許多工人走上街頭,在高速公路上遊行示威,還有至少有 70 間成衣工廠遭工人洗劫。工人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警方表示,由於工人試圖封鎖道路,且向警方投擲磚塊和石頭,還在街道上點火,「我們不得不發射催淚彈、橡皮子彈來驅散他們。」最終,衝突造成至少 4 名工人死亡,其中 3 名被警察擊斃。另外有 140 名工人和 6 名工會主要成員被逮捕,多達 1.1 萬名工人遭起訴。然而,持續進行的抗議並未動搖政府決議。11 月 10 日,孟加拉總理謝赫。哈西娜 (Sheikh Hasina) 回絕工人們提出的加薪要求,並表示若工人不接受就「返回他們的村莊」。且根據《法新社》報導,哈西娜前一天在政黨會議中提到:「我想告訴成衣工人們,他們必須接受薪資增加至任何水平,然後繼續工作。」哈西娜指出,所有人民都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政府官員僅獲得 5% 加薪,而政府承諾給予製衣工人 56% 的加薪;他也表示,有多間工廠都遭到襲擊與摧毀,這些企業為工人們提供了就業機會與溫飽,「如果這些工廠關閉、生產中斷、出口中斷,他們的工作將在哪裡?他們必須理解這一點。」對此,其中一位工會領袖表示,各個行業的薪資無法直接比較,總理的發言,不但在成衣行業中創造了「恐懼的氛圍」, 也給了軍警更大的權力鎮壓工人們的抗議活動。工人們在抗議活動進行中,也遭受來自工廠廠主和警方的各種暴力、威嚇。根據《衛報》的訪談,有多名年輕女工人在上班期間,無端遭人以棍棒毆打,且攻擊聚焦於她們賴以為生的雙手與臂膀,導致她們難以繼續工作。其中一名工人德可 (化名) 描述,自己被一群持械的男子毆打,男子們一再擊打她的手臂、背部與大腿,導致她手臂骨折無法工作,「我不知道我將如何度過這個月。」且男子離開前,還警告工人不得參與任何進一步的抗議,否則將得到報復。除了暴力,許多廠主還威脅將停工並扣留工人薪資;如果工人持續抗議,則可能遭到解雇。孟加拉服裝製造商和出口商協會呼籲工廠暫停招聘,使得失業的工人難以找到任何工作。因此在 11 日,超過 150 間工廠宣布「無限期」關閉。一名運動服裝品牌 Columbia 工廠的作業員表示,龐大的成衣產業扎根於工人的勞動,「最起碼,我們應該獲得最低限度的生存條件。」他也表示,即使業主與警方動用暴力手段,試圖讓工人保持沉默,工人們仍不會退縮。「他們可以威脅和毆打我們,但他們不明白,我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如果我們接受他們荒謬的工資提議,我們終究會餓死。」雖然雙方仍未達成最低薪資的共識,然而在僵局維持數日後,經過工人代表與製造商的談判,抗議已暫時落幕。製造商宣布停工的工廠恢復營運,工會也呼籲工人回到工作崗位。15 日,其中一名工會領袖巴布爾 (Babul Akhter) 表示,雖然他們仍然不認同政府將薪資調漲至 12,500 塔卡的方案,然而他敦促工人們返回工廠,「我們對於最低工資的要求沒有改變。我們還要要求政府,釋放所有被拘留的工人並撤銷所有指控。」目前,幾乎所有工廠都已重新開工,工人們也恢復正常工作。雖然工人們的訴求尚未實現,抗議仍成功引發國際間對此事的關注。公平勞工協會 (Fair Labour Association,FLA) 與多個國際組織聯手,代表多個國際品牌與供應商,致信孟加拉總理,呼籲重新評估工人的工資調整,並鼓勵勞資雙方代表合作制定符合國際勞權與行業標準的最低工資。此外,H&M、LEVI'S、GAP、PUMA 等國際品牌,也發聲敦促政府調漲薪資,呼籲最低工資應能滿足工人的基本需求,並譴責對工人使用暴力。這些品牌雖然無權左右工資制定,卻能透過價格產生影響力,因此服裝工人聯合會的主席阿克特點出,全球時尚品牌應在此事積極發聲,否則,「當製作他們服裝的婦女在街上被謀殺時,他們所談論的女性賦權還有什麼意義?」孟加拉服裝製造商和出口商協會的副主席阿齊姆 (Shahidullah Azim) 則在訪談中表示,業主雖然也希望提供更好的薪資,但他們很難在一夜之間實現工人加薪。若強制改變薪酬結構,許多工廠最終可能面臨倒閉。工資問題除了牽扯業主與工人,身為買家的品牌方也在此事上扮演關鍵的角色,因此他呼籲品牌須提高價格,擔負增加的成本。「業主的利潤與工人的工資,都取決於產品的價格。他們必須增加產品價格,否則針對這個問題,行業無法制定永續的解決方案。」
「以泰勒絲還是推特之名?」2023年美國最熱門寵物名出爐
人有菜市場名,寵物當然也有。無論這個名字是嚴肅還是有趣,大多數的主人為寵物取名,多半是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根據美國寵物網站 Rover 調查,2023 年最受歡迎的「狗名」分別是:露娜 (Luna)、貝拉 (Bella)、查理 (Charlie)、黛西 (Daisy)、麥克斯 (Max)。最受歡迎的「貓名」則是:露娜 (Luna)、米洛 (Milo)、奧利佛 (Oliver)、里歐 (Leo)、貝拉 (Bella)。以上,都只是常見的菜市場狗名、貓名,很正經也很正常,就像是為自己的小孩取名一樣。因此,Rover 同時也公布了「2023 年最熱門的寵物名」, 雖然這些熱門名字上升的速度很快,但仍與最受歡迎的名字相距甚遠。然而,細看這些熱門的寵物名,不僅反映出時下最新流行的趨勢,同時也考驗著流行是否總有一天能成為經典。2023 年,毫無疑問是泰勒絲 (Taylor Swift) 年。年初,泰勒絲舉辦時代巡迴演唱會 (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 不只造成全球經濟現象,記錄演唱會內容的《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 更一舉登上史上票房最高的演唱會電影。另一邊,泰勒斯旋風也颳到寵物名身上。一般來說,許多熱愛「足球」的美國人,會將自己的寵物取名為喜愛球星的名字。2023 年最受熱門的狗名,受到首對在超級盃交手的凱爾斯 (Kelce) 兄弟檔的影響,以凱爾斯命名的貓與狗,分別上升至 107%、135%, 成為今年度最熱門的寵物名。但人們更相信,凱爾斯會登上熱門榜首的主因,是受到正在與泰勒斯交往熱戀中,獲兩屆超級盃冠軍的美式足球員特拉維斯凱爾斯 (Travis Kelce) 的影響。除此之外,以泰勒絲之名為寵物取名的人也不在少數,取名泰勒 (Taylor) 或斯威夫特 (Swift) 的熱門度也分別上升 21%、133%。不願將自己的寵物取為偶像名字的人,則會選擇和泰勒絲的貓同名:梅莉迪絲格蕾 (Meredith Grey)、奧麗薇亞班森 (Olivia Benson), 也分別上升 643%、126%。用自己喜歡的電視劇主角作為寵物名,同樣反映著時代的流行。例如泰勒絲本人養的貓,同樣取名自《法網游龍》(Law & Order) 與《實習醫生》(Grey's Anatomy) 的主角名。來到 2023 年,最紅的電視劇莫過於最新版的阿達一族。受到 Netflix 熱門影集《星期三》(Wednesday) 的影響,將狗取名為星期三阿達 (Wednesday Addams) 的比例升至 297%; 將貓的名字取為主角好朋友依妮 (Enid) 則提升 110%。同樣在全球刮起一陣粉紅色旋風的電影《芭比》(Barbie), 則是首次出現在狗名的榜單中,肯尼 (Ken) 的比例升至 79%。原本就是常見貓名的芭比 (Barbie) 則提升 23%、取芭比諧音的 Barb, 也上升了 93%。不只是粉紅色,今年備受爭議、陷入膚色選角風波的《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 也成了熱門貓名:比目魚 (Flounder) 上升 126%、王子艾瑞克 (Eric) 則上升 47%。同樣受到《航海王 真人版》的影響,原本就是常見貓名的魯夫 (Luffy) 也因影集的播映提升至 89%, 也再次應證貓不只是水做的,牠們的「貓貓橡膠拳」同樣無人能敵。韓國團體 BTS 防彈少年團,雖然自 2022 年宣布暫停團體活動,至今仍具影響力。BTS 的成員 Jimin (朴智旻) 成為最熱門的貓名,上升 493%;BLACKPINK 的成員 Jennie 則上升 213%。將狗取名為 Exo, 同樣上升至 46%。K-POP 之外,今年同樣在歐洲展開《Renaissance Tour》巡迴的碧昂絲 (Beyoncé) 上漲了 160%, 其次是同樣上升 107% 的新生代女歌手海莉薇思特拉 (Hayley)、克莉希寇斯坦薩 (Chrissy)。許多人在為寵物取名,也會取自珍愛的事物,以茲紀念。2023 年,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宣布將推特 (Twitter) 改名為 X 後,將狗取名為推特的比例大幅上升至 247%。因此,在榜上看到伊隆 (Elon) 和馬斯克 (Musk) 成為流行趨勢,分別上升 11% 和 47%, 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同樣受到影響的,也有 Meta 推出的新平台 Threads, 首度登上狗名選擇的榜單。對於人工智慧技術來說,今年也是重要的一年,雖然真正的機器狗尚未普及,但是被取名為 AI 的狗名倒是上升了 97%。只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 2021 年成為《牛津英語詞典》年度熱詞的疫苗 (Vax) 在後疫情時代,則是上升 493%。
【飛行船通訊】觸及率過於低迷,需要這篇回顧本週大事
各位好,本週克勞德放假一次,由特務 J 來發送訊號。既然久未現身,就來真的閒聊一下。小隊員們這週都在做什麼呢?上個月才剛從東京影展出任務回來的特務 J, 這週也緊接著投入台灣的金馬影展,過著上班寫稿、下班趕場電影的忙碌。因此本週的文章,DQ 以說故事的方式,報導了一名被稱為「大師」的男人,是如何利用人性弱點,打造網球史上最大規模假球案。不只寓教於樂,還要有真的「娛樂」: 根據最新研究指出,美國 Z 世代對於媒體出現大量的「性愛」情節已感到厭惡,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想看到更多「充滿希望、振奮人心」的內容。雖然特務 J 不看美劇,是標準日劇掛的,但其實日本近幾年也開始「轉性」, 越來越多像是描述無性戀的《不能相愛的兩個人》; 性別突然轉換後,原本的夫妻間能否繼續相愛的《個別差異》, 或是最新 ON 檔,探討男女間純友誼的《最喜歡的花》。這些日劇,都是不同於過去的浪漫愛情劇,重新檢視不同類型的情感關係。有娛樂,當然也有國際大事。2023 年國際大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 於本月 15 至 17 日美國舉辦,而世界矚目的,不是這次領導者們又要穿上什麼傳統服飾,而是時隔六年再次訪問美國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訪美行程。另一邊,以巴烽火仍未停歇,許多民眾為了躲避社群平台審查,改用「西瓜」的圖案作為支持巴勒斯坦的符號。最後當然少不了喵新聞,但本週的喵新聞是狗狗當主角:一名好心人士撿到六隻被遺棄的小貓,沒想到家中的傑克羅素犬,居然開始分泌乳汁,而餓壞的小貓們也爭先恐後地吸吮著。這畫面實在太溫馨了,也不禁令人好奇,小貓可以喝狗奶嗎?以上,報告完畢。由於近日臉書觸及率低迷,更需要【飛行船通訊】帶小隊員們,回顧這週地球行走的軌跡!11 月 6 日上午,英國倫敦的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中,2 名來自環保運動組織「停止石油」(Just Stop Oil) 的青年,向牆上的畫作奮力揮舞緊急逃生錘,將畫作上覆蓋的玻璃敲出數個白色破洞。遭到攻擊的畫作,為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奎茲 (Diego Velázquez) 的知名作品《鏡前的維納斯》(La Venus del espejo)。攻擊畫作的,正是以激進手法聞名,希望引起大眾對環保議題的重視,促使英國政府給出承諾與相應政策的環保團體「停止石油」。【全文閱讀】從 2016 年開始,網球選手之間開始傳聞有一位被稱為大師 (the Maestro) 的人,只要為他工作,就能讓人一夜致富。但是,沒有球員對大師有太多了解,甚至知道他的真實姓名。所謂為大師工作,就是聽從他的命令打假球。只要故意輸掉一場比賽、一局,甚至只是一分,就能得到比贏得比賽冠軍還要豐沃的獎金。打假球固然不對,但是對還沒有成名的選手來說,巡迴賽的機制非常不合理,即使贏得比賽也無法支付開支,而大多數的時間,選手們花在打網球上的訓練費、伙食費、交通費,幾乎是他們贏得的獎金的好幾倍。這位名為大師 的人,即是利用人性的弱點,打造網球史上最大規模假球案。【全文閱讀】當蘇・斯塔布利 (Sue Stubley) 在路上發現 6 隻應該是被貓媽媽遺棄的小貓時,決定先將牠們帶回家,等到第二天早上再送到當地的動物收容所。沒想到,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斯塔布利飼養的傑克羅素犬 毛草 (Teasel), 居然開始分泌乳汁,而餓壞的小貓們也爭先恐後地吸吮著。小貓可以喝狗奶嗎?為什麼跨物種收養很常見?【全文閱讀】最近 X、TikTok 等社群平台上,出現越來越多貼文中放入西瓜的表情符號「🍉」, 也有些人直接在帳戶名稱中加入「🍉」。這並不是代表西瓜的產季要到了,或是西瓜的粉絲們大舉出沒,而是表達「支持巴勒斯坦」的一種方法。【全文閱讀】為期一週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今年在舊金山正式拉開序幕。這是美國既 2011 年後,時隔 12 年再次成為 APEC 東道主。全球 21 個經濟體成員相繼出席,針對今年 APEC 的主題「為各方創造韌性及永續的未來」, 共同聚焦在相互連結 (interconnected)、創新 (innovative) 以及包容 (inclusive) 等三大議題,希望促進亞太區域經貿合作以及實踐永續發展的願景。而世界的矚目,無非是時隔六年再次訪問美國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行程,這也是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去年 11 月在印尼峇里島 G20 峰會場邊會晤後,再次會面。【全文閱讀】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的《青少年與螢幕》(Teens and Screens) 研究報告指出,現在年齡落在 13 歲至 24 歲的 Z 世代,51.5% 希望在電視或電影裡,看到更多關於友情或柏拉圖式關係的內容。此外,44.3% 的 Z 世代認為「浪漫」的元素,不管是在電視還是社交網路上,都被媒體過度濫用;39% 希望能看到更多「無浪漫傾向」(aromantic) 或「無性戀」(asexual) 的角色;47.5% 認為大部分的影視作品中,性愛片段沒有必要出現。【全文閱讀】
人類沒有輸!美國實驗:AI推理、創新的能力遠不如4歲小孩
許多人都認為超越人類智慧的 AI, 總有一天會到來,但或許以下這則新聞會讓這麼想的人放心一點。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發現,人類兒童在解決基本問題、思考方面的表現全面超越 AI; 科學家還非常確定,AI 還有一非常嚴重的盲點:創新。這份研究專注在「工具使用、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家把 OpenAI 的 GPT-4、GPT-3.5 Turbo、Anthropic 的 Claude 以及 Google 的 FLAN-T5, 拿來跟 3 至 7 歲的兒童進行比對,研究發現,不管是哪款 AI, 人類兒童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還要比它們厲害得多。例如,研究者拿出尺、茶壺或爐子,要求受試者盡可能畫出一個圓。研究發現在 85% 狀況下,兒童都直接選茶壺來當模板畫出圓圈;但 AI 光是在這個簡單的問題上就表現不佳,唯一比較接近孩子們的是 GPT-4, 成功率為 76%。另外一個研究,則是著名的「玩具偵測器」(blicket detector) 手法,這是一個常常用來觀察孩童是否具有邏輯能力的實驗方式。它的設計是,把某些特定物品放在偵測器上面時,機器就會發光並播放音樂,表示這是「blicket」; 另外一些物品放上去則不會有任何動靜。玩具偵測器的操作影片。這些會發光、會出聲音物品不一定有意義,但這就是重點 —— 就是要故意測試人工智慧或孩子是否可以對玩具偵測器進行觀察,並從中推斷出因果關係。結果發現,人類兒童依舊表現優秀,就算是 4 歲的小朋友,在熟練後都可以順利找出哪些是會發光的物體,哪些不是,而且小朋友們還會自發性地讓玩具偵測器順利運轉;反倒是人工智慧進行大量 (非資料性輸入) 的嘗試後,仍難以產生相關的因果推論。這項研究最後支持這項觀點:儘管目前主流機器學習模型,是基於人類的神經所設計的 (所以才叫神經網路模型), 但其推理過程仍然與人類的推理存在本質上的差異。研究人員不斷強調,兒童具備活躍的好奇心,他們會自我管理,存在內在動機,這些都是 AI 遠不可及的。
「名牌萬歲,炫富無罪」南韓「奢侈文化」蔓延,名牌消費力登頂全球
華爾街投行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今年公布報告,推算韓國的個人奢侈品消費總支出在 2022 年達到 168 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 24%, 人均消費額約 325 美元,遠遠超過美國的 280 美元及中國的 55 美元。對各大奢侈品牌營收成長,韓國的重要性愈見明顯。法國名牌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 在 2022 年銷售額刷新 115 年品牌歷史紀錄時,指出韓國顧客貢獻不小,消費較前一年成長了 37%; 義大利精品品牌 PRADA 在韓國及東南亞市場挹注下,彌補中國政策對亞太營收衝擊;珠寶品牌卡地亞 (Cartier) 也指出,韓國是去年營收增幅達兩位數的地區之一。不只服飾、珠寶,在人口只有日本一半的狀況下,韓國人在賓士 (Mercedes-Benz)、賓利 (Bentley) 等名車的購買力也超越了日本。韓國人對奢侈品牌的追求在社會中隨處可見,例如在品牌新品上市當天門市大排長龍、上傳高檔飯店度假照到社群網路等,為了名牌包包、珠寶省吃儉用也不是什麼罕事。韓國名牌消費力登頂全球這件事引起外媒關注同時,也讓韓國輿論開始分析形成這種「奢侈文化」的原因。韓國人熱衷於購買名牌的原因,部分分析認為是因房價上升,年輕族群比起存錢買房,更傾向購買能滿足個人慾望的奢侈品。也有分析指出,韓國現今社會更看重物質,出於炫耀及模仿等心理,愈來愈多人對高價的名牌奢侈品趨之若鶩。在韓國人高喊「我的錢我來花」的同時,輿論與專家學者開始對奢侈文化蔓延現象示警,指出炫耀奢侈品的行為反映了當前社會「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正因只有「金錢」才能得到社會認可,人們才會藉由炫耀奢侈品來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韓國人的幸福指數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中敬陪末座的調查結果,經常被拿來跟奢侈品消費高居第一做對比。部分意見認為,奢侈品消費大幅增加顯示韓國人對物質追求過度關心,但在幸福度指數上卻顯示韓國人精神層面空虛;也有意見主張兩者因果關係並不明確,也可以說正是因為韓國人感到不幸福,才基於補償心態、增加奢侈品消費。相關報導指出,在中國,只有高收入的上層階級出現這種炫耀奢侈品的文化;但在韓國,卻是連收入一般的普羅大眾都掀起購買奢侈品的熱潮,狀況更為嚴重。值得注意的是,多數韓國人並不覺得「炫富」是件壞事。同樣在今年發布的全球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 (McKinsey) 的調查顯示,僅 22% 韓國受訪者認為「炫耀奢侈品並不好」, 低於日本的 45% 及中國的 38%, 表示大多數韓國人對於炫耀奢侈品這件事並不反感。也有媒體將韓國的奢侈文化與社群媒體的高使用率連結在一起,根據韓國市場調查機構 DMC Media 發布的《2021 年社群媒體市場與現況分析報告》, 韓國人的社群網路使用率達 89.3%, 遠高於世界平均的 53.6%, 社群網路的便利性讓炫耀奢侈品更加容易、範圍也更大,助長相關風氣同時,也能看到各品牌更加注重社群行銷。除了贊助產品供藝人使用,隨著韓流影響力在全球不斷擴大,近來在各大時裝秀、宣傳活動都能看到大量韓國明星出席,時尚大牌爭相起用韓國偶像擔任品牌大使,而這些顯然對年輕族群更有影響力的宣傳大使,可能對年輕人價值觀帶來的影響相當顯著。全球時尚大牌爭相起用韓國偶像宣傳品牌,例如 CHANEL 就找來韓國女團 BLACKPINK 的 Jennie 擔任品牌大使。堂山林精神健康醫院院長李瑟琪 (音譯) 向媒體投書指出,過去對於青少年購買名牌的調查顯示,這類青少年的消費動機多是為了「融入社交圈」, 也就是為了讓同齡朋友們認可自己而購買相同品牌、設計的產品;但近期研究則顯示,現在的青少年更傾向購買「物以稀為貴」的產品,因此喜愛比較不容易跟人重複的奢侈品牌,並會透過社群網路得到社會認同。這並非完全負面的現象,李瑟琪分析,這代表現今年輕人不必只依賴身邊同齡朋友獲得認同感,而是可以透過更多樣方式滿足得到社會認同的心理需求,就算自己並未擁有奢侈品,也可以透過參與相關活動等方式消解相關壓力;但同時,這種傾向也可能造成 10 幾歲的青少年持續追求奢侈品、衝動消費等負面狀況,有必要強化合理購買意識的相關教育。
不只人會怕孤單,螞蟻也是 研究:孤立使螞蟻行為反常、壽命縮短
人是社會性動物,長時間離群索居對身心皆容易產生負面影響。無獨有偶,日本科學家發現,被迫與同伴隔離的螞蟻,不但行為反常,甚至會更快死去,這可能與自由基含量升高有關。成果刊登於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有助發展幫助動物面對孤獨、減輕壓力的療法。螞蟻也是社會性生物,最近筑波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團隊,將螞蟻單獨放在容器,觀察隔離後行為有何改變。為了區分每隻螞蟻行為,研究員將微小二維條碼貼在每隻螞蟻背上,然後比較單獨隔離或十隻同住容器螞蟻有何不同。結果顯示,與夥伴生活的螞蟻,釋放後一小時內多半會返回巢穴,只有少數留在洞外看守,這是標準行為模式;但隔離單獨生活的螞蟻,行為明顯改變了,在牆邊漫遊時間更長。雖然偶爾會前往巢穴,但不會停太久,更糟糕的是,隔離螞蟻有一半在 25 天內死亡;群體活動對照組螞蟻,50 天後則仍有近 80% 活著。為了找出孤立螞蟻壽命較短的原因,團隊開始檢測 24 小時螞蟻基因表現。結果顯示,隔離螞蟻自由基產生的有關基因表現量變多,也檢測到螞蟻自由基顯著升高。自由基等活性氧物質,在細胞內非常容易與許多重要生物分子,如酵素、DNA 等發生反應而破壞身體。故自由基過度累積時,就會導致細胞損傷、造成壓力、加速老化,並引發各種健康問題。研究員嘗試逆轉隔離螞蟻過多的自由基,在飲水中加入極強抗氧化劑「褪黑激素」(melatonin), 結果不但使螞蟻的自由基降低,異常行為模式獲改善,且壽命變長了。以前的研究顯示,孤立對社會性動物健康危害不小,既會影響免疫能力,也會擾亂睡眠,甚至導致新陳代謝混亂。最近研究表明,神經系統和基因表現變化,都可能是社會隔離危害個體健康背後的原因。但礙於人道考量,科學家經常使用的社會性實驗動物並不適合隔離實驗,因此藏在現象後的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本次研究藉較無人道爭議的社會性昆蟲實驗。主要科學家 Akiko Koto 表示:「研究表明,即使是昆蟲,隔離後也會傷害健康。之後將繼續以螞蟻實驗,嘗試更進一步闡明社會關係如何影響生物健康。」
氣象預報的「轉捩點」 Google DeepMind推出更快、更準、更便宜的AI天氣預測系統
人工智慧又在新的領域擊敗了人類!這次是天氣預報。Google DeepMind 研究人員近日在論文中指出,其 GraphCast AI 模型是天氣預報的一個「轉折點」。有多項評估指出,GraphCast 比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內運行、領先世界的天氣預報系統,在未來 10 天內的預測上更加精準,ECMWF 又被視為「黃金標準」。結果顯示,GraphCast 在 1380 個指標中,有 90% 優於 ECMWF, 包括預測不同大氣層的溫度、壓力、風速、風向以及溼度等。GraphCast 的準確度比歐洲模型高出約 10%。此外,GraphCast 還能預測熱帶氣旋、大氣河流、熱浪和寒潮等極端事件。ECMWF 機器學習協調員錢特里 (Matthew Chantry) 表示,這幾年氣象領域中的 AI 進步得比他們之前預期的還要快上許多,令人印象深刻。ECMWF 是一家總部位於英國雷丁的政府機構,一直以來都在使用包括 DeepMind、NVIDIA、華為的 AI 模型,以及自家的整合預測系統來進行即時預測。錢特里認同 DeepMind 的說法,他指出 GraphCast 的確是最準確的系統,比華為的盤古氣象、NVIDIA 的 FourCastNet 都更加準確。GraphCast 是使用一種稱為圖像化神經網路 (graph neural network) 的機器學習架構,自過去 40 多年 ECMWF 的資料學習天氣資訊,可在一台 Google TPU v4 雲端電腦上,於 1 分鐘內產生全球各地的地點未來 10 天的天氣預測。作為對比,使用超級電腦的傳統預測的方法則需要數小時。錢特里指出,GraphCast 在經過訓練之後的運作成本非常低,在能源消耗部分,甚至可以便宜 1,000 倍,他形容:「這是奇蹟般地進步。」在實際應用上,錢特里也成功預測 9 月北大西洋的颶風 Lee, 該 AI 模型在颶風登陸的 9 天前,就成功且正確地做出預測。而一般傳統的方法,最多僅能預測 6 天,等於多給人們 3 天的時間為颶風的到來做好準備。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氣象局也在 10 月宣布,與英國 AI 研究中心艾倫圖靈研究所 (Alan Turing Institute) 合作,開發自己的天氣預報圖像化神經網路,並將其納入現有的超級電腦中。英國氣象局科學主任沃斯帕 (Simon Vosper) 認為,這種 AI 系統只接受過先前天氣條件的訓練,那麼這些系統是否能應對新的極端天氣狀況,就值得接受公平的質疑。因此英國氣象局將把 AI 與傳統電腦模型相互結合,發揮最佳效果,「我們相信這種技術的結合將在這個急遽變化的時代提供最可靠、最詳細的天氣預報。」不過,Google DeepMind 研究總監、該研究的合著者之一巴塔利亞 (Peter Battaglia) 就指出,傳統的觀點的確會認為,在稀有、不尋常的事物上使用 AI 的效果可能不佳,但 GraphCast 確實做得很不錯。從數據上來看,GraphCast 在 2 到 4 天的預報時間內,將氣旋預報追蹤誤差減少了大約 10 到 15 英里,將與大氣河流相關的水氣預報提高 10% 到 25%, 並在 5 到 10 天內的預報期,提供了更精確的極端高溫和低溫預報。但 GraphCast 的確也非十項全能。在預測颶風突然爆發性增強這一方面,就不比傳統模型來得好。另外在雷暴、山洪等較小規模,或者可在短時間產生巨大降水量的天氣系統方面也不太管用。錢特里指出,ECMWF 下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 AI 模型,並考慮將其系統相互結合。過去 2 年包括 Google、微軟 (Micorsoft)、NVIDIA 和華為都各自推出了自家的 AI 天氣模型預測系統,並且聲稱其表現與歐洲模型一樣良好。不過這樣的 AI 預測系統也有一些問題需要被解決,例如其預測的方式更不透明 (又被稱為黑盒子), 亦缺乏工具來確定 AI 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預測,這對氣象學家來說將是個待解決的挑戰。
拜習會之前,中國稱推出世界上最快的網路、一秒可傳輸150部電影
當拜習會在舊金山如火如荼進行,並表示「雙方取得了真正的進展」時,另一邊習近平的母校中國清華大學,也於 13 日宣布「推出了世界上最快、最先進的網路」。據《CNN》報導,中國清華大學攜手中國移動、華為及賽爾網絡 (CERNET.com) 共同開發全球首條 1.2T 超高速次世代骨幹網路,稱能傳輸約 1,200 吉位元 (Gigabits), 傳輸效率是當前 100G 網路的十倍以上,足以在一秒內傳輸 150 部電影。該網絡全長 3,000 多公里,通過光纖電纜系統將北京、武漢和廣州連接起來。大多數世界上的骨幹網絡,僅能以每秒 100 吉位元的速度傳輸。即使是美國最近完成的第五代 Internet2, 也僅能達到每秒 400 吉位元。雖然此骨幹網路,並不會馬上普及至社會大眾,但對於企業、股票交易、人工智慧,甚至是國家安全上,勢必會有更廣泛的影響。未來互聯網試驗設施 (Future Internet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簡稱 FITI) 負責人、暨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建平表示,「該系統,包括軟體和硬體,全都是在中國國內製造、生產並獨立監控而成。」這不是第一次在美國訪問期間,中國同時推出重大技術。2019 年,美國商務部曾以國家安全為由開始對華為實施出口管制措施,但在今年 8 月底,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 (Gina Raimondo) 宣布訪中,成為 7 年來首位訪中的商務部長,與中國高層官員及商界領袖會面,並舉行為期 3 天的會談。與此同時,華為「未發先售」的新款智慧型手機 Mate 60 Pro 也幾乎於同一時間突然開賣,此款手機也因搭載中國製的 5G 麒麟 9000s 晶片而備受矚目。隨後,美國政府也表示,在美國大力限制中國取得外國晶片技術後,目前仍在調查該華為如何擁有並製造此類晶片的技術。
「拿起電話就能談!」拜習會努力恢復中美溝通 APEC峰會美國舊金山登場
始設於 1989 年的 APEC, 由亞太地區的 21 個經濟體會員國組成,現有成員包含: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中華台北、中國香港、中國、俄羅斯、菲律賓、日本、南韓、泰國、汶萊、智利、印尼、馬來西亞、墨西哥、巴布亞新幾內亞、祕魯、新加坡、越南。所有 APEC 成員國的國內生產毛額總量約佔世界的 60%、貿易量約佔世界的 50%, 也因此 APEC 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貿合作官方論壇,同時也是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政府間經貿合作組織。成立目的是為了推動各方貿易投資自由化,加強成員間經濟技術合作。各會員以經濟體 (Economy) 的身份加入,台灣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 的名義於 1991 年成為 APEC 成員之一。今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再度受總統蔡英文所託,代表台灣出席 APEC 經濟領袖會議。這是張忠謀第 6 度代表蔡總統、第 7 度代表台灣與會。傳達台灣致力於促進區域和平繁榮發展,以及與各國合作打造具彈性及韌性的供應鏈的願景。美中雙方關係在去年 8 月當時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 (Nancy Pelosi) 訪台及今年 2 月飛越美國上空的中國高空偵察氣球事件後,降至冰點。經由今年 6、7 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及美國財政部長葉倫 (Janet Yellen) 相繼訪問北京,及 9 月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Jake Sullivan) 與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多次會晤後,雙方高層漸漸重建交流,為這次拜習會鋪路。根據法新社報導,美方的目的旨在美中雙方能回到正常溝通軌道,確保發生危機時能夠拿起電話相互聯繫。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Jake Sullivan) 在接受訪問時指出,中國切斷了美中雙方的軍事聯繫,為避免發生誤判的情況發生,應盡早恢復雙方的溝通管道。在拜登前往舊金山前,也曾在白宮告訴記者:「美國不是企圖要和中國脫鉤,我們正嘗試改善關係。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RSiS) 副教授李明江在 BBC 採訪時則說:「習近平希望得到美方保證,不會擴大貿易戰及技術競爭,也不會採取其他措施讓經濟脫鉤。」過往北京對於美國針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將中國公司列入黑名單以及限制中國獲得先進晶片製造技術一事發表強烈抗議。「穩定與美的經濟、貿易和投資關係是這次習近平談判的重要因素。」「根本問題、根本分歧並沒有改變,這涉及貿易、技術、領土、人權各種各樣的事情。因此,我認為雙方都不期待雙邊關係會取得突破或重啟。實際上,一切都是在管理雙方關係以防止衝突,這意味著雙方需要彼此對話。」BBC 駐美國國務院記者芭芭拉 (BarbaraPlett-Usher) 說道。
【以巴烽火再起】🍉=挺巴勒斯坦?民眾如何以西瓜突破國旗禁令和社群審查
最近 X、TikTok 等社群平台上,出現越來越多貼文中放入西瓜的表情符號「🍉」, 也有些人直接在帳戶名稱中加入「🍉」。這並不是代表西瓜的產季要到了,或是西瓜的粉絲們大舉出沒,而是表達「支持巴勒斯坦」的一種方法。其實,西瓜作為巴勒斯坦象徵的歷史以久。由於巴勒斯坦的國旗與西瓜的顏色相似,皆由紅、白、黑、綠色組成,加上西瓜為巴勒斯坦十分常見的水果,因此經常被用於抗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打壓。根據《TIME》的報導,在 1967 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全境。當時,以色列政府在加薩、約旦河西岸地區,將公開展示巴勒斯坦國旗視為犯罪;為了規避禁令,巴勒斯坦人民開始使用顏色相似的西瓜,代替無法自由展示的國旗。不過,根據巴勒斯坦藝術家曼蘇爾 (Sliman Mansour) 的說法,當時以色列政府曾強制關閉一場展有他的作品地畫展,官員表示,不只不能繪製巴勒斯坦的國旗,只要類似的顏色出現也會遭到禁止,「即使你畫一個西瓜,它也會被沒收。」以色列針對巴勒斯坦國旗的禁令,於 1993 年雙方簽署《奧斯陸協議》後就已解除。不過,西瓜仍是巴勒斯坦的重要象徵,經常在各種抗議場合,或是文學、藝術作品中現身。阿拉伯 - 以色列社區組織 Zazim 的負責人加內亞 (Raluca Ganea) 表示,使用西瓜代替國旗的抗議行動,向政府傳達了一個明確的訊息:「我們總會找到繞過任何荒謬禁令的方法,並不停地為了言論自由和民主而戰。」不僅在抗議行動中,在網路社群上,最近也經常能見到西瓜的蹤影。自從 10 月以哈衝突爆發後,許多人發現在 Instagram、TikTok 等社群平台上,與聲援巴勒斯坦相關的內容,疑似會遭到平台屏蔽。為了在表達對巴勒斯坦的支持之際,避免遭到平台審查,越來越多用戶會在貼文、帳戶名稱中,以西瓜的表情符號代替文字。此外,在 TikTok 上還有一名創作者製做了「西瓜濾鏡」供網友使用。這名創作者表示,製做此濾鏡是為了幫助加薩的人民,所有他透過濾鏡獲得的收益,都將捐贈給救援加薩走廊人民的慈善機構。除了西瓜,其實還有許多植物,例如柳橙、橄欖、茄子,都對巴勒斯坦人民有著特殊意義,乘載了這個區的歷史、文化與認同。根據《半島電視台》的報導,柳橙、橄欖都是巴勒斯坦地區盛產的作物。其中,柳橙是此地的農民、商人重要的出口產品,常常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成為國家身分的代表。例如巴勒斯坦作家加桑。卡納法尼 (Ghassan Kanafani), 在作品《傷心的橙色之地》(The Land of Sad Oranges) 中,就以柳橙了象徵巴勒斯坦人民被迫離開土地的失落。巴勒斯坦藝術家曼蘇爾 (Sliman Mansour) 的一幅畫描繪了一名逃離家鄉的巴勒斯坦女子,女子手中抱著許多當地盛產的柳橙。與柳橙類似,橄欖也代表著巴勒斯坦人民與土地間的深厚聯繫,並象徵了對外力威脅的抵抗。茄子則是巴勒斯坦村莊巴蒂爾 (Battir)—— 這個小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地 —— 的重要作物。在巴蒂爾,每年十月還會舉辦盛大的茄子節。知名的巴勒斯坦裔學者愛德華。薩依德 (Edward Said) 在著作《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After the Last Sky) 中,花了數頁篇幅談論巴勒斯坦的茄子。因此,茄子也被視為對巴勒斯坦人民有特殊意義的作物。
【地球圖書館】「維吾爾人是被棉花殺死的」中國紡織品競爭力提升的犧牲者
