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75
31.6k
category
listlengths
1
20
output
stringclasses
20 values
【 文献号 】2-607 【原文出处】《书法研究》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200006 【原刊页号】88~97 【分 类 号】J7 【分 类 名】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103 【 标 题 】二度抽象与形式法则――书法艺术的现代思考 【 作 者 】王波 【作者简介】王波 浙江省台州师专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书法艺术的传统与本位立场,以区别于书法先天抽象(汉字抽象)――以夸张变形为特征的二度抽象(艺术抽象)作为 沟通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论述了书法二度抽象的涵义及在书法创作中的现代意义,同时提出了二度抽象所必须遵循的形式法则,旨在引导当代书法创作的主流在必要的“边界”与“度”的规定内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精神创造的自由,实现对传统的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达到现代文化的至高点。【关 键 词】书法二度抽象/形式法则/现代意义 【 正 文 】 世纪之交,现代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各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在学术界,罗荣渠教授(1937-1996)在“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注: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6页。)中对清末以来大半个世纪作了总结,并对其过程作了一个大致的图式:附图{图}这一图式基本可以代表当前知识界对现代化的看法。细分析,目前学术界还取得了以下一些共识:1、由于信息和传播媒介的空前发达,更由于人类新观念的空前开阔,今天,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界限不再是截然的关系,最古的也可能是最新的,例如我国最古老的《易经》目前正成为世界文化讨论中“最新”的内容,一些原以为是“最新”的事物和思想也许瞬间就变为“陈旧”,中与西的文化关系也并非纯粹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农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某些门类未必就落后于工业时代。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文化可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制度和观念。物质(包括科技)的现代化,在跨文化是普遍适用的,它们是可以替代的;制度层面,有些如宗教体制是不可替代的,有些如管理体制是可以替代的;而观念层面如语言、艺术、意识形态是不可替代的。科技现代化与艺术的走向现代是有所区别的,科技现代化可以是一种“替代”关系,而艺术现代化则是一个积累转化过程。3、“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文化系统,这里当然包括向西方学习的问题……现代化必须民族化,因为任何现代化都是民族的现代化。文化的民族化是说文化必须具有民族特色。一方面,一种文化要对人类作出贡献,就必须有特色,没有特色的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总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一种现代化的文化要真正具有超越性就必须有深厚的民族根源,体现民族优越性,丧失民族自我的现代化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注:吕乃基、樊浩等著《科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38页。)以上当代学术界对现代化理论的阐述,对我们今天书法现代化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参照价值。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基本立场,试图从书法的抽象性角度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书法二度抽象的涵义“抽象”这个词原是外来的。在拉丁语中,是“抽去”,“剔除”的意思。在英语中则是多重含义,如作形容词,指“脱离了物质的、实际的、特殊实例的”、“不具体的”、“理想的”;作为及物动词,指“抽出”、“扣除”;作名词则有“本质”、“实质”、“抽去、撤除之物”等。本文所探讨的“抽象”是西方现代艺术的核心――抽象艺术的“抽象”,这一“抽象”对应于“具象”,是指这种艺术作品排斥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以及生活内容的再现,反映不出任何现实事物的表象,总之摈弃具象,仅凭点、线、面、块和色的运用来表达情感,这种艺术便是抽象艺术。对具象进行选择、改造、夸张、变形、提炼,在高度概括中塑造典型则称为艺术抽象。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这一特点决定了书法艺术的视觉形象决非自然界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的原形原象,而是由点、钩、勒等抽象线条形式组成的文字符号。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先天就具有抽象性,这种抽象性是书法艺术与生俱有的,并随文字的演进和书体的变革不断向前发展的。这里,我们把这种依附于文字的抽象性称为书法艺术的先天抽象(这种抽象实质上是文字抽象),而并非是书法的艺术抽象。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指出:“在艺术的符号和日常言语及书写的语言学的语词符号之间,却有着确凿无疑的区别……不管是语言还是艺术都不是给予我们对事物或行动的单纯摹仿,它们二者都是表现。但是一种在激发美感的形式媒介中的表现,是大不相同于一种言语的或概念的表现的……只有把艺术理解为我们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种特殊倾向、一种新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把握它的真正意义和功能。”(注:(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14-215页。)卡西尔这段话为我们认识艺术符号及非艺术符号的区别点提供了帮助。非艺术的文字符号只有经过能激发美感的表现才有可能转化为艺术符号,书法艺术要真正成为具有抽象性的艺术,必须在文字抽象的基础上实现二度抽象。书法艺术的二度抽象实质上是指一种在创造主体情感的激发下,充分调动形式对比双方矛盾因素以夸张、变形等手法对用笔、字形、章法进行加工、处理的艺术抽象。这种抽象比之一般意义的艺术抽象的区别点在于它是以具有抽象性的文字符号(人化的具象),而不是自然存在的具象,作为加工的对象。夸张、变形是实现书法二度抽象的必要手段,二度抽象是夸张、变形的结果。对汉字进行抽象化书写打破了汉字实用字形上的求同性,相对弱化了汉字的实用可读性,但增强了书家主体的视觉造型上的创造性。书法二度抽象的现代意义首先,书法艺术二度抽象的现代意义体现在它根植于书法传统并合乎书法本体发展逻辑,沟通了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历代书论中虽然没有“抽象”一词,但一贯强调字形的变化(变形),反对馆阁体。这一变形以夸张为前提,实质上指向不同程度的二度抽象。王羲之《启心章》曰:“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并在《书论》中曰:“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以及孙过庭《书谱》中“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项穆《书法雅言・常变》中:“夫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23页。)……都道出了变形的重要性。历代法帖中,晋王询的《伯远帖》强调了用笔及形态上简、虚、断与繁、实、连的对比,创造了“不完整”的抽象感;王献之的《中秋帖》则强化连笔,以整体气势削弱了个体的认读导致了一定的抽象感;王羲之在写《丧乱帖》时,于尽情挥毫的无意识中,“肝”、“痛”、“当”等字已露出了对某些笔画或部位作伸与缩、粗与细、正与侧、疏与密等夸张变形的端倪,一定程度地实现了二度抽象。某种意义上讲,就连以法度著称的唐楷,结字上也存在着夸张、变形倾向:柳公权楷书结字的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与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的上松下紧、内松外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当然,这一变形倾向在程度上的轻微,以及夸张变形的过于程式化尚不能构成明显的抽象感。隶书方面,清代的陈鸿寿、金农;行草书方面,黄庭坚、徐渭、八大山人、王铎等均以用笔、结字及章法上的夸张变形显示了个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二度抽象感。从书法艺术本体的发展来看,对二度抽象的自觉追求,以及夸张、变形手法的运用在书法传统积累越来越丰富、笔法的发展余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带来了造型上的丰富性,增强了艺术性,合乎书法艺术发展的本体需要。并且,在当代的书法创作中,已进一步打破单一的夸张、变形模式,(如黄道周行草结体上左松右紧的程式)更多的朝随机的、不可捉摸的、无定则的夸张、变形方向发展。林散之先生的草书,即已成功运用简练的笔法、丰富的墨法、以及结体上无定则、随意的夸张手法,体现了二度抽象的特征。其次,书法二度抽象的现代意义体现在它契合了西方现代艺术精神。西方现代艺术的核心――抽象艺术有着怎样的本质特征呢?从被称做现代艺术宣言的康定斯基论著中,我们可以发现,康定斯基曾反复提到过这样两件事:一是他把一张写生画倒置后发现了其惊人的魅力(非形象化),二是在莫奈的《干草堆》系列面前所体会到的色彩力量,由此使他坚定了对抽象艺术图式探索的信心。如果说康定斯基关注的目光更倾向于抽象形式本身的话,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的观点则与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有着更多的共同点。朗格认为艺术主要通过符号,而非具象来再现对象,它不是对象的再论、复制、翻版。朗格自称受了以下诸影响: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柏格森的生命之流、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特别是卡西尔关于人的本质在于能制造符号并运用符号的论断。朗格进而把符号分为推理的,即语言符号和表意的,即艺术符号,主张艺术家可以自发地、无意识地用符号或抽象形式,表现主观世界,象征某种情感,并以此作为她的符号论的美学纲领。这些审美观点对艺术创作作了一个公式:主观――表现――纯形式,并给造型艺术带来了一大变革,那就是用内在生命――表现――抽象形式来对抗客观世界――反映――具体形象。从这一点上,中国书法创作中,充分表现主观创造性对言语文字符号进行夸张、变形为特征的加工改造,使之成为艺术符号的二度抽象正成为中西现代艺术发展中的契合点。再次,书法二度抽象的现代意义体现在它合乎艺术发展的本质精神。艺术与科学应是一种互补关系。科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推动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科学在撑起人类文明大厦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无法克服的悖论。出于对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的深深忧虑,出于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离异,近代一大批西方哲人纷纷起来反思和批判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以及怀疑上帝,他们或宣布上帝死了,或斥责理性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因而更是把拯救人类的重大使命落实到艺术的审美王国,将艺术作为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唯一所在和途径。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科学的终极进步的信心产生动摇和怀疑,但重主观性、情感性的艺术作为科学的必要补充也是不可否定的。朱青生在《“艺术”的中国古义》一文中写道:“而现代艺术发生、发展后,艺术的范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领域,暗合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原义,即它是对自然作为整体(人也属于此整体)的全照。而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写实艺术是科学技术为主体的近代知识在艺术中的运用,虽然是西方传统美术功能最重要的代表,代表了人对自然现象和外观的观照的兴趣和描述,却只占人类自然整体观照的表面和枝节部分。现代艺术重来观照自然的存在及人在这种存在中的反应,这是一种实验,在具有科研目标和预算的实验之外,将‘观照’这个过程变成一个全面探索不可知领域和自然人的整体性的奇想,这种活动没有实际的用途,却让人产生非同寻常的感悟。这种感悟不正是人所自信的对不可知领域的把握和干预?”(注:《现代书法》1999年第2期,第33页。)书法艺术的二度抽象正是通过对求同、规范、逻辑的排斥,以随机性、非确定性表现了人类心灵对摆脱生活常态、寻求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渴望和对不可知领域的感悟,互补了理性化的科学精神。书法二度抽象的形式法则书法二度抽象是实现书法走向现代的必要手段。但,实现书法现代化的另一必要前提是书法艺术的现代化,不能为了其现代性而丧失其艺术特质。刘正成在《技法的积累与消解・访欧随想》一文中写道:“西方艺术界在本世纪发生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但本世纪的中国书法尚未有相类似的字体、书体的转换出现。20世纪的西方可以为20世纪的东方所参照,但不可以是翻版……”(注:《中国书法》1999年第3期,第7页。)如上所论,笔者认为,传统书法艺术已经具有二度抽象的基因,当代书坛也已经露出了写变形字的端倪,只是尚未尉为主流。目前,书法理论界既应审时度势,倡导书法的二度抽象,使其成为时代主流,同时防止极端化,使书法艺术成为西方抽象艺术的翻版。所以,二度抽象必须遵循书法艺术的有关形式法则:1.二度抽象必须注意“度”的把握,必须具有文字的相对可读性。西方的塔皮埃斯在总结东西方对于书法不同理解时说:“现代艺术(我想,我尤其如此)在了解了中国书法家作书的方式之后,坚定了信念,并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这不是因为我们学会了中国文字的方块字。我连一个中国字都不认识。我们,特别是围绕各种抽象表现派而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多亏了中国的书法家们,才懂得了借运笔方式而产生这种情感语言,区别可能在于:对你们来说,这是强化书写文字表现中的手段,而对我们来说,则最终成为一种独立表现的方式。”(注:转引张强《现代书法学综论》,山东友谊书社,1993年版,第164页。)书法艺术在实行二度抽象的立足点,并非站在纯视角形式的立场,而应首先从表达主体的生命情感的需要出发,实行合乎情理的夸张、变形。尽管,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并不完全依赖于书写文字的内容,线条本身的质感、线条组合构成之美,以及所传达出的生命律动是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但客观上,汉字本身具有表情达意的文学性功能,书法艺术既以文字为载体,必须也需以文学性为支撑,文学性无疑也是构成中国书法艺术诸多要素之一。“观赏作品,总是首先触及作品的形式,往往文词不及辨识,作品已经给人以强烈的感触,所谓‘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张怀gùan@①《文字论》),对文词更不用留意了。不过,赏鉴时,随着审美感觉的深入,观众总要求作品‘所有成分都是趋向同一目的器官’(丹纳《艺术哲学》),文词迟早会对观众的情绪产生作用。”(注: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作者主观世界与线条之“境”和文词之“境”的统一。当代朦胧诗的发展已为书法提供了前车之鉴,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不少朦胧诗开始背离了对过去、对现实、对未来的深刻批判、反思和憧憬,背离了以真诚映射现实、以理性思考现实的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转向对诗的纯形式与技巧的追求,于是出现了许多文字游戏式的诗,诗歌从朦胧走向了晦涩。随之也必然地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现象:诗人读不懂自己的诗,编辑也看不懂。诗歌刻意朦胧的结果,一度使诗歌失去了读者。因此,书法二度抽象必须遵循:(1)不能一味为抽象而抽象,(2)不能完全解散文字,摒弃文字的可读性。2.书法二度抽象要符合“中和”原则。“中和”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中和”美类似于西方美学中的“和谐”,其内容分为两个方面:(1)没有诸多复杂对立的因素,“和”便没有内涵,(2)诸方面复杂对立的因素不统一则不能称之为“和”,此两方面缺一不可,互为生存的前提。历代书家对“中和”的理解,往往强调稳中求险,其结果是稳有余而险不足;实行书法的二度抽象,倡导夸张、变形,实则有意识的强调了矛盾冲突,强调了形式对比,如笔画质感、形状的长和短、粗和细、曲和直等,以及笔画组合形式的对比,如疏和密、实和虚、开和合、收和放、向和背等。但强调矛盾冲突的同时,又必须要求,这些矛盾因素要能协调地共处在统一体中,达到“和”的状态,在欲倾而不倒的不等量中寻求新的平衡,即结构、章法上的险中求隐。正如孙过庭《书谱》中云:“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注:《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所以“和”也应该是夸张、变形的归结点,“中和”原则是书法二度抽象的必要条件。3.书法的二度抽象不能削弱书法的先天抽象(文字抽象)。无可致疑,“古文字”以及介与字或画之间的“徽号文字”、“岩画”、“黑陶符号”相对于现行应用性文字也是一种返祖式的变形,同时,这些“古文字”中确能传达出一种质朴、率意、浑沌、神秘的体验,某种意义上讲,原始性即是一种现代性,但由于现代书法中的一些创作在利用“古文字”为表现对象时,过分夸张其象形性,以为回归至象形文字便具有现代性,这样的结果,则容易产生似书非书、似画非画的“象形字画”,这偏离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精神,不应成为现代书法的主流。书法的二度抽象应该建立在书法的先天抽象(文字抽象)的基础之上。4.书法的二度抽象不应以弱化点画线条的质量感和时间性为代价。中国书法一直有重视用笔的传统,线条的力度是书法艺术的本质因素,线条的力度体现了线条的自觉性与生动性,体现了心手相应的能力,没有内力的线条无论表现为平面、呆滞、臃肿、虚怯或浮飘都谈不上生机与活力。另外,书法的造型具有空间与时间上的双重性,强化书法的二度抽象对丰富空间造型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但丰富空间造型并不能淡化书写的速度感。行笔的速度既是墨象产生远近感、立体感的关键所在,同时又与线的力量感在协调贯串中,表现出一种力的流程,并形成了无限多样的节奏和韵律。根据格式塔原理,节律是事物的普遍属性,由于一定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节律,从而一定的节律就体现着一定的事物的形象特征,正因为书写过程具有时间性,才使书法艺术获得了与自然物或人类情感的节律同构关系。因此,不弱化线条的质量感和时间性是书法二度抽象的又一重要法则。结束语书法二度抽象及其形式法则的同时提出,既给予了当代书家张扬个性与创造的自由,又给予这种自由以必要的“边界”与“度”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书法艺术(以二度抽象为特征)的现代发展将是一种以传统为基础,融合现代精神,不断解决矛盾、跨越难度、追求新的文化高度的攀登进程。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王加灌右
[ "Military", "Space", "Economy", "Medical", "Art", "History" ]
Art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4期 No.4 Vol.18 1998科技期刊环境行政合同研究何卫东 熊博荔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武汉 430072)文 摘  环境行政合同是适应市场契约精神的新兴的环境行政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值得研究。本文分析阐述了环境行政合同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作用,并对如何完善这一制度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环境 行政合同 环境管理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He Weidong, Xiong Boli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Law,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18(4):381~384Abstract―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EAC) is a kind of new management means which comes to terms on the basis of two parties voluntary and equality and fits to market's bond spirit. There're many problems aroused in EAC. In this paper, four aspects of EAC (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s) are research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vided.Key words:environment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在环境行政管理领域,行政合同作为一种方式,在世界许多国家的环境保护中得到运用。这方面的合同已发展成行政合同的重要一种─环境行政合同。它是市场条件下行政权相对弱化,强调市场主体独立权利的结果。在中国,环境行政合同也已被广泛运用于环境行政管理实践。然而,现实中的运用并不意味着理论上的自动成熟与完善。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环境行政合同的理论研究甚少,环境行政合同运用中的诸多问题未得到合理解释。基于这一原因,作者对环境行政合同作了初步探讨。1 环境行政合同的界定关于环境行政合同的名称,各国情况不一,如日本称为公害防止协定〔1〕 , 前南斯拉夫称作(环境)社会契约和自治协议〔2〕 , 中国一般叫做环境行政合同〔3〕 。 合同的侧重点各国也不同,例如,日本主要在公害预防方面,美国主要用于资源保护方面,中国则是用于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方面。在我国,环境行政合同是环境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下级环保部门或上级行政首长与下级行政首长就控制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等事项所达成的协议。环境行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根据我国环境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环境行政主体是行使环境管理职权的组织,既可能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机关,也可能是各级人民政府,还可能是法律规定的行使某种环境监督管理权的其它行政机关和组织。另外,虽未经法律、法规授权,但通过规章授权或经环保执法行政机关以行政委托的方式担任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环境监理所、城管监察大队也可以成为环境行政主体。不过,各级环保行政主管机关是主要的行政主体。作为环境行政相对方的,则既可能是公民、法人,也可能是其它组织,还可能是环境行政主体的下级行政机关。环境行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享有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义务。其中,环境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与行政主体行政职能的存在及行使密切相连的,主要包括:行政指导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奖励权、行政检查监督权、单方变更或解除合同权;履行行政职责的义务、保守秘收稿日期:1997-11-03密的义务、为相对人提供有关信息及物质帮助的义务等。环境行政相对人在不同行政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不尽相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行政相对人共有的权利与义务主要有:依法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有要求环境行政主体保障其合法权益的权利、有请求环境行政主体提供帮助的权利、在行政主体单方解除合同时获得救济的权利;接受环境行政主体检查和指挥的义务、履行环境行政合同的义务等。环境行政合同中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或标的就是环境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和行为。前者指能进入环境行政合同的,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即环境法的保护对象─环境资源。这些自然物必须是人类可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某些环境要素如太阳、月亮,虽对人类重要,但因人的行为无法影响它们,故不能成为环境行政合同的客体;其它珍稀动物,当它们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功能时,也不再是环境行政合同的客体,如马戏团的老虎、动物园的熊猫。后者是指环境行政合同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履行合同的活动,分作为和不作为。2 环境行政合同的特点环境行政合同属于行政合同,因此它具有行政合同的共性:合同双方当事人之一为环境行政管理机关;环境行政合同之成立是基于双方意思表示的一致;使环境行政管理的过程变成履行合同的过程;环境行政管理机关在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中享有优先权;环境行政合同发生纠纷时,相对人可以通过行政诉讼获得救济。但是环境行政合同又有自己的特性。2.1 公益性环境行政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不仅涉及到部分区域的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而且涉及到整个国家,以至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质量问题,因此,环境行政合同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行政主体签定和履行合同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是防治污染,有的是保护特殊生态景观,有的是为了培育森林,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行政相对人签订和履行合同一般是为了经济利益,但从客观后果上看则有利于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的保护。2.2 科学技术性现代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现代环境保护工作是一种科学技术性很强的活动,以为环境工作服务为宗旨的环境行政合同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只有以环境科学的成果为基础,环境行政合同才能更好地履行。2.3 行政相对人的合同义务加重在一般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拥有优先权,但也并不排斥行政相对人在合同签订与履行过程中的权利与自由。而在环境行政合同中,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则更多的是对其权利与自由的限制,合同中较多的规定了相对人的义务,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单务合同〔4〕 。2.4 行政主体包括的部门与机关众多广义上讲,我国环境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环境保护、土地、矿产、农业、水利、林业、海洋、卫生、公安、交通、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城乡建设等十几个行政部门。而上述有的部门又可以成立派出机构或委托其他机构代为行使其行政权,以致后者也有可能成为合同的行政主体。3 环境行政合同的分类我国一般将行政合同分为内部行政合同与外部行政合同,前者如上下级行政机关间的环保目标责任状,后者有排污权许可合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等。本文按环境保护的对象,将环境行政合同分为两大类:自然资源保护合同和污染防治合同。根据合同具体目的的不同,两者又可细分。3.1 自然资源保护合同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确定的“谁开发、谁保护”原则,直接进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应肩负起保护的责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行政主体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签订自然资源保护合同是落实“谁开发、谁保护”原则的一种具体形式。按照合同签订目的的差异,可将自然资源保护合同分为以下几种。3.1.1 维护自然资源合同 维护自然资源合同是指环境行政主体(主要是资源管理部门),为保证自然资源处于有利于人类开发利用状态,而与行政相对人签订的有关保护自然资源的协议。如林业局与林区居民签订的护林合同,林业部门领导干部的任期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书等等。自然资源维护合同是环境行政主体以契约形式执行公务的表现。3.1.2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合同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的限制,要“防治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签订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合同可以防止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例如,采用订立有偿出让土地合同的方式来管理土地资源,促进节约用地,合理用地,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管理领域,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和使用,因而,土地管理部门能够实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行政目的。3.2 污染防治合同污染防治合同是指环境行政主体(主要是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为实现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与相对人达成明确的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日本政府在60年代中期就实行了“污染控制合同”制度〔5〕 ,地方政府与大工矿企业签订控制污染的契约,对工矿企业应达到什么样的环境质量标准,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来治理污染作了明确规定,该制度在日本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环境保护实践中也已经出现了污染防治合同,根据其在不同方面的运用,分为以下3种。3.2.1 治理污染合同 治理污染合同是有关环境管理部门为了对已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而与相对人就有关治理污染技术、资金、期限、标准和违约责任等问题所达成的一种协议。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环境管理部门选择的另一方合同当事人是对造成的污染负有责任的企、事业单位。有时这种单位不止一家,则管理部门可分别与之签订治理污染合同,或共同签订治理污染协定,可视其为一种行政契约。3.2.2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合同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合同又可分为两种:其一,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行政管理部门与建设单位签订环保附属工程设施建设合同,督促主体工程与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保证“三同时”制度的实施。其二,国家公共部门将其承担的一些公益性很强的大型项目,如区域性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招标方式,由国家公共部门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3.2.3 排污权许可合同 随着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确定,排污权许可合同将会成为环境管理部门控制污染的重要方式。该类合同是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区域环境容量,确定允许排污总量标准,并分成若干排污指标,然后以招标、拍卖等方式分配给排污单位,环境管理部门与购得排污权的单位签订一种合同。排污单位根据合同指标排放污染物。如太原市结合企业承包租赁,用合同形式将污染物排放指标和浓度指标一起承包,即为排污权许可合同的一种。4 环境行政合同的作用环境行政合同作为环境管理的新形式,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得到了初步运用,增强了环境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环境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公开化。一些地方环境保护机构和排污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局和地方行政首长就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等事项签订合同,明确相互间的责、权、利,以促进污染的防治,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分析环境行政合同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可归纳出以下几点。4.1 有利于缓解环境行政立法滞后的问题我国环境法体系虽基本建立,但不够健全,有些重要的环境法规还未制定,环境行政执法有时尚无法可依。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必将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要求,可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立法过程的程序性,决定了环境立法需要较长时间,这就产生了立法滞后问题,采用环境行政合同方式,环境行政主体可将来不及立法的内容,合理灵活而又有效地确定到合同中去,通过督导合同另一方当事人认真履行合同,从而作到既体现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又不违背环境保护法的精神,有效地解决环保工作新发展中出现的有个性的、特殊性的问题,弥补现行法律制度的缺陷,缓解环境立法存在的滞后问题。4.2 有利于克服环境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的困难我国环境法律虽然较多,但大都过于简略。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仅6章,47条,仍是一种作为框架的原则的法律形式,有些条文其实是原则性声明,因而存在不便于操作的困难。地方性环境法规就更是如此。采用行政合同方式,环境行政机关能够有效地运用其权利,把环境行政法律、法规中抽象的、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化,从而使环境行政管理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以克服法律操作性差的问题。4.3 市场经济下环境行政执法的有效手段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市场活动都是通过签订和履行合同来进行的,合同关系是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所以采用行政合同方式进行环境行政执法,有利于协调执法者与相对人的关系,变对立关系为统一关系;有助于环境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通过市场主体间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实现环境资源的良性配置。这些使得环境行政执法的效果得到增强。4.4 增强环境行政执法力度在行政命令行为中相对人处于消极地位,只对是否执行命令负责,而不对执行结果的好坏负责。 因而相对人常能以消极态度逃避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的责任。而环境行政合同则是一种极有弹性的行政执法方式,它为环境行政相对人保留了一定的自由,能够使其发挥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合同是双方当事人合意的结果,所以与行政命令相比,行政相对人更愿意主动依约履行义务,更容易实现环境行政合同的目的,从而提高环境行政执法的效果。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环境行政合同在缔结、履行以及救济等方面均存在混乱现象,例如,在缔结合同的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合同目的有时也不科学;由于没有统一的关于环境行政合同的法律规定,在合同履行中缺乏监督管理,环境行政主体滥用职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完善这一制度,首先要加强对环境行政合同制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应制定有关环境行政合同实际操作中的实体性和程序性的规定,防止该项制度流于形式;另外,还应加强对环境行政合同的动态管理,监督合同的履行并根据合同的完成情况兑现奖惩。5 结语本文对环境行政合同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环境行政合同是以契约的形式实现环境行政主体管理目标的环境行政管理的新方式。目前在其实际运用中还存在需要加以完善的地方。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实际经验的积累,环境行政合同将更加广泛有效地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得到应用。参考文献1 汪 劲.日本环境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442 马骧聪.苏联东欧国家环境保护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1673 胡保林,湛中乐.环境行政法.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1154 别 涛.环境保护合同制初探.环境法,1987(2):39~415 肖隆安. 亚洲太平洋地区环境立法与管理体制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206作者简介何卫东 男,1967年8月生。现为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环境法的研究工作。曾参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若干具体问题研究”和“国外环境执法与监督手段研究”等课题。发表论文5篇。
[ "Enviornment", "Literature", "Education", "Art", "Computer", "Philosophy", "Military",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Politics", "Mine", "Economy", "Agriculture", "Energy", "Law", "Space", "Sports", "Transport", "Medical", "History" ]
Enviornment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9 Vol.36 No.6 P.641-652MPEG-4编码的现状和研究高文 吴枫摘 要: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编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公布的MPEG-4国际标准表明基于对象的编码、基于模型的编码等第二代编码技术趋于成熟.文中首先从MPEG-4所支持的各种视频对象及其特点、场景的描述和不同应用的框架/级别等3个方面讨论了新的编码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现状.新的标准用于实际应用还需要提供大量的标准之外的配套工具和研究.在随后的内容中,文中讨论了图像和视频的分割、全景图像的生成、人脸的检测与跟踪、2D网格模型的建立与跟踪以及3D人脸的分析和合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进展情况.关键词:多媒体技术,MPEG-4,基于对象的编码,基于模型的编码,图像分割,图像的分析与合成,计算机视觉分类号:TP391RESEARCHES AND DEVELOPMENTS OF MPEG-4 CODINGGAO Wen,WU Feng(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GAO Wen(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80)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s of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the multimedia coding comes into a new era. The MPEG-4 standard indicates the mature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cod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object-based coding and model-based coding. In the paper here, all video objects and their characters, scene description, and profile/level in MPEG-4 are introduced. With the demands of the new standard, many non-normalization tools and relevant technologies are provided for the MPEG-4 implementation. In the following content, some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image and video segmentation, panorama generation, facial detection and tracking, 2D mesh generation and tracking, and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3D facial model, are also discussed.Key words:multimedia technology, MPEG-4, object-based coding, model-based coding, video segmentation, image analysis and synthesis, computer vision▲1 引  言ISO的MPEG-4标准的第一版已于1999年1月正式公布[1],标准的第二版也将在1999年12月公布[2].较之MPEG前两个图像压缩标准而言,MPEG-4为多媒体数据压缩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它更多定义的是一种格式和框架,而不是具体的算法[3,4].MPEG-4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建立起一个更自由的通信与研发环境,人们可以在系统中加入许多新的算法,为用计算机软件做编码、解码提供了更大的方便[5,6].它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技术充分用于编码中,除包括压缩本身的一些工具、算法,还包括图像分析和合成、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虚拟现实和语音合成等技术.MPEG-4设计之初是为了在电话线上传输视频和音频数据,是一个超低比特率运动图像和语音的压缩标准,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它所包含的内容和将要起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计思想.采纳了基于对象(object-based)的编码[7,9]、基于模型(model-based)[10~12]的编码等第二代编码技术是MPEG-4标准的主要特征,所谓的对象是在一个场景中能够访问和操纵的实体,对象的划分可以根据其独特的纹理、运动、形状、模型和高层语义为依据.这种编码是一种基于内容的数据压缩方式,以前的压缩算法只是去掉帧内和帧间的冗余,MPEG-4则要求对图像和视频作更多的分析,甚至是理解.如将图像分割为运动物体对象和静止不动的背景对象平面,并对这两个对象进行分别处理.背景对象采用压缩比较高、损失比较大的办法进行编码,运动物体对象采用压缩比较低、损失较小的办法,这样就在压缩效率和解码图像质量间得到较好的平衡.MPEG-4编解码的基本单元是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是单声道、立体声和多声道音频,2D和3D或者单目、立体或多目视频、计算机图形、动画、文字等.基于对象的编码除了能提高数据的压缩比,还能实现许多基于内容的交互性功能,如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数据存取、游戏或多媒体家庭编辑、网上购物和电子商店、远程监控、医疗和教学等.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是基于内容的压缩,这实际上是信息处理的更高阶段,更加向人自身的信息处理方式靠近.人的信息处理并不是基于信号的,而是基于一个比较抽象的、能够直接进行记忆和处理的方式.如果多媒体数据也能做到基于内容的处理、压缩、存储和传输,人使用起来就更具亲和力,也更简单方便.MPEG-4就是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而制定出来的新一代多媒体压缩标准.基于对象的分级功能是MPEG-4提供的又一个新的功能,同时兼容于MEPG-2标准中的图像分级功能,分级工具主要用于互联网和无线网等窄带的视频通信、多质量视频服务和多媒体数据库预览等服务.MPEG-4提供了两种基本的分级工具:时域分级和空域分级,时域分级是降低原视频序列的帧率,空域分级是降低原视频序列的分辨率.在每类分级工具中,视频序列都可以分为两层:基层和增强层,基层提供了视频序列的基本信息,增强层提供了视频序列更高的分辨率和细节,基层可以单独传输和解码,而增强层则必须与基层一起传输和解码.MPEG-4也支持时域和空域的混合分级.由于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通过无线网传输音频和视频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需要提供在易错的通信环境下实现安全的低码率编码和传输.MPEG-4的编码具有鲁棒性和纠错功能,3个策略来达到此目的:再同步(resynchronization)、数据恢复(data recovery)、错误隐藏( error concealment).再同步工具在检测到误码时重新在解码器和码流间建立同步点,前一个同步点和新建立的同步点间的码流就是发生误码的数据;数据恢复是通过标准中提供的一种可逆变长编码技术来恢复两个同步点之间的数据;错误隐藏通过空间的纹理相关性和视频前后帧的相关性对错误的图像区域进行隐藏.2 MPEG-4的主要内容图1是用MPEG-4的各种音频和视频对象组成场景的例子,它包括一个正在讲课的人以及对应的声音组成的新的组合音视频对象、2D的背景对象、Sprite对象、3D的桌子和3D的地球仪等.在MPEG-4中不仅容许作者以这些对象为素材组成新的场景,也容许使用者操作这些对象,如把各种对象按一定的顺序和位置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景坐标系中,改变3D 对象的视角,交互式听或看场景中的某一对象,通过动画参数使某一虚拟对象产生动画感.下面我们就分别从MPEG-4所支持的各种对象及其编码、场景描述和应用框架/级别3个方面讨论该标准的内涵.图1 MPEG-4应用示意图2.1 MPEG-4的主要对象类型及特点MPEG-4支持各种音频和视频对象的编码[14,15],这些对象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合成的;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由于MPEG-4标准结构的可扩充性,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可以很容易添加新的对象类型.(1)自然的视频对象自然的视频对象是从自然图像和视频中分割出来的某一视频区域,图2(a)是News图像序列的第一帧,假设把其中的男女播音员作为前景视频对象,此时对象不再是规则的矩形,并且也不在一个连通的区域内,它有比较复杂的形状,矩形图像只是视频对象的一个特例.为了描述视频对象的形状,MPEG-4专门定义与图像大小相同的α平面(alpha plane), 二值α平面分别用0和255表示在一个图像区域内所有像素点的归属.图2(b)是图2(a)的二值α平面,白色表示该区域内的像素属于当前对象,黑色表示该区域的像素不属于当前对象.二值α平面的编码采用基于块的运动补偿和基于块的上下文相关的二进制算术编码相结合的方法,视频对象的亮度信息和色度信息采用运动补偿和形状自适应的SADCT(shape adaptive DCT)编码.α平面的定义还可以扩展到0~255级灰度,这样既可以使前景对象叠加到背景上时不至于边界太明显、太生硬,进行一下“模糊”处理,又可以在视频对象的组合中实现半透明和底纹等特殊的视觉效果.图 2(2) Sprite对象Sprite对象是针对背景对象的特点提出的[15~17].通常情况下背景对象自身没有任何运动,而图像序列中的背景变化是由于摄像机的运动和前景物体的运动所造成的,通过图像的镶嵌技术把整个序列的背景图像拼接成一个大的完全的背景图像,这个图像就叫Sprite图像.Sprite图像只需要编码传输一次并存储在解码端,在随后的图像只需要传输摄像机相对于背景的运动参数,就可以从Sprite上恢复所有的图像的背景,在视频会议和视频电话等场景固定的应用中,背景的全景图可以事先传输过去保存在解码端.图3是Sprite编码的例子,左上角是背景Sprite图像,右上角是前景视频对象,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实现这种编码必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①前景对象和背景图像要能很好的分割开;②要无痕迹的从一段视频或一些图像中拼接出Sprite图像.图 3 Sprite 编码示意图(3) 2D网格对象2D网格将一个2D图像平面分成许多多边形的小片,片与片之间既不重叠也没有缝隙,多边形片的顶点叫网格的节点.MPEG-4目前只考虑由三角形组成的动态网格模型,所谓的动态网格模型不仅指网格的形状和拓扑结构,还包括所有网格的节点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信息.图4是两类初始的2D网格模型,图4(a)是一个规则的网格模型,图4(b)是基于内容的网格模型.随着图像序列的变化,网格的节点也发生移动,由节点组成的三角形片也会发生形变,通过仿射变换和双线性插值可以由前一帧图像映射得到当前帧的重构图像.2D网格模型的编码是指编码网格的节点位置(规则网格除外)和运动,它们的编码是采用邻近节点预测和变长编码,网格的拓扑结构不需要编码,由Delaunay算法唯一确定.图 4(4) 3D人脸和身体对象3D人脸对象是用3D线框模型来描述人脸的形状、表情和口形变化等各种面部特征,MPEG-4定义了两套参数来描述人脸的形状和运动,面部定义参数FDP(facial define parameter)和面部动画参数FAP(facial animation parameter).图5(a)是MPEG-4的一个默认的3D中性人脸网格模型,图5(b)对模型进行了着色,该模型在FAP参数流的驱动下就能描述人脸的各种运动,FAP参数分为10组描述人的面部68种基本运动和7个基本表情.为了用3D人脸模型在解码端得到一个具有真实感的合成人脸图像,可以下载特定人的FDP参数,FDP参数包括特征点坐标、纹理坐标、网格的标度、面部纹理和动画定义表等特定人的特征参数.FAP参数有两种编码方法:基于帧的编码和基于DCT的编码.基于帧的编码是采用量化和算术编码相结合,基于DCT的编码是采用DCT变换和变长编码相结合.基于DCT的编码方法能得到更好的压缩效率,相对来说计算量也大一些.图 53D身体对象的内容将加入标准的版本2中.3D身体对象和人脸对象一样也是由身体定义参数BDP(body define parameter)和身体动画参数BAP(body animation parameter)来描述人体的形状、姿势、纹理和运动.MPEG-4同样定义了一个默认的人体模型,图6是身体模型的简化图,它包括29个主要关节,每个关节都有3个自由度DOF(degree of freedom), BAP参数分为19组共描述人体的175个基本动作.为了能合成一个具有特定人特征的虚拟人,可以下载BDP参数所定义的皮肤、形态、姿势、标度等参数.模型各个关节的运动没有任何假设和限制,通过BAP参数流能控制身体模型模拟实际人的身体运动.MPEG-4 3D身体对象的部分标准与VRML的H-Anim内容是一致的.图6 3D身体模型的简化图(5)静态的纹理对象在前面讨论的2D网格对象、3D人脸身体对象以及后面的3D网格对象的编码中,为了在解码端得到具有真实感的合成对象,常常需要用基于图像的着色技术,把对象的实际的纹理映射到模型上.这些纹理信息只需要在第一帧或者一些关键帧编码传输,因此把这些要编码传输的纹理信息叫做静态的纹理对象.图7所示的是人脸的全视角纹理信息,图像上已经匹配上类似图5(a)的3D网格模型,这幅平面的纹理信息图是根据人脸不同视角的图像,按公式(1)图7 人脸图像全视角纹理信息图(1)将3D立体空间的点P(x,y,z)映射到2D柱面上的对应点Ps(θ,h).二维θ,h参数空间被3D网格模型的节点划分为许多三角形的片,纹理映射以这些三角片为单位将每一部分纹理映射到后面的变形模型的对应三角形区域.静态纹理的编码采用零树小波变换和算术编码相结合的方法,静态纹理对象也可以是任意形状.(6) 3D网格对象3D网格模型在计算机图形、CAD、有限元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MPEG-4在标准的版本2中提供一个有效的编码3D网格模型的工具,编码3D网格模型的几何形状、拓扑结构和纹理等,包括规则的三维网格的编码和通用的3D网格的编码[18],图8(a)是一个规则的3D网格,x和y坐标规则排列,z是高度信息,需要编码的只有高度信息,为了不产生溢出,用公式(2)对z进行归一后用32位的整数描述.这样的3D网格模型可以用一个二维数组存储,原有的图像编码方法就可用于规则3D 网格对象编码.(2)图8(b)是一个普通的3D网格对象,3D网格对象的编码就是要解决图中所示对象的点、线、面以及纹理等信息的编码.目前有关的编码技术正在MPEG-4 SNHC的验证模型系统中进行研究.图 8(7)音频对象MPEG-4音频对象可以分为两类:自然音频对象和合成音频对象.自然音频对象可以在2kbit/s到64kbit/s的码率范围内编码,为了在整个码率范围内都得到高质量的音频,MPEG-4定义了3种编码器:参数编码、码本激励线性预测编码和时频编码,自然音频对象的编码支持各种分级编码功能和错误恢复功能.合成音频对象包括结构音频(structured audio)和文语转换(text to speech),结构音频是一种类似MIDI的音乐语言,但功能比MIDI更强大,文语转换是把文字信息合成为语音信息,这部分在应用时通常与3D人脸对象中的唇动合成结合起来使用.2.2 场景描述及交互MPEG-4对不同的对象采用独立的编码方法不仅可以得到较高的压缩比,而且还能提供基于内容的交互能力,为了将这些对象在解码端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多媒体场景,就需要一些附加的信息来描述这些对象什么时间放在什么位置、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怎样的场景坐标,这些信息就叫场景描述(scene description).场景的描述是通过二进制场景格式BIFS(binary format for scenes)来完成的,场景描述信息是一个单独的码流,因此对场景码流进行编辑和组合时不需要解码各个对象的码流.为了增加场景的编辑和交互功能,场景描述采用如图9所示的树状结构,树的每个页节点都是一个基本节点,它对应一个基本流,任何一个页节点的父节点是混合节点,混合节点主要用于场景的编辑和组合.在实际的应用中这种结构并不是静态的,它能够添加、删除和改变节点.图9 场景描述结构图MPEG-4容许用户交互式操作各种对象,这种交互式可以分为两类:用户端交互和服务端交互.用户端交互就是改变场景描述节点的属性,如使某个对象可见或消失、通过鼠标或键盘改变对象的位置或3D对象的视点和改变文本对象的字体和尺寸等,这些操作都是在解码端完成,不需要改变码流的内容.服务端交互通过用户在解码端的操作,服务端要进行相应的反映,这种交互需要上行通道.场景描述是建立在VRML的二值场景格式BIFS基础上,更多的信息可以参考ISO/IEC14772-1.2.3 MPEG-4的框架(profile)和级别(level)MPEG-4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音频视频对象的编码工具,能够满足各种各样的应用需要.对于某一特定的应用,只有一部分系统、视频和音频的编码工具被采用,框架就是针对特定的应用确定要采用的编码工具,它是MPEG-4提供的工具集的一个子集.每一个框架又有一个或多个级别来限制计算的复杂度.如图10所示MPEG-4共有4类框架:视频框架、音频框架、图形框架和场景描述框架.图10 MPEG-4框架图3 与MPEG-4相关的研究虽然MPEG-4标准的主要内容、编码工具以及码流格式已经基本上确定,由于MPEG-4许多新的编码技术是建立在图像分析与合成、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计算机视觉等基础上,这些新的编码技术要走向使用化还需要配合大量的工具和研究,如基于对象的编码就需要图像和视频分割工具、Sprite编码需要生成全景图像、基于模型的编码要建立模型和跟踪模型、3D人脸和身体的编码需要分析和合成工具等.这些技术和工具不包含在标准之中,而是作为标准的开放部分留待深入研究,下面将讨论这些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3.1 图像和视频的分割图像分割是计算机视觉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虽然提出了许多分割技术,但还没有一个很完美的方法[19~21].图像分割的难点在于用于分割的信息,如局部的统计量、形状参数和运动参数等,需要利用分割的结果来精确获取,这样就陷入了一个循环之中.而且在自然图像和视频分割中,物体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和结构信息,计算机视觉研究结果表明,不仅灰度信息不足以对图像进行分割,高层次的形状和运动等几何信息也不足以给出正确的分割结果,需要更高层次上各种物体的物理及概念层次的知识.根据图像的分割中所使用的分割信息,我们把图像的分割技术分为基于纹理的分割、基于运动的分割和基于时空的分割3类.图像和视频分割所用的技术有 ①根据亮度、色彩和运动等各种特性选择一个合适的阈值将前景对象从背景中分割出来,这是最基本的分割方法[22,23]. ②聚类算法则可以按要分割的对象特征把图像分割成K个区域[24,25],这种分割方法事先需要知道正确的分类数,聚类所用的特征既可是一阶也可以是高阶的.③利用图像的统计特性,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分割,如最大后验概率MAP(maximum a posteriori probability)和具有Gibbs分布的马尔可夫随机场MRF(Markov random field)等[26~28].④数学形态学中的水线算法是一个有效的纹理图像分割工具[29,30],水线算法分割图像的方法是基于区域生长的方法,对图像噪声有较好的鲁棒性.尽管对图像的分割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一些特定的图像的自动分割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如简单背景下人的头肩图像等,复杂环境下或任意图像的自动分割的效果都很不理想.为了实现MPEG-4的基于对象的编码分割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要一个有效的分割工具,该工具能够方便的对自动分割的结果修改和给自动分割提供高层的信息,为了提高分割效率,基于对象的跟踪技术[31,32]也必须包括其中.3.2 全景图像的生成采用图像的镶嵌技术自动生成某一个3D场景的全景图并不是一项新的研究,它传统的应用是将许多遥感图像和卫星图像生成一个大的地形图[33],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34~36].在新的MPEG-4标准中就有许多方面需要直接或间接用到图像的镶嵌技术,如Sprite编码、3D 人脸和身体对象的编码中基于图像的着色以及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等.全景图像可以通过许多特殊的技术来得到,如用全景相机直接把一个场景拍摄到一段长胶片上,用大视角的相机拍摄或用全方位相机拍摄,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更实用的技术是将普通相机拍摄的许多图像或一段视频镶嵌成全景图[37~39].描述多幅图像的位置关系或一段图像序列的运动变化,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坐标系,它是分析图像的基础.建立的坐标系既可以是3D场景坐标又可以是2D的图像平面坐标,根据不同坐标系所采用的运动模型也不同.在2D的图像平面通常采用公式(3)的投影模型描述各个图像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型不考虑3D场景内的物体运动,把图像的变化作为是相机的运动引起的.在图像镶嵌中也经常采用公式(4)或(5)把3D场景转换到柱面或球面坐标系,假设相机的焦距已经知道,为了建立一个柱面或球面的全景图,只要估计各个图像的粘贴角度和垂直移动即可.3D场景物体的运动也可以直接在3D空间上描述,如果以相机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建立3D的场景坐标,空间上的点P与它在图像平面上的对应点X的关系由式(6)描述,其中T是位移变化,V是相机的焦距变化,R是3D的旋转距阵.因此用上面的模型描述相邻两帧图像之间的运动关系,通过最小均方准则计算各个运动模型的参数,用这些图像的运动参数按它们的实际位置镶嵌出全景图.X=TVRP  (6)其中MPEG-4需要提供的图像镶嵌工具能准确快速的生成一段图像序列的全景图,全景图不能出现缝隙和重影,否则会造成Sprite编码的性能急剧下降.另外还需要将图像的镶嵌技术结合到编码中去,提高动态Sprite编码技术的性能.3.3 人脸的检测与跟踪在视频电话和视频会议等头肩序列的编码中,人脸的检测与跟踪是基于模型编码的基础,在MPEG-4的2D网格编码和3D人脸对象的编码都需要提供实时人脸检测和跟踪工具为模型的匹配提供帮助.为了能在复杂背景、无约束光照和任意姿势条件下正确地检测和跟踪人脸,许多技术被应用到这方面的研究.固定模板法是设计一个或几个参考模板,然后计算测试样本与参考模板之间的匹配测度,通过阈值来判断图像的某一区域是否存在人脸,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在实际应用中只是作为初检测或预处理的手段[40].变形模板[41,42]与固定模板法基本相同,但模板中包含一些非固定的元素.一种方法是手工构造参数化的曲线和曲面以表征人脸中的某些非固定特征,如眼睛、鼻子和嘴唇等.另一种方法是系统自动产生自适应的曲线和曲面,以构成变形人脸模板.人脸规则法[43,44]是从图像的结构上来进行检测的,人脸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类特定事物,反映在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结构分布特征,即人脸规则.可以通过检测图像是否满足这些规则或满足这些规则的程度来确定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样本学习[45,46]是将人脸检测视为从非人脸样本中识别人脸样本的模式识别问题,通过对人脸样本集和非人脸样本集的学习产生分类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人工神经网络.彩色信息是利用人脸的肤色在彩色空间中的分布相对较集中,可以用来检测和跟踪人脸.该方法设计了一个肤色模型来表征人脸颜色,并利用一个感光模型对输入图像修正和补偿,然后定位和跟踪人脸.Eigenface技术的实质是主成分分析[47]和K-L变换.文献[48]提出了特征脸(eigenface)的概念,认为所有人脸在相同分辨率图像所构成的空间中组成一个人脸子空间,目标图像与其在子空间的投影之间的距离可作为检测测度.人脸跟踪主要包括基于运动 (motion-based ) 的方法和基于模型 (model-based )的方法[49,50].一般采用基于模型的方法或者运动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51~53].MIT的Pentland和Tony提出了一种基于人脸3D模型的跟踪方法.通过高斯时空滤波器提取运动目标特征,再用卡尔曼滤波器区分背景和目标,然后与人脸3D模型相匹配[49].此外,人脸的颜色在色度空间中分布较为集中,利用人脸肤色信息建立肤色模型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52].为了能在复杂背景、无约束光照和任意姿势条件下正确地检测和跟踪人脸,通常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多级结构的人脸检测模型[54], 分别提取人脸不同性质的共性特征, 来达到检测人脸的目的.3.4 2D网格模型的建立与跟踪MPEG-4中2D网格对象的编码规定了编码网格节点的位置和运动矢量的方法和格式,但是非规则网格的节点的位置怎样选择能更正确地估计节点的运动,有更高地编码效率,以及如何跟踪网格的变化,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规则网格[55,57,58]是最简单的选择,按一定的规则选取网格模型的节点虽然能高效地编码节点的位置,但节点的位置选取以及网格的连接并不能够反映图像的结构和边界,在一个网格片中会存在不同的运动和不同的纹理特性,影响到运动估计的准确性和纹理映射的效果.自适应网格模型[56,61]是在规则网格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裂和合并技术,把不满足要求的网格片分裂为几个小片,这种网格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图像的内容和结构.基于图像内容的网格模型主要是采用图像分析技术来生成网格模型,得到的网格模型能很好的反映图像的边界和轮廓.许多不同图像分析技术被用来生成基于内容的网格模型[60~63].另外2D的人脸图像的编码可以采用通用的人脸模型去匹配,这种模型包含更多的先验知识,能有更高的编码效率[64].三角形片的运动变化通常采用6参数仿射模型描述,模型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其拓扑结构保持不变,由于在估计网格节点的运动时其相邻节点的位置改变会影响运动估计的结果,因此网格模型的运动估计需要求全局最优解.Brusewitz[57]提出的TBM(triangle-based motion compensation)方法,先采用块匹配技术在较小的范围内估计各个顶点的大致的运动,为了精确的求解所有顶点的运动,TBM方法采用基于梯度的运动估计方法,同时计算所有顶点的运动.虽然前面的块匹配技术能给梯度搜索提供好的初始化值,但TBM方法的计算量相当大.Nakaya[58,59]提出六边形匹配的TBM方法,根据规则的三角形网格的拓扑结构的特点,每个顶点(除边界点外)是6个共点的三角形所组成的六边形的中心,该点的运动在这个六边形的区域内估计,为了求解整个网格的最优的运动估计采用了迭代算法.总之,尽管存在着不同的技术来进行网格模型的运动估计和跟踪,但是这些方法不是计算量太大无法满足实时性的要求,就是不能保证求得全局最优解,因而需要把网格的跟踪与最优化的方法相结合探求更有效的算法.3.5 3D人脸身体模型的分析和合成3D人脸身体模型对象的编码涉及到更多的领域,需要更多的辅助工具.具有真实感的3D人脸模拟技术和具有真实感的虚拟人技术在可视电话、电视会议、虚拟环境和电影特技等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为了能得到特定人的FDP和BDP参数,就需要有合适的工具提取这些参数;为了在解码端模拟与真实人的表情、唇动等脸部运动和手势、行走等身体的运动相似的运动,也需要提取相应的FAP和BAP参数;另外真实的人的纹理是使虚拟人有真实感的重要因素,因此也需要提供基于图像的着色工具.在3D模型的编码过程中,为了准确地跟踪3D对象的运动、提高编码效率和得到高质量的解码图像,模型与真实人的图像匹配好坏至关重要.不同的人的头部大小和形状以及眼睛、嘴和鼻子的位置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而需要根据特定人的图像调整通用的3D人脸模型.Aizawa[65,66]等采用了3D映射变换来匹配一个特定人的正面图像,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标出图像的下颚的顶点、左右太阳穴和左右眉的中心等4个特征点,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点调整3D网格模型的节点位置使之匹配给定的图像.Kaneko[67]等提出了一个交互式调整3D模型的方法,只不过在这种方法中是标定7个特征点.Huang[68]等提出了先用图像的时空梯度估计脸部的长度和宽度来调整模型的尺度,然后再标定特征点细调模型.