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75
31.6k
| category
listlengths 1
20
| output
stringclasses 20
values |
---|---|---|
【 日 期 】19960424 【 版 号 】7 【 标 题 】需求增长 产量攀升 石油市场趋稳 【 作 者 】安国章 【 正 文 】 本报阿布扎比4月23日电 记者安国章报道:国际能源组织在昨天发表的一份关于能源情况的报告中说,自1993年以来,世界对能源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10年,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将增加34%―46%。报告强调,对能源的需求主要是对地下能源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对石油的需求将由目前的每天7000万桶增加到9200―9700万桶。报告说,尽管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增加很大,但包括欧佩克组织在内的产油国在不断增加石油产量。资料显示,到本世纪末,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将由目前的4200万桶增加到4700万桶,到2010年将增加到4900万桶。另外欧佩克组织的石油产量也在增加,预计到2010年将由目前的2800万桶增加到5000万桶。因此,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不会出现大的失衡,预计到本世纪末石油价格不会有大幅度增加。
|
[
"Energy",
"Agriculture"
] |
Energy
|
航空工程与维修AVIATION ENGINEERING & MAINTENANCE1999年 第4期 No.4 1999双发延程运行(ETOPS)已成功地在商业飞机上实施了十几年,今后十年里,双发延程运行可能会从目前的主要市场的北大西洋市场扩展到北太平洋市场。ETOPS进军北太平洋市场ETOPS Enters the North Pacific Market陈文理近十几年来,世界各航空公司已成功地在商业飞机上实施了双发延程运行(ETOPS),其主要市场是在北大西洋。近年来,美国和亚洲的一些航空公司对双发喷气机投入北太平洋市场运营的兴趣与日俱增,有些公司还计划引进波音777飞机飞北太平洋航线。随着国家之间航空运输协议的变更、开放天空政策的蔓延以及经济有效的双发喷气机的出现,北美和亚洲城市之间点到点的运输量在加大。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变化还可能促进双发延程运行在北太平洋市场扩展,达到其目前在北大西洋市场的水平。实践证明,按双发延程运行规则飞行是安全的,成功率很高。双发延程运行允许双发飞机离开航路上一备降机场飞行180分钟。目前,双发延程运行已成功地运用在所有大型商用飞机上,如波音737、757、767、777和MD-80飞机。最广泛地运用于双发延程运行的飞机是波音767,全球的波音767机队刚刚完成第一百万次双发延程飞行。全球的波音双发喷气机每天大约完成双发延程飞行600次,每月18000多次,自1985年以来已完成双发延程飞行近125万次。航空公司、管理局和飞机制造商已进行合作使飞机空中停车率低于管理局规定的指标。此外,波音公司不仅保持了与推进系统相关的出色的双发延程运行安全记录,而且改善了与双发延程运行类设计和运营批准相关的程序。有些航空公司对三发和四发机队运用了双发延程运行程序,在整体可靠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双发延程运行在北大西洋市场的发展历程自1985年起,北美与欧洲之间的双发延程飞行急剧增长,但当时并没有用双发飞机越北大西洋飞行。到1990年,美国的航空公司开始用双发飞机越北大西洋航线飞行。这一巨大变化不仅是由于双发喷气机能按要求的载客有效地飞完所需的航程,而且由于双发延程运行的理念被批准,允许航空公司用双发喷气机沿最佳航线飞越北大西洋。飞机双发远程飞行能力影响着航空公司的经营策略以及它们提供的服务种类。20世纪70年代,航空公司对飞美国与欧洲之间远程航线的飞机没有多少选择。80年代初期,能飞远程航线的经济有效的双发喷气飞机,如波音757和767飞机进入北大西洋市场。随着1985年双发延伸航程运行的出现,各航空公司可以用双发喷气机有效地越北大西洋飞行。通过减少远程飞机的座位数,增加通航城市间的航班,航空公司给旅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此外,航空公司还着手开辟欧洲与北美城市间的新航线。双发延程使新一代飞机能够利用其航程飞行能力重塑北大西洋市场。双发延程运行在北太平洋市场的发展潜力1998年9月,美国和日本签订一项双边协议,同意两国间的航班数在1997年8月商定的基础上增加50%。美国与文莱、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坡、韩国和泰国已达成开放天空协议,允许协议国的航空公司在每个国家的任何两城市间自由通航。宽松的通航环境以及取消太平洋地区国家间航班数的限制可能会使航空公司引进载客量较小的飞机,增加现有通航城市间的航班频率,并开辟新的城市间航线。波音767和777飞机的双发远程能力使航空公司有机会将适用的飞机投放北太平洋市场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北美和亚洲的一些航空公司,如加拿大航空公司、韩亚航空公司、加拿大国际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以及联合包裹运输公司,正将双发喷气飞机用于北太平洋地区的双发延程运行航线上。航路上备降机场的可用性制定双发延程运行计划要求航空公司在航路上选择备降机场。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关于双发延程运行的咨询通告120-42A规定:“这些航路上适用的备降机场与目的地备降机场不同,通常只在发动机失效或飞机主要系统不工作的情况下使用。”波音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双发延程飞行过程中,飞机因发动机失效而改航飞往航路上的备降机场的平均机率是七万分之一。尽管航路上的备降机场对双发喷气飞机来说十分关键,但是这些机场对于不论是几发飞机远程飞行的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航路上必须有足够多的备降机场,以备飞机在货舱着火、失压、燃油渗漏、旅客生病,或严重颠簸等紧急情况下作非计划性着陆。波音数据表明,波音747和DC-10飞机曾改航飞往太平洋中的岛屿,如埃达克、中途岛、SHEMYA和威克岛。改航原因有急救旅客或机组成员,意外逆风飞行飞机需添加燃油。有一次波音747飞机改飞威克岛是因为一台发动机火警喇叭响。双发延程运行规则要求航空公司确保航路上备降机场的可用性,然而全世界收集到的广泛数据(见图1)表明,四发飞机在飞行中遇到发动机故障时同样需要改航到备降机场。确保航路上备降机场的可用性是安全操纵飞机的合理措施。图1 因发动机故障导致返航和改航次数北太平洋地区有几个航路备降机场,这些机场具备满足双发延程飞行计划要求的空中交通管制、进近导航设施、紧急措施、跑道承载能力和长度以及天气报告。波音数据显示:这些机场中大部分能够满足波音777等多种飞机双发延程飞行的要求。基于机体/发动机组合类型和双发延程运行的单发速度,仅将航路上美国的安克雷奇、阿拉斯加和日本的钏路作为备降机场就可以在美日之间作180分钟的双发延程飞行。然而对某些机体/发动机组合和选定的单发速度的飞机来说要作180分钟的双发延程飞行,可能需要在安克雷奇和钏路之间再建一个备降机场或多提供一条航线。在签派双发延程飞行之前,航空公司必须保证其选择的备降机场的天气实况达到双发延程飞行的最低天气标准(一定的云底高度和最低能见度)。波音对俄罗斯的马加丹,PETROPAVLOVSK和阿拉斯加的几个备降机场1985年至1994年的天气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机场同时关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安克雷奇和钏路之间至少有一个机场总是可用的。其他一些可用于双发延程飞行的机场位于北太平洋中部,如关岛、马绍尔、中途岛、塞班岛和威克岛。数据表明,在可预见性的未来,这些机场会成为航路备降机场,用于北太平洋北部和中部的越洋飞行。如果FAA和JAA批准将现行延程飞行规则的180分钟延长15%,航空公司及其机长实施起来就会有更大的灵活。作者单位: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
[
"Enviornment",
"Military",
"Philosophy",
"Energy",
"Sports",
"Politics",
"Law",
"History",
"Communication",
"Space",
"Mine",
"Agriculture",
"Medical",
"Art",
"Economy",
"Computer",
"Electronics",
"Transport"
] |
Space
|
朝鲜人民军篮球队结束在鞍钢的访问比赛新华社沈阳5月22日电(通讯员王忠奇)应邀来访的朝鲜人民军男女篮球队今天在鞍钢体育馆同沈阳军区女篮和鞍钢篮球俱乐部男队进行了第二次交锋后,结束了在鞍钢的访问比赛。朝鲜人民军女篮昨天曾负于沈阳军区女篮,而在今天的比赛中,客队发挥出了自己身体灵活和外围投篮准的特长,打出了气势,全场共进12个3分球,结果以79:78险胜沈阳军区女篮。鞍钢篮球俱乐部男队在实力上强于对手,因而打得比较轻松,结果以84:67再次战胜了朝鲜人民军男篮。(完)
|
[
"Economy",
"Law",
"Mine",
"Space",
"Education",
"Agriculture",
"Military",
"Electronics",
"Transport",
"Sports",
"Enviornment"
] |
Sports
|
【 文献号 】3-2392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04 【原刊页号】5-15,25 【分 类 号】K1 【分 类 名】历史学 【 作 者 】于沛/黄立fú@①/端木美/蒋大椿/姜péng@②/刘军/孟庆龙/张晓华/张顺洪/廖学盛 【复印期号】199712 【 标 题 】唯物史观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科学 【 正 文 】 编者按:1997年8月19日, 本刊编辑部与世界历史所“青年史学沙龙”联合举办唯物史观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科学学术讨论会,现将部分发言依发言顺序摘要发表如下:* * *坚持唯物史观要注重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于沛唯物史观的诞生对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革命意义,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20世纪初,唯物史观通过先进知识分子传入中国,得到积极回响,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发展过程中虽有曲折、失误,但它所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主流。展望21世纪,人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没有理论便没有历史科学,而唯物史观则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史学的进步和发展对坚持唯物史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就历史研究而言,在于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去揭示历史矛盾运动的规律,分析复杂的社会历史进程,评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概括和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等等,当然,唯物史观不是历史学唯一的理论和方法论,但它和科学的史学理论方法论并不矛盾。20世纪中外史学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除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外,在其他一些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的史学流派的理论与方法中,也都不同程度地渗透有唯物史观的思想光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过程中,唯物史观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美国史学家伊格尔斯在《欧洲史学新方向》一书中曾指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助于扩展历史学家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加强对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冲突的物质基础的关注。唯物史观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不能用停止的僵化的观点去对待唯物史观。我国历史科学的发展,同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处在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历史研究的实践提出一系列重大的新的理论问题,需要认真的研究,并给予科学的回答。这些问题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不可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而必须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详尽地占有,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艰苦的理论探讨,从而得出更符合历史真实的答案。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那么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唯物史观,同样应贯彻这样的原则。历史研究不是史料的堆砌,无论是分析史料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刻更丰富的历史内容,还是对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本质内容进行概括,都离不开理论,离不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的前提是着眼于新的发展,而不是脱离实际去摘录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唯物史观克服了以往一切历史理论的缺点,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同样,唯物史观使人类历史的研究成为科学。在展望新世纪到来之时,坚持唯物史观,发展唯物史观是每一名史学工作者应有的科学态度,也是保证我国历史科学不断繁荣、发展的保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研究苏联解体史的一点体会黄立fú@①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苏联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给研究苏俄史的学者提出新的课题:苏联解体史研究。由于苏联解体表现出两个特点,因而使对它的研究遇到两个新问题:1.从内容方面讲,执政了70年,堪称强大的苏共,在短短几年间崩溃,出乎人们的预料,具有某种超常性。因此人们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上。并由此引起对以往关于苏共和苏联史研究结论的重新检验问题。2.从研究方法讲,由于苏联解体不是苏联社会某个领域发生危机,而是社会形态的变化,因此对这一事件的研究必然具有高度综合、概括的性质。这使我们思考,以往的研究方法是否需要改进和完善。如何解答上述两个问题,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需要结合研究实践,从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汲取营养。我认为,有三个关系要处理好。1.关于从史实出发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关系。对苏联解体时期历史,尤其对苏联解体原因,这样一个尖锐,而又具有很大难度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必须从史实出发。但这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唯物史观的立场;而贯彻唯物史观的立场,又不等于将其观点凝固为意识形态的教条。这里应坚持实践和发展的观点:深入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精髓,以史实为基础对问题作出中肯、具有说服力的回答。2.关于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的关系。每个历史研究客体都具有两重性。首先,它是个别的,由于其质的规定性,而属于相应的社会范畴: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社会的、文化的……。其次,研究客体处在社会整体中,是社会各个领域相互作用的总和,因此它又是综合的。在我们以往的历史分析中,注重个别分析,这是正确和必要的。因为以个别分析为基础,才能使分析具体而不空泛。同时我认为,在对苏联解体原因这样具有综合性的课题进行研究时,应该对综合分析予以充分的重视:因为综合分析才体现了从“大”的史实出发。综合分析应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从时间方面讲,应对客体用运动的眼光进行考察,不仅考察研究客体的过去,而且考察它到迄今为止的发展。从空间方面讲,就是要对客体从多元的角度考察和分析。总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看清研究客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与作用。例如,对戈尔巴乔夫时期影子经济的评价问题,孤立地从戈氏时代考察,看不清它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跟踪影子经济在苏联解体后的发展,发现今日俄罗斯七大金融寡头中,有五个是戈氏时期自发市场上的弄潮儿,他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赚到足够今后“起飞”的私人资本。这表明,俄新兴资本在戈氏时代,已经以影子经济的形态萌芽。影子资本为了使其经营合法化、制度化――即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要求制度的变革,终成为瓦解社会主义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3.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的关系。对于史学家来说,习惯和重视的研究方法,是从史料出发,对客体进行实证分析。如果我们同意要对研究客体进行综合分析,那么仅有实证分析就不够了,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客体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研究客体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只有坚持这两者的结合,才能对类似苏联解体原因这样的研究难题,做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回答。时代感与世界史研究的思考端木美首先,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社会里,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如何给自己定位?我以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即1.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2.正确向公众介绍外国文明、文化历史的重要媒体;3.培养民族自尊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其次,如何调整世界史研究以适应并有助于社会发展?主要是选题要新颖,减少重复;资料要更新,不炒冷饭;理论要明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批判地借鉴外国的新理论新方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研究成果既面对本行专家学者,也要面对广大普通读者;带着当前问题研究过去的历史,并把历史学放到多学科综合研究之中;语言要生动,文史不分家,但要严格遵守历史研究的规则,明确历史与文学的界限。最后,世纪之交,在特定的时期,面对承上启下的重任,世界史工作者应该在坚守学科阵地的同时又能运用学科力量在社会变革、走向世界的浪潮中发挥作用。建设时代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唯物史观蒋大椿有些年青的史学朋友曾对我说过,唯物史观主要讲阶级斗争,讲革命的,因此,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是阶级斗争史学、革命史学。而现在时代变了,我们主要搞建设,唯物史观似乎也就因此过时了。历史科学研究的范式应当改变。这样地看待唯物史观,虽然着眼点不同,实际上是承袭了过去对唯物史观的并不准确的理解。那末,唯物史观给我们史学工作者到底提供了哪些最基本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历史的指南和引线?首先,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科学出发点,即从历史事实出发。史学家为要求得历史真理,就只能从历史资料出发,整理出历史事实,进而求得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自己的主观逐渐逼近客观历史,才有可能揭示出历史真理。简而言之,唯物史观给历史学家首先提供的是一条实事求是地研究历史的认识路线。既然是从实事中求是,在研究出发点上,除了事实这个出发点,还有一个“求”的工具和方法,亦即历史研究起步时的逻辑出发点。在这里,各个派别选择的逻辑工具当然不同。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来说,选择的逻辑出发点便是唯物史观。正是唯物史观这个逻辑出发点,保证了我们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那么,马克思提供给我们的作为逻辑起点的历史观又包括了些什么内容呢?在革命年代,人们特别突出阶级斗争观点,对唯物史观理解虽然并不准确,那是有其历史理由的。到建设年代,仍突出这一点,则显然错了。马克思在最初提出这个历史观时便指出,按照这个观点,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便是不断变革的实践。这个论断涵盖了全部人类历史,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放眼望去,全部人类社会历史,无非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个是人,这是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一个是历史环境,这是历史进程中的客体。而连结这两个方面以形成统一历史的便是不断变革的人的实践活动。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亦即人,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理。关于历史进程中的客体亦即历史环境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更有大量论述。这些限于篇幅无法论述了。人类历史发展显然是有规律的,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人们自己活动的规律。这些规律体现在由人的活动而引起的历史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研究历史套用各种逻辑公式是得不出结果的,必须结合一定环境里的人的创造活动进行具体分析,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对于历史环境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一致基础的实践活动也有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曾称自己的新历史观为“实践唯物主义”,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文明史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归根到底决定着人们其它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动力。由上可见,把唯物史观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观点,是并不准确也缺少根据的。唯物史观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马克思说它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所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而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唯物史观原理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除少数理论家对之感兴趣外,它便没有用。正因为唯物史观是为着改造世界而抽象出来的原理,又具有极高的抽象性,所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可以和各种时空领域的实际相结合,发挥出巨大的理论威力。在革命年代,它既可以主要与阶级斗争实际相结合,发挥出革命地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结出一大批科学成果。在建设年代,它同样可以主要与建设实际相结合,发挥出更加深刻地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产生出一大批更加成熟而辉煌的科学成果。还需注意的是,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一个僵化的宗派教条,因此它在坚持自己基本理论方向的同时,要求广泛地吸取各种哲学、科学的有益成果,以帮助自己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下面结合当前史学实际举个例证。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共产党宣言》时, 曾提出迄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到19世纪70年代,原始社会秘密被初步揭开,恩格斯将这个论断修改为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重要修改显然使这个著名论断更为接近历史。马恩生活在无产阶级革命为中心任务的历史时期,为共产党写宣言时,特别重视阶级斗争,完全可以理解。中国革命胜利以后,几经曲折,我们终于进入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作为中心任务的新历史时期。从革命走向建设这个深刻转变的新历史经验,使得我们回过头来去看历史时终于发现,文明史并非只是一系列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过后是阶级统一,革命过后是社会建设。因此,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文明史是阶级统一――阶级斗争――阶级统一……不断上升循环的历史,是革命和建设不断上升循环的历史。当前,我们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阶级斗争史和革命史当然还需继续研究,因为它本来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的一环。为着使我们的历史研究更加切合时代的需要,我们应当重点地研究和总结阶级统一和建设的历史。从世纪之交直至下个世纪,我们历史学应重点地搜集、整理中外历史上的阶级统一和社会建设史料,探求其中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这样的历史研究成果,当会更加切合时代和人民的需要的。讲政治,让史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精神文明服务姜péng@②我认为,在现在这个历史时期简单地谈“历史主义”是不科学的,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合时宜的。从政治角度来看,对同样一个问题,如果所站的立场不同(这里包括是站在少数特权阶级的立场,还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是维护局部的利益,还是全局的利益;是维护暂时的利益,还是历史发展的长远利益),得出的结论,是与非的判断就会不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强调认识主体的作用,当对一个认识客体进行认识时,由于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位置不同,对同一个认识客体也会得出非常不同的认识。所以,我觉得,在今天,在我们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方面来以后,领导者,也包括搞意识形态,人文科学的工作者仍然应该讲政治。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怎样讲政治?史学有它的特点,它不像新闻,与政治形势的联系那样紧密,那样直接,它是间接的,但确实反映着史学家主观的是非与好恶,表现着史家宣扬什么?提倡什么?批评什么。当然,史学应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并不是说要像“文化大革命”中搞影射史学那样,让史学紧跟形势,或者说紧跟政策,搞短期行为,搞形式主义,而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有一个大方向。什么是长远目标?什么是大方向?我想到以下几点是需要牢牢把握的。第一,我们要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这就是要把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做为主要的奋斗目标,几十年不动摇。我们史学工作者应该忧国忧民,有政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看待形势、思考问题和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都要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的政策的立场,要站在国家的高度,站在全局的高度,特别是认清国家每一时期的大局,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只有这样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史学,再具体一些讲,使我们的《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保持正确的导向。第二,理论上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江泽民主席的一些重要讲话都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这些理论,同时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局势,要了解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这样,才能使自己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不至于当一种潮流来了就跟着跑,或者人云亦云。我想,在开放的今天,特别是我们这个《史学理论研究》杂志,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世界,了解西方史学的一些发展情况,做到上述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第三,党在当前特别强调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做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史学怎样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精神文明,这不是表层的事儿,不是简单地体现在一件、两件事上。这是千百万人民长期的精神、观念、习惯的一种积淀和升华。一种好的精神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这里有对好的传统的继承,也有有意识的贯输。我想,历史有这样的作用。首先,历史上的大事大非是不容歪曲的。前些天看到报纸上介绍有人写希特勒的书,在细节描写上说他对一个求知的女学生如何和蔼、循循善诱,完全描写成一个忠厚长者的形象。我想,这无论与以往许多书本上还是与一些真实的电影镜头上的希特勒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对历史的歪曲。现在出版了不少人物传记,特别是反面人物的传记,有些作者抱有一种奇怪的情绪,好像他对一个人物研究的时间久了,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有时妨碍他们对人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我想,这个问题是应该引起史学界注意的。如果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代在对希特勒没有正确的观念以前,看到这样的描写,他们对希特勒会是怎样的印象?如果这类的书读多了,我们的后代能有正确的爱和恨吗?这真是挺可怕的事。另外,我还看到一则报道,说一个男演员要演西门庆,他说他要发掘西门庆人情味的一面,要演出他的风流、潇洒,要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与历史传统不同的一个西门庆来。我想,如果观众将要看到的西门庆不是邪恶、淫乱和残暴的,而是西门庆与潘金莲的一段感人肺腹的爱情故事,那么电影中的武松恐怕就是愚笨、鲁莽、粗暴和不懂人情的大老粗了吧。“一部《水浒》,写得很分明”,怎么可以这样亵渎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怎么可以这样改变传统?我想,这种行为就属于破坏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破坏传统的美德,也就是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对于上述类似的行为,做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出来说句公道话。我想到以上几点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从唯物史观看美国妇女史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刘军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更积极深入地研究国外史学成果,扬长避短地加快我国史学的发展步伐。要作好这项工作一定要有很强理论意识,所谓理论意识是要洞悉国外史学发展变化中的理论内涵。也就是说,不能满足于了解某领域有哪些新著和文章,出现了哪些新材料和新观点(尽管在这方面我们作得还很不够),还要揭示和评价这些具体研究成果背后的史学观念的变化及其意义。了解史学观念的变化需要对学科发展使有全面的了解,而要正确评价这些变化的意义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导。下面以美国妇女史研究为例,谈一点这方面的体会。美国妇女史是近20年来新兴和发展最快的史学领域之一,它的学科史发展不长,学科理论也相对薄弱,许多妇女史学家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8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分析(gender analysis )成为妇女史研究的重要理论,几乎成为妇女研究的同义语。有的史学家认为,社会性别分析应作为妇女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同劳工史中的阶级分析,殖民史中的种族分析。社会性别是区别生理性别(sex )的一个概念,指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期望和规范下形成的性别特征。这种性别特征也是一种不平等的二元社会体系或称父权制社会,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不同。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普遍应用首先反映出广大妇女史学家日益重视社会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而在此前,人们一般认为性别差异是生理原因造成的。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为妇女改造社会现实,争取男女平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这一概念也有助于妇女史学家摆脱史学界以男性为主体的传统思维模式和概念方法,从妇女独特的自身经验出发描述和解释历史。比如,传统的历史分期往往以政治事件为界,而从妇女经历看,避孕工具和药物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教育和打字机、家用电器的出现,对妇女的历史和命运往往有更为深刻的影响。无疑,社会性格分析开阔了妇女史研究的新视野,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社会性格分析仅揭示男女的社会化过程是不一样的,是社会环境塑造出男女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但它并没有涉及男性之间和女性之间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不同的。现实中的男女不仅要扮演既定社会文化为他们安排的社会性别角色,还要承载其阶级或阶层,民族或种族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人类就其生理性而言,的确只有男女两种人,但就其社会性而言要复杂得多。显然,所有的社会冲突不能用男女对立来解释。从社会性格分析的角度看,男女间社会关系的某些领域被放大了,而整个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则被缩小了。其次,社会性格分析也没有对男女间不同的社会化过程的根本原因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例如,为什么社会化要以男性压迫女性或男性优于女性的方式进行,而不是相反?所以,尽管社会性格分析有其长处,还不能替代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阶级分析和民族分析。这一点已为大量经验性研究所证实,妇女作为一个整体,既没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也不能以一种政治声音链说话。一些妇女史学家尤其黑人女史学家都认为,社会性格分析必须与阶级分析和民族分析相结合,否则无法解释广大劳动妇女特别是广大非白人妇女的历史和现状。当代妇女史研究受后结构主义思潮影响很大,简单说,后结构主义思潮釉怀疑批判、否定西方主流文化为主要特征,有很强的批判性,也有值得注意的启发性,妇女史也有强烈的反传统文化色彩,因此,两者相结合是很自然的。后结构主义妇女史学家认溪,所谓性别差异性别角色以及随之而来的性别歧视是由历史上长期的“社会话语”(socialdiscourse)影响下形成的(社会话语一词指语言的社会化功能, 也泛指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及其机构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性影响),社会话语是人为的,也是可以改变或“解构”(deconstruction)的。只要解构有关的社会话语并阐发新意,就可以改变人们的性别观念,进而改变现实中男女的社会地位。例如,有的学者提出,破除传统性别角色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男女混装”(cross-dressing), 即对广义上的“服装发式”等一切能体现性别差异的外在形式不加区别。一些带有职业性别特征的称谓已被改变。 如议员congressman 改成congressmember,主席chairman改成chair person,等等。如果不将这类观点作极端化理解的话,其积极意义还是很明显的:妇女的地位不是由生理条件决定不可改变,通过改变社会话语可以改变妇女命运。但问题是:如何改变社会话语?社会话语又是什么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话语”一词代表的语言中所反映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的内容,在最终意义上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并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历史上看,男女不平等是因男女在物质生产中的不同分工引起的,随着男性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增长,财富的逐渐增多,产生了按男系计算世系和按父系继承财产的要求,导致了“母权制的被推翻”。而从现实看,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皆因她们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社会政治、文化参与程度不断扩大的结果。20世纪美国两次妇女运动高潮的背后,均有妇女在就业、接受高等教育、政治参与等方面的比例明显提高的事实依据。形式主义地消除或解构性别歧视性的社会话语或许有一时功效,但最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妇女史研究若不从根本上探讨妇女受压迫的历史根源,也难以实现其宗旨,即揭示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的社会历史根源,表现一直不为人们所认识和承认的妇女的历史贡献,并据此重新解释历史和争取现实中的妇女解放。在史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决不意味着排斥其他理论性解释,更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内外矛盾相对激烈的时期,经典作家们的主要注意力放在阶级分析和民族分析方面。他们正确地指出了,在阶级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根源是私有制,性别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但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具体研究在不同民族和阶级的条件下性别压迫的特点,更不可能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性别差异。而这正是新时期我国妇女史学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保持本色 迎接挑战孟庆龙早在许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史学危机”的口号,还引起了一些争论。不管是否到了’危机”的程度,当今中国史学,特别是世界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几十年,国外史学发展很快,出现了不少新东西。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也面临着严重挑战,首当其冲的也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坚持唯物史观,亦即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在保持史学本身特点的前提下,广泛、合理地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点,才能使我国的史学在21世纪继续发展。一、准确地占有和筛选材料。这虽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现在有必要重申这个基本原则。史学研究对史料的依赖毋须赘言,但准确地使用材料有时并非易事。对于资料比较缺乏的题目,我们在遇到所谓的“新”材料时更不能急功近利,草率地下结论。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有人出于商业等目的,甚至打起了史学的主意。前几年的“希特勒日记”事件就是一例。此时我们尤其需要保持史学工作者所特有的冷静头脑,不能受其诱惑。有些题目,材料到是很丰富,但依其得出的结论十分矛盾甚至截然相反,对其进行辨别和筛选便成为首要的工作。我们只有抛弃感情色彩,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综合各种有关史实,把个别事件放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加以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二、科学地进行多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在许多领域已很普遍,史学研究也早已溶入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近十几年来,外国学者把心理学,甚至玄学也引入史学研究。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做到既要保持和发展史学研究本身的特色,又要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的合理成份,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如对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研究,国外学者早已与社会学等结合起来,对决策者个人的性格、家庭背景等对历史事件的影响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但重视得还不够。但像有些美国学者那样重视玄学的做法,我们当然只能是仅作参考。三、合理地吸收和消化新理论、新方法。近几十年来,在史学研究中,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少新理论,运用了不少新方法。中国学者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对心理史学、计量史学等的成功引用。实践证明,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确实丰富了史学研究的内容,但一厢情愿地教条地在史学研究中对它们加以运用显然是行不通的,如在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生拉硬套计量史学的方法等。总之,中国史学界同仁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唯物史观指导研究工作,既不失优良传统,又不保守守旧,既大胆吸收新营养,又不盲从、赶时髦,就一定能使中国史学在世纪之交继续迈出坚实的步伐。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搞好科研工作张晓华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只有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认识和概括,才能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得出科学的结论。20世纪,人类历史发出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如何认识、评价这些重大事件,分析、总结这一百年的历史变迁,对于我们这一代历史工作者来说,是责无旁贷的。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把此视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失败,弗朗西斯・福山明确地提出了历史终结论,企图把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永恒化。而以西欧国家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则以此来证明社会民主党和民主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在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中,也遇到了许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历史就是昨天的记录,对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这些热点问题,历史学家有责任通过进行历史的考察和探索,研究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分析其发展的趋向。对福利国家制度的研究,已日益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对于西方国家目前的福利制度陷入困境的情况众所周知,其发展前景如何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涉及到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德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认为“德国自俾斯麦时代开始的社会保险机构、巨大的社会福利保险体系开始瓦解”;从法国工人的大罢工也可以看出,对福利制度的改革在政治上遇到的抵制是很强的。就连英国保守党政府执政期间几次三番要拿福利制度开刀,亦未敢轻易动手。而作为福利国家橱窗的瑞典模式,人们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有的学者提出, 福利制度改革将成为21世纪西方的巨大社会演变;也将是西方历史上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社会经济方面的重大转折点。如何分析和评价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唯物史观不可能为每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从历史出发,从实际出发,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我们研究福利国家制度的目的,不是去介绍、评价其制度本身,而是要对福利制度的由来和发展这一历史过程作出清楚的阐述,研究它的出现是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相互关系,它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积极作用及其自身的弊端而带来的矛盾与困境,从而对其作出总体的评价。在这个分析、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进行研究,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成效,结论更符合历史的实际。坚持唯物史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张顺洪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发展的时代,中国世界史研究与国外史学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为中国世界史研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诚然,在与国外史学界的学术交流中,中国世界史研究者应努力学习国外史学的优点,吸取其精华,以促进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提高中国世界史研究水平。但在与国外史学的交流和接轨中,中国世界史研究也应保持其自身特色。我们在研究中首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而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保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色。在现阶段历史条件下,坚持唯物史观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在我们的研究中在坚持自身特色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想谈几点问题,以期引起史学界更多同志的注意。首先,在世界史研究中,有的同志照搬西方史学中的某些重大概念而又没有赋予这些概念新的含义,如“文明冲突”、“文化冲突”、“非殖民化”、“冷战时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常常用“文明冲突”“文化冲突”来解释西方国家在近现代乃至当代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的冲突。这种“文明冲突论”或“文化冲突论”掩盖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或对落后国家的压迫、奴役、掠夺和控制的实质。“非殖民化”一词在西方学者的笔下往往意指西方殖民国家给予殖民地独立的行动。而我们一些学者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却常忽略了“非殖民化”这个概念的深层含义,有时甚至把它与“民族解放运动”混为一谈。“冷战时代”是学术界用得很多的一个词。把从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个时期称为“冷战时代”显然有着大国中心论与西方中心论的世界史观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美国中心论的世界史观的一种体现。在这个“冷战时代”里,美苏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国扮演着创造世界历史的主角,世界其他的矛盾是从属于冷战这个矛盾的。而在冷战这个矛盾中,美国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冷战时代”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作用,掩盖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与苏美两霸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大国的矛盾,掩盖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的实质。因此,我们在使用国外史学的概念时,应该有我们自己的解释,把它们纳入我们自己的概念体系之中。第二,对国外学术界一些新词的译法有点生搬硬套,缺乏中文文字特色,如“后冷战时代”、“后殖民主义”、“后资本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这些词的词义在中文里很模糊,容易引起误解。对于西方学术界出现的一些新的术语,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搞清楚其含义,然后再选择适合中文特点的词译出来。在这一点上世界史研究工作者还应作出更大的努力。第三,在没有吃透西方学者的观点的真正含义时,就照搬照引过来。例如,有学者这样写道:“为填补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中东真空,……艾森豪威尔在国会发表演说,抛出艾森豪威尔主义,要求授权总统对中东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这里“真空”一词是西方学术界常用来形容老殖民主义者被迫撤离其殖民地,新生国家没有受西方大国来控制的一种状况。言外之意是这些国家还很弱,保护不了自己,出现权力真空,需要大国特别是美国来保护,来插手。这是为霸权主义制造舆论的一个概念。它亦寓意着这些新生国家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消极被动角色,而不像西方大国那样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塑造者”。第四,一些著作和文章的某些观点或词句缺乏中国世界史学者的鲜明立场,倒是像是西方学者的看法。例如,有一部著作这样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英国政治和军事地位的下降”。这样的话如果出自英国学者笔下,是无可厚非的。但中国学者这样说就有欠妥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使其政治和军事地位下降。这对于英国统治者来说,当然是一个“严重的后果”,但对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来说,这个后果不但不“严重”,反而为他们获得独立与自由提供了机遇,是值得欢迎的“后果”。这样的问题往往不是著者的笔误,而是随意照搬国外学者的词句的结果。第五,对西方政治人物及其活动的褒扬失当。近现代和当代西方某些政治人物,尽管在国内政治中有坚持“民主”“自由”的一面,但在对外事务中往往又是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或霸权主义者。对这样的人物的评价应该更全面一些,应该剖析其阶级实质。离开阶级分析法,是很难分辨清楚这样的政治人物的本质的。面对新世纪的到来,中国世界史学科正在大踏步前进。在21世纪,中国世界史研究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坚持唯物史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使中国世界史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唯物史观,不断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力廖学盛在经济、政治、文化都急剧变化的当代,从事世界历史研究的学者,无论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迫切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用这个税利的武器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之所以这样,首先是因为,现在群众关心的一些重大历史课题,诸如苏联为什么会发生剧变以致瓦解,各国历史发展的极大不平衡性、如何结合具体史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学说,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等等,都是极为复杂的问题,要对这类问题作出多少具有说服力的符合客观实际的阐述,除了必须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还要有高度的理论分析和概括能力。内容十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对于提高我们认识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和研究世界历史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研究工作中加深理解,凭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理解来进一步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解决一些深层次的认识问题。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运用,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前进深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拘泥于片言只语,削足适履。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理解上的分歧。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讲事实,摆道理,平心静气地交换不同意见,就必然会通过讨论而深化我们的认识。这里需要的是相互尊重、虚心学习的态度,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根据我自己多年的学习和结合史料进行的探索,我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一元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学说是正确的,奴隶占有制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我的这些观点与主张“多线论”的同志是有区别的,但作为学术问题,可以长期各持己见而进一步探索,学习持不同意见的同志的长处。不同意见的切实的认真的讨论,只能促进学术的繁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不断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实际历史问题的能力,是保证院里提出的“精品战略”在我所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是我所建设的一个长期的基本任务。因此,在今后,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全所工作人员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自觉性,努力使这种学习和运用生动活泼,富有实效。*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艹加下弗@②原字为艹加下凡
|
[
"Enviornment",
"Medical",
"History",
"Philosophy"
] |
History
|
【 文献号 】4-1394 【原文出处】拉丁美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2 【原刊页号】28~32 【分 类 号】D7 【分 类 名】国际政治 【复印期号】200006 【 标 题 】1999年拉美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 作 者 】贺双荣 【作者简介】贺双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副研究员,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北京 100007 【内容提要】拉美国家加强与美国、欧盟和亚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美拉关系在加强,美国帮助拉美恢复经济稳定,以促进美国在拉美的投资 ;保持拉美政治稳定,以维持拉美民主制度的发展。美国的霸权主义仍是影响美拉关系的重要因素。发展与欧盟的关系是拉美外交政策多元化的一个重要选择。积极推动拉美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拉美一体化。南方共同市场危机对南美洲一体化产生不利影响。拉美把拓展亚洲市场看作是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的新机遇。【关 键 词】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 正 文 】 1999年拉美国家继续加强与美国、欧洲及亚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但巴西金融动荡及其对拉美地区经济和一体化的影响,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南共市与欧盟的自由贸易谈判的停滞,暴露了拉美国家经济的脆弱性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被动地位。拉美国家与美国的关系冷战后确立的美拉关系格局没有根本变化,双边关系继续改善,但矛盾依旧。一、美拉关系的发展(一)扩大了美国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支持与援助在巴西金融动荡影响下,拉美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美国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巴西提供了90亿美元、向哥伦比亚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注:New York Times.Sep.15 1999.)。此外, 为帮助遭受飓风袭击的中美洲国家重建经济,克林顿在1999年3月7~10日访问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4国时, 许诺向该地区提供1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二)美拉加强了扫毒合作美国和拉美的扫毒合作“取得了令人震惊的进展”。在最近3 年里,秘鲁的古柯产量减少了56%(注:埃菲社华盛顿1999年8月30 日西文电。)。1999年1~8年玻利维亚铲除了1.09万公顷的古柯,预计年末铲除1. 3 万公顷, 比1998 年创纪录的1. 16 万公顷还要多(注: EIU.Country profile:Bolivia,fourth quarter.)。1999年3 月哥伦比亚通过了美国的扫毒评估,而过去3 年该国没有通过或只是部分通过美国的评估。同年11月20日,哥伦比亚恢复向美国引渡毒贩,这是自1990年以来第一次引渡毒贩。(三)在处理与委内瑞拉的关系和从巴拿马撤军等问题上,美国处之泰然委内瑞拉前政变领导人查韦斯的当选及其实行的对内对外政策引起了美国政府、特别是媒体的极大关注。但查韦斯是民选总统,况且查韦斯的做法基本上是在民主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的,而且“大多数委内瑞拉人相信对国家制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必要的”。所以,在与委内瑞拉的关系上,美国政府比美国媒体表现得冷静、低调,指出要“看他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按照美国与巴拿马1977年签署的条约,美国应在1999年年底撤出巴拿马,将运河的管辖权移交给巴拿马政府。由于巴拿马运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一直希望继续留驻巴拿马运河。因此,美国能否如期撤军是对美拉关系的重要考验。在巴拿马政府和人民的坚决要求下,美国于12月1日交还最后一个基地――克莱顿陆军基地,并同意在12月14 日提前举行交接仪式。(四)加强了美国与哥伦比亚的安全合作随着哥伦比亚左派游击队力量的不断壮大,美国扩大了对哥伦比亚的军事援助,援助额从1998年的900万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89 亿美元,这使哥伦比亚成为接受美国军援最多的国家(注:EIU., Countryprofile:Columbia,first quarter,p13.)。此外, 美国还介入了哥伦比亚政府与游击队的和平谈判。(五)古美关系改善自1998年3月,古巴与美国的关系开始改善。1999年1月5日, 克林顿宣布批准增加美国和古巴之间的客机包机航班,减少对美国居民向其在古巴的亲友汇款的限制,与古巴直接通邮以及准许美国向古巴非政府部门出售食品和农产品,他还批准双方之间增进运动员和科学家的交流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从而使古美关系的改善大大地加快了步伐。3 月28日美国职业棒球队访问古巴,这是40年来两国运动员首次在哈瓦那举行比赛。6月美国与古巴签署一项扫毒协议。两国人员往来不断增加, 级别也越来越高。美国商会会长多纳休、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达施勒、伊利诺伊州州长瑞安相继访问古巴。美国加强与拉美的关系有以下原因:一是帮助拉美稳定经济,促进美国的出口和投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拉美经济繁荣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据美国戈德曼―萨克斯公司估计,如果巴西金融动荡继续恶化,美国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一个百分点(注:德国《明星》画报,1999年1 月21日。)。二是促进拉美国家的政治稳定,特别是民主制度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拉美一些国家出现了改革“疲劳症”,其中一些国家对新自由主义开始进行反思。美国政府及研究机构普遍认为,查韦斯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代表了拉美对美国政策的抗拒。因此,美国要稳定拉美政治经济,以防止查韦斯反新自由主义思想传染其他国家(注:墨西哥《至上报》,1999年9月12日。)。三是在民主、扫毒、移民、地区安全等问题上美国急需拉美国家的支持与合作。美国在海地的教训使它认识到,“民主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单靠美国是不行的。因此,美国努力使美洲国家组织等多边机构发挥作用。1999年6月初,在美洲国家组织第29届年会上, 美国提出由美洲国家组织对哥伦比亚进行干预。同年11月,美洲34国的扫毒官员及美洲国家组织的代表举行会议,探讨了用多边扫毒评估机制取代美国的单边评估机制的可能性。四是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特别是欧盟、亚洲扩大与拉美的合作,扩大了拉美外交的回旋余地。以古巴为例,欧盟、亚洲、加拿大和多数拉美国家反对美国对古巴的封锁,使美国的禁运不起作用。目前古巴与160多个国家开展贸易,与50个国家的投资者在34 个不同的经济领域建立起380家合资企业。古巴还吸引了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等国30 亿美元的直接投资(注:Los Angeles Times,August 15 1999.)。 为了不失去在古巴的经济利益,美国不得不放宽对古巴的经济、文化和人员交往的限制。二、美国与拉美的矛盾依旧,甚至潜在一些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第一,在对等开放市场和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拉美国家对美国的不满增加。90年代以来,美拉经贸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拉美国家单边贸易开放促成的。其结果导致拉美对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还在不断扩大。1999年2月12 日,美国商业部宣布,对来自巴西的热钢板进行反倾销调查。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由于美国国会拒绝授予政府“快速处理权”,谈判实际上已陷于停顿。1999年4 月巴西外长兰普雷亚指出:“在巴美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美国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注:中国《国际商报》,1999年4月2日。)。阿根廷新当选总统德拉鲁阿也曾表示“我们是美国的好朋友,但我们宁愿是美国商业部的好朋友”(注:Miami Herald,Sep.81999.)。这种不满情绪甚至已影响美国与一些国家在其他方面的合作。1999年2月28 日加勒比国家因不满美欧在香蕉问题上的贸易争端影响其出口,宣布中止1997年5 月与克林顿总统在巴巴多斯签署的反毒合作协定。第二,美国的霸权主义仍是影响美拉关系的重要因素。由于哥伦比亚政府不能取得对游击队的决定性军事胜利,美国提出由多国部队进行军事干预。对此,墨西哥、智利、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等国表示强烈反对。帕斯特拉纳说“只要我还是总统,就不会有外国的军事干涉”(注:Washington Post,Sep.22 1999.)。1999年7月22日, 巴西总统卡多佐明确表示:“反对外国对哥伦比亚可能进行的军事干涉,反对美洲国家组织组建维和部队进行干涉,哪怕只有拉美人参加也不行”(注:阿根廷《号角报》,1999年7月23日。)。此外,在毒品、 人权等问题上美国与拉美国家仍存在着矛盾。欧拉首脑会议及欧拉关系1999年欧拉关系的发展引人瞩目。6月28~29日,第1届欧拉首脑会议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声明》和《优先共同行动计划》。双方同意加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政治上的坚实合作”。巴西外长兰普雷亚将此次会议比作“欧洲与拉美的重新发现”。欧盟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谈判取得进展。双方将于2000年7 月开始降低关税,在10年内取消关税。1999年11月15~16日,第10届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会议通过了《哈瓦那宣言》,并决定设立一个常设机构“伊比利亚美洲合作秘书处”。在双边关系上,英国与阿根廷的关系全面改善。1999年3月9日英国查尔斯王储访问阿根廷。7月英阿签署协定, 决定恢复从阿根廷本土至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商业飞行,取消持阿根廷护照访问马岛的限制,从而结束了两国17年的政治僵局。此外,欧洲国家与古巴关系的发展引人注目。1999年9月,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访问古巴。 英国外长库克与古巴外长在欧拉首脑会议召开期间举行了40年来的第一次会晤。但欧盟与拉美关系的发展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快。1997年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马林曾宣布,将在1999年中期同南共市及智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但由于欧盟特别是法国不同意将农产品包括在自由贸易谈判之中,双方没能在欧拉首脑会议召开时启动自由贸易谈判。此外,英国拘捕并同意引渡皮诺切特到西班牙受审,使智利与英国和西班牙的关系受到影响。智利航空公司停止了飞往马岛的航班。拉美国家之间的关系90年代拉美地区一体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1999年巴西发生的金融动荡后,由于巴币雷亚尔大幅贬值,南共市内部贸易额大幅下降,成员国特别是巴西与阿根廷在贸易、美元化、对外经济谈判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争端加剧,从而出现了南共市自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南共市危机对南美一体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998年12月智利总统弗雷曾宣布,智利要成为南共市的正式成员。1999年4月初, 智利外长因苏尔萨正式否认了这种可能性。8月, 智利外长访美时提出在没有快速处理权的情况下,与美国先进行前期谈判。4 月南共市与安第斯共同体关于在2000年1月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失败。但南共市的危机只是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因为该集团成员仍然很看重南共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智利外长加夫列尔・巴尔德斯说:“为了生存,更需要南共市”。1999年10月,阿根廷总统候选人德拉鲁阿表示,“要加强与巴西及其他邻国的协商,南美自由贸易区将优先于美洲自由贸易区”(注:Miami Herald.Sep.8 1999.)。他当选总统后马上访问了巴西,并与巴西商定“把南共市的合作范围扩大到所有能够想到的领域”。虽然南共市出现了危机,但拉美其他小地区一体化特别是一些国家的双边经济合作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1999年7月1日,墨西哥总统塞迪略访问乌拉圭,两国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8月1日,墨西哥与智利签署了新的自由贸易协定;此外,墨西哥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的自由贸易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与巴拿马、厄瓜多尔和秘鲁的谈判也正在进行中。8月19日,智利与阿根廷之间的第3条天然气管道开通。拉美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提高了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对拉美国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一、促进拉美国家边界争端的和平解决秘鲁和厄瓜多尔1998年10月签署了和平协议,1999年5月13 日划定了边界线;8月,藤森总统访问厄瓜多尔,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7月初,阿根廷和智利批准了1998年12月签署的解决冰湖地区争端的协定。二、在经济一体化推动下,拉美国家加强了团结与合作在古巴问题上,拉美国家反对美国对古巴的封锁;11月6日, 拉美一体化协会11个成员国一致同意接纳古巴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智利与阿根廷的军事一体化也取得进展。8月20日,两国签署了海军协定,同意共同建造4艘护卫舰, 智利海军还同意拆除南部以前两国有争议地区的地雷。此外两国还加强了外交政策的协调。为反对英国同意引度皮诺切特到西班牙受审,两国一致拒绝参加在古巴哈瓦那举行的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但也应指出,全球化为拉美国家提供了多样选择,一些国家如墨西哥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欧盟、日本等单独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实际上弱化了拉美国家的集体谈判能力,也出现了巴西和墨西哥对拉美市场的争夺。一些国家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仍是影响拉美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1999年7~8月,由于智利要对北部一些港口实行私有化,玻利维亚与该国在出海口问题上的矛盾又突出起来。11月30日洪都拉斯批准1986年与哥伦比亚签署的条约,导致与尼加拉瓜关系紧张。10月委内瑞拉对圭亚那的埃塞奎博州提出了领土要求。拉美与亚洲的关系亚洲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对两个地区经贸关系虽有一定影响,但正是这种困难的处境,促使它们加快了经济合作的步伐。一是加快了合作机制的建设。1998年10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问智利时提出建立“东亚―拉美论坛”, 受到亚太和拉美国家的欢迎。1999年9月初“东亚―拉美论坛”举行了论坛成立暨首次官员会议, 决定在2001年初在智利的圣地亚哥举行外长会议。二是一些国家将贸易自由化提上了日程。1999年6 月初泰国总理川立派访问智利时,两国同意就建立自由贸易区开始谈判。9 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在新西兰举行首脑会议时,智利与韩国、墨西哥与新加坡同意开始自由贸易谈判。1999年年中墨西哥与日本也探讨了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和促进保护投资协定的可行性。拉美与中国的政治经济交往日益扩大。1999年哥伦比亚总统帕斯特拉纳、厄瓜多尔总统马瓦德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先后访问中国。访问中国的还有巴西、乌拉圭和哥伦比亚的副总统、古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会副主席马查多和外长罗瓦伊纳以及乌拉圭外长奥佩罗。巴拿马虽未与中国建交,但巴拿巴当选副总统阿图罗・巴利亚里于8月14 日访问了中国。此外,9月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召开期间, 国家主席江泽民还会见了秘鲁总统藤森、智利总统弗雷、墨西哥总统塞迪略等与会的拉美国家领导人。一年来,中国领导人对拉美没有重大出访活动。只有中国农业部长陈耀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尉健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曹志对拉美一些国家进行了访问。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拉美扩大对中国出口提供了机会。1~9月拉美对中国的出口比1998年同期增长6.1%。 但由于拉美经济紧缩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对拉美的出口比1998年同期下降8.5%。 近两年中国与哥伦比亚的贸易额增长较快,1999年1~6月,双边贸易额比1998年同期增长14.5%。中国与拉美国家的技术合作也在加强。10月14日中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同时搭载升空的还有一颗巴西小型科学应用卫星。为了确保在拉美的外交阵地,台湾当局加强了在拉美的外交力度。1999年1月初台湾政界人士萧万长访问多米尼加、海地和伯利兹, 并于9月1日参加了巴拿马新总统的就职典礼。9月6~8日,危地马拉、 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的总统,哥斯达黎加和多米尼加副总统以及伯利兹副总理和中美洲共同市场秘书长参加了在中国台北举行的会议。3月和9月哥斯达黎加总统罗德里格斯和巴拉圭总统马基先后访问中国台湾省。但台湾当局试图通过“金钱外交”,使中美洲国家继续支持其“重返联合国”的图谋再次遭到失败。9月15日第54届联大总务委员会决定, 不将尼加拉瓜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台湾参与联合国”的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如何参与经济全球化仍是未来拉美外交的主要任务。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与欧盟、亚洲多元化外交关系仍是拉美的努力的方向;美拉关系虽然面临挑战,但克林顿在选举年很难有所作为,美国研究机构提出建立“泛美共同体”的政策建议不会形成政策,而拉美国家又没有太多的选择,因此,美拉关系仍会维持现有的格局。南共市如何发展将对未来拉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巴西总统卡多佐提出南共市需要一个小马斯特里赫条约,但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还要看巴西和阿根廷政府的政治努力,特别是阿根廷新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
|
[
"Electronics",
"History",
"Education",
"Enviornment",
"Politics",
"Energy",
"Medical",
"Sports",
"Computer"
] |
Politics
|
体 育 科 学TIYU KEXUESPORT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sports Science Society1998年 第2期 No.2 february 1998科技期刊回顾展望 服务创新迎接新世纪――第5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巡礼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5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在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第8届全国运动会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是本世纪最后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大会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努力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回顾展望,服务创新,迎接新世纪”为主题,采取大会学术报告、专题报告、墙报和书面交流的形式,交流了近5年来体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评选出37篇优秀论文。这是对体育学术研究工作的一次大检阅、对体育科技工作迈向新世纪的总动员,也是体育科技工作者的一次盛会。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台湾、澳门的论文作者、特邀嘉宾,各省、市体育科学学会代表共800余人出席了大会,另有近400人列席。在国家体委和大会组委会的领导下,在北京体育大学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协助下,通过全体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大会开得富有成效,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1 科学大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进一步推动科技兴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科学大会的举行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体委把本届大会纳入1997年工作计划网络,把开好这届科学大会作为第八届全运会后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张发强和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泽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伍绍祖同志刚下飞机,不顾旅途劳顿直接赶到大会闭幕式现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些都体现了领导部门对体育科技工作的关怀,对本次大会的重视。大会得到了全国体育科技界和其他科研人员的积极响应。大会征文通知发出后,各体育院校进行了动员;各体育科研所在为第八届全运会服务的繁忙工作中也抓紧进行准备;有些地方体育科学学会还对征文进行了预审并给予了经费资助;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地区的专家、学者得知举办科学大会的消息后也积极报送论文。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共征集论文2068篇,数量之多为历届大会之最。科学大会也得到了宣传部门的大力配合。首都18家新闻单位对大会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国体育报》除了刊登大会的征文通知,出专版对科学大会的召开进行宣传外,会议期间还进行了连续报道,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本届大会还得到了34个单位和5位友好人士的支持、资助,这也是历届体育科学大会少有的。以上情况充分表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实施,全社会的科技意识都在提高,为体育科技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而科学大会的召开,在进一步推动科技兴体方面又发挥了积极作用,必将激励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勇攀科学高峰,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2 科学大会展示了我国体育科学的进步与整体水平本届大会与会人员的学术层次和论文质量较高。入选论文的作者中58%具有高级专业职称,获博士学位的占7%,获硕士学位的占42%;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及部委级课题占17%,省市级课题占10%,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占17%;有60多篇论文获得了国家、部委、省级奖励,这些数字大都超过了上几届。专家们认为,这次大会反映出我国体育科研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2.1 研究领域拓宽 学科的发展和实践需要的增长,特别是体育改革的深化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为体育科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广大科技人员针对当前体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这些研究配合了国家体委的中心工作,为我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体育科技自身的进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2 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先进 与以往相比,实证研究、动态追踪研究、多指标同步测试及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增多。对数据的处理较多采用规范的专用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一些研究采用了三维摄影(摄像)、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基因重组、基因表达、PCR检测等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使研究的准确性、可信性、科学性增强,不仅提高了论文的质量,使研究成果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同时也为今后我国体育科研确立了更高的起点。2.3 中青年科技人才迅速成长 入选论文作者中,40岁以下的占54%;37篇优秀论文作者中,年龄在49岁以下的占70%,40岁以下的占44%。这些数字反映出年轻一代体育科技工作者在前辈和导师的指导下迅速成长,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生力军。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预示着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后继有人,前景光明。3 科学大会在组织形式上进行了革新,产生了较好的效果3.1 大会开幕式不设主席台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贵宾和广大科技人员同在台下就座,体现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会场布置隆重而典雅,尽量使用高科技设备,体现学术会议的特色。3.2 较大范围地组织了专题交流 为了深入探讨当前体育运动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和热点问题,并推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开展,根据录取论文的实际情况,组织了18个专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与研讨,从而深化对专题内容的认识。3.3 对论文报告技巧提出新要求 多年来学术会议的论文报告存在内容求全、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把学术会议的论文报告等同于学位论文答辩,惟恐有所疏漏造成答辩的被动。学术会议重在交流学术信息,内容求新不求全。为此,把答辩改为集中的专题讨论,并压缩报告时间,强调报告的技巧与效果。3.4 把墙报交流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 墙报交流可选择性强,便于反复阅读和深入研讨,是国际通用的交流形式。本届大会对墙报交流十分重视,从展馆布置到墙报制作均属上乘,交流时间也得到保证,与会者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3.5 由体育院校承办科学大会 体育院校是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可以为大会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条件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而且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院校承办大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的培养都十分有利,是个很好的选择。4 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总的来看,本届大会在总结历届大会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学术交流富有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一次成功的高水平的大会。当然,大会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学术研究方面,重复研究的现象依然存在,表现为对选题的研究不够,缺乏广泛的查阅资料,对成果的评价也欠准确。在写作方面,特别是摘要写作不规范,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不全,背景材料写得多,课题自身的内容写得少,语言欠简练。在交流方面,对缩短报告时间和集中讨论还有些不适应,有些报告只是把内容整体压缩,仍然没有突出重点;有些单位和个人对墙报交流持有偏见,有的人为此未能到会,痛失获优秀论文奖的机会。在组织工作方面,省、市体科所报送和录取论文数量偏少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体现我会会员权利和义务的问题,等等,都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党的十五大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体育事业将以更快的步伐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大会的召开既是对几年来学术研究工作的回顾,又是对走向未来的展望,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再接再厉,团结奋斗,努力探索,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责任编辑:尹 玉
|
[
"Economy",
"History",
"Space",
"Medical",
"Literature",
"Military",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Education",
"Sports"
] |
Sports
|
【 文献号 】3-1151 【原文出处】国际市场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199710 【原刊页号】22~23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复印期号】199802 【 标 题 】欧洲体育场馆的“二次革命” 【 作 者 】阎世铎/陈雪玲/董新平 【 正 文 】 笔者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赴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三国考察体育场馆后,发现欧洲体育场馆在建设和管理上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欧洲人把它称之为“二次革命”。朝“场园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现在,欧洲人每年约有80%的时间生活在社区,50%的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40%左右的人是体育俱乐部成员。为了适应这一生活方式的变化,自80年代以后,德、西、意三国均不同程度地调整体育场馆建设布局,改变了以城市为中心,一味追求大型体育馆的倾向,形成以社区为主、以中小型为主的建设体育场馆的指导思想。体育场馆建在社区,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社区体育场馆一年四季每天从早上5点到晚上12点向社会开放。 迎接着一批又一批前来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小到几岁的儿童,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寸土寸金的德、西、意修建中小型体育场馆既实用、造价又低。据一位意大利建筑学家分析,建一座5000观众席的体育馆,其造价是一座3000观众席体育馆的2. 5倍。体育场馆的投资效益与建筑质量,在德、西、意人看来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在考察50多个体育场馆中发现,体育场馆不论规模大小,其建筑质量和建筑风格十分考究,从外观设计到内部装饰,仿佛是建筑艺术的殿堂,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为了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新建的大多数体育场馆中都装有移动看台或升降式挂幕。移动看台可以扩大体育场馆活动空间,解决单一训练馆或单一竞赛馆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升降式挂幕可以随时根据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多少和项目的不同,用挂幕分割成不同的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近些年在德、西、意一些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体育场馆往往与城市公园建设和小区的绿地开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场园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西班牙卡塔卢亚区体育理事会主席告诉我们,这种使体育、旅游、消闲、娱乐和园林绿化融合在一起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从事不同锻炼项目的人群需要,又可以提高土地和公共设施的综合利用率,这种建设思想是具有革命性的。据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也开始走场园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场馆建设投资方式更加广泛在德、西、意、修建体育场馆被视为政府的一项责任和义务,是对纳税人生活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体育场馆建设,通常是由中央体联或国家奥委会按照城市建筑规划,提出总体发展设想和体育设施技术标准,经议会或政府讨论通过后,由各级政府分层负责建设。中央政府一般负责重点体育设施,如奥林匹克训练中心的建设,地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以地方政府为主投资,中央政府酌情资助。修建体育场馆,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政府为了调动社团、企业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特别是体育场馆建设的积极性,分别在建设资金补贴、贷款、税收和土地征用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如西班牙政府规定,凡公司、企业或个人在市政规划内投资修建的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均给予投资额20%的资助,德国则提供优惠的土地价格,意大利还对私人建场馆赋予土地无偿使用权。一些经济实力雄厚、且又开明的企业家,为了支持体育事业,提高公司或企业声誉,对修建体育场馆也表现出较大的热情。目前,在这三个国家中,社会共建的体育场馆均占有一定比例,德国有些州市已达到40%。德、西、意三国的体育场馆是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来界定产权关系的。按照投资主体的产权划分,德、西、意三国体育场馆基本有两类:公共体育场馆和私有体育场馆。过去,德、西、意三国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一般采用直接管理的办法,但随着公共体育场馆的不断增多,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不善、经费不足、活动不多、设备年久失修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政府的一件头疼事。因而,德、西、意政府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针对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行动。经过几年的探索,一种新的委托管理模式,即“托管”已在三国普遍采用。托管,是指政府将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权及经营权,通过招标、谈判、协商、聘任后,委托某一公司或社团全权管理。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的托管及托管人都有比较具体的、明确的条件和要求,如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评估、体育场馆的保养、维修;开放时间、门票价格、利润分成、托管年限;政府应提供的保障条件和管理权限以及托管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等等。托管者要保证履行上述职责和义务。德、西、意公共体育场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服务的场馆;另一类是主要为各协会运动队、国家队服务的训练基地(如奥林匹克训练中心)。政府对于这两类公共体育场馆托管对象的选择方式是有区别的。前一类是向社会公开招聘,后一类多是委托体联或奥委会管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托管,政府均不再直接插手或干预托管者的具体运作,只是依照契约规定,每年对托管者管理状况进行一次检查,如发现托管人有违约行为或管理不善,则对其提出警告、罚款或终止托管合约。虽然目前德、西、意三国政府对公共体育馆仍采取直管和托管双轨并行的办法,但实践证明,这种托管形式要比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体育场馆更为有效。据了解,这种托管形式今后将在欧共体国家广泛推行。注水、开源、节流的三大举措“没钱”是我们在座谈中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为了体育场馆的正常运作,政府“注水”是不可缺少的。在德、西、意三国,政府均将体育场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在财政补贴、土地使用、社会捐赠、彩票分成、银行贷款、税收征管等方面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意大利政府规定,对公司用于资助体育的钱可在税前列支,政府对体育场馆大型维修给予资助等。保证体育场馆的运作,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创收。德、西、意体育场馆(包括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均作为一个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场馆自己不养运动队,但为运动队训练提供场地、器材、医疗、科研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任何一个运动队到体育场馆训练都要付费。除此之外,场馆还广泛采用“双票一卡”制。“双票一卡”是指门票、年票和会员卡。凡到体育场馆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都要付费买票,这是德、西、意三国的一项基本制度。为了扩大财源,近些年,许多场馆采取了将好座位或包厢,以年票的形式卖给一些团体、公司和个人的做法。一些经常举办高水平比赛的体育场馆,一张年票价格可达1.5 万美元。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场馆还通过自办俱乐部或争取俱乐部挂靠在体育场馆等方式出售会员卡。会员卡少的一年几十美元,多的一年几千美元(如高尔夫、网球等)。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利用场地、比赛,大作广告文章。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广告竞争十分激烈。由于利用体育场馆和比赛作广告,费用低,宣传效果好,从而引起厂商和广告商的极大热情。许多大型体育场馆一年的广告牌位均在40~50个之间,一次性、临时性广告就更多了。德、西、意三国体育场馆广告收入分配虽不尽相同,但大致做法有三种:一、凡利用场馆作长年广告的,广告费收入基本归场馆所有;二、利用比赛作临时性广告,广告由场馆出面洽谈,需电视转播的,要付一部分电视转播费;如果广告是由电视台独揽的,电视台要付场馆(包括协会)转播费。付费多少由各家视每次比赛水平高低和广告赞助情况而定。争取社会赞助,稳定场馆的经济来源。在德、西、意,有的体育场馆有十几家企业包括国外企业的赞助。赞助的方式有多种,如资金、实物、体育用品等。近两年西班牙电视台推出了一种新的赞助措施,即凡是利用体育比赛作商业广告,厂家只需付正常广告费的1/2。这种措施大大刺激了厂商对体育场馆和比赛的赞助。另外,体育场馆非常注意开发自己的专利专用产品,出售印有本场馆俱乐部会徽、头带、帽子、衬衫、旗子,包括诸如球、棒等体育用品,这在德、西、意三国已不仅仅是体育场馆的一种经济行为,而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
[
"Mine",
"Computer",
"Transport",
"Electronics",
"Philosophy",
"Art",
"Agriculture",
"Medical",
"Enviornment",
"Education",
"Sports",
"Law",
"Military",
"Communication",
"Energy",
"Politics"
] |
Sports
|
【 文献号 】1-1149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4 【原刊页号】64-71 【分 类 号】K5 【分 类 名】世界史 【 作 者 】逄金玉 【复印期号】199610 【 标 题 】日本市场经济建立的历史 【 正 文 】 作者对日本市场经济建立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认为它既构筑了日本新兴资本的成长基础,又为后来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要了解现代的日本型市场经济,首先应当对日本市场经济建立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这不仅是基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以便更好地理解现代日本市场经济,而且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在江户时代其经济发展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才使得明治以后日本经济“离陆”变得比较容易。[①a]但不管怎么说,日本从封建经济走向资本主义经济,还是从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的,因此研究日本市场经济的发展史,也应当从明治维新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后改革”完成的这一期间为主。这段时期代表了日本市场经济从起步到确立,经过战争中的统治,再到战后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由最初的重商主义到相对自由主义,再到帝国主义,最后到民主主义的发展过程。而日本战后的高速增长期和稳定成长期可以看做是日本型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时期,这种成熟期显示出来的特征被称之为“日本型”的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形成又是跟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封建制度解体,市场经济基础的形成在明治维新以前(德川时代),已经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积累,农作物的收获率比较高,棉纺、制丝(生丝)、织品、陶器等批发制家庭工业很发达,城镇中的商业和金融也很繁荣,尤其在明治新政府实行义务教育(1872年)以前,“寺子屋”这样的私塾已广泛展开,到明治维新时日本人的识字率比当时的欧洲还要高。这种比较高的文化教育为向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近代技术的引进创造了条件。尽管在明治维新前存在着这种以农业为核心,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商品市场和工业品批发市场,但这些都是在传统的社会经济体制下的活动,对经济也只起部分的调节作用。做为近代的市场制度的形成和发挥作用,则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的。在1868年成立的明治新政府,积极推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如废除身份差别,进行义务教育,建设铁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引进近代金融制度,发展近代产业和技术等等。通过这些努力,使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期开始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日本的产业革命虽然比英国晚了近100年,但日本却是亚洲最早实现近代化的国家。[②a]根据大阪大学教授矶村隆文的划分,把从明治维新(1868年)到日本的金本位制确立时(1897年)这一段时期做为日本封建制度解体,市场经济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允许人的移动和移住的自由;允许契约、营业和职业选择的自由;废除了“士农工商”的阶级制度,确立了新的身份制度,即“四民平等”(武士、农民、手工艺人、商人)。进行了“地租改正”,使土地的封建领有制解体,这一方面确立了国家的财政基础,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土地的私有财产制度,并由于地租的货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近代产业的培育方面实行了“殖产兴业”政策,在产业、技术和公司制度的引进方面得到显著的发展。在殖产兴业政策的推动下,设立了“日本银行”做为中央银行行使其职能,确立了日本的近代货币制度。此外在“富国强兵”的政治口号下采取了优先发展军事产业的政策。在文化方面开展了学习西方的近代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启蒙运动,倡导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被称之为“文明开化”风潮。(一)明治维新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明治维新所进行的政治体制变革的内容有:(1)1868年1月3日的王政复古。(2)1869年7月25日实行的版籍奉还。(3)1871年8月28日开始实行的废藩置县。经过这一系列变革,幕藩体制解体,太政官制的明治维新政府成立,这样由中央集权政府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并模仿美国的政治机构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随着政治体制的改变。明治政府也进行了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具体内容有:(1)1868年废止关卡,允许个人移动移住自由。(2)1869年1月,做为私有财产制的基础,允许农民以及市民拥有土地。(3)1872年,废除土地买卖的禁令。(4)1869年7月,废止士农工商身份差别,允许平民拥有姓氏。(5)1871、1872年,解散商工业方面的垄断性同业组合。(6)1871年10月,允许农民自由种植农田作物的种类。(7)1872年10月,废除对农民的旧规制,如进行米的买卖等制约和身份制,允许商业经营。[①b]上述的政治变革虽然保留了天皇制为中心的体制,但由于撤废了封建性的各种规制,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产生了,废除了身份制,确立了私有财产制和继承制,这些使得做为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条件及制度条件逐渐确立下来。具有明治时期经济、社会体制重要特征之一的是在1873年开始实施的“地租改正”及其影响。在此之前因为有了1871年新的货币条例以及土地私有制的法制化这两个前提,于是把以前幕藩以来的物纳年贡制(与收获量相应的实物纳税制)改正为以地价做为标准的货币纳税制,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新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其方法是:(1)在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耕作权和入会权确定土地所有者和地价,发给地券;(2)根据地价的3%征收地租(1877年后改为2.5%);(3)地租用货币交纳,由土地所有者支付;(4)决定地价每5年改订1次,实际上一直按原地价维持。实际上地租改正并没能减轻农民的负担,虽然在资本积累方面确保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同时也强化了地主的地位,使地主和贫雇农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因此其性质仍属于半封建的贡租性质。[②b]但是,通过地租改正,地租成为日本近代化的重要财源。而且有一种观点认为,近代日本税制的确立也是从地租改正开始的。[③b](二)殖产兴业和近代货币制度所形成的市场经济基础明治维新政府于1874年根据大久保利通内务卿做成的“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制丝、纺织、农业、畜牧、贸易为中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其出发点是把追赶欧美的生产力水平做为发展目标,在实行过程中由于西南战役的军需品需求扩大而加速了政策的推行。1877年在鹿儿岛由旧士族发动的西南战役,是由于旧士族对社会政治体制急剧变化而采取的对抗形式,是明治维新后最大的一次动乱,新政府对其镇压后确立了自己稳定的基础。而在此之前的1870年,新政府通过没收的幕营工业开始进行军事工业的建设,并设立工部省,重点对官营事业进行经营以及技术的改良和引进。特别是把铁路和矿山放在重要地位。[①c]到了1873年末~1880年,殖产兴业政策转向内务省阶段,这个时期缩小了官营事业的规模,重点是内务省直营事业和对民间事业的资金投入,主要是为防遏进口的增加,而把资金重点投入牧羊、蚕种、制丝、制茶等农业牧畜及海运事业的培育上。到了1880年~1885年这一阶段,则由农商务省统括殖产兴业的政策实行,重点放在纺织、水泥、玻璃、制糖各工厂和矿山经营等方面。[②c]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政府开始把官营工厂以优惠价格出售给三井三菱等这些与政府联系密切的“政商”,使政商向财阀的转化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财政方面看,由于西南战役政府军费的需要,不兑换纸币大量发行,伴随国立银行[③c]不兑换银行券的发行,从而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于1881年就任的大藏卿松方正义(1835~1924)从整理财政和纸币入手,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主要是增加税收,减少军费以外的支出,用财政收入的剩余部分进行不兑换纸币的处分和硬币的贮存,以恢复纸币的价值。西南战役时的通货膨胀,首先带来米价的高涨,地主阶级由于支付金纳地租,使其带来很大利益,为此土地就成为有利可图的投机对象,从而推进了土地的商品化。但到了松方紧缩后,由于政府的增税和削减支出,结果使米价急落,为此小地主和自耕农的一部分,把土地以抵压或出卖的形式出手,使土地集中的倾向更加明显。在制造业部门,政府财政支出膨胀时扩大了官营事业,但通货紧缩后开始向民间出售,从各种矿山到纺织所、制糖所、酿造所、造船所等这些政府进行初期资本积累的生产设备,加上从幕藩时代所接收的事业,以较优惠价格出售给了政商,促进了近代产业的形成。从货币制度上看,由松方紧缩而实施了货币价值的稳定政策,以此为基础,日本明治政府于1882年发布了日本银行条例,开始了近代货币制度的设立准备。“日银”做为独立的中央银行,开始垄断可兑换银行券的发行,同时采取了如下的措施:(1)对此前乱立的地方银行业务进行调整(金融政策的原型);(2)实行各国立银行(现在的城市银行)把手持的票据进行再贴现以及用公债作抵压的短期贷款;(3)降低利息率;(4)进行国库金的出纳及其它与政府资金相关联的业务;(5)建议进行外国票据的贴现业务等。由于日本银行的设立,使明治初期货币混乱的状况得到恢复。虽然当时政府以建立近代兑换通货制度为目标,以欧美的金本位中央银行为样本,但这种设想很难立即实现,因为当时日本不具备发行可兑换银行券(纸币)所需的金银等硬通货储备,即不具备立即实施兑换制的通货条件。直到松方财政、纸币整理告一段落后的1885年,日本银行才第一次发行了可兑换的银行券(银币兑换制)。这样一方面通过把官营企业向民间出售为中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从而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通过银行的设立,确立了通货制度,完善了票据交换所、有价证券制度、商业银行制度等金融体制,并形成了新的资金供给途径。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不仅得到了台湾,而且获得了相当3亿5千万日元的战争赔款,而1893年日本的一般会计支出年决算额不过为8千4百万日元。由于有了这笔赔款额,日本政府解决了从日本银行的政府借款及临时军费不足的状况,进一步做为财源进行了军备扩张,设立了八幡制铁所,对铁路建设进行改良,对电信电话事业进行扩张,完善治水事业、奖励航海等。而且重要的在于,当时日本总理兼大藏大臣的松方正义,发布了进口金块、金货及英币的指令,通过进口黄金,进行了硬通货的储备,从而确立了日本的金本位制度。[①d]二、产业革命以及向近代制度的发展产业革命是指利用机器大工业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特点是在全社会形成资本家和产业工人的两个阶级,但日本做为后进型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同于英国的产业革命模式,即,日本的产业革命阶段虽然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已在全社会扩大,但农村的就业人口和农业所占国内产值比重仍很大,见下表:[②d](附图 {图})生产和消费的动向注:a)、b)出自高村直助《产业、贸易结构》;c)出自筱原三代平《长期经济统计、个人消费支出》(1934-1936年价格),d)纯国内生产为1885-1986后平均值。日本产业革命的时期,是从1886~1889年的企业勃兴开始,到日俄战争后的1907年结束。即在1886年到1889年期间,日本以棉纺织业、铁路、矿山为中心的企业化运动兴起。在制丝业部门,以农村的养蚕业为基础,面向欧美的出口产业发展很快,与制丝相关的机械制丝小型工厂在农村相继建立。棉织品业以农村家庭工业为主,通过改良手织机也使生产得到恢复,纺织业则在1883年设立了大阪纺织公司,利用进口的纺织机和蒸气机进行了大规模性质的经营,促进了其它纺织公司的相继设立和机械生产的运用。在铁路部门显著的特点是民间资本的投入,在政府的保护下,设立了由商人和地主投资的铁路公司。在矿山业,在向政商出售后,通过卷扬机械的进口而推进了机械化。在造船业方面,在政府的造船业奖励政策下,建立了少数大规模的造船所。钢铁业则是在政府军备扩张和国产化的目标化,建立了八幡制铁所,在贸易方面,制丝业成为重要的输出产业,贸易规模在甲午战争后大幅增长。一些贸易商社和贸易金融机构也建立起来。到1909年时,日本已成为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但不可忽视如朝鲜、台湾等殖民地的作用。在日俄战争后,财阀家族在金融、贸易、运输、矿山的经营及相互持股的康采恩式垄断日趋明显。铁路则在1906年实行了国有化。总的看来,日本的产业革命过程中,重工业仍还不很发达,工业的中心仍然是以纤维产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而且在产业构造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的发展过程,即农业和工业的不均衡,轻工业(以纤维工业为中心)、矿山业和重工业的不均衡。在贸易构造方面虽然从后进国家逐渐发展为先进国家,但其自立性很脆弱。尽管如此,日本产业革命表现出以军备扩张为轴心的产业培育和市场环境完善的努力;从日俄战争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期,日本近代产业资本已基本被确立。下面看一下劳动者的状况和构成。在1882年日本工厂的劳动者中,超过一半的人数集中在纤维工业,其中许多是15岁以下的女子。男子在官营工厂等机械工业部门比重较高。在1900年,10人以上的工厂劳动者为38万796人。其中纤维产业占61%,而女子劳动者又占其中的88%,大部分是从贫雇农家庭出来到工厂工作,其工资水准和环境都很差。在重工业中由于男子熟练工的数量有限,大多男子从事工厂以外如矿山和运输业的工作。在甲午战争前后的产业革命时期,由于工厂卫生问题以及工人要求改善待遇和提高工资,与资本家的对立明显化,各地工厂劳动者的罢工事件出现很多。在1897年,受美国劳动运动影响的高野房太郎、片山潜等人组织成立了“劳动组合期成会”,团结工人开展对资本家的斗争。但政府在1900年制定了治安警察法,弹压、限制工人的团结权和罢工权,取缔劳动运动。同时为了避免阶级对立激化,政府于1911年制定了工厂法,于1916年开始实施,但内容极不彻底。日本在原始积累过程中,成为工厂劳动者的不仅有农民,也有明治维新后论落的武士和手工艺人。在1876年政府实行的“秩禄处分”和“废刀令”下,幕藩制度下的武士开始失去往昔的特权,当时政府对武士实行“士族授产”政策,大部分都以失败而结束。在1879年40万户180万人的武士中,被政府录用的不过5%,其它大部分人贫困化和无产者化,并向不熟练的劳动者转化。再看手工艺人,由于明治以后武县及奢侈品需要的锐减,他们一部分转向建筑和家庭艺人,一部分成为官营工厂和铁路的劳动者。从农民的来源看,由于松方财政的影响,农民没落急剧发生,原来主要是分散家庭经营的农民,由于米价低落,实质金纳定额地租增加,加上政府为扩军的增税,其结果:地租滞纳者其土地被强制处理;因农村高利贷而失去土地,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没落的农民大多成为高利贷地主的雇农,一部分转向工厂的劳动者。以上由武士、手工艺人、农民所构成的剩余劳动力向传统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中成长的城市工业部门和流通部门提供了劳动力的供给来源。日本向近代市场制度的发展应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景气以后到昭和恐慌期(即1929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之为近代市场制度是因为日本市场经济在这一阶段处于相对比较自由的时代。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景气时期,出口急剧增加,从1914年到1918年增加了3.3倍,以外汇的流入、军需景气、船舶为开端的商品投机,发展到股票投机和土地投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开始形成,由于新的消费品产业的出现(如松下幸之助的电气制作所等)使流通业也飞速成长。并由于近代制造业的带领下推动了高速增长。劳动力市场方面,对熟练工的开始供不应求,工人的工资显著提高。移植型的近代产业部门和一部分传统型产业部门伴随其经营规模的扩大,开始把经营的一部分委托给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层人士,在财阀家庭和创业者一族支配下的“资本”和“经营”分离的萌芽开始产生。关于雇佣方面,以制造业为中心,做为确保熟练工的手段,开始采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型的长期雇佣形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日本近代产业再生产过程的自立化、商品服务供给量的飞跃增加和多样化、雇佣机会的增多、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的确立、自由竞争的激化、价格变动和景气变动循环的明显化等等。这些做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市场制度的一般特征,都已表现出来。但同时又很不充分。随着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雇佣方式,也形成了企业的二重构造。即以军事产业为中心的铁路、银行、公益事业、棉纺织、制粉、制糖等部门培育了近代化的大企业,同时做为消费供给部门的农业和传统家庭工业式的中小企业也保存着。在生产资料部门很多中小企业也只是做为单纯的产品加工等中间产业。在流通部门,封建制以来的批发制度活动范围很广,对于中小传统型生产者来说,通过原材料补贴和金融等支持的手段对其有较强的支配力。由战时景气的高增长为背景的商品投机,带来物价飞涨,特别是米价高腾,使一般大众的生活陷入困境。1918年8月,从富山波及全国的米骚动事件,仅仅几天内就有近日本全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卷入进去,经过这一次短时间的体验,使日本大众学到了:自由市场制度本质上对强者是有利可图,对弱者来说连生存的选择权都要受到制约。[①e]其后,经过了1920年的战后恐慌和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企业倒闭的整理使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对产业的支配确立下来。总之,这一阶段日本市场经济所表现的特征是:被寄生地主和特权批发制垄断的流通,农村、城市的二重构造,劳动力市场除一部分熟练工外的相对人口过剩。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恐慌中,日本政府做为增强军事力的重要手段,于1931年4月开始实行“重要产业统制法”。推进了企业合作和卡特尔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经济开始完全受政府介入和干预。随着“战时统制法”(1937年9月)和“国家总动员法”(1938年4月)的出台和实施,日本经济开始进入战时统制时期,市场经济制度进入休眠状态。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统制经济前的市场经济制度形式及特征,是与日本的政治和传统的社会体系、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的。在政治上是以天皇制为主的强权绝对主义,所谓国家,是同一民族构成的家庭共同体,一切以国家目的为优先。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即是国家目的的一个环节,以此进行的近代化过程,自然忽略了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合理性。而这种体制下的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是那些政商大资本家和地方城市的传统型商业、产业资本家,以及大地主、寄生地主阶层,因此经济的基础很弱。在家长式的天皇制国家主义下,政治权利集中在少数阶层,在国家主义的目标下,产业的培育及对市场制度本身的规制,不断周期性受到战争的影响,这期间政治体制上以移植产业为中心,从手工业向机械制工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都进行了有意识的、积极的推进,而企业家也在追求利润和国家主义的使命感双重支配下,力图增强国力。在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家族主义为核心的共同体意识保存下来,因此就比较容易通过政府进行指导企业的合作、合并、协调等维持秩序的行动。从劳动者的价值观看,也存在着这样的心理,即由于归属共同体而拥有身份保证和长期稳定性,这与西欧型以个人的自由为基础的合理主义和金钱效率主义显然是很不相同的。三、战后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东京大学原朗教授认为:日本在战前从市场经济转向统制经济,在战后初期又从统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上一下的两个过程各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战前从市场经济转向统制经济的过程,是在原来已经形成自主企业的情况下,政府逐渐加强干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二阶段是:1931年日本开始侵华战争时,政府对贸易、金融加强控制,致使企业无法自由地进行对外贸易和设备投资,但企业的一般经营仍然还能自主地进行。第一阶段是:1940年开展经济新体制运动,政治上解散政党和工会,经济上要求企业把增加生产放在第一位而不能首先考虑追求利润。为此,企业与政府进行了大约半年的论争,最后达成妥协,以各行业的“最大企业”的社会为首,组成经济统制会,政府的意愿通过统制会转达给民间企业,于是形成政府――统制会――企业这样一种管理模式,由于统制会的成员是企业界的人,较之政府直接控制企业,企业界的知识和意见仍发挥着一定作用。第一阶段是:1943年日本政府颁布《军需公司法》,对于军需部指定的军需企业,政府可直接下达生产指令。同时,政府还对军需企业分别指定金融机关,由这种制定而形成的银行和特定企业结合关系的强化,成为战后融资系列的原型。[①f]这样,企业的自主权基本被剥夺了。战后,在美军占领之下,军需产业被废止,从统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第一阶段,继续以“统制”的办法来阻止出现经济社会混乱和通货膨胀,但这种统制与战时统制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第二阶段是1949年实行道奇路线,废除统制经济,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编制包括偿还大量国债在内的超平衡预算,彻底削减价格补贴和损失补助金等。道奇路线虽使严重的通货膨胀缓和下来,但经营状况恶化的企业和失业增加。第三阶段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出现了世界性的物资不足现象,再次实行统制经济的议论活跃起来。但统制经济终于没有复活,政府仅对十分短缺的物资进行控制,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恢复,政府的职能也实现了从实行统制向大力支持企业的生产合理化转变。[②f]四、由战后改革建立的市场经济新制度战后初期由联合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10月发布了五大改革的指令,即妇女解放、支持工会成长、教育的自由主义化、废除以前专制性质的各种制度、实行经济上的民主论。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上,通过实行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劳动改革这一项主要措施,对战后日本新的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就是战后经济民主化的中心课题。1945年12月,由占领军总司令部发布了农地改革的指令,并于1946年2月实施了第1次农地改革。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总司令部制定了“自作农创设特别措置法”,于1947年3月开始了第二次农地改革,到1950年7月基本结束。其内容是: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土地,在村地主出租土地超过1町步部分(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强制收买,并以优惠和较低价格出售给贫雇农。由于这项改革,使大多地主失去了在农村的经济、社会地位,使农民的生活开始得到提高。1945年11月,占领军总司令部令对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15家财阀的资产进行冻结和解散,第二年成立了“相互持股公司整顿委员会”,对指定的持股公司和财阀家族所拥有的有价证券进行转让和处理,推进了股份的民主化进程。进一步于1947年4月,公布了“独占禁止法”,禁止公司相互持股以及托拉斯、卡特尔等。并根据“过度经济力集中排除法”,对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巨大垄断企业进行了分割。但虽然在1948年2月在325家公司被指定接受集中排除法,实际分割的只有“日本制铁”等11家。而且不久以免除分割的财阀系银行为中心又形成了新的企业集团。劳动改革方面,1945年制定了“工会法”,保障劳动者的团结权、团体交涉权、罢工权。工会也陆续组建。工会会员在战前最多时为40万人,在1948年则达到660万人,进一步于1946年制定了“劳动关系调整法”,于1947年制定了“劳动基准法”,劳动基准法的内容包括男女同劳同酬、禁止强制劳动、排除中间榨取、实行8小时劳动、保障行使公民权以及保护妇女儿童劳动者等。1947年还设立了劳动省,制定了职业稳定法和失业保险法等,这样在保障劳动者政治权利的同时,开始进行劳动者经济保障及社会保障的建议。通过以上改革,构筑了战后日本新兴资本的成长基础,并形成了新的收入分配结构,这为日本彻底摆脱经济的军事性格,以民需产业为重点创造了条件。并在竞争增长的基础上,促进了企业的经营和技术的发展,为后来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战后经济改革在更高层次上完成了日本市场经济制度的转换。附录:日本市场经济的时期划分(附图 {图})作者单位:当代中国研究所责任编辑:马光①a见馆龙一郎《日本经济》,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12月版,第23页。②a见南亮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东洋经济新报社1990年9月版,第18、19页。①b见矶村隆文《日本型市场经济》,日本评论社1982年版,第59、60页②b见石井宽治《日本经济史》,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3月版,第199页。③b见馆龙一郎《日本の经济》第26页。①c、②c见原朗《日本经济史》,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1994年3月版,第32、33页。③c当时参照美国的“National Bank”误译成“国立银行”,实际上属民间银行。①d见矶村隆文著《日本型市场经济》,日本评论社1982版,第65页。②d石井宽治:《日本经济史》,第184页。①e见矶村隆文《日本型市场经济》,第69页。①f见原朗《日本经济史》第124页。②f参见《日本市场经济》1993年第1期。*
|
[
"Transport",
"Enviornment",
"History"
] |
History
|
【 日 期 】19960624 【 版 号 】5 【 标 题 】民办高校880所 培养人才500万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异军突起 【 作 者 】王娜梅 【 正 文 】 本报讯 记者王娜梅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日前召开的第二次会员大会上获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经过省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高等院校已达880所,其中经过国家教委审批备案承认国家学历文凭的民办高校已有18所。民办高等教育已为我国培养了数百万(面授函授约500万人)计的人才。改变了我国由政府包办教育,教育统得过死的教育体制,为国家解了难,为家长排了忧,为青年成才铺了路。据悉,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去年5月28日,一年来已在20个省市设立了联络机构,入会民办高等学校已达300余所。但是民办高校发展还很不平衡,在这次召开的第二次会员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现阶段仍以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同时要规范办学,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树立民办高校的良好形象,保证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维护民办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和社会声誉。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力量办学事业的发展,维护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应教育学校遵守政府的政策法规,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与会者一致呼吁,民办高等教育的法规建设亟待加强和完善,立法问题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应尽早制定社会力量办学的各项具体法规。
|
[
"Art",
"Philosophy",
"Education",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Transport",
"Medical"
] |
Education
|
【 日 期 】19960409 【 版 号 】11 【 标 题 】哲学大众化的尖兵――怀念艾思奇同志 【 作 者 】莫文骅 【 正 文 】 艾思奇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30年来,我一直非常怀念他。思奇同志是我国现代和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我们党思想理论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哲学思想、哲学著作影响和启蒙了无数青年,为我国现代和当代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为丰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为我国哲学大众化的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36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为了适应伟大的战略转变,迎接全民族抗日斗争高潮的到来,毛主席主持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我有幸进校学习,当时,给我们讲课的大都是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如毛泽东、张闻天、博古、凯丰、杨尚昆、李维汉等。博古兼哲学课,给我们讲《辩证唯物主义》,使我们对哲学有了初步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有一天,林彪从毛主席那里回来说,毛主席有一本《大众哲学》,很好,我们都应该读一读。《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同志30年代利用一年多时间写成的哲学通俗读物,它揭开了长期笼罩在哲学上的神奇玄妙的面纱,把哲学推向了大众化,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这本书在国民党统治区被视为禁书,但却印行了32版。这天,我来到毛主席住处,毛主席把这本书交给了我,并一再叮嘱我尽早送还。我拿起书一看,毛主席保存得非常好,书页里有些圈圈点点和杠杠,但书皮却是新的。可见毛主席是多么珍惜这本来之不易的书。我取回后,不敢耽搁,立即找人刻蜡板油印。当时纸张奇缺,我们就用废旧文件的背面来油印,虽很粗糙,但总算给每个组印了一本。大家拿到这本“书”之后,如获至宝,争相阅读。我们一科的学员大都是经过长征的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的师以上干部,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但由于战事频繁,大都没有接触过哲学。我们听了哲学课又通过阅读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使我们有一种别有洞天之感,好似在我们的思想深处点亮了一盏灯。于是,我们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导下,运用哲学的原理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和规律,使我们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性质与前途的认识更深化了一步。1937年1月的一天,也就是红大一期结束不久,毛主席找林彪、刘亚楼和我去谈话,要我们创办红大(后改为抗大)第二期,林彪任校长,刘亚楼任教育长,我任政治处主任。当时,由于刚发生西安事变,中央领导同志工作很忙,不能来讲课了。这样,一些课主要由几个专职教员和我们校领导讲授。但唯有哲学课没有人能胜任,开学了几个月,一直都没开哲学课,这是一个不小的缺憾。1937年10月的一天,毛主席高兴地说:“那个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当时淞沪抗战爆发后,艾思奇、周扬、何干之、范文澜等进步人士和革命者不远千里奔赴延安,汇集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在我们抗大的一再请求下,经中央、毛主席批准,思奇同志正式兼任我们抗大的专职政治主任教员,专教哲学课。他当时虽然只有27岁,但却是一个在国内颇有知名度的青年哲学家。他丝毫没有名家的架子,讲课时,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露天,不论人多人少,他都力求把课讲好。他讲课提纲挈领,条理明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阐发问题透彻,理论功底深厚。确有学者风范。当时延安条件较差,他住在抗大东院一个很简陋的房子里,他从不计较。尽管当时我工作很忙,但只要思奇同志来学校讲课,我都尽可能去听,一方面为了深入教学,另一方面想学点知识。读了他的《大众哲学》,又听了他讲的课,确实收益不少。思奇同志是云南腾冲人,受其父辈影响,追求进步,探寻真理,青少年时代即参加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他曾两次东渡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和哲学研究宣传活动,并于193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淞沪沦陷后,他辗转千里,到达延安,投入了党的怀抱,成为毛主席麾下的一名理论尖兵。这在当时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解放后,他曾几次受到冲击,但他矢志不渝,坚信马列主义,执著地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奇同志为丰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并高度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思奇同志来到了延安。他的到来,使毛主席遇到了知音,毛主席礼贤下士,常邀思奇同志探讨哲学问题,有时毛主席到他的住处,有时他到毛主席的窑洞,促膝交谈,相互切磋。思奇写的文章和书,毛主席都仔细阅读,还作了不少批注和摘录。毛主席后来组织新哲学研究会,也请思奇同志参加,并让他挑大梁,担当辅导的重任。毛主席写就哲学著作后,总要送一本给思奇同志,并要他提出宝贵意见。《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都是经过思奇等同志看过并征求了他们的意见后在延安发表的。思奇同志对毛主席更是十分敬仰,他非常敬佩毛主席的宽阔胸怀和博大精深的理论素养。他认为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来自革命斗争实践,有着深厚的思想根基。他满腔热情地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曾撰写《关于毛泽东同志四篇哲学著作辅导提纲》,并作了几十场毛主席哲学著作辅导报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思奇同志是一个勤勉治学的学者,诲人不倦的师长,正直朴实的同志。思奇在学术研究上的勤奋与刻苦是有名的,他头脑冷静,勤于思考,对理论问题从不轻易表态。从表面上看,他不活泼,言谈也不多,性情是内向型的,但他的思想非常的活跃,不断地分析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里的各种问题。思奇同志在哲学教学与研究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了数十年,先后在好几所院校执教,桃李满天下,弟子遍国中。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
[
"Art",
"Philosophy",
"Computer",
"Medical",
"Agriculture"
] |
Philosophy
|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MISSILES AND SPACE VEHICLES1999年 第2期 No.2 1999一次惯性平台失稳倒台故障分析赵春海摘要 平台失稳倒台是一种关系到火箭成败的严重故障。介绍了一次在惯性平台制造中发生的失稳倒台故障。通过故障检查、机理分析和逐级分析试验,最后找到了故障原因。主题词 惯性平台,稳定性,故障分析。The Trouble Analysis of An Inertial PlatformRunning Away Because of Mis-stabilityZhao Chunhai(Beijing Xinghua Machinery Factory,100854)Abstract It is one of the serious troubles being of vital importance to success of a rocket that an inertial platform runs away because of mis-stabi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one of the troubles that happened while the platform was manufactured. And the cause of the stabilization trouble is found by examining the trouble mechanism study and testing step by step.Key Words Inertial platform, Stability, Fault analyzing.1 前 言惯性平台提供空间惯性坐标基准,由平台稳定回路来实现。惯性平台为三轴稳定,因此,有3条稳定回路组成平台稳定系统。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平台受干扰力矩时,台体偏离某轴惯性基准。以平台X轴为例,X轴受干扰力矩时,台体就偏离X轴惯性基准。此时X陀螺就敏感台体偏离角速度,输出电信号,经前置放大器、变换放大器等电子线路,传递为直流信号输入到X轴平台力矩电机。力矩电机发生电磁力矩,抵消干扰力矩,使台体保持在惯性空间。稳定回路的某一环节发生故障,可使惯性平台不能稳定在惯性空间,也就是平台失稳,失稳即引起倒台。图1 平台稳定系统无论是挠性平台、静压气浮平台,还是静压液浮平台、全液浮平台,都出现过失稳倒台。失稳倒台是各种类型惯性平台的常见故障。失稳倒台一旦发生,往往使惯性平台失效。火箭上惯性平台失稳倒台时,火箭必然失去控制,极易导致星损箭伤的重大事故。2 故障现象某平台进行工艺振动后的第2次误差系数分离。测试前,平台温控系统工作,平台内腔温度恒定在一个特定的温控点。平台加电测试,待三轴稳定回路正常工作后进行锁定。约10 s后,平台测试系统的UPS稳压电源发出较大的异常响声。X轴和Z轴力矩电机电流有±2 A的摆动,Y轴力矩电机电流有大于±1 A的摆动。此时,立即切断稳定回路,同时从平台帽盖窗口观察到平台外环绕X轴负向转动,转动约一周后停止。与此同时,陀螺仪陀螺马达的电流达到非正常值,A相为400 mA,B相为440 mA,而C相为410 mA。然后顺序断电。3 故障检查a) 平台测试系统检查。先检查测试系统全部测试电缆,检查结果全部符合测试要求,再检查计算机、处理机、电源和其它部分。对自检系统加电,检查结果全部正常。b) 电流仪表箱检查。先检查保险丝。X轴稳定回路和Y轴稳定回路保险丝都是1 A,未熔断。Z轴稳定回路保险丝为0.75 A,已熔断。保险丝上标称值分别为0.75 A和1 A,均符合测试要求。保险丝不熔断,属不正常。c) 平台电路检查。先采用三用表检查平台电路阻值。检查结果全部符合设计指标,再用三用表高阻档检查平台绝缘电阻。平台绝缘电阻不正常。d) 电气元件检查。先检查导电滑环的功能,转动内外环导电滑环导通良好,再检查平台姿态角传感器,检查结果全部正常。e) 惯性仪表检查。测试电缆接插正常后,对平台上惯性仪表加电检查。1) 3个陀螺仪陀螺马达同时加电,轻微晃动平台三轴,此时,X陀螺仪无输出,Y陀螺仪和Z陀螺仪有输出。确认X陀螺仪的陀螺马达不工作,X陀螺仪失效。2) 陀螺加速度计加电,闭合陀螺加速度计伺服回路,功能检查正常。确认陀螺加速度计正常。3) 挠性加速度计加电,输出正常。确认挠性加速度计正常。4 故障分析经过故障检查,故障分析的重点部位可以明确。平台绝缘电阻下降,需分析平台环境;平台X轴失稳倒台,需分析X轴稳定回路;历史上稳定回路上变换放大器出现批次性质量问题,需再次分析变换放大器。为此,进行逐步分析的试验工作。a) 检查平台系统电路。故障检查工作两天后,故障分析试验前,再检查平台绝缘电阻情况。绝缘电阻仍不符合设计指标要求。b) 变换放大器加电试验。平台处于自由状态,变换放大器应该有一定量输出。试验中发现,Y轴变换放大器和Z轴变换放大器有正常输出。X轴变换放大器输出不正常。c) 陀螺仪陀螺马达加电试验。陀螺仪正常工作后手拨晃动台体,陀螺仪应有输出。输出值应该是内环碰限动块的最大电压。试验中发现,Y陀螺仪和Z陀螺仪能输出最大电压。X陀螺仪输出为+0V和一5V,未达到最大电压。因此X轴稳定回路存在故障。d) X轴稳定回路故障试验。X轴稳定回路不能正常工作,可能是X陀螺仪存在故障,也可能X轴变换放大器存在故障。因此,需做故障定位试验。首先,由X陀螺仪与Y轴变换放大器组成稳定回路,加电后平台稳定正常。然后,由Y陀螺仪与X轴变换放大器组成稳定回路,加电后平台失稳倒台。e) X轴变换放大器烘烤试验。变换放大器由选通、嵌位、解调、滤波和陷波等电路组成。对X轴变换器的解调器输出量用示波器观察,如图2a)所示。采用100 W台灯烘烤X轴变换放大器,0.5 h后观察解调输出,波形如图2b)所示。这才是变换放大器的正常输出波形,此时,闭合X轴稳定回路,平台能正常稳定,因此,确认X轴变换放大器烘烤后绝缘性能提高,才能正常工作。图2 变换放大器解调级输出f) X轴变换放大器潮湿试验。从平台上取下X轴变换放大器,在湿度箱进行潮湿试验,观察单件变换放大器的输出波形,试验重复3次。X轴变换放大器在潮湿环境(相对湿度70%)中,解调输出如图2a)所示。在非潮湿环境中,解调输出如图2b)所示。因此,X轴变换放大器经不起湿度环境考验。g) X轴变换放大器故障分析。经变换放大器生产单位质量分析,X轴变换放大器上某电容发黑,某嵌位二极管一端变黑。由于X轴变换放大器受潮产生漏电,解调级运算放大器同相端信号波形失真,造成解调级效率降低,失去功能。因此,确认变换放大器的密封质量问题。h) 平台潮湿环境的分析。平台失稳倒台故障发生在8月份湿度高的季节,调试工作间相对湿度达到60%。由于X轴变换放大器密封性不好,所以,电路绝缘性能下降,潮湿失效。5 故障结论该平台在雨季测试,X轴变换放大器解调级效率降低,使X轴稳定回路增益下降,系统稳定裕度减小,因而,X轴稳定回路发生振荡,直至失稳倒台。在X轴稳定回路发生振荡时,平台系统正进行锁定过程,其它尚未归零。三轴有交链影响,引起Y轴和Z轴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振荡。6 质量措施a) 变换放大器措施。平台的3个变换放大器送生产单位返修。生产单位采用硅橡胶对变换放大器进一步密封。平台装上硅橡胶密封的变换放大器。b) 陀螺仪措施。平台失稳倒台后,X陀螺仪已失效,选用一个合格陀螺仪换上平台。c) 防潮措施。1) 避免雨季测试。不能避开雨季时,应测定平台绝缘电阻大于要求值后,才能对平台系统加电。2) 平台加温系统用较高的温度烘干平台,避免平台内部存有潮湿空气。d) 失稳保护措施。严格保险丝质量和规格;对保险丝进行工艺筛选;采用双保险丝串连方式,从而保证力矩电机电流达到要求值时保险丝熔断,做到平台失稳而不倒台。作者单位:赵春海(北京兴华机械厂,100854)参考文献[1] 惯性器件. 陆元九主编. 宇航出版社,1993.[2] 惯性器件制造技术. 吴敏镜主编. 宇航出版社,1989.收稿日期:1998-09-05
|
[
"Energy",
"Agriculture",
"Art",
"Communication",
"Law",
"Politics",
"Philosophy",
"Electronics",
"Military",
"Sports",
"Education",
"Computer",
"Medical",
"Transport",
"Economy",
"Literature",
"Mine",
"Space",
"Enviornment"
] |
Space
|
体 育 科 学TIYU KEXUESPORT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sports Science Society1998年 第2期 No.2 february 1998科技期刊学校体育学关于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的研究杨铁黎 李颖川 骆秉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北京 100088)摘要 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等方法,对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目的、服务对象、经营项目、经营方式以及在经营中的主要困难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在分析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发挥高校办体育产业的优势:并提出了部分建议。关键词 高校 体育产业 全民健身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Industry Run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in China: the Status Que and TrendYang Tieli et al1998,18(2):16(Beijing Teachers'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China 100088)Abstract The purpose, clients, scope and forms of business, and facing diffculties of sport industry run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by literature study, questionnaire and expertsinterview. After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sport indust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iscussions were made on the ways of how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advantag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nd to promote it into a sou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re also put forward to effectively propel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Key words industry, business, economics, sport, administration, fund raising, management system1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经营目的、服务对象、经营项目和方式,以及在经营中存在的主要困难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高校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为高校办体育产业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2 研究方法问卷法、文献研究法、专家访问法、数理统计法。3 结果与分析3.1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目的及服务对象在调查的84所高等院校中,已有52所成立了与体育产业有关的公司或部门,占调查对象的60%。其中1993年以后成立的占64%。可以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第14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为高校办体育产业提供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高校的体育产业得以较快地发展。在尚未成立的34所高校中,其中有27.8%正在筹建中,另有61.5%有成立体育产业的设想。3.1.1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目的按调查结果出现的频度看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目的,排在第1位的是“为本院(校)学生、教职工提供体育服务,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生活质量”占71.4%,第2位是“为补充体校体育设备、器材经费的不足”占69%,第3位是“为提高本校(或系科)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占61.9%。可以看出通过开展体育产业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生活质量是最主要的目的。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所限,教育经费的投资尚不充足,特别是用于学校体育的经费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学校教职员工的收入也属偏低阶层。因此,高校通过办体育产业,自我造血,以解决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和改善教职员工的生活待遇,保证教学效果和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是高校办体育产业的又一主要目的。另外,“为社区群众提供体育服务”和“为学校的体育教学和科研服务”也占有较高比例。3.1.2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服务对象据调查,高校办体育产业以“校内学生及教职工”为对象的占73.8%;以“社会普通体育爱好者”为对象的占69%;以其他大、中、小学生和教师为对象的占31%;只有11.9%的学校以专业运动员为对象。而且多集中于体育院校,可以看出以本校学生、教职工为主要服务对象与高校办体育产业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3.2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主要经营内容如表1所示,高校办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出现频率前几位的分别是“体育场馆的租赁”占73.8%;“承办和组织各类体育健身培训”占64.3%。可以看出高校开展体育产业经营项目主要是发挥其人才和场馆设施的优势。另外,“体育用品、设备、器材的销售与经营”占52.4%;“运动服、运动鞋的销售与经营”占47.6%。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高校里拥有人数众多的学生、教职工,他们是这些消费的主要和相对固定的群体。表1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主要经营内容经 营 内 容频率(N)%1.体育场馆的租赁2.组织体育健身培训3.组织体育技能活动4.体育用品的设计、生产5.体育用品的经营6.承办高水平的竞技比赛7.体育用品的出租8.有偿训练(专业性)9.保健医疗10.体育科技开发11.体育信息的咨询12.体育广告13.体育旅游14.运动服、鞋的设计15.运动服、鞋的经营16.其 他62541614442222168241244440473.864.331.016.752.426.226.2199.528.614.34.84.84.847.64.8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学校的专业性质不同,在经营项目的内容方面也有差异。如体育院校除上述几项外,还开展“承办高水平的竞技比赛”、“有偿训练”、“体育科技开发”、“体育情报咨询”等。充分利用了体育专业人才多、学科面广和研究条件好的优势。在理、工、农、医和综合性大学中,也有开展体育用品的设备、器材的设计和生产、运动服、运动鞋的设计等项目的。据调查,高校办体育产业以体育主体产业为主的占35.7%,以体育相关产业为主的占11.9%,主体与相关产业相结合的占12.9%,以本校实际情况确定经营项目的占50%。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基本是以体育主体产业为主,以体育相关产业为辅,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基点的一个经营范围较广,发挥其自身优势为特点的经营实体。3.3 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管理和经营方式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的管理方式“由学校统一管理”的占38.1%,为最多,“自行管理,自负盈亏”占35.7%。可是,经营者们对希望的管理方式的回答中,“自行管理、自负盈亏”占73.8%是现行管理方式的1倍以上。希望“由学校统一管理”的减少到14.1%,可以认为经营者们根据他们自身的经营体验,已经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按市场规律去运作,运作必须拥有经营自主权,在观念上已有了突破,那种完全由行政干预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在以体育场馆租赁和体育健身培训为主的高校体育产业中,体育场馆的经营形式和利用率反映该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水平。据调查,已有48.6%的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42.9%半开放,未向社会开放的仅占11.9%。可见,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也逐步适应社会发展和全民健身的需要,面向社会,由于单一的教学功能向经营服务型的多功能方向转变。据日本通产省调查,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形式66.7%采用会员制,会员制与临时顾客结合的占21.57%,完全临时顾客制的占3.92%。从这3种经营形式的收益来看,采用会员制的体育俱乐部80%左右是盈利的。会员制和临时顾客结合的有70%左右的体育俱乐部是盈利的。而完全靠临时顾客制的体育俱乐部100%亏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开放和半开放的体育场馆中,以会员制形式管理的占7.1%;会员制和临时顾客制相结合的所占比例最多,为47.8%。但完全临时顾客制的仍占23.8%。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方式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原始的管理水平阶段。在高校中体育场馆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场所。那么,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否会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回答无影响的占33.3%,有影响的占61.9%。但其中有45.2%的学校认为“虽然有影响,经过努力这种矛盾是可以得到调节的”。3.4 高校办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困难据调查,有78.6%的高校办体育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其主要困难如表2所示。“缺乏经营资金”和“缺乏经营人才”是我国高校办体育产业的主要困难,分别占66.7%和52.4%。表2 高校办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困 难频率(N)%1.缺乏经营资金2.缺乏经营场所3.缺乏经营人才4.缺乏场馆设施或体育用品5.销售网络不健全、销路不好
|
[
"Law",
"History",
"Philosophy",
"Space",
"Mine",
"Education",
"Enviornment",
"Computer",
"Transport",
"Politics",
"Medical",
"Military",
"Sports",
"Economy",
"Literature",
"Art",
"Energy",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 |
Sports
|
【 文献号 】3-262 【原文出处】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199703 【原刊页号】21-27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 作 者 】徐波 【复印期号】199712 【 标 题 】吴语舟山方言的语音内部差异及其历史成因 【 正 文 】 作者:浙江省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基本技能教研室讲师。浙江定海316004【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汉语方言研究除了进行地域描写外,还应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广阔背景上分析和考察其形成的原因。舟山方 言属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它与周围吴语太湖片方言有许多共性,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并且内部存在着相对语音差异。本文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对吴语舟山方言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形成舟山方言语音内部差异的因素有:舟山群岛的自然地理状况;舟山市与宁波市、舟山方言与宁波方言的历史渊源关系;舟山市渔业经济的特点;浙江沿海及福建等地移民的迁入等等。* * *舟山群岛位于浙江东北部,背靠沪杭甬,面向太平洋,是华东门户。它由1339座岛屿组成,誉称“千岛城市”,辖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和嵊泗县四个县区;区县府所在地分别为城关镇、沈家门镇、高亭镇和菜园镇。舟山群岛的千余座岛屿星罗棋布,而四个区县的地理分布却有一定特点。定海区和普陀区大致呈西东向分布,定海区的城关镇和普陀区的沈家门镇同处在群岛中最大的一座岛屿上,称“舟山本岛”;定海、岱山和嵊泗三个区县则分别由南至北呈带状排列。舟山市的方言分布有吴语和闽语。吴语中又分太湖片甬江小片的舟山方言、台州片的台州方言和瓯江片的温州方言。但舟山市的主要方言是舟山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市的90%以上。除沈家门镇的个别区域外,舟山市四个区县府所在地均使用舟山方言。为了统一行文体例,本文限于讨论各地点的老派语音。文中各地点采用的名称是:城关(指定海区域关镇)、沈家门(指普陀区沈家门镇)、高亭(指岱山县高亭镇)、菜园(指嵊泗县菜园镇)。语音材料大多为笔者调查所得,少数引自他著。舟山方言属吴语太湖片,是甬江小片的一个分支,它在语音上与周围吴语太湖片的方言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有阴入和阳入调;入声收[?]尾,读短调;单元音韵母发达,等等。但舟山方言也有自己的特点,内部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以下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一、声母差异1.古微母字“勿”今音差异。古微母字今在舟山方言中有文白两读,白读为[m-],(附图 {图})言里,“勿”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否定词,所以,这一声母差异颇能体现不同地点的语音特征。2.浊声母发音差异。舟山方言今有浊塞音b、d、g,浊擦音v、z、h和浊塞擦音dz、dz等。古“并、定、群、从、崇、船”母,今都读全浊声母且浊声母较典型。浊声母的差异分两项说明:(附图 {图})(附图 {图})二、韵母差异1.古鼻韵母今鼻化、元尾化差异。古鼻韵母中有许多在舟山方言里鼻尾韵或弱化为鼻化韵或完全脱落而使原鼻韵母成为元尾韵。这种语音演化的结果使舟山方言中不仅单元音韵母十分发达,而且鼻化韵也很多,如城关、沈家门的鼻化韵分别有9个和6个。古鼻韵母的这种演化的程度各地点有差异。具体分三项说明:(1)古咸山摄(部分韵)今音差异。古咸摄盐严添韵,山摄仙韵(开口三等,除日组外)、元韵(开口三等)和先韵中有一大批字,今城关读鼻化韵[-i],沈家门、高亭、菜园是单元音韵母[-i],与齐韵等同韵,例如:(附图 {图})(附图 {图})(附图 {图})三、声调差异1.阳平调差异。舟山方言声调基本上是平上去入,以清浊的不同各分阴阳。各地点均有七至八个声调。总的看来,音高较低抑、调值较平直,阴阳调基本以高低对应。在各调类中,差异最大的数阳平调。城关与沈家门相同,为低升调(23),实际上这是一个低平调,只是收音时稍上扬。高亭的阳平是一调二型:中升调(34)和升降型曲折调(342),但只有极少数字读曲折调,如古山合先晓母中的“倦、桓、缓、皖”等;中升调比城关、沈家门的阳平调略高,在次浊辅音作声母的音节里较明显。菜园的单字阳平调全部读曲折调(342)。2.平上去三调相归并的差异。在舟山方言中除了阴入与阳入较稳定外,平上去三调相互混淆,而且各地点之间有差异:当古调、今调分别为阴去――阴平、阳上――阳平、阳去――阳平时,城关的归并率分别为1.1%、10.08%、20.85%;沈家门的归并率分别为1.32%、27.73%、22.11%;高亭的归并率分别为4.42%、89.92%、32.41%;菜园的归并率分别为13.91%、37.82%、22.36%。统计的依据是各区县的同音字表,各表共收字约3250个,首先是统计同音字表中各古原调类的字数;第二步是统计归并的调类及字数,最后计算各类归并字数在原类字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上面陈述的是其中有比较价值的几种类型。根据上述的统计可作如下分析:(1)一般是阴调和阳调各自混合,但也有个别字是阴阳调之间的混合,如高亭;(附图 {图})(2)阴去归阴平的,菜园最多(有的学者认为菜园单字调只有七个,无阴去),高亭次之,所以,这两个地点的阴调中,阴平调字较多。(3)高亭单字调仅7个,无阳上。阳上调绝大多数并入阳平,另有3.52%并入阳去,其余并入其他调类。所以,高亭话里阳平调字较多。(4)阳去归阳平,各地都有相当数量。故总的看舟山方言阳平调字多,阳上、阳去字较少。四、语音内部差异的历史成因上文分析的舟山方言语音内部差异共18项,其中声母方面6项,韵母方面10项,声调方面2项。它们的形成是有漫长的历史成因的。下面试从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等角度探讨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首先,舟山群岛的地理特征是形成其方言内部差异的客观原因。舟山又称千岛城市,虽然内陆域仅1371平方公里,但境域面积达2.22万平方公里。其面积比浙江省任何一个地市都大。大多数中小岛屿之间交通不便,居民们居住分散,除出海捕鱼的渔民外,人们相互交往并不多。而人类交往的多寡与语言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舟山群岛的语言差异体现了按自然地理临的位置排列而渐变的规律。我们把上文的18项语音的差异率标注在每两个地点之间,那么各地点之间的自然地理位置的远近关系及语音差异率的大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如:城关与沈家门同在一岛且两镇相距仅21.6公里,语音差异率最小,为44.4%(新派为22.2%);菜园是舟山市最北面的一个区县,它与城关(即舟山本岛)相隔87.94公里,语音差异也最大,为94%。其次,舟山市与宁波市的历史渊源关系及舟山方言与宁波方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形成舟山方言内部差异的又一重要因素。在自然地理上,舟山群岛处在宁波以东的海域之内,定海区的佛渡岛距宁波市的梅山岛仅3.6公里,宁波是舟山与内陆之间的主要通道。从行政区划上看,古代的舟山曾经隶属于宁波府管辖。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6),才建立舟山总镇府。历史上,明清政府曾两次在舟山实行海禁,把舟山数以万计的居民一次又一次地强行内徙大陆(宁波、余姚一带)。因此,由于舟山与宁波在地理、行政及历史上的种种密切关系而形成的语言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也就不足为怪了。据《定海县志》记载:“定海话主要是受鄞、奉系统语言的影响。”然而,一种方言对其他方言的影响或同化不可能是纯粹划一的,而是参差复杂的。何况宁波话本身就存在着内部差异。舟山方言所受到宁波方言的影响之中,显示出方言之间接触、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复杂状况。比如,接近程度有按地理位置呈波状推移的:(附图 {图})所以,舟山与宁波,舟山方言与宁波方言的种种复杂关系也是形成舟山方言语音差异的重要原因。此外,渔业经济的特点也使舟山方言产生了内部差异。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之一,从古至今均以渔业生产为其主体产业。渔业生产的商品性、流通性,使舟山渔民们不仅要跟本市各区县的渔民兄弟在大海、渔场交往,而且还得把水产品运往外埠与外地人进行交易,这就给舟山渔民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语言环境,即由于交际交往的需要所带来的方言相互杂糅、渗透、影响的状况。比如,为了达到与外地人顺利交流的目的,渔民们往往会有意识地模仿对方的口音或方言,久而久之,影响了自己内部的语言。根据上文分析,笔者发现定海城关受外地方言影响比其他三个地点相对要少一些,或者说城关方言语音的变化要相对缓慢一些,如城关保留了比其他地点多的鼻化韵等等,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全市各区县渔业人口也即渔业生产的密度上找到答案。据统计,定海区总人口为21.95万人,渔业人口为2.34万人,渔业人口比率为10.65%;而普陀区渔业人口比率为36.67%;岱山区为38.70%;嵊泗区为57.55%,可见,普陀、岱山、嵊泗三区县的渔业人口比率大大高于定海区。渔业人口比例高,与外界交往的人口比例也就高,对本地方言影响力也就越大。这实质上也再一次说明了为什么宁波方言对舟山方言的影响有时会呈跳跃式。长期以来,舟山渔民与外埠交往最频繁的区域就是宁波(象山、石浦一带)。所以,渔业生产的商品性、流通性也是形成舟山方言内部差异的一个原因。最后,浙江沿海如台州黄岩、温州平阳及福建泉州和晋江等地移民的迁入,也是形成舟山方言语音内部差异的又一原因。在清代,舟山居民最后一次返回家园时,由于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奖励生产、降低赋税等措施,因此,浙江沿海的渔民也相继迁入。解放前后,又有福建等地的渔民迁入,他们大多聚居于一些偏远小岛,而使其中一些小岛成为方言“飞地”。例如:嵊泗县枸杞乡庙干村的村民绝大部分来自温州平阳,平时村内使用温州方言;嵊泗县花鸟乡花鸟村村民大多数来自台州黄岩,所讲的方言带有浓重的黄岩口音等等。这些移民的迁入,对舟山方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附图 {图})可见,随着内陆移民的迁入,舟山方言语音由于受到移民原生活地点本土语言的影响,也会产生内部差异。(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许宝华教授的悉心指导,游汝杰教授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注:[1]高亭、菜园的阳平调调值不同(见本文“声调差异”部分),这两个地点举例时,采用高亭的阳平调值。[2](1)、(2)两项又存在新老派的差异,例如,同是城关、沈家门,老派音为鼻化韵[i]、[y]而中派、新派则读[i]、[y]。参考文献:[1]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方松熹:《舟山群岛的方言性质问题》,载《方言》1984年第1期。[3]高志佩等:《宁波方言同音字汇》,载《宁波大学学报》1991年第4卷第1期。〔责任编辑 徐枫〕
|
[
"Agriculture",
"Economy",
"Military",
"Philosophy",
"Energy",
"Electronics",
"Law",
"Computer",
"Art",
"Space",
"History",
"Sports",
"Education",
"Transport",
"Medical"
] |
History
|
计算机应用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00 Vol.17 No.3 P.48-51异质可复用软构件属性模型徐正权 骆婷摘 要:提出了一个五元组软构件属性模型,讨论了与之相关的方法和语言,并用BNF刻画了所提出的模型,还介绍了软构件操作原语。关键词:软构件描述 属性模型 操作原语l 引言软构件是为复用而选定的软件单元。直观上讲,软构件就像建筑上的预制板,而构件类同生产预制板的模子相似。然而,软构件的概念和种类一般是变化的。它通常可以是软件系统模型、体系结构、被封装的对象类、功能模块、程序(源代码、目标代码,等等)、文档(规格说明、设计文档、测试证明,等等),以及测试程序和数据。按规模分,构件可以是语句、分程序、模块、任务、命令和系统;按形式分,有程序代码、微体系结构、宏体系结构和系统模型;按功能用途分,有系统构件、支撑构件和领域构件;按用法分,有黑盒构件、灰盒构件、模式/骨架构件和白盒构件;按类型分,有处理类型的构件、数据类型的构件、对象类型的构件和面向对象的构件;按结构分,有原子构件和组合构件;按应用的范围分,有专用构件、面向领域的构件和通用构件;按复用时状态分,有动态构件和静态构件。储备软构件可使软件开发任务标准化和简单化。用软构件制作新的软件,就是从软构件集合中选择构件,通过组装和控制来实现。反复利用软构件可以提高软件生产率。复用优质软构件能够提高软件质量。将系统环境变化局部于软构件的变化可为软件的修改带来方便。可是,软构件的组装并非像预制板组合那样简单,要进行无缝插接,组合成优质的可应用软件系统,需要特殊的机制。首当其冲,软构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应当有适当的描述。这样才能够有效表示、开发、理解、修改和复用软构件。另一方面,适当地描述对软构件的分类、编目、存储和检索起关键性的作用,是软构件组织和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因此,我们通过对软构件属性的研究,提出一种描述机制,以促进软件复用。软构件的描述涉及模型、方法和语言三个方面的内容。2 软构件属性模型模型是方法和语言的基础,给出软构件描述的抽象对象,即What to describe。软构件属性模型刻画那些影响软构件可复用性因素,规定构件与构件之间的接口和交互机制。目前,已有多种软构件模型出现,代表性的有3C模型和REBOOT模型。3C是一个指导性软构件属性模型。它由概念、内容、环境三部分组成。概念(Concept)是软构件的抽象描述。它给出软构件的内部属性,通过接口描述及操作语义描述刻画软构件的功能;内容(Content)是直接可复用的软构件本体,实现概念所刻画的功能;环境(Context)是软构件属性的附加描述,通过显式定义和描述软构件概念环境(软构件相互之间接口和语义关系)、操作环境(操作数据的特性,如类型、可用的操作等)和实现环境(一个软构件实现时对其它软构件的依赖关系,如软构件间的调用关系),给出软构件的外部属性。REBOOT是基于已有软构件的一种分面分类和检索模型。从各个角度,即分面(Facet,如软构件的操作、操作的对象等等)刻画软构件属性。函数型或过程型的软构件用三元组(Function,Object,Medium/Agent)刻画所提供的操作、操作对象以及与其它构件间的关系。面向对象(O-O)的构件用四元组(Abstraction,Operations,OperatesOn,Dependencies)刻画对象、所提供的操作、操作对象以及与其它构件间的关系。3C模型和REBOOT模型在许多方面是等同的。3C的概念对应于REBOOT的分面;环境与OperatesOn和Dependencies分面一致,描述软构件的外部属性(即一个构件与其它构件间的关系)和数据特性。但这两个模型也有不同之处。基于3C模型的软构件描述语言允许刻画类属构件属性,更适合于形式化的描述方法和语言,而REBOOT模型只允许按照给定的分面框架结构描述已有的软构件,因而适合于非形式化的方法。此外,REBOOT模型没有对应于3C模型中的内容的分面。3C和REBOOT是两个通用软构件抽象描述模型。它们为软构件描述提供了一个抽象模板。没有给出特定应用领域中的软构件的特定属性,因而适合于所有应用领域。与3C和REBOOT不同,我们通过对软构件的研究,抽象、概括出其基本的属性框架,提出一种五元组的软构件描述模型,用基本属性、分类属性、配合属性、联系属性和处境描述软构件,即<comp_basis, comp_taxonomy, comp_cooperate, comp_link, comp_situation>基本属性描述软构件的名称、关键码、功能、制作者、制作时间、版本号、版权和使用频率。分类属性概括软构件与编目、存储、检索和使用有关的特性,如抽象层、规模、种类、使用方式、应用范围。配合属性描述软构件与合成有关的特性,包括连接子、插头和插座。联系属性刻画软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如层次关系、朋友关系、继承关系、引用关系。层次关系是多种形式的软构件制品各层次输出之间的关系,如需求文档与详细设计文档间的关系,总体设计与各模块间的关系等;主要表现为父子和兄弟关系。朋友关系指构件间输入输出可匹配的关系,比如说,一个构件的输出和另一个的输入类型和个数完全匹配,从形式上两者可以进行合成。继承关系指类体系中继承性。引用关系指同一项目不同层次软构件间控制动作上的关联。这个属性是为了方便在检索时进行构件合成。处境指明软构件制品及其存放位置和执行环境;存放位置指定所属构件库的名称,执行环境说明执行时所要求的程序设计环境。软构件描述模型指出了软构件的抽象对象。根据以上模型,扩充描述具体的软构件,可以产生不同的构件描述模板。不同的描述模板概念上相当于不同的构件类。由不同的构件类,可以产生出具体构件的描述,表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构件的信息。该描述模板亦是建立可复用软构件库的基础,为了储备软构件的目的,具体构件的描述可以某种规则进入构件库。因此说它是一个异质软构件属性模型。注意:可复用软构件库的组织和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问题,还涉及到检索、合成等诸多问题;不过,软构件库的效率以及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软构件属性模型。通过模型描述,用户能够从各个方面去了解软构件。如果要描述和刻画某一领域的软构件,需要对上述模型进行扩充。通过对模板的扩充和具体化,可以建立自己的软构件属性模型。根据此属性模型可以开发出相应的构件描述语言和操作语言,支持构件的各种动作。3 软构件描述方法方法是描述的依据,亦是语言的设计基础,指出如何描述软构件模型,即How to describe。软构件描述方法是指运用某种表示法描绘软构件的抽象特征。为此,人们提出了多种形式化和非形式化方法。与描述语言紧密相关的是形式化方法。形式化方法是用形式化的规格说明语言描述软构件。规格说明语言指明软构件的抽象而不考虑实现细节。形式化方法避免了语义的二义性、模糊性;软件系统的形式化规格说明为系统原型的快速开发奠定基础。典型的软构件形式化描述方法有代数规格说明方法、多形式体系方法和多层次规格说明方法。代数规格说明S=(T,F,A)描述可复用软构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类型T和函数集F描述软构件功能,T的元素作为F中函数的输入/输出集,公理集A描述了函数的功能。它的语义允许一些类型可见,一些不可见;对代数规格说明可进行三个方面的扩充:增加操作,参数化,附加接口描述。所以可以从不同的抽象层次和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软构件。多形式体系方法核心是从多个角度来描述软构件。多层次规格说明方法允许每个高层规格说明对低层规格说明施加一些约束。在垂直方向,设计实例的规格说明必须继承父对象的规格说明;在水平方向,设计实例的规格说明可以继承设计框架的规格说明,设计框架的规格说明必须继承领域模型的规格说明。这种方法可以提供不同抽象层次的规格说明,适用于大型软构件复用。非形式化方法包括超文本方法、人工智能方法、库与信息科学方法等。超文本是一种数据结构,节点表示软构件,连线表示节点间的关系。它允许用户在文本内通过链接来回移动查找所需构件。人工智能方法采用基于知识的表示方法来有效地表达构件间的关系,而且能够帮助用户理解这种关系。常用的有语义网、规则和框架。语义网是一个有向图,结点表示对象,弧表示对象间的关系。它有较好的表示能力,但基本语义网的试探能力差,可增加一阶谓词逻辑来增强其推理能力。规则是已知的最好知识表示机制,通常用规则对软构件进行分类。框架是一种数据结构,包括槽和填充值。通常将构件的框架描述存放在知识库里,一个框架对应一种构件,槽表示构件类型,填充值表示具体的构件。常用的库与信息科学方法有分类表示法和关键词表示法。分类表示法常用有限个术语描述构件,构件库按术语分类,形成层次结构或网络结构。层次结构简单灵活,易于理解,但不利于修改和扩充;网络结构易于修改、扩充,但是随着构件库的扩大,构件的检索和维护会越来越困难。关键词表示法使用各种术语描述软构件的特性,如用动词描述软构件提供的操作,用名词描述操作对象,用形容词修饰对象特征。它由语法和语义两部分组成,语法部分描述不同词性术语的组合规则,语义体现在各术语的意义上。关键词表示法直观、简捷、表达能力强,易于用户理解和描述,便于工具的组织和检索,因而能有效地提高用户的复用意愿。但该方法对软构件的描述不够精确,易有二义性,不能自动解决一词多义、多词同义,为此应该用词汇表列出术语的同义词和术语间的概念关系,便于术语语义匹配和构件的检索。软构件描述方法影响可复用构件的生成、检索和修改。在选择描述方法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对象或系统的结构、需要描述的操作类型、描述的一致性、可理解性、可表达性、构件的可集成性,以及描述方法对描述语言的影响。另一方面,衡量描述方法好坏的两个因素是表示充分性和试探能力。表示充分性指某个表示法描述了多少信息,试探能力描述了表示法的推理能力。我们采用传统的库与信息方法和关键词方法相结合的非形式化方法对软构件进行描述。出于面向领域的考虑,我们结合分面分类方法和枚举方法来组织构件,因此,将构件依照其某种共同特征(分面),如应用领域,组织在一起,便于查询和使用,所属构件库名就是指明其所属哪一类。不过,在不同标准下,枚举各种类中的构件会带来信息冗余。4 软构件描述语言语言是软构件描述的工具,即With what to describe,可以对模型加以描述和刻画,建立在属性模型的基础之上,软构件描述语言以一种严格而又易于理解的方式为复用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它是从70年代的模块互连语言、80年代的构件描述语言和90年代的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发展而来的。较有影响的构件描述语言有LIL、CDL、CIDER和Resolve。库互连语言LIL是为开发大型软件系统设计的构件描述语言,支持代码复用和经验复用。允许软构件的垂直合成(不同抽象层次间软构件的组合)和水平合成(同一抽象层次构件间的修改和组合)。CDL是基于对象结构范型(Object-structured paradigm)的构件描述语言。其基本思想是将软构件看作黑盒,通过接口的语法和语义描述向外界提供结构和行为信息,使复用者不必关心其内部细节。构件包括两部分:构件接口和构件本体。构件接口描述构件的输出以及与其它构件的关系;构件本体用类-Ada符号描述,实现接口部分所体现的思想。CDL语言是设计级语言,可通过本身工具箱将CDL转换为实现语言。CIDER具有面向对象语言的特点,是一种面向对象的构件描述语言,允许构件继承、输入和实例化。构件由接口和本体组成。接口定义方式可以是显式或隐式的。Resolve语言用基于方法的数学模型表达构件的形式化规格说明。它给出构件的类型、操作所满足的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实现、构件模型和表示法的对应关系。Resolve用数学模型描述构件的接口需求、接口需求与一个可能的实现间的关系,适合于可复用构件的设计。但是,Resolve语言无法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描述两个构件概念间的继承关系。因此,从一个构件产生另一个构件就会显露出很多弱点。此外,CORBA IDL、DCOM ODL和IDL等接口定义(或描述)语言都能够刻画软构件接口的语法,并且具备编译和浏览工具的支持。然而,现有的接口描述语言在刻画软构件接口语义和构件相互之间复杂的交互协议方面却缺乏进一步的支持。5 资用软构件属性模型如第2节所述,软构件的属性包括基本属性、分类属性、配合属性、联系属性和处境。通过模型描述,用户能够从各个方面去了解软构件。5.1 软构件描述语法上,我们采用BNF表示法描述软构件。软构件属性描述如下:<component>::=<comp_basis> 基本属性<comp_taxonomy> 分类属性<comp_cooperate> 配合属性<comp_link> 联系属性<comp_situation) 处境<comp_basis>::=<comp_name> 构件名称<comp_key> 关键码<comp_function> 功能描述<comp_maker> 制作者<act_time> 制作时间<comp_version> 版本号<comp_copyrights> 版权<use_frequency) 使用频率<comp_name)::=<identifier><identifier>::=letter{letter|digital|'_'}*<comp_key>::=integer<comp_function>::=string<comp_maker>::=string<act_time>::=<create_time><modify_time><create_time>::=datetime<modify_time>::=datetime<comp_version>::=integer<comp_copyrights>::=commercial|freeware|public_domain|shareware<use_frequency>::=integer<comp_taxonomy>::=<comp_level) 抽象层<comp_size> 规模<comp_usage> 使用方式<comp_scope> 应用范围<comp_category) 种类<comp_level>::=requirment|specification|architecture|design|source|executable<comp_size>::=statement|block|module|task|command|system<comp_usage>::=black_box|gray_box|skelten|white_box<comp_scope>::=dedicated|domain_oriented|general_purpose<comp_category>::=system_software|application_software<system_software>::=language_processor|utility|operating_systems<application_software>::=financial|database|desktop_accessory|word_processing|communication|desktop_publishing|entertainment|educational|development|graphics|spreadsheets|integrated<comp_cooperate>::={<connector>{<plug> | <socket>}*}*连接子<connector>::=<identifier><plug>::=!<param_declaration><param_declaration>::=<param_type><data_type><param_type>::=val_param|var_param<data_type>::=<simple_type> | <compund_type> | <pointer><simple_type>::=integer|boolean|char|real|datetime<compound_type>::=string|subrange|array|record|enumeratedtype|set|union<pointer>::= '*' <data_type><socket>::=?<param_declaration><comp_link>::=<hierarchy_r> 层次关系[<friend_r>] 朋友关系[<inherit_r>] 继承关系[<reference_r>] 引用关系<hierarchy_r>::=<child>[<brother>]<child>::=<comp_key><brother>::=<comp_key><friend_r>::=[<input_friend>][<output_friend>]<input_friend>::=<first_friend><next_friend><output_friend>::=<first_friend><next_friend><first_friend>::=<comp_key><next_friend>::=<comp_key><inherit_r>::={<supercomp>;}*<supercomp>::=<comp_key><reference_r>::={<ref_comp>;}*<ref_comp>::=<comp_key><comp_situation>::=<comp_artifacts> 制品<comp_location> 所属构件库<run_environment> 执行环境<comp_artifacts>::=processing|data|object|object_oriented|document|figure<comp_location>::=<lib_name><lib_name>::=<identifier><run_environment>::=<operating_systems><programming_env><operating_systems>::=dos|win31|win95|winnt|unix|aix|...<programming_env>::=delphi|c|pascal|vc|bc|vb|pb|...5.2 软构件操作原语软构件的操作基于属性模型,包括构件的生成、删除、检索等,涉及软构件的动态特性,但某些接口将依赖于一些静态属性,如Create (生成形式,参数集)软构件的生成即为构件类的实例化过程。将实例化后的构件入库。由于软构件制品粒度是不定的,可以是软件开发任何一个阶段的产品,所以实例化有多种形式,如.变量说明:变量类型和变量的关系,这是最一般的生成方式;.对象类和实例:对象类是对象实例的样板,例如C++中类和实例的关系,生成的对象实例共享对象类所定义的数据和操作特征,但各实例的初始化状态不同;.宏替换和预处理:在构件类中可以有宏定义和预处理定义,对其进行宏替换和预处理即生成构件;.文件描述:构件类也可以由一个文件的内容来描述,通过生成工具将文件描述的内容转换为构件,如在Informix-4GL中,可以通过屏幕表格说明文件来描述表格,然后用屏幕表格生成工具生成最终的屏幕表格;.规则生成工具:构件类中含有规则的描述,通过相应的生成工具来生成构件,例如,Unix中的Lex和Yacc就是由规则表达式生成程序的两个生成工具。Delete(构件类,关键码)软构件的删除即将某构件类的实例删除出库。每一个构件在所属类(共一个描述模板)中都有一个关键码与之相对应。删除动作既可以直接通过给出构件的关键码来完成,也可以在浏览(或检索)的过程中完成。Search(构件类,检索属性集)在属性模型中,含有与检索有关的属性,例如构件名称、关键码等。对构件的合成也包含着检索的过程。这种检索不同于一般数据库检索,它位于开发中,还存在匹配问题,多个构件的组合需要进行参数的配合。参数的配合依赖于软构件与合成有关的属性,如模板和连接子。6 结论本文在介绍软构件的概念之后,介绍了现有的软构件描述模型、方法和语言,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软构件属性模型,使用五元组<comp_basis,comp_ taxonomy,comp_cooperate,comp_link,comp_situation)描述软构件,并用BNF刻画了五元组属性模型的软构件属性,对构件的操作原语也进行了简单的讨论。本课题获国家高性能计算基金资助徐正权(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 430074)骆婷(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 430074)参考文献1 T. Biggerstaff & C. Richter, Reusability Framework, Assessment and Directions, IEEE Software, Vol.4, No.2, Mar. 19872 T. C. Jones, Reusability in Programming: A Survey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IEEE Tra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Vol. SE-10, No.5, September l9843 丁忠俊, 徐正权. 软件重用技术与方法.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998年第19卷第11期第24~31页4 李留英等. 软部件描述: 模型、方法和语言. 计算机科学, 1997年第24卷第1期5 骆 婷, 徐正权. 基于复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计算机应用研究, 1998年6 R. Prieto-Diaz, Status Report: Software Reusability, IEEE Software, May l9937 R. Prieto-Diaz &P. Freeman, Classifying Software for Reusability, IEEE Software, Vol.4, No.1, 19878 徐家福, 陈道蓄, 吕 建, 王志坚. 软件自动化.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9 徐正权. 软件生产线方法.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99910 徐正权. 软件复用方法与技术.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收稿日期:1999年7月7日