新疆過去是中國古代絲路的交通要道,和田 (Hotan, 古稱于闐) 及其他綠洲城市曾經流通古貴霜王朝 (Kushan Empire) 的錢幣。該帝國融合多元民族,國力富強,以保護絲路貿易而崛起致富。不少文化在此交流薈萃,貴霜帝國的金銀銅幣上鑄有古蘇美人的娜娜女神 (Nana)、波斯的風神奧多 (Oado) 及火神阿塔什 (Atash)、印度教的婆蘇婆提 (Vasudeva) 與濕婆 (Siva) 及佛陀等神祇的形象。數千年來,新疆當地盛行傳統綠洲農法,成功將融化雪水轉化為唯一的灌溉水源,但不過短短幾十年光景,這片土地已淪為萬物不生的窮鄉惡土。建設兵團的棉花農場對當地生態造成的衝擊,將持續引發更大浩劫。除了對土地的破壞,種棉也未能使維吾爾人脫貧致富,他們的小型農場缺水愈來愈嚴重;同時,建設兵團每年採收期所需的 60 萬名臨時工通常都不是新疆本地人。直到九○年代末,南北疆兩地貧富差距依然懸殊:1998 年全疆農村平均收入為 684 元人民幣,但南疆僅有 200 元。這場經濟改革不僅勞民傷財,還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不無斬獲:它成功帶動漢人移入新疆,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長期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尼可拉斯。貝克林 (Nicholas Bequelin) 認為,1990 年代的新疆政策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全面布局,利用經濟及社會誘因吸引漢族移入,進而達成改變人口組成比例、打破種族平衡之目的。」建設兵團作為實現「邊疆殖民的主要工具」, 其任務已經圓滿達成。到了 2019 年,西方媒體開始大幅報導新疆,種族滅絕的新聞攻占版面。自九○年代中葉以降,打壓伊斯蘭教始終是中國治疆政策的一環。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恐伊斯蘭言論找到新的立足點,並獲得美國全力支持。美國的反應為仇視伊斯蘭的「反恐戰爭」提供了雛型,並賦予正當性及後勤上的奧援。比方說,2001 年 11 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針對維吾爾族分裂主義運動舉行記者會,聲稱新疆分離主義分子曾在阿富汗接受訓練,並指控賓拉登就是主導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 (East Turkestan Islamic Movement, 簡稱 ETIM) 極端組織、為其撐腰的幕後黑手。該組織目標旨在新疆建立一個伊斯蘭神權國家。儘管後來證明這兩項聲明皆非事實,美國依然在翌年將東突運動列為恐怖組織。但美方原本大力支持的這項反恐計畫演變到最後,反而讓美國開始感到些許不安。2016 年,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調派新疆轉任同等職位。從那時候開始,中國政府對維吾爾人及其他突厥裔穆斯林展開大規模的任意拘留行動。人權觀察組織 (Human Rights Watch, 簡稱 HRW) 2019 年的報告指出,根據可信估計,被關押在中國當局所謂「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的受害者高達百萬人,這些拘留機構四周布滿鐵絲網及監視器,外頭有武裝警衛層層戒備。就在同一年,出現大量報導揭露中國迫害新疆的各種手段,包括大型拘禁中心的內幕、維吾爾人被迫下載手機應用程式以便監控日常通信及用電情形,強逼社區居民提供基因、血液及聲紋樣本給公安單位等。有些報導則特別點出維吾爾人不只被當成新型光學控制系統的試驗對象,公安部門更有意將目前在新疆試行的監控系統推行到中國各地。截至 2016 年止,烏魯木齊市已經裝設了 16 萬顆監視器,所攝錄的影像將作為正當化政府侵犯人權惡行的證據:當局以政治顛覆罪為由逮捕了數千名民眾,偷偷將他們關進以「職訓中心」為名的再教育營。這些「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剛好與中國共產黨有意降低服裝業生產成本的念頭不謀而合。中國的服裝產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由於當地工資上漲,導致國際大品牌紛紛外移越南或孟加拉等地。自九○年代以降,中央政策的規劃者始終認為,若將紡織業重心遷到離新疆棉田不遠的地區並利用當地廉價的農村勞動力,就能讓中國紡織品變得更有競爭力。截至 2000 年,已有數十萬計的紡錠從上海及其他紡織中心運至新疆;2016 年後,紡織廠及成衣廠開始僱用關押在再教育營的維吾爾囚犯,支付他們比最低工資更微薄的薪水,同時領取興建廠房及運輸貨物的政府補貼。2018 年底,該地區基層發展部門發布聲明,表示「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的「航母」。對於默默利用中國對人權的剝削從中獲益的西方品牌來說,醜聞被攤在陽光下只是早晚的事。2018 年底,總部設於美國北卡羅萊納的獾牌運動服裝公司 (Badger Sportswear) 被美聯社披露旗下產品皆來自設於新疆再教育營的服裝工廠。報導曝光後,數間美國大學下架該公司商品;翌年元月,獾牌公司宣布終止與該廠商的生意往來。這類例子絕非個案,獾牌被揭發的真相只是冰山一角。《華爾街日報》在 2019 年 5 月的報導中指出,在中國再教育營接受「培訓」的維吾爾人被直接送往愛迪達、H&M 及 GAP 等國際知名品牌的供應鏈強迫勞動。無獨有偶,同年無印良品與優衣庫 (Uniqlo) 兩大日系品牌也因為在法蘭絨襯衫廣告中以新疆棉的柔軟性作為宣傳而備受抨擊。「什麼?他們竟然拿這句話當口號!」人權觀察組織的中國部主任蘇菲。理查森 (Sophie Richardson) 對此大為光火。某位推特網友表示:「不少維吾爾人熱愛並崇拜日本,這麼做形同出賣了他們。」然而事實是,新疆棉早已深入遍及全球供應鏈,很少有國際品牌能斬釘截鐵地聲稱自家服飾絕不摻雜該成分。當時新疆棉產量約占全世界二成左右,由於這些棉花最終會進入國際化的生產網絡,用於紡紗、織造、縫製等目的,因此不管衣服標示的是「越南製」或「中國製」, 都可能發現其蹤跡。有一段時間,新疆棉似乎受到當地層出不窮的人權侵犯事件牽連而惡名昭彰,但外界隨即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直接關聯。中國服裝製造業強迫維吾爾人勞動的事實昭然若揭,從德國人類學家鄭國恩 (Adrian Zenz, 又譯為曾德恩) 於 2020 年 12 月公布的情報中,更可看出新疆的強迫勞動制度亦直接涉及棉花採收。就在這份報告發表後不久,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針對所有新疆棉及番茄產品簽發暫扣令。美國自《1930 年關稅法》實施以來,原則上禁止進口任何強迫勞動生產的商品,但其中有項「消費者需求條款」明定若國內生產不足,為滿足消費需求可予以例外。美國國會直到 2016 年才通過修法,填補該漏洞,海關亦開始加強查緝。新疆維吾爾人的強迫勞動議題促成了美國國會罕見的兩黨合作。當時即將卸任的國務卿龐培歐在任內最後一天正式將北京當局對新疆所做的惡行定調為「種族滅絕」。2021 年 2 月,民主及共和兩黨共同提出的《防止維吾爾人強迫勞動法》再次被送進國會。該法案將建立一個「可反駁的推定」, 預設所有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商品皆為強迫勞動的產物。3 月 22 日,美國偕同歐盟、英國及加拿大對涉嫌侵犯新疆人權的中國官員實施聯合制裁。此舉惹得中國相當不悅。2021 年 3 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阿拉斯加與中國外交部長展開會談,中方針對其新疆政策遭美方嚴厲譴責一事表達簡潔有力的強硬態度。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毫不客氣直揭美國種族議題的瘡疤,以黑奴歷史暗示對方有這樣的紀錄,根本無權對中國說教。他說:「我們兩國最好自己管好自己的事,不要轉移矛頭,把國內的問題沒解決好,轉移到國際上去。」這句話不只講得酸,也足見天朝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態。但另一方面來說,美國的蓄奴歷史與中國在新疆的強迫勞動確實有幾分相似,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過去的悲劇會重演,但並非一成不變。在人類將土地改闢為棉田的歷史上,新疆的遭遇並未完全重蹈美國覆轍:原住民被趕盡殺絕,取而代之的是大批被迫種棉的黑奴;也未完全遵循英國經營印度的模式,逼當地居民自行轉行種棉。在新疆,棉業帶來寸草不生的沙漠,取代了當地人的存在。棉花成為滅族的手段,而非目的。維吾爾族人是被棉花殺死的,而非為了它犧牲。對此,美國人難辭其咎,原因不僅在於類似的歷史軌跡。美國一直是中國棉花的消費主力。2002 至 2020 年間,中國蟬聯美國成衣進口最大的來源國;相對地,自 2006 年以降,美國大舉輸入中國成衣及紡織品,數量遙遙領先世界各國。2017 年,美國及日本分別位居中國成衣的前二大出口國,前者的進口量竟然是後者的兩倍以上,價值高達 420 億美元,占中國成衣織品出口總值 16.5%。人權人士指出,由於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執法過程不透明,外界根本無法得知新疆棉禁令的執行狀況,甚至是否確實執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為了種棉用於服裝生產而實施的種族滅絕、強迫勞動及破壞環境等硬性作法絕非歷史產物。這些都是當前全世界最大棉花生產國的常態。若沒有眼睜睜看著中國侵犯人權卻無動於衷,美國不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中國成衣進口國。隨著北京當局不斷加大治疆政策的力道,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力促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這之前,美國國會於 1992 年通過法案,同意在對中的優惠關稅待遇問題上附加人權條件,意即中國必須努力改善人權,才能享有貿易最惠國資格。但在時任總統老布希否決該法案之前,就有六名零售企業高層組成代表來到國會山莊,敦促國會維持否決,強調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攸關美國市場能否取得廉價的成衣供應。該代表團由連鎖女裝品牌「The Limited」執行長萊斯理。韋斯納 (Leslie Wexner) 領軍,當時他身兼某個名為 RITAC 的零售業遊說團體的會長;同行者還包括凱瑪 (KMart) 連鎖賣場執行長喬瑟夫。安東尼尼 (Joseph Antonini)、型錄購物雜誌《Spiegel》總裁約翰。希爾 (John J. Shea) 及時裝零售集團「The GAP」主席唐納。費希爾 (Donald G. Fisher)。在新疆因人權侵害問題而聲名大噪之前,該地最為旅客所知的當屬以遍覽塔里木盆地和田、阿克蘇和庫車等綠洲城市為賣點的絲路之旅。中國現正著手擴大「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經濟合作倡議的規模,該計畫援引歷史上的絲路為先例,旨在透過鐵路、航道及天然氣管道等大型基礎建設,串連中國與新疆當地交錯縱橫的眾多重要經濟動脈,與世界建立連結。然而一帶一路與絲路在本質上卻是天壤之別:古代絲路商隊將中國織匠精心製作的絲綢帶到對東方舶來品趨之若鶩的歐洲市場,穿越廣袤遼闊、邊境鬆散的西域領土,沿途諸帝國民族組成多元,兼容並蓄且治理寬鬆。然而今日逃難到哈薩克的維吾爾人卻只能像被掐住脖子的鳥,被引渡回新疆。關於當前全新的世界秩序,有個典型實例可為借鑑,那就是商品能夠輕易且合法的跨境流動,但人卻不行。然而,若說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是假借古代絲路神話之名來推動一個與之相去甚遠的計畫,類似的手法西方在這幾世紀以來早已行之有年。當前西方仍然盛行的東方主義幻想中,絲綢之路是其中一環:它賦予了昔日將絲綢帶往地中海東岸的商隊路線某種近乎神話般的力量,至今仍是西方人心中對於奢侈品不可或缺的定義。全球服裝貿易的出現,實質上或許要歸功於棉花,但若論及其神話色彩,卻另有起源:一切都要從絲綢的歷史談起。本文摘自 索菲。譚豪瑟 (Sofi Thanhauser) 著作《穿過了:從人類服裝史發掘全球製衣體系背後的祕辛》, 繁體中文版由時報文化出版,林士棻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至 2023/11/20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2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 DQ PLUS, 就有機會獲得《穿過了:從人類服裝史發掘全球製衣體系背後的祕辛》: 詳見說明「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沒有劉姥姥,何來大觀園」台北新劇團2023新編京劇《劉姥姥和王熙鳳》
以故事而言,我們知道雅與俗,貧與富,盛極而衰,否極而泰,往往需要某種映襯,劉姥姥大觀園,之於整本《紅樓夢》, 可能就是這樣的對照組。劉姥姥本身跟大觀園、跟賈府算不上有關係,但她的女婿王狗兒,與王熙鳳祖上算是遠親。也因為如此關聯,劉姥姥第一次進了大觀園,王熙鳳贈與她二十兩銀錢。第二次就是名場面,以前課本選的劉姥姥逛大觀園即是出自於此。這時正是賈府如日中天,劉姥姥算盤手上線,讓眾人暗裡取笑:「這樣的螃蟹,今年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少說都要二十多兩銀子,乖乖,這一頓錢足夠我們莊稼人過一年了」社會學有個理論稱為炫耀性消費,砸重金買賓利、藍寶堅尼,停在車庫裡珍稀寶貝著,不過是一般奢侈消費;買來名車輕易就把他撞爛了,這才是炫耀性。劉姥姥動不動就用鄉下人的最低基本薪資,去估量大觀園裡飲食娛樂,這就是側寫。日日昇平歌舞,鐘鼓饌玉的賈府一家,怎對照出這些窮奢極欲的價值呢?第二次進賈府,王熙鳳也有些作弄姥姥,「一語未完,鳳姐便拉過劉姥姥,笑道:「讓我打扮你。」說著,將一盤子花橫三豎四的插了一頭。一頓操作後,「賈母和眾人笑得了不得」, 覺得鳳姐故意噁心姥姥,「你還不拔下來摔到他臉上呢,把你打扮得成了個老妖精了」, 但姥姥卻高 EQ 回應:「我雖老了,年輕時也風流,愛個花兒粉兒的,今兒老風流才好」。王熙鳳人稱鳳辣子,促狹心機,但從此也是認了劉姥姥這家窮親戚。之後幾次登門,賈府已經沒落了,賈母過世,黛玉香銷,鳳姐病危,膏肓之際將女兒巧姐託孤給了劉姥姥。《紅樓夢》著名的兩句題詞,「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正因為當局者看不透真假有無,才需要旁觀者的冷眼與熱心來對照,於是劉姥姥成了高樓起落的見證者,她與王熙鳳這渡盡劫波,從褻慢到真心的持扶,見證了榮國府的興衰代際。台北新劇團的《劉姥姥和王熙鳳》, 除了引這兩大經典人物入戲,背後更包含於對當代丑角名家孫正陽的景仰與關注。「劉姥姥」正是孫正陽頗具風格的代表角色,20 多年前孫正陽曾於台北演出《劉姥姥醉臥大觀園》, 在當時蔚為風潮。孫正陽表演風格兼容南北流派而極具個人特色,即使「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 為感念長久以來的提攜合作,同時也向父親李少春先生一生所致力成為的「表演派演員」看齊,李寶春展開史無前例大挑戰:演繹一位眾所周知的鄉下老太太,並且在非本行當的情況下,還得保有該人物的喜感特色,以及整部作品的可看性。幾經思量後撥雲見日:首先在老生本嗓上,透過聲腔的拿捏賦予劉姥姥新面貌。同時,也向父親的「表演派」理念取經,以角色性格為體,融匯各行當身段做表,讓劉姥姥不只是一個在舞台上使人發噱的鄉下阿婆型喜感人物,更是體現了她內在洞察力十足、大智若愚的一面。接著拉出在原著中與劉姥姥有鮮明連結的名女人王熙鳳做對應 - 由台北新劇團近年備受矚目的新生代旦角、京劇圈人稱「小仙女」的孔玥慈挑大樑,挑戰進入鳳辣子在千錘百鍊底下的內心幽徑,力求體現王氏在個性上的豐富面向。此次又更與美聲女高音林姿吟再度合作,既是劇中人物「薛寶釵」, 同時也是串場主唱,隨著場景變換敘說大觀園的時序變遷、物事人非。最後再借助國際作曲家鍾耀光的作曲及音樂設計搭配傳統文武場,於此水到渠成,經典脫胎換骨。過往的傳統戲曲在內容上多有「忠孝節義、傳統美德」的宗旨輸出,放到現代社會難免沉重。台灣的京劇表演團體自 80 年代以來便開始進行多方嘗試,力求為百年傳統碰撞出新火花。成立於 1997 年的台北新劇團,在團長李寶春帶領下,率領一眾青年戲曲演員,以老戲精華為本而增添新意,並維持一致的李氏風格。將於今年底上場的《劉姥姥和王熙鳳》- 李寶春的紅樓印象,透過表演者與音樂設計 2 個新意安排,除了帶來表演形式的突破,也希望給觀眾不一樣的體悟。更多《劉姥姥和王熙鳳》- 李寶春的紅樓印象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97175852300378113IG: 點我 FB: 點我資料來源: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台北新劇團特別感謝:本文《紅樓夢》相關賞析由祁立峰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 提供
「火辣床戲太多了!」美國Z世代想看的是,貼近真實且充滿希望的影視內容
2023 年,HBO 影集《偶像漩渦》(The Idol) 於坎城影展首映後,因劇中含有大量十八禁情節,使得負評如排山倒海而來,創下 HBO 有史以來評分最低的影集。當該片被貼上酷刑色情片 (torture porn) 的標籤時,也反映出製片方將性愛作為噱頭的同時,卻也忘了這些青少年觀眾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的《青少年與螢幕》(Teens and Screens) 研究報告指出,現在年齡落在 13 歲至 24 歲的 Z 世代,51.5% 希望在電視或電影裡,看到更多關於友情或柏拉圖式關係的內容。此外,44.3% 的 Z 世代認為「浪漫」的元素,不管是在電視還是社交網路上,都被媒體過度濫用;39% 希望能看到更多「無浪漫傾向」(aromantic) 或「無性戀」(asexual) 的角色;47.5% 認為大部分的影視作品中,性愛片段沒有必要出現。就像田馥甄《LOVE!》的歌詞唱著「怎麼這世界,每個人都愛別人,不愛自己。」美國 Z 世代對於千篇一律的浪漫或充滿激情的故事感到厭倦,一位來自喬治亞州 (State of Georgia) 的 17 歲的黑人男性表示:「美國電影完全缺乏柏拉圖式的關係。」「不喜歡看到每當有男女角色一同出現在畫面上時,最後就非得讓他們陷入熱戀不可。」一名來自紐約 23 歲亞裔女性則認為,「即使這個男人對女主角來說是一個大混蛋,但最後結局女主角還是會愛上對方。」儘管過去《暮光之城》(Twilight)、《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曾讓「三角關係」成為風靡全球的愛情套路,但對於現在的 Z 時代來說,十年前流行的故事情節,現在看只剩下厭惡與老套。《青少年與螢幕》研究者之一雅達・T・厄爾斯 (Yalda T. Uhls) 表示,雖然數據顯示 Z 世代希望在大眾媒體上的性愛情節能夠減少,「但此調查真正想表達的是,年輕人希望看到更多不同類型的情感關係。」美國 Z 世代對於媒體中的「性愛」內容不再有興趣,也反映出近年來 Z 世代「性行為率」不斷下降的原因。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DC) 研究報告中指出,2021 年僅有 30% 的 Z 世代表示「曾在過去一年內發生過性行為」, 此數據不只低於 2019 年的 38%, 更是調查有史以來最大降幅。除了新冠疫情的流行,是影響了人與人之間連結的主因,但早在 2020 年美國保險公司 Cigna 的調查就曾指出,73% 的 Z 世代認為「有時或總是感到孤獨」, 是所有調查年紀中,孤獨指數最高的。但有趣的是,雖然 Z 世代容易感到孤獨,但他們也不願因為寂寞,就隨便找另一半取暖。《青少年與螢幕》其中一項數據也顯示,56% 的美國 Z 世代表示「身邊越來越多人選擇單身,代表單身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它本身就是一個幸福的大結局。」44% 的 Z 世代對於網路戀愛也持負面看法,「寧可去打掃廁所,也不會去網路尋找約會對象。」不看戀愛無腦劇,那 Z 世代想看的是什麼?《青少年與螢幕》列出 21 個內容題材,其中「充滿希望、振奮人心」成為多數 Z 世代最想看的內容,其次是與 Z 世代自身,有著相似生活的故事。友誼、家庭、社會少數群體的主題,都是 Z 世代偏好的內容。儘管 Z 世代偏愛原創而非改編的故事,但超級英雄在他們最想看的內容中仍然排名第四。2022 年,青少年最想在螢幕上看到的主題是「與我生活不同的」, 但在 2023 年,該主題跌至第 9 位;與「與我生活相同的」反而上升至第 2 位。反觀倒數前五名的則是,政治或社會事件的時事內容、氣候變遷、狂歡 / 吸毒或酗酒、移民,以及非二元身分與 LGBTQ 相關的內容。《青少年與螢幕》研究員之一的史蒂芬妮里瓦斯拉拉 (Stephanie Rivas Lara) 表示,「作為 Z 世代的一員,我對這樣的結果並不感到驚訝。」「新冠肺炎過後,Z 世代開始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媒體,對於青少年來說是可以建立歸屬感的『第三空間』。因此,比起氣候變遷、流行病與瘟疫、全球動盪等標題聳動的內容,Z 世代更傾向在第三空間內,看到自己最熟悉的東西。」美國 Z 世代觀看影視作品的理由,大多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與「自我娛樂」, 但同時,過去的「美國夢」神話,對於 Z 世代來說已是與現實脫節的白日夢。42.2% 的 Z 世代認為「美國夢」是不切實際;37.8% 仍相信;20% 則無意見。其中,有色人種不喜歡美國夢的人數,也高於白人青少年。過去,許多好萊塢作品或是影集,都曾描繪為了完成夢想來到美國,追求美國夢 (American Dream) 的故事,儘管路途充滿了艱辛與阻礙,但最終美國夢必能實現。但是「努力就會成功」這句話,對於 Z 世代來說只是不切實際的癡人說夢。住在阿拉巴馬州 (Alabama) 的 23 歲女性認為:「除非幸運,不然對窮困的人來說,美國夢根本不可能實現。美國夢甚至不存在,只是貪婪的表現。」不要浪漫與性愛,更不要美國夢,Z 世代最後給出的答案是「他們喜歡能夠引起共鳴且真實」的內容。擁有 2.11 億的訂閱、以高昂的獎金和製作費用聞名的美國 Youtuber 野獸先生 (MrBeast), 在《青少年與螢幕》調查中被 Z 世代選為最真實的媒體。住在田納西州 (State of Tennessee) 的 11 歲黑人男孩認為,「MrBeast 的影片除了充滿了娛樂感,他也會製作一些幫助別人的影片。他做的事情,能夠讓人們團結在一起。」住在加利福尼亞 (California) 的 21 歲黑人女性則表示,《芝加哥故事》(The Chi) 是最能夠引起她共鳴的電視劇,「主角們生活的地方,甚至是遇到的問題與處境,都和我的生活非常像。作為一名黑人女性,我非常感同身受。」今年夏天,創下女性導演單獨執導票房最高的電影《芭比》(Barbie), 之所以能創下如此亮眼的成績,絕非偶然。一名 10 歲的黑人女孩在此研究中表示,「不管是電影《芭比》還是裡面的女孩們,她們對我來說都是如此真實。我想成為像她們一樣的人。」《青少年與螢幕》也引用了去年以年僅 19 歲之姿,拿下三座葛萊美獎的奧莉維亞羅德里戈 (Olivia Rodrigo) 過去接受《NME》的一段訪談:「我還記得我在看完《Barbie 芭比》時的想法,就像『哇,我好久沒看到一部完全不賣弄性感、痛苦或創傷的女性主導電影』。」面對一出生就活在網際網路發達、訊息爆炸的 Z 世代,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也代表他們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不知不覺中就戰勝恐懼?」《困惑的心》平行宇宙中的解碼神經反饋
文 / 謝伯讓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著有《大腦簡史》) 我第一次見到渡邊岳夫 (Takeo Watanabe), 是在 2005 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視覺科學會議上。渡邊教授當時是波士頓大學視覺科學研究室的主持人,專長在於人類的知覺學習現象。當年的渡邊教授早就已經名滿天下,一般學者的發表,大約要好幾年才有機會在頂級期刊 (例如《自然》、《科學》和《當代生物學》) 上出現一篇論文,而渡邊教授的論文,則幾乎是以每年好幾篇的速度出現在頂級期刊上。渡邊教授除了聰明博學,還有著讓人印象深刻的幽默個性,大概每講三句話,就有一句是在開玩笑。當年我常常被他的玩笑耍得不知所措,有時我甚至懷疑他的每句話都是玩笑。2011 年,渡邊教授一如往常地又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和其博士後研究員柴田和久 (Kazuhisa Shibata) 想要知道人類的「知覺學習」表現可否經由「神經反饋」的訓練來增強。而這項研究成果,就是《困惑的心》世界中的關鍵科學技術。所謂的「知覺學習」(perceptual learning), 就是我們在經年累月不斷接觸某種刺激後,通常對該種刺激的知覺敏銳度就會上升。比方說在不斷觀視左傾四十五度的線條後,我們對於此類線條的區辨能力就會越來越敏銳。又比如腫瘤醫師在不斷觀看 X 光片之後,對於特定異常病徵的偵測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一般來說,知覺學習總是要經過漫長的練習才會逐漸增強。有鑑於此,渡邊教授便突發奇想,他想要知道能否通過神經反饋的技術,去直接且快速地增強受試者的知覺學習表現。那什麼是「神經反饋」(neurofeedback) 技術呢?簡單來說,神經反饋就是把受試者的神經訊號即時反饋給他自己,例如把受試者某個腦區的神經活動量直接呈現在他眼前的螢幕上,如此一來,受試者就能「看見」自己腦中某個腦區的神經活動量,並透過嘗試去增強或降低螢幕上的訊號,來達到改變自己該腦區中神經活動的目的。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想要治療某位容易出現負面情緒的受試者,那就可以透過腦造影儀器,把他的杏仁核腦區 (一個和負面情緒有關的腦區) 活動量以數字的方式即時呈現在他眼前的螢幕上,接著受試者就能嘗試去降低螢幕上的訊號數字大小,並藉此壓制杏仁核的活動,若能成功達成此訓練,受試者的負面情緒就會下降。渡邊教授在 2011 年《科學》的那篇文章中,就是試圖透過神經反饋技術去增強受試者的知覺學習表現。他們先測量了受試者在觀視特定傾斜角度線條 (例如左傾四十五度) 時的視覺腦區反應模式。接下來,他們只需要把視覺腦區中的這種反應模式活動量呈現在螢幕上給受試者看,並讓受試者去調控增強螢幕上的這個訊號,此訓練完成後,受試者對於左傾四十五度的線條敏銳度就會增強。換言之,受試者不需要再經歷傳統的重複式視覺刺激訓練 (不需要一直觀視左傾四十五度的線條), 只要單靠神經反饋,就能達到一樣的功效!這項技術被稱為「解碼神經反饋」(DecNef; decoded neurofeedback), 後來也被廣泛應用在各種場域。例如在 2016 年的《自然 — 人類行為》期刊和 2018 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柴田和久、牛津大學的西摩 (Ben Seymour)、日本 ATR 計算神經科學實驗室的川人光男 (Mitsuo Kawato)、以及現任教於日本理研的劉克頑 (Hakawn Lau) 等人,就透過這項技術成功減緩了恐懼症患者對於特定事物的恐懼感。輕微的恐懼症患者,通常可以透過簡單的「曝光療法」來減輕恐懼:只要在安全的環境下,以最輕微的刺激強度去逐步讓患者接觸令其害怕的事物,就能達到治療的效果。比如說病患害怕蜘蛛時,一開始可以讓病人先觀看模糊或長相可愛的小蜘蛛照片,然後再逐步變成觀看玻璃牆後的真實蜘蛛,並進步到眼前玻璃罐中的蜘蛛等等。然而嚴重恐懼症的患者,常常卻會連最基本的曝光治療都無法進行,因為嚴重恐懼症患者只要眼前或腦中一出現會令其恐懼的事物影像,就會崩潰而無法繼續治療。運用這項技術,畏懼蜘蛛的榮恩衛斯理或許能克服蜘蛛恐懼症 (Arachnophobia), 果斷地走進禁忌森林,無須擔心恐懼加深、陰影面積變大。有鑑於此,上述的團隊就採用了「解碼神經反饋」(DecNef) 技術來進行治療協助。他們先找來一般的正常受試者,透過腦造影去收集這些正常受試者在觀看蜘蛛時的視覺腦區反應模式。接下來他們就找來蜘蛛恐懼症患者,然後同樣利用腦造影的方式去即時觀察其視覺腦區反應模式。而其中的關鍵操弄就是:只要蜘蛛恐懼症患者的視覺腦區反應模式和正常受試者在觀看蜘蛛時的視覺腦區反應模式很相似時,就給馬上給予正向獎勵 (金錢獎勵)。結果發現,這個方法可以有效減緩患者對蜘蛛的恐懼反應!這也就表示,恐懼症患者可以不用再經歷「曝光療法」, 透過這種新的方式,他們可以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戰勝恐懼。渡邊教授的「解碼神經反饋」技術,已經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嶄露頭角,目前不但可以用來和緩恐懼反應,也可以減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病徵。而在理察。鮑爾斯所創造的平行奇幻宇宙《困惑的心》中,這項技術更是經歷著驚人的蛻變。這個源自現實世界的腦神經科學技術,會如何在《困惑的心》的科幻領域中展現出不同的奇特樣貌?這項技術是否會撼動人類的心靈、是否能扭轉物種間的互動?鮑爾斯的《困惑的心》, 將帶領我們探索科學與科技、心智與人性,以及道德與命運之間的微妙關聯,並在其中展開一場全面的深刻反思!本文摘自《困惑的心》, 繁體中文版由時報出版,施清真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
「追追追,就能追到妳的心?」印度寶萊塢電影中歷史悠久的跟騷愛情夢
2015 年在澳洲,一名叫桑德許。巴利加 (Sandesh Baliga) 的印度男子,被指控跟縱騷擾兩名婦女,並自稱是她們的男朋友。但澳洲地方法院最後並沒有將巴利加定罪,原因是巴利加聲稱自己所看的印度電影讓他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跟蹤對方,對方最終一定會愛上他。巴利加的律師也告訴法官,印度男性像寶萊塢電影主角那樣跟蹤婦女是「正常」的,因此被告 (巴利加) 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最後,法官認為巴利加的行動是受到印度文化影響,因而將他無罪開釋,條件是未來 5 年內必須保持良好的舉止。這樁案件的判決結果,乍看之下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卻也讓人一瞥寶萊塢電影中氾濫的正常化、甚至浪漫化的性騷擾行為,是如何普遍影響到印度男性在兩性關係中的舉止。寶萊塢在銀幕上騷擾、追逐、強迫女性有長遠的歷史。從 1960 年代開始便出現相當「豐富」的跟騷場景,不管在跟騷的地點、方法、交通工具上都「包羅萬象」、「別出心裁」, 而且各個世代的當紅男星都曾經是對女主角窮追不捨的跟騷者。早在 1964 年的寶萊塢電影《合流》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當時的寶萊塢紅星拉吉。卡普爾 (Raj Kapoor), 在南印度湖光山色的烏蒂湖,駕著遊湖船跟騷女主角。風光明媚的大吉嶺,也經常是寶萊塢跟騷場面的背景。在 1969 年的電影《崇拜》(Aradhana) 中,飾演男主角的演員拉傑許。卡納 (Rajesh Khanna) 坐在汽車裡,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跟隨坐在大吉嶺蒸汽火車裡的女主角。但寶萊塢的跟騷場景無遠弗屆,並不僅限於印度境內的名山勝水,在 1967 年的《巴黎一夜》(An Evening in Paris) 中,跟騷地點來到了法國地中海,跟騷方式也推陳出新,男主角夏米。卡普爾 (Shammi Kapoor) 懸吊在直升機上,跟騷正在快艇衝浪的女主角。不過,當騷擾場景發生在女性的私密空間時,格外令人覺得毛骨悚然。在 1970 年的電影《我的名字叫強尼》(Johny Mera Naam) 中,寶萊塢男星戴夫。安南 (Dev Anand) 偷窺獨自在屋內的女主角,他的臉不斷從女主角屋裡似乎關不完的大小門窗孔洞中出現,無孔不入的驚悚氛圍直逼恐怖片!達曼德拉 (Dharmendra) 是另一名活躍在 1960 至 1970 年代的寶萊塢紅星,他曾經在銀幕上呈現了各種令人大開眼界、匪夷所思的跟騷場景。他或是跑步、騎單車跟騷駕著馬車的女主角,或是在懸在高空的起重機吊籃中騷擾他心儀的女性,甚至駕著單翼飛機跟騷駕著直升機的女主角!1969 年的電影《愛,唯一的愛》(Pyar hi Pyar) 中,達曼德拉在懸在高空的起重機吊籃中騷擾他心儀的女性。雖然跟騷場面這麼多元,但騷擾的結果卻是驚人地統一,在一部電影、甚至短短一首歌的時間裡,女主角的芳心幾乎總是無一例外地被死纏爛打的跟騷者收服。被跟騷者的態度從一開始的拒絕與嫌惡,到最後心甘情願地倒入跟騷者懷裡,宣告著跟騷者的勝利。像巴利加這樣的男性,從這些寶萊塢影片所接收到的訊息是:「只要鍥而不捨地跟騷,一定能夠贏得美人歸。」「」(All India Bakchod) 是一個成立於 2012 年的網路喜劇團體與製作公司,專門創作嘲諷時事的影片。他們曾在 2016 年發表一支名為〈寶萊塢性騷史〉的短片,以諧擬的方式,調侃寶萊塢將跟騷行為浪漫化的傳統。〈寶萊塢性騷史〉一開始用字幕簡述桑德許。巴利加的跟騷案件,接著將 6 支從 1965 年至 2014 年的經典寶萊塢歌舞影片加以改編,串聯成一段傳統的跟騷情節,只不過歌詞顛覆原本浪漫內容,由滑稽演出的男女主角,直白辛辣地唱出男主角行為的性騷擾本質。〈寶萊塢性騷史〉整支影片的結構跟一般歌舞片一樣,先是男主角 (Vicky Kaushal 飾) 看到女主角 (Richa Chadha 飾) 就一見鍾情,但女方對男方興趣缺缺,男主角便展開各式騷擾,最終女主角還是屈服在對方強加的愛意之下。影片的第 1 段,改編自寶萊塢巨星阿米爾。罕 (Aamir Khan) 主演的電影《無可自拔愛上你》中的歌舞場景,描述男主角看到新來的女大生一見傾心,但因對方拒人於千里之外,他便想給女孩來個下馬威,開始用各種霸道、甚至霸凌的求愛方式追求女主角。第 2 段改編自〈誰比你更好〉, 原本的歌詞大意是:「誰比你更好,取我的心、肝、生命,我是你的,我的愛人,你承認我們。」, 在〈寶萊塢性騷史〉影片中被改編成 :1965 年電影〈誰比你更好〉的片段。影片第 3 段的求愛場景,則是改編自經典的〈戴紅圍巾的女孩〉(Laal Dupatte Wali, Aankhein, 1993), 歌詞被直接了當地改成:第 4 段改編自另一位寶萊塢天王沙魯克。罕 (Shahrukh Khan) 主演的《雙城風波》中的歌舞片段:這裡指涉了寶萊塢最經典的臺詞之一,也是跟騷者用來說服自己的迷思:女生嘴裡說不要,心裡其實說要 (honthon pe na dil me haan hoyenga); 女生的不要就是要 (ladki ke naa mein bhi haan hai)。在〈寶萊塢性騷史〉中,女主角剛開始也是一貫地拒絕男主角,到了第 5 段的最後,女主角終究還是像大部分的寶萊塢情節一樣,接受了男主角的求愛。第 6 段以改編自沙希德。卡普爾 (Shahid Kapoor) 主演的《血戰血還》中的歌舞片段作為結論,歌詞宿命地指出這樣的情況將會持續,大眾也會繼續對這樣的情況保持沉默。2013 年由沙希德。卡普爾主演的《血戰血還》中的歌舞片段。〈寶萊塢性騷史〉最後以桑德許。巴利加在澳洲被無罪開釋的字幕作結。「全印亂講平台」對於寶萊塢長期美化性騷行為,做出令人捧腹的嘲諷,並獲得許多觀眾的共鳴。諷刺的是,這個會以戲仿風格批判父權社會的戲劇團體,卻也在 2018 年橫掃印度的 #MeToo 運動中翻車落馬,長期與「全印亂講平台」合作的藝人尤薩夫。查克拉波蒂 (Utsav Chakraborty), 以及「全印亂講平台」的創始團員之一古西藍。康巴 (Gursimran Khamba), 分別都被指控性騷擾。如今該團已經解散,團員也分別創作。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直至 21 世紀的今日,寶萊塢電影提供了不勝枚舉的性騷場景,而且幾乎所有的天王都是螢幕上的跟騷大師。其中,被譽為浪漫之王的沙魯克。罕更是當中的佼佼者,在他主演的多部賣座電影中,跟騷都是求愛的主要方式。例如,已經上演 28 年、至今仍每天早上 11:30 在孟買馬拉塔神殿戲院 (Maratha Mandir) 播放的《》。其實在 1990 年代的時候,寶萊塢一度出現以暴力及悲劇收場的跟騷片,傳統浪漫的跟騷者,轉變為對女主角有病態迷戀的偏執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部電影也是由浪漫之王沙魯克。罕主演,一部是劇如其名的《恐懼:一段暴力的愛情故事》(Darr: A Violent Love Story, 1993), 劇中由沙魯克。罕飾演的拉胡爾,迷戀已與蘇尼爾訂婚的姬蘭。他偷窺、跟騷姬蘭,造成姬蘭與家人的恐懼,迷戀對方的程度畸形到在房間裡不斷用投影機投射姬蘭的巨幅影像、時不時拿著話筒與早已死去的母親談論姬蘭、用刀子將姬蘭的名字血淋淋地刻在自己的胸口上,甚至還綁架姬蘭,強迫對方跟他結婚,最後在激烈的纏鬥中被蘇尼爾殺死。1993 年電影《恐懼:一段暴力的愛情故事》(Darr: A Violent Love Story, 1993)。隔年,沙魯克。罕在另一部電影《孽愛》(Anjaam) 中,扮演同樣病態且暴力的跟騷者。他所扮演的維傑 (Vijay Agnihotri), 死命糾纏對他毫無興趣且已有婚約的雪凡妮 (Shivani Chopra), 他接近雪凡妮的丈夫,最後還殺了他。當他繼續求歡不成後,就誣陷女主角入獄,甚至還開車撞死雪凡妮的姊姊及女兒。女主角出獄後展開她的報復行動,電影最後以兩人同歸於盡作為結局。將跟騷者描繪成恐怖惡棍、跟騷造成毀滅性結局,這樣的情節雖然較趨近現實,在寶萊塢中仍是少數,大部分的寶萊塢電影仍是將跟騷描繪成浪漫的舉動,並由天王出演。這樣的詮釋讓觀眾同情跟騷者,並默許或贊同他「浪漫」、「癡情」的騷擾行為,其中由南印度天王丹努許 (Dhanush) 所演出的《我是你的羅密歐》(Raanjhanaa, 2013) 也是一例。就連《廁所愛情故事》(Toilet:Ek Prem Katha) 這樣旨在傳遞重要社會訊息的電影,也不忘插入一段「浪漫」的跟騷情節。主演這部電影的印度演員阿克夏。庫馬 (Akshay Kumar), 近年來也曾出演過台灣觀眾熟悉的印度電影《護墊俠》(Pad Man) 等提倡女性權益的電影;在日常生活中也積極從事婦女權益相關活動,還與人共創女子防身學校。但在電影中的「跟騷歌曲」《別傻笑》(Hans Mat Pagli) 中,這位「婦女之友」所飾演的男主角騎機車、走路,到處跟蹤女主角,甚至喬裝成茶販或是爬到樹上,用手機恣意偷拍對方,看來格外諷刺。2017 年電影《廁所愛情故事》中的「跟騷歌曲」《別傻笑》, 阿克夏。庫馬所飾演的男主角騎機車、走路,到處跟蹤女主角,對照其所參演有關女性權益的電影相比,這樣的形象格外諷刺。寶萊塢是 2018 年印度 #MeToo 運動引爆的地方,也是性騷案件的重災區。儘管寶萊塢長期在螢幕上將性騷正常化與浪漫化,近期亦有幾部探討性騷擾的嚴肅影片,當中較受好評的一部是 2016 年的《紅粉驚魂》。電影以黑幕開始,觀眾看不到螢幕上發生的事情,只聽到一群男女愉快吃飯、飲酒、聊天的聲音,當中一名男子要女子再喝一杯,女子說:不了,我覺得太晚了...... 黑幕結束後,氣氛一轉,畫面出現一名頭破血流的男子,正被兩名同伴急忙送到醫院急救。在車上時,其中 1 人問:「警方會介入嗎?」接著鏡頭切到在另一臺車上的 3 名神情慌亂、驚魂未定的女子。深夜時分在德里郊區的 3 男 3 女 2 組人馬,為電影的前半場設下了懸疑緊張的基調。隨著劇情推展,觀眾逐漸拼湊出事件的輪廓,即這 3 名女子在一個演唱會上認識了 3 名男子,在男子的盛情邀約下共進晚餐。但這一晚,後來卻以其中一名富二代男子拉傑維爾的眼部,遭其中一名女子米娜用酒瓶砸傷、被緊急送醫收尾,而這也是 3 名女子惡夢的開始。女方開始遭到男方報復,失去工作、被迫搬家,3 名女子中的米娜去報案時甚至被警方勸阻,還遭到男方綁架、騷擾、威脅,男方甚至控告米娜賣淫與蓄意謀殺。3 名女子的身心遭到極大的折磨。女孩的鄰居是一名因心理健康因素退休的名律師迪帕克,由寶萊塢最受敬重的男演員阿米塔。巴強 (Amitabh Bachchan) 飾演,他注意到這群女孩的不安狀態,在聆聽女方說法後,決定重新披上律師袍為她們辯護。由此開始了了全劇下半場的高潮法庭戲。在雙方律師唇槍舌劍的激烈交鋒中,男方律師將事件呈現為女方想要進行性交易未遂,就指控對方性騷擾,並進行敲詐及勒索。男方律師在法庭上採用常見的蕩婦羞辱方式質詢女方,例如單身女子獨居、晚歸、有男性訪客、與男人喝酒等,代表品行一定有問題。此外,男方律師在質詢其中一名女子安德莉亞時,特別問她:「你是 (印度) 東北人嗎?」接著又問:「你從事這行業 (賣淫) 多久了?」, 對此迪帕克在交叉詰問時向法官指出,男方律師並未詢問其他被質詢者來自什麼地區,唯獨強調安德莉亞的家鄉印度東北,已經帶有歧視或先入為主的偏見,而安德莉亞也隨即告訴迪帕克:「作為東北女孩,我覺得我在路上被騷擾的次數比一般印度女孩多。」這個段落雖然簡短,卻也難得地點出了這些被主流印度社會視為外地人的東北女性,在性騷擾問題上更為弱勢的地位。男方律師在法庭上用來說服法官的論據,充分展現了印度傳統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而迪帕克則以嘲諷的方式回擊對方,他根據男方律師的論點,以及男子護衛自身的說詞,提出了他所謂的婦女安全守則,包括:女性不應該跟男性單獨去任何地方...... 要不然就會被認為她是自願去的,而且大家可以對她毛手毛腳。女性說話時不能笑,也不能跟男性有肢體接觸,不然男性會認為這是帶有性方面的暗示,這些人類的自然舉止也會被認為是女性品行不端的證據。在我們的社會,時鐘的指針決定了品行,女生夜間在路上單獨走時,車子會減速,車窗會搖下來;在白天,絕對沒有人會有這樣的念頭。女性不應跟男性喝酒,要不然男性會認為這表示女性也願意跟他上床;可是如果是男性喝酒,後果只不過是傷身而已。迪帕克接著當頭棒喝地指出:「我們的社會一直在朝錯誤的方向努力,我們應該拯救的不是女孩,而是男孩。因為拯救了男孩,女孩也就安全了。」社會總是將避免性騷擾的責任加在女性身上,卻忽略真正應該接受正確情感教育的是騷擾者。在質詢米娜的時候,迪帕克忽然模仿男方律師的蕩婦羞辱方式,問起她的私生活:「你是不是處女?你的第一次是跟誰?他有沒有付錢?聽說你還跟和其他人發生過性關係......。」而這番令人詫異的問話,原來是為了導出米娜的關鍵證詞:「既然你已經跟別人發生過性關係,為什麼當天晚上就不行,你說了什麼表明你的態度?」在他凌厲的逼問下。米娜說:「我說了不要!」由此,迪帕克做了簡潔有力的結案陳詞:「不要」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不需要更多的解釋。」這些男孩必須認識到,「不要」的意思就是「不要」。不管這些女孩是熟人、朋友、女朋友、性工作者、甚至是你自己的老婆,「不要」的意思就是「不要」。當別人說了這個字,你就必須要停止,否則就是犯罪 。迪帕克所說的這段話,給寶萊塢電影中常見的傳統臺詞「女生嘴裡說不要,心裡其實說要」打了重重的一記耳光。影視文化對於觀眾的價值觀與行為起著深淺不一的影響,寶萊塢中長期呈現的浪漫化跟騷情節,對沉迷於寶萊塢影片的男性起了一定的鼓舞作用,不只是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巴利加,有幾名印度本土跟騷案件的加害者都曾提及受到寶萊塢電影的「啟發」。然而《紅粉驚魂》中選擇用男性律師來為這群女孩打贏官司,卻也招到一些女權分子的批評,認為這樣的性別安排,似乎又強化了男性是女性「拯救者」的刻板印象。但由大多數印度男性觀眾的角色模範阿米塔。巴強,來扮演這個角色,也許更能灌輸他們正確且健康的兩性關係?「因為拯救了男孩,女孩也就安全了。」