许多人对自动调整3D人脸模型的方法也进行了研究[69,70],自动调整3D人脸模型涉及到人脸的检测与跟踪、人脸的特征识别以及弹性匹配等技术,算法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此有效的交互式3D模型匹配工具是比较实际的一种选择[71,72].3D人脸模型的跟踪也是先估计模型的特征点的运动,再调整相关的各个节点的运动.特征点的运动估计是基于一定的运动模型来描述,估计这些运动参数的方法与前面全景图像的生成中所用方法相同.必须给3D的人脸和身体模型着上皮肤的颜色,这样才能看起来更接近真正的人,模型的表面纹理可以通过两个方法得到:计算机生成和真实图像.计算机生成皮肤纹理的研究最早用于生成爬行动物的皮肤[73,74],Ishii[75]等在1993年提出了一个生成人的皮肤纹理模型,这个模型由两部分组成:皮肤的几何模型和皮肤的表面反射模型,皮肤的几何模型反映皮肤的皱纹等特征,皮肤的表面反射模型反映真实皮肤的光特性.计算机生成皮肤的纹理信息的方法虽然在编码应用中不用传输纹理信息,但生成的纹理缺乏真实感.为了得到具有真实感的合成人脸图像,通常采用人脸的真实图像对模型进行着色.真实的纹理信息既可以用人脸不同角度的多幅图像描述,也可以用图7所示人脸全景纹理图来描述,采用人脸全景纹理能更简洁地描述人脸的所有纹理信息,为了得到纹理全景图需要特殊的仪器或从多幅图像镶嵌而成.4 结  语MPEG-4新的标准应用将涉及到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如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多模式接口、VR、网络等,同时又为各种各样的多媒体信息提供了统一的压缩方法和描述格式.我们实验室承担了国家在多功能感知机方面的多项重要课题,在语音、人脸、表情、唇动和手语等多信息的分析和识别研究中做了不少工作,在语音、表情、手语和唇动的合成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随着MPEG-4标准的公布,语音、图像和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可以通过统一的规范来描述和交流,同时各种信息的分析和合成的研究也将促使MPEG-4标准更快走向实用化.■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9789301)、国家“八六三”高科技基金(项目编号863-306-03-01-1)的资助.作者简介:高文,男,1956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      长,国家“八六三”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联想中央研究院      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侧重于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      像处理、多媒体数据压缩等.吴枫,男,1969年7月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应用和多媒体技      术,侧重于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压缩、多模式接口以及      虚拟现实等.作者单位:高文(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哈尔滨 150001)吴枫(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哈尔滨 150001)高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80)参考文献:[1]Overview of the MPEG-4 standard. ISO/IEC JTC1/SC29/WG11, N2323. Dublin, Ireland, 1998[2]Overview of MPEG-4 functionalities supported in MPEG-4 Version 2. ISO/IEC JTC1/SC29/WG11, N2197. Tokyo, Japan, 1998[3]PEG-4 requirements, Version 8. ISO/IEC JTC1/SC29/WG11, N2321. Dublin, Ireland, 1998[4]MPEG-4 applications document. ISO/IEC JTC1/SC29/WG11, N2322. Dublin, Ireland, 1998[5]Sikora T.The MPEG-4 video standard verification model.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1997,7(1):19~31[6]Pereira F,Alpert T.MPEG-4 video subjective test procedures and results.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1997,7(1):32~51[7]Kunt M,Ikonomopouls A,Kocher M.Second generation image coding techniques. Proc of the IEEE, 1985,73(4): 549~575[8]Kunt M,Benard M,Leonardi R.Recent results in high-compression image coding.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1987, 34(11):1306~1336[9]Gerken P.Object-based analysis-synthesis coding of image sequences at very low bit rates.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1994, 4(3):228~235[10]Li H, Lundmark A,Forchheimer R.Image sequence coding at very low bitrates: A review.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1994,3(5):589~609[11]Aizawa K,Huang T S.Model-based image coding: Advanced video coding techniques for very low bit-rate applications. Proc of the IEEE, 1995,83(2):259~270[12]Tekalp A M,Beek P V,Toklu C.Two-dimensional mesh-based visual-object representation for interactive synthetic/natural digital video. Proc of the IEEE,1998,86(6): 1029~1051[13]MPEG-4: Visual committee draft.ISO/IEC JTC1/SC29/WG11, N2202. Tokyo, Japan, 1998[14]MPEG-4:Audio committee draft.ISO/IEC JTC1/SC29/WG11, N2203. Tokyo, Japan, 1998[15]Irani M,Hsu S,Anadan P.Video Compression using mosaic representations. Signal Processing:Image Communication,1995, 7(4~6): 529~552[16]Lee M C,Chen W G.A layered video object coding system using sprite and affine motion model.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1997, 7(1):130~145[17]吴枫,高文.动态Sprite编码的研究与改进. 计算机学报,1999, 22(3):262~268(Wu Feng, Gao We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on on-line Sprite encoding.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Chinese). 1999, 22(3):262~268)[18]SNHC Verification Model 8.0. ISO/IEC JTC1/SC29/WG11, N2229. Tokyo, Japan, March, 1998[19]马颂德,张正友.计算机视觉――计算理论与算法基础.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Ma Songde, Zhang Zhengyou. Computer Vision――Computing Theory and Algorithm Basics (in Chinese).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8)[20]Tekalp A M.数字视频处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Tekalp A M. Digital Video Processing (in Chinese).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7)[21]Dufaux F,Moscheni F.Segmentation-based motion estimation for second generation video coding techniques. In: Torrres L,Kunt M eds, Video Cod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Approach.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219~263[22]Snyder W,Bilbro G.Optimal thresholding――A new approach.Patt Recog Lett,1990,11(5):803~810[23]Lee S U,Chung S Y,Park R H.A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study of several global thresholding techniques for segmentation. Comp Vis Graph Image Proc,1990, 52(2):171~190[24]Pappas T N.An adaptive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image segment. 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1992,40(4):901~914[25]Coleman G B,Andrews H C.Image segmentation by clustering. Proc of the IEEE,1979,67:773~785[26]Derin H,Elliott H.Modeling and segmentation of noisy and textured images using Gibbs random field. IEEE Trans on Patt Anal and Mach Intel, 1987,9:39~55[27]Kervrann C, Heizt F.A Markov random field model-based approach to unsupervised texture segmentation using local and global spatial statistics.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 1995,4(6):856~862[28]Li S Z.Markov Random Field Models in Computer Vision. 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95[29]Beucher S ,Meyer F.The morphological approach to segmentation: The watershed transformation. In: Dougherty E R ed.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in Image Processing.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92[30]Vincent L,Soille P.Watersheds in digital spaces: An efficient algorithm based on immersion simulations. IEEE Trans on Patt Anal and Mach Intel,1991, 13(6):583~598[31]Meyer F,Bouthemy P.Region-based tracking in an image sequence.In: Europ Conf on Computer Vision.Italy: Santa Margherita,1992.476~484[32]Legters G R,Tzay Y Y.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omputer image tracking. IEEE Trans on Patt Anal and Mach Intel,1982,4(6):583~594[33]Moffitt F H,Mikhail E M.Photogrammetry,New York:Harper &Row,1980[34]Irani M,Hsu S,Anandan P.Video compression using mosaic representations. Signal Processing:Image Communication,1995,7: 529~552[35]Chen S,Williams L.View interpolation for image synthesis. In: SIGGRAPH'93. New Orleans, 1993.279~288[36]Irani M,Anandan P.Video indexing based on mosaic representations. Proc of the IEEE,1998,86(5):905~921[37]Szeliski R,Shum Y Y.Creating full view panoramic image mosaics and environment maps. In:SIGGRAPH'97. Los Angeles, 1997.251~258[38]Kang S B,Weiss R.Characterization of errors in compositing panoramic images.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Cambridge Research Lab,Tec Report: 96/2,1996[39]Szeliski R.Video mosaics for virtual environments.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1996, 6(2):22~30[40]Brunelli R,Poggio T.Face recognition: feature versus templates.IEEE Trans on Patt Anal and Mach Intel,1993,15(10): 1042~1052[41]Yuille A,Hallinan P,Cohen D.Feature extraction from faces using deformable templa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1992,8(2): 99~111[42]Chow G, Li X.Towards a system for acoustic facial feature detection. Pattern Recognition,1993, 26(12):1739~1755[43]Yang G.Human face detection in a complex background. Pattern Recognition, 1994, 27(1):53~63[44]Sinha P.Object recognition via image invariants: A case study.In: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 Florida, 1994.1735~1740[45]Sung K,Poggio T.Example-based learning for view-based human face detection.Tech Report of MIT, AI Memo:1521, 1994[46]Rowley H A,Buluja S.Human face detection in visual scenes.Technical Report of CMU: CMU-CS-95-158R,1995[47]Pentland A, Moghaddam B. Thad starner view-based and modular eigenspaces for recognition. In: Proc IEEE Computer Soc Cont on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Colorado, USA, 1994. 84~91[48]Turk M A, Pentland A P. Face recognition using eigenfaces vision and modeling group.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1, 3(1):71~86[49]Mckenna S, Gong S. Tracking faces. In: Proc of the Int'l Conf on Acous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 vermont: killington, 1996. 203~206[50]Pentland A. Modal matching for correspondence and recognition. IEEE Trans on Patt Anal and Mach Intel. 1995 17:1123~1129[51]Yang J, Pentland A. Real-time tracking of the human body. Tech Rep of CMU: cmu-cs-95-210, 1995[52]Gong S, Psarrou A. Tracking and recognition of face sequences. In: Eur Workshop on Combined and Synthetic Image Processing for Broadcast and Video Production. Hamburg, 1994[53]Basu S., Essa I. Motion regularizaiotn for model-based head tracking. Tech Rep of MIT: 362, 1996[54]刘明宝. 人脸检测与跟踪的研究[博士论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997(Liu Mingbao. Researches on facical detecting [Ph D dissertation](in Chines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997)[55]Sullivan G J. Bake R L. Motion compensation for video compression using control grid interpolation In: Proc ICASSP'91. Toronto, Canada, 1991. 2713~2716[56]Huang Chung-Lin, Hsu Chao-Yuen. A new motion compensation method for image sequence coding using hierarchical grid interpolation.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 for Video Technology, 1994, 4(1):42~57[57]Brusewitz H. Motion compensation with triangles. In: Proc 3rd Int'l Conf on 64 Kbit Coding of Moving Video. Rotterdam, Netherlands, 1990[58]Nakaya Y, Harashima H. Motion compensation based on spatial transformations. IEEE Tra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 for Video Technology. 1994, 4(3):339~356[59]Nakaya Y, Harashima H. An iterative motion estimation method using triangular patches for motion compensation. In: SPIE Visual Commun and Image Processing '91. Visual Commun, Vol 1605. Boston, MA, 1991[60]Altunbasak Y, Tekalp A M. Closed-form connectivity-preserving solutions for motion compensation using 2-D meshes.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 1997, 4(3):1255~1269[61]Altunbasan Y. Object-scalable, content-based video representation and motion tracking for visual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Ph D de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New York, 1996[62]Dudon M, Avaro O, Roux C. Triangular active mesh for motion estimation. Signal Processing: Image Communication, 1997, 10: 21~41[63]Wu F, Gao W, Qu L J. Mesh generation algorithm with morphological tools. In: ICMI. Hong Kong, 1999[64]Reinders M J T. Model adaptation for image coding [Ph D dessertation], Delft University, Netherlands, 1995[65]Aizawa K, Harashima H, Saito T. Model-based analysis-synthesis image coding system for a person's face. In: Signal Proc: Image Comm, 1989, 1(2): 139~153[66]Aizawa K. Model-based synthesis image coding system. In: Proc Globe Com '87. Tokyo, Japan, 1987. 45~49[67]Kaneko M, Koike A, Hatori Y. Coding of facial image sequence based on a 3D model of the head and motion detection. Journal of Visual Comm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 1991, 2:39~54[68]Huang T S, Reddy S C, Aizawa K. Human facial motion modeling, analysis, and synthesis for video compression. SPIE Visual Communications and Image Processing, 1991, 1605:234~241[69]Huang H, Ouhyong M, Wu J. Automatic feature point extraction on a human face in model based image coding. Opt Eng, 1993, 32: 1571~1580[70]Reinders M T, Sankur B. Transformation of a general 3D facial model to an actual scene face. In: 11th Int'l Conf Pattern Recog. Hague, Netherlands, 1992. 75~59[71]晏洁,高文,尹宝才等. 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虚拟特定人脸生成方法. 见:第二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学术会议. 桂林,1998. 142~148(Yan Jie, Gao Wen, Yin Baocai et al. Generation of realistic 3-d specific virtual human face. Chinagraph'98. Guilin, 1998. 142~148)[72]高文,陈熙林,晏洁. 虚拟人面部行为的合成. 计算机学报,1998, 21(8): 694~703(Gao Wen, Chen Xilin, Yan Jie, Synthesis of facial behavior for virtual human.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1998, 21(8):694~703)[73]Miller G. The motion dynamics of snakes and worms. Computer Graphics, 1988, 22(4): 169~178[74]Kaufman A. Ts1――A texture synthesis language. Vusual Computer, 1988, 4(3): 148~158[75]Ishii T, Yasuda T, Toriwaki J. A generation model for human skin texture. In: Thalman NM, Thalmann D eds, Proc CG International'93:Communicating with Virtual Worlds. Tokyo: Springer-Verlag, 1993. 139~150收稿日期:1999-04-08
[ "Military", "Philosophy", "Transport", "Mine", "Medical", "Education", "Space", "Energy", "Politics", "Enviornment", "Economy", "Computer", "Communication" ]
Computer
【 文献号 】1-812 【原文出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4 【原刊页号】86~91 【分 类 号】F8 【分 类 名】世界经济 【复印期号】200001 【 标 题 】冷战后的俄罗斯经济 【 作 者 】陈生洛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 北京 100089 【内容提要】独立后的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急于求成的休克疗法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使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1996年之后,俄 罗斯经济危机一度缓和,但是,接之而来的金融风暴与政治危机,使俄罗斯经济再度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由于积重难返,在未来几年中,俄罗斯经济难有大的起色。【关 键 词】俄罗斯经济/经济改革/休克疗法 【 正 文 】 自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经济情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着什么样的经济问题,轰动一时的“休克疗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看待这一改革,未来几年俄罗斯的经济走向如何?一直是人们关心、讨论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过去几年俄罗期经济变革脉胳的梳理与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考察与探讨。一、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的经济问题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前苏联时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两个特点,一是国有,即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二是国营,即国家利用行政命令,通过指令性计划统一经营管理整个国民经济。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就是严重压抑了地方、企业及个人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逐渐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造成了严重的低效率。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这种弊端,苏联在5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并没有触动计划经济的基础:国有,而是在国营的方式上做文章,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制度内改革。经营权力的下放,给地方领导人、企业经理和普通工人提供了利益冲动,但是,国家垄断绝大多数经济资源的现实,又杜绝了任何其它经济成分及市场成长发育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改革,导致的只能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得一些人为自己的蝇头小利,不惜浪费数倍于此的国有资产。这种改革,实际上变成了破坏性的化公为私过程,虽然在短期内它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如在六七十年代),但与它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相比,这种增长是微不足道的,也是不能持久的。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便呈现颓势,且一蹶不振,进入90年代,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这种自相矛盾的改革又是一种制度侵蚀过程,随着这种改革的推进,国有资产逐渐沦落成了无人过问的无主资产,国营逐渐演变成了一些人不负责任的掠夺性经营,集权成了少数人以权谋私的手段,计划随着领导人个人的好恶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这就是前苏联留给俄罗斯的第一份遗产,千疮百孔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既失去了计划经济体制初期的优越性,又严重地压抑着市场经济的成长发育。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前苏联留给俄罗斯的第二份遗产,是严重畸型的经济结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军事化,国防工业体系庞大。对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实情,原苏联一直采取一种遮遮掩掩的态度,虽然官方公布的军费开支每年不超过200亿卢布,实际支出却数倍于这一数字。第二,夕阳工业比例过大。苏联虽然也号称工业大国,但是,其工业的主导产业一直是工业化时期形成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机械制造等。苏联的这类企业不仅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而且以军品生产为主,其民用产品往往成本高,质量差,缺乏竞争能力。第三,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原苏联的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生产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依赖大量进口谷物维持整个国家的基本生活需要。相对而言,苏联的工业较为发达,但是,工业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1989年苏联的工业产值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是74比26,呈现出重重轻轻的畸型结构。显然,前苏联留给俄罗斯的第二份遗产是一副地地道道的烂摊子,如果说这副烂摊子用来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已经不堪重负,用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有竞争力的消费品,更是难上加难。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急剧恶化的经济形势。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急剧下滑,财政状况恶化。原苏联经济在70年代末已经开始下滑,在80年代末,这种下滑趋势突然加速。1989年上半年,国民收入增长2.5%,1989年下半年,经济滑坡突然加速, 向负增长演变。1991年,国民收入比上一年下降了11%。苏联的财政赤字1989年翻了一番,超过了900亿卢布。二是通货膨胀突然加剧,消费品严重短缺。1987年的通货膨胀率是7.3%,1988年是8.4%,1989年下半年突然上升到15~20%。1989年,1200类商品中,有1050类供不应求。由此可见,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经济困难,而是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二、一步到位的激进改革:休克疗法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虽然面临着三大经济问题,第一个问题更具有根本性,第一个问题是因,其它两个问题是果。因此,在摆脱了原苏联的束缚之后,向市场经济过渡,成了至上而下的共识。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前提下,如何过渡,当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派以当时的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盖达尔为代表,主张一步到位的激进改革,其具体主张是:对生产资料实行大规模私有化,为市场经济奠定所有制基础;全面放开物价,同时紧缩银根,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铺平道路;对外贸易自由化,彻底打碎国家对对外经济交流的垄断和封锁。简而言之,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一步跨跃到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即所谓的“休克疗法”。另一派以前苏联副总理阿巴尔金为代表,他强调俄罗斯的国情,认为必须继续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参与和控制,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逐渐过渡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遗憾的是,饱受计划经济折磨的俄罗斯人并不能像这位前苏联副总理那样了解俄罗斯的国情,旧体制也从来没有给他们这种机会,相反,他们更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1991年10月28日,俄罗斯第五次人代会通过了盖达尔的改革方案,为这场争论暂时划上了句号。1991年11月15日,叶利钦发布《关于俄罗斯境内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的212号令。1991年12月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布了关于放开物价的第297号令。1991年12月29日,叶利钦又发布总统令, 批准了私有化计划,即《1992年俄罗斯联邦国有企业私有化纲要基本原则》。除了放开物价,外贸自由化,私有化这几项重要内容,休克疗法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紧缩政策,其目的在于改善财政收支状况,控制如脱缰野马的通货膨胀。1992年6 月出台的《深化经济改革纲领》规定,大规模压缩基建投资,减少价格和亏损企业的补贴,削减军费及机关行政开支,同时,对企业征收高额所得税,税率高达45%,计划在1992年完全消灭财政赤字,并紧缩银根,将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利率由50%提高到80%。前后不过半年时间,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先后出台,一场声势浩大、伤筋动骨的激进改革,几乎是一夜之间,席卷俄罗斯大地。三、俄罗斯经济的休克在改革初始,盖达尔曾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与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休克疗法”创始人杰费里・萨克斯合作制定的这套改革措施,一旦实施,将在几周内使消费市场实现平衡,几月内使国家财政走向稳定,从而为市场的自我调节提供条件,制止生产的不断下滑,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简而言之,休克不过是数周数月的暂时现象,休克过后,俄罗斯的经济将迅速复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然而,休克疗法给俄罗期经济带来的既不是转机,也不是希望,而是空前的灾难。盖达尔政府在一天之内放开绝大部分物价之后,物价上涨的情况如期出现了,但是比盖达尔政府预料的情况要严重得多。1991年1月2日正式放开物价,一月份的物价就上涨了245.3%,此后, 物价如脱缰野马,整个1992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500%。然而,高物价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刺激生产,带来生产的高增长,相反,在进行休克疗法的第一年,俄罗斯经济大幅度下滑,进入1993年后,情况更加严重。1993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91年下降了29%。经济的下滑又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财政赤字不仅未能如期消灭,却一路攀升到了1993年的11万亿卢布。生产的大幅度下滑,还反过来刺激了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在放开物价的第一年高达2500%,第二年仍居高不下,为900%。生产下滑和物价上涨,对普通老百姓来讲, 就是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由于在两年间消费品和服务费总价格指数上涨了244倍,居民实际收入骤然下降了45%。毫无疑问,休克疗法带给俄罗期经济的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四、休克疗法的偏颇与失误虽然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一场空前灾难,需要指出的是,休克疗法的大思路并没有错。在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一直实行低物价、多补贴,高福利的政策。由于物价长期保持不变,造成了严重的物价扭曲现象。这种人为的低价格,一方面刺激了消费,鼓励了浪费,另一方面又抑制了生产,造成了供给不足。因此,调整和放开价格,造成物价上涨,从而刺激生产,通过增加供给,造成物价回落,促成供求平衡,进而演化到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这种改革的思路应该说没有错。但是,市场的成长发育有一个过程,计划经济给俄罗斯留下的问题可以说积重难返,在一天内放开物价,通过物价上涨刺激生产,在几周内达到消费市场的平衡,无异于天方夜谭。休克疗法的偏颇之处就在于过分迷信市场的自发力量,严重忽略了俄罗斯的国情。更确切地说,它看到了物价的调整会刺激生产,却忽略了俄罗斯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在这种刺激下提供更多的产品的能力。首先,就俄罗斯绝大多数的企业的状况来看,它们都是国有企业,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它们普遍存在着管理不善,人员冗余,设备陈旧等问题,让它们几天、几周的时间内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迅速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显然是不现实的。其次,如上所述,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是重重轻轻。轻工业是俄罗斯工业的弱项,让他们对消费品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实在是难其所难。第三,俄罗斯的农业长期落后,一直靠大量进口粮食维持国家的正常需要,市场物价再高,农民在短时期内也生产不出更多的粮食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盖达尔等所期望的高物价造成的生产的高增长,根本不可能发生。休克疗法不仅在指导思想上有偏颇之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具体措施中也有严重的失误,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又急于求成,有意无意将企业逼进了死胡同,对经济大滑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盖达尔政府在放开物价的同时,为了实现财政平衡,加大了企业的税赋,并紧缩银根,将企业的贷款利率提高到80%,在这种恶劣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能维持生存已经相当不易,哪里还有能力进行投资扩大生产。其次,作为配套措施,盖达尔在休克疗法的同时推出了私有化计划。其目的是通过私有化改变所有者,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的增长。私有化计划的核心是大私有化,即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但是,在当时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普通人的多年积畜已经化为乌有,发给每人的私有化证券,贬值后只够买两箱啤酒,人们的日常收入维持生活已经十分困难,根本无力购买股票,大私有化改革因此而受阻。这项改革最终不仅未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却使大多数企业处于公有与私有之间的悬空状态,这是造成经济大幅度下滑一个重要原因。第三,作为另外一个配套措施,盖达尔政府放开了对外贸易,这虽然有助于缓和俄罗斯消费品市场的短缺现象,然而对俄罗斯的工农业生产却是雪上加霜。这等于是让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俄罗斯企业与对市场经济驾轻就熟的外国企业同场竞技,结果是国外产品象洪水一样涌入了俄罗斯市场,俄罗斯消费品市场的短缺情况不再存在了,俄罗斯的企业也被外国资本打压得抬不起头来。显而易见,俄罗斯经济的大滑坡固然与前苏联时期留下来的各种问题有关,但是休克疗法是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五、休克后的调整:温和改革派收拾残局休克疗法造成的经济灾难激起了俄罗斯人的强烈不满,1993年12月13日,俄罗斯举行了新一届国家杜马选举,支持激进改革的民主派在选举中惨败,在国家杜马中形成了民族主义者与左派力量联合钳制民主派的格局。盖达尔预感到大势已去,于1994年1月16日提出辞呈。 四天之后,叶利钦总统接受了他的辞职,任命温和改革派人物切尔诺梅尔金为政府总理。休克疗法也因此寿终正寝。切尔诺梅尔金上台之后,立即着手纠正以前改革中的过激倾向,以稳定经济和扶持国内生产为主要目的,调整有关政策。第一,对放开物价采取谨慎的态度,停止了进一步放开物价的措施,对仍由国家控制的少数重要产品的价格,仍然坚持国家控制,避免造成新的经济动荡。第二,停止大规模的为私有化而私有化政策,把私有化的目标转向增加投资,提高效率,扩大生产的方向上来。第三,将财政货币政策由过去的“紧缩”改为“适度紧缩”,为国内企业恢复和扩大生产提供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第四,宣布结束外贸自由化,通过新的《海关税法》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扶持本国的生产,鼓励出口。但是,这些调整措施并没有立即控制住经济下滑的趋势,俄罗斯经济仍然以巨大的惯性向下滑动,而且1994年经济下滑的幅度比前两年都大。然而,政策调整的效果还是在一些领域显现出来,一是出口贸易在1994年比前一年增长了8.4%;二是居民生活有所改善,1994年, 俄罗斯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11%,平均月工资1994年8月约为113美元。1995年,俄罗斯经济继续下滑,但是,下滑速度明显减缓。 进入1996年时,可以说俄罗斯经济已经暂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进入了一个暂时稳定的阶段。六、政治风云突变,经济再次动荡1997年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情况最好的一年,不仅经济下滑的趋势停了下来,GDP还出现了0.4%的微弱的增长。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起源于亚洲的金融风暴对俄罗斯的影响逐渐显示出来。1997年底,撤出的外资总额已达100亿美元。为了回避风险, 俄罗斯的内资也随着外资向国外流动。进入1998年后,世界石油价格狂泻,给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俄罗斯经济又一沉重打击。然而,更加出人预料的是,1998年3月, 叶利钦把比较务实的切尔诺梅尔金总理赶下了台,提名一位年仅35岁的基里延科为总理。叶利钦的提名遭到了俄杜马的强烈反对,杜马两度否认叶利钦的提名。最后,在叶利钦扬言要解散杜马的情况下,杜马才免强通过了叶利钦的提名,但是,叶利钦与国家杜马的冲突动摇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大批外资撤离,5月中旬,在两周内撤走的外资达140亿美元。外资的撤离,造成了严重的金融动荡,俄中央银行规定的6.1888卢布换一美元的汇率崩溃,卢布一路下滑,几乎贬值了50%,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俄罗斯经济,又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但是,政治动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因此而结束,1998年8 月,基里延科也被叶利钦赶下了台。叶利钦想重新任用切尔诺梅尔金,但是,遭到国家杜马的强烈反对,最后,作为双方妥协的产物,当时的外长,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但是,普里马科夫也好景不长,尽管他威望颇高,在他领导下俄罗斯的经济也略有起色,几个月后,他也让叶利钦赶下了台。政府总理人选的频繁变动,给危机沉重的俄罗斯经济又增添了一层深深的阴影。七、俄罗斯经济前景展望俄罗斯经济过去几年每况愈下,今后几年也难有大的起色,原因如下。第一,体制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关键是转换企业的机制,把企业改造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主体。企业如果活不起来,整个经济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从这方面看,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虽然代价沉重,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不仅其私有化有名无实,而且所谓的股份制企业,也没有在内部建立起公司治理机制,多数大企业的经营状态与改革前没有太大的变化,提高效益,增强活力也就无从谈起了。第二,经济结构严重畸型的问题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进一步恶化。休克疗法不仅没有解决俄罗斯的农业问题,反而给其农业以致命的打击,整个国家靠大量进口食品度日。1995年进口的食品占其流转总额的54%,在莫斯科等大城市,占80%以上。轻工业也难逃厄运,在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原本脆弱的轻工业溃不成军,消费品市场完全成了洋货的天下。简而言之,今天俄罗斯人从吃到用,有一半以上靠洋货支撑。那么,外汇从何而来?主要靠出口资源,俄罗斯的资源出口占其出口额的80%。也就是说,俄罗斯经济之所以幸免于全面崩溃,能够苟延残喘到今天,全靠老祖宗留下来的自然资源和前苏联留下来的能源及原材料工业。重重轻轻的结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像一些落后的国家一样依赖出口资源和原材料度日,仅此一斑,就不难看出俄罗斯经济的全面复兴还有多长的路要走。第三,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经济造成的创伤短期内难以恢复。1992年到1994年,连续三年时间,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下滑,199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990年的50%。伴随着经济的滑坡,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1996年初,俄罗斯的失业人口已经达1200万。1994年底,俄罗斯有组织的犯罪集团已超过了5000个。人均月收入在过去的几年中大概下降了30~40%,人均寿命缩短了5岁。受到如此打击的俄罗斯经济, 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元气。第四,国内外政治环境也不够理想。自俄罗斯独立以来,其国内政局一直动荡不定。这种政局动荡既是过去改革不成功的重要因素,也为以后的改革发展增添了许多难度。不仅俄罗斯的国内政局对经济发展不利,国际政治环境也是如此。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虽然一度采取了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西方对俄罗斯仍存防范心理。在经济援助问题上,西方说的多,做的少。在地缘政治上,西方国家企图通过北约东扩蚕食前苏联的势力范围,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这使俄罗斯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还要拿出一定的力量做出回应,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力量。上述四个因素,在短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俄罗斯有丰富的资源,有良好的人口素质,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是,因为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积重难返,休克疗法造成的创伤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恢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俄罗斯经济难有大的起色。【责任编辑】王俊华
[ "Enviornment", "Philosophy", "History", "Sports", "Transport", "Law", "Medical", "Economy" ]
Economy
交通部、中国海员工会纪念原招商局船员起义40周年(4)内容: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李玫)62名原香港招商局老船员今天聚集人民大会堂,纪念40年前他们那次震惊中外的起义壮举。交通部长钱永昌希望老人们保重身体,继续为祖国的航运事业和统一大业做贡献。1949年底和1950年初,原国民党香港招商局全部17条船的700多名船员,先后在海上和香港宣布起义,投奔光明的新中国。党和人民政府高度评价了他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40年来,这些起义船员作为航运界的中坚,为发展我国的航运事业作出了贡献,表现出中国海员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高度政治觉悟。钱永昌指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轮船来往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青年海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完)
[ "Transport" ]
Transport
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9年 第1期 NO.1 1999特异种质复小穗稻的发现及初步研究*曾左癸摘要 初报了特异种质――复小穗稻(又名多小穗稻)的发现、系统纯化、品系培育和矮化改良。同时阐述了复小穗稻多花多果基因研究的科学意义,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预测。关键词 水稻 特异种质 复小穗稻 多花多果基因Discovery and preliminary study on special germplasm compound spikelet riceZeng Zuogui(Agricultural Modern Institute,Hubei Acad. of Agric. S ci.,Wuhan 430064,China)Abstract A special rice variety:compound spikelet (or multispikelet)rice was found.Line breeding and dwarfin g improvement are carried out.The polyanthous and polythalamic fruit genes of the compound spikelet rice have been pro posed in this paper.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research are discus sed.Key words rice(Oryza sativa),special germplasm, compound spikelet rice, polyanthous and polythalamic fruit genes1 复小穗稻的发现及品系的系统纯化1981年10月,笔者在鄂西山区收集到一批地方稻种,带回武汉进行田间观察。发现在一种当地的地方稻混合群体中,约有30%的单株小穗的基部出现丛生性的3花现象。后经单株选择,考种追踪,发现每小穗基部凡丛生3花的大多能顺利地成熟并结成相应的3果。因为这种特异型种质与一般常规的单小穗稻不同,故为了研究方便,将这一特异型种质水稻称为“复小穗稻”或“多小穗稻”,而将常规常见的水稻称为“单小穗稻”。当年对复小穗型单株进行了选择性整理,选取典型单株。1983~1985连续3年进行株行、株系观察和系统鉴定。将稳定遗传的株系,形态相似的株系进行了混合,以期保存复小穗稻种质遗传的多样性。至1986年,将系统纯化后的复小穗稻类型的系列品系种质,在本省中期水稻种质库保存下来。1986~1998年,对复小穗稻的部分品系完成了矮化改良研究。在对全国30个省(市)参加单位纳入全国编目的7万余份水稻品种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了解后证实,复小穗稻系列品系种质,确属国内外少有的特异种质,全国至今尚未发现第2例。1997年10月,笔者向中国水稻科学发展基金会申报了“水稻多花多果型特异种质――复小穗稻的发现和遗传基础及利用研究”课题,以便对复小穗稻在多花多果基因的存在、表现、遗传基础、利用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达到加速其发掘和利用的目的。该课题已获中国水稻科学发展基金资助,并正式立项开题研究。2 复小穗稻多花基因研究的科学意义我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其中水稻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有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回顾我国近50年来,培育出了大量的水稻良种,特别是获得了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这些突破主要是通过发掘矮源“野败”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国外强恢复系等重要水稻种质,并成功地对其利用而实现的。因此,特异种质的发掘利用在水稻科研和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分析,近40年来,国内外在对某些特异种质的有利基因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某些有利基因利用上的单一性,它孕育着一种潜在的危险。例如:目前国内外已推广应用的矮秆品种,其半矮生性都是由Sd1基因控制的;籼型杂交稻基本上都是利用野败型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及其恢复基因[1]。这种遗传背景的单一性,势必造成遗传上的脆弱性。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注意。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流行,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在当时美国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中,存在一种致病力很强的小种;二是这种小种对当时美国种植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玉米杂交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三是这种玉米杂交种在美国全国种植面积达到90%。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使该病的流行很难避免,而且流行是全国性的,它影响生产的全局。正反两方面的育种经验告诉我们,要在不断加强和加速特异种质有利基因发掘利用的同时,增加特异种质有利基因利用的多样性。既要不断地丰富特异种质的遗传基础,也要不断地丰富其遗传背景。关于水稻产量构成的三要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的遗传,一般认为有其共同的特点:一是都属于数量性状遗传,二是都受多基因的控制。稻穗是由穗轴、一次枝梗、二次枝梗和小穗等几部分组成。水稻的每个小穗通常只着生一朵颖花,最后也只结成一个颖果(种子)。每一颖果中,一般只形成一粒米;也有极少数稻种,在一粒稻谷(颖果)中,有几粒米的现象,谓之“复粒稻”,它是由多雌蕊产生的,故也称多雌性稻。多雌性稻又可分为多柱头多子房和多柱头单子房两类。多柱头多子房受控于一对隐性基因,多柱头不育系3~8个柱头,异交率可达71.5%~76.1%。复粒稻均为高秆品种,还未见有矮化改良株型的品种(系)报道。本文报道的复小穗稻既不同于一般常规单小穗稻,也不同于复粒稻。在复小穗稻的稻穗上,单位小穗的基部一般是丛生2~5个小穗,而以3个小穗的发生频率最高。一般以每穗上的第一次枝梗的顶端着生的多小穗表现型最稳定、最典型。同一稻穗上着生的小花(小穗)数受田间栽培的密度和肥力条件的影响,肥力偏高、密度偏稀、单株营养条件优异时,小穗数偏多。这也表明控制复小穗分化和发育的多花多果基因具有一种随肥力条件的提高而增加小穗分化数表达的增产潜力。由于水稻颖花数和结果数是产量构成因素及基础,增加颖花数和增加结果数无疑可以提高产量。通过对复小穗稻多花多果性的遗传传递动态、方式和机理进行研究,同时组织多个育种单位协作,开展多花多果基因在常规稻、两系杂交稻和三系杂交稻育种中的导入和转育研究,有可能寻找到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新途径,开创新局面。复小穗稻与普通的单小穗稻,不论是在花器形态特征上,还是小穗熟时的形态上,均有明显差异,从而很容易识别,这在未来复小穗稻的育种中,对其相应的种质保纯、去杂和保持种性等都将十分有利。目前我国已纳入全国稻种资源编目的品种(系)数已达7万余份,国际上有稻种15万份以上[2~4]。据初步了解,它们都属于单小穗稻型。随着复小穗稻的发现、研究和利用,将来有可能形成各种类型的复小穗稻系列新品种(系),并可能形成一种新型的复小穗稻体系或“家族”。这对增加水稻品种遗传的多样性,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中国水稻科学发展基金资助课题作者简介:曾左癸:男,57岁,研究员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武汉 430064参考文献[1] 林世成,闵绍楷主编.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主编.中国稻种资源目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3] 应存山主编.中国稻种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4] 应存山,盛锦山,罗利军等主编.中国优异稻种资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收稿日期:1998-12-02
[ "Politics", "Art", "Agriculture", "Computer", "Enviornment", "Education", "Electronics", "Energy", "Space", "Law",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Medical", "Transport", "History" ]
Agriculture