|
[
"Mine",
"Computer",
"Sports",
"Agriculture"
] |
Computer
|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1999年 第10卷 第11期 Vol.10 No.11 1999一类树型知识库的更新算法马绍汉 陶雪红摘要 知识库的更新意即向知识库中添加新知识,同时为维护相容性而删除旧知识.已有的知识库更新方法在通常情况下都是难解的.该文从限制问题的结构出发,给出了一种当知识库对应的约束图为树时的多项式时间更新算法.在树型约束图中,算法通过一个自底向上的过程,得到更新后的知识库.关键词 人工智能,知识库更新,算法复杂性,约束图,约束可满足问题.中图法分类号 TP182A Tree-like Knowledge Base Revision AlgorithmMA Shao-han TAO Xue-hong(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Abstract Knowledge base revision is to add new knowledge into the knowledge base, and to delete old knowledge if it is necessary for preserving consistency. The recently proposed knowledge base revision methods are all intractable in general case. By restrict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knowledge base, a polynomial revision algorithm is given in this paper when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aint graph of the knowledge base is a tree. In the constraint tree, the authors use a bottom-up process to get the revision knowledge base.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nowledge base revision, algorithmic complexity, constraint graph, constraint satisfiability problem.知识库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insberg等人介绍了多种知识库更新方法,其中一类是基于模型的方法,一类是基于公式的方法,但所有这些方法在通常情况下都是难解的(intractable)[1].对基于模型的方法,文献[1]中指出,当知识库是Horn公式的集合,新知识是Horn公式且长度有一常数上界时,存在多项式时间算法;对基于公式的方法,我们在文献[2~4]中给出了几类特殊条件下的多项式时间算法.1 基本概念本文在命题逻辑的范围内讨论知识库的更新.我们用T表示知识库,知识库是命题公式的有限集,用p表示要加入的新知识.给定知识库T和公式p,T。p表示向知识库T中加入新知识p更新后的知识库.“。”称为更新操作符,常用下标表示所采用的更新方法.我们用符号“~”表示否定.定义1[1]. Ginsberg更新方法.令T是可满足的知识库,p是可满足的新知识,令即W(p,T)是T中所有与p相容的极大命题公式集的集合.则T。Gp={T′∪{p}|T′∈W(p,T)}.例:T={a,b,a∧bc},p=~c,则因此定义2.[1] WIDTIO(when in doubt throw it out)更新方法.定义用这种方法,在最坏情况下,T中的所有公式均被抛弃.如对上例中的T和p,则T。widp={~c}.本文将重点讨论WIDTIO更新方法.2 算法设计与分析问题结构与求解复杂性密切相关.直观上看,知识库中各知识之间的联系越密切,加入新知识时判断和消除矛盾就越复杂.为寻找可解算法,我们将对知识间的联系进行限制.在Rina Dechter等人对约束可满足问题(constraint satisfiability problem)和真值维护(truth maintenence)的研究中,限制问题的结构为树型,得到若干有效算法[5,6].我们将这种思想用于知识库更新,限制知识库结构为树型,找到一个多项式时间算法.2.1 约束图我们用图来描述知识库中公式间的关系,将每个公式表示为图中的一个结点,若两公式有一个共享变量,则图中相应两结点间存在一条边,边用共享变量标记.我们称这种图为约束图,类似于约束可满足问题中的对偶约束图(dual constraint graph)[7].例如:T={a,b,a∧bc},则相应约束图如图1所示.图1若一个知识库的约束图为若干树的集合,称为树型知识库.在树型知识库中,任意两公式间至多有1个共享变量,至多有两个公式包含同一个变量.可见,树型知识库各公式间联系较简单.本文仅讨论知识库的约束图为树型的简单情况.2.2 算法思想定义3. 删除集.对公式集T,可找到一个极大相容集U(即不存在另一相容集ST且US),我们将T-U称做极小删除集.这种极小删除集可有多个,将T的所有极小删除集的并集称做T的删除集.从公式集T中去掉删除集,可使公式集相容,此时公式集中的公式即为出现在所有极大相容集中的公式.求T。widp的算法即从求删除集入手.算法首先构造T∪{p}的约束图,约束图可能有多个连通分支,p的加入仅可能与包含p的分支内的公式发生矛盾,对其他分支无影响,因此,只需考虑包含p的分支.若该分支为树,可采用我们提出的算法.因为p一定要属于更新后的知识库,我们将p作为根结点进行特殊处理.考虑以p为根的树中一子树.设根为公式R,通过共享变量C1,C2,...,Ck与各子树相连(如图2所示).图2设对每个子树,当Ci为0和1时,Ti的删除集均已知.由于原知识库是可满足的,对任一子树Ti,对Ci=0或Ci=1,至少在一种情况下Ti可满足,即其删除集为空.否则,若不论Ci取0或1,Ti都不满足,则说明原知识库不可满足.对于C1,C2,...,Ck的一组确定值,整个树可以看做由R,T1,T2,...,Tk这K+1个独立部分组成.T1,T2,...,Tk的删除集已知,R的删除集也可知(若对于这组值来说,R为真,则删除集为空;否则为{R}).这K+1部分删除集的并集即为整个树在C1,C2,...,Ck为这组值时的删除集.遍历C1,C2,...,Ck的所有值,可得若干特定值时的删除集.求这些集合的极小集,再求并集,即得到整个树的删除集.因此,由子树的删除集可得整个树的删除集.算法即根据这种思想设计的.算法在以p为根的树中,自底向上(保证处理某结点时其所有子结点均处理完毕),逐步求子树的删除集,这个过程一直进行到根结点,至此,得到整个树的删除集,进而得到T。widp.2.3 算法描述算法中,约束图的每个结点保存一张真值表,其结构见表1.其中P表示与父结点的共享变量(根结点无此项);C1,C2,...,Ck表示与k个子结点的共享变量(叶结点无此项);V表示公式的真假值.表1PC1C2...CkV000...00..................111...11真值表中的每一行称做一项.一个结点,除与父结点、子结点的共享变量外,还可能有其他变量,设为Y1,Y2,...,Yj,这些变量均不列在真值表中.对P和C1,C2,...,Ck的一组值来说,若存在Y1,Y2,...,Yj的一组值使公式为真,则真值表中V值为1(真),否则为0(假).这说明,在共享变量一定时,即在不影响其他公式时,尽量使该公式为真.这样,尽量多地保留了原有知识,体现了“极小修改”的原则.每个结点中还保存一数组S,S[0]记录P(与父结点的共享变量)为0时以该结点为根的子树的删除集,S[1]记录P为1时以该结点为根的子树的删除集.为表达清晰,我们用NODE.S表示结点NODE的数组S.下面给出采用WIDTIO方法进行更新的算法.算法. REVISION1.输入: 非空且可满足知识库T={f1,f2,...,fn},可满足新知识p输出: T。wid pStep1.(1.1) 构造T∪{p}的约束图.(1.2) 如果p为图中一个孤立的结点,输出 T。widp=T∪{p},算法结束.(1.3) 如果p所在分支不是树,输出“此算法无法更新”,算法结束.(1.4) 在以p为根的树中,计算各结点的真值表.Step2.在以p为根的树中,自底向上(保证处理某结点时,其子结点已处理完毕),对每个结点NODE,做:(2.1) 如果NODE为叶结点:若P=0时V=0,则S[0]={NODE},S[1]=;若P=1时V=0,则S[1]={NODE},S[0]=.(2.2) 如果NODE为中间结点(各子结点分别记作CHILD1,CHILD2,...,CHILDk,将NODE与CHILDi的共享变量记做Ci):对NODE真值表中P=0的每一项j,设C1,C2,...,Ck取值分别为u1,u2,...,uk,令其对应集合Dj=CHILD1.S[u1]∪CHILD2.S[u2]∪...∪CHILDk.S[uk],若V=0,Dj=Dj∪{NODE},求这些P=0的项对应的集合的极小集合,再求这些极小集合的并集,即得NODE.S[0].对P=1的每一项进行同样的操作,得NODE.S[1].(2.3) 如果NODE为根结点: /* 根结点(即新知识p)一定要为真,因此,只考虑V=1的项. */对V=1的每一项j,设C1,C2,...,Ck取值分别为u1,u2,...,uk,令其对应集合Dj=CHILD1.S[u1]∪CHILD2.S[u2]∪...∪CHILDk.S[uk],求这些集合的极小集合,将这些极小集合的并集记做U.Step3.输出T。widp=(T-U)∪{p}(即从T中删除U中公式,再加入p).在(2.2)中,真值表的每一项j对应一集合Dj,Dj是各子树及NODE在该取值时删除集的并集.由于子树的两个删除集S[0]和S[1]至多1个非空,NODE的删除集或为空或为{NODE},Dj实际上是选择各子树及NODE非空删除集的并集.于是,真值表中每一项对应着对非空删除集的一种选择.因此,求集合的极小集再求并集,可简化为求这种选择的极小集及并集.我们可用k+1维数组W记录这种选择,W[1]~W[k]对应子树,若CHILDi.S[ui]=,令W[i]=0,否则,W[i]=1;W[k+1]对应NODE,若V=1,则W[k+1]=0;否则,W[k+1]=1.于是,数组为1的项说明选中子树或NODE的非空删除集,为0表示没选中.例如,对NODE真值表中(C1C2C3V)=(1010)的一项,按算法D=CHILD1.S[u1]∪CHILD2.S[u2]∪CHILD3.S[u3]∪{NODE},若CHILD1.S[u1]<>,CHILD2.S[u2]<>,CHILD3.S[u3]=,则D实际上是CHILD1,CHILD2和NODE非空删除集的并集.用数组记录这种选择,则W=(1101).这样,可使真值表中每一项对应一数组,我们仅需对这些数组进行相应处理,最后再由数组对应出删除集.我们将据此对算法进行简化.我们通过对真值表进行修改,使其起到上述数组W的作用.修改前,真值表中关于C1,C2,...,Ck,V的一项(u1,u2,...,uk,v),表示变量C1,C2,...,Ck值为u1,u2,...,uk时,公式值为v;修改后,变为该项对应的数组,记录对非空删除集的一种选择.另外,每结点设k+1维数组W记录对修改后真值表处理的最终结果.每结点还设k维数组Flag,若CHILDi.S[1]<>,则Flag[i]=1,否则,Flag[i]=0.这样,若已知选中CHILDi的非空删除集,可由Flag[i]判断该非空删除集是S[0]还是S[1].我们将REVISION1的(2.2)和(2.3)进行改进,得到如下算法.算法. REVISION2.输入: 非空且可满足知识库T={f1,f2,...,fn},可满足新知识p输出: T。widpStep1.(1.1) 构造T∪{p}的约束图.(1.2) 如果p为图中的一个孤立的结点,输出 T。widp=T∪{p},算法结束.(1.3) 如果p所在分支不是树,输出“此算法无法更新”,算法结束.(1.4) 在以p为根的树中,计算各结点的真值表.Step2.在以p为根的树中,自底向上(保证处理某结点时,其子结点已处理完毕),对每个结点NODE,做:(2.1) 如果NODE为叶结点:若P=0时V=0,则S[0]={NODE},S[1]=;若P=1时V=0,则S[1]={NODE},S[0]=.(2.2) 如果NODE为中间结点:(2.2.1) /*修改真值表*/将NODE真值表中各项的V值取反(即1置0,0置1).对于与NODE连接的每个子结点(各子结点分别记做CHILD1,CHILD2,...,CHILDk,将NODE与CHILDi的共享变量记做Ci),做:如果CHILDi.S[0]=CHILDi.S[1]=, /* 子树可满足,两个删除集均空 */将NODE真值表中各项的Ci值全置0,Flag[i]=0;如果只有CHILDi.S[0]<>,/* Ci为0时子树有非空删除集 */将NODE真值表中各项的Ci值取反(即1置0,0置1),Flag[i]=0;如果只有CHILDi.S[1]<>,/* Ci为1时子树有非空删除集 */Flag[i]=1.(2.2.2) /* 求删除集 */对NODE中P=0的所有项:/* ① 类似求极小集合,② 类似求并集,③ 由数组得删除集 */① 只要存在关于C1,C2,...,Ck,V的两项α,β,并且α∧β=α,则将β删除,其中∧为按位与.② 对剩余所有项按位或,结果是K+1维数组,记做W.③ NODE.S[0]=从i=1到k, /* W[1]~W[k]对应子树的删除集 */若W[i]=1,则NODE.S[0]=NODE.S[0]∪CHILIi.S[Flay[i]]若W[k+1]=1/* W[k+1]对应NODE的删除集 */NODE.S[0]=NODE.S[0]∪{NODE}对P=1的所有项进行同样的操作,可得NODE.S[1].(2.3) 如果NODE为根结点:(2.3.1) 同(2.2.1)(2.3.2) 删除NODE中V=1的所有项,对剩余项,做:/* 即删除真值表修改前V=0的项,保证根结点(即新知识p)为真 */① 只要存在关于C1,C2,...,Ck,V的两项α,β,并且α∧β=α,则将β删除,其中∧为按位与.② 对剩余所有项按位或,结果是K+1维数组,记做W.③ U=从i=1到k, /* W[1]~W[k]对应子树的删除集 */若W[i]=1, 则 U=U∪CHILDi.S[Flag[i]].Step3.输出T。widp=(T-U)∪{p}(即从T中删除U中公式,再加入p).若T∪{p}可表示为树形结构,在以p为根的树中,子结点的左右顺序是无关的,因此该树唯一确定.该算法采用自底向上的过程,由叶结点开始,不断由子树的删除集得到树的删除集.叶结点的删除集可根据公式真假直接判断;在由子树的删除集求树的删除集时,遍历了共享变量的所有取值,若树的删除集存在,则一定可找到.因此,在以p为根的树中,我们一定能正确找到删除集,进而得到T。widp.算法的正确性即由此得到保证.2.4 算法分析下面我们分析REVISION2的时间复杂性.设T中有n个公式,T中的公式和p的长度有常数上界r.找出两公式间的共享变量,需用O(r2)时间,(1.1)要找出任两公式间的共享变量以确定图的边,需O(n2r2)时间;(1.2)需O(1)时间;(1.3)判断是否有圈,可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对e条边的图复杂性为O(e)[8].此处任两公式间至多有r条边,整个图至多有n(n+1)r/2条边,所以,(1.3)用O(n2r)时间;由于公式长度有常数上界,所以计算一个结点的真值表所用时间有常数上界,则(1.4)需O(n)时间.因此,Step1需O(n2)时间.(2.1)需O(1)时间.由于公式长度有常数上界,所以真值表大小有常数上界,(2.2.1)主要修改真值表,需O(1)时间;(2.2.2)的①和②也是对真值表的处理,用O(1)时间;(2.2.2)的③不断向NODE.S中加入公式,而NODE.S至多可有n个公式,所以,(2.2.2)的③至多需O(n)时间.于是(2.2)可在O(n)时间内完成.同理,(2.3)也可在O(n)时间内完成.因此,Step2循环体用O(n)时间,至多循环n+1次共需O(n2)时间.T-U要从n个元素的集合中减去至多n个元素,用O(n2)时间,再加入p用O(1)时间,因此,Step3用O(n2)时间.综上所述,算法REVISION2的时间复杂性为O(n2).于是,可得到如下定理.定理. 对可满足知识库T和可满足新知识p,当T∪{p}的约束图为树型,且所有公式长度均有常数上界时,可在O(n2)时间内求得T。widp.3 结束语本文给出了一类树型知识库的多项式时间更新算法.该算法与知识库结构有关,适合知识库中知识间联系较松散的情况,如电子线路和基于模型的医疗诊断系统[6].该算法虽是一种简单情况下的算法,但它表明知识库更新的复杂性与知识库的结构密切相关,为我们探索更新问题复杂性来源,并进一步寻找适当限制消除其难解性提供了线索.另外,在文献[7]中将非树型结构化为树型结构的技术支持下,该算法可找到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基金资助.作者简介:马绍汉,193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算法复杂性,人工智能.陶雪红,女,1969年生,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库更新.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济南 250100E-mail: xuehongtao@hotmail.com本文通讯联系人:马绍汉,济南250100,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参考文献1 Eiter T, Gottlob G. On the complexity of propositional knowledge base revision, updates, and counterfactual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92,57(2~3):227~2702 马绍汉,陶雪红.知识库更新的研究.计算机科学,1995,21(3):32~36(Ma Shao-han, Tao Xue-hong. Research on knowledge base revision. Computer Science, 1995,21(3):32~36)3 马绍汉,陶雪红,孙伟.一类命题知识库的更新算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6,33(2):127~131(Ma Shao-han, Tao Xue-hong, Sun Wei. A knowledge base revision algorithm.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6,33(2):127~131)4 陶雪红,孙伟,马绍汉.命题知识库更新的算法及其复杂性.软件学报,1996,7(5):300~305(Tao Xue-hong, Sun Wei, Ma Shao-han.Knowledge base revision algorithm and complexity. Journal of Software, 1996,7(5):300~305)5 Dechter Rina, Pearl Judea. Network-based heuristics for constraint-satisfaction problem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88,34(1):1~386 Dechter Rina, Dechter Avi. Structure-driven algorithms for truth maintena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96,82(1):1~207 Dechter Rina, Pearl Judea. Tree clustering for constraint network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89,38(3):353~3668 马绍汉.图算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Ma Shao-han. Graph Algorithms.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ress, 1988)本文1998-05-12收到原稿,1998-12-14收到修改稿
|
[
"Agriculture",
"Computer",
"Mine",
"Enviornment",
"Medical",
"Economy",
"Electronics",
"Transport",
"Literature"
] |
Computer
|
密特朗会见奥地利总理新华社巴黎5月7日电法国总统密特朗7日在法国西南部港口城市波尔多会见了奥地利总理弗拉尼茨基,同他就欧安会首脑会议和奥地利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等问题举行了会谈。法国总统府发言人韦德里纳在会谈结束后对记者说,在计划于今年年底召开的欧安会首脑会议问题上,法奥两国之间不存在“任何分歧”。关于奥地利与欧共体的关系,密特朗总统在会谈中重申,法国不反对在1993年1月欧洲统一大市场建成之后讨论奥地利加入欧共体的申请。(完)
|
[
"Art",
"History",
"Mine",
"Energy",
"Economy",
"Education",
"Agriculture",
"Philosophy",
"Computer",
"Medical",
"Military",
"Space",
"Politics"
] |
Politics
|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1999年 第19卷 第3期 Vol.19 No.3 1999支持多种并行计算模型的面向对象框架研究吕建 陆陪 于大川 David L.Shang摘 要 为了支持并行程序设计,几乎所有的程序设计语言均通过提供并行与同步通信机制来支持某一高级并行计算模型,如Ada语言的任务与会合机制以及Java语言的线程和同步方法.显然,这样的程序设计语言仅能支持一种高级并行计算模型.尽管单模型的途径对某些应用来说简单而有效,但由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较为繁杂而难以完全用单一模型来解决.文章采用面向对象的语言机制和框架技术来解决此问题.通过分析现有各种语言中高级并行计算模型的共性,提出了若干新的面向对象语言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并行面向对象框架的概念,并讨论用其表达和使用高级并行计算模型的方法.结果是,可在某种意义下将高级并行计算模型从语言中分离出来,而单一语言可由多个并行框架加以支撑,从而使得在单一面向对象语言中支持多种高级并行计算模型成为可能.关键词 并行模型,并行框架,嵌套类,抽象函数类,隐式代码,auto机制.中图法分类号 TP311Researches on Object-oriented Frameworks SupportingMultiple Parallel Computing ModelsL Jian1,2 LU Pei1,2 YU Da-chuan1,21(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Novel Software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2(Institute of Computer Softwar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David L. ShangSoftware Systems Research Laboratory Motorola Inc. USAAbstract In order to support parallel programming, almost all of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s incorporate a high-level parallel computing model into the language by providing parallelism and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s, such as Ada's task with rendezvous and Java's thread with synchronized method. Obviously, such a programming language can only support one high-level parallel computing model. Although the approach of one model is simple and fairly effective to some applications, unfortunately the problems in the real world are always too diverse to be solved by using a single parallel computing model. In this paper, a new object-oriented approach to this problem is proposed. After analyzing the high-level parallel models of the various languages, some novel object-oriented language mechanism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m, the concept of object-oriented parallel framework is proposed and the method for expressing and using the high-level parallel computing models by parallel frameworks is discussed. As a result, the high-level computing models are separated from languages in some sense and more than one framework could be given within a single language. Therefore, using a single language to support the various parallel models turns to be feasible.Key words Parallel model, parallel framework, nested class, abstract function class, implicit code, auto mechanism.从解决多任务操作系统中的并发问题开始,直到MPP系统的出现,并行程序设计一直是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1,2].由于分布式系统、并行系统和实时控制系统中程序设计的需要,如何在程序设计语言中支持并行程序设计是程序设计语言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支持并行程序设计的语言,如Ada83[3],Concurrent Pascal,Actor[4]以及较新的Java[5]等,基本上都是在传统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并行机制以及同步和通信机制,来支持特定的并行计算模型.例如Ada83的具有会合机制的Task模型、Concurrent Pascal的基于管程的Process模型、CSP的同步通信模型[6]和ABCL/1的基于多种消息传递模式的Actor模型[7].对这些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对于某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它往往只能支持一种特定的并行计算模型,并且支持相应模型的并行与同步通信机制均是通过关键字的形式紧密地嵌入到语言中去的.但是,客观世界中的并行问题复杂多样,某一种特定的并行模型虽然能够有效地解决某一类问题,但往往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场合.例如,基于共享变量的管程模型能较好地解决多任务操作系统中的资源共享问题,但要实现远程过程调用就显得很困难;而消息传递类的模型则恰恰相反.因而,客观世界的具体问题往往需要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来支持多种并行计算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低层程序设计技术来模拟实现所需要的但该语言并不支持的并行模型.然而,这种模拟实现是不自然的,常常使得系统结构较差,难以理解、维护和重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框架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在对并行模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面向对象语言机制,使用这些机制并结合与并行相关的低层系统原语,可将用关键字表达的并行模型从程序设计语言中分离出来,而采用并行面向对象框架来加以描述.不仅如此,所提供的语言机制可使得并行面向对象框架的使用和程序设计语言中关键字的使用同样方便和直观.由于同一种语言可支持多种不同的并行框架,从而使得用单一程序设计语言来支持多种并行模型成为可能.本文首先对两类典型的并行计算模型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几种有利于表达和使用各种并行模型的面向对象语言机制,接着引入了并行框架机制用于表达并行模型,最后是一个详细的例子,通过给出简化了的Java,Ada83和所对应模型(分别代表了共享量和消息传递两类模型)的并行框架,来说明用同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来支持不同的并行模型是可能的.1 并行模型分析传统程序设计语言所支持的并行模型大致有两类:共享量类和消息传递类.共享量就是指多个并行执行单元利用读写共享变量的方法来实现同步和通信.此类模型主要有:Concurrent Pascal 的基于管程的Process模型、Smalltalk的基于PV操作的Process模型[8]和Java的基于管程的多线程模型.消息传递就是指多个并行执行单元利用各种各样的消息传递手段来实现同步和通信.此类模型主要有:Ada83的具有会合机制的Task模型、CSP的同步通信模型和ABCL/1的使用多种通信模式的活动Actor模型.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程序设计语言主要通过提供两组关键字来支持某一特定的并行计算模型:其一是与并行执行单元有关的关键字,如Task, Process和Thread;其二是与通信和同步有关的关键字,如Entry, Synchronized等.并且第2类关键字通常在第1类关键字所刻画的单元中使用.因此,要在单一语言中支持多种并行计算模型,就必须将其从程序设计语言中分离出来.而能否分离又取决于可否用面向对象的概念来解释与表达上述两组关键字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基本思路如下:(1) 可以将Thread,Process,Task等作为特殊的类,每一个并行执行单元就是一个对象,这些对象的内容是可执行的代码.与常规对象所不同的是,在创建这些对象时,系统往往需要做一系列底层处理工作,例如分配控制块资源、注册到处理器上以供调度等.在对象的运行过程中,其工作方式类似于函数.在其消亡时,也要做一系列底层处理工作.为了刻画Thread,Process和Task这样特殊的类,我们引入了函数类的概念.(2) Java的synchronized关键字,Ada83的entry,accept,call关建字等的主要作用是包含了一些与同步和通信有关的代码,我们称之为“隐式代码”.例如,Java程序中的某一个对象执行一个带synchronized关键字的函数时,必须先自动调用一段代码,这段代码检查该对象是否还有其他synchronized函数正在被别的线程所调用,由此来决定本线程是进入等待队列还是继续执行下去;Ada83程序中执行一个entry时,调用accept语句的任务和调用call语句的任务都必须各自先调用一段同步通信的代码.如何灵活地刻画这段代码并使之方便直观地使用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引入了auto机制.(3) 通常,两组关键字之间呈嵌套关系,例如,Ada83的程序是由多个Task构成的,而每个Task中就嵌有多个entry.ABCL/1的程序是由多个Actor构成的,每个Actor又有多个script.为了反映这样的关系,我们引入了嵌套类结构.(4) 为了能采用类似于关键字的方法使用由嵌套类刻画的并行计算模型,我们引入了嵌套继承机制,并采用前缀式的子类使用方法.2 语言机制基于上述对程序设计语言中并行计算模型的分析,我们在常规面向对象语言基础上提出了几种对描述和使用并行模型行之有效的语言机制.(1) 将函数看作类,称之为函数类(function class).函数调用看作为函数类的实例化.常规类的实例化一般是指根据类描述给对象分配空间,然后调用类的构造函数来进行初始化工作.实例化的结果是生成一个新对象,这个对象一直保留在存储区域中,直到被显式地删除.而函数类对象的生成就是按照常规函数调用规程或某一函数,一旦调用结束,该函数类对象立刻消亡,并不保留在存储区域中.将函数看作为类后,我们发现,对类进行实例化生成对象的语义完全可以不局限于常规的面向对象语言函数调用的规定.因而程序员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写函数类的对象创建方法create和对象消亡处理方法terminate,以此来定义不同的对象创建和消亡规程.这样,前文所述的task,process,thread等,都可以用类来描述了.(2) 类可以多层次嵌套.即在一个类的内部可以定义另一个类.如果在类A中定义了类B,我们称类B为类A的内嵌类,而类A为类B的外包类.如果一个类C不是任何一个类的内嵌类,则称其为自由类.由于函数被看作类,则类中的成员函数也可以看作嵌套的成员类.因此,所有具有成员函数的类都可以看作具有嵌套层次的类.嵌套类能够从包含关系的角度反映出整个计算模型的体系结构.采用嵌套类结构,可以比较方便地刻画并行计算模型中关键字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嵌套层次结构的类的继承同时牵涉到嵌套类和外包类的双重继承,它使得一个嵌套结构的性质可由相应的嵌套结构一致地继承.嵌套类继承规则如下:如果类A是类C的嵌套类,且类C继承类D,类A继承类B,则B必为一个自由类,或类D的嵌套类.如图1所示.图1 具有嵌套结构的类的继承示意图(3) auto机制.如果一个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被说明成为auto的,则在其直接子类的构造函数执行之前,一定要先执行该类的构造函数;在其直接子类的析构函数执行之后,一定要执行该类的析构函数.当有多个类组成一条继承关系链时,由此类推,递归执行所有的auto函数.在引入auto机制的基础之上,我们来讨论函数类的继承问题.首先,我们定义“抽象函数类”(abstract function class),抽象函数类指的是不能进行实例化(即不能直接调用)的函数类,它只能用来被其他函数类继承.抽象函数类中没有类体,只有构造函数enter( )和析构函数exit( ),而且它们必须被声明为auto的.这样,根据auto的语义,一个函数F1(抽象的或非抽象的)继承一个抽象函数F2,指的是在函数F1被调用之前,必须先调用F2的构造函数enter( );在函数F1被调用之后,必须调用F2的析构函数exit( ).(4) 关键字类化机制.即将与传统并行语言中的与并行机制相关的关键字通过类的形式来描述.这种类可被称为关键字类.Task,process,thread等类的描述并行执行单元的关键字,可以通过前文所述的改变类的对象创建和消亡规程的方法来将它们封装成类.与同步机制相关的关键字,如synchronized等,则可以将它们封装为抽象函数类.例如,我们将Java语言中synchronized关键字类化为抽象函数类Synchronized_function,其隐式代码封装到该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并将它们说明为auto的).而后,我们将所有需要互斥执行的函数说明为抽象函数类Synchronized_function的子类.这样,每当我们调用它们时,就会自动执行Synchronized_function中定义的隐式代码,达到互斥执行的目的(具体细节请详见第4节的例子).关键字类化机制的实质就是,将以关键字形式紧密嵌入传统并行语言中的并行机制,以灵活的、可分离的类的形式加以封装.事实上,我们可以将传统关键字的使用和关键字类的继承使用在语法形式上等同起来,使得仍然可以用类似关键字的方式来使用我们将关键字封装成的类.例如,“task t”在传统的语言中用关键字task表明t是一个可并行的任务.而在我们的关键字类化的思想下,它是“t是task的一个子类”或“t继承task”的一种语法缩写,等同于“t is task” 或“t inherit task”.3 并行框架运用上述的语言机制,我们就可以比较方便地描述并使用各种并行模型了.这种描述和使用是通过具体的并行框架来实现的.框架技术是当前面向对象技术的研究热点[9,10],对于“框架”这一概念,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明确认识.本文所指的并行框架,就是为表达某种并行模型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组类,这些类中含有所有反映该模型的并行单位构成和同步通信的机制.并行框架的描述显然要涉及到一些与系统底层紧密相关的操作,所以,其宏观结构可以用具有前面所给出的嵌套类等机制的面向对象语言来描述,但其中核心的隐式代码等操作必须利用系统提供的底层的原子操作来实现.关键字类化是描述并行框架的核心之所在,将原来紧密嵌入语言中的并行机制“抽取”出来,用类的形式加以封装.一种并行模型的全部相关并行机制都应该包含在其并行框架中,这样一种模型才能完全地体现在一个框架中.并行框架的使用主要是通过前面所阐述的嵌套类继承来实现.通过继承框架中的类,用户类可以具有并行框架中的类与并行相关的性质(例如,继承一个线程类就可以得到一个可并行执行的线程),以及使用框架中的同步和通信机制(如隐式代码).一个简单的多线程任务类的框架继承使用如图2所示.图2 通过继承使用并行框架的示意图通过引入并行框架,我们成功地将语言和并行模型分离开来.一种面向对象语言,只要具有前文所讨论的语言机制,它本身无需任何并行机制,只要结合系统低层操作开发出反映若干不同并行模型的并行框架,便可以通过使用这些框架来进行各种不同领域的并行程序设计,从而达到以同一种语言支持不同并行模型的目的.由于很多并行模型相当复杂,因而,并行框架本身的开发就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所以,并行框架的程序设计完全可以从传统的程序设计中分离出来,我们称之为“框架设计”或“模型设计”.而应用的并行程序设计可以从繁重的同步互斥问题的琐碎细节中解脱出来,直接利用框架程序员提供的高层并行框架来开发可靠性好、结构清晰、易于维护的并行系统,如图3所示.多个并行框架可以构成一个框架库,由语言的支撑开发环境来对它进行维护.图3 并行框架设计与使用示意图4 一个简单的例子本节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上述思想.这个例子基于前述的语言机制,通过一个并行框架来支持简化了的Java的多线程模型.为方便阅读,框架的宏观结构用类C++的伪代码来书写,一些具体的底层操作则用文字来描述.简化了的Java语言多线程模型只提供线程类、类方法的Synchronized关键字说明和不带任何参数的wait( )和notify( )方法(只维护一个等待队列),其含义都与Java相同.其实这也就是一个最简单的Monitor模型[11].假设系统底层提供了PV操作,我们用PV操作来实现关于Synchronized关键字的全部隐式代码.我们的并行框架全部地体现于一个Multi_thread类中,其中内嵌了支持并行执行单元的Thread类和支持同步机制的Synchronized_class类和.具体描述如下:class Multi_thread{class Thread{terminate( ){ ∥ 改变对象消亡规程... ∥ terminating, releasing occupied resource... ∥ Notify Multi_thread∷self to kill the thread}meta create( encloser: Multi_thread){ ∥ 改变对象创建规程... ∥ Create a thread according to code in self. Run()... ∥ Pushing the thread object into the stack... ∥ Pushing arguments into the stack... ∥ Get the entry point of selfclass... ∥ Set the teminating address... ∥ Notify encloser to register/schedule the thread}virtual void Run( );∥ 由子类重载} ∥ End of class Threadclass Synchronized_class{Semaphone mutex, condsem, urgent; ∥ Semaphone是由系统提供的原子类型int wcount, urgentcount, condcount ; ∥ 3个计数器wait( ){ ∥ 供子类使用的函数condcount=condcount+1;if (urgentcount>0) V(urgent); else V (mutex);P(condsem);condcount=condcount+1;}notify( ){ ∥ 供子类使用的函数urgentcount=urgentcount+1;if (condcount>0) {V(condsem); P(urgent)}urgentcount=urgentcount-1;}abstract_function_class Synchronized{∥ 将Synchronized关键字类化为一个抽象函数类auto enter( ){P(mutex)} ∥ 构造函数,被说明为auto的auto exit( ){ ∥ 析构函数,被说明为auto的if (urgentcount>0) V(urgent); else V(mutex)}} ∥ End of class Synchronized} ∥ End of class Synchronized_class} ∥ End of class Multi_thread在这里,我们通过改写对象创建和消亡方法terminate( )和create( ),实现了Thread类;通过用PV操作实现隐式代码,实现了Synchronized类以及其外包的Synchronized_class类;并将它们组合在Multi_thread类中.使用这个框架时,直接继承Multi_Thread类来生成用户的多线程应用,其中,重载Thread类中的Run( )函数生成用户所需的线程类(作为Java提供的模型的简化,只要一个线程类的对象一经生成,即自行启动执行);继承Synchronized_class及其内嵌类Synchronized来生成需要进行同步控制的对象的类.下面就是一个包含产生者线程和消费者线程共享一个队列的多线程的并行应用例子.Multi_thread Producer_and_Consumer{∥ Producer_and_Consumer是Multi_thread的子类SharedQueue sq; ∥ 先使用后定义SharedQueue, 关于SharedQueue的定义见下面.Thread producer(speed: integer){Run( ){ ...; sq.Push(random_integer); ... ∥ 以给定速度speed产生随机数放入共享队列sq.}}Thread consumer(speed: integer){Run( ){ ...; sq.Pop( ); ... ∥ 以给定速度speed从共享队列sq中取出数并处理.}}Synchronized_class SharedQueue{∥ SharedQueue类是Synchronized_class类的子类.Element* Head=NULL, Tail=NULL;∥ 共享队列的头指针和尾指针.Synchronized Push(int aValue) {∥ Push函数是抽象函数类Synchronized的一个子类.Element* tmpNode;tmpNode=new Elment; tmpNode.value=aValue;if(Head==NULL) Head=tmpNode; else Tail.next=tmpNode;tmpNode.next=NULL; Tail=tmpNode;notify( );}Synchronized int Pop( ){∥ Push函数是抽象函数类Synchronized的一个子类.int TmpValue;if (Tail==NULL) wait( );TmpValue=Head.value;Head=Head.next;∥ 此处省去释放Head指针所指向空间的操作,假设系统支持自动垃圾收集.return TmpValue;}}∥ end of SharedQueue.}∥ end of Producer_and_Consumer.Producer_and_Consumer pc_test;pc_test.producer(5); ∥ 生成第1个Producer线程并运行,以速度5产生对象到共享队列中去pc_test.consumer(10); ∥ 生成第2个Consumer线程并运行,以速度10从共享队列中取出pc_test.producer(8); ∥ 生成第2个Producer线程并运行,以速度8产生对象到共享队列中去上面这一个例子从形式上来看,Thread,Synchronized_class和Synchronized像是作用于producer/consumer,ShardQueue和Push/Pop函数的传统的关键字,但实际上分别是producer/consumer、类SharedQueue和函数类Push/Pop的父类.这样,通过继承,producer/consumer是可并行执行的线程;它们共享的ShardQueue的对象sq中隐含了与其读写同步控制相关的信号量和计数器;同时,由于被producer/consumer线程调用的函数Push/Pop继承了抽象函数类Synchronized,在开始调用它们之前,就自动调用Synchronized类中的auto构造函数enter( );在调用它们结束之后,就自动调用Synchronized类中的auto析构函数exit( );并且,Push/Pop函数中可以直接使用Synchronized_class类中定义的wait( )和notify( )对SharedQueue中的变量进行读写,来达到同步的效果.这一系列内部实现对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用户仍然以一种类似于传统的关键字的方式来使用并行框架中提供的并行机制和同步机制.5 结束语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引入了若干面向对象语言机制,并采用并行框架技术将原来紧密嵌入某一种语言中的并行计算模型从语言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得用同一种语言来支持多种并行模型成为可能.将本文的思路拓广一下,不难发现,将表达计算模型的机制从语言中抽取出来以框架的形式来描述这一想法,不仅适用于并行计算领域,同样可以用于分布式计算和实时计算领域.框架技术的研究是目前面向对象技术研究的热点.但从反映高层计算模型这一角度对框架进行的探讨还为数不多.由于计算机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所需表达的高层计算模型也越来越丰富,探讨各种不同框架的描述和使用这些框架的面向对象语言机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大大地增强一种面向对象语言在某一领域中解决各种不同问题的能力.上述研究成果已体现在基于Transframe语言的软件开发环境MagicFrame设计之中.MagicFrame是我们和美国Motorola公司合作研究的项目,其主要设计目标之一就是以框架的手段来支持领域相关程序设计.本文的工作只是一个尝试.在对并行框架的语言支持方面,只给出了函数作为类、嵌套类继承、关键字类化、auto机制等语言机制.由于并行计算模型复杂多样,还需要有其他更强有力的机制来支持并行框架的描述和使用.下一步的工作设想是:(1) 从更广的范围,更深入地来分析各种不同的并行模型,从而给出更有效的语言机制;(2) 从实现的角度来具体设计实现一些典型的并行模型的框架;(3) 在已有工作[12~14]的基础上,讨论基于并行框架的软件规约与形式化方法.本文研究得到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与美国Motorola合作项目基金资助.作者吕建,1960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自动化,面向对象语言与环境,并行程序形式化方法.陆陪,1974年生,硕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面向对象语言与环境,并行程序形式化方法.于大川,1977年生,硕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面向对象语言与环境,并行程序形式化方法.David L. Shang,1958年生,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面向对象语言与环境.本文通讯联系人:吕建,南京210093,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作者单位:吕建 陆陪 于大川: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3吕建 陆陪 于大川: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 南京 210093David L. Shang:Motorola公司软件系统研究实验室 美国参考文献[1]Snow C R. Concurrent Programm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2]Andrews Gregory R, Schneider Fred B. Concepts and notations for concurrent programming. Computing Surveys, 1983,15(1):3~43[3]Stratford-Collins M J. ADA: A Programmer's Conversion Cours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82[4]Beaudouin-Lafon Michel. Object-oriented Languages: Basic Principles and Programming Techniques. London: Chapman & Hall, 1994[5]Arnold Ken, Gosling James. The Java Programming Language.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6[6]Hoare C A R. Communicating Sequential Proces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5[7]Yonezawa A, Briot J-P, Shibayama E. Object-oriented concurrent programming in ABCL/1. In: Norman Meyrowitz ed. Proceedings of ACM SIGPLAN Conference'86 o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Systems, Languages and Applications (OOPSLA'86). New York: ACM Press, 1986. 252~268[8]Goldberg Adele, Robson David. Smalltalk-80: The Languag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83[9]Johnson Ralph E. Documenting frameworks using patterns. In: Andreas Paepcke ed. Proceedings of ACM SIGPLAN Conference'92 o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Systems, Languages and Applications (OOPLSA'92). New York: ACM Press, 1992. 63~76[10]Nierstrasz Oscar, Tsichritzis Dennis.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Compos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5[11]Hoare C A R. Monitors: an operating system structuring conception. Communications of ACM, 1974,17(10):549~557[12]Lü Jian. Introducing data decomposition into VDM for tractable development of programs. ACM Sigplan Notices, 1995,30(2):41~46[13]Lü Jian. Developing parallel object-oriented programs in the framework of VDM. In: McGregor J D ed. Annal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Special Volum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Amsterdam: Baltzer Science Publishers, 1996. 199~211[14]Lü Jian. Sound and complete rules for data reificatio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1997,40(4):379~386(1998-03-30收稿)
|
[
"Sports",
"Computer",
"Agriculture"
] |
Computer
|
航空制造技术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5期 no.5 1999西门子数控系统在机床改造中的应用朱文伯 笪文俊[摘要] 阐述了用西门子数控系统对老设备进行改造时所采取的步骤及选型;分析了几种类型数控系统改造的特点。关键词: 数控系统 机床改造 类型及特点Application of SIEMENS NC System in Machine Reformation[ABSTRACT] Steps and retrofit adopted in reforming the old equipment by using SIEMENS NC system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formation by using some certain NC system are also analyzed.Keywords: NC system Machine reformatio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一般一台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在使用到15年左右就进入产品老化期,故障开始显著增加,这时需对旧机床进行改造,用新数控系统替换老数控系统。改造老机床与购买新机床相比,投资较低,而且又能增强系统功能,提高机床设备的技术水平与性能,提高原机床设备的生产效率,给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近几年来国内从事机床改造工作的企业越来越多。西门子工厂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是德国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自动化领域投资的第一家合资公司,独家负责西门子公司在中国的机床改造业务。采用西门子数控系统与驱动系统对老设备进行改造是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公司成立7年来,已对国内100多家企业的200多台数控机床进行了成功的改造,改造过的机床有数控车床、铣床、磨床、冲床、加工中心到深孔钻床、落地镗床、龙门铣床和自动化生产线,为用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1 数控机床改造的步骤对一台机床的成功改造一般分为3个阶段。1.1 调研及系统选型改造前必须对机床的结构、性能、运行状态、现有加工精度、特殊功能以及用户对系统改造后要求达到的性能进行详细了解。数控系统主要由控制、驱动和测量系统3部分组成。究竟是整体改造还是局部改造取决于上述3大系统的状况以及用户的经费。系统的选型与配置需综合考虑机床状况、用户对功能的要求、改造经费及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系统配置时,需对电缆长度、电机扭矩及额定转速、主轴功率、系统安装空间等细节予以充分考虑。1.2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包括改造部分电路设计、控制程序编制及技术培训。电路设计主要是设计新系统硬件与非改造部分的接口,然后根据加工时机床动作的控制逻辑,对PLC进行编程,确保机床动作正确并实现最佳控制,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室模拟。为了保证用户能正确使用、编程与简单的维修,需要对用户进行操作、编程、维修等培训。1.3 安装、调试、验收现场安装指安装新系统,部分或全部更换强电回路,重新设计机床操作面板,制作新法兰盘与联轴节,输入输出线改接等。完成上述工作后,即可通电调试机床,优化机床参数,调试各轴动作及辅助动作等。调试结束后,应进行试加工,考机并最终验收。2 西门子数控系统简介我们推荐西门子数控系统SINUMERIK 840C,840D,810D,802S,FM/NC,WF以及驱动系统SIMODRIVE 611A,611D,6RA24用于老系统的改造,它们能满足各种要求。(1)SINUMERIK 840C+SIMODRIVE 611A/D。840C是西门子公司的超级全功能数控系统,最多控制30个轴(其中最多6个主轴),具有5轴联动,蓝图编程,三维图形模拟,6个CNC通道,多CPU,网络接口等功能,PLC为功能强大的PLC135WB2。可控制模拟驱动、数字驱动或两者混合控制,特别适合于高级复杂数控系统的改造。(2)SINUMERIK 840D+SIMODRIVE 611D。840D是先进的全功能数字式数控系统,整个CNC(包括集成式PLC)缩小为单个模块并集成于驱动系统中,中英文操作显示 ,最多控制31个轴(最多31个主轴),PLC为S7-300,强大的插补功能使它能轻易完成多轴非线性插补,适合于卧式加工中心、龙门镗铣床、磨床、数字化机床及其他专用机床改造的要求。(3)SINUMERIK 810D+SIMODRIVE 611D。810D是全新数字化构造的控制器,包括NC,PLC和5轴(1个主轴)数字闭环系统控制(3个已内装的功率部件)。适合于小型车床、铣床、磨床或加工中心的全面改造,性能可靠。(4)SINUMERIK FM-NC+SIMODRIVE 611A。与SIMATIC S7-300一起使用,体积最小,最多控制5轴(1个主轴),可配用步进电机,中英文操作显示。特别适合于只改造数控系统而保留模拟驱动的场合,广泛用于数控车床、铣床、磨床及立式加工中心的改造。(5)SINUMERIK 802S,是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专门为经济型的数控车床、铣床、磨床及特殊用途的其他机床而设计的。(6)SIMATIC S7-300,M7-300。在一些PLC逻辑控制的机床改造中,S7-300及模块化工业计算机M7-300以配置灵活、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3 数控系统改造的类型按照原机床所使用的系统的情况,数控系统的改造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3.1 原机床为普通机床普通机床价格便宜,操作方便,但其所能进行的加工工序简单,效率低,对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将普通机床改造成数控机床,不但可提高加工效率,增加加工复杂型面等功能,还可实现多台机床与上位机的联网,利用CAD等技术增强机床的加工能力。将普通机床改造为数控机床,要同时进行机械改装和增加数控系统的工作,其中机械改装的工作量相对要大一些。机械改装包括:(1)拆除原机床的部分齿轮传动链;(2)将普通丝杠换为滚珠丝杠;(3)制作法兰盘,安装新电机。这种类型的改造由于原机床价格本身就已很便宜,改造所选用的数控系统一般为步进电机或低档次的交流伺服系统。如西门子的802S就是一种很适合于这种改造类型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802S系统的特点是:(1)中英文菜单显示,安装调试简便、快捷,操作编程简单;(2)目前使用的步进电机扭矩最大可到25N.m,适用于绝大多数普通机床;(3)有车床型、铣床型等多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改造周期短,现场调试时间1至2天即可,价格便宜,难度小,适合于对大批量机床的改造。3.2 原机床使用的是西门子公司的老数控系统西门子公司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研制数控系统的公司之一,在七八十年代陆续推出了SYSTEM5,SYSTEM6,SYSTEM7,SIN3,SIN8,SIN850,SIN880等多种数控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系统逐渐进入了老化阶段,故障率逐年上升,所需备件越来越难于及时供应且价格较高。对使用以上西门子系统的机床,若能用西门子新数控系统如SINUMERIK FM-NC,840C,840D等来进行改造,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故障率,免去备件供应的后顾之忧,而且由于新系统具有的一些新功能,如中文界面,网络接口,远程诊断等,可以使老机床经改造之后上一个档次。这种类型的改造我公司已完成了数十台,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如在哈尔滨某工厂用SINUMERIK 820替换SYSTEM7 系统的车床改造,在上海某公司用SINUMERIK 840C替代SIN8系统的深孔钻改造,在南京某汽车公司完成的WF723+OP27替代WF726+WF785的专用镗床改造等等。这种类型改造的特点是:(1)由于西门子产品结构、性能、使用的延续性,改造时除了将新、旧系统的接口进行转换外,原机床的PLC程序设计思想将被完全保留,原机床厂家的控制逻辑不会被改变,这一点对大型、复杂机床的改造特别重要。如我们在某厂完成的一台SINUMERIK 840C改造SIN8系统的项目,原机床有9根伺服轴,极其复杂的冷却控制,自动测量,五轴联动,附件头更换,手动、自动两套控制逻辑切换等,如果我们重新编制PLC程序,若没有原厂家工程师的帮助是难以完成的。(2)可以采用只改控制部分或控制部分、驱动系统全部改造两种方式,灵活性较大。(3)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器件,如电缆、插头等,从而减少这部分改动所需的时间。这种类型的改造一般周期不会太长,把握性大。3.3 原机床使用的是非西门子数控系统在国内早期购进的数控机床中数控系统种类比较多,有些数控系统由于生产厂家实力有限,产品不成熟,问题较多;有些数控系统的生产厂家已经不存在了,无备件供应;有些厂家的新数控系统控制部分和驱动部分是一体的,不能满足有些用户只想改造其中某一部分的愿望。西门子的新数控系统功能强大,档次齐全,可以解决以上所有问题。这种类型的改造特点是:(1)改造对象一般为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通用、不特别复杂的机床。我们曾改造过一台美国产MCN20加工中心,该机床有X、Y、Z、B、主轴等5根轴,48把刀链式刀库,双工作台,数控系统及驱动系统均为机床厂开发的产品,1981年产,1995年作为二手设备引进,因无备件已停机一年。改造采用西门子SINUMERIK 840C,原驱动系统保留,安装、调试及验收共4周时间,投入使用后效果良好。(2)由于重新设计机床的整个控制逻辑,改造所需时间稍长。3.4 原机床使用的是专用控制系统专用控制系统由于控制对象单一,需要专门设计,一般价格比较昂贵。用西门子通用数控系统进行改造可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不过专用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一般是冲床、磨床等,这类机床本身就属于复杂机床类,加上专用控制系统,改造难度大。我公司近年来完成了多台这种改造项目,如珠海某厂的专用冲床改造、南京某汽车厂的开卷线改造等。这种类型的改造特点是:(1)改造后的机床可以达到原机床的性能,但很难超过。(2)有一定的风险。专用系统可对某些信号进行特殊处理,实现某些特殊功能。如果改造前对原系统认识不足,性能了解不全面,很可能导致整个改造项目的失败。(3)用通用系统替代专用系统,费用可大大降低,如我公司在南京做的开卷项目用WF通用模块,改造费用不足专用系统的1/2。总体来讲,西门子数控系统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在国内的机床改造市场中占有了领先地位,得到了广泛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作者单位:朱文伯 笪文俊 西门子工厂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责编 根 山)
|
[
"Space",
"Economy",
"Education",
"Philosophy"
] |
Space
|
【 文献号 】4-364 【原文出处】《美术》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6 【原刊页号】28~29 【分 类 号】J7 【分 类 名】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106 【 标 题 】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 【 正 文 】 人的行为和艺术还是应该趋向健康和阳光本刊负责人 王仲行为,是人的思想支配身体产生的行动作为,他是活人的属性,并无什么神秘。一般的行为和艺术的行为的区别,是大多数有普通文化水平的人都懂的,谁也不会把淘气小儿的恶作剧划分到艺术领域里去。行为之为艺术,古往今来倒是有几项,如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统称表演艺术。以通常的符合形式逻辑的艺术分类学的常识来看,是不会把美术和表演艺术混为一谈的。近些年来,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混淆性思维流布中外,居然荒唐地把淘气的大人小孩的恶作剧也归艺术和美术一类,并誉之为“行为艺术”。此举并无任何创造性,本身倒很有点自我嘲讽的“行为艺术”的味道。但玩闹归玩闹,在严肃的艺术分类学里,如果要从“表演艺术”中再分支出一个“行为艺术”来,还需要有点逻辑根据。什么都想挤到艺术行列里来,连小孩撒尿和泥玩也想申请“艺术”的名分,那恐怕是不行的。据说,这种在公共场所搞光屁股杂耍的“行为艺术”,是为了把艺术还给人民,好像还有点普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崇高愿望似的。广大人民群众需要这种假恶丑的大展示大表演吗?!在西方资本主义铺天盖地的异化罗网中,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各方面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存在主义老生常谈的“苦闷与孤独”,正是这种精神际遇的典型话语概括。人在苦闷和压抑到极致时,是非要想出点什么反常的出格的行为举措来排遣和舒缓自己不可的,这正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揭竿而起的社会心理学动因。许多外国美术史专家认为,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具有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进步性,但这种“进步性”反了一个世纪资本主义,碰伤了一点资本主义的筋骨没有?马尔库塞认为玩世不恭的小资产阶级和胆大妄为的流氓无产者是社会解放的原动力,但用一群精神失衡的人去反资本主义,这无异于给资本主义调剂调剂单调的生活和舒舒服服地挠挠痒痒。假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具有反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那移植到社会主义社会来又会有什么“进步性”呢?现在已经来到社会主义中国的“食人”、“割肉”、“放血”、“自杀”等“行为艺术”,它又具有什么“进步性”呢?一些画不出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艺术青年,既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刻苦耐劳的敬艺练术精神,又焦灼于名利的诱惑,这自然就很容易加入到能够简易成名的“行为艺术”行列,这既能暂时舒缓心中的郁闷,又能期盼哪个国际双年展突然降来青睐。这使我想起隋唐禅宗简易成佛的一派(可说是禅宗的前卫派),不做仪式,不用念经,不要任何戒律束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能享受人生的甘美之杯,又能不劳而获的成佛当大师,这岂不美哉!我认为美术界的理论家们和艺术院校的教授、导师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要真正爱护艺术青年,引导他们“明明白白做人,老老实实从艺”,不要一味无原则地吹捧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牺牲精神”,以免误人子弟。人的行为是受思想倾向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倾向,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而思想倾向基本上就是两种,一种趋向真善美,一种趋向假恶丑。不要以为只要是有“独创性”的行为,就具有艺术价值,就可以称之为“行为艺术”。德国法西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假恶丑行为最为极端的形式,他们那些花样翻新的杀人方式,不能不说是具有空前“独创性”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不要说能否沾上“艺术”的边,简直就是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将永远受到世人的谴责!“独创性”要用在正道上,要用在正常健康的心理上。人的行为或艺术行为,还是应该趋向人道主义的真善美,趋向人性的健康和阳光。那种认为只有心理变态、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才能再现人性的深度,才是新美学新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种现代蒙昧主义。警惕“非艺术”的颠覆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范迪安各种以“艺术”之名,行“非艺术”之实的行为一度迅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它的危害性不在于针对某种艺术问题,而在于对整个艺术的颠覆。我们今天对西方艺术的过去百年里的发展历程已不算陌生。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有三个词是普遍被提及和运用的。一个是“现代”。这是西方艺术总体上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性质,其中积极的历史性成果已为我们所识并借鉴。另一个是“前卫”。它以超越形式语言规范的实验性为表面特征,更以在文化内涵上的探索性为根本特点。“现代”的艺术不一定都以“前卫”姿态出现,但“前卫”的艺术推进了艺术的“现代”进程,它本身良莠掺杂,只有经过历史选择和文化过滤,它有价值的精神方面和物态结果才成为文化总汇中的组成部分。再一个是“非艺术”。它经常与“现代”和“前卫”伴生并 备真正混同于 的现代其中,但 精神和实质上 前卫意并不具 识,因为它以否定艺术的价值、特别是艺术的创造性价值为目的,采用极端的手法和捣乱方式颠覆艺术。它要打破的并不是所谓艺术的“界限”,而是整个艺术本身,因此,它属于艺术之外的破坏性行为。对这三个词也即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种现象,我们不能混而视之,尤其不能把形形色色的“非艺术”行为视为“现代”“前卫”。在我们这里出现的“非艺术”行为,首先是对国外各种“非艺术”现象的抄袭和沿用。血腥的、残暴的、破坏的、敌意的、自虐的、施 虐的种种手法,在西方早已有之,这是“非艺术”行为不求其“新”、只求其“异”的基本特点,在某些行为者那里,甚至“异”得超过了西方的已有程度。这些行为的出发点完全不是建立在艺术发展史逻辑之上,也没有提出什么艺术问题或要解决什么艺术问题,其意义不在艺术之中,而是指向我们正在发展的艺术形式,向认真的、严肃的艺术创造进行挑战,以构成对艺术的颠覆。这类活动的策划人和组织者想必了解和熟悉西方艺术已走过的历史,知道这类“非艺术”行为的真正指向。让这类行为在中国发生,无非是针对正在朝着现代型态发展的整个中国艺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总的趋势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具有现代文化内涵和视觉样式的型态,不同年龄段的几代艺术家都从各自的角度发扬创新精神,以不同的方式解决艺术实践的各种课题。“现代”一词已不再是与“传统”对立的艺术样式,而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几代艺术家共同的文化理想,包括许多青年艺术家以“前卫”的意识对某些艺术问题进行真诚的探索,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要警惕的是,一些“非艺术”行为试图颠覆艺术在今日的存在价值和健康发展的中国艺术。艺术的异化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宏建最近,《美术》杂志社组织的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涉及到美术界一些极端的异常现象及理论界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重要问题,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应继续深入下去,开展富于学理性的研究和讨论。因为这样的研究和讨论,关系到21世纪中国美术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美术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下面,谈几点意见,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展开,今后再另写专文分别论述。首先,“行为艺术”来源于西方,所谓“玩尸体”、“自虐”、“虐杀动物”等“艺术”,都可以在10年前的西方找到原版。那么就应搞清楚,这些“行为艺术”现象产生在西方的社会,文化根因是什么?西方的“行为艺术”或“前卫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亦不例外。法国人杜尚于1917年送到美国展览的瓷便池,美国人卡布罗1959年在纽约举办的“偶发艺术”展,法国人克莱因在60年代和德国人博伊斯在70年代的“表演艺术”(Performance Art,即“行为艺术”),以及90年代表现死亡、性与尸体的“标本艺术”(SpecimenArt)等,都有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的根因。研究清楚西方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哲学、科学发展的复杂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躁动,那么上述种种所谓的“艺术”现象出现在西方,也就不足为奇了,也可以说,这些所谓的“艺术”现象只能产生在西方社会,必然产生在西方社会。第二,还应该从理论上搞清楚,产生于西方社会的诸如“行为艺术”之类的“后现代艺术”或有人称之为“现代艺术”的实质是什么?它们究竟是不是艺术?这就关系到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和界定了。有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反对给艺术下定义,实质是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一切都是艺术,一切都不是艺术”,“谁都是艺术家,谁都不是艺术家”。黑格尔早在19世纪初就曾预言,艺术必将死亡,将让位给哲学。从现实来看,西方某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已经在实践着黑格尔的预言。这是一个悲观的预言,一个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也包括艺术发展历史的悲观的预言。我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只要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艺术就不会死亡,艺术的发展也不会停止。西方当下的“行为艺术”、“标本艺术”等实质上是非艺术、反艺术,是艺术的异化,是人类艺术漫长的发展史上的一个短暂的现象,必然要复归到艺术本体上去。这里就需要搞清一些基本的、重要的理论问题:什么是艺术? 要 审什么是 美?什创造或 么是美创新? 和 审艺术需 美?等要不需 等。第三,“行为艺术”等现象已不是西方的情况了,也不是简单的鹦鹉学舌或邯郸学步了,已经发生了变形和变种。90年代初的所谓“政治波普”以及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极端的“艺术行为”或“艺术活动”,表面上看是出自几个年轻的艺术家,实际上发端于几个年长的策划人,他们对每一次极端的“艺术活动”都有自己明确的“策划思路”。研究这些策划人的“语境”、“文本”、“理论”主张和具体“策划思路”,可以深化当前的讨论。
|
[
"Art",
"Military",
"Communication",
"Computer",
"Mine",
"Sports",
"Energy",
"Enviornment",
"Literature",
"Agriculture",
"Education",
"Space"
] |
Art
|
【 文献号 】2-228 【原文出处】东方丛刊 【原刊地名】桂林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196~217 【分 类 号】J2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812 【 标 题 】潇洒与飘逸的极致 ――对绝句①艺术的美学分析(注:本文所论绝句是指近体诗中的绝句,亦即“律绝”,不含“古绝”。)【 作 者 】刘承华 【作者简介】中国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部 刘承华 【 正 文 】 绝句在唐以后的古代诗歌中是一种使用得非常频繁的格律诗体,特别是在唐代诗歌中,它与律诗一并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最充分地显示了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前人对绝句的论述大都局限在具体的诗歌作法方面,且比较零碎,缺乏一种整体的理论视野和细致的美学分析。本文拟在这一方面作些尝试,对绝句艺术作一不求全面但尽可能深入的美学阐释。一、线性的律动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绝句是近体诗(格律诗)的一种,它与律诗和排律鼎足为三,构成近体诗的丰富世界。近体诗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严格的音律和句式要求。正是这种严格的音律和句式要求,才保证了近体诗具有一种比较统一而且稳定的美学特质。相对来说,与律诗的兼备网状织体和绵密稳实的美不同,绝句所具的则是单线性律动的、圆柔的、富于弹性的美。元代杨载:“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杨载《诗法家数・绝句》),说的就是这一美学原则。杨慎也曾说过:“唐乐府本自古诗而意反近,绝句本自近体而意反远。”(引自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这里的“近”是指诗所表现的内容切近现实,且明朗清晰,这是古诗所普遍具有的特征;“远”则指诗的内容已经融化到它的音律之中,转以韵味的形式呈现出来,故而不太明朗清晰,显得与现实较远。这种由“近”到“远”,由“言志”到“韵味”的转换,正是中国艺术与美学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一转换的核心,是文学与艺术日渐由外在的音乐性装饰转而追求自身内在的音乐性表现。唐以前的诗歌大多来源于乐府诗,而乐府诗大多是歌唱的,歌唱中的音乐性掩盖了诗对自身音乐性的发现和开掘。而当诗歌一旦脱离音乐获得独立,它便立刻显出自身的先天性不足。于是便有人起而对诗的本身的音乐性进行研究、探索和试验,为诗歌制订出一套普遍适用的规律,这就有了沈约的声律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将诗歌对音乐性的追求转向自身内部,从语言的声调和音韵变化中见其内在的音乐性。唐代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正是这一理论的产物。在近体诗中,诗歌自身的音乐性规律对于诗歌自身的美学特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诗歌艺术的灵魂。所以,要了解绝句那“婉曲回环”的美,首先就必须对它的音律规则进行分析。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从平仄安排中见出弹性的美中国古代绝句是用汉字作成的。汉字在读音上声调的升降变化,决定了由汉字组成的诗句天然地具有一种音韵的律动,能够产生音乐性的效果。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种,中国的音韵学将它们分为平、仄两大类:第一声为平,后三声为仄。然后由平仄的配合组成最基本的诗句格律。根据古代诗学的原理,平仄的组合必须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诗句中的平仄应该有规律地交替出现;(2)应该尽量避免孤平、孤仄。按照这两条原则,我们即可得到四种绝句的首句句式:(1)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然后通过五、七字对调的方式,产生出另外两种入韵式为:(3)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4)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述两条原则,第(1)条不难理解,因为如果平仄不是有规律的交替出现,诗句的旋律线就会变得要么是一条直线,要么是一条杂乱无章的曲线,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出音乐的美。第(2)条乍看似乎与前条矛盾,但实际上是对它的十分必要的补充。如果没有第(2)条,诗句则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其平仄安排变成:仄平仄平仄平仄,或者:平仄平仄平仄平。这样的诗句,其旋律线是折线型的,机械、呆板,没有弹性,所以读起来拗口,缺少美感。加上了第(2)条,有了避免孤平孤仄这一原则之后,情况就不大一样。由于要避免孤平孤仄,所以无论是平还是仄,大都要在自身出现之后立即再重复一到两次,这就使平仄的时值得到延长,使原来的折线因其延长之后成为一条曲线,避免了由急速转折所造成的棱角;又因为平仄在其出现之后随即重复一次,重复就是弹跳一次:仄的重复是下行的弹跳,平的重复是上行的弹跳,这又使得这条曲线获得了弹性。即使在实际创作中有时会出现孤平孤仄式的“拗句”,那也往往要加以补救的。其补救的方法是: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之后,必须在该句的另一个地方或它的对句当中补上一个平声,目的也是使这一曲线舒展圆柔,富有弹性。弹性是一种内在的张力形式,它是中国艺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特质。中国古人特别强调诗的音律应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应该竭力避免局促和平直,就正是出于对这种弹性和张力的重视。(二)从对粘原则中见出灵动的美首句完成之后,接着所要进行的是对以下各句的接续工作。这个工作在古代诗学中称为“对”、“粘”。由第一句产生出第二句用的是“对”,由第二句产生出第三句用的是“粘”。“对”的原则是平对仄,仄对平;“粘”的原则是平粘平,仄粘仄。这样,我们就可以由第一句推衍出以下各句:(1)由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可对出第二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再由第二句粘出第三句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但近体诗的押韵规则是:①全部押平韵,②2、4句必韵,1句可韵可不韵,3句不得押韵。这样,第三句的最后一字就不能是平,而只能是仄。这就需要对它进行变通。变通的方法,是将该句的五、七字对调。这样得到的第三句便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然后再根据“对”的原则推出第四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一首标准的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的七言绝句格式便产生出来。它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依照同样的对粘规则,我们还可以推出其他三种标准格式:(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入韵式的格式,只须将首句的五、七字对调即可,余皆不变。即得:(3)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4)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绝句的基本格式,都是由对、粘的方法产生出来的。对和粘,实际上就是用对应和重复的方法从前一句推出下一句:从一到二句和三到四句用的是“对”的方法,从二到三句用的是“粘”的方法。这样,通过对、粘就可以将每句的具有弹性的曲线线段连接成一条既有规则、又富于变化和动感的圆柔婉曲的线性旋律,使之具有一种变化灵动的美。由对、粘所生出的绝句之所以能够产生变化灵动的美,是因为在对、粘的规则中还具有下面两个变通手法:(1)在对应、重复的规则中又富有变化。就“对”的方面说,在首句入韵式(实际创作中大部分绝句的首句是入韵的)中,一、二两句的“对”即在规则中有了变化(首句五、七字对调);就“粘”的方面说,则所有的绝句,其二、三两句的“粘”也是在规则中作了变化(三句五、七字对调)。这无疑使绝句的音乐性旋律在规则中又体现出变化,在格律中又体现了自由,给绝句增添了灵动的美。(2)绝句的平仄规则允许通融。在实际创作中,对平仄格律的使用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自由度,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条规定虽然表述得绝对了点,在实际创作中并非这样简单,但在大体上还是适用的。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对“对粘原则”的否定,实际上则正好是对它的补充。它不仅是为了适应创作中严格遵守格律的困难,不得不作如此妥协;更重要的是,这种变通可以给诗人提供较为广阔的自由度,使绝句的旋律线在规则之中又能千变万化,制造出“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灵动的美。(三)从衔接方法中见出圆柔的美对粘是由上句产生下句的基本原则,它是在规则之中又富有变化。那么,这四句之间,它们的衔接处效果如何?这个问题,我们只要读上几首绝句就能够回答,它们的衔接自然、光滑、柔和,是十分的“圆”。正因为衔接光滑、柔和,故而才能够形成一条连贯的、富有灵动之美的曲线。它们是如何衔接的?概括地说,只有两种情况:(1)采取同声线型顺接的方法。所谓“同声相接”,是指下一句的首字与上一句的尾字是同一个声调,上句是平收,下句则平起;上句仄放,则下句为仄起,形成一条连贯而平滑的曲线。如仄起首句入韵式,其格律如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里,第二句的首字与第一句的尾字,第三句的首字与第二句的尾字,以及第四句的首字与第三句的尾字,都是同一声调,所以其衔接光滑、柔和,没有棱角。但是,首尾全部同声相接,在绝句中仅此一式,其他三种格式均非如此。但这并不妨碍绝句衔接中具有圆柔的美,因为它还有另一种衔接方法:(2)采用异声圆型转接的方法。在非仄起首句入韵式的三种标准格式中,它们都未能以同声线型顺接的方法接句,这是否意味着它们的衔接不是光滑、柔和的呢?不是,它们的衔接线仍然光滑、柔和。为什么?这是因为它们采用了异声圆型转接的方法接句。所谓“异声圆型转接”,是指下一句对上一句的衔接,虽然不是同声相接,但却是非孤平、孤仄式的异声转接。例如平起首句入韵式,其格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一格式中四句之间的衔接均为异声转接,但因为其转接的前后均避免了孤平孤仄,故而其旋律线是两条具有弹性的曲线,其异声衔接也就显得光滑、柔和,没有棱角。唯一例外的是在二、三句的衔接处出现了孤平,但由于这两句不是以对的方式,而是以粘的方式接句,粘的重复可以弥补由孤平所造成的棱角,使诗句的衔接仍然光滑、柔和,仍然是有圆柔的美。(四)从叙述结构中见出飘逸的美以上三者都是从绝句的音律安排上见其线性的美学特征。实际上,在其他方面也可以见出这一点。比如从它的叙述结构来看,同样具有线性的美学效果。绝句的叙述共有四句,这四句的结构是单线贯通式的。这一点我们只要将它与律诗加以对比即可明白。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就音韵方面说,它与绝句没有什么差别,但就叙述方法与结构来说,则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律诗二、三联中的两句必须对仗。一般来说,律诗的一联两句的叙述结构是单线型的,第二句是紧承第一句而来,构成一条曲线。而到二、三联的四句,叙述便由动态转为静态,因为这两联对仗句,一般是每联两句来叙述一件事情,只不过上下句各从不同的角度叙述而已。这样便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状或立体结构,使叙述有了停顿。所以,在律诗中,一旦出现对仗,叙述的结构往往就不再是单线贯通式的,而变成网状交织的或立体状的了;同时运展过程也就不再是动态的“游”,而是变成静态的“观”了。两个对仗联过去后,进入第四联,诗句才又回复到单线型的轨迹中去。例如李白,他是一个极富动感的诗人,这只要读一读他的诸如《早发白帝城》等绝句即可明白。然当他一旦写作律诗时,他就不得不在中间两联停顿下来,进入网状立体的叙述结构。他的《登金陵凤凰台》,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是单线型的,是游动的。但到第二、三联,出现了对仗句式:“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和“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就变成网状立体的了,因而也就出现了静止和停顿。只到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才又回复到单线型的叙述之中。所以,中间的两联是律诗的特色所在,也是它的根本所在。看一首律诗是否成功,主要就看这两联写得如何。古人曾说:“七言律最宜伟丽,又最忌粗豪,中间毫末千里,乃近体中一大关节,不可不知。”又说:“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整严而极流动,乃为上则。”(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都可见出古人在七律上对中间两个对仗联的重视。与此不同,绝句则始终保持着单线型的叙述结构,是单线贯通式的。有人说,绝句就是律诗的一半,将律诗腰斩为二,就成为两首绝句。这从平仄格律来看是能够成立的,但从叙述结构来看则不能成立。从叙述结构看,绝句应是律诗抽去中间两联的产物。因为绝句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它不追求对仗,而是竭力造成一种非对称性、非静止性的、单线流动的美。这并不是说,绝句绝对不能对仗,而是说,一旦有了对仗,就会破坏绝句本身的特质,使之减少了绝句本身的美。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人称为绝句,但因其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使用了对仗,破坏了绝句所应有的单线游动的美,故而常遭后人议论。明代胡应麟就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神韵无伦。‘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雄浑绝出。然皆未成律诗,非绝体也。”(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胡应麟只说它“非绝体”,而未说它为什么“非绝体”。其实,道理即在我们上面所说的对仗上,就在其叙述结构的非单线化、非游动化。正是因为绝句有这样一些特殊的规则,以及由这些特殊规则所体现出来的单线型的、弹性化的、非对称的、圆柔的、且富有变化的线性律动,才构成了绝句的特殊的张力结构和韵律形式,造成绝句的灵动的美。一首律诗是一座建筑,一首绝句则是一首乐曲;前者是凝固的、立体的、静态的,后者是游动的、单线的、变化不定的。绝句那灵动飘逸的审美特质,首先即源于此。二、大写意的风韵正是由于律诗的叙述结构是网状的、立体的,而绝句则是线性的,律诗所体现出来的是类似于工笔画的美,而绝句所具的则是一种写意画的美。这两种美有什么不同?工笔画的美,亦即由网状的“面”或“体”所造成的美,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铺叙性,即对一件事物的描写和叙述不是仅仅从一个角度,而是多角度、多方位地对一个对象作铺陈排比式的、静态的刻画。与之不同,绝句的单线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对事物的形象精雕细刻,而是转而对它的精神、气质进行简洁、传神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音乐性。这种描写是比较概括、比较抽象、比较疏宕、比较随意的。就好像绘画,用工笔画画一只鸟,它能够精细到鸟身上一根根羽毛都画得非常逼真,而写意画只须了了几笔就能够完成它。写意画弃绝了精雕细刻;它只是写其“意”,而不去摹其“形”;它只是用简单的笔触,而不是用繁富的笔墨。所以,与律诗相比,绝句应该是一种特别的美,这特别的美正类似于文人的写意画。绝句的这一美学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从简省的笔墨中见出概括的美“简省”是指绝句所表现的东西少,所使用的笔墨少,它与复杂和繁密相对。由于绝句的篇幅小,文字少,故而不允许它对所表现的东西精雕细刻。绝句一共只有四句,它无法承担精雕细刻的重任,即使把这四句全部用上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样写出来的绝句就会显得凝重、呆滞、呆板,失去绝句所固有的灵动的美,结果只能是一首“死绝”。这样的写作,对于绝句来说是一大忌,因为绝句有它独特的审美要求。绝句的特殊篇幅所带来的这一审美要求,决定了绝句诗人必须用最俭省的笔墨来表现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在绝句当中,比较优秀的,传颂千古的那些名篇,其笔墨往往都极为“简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的是送别友人时对友人的关切、不舍之情。开头两句“渭城朝雨yì@①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送别的环境,属于场景描写,下面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才转到正题,来写送别的感情,但也只是粗线条地、概括地写其情态意绪,没有详尽地铺写此时感情的具体内容。作者只是在这里轻轻地画上一笔,只用了一个劝酒的动作和一个内心的意念来表达此时的心情,抽象、概括、简洁,却传了神,写了意,使这首诗情韵袅袅,余味不绝。被誉为唐代三大绝句圣手之一的李白,其绝句写作更是从不铺陈排比、精雕细刻,而是写意传神,十分简洁明快。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即谓此。他的绝句《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前面两句只是叙述事情的缘由,轻松、明快而流畅,没有出现很明显的离愁别绪。自然,抒情的任务就只能由后面两句来完成。可是后面两句却一转转为写景了,没有对离别之情进行正面刻画,但其情感却写得非常充分。它通过帆影的远去和江水流向天际这两个动态,把诗人自己的心情意绪拉向远方。没有明确地说出情感的内涵,但却写出了情感的伸展和张力。显然,这不是铺写雕刻的结果,而正是传神写意的产物,是通过游动的景物来写出内心的意绪。不去摹其“形”,而是写其“意”,这就是概括性。我们如果将这首诗与他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不同。《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粗线条的,是泼墨的,是写意的,通篇没有精雕细刻的地方;而《登金陵凤凰台》则不仅写其意态神韵,而且有精雕细刻之处,这便在它的二、三两联。因为它是七律,所以无论从篇幅还是美学要求上,它都不仅允许,而且必须这样作。中间两个对仗联给你干嘛?就是让你在这里显示你的匠心和功夫,让你在动中显静、粗中显细,在泼墨写意中见出精致缜密的美来。所以,律诗头尾四句是写意的,是粗线条的,是流动的,而中间四句则是工笔的,是精雕细刻的,是静态的。绝句就是把这中间的四句抽去,只留下首尾两联那简括的、粗线条的、写意的部分。(二)从疏宕的布局中见出空灵的美所谓“疏宕”,就是诗歌所表现的空间当中时空的跨度比较大,就是尽量不把诗句的容量空间填满,而是要留有相当的、充分的空白。在中国绘画当中,工笔画的笔墨、线条和物象是比较繁密的。工笔山水画主要是靠其密密麻麻的皴法来显示其明暗对比和立体效果,所以,它的景致、笔触和线条是密的。而在写意画中,其山水的表现基本不用皴法,只用寥寥几笔勾出山、水、树、亭的轮廓,并通过这些轮廓的勾画见出用笔用墨的节奏性和韵律性变化,使画面获得生气和生命。在这类画中,笔墨和布局都是疏宕的,是简洁的,其画面是写意的,充满音乐感的。写意画不太追求空间的立体性,而是倾向于将立体的空间平面化,转以平面的线条律动和笔墨节奏来展示一种生命状态。写意画的这种表现方法在绝句艺术中体现得也十分明显。我们都熟悉杜甫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比较密的:在窗子这样大小的“画幅”中,两只黄鹂,一片翠柳,在空白处有一行白鹭飞向天空。应该说,这是一幅比较密的画面。但是,诗人为了使诗能够在密中显出疏来,便在后面两句突然把镜头拉长,获得一片远景,将所表现的空间与时间尽量地拓展:“窗含西岭千秋雪”是时间上向历史的纵深处拓展,“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在空间上向四周处延的拓展。这样,时空便一下子被拉大了。如果没有后面两句,那么所写的就会是一幅比较繁密的窗式小品,而且带有工笔画的格调。但是将它的时间空间拓展以后,这幅窗式小品就被放置在一个比较广袤的时空背景(千秋雪,万里船)之上,画面就显得疏了,空白便出现了。如果没有后面两句,或者后面两句仍然静态地去写一些与前两句相似的近景,那么整首诗就显得太密。太密,就会失去灵动,就会流于板滞,就会使生命的活力受到窒息。这样的处理在绝句中非常普遍。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开头两句很密,14字写了八个景物:黄莺、绿叶、红花、碧水、村庄、山脉、酒旗和风等,所以在后面两句就必须使它变疏。作者的处理是:将前面所描绘的画面放置到一个广袤的历史空间中去:“南朝四百八十寺”,一下子向历史的纵深处回溯,使时间的跨度大大加长,这样,前面较密的画面便会出现大片的空白,变得疏放起来,让诗中的气韵有运展、回旋的余地。与之相似、但稍有区别的绝句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开头两句也是很密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4字也写了八个景:落月、啼乌、霜、江水、枫树、渔舟、灯火和眠客。如果下两句仍然以这样高的密度继续写江夜景色,这首诗就会显得过于绵密,因而显得拥挤、板滞,从而失去灵动之美。所以作者的处理是:宕开一笔,不再去写类似的景致,而是转写远处寒山寺的钟声悠悠荡荡地传到客船之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里是两句14字只写一件事,一个景,它不仅通过对钟声的知觉使画面的空间得到拓展,更重要的是在较繁密的描写过后,只疏疏的一笔便另外开辟出一片空间,使画幅有了空白,有了间隙,有了回旋的余地。就好像山水画中在一边以较密的笔墨画出山、亭、树、人等景物之后,又在画幅的另一边画出一缕长长的白水,或一片蓝蓝的晴空中画上一行朦胧的雁影,使画幅疏空起来,获得一种空灵的美。(三)从远引的张力中见出超逸的美“远引”意即向远处牵引的张力形式,是指在诗的创作中由诗的空间伸展、线条游动、意念目标等形成的张力方向均指向远方,向远处延伸,使空间时间化,线条流动化,有限无限化。中国艺术中的空间从来不是一个绝对的、纯粹的、静止的、封闭的、几何形的空间状态,而是一个大大地时间化了的空间,一个游动的、开放的、试图打破现存空间格局的空间状态。中国艺术的这一美学特质在绘画中表现得比较直观,在诗歌中表现得较为含蓄,但只要细心体味,也不难见出。中国诗歌的空间形态也与绘画一样,是一个时间化的、弯曲的、线型的、向远方伸展或向四方拓展的空间形态;而绝句中的空间处理则更类似于写意画中的空间形态,其时间化、线条化和向远方伸展的特性更为明显和突出。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面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现的是一片空间。但这一片空间因其船的远去和江水的向天边流去,使得本来是静止的空间游动起来,并伸向远方。这种空间的游动在表现上很有力量,它自身所形成的这种张力牵引着人的情感意念也向远方伸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是由空间的游动而获得远的感觉的,只不过不是通过空间的时间化,而是通过空间的移换获得的。前面两句“渭城朝雨yì@①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写的是送别的环境,是实景描写,其空间是比较小的,有边界的。到后面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把它移置到未来的一个空间。这“西出阳关”便是一个场景转换,它好像写意画中的一缕长水,又好像草书中最后拖得长长的一捺,把人的思绪引向远方,趋于无限,使诗人对友人前程的担忧和关切之情得到写意性的表现。实际上,在诗歌中,空间的伸展、游动都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情感意绪,是一种诗意的无限延伸。刘禹锡的《乌衣巷》则在另一个意义上获得了深远感。该诗的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写的是两个实景,比较具体,空间也比较小。应该说,这两句诗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出色之处。但是到后两句,情况就大不一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里,时间突然地向前拓展,一直上溯到几百前的东晋时期,追溯到王导、谢安等显赫一时的豪门权贵,然后再拉回到当前的现实之中。这样便打破了既有的空间格局,使诗的表现获得了一种巨大的历史跨度,使本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景物描写溶入了一种巨大的历史沧桑,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同时,也由于时间的向上回溯,在读者的审美空间上也增添了一种使思绪深化和延长的深远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以空间的时间化来产生“远”,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以空间的转换来产生“远”,而刘禹锡的《乌衣巷》则是以时间本身的伸展而获得“远”的。但虽是时间本身的,却在感觉上仍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时空本来就是一个统一体。就美学上说,绝句总是在追求着一种“远”的效果。“远”在意义上表示深邃玄远,在动势上表示飘逸灵动,在意念上表示超尘脱俗。绝句将此三者兼而有之。正因为这一点,杨慎才说:“唐乐府本自古诗而意反近,绝句本自近体而意反远。”(引自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之所以说绝句体近而意远,就是因为它自身所具的这种空灵写意的美。杨用修这里所说的“近”就是实,“远”就是虚。绝句的写作必须做到实中透虚,实外有虚,实后化虚,虚实结合,而其根本则还是一个“虚”字。立足于“虚”,善于用“虚”,才能发挥绝句那独特的美。这种独特的美来自“远”对“虚”的接近,从而突破既有状态(即诗中已经实写的那个空间状态),制造出一种“脱出”和“游走”的态势,以获得超逸的审美感受。绝句艺术之所以要从“远”中求得一种灵动超逸的美,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受到道家与佛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人在其现实的生活中是遵循着儒家的法则运作的,而在其内在的精神生活中遵循的则是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胡应麟说:“曰仙、曰禅,皆诗中本色。惟儒生气象,一毫不得著诗;儒者语言,一字不可入诗。”(《诗薮・内编卷五》)这是因为,道家与佛家是以出世求解脱,是以远离现实的藩篱而求得自由的境界,这与艺术,包括诗中的绝句,其精神旨趣完全一致。绝句中由单线条的延伸所造成的由近到远、由此在向彼在牵引的张力结构,与中国人内心的这种希冀、企盼正好相合,是这一心理倾向的最完满的外化形式。三、“转”的魔力绝句中的“转”,是指在一、二句之后,诗人突然宕开一笔,脱离原来的话题,而去转写别一件事件,或从别一方面进行描写。它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时空上的转,是指从一个时间转到另一时间(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或从一个空间转到另一个空间(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二是内容上的转,是指所表现的内容(如景物、事件、道理、情感等)之间出现转换,或由景物转到事件,或由事件转到说理,或由说理转到情感,等等;三是手法上的转,是指所用来表现内容的手法(如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之间的转换,它往往与内容的转换相配合,结合成一种表现类型上的转换,如从写景转向说理,从叙事转向抒情,从叙事转向写景等;四是风格上的转,它是指诗歌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类型(如疏密、浓淡、虚实、动静等)之间发生对比性的转换,或是由密到疏,或是由浓到淡,或是由实到虚,或是由静到动等等,反之亦然。总之,转就是要求人们在写了绝句的第一、二句后,必须出现一个转换和变化,以避免平直的叙述结构。“转”可分为“圆转”与“折转”两种类型。折转是由刚性的对比所产生的,它有棱角。一般说来,中国艺术较少使用折转,而在西方艺术中,折转的使用则较为普遍。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大部分是用刚性对比方式组成的,它或者是慢―快―慢式,或者是快―慢―快式,其转折棱角分明。与之不同,中国艺术则多用圆转,音乐如此,诗歌也是如此。绝句中的转折更是以圆转为主,而很少使用折转。圆转是由弹性的对比所造成,故而转中有顿,折中有圆,断中有连,所以它没有棱角,呈圆柔状态。我们说过,绝句在第三句的转是从诗所表达的内容上讲的,但是从平仄音韵上说,这里使用的则是“粘”。“粘”的原则是“同声相粘”,这样所构成的第三句便是对第二句的重复,重复便能造成弹性。所以,内容上的转折在这里得到音乐上弹性重复的缓冲,便会形成圆柔婉曲的效果,使转折趋向于圆转。同样,在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之间,也有类似的情况,不过互相对调了一下。从音乐上说,这两对诗句都是以“对”的方式连接起来的,而对的原则是“异声相对”,故而是包含着对比的。但从内容上说,它们则一脉相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这又形成一种缓冲,使其轨迹线光滑圆柔而又富有弹性和张力。“转”在绝句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律诗中也有转,一般在第三联,但其重要性远不如绝句。由于律诗的篇幅比较长,故而有的转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模糊,但效果也很好,它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弥补。而在绝句中,转则必不可少,否则诗作就会缺少起伏和韵律。转能够使诗产生弹性和张力,获得一种跃动感,从而赋予诗歌以生命和灵动。这一点,古代的诗人们也早有认识,并概括过这方面的规律。在古代美学中,起承转合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结构原则,绝句也不例外。在绝句中,第一句是起,即开头;第二句是承,是指接着前一句讲,而不是重复着讲;第三句是转,是转过原来的话题,而去写另一件东西;第四句是合,是对全诗作一总结和收束。在这里,承与合也很重要,但更重要、更见效果的还是转。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诗法家数・绝句》)在绝句当中,往往一、二两句比较平常,但只要第三句转得好,就能有奇迹出现。所以,转曾被古人看成是绝句创作中一支点铁成金的魔棒,是绝句结构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手段。“转”之所以会有如此神奇的功能,是因为转能够创造出许多新的审美特质,是诗歌的灵魂――韵味和张力得以产生的重要机制。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对比中造出衬托的美转的功能首先在于它可以造成一种对比。对比可以转平为奇,以平见奇,使平中出奇,使之产生一种衬托的美(或者是反衬的美,或者是陪衬的美)。在著名的绝句作品中,有许多即具有这样一种美。北宋司马光的一首绝句:“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就到山顶上。乾坤只在掌ná@②中,四海五湖归一望”,即可作为这方面的典范。这首绝句的前两句所写空间非常窄小,只是写了自己低着头十分吃力地爬山的情态,应该说是极平常的诗句,甚至是有点不像诗的诗句。但是到三、四两句一转,境界顿然开阔,显得极有气魄。这里的关键就在转。擅长绝句的人,有时为了突出后面的转,还故意让前面两句显得平常无奇。这样到了三、四句时,陡然一转,才能使诗变得奇特起来,以加强它的效果。如果前两句就写得很妙,那么后两句就无用武之地,无法使之突出。因为只有前面的平,才能够衬托出后面的奇,使后面的奇显得更奇。转确实能够使极为平常的诗句焕发出耀人的光彩,产生点铁成金的效果。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一些诗,如刘禹锡的《乌衣巷》等,都是在不同的程度上运用转中的对比来达到这一效果的。对比的功能在绝句中很普遍,绝句中的转折大都具有对比的性质。司马光的那首是用前面的一、二句来反衬三、四句,也有用后面的三、四句来反衬前面的一、二句的。但实际上它们总是在互相衬托,互相对比,在对比、衬托中见出诗句的奇妙。表面上看,司马光的诗似乎仅仅是由前两句来反衬后两句的,但实际上后面句也对前两句起了衬托作用,没有后两句,那“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就到山顶上”就很难说是诗;有了后两句,我们才会感觉到前两句实际上也是写得很妙的:司马光写此诗时已是个老者,爬山当然是吃力的,必须拿出全副精神和注意力才行,所以他所写的空间和境界都很小:他只顾埋头爬山,而无暇顾及其他了。到了山顶,任务完成了,轻松了,自由了,这时才会有气势磅礴的后两句。所以,前两句是靠后两句的衬托才具有美的价值的。实际上,这样的现象在绝句中是极为普遍的,前面所说的风格上的转换就有许多具有这样的对比功能。比如浓淡对比,疏密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等等,都能产生一种衬托的效果。由淡而衬托出前面的浓,又由浓来衬托出后面的淡。由疏来见出前面的密,又由密来衬托出后面的疏,如此等等。张继的《枫桥夜泊》,前两句写了八个景物,很密,但到后两句一转而为疏了,只写钟声从远处传来一件事。疏与密形成对比,产生衬托的美。杜牧的《江南春》则体现了浓淡的对比:前两句写了绿、红以及酒旗的杏黄,其色彩应该说是浓而艳的,但到后两句一转,将这一切都置于朦朦的烟雨之中,使景物变得模糊,色彩变得轻淡了。这是浓与淡形成对比,产生衬托的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用的是虚实的对比: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当时的实景;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一转写想象中的将来,是为虚景。一虚一实形成对比,互相衬托,加深、加强并延长了诗所要表现的情感。王维的诗句《鸟鸣涧》则写了动静之间的对比。“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写静,写无声;“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写动,写有声。动静形成对比,互相衬托:动因静而愈显其动,静也因动而愈益显其静。所有这些,都包含着由对比而产生的衬托的美。(二)从顿挫中造出充溢的美转在诗句的进行中可以造成一种顿挫。所谓顿挫,是指诗在表现一个事物时突然停顿或中止下来,转而去述说另一件事。在绝句中,一般第一句开始叙述一件事,第二句仍然接着讲下去,但到第三句时,突然中止了前面的话题,转而述说另一件事,这就造成了顿挫。因为读者在读了一、二句后,已经形成一种阅读惯性,这种阅读惯性驱使着读者继续沿着原来的思路向前延伸。可是出乎意料之外,作者却戛然而止,转而叙述另外一件事了。这样,在二、三句之间便形成一个停顿,使前两句成为一个自足的段落。顿挫就是指这种停顿。停顿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起增强节奏的作用。我们在读诗时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顺着诗的音节的变化和诗意的推进,我们全部的思想和情绪也跟着它变化和推进。当我们读了第一、二句时,我们的思绪是在一条直线上进行,但是如果读到第三句突然转了个道时,它就变成一个转折,这个转折有时候就表现为顿挫,即戛然而止后再去写其他东西。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在阅读前面一、二句时所酝酿、蓄积起来的情感和所激发起来的生命律动,即一种“气感”,到了第二句结束时却因其突然中断而形成一种不得已的收束,把它向内挤压、蓄积,不使它释放,从而造成一种内在的张力,给人以充溢饱满的感觉和含蓄未尽的效果。没有这一转,诗意的推展就会成为一条直线,其绸直之气就会鼓荡而出,形不成节奏和起伏,形不成内在的韵律和张力。这就像音乐中的散板,因为没有节奏,其旋律处于一种松弛状态,是谈不上韵律和张力的。节奏就是有规律的停顿,就是“力”作一张一弛的交替变化。所以,十分强调音乐性的绝句自然也重视节奏,它的平仄安排就是一种节奏。但这只是小节奏,此外还有较大的节奏,那就是二、三句之间由转折而成的顿挫,这是一个较大的停顿。由于绝句篇幅较小,故只能有一个这样的停顿。绝句中有了这种顿挫,我们读起来就会感到气势充沛,精力弥满。如果没有顿挫,就形不成张力,就不会有神完气足之感。这和唱歌很相像。会唱歌的人很善于节制,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发声,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才有力度。这节制就是制造顿挫,也就是制造张力。如果始终是直条条地喊叫,虽然音量很大,却没有韵律,也没有力度。在发声时是否善于节制,是衡量歌唱家和一般业余歌手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中国绘画也经常运用顿挫,在写意画中,画家们特别强调“意到笔不到”的效果。这“笔不到”,就形成一个脱节,脱节便有了顿挫。因为中国画的灵魂在于它的运笔用墨之中所包含的生命律动和力的气韵,它需要有断笔使其有顿挫,有节奏,使其形成饱满充溢的内在张力。(三)从断续中造出舒展的美“转”可以造成思路的暂时中断,形成继续。继续与顿挫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异的地方。断续是指诗意的推进到某处突然中断另写他事之后,作了一个迂回,又回到了原来的思路之中,与前面呼应。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第一、二两句是单线承接的,它是一个平滑的线条。但到第三句则宕开一笔去写想象中未来的某一天在某一个场景中两人相会的情景,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有了转换,这就使原来的叙写在此中断。但到第四句,诗意却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回复了前面的“巴山夜雨”,作了“合尾”,这就是续。这个续既对开头进行呼应,同时也是对它的延伸和加长。正是从这一断一续之中,诗意的运行变得圆柔舒展,有悠远飘逸的效果。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前面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写诗人在船上所看到的实景,到第三句顿然一转,转而去写寒山寺的钟声从远处传来,这是从近景推向远景,从视觉转向听觉,是为一断,亦即一个迂回。但在第四句则又回到了开头的场景――客船,将全诗联成一个整体。所以,继续在绝句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因为它能够制造出一种既舒展圆柔又含蓄不尽的审美效果。断续之所以能够造成一种舒展的美,就在于它使绝句的“转”变成了一个大的迂回。它既是断,但似断又未断,断后又续,故而是断中又有不断。这就使诗意的表现从容不迫,舒展自如,使全诗既首尾呼应、圆柔含蓄,又迂回曲远、余韵袅袅。这种舒展的美也是绝句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说过,绝句是线型的,是写意性的,它不能太密,它要疏,它要远。在这里,舒展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舒展的效果就是前面所说写意、律动、线条等特性所必然会出现的效果。绝句不能太局促,太紧张。律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紧张一些,工整一些,因为它有首尾两联对它进行调节。而绝句如果写得紧张、工整,就没有其他句子来作补救。所以绝句一定要写得潇洒,写出灵动,写得舒展,要给自己留出空间。整个来说,要显得若即若离,若断若续,表面上看断了,再一看,则能够见到有一股灵气贯穿其间,所以仍然是一个整体。(四)从往复中造出回旋的美在我们这里,“转”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含着各种转与折。就字面意思来说,转与折是有区别的。“转折”现在是一个连绵词,表示一般的转变的意思,但在古代文艺理论中,它们的意思则是不同的。“转”是指方向的改变,而“折”则是指回到前面的某处再重复循原方向进行,所以它是一个回环。我们这里所说的“往复”指的就是“折”。“折”在绝句中用得可能比较少,但也有非常典型而且著名的例子。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前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叙述了从早到晚、从白帝城到江陵这一整个的过程。这两句似乎把一切都已写完,没有什么好再写的了。于是作者便采用折的方法,再回过头来,从中间最能显示速度的三峡处再描写一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然这里的表现手法有了变化:前两句是叙述,后两句是描写,也形成一种转折;但同时,它也运用了往复的手法。这首诗写的是速度的美,并通过速度的美来表现作者遇赦后返回江陵时那种愉悦轻快的心情。而为要造成速度的美,就必须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在尽可能短的篇幅中完成对它的叙写,所以作者才只用两句诗就结束了这一过程。那么后面两句怎么写?作者的处理是:将它折回头,用另一种手法(描写),抓住一个典型的事物(猿声)加以重点描写,再一次地突出船行速度的美。往复若使用不好会造成重复,推不出新意,破坏了绝句的线性的灵动的美。但若使用得好,则会有一种特殊的效果。这首诗的前后两句虽用了往复,但有了手法的变化:前者是叙述,后者是描写;前者是一般性的概述,后者是重点性的特写。这种手法的变化使诗意得到推进,使效果得到加强,所以读后并不感到重复。往复所形成的轨迹是圆形的回环,能够造成一种回旋的美。李白的这首诗是如此,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是如此。回旋的美中包含着一种动势,它通常体现为一种张而未发的力。当叙写折回到原来的某个点时,往往并不重新再走到端点,把那个路程走完,而是在回到那个点后以其蕴含着的张力来完成它的重复,这样更含蓄,更有韵致,更有回味的余地。所以,李白最后只是用了“轻舟已过万重山”来作结,而非再写其到达江陵。李商隐也只是用了“却话巴山夜雨时”来作结,而非继续写其“话”的内容。这是往复手法不仅不使人感到重复,相反,却是余韵缭绕、令人回味无穷的原因所在。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氵加邑@②原字奴下加手
|
[
"Sports",
"Energy",
"Law",
"Art",
"History",
"Education",
"Transport",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Space",
"Computer",
"Agriculture",
"Economy",
"Medical",
"Politics",
"Military",
"Philosophy",
"Mine",
"Electronics",
"Literature"
] |
Art
|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5期 No.5 Vol.18 1998科技期刊BP及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水处理系统建模的比较*田 禹1 王宝贞2 周 定1 (1.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01)文 摘 运用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建立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模型,考察了两个网络对水处理系统建模的适应性。研究表明,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模型准确地描述了系统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求出系统中臭氧的经济投量;用BP人工神经元网络建立水处理系统模型,泛化能力好,但逼近速度较慢;运用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建模,泛化能力较差,但逼近速度快。该项研究克服了运用传统方法建模的不足,为实现水处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BP人工神经元网络 RBF人工神经元网络 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 模型Comparative of BP and RB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unction on model-building of ozon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Tian Yu1,Wang Baozhen2,Zhou Ding1 (1.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2.School of Municip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arbin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Harbin 150001).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18(5):394~397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ozon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system model by BP and RB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wo neural networks are investigated to the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The study shows that these models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ystem and economical ozone's dosage can be obtained comparatively though the model;the model established by BP network has a good general ability and a slow impending speed,on the other hand,the model established by RBF neural network has a bad general ability and a fast impending speed.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model-identification methods were get rid of.A means to realize the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in line control is provided.Key words: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RB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ozon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system model在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中,进水水质、臭氧投量、臭氧氧化时间、活性炭吸附时间、微生物量等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确定它们在设计阶段作为参数所要选定的数值和在运行时要控制的范围,直接关系到系统出水水质的好坏和效能的发挥。但由于受到它们之间非线性关系、系统不确定因素以及微生物再生机理不清等因素影响,描述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的数学模型迄今还是空白,对其建模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的求解问题,传统的方法难以适应该系统在精度和实时性上的要求。而作为一个广义函数逼近器的神经元网络在系统辨识和优化上却体现出其优越性〔1〕。创新地将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水处理系统的分析中,通过实现对BP、RBF人工神经元网络臭氧生物活性炭建模系统的设计、建立、仿真、运行,考察BP、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对水处理系统建模的适应性。为实现复杂水处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提高其运行控制水平,促进其工程实践应用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1 BP神经元网络和RBF神经元网络的结构、基本原理及主要区别把BP和RBF网络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这两种网络既是神经元网络中发展比较成熟的技术,又彼此有许多不同之处〔2〕。主要差别是:从原理上讲,BP是全局逼近的网络,RBF是局部逼近的网络;从结构上讲,BP网络一般是三层网络,但也可以由四层至更多层组成,采用的节点函数通常为Sigmoid型 。RBF网络只有三层形式,隐含层的节点函数大都选用Gauss型;从训练方法上讲,BP是多层前馈式输出,一般采用误差逐层回馈的训练方法,基本原理是最速梯度下降原理。RBF网络的训练方法大都采用最小二乘法或者递推最小二乘法〔3〕;从逼近能力上讲,RBF网络逼近速度要快于BP网络,而BP网络的泛化能力即对未知样本的预测能力要好于RBF网络。在首次把神经元网络引入水处理和实际系统建模过程中,具体地考察两者对水处理系统的实用性和范围,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很有意义。2 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实验样本数据本研究以CODMn值为衡量水质好坏的指标,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表1 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中不同臭氧投量下的CODMn的去除率Table 1 Disposing rate of CODMn with different ozone amounts in ozonation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system臭氧投量(mg/L)原水CODMn(mg/L)臭氧水 CODMn(mg/L)出水 CODMn(mg/L)臭氧水 CODMn去除率(%)出水 CODMn去除率(%)1.004.494.221.936.0157.022.024.063.941.782.9656.163.034.844.211.6113.0266.743.724.274.151.652.8161.354.064.964.842.022.4259.275.014.564.521.980.8756.585.694.163.681.8414.8155.777.284.323.681.8414.8157.419.294.213.011.5428.5063.4210.28 4.563.801.9616.6757.0215.62 4.363.921.4410.0966.973 基于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的仿真实验根据作为训练样本的实验数据,选择适宜的BP、RBF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结构和参数。首先确定具有一个输入层结点、一个输出层结点的三层BP神经元网络用于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的建模研究,输入层结点数与系统的输入数据量和输出数据量相等。由于网络的训练样本数并不是很多,过大规模的网络模型又会使收敛速度减慢,因此,中间层结点数定为10~20个,BP网络的学习算法,可以采用标准的BP学习算法或者其它的快速学习算法,为了提高收敛速度,在本研究中采用了自适应变步长快速学习算法,并将网络的预期逼近误差预先定为0.01。在确定RBF网络结构时,考虑到其隐结点的多少决定了网络逼近能力的强弱,由于所给的训练样本较少,可以选取几个隐结点就能完成函数逼近任务,在本次仿真实验研究中,选择的结点数范围在6~10之间。由于同样的原因,采用最小二乘拟合算法求取权值。图1 初始化BP神经元网络模块Fig.1 Iniff.m initiated BP neural network pattern在确定了BP和RBF网络的结构后对两个网络进行训练。在BP网络的训练实验中,将实验数据归一化处理后以贯序输入方式输入到Matlab软件包,调用其中Neural Network Toolbox里的函数模块Initff.m,Trainbp.m,Simuff.m等,实现网络的训练过程。Initff.m,Trainbp.m模块参见图1,图2。在对RBF网络训练时,顺序调用各个模块,RBF网络训练流程如图3所示。图2 Trainbp.m BP 神经元网络训练模块Fig.2 Training pattern of Trainbp.m BP neural network经过上述模块的顺序调用实现了基于BP、RBF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的仿真,如图4,图5所示,其中每组图中又包括图(a)、(b)、(c)。从(a)中可以看到在网络仿真过程中逼近误差SSE(Sum Squared Error)是随着训练迭代次数Epoch的增加而减少的,最终经过若干步迭代以后SSE小于0.01,网络收敛;(b)表明网络学习步长同迭代次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学习步长LR(Learning Rate)的变化呈周期性摆动,这种根据不同误差曲面的斜率而取值的方法,对网络的收敛起到了加速的作用;(c)是训练结束后的神经元网络在样本点的实际输出,它是以原水的CODMn值为X轴,以臭氧投量为Y轴,以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出水的CODMn 值为Z轴图3 RBF神经元网络训练流程Fig.3 Training circulation of RBF neural network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的三维图,表明了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中臭氧投量与进水、出水CODMn之间的关系。RBF神经元网络曲线图的意义与BP神经元网络的(c)相同,它反映了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中臭氧投量对系统CODMn去除率的影响。图4 基于BP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进水CODMn、出水CODMn、臭氧投量Fig.4 The three-dimensional diagram of influent and effluent ,ozone amount inozonation biological activiated carbon system on BP neural network由仿真曲线可以看到,基于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模型,可以实现在计算机上对设计参数的选取过程,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效率;可以根据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模型求出在给定入水CODMn和臭氧投量的条件下,出水CODMn值;也可以求出在给定入水CODMn的条件下,使出水CODMn达到最小的臭氧投量。运用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水处理系统模型,可以使上述两个数据预测及分析过程在计算机上准确、快速、方便地进行;可以根据上述模型求出表示三维图“曲率”的曲线,该曲线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即反映在入水条件一定时,臭氧投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程度,这样可以得到比较经济的臭氧投量,并对明确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的除污染机理有很大帮助;比较BP网络和RBF网络的仿真曲线,可以看到两者在反映系统影响因素关系上,其趋势是一致的,但BP网络的仿真图形清晰直观,RBF网络的图形震荡复杂,这说明对于本次仿真实验采用的数据结构和数量,BP网络更适合其仿真要求,而RBF网络没有局部极小及逼近速度快的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图5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进水CODMn、出水CODMn、臭氧投量Fig.5 The three-dimensional diagram of influent andeffluent,ozone amount in ozonation biological activiatedcarbon system on RBF neural network4 结论4.1 根据人工神经元网络具有的分布式信息存储、并行处理及自组织、自学习的特点,建立了基于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水处理系统模型,克服了运用传统方法建模的不足,运用该方法通过系统输入与输出数据即可建立较为准确的模型,模型的通用性及时效性只取决于实验数据的广泛及准确;运用该方法建立的模型对于不同的水质条件可做出准确的预测,能够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设计参数,为实现水处理的在线控制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4.2 运用BP人工神经元网络建立的水处理系统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但逼近速度较慢,存在局部极小问题,适用于在线要求较低、数据量较少的水处理系统模型辩识 。4.3 运用RBF人工神经元网络建立的水处理系统模型,泛化能力较差,但逼近速度快,不存在局部极小问题,适用于在线要求较高、数据量较多的水处理系统模型辩识。4.4 基于BP和RBF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模型准确地描述了系统中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建立的模型求出臭氧的经济投量。参考文献1 Hush D R, Horne B G. Progress in supervised neural networks: what's new since Lippmann.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1993, 10(1) : 8~392 Widrow B D.Learning i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 statistical perspeetive.Neural Computation,1989,1(4):425~4643 Hornik K.Apporoximation capabilities of multilayer feedforward networks.Neural Networks,1991,(4):251~257作者简介田 禹 1968年4月生。博士。1997年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作博士后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除污染效能与机理的研究。已完成黑龙江省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智能建模研究”和大庆等地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4项。发表论文7篇。收稿日期:1997-11-24*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Military",
"Enviornment",
"Transport",
"Electronics",
"Mine",
"Energy",
"Space",
"Art",
"Education"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1-877 【原文出处】理论与现代化 【原刊地名】津 【原刊期号】200011 【原刊页号】43~44 【分 类 号】D4 【分 类 名】中国政治 【复印期号】200101 【 标 题 】知识经济时代对政治设置的影响 【 作 者 】刘冬生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 正 文 】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迅速普及、扩张与更新,知识向一切社会领域渗透,政治设置也将因人们地位、角色及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政治领域中的观念原则发生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传播与普及,人的自身空间向社会极度延伸。整个社会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些都将影响指导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观念原则。首先,更加强调政治参与意识。随着传统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的迈进,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即资本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已由知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所取代。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更新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的生产过程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极其密切。知识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广泛参与政治,形成合力,以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前进。人们参与政治的范围越广泛、程度越深入,政治对经济领域以及其他社会领域的影响就越充分。在当今急剧变革的时代,政府若想得到社会的信任并维持下去,就不能回避社会的批评与指责。随着公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效益都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公众不再容忍政府的腐败现象,公民所需要的公共服务的质量是更迅速、更舒适、更有效和更容易获得。这种需要必须依靠政府和公民双方的共同努力。这种变革就要求政治领域必须超越传统的时空观。这就要求提高公民的参与度,这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知识社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了政治参与的新的途径和手段。在知识和信息急剧扩张与创新的时代,知识和信息既是公共物品,也可以说是私有物品,知识和信息具有强烈的传递性,并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具有扩张性和增值性,这一切都会使知识打破一切障碍为全社会、全人类所共有、分享。人们的政治需求、经济需求因知识的扩张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客观上要求人们广泛参与社会领域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等。因此,在知识经济中,政治参与被提高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其次,民主化观念继续发展。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民主概念也被重新定义,民主内涵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在知识成为推动全社会向前发展动力的时代,民主并非熊彼特所说的政治精英竞取权力、人民选择领导的过程,也非达尔所指的不同利益之间政治竞争的过程,而是民主化广泛深入普及并指导我们政治生活的过程。民主就是民主化,确定民主概念也就是确定民主化的概念。从民主到民主化的发展,这是民主理论的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化不同于自由化,虽然在第二和第三世界,这两种政治活动都频繁地发生,但它们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自由化的目标更为缓和,它仅仅要求无限放松限制,扩大个人和集团的权利。民主化的目标却不仅限于获得更多的社会、政治权利,而是要求在合法性基础上扩大民主权利。知识和信息天生就应是民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更是如此,它内在包含着民主的本性。因此,民主化观念将在知识经济中获得更加完备的发展。二、政治权力分配发生变化政治权力的分配是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在知识经济出现之前,实质性的政治权力的分配大多依靠实物性财富的占有。在知识经济社会,政治权力的分配因知识作用的凸显而发生变化。知识群体的出现使得社会之中有知识的人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权力也从以往根据实物性财富分配转变为依据知识占有的多少进行分配。在知识经济社会之中,知识对社会群体结构方面的影响也会非常突出,具体而言就是知识群体成为社会主导群体。90年代初世界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在他的著作《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提出, 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经济。他认为,知识经济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有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知识经济将宣告知识群体的诞生,而且这种社会群体必将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群体。他们将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将是知识群体的社会。知识群体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主导群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知识群体在生产上的作用日益提高,他们在劳动人民总人数中的比重增加了。科学工作人员、工程师、技术员、教师和医生的数量大量增加,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分子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来大大超过所有其他社会集团的增长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完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现代的大学教育补充了与现代科学技术最先进领域息息相关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队伍。其次,知识群体成了知识经济中的主导群体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长、比例上的增加,还表现在知识群体在社会中的领导作用。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认为,较大的社会可以从密切联结的小群体的生活规则中攫取自己的精神气质。他认为,这些小群体的首要“属性”在于:人们在这种群体中形成更高级的观念,这些观念可以控制较大社会中人的行为。知识群体的属性必将上升为整个社会的属性,成为主导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占有社会资源和拥有的财富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人们所能拥有多少知识尤其是多少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由他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能够占据和使用并创新多少知识决定的。政治权力的分配也是如此,政治权力将按照政治行为主体知识素养进行分配。如果一个阶层、一个群体在整个社会知识体系中占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那么这个群体、这个阶层将成为整个社会的领导力量,成为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全社会的政治权力分配呈现出向技术专家集中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整个社会成为紧密的统一体。在这样的社会之中,由于人们对政治活动的广泛参与以及民主化浪潮的兴起,政治权力又呈现出日益分散化的趋势。这相反的两种趋势将在人们的政治实践中得到验证,人们将会在政治实践中作出合乎理性的选择。三、政治设置运作出现新模式知识经济以前的社会中,政治设置的运作是依靠政府来逐级推行整套的行为规范。这是一种传统的运作模式。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网络的出现使政治设置运作呈现出新的模式。网络开辟了电子化政府时代。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以用电子方式行使管理事务的职能,并开发深层次的电子政府信息系统。电脑网络使政治家不可能把社会封闭起来,从而方便了群众监督,增强了政治透明度。电脑网络也改变了传统的投票方式,可以鼓励选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而政府也比较容易经常举行选举和公民决议,从而使政府与公民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在我国,1998年11月末,国家信息部门传出消息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有关部门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提供者,政府极为重视网络建设与管理,正在积极推动“电子政府”和“网络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政治领域,必将产生新的政治设置运作的模式。总之,在知识经济社会,政治设置将出现重大变革。知识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日益提高,政治设置将在知识的基础上重塑、重构。其中包括新的观念原则的出现,政治权力产生的新的基础和新的分配原则与方式,政治设置运作的新模式等等。所有这些新的变化都将重新构建起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具有崭新政治观念、良好政治规范体系以及先进运作模式的政治设置。
|
[
"Education",
"Philosophy",
"Enviornment",
"Art",
"Law",
"Mine",
"Space",
"Sports",
"Politics",
"Computer",
"Literature",
"Military"
] |
Politics
|
【 文献号 】5-147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200004 【原刊页号】32~33 【分 类 号】D2 【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008 【 标 题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六个结合 【 作 者 】尹杰钦 【作者简介】尹杰钦,湘潭工学院经管系 (湘潭/411201) 【 正 文 】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而要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如下六个结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时期的大学生马列主义理论功底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难辨是非,加之脱离实际、脱离国情,易感情用事。所以,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个轮子一起转,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教育是盲目的,没有实践支持的理论教育则是空洞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加强和改善理论教育的关键是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通过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的本领,交给他们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只有从理论上赢得大学生,才能不断强化他们在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新的正确认识。此外,由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善于独立思考,对生硬的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应培育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新载体:一是统一认识、精心组织;二是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建立好社会实践基地;三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社会实践活动;四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机制,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落实;五是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提高社会实践的成效。二、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应是教师在充分启发大学生自身觉悟的力量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的基础上的教育引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两者的结合,便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自我教育的可能。在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客观因素固然重要,但不可否认人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而教育者的重点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翔实的材料,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去分析、去思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迫切愿望,再好的道理也会听不进去,不入耳怎能入脑?完全被动地接受教育,思想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当然由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教育者要适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及时发现,剖析他们思想深处存在的疑点、难点和热点,若只有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作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而无教育者的适时导向,便很难产生由“悟性”到“理性”,由朦胧到明晰的飞跃。三、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是指普遍教育与典型教育相结合。大学生中的思想问题既有普通的带倾向性的深层思想问题,也包括个别的某时存在的特殊的思想问题,同样普遍的深层思想问题,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的身上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表现。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注重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发现深层思想问题要从个别出发,从每个具体的思想问题起步,通过对大量具体的、特殊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普遍性、倾向性的深层思想问题,即影响面大、影响度深的重要思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则应从一般出发,抓住了面上的问题就是抓住了问题的主流和大局。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正面教育,统一组织专题辅导,形成一种教育氛围;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在深层思想问题上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对于少数思想偏激的学生,要采取个别谈心的方法,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而要做好个别谈心工作,首先就要知心,那种没有把握对方心理,无的放矢的谈话,往往事与愿违,劳而无功。其次,要多用商讨式、启发式。以商量讨论的形式、口气谈话,能够使人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辨明问题,论清道理。四、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仅有思想教育而没有严格的管理是不行的,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同时我们所培养的人才,除应有先进的思想、过硬的本领和强健的体魄外,还必须要有法制观念、时间观念、竞争意识等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思想教育是不能完成的,必须通过严格的管理才能达到目的。这里说的严格管理,应体现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必须认真执行大学生行为规范,并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而严密的规章制度。如学籍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奖惩制度、作息制度以及爱护公物、节约水电和粮食等各项规定。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思想教育是前提,是基础。只有加强思想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自觉地服从严格的管理,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且也只有加强严格管理,才能使思想教育体现出规范化和制度化。只有两者的充分结合,才能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收到明显成效。五、身教与言教相结合身教同言教相结合,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注重的又一工作方法。以身作则,是无声的命令,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俗语道,教育人的道理,一半是讲出来的,一半是做出来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最关键的一条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治思想工作的效率。自身素质高、工作方法得当,对事物洞悉透彻,政治思想工作就能事半功倍。近几年来,高校已经建设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经过实践的锻炼和考验,这支队伍的素质是较好的,是一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力量。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条件下,这支队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同发展的形势、变化了的对象相比,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适应,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提高显得既重要又迫切。为此,一方面要求高校党委必须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加强经常性的培养、使用和提高,采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岗前培训、高层次学历进修、社会考察、参观学习、科学研究及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处理好使用和培养的关系,走“双肩挑”、“一专多能”的道路。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党中央领导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牢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建立在深刻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坚定信念,从而主动地、理直气壮地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去赢得学生,用自己对社会主义坚定的信念去感染学生。六、说理与用情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都是有感情、有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这个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情感的感染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情感的共鸣和同情心,它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最能起一定的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情和理又是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做到情真理切,情理结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处于思想逐渐趋于成熟阶段,他们的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平等意识较强,迫切希望别人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把自己置于批评教育人的位置,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式,这样思想工作还没有做,就在双方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更谈不上心心相通,感情融汇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讲得有理,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要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要平等待人。对待有过失或犯错误的大学生尤其要注意平等相对,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们身上错误的严重性,并加以说理分析,这样才有利于促进他们思想的转化和进步。需要说明的是,情理的结合并不是以理换情、一味地迁就大学生不合理的要求。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绝不弃理换情,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
[
"Education",
"Space",
"Law",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Energy",
"Computer",
"Transport",
"Military",
"Enviornment",
"Philosophy",
"Art",
"Politics",
"Economy",
"Sports",
"Medical"
] |
Politics
|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MISSILES AND SPACE VEHICLES1999年 第2期 No.2 1999低温高压自动脱落冷氦连接器研制徐明俊摘要 主要介绍了冷氦连接器的研制与试验,以及研制中的技术难点及解决途径。此连接器的研制,解决了低温、高压下多路连接密封问题、隔热和绝热问题以及射前脱落问题。为CZ-3A三级冷氦增压系统得到实施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主题词 低温连接器,地面设备,运载火箭。The Development of Auto-Uncaging Cold HeliumConnector of Low-Temperature and High-PressureXu Mingjun(Beijing Institute of Special Engineering Machinery,100076)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s of cold helium connector together with th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ir solutions are introduced. The connector has good seal and heat insulation performance under low-temperature and high-pressure, and can be successfully auto-uncaged before launching. It provides the cold helium pressurization system of the stage 3 of CZ-3A with a key device.Key Words Cryogenic connector, Ground equipment, Launch vehicle.1 引 言CZ-3A运载火箭的三级氢箱设置了低温氦气增压系统,要求地面设置冷氦供气系统。冷氦供气管路与火箭贮箱之间必须实现可靠连接和射前准确分离,为此,必须要研制出一个能输送三路低温度、高压力氦气(85K±2K,20.6+0.5 MPa~22.56+0.49 MPa)的自动脱落连接器,自动脱落时间为临发射前2 min。以往只有工作压力为22 MPa的常温气管连接器,但不耐低温,且其脱落机构不适合于低温条件。加注用的低温连接器虽然可用于低温环境,但其输送压力不高于0.3 MPa。经检索,国内外尚无同类型的低温高压自动脱落连接器产品及相关资料。本产品在研制过程中应用了传热学、低温学、机械运动学、密封原理等理论基础知识,主要解决了如下技术难题:低温下的隔温;实施连接本体与箭体插座之间3个输气管同时锁紧;输送低温高压气体;工作完毕后将三路输气管路同时自动脱落;三路输气管与插座连接的密封比压不同的状况下同时要保证密封等。冷氦连接器研制成功为CZ-3A三级冷氦增压系统得到实施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同时填补了低温高压自动脱落连接器的空白。2 理论分析与方案论证作为一个输送低温高压氦气的自动脱落连接器,应该具备的功能之一是输送低温高压氦气。为了保证锁紧与自动脱落运动机构易于实现及正常工作,就必须设法阻隔冷量传到这些机构上。三路氦气需从连接器内通过,而三路氦气的流量(氦气瓶充气0.06 kg/s,氢箱增压0.10 kg/s,氧箱增压0.062 kg/s)和压力(分别为20.6+0.3 MPa,22.56+0.49 MPa及22.56+0.49 MPa)不同,这就要在连接器上设三路气路,且要解决三路密封比压不同条件下连接器与箭上插座之间的密封问题。连接器与插座之间的密封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在固定的密封结构形式中,选用软铝、纯铜或聚四氟乙烯做密封垫材料;但在有锁紧、解锁运动和动作的连接器中,若用软铝、纯铜做密封垫很难达到密封,因为软铝、纯铜要求的密封比压大。选用聚四氟乙烯密封垫,若垫设计得较薄,其塑性变形量达不到密封要求;若设计得较厚,在液氮级温度或更低温度和压力较高时会产生冷流现象,保持不住密封状态。另外,耐低温橡胶O形密封圈承受的压力低,经试验在低温下(液氮温度时)很难承受超过15 MPa压力的冷冲击。为解决以上难题,提出了两种方案。第1个方案是中心轴向用球锁钢球结构锁在插座带有斜梯形槽的承力螺母上,在连接器本体圆周上布置输送低温高压气体的通道,其与中心轴向球锁之间用聚酰亚胺件隔温,连接形式用锥螺纹。在聚酰亚胺件与插座内径配合的外径上加工有装O形密封圈的环形槽,用于连接器与插座对接锁紧后的密封。经原理性试验后,发现此种结构与密封材料在液氮级温度下压力超过15 MPa时就不能保持密封,而且对接时摩擦力也很大,操作相当费劲。第2个方案是连接本体上布置三路低温气管路(见图1),连接本体外侧设有聚酰亚胺材料的套筒活塞,其周围是活动气缸、拉杆端盖、锁紧钩等组成的运动部件,它们具有使连接器与箭体插座实施锁紧与自动脱落的功能。图1 冷氦连接器原理结构简图1―冷氦连接器;2―插座;3―双向电磁阀;4―连接体;5―端盖;6―套筒活塞;7―活动气缸;8―拉杆端盖;9―支承吊架;10―销;11―锁紧钩;12―撞击块;13―调节螺钉;14―密封垫圈;15―隔温圈;16,17,18―O形密封圈。将三路气管集中在一个连接本体之中,结构紧凑,控制单一方便,提高了可靠性。三路气管的密封结构采用轴向安装密封垫圈,这种结构使对接操作径向密封结构要方便得多。在连接本体上三路冷氦输气管与最外侧两个定位销呈一字形布局,在提高位置精度前提下,这种布局对提高与火箭的对接精度及密封性能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显而易见,第2个方案比第1个方案好得多,因此采用了第2个方案进行研制。3 材料及参数选择a) 密封垫圈选择铟材料,这种材料在常温下可再结晶,且耐低温、高压,物理性能优良。铟材料加工成片状,表面须平整光洁,无划伤及其他因素造成的伤痕。b) 在连接器与插座配合的每一个密封端面上加工两条凹槽。c) 连接本体的隔温材料选用抗冷冲击强度高、导热系数小、隔热效果好的PU泡沫发泡即聚氨脂发泡材料。d) 连接本体的发泡层外再用厚度均匀、抗张强度高的PI*AL复合薄膜包敷,包敷后的外径尺寸控制在要求的范围以内。e) 锁紧与自动脱落要有一定的气压。f) 连接器与插座锁紧后,连接本体上有密封部位的大平端面与插座端面之间的间隙必须均匀一致。4 试验方法与试验结果低温试验系统流程简图见图2。图2 低温试验系统流程简图1―气体压缩机;2―过滤器;3―球形气瓶;4―柱形气瓶;5―配气台;6―氦气瓶;7―冷氦连接器;8―插座;9―双向电磁阀;10―供气箱;11―低压换热器;12―高压换热器;13―低压换热器;14―液氮容器;15―液氮容器。试验气路管道先做常温下的充空气检漏,检漏方法用观察压力降法及涂肥皂液检查法。全系统气检合格,放掉管路中的余气,再将所有电路及低温液路连接后,插座安装在低温试验用的脱落支架上,冷氦连接器安装在专用的连接器支架上并与插座进行对接锁紧工作。气瓶内的高压空气由过滤器、配气台再经过装有液氮的换热器后通过冷氦连接器与插座进行连续的试验程序(按冷氦连接器试验大纲与试验细则)。冷氦连接器实际使用的介质是低温氦气。连接器的原理性试验及性能试验如能全部用低温氦气是最接近使用状态的,但是因为氦气价格昂贵,而且试验的用气量很大,所以试验中依据低温空气冷容量与低温氦气冷容量总量相等的原理,采用空气作为试验介质,使之冷至液氮温度后输送到被试件,在连接器及插座达到冷容量平衡且保持一段时间后,立即用最快的速度放掉输气管内的空气,并向系统输入氦气,对连接器与插座的密封部位进行密封性能检查。1989年的初样试验证明了冷氦连接器对接锁紧与自动脱落动作原理可行,满足设计要求。但输送低温高压氦气的密封性与自动脱落的成功率均只达到50%左右。之后在密封面上进行了部分改进,并在连接器的拉杆(属拉杆端盖)上各装上两个撞击块。1991年对两套试验件进行了多次动态低温气体试验,密封合格率提高到92%,自动脱落成功率已经达到100%。由于密封性能是个重要的技术问题,若使用过程中产生泄漏就有可能使连接器与插座间隙结霜或结冰,从而影响冷氦连接器飞行前自动脱落而直接耽误火箭发射。因此对连接器与插座的对接处的结构及其密封结构形式做了再次改进设计。于1992年底至1993年初的第2轮试验件(含正式产品)共8套的40次动态低温气体密封及自动脱落试验中,合格率与成功率均达到100%。至此研制攻关工作获得了圆满的结果。5 结 论冷氦连接器设计独特、性能先进、结构紧凑、动作灵活、使用操作方便可靠,在运载火箭系统中首次解决了一个连接器同时输送三路不同低温高压大流量氦气及其隔热问题;解决了低温高压连接器可靠的自动脱落及脱落信号迅速返回问题。它的研制成功解决了火箭冷氦增压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课题。致谢 本产品在设计、试制、试验过程中得到院所各级领导、同行的关心、指导及各兄弟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工人师傅的支持、帮助,作者在此深表感谢。作者单位:徐明俊(北京特种工程机械研究所,100076)参考文献[1] 南京航空学院等. 传热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2.[2] 范治新著. 工程传热原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3] 华自强等著. 工程热力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4] 夏廷栋著. 液压传动的密封与密封原理.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2.收稿日期:1998-12-20
|
[
"Military",
"Philosophy",
"Space"
] |
Space
|
【 文献号 】1-3149 【原文出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12 【原刊页号】22-23 【分 类 号】D1 【分 类 名】社会主义研究 【 作 者 】王超 【复印期号】199701 【 标 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 【 正 文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强调了要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学习邓小平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对当前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讲政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邓小平的政治观是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的政治观要完整地把握邓小平关于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的思想,首先要弄清楚邓小平的政治观。通读《邓小平文选》,就可以发现,邓小平的政治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阶级斗争的政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就是各阶级间的斗争。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又根据我国阶级斗争状况变化的实际,提出新的论断。这就是,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他指出,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无论是缩小或者夸大,都要犯严重错误。2.经济建设的政治。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往往把政治与阶级斗争等同起来,因而淡化、排斥政治。其实,这是对政治的莫大误解。政治是一个阶级性、历史性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就无产阶级政治来说,在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不断变化,其具体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当无产阶级还没有夺取政权时,它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政权。这时的“政治”主要是各阶级的斗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这第一步指的就是剧烈的阶级斗争。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这时,无产阶级将从阶级斗争的政治逐步过渡到“经济建设的政治”。列宁则更为直接地指出:“现在我们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列宁选集》第4卷第370―371页)他还强调说:“要是用旧观点来理解政治,就可能犯很大的严重的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第370页)邓小平继承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4页)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经济建设“是我们解决国内问题、国际问题的最主要条件”。实现四化,首先是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这个政治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民主政权才能有雄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得到雄辩的证明,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更加巩固。从这个意义讲,经济工作是最大的政治。这既是邓小平对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现实所作的重要理论概括,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政治路线和政治目标的重要理论基础。3.国际政治。所谓国际政治,是指在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实质是各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核心是国家的利益关系。主权国家和其他行为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活动,力图引导和影响国际形势的发展,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环境。要引导和影响国际形势的发展,首先对国际形势要有正确的判断。这是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策略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的国际环境,邓小平高瞻远瞩,对国际政治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他认为,一方面,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将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同上,第112页)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不会改变。邓小平说:“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同上,第344页)他还强调说:“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同上,第320页)帝国主义的阴谋已在东欧、苏联得逞。今后他们会集中力量来对付中国。因此,邓小平也提出了我们的战略和策略;一是自己不乱,认真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只有这样,“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同上,第321页)二是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奋斗。这样,我们才能争取到和平的国际环境,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政治观三个主要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建设的政治居主导地位,其他两个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政治。当然,经济建设的政治也离不开阶级斗争的政治和国际政治。之所以这样说,这是因为:邓小平政治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一切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无论是强调阶级斗争政治,还是强调国际政治,都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展开的。强调阶级斗争的政治,一方面是不能象过去那样,单纯突出政治,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冲击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不能忽视阶级斗争,必须加强对反社会主义、破坏现代化建设的分子实行专政,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一句话,邓小平是围绕经济建设来谈阶级斗争的。强调国际政治,也是联系经济建设来谈的。强调国际政治是为了正确地把握国际形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使我们能够一心一意地搞经济建设。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邓小平的政治观是把经济与政治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起来的政治观。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是邓小平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思想的核心内容关于这一点,一方面,如前所述,邓小平同志强调了加快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即强调了经济建设的政治。另一方面,突出了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和目标。现代化有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邓小平强调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有一个名字,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同上,第181页)他还说:“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同上,第204页)邓小平还针对实践中只顾经济不顾政治的现象批评道:“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同上,第154页)很显然,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的论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既要抓经济建设,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其实质是要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的基本手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一贯的思想。这是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极其重要的观点。他多次阐发“两手抓”的思想。他曾在不同场合指出,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教育、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虽然表述不同,但都体现了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的思想,也就是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实质是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换句话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的基本手段。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抓经济,很好理解。抓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抓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即抓社会主义制度、原则、指导思想等;二是抓政治保障,主要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分子等。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只有通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办法来实现。否则,“一手软一手硬”,就不可能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因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是把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与政治统一起来的基本手段。正是这个原因,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作者系本校党建专业研究生)(本文责任编辑 殷真)*
|
[
"Enviornment",
"Military",
"Medical",
"Mine",
"Electronics",
"Agriculture",
"Space",
"Law",
"Literatur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ports",
"Art",
"Computer",
"Energy",
"Politics",
"Transport",
"Economy"
] |
Politics
|
产业与环境Lndustry and Environment1998年 第20卷 第3期科技期刊环境技术评价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ssessment研究与开发――一种社会责任90年代初,佛兰芒当局决定创办一家有自主权的研究所,以覆盖国家核研究中心的非核活动.今天,佛兰芒技术研究所(VITO)是比利时能源、环境与材料领域的一流多学科研究中心之一,有400多名工作人员.从一开始,技术评价(TA)就被引进研究计划之中,以使技术研究与重要社会方面例如环境、安全、健康和公众认识相匹配.这种耦合背后的原动力是把该研究所的工作与一种社会责任角色联系起来.使用TA的目标是:给各项目掌舵;确认技术的和社会的研究需要;和在社会-技术选择方面给公共政策或潜在用户以帮助.这种耦合导致若干个研究群体的演化,每个群体都有其各自的专门知识:例如,产品与工艺;评估(寿命周期分析和生态设计);生物技术风险评价;替代机动车燃料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为了使TA成为制定内部研究与开发的(R&D)政策的一种成熟的支持活动,该研究所已决心系统地把TA发展成为一种可以与研究与开发相结合的手段.利用一种称为“一体化技术评价”(ITA)的概念性思路,把TA融入R&D项目中,由研究人员和研究管理人员亲自进行该评价.这种一体化思路的附加值在于ITA提高了这些研究人员的社会责任.通过其工作,该研究所已经证实,ITA可以最成功地作为一种对社会负责任、成本有效的R&D管理手段来使用.文献记载充分表明,R&D规划中的失误可能是代价高昂的,尤其当未对社会基准加以考虑时更是如此.把ITA融入R&D,意味着一种产品或工艺的可行性既要从经济观点也要从社会观点不断加以评价.利用ITA,“成功的革新”不仅要由商业化或市场穿透力来界定,而且也要看是否符合社会基准,即环境无害、可持续、安全等.因此,ITA与R&D的一体化刺激了经济上可行而且也对社会负责任的产品和工艺开发.关于VITO及其与联合国环境署和其它组织的工作的进一步信息,请联系:Robert Berloznik,Project Manager Technology AssessmentFlemish Institute forTechnologicalResearch(VITO)Boeretang200BelgiumTel:32.14.33.5934Fax:32.14.32.1185E-mail:berloznr@vito.be研 讨 会 会 议 设 计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中心的环境技术评价(EnTA)活动的一个主要部分涉及EnTA示范研讨会.根据工业与环境中心的研讨会经验,我们汇编了一系列有助于其它人设计类似研讨会会议的建议.1.了解与会者的背景重要的是充分了解人们的专业背景,从而能相应地裁剪该研讨会的信息内容.对与会者来说太难以理解或与其工作无关的信息,将妨碍他们判断怎样才能把EnTA方法应用于他们自已的领域的能力.2.说明EnTA决策应用EnTA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使用:有助于在一种生产工艺中选择一种适当技术;指出一种工艺是否符合法规或条例;评价一种特定工业是否适合于一个特定地点(如工业区等).尽管评价方法的结构本身没有改变,但进行该评价所需要的信息类型各异.了解在与会者工作中将要使用EnTA的范畴,将有助于界定应当采用的EnTA应用类型.3.设计一套简化的练习题和工作单重要的是,在有专家帮助答疑的研讨会期间,与会者能独立完成EnTA过程.除非与会者已经熟悉EnTA,否则最好是简化工作单而且只解决关键问题.过分详细往往造成混淆和引起灰心.4.准备关于该技术、该技术部门和任何有关附加技术信息的有关背景说明EnTA过程的一个主要部分是描述一种技术和可能的替代物.因此,对该技术和有关部门的总体看法是与会者得以完成工作单所必需的,而且应当裁剪得与其理解水平相适应.当与会者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时,这可能是困难的.例如,较好的是把这种信息裁剪得适合于那些对技术问题最少了解或使用“先进”和“基本”流水线的人员.5.分发讲义、工作单和有选择的背景信息为了让与会者为研讨会作准备,建议分发一个研讨会前资料袋.这个资料袋内应当放有一份该EnTA过程总论、工作单、技术信息、环境信息和对如何使用该信息和工作单的解释.6.简单介绍指导老师、资源人和译员重要的是,一切有关人员都要了解该研讨会的目标和它将如何进行.如果涉及不同的语言,应当与译员一起举行一次定向会议,以便他们能亲自熟悉EnTA概念、术语学和过程,以及提问各种问题.蹩脚的翻译会严重损害研讨会的效果.7.稍后讨论练习的结果研讨会结束时的一次非正式讨论使与会者能进一步提问和向指导者提供反馈.应当鼓励与会者讨论他们如何设想在其工作中使用EnTA.这也是人们讨论可能的未来合作的好时机.关于EnTA研讨会会议筹备的进一步信息,请联系Williamson at UNEP IE.工业与环境中心主任:Jacqueline Aloisi de Larderel英文版编辑Laura E.Williamson39-43 QUAI ANDRE CITROEN75739 PARIS CEDEX 15 FRANCETEL:33(01)44 37 14 50FAX:33(01)44 37 14 74E-MALL:unepie@unep.frhttp://www.unepie.org国际环境技术中心主任:John Whitelaw计划协调员Christian H.Strohmann2-110 RYOKUCHI KOENTSURUUMI-KUOsaka 538,JAPANTel:81(6)915 4583/84Fax:81(6)915 0304E-MAIL:ietc@unep.or.jphttp://www.unep.or.jp检验你的知识――EnTA竞猜圈出正确答案①环境技术评价(EnTA)是环境技术的评价。对 错②EnTA是一种环境管理工具.对 错③EnTA可以用来:a)补充环境影响评价,b)评价一项技术,c)帮助政策制订,d)上述全部.④EnTA的使用者是:a)工程师,b)非政府组织,c)工商界,d)政府,e)上述全部.⑤EnTA的作用是提供关于一种技术的定性信息.对 错⑥为了进行一项EnTA,其信息必须涉及:a)该技术的成本,b)该技术的环境效应,c)资源投入与产出,d)能源投入与产出,e)要使用该技术的社会范畴,f)技术方案,g)上述全部.⑦EnTA是技术进口者的一种宝贵工具.对 错⑧一项EnTA的程度和详细水平总是相同的,而不管评价的是什么.对 错答 案①错.EnTA是从环境观点对任何一种技术的评价.要考察该技术的潜在环境影响――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在这种意义上,“环境”也包括该技术的潜在社会影响和健康影响.②对.EnTA是用来改善决策的若干种环境管理工具之一,其总目标是改善工业界的环境表现.其它工具包括寿命周期评价(LCA)、环境影响评价(EIA)等.③d).EnTA可以在微观层次或宏观次上使用.在微观层次上,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特定技术的评价,或一个较大工业项目评估的组成部分,例如作为一种环境影响评价(EIA)的补充.在宏观层次上,EnTA使政策制订者能考察一种特定技术工艺如小轿车制造与另一些方案相比的可能后果,从而对政策制订做出贡献.④e).任何一位想评价一种技术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的人员都可以使用EnTA.⑤对.EnTA是一种描述性过程,着重说明一种特定技术和有关方案的优缺点.然后,对照所定义的基准来衡量这些优缺点.(基准由用户而不由EnTA过程确定.)⑥b)、e)、f).一项EnTA依靠关于该技术以及要使用该技术的生态范畴和社会范畴的信息.关于技术方案的信息对于EnTA过程来说也是重要的.只有通过比较不同技术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用户才能就最适合于使用的技术做出有信息依据的决策.⑦对.进行一项关于某一潜在技术进口的EnTA,有助于进口者考察该技术可能对当地“环境”如基础设施、社会问题、环境等产生什么影响.EnTA的替代技术方案这一节也有助于进口者思考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更适用的其它方案.⑧错.一项EnTA的范围、程度和详细水平取决于其使用目的、使用者的需要及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和专门知识.会 议 动 态1997年5月26―28日,联合国环境署的工业与环境中心和国际环境技术中心办公室召集了第二次国际“与环境无害技术(ESTs)有关的信息系统专家会议”.与会者交流了关于信息传播的经验和设想,尤其关于如何改善与关键用户如中间商和联合国公约秘书处与行动纲领的信息交换.通过讨论和工作组,与会者同意:1.改善专门技术信息的描述,以超越单一问题分析和包括关键环境基准.这种信息应当针对国际公约和行动纲领中勾画的重要环境问题,例如危险废物的发生(巴塞尔公约)、臭氧耗损物质的生产(臭氧公约)、化学品的使用或生产(化学品行动纲领)等;2.确定一份环境基准“核查清单”(以上述第1点为基础),以有助于指导各信息系统扩大对可供利用技术的这种描述;3.不要重打鼓另开张,而是以现有信息系统为基础;4.创办一个网络之网络,以使各信息系统能交换信息和经验.许多与会者同意参与一种献身性电子函件listserv,以期继续讨论有关信息传播的合作与协调.当前的讨论涉及如何把环境基准纳入技术描述之中.欲索取此次会议最终报告或关于listserv的信息者,请联系:Laura Williamson,UNEP IE.新出版物调整新世纪的影响评价位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佐治亚理工学院军队环境政策研究所(AEPI)已经启动一项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年度动态.其目的是简明地评论达到当前技术水平的方法、尤其方法论,以及评价和预测分析方面的当前发展.这种评价应当起到提醒实践者注意方法论进展和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方法论问题的作用.与国际影响评价协会(IAIA)、全国环境专业人员协会(NAEP)和美国生态学会(ESA)合作,两位编者Alan Porter和John Fittipaldi已经选择了一批评价专家来写这样一些主题的评论文章:评价总论、宏观评价、过程、风险评价、面向产业的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模式.在为这本出版物而编纂的专稿中,有“环境技术评价(EnTA)培训思路”,描述了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中心联合EnTA计划的能力建设努力.这种评论对于那些想对评价方法有更多了解的人员是免费的.编者和著者同样希望该“方法评论”将有助于改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和进一步刺激其发展方面的进展.Alan Porter的联系地址:Fax:1.404.892.9381E-mail:aporter@isye.isye.gatech.edu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代表Toru Tamura先生在中国武汉EnTA研讨会上作报告(摄影:IETC)致编者的信来自斯威士兰的问侯.希望你能回忆起我们1996年11月下旬在南非波切夫斯特鲁姆举行的环境技术评价(EnTA)培训研讨会上见面的情景.(编者注:关于该研讨会的信息,请参阅EnTA简讯No.5)遵照这次研讨会的精神,我给大学学生举办了两个关于与EnTA有关的问题的讲座.我也使用了一批EnTA资料来讲授社会科学中的核心课程.的确,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中心和国际环境技术中心举办的这次研讨会是非常有用的,开阔了在发展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和非政府组织的眼界.我相信,那些将成为明天的领导者的学生必须对环境问题有所了解.R.MathewDept.of SociologyUniversity of SwazilandPut/Bag KwaluseniSWAZILANDFax:268,85276地址变更国际技术评价与预报机构协会(IATAFI)最近已经从桑斯里的STATOIL迁往Hordaland Fylkeskommune的欧洲办事处中的办公室.其新联络信息是:IATAFIc/o Hordaland FylkeskommuneEuropean OfficeN-5020 Bergen,NorwayTel:47.5523.9534Fax:47.5523.9579E-mail:iatafi@iatafi.noWeb:www.iatafi.no研 讨 会 动 态1997年5月27―30日,武汉市政府主办了一次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为中国地方政府官员举办的关于环境技术评价的领导培训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侧重于利用EnTA作为采用环境无害技术(ESTs)尤其废水管理技术进行大城市管理的决策工具.这次研讨会也代表实施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之间最近缔结的关于在“可持续城市计划”之下对武汉市和沈阳市的援助协议的第一步.作为中国工业城市环境退化的实例,沈阳和武汉渴望成为有强烈环境意识的现代化橱窗.关于该研讨会的进一步信息,请联系Toru Tamura,TETC.