讓浮游生物吃掉微塑膠可以解決汙染?研究:恐造成「奈米塑膠瘟疫」
解決塑膠汙染除了少使用,沒有更好的辦法,且散落世界各處的塑膠可能對人類構成愈來愈大的威脅。科學家發現,海洋和淡水發現的浮游動物,雖然可攝入並分解微塑膠,但並不是吃掉塑膠,而是將顆粒分裂成數十萬個更小、可能更危險的奈米塑膠。處理陸地和水生環境難降解的塑膠汙染,是現代世界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小於 5 公釐的微塑膠隨處可見,從格陵蘭島浮冰、溪流、河流、土壤到甚至人類胎盤。先前,科學家發現一種浮游生物會吃塑膠,可能成為去除水中微塑膠的希望。但最近發表於《自然。奈米技術》期刊的研究認為,後果可能更嚴重,因這種輪蟲浮游生物有專門咀嚼裝置,透過嘴巴周圍旋轉纖毛輪狀構造,每天產生 348,000 至 366,000 個小於 1 微米的奈米塑膠,顆粒厚度約人類頭髮的 1/70。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領導的團隊,將海洋和淡水輪蟲放在不同尺寸塑膠環境,檢測到食品容器的聚乙烯微塑膠及奈米塑膠,發現所有輪蟲都能攝入最大 10 微米的微塑膠,分解後將數千種奈米塑膠排泄回環境。這些動物極其微小、無所不在且數量眾多,某處 1 公升水就有高達 23,000 隻,科學家在中國最大湖泊鄱陽湖發現輪蟲每天產生 13.3 兆個塑膠顆粒。這些會攝入微塑膠的生物,都是將微塑膠誤認為藻類吃下肚。2018 年科學家發現南極磷蝦能將聚乙烯顆粒分解成小於 1 微米的奈米塑膠。而磷蝦是鯨魚、企鵝和海豹的主要食物來源,這些微塑膠很可能從磷蝦轉移到鯨魚、企鵝和海豹等大型掠食者。但麻州大學團隊認為,南極磷蝦基本上生活在無人地。他們選擇輪蟲的部分原因,是因為這種浮游生物遍布有人居住的溫帶和熱帶地區。理論上,每種微塑膠都可分解成 1,000,000,000,000,000 個更容易傳播的奈米塑膠顆粒,如果鄱陽湖輪蟲每天產生 13.3 兆個奈米顆粒,那全世界產生的微塑膠量就會難以想像的巨大。團隊認為,奈米塑膠對生物體來說比微塑膠更危險,因更豐富且更具反應活性,汙染範圍更遠,且會滲透活細胞。奈米塑膠不僅對各種生物體有潛在毒性,也是其他汙染物的載體,此外分解過程中和後,釋放的化學添加劑可能會更多,呼籲全球科學家需更關注「奈米塑膠瘟疫」(plague of nanoplastics) 對生物的影響。
臭蟲產生抗藥性 法國之後,韓國也面臨「蟲起人生」
法國巴黎將於 2024 年舉辦夏季奧運,然而準備期剩不到一年的緊鑼密鼓階段,巴黎卻傳出臭蟲恐慌,甚至成為政治攻防議題,政治人物還憂心忡忡稱「沒有人安全」, 好像談論恐怖攻擊,其實是在講臭蟲 (Bed bugs)。不僅巴黎,韓國仁川、大邱也傳出遭臭蟲入侵,導致市政府全面掀起滅蟲大戰。這不只法國或韓國的問題,也不是臭蟲現在才突然爆發,全球臭蟲本於 20 世紀一度消失,人們遺忘臭蟲造成床單斑斑血點的恐懼,但 20 年來臭蟲受惠全球旅遊、民宿興起,以及產生殺蟲劑抗藥性,早就捲土重來。臭蟲雖然不是傳染病,但咬人會痛癢難耐,所以人類深惡痛絕,法國這波臭蟲恐慌源於社群平台傳播巴黎大眾交通工具、電影院、機場有臭蟲的影片,影片真實性未經證實,但一想到出門搭個車就會把臭蟲帶回家,讓法國民眾嚇得不敢搭捷運。其實法國臭蟲問題並非一日之寒,而是長期惡化。2017 至 2022 年法國超過一成民眾家中有臭蟲。臭蟲的出現給人「不愛乾淨」的不良印象,這對即將舉辦奧運的法國形象是一大打擊,但一向給人乾淨形象的韓國,臭蟲也捲土重來。1960 年代韓國發動大舉消滅臭蟲的全國性行動,此後徹底殲滅臭蟲,幾乎再也沒有臭蟲蹤跡,近來卻在仁川、大邱出現臭蟲,引起高度警覺,不只仁川、大邱兩市政府,連同首爾也全面發動殲滅臭蟲計畫。此外,美國紐約、芝加哥等許多大城市都有,近 20 年來,臭蟲全面大復興。自古以來臭蟲問題本來就比現在嚴重,旅館幾乎不可能沒有臭蟲,只要比較少就已算很好了,倫敦旅館臭蟲多到住客要喝到半醉才能睡著,不然整晚被臭蟲咬到根本無法入睡。這情況直到 1940 年代有了天翻地覆的逆轉,因人類大舉使用 DDT 消滅蚊蟲,主要是為了對抗瘧疾,同時也用 DDT 消滅會傳染斑疹傷寒等疾病的蝨子,DDT 灑好灑滿後,臭蟲遭池魚之殃,也跟著遭殲滅。自此至少已開發國家臭蟲幾乎絕跡,即使 1972 年禁用 DDT, 歐美已開發國家臭蟲也無力回天,歐美過了好一陣子沒有臭蟲的年代。但 21 世紀後臭蟲大復興,不論英美、澳洲甚至日本都全面復甦。澳洲 1999 至 2006 年臭蟲案例暴增 45 倍,美國疾病管制局也早在 2010 年就警告臭蟲數量大舉增加。到如今法國恐慌,以及連韓國也淪陷。幾個基本原因對臭蟲有利,首先是都市化程度大增,有利臭蟲增殖與散播;全球化國際交流更密切,更讓臭蟲從相當多落後國家,重新入侵已沒有臭蟲的先進國家。沙發客與 Airbnb 這類「共享」住宿方式也讓臭蟲更容易「共享」, 因一般民宿不一定像專業旅館以高溫處理床單殺滅臭蟲。但最重要的是,臭蟲這幾十年來,對主要殺蟲劑逐步發展出抗藥性。古代每當發現有臭蟲,最極端辦法是把整棟房子都燒了。現代當然不可能這麼做,於是發現臭蟲時,人類就會噴灑殺蟲劑,噴了幾十年下來,臭蟲演化出抗藥性,幾乎對所有殺蟲劑都有抗性,不論主流類除蟲菊精,或以前 DDT 都越來越難殺死臭蟲。非殺蟲劑除蟲辦法效果也大減,過去使用矽藻土吸乾臭蟲水分使其乾死,但臭蟲也演化成更耐乾燥,不再能被矽藻土輕易殺死。唯一仍完全有效的辦法是高溫消滅,室溫熱到 45°C 以上就能消滅臭蟲,且臭蟲再怎麼演化也很難耐高溫,天寒地凍也能凍死臭蟲。殺蟲劑方面,目前薰蒸殺蟲仍有效,不過不管薰蒸還是加熱,一樣的問題是成本較高,所以家戶、民宿可能無法負擔要常常除蟲。尤其臭蟲肆虐的低收入社區也不可能負擔,結果就是低收入社區無法根絕臭蟲,成為庇護溫床,臭蟲從中不斷入侵到其他社區。為了減碳推廣大眾運輸、Airbnb 經營模式,以及疫情結束後全球旅遊大舉復甦,都成為臭蟲全面擴散的新動力。法國臭蟲恐怕難根絕,韓國就算能重新根絕臭蟲,不小心帶著臭蟲出國的國際旅客,也可能隨時把臭蟲又帶回韓國,防不勝防。要是出國卻把臭蟲帶回家,那可是相當惱人,但更驚悚的是,萬一有人把臭蟲帶上大眾交通工具,沒出國搭捷運就染上臭蟲,簡直衰爆,這也是法國引發臭蟲恐慌的原因,雖然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另要如何防臭蟲?其實臭蟲不難找,臭蟲吸完血後排便會在床單留下髒髒的棕紅血漬,若民宿發現有血點,就知道這間房有臭蟲,該換一間。歐美臭蟲問題已多到專家不只建議若懷疑住到有臭蟲的房間,回家前行李與身上衣物都要加熱除蟲後才能帶進家門,路上看到別人不要的家具甚至書都不要直接撿回家,一樣要先加熱除蟲,夏天時利用酷暑,或溫帶冬天天寒地凍時放在室外一兩天等蟲凍死。人類如今回想起臭蟲的恐怖,但臭蟲復興大勢無法擋,人們只能一邊提心吊膽,一邊小心別讓臭蟲進家門了。
實現交通「零死亡願景」 瑞典電子圍籬保護行人、減少空汙和噪音
2017 年 4 月,斯德哥爾摩鬧區皇后街發生卡車恐怖攻擊,造成五死悲劇,是瑞典投資「電子圍籬」(geofencing) 的起點,政府相關當局和運輸公司代表齊心協力,尋找防止重型車輛被劫持並作為武器的方法。電子圍籬 (或稱地理圍欄), 是適用某些規則的虛擬圍籬。舉例來說,混合動力車的導航系統設置了這種虛擬的地理圍欄,在進入該區域時會被自動切換成電動模式。在圍籬裡,車輛行駛不得超過一定速度,或僅允許電動車輛在該區域內行駛。這個計畫是由瑞典交通管理局、斯德哥爾摩市、哥德堡市 (Gothenburg) 及斯堪尼亞 (Scania)、維寧爾 (Veoneer)、富豪汽車 (Volvo Cars) 和富豪集團 (Volvo Group) 共同制定。電子圍籬的目的在使城市更安全,同時減少空氣汙染和噪音。瑞典交通管理局和林業公司 SCA 2023 年年初在選定路段進行木材運輸測試。透過電子圍籬,木材卡車在這些道路行駛的速度自動被限制。卡車透過 GPS 偵測限制區域,然後將速度降低到程式速度。在哥德堡的兩輛電動公車和七輛混合動力公車也配備了電子圍籬,以便在進入電子圍籬區域時能改為電動模式,減少噪音和汙染,並在行人和自行車較多的街道上降低車速,以減少事故的風險。不過,瑞典交通管理局數位化顧問安娜 - 卡琳。薩爾米 (Anna-Karin Salmi) 說,目前仍無法阻止像皇后街那樣的攻擊。從技術上講,遠端控制行駛速度過快的車輛是可能的。但當今的法規要求駕駛員始終擁有控制權並且可以斷開系統,因此無法從外部主動煞車,也不可能阻止車輛行駛特定路線。此外,由於電動滑板車缺乏相關法規且事故頻繁,在斯德哥爾摩,電動滑板車也配備了電子圍籬,因此在行人較多的地區,行駛電動滑板車不能超過每小時六公里。瑞典四個最大的城市 (斯德哥爾摩、哥德堡、馬爾默和烏普薩拉) 已經劃定了環保區 (二級), 在這些環保區內只允許駕駛配備先進環保技術的新型汽車。從 2020 年開始,寶馬汽車 (BMW) 與斯德哥爾摩合作,引入了環保電子圍籬。當混合動力車駛入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時,它們會自動切換為電動模式。BMW 將其技術稱為寶馬數位駕駛區 (BMW eDrive Zone)。此功能不僅可以追蹤環保區 (二級) 劃定的位置,而且如果在汽車導航系統中輸入了位於環保區內的目的地,還可以自動確保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有足夠的電力續航里程,以便能夠在環保區內行駛。透過 BMW 的新功能,汽車將在電子圍籬內自動切換到全電動且無排放的駕駛模式。負責該項目的交通議員赫爾登 (Daniel Helldén) 對此持正面態度,他認為這項技術可以讓斯德哥爾摩更輕鬆地實現碳排目標。赫爾登所屬綠黨推動在 2030 年將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收費站內區域全面劃為電動化駕駛區域。赫爾登表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展。目前斯德哥爾摩銷售的所有汽車中有 50% 是可充電汽車。如果我們能夠讓這些汽車在市中心使用電力運行,我們將更容易實現碳排目標」。現在斯德哥爾摩、哥德堡、馬爾默和烏普薩拉設有電動化駕駛區,未來將在更多城市推出。該技術是寶馬最新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標準配置,目前已應用於瑞典約 2,500 輛寶馬汽車。除了電子圍籬能改善行人安全,最重要的仍是人本教育。在瑞典,只要行人走在斑馬線上,任何車輛都必須停下來並禮遇行人通過,否則將被罰款。此外,零死亡願景 (Nollvisionen) 是瑞典交通安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面向,意味著交通中零死亡或重傷的願景。1997 年,議會通過決定實施此法令。實施措施包括在鄉村道路中間設置鐵絲欄杆以防止正面碰撞、增加測速攝像頭、增加環形交叉路口而不是紅綠燈交叉路口,以及每位駕駛人在參與駕照考試前都必須強制參加風險培訓課程 (含上下兩堂共約八小時課程)。除了理論課外,還實際觀看車禍影片、學員模擬不同車速下的車禍現場、體驗在車內被顛倒,以及練習在乾燥和結冰的道路上緊急煞車等。如果無法通過風險培訓課程,便無法參加駕照考試。這些風險培訓課程提升了駕駛人的風險意識,能夠有效保障和改善未來行車安全。
「母愛不分物種」傑克羅素犬自願當養母,親自餵奶流浪小貓
當蘇・斯塔布利 (Sue Stubley) 在路上發現 6 隻應該是被貓媽媽遺棄的小貓時,決定先將牠們帶回家,等到第二天早上再送到當地的動物收容所。沒想到,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斯塔布利飼養的傑克羅素犬毛草 (Teasel), 居然開始分泌乳汁,而餓壞的小貓們也爭先恐後地吸吮著。一整個晚上,毛草都緊緊貼在小貓們的身邊,當小貓跑去別的地方,毛草也會起身將牠們叼起來放回床上。斯塔布利表示,「因為毛草的產乳量不夠,所以我也必須同步餵食小貓。雖然毛草是第一次當小貓的媽媽,但她真得做得很出色。不管是狗養小貓,還是貓養小狗,跨物種母愛的例子並非罕見。2016 年,烏克蘭的一隻虎斑貓,將兩隻松鼠當成自己的小孩照顧。2023 年,加拿大的攝影師捕捉到一對禿鷹夫婦,居然將食物鏈中本應該是獵物的小紅尾鷹 (Buteo jamaicensis) 帶回自己的巢穴撫養。倫敦南岸大學 ((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 的生物學家瑞秋格蘭特博士 (Rachel Grant) 表示,跨物種的收養可能是一種先天誘發機制例如,幼鳥看到母親的鳥喙會去啄它;母鳥也會對幼鳥的行為馬上做出餵食的反應。如果物種之間越接近,跨物種的收養就越有可能發生,但像是鱷魚收養吉娃娃的狀況,就不太可能會發生。因此,同為哺乳類的貓和狗,驅動牠們「母性本能」的機制十分類似,而小貓本能地吸吮一隻狗的乳頭時,其實就和人類嬰兒生下來後,會發揮乳房爬行 (breast crawl) 的本能,利用自己的嗅覺、味覺、觸覺、微弱的視覺找到乳房。剛生出來的動物有尋找乳頭的本能,那分泌乳汁的「母性」也是一種本能嗎?今年 9 月,TikTok 瘋傳一則傑克羅素犬餵養一窩小貓的影片。獸醫安娜福爾曼 (Anna Foreman) 解釋,動物在懷孕期間或之後,體內會釋放催乳素,影響賀爾蒙的變化進而分泌乳汁。但在某些情況下,未結紮且未懷孕的狗也可以產生這些荷爾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狗在經歷發情期後,荷爾蒙變化可能會欺騙狗的身體,使其誤以為自己懷孕的 —— 假懷孕。當幼犬或幼貓吸吮或揉捏狗的乳腺時,即可能刺激催乳素和催產素釋放,讓狗分泌出乳汁。雖然小貓和狗之間哺乳的畫面非常溫馨,但安娜獸醫表示,由於狗奶本身的營養是針對狗而不是貓的,因此狗奶裡面的蛋白質、鈣等含量,對於貓來說仍不太適合。小貓暫時飲用狗奶是安全的,但不建議。
「先別急著冷靜」善用憤怒情緒,助你越級打怪、征服挑戰
憤怒一般被視為負面情緒,常與脾氣暴躁、沒耐心、壞脾氣等聯想在一起。經常發怒,人際關係肯定不好,影響工作表現,嚴重還可能因暴力行為而觸法。但就演化而言,人類會保有憤怒的情緒,一定是因為它能為人類祖先的生存提供某些優勢。最近就有研究表明,憤怒可以成為人們達成困難目標的強大趨動力。該成果已發表在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為了更適切地釐清憤怒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德州農工大學 (Texas A&M University) 心理和腦科學系的團隊,針對超過千名的受試及訪談者進行研究。實驗中,研究人員會設法引發受試者不同的情緒反應 (如憤怒、好奇、慾望或悲傷), 然後再向他們提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難題。結果無論何種困難的挑戰,被挑起憤怒情緒的受試者達成目標的完成度或速度,表現都比較好。在其中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還觀察到憤怒的受試者會透過作弊的行為,以達成目標。似乎有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傾向。研究人員還分析了最近兩次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所收集的調查數據。選前,受訪者被要求評估若他們青睞的候選人落選,他們會有多憤怒;選後,再追縱他們是否投票以及投票給了那位候選人?結果顯示,那些憤怒指數愈高的選民實際前往投票的情形愈踴躍。上述的研究結果表明,憤怒會令人為了實現預期目標而更加積極、努力,成功機率自然提高。領導本次研究的希瑟・倫奇 (Heather Lench) 教授強調,憤怒的情緒只有當目標較具挑戰性時,才會顯得有幫助。當目標較容易時,例如一些輕鬆的小遊戲,則沒有顯著的作用。倫奇教授表示,人們常認為輕鬆、愉快的情緒對於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非常有幫助,因而將追求快樂做為人生的主要目標。但這次的研究告訴我們,生氣並非都是壞事,有時反而能激發人們的鬥志及行動力,進而能達成艱難的目標。因此,不需要過分壓抑憤怒生氣的自己,這可能是身體面臨挑戰時的自然反應,適當的將情緒轉化至克服挑戰的行動上,反而能成為更有執行力的人。
「更關心畫作還是地球?」英國環保人士抗議氣候變遷,再度向藝術品出手
11 月 6 日上午,英國倫敦的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中,2 名來自環保運動組織「停止石油」(Just Stop Oil) 的青年,向牆上的畫作奮力揮舞緊急逃生錘,將畫作上覆蓋的玻璃敲出數個白色破洞。遭到攻擊的畫作,為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奎茲 (Diego Velázquez) 的知名作品《鏡前的維納斯》(La Venus del espejo)。「停止石油」來自英國,自 2022 年 2 月成立,他們主要的訴求,為阻止化石燃料持續開採、減少使用。組織成立後,曾多次利用封鎖道路、干擾球賽、破壞藝術作品等方式,希望引起大眾對環保議題的重視,促使英國政府給出承諾與相應政策。周一上午,2 名成員身穿印有「Just Stop Oil」字樣的上衣,以緊急逃生錘擊打《鏡前的維納斯》數十下。由於這幅畫作,1914 年就曾在婦女權利運動中被劃破,成員們敲打玻璃後,向在場的群眾高呼:「婦女沒有透過選舉獲得投票的權利。現在是起身行動的時刻,而不是只有空談。」「政治正在辜負我們。它在 1914 年辜負了婦女們,現在同樣辜負我們。」他們補充。事發後,館方很快地將展場淨空並報警;2 名成員隨後遭警方逮捕,倫敦警察廳在 X 上寫道:「2 名停止石油活動人士因刑事破壞罪被逮捕。國家美術館一幅畫作的保護玻璃已遭損壞。」最初,外界並不清楚畫作本身是否遭到損壞;但在隔天,國家美術館的發言人向外界表示,此事行動在畫作表面留下了細微的破壞痕跡。這也是停止石油的抗議行動中,首次實際對藝術品本身造成傷害。館方也表示,目前這幅畫作已經暫時撤下,進行保護、檢查工作。展間不久後將重新開放,不過同一處將展示維拉斯奎茲的其他畫作;《鏡前的維納斯》將於何時重新展出,則尚未有定論。國家美術館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對此次事件的聲明。在過去一年半中,為了提高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程度,環保行動者們盯上許多藝術家的作品。光是在去年,全球就曾發生 10 起以上「名畫攻擊事件」, 梵谷 (Vincent Van Gogh)、莫內 (Oscar-Claude Monet)、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的名作都曾面臨威脅。這些針對氣候變遷的名畫攻擊事件是如何開始的?讓我們按時間軸,回顧幾起去年發生的知名攻擊事件:2022 年 6 月 30 日,停止石油的成員將自己的手掌,黏貼在梵谷的畫作《盛開的桃花》上,這個行動也開啟了一連串「黏黏派」抗議手法。隨後,抗議成員被宣告判賠 2,000 歐元 (約新台幣 64,000 元) 罰款。緊接著在去年 7 月,同一團體的 2 名成員,選擇將手黏在英國風景畫畫家康斯塔伯 (John Constable) 的名畫《乾草車》(The Hay Wain) 的畫框上;2 天後,又有 2 名成員將手黏在達文西名畫的複製品《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上,同時在畫作下寫上「No New Oil」。到了 10 月,2 名停止石油的成員展開攻擊行動。不過這次,他們不再只是將手黏在畫框上,他們首先向梵谷的名畫《向日葵》(Sunflowers) 潑灑罐頭番茄湯,接著才將手黏在牆上。由於畫作有玻璃保護,並未受到實際損害,但這次的行動已成功「獲得」全球關注。引發軒然大波後,這種攻擊畫作的抗議行動並未結束,反而自英國向外擴散。10 月 23 日,法國畫家莫內的名作《乾草堆》(Les Meules) 在德國展出時,環保團體「最後一代」(Last Generation) 的成員,向畫作潑灑馬鈴薯泥,接著再將手黏於牆上。幾天後,這個團體的成員又將自己黏在恐龍骨架下方的金屬支柱,抗議政府的氣候政策。而在義大利,停止石油的成員將手黏在梵谷的名畫《夕陽下的播種者》(The Sower) 上。鏡頭轉向荷蘭,停止石油的成員則開始發揮創意,不只黏手,而是選擇將頭黏在韋梅爾 (Johannes Vermeer) 的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上。到了西班牙,全球環保團體「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 也跟進,將手黏在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大師哥雅 (Francisco Goya) 的兩幅作品上,並且在兩幅畫中間的牆壁上漆下「+1.5°C」字樣,隨後遭到拘押。11 月 15 日,最後一代奧地利分支的成員,將黑色液體潑向奧地利知名象徵主義畫家克林姆的畫作「死亡和生命」(Death and Life), 接著其中一位成員將手黏在畫作上。在南半球,同樣能夠見到藝術品破壞行動的影子。在澳洲,環保團體反抗滅絕的成員,也透過將手黏在畢卡索的反戰作品《朝鮮大屠殺》(Massacre in Korea) 上表達抗議。環保團體成員將手黏在安迪。沃荷名作上。接著,澳洲組織「停止補貼化石燃料」(Stop Fossil Fuel Subsidies) 的 2 名成員,將手黏在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名作「金寶湯罐頭」(Campbell's Soup Cans) 上。除了層出不窮的黏貼事件,環保團體還曾使用多種攻擊手法,例如近期就發生了在柏林地標布蘭登堡門上噴漆、將羅馬著名的特雷維噴泉染成黑色,以及此次的擊打畫作事件。在世界的抗爭歷史中,示威者將自己或鎖或綁在某處的抗議手法,已經行之有年,被稱作「緊鎖戰術」(lock-on)。例如:20 世紀初英國女權主義者為爭取女性投票權,將自己鎖在鐵欄杆上;德國環團將自己鎖在煤礦輸送帶上;澳洲環團將自己的頸部和汽車方向盤以大鎖鎖在一起等。台灣近年抗爭也有使出「緊鎖戰術」, 在 2014 年 11 月 28 日,國道收費員自救會為抗議訴求未得到交通部善意回應,集結三百多人,爬上遠通 ETC 電子門架,七名抗議者用鐵鍊把自己鎖在門架上斷食抗爭。而「黏黏派」可以說是「緊鎖戰術」的創意延伸,他們鎖定世界知名畫作,以膠水將自己與畫作黏起來,拉長了被架離現場的時間,也將全世界的目光「黏」了過來。由於成功引發關注,抗議團體在一波接著一波的抗議中持續仿照使用這種手法。對於這些抗議行動,各國的博物館館長們皆十分擔憂,認為這會對無價的藝術品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國際博物館理事會 (ICOM) 去年曾透國德國委員會發表共同聲明,提到這些極具歷史價值的藝術品,必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來加以保護,並且對於這些藝術品所遭遇的危險深感震驚。針對行動的負面批評、報導也隨之而來,根據一項 2022 年發布的調查,多達 46% 的受訪者皆表示,他們不贊成破壞性的氣候抗議,這些策略會減少他們對氣候變遷行動的支持。不過調查也說明,人們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態度不會因此改變。即使社會大眾的反應兩極,環保團體仍堅持行動的立場與目標。停止石油的發言人斯基特 (James Skeet), 週一受訪時提到,他們試圖透過這種行動,「激勵」博物館採取因應氣候變遷的行動。根據《國家地理頻道》報導,這些氣候抗議者們曾表示,針對藝術品展開行動的目的,除了可以引發極大關注,也是因為許多博物館並未著眼氣候議題,有些博物館甚至從化石燃料公司獲取資金。反抗滅絕的發言人沙尤克 (Shayok Mukhopadhyay) 提到,藝術的功能是讓人們理解所處的世界,並反思人類現況,然而這些場館並沒有履行這項職責,「這就是我們進入博物館的原因:告訴人們我們正處於緊急狀況,現在是時候面對了。」去年,梵谷的畫作《向日葵》遭到攻擊時,停止石油的抗議者則向大眾提出質問:「什麼東西更有價值?藝術還是生活?」「你更關心保護一幅畫,還是保護我們的星球和人類?」
「沒有幽默感請別使用!」馬斯克推出聰明、叛逆的人工智慧「Grok」
馬斯克 (Elon Musk) 的新 AI 真的推出了!這套 AI 名為 Grok, 官方說這是參造《銀河便車指南》設計出的人工智慧。其定位為 OpenAI 的 ChatGPT 的競爭對手,經過測試後,會提供給 X 每月 16 美元 Premium + 方案的訂閱者使用。Grok 的核心語言模型就是「Grok-1」, 耗費 4 個月打造。xAI 說明,最早期的原型語言模型使用 330 億組參數 (Grok-0), 但後來經過多次迭代最終打造出 Grok-1。並且官方表示,Grok-1 的語言能力已經可以超越 GPT-3.5 和 Inflection-1 等競爭者;只有 GPT-4 等擁有大量訓練資料和運算資源的模型,才能超越 Grok-1。Grok 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即時讀取」X (Twitter) 上的資訊,而且支援即時連網瀏覽功能,讓它可以在網路即時搜尋有關特定主題的最新資訊;不過 xAI 還是打了預防針,指 Grok 還是跟其他大型語言模型 (LLM) 一樣,仍然可能產生虛假或矛盾的資訊。官方也說,Grok 個性「有點聰明、有點叛逆」, 而且能回答其他 AI 可能會迴避的「尖銳問題」, 如果沒有幽默感的人,官方建議不要使用。Grok 這個名字來自羅伯特。海萊恩 (Robert A. Heinlein) 1961 年雨果獎作品《異鄉異客》中所創造的新詞。書中「grok」其實來自火星,但最終被現實的社群們解釋為「對某事深刻的同理心」。馬斯克先前曾表示,他認為當今的 AI 過於偏向「政治正確」, 但他的 xAI 其使命,就是為多元背景和政治觀點的不同族群創造人工智慧。馬斯克在 X 上貼出自己與 grok 的對話內容。主打「有點聰明、有點叛逆」有幽默感能力已超越 GPT-3.5 和 Inflection-1 給 X 每月 16 美元 Premium + 方案的訂閱者使用可以即時讀取 X (Twitter) 上的資訊
「如果沒錢,我連球都不能打」利用人性弱點的大師,打造網球史上最大規模假球案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網球公開賽,拿下溫布頓錦網球標賽的冠軍,成了許多網球選手的夢想。然而,這本應是孕育明日之星的場地,如今卻成為了數十億美元賭博的溫床。從 2016 年開始,網球選手之間開始傳聞有一位被稱為大師 (the Maestro) 的人,可以讓人一夜致富。這個人也會使用其他的名字,例如 Gregory、Greg、GG 或 TonTon, 有些球員甚至會用北歐最著名的維京英雄拉格納 (Ragnar) 稱呼他。他會突然出現在西班牙瓦倫西亞 (València) 的一個比賽,說著西班牙語、開著他的跑車、載著球員前往城市中最高檔的餐廳。接著,他又會現身比利時某個球賽場邊,用完美的俄語和球員聊天,或是為對方的妻子買鑽石戒指、支付機票費用,甚至是贈送一支手機或公寓。ATP 世界排名 487 名的前法國網球選手米克勒斯庫爾 (Mick Lescure) 在配合警方調查時表示,「網球界每個人都知道大師在操控比賽。他甚至能讓兩個對打的選手都為他工作。」但是,沒有球員對大師有太多了解,甚至知道他的真實姓名。職業網球賽事主要分為國際網球總會 (ITF)、全球網球巡迴賽 (ATP) 以及全球女子職業網球巡迴賽 (WTA), 而 ITF 往往是網球選手追求世界排名的途徑,一個優秀的選手可以在週末參加 ITF 巡迴賽,接著參加下週的溫布頓錦標賽。但對還沒有成名的選手來說,巡迴賽的機制非常不合理,即使贏得比賽也無法支付開支,而大多數的時間,選手們花在打網球上的訓練費、伙食費、交通費,幾乎是他們贏得的獎金的好幾倍。來自埃及的尤瑟夫霍桑 (Youssef Hossam), 多年來靠著家人的支持一路成為備受矚目的超級新星,2016 年他在 ITF 青少年巡迴賽中獲得第 8 名的好成績。但當他家的事業受到打擊、父親被診斷出癌症後,他知道自己需要找到可以維持生計的方式。此時,「大師」找上了他,用豐沃的獎金要求他打假球。故意輸球的感覺很怪。我將我的生命全部投注在網球上,但突然之間,我卻要為了賺錢,而賣掉自己、輸掉比賽。但我沒有選擇,如果沒有錢,我連網球都不能打。對尤瑟夫最困難的是,他的實力往往比對手還強,但他卻為了要故意輸掉一局,必須犯下只有初學者才會犯的錯誤。2020 年,尤瑟夫霍桑被控違反 8 起操控比賽、6 起協助賭博、2 起慫恿其他球員等罪名,遭到網球公正性調查小組 (TIU) 除名,永遠不得參加任何網球比賽。葬送這些網球選手美好前景的大師,真正的名字叫做格里戈爾薩奇席恩 (Grigor Sargsyan), 而他每天的工作,是慵懶地躺在床上,和多年來精心招募來的網球選手「談判」, 他需要這些選手故意輸掉一場比賽、一局,甚至只是一分,這樣他和來自全球的賭徒,就能操縱賭博的結果。薩奇席恩被捕的那天早上,他仍在操控賽事。他的床頭放了四支手機,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話和訊息不斷響起。當時鐘顯示凌晨三點時,也意味著另一頭的泰國 ITF 巡迴賽華欣站將準時在早上八點開打。薩奇席恩控制比賽的方式,是會向多名賭徒發送簡訊,告訴他們該下注哪場比賽,接著在賽前給球員們發簡訊。這些賭徒大多是亞美尼亞移民,他們在歐洲各地的賭博場所開設了至少 1,671 個帳戶。薩奇席恩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將 350 美元的積蓄變成了數百萬美元。而他也自詡為「羅賓漢」, 只因他向球員們支付輸掉比賽或部分比賽的費用,比他贏得比賽所獲得的獎金還要多。當多數人看網球比賽時,看得是球員以每小時 130 英里的速度回球,力量和控制的綜合表現;但對薩奇席恩來說,現在世界上幾乎每場職業網球比賽都有第二個目的 —— 賭博。目前,網球的投注額僅次於足球和籃球。2014 年網路逐漸普及化後,下注運動賽事已經不需要走進離家最近的彩券行,而是打開電腦就能投身比數的預測。2016 年,國際網球總會 (ITF) 與瑞士數據公司 Sportradar 簽署了一項為期五年、價值 7000 萬美元的協議,人們可以輕易獲得非電視轉播比賽的即時更新,而這些資訊讓許多和薩奇席恩一樣的人,即使無法觀看比賽,也能即時獲取比分、下注。根據博彩公司的數據,2016 年至 2022 年間的賭注激增 30% 以上,達 500 億美元;到 2018 年,超過四分之一的投注會集中在網球的低層級別的比賽上。然而,排名較低的球員可獲得的獎金很少,巡迴賽中的許多球員幾乎無法實現收支平衡,國際網球總會估計,在 14,000 名試圖靠這項運動謀生的球員中,有一半根本賺不到錢。薩奇席恩就是看準人性的「弱點」, 讓這些沒有錢的明日之星為他打假球。薩奇席恩之所以能深得球員們的信賴,「收編」上百位選手,靠得不只是金錢的魅力,他總是用「我只是一個贊助商和熱愛網球的粉絲」介紹自己,加上能自由切換五種語言的能力,最後靠著三寸不爛之舌,淡化操縱比賽的非法性,讓搖擺不定的新兵球員卸下武裝。此外,薩奇席恩也十分理解什麼叫做沒有錢的滋味。出生於亞美尼亞共和國 (Armenia) 的薩奇席恩,在 9 歲時隨著父母來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Bruxelles)。從小,他就生活在距離奢華富貴豪宅只有幾步之遙的貧困社區,童年是在和朋友從商店裡偷竊魚子醬、龍蝦和香檳的日子裡度過。薩奇席恩第一次找到歸屬感,是在 64 個方格內「將軍」國王,或是讓對手無路可走的西洋棋棋局裡。13 歲時,他曾贏得本地冠軍,與前世界棋王阿納托利・卡爾波夫 (Anatoly Karpov) 對局。控制自己手下的旗子,最後一步步走向勝利,曾是薩奇席恩覺得自己能掌握自己人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直到某場比賽,他突然發現自己無法掌控棋局後,薩奇席恩在 16 歲時永遠放棄了西洋棋。他開始在街頭漫遊目的的遊盪。某天,他經過一家彩券行,電視上正在播放法國網球公開賽,那是他第一次看網球比賽,且為此深深著迷,也是從那一刻起,他決定投身網球的世界裡。他在高中的體育課中選修了網球,開始往返球場;曾經一起偷東西的朋友則成了彩券行裡的常客,而他們的對話總是圍繞在足球賽事投注,不斷查看比分、賠率。此時,薩奇席恩不禁思考,這些還未成名的明日之星,一場比賽贏得的獎金可能還不足以支付飯店的住宿費,他認為,沒有錢的球員就和自己一樣生活在貧困和富裕的交界。這也讓薩奇席恩興起了一個念頭:「一個貧困的球員,願意為了幾千美元做什麼?」當時年僅 24 歲的薩奇席恩,發現比利時的阿爾隆 (Arlon) 的一場網球比賽,總獎金居然不到 2.5 萬美元,但參加的選手全都是職業球員。於是,薩奇席恩想試試他腦中的想法是否可行。他來到選手們下榻的飯店,找到一名坐在大廳角落的球員,開口直接問他「你喜歡賭博嗎?」意外的是,這名球員似乎馬上讀懂薩奇席恩的來意,也幾乎馬上答應他的提議:只要在第二局以 6-0 輸掉,就可以得到 600 美元。比賽的賠率是 11 比 1, 球員也遵照薩奇席恩的指示輸掉了比賽,最後薩奇席恩帶著賭盤贏來的 4,000 美元離開球場。如果說過去西洋棋選手的生涯中,薩奇席恩因過度緊張,而失去了掌控局勢的力量,那麼,操控網球比賽的分數,則是讓他重新獲得了人生的控制權,甚至是球場上的掌控權。而當薩奇席恩詢問那名球員「你知道還有其他球員,可能對這種交易感興趣嗎?」對方也不假思索地回答「絕對有」。為了不被抓到,薩奇席恩大多數的時候都睡在父母的公寓裡,此外,他總是耳提面命地要求他招募的球員保持低調、不要炫耀自己的財富。薩奇席恩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可以用大把的金錢,輕易操控比賽結果,但是他手上的那些棋子,卻不一定能夠按照他的想法行事。一名法國球員在故意輸掉比賽後,錄下自己在夜店將一疊現金撒向空中的影片,發到 Instagram 上後,薩奇席恩馬上傳訊痛斥對方。比利時聯邦檢察官很早就注意到網球場上的假球問題,雖然 2008 年網球公正性調查小組 (TIU) 成立,但操控球場比數的案件依舊層出不窮。2017 年,警方從許多網球選手的手機中,發現了數萬條打假球的證據,調查小組的珍妮肯尼迪 (Jenni Kennedy) 表示,「他們都以為自己不會被抓到,所以通常不會刪除手機裡的訊息。」2018 年,警方依循線索逮捕了薩奇席恩,當警方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時,他什麼也沒說,只是微笑著,彷彿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羞愧一般。當他被羈押於牢中時,讀了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 甚至將自己視為故事中的英雄。「老實說,這讓我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自豪。」雖然薩奇席恩提前獲釋,但他的審判也因新冠肺炎而推遲至今年 (2023), 薩奇席恩以規模最大、涉及金額最多、涉及比賽場次超過 375 場、參與球員數量達到 181 名網球選手,以組織犯罪、洗錢、詐欺罪被判五年有期徒刑。當《華盛頓郵報》詢問他對審判有什麼感想,薩奇席恩只說了一句「我想翻開新的一頁,過上更公正的生活。但如果檢察官查到更多內幕,就會有更多的人需要接受審判。」自 2022 年以來,已有 40 名球員因比賽造假而被​​禁賽或停賽。而對於網球選手長久以來被詬病、無法自力更生的問題,ATP 巡迴賽於 2023 年 8 月宣布了一項計劃 —— 為排名前 250 名的男女選手提供最低工資。除了提供財務援助外,也是希望球員能夠更加專注自己的比賽,同時也將支付教練和個人醫療師以及旅行費用。然而,這項計畫是否能完全杜絕球場上的「打假球」嗎?即使薩奇席恩被逮捕,另一頭的網球場仍在網路上激烈的下注,一名來自南非的前網球運動員表示,「假球問題依然是球場上人人皆知的秘密。但多數人只是裝作沒看見而已。」
在峭壁上歡迎您光臨!全中國「最不方便的便利商店」
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的「便利商店」, 可能出現在任何地方,學校旁邊、公司附近、你家巷口,甚至是在難以輕易抵達的懸崖上!中國湖南的石牛寨地質公園,半空中有一間醒目的小屋沿著峭壁建造,黃色的牆上以紅字寫著大大的「便利店」三字。這間特殊的便利商店,自從開幕以來就引發不少討論,還被網友們笑稱是全中國「最不方便的便利店」。石牛寨地質公園的地景壯麗,各種千奇百怪的岩石、奇峰林立,還有陡峭壯觀的岩壁。其中「飛拉達攀岩」為著名的攀岩聖地,每年都吸引不少攀岩者前來挑戰。2018 年,景區為了提供攀岩著們補給品,突發奇想地決定在峭壁上開一間便利商店。店鋪距離地面 120 公尺,位於 3 條攀岩路線的交會點,當民眾藉由繩索、鐵製橫梯抵達半空,就能夠免費向店家取得一瓶水,或購買各種飲料、補給品,有需要者還能在店裡稍作休息。根據景區人員介紹,這間便利商店每天早上 8 點開門、下午 5 點關門。店內商品進貨依賴人力,工作人員每天會先將幾十瓶水和飲料背上小屋,再根據當天的遊客數量,決定是否須要補貨。若遊客多時,一天可能會有多達 100 位客人,少的時候則可能只有 10 多名。由於奇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嚴峻峭壁與便利商店之間的反差,這間商店自開幕起就引發熱烈的討論。除了被稱作「最不方便的便利店」, 也有網友開玩笑表示,這間店對店員的「要求很高」。今年中秋節,這間懸崖便利商店還向抵達此處的旅客贈送約 200 塊免費月餅,攀岩者只要經過一番「飛簷走壁」, 就能獲得由紅色盒子裝著的月餅,體會「在懸崖上吃月餅的」獨特經驗。遊客領取月餅的影片,再次在網路上造成廣大迴響,讓更多人看見這間不平凡的便利商店。除了造成廣泛的討論,風景區工作人員提到,曾經來到此處的攀岩者,對於便利商店的反響也十分良好。由於商店提供多種物資,也能作為暫時休息的空間,對於攀岩者而言,能夠輕鬆以輕裝上陣,的確是名符其實的「便利商店」!