【 文献号 】2-1411 【原文出处】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 【原刊期号】199404 【原刊页号】032-036 【分 类 号】J3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 作 者 】杜丽秋 【复印期号】199504 【 标 题 】对儒家道德的历史重估 --论张恨水的长篇小说《现代青年》【 正 文 】 提要 本文着重对张恨水长篇小说《现代青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评析,并指出其主要价值在于对儒家道德的历史重估。儒家思想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是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和粘合剂,也是捆缚华夏民族的绳索。今天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去芜存精,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为当前的现代化服务。关键词 张恨水 《现代青年》 儒家道德A Historical Reappraisal of Confucianist EthicsAs Found in Zhang Henshuis Novel Modern YouthDu LiqiuAbstract In this paper,emphasis is laid on an analytical commentary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chatacteristics of Zhang Henshuis full-length novel entitled Modern Youth,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genuine value of the novelconsists in the historical reappraisal of Confucianist ethics.As things stand,Confucianism has in it both dross and essential, and is a binding agent with cohesive force for the Chinese Nation,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a chain that fettersher initiative.Accordingly,our task today is not to affirm or negate it oversimply.Rather,we should change it thoroughly by discarding its dross and retaining its essential in theservice of our modernization at the present day.Key words Zhang Henshui Modern Youth Confucianist ethics背负着“鸳鸯蝴蝶派”的沉重十字架,张恨水的一生,跋涉在文学创作的漫漫长路上,用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为现代文学小说库输送了一百多部作品。尽管它们不是装饰在文学殿堂最顶端的钻石珠宝,但却是一大批坚实的基石。没有这些基石,就无法构建辉煌的文学大厦。毫无疑问,张恨水的名字是应与中国现代文学共存的。张恨水曾被誉为“章回小说大家”,主要不在于他的作品数量之多,而在于他给旧的章回小说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精神,新的生命。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当其走过漫漫长途之后,到了清末民初,已经呈现了衰落的迹象。故事内容的公式化,情节结构的程式化,艺术形式的僵化,使它无法与“五四”前后新兴的新派小说相抗衡。只是到了张恨水出现之后,才又延续了章回小说的生命。张恨水从小浸淫于旧书堆里,十几岁就已读了数百种旧小说了。这对他以后从事章回小说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他开始从事创作的时候,又恰逢“五四”狂飙席卷中国大地,因此,他又不可能不受到新文化思想的洗礼。正是这种深厚的旧文学根底和若即若离的对新文化思潮的向往,使他能够把新内容和旧形式熔为一炉,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章回体小说。他说过:“我之死抱着章回小说不放,自己是有一个想法的。我当年认为新派小说非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我愿为这班人工作,改良章回小说,不写侠客口中吐白光,才子中状元,佳人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故事……因此所取题材多以社会为经,以言情为纬。”[①]张恨水的这段话,阐明了他创作章回小说的宗旨和他的章回小说的特色:一是为普通民众而创作,二是不写老套的故事,三是把社会现实揉进言情小说的框架中,使旧形式为反映新的社会现实服务。这三点,应是张恨水的小说深受群众欢迎而且今天仍有其价值的主要原因。《现代青年》出版于1934年。在张恨水的《写作生涯回忆》中,并没有提到这本书;在评论界,除了董康成在《在历史的座标上》一文中有一小段文字提到外,还没有专门文章进行评论。这些说明,这本书不论在作者或在评论界,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董康成的文章,在肯定《现代青年》的价值,指出了作者对旧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作某种程度的批判的同时,又指出了小说的局限和错误:“其中包括对‘新’知识分子的批判,不过他所运用的批判武器是较为陈旧的,在批判罪恶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宣扬了保守、甚至僵化思想,即使像《现代青年》这样局限较小的作品在暴露铜臭的同时却过份赞扬了虽然浑厚、纯朴但封闭、落后的小农意识,甚至把罪恶产生的根源错误地归咎于‘反封建’。”“张恨水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各种危机,然而却没有接受先进思想,以传统道德来反对封建社会不肖子孙及资本主义腐朽势力。”[②]究竟张恨水是否宣扬了保守、僵化的思想?传统道德是否一无是处,应当全盘否定?“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是否存在矫枉过正的弊病?也许在“五四”狂飙已经过去70多年之后,我们更有可能平心静气地予以审视。毋容置疑,张恨水在“五四”时期是游离于新文学阵营之外的,他的小说甚至还遭到新文学阵营的批判。他一方面接受新思潮的哺育,同时又与新文学阵营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许正是这种保持距离的位置,使他有可能成为某些罗漫蒂克的新文学作家的诤友。在《现代青年》的后半部,出现了一位新文学作家余何恐。余何恐标榜自己是个平民化作家,致力于平民文学的创作。有钱的时候,他与一班以现代青年自许的青年男女在一起吃吃喝喝,高谈阔论,谈理想,谈一元论和二元论;没有钱的时候,就当家具,饿肚子,编剧本卖钱。他想编一本三幕剧,题目是《牛》,“想在这篇剧本里,把农村经济崩溃的核心来把握住”,但实际上,正像他的画家朋友所画的牛,把绳子缚在牛角根一样,他对农村生活也是一无所知的。他又写了一个两幕剧《乡下人》,是暴露资本家丑态的,本已准备上演,因后来他的后台老板银行经理的反对,立刻取消演出计划。张恨水以调侃的笔调和漫画化的手法给新文学作家画像,虽未免有点过于刻薄,但也指出了某些罗漫蒂克的新文学作家脱离实际、空喊口号、行言不一的弱点。在“五四”时期的反封建大潮中,张恨水虽不能说完全置身于大潮之外,但至少不是积极投身于其中的。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使张恨水更多地不是看到这场变革的历史必然性,而是看到革命进行中所带来的某些偏颇。说张恨水“把罪恶产生的根源错误地归咎于‘反封建’有点言过其实,说他试图对反封建进程中某些矫枉过正之处进行匡正,应该是比较符合事实的。《现代青年》的价值,也许就在于这种匡正以及对于儒家道德的历史重估。“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两大旗帜。当时的一班新人物,为了冲决儒家思想与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婚姻自由,提倡个性解放,无疑都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把新与旧的矛盾,有意无意地归结为父与子的矛盾,就未免有点简单化了。当时的文化革命主将鲁迅,由于受到进化论的影响,也曾经深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③],因而“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④]。在反封建潮流激荡之下,当时出现的文学作品中,凡是写到父与子的矛盾的,几乎清一色都是青年代表革命、进步,老年代表顽固、落后。这种写法当然有其反封建的意义,但当其变成一种思维定势,变成公式化、绝对化之后,对于建立一种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事实上,鲁迅后来也已认识到了过去只相信进化论的偏颇。他说:“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⑤]鲁迅此时已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因此能够用阶级论的眼光去看待青年。张恨水当然达不到这种思想的高度,但正所谓旁观者清,他在现实中详加观察,却也发现了同是青年,既有革命的,进步的,也有“若干青年,耗其父兄血汗挣来之钱,如泥沙掷去,劳逸相悬,亦良为不平。而此等人则尚高谈主义,以现代青年自命”[⑥]。可见张恨水对周计春这一类“现代青年”的鞭挞,目的在于纠正某些新文学作家认识上的偏颇,并不是“把罪恶产生的根源错误地归咎于‘反封建’”。面对当时文学作品对父与子矛盾的表现日趋公式化、概念化的状况,张恨水在提出自己的新的父子矛盾格局的时候,就不是从概念入手,而是以细腻的描写、饱满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来扣动读者的心弦,做到以情感人,以情服人。小说中对周世良舐犊情深的父爱的描写,就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感人力量。由于妻子早逝,周世良父兼母职,辛苦抚育独生儿子周计春成人。在他的梦想里,不仅要使儿子健康成长,而且要让他接受高深的教育,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然而,作为一个乡下的贫苦农民,三餐尚且难以为继,要让儿子受高深教育,谈何容易。为了儿子的前途,小说特意描写了周世良两番破产的情节:第一次是周计春小学毕业,为了送儿子进省城升学,周世良卖掉田产庄屋耕牛,以及犁耙锹锄等物,进省城开豆腐店;第二次是得悉儿子在北平纵情声色、无心向学,又抛弃家里的未婚妻,一气之下,又把豆腐店盘掉,到北平寻找儿子。他到北平后,并没有见到儿子一面,最后是贫病交加,流落街头,含恨死去。与周世良的鞠躬尽瘁形成对照的是儿子计春的堕落。他本来也曾被誉为乡里的孝子和神童,但到北平后,由于意志薄弱,经不起有钱人家小姐的诱惑,从此出入妓院舞场,寻欢作乐,把升学深造一事完全置诸脑后。在张恨水的笔下,父与子的矛盾格局完全颠倒过来了,父亲周世良是作者讴歌的正面形象,占据了作品的中心位置。他勤劳、正直、慈爱,对儿子尽心尽意,然而却没有得到儿子善意的回报。儿子周计春则是作者批判的反面形象。他以“现代青年”自居,实际上却腐化、堕落,耽于享乐,不图上进。小说所描绘的是一幅父慈子不孝的画面,但在字里行间,却浮现着张恨水对“父慈子孝”的儒家理想的企求。董康成说:“即使像《现代青年》这样局限较小的作品在暴露铜臭的同时却过份赞扬了虽然浑厚、纯朴但封闭、落后的小农意识。”“以传统道德来反对封建社会不肖子孙及资本主义腐朽势力。”这个提法是有根据的。小说描写了两大生活群落。他们处身在不同的活动空间,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理想、生活信条和不同的人际关系。一个是以周世良为中心的生活群落。在这个群落中生活的人物,包括潜山乡下的王大妈和她的女儿菊子,小学里的刘校长,安庆城里的倪洪氏和她的女儿菊芬,中学校长冯子云等。在这个生活圈子里面,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助互让,人们都生活在一种爱的氛围中,虽然物质上并不富裕,但精神上十分满足,自尊自重,自敬自强。在这个生活群落中,虽有点封闭,但并不落后,其浑厚、纯朴的人情味,至今仍有魅力。与这一群落相对应的是以周计春为中心的生活群落。从书中写到的人物,这一群落应包括安徽首富孔家大小姐孔令仪,孔令仪的父亲孔善人,孔家仆人鲁进,孔令仪的朋友袁佩珠、陈子布,以及舞女陆情美、唐小曼等等。生活在这个群落中的人,浑身发散着铜臭,生活奢华,心灵空虚,每天吃喝玩乐,不事生产,互相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在周世良这一生活群落中,无论是人物的思想或行动,自始至终贯穿着儒家的以“仁义”为核心的生活理想。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就是把爱施诸于人。周世良与倪洪氏母女之间,相濡以沫,互相支持;刘校长和冯校长努力帮助穷学生周计春,使他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周世良在得悉儿子毁除婚约之后,首先考虑到的不是能够高攀富户,而是这可能给倪洪氏母女带来的伤害……这些都说明,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仁的宗旨:爱人。周计春这一生活群落所体现的,则是西风东渐之后极端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西方价值观念的泛滥。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是“爱人”与“利己”的冲突,在这两个生活群落中有充分的表现。张恨水的思想感情是明显地倾向于周世良的。他赞扬维系周世良这一生活群落的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和浑厚、纯朴的风俗人情,而鞭鞑周计春等人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尽管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是以“现代”为包装的。当然,张恨水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打倒孔家店”的大潮中,他所醉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已处于崩裂瓦解的境地,因此,他给小说的结尾设计了周世良死于贫病交加、菊芬死于自杀的悲剧结局,以矛盾的心态点明了儒家思想体系在当时已处于无可挽回的颓势。但是,在书的末尾,张恨水又描写周计春跪在父亲墓前,承认自己是“天地间一个罪人”,请求父亲的饶恕。这一末尾的插笔,可以看作是张恨水在无可奈何中的一种自我安慰,也可以看作是他对将来总有一天会重评儒家思想的朦胧预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了70多年,《现代青年》出版到现在也已过去了60年,现在已到了可以公正地重新评估儒家思想的时候了。儒家思想是一个庞大芜杂的思想体系。它汇集了孔子以前的许多代人的智慧,也是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的结晶。经过数千年的推行和熏陶,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儒家思想已融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贯穿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中,也体现在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以及各种人文景观中。这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是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和粘合剂,也是捆缚华夏民族的绳索。因此,今天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应如何去芜存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接受其中合理的部分,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儒家学说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儒家教忠教孝,可以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伦语》“学而”篇第二章是这样写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而孝悌又是仁之本,如果每个人都以孝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那就没有人会犯上作乱了。对于儒家的忠孝学说,应该以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看待其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统治者的强制推行,发展到后来,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的愚忠愚孝,无疑为暴君暴政的产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同时也扼杀了民族的生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儒家的忠孝学说,也使人民群众能自觉地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适当提倡孝悌,也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好与融洽。近年来,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崛起,人们都归功于新儒学的胜利。于是,如何对儒家学说进行去芜存菁,使其为今天的现代化服务,又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现代青年》叙述了一个由于儒家伦理道德崩解而引发的社会悲剧,试图引起人们对儒家学说进行重新评估的兴趣,虽然在当时未引起大的注意,但在今天看来,都表现了张恨水的超前眼光和独到的见解。《现代青年》的论辩色采是较强的,但张恨水遵循艺术的规律,力图使这种论辩色采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体现,因而不会流于空洞的说教。为了加强小说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作者在小说的前半部,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以丰富细节的描写,贴近现实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者的观点在真实的描写中得到读者的认同。张恨水在《作者自序》中写道:“《现代青年》一书,予不敢谓佳,然下笔时,不敢超出社会实况,则较之作《似水流年》,有过之而无不及,读者而疑吾言,则在青年驰逐之场,稍加研究,必有发现不少之西装革履,皆父母血汗之资所易也。”为了增强真实性,作者在前半部中,描写笔法十分细腻。周世良克勤克俭,抚育儿子周计春成人,甚至不惜变卖田地祖屋,送儿子到省城读书,以及周家父子与倪家母女从邻居到变成亲戚,都用的是工笔细描。虽难免有些拖沓琐细,但通过这种细致描写,却达到了作者所提出的“不敢超出社会实况”的目的。后半部采用的是大开大阖的笔法,带点儿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情节曲折而且发展迅速,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以突兀结局引起读者注意,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责任编委:夏之放 责任编辑:翕奕波)注释:①②张恨水:《我的生活与创作》,转引自《张恨水研究论文集》252页;21页。③⑤④《鲁迅全集・4》,5页。见《鲁迅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245页。⑥张恨水:《现代青年・作者自序》,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页。
[ "Enviornment", "Sports", "Computer", "Medical", "Military", "Mine", "Electronics", "Politics", "Art", "History", "Agriculture", "Philosophy", "Law", "Economy", "Energy", "Space", "Transport" ]
History
不服老的张国伟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题:不服老的张国伟新华社记者彭东 武岗张国伟,熟悉田径的观众也许在10年前就记住了这个名字。10年后,观众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选拔赛上又目睹了这位年已31岁的老将在腿部受伤的情况下,仍然战胜了一大群年轻的对手,夺得男子5000米比赛冠军。他表示,亚运会后还要继续干下去。12年前,张国伟开始了正规的长跑训练。也许是云南的高原环境使他具有了强悍的性格,再加上过人的天赋,两年后,他就开始在全国性比赛中名列榜首。10年来,他在国内大型比赛中拿了40多枚金牌。通常情况下,他一上场,冠军几乎十拿九稳,鲜有敌手。他是我国第一个连破三关(3000米8分、5000米14分、10000米29分)的运动员,至今仍保持着这三个项目的全国纪录。亚洲大型比赛,他也数次称雄。尽管如此,这位中等身材,略显消瘦的名选手仍然保持着质朴的本色,不自满、不狂妄,平易近人,谈吐中彬彬有礼。他今天在场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激流勇退固然好,可是我现在状态还不错,而且我喜欢这项运动,所以决定继续干下去。”谈起年轻选手,张国伟显得有点担忧。他说:“他们和我在5000米比赛中差距还不算太大,但10000米却还没有人能进29分,这也是我不能退的原因。我希望他们能超过我,10年前我就拿冠军,现在还是我,这样并不太好,有人超过我,长跑才更有希望。”在和记者交谈过程中,这位中国的“长跑之王”不时把目光投注在赛场上的队友,不时喊上几句,显得跃跃欲试,那褚红色的跑道对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完)
[ "Space", "Sports", "Military", "Law" ]
Sports
【 文献号 】1-5693 【原文出处】河南日报 【原刊地名】郑州 【原刊期号】19970601 【原刊页号】⑶ 【分 类 号】D4 【分 类 名】中国政治 【复印期号】199706 【 标 题 】论苑 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 作 者 】黄河涛 【 正 文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国情和历史教训,一再提醒人们认识稳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而且提出了许多实现稳定的具体措施。在当前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和为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而奋斗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正确处理稳定与改革、发展的关系,以稳定促改革、促发展,在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实现既定的目标,完成邓小平同志为我们设计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一)努力保持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大力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确保安定团结。”从此,“稳定”问题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1985年,邓小平同志强调:“一个目标,就是要有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不安定,政治动乱,就不可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都谈不上。治理国家,这是一个大道理,要管许多小道理。”1989年2月,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同志把“稳定”看作头等大事,多次强调稳定的重要性,指出:“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邓小平关于“稳定”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包括了社会经济稳定,社会政治稳定,社会思想稳定等。他讲的最多的是社会政治稳定。社会政治稳定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局稳定”,这是主要的。他说:“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因为只有在政局稳定的前提下,全国人民才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团结一致地进行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是指“政策稳定”,他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指出:“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政策是实现改革、发展经济的中心环节和重要保证,只有在基本政策稳定的情况下,改革和建设才能沿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二)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全面发展。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常常表现为阶级斗争。但是,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并不都表现为阶级斗争。即使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以后,新的生产关系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这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主要不是造成社会动荡的阶级斗争,而是保持社会的稳定。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也主要表现为寻求社会的稳定发展机制。这是因为,社会稳定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序性,实现良性运行。二是创造社会上层建筑引导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倘若社会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人心浮动,就根本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顺利地向前发展。当代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但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结束,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搞好经济建设,这就更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同时,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府,能够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矛盾不必采取尖锐冲突的方式就能得到解决,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的规定性的范围内,使社会渐进式地稳定发展。这些年来,全党、全国人民遵循小平同志的指示,万众一心,排除干扰,保持了大局的稳定,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可以说,稳定促进了经济繁荣,稳定带来了民富国强。因此,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关心祖国发展的公民,都应倍加珍惜当前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自觉地维护稳定,同一切破坏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言行做坚决的斗争。(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稳定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矛盾产生了,就要寻求方法化解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又需要采取新的办法去化解它,使社会重新达到平衡。这就是“稳定”的任务。我国正处在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中,这场社会变革不仅彻底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而且对习惯了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也会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在这些新的变化中,人们的利益、位置等也发生着较大的调整,加之我们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和其它原因,从而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一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拉开了,这些差别有的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是加快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利益的差别会带来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引发群体矛盾和社会不稳定;二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很多改革措施还不配套,宏观调控会出现真空地带,必然导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企业改革使失业和下岗职工增加,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部分职工生活困难;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定计划、搞规划、办事情不从实际出发,如旧城改造中贪大求快又未妥善安置有关居民,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要求超越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实际水平,以致于农民负担一再反弹;四是工作方法不适应新的形势,不习惯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实施有效的领导,使干群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出现了新的摩擦。以上情况要求我们深刻认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采取各种措施,保持社会政治环境的长期稳定。1.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这方面应特别强调的问题,一是各级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当前,要把落实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落实城市解困和再就业的政策,当做大事抓紧抓实抓好。二是在全省广大基层单位推广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对农村重点是推行村级政务公开,对企业就是认真地贯彻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问题交给职工讨论。三是疏导化解矛盾,防止内部矛盾激化。四是对已经形成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妥善处理。2.大力推进依法治省。一是政法机关严格执法,深入严打,稳定社会治安局势。对那些治安混乱的地方要抓紧整顿,还群众以安全。要结合新的《刑事诉讼法》,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二是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严格行政执法。要认真纠正行政行为不合法的现象,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加重农民和企业负担等问题。要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使行政行为受到有效的制约。三是加大普法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要结合实际,运用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教育,使群众知道怎样做是合法的,怎样做是违法的,重点解决一些人习惯于依仗宗教、宗派势力,使用暴力手段处理矛盾纠纷的问题。3.重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一是要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长远举措。二是解决当前一部分人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其原则是,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三是关心低收入者,努力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4.进一步落实维护稳定的领导责任制。各级领导同志要从政治上深刻理解稳定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地担当起维护稳定、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要经常注意排查不稳定因素,注意研究、分析、探索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寻求从全局维护稳定的办法,而不是就事论事,被动应付。要进一步完善责任制,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对没有能力保一方平安的领导人,要坚决进行调整。对由于官僚主义,不负责任,处置不当,酿成重大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 "Literature", "Politics", "Law", "Electronics", "Economy" ]
Politics
上海航天AEROSPACE SHANGHAI2001 Vol.18 No.1 P.11下期内容预告风云一号C星2周年专辑出版日期:2001年2月25日
[ "Economy", "Space", "Art", "Law", "Energy", "History", "Transport", "Philosophy", "Electronics" ]
Space
航空计测技术AVIATION METROLOGY & MEASUREMENT TECHNOLOGY1999年 第1期 No.1 1999提高小管径频差法超声波流量计测量精度的数理分析富 强 梁青阳摘 要 小管径频差法超声波流量计的测量精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获得较高精度比较困难。本文对影响小管径频差法超声波流量计测量精度的多种因素进行数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研制该流量计的实际经验,提出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及其方法。关键词 小管径 超声波流量计 精度 误差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IncreasingMeasurement Precision of Ultrasonic Flowmeterwith Small Tube Diameter and Frequency Difference MethodFu Qiang,Liang QingyangAbstract The precision of the ultrasonic flowmeter with small tube diameter and frequency difference method is affected by several factors,so to gain more accuracy is difficult.In this paper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cision of measurement with the ultrasonic flowmeter with small tube diameter and frequency difference method are analyzed mathematically.Being based on tha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ence of developing this flowmeter for several years,the measure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precision of measurement have been proposed.Key words Small tube diameter,Ultrasonic flowmeter,Precision,Error1 频差法超声波流量计的数学模型超声波测量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两个超声波换图1 Z型安装法能器P1、P2分别置于管道的上、下游。则超声波在顺流和逆流方向上传播的时间T1、T2分别为T1=D/cosθ/(C+Vsinθ)+τ(1)T2=D/cosθ/(C-Vsinθ)+τ(2)其中,D为管道内径;C为被测流体的声速;V为流体的流速;τ为脉冲信号传播的附加时间(包括在声楔和管壁中传播时间及电路中的延迟时间,即声波不在被测流体中的传播时间)。该超声波在顺流和逆流方向上传播的频率为f1、f2,由(1)、(2)式可得出频差△f为△f=f1-f2=1/T1-1/T2=DVsin2θ/((D+τCcosθ)2-(τVsin2θ/2)2) (3)因为在实际测量中V<<C,所以(D+τCcosθ)2>>(τVsin2θ/2)2,则△f简化为△f=DVsin2θ/(D+τCcosθ)2=(sin2θ/D)(1+τCcosθ/D)-2V (4)从式(4)得出流速公式V=(D/sin2θ)(1+τCcosθ/D)2△f (5)因为容积流量Q=π(D/2)2VD(6)其中,VD=V/K为管道横截面平均速度;K为流速修正系数。最后得出流量的数学表达式Q=πD3/(4Ksin2θ)(1+τCcosθ/D)2△f (7)2 误差分析及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由(7)式可见,影响测量流量精度的有K、D、τ、θ、C和△f六个因素。测得流量Q的相对误差应为δQ/Q=Q/K.δK/Q+Q/D.δD/Q+Q/
[ "Mine", "Education", "Transport", "Sports", "Communication", "Law", "Computer", "Energy",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Military", "Philosophy", "History", "Enviornment", "Space", "Medical" ]
Space
【 文献号 】1-5046 【原文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石家庄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48-53 【分 类 号】J8 【分 类 名】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 作 者 】郑幼幼 【复印期号】199604 【 标 题 】特定的历史――文化场景与电影的抉择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电影的处境【 正 文 】 摘要 转型期电影是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特定情境、特有文化心态的独白与发言。转型期的中国不但经历着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的转化,也经历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转型期电影作为在这种特定场合发育成长的艺术必然以其特有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交的矛盾心态。同时,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显出西方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对转型期艺术的渗入。在转型期电影中,对农业文明的礼赞与贬斥是一个表述的重心。随着工业文明日渐迫近的脚步,西方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下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也成为电影表述的另一个重心。关键词 现代文化 后现代文化 后现代性特征 后现代主义特征时空置换* * *转型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不但经历着第一世界全球性的经济扩张,同时也经历着第一世界的文化渗透。对于文化渗透在理性上所抱的接受与感情上的推惧,造成转型期彻痛、混乱与梦想的文化心态。转型期电影正是对这一特定情境、特有文化心态的独白与发言。转型期电影的发展与蜕变,不象西方电影在完满状态下的发展那样单纯而一致,而是充满了裂隙与异质。用杰姆逊的话来说,就是“第三世界的本文,甚至那些看起来好象是关于个人的和利比多的本文,总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大众文化受到冲击的寓言。”〔1〕总起来可以说, 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方面的转型: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转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本文限于篇幅只选择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个角度,具体论述社会转型是如何推动电影艺术转型的。转型期的中国不但经历着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的转化,也经历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农业社会的失陷意味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宗法秩序的逐步抛弃,也意味着即将丧失静谧、和谐、统一的生存形态;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兴起既带来进步的科技、巨大的生产力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带来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病。中国对转型的展望、对现代社会的预想无疑以西方为参照系,西方的社会是偏执物质主义的社会,物质主义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反文化,它鼓励了自我表现、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文化“中轴原则”〔2〕,随着物质与自我的极度膨胀, 它们使社会陷入极大的物欲,失却了作为依据的终极价值与生存意义。如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却不重蹈西方的覆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缺乏妥当答案的情况下,历史的车轮又毫不停顿地驶上征途。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物质日益脱开价值理性的制约,按着自身的逻辑发展,社会日益显出物质主义特征。物欲的无节制倾向与随之而来的道德沦丧、信仰失落使原有的精神核心失落了,整个社会陷入疑虑与思索之中。转型期电影作为在这种特定场合发育成长的艺术必然以其特有的方式折射出社会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交的矛盾心态,同时,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显出西方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对转型期艺术的渗入。一在转型期电影中,无论以乡村为题材或以都市为题材,对农业文明的礼赞与贬斥都是一个表述的重心,这是转型期电影的一个明显特点。乡土作为与都市对立的一极,面对工业文明的代表――都市所特有的混乱、嘈杂、非道德,以及人格的分裂,它所代表的农业文明愈加显出秩序、和谐与田园牧歌式的温情。张泽鸣在《太阳雨》中对女主人公亚曦的心态以及亚曦所属场景的精心设计,处处透露出传统文明特有的静谧与秩序,它们与女司机赫男所处的都市情境与积极入世的心态相比,形成极大反差;片末赫男与亚曦的和解体现了现实中的人对永恒与稳定的向往,以农业文明造就人精神上的和谐与统一批判了工业文明带来人精神上的分裂。对农业文明所怀的梦想在孙周的《给咖啡加点糖》中有更为精采的表露,刚仔与林霞的爱情在小弟看来是“我哥和上个世纪的姑娘谈恋爱,谈得很悲壮。”在怀旧的情怀里,跟上个世纪的姑娘谈恋爱仿佛就是跟上个世纪谈恋爱,可以一解对逝去时代的向往与挽留。然而当电影把目光投向农业文明本身时,这种美丽的情怀往往瞬间失落了。乡土,在以往的电影中是作为人物命运的衬托,以自然状态呈现出的,当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黄土地》第一次把这一块沉沉的黄土以主体的姿态呈现出时,背景第一次破壁而出走向前台成为表述的核心。之后,第五代导演的许多电影都把历史时间进程压缩为整体的空间存在来把握,对农业文明的深刻而全面的反思在第五代导演手中得以真正实现。这种把握的可能应当归于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中国社会的历史没有西方层次分明的逻辑发展,王朝的替换并未改变它的历史不变性,所以为时空之间的置换提供可能,以几千年几乎不变的物质存在,象喻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所加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全部内容,从而以隐喻象征的方式达成对中国历史和传统的严峻思考。所以,这时的乡土作为农业文化代表,不是田园风情的象征,更非经济关系与阶级关系的呈载,它体现出电影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对传统与文化所作的冷静评判。两千年来,中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系统与中国特有的意欲自为,与自然融洽游乐的文化形成物态文化与精神文化互为表里的关系。从积极方面看,大文化内部物态文化与精神文化和谐共存,产生自调机制保障社会与文化的一致性,作用于个体身上就保障个体人格的完整,避免人格的分裂。从消极方面看,精神文化内部发展了人与人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压制人天性的道德伦理制度,人与自然的从属关系,以个体人的牺牲获得系统内部的统一和运转的和谐。所以,作为亚一级文化的精神文化来说,内部是不和谐的,个体与群体存在矛盾,个性受到压抑,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同时,宗教观念的渗入,导致国家成为家的放大,道德以私德的性质出现,使宗法秩序,等级尊卑,伦理道德日益走向血腥。农业经济系统的正面和负面效应,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当今社会,所以当农业文明显出其礼俗一面时,导演往往显出强烈的贬斥态度,当农业文明显出其天然,非礼俗的一面,当农业文明中的人显出其狂放不羁的原始生命力时,导演态度便是热烈的礼赞。无论把表述中心安置于远离现代文明的土地或是代表中原文化外域的蒙藏的荒原,异域,无论是《盗马贼》中被逐出种族宗教秩序的孤独英雄、《红高粱》中男女之间由原始生命力推动的超越任何道德伦理的情爱,或是《菊豆》中作为对宗法秩序反抗的淫欲,都因其反礼俗而受到热烈的赞美。正因为农业文明的双重性,决定了转型期电影对农业文明的双重态度。也正是由于这种双重的态度,所以当第五代导演把目光投向乡土时,又把自身从乡土中驱逐出来。二转型期电影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随着工业文明日渐迫近的脚步,西方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下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也成为电影表述的另一重心。(一)从浮躁到冷静,从幻觉到真实,城市电影的兴起与发展真实地写出了工业文明艰辛的迫近、渗入与内化。早在80年代初,滕文骥的影片《海滩》就在一方海滩上真实展现了现代工业文明对古典农业文明的入侵,以有限的空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与转型。稍后,黄建新的《黑炮事件》、《错位》也把镜头对准了都市生活,然而,黄建新片中的都市是强烈政治化的都市并非现代的商业性都市,并且对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荒诞性的强调,及官场生活机械性造成人本身的异化的批判,都以自然的、道德化的立场为立足点,依然基于一种农业文化的立场,所以不算典型的都市电影。但是,应当肯定的是影片中关于人不由自主的异化的主题是属于现代都市生活的。而1987年出现的《太阳雨》和《给咖啡加点糖》,被称为是真正体现出现代都市电影特性,因为正是这些影片开始深刻揭示现代都市人的内心分裂,自我的分裂正是现代与近代的区别。1988年底又出现了一大批都市影片如丁荫楠的《电影人》,张军钊的《弧光》,田壮壮的《摇滚青年》以及以王朔、刘恒小说改编成的《顽主》、《轮回》、《大喘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本命年》等。然而,80年代末期的这些城市电影中往往萦绕着失落、焦虑、迷惘的个人情绪,表现近乎夸张的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中的人的精神痛苦,并不符合中国的实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现代化幻觉。这种现代化幻觉在后五代的新都市电影,如《大撒把》、《无人喝彩》、《找乐》、《都市情话》、《四十不惑》等片子中终于被抛弃,人对于生存的困惑和困境的深刻体验在影片中表现得更加琐碎而繁杂,因而显得更加真实而无奈。从浮躁到冷静,从幻觉到真实,城市电影的兴起与发展;真实地写出工业文明艰辛的迫近、渗入与内化,弥漫于电影中的工业文明特有的情怀日渐显得丰富而真实。(二)转型期电影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也都以电影特有的方式显现出西方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对转型期艺术的渗入。在第五代导演的文化反思片中社会与文化原有的中心与永恒受到无情的颠覆。创作所关注的不再是外在世界而是转向生命本体。对生命本体的膜拜,特别是对人的价值存在、人的超越性生成、人的终极意义的关注,不但体现了电影以至于整个转型期艺术的“向内转倾向”,更体现了转型期艺术的现代主义性质。在消解了人的镜式本质,消解了外部世界的中心地位之后,把主体的人――自我、感觉、情感,尤其是直觉、本能等非理性部分奉为新的中心。然而在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中并非只有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因素与现代主义因素是在共时的平面上显现出来。在张艺谋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五代的沉重如纪念碑式的艺术精品第一次被消解,在《红高粱》中,“颠轿”,“野合”,往酒缸里撒尿以及幽默的音乐使影片中充满喜剧性,甚至使病态婚姻带来压抑与窒息也被大大冲淡,整部片子显得“轰轰烈烈”,“张张扬扬”。90年代的第五代导演,他们拍的片子比起前期来普遍随意轻松了许多,这种情况在凝重一如陈凯歌这样的学者式导演身上也时会发生。在《霸王别姬》中,观众对原著中五大三粗、满脸胡子的四爷的期待因葛优的出场而落空,滑稽感油然而生,特别当葛优与袅袅娜娜的张国荣合演一段“霸王别姬”时,葛优光着脑门,一脸深沉,有板有眼地迈着台步,观众几乎忍俊不禁。在《霸王别姬》一片中,故事内在的浓重悲剧感常因葛优的出现而冒出水泡般沸沸扬扬层出不穷的幽默与滑稽,使影片的调子避免了悲剧常有的单调性。在转型期电影发展中,后现代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对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电影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消费性的强调、拼凑组合等一些明显的文体特征以及电影中价值观的转变都离不开后现代文化的影响。要研究后现代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首先必须研究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承以及后现代文化本身的含义。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张扬理性主义并使之成为人文科学的核心。理性的张扬使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成为一种认识关系,认识的归宿指向一种去异求同的整体性中心性观念,指向人自身也存在于其中的世界的终极看法即本体论。在认识关系基础上,艺术很自然地发展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透过表面现象把握本质,排斥主观性的歪曲获得对客体的客观再现,现代主义则不同,它建立在主体性哲学上,否定世界的终极,认为自我、此在才是最可靠的,因而反对模仿与再现外部世界,反对指向绝对,力求使艺术成为生命本体的诗意显现,从而使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艺术(在本体论上指向外在世界一极)走向本体论的艺术(指向生命一极,同时在生命一极上又侧重心理或意识的非逻辑非理性一面)。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现代主义所设的生命本体的中心也消亡了,它不但消解了世界的永恒本质、认识的明晰与可能性,也消解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存在的最后依托,因而终止了一切对神圣与永恒的呼唤,放逐了一切具有深度的确定性,走向精神的荒漠与不确定的平面。后现代主义对一切传统充满怀疑精神和绝决态度,所有原被视为永恒自明的理论遭到质疑。现代主义在否定了以前的逻各斯中心之后所设的另一个中心,以及新中心所包含的对永恒、对深度模式的追求所形成的焦虑也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彻底地被消解,幻化成语言的游戏。一切价值沦陷了,抵达了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怎么都行”使个体选择成了随意性的选择。有论者指出,后现代文化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后现代性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后现代性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世俗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是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表现形态。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哲学性文化,是一种消解性文化,是后现代商品社会的价值反思体系。后现代性文化是与后工业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后现代工业社会是直接奉行物质主义,并极端推崇自我的。物质享乐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主流,商品化的高度发展是为了满足享乐的需要。随着商品逻辑的渗入后工业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文化艺术也成为商品,采取了商品的形式,寻求满足消费的欲求,于是艺术品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内走出来,它就象物质商品一样也为了满足人们的享乐要求,或满足物欲,或满足精神享乐。因而大众性、娱乐性,甚至畅销性成了衡量艺术的标准,而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等等被抛之脑后,物欲的极端膨胀掩盖了正常的精神享乐需要。同时,自我的无节制发展,也使艺术成为一种发泄与游戏,丧失了原有的品格。这一切都使后现代性成为一种消费性文化,是物欲与自我在文化上的直接表现。后现代性文化出于指向无节制享乐的商业动机而放弃深度,物欲与自我发展脱离了理性的制约。后现代主义文化又出于哲学的动机拆解了深度,后现代主义文化作为消解性的价值反思体系在哲学上是反理性、反价值、反深度的,尽管出于不同的动机,然而它们共同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责任感持怀疑和疏离,过去文化中那些神圣、梦想与永恒都消失殆尽。后现代文化一方面怀疑一切,消解一切,但另一方面又与它们怀疑与消解的东西相安无事,和平共存。转型期电影由于后现代文化的渗入同样显出一些后现代主义特征与后现代性特征。(1)郑洞天认为,“大约从《黑炮事件》起,中国电影开始跟‘后现代’结缘。”〔3 〕这主要指转型期电影对一切传统和权威所持的强烈怀疑,对社会和文化内在矛盾的深刻揭露,以及佯狂、玩弄、游戏、自戕行为下隐藏的对价值的沦丧与文化断裂怀有的浓重失望所导致的无所谓。在80年代后期的城市电影,特别是根据王朔等人作品改编的电影,以及90年代的新都市电影中就弥漫着怀疑、暴露、游戏态度等种种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相近的情绪。中国的转型期并不存在西方社会那种典型的后工业社会情境,然而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十几年风云变幻,潮起潮落,使人们对空泛的人道主义理想和原有的历史使命感不由自主产生怀疑,经久不衰的政治热情也终于退潮,对理性,启蒙,批判,教化的兴趣已骤减。转型中的人们前所未有地体验到外部世界的迅速变化,又缺乏一个有力的中心来抵挡外部巨大的冲击力,原有价值体系失落,信仰的泯灭,自我意识处于危机之中,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转型现状有一定的亲和性,其渗入变得自然而然。后现代主义对转型期电影的渗入主要表现在电影显出的文化倾向与精神价值的取向上。除了电影中表现的对现实与历史的情感态度的演变,对一切权威、一切中心的怀疑与颠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彻底的反叛精神。转型期电影首先消解了占据中心地位的写实性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主流电影与边缘电影的共存建构了多中心,以满足中国社会复杂性与多层次造成的文化表达与文化需求的多元要求。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因为主流意识的影响而显出多方面特征,电影创作或者与主流意识有较强的亲和性,通过对主流意识的中心权威的改写而得以实现,如《上一当》、《大撒把》,或者与主流意识具有一些异在性,以个人式的电影本文演绎出与中心权威有某种微弱抵触的意念与情绪,如《青春无悔》,或者以与中心权威疏离的策略完成边缘性的写作,如《三毛从军记》,《青春冲动》。在对传统、权威与中心的颠覆中,戏拟、反讽、调侃成为一种突出的风格。比如《三毛从军记》一片就混合了各种文化因素和艺术手段,明显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电影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然而不能从这个历史背景去读解本文,因为战争也被游戏化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不是神圣、惊险与严肃,而是捧腹大笑,观众被导向的不是历史的本身而是电影的反讽等喜剧化的处理。在对经典情境的滑稽模仿中也体现了对权威的颠覆,在《王先生之欲火焚身》一片中,“欲火焚身”的王先生做了个高粱地里的梦:一地摇曳的红高粱,红衣的女子逆光倒在高粱地中,与《红高粱》相同的场面调度,相同的摄影机角度。然而瘦骨峻峋的“王先生”偷换了熊腰虎背的“我爷爷”,当“王先生”把帽子潇洒地甩出时,高粱杆子却不甘心乖乖倒下,当女子以神圣的姿势等了好久终于不耐烦地坐起身,欲火焚身的王先生仍未完成宽衣解带的过程,这一切造成视觉上强烈的滑稽感,同时这整个过程又发生在《红高粱》赞颂神圣“野合”的原型音乐中,一切被嘲讽得体无完肤。这种对经典情境的滑稽模仿也表现在对样板戏的模仿上,《三毛》一片中有对《沙家浜》的滑稽模仿,《王先生》有对《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的滑稽模仿,这些突出的创作风格与创作手段体现出后现代文化的渗入造成美学观念的变迁。(2 )转型期电影除了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之外也具有一些后现代性特征。中国社会在进行价值体系转型的同时又经历着政治社会向商品社会的转型,由于中心的匮乏与主导意识的缺失,商品化的发展不由脱出了理性的牵制,变得有点物欲横流,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显出一些后现代性特征。如消费性的强调,以及电影中拼凑、组合,电影与广告的结合成为明显的文体特征。然而,后现代性文化在中国,由于调和、中庸观念的冲淡,以及主流意识与物质主义、商品主义的互相牵制,使之不曾演绎至西方的极端,而显出中国的特色。以注重商品性为主的电影,主要是娱乐电影,很快成为数量上的主体,形形色色的武打片、言情片、警匪片、战争片,以游戏的方式,把现实与历史简化为矛盾与解决的格局,通过主人公对困境的克服为观念提供本文之内的愉悦体验,电影成为提供梦幻的封闭体系。为了使梦幻完美,有时电影消除时间感,排除历史意识,割裂与现实的真实联系,成为自我封闭的游戏本文,从而显出后现代性。然而,并非所有的商业电影都是空洞的梦幻游戏,虽然电影不再被当作政治教化、伦理教化的工具,但是90年代的娱乐电影已努力脱出平庸的模式,在周晓文、何平、何群、孙周等人的娱乐片中,精美的镜语,完整的叙事背后往往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终极意义的关注与追求。所以后现代性在转型期电影中逐渐形成中国的特色,重视电影的商品性,满足观众的生理与精神享乐需要,又不仅仅满足于投合观众,并不放弃对深度的追求。所以并不存在西方典型的后现代性电影,但是又有后现代性电影的许多特征。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现状,从这一角度讨论了电影在特定历史―文化场景中总的发展与流变,对于电影在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过渡中的处境这一问题,笔者另撰文作具体的论述。(责任编辑 刘德兴)注:〔1〕弗・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 张京媛译,《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2〕朱光烈《现代文化批判与新现代化道路》,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1994年1月〔3〕郑洞天《九二年的三毛》《当代电影》,1994年第4期*
[ "Military", "Energy", "Transport", "Education", "Law", "Economy", "Politics", "Electronics", "Computer", "Sports", "History", "Medical", "Space", "Agriculture" ]
History
【 文献号 】2-1634 【原文出处】经济资料译丛 【原刊地名】厦门 【原刊期号】199904 【原刊页号】7~16 【分 类 号】F52 【分 类 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200003 【 标 题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中易犯的错误 ――关于关税的多面改革及对高技术产业的补贴【 作 者 】J.彼德.尼亚里 【 译 者 】李志展/陈夏晗/王建荣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国际贸易理论、贸易实务和开放经济下的工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并特别注意于在政策讨论中曾被误解的理论的教训的 三个领域。作者认为关税改革的“多面规则”为降低高关税提供了理由,但都没有向统一化方面迈进,特别地没有提高低关税。作者认为,在单边、多边或者在关税同盟的情况下,关税改革的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最后,作者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并不是给高技术产业提供补贴的理由。【 正 文 】 原载《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1998年第1期一、引 言 对相关经济理论的理解的需要是经济决策的众多困难之一。在本文中我要运用最近在国际贸易工作中碰到的几个例子来阐述从理论到政策建议这一过程中的不易察觉而又非常微妙的步骤。让我首先提出下列三个政策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大的背景:1、 在一个开放型的小国经济中,什么样的关税变化会提高福利。2、 一个国家应该是单边地或只是多边地实现贸易自由化。3、 对那些出口导向型的高技术企业应该给予出口补贴吗?我认为,这些问题不言而喻都是很重要的,又是很令人感兴趣的。它们在许多实实在在的情况下被提出,而且,许多非经济学界人士都在关注着这些问题的答案。作为对比,请考虑以下三个理论性问题:1、关税改革模式中是否应该包含货币因素?2、 有多少种回异的关税改革理论?3、政府是否比企业具有更大的承提义务权限很明显, 这些并不是那些非经济学界人士经常碰到的问题。我甚至认为许多经济学家也会说这些问题是枯燥和不感兴趣的。他们对书本过分关注而对现实世界熟视无睹这一点表明,只有那些专家,或那些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才会去关心这些问题的答案。然而,正如我想指出的,上述三个理论性问题的答案,与按我们现在所能给予的三个政策性问题的答案是紧密相关的。此外,我认为,对相关理论的微妙之处的误解可能会导致一种即使不是完全错误的也会是误导性的政策主张。我称之为“误解”而非“错误”是因为,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我们能探寻出一些逻辑性错误,而我在下面所评论的文献中不存在此类错误。然而,我们也有可能在判定运用理论成果所需的条件这一点上不太敏感。我会在接下来的三个部分中予以阐述。每一部分讨论上面提出的三个政策性问题中的一个,每一部分都关注着文献中那些要么冗长乏味,要么疑点重重的观点。二、开放型小国经济中的关税改革: 我考虑的第一个题目是关于一个无法对外部的价格实施影响的完全竞争经济条件下的关税改革。自从哈塔(1977)和其他人的著作出现之后,这一领域的主要结论已经众所周知。在缺乏外部效应或对保护的“非经济性”动机情况下,这种开放型小国经济是不应该征收关税的。如果征收的话,最优政策就是废除它。如果取消关税不可行,有两种“渐进式”的变化可以保证福利增加。其一是统一的大幅度关税削减;其二是进行“多面”改革,也就是说简化关税结构的改革。在实际运作中,(受下文中我将讨论的可替代性条件的限制),这种多面改革规则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世界银行经常将其用于证明那些减少关税结构变化的关税改革的成功。这种关税结构调整是,既把那些特别高的关税调低,又把特别低的关税调高。这些政策建议到底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呢?为考虑这一点,我需要对关税改革理论作一个回顾。在此之前,我想请大家注意在无货币因素条件下的模型中在有关文献中的三个结论。这些结论都是正确的,然而在以后的部分中我以为它们在政策建议中并没有什么帮助。因此,我称之为“POMP”,也就是“存在误导可能的命题”。它们是:POMP1:按公式dτ=δπ[*]-ετ,δ+ε>0进行的关税变化一定能够增加福利水平。π和τ[*] 分别是特定关税向量和所有商品的世界价格,而δ和ε是两个任意的数量。因此POMPI表明, 如果关税按世界价格同比例的增减,那么福利就会增加。POMP2:总会存在着一种导致福利增加的关税提高情况。 这纯粹是POMPI的一个推论,令ε为0,那么关税的变化就依公式dτ=δπ[*]>0进行。POMP3:如果所选商品可以完全替代其它所有商品, 那么最低税率的提高就会增加福利水平。这些就是我要说的POMPs。为了使我的评说有理有据。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关税改革的基本理论。1、 有货币因素下小国开放型经济的关税改革。 我所考虑的这个小国开放型经济, 消费并生产n+1种商品, 并以固定的世界价格进行贸易。我暂选定一种商品作为计算的基本商品,用0来指明,并分别以P和P[*]分别地来表示非用作计算的商品的国内和世界价格的n+1向量。用单个函数来总括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这样就十分便利。依据尼亚里和施维伯格(1986)的做法,我们称之为贸易支出函数,以此来显示消费者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差异。他们转过来分别地等于标准支出函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函数:E(p,u)≡e(p,u)-g(p) (1)这个函数包含一系列假定:消费者支出是单个效用最大化个人的决策的结果;所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效率高的部门间的要素流动没有任何障碍。这些假定是标准的,但仍然夸大的。只有在专门研究贸易政策对提高效率的贡献度时,这些假定才能证明是合理的。贸易支出函数的方便性在于它的价格导数(用下标“p ”表示)等于该国的补偿的净进口需求涵数:E[,p](p,u)=e[,p](p,u)-g[,p](p)=m(p,u) (2)(因为根据谢泼德和霍特林的辅助定理,e[,p]和g[,p]分别等于该国的消费和净产出两个向量。)此外,这些进口需求函数是标准的模式:替代矩阵S≡-E[,pp]=-m[,p]可假定为正确定的。最后,贸易支出函数和家庭支出函数下的效用导数是相等的。因此,E[,u]=e[,u],这样就比较方便用的边际成本标准化以使它与当初的边际成本相等;同时E[,pu]│E[,u]=X[,1],是马歇尔收入导数的向量。我们现在可以来总括一下关税扭曲情况下的开放型小国经济的场所。首先,国内价格等于世界价格加上关税(根据定义,用作计算的商品“0”是免税的。因此p[,0]=p[,0][*]=1:p=p[*]+t (3)其次,关税收入的是无成本地重新分配,并且关税收入等于私营部门的净支出:E(p,u)=t'(m) (4)式中用一撇来表示向量的变换。对等式(2)到(4)进行完全微分就给出了一个开放型小国经济下关税变化的福利效应的基本表达式:(1-t'x[,1])du=-t'Sdt (5)等式左边的福利变化系数可以假定为正数:否则的话,政府可以对私人部门征收一笔一次性税收以提高福利水平并破坏其继续进行。因此我们的关心是式(5)的右边。统一减税的结果马上就可得出。因为S是正确定的,按dt=-εt,ε>0进行的关税变化肯定会增加福利。 然而更困难的问题是如果关税变化并不是等比例的,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为什么要引入多面规则的原因。要得到多面改革的结果,需要将关税向量分解为t[,1] (一个标量)和t[,2];并假定t[,2]是固定的。按运算规则将矩阵S 分解为子矩阵,使式(5)变为:(1-t'X[,1])du=-(t[,1]S[,11]+t'[,2]S[,21])dt[,1](6)=-〔t[,1]+t'[ ,2]S[ ,21]S[ ,11][-1]〕S[ ,11]dt[,1] (7)现在,如果我们把从量关税t[,i]转换为从价关税,r[,i]=t[,i]/p[,i],并运用在所有价格(P0,P)下E的线性同质性,该等式可变为:(1-t'x[,1])du=-(r[ ,1]-Σω[ ,il]r[ ,i])p[ ,1]S [ , 11i≠1]dt[,1] (8)前面已经讲过,S[,11]是一个正数,这个等式表明,如果商品1 的关税率大于其它所有商品(包括用作计算的商品)的关税率的加权平均,那么对商品1(dt[,1]<0)。关税减让可以提高福利。我们就在这里引入可替代性。除非所有权数ω[,il]都是正值,否则式(8)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加权平均数。这就要求商品1 是每一种其它商品的一般均衡净替代品:当且仅当S[,il]<0时,ω[,il]>0。因此, 我们最终得出可关于多面规则的陈述:命题1。如果商品1的关税率是最高r,通过降低r[,1]以增加税利的充分条件是商品1可以作为所有其他商品的净替代品。注意,对于商品1作为所有其他商品的净替代品这一要求是一个超强的充分条件。要求具备的条件是r[,1]>Σω[,il]r[,i]。例如, 互补性本身(某种ω[,il]<0)并不成问题。如果讨论中的商品对于一些是有足够地强的互补性,而这些商品对其他商品而言由于高关税也有很强的替代性,那么降低最高关税只会导致福利的减少。2、 在没有可作计算的商品条件下小国开放型经济的关税改革 我们已经回顾了明确选定某一商品作为计算的商品时的关税改革的理论,现在让我们来用同样的模型及同样的思路,但是运用一套对称地对待所有n+1种商品的记号。这当然不会改变实质的结果。然而这可以为各种误解开拓道路。因为模型未变,对模型本身的说明前面已提及,有再赘述。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用希腊字母代表(n+1)×1向量, 这里面也包括了用作计算的商品。因此,与等式(2)和(4)并行的是超额需求等于净进口额的式子:E[,π](π,u)=μ; (9)国内价格等于世界市场价格加上关税:π=π[ *]+τ,π={p[ ,0],p},π[*]={p[,0][*],p[*]},τ={t[,0],t}; (10)同时世界价格下的净支出为零:π[*]'μ=0, μ={m[,0],m} (11)完全微分计算后,得到的结果与式(5)稍微不同:π[*]'X[,1]du=π[*]'S[,ππ]dτ, (12)其中,X[,1]代表所有商品需求量的收入导致的(n+1)×1个向量,而S[,ππ]代表价格反应的(n+1)×(n+1)矩阵,这是半确定的。如前面一样,我们假定du、π[*]、X[,1]的系数是正的,这样,关税改革的效率就依式子右边的条件而定。为什么“POMP3”是潜在的误导 我们现在可以来看一看为什么我一开始列举的那些理论作为“潜在的误导”来描述。首先看一看POMP1,它讲的是按dτ=δπ[*]-ετ模式进行的关税改革一定会增加福利。用该表达式消去式(12)中的dτ项,可以很容易地证明这个结果。 但这倒底证明了什么呢?从式(10)中可看出,命题中特指的那种关税改革dτ=δπ[*]-ετ与dτ=δπ-(δ+ε)τ是一样的; 用文字来说,这种改革与根据国内价格成比例地按δ提高所有关税,然后根据初始价值成比例地按δ+ε降低关税的做法是一样的。其中唯一的难点在于,既然依据国内价格成比例地提高所有关税并没有改变相对价格,这也就不会影响任何真实的量。特别是它对福利没有什么影响!它所做的只是对国内价格的重新定价:换一种说法就是在计算上做出些改变。因此,dτ=δπ[*]-ετ模式的关税变化就等于按比例地将关税不多不少正好降低(δ+ε)%:POMP1 只是对统一关税减论规则的重新陈述。这样的论证同样适用于POMP2。从技术角度来看, 如果按世界价格成比例地提高所有关税,福利也会增加,这是没有错的。但是,这种关税变化按前面提到的模式,其中δ>0,ε=0实际上是将关税统一降低δ%。最后,POMP3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既然从已知的论证中我们可以清楚所有n+1种商品的作用,因此没有必要再对多面规则进行第二次证明。如式(8)所示,假设商品1的关税率比其它任何商品的关税率都低,同时商品1又可以作为这些货物的净替代品,那么如果提高商品1的关税率,福利毫无疑问会增加。但是,由于没有一种可计算的商品,“提高最低关税”又指的是什么呢?这个最低关税或者是个负值,或者不是。如果它是个负值,那么它实际上就是进口“补贴”,而“提高”它实质上是在消除扭曲,因为补贴率正在变得越来越接近于0。另外一方面,如果最低关税不足负值,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不产生任何真正的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按我们已提到的方式重新给所有国内价格定价,直到某种关税率降到0。现在,提高这种税率, 等于对所有货物的关税进行等比例的降低是同质性的。在这种情况下,POMP3(正如POMP1和2一样), 也只是对统一减税规则的另一种解释。总而言之,我必须强调的是,最早提出这些命题的文章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我所评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我认为,这一类型的命题,在试图为扭曲的小型开放经济提高关税提供案例的同时,带来的却都是潜在的危害。比如,世界银行似乎已经在它的撒哈拉南的非洲的一套体制援助计划中实施的这种建议。当然提高某些关税的做法也许有别的说得过去的理由:希望避免关税收入的损失就是一种可能。然而,至少在我在此分析的模型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他们无法给出提高关税的理由。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总有许多商品(例如出口品)在贸易扭曲情况下是零税率甚至是负税率,因此在提高一种低税率(但要为正税率)时,多面关税改革所运用的条件就不一定能站得住脚。三、贸易政策的单边改革与多边改革: 我回顾的第二个题目是关于多边的关税变化的。这里我并不想说些文献中存在着可能产生误导的结论,而是想说明人们没有正确评价在这些明显不同的结论之内的一些相似性。因此,我用“ARTs”来表示“可能是冗长累赘的理论”。请考虑以下几点:ART1:在一个小国开放经济中按比例地降低关税会提高福利水平。ART2:在可替代性情况下,一个小国开放经济中关税的多面改革会提高福利水平。ART3:在所有国家都实行成比例的关税削减是一种帕累托改进。ART4:在可替代情况下,各国都进行关税的多面改革是帕累托改进。ART5:如果一个国家集团将它的净外部的贸易额固定,那么就存在一种帕累托改进式的关税形成。ART1和2 重复了我们在第二节中讨论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两种结论。我已经指出(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二者都是可增进福利的关税变化的一般表达式(5)的特殊形式。对比之下,ART3和4则与一个十分不同的重要问题有关,这一问题首先由瓦尼克(1964)探讨过:在什么情况下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关税改革会使各国福利都得到提高? 