|
[
"Enviornment",
"Sports",
"Literature",
"Medical",
"Philosophy",
"Law",
"Electronics",
"Art",
"Education"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1-2537 【原文出处】农业技术经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1~3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复印期号】199805 【 标 题 】新科技革命与农业技术经济的使命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词【 作 者 】朱希刚 【作者简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朱希刚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所具有的特点和面临的新的经济形势,指出了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工作者在农业新科技革命中应承 担的史命和任务。【 正 文 】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现在开幕。根据研究会的章程,研究会每隔四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新的理事会。1993年8月,我们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选举了第五届理事会。现在时隔四年,我们在广州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从第五次到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四年间内,相继有三位研究会的顾问谢世,他们是新疆农业大学的朱甸余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的刘崧生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展广伟教授。这三位顾问均是我国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和教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功绩。为寄托我们的哀思,缅怀他们献身农经事业的精神,永记他们对农业技术经济科学的巨大贡献,让我们全体起立,为他们默哀。这次代表大会是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首先,中国共产党十五次代表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要求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次代表大会要贯彻党的十五大文件精神,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研究会的工作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事业。这次我们要修改研究会的章程,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决心和宗旨写进我们的章程。第二,这次代表大会是我们研究会被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为全国一级学会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将具有新的里程碑的意义,这标志着我们研究会的地位和作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研究会的工作也必须要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三,这次代表大会将要选出的理事会是跨世纪的理事会,责任重大。一批年轻的农业技术经济工作者将进入新的理事会,将给研究会注入新的活力,是我们研究会进入下个世纪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开好这次会员代表大会。这次会员代表大会有以下几项主要任务:(1)修改研究会章程 ;(2)审议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3)选举第六届理事会;(4 )通过一些决议;(5)随后举行学术讨论会。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是一个很具特点的学会。首先是学术性强,没有行政工作的色彩。我们的研究会是一个真正的学术团体,他不是根据行政管理部门的系统或体系去建立的,而是围绕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和农业技术经济工作,广泛吸收会员,开展学术活动。会员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教学、行政管理和企事业等部门,只要热爱农业技术经济事业,承认和遵守研究会章程,按时交纳会费者,均可成为研究会的会员。研究会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学术气氛很浓。研究会理事会等领导班子的组成同样体现了学术性,均由农业技术经济工作者组成,特别是历届的理事长均由非行政长官的专家担任,这在全国性一级学会中是不多见的。第二个特点是我们研究会的学术活动非常活跃,成果不少。研究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学术讨论会,从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特点出发,紧紧围绕当时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学术讨论,既活跃了学术思想,又提出许多政策建议,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研究会已公开出版了11本学术论文集或专著,并一直有自己的会刊《农业技术经济》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这在全国性学会中也是走在前面的。今年,我们研究会与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村发展中心一起,搞了一次农业技术经济优秀论文评奖活动,一是不收取任何费用,二是组织的评审专家层次很高,三是评审科学,严格把关,四是优秀论文奖金额度较高,这些都在全国农业经济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我们研究会第三个特点是,会员之间、研究会领导班子内部非常团结,研究会的民主气氛很浓。在学术讨论中,不同学术观点交锋,激烈争论,但求同存异,没有成见,团结精神到处可见。这是我们研究会的优良传统,很可贵。这次新的理事侯选人的产生没有用给各地分配名额的办法,而是采用研究会各会员自荐和推荐的做法。这种做法选出的理事尽管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但其积极性高,能真正起到理事的作用。我们第五届理事会在四年内做了许多工作,孙振玉秘书长将代表理事会作研究会的工作报告,请全体代表审议,并共同商讨研究会下一届的工作计划。农业技术经济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研究会进一步有效地去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核心是要提高投入产出比。而投入产出比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是一项最重大的技术经济工作,农业技术经济工作者应该作出较大的贡献。去年九月,江泽民总书记号召进行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他说:“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民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科学论断的延伸和发展,完全符合中国农业的实际,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我们农业技术经济工作者要以敏锐和崭新的姿态迎接这场革命的到来,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要通过研究对我国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提出政策建议。根据江泽民总书记讲话精神,在我国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主体目标是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用科技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供给问题。为此,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要有重大突破,但全面赶超农业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是不现实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目标出发,在我国农业科学研究领域选定有限目标,尽早拿出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用于农业生产。这里就有重大的技术经济问题需要研究,即农业研究的重点在哪里?农业研究投资的优先顺序如何确定等等。例如我国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力量安排多大,重点突破什么,这都没有解决。农业的发展除了保证农产品供给外,还必须考虑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还必须考虑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三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是大问题。我们应该研究如何依靠科技既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又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还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除要求出现突破性科技成果外,还必须提高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这是新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和农民三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组成一个农业技术系统。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系统运转中障碍因子颇多,有效性很差,严重影响现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严重影响着农业新技术的有效采用。因此,提高我国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应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讲,比农业技术创新更重要,作用更显著。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技术系统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指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推力和市场需求拉力的作用下,农业科研部门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所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被生产部门利用并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过程,它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农业科技长入农村经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目标的一种重要模式。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要根据农业科研的特殊性建立农业科技与经济有效关联的新型农业科研体制,主要内容:一是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资源供给量,建立以农业科研资源的行政性分配为主的多渠道供给机制;二是改进农业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实行科研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项目的科学化管理;三是优化科研组织结构,建立高效的、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农业科研体系。这些都主要是技术经济应该研究的内容。农业科技推广要有重大突破。首先是农业科技推广观念的革命,由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广大农民)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其次是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转变,由单纯行政手段推广转变为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三是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和推广水平;四是坚持三农协作,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速度。这同样也是农业技术经济应该去研究的。农民素质的提高要有大的突破。要切实稳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强化农民的科技意识,激励农民参与农业和农村发展。普及现代农业管理知识,提高农业经营决策水平,对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十分重要。人们已经把信息技术作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但往往忽略了农业管理和决策技术的发展和它对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基本特征是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和现代农民,管理在现代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农业管理技术包含了信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但内涵比信息技术更丰富,包含了经济决策科学和方法,例如从市场预测,产量预测,投入决策,到生产过程中的因地、因时、因品种的差别管理技术等等。因此,推进管理上的革命十分必要。我们应该对农业资源管理政策进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和管理方案,如水资源农业利用的价格管理等利用稀缺资源的价格变化去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我们还应该推进农业经济的普及工作。有些管理者对经济效益的概念并不清楚,不太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甚至连经济增长率都不能正确计算。又如不少人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理解是片面的,认为增产了,贡献率就必然会高,而不知道贡献率反映的是投入产出比的增长率,是经济效益的提高速率,如果增产的幅度还赶不上投入增长的幅度,那末尽管增产了,产品中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但贡献率将是负值,因为投入产出比下降了,经济效益降低了。因此,普及农业技术经济知识应是我们研究会和广大农业技术经济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代表大会后将举行学术讨论会,代表们将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个主题展开讨论。这次会议,得到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广东谊信农村产业发展总公司的支持和资助,在此,特向这两个单位及易琼芝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预祝会员代表大会圆满成功,预祝学术讨论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生活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
[
"History",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Politics",
"Space",
"Mine",
"Communication",
"Economy",
"Electronics",
"Art",
"Law",
"Transport",
"Sports",
"Literature",
"Medical",
"Philosophy",
"Education",
"Energy"
] |
Agriculture
|
【 文献号 】1-3152 【原文出处】文艺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19-23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 作 者 】陆贵山 【复印期号】199603 【 标 题 】文艺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 【 正 文 】 1在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过去十分强调历史精神,要求文艺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在突现文艺的历史精神的同时,由于不同程度地受到庸俗社会学和狭隘阶级论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淡忘了文艺的人文精神。现在,我们的舆论特别弘扬人文精神,这几乎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人文科学的强音和主调。这种意向当然也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但我们注意到,有些作家作品有意识无意识地将追求文艺的人文精神和揭示文艺的历史精神隔裂、对立起来,甚至明显地流露出用人文精神诅咒、躲避、消解、反叛历史精神的强劲的势头。我认为,这两种倾向都是值得研究的。文艺史实表明,世界上没有无人文精神的文艺,也不存在无历史精神的文艺,将文艺非人化、非历史化都是不妥当的。在文艺中的人文精神的普同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上,也存在着理解和阐释上的偏执。人文精神尽管有普同性,但不是抽象的。应当辩证地把握人文精神的差别性和普同性的对立与和谐。从差别性中提炼出普同性,从普同性中发现差别性,从人文精神的普同性和差别性的既相激又互补、既相逆又互渗的双向复杂关系中体认和理解人文精神自身。不能不看到,人文精神的差别性,包括时代的、民族的、人群的和个体的诸多方面的殊异,即便是处于大体相同历史条件下的人,由于社会地位、占有物质财富、金钱和权力的不同和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政治倾向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有天壤云泥之别。在文艺中的人文精神的雅俗关系问题上不作认真的鉴别和区分,笼统地情绪化地扬雅抑俗或褒俗贬雅。事实上,雅既有能为广大读者层所能接受的俗雅,也有那种倡导纯审美的傲睨一切的贵族化的高雅;俗既有粗俗、鄙俗、媚俗,也有那种正常的健全的雅俗。雅和俗既存在着对峙和冲撞的一面,也存在着交融和互渗的一面。雅与俗在合理的位置和界限内,都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因为,整个文艺格局及其人文精神必然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和多元性。2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指人为了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和追求发展前景而生发和表现出来的文明程度的总和,属基于认知关系的价值关系的范畴。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命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的最高目标和终极关怀是经过深刻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不断趋向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文艺中的人文精神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向度是曲折的。从总体和全局上看,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狂飙运动到二次大战后,尽管在诸多层面上开掘和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但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主观化、内向化、脆弱化,或者可以表述为坠落、滑坡、萎顿、困惑、迷茫、焦灼、痛苦、孤独,产生病态和畸变,造成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低级化和低能化。这大体上符合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文艺史实。人文精神颓败的历史根源是人同人的生存状态与人赖于活命和发展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不相协调的产物,是由此产生的心理上的失衡和病变在文艺中的投影和射光。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文艺创作中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咒骂和反叛现实、逃遁和拆解历史等等。这些文艺创作中所流露出来人文意蕴或意向似乎是作家艺术家们为摆脱不相协调的生活困境辟出的“种种逃路”,决不会对人们的现实的生存状态发生实质性或根本性的完善和变革。因此,这种人文主体性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恰好表现出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小知识分子代表或客观上代表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所发出的带有这样那样反叛情绪的不和谐音,反映出中、小知识分子的脆弱、懦怯、绵善和幻想。3正常情况下,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是共态的、同步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宏观上是平衡的,微观上是不平衡的。在更多的情况下,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运行并不总是呈现着和谐的状态,甚至往往会发生dǐ@①牾和冲突。 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时是以人文精神的变异和滑坡,伦理道德的沉沦和坠落为代价的。这只是历史前进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一种暂短的过渡性现象。因之咒骂和阻挡时代发展的脚步的舆论和行为是一种昏昧愚钝的表现。脱离历史谈人,或脱离人谈历史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滑向理论的误区。因为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是历史的人文精神,历史精神是人的历史精神。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人是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历史是实践主体的人格化,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和受体。人的目的性和历史的规律性的一致是实现两者统一和交融的契机和内在依据。一般地说,社会发展的上升期,两者表现出高扬突进的态势;当社会发展不健全或处于萎顿、迷乱的没落期,容易产生两者的分裂和对抗。20世纪以来,我们尽管应当考虑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但从总体和全局上看,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的分裂和对抗日趋突出和强烈。人们往往把历史精神理解为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看法尽管说出了问题的主导方面,但显得简单和偏狭。历史精神和历史状态一样是全方位的。我认为,历史结构表现为三种形态:(一)物质形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和科技手段所创造出来的资本和物质财富以及相应的物化世界;(二)制度形态,指制导和摄辖、管理整个社会的国家机器及一切所隶属的机构、体制和机能;(三)人文形态,人和人群的生存境况与发展前景。我们应当力图从历史结构和历史形态的相互关系中去寻觅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分裂和对抗的基因,探索人文精神被压抑被扭曲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困顿和危机。人文精神对历史精神的反叛和抗争(积极的或消极的)都是人与历史结构和实现生活不相协调的产物。但不能理解为脱离历史的人对历史的这样那样地谴责和声讨,而应视为历史精神内部的人文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的疏离和冲突。从人文形态和物质形态的关系而论,这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既历史地解放了人,增强和扩展了人的手段和技能,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使人成为单纯的生产工具、机器的附庸,受高超的科技成果的威慑和恫吓,成为人为物役的处于异化状态的“单面人”,被“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所形成的超验力量的摧残和作践;从人文形态和制度形态的关系而论,益人的附合大多数意愿和利益的国家机器、制度、机制、体制和技能可以维护和发展人的良性生态,如果出现了两者相悖谬相冲突的境况,国家的政权机构和体制则可能变成压抑威慑、嘲弄人文精神的粗暴的强制的铁腕,侵犯和剥夺人们的正常的合理的民主生活,“权力拜物教”的强力意志压迫着人们的身心。通观整个西方20世纪以来的文艺的发展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三大拜物教”(即“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权力拜物教”)和“三大机器”(即“国家机器”、“战争机器”、“工业机器”)的侵蚀和诱发才发生人文精神的坠落和畸变的。正是由于历史结构和历史形态中的不合理的因素才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滑坡和颓废。然而,如果我们只将人文精神的危机笼统地仅仅归结为历史结构和历史精神中的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本身则是表面的、肤浅的,甚至是幼稚的。从社会结构的物质形态看对人文形态的关系,我们必须清醒地体察到,物的关系既掩盖着同时又表现着人的关系,或者说,物的关系只不过是从物的角度、以物的形式反映出来的人的关系。世界的被物化或被物化了的世界仿佛是一部打开历史、人文之谜的感性心理学,是一本可以破译和解读的人与人之间的本质联系的书。有些善良的空想的人道主义者的批判锋芒只指向社会结构的物质形态本身,甚至酿成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峙和冲突。须知,物质财富、科学技术本身是无罪的,关键在于财富的占有和分配方式,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让的是否合理,使用的是否有益、正确和适度。人类发现了核能,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威慑和毁灭人类。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财产、科技成果和权力的再分配和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再调整。历史问题必须也可能还原为历史的人的问题,必然正义地提出合理地解决人对物的占有和分配方式。一般地笼统地谈论和诉讼物对人的压抑是没有力度的。这种人文舆论不能说明如下基本事实:为什么生活在同一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人,有的豪富,挥金如土,生态洒脱,近乎于奢靡;有的穷酸,一贫如洗,生态困顿,以至不能满足活命的生理急需。因此,物对人的排挤和压迫只能理解为拥有巨额物质财富并转换为强大物质力量的人对处于社会底层的穷酸贫困的弱者的捉弄,是从物质关系表现出来的占主宰和起支配作用的人对物质力量匮乏的小人物的摆布。从理论上看,人应当是社会和历史的主人,富于想象或幻想的文艺作品可以把人绘成梦中的皇帝,但这丝毫不意味着睡醒以后对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境况和命运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从历史结构的制度形态看对人文形态的关系,诸如国家机构、体制、机制等作为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载体和受体都带有程度不同的甚至是十分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强制性。这种制度形态的物质力量体现着推行着一定的人群、阶级、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和愿望。制度并非是空壳和虚幻的形式。它的背后站立着人,展示着人与人之间的意欲指向,往往转换为代表当权者利益的政府官员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功利关系。有的国体和政体本质上是反人民的,有的国体和政体本来是代表和体现大多数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但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病变,或因运行过程中的失策或失衡,或因发育的不成熟,存在着不健全、不完善的方面。所有这些制度形态的弊端不可能同进步的美好的人文精神相协调。官场中的腐败现象,钱权交易的丑恶行为是诱发人文精神趋于坠落和畸变的毒菌和腐蚀剂。我逐渐意识到,通过表现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态和病态,呼吁财产和权力的再调整以及人的社会地位的再调整是20世纪的文艺潜话语和隐语境的核心,诸如现代西方的生存状态理论、异化理论、文化批判理论、审美乌托邦理论正是在这种历史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并不可遏制地弥漫开来。维护这个历史阶段的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的传统的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始褪色,逐渐失去了它的时代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作为一种人文信仰的精神支柱已经败落和坍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下出现了非理性主义对僵化、刻板、背时的旧理性主义的反叛和挑战。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强劲的主导思潮成为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对以新人本主义为核心内容和内在灵魂的非理性主义应作出全面的评估和剖析。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对古典的传统理性的反弹和消解;从完善人格结构和意识结构的角度看,它是一种重要的发现和填补;从对社会进步作用的角度看,它撕去了神圣的假面,冒犯了权威,具有不可忽视的揭露和批判功能,同时张扬了丑、荒诞和迷乱;从对人文精神建构的角度看,它给被压抑处于孤独、焦灼、痛苦的小人物营造一个特殊的精神家园,使他们受伤的紧张的惊恐不安的心灵得到慰藉、安顿和憩息;同时又明显地表现出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导致人文精神的滑坡和颓唐、道德的失范,人的素质和性格力量的低级化和低能化。由于非理性主义反对一切理性,这种“弃水泼婴”的偏狭的态度,使非理性主义在摈弃僵硬的压抑人的理性的同时,竟连同正确的有益的蓬勃着活力的有价值的理性思维传统、科学的认知、历史的规律和人生的真谛都一起抛掉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功过参半是非互补的双重性,汲取非理性主义的合理内核,改制和重塑新时代的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交融的新理性,才是我们所应当采取和选择的创造性思维的新思路。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裂和融合是彼此转换相互推进的。分裂是对融合的相对的瓦解,融合是对分裂的相对的克服。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的融合既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只有经过一个深刻漫长的历史过程才能趋于更高水平上的实现。只有当人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或只有当历史成为真正的人的历史,具体地说,只有消解和根除了历史存在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同历史的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矛盾、冲突和对抗,才能建构起健全的社会,健全的人生,方能产生健全的文艺。反而言之,荒诞的病态的反叛的文艺只不过是畸变的社会和痛苦烦恼的人生在作家艺术家的不平衡的心镜上的投影和折光。然而,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矛盾、冲突和对抗又是不可能终止的,尽管它们的形式和内容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相应的变异。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必须同样得到尊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必须同样得到关注。但精神文明应当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反转来又促进精神文明的高扬。当两者发生矛盾、冲突和对抗时,前者应当服从后者,因为尽管有时付出高昂的代价或承受着像分娩般暂短的阵痛,但终归由于完成和实现了历史的转型和社会的变动,把人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和一个新的生活空间。从文艺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的关系往往转换为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对创作或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对文艺的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当两者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应当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革和符合人民的全局的根本的长远利益作为衡量和评估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的权威性尺度。4东方和西方、中国和世界文艺格局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既存在着相沟通的普同性,也存在着相阻隔的差异性。我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和运作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希望。新的历史精神呼唤着中华民族将以醒狮和巨龙的雄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是初步的、是不健全、不成熟的。社会的物质基础不够丰厚和强大,资金缺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成果以其转换为生产力的能力不尽人意,教育滞后,人的素质不高,使得我们面对相当贫穷、落后的境况,鼓起沉重的翅膀,进行艰难的起飞。一切负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艺术家应当凭靠自己真诚的艺术良知,响应中国当代历史精神的感召,用自己的理论和创作,通过呼唤健全的高尚的人文精神优化人的性格结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令人忧虑的是,新时期以来尽管文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一些疏离和悖谬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时有出现,以致愈演愈烈。有些作品将生活平面化、庸常化、鄙俗化,有些文论倡导反中心、反神圣、反权威,主张非典型化、非英雄化、非理想化、非崇高化,甚至非文化化,诸如“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舆论尽管有一定的批判功能和借鉴意义,但总体上同中国当代的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存在着明显的历史错位和现实反差。当然,我们也不必苛刻地责怪这些事实本身,而应挖掘和正视产生这些事实的现实的土壤和根源。我们不能不重视外域思潮对文论家和创作家的影响。但外因只是条件,寻找和考察借以滋生和蔓延的内因才能获得清醒的体认。由于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和诱惑,金钱的杠杆一经同权力结合起来,可以产生拜物教般的超验的魔力,公平竞争的商品交换的原则遭到破坏,借改革以营私,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巧取豪夺,用文雅的合法的形式从事着违法的龌龊的丑恶勾当,成为败坏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诱发离心力和涣散力的酵母剂。假手于文艺创作,撕下假面,暴露出令人憎恶的尊容,挥动起思想的解剖刀,剔除社会机体上的毒瘤,引起世人的警策和疗救的苦心,这完全是合理的义举。长期和平发展时期,由于缺少激动人心的借以表现正义感和英雄气的历史风暴,个体为本位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有所滋长,主观的意欲不断扩张,英雄业绩和崇高精神被疏远,提升到群体自觉程度的意识形态被淡化,因追逐利益和金钱的贪欲的驱遣,提供感官享乐的大众文化暴热走红,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史诗般的严肃文化受到冷遇。人文精神的变异、弱化和坠落是对当代中国历史精神的背离。我国毕竟是发展中的前工业社会,张扬虚无的世纪末情绪是缺乏历史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的。通过文艺创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觉而雄健的人文精神,增强、坚定社会主义新人的理想、信念、崇高和悲剧精神,献身于伟大的社会变革,实现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理应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强音和主调。败坏理想、崇高和悲剧精神是有过的;虚假的理想、崇高和悲剧精神是可怜而又悲哀的;因此去躲避和嘲讽理想、崇高和悲剧精神是不明智、不负责任的;抛弃理想、崇高和悲剧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牛加氐*
|
[
"Politics",
"History",
"Sports"
] |
History
|
【 文献号 】1-3379 【原文出处】教育评论 【原刊地名】福州 【原刊期号】19950415 【分 类 号】G53 【分 类 名】职业技术教育 【 作 者 】林少玉/林宏 【复印期号】199505 【 标 题 】幼教改革与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更新 【 正 文 】 幼教改革的新形势,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我们认为,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应该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掌握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作为一个综合的体系,它体现为一系列具体的能力,这些能力组成了幼儿教师能力的总体结构。(1)观察了解教育对象的能力要教育好儿童,就要具备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能力,这是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除了共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之外,还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思维、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等方面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家庭状况、生活习惯、能力水平、个性特点;了解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和动机,表现和心理;了解全班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以全体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水平为依据来客观地设计教育方案,合理地选择教育内容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使每个儿童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和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察能力体现为观察法的运用娴熟程度。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幼儿的语言、行为等表现。如何才能将观察法运用得得心应手,使之为教育目的服务呢?第一,幼儿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孩子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孩子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也往往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只有用心捕捉这些差别和,才能使观察更加深入具体。第二,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平时观察变化到的往往只是语言、行为等具体表象,教师必须通过分析来把握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同时,观察到的只是个别的、分散的现象,教师必须把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处理,从而掌握观察对象活动的总体规律。第三,对观察结果进行及时分类、记录、总结。教师要设立两类记录卡,一类是将每个儿童的个体发展和变化过程进行连续的,长期的纵向的追踪,观察结果记录在案:另一类是按专题设记录卡,对某一课题实验在不同儿童身上所产生的反应进行横向分析研究,把观察到的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记录在案。第四,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幼教理论素养。观察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有效的教育提供科学依据。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成长的基本特征,掌握幼儿教育的一般规律,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观察才可能是科学的、有价值的。(2)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能力物质环境是整个教育环境的基础,教师创设良好物质环境的能力表现为善于利用现有的物质条件,创造尽可能良好的环境,如搞好幼儿园的美化净化、绿化,把有限的空间设计成美妙的“儿童世界”:建立图书角、积木角、戏剧角、自然角、木偶角美术角等,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角落里充分展示才能。幼儿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努力探讨以下几点:如何保证幼儿个体和群体有充分的活动空间,避免拥挤和互相干扰,便于进行各项活动和操作;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之产生介入活动的愿望;如何提供广泛而又适度的信息和充分的材料以利于儿童的学习:如何供给用途多样、能够相互转化和结合的原始材料和操作工具,以调动幼儿动手、动口、动脑以及交往的积极性:如何把空间布置得具有诱惑力,并且能够随着儿童年龄的递增而改变布置的内容和形式。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深刻的,具备创设良好精神环境的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十分重要。从幼儿角度看,良好的精神环境应该是充满爱心和关怀,应该是宽松、自由、活泼,应该是具有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应该是有利于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环境。教师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受情感因素、协调能力、理解力、社交能力等的综合作用。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个孩子具有爱心。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兴趣各异,教师要理智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并且把这种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温暖、爱心和深切关怀,从而对新的环境产生认同和依恋。其二,教师要协调好幼儿之间的关系。对幼儿来说,良好的精神环境不仅是教师的爱,还包括和别的小朋友的友好关系。教师要利用游戏等集体活动创设有利于幼儿之间友好交往的情境,激发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良好愿望,从而在幼儿间建立起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和自由、活泼的心态环境。其三,教师要理解儿童的心理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幼儿正处于自我观念逐渐形成,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时期,他们希望得到承认和尊重。因此,教师要与他们平等交往,通过积极的评价、热情的鼓励,帮助儿童认识自我。其四,教师要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儿童的精神环境不仅局限于幼儿园,他们生活和成长在各种家庭和不同的社区中,家庭和社区的生活气氛、道德规范、人际关系等也会对儿童产生深刻的影响。幼儿教师要善于同每一个家庭建立起开放式的、经常性的联系。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教育的知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里的情况,同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和需求,共同教育好儿童。幼儿教师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帮助社区改善和提高教育环境,使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密切合作,共同创设一个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精神环境。(3)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能力幼儿教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能力可分解为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能力,促进幼儿智能发展的能力,促进幼儿情感和社交水平发展的能力。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是教师全面培养幼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具备幼儿生活、营养、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在安排各项活动时,有意识地提供各种机会,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如通过游戏、舞蹈、体育活动来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平衡能力的发展;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促进手的灵活性;通过触摸物体、观察事物、辨别声音、气味、颜色等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这种保教并重的有机结合,便体现了幼儿教师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能力。发展智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向幼儿传授知识,使他们对一些事物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在各项活动中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积极性。为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首先,幼儿充满好奇心,对所有的事物都感到新奇,喜欢刨根问底,这就要求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以便随时回答儿童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其次,幼儿的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富于感情色彩,并伴随表情、手势、实物的运用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其三,教师要采用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在启发、引导、交流的过程中把幼儿接受知识的被动过程转化为认知世界、发展能力的主动过程,有效促进儿童智能的提高。教师要善于通过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使幼儿的情感和社交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在集体环境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增多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增多了,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最初的社交实践,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个性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教师要帮助儿童学会与别人相处,与别人建立感情,通过友好相处和合作,使他们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及与人相处的欢乐。(4)进行幼教评估的能力所谓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和标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评估对象做出尽可能符合实际的价值判断。幼儿教师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估,这既是对幼儿状况的客观评价和科学估量,又是对教育效果的检验和评判。教师应具备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的能力:一是评估幼儿的身心健康状况,包括生理方面的体质、体能发展水平和心理方面的精神、情绪等的发展状况;二是评估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三是评估幼儿的行为习惯、道德情感和个性品质等的发展水平;四是评估幼儿美感发展水平,包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我们当前评估幼儿发展水平的着眼点。此外,我们也可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评估要点,着重从认知水平、身体技能、社会化程度、语言能力等方面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要做好这些评估,首先要求教师应有相应的评估能力。幼儿教师还应具有自我评估能力,通过评估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工作状况和能力水平,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加以改进。并且,要积极参与同事间的互相评估,在同事和家长的意见中建立自我评价的参照系。教师要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不断确立新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5)开展幼教科研的能力幼儿教师是我国幼教科研的一支生力军,为了深入幼教改革,促进幼教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工作在幼教第一线的教师要积极参与幼教科学研究,提高幼教科研能力。制订科研计划。确定科研题目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选题对科研的开展影响很大。幼儿教师应如何选好研究的课题呢?首先应了解当前国内外幼教发展的动态,收集信息,了解幼教领域所研究的热点、焦点、难点与空白点,再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自身的条件、本班幼儿的现状来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确定后,要选好研究对象,选择的幼儿园、被试班级、被试幼儿的人数应具有代表性,力求点面结合。选好被试点和研究对象后要设计研究过程,对研究步骤、进度、日程安排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开展科学研究。幼儿教师根据所制订的方案来开展和安排研究过程,应用观察、调查、实验、测验、访谈、问卷、文献等方法收集和记录科研资料。在开展科研的过程中,方法的选用往往与具体的情境和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采用多种方法,有利于研究者从多侧面、多角度了解幼儿的情况,以便为研究提供更丰富、更翔实的资料。整理材料,分析研究。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研究,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图示、数据处理等方法,对研究资料作量和质的评析。对研究资料做量的分析,增强了研究过程的可操作性,从大量的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果。对资料作质的分析,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进行深刻的剖析,使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收集、分析资料后,按照课题的进程进行阶段性小结或总结,把收集到的第一手的感性材料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归纳综合,及时撰写成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论文,并与同行交流,推行研究成果。幼儿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养成经常动手写作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6)继续学习的能力幼儿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幼儿教师继续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首先表现在能够确定可行的学习目标,并孜孜不倦地追寻。每位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努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专业层次和各种工作能力。专业知识的更新。在幼教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思想、新观念、新问题,教师要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及时吸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结合自己的工作有目的、经常性地阅读与幼儿教育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作读书笔记。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参观和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各种能力。对没有受过职前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要通过边工作边学习边培训的方法,弥补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不足,以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专业层次的提高。受过职前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会遇到各种新问题,必须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电视大学、脱产进修等途径取得更高的学历,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幼儿园要为幼儿教师的继续学习提供机会,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定期地让幼儿教师轮流进行短期学习和培训,或进行脱产的系统学习,并作为一种制度贯彻执行,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教育能力的提高。通过自学、岗位练兵、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开展观摩教学、业务交流等方法,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幼教改革的需要。对幼儿教师来说,继续学习不仅是一种补偿,更是一种更新、一种提高。现代社会知识密集,信息骤增,教师要通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由于能力结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认识,必然深刻地影响着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甚至影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更新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便成为幼教改革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必须克服片面重视艺体技能的旧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建立起综合的、多维的能力结构,并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断更新、丰富和发展。(林少玉,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林宏,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责任编辑 王慧敏]
|
[
"Sports",
"Transport"
] |
Sports
|
【 文献号 】2-1279 【原文出处】东岳论丛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200003 【原刊页号】31~34 【分 类 号】F11 【分 类 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008 【 标 题 】几种著名经济评价指数及构造方法 【 作 者 】王祖祥 【作者简介】王祖祥(1953- ),男,武汉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武汉大学 经济系,湖北 武汉 430072【内容提要】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评估需求,其中,国外经济学中几种著名的评估指数及构造方法,如收入不平等评价、贫困评价、教育分 配均匀性评价等,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评价指数的构造方法值得借鉴,产生的评估指数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关 键 词】收入不平等评价/贫困评价/教育分配状态评价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F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0)03-0031-04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评估需求,一般的作法是先确定评估客体的若干特征,再根据这些特征来构造反映客体运动的综合指标。例如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1〕对我国小康进程的评估研究中, 找出了反映国民生活的若干特征,再把这些特征的指标与小康标准进行比较以构造综合指数。再如隗斌贤〔2〕对知识经济及李杰林〔3〕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等的评估中,均对相应问题提出了若干特征并构造了相应的综合指数。这些综合指数的构造需要对评估客体有深入的了解,因此这些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目的是介绍国外经济学中几种著名的评估指数及构造方法,这些评估问题是收入不平等评价、贫困评价、教育分配均匀性评价。这些评估问题本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评价指数的构造方法值得借鉴,这些方法展示了如何通过系统的思考以获得合理的综合指数。国外经济学界对这些评估理论与方法正处于积极探索之中,本文所介绍的结论大多仅存在于经济学杂志上,国内有关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见到。所介绍的这些评估指数都是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后得出的,下面用比较浅显的讨论介绍这些结论与思路,希望能引起进行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的注意。同时也可以预料,这些评估指数可在我国的相关评估问题中找到应用,例如教育分配的均匀程度指数对评估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分布就可能有重要意义。一、收入不平等评价所谓收入分配,一般是指货币收入的分配。设全社会共有m 个经济成员(或消费者),y=(y[,1],……,y[,m])是一个收入配置, 其中y[,i]是第i个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数量,设y的分量满足0≤y[,1]≤y[,2]≤……≤y[,m],可以构造所谓洛伦兹(Lorenz)曲线来表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态,设占总人口百分比为p 的低收入群体的总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为C[,p],连接原点与诸(p,c[,p])点,即得出相应于y的洛伦兹曲线。附图1中L[,1]与L[,2]分别是收入向量y[1]与y[2] 对应的洛伦兹曲线(为方便我们画成了光滑曲线),图中45%线(虚线)对应于完全平等的分配,可见相应洛伦兹曲线离45%线越近,则对应的收入分配之平等程度越高。即若记y[1]与y[2]对应的洛伦兹曲线分别为L[,1]=L(y[1],p)与L[,2]=L(y[2],p),显然若对任何p∈〔0,1〕都成立L(y[1],p)≥L(y[2],p),则收入分配y[1]更平等(基尼系数是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上形成的,用洛伦兹曲线法评价收入不平等实际上也是一种统计方法)。本质上说,构造不平等指数的目的在于比较各种收入分配状态,但利用洛伦兹曲线法对收入分配进行比较时,相应洛伦兹曲线不能相交,例如图1中L[,2]与L[,3]相交, 用洛伦兹曲线方法就不能区分这两条曲线对应的分配中何者更优,从而有必要考虑更为合理的收入不平等指数。附图{图}近些年关于收入不平等评价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研究始于阿特金森1970年的开创性贡献〔5〕, 之后很多学者对经济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评估指数,在此我们仅介绍阿特金森的有关结果。阿特金森使用的是所谓福利函数方法。设政府(或决策者)用于评价当前社会福利的函数是严格增加的凹函数W(y),W(y)严格增加意味着任何成员收入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W(y)的凹性意味着全社会收入分配越平等越好。可把W(y)理解为政府(或决策者)的效用函数。记附图{图},又记所有分量都为1的向量为e,求出满足关系式W(δ(y)e)=W(y)的数δ(y),由于W 是严格增函数,所以δ(y)是满足W(δ(y)e=W(y)的最小的数。于是利用W观察社会福利时,每人给予收入δ(y)即可产生与y同样的福利,因此I(y)=1-δ(y)│@①度量了由于收入不平等所导致收入“浪费”的比例。I(y)即著名的阿特金森收入不平等指数。注意到,具有基本重要性的问题是福利函数如何选取。附图2说明了2维情况下构造I(y)的基本思想,图中稍低位置的曲线是等效用曲线W(y)=w,由于W (y)是凹函数,所以{y∈R[n][,+]│W(y)≥w是凸集, 从而这种等效用曲线是两端向上弯曲的曲线,即凸曲线。可见当把收入位置y 以平均方式分配给所有成员时(y[,1]+y[,2]=2@②与45°线的交点所对应的分配),将可产生稍高的等效用曲线上的h点,但由于收入不平等,导致全社会只能得到相当于每人拥有收入δ(y)时(z点)对应的总福利。平均产生了量为@②-δ(y)的收入“浪费”, 显然这种浪费的大小与W(y)的选择有关,当函数W(y)“凹”得越厉害时,I(y)的值越大,因此凹得“厉害”的程度可以视为W(y)对不平等的“厌恶”程度。可见选择凹函数作为社会福利函数是有道理的。例如选择社会福利函数附图{图}时,可算得对应的阿特金森指数为附图{图}阿特金森的研究激起了一些有才华的经济学家对不平等指数进行研究的热情,并得出了一系列收入不平等指数,有关参考文献可见〔5 〕~〔8〕。循〔8〕的思路,我们导出了度量全社会劳动分工程度的专业化程度指数,限于篇幅,在此不予介绍。二、贫困程度评价森于1976年在《Econometrica》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9〕,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该文的出现开拓了贫困指数研究的新方法与思路。贫困指数是度量贫困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越大,贫困越严重。度量贫困的依据是经济成员的货币收入,以下仍假定每个成员的货币收入均取非负数。在森的文章发表之前,用于贫困程度评价的指数很少。广泛使用的是贫困率,即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先确定一个贫困线,如果总人口为n,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为q,则贫困率为H=q/n。 这一贫困指数的重要缺陷是它不能反映贫困的强度,因为贫困率相同的两种状态下,贫困人口的生产状况可能相差很远。另外当部分贫困人口的收入转移给另外一些贫困人口并使之脱贫时,贫困率减少,但此时显然不能说贫困程度改善了。也就是说,贫困率不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单调性:若其他条件不变,减少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收入时贫困指数增加。2.转移性:若其他条件不变,从任何贫困成员处将收入转移给较富有成员时贫困指数增加。另外,在进行贫困评估时,一般不考虑贫困线以上成员的收入配置,这一条件称之为聚焦性。单调性条件的合理性是显然的,当贫困人口的状况变糟时,反映贫困程度的指数应能对这种变化作出正确的反应。转移性条件来自于收入不平等评价中的Pigou-Dalton条件。进行收入不平等评价时,任何使收入均匀化的转移显然导致收入不平等状况的改善,相反方向的收入转移出现相反的结果。森的文章发表之前,被有关政府采用的另一贫困指数是所谓贫困差率。若贫困线为Z,对任何贫困成员i,若其收入为x[,i],则称g[,i]=z-x[,i]为第i个成员的收入差, 这一数量反映了由于机会分配不平等导致贫因成员i“被剥夺”的程度,因为如果机会分配均等,i不应陷入贫困。可见(z-x[,i])/z是相对于贫困线Z来说,贫困成员i 被剥夺的比率,若将n个成员的收入分配按增序排列成x[,1]≤x[,2]≤…≤x[,n],则贫困差率定义为附图{图}。这一贫困指数比贫困率要优越,它满足单调性,但不满足转移性,因为将某些贫困成员的收入转移给另外一些较富有的贫困成员时,如果接受转移的贫困成员仍不能脱贫,则贫困差率不变,但直观上,这种转移将导致贫困状况更为恶化。这一指数也不能适当反映贫困的强度,例如设贫困线为2,对收入分配(1,3,4,5,5,5,5,5,5)与(1,1,1,1,1,1,8,9,15),两者的贫困差率均为0.5,但可见前者分配状态比较理想,贫困程度并不十分严重,而后者的贫困形势则不容乐观。为克服贫困率与贫困差率的缺点,在某些其他公理的条件下,森导出了形如附图{图}的贫困指数,其中A为大于零的常数且收入分配已按增序进行了排列。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打分的方法,对收入差最大的成员打分q, 收入次高的打分q-1等。即在构造贫困指数时,给予贫困程度相对严重的成员更大的权重。这一指数的导出借助了选举理论中的博达(Borda )规则,这种选举规则是一种特殊的打分选举规则。设有m个候选人, 现要在其中选举出一个来,规定一个实数序列s[,1]≥s[,2]≥…≥s[,m]且满足s[,1]>s[,m],每个选举人给出一个形如s[,1] s[,2] …… s[,m]α[,1] α[,2] …… α[,m]的选票,这表明这一选举人认为他最满意的候选人是α[,1],他给α[,1]的打分是s[,1],其次是α[,2],他给α[,2]的打分是s[,2],等。最后将每个候选人的得分加总,总分最高的候选人当选。注意到选举中所用的实数序列s[,1],s[,2],…,s[,m]是固定的。 若把这一序列取为m,m-1,…,1,则得到所谓博达选举规则。可以证明,这种选举规则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满足所谓帕累托最优性(即如果每个选举人都偏好a甚于b,则b不会当选)、 匿名性(即任何两个选举人交换他们的偏好序,投票结果不变)、中立性(结果在每个选民的偏好序中交换任何两个候选人a与b的位置,则选举结果将相应改变:如果原来a当选, 则现在b当选;若原来b当选,则现在a当选;如果原来是不同于a与b 的候选人c当选,则现在仍是c当选)、正响应性(即如果根据当前所有选举人的偏好,a可以当选,则当某些选民在其偏好序中提高a的位置而形成新的偏好组合时,a仍然当选)、连接加强条件(即如果分区选举时,a在每个区都当选,则将所有区合并到一起进行选举时,a也当选)、参与鼓励条件(即如果当选举人d弃权时,a可以当选,则若d 参与投票时选举结果要么是a,要么是d认为比a更好的候选人当选。即当d投出的是关键性一票时,选举结果不减少d对选举结果的满意程度)。为确定p(x,z)式中的A,记附图{图}(即贫困成员的平均收入),森要求p(x,z)满足一个所谓的规范化条件,即要求当所有贫困成员的收入都为@①[,p]时,贫困指数p(x,z)等于HI,即贫困率与贫困差率的积。这样做的理由是,当贫困成员收入相等时,贫困率与贫因差率两者合起来能反映贫困的程度,因为此时贫困率反映了贫困人口的比例,贫困差率反映了贫困的强度。在这一条件下即可确定A, 最后可得如下贫困指数:附图{图}由于贫困成员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基尼系数为附图{图}合并入上式即得出附图{图}由于q很大时,q/(q+1)近似于1,所以森取附图{图}作为贫困指数,此即著名的森贫困指数。很多学者沿循森的思想对贫困指数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系列贫困指数,有关参考文献可见〔10〕~〔12〕.三、教育分配状况评价通常用识字率来评价全民受教育的程度,设n是成年人总数,q是识字的成年人总数,则识字率为H=q/n。与贫困率一样, 用这一指标来度量一国的教育程度时存在和用贫困率度量贫困时一样的缺陷,即这一指标不能反映教育在整个人口中的分布。经验研究表明,教育在人口中分布的均匀程度对新技术的采用,产出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例如福斯特(Foster)〔14〕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绿色革命期间,印度农民中最先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成果的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农户收入的多少与该户中文化水平最高的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有关。巴苏等引用了格林(Green)等的经验研究,该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中, 家庭中有受过一定教育的成员且自己没有文化的农民,与自己受过一定教育的农民相比,后者不一定更具优势。上面两个结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说明了教育的均匀分配是非常重要的,一家庭内文化水平较高的成员产生一种正的外部性,所有成年人均为文盲的家庭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分户经营的局面,而且根据现行政策,这一局面将比较长期地存在下去。在这种条件下,家庭中有没有文化水平较高的成员,对该家庭的产出将有重要影响,例如要能正确使用新农药、化肥,采用新的高产良种及新的耕作技术等,可能都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至少需要能读懂有关说明书。而且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民对外面的事物将更为敏感,可能更愿意主动寻找新的技术以提高产出,因此将对同一家庭中的文盲成员有多方面的外部性影响。可见应尽快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搞好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促使教育的均匀分布,以期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地区产生贫困的根源。显然识字率作为教育程度的度量存在问题,因为它不能反映教育分布的均匀程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巴苏(Basu)〔13〕等人构造了一种称为有效识字率的指数,下面对这一指数进行简单介绍。这里所谓“识字”(或非文盲)应广义地理解,可以理解为某种教育程度(例如初中或高中)。设α∈(0.1),记第i个家庭为x[i],其中第j个成员记为x[i][,j],x[i][,j]=1表示第j个成员识字,即j是释放外部性的成员,这时对家庭x[i]中任何其他不识字成员j,取x[i][,j]=α即成员j是接受外部性的成员。若x[i]中没有识字的成员, 则对其中任何成员x[i][,j]取x[i][,j]=0。 记全社会上所有家庭所构成的向量组合为x=(x[1],x[2],…,x[h]),即全社会共有h个家庭,称x为受教育结构,记x中成年人总数为n[,x]。例如h=4时x=(x[1],x[2],x[3],x[4])=((0,0,0),(α,1,1,),(1,α,α),(1,1))即为一个受教育结构,家庭x[1]中所有成年人都是文盲,家庭x[2]中有一个文盲,家庭x[3]中有两个文盲等,x[2]与x[3]中的文盲可从各自家庭中的识字成员处获得正的外部性α。记度量受教育结构x 的教育分布指数或有效识字率为p(x),p(x)越大表示教育分布越均匀。巴苏等认为p(x)应满足以下一些条件:1.p(x)的值与x中家庭的排列顺序无关, 也与各个家庭中成年人的排列顺序无关。显然这一要求是合理的,因为交换x 中家庭的排列或家庭中成员的排列而得到y时,y对应的经济系统内教育的分布与x完全相同。2.如果x中某家庭x[i]中,原本为文盲的成员变成了识字成员, 从而使得x变成了新的受教育结构y,则p(y)>p(x)。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成年人受教育程度提高,则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改善。3.如果x中所有成员都是文盲,则p(x)=0;如果x 中所有成员都识字,则p(x)=1。4.如果把全社会x以家庭为单位分成两个区域, 两区域的受教育结构为y与z,则n[,y] n[,z]p(x)=--------p(y)+--------p(z)n[,x] n[,x]条件3是一种规范化条件。条件4是所谓可分性条件,满足这种条件的指数显然是方便的,因为可以分区域对教育分布进行评估,然后按比例加总即得全国的教育分布指数。下面一个条件在巴苏等的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5.如果y是由于x中某个家庭x[i]经分家而产生的新的受教育结构,如果x[i]分成了两家y[k]与y[k+1](从而y中家庭总数比x中多1),如果y[k]与y[k+1]中都含有非文盲成员,或y[k]与y[k+1]中都是文盲成员,则p(x)=p(y)。如果y[k]与y[k+1]中只有一个家庭含有非文盲成员,则p(x)>py。也就是说,当一个家庭一分为二时,如果分家前后该家庭中成年人文盲获得外部性的机会不改变,则要求教育分布指数也不改变,否则教育分布指数减少。巴苏等证明,满足上述5个条件的有效识字率p(x)存在唯一, 且存在α∈(0,1)使p(x)=α(1-I)+(1-α)H其中I是社会中不能获得外部性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率,H是上面提到的识字率。这一结论说明,如果我们认为上述假设条件1~5是合理的,则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对教育程度进行评估时必须采用形如上式的p(x),不可能存在其他的选择。显然,全社会中获得外部性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率为P=1-I-H,从而p(x)=αp+H。如果把可以获得外部性的文盲也算作非文盲,则1-I也可视为一种识字率。可见p(x)是1-I与H的凸组合。又可见有效识字率一般比识字率要大αP,这不是要粉饰现状,而正是αP这一因素使得p(x)能反映受教育分布的合理程度。直观上可见,在两个相同的识字率H下,P越大时教育分布越合理,而有效识字率正好能反映这一点。更有甚者,若受教育结构x、y对应的识字率分别为H[,x]与H[,y],可见即使H[,x]>H[,y],仍可能出现p(y)>p(x)。即尽管x对应的识字率要大,通过适当地选择α,有效识字率可以把教育分布的不均匀性识别出来。例如设x与y对应的(I,P,H )分别为(0.35,0.3,0.35)与(0.30,0.4,0.3),用识字率来衡量时,前者较优,但后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有优点,因为不能获得外部性的文盲少于前者,把可以获得外部性的文盲也视为非文盲时,后者受教育的分布要优于前者,实际上取α>0.5时即有p(y)>p(x)。可见,实际中对教育分布进行评估时,α越大表明评估决策人更偏好非文盲在各家庭中的均匀分布。α的大小需要经过经验研究确定。〔收稿日期〕2000-03-08【责任编辑】沂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中国小康进程报告〔J〕统计研究.1998.(6).〔2〕隗斌贤.知识经济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J〕. 统计与决策.1999(3).〔3〕李杰林.关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评测指标体系〔J 〕河北财贸大学学报,1999,(1).〔4〕A.B. Atkins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p244―263,1970〔5〕C.Blackorby & D. Donaldson, Measures of relativeequality and their meaning in terms of social welfare,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8,p59―80,1978〔6〕A.F.Shorrocks,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by populationsubgroups, Econometrica, 52,p1369―1385,1984〔7〕 R. Barrett & A. Salles, On three classes ofdifferentiable inequality measures, Intenrational economicreview, 39,p611―621,1998〔8〕Kai-Yuen Tsui,Multidimensional generalizations of the relative and absolute inequality indices: The Atkinson Kolm -Sen Approach,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67,p251―265,1995〔9〕 Amartya Sen, Poverty: An ordinal approach tomeasurement, Econometrica, 44,p219―231,1976〔10〕J.E.Foster,Inequality Measurement, In Fair Allocation, H.P. Younged, AMS Short Course Lecture Notes, Vol. 33.Providenc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85〔11〕J.E. Foster,J. Greer, Eric Thorbecke, A class ofdecomposable poverty measures, Econometrica, Vol. 52, p761―66,1984〔12〕J.E.Foster & A. F. Shorrocks, Subgroup consistentpoverty indices, Econometrica, Vol.59,p687―709,1991〔13〕K.Basu & J.E. Foster, On measuring literacy, TheEconomis Journal, 108,p1733―1749,1998〔14〕A. D. Foster & M.R. Rosenzweig, Technical change andhuman-capital returns and investments: Evidence from thegreen, revolu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p931―953,1996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x上加-@②原字为y上加-
|
[
"Communication",
"Space",
"Electronics",
"Law",
"Philosophy",
"Military",
"Transport",
"Literature",
"Education",
"Sports",
"Mine",
"Energy",
"Economy",
"Art",
"Politics",
"Medical",
"Computer",
"History",
"Agriculture"
] |
Economy
|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8年4月第18卷第4期科技期刊沸腾炉底灰的特性研究(邵靖邦 邵绪新 王祖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北京 100083))(李 浩)((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北京 100088))摘要 用化学分析、X射线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仪器对沸腾炉燃烧所产生的底灰的化学成分、颗粒形貌、粒度、物理性质和工艺性质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与全国电厂煤粉炉产粉煤灰的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沸腾炉产底灰具有形态不规则、矿物相中无莫来石矿物、未燃烬炭量低、细度低、比表面积小、火山灰活性高等特点,为沸腾炉底灰的加工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关键词 沸腾炉;底灰;化学成分;X射线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分析CHARACTERISTICS OF BOTTOM ASH PRODUCED FROM FBC BOILERShao Jingbang, Shao Xuxin, Wang Zuna(Beijing Graduate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Li Hao(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ilding & Construction of Metallurgical Ministry, Beijing 100088)ABSTRACT Chemical analysis, X-ray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e (EDS) scan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nfrared spectroscope, and a number of other analytical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study bottom-ash produced from boiling-boil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bottom-ash produced from FBC (fluidized-bed combusustion) boiler and fly-ash generated from coal-power boiler in power stations. Compositions of bottm-ash on surface are different from in the core. The surface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ash grains are not all alike. The shapes of the ash grains are not regular. The 28 day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bottom-ash indicated good volcanic activity. The infrared spectroscope showed the structureal nature of the bottom-ash.Keywords bottom-ash, FBC-boiler, chemical composition, EDS, SEM, infrared spectroscope.近年来,为了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减少煤炭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国内外对粉煤灰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4],粉煤灰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这些研究和利用的对象主要是电厂粉煤炉燃烧排出的粉煤灰.我国在主要产煤地区兴建了很多矸石电厂,虽然其规模均属中小型,但由于电厂数量多,燃料中灰分含量高,因此煤灰的产量也较高,占全国灰渣排放量的1/4左右.而在沸腾炉产煤灰中,底灰约占60%以上.加强对沸腾炉产底灰的基础研究和评价,对提高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整体水平有重要意义.矸石电厂使用的锅炉为沸腾炉,属流化床燃烧.与粉煤炉相比,沸腾炉的入料粒度一般为1―5mm,煤在炉膛中的停留时间较长(1―8min),工作温度低(850―1000℃),所产生的煤灰的特性和粉煤炉产粉煤灰的特性有很大差别[5],对其可利用性有很大影响.本文利用化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等现代分析手段和方法,对沸腾炉产生的底灰的各种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1 底灰的化学成分研究样品采用的是山东新汶矿务局协庄煤矿电厂排出的底灰.该电厂所排煤灰中,粉煤灰占1/3,底灰占2/3.底灰的本体化学成分(即常规化学成分)是采用湿化学法测定的.其分析结果列于表1中.底灰的化学成分中,Al2O3,CaO,MgO,K2O,Na2O,TiO2,MnO,P2O5与我国电厂粉煤灰的平均值相近,SiO2和SO3明显高于我国电厂粉煤灰的平均值,烧失量明显低于我国电厂粉煤灰的平均值.表1 协庄电厂底灰的本体化学成分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coal ashes from Xiezhuang Power Station底灰的化学成分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TiO2P2O5MnOSO3LOI(烧失量)所占比例,%60.3826.673.831.592.720.601.770.770.300.0260.5680.73底灰的颗粒表面化学成分是采用美国LINK公司的NA10000型X射线能谱仪测定的.由于底灰中除了少量的无机矿物和极少量未燃烧烬的炭外,其主要物相是非晶质的玻璃体.因此,对煤灰表面化学成分的测定,主要是对玻璃体的表面化学成分进行测定.选择不同的玻璃体颗粒进行测定,结果列于表2中.表2 协庄电厂底灰表面的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Table 2 Chemical compositions (by EDS) of bottom ash of Xiezhuang Power Station测点SiO2Al2O3Fe2O3CaONa2OK2OMgOTiO2SO3P2O5158.3327.408.270.980.111.620.620.990.281.40258.7835.711.120.570.640.68 1.300.320.88357.2137.702.180.370.081.09 0.36 1.01455.5830.408.261.650.031.010.201.130.281.46557.4028.518.300.960.081.670.590.850.261.38656.4729.088.421.020.121.580.541.020.301.45760.5034.211.000.620.700.7201.200.210.84854.3431.228.581.660.021.170.320.920.301.47960.5034.211.000.620.700.72 1.200.210.841055.2330.828.301.570.030.980.231.080.331.431158.2236.582.320.400.101.030.020.250.051.031259.5536.021.030.640.620.59 0.320.330.901358.2136.251.220.620.580.73 1.250.290.851457.7637.202.170.390.041.09 0.37 0.981555.8030.028.321.680.080.890.251.220.301.441656.8738.362.020.400.051.12 0.28 0.901757.7237.402.040.340.061.03 0.36 1.051856.9638.391.980.290.050.98 0.38 0.971956.3829.957.931.700.020.930.151.120.301.522054.1631.928.201.000.091.530.520.820.241.522158.6935.902.230.410.101.24 0.40 1.03平均57.3630.564.520.850.201.070.160.800.171.16本体化学分析结果*60.9826.943.862.740.601.781.600.770.570.30全国电厂粉煤灰平均*55.2028.818.423.130.421.301.08*去掉烧失量后经归一化的结果底灰的颗粒表面化学成分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不同的测点(微区)化学成分变化很大.由于沸腾炉燃烧产生的底灰绝大多数都是不规则状,其形态和表面化学成分无直接的联系.总的来看,底灰中Al2O3,Fe2O3和P2O5的表面浓度大于本体浓度,而SiO2,CaO,Na2O,K2O,MgO,和SO3的表面浓度小于本体浓度.对于不同的颗粒,其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具体数据略),可以近似地将底灰的颗粒按化学成分的特点分类.底灰玻璃体的表面化学成分可以分为3种类型:Ⅰ类:高Fe2O3,CaO,MgO和P2O5,低Al2O3(测点1、4、5、6、8、10、15、19和20).Ⅱ类:高SiO2和Na2O,低Fe2O3,K2O,MgO和P2O5(测点2、7、9、12和13).Ⅲ类:高Al2O3,低Fe2O3,CaO,Na2O,MgO,TiO2和SO3(测点3、11、14、16、17、18和21).由此可见,底灰表面化学成分既不均匀,又表现出一定的分组特性.2 底灰的矿物物相组成底灰中的矿物物相可分为无定形相和结晶相两种类型.无定形相主要是玻璃体和少量未燃烬碳.结晶相则为无机矿物.图1协庄煤矿电厂底灰的X射线粉晶衍射图Fig.1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diagram of the bottom-ash from Xiezhuang Power Station协庄煤矿电厂底灰的矿物物相组成是根据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图1)、显微镜下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几种方法综合确定出来的.其具体含量如表3所示.表3 煤灰的矿物物相组成Table 3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coal-ash ofXiezhuang Power Station矿物物相玻璃相碳粒石英长石赤铁矿底灰中的比例,%86.00.58.03.52.02.1 无定形相由硅、铝为主要成分组成的玻璃体是无定形相的主体.我国电厂粉煤灰样品的玻璃体平均含量为60%左右.协庄煤矿电厂底灰中的玻璃相占总灰量的86%.煤灰中玻璃相的高含量与锅炉的燃烧特性关系很大.沸腾炉升温速度快,煤中灰分玻璃化的速度也快,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大量的玻璃体.在沸腾炉中,主要形成形态不规则、化学成分复杂的玻璃体,而且相当比例为准晶态.而在粉煤炉中,温度很高(约为1200―1500℃),形成的玻璃体主要是圆球状,即所谓的玻璃微珠.未燃烬炭(炭粒)是煤在锅炉中没有完全燃烧的剩余部分.底灰中未燃烬炭含量极低,为0.5%.从表面上看,玻璃相的高含量会使煤灰的活性增加,但实际上,煤灰的火山灰活性不单单取决于玻璃相的含量,还与玻璃相的具体特征有关.2.2 结晶相结晶相即无机矿物相.该相全部由结晶的矿物组成.根据相对含量的多少,底灰中结晶相矿物依次为石英、赤铁矿和长石.石英在结晶相中比例最大,主要呈不规则、棱角圆滑状.底灰中的石英还包括原来燃料中的石英和粘土矿物转变的石英.赤铁矿主要是燃料中的黄铁矿及其它含铁矿物,在燃烧过程中转化而成.长石包括原始燃料中的长石和粘土矿物在燃烧时的转化长石.图2 协庄煤矿电厂底灰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Fig.2 SEM photos of bottom ash from Xiezhuang Power Station3 底灰的形态和显微结构由于煤底灰是由各种颗粒组成的机械混合体.因此,底灰的显微结构是指底灰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形态特征.一般,根据形貌可以把底灰分为珠状颗粒、渣状颗粒、钝角颗粒、碎屑和粘聚颗粒5种颗粒类型.将其分选,可以得到不同用途的煤灰资源.但是,协庄煤矿电厂的底灰与一般粉煤炉电厂不同,其底灰的形态和相对比例都比较特殊(图2).底灰中颗粒的最主要的形态是不同形状的不规则棱角状(尖锐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即钝化棱角状)和圆状,但以次棱角状和次圆状为最多,圆状最少.棱角状颗粒占煤灰总量的80%以上.棱角状颗粒的表面或内部常常可以见到不规则的凹痕或气孔.底灰中的棱角状颗粒主要是玻璃体、结晶矿物中的石英、长石、赤铁矿等,其化学成分各不相同.除了棱角状颗粒外,底灰中还有少量的柱状、板状颗粒,但所占比例很低,不足10%.主要是结晶相的长石.棱角状颗粒和柱状、板状颗粒都属于粉煤灰常规形状中的钝化颗粒和碎屑颗粒.底灰中的渣状颗粒有两种,一是形状不规则、结构疏松的海绵状多孔玻璃颗粒,粒度较大,是由于灰渣没有完全熔融造成的;二是底灰中的碳粒,以不规则状多孔体形式存在.底灰中无球状颗粒.4 底灰的物理和加工工艺性质底灰的物理和加工工艺性质主要包括细度、密度、容重、比表面积、标准稠度需水量、需水量比、含水率等.这些性质往往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对底灰的综合利用产生综合影响.因此,这些性质,既是底灰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也是评价底灰可利用程度的指标(表4).细度是影响底灰利用的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底灰的其它性质.从表4可以看出,底灰的细度很低,0.045mm方孔筛筛余为91%.根据激光粒度仪的分析结果,底灰的粒度变化不稳定.小于0.030mm底灰非常少,大于0.6mm的底灰约有15%.小于0.6mm的底灰的粒度分布如图3所示.不同排灰方式造成了煤灰细度的巨大差异.对其利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与全国电厂的粉煤灰的平均水平(表4所示)相比,协庄煤矿电厂底灰比表面积小、含碳量低,容重、细度、标准稠度需水量、需水量比、SO3含量都比较高.表4 协庄煤矿电厂煤灰的物理及加工工艺性质Table 4 Physical and technicalcharacteristics of coal-ash from Xiezhuang Power Station物理及加工工艺性质协庄电厂底灰全国电厂平均密度,g/cm+32.3282.14容重,kg/m+31404783细度(0.045mm方孔筛筛余),%9140.6比表面积,m+2/g1.473.25标准稠度需水量,%6248.0需水量比,%11810628?d抗压强度比,%73LOI(烧失量),%0.737.1SO3,%0.5680.4图3 协庄煤矿电厂底灰的粒度分析曲线Fig.3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of bottom-ash from Xiezhuang Power Station图4 协庄煤矿电厂底灰的红外吸收光谱图Fig.4 Infrared absorptive spectrum of bottom-ash from Xiezhuang Power Station5 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可以根据矿物分子振动产生的吸收光谱,来了解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大量信息[6].由于底灰的粒度非常小,红外光谱对底灰的分析有特殊的意义.用Nicoliet FT型红外光谱仪对底灰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图4和表5所示.底灰的红外光谱显示,最强的吸收是有机物所致.这些有机质是组成煤的主要成分.而无机成分中,吸收主要由OH的振动和摆动、Si(Al)―O的伸缩振动和Si(Al)―O―Si(Al)的伸缩振动引起,其强度小于有机质.而且,很多吸收峰是几种吸收的叠加.除了有机成分外, 底灰中的无机矿物主要是硅酸盐或硅酸盐微晶.玻璃体在红外吸收光谱上无吸收峰出现.表5 协庄煤矿电厂底灰的红外吸收频率Table 5 Infrared absorptive frequencies of bottom-ash from Xiezhuang Power Station吸收频率ν,cm-1归属3655.0OH伸缩振动2336.5C≡C伸缩振动,P―H伸缩和变形振动2236.5C≡C伸缩振动,P―H伸缩和变形振动2123.8C≡C伸缩振动1965.1C―C,C―H和频和倍频振动1861.9C―C,C―H和频和倍频振动1790.5C―C,C―H和频和倍频振动1679.4C―C,C―H和频和倍频振动1614.3C=C和频和倍频振动1334.9C―H伸缩振动1158.7Si(Al)―O非对称伸缩振动927.0Si(Al)―O对称伸缩振动,OH摆动811.1Si(Al)―O对称伸缩振动,OH摆动;芳环CH面外变形振动742.9Si(Al)―O―Si(Al)对称伸缩振动;芳环CH面外变形振动693.7Si(Al)―O―Si(Al)对称伸缩振动;芳环CH面外变形振动661.9Si(Al)―O―Si(Al)对称伸缩振动6 结论通过前面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由于沸腾炉的燃烧特性,其粉煤灰和底灰的产出比例、煤灰特性等都与粉煤炉产出的粉煤灰有很大差别,从而对其加工利用有重大影响.2.底灰的形态主要为不规则状,无球形颗粒.3.底灰的本体化学成分和表面化学成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底灰形成时,化学成分发生了分异.而且,不同的底灰颗粒,表面化学成分也有所不同.4.底灰中玻璃相所占比例达86%,其次是无机矿物如石英、铁的氧化物等.未燃尽炭粒非常少.莫来石的含量也很低.5.底灰的细度较低,0.045mm方孔筛筛余为91%.底灰的粒度变化不稳定,小于0.030mm的底灰非常少,大于0.6mm的底灰约有15%左右.6.底灰的比表面积较低,为1.47m+2/g.7.底灰具有较高的火山灰活性,28天抗压强度比为73%.参考文献1 吕瑶姣,张季爽,裴清清等.活化粉煤灰的结构和组成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51―552 沈旦申.粉煤灰混凝土.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55―1193 聂继红,王 超.粉煤灰微观结构及显微成分分析.粉煤灰综合利用,1995,1:58―594 Ghosh S N. Mineral admixtures in cement and concrete.New Delhi: ABI Books Pvt. Ltd.,1994:118―1575 邵靖邦.电厂锅炉类型与成灰特性.粉煤灰,1997,9(1):11―156 卢涌泉,邓振华.实用红外光谱解析.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9:99―179
|
[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Politics",
"Sports",
"Educati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Art",
"Energy",
"Economy",
"Enviornment",
"Military"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4-1923 【原文出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4 【原刊页号】34~38 【分 类 号】K4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807 【 标 题 】民建的历史道路 【 作 者 】夏赶秋/安冠英 【作者简介】作者分别系民建中央宣传部处长、副部长 【 正 文 】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爱国民族工商业家,在蒙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对抗战时期军需民用的生产与经营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光明前途,在中国共产竞的引导和影响下,1945年夏,中华职业教育社领导人黄炎培,迁川工厂联合会负责人胡厥文,以及章乃器、施复亮联系工商界、知识界有识之士,酝酿成立政治团体。同年12月16日,中国民主建国会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民建《成立宣言》、《政纲》、《组织原则》,选举了领导机构。从此,一个以民主和建设为宗旨的新的政党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民建成立后,立即投入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之中。当时,正值旧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之际,为促进会议成功,民建两次向会议提供意见,并多次举行政治协商会议促进讲演会,同时联合中国人民救国会等各界爱国进步团体组成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先在沧白堂,后在校场口召开民众大会,阐说会议情况,动员社会舆论,争取群众支持。对此,国民党反动派极力破坏,派出特务骚扰捣乱、围攻殴打,制造了震惊一时的“沧白堂事件”和“校场口事件”。随着战后政治、经济重心的东移,民建总会于1946年4 月迁到上海。同年6月,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开始向各解放区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6月中甸, 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决定组成上海和平请愿团赴南京请愿,制止内战。11人的请愿团中,有民建会员7人。 当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时,遭到了国民党特务长达四五个小时的围困殴打。从“下关事件”中,民建再一次认清了蒋介石蓄意进行全面内战的真面目。为反对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1946年9月起, 民建与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等13个团体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美军退出中国周”活动和谴责《中美商约》的签订,并发表了《民主建国会反对签订中美物资协定的谈话》。10月11日,发表了《民主建国会对当前时局的意见》,反对美援,制止内战。10月11日,蒋介石召开一党专制的伪国民大会,通过了所谓《中华民国宪法》。民建与民进、九三学社等11个政团联合发表声明,一致否认“一党宪法”。同时积极参加支持国民党统治区“反饥俄、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1947年夏,国民党为挽救其灭亡命运,疯狂迫害民主人士。为此,民建决定组成临时干事会并立即筹备海外分会,以便形势逆转时继续坚持斗争,并派章乃器、孙起孟离沪赴香港筹建香港分会。同时,将上海的会员划成10余个小组,采用“核建”、“康建”等代号,进行地下活动。民建成员黄竞武、姜化民、郑太朴在为争取建立新中国的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民建主要领导人黄炎培说:“今后只有一件大事,我们应该依靠中共,并与中共取得联系。”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取得辉煌胜利。4月30日,中共发表了著名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民建于5月23 日在上海秘密举行理监事会,一致决议赞成和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并推章乃器、孙起孟为驻港代表,与中共及其它民主党派取得联系。响应“五一”号召,是民建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表明了民建接受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立场。1949年4月30日, 毛泽东主席领衔的十个党派联合发表了《各民主党派反对北大西洋公约联合声明》,民建公推黄炎培署名。1949年8月24日, 民建针对美国“白皮书”发表了《加强内部团结和警惕,答告美帝好梦做不成》的严正声明。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了民建的声明,指出:“民建此次声明,不但是对白皮书的,而且说清了民族资产阶级所以存在发展的道理,即建立了理论,建立了民建的主动性,极有利于今后的合作。”二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民建代表、候补代表14人出席。这是一次划时代的盛会,代表们欢欣鼓舞共商国是。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民建参加新政协,标志着走上了新的历史道路。1949年10月,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常委会议,一致通过以《共同纲领》为民建的纲领,确立了接受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并推定黄炎培、章乃器、南汉宸为常务委员会召集人。以后,民建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共同纲领》,参加人民政府工作。1950年,民建总会发出《告全国工业家书》,号召民族工商业家遵守《共同纲领》,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家建设,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努力工作。1952年7月, 民建又在第二次总会扩大会议上发出了《关于展开〈共同钢领〉学习的通知》,要求工商界必须全面地、深入地学习《共同纲领》。民建地方组织立即响应《通知》精神,掀起了学习《共同纲领》和爱国守法的高潮。民建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的三大革命运动中,积极组织参加并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尤其是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坚定地同中共和人民政府站在一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民建各级组织领导成员胡厥文等30余人分批参加了赴朝慰问团。同时,会员纷纷带动工商界参加抗美援朝大游行。1951年6月,民建总会号召成员推行爱国公约, 捐献飞机大炮。据统计,全国工商界捐献飞机517余架,现金29亿多元,为祖国、为支援抗美援朝运动献出一片赤诚之心。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民建总会多次发出通知,要求会员积极投身到这一具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运动中去。民建成员在这次运动中经受了一次自我改造和爱国守法经营的教育,并为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基础。1952年7月,民建召开第二次总会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中国民主建国会会章》,改名“民主建国会”为“中国民主建国会”;改名“会务推进委员会”为“总会委员会”。会议推选黄炎培为主任委员。会议明确民建今后的任务是密切联系民族资产阶级,了解、反映他们的意见协助政府做好他们的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953年,党和国家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同年,民建总会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会议要求广大会员发挥模范、带头和桥梁作用,为实现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贡献力量,1954年,我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民建积极响应、坚决拥护,并于1955年4月召开一大, 大会确定民建以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为民建的总任务,同时,还负有协助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特殊使命。大会还号召民建会员,争取做工商界的骨干分子,以自己的带头和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大多数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一同前进。大会选举黄炎培为主任委员。在我国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民建会员郭棣活、刘靖基、荣毅仁、李烛尘、胡厥文、乐松生、陈铭珊等有影响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带头公私合营,起到了表率作用,推动了公私合营的进程。在完成这一“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的伟大历史任务过程中,民建配合中共和人民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59年12月,民建二大在北京召开,提出今后的政治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鼓足干劲,更好地改造,更好地服务。大会贯彻了和风细雨的自我教育精神,通过同志们提高自觉和共同努力,成为一次方向明确、丰富多采、心情舒畅、效果深入的大会,一次在中共领导下团结推动全国工商业者更好地在积极服务中进行自我改造的大会。大会提出“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广大会员和工商业中发挥了广泛的指导作用,大会选举黄炎培为主任委员。民建组织和广大成员在“文革”期间经受了严峻考验,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道路。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多党合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民建在工作上和组织上都呈现出勃勃生机。1979年,民建三大与工商联四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在总结长期实践“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口号的基础上,制定了“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大会选举胡厥文为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指导方针。民建四大与工商联五大于1983年在北京同时举行。大会确定了民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工商界和与工商界有联系的人士,充分发挥民建、工商联的特点和优势,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八十年代三大任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会总结了五条基本经验,其中第一条是把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同民建、工商联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大会选举胡厥文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79年以后,民建各级组织从实际出发,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对国家建设的各方面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各项政策。1981年,民建与工商联联合召开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以后,民建、工商联开展了经济咨询服务和工商专业培训工作,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民建三大期间,就建立了807 个咨询服务机构,2万多会员参加。同时,为缓解就业压力,民建、工商联自办、 协办集体企业3344个,安置待业青年9万多人。 北京市民建会员还协助前门地区街道兴办了著名的“大碗茶”社,后来发展成工贸一体的企业集团。民建四大期间,民建成员向各类工商企业提供咨询服务15000多项,带来的经济效益约12亿元。其中一些项目是国家“星火计划”和国家扶贫计划的项目。工商专业培训工作也取得可喜成绩,民建三大、四大期间,民建地方组织举办各类学校200余所, 还针对社会需要开办了各类培训班和讲座,共有200多万人接受了教育。另外, 还创办了全园第一所民办财经成人高校――上海工商学院。1992年,该校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民建还积极开展了支边扶贫活动。同时,民建还从实际出发,积极履行政党职能,在人大、政府、政协中积极发挥作用。民建中央和有关单位联合,先后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加强工交企业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的建议》、《关于恢复和发展传统食品的建议》、《关于扶持和振兴中药事业的建议》、《关于改革茶叶管理、流通体制的建议》、《关于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控制和调节作用的建议》、《关于加快和深化外资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肯定。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制订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一系列基本方针。1989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公布实施,爱国统一战线出现新形势,形成新格局。民建于1988年6 月召开五大。大会明确了民建的基本职能是政党职能:“提高对民建政党职能的认识,并通过积极工作和有效活动,充分发挥这种职能。”大会选举胡厥文为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孙起孟为主席。中共十四大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任务。民建于1992年11月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提出今后五年的总任务:以中共十四大精神为指南,坚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努力开创发挥参政党职能和自身建设的新局面,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建设搞上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而奋斗。大会选举孙起孟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民建五大、六大期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民建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在各级人大、政协会上发表或以发言、或以提案等形式发表政见。同时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受到重视和采纳。各级组织也广泛地开展了参政议政活动。如:《关于解决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当前几个问题的建议》、《关于当前商品流通中若干问题的建议》,《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当前经济发展中若干政策问题的建议》,《关于加快西北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关于三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几点意见》等建议,民建青岛市委员会还组织开展“议政日”活动。在1991年的“质量、品种,效益年”中,民建200多个地方组织,3000多个支部、 数万名会员提建议、献良策、办实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3年3月, 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议》,中共中央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吸收入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一批民建会员担任特约监察员、检查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参加了各种专项调查工作,为民建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开拓了新的渠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建紧紧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做了很多实事好事,为促进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12月,民建六届五中全会根据孙起孟多次请求,全会同意他辞去民建中央主席、中委的职务,一致推举孙起孟为民建中央名誉主席。全会选举成思危为民建中央主席。1997年11月,民建七大在北京举行。大会在通过的《中国民主建国会章程》中,提出了民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提高会的组织程度和会员的觉悟程度,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在民建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成思危为民建中央主席,选举冯梯云、白大华、朱之成、冯克煦、路明、刘珩、黄关从、黄孟复、朱相远、张榕明(女)为民建中央副主席。任命陈明德为民建中央秘书长。半个世纪以来,民建坚持以民主和建设为宗旨,密切联系经济界、知识界人士,积极参加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和领导下,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并由一个以民族工商界和一部分与工商界有联系的爱国知识分子为主组成的政党逐步转变和成长为在坚持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担负着光荣使命的、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责任编辑】李盈
|
[
"Law",
"Electronics",
"History",
"Politics",
"Communication",
"Medical",
"Agriculture",
"Mine"
] |
History
|
【 文献号 】2-3751 【原文出处】中国文化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117 【原刊页号】①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802 【 标 题 】贯彻十五大精神,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的更大繁荣 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召开刘忠德讲话 李源潮主持 徐文伯 潘震宙 孟晓驷 张华林出席【 作 者 】孙若风 【 正 文 】 本报讯(记者孙若风)新春将临之际,1998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忠德在1月16 日上午开幕式上所作的报告中强调,1998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肩负跨世纪重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更大繁荣。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源潮主持开幕式。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文伯、潘震宙、孟晓驷,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组长张华林出席。刘忠德在题为《贯彻十五大精神,肩负跨世纪重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的更大繁荣》的报告中,首先回顾了1997年的文化工作。他指出,一年来,我们的文化工作乘国家盛事之风,应民族振奋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在前几年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成绩:一是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学习邓小平理论为重点,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入;二是以深化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为先导,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三是以艺术生产为中心,文艺舞台更加繁荣;四是以《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文化市场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是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基础,社会文化事业日益发展;六是以“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指导,文物工作成绩显著;七是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为契机,对外文化交流及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地区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八是以实施科教兴国为动力,艺术教育与文化科技稳步发展;九是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为保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取得新的突破;十是以提高思想水平和改进工作作风为目标,机关建设有很大进步。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刘忠德又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文化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很严峻,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比例偏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与十四届六中全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文化法制建设步伐和层次仍须进一步加快和提高;文化管理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优秀艺术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刘忠德分析了今年以及今后三年文化工作面临的基本形势,并且提出了繁荣文艺创作的主要任务。他说,1998年以及今后三年,我们繁荣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目标,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为宗旨,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联系人民群众;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继承创新,走改革开放之路。按照“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总要求,突出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不断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刘忠德说,1998年以及今后三年,我们繁荣文艺创作的基本目标是:以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欢庆新世纪的到来为契机,以专业文艺队伍为骨干,以群众文化队伍为基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精心组织,创造条件,大力倡导和鼓励文艺工作者,以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美好的艺术境界和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讴歌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创建新中国而前赴后继、卓绝奋斗的英雄业绩;讴歌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建设新中国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面向二十一世纪,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光辉实践。着力创作出一批与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相称,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现实相称,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宏伟目标相称的优秀作品,向新中国成立50周年献礼,展示世纪之交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的绚丽风采。刘忠德提出,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正确处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优秀作品与普遍繁荣的关系;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创作与演出的关系;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具体服务的关系。围绕繁荣文艺创作这个中心,刘忠德强调必须做好几项重要工作:第一、深入学习理论,加强队伍建设,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第二、围绕艺术生产实践,深化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三、规范经营秩序,管好文化市场,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第四、改进艺术教育,加强人才培养,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持;第五、发展社会文化,活跃群众文艺,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第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为繁荣文艺创作、展示优秀民族文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七、完善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刘忠德说,如果说我们的祖先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如果说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在半个世纪的征途上以自己的辛勤汗水浇开了令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文艺之花,那么,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我们也一定能够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去谱写出中华民族跨世纪的华彩乐章。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揽全局,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以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艺更大繁荣的实际行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长、部机关各司局负责人、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为期4天的会议,将就今年的文化工作, 特别是繁荣文艺创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着重讨论、贯彻《文化部1998年工作要点》和《1998年至2000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规划》。
|
[
"Communication",
"Transport",
"Philosophy",
"Sports",
"Literature",
"Military",
"Energy",
"Art",
"Space",
"Mine",
"Enviornment",
"Computer",
"Education"
] |
Art
|
男“阿姨”潘浩翰敬业出成绩新华社上海5月18日电(记者刘军)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操场上,20多个四五岁的幼童在一位男教师的指挥下,模仿小狗爬,青蛙跳,做侧身连续滚翻等动作,高兴得象一群欢乐的小鹿。21岁的潘浩翰是目前上海幼儿教师中屈指可数的男子汉。两年前,小潘从上海体育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学校宣布他去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工作时,他一下子呆住了。小伙子去做幼儿园“阿姨”――不少开玩笑的话包围了他,亲友们也劝他慎重考虑。然而,小潘是个有观察力和分析力的青年,他明白学校挑选自己去幼儿园是独具匠心的安排。过去,幼儿园的体育课仅有那么几个变化不多的游戏训练,时间长了孩子们缺乏兴趣。由于师资结构女性化,不少孩子连对话的口气,俨然就是“鸭妈妈”、“鹿姐姐”的口吻,更有的小男孩,还会不自觉地翘起兰花手指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潘浩翰找来有关体育课教材,选择一些适合幼儿训练的内容,作了新的设计。通过他的一系列训练,幼儿的肌肉、骨骼得到锻炼,增强了身体素质。潘浩翰热爱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每当他外出开会或者进修学习,孩子们就会到办公室窗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眼巴巴地盼潘老师回来带他们上课。家长也反映,孩子回家后,除了讲带班老师外,总是念叨潘老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潘浩翰的体育公开课受到来自全国幼教界人士的好评。他创造出的一套幼儿广播操,现在已成为上海市幼儿师范培训教师的一项基本考核内容,并由世界儿童基金会拍摄了全套照片。(完)
|
[
"Art",
"Communication",
"Sports",
"Energy",
"Education",
"Philosophy",
"Literature",
"Mine",
"Military",
"Agriculture",
"Politics",
"Law",
"Transport",
"Space",
"Electronics"
] |
Education
|
【 文献号 】6-246 【原文出处】复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199904 【原刊页号】122~128 【分 类 号】D0 【分 类 名】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906 【 标 题 】行为主义革命与政治发展研究的缘起 【 作 者 】陈明明 【作者简介】陈明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意在讨论政治发展研究缘起的学科沿革背景。作者分析了传统政治学的理论特征及其危机,考察行为主义革命对政治学科变革 的贡献和意义,指出由此产生的跨学科研究和新理论分析模式最终改变了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旨趣,从而为政治发展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性资源和理论创新的契机。【关 键 词】传统政治学/行为主义革命/比较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 【 正 文 】 1.引言政治发展研究有明确的对象和范围,即它是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它又是当代西方政治学中比较政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其鼎盛时期,比较政治学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分析架构、基本概念、研究重点几乎都围绕着政治发展而展开,以致任何比较政治研究若不谈政治发展理论都被视为一种不可原谅的缺陷。然而,政治发展研究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一种对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研究发生过广泛影响的理论,它需要许多条件。中国学者较多地关注战后地缘政治的新格局对于打破比较政治学者的地域局限,程度不同地改变当代政治研究的理论趣味的意义,指出大国政治决策集团出于其特殊的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利益而大力扶持政治发展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政治发展研究的动力,决定了政治发展研究的范围、目标、深度和问题。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对于理论本身的发展,或者如一些西方政治学者所称的“元理论”(关于理论的理论)的变革与政治发展研究的关系似乎注意得还不够。事实上,本世纪前半叶西方政治学中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行为主义革命是政治发展研究兴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没有行为主义革命,奠基于科学方法论原则之上的跨学科研究和新理论分析模式就无从谈起――正是它们为政治发展理论的面世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性资源和理论创新的契机。因此,对政治学的发展做一粗略的回顾,对于从理论自身演变的线索来把握政治发展理论的归属和特征是必要的。这是本文的目的。顺便要指出的是,行为主义自身的缺陷也是政治发展研究由盛转衰的一个原因,所以不久又有后行为主义面世以图匡补。2.传统政治学的危机与行为主义革命的到来在西方政治学中,规范研究(Normative)与实证研究(Empirical)是两种意函悬殊、风格迥异的理论法。从政治学史的角度看,规范研究源远流长,而实证研究,作为一个学派,不过是20世纪初的事。规范研究是古典政治学的生命,没有规范研究,政治学说史上的先哲们所构建的宏大的思想体系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语言堆积,而以对规范理论的批判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也将失去学术上的合法性。政治学规范研究的传统无疑可溯至亚里士多德及其同时代的政治理论。“几乎所有的规范的政治理论,……都试图同古典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重新取得联系。”(注:[德]克劳斯・冯・柏伊姆:《当代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4页。)作为规范研究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划分政治体的德行标准。他认为,“依绝对公正的原则来评断,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版,第32页。 )这种观点源于他把政治与国家(城邦)的终极原因归结为人的自然本性的目的论,认为,任何人和社会制度都有一个可以被发现的客观目的,这个目的可以为规范判断提供基础。一个政治共同体的目的是促进某种善业,成就这种善业的共同体便是合乎道德的。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实际上给出了规范研究的方向:一个政治学家从事的活动大体是规范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回答“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这种“应该”绝非主观臆测,而是对本体论所承认的存在领域――所谓“客观真理”的揭示。这种传统政治学大体上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从研究对象看,国家以及以国家为核心的主权和法律制度是传统政治学关注的基本内容。马克斯・韦伯认为,“国家是(卓有成效地)要求自己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合法地垄断有形暴力的唯一源泉。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政治乃是力求在国家之间或在一国之内的诸群体间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注: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 H.Gerth and C.Wright eds.,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 P.28)权力的统一性、 领土的统一性和人民的统一性在传统政治学中完整地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但前者被赋予更为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它是一种高于个人并使个人负有义务的绝对的永久的权威,布丹及以后的政治学家把它称为主权。国家这个“主权者”在主流学派――自然法学派那里既是契约的产物,也是契约的监护神,它体现为普遍的法律秩序。要认识国家,不能不研究它的法律制度。因此,19世纪以前的政治学又往往被称为“国家之学”、“权力之学”或“政制之学”。从研究途径看,传统政治学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哲学的、历史的、法律的和制度的。这和古典政治学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政治学学者和古典政治学学者都是一些试图用关于普遍正义的政治秩序的知识来描述、解释、概括有关政治事物本质的“哲学作家”,他们的教育背景、理论素养、学术偏好首先不在于政治学,而在于哲学。哲学是那个时代知识体系的王冠,而政治学不过是他们运用哲学的框架分析政治原因,规划政治现实的副产品。 按照政治学家埃里克・弗格林(EricVoegelin)的说法,一种政治理论要上升到哲学原则,即作为政治哲学,它“必须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理论”。(注:Eric Voegelin,The New Science of Poli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P.1)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到托克维尔,哲学、历史与政治的结合这个传统已经超越了一般方法论的意义,成为近代政治学不能与之告别的源泉。19世纪美国政治学界流行的格言就是这样说的:“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因此“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实际上采用了同样的研究方法。”(注:[美]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1页。)至于法律的和制度的方法,它们在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的规范下,把政治学还原为对制度和法律法典的研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一种主流的研究方法不仅反映一个时代的学术动向,反映一个时代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主要关系以及作为其制约基础的社会分化程度,反过来又对学科的发展及其形态施予巨大影响。传统政治学的第三个特征――学科边界的模糊性正是由19世纪以前盛行的这种哲学的、历史的、法律的、制度的研究方法决定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政治学者眼中无疑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哲学王”的构想成为后世精英主义政治魂牵梦萦的大境界,但在文学家看来,它是优美的散文,在哲学家看来,它是智者的沉思,伦理学家把它视为美德即知识的证明,而历史学家相信它是城邦生活史料的荟萃。传统政治学就是类似这样一个因包容多种学科而模糊了自身学科特色的体系,发展到极致处,手段取代了目的,研究的方法反而成了学科的路标。例如,历史方法的大量使用竟使19世纪的美国政治学家“基本上把政治科学视为一门历史的学科”。(注:[美]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0页。)索尔斯坦・范布伦还曾经嘲笑试图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划出一条分线是“无益的浪费”。(注:[美]梅里亚姆:《美国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43页)传统政治学的这种治学品格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被视为理所当然,规范的理论研究成了理论研究的“规范”,其奠基性成果以傲然的姿态引人钦羡。到政治学发源地的欧洲去学政治学,成了当年许多美国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可以说,美国的政治学是因着欧洲这方水土才长大的,它的早期显露出欧洲的一些特点是很自然的。然而,学生打倒先生,恰恰是美国的逻辑。当传统政治学还陶醉在声威远播时,它的弟子已经开始酝酿一场革命。革命是危机的产物。那么,传统政治学的危机在什么地方呢?第一,无力回应科学主义的挑战。19世纪中叶,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宣告了“科学世纪”的到来,随着有关自然界的知识迅速增长,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的世界一样服从相同的物理定律与过程,观察、归纳、演绎和试验的科学方法不但可应用于纯科学的领域,而且几乎可应用于人类思想与行动的所有方面,这种对科学的崇拜启动了科学主义的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美国政治学界逐渐形成一种主流的观点:一切理论都要立足于经验,由直接或间接的验证予以证实或推翻;政治学研究首先要面对政治生活的客观事实,在研究事实的基础上形成可予验证的经验理论。这种观点直接针对的是传统政治学的规范性特征。在经验论者看来,规范研究的方法在科学时代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不合时宜了。科学的判断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科学是“价值祛除”的。(注:[美]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2页。)由此而论,社会科学要成为“科学”,“只能通过摆脱道德判断的过程或通过从道德判断中不断超脱出来的过程来达到。”(注:[美]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现代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63页。)传统政治学的“严重的局限性”恰恰在于它不能摆脱或不能超脱价值的规制,在政治研究中往往把“政治理论和价值理论等同起来”,从而显示出与科学主义格格不入的特质。“这种研究的方式”――伊斯顿认为它已堕落成“历史主义”――“由于是从欧洲传统遗传给我们的,已经使政治理论丧失其早先的积极作用。”(注:[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19、220页。)需要指出,包括伊斯顿在内的一些政治学家在批评传统政治学的规范性特征时并不简单地否定价值规范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合理地位,但是他们认为古典政治学奠定的规范研究方向被寄生于此的后世的政治理论家发挥到极致,既损害政治研究的科学精神,也没有解决政治价值观与当前政治现实的关系,其结果是造成了政治学的“贫困化”。第二,不能解释国家之外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不能解释可能与制度原理相悖的政治过程。伴随着对规范性特征的批判,传统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也被置于全面的检讨之中。例如国家――这个被誉为“与政治学共始终的主题”首先受到了来自概念方面的质疑。伊斯顿认为,在以往2500年间很少有一个名称像国家这样存在明显的分歧,沿用含义如此庞杂的概念对于一个学科来说是一种可怕的缺陷。因此他主张“应当完全放弃国家这个名称。”(注:[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03页。)但是,问题还不在这里, 传统政治学毕竟对国家有一个普通的说法,即以上述及的“国家三要素说”,虽然这只是一个条件定义,而不是直接定义。然而,用“国家的三要素”(统一的领土、人口和主权)来审察国家,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的17世纪往前溯至人类历史的早期,我们只能得出“并无任何国家存在”的结论。(注:[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04―108页。)传统政治学把国家作为它的核心研究内容,但国家的条件定义却要限制乃至取消传统政治学的研究范围,这正是传统政治学的一个悖论。许多政治学者认为,从20世纪初起,国家越来越不能涵盖政治的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国家之外,大量的非正式组织如区域团体、宗教团体、种族团体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对传统政治学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此外,传统政治学过于注重从制度和法律文献上来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没有看到在正式的政治“图式”中政治的运作可以是一个与制度原理相离甚至相悖的过程――事实上,像团体、权力、均衡、妥协、博弈、精英人物、选择与决策、刺激与反应等等这类动态因素可能要比静态的架构对政治的方向更有决定性的影响。总而言之,传统政治学对国家、主权、法律制度这类“陈旧”主题所作的哲学的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无法让人听清政治冰层下汹涌澎湃的潮声,这是它日益式微的另一个原因。第三,自由主义政治价值的溃落。正如一些政治学者所言,不论近代以来的西方有多少种意识形态,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只有一个,这就是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充其量是要保守自由主义的成果,而激进主义大抵是企图以激进的方式实现自由主义的原则;也不论自由主义有多少流派,在传统政治学中,它不过是一种关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学说,其核心思想大致可以表述为:一切价值的终极含义是满足和实现人的个性,而国家则是满足和实现人的个性的政治形式。因此在传统政治学中,自由主义是一种用以评估现存制度、构建理想秩序的具有普遍主义特征的道德哲学,规范性研究把国家与善联系起来,这不是偶然的。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动摇了人们对这种政治价值的信心。自由主义理论家霍布豪森说:“如果说国家就是人类的道德心,是权利和义务的唯一保卫者,是从比单纯的男人或者女人更加真实得多的意义上讲的合乎道德的独特组织,那么为什么它没有在对外关系中建立一种道德秩序呢”(注:[英]L.T.霍布豪斯:《形而上学的国家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 107页)率先进入现代文明并号称天性是追求自由的白种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以及他们对有色人种的残酷奴役使传统政治学昭示的理想成为一种讽刺。像这样因价值预设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现实相背离而失去了学理上的合法性,乃是传统政治学最深刻的危机所在。于是,政治学革命的时代终于到来,它有一个专有名词:行为主义革命。3.行为主义革命的诉求及贡献正如传统政治学的危机最初是由科学主义引起的那样,行为主义革命首先也是科学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滥觞的结果。科学主义的首要原则是,在分析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某种理论或假说必须能够用普遍适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根据这一原则,政治行为主义把政治研究的旨趣定位于经验命题,而不是规范命题。经验命题是以经验世界的证据为基础的,因而是可以验证的,即可以判断一个经验陈述是真是假;而规范命题陈述的是价值判断、个人偏好,是无法验证的。简言之,“科学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和不科学的传统主义政治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主张“价值中立”,后者守持价值至上。因此,政治行为主义认为,在批判传统政治学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论应是分析的,而不是本体的,是解释的,而不是伦理的,为了确保政治分析和结论的客观与精确――这既是科学的要求,也是科学的标识,政治学即便不能完全祛除价值,“也应该对价值持保留态度,或者至少不能把价值视作科学上需要下功夫研究的部分。”(注:[德]克劳斯・冯・柏伊姆:《当代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8页)从这种观点出发,政治行为主义把自己的研究的基本单位概括为“行为”,而不是制度。在政治行为主义看来,尽管制度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本身不是政治学的真正要素,政治学者应该着重关注的是政治机构的活动以及围绕它所发生的行为。即使有一天他们可能需要使用历史资料,或者研究政治体系的法律方面,也不否认制度的重要性,但他们必须认识到,历史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制定、遵守和违反法律的是人,制度不过是行为模式的组合。(注:[美]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6―47页。)政治行为的研究是偏重于个体行为,还是团体行为,行为主义政治学曾经形成所谓个体论和整体论两种观点。到后来,分歧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大部分学者既承认个体行为模型的有效性,也重视团体理论把个人置于社会结构中加以考察的合理性。事实上,个体行为与团体行为的争议已被作为微观层次(个体)和宏观层次(团体)相结合的统一的政治分析模型所替代。政治行为主义对政治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的追求表现在研究方式上主要是定量分析,而不是定性分析。由此发展出许多搜集事实资料的形式,如参与观察、模拟实验、晤面访谈、电话访谈、邮寄问卷、抽样问答等等,也采用了许多处理事实资料的手段,如内容和群组分析、量图和因素分析、心理测定和精神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计算机分析等等。这些方法中,最让政治学者为跻身于“科学殿堂”而聊以自慰的无疑是量化的方法。对于政治学来说,没有什么能比量化方法更能考验它向传统告别的决心,也没有什么能比量化方法更能表明它改造自身体系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人的政治行为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权变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学永远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描述和预测“政治的自由落体运动”,但政治学又必须大体上能够正确地描述和预测政治的变迁和走向,作为数学分支的统计学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政治学科学化的这一欲求。运用数字和量化处理成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显著特征。既然承认政治是经验的,行为的,可以量化处理的,那么合乎逻辑地也就必然承认政治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从这里政治行为主义得出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政治是一个过程。政治是一个过程,意味着政治的实际产品并不是简单地由政治体系规定好的流水线程序生产出来的,在政治体系的正式运转的背后或外部,游离于形式―法律制度规范的政治过程往往更能显示一个政治体系的实质。因此,行为主义政治学感兴趣的不是描述解释政治的形式,而是政治的实际运用。“政治过程”――这一极具革命性的观念“导致了政治学研究课题的大规模转移:传统政治学热衷于研究政治制度、宪法、主权、司法机构、国家、制衡等课题;有了政治过程观念的政治学注重研究政治参与、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沟通、民意、利益、政党活动、投票行为、利益集团、政策制定、政治行为、政治心理、政治人格、大众传播、冲突、革命等等。一种新的观念往往会带来惊人的学术生产力。”(注: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3页)政治行为主义从发轫、发展到占主导地位大概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它面世之初,美国学界不少人还认为它是一种偏激的理论,它的确也有些问题。例如,强调政治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导致对某些问题的解释苍白无力,包括前期力主祛除价值的伊斯顿后来也承认,政治研究中实际上无法回避价值,要了解事实总得要借用语言这一概念工具,而概念总是对现实某些特征的有选择的抽象因而必包含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成见,它们构成一道认识的屏障,过滤着进入人脑的一切感觉和印象,使人们只能发现符合自己理念的事实。行为主义这一偏颇为后行为主义的兴起埋下了伏线。再如,对数量化手段的情有独钟,一方面反映了新时代政治学变革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它最初大多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部门如投票选举研究(因为这些部门比较适合量化处理),而在其他部门则受到研究对象非科学性质(毕竟政治世界不是物理世界)的限制,以致很难把科学方法作普遍的推广。(注:参见Heinz Eulau :《政治学中最易运用行为研究之部门》,见James C. Charlesworth :《当代政治分析》,正中书局,1981年,第45页)因此,政治学在从伦理学、哲学、历史学等传统学科的阴影下挣脱出来,开始廓清自己的学科边界的同时,仍然有一个继续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已有丰硕成果的新兴学科中借用概念和框架来丰满自己的任务,而这恰恰只有凭恃行为主义革命的深入发展才能完成。正如伊斯顿所说,“美国政治学正在发生一场新的革命。……它的战斗口号是切中要害和行动起来,它的批评对象是学科、专业和大学。”(注:转引自[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5页)到本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的潮流下,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立了政治科学系,培养了大批的以政治行为为研究方向的学生,行为主义的著作、论文和其他研究课题广被引用,尤其随着大批主张和实践行为主义的政治学者逐渐占据美国学界的支配地位,政治行为主义终于遍及政治研究各个领域。(注:参见[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一章)行为主义革命的意义是深远的,从学科建设和理论建设的角度看,行为主义革命有两个最大贡献,一个是实现政治研究的跨学科整合,这不是简单地回复到过去科际混融的传统形态。戴维・特鲁曼在1951年发表的论文《政治行为研究中的各种要素》中提出:政治作为特殊形式的人类行为,不能独立于普遍的社会行为之外,政治行为分析要求把和政治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其他方面纳入自己的范畴,要求政治观察的视野必须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与其他邻近的学科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注:[美]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现代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54―156页。)这种与其他学科相互交换研究方法,以及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观点、资料和研究成果作为其解释论证基础的特点,给一些研究主题、研究项目和研究部门注入新的生机。第二个贡献是构建众多的理论分析模式,如角色理论、团体理论、精英理论、政治博弈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分析模式都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对政治现象更为精确、更为广泛的描述,同时也试图解释和预测政治的性质和发展。不难看出,它们代表了一种在政治研究中建立“通则”的努力。按照伊斯顿的观点,在政治行为主义开发的上述诸理论分析模式中,最符合“一般理论”要素的因而具有通则性质的无疑是政治系统分析理论。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的提出,在微观上深化了人们对政治行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在宏观上为跨国比较研究提供了通览全局的方法和高屋建瓴的视角。4.比较政治学的兴起跨学科研究和奠基于此的理论创新直接导致了比较政治学的兴起。需要指出,比较方法并不是一个新的方法,远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它就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当时的政治研究中;同样,比较政治也不是一个新的领域,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讨权力的获取、运用和维持,霍布斯的《利维坦》由个案分析到普遍假设而提出的政治行为的普遍法则,在政治学说史上都被视为比较政治研究的范例。但是,总体而言,由于受传统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影响,比较政治研究基本上是一种比较政府研究(Comparative Government),重点在政府的正式法律结构方面。 正如比较政治学者威尔德(Howard J.Wiarda)所说,“比较领域的政治学者主要研究他们所关心的若干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他们关注政府系统是如何运行的:上院和下院的权力;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地方政府;司法审判;选举法,如此等等。……但是很少人会留意诸如公众舆论、利益集团活动、变迁过程、决策、政治行为、或公共政策这类动态政治问题。 ”(注: Howard J. Wiarda,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olitic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3,P.40.)此外, 比较政治研究感兴趣的地域集中在欧洲和北美,一般又多限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这些所谓“世界最重要的国家”。这些情况是流行于西方学术界的“欧洲中心论”造成的。第三,比较方法虽然历史久远,但主要是一种静态描述,即对各国制度结构的排列对比,这种对比所涉及的也不过是制度的一个断面或一个部分,并不能解释制度异同及变迁的原因。总之,在传统政治学的框架下,比较研究实际上只是一种“比较政府学”(注:罗纳德・H.奇尔科特说:“这些名称所以产生混乱,是因为对政府的研究往往指的是研究外国政府,而比较政治学则用于对一切形式的政治活动――政府的和非政府的――探讨比较研究。因此,比较政治学的专家们往往把比较政治学视为对一切政治事物的研究。任何较小的比较政治学概念将会模糊这个领域研究内容的标准。”见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页)。 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则是行为主义革命以后才出现的。政治行为主义把政治现象当作自然现象加以研究以及重视经验、讲究验证的学术风格深刻地影响了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偏好,使它对政治的比较分析采取更为现实的,更少拘泥于形式和制度的研究方法,在描述和解释方面更为严谨和精确。劳伦斯・梅尔(Lawrence Mayer)说,在行为主义革命以前,比较政治领域所涉的许多背景变量的影响本来一直是一些难以解释的东西,在这以后,比较政治学则成为一个可以利用比较方法来构建可验证的解释理论的学科,“比较政治学方法论上的这一革命和转型使对复杂的社会政治事件的解释获得了可行性,这正是新比较政治学的前提。 ”(注: Lawrence C. Mayer, Redefining Comparative Politics,SagePublications,Inc.,1989,P. 25)换句话说,经过行为主义革命的改造,科学主义的精神也渗入比较政治这个古老的领地,以致于“比较方法已经有些狂妄地把自己比作物理学或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威尔德如是说:“如同自然科学那样,比较政治学也有它自己的‘实验室’:世界政治系统。由于这种想象中的实验室,比较政治学有时候显得凡事涉这些系统均可进行科学实验。……在比较政治学中,如同在实验科学中一样,我们使用假设、测量和‘证据’。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忍不住要把比较政治学等同于自然科学。 ”(注:Howard J. Wiarda,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olitics,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3,P.17)当然,包括威尔德在内的一些比较政治学者并不像初期激进行为主义者那样简单地把比较政治学视为严格的自然科学。威尔德说过,在社会科学中,我们不能毫无困难地孤立使用上述那些变量,也不能像在科学实验室里重复验证并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它可以使用实验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其他有助于贯彻其数据收集、逻辑论证和解释之特殊规则的阐释性的方法。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比较政治学的方法通常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方法”,即不仅是“发现的程序”,而且是“分析的模式”。显然,这直接受惠于行为主义革命带来的跨学科研究。里格斯在回顾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时对这一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当代比较政治学的主流与过去的比较政府研究传统虽有渊源关系,但也是对该传统的反抗,比较政治学认为在某些地区,正式的结构不是决定性的。政府根本上仅仅是其基础动态或“政治文化”的反映,政府制度只有在文化与历史的整体关系中才能理解。比较政治学因而容纳了范围广大的环境因素的研究,这使它与当代把建立“区域研究”作为了解世界上某些特定地理区域的跨学科研究的运动相汇合。区域研究与比较政府传统的区别在于前者对相关学科的依赖较重,尤其是社会人类学,还有人文地理学、民俗学、区位学和近代史等等。(注:Howard J. Wiarda,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olitic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3,P.385―387)相关学科和各种理论分析模式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形态,这正是行为主义革命给比较政治学带来的最有意义的变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以及它们和政治学交融形成的一些边缘学科陆续走进比较政治学,构成比较政治研究的新概念。与此同时,非西方政治研究课题开始大量问世,为比较政治学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它直接推动了“区域研究”学术活动的深入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大批美国年轻学者纷纷跑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对当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做系统的考察,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比较政治研究的重点从原先狭窄的欧美转移到辽阔的第三世界。比较政治学的这种研究趣味的转变有它的现实缘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和结束意味着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终于打通了东西方的地域藩篱,作为比较政治研究重镇的美国,它在战后确立的霸主地位和特殊利益要求对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的国家有所了解,以便更有效地推行其内外政策。现在,比较政治学研究视野不再像传统政治学那样局限于政府组织、制度结构和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而是扩展到世界所有的政治系统(all the world's political systems )以及系统的各个方面。在这种背景下,对比较政治研究充满激情的政治学者终于开发出一个新的极富创意性的理论领域:政治发展。从此,政治发展理论风靡一时,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臻于全盛。5.结论亨廷顿说:“60年代初,源于区域研究和源于行为革命的两股潮流汇合在一起,结果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政治发展的问题上。从那些成了政治发展专家的政治学家的事业中,往往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汇合的痕迹。他们开始时常常是作为发展中地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专家,撰写有关它们的学术论文,然后就‘它们的’国家政治的某一方面写第一本书,继而对整个政治发展作更为广泛、更带有比较性质的研究,运用从行为革命吸取的概念和方法,而且相当自然,常常还试图把他们在首次研究一个国家时所发现的关系概括进多少与大多数国家有关的关系中去。”(注:[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49页)这大体是不错的。但是, 从理论演变的线索看,区域研究不过是行为主义革命的副产品。正是由于行为革命促使比较政治学家从心理学、社会学那里吸收的诸如结构、功能、输入、输出、反馈和体系这样一些概念,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即区域研究)才有了可资运用的系统的框架,从而带动了区域研究的兴起。行为主义革命要求结论精确,分析定量,随着统计技术的改进,各种社会、人口、经济和政治数据资料的累积,更为复杂的数学分析手段的完善,处理种类繁多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有了可能。所以亨廷顿注意到的勒纳在《传统社会的消逝》里研究政治发展时第一次充分利用调查的潜力,多伊奇在《社会动员和政治发展》中引人注目地使用多国总体数据的方式,都是行为主义革命的结果。总而言之,政治发展理论是行为主义革命的产物。行为主义革命为政治发展研究提供了富于启发性的学理资源,包括方法、概念框架、实证资料、理论模式,更为政治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面向时代和科学的新精神。政治发展理论出现后,由于理论本身自洽的需求,它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行为主义的偏颇,从而为回到规范研究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正如里格斯所说:“由于政治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它有产生数个副产品的希望。很可能它为上述比较政治的计量―行为研究法与区域研究法提供桥梁。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提出了若干关键性的理论课题,它也可能使讨论价值的政治哲学及实证政治理论与政治学所关切的中心课题发生更密切的关系,因为政治发展的研究以刻不容缓的方式再度提出了若干曾困惑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至本特利与拉斯威尔等政治思想家的永恒性课题。”(注:Fred W.Riggs,:《政治发展理论》,James C.Charlesworth:《当代政治分析》,正中书局,1981年,第390页)【责任编辑】樊平