【東京の銀幕】盜獵、迫害與霸凌 不只是得獎名單,更是對世界的警世
本屆大獎東京大獎 (Tokyo Grand Prix) 頒給了中國電影《雪豹》(Snow Leopard), 本片同時也是今年 5 月離世的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遺作。電影描述一隻雪豹闖入牧民的羊圈,咬死了九隻羯羊 (被閹割後的公羊), 導致一對父子為了「要不要殺掉這隻被列為瀕危物種的雪豹」而爭執不休。全片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完成,也是導演萬瑪才旦歷時三年,首次使用高水準的 CG 拍攝而成的電影。評審團主席文溫德斯給予《雪豹》高度評價,「這是一個我從未看過、聽說過的故事。不只全片使用藏語,《雪豹》的視覺效果也非常出色。此外,我們也都非常喜歡演員的表演,是一部能為觀眾帶來省思與歡笑的作品。」萬瑪才旦導演的《雪豹》不只拍出人性的抉擇,同時也拍出了雪豹的處境。2015 年,世界自然基金會便曾發表一份報告,指出生活在東喜馬拉雅山的美麗生物──雪豹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棲地會不見,將造成雪豹瀕臨絕種。根據 WWF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的統計,目前在中亞的自然棲地中,雪豹的數量可能只剩 4 千隻。氣候變遷除了讓雪豹棲地縮小外,雪豹的獵物數量也會變少。再者,人類將開墾的區域往雪豹的棲地推進也影響了他們的生存,過去 20 年來,人類已經造成雪豹數量下降 20%。此外,美麗神秘的雪豹也是人類非法盜獵的對象。 【延伸閱讀】此外,文溫德斯除了讚嘆電影中《雪豹》逼真的 CG 技術,導演也談到 AI 與電影間的關係,「不久前好萊塢才剛結束一場罷工,因為編劇和演員們認為 AI 威脅到他們的工作。我自己也對罷工表達支持,也從使用 AI 的角度來看,它也的確威脅到影視工作者的權益。我希望未來國家政府都能夠以此為出發點,帶頭保護影視文化。」 【延伸閱讀】好萊塢罷工第 148 天,編劇組率先離場 串流版稅、AI 使用規範達成協議探討女性運動員議題的伊朗電影《Tatami》獲得評審團特別獎和最佳女演員兩項大獎。同時擔任雙導演之一、飾演女主角的查赫拉阿米爾易卜拉希米 (Zar Amir Ebrahimi),2022 年也曾憑藉《聖蛛》(Holy Spider) 獲坎城影后。《Tatami》描述一名伊朗女子柔道選手萊拉 (Leila) 參加世界柔道錦標賽,卻在比賽進行到一半時,收到國家的命令要求她假裝受傷、輸掉比賽,因為政府擔心她如果晉級決賽,對上以色列選手的話,輸給以色列對伊朗來說是一種恥辱。因此,該為榮譽而戰,還是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讓萊拉陷入了兩難。由於電影內容敏感,在喬治亞拍攝期間,獲美國和以色列大使館的秘密協助,且為防女主角查赫拉遭到威脅,包含電影名稱、演員等在文件上皆以暗號方式呈現,製作過程完全保密。提到伊朗、以色列之間的關係,是長達數千年的愛恨情仇與劍拔弩張。兩國自 1979 年巴勒維的政權被推翻後,伊朗新政權伊斯蘭共和國對以色列採取極為敵視的態度,也因為伊朗長年扶植巴勒斯坦的武裝組織,2023 年以巴衝突爆發近半世紀最嚴重的軍事危機後,鄰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伊朗的下一步也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 【延伸閱讀】DQ 專題。以巴烽火再起《綜藝》雜誌 (Variety) 盛讚本片出色展現了複雜的社會和政治議題,並融合成一部充滿真誠且激勵人心的電影。查赫拉透過視訊領獎表示,「戰爭讓許多無辜市民受到牽連、謀殺,我沒想到電影放映的同時,歷史會出現這麼大的變動,希望這部作品能成為大家的力量。」「我也要把這個獎獻給所有受壓迫的伊朗女性。」2006 年,查赫拉也曾是受伊朗迫害的女性。當時疑似查赫拉的性愛影片流出,根據伊朗法律規定,未婚男女間的性行為將處以鞭刑與監禁。否認自己是影片中女主角的查赫拉,在公開信中表示:「我想告訴這個國家的人民,我還活著。我在思考伊朗婦女的力量,並誓死捍衛伊朗女性的尊嚴。」最後查赫拉雖然逃離伊朗、流亡法國,但直到現在,她仍持續為伊朗的人們發聲。 【延伸閱讀】阿米尼之死的一年後,查赫拉在 IG 分別用法文、波斯文、英文寫下「懷念阿米尼以及世界上所有為平等與包容而奮鬥的女性們。」最佳男主角則由伊朗電影《Roxana》的雅斯納米塔瑪斯 (Yasna Mirtahmasb) 榮獲。本片描繪同樣年輕世代在伊朗面臨的困境,以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探討伊朗的道德警察與假結婚議題。拿下影帝的雅斯納,獲獎感言除了感謝東京國際影展外,也向遠處仍陷入水深火熱的以巴戰爭高喊,「沒有任何無辜的孩子該在戰爭中喪命,請停止戰爭。」2017 年改編寺山修司《啊,荒野》而獲獎無數的岸善幸導演,此次再度挑戰改編作品,將朝井遼孕育十年的同名小說《正欲》(台譯:《(非) 一般欲望》) 搬上大銀幕,也讓他首次入圍東京國際影展競賽片,即獲得最佳導演與觀眾票選獎兩大殊榮。《(非) 一般欲望》透過正義感強烈的檢察官、將自己視為異端者的女性、恐男症女大生等多位擁有「特殊癖好」的男女,質問日本保守社會的價值觀下,社會真的能認同多元化並包容與自己不同的人嗎?原著作者朝井遼繼《聽說桐島退社了》、《何者》後,再次交出顛覆人性價值觀的作品。《(非) 一般欲望》點出戀物癖、LGBTQ、戀童癖、恐男症、外貌至上主義,以及拒絕上學等社會議題,更反映了日本過度強調團體意識,一旦與他人不同就有可能遭到排擠、孤立的「」。時至今日,這樣歧視與排外依舊沒有減少。2023 年初,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曾公開表示,日本法律禁止同性婚姻並非歧視,稱婚姻的憲法自由仍應由異性戀婚姻享有。日本首相秘書官荒井勝喜也曾在私下受訪時透露,「同性伴侶看了就討厭。如果住在隔壁的話也討厭。雖然尊重人權與價值觀,但如果日本允許同性婚姻法制化的話,就會有人選擇離開日本。」【延伸閱讀】目前,日本仍是 G7 國家中,唯一一個仍未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國家。雖然 2023 年 6 月,日本參議院通過「LGBT 理解增進法案」, 但因為完全不具法律強制力,其中不可以性向為由做出不適當的差別待遇」的基本原則,更是讓民眾直呼這樣的法案不是進步而是退步,甚至可能會默許某種形式的歧視。日本能否接受與包容多元性,仍有待時間考驗。而《(非) 一般欲望》導演岸善幸在頒獎典禮上表示,「這部作品探討,如果每個人都能自由地做自己、不必偽裝,會是什麼樣的社會?不只是日本,這個世代要建立自己的身分認同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希望大家能夠思考『多元性』真正的意義。」2023 年是新冠疫情過後,正式向全世界「解封」的一年,除了邀請的國際影人數量創新高,第三年擔任東京國際影展節目總監的市山尚三表示,「去年由於中國審查的問題,導致能夠參賽的中國電影大幅減少。但,中國審查部門在年初人事異動,加上疫情後的恢復,讓今年有更多的中國電影可以重返東京國際影展。」除了《雪豹》之外,來自中國的導演與電影也同樣大有斬獲。講述 90 年代工人的《老槍》, 是導演高朋的首部劇情長片,以獨特的鏡頭風格拍出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無力,讓他一舉拿下藝術貢獻獎。時隔 14 年,於去年重新設立的「榮譽獎項:黑澤明獎」, 旨在紀念黑澤明導演的藝術與影響力,並表彰引領電影界未來的電影人的獎項,分別由印尼導演莫莉蘇亞 (Mouly Surya), 以及中國導演顧曉剛共同獲得。另一「榮譽獎項:終身成就獎」則由曾以《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一躍中國導演代表人物的張藝謀獲此殊榮。1987 年,張藝謀也曾以《老井》榮獲 1987 年第二屆東京國際影展獲頒最佳男主角,也是該影展首位華人影帝。最佳影片 (東京影展大獎 / 東京都知事獎):《雪豹》/ 萬瑪才旦 (中國) 最佳男主角:Yasna Mirtahmasb/《Roxana》(伊朗) 最佳女主角:查赫拉阿米爾 /《Tatami》(美國・喬治亞) 最佳導演:岸善幸 /《(非) 一般欲望》(日本) 評審團特別獎:《Tatami》/ 查赫拉阿米爾、蓋那提 (美國・喬治亞) 觀眾票選獎:《(非) 一般欲望》/ 岸善幸 (日本) 最佳藝術貢獻獎:《老槍》/ 高朋 (中國) 亞洲未來單元最佳影片:《瑪麗亞》(伊朗) Amazon Prime Video 短片獎:《Gone with the wind》/ 楊禮平 Amazon Prime Video 評審特別獎:《Be Prepared》/ 安村榮美
印度新研究:空氣越髒,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越高
印度首都德里是世界上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近幾日,德里首都轄區的的空汙程度更是連日超標,空氣品質指標 (AQI) 達到最嚴重的「有害」等級,許多學校、公家機關因而停課停班。空氣汙染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除了可能引發呼吸道、肺部疾病,一篇近日發表的研究更指出,吸入受汙染的空氣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特別是曝露於之中。在印度,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口比例相當高,根據先前一篇發表於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的論文,印度約有 11.4% 的人口 (約 1.01 億人) 患有糖尿病,另有 1.36 億人屬於糖尿病前期。研究也指出,相較農村地區,居住在印度城市中的民眾,罹患糖尿病的數量較多。而這篇近日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 的文章,為首個關注印度的 PM2.5 汙染與第二型糖尿病之間關聯的研究。根據研究,德里的 PM2.5 年均濃度為 82 至 100μg/m3, 清奈則為 30 至 40μg/m3, 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 (WHO) 建議「PM2.5 年均濃度不應超過 5μg/m3」的標準。研究人員在 2010 至 2017 年間,追蹤居住這 2 個大城中 12,000 位居民,定期測量他們的血糖水平,並利用衛星數據、空氣品質資料,確認他們當下所處地區的空汙程度。經過長期調查,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吸入 PM2.5 一個月後,會導致血糖水平升高;若曝露在 PM2.5 中一年或更長時間,則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風險。他們還發現,在德里、清邁 2 個城市中,PM2.5 年均濃度每增加 10μg/m3,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增加 22%。研究人員指出,吸入 PM2.5 會干擾人體內分泌,妨礙胰島素的生成、作用;且這些微粒會堆積在脂肪細胞中,引起身體發炎,這些都是促使糖尿病更容易發生的條件。此外,PM2.5 中包含了硫酸鹽、硝酸鹽、重金屬等物質,吸入後可能損害血管內膜,使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血壓升高。因此針對同一批數據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也發現,曝露於 PM2.5 年均濃度 92μg/m3 的環境下,將導致血壓升高,增加高血壓風險。而糖尿病、高血壓,還可能進一步導致動脈硬化,引發心血管疾病。研究的主要作者、德里慢性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員曼達爾 (Siddhartha Mandal) 表示,過往研究發現,由於印度人常見身體質量指數 (BMI) 低、脂肪比例高的生理特徵,使得印度人比西方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此外,過去 20 至 30 年來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促使糖尿病發生的因素。雖然飲食和肥胖,仍被認為是加劇第二型糖尿病的主因;但是透過此次研究,證實空氣汙染也是促使糖尿病增加的因素,也補充了過往在西方研究中缺乏的「高汙染情境」。「在此之前,我們一直認為飲食、肥胖和體能活動,是解釋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高於農村的因素之一。」研究作者之一、清奈糖尿病研究基金會主席莫漢 (Viswanathan Mohan) 說明,「這項研究是一個警示,因為我們找到一個新的致病因素,那就是汙染。」雖然這項發現令人擔憂,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這個發現同時給予他們希望,藉由致力減少空氣汙染,能夠減輕慢性病給當地帶來的沉重負擔。
40年來首次以納稅人的錢軍援台灣 BBC:美國正悄悄武裝台灣
今年 7 月底,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將向台灣提供 3.45 億美元軍事援助。此次為拜登首次使用「總統撥款權」(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PDA) 軍援台灣,拜登上台後,總統撥款權多用於資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因此此舉引發國際社會極大關注。而到了 8 月底,美國政府又宣布,將提供台灣 8,000 萬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 (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 FMF), 用於加強台灣的自衛能力。過去,美國的外國軍事融資通常僅用於「主權國家」, 因此此舉引發中國極大不滿,向美國表達強烈抗議。針對這些舉措,《BBC》今日發出報導指稱,針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美國正「悄悄地武裝台灣」。《BBC》的報導提到,近日拜登資助台灣的金額看似不高,可能還不足一架戰鬥機的價錢,但卻是美國第一次提供台灣「外國軍事融資」。美國的外國軍事融資,往往僅向聯合國承認的國家或組織提供,例如美國曾向烏克蘭、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埃及等國,提供數十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此次資助台灣的舉動,則是美國自與台灣斷交後,40 多年來第一次使用納稅人的錢,向尚未獲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提供軍援。民間學術智庫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說明,過往與美國進行軍事裝備的交易,需經過繁瑣手續,交易時間很可能長達 10 年。然而透過外國軍事融資,美國將直接把庫存的武器直接送往台灣,「而且是使用美國的錢 —— 所以我們不需要經歷整個批准程序。」過去數十年來,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持續向台灣出售武器;且為了保持國際局勢平衡,美國須小心拿捏交易數量,既要讓台灣有足夠軍力抵禦中國攻擊,卻又不能賣出太多,以免擾亂中美之間的關係。透過「戰略模糊」的手段,美國保持與中國的交流,同時也身為台灣的盟友。然而,隨著中國的威脅提升,美國對台灣的態度逐漸轉變。雖然美國國務院對外表示,提供台灣外國軍事融資舉動,並「不意味著承認台灣主權」; 但外界解讀,這仍然可以看出美國正重新定義與台灣的關係。民進黨立法委員王定宇表示,「美國強調了提升我國軍事能力的迫切需求。這也向北京傳達了明確的訊息,即美國與我們站在一起。」他也提到,此次美國提供的 8,000 美元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未來五年間,美國可能會提供我國高達 100 億美元。針對美國軍援的具體用途,國防部並未對外說明。不過賴怡忠推測,軍款可能用於軍隊能夠快速學習使用的刺針飛彈、標槍飛彈。他說明,我國這類武器的數量不足,若觀察烏俄戰爭的武器使用狀況,「我們可能需要比現在多 10 倍的數量。」除了美國對台的軍援,《BBC》的報導也提到,根據長期觀察兩岸局勢的專家評估,目前台灣對於中國的攻擊「準備嚴重不足」。首先,台灣陸軍部隊的設備老舊,戰車、槍枝等皆型號老舊,未引進新興的武器系統。此外,陸軍指揮結構、戰術等也久未更新,許多前線部隊人數更是只達應有的 60%。此外,台灣針對中國的反間諜行動幾乎不存在,現有的兵役體制也遭到破壞。台灣自 2013 年起,兵役從原先的 1 年縮減至 4 個月,經常被戲稱為「夏令營」。《BBC》分析,由於兵役期間太短,軍中無法給予完善的培訓,青年們也對軍中指令無動於衷。例如,一名最近服役完成的年輕人就指出,他在軍營中並沒有定期的射擊練和正確的瞄準教學,使用的槍枝則為 1970 年代的舊款式;遇到體能測試,士兵們往往也沒有任何準備。賴怡忠說明,台灣過往把大量的資源投入空軍、海軍的防禦,「我們的想法是,在台灣海峽上與中國交戰,並在海灘上殲滅敵人。」然而,中國海、空軍的軍力強大,《BBC》提到,根據一個智庫的戰爭演練,若台灣與中國發生衝突,台灣的海、空軍可能會在 96 小時內被打敗。因此,美國將重點放在重整台灣的陸軍,著重訓練地面部隊、步兵與砲兵,希望將台灣打造為堅固的抗中堡壘,使中國難以進攻。目前,美軍已有派出教官駐台,協助台灣部隊訓練;台灣部分部隊則會被派往美國接受訓練,近日還有新聞指出,美軍計畫 2025 年前,協助台灣訓練出一個 600 至 800 人的營級部隊。不過,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鍾志東表示,即便強化軍事力量,台灣仍然無法單獨抵抗中國。他指出,我們必須將台灣的情況「國際化」, 讓 G7、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認為台灣與他們的利益相關,「這將會使中國三思而後行。」鍾志東也提到,中國目前積極在南海、東海擴張的行動,在不知不覺間強化了這項目標。中國企圖改變整個地區的現狀,這將使其他國家對中國產生警覺,進而使得台灣不再處於孤立。目前,美國的政府也正就應該給台灣多少支援,展開激烈的辯論。《BBC》提到,有些專家指出,美國的任何公開舉動,都可能會激怒中國政府,而不是嚇阻他們;然而,美國政府也明白,目前台灣並無力自我防衛。美國目前的策略,可能正如《BBC》對美國態度的解讀:「必須在戰略模糊的議題上保持沉默,同時讓台灣全副武裝。」
【飛行船通訊】喵的報恩強勢來襲!搭上南瓜飛船,跟著喵星人一起漫遊地球
喵喵大會報告,大會報告!飛行船駕駛艙已被本喵全面接管 (克勞德被鎖在門外哭暈在地各位 DQ 小隊員們這週吃肉泥了沒呀喵?ლ(=ↀωↀ=)ლ DQ 鏟屎官這陣子把我照顧得無微不至,趁他們去換貓砂,就讓我當一回 DQ 編輯,好好回報他們 (鏟屎官:沒關係不用了,你已經抓夠多隻蟑螂給我們了......) 本喵發現這期 DQ 飛船精華,真的是好料滿滿欸 (ↀДↀ)✧: 上週阿根廷有場有望打破金氏世界紀錄,數千人的「蜘蛛人聚會」, 參與者表示「面具背後,可以是任何人」, 總愛帶面具、扮演別人,看來人類這種生物壓力很大,不像本喵每天都從容自在、笑看人間呢~這也難怪,常聽鏟屎官說現在人類社會社群媒體氾濫,導致憂鬱症成為文明病,甚至有年輕化趨勢。不過好在,這也引發更多人類重視此症,逐漸將憂鬱症去污名化,也算是意外的收穫吧!每個人會有沮喪、失敗的時候,這時候多找我們喵星同伴準沒錯啦!另外,也有兩則聚焦英法兩國的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承諾 2024 將墮胎自由納入憲法,這議題似乎在人類世界僵持不下了很久,但本喵只知道:無論是誰、什麼物種,都該平等而自由 (當然鏟屎官也是,不過仍須服從伺候本喵就是了ヾ (*ΦωΦ) ノ) 再來是知名英倫搖滾樂團「披頭四」要出新歌了!本喵是覺得不錯聽,但為何大家會那麼期待感動呢?這就要等各位小隊員看完回報本喵嚕~上週各位人類剛狂歡慶祝的萬聖節,自然也不能錯過!聽說比利時某小鎮每年 10 月都會舉辦「划南瓜大賽」, 身著奇裝異服的眾鄉民們,乘著南瓜船奮力划槳的場景,只能說這顆藍色星球上的人,嗯,真的很酷 ฅ(ΦωΦ) ฅ當然,本喵派出的鏟屎官特派員也將東京萬聖節聚會勝地 —— 澀谷街頭的第一手消息帶回來給各位啦!聽說為了讓澀谷「不再」成為慶祝萬聖節的場地,澀谷區動員大批警備人員,並斥鉅資實施了史上最大規模警戒。其中來龍去脈,也等各位小隊員一探究竟!說到這,在本喵與《地球漫遊曆》(與本喵共遊地球,還不速速點擊加入!) 抵達地球本土前,聽說還有雙十一、烤雞節、老人爬煙囪丟禮物節,光是想想就令本喵興奮不已ㄋ (=ↀωↀ=)✧(DQ 鏟屎官:一時不知從何吐槽起,但那個雙十一先修但幾勒 (緊握魔法小卡)) 話不多說,各位人類速速上船,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週地球行走的軌跡吧喵!(●ↀωↀ●)(克勞德:可以開門了嗎喵星人!今年 8 月,台灣衛福部宣布,為 15 至 30 歲的年輕人提供三次免費的心理諮商服務。此支持方案上路未滿一個月,台灣各地皆浮現供不應求的情形。9 月,衛福部遂再度挹注補助經費,希望有需求的人們都能得到支持。青少年憂鬱症,並非當代才浮現的新問題,也絕非亞州限定。過去可能被忽視或未獲得足夠關注,但現在政府和社會各界正積極努力提高對心理健康議題的認識,並提供更多支持和資源,幫助青少年更好地應對這個持續存在的挑戰。【全文閱讀】10 月 26 日,環球音樂集團表示,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團披頭四 (The Beatles), 將於下週發表最後一首新歌〈Now And Then〉, 新歌將在 11 月 2 日格林威治標準時間下午 2 點向全球發行。即使披頭四解散逾 50 年,且有 2 位成員相繼去世,但是他們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提取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在舊錄音檔案中的聲音,再加上喬治哈里森 (George Harrison) 先前錄製的段落,因此在新曲中仍然可以聽見四名成員合體。【全文閱讀】「Trick-or-Treat!」「Happy Halloween!」萬聖節雖然不是台灣本土的節日,每年仍吸引許多人共襄盛舉,與朋友一起變裝、狂歡。不過,除了絞盡腦汁設計裝扮,在比利時的一個小鎮,每年還要進行一項重要活動,迎接萬聖節到來 —— 就是把南瓜做成船,來一場划南瓜競賽!【全文閱讀】週日,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承諾,婦女「自願終止妊娠」(Interruption volontaire de grossesse,IVG) 的自由,將會在 2024 年寫入法國《憲法》。今年 3 月 8 日婦女節,馬克宏就曾在 X 上發布貼文,承諾要將女性墮胎的自由納入憲法;10 月 29 日,他在 X 上轉發了這則貼文,並寫道:「根據議會、協會的作業,該憲法草案將於本週送往法國最高行政法院,並於年底提交部長會議。至 2024 年,婦女自願終止妊娠的自由權將不可逆轉。」【全文閱讀】作為新冠疫情過後首次解封的萬聖節,為避免去年韓國梨泰院踩踏事件悲劇重演,澀谷啟動「史上最大規模」警戒,為避免大批人潮湧入,早在十月初所到之處都能看到宣導標語:澀谷不是慶祝萬聖節的場地。婉轉的宣導,言下之意即是希望民眾「不要在萬聖節來澀谷」。但這樣的宣導真的有用嗎?此次,DQ 編輯團親自飛到東京澀谷街頭,街訪日本民眾對於今年澀谷的宣導標語的看法。【全文閱讀】【澀谷事變。起】從不給糖就搗蛋,變成「導彈」等級的日本萬聖節澀谷亂象「男人、女人、小孩都可以加入!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是蜘蛛人!」10 月 29 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方尖碑前,上千位民眾穿著紅、藍相間的蜘蛛人服裝,展開一場打破紀錄的蜘蛛人集會。【全文閱讀】
邀聽障者感受旋律!芝加哥歌劇院推出音感衣,以觸覺欣賞歌劇
今年 10 月 1 日,芝加哥抒情歌劇院 (Lyric Opera of Chicago) 將開風氣之先,在節目中推出能把聲音轉為震動的「音感衣」(SoundShirt), 讓聽障者也能透過觸覺及其它輔助,得到欣賞現場演出的樂趣。該市身障者辦公室專員、本身即為聽障者的瑞秋 (Rachel Arfa) 表示,他原本很懷疑這種技術能有多大用處;但先前在該院《西城故事》試用這套裝備的經驗,讓他完全改觀,甚而覺得這套技術非只如此,還可以應用到歌劇之外的更多方面。目前芝加哥抒情歌劇院備有從中碼到大碼的 10 件音感衣,每部劇目會有一場演出提供使用 (《Champion》例外,該劇有兩個提供音感衣的場次)。每次用過會乾洗清潔,其它尺寸的衣服也在準備之中 —— 該院資深數位計劃總監鄧恩 (Brad Dunn) 打算先小規模試個水溫,看看真正的市場何在;董事長兼執行長安東尼 (Anthony Freud) 則稱,推出音感衣是他們打造無障礙環境的重要環節。鄧恩回憶,他們 2020 年 2 月在倫敦看到這款產品,當時是 CuteCircuit 公司最新的東西,以輕量化合成材料製作,外觀類似運動衣,零售價格約為 1,500 美元。試穿之後,他大為驚豔,不料 COVID-19 隨後襲來,讓投產與上市的時程大為延宕。不過音感衣真正厲害之處,當然不在衣料,而在衣服裡埋藏的 16 具微形馬達。透過安裝在樂團周圍,不同位置的 7 具麥克風收集音訊,再轉化為信號,傳遞給相應位置的馬達,就能讓它們產生類似行動電話的震動,從而讓穿戴者相當程度地感受到旋律及空間。但這當然離真正的音樂還有一段距離,為了縮短這個差距,穿戴者會被安排坐在能夠看到手語轉譯員以及指揮動作的位置,再搭配字幕輔助,以期發揮最佳效果。鄧恩坦言:「我們不可能為聽障者重新創作音樂,但我們可以為其打造一套模擬體驗,而這種體驗本身就是為了增強其它的體驗。」
看到新款環保杯就想買?專家:「購買太多對環境不太友善」
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人都備有可重複使用的環保杯,但也有許多人早已不再是「人手一杯」, 而是塑膠的、鋼的、瓷的、保冷 / 保熱的、有 / 無吸管的杯全都買齊。專家警告,每看到新款環保杯 / 壺款就心癢想入手的人,可能落進典型「買買買」的行銷圈套,這樣的跟風恐再一次扼殺了環境。根據保溫瓶品牌 Hydro Flask 官網,旗下水瓶平均可用 10 到 12 年才需考慮汰舊換新。但事實是,大部分消費者頂多兩、三年就買新的水瓶,讓舊的積灰塵或直接進垃圾桶,造成環境的負擔。美國科羅拉多州二寶媽佛羅斯特 (Carrie Frost) 估計,自己家裡有「20 到 30 個」大小不一、功能各異的水杯或水瓶。糟糕的是,儘管家裡有這麼多環保容器,她仍不事先在家裝好水,而是去雜貨店花 3 美元 (約新台幣 95 元) 買瓶裝水。阿拉巴馬州 20 歲民眾渥卓普 (Alaina Waldrop) 也有約 20 個水杯類商品,還承認自己是看到新品上市就忍不住要買的「怪胎」,「因為舊的用一用就厭煩了,市面上總有更漂亮的、裝更多水的、更容易放進汽車杯槽的新產品」。美國隨行杯、運動水壺品牌 Camel Bak 總裁威廉森 (Greg Williamson) 表示,美國 2022 年賣出的環保瓶總額達 20 多億美元,高出 2020 年的 15 億美元。全球方面,根據全球資訊研究機構 Grand View Research 最新報告,到了 2030 年,可重複使用水瓶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 126 億美元。預計 2023 至 2030 年間,這個市場將以複合年成長率 (CAGR) 4.4% 的速度成長。加州柏克萊 (Berkeley) 永續諮詢專家海吉斯 (Jessica Heiges) 指出,環保杯瓶類商品也是靠資源生產,「購買太多對環境也不是太友善。」達人建議,手上的舊水瓶先別急著丟,可以拿它們充當花瓶,也可以用來充當食品容器。若真的要脫手,也從捐給二手店或查詢是否有人回收做起;相同地,想買新壺的也先到二手店尋寶,較為環保。此外,另一個現象是,環保杯雖然愈賣愈好,消費者掏腰包購買塑膠瓶裝水的次數並沒有減少,塑膠水瓶衍生的垃圾依然很可觀。在美國,「飲料行銷協會」(Beverage Marketing Association) 最新資料顯示,單杯量 (single-serving) 瓶裝水銷量逐年上升,2022 年市場成長 1.4%, 達 113 億加侖。報告顯示,全球每分鐘售出的瓶裝水超過 100 萬瓶,到了 2030 年,銷量預計還將增加近一倍。換句話說,即使許多地方「水」是不用錢的,消費者每年仍砸下大筆鈔票買重複用水杯,然後又花一筆錢買瓶裝水。當然,端看國家不同,民眾買瓶裝水的動機也不同。在許多中低收入國家,民眾喝瓶裝水多與缺乏可靠安全的自來水有關。在較富裕國家,乾淨自來水雖隨處可見,瓶裝水往往被視為「奢侈品」, 且有一種比自來水更健康、更美味的印象;不少民眾甚至會專程買瓶裝礦泉水,然後倒入裝有冰塊的環保杯中,「這樣保冷效果比較久」。然而,海吉斯點出,這樣的做法等於沒有完全擁抱環保概念。無論如何,瓶裝水產業的成功,讓全世界付出了龐大的環境、氣候和社會成本代價。每年為裝滿數十億個塑料瓶而抽取的地下水,對飲用水資源構成潛在威脅,並助長了全球塑膠汙染危機。有報告指出,2021 年瓶裝水產業製造了約 6,000 億個塑料瓶和容器,造成了約 2,500 萬噸塑料垃圾,其中大部分沒有被回收,而是進了掩埋場。報告點出,這樣垃圾量每年可裝滿的 40 噸重卡車數量,足以從美國紐約一路延伸到泰國曼谷。瓶裝水業的成長也分散了各方的注意力和資源,讓他們忽略了許多國家在公共飲水基礎建設上的迫切需求。鑒於塑膠水瓶恐耗費上看 1,000 年才能完全分解,國際消除汙染物聯盟 (International Pollutants Elimination Network) 科學兼技術顧問卡森 (Therese Karlsson) 表示:「令人憂心的是,我們仍然被困在一個非常依賴透過塑膠瓶供水的系統中,而這些塑膠瓶內含有並會釋放出有毒化學物質。」美國公共飲水專家,同時也是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 (Harvard T. 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講師的李文 (Ronnie Levin) 表示,在美國,水的品質和安全上,瓶裝水和自來水差別並不大,而民眾把瓶裝水倒進環保杯的做法「並不見得就喝到好水,而是汙染了環境」。
【地球圖書館】看見時間的洞,傾聽石頭的故事「奧丁石不死,只是被嫌礙事」
1814 年 12 月 25 日,當時馬爾科姆。萊恩 (Malcolm Laing) 正在奧克尼家中吃聖誕晚餐。關於這位萊恩,正是司各特筆下那位「才子」,《蘇格蘭史》四卷本的作者;他同時也是追捕海盜高夫的人的孫子;是冰島傳奇故事第一位英文譯者的弟弟;是激進的輝格黨政治家查理。詹姆斯。福克斯 (Charles James Fox) 的摯友;而且直到兩年前,他還是奧克尼和設得蘭島的國會議員。他這頓飯被打斷了。他收到消息,一位來自凱斯尼斯的新佃農,威廉。麥凱 (William MacKay) 上尉,正要炸毀斯。萊恩只有 49 歲,但體弱多病。他在當地形成一股力量,像律師亞歷山大。彼得金 (Alexander Peterkin), 最近被任命為代警長,就被他拉攏。迅速地,他們召集了所有有影響力的朋友,並向麥凱送達了延停令 (Sist and Suspension)。他們去救奧丁石時已經太遲了。它和斯滕尼斯石圈中另一根高大的旗石一樣,就像彼得金說的,已經被「砸得稀巴爛」。第三塊石頭被推倒,但沒有斷裂 (並在 1906 年重新竪立,整個石圈也開始受到國家保護)。麥凱以現代農民的作風行事;萊恩則以當代古物學家的興趣來回應。他寫道:「保護公共文物關切到整體利益,毀壞這些石頭,即損害整個社會,也對具好奇心的文化界人士造成傷害。」斯滕尼斯 (Stenness) 是個特別的地方,能讓你的心神感到既自由卻又專注,與高聳的石頭就近接觸,用你的手撫摸它們風化的表面,近距離、仔細地審視,找到十九世紀遊人所刻的名字,以及麥凱上尉裝火藥的小圓孔。這些小孔可能會提醒你,擾亂古石往往會付出代價:在阿蘭島 (Arran), 一場龍捲風襲擊了盜墓者的房子;在德文郡,一場神秘的爆炸摧毀了瞎搞石棺的牧師的家;在牛津郡、蒙哥馬利郡 (Montgomeryshire) 和曼島,不明原因的疾病和死亡降臨到褻瀆者及其家人身上;在阿伯丁、班夫 (Banff) 和康沃爾 (Cornwall) 的農場,牲畜突然發病;在伯克郡 (Berkshire)、坎布里亞 (Cumbria) 和梅里奧內斯 (Merioneth), 石頭被毀壞以後,駭人風暴便隨之而來。有時,用掠奪來的石頭建造或修理門檻,牛馬會拒絕跨過去;有時,石造的廐門再也關不上,牲畜於是離去;有時,牠們乾脆不再工作。在阿蓋爾 (Argyll) 的巴勒格根 (Balegreggan), 立石忽然靠在盜墓者身上,把人嚇跑;在阿伯丁的柯提坎 (Corticram) 的石頭壓死了一個在石基上挖土的人;在南威爾斯,卡馬森郡的菲汀巨石 (Carreg Fyrdin) 也做了一樣的事。也許麥凱從未聽過這些故事;更有可能的是,在一個實用科學正在重塑物理、經濟和道德觀的時代,他根本受不了這些鄉野傳奇。他告訴警長彼得金,遊人參觀石圈,踐踏牧場,他忍無可忍;他告訴他,他想拿石頭來造牛棚;他說他想整平田地;他寫道:「我認為,我只需要對地主負責,而且由於......〔他的代理人〕似乎跟我一樣,沒有聽到地主提出過任何反對意見,我們便同意只讓其中兩、三塊留著,即半島角落上的一塊,和田地上的另一塊。我認為這便足以用作示範,而不會影響到我。」然而,因應麥凱的到來,流離失所的勞務佃農 (cottars), 早就對他心存芥蒂;現在加上石頭遭受破壞,更加深了他們對這個從蘇格蘭「擺渡過來的人」(ferry louper) 的厭惡,同時也加強了他們對農業「改良」、圈地,以及當地生活和傳統喪失的憂慮──包括奧丁石的傳統。自 1790 年代以來,奧克尼群島 (Orkney Islands) 已收到消息,已經展開,當地部族受到無情打擊。大規模的變化來得較晚,但一旦發生時,便牽涉整個制度的變革。在接下來的五十年裡,奧克尼島上幾乎百分之四十五的公有地將整個被沒收,佃戶和勞務佃農的傳統放牧權亦將隨之消失。麥凱的地主阿瑪代爾 (Armadale) 勳爵便邁出了這第一步:他在斯滕尼斯教區進行了奧克尼的第一次劃分。這是漫長的過程,麥凱打起石頭主意的當下,正是這過程即將完成之時。斯滕尼斯的勞務佃農對新政表現出不安全感,他們的反應與英國各地依賴農業的人一樣:他們試圖用陰謀和縱火,恐嚇土改的人,逼他們離開土地。曾經兩次,麥凱在農場縱火案中僥倖生還。他彷彿要為毀壞奧丁石付出代價。彼得金警長寫道:「麥凱上尉遭到凶狠的迫害。」 此後不久,也許是為了化解日益緊張的局勢,阿瑪代爾勳爵便把他送回凱斯尼斯。麥凱的攻擊剝奪了奧丁石的生命。有一段時間,它只是個空缺,是田野上丟失之物,是又一處令人感受渴望、不公與遺憾之地;但是後來,甚至連這一點空缺都消失了,它成為今日導遊手冊中的一則不起眼的民間傳說。事實上,石頭的其中一部分曾經倖存下來。它大約五英尺長,兩英尺寬,甚至包含了那個神奇的聖顯孔洞,通向泛靈論的世界。它像戰場上的屍體一樣被拖下舞台,插進麥凱上尉的農地裡。但這樣做並非為了重新種植,也不是讓它做世界軸心,而是用作馬力磨坊的中心樞紐。到了大約 1895 年,奧克尼島的馬力被水力所取代,整個設備,包括石頭在內,通通賣給了鄰近的農場。直到二十世紀四〇年代,水力磨坊被燃油脫穀機所取代,奧丁石的殘骸於是又被連根拔起,丟棄在農田裡。民俗學家歐內斯特。馬威克 (Ernest Marwick) 六〇年代曾經到訪,他寫道:「有一天,當農場主人不在家時,兒子決定整理一下報廢的機器。他發現這塊石頭太過笨重,無法搬動,又對石頭的典故一無所知,於是拿起大錘子把它砸碎。老爸回來了,向他怒吼:『你沒事幹嘛來砸那塊石頭:那是奧丁之石呢!』然後他才知道自己砸毀了什麼。」本文摘自修。萊佛士 (Hugh Raffles) 著作《石頭記:一位人類學家關於沉積、斷裂和失落的遐想》, 繁體中文版由左岸文化出版,伍啟鴻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活動期間:至 2023/11/08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1 名 (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 DQ PLUS, 就有機會獲得《石頭記》: 詳見說明「地球圖書館」是由 DQ 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奴才!叫你放飯」研究發現貓咪有276種表情,只是人類看不懂