最后,ART5讨论的是另一个问题,即如何描述那些能保证某个关税同盟的各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得以增加的关税变化。在整个关税同盟的理论中。奥耶马―肯普―黄理论是为数不多的简单明了的结果之一。如同上一节,我首先从概述一个分析的框架着手。幸运的是,其中大量必需的工作已经完成。我们来探讨一下一个由许多国家组成的世界,这些国家分别用j=1,…,m表示, 每个国家都和第二节的小国开放经济下的讨论是一样的,因此每个国家(用上标j 表示)的净进口额都等于其贸易支出函数的导数:E[j][,p]=(p[j],u[j])=m[j],j=1,…,m; (13)国内价格等于世界价格加上关税:p[j]=p[*]+t[j],j=1,…,m; (14)净国内花用等于关税收入:E[j](p[j],u[j])=t[j]'m[j],j=1,…,m. (15)这就为3m个国别内生变量提供了3m个方程,这些变量分别为{u[j]},{p[j]},{m[j]}。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必须扫清的要求:Σm[k]=0 (16)k这样就可以得到世界均衡的说明。最后一个方程决定剩下的未知数p[*]的值。要想全面完整地求解这个模型是很复杂的。幸好我们不必这样做,因为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找到能够带来帕累托改进的关税变化。首先,像在小国开放型经济案例那样对式(13)到(15)进行约分,然后求出所有国家的总数:Σ(1-t[j]'x[j][,I])du[j]=-Σt[j]'S[j]dp[j] (17)j j很明显,式中已将第二节中的那套符号延伸应用至多国的情况下。(例如,j国的替代矩阵是S[j]≡-E[j][,pp])。为了进一步加以简化,我们需要一个世界价格变化的表达式,这可以通过对式(16)求约分得出:dp[*]=S[-1]Σ(x[k][,I]du[k]-S[k]dt[k]) (18)k这里S≡ΣS[k]是世界替代矩阵。最后,代入式(17 )得到下列条件:Σ(1-T[j]'x[j][,I])du[j]=ΣT[j]'S[j]dt[j] (19)j j其中T[j]'=t[j]'-Σt[k]'S[k]S[-1] (20)k在这一节中,式(19)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式子。我特意用一套能够显示它与小国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的等式(5 )的相似性的符号来表述它,然而式(19)与式(5)在两个方面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首先, 式子左边并不是一国效用的变化,而是各国效用变化的加权之和。这是因为我们所需要的只是那些能够带来帕累托改进的关税变化,换言之,就是那些能保证全球场可获得收益的关税变化。将这些收益真正地转化为帕累托改进要求能够获得一次总付的国际转让。假设可以进行一次总付的国际转让,我们就可以标示du[j]的系数。这个系数应为正数, 否则的话,只需将用作计算的商品从系数为负的国家转移至系数为正的国家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式(19)与小型开放经济式(5)的第二个区别在于, 替代和收入效应在后者中是乘以实际关税t,而在前者中是乘以T[j], 即各国关税与全球加权平均数Σt[k1]s[k]S[-1]的离差。 (权数都是正确定的矩阵,而且共计为同一性矩阵ΣS[k]S[-1]=I)。因此, 在多国情况下,对福利改革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绝对的关税水平,而是相对的关税水平。我将这些T[j]条件称为“影子奖赏”,因为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它们等于各国国内价格与世界影子价格之差。现在我们可以考察式(19),立即给出一个大概的结果,这个结果包括全部五个ARTs:命题2:可能带来帕累托改进的关税改革的应要条件是式(19 )的右边为正。命题2是一个强有力的结论。它表明,就效率而言, 国际间的关税协调总是可取的。进而言之,选择进行关税协调的国家的数量多少并不重要。这既可以是单个某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关税协调(如ART1和2 所设想的那样),也可以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之间的关税协调(如ART3 和4所设想的那样),还可以是许多国家的任何中间的集群之间的关税协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所有国家的关税结构都是一样的,那么就不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帕累托收益。这是因为,如果所有国家之间的相对价格是一样的话,那么其共同关税就相当于一次总付的税收,也就没有任何福利成本可言。很显然,所有5个ARTS都是命题2的推论。ART1和2 都能很容易地得出。在这种情况下,比起世界矩阵S:S[k]S[-1]=0,小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替代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将他国的关税忽略不计,就可以象第二节中一样得出统一关税削减和多面关税改革的结果。ART3和4 也可以直接推算出来。唯一的限制条件是,为了保证多国都实现帕累托改进,这些理论必须用式(20)的影子奖赏条件来表达。因此,统一关税削减就要求某一国家的所有关税削减都与影子奖赏同比例地进行;而多面关税改革的要求(在可替代条件下)降低拥有最高影子奖赏率(而不是最高税率)的商品的关税。最后,ART5,也就是奥耶马―肯普―黄结果,又是如何的呢?形式上,它只是命题2 的另一个推论吧了:如果一个关税同盟的所有成员国的外部贸易额固定的话,那么就存在一种帕累托改进式的关税改革。然而对此的解释却是不同的,因为我们讨论的只是整个世界这个大集合下的一个子集。在推导ART1到4时,我们可以引用式(16 )的微分式Σdm[k]=0,因为世界上再无其它国家; 现在这个做法同样适用(即使Σm[k]=0不再适用),因为这个关税同盟的对外差距可以根据必要进行调整以保证它的对外贸易额不变。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奥耶马―肯普―黄结果的这种解释很有建设性,因为它描述了一系列能够带来持续帕累托改进的内部关税变化,而不只是表明取消所有内部关税(已知固定的外部贸易额)是帕累托改进的。因此,命题2 不仅包含了所有早期的关税改革理论,而且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了重要的扩展。四、对高技术企业的补贴 我所要讨论的第三个重要问题是政府是否应该支持高技术的出口导向企业。由于这类企业都是在寡头垄断的行业内竞争,而传统贸易理论基本都侧重于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故而对寡头垄断基本上没有什么阐述。然而,在过去15年里,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把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应用至开放型经济中。在我看来,这些结果都只是一些新奇的理论探索,而并未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建议。 有一部分学者,例如克鲁格曼(1987), 已经就后者作出了一些研究,然而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在提出新的重要的政策建议。从这些已有的或强或弱的提法中,我挑出了3种,并称之为 “QUARTs”,亦即“可疑的颇似理论的断言”:QUART1:(《经济学家》1996)出口补贴应给予那些高科技行业的企业。QUART2:(布兰德1995)对竞争前的变量(如投资或R&D )进行补贴比对平均竞争时期的变量(例如产出或价格)进行补贴更有成效,因为前者更可能是一种战略性的替代。QUART3:(《经济学家1996)研究与开发的外溢效应强化了补贴的战略性意义。因此我需要花一点时间对这个理论作一点说明,以此来表达我的观点。我将集中于阐述布兰德和斯潘塞(1985)的典范的模型,它考察了将其所有产出都出口的国内企业(因此国内消费可以忽略不计)给予补贴以使其与国外的对手展开竞争的案例。1、在一个期间双头垄断下的最优出口补贴 QUART1 和布兰德和斯潘塞(1985)的基本结果很相似。他们指出,如果本国与外国企业参与一个库诺特博弈,那么出口补贴是最优选择。这个结果随后地已表明它对于这个模型的很多假设的放宽都很敏感(这一事实《经济学家》已清楚地意识到了)。例如,如果各企业所参与的是伯兰特确定价格博弈而不是库诺特确定数量博弈,那么得出的结果正好相反。为了看清这一点,可以考虑一个一般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各企业选择一种不确定的“行动”,可以是产出也可以是价格,我们用a代表本国公司,b代表外国公司(这种做法与布兰德1995年的做法是一致的)。本国公司的利润等于它的来自生产与销售的净收入,R(a、b),加上它以S比率所获得的补贴收入:π(a、b、s)=R(a,b)+sa (21)这一说明既包括了库诺特案例,其中a和b分别地代表了本国和外国的产出,并给予了补贴;也包括了伯特兰案例,其中a和b分别地代表了本国和外国的价格并价格是给予补贴的。(在伯特兰竞争中,对价格的补贴和对国内商品征税是有相同的配给效应,因此这两种做法是一样的)。最后,假定本国政府力图实现国内福利最大化,这种福利等于利润减去补贴收入。W(a,b)=π(a、b、s)-sa=K(a、b) (22)我们现在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基本结果。本国公司的一阶条件是:π[,a]=R[,a]+s=0 (23)外国公司面临着一个对称的问题,也带来了相似的条件,虽然没有补贴,但为了简化起见我假定外国政府是提供补助的, 即R[*][,b](b,a)=0。从而这一条件还隐含着一个外国公司的反应函数,这个函数把外国厂商与本国厂商的行动联系了起来:b=B(a) (24)当且仅当外国厂商的行动是针对本国厂商的一种战略性替代时,这个反应函数是向下倾斜的(因此它的导数Ba是负的)。这在库诺特竞争中通常地认为是正常的情况。现在我们对福利函数(22)进行完全微分:dW=R[,a]da+R[,b]db (25)令上式为0,并代入式(23)中,同时对式(24)进行完全微分,就可以得出最优补贴:S=R[,b]B[,a] (26)这样就可以得出布兰德―斯潘塞结果。在库诺特竞争中,当商品的需求是可替代时,R[,b]是负的;在通常情况下, 由于产出是一种战略性替代,因此Ba为负。因此式子的右边为正,所以最优政策是出口补贴。伊顿和格罗斯曼(1986)的对应结果也就消失了。在伯特兰竞争中,a和b是价格;假设商品需求是可替代的,那么R[,b]为正, 而在通常情况下价格是战略性补充,因此B[,a] 为正(外国企业反应函数此时向上倾斜)。式子右边再次为止,但这次则意味着应该对价格进行补贴,这种补贴等价于一种出口税。虽然在库诺特和伯特兰案例中,最优补贴的符号表现不同,但是两者对政策解释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我们认为政府有能力保证实施一项补贴或税收以影响两国企业的决策环境。最优补贴政策要求政府能够实施这种权力来做一些国内企业无法单独来做的事情:即如果本国企业具有第一行动者的斯塔克尔价格优势,那么政府可以使这种均衡居主导地位。这也使我们能对第一节提出的第三个理论性问题做出回答:如果一国政府对本国企业有极强的承担义务能力,那么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是正当合理的。那么,第一节提出的相应政策问题是什么呢:即式(26)能否使对高技术企业的出口补贴合理呢?即使如果我们保持库诺特案例,我仍然认为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在这个模型中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该行业为一个高技术行业。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存在只要求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空中客车公司与波音公司之间的竞争正是如此,还如新闻业中《经济学家》与《时代周刊》及《新闻周刊》之间的竞争,洗涤剂领域中联合利华公司与宝洁公司之间的竞争,或是纸张业中鲍沃特公司和金伯利―克拉克公司之间的竞争一样。实际上,在布兰德―斯潘塞框架中,在决定应对寡头垄断行业的集团中的哪些企业给予补给时,要考虑只有一点,那就是哪些企业最有可能以国外竞争者的利益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利润。因此,总而言之QUART1并不是对布兰德―斯潘塞结论的一种合理重述。2、 对研究与开发的最优补给: 如何才能够将这一模型扩展开,以使其更多地考虑高技术行业呢?这类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们的生产必须通过对研究与开发的大量投资才能得以继续前进。这就意味着,对于一种高技术行业两个期间的分析框架将更为适宜,即企业首先进行研究与开发投资,然后才在产品市场上展开竞争。根据斯潘塞和布兰德(1983)及尼亚里和莱希(1996)的研究,我们刚刚讨论过的这个模型可以按这个方向扩展。假定在阶段1中本国企业必须发生固定成本F(k), 这种成本随着它在R&D上的支出k而不断增加。 对这一支出的回报是它会降低在阶段2中的生产成本。这是通过将K视为阶段2的销售收入函数中的一个自变量而获得的,其中R[,k]>0。最后,R&D支出可以从补贴σ中获益。 在这些条件下,该企业的利润函数不再是式(21),而是:π(k,a,b,σ,s)=-F(k)+R(k,a,b)+σk+sa(27)现在我们假定本国政府与两个企业参与一种子博弈――一种完美的三阶段博弈。在第一阶段,政府设定两种补贴率;第二阶段,两个企业选择它们的R&D水平;在第三阶段他们都和以前一样选择各自的行动。为了解这个模型,我们通过这些阶段往回看。在最后一个阶段,两个企业像在前面的小节中一样采取一种静态的博弈。本国企业的一阶段中还是式(23)。 在第二阶段中,各个企业选择他们各自最优的R&D水平,并把他们对第三阶段对策的影响考虑在内。 因此本国厂商在考虑选择R&D投入水平时,不仅考虑它对未来利润的直接的或“非战略性”的影响,这可能用π[,k]表示;还要考虑它对第二阶段博弈环境的战略性效应的影响。因此,R&D的一阶条件是:dπ db──=π[,k]+π[,b]──│k[*]=0 (28)dk dk这里π[,k]=-F'+R[,k]+σ和π[,b]=R[,b]。条件db/dk是第二阶段时外国厂商的行动的影响,本国厂商认为这种效应影响源于它的R&D投入的增加。 这种效应可以通过求解这两个第二阶段的一阶条件计算得出,这也是它被描述作为对外国厂商的R&D选择,k[*], 的制约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最优化政策是什么呢?如以前一样,在没有国内消费的情况下,福利等于利润减去补贴支付。W(k,a,b)=π(k,a, b,σ,s)-σk-sa=R( k, a, b )-F(k) (29)对其完全微分,并将本国厂商的一阶条件代入可得┌ db ┐dW=│-σ-π[,b]──│dk-Sda+R[,b]db (30)└ dk ┘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很明显,他手中的两个工具手段(σ和s )使他能直接有效地控制本国厂商对k和a的选择。 至于对外国厂商的选择b,他也可以象在前面小节中的单一阶段模型中一样,通过使外国厂商沿着他的反应函数移动而间接地予以控制。唯一的复杂之处在于相对应的反应函数愈发显得复杂,因为它也是外国厂商的一阶条件的解,那是和式(23)与(28)相应的,即:附图{图}解出这两个条件式子,政府就可以得到外国厂商的行动,它是本国厂商的两个行动的函数:b=B(a,k) (32)将此导数代入式(30),并令其等于零,可得到最优化补贴为下:dbσ=-π[,b]──│[k[*]]+R[,b]B[,k]和s=R[,b]B[,a] (33)dk令条件B[,k]=0,可以简化上式:因为两家厂商在第一阶段并未直接地展开竞争,所以k对b的影响是次要的,完全可以忽略掉。这样式(33)的最优化政策就显示了一种很清楚的劳动分工。第二阶段的出口补贴s 是为了使本国厂商在第二阶段做出一种斯塔克尔伯格选择而支付的,而对R&D的补贴σ正好抵消了这个战略性的影响。再者, 这两种手段的符号显示了与静态竞争博弈一样的模糊性。第二阶段的出口补贴公式与静态博弈的公式一样,因此它的正负取决于第二阶段行动是一种战略性替代还是一种战略性补充,至于R&D补贴,它具有与s相反的符号。如果第二阶段的行动是战略性替代,那么战略性效应是正的。套用富登伯格和蒂罗尔(1984)的术语,本国企业采用的是一种团体的领袖的策略,通过“过量投资”(相对于社会成本最小化的最优状态,其中R[ ,k]=F’)而使自己在第二阶段竞争中处于一种优势地位、 最优化政策是通过征收一种R&D税来“限制”这个企业。相比之下, 当第二阶段行动是一种战略性补充时,企业采用的是“投资不足”的“自大的没脑子的小伙子”战略。例如,在伯特兰竞争中,企业有一种减少投资的动机以便提高竞争对手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化政策是给予R&D 补贴:这个“自大没脑子的小伙子”应该得到鼓励。斯潘塞和布兰德(1983)得出了战略性替代的结果;而有关战略性补充的结果在尼亚里和莱希(1996)之前似乎无人提及。这两个结果放在一起显示了经济政策理论的这一分支所体现的悦人的统一性,但是对于政策的行动第一主义而言,则没有什么安慰可言。与被我称为QUART2的布兰德(1992)推测正好相反,当动态的行为考虑在内时,困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静态理论的模糊性不是减少了,而是扩大了。3、R&D溢出效应和工业政策案例: 我要谈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容许R&D产生一些不适当的溢出效应的含义, 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减少研究与开发企业的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其它企业的成本。QRART3认为这种溢出效应强化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支持创新企业的力度,然而莱希和尼亚里(1997)认为, 这种推论并不正确。 当然,这一做法的正的外部效应本身就使得补贴合理化了(假定私营部门不能按科斯的方式将其内部化)。然而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早在战略性贸易政策之前就由皮古提出来了。相关的问题是,如果要进行干预的话,战略性考虑为其提供了什么样的额外基础。答案是令人惊讶的。当外溢效益使得同行业的其它企业受益时,库诺特寡头垄断企业就会出于一种战略性的动机去降低R&D投入, 从而减少向竞争对手的技术转让。这实际上为政府补贴提供了一个战略性动机。但是请注意,即使那些从外溢效应中获益的企业是外国企业时,也应该提供这种补贴!补贴的目的并不在于鼓励新技术的扩散,而在于避免由于战略的原因而出现的无效率的投资不足。当然如果其它企业都是本国企业的话,我们都知道出口补贴的战略意义也随之削弱。如果从溢出效应中获益的企业是本国不同行业内的企业的话,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现在,对R&D的补贴存在一个纯皮古的基础。 但是从前一节可知,如果是一种库诺特式的竞争的话, 那么也会存在一种对R&D征税的战略性动机,以对付我们前面已提及的团体领袖式的“过度投资”。这样,被认为合理的这种干预类型就是模棱两可的,至少在库诺特案例中,这种战略性论点并不支持而是反对R&D补贴的。五、总结与结论: 我在这篇文章中回顾并进一步扩展了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中三个领域最近的贡献,在每个案例中,我都运用一个简单的典范的模型通过一种紧凑的方式推出主要结论,并且将这些模型与文献中的主要结论联系在一起讨论。在小国开放型经济的关税政策的案例中,我主要讨论了文献中一些可能产生误导的结论。我特别对那些认为在小国开放型经济中提高关税是可行的执法提出了质疑。我认为这类建议是那些不包括用作计算的商品在内的模型的人工制造物。当用作计算的商品被包括在内时(也就等于说,当价格的浅性同质性的含义被认识到时),提高关税的建议就不再行得通了。当讨论能够带来帕累托改进的进口关税政策条件时,我认为文献中的许多结论实际上是一回事。这观点带来的结果就是,在单边、多边和关税同盟的情况下所运用的是相同的关税政策的基本原则。进而言之,我认为可以将奥耶马―肯普―黄的理论进行扩展,使之超出现有结论之外,我还讨论了在关税同盟的外部的贸易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关税同盟的内部关税应如何调整才能保证每个成员国都能获得帕累托收益。最后,我讨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指出这个理论并没有向高技术企业提供补贴提供一种保证性的理由。实际上,由布兰德和斯潘塞提出的单一阶段结论只为向进入壁垒行业的企业给予补贴提供了理由。它们可以是处于增长部门的高技术企业在现有市场上很可能正像是技术不太复杂的企业。这一理论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以适用于竞争阶段之前的R&D投资,这样就可以更为紧密地近似于高技术企业的现状与条件。但正如静态理论那样,这里仍然存在着模棱两可的问题:适用于在数量上竞争的企业的政策与那些运用于价格竞争的企业的政策正好相反。当然,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当企业战略地行动对最优化补贴可以降低甚至恰好相反,但R&D 的外溢效应的确为补贴的做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理由。根据最近的研究,对高技术部门企业进行补贴的理由并不是特别强有力。
[ "Economy", "Education" ]
Economy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1999年 第2期 No.2 1999一种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的简化方法*刘学慧1 吴恩华1,2摘要 全局光照模型计算通常将环境中的表面分解得足够细,以精确地捕捉由于物体间相互遮挡所引起的阴影效果及其他一些光照效果.因而,一个复杂场景经全局光照计算后,其模型复杂度远远超出了当今图形工作站的实时绘制能力.给出了一种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的简化方法.算法首先根据辐射度计算的特点以及人眼的视觉特点,提出以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值为准则,以面片合并法实现全局光照网格模型的第1步简化,将原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简化为能量相对变化在用户定义误差范围内的一些超面区域.然后利用顶点删除法实现超面区域边界的简化,进一步加大原网格模型的简化程度.试验表明,这种算法不仅能有效地简化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而且能较好地保持原光照网格模型的特征.关键词 全局光照模型,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网格简化,多细节层次模型,虚拟现实.中图法分类号 TP391A Simplification Method for Radiosity Global-illumination MeshesLIU Xue-hui1 WU En-hua1,2Abstract  The solution to the global illumination problem using radiosity method is usually represented by an illumination meshes, which are frequently very finely tessellated in order to capture shadow boundaries and other significant illumination features. So the geometry complexity of a complex scene with global illumination effect is beyond the capability of the current computer graphics workstation. In this paper, an automatic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simplifying the meshes produced as the solution to global illumination problem using radiosity method.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illumination meshes produced by radios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eyes, it simplifies first by merging faces with maximum relative radiosity difference below the threshold that users define. And then the vertices on the perimeters of the merged face are deleted to further simplify the original meshes model. The model simplification samples based on these methods are given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only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omplexity of original meshes model, but also performed well to capture the coherent shadow discontinuity feature of illumination meshes.Key words Global illumination models, radiosity mesh, simplification of meshes, level of detail, virtual reality.对于虚拟现实的虚拟环境而言,高度真实的图形视觉效果无疑是产生“现实”感觉的必要条件.VR(virtual reality)所期待的目标自然是高质量真实感的逼真图形,使用全局光照模型显示具有复杂场景的真实感图形必然是VR所追求的目标.就全局光照模型来说,光线跟踪由于算法开销过大且与视点相关,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作为VR可用的光照模型.而辐射度技术在景物空间计算光能分布,其计算结果与视点无关,大量计算可作为预计算,因而极有可能成为虚拟现实中真实感图形生成的工具.国外已有一些试验性系统成功地使用辐射度技术作为VR的光照模型[1].在辐射度计算中,为精确捕捉由于物体间相互遮挡所引起的阴影及其他一些光照效果,环境中的表面往往被分解得非常细,辐射度计算结果的模型复杂度往往是原有场景的几十甚至上百倍.虽然人们相继提出自适应划分[2]以及各种阴影生成方法[3,4]已较有效地减少整个场景的复杂度,但一个具有辐射度全局光照效果的复杂场景的模型复杂度已远远超出了当今计算机图形工作站的绘制能力.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具有全局光照效果的模型实时绘制中,而且随着计算机图形学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变得日益尖锐,急待解决.考虑到人眼的视觉特点,人们提出了多细节层次模型LoD(level-of-detail) 技术.该技术允许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以不同的细节表达同一三维模型,并根据物体的重要程度决定模型细节的选择,以此减小图形处理的复杂度,实现复杂模型的实时绘制.本文给出一种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的多细节层次模型的自动生成算法.算法首先利用辐射度的计算特点,以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为准则、以面片合并简化算法实现对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的第1步简化,得到一组能量相对变化在用户定义范围内的大面积多边形区域.然后算法以原模型中各顶点的RGB值决定该多边形区域边界顶点的删除,实现该多边形区域的边界简化,进一步加大模型的简化程度.试验表明,本算法不仅能有效地简化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建立起整个场景的具有辐射度全局光照效果的多细节层次模型,而且能较好地保持原光照网格模型的特征.1 相关工作在网格模型的自动简化生成物体的多细节层次模型方面,人们进行了多方面有意义的探讨,相继提出了基于顶点删除的多边形消减法[5~7]、基于边蜕化的多边形消减法[8]、基于面片合并的多边形消减法[9]、网格重新划分的模型简化法[10]、基于三角形移去的模型简化法[11]以及基于小波的多分辨率方法[12]等等.其中,基于面片合并的多边形消减法以近平面判定实现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相邻三角形的合并,达到模型简化的目的.该方法不仅对模型的简化程度较大,而且适合于任意多边形表示的模型.以上所介绍的网格模型的简化算法皆以几何误差约束的变化来指导模型的简化,然而网格模型的其他各种约束性质,如光照颜色纹理,应具有与几何约束性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光照颜色纹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物体真实的外部特征,而且为人眼提供了丰富的临近、遮挡等视觉信息.基于以上算法,人们在具有全局光照效果的网格模型的自动简化上也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Huges[13]分析了具有光照效果的网格模型与一般网格模型中特殊网格模型――地表网格模型的特点,指出了二者的相似之处,即两种模型皆可看作二维平面上一族带某种约束的点的网格模型.文献[13]利用这种相似性将RGB约束值与地表模型中的一维高度约束值对应,并以基于几何约束的一般网格模型的简化方法――顶点删除法实现光照网格模型的简化.此外,Hoppe在文献[14]中将文献[6]中的几何距离函数推广至网格模型的其他约束性质,以边蜕化简化模式实现全局光照网格模型的简化.相对于能量函数中的几何距离函数,Hoppe定义了其他性质类似的距离函数.为保持模型中各种约束性质的不连续性,算法根据顶点间的各约束性质的距离量差,如RGB值,判定各特征边,以决定该边是否可以蜕化为顶点.该算法对具有辐射度全局光照效果的网格模型进行简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2 算法原理辐射度技术假设环境中的物体表面为理想漫射面.所谓辐射度B即指物体表面单位面积向外辐射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环境中任一点x向外辐射的能量除自身作为光源向外辐射的能量外,还包括经物体表面反射周围环境对其辐射的能量.即(1)其中B(x)为场景中物体表面任一点x的辐射度;ρ(x)是该点的漫反射系数;x′为x周围环境表面任一点;dA′为该点所在微面元的面积;G(x,x′)=;V(x,x′)为x与x′的遮挡因子;S为环境中所有表面的集合.为求解整个环境的光能分布,辐射度方法将整个环境分划成若干个面片Pi(i=0,...,n),并假设每一面片Pi具有常值的辐射度Bi,即理想漫射面.对x所在面片求积分并以有限的和近似方程式(1),得到以下一组方程Bi*Ai=Ei*Ai+ρi*Aj*Bj*Fij,  i=0,...,n;其中Ak是面片k的面积;Fij是面片Pi对面片Pj的形状因子,且求解上述方程即可得到整个景物空间的光能分布,场景的色彩明暗变化即反应在各面片的辐射度大小变化上.因而,辐射度计算的结果即原物体表面的网格化,且网格中的面片具有常值辐射度.由于人眼对光能跳跃的敏锐分辨能力,在实际绘制中一般采用各种插值法,重新建立物体表面的光能分布,以得到光能均匀过渡的虚拟场景的图形画面.为利用图形加速器的图形生成能力,人们通常采用C0插值.首先以顶点周围面片的辐射度值的面积平均求取面片各顶点的光强,然后在图像空间以各面片顶点的光强线性插值生成整个环境的图形画面.从方程(1)我们知道,由于环境中物体的相互遮挡,物体表面辐射度的分布存在着各类间断点.这些间断点,特别是第1、2类间断点为人类视觉提供了丰富的形体、临近及遮挡等视觉信息.因而在光照网格模型的简化中不但应最大限度地简化模型,而且在简化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保持原光照网格模型的特征.根据以上辐射度全局光照模型计算的特点,我们提出以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值为合并准则、利用面片合并简化操作实现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的第1步简化.这样得到的是一组由原模型顶点、原模型边组成的、在用户定义范围内能量相对变化的多边形区域.为进一步加大模型的简化程度,算法以原模型顶点的RGB值的变化决定超面边界点的删除,实现原光照网格模型的进一步简化.为描述清楚,我们引入如下基本定义.定义1. 空间中一组多边形沿公共边及顶点处相邻接,把这样的一组多边形定义为网格模型TM.定义2. 网格模型TM中一组邻接的多边形构成的集合M称为此网格模型TM的一个板块.定义3. 称以网格模型TM中一个板块的所有边界顶点构成的空间多边形为相应于此板块的超面SuperSM.构成此多边形的边称为此超面的边界.而与此超面邻接的原网格模型TM中的多边形叫做此超面的边界面片.辐射度光照网格模型的简化过程即是面片自顶向上不断合并的过程,也即是相应超面不断合并周围面片的过程,算法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1) 首先利用面片简化机制,将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划分为满足一定合并条件的板块,生成相应的超面,实现模型的第1步简化.(2) 利用原模型顶点的RGB值,通过递归分割法实现超面的边界简化,完成模型的第2步简化.(3) 然后以平均形态比加权的局部三角化方法实现超面的三角剖分,完成辐射度光照网格模型的简化.3 主要算法3.1 超面的生成超面的生成过程即是其边界不断扩张的过程,也即是其边界面片不断被合并的过程.算法首先选择原模型中的面片作为初始值.随着其边界面片不断被合并,其边界不断扩张直至其所有边界面片不再满足合并条件.在这里,我们称初始值面片为“种子”面片.3.1.1 合并准则从上节辐射度计算的介绍我们知道,辐射度计算的结果是原物体表面的网格化,并在画面最后的绘制中采用C0插值生成较光滑的图形画面.由于采用线性插值,对间断点边缘处必须采用较密的网格,否则生成的画面会产生较明显的“漏光”现象.基于以上因素,本算法提出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值的合并准则,并以所合并的面片的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值的平均作为相应超面的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值.试验证明,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值准则不仅能较好地识别位于间断点边缘处的面片,而且能较准确地反映物体表面光能的变化.假设面片Pi具有辐射度值Bi,面积为Ai.它与n个面片Pij邻接.各面片Pij面积分别为Aij,辐射度值为Bij(j=1,...,n).我们定义面片Pi的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值Ci为Ci=max(abs(Bi-Bij)/((Ai+Aij)*Bi),abs(Bi-Bij)/((Ai+Aij)*Bij)), j=1,...,n如果超面SuperSM的某个边界面片Pj满足Cj<ε && (Cj*Aj+CSuperSM*ASuperSM)/(Aj+ASuperSM)<ε,则边界面片Pj满足合并条件,可以为超面SuperSM所合并;否则,不能为此超面所合并.这里,ε为用户定义的误差允许范围值.ASuperSM为超面SuperSM的面积,它是所合并的面片的面积和.但以上合并准则仅能处理位于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值在用户定义误差范围内的面片,却不能简化位于间断点边缘处的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值大于用户定义误差范围但却具有相同的变化特性的面片.为此,我们相对于超面SuperSM重新定义其周围面片P的辐射度相对变化值C′j如下.C′j=max(abs(Bi-BSuperSM)/((Ai+ASuperSM)*Bi),abs(Bi-BSuperSM)/((Ai+ASuperSM)*BSuperSM)),这里,BSuperSM为超面SuperSM的辐射度值,是超面所合并的各面片的辐射度值的面积平均.如果该值小于用户定义的误差范围ε,则此面片可被超面SuperSM合并;否则,此面片不能被合并.综上所述, 面片合并条件的测试可以总结为以下伪程序代码:int Merged(SuperS S, Patch P, threshold){float C′P;if(P→merged) return(0);if (CP<threshold){if ((CP*AP+CS*AS)/(AP+AS)<threshold)return(1);elsereturn(0);}else{C′P=max(abs(BP-BS)/((AP+AS)*BP),abs(BP-BS)/((AP+AS)*BS))if (C′P<threshold)return(1);elsereturn(0);}}3.1.2 “种子”面片的选择正如文献[6]中所指出的,网格模型的简化问题是一个完全NP问题.本算法在网格模型的简化合并过程中,仅以局部误差度量指导简化,“种子”面片的选择顺序对模型的简化结果将产生一些影响.因而本算法在模型的简化过程中由小到大顺序建立整个网格模型所有面片的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值队列,并以此指导“种子”面片的选择.算法每次以队列头结点相应的面片为“种子”面片,不断合并周围面片,直至周围面片不再满足合并条件.如面片已被合并则不再参与“种子”面片的选择,并删除其在辐射度最大相对误差值队列中的相应结点.算法重复以上操作直至辐射度最大相对误差队列为空.当然,以上算法仅以单一频率光的能量分布对网格模型进行简化.而在实际应用中,辐射度的计算结果一般为RGB三种单色光的能量分布.对此,人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来处理.第1种方法即如文献[13]中所做的一样,将RGB三色约束值与地表模型的一维高度约束值对应.第2种方法则将RGB三值同等对待,如文献[14].本文采用第2种方法.在面片合并过程中同时考虑RGB三色光能的最大相对变化,只有在三色光能的最大相对变化在用户定义误差范围内时,面片合并操作才能实施;否则边界面片不能被超面合并.而辐射度最大相对变化值队列则以RGB三色光能中最大的最大相对变化值作为队列位值进行由小到大的排列.3.2 超面边界的简化通过上节的超面生成算法,我们将原模型简化为一些在用户定义误差范围内相对变化的区域,并得到相应区域由原模型顶点、原模型边组成的平面多边形――超面.两个超面共享一个或多个顶点.这些顶点有的不仅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而且在用户定义的视觉误差范围内其色彩值呈线性或近似线性变化.因而有必要简化所得到的超面边界.假设超面SuperSM有边界顶点集V={υ1,υ2,υ3,...},它们按逆时针顺序组成超面SuperSM的边界边.超面SuperS′M为其邻接多边形中的一个,顶点集V′={υj,υj+1,υj+2,...,υj+r}是这两个多边形所共有的边界顶点,υj0υj0+1组成它们的公共边界边(j0=j,..,j+r-1).我们采用递归分割法实现超面边界的简化.算法首先以线段υjυj+r近似表示超面SuperSM与SuperS′M的边界.如果中间顶点υj+1,υj+2,...,υj+r-1的RGB值与经两端点的RGB值线性插值后得到的相应点的RGB值之差小于用户定义范围d,且各中间顶点到线段υjυj+r的距离小于用户定义误差d;否则,以这些中间顶点中与端点RGB值插值相差最大的顶点或距离线段υjυj+r最大的点υj1分割边υjυj+r,得到边υjυj1和υj1υj+r.我们对这两条边重复以上操作,直至介于各边的中间顶点与边端点的RGB值插值的差在用户定义误差范围,近似为一条直线或者不再存在中间顶点.在本文中,由于采用的试验光照网格模型都是均匀网格模型,因而在算法中仅考虑各顶点的色彩因素,即仅以各顶点的颜色值作为边界简化的条件,而不考虑几何距离因素.3.3 三角化过程从上述面片合并的过程描述可知,所生成的超面区域将是原模型中在用户定义误差范围内能量相对变化的所有面片区域,有可能为多连通域.因而所生成的超面有可能是带内环的多边形.为实现带内环的多边形的三角剖分,我们首先通过内环与外环之间的连通线将多连通域转化为广义的凹多边形,然后利用以平均形态比加权的局部优化三角化方法实现超面的三角剖分,以较少的三角面逼近原模型.3.3.1 多连通域转化为单连通域多连通域是内部具有孔洞的域.通过连接外环的边界点与内环的边界点生成连通线,我们将多连通域划分为广义的凹多边形(如图1所示).连通线是对一个个内环依次生成的.为避免产生与环相交的连通线,必须首先对环排序.在这里,我们将内环P记为InnP,外环P记为OutP.假设超面位于XY平面上.图1我们对平面上的点定义一种顺序:如果y>υ,或y=υ且x>u,则称(x,y)>(u,υ).按以上顺序定义,我们记环P的最大顶点为TOP(P).为保证所生成的凹多边形具有良好的形状,同时保证所生成的连通线除端点外不与其他环相交,定义函数D(l,υ),l为一线段,υ是一个点.如从υ到l的垂线的垂足在线段内,则D(l,υ)为υ到l的距离;否则,D(l,v)为点v到l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的较小值.算法首先将所有内环按其y坐标值最大的点从大到小定义排序,然后依次取序列中的内环InnP.为生成外环OutP与内环InnP的连通线,算法首先在外环中寻找一条最佳边l,然后从边l上寻找最佳端点与TOP(InnP)相连产生一条连通线,并将该内环并入外环.逐个处理内环,最后将多连通域转化为单连通域.寻找最佳边l时,并非OutP的所有边都可作为候选边,只有那些至少有一个端点的y坐标值大于TOP(InnP)的y坐标值的边才可作为候选边.从这些候选边中选择一条边l,使得D(l,TOP(InnP))的值最小.然后在此边的端点中寻找一个最佳端点,使得这个端点到TOP(InnP)的距离最小.连接此端点与TOP(InnP)即为外环OutP与内环InnP的连通线.3.3.2 加权的局部优化三角化方法平面多边形的三角剖分可采用局部贪婪三角剖分、Kong算法等算法.本文采用我们自己设计的平均形态比局部优化三角化方法.所谓三角形平均形态比,即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与外切圆半径之比.平均形态比最大准则是有限元网格划分中网格划分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15]它与Circle准则以及最小角最大准则等价,都产生Delaunay三角划分.在这里,我们借用此概念定义多边形顶点的权值,控制多边形剖分所获得的三角形形态质量.算法使用环形链表组织多边形顶点,并建立多边形的所有凹点的集合.为控制多边形剖分所获得的三角形形态质量,算法按从大到小顺序建立各顶点的权值队列.各顶点权值定义如下:若υj0为凹点,则点υj0的权值为0;否则,从循环链表中顺序取出顶点υj0及其相邻顶点υj0-1,υj0+1,计算三角形Δυj0-1υj0υj0+1的平均形态比Ratio(Δυj0-1υj0υj0+1)作为该点的权值.Ratio(Δυj0-1υj0υj0+1)的计算如下.Ratio(Δυj0-1υj0υj0+1)=cos(∠υj0-1υj0υj0+1)+cos(∠υj0υj0+1υj0-1)+cos(∠υj0+1υj0-1υj0)-1.在多边形的三角剖分过程中,每次取队列的头结点的相应顶点υj进行三角剖分操作.如果该顶点及其相邻顶点υj-1,υj+1组成的三角形Δυj-1υjυj+1不包含多边形中的其他顶点,则剖分成功.从链表和队列中删除顶点υj的相应结点,并重新计算相邻顶点υj-1与υj+1的凸凹性及权值,以重新计算的各顶点权值重排权值队列,重复以上操作直至权值队列为空.否则,以权值队列中的下一个结点的相应顶点作剖分操作.4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算法,我们得到在用户定义误差内的由原模型顶点的子集组成的原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的简化模型.我们用room模型和office模型验证此算法(如图2~7所示),并给出相应简化模型绘制的效果图.图2 原模型room                图3 ε=0.1,δ=2图4 ε=0.8,δ=50              图5 原模型office图6 ε=0.06,δ=1              图7 ε=0.8,δ=4图3、4分别是ε=0.1,δ=2与ε=0.8,δ=50时,算法对room模型简化的带网格和不带网格的效果图.从中可以看出,随着用户误差限制的放宽,辐射度光照网格模型的简化程度亦随之增大,而整个场景的光能分布亦趋于单一,位于相对变化在用户误差范围内的软影区的面片亦不断为周围面片所合并.我们对office模型进行了同样的实验.这里仅给出ε=0.06,δ=1与ε=0.8,δ=4的最后效果图(如图6、7所示).根据以上两个模型的试验数据,我们绘制了算法在δ取常值2时,算法的简化程度随ε变化的性态曲线图以及算法在ε取常值0.8时,算法的简化程度随δ变化的性态曲线图(如图8~11所示).图8 模型room的简化程度随ε变化的性态曲线图(δ=2)   图9 模型office的简化程度随ε变化的性态曲线图(δ=2)图10 模型room的简化程度随δ变化的性态曲线图(ε=0.8)   图11 模型office的简化程度随δ变化的性态曲线图(ε=0.8)5 结 论本文根据人眼的视觉特点和辐射度计算特点,以最大相对变化值为准则,以面片合并简化操作将最大相对变化在用户定义范围内的面片合并起来,实现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的第1步简化,并以原模型顶点的RGB值的变化进一步加大辐射度网格模型的简化,建立起整个环境具有辐射度全局光照效果的多细节层次模型.本算法不仅有效地简化了辐射度全局光照网格模型,而且能较好地保持原光照网格模型的特征.算法随着用户误差限制的放宽,模型的简化程度亦随之增大.试验表明这个算法是令人满意的.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作者介绍:刘学慧,女,1968年生,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吴恩华,1947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并行处理,虚拟现实.本文通讯联系人:刘学慧,北京 100080,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作者单位:刘学慧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实验室 北京 100080吴恩华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实验室 北京 100080 澳门大学科学技术系 澳门参考文献[1]Peter Astheimer. Virtual design: a generic V.R. system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 Computer & Graphics, 1993,17(6):671~678[2]Cohen M F, Greenberg D P, Immel D S et al. An efficient adiosity approach for realistic image synthesis.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 1986,6(3):26~35[3]Campbell A I, Fussell D S. Adaptive mesh generation for global diffuse illumination. Computer Graphics(Proceedings of SIGGRAPHICS'90), 1990,24(4):155~164[4]Schroeder W J, Zarge J A, Lorensen W E. Decimation of triangle mesh. Computer Graphics(Proceedings of SIGGRAPHICS '92), 1992,26(2):65~70[5]Heckbert P. Discontinuity meshing for radiosity. In: Chakmers A, Paddon D ed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Eurographics Workshop on Rendering. Bristol, UK: Consolidation Express, May 1992. 203~226[6]周晓云,刘慎权.基于特征角准则的多面体模型简化方法.计算机学报,1996,19(增刊):212~223(Zhou Xiao-yun, Liu Shen-quan. Polygonal model simpl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feature angle criterion.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1996,19(supplement):212~223)[7]潘志庚,马小虎,石教英.虚拟环境中多细节层次模型自动生成算法.软件学报,1996,7(9):532~536(Pan Zhi-geng, Ma Xiao-hu, Shi Jiao-ying. The automatic generation algorithm for models at multiple levels of detail in virtual reality. Journal of Software, 1996,7(9):532~536)[8]Hoppe H, DeRose T, Duchampn T et al. Mesh optimization. In: Proceedings of SIGGRAPHICS'93. Anaheim, California: ACM SIGGRAPH, 1993. 19~26[9]Kalvin A D, Taylor R H. Superfaces: polygonal mesh simplification with bounded error.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 May 1996,16(3):64~77[10]Turk G. Re-tiling polygonal surfaces. Computer Graphics(Proceedings of SIGGRAPHICS'92), 1992,26(2):55~64[11]Hamann B. A data reduction scheme for triangulated surfaces. Computer-Aided Geometry Design, 1994,11(2):197~214[12]Eck M, DeRose T, Duchamp T et al. Multiresolution analysis of arbitrary meshes. In: Proceedings of SIGGRAPH'95. Los Angeles, CA: ACM SIGGRAPH, 1995. 173~182[13]Hoppe H. Progressive mesh. In: Proceedings of SIGGRAPHICS'96. New Orleans, LA: ACM SIGGRAPH, 1996. 97~108[14]Merlin H, Anselmo A L, Edward S. Simplification of global-illumination Mesh. Computer Graphics Forum(Proceedings of Eurographics '96), 1996,15(3):339~344[15] 闵卫东,唐泽圣.二维Delaunay三角划分形态比最大性质.计算机学报,1994,17(增刊):20~25(Min Wei-dong, Tang Ze-sheng. Maximum average aspect ratio property of the 2D delaunay triangul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1994,17(supplement):20~25)本文1997-11-04收到原稿,1998-02-18收到修改稿
[ "Computer", "Agriculture", "History", "Sports", "Education", "Mine", "Art", "Electronics", "Literature", "Space", "Econom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Philosophy", "Energy", "Military" ]
Computer
【 文献号 】2-749 【原文出处】理论与现代化 【原刊地名】津 【原刊期号】199808 【原刊页号】14~15 【分 类 号】D1 【分 类 名】社会主义研究 【复印期号】199810 【 标 题 】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的基本内涵探析 【 作 者 】吴志成 【作者简介】吴志成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 【 正 文 】 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家主权的稳定。即指中国的国家主权独立,领土保持完整,不受任何外来干涉,或有能力抵抗外来侵略,国内也不出现内战、政治动乱和其他分裂行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政治稳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西方列强蹂躏,军阀混战,中国人民深受国破家亡之苦。正是这种惨痛的历史经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异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的民族自主的尊严,绝不容许任何外来势力染指和干涉中国内政。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在接见日本访华代表团时讲到,“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们的国权。”“他们凭什么干涉中国的内政?谁赋予他们这个权力?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8-349页。以下仅注卷次和页码)“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三・328)。(二)政权的稳定。即指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不发生实质的变化,在改革中长期稳定地完善和发展,这是中国政治稳定的根本政治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昭示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比较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科学结合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社会曾一度出现过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并对国家的政权稳定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对此,邓小平及时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讲,人民民主专政必须讲。要争取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人民民主专政不行”(三・195)。“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三・379)。(三)政府稳定。即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稳固,党内有一个坚强的核心,中央人民政府具有较高权威,其合法性不受怀疑,政府领导成员的更换有序进行,合理的政治权力结构不因政治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而遭到破坏,人民军队处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保持中国政治稳定的决定性力量,其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二・358)。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党的领导地位的稳固关键是党内有一个团结的领导集体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三・310)。党和政府的稳定也离不开人民军队的稳定,为此,我军必须始终坚持自己的性质。(四)政策稳定。即指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情况,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和看法的转变而改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制定并已被实践证明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了党和政府的主张,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长期保持这种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体现了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80年代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三・211),“军队、国家政权,都要维护这条道路、这个制度、这些政策”。他谆谆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三・371)。邓小平关于政策稳定的思想还体现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上。在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五个多月后,“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并没有因为我退下来而有任何变化。我们一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但这一届领导人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三・347)。(五)政局稳定。即指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稳定,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社会井然有序地向前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百废待兴,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任务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二・251)。政局稳定还意味着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稳定,社会有序地向前发展。党必须始终遵守党纲党章原则,党的领导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进行,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部门依法办事;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具有较强的认同性,拥护和支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在法律和制度范围内理智行事;整个社会秩序良好,官员守职,工人做工,农民务农,学生就学,各人尽职尽责,各行各业各项工作均能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党的团结,党和人民的团结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也是政局稳定的题中之义。没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就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二・148)实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中国的政局稳定就有了牢靠而深厚的基础。(六)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和文化心理稳定。即指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稳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这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能使政治稳定的其他方面具有深沉的持久性。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开始蔓延,并在人民的思想认识上引起各种消极反应,思想文化领域一度出现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些人甚至恶意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尖锐地揭露了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危害、实质,并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克服。他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资本主义制度,任其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殃民”。“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三・43-44)。为此,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旗帜鲜明地、长期地予以批判。愈是改革开放,我们愈要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自己的言行。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可以在保障、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方面起非常大的作用,要大力宣传安定团结的必要性,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帮助人们统一思想,达成政治共识,并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下逐渐形成有利于政治稳定的健康的社会文化心理。(七)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即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国家之间的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避免冲突和战争发生;国家无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争取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国内政治稳定,同样也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邓小平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并强调指出,中国人不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少关心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冷战结束后,在变化了的世界新形势下,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一直是国际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在谈到这一问题时,邓小平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和平共处、相互合作,而不是干涉别国内政、挑起别国内乱”(三・361),国际社会“需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准则”(三・360)。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也要有所作为,要为尽早建立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责任编辑】张其博
[ "Art", "Transport", "Enviornment", "Electronics", "Philosophy", "Education", "Medical", "Sports", "Mine", "Politics", "Energy", "Computer", "Economy", "Law", "History", "Space",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Military", "Literature" ]
Politics
环境科学研究RSEARCH OF ENUIRONMENTAL SCIENCES1999年 第12卷 第1期 Vol 12 No.1 1999清污水分流自动换装置该实用新型涉及排除污水或暴雨水的装置。主要解决清、污水(初期污染雨水)分流自动切换的问题。有效地克服了人工控制带来的缺点。由污水室、清水室及清淤室组成切换装置主体,设有进水管、排水管以及排污管,其特征是污水室设有消能箱,自动切换阀及射流器,主要利用(排水)系统流量不同造成水位(势能)的变化及利用水流流速(动能)的变化控制自动切换阀启闭和利用分流射流系统控制射流的长短。相互配合进行分流切换,通过系统工程的水利计算达到控制分流、切换水流流量和时间间隔等要求。主要用于油罐区、油码头,也可用在石油、化工、煤油装置等工业区,经济效益明显。发明人或设计人:张明宗摘自《环境保护专利选编》(1985~1996)
[ "Enviornment", "Politics", "Medical", "Sports", "Art", "Military", "Space", "Literature", "Transport", "Law", "Economy", "Computer" ]
Enviornment