|
[
"History",
"Communication",
"Art",
"Military",
"Economy",
"Politics",
"Energy",
"Philosophy"
] |
Politics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2000 Vol.26 No.1 P.111-115涨落复杂性在EEG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陈仲永 钱鸣奇 伍文凯 童勤业摘 要 给出了涨落复杂性定义,并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EEG时间序列分析中.通过实验分析表明,涨落复杂性能够用来区分精神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EEG,从而有可能为临床脑电分析提出新的量化指标,为精神分裂症等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科学方法.关键词 复杂性,时间序列,EEG.THE APPLICATION OF FLUCTUATION COMPLEXITY INANALYZING EEG TIME SERIESCHEN Zhongyong QIAN Mingqi WU Wenkai(Dep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TONG Qinye(Research Center for Nonlinear Theory and Application,Hangzhou 310027)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of fluctuation complexity. I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ime series for schizophrenics and normal persons EEG. Through a number of experiments, we have found that this complexity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 of the EEG, and can be used as a feature classifying the schizophrenic patient and normal person.Key words Complexity, time series, EEG.1 序言现有的时间序列处理方法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频谱分析和统计平均叠加等都是属于线性的处理方法.线形方法的特点是稳定、平衡、有序和一致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另一类时间序列信号,它表现出来的特性是看起来十分“乱”而类似于噪声,但是其内部却包含着一定的规律.这一类时间序列表现出非线性的特征.非线性是以不稳定、不平衡、无序和非一致性为其特征的.如何刻划和分析这种看来很“乱”而实际又有内在规律的时间序列,这一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一门新的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学科正在蓬勃地发展起来.本文以脑电EEG信号为处理对象,讨论涨落复杂性分析方法.2 对脑电EEG性质的讨论脑电EEG信号表面看来是十分混乱的,但是其中包含了大量有规律的信息.脑活动的本身是一非平稳过程.人从生长发育到衰老死亡也是一个非平稳过程.按文献报道:人的注意力集中最多也不会超过四秒钟.人脑可以说时时刻刻在改变着自身的运动状态.不同的脑功能状态就会有不同的EEG特性.因此可以说EEG是一个典型的非平稳过程.正因为有以上特点,决定了EEG信号不能用线性方法处理.长期以来 EEG研究的进展远落后于心电图ECG的研究,这也说明了线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对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和处理有很多方法,如李雅普诺夫方法,分数维分析,熵分析和复杂性分析.对以上方法我们都作了一定的分析,经比较后本文决定采用复杂性分析方法.3 涨落复杂性复杂性分析方法有很多[1~3].本文采用涨落复杂性方法来分析EEG信号.一维离散时间动力系统,从闭区间A到自身的映射FИ(1)X∈A是系统的状态,r∈R是系统的参数空间.动力系统在时间上离散而在状态空间上连续.可通过状态A的离散化生成一个符号动力学系统.即将状态空间A离散为N个勒贝格测度上非空的元素Ai(i=1~N).Ai和Aj两两不相交,且上的每个元素用符号ai表示,则动力系统的时间演变可用符号序列S=S0S1…Sn表示.在时间间隔i后,系统的状态xi的符号Si由在时刻i与轨迹相交的元素Ai决定,符号符号集.符号动力学系统定义为И(2)序列中每个符号满足条件是所有允许的符号序列空间.上的映射.在前一状态Ai已知时,确定下一个状态Aj所需的信息量为(3)Pi→j是从状态Ai到下一个状态Aj的条件转移概率,平均信息增益〈G〉是所有i→j信息的平均值.(4)利用转移概率的定义,〈G〉可简化为(5)其中Pi表示系统轨迹落在Ai中的概率,Pij是系统在相邻两时间间隔落入状态Ai和Aj中的联合概率.如果第二项是时刻n的信息量-In,即则第一项描述了时刻n+1的信息量In+1.另外,在所有可能的转移i→j中信息损失量Lij的平均值确定了系统在已经进入下一个状态Aj后得到的关于前一个状态Ai丢失的信息(6)其中Pi←j是从状态Aj到前一个状态Ai的条件转移概率,则净信息量(7)归一化平均信息量在系统演变过程中,Γij在其平均值上下波动,因而有非零的均方差σ2Γ.这可理解为净信息量的涨落,由Bates和Shepard引入复杂性测度[2],我们用CF表示(8)当系统是周期行为(周期为φ)时,状态概率Pi=Pj=1/φ, 故CF=σ2Γ=0.表明有规律的周期过程是不复杂的.当系统是完全随机行为时,因为状态空间A是等概率的过程分布(Pi=Pj),故CF=σ2Γ=0.说明完全随机的过程也是不复杂的.而真正复杂的是介于这二者之间,这与文[1]中的C2有些相近.4 实验结果与分析用上面介绍的涨落复杂性来分析精神分裂症病人的EEG,并运用统计理论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所用的脑电数据是在杭州市第七医院采集的,受试者分为二类:精神分裂症患者(98人)、正常人(34人).取每位受试者的二种状态:睁眼、闭眼.1) 应用上面介绍的方法计算每个通道复杂性值CF,将每个人的8个通道的CF值组合成一8维向量,它代表了一个人的信息.我们把状态空间A离散为Ai,i=1,2,…,512和i=1,2,…128两种,分别计算CF.状态空间A的划分如下:根据EEG信号的幅值大小,将EEG幅值划分为512(128)等份.这样Pi等于落入Ai的点数除以总点数.Pij等于当前时刻落入Ai且在下一时刻落入Aj的点数除以总点数.根据文献[5]所提出的方法,对所得样本集进行样本均值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两样本的均值是有差异的,可以据此作为判别准则.2) 判别分析.本文采用的是贝叶斯分类方法[4],假设样本Ωi服从N(μi,Σi),由文[4]可得判别函数(9)P(ωi)为类型Ωi 的先验概率,μi为类型Ωi 的平均向量,Σi为类型Ωi的协方差矩阵.对于二类样本,由贝叶斯分类准则,可得到二类样本Ωi,Ωj的决策面方程(10)采用留一法(Leave-one-out method)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 (状态空间划分为512个元素)睁眼状态(δ=1.08)闭眼状态(δ=1.39)病人正常人判对率病人正常人判对率病人(98)762277.55%722673.47%正常人(34)43088.24%43088.24%表2 (状态空间划分为128个元素)睁眼状态(δ=1.36) 闭眼状态(δ=1.07)病人正常人判对率病人正常人判对率病人(98)613762.24%633564.28%正常人(34)43088.24%33191.18%注宝奈两样本集之间的马氏距离=(μ1-μ2)TΣ(μ1-μ2),Σ为两类样本的协方差矩阵.μ1为精神病患者样本集的均值向量,μ2为正常人样本集的均值向量.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1)涨落复杂性CF能够反映正常人和精神分裂症的特征,能够区分正常人和精神分裂症的特征.2)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对状态空间越细分, 复杂性CF更能反映出EEG序列的细微结构,这样就克服了以往各种复杂性(如Kolmogorov复杂性,C1C2等)过分粗粒化,丢失细节太多的问题.3)用涨落复杂性在临床EEG中已取得一定成果,这不但为EEG分析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同时此法也可以用于其它非线性时间序列处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9675020)。陈仲永 男,1972年生.毕业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在浙江省技术监督局条码中心从事信息处理工作.钱鸣奇 男,1961年生.浙江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系讲师,从事非线性科学的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伍文凯 男,1970年生.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专攻非线性技术在生物医学信息中的应用.童勤业 男,1939年生.浙江大学非线性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线性科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陈仲永(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 杭州 310027)钱鸣奇(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 杭州 310027)伍文凯(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 杭州 310027)童勤业(浙江大学非线性应用研究中心 杭州 310027)参考文献1,Tong Qinye ,Kong Jun. A note on analyzing schizophrenic EEG with complexity measure.Chaos Soliton & Fractals, 1996,7(3):371~3752,Bates J E,Shepard H K. Information fluctuation as a measure of complexity. Durham: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19913,徐京华, 吴祥宝. 以复杂度测度刻划人脑皮层上的信息传输. 中国科学(B辑),1994,24(1): 57~624,李金宗.模式识别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张尧庭,方开泰著.多元统计分析引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6,李从珠编译.判别分析,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7,Waltor J Freeman. Tutorial on nurobiology from single neuron to brain chaos,Int. J. of Bifuration and Chaos, 1992,2(3):451~482收稿日期 1998-06-08 收修改稿日期 1999-06-02
|
[
"Computer",
"Agriculture",
"Law",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Economy",
"Education",
"Enviornment",
"Sports",
"Medical"
] |
Computer
|
【 文献号 】1-852 【原文出处】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199903 【原刊页号】19~24 【分 类 号】C7 【分 类 名】新技术革命及高技术产业 【复印期号】199903 【 标 题 】高科技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 作 者 】漆权/陈家琪/王耀德 【作者简介】漆权,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陈家琪,江西财经大学马列部副教授;王耀德,江西财经大学马列部副教授、博士生。【内容提要】高科技是世界经济竞争的最重要因素,技术依赖已成为国家之间新的依赖关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面临资本和科技创 新的“双重瓶颈”。由于高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组织正按科技水平分工重新整合,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组织发展的趋势。【关 键 词】高科技/国际经济关系/影响 【 正 文 】 在左右世界经济格局的因素中,科学技术早已被人们视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财富再分配过程中最革命性的力量,这一力量与资本、物质资源的垄断力量相抗衡,并成为新的垄断要素。技术创新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唯一选择。一、世界经济竞争集中在科技进步与发展本世纪以来,由于实行不同的科技政策,加上其它社会历史原因,英国由极盛转入衰退,美国成为发达国家中的“最发达”国家。善于在科学技术上“搭便车”的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并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进逼美国。但美国在90年代经济逐渐复苏,并以其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继续维持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最重要角色的地位。若进一步分析则可以看出,英国经济虽然衰落但并未走向落后,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纯经济式分析。但在纯经济关系后面的诸因素中,英国全民族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力量,维持着英国经济仍处在发达国家之列。相反,一些后发展国家,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低,在某些有利条件下经济可能高速发展,但当促进它经济高涨的有利条件消失以后,它的经济一旦衰落,必然急转直下,趋于崩溃而不可收拾。可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一般要求。然而,若要站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制高点,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则起着最具决定性的作用。在技术上最早实行拿来主义的日本,虽曾一度踌躇满志地发出“日本可以说不”的宣言,但却在本世纪末的较量中严重受阻。人们把这归结为“泡沫经济”和其他一些经济上的原因,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则是日本科学基础研究水平并不高,应用技术的发展缺乏后劲,高科技发展水平明显低于美国。相反,美国却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至少在世界领先的50项高新技术产业中,美国就占44项,其余为欧盟所有。如果说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起着阻止英国走向落后的潜在力量的话,那么较高的高科技发展水平则是美国经济虽一时萧条,却不会丧失执世界经济牛耳之地位的原因。所以,科学技术水平是构筑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而高科技发展水平则是使其占据世界经济制高点的杠杆。当今世界经济已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多元化格局,技术竞争已高度国际化。在这样一个时代,对高技术的垄断已成为占据经济优势地位的最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一方面高技术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中占产值比重越来越高、“成长性最快”、对传统产业影响和改造最有力的领域;另一方面,越来越完善的国际知识产权条款使高技术资源成为更重要的资源,单纯的引进或利用则难免受制于人。美国正是因为在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使得90年代经济强劲复苏,甚至继续制约、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认为,美国以高科技发展为契机,占据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高点,从美日的经济竞争中可以说明这一点。80年代美国企业在日本这样一个靠技术扩散受益的国家的进逼下,节节败退,甚至在本土上也防不胜防,以至于整个80年代日本企业出没于美国各个经贸战略要地,买断从度假中心到生产厂房、港口码头等不动产。美国的优势集中在航空航天、生物化学、环境保护、新能源、新材料、电脑、通讯、医药等被称为知识经济的高技术产业上,而日本人真正领先的只有汽车技术改造一项。此外,东方人特别在乎拥有土地、房产的传统资财观念,助长了日本经济的泡沫效应。所以尽管世界10大金融巨头中,日本占了7席,但7家日资银行和证券公司随着90年代以来经济泡沫的逐渐破裂, 无不因大量的房地产呆帐而负债累累。乃至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日本人不得不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忍痛撤资,美国利用高科技发展的后劲,不仅在本土上收复失地,而且大举反攻。在技术进步与创新方面,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实力,多以模仿创新为主,相对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因而难免受制于人。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政策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虽然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成果,但是技术引进一般是难以引进高尖端技术,同时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中往往附加许多不合理的转让条件,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在高科技人才争夺方面,发展中国家居于劣势,在世界性科技人才短缺的情况下,科技人才一般是流向科技水平高、科研设备先进、待遇优厚的国家和地区。显然,发达国家在人才竞争中占据有利条件。而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人才一旦取得新的科技成果,又反过来向它们索要高额知识产权费,因此形成不平等的科技交换关系。另外,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科技投入是科技发展的物质保证。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有诸多困难,资本和科技创新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双重瓶颈”。二、高科技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冷战结束后,经济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21世纪将是经济优先的世纪。从近十几年来世界发展形势看,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时期,科学技术与国际经济交往将成为牵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世界经济格局仍处在调整变化中,国际经济关系将更加复杂。从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似乎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南北差距也似乎开始出现缩小的趋势,这好象给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环境带来一些积极因素。但必须看到,产值并不完全等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世界经济正以产值增长为主转变为以社会经济质量的增长为主,发展的“不平衡”正以多种形式表现。其主要表现是:相对于水平分工而言,垂直分工仍是当今世界经济分工的最显著特点。当今世界经济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三类国家、多种集团的多极化格局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本来就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国际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因此,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一直存在某种国际分工。传统的国际分工,往往被称为“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如今这种格局虽然有所改变,但仍然以新的形式存在,主要表现为:原有的这种分工的两端有时出现“对流”现象,但在这两端中,发达国家以占尽技术领域使得分工界线依然明显。8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9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依赖在减弱,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依赖却相应地在增强,从而导致国际分工中出现新的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生产过程的分工即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生产与制成品生产的区分,并非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的主要区别,高科技产业与低技术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分则逐步成为两者在国际分工中的主要区别所在。即使是资源型产业中也有高技术产业,而且资源结构中以人工合成材料和信息作为生产投入的趋势在加强,初级能源结构已从非再生能源为主向再生能源为主转化。在制成品方面,发达国家也并非占据其全部,主要占据由电脑组成的生产设备、办公设备和通讯设备。高科技本身也有发展程度的区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在技术创新到技术扩散的阶段中,抓住时机,进行技术引进或仿效,也成为某些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国。但其技术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仿效滞后期”的技术。国际分工不合理是历史造成的,又在现实中加剧。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对进口和出口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从全球看,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0%以上,而国际贸易由发达国家的少数跨国公司所控制。跨国公司一方面控制着初级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它手中掌握着高新技术转让的国际途径,这就可能加剧国际技术分工上的不合理。此外,知识产权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产权持有人的合理权益,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增加技术扩散的障碍,发达国家在制定游戏规则中,一些有争议的条款导致产权持有人滥用垄断权利,这些也影响技术发展的差距的缩小,高科技发展存在某种“马太效应”。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加工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业向发达国家集中,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然而,发达国家之间也有分工差异,这种分工既有垂直的,也有水平的(技术领域的不同),在垂直分工中,美国站在发达国家的最高点。垂直的等级分工虽然仍是当今世界经济分工的一大特色,但另一个趋势同样在日益显现:世界的技术格局也正由一极发展为多极,这是由当代科学技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特点所决定的,科学技术的日益复杂化,使得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占全部高科技发展领域,这就使得当代经济的水平分工将成为一个更主要的特点。目前,最高层次的水平分工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参与其中。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参与更高等级上的水平分工,就必须提高教育科技文化水平,在高科技领域有自己的特色技术,否则,只能处于垂直分工中的较低等级。“不平衡”还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发达国家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有显著不同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人们一般仅从单个国家内部的现代化进程来分析这一现象,因而往往容易忽略这一事实: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第三产业垄断甚至“代替”了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部份第三产业。因此,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较高比例不仅是其国内的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还是国际分工发展的结果之一。这些不平衡使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经济政治化趋势加深,改变南北关系秩序中不合理因素的进程减缓,甚至在一定时期还会强化现有经济秩序中的不合理。这一不平衡也导致了许多国家认识到,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必须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代,引进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按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经济政策,增加国家经济对外开放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一不平衡也使一些国家在提高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疾力呼吁加强南北对话,推动南北合作,融合南北关系。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寻找机会加入到由发达国家为主体组成的区域集团中去。如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搭上发达国家区域集团的快车,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这一切的结果,使区域性、国际化的集团经济不断出现,从区域化到全球化的特征更为显著:使经济发展相同水平的国家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科学技术合作与经济金融合作的机会增加;同时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走向分化,把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推到了新阶段。在新的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与不利因素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有利的:当前世界形势总的趋于缓和,对话代替了对抗,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事实证明,一些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增长较快,就是抓住了上述的机遇,利用了国际经济关系中新的矛盾而取得的。也可以说,如果一些国家经济调整适当,就有可能争取长时期的稳定增长,并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生机,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合理。不利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不利地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重大变化。冷战后,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施加压力以利于将各国纳入到对其更为有利的国际经济关系中,这种战略一时不会改变。而发展中国家之间内部的一些矛盾,也削弱了自主发展经济的机会和力量。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发展中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秩序中的不合理惯性约束将会增加,因此它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将更大。就国际经济关系而言,任何国家都想抓住高科技这根杠杆,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相互关系中占有主动权。然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的惯性一时难以扭转,科技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既得利益的发达国家也不会轻易破坏对自己发展有利的秩序。同时,在经济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驱使下,意识形态的冲突随着冷战结束而淡化。“没有白吃的午餐”的背后,经济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团利益等等相互交织,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也是科学技术水平不平衡所影响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三、高科技与世界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及区域化、集团化1.从国际化到全球化。高科技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是这种趋势的表现。一般认为,世界经济国际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商品国际化阶段。二战后50多年来,世界贸易始终保持着不衰的增长势头,世界商品贸易额的增长超过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到1995年世界贸易在全球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到17%。从商品国际化到资本国际化是第二个阶段。资本国际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技术上要解决的问题在于跨国或跨地区融资迅速、汇拨快捷、结算方便等。这一点,先进技术装备金融业并应用于日常业务中,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做得最好。生产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国际化的第三个阶段。跨国公司作为当今经济国际化的“大哥大”,奉行全球化的经营战略,跨越国家或地区制造、购置和销售产品,并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生产车间和销售市场,其活动涉及世界经济的各个地区和领域,推动了各国间的生产、资本、商品、服务、技术和劳动力的交流,跨国公司的活动体现了经济国际化的所有主要形式: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流;长期和短期资本流动;科技和生产合作及劳动力的转移。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世界技术贸易的60―70%,国际贸易量的50―60%。由于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光电技术、新能源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这就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生产和资本更加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企业从全世界范围来安排生产与销售,选择最有利的地方进行投资,因而促进了生产体系的国际化,同时提高了金融、通讯和信息等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这样,跨国公司已不单纯是生产国际化表现的主体,它集商品、资本及生产国际化于一身,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随着高科技发展,跨国公司的投资结构也从项目的有形化朝着无形化发展;投资导向也正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产业发展,其中包括向金融、保险、信息开发等项目倾斜,尤其是跨国银行有逐步取代制造业为主的跨国公司的趋势。从总体说,高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国际化,而经济国际化的表现则是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有人甚至认为,跨国公司已取代民族国家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实际上就意味着民族国家作为国际经济活动主体地位的变迁。全球化不同于国际化,经济国际化是商品的发展促使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国际化过程中,民族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无太大的变化,而全球化和一体化则意味着国际性经济协调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就成了世界经济运行中协调、解决相关事务的国际机构,它们成为与民族国家这一经济主体并行的另一股力量。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一些“不明国籍”的经济活动主体也日益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最活跃的力量之一。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经济一体化是各国政府、区域性和国际性组织在生产关系方面对这一发展过程作出的相应调整,并对这一发展过程提供制度性的保证。目前,世界经济尚处于国际化向全球化的转变过程中,一体化尚未完全起步,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多种主体并存,已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在当今世界经济活动中必须关注的现象。事实上,这一现象早已对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金融电子化,金融全球化比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走得更快、覆盖面更广,“没有祖国”的财政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成为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表现,它与彼此相互竞争的各民族国家的财政系统共存,构成目前财政金融市场的二元结构。二者的“对立统一”有时会表现为激烈的动荡。2.区域化和集团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虽因信息技术的革命而踏上不归路,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区域化和集团化既可被理解对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一种反动和缓冲,也可被理解为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性过程。如欧盟国家对亚洲产品实行配额制和反倾销措施,使日本等亚洲国家深受其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对成员国商品的免税待遇实行原产地规则,导致其贸易具有类似国家经济的“内向性”,并对区域外贸易产生排他性。在区域集团经济中,尽管国家的“壁垒”缩小了,但超国家、地区性的“壁垒”形成了。有形贸易开始转移到无形贸易,转移到技术贸易,最后还要立足到科技水平与实力的竞争。一般而言,区域化就是形成区域经济集团,但集团则不仅仅是区域经济集团。除了以区域为主体形成集团以外,还有以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近的民族国家所形成的经济集团,如西方七国或“7+1”国“集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欧盟能形成目前最为稳固和紧密的区域经济集团,除了其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以外,还因为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相近。西欧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早已开始,“科研整体规划”、“尤里卡”和“欧几里得”三大高技术计划的出台与实施,表明西欧已把分散在各国的技术力量、资金和设备有效地组织起来,集中攻关,推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在整合未来欧元经济区的名义下,德国主导完成了航空、航天、电子等重要产业间的战略联盟和跨国兼并。从世界贸易总额来说,欧盟15国占到了20.9%,且不含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而美国为19.6%。世界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是美元,美国可以长期维持美元汇率偏低的优势,这有利于美国的外贸,而无须刺激国内通货膨胀。欧盟国家尽力想改变这一格局,以求平等发展的机会。实现欧洲统一货币后,将会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的变化,据专家预测,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将对其投资结构进行调整,有5000――10000 亿美元的金融资产会转为欧元,其中以美元转欧元为主。世界上以欧元为单位的金融资产将达到30%――40%,以美元为单位的金融资产将降为40%――50%,剩下的是日元和其它货币。世界上不少专家认为,欧元的启动,将成为“欧洲大厦的基石”,并将改变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经济圈还正处于建立与发展阶段。建立美洲经济圈是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目标,它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第二步就是把墨西哥拉进去,组成“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三步是把范围扩大到整个美洲,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1988年初,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开始生效执行,实行双边免税自由贸易和劳务自由贸易等。1992年8月,美国、 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达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涉及三国间的商品、劳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争端解决等问题,要求在15年内最终建成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圈,相比于欧洲经济圈、美加经济圈来说,还仅局限于“协议、宣言”的议程中。我们认为:亚太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不如欧洲各国那么相近,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较大差异,科技尤其是高科技水平相差悬殊,是其在结构的紧密性和稳固性方面向前推进的障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欧洲、美洲、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的条件与机会增加。尽管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融入区域经济集团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以经济发展作为共同目标,然而,对某些经济科技实力水平相当的国家来说,共同发展、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是最主要的。对某些具有较深厚经济科技实力的大国来说,企图确立自己在本地区的主导权,并以此作为依托对外扩张,这一点也很明显。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来说,是一种挑战和机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切不可盲目乐观。经济全球化推动区域经济在共同发展的同时,必然要推动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经济一体化是各国在世界经济组织中按照科技水平重新分工和整合的过程,没有科技进步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就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本文系漆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高科技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二部分的主要内容。【责任编辑】蒋尧明 【校 对 者】封明 【参考文献】 1.罗荣生:《全球大震荡》,时事出版社,1996年出版。2.席来旺:《国际安全战略》,红旗出版社,1996年出版。3.张幼文等:《金融深化的国际进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出版。4. 卢继传主编:《谁是未来世界的强者》,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出版。5.(苏)B・N格罗米卡著:《美国的科学技术潜力》,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6.何翔皓等:《第一动力》,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出版。7. 童天湘 主编:《高科技的社会意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出版。8.李琮 主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与中国的发展战略》,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9.《国际统计年鉴199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0.张宇燕:《高科技与美国的“新经济”:冲突的见解》, 《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5―6期。11.李琮:《西方经济信息化中的结构性变化》,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5期
|
[
"Law",
"Mine",
"Politics",
"Art",
"Space",
"Transport",
"Medical",
"Military",
"History",
"Philosophy",
"Literature",
"Economy",
"Energy",
"Electronics",
"Sports",
"Agriculture",
"Education",
"Enviornment"
] |
Economy
|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8年 第18卷 第3期科技期刊在TiO2催化剂上苯酚光催化氧化反应研究*2.多相光催化氧化与直接光解反应的比较王怡中 胡 春 汤鸿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摘要 在TiO2悬浆体系,中压汞灯作用下,通过苯酚降解过程中总碳浓度变化及二氧化碳生成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光催化氧化与直接光解反应的不同,并着重比较了当反应条件如催化剂量、气相氧浓度以及光强度变化对两种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了两种反应的历程和产物各不相同.多相光催化氧化更有利于有机物分子的降解,而光解作用会引发聚合反应.同时也说明充分利用太阳能不仅是开发光催化水处理技术的重要途径,也是抑制直接光解加快催化氧化的有效措施.关键词 光催化氧化;直接光解;差异.多相光催化氧化法用于水中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是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具有节能、高效等优势.以二氧化钛为主的半导体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生成具有相当氧化还原活性的电子与空穴,它能使多种污染物得到不同程度的降解与去除[1―5].目前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加快了多相光催化氧化技术向实际应用的步伐.在多相光催化氧化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种反应.1.催化氧化反应:即在半导体催化剂作用下,有机物分子经过氧化反应逐步降解,经过一系列小分子物,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以及无机离子.2.直接光解:即有机物在光作用下发生的直接光解反应.在光的作用下,有机物通常由自由基引发聚合反应,有些聚合物的稳定性和毒性比原始物更大.已有研究报道五氯酚溶液在无催化剂的均相光照作用下,生成毒性更大的tetrochlorodioxins[2].在加入二氧化钛催化剂以后,这种中间物被有效地去除了[2].在多相溶液中,两种反应同时存在相互竞争,经历各不相同的反应历程.尽管最终降解产物都可能生成二氧化碳,但由于光解过程的聚合作用,毒性基团没有迅速去除,而且原始物分子增大,生成的聚合物不论其毒性和稳定性都将对进一步去除造成阻碍,对反应不利.由此可见,在多相光催化反应中,应加快氧化步骤的进行,抑制光解作用.因而需要详细地研究两种反应的规律、相关因素,以便有效地控制反应向催化氧化的方向进行.为此我们以苯酚在TiO2催化剂的悬浮体系为例,分别考察了光催化氧化和光解反应的差异.1 试验内容1.1 光化学反应将410mL浓度为100ppm的苯酚溶液和一定量的TiO2催化剂(北京化工厂产品,以锐钛矿结构为主)置于玻璃光学反应器[6]中,中心光源采用300W和500W中压汞灯,光源周围的冷阱有玻璃和石英两种,以控制滤过之后可利用光的波长分别为330―450nm(以可见光为主)和200―450nm(包括紫外光和可见光),用以比较不同波长的光源对苯酚光催化氧化和光解反应的影响.通入不同组分的气体(流量为240mL/min.),既提供溶液中的气相氧,又起到搅拌作用.每间隔一定时间取样,经离心分离和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进行分析测定.为排除苯酚溶液在放置过程中的反应,空白试验将100ppm的苯酚溶液不加催化剂和光照,放置一周后,测定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前后溶液的总碳浓度,未发现有任何差异.1.2 分析方法实验中发现,苯酚在光解反应中由于聚合作用使产物分子增大,溶液经0.45μm滤膜过滤后,出现总碳浓度减少,而单纯氧化反应中不曾有此现象.为了区分两种反应,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分别分析以下几项内容:反应过程中碳含量变化通过总有机碳测定仪TOC-500(shimadzu)分析.为了比较光解反应和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物增大和降解的差异,反应过程中每个样品分别测定经0.45μm滤膜过滤前后溶液中总碳浓度(TC)的变化,以下称为总碳差值(ΔTC),并比较不同条件下该差值的变化趋势.总碳差值说明反应过程中光解聚合作用的大小.测定无机碳(IC)用以判断反应过程中CO2的生成量和生成率.溶液苯酚浓度的测定,通过高压液相色谱仪(shimadzu LC-3A)分析,采用紫外检测器、SOD柱,外标法以峰高定量.1.3 表征方法光解反应和催化氧化反应的速度用溶液中苯酚的浓度和总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表示为:(1) 苯酚的转化速度用苯酚的转化率即:苯酚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表示;(2) 总碳转化速度可表示为:d[TC]/dt=k[TC],假设反应速度对总碳浓度为一级动力学关系,经数学处理后可得到: d[TC]/[TC]=kdt,k=.图1 不同光解条件下苯酚转化速度Fig.1 The conversion of phenol at various photoreactive conditions2 实验结果2.1 光解反应与催化氧化反应的差异从反应条件看,光解反应与催化氧化反应的关键差异是催化剂的存在与否.为了便于对两种反应的深入了解,我们分别考察和比较几种单一因素下的反应情况.首先采用500W中压汞灯,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光解反应分别在通氧气、通氮气、紫外与可见光情况下表现出差异.图1显示出4种不同条件下苯酚的转化速度.可以看出在能量较高的紫外光条件下苯酚去除较快,而在可见光区有无氧气条件下苯酚去除都很有限.再对比催化剂TiO2加入后不同光源条件下苯酚的去除规律,从图2和图3的结果可以看出,紫外光条件下苯酚的去除速度与无催化剂时相近,说明在紫外光条件下,苯酚的去除有可能以光解反应为主.而在可见光条件下,加入催化剂后苯酚的去除速度明显加快,证明在可见光区苯酚的去除以多相光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再从二氧化碳生成的角度比较有无催化剂存在时,光解和催化氧化两种反应的差异.图4结果可以看出有TiO2加入(2.5g/L)的一组实验中二氧化碳生成量始终比无催化剂的一组高,说明TiO2催化氧化将有利于有机物的完全氧化.图2 紫外光条件下苯酚催化氧化与光解反应比较Fig.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and the direct photolysis under UV light图3 可见光条件下苯酚催化氧化与光解反应比较Fig.3 The comparison of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n with the direct photolysis of phenol under visible light图4 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二氧化碳生成量的变化Fig.4 The change in CO2 production with TiO22.2 不同催化剂投加量对催化氧化反应和光解反应的影响催化剂投加量将直接影响催化氧化反应的速度,势必对两种反应的竞争造成影响.改变溶液中催化剂量分别为0g、1.22g、2.44g、4.88g,考察对催化氧化反应和光解反应的影响,其中第一组催化剂空白试验可作为完全光解反应的对照结果.试验选用500W中压汞灯,石英冷阱,以便反应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同时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过程中分别考察溶液中总碳浓度及过滤前后总碳差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表1结果明显看出投加催化剂的3组试验中,总碳消失速度都比不加催化剂的光解反应快,而且随着催化剂量的增加总碳消失速率常数k值也增加,反应过程中总碳消失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并随搅拌气体脱离体系.再次证明二氧化钛催化剂有利于有机物分子氧化到二氧化碳.从图5的结果可以看出每组试验中总碳差值随反应时间增加而加大,达到一个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第一组完全光解试验的总碳差值比加入催化剂的3组试验都大.3组催化剂试验比较,随着催化剂量增加总碳差值有减小趋势,说明随着催化剂量的增加,氧化反应的速度逐渐加快.但从图6的结果可以看出以上4组催化剂投加量变化试验中,苯酚的去除率变化趋势却基本相同,说明仅从原始物去除的角度观察试验现象将掩盖两种反应的本质差异,尽管光解反应也可以使苯酚浓度下降,但从总碳差值的变化看,并没有立即向分子降解途径发展,因而从污染控制的角度其毒性和稳定性都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图5 催化剂投加量的变化对反应过程中总碳差值的影响Fig.5 The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catalyst on the change of TC图6 催化剂投加量的变化对苯酚转化反应的影响Fig.6 The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cata-lyst on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phenol表1 催化剂投加量对总碳消失速率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dose of catalyst on the rate of total carbon disappearance催化剂量,g/L01.222.444.88速率常数k,min-12.1×10-35.2×10-35.8×10-36.7×10-3相关系数R0.920.990.970.99图7 气相氧浓度变化对总碳差值的影响Fig.7 The effect of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on the change of TC2.3 气相氧浓度变化对氧化反应和光解反应的影响气相氧浓度是氧化反应进行的重要条件[7],改变气相氧浓度将对氧化和光解反应的竞争产生影响,以便考察两者的差异.5组实验中气相氧浓度变化分别为0%、2%、5%、10%和20%,第一组试验中通入相同量的N2,以取代空气起同样的搅拌作用.试验采用500W中压汞灯,催化剂量为0.61g/L.试验考察了反应过程中总碳浓度和总碳差值随氧浓度的变化.从图7结果可以看出气相氧为零即无氧条件下,总碳差值最大.随着气相氧浓度增加,总碳差值减小并逐渐趋于零.说明随着氧化反应进程的加快光解反应速度逐渐减弱.2.4 光强度变化对氧化和光解反应的影响图8 不同功率光源条件下总碳差值变化趋势Fig.8 The change in TC under various power light source图8为不同功率汞灯的对比试验结果,从溶液过滤前后总碳差值看,300W条件下聚合物生成量明显低于500W,显然,光强度的增加对光解反应的加速作用更为明显,而在氧化反应中,当光强度增加时应有相应的氧气和催化剂量的增加,才能达到相应的最佳效果.3 结论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直接光解与催化氧化共存在同一个体系中并相互竞争,两种反应的途径和产物各不相同.催化氧化更有利于有机物分子的解体,在有机物分子的降解过程中,随着碳链的断裂,毒性必然减小,可生化性提高,符合水处理的要求.提高光催化氧化反应速度的方法有:适量投加催化剂、提高溶液中氧气的浓度,同时适当提高光强度及光子的利用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可见光条件下光催化氧化速度比光解快得多,因而充分利用太阳光能不仅是进一步开发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的重要途径,也是抑制直接光解加快催化氧化的有效措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为2967010)及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KZ952-S1-231)参考文献1 Ollis D F,Pelizzetti E, Serpone N.Destruction of waster contaminants.Environ Sci Technol,1991,25(9):1523―15292 Hoffman M R,Martin S T,Choi W et al.Applications of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is.Chem Rev,1995,95:69―963 Amy L,Linsebigler,Guangquan Lu et al. Photocatalysis on TiO2 surfaces:Principles,mechanisms and selected results.Chem Rev,1995,95:735―7384 胡 春,王怡中,汤鸿霄.多相光催化氧化的理论与实践.环境科学进展,1995,3(1):555 Greg Smestad,Carlo Bignozzi,Roiberto Argazzi.Testing of dye sensitized TiO2 solar cells.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1994,32:221―2276 王怡中,胡 春,汤鸿霄.在TiO2催化剂上苯酚光催化氧化反应研究1.降解产物分布及反应途径.环境科学学报,1995,15(4):472―4797 胡 春,王怡中,汤鸿霄.TiO2光催化氧化苯酚动力学.环境科学,1997,18(4):1―4COMPARATIVE BETWEEN HETEROGENEROUS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AND DIRECT PHOTOLYSIS OF PHENOL IN AQUEOUS SOLUTIONWang Yizhong,Hu Chun,Tang Hongxiao(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eiences Beijing 100085)ABSTRACT Comparison between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with TiO2 slurry and direct photolysis of phenol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monitoring the total carbon concentration and starting material during the reaction processes.Th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d that both processes followed different pathways.In photocatalysis oxidation the phenol was degraded into smaller molecular compounds.In contrast,in direct photolysis the dimmer or polymer reactions of phenol were brought as evidence showing that moleculars of the products are bigger than starting material.The influences of reaction conditions such as catalysts dose,the oxygen concentration,and illumination intensity on the reaction rate were investigated.In addition,it was shown that in visible light region the reaction rate of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is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direct photolysis,indicating the advantage of developing solar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facilities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on wastewater treatment.Keywords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direct photolysis,differences.1996-07-05收到原稿1997-03-19收到修改稿
|
[
"Transport",
"History",
"Space",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Politics",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Law",
"Sports",
"Computer",
"Medical"
] |
Enviornment
|
中国体育科技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年 第35卷 第4期 Vol.35 No.4 1999运动性跟腱断裂的调查分析方秋丽 王玉珠 马金柱摘要:跟腱断裂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能否正确诊断与及时治疗,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本文研究认为,对跟腱断裂以手术治疗效果最佳,并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关键词:损伤∥运动员∥跟腱∥断裂∥手术A Research on the Breakage of Motor Calcaneal TendonFang Qiuli, Wang Yuzhu Ma JinzhuAbstract: Calcaneal tendon breakage is very common among sports injuries. Whether such breakage can be correctly diagnosed and readily treated would directly affect the athlete's sports life.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s that oper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should be accompanied with functional training as soon as possible.Key word:injury∥athlete∥calcaneal tendon breakage∥operation跟腱是人体中最大的肌腱,其近端是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肌腹,远端止于跟骨的后结节,其周围没有腱鞘,仅有疏松的网状组织,营养血管走行于其中,是使足跖屈、提踵的主要肌腱。在运动过程中,特别是踏跳的瞬间,跟腱易发生断裂,多见于竞技项目的运动员。能否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本文收集自1985~1997年山东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共收治疗25例运动性跟腱断裂者,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男患者18例,女患者7例,年龄17~40岁,平均年龄28岁,运动年限2~28年,平均11年,均为闭合性完全断裂,占同期跟腱断裂者的65%(25/41)。其中,篮球运动员8人,跳远运动员5人,足球运动员3人,长跑运动员2人,体操运动员2人,武述运动员2人,跳高运动员1人,排球运动员1人,乒乓球运动员1人。伤后当时就诊者13人,3天内就诊者5人,3~10天就诊者4人,10天后就诊者3人。其中,手术治疗23例,非手术治疗2例(1例失败又行手术治疗);直接吻合者9例(36%),局部肌腱瓣成形术15例(60%),异体肌腱移植2例(4%)。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平均1~10年。手术组未发生再断裂者,除2例单足提踵、跑、跳受限外,余均恢复伤前运动。2 讨论2.1 诊断典型的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诊断并不困难,一般发生在突然起跳及回落时足尖着地的瞬间,伤后局部疼痛并不能活动,逐渐出现肿胀、瘀血、触之局部有空虚感。由于有深层肌的作用,跟腱断裂后,踝关节仍有跖屈功能,加上有时外伤并不十分明显,因而往往不能引起患者的注意,或按扭伤给予处理,耽误了治疗时机。对此,Thompson介绍的诊断方法较为可靠,即让伤者俯卧位,双足伸出检查末端,检查者用手挤压患侧腓肠肌,若出现跖屈运动,表明跟腱有连续性,若无跖屈运动,则应诊断为跟腱断裂。另外,不能单足提踵也是诊断跟腱断裂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B超检查也是诊断跟腱断裂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一种情况,患者无明显的外伤或外伤轻微,但跟腱断裂的症状十分明显,追问病史,往往有反复发作的跟腱炎,而且局部多次注射激素类药物,这样,跟腱发生退行性变,血运差,质地脆弱,往往发生所谓的“自发性断裂”。据本组病例分析,诊断时应注意:1) 冬季易发病(18/25);2) 准备活动不充分;3) 动作生硬;4) 剧裂运动开始;5) 有跟腱炎病史;6) Thompsom征(+);7) B超图像表现为正常腱结构连续性中断或不连续影像,出现低或无回声区,腱组织肿胀增粗。2.2 治疗由于跟腱止点上2.5~4 cm血运最差,因而也是最易发生断裂的部位,其次为腱及肌腹交界处和跟骨附着处。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人认为,跟腱有自愈性,因而倾向于非手术治疗,采用夹板及石膏固定。虽然避免了手术,但也存在弱点,一是存在部分不愈合,二是发生愈合后再断裂,再就是愈合后跟腱无力。因而,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年老体弱及有手术禁忌者。多数学者认为,最佳治疗手段为手术。在手术治疗中,其基本术式有10余种,根据运动员本身的特殊需要,术中除直接缝合外,最好追加肌腱瓣修补术,因为断裂部血运差,带血运的肌腱瓣修补后愈合快,愈合后能很快地适应运动训练。跟腱陈旧性断裂,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收缩,使近端回缩很多,局部缝合有困难,因而采用了异体肌腱游离移植。本术式治疗2例,均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但由于异体跟腱用于临床的时间较短,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探讨。2.3 并发症1例非手术治疗未愈,2个月后行异体肌腱游离移植治愈,其他未发生再断裂。2例出现粘连,经再次手术松解而愈。感染2例,虽经治而愈,但粘连明显,2次手术松解后有所改善,但单足提踵受限明显,未能恢复伤前运动。3 小结1.运动员在从事小腿三头肌爆发力很大的运动时,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尽可能避免跟腱损伤。2.运动跟踺断裂发病率高,占同期患者的61%。3.跟腱断裂多发生在起跳瞬间,且与跟腱炎明显相关。4.跟腱断裂患者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5.运动性跟腱断裂以手术治疗效果最佳。作者简介:第1作者:方秋丽,女,35岁,副教授。作者单位:方秋丽 王玉珠 (山东聊城师范学院,聊城 252059)马金柱 (山东聊城地区人民医院骨科,聊城 252000)参考文献1 毛宾尧.足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 敖英芳,等.急性跟腱断裂的超声诊断及动态观察.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1)3 姚树源,顾云五.跟腱断裂的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88,8(1)4 葛宝丰,卢世壁.手术学会集――矫形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收稿日期:1998-10-27)
|
[
"History",
"Sports"
] |
Sports
|
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1999年 第25卷 第8期 Vol.25 No.8 1999IPSOFACTO快速ATM信元传输上的IP交换许飞,许晓鸣,杨煜普,孙海荣摘要:介绍了一种无需信令通过ATM交换机建立路径,将IP流映射到ATM交换的技术。IPSOFACTO(IP Switching Over Fast ATM Cell Transport)负责将IP流映射到一条ATM交换路径。关键词:IPSOFACTO;IP交换;交换路径IPSOFACTO--IP Switching over Fast ATM Cell TransportXu Fei,XuXiaoming,Yang Yupu,Sun Hairong(Dept.of Automation,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State Key Lab.of Optical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and Science technology,Chengdu 610054)【Abstract】In this paper a techonology of setting up path through an ATM switch without signaling system and reflection IP flows to an ATM switch is presented.The function of IPSOFACTO is to reflect IP flows to an ATM switching path. 【Key words】IPSOFACTO;IP Switching;Switching path ATM 技术本身是一种新的网络体系,目前达到标准化并已实现的主要是低层通信支持环境:物理层、 ATM 层和 AAL 层,相当于 OSI 物理层和链路层的协议。随着 ATM 逐步走向实用化,学术界和工业界已认识到建立 ATM 网络上层协议国际标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如何制定 ATM 网络上层协议的标准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对现有上层协议 ( 如 TCP/IP) 进行修改和移植,可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在网络上现有的投资,并可缩短标准化周期,加快 ATM 的标准化和实用化进程。但由于现有的上层协议是基于现有各种与 ATM 网络差异很大的低速网络的,将它们进行修改以使之适合 ATM 网络,并真正做到“无逢”连接 (ATM FORUM 的局域网仿真 LANE 和 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的 IPOA) ,有很多技术难题。另一种是研究全新的 ATM 上层协议,以期充分发挥 ATM 的技术优势,但意味着浪费大量已有的网络投资,并延长标准化周期。1 基本原理IPSOFACTO 工作的基本前提是交换机的输入端口的所有未用 VC 均映射到交换控制处理器。如图 1 所示。图 1 未用 VC 映射到路由器信元级数据传递的交换路径的建立过程如下:发送端给新数据流的首分组在进线上选择一条未用的 VC 。当该线的下游末端的交换控制器收到首分组时,就根据 IP 路由表选择它的出线,以及该出线的一条未用的 VC 。然后,交换控制器在 VC 表中添加一条记录《 { 输入端口,输入 VC} , { 输出端口,输出 VC} 》 ( 如图 2 示 ) ,则该数据流的后续分组在信元级就如此交换了。图 2 添加一条交换路径相对于数据分组,交换控制器不为 IP 的“控制”信息创建交换路径,而是通过一条预定的“控制 VC ”发送和接收 IP “控制”信息。交换控制器处理这些 IP “控制”信息的结果是,建立起每串数据流的传递状态。如通过删除 VC 表中的一条记录,可终止某数据流的前向传递状态,并释放相应的交换路径,同时打上该 VC 未使用的标记,留作后用。对于 PIM “控制”分组与数据分组的区别是 IP 信头的协议号。而对 TCP , quot; 控制“分组是由 TCP 信头的标志 (SYN/FIN) 来决定的。图 3 流出 VC 变成未用 VC 的过程使上游节点的正在使用的流出 VC 变成未用 VC 的过程如图 3 所示。(1) 给该 VC 打上“暂态”的标记,然后向下游节点发送一条 RECLAIM 信息,并等待回答。(2) 当下游节点收到一条 RECLAIM 信息,它将相应的流入 VC 打上“未用”标记,并向下下游节点发送 RECLAIM 信息同时向上游节点返回一条 RECLAIM-ACK 信息。(3) 一旦上游节点收到 RECLAIM-ACK 信息就将该 VC 标记为“未用”。如果上游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未收到 RECLAIM-ACK 信息,将向下游节点重发 RECLAIM 信息。注意,不必对每条 VC 这样做,而是一对 RECLAIM 和 RECLAIM-ACCK 信息,可包含多条 VC 的状态转换。显然这可减少交换机间的控制业务量。2 优化 TCP 流对于 TCP 流,在数据传递前要先进行 3 次握手。而在 IPSOFACTO 下,当首分组 (SYN) 被前向传递后,交换路径就建立起来了,即在数据传递前,一条端到端的交换路径就可得了。而要拆卸这条 ( 即将其标记为“未用” ) ,可通过发送 FIN 分组和 FIN 的应答分组到交换控制器 ( 而不是交换路径 ) 来实现,也就是说,这些分组被用作“控制”信息了。这种优化仅在这些节点起作用,它们的 TCP 流的前向路径对称 ( 即该流的正向的流入端口正是它的反向流出端口 ) 。3 小结与 MPOA 不同, IPSOFACTO 不使用 ATM 信令就给 IP 流建立起交换路径。 IPSOFACTO 实质上较类似 Ipsilon 公司的 IP 交换和东芝公司的 CSR 。 Ipsilon 公司的方案是从下游节点选择 VC 对一串数据流进行交换, CSR 却是从上游节点选择 VC 。而 IPSOFACTO 是基于路由信息和 VC 的状态 ( 已用或未用 ) 来进行 IP 流到交换路径的映射的。IPSOFACTO 与传统的 ATM 网络支持 IP 的方案 ( 如 IPOA 、 LANE 等 ) 一样,解决了 ATM 网络支持传统数据通信业务的问题,并表现出了其优越性,但它也不能为不同的用户提供特定的服务质量 (QOS) ,即不支持多媒体通信。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自动化系,上海 200030;电子科技大学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4参考文献1 Katsube Y,Nagaml K,Esak H.Toshiba's Router Architecture Extensions for ATM:Overview,RFC 2098,1997-022 Newman P.Ipsilon Flow Management Protocol Specification of Ipv4 Version1.0,RFC 1953,1996-053 Newman P.IP Switching:ATM under IP.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1997-094 孙海荣 .ATM 技术 .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03
|
[
"Computer",
"Enviornment",
"Electronics",
"Politics",
"Agriculture",
"Military",
"Transport",
"Art",
"Economy",
"Sports"
] |
Computer
|
发信人: squall (轻舞飞猪), 信区: News标 题: 中国载人试验飞船震动全球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Mon Nov 22 17:08:53 1999) , 转信本报讯在我国正式宣布成功发射第一艘试验飞船之后,世界各大通讯社迅速作出反应:英国广播公司(BBC):中国加入空间俱乐部中国成功地发射了她的第一艘试验性宇宙飞船。这一飞船是中国载人宇宙飞船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本次发射是为了测试未来载人宇宙飞行的技术。我们在北京的记者亚当・布鲁克斯说,中国早已有了一个成功的商业卫星发射产业和相当可观的火箭发射能力……本次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有载人空间项目的国家。路透社:中国发射可载人飞行的宇宙飞船中国周日宣布发射了首个可载人飞行的宇宙飞船,并欢呼这是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里程碑。穹顶形的飞船在太空遨游了21个小时,环绕地球14圈。中国是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发射此类飞船的国家……航空月刊《国际飞行》说,中国的宇宙飞船可能是以俄罗斯“Soyuz”宇宙飞船为蓝本设计而成,但带有两对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板,前舱是长方形的,而不是“Soyuz”的螺旋形。据说,中国的宇宙飞船总重量为8・4吨,可容纳4名以上的宇航员。美联社:中国的宇航项目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中国周日完成了对一个宇宙飞船的不载人测试。这一突破意味着,中国几个月后便可以进行一次载人宇宙飞行。中国正努力成为在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将人送进外层空间的国家,她的宇航项目是国家力量的象征……法新社:中国加入空间竞赛在落后于前苏联、美国40年之后,中国周日首次加入耗资巨大的征服宇宙空间的竞赛……中国不载人宇宙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安全着陆。一位西方专家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成就。”西方航天业的一位人士说,中国的航天工业“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本次发射“可确保中国在未来几年内将人送进太空”。据中国宇航官员说,中国将在下个世纪初发射她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
[
"Law",
"Spac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Economy",
"Sports",
"Mine",
"Computer",
"Electronics",
"History",
"Literature",
"Politics",
"Military",
"Transport",
"Enviornment",
"Art",
"Philosophy"
] |
Space
|
贝克会见苏立陶宛加盟共和国总理新华社莫斯科5月18日电(记者唐修哲)苏联立陶宛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普伦斯克涅18日晚在立陶宛驻莫斯科代表处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她今天会见了正在苏联访问的美国国务卿贝克,会见是“建设性的”,双方“核对了各自的立场”。普伦斯克涅说,立陶宛代表向贝克说明了该共和国议会和政府致苏联领导呼吁书的实质以及同苏联领导在如何摆脱目前处境的问题上的分歧。据塔斯社报道,贝克是在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将近5小时的会谈后立即会见普伦斯克涅的。贝克向记者们透露,他在同戈尔巴乔夫交谈中,就包括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沿岸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形势进行了“广泛的辩论”。今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作出“恢复独立”的决定后,美国参众两院曾就立陶宛问题通过决议,苏联认为美国这种作法是干涉苏联内政,“是与国际法准则背道而驰的。”5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华盛顿接见了正在那里访问的普伦斯克涅。据悉,正在莫斯科积极活动的普伦斯克涅,近日还访问了挪威、英国、意大利、法国和加拿大等国驻苏大使馆,并会见了瑞典驻苏外交官。另据苏联中央电视台18日晚报道,18日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市有数千人举行群众集会,表示对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和政府的不信任,认为由于它们宣布独立,导致该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进入了死胡同。立陶宛的港口城市克莱彼达同日也举行了类似的群众集会。(完)
|
[
"Law",
"Space",
"Military",
"Communication",
"Medical",
"Sports",
"Politics",
"Education",
"Computer",
"Art",
"Agriculture"
] |
Politics
|
阿拉伯紧急首脑会议开幕新华社巴格达5月28日电(记者李思治)阿拉伯紧急首脑会议今天在这里开幕。阿拉伯联盟21个成员国中有19个国家参加了这次由巴勒斯坦国总统亚西尔・阿拉法特建议召开的会议,其中有16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叙利亚没有出席这次会议。据悉,会议将讨论关于声援伊拉克和利比亚对付西方和以色列威胁、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冲突、巴勒斯坦起义、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不战不和状态以及苏联犹太移民等问题。(完)
|
[
"Politics",
"Energy",
"Electronics"
] |
Politics
|
【 文献号 】2-2565 【原文出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7 【原刊页号】13~17 【分 类 号】D0 【分 类 名】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805 【 标 题 】论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权力及其关系 【 作 者 】游洛屏 【作者简介】(游洛屏 作者系中央统战部一局副局长) 【 正 文 】 进一步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多党合作制度),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研究分析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权力及其关系,对于学习理解我们党关于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研究政治权力一般时,有三个重要结论:1、利益是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2、制约关系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所拥有的力量即为政治权力。3、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即为政治权力关系。所以,首先应从利益关系的特点来研究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权力。在分析政治权力及其关系问题时研究的利益关系,是特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利益成为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民主党派成员虽然年龄不同、所处行业不同,但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加者和受益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他们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使他们看到了美好的前景。维护这个共同利益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共识。第二,不同利益主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具体利益的差别明显。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不同商品生产者,其具体利益显然是有差别的,二是为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须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样,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个人之间在一定时间内利益差别也会更明显。第三,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可以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解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别,本质上不存在掠夺和占有关系,因而由此引起的利益矛盾不具有对抗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主动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政治权力主体是从利益主体转化而来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利益主体不同,因而就有不同的政治权力主体。研究中,如果采用标准不同,所划分的政治权力主体的类型也是不同的:――从组织类型划分:有社会公共权力和政党权力。前者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是全社会范围内最高的政治权力。它表现为国家权力,后者是特定阶级的最高组织的政治权力。它只是社会政治力量,而不是公共政治权力。当然执政党的权力,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可以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力。――从性质上划分:有无产阶级政治权力和“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的政治权力。前者的基础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无产阶级政治权力本质上是人民民主专政,是由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后者的基础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后者是服从于前者的,但前者又照顾后者,前者的实现也需要后者的存在。――从层次上划分:有中央权力、地方组织权力和个人权力。中央权力是特定政治权力中的核心部分;地方组织权力是按照政治社区划分而形成的权力;个人权力是个人作为利益主体而形成的权力。二在多党合作制度中,政治权力作用方式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主要有:第一,领导和合作方式。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于领导地位。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通过制定贯彻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政治权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政党之间,又是合作的关系。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任务和共同实践。第二,协商方式。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是多党合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一般都召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会、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听取意见,共商国事。协商的过程,既是实现党的领导的过程,也是民主党派参政的过程。政治权力通过协商方式发生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权力主体时,在协商中主要是阐述共产党的主张,同时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使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主张,拥护共产党的方针;另一方面,当民主党派作为政治主体时,协商中主要是充分反映各自所联系群众的意见,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监督方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为了共同的目标,既真诚合作,又互相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非常需要听到各种意见和批评,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民主党派是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发挥监督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和加强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的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共产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重要意义。第四,规范方式。在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注意在重要发展阶段,通过协商,对重大方针政策问题达到共识,形成重要政策、意见。这些政策、意见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和准则,对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及其成员都具有规范作用。1989年,中共中央经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共同协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形式、内容都作了具体规定。中共和民主党派各级组织,认真贯彻“意见”,使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1997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江泽民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长期合作中,在许多基本原则和重大方针方面取得了广泛共识”。这些基本原则和重大方针包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江泽民总书记强调:“这些原则和方针,经受了长期实践的检验,要始终不渝地加以坚持……。”这些基本原则和重大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应当遵循的共同准则。三根据不同标准,在多党合作制度中可以划分出许多政治权力主体,但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权力主体主要有:社会公共权力、政党权力和个人权力。这三个层次的政治权力之间,构成了三个方面的政治权力关系:1、政党权力与个人权力之间的关系。从政党权力与个人权力之间的关系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共同点是:第一,我国政党及其成员都服从于社会公共权力,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承担着维护宪法尊严的神圣职责。第二,都实行民主集中制,靠民主集中制调节政党权力与个人权力之间的关系。其不同点是:第一,政党权力的资源范围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其资源范围是广泛的。民主党派的资源则具有局部性(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干部性(主要从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中吸收成员)。第二,制约力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对成员有较高的政治标准,有极强的约束力;民主党派对成员的制约力由于标准不同相对而言就比较弱,有自己的特点。2、政党权力之间的关系。由中国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民主党派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作为共产党的合作者、同盟者出现的。在与共产党的长期合作中,民主党派不断进步,形成了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在多党合作制度中,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不是反对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3、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我国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执掌社会公共权力,以制定基本政治路线、原则、方针和通过人大制定并颁布法律的形式,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在社会公共权力中得到充分体现。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制度中处于参政党的地位。它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民主党派成员在人民代表、人大常委会和人大常设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占有适当比例,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担任了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民主党派对政府机关进行民主监督。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主体能量的积聚。影响多党合作制度中政治权力关系的主要因素有:1、政党所能运用的资源。政党作为政治权力主体,都具有内在的延展要求,都希望拓展自己的资源范围。政党所能运用的资源的范围越广泛,其所能积聚的能量也就越大,当然其所拥有的政治权力也会越强。政治力量的变化势必影响到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因而要有相应的资源分配规则来维护一定的政治权力关系。2、政党的政策方针。政策和方针是政党的纲领和路线的具体化,反映着所代表和联系群众的利益。政策和方针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政党对所联系群众的凝聚力的大小,关系到政党的政治力量的大小。3、政党的自身建设。政党是若干成员的有机集合体。政党的政治力量的强弱受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运作方式的以及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加强政党的自身建设,是提高政党的政治力量的重要方面。四多党合作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比较,两者的政治权力关系有根本的区别:1、从本质看: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西方政党制度中,政治权力本质上是资本的权力。政治权力以资本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其力量基础,由此形成了资产阶级对于社会的控制和支配。西方国家不管是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不管哪一个政党执政,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多党合作制度中,政治权力本质上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权力。多党合作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是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我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多党合作制度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各部分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具体利益的差别性。2、从权力分配看:西方政党制度中,是按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来分享权力的。哪个政党的纲领和政策更能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便能得到资产阶级中多数人的支持,能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更大的份额,从而该政党所拥有的政治力量就更强,在竞选中获胜的可能就更大。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是由历史使命及其实现程度来分配权力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各民主党派在自己的长期实践中,特别是关系到中国向何处去的两种命运的决战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3、从权力运行方式看:西方政党制度中,政治权力是按照资本活动的原则和方式运行的。资本以雇佣关系为生存前提,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由此所决定,资产阶级权力以雇佣代理人的方式实施权力,以促进资产阶级利益的程度作为评价政治代理人作用的标准。在资产阶级政治权力过行过程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资本的影子。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政治权力的运行是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为原则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的政权是人民政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是统一的。执政党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4、从政治权力关系看:西方政党制度中,由于资产阶级政党本质上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利益,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攻击、相互争斗的关系。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同合作又互相监督,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必须维护发展该制度的政治权力关系,特别应注意几点:1、要协调利益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之所以能实现大团结、大联合,调动起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除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外,很重要的一条是注意照顾同盟者的利益。不照顾同盟者的利益,甚至损害同盟者的利益,就不可能有号召力、凝聚力。在现阶段,多党合作制度中的矛盾,有思想政治上的是非矛盾,但大量的将是利益矛盾。前者靠“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后者则要靠政策调节,靠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来解决。要尊重同盟者的利益,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和具体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2、要维护资源分配规则。现行的资源分配规则是由政党章程及有关政策规定的。它反映了政党的历史发展及其地位、作用。历史证明这些分配规则有利于民主党派发挥作用,有利于多党合作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但一些民主党派成员,为增强参政议政能力,希望拓展资源范围。比如,希望提高民主党派的纲领和性质,希望突破组织发展的方针和原则。必须看到,资源范围的拓展,必然影响到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多党合作制度。要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就不能轻易变动资源分配规则。从实际情况看,要提高民主党派的政治力量,主要的应当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加强自身建设,是民主党派实现政治交接的需要,也是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需要。3、要注意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特别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从中国共产党方面讲,在实现领导权时还应注意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要尊重民主党派的独立自主,正确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在团结合作中出现矛盾时,应当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前提下,进行民主协商,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求得正确的解决。第二,从民主党派方面讲,要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同时又要认识到民主党派的参政和民主监督要遵循有关的规范,遵从共同的准则。要深刻认识西方多党制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根本区别,自觉抵制西方多党制的影响。4、要调整政治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政治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长期以来,执政党在一些方面直接承担着社会公共权力职能。这不利于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执政党将把直接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还给社会公共权力。执政党要学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程序,将自己的政治权力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力,从而增强自己的执政水平,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5、要健全多党合作制度中政治权力关系的调节机制。不同层次的政治权力关系,要有不同的调节机制。第一,政党内部主要应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由于已主要由新一代人物组成,要加强团结,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第二,政党之间主要应加强有关制度建设。要认真遵循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有关规范,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政治准则,以此来协调关系,约束政治行为。第三,在政党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方面,除了要加强制度建设外,还应加强法制建设。可以把成熟的政策和准则,通过一定的程序,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由法律来规范政党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某些关系。【责任编辑】赵丰
|
[
"Enviornment",
"Transport",
"Computer",
"Mine",
"Education",
"Sports",
"Politics",
"Economy",
"Space",
"Philosophy"
] |
Politics
|
乌拉圭总统谈中乌关系新华社蒙得维的亚5月24日电(记者沈家松)乌拉圭总统拉卡列今天下午在总统府单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今年成为乌中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得更好的一年。拉卡列对杨主席访问的成果以及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两国混合委员会的结果表示满意。他说,中国和乌拉圭尽管语言不同,领土大小和人口多少也不同,但双方的人民都希望在自己的国境内过好日子,两国有许多共同点。他强调,中乌两国应该进一步发展贸易,交流经验,以使本国人民生活得更好。拉卡列说,乌拉圭同中国一样,正在实行国内体制的变革,实行开放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技术。中国以农业高产、水利灌溉技术高超闻名于世,乌拉圭也有一些质量高的产品,双方可以成为经济技术交流的好伙伴。他表示,乌拉圭正在推广灌溉技术,希望能够学习中国的经验,引进这方面的技术,购买中国的产品。(完)
|
[
"Sports",
"Military",
"Energy",
"Philosophy",
"Politics",
"Agriculture",
"Computer",
"Art",
"Law",
"Electronics",
"Literature"
] |
Politics
|
农业信息探索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TUDY1999年 第1期 No.1 1999优化结构 增效增收把我国种植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农业部路明副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种植业专业组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在种植业专业组会上,大家进一步学习了温家宝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陈耀邦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并结合种植业的实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吉林等省分别作了重点发言,介绍了经验,大家深受启发。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和1999年的工作目标任务。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温家宝副总理和陈耀邦部长的讲话精神,做好1999年的种植业工作,讲几点意见。一、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种植业生产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的双重严峻考验,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获得了较好收成。粮食生产有新的增长,经济作物除棉花、烟叶生产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主动调减面积和产量外,其它产品都比上年增产。据农情部门预计,1998年全国粮食总播面积突破1.13亿公顷,比上年增加73.3万多公顷,总产超过4900亿公斤。分季看,夏粮、早稻减产,秋粮增产。在夏粮、早稻较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各地全力以赴抗灾夺丰收,加上秋季气候比较有利,实现了以秋补夏、以丰补歉。分作物看,玉米、薯类大幅度增产,小麦、稻谷、豆类减产。分地区看,北增南减,全国有11个省区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棉花面积有所调减,预计总产约42亿公斤,比上年减少4亿公斤。油料面积扩大53万多公顷,虽然油菜籽减产130万吨,但花生面积扩大,增产较多,全年油料仍有所增长。糖料面积扩大6.7万公顷,总产增加300多万吨。其中甘蔗增,甜菜减。蔬菜面积继续扩大,比上年增加67万公顷。烟叶面积在上年减少的基础上,1998年继续调减67万公顷。水果面积基本稳定,总产量增加300多万吨。茶叶、蚕茧等作物也是增产的形势。在种植业连续四年丰收的情况下,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部分产品供过于求。1996~1998年粮食总产连续三年超过4925亿公斤,人均占有量稳定在400公斤以上,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和库存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总量平衡有余。棉花1998年产量42亿公斤,加上储备和库存,将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食用油年度总需求在900万吨左右,年度产油700多万吨,虽有一定的缺口,但由于进口的补充,市场供需基本平衡。1998/1999年度产糖量810万吨,已经超过年度760万吨的总需求,扭转了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水果、蔬菜、茶叶等产品品种丰富,市场供应充足。由于这几年农业连续丰收,农产品供给增加,市场供应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宽松环境,这就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主要是随着农业买方市场的形成,面对多样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农产品供给结构日显不适应,造成部分产品质次价低,市场滞销,积压卖难,而优质、专用产品紧俏价高,供不应求,国外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突出的是南方早籼稻适口性差,销售不畅,相当部分东北春小麦面筋含量低,加工品质差,滞销积压,而泰国大米大量进入国内市场,适合加工面包、饼干、糕点等专用小麦长期依赖进口。优质水果比例低,鲜食比重大,贮藏加工滞后,造成低档劣质果品卖难,洋水果、洋果汁充斥市场。概括起来说就是低档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大路货多,专用产品不足;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短缺。由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造成相当部分产品不适销对路,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这是1998年农民收入增幅明显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明确1999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把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因此,1999年种植业的中心工作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部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抓住当前农产品总量供应充足的有利时机,在稳定增加产量的基础上,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面向市场需求,调整结构、优化品质、提高效益上来,促进种植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为实现农民收入增长4%和保持农村稳定的目标多作贡献。调整优化结构贯穿于种植业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根据当前市场供需的突出矛盾,1999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优化品种结构和布局,提高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粮食要抓紧淘汰不适销对路品种,重点抓好优质大米、专用小麦和优质蛋白玉米。稻谷要继续压缩适口性差、出米率低、市场滞销的早籼稻,大力发展优质早稻生产,力争优质早稻面积再扩大33万公顷,达到267万公顷。同时稳步发展高产量、高蛋白质和高出糙率的饲料稻。小麦要下大力气改良东北地区春小麦品质,积极发展黄淮海地区适合加工面包、饼干、蛋糕的专用小麦,力争专用小麦面积扩大67万公顷以上。玉米要以提高饲料品质为重点,突出发展优质蛋白(高赖氨酸、色氨酸)玉米品种,并根据工业发展需要,适当发展高淀粉、高油等加工专用型玉米。经济作物要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发展名特优新产品。棉花要稳定西北内陆棉区,调减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把重点放在提高单产和品质上。油料要稳定黄淮海地区花生面积,加快长江“双低”油菜带开发,力争“双低”油菜面积增加73万公顷。糖料要大力推广高产、高糖品种。蔬菜要继续发展以北方节能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栽培生产,突出抓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增加蔬菜花色品种,增强均衡供应能力。水果要坚决淘汰不适宜区、次适宜区的低产、劣质果园,以南方柑桔、北方苹果为重点,组织实施“高接换种”计划,1999年优质果率达到40%,并逐步增加适合加工、贮藏水果的比例。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指导和具体工作上,要突出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突出重点,把握适度,保持种植业基本格局的相对稳定。经过20年的结构调整,我国种植业的粮经比例关系大体形成了与现阶段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基本格局。多年实践证明,种植面积的大上大下、大起大落将对总量平衡带来重大影响。因此,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的调整要适度,以免造成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失衡。当前,要特别注意防止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全国粮食面积要稳定在1.1亿公顷以上,确保总产4900亿公斤以上。棉花应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面积控制在400万公顷,产量保持在35亿公斤左右。食用油产需矛盾还较为突出,有必要适当扩大面积。食糖供求平衡有余,但不稳定,面积不能调减过多。烟叶面积上年调减较多,还要继续严格控制。蔬菜和水果已供求平衡,要注意防止盲目扩大面积。二是尊重农民意愿,搞好引导服务。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不能搞强迫命令,避免一哄而起,一刀切。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规划布局、开拓市场和协调服务上来,综合采取信息引导、科技服务、制订标准、基地建设、政策推动、产业化经营等措施,全面加以推进。二、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如何适应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农业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在抓好增产技术推广,确保农产品总量稳定增加的同时,尽快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来。农技推广工作要紧跟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围绕种植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两手抓、增产技术与优质高效技术两手抓、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生态保护技术两手抓、生产技术与加工储运技术两手抓的战略,实现技术目标与经济、社会、生态目标的有机统一。重大技术做到推广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对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要大力组织推广,着力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对两系杂交稻、抗虫棉、冬麦北移和精准施肥等新兴科研成果,要积极组织试验示范,尽快完善配套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积极跟踪迎接世界农业新的技术革命,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组织高新技术的联合攻关,力求在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工厂化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为跨世纪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1999年要继续以“丰收计划”为龙头,结合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的实施,突出抓好以下四大系列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农产品质量优化技术。粮食作物要重点抓好优质早稻、专用小麦、优质蛋白玉米等品种(组合)及配套技术的推广。推广甘薯、马铃薯脱毒组织培养技术。经济作物重点推广“双低”油菜、高产高糖糖料等优质品种,加速果树无病毒良种苗木、高接换种和果实套袋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二是节本增效技术。加强节水、节种、节肥、节药等技术的推广,大力提高水、种、肥、药的利用率。继续推广水稻旱育秧、抛秧等省工节本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免耕栽培技术。三是可持续发展技术。要特别重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平原旱作农业地区要以机械深松为重点,丘陵山地旱作农业地区要以“坡改梯”为核心,配套推广换种、改制、覆盖、沟播等配套技术。北方重点推广地膜小麦,南方重点推广地膜水稻。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覆盖、平衡施肥、化肥深施等技术的推广力度,减轻农业污染,促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蔬菜、果品等鲜食产品,要重点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生产。四是抗灾减灾技术。要认真总结推广改革耕作制度、调整品种布局、肥水调控、栽培管理等方面的防灾避灾抗灾减灾技术,发展避灾农业,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基础,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本途径。1999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全面展开,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吸取前几年因机构改革给农技推广体系带来严重冲击的教训,高度重视稳定这来之不易的队伍和机构。各地要以国家有关法律、政策为基本依据,主动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加强宣传和协调工作,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加强。要巩固“三定”成果,按照财政部《关于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抓紧落实财政支持农技推广经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建投资和农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待遇。要尽快理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实行县乡双重领导,以县为主的领导体系。县级农业行政部门要从领导配置、人员编制、业务考核培训和职称评定、经费安排、技术推广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领导和管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也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探索适应发展农村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方式和途径。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提高队伍素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经济正在悄然兴起,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展开,特别是随着农业工作重点的转移,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必须下大力气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以适应新形势要求。二是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要从种子种苗的统供、化肥的统测统配统施、病虫的统防统治等物化技术服务入手,逐步将农技服务领域由单纯产中技术推广向产前信息服务、生资供应,产后储运、加工、销售服务延伸,通过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创办经济实体,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尤其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扩大化肥经营范围,提高统测统配统施比重。三是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加强扶持,搞好协调。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推广体系的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加速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种植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的物质和技术装备薄弱,农业生产依然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产品产需平衡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因此仍须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生产力和抗灾能力,这不仅是保持农产品数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也是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当前尤其要继续推进农业商品基地、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作、沃土工程。商品基地。1999年将开始“九五”第二批商品基地建设,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根据新的形势要求,调整建设目标、布局和内容。在建设目标上,不仅要增加商品数量,还要考虑适销对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质量,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在建设内容上,在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信息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突出重点,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商品基地。粮食基地要重点扶持优质早稻、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蛋白玉米的生产;棉花、油料、糖料基地也要突出区域性、优质化。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我国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在旱区发展旱作农业与灌溉农区发展节水农业同等重要,都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199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国家加大了旱作农业工作力度,在重点旱区建设了68个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各地实践,逐步探索了一整套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今后,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希望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订旱作农业发展规划,搞好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旱作农业取得更大成效。种子工程。近几年,种子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很大成效,建立健全了种子资源收集、保存、整理、品种选育、审定和良种繁育、推广、经营、管理等体系,育、繁、推、销一体化快速推进,种子“三率”、种子质量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品种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为种子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种子工程的项目安排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适当调整建设内容。一是适应优化种植业结构的需要,加大优质粮食品种和经济作物种子(种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将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优质粮油种子生产基地、薯类脱毒中心、果茶良种苗木繁育场以及蔬菜良种繁殖中心等建设项目列入种子工程总体规划。特别是要通过种子工程的实施,力争在三年内基本完成南方早籼稻、东北春小麦的品种更新,实现优质化。二是适应种子行业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大种子质量监督、行政执法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种子经营和管理彻底分开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三是适应提高种子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培植和扶持一批基础好、机制优、实力强、潜力大的国内种子企业,使之成为能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产业骨干。植保工程。1999年植物保护工程要突出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控网络体系建设,抓好区域性病虫测报站、危险病虫监测站、病虫农药抗性监测站、植物检疫实验室以及重大病虫防治设施建设。为了充分发挥病虫害监控体系的作用,在建设中要加强信息传递系统的完善和提高,做到重大病虫害的及时监测和迅速扑灭。在区域建设上,要集中资金,重点抓好全国病虫监控中心和区域性病虫监控中心的建设,使其在全国性重大病虫害的监控中起到指挥作用。沃土工程。当前要以化肥统测统配统施、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为突破口,推动其它工作的开展。化肥统测统配统施是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资源,全国每年约生产六亿吨秸秆,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特别是每年都发生严重的焚烧秸秆现象,造成环境污染。各级农业部门要结合沃土工程的实施,把握统测统配统施、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这二个重点,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扎实加以推进。坡耕地综合治理和避灾农业。各地要结合灾后重建,按照“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战略,抓好坡耕地的治理工作。坡耕地的治理要坚持退耕还林与坡改梯相结合,退耕与发展草、果、茶、花、桑、药相结合,全面提高坡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坡耕地综合治理涉及面广,牵涉的环节多,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参与,发挥优势,重点在规划论证、项目实施、科技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长江洪涝灾区要结合“退田还湖、平垸行洪”战略的实施,抓紧避灾农业、避洪农业措施的研究和项目的论证,争取列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尽早组织实施。在1999年基础建设的具体工作安排上,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制定好各类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要长短结合,既要解决当前障碍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又要提出带有战略性的长期发展目标。二是要抓好已批复各类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确保项目设计合理、技术先进、设备一流,建设进度快,投资效益好。要采取措施加大项目的管理力度,强化项目的检查、督促、审计和验收工作。三是要抓紧新增项目的规划和审批。种子工程要力争将计划内项目全部批复实施,要突出优质粮食品种、果茶、蔬菜等方面的种子(种苗)体系建设;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商品基地项目要根据总体规划搞好新建项目的审批工作。四是各地要落实好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使项目建设取得更扎实的效果。种子工程要积极探索项目的运行机制,提高种子行业的整体素质。通过项目投资,促进种子科研、生产、经营单位的联合,加快育繁推一体化的进程,以项目投资入股的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切实转变职能,加强种植业行业指导和管理我们各级农业部门在卖方市场、产品短缺的时候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但在农产品总量平衡有余,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则显得办法不多,手段不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在指导思想上,由只注重抓生产向既抓生产又抓流通转变,着力研究和开拓农产品市场;在工作方式上,由直接指挥生产向加强信息引导和协调服务转变,着力抓好行业指导和行业管理;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向群众学经验,向基层求创新,向专家询主意,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创造条件为基层办好事、办实事、办急事。从当前来看,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强化立法执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法制建设仍然是种植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各级农业部门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争取工作的主动性,这是政府行政机关转变职能的重要方面。1999年要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抓紧有关法规起草工作,争取尽快出台。目前,《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肥料管理、植物检疫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正在起草中,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种子法》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希望我们上下共同努力,力争1999年颁布实施。各级农业部门都要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本地的立法建议,制定实施细则。二是强化行政执法。各地要以强化耕地保护、植物检疫以及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检验、登记为重点,积极配合工商、技术监督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坚持打击市场上的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三是抓好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执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执法队伍的素质和手段,各地要多做协调工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解决编制,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努力增强依法行政能力。这里我再着重强调一下种子的执法工作。种子管理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体职能和重要职责,种子管理工作抓不好,供种质量出问题,农业生产因此受到损失,我们农业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地要把不发生严重违法行为和重大种子案件作为目标责任,落实到各级农业部门的“一把手”身上,并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来抓。近年来,各地假劣种子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影响很大,1999年部里将在春秋供种的关键季节,会同有关部门,针对重点作物种子,开展以经营主体和种子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大检查。请各省结合部里统一行动,统筹安排本省的种子生产监管工作,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把假劣种子坑农害农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重大恶性种子案件的发生。为了搞好种子的执法工作,各地一定要把种子执法管理和生产经营彻底分开,割断二者的经济利益关系,设立专门或以种子为主的行政执法机构。这是大势所趋,必须下狠心,动真格。(二)加强信息引导,增强结构调整的主动性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且相当分散,加上信息闭塞,调整结构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自发性,往往导致一些地区、一些作物的盲目发展,超出市场容量,造成新的积压卖难。因此,必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以增强农民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部里拟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建立种植业信息网,发布种植业方面的政策法规、规划布局、行业标准、科技动态、产销信息,并逐步实现农情调度、品种审定、农药和―肥两剂登记的计算机网络自动化管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种植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重大技术措施推广、形势分析预测、生产动态、主要农产品供求及国际市场行情等信息,指导种植业生产发展。各省农业厅也要十分重视搞好信息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发布信息。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互联网络的作用,增加投入,加强省内的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省厅与各地市、大型批发市场、主要生产基地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强化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加工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三)加快标准制定,强化质量监督组织制订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提高种植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水平,既是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农业部门搞好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建立一整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部里打算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1999年内抓紧制订完善粮食、“双低”油菜、水果、茶叶等产品的质量标准。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快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大对现行标准贯彻实施的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加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杜绝假劣产品进入市场的有效举措。要充分利用已经建好的各类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和不定期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质量监督检验,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四)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销衔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解决千家万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市场的矛盾,可以带动市场的开拓和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业部门要积极参与,按产业化的要求搞好服务,协助政府扶持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既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运销公司,也可以是与农业生产联系密切的各种专业服务组织。同时更要发挥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产品,搞好协调服务。这次会议山东省介绍的阳信县农业部门积极参与专用小麦一体化经营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们通过种子统供、技术服务、组织规模化生产、参与经营等方面的工作,探索出了在国家新的粮食购销政策下,农业部门与农户、粮食部门、粮食加工企业如何密切配合,实现粮食产销一体化的新机制、新途径。这样做可以促进优质粮食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志们,会议结束以后,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安排好1999年种植业各项工作。在当前生产指导上要突出抓好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力争1999年夏季粮油有一个好的收成。1998年夏粮减产近150亿公斤,如果1999年不能有所恢复,很可能导致国内小麦总量平衡的格局发生逆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澳门即将回归。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确保种植业持续稳定增长,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和澳门回归。收稿日期:1999年2月9日
|
[
"Politics",
"Agriculture",
"Literature",
"Electronics",
"Education"
] |
Agriculture
|
我国将对现行标准进行整顿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杨理科、姜在忠)我国将依法对现行标准进行清理整顿。这是国家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鲁绍曾在今天召开的全国贯彻《标准化法》工作会议上宣布的。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合作的扩大,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标准数量迅速增加,标准水平也不断提高。据统计,到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近20万个标准。这些标准的贯彻实施,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的标准中,还有许多方面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例如目前我国现行的各级标准中,标准级别确定和标准构成不尽合理,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还没有依法划分;现行标准中,有的使用时间过长,水平偏低,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甚至有的产品早已被淘汰而标准却依然存在。鲁绍曾指出,对现行标准进行清理整顿,首先要依照已经颁布的《标准化法》,改过去单一强制性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并存。对于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等标准,要列为强制执行的标准,其他标准则可作为推荐标准,以此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对现行的国家标准、专业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以及其他不符合1979年标准化管理条例的各种标准,都要根据《标准化法》的要求调整到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四级标准体制。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其他各级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鲁绍曾要求各地技术监督部门在清理整顿现行标准中,要严格按照《标准化法》的规定办事,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清理整顿的任务。(完)
|
[
"Art",
"Law"
] |
Law
|