當「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成為洗腦神曲時,其實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貓咪之間並不會喵喵叫,而是為了與人類溝通、長年演化而成的。近日,發表在《行為過程》(Behavioural Processes) 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貓咪之間的「交流」可能是透過臉部表情,而每隻貓可能都有約 300 種獨特的表情。研究人員勞倫斯科特 (Lauren Scott) 和布列塔尼 (Brittany N. Florkiewicz), 花費一年的時間觀察洛杉磯一間貓咖啡廳裡的 50 隻貓,撇除呼吸、咀嚼、打哈欠,或其他明顯與交流無關的臉部表情肌肉,發現貓咪一共有 276 種獨特的臉部表情,由 26 種不同的臉部運動組合而成。這些表情主要分成 45% 友好、37% 具攻擊性,以及 18% 無法歸類的「曖昧」表情。雖然有些表情難以解讀,但也都結合了分開嘴唇、下垂下顎、放大或收縮瞳孔、舔鼻子等。雖然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有 44 種,可以製造表情的臉部運動,但至今尚未能算出人類平均可以製造出幾種臉部表情。但過去,也有科學家研究黑猩猩的臉部,發現可以製造出 357 種表情,此數字和貓咪相距不遠。儘管這項研究發現貓咪可以製造三百種表情,但尚未確認這些表情代表什麼意思。目前僅能合理推斷、猜測,耳朵往後夾的飛機耳、瞇起眼睛、發出嘶嘶聲代表生氣,但更多貓咪之間才有的微妙交流,對人類來說依舊是個謎。至少科學家可以確定的是,喵叫聲其實是為了和「奴才」也就是人類溝通的手段。貓咪在幼兒時期,並不會用叫聲作為彼此間交流的方式,但牠們知道可以利用嘶嘶聲或咆哮聲吸引母貓的注意,所以幼貓也會將這個技巧,運用在人類身上。研究人員觀察與「家貓」最接近的非洲野貓 (African wildcat), 發現貓的叫聲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像幼貓且更能夠吸引人類的注意,因為牠們知道如何用叫聲,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例如肉泥或打屁屁。最後,此報告的研究人員勞倫斯科特表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知道貓咪到底在說什麼,但他們希望能透過這項研究,展示這些被視為「冷漠」的貓咪,其實是可以展示多種表情的。「希望這份研究能夠讓動物收容所和人道協會,幫助更多的貓咪。我們也希望能設計一個 APP, 讓人們可以輕易解讀貓咪的臉部表情。」
「你是蜘蛛人?我也是蜘蛛人!」阿根廷千人蜘蛛人集會有望打破世界紀錄
「男人、女人、小孩都可以加入!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是蜘蛛人!」10 月 29 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方尖碑前,上千位民眾穿著紅、藍相間的蜘蛛人服裝,展開一場打破紀錄的蜘蛛人集會。像這樣滿坑滿谷蜘蛛人的場景,並非第一次出現。今年 6 月,由於《蜘蛛人:穿越新宇宙》掀起一股「蜘蛛人熱」, 在馬來西亞一間購物中心就曾舉辦蜘蛛人聚會,吸引多達 685 位影迷參加,並獲得金氏世界紀錄官方認證為「最多蜘蛛人扮裝者同時聚集」的創舉。6 月,馬來西亞一間購物中心聚集了多達 685 位蜘蛛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阿根廷網紅迪恩 (Uki Deane) 決心打破這個紀錄,拿下「最多蜘蛛人聚集」的頭銜,因此他在 Instagram 上號召眾人,在 10 月 29 日下午一起穿上蜘蛛人的服裝,前往方尖碑集合。不管是穿上整套衣服、製作一個面具,甚至直接將臉彩繪為蜘蛛人,都可以參與這場屬於蜘蛛人的盛會。週日下午,上千名阿根廷蜘蛛人傾巢而出,原本寬闊的廣場形成一片密密麻麻的「蜘蛛人海」。迪恩表示,他原本只希望能召集到 700 人,超越馬來西亞的紀錄;但是根據他們統計,最後竟有超過 2,000 人參加,甚至一度突破 3,000 人,「蜘蛛人帶來的一切真的太瘋狂了,這給了我巨大的喜悅!」當天的活動中,除了最經典版本的紅藍蜘蛛人,也有人穿上藍、白、黃色組成的蜘蛛人服裝,驕傲地站在顏色相同的阿根廷國旗旁;還有一名參加者身著西裝、繫上紅色領帶,與蜘蛛人的頭套形成有趣的搭配。一名 25 歲的參加者胡安 (Juan Menchon) 表示,穿上蜘蛛人的服裝,能讓他感到自信滿滿,「我本來非常害羞,但是戴上面具後,我覺得我有了更大的自由來表現自我。」18 歲的馬蒂亞斯 (Stan Lee) 也認同,蜘蛛人的服裝擁有一股讓人改變的力量,就如同蜘蛛人創作者之一史丹李 (Stan Lee) 所說:「面具背後,可以是任何人。」此次集會除了打破紀錄,迪恩也藉此機會,呼籲大家攜帶不易腐壞的食物,蒐集物資幫助有需要的人。目前,金氏世界紀錄官方尚未正式認證這場聚會;不過迪恩指出,他們有收集參與者的簽名、照片作為證明,現場也有數位人員協助計算人數。根據主辦方的統計,此次參與的人數已經超越上次馬來西亞的蜘蛛人聚會,迪恩興奮地在貼文中提到:「世界紀錄!阿根廷再次奪得世界盃冠軍!」
「在法國,墮胎權將不會被推翻」馬克宏承諾2024將墮胎自由納入憲法
週日,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承諾,婦女「自願終止妊娠」(Interruption volontaire de grossesse,IVG) 的自由,將會在 2024 年寫入法國《憲法》。今年 3 月 8 日婦女節,馬克宏就曾在 X 上發布貼文,承諾要將女性墮胎的自由納入憲法;10 月 29 日,他在 X 上轉發了這則貼文,並寫道:「根據議會、協會的作業,該憲法草案將於本週送往法國最高行政法院,並於年底提交部長會議。至 2024 年,婦女自願終止妊娠的自由權將不可逆轉。」對此宣言,法國的司法部長杜邦 - 莫雷蒂 (Bérangère Couillard) 在 X 上表示,若法案通過,法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憲法中保障墮胎權益的國家,「這是婦女權利的重大消息!」負責性別平等事務的部長庫亞爾 (Bérangère Couillard) 也提到:「這是所有婦女的勝利,也是向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出強而有力的象徵,那些國家的婦女權利正受到侵蝕。」法國在 1975 年就已將墮胎合法化,且為了改善墮胎的條件,隨後也通過多項相關法規,包括保障婦女的健康、匿名墮胎、減輕手術費用等。不過,針對墮胎的規範僅停留在「法律」層級。去年 6 月,美國最高法院推翻 1973 年「羅訴韋德案」保障墮胎權的裁定,結束美國近 50 年來對墮胎的憲法保護。當時,馬克宏譴責這項裁決是對婦女自由的威脅,「她們必須受到保護。我要聲援今天受到美國最高法院挑戰自由的女性。」為了回應美國的決議,法國幾個左翼、中間派的政黨,開始聯手推動將墮胎權納入憲法。2022 年 11 月,法國左翼政黨「不屈法國」(La France insoumise) 的議員帕諾 (Mathilde Panot), 首次在國民議會提出修正法案,將「自願終止妊娠的權利」納入憲法,並在壓倒性多數支持下通過。去年 11 月,法國議員帕諾在臉書上發文,慶祝國民議會通過墮胎權益的憲法修正法案。隨後到了今年 2 月,參議院也通過了這項法案,不過將法案的用詞由「自願終止妊娠的權利」, 改為「自願終止妊娠的自由」。馬克宏最終決定採用參議院通過的「自由」一詞,並於今年婦女節時,宣布將在法國《憲法》第 34 條中加入:「法律規定了婦女行使自願終止妊娠自由的條件。」到了 10 月 29 日,馬克宏承諾會在本週內將憲法草案送往最高行政法院,年底提交部長會議,希望能在 2024 年初審議。根據法國的憲法規定,修憲可以採取兩種途徑,一種須先經由國會兩院表決過關,再交由公民複決同意;另一種則是由國會兩院聯席大會表決,須得到五分之三議員的同意票才能通過。據法國媒體報導,去年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有將近九成的受訪者,都支持墮胎權益納入憲法,得到更完善的保護。若將此次的修正案交付公民投票,有很大的機率能通過。然而,法國政府擔憂若進行公投,可能會引發正反雙方的激烈辯論,且雙方也會動員人力展開競選活動。因此,為了不讓選舉引起社會局勢緊張,法國當局決定避免公投,直接交由議會審理。目前,世界各國對於墮胎的態度不一,許多國家的婦女若要墮胎,都可能受到重重限制。除了美國在去年結束對墮胎的憲法保護外,匈牙利近年也推出一系列反墮胎措施;去年 9 月,匈牙利政府更祭出新規,要求所有孕婦在決定墮胎前,都必須先「聆聽胎兒的心跳」。而波蘭更是歐洲墮胎法規最嚴格的國家之一,波蘭政府於 2021 年通過「幾乎完全禁止墮胎」的法律,規定只有經歷強暴、亂倫,或是胎兒危及母親生命的情況下,才能夠合法墮胎;若基於胎兒誣陷缺陷的理由墮胎,則會違反憲法。至於義大利雖然早在 1978 年就將墮胎合法化,然而多數婦產科醫生態度保守,經常以「道德良心」為由拒絕進行人工流產手術。且去年 10 月,義大利政府由極右翼政黨接管,雖然總理梅洛尼 (Giorgia Meloni) 曾承諾不會修改墮胎法規,然而包括法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都十分擔心義大利的墮胎權將會受到限縮。
「打造動物的翻譯年糕」科學家嘗試用AI解讀抹香鯨的語言
2016 年撼動人心的科幻電影《異星入境》(Arrival), 語言學家和物理學家與來自遙遠星球的外星生物展開對話。外星生物帶著博大精深的智慧和先進技術,希望與人類建立聯繫,幫助人類度過難關。這情節雖然構築在遙不可及的幻想上,但觸動了我們對語言、溝通和物種互動的深刻思考,也帶給我們可能的未來:藉由語言,即便是截然不同的物種,也能建立深刻而獨特的聯繫。探索動物語言的奧祕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和研究者熱切的夢想。談到「動物語言」主題,不得不提到神祕且智商相當高的海洋生物:抹香鯨。牠們不僅有複雜的社會結構,還會發出令人驚異的聲音溝通。我們就來深入探討 CETI 計畫 (Cetacean Translation Initiative), 這項運用 AI 技術破解抹香鯨語言的創新研究,看看 AI 如何讓人對動物溝通有全新理解。語言學家加斯珀 (Gasper Begus) 和團隊觀察抹香鯨在自然棲息地的行為,並經 CETI 計畫,運用人工智慧和先進技術,解讀抹香鯨的語言。CETI 是為期五年的跨領域研究計畫,運用多種數據收集方法,包括水下麥克風、無人機和模擬魚類的機器人,收集資料龐大且複雜的數據,需借助機器學習力量分析和解釋。機器學習擅長從海量數據辨識模式,成為翻譯抹香鯨聲音的強大工具。加斯珀和莎菲 (Shafi Goldwasser) 兩位科學家運用 AI 技術,尤其是深度偽造術 (deepfake), 試圖揭開抹香鯨溝通系統的神祕面紗。他們分析數十億次抹香鯨聲音錄音,嘗試辨識語言模式。莎菲表示:「翻譯人類語言時,我們通常可借助『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等工具,使我們有意義的翻譯語言。即便手頭沒有確切的翻譯例子,至少了解談話大致的主題和上下文,這有助我們辨識哪些翻譯文不對題。」然而抹香鯨交流系統要複雜多了。莎菲表示:「我們對鯨魚可能交流什麼幾乎一無所知,且不能執行受控實驗來驗證猜測。我們正在探索新方法模擬鯨魚交流內容,以推動翻譯任務取得進展,或幫助排除不合理的假設。」抹香鯨交流和迴音定位導航聲音對人類仍充滿謎團。這種溝通系統的未知處不僅在人類尚未理解聲音的意義,還在如何設計測試和確認對這些聲音含義的假設。為解開謎團,加斯珀正在研發 AI 模型,目標是能像兒童學習語言,以模仿和想像學習人類語音,且一切都在沒有任何監督式學習 (Supervised learning) 或先輸入內容下進行。他正與柏克萊大學實驗室 (Berkeley Speech and Computation Lab) 合作,測試從語音學習的模型是否也能用於學習抹香鯨的通訊系統。這挑戰極大研究不僅對揭示抹香鯨神祕交流方式有重大意義,也為人工智慧語言學習和翻譯領域應用開闢新可能性。期待團隊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揭開抹香鯨溝通之謎的新希望。這項探索也面臨一個哲學問題:人類能否從動物視角理解世界?如哲學家內格爾 (Thomas Nagel) 文章〈成為一隻蝙蝠是什麼感覺?〉(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提的,完全理解與我們如此不同的物種經驗和視角是巨大的挑戰。雖然可能借助人工智慧進一步理解動物語言和溝通方式,但並不代表我們能「說」牠們的語言。動物語言和人類語言有根本性的不同,這差異不僅體現於聲音產生和辨識,還體現於語言結構和意義。CETI 計畫和其他類似 AI 研究提供獨特機會,更理解和尊重其他物種。隨著 AI 技術不斷進步和深入理解動物語言,就能更保護動物,並推動人類和動物更和諧共處。
「我的生命,我作主!」台灣「死亡咖啡館」領眾暢談人生最後一哩路
台灣「死亡咖啡館」創辦人、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曾是媒體人的她,因緣際會接觸到死亡議題,從此肩負生命教育的使命。死亡咖啡館在台推動九年來,已累計超過 800 場活動,希望讓大眾更了解死亡,「我的生命我作主」。走進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位於台中大坑的據點,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山腳下的透天厝,門前有優雅的小花園,踏進門內整體風格簡約又溫馨,讓人宛如置身民宿中,這裡也是台灣死亡咖啡館的起點。郭慧娟學的是新聞,大學主修編輯採訪,在媒體界一待就是 15 年,報社結束營運後,因緣際會下轉行從事文案企劃工作。郭慧娟接受《全球中央》專訪時表示,當時政府推動生命教育並推出禮儀師證照,她接到相關文案企劃,也因此意外接觸到生死議題。郭慧娟說,她在閱讀禮儀相關書籍後,愈讀愈有興趣,得知南華大學設有生死學研究所便報考進修。在學校兩年半的時間裡,她便思考,每個人都要面臨死亡,但從小到大都沒上過相關課程,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議題,但談論死亡為什麼像是禁忌?親友得知她去念生死所,還關心她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結束生死研究所的學業後,郭慧娟的文案企劃工作仍在進行,但已開始思考如何推廣生命教育,便開始定期書寫相關文章,發表在部落格「我在生死學研究所學到的東西」上,主題橫跨喪葬禮俗、臨終關懷、醫療倫理等內容,甚至分享自己接受催眠課程的經驗。「真的出乎意料!」郭慧娟說,她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想談生命議題,文章下常有網友留言交流,文章也沒有特別想設定什麼議題,例如喪禮科儀為什麼是這樣做,火化的時候,殯葬業者都會喊「火來了趕快跑」, 她就有疑問為什麼要這樣喊。郭慧娟也在部落格中分享自己父親生病的過程,從進醫院、插管急救,最後在家人討論下決定放棄使用維生器治療,到處理父親身後事的做法與心境。「內容也沒有很學術,就是像聊聊天分享。」郭慧娟發現,大家對生死的議題是能接受的,就開始思考推廣到一般民眾與家庭的可行性。2014 年,郭慧娟去參觀一場展覽,過程中友人得知她在部落格上分享的成果,便建議可以將英國的死亡咖啡館帶進台灣。郭慧娟思考了半年,起初認為應該沒有人願意跟她喝咖啡談死亡,但在網路上提出構想後獲得迴響,便決定在同年 10 月舉辦「台灣死亡咖啡館」首場活動,抱著「都沒人來也無所謂,請大家喝咖啡能談到哪就談到哪」的想法。郭慧娟說,沒想到一開始在網路上張貼活動訊息,原本限定 25 人的場次,卻吸引 30 人報名,才知道原來這種活動,台灣民眾也能接受,那天談得很愉快,下午 2 點開始的活動,一直到晚上 7 點還有人不願意離開,「這樣的感覺讓我很享受」。首場活動後,許多單位的邀約不斷,自 2014 年 10 月至今已滿九年,這些年來就算是疫情期間活動也從未中斷,已舉辦超過 800 場。郭慧娟笑說,大部分都是有人打電話到據點來,開頭也不避諱,就是希望能去辦一場死亡咖啡館。郭慧娟指出,她常說死亡咖啡館其實就是一種平台,有時是講座、有時是活動,大家準備一些點心,銀髮族眾多的社區據點,更是最常提出邀約的單位,舉辦的內容與主題一直在變化,但精神都是一樣的,就是直接談論死亡。提到如何談死亡,郭慧娟說,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她會先帶著大家回顧人的一生,接著中年必須面對親人臨終,如何活在當下,學習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與及時問安、及時圓夢,從生到死,臨終醫療及身後事。她接著會跟大家溝通觀念,在傳統思想裡,大家都不談死亡,但最後大家都必須去面對死亡。現在人生最後一哩路「我的生命我作主」的觀念興起,她告訴學員可以預立遺囑,醫療與身後事都可以自己作主,接著認識安寧療護,用大眾能瞭解的語言,告訴他們「安寧病房不是去等死的地方」。郭慧娟也試著從單向的講座,發展出桌遊、情境劇的方式,讓大眾可以更融入活動。例如,她到社區據點時,常拿劇本讓長輩模擬與家人談死亡的場景。長輩經常有一個經驗,與子女在談身後事時,後輩通常會說「不要講這些,你會呷百二 (活到 120 歲)」。甚至是後輩在詢問長輩身後事的看法時,會被長輩怒罵「你現在是在肖想 (覬覦) 我的財產嗎?」郭慧娟會透過情境劇的方式,讓長輩去演出,讓他們在過程中思考,如果他們的家人這麼講,要怎麼去化解與突破。郭慧娟也開發出一系列桌遊,她舉例「告別通關」遊戲,全部都是談身後事,包括治喪地點、棺木款式、喪事金額、葬法、告別儀式、要邀請誰等等,她看到長輩就圍在桌子前,互相討論自己的身後事,甚至拿出紙筆寫下,說要回家與子女討論,「看到這樣的畫面就很感動」。在舉辦活動的過程中,郭慧娟也曾經遇過阻力。她回憶說,有次到社區據點上課,地點在社區大樓類似圖書館的場域,因為是公共空間,有一名社區住戶經過,聽聞課程的內容後,當下就情緒激動質疑「你們怎麼可以教長輩這些?」活動也因此中斷。活動也不免遇到學員難過流淚,郭慧娟說,一直以來舉辦活動與課程,都是營造輕鬆自在的氛圍,她想要大家知道,死亡就跟春夏秋冬一樣,是很自然、不嚴肅悲傷的情境,有些學員會傷感,可能是觸動到過去的經驗,她也從不特別關注難過的學員,而是留給他們釋放情緒的時間。至於有些生命教育課程,會準備實體棺木讓學員躺棺。郭慧娟說,協會也備有一個可愛型的「木箱」, 但她較少採用這樣的方式,認為應該透過更正向的教育模式,就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而不是一定要用躺棺這麼終極的方式,教育是可以慢慢改變的。此外,台灣在安寧醫療已發展到一定程度,但郭慧娟深入社區據點發現,大家期待社區的安寧照顧能夠更完善,畢竟安寧病房容量是有限的,社區在相關的醫療資源與品質要更加強,才能符合大眾對安寧醫療的期待。至於近年《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郭慧娟也協助相關推廣,她認為有「叫好不叫座」的問題,主因是要預立醫療決定時,必須經過醫療照護諮商,這部分屬於自費項目,價格較為高昂,若是政府能協助調降到新台幣千元以下,比較能帶動大眾的意願。「我一直在衝破無形的高牆。」郭慧娟有感而發地說,這些年來她四處在碰觸衝撞傳統禁忌,常感受到肩上有一股壓力,面對傳統文化教育對死亡的不談、不說,雖然常感受到疲累,但每一次活動的成果,都化為一股力量,一直帶著她往前衝,在台灣死亡咖啡館的道路上,繼續披荊斬棘。
【澀谷事變.亂】前進東京街訪!戒備森嚴的澀谷萬聖節,人不進來錢也沒來
在萬聖節即將到來的 10 月 22 日,我們在澀谷的大型宣導看板前,詢問民眾「對於『澀谷不是慶祝萬聖節的場地』的宣導,您認為可以達到效果嗎?」的問題。街訪人數 41 名日本人、9 名歐美人,共計 50 名投票者。最後統計結果為 46.2% 的人認為「此宣導沒有效果」;35.9% 的人則認為「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17.9% 的人表示「沒有意見、不知道」。詢問第一個問題後,我們同時也向民眾提出另一個問題:「萬聖節會在澀谷度過嗎?」相較於第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多數民眾在回答此問題時,78% 的人大多第一時間反應「不會在萬聖節來澀谷」, 也因為時間距離萬聖節仍有一段時間,12% 的人表示「尚未決定」, 只有 10% 的人表示「會」。儘管大多數街訪的民眾認為,政府的宣導沒有效果,會去澀谷過萬聖節的人想攔也攔不住,但實際到了萬聖節前夕的周末以及 10 月 31 日當天,澀谷街頭的景象卻和想像中完全不同。10 月 28 日,日本科技公司 LocationMind 使用 NTT DoCoMo 手機的定位分析,發現從下午 4 點左右開始,約有 1 萬 1,600 人同時聚集在 250 平方公尺的範圍內。雖然此數字相較去年增加了 11%, 但和疫情之前相比則減少約 16%。LocationMind 的社長 CTO 柴崎亮介表示,「一般情況下,澀谷周末的人潮會在晚上達到高峰,但 10 月 28 日的高峰卻是在傍晚前提前達到,晚上的人潮反而開始減少。」「以數據來看,可以說是澀谷的宣導預防措施產生了效果。」10 月 31 日萬聖節當天,據澀谷區發布的數據表示,今年萬聖節人潮高峰相較於去年減少了 8,000 人,總人數約為 15,000 人,甚至不到疫情前 (2019) 四萬人的一半。區長長谷部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大致上,民眾對今年的呼籲宣導表示理解,今年澀谷的萬聖節也相較於過往平靜。但我不認為問題已經得到解決,明年我們會繼續傳達明確的信息:『澀谷不是慶祝萬聖節的場地』。」對比 DQ 編輯團街訪的數據,雖然多數人認為「澀谷不是慶祝萬聖節的場地」沒有效果,日本防災專家古本尚樹也曾持反對意見表示,「越是禁止,反而會讓人想去嘗試的 (Caligula effect) 很有可能會發生。」實際上,地方政府的宣導標語在官方數據顯示上,的確起了一定的作用。過去,日本在疫情時間發布緊急事態宣言時,也曾柔性勸導大家「自我管束」, 而非硬性、強制人民不能出門。而日本社會長年保有「不要造成他人困擾」、「閱讀空氣」的風氣,也成功達到降低民眾去澀谷過萬聖節的效果。但為了達到「不要來澀谷」的目的,其背後投入的是超出原本預期更大的花費與人力。根據網路上網友們的心得感想,如果你在今年萬聖節來到澀谷,首先要做前胸貼後背的心理準備,且一眼望去路上身穿制服的 (真) 警察以及引導人群的站務員的數量,甚至比扮裝的人數還要多。當你好不容易才從走出月台,忠犬八公像前周邊的車站出口卻被封閉,不得不跟著引導路線前往唯一開放的出口。出站後,忠犬八公像的周邊被白色的布圍起,接著傳來的是無止盡的哨聲、DJ 警察的廣播聲,以及警察驅趕人群的叫喊聲。「請不要逗留」、「請往前走,不要拍照」的聲音此起彼落,一眼望像人潮最多的澀谷十字路口前,至少數十位警察築起人牆、拉起黃色警戒線,引導行人穿越馬路。而路上扮裝的人明顯變少,且大多都是外國人。日本網友們也嘆「今年完全沒有過節的氣氛」。即使不是為了萬聖節來到澀谷,許多路口、路線都維持只出不進的單行道,一旦駐足就會被警察驅趕。今年也嚴格禁止「路邊飲酒」, 許多不知情、手拿啤酒的外國人都會被警察制止,當街沒收或是將酒倒掉。澀谷車站附近的便利商店或店家,也被要求在 10 月 28 日至 31 日期間,停止銷售酒精飲料。為了讓澀谷「變成」不是慶祝萬聖節的場地,澀谷區出動 370 名警備人員、斥資 8,800 萬日圓,實施史上最大規模警戒。雖然人流減少了 35%, 垃圾也從去年的 4,200 公斤減少了 500 公斤,澀谷迎來久違的萬聖節寧靜,但其中也出現許多抱怨的聲音。在澀谷經營烤肉店的員工表示,「營業額非常差,因為採取交通管制,使得顧客數幾乎低於平日。」位於澀谷的連鎖店漢堡王,則是選擇在萬聖節當天暫停營業。此外,也有更多的店家因為人潮洶湧而無法營業,選擇提早關店。澀谷中央商店街振興組合的理事長鈴木達治無奈的表示:「對商店街來說,我們在經濟利益上完全得不到任何的好處。」相比日本人歡慶萬聖節,距離 10 月 29 日韓國首爾梨泰院踩踏事件發生已滿一周年,當地仍瀰漫一股哀悼之氣。且時至今日,對於事件真相的調查和究責,韓國政府依舊沒有給遺族家屬,甚至是倖存者都沒有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事隔一年,韓國政府為了防範人潮的解方是 —— 導入 AI 辨識系統,透過 900 支監視器,以及 AI 監控人潮的流動和密度,將危險程度分為三個階段,每當 1 平方公尺達到 3 人以上時,系統就會進入危險的注意階段,除了隨即透過監視器向民眾發出廣播,達到預警的效果,同時也會向消防、警察部門發出警報。AI 系統是否真的能預防踩踏事件再次重演嗎?雖然現在仍是未知數,但梨泰院事件案發生後,政府尚未做好風險評估、警方沒有注意到警訊的人為疏失,甚至是各單位逃避責任、互推皮球等狀況,也讓遺族家屬們認為政府未能優先考慮公共安全。在踩踏事件中失去女兒的 Lee Jeong-min 在《紐約時報》的訪問中表示:「過去一年中我們所學到的是,除非有一個有責任感的政府,否則不管是再安全的系統也都不會有用。」回到日本,當地方政府呼籲民眾不要在萬聖節前往澀谷時,其實也是變相將問題轉移至另一個地方。許多不滿澀谷嚴格限制的人們,紛紛轉移陣地,例如另一個不夜城 —— 新宿。根據《集音社》的報導,新宿的歌舞伎町的萬聖節少見地出現許多變裝的民眾,坐在地上一邊喝酒一邊唱歌,附近則堆滿了大量的空酒瓶和垃圾。澀谷和警方的防止人潮策略雖然成功了,但也像極了一場「前哨戰」, 因為當渴望酒精和娛樂的人們,轉移至另一個地方後,真正的垃圾與喧鬧問題也只是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這也點出日本萬聖節的問題 —— 以澀谷為主的萬聖節長年缺乏「主辦者」, 因此人潮的聚集難以受到規範。當民眾選擇不去澀谷時,另一邊的池袋則是創下 14 萬參加人數,創下歷年萬聖節最高紀錄。從 2014 年舉辦至今的「池袋萬聖節 Cosplay 節」, 不只是由當地政府和複合式商業設施 Sunshine City 聯合主辦的萬聖節活動,近年也成為 Cosplay 愛好者一定要參加的活動,其中的「親子萬聖節」也讓各年齡層的人都能享受萬聖節活動。與澀谷的街頭萬聖節最大的不同,池袋萬聖節 Cosplay 節採用收費的購票制,因此能嚴格限制拍攝行為與更衣室規範,同時在服裝上也有裸露程度的限制,加上活動內並未販售酒精飲料,也能避免酒醉後鬧事。許多網友們對主辦方以及當地政府和地方企業聯手合辦的方式,大多給予正面評價,認為這樣可以保持一定的秩序。對此,慶義大學副教授若新雄純提出他的看法,「澀谷一開始要大家在這裡『培育萬聖節文化』, 幾年後卻又說『不要來』, 可以說是完全不理解群眾心理。』單純的禁令或規定,都不是舉辦一個節日或活動的正確方法。他們真正該做的是,是讓人潮以澀谷為中心分散出去。」「該如何將澀谷的群聚效應,以及萬聖節的熱情分散到其他地方,才是解決問題的重點。」
解散50年後再度「合體」!借助AI力量,披頭四下週將發表最後新歌
10 月 26 日,環球音樂集團表示,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團披頭四 (The Beatles), 將於下週發表最後一首新歌〈Now And Then〉, 新歌將在 11 月 2 日格林威治標準時間下午 2 點向全球發行。即使披頭四解散逾 50 年,且有 2 位成員相繼去世,但是他們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提取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在舊錄音檔案中的聲音,再加上喬治哈里森 (George Harrison) 先前錄製的段落,因此在新曲中仍然可以聽見四名成員合體。保羅麥卡尼 (Paul McCartney) 在聲明中提到,借助 AI 的力量,新曲中「約翰的聲音清晰無比」。「這非常令人激動。我們全都參與其中,這是一段真正的披頭四錄音。」他並表示,「到了 2023 年,我們仍然在製作披頭四的音樂,而且即將發表大眾未曾聽過的新歌,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對於披頭四的樂迷而言,〈Now And Then〉的出現並非首見,這首歌是約翰藍儂過世前不久,為保羅麥卡尼所寫。不過他當時僅在自己的公寓內初步錄製,錄音尚未經過後製處理,這份錄音在約翰藍儂過世後,由遺孀小野洋子交給保羅麥卡尼。之後,保羅麥卡尼多次想要完成〈Now And Then〉,1995 年他與其他 2 名成員,嘗試重新製作歌曲並納入紀念精選輯,然而由於錄音的品質欠佳,加上喬治哈里森拒絕進一步創作,歌曲最終難以完成。不久後,喬治哈里森在 2001 年因肺癌過世。隨著科技演進,聲音處理技術越來越先進,2021 年由彼得傑克森 (Peter Jackson) 製作的紀錄片《披頭四:Get Back》中,團隊利用 AI 處理披頭四過往的錄音,將成員聲音、樂器演奏從單聲道錄音中分離出來,變成乾淨音訊。這項技術突破為〈Now And Then〉的問世帶來曙光,保羅麥卡尼今年 6 月在《BBC》的訪談中說明,他們利用這向技術,終於能將約翰藍儂的聲音從原始錄音中分離出來。他們隨後將約翰藍儂的歌聲,加上喬治哈里森於 1995 年錄製的吉他演奏,以及保羅麥卡尼與林哥史達 (Ringo Starr) 新創作的部分,一起編製為全新的〈Now And Then〉。保羅麥卡尼、林哥史達都強調,這次製作披頭四新曲,令他們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激動。「這是我們最接近,讓他回到這個房間裡的一次,」林哥史達表示,「像是約翰就在那裡一樣,你知道。真是太超乎想像了。」約翰藍儂的兒子西恩 (Sean Ono Lennon) 也表示,在父親去世多年後,能看到披頭四成員們再度一起工作非常感動,「這是我爸爸、保羅、喬治和林哥一起製作的最後一首歌。它就像一個時光膠囊,一切彷彿都是命中註定。」
你拍的影片,其實也能上電視!台灣「公用頻道」保障民眾媒體近用權
話說從頭,1993 年立法院通過《有線電視法》, 其中第 23 條規定,有線電視業者必須免費提供十分之一以上頻道作為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使用。但這項法規沒有顧及整體社會實務概況,導致無法落實執行,因此將近 10 年,沒有任何有線電視系統依規定設置;也因為法規的不切實際,導致主管機關新聞局,只好在 1999 年提出《有線廣播電視法》修正案,將與公用頻道相關的第 25 條訂為「免費提供專用頻道供政府機關、學校、團體及當地民眾播送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者」。最大變動在於「十分之一」變成「專用頻道」, 也就是一個頻道就行。根據 2021 年的調查,全台只有約一成三的民眾聽過公用頻道;到了 2022 年也僅成長至一成四。即便法規已經放寬公用頻道設置的規定,各有線電視系統還是無法 (或不想?) 落實媒體近用權的職責。當然原因有許多,除業者因為不想花錢經營這個毫無收入的頻道外,另外觀眾對這個權利觀念的薄弱也有關係,當然主管機關不賣力推廣與落實法律規定也難辭其咎。反正原因很多,導致立法 30 年了,還是有超過八成的民眾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權利。後來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隨時上傳自己拍製的影片,已成為年輕世代的生活日常。導致透過公用頻道落實媒體近用權的觀念都還沒落實,就馬上面臨挑戰。加上,希望有更多頻道可以改播股票台、購物台或宗教台的系統業者,應該都很樂見公用頻道的消失;還有主管機關也無法真正理解當年立法的本意而積極推動,因此公用頻道便變成現在這樣的模樣:無人知曉、無人使用、無人在意、無視存在。時序來到 2020 年,新冠病毒大流行,實體生活紛紛改採線上形式進行,衛福部每日透過電視報告疫情現況。可是問題來了,每天下午兩點,防疫指揮中心透過電視聯播記者會向全國民眾報告疫情現況;但除全國疫情外,住高雄的、住台東的民眾,也想透過媒體即時了解在地的疫情現況。這時終於有人想到,這個空在那裡無法發揮作用的頻道。因此後來,各縣市民眾在下午兩點聽完全國防疫中心的疫情報告後,就可以轉到有線電視第三頻道「公用頻道」, 去看他們的縣市首長報告各縣市自己的疫情防治現況。不用擔心無法透過在地的大眾媒體,即時得知當地重要疫情。疫情期間,各縣市首長會利用公用頻道,報告該地區的疫情現況。只是很遺憾,基於前述三不管理由,各地區民眾雖然知道下午兩點看完全國疫情報導後,可以轉到有線電視第三頻道,去看他們自己縣市長的疫情報告,但卻很少人知道是哪一台,或是什麼樣的頻道,系統業者也沒藉此宣傳。導致全台灣錯失一個,讓國人了解媒體近用權公用頻道的機會,實在令人扼腕。根據憲法第 11 條規定,人民有言論自由,但落實在媒體使用實務上,實在很難讓民眾可以透過媒體自由表達意見。即便可以投書、call-in, 但還是有被拒絕的可能。憲法釋字第 364 號解釋文亦點明:「以廣播及電視方式表達意見,屬於憲法第 11 條所保障言論自由之範圍。為保障此項自由,國家應對電波頻率之使用為公平合理之分配,對於人民平等『接近使用傳播媒體』之權利,亦應在兼顧傳播媒體編輯自由原則下,予以尊重,並均應以法律定之」, 因此有線電視公用頻道,成為目前唯一可落實媒體近用權的管道與機制。30 年了,一個善意且落實人民權利的主張,卻遭到如此漠視。有人說,當前是無所不能上傳的網路世代,誰還會在意可以上傳影片,播出自己產製內容的公用頻道啊?對此,我只能說,爾愛其羊,吾愛其禮啊!請繼續讓這個可以維護言論自由及落實媒體近用權的頻道存在,至少一家人可以齊聚在客廳,一起觀賞由家人拍製的影音節目在電視上播出,不也是一件無法被網路取代的功能啊,有何不好呢?而且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只因為沒人看、沒人用就應該讓它消失,但卻不思考沒人看、沒人用,不正是業者推廣不力、政府督責不周的結果,怎可因此就剝奪人民僅存且受法律保障的媒體近用權呢?還有,誰可以保證都不會再發生需要各地公用頻道積極任事的意外事件啊?