【 文献号 】1-1998 【原文出处】中国教育学刊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2 【原刊页号】2-5 【分 类 号】G3 【分 类 名】中小学教育 【 作 者 】张承先 【复印期号】199506 【 标 题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 正 文 】 编者按:认真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同志写的《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本刊特予发表,请读者讨论研究。本刊将开辟专栏,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讨论,并且介绍一些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地区和学校的经验,欢迎读者来稿。* * *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劳动神圣!一个国家脱离了生产劳动必定无法生存;一个民族脱离了生产劳动必定要衰落;一个人长期脱离生产劳动必定腐败,甚至走上堕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坚持的方针。从毛泽东同志到邓小平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中,应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应当看到劳动教育是提高整个教育素质的重要基础。劳动教育与德育:经过参加生产劳动,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生产劳动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一切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感到坐享其成,好吃懒做,挥霍浪费,暴殄天物均是可耻的行为。劳动教育与智育:进行生产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中感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提高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科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启发创造性。增加生产劳动课,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看起来是占了些课堂教学时间,但如果安排得当,结合好了,不仅不影响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还会促进和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劳动教育与体育:学校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文弱书生”。在参加生产劳动中可以锻炼、增强体质。而脑力劳动与生产劳动交替进行,使脑力更加健康发展,学习起来精力更加充沛,更有利于攻克学习中遇到的难关。劳动教育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关系。生产劳动是社会群体活动,单凭一个人的力量不行。生产劳动中需要群策群力,通力合作。这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认识到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的行为是可耻的。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密切了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建立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这样有利于培养群众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经过历史实践的检验,证明这确实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根本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并进一步发展。目前,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中,有两个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解决,一个是德育,一个是劳动教育。为了加强德育,1994年党中央下达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两个重要文件。爱国主义教育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深入进行。关于加强劳动教育还没有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贯彻得还不够好。目前在青年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不爱劳动,厌恶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情况,很值得忧虑。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很难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任务。这是个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有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他说:“这里我要特别讲一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一条已经明确写入《纲要》,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建国后我们一直实行这一条,方向是对头的,虽然在贯彻执行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总的是成功的,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事实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创造性地贯彻教劳结合的方针,在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所创造的光辉业绩中,涌现出了令人注目的先进典型,如陕西的王思明,辽宁的冯振飞,吉林的张再昌等。他们在各自的学校中,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加强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使学校克服重重困难,焕发出勃勃生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打好基础,更好地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校成为当地引进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和推广服务中心,成为引进文明的窗口和推动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基地。辽宁冯振飞把他的办学思想和经验概括为“农村中学必须立足于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打好基础,使学生升学的有希望,就业的有技能”。不少地区的实践经验证明:实行“五四”学制,将三年制初中改为四年制初中,扩大时空,增加生产劳动技术教育的份量,引入职业教育因素;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实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结合;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等,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正确的办学目标。根据这些成功的经验,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突破口,以改变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为核心,进行综合整体改革,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长期形成的一套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一、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切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已成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片追”愈演愈烈,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的情况,社会上反映强烈,发出“帮一帮我们的孩子,忧一忧祖国的未来”的呼声。李鹏同志在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尖锐提出:“必须下决心纠正长期存在的单纯应付考试的倾向。这种不良倾向使学校和学生忽视德育、体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不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一味应付考试。如果不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势必误人子弟,造成严重后果。”二、现在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在关心基础教育的改革,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很难自拔,似乎成了一个顽症。其原因究竟在哪里?应该说传统观念和陈旧的、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大影响,而过去的体制与政策导向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①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深入人心;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就业门路窄;③实行国家包分配的劳动人事制度;进了大学门,就成了“公家人”;④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没有为各行各业的人从各自不同渠道发展、深造创造充分的条件,因而学生家长和青年学生都在争走升大学这根“独木桥”。应当看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振兴,拓宽了就业门路;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大锅饭”,大中专毕业生不再由国家包分配,企事业单位用人实行招聘制,国家公务员也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大中专毕业生要到“人才市场”上平等竞争,凭真才实学就业。而在“应试教育”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学得比较死,“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形势的发展对“应试教育”提出了挑战,“应试教育”既脱离学生家长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的殷切希望,也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应认清形势,提高社会责任感,提高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自觉性。学生家长也要更新观念,积极配合、支持并参与学校的改革。各级党政领导与社会各界人士都要为深化教育改革创造条件,切勿再对学校压升学指标,开展升学达标活动;切勿单纯按升学率高低来评价学校并据此进行奖惩;切勿在报纸上宣传高考状元,并设立高考状元奖金,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三、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方针,认真总结我国成功的教育经验,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方法,坚决摒弃陈旧的、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改变教育同社会和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状况。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以“三个方面”为指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例如小学教育中的“愉快教育”,中学教育中的“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等,但这些成功经验,在“片追”干扰下,推广起来比较困难。从大面积来看,我们还没有打破“应试教育”格局。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当然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这是很关键的。但对“应试教育”传统下长期形成的一套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办学模式不进行大的改变,也难解决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除文化基础课外,劳动技术课应成为必修课,放在重要位置。在课程结构上,中学阶段要实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结合,各占适当比例。要为学生自主活动、自主选择、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在办学模式上要打破封闭式的关门读书的状况,把课堂教学与各种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根据我国国情,要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小学要适当增设劳动课,进行劳动教育。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要把举办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普及了初级中等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要免试升入高一级学校。普通初中,现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实行“初三分流”或“三加一”,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取得较好效果。而实践证明,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五・四”学制,将三年制初中改为四年制初中,扩大时空,增加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份量,引入职业教育因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打好基础。四年制初中毕业生可以实行双证书制,使升学的有希望,就业的有本领。这样办学深受群众欢迎。许多改革成功的典型经验显示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加强生产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走向成功之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农村初中应当以贯彻教劳结合方针为突破口,以改变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为核心,进行综合整体改革,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长期形成的一套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
[ "Law", "Transport", "Art", "History", "Sports", "Electronics" ]
Sports
王丙乾强调要开展促产增收工作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丁坚铭)国务委员王丙乾今天在此间强调,税务机关要把促产增收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但搞促产增收不能和以法治税对立起来。王丙乾在今天结束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说,当前,我国企业遇到了一些困难。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发挥自己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熟悉政策,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抓好促产增收工作,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有益的帮助,促进企业发展生产,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以确保今年税收任务的完成。王丙乾还强调,开展促产增收工作绝不能和以法治税对立起来,不能一讲促产就要求减税免税。一切企业和单位都应当严格按照税法规定照章纳税。企业存在的困难,应主要靠企业本身挖掘内部潜力,改善经营管理和有关部门共同帮助解决,不能单靠财政、税收上的照顾。王丙乾指出,现在有些地方越权减免税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又制定了一些“土政策”去保护地方产品;有的把解决经济困难放在依赖减免税上;有的部门在财政支出压缩后,就在减免税上打主意。王丙乾指出,这种只顾局部利益的想法和做法是与治理整顿和加强宏观调控相违背的。为此,王丙乾强调,在任何情况下,以法治税的原则都不能有任何动摇。对一些企业确实需要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照顾的,必须按税收管理体制规定的权限严格审批。王丙乾强调,为了保证国家税款及时入库,各部门和企业都不能以种种理由拖欠税款。有关部门在审计检查经济违法案件中查出的违纪金额,应当纳税的,必须依法纳税,及时交入国库。王丙乾同时指出,要对税费不分的问题进行清理整顿,坚决取消那些违反规定和不合理的乱收费、乱摊派,以减轻企业和群众的负担。(完)
[ "Agriculture", "Sports", "Law", "Economy", "Mine", "History", "Medical", "Computer", "Literature", "Energy", "Politics" ]
Economy
【 文献号 】1-2343 【原文出处】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合肥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283~284 【分 类 号】Z1 【分 类 名】出版工作、图书评介 【复印期号】199807 【 标 题 】体育教学艺术的美学透视 ――喜读《体育教学艺术概论》【文章日期】1998―02―16 【 作 者 】王明居 【作者简介】王明居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芜湖,241000 【 正 文 】 《体育教学艺术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周志俊、魏名国二位先生的新著。打开扉页,仿佛阵阵和风,迎面扑来,沁人心脾。作者以独特的审美视角,严密的逻辑系统,精辟地论述了体育科学的本质,细致地剖析了体育教学艺术,向人们展示了绚丽多姿的体育教学艺术世界。《概论》并非泛泛而谈,亦非对别人观点的简单综合,而是从体育教学的实践出发,围绕体质教育这一中心,构筑了一个崭新的体育教学艺术理论体系,剖析了体育教学艺术的特征、基础、系统、过程、机制、原则、方法、管理、价值等理论问题。作者探讨体育教学的艺术问题,不是仅着眼于单一学科,而是建立于多种学科交叉网络基础之上的。正如书中所说,体育教学艺术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还有美学、伦理学、应用哲学;体育教学艺术的科学基础是教育学、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生理学、心理学,还有系统论、管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体育教学艺术的实践基础是教学艺术成就、体育教师典型事迹、经验报导、调查报告、统计资料、亲身体验等。理论学科和实践经验的相互渗透、彼此交叉,形成亦此亦彼的契合点、共同点,奠定了体育教学艺术基础。此外,它还受到同一层次的学校体育学、体育方法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伦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的制约与影响。据此,作者认为:“体育教学艺术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又说:“它是多学科理论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艺术。”由此可见,《概论》是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理论。《概论》的综合性,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35页。)《概论》在多种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安营扎寨,用综合学科的血液滋补自己,并形成本学科特色,这便是亦此亦彼。在彼与此之间的中间地带,便是中介领域。在中介领域,游荡着许许多多流动的因子,它们并不固守自己原初的型式、状态,而是在相互冲撞中,相互过渡,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形,不断超越自己的模式,而跨入对方领域,并与对方相契合,最终形成新的学科品种。《概论》便是在多学科交叉联系的综合化大趋势下脱颖而出的新学科。它不仅具有综合性,而且具有超越性。在不断综合、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作者始终立足于体育教学的美学创造,牢牢把握美的分析、综合、铸炼,深刻阐明了体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根本问题,以生动的实践体现了对交叉学科的理论创造。《概论》认为:“体育教学艺术以给人带来美感为根本特点,因此,它必须以美学为基础,必须遵循美的规律和法则。”又说:“体育教学艺术理论是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美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交叉互渗关系中所梳理出来的新观点。由此出发,作者紧紧抓住了交叉互渗关系网上关键、结节点――真、善、美,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就人文科学的各种门类而言,都不同程度地联系着真、善、美;就某一具体学科而言,则对真、善、美各有侧重。如自然哲学追求真,伦理学追求善,美学追求美。《概论》是以体育教学艺术美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的,因而作者着力突现出它那美的特征,这就是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体育是塑造健美的人体的,人体美是自然美的升华,又显示出社会性。人的本质力量必须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身体表现出来,因而要求体育教学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具体的形象性,还要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富于新意,追求独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主动地、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概论》不仅强调研究体育教学艺术的美,还主张研究真和善,把求真、向善、爱美统一起来。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来,求真是指尊重生活的逻辑、体质发展的客观条件和规律;向善是指符合国家人民利益的伦理道德;爱美是指追求美的人体形象塑造。作者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灵魂,以美为造型,深刻地剖析了体育教学艺术的原则,这就是:以美扬善原则,以美启真原则,以美育体原则。以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优美的道德情操,谓之以美扬善,这是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使学生在审美接受中获取真知,谓之以美启真,这是美育与智育的结合;通过美的刺激来启动学生身体的潜能,以促进其运动水平的提高,谓之以美育体,这是美育与体育的结合。总之,美育可以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在体育教学艺术的实施过程中,立足于美,实现德、智、体、美的融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乃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概论》站在美学的高度,概括出体育教学艺术的三大原则,是很有创见的。作者指出:“体育的审美性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艺术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由此出发,加以拓展,得出了如下结论:“体育教学艺术,就是体育学科中的教学艺术,或艺术化的体育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中,使“教学内容信息传输与反馈达到科学再现与艺术表现的有机统一”。这里处处强调体育与艺术、教与学、传输与反馈、技术与艺术、再现与表现之间的密切联系,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概论》多方位、多侧面地论析了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原则、机制等系列问题,内容丰赡,外延宽广,具有开拓性,填补了体育美学的一个空白。笔者只是从美学的角度加以评述,如能从体育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不同层面进行探究,同样会是大有裨益的。【责任编辑】陈言
[ "Enviornment", "Sports", "Law", "Art" ]
Art
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1999年 第25卷 第9期 Vol.25 No.9 1999计算机系统入侵检测模型与方法阮耀平 易江波 赵战生摘 要:简要介绍了系统评估和入侵检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从攻击策略的角度,阐述了入侵检测内容和方法,并介绍了具有通用价值的入侵检测模型.通过总结将检测原理分为基于行为和基于知识两大类,分别阐述了各类方法的具体实现手段和积压自的优缺点.关键词:入侵检测;审计跟踪;行为特征The Model and Methodology of Intrusion Detection in Computer SystemRuan Yaoping Yi Jiangbo Zhao Zhansheng(State Key Lab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Graduate School of USTC, Beijing 100039)Abstract The study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system evaluation and intrusion detec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 contents and methodology of instrusion detection are presented from the view of attack strategy. By classifying the detection principle into behavior-based and knowledge-based method, a generic intrusion detection model is introduced, and the respective implement measur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ddressed.Key words Intrusion detection; Audit trail; Behavior feature近十几年Internet的发展和应用正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我国,网络互联亦早已成为人们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的有力手段。与此同时,由于保护许多涉及国家军政、经济工商业情报以及一些私人数据等敏感信息的需要,或者实际工作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系统脆弱性的客观存在以及各种各样入侵行为的存在,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难度大为提高。几乎从一开始起,人们就将"存取控制"或"访问控制"作为最基本的一道安全防线,并依此发展了一些安全模型,如著名的Bell-Lapadula 安全操作系统模型,以及Biba, Clark-Wilson, Lipner完整性模型等。暂且不说实现这些理论模型的难度,只从这样一个防御的角度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是不够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管理应包括4部分,如图1所示。其中构筑一个安全系统(防御模块)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检测模块用于发现各种违反系统安全规则的入侵行为。调查模块将检测模块所获得数据加以分析,并确认当前所发生的有关入侵企图。最后,事后分析模块分析将来如何抵制类似入侵行为。图1 具有检测模块的安全系统管理系统的风险分析和入侵检测正是后几部分模块所要完成的工作。一般方法是通过分析系统的审计数据,找出有关追踪安全侵害和入侵企图的有用信息。所以入侵检测系统不仅能发现非法用户的攻击以及合法用户滥用特权等入侵行为,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追究入侵者法律责任的有效证据。目前国外不但有多个实验室在从事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并已完成一些原型系统和商业产品。但是,国内的研究现状却相对落后。本文综合了国外大部分系统的检测方法,将它们从原理上作了分类,并指出了相应的优缺点,希望能对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1 入侵检测模型入侵行为不仅来自外部,同时也指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从入侵策略的角度可将入侵检测的内容分为:试图闯入或成功闯入、冒充其它用户、违反安全策略、合法用户的泄漏、独占资源以及恶意使用等6个方面。图2 入侵检测模型最早的入侵检测模型由Dorothy Denning 在1986 年提出[1]。这个模型与具体系统和具体输入无关,对此后的大部分实用系统都很有借鉴价值。图2表示了这个通用模型的体系结构。事件产生器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而有所不同,一般可来自审计记录、网络数据包以及其它可视行为。这些事件构成了检测的基础。行为特征表是整个检测系统的核心,它包含了用于计算用户行为特征的所有变量,这些变量可根据具体所采纳的统计方法以及事件记录中的具体动作模式而定义,并根据匹配上的记录数据更新变量值。如果有统计变量的值达到了异常程度,则行为特征表产生异常记录,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规则模块可以由系统安全策略,入侵模式等组成。它一方面为判断是否入侵提供参考机制,另一方面根据事件记录、异常记录以及有效日期等控制并更新其它模块的状态。在具体实现上,规则的选择与更新可能不尽相同,但一般地,行为特征模块执行基于行为的检测,而规则模块执行基于知识的检测。由于这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实际系统中经常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使用,下面分别加以介绍。2 基于行为的检测基于行为的检测指根据使用者的行为或资源使用状况来判断是否入侵,而不依赖于具体行为是否出现来检测,所以也被称为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基于行为的检测与系统相对无关,通用性较强。它甚至有可能检测出以前未出现过的攻击方法,不像基于知识的检测那样受已知脆弱性的限制。但因为不可能对整个系统内的所有用户行为进行全面的描述,况且每个用户的行为是经常改变的,所以它的主要缺陷在于误检率很高。尤其在用户数目众多,或工作目的经常改变的环境中。其次由于统计简表要不断更新,入侵者如果知道某系统在检测器的监视之下,他们能慢慢地训练检测系统,以至于最初认为是异常的行为,经一段时间训练后也认为是正常的了。基于行为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2.1 概率统计方法概率统计方法是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中应用最早也是最多的一种方法[2]。首先,检测器根据用户对象的动作为每个用户都建立一个用户特征表,通过比较当前特征与已存储定型的以前特征,从而判断是否是异常行为。用户特征表需要根据审计记录情况不断地加以更新。用于描述特征的变量类型有:1)操作密度:度量操作执行的速率,常用于检测通过长时间平均觉察不到的异常行为;2)审计记录分布:度量在最新纪录中所有操作类型的分布;3)范畴尺度:度量在一定动作范畴内特定操作的分布情况;4)数值尺度:度量那些产生数值结果的操作,如CPU使用量,I/O使用量。这些变量所记录的具体操作包括:CPU 的使用,I/O 的使用,使用地点及时间,邮件使用,编辑器使用,编译器使用,所创建、删除、访问或改变的目录及文件,网络上活动等。在SRI/CSL的入侵检测专家系统(IDES)[2]中给出了一个特征简表的结构:<变量名,行为描述,例外情况,资源使用,时间周期,变量类型,门限值,主体,客体,值>其中的变量名、主体、客体唯一确定了每一个特征简表,特征值由系统根据审计数据周期性地产生。这个特征值是所有有悖于用户特征的异常程度值的函数。如果假设S1,S2,…,Sn 分别是用于描述特征的变量M1,M2,…,Mn 的异常程度值,Si值越大说明异常程度越大。则这个特征值可以用所有Si值的加权平方和来表示:M=a1s12+ a2s22+…+ ansn2,ai>0,其中ai表示每一特征的权重。如果选用标准偏差作为判别准则,则标准偏差:σ=√M/(n-1)- μ2其中均值 μ=M/n如果某S值超出了μ±dσ就认为出现异常。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在于能应用成熟的概率统计理论。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统计检测对事件发生的次序不敏感,也就是说,完全依靠统计理论可能漏检那些利用彼此关联事件的入侵行为。其次,定义是否入侵的判断阈值也比较困难。阈值太低则漏检率提高,阈值太高则误检率提高。2.2 神经网络方法利用神经网络检测入侵的基本思想是用一系列信息单元(命令)训练神经单元,这样在给定一组输入后,就可能预测出输出。与统计理论相比,神经网络更好地表达了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且能自动学习并更新。实验表明UNIX系统管理员的行为几乎全是可以预测的[3],对于一般用户,不可预测的行为也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用于检测的神经网络模块结构大致是这样的:当前命令和刚过去的w个命令组成了网络的输入,其中w是神经网络预测下一个命令时所包含的过去命令集的大小。根据用户的代表性命令序列训练网络后,该网络就形成了相应用户的特征表,于是网络对下一事件的预测错误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行为的异常程度。基于神经网络的检测思想可用图3表示[3]:图3 用于入侵检测的神经网络示意图图中输入层的W个箭头代表了用户最近的W个命令,输出层预测用户将要发生的下一个动作。神经网络方法的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处理原始数据的随机特性,即不需要对这些数据作任何统计假设,并且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缺点在于网络拓扑结构以及各元素的权重很难确定,命令窗口w的大小也难以选取。窗口太小,则网络输出不好,窗口太大,则网络会因为大量无关数据而降低效率。3 基于知识的检测基于知识的检测指运用已知攻击方法,根据已定义好的入侵模式,通过判断这些入侵模式是否出现来检测。因为很大一部分的入侵是利用了系统的脆弱性,通过分析入侵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关系能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基于知识的检测也被称为违规检测(Misuse Detection)。这种方法由于依据具体特征库进行判断,所以检测准确度很高,并且因为检测结果有明确的参照,也为系统管理员做出相应措施提供了方便。主要缺陷在于与具体系统依赖性太强,不但系统移植性不好,维护工作量大,而且将具体入侵手段抽象成知识也很困难。并且检测范围受已知知识的局限,尤其是难以检测出内部人员的入侵行为,如合法用户的泄漏,因为这些入侵行为并没有利用系统脆弱性。基于知识的检测方法大致有以下3种。3.1 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基于知识的检测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2]。将有关入侵的知识转化成if-then结构的规则,即将构成入侵所要求的条件转化为if 部分,将发现入侵后采取的相应措施转化成then部分。当其中某个或某部分条件满足时,系统就判断为入侵行为发生。其中的if-then结构构成了描述具体攻击的规则库,状态行为及其语义环境可根据审计事件得到,推理机根据规则和行为完成判断工作。在具体实现中,专家系统主要面临①全面性问题,即难以科学地从各种入侵手段中抽象出全面的规则化知识;②效率问题,即所需处理的数据量过大,而且在大型系统上,如何获得实时连续的审计数据也是个问题。因为这些缺陷,专家系统一般不用于商业产品中,运用较多的是特征分析。像专家系统一样,特征分析也需要知道攻击行为的具体知识。但是,攻击方法的语义描述不是被转化为检测规则,而是在审计纪录中能直接找到的信息形式。这样就不像专家系统一样需要处理大量数据,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这种方法的缺陷也和所有基于知识的检测方法一样,即需要经常为新发现的系统漏洞更新知识库。另外,由于对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具体攻击方法可能不同,以及不同平台的审计方式也可能不同,所以对特征分析检测系统进行构造和维护的工作量都较大。3.2 模型推理模型推理[4]是指结合攻击脚本推理出入侵行为是否出现。其中有关攻击者行为的知识被描述为:攻击者目的,攻击者达到此目的的可能行为步骤,以及对系统的特殊使用等。根据这些知识建立攻击脚本库,每一脚本都由一系列攻击行为组成。检测时先将这些攻击脚本的子集看作系统正面临的攻击。然后通过一个称为预测器的程序模块根据当前行为模式,产生下一个需要验证的攻击脚本子集,并将它传给决策器。决策器收到信息后,根据这些假设的攻击行为在审计记录中的可能出现方式,将它们翻译成与特定系统匹配的审计记录格式。然后在审计记录中寻找相应信息来确认或否认这些攻击。初始攻击脚本子集的假设应满足:易于在审计记录中识别,并且出现频率很高。随着一些脚本被确认的次数增多,另一些脚本被确认的次数减少,攻击脚本不断地得到更新。模型推理方法的优越性有:对不确定性的推理有合理的数学理论基础,同时决策器使得攻击脚本可以与审计记录的上下文无关。另外,这种检测方法也减少了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因为它首先按脚本类型检测相应类型是否出现,然后再检测具体的事件。但是创建入侵检测模型的工作量比别的方法要大,并且在系统实现时决策器如何有效地翻译攻击脚本也是个问题。3.3 状态转换分析状态转换分析最早由 R.Kemmerer 提出[5],即将状态转换图应用于入侵行为的分析。状态转换法将入侵过程看作一个行为序列,这个行为序列导致系统从初始状态转入被入侵状态。分析时首先针对每一种入侵方法确定系统的初始状态和被入侵状态,以及导致状态转换的转换条件,即导致系统进入被入侵状态必须执行的操作(特征事件)。然后用状态转换图来表示每一个状态和特征事件,这些事件被集成于模型中,所以检测时不需要一个个地查找审计记录。但是,状态转换是针对事件序列分析,所以不善于分析过分复杂的事件,而且不能检测与系统状态无关的入侵。Petri 网用于入侵行为分析是一种类似于状态转换图分析的方法[6]。利用Petri网的有利之处在于它能一般化、图形化地表达状态,并且简洁明了。虽然很复杂的入侵特征能用Petri网表达得很简单,但是对原始数据匹配时的计算量却会很大。下面是这种方法的一个简单示例,表示在一分钟内如果登录失败的次数超过4次,系统便发出警报。其中竖线代表状态转换,如果在状态 S1发生登录失败,则产生一个标志变量,并存储事件发生时间 T1,同时转入状态 S2。如果在状态 S4时又有登录失败,而且这时的时间 T2-T1<60 秒,则系统转入状态 S5,即为入侵状态,系统发出警报并作相应措施。图4 Petri网分析一分钟内4次登录失败4 结束语入侵检测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提高系统脆弱性,所以不能局限于检测已知脆弱性,而是要发现新的脆弱性,反过来检测库也要不断更新,检测与更新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目前对入侵检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器学习和自动更新上,入侵检测的应用范围已从早期的审计跟踪数据分析,到目前应用于大型网络和分布式系统上。本文通过总结介绍入侵检测方法,将它们分为基于行为和基于知识两大类,并阐述了各自的实现手段和优缺点,目的在于能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起到启发和借鉴的作用。作者简介:阮耀平(1975~),男,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安全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信息安全国家实验室,北京 100039参考文献1 Denning D E. An Intrusion Detection Model. IEEE Transaction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1987, 2(2): 222-2322 Tamaru A, Gilham F,Jagannathan R,et al A Real-Time Intrusion. Detection Expert System (IDES), SRI-CSL-92-05, 1992-043 Fox K L, Henning R R, Reed J H, et al.A Neural Network Appr- oach Towards Intrusion Dete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Na- tional Computer Security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 1990-10: 125-1344 Garvey T G, Lunt T F. Model Based Intrusion Detection. In Pro- ceeding of the 14th National Computer Security Conference: 1991-10:372-3855 Porras P, Kemmerer R. Penetration State Transition Analysis-A Rule Based Intrusion Detection Approach. In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 Annual Computer Security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1992- 11:220-2296 Kumar K, Spafford E. A Pattern Matching Model for Misuse Intrusion Detection.In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National Computer Security Conference, 1994-10:11-12收稿日期:1999-02-02
[ "Enviornment", "Economy", "Military", "Energy", "History", "Communication", "Space", "Education", "Literature", "Medical", "Law", "Philosophy", "Mine", "Art", "Transport", "Computer", "Sports", "Politics", "Electronics", "Agriculture" ]
Computer
【 文献号 】3-1142 【原文出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199704 【原刊页号】7~10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复印期号】199802 【 标 题 】略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英文标题】 DISCUSSION ON PRIOR DOMAIN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作 者 】曹可强 【作者简介】(曹可强* Cao Keqiang) (* 男 31岁 博士研究生 讲师 上海体育学院218# 200438)【内容提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证了体育健身 业优先发展的条件、现实效果――直接或间接带动体育产业相关部门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我国现阶段应优先发展体育健身业。【英文摘要】 The present study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alsitu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and importance of the rationalstructu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through literature study. This article also systematicallydemonstrates conditions and actual effects of priordevelopment of physical fitness business which directlyorindirectly enh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departmentsof sports industry and social economy. The paper suggests that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fitness business should be givenpriority in China nowadays.【关 键 词】体育健身业/优先发展/体育产业 physical fitness business/prior development/sports industry【 正 文 】 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态势1.1 体育产业的内涵及范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在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极大地增强了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与活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功能。我国的体育产业不局限于提供劳务服务本身,也不局限于与体育有直接联系的第三产业,与体育运动有直接联系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都可被视为体育产业,它包括以下部门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劳务服务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金融保险业等。1.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国后,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体育经济功能的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育事业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即体育工作重心逐步实现由行政领导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以足球、篮球、排球职业俱乐部形式作为体育运行机制改革的试点,亦已取得较大的成绩。各运动项目的全国联赛出现了喜人的火爆场面。以此为龙头的我国体育产业显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还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处于借鉴学习他国体育产业发展经验阶段,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明显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2 )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具有本质功能的体育健身业落后于体育表演业、体育娱乐业;其它部门没有得到协调发展,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也很低等。如果在我国体育产业化初期就能注意这些问题,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确定各部门的发展次序、发展规模,就会使我国体育产业沿着快速、健康的道路发展。2 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以及它们的具体事物,都是具有严密结构的整体,不同的结构表现为不同排列次序、比重配置、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同样的道理,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会使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保持平衡发展,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因而,在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确定体育产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部门按怎样的序列和比重发展,才能发挥它们最佳的结构效益。对发展次序和发展规模起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是优先发展领域的确定。如美国发达的健身娱乐业、日本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场地服务业、意大利的足球工业,以及瑞典的体育旅游业等都早已成为这些国家体育产业优先发展领域。也正是这些国家确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体育产业优先发展领域,才使与之相关的体育产业其它部门得到平衡发展。可见,体育产业中优先发展领域对于形成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3 我国体育产业优先发展领域确定的依据我国体育产业优先发展领域的确定,不仅在理论上要以它的关联效应为依据,更重要的是实际上以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水平、国民需求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条件为依据,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结构体系。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 )的主导部门理论认为:“以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带动产业体系的总量扩张。”[1]这是因为, “主导产业不仅具有创新与高速增长的特征,而且还在于它具有强有力的扩散效应。”[2]具体表现为:1)创新效应:主导产业部门的活动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引起新工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诞生;2)前向效应: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主导产业部门根据其技术特点,会对各种生产要素和其他部门产生新的投入要求,包括物质的和人为的需求,从而刺激投入品工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3 )旁侧效应:主导产业部门的兴起会引起周围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服务、建筑业、劳动力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在构建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过程中,要通过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加以培育、扶植,促使关联效应显著、能带动体育产业其他部门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产生广泛影响的体育主导产业部门的形成和发展,以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快速、稳定增长的勃勃生机,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据统计,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达4377元,比1985年增长了5.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1 年的709 元增加到1996年的1926元。[3]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对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用品的需求日益增加。“1995年医疗保健消费明显增长,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 购买健身器材以及营养保健品的支出大幅度增加。 ”[4]我国居民对体育和健康都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82.23%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体育。[5]近几年,北京、 上海等地掀起了家庭健身的热潮,花上千元买个健身器,一时成为时尚。由此可见,体育健身在“花钱买健康”观念的引导下,将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综上所述,在具备了经济基础和社会需求条件下,我国体育健身业有广阔的市场,应为我国体育产业中优先发展的领域。4 体育健身业的优先发展“体育健身业是指以非实物形式向社会提供健身娱乐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的结合,包括健身娱乐服务、健身技能培训、辅导和咨询、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体育康复等。”[6]它既是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体育本质功能的体现。既有高度的产业关联,又有广泛的市场需求。现阶段我国体育健身业已具备优先发展条件。4.1 体育健身业优先发展的条件4.1.1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体育健身业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为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伴随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的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对体育健身的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存需要满足后,便产生了更高层次的享受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出现的大众体育热就是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证明。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感到身心疲劳。虽然有多种娱乐方式可供选择,但是,体育健身却是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独特有效的方法。尤其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生产自动化、人体“运动不足”而引起的现代“文明病”有预防作用,人们为了弥补脑力劳动条件下运动过少的缺点,利用充裕空暇时间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也就增加了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促进着体育健身业的发展。4.1.2 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增强了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健康已作为人们最宝贵的财富而被加以珍惜和追求。随着我国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更加意识到有一个健康身体的重要。为了延长生命、增进健康、享受生活,特别是在各种体育健身宣传的影响下,大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体育健身进入了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的健身意识增强了,家庭和个人都适当地增加了体育健身投入。“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居1996年各类消费增幅之首,人均支出143 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9.4%”。[7]可见, 人们对体育健身需求增加的速度。4.1.3 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体育健身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我国于1995年6月10日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明确提出了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国民体育与健康水平等重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8]政府已将全民健身计划看成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部分,在政策、 经费、指导人员和场地建设与使用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扶助,并通过各种传媒广泛宣传体育健身的作用、意义。这必然激发人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体育健身业的蓬勃发展。4.2 体育健身业的优先发展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效果体育产业内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体育产业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连锁机制。体育健身业的优先发展就是要通过这种连锁机制带动体育产业内部其它部门的发展,最终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首先,体育健身业的发展必然引起与之有直接联系的体育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加强,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了体育健身用品的需求,促进体育健身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近几年,随着大众体育的升温,我国体育服装、体育健身器材和其它体育用品生产日益繁荣便是最好的例证。体育健身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辅导和咨询,带动着体育劳务服务业的发展。随着体育健身业发展,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原有的公共体育场馆扩大开放,如上海虹口体育场、南京五台山体育馆的对大众开放等;另一方面,更多的政府、集体资金或外资投向新的场馆建设。这不仅为体育健身提供更多的场地,也推动了场地服务业和体育建筑业的发展。在日益浓厚的体育氛围中,体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更加关注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和运动队,许多人每天都要观看电视体育节目和阅读体育报刊,这又带动了体育表演市场的繁荣和体育信息业的发展。其次,体育健身业的发展,又通过间接联系拉动体育产业相关部门的发展。象体育健身业发展带动而起的体育表演业和体育信息业的发展,又会直接带动体育广告业的大发展;体育商业服务业、体育彩票业和体育旅游业等,均会由于体育健身业的发展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最后,由于体育健身业的发展而直接和间接带动发展的体育产业各部门,又会对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发展产生拉动作用,象体育健身业的发展,会拉动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印刷及出版业、冶金钢铁、轻工机械、建材生产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4.3 体育健身业的优先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育健身业的优先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育健身业的优先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体育产业内部各部门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3.1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生产力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它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身体素质又是人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物质基础。而体育健身业的优先发展,使大众体育普及程度增加,使更多的人因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而提高了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和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劳动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精力充沛地开展各项工作,延长劳动时间和劳动寿命。实践证明: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劳动者充分发挥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多做贡献的保证。4.3.2 提高劳动生产率体育健身活动的参加者因为身体健康而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增加国民收入。前苏联经济学家奥克萨尼经研究得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相比,劳动生产率高0.6~10%[9]。世界上许多企业,尤其是日本的企业,都十分重视在企业中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正是体育健身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4.3.3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育健身,不仅可以增进健康,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培养人们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使人体美与心灵美在活动过程中和谐一致。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使参加者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体育健身活动对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显然,体育健身业的优先发展,能使我国现有的体育产业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转化,更加有效地发挥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同时,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的形成,对我国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将起较大的作用。因为体育健身业的优先发展,必然引起我国大众体育空前发展,这为竞技体育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体育健身业的优先发展以及带动其他部门产业的平衡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就业人数,另一方面其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更多的个人、集体和国外资金进入这一产业,扩大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使国家和人民从体育产业兴旺发展中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收稿:1997―06―25)(修回:1997―09―25)【参考文献】 1 梁小民.经济学大词典.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13312 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043 徐亚丽.跨入新世纪的春天.金融时报,1997―08―124 马洪,等. 中国经济形势和展望.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1445 李树怡.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人口体育需求程度的调查与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6 鲍明晓.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4):237 张锦胜.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有新提高.金融时报,1997 ―03―58 朱琼.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329 张岩,等.体育经济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责任编辑】梁进
[ "Sports", "History", "Military", "Politics", "Philosophy", "Computer" ]
Sports