上海航天AEROSPACE SHANGHAI2001 Vol.18 No.3 P.1-4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回波多普勒频率的计算袁孝康摘 要: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与目标的相对运动关系出发,以SAR发射信号的波长、卫星的轨道参数和目标的位置(地心经纬度)为已知条件,导出了计算目标回波的多普勒频率的解析公式,这对于星载SAR系统的性能分析和初步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回波多普勒频率计算;多普勒效应分类号:TN95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30(2001)03-0001-04Calculation of Echo Doppler Frequency for Satellite-Borne SARYUAN Xiao-kang(No.509 Institute of SAST,Shanghai 200240,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formula for calulating echo Doppler frequency of satellit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is derived in detail.In the formula,the target position (th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are considered as a known condition .The formula is significative for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and preliminary design for satellite-borne SAR.Keywords: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Satellite-borne SAR;Calculation of Echo Doppler frequency;Doppler effect作者简介:袁孝康(1939-),男,研究员,上海市宇航学会会员,研究领域:空间电子学。作者单位:袁孝康(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509所,上海 200240)参考文献:[1]Li F K,Held D N,Curlander J.Doppler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spaceborne synthetic radar[J].IEEE Transactian a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1985;GE-23(1):47-55.[2]QJ1028-86 航天产品常用坐标系规范 [S].[3]QJ1667-89 卫星位置预报简易计算方法 [S].[4]QJ1437-88 计算卫星运行轨道的数学模型直角坐标方程 [S].文章编号:1006-1630(2001)03-0019-03收稿日期:2000年8月31日出版日期:2001年3月1日
|
[
"Literature",
"Space",
"Agriculture",
"Military"
] |
Space
|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4期 No.4 Vol.18 1998科技期刊镍铜氧化物对吐氏酸废水臭氧氧化的催化作用*张彭义 祝万鹏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许 强 (浙江省宁波环保科研设计院,宁波 315010)文 摘 染料中间体废水等难生物降解废水是目前水处理研究的焦点。用浸渍法和附着沉淀法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的负载型镍、铜氧化物催化剂,并以催化吐氏酸废水的臭氧氧化。研究结果表明,镍、铜单组分和双组分氧化物催化剂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臭氧的利用效率,其中附着沉淀法制备的Ni-Cu-Urea-1催化剂活性最高,当臭氧投加量为0.82g/L时,其臭氧化指数为1.1;助剂钾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与制备方法有关,当用浸渍法制备时,助剂钾能提高催化剂活性,而附着沉淀法时则不利。关键词 吐氏酸废水 固体催化剂 催化臭氧化Catalyzed ozonation of tobias acid wastewater by Ni and Cu oxides. Zhang Pengyi, Zhu Wanpeng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n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Xu Qiang (Ningb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sign Institute, Ningbo 315010).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18(4):310~313Abstract― Poorly biodegradable wastewater,such as dye intermediate wastewater,is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focus of water treat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talyzed ozonation of tobias acid wastewater, a typical dye intermediate wastewater, with catalysts of Ni and Cu oxides which are loaded over the γ-Al2O3 carrier by the methods of impregnation or absorption-precipitation. It is shown that, catalysts of single oxide and complex oxides can improve ozonation efficiency in varying degrees, and catalyst Ni-Cu-Urea-1 prepared by the impregnation method has the highest activity. When the ozone dosage arrives to 0.82g/L, its ozonation index is 1.1.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additive K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is preliminarily investigated.Key words:tobias acid wastewater solid catalyst catalyzed ozonation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与杀菌能力,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广泛地用于饮用水消毒、循环冷却水和废水的处理〔1〕。然而臭氧处理成本高,特别对于难降解有机废水,普通的臭氧氧化法存在投加量大、利用率低等问题。为了提高臭氧氧化的速率和效率,国内外探索了催化臭氧化,如紫外光催化〔2〕、固体催化剂催化〔3〕。催化臭氧化的机理是在紫外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强化臭氧氧化过程,即加强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还原循环。本文研究了负载型镍、铜氧化物催化剂对吐氏酸臭氧氧化的催化作用。1 试验方法1.1 催化剂制备分别采用浸渍法、附着沉淀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选用的催化剂载体为工业用γ-Al2O3,其外形为球形颗粒,直径2.5~4.5mm,比表面积约为250m2/g。催化剂活性组分均为分析纯硝酸盐,即Ni(NO3)2、Cu(NO3)2和KNO3。浸渍法是常用的负载型催化剂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浸渍-干燥-焙烧等步骤。首先将γ-Al2O3载体在浓度为6%~7%(以金属元素重量计)的硝酸盐溶液中(对于多组分,则是混合溶液)浸渍4h,然后在85℃下干燥,450℃下焙烧4h。重复1次即得到试验用的4种催化剂,即Ni-02、Cu-02、Ni-Cu-02、Ni-Cu-K-02(催化剂名称中,前面的元素表示其中含有的活性组分,数字表示浸渍次数)。此外,还用附着沉淀法〔4〕制备了Ni-Cu-Urea-1、Ni-Cu-Urea-2和Ni-Cu-K-Urea等3种双组分催化剂。该方法是在浸渍液中预先加入沉淀剂的母体,如尿素,待扩散、吸附过程完成(达到平衡)后,通过改变温度等条件,使沉淀剂母体产生沉淀物种,将活性组分均匀沉积在载体上。具体步骤是将一定量的分析纯尿素溶解在硝酸盐溶液中,然后将γ-Al2O3载体在其中浸4h;再将浸有γ-Al2O3的溶液用水浴加热至55℃,保持5h;其余步骤同浸渍法。附着沉淀法中,载体只浸渍1次。1.2 吐氏酸废水的催化臭氧化试验试验的吐氏酸废水取自天津某化工厂,用自来水稀释至初始COD约1500mg/L,色度300倍(稀释倍数法),并用氨水调节pH值到9.0。臭氧气由XFZ-5型臭氧发生器产生,流量为0.05m3/h,其中臭氧浓度为21~27mg/L。试验用反应器为一个带旋转筐的圆柱反应器,尺寸为200×250mm,圆柱中央的旋转筐内装催化剂,如图1所示。试验时,先将一定量(约105 g)催化剂装入旋转筐内,然后加入4L吐氏酸废水,再通入臭氧,每隔20min取水样和气样分析,分别测水样的COD和气样的臭氧浓度。根据臭氧进气和尾气中臭氧的浓度计算臭氧消耗量。图1 催化臭氧化反应装置Fig.1 Reactor for catalyzed ozonation2 结果与分析2.1 催化剂活性组分含量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1次浸渍后、2次浸渍后催化剂中金属含量,结果见表1,表1中同时给出制备每种催化剂浸渍液组成和浓度。表1 各种催化剂活性组分含量(w/w%)Table 1 Metal content in the catalysts (w/w%)催化剂名称浸渍液组成 浸渍液浓度1次浸渍焙烧后的金属含量2次浸渍焙烧后的金属含量Ni-02Ni(NO3)26.54.888.52Cu-02Cu(NO3)27.06.6912.48Ni-Cu-02Ni(NO3)25.205.188.82Cu(NO3)21.423.203.31Ni-Cu-K-02Ni(NO3)24.734.898.16Cu(NO3)21.271.723.38KNO30.47没有测定0.80Ni-Cu-Urea-1Ni(NO3)25.203.64Cu(NO3)21.422.04CO(NH2)2Ni-Cu-Urea-2Ni(NO3)21.30没有测定Cu(NO3)24.80CO(NH2)2Ni-Cu-K-UreaNi(NO3)24.733.35Cu(NO3)21.272.00KNO30.470.81CO(NH2)2由表1可见,在过量浸渍的情况下,由于浸渍液组成以及浸渍条件不同,各种催化剂的金属含量是各不相同的。载体中金属含量随浸渍次数而增加,正是因为浸渍次数的不同,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的金属含量普遍高于附着沉淀法的含量;而对于Ni2+,比较经1次浸渍后催化剂中Ni2+的含量,浸渍法催化剂的含量高于附着沉淀法,而Cu2+则不完全如此。此外,浸渍液中加入硝酸钾后,相应的催化剂中Ni2+、Cu2+的含量变化不大。另外,在附着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中Cu2+的含量多数高于对应的浸渍液的浓度,而Ni2+的含量则基本上都低于对应的浸渍液浓度,这可用Ni2+和Cu2+的氢氧化物具有不同的溶度积常数来解释。在附着沉淀法中,浸渍液中的尿素由于受热分解产生OH-,与溶液中的Ni2+和Cu2+发生反应,分别产生Ni(OH)2、Cu(OH)2沉淀,并沉积在载体的内外表面。这两种沉淀在25℃时的溶度积常数〔5〕分别为2×10-15和2.6×10-19,因此,Cu2+比Ni2+更容易沉积在载体上。2.2 各种催化剂对臭氧氧化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可用COD去除率和臭氧化指数OI(Ozonation Index)表示。OI的含义为每去除单位COD所消耗的臭氧量(gO3/gCOD)。废水中所消耗的臭氧量包括由于氧化有机物等而消耗的及自分解而不发挥氧化作用而消耗的,从理论上可以推算,当全部的臭氧都用来去除COD即起氧化作用时,OI值为1,这也是OI值的理论最小值。OI值越小,说明臭氧的有效利用率越高,也就是催化剂的活性越高。2.2.1 单组分催化剂Ni-02、Cu-02催化臭氧化活性 如图2所示,当臭氧投加量为0.74g/L时,Ni-02、Cu-02的OI指数分别为1.30和1.62,而空白γ-Al2O3则为1.90。也就是说去除每公斤COD,在Ni-02、Cu-02催化下,所消耗的臭氧量分别比空白的γ-Al2O3降低31.6%和14.7%,表明2种催化剂均能提高臭氧的有效使用效率,有一定的催化活性。2.2.2 浸渍法制备的双组分催化剂Ni-Cu-02、Ni-Cu-K-02的催化活性 如图3所示,与空白的γ-Al2O3相比,Ni-Cu-02、Ni-Cu-K-02均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尤其是后者的活性较高;但是在整个反应阶段内,其活性并不比Ni-02高出多少,这说明,将具有催化作用的2种活性组分简单地同时浸渍在载体上并不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图2 Ni-02和Cu-02的催化活性Fig.2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Ni-02 and Cu-02图3 Ni-Cu-02和Ni-Cu-K-02催化活性Fig.3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Ni-Cu-02and Ni-Cu-K-022.2.3 附着沉淀法制备的双组分催化剂 如图4,图5所示,当臭氧投加量为0.82g/L时,Ni-Cu-Urea-1的OI值达到1.10,已接近理论值1.0,同时COD去除率达到51%以上;而其余2种催化活性一般。Ni-Cu-Urea-1与Ni-Cu-02相比,浸渍液成分相同,制备方法不同,则催化活性有很大差别。用浸渍法制备的Ni-Cu-02没有表现出活性组分之间正向的协同催化作用;而用附着沉淀法制备的Ni-Cu-Urea-1表现出2种活性组分之间有一定的协同催化作用。另外,Ni-Cu-Urea-1与Ni-Cu-Urea-2相比,只是制备时浸渍液的比例不同(制备Ni-Cu-Urea-1时Ni(NO3)2∶Cu(NO3)2为4∶1,而Ni-Cu-Urea-2则为1∶4),而活性相差很大,这说明浸渍液的组成和制备方法与催化剂的活性有密切的关系。2.2.4 助剂钾在不同制备方法下的作用 如图6所示,比较Ni-Cu-02和Ni-Cu-K-02、Ni-Cu-Urea-1和Ni-Cu-K-Urea-1的催化活性,可以看到在用浸渍法制备时,助剂K能改善催化剂的活性;而在附着沉淀法制备时,非但不能提高催化剂活性,反而使催化性能下降。图4 附着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OI值Fig.4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atalysts preparedby absorption-precipitation method图5 附着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COD去除率Fig.5 COD removal rate in the cases of catalysts prepared by absorption-precipitation method图6 助剂钾在不同制备方法时的作用Fig.6 Effect of additive K on different preparation methods3 结论3.1 镍、铜离子在载体上的沉积与其氢氧化物的溶度积常数有关。3.2 用浸渍法和附着沉淀法制备的Ni、Cu活性组分催化剂对吐氏酸废水的臭氧氧化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其中用附着沉淀法制备的Ni-Cu-Urea-1催化剂表观活性最高。3.3 助剂钾能改善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但不利于附着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参考文献1 张彭义,祝万鹏. 臭氧水处理技术的进展. 环境科学进展,1995, 3(6):18~242 Takahashi N. Ozonation of several 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under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Ozo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0, 12(1):1~173 Tarkovskaya I A,Stavitskaya S S,Luk Yanchuk V M,et al. Use of coal catalysis for oxidation-destructive treatment of sewage. Khimiyai Tekhnologiya Vody, 1993,15(7/8):578~5844 庞斯莱特(比)等编. 梁育德等译. 催化剂的制备Ⅲ-制备非均相催化剂的科学基础.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3.1~535 常文保,李克安编. 简明分析化学手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53,55作者简介张彭义 男,1970年2月生。现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科研助理。主要从事水和废水的高级氧化技术研究、环境现场评估等。曾参加“染料工业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与工艺研究”、“草浆造纸废水处理中日合作研究”、“太阳光激发半导体催化处理工业废水和光反应器的研究”、“中国环保产业投资背景分析”、“典型染料的催化臭氧化研究”、“摩托罗拉若干个场址的Phase I、II现场评估”等项目。发表论文12篇。收稿日期:1997-09-22*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水化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
[
"Law",
"Sports",
"Mine",
"Politics",
"Transport",
"Philosophy",
"Agriculture",
"Military",
"Electronics",
"Medical",
"Literature",
"Art",
"History",
"Computer",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Economy",
"Energy"
] |
Enviornment
|
阿盟秘书长结束阿拉伯3国之行新华社突尼斯5月10日电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卡利比在结束对叙利亚、约旦和伊拉克的访问之后,于今日下午回到突尼斯。据此间阿拉伯人士说,卡利比在访问期间,同3国领导人和外长就举行阿拉伯特别首脑会议问题举行了会谈。阿拉伯特别首脑会议是巴勒斯坦要求召开的。伊拉克建议会议在其首都巴格达举行。迄今为止,已有17个阿盟成员国表示同意参加首脑会议。据悉,埃及和伊拉克方面宣布,这次首脑会议将于5月28日在巴格达举行。对首脑会议的地点与日期有异议的叙利亚于5月8日已正式要求阿盟举行外长理事会特别会议,讨论这些问题和会议日程。(完)
|
[
"Transport",
"Enviornment",
"Mine",
"Education",
"Literature",
"Economy",
"Energy",
"Politics",
"Space",
"History",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 |
Politics
|
【 文献号 】3-1944 【原文出处】艺术探索:音乐舞蹈版 【原刊地名】南宁 【原刊期号】199603 【原刊页号】42-50 【分 类 号】J6 【分 类 名】音乐、舞蹈研究 【 作 者 】戴嘉枋 【复印期号】199702 【 标 题 】披荆斩棘 新路开拓――本世纪新音乐,新理论探索的历史回眸 【 正 文 】 一、跋涉在中西汇融之途当“五四”挟东组的西风,掀起新文化运动狂飙之时,西方音乐以其严整有序的形式规范,循序渐进、有法可依的传授方式所体现的“科学性”,以及内涵人文主义精神的“民主”风采,无疑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心倾神往。他们奋袂疾呼:以美育改造国民精神需要输入西方音乐;中国音乐的改革提高更需学习西方音乐。刘天华提出的“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①]代表了一代以启蒙为宗旨的新兴音乐家的共识与心声。然而,理想不等于现实,毕竟“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表现,东西民族的思想、行为、感情、习惯,既各有不同,其所表现于音乐的,亦当然彼此互异。”[②]进入三十年代,当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中心的中国音乐家们,在结合具体的音乐创作,深入进行中西音乐结合的可能性尝试时,两者内在互斥的矛盾日渐显露了出来――作为两种生成社会环境与历史传统截然不同,从美学观念到形态特征也都迥然相异的异质文化的亲合,远不象“拉郎配”那样简单易行。于是,音乐家们被推到了一个新十字路口,带着踌躇和困惑,不得不面临着观念与实践上的新的决择。到德国受过西方音乐文化洗礼的青主,尽管他为宋代李之仪谱写的歌曲《我住长江头》,情深意切、一吟三叹,从形到神,都颇得中国传统音乐章法意韵的精髓,但这位音专校刊《乐艺》的主编,在观念上则完全地以西乐为音乐审美参照系。他奉音乐为“人们内界生活一种最高的表现,它是灵魂的一种语言”(《论中国的音乐》),提倡把“音乐当作是新的、爱的宗教”(《乐治》),祈望以此来“革除中国人内界的种种病根,使他因此重新得到人生的真实意义。”也因此青主认定“音乐无国界,”“本来只有一种可以说得上艺术的音乐,这就是西方流入东方来的那一种音乐”(《音乐当作服务的艺术》)。“中国人如果会做出很好听的所谓西乐,那么,这就是国乐”(《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而另一位姓氏恰似其观点的欧漫郎,较之青主的“音乐无国界”更直接了当主张:“中国新音乐的建立,要全盘西化,”“使基础先立定,然后再创作新的中国音乐”。[③]同这些稍嫌浮躁的“西化”主张不同,音专作曲理论教授黄自在中西音乐比较中决意仿效俄国的“强力集团”,走“国民乐派(即民族乐派)的道路”。这位曾留学美国,又以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在美颇得好评的作曲家,不啻是中国的格林卡。他认识到“把西洋音乐整盘地搬过来与墨守旧法都是自杀政策;”并认为“学西洋好的音乐的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与民谣,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④]相对理论来说,黄自更注重创作上中西结合的实践探索,他谱作的电影歌曲《天伦歌》,艺术歌曲《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花非花》等,不仅细腻精致地表达了原词或凄楚悲凉,或凝重慷慨、或恍惚朦胧的情怀意绪,而且通过他在音调旋法、伴奏织体及和声配置上的艺术处理,使之共呈出一种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特有的典雅清新、怡逸平和的风致意韵。尤其是他于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的《山在虚无飘渺间》乐章里,既撷取了中国古曲《清平调》作为素材,同时又在合唱和乐队编配上以独创性的复调和声处理,赋予了作品契合于中国道家企冀的那种简淡虚寂的意境,有力地渲染并开掘了歌词中“离合悲欢,枉作相思梦。”“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内涵。黄自泽披的弟子继其足迹,也多将中西结合、创立中国的“民族乐派”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追求目标,而俄裔作曲家齐尔品于1934年在国立音专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作品”的比赛,对此又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间贺绿汀《牧童短笛》中的复调和旋律发展手法,老志诚《牧童之乐》试用的非规范性和声迭置,刘雪庵《中国组曲・西楼怀远》里对赋格曲民族化的探求等,作为“中国风味”的体现,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牧童短笛》,它的立体部分以两个五声阶构成的山歌化旋律,通过此起彼伏的对位呼应,犹如淡淡的水墨,勾画出了一幅牧童骑牛吹笛的清新画面,在它最后再现时,曲作者借助中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润饰的变奏手法,更给这画面增添了几许柔和飘逸的色彩,由而从“形”到“神”,都赋予了作品中国式田园风光特有的恬淡给风情和悠远的意韵,这首钢琴小品也因此成了中国近代钢琴作品民族化的典范之作。当然,正如同他们的导师一样,黄自的弟子对中西音乐融汇的创作探求,更多地还是着眼于声乐领域。无论是贺绿汀的电影歌曲《秋水伊人》、《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刘雪庵的独唱歌曲《红豆词》、《春夜洛城闻笛》、《飘零的落花》,还是陈田鹤的抒情歌曲《采桑曲》、《山中》、《秋天的梦》、《牧歌》等,都无不渗透了对中国民族风味有意识的模仿和追求。1945年在因抗战迁徒到重庆的国立音乐院,黄自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又“以集体学习方式来搜集及整理民间音乐,介绍西洋进步音乐(包括技术及批评的理论),普及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水准,以达到建立民族音乐为目的”,成立了“山歌社”,并为一些民歌进行了创造性的技术加工。他们出版配有钢琴伴奏的《中国民歌选》,以及论著《五声音阶及其和声》,不仅在实践和理论上对和声的民族化作了进一步探索,而且象江定仙、陈田鹤、谢功成等改编的《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绣荷包》等民歌,因艺术上的成功受到广泛欢迎,成为音乐会上屡演不辍的曲目。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一批在海外学成归国的中国音乐家,怀着与黄自及其弟子共同的强烈竟愿,着重在器乐领域就中西音乐的结合辛勤耕耘不已。集小提琴演奏家与作曲家于一身的马思聪,在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创作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他的小提琴作品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他在创作中经常直接完整、或部分采用中国民俗作为乐曲主题的方法是分不开的。为马思聪脍炙人口的小提琴曲《思乡曲》(《内蒙组曲》之二),它的主题就是带有怀念与忧伤情调的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加上在乐曲的展衍中,他融入了一些中国民间音乐常用的变奏手法,即使全曲音乐的情感发展递次高涨,又令人感到乐曲所揭示的如歌如诉的思乡情怀,完全是一种中国人所特有的对故土难以抑制的执着眷恋,而这种情结也是马思聪对中国传统音乐热烈挚爱的真实写照,他曾说:“丰富的中国民歌是音乐创作的肥沃土壤”;[⑤]而中国音乐的发展,“它将因外来的影响,而变成一种更新鲜更具有特性的国乐,我们的‘国粹’不会失去,反而令我们获得更可宝贵的‘国粹’。问题就在创作,这需要从事音乐者的努力,而中国的音乐家们,除了向西洋学习技巧,要向我们的老百姓学习,他们代表我们的土地、山、平原与河流。”[⑥]可以说,正因为怀着对祖国,人民和传统音乐炽热的爱,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创作才洋溢着如此浓郁的民族风情。在管弦乐创作领域独领风骚的是出生于台湾的江文也。他于1938年归国之时,已是国际上颇受重视的作曲家:留学日本期间,他曾有《白鹭的幻想》、《盆踊为主题的交响组曲》、《赋格组曲》等多部管弦乐作品在日本连续获奖;他的管弦乐《台湾舞曲》还在1936年第11届奥运会艺术竞赛中获作曲银牌奖:之后又有钢琴、声乐、长笛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入选国际音乐节。江文也的创作深受齐尔品关于运用20世纪音乐技术创作有民族音乐内涵的思想影响。作为他早期创作代表作的《台湾舞曲》,在作曲技术上就运用了当时在西方也属前卫的十二音技巧以及巴托克、德彪西等现代派大师的技法,而乐曲所寄寓的,则是曲作者对阔别已久的故乡的思念和憧憬,和由此引发和对祖国古代文化缅怀和向往的感伤之情。正如江文也在总谱扉负上题写的:“我在此看见极其壮丽的楼阁,我在此看见极其华丽的殿堂,我也看到被深山密林环绕着的祖庙和古代演技场。但,这些都已消失净尽,她已化作幽灵,融于冥冥太空,将神与人之子的宠爱集于一身的精华也如海市唇楼,隐隐浮现在幽暗之中,啊!我在这退潮的海上,只看见我留下来的两、三片水沫泡影……?。回国之后,江文也又陆续创作了管弦乐《孔庙大成乐章》、《北京点描》及《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北京》,包括钢琴三重奏《在台湾高山地带》,钢琴小品集《北京万华集》等。在这些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曲作者逐渐摆脱了之前常用的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结合中国民间曲调的特点,比较强调乐曲的旋律性,及其旋律的音乐形象准确、鲜明、易解。调性十分明确,旋律具有五声音阶的特点和单纯、朴实的风格。从而在中西音乐汇融的创作探索中,显示了江文也更注重吸收本民族,客居地民族音乐因素予以创作的新倾向。江文也归国之际,正值谭小麟赴美留学之始。如果说前者是先系统地学习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后领路到祖国丰富久远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话,那末后者在国立音专学习作曲理论及琵琶时,已作有多首民乐合奏曲,并搜集整理过苏南吹打乐,于民族音乐方面有了相当深厚的积累。谭小麟在美师从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兴德米特。作为兴德米特的高足,他的一系列室内乐作品如《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管乐三重奏及中提琴与竖琴《浪漫曲》、《弦乐三重奏》等,留美期间即广受好评。其中《弦乐三重奏》曾获约翰・杰克逊奖,被誉为“室内乐中的一首杰出的作品”,也是当时中国室内乐作品中的出类拔萃之作。谭小麟的室内乐创作虽然在作曲技法上带有其师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印迹,并结构严谨,用音考究,技术洗练;既恪守调性原则,却又不受调式的约束。但除了这些精致、细腻的作曲手法运用之外,它们的艺术精神内涵却完整地承袭了中国文人音乐的传统:清丽脱俗、飘逸疏淡,其间不乏缠绵悱恻的情愫流露,只是作为统摄乐曲意境表现的深层底蕴,还是庄、禅式的“超旷空灵”、“澄怀观道”。可以说,在三、四十年代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实践中,达到“神形兼备”成功境界的音乐家里,当推谭小麟为最,而这又是同他怀着明确的发展民族音乐的目的,且又在民族音乐方面具有相当的浸淫和造诣是分不开的。谭小麟的成就曾深为他的导师兴德米特所赞许,认为“在中西两种音乐文化之间,他也会成为一位明敏的沟通人。”[⑦]遗憾的是四十年代末他返国不久即英年早逝。三、四十年代众多的中国专业音乐家,引鉴俄罗斯民族乐派及匈牙利巴托克等为楷模,怀着改进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祈其跻身世界音乐之林的拳拳之心,在中西音乐结合的理论与创作实践中,殚精竭智、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多方面的跋涉和求索。在这殊途同归和探索旅程中“西体中用”成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共识。诚如音乐家陈洪认为的:音乐由“外形”和“内容”构成,就“外形”而言,“应该尽量接受世界的文化遗产,赶上世界的文化性,同时也便是提高国乐的效能”;而“内容”则“要能够表现中国人现阶段的时代精神和中国的地方色彩。”他曾阐述道:“也许有人以为我太西化了,其实不然,对于工具(即外形),我主张全盘世界化和现代化(也可以说是西化)但对于内容,我始终主张彻底中国化”。[⑧]也就是该以西方音乐文化体系为本体,改造、更新中国的传统音乐,通过中国音乐家在此基础上民族化的审美能动创造建立的民族乐派,昂首阔步地进入世界乐坛,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共同夙愿,也因此,他们在作曲技法上于短短的二三十年间,紧赶急追着西方音乐数百年的发展历程:箫友梅、黄自所采用的还局限于西方古典主义,浪漫派的作曲规范;马思聪等人的某些作品才带有法国印象派的技法痕迹;到江文也、谭小麟的作品,则已涉猎了本世纪包括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等在内的最新艺术样式!举踵踏足在这条中西汇融途中的中国专业音乐家们,其心灵既富足而又孤独。作为高层次音乐艺术的探求,他们的努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产生喧嚣尘上、脍炙人口的社会效应。马思聪曾比喻自己的创作犹如开荒,而“开荒,是很艰苦的”。[⑨]他们之所以自甘寂寞耕耘不辍,靠的是对祖国与民族的深沉热爱,以及可贵的信念:“只要忠于土地的人,他的成果也将更大”。[⑨]二、为革命讴歌为民族解放呐喊然而,三四十年代中国阶级斗争和民族危亡的时代风云,迫使音乐艺术不得不承担起沉重的历史任务。1931年“九一八”的炮火率先震醒了上海国立音专的莘莘学子。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及其他师生创作的《上前线去》爱国歌曲集,第一次激励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敌意志。只是面对文化层次普遍低下的民众,他们创作“简单通俗的歌曲固然也有,但有些过于艰深,不易普及。最大的缺点是歌词的内容太空虚”[⑩]。由是,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期待和召唤着新时代的大众歌手出现,也为当时方兴未艾的左翼音乐运动的创作发展与社会传播,提供了契机和舞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受当时苏联“普罗(无产阶级)音乐家联盟”、“布尔塞维克大艺术”口号直接影响形成的左翼音乐运动,在音乐观上同上述的专业音乐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左翼音乐家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音乐应该“作为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表现、反映大众生活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更负担起唤醒、教育大众的使命”,“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力量”[①①]。根据现实和大众的需要,倡导“在苏联是被称作新写实主义”的口号,于音乐创作“应当以歌曲为中心”,突出“救亡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具体地说,“乐曲要尽可能地民歌化”,“必要时候也不妨根据流行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歌曲,对于歌词加以改编”。同时,认为“在欧西传统的音乐影响之下的中国近代音乐艺术,因为是继承欧西资本主义的音乐传统,不承认音乐的革命的武器性”[①②],因此应予以完全排斥;而且对有违于国难危亡的时势而一味展示“香艳肉感,热情流露”的黎锦晖为代表的通俗歌舞音乐,也认为是毒害青年儿童的麻醉品[①③]必须进行批判。显然,以政治宣传与教育为己任的左翼音乐运动指导理论,具有极其鲜明的革命化、大众化和民族化的特点。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滥觞,他的理论又对以后的中国音乐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深远影响。投身于左翼音乐运动的聂耳,无愧为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与旗帜,他音乐创作的杰出成就,不光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上是一个革命的开拓者――同以往歌曲对劳苦大众的苦难不幸仅仅发出几声同情的哀呤和羸弱的呼号相比,在聂耳诸如《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等群众歌曲,以及《码头工人歌》、《大路歌》等劳动歌曲中,他既反映了他们被压迫剥削的痛苦,更揭示了他们反抗的意愿,以及作为新社会缔造者内蕴的巨大力量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体现了反帝爱国的时代主题;并且,在歌曲创作的艺术方法上,聂耳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天才革新者,他不拘传统的方整性歌曲结构原则,而是根据歌曲特定的表现对象和情感内涵进行不同的艺术处理,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歌曲结构方法,使它们各自形式丰富多样的同时,又共呈出富于节奏律动感和内在张力和统一性。同样,在每首歌曲展现的音乐性格和情感波澜上,或深沉悲壮,或沉着有力,或慷慨激越,或坚毅乐观,聂耳通过化阳刚浑原并富有冲击力的音调,在旋律上一扫当时纤弱典雅及浮华佻达的风气,令人耳目一新之中又于斗争热情和必胜信心上受到极大的鼓舞。因此,尽管聂耳的歌曲创作生涯由于他过早去世而十分短暂,留存的作品数量不多,可是他那些富有时代感及民族化、大众化特点和独特个性的歌曲作品,无论就其创作方向和方法,都不啻有划时代的意义。坚持聂耳甘作时代和大众歌手的创作方向,却可将当时救亡歌曲的体裁形式拓展到更为宽广领域的是冼星海。和聂耳曾慎重思索过“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一样,在法国学习过音乐的冼星海回国不久即看到了:“在抗战期间,不容许我们有自我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作曲者应该多量产生抗战的歌曲,增强抗战的情绪”[①④]并积极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去。同时,各种题材的群众歌曲成了这位多产作曲家音乐创作中最主要的部分。如果说聂耳的歌曲作品还多限于单声部领域,那末冼星海则是根据当时救亡歌咏运动普遍开展,将群众性歌曲创作能动地提高到多声部的有力推动者之一。他所创作的四部合唱《救国军歌》、《游击军》及二部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成了当时抗战合唱曲中流传推广的名作。然而他在多声部歌曲创作上的最大贡献,还是结合西方清唱剧和康塔塔的声乐体裁,在中国独创性地确立了套曲形式的大合唱,并先后创作了《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其中最为成功的无疑是《黄河大合唱》。在这部以黄河为背景的史诗中,作者创造性地将朗诵和乐队作为全曲串连的线索,通过序曲和八个相互音乐对比鲜明,内在情感发展又异常紧密、统一的乐章,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描述与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苦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了一幅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保卫祖国的壮丽画面。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雄伟浑厚的气魄。这一历史长卷式的音乐杰作,因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呼喊与斗争生活,从而成了一部不朽的里程碑作品。冼星海的大合唱、尤其是《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成功,在当时三十年代末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掀起了一股大合唱创作的热潮,曾在延安“五四青年节征文评奖”中获“音乐甲等奖”的就有郑律成的《八路军大合唱》、马可的《吕梁山大合唱》及金紫光的《青年大合唱》。正因为向民众宣传,鼓动他们为自身解放和民族存亡而斗争,是当时群众性救亡歌咏运动的主旨,与此目的相系的歌曲创作中的民族化、大众化问题,自然使包括聂耳、冼星海在内的所有群众歌曲作曲家普遍重视,并成为他们在创作中的自觉审美要求。在当时占有主要位置的战斗性群众歌曲里,如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孙慎的《救亡进行曲》、吕骥的《保卫马德里》、冼星海的《保卫黄河》、郑律成的《八路军军歌》、何士德的《新四军军歌》等,之所以脍炙人口,不仅是因为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或雄壮坚定,或坚毅沉着,或高亢激越的音调令人精神振奋,唱出了时代的强音,而且也同曲作者在音乐语言上充分注意到了畅达质朴,便于大众朗朗上口,易记易唱有着密切的关连。此外,注意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小调填词,或有意识模仿,借签民间曲调特点进行歌曲创作。创成了当时抒情群众歌曲的一大显著特色,一些在当时及之后广泛传唱的如任光的《渔光曲》,聂耳的《塞外村女》、吕骥的《新编九一八小调》、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张曙的《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冼星海的《黄水谣》、《河边对口曲》、《二月里来》、夏之秋的《思乡曲》等,都不同程度地在音乐上吸取了各地民歌、说唱或戏曲的曲调因素及结构方法,加上所配的歌词浅显通俗使人尤感亲切。这些综合因素汇聚成的鞭僻入里的情感及艺术感染力,显然是这些作品在民众中久传不衰的最主要原因。诞生于三十年代的左翼音乐运动及继后蓬勃发展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因紧密地反映着时代的风云和广大群众的情感意志,又在歌曲的大众化、民族化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功探索,从而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主流。作为中国革命音乐的先导,它所倡导的反映时代生活和为政治、为民众服务的创作理论,及其由聂耳、冼星海确立的音乐创作方法,对中国革命音乐发展具有极其的重要的奠基作用。革命音乐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它首先明确了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从属于一定政治的无产阶级文艺,是革命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它的目标是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政治战斗作用。其次是提出了对文艺作品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评判标准。再次在艺术上作出了在普及的基础上求得提高,于艺术形式上力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规定。同时,为实现上述的目标和要求,以及阶级认同归属的要求,对艺术家提出了与革命群众相结合,深入工农兵生活,并在立场和感情进行转移和改造[①⑤]。受毛泽东《讲话》直接影响确立的革命音乐理论,相比早期的左翼音乐在思想上更缜密、更趋于体系化外,又于两方面明显地有所发展。左翼音乐理论还认为大众化救亡歌曲只是“一般音乐”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音乐”[①⑥],这时的音乐理论则将“特殊”置于了“一般”的地位,从本质上视音乐为直现反映政治斗争的工具。此外在服务对象上,倘若说萌生于大城市上海的左翼音乐的“大众”对象是一个除职业音乐家外的一个宽泛的群众概念,那末如今的“工农兵”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而言,无形中突出的是农民,及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毛泽东《讲话》后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对当时由冼星海的大合唱兴发的所谓“合唱主义”,以及为合唱多声部写作需要而在作曲技术上“关门提高”的倾向进行了批判。随之在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向民间学习的热潮中,掀起了热火朝天的“新秧歌运动”,并以安波作曲的《兄妹开荒》为标志,创造了以民间秧歌“小场子戏”为基础的“秧歌剧”这一新型广场歌舞剧形式。秧歌剧的内容主要反映根据地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在音乐上大多采用当地群众喜欢、熟悉的地方戏曲(如陕北郡酃、道情)和民歌曲调加以填词改编。它在音乐艺术上的发展意义,不只是为政治宣传提供了一种更为生动形象,载歌载舞,因而更为广大农村群众喜爱的形式,更在于为新歌剧的产生摸索了许多实际的经验。1945年初诞生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由马可、张鲁、瞿维、刘炽等作曲的《白毛女》,是新歌剧成形的典型之作。由于它在情节上带有传奇式的浪漫主义色彩,又赋予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革命内涵;并且于音乐上广泛吸取民歌、说唱,戏曲的音调,可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需要作了戏剧性的发展;同时为丰富歌剧音乐的表现力,借鉴引用了和声、复调、合唱、伴唱和管弦乐队等西方歌剧的一些技法和形式,因此它的诞生伊始即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白毛女》作为民族化的新歌剧,在创作方向和艺术特点上也为后人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楷模。四十年代中后期的解放战争中,革命音乐的发展极其迅猛,也产生了不少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但就艺术形式而言,还多停留在歌曲、秧歌剧及新歌剧的既有形式之中。倒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许多揭露性的讽刺歌曲,象宋扬的《古怪歌》、费克的《五块钱》、《茶馆小调》等,配合歌词漫画式的笔调和隐喻手法,于音调上吸收了民歌和说唱中某些诙谐、夸张的成分,令人耳目一新。显然,受时代风云感召而兴起、贯穿于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革命音乐,和同时期旨在中西音乐文化汇融的专业音乐无论就观念理论,还是艺术实践,都有极大的区别。从艺术观来说,前者强调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后者注重的是音乐艺术的审美创造;前者倡导带有明确语义概念歌词的歌曲及歌舞剧,并力求普及性以适应一般民众的接受需要,后者则在音乐体裁形式多方位的探求中,无不以发展和提高中国既有的音乐艺术水平为矢的。联系中国的儒家为正统的传统文化模式中“文以载道”、“德为上,艺为下”等攀附圣功王道重在政治伦理教化的思想体系,又可以发现革命音乐虽在艺术形式上也借鉴了一些西方及苏联的经验及技法,但其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系基础是中国式的,并以此“中体西用”与专业音乐的“西体中用”相对应。革命音乐的理论和创作,无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革命斗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伟绩,同时它以一种新颖音乐文化作媒介,沟通了群众,特别是农民与知识阶层之间的交流,在文化传播意义上体现了历史的进步。然而对革命音乐当时已是呈现的某些过份追求实用功利和社会效应的短期行为及固步自封的倾向,一部分有识之士已表示了忧虑。他们认为:“功利主义的眼光是永远不能用以看音乐的,所以我们决不能……把‘救亡歌曲’,一类的东西看作唯一的战时音乐![①⑦]”并认为“我们不能因为民众的音乐进步很慢或不进步而限制所有的音乐家及作曲家老是停留在一个阶段,这是毫无理由的”[①⑧]。“为了使中国音乐向前大步迈进,惟有排斥那些敌视西洋音乐的思想,而批判地大量接受才有希望”[①⑨]。“一部分新音乐的朋友,满足于自己的小天地”不算,还时时“拿他们的八股去衡量中国所有的音乐创作,还以为一切不象他们都不对,这就可怕了!自己该怀疑一下,自己的小天地是否包含了一切呢?”[②⑩]只是这些不乏智见灼识的意见在当时和之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三、成就与挫折并存的曲折道路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起,中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中国的音乐事业也踏上了国统区的专业音乐家与解放区的革命音乐家汇聚一堂,统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新的发展旅程。在喧天的锣鼓中含着热泪,扭着秧歌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奋尽情渲泄之后,展望未来的音乐家们开始思索:中国音乐向何处去?放眼世界,东西方彼此对立,新中国遭到了西方各国的敌视和全面封锁。处在这种“半封闭”的国际政治大环境中,可供中国音乐发展学习、借鉴的,只能是属于同一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成就和经验。于是,在学习苏联,对文艺队伍进行专业化、正规化和剧场化的整改过程中,原先适应战争需要的文工团分建设立了专业的乐团、交响乐团及歌剧团(院);为培养各种音乐专门人材而接管重建的中央音乐学院(原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原国立音专),以及各地音乐专科学校,也以苏联的教学体制,教学方式和经验为典范,制定了教学计划,并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竭力提高专业音乐教育的质量和优秀人材的培养。然而,与此同时苏联四、五十年代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方针指导下的左倾文艺理论,结合中国革命音乐理论中固有的偏颇,也随之对中国音乐事业产生不良影响。1953年9月,音乐家贺绿汀就中国音乐建设中有关音乐家“思想改造”对音乐创作简单生硬批评等问题谈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认为:“我们不可能用一般的政治理论来代替具体的音乐理论与技术,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他必须在音乐业务上下功夫”;音乐家体验生活固然有助于改造思想、理解时代、熟悉人民生活和民族音乐语言,但又不可能是解决创作上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他批评了过去有些领导把音乐工作者希望提高自己技术水平视为“单纯技术观点”的粗暴态度。同时,他就建国初《人民音乐》将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抒情性歌曲《解放区的天》、《毛泽东之歌》给予严厉批评呼吁道:“我们不能武断地粗暴地把所有的抒情歌曲都划到小资产阶级一类去。”他还就“民族形式与西洋风格问题”、“形式主义的问题”、“新歌剧问题”等发表了自己看法后,要求从事音乐批评的同仁要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并象园丁养花似的爱护态度对待音乐创作。但是身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贺绿汀这个发言《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被《人民音乐》于1954年6月当作一篇供大家“讨论”的文章发表;同年底这份在全国音乐界占有举足轻重位置的刊物又发表了当年6月贺绿汀在华东音协成立大会上的报告,并加编辑部“按语”号召“讨论”,还陆续刊发了一批将其意见作为右倾典型的批判文章。1955年3月《人民音乐》又发表社论,称贺绿汀的思想是胡风式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在音乐领域的体现,认为它所代表的“脱离政治、脱离生活的技术至上观点以及其他类似的观点,是随处都可以发现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形形色色的表现形态在今天严重地存在于音乐艺术的各部门。”而这场讨论“实际上就是一场马克思唯物主义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激烈斗争的开始……。这种明显带有左倾教条主义、宗派情绪和以政治斗争替代学术讨论的思想方法,在此之后一直断断续续地指导着音乐领域的创作、音乐家评价及表演艺术等的专题批评和讨论。如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联系对《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九九艳阳天》、《丢戒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送别》,以及《克拉玛依之歌》、《马儿啊,你慢些走》、《我的祖国》、《李双双小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歌曲的指责,多次展开的关于抒情歌曲情感的阶级性、反映现实真实性的讨论;就歌剧的发展究竟应建立在继承传统戏曲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继承西方古典歌剧的基础上的讨论;以声乐艺术“土嗓子”和“洋嗓子”从1959年就马思聪小提琴演奏会曲目引发的“究竟为谁服务”“宣扬什么阶级的思想感情”的讨论;以及1957年就冼星海交响乐作品的争论,1958年对黄自的评价和1963年对德彪西的批判等等,除了极少数象声乐艺术的讨论还属于学术范畴,其他的多不同程度将学术问题联系到政治问题,并随同当时政治运动风云变幻,给当事者扣上种种政治帽子。如在1957年“新歌剧讨论会”上提出中国歌剧创作也不妨走走西洋歌剧路子的黄源洛,因被斥责为“反对新歌剧的道路”而打成了右派分子;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汪立三、刘施任、蒋祖馨由于认为有的文章对作曲技术上有所不足的冼星海的交响乐评价有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在有关交响乐创作原则等方面也存在“庸俗的社会学”的缺陷,由此也遭到驳斥、批判,并被打成“右派”;钱仁康则因为纪念黄自逝世30周年写了《论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竟在当时“拔白旗”运动中,被认为是音乐界少数资产阶级专家妄图在思想意识领域中举白旗的突出表现。因此被全面围攻;1963年贺绿汀、沙叶新等针对姚文元《请看一种“新颖而独到的见解”》中就出版德彪西《克罗士先生》粗暴、无理指责提出的批评,更是掀起了对他们文章及德彪西音乐思想声势浩大的批判浪潮。作为对中国音乐文化建设起着引导作用的这些理论上的失误,无疑是与五十年代后期之后政治上左倾思潮泛滥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它的恶性果,不光是在当时严重束缚和挫伤了音乐家的艺术创造性,而且也为“文革”时期中国音乐的畸型“繁荣”埋下了种子。尽管如此,在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前期,遵循“聂耳、冼星海的道路”,自觉以“人民代言人”进行创作的中国音乐家,仍然在群众性、社会性较强的题材、形式和风格中取得了相当引人注目的成果。继承革命音乐的传统,群众歌曲创作依然是这个时期音乐创作的主体。几乎凡是现实生活中重要的题材,都在群众歌曲创作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建国初期新社会、新生活感召着作曲家满怀激情讴歌着祖国、党和人民、领袖,刘炽的《我的祖国》、王莘的《歌唱祖国》等,美丽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都是凝聚着他们对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的深切感受而抒发的心声。象瞿希贤《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李焕之的《社会主义好》、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以及瞿希贤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则分别记录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乐观、豪迈的精神和坚定、必胜的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少年儿童歌曲也在这时期有长足的发展。如寄明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李群的《快乐的节日》、郑律成的《我们多么幸福》、张文纲的《我们的田野》、刘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瞿希贤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都是具有经久生命力的传世之作,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是这一时期单乐章合唱曲中最为优秀的作品,这位谭小麟的高足以旋律低迥宛转、气息宽广悠长的蒙族长调民歌为素材,巧妙地运用不同声部的,多层次的复调性组合,动人地展现了草原美丽开阔的景象,从而成为中国合唱音乐文献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刘炽的《祖国颂》、罗宗贤和时乐蒙的《英雄战胜了大渡河》、沈亚威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也以其或紧张热烈,或优美壮伟的情感内涵,以及丰满有效的合唱艺术效果受到社会重视。张文纲的《飞虎山大合唱》、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和晨耕等人的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大型合唱套曲中分别可谓是五十年代初、中期及六十年代初的代表作。以描写“抗美援朝”时朝鲜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送水送饭作为题材的《飞虎山大合唱》,在形式上接近于清唱剧,其间还插入一个带着婴儿的朝鲜妇女为送饭而把孩子藏在山洞失而复得的戏剧性情节。曲作者用富于个性的旋律,熟练简洁的笔调,成功的合唱艺术配置处理和五个部分不停顿的结构方式,既歌颂了中朝人民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又突出了人际感情蕴含的人道和人性,使乐曲始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是这部艺术构思不同一般首演时受到音乐界广泛好评的作品,之后因其“人道主义”遭到指责而几近被人遗忘。其他的两部大合唱作品尽管也各具艺术上的特色,但在整体构思上依然未脱《黄河大合唱》的窠臼。为使器乐曲便于一般群众所接受,五、六十年代的钢琴和小提琴音乐创作比较兴盛,并且绝大多数是取材于民间音乐的标题性小品、组曲或主题变奏曲,旋律流畅突出,民族色彩鲜明,和声筒明清晰。在钢琴曲中,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中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如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汪立三的《兰花花》、《小奏鸣曲》、蒋祖馨的组曲《庙会》、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朱践耳的序曲《告诉你……》、《流水》,吴祖强、杜鸣心的《舞剧〈鱼美人〉选曲》等等。其中汪立三的作品以其对现代创作技术运用的大胆、钢琴语言的新颖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格外令人瞩目。马思聪作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代表性作曲家,这一时期以他创作的《山歌》《跳龙灯》、《跳元宵》、《春天舞曲》、《慢诉》、《抒情曲》等独奏曲依然在社会音乐生活中发挥着影响。其他广受欢迎的作品则有沙汉昆的《牧歌》、茅沅的《新春乐》、靳延平的《舞曲》、杨善乐的《夏夜》、张靖平的《庆丰收》、马跃先、李中汉的《新疆之春》、以及许述惠根据同名筝曲改编的《渔舟唱晚》等,与当时大多数直接借用民间曲调、直观描摹热烈红火的民风习俗的小提琴曲不太一样的,是秦咏诚的《海滨音诗》。这首以大海为背景、借物咏怀的音乐诗篇,主题通过如歌似吟,盘旋回转的优美旋律呈现了海滨宁静的景致,富有激情的中段展开淋漓尽致地象征着大海深沉巨大的力量和坦荡宽广的胸怀,乐曲再现主题时带有的沉思、遐想意味富意深刻,给人予无穷的回味。它的音乐语言清新脱俗,融诗画于一体,扬抑相间,张弛有序,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抒情性小提琴作品。大型的器乐协奏曲,也以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最为突出,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当推中央音乐学院培养的青年音乐家刘诗昆、潘一鸣、黄晓飞,孙亦林等创作的《青年钢琴协奏曲》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作曲家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特别是后者,以其题材内容,音乐语言上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优美动听的东方式旋律,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乐曲在奏鸣曲式结构框架下,巧妙地融入了这个民间传说“草桥结拜”、“三年同窗”、“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哭灵投坟”及“化蝶”的主要情节,具有合乎中国传统欣赏口味的叙事完整的特点。它的主题音调取之于清新委婉的越剧曲调,还成功地吸收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的嚣板来加强音乐的戏剧性。同时在小提琴演奏上也创造性引用了戏曲和民族器乐中典型的润腔和滑奏手法,这些创作手法的有机结合,使得这部作品既优美动听,色彩绚丽,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又通俗易懂。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它堪称罕见地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艺术效果的杰出作品之一。交响音乐的创作在这一时期由单乐章或组曲开始向多乐章套曲发展。早期的作品较为突出的有马思聪的管弦乐《山林之歌》、李焕之的《春节》组曲、江文也为纪念屈原而作的交响音诗《汨罗沉流》、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以及旋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和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等,五十年代中期后,则涌现了一批以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为内容的多乐章交响乐。如罗忠róng@①根据毛泽东诗词《浣溪沙》为题写的《第一交响乐“浣溪沙”》、马思聪受毛泽东诗词《娄山关》启发而写的《第二交响乐》、丁善德的《长征交响乐》、王云阶的《抗日战争交响乐》以及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单乐章的则以吕其明的管弦乐《红旗颂》流传最广。为了便于群众对交响音乐的接受,五十年代的交响音乐作品一般多取材于民间曲调作为主题,之后为表现特定的革命历史题材,则往往以当时的革命歌曲作素材,同时都有明确的标题性。例如《抗日战争交响乐》的四个乐章里,循序采用了日本军歌《爆发点芦沟桥》,以及歌曲《松花江上》、《到敌人后方去》、秧歌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音调。由于受苏联视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作曲技法都是资本主义颓废没落表现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交响音乐(包括前述的钢琴、小提琴等器乐创作)作曲技法基本上局限于西方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范畴。以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形成的调性理论,仍为当时多声音乐创作的唯一的基本理论基础。因为对民族民间音乐收集、整理、研究的重视,音乐院校中民族乐器演奏专业的普遍设置,中国民族器乐的创作演奏水平较之往昔有了长足的提高,刘文金的《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堪称新创作的二胡曲中典范之作:其音乐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又大胆、审慎地在乐思的展衍、曲式布局和伴奏织体的写法等方面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的经验;同时在二胡演奏技法的运用上注意结合了新发展的演奏技巧的丰富表现。这位在中央音乐学院系统掌握了作曲理论及选修了多种民族乐器、指挥等课程的年轻作曲家在创作上的美学追求,显然在当时数量惊人的民族器乐曲创作中具有代表性,那就是强调的地方色彩鲜明、亲切动人,又热情欢畅的音调,来讴歌新社会的幸福及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从一些当时受欢迎的新作品,如二胡曲《赶集》(曾加庆)《草原新牧民》(刘长福);笛子独奏曲《早晨》(赵松庭)《今昔》(陆春龄);笙曲《凤凰展翅》(胡天泉、董洪德)、《孔雀开屏》(阎海登);唢呐曲《山村来了售货员》(张晓峰);琵琶曲《彝族舞曲》(王惠然)、《狼牙五壮士》(吕绍恩);柳琴曲《春到沂河》、《幸福渠》(王惠然);筝曲《闹元宵》(曹东扶)、《庆丰年》(赵玉斋)等等,就其标题就不难窥见其题材的主旨。参照西方管弦乐队的模式与苏联等国发展民族乐队的经验,所建立的新型民族乐队,以及努力按多声写作技法和管弦乐配器原则的创作思路,为新型民族器乐合奏曲创作(改编)提供了基础。如彭修文根据管弦乐改编的《瑶族舞曲》、根据朱践耳一段电影配乐改编的《翻身的日子》,以及董洪德,赵行如创作的《旭日东升》、马圣龙、顾冠仁创作的《东海演歌》等,都属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作品,并在努力探索中国多声民乐合奏艺术的过程中,就高、中、低音区乐器及吹、拉、弹、打乐器音色的不同组合,作了极为有益的尝试。民乐重奏作为一种结合西方器乐重奏艺术和中国固有民乐合奏(如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新形式也在五、六十年代起步发展。曾雨声的高胡、高音筝、低音筝三重奏《春天来了》,是这一体裁的问世之作;而六十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的胡登跳以其《田头练武》、《阳关三迭》等作品,则基本确立由二胡、扬琴、琵琶、阮(或柳琴)及筝五种乐器组合的“丝弦五重奏”的艺术形式,从而引起了音乐界人士的广泛注目。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经过了之前专业化歌剧创作发展的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硕果累累,音乐类型也丰富多姿。无论是较多借助民间歌舞与传统戏曲音调、手法创作的如《红珊瑚》、《刘三姐》;还是以民间音调为素材,着重借鉴西洋歌剧音乐模式与手法创作的《阿依古丽》;不管是以继承传统戏曲为主,兼及其他民间音乐素材的《红霞》《江姐》或是中西结合兼容并蓄的《洪湖赤卫队》,它们都以契合时代的斗争题材,和在音乐创作中富有独创精神和艺术效果的民族化追求,赢得了当时众多的观众。与此同时的舞剧《宝莲灯》、《小刀会》、《鱼美人》等的音乐创作,也因在舞剧音乐的戏剧性、配合舞台动作的节奏律动性,以及对场景气氛的渲染性上均有良好的艺术效果而受到人们欢迎。然而,最能集中体现新中国建立后音乐理论及其创作实践风貌的,是1964年为国庆15周年推出的规模空前庞大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是一部集体编导创作,由专业及业余演员三千余人参加演出的大型歌舞,它全面反映中国近百年来民主革命斗争历史,并以前所未有的崇敬和热诚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领袖毛泽东。耐人寻味的是,正是在这部场面宏伟动人。“共产党和毛泽东是人民大救星”主题鲜明突出的音乐舞蹈史诗演出之后不久,毛泽东既发表了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舆论准备。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河。如同十年“文革”的发生是1964年以后左倾政治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样,唯因历经十余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改造的中国音乐家,业将音乐为政治服务已积淀为潜意识中的思维定势,并在音乐为一时一事的政治运动的服务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相应的创作方法,在“文革”发生后能及时地应势顺修服务于这场政治运动,因此在文艺园地饱受摧残的十年浩劫期间,音乐领域不仅没象其他文化领域一样荒芜凋零,反而出奇地呈现了一派畸型的“繁荣”,并在题材内容到体裁形式较之前有了新的“发展”。如果说“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中涌现出的众多的“造反歌”和诸如《万岁,毛主席的红卫兵》那样的大型歌舞,还只是在形式上继承和模仿了先前的革命群众歌曲和《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的话,那末随同“文革”一起走上历史舞台的“语录歌”则无疑是适时应运而生的新品种。开始的“语录歌”还只是为《毛主席语录》中的部分语录谱曲,之后只要有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发表,立即被谱曲传唱,从而成了“文革”中最贴近政治生活并直接服务于政治的文艺形式。而“语录歌”产生的根源,又是与当时毛泽东被神化及狂热的个人崇拜的时尚有密切的联系,它被直接运用于“早请示”、“晚汇报”等仪式即是一个明证。尽管“语录歌”本身作为“文革”特有的“造神”运动的组成部分已遭到了历史无情的唾弃,但是不能不承认,“语录歌”的创作无论如何寄寓了音乐家的巨大的政治热情和艺术才华。尤其是它的歌词绝非韵体诗词,而是政治文字,毫无顿挫抑扬的节律与艺术形象可言。而以李劫夫为代表的一些歌曲作家谱作的“语录歌”,却不但词曲相顺,流畅上口,并且在象《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这样的“语录歌”里,运用了川湘民歌的色彩,亲切明快而颇显幽默唱来朗朗上口,恰贴地体现了语录中借喻的文学手法,显得活泼生动而丝毫没有滞涩生硬之气。李劫夫谱作的林彪的《〈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更是创造性地运用了群众歌曲大联唱的手法,将这通篇的政论变成了一组通俗易唱的歌曲,其作曲上的高难度能得以如此的艺术化处理,确属不易!“语录歌”在“文革”中之所以风行不辍,除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原因之外,显然同这些作曲家的精心而颇有成效的艺术创作也是分不开的。在1967年被册封为第一批“样板戏”的杰出现代京剧和两出芭蕾舞剧,一部交响音乐(实际上是清唱剧),事实上全是“文革”前出成型的作品。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均为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参演剧目;由吴祖强、杜鸣心、施万春等作曲的《红色娘子军》及由严金萱作曲的《白毛女》这两出芭蕾舞剧也都首演于1964年;“交响音乐”《沙家浜》则由罗忠róng@①、杨牧云、邓中安、谈炯明合作完稿于1965年。尽管到了“文革”中,这些及其之后包括现代京剧《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红嫂》,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芭蕾舞剧《沂蒙颂》等的“样板戏”由“文艺革命旗手”江青贪天之功,无耻地把它们窃为己有,从而将它们打上了“江记”的御用招牌,并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文革”时期特有的极左痕迹,然而也应看到,这些“样板戏”毕竟是众多艺术工作者殚精竭智、精益求精的创作成果,作为他们心血的结晶,凝聚着他们在艺术创造上刻意探索求新的精神和不凡才华,从而在艺术形式的创新发展中仍取得了足以引人注目的成绩。应该看到,“样板戏”中的现代京剧,至少就京剧音乐的改革,特别是在解决既继承传统、又有新创新,使之适应表现现代生活的问题上,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以原上海音乐学院教师于会泳为例,他先后参予或主持了《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和《杜鹃山》等“样板戏”的音乐设计和修改工作。从这些剧目的唱腔设计中,不难发现他有意识地不断吸收歌剧音乐的创作手法,运用到现代京剧的音乐设计中去。倘若说,在《智取威虎山》、《海港》的音乐设计中,他仅仅还只是善于从传统的京剧唱腔流派中加以吸取和综合汇融,使之形成的成套唱腔契合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在特定剧情中内心情感活动的表现,那末自《龙江颂》到《杜鹃山》,京剧的板式音乐只是成了他音乐创作的素材,而在音乐发展的结构方法上,例如主题音调的贯穿发展,唱腔中板式的组合衔接及其调式调腔的转换等等,都更多地借鉴了歌剧音乐戏剧化的展衍手法,从而使唱腔所塑造的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更赋予个性特色和戏剧性发展的张力。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歌剧音乐创作手法的借鉴引用又绝不生搬硬套,以《杜鹃山》的音乐为例,它既令人感到有着与传统京剧明显不同新颖别致的特点,但是它又始终渗透、洋溢着浓郁的“京味”。此外,他对现代京剧伴奏中中西混合乐队的运用也作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象《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一幕管弦乐队对风雪交加场景的形象刻画,又象《海港》中“喜读了全会公报”唱腔前的过门等等,为渲染和描绘特定的情景气氛,铺垫或衬托人物唱腔,使之起到更强的艺术感染力,都起到了传统京剧伴奏乐队难以企及的作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同样有明显的创新与突破,而且它们各具特点。作为舞剧音乐来说,它们都不仅很好地解决了音乐与舞蹈在塑造人物形象及烘托舞台动作、场景气氛上的相互配合,而且都力求音乐风格和艺术结构上的完整统一,同时在芭蕾舞剧音乐的民族化探索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红色娘子军》在音乐素材上多以海南民间音调为基础,但在随同剧情的发展中又较多借鉴了西方舞剧音乐的展衍变化手法,强调了它们律动性和戏剧性的表现。《白毛女》则在原来同名歌剧的音乐基础上,突出了中国民间歌舞“载歌载舞”的形式,在音乐中有机穿插了许多独唱、对唱、合唱,同时在舞剧音乐的发展中运用了许多诸为秦腔等戏曲音乐的板腔体展衍手法,尽管它的戏剧性发展的张力稍逊于《红色娘子军》,可是它的民族风格无疑更为浓郁。“交响音乐”《沙家浜》是曲作者继五十年代末利用京剧音乐创作交响诗《穆桂英挂帅》的进一步探索。从利用戏曲音乐遗产作多声创作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音乐体裁的尝试来说,它作为一部大型声乐套曲。曲作者从对原作(即京剧《沙家浜》)的素材的剪裁,和各种声乐演唱形式(为独唱、重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等)的有机配置,直到乐队的配器,都作了精心、审慎的构思和处理,从而使它在较之同各京剧的音乐予以艺术增色的同时,全曲几个乐章的音乐既在风格上保持前后一贯,又在形象上突出彼此间的鲜明对比,自始至终脉络分明、结构严密、层次跌宕,井然有序。其中尤如是第一乐章的“序曲”、第五乐章“坚持”,以及第九乐章(终曲)“胜利”,都充分施展了合唱艺术的特有魅力,谱写得极为有声有色。进入七十年代的“文革”后期,随着由当时国务院文化组编纂的《战地新歌》的出版,也涌现了一部分既同当时政治风云休戚相关,却在艺术上又不无追求的艺术歌曲,象尚德义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结合歌颂利用针灸治愈聋哑病人的新生事物,在歌曲中巧妙地运用了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艺,形象地表达了聋哑人的开始发声说话时的激动和喜悦,其他象施光南的《打起手鼓唱起歌》、钊邦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践耳的《远航》、金凤浩的《廷边人民热爱毛主席》,以及金月岑的儿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等,都曾一度脍灸人口。由田丰谱写、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合唱《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则准确而又富有光彩地表达了原诗词所蕴含的豪迈气势和内在情感力量,其中的《沁园春・雪》和《忆秦娥・娄山关》尤为深切感人。然而,“文革”期间的音乐,毕竟是当时极左政治与文化专制下的产物。它的所谓“时代特征”,实际上是极端地强化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所提出的“艺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观念,这集中体现在其间的音乐理论上。一方面,通过“样板戏”“三突出”创作原则的威慑,对音乐创作的内容作了严格的规定,讴歌“文革”及其“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歌颂毛泽东和毛主席革命路线成了音乐家们唯一可以创作的题材范围,正如同“三突出”所要塑造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是“高、大、全”一样,“文革”的音乐创作风格也基本一统于体现斗争风貌的“硬、响、快”。受此限制,尽管“文革”期间也出现一些诸如钢琴、小提琴独奏曲,弦乐四重奏等,但它们绝大部分都是“样板戏”唱段或《战地新歌》,革命历史民歌的改编,在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上也离不开“硬、响、快”的窠臼。另一方面,对所谓“封、资、修”的“文艺黑货”,进行了极为蛮横无理的批判。在江青一伙看来,民歌即黄色小调,“尽是情郎妹子”;传统的说唱、戏曲则是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封建主义内容;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随同左翼文艺运动发展起来的革命音乐,无疑是“文艺黑线”的产物。1973年初,江青、姚文元一伙借当时土耳其两位音乐家来华访问演出,有关单位对他们演奏曲目审查报告中的几句话,又发动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的讨论。在这场实则上是大批判的讨论中,将一系列西方古典音乐家都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们的作品无论是标题或无标题的,所反映的情感内容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予彻底的否定,认为决不能无批判地接受,只有绝少数处在所谓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如贝多芬那样的个别音乐家,才应适当给予一些历史的肯定。“文革”时期的音乐,可以说是音乐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已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是三十年代以来中国革命音乐发展在艺术上达到了巅峰时期。音乐作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无论就其内容题材的政治纯洁性、与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及时性,还是艺术体裁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性、多样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一“高度”的基础,又是由当时包括音乐家在内的亿万子民对毛泽东及其“文革”政治狂热痴迷的信奉和追随所决定的。只是,“文革”末期正当音乐的“政治工具”作用发展到顶点,江青一伙煽起“阴谋文艺”思潮,以图为他们政治阴谋鸣锣开道,制造舆论,让音乐去仓促演泽“与走资派作斗争”之时,随着“四人帮”开始被人们所唾弃,音乐艺术更彻底地被野心家的政治喧嚣所窒息,被裸剥得的仅剩下标语口号,短短的几年间,它就被人们冷漠厌倦到了冰点。1976年10月,作恶多端的“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革”随之结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宣告了中国音乐作为政治斗争工具鼎盛时代的结束。音乐艺术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隐然在人们心中全面复归,而以流行音乐与新潮音乐为两极代表的创作热潮悄然的崛起,更预示着在七十年代末,中国的音乐开始步入了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注:①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1927年②王光祈《欧洲音乐进化论》1923年中华书局③欧漫郎《中国青年需要什么音乐》《广州音乐》1935年三卷6―7期④黄自《怎样才能产生吾国的民族音乐》《上海晨报》1934年10月21日⑤转摘林克《逃之夭夭》1947年《新音乐》第7卷第二期⑥马思聪《中国新音乐的路向》1946年《新音乐》第6卷第一期⑦兴德末特《谭小麟曲选序》见《音乐艺术》1980年第三期⑧陈洪《新国乐的诞生》载《林钟》1936年6月号⑨《访马思聪》《新音乐》1946年第6卷第1期⑩《贺绿汀音乐论文集》第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①①吕骥《中国新音乐的展望》《光明》1936年一卷第5期①②霍士奇《论国防音乐》《生活知识》1936年一卷第十二期①③聂耳《中国歌舞短论》《电影艺术》1932年第2期①④冼星海《抗战歌曲第二集序》见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冼星海专辑》第一辑①⑤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①⑥霍士奇《论国防音乐》《生活知识》1936年一卷第十二期①⑦陈洪《战时音乐》《音乐月刊》1937年一卷一期①⑧贺绿汀《抗战音乐的历程及音乐的民族形式》载《中苏文化》1940年7月号①⑨李绿永《论新音乐的民族形式》《新音乐》二卷二期合刊1948年8月②⑩马思聪《新音乐的新阶级》1947年《新音乐》第6卷第6期*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钅加容
|
[
"Space",
"Electronics",
"Philosophy",
"History",
"Education",
"Economy"
] |
History
|
中国体育科技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年 第3期400 m跑与100 m跑的相关分析王书明摘要:400 m跑的成绩与分段100 m跑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关系。本文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为我国教练员科学控制运动训练提供了参考依据关键词:400 m∥短跑∥100 m∥分析Correlation Anylsis Between 400 m Running and 100 m RunningWang ShumingAbstracts: There is a high statistic correlation between 400 m running and 100 m running. This paper set up a relationship model,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ach's to control training scientificlly.Key words: 400 m∥sprint∥100 m∥analysis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由模糊的认识阶段发展到较精确的量化认识阶段。随着我国教练员队伍文化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教练员运用科学方法管理、监督、指导、控制训练过程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较突出的,就是教练员可以将训练过程进行量化管理、监督并指导。本文从此入手,运用现代统计学的原理,对运动员400 m全程跑的速度与其4个分段100 m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量化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确定了400 m跑速度分配最佳参数,为教练员科学地控制训练过程,指导运动员合理分配体力,提供参考依据。1 研究方法和对象1.1 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了世界20名优秀400 m跑运动员的400 m跑成绩和各分段100 m成绩(表1)。表1 世界优秀400 m运动员各分段100 m成绩与400 m成绩相关一览表(单位:s)第1个100 m第2个100 m第3个100 m第4个100 m400 m成 绩艾文斯10.7010.4011.1011.6043.80刘易斯10.7010.5011.1011.5743.87戴维斯10.9010.6010.9012.5044.90考夫曼10.9010.6011.1012.2044.90斯宾斯11.1010.3011.0013.1045.50辛格11.2010.4011.2012.8045.60科利契10.8010.6011.3013.0045.70凯特10.8310.0111.9013.7046.44切尔别斯基11.6010.7011.8013.9048.00曼尔切夫11.4010.6011.0012.7245.72沙利文11.0010.8011.3013.0546.15柴文斯卡11.2011.0011.5012.7546.27罗.里博11.00<td align="cen
|
[
"Military",
"Education",
"Literature",
"Transport",
"Sports"
] |
Sports
|
乌首都向杨主席赠送金钥匙(4)内容: 新华社蒙得维的亚5月23日电(记者沈家松)杨尚昆主席今天上午在蒙得维的亚市政府接受了该市赠送给他的城市金钥匙。蒙得维的亚市政议会主席玛萨罗维奇和市长巴斯克斯在赠送仪式上先后发表讲话,热烈欢迎杨主席到蒙得维的亚市访问。杨主席在致答词中指出,他很高兴能有机会来到“玫瑰之城”蒙得维的亚。他说,蒙得维的亚是世界闻名的都市,她的美丽景色和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天然良港,蒙得维的亚每年吞吐着大量对华贸易的商品货物,成为中乌两国经贸往来的友好城市。杨主席感谢蒙得维的亚市给他的荣誉,并转达了中国人民对乌拉圭人民和蒙得维的亚市民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在此以前,杨主席还拜会了乌拉圭最高法院代院长阿迭戈。阿迭戈代院长代表乌拉圭最高法院授予杨主席最高法院徽章,并致了欢迎词。杨主席在答词中表示,这枚徽章不仅是法制的象征,也是中乌友谊的体现。杨主席说,我们一向认为,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各国都有自己的长处,应该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以求共同发展。他表示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乌两国在各个领域内的友好合作关系一定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完)
|
[
"Agriculture",
"Art",
"Transport",
"Literature",
"History",
"Military",
"Law",
"Space",
"Enviornment",
"Electronics",
"Education",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 |
Politics
|
上海航天AEROSPACE SHANGHAI2001 Vol.18 No.3 P.19-21一种检测SAR图像边缘的方法刘先锋 郑明洁摘 要:传统算法不能很好地解决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边缘检测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将Haralick曲面拟合法和改进的广义模糊算子(GFO)两种算法相结合,分别独立求出SAR图像边缘,然后将分别求出的图像边缘合并,得出最终边缘。用实际SAR图像对该算法进行检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关键词: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边缘检测分类号:TN958.2;TN957.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30(2001)03-0019-03A Algorithm of SAR Image Edge DetectionLIU Xian-feng(Dept. of Electronics Engineer,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China)ZHENG Ming-jie(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China)Abstract:At present, classic image edge detection algorithm is not very suitable for SAR image. This paper gives a new effective algorithm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use Haralick method and GFO method to independently detect the SAR image edge and then merge the two results to obtain a final edge. An example was given at end of this paper.Keywords:Spaceborne SAR;Radar image; Image processing; Edge detection作者简介:刘先锋(1974-),男,博士生,研究领域:星载合成雷达信号处理。作者单位:刘先锋(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北京 100081)郑明洁(中科院电子所,北京 100080)参考文献:[1]SHI Zheng-huo,Fung K B.A comparison of digital speckle filters[C].Processing of IGARSS'94.[2]Haralick R.Edge and region analysis for digital image data[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3.[3]陈武凡,鲁贤庆,陈建军,等.彩色图像边缘检测的新方法――广义模糊算子法[J].中国科学(A辑),1995,25(2).收稿日期:2000年3月22日出版日期:2001年3月1日
|
[
"Politics",
"Military",
"Enviornment",
"Computer",
"Medical",
"History",
"Sports",
"Philosophy",
"Transport",
"Space",
"Mine",
"Education",
"Law",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Energy",
"Agriculture"
] |
Space
|
铁路调车新型调速工具问世新华社南宁5月5日电(通讯员周柏生)我国首创的铁路调车使用的可锁闭式加减速顶,最近在柳州铁路局科研所研制成功。可锁闭式加减速顶,是铁路编组站专用的一种新型调速工具,具有加速和减速的自控功能,可以控制车辆溜放速度,便于驼峰和峰尾调车机车作业,有利于编发线的列车出发和提高始发列车速度。铁路编组站使用这种调车调速工具,不仅可以提高驼峰车辆解体和编组效率,确保调车作业安全,还可以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完)
|
[
"Education",
"Agriculture",
"Transport",
"History",
"Art",
"Medical",
"Philosophy",
"Mine",
"Military",
"Space",
"Literature",
"Politics",
"Sports",
"Energy",
"Electronics",
"Law",
"Computer",
"Enviornment"
] |
Transport
|
(供晚报)题:北京有所礼仪学校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题:北京有所礼仪学校新华社记者赖云川这是一所独特的学校:课程既不是数理化,也不是文史地,而是人们日常必需却又容易忽略的知识――礼仪。在这里,学生们除了学习公共场所、家庭、工作岗位等各种场合的基本礼仪知识外,还要接受礼仪行为的模拟训练,如行姿、立姿、语言、服饰、美容等。此外,他们还要进修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美学、文秘、公共关系等方面的课程。这所学校的创办人、现任校长的李柠女士认为,没有良好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礼仪行为。她要求每个学生爱国、爱集体、爱家庭,在学校严格遵守校规,各种行为要符合礼仪规范。半年来,已有四名学生因散漫和不遵守纪律而被责令退学。今年28岁的李柠1984年从北京外贸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公共关系公司工作。她发现一些想当“公关先生”、“公关小姐”的青年人连基本礼仪规范都不懂,于是萌发了创办礼仪学校的念头。经过多方努力,去年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八月正式开学。目前,它是我国独一无二的礼仪学校,共有学生200人。这些学生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多数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的是中专、大专毕业生。同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里的学生完全自费,每个学生每年要交1200元的学费,学制为一年和一年半,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工作。今年27岁的学生卢明飞原是北京一家高级饭店的厨师,去年他辞去工作进入这所学校学习。他说:“讲究礼仪能使人变得文明,与人交往亲切文雅。”他过去说话随便,举止失当,经过半年学习和训练,已变得彬彬有礼。21岁的毕子健是从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大专毕业后来这里学习的。她说,虽然这里要求十分严格,但大家都学得很努力。她认为这是一个使大家懂得该如何做人的好机会。李柠说,我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办这所学校目的就是为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添砖加瓦。”(完)
|
[
"Art",
"Space",
"Education",
"Enviornment",
"Literature",
"Electronics",
"Philosophy",
"Sports"
] |
Literature
|
【 文献号 】1-4715 【原文出处】大舞台 【原刊地名】石家庄 【原刊期号】199604 【原刊页号】36-39 【分 类 号】J5 【分 类 名】戏剧、戏曲研究 【 作 者 】陶荣 【复印期号】199610 【 标 题 】潇洒飘逸刚健挺拔 ――浅谈裴艳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正 文 】 (文/陶荣)40多年前的一个木叶萧萧的秋天,河北省盐山县红山村的农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正翘首以待或坐或站地挤在临时搭成的舞台下,心急火燎地等着看河北梆子戏《金水桥》。他们不知道,这时的后台正乱成一锅粥,管事的急得几乎要骂娘,为什么?因为扮秦英的演员突然患盲肠炎不能上场,眼看台下黑鸦鸦一片的老乡们一阵阵的叫场,谁能不急?正在演员们乱作一团的时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拨开人群不慌不忙地说:“急什么,我来!”虽然小女孩在众人的惊疑声中,神情自若十分肯定地说了“我行”,但仍不免让人疑虑重重,可是救场如救火,为解燃眉之急也只好姑妄一试了。于是紧急对词、吊唱,随即扮戏登场。任谁也不相信,这个小秦英登台后,叫板、开打、一招一式纹丝不乱,竟博得满台彩声。这个小女孩就是当年年仅5岁的裴艳玲。这场临时演出,显示了童年时期的裴艳玲非凡的艺术灵气和天才禀赋。于是,一个天才的戏曲演员和未来的河北梆子优秀表演艺术家,在那时就已命定了她的终生和未来。天才,是不可否认的,这并不象某些大人物和理论家所说,认为一谈天才就是唯心论,现代科学证明,人体的奥秘迄今为止,人类自己尚未完全破译。如果我们详尽地剖析裴艳玲49年来的生命历程,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裴艳玲,一个天才的演员。当然,天才并不意味着后天的懒散和天然自成。古人早已明白,天才而成大器者,不经磨lì@①是不行的,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谓。裴艳玲的演艺生涯就是这样过来的。裴艳玲的传统功底十分深厚,几乎在12岁前就在父亲裴聚亭和老师李崇帅“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严酷训练下,奠定了这一坚实基础。如作为武生的重要基功搬腿、踢腿、飞脚、扫腿、旋子等,就练得极其辛苦但又无比扎实。裴艳玲本人在回忆这段练功时说:“今天我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到台上还能拧30多个旋子,和这段苦很有关系,当时受了大罪,可现在觉得十分宝贵了。”在扎实的基功基础上,裴艳玲又先后拜师于名武生崔盛斌、郭景春、李少春、侯永奎等人,进一步学技巧学戏,使技巧归路并规范化,在艺术上获得了突飞猛进。这种艺术上的飞跃,在13、4岁的裴艳玲演出的《闹天宫》(饰孙悟空)、《宝莲灯》(饰沉香)、《八大锤》(饰陆文龙)中尤为明显。如《宝莲灯・下山》一场,沉香上场一路筋斗,四小翻,四折腰,落地又接30多个旋子和一圈乌龙绞柱,这组翻跌技巧难度极大的组合,是一般的男武生也难以驾驭的。可以说,1963年春年仅16岁的裴艳玲,在基功上业已登峰造极,表演上也渐趋成熟,这在全国戏曲演员中是极为罕见的,所以,她在文革后的艺术腾飞是必然的,绝非偶然和机遇。实际上,裴艳玲是一朵迟开的艺术奇葩。1985年,也是秋天,正是北京人西山看红叶的时候,裴艳玲以传统昆曲折子戏《夜奔》和新编古代戏《钟馗》,如红叶般红透了北京剧坛,刮起了一股势劲力长的“裴艳玲旋风”,不仅刮遍国内艺术圣坛和演出市场,更旋出国门,刮到了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乃至欧洲大陆。在不太景气的戏曲舞台天地里,裴艳玲用她深厚的传统功底所凝铸的精湛技巧独步剧坛,开闯了属于她的一方艺术领地和辉煌事业。一时间,裴艳玲的名字炙手可热,好评如潮。在众说纷纭的热情评价中,我们由衷地认为,“继承传统说”是深中肯綮的。说一千道一万,裴艳玲如果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根底做为她的表演基础,无论多么具有“现代意识”、多么“统一在整体艺术之中”,也是无法超越和升华的。历史虽然步入了现代,但戏曲艺术塑造人物的手法,由于种种原因,其现实表现仍然是以形式取胜的,并非是以刻画心理为特色的。所以,一个戏曲演员对传统技艺的熟悉、掌握程度越精熟,对创造舞台人物形像便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的精力便可更多地集中在人物身上而心无旁鹜,不必再把技巧的束缚当作一种负担,反而可以随心所欲、驾轻就熟地去发展戏曲用形式外化人物心理的特殊艺术方法,去塑造好各种人物。作为当代人的裴艳玲也是社会的一员,她身上不可能没有时代感,这种感觉有意识无意识地潜移默化渗透到她高超的技巧中,使她塑造的人物形象别具一番新貌。所以,裴艳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本身掌握了深厚的传统与技巧,换言之,即是她深刻地颖悟了传统戏曲艺术美的本质,对戏曲而言,没有技巧也就没有了艺术;技巧的堆砌固然不足取,但没有技巧则更无法谈及人物塑造而终于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认为:深厚的传统艺术根底是裴艳玲表演艺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只有熟悉了传统美、掌握了传统美的人,才能更好地去发扬传统艺术美,并发展雕塑新的美。中国戏曲艺术是表现性的艺术,以假作真是其主要特点。裴艳玲用她浑然天成的技艺充分发展了这一特点。作为一个女武生来说,从艺术上讲当然要以武生来衡量其成就的高低,但无论如何不应回避她女性的一方面。所以,我们认为裴艳玲表演艺术的第二个美学特征是:潇洒飘逸、挺拔刚健,力与美兼得。有人认为,裴艳玲塑造的英雄形象,毫无脂粉气,是足色的阳刚。这种论点虽旨在赞扬裴艳玲表演的男子汉气概,但,恐不为之准。戏曲界素有男扮女、女扮男之习,至于反串则更普遍。由于性别的差异,不管如何装龙象龙扮虎似虎,人们总会在异质中寻找出某种艺术特质。如梅程荀尚演唱中的“声厚音宽”,是女演员们无法企及的,又如当代裘派女净齐啸云,无论唱裘多象多粗豪,于微末处总能见到柔媚。作为表现艺术的戏曲,演员本人的性征在很大程度上可为表演人物增加一层异质光彩。裴艳玲一出《夜奔》演来唱做俱佳,节奏明快、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洒脱飘逸,于刚健沉稳中见潇洒,显示了非凡的艺术功力。林冲这一历史英雄形象,素以挺拔刚健、气贯长虹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但裴艳玲有别于侯永奎先生的林冲,正好在由于她的女性禀赋而给予人物形象的新的素质,如细腻、复杂心理、重情感甚至女性的阴柔感等,都在塑造人物中取得了艺术效应。尤其是表现这个由八十万禁军教头一朝变成了“背主黄巢”,理想破灭,一夜间抛妻别母恐再无生还的林冲,裴艳玲女性的细腻把这种悔恨交加、悲愤难抑的情感九曲回环地表现出来,比侯派黄钟大吕般的一派昂扬武人形象,要更接近现代观众一些,也更切合林冲的教头身份。裴艳玲那女声男性化的演唱当然有粗豪、悲壮、苍凉之感,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不是女武生,那慷慨激越、满宫满调的演唱恐难完美、周全,也不会那么动听、感情色彩强烈,使人荡气回肠。在新编古代戏《钟馗》中,裴艳玲表演艺术的第二个美学特征表现得十分突出。《钟》剧中,裴艳玲前半部扮演的“书剑飘零”的秀才钟馗,于文生的基础上揉进了武生身段。后半部变脸后的钟馗则是文生、武生、架子花脸的交替和融合。裴艳玲演秀才钟馗风流倜傥,充满了书卷气,于举手抬足间无不表现出封建社会里一个精通六艺、怀才不遇的文人潇洒飘逸的风度,并于文雅中见刚健。这个不同凡响的书生形象,只有象裴艳玲这样的女武生溶力与美于一身才能完美地表演出来。如与剧中田春鸟塑造的杜平形象相比,杜平则是另一副文弱的样子。就是在《钟》剧后半部中,当钟馗死后化成面目狰狞的捉鬼大仙后,裴艳玲在传统的基础上予以创新,表演上也体现了其潇洒飘逸、刚柔相济的特征。在扮妆上,裴艳玲在“扎判”的基础上,外罩红官衣,头戴纱翅帽,加上手中一把大折扇,虽是面目狰狞,却“以丑见美”,显得别具一份儒雅妩媚。因为钟馗的前身是风流飘逸的文士,即使变成厉鬼后,他内心的善良、美好依然存留在心头。这在“嫁妹”一场中,表现得尤为鲜明,钟馗率鬼卒来到家门前的一段唱和表演集中地表现了裴艳玲表演上的特色。“来到家门前”这段唱,是钟馗重归故土时的心情写照。面对物是人非的境况,看到清冷的门庭,想起不平的遭遇,不由百感交集暗自神伤。这段唱,在演出中就常常把台下观众唱哭。而观众又在这段表现钟馗的黯然神伤中,愈见裴艳玲表演艺术的高雅和飘逸。在表演高难技巧时,裴艳玲也始终保持了自己潇洒飘逸、挺拔刚健的美学特色。如,“金殿”一场中,与假状元即席比诗,当场边唱边挥毫草书:“一树梅花一树诗……”在“行路”一场中,率五鬼跋山涉水,吸收了民间舞判的动作,用各种筋斗和帅气的亮相组合,直至钟馗从两张半桌子高的山崖上穿着厚底靴“举重若轻”地从台上翻下后,又接连摔叉6次之多,表现了钟馗成仙后的本领和归家看妹的挚爱之情。这里,高难技巧的运用绝不是卖弄,而是剧情的需要,观众不仅要看戏,更要看演员成熟的“绝活”,裴艳玲技艺纯熟、举重若轻的“绝活”潇洒飘逸、刚健挺拔,给予了观众极大的审美享受。举凡熟悉戏曲的都知道,戏曲是以唱为主的,而念白则更难。清代戏剧大家李渔就曾说过:“唱曲难而易,说白易而难。”戏曲的唱念功夫每每于毫厘之间见功夫,一段唱一段白,名家开口就不同凡响,处处见好,不仅艺术高超也符合人物心情。裴艳玲作为河北梆子优秀表演艺术家,其唱与白确实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在《夜奔》与《钟馗》的演出中特别出色,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作为武生来说,一般情况是能武不能唱者居多,也有能唱不能武者,但裴艳玲则文武兼善,唱白俱佳,有一条好嗓子。可是裴艳玲对唱的处理从不卖弄技巧,无论塑造何种人物,都是从感情入手,以唱情为主,常常是“未成曲调先有情”。“折桂令”一曲是《夜奔》的核心唱段,那高亢嘹亮、响遏行云的歌唱与举手弹腿击节有声的舞蹈身段动作相呼应,互为补充,相映生辉,集中抒发了林冲的凌云壮志与被逼上梁山的悲愤心情,以及决心反抗朝廷的大无畏气概。这曲高歌画龙点睛般地刻画了林冲的英雄形象。裴艳玲的演唱优美动听,感情色彩强烈,节奏铿锵,跌宕幅度大,溶粗犷豪放、刚健洒脱于一体,满宫满调的演唱气贯长虹。裴艳玲的念白在她的表演中极为突出,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钟馗・“院试”》一场中的一段念白:“杨国松啊,好奸贼!……”这是该剧中最长的一段念白,也是表现钟馗内心思想和突出塑造其性格的一段重要念白。这段白,根据内容需要,裴艳玲前面采用马连良潇洒飘逸的念白,后面采用麒派铿锵有力、节奏强烈的念白,斥责杨国松祸国弄权的卑劣伎俩,由慢到快、由恨到愤,感情力度层层加强直至咬牙切齿的“以谢天下!”的煞尾,观众听来大快人心,每到此处,急骤而连珠炮似的念白都获得满堂彩声。由上可见,“声情并茂的演唱和一字千钧的念白”可以说是裴艳玲表演艺术的第三个美学特征。40多年来,裴艳玲从事戏曲工作,勤奋好学,吃尽了非常人所能吃的苦头,成就了一番事业,在戏剧舞台上创造了沉香、哪吒、林冲、钟馗……等一系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人物群像,开创了新一代河北梆子戏剧事业的新局面,为河北和祖国赢得了荣誉,受到人民由衷的欢迎和爱戴。为此,河北省省委省政府授予裴艳玲河北梆子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在人民的心目中,裴艳玲更被誉为“国宝”。时隔10年,1996年4月23日,由于裴艳玲的艺术功勋和她为河北梆子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文联为之隆重举办了“世纪之星工程”裴艳玲表演艺术研讨会。裴艳玲又将获得全国命名的“世纪之星”的更加高级的荣誉称号。这是裴艳玲个人的荣誉,也是河北人民和河北梆子界的无上光荣,因为这个称号只奖给个别对戏曲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裴艳玲能够有幸获此殊荣极不容易,“世纪之星”的荣誉将成为她的终生荣誉,激励她攀登新的艺术高峰!在庆贺之余,我们也感到一点遗憾,自《夜奔》和《钟馗》以来,未见再有力作和新的艺术高峰。当然,这是由于种种条件所造成的不足,只要改变和创造宽松的艺术环境,我们相信,正处于艺术鼎盛期的裴艳玲,有着喷薄的艺术创造力,定将在不久的未来,创造出为群众喜爱、为时代讴歌的新作新形象,为河北的老乡和全国人民奉献出更新更美的河北梆子剧目!责任编辑/贡淑芬*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石加厉
|
[
"Space",
"Law",
"Transport",
"Mine",
"Medical",
"Art",
"Electronics",
"Education",
"Computer",
"Philosophy"
] |
Art
|
【 文献号 】2-3731 【原文出处】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314 【原刊页号】⑶ 【分 类 号】G5 【分 类 名】成人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 【 作 者 】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 【复印期号】199604 【 标 题 】“八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 正 文 】 “八五”期间是我国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自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以来,成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成人教育确定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为适应“八五”期间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和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十四大、十四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并不断强调“大力发展”、“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的方针,在全体成人教育工作者乃至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成人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提高劳动者乃至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学习者、用人单位和全社会的欢迎和好评。李鹏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对成人教育给予了“成绩显著”的评价。一、扫除文盲取得明显进展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政府把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起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普遍加强了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实行了领导目标管理和扫盲承包责任制,坚持不懈地推动这项工作。“八五”期间,全国共扫除文盲2564.32万人,平均每年扫盲513万人,使全国的青壮年文盲率已降到7%以下,经国家教委检查评估,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广东、江苏八省(市)实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验收达标的县(市、区)已达1050个。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全国妇联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扫盲奖。二、农村成人教育形成网络至“八五”末期,全国已有80%以上的乡镇和4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学点)。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ǔ扇私逃中心校)由1991年的36722所,发展到1995年的40459所,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由1991年的173623所,发展到1995年的342051所。北京、天津、上海、辽宁、黑龙江、吉林、广东、江苏等省和直辖市100%的乡和95%以上的行政村都建有成人学校。各地还涌现出一大批条件好、规模大、效益高的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国初步形成了县、乡、村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八五”期间共培训2.65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为推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为促进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成为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八五”期间,全国职工累计参加学习、培训达1.5亿人次以上,参加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达680余万人次。已有50%以上的国务院部门和行业不同程度地制定了本部门、本行业的岗位规范。岗位培训工作从开展培训活动向以建立、完善岗位培训制度的阶段发展,农业、林业、水利、石化、建设、体育、铁道、新闻出版等部门、行业已初步提出了各自部门、行业岗位培训制度的基本框架及内容,并在一些主要、关键岗位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一些地方和部门抓“培训工程”的实施,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化培训。上海市提出了“九十年代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象、学历、年龄不限的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社会化培训,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天津、北京、河北、江苏、辽宁、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市和电力、机械、水利、铁道等行业也先后提出并实施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各具特色的成人培训工程。四、成人高、中等学历教育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八五”期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通过改革管理体制以及治理整顿、增加投入,开展评估和实施计算机管理,建立起了新的宏观调控下的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向着多样化、职业性、开放型的方向发展。至1995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156所,具有函授、夜大学办学资格的普通高校829所,整个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257.01万人。“八五”期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共招生454.18万人,毕业324.40万人。成人中专学校通过加强德育工作,改革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实行联合办学,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开展评估,督导工作,以及开展规范校长行为的岗位培训和评选省部级、国家级示范学校的活动,全面促进了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至1995年,共有成人中专学校4904所,在校生242.94万人;“八五”期间累计毕业309.72万人。1995年,共有成人中学6020所,在校生74.22万人;“八五”期间累计毕业292.50万人。五、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办学体制的改革国家依照《宪法》的规定,对民办教育实行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促进了民办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八五”期间,民办学校数量大幅度增加,办学范围从成人教育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延伸,同时出现了公办学校向民办转制和境外机构或个人来华合作办学的新的办学类型。目前,全国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类民办教育机构约6万所。经批准,在北京市、上海市和辽宁省进行了学历文凭考试的试点。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推进了办学体制的改革。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培养和培训了大批从业人员和各类社会成员,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和提高公民素质的需求,尤其是对适应农村、乡镇企业、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扩大了教育规模,拓宽了学路。民办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六、成人教育科学研究广泛开展“八五”期间,随着成人教育的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在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各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参与者队伍的壮大,经费投入的增加,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和研究水平的一步步提高。同时,理论研究与办学实践的结合也日趋紧密。目前,全国性的成人教育群众性学术性团体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及中国老年教育协会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下设的二级专业研究组织已达13个。以《中国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为代表的成人教育学术与信息交流的期刊和报纸已达数百家。“八五”期间,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更加多样,计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青年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和国家教委级重点研究课题⒉课级重点研究课题、青年专项研究课题。“中国扫盲教育研究”、“中国岗位培训制度研究”等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成果;群众性的研究活动紧密结合成人教育管理与教育的实际,对成人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对外交流活动活跃。一些普通高校设置了成人教育专业,并开始招收以成人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标志着对成人教育管理与教学人员培训的正规化。
|
[
"Enviornment",
"Energy",
"Medical",
"Computer",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Economy",
"Agriculture",
"Philosophy",
"History",
"Sports",
"Mine",
"Military",
"Art",
"Education"
] |
Sports
|
【 文献号 】1-6192 【原文出处】中国农史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199404 【原刊页号】015-022 【分 类 号】F7 【分 类 名】经济史 【 作 者 】王建革 【复印期号】199501 【 标 题 】农业的进化与社会系统的演变 【 正 文 】 (山东省莱阳农学院图书馆 王建革)本文以“人口压力”为理论切入口,从总体上论述了前工业化社会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结构的演变,并以此构建了古代农业进化的理论模式,然后又用这种理论模式对中国数千年农业发展和社会演化作了宏观上的概述。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里,农业的发展对古代社会结构的演替起决定性的作用。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依次集约利用,每一种新要素的启用都会引起农业技术产生一次大的进步,而这种新要素的启用和技术进步往往要求原来的生产规模做出相应的调整,规模的调整往往要求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做相应的调整,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结构的相应变化。关于这一点,西方的社会学家甚至把生态学中的“协同进化”概念引入到社会发展中去,Norgaard(1981,1984)认为农业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协同进化过程[(1)a]。一、进化与演变的经济学模式人类学家对现存的各种食物生产制度做了调查研究发现,农业生产制度越集约化与之相适应的人口密度越大,地域联系越广泛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越复杂(表1)。从历史上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本质上也就是集约化过程的逐步加强。在前工业社会里,社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生产对动植物品种、土地、劳动力、水诸种生产要素的不断集约利用。农业集约化的发展与社会组织规模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有其经济学上的意义。图一至三中的F点即代表着这种集约规模。在图一中,a,b代表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人口密度相对稀少的食物生产曲线,所对应的历史阶段是史前的采猎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以较少的能量投入,或者说劳动力投入,便可获得较大的产出。在这种资源充足的生产条件下,社会组织基本上以血缘核心家庭为主,也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部落社会。表1.食物生产制度及其与之相对应的人口和社会形态(附图 {图})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自然资源的限制,生产的边际效益便会下降,图一中C曲线的OF段的斜率便是低于a.b的,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要求人类采用新的技术以增加生产,以此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图一中C曲线中的FC段便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技术。图二和图三中的F[,1]点, 代表着原始的休耕农业替代了采猎生产,因而使生产出现了较大的提高。但这种提高是以生产中某种非限制要素的集约化利用程度的提高为前提条件的,在进入农业时代以后,由于渔猎、土地、森林等资源逐步受到了限制,人类就逐步靠投入劳动力以提高产量。由于劳动力的组织调动规模不同,因而社会组织结构也就依次发生相应的变化,古代的农村公社适应于原始的休耕农业;中央集权和小农经济适合于永久的连作复种式的水利农业(见图二)。图一 F点的规模效益图二 三种不同农业形态的F点(附图 {图})农业从一开始便是在采猎生产方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才发生的,原始农业最初集约利用的生产要素是动植物品种,用于农业的驯化品种是人类对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实行人工干预的结果。这些驯化物种的数量从农业一开始到现在一直没发生重大数量变化,说明在很早以前,人类对动植物物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就已经达到了效益递减状态。进一步的人口增长只能要求人们寻找和启动新的生产要素。原始的休耕农业也包括几种不同的技术形态,基本上是在不同的人口密度下与不同的生态条件相结合而出现依次进化和发展的(表2)。农业一开始所采用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森林耕作,或者说“刀耕火种”,这种森林休耕农业要求有充足的森林,人们每年所进行种植的面积只占周期性被利用森林总面积的1/15-1/25[(1)b],因为森林的恢复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如果森林面积是一定的话,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必然会增加在同一块土地上的种植规模和频率,也就相应地减少了休耕期,这样森林植被就难以重新被恢复,这时形成的往往是3年以上10以下的灌木休耕,灌木植被往往难以阻挡杂草的入侵,同时由于火耕时地面干物质层相对比较少,火的威力不足以彻底清除杂草和一些病虫害,这样如要维持正常的种植必须进行人为的锄耕才行,这样人的劳动力投入又进一步增加了。但这种锄耕可以由家庭劳动力在种植期间长期维持。而火耕特别是森林耕作制的火耕,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往往需要原始的农村公社组织进行协调。另外,农村公社组织在维持休耕期,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定期地分配土地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人口压力使休耕期减少到1-3年时,公社组织的主要功能仅限于分配土地了。在短期休耕的农业中由于锄耕劳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小农经济形态也愈来愈完善和发达。图三 F1.F2.F3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位置(附图 {图})表2.人口密度与耕作制度(附图 {图})当人口压力迫使生活在大河流域的人们启用灌溉水时,农村公社组织往往被彻底瓦解了,由于人工引水需要修建大坝和灌渠,所需要的一次性劳动力数量也比较多,这便需要一种比农村公社更强有力的政权力量来进行组织、管理,因此国家便产生了,古代最早的国家文明往往都产生于大河流域的现象往往也是这种相关关系的结果。灌溉农业也彻底摆脱了休耕,火耕基本上消失,杂草的增加也使锄耕的作用越来越大。小规模农户往往是执行锄耕功能的主要载体,这是因为锄耕是长期、间断进行的,适合于小农经营,而定期的水利建设则由国家组织[(2)b]。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化投入的增加,土地生产力又出现一次新的飞跃,这次农业革命是人类对化石能量的集约利用引起的,水利、化肥、种子、机械所构成的能量投入规模远大于传统农业,但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研究证明,现代农业的能量效率是远低于以前的各种农业形态的(图二)。由于现代农业的高投入和产品化生产的要求,这种农业所对应的社会结构往往是国际化的市场体系,由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甚至机械等生产要素的相对可分性,现代农业仍然可以在小规模和基础上经营,但在农户上面的社会组织却是更开放,更大规模的组织[(1)c]。二、中国的原始农业与农村公社(一)刀耕火种与氏族长老制最初的农业形态,即刀耕火种的森林耕作制仍广泛地存在于南方亚热带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南方刀耕火种区尽管经受过多次中原文化的冲击,但其内部的氏族公社性质的社会结构,仍在很大的程度上保留下来。以前,我国农史学者对刀耕火种农业的研究只注意其生产工具和栽培技术,社会学家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往往只偏重于社会结构。1988年,云南社会科学院尹绍亭同志通过对基诺族刀耕火种农业的研究,为我们研究技术形态和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实证材料[(2)c]。基诺族的人口密度为8.3人/平方公里,按表2所提供的理论模式,在这个人口密度大的耕作制度应该介于森林作制制和灌木耕作制之间。而实际上基诺族的农业的确处于这种转化过程中,这个地区的轮歇周期为13年,尹的调查显示,基诺山区的刀耕火种已带有一定的锄耕,而真正的森林耕作制,休耕期一般在20年左右,而且不掺有锄耕。与这种农业相对应的是农村公社的氏族长老制,这种氏族组织在维持刀耕火种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氏族组织在维持氏族土地公有制的同时,还组织刀耕火种生产,在组织生产时将村寨的土地划分为13大块,从实际意义上讲,这种划分是保证刀耕火种进行下去的生态学保证。每年开荒时哪一块地开垦、哪一块地休闲都要由长老议事会决定。开垦的土地确定之后,各小家庭可以通过“号地”的方式占有土地,在号地的过程中有的村寨规定每家每轮不能重复号占同一块林地,有的村寨则一定要号占这个家庭以前耕种过的林地。应该知道,现代基诺族的砍伐工具是远古时期的石斧所不能比拟的,以前远古时代的伐木工作往往也需要集体集中劳动,而小农生产形态则是相对不明显的。(二)锄耕、土地私有制与阶级的分化中国的刀耕火种农业形态至少出现于8000年到10000年以前的南方山区,锄耕农业发达于6000年以前的黄土高原,并不是北方在历史上不存在刀耕火种,而是由于生态条件的差异,在人口压力的推动下,黄土高原很早地进入灌木林耕和短期休耕。据凌大(不清)研究,西周时期陕西的森林覆盖率达45%。[(3)c]《周礼》中“柞氏”的职务是“夏日至,刊阳木而火攻之;冬日至,剥阴木而杀之”。这种环杀树木的方法,便是一种刀耕火种农业中砍伐技术的遗留。刀耕火种在黄土高原一带之所以不如南方持久,首先在于其森林植被在砍伐后难以恢复,有的林木需要几百年的自然演替过程才能恢复,而亚热带山区只需20年左右便可恢复。另外,黄土的肥沃和易耕性也促进了农业形态的转变。灌木休耕制在黄土高原一带也存在着一段时间。《帝王世纪》中记载的大禹时期的人口为13,553,923人。这时期华夏的农耕部落在黄土和次生黄土地带活动,如以7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折算的话,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人左右,按Boserup的理论推断,耕作制度正应是灌木休耕。古文献记载的“甾”、“新”、“shē@①”式农业制度,正是指灌木休耕制的不同开发阶段,已故的农史学家石声汉先生认为:收获后摞荒,旧茬还在地里,称为“甾”;旧茬被卷土重来的天然植被所吞没,称“shē@①”;已长出小灌木,可作重新垦辟对象的称“新田”。随人口压力的逐渐增强,部分地区的集约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到春秋战国时代,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人口达到2000万,人口密度为30-60人/平方公里,这时的农作制已转化到短期休耕制,部分地区已出现土地连作制。《周礼》中记载了农村公社中所分配的土地中有“不易之田”、“一易之田”和“再易之田”。Boserup认为土地的利用制度是土地所有制的基础[(1)d]。休耕期缩短的过程也就是农村公社公有制逐渐瓦解的过程,刀耕火种时期,休耕期足够长,种植地只占总林地面积的很少的一部分,每年的开荒地,足够农村公社内各家庭选择开发,当人口增加,人均种植地减少,农村公社内成员家庭越来越对上次开荒时自己家庭所耕种的地块产生依赖性,这样土地私有制便逐渐产生了,在时间的序列上,农村公社越古老,休耕期往往越长,公有制程度也越高,当公社发展到晚期时,公社内阶级分化已经非常严重了,但只要土地存着一定的休耕期,原始公社的那种土地分配制度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我国的夏、商、西周三代和欧洲的中世纪便保存着已出现阶级分化了的这种变形的公社体制[(2)d]。中国自战国以后走向土地连种制,农村公社体制才彻底瓦解。(三)休耕期的缩短与华夷分离人类学家认为,具有一定程度休耕的种植业可以与游牧业在生态上相互补充。在充分的荒地,草地的环境条件下,定居的农耕部落可以和游牧部落和平共处。特别在灌木休耕制的条件下,充分的休耕期可以为畜群提供足够的牧草,与此同时,畜群为土地提供有机肥,帮助土地恢复地力,牧人不能频繁的宰杀牲畜,他们必须使畜群保持一定的规模,在平时用畜产品交换粮食,有助于保持畜群的稳定,农耕民族用剩余的粮食交换畜产品有助于营养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当人口密度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这种相互和平共处的局面往往就会改变,畜牧生产需要更多的土地,当人口的增长使荒地逐渐减少时,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往往会为争夺土地而产生矛盾,矛盾斗争的结果,往往促进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国家形态的出现。在这种国家形态的基础上,斗争的规模更加扩大。在世界其它文明地区的历史过程中,生产方式往往取决于在斗争中取胜的一方,但在我国由于农耕文化的发达和其独特的魅力,汉民族不论胜败如何,往往都是农耕生产模式同化畜牧生产模式。黄土地带宜耕宜牧,由于一定的休耕期的存在,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地区还存在着“华夷杂处”的局面。到战国时期农业技术革命和大开荒以后,“华夷杂处”的局面基本上消失了,与北方游牧民族斗争规模也逐步升级。从古史上分析,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斗争是逐步展开的,这是因为休耕期的缩短和人口的增长也是相对缓慢的。万里长城的修建标志着华夷分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斗争的规模上升到在国家的水平上进行。三、水利与中央集权(一)水利的兴起与农村公社的瓦解人类对水利的利用往往是在农业呈现出高劳动力集约状态时出现的,这时劳动力投入在锄耕体系下已呈效益递减状态,在干旱的锄耕农业区,组织一部分人力兴建水利工程,往往会使土地成倍地增加产量。在这种新的农业体系中,劳动力的效益递减状态可以暂时地被消除。水利工程的修建需要大规模地组织劳动力,在传统的技术体系下,这往往需要一个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进行组织,而地区性的农村公社组织则往往无能为力,跨地区的集权国家往往在水利的基础上产生,世界上几个最早的国家形态无不与水利发生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东方集权的起源时曾指出:“由于共同用水的关系,东亚地区在幅员广大的条件下,迫切需要中央集权来干预。waterfog发展了马克思的水利理论,二战以后考古学家根据waterfog的水利理论在美洲玛雅人城市文明遗址中发现了灌溉系统,这说明水利理论已对考古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我国是最早进入水利社会的文明地区之一。春秋战国以前已出现了水利农业,但只是以防洪和小规模排水灌溉为主。禹治水使中国第一个国家形态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诞生。但以后的水利事业似乎相对少了,由于人口密度相对小,农村公社仍以一定形态存在着。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战争,使得人口和粮食成为封建诸侯国家的竞争对象。在人口增长的条件下,封建国家也迅速插手水利事业,而水利事业本身又强化了国家的集权功能,最终导致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形成。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要求超农村公社组织的权力结构,网络齐全的大规模的灌溉渠系与原来农村公社中井田上的那一套排灌沟洫系统完全不同,如要大规模安排规划灌溉体系,必须打破原来的一套自灌自排的井田沟洫体系,而井田体系在本质上又是与农村公社政治体系相融合的,所以在打破井田沟洫体系的同时往往也就是农村公社体制瓦解的过程。战国时期的魏国可以比较早地进行这种改革。李悝在“尽地力之教”的同时,也大修水利工程,并废除井田体制。“井田废、沟洫湮,水利之所以作也,本起魏李悝”[(1)e]。秦国的改革内容也是“废井田,开阡陌”,并兴建像都江堰、郑国渠这样的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总之,改革的过程往往就是农村公社体制的瓦解的过程和水利、集权兴起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的另一种生产倾向,也导致了公社体制的瓦解。这就是在人口压力下,休耕期已经减少到很少,土地连作制和铁农具的使用,使得小农经营成为传统农业经营的最佳模式。这种模式的生产不需要原来的那种公社组织进行干预,而一些地区所需要的水利灌溉服务又是公社组织所不能满足的,专制集权机构这时可以更迅速地取代地方公社组织而直接地向农民收税。而在这以前,分封的封建主往往无权干预基层公社的生产、生活情况,只按“井田”单位收取固定的粮食和劳务服务而已[(1)f]。在竞争的条件下,哪个国家在政治改革中适合了水利和小农经营这两种生产倾向,哪个国家便迅速地实现了中央集权化并使综合国力大大地增加,秦国的成功,正在于这方面改革的彻底和成功。(二)水利生产模式的调控管理与集权政治的周期性复制水利生产模式是在高人口密度的条件下产生的。从历史上看,清以前黄河中下游一带人口的最大负载已达到4000万左右,长江流域的人口在封建社会后期也达到1亿以上。集权政体要在如此广泛的地区控制如此众多的人口,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行。在古代社会里,集权体制的正作用表现在对传统的水利生产模式实行积极的调控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兴建与维持水利工程。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王朝,往往要首先致力于修复堵塞的渠系与河道。汛期来临时还要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护堤防汛工作。不这样做,传统的集约化农业就无法恢复,也就无法稳定高人口负载的土地,同样也无法得到维持其自身统治的赋税来源。第二,抑制土地兼并。传统的小农是以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和高劳动力投入为特色的,其生产力水平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但其自我保护机能是相当脆弱的,极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冲击,其本身也往往依赖于外界力量而存在[(2)f]。在农村公社体制瓦解之后,中央集权便要起到充分保护小农的作用。我国的封建王朝曾多次地推行“均田制”以保护小农。有人认为,中国封建集权政体是地主与农民力量之间彼此消长的调节器[(3)f]。无论是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太甚,还是佃农“抗租罢耕”,集权政体都会出来干预,使得地主、自耕农、佃农的力量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第三,抵御外族入侵。这也是保护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功能,但对游牧民族的防御往往依赖于国力的强盛,国力的强盛则往往取决于政府对水利的组织和对豪强兼地的抑制程度,也就是小农经济繁荣的程度,因为只有经济的繁荣,才有稳定的税收。在此基础上才能组织有效的防御,每个封建王朝的前期政府往往都能充分发挥这二项功能,因而对北方游牧民族往往也能采取攻势,王朝后期执行功能能力衰退,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只能采取守势,甚至被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所取代。总之,只有集权政体在充分发挥正作用的条件下,水利生产模式才能稳定有效的运转。即便如此,在人口压力增加的条件下,一旦出现天灾人祸的打击,也往往出现颠覆,其稳定性与以前的政治形态相比是相当脆弱的。我国南方山区的刀耕火种与农村公社体制从近万年以前一直保持到解放前,以井田制、短期休耕制和小规模沟洫灌溉为基础的夏、商、周三代各自维持500-800年的统治,以大型灌溉工程、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基础的封建专制社会则不超过300年。在这种不稳定的体制下,水利生产模式和集权是周期性复制的。非但如此,单从集权体制本身来看,往往对农业生产产生负作用。当专制的君主将管理目标偏离水利和小农生产时,这种负作用会很快表现出来。随着一个王朝统治年份的增加,腐败现象往往成正比例上升,公共水利工程也很快废弃失修了,小农的土地也逐渐被豪强所霸占。在这种情况下,王朝的末代君主们发现自己再也无力保护他们的臣民了,于是农民起义、邻国的大军或内部准备叛乱的将军们都有机会将旧王朝取代而建立新王朝。但如果新王朝想享用帝国的财富,只有再筑堤坝、修复渠道、清理运河同时将土地分给农民,于是新的一轮水利生产模式的循环又开始了[(10)g]。[(1)a] Norgaard.R.B.:Coevolutionar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32)5:525-596.1984.[(1)b] B.Turner:Comparative Farming Systems.Guilford 1987.[(2)b] Wittfogel,Karl A.:Orental Despoti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7.[(1)c] 欧内斯特・叙斯:《农业与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3)c] 尹绍亭:《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3)c] 凌大(不清):《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1)d] Ester Boserup:The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Growth.Chicago Aldine.1965.[(2)d] 刘广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形态理论考评》,《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Vol.3。[(1)e] 高承:《事物纪原》,利源调查部。[(1)f] 林甘泉:《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f] Wolf.E.R.:Peasants Economics.NewJersey:Prentice-hall.1966.[(3)f]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g] Marvin Harris:The origins of cultures Randon House Inc.New York.1978.
|
[
"History",
"Agriculture",
"Education",
"Sports",
"Enviornment",
"Economy"
] |
Agriculture
|
【 文献号 】2-657 【原文出处】暨南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200003 【原刊页号】98~101 【分 类 号】F8 【分 类 名】世界经济 【复印期号】200007 【 标 题 】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复苏的外部制约性经济因素 【英文标题】Factors of the Recovery of Asian Countries GUI Jiu-qiang SUN Ying-chenEconomic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China【 作 者 】桂久强/孙迎辰 【作者简介】桂久强,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孙迎辰,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桂久强(1973―),男,硕士研究生;孙迎辰(1973―),女,硕士研究生。【内容提要】以东盟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代表的亚洲经济在1999年出现了复苏的迹象,这是否意味着亚洲国家的金融危机已经结束?对 这一问题,国际舆论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现在得出“金融危机已经结束”的结论为时尚早,本文所论及的即世纪之交的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和其它敏感地区的经济形势对亚洲国家经济复苏的影响,由于上述地区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亚洲国家经济复苏的道路也将困难重重,甚至有再次陷入危机的可能。【英文摘要】Asian Economy,which is represented by ASEAN,South Korea andsome burgeoning industrial countries,had a sign of recoveryin 1999.Does it mean that it was the end of the financialcrisis of Asian countries?……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pointsof view abouut this question.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it istoo early to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nd of thefinancial crisis has ended.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ffect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s of USA, Japan and othersensitiveareas to the recovery of Asian countries. As the economicsituations of the above-mentioned areas are notoptimistic,the recovery of Asian countries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evenhas the possibility of getting into the crisis again.【关 键 词】外部经济因素/复苏/亚洲新兴国家/影响/前景 exterior economic factors/recovery/new industrializationcountry in Asian/influence/foreground【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F4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0)03―0098―004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国家和韩国, 经过两年的剧烈动荡和痛苦调整,从1998年第四季度起,亚洲新兴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始趋于稳定,经济衰退逐步到达谷底,韩国的主要领先经济指标出现上升态势,亚洲经济金融在1999年出现了复苏的曙光,亚洲新兴国家在彻底摆脱金融危机、走出经济困境方面固然主要靠本国自身的不懈努力,但在地区经济逐渐国际化的今天,国际经济大环境对一国或一个区域内部经济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强,在此本文拟就影响东南亚地区复苏的外部经济因素进行探讨。一、对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形势在下个世纪初发展趋势的不同看法对于亚洲金融危机在1999年跌入谷底并逐步进入复苏轨道之后的今天,国际社会对于亚洲经济的未来特别令人关注。但是,从政府官员到经济专家,从公司总裁到普通百姓,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包括索罗斯在内的一些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鉴于亚洲金融市场已经恢复平静,受危机冲击的国家经济已开始复苏,金融危机可以说已经完结,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比人们估计的要快[1]。 但一些持谨慎态度的人则认为,以上这些只表明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已过去,而宣告金融危机完结却为时过早,亚洲经济恢复增长还面临金融改革和企业调整等众多的困难。极少数人甚至还依然担心亚洲金融危机会演出第二幕。这些看法见仁见智,各有其道理。二、亚洲地区的金融危机接近尾声但尚未完结从当前亚洲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判断,说亚洲金融危机已完全结束似乎为时尚早,从总体上看,两年前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有几个特征:一是主要新兴国家(主要是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五国)货币大大贬值,股市暴跌,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二是该地区国家的经济从快速增长陷入严重衰退,最终出现了经济危机;三是经济危机导致大批公司倒闭、失业队伍扩大、贫困人口激增;四是经济危机引发的严重社会问题在一些国家变成了一场政治危机,造成泰国、印尼和韩国等国家的政权更迭。如今之所以说亚洲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是因为这些特征已经或正在逐步减退但并未完全消失。首先,作为金融危机起源的金融动荡已经基本结束。去年以来,亚洲金融市场先后遇到欧元启动、巴西危机、日元汇率不稳和美国提高利率等因素的影响。作为经济复苏先兆的亚洲股市,去年上半年总体上是升多跌少。4月份后受本地区经济形势好转、 外资回流、利率下降等因素激励,多数亚洲国家的股市更是气势如虹,股市指数已回升或接近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国家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经常项目出现的大量盈余、外资的再度流入,为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市场保持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韩国总统金大中在更是于1999年12月3 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体制两击年国际论坛”宣布,韩国的金融危机已经结束。[2]其次,自从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有关危机国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金融业和经济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可是处于经济危机之中的亚洲国家要解决上万亿美元的呆账和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问题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外国投资减少的情况下,亚洲国家普遍还没有资金解决银行的增资和企业的结构调整问题。即使当前经济形势略有好转后,大批调整中的企业仍无力偿还债务,使银行呆账问题越发严重。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的呆账率仍在不断上升。因此,从内部经济环境来看,亚洲国家的危机远未结束。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同样如此。三、影响亚洲新兴地区经济复苏的外部经济因素在地区经济国际化的今天,亚洲新兴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也息息相关。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除了由于该地区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泡沫经济的膨胀等诸多的根本内因外,也与当时东南亚各国巨大的贸易赤字,美元汇率的坚挺、全球贸易1996年以来出现萎缩、日本在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灭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彻底摆脱亚洲金融危机,除了要解决各国内部的各种不良因素外,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一)国际经济的宏观环境对亚洲新兴地区经济复苏的影响。由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亚洲地区仍然偏重出口来引导经济复苏的特点,我们在探讨亚洲经济复苏时也很有必要关注全球经济发展对该地区的影响。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全球经济开始下滑,经济增长速度从1997年的4.1%下跌一半,仅为2.1%。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本次全球经济增长周期从1992年开始,在1996年――1997年达到顶峰,分别达到3.8%和4.1%的增长,1998年的下滑在一定意义上也和周期性波动有关。1999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增长速度能否保持1998年的增长水平,从而使全球经济实现“软着陆”,并在2000年左右开始回升。如果全球经济继续下滑,则会将此次经济衰退带入下世纪,并有可能持续至2002年。如果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并导致世界贸易量继续疲软,则会使依靠出口贸易摆脱危机的亚洲新兴国家进一步遭受打击。(二)美国股市及美元的走势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复苏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中唯美国一枝独秀,继1998年GDP 增长率达3.9%以后,199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仍高达4.3%, 美国道・琼斯股指于去年3月29日突破10000点大关,由此美国经济创造了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奇迹,同时创造了美股的超级牛市。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全球经济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复苏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美经济高企的背后,依然隐藏着一系列隐患。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实际上是整个国际金融经济调整的一种泡沫现象,这种繁荣实际以资金从全世界向美国股市转移密切相关。可以说,美国股市是世界上最大的泡沫经济。从1990年以来,道・琼斯股指从3000点上升到10000点,在这期间, 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企业的盈利年增长率为10%,而股市年升幅则达17%[3],即股市的增幅远远超过国内经济与企业的增长率。再从个股来看,许多盈利并不起眼的科技企业,股价远远超过了市盈率的正常范围,著名的网络科技股“雅虎”市盈率(即股票市价除以个股年收益)达445倍, 而另一家上市网络股“亚玛逊书店”的市盈率则高达2300倍[4]。 如此高的市盈率是建立在对网络科技股过高的期望值(即预计该类科技股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导致竞争相追捧的基础上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狂热和盲目性。另外,在1998年,标准普尔500 家企业综合指数当中,表现最佳的前10家公司几乎占该指数50%的升幅,而这些股票又多为外国及投资机构者所钟爱,即美股市靠2%的企业支持50 %的增幅,缺乏其他支持,十分危险。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网络科技及电子商业企业同样要面对全球的激烈竞争,一旦竞争前景看淡,甚至优势的相对减小,都会导致美股泡沫的破灭。美股如果出现恐慌性抛售导致股市暴跌,极可能会出现历史上重复上演的“美国打喷嚏,日本感冒,亚洲发高烧”的不利局面,势必会沉重打击亚洲新兴各国尚未完全复苏的股市。进入1999年以来,各种经济指标显示,美国经济的失衡现象也初露倪端。由于美居民对股市乐观,个人举债消费幅度大幅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大幅下降,由1997年的2.1%下降至1998年的0.5%,1998年第四季度更出现负增长[5]。即使撇开西方传统的消费观念因素, 也可看出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股市泡沫所导致的不理性的超高消费。由于美元的强势和高消费,同时在全球大多数地区出现的通货紧缩,美国从世界各地进口廉价制成品和原材料,不仅使美国消费者和许多美国公司直接受益,而且抑制了美国国内的物价上涨,减少了通涨压力。但随着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逐步复苏,商品进口美国的价格会上涨,这样会给美国国内的物价带来上升压力,并最终动摇美元的坚挺地位,目前, 亚洲新兴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均比1997 年危机爆发时普遍回升30%左右[6]。 如果亚洲新兴国家的货币对美元汇率继续保持上升并回升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将会迫使美联储提高利率,利率的提高将导致股市的下降,投资成本的上涨,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对进口商品和原材料需求相对萎缩,反过来又会影响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亚洲新兴国家的对外贸易。(三)日本经济的变化对东南亚地区经济复苏的影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动向,特别是日本对亚洲各国和地区的进口和资本输出对亚洲经济影响很大。日本经济在连续5个季度收缩之后,于1999年首季取得1.9%的增长,给1999年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难断定其经济是否从此进入健康增长的轨道。过去一年半中,日本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货币和银行改革措施来刺激经济复苏和改善金融状况。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走出谷底,从而使日本经济避免了陷入通货紧缩加剧的困境。尽管如此,日本经济的前景仍不明朗,因为1999年第二季度日本的企业投资又恢复了下跌态势,而在战后日本历史上还没有设备投资不恢复而经济先恢复的先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0.25%[7]。 日本经济在今后经济结构改革的阶段内仍然继续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和日益宽松的金融环境,国际上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没有间断过要求日本恢复经济增长、负起经济大国责任的呼声。但由于日本企业不景气导致财政税收不足,即使追加固定资产投资也只能靠增长国债的方式实现再贷款,因而投放力度明显不足。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投资的扩张将大大增加财政的压力,而财政收入上的捉襟见肘又使其调整和投资扩张勉为其难,因此,日本经济在走向复苏的道路上仍存在着重重困难。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日本虽然积极地参与了对亚洲的金融支持,但日本经济本身的发展有限,所以对亚洲经济的恢复并未起积极的推进作用,随着金融危机的延续,日本在亚洲经济中的作用在下降,日本从亚洲各国的进口和资本输出都在下降。同时,在过去两年中,亚洲各新兴国也开始调整自己对日本在贸易和资本方面的依赖,实行对外经济多元化发展。日本经济的稳定对亚洲新兴国家的恢复无疑是积极的,但日本经济如果继续萎靡不振,则只能给喘息未定的亚洲经济雪上加霜。(四)其它外部国际经济因素对亚洲经济复苏的影响。在其它的外部经济因素中,欧元区的经济也对亚洲新兴国家的复苏具有一定影响力,受德国、 法国两国经济增长缓慢和科索沃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影响,1999年和可预见的本世纪初, 欧洲经济的前景并不明朗。 由于欧盟的GDP和贸易量均大于美国,是全球的主要进口和主要的资本输出实体,欧盟的经济衰退对亚洲地区的复苏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此外,俄罗斯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巴西剧烈动荡的金融市场还未彻底平息、甚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微调等等都会对亚洲危机国家的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综上所述,亚洲国家在克服金融危机,走出经济困境方面固然主要靠自身的不懈努力。但是,地区经济国际化、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本世纪将表现得更加明显,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对一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也将日益扩大,二十一世纪的亚洲新兴地区与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虽然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及各种可预见的潜在危机,亚洲国家经济的复苏将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便会重新陷入危机。[收稿日期]1999―10―25【责任编辑】翟云玉 【参考文献】 [1]每日财经快讯.1999―7―28(8).[2]彭军.韩宣布金融危机已结束[N].北京:新华社汉城,1999―1―2―3电.[3]李伟华.90年代美股回眸[N].经济日报,1999,6―20(6).[4]钟振平.网络股的“神话”[N].计算机世界,1999,5―30 (12).[5]世界银行1998年报告.1998年全球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1999.[6]王军平.东亚经济复苏迹象明显[N].经济日报,1999―7―2.[7]崔志浩.日本经济仍在低谷排徊[N].金融日报,1999―8―24.