搭不了南瓜馬車沒關係!比利時人教你來場「划南瓜大賽」
「Trick-or-Treat!」「Happy Halloween!」萬聖節雖然不是台灣本土的節日,每年仍吸引許多人共襄盛舉,與朋友一起變裝、狂歡。不過,除了絞盡腦汁設計裝扮,在比利時的一個小鎮,每年還要進行一項重要活動,迎接萬聖節到來 —— 就是把南瓜做成船,來一場划南瓜競賽!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省的小鎮卡斯特萊 (Kasterlee), 自從 2008 年起,每年 10 月都會舉辦「划南瓜大賽」(Pompoenregatta)。比賽當天,負責舉辦比賽的卡斯特萊南瓜協會與皮艇俱樂部成員,會先將 400 至 500 公斤重的巨大南瓜挖空,變成可以乘載人的南瓜船。卡斯特萊南瓜協會的布南 (Paul Boonen) 說明,「我們使用特殊的湯匙來挖空南瓜,取出的南瓜肉,會被當作肥料堆在草地上。」而在比賽結束後,已經濕透的南瓜也會被當作肥料處理。最初,當地農民希望能找到新的方式使用 400 公斤以上的南瓜,而不再只是將南瓜煮成湯;於是,他們想到了這個創新的競賽。比賽自開辦後越來越受到矚目,布南提到,划南瓜大賽已取得全球性的成功,今年的比賽有德國、法國的媒體表示關注,參賽者中也有來自西班牙、瑞士的選手。今年的比賽共有超過 90 支隊伍報名,分為青少年組、男子組、女子組與混合組。根據外媒報導,比賽報名十分踴躍,名額早在九月初就已額滿。參賽者須 4 人一組,以接力的方式在最短時間內到達終點。一位參賽者說明,划南瓜不像想像中容易,當你嘗試前進,南瓜往往就會開始旋轉,需要掌握一定技巧才能順利向前;當你坐在船上,還得忍受又濕又黏膩的「船艙」。此外在比賽現場,也不時會看見參賽者的南瓜進水,甚至翻船落水的狼狽畫面。除了划船技巧,參賽者身上的服裝也是一大看點。在今年的比賽中,有些參賽者扮成南瓜、鴨子、精靈,或是穿上各式各樣的鮮豔服裝,現場也有評審會選出「最佳造型獎」, 提供精美的禮品。各隊隊伍的名稱也令人印象深刻,包括「水果鳥」(Vruitige Vogels)、「粉碎南瓜」(The Smashed Pumpkins) 或「濕屁股女巫」(Wet Ass Witches) 等。其中,「濕屁股女巫」由 4 名女子組成,她們披上優雅的披風、戴上花冠,扮演成「森林精靈」的樣子。成員瑪里斯 (Marlies Demol) 提到,她們去年就曾經參賽,並且拿下第四名。今年她為了參加比賽,特地取消前往奧斯陸的旅行,賽前還與隊員們利用皮艇進行特訓。除了比賽本身,賽場周邊也彌漫著濃濃的「南瓜味」。遊客們可以品嘗南瓜製作而成的南瓜湯、南瓜啤酒;觀賞巨無霸南瓜,或由南瓜製作而成的奇特裝飾;孩子們也可以進行南瓜曲棍球、南瓜高爾夫,或是製作南瓜燈籠。接下來,小隊員們一起搭乘飛行船,到比利時看看這場划南瓜大賽的現場盛況吧!
「憂鬱症有年輕化的趨勢」傾聽年輕的心,為疾病抹去污名
「我希望社群媒體有所不同。社群媒體應該只是讓人們聯繫或展示很酷的東西,而不是試圖炫耀他們擁有的東西。」——Abbie,15 歲,科羅拉多州如果要探究青年憂鬱症背後的成因,很多人或許會提出「高學歷、低成就」、「高工時、低薪資」等台灣或亞洲國家比較常有的問題作為解釋。但,一篇 2021 年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 的跨國統計研究顯示,青年憂鬱症其實是讓各國政府都頭痛的燙手山芋。該研究採集了憂鬱症發病年齡的相關數據,結果發現,憂鬱症患者第一次有症狀的年齡為 26 歲,第一次被診斷的年齡中位數則為 31 歲。顯然,多數憂鬱症患者都在青年時期經歷第一次低潮。另有一篇發表於《斯堪地那維亞精神醫學期刊》(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的研究則追蹤了 1996 到 2016 年間,丹麥憂鬱症患者第一次被診斷的年齡。結果顯示,丹麥憂鬱症患者第一次發病的年齡峰值逐漸向左偏移,代表憂鬱症確實有年輕化的趨勢,是各國政府都該極力預防的健康問題。2020 年,根據健康政策研究組織 KFF 的分析,美國 12 至 17 歲的兒童中有 16% 患有焦慮、抑鬱或兩者皆有,自 2016 年以來增加了約 33%。接下來的一年,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DC) 的數據,42% 的美國高中生表示他們持續感到沮喪或絕望,29% 報告了心理健康不佳,22% 嚴重考慮自殺,10% 曾嘗試自殺。2023 年,美國青少年,既和每一代青少年一樣,也與以前大不相同。除了所有成長過程中的經典挑戰,如學業成績、父母、初戀,還得面對這個時代的新挑戰:TikTok、槍械暴力、政治分歧、COVID-19 的急速變化,以及氣候變遷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劇烈改變。「二月時,我在地鐵上...... 有人用槍指著我。我現在會做一些與槍支有關的夢,例如被槍殺。我時不時地感到焦慮,就好像我現在無法信任任何人。」—— 諾蘭,13 歲,喬治亞州而,在年輕人中,有些人的心理健康應該得到額外關注,其中之一便是運動員。多數運動員從幼年時期就開始接受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身心都承擔了不少壓力。但,長久以來,人們似乎都只有看到運動員光鮮亮麗的一面,直到近年美國體操選手拜爾斯 (Simone Biles)、美國游泳選手費爾普斯 (Michael Phelps) 與日本網球選手大阪直美皆因為心理健康因素紛紛調整賽場上的腳步,人們才開始關心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是否安好。而,根據根據美國網站《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 報導,去 (2022) 年美國有四名表現優異、成就卓越的大學生運動員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再度浮上檯面。美國心理學家瑪麗娜・哈里斯 (Marina Harris) 表示,雖然近年來大學裡的體育部門僱用了更多諮商心理師,但如果真的要增進大學生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應該要從整個大環境下手。哈里斯解釋,這些大學生運動員背著為大學贏得比賽的使命,而大學也高舉學歷作為與運動員們的交換條件。但,這種視拿獎牌為單一價值的環境,會逼迫大學生運動員硬撐著,在身體與心理上都不能出任何狀況,甚至有些教練會請運動員們撐過去。她提出,整個環境應該把「傷害」、「脆弱」、「狀況不好」、「需要時間」等運動生涯中的陰暗面,當成一件自然會發生的事,而非鄙視或譏笑正為此所苦的大學生運動員。運動員的狀況其實就是教練系統與體育部門的鏡像,因此如果要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不能只有在他們感到不舒服時才提供諮商心理師。除運動員外,《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上的一篇統計研究也顯示,在大學校園中,性別少數也比較容易遭遇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在沒有得到適當幫助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會離開校園。該研究援引了每年定期蒐集美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數據的《健康心智研究》(Healthy Minds Study), 發現有 78% 的跨性別學生為心理健康問題所苦,但在接受調查的順性別學生中,這個數據只有 28%。該研究指出,大學裡的廁所與宿舍等空間,對跨性別學生而言是個壓力源。他們有可能被迫走進自己不認同的廁所,或住進自己不屬於的宿舍,而在這些極度隱密的地方,他們可能得毫無保留的露出自己最脆弱的部分,進而遭遇攻擊與騷擾。雖然,近期大學中也逐漸出現性別友善的廁所與宿舍供非二元性別者選擇,但大學端似乎可以打造更包容、友善的環境。例如,他們可以提供跨性別者在校園系統裡更改名字的機會,對跨性別者提供更多心理健康資源,或提升整體教職員工的性別意識。「我說:『我是個男孩,你把我當男孩就好。』 但人們從來沒有把我當成一個男孩來對待我。人們以為我在開玩笑......。做自己當然沒問題,你可以不必擔心別人的評價。即便他們仍會評價。 但,你就是你,這樣就好。」—— Trey,15 歲,維吉尼亞「抗壓性低」、「生在福中不知福」是憂鬱症患者常被貼上的污名化標籤,而這些罵名和誤解也常使人們在出現第一次警訊時不願意向外求助。但,美國的研究顯示,人們多年以來對憂鬱症的污名化程度,竟然第一次呈現了下降的趨勢。印第安納大學 (Indiana University) 的研究追蹤了 20 年間人們對於重度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與酒精依存症等三種心理疾病的態度。該研究在 1996、2006 與 2018 年訪問了共計 4129 名受訪者,結果發現,2018 年時,無論是職場環境或私人關係中,人們對於憂鬱症患者的敵意與之前比起來皆有顯著下降。該研究也發現,人們對心理疾病的觀感,與受訪者的年齡有著高度相關。年輕人,尤其是千禧世代以降,比較願意以積極、開放的胸襟面對心理疾病,但隨受訪者的年齡漸長,態度也將趨於保守,甚至更容易出現污名化心理疾病的傾向。另,《健康心智研究》也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樂意表明自己在過去一年曾利用諮商資源、尋求專業協助。密西根大學副教授賈斯丁・海因策 (Justin Heinze) 認為這樣的成果讓人悲喜交加。悲傷的是,有那麼多學生都受心理疾病所苦;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接受諮商與治療,也願意公開談論這些事。或許,以直接、正面的態度面對心理疾病,就是去污名化的起點。
【澀谷事變.起】從不給糖就搗蛋,變成「導彈」等級的日本萬聖節澀谷亂象
有鑑於 2022 年萬聖節,韓國首爾發生造成 159 人死亡、196 人受傷的「梨泰院踩踏事故」, 日本為避免讓萬聖節派對變成大規模推擠事件,澀谷區長長谷部健於 10 月 5 日舉辦記者會呼籲:「希望大家不要在萬聖節期間來到澀谷周邊。一直以來,我們都很擔心會發生像韓國梨泰院那樣的事故。澀谷並非萬聖節活動會場,這一點要向世界明白傳達。」因此,今年澀谷的萬聖節相較於過往顯得戒備森嚴,自 10 月 27 日到 11 月 1 日間,依據現有自治條例禁止民眾在澀谷車站附近的公共場域喝酒。雖然沒有嚴格禁止周邊店家販賣酒類,但唐吉訶德澀谷店已暫時封閉酒類販賣區,漢堡王澀谷中心街店也宣布萬聖節當天暫停營業。此外,JR 澀谷站前最著名的碰面地標,同時也是觀光客來到澀谷必合照的觀光景點「忠犬八公像」,10 月 28 日至 11 月 1 日期間也全面拉上封鎖線,甚至用白布將整座雕像圍起。原本為紀念每天都會到車站迎接主人回家,被視為忠誠象徵的秋田犬小八 (ハチ), 如今就連牠的主人,可能也都看不到小八的身影。而根據澀谷區的說法,今年是首次因萬聖節對策而「封印」忠犬八公像,希望民眾等萬聖節結束後,再回來看八公像。源自於不列顛凱爾特人 (Celt), 為嚇走邪惡鬼魂而變裝成死者的傳統節日,為什麼會成為日本十月版的「百鬼夜行」呢?為何又選在澀谷這地方?武藏野學院大學副校長佐佐木隆表示,日本人一開始歡慶萬聖節的場地並不是在澀谷,而是鄰近的原宿。據傳,販售玩具的 KIDDY LAND 原宿店當時正積極吸收美國文化,加上一旁有美軍駐紮,附近住了許多歐美家庭,為了讓外國孩子一起同樂,KIDDY LAND 開始舉辦萬聖節活動。該店萬聖節活動紀錄,最早可以回溯到 1983 年。自此,越來越多日本人開始慶祝萬聖節活動。1980 年代,許多百貨公司或是商店街為了舉辦秋季慶典,也開始引入萬聖節的變裝遊行。但在當時,萬聖節仍是一個小眾的商業活動,相關的變裝商品也因為滯銷,迫使百貨公司只好增加 10 月 16 日美國為感謝上司的老闆節 (Boss Day) 以提高銷售額。直到 2000 年代後,萬聖節的商店街活動才真正開始普及。以澀谷為中心的表參道、原宿等商店街,針對萬聖節舉辦相關的促銷活動,讓萬聖節成為年末熱門檔期之一,萬聖節等於變裝的連結也走入一般大眾的認知中。但除了澀谷之外,六本木、橫濱、池袋等地同樣都會舉辦萬聖節活動,為什麼只有澀谷年年會發生人潮湧入的事變?近年的澀谷狂歡現像,可以追溯至 2002 年的世界盃足球賽。該年度是首次在亞洲舉辦,並由日本與韓國同時擔任主辦國的世足賽,當時日本代表隊贏球的晚上,許多在運動酒吧看完比賽後的球迷們,在澀谷十字路口高喊「日本」、和路過的民眾擊掌的畫面,被許多新聞爭相報導。而站在指揮車上,拿著麥克風指引人群、疏散交通的「DJ 警察」也是從這個時候出現。澀谷的十字路口是狂歡的聖地;只要來澀谷就可以交到朋友的形象,開始深入人心。今年萬聖節澀谷周邊配備大量警力,從 28 日 (六) 起路上就有 DJ 警察開始指揮交通。2016 年,也是澀谷成為人潮聚集中心的轉捩點。由澀谷區公所、澀谷區商店會連合會、澀谷站前管理協議會等組成「澀谷跨年執行委員會」, 自該年度開始舉辦跨年活動,吸引超過 10 萬人前往,直至 2020 年新冠肺炎爆發後才停辦。同年,澀谷東站的東口商店街的會長為了活絡當地,在澀谷的十字路口舉辦「澀谷萬聖節裝扮大賽」, 成功吸引到許多民眾參加,也讓萬聖節變裝不再只是孩子間的「不給糖就搗蛋」。只是大家沒有想到的是,萬聖節真的變成了年輕人搗蛋的日子。人一旦多了,問題也會跟著變多。原本是希望活絡當地的活動,卻演變成澀谷居民最討厭的一天。雖然從 1990 年代開始,年年都會發生萬聖節喝醉酒大鬧的情況,但是 2018 年,一群喝醉酒的年輕人將路邊的卡車翻倒後,地方政府才開始正視萬聖節的澀谷亂象。隔年,澀谷區地方政府大力提倡「把萬聖節變成澀谷的自豪」口號,展現了要盛大舉辦活動的決心。但到了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宣傳口號變成「今年的萬聖節,以外出自肅形式安全度過」, 再到 2022 年「遵守規則的人,才是可以保護澀谷的人。希望總有一天,『像澀谷一樣的萬聖節』的比喻可以成為正面的教材。」2023 年,疫情過後澀谷卻決定和萬聖節劃清界線,一句「澀谷不是慶祝萬聖節的場地」讓日本網友笑稱,從原本希望大家來澀谷過萬聖,現在卻又不讓人來的宣傳口號,其演變像極了夫妻之間的離婚。婉轉的宣導「澀谷不是慶祝萬聖節的場地」, 言下之意仍是希望大家「不要在萬聖節來澀谷」。澀谷區區長長谷部健上任以來,一直致力解決澀谷萬聖節的亂象,雖然嘗試發放垃圾袋子、設置臨時更衣室,情況仍舊無法改善,「雖然我們很希望能將萬聖節的能量,導向正確的方向,但我認為這之中存在太多無法解決的問題。事情已經變得無法掌控。」— 澀谷區區長長谷部健從 2016 年邀請民眾歡慶萬聖節,再到 2023 年的欲拒還迎,下一篇專題,DQ 編輯團將來到東京澀谷街頭,看看日本民眾對於今年萬聖節宣傳標語的想法。
【飛行船通訊】喝一杯咖啡、吸兩口貓狗,跟10月說聲再見!再見!再見!
各位好,我是克勞德。飛行船通訊久久未出江湖,結果 10 月就要咻地過完了!?實在太快啦!雖然快,但 10 月各地還是發生許多大大小小的事,例如令人開心的連假、國慶日、飛行船領航員的生日等等。在國際間,則有引發全球注目的以色列與哈瑪斯衝突,針對這個主題,我們也推出【以巴烽火再起】系列專題,邀請小隊員們一起來了解。除此之外,10 月還有冰島的女性罷工、中國捕狗爭議、星巴克的抗氣候變遷咖啡與英國的雙鼻貓等等事件;DQ 還訪問了經營「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粉專的郭怡汝老師,請她帶我們來場博物館大解密。好的,請各位繫好安全帶!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個 10 月中地球行走的軌跡。「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粉絲專頁的經營者,是有「全台灣最年輕博物館館長」之稱的郭怡汝。郭怡汝畢業自台大歷史系,曾赴英國萊斯特大學攻讀博物館學碩士,在大英圖書館「瀕危檔案計畫」實習。過去 2 年,年僅 30 出頭的她還曾任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管理轄下的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博藝館和博學館。身為文資管理者與作家,郭怡汝致力讓外界看見博物館的美好,串起歷史與文化的連結。她也在今年推出線上課程《聽見大英博物館》, 希望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帶大家輕鬆走進博物館。此次,DQ 訪問到郭怡汝老師,請她向大家分享身為一個博物館館長,有什麼樣的挑戰與體會;也請她以博物館經營者的角度,帶大家思考「大英博物館返還文物」的世紀難題。【全文閱讀】自 10 月 7 日清晨,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 (Hamas) 無預警向以色列發射飛彈起,以、巴之間的衝突至今已持續超過一週,戰爭卻仍沒有止息的跡象。截至台灣時間 15 日晚間,以色列與哈瑪斯間的戰爭,在加薩走廊已造成至少 2,329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超過 9,714 人受傷;在以色列則造成至少 1,300 人死亡、3,400 人受傷,且有 126 名人質被扣押在加薩,其中包括以色列人與外國國民。短短一週,國際局勢驟變,傷亡無數。跟著 DQ 飛行船,一起看看過去這風起雲湧的一週,究竟發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國際上的各方,對此事件有哪些看法?【全文閱讀】氣候變遷持續發生,不只會使極端氣候災害頻傳,或野生動物滅絕,你手中的那杯咖啡,也可能是全球暖化的受災戶。咖啡樹對於氣候的變化十分敏感,需要在特定的溫度、濕度、光線條件下,才能順利生長。然而,美洲開發銀行 (Inter - 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警告,依據科學家對氣候變化的預測,到了 2050 年,「氣溫上升將使適合種植咖啡的面積,減少多達 50%。」不過,星巴克近日宣布,他們已研發出 6 種新的阿拉比卡種咖啡樹,能夠抵擋氣候變遷的威脅。【全文閱讀】10 月 16 日,中國四川成都有一名 2 歲女童,意外地在社區內遭到一隻無人看管的黑色大狗襲擊,在黑狗撕咬下,傷口長達 8 公分,腎臟也遭到嚴重傷害,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中。事件爆發後受到廣泛討論,中國多個地區的管理單位,皆宣布加強對轄區內貓、狗的管理,並向飼主宣導「文明養犬」的提醒,包括必須辦理飼養許可證、出門一定要使用牽繩、保持環境清潔等。有些地方政府也重申飼養犬隻的規範,例如河南鄭州市,就再次向民眾提醒該市的犬隻管理條例,並列出當地禁養犬隻品種的名單。除了宣導,中國多地也展開實際的取締行動,更進一步追捕中型、大型的寵物犬和流浪狗,引起軒然大波。【全文閱讀】眾所周知,貓咪異於其他物種,擁有 9 條命。不過,在英國有一隻貓咪,還有一項「數值」與眾不同 —— 牠擁有 2 個鼻子!英國沃靈頓的貓咪收養中心,最近貼出了一隻等待收養的貓咪,這隻小貓今年 4 歲,擁有一雙黃色大眼,毛色黑白相間,最引人注目的是,牠有一個大大的鼻子。由於這項顯眼特徵,牠被取名為「褓母麥克菲」(Nanny Mcphee), 與電影《魔法保姆麥克菲》中擁有一個大鼻子的主角同名。起初,收養中心的工作人員以為,褓母麥克菲只是鼻子特別大;然而經過檢查,獸醫發現牠擁有兩對鼻孔,也就是說,褓母麥克菲其實擁有 2 個鼻子,而不是一個大鼻子!收養中心的獸醫費歐娜表示,這種狀況非常罕見,「我們團隊從未見過擁有 2 個鼻子的貓。」【全文閱讀】從 10 月 24 日午夜起,冰島的女性為了推動性別平等,開始進行 24 小時罷工。此次罷工,為冰島自 1975 年起,第七次展開以女性為主的罷工行動,參與者包括數萬名冰島的婦女和非二元性別族群。其中,連冰島總理雅各斯多提爾 (Katrin Jakobsdottir), 都加入了罷工行列。這場行動在當地被稱為「婦女節」, 根據冰島媒體統計,昨日光是在首都雷克雅維克附近的主要活動地點阿納霍利,就聚集了 7 至 10 萬名群眾;冰島多個城市也各自舉行集會,響應這場盛事。活動以「你說這叫做平等?」(Kallarðu þetta jafnrétti ?) 為口號,主辦單位指出,雖然冰島位居世界性別平等的前段班,但是某些行業中,婦女的工資仍然比男性低 21%, 且有超過 40% 的婦女,都曾經歷過性別暴力。距離「完全性別平等」, 仍還有一段路要走。【全文閱讀】
「記住她的生活,也紀念她的死亡」科學家重現500年前木乃伊少女的面孔
28 年前,美國人類學家在秘魯南部的安第斯山脈中,意外發現一具已被冰封 500 年的少女遺體。由於當地氣候寒冷、乾燥,遺體自然形成木乃伊,少女的身軀、衣服都保存完好,不過臉部已因自然侵蝕,看不出原本的長相。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修復,考古學家終於還原了少女的樣貌,並以矽膠製作半身模型。24 日,在祕魯聖瑪麗亞天主教大學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Santa María) 的安第斯聖殿博物館 (Museo Santuarios Andinos), 少女冰封多年的面容再次重見天日,在大眾眼前亮相。1995 年,美國人類學家兼探險家萊茵哈特 (Johan Reinhard), 遠征安地斯山脈的安帕托峰期間,在海拔約 6,400 公尺的火山口附近,發現了少女冰凍的身軀。萊茵哈特回憶,由於少女身著長袍,「一開始,她看起來像是一大捆紡織品。」隨後,他才在布料的皺褶間看見少女的面孔。少女被命名為木乃伊胡安妮塔 (Mummy Juanita), 由於天氣乾冷,胡安妮塔的頭髮、指甲和身上的彩色長袍都保留完整;然而她的面容暴露在空氣中,因此五官逐漸遭環境磨損,已無法看出原本的樣貌。經過人類學研究,學者認為胡安妮塔應來自印加帝國,並於 1440 年至 1480 年間,作為活人祭品犧牲。除了軀體,胡安妮塔身邊發現了許多陶器、雕像、食物等,學者推測,這些應該都是為了祭祀準備的物品。為了重建胡安妮塔的面容,來自華沙大學的波蘭生物考古學家達格瑪拉 (Dagmara Socha) 說明,他們首先需要「獲得頭骨的複製品。」科學家們綜合過去 20 多年間的研究資料,透過斷層掃描、DNA 分析,了解胡安妮塔的身體組織、骨骼狀態,還有她的飲食習慣與健康狀況;藉此得出胡安妮塔當時的年齡應介於 13 至 15 歲之間,身高約 1.4 公尺、體重 35 公斤,健康狀況良好。他們並綜合數據與當地民族的長相特徵,合理推測她面部組織的可能深度。接著,再由考古學家兼法醫面部重建專家尼爾森 (Oscar D. Nilsson), 製作胡安妮塔的真人模型。尼爾森先是打造出她的頭骨模型,再利用木釘、黏土、矽膠,依據各項數據雕琢她的面部肌肉,並一一在模型上加上眼睛、鼻子等器官。最後,胡安妮塔的半身像完成後,尼爾森再將數百根毛髮黏上模型。根據《美聯社》採訪,尼爾森共耗費了約 400 個小時,終於細緻地還原擁有深色雙眼、褐色皮膚、顴骨突出的胡安妮塔。遠遠看過去,胡安妮塔幾乎就像個真人,彷彿隨時都會開口說話。除了透過科學數據重建胡安妮塔的臉部,尼爾森提到,他在製作的最後階段,花費好幾個小時揣摩胡安妮塔的心境,希望能從這個女孩個人的角度出發,呈現出她當時面臨的處境。他描述,胡安妮塔是一個活生生、獨立的個體,當時的她必須明白自己的生命,將在幾週後於山頂終結,「她知道她應該微笑,以被選中為榮,但是仍然非常非常害怕。」他補充:「我們只能希望她深信自己有來世。」探險家萊因哈特表示,他不時會想像這位印加少女的面容,此次透過半身像的重建,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這讓她得以重生。」萊因哈特也提到,這項計畫讓人們可以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印加文化,了解這位被選中獻給神明的少女的生活,而不是僅聚焦於她的死亡。不過,尼爾森也補充,重建胡安妮塔生命的同時,他未曾忘記少女是如何死去。因此他在製作時,十分著重捕捉「被凍結」的感覺 —— 藉此,對胡安妮塔冰封 500 年的命運,以及她懸於永恆邊緣的生命,致上最高的敬意。胡安妮塔的死亡,揭示了當時普遍存在印加文化中的習俗「Capacocha」。「Capacocha」為印加人重要的祭祀儀式,通常會以動物或兒童作為祭品,藉此應對自然災害、鞏固國家權利或取悅神明。根據《國家地理頻道》、《BBC》報導,被選中做為獻祭對象的兒童,通常都是相貌、身軀發育良好者。孩子經過儀式,會成為村民與神民之間的中介,受到人民崇敬,因此對於孩子的家庭、社區,也能帶來莫大的榮譽。過去,探險家就曾多次在安地斯山脈,發現疑似是祭品的兒童遺體,光是萊因哈特就曾找到超過 10 個案例。這些兒童在儀式前幾個月會獲得精心照顧,不但有充足的飲食,還會開始服用酒精、古柯葉,讓孩子們陷入陶醉、保持安定。專家分析,印加人希望孩子們有愉快的心情,快樂地走向神明。正式儀式開始後,孩子們會穿上特殊的長袍與頭飾,周遭擺放各種陶瓷器具、雕像、貴金屬等。獻祭方式依不同地區、祭祀對象各不相同,例如胡安妮塔應是被迫跪下後,頭部遭到重擊致死;其他有些案例則是以活埋、勒斃或直接剜出心臟等方式進行。
「對AI下毒,讓它把狗認成貓」防止藝術家作品遭侵權,芝加哥大學團隊推出新解方
由芝加哥大學教授趙燕斌 (Ben Zhao) 所帶領的團隊最近研發出一款新 AI 工具「Nightshade」, 能讓創作者在上傳藝術作品前,對作品的畫素加入肉眼不可見的變動,進一步對 AI 模型的訓練數據「下毒」, 最終導致 AI 產出與指令不符的結果。經 Nightshade 調整後的作品,會讓 AI 模型判斷錯誤,例如將狗的圖像認成貓、帽子的圖認成是蛋糕,且這些錯誤數據還很難從龐大數據集中找出並刪除。團隊在最新的模型以及自行訓練的 AI 模型上做實驗,提供模型 50 張用 Nightshade 下毒後的作品來訓練,再下指令生成狗的圖像,模型產出的結果會開始扭曲;當提供 300 張下毒後的訓練數據,生成結果則從狗變為貓。如果指令中有兩個元素,也都會在生成結果中被加以扭曲。趙燕斌表示由於許多大型科技公司,包括 OpenAI、Meta 和 Google 等,都被藝術家控訴,公司在未經他們同意下將受版權保護的作品用於 AI 模型訓練,這項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重整 AI 公司和藝術家之間的權力平衡。趙燕斌與團隊的另一項計畫為「Glaze」, 如同 Nightshade 能改變藝術作品的畫素,加上「擾動」(perturbations), 也就是在原作品上覆蓋幾乎隱形的第二層,進而影響 AI 模型讀取作品的藝術風格。研究人員計畫將 Nightshade 融入 Glaze 中,讓藝術家自行選擇是否要對數據下毒,同時他們也會將 Nightshade 開源,愈多人調整作品畫素對 AI 模型的影響力即愈大。至於像 Nightshade 等工具是否會被不肖人士運用,趙燕斌承認有這個可能性,但要對市面上大型的模型真正造成影響,需要有數千張被下毒的訓練數據,因此難度並不低。康乃爾大學教授維塔利 (Vitaly Shmatikov) 則認為,雖然對 AI 模型下毒的攻擊還未顯現,但這只是早晚的問題,因此也必須開始想 AI 模型抵禦下毒的機制了。
「你說這叫平等?」冰島女性罷工促進完全性別平等,從家庭主婦到總理都停工
從 10 月 24 日午夜起,冰島的女性為了推動性別平等,開始進行 24 小時罷工。此次罷工,為冰島自 1975 年起,第七次展開以女性為主的罷工行動,參與者包括數萬名冰島的婦女和非二元性別族群。其中,連冰島總理雅各斯多提爾 (Katrin Jakobsdottir), 都加入了罷工行列。這場行動在當地被稱為「婦女節」(Kvennafrí), 根據冰島媒體統計,昨日光是在首都雷克雅維克附近的主要活動地點阿納霍利 (Arnarhól), 就聚集了 7 至 10 萬名群眾;冰島多個城市也各自舉行集會,響應這場盛事。此次罷工被認為是冰島婦女罷工舉行來最盛大的一次,也是首次停工一整天。活動以「你說這叫做平等?」(Kallarðu þetta jafnrétti ?) 為口號,由多達 30 個以上的組織參與行動、策畫,包括冰島規模最大的工會聯合組織,希望讓大家意識到冰島社會中持續存在的性別工資差距,以及性別暴力問題。在罷工的號召下,全國各地的婦女、非二元性別人士,皆被鼓勵暫停有償、無償的工作,從家庭事務到國家大事,都需暫時停下腳步。參與者涵蓋了各大主要行業,包括家庭主婦、醫療工作者、老師、服務業、金融業、公務員等等。根據外媒報導,24 日的冰島,有許多學校、圖書館都休息,全國僅有一間銀行開放,新聞報導數量減少,醫療院所則只開放急診。藉由社會重要機能停滯,促使大眾正視女性權益。冰島首都的主要活動地點阿納霍利,聚集了約 7 至 10 萬名群眾。這場罷工中,最受矚目的參與者當屬總理雅各斯多提爾。根據總理辦公室發言人的說法,當天總理辦公室的女性員工皆參與罷工,包括總理也「未履行她的職責」, 不但放下例行工作,也推遲原定舉行的內閣會議,藉此表達對冰島婦女的支持。雅各斯多提爾在媒體訪談中提到,性別平等的進展緩慢,「若從全球範圍來看,實現性別平等可能還需要 300 年。」她重申,目前冰島尚未達到完全性別平等,不同性別間仍然存在工資差距,「這在 2023 年是不能接受的事。」因此她承諾,她會將解決性別不平等、性別暴力,列為政府的優先事項。總理的加入,也大大激勵其他罷工參與者。罷工組織者之一莎樂美 (Finnborg Salome) 就表示,總理的參與突顯了這場行動的重要性,且鼓勵了所有人,「儘管她處於特權地位,但是她未冰島所有婦女的平等權利而戰。」冰島的婦女節最早可以回溯至 1975 年 10 月 24 日,當時約有 2 萬 5 千名女性響應,高達 90% 的婦女都加入罷工的行列,藉此表達對工作場合中性別歧視的不滿。由於這場行動,冰島隨後通過了一項保障工資平等的法案。冰島的性別平等也在一次次行動下持續進步,1980 年,當地選出全世界第一位民選女性總統;今年,冰島更在世界經濟論壇 (WEF) 發布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連續 14 年獲得「全球性別最平等國家」的殊榮。不過,主辦此次罷工的「冰島公共工會聯合組織」(BSRB) 提到,即使位居世界性別平等的前段班,冰島某些行業中,婦女的工資仍然比男性低 21%。有些多由婦女從事的工作,例如清潔、護理,薪資報酬仍被低估;此外,女性也更容易從事低薪或兼職工作。除了薪資不平等,冰島還有超過 40% 的婦女,都曾經歷過性別暴力。BSRB 表示:「近年,冰島在婦女權利方面取得巨大進展,我們擁有育嬰假、墮胎權,女性也能進入政治中心,但是性別暴力仍是一大問題。」他們提到,許多人將冰島視為平等的天堂,「但天堂不應該存在 21% 的工資差距,以及超過 40% 婦女曾經歷性別暴力。」作為享有性別平等聲譽的國家,冰島應有責任確保「我們能夠達到這些期望。」
沒有動物的未來動物園!澳洲公司藉全息投影邀民眾親臨動物星球
在澳洲,有一間動物園裡,參觀的民眾可以感受大象朝著你狂奔而來、河馬在眼前張大嘴巴,還有巨大的鯨魚游過身邊;不過先別擔心,在精彩的「動物秀」背後,不會有任何一隻動物受到傷害!因為這座動物園中的所有動物,都是透過 3D 全息投影而成。來自澳洲的「Axiom Holographics」, 研發、製作多種全息投影設備,他們利用最新的技術,在布里斯本打造了一座「沒有動物的動物園」。園內以投影展示了長頸鹿、大象、恐龍等 50 種生物,Axiom Holographics 自豪地表示,這是「世界上最未來化的動物主題公園」。全息投影動物園 (Hologram Zoo) 於 2022 年底開幕,園內不僅是展示動物,更是將遊客帶入自然場景,例如動物奔馳的非洲大草原、魚群漫遊的深海中,甚至是史前的恐龍世界。園方打造沉浸式體驗,讓遊客彷彿化身探險家,跟著參觀動線一路上山下海。參觀過程,有些動物還會從人群中呼嘯而過,因此在園區中,不時能看到群眾驚聲尖叫地躲避迎面衝來的恐龍、大象,或是伸手撫摸長頸鹿、鯨魚。Axiom Holographics 的執行長戴爾 (Bruce Dell) 描述,動物園內總是充斥很多笑聲,以及很多尖叫聲,「但是當 30 公尺長的鯨魚經過,不知怎麼,所有人都會變得一片寂靜,彷彿是對這樣一個壯觀生物,感到驚嘆和崇敬。」這個動物園約佔地 1,500 平方公尺,裡頭包括兩條 20 公尺長的長廊,與幾個較小的房間。長廊的一側為佔據整面牆的大螢幕,這裡會投放極地之旅、海底探險等各種主題,目前 Axiom Holographics 已設計 25 種不同的旅程。小房間中則四面皆有螢幕,遊客可以在其中進行多達 9 種互動遊戲。當遊客進入動物園,必須戴上特殊的眼鏡,才能看見立體影像。這種眼鏡與一般 3D 電影的眼鏡不同,投影機器能夠追蹤眼鏡位置,根據每個人所處的方位不同,為每雙眼睛生成獨特的視角。也就是說,如果你繞著虛擬動物走動,就能看見動物不同角度的樣貌,而且動物仍然留在原地,彷彿真實存在於空間中。除了擬真的影像,園內還透過各種裝置打造 4D 體驗,製造動物的氣味、花草樹木的香氣、北極的冷風等等,讓遊客更能沉浸於動物世界。不過,目前由於技術限制,園內每個房間、隧道,最多只能同時容納 5 人。因此每次體驗的時間有限,遊客最多只能在園區內待 90 分鐘,且必須事先預約。Axiom Holographics 除了打造動物園,未來也希望能將此技術擴展至全球,開設更多以全息投影打造的娛樂中心。戴爾說明,全息投影非常奇妙,「可以將你傳送到平常無法參觀的地方,體驗平常無法見到的事物。」例如真實大小的鯨魚、已經滅絕的恐龍等等。他提到,全息投影動物園只是個開始,他目標踏足日本、美國、歐洲,將全息投影的革命推向全球每個角落。
「我不只有9條命,還有2個鼻子!」英國收養中心出現稀有貓咪
眾所周知,貓咪異於其他物種,擁有 9 條命。不過,在英國有一隻貓咪,還有一項「數值」與眾不同 —— 牠擁有 2 個鼻子!英國沃靈頓的貓咪收養中心,最近貼出了一隻等待收養的貓咪,這隻小貓今年 4 歲,擁有一雙黃色大眼,毛色黑白相間,最引人注目的是,牠有一個大大的鼻子!由於這項顯眼特徵,牠被取名為「褓母麥克菲」(Nanny Mcphee), 與電影《魔法保姆麥克菲》中長相奇特、擁有一個大鼻子的主角同名。起初,收養中心的工作人員以為,褓母麥克菲只是有個特別大的鼻子;然而經過檢查,獸醫發現牠擁有兩對鼻孔,也就是說,褓母麥克菲其實擁有 2 個鼻子,而不是一個大鼻子!收養中心的獸醫費歐娜 (Fiona Brockbank) 表示,這種狀況非常罕見,「我們團隊從未見過擁有 2 個鼻子的貓。」費歐娜說明,褓母麥克菲的狀況為「先天性畸形」,「可能是遺傳造成,也可能是胚胎在子宮內發育時,發生意外導致。」在貓咪身上,其他種類的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與腭裂,並不罕見;不過 2 個鼻子卻是他們前所未見。費歐娜也提到,所幸這種特殊狀況,並不會對貓咪造成任何問題,褓母麥克菲仍可健康、正常地生活。他並補充,目前褓母麥克菲和其他等待送養的貓咪一樣,已經接受結紮,「這樣可以解決關於遺傳方面的擔憂,因為牠不會生下小貓。」在收養中心的網站上,提到因前任主人健康、財務方面的因素,褓母麥克菲必須尋找一個新家。不過,與電影中嚴厲的褓母麥克菲不同,收養中心的經理克爾 (Lindsay Kerr) 說明,這隻小貓是一個「溫和的淑女」, 喜歡被擁抱、疼愛,也喜歡滾來滾去,炫耀自己的肚子。克爾也提到,褓母麥克菲來到收養中心後,工作人員都「無法停止盯著她的兩個鼻子看」, 且不久後,大家都「愛上了這隻獨一無二的貓。」他希望褓母麥克菲能找到一個有愛心的家庭,好好安定下來。不過,如果你想要收養這隻特別的貓咪,很遺憾地,已經太遲了!目前,褓母麥克菲在收養中心的網站上,被標記為「已預訂」, 代表已經有人願意收養褓母麥克菲,帶著牠一起展開新生活!