【 文献号 】3-1562 【原文出处】外国文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10-17 【分 类 号】J4 【分 类 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4 【 标 题 】碧海掣鲸咏絮才 ――从历史、文化的背景看席姆博尔斯卡【 作 者 】周长才 【作者简介】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生 【 正 文 】 小引我们外国文学研究界的泰斗季羡林先生最近出了一本书叫《留德十年》,其中写到二战前夕他在去德国火车上的情景:车一过红色苏联就到了波兰,上来的人明显地比苏联人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大多数人可以用英语与这位年轻的中国学生交谈。这时走来一位十多岁的豆蔻少女,自然而大方地用英语与他谈笑风生……差不多是过了一个甲子,与这位少女大约是同龄人而现在已是73岁的老太太的波兰诗人维斯瓦娃・席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正在波兰南部山城扎科帕内一处作家休养地用午餐的席姆博尔斯卡先是告诉记者不要打扰她进餐,随后又告诉波兰电台的记者说:“恐怕从现在起的我有一段时间安静不下来了,而安静对我来说是最为珍贵的。”转而她又告诉在华沙的路透社记者说:“我为波兰文学感到非常高兴,虽然我已有几年被提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波兰像我这样的诗人还大有人在,只要提一提塔・鲁热维奇和兹・赫贝特就够了。”与此同时,波兰克互希涅夫斯基总统的发言人则说,元首欣喜地获悉席姆博尔斯卡获奖的消息,全体波兰人民都怀有同样喜悦的心情。而在席姆博尔斯卡的第二故乡克拉科夫,曾经在最近几十年的波兰历次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波兰影响最大的天主教杂志《普世周刊》(TygodnikPowszechny)主编耶・图罗维奇再一次走到世俗中来说:“她受之无愧,这证明她是我们最优秀的诗人。”为何诗人这样珍视安宁?为何世俗政权和宗教政权的发言人都表示了这样的关心?记得肖洛霍夫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哥萨克人的历史:我们的土地不用犁儿耕,我们的土地用马蹄儿耕。而对于波兰这个几百年来一直处于几大列强的狼吞虎夺之下的国家来说,他们的土地不仅用马蹄儿耕,还要用鲜血和眼泪来浇灌,所以在波兰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密茨凯维奇式或者叫文天祥、夏完淳式的诗人。又因为在历次民族斗争中,教会大多扮演了爱国者的角色,特别是在二战中,有三分之一的神职人员为反抗法西斯而死在希特勒的屠刀之下。所以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无论共产主义者下多大的决心,都没能取消教会的作用。最后也许是波兰从来没有宁静过,所以女诗人才这样珍视宁静!那么波兰有怎样的一段历史,女诗人又怎样在历史中寻找宁静呢?一、历史背景大约在耶稣临世后不久,古老的奥德河和维斯瓦河流域居住着凡涅特人,这便是波兰人的祖先。以后近千年的时间里,东部斯拉夫人和西部的日耳曼人都曾用马蹄儿“耕种”过这个“中间地带”,到公元965年密什科一世完成了波兰同文同轨的事业。那时“基督教运动”在国际上轰轰烈烈,密什科在第二年便加入了“国际基运”。之后波兰是合久必分,到14世纪才又分久必合。在波兰辉煌的历史上,乌克兰、立陶宛都曾向华沙朝拜,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波兰被瓜分、奴役。17世纪外国列强插手波兰,沙皇俄国和瑞典王国的铁蹄再一次“耕种”了这块土地。而在1722年、1793年和1795年沙俄勾结普鲁士、奥地利三次最惨忍地将波兰瓜分。从此在波兰人的血液里,每时每刻都在流着对东边的俄国人和西边的日耳曼人的仇恨。多少年以后,那位出生于波兰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物理学家在回忆童年时说,她永远忘不了那时被迫屈辱地站在俄国督学面前,背出波兰的历任俄国统治者的名字。又多少年后,即便是在与俄罗斯人最友好的日子里,波兰著名哲学家沙夫也这样描述波兰人对俄国人的感觉:波兰人对俄国人有一种特殊的“过敏症”。……波兰的大部分古典文学和几乎全部浪漫主义诗歌都凝聚着对俄国压迫者的仇恨。……有一件事可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是红军把波兰从纳粹手中解放了出来,这是可以用来改变波兰人态度的一张王牌,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伤害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东边如此,西边也是如此。铁血宰相俾斯麦在给他姐姐的信中曾说:“毒打波兰人,让他们失去生活的愿望。我本人倒也同情他们的处境,但是我们要想生存下去,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把他们灭绝。”到了希特勒时代,这种欲望变本加厉。1939年,希特勒与苏联签订了《德苏友好协约》。希特勒死后,人们从他的秘室里发现,这个协约的后面还附有一个秘密协定,这就是当时轰动世界的“瓜分波兰协定”。这一年席姆博尔斯卡年方二八,她已随父母从波兹南来到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城市――克拉科夫。在战争结束的这一年,她进了雅盖沃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也就是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她在克拉科夫的报纸上发表了第一首诗《我在寻找词汇》。这时斯大林的名声在波兰如雷灌耳。当时罗斯福与丘吉尔想在以原总理米科瓦伊奇克为代表的流亡政府的基础上建立新政府,而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坚持,应以由波兰工人党控制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建立新政府,结果斯大林胜利了,席姆博尔斯卡最初的一些诗篇就是描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所受的苦难,并以一个年轻姑娘的热情拥抱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52年她出版了诗集《我们为此而活》(Dlatego zyjemy),里边都是一些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的诗篇。多少年以后,198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波兰流亡诗人米沃什曾这样评价她:席氏的诗人生涯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进化过程。我不喜欢她早期的作品,那里有斯大林的阴影,但后来的诗集一部好过一部。这时波兰的六年计划(1950―1955)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工业发展速度过高,出现了农、轻、重的发展失衡,国内出现了要求改变和结束建设社会主义的错误方法的呼声。这期间斯大林去世了,席姆博尔斯卡已主编《文学生活》周刊的《诗歌》和《课外阅读》专栏。1954年她发表了《向自己提出的问题》(Pytania zadawane sobie),在这部诗集中,诗人的风格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种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热情大大降低了,代之以对生活的冷静观察和简约的描述。在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波兰由于教会的影响最大,知识分子最受人民的尊重和西方文化非常普及而建立了最不“苏联模式化”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危机就在这里出现了。1956年6月在波兹南这个曾经是百年前暴发了反抗沙俄民族起义的城市,竟有20万人上街高喊“俄国佬滚出去”、“布尔什维克滚出去”、“我们要面包和自由”的口号。当局出动了近3个军和300辆坦克才将动乱镇压下去。到了10月,众望所归的哥穆尔卡回到总书记的位置上。他努力恢复法制,力求建立有波兰特色的社会主义(原话是“走建设社会主义的波兰道路”),于是出现了被称为“波兰小稳定”的十年。这时期席姆博尔斯卡的诗歌逐步走向成熟。也许这是波兰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安宁时刻,诗人的创作也到了一个旺盛时期,她先后出版了《呼唤雪人》(Wolanie do Yeti,1957)、《盐》(Sol,1962)、《一百个欣慰》(Sto pociech,1967)等诗集。在这些诗集中,诗人对人生进行了多方面的哲学思考。夕阳野草寻常物,鲜用皆为哲理诗,如《盐》中的《与石头对话》,就反映了人类处境的孤独和无奈。哥穆尔卡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波兰的边界终于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在1956年至1965年的10年间,工业一直以每年9%以上的速度增长,丝毫不比西方国家落后。但哥穆尔卡与波兰人民的蜜月很快就度完了。1966年至1970年的工业增长为每年0.3%,同时政府与知识界和宗教界产生了冲突。早在1964年,《新文化》和《文化观察》被停刊,曾引起知识界的强烈不满,许多被查禁的作品不得不在国外出版。当时波兰只有3000多万人口,而国外侨民就有1000万,家家户户大约都有国外亲友,所以波兰与西方的关系从来没有中断过。政府进一步把国内的知识分子反对派与国外的敌人相提并论。哥穆尔卡失去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支持。雪上加霜的是,政府与教会发生了严重冲突。同时又因中东局势紧张,波兰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斗争,引起波兰犹太人的强烈不满。这一切导致了1970年的12月危机,哥穆尔卡被迫接受“劝退”,波兰进入盖莱克时代。盖莱克凭借西方的贷款,使波兰的经济再一次高速运转。但盖莱克再一次重演了哥穆尔卡的悲剧。没有几年外债压力越来越大,而经济增长却成了强弩之末。1978年10月16日,原波兰克拉科夫主教卡・沃伊蒂互当选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这是几百年来第一次由一位非意大利人担任教皇,波兰为之轰动,而约翰―保罗二世的波兰之行,其空前的盛况则使波兰政府的形象更加渺小了。于是当1980年政府决定再次提高肉类价格40―60%时,便出现了有80万人参加的全国性大罢工,团结工会成为合法组织,一个矮小的工人瓦文萨成了世界知名人物。军人出身的雅鲁泽尔斯基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政府总理,不久宣布波兰进入战时状态,实行了战时状态法。这是诗人相当不感兴趣的。这时期她曾写了一首《不再》的诗,其中前一节是这样的:带着微笑和甜吻,我们在星光下寻求谐音,虽然我们不同,只不过像两滴不同的水。怪不得米沃什称她的诗为社会减震器,甚至是海边的窃窃细语。那么大的冲突,在她看来只不过是像两滴水,只要同意就可以结合在一起了。的确,自70年代以来,席姆博尔斯卡的诗,政治在其中不过是个淡淡的影子,这期间她发表了《诗歌集》(1970),《各种可能情况》(1972),《诗选》(1973),《大数目字》(1976),《眼镜猴及其他诗》(1976)和《桥上的人们》(1986)。这些诗以千奇百怪的生活现象,表现了女诗人对人生意义的多方面的探索。如《大数目字》中的《罗得妻》一诗,借一个神话故事,表现了对人生的另一种看法。在这段时间里,席姆博尔斯卡虽然不问政治,但也表达了对波兰社会主义的不满。进入80年代以来,她经常为《普世周刊》写评论,有些评论新闻检查官甚至认为是不能发表的,这就说明诗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瑶台仙子。这一时期,席姆博尔斯卡的诗有时不得不在地下发表,这说明最不讲政治的诗人,也没有被政治家放过,也说明这个政府将不久人世了。进入90年代,波兰又成了一个西方意义上的国家。经过了1989年最困难的时刻之后,到1992年波兰的经济增长又成了东欧国家学习的榜样。但席姆博尔斯卡的丈夫死了,他是波兰著名的小说家,这是诗人最悲痛万分的事情。1993年她出了一本诗集《终了与新生》,其中有一首叫做《空房间里的猫》是这样开头的:要死我们并不能对一只猫就像一只猫在空房间所做的那样。《终了与新生》有许多个人化的东西,也许暗含着丈夫的死去和个人的新生,但也可以暗含着波兰的死去和新生。二、文化背景在近代500年的历史中,波兰为人类创造了光彩夺目的文化。哥白尼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后人――包括牛顿、开普勒、康德、拉普拉斯、爱因斯坦、W.德西特、A.A.弗里德曼、G.勒梅特、G.伽莫夫、霍金在内――都不敢与之相提并论。单就是文学这一项,波兰可以说是东欧国家中的第一大国。本世纪内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人加上席姆博尔斯卡已是4人,东欧国家加在一起也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这个只有比两个上海的人口多一点的国家凭什么创造了如此光前裕后的文化?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从13世纪的《圣母颂》到前几年才当上波兰作协主席的伏・茹克罗夫斯基做一次细大不捐的描述。但自席姆博尔斯卡诞生之后出现的种种奇特现象――诸如女作家雄霸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文学,二战前后都出现了“真正的文学在外国”的说法,而女诗人却能在国内写出最优秀的诗篇――这一切对说明一个女诗人如何在战后波兰兄弟阋墙、汹汹攘攘的环境里,几乎是在不与任何人产生冲突的情况下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好的注释。且说在席姆博尔斯卡出生的1923年前后,可以震憾世界的波兰作家显克维奇、普鲁斯、奥热什科娃、莱蒙特相继去世了。这时波兰文坛上活跃着的是以东布罗夫斯卡为代表的女作家,她们的名气和声势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男性作家。这是世界文学史上极为少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在文化素质较高的国度的某一时代才有可能发生,但即便是英国的勃朗特姐妹和盖斯凯尔夫人时代,德、法的史达尔夫人时代,美国的狄更生时代,甚至中国的李易安与魏夫人时代,都不好说她们超过了当时的男性作家,只有在文化相当发达而社会相当民主、开放的古希腊的萨福时代,才出现过这种现象。而当时波兰的女性作家有佐・纳乌柯夫斯卡、海・博古舍夫斯卡、东布罗夫斯卡、戈雅维琴斯卡、玛・昆采维卓娃、万・华西列夫斯卡,怪不得早在1935年波兰评论家莱昂・皮温斯基就惊呼:“几年来男性作家的创作退居到次要地位了。”这时诗坛上如果不是还有一个杜维姆和一个描写科技文明的普日博希,那么波兰文坛就几乎是女人的世界了。应当说,在波兰有适合女作家成长的沃土,即便是在战后也出现了贝特日茨卡、纳伏罗斯卡、内波穆茨卡和奥斯特罗夫斯卡姐妹,当然更著名的是曾经当过波兰作协主席的哈・阿乌德尔斯卡。而席姆博尔斯卡的获奖便标志着波兰女性作家成就的一个高峰。除了有女性的沃土之外,波兰的战前战后都有许多作家流亡国外。如30年代末华西列夫斯卡、布罗涅夫斯基、古尔斯卡、列昂・帕斯特尔纳克曾流亡苏联和其他欧亚地区,杜维姆和斯沃尼姆斯基则长期流亡欧美。波兰的流亡文学,自密茨凯维奇开始就是波兰文学重要的――有时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诗人在国内无法生存,于是许多人不得不跑到国外,而席姆博尔斯卡在国内可以顽强地生活着,并且写出了人类最优秀的诗篇。这可以解释女诗人的诗为什么多写生活中的琐事,有那么多个人化的东西,否则就无法避开国内那么复杂的斗争。转眼之间波兰解放了,在40年代末期的几年里,作家们都忙着写反法西斯战争的作品,政府与作家之间似乎还没有出现太大的矛盾。1949年波兰作协在什切青召开大会,要求作家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生活中的阶级斗争:“表现阶级斗争的伟大场面,让英雄的今天和幸福的明天闪闪发光――这就是文艺的美好任务!”但不满在增加。198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诗人米沃什在当时曾任驻华盛顿文化参赞,他认为波兰的文化政策是不可忍受的,于是便在1951年他调任法国一秘后,在法国要求政治避难,开始了他走向斯德哥尔摩的30年流亡生涯。在国内从1952年开始,反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家越来越多,而席姆博尔斯卡则开始了她的另一种诗人之路:她既没有像布罗涅夫斯基那样热情地歌颂社会主义,也不象米沃什那样不停地揭露波兰生活中的虚伪,她似乎多少继承了先锋派诗人普日博希的唯美主义倾向,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把生活中的细节诗化到群玉山头。到了1956年,哥穆尔卡纠正了对右倾民族主义偏向的错误处理,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行了清算,同时欧洲现代派作品也被一批一批地介绍到波兰,这时期大约相当于我国的1980年前后,新的刊物如《当代》和《直言》相继问世。说到《当代》,应当说这是波兰文学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围绕着《当代》有一批才调无伦、语妙天下的诗人,他们大多在二三十岁,他们学习的榜样中,还有几位三四十岁的兄长,如果把这些年轻的兄长也算在内,那么当代派就有两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席姆博尔斯卡在获奖后就曾只提到塔・鲁热维奇和兹・赫贝特。1921年出生的鲁热维奇可以说是当代派的兄长,而1924年出生的赫贝特则是地地道道的当代派。这个圈子里,其他的诗人还有1911年出生的米沃什,他虽然长年流亡国外,但一直是当代派的精神领袖;1922年出生的米・比亚沃舍夫斯基是最年长的当代派诗人;1923年出生的席姆博尔斯卡,对当代派有极大的影响,其他的都是30年代出生的诗人如塔・诺瓦克,耶・哈拉塞莫维奇、埃・布雷尔、博・德罗兹陀夫斯基、斯・格罗霍维亚克。这当中的领头雁是米沃什、鲁热维奇和席姆博尔斯卡,而赫贝特则是当代派中一员最勇猛的虎将,所以这几年鲁热维奇和赫贝特也是诺贝尔奖候选人的热门话题就不足为奇了。不过鲁热维奇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在70年代之前发表完了,而赫贝特在70年代之后则把注意力转向了政治,他对波兰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不满意,包括像米沃什这样的作家,也“有很短的时期为一个出版社写作,这出版社为了政治目的着意歪曲了一些人物”。所以赫贝特未免走向了极端,因此在波兰“当代四杰”当中,米沃什与席姆博尔斯卡的获奖就非常自然了。不过席姆博尔斯卡获奖的另一个文化背景是,当代派诗人的诗歌在冲破传统的教条主义约束的同时,由于没有老作家的声望和对斯大林心有余悸,大部分人不敢恃才傲物,眼高于顶。所以彼・昆策维奇在《当代》和《它的一代人》中曾这样评论说:“他们算是战后文化政策上最客气的一代、最能忍让的一代,也许是愤世嫉俗而又是被吓坏了的一代,是跪着造反的一代。”席氏可以说是这一特色的典型代表。在这一时期出版的《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呼唤雪人》中,她虽然把斯大林主义比做毫无温情的喜马拉雅山上的雪人,但绝大多数诗歌都是以美刺(gentle irony)的形式出现的。60年代初期,哥穆尔卡曾亲自出马参加了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以消除作家对政府的不满。这时在波兰文艺界各种思想并存。而到了70年代,盖莱克的高速度很快出现危机,这时党的文化政策不是努力引导作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强制作家靠拢政治集团,大搞政治主义,这愈加引起了作家的不满。到1980年罢工风潮乘风而起,“团结工会派”的作家占有了波兰作协一半以上的数额,特别是团结工会派的天主教小说家什切潘斯基当选为作协主席之后,作协便成了反对政府的公开组织。而这时席姆博尔斯卡却基本上可以遣身物外,虽然波兰检查机关有时查禁她的作品,但她超然物外的诗篇通过地下出版机构或国外的波兰文报纸发表后,就会很快地在读者当中流传。应当说,席姆博尔斯卡的婚姻对她的生活态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她先是和一位名叫亚当・沃迪克(Adam Wlodek)的诗人结婚,但两人离婚了,后来她与小说家科尔内尔・菲利波维奇(Kornel Filipowicz)结婚。菲氏是波兰当代一流的小说家,他的反映纳粹集中营生活的小说,至今仍然是描写被占领期间的不可或缺的作品。他的一篇名为《光明与黑暗》的小说,写维斯瓦河上游的一个农民带着全盲的儿子去看病,两年后仍然看不见,方知被诊所骗了。小说中的悲凉气氛可以使人想到我国作家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儿子在黑暗中描述的各种物体的形状,对应着中国瞎子所想象的油狼(游廊)。菲利波维奇的去世给诗人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波兰一著名文学杂志的主笔贝・契米尔(Beata chmiel)认为《终了与新生》中的有些诗篇是他读到的关于死亡的最动人的作品。进入90年代以来,席姆博尔斯卡名声日上。1991年她获得了歌德文学奖,不过这时诗人仍然对生活没有“吃透”,所以她的获奖致辞就是《我珍视困惑》。就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前两天,她获得了波兰笔会的诗歌奖。目前她住在克拉科夫市中心一套质朴的两间房子里。而获奖的这一天她正在波兰南部边陲小镇扎科帕内渡假。多年的习惯,养成了她不愿抛头露面的性格,她不喜欢大庭广众,而喜欢法国诗人布勒东式的个人主义。在她获奖后,米沃什从加利福尼亚打来电话,她对这位老大哥说:“我不是个公众人士。对我来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写一篇获奖致辞。这需要我一个月的时间。我不知道要讲些什么,但我会讲到你。”席姆博尔斯卡还对记者们说:她将隐居到一个比扎科帕内更偏僻的地方,一个连精明的记者也无法找到的地方。在这一点上,她倒颇得中国古代山林高士之风,所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正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一些文人高士的必然写照,以此来说明席姆博尔斯卡在动荡不安的波兰社会中为什么会走一条既不同于热情赞美社会主义的东布罗夫斯卡,也不同于对一切都表示不满的赫贝特的中间道路,说明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席氏却能感动地走向斯德哥尔摩,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了。三、诗歌分析应当说在席姆博尔斯卡获奖之前,不仅在我国文学界鲜为人知,就是在欧洲文学界和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也其名不扬。在我国大约只有林洪亮、张振辉、易丽君等几位50年代在波兰学习文学的留学生才熟悉这个名字(当然获奖后大家都熟悉了),在这一点上,她与莫扎特也有相似之处,作为为纯艺术而苦苦追求的艺术家,他们起初都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莫扎特因在银行的信笺上写曲子而被老板解雇,在尔后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开始听者寥寥,曲终之时,户限已穿。席氏大约也是如此。在英国伦敦郊区有一个叫做布丽达・沃尔克的女出版商,她曾出了一些东欧国家的文学作品,但席氏获奖时,她却在罗马尼亚,于是飞奔至伦敦重印席氏的诗歌集。她在飞机场惊喜地说:“我还不知道席姆博尔斯卡已被提名了呢?在我家里还有她500本《桥上的人们》正愁卖不出去呢?”但沃尔克这一天从美国接到的订单一次就是1200本。看来瑞典人在影响世界文化方面确有一根阿基米德的杠杆。瑞典文学院在10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席姆博尔斯卡是诗坛上的莫扎特,公平地说是指她灵感的丰富和信手得来的妙有词致。她的诗具有美刺的恰到好处,使历史的和生命的内容在人类真实性中一点点地显现。的确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这些评价都是在反复研读了她的诗歌之后所得出的中肯结论。波兰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20世纪表现得越发突出。所以米沃什在得知席氏获奖后说,这是“波兰20世纪诗歌的凯旋”,“在一个国家有两个诗人获得诺贝尔奖真是妙不可言”。波兰战后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女诗人的朋友和邻居斯坦尼斯瓦夫・莱姆(Stanislaw Lom)则认为席氏非常有资格享此殊荣,“这说明波兰诗歌在散文作品之上。”那么席姆博尔斯卡的诗歌都描写了什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从最初的印象里,席姆博尔斯卡似乎是在写生活琐事,特别是一些个人化的东西。她自己曾经说过:“诗人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自负的;她倾向于相信自己并以此向读者叙说。”例如《车站》一诗中就写了许多生活中怪里怪气的小事:我没有到达N站,而你却不得不准时到来,一封没有发出的信却莫名其妙地给了你警告,后来,“一只不属于我的箱子”,丢失了。这些事情本来与我们没有关系,而我们却来到失乐园。给人的印象是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波兰作协被“团结工会”和平演变过去之后,在80年代末期曾出现6个“作协”并存的局面,如波兰文学家联合会、波兰作家联合会等。其中波兰作家联合会克拉科夫分会的主席彼查克维奇曾这样评价这位获奖朋友,说她精致、敏感,又有良好的幽默感。“在她的诗中有一种伤感和思乡情结,有一种对文明和价值危机的恐惧,但与其他诗人相比,席氏告诉读者,人们仍然可以高贵地活着。因此在她的诗中总在讲日常而普通的故事,照诗人看来,这些生命可以独立地活着。”在女诗人看来,生活中精神方面的东西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特别是比政治更重要。她的《博物馆》通过生活中这一常见的建筑物,说出了人生的短暂:一顶皇冠荣耀过多少君王。一双手套的生命比手更长。一只皮鞋也早把右脚遗忘。尽管如此,女诗人仍要顽强地活着,并且“跟衣裙的竞赛始终未停”。通过普通的生活,席姆博尔斯卡在寻找一种真实。据说女诗人特别喜欢收集废旧的明信片,因为废旧的明信片没有伪装。在世界诗歌史上,诗人们为了追求真实,从屈原为香草美人而上下求索,到但丁为贝德丽采而苦苦煎熬,到济慈赞美希腊古瓮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到席姆博尔斯卡为废旧的明信片而刻意求真,也可以说是到了“无所不求其极”的地步,可以使人想到毛泽东的“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也就是说可以入诗的都入诗了。不过席姆博尔斯卡并不是为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她常常通过千奇百怪的现象来探求人生的意义和哲理。这就是她诗歌的第二个内容,而且是最重要的内容。在这个最重要的内容里,女诗人首先探讨的是人在社会中的意义。人类不仅受自然界的限制,还受到社会和历史文化的限制。像《也许》这首诗就表达了人的作为是有限的思想,因为“死”迟早会发生,也许是由于阴影,也许是由于艳阳天。因此人面对他的不幸时,总会感到一种无能为力,他总是有美好的幻想,而迎接他的只有痛苦和死亡。人的悲观主义在于提出问题而得不到解答,诗人便以她自己的幽默方式和彼查克维奇所说的伤感来寻找答案。在探讨人生哲理的同时,席姆博尔斯卡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不能理解,人与周围世界的陌生感似乎是天然的。在这方面《与石头交谈》最为典型,“我”满腔热忱地想走进石头的宫殿,仅仅想得到一滴水,一片叶,但石头的回答却是冰冷的。诗人想着力描写的是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随着人生的延续而与日俱长。在女诗人的哲理诗中,常常出现现实与历史的映照。在这里现代人和他们的祖先、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交替出现,从而探索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命运。诗人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历史的进程,用神化了的历史来影射现实。诗人对历史有她独特的视角。时过境迁了,当女诗人重新审视希特勒幼年的照片时对这位小娃娃竟表现了一种母爱。按年龄,希特勒正好可以做席姆博尔斯卡的父亲,但历史改变了一切。《罗得妻》中的女主人翁是千百年来被人议论的话题,过去人们说她好奇才回头,有一本苏联人评述的《圣经》,说罗得的妻子不可能变为盐柱,因为人身上氯化钠的成分极少,因此《圣经》是不可信的,这是一种解释,但诗人却找到了另外的原因。席姆博尔斯卡认为历史上很少有秩序可言,总有人在那里瞎折腾,于是在《终了与新生》里:时不时总有人从下边的草丛里挖起老掉牙的争论特别是历史上的许多复杂问题不是靠思想而是靠利剑,不是靠艺术而是靠战术来解决的。这是每一个波兰人都有的体会。所以在《勃吕盖尔的两只猴》这首诗里,诗人表达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波兰历史上曾经有太多这样的考试;女诗人那时正通过人生最艰难的选择;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两者只不过是不同时期的一种动物,因此猿猴的命运也是人类的命运……席姆博尔斯卡的诗一般都有情节,在里边你可以读到一段故事、一条趣闻,但这些草木花鸟都有兽性,在外人看来可能是毫无意义的“晴空一鹤”,诗人便引诗情到碧霄。但这种碧霄上的诗意又是不易把握,不易琢磨的,甚至是流动的,变化的。这大约也是为什么席姆博尔斯卡的诗一方面明白如语,另一方面却藏头露尾,指山说磨。席姆博尔斯卡的诗,较少涉及妇女的内容。米契尔在1994年采访席氏时,女诗人坚持认为没有“女儿诗”这回事。“我认为把诗歌分为男人的诗歌和女人的诗歌是非常荒谬的,也许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母系时代,但现在没有一种事情不是同时涉及男人和女人,我们早离开绣楼闺房了。”看来尽管妇女文学在波兰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席位,但席姆博尔斯卡的诗却不属于妇女文学。也许是因为女诗人更关心波兰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所以,她的诗歌才有一种“宇宙意识”,才有一种蓝天和大海式的宽广。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因此,表面上看席氏的诗作都是像郭璞的“翡翠戏兰苕”一类的“女儿诗”,实际上却是“碧海掣鲸”的力作。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特别提到席姆博尔斯卡是诗园中的莫扎特,我想这里边较深一点的含义是指两者在风格上的类似。莫扎特的音乐用中国古典诗论的语言来说就是“清丽”,也就是有一种秀美而极工的意思。席氏的秀美似乎已不必说,而她的极工则可用她自己下面的一段话来说明:我写诗的时间越长,就越少想到有提出创作纲领的愿望和需要。我越来越觉得提出纲领只能束缚手脚,而且……为时尚早。我觉得自己就像只昆虫,由于莫名其妙的原因钻进了一个玻璃橱窗,而且被一颗大头针钉在了上面。我只有一个座右铭――去攀登写作艺术难以企及的高度,不断地让思想超越现实。的确,用莫扎特的“清丽”来形容席姆博尔斯卡的诗风是相当合适的。这里边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她非常喜欢法国古典诗歌,并且动手翻译了几本诗歌集。诗是不可翻译的,里边一定有诗人自己的创作,而这种创作又必须和原来的风格相同,这样法国古典诗歌的纯正、清秀之美也一定影响了她的创作。这使我们想到文章的开头曾提到季羡林先生说的,波兰人比苏联人有更高的文化,一般都会一两门外语。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波兰人会外语也是与他们艰难的历史有关的。*
[ "Agriculture", "Philosophy", "Law", "Medical", "Education", "Art", "Electronics", "History", "Space", "Computer", "Economy", "Sports", "Energy", "Transport" ]
History
【 文献号 】1-3252 【原文出处】文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4 【原刊页号】19-26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 作 者 】李心峰 【复印期号】199610 【 标 题 】艺术史哲学初探 【 正 文 】 一、西方艺术史学的演进艺术史作为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艺术批评一样,属于应用艺术学的层次。而对于艺术史本身的理论反思,便是艺术史哲学。在对艺术史哲学进行思考之前,我想简单回顾一下西方艺术史学发展的基本轮廓,看它究竟提出了哪些带有艺术史哲学意味的课题。当我们提到艺术史这一概念时,显然可以对其含义作两种理解。首先,艺术史指的是艺术实际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其次,艺术史指的是对这种艺术实际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这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不同于体系性艺术学科的历史性的艺术学科。这后一层含义是更为常见的,实际上它也就是艺术史学,或艺术史研究。本文就是在这层意义上探讨艺术史的各种问题的。在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史著作是以个别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为对象的艺术家传记。就文学史领域而言,产生于十四世纪意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之手的《但丁的生平》就是这种传记的早期典范之作。在美术史领域,西方最早的美术家传记也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罗伦佐・基伯尔蒂(Ghiberti,1378―1455)的《回忆录》就是最早的美术家历史传记著作之一;而此类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当推瓦萨利(1511―1574)的《美术家列传》,这是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大约三百年间意大利著名美术家传记的集成。然而,艺术家传记仅仅是个人的历史。把个人的历史堆积起来,仍不足以构成艺术史。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史是十七、十八世纪才出现的。最早使用“文学史”概念的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而公认的第一部真正的艺术史著作是十八世纪温克尔曼的著名的《古代艺术史》(1764)。这部著作第一次把艺术的历史发展作为自己专门研究对象,而他主要是从文化背景上研究古希腊艺术风格的演变及其规律。严格地说,这只是一部古希腊造型艺术史,但近代形态的艺术史在该书中已初具规模。试图以整个艺术的合逻辑的发展为内容的艺术史,我们似乎可以举出黑格尔来。他的《美学》第二卷,以艺术的三大历史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交替更迭为线索,对世界艺术的历史作了粗线条的勾勒。就其试图超越个别艺术种类、个别国家、民族、地域,把东方与西方的各种艺术都纳入一个统一的历史发展框架而言,它使我们领略了著者试图建构一般艺术史、世界艺术史的宏伟构想。但是,由于他的艺术理念演化的先验模式和演绎方法(他对东方艺术之理解的狭隘与局限姑且不谈),使得这一卷仍只是他的艺术哲学的美学三段论逻辑的历史展开,是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美学体系的历史证明,而不是独立学科形态的艺术史。十九世纪中叶前后,西方艺术史研究真正勃兴起来,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艺术史思潮和流派。较早出现的是以实证方法为基础的文化史学派。这一学派在十九世纪中叶占支配地位,其代表人物有泰纳(《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雅克布・布克哈特(他对古代希腊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十九世纪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等)。这一艺术史思潮,肯定艺术发展的规律性,注重从社会的、文化的乃至自然的因素解释艺术的发展,尤其注重社会思想、文化背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该学派有时也被称为社会学派。不过,这一派的艺术史,主要呈现为社会思想史、社会文化史,真正的艺术自身的历史反倒隐而不显。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艺术史的各个领域,先后都出现了风格史学派与精神史学派。在美术史中,布克哈特的弟子、瑞士著名美术史家乌尔富林(又译沃尔夫林)创立了美术史的风格史学派。他不再沿袭其导师的文化史观点,而把美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作为美术史的中心课题。他的代表作《美术史的基本概念》[①]就是探讨文艺复兴艺术(又称古典艺术、十六世纪艺术)风格向巴罗克艺术(又称近代艺术、十七世纪艺术)风格的演变。他运用了五对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即线描与图绘、平面与纵深、封闭的形式与开放的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清晰性和模糊性,来探讨上述两种艺术风格各自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与上述风格史不同,以里格尔、德沃扎克、沃林格等为代表的纳也纳学派倡导“精神史”的艺术史。与风格史学派相比,该学派进而把决定艺术风格、艺术形式之演化的深层的艺术精神、艺术意志作为美术史的中心课题。不过,精神史学派与风格史学派尽管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它们的艺术史都是艺术自身的自律的历史,不像社会文化史学派把艺术的历史归结为艺术之外的因素所规定的历史。上面介绍的文化史、风格史、精神史诸学派,虽然互不相同,但都属于近代史学范畴,体现着近代史学的一些共同信念。首先,这些艺术史都毫不迟疑地把揭示艺术发展、演化的规律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不管这种规律是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还是艺术风格、艺术形式的变化决定的,或是某种艺术精神、艺术意志决定的。其次,这些艺术史都毫不怀疑艺术的历史是环环相扣的连续性的过程,并将这种历史过程的呈现作为自己的任务。然而,在本世纪中叶,艺术史学科发生了根本的转折,开始进入现代史学范畴。现代艺术史学对于以往艺术史学的基本观念提出了全面的挑战:艺术历史有规律可寻的观念受到怀疑;艺术历史的连续性遭到否定;艺术史学的任务在于客观展示以往艺术的历史演化过程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等等。以往的艺术史学和现代艺术史学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艺术史的基本问题需要我们回答,诸如:艺术历史究竟有无规律可寻?艺术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是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还是风格史、种类史、艺术精神史、形式史?是艺术家的历史,还是思潮、流派、风格的历史?是创作史,还是作品史或接受史?艺术史的连续性是否存在?艺术史的客观性能否成立?是否存在所谓“艺术的进步”的趋势?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元艺术史学即艺术史哲学所应思考的基本理论问题。艺术史学究竟以何种面貌出现,如何回答艺术史哲学的上述一些基本问题,它在现代何以发生重大的转折,有两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个因素是史学观问题;第二个因素是艺术观问题。因为,所谓艺术史,归根结底是对艺术的历史研究,这意味着,它首先是一门历史学科,而不是体系性的学科;其次,它是艺术的历史,而不是别的历史。二、艺术史与史学观艺术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遵循着一般史学的共同规律,受一般史学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与史学的其他领域有密切的联系。撇开个别文化形态的史学不谈,就一般的史学观而言,自维柯到赫尔德、孟德斯鸠等人的启蒙运动,再到黑格尔、近代史学观大都坚信:人类社会历史是人类自己活动的产物,人类历史是有规律可寻的。历史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无论这种规律是进化论式的,还是否定之否定式的;也无论这一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种一般史学观渗透到各个别文化领域的历史研究之中,成为文化史学共同的信念。上面谈到的自温克尔曼到黑格尔、泰纳,乃至布克哈特、乌尔富林、里格尔等,也都以揭示艺术发展的规律为己任,与一般史学和文化史学的共同信念保持着严格的一致性。近代史学观不仅坚信历史有规律可寻,而且坚信历史的连续性,相信历史是环环相扣的链条,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历史就将断裂。同时,它还认为,历史科学就在于客观地揭示这种连续性,恢复历史链条上各个环节应有的联系,并不怀疑它的可能性。我们上面介绍的近代艺术史诸流派就是在这一近代史学氛围中生长的,体现了近代史学的这些共同认识。但是,现代史学却根本动摇了近代史学的上述一些信念。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的历史学说,对近代史学中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观念给予了彻底的否定。比如,李凯尔特不仅否认历史学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干脆把这个概念也一并否定掉了。他说:“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一种用语的矛盾。”为了突出强调历史的无规律可寻,李凯尔特将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对立起来,认为自然科学在于寻求一般,而历史在于描述个体:“在自然科学,那本来寓于最基本词义之中的一般的东西,同时也就是科学努力加以进一步提高的东西,也就是说,统摄无比丰富的特殊事物的一般概念,是自然科学的目的。……而历史则与此相反,为了能够科学地进行思维和判断,它虽然也利用一般的东西,然而一般的东西对于历史来说仅仅是手段,也就是说,这种一般的东西形成一条弯路,历史想通过这条弯路重新回到作为自己本来对象的个别事物上去。”“历史上的东西,从最广泛的意义说,就是那种仅仅出现一次的、件件都是个别的、属于经验范围的实际事物;它既带直观性,又带个别性,因而是自然科学构成概念的界限。”所谓历史,就是对这种“历史上的个体”的描述。为了强调历史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特点,他甚至否认历史具有“解释”的功能[②]。上述强调历史的个体性、一次性,否认历史中存在着客观的一般规律的观念是现代史学中普遍的思潮。“精神科学”的倡导者狄尔泰、意大利现代硕学克罗齐、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等都持这种历史观。我们看到,上述李凯尔特对于“历史上的个体”的特征的描述,几乎与人们日常对于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感受相差无几,如所谓一次性、直观性、个别性,等等。实际上,现代史学家们的确常常论及历史与艺术的相近性[③]。既然在现代一般史学观中,历史也像艺术那样是个别的、一次性的,似乎是无规律可寻的,那么,在现代艺术史学中,艺术的历史势必将艺术的一般规律问题抛诸一边。的确,在现代艺术史中,一些艺术史家如德语圈美术史家甘特纳(J.Gantner)就把美术史的任务理解为个别作品或个别作家创造过程的研究,而不是美术发展规律的昭示。德语圈另一位美术史家施劳萨(J. Von Schlosser)在其晚年的论文《造型艺术中的风格史与语言史》中也认为:正是生动的个别性的东西才是历史性的东西。艺术史主要是风格史,即与艺术家个人密切结合着的作品的内在历史。他的风格史的目标乃是艺术家这一创造主体本身。如果将富有个性的主体及其创造的风格消解于抽象的一般规律之中,他所认为的真正的艺术史即风格史也就会消逝。他也把历史规律的观念给放逐了。现代史学观中普遍流行的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潮,其另一副产品便是摒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观念。这一思潮在艺术史中也有所体现。上文提到的施劳萨在关注个别性和艺术创造主体的同时,认为真正的艺术史就像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们燃起的火炬的行列。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就像互相孤立地高耸着的峻伟群峰,隔着深谷遥相呼应。这样意义上的艺术历史自然是非连续性的。施劳萨所谓的艺术风格史,就是这种意义上的作家、作品的历史。这同一般人所理解的风格史乃是造型语言、形式语言的沿革、变迁的历史大相径庭。造型语言、形式语言的变迁、发展,在他看来是连续性的、渐变的、有迹可循的。但是,这种造型语言不过像日常使用的零钱那样,仅仅是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和流通的东西而已。这种造型语言的历史并不能使艺术成其为艺术的历史,正像语言的历史并不能构成诗的历史一样。与造型语言、形式语言不同,艺术作品不仅有形式、语言,还具有意义,其意义与作品形态密不可分,如果无视意义而只抓住形态、语言,就只能是对研究对象的本性视若无睹。此外,艺术作品还表达着作者的价值感情和深刻人格,对此也不应置若罔闻。在他看来,尽管美术必须通过造型语言来表达,诗歌必须以语言为基础,但是,从造型语言到真正的美术作品,从日常语言到诗的转换,不是累积性的演化,而是质的飞跃。这才真正是历史性的。原因与结果的连续并不是历史,新的事件的诞生才会成为历史。所以,在施劳萨的观念中,艺术历史是非连续性的[④]。现代一些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史家还对历史的客观性表示怀疑甚至明确予以否认,强调治史者选择史料及解释历史事实的主观性的意义。与此同时,一些学者把一切历史都归诸现代史,否认客观再现以往历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例如,克罗齐在《历史的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命题“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⑤]就非常著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艺术史中也有它的影响。对于现代史学和艺术史提出的上述一些问题和观念,我们应该给以认真的思考。这对于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史学观决定着艺术史的整体面貌和基本思路。首先讨论一下包括艺术在内的历史规律性问题。必须明确肯定:人的一切活动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否则,历史研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过,现代史学对于历史规律的怀疑也并非毫无根据。问题出在对于规律的不同理解上。近代史学一般都承认历史规律的存在,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黑格尔式的宿命论的历史决定论的规律观统治着学术思想界,似乎一切历史事件都是历史链条中早已被规定好了的环节。显然,这种观念带有浓厚的命定论的准神学色彩,对它的怀疑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在对这种绝对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的批判中,不少理论家把一切形态的历史决定论、把一切规律都给否定掉了,甚至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揭示误解或歪曲为经济决定论,一并给否定掉了。应该指出,目的论式的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却是否定不了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发展规律。只不过在我们看来,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本质性的联系,并通过偶然为必然开辟道路,通过个别体现一般。尤其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由有意识的人所参加的,这更增加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复杂性。在这一领域,认识事物的个别性、偶然性、特殊性及个体主体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评价现代史学观对于个别、个体的重视。但这决不意味着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艺术领域客观规律已经消逝。在我们看来,在艺术史研究中,仅仅把历史上个别的事实记述下来,把个别的作家、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组合在一起,而不去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显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史。当然,把任何艺术作品的诞生都看作是命定的产物,只去寻找它与一定的经济基础或文化背景、精神观念、社会意识之间的简单而直接的联系,或把艺术看作由某种规定艺术发展的艺术精神、艺术意志所左右的过程,忽视艺术生产的全部复杂性,也不能写出有价值的艺术史。其次,看看历史以及艺术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问题。我认为,武断地认定历史是连续的或非连续的,都不科学。历史可以说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就历史是在时间维度上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不可逆的完整过程而言,它是连续的,从未发生过断裂,从未有过空白。不管你对历史上某个时点的了解和评价如何,它都在历史链条中客观地占据着一个确定的位置,与时间维度上的前后环节紧密相联,与空间维度上的种种因素发生着复杂的联系。如果连这样的连续性也不承认,那么,历史就变得不可理解了。但是,仅仅承认历史具有这样的连续性,并以描述它的演化轨迹为目标,并不能说就有了历史科学。因为,历史固然在各个时点上是前后相连的,但是并不是说,历史上的每个时点、每个环节,具体地说,每个事件、每个人物、每个行动,艺术中的每件作品、每位艺术家、每个思潮对于历史都具有同等的意义和价值。历史研究者往往更加垂青于历史上那些他认为是重要的事件、人物、时点、作品、思潮等。至于那些穿插其间的细枝末节的具体事件、人物、行为等,多被置于视野之外,或被置于从属的地位。从这样的历史研究方式来看历史,只能把历史理解为非连续的。实际上,真实存在的历史,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连续性是历史的量变或曰渐变的一面;非连续性则标志着历史的质变或曰突变的一面。着眼于量变,历史便成为连续性的;着眼于质变,历史便成为非连续性的。而真正的历史,却是由量变的积累而达到质变的飞跃,由连续的历史环节的铺垫而产生非连续性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实现。作为历史著作,要想事无巨细地描述历史的整个连续过程,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从这一意义上讲,历史研究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历史的非连续性一面,是理所应当的。不过,如果将历史的非连续性绝对化,无视其非连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关系,断言历史就是相互隔绝的山峰,是英雄的历史、重大事件的历史,这就会偏离历史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基础,无法理解历史的真实过程。科学的历史研究,当然允许在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两个侧面有所侧重,既可以侧重后者,也允许侧重于历史的连续性一面,如阐释某一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之所以出现的种种复杂的原因、条件、背景等,但却不能将二者绝对化。就艺术史而言,编年史、历史年表之类的历史研究是需要的;以伟大的艺术家、杰出的艺术作品为对象的艺术史也是必要的。但是,前一类的艺术史如果完全排除了价值的评价,变成现象的罗列、事件的堆积,不积极地阐释各种艺术事件、各个艺术作品对于历史的不同意义,采取所谓纯客观主义或相对主义态度,那么,这样的艺术史其价值是大可怀疑的。后一类艺术史如果只看到伟大作品、伟大艺术家显赫的地位、独特的贡献,把整个复杂的艺术史仅仅看作几位艺术家、几部作品的历史,像前述施劳萨和甘特纳所推重的那种历史,那么,它就像在海面上看那些突兀地立于海面上的岛礁,却以为它们都是相互孤立的,看不到它们在大海的深处却是峰峰相连的。这样的艺术史,只能看到独创的作品和艺术家,却无视在伟大的艺术家身前身后往往站立着一个庞大的流派;在杰出的巨作诞生的周围,酝酿着一个巨大的艺术思潮……。理想的艺术史,应是名家名作的历史与思潮、流派的历史、非连续的历史与连续的历史的辩证结合。关于历史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矛盾等,也应作辩证的理解,不应偏执一端。三、艺术史与艺术观艺术史作为艺术的历史,更要受研究者艺术观的直接影响。艺术观是个复杂的概念,其涵盖面相当大,几乎对于艺术的所有认识和理论陈述,都可归诸它的名下。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一讨论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艺术观对于艺术史研究将有怎样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想着重谈谈人们最基本的艺术观对于艺术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什么是人们最基本的艺术观呢?我认为,这便是人们对于艺术发展的动力机制、艺术的功能、目的、艺术的存在方式所作的统一的理论阐释,即认为艺术究竟是他律性的,还是自律性的,或是泛律性的、通律性的[⑥]。这种基本的艺术观对于艺术史研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规定着艺术史的基本立足点、研究视角和总体风貌。以他律论艺术观为前提的艺术史,主要是从艺术的外部世界寻找艺术发展、变化的动力,努力描述艺术是怎样在外力推动下向前运动的。这样的艺术史,可以泰纳的《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作为典型。他以其制约文学、艺术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为理论基础,在《艺术哲学》中概述了文艺复兴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刻的历史发展;在《英国文学史》中描述了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这种他律论的艺术史,在布克哈特的文化史的美术史、勃兰兑斯的观念史的文学史等艺术史流派中也都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他律论艺术史研究中,最为极端的形态大概要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庸俗社会学了。像弗里契就经常涉足艺术史领域,把他所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机械、简单地证诸艺术史的事实,寻求艺术与一定社会阶段、经济条件、阶级斗争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甚至连艺术的风格、种类,美术的线条、色彩,都要一一对应于经济的因素和政治的背景,完全置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辩证精神于不顾,成为一种没有艺术的“艺术史”。与他律论的艺术史相反,持有自律论艺术观的艺术史家,必然在艺术自身内部寻找艺术运动、变化的动力,写出艺术自律运动的历史。著名美术史家、风格史学派代表人物乌尔富林在他的代表作《美术史的基本概念》[⑦]中,较早地提出了两种美术史的区分,即“外部的和内部的美术史”。这是他在该书《结论》中作出的划分。所谓外部的美术史,就是把美术史作为表现史,作为艺术所表现的内容的历史。这显然是他律论的。对于这种美术史,乌尔富林是不赞成的。他提倡的是内部的美术史,即美术表现方式或造型语言的历史,亦即艺术形式或他所说的美术风格的历史。他说:“在时间的进程中,艺术表现出很不相同的内容,但是这并不决定艺术外貌的变化:语言本身和文法以及句法一样在变化着。语言……完全有它自己的发展”,人们的感知方式、视觉形式、对现实的理解力表现为风格,它们“有其内在的历史,并且经历过了很多阶段”。他的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就是探讨“最普遍的再现形式”即美术的基本风格的交替与更迭的。乌尔富林的美术史显然体现着自律论的倾向。不过,这种自律论是不彻底的。因为他固然承认美术的形式、语言、风格有自己内在的历史,但对于这些形式、风格的变化的根本动力究竟是什么,却表露出某种迷茫和迟疑:“在这里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大问题――在各种形式的理解中,变化是一种内在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自臻完善的理解方式发展的结果呢,还是一种来自外部的推动力,对世界的另一种兴趣,和决定着变化的另一种态度呢?这个问题远远超出了叙述性美术史的范围。”乌尔富林的迷茫和迟疑,在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艺术史观、文学史观中已烟消云散。他们已将自律论贯彻到底。例如,什克洛夫斯基宣称“艺术不反映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主张艺术的历史就是艺术形式自律运动的产物,无需外物的推动。法国的兹・托多罗夫在《文学史》[⑧]一文中,认为“文学史的对象不是作品的起源”;“必须把文学史和社会史清楚地区分开来”;文学史的对象是“在文学话语的内部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应该说,自律论的艺术史观和他律论的艺术史观都有各自的合理内核,也有各自的弱点。就自律说确立了艺术价值的独立性与特殊性,把艺术发展的直接动力诉诸艺术内部的矛盾运动这一点来说,是值得首肯的。不过,这种学说却把艺术的发展封闭在一个自足的小天地里,隔绝了艺术与人类其他价值领域的联系、艺术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这使它对于艺术史的解释显得封闭、狭隘。与此相比,他律论的艺术史强调艺术与外部世界的社会文化因素、时代精神观念、艺术家的心理、个性等因素的联系,其理论视野是宽阔的,对艺术的解释是丰富多样的,这显示了它的价值所在。然而,这一学说的致命弱点在于否认了艺术世界的独立性,否认了艺术具有一切事物必然具有的“自己运动”,否认了艺术世界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将艺术的发展完全诉诸艺术世界以外的“外因”的决定,丧失了艺术的自我,在艺术的历史研究中放逐了艺术自身。在我看来,在艺术史研究中,必须克服他律论艺术观与自律论艺术观各自的弊端,吸取它们各自的合理内核,树立艺术的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艺术观,即我称之为“通律论”的艺术观,把它作为艺术史研究的基础,阐明艺术在历史上是怎样从附庸于物质生产和其他精神生产逐步地走向独立的精神生产即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产的历程,以及这种独立的艺术生产是怎样在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种种外部环境的开放性联系中运动、发展、变化的。在通律论的艺术观看来,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同哲学、宗教、法律等一样,遵循着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史观的基本原理,即承认它们最终由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所制约。但是,它同时认为,各种意识形态、文化形态均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文化、自然因素对于它们的制约和影响,必须转化为各种意识形态、文化形态系统内部的因素才能发挥其促进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就艺术的历史而言,它的运动、变化的直接动力或曰直接决定因素,是艺术的内部矛盾,这是艺术发展的“内因”。通律论艺术观的另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沟通艺术世界内部与外部的桥梁、将艺术发展的外部助力转化为内部动力、外因转化为内因的关键性的中介环节在于开放的艺术主体的艺术创造实践[⑨]。按照上述通律论的观点,理想的艺术史首先应描述艺术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所指与能指、意义与符号的内在矛盾运动,阐明艺术的语言、种类、风格、形式的变化过程。在这里,作品成为艺术史首先接触的对象。其次,艺术史必须阐释上述艺术的内部矛盾运动究竟是怎样在与外部世界的开放性联系中受到外因的作用、外力的推动而转化为内部动力的。在这里,艺术的社会史、文化史、思想观念史、心理史等获得应有的地位,而不像自律论所说的那样与艺术史完全无关。再次,艺术史必须进一步阐明艺术家这一开放的主体及其开放性的艺术创造实践对于沟通艺术世界外部与内部的中介作用(如果稍稍发挥一下,还可把艺术接受主体的开放性的艺术接受活动也包括在这一中介环节中)。在这一层次上,艺术家、艺术创造与接受的实践活动也成为艺术史的重要对象。理想的艺术史不可能是完全没有作品的历史,也不可能是完全没有社会、文化背景的历史,更不可能是没有艺术家、没有艺术接受的历史。理想的艺术史应是作品史、社会文化史与艺术家、艺术接受者创造实践的历史的较好的结合。而这种形态的艺术史,是他律论艺术史和自律论艺术史都难以胜任的。因为,他律论的艺术史,主要是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自律论的艺术史主要是作品史、形式史、风格史;艺术家的历史则只能在艺术家传记中才能看到。将这三种艺术史较好地统一在一起的艺术史,只能期待于超越了他律论与自律论的“通律论”的艺术史。总之,在我看来,艺术史应是艺术一般发展规律与艺术的个别存在、必然与偶然相统一的历史,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思潮流派与天才杰作相统一的历史,是客观性与主观性、过去性与现在性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艺术自身的发展与艺术同外部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在开放性联系中互动发展相统一的历史,即我们所谓的“通律论”的艺术史。注释:①⑦ 中译本译为《艺术风格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参阅其导言及结论部分。② 参阅李凯尔特《历史上的个体》,见《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③ 关于历史与艺术的相近性,李凯尔特、克罗齐、科林伍德和罗素等都曾作过明确的阐述。参阅李凯尔特《历史上的个体》、克罗齐《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科林伍德《历史哲学的性质和目的》等。④ 参阅吉冈健二郎《艺术・历史・风格》,刊于山本正男主编《比较艺术学研究》第4卷,日本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⑤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第293页。⑥⑨ 参阅拙作《通律论艺术学研究》,《文艺争鸣》1993年第4期。我在该文中分别评述了他律论、自律论、泛律论等各种学说,提出了“通律论”的艺术观。⑧ 刊于《美学文艺学方法论续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 "Art", "Agriculture", "History", "Mine", "Enviornment", "Computer", "Economy", "Military", "Literature", "Politics", "Energy", "Law", "Medical", "Communication" ]
Art
环境科学研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1 Vol.14 No.3 P.49-51农田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降雨径流关系――SCS法的修正贺宝根  周乃晟  高效江  许世远  袁永昆摘 要:SCS法是当前被广泛应用于非点源污染研究中降雨径流关系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将该方法应用在上海郊区时误差较大。因此,笔者根据实测资料对模式的2个系数(前期损失量和径流曲线数)予以修正,并提出相应的模型。关键词:非点源污染; 地表径流; 小流域; 上海效区分类号:X1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1-6929(2001)03-0049-03Precipitation-Runoff Relationship in Farml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Research:Amending Coeffcient of SCS Hydrologic MethodHE Bao-gen(Department of Geograph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ZHOU Nai-sheng(Department of Geograph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GAO Xiao-jiang(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XU Shi-yuan(Department of Geograph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YUAN Yong-kun(Xianghuaqiao Runoff Test Station, Shanghai 201805, China)Abstract:SCS hydrologic method has widely been used for both analyses of small urban watersheds and agricultural watersheds.However,there will be relative error when applying SCS hydrologic method due to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Based on actual measurement data,modifications for two coefficients,i.e.preceding loss and runoff curve,were propos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odel.Keywords: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urface runoff; small watersheds; Shanghai suburbs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831070);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作者简介:贺宝根(1962-),男,浙江镇海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作者单位:贺宝根(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 200062)周乃晟(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 200062)高效江(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上海 200433)许世远(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 200062)袁永昆(香花桥径流试验站,上海 201805)参考文献:[1]阮仁良.苏州河截流区外非点源污染调查[J].上海环境科学,1997,1(16):20~22.[2]夏青,等.计算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流域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1985,5(4):23~30.[3]陈西平.计算降雨及农田径流污染负荷的三峡库区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1992,12(1):48~52.[4]李怀恩.水文模型在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J].陕西水利,1987,(3):18~23.[5]张大弟,周建平,陈佩青.上海市郊4种地表径流深度的测算[J].上海环境科学,1997,9(16):1~3,11.[6]Novotny V,Chesters G.Handbook of monpoint pollution source and management[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1.81~103.[7]McCuen R H.A guide to hydrologic analysis using SCS methods[M].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82.[8]吴祖林.一种城市径流量的计算方法――径流曲线数值方程(CNE)[J].上海环境科学,1987,6(12):39~41.[9]周乃晟,贺宝根.城市水文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01.收稿日期:2000年4月3日出版日期:2001年5月30日
[ "Transport", "Mine", "Law",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Art", "Economy", "Space", "Education" ]
Enviornment