|
[
"Medical",
"Literature",
"Politics",
"Economy",
"Space",
"Sports",
"History",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uter",
"Mine"
] |
Economy
|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8年6月第18卷第6期科技期刊对深入进行环境教育的再思考(叶文虎 韩 凌)((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摘要 环境教育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全民族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在新的形势和问题面前,环境教育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初步意见.关键词 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RE-THINKING OF FURTHER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Ye Wenhu, Han Ling(Center for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a main part of nation qual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lays a key role on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as well as on renaissance of China. Faced emerging problems, how to further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worth to study. The paper is concerned about this subject, and gives some proposes.Keywor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环境问题,从它的产生和解决,在根本上都存在一个认识的问题.因此,环境宣传和教育显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近2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我国环境状况的改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不少已形成的环境问题还在加剧,另一方面我国人民对迅速发展经济的需求十分迫切和强烈.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且可能日益尖锐.这种形势,给环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环境教育,象其它内容的教育一样,也包括在基础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中,本文所讨论的是除高等教育之外的前四类教育之中的环境教育问题.1 当前环境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1.1 人类整体的发展观发生了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人类的发展观念发生变化的标志.而这个变化,正是产生于人们对环境问题解决途径的探索: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观的问题,具体点说,是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的问题.这意味着,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的转变,有赖于人们尤其是对人类社会行为起着主导作用的决策者、领导者的发展观的转变和具体的发展行为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环境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1.2 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受过去环境教育的普及面影响,目前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水平存在着差别.一部分人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一部分人对环境问题有所了解,有一定的环境意识水平;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几乎不具有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有关,也会因职业、地区、年龄等的不同而不同,那么,这种环境意识水平的不均衡分布,对环境教育来说,是又一个新的问题.1.3 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和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强烈渴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进行协调在强烈的发展渴望下,如果经济发展依旧延续过去的模式,那么必将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使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激烈.其实,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而且矛盾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不例外.在充分认识环境与发展矛盾运动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规范人类的社会行为,完全可以使环境与发展得到协调.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普遍存在着误解,以为这一对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必须将这一普遍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进行传播,树立人们的信心,这是环境教育的新的任务.2 对深入进行环境教育的建议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环境教育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入一步地开展.对此,我们的具体建议如下.2.1 环境教育工作应当注意系统化、整体化环境问题的产生涉及到社会经济的运行准则和运行机制,更涉及到工业文明以来的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公众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社会风气.因此,环境教育决不应该以孤立的、零散的形式存在,而应当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为此,国家应当制定纲要性的文件,对全国的环境教育进行统一的指导,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形式、运行机制和服务对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内容上,应从爱护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污染治理技术教育的层次上提高到揭示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介绍解决问题的政策、方法、技术上,以及改变生存、消费、发展观念教育的层次上.在形式上,应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将声像媒体教育与书本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环境教育无处不在,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运行机制上,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并组织各界社会团体、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共同开展.另外,环境教育的内容、对象、形式等均应相互匹配.具体说来:(1)对环境意识水平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在对公众环境意识水平调查的基础上,对已经具有一定环境意识的人,应当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对于几乎不具备环境意识的人,则应当从最基本的环境知识的普及教育做起.(2)对处于不同类型工作岗位的人群,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对于普通的公众,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当以日常行为的小节为主,如购物、消费、旅游等等.比如可以编制《公众日常行为的环境守则》等来对公众进行教育和引导.而对于处于决策、领导和管理层次的人,则应注重进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科学教育,使他们能避免或减少犯决策上的错误,从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对企业管理和生产者来讲,则主要应进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教育.(3)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内容不同的教育对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显然应当是不同的.2.2 扩展环境教育的对象,突出对决策管理者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强化教育人类社会的行为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这三种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社会体系.因此,环境教育的对象也可以据此分成三类: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公众.这三类人群在社会体系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对环境影响的方式、途径、性质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政府管理者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因此,环境教育的对象应当在普遍涉及的基础上,突出强化对政府决策管理者的教育.有些政府部门的工作,看似与环境无直接关系,但其决策却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可以说,所有的政府管理部门,都或多或少地与环境状况有关,有些与环境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它们的行为都很可能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所以,突出强化对政府管理者的教育,在预防环境问题产生,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 在环境教育的内容上,必须从泛泛的环境知识教育逐步转向解决环境问题思路或方法,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以及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结合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环境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普及环境意识,注意关注环境的阶段.在该阶段,主要的内容有:自然环境的普遍规律、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2)探究环境问题起源,弄清人类行为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阶段.在该阶段,主要的内容有:各种环境污染的具体来源与成因,如酸雨、臭氧层消耗、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3)研讨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则、方法或途径,包括改变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一系列错误的基本观念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应当紧密结合,逐步深入.针对不同的人群,组织不同的内容,明确不同的要求.如针对少儿和中小学生,应当以第一阶段的内容为主,培育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而针对决策者,则应以第三阶段的内容为主,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以保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环境教育主要聚焦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大多仅局限于揭示环境问题和治理环境污染,对所谓的“协调”发展也只泛泛而论,缺少对解决问题思路和原则或方法的具体内容.因此,这就造成人人懂得环境的重要、人人想要保护环境而人人无所作为的局面.尤其是对决策管理者来讲,这种教育内容的转变显得更为迫切.缺乏指导的人们,在环境问题面前无所适从,这与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尖锐程度是不相适应的.事实上,经过必要的教育后,不论是决策者还是普通公众都会具有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必须走出单纯的环境意识泛化教育的阶段.明确地向公众强调一个信念: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协调、共同发展的.这取决于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和行为的合理程度.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在人与自然的界面上的行为过“度”所致,所以,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之道就在于调控人类社会在界面上的行为.如,在放牧和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如果合理控制放牧的数量,则可保证放牧和草地的双丰收等等.大量的实例说明,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只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经济行为,就会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当然,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因具体情况而不同,所进行的环境教育也应因不同的对象而不同.对管理者来讲,可能更多地是涉及管理原则、思路和方法的教育,而对于普通公众来讲,则可能是日常生活行为,包括消费观的教育.另外,产生环境问题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思想观念,所以必须进行新的思想观念的教育.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自然观、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技进步观和消费观等等.这些基本观念不仅支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行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还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所以,要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就必须调整人们的基本思想观念.自然观: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依仗高度发展的科技,从崇拜和敬畏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转变为试图扮演主宰、征服自然的主人.这种严重错误的自然观是造成当前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事实上,人类只是自然界在亿万年的演化历史中孕育出来的百万种生物种类中的一种.所以,人类应当端正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发展观:过去所谓的发展,其实是经济产值增长的代名词.这是对发展的片面理解.实际上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应该促进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促进人的个性的丰富,促进人在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升华.伦理道德观:现行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对后代和对其它生物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发展.所谓对后代不负责任,是指当代人大量地消耗资源、随意地破坏环境,完全不顾后代人生存所需的发展空间;所谓对其它生物不负责任是指将其它生物当作是为人类服务的对象而不加节制地肆意使用.新型的伦理道德观将不只是考虑当代人的发展,还要为后代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再认为其它生物都是为人类而服务的,而是要善待其它生物,合理地利用它们.价值观:在经济核算体系中,不再以自然资源没有价值为前提;而是承认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科技进步观:过去只是从经济效率和效益出发,认为能够高效地从自然环境中索取资源,越快地加工成产品的科技就是先进的科技,而不考虑这种科技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进步观,应当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提高环境恢复其资源再生能力和污染消纳能力的科技.消费观: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过度地追求物质的消费,过度地追求豪华和舒适,大量地消耗一次性的产品,给自然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并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主张一种有利于物质良性循环的消费,并鼓励追求精神生活的消费.2.4 从环境教育的运作机制来说,应当在政府统一管理的基础上,鼓励民间的社会团体、组织机构或个人积极参与开展全民的环境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参与.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育他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而且有利于环境教育深入、持久而广泛的开展.但社会力量的参与,必须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在制定全国环境教育纲要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和计划,使环境教育能够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环境与发展矛盾日趋激烈,赋予了环境教育以新的使命.我们相信,通过环境教育的深入进行,必将会对矛盾的解决起到发挥重大的、根本性的、决定性的的作用.参考文献中国环境年鉴1997.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
[
"Law",
"Politics",
"Economy",
"History",
"Enviornment",
"Medical",
"Sports",
"Art",
"Literature",
"Agriculture",
"Space",
"Transport",
"Electronics",
"Computer",
"Philosophy",
"Military",
"Energy",
"Communication"
] |
Enviornment
|
首都举行大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汇报会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记者王蔚、李京华)据不完全统计,首都80余所高校中有近60所高校建立了学生业余党校,近50所高校建立了业余团校,一年内有上万名大学生参加学习。在这种理论学习风气的影响下,不少学校的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主动组织起党课学习小组、学习马列主义研究会、社会主义研究会等组织200余个,参加学习的近5000人。这是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姚望,在昨天举行的首都大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汇报会上介绍的。昨天上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大学生,在北京理工大学参加了汇报会。会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代表,先后介绍了他们创办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共产主义学习会、社会主义研究会的经验,一些学生代表还介绍了他们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体会和收获。与会同学认为,通过建立这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组织,加强了大学生们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用鲜明、科学的思想团结教育了青年学生;同时针对学生在思想理论上的困惑进行理论引导,澄清了学生中存在的种种对社会主义的误解和不正确看法。国务院发言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袁木参加了昨天的汇报会。他在听取了同学们的介绍后说,同学们通过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了思想认识,这种现象是令人鼓舞的。他希望同学们把这种学习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完)
|
[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Computer",
"Agriculture",
"Medical",
"Philosophy",
"Enviornment",
"Politics",
"Transport",
"Education",
"Literature",
"Law",
"Energy",
"Military",
"Space",
"Art",
"Sports",
"History"
] |
Philosophy
|
【 文献号 】1-6310 【原文出处】中国农史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199502 【原刊页号】57~64 【分 类 号】F7 【分 类 名】经济史 【 作 者 】任重 【复印期号】199506 【 标 题 】明代治黄保漕对徐淮农业的制约作用 【 正 文 】 (江苏宿迁市水利工程处 任重)徐州、淮阴地区在汉、魏、唐、宋时期,一直是发达的农业经济区之一,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这里既是畿辅之地,又是明政权起家的根据地。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政策,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农业人口相应增加。明成祖迁都北京,庞大的中央机构和军需民食仍赖南方供应,于是产生了破坏不堪的运道与每年四百万石漕运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明政府制定出“治黄保漕”的总方针。很明显“保漕”是根本目的,“治黄”是达到目的手段,因此在实施中不可避免地违反综合治水的科学规律,造成黄淮下游的徐淮及周边地方自然灾害严重、耕地减少、农业人口下降,对农业经济产生严重制约。明王朝发祥于黄淮地区,朱元璋祖籍沛县,迁至句容再迁至泗州,童年、青年一直生活于黄淮之间。他曾祖父、祖父衣冠葬处,父亲的实葬处,合称明祖陵,在今盱眙县境。明王朝开国元勋大都为黄淮中下游人,明定都南京,这里为畿辅要地,也是支持明王朝统一中国,巩固政权的经济供给基地,故实施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加上黄淮人民在金元残暴统治下,一旦获得解救所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恢复,农业人口增加,发展到向外输出桑种的水平。成祖迁都北平,政治中心北移,而经济中心未移,庞大的中央机构和军队的俸禄、军需、民食仍赖南方供应,每年四百万石的漕运,成为关系王朝政权存亡的大事。唐、宋漕运运道泗水、汴水、山东运河等京杭大运河,因金元水患失去原先畅通的优势,海运风险太大。在这个基础上,明政府坚持内河漕运,设想出“治黄保漕”的方针,显而易见治黄是为了保漕,保漕是为了保政权,一环扣紧一环。对居于重要位置的治黄环节,从成祖到孝宗约80年间,宣宗、英宗、宪宗诸皇帝都未能解决好黄患与漕运的矛盾。漕运日益影响王朝的安危,山东运河一再决口堵塞,漕运受阻朝廷惊恐。孝宗弘治八年(1495)明政府决定,为防止黄河再北决堵塞山东运道,断然断绝黄河北流入海路线;再防黄河分流入淮冲毁祖陵,悍然限制黄河全流占泗水河床入淮出海,黄运合一。黄淮并涨、淮水受黄水顶托下泄受阻,轻则淮河中上游泛滥成灾,重则洪泽湖高家堰决口、里下河遍成泽国。沛县飞云桥至安东云梯关六、七百里平原,因泗水河床淤积垫高,洪涝交加,灾害严重。本文着重论述治黄保漕政策的形成、发展,以及实践中对徐淮及其周边地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一、明初徐淮农业生产新形势朱元璋称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开国君主,他本人和他的重要臣僚布衣起家,与农民息息相通。他们有一种不忘典祖的传统思想,不忘对明王朝建立有过不可磨灭贡献的徐淮人民。另一方面在未建国时,虽然攻下南京,但元朝势力仍雄居北方,要保卫南京,扩大胜利,统一中国,必须巩固黄淮根据地。所以朱元璋的重农思想首先在黄淮流域徐淮泗濠地区实践。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率儿子和近臣常至黄淮深入田间农舍,一再告诫说:“夫农勤四体务五谷,身不离畎亩,手不释耒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榻,所服不过练裳布衣,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1]。他认识到: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的标本利害关系。朱元璋对恢复发展徐淮一带农业生产采取了三项重大决策:1、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朱元璋称吴王的那一年(元至正二十四年),五月大旱,他自己以天下大旱减膳素食,复令徐、宿、濠、泗、寿、邳、东海等郡县,对农民桑麻谷粟税粮徭役尽行蠲免三年。六月大雨又令:朝贺罢女乐,减少府、州县官俸、节约开支减轻农民负担[2]。洪武三年(1370)战争尚没有结束,中书省建议对河南、山东、北平、陕西、山西,及直隶淮安诸府屯田征赋,凡政府给耕牛种种的十税五,凡农家自备耕牛种种的十税三。朱元璋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下诏不征,且再免三年,三年后起征的税率按初亩税一斗。亩税一斗要比“十税五”、“十税三”轻得多[3]。2、兴修水利。明初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就全国共性要求而言,立国初朱元璋下令给地方官员,要求对民间上疏水利条陈者,立即上奏朝廷。洪武二十七年(1387)八月乙亥朱元璋遣国子监生员,分赴天下郡县督吏民修治水利。上谕:“朕尝令天下修治水利,有司不以时奉行,致令民受其患。今遣尔等往各郡县,集吏民,乘农隙相度其宜。凡陂塘湖堰可潴蓄以备旱@①,宣泄以防霖潦者,皆宜因其地势修治之。”次年总计全国开塘堰40987处,河4162处,陂渠堤岸5048处[4]。就黄淮局部地区而言,除共性要求外,对黄河保持分流方针,大分流分为南流、北流入海走向;南流又分由颖河、涡河、泗水分流入淮出海走向。对淮河采取提高洪泽湖蓄洪能力的方针。这些技术措施,它的科学程度有待于水利史专家学者探讨评论,但在当时的这个地区,起到了排蓄兼有,降低洪势,减少泛滥,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3、移民开发。金元时期北方流民涌至江南,人口日益膨涨,而黄淮劳力不足,地多不治。朱元璋采用移民政策,解决人多地少与人稀地旷的两对矛盾。移民者都由政府供给路费、耕牛、农具、种子。在种植结构上规定桑麻木棉枣柿栗桃等经济作物,要占耕地的一半,另一半种植粮食作物,免征三年税赋,促进农业资金积累和再投入。苏、嘉、松、杭五郡,“地窄民众,无田业者,逐末利而食不给”。洪武三年诏示天下:“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无田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从者四千户。洪武九年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田凤阳,洪武十五年、十六年,迁番禺、东莞、增城、清远人于泗州[5]。明政府还号召原黄淮流民,回原籍复耕。规定两条:①还本籍复业,赐复一年,老弱不能归或不愿归者,“令所在著籍授田输赋”。②不论产权属谁,凡能开荒者,皆鼓励垦种,免征三年租税。谁开垦产权属谁,原产权主回来,以附近荒田补发,不得侵占已被开垦的良田[6]。在上述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徐淮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尤其蚕桑发展较快,洪武末期湖广布政司报告,该属郡县已种果木8439万株,而湖广诸郡宜于种桑,但种之者少。明政府遂命于淮安府及徐州,取桑种二十石,派员送至辰、沅、靖、全、道、永、宝庆、衡州等处,各给一石,使其民种之[7]。由此看出明初徐淮农业经济的好势头。好形势又表现在农业人口的增加。元至元二十年(1283)前后,淮安路领山阳、桃源、清河、盐城、朐山、沭阳、赣榆、临淮、虹县、五河、盱眙、天长十二个县,91022户,547377人。平均每县7585户,45614人[8]。洪武二十六年(1393)淮安府领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赣榆、宿迁、睢宁、海州、邳州两州九县,人口80689户,632541人。平均每县8965户,70283人[9]。明代人口波动较大,洪武永乐之间是一个高峰,弘治以后逐渐下降,宣宗与郡臣总结明代人口盛衰原因是:“为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由土木兵戎殆笃。”[10]徐淮人口一度的增加,是明太祖朱元璋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政策成功的反映。二、治黄保漕方针产生的基础与其核心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明成祖迁都北京,历时半个多世纪,占据了黄淮以南经济优势,交通方便,江西湖荆之栗,浮江直下,浙江吴中之栗运河转运,凤泗之栗浮淮河,山东之栗下黄河,当时北运漕粮每年仅七十万石左右,主要用于防辽费用。迁都北京后,漕运自然成为明政府的重要议题。沛县《飞云闸记》说:“我太祖高皇帝定鼎南京,居天下中,四方贡赋各均所输,其漕运固无容议。太宗文皇帝迁都北京,镇天下之重,四夷毕献梯航来王,肆漕法之详举行。”[11]此《记》说明:明代漕法“详举”,始于迁都之后。为什么要“详举”呢?张兆元在《分黄导淮议》中阐述较清楚,他指出:“汉唐若宋都秦都汴,岁漕栗不过数十万三十万二十万石而已。我国定鼎北平,非四百万石无以恃命”。[12]关键就在这“恃”字上,有400万石粮食之恃,明王朝政权方能无恐。每年400万石粮要由东南运抵北京,由此而产生运道问题。成祖永乐九年疏通惠通河,因黄河屡决屡塞,海运“风险莫测,粮舴漂溺者无算”[13]。要保证漕运安全势必治理黄河,而且徐州自清口段黄运合一。王yuè@②在《王司马奏疏》中称:“圣朝建都西北,而转漕于东南。运道自南达北,黄河自西而趋东。非假黄河之支流,则运道浅涩而难行,但冲决过甚,则运道反被淤塞。利运道者莫大于黄河,害运道者亦莫大于黄河。”[14]治水与漕运矛盾日益严重,宣宗于宣德四年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xuān@③“经略漕运”。七年十一月辛酉召陈xuān@③,侍郎赵新等“岁终至京,议粮赋利弊”[15]。英宗继位对黄患漕艰忧心忡忡,遑遑不安于寝食,举朝群臣各抒己见,在治水学说上,虽然呈现一时繁荣,但未能突破漕运支配治水的框架。王圻《续文献通考》直言不讳说:“前代河决不过坏民庐而已”,“今河决则虑并妨漕运而关系国计”。治黄保漕经过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宪宗数代皇帝的实践,许多治水名人的策划,到孝宗时,并未能改变河患依旧、漕运日艰的局面。孝宗弘治二年黄河在开封和金龙口决口,其中一支经曹州入山东张秋运河,漕运受阻,明政府令户部侍郎率夫役25万,耗巨资按照筑武阳长堤,以防黄河再犯张秋,保护漕运的原则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方法无济于事,仅三年黄河又决金龙口、溃黄陵岗再犯张秋运河。“漕船积集、帆墙鳞次”,决口奔流戒莫敢越,形势严峻,举朝震惊,群臣议论。御史徐@④奏称:“今京师专藉会通河(在山东境)岁漕栗数百万石,河决而北,则大为漕忧。”他出于忧漕,不顾黄河南流、东流的后患,提出“排障百川悉归南流,由淮入海,则张秋无患,漕河可保矣”的主张[16]。弘治七年孝宗接受除@④建议,作出北障南分、全流入淮,确保漕运的决定,在给刘大夏治水诏书中说:古人治河,只是为除民之害。今日治河,乃恐妨运道,致误国计。其所关系,益非细故……然事有缓急,而施行之际,必以当急为先。今已春暮,运艘将至……今年漕船往来,有无阻滞。多方设法,必使粮运通行,不至过期,以失岁额。粮运既通,方可溯流寻源,按视地势,商度用工,以施疏塞之方,以为经久之计……[17]。这篇名为治水诏书,实为筹漕命令,强调了三点:①治河目的不是为了除害,而是为了不妨碍漕运;②当务之急是保证粮运通行,不过期不减少;③在漕运畅通之后,根据国家财政计划治理。这篇诏书也是向众说纷纭的群臣宣布:保证漕运是治黄的最大任务,最高的指导原则。治黄保漕的核心就在于此。所谓“今河水为患,民不聊生,必使河循故道,民以为利,而不为患,然后各得其所”[18],只不过一句空话而已。刘大夏遵旨于弘治八年堵塞黄陵岗及荆隆等决口7处,筑上起胙城下抵虞城360里的太行堤,挡住黄河北流入海,逼黄河由颍、涡、睢诸河入淮出海。旋因颍、涡、睢日淤,黄河全流北移至沛县飞云桥入泗,再由泗入淮,结束了分流入淮的历史。从此上起飞云桥下至云梯关六、七百里间广阔徐淮平原,农业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制约(云梯关黄河入海处,当时属安东县,现属滨海县)。制约作用之一:严重的自然灾害。洪武至弘治约120年间,黄河北流山东济远,南流由颍、涡入淮,东流由泗入淮,呈分流形势。弘治八年堵塞北流去路后,黄河全流由泗水东流入淮。这样加大了黄、淮、沂、泗四大水系行洪的矛盾,加重了外洪与内滞的矛盾,水灾频率数倍于前。江苏省水利厅编撰的《江苏省两千年洪涝、旱、潮自然灾害年表》记录的洪武元年至弘治二年(1368―1489)121年间,徐州、淮安府水灾情况如下:淮安府及山阳县15次,徐州20次,邳州3次,桃源2次,安东2次,丰、沛、肖、砀、宿迁、睢宁、清河各1次。弘治三年至崇祯末年(1490―1643)153年间,水灾次数明显上升:淮安31次,徐州35次,丰县15次,沛县26次,肖县12次,砀山县7次,邳县8次,睢宁县13次,宿迁县26次,桃源县7次,清河县9次,安东县44次。上述资料多数出自各地方县志,各志记述详略各异,水灾入志标准也不同,所列数据只能窥其大概而已。但从宿迁、清河两县县志记载看,明代徐淮水灾主要发生在弘治以后。嘉庆《宿迁县志・祥异》:洪武至弘治无水灾记述。正德至崇祯水灾16次。嘉靖《清河县志・灾祥》:洪武至弘治无水灾记述,弘治至嘉靖四十年水灾5次。康熙《清河县志・祥异》:洪武至弘治无水灾记述,弘治至天启水灾9次。另记:嘉靖三十年后数大水,田尽沙漫,居民逃窜过半。徐州丰县至淮安府安东县一段,有13座城池因特大洪水受较严重破坏,其中有被迫迁城的;有遭两次以上破坏的;有一年两城被毁的(见下表)。正德至天启(1505―1627)徐淮水毁城池表┏━━━━━━┯━━┯━━━━━━━━━━━━━┯━━━━━━┓┃时间 │地点│ 实 情 │资料出处 ┃┠──────┼──┼─────────────┼──────┨┃正德六年 │泗州│淮水大涨进入城市。 │《淮阴文史资┃┃(1511) │ │ │料》三辑 ┃┠──────┼──┼─────────────┼──────┨┃正德十二年 │山阳│黄河泛滥,城内行船。 │同上 ┃┃ ├──┼─────────────┼──────┨┃ (1517) │泗洲│淮水冲入城,漫祖陵大门。 │同上 ┃┠──────┼──┼─────────────┼──────┨┃嘉靖五年 │丰县│六月,黄水陷城。 │光绪《丰县 ┃┃ │ │ │ 志》 ┃┃ ├──┼─────────────┼──────┨┃ (1526) │沛县│舟行市,平地沙淤数天。 │同治《徐州 ┃┃ │ │ │ 府志》 ┃┠──────┼──┼─────────────┼──────┨┃嘉靖四十一年│砀山│大水、城圮于河。 │《淮系年表》┃┃ (1562) │ │ │ ┃┠──────┼──┼─────────────┼──────┨┃隆庆五年 │徐州│九月水决城西门、倾屋舍,溺│同上 ┃┃ │ │人民 │ ┃┃ ├──┼─────────────┼──────┨┃ (1571) │沭阳│河决东南,城半湮于水,平地│同上 ┃┃ │ │行舟。 │ ┃┠──────┼──┼─────────────┼──────┨┃万历四年 │宿迁│河决啮城,迁治避之。 │嘉庆《宿迁县┃┃ │ │ │ 志》 ┃┃ ├──┼─────────────┼──────┨┃ │睢宁│河啮城。 │光绪《睢宁县┃┃ (1576) │ │ │ 志》 ┃┠──────┼──┼─────────────┼──────┨┃万历六年 │安东│大水,田与海连,百里无烟,│光绪《安东县┃┃ (1578) │ │舟行城市,复有废县之议。 │ 志》 ┃┠──────┼──┼─────────────┼──────┨┃万历十八年 │徐州│河大溢,水积城中逾年,议迁│《淮系年表》┃┃ (1590) │ │城。 │ ┃┠──────┼──┼─────────────┼──────┨┃万历十九年 │泗州│淮溢灌城,侵及祖陵。 │《淮系年表》┃┃ ├──┼─────────────┼──────┨┃ (1591) │盱眙│淮溢灌城,疏泄之议蜂起。 │同上 ┃┠──────┼──┼─────────────┼──────┨┃万历二十一年│邳县│五月,河溢陷城。 │同上 ┃┃ (1593) │ │ │ ┃┠──────┼──┼─────────────┼──────┨┃万历三十一年│沛县│河决四铺口太行堤,陷城。 │民国《沛县志┃┃ (1603) │ │ │》 ┃┠──────┼──┼─────────────┼──────┨┃天启元年 │山阳│夏秋黄淮并涨水灌城,民蚁城│《明史・河渠┃┃ │ │以居,舟行市。 │志》 ┃┃ ├──┼─────────────┼──────┨┃ (1621) │清河│黄淮交溢入治,行舟于市。 │咸丰《清河县┃┃ │ │ │志》 ┃┠──────┼──┼─────────────┼──────┨┃天启四年 │徐州│河决奎山堤东北灌城水深一丈│《明史・河渠┃┃ (1624) │ │三尺,迁州治于云龙。 │志》 ┃┗━━━━━━┷━━┷━━━━━━━━━━━━━┷━━━━━━┛嘉靖元年至崇祯十四年(1522―1641),徐州、淮安府所属,先后因水旱灾害有11个州县发生16次人吃人的大饥荒,其中:宿迁2次,出现在嘉靖元年,崇祯十四年。资料来源:宣统《宿迁县志》。丰县2次,出现在崇祯十三、十四年。资料来源:光绪《丰县志》。铜山县2次,出现在崇祯十三、十四年。资料来源:民国《铜山县志》。徐州3次,出现在万历三十一年,崇祯十三、十四年,资料来源:同治《徐州府志》、民国《铜山县志》。盐城、淮安、清河、沭阳、赣榆各1次,均出现在嘉靖二年,资料来源:光绪《盐城县志》、同治《山阳县志》、康熙《清河县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睢宁、邳州各1次,出现在崇祯十三年。资料来源:光绪《睢宁县志》、同治《徐州府志》。制约作用之二,耕地锐减。泗水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汇沂、濉诸水入淮出海,黄河全流夺泗水河床入淮,打破了原有的水系,出现下列严重问题:①泗水河床因积沙逐步抬高,堵塞了原汇入泗水诸多河流的口门;②泗水沿线各县境内涝水,得不到及时渲泄;③泗水和淮水下泄受阻。因此徐淮平原许多洼地,潴水成湖,或为沼泽地,著名的有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微山湖是由泗水积滞而成的,同一成因还有昭阳、独山、南阳合称南四湖,虽在山东境,但对徐淮有极大关系,是苏北水灾的灾源。骆马湖原为宿迁马陵山余脉西麓平原洼地,有禺头、堰头、骆马、大江四个不相连的小湖。沂水原由邳州直河口入泗,直河口淤,沂水东下直入骆马湖,遂汇为巨浸,周长180里。洪泽湖洼地原有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坭墩湖等有水道相通的小湖,弘治后这些小湖逐渐扩大,形成泱泱大湖。嘉靖三十一年明政府再次修筑高家堰,由汉魏时陈登始筑的30里,发展到长约160里。高家埝以西,盱眙丘陵高地以北的五河、泗州、虹县、清河、桃源等县大片可耕农田沉入水底。康熙《清河县志》记述:“自万历初高堰工成,水不东下,千里一潴,不辨川泽矣。”“高堰工”系指河总潘季驯于万历八年实施的“借黄通运”、“蓄清刷黄”、“筑高堰、复闸坝、淮不东注”等保漕措施的大一大工程。此外,沿黄河下游州县,因黄泛溢,内涝排不出,境内洼地积水成湖者比比皆是,一个县多达20余处。嘉靖四十四年七月,黄河决沛县,“散漫湖坡,达于徐州”、“徐肖沛大水浩渺无际”[19]。县境内湖泊之多,以宿迁清河两县为例。宿迁除骆马湖外有茅滋湖(治东南30里)、倚邱湖、仓基湖(治东10里30里)、县东湖、白鹿湖(治东北30里50里)、管坊湖、困田湖、诸葛湖(治北40里80里)、丁家湖、雷家湖、张皮湖、巴头湖、白湖、王番子湖、潼沟湖(治西北50里、60里、70里、80里、90里、100里)、滹沱湖、莲子湖、朱衣湖、黄龙湖(治西2里、30里、40里、50里)、埠子湖、祠堂湖(治西南40里50里)。清河县除洪泽湖外,治西北有三角湖夏家、张村、费家、臧家、凌家、谢家、金家等湖。治东北有四铺、五昌两湖,吕家、顾家两荡。南有官亭荡,汇桃沭之水,广袤百里[20]。上述各湖泊多为两种情况,一则常年积水,另则旱则涸,暴雨则盈,均失去耕作价值。万历年间宿迁官、民用共有8723顷,到天启年间,官、民熟地减到5934顷,未升科的淤荡荒地451顷,荒熟地合计6385顷,比万历年间减少2338顷。再看清河县耕地减少情况:嘉靖年间官、民田5928顷,到明末清初,仅有4651顷,其中上熟田2072顷,中荒地1484顷,水下地1095顷,实际减少2372顷,减幅大于宿迁。于此可见徐淮耕地因保漕而损失的程度。耕地损失另一表现,则是沿黄泛冲积区的碱化。江苏省的花碱土几乎全部集中在黄淮,而且又插花分布在地势相对低的洼地中。花碱土盐分含量一般不高,但在冬春秋旱季,盐分集中地表,极不利于作物立苗、生长,对农业生产构成危害。水、旱、碱三大危害结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导致耕作粗放,收入下降的恶性循环。制约作用之三:农业人口下降。人口下降原因有三条:第一,广大农民为治黄保漕,疲于奔命,死于非命。嘉靖十九年黄河决野鸡岗,由涡河经亳州入淮,徐州二洪(即百步洪、吕梁洪)干涸,严重阻碍漕运。明政府决定开支河引水济漕,工程浩大,时间紧迫,酷吏逼工,克扣,夫役病累,“亡万有奇”。劳民伤财,结果“寻淤”。[21]万历年间一次河工,“归德九属,役夫八万,自九月至明年四月而讫工。在工诸役,夜卧沮洳风雪之河干,昼@⑤带水连水之堑底。除夕元旦,依然在工。官不归私衙,民不离信地。逮春末夏初,寒湿所染,饥劳之所损伤,死于工所者,奚只万人?无主者掩骨埋@⑧,几于无地。有家者舆尸负骨,哭声震天。其扶病还家,臃肿瘠羸,三五相将,倚树侧,卧田间而死者,不可胜计”[22]。黄淮下游黄淮交汇的清口则是:“淮阴城下声汹汹,蚁聚千夫担土笼(防汛抢险器材),往来恰似营巢燕,累重宁殊fù@⑥bǎn@⑦虫。”[23]黄河上下先民们就是如此付出代价。第二,灾荒、病疫。徐淮地方志中,“人畜漂溺无算”、“大饥”、“大疫”等记载不绝于篇:万历元年(1573)“五月十八夜,淮河暴发,千里汪洋,没室淹田,濒河民多溺死”[24]。次年黄淮并涨,睢宁、宿迁、桃源、清河、山阳、沭阳“漂没庐舍人多溺死”[25]。再隔一年河啮睢宁、宿迁县城,“安东河决海涨,居民逃散”[26]。又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连年有水灾。灾荒使农民流离失所,“贫民之生,大抵萑蒲衣而食螺鳜,或以商贩走四方,弃故土如脱桎耳”[27]。第三,高赋压榨。明后期政治腐败,“流寇”倡乱,兵饷不足,清丈土地升科加赋。宿迁于崇祯十一年清丈后,上报征赋土地8004顷,比天启朝多出1619顷,这种异常现象直到清康熙首次南巡后才得到纠正。嘉庆《宿迁县志》对此作了记述:“当时流寇倡乱,兵饷大绌,孔令道昌括地不遗余力,仅得比数(即8004顷),后丈地日损。而一时官吏,惟以所科之赋摊派于见地之内不敢议减,终以八千四顷七十五亩为原额其包赔之数。至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圣驾南巡张士宏、陆尔谧等具疏上奏奉恩旨豁免”。这段记述,说明农民要承担无收益的水下土地赋税。宿迁如斯,徐淮州县亦如斯,康熙《清河县志》记载明代“条鞭差徭”说:“久废之地不能损租,暂涸之田辄行增赋”。“永沉水底之田,近河淌废之田,逃户荒弃之田,飞沙卤斥不毛之田,以当正供杂办之粮差万万不足,而又代纳逃丁之鞭银二千三百六十八两,则重困之矣。”农民不堪负担泥门相率他去。如清河县人口数从景泰年间的45937降至万历时的15573,天启年间略有回升,达16666,顺治时复降至12949;安东县洪武年间人口数35450,天顺年间上升到75220,万历、顺治分别降至21540、19317,可谓一落千丈。三、结束语综上略论,明代治黄保漕政策,至少有两点值得讨论借鉴的。1、治水与兴农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国民经济的基础,离开发展农业经济这个根本,把治水作为保证漕运的手段,主从关系显然不当,所以治黄保漕方针有很大的片面性,导致以有利保漕与否为治黄的前提短视行为,没有对黄河完整综合深层次的治理规划。清初学者阎镇珩评述明代治黄保漕方针矛盾关系时指出:“海运既罢而专趋河道,其沉溺漂没之患亦时时有之,大批往来所经沙石坻滞,旱霖更替盈涸不常,倚河流则妨其溃突,恃湖利则病其淤壅。故自成化以后,百数十年漕事艰难,遂与河患相终始。于时非无智略之士,石画之臣或谋筑堤以止泄,或议开道以避险,究之功,未及竣而灾变又作成之也。”[28]他借大禹王治水思想,批评明王朝的治水策略:“大禹之治水,惟顺其自然之性,而无矫拂之为,是以功德炳于千载。”[29]清初学者顾炎武批评治黄保漕方针是“人心欲利之害,甚于洪水”。这些批评是恳切的符合唯物史观的。2、南粮北运问题。明末徐光启主张用漕运之费建设北方粮区,从根本上解决漕运问题。他在《漕河议》中大声疾呼:“漕能使国贫,漕能使水费,漕能使河坏。”这在当时就是对明治黄保漕政策的否定。他主张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旱作改水作,可是这些正确主张未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也就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不可避免地出现“漕弊百出”,不可收拾的程度:黄淮流域风沙侵蚀,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态失调,土壤盐碱化,地力下降,产量极低,绝大多数在百斤上下。南粮北运形势,持续了数百年。作者附注:宿迁市教育局任尔平参与研究。[1]《明太祖实录》卷22;《明史・朱棣传》。[2]参见《明史・太祖纪》卷1;《明太祖实录》卷18。[3]参见《明史・太祖纪》卷16;《明史・食货志》卷77。[4]见《明太祖实录》卷234;《明史・河渠志》卷88。[5]参见《明史・食货志》卷77;《太祖纪》卷2、3。[6]参见《明史・食货志》卷77。[7]参见《明太祖实录》卷215、222、246。[8]见《元史・地理志》卷59。[9]见《明史・地理志》卷40。[10]见《明史・食货志》卷77。[11]见明《漕河图志》附录。[12]转引自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13]见《明史・食货志》卷79。[14]见《明经世文论》卷184。转引《黄河水利史论丛》吴萍文章。参见《明史・王yuè@②传》卷201)。[15]见《明史・宣宗纪》卷9。[16]见《明史・河渠志》卷83。[17]见《明孝宗实录》,转引自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18]见景帝景泰二年祭河神文《行水金鉴》卷19。[19]见民国《沛县志》。[20]见嘉庆《宿迁县志》;康熙《清河县志》。[21]见明恭《治水筌蹄》。[22]见佚名《河工书・与河总嗣山曹公论河启》,转引张含英《明清治河概念》。[23]引自《江苏县邑风物丛书・淮阴》。[24]见民国《泗阳县志》。[25]见光绪《睢宁县志》、民国《泗阳县志》、咸丰《清河县志》、同治《山阳县志》。[26]见睢宁、宿迁、安东县志。[27]见嘉靖《清河县志》。[28]见《六典通考》卷81《委积考》。[29]见《六典通考》卷200《沟洫考》。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火加汗的繁体右@②原字车加兀@③原字王加宣@④原字上日下加升@⑤原字属加斤@⑥原字虫加负@⑦原字虫加版@⑧原字不祥
|
[
"Literature",
"Art",
"Space",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Philosophy",
"Transport",
"Agriculture",
"Computer",
"Sports"
] |
Agriculture
|
国内最大的电教大楼在沈落成新华社沈阳5月28日电(记者孟唤,张非非)国内最大、功能齐全的电化教育大楼在沈阳落成,近日投入使用。据了解,这座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辽宁省电化教育馆,将建立电教教研、电教教材制作、电教教材信息交流、电教人员培训、电教教材储存和电教技术咨询服务维修六个中心。同时,电教大楼将容纳辽宁教育音像出版社和辽宁教育电视台。其中一些中心将实行微机管理,并逐步与国家教委和省内各市联网,形成微机信息网络系统。这座14层大楼还设有可排演大型文艺节目的演播厅和录放室,以及教学、电影、电视制作专门设施。(完)
|
[
"Education",
"Agriculture",
"Mine",
"Literature",
"Energy",
"Philosophy",
"Law",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Economy",
"Space",
"Art",
"Politics",
"History"
] |
Education
|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1999年 第12卷 第5期 Vol.12 No.5 1999废裂化催化剂中镍去除的研究任爱玲,郭 斌,刘庆洲,周保华,栗 毅摘要:本文采用浸取法、硫化氧化法、硫化氯化法工艺进行去除废裂化催化剂中镍的研究。并对各工艺的运行条件、去除效率及可行性等进行了分析比较,为工业化再生利用废裂化催化剂提供了一科学依据。关键词:废催化剂;去除镍;浸取;硫化氧化;硫化氯化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264(1999)05-0014-02Study on Denickeling of Spent Catalyst from RefineryREN Ai-ling,GUO Bin,LIU Qing-zhou,ZHOU Bao-hua,LI Yi(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bei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Abstract:In this paper,such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s immers i ng,vulcanization and oxidization,vulcanization and chlorination are adopted to s tudy the denickeling of spent catalyst from refinery.The working conditions,deni ckeling efficiency and feasibility. of each technological process are investigated,which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egeneration of spent catalyst from refinery.Key words:spent catalyst; denickeling; immersing; vulcaniz ation and oxidiztion; vulcanization and chlorination近年来,催化剂在重油催化裂化工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环境意识和经济意识的增强,人们在研究高效能催化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废裂化催化剂的再生利用,致力于寻求一最佳工艺,延长催化剂使用周期,恢复催化剂活性,减少废催化剂的排放量[1]。各种原料油中对催化剂活性及选择性有影响的金属主要是Ni和V,其次是Fe,我国裂化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原油中Ni含量远远大于V含量,Ni以卟啉的有机金属螯合物形式存在,具有二维封闭结构,这类螯合物在催化裂化条件下分解,金属Ni沉积在催化剂表面,使得催化剂的表面积、孔容、结晶度减少、活性降低,以致报废[2]。所以催化剂表面Ni含量是影响我国重油裂化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本文对采用3种工艺进行废裂化催化剂中Ni的去除研究,并对各去除效果及可行性进行了比较。1 催化剂中Ni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催化剂中Ni含量采用丁二酮肟分光度法和铵盐溶样-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反活性(用微型反应活性测定装置测定的催化剂活性,简称微反活性),采用ASTMD-3907-80微反活性装置进行评价,得出催化剂Ni含量与活性的关系,见1[3]。从图1可看出,Ni含量每增加0.1%,微反活性降低2.41单位。图1 催化剂Ni含量与活性的关系2 废裂化催化剂中Ni的去除工艺目前,国外关于脱除废裂化催化剂上重金属的方法很多[4,5],主要有浸取法、高温硫化或氧化脱金属,高温氯化脱金属等工艺,均有工业化应用装置。我国曾报道过浸取法、硫化―氧化―洗涤脱金属工艺,仍处于实验阶段。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脱金属再生流程是工业化推广应用的关键,考虑我国废催化剂的特点,本文分别采用了浸取法、硫化氧化和硫化氯化工艺进行了去除废催化剂中Ni的研究,各工艺流程及运行条件如下。2.1 浸取法脱Ni浸取法脱Ni流程为(1)焙烧 将催化剂放入控温管式电子炉,加热至700℃-800℃,在此温度下保持1-3 h,然后停止加热。(2)浸取 经焙烧后的催化剂放入带有搅拌装置的反应器中,加入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浸取液,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浸取,使催化剂中的Ni由固相转移至液相。(3)水洗 浸取后的催化剂用去离子水冲洗1-3次,干燥后测定。2.2 硫化氧化脱Ni2.2.1 流程硫化氧化脱Ni流程为(1)硫化 以H2SO4和Na2S在反应器中反应产生的H2S气体,由抽气泵控制一定的流速进入硫化反应床,反应床的温度控制在700℃-800℃,反应时间4 h。(2)氧化 经硫化后的催化剂冷却至370℃恒温,通空气进行氧化,持续30 min后停止通气,冷却至室温。(3)洗涤 用双氧水浸泡洗涤经硫化氧化后的催化剂,再用蒸馏水洗涤、过滤、烘干、测定。2.3 硫化氯化脱Ni2.3.1 流程 硫化氯化脱Ni流程为:流程中通过硫化过程,使催化剂基质上的镍等重金属转化成硫化物浓集于催化剂表面,金属硫化物多难溶于水,经氯化转化为易溶于水的氯化镍,经洗涤可除去Ni。(1)硫化 炼油厂生产工艺中产生大量高浓度的H2S尾气。为以废制废,本硫化过程选在炼油厂现场,自尾气塔引出小部分H2S尾气通入硫化反应床,控制反应床温度700℃-800℃, 接触反应时间1-2 h。(2)氯化 硫化冷却后的催化剂以一定的固液比加入到高氯酸溶液中,在80℃-100℃下搅拌,浸泡2 h。(3)洗涤 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过滤烘干测定。3 实验结果分析上述三种流程的实验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表1 各种工艺下Ni去除效率比较除Ni方法工艺条件处理后Ni含量(%)脱Ni率(%)浸取法浸取液浓度(mol/L)体积比(固/液)温度℃时间hH2C2O4+KMnO40.37∶180-10020.445643.1H2C2O4+KMnO40.57∶180-10020.431145.1H2C2O4+KMnO40.87∶180-10020.415747.1H2C2O4+KMnO41.07∶180-10020.400349.2乳酸+CaCl2乳酸 0.5CaCl2 0.17∶160-7010.469340.2NH4NO30.37∶180-10010.510635.0NH4NO30.57∶180-10010.482138.6NH4NO31.07∶180-1000.50.453242.3NH4NO31.57∶180-1000.50.391850.1HClO433%7∶170-8020.354154.9HClO450%7∶170-8020.323358.8HClO4100%7∶170-8020.261766.7硫化氧化法温度T=732℃通H2S气4h,冷却到370℃通空气氧化30min,再用双氧水洗涤过滤。0.312-0.316761.1-60.6硫化氯化法温度T=732℃通H2S气2 h,冷却到80-100℃,用HClO4浸取1 h,蒸馏水洗涤三遍。0.218872.1温度T=732℃通H2S气2 h,冷却到80-100℃,用HClO4浸取1.5 h,蒸馏水洗涤三遍。0.201774.3温度T=732℃通H2S气2 h,冷却到80-100℃,用HClO4浸取2 h,蒸馏水洗涤三遍。0.155580.2*H2S尾气为炼油厂生产工艺中产生的高浓度H2S尾气。由表1结果可看出,浸取法脱镍效率在35%-66.7%,最好的浸取液为HClO4(固液比7∶1,浓度为100%,反应时间2 h,温度70℃-80℃);硫化氧化法脱镍效率为60.55%-61.08%;硫化氯化法采用炼油厂工艺中产生的高浓度H2S尾气进行硫化,而后用HClO4浸泡,脱镍效率在72.14%-80.21%。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炼油厂内利用工艺中产生的较高浓度H2S气体对废催化剂进行硫化氯化脱镍可使催化剂活性恢复80%以上,完全可以返回生产系统应用,这样既可以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节约了催化剂的用量,又解决了炼油厂H2S气体的污染。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4 结论(1)浸取法、硫化氧化法、硫化氯化法均可做为废催化剂脱镍再生的可行工艺,其脱镍效率分别可达:浸取法66.7%、硫化氧化法61.8%、硫化氯化法80.2%。(2)三者方法比较,在炼油厂内利用工艺中产生的较高浓度H2S气体对废催化剂进行硫化氯化脱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较易推广应用。(3)为使催化剂再生技术得到工业化应用,建议各主管部门与科研院所配合进行中型扩大实验。作者简介:任爱玲 女,36岁,副教授,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主研人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四项。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 050018参考文献[1] 吴国志,陈香生.重金属催化裂化催化剂化学法脱金属.石油化工,1992;21(10):700-707[2] 刘昭铁,周敬来,张碧江.催化剂失活原因探讨.天然气化工,1993;18(6):30-32[3] 郭斌,任爱玲,董文更.炼油厂废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再生技术.化工环保,1998;18(2):100-103[4] USA Pat.US5192724.Reactivation of spent cracting catalysts.FV Chin min….1993;3:6-9[5] 王全荣.国外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发展近况和对国内的工作建议.石油炼制,1990;8:34-37
|
[
"Philosophy",
"Art",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Law",
"Communication",
"Mine",
"Medical",
"Politics",
"Energy",
"Space",
"Literature"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2-571 【原文出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重庆 【原刊期号】199602 【原刊页号】22-27 【分 类 号】G1 【分 类 名】教育学 【 作 者 】钟杨 【复印期号】199607 【 标 题 】周恩来同志论教育 【 正 文 】 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创立和建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分析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包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的改造和新的人民教育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方面,也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研究和总结周恩来同志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建国后的教育思想,对于目前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对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如何使教育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无疑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周恩来同志作为新中国的首任总理,历来都比较注重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在建国初期,在50年代末,在60年代,他都针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此作了论述。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局面,旧中国的教育已不符合新中国发展的需要。那么新中国的教育将向何处去呢?周恩来同志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新中国的教育与旧中国的教育根本不同,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新政治、新经济,必须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必须适应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这就初步规定了我国建国初期教育发展的方向。1950年,周恩来同志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对我国建国初期教育的性质、方向作了专门的阐述,他说:“我们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同整个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是一致的,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2]“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3]首先,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因此,人民应该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4],“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有利于人民的”,并且“首先就要向工农开门”[5]。其次,他认为,科学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知识,是客观真理,它一经产生出来,就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因此,“我们的教育是科学的,要有科学的内容”[6],“我们应该以科学理论作为教育的内容。”[7]再次,他认为,普遍真理是各个民族都适用的,但在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华民族有自己的传统习惯,这些传统习惯总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教育应注意各兄弟民族的特点和形式,只有“具有民族形式的教育,才易于被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热爱。教育如果不注意民族的特点和形式,就行不通。”[8]到了50年代末,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都需要作相应的调整。政治上,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经济上,要求工农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大批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加入劳动者的队伍。面对这种形势,周恩来同志以政治家、教育家的胆略和气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我们过去的教育方针是不够明确的,“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身体健康的劳动者。”[9]1963年,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的报告中,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针,即毛泽东同志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和1958年党中央规定的教育方针作了具体的说明。他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10]二、必须注重多种渠道办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迅速发展的要求。然而,当时的国情还不具备大力发展普通教育的条件,国家财政也不具备大规模兴办正规学校的实力。那么,如何才能满足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劳动人民急需提高文化素质的要求呢?周恩来同志针对当时的国情,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办学主张。比如,周恩来同志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的基础,它承担着培育新后代,养成新中国健全公民的艰巨任务,因而在1953年的《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中,他说:“从当前教育建设的可能条件与人民群众文化要求的实际情况出发,今后几年内小学教育应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11],怎样发展呢?按周恩来同志的意见,应注意多渠道办学。首先,由于国家逐步工业化,城市人口增加较快,过去城市小学的增加与乡村小学的增加,比例不太协调,因此,“在工矿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公立小学应作适当发展。”[12]在师资、校舍等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各地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积极采取各种办法,如调整班级,充实学额,采用二部制,开办夜校,协助工矿企业、机关和团体办学,协助办好私立学校,允许群众和工商业家继续兴办学校。”[13]其次,周恩来同志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学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为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来办小学教育,如果要求全国小学整齐划一,那是做不到的。今后应首先着重办好城市小学、工矿区小学、乡村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14]在农村,除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如半日班、早学、夜校之类。”[15]为解决农民子女入学的问题,还可根据需要与自愿的原则,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充分发挥群众自己办学的积极性。再次,周恩来同志认为,对于农村小学已入学的超龄生,“不仅应让他们继续留校学习,而且还应积极地把他们教好,决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轻率态度,把他们挤出校外。为了更好地组织超龄生学习,在超龄生多而又有适当师资条件的地方,可在小学内为他们办速成班,或为他们单独办速成小学。”[16]又如,1952年3月31日,周恩来同志在《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表明了他关心和重视中等技术教育的思想。依据当时的国情,他提醒人们:“我们的国家正在积极地准备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大量地训练与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17]原因在于,根据对形势发展的估计,五、六年之内,全国经济建设大约需要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50万,而当时的中等技术学校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为此,周恩来同志提出要“整顿与发展中等技术教育,以解决国家建设所迫切需要的中级和初级技术干部的问题。”[18]要求“必须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业务部门以及各主要工矿企业和农场,在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的指导协助和统一计划下,大家动手分工合作来共同进行。”[19]怎样具体进行呢?针对当时的实际,周恩来同志认为,应“采取革命的办法。除整顿和发展正规的技术学校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举办各种速成性质的技术训练班,或在各工矿企业和农场中以及各技术学校中附设各种业余性质的技术补习班或训练班,务使正规的、速成的、业余的各种技术学校或训练班得到适当的配合发展。”[20]对于各类私立中等技术学校和私立技术补习学校,周恩来同志认为,对培养技术人才能起一定的作用,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有关业务部门应鼓励此类学校的设置,并加强领导,使其有效地为国家建设服务。”[21]再如,1963年10月18日,周恩来同志在对国家计委、教育部、劳动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负责同志的讲话中,还谈到了多渠道兴办职业教育的问题。他认为,按当时的情形看,全国大中城市出生的人,大约每年有180万以上的人等待安置就业。农村出生的人,除每年少数人可以进城就业和升大学外,绝大部分要留在农村就业。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光有普通中小学教育而没有职业教育是不行的。”[22]再就是当时大中城市不能升初中的高小毕业生,每年大约有110万人,如果安排他们就业,年龄还太小,且不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同志强调:“必须努力办好职业教育。”[23]如何办好呢?周恩来同志提出了如下设想:今后“大中城市要逐年发展一批职业学校,将来小城镇也要办一些职业学校。职业学校不可能过多地依靠初中改办,要发动工交财贸系统的厂矿、企业单位和农场、林场办,国家也要直接办一些,还可以要求军队办一点。现有中学也可以增设一些职业班。”[24]三、成人教育应在学制中占有一定地位成人教育,按周恩来同志的意思,应该“包括工农的教育,失业人员的教育,老知识分子的教育,老干部的再教育。”而且应该“在我们的学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25]应该注重。注重成人教育,首先是要注重工农教育和工农干部教育。为什么呢?周恩来同志作了如下说明:注重工农教育和工农干部教育,原因在于“劳动人民在旧中国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少数人即使读了几年书,知识也很少,无法适应今天的建设工作。我们的政权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应该吸收广大劳动人民参加国家建设,这就需要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条件。”[26]工农干部“长期参加革命斗争,尽管对战争,对革命工作很熟悉,可是一旦转到建设方面来,也产生知识不够的困难,特别是缺乏新的技术管理知识,也需要再教育。”[27]加之“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不论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在巩固政权方面,我们都需要人才。”[28]因此,周恩来同志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吸收不同程度的工农干部给以适当时间的文化教育,尽可能地使全国工农干部的文化程度能在若干年内提高到相当于中学的水平。”[29]同时他还提出了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修业年限、课程、招生条件和学生待遇的设想:(1)工农速成中学的修业年限暂定为三年,必要时可延长,其课程相当于普通中学的基本课程,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修业年限暂定为二年,必要时可延长,其课程相当于完全小学的基本课程。(2)两种学校的学生应由各机关、工厂、学校有计划地抽调或选送。工农速成中学的入学条件为:参加革命工作三年以上的工农干部,或有三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具有相当于高级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年龄在18至35岁且身体健康者;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入学条件为:参加革命工作三年以上的工农干部,年龄18岁以上者。(3)这两种学校都应配备优秀的教职员担任教学和教务,并供给必要的设备。(4)对离职学习的学生,在学期间,原有军龄、工龄继续计算。供给制干部入学后,享受原政治、物质待遇,工资制干部按其相当等级享受供给制待遇,工人按一般供给制待遇。注重成人教育,还应注意对知识分子的教育。为什么呢?周恩来同志认为,由于新中国建立的时间不长,“一些老知识分子对新鲜事物,对新的政治制度还不适应”[30],有些人甚至表现出: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之间敌我不分;不满意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留恋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拒绝学习马列主义甚至诋毁马列主义;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轻视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不愿意同工人农民和工农干部接近……。因此,他们“需要学习、改造”[31]。对于这些知识分子,如何对他们进行改造呢?周恩来同志认为,这种改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经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比如让他们参观社会主义建设等;二是经过他们自己主业务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三是经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如按照自愿并联系业务的原则,争取自学、夜大学、函授学校、科学讨论会等,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四、教师的质量是办好教育的关键教育的发达与否是国家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而教师的质量如何却是教育是否发达的关键。周恩来同志在重视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心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1953年12月11日,他在《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中,专门论述了小学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他说:“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是办好小学教育的决定因素。”[32]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周恩来同志要求:“今后必须有领导地、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与业务水平。凡具有初级师学校(以下简称初师)毕业程度以上的教师,应着重学习政治与业务,凡不到初师毕业程度的教师,主要补习初师的课业,提高到初师毕业的水平。”[33]按周恩来同志的意见,组织这类教师补习初师课业的主要方式有三:一是抽调有高小程度的教师到初师学习;二是办师资轮训班,吸收有初级中学一、二年级程度的教师予以一至二年的训练;三是设立教师业余进修学校及函授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在职学习。除在职教师进修以外,周恩来同志认为,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小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这就需要加强新师资的培养,要多举办中等师范学校,但须注意,“师范学校不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要在县里多办一些……便于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缺乏的问题。”[34]同年,周恩来同志在《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中,对中等教育乃至对高等师范教育本身的师资培养问题也作了详细的阐述。首先,他论证了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说:“高等师范教育是办好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关键,而办好和发展中等教育又与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和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等师范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影响新中国青年一代的培养,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也就影响国家培养建设干部的计划和国家建设计划的完成。”[35]因此,发展和提高高等师范教育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当前教育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36]其次,他对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认为今后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主要是扩充现有学校,然后才是有准备地建立新校。“为了求得中等学校师资供求的平衡,除按照现行高等师范学校学制,继续办理四年制本科、二年制专修科和两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外,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原则下,还必须着重采取多种临时过渡的办法,如本科生提前一年毕业,选拔一部分专修科毕业生充任高级中等学校教师,选调初中教师、小学教师予以短期训练培养成为高中和初中教师等等。”[37]综合大学、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等均应承担一部分培养有关中等学校师资的任务。另外,他强调,要提高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各高等师范学校应“抓紧教学改革这一中心环节,……逐步地将旧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38]同时他还认为,要提高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高等师范学校本身的师资培养和质量提高也必须跟上。为此,他要求“凡有条件的高等师范学校,都应有计划地大力培养新师资。……制定培养研究生和助教的具体计划。”[39]综合大学、其它高等院校以及科学研究机关,也应负责一部分为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师资的任务。五、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才应该全面发展周恩来同志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不仅随时从宏观的角度关心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人才自身的发展也相当关注。1963年7月22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作的报告中,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详尽地阐述。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才应该是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德育方面,周恩来同志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四个基本观点:第一,要具有阶级观点。他认为,“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了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和阶级斗争就是客观存在,就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40]因此,“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就要回答站在哪个阶级方面、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41]他要求,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尤其是青年,应该站稳无产阶级的立场,抵制剥削阶级的影响,坚决地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第二,要具有劳动观点。他告诫青年说:“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不劳动者不得食。”[42]并批评了一些青年轻视生产劳动的思想观念。他认为,只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精神产品才能转化为物质产品;相反,物质产品经过人们观察、思考、研究,才又可以构成新的设计,创造出新的物质产品。因此,他号召青年要参加生产劳动,要树立劳动观点和培养劳动习惯。这样才能“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结合起来,逐步消除差别,走向共产主义。”[43]第三,要具有革命观点。周恩来同志认为,新兴的阶级发挥主观能动性,推翻反动的阶级,就是革命。广义一点,个人的改造也可以说是一种革命。因此,他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有革命观点。对于青年来说,进入社会以后,会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而要学会思考,要会验证过去的想法。对原有的错误想法,要勇于纠正,要勇于不断地改造自己。第四,要具有集体观点。周恩来同志认为,“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是从无产阶级的劳动和斗争中产生出来的。”“是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相对立的。”[44]“集体主义的要求是集体利益第一,集体利益照顾个人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第一。”[45]他说:在集体主义的原则下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时,“应该是先公后私,总是要把公摆在前头,个人摆在后头,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46]这样才算得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在智育方面,周恩来同志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在实际斗争中学习。至于学习的内容,他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要学好中国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本身就是学习的工具,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2)要学好哲学。哲学可以帮助“解决我们的世界观问题、思想方法问题。”[47](3)要学习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历史等,这些知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4)要学习生产知识。他说:“我们的教科书、讲义和课堂教学,除工科学校外,小学、初中、高中都缺乏生产知识”[48],不利于学生进入社会从事生产劳动。因此,“高小、初中和高中要增加生产学科,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学会一门生产本事”[49],即便是不能升学,也可以使他们进入社会就能够参加生产劳动。(5)要学习自然科学,进行科学实验。他认为,只有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只有加强科学研究,才能突破科学技术尖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50](6)要学习革命文艺,如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周恩来同志认为,“不能仅仅当作一种文化娱乐来看待,因为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培养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道德。文艺修养和一个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是很有关系的。”[51]在体育方面,周恩来同志认为:“身体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好就不能担负繁重的任务。”[52]因此,他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身体,锻炼身体。”[53]怎样才能有个健康的身体呢?他认为,最重要的是锻炼。这种锻炼“不只是体育锻炼,还要艰苦地生活,艰苦地工作,在艰苦中锻炼体质。人的体质是越锻炼越好,不是越锻炼越差。”[54]生产劳动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不仅如此,周恩来同志还认为,锻炼身体应该同锻炼意志结合起来。他说:“有了坚强的革命意志,满怀的革命热情,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就会精神振奋,身体也会更加健康。”[55]他鼓励青年说:“我们青年要有朝气,要有旺盛的斗志,要有顽强的工作精神、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的身体锻炼得更健康。”[56]综上所述,本文从五个方面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建国后的教育思想。虽未尽全面,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教育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其间重视教育的发展方向,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多渠道办学;重视师资培养等是最为突出的特点。总之,周恩来的教育思想富于时代性,富于开拓精神,充分反映了他所处时代政治经济的要求,也为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注:[1][9] 《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151,155页。[2][3][4][5][6][7][8] 同上,第5―7页。[10][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4][55][56] 同上,第206―221页。[11][12][13][14][15][16][32][33] 同上,第84―91页。[17][18][19][20][21] 同上,第66―70页。[22][23][24] 同上,第223―227页。[25][26][27][28][30][31] 同上,第34―37页。[29] 同上,第23页。[34] 同上,第33页。[35][36][37][38][39] 同上,第92―95页。[52][53] 同上,第81―82页。责任编辑 曹莉
|
[
"Energy",
"Computer",
"Enviornment",
"History",
"Electronics",
"Economy",
"Sports",
"Communication",
"Transport",
"Art",
"Military",
"Politics",
"Medical",
"Education",
"Literature"
] |
Sports
|
【 文献号 】2-4196 【原文出处】声屏世界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44~46 【分 类 号】J8 【分 类 名】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802 【 标 题 】艺坛新枝 荧屏繁花 ――电视喜剧小品艺术风格谈【 作 者 】张渝生 【 正 文 】 近年来喜剧小品一直活跃在荧屏上。其中,电视喜剧小品(如天津电视台摄制的《哈哈集》中的许多作品)是用纯粹的电视手法拍摄的,可说是电视艺术的正宗产品。实际上,就是那些看起来保持了一种舞台演出环境的喜剧小品,无论从题材选择、结构方法、表演风格还是从传播方式上来看也同样是电视文化的产物。可以说,喜剧小品的生存绝对离不开电视,当然,它也以自己迷人的艺术风采为当今中国电视增添了几分魅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喜剧小品以逐渐成熟而又多样的艺术风格确立了自己的荧屏地位,赢得了观众的心。一和早就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美术小品、音乐小品、散文小品等相比,作为一种独立艺术表演形式的喜剧小品显然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迟到者。几乎是从有戏剧教育以来,戏剧小品一直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活跃在课堂上、校园里,是根据指定的具体情境由“学生自己创造他感到合意地行动逻辑,并用自己的言语去表现它”的一种表演技巧的训练方式。就是这种小品,在它第一次以喜剧形式对校园进行突围时,选择的方向就是电视艺术。1964年,王扶林、俞炜两位导演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地把一台由十几个喜剧小品组成的《笑的晚会》搬上了十分年轻的中央电视台(原北京电视台),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不过,这台晚会生不逢时,播出之后就成了绝响。这不奇怪,无论是当时的政治气氛,还是当时社会的审美时尚都不会允许这一艺术品种的存在。在《新局长到来之前》《五朵金花》等种种讽刺的、歌颂的喜剧都不允许存在的情况下,刚走出校门的喜剧小品也遭到当头棒喝,从此消声匿迹。当然,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电视艺术既不可能得到允许,也没有能力条件来为喜剧小品推波助澜。喜剧小品真正走出校园,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在80年代。令人庆幸的是,如果说它第一次出现时道路上荆棘丛生使之步履蹒跚的话,那末这一次它不仅迈上了宽阔的大道(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登上了飞驰的列车――电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70年代还是希罕物的电视迅速普及,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电视拥有量已达2 亿多台,观众达8亿多,中国已跻身于世界电视大国的行列。 为了适应电视事业的发展,适应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需要,电视文艺也迎来了自己的大发展。各种文艺栏目如雨后春笋,各种文艺形式竞相亮相。此时的电视艺术界,过去动辄得咎的恐惧已经变为充满创造力的畅笑。喜剧小品就在这个时候如一粒饱满的种子跌进肥沃的土壤,迅速地生根、发芽、开花了。我们记忆中最早的也印象最深的喜剧小品大概是王景愚的《吃鸡》了。它出现在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通过电视这一覆盖而极广的传播媒介,王景愚让亿万人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而喜剧小品《吃鸡》也让亿万观众知道了喜剧演员王景愚。有意思的是,这个小品正是六四年《笑的晚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出现可说是喜剧小品最初尝试的继续,也是喜剧小品正式诞生的开始。和它同时出现在电视晚会上的喜剧小品还有严顺开等人演出的《虎妞、阿Q 逛厂甸》、游本昌等人演出的《洗澡》、岳红等人演出的《卖花生》等,这些作品一和观众见面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可以说,喜剧小品是在宽松的气氛中和观众热烈的掌声中重返荧屏的。在其后几届春节电视晚会上,陈佩斯、朱时茂演出了他们的系列喜剧小品《拍电影》《烤羊肉串》《主角与配角》等等,其他一些小品也各显风采,如《送礼》《产房门前》《孙二娘开店》《芙蓉树下》等等。虽然这些作品还有些幼稚、单纯甚至粗糙,有些还带有明显的教学小品的痕迹,但还是得到了观众非常热情的认同和欢迎。80年代中期,喜剧小品的创作、演出渐成高潮。86年,天津、西安已分别开展喜剧小品电视大赛,批量推出作品;87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全国戏剧小品电视大赛推出了16个获奖作品。其后,演出频繁,大赛迭起,佳作云涌。各种电视晚会、栏目都有喜剧小品加盟。在万众瞩目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喜剧小品很快就从尝试性演出变成了重头戏,发展到后来甚至威胁到了它的喜剧前辈相声的地位。93年晚会小品与相声的比例已成2:1,94年晚会竟然出现小品7个,而相声仅占两席的现象。各省、市电视台的各种晚会和文艺栏目也推出了大量的喜剧小品。在这个数量极大的创作热潮中,一大批作品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受到观众和专家的热烈欢迎,如《芙蓉树下》《烤羊肉串》《主角与配角》《产房门前》《超生游击队》《大米红高梁》《拜年》《英雄母亲的一天》《牛大叔提干》《打扑克》《我想有个家》《相亲》《张三其人》《如此包装》《有事儿您说话》《捡钱包》等。其中许多作品的人物、语言、细节常常成为观众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艺术作品能使亿万人痴迷到如此地步的现象确实不多见。喜剧小品似乎并未经过多少酝酿、铺垫,就以很快的速度迎来了自己的繁荣,成了电视文艺一座引人注目的“飞来峰”。二十多年来喜剧小品艺术风格变化之迅速,其丰富性与多样化也令人瞠目,真正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喜剧小品中出现得最早又最多的可能是喜闹剧风格的作品,一段时间里它几乎可说是喜剧小品的主体。这种喜剧小品以滑稽为主要特点,人物性格反差强烈,情节动作极度夸张,语言也特别辛辣刺激,造成十分浓烈的喜剧效果。陈佩斯、朱时茂的作品是这种风格的一种代表性作品。他们看重的是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既没有什么正面说教,也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是整个作品总是充满机智的喜剧性,让你忍俊不禁,开怀一笑。这两个演员形象反差大,一俊一丑,一智一愚,可是在种种出人意料的错位之中,丑笨的常常战胜聪俊的,巨大的反差和错位制造了数不清的笑料。《吃面条》《拍电影》《烤羊肉串》《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职业拳王卫冕战》等等莫不如此。当然,大量喜闹剧风格的作品是溶进了社会性内容的,其中不少作品具有尖锐的思想锋芒。较早出现在87年全国电视小品赛上的《照相》,说的是一位穿着严谨、面容严肃的干部要求照一张面带笑容的相片。一个比一个高明的摄影师用一个比一个更绝的招数都无法使他露出一丝微笑。最后,一位智者得知他是处长,灵机一动,恭维他说:“您可以当局长”,顿时,他笑了,笑得特别灿烂,充满了喜剧性,也充满了尖锐的讽刺性。其后的《大米红高梁》《超生游击队》《打扑克》《牛大叔提干》等等,无不焦点对准了当时社会的热门话题。由于摸准了脉搏,搔到了痒处,剧中的包袱一抖一个响,观众反映极其热烈。当《如此包装》的经理在老太太“麻辣鸡丝”的嘲讽下如泄了气的皮球时,当《牛大叔提干》中的牛大叔从桌上的大菜中扯出一串甲鱼蛋并愤然说“我上这儿来学会扯蛋了”时,观众在轰然大笑声中无不感到痛快、解气。他们在笑声中渲泄了情绪,提高了认识,并寄予改善的希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社会批判性很强的喜闹剧风格的作品成了喜剧小品的主流。与此同时,一批轻喜剧风格的喜剧小品也在荧屏上崭露头角。这类作品以幽默风趣为特点,其喜剧性来自喜剧性格的刻划,喜剧性细节的展示以及喜剧语言的应用。在全国大赛中获一等奖的《芙蓉树下》就是这样一个作品。它描写一个农村青年参军,女友前来送行。男的老实腼腆,女的泼辣多情。芙蓉树下,姑娘不断对男友撒娇,一会儿要他回忆当年定情的场面,一会儿要他带上她亲自做的红肚兜,一会儿要他象外国电影中那样亲吻,依依不舍,情意绵绵,难题不断,笑料迭出。引人发笑的动作、语言都有人物性格、感情的内在依据。观众们在笑声中情不自禁地会联想起青春、爱情等美好的事物。94年春节联欢晚会潘长江和黄晓娟演出的《桥》以及其后出现的《过河》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轻松、优美而又带几分抒情的作品对于丰富喜剧小品的风格起了很突出的作用。当一些人认为喜剧小品只能插科打诨、嘻笑逗闹,既无法表现较深的内容也无法形成较多样风格的时候,一批悲喜剧风格的喜剧小品出现了。这类作品的内容情节稍稍复杂一些,是喜剧,但又融进了悲剧因素,能常常伸进人们的感情世界,心灵世界,以一种浓浓的抒情味在热烈与闹腾当中表现人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美好的追求。这类作品有人物性格,有感情内涵,也有充满生活底蕴的细节。在一阵一阵的笑之中或之后,人们会联想,会感动,会鼻酸耳热。《拜年》是黄宏、宋丹丹演出的一个抗洪救灾题材的小品。当他们互相炫耀地从外到里一件件脱下五颜六色来自天南地北的衣裳时,观众们忍不住开怀大笑。但是,他们饱含感激之情双膝跪地喊出“向全国父老乡亲们拜年”时,观众们又不禁被震撼得潸然泪下。美好的民族情感、人类情感在这里如泉奔涌。赵本山、黄晓娟演出的《我想有个家》把喜剧性揉合在两个平凡而善良的小人物追求美好感情生活的热望中。在观众们充满同情、赞赏的笑声里,两颗心靠近了。最后,伴着“我想有个家”的歌声,观众们用欢畅的笑声给这一对有情人祝福。这一类风格作品中有一部分人物的性格比较多面,他们常常是被讽刺讪笑的对象,但又常常有令人同情、令人深思的一面。主题立意较为深厚,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象郭达、蔡明演出的《父亲》就是这样。为了怕影响自己的公众形象,红歌星不敢与从故乡农村赶来的父亲相认,腾挪躲闪,胡吹海吹,漏洞百出,引得观众一阵阵哄笑。在这里,红歌星的所作所为当然是被揭露和嘲讽的对象。但是,当老父亲发现自己的突然到来可能损害女儿,因此不惜自称“老乡”,甚至不顾屈辱地哀求众人善待女儿时,红歌星良知苏醒,亲情如潮,一声裂帛般的呼唤“爹――”以及随后的倾诉,使整个气氛陡转。此时,刚才还令人嫌厌的人物又令人充满了同情。大团圆的结局,维持了这个喜剧小品的风格的统一性、完整性,而其中的悲剧因素又强化了作品的感人力量和批判力度。这种悲喜剧风格的作品以情动人,以情取胜,把喜剧小品从纯粹娱乐性、讽刺性的范围里拉出来了,拉进了无限广阔又无限丰富的百姓生活。喜剧小品与亿万人的喜怒哀乐联系在一起,有了最深厚的生活基础、感情积淀,也有了最广阔的生存空间。到90年代前后,一种颇具哲理风格的喜剧小品又出现在荧屏上。这些作品的笔触开始探索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以一种喜剧的外化方式充分展示人的内宇宙,应该说这是喜剧小品内容和风格上的一大突破。这些作品在让观众笑过之后,留下的是联系自身生存状态或文化环境的思考。87年中央台喜剧小品大赛中就曾出现过一个小品,曰《无题》,写一个人在公园长椅上睡觉,不断受到干扰,一会儿是赶车的人问时间,一会儿是约会的人对手表,他干脆写个字条“我不知道时间”,结果一位好心人特意叫醒他,告诉他现在是什么时间。有人说这是对懒汉的批判。我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我放不开的是这个“无题”,其中似乎包含着更深的寓意,有一种烦恼,一种寂寞,一种无奈。这个小品的寓意应该更深、更有意味,或者说的是人们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哪怕是在极短暂的时间里。92年春节晚会大受欢迎的《张三其人》就更有代表性了。好人张三,忠厚善良,既无害人之意,亦无防人之心,谁知种种巧合总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误解,陷入尴尬。这种躲不开、摆不脱的尴尬引得观众大笑不止,同时也使观众联想到自己的遭际,自己的生活,联想到“命运”。这是一种生存的烦恼,生存的尴尬。一个不到20分钟的小品能浓缩如此深沉的人生感悟,着实令人震动,说它是一个哲理小品似不为过。再如96年春节晚会,北京、上海、西安三台联放的小品《捡钱包》也有很深的文化意蕴。这三个同题小品千万不能分开来演,只有连在一起,对比着看,它的喜剧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在这三个小品里,情节简单到可以忽略,都是捡钱包,但你看到的早已不是这相同的故事,而是大不相同的文化。观众们笑,已不光是因为剧中人物的喜剧语言和动作。更主要的喜剧因素来自于三个小品所反映的三种文化、习俗、性格的巨大反差。这种风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哲理意蕴和文化意蕴为喜剧小品的创作开了新生面,使喜剧小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
[
"Mine",
"Education",
"Art",
"Transport",
"Law",
"Agriculture"
] |
Art
|
【 文献号 】1-447 【原文出处】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199502 【原刊页号】1-7 【分 类 号】G1 【分 类 名】教育学 【 作 者 】程斯辉 【复印期号】199510 【 标 题 】蔡元培与近代教育领域的反腐倡廉 【 正 文 】 蔡元培的一生经历了清末地主阶级、袁世凯及北洋军阀、蒋介石买办集团等不同政权统治时期,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腐败的年代。面对内忧外患,蔡元培痛心疾首,期望通过兴学育才、发展教育来挽救民族危亡,改变社会面貌,振兴中国。但社会腐败的蔓延严重腐蚀着教育,阻碍着教育的发展,为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蔡元培对腐败与社会不正之风危害教育的事实进行了深刻揭露。一(一) 社会腐败摧残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近代兴学本就经济基础浅薄,政治、实业界的腐败更使其支离破碎。有限的教育经费预算、拨款不能兑现,相反被挪作他用,以至许多学校“苟延残喘”,建筑无费、购书无费、置备仪器及校务行政无费。以蔡元培担任校长的北京大学为例:“因经费不足,每年只招三百人,而与考者每多至千余人,势不能全数收纳”[1],满足不了人们求学读书之愿。1922年4月,北洋政府拖欠教师薪水数月,蔡元培与北京其它国立学校的校长向政府数次交涉不果,在争取不到薪水的情况下,蔡元培只能发起组织北大教职员成立互助维持会来维持教职员的最低生活。是什么原因导致教育的经济基础崩溃呢?在蔡元培看来:一是“中国歹人耗费国家金钱,好事反无力举办”[2]。二是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如“各城镇村落,每年皆有灯节演剧及岁时迎神赛会之举,举国若狂,糜‘费甚巨’,且往往因此生事。”对这种陋习糜费,蔡元培认为不如定一限制,使其缴费若干,以供学费。三是政治腐败所致。蔡元培指出:北京自袁世凯政府时代,收买议员,运动帝制,“攫全国之公款,用之如泥沙,无所顾惜,一方面驱于侥xìng@①之心,一方面且用于钻营之术”[3],其结果是“祸变纷争,浸至亡国。”四是实业界奢侈之习的影响。近代工商等实业的发展本可以给教育以一定的经济资助,但实业界之相当部分是骄奢淫逸,贪图享受,挥金如土。“外国有钱的人,常常捐了学额的基金,把利息帮助没钱的学生”[4],在我们国内,虽有人捐款助学,但热心的实业界人士却不多。(二) 社会腐败侵蚀了教育发展的“精神支柱”,败坏了教风、学风。在蔡元培所处的时代里,由于社会腐败与不正之风的蔓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受到影响,甚至习染。这主要表现在:(1)与腐败和不正之风同流。如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北大的腐败状况就非常严重,师生员工投机钻营“委身学校,而萦情部院”,学生“营营于文官考试,律师资格”,在学校以外“竟为不正当的消遣”,甚至去嫖、去赌。(2)教风、学风不正,师生关系不良。就教员而言,往往只是在讲堂上照讲义演述一遍,便算尽责。学生呢?则“领了讲义,就算得了学问,不要笔述,也不要备参考书,不要做实验的功夫。”[5]师生关系的败坏,在考试时表现最为突出,“学生就先期要求教员告知他要出的题目,至少要求表示一个出题目的范围;教员为避免学生的怀恨与顾全自身的体面起见,往往把题目或范围告知他们了”[6],如此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则借此活动于社会,“全不打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和人类、社会有何关系。”[7](三) 社会腐败严重污染了教育行政机关,使教育行政管理充满腐败官僚习气。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教育部,蔡元培有这样的评价:“顾十余年来,教育部处于北京腐败空气之中,受其他各部之薰染,长部者又时有不知学术教育为何物,而专鹜营私植党之人,声应气求,积渐腐化,遂使教育部名词与腐败官僚亦为密切之联想。”[8]蔡元培还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切身经历和体会对教育部的官僚风习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便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那里用呈,那里用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公牍。要是稍微破点例,就要呈请教育部,候他批准。什么大学之理科叫做本科的问题,文理合办的问题,选科制的问题,甚至小到法科暂省学长的问题,附设中学的问题,都要经那拘文牵义的部员来斟酌,甚而部里还常常派了什么一知半解的部员来视察,他报告了,还要发几个训令来训饬几句。”[9]可见当时的教育部不仅不能对全国的教育与学术进行有效的指导、管理,相反还束缚着教育改革者的手脚,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四) 社会腐败严重弱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损害着人才的培养。蔡元培指出:“侈糜之俗尚,恶薄之行为,鄙背之书报,触目皆是,教育之力不足以敌之。故大城市中青年之堕落者与年俱增。”[10]社会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对教育的这种负作用,使蔡元培苦痛,还曾动摇过他对教育的信念,使他怀疑教育的作用。他讲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见到的情形是一天一天的堕落,“这种恶浊的空气,一天一天的浓厚起来,我实在不能再受了。我们的责任在指导青年,在这种恶浊空气里面,要替这几千青年保险,叫他们不致受外界的传染,我自忖实在没有这种能力。所以早早想脱离关系,让别人能力较大的人来担任这个保险的任务。”[11]当然,蔡元培是一位矢志不渝的教育救国论者,由于腐败习气的恶浊,使他利用教育培养人才,改造社会的决心动摇,但这是非常短暂的。实际上,为了避免、减少社会腐败与不正之风对教育的摧残,蔡元培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充分发挥教育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于教育领域积极倡导反腐倡廉。二蔡元培担任过中学校长、普通教师,出任过教育总长、大学校长等职,对社会腐败与不正之风危害教育有过深刻感受。在他的心目中,教育在社会腐败与不正之风面前不能任其侵害,无所作为,而应该利用教育的力量,奋起抵制与反对社会的腐败与不正之风。在此,蔡元培特别注重“完全人格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完全人格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促进个性与群性协调发展的教育,是促进身心两方面平衡发展的教育。认为只有提倡与推行完全人格教育,才能改变过去封建时代教育完全依君主政治转移带来的种种弊端。他讲:“从教育着手,去改造社会,改造之点,繁不胜举,但简单说来,可以归到两句话,‘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社会的各分子都具有健全人格,此外复有何求?”[12]究竟怎样利用教育的力量来抵制、反对社会的腐败与不正之风呢,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一) 要积极运用道德教育的力量开展反腐倡廉近现代社会腐败的蔓延,从根本上讲是社会腐朽、落后的政治制度所致。但也必须承认社会道德堕落、沦丧,人们“私德”不修,缺乏善良、正直的品质以抵制、反对腐败与不正之风,也是造成腐败现象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蔡元培对于学生特别提出了以下道德品质与良好习惯的培养。1.诚实。即诚实不欺,不但不欺人,亦要不被人所欺,“真是真非,丝毫不能移易。”[13]2.勤勉。即要养成勤劳的习惯。蔡元培认为“人性之受害,莫甚于怠惰。怠惰者,众恶之母”。人不勤勉,闲居不为善,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就必然会“由佚乐而流于游惰”。可见,培养并养成勤勉的习惯,是杜绝、防止腐败与不良行为滋生的有效办法。3.俭朴。即要养成节俭、朴素的品行。蔡元培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提倡俭朴的,一方面是倡导俭以求学,特别是以此来解决留学生们的学费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把培养俭朴的品行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求培养俭朴的品行来反对奢侈之风。“自古国家,以人民之节俭兴,而以其奢侈败者,何可胜数!”[14]他告诫学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4.仁爱。蔡元培认为这是“人生最贵之道德,人之所以能为人者以此”[15]如果人有仁爱之心,对于生而废疾者,无辜而蒙屈辱者及鳏寡孤独、失业无靠之人给予帮助,赈穷济困,那么人生社会便可美善。在此,蔡元培还特别指出了他所反对的不良品行与习惯,如虚伪、怠惰、奢侈、吝啬、自私、贪鄙,等等,因为社会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的发展、蔓延就生自这些不良品行与习惯的养成。如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政以贿成”现象,就是因为“官僚贪贿”,而官僚之所以贪贿,又由于这些官僚怠惰不勤、贪鄙奢侈。故此,蔡元培呼吁把培养学生勤勉、俭朴、仁爱的品行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并特别指出:大学“负有培育及维护一种高标准的个人品德的责任,而这种品德对于做一个好学生以及今后做一个好国民来说,是不可缺少的”。[16]对于教育者,蔡元培在要求他们尊重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还针对社会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对教育的影响,特别提出了以下几点:1.要有安贫乐道之志趣。蔡元培认为教师职业不是如从商者一样富有的,更不是如为官者那样地位显贵的。尽管教育是关系到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伟大事业,但真正投身教育,从事教师工作,就要有于淡泊宁静之中寻求兴致的志趣。他指出:“教育之关系,至为重大,而其生涯,乃至为冷淡,各国小学教员之俸给,有不足以赡其家者。人苟以富贵为鹄的,则政治、实业之途,惟其所择;今舍之而委身于教育,则必于淡泊宁静之中,独有无究之兴趣,虽高官厚禄,不与易焉。”[17]2.要有独立不惧之精神。由于当时社会腐败的影响,教育莫说谋发展,就是生存也相当困难。尤其是新教育的发展,更受到党派纷争的干扰,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封建守旧势力的攻击。对此,蔡元培要求教育者应有“独立不惧之精神”,认准了方向就要敢于抗争,不为外势所屈。3.要有“坚忍心”、“义务心”。在近代社会里,广大教师于赖以维持基本生活的薪水一连数月发放不出的情况下,仍在教学岗位上培养人才、维持教育。蔡元培认为这是教师坚忍心、义务心的体现,并对此大加赞赏、鼓励。当然,他并不认为学校与教育事业所面临的困难是固有的,教师所受的艰苦是本该如此的。他指出教职员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以坚忍心、义务心,自觉辛苦地维持着教育的局面,“在教育当局断不能认为当然”[18],而应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二) 要重视发挥美育陶冶情操、纯洁社会风气的功效蔡元培是近代教育史上倡导美育最力者,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充分认识到了美育在陶冶情操、纯洁社会风气中的作用。在学校美育中,蔡元培一方面很重视文学、艺术美的陶冶,认为音乐、舞蹈、图画、戏剧、雕刻、文艺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都可对学生直接进行美育,陶冶情操;至于语言、自然、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光学等,看似是和美无缘的智育课程,都可以用艺术的眼光对待之,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其中包含的美,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他也很注意学校周围环境美的作用,要求学校所处的环境,能“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上之精神”。为纠正社会不正之风,蔡元培积极主张增进社会美育设施,如美术院、美术展览会、音乐会、剧院乃至建筑、公园设置、国家名胜布置等等,以陶冶人们的感情,培养人们优美、高尚的情操和热爱美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三) 要注重大众传播的影响,发挥社会教育在改良社会风气中的作用蔡元培很重视大众传播的影响,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一是亲自组织出版报刊杂志,如北大的《新潮》等杂志,宣传新风尚、新道德。二是要求书籍杂志的出版应有正确、纯洁的宗旨,反对黄色低级趣味书刊的充斥。蔡元培指出:“近来我国杂志,往往一部分为痛苦流涕长太息之治安策,而一部分则杂以侧艳之诗文,恋爱之小说,是一方面欲增进国民之人格,而一方面则转以陷溺之也。”[19]三是要求大众传播的作者具有社会责任感,“笔底虽写黑暗之状,而目光常注光明之点。”[20]蔡元培认为“演讲”也是开风气的有效途径。他在主持爱国学社时,就常与爱国学社教员及学生到张园举行演说会,激发群众的爱国思想。在北京大学校长任内,则积极支持创办平民学校、平民讲演团,传播文化知识,宣传进步思想,以促进不良社会风气的转变。为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在改良社会风气中的作用,蔡元培发起并参与组织了“社会改良会”、“进德会”,号召人们参与其中,遵守章程。针对社会腐败与不良风习的蔓延,社会改良会主张“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21]该会列举了需要改变的种种社会恶习,一共36条,诸如:不狎妓;不置婢妾;实行男女平等;提倡废止早婚;提倡结婚自主;承认离婚、再婚自由;提倡少生儿女;不赌博;在官时不受馈赠;戒除风水及阴阳禁忌之迷信;戒除伤生耗财之嗜好(鸦片、吗啡及各种烟酒)等等。很明显,这些都是切中时弊的,对于反腐倡廉,转变社会风气,树立精神文明都有着重要作用。故当时的进步舆论评价道:“此举似微,然于个人之精神、社会之风气,关系甚大;果能鼓吹实行,可一扫从前政界之恶习。”[22](四) 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反对教育行政系统的腐败与官僚习气蔡元培在教育总长和大学院院长任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反腐倡廉。1912年初,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针对清末学部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组建教育部时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1.精兵简政,以改衙门习气。教育部初设时,只有蔡元培和蒋维乔及会计兼庶务3人,后来连缮写员在内也只有30多人。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工作人员分工作事,“苟有案牍,随到随办”,凡小学、中学、大学各项学制,部员各就所学,担任起草,如同书局的编辑部,“绝无官署意味。”[23]2.主张部员之间一律平等,即使总长、次长也不能有特殊待遇。清末学部官制等级森严,蔡元培对此很不满,他要求民国教育部“除总次长已由大总统任命外,其余各人,概称部员,不受官职”,自总长下到部员,不分等级,每月一律30元,故当时教育部每月开支不过千元。3.不拘一格选聘官员。针对清末官员在选聘属官时存在的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之弊,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在选聘部员时,不拘一格,表现了阔大的胸怀。兹举特邀范源濂担任教育次长为例,其时,范已参加清末立宪派发起组织的共和党,蔡元培本着用人唯才、不拘党派的原则,几次亲往访问,并对他说:“教育是应当立在政潮外边的,我请出一位异党的次长,在国民党里边并不是没有反对的意见,但是我为了公忠体国,使教育部有全国代表性,是不管这种反对意见的。”[24]范源濂被蔡元培的真诚和热情所感动,终于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出任教育部次长。从当时蔡元培总长任内的有关函电看,由他邀聘到教育部主事的有黄炎培、夏曾佑、张元济、王少泉、鲁迅等一批社会名流和在教育界已有相当影响的人物。1912年7月,蔡元培因反对袁世凯专权而辞职。此后,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教育部受腐败空气熏染,积渐腐化,官僚衙门作风深重,教育决策不民主、不科学,而且党派之争、政局变化经常干涉影响教育管理。1927年,蔡元培提出:“欲改官僚化为学术,莫若改教育部为大学院。”后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蔡元培在全国推行了中央教育行政的大学院制、省级教育行政的大学区制。本着精兵简政的思想,大学院内具体组织机构只设秘书处和教育行政处,分别负责处理院务之事和办理各大学区相关联及不属于各大学区的教育行政事宜。大学区设秘书处,辅助校长办理本区教育行政一切事务。蔡元培这次旨在摆脱政治干预教育行政管理,纠正中央与省级教育行政系统官僚化、决策不科学、不民主,脱离教育和脱离学术实际状况的改革,一年后以失败告终。它表明在中国还充满着封建官僚腐败之习,在国民党新军阀官僚政治统治下,这种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当然,蔡元培期望教育超然于政治之外思想的不正确,也是其改革失败之因。但蔡元培这次改革却给人们提出了值得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系统如何精兵简政,提高办事效率?怎样防止产生衙门习气、官僚作风,真正为发展教育事业服务,为提高学术服务?教育重大决策怎样做到民主化、科学化、而不仅仅依政治、政潮的变化而转移等等。(五) 鼓励支持举办各种社团与健康活动,以排除不正当之消遣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初,北京大学腐败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竟为不正当消遣。为去此腐败习气,蔡元培要求学生抱定正确的入学宗旨,不能为做官发财而读书,平时要砥砺德行。怎样砥砺德行呢?蔡元培认为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健康的活动是有效的途径。鼓励、支持北大师生成立各种有益于身心、道德、学术发展的社团、协会,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养成服务社会的能力。蔡元培要求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持之以恒,不要“兴到即来,时过情迁”。由于蔡元培有对青年学生身心特点的深刻了解,故采取的举措得到了青年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北大由一所封建腐朽思想和官僚堕落习气笼罩的学府变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倡导社会新道德、新风尚的阵地。三在近代教育界,蔡元培能够于“风雨如晦”的岁月里,“鸡鸣不已”,孜孜于反腐倡廉,就在于他崇高伟大的人格和与之一致的行为。(一) 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1902年蔡元培担任南洋公学特班教习时,南洋公学一部分学生因不满学校当局的种种束缚与压制,发生退学风潮。蔡元培同情学生,亦辞职离校,与吴稚晖、黄宗仰等创设了爱国学社,招收退学学生。当时办学经费十分困难,连伙食都开支不了,蔡元培不顾长子阿根病危,前往南京筹款应急,到码头时,家里来人报告儿子病急气绝,他含悲托同仁代办后事,挥泪登轮而去。三天后,借得六千元归,使爱国学社得以正式开办。他这种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深为人们敬佩。(二) 决不与腐败者为伍蔡元培一心向往着振兴中华民族的科学教育事业,但在当时,其良好的愿望常常受到种种限制而不能实现。为了对恶势力表示抗议,不与腐败者同流合污,他曾多次毅然辞去所任职务。1912年初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随后勉留北京政府教育总长。但在北京期间,他逐渐看清了袁世凯及其内阁党羽耍阴谋、用权术、破坏民主制度,搞无限制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真面目,感到“理想与事实极不相容”,遂于同年7月坚决辞去了教育总长职务。在北京大学校长任内,蔡元培对1922年底出任教育总长的彭允彝的卑劣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并公开表示不能与之为伍。1923年初,彭为能继续担任教育总长,讨好北洋政府,借口金法郎案,非法要求再次逮捕未曾证明有罪、并已经法庭宣告不起诉的财政总长罗文干。对彭身为教育总长蹂躏人权、破坏司法独立的卑劣行径,蔡元培极为愤慨,遂发表“不合作宣言”,表示不能与人格卑污的政客为伍。在辞北大校长职的呈文中,他痛切地说:“元培目击时艰,痛心于政治清明无望,不忍为同流合污之苟安;尤不忍于此种教育当局之下,支持教育残局,以招国人与天良之谴责。惟有奉身而退,以谢教育界及国人。”[25]蔡元培这种愤时忧世、嫉恶如仇的精神,“不降志、不辱身”的品格,受到了人们的钦佩与称赞。(三) 支持正义事业,不计个人安危蔡元培反对军阀官僚腐朽势力,不与腐败者为伍,在当时黑暗的岁月里是冒着很大危险的。但在危险祸患面前,他全然不顾,认准了目标,就勇往直前。五四运动前,北洋军阀就把不断变革、提倡新文化的北京大学视为肘腋之患。蔡元培为了保护新文化运动不受摧残,北京大学改革事业不致中断,不得不用很大的精力来对付北洋军阀统治的压迫。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对学生的爱国运动给予积极支持,当北大数十名学生被反动军警逮捕后,蔡元培冒着危险,积极设法营救,为了保护学校,保出学生,表示“愿以一人抵罪”,毅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在官僚旧势力百般阻挠迫害的情况下,他这种毫不妥协,站在真理、正义一边,站在爱国学生一边,临危而不惧,宁去高位,而不丧失人格的精神,令他的同仁感佩万分。(四) 清正廉洁、一尘不染蔡元培虽几任要职,却从不以权谋私为己打算,想的是为国家尽忠,为公众服务。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虽官高位显,却仍保持着俭朴的生活,没有佣人,衣服自己洗。任北大校长时,每月虽然拿六百元校长级高薪,但因经常捐款支持公益事业和周济有困难的朋友与同事,加上军阀政府克扣教育经费,教职员薪金常不能及时拨付,故他经济仍不宽裕,常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他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因应酬较多,每月薪资几乎不敷开支。一次经管人员就原来的薪俸之外增加二百元,被他发现,当场把这笔钱退回去,并告诫经办人员,一切要按规定办事,制度必须严格遵守。由于蔡元培廉洁自守,一尘不染,因此他一生两袖清风,直到晚年连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屋都没有,不但全家租房子住,就是书籍也分别寄存在北平、南京、上海等地,没有一个集中搁置之处。1937年11月,蔡元培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在居港期间虽然身体衰弱,仍忧念国事。由于香港房租昂贵,物价高涨,加上子女教育及医药等均需费用,因此常常入不敷出,经济十分拮据,生活连当地一般肩挑背负卖苦力的都赶不上。但他安贫乐道,绝不屈节于豪门贵族、富商大贾,乞求他们的帮助。1940年蔡元培逝世后,还有医院医药费一千余元无法付给,衣裳棺木的费用都是老友王云五代筹的,后由国民政府拨给一千元治丧费,方得以完葬。蔡元培的一生,不仅为他所处的时代,而且为当今教育领域的反腐倡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教育管理系)责任编辑 陆家希注释:[1]高平叔编:《蔡元培政治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7页。[2]同[1],第206页。[3]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125页。[4]同[3],第360页。[5][6][7][8][9][10]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12、536、286、437、236、83页。[11]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4,中华书局1984年,第312~313页。[12]同[3],第395页。[13]同[5],第233页。[14][15]同[3],第2卷,第178、209页。[16]同[5],第399页。[17]同[5],第84~85页。[18]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19]同[1],第184~185页。[20]同[5],第149页。[21]同[1],第184~185页。[22]《民立报》1912年3月2日。[23]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4册,第196页。[24]同[3]第2卷,第159~160页。[25]《晨报》1923年1月28日,1919年5月10日。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幸的繁体
|
[
"Politics",
"Space",
"Military",
"Transport",
"Agriculture",
"Philosophy",
"Art",
"Sports"
] |
Sports
|
【 文献号 】3-523 【原文出处】《文艺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614 【原刊页号】④ 【分 类 号】J7 【分 类 名】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105 【 标 题 】何为艺术与科学――兼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 作 者 】施平 【 正 文 】 这是一个非常好看的展览,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同时它还丰富了欣赏者对艺术的认知。这也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综合性的展览,其根本是它强化了艺术与科学的概念,并在这个被强化的概念之下扩大了艺术的表现范围,也提出了许多让人们深思的艺术问题。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技部高技术司、科技部基础司、文化部艺术司、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协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5月3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等出席了开幕式。6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了该展览。从组织规格、展览规模,到领导关注、社会反响,这个展览都可以说是盛况空前。这个展览为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校庆而举办。展览的宗旨是“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与目标;以视觉的方式展示艺术与科学映射出的深层人文景观与精神;促进未来高等教育领域艺术与科学的互动与互补,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以及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开拓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期将国际艺术与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引入中国,也希望把中国对该命题的探索引入世界的多元探讨中,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综合化、信息化做出前瞻性探索。”展览共展出来自19个国家32所高等院校的近700件作品,占据了中国美术馆全部的11个展厅。作品以绘画、雕塑、艺术设计、书法等形式或综合艺术形式,展示了艺术家和科学家们所作的研究、探索成果。这是一个非常好看的展览,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同时他还丰富了欣赏者对艺术的认知。在这700件作品中,大的已经是展厅不能容纳,中等的也差不多占据三分之一的展厅,而小的只有书本大小。从形式上看,既有最为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塑、陶瓷,也有时下流行的装置,更有现代的数字化的影视以及相关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的作品。而从艺术(美术)的学科范围来看,基本上包容了除行为艺术之外的目前国内所有的科目。这也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综合性的展览,其根本是它强化了艺术与科学的概念,并在这个被强化的概念之下扩大了艺术的表现范围,也提出了许多让人们深思的艺术问题。那些具有一定现代科学含量、而且又具有现代科技前沿性特征的一些作品,使无数的美术家们如同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这时的“刘姥姥”已经找不到北了,已经无暇顾及艺术的魅力,更多的是惊讶科学的力量。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在这里确实突破了艺术的某些极限,比如影视中的特技、动画等等,在美术领域,也不仅是扩大了表现的题材,更重要的是扩大了美术领域的范围。从整体上看,展出作品的科学含量尚嫌不足,与所要求的“原创性和实验性”还有距离,因为这个名为“国际作品展”的展览,作品分类基本上是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而展开,所以实际上是这个学院的教学与创作的成果展,这也符合为校庆而组织展览的一般的策展思路。据有关材料,这次“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入选作品基本取向是:一、“在发现美的地方,同时也就找到了真”。入选作品都应展现或暗示人类想象的臻美追求与逻辑力量的统合,最终的评价尺度是真、善、美的统一。二、在一定的意义上,艺术即直觉,而人类从有限的经验世界中得到科学的假设时,亦不能废止直觉的思维。入选作品,应揭示科学发现及其严密论证中所显现的美的直觉性。三、科学介入物质手段,即转为某种技术和材质形态;而一定的材质与技术的同构,又成为艺术意境创造的物化条件。入选作品应注重材料和技术与艺术思维及审美理想之展示和创造性探索。四、“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入选作品中应推崇和注重在“艺术与科学”主题下表现形式及手法上的原创性和实验性,并彰显自然宇宙或人类情感世界的普遍意义。五、关注宇宙真理探索的同时,须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入选作品应提倡符合人类自身健康、尊严,及与自然界一道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理想和原则,并倡导人类和平、进步和相互协力之精神。面对这一文本,对照展览中的作品,可以看出很少有作品完全符合这五条“基本取向”。但这并不说明展览中作品的质量问题,事实上展览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它们在美术的范围内还是表现出了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这之中的差异或许是文本的问题,或许是文本要求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展出作品的科学含量尚嫌不足,与所要求的“原创性和实验性”还有距离,因为这个名为“国际作品展”的展览,作品分类基本上是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而展开,所以实际上是这个学院的教学与创作的成果展,这也符合为校庆而组织展览的一般的策展思路。它在体现“艺术与科学”的主题上,存在着两个极端,一端是有少部分作品过于强调它的科学的概念,以致这些作品完全可以置入科技博览会中,它们正符合了李政道先生所倡导的科学的艺术化;另一端是有多数作品完全不能反映“艺术与科学”的概念,或者是简单地运用一些科学的符号,这些作品只是一般美术展览中的作品,但是如果用审视一般美术作品的标准来看待它们,普遍的水平较高。可是,这两个极端处于一个展览之中,却是极其不协调。那些凝聚着古典精神的国画、油画,尽管显示了较高的水准,但是在展厅中显得不伦不类。当然人们也可以从生物知识中找到花卉的生长的规律,从地理的知识中发现山水的物理特征,如果作如此解释的话,那么,“艺术与科学”这一命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虽然这个展览在展览设计上煞费苦心,但是基于中国美术馆的客观条件和具体功能,这个展览的展出空间极其局促,不仅影响了观赏效果,也降低了“艺术与科学”这一概念在视觉上的表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多数艺术家的科学基础明显不足,而对科学与艺术的理解也存在着认知上的局限,还暴露出目前代表国家水准的经济基础的问题。6月8日,2001年太阳能应用展在德国柏林开幕。共有约300家厂商参加了这次为期3天的展览,在展览上有一件太阳能雕塑《舞者》,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而且把握住了科学前沿领域的最新技术,反映了当下人类社会的最热门的话题。如果再把这个展览和2000年德国汉诺维世界博览会中的作品作一简单的比较,人们不难发现这个展览所标示的“艺术与科学”还是停留在一个农业社会后期的认知水平之上。当然,作这样的比较可能过于苛刻(德国汉诺维世界博览会会场建设费是17亿美元),但是,这样苛刻的比较又正是建立在这个展览文本的“入选作品基本取向”之上。汉诺维世界博览会强调“持续可能的发展”,倡导“自然和技术的调合”,“艺术与科学展”也是提倡“符合人类自身健康、尊严,及与自然界一道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理想和原则”,它们在相同的理念下,其表现却有明显的差异,这就是我们还不能完全摆脱“美术”旧有的程式。另外文本所要求的注重“表现形式及手法上的原创性和实验性”,在“艺术与科学”展上也有明显的不足。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科学是艺术的技术基础。两者的关系,应是基础与本体的关系。基础与本体有一个结合的问题,技术基础与审美表现的结合,是艺术创作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强调艺术中的技术基础,并不等于混淆彼此的关系,或模糊彼此的差别。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科学是艺术的技术基础。艺术的材料从原始的粘土、木头、石块到随着科学发展而形成的经过冶炼的金属,特定的技术作为中介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与材料技术相关的表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又是艺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在版画创作中,因为材料的不同,有了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等不同的品种,而各个版种又有着与材料相应的表现技术。一定的表现技术与一定的艺术形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雕塑创作中,新材料的出现,是现代雕塑不仅有玻璃钢、树脂等材料,21世纪还出现了太阳能的材料,那么这之中的技法肯定就不是原来的泥土的塑造。艺术不是闭锁在最初的艺术模拟生活的有限的手段范围之内,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扩大了艺术的新领域。因此历代的艺术家都在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技术在艺术中的使用与完善,并极力掌握它们,为己所用。艺术中的技术基础,一直都在科学发展的现有基础之上。人们在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关系中最容易找到技术因素与艺术因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最容易发现在结构成形力和艺术成形力之间存在着量变。显然这一技术基础与艺术本体的关系还因为具体的艺术品种而有所区别,并表现出对这一基础的依赖程度的不同。相对于手工艺和艺术――技术设计这些被称为实用美术的品种来说,书画以及雕塑品种等对科学的依赖就要小很多。艺术中的手工艺进一步与技术的合作,形成了产业化的工场,而艺术的制造工程又成为一种特殊的技术,这时艺术对技术的依赖就无法剥离。从技术领域进入到表现领域,是艺术家发挥自身创造的一个过程,是艺术的飞跃,是质的变化。如果不能脱离技术的羁绊,或者仍然停留在技术的层面,那么,就不能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当然,一定范围内的技术的问题,有可能成为审美评价的尺度,人们可能会用形的似与不似、色彩的准与不准等来评价一件具体的作品,但这不是最终的审美标准。可以说,任何艺术中的基础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其中的科技含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现代的数字化技术运用到现代艺术中,其科技的含量远非人类早期的美术创作中的技术基础所能比拟。但是,新的技术运用到艺术之中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特别是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有许多是难以融入到艺术的技术基础之中。而相对于科学的发展,人类审美的变化上并没有突飞猛进,这可能也说明了艺术和科学的不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是基础与本体的关系。基础与本体有一个结合的问题,技术基础与审美表现的结合,是艺术创作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强调艺术中的技术基础,并不等于混淆彼此的关系,或模糊彼此的差别。科学和艺术有着“和谐的、互动的关系”,但是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从“和谐的、互动的关系”方面来看,是一般性的基础与本体的关系;而从“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来论,是反映两者之间本质区别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谈论艺术与科学的时候,应该立足于各自的特点和客观的现实,在不违背各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寻找融合的可能和契合点,使艺术与时代同步,使科学借助于艺术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欣赏。艺术和科学的关系,在过去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过论述,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有些专家和有些记者又在媒体上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与科学结合,有利于克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偏向’”,“有利于艺术家介入社会、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是不是“大趋势”现在还不敢说,至于怎样“融合”更有待讨论。但是,说到“克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偏向’”,却反映出目前被说得比较热的“艺术与科学”这一个话题在认知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吴冠中先生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基本上把科学和艺术的各自特性说得比较明白。因为艺术家和科学有之间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艺术家的“情感偏向”,正是科学家所要克服的,如果也要艺术家去克服“情感偏向”,艺术家岂不等同于科学家,那么艺术家如何去揭示“情感的奥秘”。如果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的时候,也像科学家那样先计算它的尺寸大小、位置高低,继而测量颜色的光谱数据,或者研究材料的分子结构,那么很难想象经过如此过程后出来的作品是什么样的视觉图像――是没有艺术感情的建筑图纸?还是缺少激情的设计图纸?有一种说法“科学与艺术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显然这样的说法有点问题,如果说科学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那么艺术追求的目标是情感的普遍性。科学的真理和艺术的情感之间泾渭分明。科学的真理有一定的标准,它的普遍性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并被人们普遍地接受;艺术的情感没有标准,它的普遍性则是通过模糊的审美认识被人们广泛地接受。科学的真理显现的是科学的共性;艺术的情感表现是情感的个性。科学和艺术还因为民族文化的传统而有所区别。西方的科学文化传统产生了达・芬奇这样的典型实例,而与之相关的艺术中的科学的解剖、透视等,也是西方美术的具体成果。在中国,“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人舍弃了“形”这个重要的技术标准,而以“气韵”和“神”作为最高的境界。它说明了中国人在形而上的领域表现了艺术的本质特点。这一明显的不同,其中反映了文化上的本质区别。20世纪的中国美术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过于重视西方美术中的技术因素,以致在引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历史的偏向,其后果就是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正确和客观的认识。西方艺术中的技术因素在20世纪受到历史的重创,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的后浪推前浪,都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对原有的技术文化提出了挑战。在中国则出现相反的局面,许多人以回归到技术层面而感到骄傲,而感到是发展和进步,这也是当前中国美术需要反思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位艺术家说:“绘画中处处有科学,绘画其实就是分割和利用平面的科学。”这里所说的“处处有科学”的“科学”,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科学”,显然不是李政道先生所擅长的物理学的“科学”,而是“分割和利用平面”的绘画,那么“绘画”和“科学”在这里就成了一体性的东西。显然,绘画不是科学,科学也不是艺术。绘画是艺术。科学和艺术有着“和谐的、互动的关系”,但是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从“和谐的、互动的关系”方面来看,是一般性的基础与本体的关系;而从“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来论,是反映两者之间本质区别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谈论艺术与科学的时候,应该立足于各自的特点和客观的现实,在不违背各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寻找融合的可能和契合点,使艺术与时代同步,使科学借助于艺术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欣赏。
|
[
"Literature",
"Art",
"Enviornment",
"Politics"
] |
Art
|
【 文献号 】1-7136 【原文出处】世界经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05 【原刊页号】64-67 【分 类 号】F8 【分 类 名】国际经济 【 作 者 】宋德勇 【复印期号】199707 【 标 题 】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困境与出路 【 正 文 】 (华中理工大学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宋德勇)【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在介绍发达国家发展可持 续农业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开发高新技术和充分发挥现有科学技术的作用。* *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又是同人类环境密切相关的主要活动,因而生态的可持续性运作就主要体现在农业上。但是,关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有关文献中比较混乱,其内涵还有待明确。有关的提法有“可持续的农业”、“低投入的农业”、“有机耕作”等,其定义差别较大。生态农业被认为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考察生态农业不能仅仅涉及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为农业是农场主和农业工人获得收益的主要源泉,农业还要满足非农业人口的需求。什么样的农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呢?有人认为“绿色革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而世界银行的许多专家,则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简单地解释为保持农业生产的增长。还有些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专家提出的农业政策是自相矛盾的,例如,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曾经报道,“绿色革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在此过程中,化学肥料的消耗增加了9倍,土地的边际收益逐年减少, 土地盐碱化和污染日益严重。然而,它的结论是:许多国家应该通过增加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用量来增加产出〔1〕。大多数人把可持续发展理解为生态可持续性和理性地利用环境。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现在需要,而又不损害未来人类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应该是采取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耕作方式,就是要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在以生态环境可接受的条件下来满足未来对食品和纤维需求。可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一种长远的、全面的农业发展战略体系,其目的在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长期、稳定、全面的发展。可持续农业,不等于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为主要特点,依靠科学轮作、田间科学管理、选育良种、施用有机肥和采用生物除虫方法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持续农业的内涵要大于生态农业,它是在更大规模上、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对生态农业的丰富和发展。生态农业只是一种农业生产方法,局限在一定范围。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关系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农业发展战略体系。“绿色革命”并不是真正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绿色革命”是发展机械农业和生物农业,在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主要通过大量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如采用基因工程培育良种、大量增施化肥、农药等,以增加产量。“绿色革命”使得主要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缓解了因人口增长造成的粮食危机及其他威胁。但是,它很少顾及农业资源和环境自身的变化规律,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严重后果,土壤盐碱化和污染显然是有悖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991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委员会第63 届会议审议和确定了该组织今后6年的工作计划,会议规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目标:(1)保持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之间适当的和持续的平衡,以实现粮食安全。(2)实现农村地区的就业和创收,特别要根除农村的贫困现象。(3 )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2〕。可持续的农业应该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要,同时必须提高和保护农业生产赖以维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换句话说,必须保持农业生产的持久的经济活力,农产品的增加不应以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为代价。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首先是人地矛盾,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未来30年里世界人口将翻一番,这么多人口,要维持今天的营养水平,世界粮食生产必须增加60%,而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质破坏,大量耕地丧失,降低了良田的增长率。估计到2000年,由于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破坏作用,地球约失去2.75亿公顷(占地球总耕地面积18%)耕地。另外,据资料记载,由于降水量减少,以及过度耕作、过度放牧引起对地表植被的破坏,致使地球上每年有1200万公顷土地逐渐沙漠化〔3〕。其次是水源的污染和枯竭。由于世界气候的变化以及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滥用水源,造成许多水源枯竭、水位下降及湖泊缩小,有的水源甚至遭到严重污染。供水的短缺,意味着粮食的减产,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水源遭到污染,则会带来各种疾病及其他灾难。最后是环境污染。就发展中国家来看,要不断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材料)的需求,在耕地面积有限甚至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加速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发展中国家要推进工业化进程,必然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致使能源消耗增加。现在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和煤,这势必加剧环境污染。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发展中国家政府经常对施用化肥和化学药品给予补贴,从而导致环境的破坏。印度尼西亚被认为是近期农业成功的典范,从1968到1984年,谷物生产年均增长5%,到1985年, 这个过去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已开始出口粮食。据估计,这一时期约一半的产量增长要归功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药品。对广泛使用的杀虫剂,农民只付10―20%的费用。而化学药品的高使用率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毒化水源,灭绝害虫的天敌。结果,印度尼西亚1986年粮食作物遭到严重毁坏。面对谷物生产上的巨大损失,印尼政府不得不禁止57种化学药品的使用,只同意4种化学药品可以出售给农民〔4〕。发展中国家的污染还来自某些发达国家的生产转移。如美国已对工厂的污染采取控制措施,把铜以及其他污染严重的矿物冶炼转移到没有管制的国家。煤和铜的熔炼产生的硫的排放量在美国减少,但在其他地区却增加了,世界总的排放量以幂指数增长。发达国家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影响到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因而使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还有能源问题。当代世界农业面临能源危机的威胁。传统农业的石化能源消耗低,但不能取得较高的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因而不能解决粮食问题。现代农业要以大量消耗能源来取得农业增长。为了使农业能够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以满足世界人口增长的需要,传统农业必须过渡到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依赖大量化石燃料又限制了那些缺乏石油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农业现代化。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必然带来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化石燃料的供应本身也存在问题,常规能源的大量消耗必然导致其价格上涨,农业生产的成本也会随之提高。即使不考虑污染与价格问题,能源储藏量的有限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能源密集的高技术农业可能持续发展几十年,然而在下一世纪的某一年,能源濒临枯竭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后果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各种困难,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更大。人口激增、资金紧张、技术相对落后、工业化对农业的依赖,等等因素使得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三、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的政策和措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整个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效率,尽量减少浪费和污染;在利用自然资源和投入过程中,充分挖掘潜力,尽量减少风险;促进生产和生产后系统的多样化和农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民转向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的关键在于应用系统工程方式。可持续农业不只是简单地减少化学物的施用量,实质上,它是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模式,它囊括许多传统农业耕种技术和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其中包括最佳管理模式,而至关重要的就是可持续农业将整个农场作为一个综合的系统来看待。目前,发达国家可持续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1.作物自然耕作法。所谓作物自然耕作法就是不依赖化学物质,而靠土壤自身的作用来培育作物的农业生产方法。它利用农业生产关系,清除农田杂草,抵抗农作物病虫害,并通过大自然的作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向农作物提供所需要的养分。目前,发达国家采取的技术主要有两种:(1)农作物轮作法。轮作是可持续农业的关键环节, 实行农作物轮作法,不仅能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和杂草,提高土壤中含氮量和有机质,增加水分和养分的来源,而且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代之有机肥,还可控制水土流失。(2)农牧业生产综合经营法。 将种植多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结合起来,形成农牧业的良性循环。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农业委员会,对俄亥俄州的一个农牧业生产综合经营农场调查发现,该农场的农场主已禁用化肥和杀虫剂15年,但农场玉米产量比当地农场平均产量高32%,大豆产量高40%。2.保护性耕作法。土地翻耕分常规性翻耕和保护性翻耕两种。保护性翻耕方式同常规方式相比,优点在于通过残茎阻遏径流的功能,减轻侵蚀,增加水分的入渗能力,节省人力和能源,提高土壤肥力等。3.病虫害综合防治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密切监视虫口密度,将化学农药的使用与生物防治以及新的耕种技术等非化学手段配合起来,使害虫虫口密度降低而不致发生经济灾害,并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其他物种特别是有益生物的损害。美国从70年代起开始应用综合防治技术,进入80年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已从主要用于大田作物扩大应用于包括莴笋等蔬菜和水果方面〔5〕。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地出现了以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为特征的“生态农业”,又称“无毒农业”。应该说,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或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方法的重要特征是:(1)要求更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像病虫害综合防治,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2)要求更高的投入, 除了运用先进技术外,还有固定资产的投入。像农业机械,其他相应的设施,都需要比常规农业生产方法更多的投入。(3 )这些措施大多都节约劳动力而多用耕地,对耕地的使用比较宽松,适合于大面积的农场式规模经营。近几年来,瑞典生态农业和生态食品发展迅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生态饲养禽畜与普通饲养的主要区别在于,让牲畜在室外自由活动,使用没有用过化肥和农药的生态饲料,一般不吃药。生态种植粮食作物,关键是只使用天然肥料,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实行轮作。瑞典已有超过3%的农户经营生态农业,1995年拥有耕地10万公顷。生产禽畜和生态农作物产量低、周期长,但价格高1倍左右,经营生态农业是有利可图的。日本的植物工厂开辟了农业新时代。植物工厂不受旱涝等气候环境的左右,能够像工厂那样有计划地生产作物,不使用农药,所以不仅安全,质量也有保障。日本横河农场有高效益的兰花一条龙生产线,爱知县村井邦彦设计和建造了“空中菜园”,主要是利用水耕栽培法在“绿色工厂”里培育植物。植物工厂可以节约土地,进行大批量专业化生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四、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主要是耕地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能源短缺。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从人地矛盾大、耕地使用十分紧张、资金短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采取上述措施显然困难重重,至少从短期看,这些措施是难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委员会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目标分别是:实现粮食安全、根除农村贫困现象、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针对第三个目标的,前两个目标,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解决。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还远远没有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村贫困两个问题。“现在第三世界吃不饱饭的人有8.4亿多”, “在撒哈拉南部有43%的人在挨俄,人数为2亿”〔7〕。还有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显然,在还有不少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农村贫困现象尚未根除的情况下,要求发展中国家像发达国家一样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主要目标,采取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那些措施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难以做到的。当然,三个目标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第三个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前两个目标的达到,但是在耕地有限,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上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具体操作中,前两个目标与后一个目标可能就会有冲突。在生存问题还未解决时,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被放在次要地位了。环境保护的需求是与收入相关的,低收入国家将把满足基本需要的短期投资放在优先地位,而不是关注环境保护的长期投资。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特别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能源的日益枯竭,根本出路只有依靠技术进步。要缓解人地矛盾,必须开发新领域,研究新技术,控制土壤盐碱化、沙漠化,保持土壤肥力。为此,需要海洋开发技术,通过发展海水养殖业使海洋成为人类未来食物的重要生产场地;通过空间技术发展“宇宙农业”;更重要的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从根本上改造农业生产部门,培育新品种,提高光合作用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还可以建立“植物工厂”,或采用“无土栽培”等技术。利用化石燃料能源和化学产品引起的环境问题与世界石油储量的有限,这两者都说明,必须减少对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赖和农业化学产品的运用。这就要求农业研究必须探索出新技术,较少依赖常规能源而同时要获得高产出。这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生态科学方面的新进展,如通过生物技术的改进,可以使植物抵御病虫害而减少杀虫剂的使用,也可提高植物的氮化合能力以替代化学肥料,可以加强植物抗干旱或抗低温能力。此外,还需研制新能源。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和知识水平,以减轻人口压力和迎接未来高新技术的挑战。2.政府要组织和支持农业技术研究,增加对农业技术研究的投入。制定研究计划和纲要,组织人力、提供经费和其他必要条件。从技术进步的方向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必须是节约用地,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同时尽量少施用农药和化肥。3.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成果,抓好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还很低,应该大力挖掘技术进步的潜力。4.通过立法等手段保护环境,包括利用生态技术。5.开拓农业新领域,发展“海洋农业”、“沙漠农业”、“植物工厂”。开发新的植物种质资源等等。6.开发新食品和新能源。(责任编辑 李元玉)*注释:〔1〕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纽约1987年版。〔2〕《世界经济年鉴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3〕《世界经济年鉴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4〕国际粮食研究机构1987年新闻报道。〔5〕《持续农业》,《世界经济年鉴1993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6〕[联邦德国]《世界报》1996年11月8日。
|
[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Transport",
"Education",
"Energy",
"Law",
"Computer",
"Art",
"Philosophy",
"Mine",
"Military",
"Literature",
"History",
"Medical",
"Economy",
"Agriculture"
] |
Agriculture
|
航空计测技术AVIATION METROLOGY & MEASUREMENT TECHNOLOGY1999年 第19卷 第5期 Vol.19 No.5 1999新一代便携式飞机称重系统的研制及应用陈柯行啊⊥跷慕摘 要 介绍了一种新研制出的便携式飞机称重系统,较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的性能、原理及应用。关键词 飞机 称重 传感器 单片机 千斤顶 滑动底盘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AirplaneWeighing SystemChen Kexing,Wang Wenjian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es a new type of portable airplane weighing system,especially its performance,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Airplane,Weighing,Load cell,Single-chip computer,Hoisting jack,Sliding chassis在飞机的制造、改装及大修中都必须对飞机进行称重试验,要求给出飞机的重量、重心等参数。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飞机制造厂所使用的飞机称重方法是:大型的机械磅秤或电子台秤加千斤顶的方法。在测得重量等参数后,再用做曲线或计量处理来得出飞机重心的位置。而我们这种新研制的便携式飞机称重系统(AWS-3)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而倍受用户的欢迎。1 飞机称重系统的分类综合我国目前所使用的飞机称重系统可大致分为下面三大类型:炒笮偷牡刂泻馐匠浦叵低(机械、电子两种)承√面可移动式飞机称重系统城Ы锒ナ椒苫称重系统现按结构、使用情况、造价等对三种类型的飞机称重系统进行比较如表1。表1类型结构操作准确度校准造价地中衡复杂简单高复杂昂贵小台面较复杂复杂高很难较高千斤顶简单简单高简单低在以往的千斤顶式飞机称重系统中,最不好解决的是称重的准确度和重复性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出,千斤顶式飞机称重系统是非常优越的一种称重方式。我们自1970年以来一直在探索飞机称重中的有关问题,最近通过在千斤顶下面加装滑动底盘的方法解决了千斤顶式飞机称重系统的抗侧向能力差的难题。2 AWS-3的工作原理AWS-3型飞机称重系统是由四只称重传感器和一台指示仪表构成。指示仪表是以单片机8031为核心的智能化仪表,它可将来自传感器的信号转化成相应的数字量,同时可将飞机的重心位置计算并显示出来。它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图1 AWS-3型飞机称重系统原理框图从图1可以看出,仪表由高精度低漂移放大器、模拟开关、A/D及CPU电路组成。本系统有四个传感器通道,可进行三点、四点两种支撑方式的飞机称重并计算其水平重心。3 主要技术指标及重心计算公式AWS-3型飞机称重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量程:可配10 kg~200 t称重传感器四只,可满足各种型号飞机的称重需要;2)置零范围:全量程;3)直流供桥电压:6.88 V, 不稳定度小于0.001%FS;4)四路模拟输入:0~30 mV;5)准确度:Ⅲ级秤;6)过载能力:120%;7)工作环境温度:-10~45°C,湿度≤90%RH;8)称重数据及重心打印输出;9)电源电压的波动:(220±10%V),(50/60±2%)Hz;10)功耗:≤15 W。一般飞机分为三点支撑和四点支撑两种(见图2、图3)。其水平重心计算方法分别为:X=(E(ch0+ch1)+ch2L)/(ch0+ch1+ch2)Y=R(ch0-ch2)/(ch0+ch1+ch2)X=(L(ch2+ch3)-F(ch0+ch1))/(ch0+ch1+ch2+ch3)Y=R((ch1+ch3)-(ch2+ch0))/(ch0+ch1+ch2+ch3)图2 三点支撑平面图图3 四点支撑平面图4 飞机的姿态称重飞机在做姿态称重时由于需要将飞机的机头顶起300~400 mm,所以顶窝之间的水平距离会有20~30 mm的变化,如果不在千斤顶下面放上水平滑动的平台,将会在传感器上作用一个很大的侧向力,势必影响到称重的准确度。为了消除此侧向力,我们设计了一种可以自由移动的滑动平台,在飞机被不断顶起的过程中,它跟着水平移动,此举有效地消除了飞机抬起过程中的侧向力的问题,如图4所示。图4 姿态称重示意图由于在称重传感器上采用了如图5所示的全焊接密封传感器,使得传感器自身的抗侧向力能力大大增强。这是因为传感器上部焊接密封的膜片除了起密封的作用外,更主要的还起抵抗侧向力的作用。由于膜片的厚度只有0.33 mm左右,所以它对轴向力的影响量很小。图5 全焊接密封充氮称重传感器对于姿态称重中的立体重心的计算,我们专门编制了一套计算机解析算法的程序,除了计算立体重心还打印出各种相关数据的称重报告。此种飞机称重方式的优点在于大大地简化了飞机的称重过程,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提高称重的效率。此外它有便于携带、无需专用的称重场地和计量校准简单(只要传感器单独在力标准机上标定而无需大量的标准砝码)等一系列优点。5 误差分析飞机称重过程中,称重作用点与中心轴线(铅垂线)成α角的载荷P可分解为轴向力Pcosα和侧向力Psinα,如图6所示。传感器对轴向力能如实反应,其轴向灵敏度为Sx,但对侧向力反应不是很敏感,抗侧向力好的传感器其侧向灵敏度Sl一般为Sx的百分之几,此外侧向力对传感器的作用大小还是传感器方位角φ的函数,由此得出传感器的负载结果为R=Pcosα+KPsinα cosφ (1)图6对于我们制造的全焊接密封传感器实测得出K=Sx/Sl≈0.01设P为单位力值1时,α为0.5°、1°、1.5°、2°、2.5°、3°时,R值的变化对P的相对变化值如表2所示。此外,cosα的变化所引起的R的变化范围是等式(1)中的第二项0.01 Psinα cosφ的变化范围,表2中的△%=(R-P)/P×%。表2α(°)RP(cosα+(P/100)sinα)△%P(cosα-(P/100)sinα)△%0.51.00004+0.0040.99987-0.0111.00002+0.0020.99967-0.031.50.99992-0.0080.99940-0.0620.99974-0.030.99904-0.12.50.99948-0.050.99861-0.1430.99915-0.080.99811-0.19由表2知,要使传感器的测量重复性在±0.05%以内,须保证侧向力与轴线的夹角不大于1°,要使重复性在0.1%以内,必须保证其夹角不大于2°。6 结束语这种新研制的便携式飞机称重仪已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深圳中海直公司、新乡陆航维修大队、珠海直升机公司、通县陆航飞行团等单位使用,均得到了较好的评价。确实能满足随意搬动又无固定称重场地的要求。通过几年来对使用单位多台称重系统的质量跟踪,证明此种新型的便携式飞机称重系统完全能满足各种飞机的称重要求。作者简介:39岁 男 高级工程师作者单位: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北京市,100095参考文献1 何立民.MCS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2 陆志方.电子秤、质量计量丛书.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43 王洪业.传感器技术.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98-12-01收稿
|
[
"Electronics",
"Transport",
"Energy",
"Philosophy",
"Military",
"Agriculture",
"Politics",
"Space",
"Medical",
"Art",
"Computer",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History",
"Sports"
] |
Space
|