破門抓狗、直播追捕 為防「狗咬人」再度上演,中國捕狗亂象四起
10 月 16 日,中國四川成都有一名 2 歲女童,意外地在社區內遭到一隻無人看管的黑色大狗襲擊,在黑狗撕咬下,傷口長達 8 公分,腎臟也遭到嚴重傷害,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中。事件爆發後受到廣泛討論,中國多個地區的管理單位,皆宣布加強對轄區內貓、狗的管理,並向飼主宣導「文明養犬」的提醒,包括必須辦理飼養許可證、出門一定要使用牽繩、保持環境清潔等。有些地方政府也重申飼養犬隻的規範,例如河南鄭州市,就再次向民眾提醒該市的犬隻管理條例,並列出當地禁養犬隻品種的名單。除了宣導,中國多地也展開實際的取締行動,更進一步追捕中型、大型的寵物犬和流浪狗,引起軒然大波。不過,在群眾對犬隻攻擊的憤怒情緒下,也有許多偏差行為出現。例如,重慶、遼寧皆有學校的保全人員,將流浪狗抓捕後直接打死、吊死;四川有學生將流浪狗帶回宿舍宰殺分屍;還有一名老師因家中飼養大型犬,遭到嚴重的辱罵,許多人揚言要向學校舉報,甚至威脅要上門殺死他養的狗。還有許多網友表示,他們居住的社區,派人直接上門檢查家中寵物是否符合規定,有沒有飼養許可證;甚至在四川、浙江,都傳出房東或社區委員闖入民宅,將合法登記的寵物強行帶走、殺害。除了民間的捕殺行為,鄭州市政府也展開激烈動作,挨家挨戶檢查民眾的寵物犬;並於 10 月 17 日,在網路上發布一段影片:畫面中執法人員拿著巨大的網子,在路邊將一隻未上牽繩的狗抓起,接著又當街取締、訓斥多個飼主。面對飼主提出「剛出門,還未上牽繩」, 他們則回覆,只要「出了家門,就屬於公共區域。」10 月 18 日晚間,鄭州市政府開啟直播,公開追捕一名帶著黑色法國鬥牛犬的男子。由於法國鬥牛犬為鄭州市規定的「禁養犬」, 男子一路帶著寵物狂奔,儘管遭到攔截,他仍緊緊抱著狗。執法人員將男子架開後,保證不會傷害狗狗,並要求男子隔天以罰款將狗帶走,且須將牠送離鄭州。一連串的行動,有些中國網友表示支持,認為這些取締措施應在全國推廣,杜絕會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不過,也有網友認為,現在各地的追捕行動逐漸失控,呼籲中國社會不要藉此虐待動物,並要求制定「反虐待動物法」。另有網友指出,鄭州政府的手段過頭,訂下的犬隻禁養規範也沒有合理的依據,針對犬隻傷人事件,只要督促民眾不要養禁養犬,並確實使用牽繩即可,然而「政府的處理方式,讓現在養狗的人每天擔驚受怕。」不過,相對於這些激烈手段,經常即時發布中國敏感訊息的推特帳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提到,也有些社區是經由民主投票的方式,共同決定社區內流浪動物的去留,以人道的方式處理。他提到,各地並非做不好流浪動物治理,但是「一刀切就是純粹懶政」。
人有百百種,大象也是!研究:有些野生亞洲象較有耐心,能為食物破解複雜機關
大象的大腦約為人類的三倍,牠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海豚相當。其記憶力也很驚人,能記住一生所遭遇的人、事、物,幾乎可與人類媲美。最近紐約市立大學及亨特學院 (Hunter College) 的生物學家,在泰國進行研究發現,野生大象為了獲得食物而解決困難機關時,牠們的意願和能力各不相同。這點也與人類間的個體差異很類似。大象懂得使用棍子或樹枝等工具解決問題,以取得食物或清理障礙。在此過程中,牠們會表現出創造性,能運用周圍資源來因應環境變化。因為牠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非常複雜,長期以來一直是動物學家感興趣的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在泰國北部的沙拉卡帕野生動物保護區 (Salakpra Wildlife Sanctuary) 進行,研究人員使用移動偵測錄影機觀察 77 頭野生亞洲象,記錄當牠們靠近設有機關的食物箱時,是否嘗試排除障礙以獲得裡面香氣濃鬱的波蘿蜜。研究人員設計了三種不同機關的箱子,大象可以透過拉動鏈條使門打開、推門使其旋轉進入或將門滑向右側來獲取波蘿蜜。實驗過程中,每隻大象必須獨自面對這些挑戰。經過長達六個月的觀察,共有 44 頭大象曾接近機關食物箱並試著得到裡面的波羅蜜。研究人員發現,大象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只有那些更「積極」嘗試、更有「耐心」的大象才能更成功從所有三個不同的挑戰中得到食物。實際上,只有 5 頭大象成功打開所有三個小箱子;另有 17 頭大象打開了其中一至兩個;其餘的大象則沒能打開任何一個。這次的研究,是科學界首度記錄野生亞洲象透過「解鎖」儲物箱的機關,來獲取食物的能力。結果已刊登於 9 月份的《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ur) 期刊上。因為自然棲地的喪失和農業對剩餘棲地的破壞,人類和大象的衝突日益嚴重。這次的研究首度發現,野生大象在覓食時,牠們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能力各不相同,這將影響牠們在面對人類開發所導致的環境快速變化時的因應能力。 此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更全面的視角,將有助於制定更完備的野生亞洲象保育策略。
「真・工人智慧」改革血汗工廠,印度成立首間道德數據公司
人工智慧背後存在「血汗工廠」早已不是新鮮消息,一個高效的模型需要大量人力提供訓練材料,2022 年 AI 產業規模已超過 20 億美元,到 2030 年可能將達到 170 億美元,然而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資金流到這些勞工手中。印度非營利組織 Karya 正致力解決這個問題,執行長喬普拉 (Manu Chopra) 稱他們是世上第一家「道德數據公司」, 雖然一樣以市價出售訓練數據給 AI 公司,不過他們將大部分利潤分給實際標記數據、提供數據的工人。某種程度來說,Karya 的制度很類似 OpenAI, 同時擁有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企業賺取的利潤必須捐贈給非營利組織,再由非營利組織決定如何投資分配。喬普拉表示,AI 工人的薪資水準是市場失靈的結果,「我們決定成為非營利組織是因為,你沒辦法在市場裡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偏鄉教師錢德利卡 (Chandrika) 便是 Karya 的受益者,只要在 App 上依照指示朗讀文本,大約 6 小時就賺到約 31.3 美元,這是她平時 1 個月的收入;21 歲大學生卡納卡拉吉 (Kanakaraj S.) 過去為了教科書的費用,必須頂著酷熱天氣在田裡工作,但有 Karya 後 1 小時就能賺到以往打工 1 天的薪水。不過,Karya 告訴所有加入者的第一件事便是,這不是一份永久性的工作,當一個人透過 App 賺到 1,500 美元,就必須讓位給其他申請者。Karya 提供的時薪將近印度最低薪資的 20 倍,已為印度約 3 萬名農村人口給付近 80 萬美元薪資,目標 2030 年幫助 1 億人,「這是讓數百萬人擺脫貧困的最快方式。」喬普拉表示。
「養不起自己,搬回家」後疫情時代,與父母同住成趨勢
哈瑞斯民意調查 (Harris Poll) 去年訪調超過 300 名 18 至 25 歲美國成年人,發現當前經濟情況下,Z 世代 (1990 年代末期到 2010 年代初期出生的人) 有 54% 選擇與父母同住。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的調查則發現,2021 年,美國 25 至 34 歲成年人當中,25% 與跨代親人同住,比較之下,1971 年同年齡層的成人僅 9% 這麼做。22 歲佛州居民托比卡 (Nada Torbica) 坦言她「不懂誰可以在大學畢業後馬上獨自生活」。她在 TikTok 短影音中列出 20 幾歲年輕人「賴」在家的好處,包括:「月薪 100% 都存得下來、免費吃食、把薪水花在旅行上、繼續和伴你長大的狗狗生活、不用真的承擔大人責任。」這支影片獲得近百萬的點閱率。舉凡房租、水電、汽油、餐費與雜貨無一不漲情況下,這種過去被譏笑為「賴家王老五」的現象不僅僅發生在年紀較輕的成年人身上,許多 40、50 歲的中年人也搬回老家與父母共住。57 歲的歐蘇利文 (IanO’Sullivan) 就是一例。他幾年前與妻子離婚之後,原本想在倫敦南部找個兩臥住處,方便和兩個兒子相處,但他根本找不到他 1,650 英鎊 (約新台幣 6 萬 8,000 元) 月薪負擔得起的住處,只好搬回父母老家。英國左派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經濟學家南達 (Shreya Nanda) 表示,COVID-19 疫情造成的衝擊廣泛,各年齡層的經濟弱勢族群都深受其害。加上房屋市場失調、薪資漲幅跟不上物價漲幅,就不難明白為何有這麼多人需要搬回老家。「賴」在家的民眾以 20 多歲和 30 歲出頭的民眾居多,其中有些人甚至從未搬出去獨立自主過。根據哈瑞斯民意調查,僅 25% 的 Z 世代有能力準時繳帳單。Lending Tree 首席信用分析師 (Matt Schulz) 指出,「Z 世代在財力吃緊的情況下,幾個人生大事也都愈來愈晚才實現,例如結婚、生子、買房,甚至創業等」。這樣的趨勢不僅美國看得到,歐洲也很明顯。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 (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 數據,2021 年間,20 至 34 歲的人士中有 360 萬人與父母同住,比 20 年前多 110 萬人;在葡萄牙,搬出父母家獨立自主的平均年齡,2020 年為 30 歲,2021 年則升至 34 歲;這樣的現象在瑞典、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也都看得到。除了 Z 世代,千禧世代 (1981 至 1996 年出生的人)、X 世代 (1965 至 1980 年出生者) 也在回頭與老父、老母同住,一些是因應自身經濟情況,一些則是照顧年邁雙親。根據 Property Management 訪查 1,200 名年齡 26 至 41 歲美國人的民調顯示,有 25% 住在父母家中,且搬回去的理由以「想省錢」和「無法負擔房租」最多,分占 51% 和 39%。Credit Karma 指出,不論是只在父母家「賴」個幾個月,還是將此視為永久性的住屋解決方案,這樣的安排都有助於讓有需要的人穩住自身財務狀況。確實,「賴」在家裡的千禧世代中有近 40% 表示父母會跟他們收房租,但通常每個月不超過 500 美元 (約新台幣 1 萬 5,700 元), 遠低於全美 2022 年 10 月房租平均價格 1,980 元 (約新台幣 6 萬 2,300 元)。反觀沒有與父母同住的年輕成年人當中,32% 得把月薪拿出一半來繳房貸或房租。Credit Karma 的麥克瑞里 (Colleen McCreary) 表示,「這對原本就沒賺多少錢的人來說,是很大一筆開銷」, 且有 28% 的受訪者說,他們一毛錢也存不了。一名年近 40 歲的紐約自由作家說,自己每月賺 1,000 至 1,100 美元 (約新台幣 3 萬 1,000 元至 3 萬 4,000 元) 左右,根本無力負擔生活開銷,於是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搬回老家。她說,搬回家讓她一舉償還卡債,「救了我一命」。一名 31 歲澳洲女士也說,搬回父母家讓她有機會轉換職業跑道並讓自己戶頭「養胖」些。但澳洲雪梨的高房價意味著,她要搬出去還得再等等,「我跟我媽說了,我要賴她一輩子」。
「假新聞退散!」2024大選之年,社群將嚴格規範換臉、AI機器人
2024 年是選舉的一年,包括美國、英國、印度、印尼、墨西哥及台灣在內,全球 40 億人口所在的國家,都將在這一年迎來重大選舉。不過在各國選民考慮投給哪位候選人之餘,與前一次的選舉相比,這次多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因素:AI。到了大型語言模型蔚為風潮的 2024 年,選舉可能面臨什麼變化?首先是假新聞、偽造資訊的數量可能成幾何級數增長,鋪天蓋地的虛假宣傳可能影響選民的選擇;其次則是假消息的逼真度更高,生成式 AI 可以創造極為真實的捏造圖片或影片,達到以假亂真;同時 AI 還能客製化虛假消息,而且散播消息的機器人可能更難被平台封鎖殆盡。雖然 AI 帶來的影響令人擔憂,有理由相信亂竄的假消息沒那麼容易破壞選舉制度,事實上大多選民很難被另一方說服,各國各方的競選團隊花費無數金錢宣傳,都只能小幅度的改變選民偏好。面對生成式 AI 可能肆虐大選期間的隱憂,各個社群平台及 AI 公司都非常關注,開發 ChatGPT 的 OpenAI 表示,會監控旗下技術的使用狀況,檢測是否有政治影響力相關的操作,而社群平台在經歷 2016、2020 年選舉後,也對辨識虛假內容與機器人帳戶更為擅長。2 大數位廣告巨頭 Alphabet 及 Meta 均表示,他們在政治廣告中禁止任何變造的圖像或影音內容,並會快速處置 Deepfake 內容。政治從來不是片純淨美好的園地,認為 AI 會破壞這一切或許過於片面,固然 AI 讓生成逼真的虛假消息更唾手可得,但在技術沒有這麼發達以前,諸如此類的政治攻擊也從未少過,只是用的不是 AI 如此先進的技術,甚至只是政治人物的一番抹黑或一句口號。
「咖啡的未來,我來守護!」星巴克研發抵禦氣候變遷新咖啡樹種
氣候變遷持續發生,不只會使極端氣候災害頻傳,或野生動物滅絕,你手中的那杯咖啡,也可能是全球暖化的受災戶。咖啡樹對於氣候的變化十分敏感,需要在特定的溫度、濕度、光線條件下,才能順利生長。然而,美洲開發銀行 (Inter - 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警告,依據科學家對氣候變化的預測,到了 2050 年,「氣溫上升將使適合種植咖啡的面積,減少多達 50%。」不過,星巴克近日宣布,他們已研發出 6 種新的阿拉比卡種咖啡樹,能夠抵擋氣候變遷的威脅。根據《衛報》報導,光是在美國,每天就會消耗 5.17 億杯咖啡,一個美國人平均每天需喝 3 杯咖啡。在咖啡市場中,阿拉比卡種咖啡豆由於口感平滑、風味豐富,廣受大眾歡迎,佔了全球咖啡生產約 70%, 也是星巴克選用的咖啡豆種。然而,阿拉比卡咖啡樹對於氣溫格外敏感,很容易因氣溫升高提早成熟或受損。此外,在溫暖、濕潤的條件下,阿拉比卡咖啡樹很容易受到「咖啡駝孢銹菌」(Hemileia vastatrix) 感染,引發「葉鏽病」; 加上阿拉比卡咖啡樹的基因多樣性較低,更是加劇葉鏽病的危險性。根據基尤皇家植物園 (Royal Botanic Gardens,Kew) 的研究員戴維斯 (Aaron Davis) 的說法,若依現在氣候變化的速度,阿拉比卡咖啡樹很可能會在 2080 年滅絕。他在研究中說明,咖啡種植要克服氣候有 3 種主要途徑,「一是將咖啡農園遷移到氣候適宜的地區,二是改變種植方式,三是研發新品種的咖啡作物。」葉鏽病對咖啡農而言,可能是最恐怖的噩夢。當咖啡樹染上這種疾病,樹葉會開始產生棕色的細粉,彷彿鐵鏽一般,原本明亮的綠色葉片,也會逐漸褪為棕黃色;最後,咖啡樹得所有葉片都會脫落,再也無法長出咖啡豆。身兼咖啡科學家與種植者的克里希南 (Sarada Krishnan) 說明,葉鏽病一旦發生,可能讓農民失去一整年的收入;且如果不幸讓葉鏽病蔓延,還可能失去所有植物,需要 5 年才能再次收成。連鎖咖啡巨頭星巴克在全球擁有超過 3 萬間店鋪,向來自 30 個國家的 40 萬農民購買咖啡豆。為了守護阿拉比卡咖啡,星巴克已針對這項困境投入研究多年。9 月 26 日,他們對外宣布一項好消息:星巴克已研發出 6 種抵抗氣候變遷的新阿拉比卡樹種!根據星巴克說明,新樹種的研發者,為哥斯大黎加「阿爾薩西亞莊園」(Hacienda Alsacia) 的農學家。多年來,農學家團隊嘗試讓不同品種的咖啡樹雜交,並長期監測樹木對疾病的抵抗力,以及營養吸收狀況,最後從數百種樹種中,找出 6 種能適應不同溫度、濕度的新品種。這些新種不但能夠抵禦葉鏽病,無須擔憂氣候變遷加劇疾病發生,還能在短時間內提供更高的產量。且這幾種咖啡樹產出的咖啡豆,口味、風味皆符合星巴克需求。星巴克提到,6 種新樹種當中,包括一種帶有甜瓜、蜂蜜和甘蔗風味的咖啡,另一種則擁有柑橘、香草與花香。此次的樹種研發計畫,為星巴克實現 2030 年產碳中和的一環。且在新樹種研發成功前,他們從 2015 年起,就推出「10 年 1 億棵樹計畫」, 向哥斯大黎加、祕魯、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國的農民,提供現有能夠抵抗氣候變遷的樹苗。到目前為止,他們已分發了 7,000 萬棵樹苗、300 萬顆種子。而且各地的農民獲取來自星巴克的樹苗或種子後,可以將生產成果銷售給星巴克以外的對象。星巴克表示,他們致力於確保咖啡的未來,期許可以打造出永續、公平的未來,「我們有責任關心整個供應鏈,從豆子到杯子、從農民到顧客。」不過,雖然農民迫切需要能夠抵抗氣候變化的品種,國際公平貿易組織 (Fairtrade International) 咖啡計畫的顧問費爾 (Monika Firl) 提醒,新樹種並不能完全解決氣候變遷引起的眾多問題。他提到,解決氣候為農民帶來的困境,並沒有簡單又快速的途徑;且自然的適應速度,比實驗室科學更加快速,優化能夠適應特定條件的品種,很可能無法適應其他環境條件。因此,某個在當下管用的解決方案,長遠來看可能並不適用。而研究員戴維斯也指出,應對氣候的挑戰,可能需要更多野生的咖啡品種。費爾認為,如果真的要尋找永續生產咖啡的方式,應擺脫工業化生產的農場經營模式。「我們必須將咖啡帶回森林,以促進健康的生態系統。」
【以巴烽火再起】加薩醫院遭空襲約500人喪生 WHO譴責:任何對醫療機構的攻擊都違反國際法
美國總統拜登原預計於今日 (18 日) 前往中東,與以色列、約旦、埃及、巴勒斯坦等國元首會面;然而在出訪前夕,17 日晚間加薩市中心的阿赫利醫院 (Al-Ahli Hospital) 卻發生爆炸,導致約 500 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其中包括許多傷患、兒童與婦女。在國際人道法下,攻擊醫院嚴重違反醫療倫理和《日內瓦公約》, 因此這次事件立刻引起國際社會的譴責,世界衛生組織 (WHO) 也表示:「任何對醫療機構的攻擊,都違反國際法。」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一名自稱為無國界醫生組織的成員西塔 (Ghassan Abu Sitta) 表示,醫院中有許多尋求庇護的家庭擠在院子裡,「我們聽見飛彈發出刺耳的聲音,隨後舊發生了巨大爆炸。」阿赫利醫院發生爆炸的時刻。目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雙方的領導人,互相指責對方發起這起攻擊。巴勒斯坦官員稱,以色列的空襲襲擊了醫院,造成數百人喪生,哈瑪斯也譴責此次襲擊屬於「種族滅絕罪」; 以色列國防軍則指責攻擊來自伊斯蘭聖戰組織發射火箭彈失誤。由於阿赫利醫院的攻擊事件,約旦外交部長表示,將取消原定今日與美國、埃及、巴勒斯坦舉行的四方峰會;白宮方面也證實,拜登此行改為只前往以色列。【歷史】哈瑪斯突襲行動背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百年糾葛【交鋒】以色列、哈瑪斯衝突持續中,回顧本次戰事的爆發與擴散【戰略】高科技防禦系統、情報網都無法攔阻,哈瑪斯如何讓以色列失守?【社群】兩極分化、審查失衡、假訊息增生,以巴衝突中的社群混亂【地圖】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地緣政治變遷 《地圖下的風起雲湧》
「你出事,責任我扛!」如用戶因AI服務遭控侵權,Google將負起法律責任
Google 於 13 日在部落格中宣布,若用戶因使用 Google 的 AI 服務而面臨智慧財產權相關的法律問題,Google 會負擔起責任,要保障客戶都能放心的使用 AI。隨各大科技公司投入大量資源在發展生成式 AI, 也引起許多知名作者、藝術家等創作人跳出來指控,用他們的作品訓練 AI 有侵犯智慧財產權的疑慮。Google 在今年 7 月份就曾面臨集體訴訟案,原告稱公司取得個人資料來訓練 AI 危害到著作權。面對這些潛在的法律風險,Google 採用了自稱是業界首套雙管齊下的「擔保政策」(indemnity)。首先是「訓練數據」方面的擔保,若有公司因使用 Google 的 AI 訓練數據,而遭第三方控侵害智慧財產權,Google 會協助保護該公司。不過這並非新導入的政策,只是 Google 希望藉機重申並解釋措施相關細節。第二種則是「生成結果」上的擔保,要作為用戶第二層的保護。若用戶使用 Google AI 服務的生成結果遭控侵權,但用戶並未刻意藉生成式 AI 來危害他人權利,Google 也會為這些用戶負起法律責任。Google 今年 7 月曾面臨集體訴訟案,遭控使用個人資料訓練 AI, 危害著作權。上述擔保有涵蓋到的 AI 服務為:Workspace 和 Google 雲端中的 Duet AI、Vertex AI 搜尋、Vertex AI 對話、Vertex AI Text Embedding API、Vertex AI Visual Captioning 以及 Codey APIs。但目前未提及聊天機器人 Bard。Google 表示導入此政策是為了顧到各種可能因 AI 而生的法律糾紛,並確保用戶安全的使用 Google AI 服務。除了 Google 之外微軟也有相似的政策,表示會為使用 Copilot 產品的企業用戶負起法律責任;Adobe 則是為 Firefly 的企業客戶擔保。
【以巴烽火再起.地圖】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地緣政治變遷 《地圖下的風起雲湧》
以色列位於地中海東部,夾在黎巴嫩和埃及中間。以色列一側面海,另一側則貼著約旦河走,將河道作為以色列與敘利亞、約旦的國界。以色列之所以有今天的國土面貌,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長期的國際協商成果,實現「錫安主義」。不過,錫安主義並未完全實現,因為以色列在建國的過程中引發諸多衝突。1947 年 11 月 29 日,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支持在原先的巴勒斯坦託管地 (Mandatory Palestine), 建立兩個分別屬於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的獨立國家,並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匡列出一個國際聯合管理的特殊地區。這項議案雖然表決通過,但受到阿拉伯諸國的反對,使得以色列在 1948 年 5 月 14 日單方面宣布獨立建國。當時的以色列領導者是大衛・班・古里昂 (David Ben-Gurion), 他是猶太民族議會 (Jewish People’s Council) 的主席,後來成為以色列第一任總理。對巴勒斯坦人來說,1948 年 5 月 14 日始終是 Nakba 的一天,在阿拉伯文中,Nakba 的意思是「災難」。因為,以色列建國使得約 75 萬名巴勒斯坦人被迫顛沛流離到鄰國,或是遷徙到仍受阿拉伯人管轄的巴勒斯坦領土。1897 年,錫安主義者在巴塞爾首度召開大會,通過了一項象徵性的決定,將巴勒斯坦定為猶太人重建家園的位置。1917 年,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爵士 (LordBalfour) 發表《貝爾福宣言》, 承諾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家園,強化了錫安主義的大會決議。不過,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分界,才在聯合國的保護之下真正成形。這促成了以色列在 1948 年 5 月 14 日建國。以色列建國隔天,第一場以阿戰爭就爆發了。鄰近的阿拉伯國家 (包括埃及、約旦與敘利亞) 聯手攻擊這個新國家,不過,以色列不但擊退阿拉伯諸國,還將原先劃定的國界往外推。於是,以色列拿下了耶路撒冷西部。到了 1949 年 10 月,以阿戰爭停火,戰爭前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 作為劃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地的界線。約旦河西岸由約旦管理,加薩則由埃及管轄。以色列現今的國土面貌跟地緣政治局勢,來自於六日戰爭 (Six-DayWar), 這場戰爭發生於 1967 年 6 月 5 日至 10 日。以色列迎戰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不但贏得勝利還開疆闢土,取得 1947 年所有巴勒斯坦的領土,從埃及陣營拔得西奈半島 (SinaiPeninsula), 又拿下敘利亞戰略性質非凡的戈蘭高地。埃及在六日戰爭輸得灰頭土臉,決定報復。1973 年 10 月 6 日,埃及連同敘利亞趁著以色列正在過贖罪日 (Yom Kippur), 發動攻勢。結果,埃及仍然敗北,並在 1979 年獨自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定。這項和平協定讓埃及取回西奈半島,對中東地區和全世界來說,都是個和平的象徵。接著,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也在美國的調停戒護之下展開和談,在 1993 年的奧斯陸簽訂和平協議。以阿雙方的衝突出現和解的契機,但在 1995 年 11 月 4 日,因為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 (Yitzhak Rabin) 遇刺身亡戛然而止。雖然人們多次嘗試重啟協商,但一場場的談判始終無法促成巴勒斯坦建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方陣營勢力懸殊,同時,有些團體與政黨在過程中走向激進化,造成恐怖攻擊事件頻傳,鎮壓管控等手段接踵而至,在在解釋和談為何陷入死巷。巴勒斯坦建國失敗,也肇因於以色列加速殖民約旦河西岸、圍牆的興建和巴勒斯坦內部出現分離運動。這使得哈瑪斯政權在 2007 年贏得選戰之後,控制加薩地區。國際公認的以色列領土面積 —— 也就是排除戈蘭高地和耶路撒冷東部 —— 共有 2 萬 770 平方公里,人口將近 9000 萬人,其中有 1600 萬名是阿拉伯人。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主要政府機關都駐點於此,包括以色列議會 (Knesset)。不過,在國際社群扮演要角的城市,要屬特拉維夫。特拉維夫駐有各國使館,除了美國之外,因為川普在 2018 年,將美國使館遷到聖城耶路撒冷去了。今天的以色列透過高科技產業 (航太、電子、電信、資訊、電腦軟體與生物科技等), 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以色列有將近一成的人口在高科技產業領域就業,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中占比最高的成員國。以色列輸出為數可觀的科技服務,像是數位安全、資料或網域管理。這些領域不但沒有受到疫情衝擊,反而是因為疫情而特別吃香。因此,就算以色列經歷了史上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這個「新創國家」的經濟比起西方世界諸國,經歷疫情之後更能全身而退。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以色列 2021 年的經濟成長率是 5%。2020 年以色列失業率曾創下新高,飆升至 15.7%, 反觀 2019 年的失業率只有 3.8%, 到了 2021 年第一季則開始下降。在 Covid-19 疫情爆發之前,以色列從 2000 年以來的平均經濟成長率是 3.5%, 人均國民生產毛額是 4 萬 4000 美元,和法國或英國不相上下。在以色列建國初期,農業是以色列經濟發展的中心,透過出名的猶太社區制度 —— 基布茲 (Kibbutzim) 發揚光大。今天,以色列的經濟成長仰賴高科技產業,包括電子、電腦軟體和生物科技。這些產業聚集在名為「矽溪」(Silicon Wadi) 的地方成為以色列高科技重鎮。2019 年,以色列將 4.3% 的國民生產毛額投注在研究與開發上,這個比重是世界第二高。以色列高科技產業如此發達,解釋了為什麼以色列經濟具備良好的體質,度過疫情的考驗。以色列經濟生氣蓬勃,解釋了為什麼總理納坦雅胡快步推行大規模 Covid-19 疫苗施打計畫時,以色列人對此信心滿滿。不過,這並不能掩蓋以色列的社會與政治問題。以色列雖然有高科技展業蓬勃發展,但也有一些產業相形失色,薪資低迷,造成國內社會極度不平等。幾乎有五分之一的以色列人活在貧窮線以下,尤其是阿拉伯裔的以色列人和極端正統派 (ultra-Orthodox) 的猶太人。在政治層面上,不平等漸漸成為社會的沉痾。納坦雅胡領導的以色列聯合黨 (Likud) 以聯合政府的形式執政,在 2021 年 3 月的最近一次大選中,只在議會拿下 52 席,並非多數,兩年內第四度讓政局進退維谷。這樣的局勢以納坦雅胡下臺告終,由納夫塔利・班奈特領導新政府。這個新政府是聯合政府,旗下的黨派有各路人馬,這樣的組合前所未見,直到 2022 年 6 月解散。就在以色列慶祝建國 73 週年之際,它在國際上儼然是戰勝疫情的凱旋之國,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也逐漸正常化。以色列分別在 1979 年及 1994 年和埃及、約旦建交,在 2020 年夏天,也和波斯灣的兩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巴林。這些措施稱為《亞伯拉罕協議》, 由美國作為幕後推手,2020 年 9 月 15 日簽署於白宮。數個月之後,以色列和蘇丹以及摩洛哥的關係也走向正常化。2020 年《亞伯拉罕協議》簽署之後,以色列位處波斯灣以及北非的阿拉伯盟友愈來愈多。這項協定大大仰賴美國的牽線,甚至有可能延攬科威特加入。不過,由於科威特親近伊朗,讓這個可能性相對渺茫。至於沙烏地阿拉伯則開始協商和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提案。簽署這些協定牽涉的考量非常多。首先,這些協定策略價值非凡。自從 2000 年間伊朗開始發展核能科技,以色列便把伊朗視為中東地區安全的頭號威脅。在這點上,以色列跟波斯灣數個國家所見略同,包括沙烏地阿拉伯。感受到共同敵人的存在,讓雙方安全情資單位的官方關係愈來愈近。接著,土耳其在地中海東部及敘利亞展開的干預政策,大行擴張主義,都令雙方十分擔憂。最後,以色列與沙烏地阿拉伯也將穆斯林兄弟會視為令人擔心的不穩定因子。哈瑪斯政權就是穆斯林兄弟會坐大的產物,不管是對這個波斯灣王國或是以色列來說,都危及國家安全。簽署協定也具有軍事考量。在這點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嚐到不少甜頭,因為簽署協定之後,可以購得美國 F35 戰鬥機。在簽署《亞伯拉罕協議》之前,美國在中東軍售的立場始終獨惠以色列。最後,《亞伯拉罕協議》也蘊含經濟考量。簽署之後,阿聯酋可以獲得以色列提供的尖端科技與技術,應用在維安領域,而以色列也能增添石油供給的來源。2020 年 11 月,特拉維夫開通了直飛杜拜的航線,隔年四月,也能直飛阿布達比,帶動雙邊觀光業的發展。原本,納坦雅胡計畫要將約旦河西岸的一部分併入以色列領土,而官方上,以色列和阿聯酋簽署的協定,包括暫緩這塊領土的併入。實際上,以色列與阿聯酋兩國的協定,仍把巴勒斯坦在阿拉伯世界 (以及全世界) 的位置推向邊緣。川普擔任總統期間,曾在 2020 年 1 月透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和平計畫,意圖化解以巴紛爭,實質上做的,就是邊緣化巴勒斯坦。川普的和平計畫正和納坦雅胡對以色列國家安全的展望,可說是絲絲入扣,不但容許以色列取得約旦河西岸人口稠密的殖民社區 (居民高達 42 萬 8000 人)、耶路撒冷東部以及約旦河谷地區;照著協定的規範走,未來的巴勒斯坦國會去軍事化,主權受限,擁有的領土碎裂,分散在各個城市和彼此分離的地區,聯通的隧道與橋梁可用性極為不穩定,而且還不能定都耶路撒冷。根據中東政策專家尚・保羅・沙諾羅 (Jean-Paul Chagnollaud) 的分析,這項和平計畫大肆違反國際法,因為它牴觸了所有安全理事會的決議,包括 1967 年〈242 號決議〉和 2016 年〈2334 號決議〉。2020 年底,拜登當選美國總統,讓以色列總理痛失重量級同盟 —— 川普。2021 年 6 月,換成納坦雅胡自己失去政權,不過,他有可能在 2022 年 11 月的選舉東山再起。同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原先被視為「二級」衝突,因為最近哈瑪斯政權和以軍爆發致命交火,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殖民者跟巴勒斯坦人也水火不容,械鬥頻傳,讓這個議題重回國際時事頭版。在區域研究專家的眼中,這個問題當今的解決方案只有建立兩國一途,可是在本案中,沒有一個當事人對此抱持信心。* 編按:本書原文版於 2022 年出版。本文摘自《地圖下的風起雲湧:烽火又起》, 繁體中文版由寶鼎出版,許淳涵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博客來 (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 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誠品書店☉金石堂【歷史】哈瑪斯突襲行動背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百年糾葛【交鋒】以色列、哈瑪斯衝突持續中,回顧本次戰事的爆發與擴散【戰略】高科技防禦系統、情報網都無法攔阻,哈瑪斯如何讓以色列失守?【社群】兩極分化、審查失衡、假訊息增生,以巴衝突中的社群混亂【地圖】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地緣政治變遷 《地圖下的風起雲湧》
【以巴烽火再起.社群】兩極分化、審查失衡、假訊息增生,以巴衝突中的社群混亂
美國電視名人凱莉・珍娜 (Kylie jenner) 在 Instagram 上轉貼支持以色列的限時動態,短短一小時內就慘遭用戶反彈、自主下架;紐約大學法學院學生自組組織會長沃克曼 (Ryna Workman) 在 X 平台 (前推特) 發布了一則聲援巴勒斯坦的貼文,不僅受到撻伐、被該校院長切割,溫斯頓與史特羅律師事務所 (Winston & Strawn) 甚至發布聲明公開撤銷他的工作邀約。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戰事開展,社群平台上的對立也隨之加劇。美國 NBC 新聞報導指出,這雖然不是社群媒體時代的第一場戰爭,但:「這些激烈交鋒的文字對立,突顯了以巴之間兩極分化的嚴重程度,且透過網路讓此種對立急速惡化。」成立於 2014 年的美國猶太裔青年組織 IfNotNow 過去長期呼籲「美國應停止對以色列在境內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支持」, 並提倡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攜手創作平等、正義和未來。IfNotNow 在事件爆發後的貼文中,不僅譴責哈瑪斯對平民的攻擊,也指出以色列「數十年來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導致了雙方暴力衝突升級。此文一出,旋即遭受一波惡言洗禮。NBC 新聞檢視留言時,發現當中不乏「反猶太」(antisemitic) 用詞,甚至有將此猶太組織與新納粹主義相比的言論。IfNotNow 政治總監波格瓦 (Eva Borgwardt) 也表示,近期她意識到網路上對於巴勒斯坦或以色列的討論話題,普遍存在「雙重標準」。「當你主張支持巴勒斯坦的權利時,很容易得到『你懂得不夠』的反對立場;然而,如果你不顧一切、不問緣由地支持以色列,反而很少遭到同樣的指責。」波格瓦說。隨著戰事爆發,即使人們願意提供不同觀點的附加資料,試圖理解事情並非二元對立、兩極分化那麼簡單,但在網路世界中,早已失去了並陳「雙方立場」進行思考辯證的空間。 一些網民開始指責某些帳號使用的「自製圖表」貼文,有過度簡化事實之嫌;另一些用戶則嘲諷那些對於中東歷史文化不甚熟悉的人,根本不了解自己在支持或反對什麼 —— 但是,也有不少網友對於他人的沈默與不表態感到憤怒。擁有猶太血統的喜劇演員雀兒喜 (Chelsea Handler) 上週二在 Instagram 發表了一則貼文,首先表明為雙邊人民希求和平,且重申哈瑪斯的暴力惡行不該被默許;而後,話鋒一轉,道出她對網路現況的不滿:「我不認為哈瑪斯可以代表所有巴勒斯坦人,就像我不認為聖戰士代表所有伊斯蘭教徒,或是那些聲稱要『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白痴 (MAGA idiots) 就能代表全體美國人一樣。」「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每件事情。在那邊大吼大叫、逼人表態,質疑他人為何不貼文、不發表意見也是個問題。要人們去理解這些事件的全部面貌,以及它們發生的原因、問題的根源 —— 這是恐怖主義。」社群上的各種貼文爆炸,假訊息流竄也成為一大問題。當馬斯克於一年前掌握推特時,便開始逐步削減該平台內部的審核資源,他解散了推特專責內容審查、仇恨言論與騷擾問題的「信任與安全委員會」, 同時稱自己是個「絕對言論自由主義者」; 今年三月,在他以 X 取代推特後,也寫下了這段文字:「打擊假訊息最好的方法是提出準確的資訊,而非審查制度。」然而,X 平台目前用以查核虛假訊息的「社群筆記 (Community Notes)」系統,卻在面對此次重大事件中發生危機。「社群筆記」是以通過核准的網路志工組成,由他們來過濾貼文內容,並為之添寫註釋,經過內部投票,當不同意此貼文內容或觀點的人數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在這則貼文下方發布志工所撰寫的「筆記」作為警告,供用戶參考。在上週三的一則報導中,一位網路志工向 NBC 新聞記者揭露了這個查核系統的使用介面,其中有許多已知的假訊息貼文並沒有被添上注釋,且持續獲得數以萬計的瀏覽。而根據受訪志工皮卡西歐 (Kim Picazio) 所言,他們日以繼夜瘋狂審查、添加的警告文字,卻還要等待後台、花費兩天以上才會公開被用戶看見。這段莫名延遲的時間,假訊息貼文的瀏覽量與轉推數,當然也是毫無止息地繼續增長。上週,歐盟已正式對馬斯克與 Meta 執行長祖克柏發出警告,敦促他們刪除平台上任何違反歐盟法律的內容,並指示應在 24 小時內對類似內容作出處分。Meta 也在上週五發佈的一則文章中表示,他們已創立了一個特別的行動中心,專門針對希伯來文與阿拉伯文的內容進行審核 —— 然而,這反而突顯了這些社群平台的問題所在。非營利組織戰略對話研究所 (ISD,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Dialogue) 專責非洲、中東與亞洲地區的執行董事阿亞德 (Moustafa Ayad) 就表示:「我們還是眼睜睜地看著許多暴力內容完全沒有受到監管,尤其是那些非英語的語言。」X 的「社群筆記」也遭到批評,例如,小唐納。川普 (Donald Trump Jr) 此前發佈了一段哈瑪斯恐怖份子殺害以色列平民的影片,雖被平台標示為假訊息,但其實這是另一家媒體 Wired 已驗證核實的內容。「你仍然需要了解當地狀況與整體脈絡的專家,而不能只靠網路用戶判斷真偽,」阿亞德說。於此同時,當社群上的驗證帳戶 —— 所謂的「藍勾勾」具有對價機制、可用金錢購買時,那些圖謀不軌的帳號與勢力,當然也能透過付費取得散佈假訊息、宣傳惡意內容的有利位置,經由演算法在廣大用戶的頁面上獲得影響力。 正如野火燒不盡,這些惡意也會適時地轉移陣地。某部電影的幕後花絮片段,被當成是「以色列偽造平民死亡」的證據,就這麼斷章取義、看圖說故事地在 TikTok 上散佈開來,遭到移除之後,又在 X 重新張貼,繼續轉傳。反正在 Meta 或 X 這裡行不通,就轉去如 Telegram 或 Discord 這類較為封閉的社群散播。「所有不同的生態系都在彼此交叉,裡面更摻雜了受到國家影響力的行動,」阿亞德認為,這些社群平台的交互作用「正在形成一種有害的混合物。」
【以巴烽火再起.戰略】高科技防禦系統、情報網都無法攔阻,哈瑪斯如何讓以色列失守?