【 文献号 】2-1453 【原文出处】国外理论动态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6 【原刊页号】8~12 【分 类 号】F8 【分 类 名】世界经济 【复印期号】200008 【 标 题 】俄罗斯学者评斯蒂格利茨等对俄经济改革的批评 【 作 者 】柳达 【内容提要】俄联邦政府经济改革工作中心负责人、经济学博士B.马乌教授在俄《经济问题》杂志1999年第11、12期发表题为《西方批评者眼 中的俄罗斯经济改革》的长篇文章。作者站在俄罗斯自由主义改革派的立场上,对斯蒂格利茨等西方学者关于俄罗斯经济改革归于失败的批评进行了反驳,并总结了俄罗斯改革的特点。斯蒂格利茨关于转型国家经济改革的看法在我国媒体包括本刊(详见1995年第2期和1999年第4期)已作过报道,这里将马乌反驳斯蒂格利茨观点的文章介绍如下,供关心俄罗斯经济改革的争论和转型经济研究的读者参考。马乌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正 文 】 一、对俄罗斯改革“失败”评价的反驳近来,对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否定评价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言论中屡见不鲜。诚然,俄罗斯的改革远不是十分成功的,但需要对其经验进行认真的研究。约・斯蒂格利茨的《改革向何处?转型的十年》一文和《转型》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是这种否定评价的突出例子。批评者找出一系列证据证明俄罗斯的改革是失败的。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他们的主要论据。1.忽视中国经验。批评者认为俄罗斯的改革者忽视了中国改革的经验。然而,中国的模式不适于俄罗斯,甚至不适于苏联后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首先,两国改革的起始条件不同。从政治上说,中国的政治制度能够通过党的分支系统和安全机构实现对国家局势的全面控制。俄罗斯自由主义改革启动时,国家没有这么强大,苏联已不复存在,俄罗斯的主权仅是一纸空文。从经济上说,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近似于新经济政策时期而不是80年代末苏联的社会经济结构。从各项指标来看,中国80年代的水平和苏联20―30年代的水平相差无几。其次,两国改革面临的任务不同。中国面临的是同时解决过渡和发展的任务。苏联面临的任务是生产关系向市场的转型和实现深刻的结构改革――从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的过渡。形成后工业经济所需的新的要素,丝毫不比从零建立起一个现代工业更容易。如果像中国那样,在保持政治权威的条件下实现快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三个条件。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存在大量未被吸纳到高效生产中的劳动力资源,即农业过剩人口;第二,社会发展水平低,国家承担不了一个发达社会所应具有的社会义务;第三,文化教育水平低,民主还没有成为民众的迫切要求。80年代,这些条件在中国都存在,在苏联则不存在。因此,如果戈尔巴乔夫走邓小平道路,苏联政府必须放弃社会责任,不再支付大部分津贴和补贴;必须削减医疗和教育领域免费服务份额,减轻预算负担。可是,批评者大多是以俄罗斯社会领域的衰退为由说明采用中国经济的必要性的。显然,这类走中国道路的建议脱离了现实。最后,两国的民主程度也不同。80年代的苏联社会已经开放,党的领导人在经济领域的初步改革未经相应的政治变动就被居民接受。只有政治变革准备好了才能推动经济改革,并从根本上动摇党的上级任命干部。因此,认为应该先推行经济改革,而后再转向政治改革、民主化的主张,是毫无根据的。2.偏重宏观稳定。俄罗斯改革者经常遭到这样的谴责:由于他们热中于宏观经济(指金融稳定)而使制度改革的实施受挫。“休克疗法”的政策是错误的,它导致居民的贫困化,购买力水平的下降,进而造成生产的严重滑坡和私有化的完全变形。经济改革之初出台的措施克服了商品短缺,避免了1991―1992年冬日益迫近的饥荒,保证了卢布在国内的可兑换性。这对于一个商品一直短缺,外汇交易受到法律制裁直到枪毙的国家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但这对于“休克疗法”政策来说做的又太少了。稳定卢布用了4 年时间(1996年)。国家预算达到初步平衡又用了3年时间(1999年)。 这样,解决宏观经济的初步任务总共花了7年时间。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价格波动和失业,贫困化和社会两极分化加剧,出生率下降――不应归罪于自由化和稳定化。事实上,对稳定化的不适应是国家进入后共产主义时代面临的财政危机造成的。换句话说,稳定方针之所以“休克”,是最后几届共产党政府的政策决定的。在苏联,经济失衡达到顶点,1989年的预算赤字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6%。不是“休克疗法”, 而是放弃“休克疗法”才引起了俄罗斯后共产主义的许多矛盾,其中包括制度问题。持续十年的投资下降、外商对俄罗斯企业的冷淡、私有化出现偏差等,所有这一切在相当程度上都和金融稳定进程久拖无终有关。具体来说,由于没有实现“休克疗法”,预算来源才明显减少,不得不以国库券形式举借内债。预算赤字决定了卢布汇率的贬值。举借内债又使预算更加依赖金融市场,国家在这方面的活动余地也就更小。总之,宏观稳定的拖延、改革者在实践中没有能力实施“休克疗法”的措施,导致了预算危机的尖锐化,而这又引起了严重的制度危机和政权危机。那种认为应先实现制度改造、所有权的私有化,然后再推行自由化和稳定化的说法,在理论上也许是正确的,但尚未得到任何一个进行真正的市场改革国家实践的证实。3.私有化失败。批评者对私有化的主要责难是:第一,私有化推行的速度太快,缺乏相应的制度准备、法律准备;第二,私有化导致国家政权的削弱、社会秩序的瓦解和腐败;第三,私有化的结果并未形成真正的私有者,而几乎所有被私有化了的财产都具有“野蛮的”性质。同时,他们还认为,私有化进程出现的偏差是证券私有化机制造成的,是要加速与共产主义决裂的主观愿望决定的。批评者提出的替代方案是,私有化的进程要缓慢地推行,即要伴随着相应的市场制度的建立,保障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能对财产及其使用实行监督。有人推荐采用有利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私有化或实行享有赎买权的租赁。所有这些说法都脱离了俄罗斯私有化启动时的经济政治和实践的现实。当初,盖达尔、丘拜斯等人曾经反对无偿地以私有化证券方式分发财产。然而,90年代初的实际情况则要求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1991年6月3日通过的俄联邦《关于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私有化法》确定了俄罗斯私有化的程序。法令规定采用记名私有化支票。这么做显然效率太差,而且容易被腐败钻空子,所以一开始就打算放弃这一做法。但在与立法人员进行复杂的谈判过程中,私有化支票还是作为一种妥协被保留了下来,只是将其改成无记名的。关于私有化的速度,现在可以说,把主要企业作为国有财产保存下来,然后再“一个一个地”将之出售,这种做法可能更为妥当。可当时国家已无法保持对“自己”财产的控制,财产实际掌握在使用者手中。1987年6月30 日颁布的苏联国有企业法为“自发的私有化”奠定了基础,国有财产开始向支配这一财产的人手里转移。这一进程日益加快。根据这一法令,劳动集体(实质上是经理)事实上独立于国家。经理取得了所有者的权利,而对所有者经营效率的责任却仍由国家承担。此后不久通过的合作社经营法(1988年)昭示的是一种“陆续拿走”财产的机制,即在企业中建立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企业经营的效率指标,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利用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差价。差额自然落入经理的口袋。“自发的私有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劳动集体有权赎买租赁下来的企业。为什么转而采用快速证券私有化?就是由于“享有赎买权的租赁”推广得太快。这种租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成了企业领导人获取财产的方式,而且其目的通常不是保证企业有效地运转,而是快速地从企业攫取最大的利润。至于实行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的私有化、将业主管理的经营原则或家庭农场的经营原则推广到大中型公司的建议,这实际上指的是有利于企业工作者的私有化。事实上,俄罗斯绝大多数企业实现的就是有利于劳动集体的私有化,但这并没有促进劳动集体转变为有效率的所有者,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使经理更易于取得对企业的完全控制――开始是事实上的,然后是正式的(占有工作者的股票)。因此,实行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的私有化,对导致企业破产的“抛售和抢光资产”的过程只能是推波助澜。实践丝毫没有证明它能够产生更好的结果。4.改革者失误的根源。批评者认为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在于改革之初国家掌权人的理论错误和意识形态偏好。具体包括:(1 )改革者照搬教科书中过于简单化的市场经济模式,未能理解现实市场经济的动力;(2 )改革者想尽快结束共产党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即相应的制度,结果在尚未用市场方式缓慢取而代之的情况下就迅速而自觉地将现有制度破坏掉;(3 )外国顾问和国际金融机构把不适用的改革强加于俄罗斯并提出一些错误的建议(指“华盛顿共识”);(4 )改革与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民族等传统不相吻合。批评者说不能根据教科书和理论制定经济政策,但却推荐我们学习凯恩斯和哈耶克等人的著作,多看看那些不同于“纯”新古典方法、高度重视制度和信息问题的教科书。批评者考虑问题的方法是“教授式的”,其逻辑特点是:俄罗斯改革的经济政策是彻底实行某一计划的结果,而这一计划是在办公室里拟定的;存在正确与错误的经济理论,而正确与错误经济政策的选择取决于理论的选择;经济理论对经济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现实绝非如此。经济顾问在采取决定时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发挥作用,作出决定是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事情。政治家只是在两种情况下接受顾问的建议。一种是在一项建议已是显而易见的时候。例如,关于必须保障预算平衡、实现价格自由化、抑制过度的通货膨胀的建议就是如此。如果记得1991年秋货架空空如也,各大城市面临饥饿的威胁,就会理解价格自由化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引起特别的争论。另一种情况是所提的建议恰好是在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形成了均势的时候。政治家采取这种或那种建议要有可能性。对刚刚走上市场改革道路的国家来说,经济政策的形成是一个空前复杂的过程,围绕改革的政治斗争和社会斗争决不是引用哪一种教科书的斗争。关于“华盛顿共识”,如果批评它把注意力从制度方面转向金融经济方面,那么这是显而易见的。制度改造要持续几十年,而市场和预算的平衡、外汇的巩固则是眼前的事。建议把这两个层面的改革同步进行,从理论上说是正确的,在实践上则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哪个实践政治家会在金融危机十分尖锐的情况下推行制度改革。如果批评“华盛顿共识”因注重金融问题而放弃了制度问题,这就不是严肃的经济分析,而纯属平民主义的演说。至于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签订的协议中的更为具体的技术问题,则国际货币基金的那些“条件”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俄罗斯的政治家引发,而后作为外部强加的条件出台的。意识形态成见要找到实践出路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力量(利益集团)。单独一个政治家的决定,在社会经济过程高度紊乱的俄罗斯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不言而喻,选择是有利于自由主义的,但这个选择本身是由20世纪末经济制度发展的客观趋势决定的。如上所述,证券私有化机制的选择与改革者的理论观念就根本不一致,但这一选择是发展的逻辑预先规定的。90年代其他具体措施和决定的采用也是如此。民族文化特点是不能用数量证明的因素。同样一些令人信服的历史论据,既可以证明俄罗斯是个人主义的国家,也可以证明它是集体主义的国家;既可以证明个人主义是俄罗斯所固有的,也可以证明个人主义与俄罗斯的历史完全相斥。“民族―文化―历史”特点这个因素在政治经济争论中时常扮演扭转局面的角色:每当对当前发生的事件找不到别的解释时,它就被推到前台来。90年代,俄罗斯政府接连更替,各届政府首脑在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知识结构、对国家的历史经验和传统的特点的理解上都不尽相同,但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在基本点上又都很相近,这说明还是有一系列客观因素迫使每个总理都大致朝着一个方向行动。批评者的共同特点是研究方法的极端抽象化,脱离对事件的具体分析,以错误的判断充当具体分析,经常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等同起来。他们提出一些应该做到但在政治上做不到的建议,其原因就在于对俄罗斯的现实只知其皮毛。换句话说,许多俄罗斯改革的批评者的毛病恰恰是被他们所谴责的改革者的毛病,即无视经济政策的具体问题,缺乏对俄罗斯转型特点的了解。关于市场改革失败的原因,事实上远远超过了“要么是改革理念错了,要么是实施好的理念时不彻底”这个两分法。研究者的任务是确定和分析既影响改革理念的制定也影响理念实施的因素。二、俄罗斯后共产主义转型的特点俄罗斯后共产主义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制度变革是在国家政权软弱的条件下进行的。俄罗斯是惟一一个(中国除外)其共产党制度是自我发展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的产物的国家。相应地,摆脱共产主义就要带来民族共识的破坏和不同社会力量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尖锐斗争。如果说与共产主义的决裂和加入欧共体对中东欧国家来说是把社会统一起来的目标,那么共产主义体制的废除和帝国的倾覆对俄罗斯来说则是社会解体的动因。革命的转型本身具有某些规律,包括经济规律(既指经济政策的特点,也指动态的经济过程)。在一个被社会矛盾搞得四分五裂的社会里,经济政策不可能是始终如一的。国家的软弱是当今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任何一个研究人员都不能将这一情况抽象掉。国家的软弱表现在经济方针左右摇摆,众多的权力中心相互竞争,缺乏稳定且能发挥职能的政治制度,缺乏明确的“游戏规则”。国家政权软弱造成如下一些经济后果:1.征不上税,结果是通货膨胀税的作用急剧加强,或者预算危机异常尖锐,最后造成国家拨款不足;2.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导致国内生产的竞争力下降;3.国民经济货币流通中断,即处于流通中的货币量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降低;4.实施私有化时解决社会政治(政权稳定)和国库(财政危机)的任务提到首位,而经济效率的任务处于相反地位。软弱的国家尤其易被腐败和院外活动攻破。主张加强国家的调节能力的人经常用下面的逻辑为自己辩护:俄罗斯国家腐败了――国家软弱了――必须提高国家的调节能力。可是,在实践中这意味着号召扩大腐败了的国家的职能。加强国家是必要的,但这一任务不应归结为扩大官员干预经济生活的可能性。俄罗斯软弱的国家政权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是,尚未通过现有的政治制度(议会、政党)形成必要的政治多数,议会、政党软弱,一盘散沙,不稳固。政权的代表人物与主要经济利益集团之间的直接相互影响占据首位,这些利益集团操纵着施加政治压力的杠杆,而在转型的早期阶段,它们起到了政党的作用。俄罗斯转型的特殊复杂性是在转型的框架内交织着三个转型过程。一个是向市场经济的运动。另一个是传统工业经济结构(煤钢经济)发生危机,经济处于解构和重构之中。第三个是革命的经济危机,即在软弱的国家的条件下推行体制变革所出现的危机。这三个进程交织在一起便产生了另一个特点,这就是俄罗斯改革的进程和对俄罗斯改革的分析都相当困难。
[ "Economy", "Communication", "History", "Medical", "Transport", "Literature" ]
Economy
体育科学sports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5期 No.5 Vol.18 1998科技期刊我国游泳教练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实施诊断的调查研究李仲明 顾 磊 胡震华摘要 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统计等方法,对我国游泳教练员运用诊断方法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总结,发现目前有18种诊断方法运用于各级训练,以定性和经验性诊断为主,不同级别、训练层次的教练员对诊断方法的认识、运用存在较大差别。并根据适应性、可操作性强,经费投入少,对使用者要求不高的原则总结出8种中、初级业余训练常用的诊断方法。关键词 运动能力 诊断方法 诊断内容1 前言现代游泳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表明,优异运动成绩的创造必须依赖于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水平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在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的训练工作中,教练员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现实状态进行诊断,如何科学有效地诊断出运动员竞技能力存在的薄弱环节,抓住运动训练的主要矛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不少学者、教练员在游泳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对我国游泳教练员的抽样调查发现在游泳训练特别是业余游泳训练中,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实施科学诊断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第1,对有关训练诊断研究成果缺乏系统、完整的认识和了解。第2,对竞技能力起始水平实施诊断的目的性、主动性较差。第3,不能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实施系统、全面、完整的诊断。第4,不知道如何在训练的全过程中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适应性变化实施动态诊断。为此,本文拟全面系统地总结目前我国游泳教练员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采用的方法,研究各种诊断方法在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中的定位、作用及分类,探索适合业余游泳训练初、中级阶段运用的基本诊断方法,以提高游泳业余训练的科学化程度。2 研究对象和方法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全国15个省市的游泳教练员60名。其中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教练员各20名。有10名为体校教练员、其余为省、市专业队教练员。2.2 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阅读法,个案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和数理统计法。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 各种诊断方法概述3.1.1 技术和素质相互关系的静、动态诊断(1)少儿训练技术和素质发展趋势的静态诊断游泳是一项周期性体能项目,在儿童少年开始训练阶段,游泳技术的掌握对成绩影响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素质的发展对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北京体育大学魏天锡副教授据此提出应按年龄大小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我国著名游泳教练员陈运鹏也认为:“游泳是一项周期性项目,动作完善之后,训练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将起重要作用”,并认为体能项目的基本规律是:“第1,年龄越小,技术潜力越大,年龄越大,素质的潜力越大;第2,技术不熟练,技术潜力越大,技术动作熟练,素质潜力越大;第3,训练刚开始阶段,技术潜力越大,训练到达一定水平时,素质的潜力也就越大。(2)技术和素质在提高过程中的阶段性动态诊断技术和素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技术和素质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总的趋势是一致的,但在某个阶段、某个等级水平,其训练的重点和比重还是有所不同的,是呈波浪式向前发展的。依据技术和素质波浪式发展的特征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实施阶段性的动态诊断,能帮助教练员确立不同阶段的训练重点。3.1.2 游泳技术的诊断(1)对错误技术的动作的诊断为了让少年儿童运动员更好地掌握4种游泳技术正确的动作,使教练员能随时对游泳技术错误动作进行诊断,上海市游泳高级教练员程鸷根据4种泳姿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总结出4种泳姿技术在腿、臂、呼吸、头和躯干、身体位置、动作协同用力及配合出发、转身等方面常犯错误的诊断方法。(2)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技术诊断为了更好地提高游泳4式技术动作,北京体育大学魏天锡副教授和广东省茂名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邓志华分别在各自的游泳教学训练实践中,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生理学规律,把游泳技术掌握的教学过程分解成外形阶段、基本动作掌握阶段和精雕细刻三个阶段,并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分别列出了各个阶段常犯的错误动作。(3)游泳打腿、划臂速度和配合游之间对应关系的诊断中国游泳队副总教练张雄的硕士论文“游泳打腿、划臂速度和配合游对应水平表的研制”,着重研究了4种泳姿手、腿分解基本技术动作与完整配合动作的相互关系,并能通过腿的基本技术动作的成绩,求出划手技术动作的成绩,通过划手的成绩推测出手、腿配合游的成绩,通过对应表寻找手、腿及配合之间的规律,并运用对应表来诊断手、腿及配合之间存在的不足。(4)游泳配合技术途中游的划幅和划频技术的诊断原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在总结原民主德国采用计频方法进行技术节奏训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动作频率查对表,用于对高水平运动员动作频率的统计研究。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进行技术节奏的训练、了解运动员比赛战术使用时的体力分配、训练强度高低、机能状况的好坏及比赛时的潜力大小等。(5)自动分析系统对自由泳手臂技术的诊断广东省游泳队高级教练员李建平等运用传感技术和压力传感电阻应变测量原理,通过连接计算机构成自动分析系统,对运动员划臂过程所产生的作用力及其变化进行同步测量,并将测得的模拟量转换成数字,经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打印出动作用力的曲线和有关技术参数,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游泳技术进行诊断,分析划臂动作的连续性、用力节奏、动作效果、作用力、功率和冲量等。(6)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出发技术的诊断国家体委科研所于仙贵研究员,将电子发令计时系统、高速摄影机、三维测力台与计算机连接组成同步测试处理系统,对运动员出发技术进行科学诊断,并找出身体重心与台前缘的最佳距离以及预备姿势、下肢蹬伸、手臂前摆等出发动作环节中的不足。(7)游泳技术配合效果的诊断上海市民立中学的体育教师俞南泓,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对游泳配合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寻找“划手”与“配合”的关联度和寻找“打腿”和“配合”的关联度,建立反映运动员技术结构的综合技术模型和标准体系。对运动员的配合游速和分解动作速度进行诊断,分析运动员配合技术的数量特征及上、下肢技术差异。3.1.3 专项素质的诊断(1)100 m的诊断原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用50 m最好成绩乘以2再加4.5 s这一公式来诊断4种泳姿中50 m和100 m之间速度、速度耐力存在的不足。(2)200 m的诊断陈运鹏总教练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200 m自由泳、仰泳的速度差是100 m的最好成绩乘以2再加9 s。200 m蝶泳的成绩是100 m最好成绩乘以2再加11 s,200 m蛙泳的成绩是100 m最好成绩乘以2再加12 s。(3)400 m、800 m自由泳的诊断陈运鹏总教练在收集整理资料基础上,提出了400 m比赛成绩是用200 m最好成绩乘以2再加上12 s,800 m比赛成绩是用400 m最好成绩乘以2再加12 s的诊断公式。(4)1 500 m自由泳的诊断陈运鹏总教练在分析1 500 m耐力差时,提出了1 500 m比赛最好成绩为800 m最好成绩乘以2减40 s的诊断公式。(5)4种泳姿25 m、50 m、100 m、200 m速度相应发展关系的诊断梅振耀教授于1972年在研究不同游泳、泳姿、不同距离之间的速度关系时研制出“游泳速度相应表”。能够依据运动员不同泳姿游25 m的速度推算出50 m、100 m、200 m的游速。用这种方法可以诊断出运动员是由于速度差还是耐力差而造成运动成绩停止不前。同时也能在进行全面训练的打基础阶段,诊断出自由泳和仰泳、蛙泳、蝶泳4种泳姿之间的平衡发展状况。(6)自由泳50 m、100 m、200 m、400 m、800 m、1 500 m速度、速度耐力、耐力协调发展的诊断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长存、朱泰昌、李文静主持完成的游泳教学训练大纲及评分表,运用了周期性体能项目中存在的多项竞速能力协调发展原理和游泳4种泳姿的平衡发展原理,能够帮助教练员通过评分表来诊断运动员4种泳姿掌握的状况,找出目前最弱的项目。还能够根据短翼项、长翼项诊断专项距离应该达到的成绩。(7)自由泳运动员专项力量弱点的诊断与训练湖南省衡阳市游泳学校的教练员冯迎春运用游泳动态力分析仪找出自由泳运动员在游进时各划臂力量和力量耐力弱点的相对位置,并能根据不同弱点出现的时空位置找出相应的原动肌、协调肌及收缩位置。(8)训练内容比例的诊断我国游泳著名教练员陈运鹏总结我国多年来的训练实践经验,用能量代谢的理论进行训练内容的分类及强度的划分,提出了“8级强度、5块板、3个能力”的学说。8级强度分别是:A1有氧低强度,A2有氧中强度,AT有氧高强度,VO2max无氧中强度(有氧与无氧的混合)、LT无氧大强度(耐最大乳酸的训练)、LP无氧高强度(产最大乳酸的训练)、S速度(无氧非乳酸能的训练)、R最高强度(比赛强度的训练)。5块板是:第1块板A1,第2块板A2-AT,第3块板VO2max-LT,第4块板LP-R,第5块板S。3个能力是:基本能力A1、A2、AT、S,训练能力VO2max、LT,比赛能力LP、R。这个学说为训练计划内容选择的针对性以及检查各种能力、各种强度比例大小与训练对象实际情况之间是否相吻合提供了科学依据。3.2 各种诊断方法在训练中的定位和分类。3.2.1 各种诊断方法的训练学分类依据竞技能力构成的基本因素进行分类,可将各种诊断方法归纳为三类:第1类是游泳技术的训练学诊断;包括7个方面诊断。即错误技术的诊断;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发展阶段的诊断;基本动作分解和配合对应关系的诊断;游泳配合技术划幅和划频的诊断;自动分析系统对自由泳手臂技术的诊断;游泳配合技术效果的诊断;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出发技术效果的诊断。第2类是游泳专项素质的训练学诊断,包括9个方面的诊断。即100 m的诊断;200 m的诊断;400 m的诊断;800 m的诊断;1 500 m的诊断;4种泳姿25 m、50 m、100 m、200 m相应速度诊断;4种泳姿,混合泳及50 m、100 m、200 m、400 m、800 m、1 500 m的诊断;自由泳专项力量弱点的诊断:训练内容比例的诊断。第3类是游泳技术和素质相互关系的诊断,包括2个方面的诊断。即少年儿童训练全过程中游泳技术和素质发展趋势的诊断;技术和素质在提高过程中的阶段性诊断。3.2.2 各种诊断方法在竞技能力诊断中的定位上述三类共18项诊断方法是我国游泳教练员、专家和学者在长期训练实践中总结和研究出来的,这些方法,为广大教练员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中素质和技术两要素提供了定量和定性的依据,解决了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碰到的许多具体问题,对促进我国游泳训练科学化起了重要作用。3.3 目前我国游泳教练员在诊断方法运用上存在的不足3.3.1 缺少对运动员形态、机能、心理、智力、战术及训练水平诊断方法的研究依据竞技能力7要素模式理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由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力7个因素所组成。目前我国游泳教练员的诊断研究主要集中在素质和技术两个方面,对运动员的形态、机能、智力、心理、战术方面诊断的研究相对较少。多偏重于周期性项目体能的主要构成因素的诊断研究。3.3.2 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技术、素质的诊断方法定性研究比定量研究多在统计归纳的18项诊断方法中,定性的研究占13项之多,定量的研究仅占4项。定性诊断中的13项又基本上属于经验、关系和统计研究。定量诊断中的4项基本上是仪器诊断,主要还是突出游泳技术的分析诊断。对专项素质定量的诊断还缺少系统、完整、深入的研究。3.3.3 不同训练层次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诊断研究有所差别在总结归纳的18项诊断方法中,属业余体较和体育运动学校训练层次的、具有中级职称教练员的研究占有3项。其中技术诊断占2项,专项素质诊断占1项。高水平运动队、省市队、国家队教练员、体育院校教授及体科所的研究员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诊断研究则占15项。其中技术诊断占5项,专项素质诊断占8项,游泳技术和素质关系的诊断占2项。这说明高级训练层次和高级职称的教练员重视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方法的研究。而在业余游泳训练中,初级训练层次的教练员则显得不够重视。3.4 适合业余训练中、初级阶段常用诊断方法的调查统计我们将上述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18种方法列成调查表格,向具有中级职称从事初、中级阶段业余训练的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以适应性强、可操作性高、经费投入少、对使用者要求不高、问卷调查认可百分率最高和使用频率高为原则进行二轮筛选。以下8种方法都得到问卷调查者的一致认可:第1,对游泳运动员常犯错
[ "Medical", "Politics", "Literature", "Sports", "Transport" ]
Sports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9年 第19卷 第4期 Vol.19 No.4 1999厌-好氧交替工艺的生物除磷特性研究竺建荣 刘纯新 何建中 顾夏声摘要 采用模拟配制的生活污水,研究了厌-好氧交替工艺对磷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过驯化运行等阶段后,在高效除磷阶段运行期间,磷的去除效率在90%以上.总COD去除率通常大于90%.实验表明COD主要是在好氧阶段被去除.反应器的有机处理负荷Fr达1.21―1.5?kg(COD)/(m3.d).这些良好的运行性能与反应器中培养出好氧颗粒活性污泥有关.运行过程中,不必投加外部碳源(甲醇或乙酸钠),只利用生活污水自身的有机物就能达到如此好的除磷和降解COD效果,而且该工艺的曝气时间仅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一半.关键词 生物除磷;厌-好氧循环工艺;活性污泥法.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bia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in alternation of aerobic/anaerobic processZHU Jianrong,LIU Chunxin,HE Jianzhong,GU Xiasheng(Dept.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hosphorus (P) and COD removal characteristics in alternation of aerobic/anaerobic (AAA process) using synthetic domestic wastewater as feed. It is shown that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technology, the influent P concentration of 9.84―13.57\mg/L can reduce to about 1mg/L of effluent at the 4 th stage, P-removal efficiencies reach more than 90%. The influent COD of 372―548 mg/L decreases to 20―50 mg/L of effluent,total COD removal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n 90%. The proportion of COD removal in anaerobic operation period is 16.7%―33.4%,and 54.9%―75.6% in aerobic operation period.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COD mainly occurs in aerobic period.These good operational properties of AAA process ar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granular activated sludge in the reactor,which is first reported.It is unnecessary to add any external carbon source for operation.The reactor can effectively metabolize organic matters and conversion of phosphorus,and only uses half aer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technology.It implies that AAA process is a good potential treatment process both in P removal and COD degradation.Keywords biological P-removal,alternation of aerobic/anaerobic process,activated sludge process.我国的湖泊、水库近年来富营养化的速度很快,污染现象日益严重[1].迄今已有的研究表明,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各类营养物质中,通常以磷为限制因子,其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磷矿、磷肥工业以及合成洗涤剂的废水,而造成富营养化的磷大多来自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洗涤剂的大量应用,生活污水中的总磷浓度增加到10―30mg/L,其中70%左右是可溶的.传统的二级处理出水中,90%左右的磷仍然未能去除并以磷酸盐形式存在.这样,去除污水中的磷,削减其排放量,就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2―5].据统计,我国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仅有5%左右,而且现有的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不具备脱氮除磷的能力.因此,研究污水除磷,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且经济有效的除磷工艺和方法,已成为亟待开展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厌-好氧交替工艺(alternation of aerobic/anaerobic process,简称AAA工艺)是指厌氧和好氧交替进行操作的活性污泥法.它涵盖多种不同的运行方式,实质上是SBR工艺的一种变型[6,7].鉴于AAA工艺的许多优点,正在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本文采用AAA工艺作为生物除磷工艺的考察对象,以模拟配制的生活污水作为进料,培养具有除磷功能的好氧活性污泥,研究该工艺在不同试验运行条件下的生物除磷特性,分析测定反应器中污泥的形态、结构特性以及污泥颗粒化与生物除磷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装置图1 试验装置示意图1 配水槽 2 电磁阀 3 曝气池 4 时间程序控制器 5 进水口 6 曝气器 7 出水管Fig.1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process试验所用反应器为聚氯乙烯塑料圆桶,内径为22cm,总体积8?L,有效容积为6?L.由时间程序控制器控制进水、厌氧、曝气、沉淀、排水全过程.根据需要选定运行周期以及各段的启动、关闭时间.运行温度冬季为20℃,由热交换器保持恒温在20±2℃范围内;夏季在室温下运行.气源采用山本-6500型曝气机,以粘沙块作为微孔曝气器.整个装置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典型的运行控制方式为每1天运行3个周期,每1周期8h:厌氧2.5h,曝气4h,沉淀和进水1.5h.进水在反应器的污泥沉淀后进行.进水方式为:从底部向上进水,从反应器底部出水管排水.进水16min,流量0.4L/min,每次进水控制在约6.5L.定期测定混合液中的SV、SVI、DO、MLSS、MLVSS、pH等运行参数,保持MLSS浓度在4―6g/L,SV 20%左右,SVI 20―50,pH 6.8―7.6,好氧曝气段的DO 4―6mg/L.根据运行参数的测定分析,判断反应器的运行好坏并作相应的及时调整.在试验运行过程中,根据AAA工艺的特点,在每一种状态都至少运行1周进行驯化,即保持循环重复20次以上,然后取样测定.1.2 试验用水本试验研究以生活污水为考察对象.试验采用模拟生活污水的自配水作为进料:COD 300―500mg/L;TN 30―40mg/L;NH3-N 10―20mg/L;TP 8―15mg/L.典型的配方如下(mg/L):葡萄糖 169,蛋白胨 169,氯化钠 63,硫酸铵 63,KH2PO4 44,NaHCO3 94,MgSO4.7H2O 94,CaCl2.2H2O 31,FeSO4.2H2O 2.2.采用模拟配水的优点是:水质稳定且易于控制,适合反应器工艺运行特性和污泥形态、结构及微生物学特性等的研究.在试验运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适时调整配水成分,改变部分进水组分的浓度和配比,但TP含量保持不变.1.3 分析项目和测试方法磷含量:采用钼酸铵-氯化亚锡比色法,用岛津UV-25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波长700nm测其光密度[8].COD、SV、SVI、MLSS、MLVSS等均按文献[8]提供的方法测定.DO采用YSI DO测定仪测定.pH采用pHS-3B精密pH计测定.2 结果和讨论本研究将整个运行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驯化阶段、调整阶段、除磷提高阶段和高效除磷阶段.本文重点介绍驯化阶段和高效除磷阶段的试验结果.2.1 驯化阶段的运行情况和结果本试验装置从1996-10-20开始运行,最初60d为驯化阶段.运行周期为8h,采用6h曝气,2h污泥沉淀、进水和厌氧状态.此阶段主要是为了培养好氧活性污泥,使之快速生长起来.当沉淀后的污泥体积达到1?L后开始隔天排泥.此阶段运行状况见表1.表1 驯化阶段的运行结果Table 1 Operational properties of CAST in cultivation stage运行时间,d配水成分,mg/L出水P,mg/lP去除率,%CODBODTNPBOD:N:PCOD/TN3642236037.210.85100∶10.3∶2.811.310.34.24642236037.211.99100∶10.3∶2.811.311.18.25342236037.210.35100∶10.3∶2.811.39.112.1图2 高效除磷阶段的除磷结果Fig.2 P concentration and removal efficiency in high P-removal stage图3 高效除磷阶段COD的去除结果Fig.3 COD removal performance in high P-removal stage这些结果说明污泥的除磷活性并不理想,污泥具有的除磷能力很低.鉴此,该阶段对COD等其它指标未予测定分析.但是,可以注意到,在这一阶段中,随着运行过程的进行,除磷效率在逐渐提高,说明污泥的除磷活性正在驯化提高过程中.2.2 高效除磷阶段的试验结果自1996-12-20以后,将运行状态调整为4h曝气,沉淀和进水1.5h,厌氧2.5h.经过调整阶段和除磷提高阶段共约90d的运行管理,反应器内出现好氧活性污泥颗粒化并具有良好的除磷和去除有机物能力,运行进入高效除磷阶段.此阶段从1997-04-11―06-04,共运行55d.2.2.1 磷的去除 高效除磷阶段运行期间,进水磷浓度在9.94―13.57mg/L范围内,出水中磷浓度一般在1mg/L左右,去除效率在90%以上(图2).运行过程中,不必投加外部碳源(甲醇或乙酸钠),只利用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就能达到良好的除磷效果,说明此工艺对于生活污水的除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2.2 有机物的去除 本阶段对COD的去除结果见图3.图3结果表明,本试验的厌-好氧循环生物除磷反应器能稳定地去除有机物,并且效率很高.经计算,本试验反应器的有机物处理负荷Fr=1.2―1.5kg(COD)/(m3.d).Carucci A等人报道[9],在不同的基质浓度下,除磷效率为40%―60%.特定运行条件下短时间内除磷效率可达90%以上.Schleypen P等人报道[10],德国巴伐利亚州生活小区污水处理厂的除磷效果为65%―90%.高庭耀等报道[11],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改良工艺在3d内除磷效率能够保持在90%左右.从这些数据分析中可以认为,本试验的技术指标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是还有待中试或生产性处理工程的进一步试验研究与应用.由于反应器表现出极好的运行性能,在本阶段运行中,对污泥的数量、形态和结构进行了重点考察.结果发现,在反应器中观察到形成了好氧颗粒活性污泥,因此,污泥的沉降性能很好.经测定,颗粒活性污泥受阻沉降层的均匀沉降速度Vs约2.15cm/min,好氧颗粒活性污泥的沉降指数(SVI)一般为20―45mL/g(而普通活性污泥为100―150mL/g).反应器内MLSS 4.04―6.88g/L,SV 0.14―0.27,颗粒污泥粒径为0.5―1.5mm.这些结果表明,试验中培养的好氧颗粒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有利于污泥浓度的提高和反应器处理能力的增加.颗粒污泥一般只是在厌氧反应器中培养并应用.通过厌氧颗粒污泥发挥高效降解有机物的能力.UASB反应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开发的高速厌氧处理装置[12].虽然有人尝试在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培养颗粒活性污泥,但是运行条件非常苛刻,须用纯氧曝气才能形成,且没有除磷脱氮能力[13,14].在普通的厌-好氧交替工艺中培养出好氧颗粒活性污泥,这是首次明确报道.由于形成颗粒活性污泥,污泥的代谢活性也大大增强.据试验测定,单位质量的微生物单位时间对氧气的吸收量(定义为WOUR)为1.27mg(O2)/(g(VSS).min),而普通活性污泥法的WOUR值为0.8mg(O2)/(g(VSS).min)左右.由此可见,好氧颗粒活性污泥的生物代谢活性明显高于普通活性污泥.加上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污泥浓度较高,所以反应器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有较大提高.初步的试验分析认为,好氧颗粒活性污泥的培养和形成可能与厌-好氧交替的特殊运行方式有关,也与厌-好氧交替的运行周期以及状态设置有关,还可能与废水水质及工艺条件有关.不过,确切的培养条件和形成机理(包括好氧颗粒活性污泥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学特性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试验还选择了部分运行时间,对反应器一个运行周期内各阶段COD的降解结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2.表2 一个运行周期内各阶段的COD降解结果Table 2 COD removal in each degradation period within one operational cycle时间,dCOD,mg/L厌氧段去除率,%曝气出水COD,mg/L好氧段去除率,%总去除率,%进水厌氧出水27404.7269.833.447.654.988.039349.5292.716.728.575.691.946408.6326.720.123.974.194.247422.3326.722.723.971.794.4从表2可以看出,一个运行周期内各阶段对有机物的去除情况有如下特点:(1) 在厌氧阶段,由于段时间较短,有机物分解不彻底,一般仅仅进入酸性发酵阶段,进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脂肪酸等,因此COD去除效率不高,只有16.7%―33.4%.另一方面,除磷细菌在厌氧条件下摄入脂肪酸的能力很强,所以反应器中pH值无明显下降,一般在6.6―7.2之间.(2) 在好氧阶段,活性污泥中的各种好氧微生物,利用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并通过三羧酸循环途径,将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试验结果表明,COD主要是在好氧阶段被去除.3 结论1.采用模拟配制的生活污水,通过厌-好氧交替工艺处理,在高效除磷阶段运行期间,磷去除效率在90%以上.2.厌氧阶段对COD的去除效率约为16.7%―33.4%,好氧曝气阶段对COD的去除效率约为54.6%―75.6%.本试验反应器处理有机物的负荷Fr达1.2―1.5kg(COD)/(m3.d).运行过程中,不必投加外部碳源(甲醇或乙酸钠),只利用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做碳源就能达到如此好的除磷和降解COD效果,而且该工艺的曝气时间仅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一半,这些说明此工艺对于生活污水的除磷及去除COD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本试验中观察到反应器中形成了好氧颗粒活性污泥.好氧颗粒活性污泥的沉降指数(SVI)一般为20―45mL/g,反应器内MLSS为4.04―6.88g/L,SV为0.14―0.27,SVI为20―45mL/g,颗粒污泥粒径在0.5―1.5mm左右,沉降性能很好.* 清华大学青年研究基金资助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北京 100084)参考文献1 金相灿,刘鸿亮等.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2 Van Starkenburg W,Rensink J H,Rijs G B J.Biological P-removal:state of the art in the netherlands.Wat Sci Tech,1993,27(5―6):317―3283 Farrimond M,Upton J.A strategy to meet the nutrient (N and P) standards of the urban wastewater directive.Wat Sci Tech,1993,27(5―6):297―3064 Harremoes P,Bundgaard E,Henze M.Development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for nutrient removal.Europea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1991,1(1):19―235 曹国民等.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技术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68―726 Irvine R L et al.Controlled unsteady state processes and technologies-an overview.Wat Sci Tech,1997,35(1):1―107 Manning J F et al.The biological removal of phosphorus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J WPCF,1985,57(1):87―948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美国自来水厂协会、水污染控制联合会编著.宋仁元等译.水和废水标准分析法(第1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9 Carucci A et al.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with different organic substrates in an anaerobic/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Wat Sci Tech,1997,35(1):161―16810 Schleypen P et al.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with continuous inflow for small communities in rural areas in Bavaria.Wat Sci Tech,1997,35(1):269―27611 高庭耀等.高浓度活性污泥连续进水间歇曝气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第四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台北,1996.241―24712 Lettinga G.Anaerobic digestion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antonie van leeuwenhoek.Antonie van Leeuwenhoek,1995,67:3―2813 Shin H S,Lim K H,Park.H S.Effect of shear stress on granulation in oxygen aerobic upflow sludge bed tractors.Wat Sci Tech,1992,26(3―4):601―60514 Mishima K,Nakamura M.Self-immobilization of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a pilot study of the aerobic upflow sludge blanket process in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Wat Sci Tech,1991,23:981―9901997-12-01收到原稿1998-05-11收到修改稿
[ "Energy", "History", "Economy", "Electronics", "Politics", "Enviornment",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Medical", "Law", "Transport", "Art", "Literature", "Space", "Military", "Sports", "Computer", "Agriculture", "Mine" ]
Enviornment
无锡一乡镇企业成为一国际跨国公司成员新华社南京5月14日电江苏省无锡海达船用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船用橡胶密封条因已达到国际技术标准,最近被世界船用橡胶跨国公司正式吸收为定点生产厂。海达公司的前身是无锡江阴市的一家镇办企业。这家公司1988年以来先后开发的船用橡胶密封条和船用集装箱密封条,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产品。目前这家公司的产品已发展到70多种,远销美国、英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海达公司生产的产品在国内覆盖率已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完)
[ "Communication", "Art", "Politics", "Philosophy", "Military", "Space", "Law", "Enviornment", "Economy", "Computer", "Transport", "Mine", "Electronics", "Literature", "Education", "Energy", "Sports", "History", "Agriculture", "Medical" ]
Economy
【 文献号 】2-970 【原文出处】中国文化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4 【原刊页号】20~26 【分 类 号】B5 【分 类 名】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199901 【 标 题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教科书 ――读楚简《忠信之道》及其他【 作 者 】李存山 【 正 文 】 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村出土的楚墓竹简(图版和释文见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除《老子》和《太一生水》外,余皆儒家作品。其中,《忠信之道》是文字较短的一篇,它与其他篇的思想大致趋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楚简是活跃在楚国的一个流派的著作以及它所抄录的别派著作,而非出于一人之手)。此篇所讲的“忠信”,其旨意不在于教化民众,亦不是讲普遍的道德伦理,而是教导、要求当权者(“有国者”或“长民者”)做到“忠信”。这样一种倾向,与楚简中的《缁衣》、《鲁穆公问子思》、《唐虞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以及《语丛》中部分语句的思想是相同的。楚简中《五行》、《穷达以时》和《性自命出》等则可视为是讲普遍的道德伦理问题。这批儒家作品给我最初的印象是,其主要旨意是宣扬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可以将它们看作对当时楚国的当权者进行政治伦理说教的教科书,而《忠信之道》就是这套教科书中的一篇教材。据闻,在同时出土的楚墓文物中有刻铭“东宫之师”的漆耳杯,墓主的身份很可能是楚怀王(公元前328―299年在位)的太子太傅。这更加深了我最初的印象。当然,这批儒家作品不乏普遍的道德伦理思想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探讨从孔子到孟子之间儒家人性论演变的轨迹具有重要的哲学史或思想史意义。不过,本文将侧重于探讨其政治伦理思想,并对其可能的学派归属提出一个很不成熟而又浅显的假说。一《忠信之道》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归结为“忠”“信”两个道德条目。其篇末云:“忠,仁之实也;信,义之期也。”仁、义并举流行于战国时期(孔子未曾仁、义并举),当时,仁、义已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范畴。此篇将忠、信视为仁、义的实质和目标规范,又云:“忠之为道也,百工不@①,而人养皆足;信之为道也,群物皆成,而百善皆立。”如此的高扬忠、信两个道德条目,这种思想虽然有承于《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和曾子等人的思想,但总的来说在儒家文献中是鲜见的。《论语》载,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孔子回答子张问政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回答樊迟问仁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又曰:“敬事而信”,“谨而信”(《学而》),“信则人任焉”(《阳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主忠信”(《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显然,《论语》中的这些思想,特别是孔子的“主忠信”思想,是被《忠信之道》所继承和发挥了的。然而,同样显然的是,孔子虽然“主忠信”,但忠、信比起孔子所高扬的仁、义、礼或仁、智、勇来,毕竟不是最首要的或最核心的范畴。曾子的“三省吾身”之说,虽然突出了忠、信,但曾子另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之说。更值得注意的是,曾子的忠、信是就与一般人或朋友的交往而言,《忠信之道》则是将忠、信作为执政者或当权者的最基本的政治伦理原则。其云:“忠积则可亲也,信积则可信也。忠信积而民弗亲信者,未之有也。”这显然是向执政者提出道德要求。楚简《尊德义》篇有云“……忠信日益而不自智(知)也。民可使道(导)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六德》篇有云“聚人民,任土地,足此民尔(?)生死之甬(用),非忠信者莫之能也”,这同样也是要求执政者做到“忠信”。“忠”,可据《论语》所载曾子义,释为尽心为人谋,亦即朱熹所注“尽己之谓忠”。“信”,《说文》云“诚也”(《说文》将“诚”“信”互训,“信”乃真实无妄),亦可如《忠信之道》所云“其言尔信”,释为守信用。“信积则可信也”的后一“信”字,即孔子“民无信不立”之“信”,意为人民对国家的信任。《忠信之道》的忠、信,是对当权者进行政治伦理说教,要求当权者对臣民做到忠、信,这与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的“忠”,即后来流行的忠君之“忠”,意有不同。荀子曾有“大忠”、“次忠”和“下忠”之分(见《荀子・臣道》),此“忠”即指“臣道”的忠君之“忠”。董仲舒有言:“至忠厚信,以事其君”(《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其忠、信当然更是要求臣对君做到忠、信。楚简《缁衣》篇云:“大臣之不亲也,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此句在《礼记・缁衣》篇为“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按楚简《缁衣》篇的文意,此句是说,大臣对君主不亲,是因为君主对大臣的忠敬不足,而使大臣富贵则有余(或解为,君主的富贵已过)。此处“忠敬”与“富贵”对举,“忠敬”的道德主体和使大臣富贵的施动者都是君主,“忠敬”同“富贵”一样不应分读。然而,《礼记・缁衣》篇郑玄《注》曰:“忠信不足,谓臣不忠于君,君不敬其臣”,将忠、敬分属臣和君两个道德主体,意甚牵强。这是由于在汉代“忠”已成为只是对臣而不是对君的道德要求。这与楚简《缁衣》的“忠敬”和《忠信之道》的“忠信”有着很大的区别。孟子的“五伦”说中包括“朋友有信”,此“信”即曾子、子夏所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之“信”。《忠信之道》的“信”不是指一般的人“与朋友交”,而是指当权的君主或“君子”与国人交,这近同于《大学》所云“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在此前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其所谓“与国人交”的主语可能主要指君主,而又不仅仅指君主。《孟子》书中还有“修其孝梯忠信”(《梁惠王上》)和以“仁、义、忠、信”为“天爵”(《告子上》)等说,而孟子思想中更为突出的是“四德”即仁、义、礼、智,其中仁、义又比礼、智更为根本,故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娄上》)孟子的伦理思想,除其“仁政”说外,一般都是对人类社会提出普遍的道德要求。而《忠信之道》云:“忠,仁之实也;信,义之期也。”“忠信积而民弗亲信者,未之有也。”这是特殊的针对当权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又,《论语・子路》篇载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②@②然小人哉!”孟子也曾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孔、孟对“言必信”并不持绝对肯定的态度,孟子认为“义”的原则高于“信”,“信”并不无条件地与“义”相一致。而《忠信之道》云:“信之为道也,群物皆成,而百善皆立。……信,义之期也。”这种对“信”的绝对肯定的评价,显然与孔、孟的思想不同。我认为,此中之不同的原因也在于:孔、孟的“言必信”,是对“士”或“大人”之“言而有信”的低调或权宜要求;而《忠信之道》的“其言尔信”,则是对当权者之莅民施政提出的绝对的道德律令。《忠信之道》不是用忠、信来教化民众,也不是从君主的立场用忠、信来要求群臣,它所谓“不沩不害(?),忠之至也;不欺弗智(知),信之至也”等等,是下对上提出的道德要求。这样一种思想倾向,在楚简其他篇中也有比较显明的反映。例如《缁衣》篇,除开始一段“夫子曰”之外,其余通篇都是先引一段《诗》云或《书》云,然后以“子曰”方式讲“有国者”、“君民者”、“长民者”、“上人”、“大人”、“君子”等(一言以蔽之,君主)应该如何如何。其云:有国者,章好章恶,以视(示)民厚,则民情不弋(忒)。故君民者,章好以视(示)民欲,谨恶以(渫)民淫,则民不惑。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也争先。故长民者,章志以昭百姓,则民至(致)行己以悦上。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以命,而从其所行。上好此物也,下必有甚安(焉)者矣。故上之好恶,不可不慎也,民之柬也。长民者,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欢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心。故慈以爱之,则民有亲;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逊心。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则民言不危行,[行]不危言。言从行之,则行不可逆。故君子顾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能大其美而小其恶。显然,这样的对君主提出道德要求以及这样的论证方式,与《忠信之道》所云:“忠积则可亲也,信积则可信也。忠信积则民弗亲信者,未之有也。”“口惠而实不从,君子弗言尔;心□□□(疏而貌)亲,君子弗申尔”等等,是相通的。《鲁穆公问子思》篇云:“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成之闻之》篇云:“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行不信则命不从,信不著则言不乐。民不从上之命,不信其言,而能含德者,未之有也。故君子之莅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式(?)之,其所在者内矣。”“上不以其道,民之从之也难。……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尊德义》篇云:“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先先(之)以德,则民进善安(焉)。”“凡动民必顺民心。”这些论述与《忠信之道》的思想也是相通的。《六德》篇以圣、智、仁、义、忠、信为“六德”,这与《忠信之道》将仁、义归结为忠、信的思想并不相同。其中间一大段将“六德”分属“君德”、“臣德”、“夫德”、“妇德”、“父德”和“子德”,可视为是讲普遍的道德伦理问题。但其开始一段和未段云:作礼乐,制刑法,教此民尔(?)使之有向也,非圣、智者莫之能也;亲父子,和大臣,归四邻之寝(?)非仁、义者莫之能也;聚人民,任土地,足此民尔(?)生死之用,非忠、信者莫之能也。人民少者,以修其身。为道者必由此。亲戚远近,唯其人所在。得其人则举焉,不得其人则止也。……故曰,民之父母亲人易,使民相亲也难。可见,对当权者提出道德要求也是《六德》篇的主旨思想。《六德》篇有云:“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这是以前未曾发现的先秦儒家文献明确讲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反对将君臣关系绝对化(所谓“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思想。《性自命出》篇是讲普遍意义的人性论,其思想很有特色,补充了哲学史上儒家人性论从孔子至《中庸》、《孟子》之间的缺环。其中有云:“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未赏而民劝,含福(富)者也。未刑而民畏,有心畏者也。贱而民贵之,有德者也。贫而民聚安(焉),有道者也。”这里的“有美情者”、“性善者”、“含富者”、“有心畏者”,同“有德者”、“有道者”一样,其道德主体都是指教民、治民者。《唐虞之道》是一篇集中论述“禅让”思想的政治伦理文章,其云: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自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方在下位,不以匹夫为轻;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为重。有天下弗能益,亡(无)天下弗能损,极仁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禅也者,上(尚)德授贤之谓也。上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兴教而化乎道。不禅而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这些论述高扬了儒家“祖述尧舜”、“爱亲尊贤”、“天下为公”、“利天下而弗自利”的思想传统,显示了先秦儒家在战国时期崇尚“禅让”制政治理想、反对父子相传之“家天下”的昂扬思想风貌。实际上,崇尚“禅让”制曾经是先秦儒、墨、道等家一致的思想,即使在法家文献《商君书・修权》篇中也有:“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故尧舜之位(莅)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而亲越(远)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所谓“论贤举能而传焉”是指实行禅让,这种思想在当时法家治下的秦国并非大逆不道,而且《战国策・秦策一》中即有秦孝公行商君之法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的记载。在商鞅死二十年后(公元前318年), 在燕国发生了燕王哙受相国子之的蒙骗而“让国”子之的事件,由此酿成了国家内乱和国破君亡的悲剧:“子之三年,燕国大乱……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齐宣王听孟子之言而伐燕,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战国策・燕策一》)。在这一“让国”悲剧发生之后,各国有前车之鉴,再有人谈禅让之事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唐虞之道》当写于公元前318 年之前,以其讲“禅让”而疑其出于纵横家,非出于儒家,是根据不足的。楚简中更为珍贵的是《语丛一》中有:“君臣、朋友,其择者也。”按,据下文“宾客,清庙之度(或序)者也”的句式,此处“君臣、朋友”不当并列,“其”读为“之”(参王引之《经传释词》:“其,犹‘之’也”),此句当标点为:“君臣,朋友其择者也。”意谓君臣关系不是绝对的尊卑、服从、后世所谓“忠臣不事二主”的关系,而是朋友之间一种相互选择的关系。《语丛一》另有:“父,有亲有尊。……友、君臣,无亲也,尊而不亲。”(采庞朴先生说,语序比原释文有调整)这与前引《六德》篇所谓“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即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的思想是一致的。《语丛三》中亦有:“[君]所以异于父,君臣不相在也,则可已。不悦,可去也;不义而加诸己,弗受也。”“友,君臣之道也。”所谓“君臣不相在也,则可已”,就是说,君臣关系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互依存关系,它同于朋友之间相互选择的关系,而不同于父子之间生而注定、不可解脱的血缘关系。所谓“不悦,可去也;不义而加诸己,弗受也”,这正是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勿欺也,而犯之”(《宪问》)的思想。孔子未曾以朋友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他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后来逐渐衍生为“君父”“臣子”和“三纲”的概念(楚简《成之闻之》篇有“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荀子・天论》篇有“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一般而言,先秦儒家讲的君臣、父子、夫妇关系一方面包含一定程度的尊卑意义,另一方面也包含相互间的道德义务。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关系绝对化,出于《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不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秦后“三纲”之说源于此)。而《语丛》提出:君之“异于父,君臣不相在也”,“君臣,朋友其择者也”,“友,君臣之道也”,这是自孔子迄至黄宗羲,儒家文献中所仅见的思想。在经历了两千年的“君尊臣卑”、“君为臣纲”的祸害之后,至明清之际,黄宗羲才愤然提出:“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之身。……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明夷待访录・原臣》)黄宗羲的这一思想与《语丛》的思想不谋而合。黄宗羲还说:“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同上),“彼鳃鳃然惟恐后之有天下者不出于其子孙,是乃流俗富翁之见”(同上书《奄宦》)。他更强调,古时“为君之职分”是:“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同上书《君道》)他的这一思想与楚简崇尚“唐虞之道,禅而不传”也是相通的。以上思想,在黄宗羲时是发前人所未发(楚简思想之被埋没后的再创造);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并且总结秦以后“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历史教训,他提出了“重相权”、“设政事堂”、“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等新的政治设计,成为中国从民本走向民主的第一人(参见拙文《明代的两大儒与五四时期的德赛二先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5期;《中国的民本与民主》,《孔子研究》1997年第4期)。参照黄宗羲的思想,我们可以说,楚墓竹简之被埋没,其“君臣之道”的“朋友”之说等在秦之坚甲利兵和秦火之后湮灭不闻,实乃儒家思想以至中国文化、中国两千多年之生灵的巨大损失!楚墓竹简之重见天日,预示着先秦儒家之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复兴和中国之民主制度将有大的发展乎?吾且为此默然祷也!二楚墓竹简中《缁衣》篇的内容与《礼记・缁衣》篇大体相合,只是章序不同,文字亦有不少出入。《隋书・音乐志》引沈约谓“《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乐记》取公孙尼子”。孔颖达《礼记正义》则于《缁衣》篇题下云:“刘@③云:公孙尼子所作也。”楚简《缁衣》中有:“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则体安之,君好则民欲之。故心以体法(废?),君以民亡。”此语在《礼记・缁衣》篇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正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文选》卷五一《四子讲德论》注引《子思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正则体修,心肃则身敬也。”按,《文选》注所引与《礼记・缁衣》基本相同,而楚简《缁衣》显然其文在前,《礼记・缁衣》或《子思子》是在楚简《缁衣》的基础上作了增添和修饰的。楚简《五行》篇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之经部大体相同。其“五行”指仁、义、礼、智、圣。庞朴先生等已指出,此即《荀子・非十二子》所指斥的子思、孟子的“五行”说。楚简《五行》有经无说,可能其时间亦早,而有经有说者在楚简之后。楚简《性自命出》篇云:“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常)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习也者,有以习其性也。”《语丛一》谓:“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内(入)。由中出者,仁、忠、信;由[外内者,义、智、圣]。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或生于内,或生于外。”这些思想显然带有早于、接近于而又不同于《中庸》、《孟子》的性质。陈来先生指出,《性自命出》篇的思想与《论衡・本性》篇所述世硕、公孙尼子等以为“人性有善有恶”、“善恶在所养焉”比较符合。《五行》篇等重视音乐的作用,若《乐记》确与公孙尼子有关,则亦可证楚简思想与公孙尼子接近。但现传《礼记・乐记》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无节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明确而比较系统地区分人性与好恶之情,其思想明显晚于楚简。《礼记・乐记》可能经过荀子以及汉儒的修改、整理。综上所述,楚简的有些思想比较接近于或符合于公孙尼子、子思和孟子的思想。然而,若谓楚简即公孙尼子或思孟学派的著作,则证据尚不充足,而且有相抵牾处(如非性善论,持心无常志、仁内义外之说等,明显不同于孟子)。《韩非子・显学》篇述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关于仲良氏之儒,梁启雄《韩子浅解》引梁启超《韩非子显学篇释义》曰:“仲良氏无考,《孟子》称:‘陈良,楚产,悦周公仲尼之道。’仲良岂陈良之字,如颜于渊称颜渊,冉子有称冉有耶?”查《孟子・滕文公上》云: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今也南蛮@④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由上可知,一、韩非子所述“仲良氏之儒”在史书中“无考”,梁启超认为,他很可能就是孟子所说生于楚国的“陈良”氏之儒。二、孟子对楚国人虽有“南蛮@④舌”之讥,但高度评价了生于楚国的陈良“悦周公仲尼之道”,他曾“北学于中国”,而且“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是“所谓豪杰之士”。这种评价出于孟子之口,是难能可贵的;可对比于孟子虽曾学于子思或子思门人,但《孟子》书中对子思未尝赞一词(《史记・孟子列传》谓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史记》索隐引王劭注‘人’为衍字”,赵岐《孟子题辞》谓孟子“长师孔子之孙子思”)。三、陈相兄弟曾经师事陈良“数十年”,孟子所谓“未能或之先”的“北方之学者”不可能包括孟子本人在内(孟子自视甚高,所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则陈良的年龄一定长于孟子,与孟子不是同世之人,可能与子思子或“子思之门人”的年龄相仿佛。陈良“北学于中国”,当是学于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汉书・艺文志》注世硕、公孙尼子皆孔门“七十子弟子”,《隋书・经籍志》以为公孙尼子“似孔子弟子”。这样,陈良的儒学背景当是与世硕、公孙尼子和子思子的背景相同,他们之间可能学有往来,或有师从关系,思想上有相互切磋和相互吸收的关系。当陈良“北学于中国”,成为杰出的儒家学者后,他回到楚国,在那里授徒立说“数十年”,以致发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他本有南方楚国文化的背景,又曾留学北国,广泛学习了孔门弟子的学说,并且卓然立于当时北方学者之先,他的思想有儒道结合的特色,又发挥出儒家许多精彩的思想,与子思子、孟子的思想相出入和相呼应,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郭店楚墓一并出土了道家的《老子》、《太一生水》和儒家的十四篇著作,在儒家著作中亦有道家思想的印迹,如《语丛三》“所不行,益;@⑤(必)行,损。”《忠信之道》:“至忠如土,为(或化)物而不伐;至信如时,@⑤(必)至而不结。……大忠不悦,大信不期。不悦而足养者,地也;不期而可要(约)者,天也。?(节?效法)天地也者,忠信之谓此。……故行而?(征?)悦民,君子弗由也。”这是否即反映了儒门八派之一楚产“(陈)仲良氏之儒”的思想呢?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木右加苦@②原字为石右加经的右部@③原字为王右加献@④原字为鸟右加快的右部@⑤原字为木右加匕