【 文献号 】3-45 【原文出处】中国语文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6 【原刊页号】457-464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 作 者 】于江 【复印期号】199702 【 标 题 】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 【 正 文 】 提要 本文考察了近代汉语“和”类虚词“共”、“连”、“和”、“同”、“跟”的来源及发展,对前人和时贤的一些看法有所补充和修正。* * *近代汉语的“和”类虚词包括“共、连、和、同、跟”等,此类虚词大多出现在白话或文白夹杂的语料中。关于这一组词的虚化年代以及发展演变情况,洪诚、王力、太田辰夫、刘坚、孙锡信等先生曾分别作过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40多种语料,提出了一些补充和修正意见。本文判断“和”、“同”等为介词还是连词,主要依据它们的前后成分是否为并列成分,是否共同充当句中的某一成分。如果是,就是连词;如果不是,则为介词。例如:(1)殿直把那简帖儿和两件物事度与浑家看。(《清平山堂话本》,卷1,《简帖和尚》)(2)敢著小姐和张生结亲呵!(《西厢记》,第2本,第4折)(1)“简帖儿”与“两件物事”为并列成分,其前后位置可以互换,并在句中共同充当介词“把”的宾语,因此“和”为连词。(2)“张生”是“和”引出的动作对象,它与“小姐”的前后位置不可互换,“张生”和“小组”不是同一句子成分,所以“和”为介词。当然,有时候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在一些句子中仍不易辨识。一共“共”本来是一个动词,表示多人共同从事一种活动。如《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共”还表示多样东西共处某一部位。如《搜神记》卷7:“太兴元年三月,武昌太守王谅有牛生子,两头八足,两尾共一腹。”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词“共”已逐渐虚化,开始产生介词用法,用来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3)花将而自许,人共影相怜。(刘琨《胡姬年十五》,《乐府诗集》,910页)(4)后经月余,主簿李音共斐侍婢私通。(《搜神后记》,卷9)(5)(服虔)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世说新语・文学》)(6)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百喻经》,卷下)(7)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穆年大,荣兄事之;荣为盟主,穆亦拜荣。(《洛阳伽蓝记・城内》)(8)(朱膺)乃洁斋,共东灵寺帛尼及信佛者数人至渎口,稽首迎之,风波遂静。(《古小说钩沉・旌异记》)以上数例中,“共”仍带有表“共同”的词汇意义。(5)“稍共诸生叙其短长”指“渐渐与学生共同谈论他的优缺点”。“共+名词”后面所出现的动词系句中主语发出的动作。如果“共”为连词,则不可能受“稍”修饰,“稍”应置于“叙其短长”之前。(7)同此。唐朝时期,“共”还能引出比较的对象,后面常出现“同、无异、无二、一般”等。例如:(9)宫花不共外花同,正月长生一半红。(王建《宫词》,《全唐诗》,3444页)(10)(登州城)虽是边北,条流僧尼,毁拆寺舍,禁经毁像,收检寺物,共京城无异。(《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4)(11)阿耶若取得计(继)阿娘来,也共亲阿娘无二。(《敦煌变文集》,卷2,《舜子变》)(12)众生虽在娑婆界,心共如来恰一般。(同上,卷5,《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同上所述,“共”如果不是介词,而是连词的话,则(9)应作“宫花共外花不同”,(11)应作“……继阿娘共亲阿娘也无二”。那样的话,语义也有所改变,(9)义为宫花和外花跟别的什么东西有所不同,(11)义为继阿娘和亲阿娘跟别的什么人不同。关于连词“共”是在什么时期产生的问题,《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举的都是宋或宋后的例子,刘坚先生(1989)所引的最早书证是《董解元西厢记》。其实,早在南北朝和唐代,“共”就已具备了连词的功能。例如:(13)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文心雕龙・丽辞》)(14)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庾子山集注》,卷1)(15)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莫辨荆吴地,唯余水共天。(孟浩然《洞庭湖寄阎九》,《全唐诗》,1634页)(16)诸贤没此地,碑版有残铭。太古共今时,由来互哀荣。(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同上,1891页)(17)定觉身将囚一种,未知生共死何如。(元稹《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之四》,同上,4593页)(18)且饶帝子共王孙,须去繁华锉锐分。(吕岩《敲爻歌》,同上,9715页)(19)禁(王)贤狱中,贤共妇俱时自倒而死也。(《敦煌变文集》,卷2,《前汉刘家太子传》)上述例句中,“共”连接的前后两部分都是并列成分。如果把所连接的部分次序颠倒,句子照样成立,语义基本不变。因此,“共”为连词。元代以后,随着“和”与“同”的广泛使用,“共”字的介词和连词用法开始趋向消亡。“‘和’字完全取代‘共’字,大约是明朝的事。”(刘坚,1989)我们翻查了明代《水浒全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词话》,在两百多万字的语料中,“共”字作介词或连词的用例分别仅出现11条、10条和11条,而且多用在诗句唱词或环境描写方面,说明这样的用法已属仿古。我们又翻检了《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三书,也仅发现5条用例:(20)有钱莫弃糟糠妇,贫时患难相依,何须翠绕共珠围?(《醒世姻缘传》,第6回)(21)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红楼梦》,第26回)(22)伍圣道、邵强仁鼠共猫眠,擒纵惟凭指使。(《醒世姻缘传》,第13回)(23)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腰俱绝。(《红楼梦》,第78回)(24)我的小爷,你别着急!倘然你要急出个好共歹来,我们作奴才的可就吃不住了。(《儿女英雄传》,第3回)这五条用例中,前两例出自前代作品,后三例也属仿古用法。综上所述,“共”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先虚化成介词,然后虚化成连词,唐、宋、元三代继续使用,到了明代才完全被“和”与“同”所取代。二连先秦时期,“连”是动词,有连结义。如《孟子・离娄上》:“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朱熹注:“连结诸侯,如苏秦、张仪之类。”连结义的动词虚化成连同、包括义的介词,魏晋南北朝时已见端倪(孙锡信,1992,196―197页):(25)余注此经以来,一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葛洪《神仙传》)(26)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世说新语・政事》)两例中“连子”、“连根”都不能独立,应看作介宾结构,在句中起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旁及对象的作用。太田辰夫(1987,251―252页)根据白居易“何时猛风来,为我连根拔”等例,认为包括义的介词“连”唐代已有,那么(25)(26)二例则表明,介词“连”的产生年代可以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代,“连”字的连同、包括义用例,除太田辰夫和刘坚先生已举出的以外,另有三例补充如下:(27)横遭狂风吹,@①即连根倒。(《王梵志诗校注》,卷2,《虚沾一百年》)(28)纵横连爪一尺长,秀凝铁色含湖光。(《唐彦谦《蟹》,《全唐诗》,7680页)(29)其年六月,大风拔树发屋,长安街中树连根出者十七八。(《朝野佥载》,卷1)从宋代开始,介词“连”又产生了一种表示强调的意义,相当于“甚至”(刘坚,1989)。元明时期,“连”与“带”、“和”、“与”、“并”等开始组成前后呼应的句式,表示两种事物的连同、包括。例如:(30)怕我连真带草,一铲数黑论黄,写仿描朱。(《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李太白贬夜郎》,第2折)(31)(琴童儿)拿了四碟小菜,带荤连素……(《金瓶梅词话》,第35回)(32)少年左手把住,右手轻轻一拽就满,连放连拽,就如一条软绢带。(《拍案惊奇》,卷3)(33)(应伯爵)带邀带请的写一张回字。(《金瓶梅词话》,第54回)(34)(番将)把王文斌连肩和胸脯,砍做两段,死于马下。(《水浒全传》,第88回)(35)张清便撇了枪,双手把董平和枪连臂膊只一拖,却拖不动。(同上,第70回)(36)八金刚闻得此言,刷的把风按下,将他四众,连马与经,坠落下地。(《西游记》,第99回)(37)老鼋即知不曾替问,他就将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同上)我们认为,这种句式中的“连”、“带”等仍然是介词,它们是现代汉语“连(汤)带(水)”、“连(拖)带(拉)”的源头。这种句式最后固定为“连……带……”,大约是在清朝后期,因为在《儿女英雄传》中都是这种形式,无一例外。“连”除了充当介词以外,又有连词的功能。例如:(38)这官人与足下非戚非亲,您两个旧友忘形,与夫人连大众,都有深恩。(《董解元西厢记》,卷8)(39)(潘金莲)一日在园中置了一席,请吴月娘、孟玉楼连西门庆,四人共饮酒。(《金瓶梅词话》,第11回)(40)月娘众人连吴银儿、大妗子,都在房里瞧着,那孩子在他娘怀里,把嘴一口口搐气儿。(同上,第59回)(41)吹打毕,三个小厮连师范,在筵前银筝象板,三弦琵琶,唱了一套《正宫・端正好》。(同上,第71回)以上四例中,“连”的前后成分都是名词,这些名词如果前后换位,并不影响语义的表达,因此这种“连”应当是连词。如果认为“连”是介词,那么例(39)应写作“……请吴月娘、孟玉楼三人,连西门庆共饮酒。”例(40)应写作“月娘众人都在房里瞧着,连吴银儿、大妗子也来了……”。三和“和”的本义是应和、和声,原来也是动词。应和、和声义引申为拌和、混和义,又由拌和、混和义虚化为和同义而成为连词。连词“和”最早出现于唐代(刘坚,1989)。兹补充几条例证:(42)花,花,深浅,芬葩,凝为雪,错为霞。莺和蝶到,苑占宫遮。(张南史《花》,《全唐诗》,3361页)(43)感君澄醴酒,不遣谓和泾。(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同上,4539页)(44)饮醴和甘雨,非烟绕御帷。(贯休《寿春节进》,同上,9392页)(45)愚徒死恋色和财,所以神仙不肯召。(吕岩《敲爻歌》,同上,9715页)(46)出军日,龙现众人惊。急命帅回休强进,若还坚执向前营,枉损马和兵。(易静《兵要望江南》,《全唐五代词》,294页)(47)人生七十古来稀,叹愚迷,不修持。光阴有限,成败是和非。(吕岩《江神子》,同上,1032页)(48)上下撤花波对当,行间铺锦草和真。(《敦煌变文集》,卷1,《捉季布传文一卷》)唐宋时期,连词“和”主要用于两项间的连接,明以后则可连接三项以上的成分。在多项连接中,“和”还带有分类作用和表示多项列举完毕的作用。例如:(49)李瓶儿在屋里守着不出来,看见李桂姐、吴银儿和孟玉楼、潘金莲进来,连忙让坐的。(《金瓶梅词话》,第58回)(50)讨头的、拾钱的和那把门的,都被他打倒在里面。(《水浒全传》,第38回)(49)“和”连接的前一部分“李桂姐、吴银儿”是妓女,后一部分“孟玉楼、潘金莲”是女主人。(50)用“和”连接,表示多项连接的完毕。连词“和”主要用于连接名词和代词,连接动词或形容词时,往往以一正一反或语义相近的形式出现,例如:(51)师父道:“与和不与,不由你那!”(《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3折)(52)做生活是你本分的事,问有和不有做甚么?(《元本琵琶记校注》,第3出)(53)是和不是,问取我婆则个。(《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张协状元》,第19出)(54)讲经和回向,全然尴尬。(《元本琵琶记校注》,第33出)(55)这冤家莫竟信刁唆,把奴家,恩和爱,尽奚落。(《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小孙屠》,第9出)“和”在虚化为连词的同时,也逐渐虚化为介词,表示连同、连带义。例如:(56)紫芽嫩茗和枝采,朱橘香苞数瓣分。(元稹《贬江陵途中寄乐天杓直杓直以员外郎判盐铁乐天以拾遗在翰林》,《全唐诗》,4571页)(57)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杜荀鹤《山中寡妇》,同上,7958页)(58)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同上,8414页)(59)栗不和皱落,僧多到骨贫。(贯休《秋末长兴寺作》,同上,9384页)这种“和”虽在诗文的上下句中多与“带”字对文,但其词性已明显虚化,王力先生(1990,212―213页)把它归之为介词,是有道理的。“和”由连同、连带义进一步虚化,又引申出强调义,与“甚至”相当。最早的用例见于晚唐五代:(60)在生恨你极无量,贪爱之心日夜忙,老去和头全换却,少年眼也拟碗将。(《敦煌变文集》,卷6,《地狱变文》)(61)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毛熙震《菩萨蛮》,《全唐五代词》,754页)“和”在这二例中都表示一种强调语气,如果不用“和”字,句子依然能成立,仅仅失去强调意味。表示连同与强调语气的“和”字用例,宋元时明显增多,明代起被“连”字所替代。宋元以后,介词“和”又逐渐产生出介绍动作行为的另一施事者义。例如:(62)暗思向日,和他共鸳衾,效学秦晋。(《董解元西厢记》,卷7)(63)朱外郎,不是奴家设此一计,今日怎得和君家相会?(《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小孙屠》,第13出)“和”又能引出动作行为对象或服务对象:(64)平生事,想只和天语,不遣人知。(郭居安《声声慢》,《全宋词》,3316页)(65)你如今和我去勾阑内打唤王金榜,来书院中与它说话。(《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宦门子弟错立身》,第2出)同时,“和”还产生出引进比较对象的用法:(66)张待诏见是个女儿,却和那没眼婆婆一般相似。(《清平山堂话本》,《雨窗集》,《花灯轿莲女成佛记》)(67)你弗要男儿,我须要他。也道我和他相似,也不放我笑一笑。(《元本琵琶记校注》,第3出)从明代起,随着“和”字连同、连带与强调义的逐渐消失,介词“和”主要用于介绍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和引进动作对象,直到现代汉语仍如此。四同“同”原来是动词,表示共同、相同。如《诗・王风・大车》:“gǔ@②则异室,死则同穴。”《左传・成公元年》:“虽晋人伐齐,楚必救之,是齐、楚同我也。”也可表示偕同。如《诗・豳风・七月》:“同我妇子,@③彼南亩。”有关后一例“同”字的词性,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1.介词。向熹《诗经词典》和《汉语大词典》等持此说。2.动词。王力先生(1990,215页)认为:“那是‘偕同’的‘同’,是动词,不是介词。”介词说可能会碰到这样的麻烦,即《诗经》以后的近千年中,“同”几乎没有类似的用法,因此我们赞同动词说。由共同、偕同义虚化来的介词“同”在唐代开始出现(马贝加,1993)。兹补充几条例证:(68)吾当挂朝服,同尔缉荷衣。(钱起《酬陶六辞秩归旧居见柬》,《全唐诗》,2616页)(69)朝与城阙别,暮同麋鹿归。(马戴《山中寄姚合员外》,同上,6442页)(70)(弘智)武德中为詹事府主簿,……又同令狐德fēn@④、袁朗等修《艺文类聚》。(《大唐新语》,卷6)(71)顾云,大顺中制同羊昭业等十人修史。(《唐摭言》,卷12)到了宋代,连词“同”也开始产生。例如:(72)蚕共茧、花同蒂、甚人生要见,底多离别。(吕渭老《贺新郎》,《全宋词》,1125页)(73)春到园中,见寒梅同春雪乱飞。(沈瀛《野庵曲》,同上,1663页)(74)阿姑同健夫偕老。(郭应祥《鹧鸪天》,同上,2220页)(75)径与松荒,人同鹤在,交友晓天星样稀。(李曾伯《沁园春》,同上,2823页)(76)待看椿同桂,洗馥迈燕山。(无名氏《水调歌》,同上,3801页)这里,“同”字前后两个成分都是并列成分,其中(72)跟“共”对文,(75)跟“与”对文,所以应视为典型的连词。洪诚先生(1964)认为宋代“同”只作介词,不作连词。太田辰夫(1987,250页)所举连词“同”的最早书证是《红楼梦》,看来时代过晚。元明以后,“同”作连词的用例不断增多:(77)(曹操)令赐酒肉与张飞同十八骑军卒。(《宋元平话集》,《三国志平话》,卷上)(78)这日,却好陈巡检撞见真君同罗童远远而来,乃急急向前跪拜。(《清平山堂话本》,卷3,《陈巡检梅岭失妻记》)(79)知县叫取长枷,且把武松同这婆子枷了,收在监内。(《水浒全传》,第27回)(80)思厚当灵筵下披读祭文,读罢流泪如倾,把祭文同纸钱烧化。(《古今小说》,第24卷)明清时代,“同”用作介词有增多的趋势。例如在《水浒全传》10至30回、80至90回中,“同”作介词26次,连词12次;《金瓶梅词话》20至50回中,“同”作介词37次,连词10次;《红楼梦》60至90回中,“同”作介词39次,连词2次。这表明“同”正趋于主要作介词作用。当前,在一些比较庄重的法规条例、论文和报告中,“同”一般都用作介词(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文中,“同”共出现41次,都用作介词),看来,这是符合“同”字的历史演变规律的。五 跟“跟”的本义是指脚后跟,名词。元明以降,“跟”逐渐引申为动词,有跟从、跟随义,例如:(81)一日,跟明宗出郊打围,赶得一只白狐。(《宋元平话集》,《五代晋史平话》,卷上)(82)众文武都跟我来。(同上,《前汉书平话续集》,卷下)(83)任屠!兀自不省哩!跟师父出家去!(《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2折)(84)今奉紫阳真君法旨,教我跟陈巡检往南雄沙角镇去。(《清平山堂话本》,卷3,《陈巡检梅岭失妻记》)(85)你众兄弟可竭力向前,跟我再去攻打祝家庄。(《水浒全传》,第48回)(86)玳安即便掇茶,跟西门庆出去迎接任太医。(《金瓶梅词话》,第54回)(87)王则跟了瘸师走出庄院。(《平妖传》,第32回)(88)这歪剌姑,一定跟得奸夫走了。(《二刻拍案惊奇》,卷38)我们认为这些“跟”都是动词,理由有四:1.元明作品里,“跟”一般出现在:“N[,1]+跟+N[,2]+V”的句式中,其中N[,1]和N[,2]之间在语义上大多并非平等关系。如(86)“玳安”与“西门庆”为主仆关系;(85)“你众兄弟”与“我”(指宋江)为上下级关系;(83)“任屠”与“师父”为师徒关系。因此,“跟”作为动词,前后出现的名词一般来说多有“前次后主”的关系,即次要人物“跟从”主要人物。2.这种句式中V大多补充说明跟从的方向或目标,充当V的动词有“来、去、出、往”等“去类动词”。3.“跟”后常带后缀“了、得”等。4.明张自烈《正字通・足部》“跟”下注:“俗谓随行曰‘跟’。”明朝后期,动词“跟”开始逐渐虚化,例如:(89)我比先曾跟一个闲汉去投奔他,因此我认得。(《水浒全传》,第18回)(90)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西游记》,第19回)(91)(罗刹女)跟我为仇,不肯借扇,与我争斗。(同上,第59回)(92)我(指应伯爵)跟你爹在他家吃酒,他还小哩。(《金瓶梅词话》,第58回)(93)摆设下刑具,监中提出陈三、翁八,审问情由,只是供称:“跟伊家人苗青同谋。”(同上,第47回)(94)我们跟大郎拿得狐精,却来回话。(《平妖传》,第3回)例(89)N[,1]N[,2]已非“前次后主”关系,(90)“修行”已非“去类动词”。接下去的四例中,N[,1]N[,2]都不是“前次后主”的关系,V也不属“去类动词”,句中“跟”已经虚化成介词,相当于介词“和”。目前辞书中所能见到“跟”用作介词的最早书证出于《老残游记》(见《汉语大字典》),太田辰夫(1987,250―251页)在论述介词“跟”时所引的材料是《红楼梦》,看来时代还可以提前,即大约明代后期。到清代,介词“跟”的用例逐渐趋多:(95)书也不是恁般死读的,你不信,你跟先生商量。(《歧路灯》,第3回)(96)你没在家,出门七八天,我跟谁说话哩?(同上,第22回)(97)倘或后日你又跟许多人来闹我,我必和你不依。(《红楼梦》,第10回)(98)别样事都不晓得,谈尔音这桩事,是我天天跟老伯在那里眼见的,难道那还叫作个“德”?(《儿女英雄传》,第39回)大约在晚清时期,连词“跟”也产生了。例如:(99)我想,昭君娘娘跟那西施娘娘难道都是这种乏样子吗?(《老残游记》,第13回)(100)俺们的胭脂花粉跟身上穿的小衣裳,都是自己钱买。(同上)(101)现在尚秋已到,只等石农跟纯客两个,一到就可行礼了。(《孽海花》,第11回)这样,现代汉语中“跟”的各种用法在晚清时期已经具备。六小结关于“共、连、和、同、跟”的产生年代,前辈和时贤多有论述。本文的补充和修正情况,列表说明如下:(附图 {图})主要参考文献及引用书目刘坚 1989 《论论“和”字的发展,附论“共”字和“连”字》,《中国语文》第6期。太田辰夫 1987 《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力 1990 《汉语语法史》(《王力文集》第1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孙锡信 1992 《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洪诚 1964 《王力〈汉语史稿〉语法部分商榷》,《中国语文》第3期。马贝加 1993 《介词“同”的产生》,《中国语文》第2期。《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搜神后记》,中华书局,1981。《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百喻经》,金陵书画社,1981。《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古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全宋词》,中华书局,1961。《董解元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宋元平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清平山堂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水浒全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古今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平妖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醒世姻缘传》,齐鲁书社,1984。《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歧路灯》,中州书画社,1980。《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儿女英雄传》,齐鲁书社,1990。《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孽海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于江 上海大学文学院 200434)* 本文蒙孙锡信先生审阅,谨志谢忱。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物下加心@②原字左士下冖下禾右设右边@③原字饣加盍@④原字艹下分下加木
|
[
"Agriculture",
"Art",
"Military",
"Law",
"History",
"Communication",
"Energy",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 |
History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8年 第24卷 第4期 Vol.24 No.4 1998基于分形理论的一种图象分割方法1)刘文萍 吴立德摘 要 介绍了一种基于分形特征进行人造目标分割的方法.它是用分形模型描述自然场景,基于人 造目标和自然背景在分形特征上的差别,并利用概率松弛的思想增强这种差异,从而自适应分割出目标图象.实验结果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关键词 分形,图象分割,概率松弛.A METHOD FOR IMAGE SEGMENTATION BASED ON FRACTAL THEORYLIU WENPING WU LIDE(Dept.of Computer Scienc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Abstract Based on fractal characters,a method for segmenting man-made objects is presented,in which fractal model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n atural background.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made objects and the natural scene in fractal characters is enhanced by using the probabilistic relaxation,and the difference is also employed to segment man-made objects adaptively.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approach.Key words Fractal,image segmentation,probabilistic re laxation.1 引言图象分割是图象处理中的关键技术,目前的分割方法大都利用人造目标及自然背景之间的 灰度及几何特性上的差异,从自然景物中提取目标.但由于实际成象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所摄取的图象中上述特性发生了变化,基于这些差别进行分割,势必会造成较高的错分率和漏检率.因此,如何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分割出人造目标,仍然是人们不断探索的课题.分形理论的创立为图象分割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1],但由于实际环境变化、不同目标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基于分形理论的图象分割方法,用于实际图象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基于分形特征用于人造目标图象分割的基础上,利用松驰法改善分割性能,获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2 分形模型及特征参数提取本文选择一种公认较好的描述自然背景的模型--分数布朗随机场 FBR[1],下面先对有关概念作一简述[1,2].定义1. 设 0<H<1,b0为任意实数,随机过程满足称BH(t)为分数布朗运动(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简记为 FBM).H为分形参数,H=0.5时为通常的布朗运动,b0为初始值.FBM是一个非平稳的自仿射随机过程,即对c,BH(ct)-BH(0)≈cH{BH(t)-BH(0)}.TH定律. 设 BH(t)为分数布郎运动(均值为0),则其满足E|[BH(t+T)-BH)]|=CHTH,E|[BH(t+T)-BH(t)]2=CHT2H,其中 CH 为一常数.该定律表明 FBM 场增量的一、二阶绝对矩具有各向同性.定义2. 如果对任意t,T,随机函数 B(t)满足称B(t)为分形布朗随机函数,F(y)为零均值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分形模型满足性质A(r)~r2-D, (1)其中D为分维数,A(r)是尺度为r时分形布朗函数的表面积.Mandelbrot基于性质(1)提出了一种计算分形维数的思想[3],将图象视为一座山丘,高度为图象的灰度值,在距该表面为ε的两侧形成了一厚为2ε的毯子(图1),表面积A(ε)=Fε2-D, (2)则 logA(ε)=c1 logε+c0, (3)其中 c1=2-D 为图2拟合直线的斜率,并进而求出分形维数D.具体算法如下:设毯子的上、下表面分别为uε,bε,灰度函数为g(i,j),u0(i,j)=b0(i,j)=g(i, j),对所有ε=1,2,3,…,定义式中 d(i,j,m,n)为点(i,j)和(m,n)之间的距离.图1 “毯子”示意图图2 直线拟合求D毯子的体积,表面积A(ε)=(vε-vε-1)/2,求不同ε对应的表面积 A(ε),再由(3)式得拟合直线斜率2-D,进而得到分形维数D.3 分形用于图象分割及其改进方法基于分形特性的图象分割方法的步骤如下:1)对一幅 N×N 的图象,从图象的起点开始,沿水平和垂直方向滑动--M×M的窗口,计算窗口内图象的分形维数作为窗中心点处图象的分形特征值.利用上述算法,求取输入的灰度图象中各点的局部分形维数,得到分维数分布图象,简称分形图象.2)由于自然背景符合DFBR场模型,有2<D<3;人造目标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性,不满足分形模型,所得的分形维数可能小于2,利用这种分形特征差异来区分自然背景和人造目标,是基于分形理论分割人造目标的基本思想.实际的自然景物并不是完全自相似的理想分形体,加上图象采集装备和采集过程中各因素 的影响,仅根据分形维数区分目标和景物并不可靠,还需做进一步的处理.将分维数 D 图象 归一化后影射成分形灰度图象 妫然后将孀魑输入,利用概率松弛法增强背景和目标的 分形特征差异,最后用固定阈值进行分割.有关松弛法的算法较多,本文采用梯度松弛法[4],它是根据最大梯度优化准则 函数来确定松弛迭代过程的.按梯度投影法导出概率迭代公式P(n+1)i(λk)=P(n)i(λk)+ρ(n)i(2qi(λk)-1),k =1,2.其中λ1和λ2分别为具有高和低D值(背景和目标区)的象素类的标记;{[pi(λ1),pi(λ2)]T,i=0,1,…,255}是与灰度有关的概率向量集;{[qi(λ1),qi(λ2)]T,i=0,1,…,255}是相容向量集.实际上,qi(λk)是象素xi邻域中各象素概率的均值,即参数a1,a2及概率初值可控制松弛过程.实验中发现,松弛法仅需几次迭代,就可用一固定概率阈值来分离所对应的人造目标和背景区域.4 实验结果及分析我们对38幅实际图象进行了仿真实验.在具体实现中注意到以下三点:1)滑窗大小的选取.如果窗过大,则影响运算速度和直线拟合的精度;过小,则不能准确地反映图象的统计特性,实验中窗大小为9×9;2)尺寸ε的取值范围.理论上分形具有尺度不变性,在所有尺度上均满足自相似性,但实际的自然场景仅在一小尺度范围上呈现分形特征,实验中取值 1≤ε≤9;3)概率松弛过程中概率初值的选择.实验按下式赋初值,其中i,I分别表示图象的灰度及灰度均值;INI是一灰度函数,当i>I时,INI=1;当i<I时,0.7<INI<1.我们对38幅真实图象作了大量实验,均取得了较好的分割结果,部分实验结果如图3和图4 所示(各图中上为原始图象,下为分割结果).实验参数为:原始图象灰度级[0,255];图象大小 100×100;滑窗尺寸 9×9;松弛次数3;概率阈值 p=0.5;PC机型 486DX /33;运行时间约16s.图3 对空目标的分割(背景为云层)分割结果图为多值图,背景的灰度置为零,分割出的区域灰度值同原始图.实验结果表明该 方法可对自然环境中的人造目标进行较好的分割.其中,图3(a),(b)是灰度极性相反的两幅飞行器图象;图4(a),(b)为极性相反且大小不同的舰船图象;图3(c)是处于强噪声背景中的飞机;图4(c)是夜间拍摄的多艘船图象.本文方法针对实际采集到的图象,自动进行全视场搜索,单帧即可准确分割出处于自然背景中的人造目标,且不受人造目标的运动姿态、速度、灰度极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对海洋、空中等不同自然背景中的不同目标均可得到较好的结果,还可用于多目标分割,是一种性能较为优良的图象分割方法.图4 对舰船的分割(背景为海面和天空)5 结论本文提出的分割方法是以DFBR场作为描述自然背景的分形模型,结合松弛法增强分形特征以提高分割精度和自适应性,利用增强后的分形特征分割人造目标,实验结果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1) 国家“八六三-三一七”资助项目.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计算机系 上海 200433参考文献1 Pentland A P.Fractal-based description of natural scenes.I EEE Trans.PAMI,1984,PAMI-6(6):661-6742 Fortin C et al.Fractal dimension in the analysis of medical ima ges.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1992,6:173- 1813 Chaudhuri B B,Sarkar N. An efficient approach to estimate fractal dimension of textural images. Pattern Recognition, 1992, 25(9):1035-10414 Bhanu B,Faugeras O D.Segmentation of images having unimodal distributions.IEEE Trans.PAMI,1982,PAMI-4(4):408-419收稿日期 1996-09-17
|
[
"Economy",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Energy",
"Literature",
"Transport",
"Law",
"Space",
"History",
"Communication",
"Sports",
"Philosophy",
"Art",
"Education",
"Computer"
] |
Computer
|
西藏高山病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新华社拉萨5月9日电西藏医务人员近年来在高山病防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高山病是因高山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疾病。过去西藏地区高山病的防治与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患者死亡率很高。近几十年来,高山病防治研究一直是西藏自治区医学科技研究的重点和中心,并在高原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治疗、新药开发和新技术利用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这不仅对高山病医治,而且对航天、潜水和内地缺氧及军事医学都有指导意义。据介绍,西藏自治区已编著出版了《实用高原医学》、《高原外科临床医学》、《高原内科手册》,并正在编著《高原中医学》和一套500万字的《高原医学丛书》。在临床科研上,自治区医疗科研人员首创了一种新药疗法,使百分之八十的高山缺氧患者能在3天内痊愈;综合性高山病患者也能在6天内康复;过去死亡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肺水肿,如今死亡率已下降到了百分之零点五;高山昏迷、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已多年没出现死亡现象。慢性高山病的治疗也找到了一些新途径和新方法。现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正在从生理、病理、基础等方面深入进行高山病的研究,并引进了新技术、新设备,开展了心脏心肌活检,还准备开展细胞电声理、细胞超微结构、高山病流行病学的研究,以开创高原病科研新领域。据悉,西藏自治区在高原医学研究方面共获得116项科研成果。1989年自治区第三次科技进步奖中有近三分之一是高山病方面的研究成果。(完)
|
[
"Art",
"Agriculture",
"Mine",
"Transport",
"Medical"
] |
Medical
|
航空计测技术AVIATION METROLOGY & MEASUREMENT TECHNOLOGY1999年 第1期 No.1 1999薄膜膜系计算的计算机程序设计马 前摘 要 根据膜堆的特征矩阵,求出单层膜的光学导纳,在单层膜的基础上,进行层层递推,叠加起来,求出膜堆的等效导纳,计算振幅反射系数,最后求出整个膜系的反射率、透射率。关键词 膜堆特征矩阵 振幅反射系数 光学导纳 反射率 透射率Computer Program Design of Calibrating Film System of Thin FilmMa QianAbstract The optical admittance of a single-layer film is deriv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matrix of the film pile.Based on the single-layer,recurring layer by layer,supercomposing one by one,deriving the equivalent admittance of the film pile and calculating the reflect coefficient of the amplitude,the reflectivity and transmissivity of hte whole film system is derived at last.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matrix of film pile,Reflect coeffient of the amplitude,Optical admittance,Reflectivity,Transmissivity薄膜膜系是指由不同的材料的膜层与基底所构成的整体。当一束光入射到膜层的表面时,在每一层膜的表面,光都对它们发生作用。人们利用不同的材料沉积在不同的基底上,从而改变这种基底的物理化学性质。从光学的角度看来,改变沉积材料、基底材料和膜层的厚度,是一种改变材料光学性质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正是运用了这一方法来满足各种不同的透射率和反射率的要求。为了达到某种反射率和透射率,怎样确定沉积材料及厚度,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技术要求各不相同,如果对于每项技术要求都通过实验来确定膜系,无疑是人力物力的浪费。直接通过检测来了解膜层的光学性质是一种直观的手段,但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它不能反映出沉积过程中,各膜层之间叠加起来光学性质是怎样发生变化的,而且可靠性及准确性均不高。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来自于设备、仪表、环境及操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较多。单靠测量值往往不能反映出人为及环境产生的误差影响。在理论上,利用薄膜光学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任何层数薄膜的反射率及透射率。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光波在界面上反映出的光学性质,是通过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普遍性质推导而来的。由麦克斯韦方程推导出光波入射到两个光学性质不同的介质界面上时,入射波、反射波及透射波的电矢量分别为E(i)=E(i)0exp(i(ω(i)t-2πn0/λ.(Xsinθ0+Zcosθ0)))E(r)=E(r)0exp(i(ω(r)t-2πn0/λ.(αrX+βrY+γrZ)))E(t)=E(t)1exp(i(ω(t)t-2πno/λ.(αtX+βtY+γtZ)))菲涅尔把电失量分解为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与垂直于入射面的两个分量,即P分量和S分量两个方向的偏振光。实际上,光波在薄膜上的形状,是光波在分层介质的各个界面上菲涅尔系数相互叠加的结果。利用边界条件的连续性,考虑到相位因子,推导出光束在具有两种不同偏振状态的反射光和透射光能量公式E(r)0P=E(r)0S=E(t)1P=E(t)1S=(n0cosθt-n1cosθi)/(n1cosθi+n0cosθt).E(i)0P(n0cosθi-n1cosθt)/(n0cosθi+n1cosθt).E(i)0S2n1cosθi/(n1cosθi+n0cosθt).E(i)0P2n0cosθi/(n0cosθi+n1cosθt).E(i)0S单层膜的反射率公式为R=r.r*=(r21+r22+r1r2cos2δ)/(1+r21r22+2r1r2cos2δ)其中菲涅尔系数为r1=ηP1=ηS1=r2=η2=ηS2=(η0-η1)/(η0+η1)n0/cosθin0.cosθi(η1-η2)/(η1+η2)n1/cosθin1.cosθi把菲涅尔系数带入反射率公式得到R=((η0-η2)2cos2δ1+(η0η2/η1-η1)2.sin2δ1)/((η0+η2)2cos2δ1+(η0η2/η1-η1)2sin2δ1)其中位相差δ=2π/λ.ndcosθi可见单层反射率、透射率取决于入射介质折射率、膜层材料折射率、基底材料折射率、入射角、膜层厚度、光波长及膜层数。两层以上的光学薄膜为多层膜,计算方法可以在单层膜的基础上加以推广,进行层层递推,求出整体膜系的计算结果。利用菲涅尔系数矩阵法来计算多层膜的分光特性,它的膜堆特征矩阵表示为膜堆的光学导纳Y为Y=C/B=(η2cosδ1+iη1sinδ1)/(cosδ1+iη2/(η1sinδ1))反射系数: r=(η0-Y)/(η0+Y)反射率: R=r.r*透射率: T=1-R计算程序是根据膜堆的特征矩阵基本公式编写的,求出一层界面上的等效导纳Y,再求出振幅反射系数,叠加起来,最后求出整个膜系的反射率。程序框图如图1所示。图1中,n0―入射介质(空气)折射率;ni―材料折射率,i=1,…,K;θ0―空气中入射角;θi―各层介质中入射角,i=1,…,K。图 1计算程序的使用,给计算薄膜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带来了很大方便。随机给定七个参数,即,材料的高折射率、低折射率、基底折射率、膜层厚度、入射波长、入射角度、膜层数。从运算结果就可以看出反射率和透射率值。使用结果表明,理论值和实际测量值大约相差1%~5%;原因主要是操作控制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尽可能地排除各种因素带来的误差影响,提高操作的精度,使实际测量结果和理论值更加接近。根据现有的材料,可以先把不同层数膜系的反射率和透射值算出来。在工作中,需要确定某一膜系时,查阅一下便能知道用什么材料、镀多少层合适。例如:有一要求镀反射、透射比为中性的分光镜,查出用硫化锌、氟化镁两种材料,镀四层合适,每层厚度为1/4波长。镀完后测试的结果,理想情况下和理论值差不多(考虑到玻璃吸收);但有时出入比较大,原因是操作过程中误差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仪器、仪表的精度,施加电压、电流是否合适,材料纯度,工件表面清洁度,观察仪表读数的准确性,关闭挡板的速度等等。如果是棱镜,光束入射时要考虑角度。通过薄膜的光学计算来反映它的光学性质,是一种精确可靠的方法。它既能反映任何材料、任何层数的膜层相互叠加的结果,了解各层膜之间的变化规律,又能对实际操作起到一个从理论上指导和验证的作用。如果工艺操作中出现误差,马上能够显露出来;如果测量结果和理论值有一定的差距,在确定使用什么材料,镀多少层时,修改工艺方便,速度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保证产品更加可靠和完善。参考文献[1] 光学薄膜编写组.光学薄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 (英)麦克劳德 H A著,周九林、尹树百译.光学薄膜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442 女 高级工程师 读者服务卡索引号:115作者单位: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北京市,1000951998-01-07收稿,1998-06-02收修改稿
|
[
"Agriculture",
"Military",
"Literature",
"Philosophy",
"Politics",
"Economy",
"Art",
"Communication",
"Enviornment",
"Transport",
"Mine",
"Energy",
"Law",
"Electronics",
"Computer",
"Medical",
"Education",
"History",
"Space"
] |
Space
|
北京农业科学BEIJING AGRICULTURAL SCIENEES1999年 第17卷 第2期 Vol.17 No.2 1999青花菜新品种比较试验赵 鹏 蒋 涛青花菜又叫绿菜花,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中以绿花球为产品的一个变种,以分化的花蕾组成的花球及鲜嫩肥大的花茎供食。北京地区80年代从国外引入,1986年后小规模开始种植,1990年“亚运会”后,迅速扩大种植面积。我站经过几年对实际生产上青花菜栽培实践的总结,已经筛选出了一些适合华北地区的优良青花菜品种,例如:国外一代杂种早绿、绿岭、哈依姿(日本)等,但是在生产上也存在着可供选择的青花菜品种少、货源不稳、种子价格高等问题。为了初步缓解这些问题,我们1998年又引进了部分青花菜新品种,进行了青花菜品种秋季比较试验,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青花菜新品种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上海二号(中国上海)、新正盐水(香港),宝冠、珠绿(日本),早绿(南韩),以哈依姿(日本)为对照品种。1.2 试验方法试验在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基地进行,1998年8月8日阳畦中播种育种,9月5日定植在阳畦中的平畦里,小区面积5.04m2,每个小区为一个阳畦,每畦定植2行,定植株行距50cm×45cm,小区重复3次,区组排列。青花菜主花球采收前每小区随机取样3株进行最大叶面积、株高、植株开展度、花球形状、抗病情况等项目观测。开始采收后各小区随机取样3株测产,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各品种间亩产量比较从表1看品种早绿、宝冠亩产量超过对照品种哈依姿20%以上,品种上海二号高于对照品种哈依姿5%以上,品种早绿亩产量与对照品种哈依姿差异达显著水平,但是品种宝冠、上海二号亩产量与对照品种哈依姿亩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品种珠绿、新正盐水亩产量分别低于对照品种哈依姿0.33%、4.39%。从图1能更直观的看出青花菜各品种亩产量的情况,按亩产量高低排位顺序为:早绿为第1位,宝冠为第2位,上海二号为第3位,哈依姿为第4位,珠绿为第5位,新正盐水为第6位。从收获期上可看出,品种早绿、宝冠、上海二号、哈依姿、珠绿、新正盐水均为95天,说明品种早绿熟性与对照品种哈依姿相同。表1 青花菜各品种亩产量对比品 种始收获期(月/日)全收获期(日)亩产量(kg)比CK增产率(%)差异显著性0.050.01早绿11/11951201.5921.93aA宝冠11/11951185.2520.27abA上海二号11/11951040.055.53abcA哈依姿11/1195985.520bcA珠绿11/1195982.29-0.33bcA新正盐水11/1195942.24-4.39bcA图1 青花菜各品种亩产量比较2.2 各品种间植物学性状比较从表2可看出,品种宝冠、早绿、哈依姿(CK)、珠绿植株长势强,植株较高,株型较好,花球紧。品种上海二号植株虽较矮,但其植株长势强,最大叶面积较大,因此在株行距相同条件下,其植株间叶片相互交叠,影响株间通风透光。品种新正盐水虽植株生长势较强、最大叶面积较大、株型较好,但是其花球松散、花蕾较大,由于其花球不紧实造成其产量不高。从花球形状、颜色、紧实度等方面,品种早绿、宝冠、上海二号、珠绿均与对照品种哈依姿一样,商品性表现优良。此次试验各青花菜品种均未感病,一方面可能说明各供试青花菜品种抗病性较强,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秋季天气逐渐转凉,病虫害危害性下降,使各品种的抗病性未能充分表现。表2 青花菜各品种生物学特性对比品种株高(cm)最大叶长×宽(cm)株展(cm2)花球颜色花球紧实度感病情况花蕾特性早绿47.448644756.57绿紧抗病花蕾小宝冠44.11878.434946.23<fo
|
[
"Medical",
"Computer",
"Electronics",
"Politics",
"Sports",
"Agriculture",
"Education",
"Law",
"Economy",
"Energy",
"Enviornment",
"Literature",
"Space",
"History",
"Art",
"Communication",
"Mine"
] |
Agriculture
|
纳米比亚国民议会首次会议开幕新华社温得和克5月15日电纳米比亚国民议会第一次会议今天在这里开幕。萨姆・努乔马总统在开幕式上就国内形势和对外政策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说,纳米比亚政府将刻不容缓地处理失业、治安和住房等问题。他指出:“如果不立即处理失业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不仅会危及到我们的社会组织的分裂,而且也会破坏我们已经脆弱的民主。”他说,政府复兴经济的政策重点是创造就业机会。政府还将为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努乔马在谈到纳米比亚与南非的关系时说,纳米比亚不可能与南非立即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仍需与南非保持“重要的贸易关系”,同时要为达到“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和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努力。他说:“作为联合国的一个成员国,我们当然不能够与种族隔离亲近。作为南非的一个邻国,纳米比亚很愿意同它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但是从原则考虑,在南非取消种族隔离之前,我们不能这样做。”努乔马还对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与南非政府最近举行的会谈表示欢迎。开幕式由议长莫斯・奇腾德劳主持。这次会议预计要开2个月。会议将讨论和通过这个国家的第一个预算法案,以及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些重要法案。(完)
|
[
"Politics",
"History",
"Medical",
"Art",
"Computer",
"Military",
"Mine",
"Electronics",
"Education"
] |
Politics
|
【 日 期 】19961226 【 版 号 】9 【 标 题 】《为毛泽东辩护》简评 【 作 者 】黄楠森 【 正 文 】 许全兴撰著的《为毛泽东辩护》一书,现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该书34篇论文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对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功绩及其成功之道的论析;二、对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哲学思想)的阐述;三、对国内外贬损毛泽东言论的辨析;四、对学术界同仁在评价毛泽东上的不同见解的争鸣;五、对毛泽东与李大钊、鲁迅等人关系作体会式的阐释;六、对毛泽东晚年失误的反思;七、对国外毛泽东研究的述评。作者自述他在研究毛泽东时遵循的四个指导原则:一、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说话,二、从历史高度权衡毛泽东,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力求创新。这几条原则在论文集中都得以体现。例如该书在回答《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否抄袭了苏联哲学家的著作或李达的《社会学大纲》的论述中,就表现了鲜明的科学态度。作者尽可能搜求了30年代翻译过来的苏联哲学著作和中国哲学家的著作,把它们的内容和词句同“两论”作了仔细的比较,明确指出:“两论”以及毛泽东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充分吸收了苏联和中国哲学著作的成果,但“两论”从体系到观点都不是抄袭,而是在原有成果基础上的创新。这些创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没有毛泽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和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历,“两论”是写不出来的。“两论”与《社会学大纲》二者也无直接联系,因为毛泽东在1937年夏写作“两论”时没有看到当年5月上海出版的《社会学大纲》。作者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作了详尽的论证,用力之勤,辨析之深,令人叹服。又如作者的《“斗争哲学”与“和的哲学”》一文颇能体现“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力求创新”的精神。作者认为不能把唯物辩证法归结为斗争哲学,也不能把中国传统哲学归结为和的哲学,“企图用一个‘斗’字或一个‘和’字来概括辩证法的本质皆不可取。重要的是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此阐释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而不拘泥于毛泽东的片言只语是正确的,也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
[
"Mine",
"Electronics",
"Law",
"Enviornment",
"Sports",
"Energy",
"Politics",
"Education",
"Literature",
"Economy",
"Communication",
"Computer",
"Art",
"Philosophy",
"Military",
"Medical"
] |
Philosophy
|
【 文献号 】4-3964 【原文出处】鲁迅研究月刊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12 【原刊页号】4~10 【分 类 号】J3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803 【 标 题 】鲁迅研究中的儒学阴影 ――对于《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一种解读【 作 者 】赵学勇/刘铁群 【 正 文 】 1中国的鲁迅研究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一研究领域始终充满着各种思想观点的矛盾乃至斗争,从来都没有平静过。如何总结长期以来鲁迅研究的历史,开辟鲁迅研究的新前景,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研究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王富仁先生在1994年《鲁迅研究月刊》上连续发表的《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计十一篇)从新的时代高度和宽阔的文化背景上全面、深入地梳理并剖析了鲁迅研究的历史,并对今后的鲁迅研究作了预测。这是鲁迅研究的再研究课题中取得的突出成果。王富仁把迄今为止的鲁迅研究划分为四个时期:从开始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从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为第三个时期;从“文革”结束至今为第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鲁迅研究都有各自的成就和突破、失误和局限,王富仁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对这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他对这四个时期鲁迅研究的系统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每个时期的鲁迅研究都有一些派别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学的影响贯穿了整个鲁迅研究的历史。当然,这并不是王富仁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他的重点分析所在。本文只是试图对王富仁的系列论文作这样一种解读,并按照他的分期顺序对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无疑是最占有支配地位和主导地位的。由孔子集大成的儒家学说在二千多年来已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控制、主宰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和命运,儒学文化因子已经深深地铸入国民的深层心理结构,成为支配人们思想与行动的潜在意识契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革新,但是,思想启蒙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整个民族深层心理结构中儒家文化因子的隐性传承也无法从根本上割断。它依旧支配着20世纪人们的心理和灵魂。这其中当然包括相当的一部分鲁迅研究者,他们在研究这位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正统儒学的思想家时,自身却往往陷入儒学的阴影之中,虽然不少研究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有的研究者甚至还高举着反传统、批孔子的旗号、贴着新思想的标签,骨子里却是认真地贯彻了正统儒学的宗旨。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学的阴影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间接地给各阶段的鲁迅研究带来了思维上的局限和理论上的迷误。(一)儒家伦理观念的束缚使鲁迅研究无法上升到研究的高度。“文学研究、思想研究是对文学作品或某种思想学说的内涵与外延的阐发,因而传统的个人道德的赞扬和否定都不可能上升到研究的高度”〔1〕。 而鲁迅研究中第一个时期以陈西滢为代表的对立派和第二个时期以梁实秋为代表的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在进行鲁迅研究时都身不由己地陷入了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中,对鲁迅及其杂文作出了歪曲的评价,进而走向了对鲁迅及其杂文的根本否定。以正统儒学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伦理与政治相结合,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它把调整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作为衡量人的唯一的、最高的和固定不变的价值标准,人的善恶美丑完全是以其行为是否符合这种规范为主要尺度的”〔2〕。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伦理道德的统治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封建王朝可以更迭,而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体的伦理体系却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而封建伦理道德的总基础和总纽带是等级观念,它是以承认社会人的不平等权利为前提的。鲁迅引证《左传》中“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等级排列,认为中国社会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上由至高无上的皇帝一统天下,形成一个宝塔形的巨大网络,“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3〕。 他激愤地指出“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弟, 还是依赖祖宗”〔4〕,“地球上不只一个世界,实际上的不同,比人们空想中的阴阳两界还厉害”〔5〕。对于不平等的社会等级观念, 鲁迅是向来痛恨并给予无情批判的。因此,要求实现社会平等,一直是鲁迅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这个问题上,陈西滢和梁实秋等人却与鲁迅持着相反的态度。在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中,“北京学生始终未曾超越民主体制下法律的许可而表达自己的社会要求和意志,相反倒是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北洋军阀政府超越了法律许可的范围,用暴力镇压了和平请愿的学生”〔6〕。而陈西滢却沿袭了传统儒家的态度, 认为学生无权反抗学校和国家,而学校和国家则理应约束学生。按他的思维方式,胜利属于有权有势者,支持无权无势的学生争取自由的鲁迅自然也要在道德上受到否定。以梁实秋为代表的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是直接学习西方新思想文化学说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世界新文化学说是最有发言权的。然而,当他们带着新思想文化学说回到自己的国土时,中国传统文化框架中的旧思想、旧意识又像幽灵一般缠绕着他们。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核心是文化精英意识,认为整个社会就是由他们这些少数的聪明而又有文化教养的人和广大的愚笨而没有文化教养的人组成的,梁实秋就侈谈“聪明绝顶的人”和“蠢笨如牛的人”,反对“男女平等”、赞同“贤妻良母”式的教育,这显然贴紧了儒家伦理思想和等级观念。他们的社会理想是求安定、讲秩序,反对广大群众由于经济政治压迫而进行的反抗斗争,这显然又暗合了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不撄”的理想。这样,“他们接受的新文化反而带上了严重的旧文化性质,他们在西方接受的文化教养反而有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最新的反而成了最旧的,最先进的反而成了最保守的”〔7〕。 难怪鲁迅要感叹:“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8〕。在这种情况下, 具有保守主义本质的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对要求实现社会平等和建立现代社会观念的鲁迅的态度自然是否定无疑的。无法摆脱传统儒家思想束缚的陈西滢、梁实秋等人与鲁迅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而在传统等级观念和封建礼教的制约下,人们彼此之间的心灵和情感是难以进行交流的,正如鲁迅所说的“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以相印”〔9 〕,“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10〕。承袭传统儒家伦理观念的陈西滢、梁实秋等人站在“高墙”的另一侧,当然无法理解被压迫者、无权势者的痛苦,也无法理解鲁迅的痛苦,更无法进入鲁迅的作品和精神世界,体验鲁迅的人生感受。根本价值观念不同,又不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研究客体,使得他们离开了从社会人生的整体意义感受鲁迅作品的有效角度,而仅仅停留在个人道德的评判上,当然难以做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文学或思想的新发现,也难以对鲁迅作品的潜在意义做出独立阐释,更难以上升到一个研究的高度。他们是以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念阻死了自己的研究之路。(二)独立性与主动性的丧失阻碍了鲁迅研究取得探索性的突破。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阶段的国内鲁迅研究是在一种文化整合的紧张气氛中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标志着中国马列主义文化思想的胜利,各派鲁迅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被整合起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了一切言论的最高指导方针,鲁迅的思想及创作的历史价值只能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价值体系中分析和评判。这样,在权威理论话语的支配和压力下,研究主体丧失了独立性和主动性,无法在鲁迅研究中取得探索性的突破。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以正统儒学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文化束缚和钳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被迫沉溺在封闭和禁锢的精神牢笼中,完全丧失了自由思想与活动的权利。在传统文化的价值天平上,个体的分量是微乎其微的,这种文化价值观念反映到社会政治伦理中,又表现为社会对个人、个性的无情打击和扼杀,个人只不过是实现政治、伦理价值的一种手段。“五四”是“人的觉醒”的时代,其主要标志就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的确认。“五四”文化先驱们极力张扬个性、鼓吹个体,希望广大民众从专制主义的精神牢笼中解放出来,确定自己作为“人”的独立价值和自主意识的存在。鲁迅鲜明地指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1〕,把人作为高度自觉的主体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要求“人各有己”、“朕归于我”〔12〕;认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13〕,鲁迅把“人国”理想的希望寄托在“自觉至,个性张”的基础上,这与以人为中心的新文化观念的意识形态是相一致的。鲁迅所追求的思想启蒙,正是在中华民族进入现代社会后如何摆脱中国固有文化的束缚,重新意识自我和人生的问题,是一个警醒人们如何进行自我的人生选择和文化归位的问题。他急切地渴望和热烈地呼吁出现“真的人”〔14〕,“完全的人”〔15〕和“觉醒的人”〔16〕,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对人们精神的钳制和摧残。然而,鲁迅关于确立“人”的自觉意识和独立价值的呼声尚未得到实现就又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禁锢,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全国解放之后,并在“文革”达到了极致。“文革”的指挥者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高呼着“批孔子”的口号,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削弱。相反,他们是利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推行政治家个人的权威,在新的形式下培育了国民的奴性性格。这无疑是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接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主旨,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一种涂上了洋化色彩的翻版。在文化整合运动中推行的一元化政治思想形成了低沉的文化天空,而在低空中从事鲁迅研究的知识分子们的思想、精神、意志都受到了严重的扼杀与钳制,在研究活动中丧失了研究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又一次陷入了儒学的阴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评价先于感受。批评家的首要任务是对作品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然后才能进入研究和评论的阶段。文学批评是观念的表达,但却不能从观念出发。然而,这个时期却有相当的一部分鲁迅研究者违背了这种文学研究的客观规律,他们不是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把对鲁迅作品的独立感受与理解作为研究的基础,而是让一种非自我的观念先入为主,以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作为立论和评价的根据,以下级服从上级的姿态研究鲁迅。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鲁迅的评价越来越高,赞美之词越来越多,研究活动走向了非自我化。第二,理论代替思考。任何一种理论、思想学说都是人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工具,一种思想不论多么伟大,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独立思考。但是在领导意志和服从意识的支配下,这个时期的不少鲁迅研究者却放弃了理论运用的主动性,使个人的情感和思考都隐在了权威理论的背后,他们不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考察作家的创作活动,而是把它当成了诠释各种现实政策要求的理论依据,用毛泽东文艺思想代替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机械转述者和宣传者。第三,总结代替探索。由于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维和理论运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鲁迅研究者只是以当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高体现的毛泽东思想衡量鲁迅思想及创作的价值,一切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符合的就是没有价值的。这样,他们的鲁迅研究也就成了总结性的、同一式的,而不是探索性的、开拓式的。有关鲁迅研究的文章往往评价多于分析、赞颂多于论述,缺乏理论上的开拓。鲁迅研究被引向了对权威理论支配下的流行价值观念的简单诠释,丧失了对现实文化的批判性考察。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一时期的鲁迅研究在极艰难的条件下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任何研究活动,其目的都在增益人们的认识。但如前所述,由于研究主体独立性与主动性的丧失,这个时期鲁迅研究的认识职能消失了。研究者在对权威思想理论和革命政治领导的绝对服从中失落了自己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他们对内看不到一个真实的自我,对外看不到一个真实的鲁迅,“所有的研究活动似乎都是为了证明一个与自我的实际人生追求没有直接关系的历史是非,而这种历史的是非却与他们实际人生经验中建立起来的是非观念毫无关系甚至取着对立的形势”〔17〕。这种研究活动强化了政治性而消解了学术性,把研究领域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是他们的思想形式束缚了自己的探索之途,使鲁迅研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三)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复兴对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影响。新时期的鲁迅研究是在中国大陆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潮流中重新起步的。灾难性的“文革”的结束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重新返回自我”的历史条件。鲁迅研究者们开始努力跨越凌驾于自我以及凌驾于鲁迅之上的权威话语的栅栏,摆脱政治对学术的束缚和干扰,力图站在自己的思想立场上,对鲁迅的思想及其作品作出独立的阐释。与此同时,对外开放引进了西方大量的新思想、新方法,打破了鲁迅研究的封闭局面,开拓了鲁迅研究者的视野。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中,鲁迅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是,鲁迅研究中的儒学阴影并没有从此散去。在思想解放的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促成,中国固有的各种传统思想文化又在社会上活跃起来,掀起了“国学热”、“新儒学热”。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复兴无疑要对新时期的鲁迅研究产生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文化还原过程中,不少鲁迅研究者又跌入传统文化的旧圈子,再次给鲁迅研究带来局限。王富仁把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史称为文化整合期,把从“文革”结束到八十年代末的中国文化史称为文化还原期。在新时期的文化还原过程中,一些二、三十年代鲁迅研究派别的观点复活了,而鲁迅研究活动也随之再次受到了传统儒学的羁绊,其突出表现是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和青年浪漫派的文化思想的复活。如前所述,三十年代以梁实秋为代表的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学说后,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又重新返回到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之中。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在新时期复活后,这种向传统文化复归的倾向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出现了。新时期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的传承者虽然走出了权威理论和流行话语的框范,在对鲁迅作品的艺术分析和鲁迅前期思想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再次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他们的研究文章往往表现出肯定鲁迅的前期,否定鲁迅的后期;肯定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否定鲁迅的杂文;肯定鲁迅的才能,否定鲁迅的道德。这些都没有走出其前辈的局限。主要由创造社、太阳社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青年浪漫派在二十年代就热衷于追逐最先进的思想目标,但是没有独立的文化空间,无法确定自己的文化原则,往往依附于别人的价值标准。这就决定了他们只有通过两种方式意识自我价值,“一、把自我的价值寄托在一个公认的最伟大的人物身上;二、用社会公认的标准否定掉所有的权威,把自己提高到所有以往权威之上”〔18〕。二十年代,他们以鲁迅祭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战旗;在“文革”期间,他们又把毛泽东、鲁迅当作圣人、完人供奉。在“文革”的绝对化的个人权威告终后,各种不同的鲁迅观点浮出水面,青年浪漫派的文化思想也实现了还原。新时期的青年浪漫派在社会上公开表现出了一些对鲁迅的冷嘲式的否定,这种否定在表面上虽然与“文革”期间的个人崇拜不同,但深层实质却是一样的,“个人崇拜与否定一切权威实际上是出于同一种文化心理”〔19〕。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在新时期对鲁迅的否定与在“文革”期间对鲁迅的崇拜一样,都有传统儒学的根源。新时期进行鲁迅研究的知识分子本想通过文化还原“重新返回自我”,寻找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契合关系,但是,上述两方面已表明,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文化还原中摆脱了“文革”中一元化政治思想统治的枷锁,却再次跌入了传统文化的旧圈子,他们在自救的同时也走向了自缚,历史让中国知识分子遭遇了一个连环套式的悲剧。第二,“新儒家”的复兴带来了对鲁迅和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使鲁迅研究再次面临历史的考验。现代新儒家,是指“五四”以来形成的“以接续孔孟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学、特别是儒家心性之学为主要特征,为图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融合西方哲学,谋求中国社会和哲学现代化的思想派别”〔20〕。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流派,他们的思想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向传统回归的旨向,认为唯有孔子的人生态度才足以解决中国人的人生问题,唯有以“孔子的人生”为基础,新文化才能有一个新的结果。新儒家学派一开始就抨击“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反对把封建传统道德规范说成“吃人礼教”。五十年代的新儒家学者徐复观认为“五四”思想启蒙的发动者们大都“浅薄无根无实”并“数典诬祖”,还认为鲁迅是个读书不多,成就甚微的“三流作家”〔21〕。八十年代中期,“新儒家”在大陆再次兴起,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获得了复兴。新儒家直接论及鲁迅的文字不多,但今天的鲁迅研究不能不注意“新儒学”。新时期以来,新儒家学者们继续批评以至否定“五四”激进的反封建道统和学统的文化革命精神,认为“五四反传统延宕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22〕,造成了文化虚无主义,并把现代社会的道德滑坡归因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批儒。“五四”新文化是儒教的对立物,而鲁迅又终其一生在做着儒学的批判和清理工作,因此在“新儒学热”中,作为“五四”经典的鲁迅思想及其著作难免要受到非难。新儒家学者余英时就指责鲁迅悲观、世故、复杂、刻薄,是“高度非理性”的人物,并攻击鲁迅作品“在文体风格上表现出一种流氓文风”〔23〕。这些歪曲、丑化鲁迅的观点已经引起了鲁迅研究界的注意,1995年5月以来, 《鲁迅研究月刊》开辟了“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化”的专栏,研究儒学的历史作用,“新儒学”的兴起及其评价问题,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论文。由鲁迅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来讨论“新儒学”的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参加讨论的多数学者都冷静、客观地分析了儒学的历史作用,批驳了某些新儒家学者对鲁迅的歪曲、丑化和诋毁。这些都表明“新儒学热”的冲击无法动摇鲁迅和“五四”新文化的历史地位,鲁迅研究又一次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3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一直呈现着复杂的格局,反传统与复古主义交织在一起,如藤缠树般难解难分;新思想与旧观念错杂在一处,也如明山暗水般难以分辨。在这样一种文化格局中,正统儒学文化因子的隐性传承一直无法割舍。鲁迅在探讨“中国进化的情形”时认为“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24〕。用这种分析来说明中国的文化现象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旧文化,但同时各种盲目称颂儒学(包括各种新儒学)的思潮也不断出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已牢固地根植于人们的精神中,“并不废去”,且时时“反复”。陈旧的精神与传统的思想成了束缚新时代的幽灵,鲁迅研究也因此一次又一次也笼罩在儒学的阴影之下。鲁迅作为中国伟大转折时期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宝库。而我们研究鲁迅的目的是吸收鲁迅的思想成就,并超越鲁迅,但走过了八十多年风风雨雨的鲁迅研究并没有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在“五四”启蒙运动中鲁迅始终以人的精神解放作为出发点来考虑一切政治和社会问题,对造成“畸形国民性”的封建主义旧思想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而他批判的矛头又致命地指向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他把以正统儒学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对广大人民的野蛮和残暴的蹂躏概括为“吃人”的势态,激愤地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并大声疾呼“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25〕,认为不扫除封建主义思想的根子,“国民性”的改造无法实现、新的现代化观念也无法树立。“保存旧文化,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苦下去,苦下去”〔26〕。在中国思想史上批判儒家正统文化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远没有鲁迅这样的认识深度。然而,鲁迅一直是个孤独的“呐喊者”,他早年就体会到了“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27〕的痛苦。他不被同世人所理解,也难于被后世人所理解,鲁迅所批判的文化现象几乎都在他后世的社会舞台上重新上演,而他所批判的传统儒学的痼疾又时时缠绕在他的研究者身上,干扰甚至破坏了鲁迅研究的进程。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鲁迅的孤独就是整个中国新文化的孤独,鲁迅的痛苦就是整个中国新文化的痛苦。对于“五四”来说,思想启蒙仅仅是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整个民族改造“国民性”和走向现代观念的思想革命还有一条漫长的文化苦旅。正统儒家学说中适应和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整个思想体系摧残了国民的精神、造成了畸形的“国民性”,无疑是应该彻底否定、批判的,遗憾的是直到当前,学术界和文学界仍有不少人在提倡新儒学。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儒家学说中也有一些积极的东西,而且鲁迅对民族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概否定的,他曾明确提出:“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传承,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28〕,鲁迅本人也继承了孔子身上的一些优秀品格。但是,我们当前的任务是继续完成“五四”思想启蒙的使命,彻底摧毁封建主义思想意识对人们的有形和无形的统治,而不是复兴儒学,寻找“国粹”。在当前以任何新形式去提倡和复兴儒家学说都是与时代潮流相逆的,封建主义的根子牢牢地扎在人们的头脑中,正统儒学文化的因子深铸于国民的深层心理结构,这是阻碍我们整个民族前进的历史惰性力。长期以来,这种因袭的惰性力已经把我们的民族拖得太苦太累。今天,对于以传统儒学为核心的束缚国民精神的传统文化,对于死而不僵的封建主义,我们是唯恐弃之而不及,何需费力去恢复、去复兴、去寻根呢?而对于这些情况,鲁迅早有预见并深入进行解剖、反复阐述清楚了。如果我们的鲁迅研究者能领会鲁迅的精神,理解鲁迅的“呐喊”之声,吸取他总结的这些结论,尽快摆脱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阴影,进入同鲁迅一样的思想追求过程,我们的鲁迅研究才能少走弯路,整个民族文化思想的发展才能尽快走上健康之途。注释:〔1〕〔6〕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连载一),《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一期。〔2〕王富仁《先驱者的形象》,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第31页。〔3〕〔25〕《坟・灯下漫笔》。〔4〕《坟・论“他妈的!”》。〔5〕《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7〕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连载三), 《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三期。〔8〕《花边文学・偶感》。〔9〕〔10〕《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11〕〔13〕《坟・文化偏至论》。〔12〕《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14〕《狂人日记》。〔15〕《热风・随感录二十五》。〔16〕《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7〕〔18〕〔19〕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连载十一),《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十二期。〔20〕韩强《现代新儒学心性理论评述》(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第1页。〔21〕转引自袁良骏《“五四”・新儒学・道德重建》,《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六期。原载《中国思想论集》及《续编》,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2年初版。〔22〕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收入《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化诠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2年初版。〔23〕参阅袁良骏《为鲁迅一辩――与余英时商榷》,《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九期。〔24〕《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26〕《集外集拾遗・老调子已经唱完》。〔27〕《呐喊・自序》。〔28〕《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作者简介】赵学勇 刘铁群 兰州大学中文系 邮编 730000
|
[
"History",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Politics",
"Transport",
"Literature",
"Military",
"Sports",
"Economy",
"Education",
"Mine",
"Energy",
"Space",
"Art",
"Agriculture",
"Computer",
"Philosophy"
] |
History
|
【 文献号 】1-907 【原文出处】《成都大学学报》 【原刊期号】200004 【分 类 号】A3 【分 类 名】邓小平理论 【复印期号】200103 【 标 题 】邓小平政治地理思想初探―兼论邓小平关于西部开发的战略思想 【 作 者 】梁昱庆 【 正 文 】 本文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地理思想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阐述了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和环境条件的特殊性,提出的农村改革战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东西部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的内外政策,从新的视角提示了邓小平理论的丰富思想内涵。文章还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探讨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与西部开发的战略思想和策略原则,对于我们搞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
"Art",
"Education",
"Politics",
"Sports",
"Energy",
"Communication",
"Military",
"Transport",
"Medical",
"History",
"Electronics",
"Mine",
"Space",
"Economy",
"Enviornment",
"Law",
"Computer"
] |
Politics
|
【 文献号 】1-2833 【原文出处】台湾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3 【原刊页号】075-079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刘克辉 【复印期号】199511 【 标 题 】影响台湾农业发展前景的因素探析[*] 【 正 文 】 战后40多年来,台湾农业经历了恢复期、发展期和滞缓期三个阶段,从五、六十年代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支援农业的黄金时代,到八十年代以后的“农业瓶颈”时期,农业的发展一直是起伏多变。最好年份农业年增长率达12.7%(1976年),最差年份农业增长为-1.6%(1993年)。1953-1993年的41年间,有9年农业呈现负增长,11年农业年增长率达7%以上。1986年台湾在“现阶段加强农村建设政策纲要”中,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1986-2000年农业平均年增长率1.5%的长期发展目标,但1988年以后实施效果并不尽人意。1988-1991年农业实质增长率只有0.75%。为此,1991年台湾推行的“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不得不把农业年增长率发展目标从1.5%调低到零成长。这个指标也是“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对农业发展的要求(1991-1997年)。这就是说,90年代台湾农业增长的态势将不如“瓶颈时期”的八十年代(10年平均增长率为2.2%)。80年代初,台湾国民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农业的滞后一度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当时,李登辉呼吁要“重建台湾农业”。而90年代,台湾“国家建设六年计划”所确立的雄心勃勃的目标是全面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使台湾进入世界先进工业化地区的行列。在这个历史阶段,农业发展的前景如何?农业的零成长对国民经济现代化将有什么影响?本文试从若干因素方面作历史地分析。一、农村经济关系与农业发展这是关系农业发展前景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和社会化大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土地占有制是农村经济关系的基础。战后40多年来,台湾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1953-1968年是“自耕农”经济的黄金时代。这期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传统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自耕农变成为小商品生产者,促进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农业结构走向多样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化形式,资本的社会积累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1)]它比起资本主义大农业来说,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终究是很有限的。因此,70年代以后,台湾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土地私有制就逐步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土地分散、经营规模狭小,不适宜机耕和推广应用现代化技术,经营效率低、产品运销困难,资本积累少等等。因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下降,很不适应于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以农业增长率为例,台湾农业增长率,1953-1968年为5.2%,1970-1978年为3%,1978-1988年为1.1%。1984年台湾国民经济经历了5年徘徊后回升到二位数,而农业增长率至1988年又下跌为-1.6%。90年代的头几年,农业增长率在零上下浮动。其中原因不乏有政策问题或其它问题,但小自耕农土地占有制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也许可以说,是小土地私有制加上偏倚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使得近20年来台湾农业一直适应不了工业化的进展。从台湾的社会经济性质来说,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只能是资本主义农业的道路,即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使非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转化为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相协调的经济形式。为解决这个问题,台湾采取的策略是推行农地重划、共同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专业化和共同运输等合作生产和购销形式。但是所有这些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小私有制基础上的合作经济,从60年代中推行至今,看来收效并不大。80年代初开始的第二次土地改革过去了,问题依然存在。嗣后,在1984年农业升级计划和1986年农业长期发展策略中提出的还是这个问题。可见要在保持小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实现资本主义大农业,扩大经营规模是不容易的。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政策上自相矛盾。1986年台湾在“农业长期发展策略”中仍然坚持“耕者有其田”的方针,一方面要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鼓励农地转移,另一方面又要维护“耕者有其田”,保持小自耕农土地占有制,二者是互相矛盾的。其二是社会和自然的条件限制。主要是耕地少、人口多、人均耕地有限,以及根深蒂固的农户传统保地观念。目前台湾人均耕地只有0.04公顷,大多数农户耕地不足0.5公顷。即使计划到1996年把农业就业人口从目前的13%减少到6%,户均耕地扩大也很有限。况且,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有30万农民转移到非农业部门,这也是一个难题。因此,仅仅依靠共同经营、委托经营、专业化等合作形式,能否解决小土地私有制与资本主义大农业的矛盾还有待观察。从台湾的资源条件出发,台湾有人主张,以“小农经济”作为未来农业发展模式。其所指的“小农经济”是一种经营形式而不是农业制度。实际上是发展适当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经济,不再求经营面积的增加,而在求单位面积产值的提高。即通过经营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提高经营效率,走日本和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家庭农场的道路。这个主张不无道理,但成功的例子不多。1989年7月,李登辉在谈到未来施政重点时,首次提出取消“三七五减租”和“耕者有其田条例”的意向,强调“活化土地利用”的设想。这对1986年的“农业长期发展策略”是一大发展,对第一次土改以来坚持30多年的“耕者有其田”信念是一大突破,在台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最近几年,台湾当局对“耕者有其田”的解释和实施有所松动,根据新的农地利用法,允许农地计划转移,实行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转移。但是,一旦放开农地管制,允许农地转移之后,又出现农地使用失控、财团侵吞土地以及非法买卖土地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未来台湾农业发展的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以土地所有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关系的调整,并从中走出一条适合台湾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经济转型升级与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所谓整体性是说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商业、对外贸易,乃至文化、教育等部门密切相关;所谓复杂性,系指由于各部门之间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所表现的复杂现象。把农业与其他部门交织在一起,更增加了农业建设的难度。台湾的经济发展说明,农业现代化所涉及的社会经济层面之广和层次之多,并非一般用经济观点去研究农业的人们所能想象的。这是因为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来说,农业现代化过程是整个社会从同质化向异质化转变,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与否牵制着整个经济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各个经济部门乃至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对农业也有深刻的影响。70年代末,台湾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时期,这是由内外两个方面原因促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所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使以出口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内部因素表现为以工农业失调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剧。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经济不转型升级显然是没有出路的。这个升级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所谓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简而言之,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台湾在工业的产业政策上实行5个转变:即由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达到产品“高档化”;由低科技转向中高科技,实现生产自动化;由小型企业转向大中型企业,实现生产的规模化;由“小而全”转向专业化;注重生产运销的统一与发展。战后40多年,台湾经济之所以发展较快,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农业前提下保持工业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上所奉行的是“比较利益”法则诱导下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这个战略诚然给台湾带来经济繁荣,但由于它脱离了传统农业社会的某些特殊性,导致了偏倚工业发展的结果,使得“唯增长主义”、“唯资本主义”的热情掩盖了“以工补农”的呼声。工业的发展没有给农业带来相应的生机,相反,扩大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业已存在的差距,造成农业迟落和社会二元化结构日渐明显的趋势。因此,人们不难想像,未来台湾经济转型升级又将怎样呢?在“六建计划”超前而庞大的投资情况下,如何处理整体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呢?如何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呢?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农业发展的前景就不可能是光明的。1990年台湾农业回升到1.9%以后,1991年跌为0.8%,1992年和1993年再度下跌至-1.05%和-1.6%,并没有达到维持零成长的预计目标。由此可见,经济转型升级以来,农业发展迟落和“瓶颈”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因此,未来台湾农业发展前景,还有赖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以及各部门之间经济相互协调的程度。在发达国家,农业与其它经济部门之间的经济与社会结合已基本完成,农业也是一种商品性生产企业,农民既是农业生产者,也是知识渊博的企业家。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并存,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二元经济”的特征。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人数最多,在诸部门中最欠发达的部门。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从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转变为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经济的过程。台湾许多人积40多年之经验,认为农业问题说到底是民族文化问题。但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时期要使大多数人都认识到这一点,并真正重视农业的发展,确实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炼,甚至是要付出必要的代价。这也就决定了台湾农业发展前景的不可预料性。三、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和农业发展经济自由化、国际化是台湾1984年提出的,它是实现国民经济转型时期重要的政策方针,目的是克服台湾面临的经济基础脆弱、投资意愿不振、外贸畸型膨胀三大难题。自由化、国际化的核心是放宽进口管制,通过扩大岛内需求来刺激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过去的“出口导向”逐步转变为“内需和出口并存”的发展方针,正如台“经建会”编制的《台湾地区经济建设长期展望》所指出的,今后经济成长的来源“系以岛内需求成长为主,输出扩张为辅”。正在实施中的“六年国建”计划的基本构想也是“以加强共同建设为主导,扩大岛内需求,缩小对外贸易顺差,促进社会经济均衡发展”,这就意味着未来将进一步放宽进口管制,开放岛内市场。为什么要放宽进口管制,扩大内需市场呢?道理有三:首先,台湾当局试图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投资意愿,发展技术密集产业,推动产业升级。80年代初,台湾经济开始的复苏,只是一种“市场性复苏”,主要是一些传统性工业产品在美国市场带动下的“简单再生产”的恢复,而不是生产技术提升和设备更新的结果,民间投资积极性也没有激发出来。如1981-1985年,全省投资总额平均每年减少3%,其中民间投资增长率从22%下降到0.4%;1986-1990年投资与放款总额年均增长率24.9%,主要靠公营事业投资来维持,民间投资增长有限。这就迫使当局通过放宽市场管制刺激投资,实现工业升级目标。其次,减少经济对外贸易依赖,确立经济自立形象。40多年来,台湾受制于人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一大症结。时至今日台湾经济发展过份依赖日本和美国的状况仍没有多大改变。美国和日本成为台湾经济的晴雨表。所以,台湾有人批评这种经济是:“花盆经济”、“浅碟子经济”和“附庸经济”。从长远来看,不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经济自主性,台湾现代化就没有稳定的基础。第三,控制对美贸易顺差,调节台美关系。进入80年代,台美贸易一直保持顺差。1984年顺差97.7亿美元,1986年上升到150亿美元。1991-1993年台美贸易顺差仍达70-90亿美元。而美国1993年贸易赤字达到1058亿美元,大量的贸易赤字迫使美国不得不加紧对外寻找出路,台湾首当其冲。其办法是强制台币升值,限制台湾产品进口,同时逼迫台湾对美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加美国货进口数量,藉此减少台美贸易顺差。另一方面,从台湾当局外汇储备来看,到1994年7月,外汇存底已达到904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为世界第二外汇量储备最多的地区。为了资金的合理流动,减少外汇储备压力,台湾也不得不调整策略,开放市场,推行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由此可见,经济自由化、国际化是在台湾经济内外矛盾背景下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推进台湾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选择。要改变这个政策看来是不可能的,而不改变此政策,让大量美国产品进台,农业又难免遭秧。这就自然形成这样一个因果关系:经济转型升级依赖于自由化、国际化策略;而自由化、国际化策略虽然可能给经济发展带来好处,但给农业带来的却是灾难。1987年底至1988年上半年,台湾接连出现几次农民上街游行事件。1987年12月8日,数千名果农为抗议当局开放水果进口,导致台湾本地水果价格大幅度下降,影响到果农收入,而上书“立法院”请愿;1988年3月16日来自台湾各地的果农、稻农、烟农、猪农和菇农上万人组成40年来最大规模的农民抗议队伍,涌向美国在台协会、“国贸局”和国民党中央党部抗议开放美国农产品进口;紧接着于3月21日,约3000鸡农带着500只鸡和2万个鸡蛋,沿途抛鸡砸蛋,前往美国在台协会和“国贸局”抗议美国火鸡进口;最后一次是5月20日,数万名农民上街示威游行,造成震动海内外的“5.20事件”。接连不断的农民抗议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一时出现的短期行为,而是有其深刻的前因后果的。从表面上看,经济自由化、国际化政策导致大量美国农产品进口,打击了台湾农业生产是这次事件的直接导因,但实质上它是潜伏已久的社会经济结构畸型与内外市场矛盾加剧交织的反映。因此,在自由化、国际化发展策略时期,只要台当局不改变偏倚工业牺牲农业的倾斜政策,农民上街游行就不会停止。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一旦加入关贸总协定,农产品所受冲击程度将远远大于工业品。目前台湾有40%左右的农产品关税率在30%以上,而工业品大部分关税已接近GATT关税减让标准。因此,未来降低关税总水平的重担将落在农产品上。这一方面将减少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会导致更大量农产品进口,打击台湾农业生产。因此,如果说过去是偏于工业发展政策导致农业迟后的话,那么未来可能将是“自由化、国际化”方针加上偏倚工业政策,使农业继续滞后下去,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前景。四、民族文化与农业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社会意识的冲击,使人们愈来愈注意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从社会总体考察,目前台湾存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冲突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有5000年农业史,农业活动不仅塑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基本面貌,而且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性格的本质特征。战后台湾经济的振兴,使传统社会经济展现出一派生机,农业文明发挥着巨大的效率。同时,在与日俱增的西方文化影响下,古老的精神文化也面临着经济转型期的新考验。一般认为,过去40年,促成台湾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中华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长期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以及自由与开放的经济制度。第一条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具备的。台湾经济起飞有这个因素,新加坡经济起飞有这个因素,甚至日本人士也认为,战后日本经济振兴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中国的儒家文化。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累了极有价值的经验与智慧,其中儒家文化对于经济帮助尤大。儒家提倡“入世”观念,强调勤勉精神,催人奋发图强,主张重视教育,教人学而不倦,使中华民族具有远超于世界大多数民族的光辉的过去。战后台湾居于海岛型安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使中华民族优良禀赋得以发挥,因而取得了经济的振兴。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可否认,中华民族文化有光辉灿烂的一页,也有较欠妥的一面。进入80年代,台湾之所以有人惊呼:“社会道德是不是在沉沦”?有人敲起警钟:“农业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问题”,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亦即是在从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民族文化落后的一面正在显露出来,并成为经济,其中包括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种障碍不仅表现在一般的民众心理和行为上,危害更大的是表现在对某些重大问题的宏观决策上。下面仅举数例可见一斑。首先是保守性。农民固守几分农田,情愿抛荒或粗耕粗种,也不愿意转让;台当局则长期坚持“耕者有其田”、“平分地权”信条,导致政策矛盾,官民互相观望。其次,专制性。对经济管得过多过死。过去40年,台湾经济确实是在政策干预下成长的。但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过多的干预就可能事与愿违,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目前农民务农意识低落、工商业者投资热情不高,与管得过死、干预过多也不无关系。第三,惰性。即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现代化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世界工业发展基本上分为两种形态:一是渐进型,如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英国等;二是跳跃型,如新兴的日本、韩国等。台湾当局采取的是“安定中求进步”的策略,这本身就是“渐进”的格式。80年代以后工业的产业升级和农业的扩大经营规模收效不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循守旧,不愿意把资金投放在新技术上,不愿意让人家到市场上来竞争。农民上街游行是应该同情支持的。但最根本的办法是要开拓、更新,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仅靠保护市场或当局补贴是不能建设好农业现代化的。第四,轻视教育、轻视科技。这两个方面都与民族的落后和守旧有关。由于守旧就安于现状,不求进展。就教育而言,战后40年教育制度老化,体制和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台湾人才培养的一大问题。例如1984年高等院校在校生41.23万人中,农、林、渔、牧专业学生只占3.07%。轻视农业已经渗透到各个部门之中。1986-1993年,农业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从1.0%上升到1.3%,而文盲仍保持在10%以上。农村教育水平低,农民忙于进城赚钱,不想读书现象更是比比皆是。科技人才严重不足是经济和农业发展的一大顽疾。长期以来,由于保守和惰性的限制,养成了技术靠引进的习惯,研究也重应用,不重视基础和开拓。“人才危机”已成为阻碍经济升级的重要因素。据估测,目前台湾缺乏科技人才1/3左右,农业部门缺人才尤其严重。总之,在经济建设初期,中华民族刻苦耐劳、勤奋守纪的文化传统,促成了台湾经济的起飞。而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愈来愈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种保守性在农业或对农业的认识上表现尤为突出,它也不能不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前景。* 作者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宏观研究室研究员。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09页。(责任编辑 高群服)
|
[
"Law",
"Agriculture",
"Space",
"Mine",
"History",
"Computer",
"Education",
"Military",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Economy"
] |
Agriculture
|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3期 No.3 Vol.18 1998科技期刊英国管理机构呼吁采取行动减少内分泌干扰剂的使用英格兰和威尔士环境署在其官方声明中,密切关注工业部门内分泌干扰剂的使用。在发布了内分泌干扰剂的环境暴露和对野生生物的影响间有直接联系的新证据后,环境署认为需要采取一些行动,工业用户应考虑使用“毒性较小”的替代品。已知有许多自然的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可干扰动物内分泌系统。国际关注在增长,但仍然缺乏制定政策的坚实科学知识。去年德国环境部长Angela Merkel强烈呼吁就此问题进行更多研究,但没有要求马上采取政策行动。如果停用或替代目前正使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许多工业部将受到影响,包括水工业、纺织业、塑料工业、农药生产和使用等。有内分泌干扰性质的化学品包括杀虫剂、塑化剂、双酚树脂组分、有机锡(如落叶剂三丁基锡)、表面活性剂和合成类固醇等。最近一些研究已表明,类雌素化学物质的影响比原先预计的大。江 刚 摘自《Environ.Sci.and Technol.》,March 1,129A(1998)
|
[
"Computer",
"Education",
"Enviornment",
"Art",
"Law",
"Medical",
"History",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Space",
"Energy",
"Economy",
"Politics",
"Agriculture",
"Military",
"Literature"
] |
Enviornment
|
【 文献号 】1-3091 【原文出处】农业经济问题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4 【原刊页号】14-16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王庆和 【复印期号】199607 【 标 题 】积极推进农业走资源节约型道路 【 正 文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战略措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尽快完成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山西省晋城市实际出发,我认为,走资源节约型道路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关键。一、三类矛盾:农业走资源节约型道路的现实需求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物质生产过程,对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都有极强的依赖性。由于资源的相对贫乏和长期的不合理利用,晋城市农业的资源约束日趋突出,已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概括来讲,其主要表现为三类矛盾:(一)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与流失严重的矛盾 以土地资源为例,一方面,晋城市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明显不足。全市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47公顷,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且山地、丘陵地比重高达87.1%,农用地指数和垦殖指数分别只有56.3%和19.8%。另一方面,非农产业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大量占用又造成有限资源的流失。自50年代以来,晋城市耕地面积一直呈逐年绝对减少之势。从1953年到1994年,41年间耕地面积减少3.1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800公顷,近10年来高达每年1300公顷以上。 加上人口的刚性增长, 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953年的0.19公顷减少到目前的0.09公顷,人均粮田面积也由0.17公顷减少到不足0.08公顷,分别减少51.7%和53.8%。作为另一重要自然资源的水资源也存在同样的矛盾。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87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采矿漏水和非农产业、城市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大量的水资源又被破坏或非农化,使农田水利建设举步维艰,至今全市水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还不达10%。经济发展引起的农业资源非农化虽然不可避免,但这种趋势必然会给农业带来沉重压力。解决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与流失的矛盾,已成为晋城市农业发展必须正视的一个严峻问题。(二)农业经济资源成本升高与利用率偏低的矛盾 一方面,化肥、农药、农用塑膜、农用柴油等农业经济资源的价格一涨再涨,使农业这一本来就先天不足的弱质产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大,比较利益继续下降,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更加不利。另一方面,由于产品质量和使用技术的制约,多数农业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又偏低。据测算,目前我市的化肥利用率仅30%,农机动力利用率也只有35%。继续增加经济资源的投入,不仅成本上升,而且报酬率递减。以化肥为例,晋城市“八五”期间年平均施用化肥纯量4.45万吨,比“七五”期间年平均增施34.0%,而同期年均粮食总产量仍徘徊在6亿公斤左右。 农业经济资源成本升高与利用率偏低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和应用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的低投入、高产出。(三)农用土地资源质量不高与污染加重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制约,晋城市的农用土地质量不高。林用地和牧坡草地坡度大,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耕地中旱地比重高达91.3%,中低产田比重高达6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只有1%―2%。另一方面,低质量的农用土地又受到来自化肥、农药和工业“三废”的严重污染。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仅造成土体中有害物质超标,而且破坏了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平衡。大量的小冶炼、小煤窑、小磺矿在随意倾倒废渣、浪费土地的同时,排放的有害气体也不断地对大气和土地形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陵川、阳城的小磺矿周围,300 米以内寸草不生,500米以内收成减半。此外, 地下资源乱开乱采造成的土地塌陷,也对土地质量形成了不利影响。据城区调查,全区耕地塌陷已超过总面积的1/3。由于上述矛盾的存在和加剧,农业与资源、人口、环境的关系日趋失衡和紧张,全市农业已开始陷入人口增加―农产品不足―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使花费巨大人力、财力进行耕地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和加大经济资源投入而增产的农产品消耗殆尽,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求关系更加紧张,反过来又迫使人们更大规模地对农业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旱、涝、雹、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比较利益继续下降。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走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发展道路,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使生产力要素得以有机组合和最佳配置,生产力系统结构优化,从而既保证经济的适度增长和结构优化,又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良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的功用,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现阶段晋城市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正确抉择。二、三条方针:农业走资源节约型道路的基本思路农业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实质是通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力升级换代。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当坚持以下三条方针:(一)资源节约型农业的节约重点是明显短缺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高的农用化学品、农业机械等经济资源 这符合晋城市农业自然资源短缺、农业投入不足、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实际,节约的潜力很大。比如,水浇地采用普通渠灌,亩(0.0667公顷,下同)次用水高达100―120立方米;采用喷灌、管灌、微灌等节水技术,亩次用水可降至40―50立方米;目前推广的渗灌技术,亩次用水只需15―20立方米,水的利用率成倍提高。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增产15%―20%。(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基本途径是内涵发展 以内涵发展求得经济增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走资源节约型农业道路的基本途径。为此,必须立足于通过合理布局、改进技术、改善生产条件、改革耕作制度等措施,对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科学集约的开发利用,达到资源的节约和效益的增加。比如晋城市目前对光、热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率都还很低,推广农作物立体种植和两茬平作还有一定的余地。以提高复种指数为例,在一定范围内,复种指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近0.2万公顷播种面积,至少可增产粮食600万公斤。如果近期内全市复种指数能增加5―8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1.3 万公顷左右的播种面积,增产粮食4000万公斤以上。(三)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目标是提高综合效益 也就是要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提高经济效益是走资源节约型农业道路的首要目标,但必须做到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结合起来,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重视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保持资源的后续利用能力,做到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实现持续共进,有序发展。三、三个体系:农业走资源节约型道路的必要保证尽快把资源节约型农业导入正规,必须在克服粗放经营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支持保障体系。从当前看,主要应在以下三个体系上着力:(一)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资源利用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晋城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不突出,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占有市场能力弱,资源优势没有真正形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因此,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在于实行农业产业化,以资源为基础,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为连接形式,来有效地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方面,晋城市已有蚕桑、黄梨等比较成功的产业化开发经验可资借鉴。今后,要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和继续开发宜林、宜牧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小杂粮、蔬菜、蚕茧、果品、生猪、蜂蜜、水产等优势产业的产业化建设,对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开发性和适应性调整,建设各具特色的规模型的生产基地,培育和发展与市场需求和资源特点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体系。(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体系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渗透,可以有效地优化生产力系统,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走资源节约型农业道路,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以生物技术为主的集约化的农业技术体系。因而,要把引进推广高产、优质、低耗、抗逆的农作物、林木、畜禽和水产品种放在首位,以增强对不良自然资源的适应能力。在条件适宜的地区,要大力开发名、优、特、新、稀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注重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在继承和发扬立体种植、精耕细作、增施农肥、用养结合等传统技术的同时,积极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农作物化控、节水灌溉、蔬菜日光温室、笼养鸡、封闭式养猪、网箱养鱼等能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现代技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和水面的产出率。要积极研究和推广农业经济资源的应用技术,不断提高其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三)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态体系 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体系,是农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节约型农业前提和目标的统一。晋城市地处山区,山谷、河谷的空间系统多呈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大气环境容量偏低,极易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失衡。为此,在农业发展中,必须十分重视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建设生态农业和无污染农业。要加强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和果木林的建设,形成绿色生态屏障。要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综合治理小流域,控制水土流失。要通过推广高效化肥、无公害农药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肥力。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特别是小高炉、小磺矿、小化工的环境治理,减轻对农业用地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要在不同经济类型和生态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创建以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为特征的区域性农业发展模式,把资源节约型农业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系统之上。(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农牧局 晋城 048000)本栏责任编辑 武兆瑞*
|
[
"Computer",
"Medical",
"Space",
"Enviornment",
"Mine",
"Agriculture"
] |
Agriculture
|
【 文献号 】1-3219 【原文出处】光明日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704 【原刊页号】(7)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 作 者 】邵振国 【复印期号】199608 【 标 题 】传说与历史 ――试谈文学本质【 正 文 】 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样式,与作家的个人创作不同,它不仅先于作家文学,还堪称后者生长的土壤。它的构成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窃以为是它与历史的关系――这里说的不是史实或史料,而是说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及作用于我们的历史感和历史性。传说多属无名氏之作。艺术上自然天成,且饱涵历史意蕴,探究缘由,即在于它恰恰少有或根本没有那种创作艺术品的意识。它不在意自己作为艺术“纯”还是“不纯”,而是“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我们从“诗经”到“两汉乐府”,再到吴歌西曲,从魏晋志怪、唐传奇到明代话本,再到冯梦龙集成的“三言”,所见莫不如是。这些作品我不敢说它们不属于艺术,或不算是上乘艺术品,只承认它们的确不够“纯净”。但文学就这样发生了,并以这种特征或叫做“顽症”沿续至今。《诗经》开篇的《关雎》便将人的自由本质作为美,《邶风・新台》就已把违反人性的荒淫视为丑,《大雅・生民》把周民族艰苦创业当作荣当作善,《小雅・黄鸟》把宣王统治剥削压迫看成辱看成恶。它从最初开始就内含了道德伦理及功用的内容。恨则骂个痛快淋漓:“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陈风・墓门》);爱则爱个彻彻底底:“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续曲歌》);愁则愁个水天茫茫:“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至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思考,之如此,是不是表明了文学本质上的无可逆转的规定性呢?传说则尤其如是。它所以流传并不断为后人加工改造,就因为它内在的历史原因和审美心理作了它生成的内趋力和特定指向。那里面含有其创作群体共同关注的感兴趣的非艺术的东西。所以这样“传”而不那样“说”,说到底不是艺术之争,而是他们对自己所传承的故事诉诸情感的种种不同的价值判断,是非善恶美丑褒贬,以构成他们心底认可的美的形式。孟姜女传说,源于《左传》时代,杞梁随齐庄公攻莒被俘而死,其妻到郊外迎丧一事。如此而已。后来才传说妻投淄水自尽。至东汉方有妻哭倒城墙之说。再至北齐,由于文宣帝天保六年征徭百万修筑长城,苦役和怨声才促生了孟姜女寻夫的完整故事。我们从中可见它与历史的关系是多么的微妙:它既以一定史实为依据和线索,又决不依照史实的原样。所以这样,即由于它是有功利目的的,它决不是什么纯而又纯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其叫它故事,莫如将它视为浸透了传说者的价值和情感的历史积淀物。这种关系正像明代李贽的《童心说》,你若真把它看成一颗纯而又纯的孩提之心便错了。“夫童心者,真心也”,它所表示的却是蔑视正统“六经”“国史”的真诚。李贽这个最“全性保真”崇尚“至文”的思想家,所崇尚的并非是无价值,而是含量最高的价值体。不怕赘言,再看最早见于“诗经”的牛郎织女传说、起于魏晋的“白蛇传”传说等等。它们在发生学上的内趋力究竟是些什么呢?不多说那些不言而喻的事,只说人类对美和自由的“必然要求”即是一个最大的功利目的。舍此,便不可能有那段天上地下的绮丽幻想,不可能有什么僧蛇斗法,直至摧毁雷峰塔那样曲折优美的故事。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韩凭妻》,早在春秋时就流传在宋国人口中。这一漫长的传承过程是与那“其雨淫淫,河大水深”的社会现实始终相伴不舍的。康王杀韩凭夺其妻,发现韩妻怀藏韩凭遗书,视之不解其意,随臣便解释道:“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乃心有死志也。”后来韩妻果然坠台自尽。虽然夫妻仍被分葬两冢,但“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难阻它们“根交于下,枝错于上”。目睹这种顽强迸发的情感,怎知不是文学千年来执拗着的本质呢?正如李贽所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那么有意于何为,便是不用多说的了。其情感中种种价值、理想乃至功利目的,在李贽那里则表述为“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李氏焚书》卷三)。当我们基本廓清民间传说的面貌之后,我们再来谈谈作家文学在本质上是怎样的。首先,作家文学是文人的创作,有知识、有理性、有深刻独到的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的创作。不像民间传说那样“有口皆碑”;其二,它是个人的创作,不受任何人任何作品袭承关系制约的独立的创作。它极少雷同和重复,具有个性化的高度和深刻性;其三,它是生命体验的创作,更宜导致艺术形式美的显现。如曹氏写“红楼”,艺术形式即是他“生命的形式”,即作家自身在人类历史长河的这一段之生存的样式。上述三点,或说还有更多的特点和理由,让我们可以说作家文学应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东西。依照海德格尔的“沉沦说”,它却不易被人云亦云的共性所淹没。然而问题在于,时下某些小说和小说理论并非站得这样高,较之民间传说亦未见理应的深度。什么原因呢,窃以为这类小说和理论误解了艺术的“纯”。它们试图以消解泯灭价值观、审美理性、功用目的换取所谓的“本真”和“自我”,或许不啻为原因之一。在这里,我们可以想想民间传说之所以具有生命力能够流传下来的道理,是不是内中的历史积淀是不能忽视的呢?进一步说,个性自身也是既成的历史的个性,而不是别的。个性与历史的关系,也只能是在不断扬弃中而求自身逐渐显现的关系,并不能与历史一刀两断。这道理可用黑格尔对于个体人的解释说:“人是人的历史”。(《美学》第三卷)远在《淮南子・览冥训》记述的年代,“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原始初民便幻想出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古希腊神话也把天地不分时的“混沌”作为一位主宰神的名字,说混沌之子名叫“黑暗”,驱父娶母生下一个大鸡子,大鸡子又生一爱神,天地始创,这与中国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何等相似乃尔。巴比伦神话亦把混沌世界描绘成一片汪洋,天神马杜克杀了深渊巨龙,用其尸一半造穹苍一半造大地。关于“造人”,中国神话说女娲用泥捏成人,古埃及神话也说大神喇用泥土陶轮造人,巴比伦则说天神用芦苇泥土和水造人,古希腊则说宙斯指令普罗米修斯用泥和水捏出人形。我们看到人类各地的初民,其幻想是这般神奇地如出一辙,这难道不足以令我们时下的作家文学来重新审视一下历史的共性吗?这种相似相同仅仅是什么纯艺术的问题吗?回答自然不是。因为艺术从它诞生的最初一刻起,便是与人的生存多种需要相伴生的。这是历史的,无可遁逃的。正像李贽思想一反六经语孟,最富有个性自觉,但它却逃避不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而王氏心学又袭承朱子理学,理学则出自语孟。在这里我们亦看不到什么绝对的一刀两断,只看到一步步的扬弃和改造。李贽具有“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批判怀疑精神,却也未曾怀疑文学的价值与功利。他所以能为《水浒传》作序,在于他视其作如司马迁的“发愤之作”,绝非因《水浒传》是什么“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的东西。李贽最推崇的“至文”乃《西厢》《拜月》,认为二作达到超凡脱俗的“化工”之境。然而此二作除去艺术上的精美绝伦,或说之所以艺术上能这样精到,在李贽看来,王实甫等人绝非仅仅写了一个美的故事,而是它蕴涵了使它得以显现美的东西。李贽说:“余览斯记(《西厢记》),想见其为人,当其时必有大不得意于君臣朋友之间者,故借夫妇离合因缘以发其端。”(《李氏焚书》卷三)这里,李贽不仅让我们猜度王实甫的创作心迹,更让我们透视到作家文学与一般传说故事的分野。它应在更深层贴近历史,它的艺术是那样达到“化工”之境地成为“以发其端”的载体。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作者自己亦说:他的职责就在于让大家牢记那段容易被忽视遗忘的历史(《番石榴飘香》),于是才铺开对那段历史的“魔幻”。尽管我们看到那夫妇生下一个长猪尾巴的孩子,被蚂蚁群拖入蚁穴,看到马康多全村人都染上不眠症失去记忆,要在牛身上贴标签才认识牛知道挤奶,但是,我们何曾见作者对历史、价值、功利目的的割断和摈弃呢?相反,它让我们更深痛地会意到一个家族由蒙昧而覆灭的过程。正是这样,我不能设想这部佳作倘若摈弃了历史将会怎样,或许那将是个性自身的毁灭。窃以为文学不可能“纯”到泯灭自身的地步,酒中乙醇含量若达一百度可谓纯,但它便不再是酒!恰恰相反,作家文学之所以高出民间传说一筹,正在于其个性对于历史的包融性。即它是站在“历史积淀”之上的,它融含着人类自身扬弃的过程。李贽的“至文”,亦莫过是这种扬弃后的新“文”,而不是别的。海德格尔的沉沦说、丧己论,也是想让个性自身不丧己更像个人,而不是让人与人的世界一刀两断变成非人。但历史又的确存在遏止个性的惰力。对于这一负面,传说的作者看不见,而优秀的个性作家却能够洞见并做到扬弃。传说,在其深层的民俗结构中,有许多蒙昧守旧的东西,诸如传统伦理、信仰、宗法意识等等,相伴着历史长河沉沉的惰力的流淌。乃至《史记》亦不能免其记载刘邦母亲遇“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但是优秀的作家文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中搏涛击浪。正因为它尊重历史、不割绝历史而勇于面对历史,才真正肩负了个性发展的使命。作家文学才历史地赢得了自身本质的价值和光彩。*
|
[
"History",
"Law",
"Military"
] |
History
|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7年 第23卷 第4期 Vol.23 No.4 1997离散系统区域极点/协方差等价实现一种代数方法王子栋 郭 治摘 要 提出了离散随机系统的模型简化新方法:区域极点/协方差等价实现方法.即构造降阶模型,使其匹配给定的区域极点和稳态协方差值,在暂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这两个重要方面近似于给定的满阶模型. 文中证明了满足要求的降阶模型的存在性, 并直接给出了降阶模型的解析表达式,最后提供了说明性的数值例子.关键词 离散时间系统,模型简化,随机系统, 近似理论.AN ALGEBRAIC APPROACH TO REGIONAL POLE AND COVARIANCEEQUIVALENT REALIZATIONS FOR DISCRETE-TIME SYSTEMSWANG ZIDONG GUO ZHI(Department of Automatic Control,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new approach for model reduction for discrete-time stochastic systems, which is called regional pole and covariance equivalent realiza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The major idea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to construct the reduced-order models which match both the specified regional pole and steady-state covariance value. The resulting reduced-order models will approximate the full-order models in the two important aspects, i.e., transient and steady-state performances. The existence of desired reduced-order models is proved and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 of these models is also given.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llustrative example.Key words Discrete-time systems, model reduction, stochastic systems, approximation theory.1 引言及问题的描述模型简化一直是系统及控制理论研究极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各种方法层出不穷. 然而,许多工程系统的性能指标常常直接表现为系统的稳态协方差值, 但传统的模型简化方法大多均未考虑这个重要的系统性能. 文献[1―2]提出了同时匹配q个马尔柯夫参数和协方差参数的模型简化方法――q-Markov COVER等价实现方法,但该方法要求原系统矩阵须变换为汉森伯格(Hessenberg)标准形,从而使计算变得繁难并影响了降阶模型的存在性. 另一方面,系统主导极点所处区域以及系统稳态协方差值是分别表征线性定常随机系统暂态及稳态性能的两项重要指标,简化模型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尽可能接近原模型,这就导致了区域极点/协方差等价实现(简称为RPCOVER's)方法的研究,以期提供更有利于工程应用的模型简化方法.考虑如下稳定的线性定常离散随机系统x(k+1)=Ax(k)+Dv(k), y(k)=Cx(k).(1)其中x∈Rn为状态, y∈Rm(m<n)为输出. A,D,C为适维常数阵,v(k)为零均值单位强度的高斯白噪声序列. 初始状态x(0)具有均值(0)和协方差P(0), 且与v(k)不相关. (A,D)可控,(A,C)可观.易知, 系统(1)的稳态协方差XE[[WTHX]x(k)xT(k)]为Lyapunov方程X=AXAT+DDT的唯一正定解,且其输出协方差为(Ai)T]CT. 假定系统(1)的主导极点位于单位圆内的圆心在点q+jo且半径为r>0的小圆内,并将该小圆记为D(q,r). 则本文考虑的RPCOVER's问题可描述为构造m(m<n)阶线性离散系统xm(k+1)=Amxm(k)+Dmw(k).(2)(其中xn∈Rm, w(k)为单位强度的零均值高斯白噪声序列),亦即求取常数阵Am,Dm,使得如下简化指标同时实现:1) 系统(2)的极点位于期望区域D(q,r)内; 2) 系统(2)的稳态协方差矩阵Xm=E[[WTHX]xm(k)(k)]恰为Y=CXCT.2 主要结果及证明本节将给出降阶简化模型的存在性证明及其构造方法. 我们称线性离散随机系统(2)是协方差Xm的一个等价实现, 当且仅当Am,Dm满足Xm=AmXm+Dm.引理1[3] 考虑如下代数矩阵方程-qAmP-qP+AmP+(q2-r2)P=-Q.(3)其中Q>0为任意正定阵,则Am的极点位于给定圆盘D(q,r)内,当且仅当(3)式存在正定解P>0.定理. 给定满阶模型(1)及其主导极点区域D(q,r),输出协方差CXCT. 则存在低阶模型(2)且其极点位于D(q,r)内,状态协方差矩阵Xm=CXCT,当且仅当存在正定阵P>0, Q>0,满足r2P-Q≥0,(4)Xm-(TVS-1+qI)Xm(TVS-1+qI)T≥0.(5)其中V为任意正交阵(VVT=I);S,T分别为P及r2P-Q≥0的平方根因子. 进一步,若(4),(5)满足,则低阶模型参数Am=TVS-1+qI,Dm为(5)式左端的平方根因子,即Dm=[Xm-(TVS-1+qI)Xm(TVS-1+qI)T]1/2.必要性的证明. 若存在期望低阶模型(2),则由引理1及状态协方差等价实现的定义可知,必存在正定阵P>0, Q>0满足(3)式及Xm-AmXm=Dm≥0.(6)注意到(3)式等价于(Am-qI)P(Am-qI)T=r2P-Q,因该式左端非负定,从而(4)式自然成立;进一步,令P=SST, r2P-Q=TTT,则该式成为[(Am-qI)S][(Am-qI)S]T=TTT.(7)上式成立当且仅当存在正交阵V[4],使(Am-qI)S=TV, 或Am=TVS-1+qI, 将其代入(6)式即可得(5)式.充分性的证明. 只需取Am=TVS-1+qI,Dm为(5)式左端的平方根因子,其中S=P1/2, T=(r2P-Q)1/2, 则结论易得.注释1. 满足(4),(5)的P>0, Q>0必存在. 事实上,注意到-1<q<1,则可适当选取P,Q使T及S-1的元素足够小,从而使得(4),(5)成立. 在极限情形,取Q=r2P,从而T=0,则(5)式必成立.注释2. 注意到上述简化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自由度(主要体现在P,Q,V的选取), 这可用来满足新的简化指标,如鲁棒性指标,H∞范数指标等,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3 数值例子考虑五阶线性定常离散随机系统(1), 其中经计算该五阶系统的极点为{0.578111, 0.658489, 0.57595±0.295573i, 0.8074}, 其主导极点区域为D(0.5,0.32),而稳态状态协方差为现需设计三阶简化模型(2),使Am的极点位于D(0.5, 0.32)内,且其稳态协方差Xm即为满阶模型的输出协方差CXCT. 据上节提供的方法,我们选取经验证(4),(5)两式成立, 则可得期望的简化模型参数分别为不难验证给定简化指标约束得到满足. 关于高阶及降阶系统的响应曲线比较图因篇幅限制略去, 仿真结果说明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4 结语本文提出离散随机系统模型简化的区域极点/协方差等价实现方法,旨在使简化模型在暂态及稳态性能这两个重要方面逼近给定的满阶模型,从而为随机系统模型简化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进一步的研究将集中于多指标模型简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南京理工大学科研发展基金资助课题.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 南京 210094参考文献[1] Skelton R E, Collins E G Jr. Set of q-Markov covariance equivalent models of discrete systems. Int. J. Control, 1987, 46(1):1―12.[2] Skelton R E, Anderson B D O. Weighted q-Markov covariance equivalent realizations. Int. J. Control, 1989, 49(5):1755―1771[3] Furuta K, Kim S B. Pole assignment in a specified disk. IEEE Trans. Automat. Contr., 1987, 32(5):423―427.[4] Xu J-H, Skelton R E. An improved covariance assignment theory for discrete systems. IEEE Trans. Automat. Contr., 1992, 37(10):1588―1591收稿日期 1995-01-10
|
[
"Military",
"Transport",
"Agriculture",
"Mine",
"Politics",
"Computer",
"Economy",
"Electronics",
"Sports",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Space",
"Energy",
"Enviornment",
"History",
"Philosophy"
] |
Computer
|
【 文献号 】1-2651 【原文出处】中国农垦经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06 【原刊页号】15-16 【分 类 号】F22 【分 类 名】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 作 者 】李发新 【复印期号】199708 【 标 题 】万福店农场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 正 文 】 近年来,湖北省万福店农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两个转变”,实现第二个飞跃的重要措施,走“农业建基地,企业深加工,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延长产业链,走向大市场”的发展路子。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济格局下,农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八五”期间,连续实现两个两年翻一番。1996年又打响了“九五”第一炮,全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农业人均纯收入达2513元,比上年增长27.8%。农业人均纯收入在随州市和襄樊垦区都是第一名,在湖北农垦系统也是名列前茅。农业人均依托产业化经营收入1000元,占农业人均纯收入的39.8%。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上,万福店农场的经验是:一、建设基地,突出特色,政策驱动建立和发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没有基地就形不成拳头产品,没有规模,就难以占领市场。因此,万福店农场在稳定发展粮棉油生产的基础上,按照“立足资源,突出特色,面向市场”的原则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采取行政指导、政策引导的方式,建立了以稻、麦、棉、油、水果、水产、生猪、用材林、种子、茶叶等十大专业为主的21个生产基地。1.政经合一建基地。万福店农场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引导农工规模养、种,发展一批专业生产队、专业作业组、专业户,并按区域化的要求,对原农业体制进行了改革,撤销了原来单一行使行政职能的农业分场,组建了渔业公司、果业公司、种子公司、牧工商公司、农工商公司等,这几大公司下辖13个生产队(专业队)、99个作业组、3650个农户,使区域规模经济逐步形成。2.依靠科技建基地。产业化经营对科技进步有更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全场在建基地的同时,注重加大科技含量,如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以科技为先导,大念种子经,将种子生产项目交给农场技术推广站和农科所,并划出一个生产队为其试验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杂交稻制种和小麦良种繁殖在全场得到推广并取得较好的效益。农场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小麦良种繁殖基地。3.依托资源建基地。万福店农场的版土分布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山场资源丰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万福店农场从实际出发,提出以“立足农业、发展工业、搞活商业、大力发展绿色企业”为指导思想,把“山当田种,树当粮管,基地当作企业办”,象抓粮棉油一样抓林果茶,开一片山,栽一片树,建一个场,留一班人,办一个绿色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成万亩林场、万亩果园、千亩茶园,银杏基地、板栗基地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4.面向出口建基地。农场畜禽公司由过去经营十多个项目的畜禽养殖变为面向国际市场,主攻生猪项目,扩大基地规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定为活大猪出口基地,现已达到年出栏生猪1.5万头的规模。5.突出特色建基地。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在创产品特色、提高效益上下功夫。种植业大力发展草莓、林果、药材等产品;养殖业大力发展鸡、鸭、牛、羊和甲鱼、鳝鱼等名特优项目。二、办好企业,突出重点,龙头带动“龙头”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兴建“龙头”、舞活“龙头”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为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是建立一体化经营体系的前提。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万福店农场紧紧围绕已初具规模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组建龙头企业集团。在全场组建了以粮油公司、棉花公司、畜禽公司、果业公司、渔业公司、种子公司为龙头的企业集团,如粮油集团投资150万元新上精粉项目,在过去已有精米、精油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三精”配套生产。酒厂、食品厂、饲料厂在逐步发展壮大后,已从粮油集团中裂变出来,成为新的龙头,全场已经形成了粮食――饲料――生猪――鱼,水果――果脯――包装等十多个产业链条。在这十多个产业链条中,万福店农场注重突出重点,在政策、资金、技术、领导、宣传、服务等方面向优势企业倾斜,培植有发展前途的“龙头”,取得显著成效。如茶场通过技术改造,两个分厂生产的产品双双获奖。“仙女”茶荣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凤舌”茶在参加中国中西部地区名茶评比中荣获第三届中国“陆羽杯”金奖。这些龙头企业在上规模、上质量、上档次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基地的带动能力,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三、发挥优势,突出流通,市场牵动万福店农场位于武汉市和襄樊市中间地段,东距随州50公里、西距枣阳市30公里,汉丹铁路、316国道穿场而过,且都设有停靠点,火车站还设有军民两用站台,列车客运有633、634次普快客车到站停靠,列车货运吸引了邻近十多个乡镇的业务,平均每天发货近5辆。这一优势使农场与市场紧密相联,促进了商品流通,也牵动了产业化发展。在扩展市场方面,农场一是增设销售网点。在武汉、襄樊、西安、乌鲁木齐等10多个城市设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网点90多个,每年外销农副产品收入达4000多万元。二是硬件投入建市场。农场筹资百余万元,建起了农贸大楼,还计划兴建蔬菜批发市场、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等。三是集体个体闯市场。目前,全场从事农副产品销售的组织已达100多个,从业人员达1500多人。四是联购联销争市场。农场养鸡大户联合进购鸡苗、饲料、药品,联合销售产品,既降低了成本又争得了市场,全场类似这样的联购联销群众组织达30多个。四、搞好配套,突出服务,领导落实一是强化领导服务。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由农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任副组长,并按照开发一个产业、明确一个领导、依托一个单位、组织一支科技队伍、制定一套实施办法的制度,重点实施领导工程。在职的场级领导班子成员驻点负责,每人负责一个重点行业,驻一个重点企业,开发一个新产品,引进一个新项目,吸纳一笔资金,寻找一个靠山,并实行量化考核、风险金抵押制度,与经济效益挂钩。二是政策优惠服务。在农场统一调控下,制定并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和保护。如规定制种农户将种子上交农场种子公司,按一公斤种子抵六公斤粮食的比例抵国粮任务,确保种子产业的顺利发展。三是健全网络服务。以总场服务为主导,以农技站、兽防站、供销服务公司等十多个单位为主体,以生产队级服务为基础,以农户自我服务为补充的上下贯通、功能齐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提供产前信息、产中科技、产后流通等系列服务。(作者系湖北万福店农场党委书记、场长)
|
[
"Electronics",
"Literature",
"Education",
"Philosophy",
"Military",
"Computer",
"Economy",
"Communication",
"Sports",
"Law",
"History",
"Politics",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 |
Agriculture
|
【 文献号 】1-92 【原文出处】文史哲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199603 【原刊页号】61-65 【分 类 号】K1 【分 类 名】历史学 【 作 者 】陈尚胜 【复印期号】199608 【 标 题 】学术人物 郑鹤声教授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正 文 】 郑鹤声教授学术研究的领域很广,除中西交通史外,诸如中国史学史、中国目录文献学、清史、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国民族史、华侨史、亚洲史等,都有精深的造诣,并取得了很多成就。先生字萼荪,浙江诸暨人,生于1901年5月19日,逝世于1989年4月20日。他在解放前曾长期供职于国立编译馆和国史馆,先生担任常务编审和纂修,并兼任中央政治学校和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教授;解放后一直担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教书育人,著述不辍。先生一生勤奋,著述甚丰,从1924年中华书局出版《汉隋间之史学》开始,到1989年《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下册的正式刊印,由他所写的并且出版了的专著不下30部,尚不包括未能出版的专著和已经发表的论文。就这些成就而论,我个人认为先生对于历史研究的最大贡献,主要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海外交通史三个分支学科。一、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巨匠先生从事历史学的研究,是从中国历史文献学开始的。而先生之所以首先专志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又是与其长兄郑鹤春和老师柳诒徵的帮助与指导分不开的。郑鹤春长先生10岁,早在先生上小学之时,他就已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文史地部。待先生上中学时,他已经大学毕业,每逢回家探亲,便向先生介绍文史的基本知识,并将其大学讲义留下来供先生学习。待先生考入大学后,他又用自己的薪金为先生购买了数千册书籍,建立起家庭图书房,专供先生放假在家时利用。先生在回忆家庭对他的影响时曾说:“我的父亲、母亲和大哥都希望我做一个读书人,回家之后,所有家庭和社会杂事,都不要我去费心,这也使我养成一种沉静的性情,我一生中潜心研究学问的兴味,就在这样一个优良的家庭环境中养成,在以后的生活途中,我每逢回忆这些往事,都深深地感到一个人有好的父母兄弟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1920年,先生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该校并入东南大学,即今南京大学)文史地部。当时,在该部主持史地教学的老师分别是柳诒徵(1880―1956)和竺可桢(1890―1970)。他们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专门筹办了《史地学报》,选择学生的优秀论文在上面发表。先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曾先后在该刊上发表了4篇《地学考察报告》和5篇史学论文,从而树立起学术研究的信心。柳诒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详细阅读自己所指定的正史书籍,并写出心得笔记交给他批阅分析,使学生们丝毫不敢马虎。先生正是在师从柳诒徵读书期间,系统地阅读了“二十四史”、“九通”、《资治通鉴》和《文史通义》等书,为自己研究历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柳诒徵对于版本目录学也极为重视,并要求学生注意对文献和史料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培养了先生对于目录文献学的兴趣。先生在东南大学毕业时,曾以《汉隋间之史学》为题,撰写成10余万字的论文。柳诒徵老师不仅将这篇论文推荐到《学衡》杂志上分期连载,还推荐到中华书局单独出版。1925年,先生于东南大学毕业后,即应聘到云南高等师范学校和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任教。出于教学之需,先生曾就“二十四史”的基本内容分别撰写成讲义,共26册,交云南高等师范学校油印;同时油印为讲义的,还有先生编写的《正史汇目》、《亚洲诸国史汇目》和《中国史学史》。先生编写的这些讲义,充分显示了他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方面的才华,也得到了商务印书馆何炳松的高度重视。1928年,商务印书馆正式为先生安排出版“郑氏史学丛书”。几年间,先生有《班固年谱》、《袁枢年谱》、《史汉研究》、《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文献学概要》(与郑鹤春合著)、《司马迁年谱》、《杜佑年谱》等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1929―1932年间)。另有《荀悦年谱》、《刘知几年谱》、《司马光年谱》、《徐光启年谱》等书,虽已在商务印书馆付排,但却不幸毁于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火之中。此外,先生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方面,还出版有《四库全书简说》(南京中山书局1933年出版),并有《史学概论》与《史料学》作为讲义,分别在中央大学和山东大学油印。在先生的心目中,历史文献学在历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明确地告诫青年学者,不要怕当“史料派”。只有论据充足,立论才可能是正确的和有说服力的。对于学术界某些人随心所欲地摘引一点史料而做长篇大论的学风,或者干脆从概念出发来演绎历史的不良倾向,先生十分不以为然。他向学生指出,搜集资料,贵在于勤,贵在于恒。有些资料即使暂时用不着,也要注意保存和整理。先生一生就曾辛辛苦苦地搜集整理和汇编了很多有用的专题史料,除前述已经出版的《郑和下西洋史料汇编》外,一直未能出版的还有曾费10年之力整理而具有《清会要》雏型的《东华录类编》(1600万字,南京解放时移交给出版总署后下落不明)、80余万字的《黄河志文献编》、近20万字的《历代孔子研究文献目录》、80余万字的《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与海外诸国关系史料》等。那么,如何来掌握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呢?先生特别重视史部目录学的作用。他于1929年从昆明回南京兼任中央大学教授时,专门为学生开设了“中国史部目录学”的课程。他认为,如果一个学者不从目录学入手,就很难掌握各种历史文献的具体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他所撰写的《中国史部目录学》,从介绍我国史书的渊源和史部的位置入手,详细地叙述了各类史书的源流和史目正录、别录与今录的流别,系统地总结了各种历史文献分类法,并且结合史料学和西方历史文献目录学对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的今后发展进行了阐述。从这部书的内容可见,先生所论述的史部目录学,已超越了清代学者们所介绍的目录学为各种文献篇目及版本的学问范围,而成为揭示历史文献目录的源流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该书还是唯一的一部中国史部目录学专著。此书曾在50年代和70年代又分别由上海和台湾的商务印书馆再版。先生还认为,研究历史并不能仅仅限于历史类文献,还有必要旁涉其它非历史类文献。同时,针对本世纪初学术界中所出现的蔑视民族文化的思潮,先生专门著写了《中国文献学概要》,以期改变当时存在的“号为学人,而叩以本国文献之要略,瞠目而不知所对者”的情况。此书出版后,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些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业还将它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商务印书馆和上海书店为此也曾先后多次重印该书。直至最近,复旦大学和上海书店仍决定将先生所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和《史学概论》,收入到“民国丛书”第二编中,予以再版。屈指数来,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著作已独领学坛风骚近70年。毫无疑问,先生是本世纪中国历史文献学领域当之无愧的巨匠。正是在对中国历史文献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先生早在1928年就明确地把中国史学的发展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即史学的胚胎时期(先秦)、昌盛时期(汉隋阶段)、衰落时期(唐明阶段)、蜕分时期(清代)、新的发展时期(清末民初),从而十分清楚地揭示了中国史学的发展轨迹。他的这一学术体系,对当代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影响。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在194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史学》(胜利出版公司出版)一书中,曾对当时学术界的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发表了如下评论:“所谓近代史,现在史家对于它的含义与所包括的时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的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然有不同的地方,是为中古史与近世史的分界;这时期历史孕育出来的局势,每以民族的思想为其演变的原动力;故近世历史的范围,实包括近三四百年来的历史,无论中国与西方皆系如此;此派可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近世史》为代表。第二种则认为在新航路发现的时候,欧洲仅产生了商业革命,明季以来,中国虽与西方接触,但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其后欧洲产生了工业革命,中国与西方发生新的关系,以中国言方系近代史的开始;此派可以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为代表。在这两种不同的看法下,所产生的近代史著述很多,如陈怀、高博彦、吴贯因、魏野畴、邢鹏举、罗元鲲、梁园东、沈味之诸先生的著述,各有长处。其最完善的为郑鹤声先生的《中国近世史》。民国十八九年,郑先生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教授中国近世史,曾编有讲义,共二十八章,起自明季,至民国年止。此书即系根据讲义改编而成;全书体大思精,甚为赅备,惜迄今仅出二册。”顾颉刚在这里所提到的《中国近世史》,最初是先生给中央政治学校和中央大学学生授课的讲义,约80万字。讲义在两校分别铅印和油印后,一时洛阳纸贵,希望得到这部讲义的人很多。但先生却认为自己的这部讲义还只是急就之章,于是又发宏愿向南京、北京、上海、天津、杭州、苏州、宁波、扬州、武昌等地书肆购买有关史料书籍,用以全面修订这部《中国近世史》。在当时,收藏家们和各图书馆都以搜罗宋元版本为贵,而先生却较早地把目光投向不为人们注意和重视的中国近代史料,所以一时所获甚丰,多为罕见的海内孤本和稿本,如曾从清朝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后裔中获得邓与林则徐查办鸦片的有关文件,从其他人手中购得完整的清季以来的《政府官报》、《政府公报》等。当先生费数年之力将那部书稿修订完就时,不料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南京沦陷,修订好的书稿也毁于战火。至1944年,在出版家的一再要求之下,先生只好将那部《中国近世史》的讲义稿交南方印书馆出版。先生在这部著作的“自序”中对“上古中世”与“近世”作了明确的区别:“中国近世之历史,与上古中世之区别有三:一则东方之文化无特殊之进步,仅能维持继续为保守之事业,而西方之宗教学术物质思想逐渐输入,别开一新局面也;一则从前之国家虽与四裔交通频繁,而中国常屹立于诸国之上,其历史虽兼及各国,纯为一国之历史,自元明以来,始与西方诸国有对等之交际,而中国历史亦植身于世界各国之列也;一则因前二种之关系,而大陆之历史变而为海洋之历史也。三者之中,以海洋交通,为最大之关键。故中国近世史之开端,当自新航路之发现始。”由此可见,先生之所讲的中国近世史,实即中国近代史。他之所以将中国近世史的开端定在新航路发现后西人东来的16世纪,是他认为自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的海外扩张,已使中国开始了与世界其它国家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自后中西关系的演变、民族思想的发展、近世革命运动的产生,都渊源于这一新的历史进程。在解放前,他曾明确地反对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世史的开端。他说:“我国坊间出版之中国近世史,率以鸦片战争为开始,则为截其中流而未探渊源也。不探其源,则其源不明。”今天看来,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早年对于中国近代史开端问题的这些意见,仍然有着它的理论价值。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完全定于鸦片战争一说,他所坚持的那种学术体系也被打入冷宫。尽管如此,先生还是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了新中国的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他不仅参加了建国初期教育部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编定委员会的工作,参加了中国史学会主持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的编辑工作,并为此而捐献了多种自己所珍藏的海内孤本资料,而且还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并发表了10余篇论文。为了有助于人们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先生在30年代还曾编制一部《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这部《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起自1516年,终于1941年,每年分“阳历”、“阴历”、“星期”、“干支”四项,按日对应,相互查对十分方便。在该书的前面,先生还专门分中国年号、日本年号、朝鲜年号、干支纪年、西历纪元诸项制做了一个《近世中外年号纪元对照表》;书末还附了一个完整的《太平新历与阴阳历日对照表》,也便于人们查对日本、朝鲜、太平天国时期的历日。先生之所以以1516年作为始年来编写此书,则是由于该年有葡萄牙人拉费尔・佩雷斯特罗(Rafael Perestrello)附帆来华,自此以后,“海航大通,欧美文明,骤然东来,国际问题,因之丛生,所有活动,几无不与世界各国发生关系者。中西史日之对照,较之上古中古,其用更繁。”显然,该书的编写原则是与他的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相互一致的。该书的作用,正如中华书局在1980年所写《重印说明》中所言及的:“本书于一九三六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其内容较为详备,为研究清史及近代史必备的工具书,现已很难买到。兹商得编者郑鹤声教授和商务印书馆的同意,转由我局出版,以供读者之需。”由此可见,该书今天仍是人们研究中国近代史必备的工具书之一。先生还是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学术界对于中华民国史的研究,虽然早在1914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就出版了谷钟秀的《中华民国开国史》,但由于当时还处在中华民国建立的初期,严格地说,它还不是一部“历史”研究书籍。先生所写的《中华民国建国史》,于1943年在重庆正中书局出版。在该书中,先生明确地把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主要线索,并按革命的发展将中华民国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辛亥革命推倒满清为第一阶段;2.北伐完成,打倒军阀为第二阶段;3.抗战建国为第三阶段。”由此可见,先生匠心独运,自成机杼,在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上充分地考虑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因素。可以说,先生这部《中华民国建国史》,在40年代初期的中国学术界,还是空谷足音。三、郑和研究最有成就的专家郑和下西洋的研究,自19世纪末以来,由于西方国家在华势力的增强及其了解中国的迫切需要,西方学者开始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最早进行这一研究的有英国外交官梅辉立(W.F.Mayers),他曾利用明朝人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的材料进行研究,于1875年间在《中国评论》的第3期和第4期上用英文连续发表了《十五世纪中国人在印度洋上的探险》的长篇论文。接着,俄国驻华使馆医师贝勒(E.V.Bretschneider)也在该刊上用英文发表了《十五世纪中国与中亚和西亚诸国的交往》,再次论及郑和下西洋。此后,英国人菲律普斯(G.philips),荷兰人施古德(G.Schlegel)、戴文达(J.Duyvendak ),法国人沙畹(E.Chavannes)、高第(H.Gordier)、伯希和(P.Pelliot),美国人柔克义(W.Rockhill),日本人藤田丰八、山本达郎等也在翻译介绍郑和下西洋资料的同时,对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数次、时间、地点、船舶、航海图等问题也做了考证和研究。而在中国国内,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自本世纪初开始,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也把研究的目光投向郑和下西洋,期望通过宣传这一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空前壮举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树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首先揭开国内研究郑和序幕的是梁启超,他于1904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除对郑和的历史贡献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外,他还就西洋的一些具体地名进行了考证。后来,直到1934年,又有孙伯恒、李长傅、向达、张星láng@①、许云樵、冯承钧、夏璧等人纷纷从事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 纵观这一时期的郑和下西洋的研究,还都是以现有文献为依据来进行的,重点是对有关文献进行考证和校注,仍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1935年,先生在《大公报》上发表《从新史料考证郑和下西洋之年岁》,从而在学术界开始了以文献资料结合碑刻等其它资料进行郑和下西洋研究的新阶段。先生在这里所指的新史料,是他从明朝嘉靖年间钱谷所编的《吴都文粹续集》中,发现了郑和等人于宣德五年第7 次下西洋前夕所立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的碑文。根据这块碑文,先生认为《明史》所记的有关郑和七下西洋的具体时间有误;他明确地把《明史》中所记载的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出使旧港之行排除在七下西洋之外,并将郑和第2次至第6次下西洋的时间做了具体更正。不久,又从福建长乐传来发现郑和等人曾于宣德六年第7 次下西洋时在当地所立的《天妃之神灵应记》石碑的消息。先生遂于1936年夏亲往福建长乐,进行实地考察,并于同年11月6 日在《大公报》上发表《访问长乐郑和天妃灵应碑杂记》,说明两碑所记内容的大致相同。于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具体时间、航行路线和抵达的国家有了较为准确的结论。从此,学术界也受先生发现郑和下西洋新资料情况的鼓舞,出现了广泛调查郑和下西洋新资料的热潮,使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先生本人也在《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碑文的发现过程中,增强了对郑和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并决心继续致力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从此,他开始大规模搜集郑和下西洋资料,上图书馆抄录具体文献,下各地调查文物遗迹,托友人注意有关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先生在1936年春探访南京静海寺时,又从该寺西侧厨房壁间发现一块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残碑。该碑记载了郑和下西洋时所乘的船舶分别有二千料海船、一千五百料海船和八橹船,为它碑以及其它文献所未载。日寇占领南京时,该碑遭毁于战火,幸有先生在当时对碑文及时拓片,从而保存下这一珍贵的石刻材料。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先生于40年代中后期相继出版了《郑和》(重庆胜利出版社1945年初版,台湾胜利出版公司1979年再版)与《郑和遗事汇编》(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出版)两部专著。《郑和》是一部研究专著,书中对郑和出使经过、目的、海外航行情况、使团成员组织、出使结果、宝船制造等问题考证极详。《郑和遗事汇编》是在《郑和》一书的基础上,并结合新搜集的资料而写的一部专著,书中对郑和的家世、生平、历次出使西洋的情况、有关郑和遗迹与轶闻介绍详尽。这两部专著的出版,是郑和研究学术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正如黄慧珍、薛金度在《郑和研究八十年》一文中所指出的:“《郑和》、《郑和遗事汇编》是四十年代郑和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二书汇集材料丰富,内容广泛,考证详确,是郑和研究史籍资料、文物遗迹资料的综合,是献给郑和研究者必要的参考书。”进入80年代时,先生又通过齐鲁书社向学术界推出了他与其哲嗣郑一钧合编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分上、中(上)、中(下)、下四册,共190余万字。上册出版于1980年,系统介绍了郑和家世、 生平和时代,郑和使团人力和物力,郑和使团的航海技术等有关郑和本人、郑和使团以及郑和下西洋历史背景方面的历史资料,中册两本出版于1983年,系统地介绍了郑和时代海外各国的概况,郑和出使经过,郑和出使对中外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的历史资料;下册出版于1989年,系统介绍了郑和在海内外的遗迹、文献,以及后世评价郑和下西洋方面的历史资料。这部书将各种散见的文献材料和实物史料,分类整理成为一部最系统的郑和下西洋资料工具书,极便于研究者的查阅引用。可以说,这部书是先生50年从事郑和研究心血的结晶,也是他贡献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该书出版后,被人们誉为是一个世纪以来郑和研究资料的“小百科”。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表明,先生是国内外研究郑和最有成就的专家。先生并不仅仅只是重视史料的学者,他非常注意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性。早在1928年,当日本侵略者在济南屠杀中国外交官员和军民的事件发生后,先生即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五百年前中日交涉之一幕》,对明朝初期倭寇侵扰中国及其中日交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以史学家的卓异眼识,及时向人们提醒中日关系问题;先生又针对英国殖民者侵占中缅边界上的江心坡的事件,先后发表《江心坡与国防》和《江心坡问题》两篇文章,从历史文献角度阐述了江心坡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先生还专门发表过《历史教学与国防教育》的论文,强调历史知识对于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被先生“牵挂”50年的郑和研究,他的每一部有关著作的问世也带有经世致用的特点。《郑和》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当时写作和出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激励国民,抗日救亡,以历史上伟人之功业,发扬中华民族之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从中得到力量。”而《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的问世,又为对外开放时代的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毫无疑问,先生对学术的经世致用性的重视,源自于他的深深的爱国之情。正象他早年在一首诗中所说的:“四壁图书中有我,我以著述献中华。”1996年4月20日,是先生逝世7周年的忌辰,作为一名弟子,我谨以此文表示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和深深敬意。作者:山东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责任编辑:李平生)*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火加良,左右结构。
|
[
"Military",
"Literature",
"History",
"Education",
"Enviornment",
"Medical"
] |
History
|
航空工艺技术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1期 No.1 1999厚铝板高速下料机的研制与应用戴小泉[摘要] 介绍了厚铝板高速下料机的主要技术规格、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切削工具,并对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关键词:厚铝板 圆锯 下料机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igh Speed Blanking Machine for Thick Al Plate[ABSTRACT] The specifications and the principle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 speed Al plate blanking machine and its cutting tool are introduced and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are made.Keywords: Thick Al plate Circular saw Blanking machine厚铝板下料一直是困扰我国航空企业的一大技术难题。众所周知,铝合金板材,尤其是厚铝板在飞机结构上的应用愈来愈为广泛,整体框、梁等新结构在我国各型号飞机的研制中已被大量采用。但国内大多数航空企业对于厚铝板下料基本上都采用普通方法,即钻排孔刨边,铣削或采用先进的大型数控铣床下料,其技术经济效益较低。为解决厚铝板下料的难题,我公司成功地研制了一台大型厚铝板高速下料机。本文就该机床的主要技术参数、总体结构及切削工具作一介绍,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1 机床主要技术规格本机床主要用于进口和国产大型厚铝板下料加工。1.1 下料规格及材料牌号最大长度:3 660 mm;最大宽度:2 000 mm;最大厚度:100 mm。材料牌号见表1。表1 材料牌号产品超硬铝硬铝锻铝锻铝中国LC9LY9,LY12LD14LD2美国70752024201460611.2 机床主要技术规格及加工方式工作台面:4 800 mm×1 300 mm;锯片直径:610~660 mm;主轴转速:144~1 440 r/min,无级变频调速;进给速度:58~8 500 mm/min,无级变频调速;电机台数:3台(主轴、进给各1台,润滑电机1台);总功率:18 kW;占地:6 400 mm×1 600 mm。加工方式见图1。图1 加工示意图Fig.1 Machining scheme2 机床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机床的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图2 机床总体结构Fig.2 Structure of high speed blanking machinefor thick Al plate1.工作平台;2.浮动机构;3.横梁;4.气缸;5.工字钢导轨;6.镶齿圆锯;7.拖板;8.床身;9.支座;10.减速器。主轴(锯片)选用普通交流电机,通过一对皮带轮驱动。主轴部件装于一拖板上,拖板由另一交流电机驱动,经减速器、传动一丝杠―螺母机构作进给运动。为适应不同切削工艺的要求,两者速度均可由各自的变频器调整,实现无级变速。移动式夹紧装置可对厚铝板实行多点均匀夹紧,且夹紧力可调。集中润滑装置及手动润滑泵,对床身导轨、丝杠―螺母、轴承等部位进行润滑,圆锯加工时,由喷雾冷却器对锯片切削区域进行喷雾冷却润滑,床身导轨用钢制伸缩式防护罩防护,移动电缆用矩形金属软管防护,为有效地收集切屑,配置了随拖板一起移动的积屑漏斗。夹紧装置由一焊接横梁作基础构件,内装20个成对排成10列的气缸。横梁两端均有一浮动机构,手推横梁时,横梁依靠该机构在工作台上的工字钢导轨上移动,移动到位后(挡铁定位),气缸动作夹紧厚铝板,此时才可进行锯削下料。当工件吊、卸时,可手推横梁至工作台面外。工作平台为大型焊接式框架结构,该台面是工件下料的支承面,亦是夹紧装置移动的导向基础。台面上开有长条形空刀槽。工件吊装初就位后,由4套调整机构进行微调对刀,该机构可翻至台面下,以便于工件装卸。为防止加工时切屑飞溅,在台面6个支座之间安装了可方便拆卸的推拉门。拖板在床身的双矩形导轨上移动,拖板移动副内贴有FQ-1复塑板,另用斜镶条调整其间隙。丝杠传动拖板上的螺母使拖板作进给运动。由于丝杠很长,为减少因其自重引起下垂量过大,在丝杠两头适当位置设置了装有导向滚轮的辅助支承,因此装于拖板上的螺母只能做成半螺母方能在移动时跨过辅助支承。丝杠两端支承设置成一头固定、一头轴向游动的形式。本机床采用继电接触器控制,由控制柜、操作站及变频调速系统组成。因机床属大型设备,故在床身旁设置一操作站,以便在床身及控制柜两地均可操纵。主轴切削运动及进给运动均采用多重电器保护措施,自动集中润滑系统可对多个润滑点实施自动润滑。为获得不同型号、规格的厚铝板的最佳切削效果,主轴切削运动和进给运动均可通过各自的变频器方便地实现无级调速。3 切削工具厚铝板用圆锯切削下料加工,时常出现因排屑不畅而粘刀、因圆锯端面跳动而引起夹刀等现象。当高速切削时,这一现象则更加严重。我们曾选用某厂标准圆锯作试切加工,其主要参数如下。刀具:直径D=610 mm,基体宽度b=6 mm,齿数z=80(粗齿),镶片圆锯,刀体YG8,基体端面最大跳动0.8 mm;材料:美国7075,厚度δ=38 mm;条件:主轴转速n=700 r/min(v=1 342 m/min);进给速度:vs=140 mm/min。在刃口无冷却润滑的条件下试切多次发现,每加工不到1 min,就需退刀清理容屑槽上粘接的铝屑,因此时大部分刀齿的容屑槽已被铝屑粘附且工件夹住圆锯片基体现象严重,进给力明显增大,有时甚至造成进给系统报警停车,故锯片损耗严重。后改用适合铝合金厚板高速切削的专用圆锯片进行加工,其主要参数如下。直径D=660 mm,,刀头宽度b=6.5 mm,z=40(粗齿、空屑槽增大),刀体YG8硬质合金,端面最大跳动0.8 mm。径向跳动±0.5 mm,刀头宽度大于基体宽度0.5 mm。其最大特点就是刀片基体两处开有侧刃,该侧刃材料仍为YG8,在加工时侧刃将切除圆锯片高速旋转时因端面跳动而与工件相接触的面,彻底解决了圆锯片基体被夹现象。经过对同牌号不同厚度和同厚度不同牌号的厚铝板切削试验(见表2)表明:选用带侧刃的镶齿圆锯片(粗齿刀体YG8)加工厚铝板效果非常理想,不仅切削用量有较大提高,而且刀片的耐用度亦有所改善。表2 厚铝板切削试验数据被切材料切削速度进给速度vs/mm.min-1润滑条件效果n/r.min-1v/m.min-17075厚度δ=50 mm1 2002 300524.5切削区加喷雾冷却、润滑切口质量好,无夹刀现象,刀片温升稳定7075厚度δ=100 mm1 2602 5001604 技术经济分析厚铝板高速下料机的研制应用解决了我公司100 mm厚度以内的铝板下料难题。现以切长3 600 mm、切厚50 mm的7075铝板为例,对用该机床下料与其他方式下料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见表3。表3 高速下料机与其他下料方式的技术经济效益对比加工方法刀具与切削用量工时/min效率*/倍耗料/kg节约率*/倍装夹方式普通加工方法:摇臂钻钻排孔;龙门刨床刨削修边20 mm钻头:钻孔180次;修边:单边余量5 mm,双边共10 mm360120117.011多次装夹龙门铣床加工30 mm棒铣刀,分2次加工60814.581.17一次装夹厚铝板高速下料机 660 mm锯片(刀头宽6.5 mm,单边跳动0.8 mm,主轴:700 r/min,进给:150 mm/min24203.944.32一次装夹*以普通加工方法为1进行比较。由表可见,与普通加工方法相比,采用该方法下料工效可提高20倍,材料节约率为4.32倍,且切口光滑平整,表面粗糙度可达Ra 6.3 μm(可作为精加工的首道工序)。此外,为满足不同牌号、规格的铝板下料,获得最佳的切削用量,机床主轴转速及进给速度可采用无级调速,这给实际加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作者单位:戴小泉(成都飞机工业公司 高级工程师)(责编 宇 迪)