根據外媒報導,規劃此次行動的哈瑪斯軍事領導迪夫 (Mohammed Deif), 曾多次參與針對以色列的暗殺行動,不過他作風神秘、低調,鮮少在眾人面前露面,現在能找到迪夫的照片僅有 3 張:一張年代久遠、一張戴著面具、一張則僅有他的影子出鏡。現在能找到唯一一張看的見迪夫臉孔的照片。一位哈瑪斯官員巴拉卡 (Ali Baraka) 則在《今日俄羅斯》訪問中提到,這項突襲計畫其實已秘密籌劃 2 年,過程完全對外保密,只有不到 10 人知道,就連哈瑪斯的盟友們,都不清楚計畫的時間、細節。而在以色列眼中,以為近年哈瑪斯致力於治理、發展加薩地區,沒有透出任何攻擊的訊號。此外,一位以色列退休將軍也向媒體表示,以色列的情報部門,依賴使用各項通訊技術搜集情報;然而此次哈瑪斯的成員,完全不使用電話、電腦通訊,而是在防範間諜的特殊房間或地下策劃,因此可以完全躲過以色列的情報網。除了情報網失靈,以色列為抵禦外敵,開發了高效攔截飛彈的「鐵穹防禦系統」, 根據專家分析,此系統成功攔截的機率高達 90%, 過往也曾為以色列抵擋過許多嚴峻的攻擊。不過,哈瑪斯此次在短時間內,就發射了上千枚飛彈,在最佳狀況下,仍有好幾百枚會突破防線,落入以色列;此外,大量飛彈也使鐵穹使用的彈藥很快耗盡,造成應接不暇的狀況。另外,以色列長期在加薩走廊邊境設下嚴密的防禦網,以金屬打造高聳而堅固的圍欄,底部則是延伸至地下的混凝土屏障,圍牆還安裝無數台攝影機、感測器,能夠隨時監控入侵者,杜絕任何安全漏洞。不過,由於近期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地區動亂頻傳,以色列將更多軍隊轉移致該處,使得加薩周邊配置的人員減少。面對難以突破的銅牆鐵壁,哈瑪斯先挑選無人看守處,以無人機轟炸監控系統、通訊設施和武器系統,使得以色列軍方難以察覺異樣,再開始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同時,哈瑪斯的武裝份子也利用滑翔翼飛越圍牆,或騎摩托車穿過圍欄上被炸毀的缺口。最後,他們再以推土機破壞圍欄,讓車輛能夠直接駛入以色列境內。根據《華盛頓郵報》分析,這項計畫至少需要數週的時間籌備,將車輛、工具隱匿在周邊的建築內,才能成功、快速地突破以色列的邊境。而《阿拉比新聞》也在 11 日上傳一段影片,展示哈瑪斯組織如何訓練旗下士兵安裝炸藥,快速清除圍欄、障礙物,再騎著機車闖入以色列境內。
「誰還在玩Candy Crush」面對後繼無糖的遊戲市場,微軟能再造接班人嗎?
Candy Crush 最初是個網頁遊戲,並在 2012 年 4 月登陸 Facebook, 同年 11 月也發布了行動版本。這款三消遊戲推出後一直廣受各地玩家歡迎,時至今日累計下載高達 50 億次。《路透社》指出,Candy Crush 是手機遊戲「免費加值」模式的開創者之一,即遊玩遊戲基本是免費的,但玩家可以花錢購買道具幫助通關,或者觀看廣告獲得額外的動作次數。儘管這種模式往往付費率不高,但依靠龐大的用戶群體仍能帶來驚人的收入。在母公司動視暴雪最新公佈的第二季財報中,King 貢獻了 7.47 億美元營收,占公司全體的 31%, 而活躍用戶數更是達到 2.38 億人,遠遠超越動視及暴雪的 9,200 萬及 2,600 萬人。動視暴雪在 2016 年以 59 億美元收購了 King, 多年來 Candy Crush 一直位居美國暢銷手遊排行的前 10 名之列,這顯示了 King 在經營 Candy Crush 的成功策略,同時也隱隱暗示著他們正面臨的難關──開發一款足以接棒的新遊戲。在被動視暴雪收購前,King 曾經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然而作為當時的社群遊戲龍頭、打造超越憤怒鳥產品的遊戲公司,他們並沒有受到投資者青睞,一大原因就是缺乏能夠延續 Candy Crush 成功的遊戲。然而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能夠代替 Candy Crush 的遊戲,儘管 King 也推出過不同遊戲、同系列的衍生作等,還沒有能達到同等高度的作品誕生過。「我們確實有在開發新遊戲,但門檻非常高,現在要推出新遊戲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King 的總裁索梅斯塔德 (Tjodolf Sommestad) 表示。他所指的是,開發遊戲就像生兒育女,孩子出生後才是開始,創造一款新遊戲後,他們需要為此投注龐大心力完善,「我們用幾個月時間打造 Candy Crush, 然後花了 10 年時間持續開發這款遊戲。」他們對營運的重視,也是 Candy Crush 成功的關鍵之一。King 方面指出,Candy Crush 等遊戲的成功代表了手機遊戲也能長久吸引用戶,發展至今 Candy Crush 即將擁有 1.5 萬個關卡,他們也針對許多細節做出改善,好比說糖果落在格子裡的微小彈跳等,至臻至善以滿足用戶。索梅斯塔德指出,「我們已經向自己以及整個行業證明,即使有好幾年歷史的老遊戲也能重新煥發光彩,在 10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依然被玩家們所喜愛,甚至打破過去 10 年的紀錄。」在動視暴雪即將被微軟收購的此刻,也代表著未來 King 很可能將歸入微軟旗下。值得一提的是,微軟 Xbox 負責人菲爾。史賓賽 (Phil Spencer) 曾說,微軟收購動視暴雪更多是因為 Candy Crush 而非熱門有戲「決勝時刻」(Call of Duty)。微軟收購動視暴雪的計畫,被索尼指控可能涉及《決勝時刻》等主機上關鍵遊戲的壟斷,也導致這筆收購面臨主要國家漫長的審查。儘管微軟在遊戲業務上主要經營遊戲主機跟電腦平台,史賓賽曾為此喊冤,強調收購關注的更多是以 Candy Crush 為首的手機遊戲業務。「我們在手機遊戲領域有多不重要,任何對手機遊戲有興趣的人都能一目了然,不用我們告訴他」史賓賽曾在一次 Podcast 上提到,「對我們而言,(動視暴雪) 給我們帶來的真正差異,就是他們在手機遊戲上的能力。」史賓賽表示,「如果你想經營大規模、全球性的遊戲業務,就必須在用戶想玩的地方滿足他們,這一點非常重要,而手機正是人們越來越傾向用來玩遊戲的地方。」Candy Crush 比動視及暴雪加起來還龐大的用戶群體,正是史賓塞所看中的,而且儘管面臨全球經濟衰退,King 仍不斷繳出營收成長,對微軟來說是顯而易見有望帶來回報的收購誘因。尤其 Candy Crush 的休閒遊戲客群、長期營運遊戲的能力,都是微軟目前所欠缺的。「如果你了解過 King 到底在做些什麼、用戶來自哪、怎麼賺錢,就會明白 (我們收購的) 理由,和 Take-Two 看上 Zynga 一樣」。
【以巴烽火再起.交鋒】以色列、哈瑪斯衝突持續中,回顧本次戰事的爆發與擴散
本文綜合紐約時報、衛報、半島電視台等外媒,整理以色列與哈瑪斯之間,事件頭 24 個小時發生的事件時間線,列出時間皆依據以色列、巴勒斯坦當地時區。清晨 6 點半左右,以色列中部、南部響起空襲警報,警告以色列民眾立即尋找掩護,躲避從加薩走廊發射的成千上萬枚飛彈。根據以色列軍方的說法,哈瑪斯一共向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等城市,發射約 2,200 枚火箭彈;而哈瑪斯則聲稱,他們至少發射了 5,000 枚火箭彈。空襲發生後不久,哈瑪斯的軍事領導人迪夫 (Mohammed Deif), 在電視上發布了一段錄音聲明。他在錄音中表示,以色列過去不僅佔領巴勒斯坦人民的家園,摧毀城鎮、村莊,還屠殺巴勒斯坦人民,即便經過人道主義呼籲,以色列的侵犯行動卻未曾停止。因此他們宣布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 並號召週邊的阿拉伯國家一同響應,「今天,人民重拾革命,修正道路,重新踏上回歸的道路。」以色列國防軍也發表公開訊息,表示:「在過去一小時內,哈瑪斯從加薩向以色列發動大規模火箭彈襲擊,並入侵南部多個地點。」並要求這些城鎮的居民躲藏在家中。以色列南部於 6 日至 7 日舉行「Supernova」音樂節。7 日清晨,來自加薩的飛彈襲擊音樂節所在地,且有約 50 名哈瑪斯組織的人員身穿軍裝、乘坐麵包車抵達,開始四處掃射。這場攻擊造成約 260 人遭槍殺,許多人目前仍然失蹤,並有部分民眾遭到綁架。過往,由於以色列使用「鐵穹防禦系統」, 可以攔截 5 至 70 公里範圍內的火箭彈,因此耶路撒冷鮮少受到火箭彈襲擊。以色列隨後宣布進入戰爭戒備狀態。以色列表示,他們已開始對哈馬斯發動戰爭攻擊。不久後,以色列即派出戰鬥機轟炸加薩地區。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 (Benjamin Netanyahu) 在此次危機發生後,首次公開發表談話。他向人民提到,以色列現在處於戰爭狀態,「不是所謂的軍事行動,也不是又一輪的戰鬥,而是戰爭。」以色列軍隊前往南方,從哈瑪斯手中奪回被佔領的城鎮。美國國家國家安全委會發表聲明,譴責哈瑪斯的襲擊,並表示將支持以色列。此為美國針對此次事件發表的首份聲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John Blinken) 發表聲明,譴責哈瑪斯對以色列的襲擊,並表示美國將「緊密聯繫我們的以色列伙伴」。美國總統拜登與納坦雅胡通話,表達美國對以色列的哀悼與慰問,並表示美國的支持將「堅如磐石,毫不動搖。」隨後拜登在電視演說中表示,他向納坦雅胡提到,美國準備為以色列政府與人民,提供所有適當的支持,並發聲譴責恐怖主義。納坦雅胡再次發表電視演講,說明以色列政府在一天中召集軍隊、發動反擊、清除遭恐怖份子入侵的社區等行動。他也稱當天是艱難的一天,並表示以色列軍隊將全力摧毀哈瑪斯,讓哈瑪斯的藏身之處變為廢墟,「敵人將付出前所未有的代價。」他也重申,以色列正處於戰爭狀態,而「我們將取得勝利」。當天夜間,以色列的空襲警報仍持續作響,以色列的戰鬥機也仍在加薩發動攻擊。半夜,以色列聲稱他們已摧毀發動襲擊的所有地點。以色列軍隊持續與哈瑪斯的武裝人員在南部城市街頭交戰,同時向加薩發動空襲。以色列軍方表示,已擊斃數百名恐怖份子,並俘虜數十人;另一方面,以色列則有大量的平民、士兵被帶到加薩,扣押為人質。以色列軍隊與黎巴嫩武裝組織真主黨爆發短暫交火,引發外界對衝突擴大的擔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召開會議,將採取外交努力避免更大的衝突。以色列當局表示已恢復南部地區城市的控制權,並持續對加薩地區的多個地點發動空襲。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 (Yoav Gallant) 宣佈對加薩地區實施「全面封鎖」, 切斷一切能源、水源、食物和貨物供應。對於此政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 (Antonio Guterres) 提出批評,多個國際組織也呼籲建立緊急人道走廊,讓醫療物資、救難人員能夠進出。以色列表示,被哈瑪斯帶往加薩的人質可能達 100 多名,其中包括婦女與孩童,將使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受到牽制。而哈瑪斯組織表示,若以色列不停止轟炸加薩地區的住宅區,將會開始逐個殺害以色列人質,並拍攝處決過程。以色列軍隊在北部與黎巴嫩武裝份子發生衝突,並透過直升機對黎巴嫩發動襲擊。歐盟執行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 的執委瓦爾赫利 (Oliver Varhelyi), 在 X 上單方面宣布立即暫停對巴勒斯坦 6.91 億歐元 (約新台幣 234.7 億元) 的援助款項,並將重新審查所有發展援助計畫。不過,此項聲明發布後,立即引來許多其他歐盟官員的反駁。在以色列密集空襲下,加薩地區的基礎建設遭摧毀,數千人流離失所。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表示,他已解除軍隊的所有作戰限制,並聲稱「加薩再也不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我們將會消滅一切。否則,我們的兄弟、孩子、父母就會被殺。」儘管外界有許多人猜測,伊朗可能是此次哈瑪斯攻擊的幕後支持者,但是伊朗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 (Ayatollah Ali Khamenei) 表示,伊朗當局並未參與襲擊;不過對於此次襲擊,他持肯定態度,並表示「這場災難是猶太國家自己的行為所造成。」此外,以色列軍方與美國,也都表示並未找到伊朗參與襲擊的任何證據。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警告以色列,他們圍困、轟炸加薩地區的行為,恐違反國際法,可能構成戰爭罪。巴勒斯坦駐聯合國特使里亞德・曼蘇爾 (Riyad Mansour), 也稱以色列的進攻「無異於種族滅絕」。以哈衝突開始後,X 上流傳著許多假新聞與不實資訊,歐盟對此向馬斯克 (Elon Musk) 提出警告,要求他在 24 小時內採取行動,阻止非法內容和假消息傳播。經過緊急會議,歐盟各國外長決議推翻「停止金援巴勒斯坦」的決定,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 (Josep Borrell) 說明,他們不會停止對巴勒斯坦的人道援助,但將審查這些資金是否流向哈瑪斯組織。由於以色列實施的封鎖政策,加薩地區唯一一座發電廠的燃料耗盡,被迫關閉。加薩地區僅能依靠發電機供電,然而該地能夠使用的燃料仍然嚴重短缺。根據加薩地區的醫生描述,當地醫院人滿為患,傷患持續增加,然而物資已開始缺乏。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呼籲,應向加薩提供必要的救生物資,保護平民安全。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與在野黨黨魁共同宣布,他們經過幾天協商,決定聯手組成緊急政府與戰時內閣,全力合作應對這場戰爭。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Jacob Sullivan) 表示,美國、以色列和埃及三方,正在討論為加薩平民提供安全通道。以色列空軍聲稱,他們已摧毀哈瑪斯開發的先進探測系統,此系統的功用為探測加薩地區上空的飛機。而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康里克斯 (Jonathan Conricus) 則表示,以色列軍方的使命為:「確保哈瑪斯在戰爭結束時,沒有任何可以威脅、殺害以色列平民的軍事能力。」根據報導,土耳其正與哈瑪斯進行談判,希望被哈瑪斯扣押的以色列平民能獲得釋放。聯合國表示,自從以色列對加薩地區空襲後,已有 33.8 萬人被迫逃離家園;世界衛生組織 (WHO) 則表示,加薩地區有多個醫療保健設施都遭襲擊,目前當地醫療體系已到達崩潰邊緣;世界糧食計劃署 (WFP) 也提到,加薩地區的水和食物都即將耗盡。不過,以色列堅持,在以色列的人質返還之前,不會為了人道考量向當地開放物資和能源。敘利亞官方媒體稱,以色列對敘利亞發動空襲,目前大馬士革、阿勒坡國際機場皆以陷入癱瘓。各國政府擔心以色列與敘利亞、黎巴嫩之間的衝突,會使整體戰事規模升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特拉維夫,與納坦雅胡一同公開露面。布林肯提到,哈瑪斯的襲擊「令人聯想到納粹大屠殺」, 承諾美國將永遠與以色列站在一起。除了美國,歐洲各國也紛紛採取行動,例如英國表示將派遣軍艦、軍機支援以色列;德國表示對反猶太主義「零容忍」; 法國則以公共秩序為由,禁止親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動,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也警告將「嚴厲打擊反猶主義、恐怖主義。」國際組織人權觀察 (Human Rights Watch), 他們透過以色列的空襲影片,認為以色列轟炸黎巴嫩、加薩走廊時使用「白磷彈」, 這種武器的燃燒效果顯著,可能使人嚴重灼傷,將使平民面臨嚴重而長期的傷害。不過,以色列官方並未回應這項指控。埃及總統塞西 (Abdel Fattah al-Sisi) 拒絕為加薩難民設立逃難安全通道。自 10 日以來,加薩與埃及的邊境就處於關閉狀態,塞西表示,在這個困難時期,埃及會致力提供醫療和人道援助,但是加薩人必須「堅定不移,留在自己的土地上」, 若他們流離失所,就代表巴勒斯坦將會消失。以色列軍方表示,自上週六以來,以色列已向加薩投擲超過 6,000 枚炸彈。持續的轟炸造成加薩地區的大量建築摧毀,包括住宅、學校、清真寺等;由於死傷數量驚人,加薩地區的醫院太平間,已無法收容不斷增加的死者,只能暫時放置於停車場或帳篷中。以色列軍方對加薩地區北部超過 110 萬居民,發布全面疏散令,要求他們在未來的 24 小時內遷往加薩南部;哈瑪斯則呼籲民眾留在原地,抵抗以色列要求撤離家園的軍事命令。哈瑪斯也聲稱,以色列對逃離加薩城的車隊發動空襲,造成許多平民死亡。以色列的要求引來各方抨擊,聯合國稱這項要求必然在人道方面造成毀滅性後果;其他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土耳其政府,以及多個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皆要求以色列撤銷命令。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賈薩雷維奇 (Tarik Jasarevic) 表示,加薩地區北部有許多傷患需依靠醫療機器維繫生命,「要求弱勢患者轉移,等於對他們宣判死刑。」不過,以色列並未因國際聲浪改變行動,納坦雅胡表示,以色列在加薩的反攻「只是個開始」, 他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打擊巴勒斯坦,「我們的敵人才剛開始付出代價。」在以色列發出疏散警告後,加薩走廊數萬居民已開始向南移動,聯合國的難民機構也開始南遷。以色列透過社群媒體表示,將開放 2 條安全路線讓民眾移動;不過,由於加薩地區缺乏電力、網路,許多民眾其實難以透過社群得知資訊。此外,有些依據安全路線逃離的民眾,仍受到以色列轟炸,導致許多民眾不敢離開家裡。以色列軍隊進入加薩走廊,發現多具以色列人的遺體,並對外證實,遭哈瑪斯扣押的人質共有超過 120 人;哈瑪斯則聲稱,有多名人質在以色列的空襲中喪生。埃及、以色列和美國達成共識,同意加薩地區的外國人,可以經拉法市的過境關口進入埃及。納坦雅胡向軍隊表示「下一階段即將到來」; 以色列軍方也對外宣布,他們正準備實施更大規模的進攻計劃,為重大地面攻擊做準備。國際間持續有聲浪指責以色列的進攻行動,例如英國、比利時皆有官員指責以色列的行動恐犯下戰爭罪,呼籲各方尊重國際人道法;世界上許多地方,也都有民眾舉辦聲援巴勒斯坦的集會。對於各方呼籲,以色列表示他們會尊重國際法,採取可行措施提前預告,用阿拉伯語警告平民,減輕可能的傷害。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對加薩的人道援助金額多增加兩倍,使總金額超過 7,500 萬歐元,為當地提供妥善救援。一向以情報機構聞名的以色列,此次為什麼會失手,讓哈瑪斯突襲成功?哈瑪斯又是如何突破以色列如銅牆鐵壁般的防衛系統?飛行船將在下篇報導中為大家解惑!
大英博物館為何就是不還文物!?專訪「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郭怡汝老師
選擇進入公職體系,主要是考量到台灣大部分的文化遺產、博物館隸屬政府部門,因此希望透過進入公職體系,能更接近和瞭解第一線的業務和細節,並且運用所學的知識,推動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展示工作。無論是一般基層公務員、還是博物館館長身份,我比較不覺得是「文資管理者」; 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服務的角色,偏向「文資守護者」。我能直接參與,並且和專業的學者、團隊合作,進行進一步的保護、研究和教育工作。期望能讓文化遺產不只是被保存與傳承,還能在運用和展示間,做到滿足當代需求,又不損害遺產的價值,讓更多人能夠輕鬆地接觸和了解文化遺產。無論是透過虛擬線上資源還是實際參觀,都希望鼓勵更多人能參與其中。同時像是負面遺產這類涉及人類歷史比較深層的內容,例如戰爭遺產等,也能夠被更多人理解。擔任館長期間,其中一個主要的挑戰是博物館的資源限制。資金、人力和時間通常有限,也就是說我和我的團隊,需在有限的資源下,找到創意和有效的方式充分利用、整合,盡力達到最高品質的展示和文化活動,同時兼顧知識傳遞和文物保存。而資源限制,也正是台灣地方縣市博物館較常面臨的困境。延續剛剛說的,大家都期望看到好的展覽,如果想吸引觀眾,就要有一定品質;不過有相當品質的展覽,往往也需要一定的資源。資源不只是金錢,當然預算很重要,但還包括專業的人力和充裕的時間;然而所有資源要能同時到位,往往都是有難度的。無論是「有錢但時間不夠、沒有專業團隊」, 或是「沒錢萬事起頭難」的情形,都挑戰博物館如何把有限的資源,轉變成最大化、有價值的文化體驗,做到促進大眾參與以及發揮教育學習的功能。在英國學習博物館相關專業知識之後,確實改變了我對博物館經營的視野,更加著重在「人」的層面。首先,是打破傳統公務體系都是「上對下」的命令方式,或是完全交給委外團隊辦理的情形。我鼓勵團隊成員都參與討論和決策,有助於激盪出新的點子,也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意。此外,除了基本對文物的照護,更重要的是考慮博物館的展示與在地社區的關聯,特別是展品與在地居民之間,歷史及情感的連結。例如,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主要以「」為主,過去文物展示多仰賴一張解說牌,及解說人員導覽。返回職位之後,我和團隊嘗試以「情境復原」和「再現」的方式,將已經消逝、但對居民仍有共鳴的記憶在博物館中重現,例如好吃糖、阿嬤的紅眠床、榨油車等。作為離島的地方博物館,要做的不是去跟國家館舍或大都市的博物館,比較怎樣才是專業、誰的環境更像是「」。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講出動人的在地故事。不只讓遊客進來覺得感動,也能讓在地人進來後,感受到回憶的溫度。我第一次去大英博物館時,第一個想法就是:「這裡真的太大了!」不只藏品數量,還包含博物館的規模,無論是氣派的大廳,還是數不勝數的展示廳,都給人壯觀、宏偉的感覺。而且走完一個廳還有一個廳,讓我深刻地感受、且震懾於博物館蘊含的悠久歷史和巨大影響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大英博物館的樓層圖時,發現這裡的展廳幾乎涵蓋了世界各大文明,逛一個博物館就像逛全世界,讓人覺得很划算 (笑)。不用親自去其他國家,就有機會可以看到各地的珍貴文物。這個課程的初衷,主要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博物館。很多人覺得博物館是很高大上的地方、很有距離感,想說「反正我進去又看不懂,那我幹嘛進去?」。但我希望,不論是藝術品或國外展品,都可以讓大家覺得跟你有些關係;不只有關係,而且你還聽得懂!所以我選擇了大英博物館。不單是因為它很有名,或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博物館,最特別的是,如同剛剛提到的,逛大英博物館就像逛全世界;其中,也包含了台灣,我們跟其他文化一樣,都是無價的人類文化遺產。因此挑選藏品時,除了台灣必備之外,還要涵蓋大英博物館內的主要文明展廳,也是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文物,像是埃及木乃伊、摩艾石像、日本浮世繪等。此外,也會挑選大家曾經在電影戲劇、遊戲動漫裡面接觸過的文物,例如:薩頓胡船棺葬、路易斯西洋棋這些,讓大家不會覺得生疏,在聽有趣故事的同時也能增加談資。透過這個過程,我希望用說故事的方式,把一些文物秘密、世界歷史、博物館知識,甚至是文物返還這類思辨議題分享給大家。大家聽了後會發現,其實博物館沒有這麼難,而且你平常學的歷史、聽到的故事,都跟博物館有關係。藉由降低距離感,讓大家願意走進博物館、享受博物館,發現原來博物館可以這麼有趣,並發自內心地說:「下次我還要再來一次!」就我個人認為,英國的埃爾金伯爵 (Thomas Bruce, 7th Earl of Elgin) 在 1801 年到 1812 年帶走帕德嫩神廟的石雕,雖然依他個人的說法,當時帕德嫩神廟沒有得到鄂圖曼土耳其人的妥善照顧,很多不肖人士都搬石雕去賣;而且神廟歷經戰亂看起來很殘破,他不搬,別人也會搬走,讓破壞更加嚴重。所以他把石雕帶回英國,是為了人類無價資產的石雕好。依這種說法,似乎是他為文資保存貢獻了一份心力;但如果從史料來談,埃爾金伯爵帶走帕德嫩神廟石雕,很大的原因還是為了自己的聲譽。而且,他也曾表示,他想要這些石雕是因為要裝飾他的家 (他擔任外交人員期間,曾有侵占其他國家文物的紀錄); 另一方面,他帶回石雕也反應出,當時整個大英帝國正狂熱於展示世界各地的藝術收藏,藉此積極展現帝國強盛和西方中心主義的殖民觀點。而且事實上,1832 年希臘成功反抗鄂圖曼帝國獨立後,帕德嫩神廟並沒有被完全夷為平地,甚至還有一些殘存的石雕留在現場。我們當然不能說,如果埃爾金伯爵沒有帶走石雕,這些石雕都會好好地留在原地。不過順著埃爾金伯爵「保護文化資產」的說法,那希臘獨立後,他們積極地發展,想要找回希臘國家的輝煌,此時為什麼沒有歸還石雕?而他在因緣際會下,恰好保存帕德嫩神廟石雕,就能證明帶走文物的動機是好的,沒有任何問題?就是功勞大於過失嗎?另外,大英博物館參觀人數比較多,就能代表真的有更多人能認識希臘的美?如果是這樣,是不是遊客人數較少的國家和博物館,都應該要把自己家的寶貝,放一份在大英博物館給更多人看?這一連串的問題,相信都可以刺激大家,對於這個議題有更深度和更廣泛的思考。以我個人目前的了解,英國博物館界對於歸還文物,其實大多都抱持著正向和樂見其成的態度。他們都理解文物返還的必要性,這也是作為「與時俱進的 21 世紀博物館」的一部分。甚至,國家級的博物館 V&A 博物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其館長亨特 (Tristram Hunt) 近年也多次提到,希望可以修改國家博物館的相關法規,讓博物館有權能自行決定文物返還。這邊我要先提一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歸還文物時,並不是沒有阻礙;事實上,館方在向蘇格蘭政府爭取歸還文物時,遇到了很大的難題。由於光這一件文物的返還,就需耗費約 30 萬英鎊 (約為新台幣 1,200 萬元), 雙方針對這個議題爭執多次,到底要不要因為過去的錯誤,去花現在納稅人的一大筆錢。現在這個看似順利的結果,其實經過了很多次的磨合和討論。換句話說,英國博物館歸還不歸還文物,往往必須考量政府的預算和態度。大英博物館內部當然出現過不同立場,不過主要還是取決於政府的態度。館方每次和希臘政府談判,不只是帶著博物館本身的意見,背後還有英國政府交代的立場。文物歸還這件事,不只涉及龐大的金額 (包括運輸包裝、衍生的儀式費用等), 還包含了承認過去的錯誤。這不僅僅是道歉、賠償,也是否定國家過去的作為及投入的所有成本,而且還可能影響國家在國際上尊嚴,這些都茲事體大。所以,這個世紀難題能不能解,還是必須靠英國政府的態度轉變,我認為只有爭取到英國政府、民意代表的支持,未來才有改變的契機。這邊我想先講一個例子,許多人以為大英博物館不敢歸還文物的原因,是因為如果歸還了過去的「戰利品」, 博物館就會空蕩蕩。但事實並非如此,大英博物館收藏 800 萬件文物,其中也包含不少英國、歐洲的收藏品;而且博物館現在只展示其中大約 8 萬件而已。依我個人 2022 年參加大英博物館的線上講座「Counting when, who and how?」, 學者舒馬赫 (Jacques Schuhmacher) 的調查研究指出,大英博物館文物藏品數量急遽增加的關鍵時期,並不是我們以為的大英帝國時期。反而是 1960 年代到 1990 年代這段期間。尤其在 1980 年代,館藏增加數量更高達一百萬件,因為這個時期,大英博物館開始在各地進行大量的考古挖掘計畫。也就是說,大英博物館除了「戰利品」之外,其實還有非常豐富和數量龐大的藏品。博物館營運的長遠和永續,需仰賴很多因素,不完全取決於文物的稀有程度或數量多寡,還包含優質的教育活動、展覽、相關社群 (例如在地居民、遊客等) 的緊密程度,以及健全的財政系統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換句話說,歸還文物並不會是造成博物館生存危機的主要原因。進一步來說,以英國為例,如果是國家級或是地方縣市所屬的博物館,歸還文物的決定權和衍生費用,因為涉及公有財產和民眾稅金,因此都要和當地政府和民意代表討論才能進行。如果博物館願意歸還文物,政府和民代也支持,那麼兼顧博物館營運與正義,是能實現、也不難實現的目標。我個人推薦的是《女史箴圖》, 不過很可惜因為保存維護的關係,它一年只有限定 6 個禮拜的時間可以參觀和近距離欣賞。《女史箴圖》是大英博物館裡最著名的中國書畫藏品。這幅彩色人物卷軸畫,是根據晉代詩人張華寫的《女史箴》所繪製,用歷代賢妃的故事來告誡宮廷婦女要遵守婦德。雖然它的內容跟現在提倡的女性意識差非常多,不過它之所以讓我念念不忘、一看再看,主要是因為它的身世。它曾歷經顛沛流離的歲月,就像原本被保護在皇宮裡的仙女,因為戰爭而顛沛流離,被強迫帶到遠方。再次被人發現時,已經是脆弱、狼狽不堪的樣子,面臨掉粉、斷裂、破損等急待修復的狀況;又因為過去修復知識的差異,它被硬生生地裁切成好幾塊。最後,它歷經千辛萬苦,才重新在世人眼前重現。它代表的是歷史大時代的變遷、博物館修復專業的演進,以及重視多元文化的發展。有千年歲數的它,韌性令人印象深刻,總讓人想去看看它過得好不好。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這次的線上課程中,特別留了一個章節給《女史箴圖》, 希望能夠好好的它把介紹給大家。本文摘自《聽見大英博物館》線上課程,「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郭怡汝主講,由遍路文化製作、播出。欲購買課程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遍路文化 |《聽見大英博物館:50 件經典館藏,帶你走進不一樣的世界史》結帳時,於「我的優惠券」輸入序號:「」可現折 100 元喔。活動期間:2023/10/13 (五) 起 至 2023/10/18 (三) 中午 12 點截止送出名額:3 名活動方式:贊助 DQ 滿額成為 DQ VIP (月定期贊助 100 元或年度贊助 1200 元)⁣: 贊助網址由此去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 DQ 全新 LINE 官方帳號 DQ PLUS, 就有機會獲得《聽見大英博物館:50 件經典館藏,帶你走進不一樣的世界史》課程免費報名序號:詳見說明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