|
[
"Enviornment",
"Computer",
"Politics",
"Military",
"Mine",
"Agriculture",
"Energy",
"Space",
"Electronics",
"Transport",
"Literature",
"Sports"
] |
Space
|
航空工艺技术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4期 No.4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表面完整性Surface Integrity of Wire EDM赵国光[摘要] 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中,有3项影响表面完整性的主要因素,即引起内应力和微裂纹的热作用;侵蚀材料的化学作用;造成表面层软化的电化学作用。为获得良好的表面质量,文中介绍了改善表面完整性的具体措施。关键词: 电火花线切割 表面完整性 脉冲电源[ABSTRACT] During wire Electro_Discharging Machining, there are three specific factors affecting surface integrity: Thermal effects causing local stress and micro_cracks; chemical effects erosing materials and electrochemical effects softening surface layer. Technological measures to be taken are introduced, in order to obtain good surface quality.Keywords: Wire EDM Surface integrity Pulse power supply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除在模具制造中广泛应用外,在其他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包括航空航天、赛车、精密仪器仪表、计算机、微型机械、通信、医疗器械等产品零件加工中正在发挥其优势,得到更多的应用。随着航空航天零件及精密模具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线切割加工的表面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表面完整性可用加工表面的几何特性和表层的理化力学特性的指标来表示。对于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前者包括表面粗糙度、波度等;后者包括表面变质层的成分和组织、表层的显微硬度、残余应力及宏观和微观裂纹等。表面完整性对工件的使用性能,如耐用性、耐磨性、疲劳强度、高温持久强度、耐腐蚀性等有重大影响。此外,零件的精度与表面粗糙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粗糙度Ra值应不超过尺寸公差的1/8。为了使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能满足长寿命精密模具和恶劣使用条件下航空航天零件的质量要求,对影响加工表面完整性的各种因素应给予深入研究。1 影响表面完整性的因素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电源、机械、控制、工作液、电极丝、工件材料及热处理状态等均会对表面完整性产生影响,这里只介绍有特殊意义的几项。1.1 热作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过程中,由于受脉冲高温和水质工作液冷却作用,材料被熔化、汽化及微爆炸去除后留下的加工表层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变质层。这一变质层由两部分构成,上部为熔化后又凝固的金属层,称熔化层;下部为因热作用而改变了金相组织和性能的热影响层。变质层的厚度及其理化和机械性能变化的程度,主要与放电加工参数、材料及工作液有关。单个脉冲能量愈大,放电时间愈长,变质层就愈深,一般线切割加工可达10~50?μm。放电时快速加热和冷却形成很大的温度梯度,这是造成内应力和微裂纹的重要原因。当工件承受冲击及反复加载时,表层的裂纹等缺陷及残余拉应力是造成崩刃、折断、碎裂或疲劳破坏的主要因素。对于硬质合金、金属陶瓷等脆性材料,这种影响尤为显著。表层硬度对零件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用去离子水作冷却液的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熔化层(表层)的硬度比基体低;而用油作工作液时,由于对表层有渗碳作用,熔化层的硬度比基体高。水中加工表面硬度低,是由于熔化层内含有大量奥氏体,用通常的电参数加工时,奥氏体含量均高于马氏体,且随脉冲能量的加大而增加。对于用钴作结合剂的硬质合金,由于钴的熔点较低(比碳化钨低得多),所以加工时首先熔化、烧损,影响了硬质合金的结合力,使表面出现软化层。1.2 电化学作用水质工作液有切割速度快、安全、价廉的优点,但总有一定的导电性,在脉冲电源的作用下有电解作用。当工件接正极时,OH-作用在工件上,会造成铁、铝、铜、锌、钛、碳化钨等材料的氧化、腐蚀,还会使硬质合金中的结合剂(钴)成离子态溶解于水中,这样硬质合金表面显露出碳化钨颗粒,易脱落,其耐磨性大大降低。工件接负极时,有时电极丝上的铜、锌等元素会沉积到工件上,也形成软化层。1.3 化学腐蚀作用从化学角度看,水本身是一种能使多种材料溶解的溶剂。当工装上有酸性润滑油时,也能产生化学腐蚀。硬质合金浸入水中时,其中的钴受到水的侵蚀,一旦表层中出现裂纹,裂纹中的水不能被外面的水循环系统去离子,这样又促进了腐蚀作用,形成了较大的针孔。一般钢材加工时,出现微裂纹的可能性要比硬质合金材料小得多。材质不均匀的材料更易造成表面缺陷,因此,国外有的厂家专门研制了适用于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细粒度硬质合金材料。2 改善表面完整性的措施用油代替水作工作液,这种方法虽能防止水的电解作用,消除软化层,但与水相比,油的冷却效果较差,故在工件表面易出现微观裂纹。而且油工作液的加工效率较低,因此无法大量推广使用。下面以瑞士夏米尔公司的技术为例,介绍几项在实际使用中改善表面完整性的措施。2.1 提高去离子水的电阻率电解对工件的破坏作用和离子的浓度成正比,因此要求提高去离子系统的性能,减少OH-和H+的浓度。夏米尔公司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去离子水电阻率高于其他同类机床,例如,ROBOFIL290机床的去离子水电阻率为66.6?kΩ*cm,精密加工机床的去离子水电阻率达几百kΩ*cm,大幅度降低了对工件表面的电解及锈蚀作用。2.2 采用AE电源及优化放电能量AE电源是一种交变脉冲电源,其平均电压为零,在正、负高频的作用下,OH-离子基本上不能趋向工件,而处于极间振荡状态,以防止对工件的电解作用,国外已有多家公司采用,国内正在开发应用。夏米尔公司开发的表面完整性SI脉冲电源,不但具有AE电源的性能,而且具有优化放电能量分配的新技术。所谓优化放电能量分配,即是SI电源在等能量的原则下,压缩脉宽增大峰值电流(见图1),使放电能量更集中,材料主要以汽化方式蚀除。由于汽化蚀除的时间更短,这样进入材料基体的热量可大大减少,使变质层变得极小,甚至可获得无变质层的加工表面。由于内应力减小,也可防止微观裂纹的产生。由于SI电源这一特点,每次加工的材料去除层(PM)大于变质层(AL),即PM/AL>1(见图2)。与其他电源相比,在达到同样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的情况下,SI电源可减少修正次数,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图1 不同的电流波形对工件表面变质层的影响Fig.1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urrent waves on the modified layers of workpiece图2 去除层与变质层的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the removal layer to the modified layerPM―材料去除层;AL―变质层。具有防电解作用及微精加工电路的SI脉冲电源,在工件高度100?mm范围内,可获得良好加工表面粗糙度Ra?0.1~0.2?μm。以上说明,SI电源从表面完整性的概念出发,系统地解决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表面质量问题。它不仅能达到与精密磨削同样的水平,而且没有磨削的微观裂纹,使所加工的模具及零件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配有SI电源的ROBOFIL1000系列机床适用于各种精密模具及零件加工,特别适用于要求表面质量高的航空航天零件的加工。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Energy",
"Economy",
"Communication",
"Medical",
"Law",
"Computer",
"Philosophy",
"Space",
"Electronics",
"History",
"Sports",
"Transport",
"Art",
"Education"
] |
Space
|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3期 No.3 Vol.18 1998科技期刊水污染可控性分析的可视化系统研究宣 华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境信息系,秦皇岛 066000)文 摘 以河南省安阳市境内的万金渠为例,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实现水污染可控性分析的计算机图形可视化系统的技术路线和系统设计方案,探讨了实现河流水系动态画面交互处理的可能性。为处理大量的、瞬息多变的流域水环境信息提供简单可行的技术手段,使决策者能够及时掌握和了解实际水系的各种变化情况而进行决策。关键词 水污染 可视化 交互处理 动态显示Study on the visualization of control analysis for water pollution.Xuan Hu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hinese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ficials,Qinhuangdao 066000).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18(3):231~235Abstract―Taking Wanjin Canal water system for example, this pap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our country,puts forword the technical route of realizing the visualization system of computer pictures for the control analysis of water pollution and the design program of the system. The possibility of realizing mutual treatments for the dynamic pictures of river system i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simple and practical mean is provided for dealing with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changing valley in a twinkle. By way of this technique, decision makers can make a new decision successfully when they grasp and know well the various changing circumstances of actual water systems.Key words:water pollution visualization mutual treatments dynamic pictures进行水环境规划,首先要揭示的是规划范围内环境性质的空间变化规律,摸清环境现状,并由此进行功能区划、环境容量计算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都基于地理位置图。长期以来,人们就企盼着能将一张张表格数字变成一幅幅彩色的、动态的、真实的现场画面,将各种水环境数据,通过计算反映在计算机图形中,在屏幕上动态地观察各河流各功能区的一系列变化。决策者可以通过对图形的观察,了解各因素的情况,根据图形的大小、色彩、形状等,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决策,为水环境管理、规划提供高效的服务。目前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1〕,然而在国内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还未见报道。本文将可视化技术应用到水环境规划中,以满足广大环境保护工作者的需求,提高我国环境管理的水平。1 可视化技术在水污染可控性分析中的应用可视化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和方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以图形、图象的形式,形象而具体地显示出来〔1〕。实际上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用视觉观察客观存在。它作为科研工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研究世界的能力〔2〕。在进行水污染可控性分析中应用计算机图形可视化技术,可以通过水系图形的动态显示,直接观察到每条河流每个控制单元的水质情况,变静态的数据表格为动态的图形输出。在水系画面的基础上,随着数据的变化,水质状况也会随之变化, 反映到图形上的颜色和画面也随之变化,操作者通过比较和修改各种参数,直接找出污染程度的临界值和最佳控制点,实现对计算过程的引导和动态控制,用以进行环境评价、预测和决策。2 水污染可控性分析程序框图该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对排向河流的污染源进行具体的可控性分析,计算出全河段的主要污染控制单元和每一单元的主要污染源,并对每一种污染物进行单因子的解析,按照GB8978-88制定的三级五项排污标准,对每一污染源的每一种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解析(见图1)。图1 水污染可控性分析的可视化系统框图Fig.1 Sketch of visualization system of controlanalysis for water pollution3 主要功能模块简介3.1 污染源活动窗口开启、关闭模块当用户需要对某个污染源进行数据的录入、查看、修改等操作时,可点击鼠标,在该点源位置附近将开出一个窗口,显示出该点源的名称、排放量及排放浓度等信息。如改动其中某一数据,将引起图形色彩的变化、比例的变化、排序的变化等等。3.2 图形色彩变化模块该模块根据有关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调用色彩函数,将水系的不同区域染成不同的颜色〔3〕,颜色越深,越接近黑色,则表明该区域污染越严重;反之颜色越浅,越接近浅兰色,则表明该区域较为清洁,应保持下去。决策者可根据颜色的深浅变化,反复修改数据,找出最满意的结果。3.3 各控制断面主要污染源排放顺序显示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在众多的污染源中选出影响该断面最为严重的前5个污染源,选择的原则是综合选择,即综合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最后选定严重制约该断面污染程度的重点污染源,为决策者制定治理方案提供依据。该模块受制于数据的变化,如在污染源活动窗口中修改某一数据,都将引起模块的变化,即重新计算、重新排序、重新显示,始终给用户一种全新的变化信息。3.4 全流域超标点源超标状况滚动显示模块该模块的功能是在选定某一污染因子后,按照 GB8978-88有关该污染物的一、二、三级排放标准的五项具体排放指标,在全河段范围内找出超标准排放的污染源,并具体计算出对哪些标准有超标排放及超标排放的倍数,滚动显示输出,不超标则不显示,这项数据对决策者进行污染物的削减量计算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新建工程废水排放的总量与浓度的测算也有实际的意义。决策者还可根据此项数据计算环境保护投资的效益和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的最佳值,作出投资少效益大的多目标决策。3.5 全画面色彩协调显示模块人们对图象的理解,除大小、形状外,颜色也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该模块的色彩功能有别于其它图象,该模块不是以污染数据为染色的基础,而是以画面的清晰程度来用色。对于一条河流的一种污染因子,按其控制单元的个数,将每一单元的名称、数据、水系图及饼状图的该部分量都采用一种颜色协调起来,这样用户可根据颜色“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该控制单元的所有信息。4 实例分析以河南省安阳市境内的万金渠水系为例,探讨实现水系画面动态交互的可能性。4.1 控制单元的划分根据安阳市水环境功能的现状分析和安阳市急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兼顾地理位置及一些行政管理上的要求,将万金渠流域划分为:上万金渠(徐家桥至大西门)、环城河、北万金渠、邱家沟、婴儿沟、南万金渠等控制单元〔4〕。4.2 污染源时空分布系统污染源的时空分布及排污去向是划分水体功能的重要依据,也是计算削减污染物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基础数据。在万金渠水系中,选择COD、SS和石油类三项指标,将各污染源以圆圈的图符标识在图上,并以直线标明它的排污去向及所排向的区域,当用户需要了解有关污染源的信息,需要修改有关数据时,可用鼠标点动该图符,则在其附近自动开出一污染源的信息窗口,如图2所示。在开出的窗口中有该点源的名称、废水排放量及排放浓度等,用户可用鼠标和数字键配合录入和修改有关的数据,如需存盘则按“存盘”按钮,数据存盘并重新进行有关的计算;如只是浏览、不存盘则按“关闭窗口”按钮,窗口自行关闭。有关计算的结果将反映在图下方的方框内和水系各控制单元的颜色上。可直观地推测出指定区域内的重点污染源的主要污染指标。窗口功能的设计完全符合Windows的设计风格,即使对计算机不太熟,也同样可以使用与操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图2 污染源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pollution sources4.3 污染控制单元的解析系统在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时,重点要研究每一个污染控制单元的排放量是否达到了该水域的功能要求,如达不到则要进行排放量的削减,而且要削减到点源,这就要计算出在这一控制单元中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即排列出该单元的优先控制顺序。如要研究万金渠婴儿沟这段区域的排放情况,可点动“婴儿沟”,见图3,画面的左下方就显示出在这一区域内所有污染源的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和所占总量的百分比,对于一个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口,图面上则分别列出,分别计算,然后再计算其合计。点动该方框内的滚动条,可浏览全部数据,同时图3中还显现出该单元内的前5个排污大户。如在此期间修改某一污染源的排放数据,则重新计算排放量和比例数,重新排列控制顺序,重新为河段填充颜色,因此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即可反映现状,又能预测未来。系统一但设计好,可长期使用(因为无特殊原因,监测断面不会改变)。图3 污染源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pollution sources图4 单因子解析Fig.4 Analysis picture of single factor4.4 全流域综合状况分析在单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全水系的综合情况,如图2下方显示出了各控制单元的总排放情况,点击滚动按钮,可浏览所有控制单元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同时画面还给出了万金渠全流域水污染控制单元的优先控制顺序,该画面仍将保持最新的计算结果。4.5 单因子解析系统根据GB8978-88制定的排放标准,对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控制单元进行单因子解析。即找出对不同功能河段影响最大的污染因子,计算出每条河流每个控制单元污染最重的指标,定量分析污染物的构成,计算出各个污染源对每个标准的超标倍数。并按水环境功能区划对工业结构进行经济评价,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对新建工业选址的监督,防止出现新的不合理布局,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水环境的基本协调,这项工作是安阳市实现水环境战略中解决矛盾的协调因子之一,是分析水环境目标可达性的重要依据。若选定万金渠CODCr的单因子解析画面(见图4)。画面上以6种颜色显示出6个控制单元的有关数据,同时以6种颜色绘出水系的6段画面,画面左下方则以饼状图的形式显示出每个控制单元CODCr的百分比分布状况。3种不同的语言符号表示同一内容时,以相同的颜色,给人以直观、清晰的印象。同时在图的下方,列出了CODCr三级五项的排放标准。在万金渠沿岸,凡是有一项以上超标排放的污染源,其污染源名称及超标倍数均被分别列出,按动态滚动条可浏览全部超标的点源,同时还可选择SS和石油类的单因子解析画面。5 结论应用计算机图形可视化技术的水污染可控性分析系统,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大量的、随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环境信息,为决策者进行环境问题的分析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技术手段。与GIS相比不仅费用低、易普及,而且在进行线状实体处理和模拟时也显示出了优越的性能。该软件在微机上应用,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操作简单方便,打印功能强,资金少,见效快,可将其推广到其它城市的一般水系。参考文献1 唐泽圣.科学计算可视化.中国计算机用户,1996,(3):1~42 林 宏,李 颖,式保真.工程应用可视化系统的开发.计算机工程与设计,1996,17(1):39~463 李学军,周嘉玉.真实图形的颜色量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6,8(3):193~1964 夏 青,王华东.环境容量开发与利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作者简介宣 华 女,1960年10月生。现任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境信息系副主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环境科研工作。曾主要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环境信息数据库在地方管理上的应用”、“秦皇岛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课题。发表论文6篇。收稿日期:1997-05-15
|
[
"Education",
"Economy",
"Military",
"Communication",
"History",
"Computer",
"Sports",
"Electronics",
"Transport",
"Literature",
"Medical",
"Enviornment",
"Mine",
"Philosophy",
"Art",
"Agriculture",
"Energy",
"Space"
] |
Enviornment
|
台湾电影界赴大陆拍片停留期延为两年新华社香港5月11日电台北消息:台湾“新闻局电影处”日前宣布,今后电影事业人员赴大陆拍片,停留时间将由每次三个月为限改为两年。“电影处”是比照“经济部”《台湾地区厂商派员赴大陆地区考察及参展作业要点》而作了这项放宽规定的。(完)
|
[
"Communication",
"Energy",
"Art"
] |
Art
|
【 文献号 】1-793 【原文出处】国际经济合作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11 【原刊页号】9~12 【分 类 号】F8 【分 类 名】世界经济 【复印期号】200001 【 标 题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投资 ――趋势及对策【 作 者 】王玉梁/朱喜秋 【 正 文 】 国际投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 外国证券投资和国际银行借贷,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大。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增快,把握国际投资的方向与发展趋势,对振兴国民经济意义深远。国际投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投资发展迅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资产负债表统计中, 外国直接投资(FDI )被记录为本国母公司与其在他国控制的外国分公司间的长期资本流动,包括外国投资者的原始股本、再投资利润及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间内部借贷交易。《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表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额增长近40%,达到6440亿美元,流出额增长 36 %, 达6490亿美元。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发展迅速(见附表),其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之间的跨国并购。在全球金融市场,证券投资日渐增长,一般通过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或通过非上市公司,由风险投资者运作。证券投资有利于东道国国内工业的融资,但主要是短期性投资,也有长期性投资,如养老基金。跨国公司的发展,带动了跨国银行的同步发展。跨国银行的最初动机是担心国外市场失于当地银行而随客户同出国的保护战略,并迅速发展起来,形成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网络,提高了资本的运营效率。国际投资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动机全球范围内生产的国际化日益加强和提高,兼并和收购正在重塑国际生产体系,国际性大生产大大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国际投资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动机。国际投资领域的全球化不断发展,多边、双边协定和新的区域市场及投资区的大量增长加快了资本自由化的进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97年在香港召开的年会中,正式宣布进行资本自由化;WTO作为世界经济的最大组织,致力于贸易、投资和金融的自由化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1997年12月,包括美国在内的102 个国家签署了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WTO 的国民待遇原则为金融自由化创造了条件。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投资的流动,自由化(包括WTO1997年的金融服务协定)和解除管制(如在电信方面), 使各国进行全球性结构调整和战略定位。发达国家的兼并与收购是资本流动领域的重头戏,并多数分布在银行、保险、化工、医药和电信行业,反映出跨国公司当前的全球化战略,即:抽取非主要业务资金,通过兼并来加强主要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国际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问题在国际投资活动中,由于投资体制和法律体系的不健全,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投资渠道不畅,金融体系薄弱。1.对资本流动的监管不力8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的金融市场一体化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新兴国家的市场也积聚了资本市场自由化的势头,但是人们忽略了短期、流动性资本的不利因素。国际投资中的外国证券投资,具有相对的流动性,FDI中的商业投资也是短期性的,投资者一旦意识到情况不妙, 就会尽快撤走资金。对资金的流动监管不力,会导致经济灾难。附表:联合国贸发会议关于1997年和1998年主要外国直接投资数据统计(单位:10亿美元)地区 外资流入 外资流出1997 1998 1997 1998世界总计 464 644 475 649所有发达国家 273 460 407 595其中:欧盟 126 230 218 386美国 109 193 110 133日本 3.2 3.2 26 24所有发展中国家 173 166 65 52其中:非洲 7.7 7.9 1.4 0.5拉美 68 72 16 15亚洲 96 85 48 36中东欧 19 18 3.4 1.9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经历了危机前巨额的资本流入和危机后巨额的资本流出,使银行不堪重负。因此,对于资本的自由运行,对于新兴市场是否需要充分的资本流动以及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从而威胁金融系统的安全,已引起人们大量的考虑。从发展的角度看,未来的投资协议倾向于完全的自由化,即资本运动的完全自由,但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和完善的规范,能应付大规模资本流动带来的不利影响。WTO 并没有为跨国公司制定一套完整的投资规则,目前的多边投资协定主要是针对FDI实行自由化, 而且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各组织间对资本的流动及各银行间的业务缺乏合作。对于大规模跨边境资本流动的监督以及大规模官方融资条件下的汇率安排等问题,还没有有效的办法。因此需要制定关于资本流动的新的“交通规则”,未来的多边投资协定必须提供一个全球组织的框架,以扩大投资的利益,防范危机的重演。2.金融秩序亟待整顿加强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来看,金融资本已经取代了工业资本,金融系统在经济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而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东亚国家,金融法规和监管措施十分欠缺,金融秩序亟待整顿和加强。如何完善金融监管而又不影响市场的开放进程和资本流入,成为各国关心的问题。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我们总结出,金融系统的信息失灵,是导致经济灾难的原因之一;另外,汇率管理不当、过度债务积累、不恰当的资本帐户自由化等因素也使危机的发生成为必然。无论是危机发生国,还是国际金融机构,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防止危机的爆发。因此,需要进行金融改革,加强政府间、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间以及国际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发展趋势1.政策体制的重要性相对降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政策体制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其主要包括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和经营准则、国外子公司的待遇标准和市场运行机制的规则及管理。多边投资体制需要突出便利的业务措施和经济因素在全球化经济中影响投资的重要性。如果其确保具有更多保护性、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并能创造进一步自由化的环境,将带来更多的投资。金融或财政鼓励措施也被用来吸引投资者,虽然这只是在其他因素到位的情况下才考虑的。如1999年5月17日, 新加坡公布了金融自由化方案,撤消了对外资的限制,用以提高该国市场的吸引力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2.各国都致力于改善投资条件全球范围内,国际资本的流动加速,即使亚洲金融危机也没有严重影响FDI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这些国家进一步放宽FDI政策。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表明,1998年,有60个国家对145 项吸收外资的政策法规进行了调整,其中大约94%是为了吸收外资创造有利和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在电信、传播媒介和能源领域采取了更多新的自由化措施。新的投资促进措施包括简化审批程序,发展特别投资与贸易区(在已经存在的许多这种地区之外), 签订双边投资条约和避免双重征税协议。 截至1998年底,涉及到174 个国家的双边投资协议总数达到了1726 个, 比1997年增加了170个;为避免双重征税的双边协议数量由1997 年的1792个增加到1998年的1871个。在新的或现有的协定内容下,多数区域都有关于区域行动的讨论。美洲大陆正进行关于《美洲自由贸易协定》(FTAA)的谈判,以使有关投资权利和义务的框架具体化。如果成功的话,FTAA将巩固并使该地区的各种自由贸易、投资区一体化。然而,东盟(ASEAN )投资区和其他地区不同,它强调政策的灵活性、合作的努力及战略联盟,并避免法律约束。在非洲,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和非洲国家组织进行了关于新区域投资行动的初步讨论。当然,更多的讨论是在WTO内进行的。3.创造性资产成为吸引投资的关键最近FDI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是, 国家政策体制失去了传统的吸引力,未来的决定因素是地点优势的独特组合,包括可向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市场进入准则以及技术、革新能力的创造性资产。跨国公司争取的加强竞争力的投资,寻求的不仅是成本的降低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还有取得革新以及技术的能力。这些不是自然资源,是一种人为因素,称“创造性的资产”。拥有这种资产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济中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发展这种资产的国家变得更具吸引力。除获得技术和革新能力等关键性因素外,这种“创造性的资产”还包括集团化经济、基础设施、区域市场准入及价格竞争力等。4.资产组合日益呈现多样化推动全球化的各种力量也在改变着跨国公司实现其对外投资的方式,技术和革新成为竞争的关键。贸易、FDI 和技术流动的开放以及解除管制和私有化,使各公司更容易进入商品和服务市场,并使以前受保护的市场承受更多竞争压力,迫使各公司寻求海外新的市场和资源。同时,技术的领先,加强了其国际生产网络的能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对外投资时,注意投向不同地点,并使资产组合呈现多样化,依此来提高竞争力,向跨国性发展的公司越来越多便是证明。对策与建议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资本输入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有力因素之一,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如何吸引国际投资、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从宏观角度来讲,一方面,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有效地吸引国际投资,为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制定政策、法律,规范资本市场,加强银行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有效地吸引国际投资1.制定积极政策,改善投资环境随着国际生产的需要,对作为投资政策体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是吸引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外国投资者不仅根据投资政策本身,同时也根据宏观经济政策评估投资环境。作为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优化竞争政策和环境政策意义重大。改善投资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特别是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决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同时,加大改善软环境的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软环境建设上狠下功夫。规范工商、税务、海关、劳动、物价、卫生、消防、商检等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并加强监督检查,为国内外企业创造一个可以按国际惯例投资、管理、经营、获利的良好环境。2.发挥区位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在一体化进程下,国家应该强化区域优势以吸引跨国公司正在向海外转移的投资。如在全球化条件下,很多在出口加工区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已经对简单一体化战略有所反应。随着解除贸易和投资壁垒的国家日益增多,价格成本竞争加剧,该区域的优势是同生产成本相关的劳动力成本下降,具备一定生产率水平及良好的基础设施,这种区位优势成为吸引投资的决定因素。进入国际市场也是很重要的,失去这些市场便意味着失去这种类型的投资,注重资产组合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协定和区域一体化安排,永久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在这些市场的投资,同样会吸引当地资本,促进资产的保值和升值。3.发展创造性资产,提高引资竞争力对于希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提高竞争力的东道国来说,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创造性资产可由东道国发展并受政府影响,应建立一种良好协调的机制,使得本国决定投资的因素与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相吻合。“创造性的资产”也可加强民族企业的竞争力。旨在加强革新系统和鼓励技术传播的政策因其关系到创造资产的能力而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其它政策是:鼓励加强创造性资产和在此基础上发展企业集团,刺激国内外公司建立同盟和网络,允许民族企业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同时提高自己。加强银行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不健全的金融业与国际信贷机构和投资者对风险的低估,会对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规范资本的自由化,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1.金融自由化与银行监管金融自由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由高度管制向一定程度的自由化转变需要谨慎,以防整个系统混乱。银行是金融系统的中心,由他们完成国际支付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在新兴市场,银行是主要的融资角色。古典的改革方法认为内部自由化须领先于外部的自由化,其包含四部分:――利率的自由化,消除选择性信贷管制。――发展包括国内银行和国库券在内的金融、货币市场。――加强对银行的规划与监督,调整、重组不完善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市场的竞争强度。一旦内部自由化有了进展,加上长期稳定的国民经济因素,外部的自由化将有望实现。外部资金流动将首先是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化,其次是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化。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起因之一是外部自由化先于内部自由化,又缺乏对银行的监管。因此,未来的多边投资协定必须规范各国的银行系统,未来新的全球金融体系要求政府的经济政策和金融部门的监管能使市场参与者都能得到有关游戏规则的准确信息,从而减少过渡的投资,减少工业国银行和投资者在经济景气时对风险的忽略。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监管相对滞后,银行资产质量低劣,社会信用差,广东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便是证明。今天,面对洞开的世贸大门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宝贵的过渡期,加大金融系统的改革,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挑战。2.限制短期资本流动同银行借贷与直接投资相比,证券投资不稳定,其在短期内流动性强,转向容易,可在二级市场出卖其股份,这种较强的流动性,会在经济出现险情时导致大灾难。因此,需要限制短期的资本流动。最佳的对策是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不能依赖于资本管制, 因为这将减少FDI的流入,在工业化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FDI 与外国证券投资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资本管制的模范国家是智利,90年代初以来,智利减少短期的资本流动,增加FDI,其方式有三:首先,对资本流动的税率十分谨慎, 进入智利的证券资本须将其30%的无息存入本国中央银行;第二,只有智利的银行与公司的债券利率与本国政府债券利率持平,才可以在国际市场设立基金;第三,所有外资必须至少投资一年,这阻碍了互助基金与投机资金的进入。3.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国的金融危机会祸及他国,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金融机构应该进行有效的改革,加强对各国金融系统的监管,完善各国金融机构,加强BIS (国际清算银行)、IMF与WTO之间的密切合作。IMF应将对银行的监管贯穿于对宏观经济政策监督的职能中, 要求各国政府公布央行与商行的所有信息,确保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积极探讨私营部门参与解决未来危机的方法。1999年4月份,IMF临时委员会通过了应急贷款限额,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督,加大对大量举债机构的管理,如对冲基金和离岸银行中心。在建立国际金融标准的问题上,极力称赞特别资料传播标准,并敦促尚未加入的各国政府加入进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日益突出,企业应积极推进境外投融资工作。首先,加强公司的战略定位与结构重建,注意通过自身的优势开拓市场。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把公司管理人员的价值列入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一方,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外,企业自身必须根据公认的公司行为准则行事,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按市场规律来运营。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需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密切银行与企业间的合作,构建全球战略,积极利用国际投资,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
[
"Transport",
"Art",
"Communication",
"Politics",
"History",
"Electronics",
"Computer",
"Economy",
"Medical",
"Sports",
"Agriculture",
"Literature",
"Education",
"Law"
] |
Economy
|
水土保持通报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9年 第19卷 第4期 Vol.19 No.7 1999花岗岩风化壳崩岗侵蚀整治方案及效益*殷祚云, 陈建新, 王明怀, 李熙深, 谭钧宋摘 要 广东省德庆县花岗岩分布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7.3%,由于人为、自然因素影响,使该县成为广东省崩岗侵蚀最为严重的县之一。对于崩岗的治理,主要是根据崩岗的成因、类型和特点,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互补的综合治理方案。该县通过长期治理,已取得了显著的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水土流失(尤其是崩岗)仍很严重,治理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坚持下去。关 键 词: 崩岗 成因 整治 效益文章编号:1000-288X(1999)04-001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S157.1Program and Benefits on Controlling Weathereds in DisintegrationGranite Area in Deqing County of Guangdong ProvinceYIN Zuo-yun1, CHEN Jian-xin1, WANG Ming-huai1, LI Xi-shen2, TAN Jun-song3(1.Guangdong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510520, PRC;2.Forestry Bureau of Deqing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526600, PRC;3.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Deqing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526643, PRC)Abstract The area of granite occupies 67.3% of total land area in Deqing coun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Due to artificial and natural factors, this county has the most serious disintegr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types and features of the disintegration,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disintegration control are to apply the coordin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biological measures, which is to use engineering techniques to arrest the immediate loss of soil, and to develop re-vegetation programs for long-term stabilization of the slopes. Great benefits of society, ecology and economy have been attained after it has been controlled since 1949, but the soil erosion (especially disintegration) is still very serious. Therefore, it must be controlled permanently. At the same time, some feasible proposals are presented for its controlling.Keywords: disintegration; causes of formation; control; benefits花岗岩风化壳侵蚀是华南所特有的严重水土流失类型,其中崩岗侵蚀最为强烈。崩岗是在水力、重力共同作用下山坡土体崩塌而形成的非常破碎的地形,在广东省分布普遍,危害严重,尤以德庆、罗定、五华、梅县等地最甚。1951年广东省农林厅在德庆县马圩乡成立了第一个崩岗试验站,开始崩岗治理研究[1],此后德庆县一直十分重视崩岗治理。1979年冬,县政府将县林业科学研究所(位于马圩镇)定为进一步探索水土流失治理的试验点。1983年珠江委员会把马圩镇深涌小流域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试验基地,1986年又定为中国、加拿大合作研究课题“广东省花岗岩土壤侵蚀与整治”的试验区[2]。40 a来,该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面已支离破碎,特别是崩岗林立,今后的治理任务还很艰巨。1 研究区概况德庆县地处粤西北,位于北纬23°04′~23°31′,东经110°30′~112°16′,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面紧接西江中游。地表主要为花岗岩风化壳,由此发育成的赤红壤呈酸性,土质粘重、多沙。该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5℃,1月平均气温12.5℃,极端最低气温-2.20℃,无霜期328 d,7月平均气温28.7℃,极端最高气温38.8℃,年日照时数1 848 h,年降雨量1516.5mm,多集中于4-9月。全县15个乡镇,5个国营林(茶)场,174个村,农业人口占87.1%。总面积2 256.7km2,其中丘陵山地占77.4%,耕地占7.86%,农村人均耕地286 m2,是个山多田少的丘陵山区县。德庆县是崩岗较多的县。据1957年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78 km2,其中崩岗侵蚀65.6 km2,大小崩岗23 293个,使全县1/2以上农田受害,产量低,人民生活困难。100 a多来,数千公顷农田被崩岗泥沙所埋没,至今尚未完全复垦,当地群众把崩岗喻为“崩岗虎”、“田老虎”。悦城河原来可以通航,70年代因河床填高而断航。全县崩岗面积只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7%,侵蚀量却占总流失量的60%以上。面蚀侵蚀模数为600 t/(km2.a),沟蚀为11 823 t/(km2.a),崩岗则达113 733 t/(km2.a)。崩岗密度在水土流失区中达61.6个/km2,有的高达100个/km2。据1980年统计,县林科所所辖150.9 hm2土地中,崩岗36.3 hm2,占山地面积的24.1%,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3.8%。大小崩口141个,崩岗侵蚀模数达2.1×104~2.16×105 t/(km2.a),相当于每年蚀低1.4~14.4 cm。崩岗侵蚀使谷底农田变成寸草不生的沙渍地,只有在局部洼地生长着水生、湿生植物。还造成附近下游河沟沙渍,河床抬高,农田受害严重。据群众反映,40a前地处下游的大方洞排洪圳只高出田面30 cm,现已高出4.5 m,年平均淤高10 cm以上。2 崩岗侵蚀成因2.1 人为破坏天然植被是崩岗形成的重要因素天然植被具有丰富的乔木、灌木、草本和蕨类,火灾、不合理开荒、滥砍乱伐等使植被覆盖率大大减少。植被覆盖一旦消失,地表腐殖土很快就会被雨水冲刷掉[3]。历史上因剿匪需要,破坏了沿江地带宽40 km的森林,随后出现了水土流失。1949年后德庆县有3次较大规模地破坏森林,从而成为广东省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2]。2.2 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是崩岗侵蚀的物质基础德庆县花岗岩分布面积1 502.1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7.3%。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二者膨胀系数相差近一倍,在气温和降雨的影响下,矿物结晶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周而复始,相互挤压,发生相对错移和碎裂,从而加速岩体分解,逐步形成深厚的风化壳。该县花岗岩风化壳厚度为30~60 m,有的厚达100 m。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是崩岗形成的基础,疏松的风化壳物质有利于水汽的下渗而致使其抗蚀性被削弱,而风化壳中极为发育的垂直节理更促使了崩塌的产生,由此便形成了崩岗这一特殊地形。2.3 南亚热带气候有利于崩岗地形发育本区光能充足,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降雨集中且多暴雨,这种气候特点有利于花岗岩厚层风化壳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崩岗产生。德庆县年平均气温21.5℃,7月份平均气温28.7℃,极端最高气温38.8℃,平均年降雨量1 516.5 mm,最多达1 992.4 mm(1981年),77%集中于4-9月,日降雨量大于或等于40 mm的雨日占全年的74%。以大范围降雨及台风暴雨为主,范围广、且强度大,出现过33.8 mm/10min,74.3 mm/h,339.1 mm/d的降雨极值。在强度很大的情况下,量大而集中的降雨侵蚀力极大,可引起强烈的面蚀、沟蚀乃至沟墙崩塌。而且由于降雨多集中于台风季节,风力大大加强了雨滴的速度和侵蚀力,从而加剧了对表土的溅蚀;风力本身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吹蚀。2.4 地形对崩岗侵蚀的影响2.4.1 地貌类型的影响 风化壳发育受地形高程的影响,海拔800~1 000 m的山地属碎屑型风化壳,以碎屑型塌积物侵蚀为主;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发育粘土化铁铝富集的红土型风化壳,在湿胀干缩过程中极易崩塌。从全县侵蚀情况看,低丘陵的侵蚀最为严重,其次为台地。据马圩镇1∶2500地形图统计,221个崩岗都出现在海拔25~243 m,其中又以36~96 m范围最为发育。2.4.2 坡向的影响 大多数崩岗侵蚀都发生在南坡,而且发育迅速,而北坡却很少,以至很多丘陵成了半边“烂头山”。据马圩河流域221个崩岗的斜坡朝向统计,南坡的崩岗数占56.1%,北坡则只占1.8%,其它坡向(SW,SE,E,W)各占9%~11%。由于南坡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大、时间长,致使土壤干燥疏松,团粒结构差,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疏,生长差,为雨滴的溅蚀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在雨季盛行南风、东南风的情况下,雨滴动能加大且以很大交角或垂直打击于迎风的南坡上,一旦地表很薄的红土层被蚀穿,下面松散的沙土层和碎屑层极易产生崩蚀。这样,便导致了崩岗侵蚀在南坡和北坡上的差异。2.4.3 坡度的影响 斜坡的侵蚀力与坡度大小成正相关。据肇庆地区水土保持站径流场观测资料,6°以下斜坡侵蚀微弱。未出现崩岗;20°10′的斜坡侵蚀模数为338.28t/(km2.a),24°20′的斜坡则为483.54 t/(km2.a)。德庆县崩岗多发生于10°~25°坡上。此外,地形的其它因素也对崩岗侵蚀有一定的影响,如地势落差大也有利于崩岗发育。3 崩岗侵蚀治理崩岗按形态可分为瓢形、条形和弧形崩岗;按发育程度可分为活动型、稳定型和半稳定型。对于崩岗的治理,主要根据崩岗的形态、类型和特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互补的综合治理方案。瓢形崩岗腹大口小,应在出口处修建谷坊,拦沙缓洪,在崩岗顶部及岸坡开截流沟,阻止坡面径流进入崩岗,同时抓紧对崩岗周围上下进行植物围封。如崩壁陡峭,处于活动期,危害很严重,要进行削坡开级,形成“上拦”、“下堵”、“中间削”的格局。对于条形崩岗治理,崩壁一般不需削坡开级,“下堵”的谷坊不仅在崩口修建,还要针对崩岗呈长形的特点,沿沟床从上到下多级修建,节节拦沙,并逐级植草种树。弧形崩岗地处河溪沿岸,纵坡短,很少出现峭壁,而且水温条件好,治理时主要是在沿岸修建永久性护岸固脚工程,防止水流对坡脚掏蚀。对较大型崩岗亦应配合谷坊工程治理。从崩岗本身考虑,应尽量排除坡面径流。工程措施完成后,要及时种草种树、封山育林,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密切结合起来。3.1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治理崩岗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工程措施用于改变崩岗坡度及地形,控制径流对土体的破坏,并可拦沙蓄水,兴利除弊,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3.1.1 截流沟 截流沟(又称天沟)是崩岗顶部和岸坡的重要防护工程,其作用在于拦截坡面径流,防止崩岗溯源侵蚀。截流沟对稳定崩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凡在一定集雨面积的崩岗都应修建。据德庆县水土保持站观测,有截流沟防护的崩岗比无防护的侵蚀量减少85%。截流沟一般沿崩岗边缘3~5 m处开设,沟的断面按5~10a发生1次的24h暴雨频率设计,集雨面积大的可多设几道。由于崩岗区土壤结构差,开设截流沟要做好防冲措施,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考虑到花岗岩风化壳上层土体易于吸水饱和的物理特性,截流沟不应单从蓄水目的出发,要因地制宜,排蓄结合,防止不适当的蓄水而增加重力侵蚀的危险。3.1.2 谷坊 谷坊是治理崩岗的主要工程措施。谷坊坝高一般在5m以内,除起到拦沙蓄水调洪作用外,还可抬高侵蚀基面,促进崩岗稳定,保护下游农田。谷坊种类很多,有土谷坊、石谷坊、混凝土谷坊、枝梢谷坊等。土谷坊一般就地取材,造价低廉,该县多筑土谷坊。谷坊溢洪道是谷坊工程的重要部分,作用是便于洪水排出,避免暴雨时因径流、输沙量过大而冲垮谷坊。溢洪道尽量建成永久性或半永久性,保证在10a发生1次的24h暴雨情况下能安全适用。即使集雨面积小,溢洪水深不超过0.3m的谷坊,溢洪过水断面也要种草防冲。对于大型崩岗,谷坊溢洪道可用石块砌成阶梯式,这样既可排洪,又可作为人行道,有利于工程管护。3.1.3 拦沙坝 拦沙坝主要修建在崩岗集中区或水土流失危害较大的山坑或小流域出口处,对多处崩岗或整个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起到拦截和控制的作用,有利于保护下游农田、河道及水利设施。拦沙坝以拦沙为主要目的,一般不常蓄水,如果下游需水迫切,也可作为山塘水库运用。拦沙坝比谷坊大,坝高常在5m以上,设计施工要求比谷坊工程高,溢洪道要严格进行水文和水力计算,保证10~20a发生1次的24h暴雨情况下能安全运用。在设计拦沙坝时,还要考虑拦沙坝淤积地的开发利用。该县林科所在1980-1989年间,先后在深涌修建了3条拦沙坝,而后通过平整沙丘、开环山沟、掺客土等方法改良淤积地(当地称沙渍地),开发利用为果园(种蜜柚、贡柑、蕉柑、青梅等)、苗圃(育木荷、松、肉桂、果树等苗),还在深涌沙渍地种植了约7hm2马尾松(70-80年代种)与撑杆竹(1992年种)混交林,如今长势喜人。3.1.4 削坡开级 崩岗陡壁是重力侵蚀的危险源地,也是崩岗治理的主要矛盾。削坡开级就是通过切削崩岗陡壁,减缓坡降,并自上而下挖成台阶,为植树种草创造有利条件。它是目前治理活动型崩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果生物措施配合得当,3~5a即可使崩岗郁闭、改变穷山恶水面貌。但对高达十几、几十米的崩壁进行削坡开级,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技术性要求也较高。只有对那些崩壁陡峭、溯源侵蚀严重、崩塌量大以致严重威胁交通、河道、水利设施、农田和村庄安全的活动型崩岗,在具备施工要求的条件下才有必要进行削坡开级。3.2 生物措施生物措施是崩岗整治的一项治本措施,包括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只有生物和工程措施密切配合,方可根治理崩岗侵蚀。由于崩岗各部位的地形、土质、小气候条件不尽相同,必须依据崩岗立地特点进行林草的选择配置[4],营造多类型的水土保持林。对土质好的地方,尽可能进行开发利用,发展果树和其它经济林,增加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3.2.1 坡面水土保持林 崩岗多分布在阳坡,侵蚀强度大,崩岗顶部和坡面又是易受雨水冲刷的地方,表土基本上已冲蚀殆尽,心土裸露,土壤贫瘠,水分缺乏,植物难以生长。营林植物种类应具有根系发达、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的特点。德庆县林科所在崩岗区除种植马尾松等先锋树种外,还混种了木荷、大叶相思、藜蒴栲、红木荷、竹子等阔叶树种,收到了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崩岗顶部立地条件差,特别是溯源侵蚀已接近分水岭的崩岗,不宜种植高大乔木,应以喜阳性灌木、草本为主,或者种草先行,逐步形成草、灌、乔多层覆盖。3.2.2 崩壁水土保持林 崩岗壁坡度陡峭、立地条件特别恶劣,尤其是活动型崩岗,常有崩塌发生,林草难以立足,必须配合工程措施。对于基本稳定的崩岗,崩壁一般都有稀疏的植被,主要是采取封山育林育草。崩壁削坡开级虽为林木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坡面台阶几乎全是心土层或母质层,造林种草仍较困难。德庆县台阶造林采用换客土、施基肥、植草皮和营养袋育苗造林等方法,提高了存活率。台阶土坎具有较陡的边坡,要种植藤本、草本,防止新的冲蚀。3.2.3 沟底水土保持林 崩岗沟底是径流汇集的通道,崩岗的大量泥沙从这里冲入下游,如果没有防护措施,随着水流的冲刷将会使沟底下切加剧。目前沟底造林主要是结合谷坊工程进行。有的稳定型或半稳定型的崩岗,沟底已停止下切,并有一定的泥沙堆积,可配合边坡治理,大力造林种草和封沟育林育草,不断提高沟底抗蚀能力。该县林科所在崩岗陡崖下大量塌积物上种植芒萁、棕叶芦、象草、地稔、糖蜜草、柱花草等各种草类和粉丹竹、青皮竹、佛肚竹、撑杆竹等各种竹类,这样与崩口谷坊紧密结合,逐步稳定了崩岗。3.3 崩岗治理成效1949-1987年,德庆县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71km2,其中效益显著的150.44 km2,占总流失面积的42.6%。共筑谷坊9362座,拦沙坝286座,开挖沟渠1.7×105 m,削坡开级225处,累计完成土石方1.525×107 m3。投入1.275×107个工日,1.375×107元工程费。造林2.097×105 hm2,保存率63%。经综合治理,该县初步改变了童山秃岭、地瘦民贫的面貌。从1949-1987年,全县绿化率从30%增至95%,森林覆盖率从16%增至64%。有2 000 hm2被崩岗侵蚀埋没的农田得到复耕,4 700hm2低产田改变了面貌,旱涝保收面积从9.6%增至88.8%。粮食年单产从2475kg/hm2增至9690 kg/hm2,年总产量由4.53×107 kg增至1.337×108 kg,变缺粮县为余粮县。木材年产量从1 000 m3增至40 000m3,立木蓄积量从7.0×105 m3增至4.90×106 m3;松脂年产量由1.3×103 t增至2.2×104 t。农村人均收入从1957年的43元增至1987年的644元。近20a来,该县林科所通过筑土谷坊、修拦沙坝、封山育林种草等措施,使辖区141个崩岗的侵蚀基本上得到控制,并结合开发利用沙渍地、渍水洼地种果、育苗、养鱼、养鸭等,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表1)。表1 德庆县林业科学研究所辖区崩岗治理效益项 目1980年1989年1998年森林覆盖率/%19.876.988.0植被覆盖率/%308595主要植被类型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纯林、松荷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松荷混交林、尾叶桉林立木蓄积量/m381244675597总产值/(104元)1.516.5635.5人均产值(元/人)429662417750总收入/(104元)0.89.0817.15人均收入(元/人)22936328575崩岗治理程度/%072.582.6谷坊数02540拦沙坝数032耕地面积/hm23.214.0721.67环山公路/(条数.km-1)0/01/22/5注: 1997年推平1个拦沙坝作果园。4 崩岗治理建议4.1 预防为主,及早治理德庆县花岗岩分布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7.3%,由于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崩岗的潜在危险较大,战略上应以预防为主。针对崩岗成因,做好预防转化工作,防止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在崩岗易发区,禁止陡坡开荒、顺坡种植、滥伐林木、乱挖矿采石等活动,有计划地退耕还林,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并在生产活动中尽可能地保护地貌和植被。对于集雨面积大、坡度陡、植被稀少的侵蚀区,有针对性地修建坡面防护工程,防止滑坡。而一旦出现滑坡,要及时进行整治,尽快恢复植被,把崩岗消灭在萌芽之中。4.2 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进行综合治理工程措施虽见效快,但不能治本,且需投入较多劳力、资金和技术,而生物措施虽见效较慢,却能从根本上治理崩岗,且投入少得多。德庆县是广东的贫困县之一,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采取“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进行综合治理”方针。营造水土保持林是整治崩岗的根本措施,必须造一片成一片,并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结合发展果树、南药和其它经济林木或作物,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另外,该县许多水土保持林都是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保持水土能力较差,应通过封山育林、补种阔叶树种(如木荷、藜蒴栲)和对针叶林中的阔叶树进行透光抚育等措施,采用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以发挥更大的水土保持效益。工程措施在治理崩岗时必不可少,但必须同时结合生物措施进行。4.3 采用“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从国家、社会、个人多方筹集资金,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用“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提高群众治理崩岗的积极性。对治理者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治理见效后,允许其在不破坏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对缓坡地、平地(如拦沙坝淤积地)进行较长期的开发利用(种果、药、茶等),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待。4.4 开展群众性的国土保护教育,制定并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令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依靠群众,要在群众中宣传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宣传治理崩岗的好经验、好典型,宣传贯彻《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使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令家喻户晓。采取法律手段坚决制止乱砍滥伐等行为,大力表彰并重奖护林、育林模范以及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在社会上形成一个爱护森林、保持水土的良好风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风调雨顺、山青水秀的天地。参加本专题研究的还有广东省德庆县林业局的陈祖维、陈荣雄和广东省德庆县林业科学研究所的陈棣华、徐海波4位同志。作者单位:殷祚云, 陈建新, 王明怀, 李熙深, 谭钧宋案 广东省林业厅科研专题资助。殷祚云, 陈建新, 王明怀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州市 510520;李熙深 广东省德庆县林业局, 广东省德庆县 526600;谭钧宋 广东省德庆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广东省德庆县 526643)参 考 文 献1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林业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2 中国、加拿大水土保持协作组.广东省水土保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3 Shen Jianan, Liao Anzhong. Erosion control in South China. Catena, 1997, 29: 211-2214 广东森林编辑委员会.广东森林.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收稿日期:1999-05-19
|
[
"Economy",
"Politics",
"Communication",
"Mine",
"Law",
"Electronics",
"Transport",
"Philosophy",
"Medical",
"Military",
"Enviornment",
"Art",
"Sports",
"Computer",
"History",
"Literature",
"Agriculture",
"Space",
"Education"
] |
Enviornment
|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s1999年 第19卷 第8期 Vol.19 No.8 1999远程公网电话报警信息的实时处理技术丰国炳摘 要 本文探讨了远程公网报警信息的获取路径及显示平台的构筑方式,提出了大幅图的设计方法及片图地名信息的压缩处理方法,并对显示方式作了深入的探讨。关键词 主线程,辅助线程,压缩处理1 显示平台的构成构造连接城市市话公网的特种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比较复杂,我们仅论述与信息显示有关的设备。首先由电信部门提供2兆口光纤进入光复用设备(光端机),为排队交换机提供数字中继,由排队交换机维护计算机获取的电话号码,通过网络系统送显示平台,显示平台的程序的主线程负责不间断远程查号,辅助线程不间断对报警电话号码进行信息和地图定位,并生成出动命令文件,出动命令文件通过显示平台电脑(PC机)多串口发往辖区中队,多串口中的COM1通过专线Modem连接不同的中队,其中远程查号的路径是DDN专线,而出动命令下达的路径为普通专线。排队交换机维护台计算机与显示平台电脑通信采用Windows 95自带的网络通信程序,在对话框中指出各自的IP地址即可,网关采用3COM的3C509网卡。显示平台电脑主机可以连接普通的21寸电脑显示屏,也可接大屏幕投影仪,或者接大屏幕背投电视。每个值班员席电脑也能由通信服务器多串口连接不同的中队。见图1:图12 大幅图的设计及地名信息的压缩桌面地理信息系统普遍选用的开发工具为MAPINFO,在客户机一服务器结构形式的系统设计中,用MAPINFO来设计前端的地理信息系统效果较佳,其开放性及与多种数据库兼容性较好,尤其是后台使用大型关系数据库SYBASE的TSQL编程效果更佳。但此种模式运用的设备较多,费用相当可观。我们采用VC++(4.10版本)制作大幅地图也能达到此目的,一幅城市的大区图常用的作图要素为点和线,完全可用MFC的数据串行化处理。我们设计成横向像素为7200,纵向像素为6000的大幅空白页面,使用滚动条进行自动搜索,在600*480的分辨率上,每一满屏代表一区域片图,这样大幅空白页面横向被分成12等分,纵向被分成长10等分,共有120个满屏即可容纳120块片区地图。选择一标准的南京市区详图(1:10000),上面标有南京市所有道路、水系、植被、高地、桥梁、重点单位及大大小小所有地名,然后在这张详图上进行横向12等分、纵向10等分处理,用标尺把南京市区全图分成了120个片区图。如地图还提供地下管线情况,同样可纳入处理。这样对每一片区图可逐一输入到计算机,对不同的地图要素可采用不同颜色来处理,这样拼接起来就是一幅南京市区全图。地名的处理比较复杂,我们仍然用VC++(4.10)处理。先从地名委员会取得南京城市的所有地名近3000条(含别名),对照分析,发现有两字地名、三字地名、四字地名、五字地名等等,其中三字地名居多,有1016个,据此,我们把同字数的地名归于一类。然后查找每一地名落在何片区图中,片区图的编码用二维矩阵表示。如C5、C6、D5、D6等等。形成了地名与片图的映射关系,如兰园→F6,三牌楼→D5E6,王府园→F8,竹林新村→H7等等,这样就把南京市所有地名与片图建立了映射关系。每一片图中有许多地名、街道,如在C6图中,草场门大街这一名称完全在C6中,地名与图号的映射成为“草场门大街→C6”;许多地名特别是一些小区皆在一个片图图号中,如“宝地园→C6”。但是有一些街道可能要跨几个片区,如江东北路分别落在C6和C7片区图中,映射关系相对复杂一些,即一地名对应两个或多个片区。“江东北路→C6C7”,对于这种情况,跨地图片区路名可带特征字符,即门牌号,由地名、特征字符共同确定片区图号,如“江东北路1号-200号→C6”,“江东北路200号-447号→C7”,这样就确定了一一对应关系。除此之外,加上辖区中队信息,建立成“路名――片区图号――辖区中队”的一一映射关系并建成数据库。对于两字地名库存而言,库中结构为:struet wtld1{char dm[4];/*两字地名名称*/char tz[6];/*特征门牌号码*/char th[2];/*图号*/char zd[6];/*辖区中队队号*/}wtld1[114];对于三字地名、四字地名、五字地名,皆如上法炮制。另外要建立片图图号库,库中共有120条记录,库结构为:struct dtxy{char th[2];/*片图图号*/int xm;/*该片图对应左上角X座标*/int ym;/*该片图对应左上角Y座标*/}dtxy[120];这样就为报警信息的实时显示提供了固定库文件,这些库文件短小精悍,皆建立在本地硬盘上,安全性强。3 报警信息文件的形成在远程查号程序设计中,我们采用VC++ 4.10版,根据排队交换机返回的主叫号码来远程查询市电信局信息中心大型SYBASE数据库,得到主叫号码对应的用户名和用户地址。程序设计中要用三个关键远程通信函数:打开串行口并初始化函数OpenComm(),具体形式为OpenComm(LPCSTR lpDevice,UINT nsizeinqueue,UINT nsize Outqueue);写串口函数WriteComm(),具体形式为WriteComm(int port-id,Const void FAR*lep Out Buffer,int nSize―Buffer);读串口函数ReadComm(),具体形式为ReadComm(int ComPort,void FAR*ipBuf,int nRead)。这三个函数皆为API函数。因考虑到此查号程序与市电信局信息中心远程联网,向信息中心发送的是报警电话号码,因此WriteComm()中的int nSize―Buffer为11,正好满足中国电信数字移动电话即将升11位号码要求,此处可修改,有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为8位,有的为7位;接收的是用户名和地址信息,长度固定为100,即50个汉字,在Read Comm()中int nRead为100。在获取报警信息的同时,一方面发往空闲的接警台,另一方面在本地硬盘形成两个二进制文件fjy和fjy0,其中fjy存储报警日期、报警时间、报警电话号码、用户名和用户地址信息:m―hPrint=fopen("fjy","w+");fwrite(szPrintMsg,1,szPrintMsg.GetLength(),m―hPrint);fclose(m―hPrint);其中fjyo文件仅存储报警电话对应的用户地址 strUserAddr:m―hPrint=fopen("C:\\MSDEV\\DSYP\\fjyo","w+");/*在指定的目录中形成文件fjyo*/fwrite(strUserAddr,30,1,m―hPrint);fclose(m―hPrint);在形成fjyt和fjyo的两段源码中,m―hPrint为指向文件的指针,szPrintMsg为一字符缓冲区,szPrintMsg.Get Length()为字符缓冲区的总字节长度,strUserAddr为存放报警用户地址的字符串。4 报警文字和图形信息的定位显示报警文字信息获取并定位后要立即驱动片图定位显示,我们使用多线程处理,主线程用来远程查号,辅助线程用于文字和图形信息的定位操作。文字信息的定位主要包括辖区中队的自动确认、车辆器材的调度确认、火场信息的确认、标准行车路线的自动确认;图形信息的定位包括辖区片图的确认、片图中道路和水源的自动确认。在辅助线程中要根据报警地址来判断从属什么路名,然后查询对应的片图图号并把片图漫游到屏幕正中间,并注出辖区中队。如下代码段表示(以两字地名为例):mf1 = fopen("c:\Msder\dsyp\\fjy1","r+b");fread(wtld1,sizeof(char),(MAX*1+1)*12,mf1);fclose(mf1);for(int i=0;i<MAX1+1;i++{if((strncmp(ff,wtld1[I].dm,4))==0){for(int j=0;j<120;j++){if((strcmp(wtld1[I].th,dtxy[j].th,2))==0){tagPOINT pt={dtxy[j].xm,dtxy[j].ym};ScrollToPosition(pt);PDC->TextOut(dtxy[j].Xm+560,dtxy[j].ym+300,dtxy[j].th);Strncpy(gb1,wtld1[j].zd,6);Strcat(gb2,gb1);PDC->TextOut(dtxy[j].Xm+5,dtxy[j].Ym+60,gb2);}}}其中(MAX1+1)为两字地名的个数,gb1、gb2为存放辖区中队队号的字符串。对于三字地名、四字地名、五字地名等皆用上述方法进行匹配。所以一报警地址获取后,分别取前两个汉字、三个汉字、四个汉字等与两字地名库、三字地名库、四字地名库等匹配,直至完全定位。其中片图定位的MFC函数:tagPOINT pt={dtxy[j].Xm,dtxy[j].Ym};ScrollToPosition(pt);该函数是通过移动滚动条的方法把文字信息对应的片图移动至屏幕正中。作者简介:丰国炳 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通信。作者单位:丰国炳 南京公安消防指挥中心 江苏.南京(210008)收稿日期:1999-04-06
|
[
"Law",
"Computer",
"Economy",
"Enviornment",
"Mine",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Military",
"Philosophy"
] |
Computer
|
【 文献号 】3-1471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4 【原刊页号】64-73,146 【分 类 号】B5 【分 类 名】中国哲学与哲学史 【 作 者 】黄勃 【复印期号】199601 【 标 题 】论墨子政治思想的特征及意义 【 正 文 】 墨子学说的主旨是消弭战乱,革除社会弊端,安定社会民生,而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途径是使“天下之人交相爱”,即所谓“兼爱”。但墨子并不是一个泛道德主义者,他认为“兼爱”这一道德要求必须得到相应的政治保障才能得以实现,或者说,要把这一道德要求通过一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行为体现出来。“尚贤”是这类政治原则之一,但主要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要求,而墨子对包括被统治者、各级统治者以及最高统治者等所有人在内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的政治要求,则是“尚同”。他认为只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能以“尚同”作为支配各自政治行为的准则,就能够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尚同”主张体现了强烈的专制主义倾向,这又是同墨子带有人民性的基本思想倾向相悖的,于是他又提出了“天志”“明鬼”的理论,希望以此来约束统治者的行为。所以不妨说,墨子在政治关系和政治原则上所主张的是一种“有条件的”君主专制主义。与此同时,墨子又以“非命”说作为对其“天志”理论的补充及修正。这样,以“尚贤”“尚同”的政治原则同尊天敬鬼而又非命的意识形态相结合,就能够形成新的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本文主要结合墨子的“尚同”与“天志”说分析其政治思想的特征及意义。墨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之际,正是处于“王纲解纽”之后、旧政治体系解体的阶段。当时政治上的特点是下kè@①上, 即诸侯不尊重以至对抗王室、大夫不尊重以至对抗诸侯,乃至家臣不尊重以至对抗大夫。统治机构中周王室以下的各个阶层或势力集团不断摆脱原有的政治及经济义务,而又不断攫取新的政治及经济权利,所以呈现出一种表面看来混乱无序的政治局面。墨子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正统主义者,他对当时那种“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乱,人与人相贼”等现象的谴责,是出于这些现象对社会民生带来的严重破坏,而不是出于维护周王室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而发的。但他也认识到,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承认和服从的政治权威,没有一种新的、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就无法真正实现社会安定。那么如何建立这种新的、稳定的政治秩序?在他看来,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尚同”。为什么要“尚同”?“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hū@②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之,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以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尚同上》)显而易见,墨子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一同天下之义”,即统一思想和是非标准的需要,统治机构中各级统治者产生的顺序则是自上而下,依次为天子、三公、诸侯、正长等。这里便产生了一个问题: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是怎样产生出来的?或者说,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来源是什么?对这一问题墨子似乎语焉不详,所以成为历来研究者们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墨子思想的早期研究者之一梁启超曾联想到西方的“民约论”,而认为墨子主张“天子……由万民选择而立”,不但天子由民选择,天子以下各级统治者也一概由人民选举:“其所谓诸侯公卿乡长里长家长者,果由上所命耶?抑由下举耶?原文不甚分明,以全体理论推之,殆一出于选举也。”〔1 〕梁氏后来又把他这一理解进一步发挥说:“墨子言明乎天下之乱生于无正长,故选择圣贤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什么人‘明’?自然是人民明。什么人‘选择’?自然是人民选择。什么人‘立’,什么人‘使’,自然是人民立,人民使。这种见解,和那说‘天生民而立之君’的一派神权起源说,和那说‘国之本在家’的一派家族起源说都不相同。他说国家由人民造成的,和民约论同一立脚点。”〔2〕后人也多有持此论者,如侯外庐等先生认为,墨子说“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所以尚同的“所谓‘同’是‘同意’之‘同’,意指天鬼和人民都同意。如果略去天鬼的一句空话,剩下的就是天子由民选举。”〔3 〕冯友兰先生说“……后来的人‘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4 〕显然也是认为天子是由人民(“后来的人”)选择产生。其他一些论者,如方授楚、郭沫若以及刘泽华诸先生则认为,墨子所谓“选择天下之贤者立为天子”只能是天选,而不可能是民选。〔5〕对墨子这一说法究竟该如何理解?先从语言逻辑方面来分析。墨子说:“夫明hū@②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尚同上》)“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辨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尚同中》)“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以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三公又为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诸侯又以其知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6 〕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 是以选择其次而立为乡长、家君。”(《尚同下》 )其中《尚同上》与《尚同中》中的两句均无主语,故梁启超以为应该是人民“明”,人民“立”。但按照墨子的理论,“古者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的人类社会是什么状态呢?是“一人则一义,十人则十义,……是以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其结果是“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毒药水火相亏害。”在这种“天下大乱,若禽兽焉”的状态下,人们对“贤”与“不贤”当然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一万个人可以选出一万个政长”,是不可能“共明、共选、共立、共使”的。〔7 〕况且墨子认为立天子的目的是“一同天下之义”,如果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对贤与不贤有了统一标准,并能全体一致地选举出天子,即说明已经实现了一同天下之义,那么从理论上讲天子或“政长”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冯友兰先生所谓“后来的人”选择,是说人们的认识有一个由混乱到一致或者比较一致的过程,但在墨子书中并没有这层意思。《尚贤下》中说“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主语应该是“天下”,孙诒让认为第一个“下”字是衍文,应该是“是故天之欲同一天下之义”,这样天选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当然,也不妨认为这句话中“是故天下”之后,有“之人”两字脱文,应该是“是故天下之人欲同一天下之义”,但如上所说,这同墨子原文的逻辑不符,难以成立。再看下面这两段文字:“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法仪》)“然则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是以。所以得其赏何也?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又率天下之万民,以尚尊天事鬼,爱利万民。是故天、鬼赏之,立为天子,以为民父母。”(《尚贤中》)这是墨子认为天子为天(鬼)所立的明证了,是无论如何不应作任何其它理解的。至于说“公卿诸侯乡长里长家君”等各级统治成员“殆一出于选举者也”,则更无根据了。前面引《尚同中》一段已经说得相当清楚,自天子以下直至“乡长家君”都是自上而下地由上一级统治者层层选择,而决无选举之意。再从思想认识方面分析。如果说墨子主张天子应由民选,那么墨子的这种思想既无历史继承渊源,亦无现实土壤。在中国,统治者由人民选举的情况大概只在原始公社时期存在过,但那时的统治者并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统治者。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权力来源的一贯认识是“君权神授”,在墨子之前及之后基本都是如此。当然这种“神授”也不是无条件的。《尚书》中说受“天命”者为王,而有资格受天之命的则就该是有“德”者或者说是得民心者。中国古代国家产生之后,取得最高统治权的方式便基本固定为两种,一是世袭,即凭借与统治者的血缘关系而继承权力;二是通过武力改朝换代。前一种方式容易使人怀疑其合理性,后一种方式容易使人怀疑其合法性,为了把这两种权力来源合理化和合法化,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是把王权或君权神圣化,即归于某种“天命”。《周书・召诰》中把周之代殷说成是“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殷商的统治者也把自己的政治权力归于“天命”:“天既讫我殷命。……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王曰: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周朝统治者亦不例外:“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8〕应当承认,在上古时,这种认识并非只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不能简单斥为统治阶级编造出来欺骗人民的神话。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广大人民也会把统治者的权力来源神圣化。到了春秋战国之时,类似孟子所谓“天生民而立之君”这种思想已经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方面所接受,当然双方所强调的内容不同,统治者所强调的是,君是“天”所立,被统治者强调的是“天”为民而立君。墨子在《尚同》之外的其他篇目中亦有类似言论,如“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天福之,使立为天子,”(《法仪》)“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天鬼赏之,立为天子,以为民父母”(《尚贤中》)“天意曰:”此我之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天志上》)可见墨子是明确认为天子是由天所选立的。秦汉之后,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9〕更成为不可怀疑的政治信条。 另一方面,在现实政治中,中国古代也从没有过劳动人民选举“天子”或其他统治者的情况。统治者由人民选举,或者说统治者的权力必须得到被统治者承认的认识,不但同墨子要统一思想的“尚同”理论不符,而且也不可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君权神授”是中国古代对统治者权力来源的基本认识,也是同墨子的“天志”说相一致的。既然天为民选择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统治阶级内部又自上而下选择了各级统治者,那么如何来实现“一同天下之义”,或者说如何实现“尚同”呢?墨子说:“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尚同上》)“是故里长顺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义。里长既同其里之义,率其里之万民以尚同乎乡长,曰:‘凡里之万民,皆尚同乎乡长而不敢不比,乡长之所是,必亦是之;乡长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乡长固乡之贤者也。举乡人以法乡长,夫乡何说而不治哉?察乡长之所以治乡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乡之义,是以乡治。”“乡长治其乡而乡既已治矣,有率其乡万民,以尚同乎国君,曰:‘凡乡之万民,皆上同乎国君不敢下比。国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国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国君固国之贤者也。举国人以法国君,夫国何说而不治哉?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国君治其国而国既已治矣,有率其国万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国之万民,皆上同乎天子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举天下之万民以法天子,夫国何说而不治哉?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尚同中》)很显然,所谓“尚同”,就是上同,是墨子为最高统治者天子以下的全体被统治者及各级统治者们规定的政治原则。所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实际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对政治权威的无条件服从,二是在思想上同统治阶级保持完全一致。非但如此,被统治者在行动上亦要以各级统治者为楷模,学习里长、乡长、国君、天子们的“善言善行”,去掉自己的“不善言”和“不善行”。总之,统治者的意志和是非标准就是法律,是被统治者的思想及行为准则。按照墨子的设想,自天子以下,从三公、国君到乡长、里长等各级统治者,都是根据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标准自上而下选择出来的,然后再从最基层的里长开始“顺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义”,自下而上层层上同,最后上同于天子。经过这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过程,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威与国家机器的有效运作就都得以实现了。中国古代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政治关系有各种认识,但象墨子所主张的这种各级统治者在政治上对被统治者层层把关,然后安安全全地“尚同”到最高统治者那里的,如此严密的专制主义理论却也不多见。对这种主张只能认为是一种君主专制主义,而难作其它定义。梁启超认为,“墨子的新社会,可谓之平等而不自由的社会。”〔10〕其实墨子所主张的“新社会”是既不平等也不自由的社会。 墨子思想中有平等的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兼爱”理论之中。这种平等因素应用到政治方面,就是要求政治机会、即参政权的平等或者说均等,而不是要求实现政治地位或社会地位的平等。在承认机会平等的前提下,通过“尚贤”,使有才能的下层阶级成员进入各级统治机构,逐步建立一种新的等级官僚制度,以取代过去以宗法关系为依据的贵族政治制度,最后经过“尚同”,即对统治权威的绝对服从,来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实现新的政治和谐,这就是墨子政治思维的逻辑。侯外庐等先生认为,“有人怀疑墨子的政治论是开创专制主义的先声,这是误解。他的‘一同天下之义’的理想和等级的封建专制主义不相适应,……因为墨子并没有把一般的天子规定可以效法的,而只是假定一个被人民所选择的天子可以效法,这一天子又是墨子的主张之执行者。”〔11〕这种见解似乎根据不足,因为其立论的依据是墨子主张天子被人民所选择,而事实上墨子并无此意。在侯先生等论者看来,“墨子是怀疑君主制度的。如果君主没有被墨子的思想所限制,没有得到人民的同意,君主是可以被人民所反对的”。〔12〕这种看法的根据是《法仪》中的一段话:“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仅以这段话就得出墨子“怀疑君主制”的结论,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墨子对君主是有批评甚至愤怒谴责的,但他谴责的是那些“国家发政,夺民之用,费民之利”,“兼国覆军,贼虐万民”,兼恶天下的暴王,是“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正长,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的“别君”之类。这种对统治者的谴责并非墨家所独有,儒家、特别是孟子类似言论的激烈程度并不逊于墨子。对某些“不称职”的个别的君主进行批评谴责并不意味着对君主制度本身的怀疑。墨子反对“法不仁”,并认为“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就是反对人民去效法那些不顺天意、不行兼爱的不仁之君,这里其实即包含或肯定了应该“法仁”,就是主张应该去效法那些“明天鬼之所欲,辟天鬼之所憎”,兼爱无私的理想君主,这同他的“尚同”思想完全是一脉相通的。而“尚同”思想所体现的不但不是怀疑君主制度,恰恰是要求确立稳固的君主制度。墨子相信,只要把“尚同”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到整个政治体系之中,就可以使统治机器实现充分的良好运转,“治天下之国如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尚同下》),达到天下百姓任由统治者驱使的目的,这种主张和认识恐怕难同“怀疑君主制度”联系到一起。墨子所设计的“尚同”的君主制度,并不是西周以来所实行的那种层层分封的君主制,而是战国后期及秦统一后确立的那种以君主为代表,各级统治者临民而不有土的等级官僚制度,事实上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所以,说墨子对自己设想的理想政治制度表示怀疑,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那么,侯外庐先生说,“如果君主没有被墨子的思想所限制,没有得到人民的同意,君主是可以被人民反对的,”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墨子的思想实际?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统治者权力合法性依据的问题。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权力的来源。那么墨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是什么?是“天”。墨子认为君主是天所选立,所以在理论上只应该对天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也只有天才能剥夺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惩罚那些贼虐万民的“暴王”。那么“天”所赏善罚恶的依据是什么?是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墨子认定“天之爱百姓厚矣”(《天志下》)“天欲义而恶不义”,“顺天意者,交相爱,兼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志上》)。从另一方面说,墨子要求尚同,但也承认“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所以有许多不足法、不可法之君,因此人民不能只是无条件地上同于天子,还要上同于天,“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尚同上》)可见最高的标准是天而不是天子,而且其中包含了如果天子不尚同于天,百姓亦不必尚同于天子的意思。这样一来,百姓上同于天,天体现百姓的意志,二者形成了统一,所以侯外庐先生的上达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墨子的看法是以一个代表人民愿望,具有无上权力的“天”的存在为前提的。落实到现实政治之中,离开了这个“天”,君主不但毋需得到人民同意,也是不可以被人民反对的。的确,墨子在主张“尚同”的同时,也要求下情的上达。他说:“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以辟之。然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尚同下》)但怎样才能“得下之情”呢?“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然后可矣”(《尚同下》)就是说只有立了天子、选择了各级政长,实现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一,即实现了“尚同”之后,才能实现下情的上达。然而在“上是所之,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这种以统治者的好恶为是非标准的政治环境中,真正的下情是无法上达的。“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为之人,〔13〕助之视听者众”,所以对天底下发生的事情,“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尚同下》)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下情的上达如果实行起来只能是一种使人人都失去安全感的特务政治。既然如此,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说墨子所鼓吹的是一种绝对的君主专制主义?问题也并不这样简单。墨子所主张的君主专制主义,其实可以称为是一种“有条件的”君主专制。这样说的理由有二。首先,墨子主张尚同,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统治机构中从上到下的各级统治者都应该是足资人民效法的“贤”者。天子自不待言,是天所选择出来“一同天下之义”的最大贤者,天子以下各级统治者也都是由上一级统治者以是否贤能为标准选择确定的,当然其贤能程度是一级不如一级了(“选择其次”)。顾颉刚先生曾说:“因为天子三公都是天下之贤可者,国君乡长里长也都是国乡里的仁人,所以人民应该上同而不下比,这尚同主义是与尚贤主义相辅为用的:尚贤而不尚同,则政治不能统一,其乱在下;尚同而不尚贤,则政治不能修明,其乱在上。”〔14〕这是很有道理的见解。从理论上讲,尚贤是尚同的保证。在对各级统治成员的选择任用上,不实行尚贤的组织原则,则难以实现尚同的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与尚同的目的相违背的。但如果落实到实际政治生活当中,“贤”与“不贤”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又由谁来掌握?在个标准当然是要由天子以及各级统治者来制定和掌握,而没有任何制度保障。所以如果真正“尚同”起来,不以“上之是非为是非的人,无论贤与不贤,是绝对没有可能进入统治机构的。可以说,政治中的尚贤这一前提落实到以尚同为原则的现实政治当中,是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第二,墨子讲尚同,要求天下万民在里长、乡长、国君等各级统治者带领下一起尚同于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天子便因此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要受到某种力量的约束和限制,这种超越天下万民乃至天子之上的力量就是天。那么天的意志是什么?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志上》),可见天的基本意志仍然是兼爱,是“爱天下之百姓”,并根据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来决定其赏罚。天子要“一总天下之意而尚同于天”,而天所代表的实际上又是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那么所谓“尚同”,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自下而上、到达最高统治者那里为止的单向过程,而是“百姓→各级正长→天子→天→百姓”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墨子的这一设想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民本”思想,二是对统治者的约束和限制。先讨论墨子思想中的“民本”因素。所谓“民本”思想,就是肯定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根本地位,是政治的基础。这种认识在中国古代可谓源远流长,《尚书》中即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以及“天畏fěi@③忱,民情大可见”(《尚书・康诰》)之类的言论。到春秋战国之时及之后,这种认识逐渐形成一种理论上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能接受的传统思想。《左传》中有很多这类的言论,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襄公三十一年,引《秦誓》逸文)、“民弃其上,不亡何待?”(昭公二十三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庄公三十二年)等。儒墨诸家都积极倡导“民本”的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民本”思想最鲜明突出的是孟子,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他强调民心的向背对统治者的统治具有决定性作用:“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离娄章句下》)尽管有人认为这种认识的出发点是为统治阶级着想,但却不能否认这种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的进步意义。墨子则是从“天”的角度来要求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他认为天是“爱天下之百姓”的,(《天志上》)“然则天之将何欲何憎?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责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故唯毋明乎顺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则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天志中》)墨子学说的主旨是安定社会民生,并宣称天是根据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来决定对其赏罚的;天子尚同于天,而天体现的是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人民是统治的根本。可见墨子思想中也有很强的“民本”因素。但是,墨子与孟子所强调的方面不甚相同;孟子是从政治关系的角度,强调人民是统治的基础和根本,要求统治者在认识到这点的基础上施仁政行王道;墨子则是从“兼爱”原则出发,要求统治者尚同于天,顺天爱民。这样墨子首先在思想方法上要比孟子略逊一筹。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尚同于天,而是倒行逆施,贼虐万民,被统治者应该怎么办?墨子似乎不认为人民有能力对统治者权力的合法性作出判断,更不主张人民有权起而推翻残暴的统治者。他认为被统治者的政治义务只是尚同,即服从(当然也不排除“上有过则谏之”),只有“天”才有能力和权力赏善罚恶,对违背天意人心的统治者予以惩罚。而在孟子看来,统治机构中的上下级之间,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而非单方面的义务关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章句下》)如果君主不仁不义,倒行逆施,那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政治资格及权力的合法性,变成了“一夫”或者说是独夫,被统治者是有权剥夺其权力,将其推翻的:“贼仁者谓之贼,贱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轼君也。”(《梁惠王章句下》)这种看法实际已经初步包含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相比之下,墨子的基本思想倾向虽然有较强的人民性,但在对统治者、被统治者以及二者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上,水平应该说是在孟子之下。再说墨子在对统治者制约这一问题上的主张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肯定人间的秩序和价值有一个形而上的、超越的本体或源头。把一个超越本体看作是价值源泉和价值标准,基本上是古代各派思想家的一个共同点,只不过各自的体现形式不同,如体现在儒墨那里是“天”,体现在道家那里则是“道”。儒家在理论上是把“天命”作为产生社会秩序和价值的超越本体、也是一切权力的主体的。君主的权力是以服从天命的义务为前提的,如果他们不履行“天”所规定的义务,天就会剥夺其权力。所以,君主在政治上握有最大的权力,但同时又负有最大的义务,这个义务就是代表天来“利民”、“爱民”和“养民”。如果统治者不承担自己的义务,甚至违背天意去戕害百姓,天就会夺回这种权力。臣子和人民对君主的服从不是无条件的,对于那些残害人民的暴君,人民是可以讨伐、诛杀以及放逐的。“君有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孟子・梁惠王下》)这实际上是提出人民有权“替天行道”,履行“天命”的义务而推翻暴君。那么,“天”在墨家心目中是居于什么位置,具有什么意义呢?在墨家看来,“天”是有意志、有好恶、能惩恶扬善、具有无限权力的人格神。但天又不是一种宗教形态的存在,而是产生并衡量“兼爱”这一伦理道德的源泉和根本依据。墨子在政治上主张尚同,但落实到现实之中,如果人民和各级统治者都去尚同于“桀纣幽厉”这样的“暴王”,那在政治上将是巨大的灾难。为了防止统治者成为这一类的暴王,墨子为自己专制主义的“尚同”理论规定了附加条件,一方面就是前面讨论过的尚同必贤的原则,另一方面,就是以“天”来约束、限制统治者,即他的“天志”说。这两个方面与“尚同”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他的“有条件的”君主专制主义理论。墨子说:“且夫义者,政也。无从下之政上,必有上之政下。是故庶人竭力从事,未得次已而为政,〔15〕有士政之;士竭力从事,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将军大夫政之;将军大夫竭力从事,未得次已而为政,有三公诸候政之;三公诸侯竭力听治,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天政之。天子为政于三公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故明知,天之为政于天下,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天志上》)这段话既强调了“尚同”,即所谓“上政下”,又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天子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天政之”。既然“天为政于天子”,而且“当天意不可不顺”,那么什么是天意?从根本上讲,就是“兼爱”:“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志中》)墨子反复强调“天之爱天下之百姓”、“天爱民之厚”(《天志中》),并把统治者的统治分为顺天意的“义政”和反天意的“力政”两种。什么是“义政”?“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攻小家,强者不动弱,贵者不傲贱,诈者不欺。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天志上》)这样的统治者就是“圣王”。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力政”,实行“力政”的统治者就是“暴王”。天对待圣王与暴王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其原则是赏善罚暴:“故昔也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兼爱天下也,从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天以为从其所爱而爱之,从其所利而利之,于是加其赏焉;使之处上位,立为天子……名之曰圣王。……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之兼恶天下也,从而贼之,……天以为不从其所爱而恶之,不从其所利而贼之,于是加其罚焉,使之父子离散,国家灭亡,yǔn@④失社稷,忧以及其身,是以天下之庶民属而毁之……名之曰失王。”〔16〕(《天志下》)可见墨子的“天志”有两重意义:一是要统治者效法古代圣王,顺天之意去兼爱天下百姓,实现社会安定;二是用“天”来警告和恫吓统治者,以期起到对统治者的威慑和约束作用。梁启超说墨子的“天”是对君权的一种“所以制约之法”,〔17〕这种看法很有道理, 但也不十分准确。因为墨子所设计的那种严格“尚同”的统治体系一旦确立,君主将拥有绝对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不受任何来自其它方面力量的约束或限制的。这种体制不但是君主集权,而且完全可能是极权。所以墨子所要制约的不是统治者的权力,而是统治者的行为。或者说要求统治者按照什么原则去行使权力。郭沫若先生评价墨子的“天志”及“明鬼”思想说:“天老爷的存在是地上王的投影。大奴隶主成为地上的统治者,发挥着无上的王权,他为巩固这王权,……除掉有形的赏罚以支配人的肉体之外,还要造出无形的赏罚来支配人的精神。因而利用人民的愚昧,便把由奴隶造成的人世的金字塔,化而成为由鬼神造成的天界的金字塔。”“人世界即鬼世界,鬼世界即人世界”。既承认鬼世界的神鬼的权威,当然早就在承认着人世界的‘王公大人’的权威。既在尊天明鬼,当然也就得尚同尚贤。尚同与尊天相应,尚贤与明鬼相应。……尊天是绝对的神权统治,尚同便是绝对的王权统治,……当然王之上也还有天,王也得上同于天。但天是什么?天不过是王的影子,故结果王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王的是非就是天的是非。而反过来,所谓‘天志’,实在也不过就是王志了。”〔18〕这种看法应该说不是很客观的。的确,古代统治者中不乏自诩为“受命于天”,或“我生不有命在天”者,但因此就得出结论说“天老爷的存在是地上王的投影”,“天”是大奴隶主为巩固王权而制造出来的,实际上是把中国古代天道观中所包含的带有人民性的进步因素一笔抹煞了。说“尚同与尊天相应,尚贤与明鬼相应”,似乎有些牵强;说“尊天既是绝对的神权统治,尚同便是绝对的王权统治”,亦有些过于武断和简单化;至于说“王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所谓天志的实质,也不过就是王志了”,则是有些强加于人了,是与墨子的本意不符的。那么,如果把“天志”说落实到实际政治当中,是否真正会象墨子所期望的那样,起到威慑和制约统治者的作用?答案恐怕只能是否定的。要实现对统治者的权力或行为的制约,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建立一种具有权威性质的法律制度,这种法律制度应该是超越于一切现实政治权力、包括王权之上的,从而能控制政治组织的产生及政治权力的行使。但在君主制的政体中,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特别是墨子所鼓吹的这种逐级上同的政治体系一旦形成,所产生的很可能是一种极权政治。尽管专制君主们也承认自己是“为天下而位天下”,但他们决不会因此而愿意受到外在的权力制约,更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履行“为天下”的政治义务而认为应该免除自己的权力。墨子寄希望于“天”,企图以“天志”来约束和限制统治者,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威慑的力量,而且这种威慑力量的实际作用还要取决于统治者的心理素质。如果一个统治者敢于目中无“天”,倒行逆施,天也是奈何他不得的,这种威慑就毫无意义了。况且任何一个统治者,即使再残暴昏庸,大概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反天意而行的,就连殷纣王不是还声称“我生不有命在天”吗?想以“天志”来制约统治者,在现实政治中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墨子所设想的这种以尚贤和天志为条件而实行的尚同,在理论上可以说是一种“有条件的”君主专制主义,如果落实到现实政治之中,就只能成为无条件的君主专制主义了。墨子以“兼爱”为号召,以利天下、安定社会民生为已任,揭发社会弊端,谴责统治者的不义,但客观上却成为一个君主专制主义的大力倡导者和积极鼓吹者,这种思想结局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很多研究者在指出墨子政治思想中专制主义倾向的同时,又都对这种专制主义的“进步意义”予以肯定,认为“尚同”所主张的集权专制主义是同当时的历史进步趋势相符合的。这种看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没有讨论余地的“共识”,因为在我国历史学界普遍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式:统一、集权即符合历史趋势,即代表进步。事实是否如此?也许并不这样简单。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识,是因为论者的思维长期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认为凡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就具有进步意义,反之则非。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完全忽略了促进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由愚昧到理性发展过程中各种非物质因素的重要意义。国家政权的统一与集中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的意义不能混为一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政权的统一的确有安定社会的进步作用,但这并不等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也符合历史进步趋势。春秋战国之时所出现的“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和繁荣的局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当时旧政治秩序趋于崩溃,政治上失去了正统的、定于一尊的权威那种局面的产物。而墨子所主张的专制主义政治一旦实行,必然是对这种思想及言论自由的完全否定,因为政治专制和思想文化专制是一对孪生兄弟,是相辅相成的。墨子所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要求的不但是政治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同时也包含了在思想上同统治者完全保持一致的意思,思想专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思想与言论自由的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到秦汉之际,中国基本形成了墨子所设想的那种集权专制的政治体系,从此之后,思想专制成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非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难以产生和存在,春秋战国时出现的那种思想言论自由的局面不但空前,而且绝后,中国封建社会直到明代之前,再没有产生过一个在政治思想水平上能超过孟子的思想家。所以,能说专制主义符合历史进步趋势吗?持这种观点的认为,集权专制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所以在客观上能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是符合历史进步趋势的。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但事实上却未见得真正如此。专制主义集权政治是否真能起到保护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关于这一问题刘泽华先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破坏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经济,通过强制手段对广大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征发繁重苛刻的赋税和徭役,无偿占有大量产品和劳动,其对劳动人民剥削的残酷程度往往大大超过封建地主的地租剥削。这样做的结果,是在经济上严重破坏了农业的简单再生产,有时达到了使整个社会无法生存下去的程度,于是导致了频繁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短命巨人秦王朝的情况就是一例。〔19〕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实际来考察,这种看法基本是正确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集权国家利用强大的政治权力对生产者进行野蛮掠夺,其结果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是对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并往往促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而这种农民战争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又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严重破坏。所以,能说集权专制主义符合历史进步趋势吗?(本文作者黄勃,1956年生,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干部)。*注释:〔1〕见梁启超《子墨子学说》。〔2〕见梁启超《墨子学案》第五章。〔3〕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214页。〔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141页。〔5〕参见方授楚《墨学源流》、 郭沫若《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以及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等著作中有关论述。〔6〕孙诒让说,“之,犹与也”,故“卿之宰”即“卿与宰”之意。〔7〕见郭沫若《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8〕见大孟鼎铭文。〔9〕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10〕见梁启超《墨子学案》。〔11〕侯外庐等:前引书214、215页。〔12〕侯外庐等:前引书214、215页。〔13〕五焕镶疑“外”为“桀”的坏字,“桀”借作“杰”。“为”字疑原在上句“自”之下。所以二句原文应作:“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为良桀之人。”见王著《墨子校释》。〔14〕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古史辨》第七册(下),49页。〔15〕毕阮认为本段文字中“次”字均为“恣”字省文。〔16〕苏时学以“失王”为“暴王”之误。见孙诒让《墨子闲诂》。〔17〕见梁启超《子墨子学说》。〔18〕郭沫若:《十批判书》,第105-106页。〔19〕见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第12-24页。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克右上加寸@②原字虍下加乎@③原字非下加木@④原字扌加云
|
[
"Education",
"Politics",
"Philosophy"
] |
Politics
|
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8年第6期 总第339期科技期刊武汉市城市污泥的组成及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乔 艳 熊桂云 李双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 武汉 430064)摘要 污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营养元素,还含较多的重金属元素及病菌、寄生虫(卵)。当污泥用量达1%时,水稻的出苗率比对照低13.7个百分点,但水稻秧苗的生长量比对照增加31.3%,说明污泥作为肥料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当污泥用量达1%时,秧苗中铅、汞、镉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但其生物有效率都很低,即使生物有效率最高的镉也小于4%。关键词 污泥 组成 出苗率 生长量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以培肥土壤。但是,污泥中也含有许多重金属元素以及病原菌、寄生虫(卵),它们随污泥施入土壤会造成土壤及植物的污染[1]。武汉市现已建成1个净水厂,年产污泥3000t,预计2000年后,还将有5~7个污水处理厂建成。为此,我们对武汉市污泥的组成及施入土壤后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为今后污泥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1 材料和方法供试污泥为武汉净水厂提供的活性污泥和生物污泥两种;供试土壤为红壤和黄壤;供试作物为中稻汕优63。试验方法:为两种土壤、两种污泥4个组合,每一组合4个处理,每个处理6次重复。处理①CK:不施污泥和化肥;②CK+1%污泥;③CK+1‰污泥;④CK+0.5‰污泥。用小塑料钵每钵装土750g,污泥烘干磨碎后,按处理称量,与每钵土混合均匀,4月18日每钵播稻种20粒,在网室进行管理,5月4日观察出苗情况;5月20日测定秧苗生长量。2 结果与分析2.1 污泥的组成武汉市净水厂的两种污泥均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其中以活性污泥养分含量较高。两种污泥中都含有大量的重金属,这些重金属中的铜、锌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浓度过高会造成毒害。到目前为止,镉、铬、铅、汞、砷还未证明是植物所必需。这些重金属随污泥施入土壤后,有可能污染土壤和作物而影响人畜健康(表1)。2.2 施用污泥对秧苗生长的影响从表2、表3结果可以看出:当污泥施用量为1%时,水稻的出苗率受到影响,比对照低13.7个百分点,但秧苗的生长量能明显增加,比对照增加31.3%。说明污泥的施用能明显地促进作物的生长;而1‰和0.5‰的施用量,出苗率和生长量与对照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出苗率稍好于对照。说明污泥施用量适宜时,确能促进作物的生长;但施用量过大时,污泥中的盐分会对出苗率产生影响。张增强等[2]研究指出,当污泥施用量<120t/hm2时,随之而带入的盐分对植物不会造成危害。表1 两种污泥组成分析结果污泥种类养分含量(g/100g)重金属含量(mg/kg)大肠杆菌(个/100g)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铜锌铬镉汞铅砷活性污泥生物污泥35.432.32.431.850.580.421.041.01148.4132.7543.9568.272.878.60.700.750.420.9455.157.518.821.4≥2500≥2500注:分析结果由湖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提供表2 施用污泥的秧苗生长情况土类污泥类型处理号出苗率(%)生长量(g/钵)红壤活性污泥123486.775.992.590.04.445.924.044.57生物污泥123490.070.985.985.94.615.424.774.56黄壤活性污泥123477.577.587.783.43.804.873.863.57生物污泥123490.974.285.989.23.805.673.623.72表3 两种土壤两种污泥4个处理的平均值处理号出苗率(%)比CK±%生长量(g/钵)比CK±%1(CK)23486.574.687.887.1-13.7+1.5+1.64.165.464.074.11+31.3-2.1-1.22.3 施用污泥对秧苗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由于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较高,我们对秧苗中的重金属进行了检测,4个组合3个处理12个样品分析结果平均值列于表4。从表4可以看出,当污泥施用量为1%时,秧苗中铅、汞、镉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但砷的结果刚好相反。2.4 污泥重金属在秧苗中的生物有效率从表5结果可以看出,各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率都不是很高,即使镉的生物有效率最高,但也小于4%。刘俊华等[4,5]采用黑麦幼苗法对污泥中元素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表明,污泥施入石灰性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率均小于1%。这主要是由于污泥中丰富的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络合能力,使可溶态的重金属转化成无效态,从而降低了这些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表4 施用污泥秧苗中重金属的含量(mg/kg)处理号砷铅汞镉1(CK)240.7630.5250.3630.2180.2520.2130.04950.06070.05800.0590.0840.059表5 污泥施用量为1%时重金属在秧苗中的有效率项目处理号施入量(μg)植物中含量(μg)摄入量(μg)有效率(%)砷1201503.1742.867-0.307-0.20铅1204260.90601.37590.46990.11汞1205.10000.20590.33140.12552.46镉1205.43750.24540.45860.21323.92注:生物有效率(%)=(施污泥作物的吸收总量-对照吸收总量)/(随污泥施入量)×1003 小结与讨论1)从以上初步试验可以看出,污泥施入土壤确实能够增加作物的生长量,说明污泥作肥料施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2)污泥的施用量应控制在1%以内,以免污泥中的盐分对作物造成危害。3)污泥中的重金属对植物的生物有效率虽不是很高,但连续施用,同样会造成重金属的污染,所以污泥以用于花卉园林为宜。4)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在污泥的应用中应先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病菌及寄生虫(卵)的污染。参考文献1 张增强,薛澄泽.城市污水污泥的堆肥化与资源化.环境保护,1997(7):12~152 张增强,唐新保.污泥堆肥化处理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1996,15(4):188~1903 薛澄泽,马云,张增强等.污泥制作堆肥及复合有机肥料研究.农业环境保护,1997,16(1)11~15,314 刘俊华.黑麦幼苗法对污泥中元素生物有效性的研究.陕西环境,1994,1(1):1~45 薛澄泽,刘俊华,李宗利等.用黑麦幼苗法测定土壤中的污染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环境化学,1995,14(1):32~37收稿日期:1998-04-25乔艳:女,31岁,助理农艺师
|
[
"Politics",
"Enviornment",
"Medical",
"Mine",
"Sports",
"Military",
"Law",
"Agriculture",
"Space",
"Philosophy",
"Energy",
"Communication",
"Transport"
] |
Agriculture
|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第13届首脑会议开幕新华社班珠尔5月28日电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第13届首脑会议今天在冈比亚首都班珠尔开幕。冈比亚总统贾瓦拉在会上致欢迎词时,呼吁共同体成员国采取紧急措施加快本地区行之有效的一体化进程。他指出,共同体中任何一国今后与统一的欧洲打交道都将是困难的,因此,经济一体化是本共同体的唯一抉择。出席会议的一些国家的总统也强调加快本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成员国公民自由流动议定书,欧洲事态发展特别是1992年形成的欧洲统一市场对本共同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以解决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边界冲突等。布基纳法索、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马里、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总统、尼日尔总理以及其他8个成员国的代表出席了开幕式。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立于1975年5月,现有16个成员国。它是目前非洲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人口共计1・8亿,约占非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完)
|
[
"Computer",
"Sport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Enviornment",
"Education",
"Law",
"Economy",
"Philosophy",
"History",
"Transport",
"Medical",
"Agriculture"
] |
Politics
|
【 文献号 】1-3415 【原文出处】比较教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5 【原刊页号】36-42 【分 类 号】G53 【分 类 名】职业技术教育 【 作 者 】张文军 【复印期号】199506 【 标 题 】新加坡小学教师师范教育设置 【 正 文 】 一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小学教师都通过大专以上水平的教育培养,而我国的小学教师师范教育总体上还是停留在中专水平。但是,随着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及水平的提高,根据高度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我国的小学教师师范教育必然要向较高层次发展。事实上,我国的几个经济较为发达、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沿海省市,已经面临着将小学教师师范教育水平提上一个台阶的问题。例如,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了为期八年的五年制小学教师师范专科教育的改革和探索;上海市的其它中等师范学校也准备推行大专水平的师范教育;浙江省的杭州市师范学校也准备开办两年制的大专班……。由于这类改革还处在尝试和筹划的状态,对课程设置的构想还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其它国家和地区相应程度的小学教师师范教育课程,可能会获得一些启示。本文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素质水平较高、在文化传统上与我国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亚洲城市国家新加坡为对象,介绍它大专水平的小学教师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供教育界有关同仁们参考。二新加坡小学教师师范教育机构是设立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内的国立教育学院,该学院是新加坡唯一的师范教育机构,负责新加坡所有水平的师范教育,包括各类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校长、系主任等各类学校管理人员的培养,等等。学院内教育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级水平,其中两年制的教育类专科文凭和体育教育专科文凭教育是为培养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设置的。教育类专科文凭教育分三种:①普通教育专科文凭教育。招收高中毕业,持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证书者或五门以上普通水平证书者及相应学历者,培养能胜任小学英语、数学(主修)和任何一门其它小学课程(副修,从科学、社会科、美术或音乐中选择)教学的普通小学教师。②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教学专科文凭教育。入学标准除达到以上水平外,还要求在所修专业语言的普通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中成绩为A或通过高级水平考试者,培养华语学校/马来语学校/泰米尔语学校的中小学语言教师。③美术/音乐/家政教学专科文凭教育。体育教育专科文凭教育招收通过体育类入学考试、学术成绩较好的高中毕业生或多科技术学院毕业生,培养能教英语或数学的小学和初中体育教师。本文仅介绍小学教师培养部分,初中教师的培养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列。新加坡各种文凭小学教师师范教育的课程均分四类:核心课程类、必选课程类、自由选修类、实习类。核心课程类包括必修教育研究类课程、课程研究类课程和由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定后必修的学术性课程。必选课程是由学生根据副修教学方向和深入学习需要必须选择的课程。普通教育专科文凭、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教学专科文凭、体育教育专科文凭攻读者除完成以上课程表规定的学业外,还应修满4个学分以上的自由选修课程。这类课程主要由国立教育学院各分院为各类专业学生提供。除上述课程外,学生征得系主任同意,还可选修南洋理工大学内其它学院开设的选修课程。三种文凭课程及自由选修课程,详见表1、表2、表3、表4。三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考察新加坡小学教师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至少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1、新加坡小学教师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对象、学制和授业地点对我国小学教师师范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新加坡小学教师师范教育招生对象为学业成绩较好,有志于小学教育事业的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两年学分制大专水平专业训练;授业地点在综合性大学内。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师师范教育多在中等师范学校内进行,正在或即将进行大专水平教育的学校也属中等师范学校的升格。象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那样为保证生源质量,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制大专教育固然有可取之处,但鉴于我国正处于小学师资不足的阶段,实行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两年制专科教育,可以缩短师范教育的周期,提高师范类院校的利用率,突出师范教育的职能。何况,我国普通高中在中等教育结构中所占比例本来就偏高,普通高中毕业成绩较好未能上大学的学生也较多,而这些青年人已具备根据自己的性向、兴趣选择未来职业的能力,在这种情形下选择小学教师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已具备较好的普通教育基础、较好的理解力、较高的学习动机层次,有利于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除在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五年制和两年制大专班,或将原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外,是否还可以在一些师资充足的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教育系内开设一些学分制的培养小学教师的大专班?2、新加坡小学教师师范教育课程在类型安排上,具有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以培养普通小学教师的普通教育专科文凭为例:核心课程、必选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和实习四大类课程中,核心课程主要针对主修方向开设,旨在使师范生掌握小学英语、数学两门主课的教材教法,掌握小学教师必备的教育、心理知识技能,并具备专长学术修养;必选课程主要针对副修方向开设,有针对小学美术、音乐、社会科和科学课教师培养的各类课程教材教法,学生选择其中一项为副修方向,经两年的学习,可以胜任该课程的教学;自由选修课程旨在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所设课程更为具体深入;实习课则强调所学知识的应用。各类主要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教育研究类占28.9%,课程研究类占34.3%,学术性课程占19.8%,实习类占12%,自由选修类占4.8%。其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总计占75.4%。我国以培养全能型小学教师为目标的中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类型分为基础科目类、教材教法类、基础教育理论课类、实习类。其中以数、理、化、文、史、地为主的基础科目类占比例最高,约占40%左右(根据苏真主编《比较师范教育》,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299、300页,中国1986年三年制和四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计算)。这就无形中削弱了专业性课程的比例。当然,中等师范教育有其特殊性,必须重视基础知识教育。但是,我们为大专水平小学教师师范教育制订课程计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与如何教育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是不是可以既不局限于原先中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也不模仿初中教师高等师专课程中分政治理论课、教育理论课、专业课、体育课、外语课、实习课的老套套,而建立新的课程类型框架?3、新加坡小学教师师范教育课程具有具体、实用、专业性强、十分贴近小学各门学科教学实际的特点。其课程设置中,课程研究类和教育研究类是重头课程。课程研究类课程涉及小学各门课程的教材教法,其中有关每类教材教法的课程研究课程又至少有四门。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方面,有CM111数学教学中的课程论与教学论透视Ⅰ;CM112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和评价;CM211数学教学中的课程论与教学论透视Ⅱ;CM212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与提高。在小学英语教材教法方面,有CE111语言和阅读基础:过程和教学问题;CE112小作家的培养;CE211综合语言艺术课程;CE212小学课堂中语言技巧的激发和评价。在小学社会科教材教法方面,有CL151社会科课堂教学策略;CL152在环境中的社会科教学;CL251社会科教学中的材料运用;CL252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社会科教学,等等。有关教育基础理论、心理学方面的教育研究类课程也相当具体、实用。其具体课程包括:学习的发展和习惯因素;有效教学的组织和激发;教学的社会背景;小学教学评价;小学生心理与行为指导;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课堂中的学习和个别差异;促进儿童思考和学习的策略;跨学科视野中的道德问题,等等。新加坡小学教师师范教育中的学术性课程,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它由学生有选择地攻读,强调高等教育水平的深造,而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基础教育。我国小学教师师范教育中的教材教法方面课程有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等几门,基础教育理论方面课程有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几门。总体特征是概括性、理论性相对较强,但比较泛化,基础性、实用性不足,所占比重也不是很大。参照新加坡的情况,我们在制定新的小学教师师范教育教学计划时,是否可以针对小学课程教学特点开设“小学课堂中的语言运用”、“小学作文教学”、“小学语文课中的阅读训练”等,实用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避免将中师课程加深一点或将现存高校教育课程稀释一下就作为大专水平小学教师师范教育课程的情况,学术性课程是否可以让学生有选修的范围,而不是开设几门必修的普通学术性课程?4、新加坡小学教师师范教育中一些课程的设置内容和方式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课程研究类课程以数学类为例,所开设具体课程及内容为:CM111 数学教学中的课程论与教学论透视Ⅰ。主要内容: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框架、教学方法概论,有关数学概念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论原则,包括课堂讲授、操作、实践等各种教学策略;心理学和教学论原理在数字教学、四则运算和图解式计算教学中的运用。CM112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和评价。主要内容:数学思维的本质;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策略;小学低年级疑难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关数学测验和评价的理论;数学作业分析和错误分析;分数与度量的教学方法。CM211 数学教学中的课程论与教学论透视Ⅱ。主要内容是:有关数学教学和数学概念形成的心理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针对能力较差学生的数学教学;对数学方面有困难儿童的诊断技巧和程序,以及各类补救措施;小数、比例和代数的教学方法。CM212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与提高。主要内容:从结构主义课程论和信息掌握的视角讨论数学思维;针对能力强的学生的数学教学;小学高年级疑难数学问题的解决;高水平数学思维的评价技巧;几何和统计的教学方法。从以上可以看出,其有关数学教学法的课程设置,从心理学和教学论的角度,是从针对普通学生到针对差生到针对能力较高学生,从低年级数学教学法到高年级数学教学法的层层递进式详细分析;而在其中又穿插分析小学数学中数字、四则运算……代数、几何、统计等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教育研究类课程,以侧重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为例:ED111 学习的发展和习惯因素。主要内容:儿童入小学后生理、认知、情感、道德、社交等各方面的发展;儿童的个别差异、类型及成因;学生学习的不同类型及其差异,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原因。ED251 小学生心理与行为指导。主要内容:影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学生团体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学生在团体中的行为;有关团体的理论;指导学生团体行为的技巧,指导学生个人行为的技巧,基本心理咨询技巧。ED252 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主要内容:学习迟缓、学业成绩低、学业方面潜力未发挥的学生和天才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些学生的诊断,对他们进行最优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ED253 课堂中的学习和个别差异。主要内容:引起学习者间个别差异的生理、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对这些差异的鉴别、评价、差异的本质及如何针对这些差异制定教学策略。ED254 促进儿童思考与学习的策略。主要内容:研究如何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因素,如何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策略、有效刺激手段,如何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活动、布置有益的学习环境、开发交叉性课程、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各种策略。ED258 动机与学习。主要内容: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的作用;动机三要素;形成动机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等等。其心理学方面课程,涉及范围很专,其中学习心理学占比例很大,可操作性很强。新加坡小学教师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还有:重视道德教育,把对师范生的道德教育与小学生道德教育教学法相结合,专门开设在各门学科中如何开展道德教育的课程;重视实习,实习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并安排在第二学期末和第四学期末,有利于师范生针对自己在实习中意识到的缺陷和知识需求,修习相应课程和知识,提高素养;在课程排列上,将一些较为深入的教育研究类课程都安排在最末一个学期,有利于师范生的总结提高;在专业设置上,专门开设为部分双语制小学培养师资的语言类教师。而我国虽然重视外语教学,但学习者往往要化十来年时间还不能使之内化,倘若在上海等沿海开放城市开设双语制小学教育并进行相应的师资训练,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如果从批评角度研究,新加坡小学教师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也有不少缺陷,但比较教育研究的任务之一是取人之长补我之短,因此,本文若对我国小学教师师范教育从中等教育水平向大专水平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话,其目的也就达到了。表1:普通教育专科文凭课程设置(两年四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代码[①]和名称 学分 修习基础核心课程EP111 学习过程的发展和习惯因素 3 ―CE111 语言和阅读基础:过程和教学问题 3 ―CM111 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论与教学论透视Ⅰ 2 ―CU111 教学过程中英语语言的运用(口语) 2 ―学术性课程(选两门)AS1[②] 2―3 ―AS2[②] 2―3 ―必选课程课程研究类(选一门)CA151 小学美术教育和美术过程Ⅰ 2 ―CI151 音乐教学中的课堂技巧 2 一定音乐素养CL151 社会科课堂教学策略 3 ―CS151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 2 ―总学分 16―19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课程代码和名称 学分 修习基础核心课程ED112 有效教学的组织和激发 2 ―ED113 电化教育技术入门 2 ―课程研究类 ―CE112 小作家的培养 2 ―CM11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和评价 2 ―学术性课程(选两门)AS1[②] 1.5―2 ―AS2[②] 1.5―2 ―必选课程课程研究类(选一门)CA152 小学美术教育和美术过程 2 CA151CI152 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 2 CI 151CL152 在环境中的社会科教学 2 ―CS152 小学科学课中的资源管理和评析 2 ―实习PR101 实习Ⅰ(该学期结束前7周) 5 ―总学分 18―20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代码和名称 学分 修习基础核心课程ED211 教学的社会背景 2 ―ED212 小学教学评估 2 ―课程研究类CE211 综合语言艺术课程 2 ―CM211 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论和教学论透视Ⅱ 2 ―CU210 教学中的英语应用(书面交流) 2 ―学术性课程(选两门)AS1[②] 1.5 ―AS2[②] 1―2 ―必选课程课程研究类(选一门)CA251 背景分析与课程开发 1 CA152CI251 键盘技巧 1 CI 152CL251 社会科教学中的材料运用 1 ―实习PR201 实习Ⅱ(该学期结束前8周) 5 ―总学分 18.5―19.5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课程代码和名称 学分 修习基础核心课程ED253 课堂中的学习及个别差异 2ED254 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策略 2ED255 小学实用课程实践 2ED256 跨学科视野中的道德问题 2ED257 教学要旨设计 2ED258 动机与学习 2课程研究类CE212 小学课堂中语言技巧的激发和评价 3CM21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与提高 2学术性课程(选两门)AS1[②] 1.5―3AS2[②] 2.5―3必选课程教育研究类(选一门)ED251 小学生心理与行为指导 2ED252 为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 2课程研究类(选一门)CA252 教学资料的制作与评价 2CI252 高级键盘技巧 0.5 CI251CI253 小学音乐 1.5CL252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社会科教学 1CS251 对小学科学实践的思考 3总学分 23.5―25表2: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教学专科文凭(小学)课程设置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代码和名称 学分核心课程ED111 学习过程的发展和习惯因素 3学术性课程AC111[※]汉语语法I/AD111[☆]马来语和语法/AT111[★]泰米尔语言 2 2AJ111[※]中国文学史/AF111[☆]马来亚古典文学/AK111[★]泰米尔文学Ⅰ 2课程研究类CC111[※]汉语教学I/CD111[☆]马来语教学I/CT111[★]泰米尔语教学Ⅰ 5CZ111[※]道德教育I(汉语)/CZ113[☆]道德教育I(马来语)/CZ115[★]道德教育I(泰米尔语) 2CU111[※]教学中汉语的应用I/CU113[☆]教学中马来语的的应用/CU115[★]教学中泰米尔语的应用 1必选课程 (无)总学分 15※指为汉语教学专科文凭教育所设的课程;☆指为马来语教学专科文凭教育所设课程;★指为泰米尔语教学专科文凭教育所设课程。(以下同)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课程代码和名称 学分核心课程ED112 有效教学的组织和激发 2ED113 电化教育技术入门 2学术性课程AC112[※]汉语语法Ⅱ/AD112[☆]马来语和语法/AT112[★]泰米尔语言 2AF112[☆]马来亚古典文学/AK112[★]泰米尔文学Ⅱ 2课程研究类CZ112[※]道德教育Ⅱ(汉语)/CZ114[☆]道德教育Ⅱ(马来语)/CZ116[★]道德教育Ⅱ(泰米尔语) 3CC112[※]汉语教学Ⅱ.CD112[☆]马来语教学Ⅱ/CT112[★]泰米尔语教学Ⅱ 5CU112[※]教学中汉语的应用Ⅱ/CU114[☆]教学中国马来语的应用Ⅱ/CU116[★]教学中泰米尔语的应用Ⅱ 2必选课程(选一门)AJ151[※] 中国散文 2AJ152[※] 中国短篇 2AJ153[※] 中国戏剧 2实习PR107 实习(该学期结束前7周) 5总学分 23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代码和名称 学分核心课程ED211 教学的社会背景 2ED212 小学教学评价 2学术性课程AC211[※]汉语修辞/AD211[☆]马来语发展史/AT211[★]泰米尔语言Ⅲ 1.5AJ211[※]中国文学史/AK211[☆]现代马来亚文学/AK211[★]泰米尔文学Ⅲ 1.5课程研究类CC211[※]汉语教学类Ⅲ/CD211[☆]马来语教学/CT211[★]泰米尔语教学Ⅲ 3CZ211[※]道德教育Ⅲ(汉语)/CZ213[☆]道德教育Ⅲ(马来语)/CZ215[★]道德教育Ⅲ(泰米尔语) 1CU211[※]教学中汉语的应用Ⅲ/CU213[☆]教学中马来语的应用/CU215[★]教学中泰米尔语的应用Ⅲ 1必选课程 (无)实习PR201 实习Ⅱ(该学期结束前8周) 5总学分 17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课程代码和名称 学分核心课程学术性课程AC212[※]汉语词汇学与语源学/AD212[☆]马来语发展史Ⅱ/AT212[★]泰米尔语言Ⅳ 2.5AF212[☆]现代马来亚文学Ⅱ/AK212[★]泰米尔文学Ⅳ2.5课程研究类CL212[※]汉语教学Ⅳ/CD212[☆]马来语教学Ⅳ/CT212[★]泰米尔语教学Ⅳ 6CZ212[※]道德教育Ⅳ(汉语)/CZ214[☆]道德教育Ⅳ(马来语)/CZ216[★]道德教育Ⅳ(泰米尔语) 1CU212[※]教学中汉语的应用Ⅳ/CU214[☆]教学中马来语的应用/CU216[★]教学中泰米尔语的应用 1必选课程(选一门)AJ251[※]唐诗 2.5AJ252[※]宋词 2.5AJ253[※]中国小说 2.5教育研究类(选一门)ED251 小学生心理与行为指导 2ED252 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 2ED253 课堂中的学习和个别差异 2ED254 促进儿童思考和学习的策略 2ED255 小学实用课程实践 2ED256 跨学科视野中的道德问题 2ED257 教学要旨设计 2ED258 动机与学习 2总学分 15表3 体育教育专科文凭(小学)课程设置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代码和名称 学分核心课程ED111 学习过程的发展和习惯因素 3CU110 教学中的英语运用(口语) 2Cph110 课堂体操Ⅰ 1学术性课程Aph110 人体解剖学 2Aph111 新加坡体育和体育教育 2AS[②](选一门) 2―3课程研究类Cph117 小学生的创造性游戏 1必选课程课程研究类(以下五门中选一门)Cph150 篮球 1Cph151 落网球 1Cph152 足球 1Cph153 橄榄球 1Cph154 曲棍球 1课程研究类(以下两门中选一门)CM111 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论和教学透视Ⅰ 2CE111 语言基础与阅读:过程与教学问题 3总学分 18―20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课程代码和名称 学分核心课程ED112 有效教学的组织和激发 2ED113 电化教学技术入门 2Cph112 田径 1Cph114 户外教育 1Cph115 体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Cph118 野营体验(不计学分) 0学术性课程Aph112 保健教育 2AS[②](选一门) 1.5―2必选课程课程研究类(两门中选一门)CM11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评价 2CE112 小作家的培养 2实习 PR101 实习Ⅰ(该学期结束前7周) 5总学分 18.5―19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课程代码和名称 学分核心课程Cph210 排球 1Cph211 舞蹈 1Cph212 健康与调节 1Cph213 羽毛球 1Cph215 实用体育教学 2CU210 教学中英语的运用(书面交流) 2学术性课程Aph216 生物力学 2Aph214 体育技巧的掌握 2AS[②](选一门) 1―2必选课程(选一门)CM211 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论和教学论透视 2ⅡCE211 综合语言艺术课程 2实习 PR201 实习Ⅱ(该学期结束前8周) 5总学分 15―16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课程代码和名称 学分核心课程Cph216 课堂体操Ⅱ 1Cph217 垒球 0.5Cph218 室内网球 0.5Cph219 游泳 1学术性课程Aph210 锻炼、健康与营养生理学 2Aph213 体育和运动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基础 2AS[②](选一门) 1.5―3必选课程课程研究类(选一门)CM21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维与提高 2CE212 小学课堂中语言技巧的激发与评价 3课程研究类(选两门)Cph251 航海入门 1Cph252 网球 1Cph253 乒乓球 1Cph254 橡皮球游戏 1Cph255 划船 1Cph256 航海 1Cph257 高级体操 1Cph258 举重 1总学分 12.5―15表4 自由选修类课程设置各分院所开选修课代码和名称 学分人文科学分院AA191 美学和美术过程Ⅰ 2AC191 小学美术教育和美术过程Ⅰ 2AC191 汉语翻译Ⅰ 2AC291 汉语翻译Ⅱ 2AE191 语言学入门 2AR191 英语新文学 2AG191 地貌的形成 2AH191 四大文明(西方、南亚、东亚、西亚) 2AH291 现代远东史 2AD191 马来亚语言和文化 2AD192 基础马来语Ⅰ 2AI191 音乐史 2自然科学分院AB191 生物种类 1.5AB192 生态系统 1.5AY191 普通和无机化学Ⅰ(为获化学高级水平普 1.5通教育证书者设)AY291 普通和无机化学Ⅱ 1.5AM191 数学基础 3AM291 数学史Ⅰ 2AM294 数论 2AP191 力学 1.5教育分院ED291 团体指导基础 2ED292 思考的策略与高效学习 2ED293 小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 2ED294 理解并帮助差生 2ED295 新加坡教育中的问题 2ED296 价值观教育:概念、原则和策略 2ED297 课堂教学用录相带的制作和使用 2ED298 教学用照片、幻灯片的制作和使用 2ED299 教育、文学和文化学习 2体育教育分院Cph290 国际性体育比赛项目 1Cph291 女生的力量训练 1Cph292 蹦床运动 1注释:①课程代码所指代的课程类型为:学术性课程代码以A打头:AA=美术类;AB=生物类;AY=化学类;AC=汉语类;AJ=中国文学类;AE=英语类;AG=地理类;AH=历史类;AR=英语文学类;AD=马来亚语言类;AF=马来亚文学类;AM=数学类;AI=音乐类;AP=物理类;AT=泰米尔语言类;AK=泰米尔文学类;Aph=体育类学术性课程。课程研究类代码以C打头:CA=美术教材教法类;CC=汉语教材教法类;CE=英语教材教法类;CD=马来语教材教法类;CM=数学教材教法类;CZ=道德教育教学法类;CI=音乐教材教法类;CS=社会科教材教法类;CT=泰米尔语教材教法类;CL=科学课教材教法类;CU=各种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类;Cph=体育教学法类。教育研究类代码为ED。实习类代码为PR。除实习外,各类课程代码后面的数字,以1起首的为一年级课程,以2起首的为二年级课程。②学术性课程有10类,所开设具体课程如下表:* 西方、东亚、南亚、西亚文明史。主要参考资料:1、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ucation,Hand Boook.,Nan YangTechnological Vniversity,1994。2、Nan Yang Teehnological Vniversity,National Institute oof Educatiooon,General Information,1995-1996。3、Piplom in Edcatioon/Piplom in Physical Education,1994-1995,Natiooonal Instifate of Eduucation,Nan Tang TeehnologicalVniversity,Singa porre。(作者单位:华东师大比较教育所)*
|
[
"Sports",
"Medical",
"Computer",
"Politics",
"Economy",
"Electronics",
"Agriculture",
"Law",
"Literature",
"History",
"Energy",
"Space",
"Communication",
"Military"
] |
Sports
|
对外友协庆祝中蒙友好互助条约签订30周年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蒙古友好协会今天在北京举行招待会,庆祝中蒙友好互助条约签订3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韩叙等出席了招待会。中国蒙古友好协会会长孟英和蒙古驻华大使云・奥其尔分别在招待会上致辞,热情赞颂中蒙的友好合作关系。(完)
|
[
"Electronics",
"Sports",
"Art",
"Military",
"Economy",
"Agriculture",
"Space",
"Medical",
"Philosophy",
"Energy",
"Politics",
"Literature",
"History",
"Communication",
"Enviornment"
] |
Politics
|
【 文献号 】1-4471 【原文出处】俄罗斯文艺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3 【原刊页号】58-60 【分 类 号】J4 【分 类 名】外国文学研究 【 作 者 】张兰芬 【复印期号】199608 【 标 题 】艺术美――格拉宁拯救人类心灵的药方 【 正 文 】 苏联解体后,苏联文学也随之划上了句号。但苏联文学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那种“好为人师”、参与人生、干预生活的传统却不会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消亡,相反,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上帝死了”、马克思主义被摒弃、人们只好在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从俄罗斯古典文学大师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与谢德林到苏联当代作家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邦达列夫、冈察洛夫、顿巴泽、拉斯普京、叶甫图申科、特里丰诺夫、雷特海乌、格拉宁等都感到对同时代人的心灵、思想状态和道德状态负有一种责任,把帮助人们认识真理、认识自身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目标。托尔斯泰就曾开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药方来拯救世界、拯救人的灵魂。无独有偶,苏联作家格拉宁也开出用艺术美拯救人的心灵、使人性复归的药方。这在他的《一幅画》中、在他的主人公洛谢夫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一幅画》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学现象,它是和八十年代苏联文学百花园中哲理探索的洪流流淌在一起的。当时一大批著名作家都站在哲学的高度,认真地思考着一系列关于人生价值、人类前途、人与历史、人与传统、人与自我等问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以哲理品格为特征的洪流,格拉宁的《一幅画》便是这股洪流中的一朵奇葩。格拉宁的《一幅画》强调文学艺术在保护人的内心世界,培养高尚的心灵,造就富有高度的科学技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格拉宁在同记者尼古拉・戈尔巴乔夫谈话时指出:“没有新技术、新工艺不行,但在这个自动化、逻辑周密的生活中,人必需要艺术。科技进步和艺术,它的道德内容对人来说是两翼。在它们的结合中,在两翼的振翅高飞中获得人心灵的平衡、和谐。”这段话可以概括《一幅画》所苦心追求的真、善、美统一的境界。为了表现这种境界,格拉宁在作品的立意上刻意求精,使作品具有清新明快、寓意深刻的特点。《一幅画》含有明暗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它的表层意义。它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幅写生画,有很高艺术价值,在国外享有盛誉,被收入世界名画之列。长篇小说的结构是以一幅画作为连接一切的结。情节围绕着一幅画展开,一切人物的思想、感情、心态都和一幅画相连;通过各种人物对待一幅画的态度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人生观和价值观。作品中波澜起伏的矛盾冲突也围绕着一幅画展开、激化和冰释。画是串连一切人和事物的核心,它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就象果戈理的“外套”、屠格涅夫的“木木”、莫泊桑的“项链”在同名小说中起的作用一样。它们既是书名,又是书中最主要的表现物,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二层是它的深刻寓意。格拉宁谈到他的《一幅画》时指出:“画首先是一种象征,在这种象征下我意指人性美、艺术美、自然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围绕它们产生的各种冲突。对我来说,《一幅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描述和揭示当代人的性格与我们社会存在问题的密切联系。”这段话是打开他这部作品之门的钥匙,引导我们登堂入室去探究其中的奥秘。画是一种象征体,寓指人性美、良心、善等崇高的东西。艺术美得益于自然美,得益于它的表现对象,古老的建筑、美丽的河湾、苍葱的树木连成一体,构成自然景色的协调和人的梦幻。在这如画的背景上世代繁衍生息的雷柯夫人消溶在这种大自然的怀抱中,构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这又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与乡土和记忆连结在一起,有力地揭示和深化着作品的主题。为了印证艺术美在陶冶人的心灵,启迪人们向往美的天性,进而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使人返朴归真方面的作用,格拉宁饱蘸抒情的笔墨,浓墨重彩地刻划了体现着人文主义的精神追求、理想美与自然美和谐相融、富有人性魅力的市执委会主席洛谢夫的形象。格拉宁刻划了洛谢夫个性发展的两次重大转折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到经验丰富、干练的市长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漫长的,是逐渐从一个血气方刚、敢于直言、听从良心召唤的人向一个失去热情、工于心计、适应社会分配给的角色、渐渐失去自我的人的蜕变阶段。这一阶段是漫长的社会化过程,是心灵的扭曲和畸变过程。从开始巨大的转折伴随着巨大的心灵痛苦到后来逐渐适应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心灵变得麻木为止,我们都跟着主人公去饱尝他所经历的痛苦,感到压抑,为人担心。虽然在这一阶段洛谢夫心中善的力量不时暴发出来同实干家的利益原则较量,没有此过程,他后来人性的复归就是不可能的,但同时他的心路历程又是沿着下降线发展,否则他就不会变成实利主义的实干家,作者用素描的手法简单地勾勒了洛谢夫第一阶段的转折过程。一幅画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唤醒了洛谢夫的自我。他一看到那幅画就想起童年,回忆起孩提时代对自然美的感触:大自然的色彩、气味、景象在心中产生的印象、童年时感情的纯真:对母亲的爱和眷恋、对小伙伴的友谊、人与人交往的纯洁。这一切自然美、人性美都通过艺术的魔力给唤醒了。画家阿斯塔霍夫对爱、对艺术、对人生的执著追求都凝聚在这幅画中了。洛谢夫的童年欢乐、故土亲情、仁爱之心都寄寓于这幅画的深处。他没想到一幅画他会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每次都能体验到乐趣。画中的一切,画外之音都牵动着洛谢夫的柔肠,引起他心灵的颤动,唤发着他的万千情感。童年的声音――良心的声音召唤他回到丰富的、千姿百态的人生中去,除了公务以外,还有人的情感世界的广阔天地,看不到这块天地,人生就将暗淡失色、枯噪乏味。从此开始洛谢夫生活道路的第二阶段的转折过程。洛谢夫的第二次转折是从一个功能型的人、讲求实利的实干家向正常的人、具有个人的喜怒哀乐、对生活和艺术充满热爱、有高尚审美趣味的人的转变,这次转变过程是人性的复归过程。他开始重新审视他所走过的路,反思人生的意义、哲理,摆脱了那个官场实干家的旧我,再造了一个懂得了人生要义、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向着心灵完美境界进发的新我。成为有丰富精神生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他开始探讨“美表现在哪里?”“画家从哪里获得美?”等抽象概念,重新体验到冉冉升起的红日、清新甘美的空气、每一块石头、树叶、每一处浅滩的妙趣。情感因素的复苏使他渴望纯真的友谊和爱情;使他对人多了理解:为自己工作的失误而负疚,遭受良心的谴责。面包厂厂长席里亚耶夫心脏病突发猝然死去后,他怀疑是否因自己批评部下时缺乏克制而造成语言“杀人”:也使他经过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剧烈交锋、心灵的痛苦博斗后终于站在保护文物的群众一边,放弃自己的升迁机会选择了弃官而去。发生在洛谢夫身上的转变清楚地说明艺术在拯救人心灵方面的作用,也表达了格拉宁对当代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的关注。它与俄罗斯作家的“训诫激情”、“好为人师”密不可分,与“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中国文学传统息息相通,也与世界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一脉相承。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但与此同时也给人文主义者带来了深深的困惑:人生的价值到底何在?宇宙飞船揭开了月球的奥秘,知道那里人类不能生存,于天文学是一项划时代的进步,却泯灭了诗人幻想的权利,我们再也无法领略李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美,这到底是人类的骄傲还是人类的悲哀?当我们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却没有了必要的精神食粮时,我们是为一方的富有而欢呼,还是为另一方的馈乏而哭泣?西方哲学家们发现:人们对物的追求意念越强烈,向外世界攫取越多,自我也越迷惘,内在灵性就越少。中国先秦时代的哲学大师庄子“沉于物、溺于德”的精警之见得到了历史的证实。文学是人学,人的灵魂学、情感学。用著名文学理论家勃兰克斯的话说,文学史从本质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的灵魂史。当人的灵魂被这个物质世界扭曲、人的情感被这个文明世界榨干的时候,人道主义的文学家怎么可能不发出自己的“天问”呢?迄今为止的世界文明史证明作家们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从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对金钱的诅咒开始,到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对金钱的批判,到卓别林用电影手段控诉机器对人的异化,到西方众多的现代派大师对文明社会的控诉:《房客》控诉家俱(物质)对人(精神)的异化;《秃头歌女》、《变形记》控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冷漠;《等待戈多》控诉人的价值的失落、信念的迷惘,到《百年孤独》的风糜世界,及“寻根文学”的席卷中国,作家们用犀利的笔锋剖析了文明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呼唤人性的复苏、人情的回归、人生价值的确立。当着历史的车轮驶向今日,一切又仿佛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惊人地重复着这样的二律背反:人们在获得高度文明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出现了精神的高度空虚和贫困化,“人的心灵世界被物质挤空后成了空心人。”〔1 〕这种现象在今天迅速资本主义化的俄罗斯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中国无处不在。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人们对金钱的贪欲和为了追逐金钱不惜丧失道德、人格、人性。俄罗斯动荡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一批新贵,他们用非法手段将社会大部分财富据为己有。那些不法金融家、强盗资本家、投机商、黑手党徒等在俄罗斯退休工人的qī@①惨晚境中、在街头流浪儿的乞讨声中、在工薪阶层的普遍贫穷中建立起自己的金元帝国;中国先富起来的一部分暴发户、不法经理和奸商住在用非法攫取的金钱营造的豪华别墅里,开着用昧心钱买到的高挡轿车招摇,在灯红酒绿的歌厅中三陪女郎的“招待”下醉生梦死;腐化堕落的贪官污吏以权谋私,把他们管辖的大大小小的国库变成自己的私人钱柜,仅公款吃喝一项每年就花掉800个亿。当然, 这些罪恶的灵魂不是作家惩恶扬善的笔所能拯救的,他们那卑鄙龌龊的心灵污水也不是格拉宁倡导的艺术美所能荡涤的,这是代表社会正义的法庭的责任。但是他们对社会造成的精神污染、以及由于他们的影响造成的人类道德环境公害却是可以由代表时代良心的作家的笔去鞭挞、去净化的。当人们灵魂“处于物质世界的‘炼狱,之中,在经受心灵的磨难之后,要么向天堂升华,要么向地狱沉落,人性也就处在高扬与失落的两极分化的十字路口,”〔2 〕这时候就需要探索一些扼制拜金主义浊流的途径,为人的本质的复归寻找一条出路。从这种意义上讲,格拉宁的《一幅画》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所倡导的艺术美仍不失为拯救人类心灵的药方之一。当前只能用诚实的劳动维持生计的工薪阶层怎样在这个把赚钱多寡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尺度的世界里安置自己的灵魂,怎样才能不感到自身价值的失落,怎样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丰富和发展自己,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不使人性堕入被“物化”和“异化”的泥淖中,请到格拉宁和众多有良心、有责任感的作家的艺术精品中去寻找答案吧。〔1〕〔2〕引自《外国文学研究》94年2期《自由、异化、 文学》。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忄加妻
|
[
"Art",
"History",
"Mine",
"Agriculture",
"Enviornment",
"Military",
"Energy",
"Computer",
"Transport",
"Electronics",
"Economy",
"Sports",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Space",
"Literature",
"Law",
"Politics",
"Medical"
] |
Art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