[ "Law", "Military", "Education", "History", "Sports", "Agriculture", "Literature", "Electronics", "Mine", "Energy", "Art", "Philosophy", "Space", "Transport", "Computer", "Communication", "Medical", "Politics", "Economy" ]
Politics
【 文献号 】2-208 【原文出处】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西安 【原刊期号】199502 【原刊页号】157-160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 作 者 】蒲喜明 【复印期号】199509 【 标 题 】简论“无标点语句”存在的价值及其运用艺术 【 正 文 】 摘要 “无标点语句”是指一连串句子而中间不加任何标点符号表示停顿的一种行文格式。它的出现有其社会背景和自身的价值,应把它纳入修辞格,定名为“急语格”。它具有渲泄愤激感情,表现人物尴尬处境和矛盾心情,勾画人物内心活动,加强语势使语义凝聚等修辞效果。关键词 无标点语句 急语格 存在价值 修辞效果 运用艺术所谓“无标点语句”,指的是一连串句子而中间不加任何标点符号表示停顿的一种行文格式。如:……这些小老板们在五彩缤纷的巴黎挣扎得太苦了!他们从没有自己的假期,他们没有一点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巴黎很美,有塞纳河有草坪有狗有鸽子有皇宫有广场有喷泉还有海峡城堡阿尔卑斯山的雪樱桃葡萄酒香槟白兰地,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人民文学》1993年第2期《梦巴黎》)这种无标点语句的形式,几年前已在方方、张宝发等几位作家的一些作品中开始使用,有的作家甚至把它发展到通篇作品不着一个标点符号的程度,如王小克的《伊甸果》。[(1)]当代白话文作品中出现的这种新的语言运用形式,曾引起过人们的不同反应。有人欣赏,冠之以“文学语言的革命”的美称;有人批评,说它是“文学失语症”,是带着“复古意味”和故意使今人“陌生化”的“新古汉语”。[(2)]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就当时某些无标点语句形式的作品来看,把它批评为“新古汉语”是中肯的,因为这种格式在那些作品中的确没有获得艺术效果,没有产生它的审美价值,只给人以“玩儿文字游戏”的感受。但是,后来的有些作品,特别是《人民文学》1993年第2期发表徐刚的报告文学《梦巴黎》中,某些段落里也运用了无标点语句形式,而且用得很好,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力量,若仍以“文学失语症”、“新古汉语”批评之,则就说不过去了。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对这种行文格式,不能以形而上学的态度对待,不能因为它在某些作品中用得欠妥就一味加以否定,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探索其用法。一、“无标点语句”有存在的价值应该说,“无标点语句”这种表达形式,在今天有它存在的原因和价值。人们都知道,语言的表达形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今天的社会是高节奏的社会,它需要一些高节奏的语言表达形式来适应它,无标点语句形式,就是高节奏的语言表达形式中的一种。再说,文学作品是要表现人的情绪的。人的情绪有缓有急。要表现急的情绪,以往的作品往往采取作者站出来,用“×××急切地说”、“×××像放机关枪似的说”之类的形式来从旁解说;现在用无标点语句的形式来表达,从形式上就要求读者一口气把它连贯地读下来,念出高节奏的特点以表达急切之情,不需要作者再从旁解说,这就把急切之情凝固在句子格式上,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既直观而又有效,还可以使语言精炼。从这方面看,不能不说无标点语句是新时期文学家们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更好地达意传情的需要而对文学语言进行创造的一个成果。英国语言学家S・皮特・科德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说过:“诗人是有权破坏规则的典型社会成员”。说的是文学作家有权创造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不一定完全死守现成的规则。科德又说:“但是违反规则也有自身的规则”。所谓“自身的规则”,就是通常所说的某种“修辞格”。从“修辞格”的角度来审视无标点语句形式,能更好地解决如何看待这种格式的问题。修辞格都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的语言表达形式。修辞格,不但古人可以创造,今人也可以创造,这是语言发展史本身所证明了的事实。80年代初编的《辞格汇编》中所收的修辞格,就比30年代出版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收的辞格种类多,这多出来的辞格中,有一些就是30年代之后人们创造出来的。前些年,人们对“整个大楼一片漆黑,只有他的窗户还亮着灯”,“你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对人不诚恳”等语句还认为是矛盾的说法,是病句,但是由于它本身有很强的表达效果,人们还是接受了它,而且把它确认为一种修辞格,叫“舛互”,就是在相互矛盾中来突出后者的一种修辞格。现在出现的这种无标点语句形式,也应该被看成一种新创的修辞手段。由于它的特点是几个可以有停顿的句子而中间不加标点符号,要求人们在念读时不停地急速地念出来,所以可以把它定名为“急语格”。总之,我们应该首先把它当作一种新创的修辞格接受下来,承认它的存在价值,然后再考察它在具体的作品中运用得是否恰当,研究如何使用它才能收到应有的修辞效果,使之得到正确使用,这才是对待这种语言表达形式的科学态度。二、无标点语句的运用艺术把无标点语句确认为一种修辞格之后,就要研究如何正确运用这种修辞格,使它发挥应有的修辞效果。修辞的灵魂是语境。任何修辞格的运用都必须切合语言环境、为达意传情服务才能产生好的表达效果,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否则,再有修辞效果的修辞格,也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变得不伦不类,让人别扭。无标点语句的使用,和别的修辞格的使用一样,也必须切合语境、必须服务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才能获得艺术生命力。每种修辞格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修辞效果,“急语格”的修辞效果,最基本的应该说就是“急速”,就是急不可耐地把要述说的事物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喷吐出来、倾泻出来,以感染读者,从而获得艺术魅力,增强表达效果。徐刚在报告文学《梦巴黎》1―10节中,对“急语格”这种修辞方法的正确把握和运用都处理得很好,为这种修辞格的正确运用提供了一个范例,值得称道和研究。作者是怎样赋予这种修辞格以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呢?让我们择要分析如下。1.作者运用这种格式来渲泄愤激的感情,使这种感情变得更加强烈。第6节中,讲到都市的罪恶时,作者写道:人们正在谈论都市的罪恶。政客云集垃圾堆砌吸毒行凶明枪暗箭物质流把人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上帝您看见吗?使用这个急语格,无异于是在上帝面前愤怒地列举事实,向上帝发泄怨恨之情,把作者对都市罪恶的憎恶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在第7节中,写一个姓冯的中国女子在一群四川打工仔面前说出“哎哟,难听死了!我的男朋友是法国人,特别爱干净”而犯了众怒时,作者在记录打工仔对她反击的话中也用上了一个急语格:法国人就比中国人干净?瞧哥儿们哪地儿不干净,你瞧你瞧你仔细瞧你爱怎么瞧就怎么瞧!一下就把打工仔们的愤怒感情推到了顶峰,更好地表达了他们对没骨气的中国人的鄙视。第8节中,在叙述到刘姐的留守国内的丈夫平时只知努力工作,不注意身体、患了癌症时,作者写道:他没有把浑身乏力看得很要紧,人是千奇百怪的,有人老往医院跑头疼腰疼屁股疼腿疼没有一个地儿不疼的可是都不坏就是有点儿疼活得挺好;有人就是怕跑医院,累了乏了睡个整觉包医百病……这样的人倘要进一回医院查病,十有八九便得留下来。刘姐的丈夫刚好是这样的人……在这个语境之下用上这种急语格,不就是对我们现实中的那种人和那种现象的愤怒指斥吗?2.作者运用这种格式来表现人物的尴尬处境和矛盾心情。第6节中,在记叙了一对各有家室儿女的湖南李姑娘和东北小伙子二人为赶走在异国他乡的“太孤独”而同居而又内疚,弄得“半夜是电话铃响得谁也不敢接,谁知是他老婆打的还是她丈夫打的?”担惊受怕,以至吓得小伙子夜里做恶梦,“梦见小李的丈夫端着枪找到巴黎‘轰’然一响他从床上坐起来一脸的冷汗……”后,作者写道:他们幸福他们痛苦他们疯狂他们冷静他们忘乎所以他们胆颤心惊他们后来告诉我这是一个有病的年代我们都吃错药了……用一个急语格,把他们那种尴尬的生活、矛盾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喷吐出来,让人心灵震颤。3.作者运用这种格式来传神地勾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好地揭示人物的灵魂。第7节中,写一个在广交会做翻译的女孩子,她一心想出国,当遇到一个法国的年轻商人时,她以为找到了“希望”,“很果断地甩掉了一起在广交会做翻译的男朋友、她的大学同学”(他们是商量好了结婚的日子他先离开羊城的),带着“空空荡荡”的心一头扎进了那商人的怀抱。在她与法国商人睡觉后躺在床上,有一段内心独白,作者写道:反正我要嫁人,要嫁就嫁到法国去。在法国搞艺术搞时装巴黎的咖啡巴黎塞纳河上的游船巴黎的夜间更美法国佬玩灯光折射俯射大太阳灯的集束光把那些旧街小巷破墙都照得生机勃勃的书上这么写的。管它什么感情不感情,他不是一根稻草他是一只飞机一只船他说巴黎的马克西姆才是顶真的马克西姆,光是头道色拉海鲜鹅肝酱就是2000法朗,还有阿尔卑斯山的白峰滑雪山上的旅馆是一间间木屋别墅在壁炉前烤小羊腿雪白细嫩的欧洲小羊腿他说中国女人的皮肤好欧洲牛羊肉真嫩妈的王八蛋怎么把中国人和欧洲牛羊肉放在一起他反正喝醉了酒反正都是肉反正这回你老小子跑不掉你要回法国你就得带着我……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急语格,把这个女孩内心的想入非非、神思恍忽、光怪离陆巧妙地揭示于世人面前,让人觉得可鄙而又可笑!4.作者用这种格式来加强语势,使语义凝聚,从而把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在第6节中,说到“同在海外的国人都在忙”时,作者写道:同在海外的国人都在忙,忙着找工作忙着搬家忙着去警察局办纸张忙着背单词忙着找便宜商店采购……这个急语格,等于是用一组快镜头把国人在海外生活的繁忙劲迅速展现出来,让人自然想到卓别林站在流水线旁作紧张动作的情境,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在海外生活的不容易。第8节中,写一位南京的园林工程师刘姐为“想看看这世界,挣点钱留给儿子……,有一笔钱让儿子长大了专心地出国做学问”,甘愿自己吃苦而抛夫别子到巴黎苦挣扎时,作者介绍她在巴黎的生活用品时写道:衣服是带的药品是带的化妆品是带的肥皂香皂牙膏是带的皮鞋袜子连卫生巾都是从中国带出来的,决不肯为自己多花一分钱。用急语格连珠炮似地说出来,突出了“什么用品都是从中国带出来的”的意思,从而达到了盛赞刘姐艰苦奋斗精神的写作目的。第6节中,讲到到巴黎洋插队的中国人,一般说来要不了多久就会认定“我是中国人”而且是“地道的中国人”,变得很爱国时,作者写道:在中国牢骚满腹也罢,历经患难也罢,不知道为什么想起那片热土地,心里就发颤!黄土地黑土地盐碱地沙渍地一条大河波浪宽谁不说咱家乡好当三年游子到头来比谁都爱国――这打开国门把人放出去留洋的政策真棒――有的青年朋友对我这样说。作者运用急语格,闪现似的把祖国的几个典型事物迅速拼组起来,以急迫的语势把这些身在海外、魂系中华的游子们的一腔爱国之情倾吐在人们面前,使它变得更加感人。5.作者运用这种辞格时,在技术上还作了一些恰如其分的处理。(1)作者运用这种辞格时,牢牢把握住了读者的可接受性。他没有整篇大段的使用,而是把它控制在读者能读得断、能准确理解句意的限度内,在一些连续使用这种辞格的段落中,中间也适当加一两个标点进行调节,避免了读者产生反感情绪的不利因素。(2)在运用这种辞格时,一般前边都有个“蓄势”的过程,造成非用此格不可的态势,然后用上,水到渠成,自然协调,让人喜爱。(3)用得适度,并且与前后较为舒缓的有标点语句相互配合,有缓有急,造成行文上的波澜起伏、行云流水之韵味,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根据以上的举例分析,我们不难归纳出这种修辞格的运用艺术:(1)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当用时才用,使之与语言环境自然协调;(2)运用的目的要明确,一定要让它为我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使之获得审美价值;(3)用得适度,使之恰如其分。只要把握住这三点来运用,就能使它产生巨大的艺术力量,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作者简介〕 蒲喜明,1937年生。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发表有关语言学论文20余篇,参编、合编《现代汉语》等教材2部。〔责任编辑 高益荣〕收稿日期:1995―01―09(1) 《作家》1993年第9月号。(2) 见《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陈剑晖的《符号化的小说语言》和《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黄浩的《文学失语症――新小说“语言革命”批判》。
[ "Art", "Sports", "Military", "Philosophy", "Politics", "History", "Literature", "Enviornment", "Mine", "Medical", "Economy" ]
Art
【 文献号 】2-1077 【原文出处】当代经济科学(陕西财经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西安 【原刊期号】199903 【原刊页号】19~22,44 【分 类 号】F63 【分 类 名】投资与证券 【复印期号】199909 【 标 题 】投资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增长支撑点的选择 【 作 者 】杜富军 【作者简介】杜富军,陕西财经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主任、经济学副教授。邮编:710061。 【内容提要】投资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产生着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实现投资结 构的帕累托最优。本文通过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内在相关性及投资、供给、需求、经济增长之间诸矛盾的分析,说明投资结构的优化,要以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为中心,以国内国际潜在市场为导向,以知识经济的推动为动力,制定超前的投资战略,建立能吸纳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体制和投资机制,以形成既符合产业布局又有利于产业梯度推进的投资结构和经济稳定、协调增长的序列支撑点。【 正 文 】 动态地看,投资结构是不断演进变化的,而投资结构的变化又必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或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的运用可以拉动投资的增长,但却程度不同地受到国家财力或货币供应量的限制。从长期的经济运行看,在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演进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投资质量推进的经济增长。由此出发,本文拟通过探讨投资与经济增长支撑点的选择,以寻求两者之间长期的联动效应。一、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相关性概括地讲,投资就是资本的使用和配置,它是一个量变运动与增殖的过程。投资结构的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可以说,过去的投资结构决定了现在的资源配置状况及经济增长质量,而现在的投资结构又影响着未来的资源配置状况及经济增长质量。尽管资产存量的结构调整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货币形态的资本互转化为实物形态的资本,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便由最初的弹性变为最终的刚性。因此,投资方向、投资政策恰到好处的选择是实现投资帕累托最优、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从量的方面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和主要生长点。在物价水平稳定和投资结构合理的情况下,较高的投资率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相伴而行。就拿固定资产投资来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轨迹明白地显示了两者的正相关性。第一时期是1978~1981年,1978年投资率为29.9%,由于十年浩劫“欠帐”太多,到1981年投资率降为25.6%,增长变动为-4.3%,GDP年均增长6.9%;第二时期是被喻为经济增长“黄金时期”的1982~1988 年,投资率从27.3%增至31.6%,增长变动为4.3%,GDP年均增长11.4%;第三个时期是1989~1991年的治理整顿阶段,投资率保持在25.5%~26.7%的稳定状态,增长变动为1.2%,GDP下滑5. 7 %; 第四个时期是1992年以后,由于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投资空前活跃,投资率连年攀升,到1995年达到33.7%,刺激GDP年均长增13.2%, 以后的三年调整和经济“软着陆”目标的实现始终是围绕着投资的消长而展开的。历史经验表明,投资率上升或降低1~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或下降率会升降1~2个百分点。可见,投资消长对经济运行态势具有明显的拉动或抑制作用。从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相关性看,投资占GDP 的比重应有一个正常的区间。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正常投资率保持在25~30%之间较为合适。因为(1)投资增长是以GDP的增长为前提的,可以说投资增长只有在收益增长时才会出现;(2)从不同时期对比的投资与GDP增长的关系看,投资增长率一般要高于GDP增长率,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投资增长的超前引导作用,但如果投资增长率超过40~50%则表明投资扩张过度;(3)从不同时期投资占GDP的比重看,投资率保持在25~30%的正常区间,经济增长平稳健康。1993年投资率超过了35%,出现了投资膨胀势头。1998年增加固定资产投资2.7万多亿元, 不仅保证了8%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基本实现, 而且可以拉动今后两年经济增长2.5~3个百分点。这种持续拉动力实际已构成投资方向选择与经济增长序列支撑点定位的正相关效应。当然,这种正相关效应是以保证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为前提的。如果忽视质量,过多地依赖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很容易造成超越现实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无效投资。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我国900 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半数以上不足50%。在投资增长的同时,我国当前经济中存在的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产品积压滞销,经济效益低下等现象不能不说是投资结构不合理的表现。这说明粗放型的扩张机制已经遇到了市场需求约束的强制,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已经提出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推进的客观要求。从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角度看,投资率和增长率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函数关系,两者在数量上的偶合也可能在质量上有或多或少的背离。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投资拉动,表现为以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为特征的外延性经济增长。正因为这样,两者理论上的正相关性正在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使其应保持的相关效应出现背离或扭曲,同时也不难发现,投资结构的帕累托最优比数量增长的正相关更重要。二、投资――供给――需求――增长之间的诸矛盾由于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极易被人们所接受,使得各级政府和企业往往习惯于把经济启动的希望寄托在新一轮投资高潮上。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运行内在约束机制的强化,投资结构优化拉动的经济高质量增长将取代资本数量扩张而带动的经济扩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是预期的,而政府或非政府的投资都是刚性的,从社会范围看,投资主体的投资选择又是不确定的,在供求非均衡隐形状态下,投资主体往往忽略各种要素投入的数量、质量、时间、空间上组合的合理性,当供求的非均衡状态突现出来时,投资结构的调整就显得十分困难。政府适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协调两者之间关系有重要的作用,但诸多相关变量之间的矛盾却给协调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正确认识这些矛盾及其影响,对投资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增长支撑点的选择尤为必要。首先,从投资的构成与数量看,非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能力的不足使经济增长缺乏长期、稳定、持续的推动力。社会投资包括政府投资、外商投资和各分散的投资主体的投资。1998年以来,为确保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政府全面加大了投资的力度。从政府投资的方向和结构看,大多为公共工程、风险工程及高、精、尖领域。这些投资的初衷是为带动消费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从投资结构看,其中的非合理性显而易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领域的广泛化,社会范围的投资布局要求唤起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但因为投资本身是货币资本的运用,非政府投资主体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本,首先取决于投资回报的驱动,因此,在新的消费热点还未形成、存在结构性生产过剩的时候,非政府投资者必然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采取谨慎的态度,从而形成非政府投资主体投资能力的不足。从广大居民个人的投资看,近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五万多亿元,加上各类金融证券,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达八万亿元,这当然是一笔可观的投资和消费潜力。十年前,七千多亿元居民储蓄存款曾被有的人称作七千亿只老虎,生怕出笼形成社会抢购窘态。十年后八万多亿个人金融资产的疏导又使我们时感困惑,六次存款利率下调并未刺激起期望的投资或消费热潮。且不说三万多亿绯徊于投资领域的个人金融资本,人人看好的五万多亿的居民储蓄,若能将其一半用于消费或其它形式的投资,对市场的启动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不过,客观地讲,如果近几年没有一场消费革命或极具诱惑力的投资吸引,这部分个人资产仍将难以启动。加之近十年的房改,大多数居民消费结构中最大的支出已在福利分房过渡为成本房、集资房中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住宅消费在启动消费中的余地并不太大。家庭轿车、农用车辆受到交通、安全、停车场、“买起养不起”等条件的限制,短期内难以进入公众消费。换个角度考虑问题,若居民储蓄的50%进入个人高档、休闲之类消费或用作其它投资,将有二万多亿元从银行储蓄中退出,银行贷款的60%来自居民储蓄,而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不良债务又长期悬而未决,这实际意味着居民储蓄有一大部分已在企业不灵的周转中“沉淀”着或在不良债务链上“锁定”着,这部分个人存款事实上无法形成现实的投资能力或消费能力。这样,国家启动经济、扩大内需的初衷无法形成政府上阵,应者云集,而表现为后援乏力,自然难以形成具有持续推动力的增长态势。其次,从需求的角度看,城乡消费需求的低迷制约着投资和经济的增长。GDP是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净出口和库存构成, 其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地位看,亚洲金融危机后复苏阶段出口竞争更加激烈,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只能是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城乡居民消费占整个消费比例的60%多,而且是消费环节的最终消费,启动这部分消费显然意义重大。但目前各种迹象表明,城乡消费需求仍处于低迷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国企改革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非国有制经济历尽辉煌也进入“大浪淘沙”的阶段,下岗人员的增加与在岗人员收入的稳定状态使社会实际购买力下降;二是随着医疗、住房、教育体制等改革政策的逐渐出台,人们的即期消费推后,抑制了需求总体水平;三是市场供应的丰富性,强化了许多人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个性化,消费行为更加谨慎,消费心理更加挑剔,难以形成集中的消费热点;四是在社会保障一时无法到位时,使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节俭、“积谷防饥”意识得到强化,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以年均8000亿元的速度递增,标明新一轮储蓄高潮的到来;五是社会不正之风,如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娱乐,加剧了人们对休闲消费的心理不平衡,加之消费服务质量的不尽人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公众消费层次的升级或多样化;六是在近20年计划生育国策中形成的独生子女家庭,以后倒金字塔式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使人们多了一层储蓄防老动机。这些因素不仅是当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层面障碍,而且在各项改革尚不到位时,其抑制作用都会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再次,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许多外在因素的掣肘、冲击使其难以实现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帕累托最优。增长率是经济运行内在机制相互啮合、相互牵动所迸发出来的内在潜能。为了使这种增长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结合自然科学对其进行了研究,以哈罗德增长理论为开端的增长模型、增长函数及增长预期使这一领域的研究精彩纷呈。但在现实的增长实践中,诸多外在因素的掣肘、冲击使其难以实现投资递增与经济增长的帕累托最优。我国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刻,把扩大内需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经济与政治意义。如果我们追求的仅是数量增长,那么动员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实现预期增长速度并非难事,中国多年高速增长的惯性冲力使数量扩张如同“轻车熟道”。然而,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和短缺经济的结束,投资、需求、消费与增长的矛盾,使我们必须对投资优化与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序列支撑点作出重新设计。三、投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支撑点的选择从我国的历史经验看,经济生活大起大落的直接诱因是投资的大起大落。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非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流向偏离主导产业中心或产业政策信号失真所致。在市场化的投资配置中,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性与投资决策的灵活性、分散性的矛盾,使投资无论在总量、结构、效率方面都积压了许多滞后的非均衡因素,使经济波动成为早在投资阶段就埋藏的隐患。对于投资和经济增长,人们往往拘泥于数量变化与比率消长。其实,两者在量的变化发生之前已经有质的规定镶嵌在其中。1.从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支撑点的定位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不仅体现为总量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进步和高、精、尖产业的开辟,在这整个过程中,投资结构的优化是经济结构优化与迅速升级的重要保证。我国近年重点投资的几个领域,都是“九五”计划和2010年《纲要》在远景目标中提出的重大项目:四大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工业;三大基础设施――水利、交通、通信业;两大基础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和七大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这些领域投资的前途无量与中小投资者的望而却步形成了投资领域的特殊格局。大多数公共工程受益的排斥性和边际消费成本为零的特点,责无旁贷地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来完成。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新兴产业门类的开发,某些高科技、高风险领域的研究开发,对经济落后地区的综合开发,对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稀缺资源的开发等,都具有耗资大、耗时长、风险高等特点,难以唤起其它投资主体的热情,特别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资回报及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投资的产品为市场所接纳的前景的不确定性,无论对政府投资或非政府投资来说,其投资行为必然更加谨慎。因此,从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看,必须建立一整套既有利润趋动又配合宏观战略目标、既具有即期效益又具有预期回报、既符合产业布局需要又有利于产业梯度推进的投资体制,使投资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序列支撑点的选择相得益彰。在扩大内需中切忌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盲目扩大投资、遵循以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为中心,以国内、国际潜在市场为导向,以知识经济的推进为动力并兼顾地区间不平衡的经济结构和投资格局,制定超前的投资战略,建立立体的投资结构,以吸纳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选择,形成以投资结构优化为导向的梯度推进的产业布局和质量推进下的数量攀升的经济增长态势。2.从投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看。投资结构变化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先导,经济结构变化与辐射效应又是投资结构在动态中升级优化的保证。我国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仍处于瓶颈替代阶段,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仍会持续很长时间,这同时为投资结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投资布局中,要从地区资源禀赋特点出发,建立以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及现代信息产业为框架的动态产业布局和投资布局。这样,一方面使被辐射地区得到了资本投入,使其或成为开始启动某些经济部门的第一推动力,或成为已有产业部门不断运动的持续推动力,同时使被辐射的地区的资金、经过融资而获得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提高现有资本投资效率和原有资本自身价值,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3.从投资机制和市场创新看。由于投资最终是要形成一定的市场供给,投资首先必须考虑市场容量和内需结构。90年代初的投资高潮,使我国迅速地完成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供给过剩成为投资选择的最大障碍。不过我国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被国外许多投资者看好,虽然目前人均购买力较低,但其市场开辟的空间余地十分可观。对产业部门来讲,不断地研究需求变化,发现潜在市场与未来市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海尔集团对于在别人看来太“土”也太不“合理”的洗衣机洗地瓜现象予以高度重视,开发出适应用户这种要求的产品,结果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当然,扩大内需并非不注重对外经济关系,而是要首先搞好国内产业发展规划,选准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这一过程不仅是鼓励投资的过程,同时也是投资约束机制强化的过程,是投资结构优化与重组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投资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龙头,开发具有较大产业关联度、易形成辐射效应的产业;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和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先进、能源、原材料消耗低、市场适销对路产品以及出口创汇产品。通过全方位的投资优化布局,形成梯度推进的投资结构与经济稳定、协调增长的序列支撑点。【责任编辑】赵西宁 【校 对 者】赵西宁
[ "Art", "Law", "Transport", "Education", "Enviornment", "Electronics", "Energy", "Mine", "Economy", "Computer", "Politics", "Communication", "Military", "Agriculture", "Space", "Literature", "Sports", "Philosophy", "History", "Medical" ]
Economy
【 文献号 】3-2094 【原文出处】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199703 【原刊页号】96~97 【分 类 号】G51 【分 类 名】幼儿教育 【复印期号】199806 【 标 题 】幼儿园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全球教育”均不容忽视 【 作 者 】朱凤云 【作者简介】佳木斯市教育学院 【 正 文 】 爱国主义,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一些游牧部落在一定地区定居后,开始了乡土生活,产生了一种乡土感情。这种乡土感情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便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对国家的热爱。爱国主义感情是各民族国家共有的一种高尚的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种。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摆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国新一代主人来讲,就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幼儿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比较起来,有其自身的特点。尽管,从乳婴儿阶段开始,幼儿就接触到周围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也能受到成人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感的感染,两岁后,幼儿初步的爱或恨的社会感情逐渐发展起来,这就为培养爱祖国的情感打下了基础。但幼儿对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较为抽象的“祖国”这一概念是难以全部理解的。为此,应从幼儿周围生活能接触到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事情着手。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感情,常常是从热爱亲人、热爱家乡、热爱周围生活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幼儿园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从一次或几次大的主题活动中立竿见影的形式教育。无论哪个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都不容忽视,它始终贯穿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学校教育阶段、乃至成人教育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才能使爱国主义情感变为保卫国家、建设国家、忠实于国家的强大动力。那么,什么是“全球教育”呢?可以说,它的出现比较晚,它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了实践。其含义是让儿童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其它各个方面的特点,使他们从小习惯和宽容多元文化的存在,知己知彼、增强后代的国际交往能力,在未来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和信息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使世界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在我们周围,到处可以见到“洋餐”、“洋货”、“洋人”。“洋概念”对许多中国人来讲是陌生的,“热狗”在哪里?“司考奇”是什么?假如我们的下一代再对此感到陌生的话,那么,我们对新一代主人的教育就不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教育了。时代的发展、国际间文教、体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交往的日加频繁,迫切需要每个人都了解世界。如果我们的幼儿教育仍然囿于本国文化的小圈子里,不去了解和学习其它文明,无异于将幼儿关在笼子里培养。谈何驾驭生活、创造世界呢?我们提出对幼儿进行全球教育,目的就是使我国幼儿了解异国文化,关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关心中国在国际间的地位、培养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国际型的人才,而“全球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又不是相互矛盾的。“全球教育”是知识的扩展、是就“祖国”主体而言,对客体的再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则是一种情感的熏陶、责任感、自豪感的增值。“全球教育”也不可能会冲淡幼儿园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反,反而会使幼儿园的爱国主义教育更为灵活和有效。而其中的关键就是首先要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突出中国在国际间的各方面的优势,以情入手、用人和事去感染幼儿。其次,明确主从关系,建立好参照体系,对幼儿而言,千万不可造成盲目崇洋。此外,全球教育又是培养21世纪主人,对幼儿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具体实施来看,二者有何异同呢?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随时随地进行,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与各项活动之中,而全球教育则更适合于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例如,认识邻国主题、认识各国国旗活动、建设世界公园、模拟出国旅游等等。
[ "Energy", "Sports", "Medical", "Agriculture", "Literature", "Politics" ]
Sports
【 日 期 】19960418 【 版 号 】11 【 标 题 】国学与时代文明 【 作 者 】张岱年 【 正 文 】 近几年来,“国学”受到人们的关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学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国学大师丛书》;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了大型杂志《国学研究》,社会上更有多种以“中国文化”为题的期刊杂志。于是有人说出现了“国学热”。港台新儒家的资料也被介绍到大陆来了,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几年又有人宣扬“文化保守主义”的观点,这所谓文化保守主义是否与所谓国学热有关呢?这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国学即中国学术之义,所谓国指本国而言。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学术思想,称之为国学。中国是世界古国之一,也有一些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学术感兴趣,西方人对于中国学术的研究,称为“汉学”,亦可译为中国学,就不能称为国学了。外国人研究汉学,其动机是好奇。中国人研究国学,不仅是好奇,而主要是提高民族的自觉,提高民族的自我认识。常言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民族也应有自知之明,即对于民族文化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上古和中古时代,曾经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到了近代,西方文化突飞猛进,中国落后了。中国古代文化何以居先?中国近代何以落后?对于这类问题都应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必须具有一定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一定的理解。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长期历史中,曾出现了许多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留下了许多学术典籍、艺术珍品。研究这些学术典籍、艺术珍品,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而建立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古代文化曾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这就表明中国文化有其优长;中国文化在近三百年落后了,这就表明中国文化有其严重的缺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长短,应有明确的理解。在这一意义上,研究国学是具有必要性的。学术是具有时代性的。一代有一代的学术。就中国历史而言,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儒墨并称显学的时代,汉代是经学时代,魏晋是玄学时代,隋唐是三教并尊的时代,宋明是理学时代,清代是朴学时代。近百年来,西学东渐,重要学人都兼通中西,是中西会通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结合,是当代学术研究的最高指导方针。在80年代之末(1987至1989),曾出现激烈的“反传统”思潮,把中国传统文化看做一无是处,把文化的象征长城与黄河都完全否定了,有人甚至认为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议题的中国传统哲学缺乏真正的“人”的观念,恨不得全中国沦陷为外国的殖民地。这种缺乏理性的“反传统”思想,理应受到严肃的批判。80年代之末,激烈的反传统思潮猖獗;到了90年代,却又有人要求“回归传统”,呼唤“文化保守主义的精神”,这同样背离了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正确原则。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与所谓“新儒学”的传播有一定的联系。1983年,我在曲阜的一次讨论会上说:“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盲目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到了对孔子进行科学研究的时代了。”有许多学者表示同意,但是社会上仍有坚决反孔的人,也有坚决尊孔的人,这也是很自然的。后来在一次梁漱溟先生参加的小型座谈会上我说:“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时梁漱溟先生亦未提出不同意见。事实上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儒学作为众多学派中的一个学派还是可以存在的。正如佛教、道教都有其合法地位一样。现在中国学术界中,有人反对儒学而赞扬老庄道家学说,也有人推崇墨学,诸子之学再度复兴,这正表现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对于儒墨道法诸子学说进行分析研究,从事批判继承,还是有其必要的。儒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承认君权,这是必须加以严肃批判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来有人对于辛亥革命提出异议,认为辛亥革命引起军阀混战,还不如保留清朝政权为好。这完全是糊涂思想,令人惊异!专制主义的特点是“使人不成其为人”,推翻专制制度是“使人成其为人”的第一步,具有非常伟大的意义,是必须肯定的。我们现在的历史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文化方面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丰硕的成果。中国的具体实际包含中国的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相结合。领导同志再三强调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是完全正确的。研究国学正是了解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国学是文化建设所必需。但是如果忘记当代文化建设的任务,颂古非今,要求“回归传统”,那就是有害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精华,但是也有许多陈腐的糟粕。这是人所共知。近年的“国学热”中,有人利用《周易》来宣扬迷信,也有人对于《奇门遁甲》等迷信书籍很感兴趣,加以宣扬,这就违背了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本义了。这是应该加以严肃批判的。
[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Military", "Mine", "Sports", "Computer", "Energy", "Transport", "Philosophy", "Economy", "History", "Enviornment", "Literature", "Politics", "Agriculture" ]
Literature
【 文献号 】2-883 【原文出处】上海经济 【原刊期号】200007/08 【原刊页号】4~5 【分 类 号】F22 【分 类 名】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010 【 标 题 】中西部开发的一个大课题 ――借鉴东部经验,促进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 作 者 】薛祖松 【 正 文 】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而中西部开发中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十分重要。深圳市和温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成绩较为突出。他们的一些经验对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会有所帮助。一、东部地区四家民营企业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广东深圳和浙江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尤为突出。其中深圳华为、深圳中兴、温州德力西和温州机场等四家企业的发展较为典型。1、华为经验――始终坚持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民营经济企业。 主要特征:一是发展主业明确,把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在现代通讯技术产品上。二是始终坚持技术领先,不断开发新产品。每年把销售收入的10%作为发展研究费用。三是十分注重人才。注重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2、中兴经验――走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之路。 主要特征:一是理顺产权关系。创业之初,进行了产权与经营机制的探索,通过国有民营的模式,理顺了产权关系。二是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明确,公司发展战略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三是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3、 德力西经验――通过资本经营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实现产品专业化分工协作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德力西是温州乐清德力西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在完成了家庭作坊式企业发展阶段后,向股份化和集团化企业方向发展的企业成长模式。近几年,德力西集团以集团公司为中心,通过技术、管理、资金、品牌等优势,大力进行资本经营,其下属企业分别纳入集团的核心层、紧密层和半紧密层,形成一支联合舰队。4、 温州机场道路建设经验――向非公有经济开放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由多种经济投资成分组成股份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创建股份制投融资体制。二、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年来,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民营企业数量、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在中西部地区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和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技术层次较低,发展缺乏后劲。 中西部地区虽然也有一些技术层次较高的民营科技企业,但总的来说,技术层次仍显较低。从就业人员的行业分布来看,大批人员集中于加工工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技术装备上,受资金短缺的制约,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只能利用能耗高、工艺落后的设备。技术水平上,受劳动力素质制约,只能采用简单、粗放的生产技术。2、产权不很明晰。 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主要体现在民营科技企业中。一些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没有对创业股权、技术股权和管理股权等做出明确界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导致产权纠纷不断。具体表现在与主管部门关系不清、无形资产界定困难、初始投资主体不明确等方面。3、管理问题较为严重。民营企业大多从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 企业管理者因创业而成为管理者,而不是先成为管理者后创办和管理企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仍采用传统的家庭式管理模式,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企业的非常少。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逐渐显得过于生硬、主观、武断,已不再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不仅严重窒息了企业活力,削弱了企业发展后劲,而且导致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给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生存带来巨大的风险。4、中小企业居多,规模难以做大。 尽管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从总体上看,规模都比较小。以私营企业为例,中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平均每户雇工不过十三、四人,注册资本不足百万元。民营企业一开始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船小好掉头”,取得了对国有经济的某种竞争优势,争取到了发展空间。但是,由于规模较小,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民营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三、中西部民营经济发展道路探索东部地区四家企业为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后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产业层次选择、管理与产权、培育大企业和参与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1、合理选择产业层次。可以说,不管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仍然是民营经济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更是如此。一个地区产业层次的选择不是主观做出的,它必须与当地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从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一些中心城市如成都、西安、合肥等已聚集了一大批拥有相当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在某些科研领域,他们已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因此可以说,中西部地区已初步具备了发展自己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条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高科技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必将推动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飞速发展。2、加强管理,明析产权。 中西部民营企业如果不能摆脱家族企业、家族经营的模式,就很难实现二次飞跃。中西部民营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让具备更强专业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来营运企业;正确处理好控制权和授权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真正确立企业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突破单一产权的限制,大胆吸收外部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3、培育大企业。 中西部地区应当谨慎引导民营经济的资本经营和同业联合,积极培育民营大企业集团。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高科技骨干企业,能够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走向联合,形成更大的规模经济实力,对中西部地区21世纪的经济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某些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 中西部地区可以借鉴温州机场道路建设经验,向非公有经济开放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一些基础产业的建设。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各种经济成分包括民间资本均可以出资购买基金股份,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 "Politics",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Space", "Economy", "Art" ]
Economy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5期 No.5 Vol.18 1998科技期刊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王国祥 濮培民 张圣照 李万春 胡维平 胡春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文 摘 根据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境特点,设计建造了由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rtificial complex ecosystem;ACE),并在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内以动态模拟试验,从群落水平研究了多种水生植物镶嵌组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水经该系统净化后,藻类生物量(以Chla计)下降58%,氨氮下降66%,总氮下降60%,总磷下降72%,可溶性磷酸盐下降80%,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与以该湖湾湖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相比,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出水的氨氮比水厂出水的氨氮平均低45%,总氮低37%,可见经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处理的湖水部分指标优于同源的自来水。关键词 水生高等植物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CE) 水质净化 动态试验 太湖The purification of artificial complex ecosystem for local water in Taihu Lake. Wang Guoxiang, Pu Peimin, Zhang Shengzhao, Li Wanchun, Hu Weiping, Hu Chunhua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18(5):410~414Abstract―An artificial complex ecosystem (ACE) is built with aquatic macrophytes of various ecological group, rhizosphere bacteria and other organism in a bay of Taihu Lake. Its area is about 200 m2. Th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ACE is evaluated by dynamic simulation tes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utrophic water of Taihu Lake can be purified effectively as it pass through ACE. The purified water is drawn out from ACE by a pump at the pumping capacity of 42.67m3/d.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ACE for algal biomass, NH+4-N, TN, TP and PO3-4-P are 58%, 66%, 60%, 72% and 80%, respectively. Comparing with the tap water of the local water plant, the mean values of NH+4-N and TN of the ACE effluent are low by 45% and 37%, respectively. For the effluent of ACE, the water quality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for the raw water (inflow) and for the tap water of the local water plant.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utrophic lake water can indeed purify by ACE.Key words:aquatic macrophyte artificial complex ecosystem (ACE) purifying water quality dynamic test Taihu Lake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净化污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5〕,但多数研究局限于单一物种在静态条件下对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污水的净化作用,尹澄清等〔6〕用动态方法研究了水陆交错带(芦苇)对营养物浓度较高的陆源污水的净化作用。刘文祥〔7〕在滇池附近的低洼弃耕地设计改造的人工湿地正常运行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0%和50%;但由于人工湿地需占用较多的土地,因而该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直接在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中,组建由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为优势种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rtificial complex ecosystem, 以下简称ACE),以控制藻类暴发、净化污染物及营养物浓度比污水低的湖水,并从群落水平研究了水生高等植物对太湖湖水的净化效果。本试验结果对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及恢复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实验部分1.1 实验系统在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用防水工业滤布围隔出10个5m×40m围区,围区平均水深1.5m。选取其中一个围区相间栽培漂浮、浮叶及沉水植物,待系统稳定后(约2周),将围区一端开口使围区与湖区相通,同时在另一端用水泵抽水,抽水量为42.67 m3/d,换水周期约为7d。ACE结构及采样点如图1所示。图1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主要种群分布及采样点Fig.1 Spatial pattern of main populations in artificialcomplex ecosystem (ACE) and the sites of sampling points1.2 试验植物选取已能在太湖生长的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菱(Trapa natans var. bispinosa)、水鳖(Hydrocharis sp.)、凤眼莲(Eichhornis crassipes)、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articilata)、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rhiza)等高等水生植物,1997年9月下旬将喜旱莲子草、水鳖及凤眼莲移入试验区,其余为上年种植。喜旱莲子草原为水陆两栖挺水植物,经驯化已经能很好地生长在太湖的开阔湖面,故这里的喜旱莲子草实际上是漂浮植物。1.3 测定项目水中总氮(T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总磷(TP)、溶解性磷酸盐(PO3-4-P)、溶解氧(DO)、透明度(SD)等水质理化指标,藻类、水生高等植物根际微生物。1.4 测定方法采用过硫酸盐氧化法同时测定水中的总氮和总磷〔8〕,其它理化指标及藻类测定采用中国环境监测标准方法〔9〕,水生高等植物根际微生物测定方法另文报道。2 试验结果2.1 试验区的基本情况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是临近无锡市区的一个小湖湾,是无锡市中桥水厂(老厂)的取水区,水质较差,藻类数量平均达4万个/mL以上,有时还出现“藻华”,氨氮浓度平均达4mg/L以上,较多的藻类和较高的氨氮浓度一直困扰水厂的生产和出水质量。2.2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ACE) 的结构组建的ACE在稳定后,水生高等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格局如图1所示。位于进水口的喜旱莲子草群丛水上部分高约50cm,水下茎盘根错节形成约30cm厚的群丛基座,使整个群丛紧密交织在一起,构成坚强的防护带。该群丛盖度为100%,其下水中反硝化和氨化细菌的最大可能数分别为1.2×108和1.6×107MPN/L,溶解氧仅为0.19~0.90mg/L。喜旱莲子草后的菱群丛,生长旺盛,浮水叶完全覆盖水面,水下茎叶发达,并伴生少量金鱼藻和轮叶黑藻。水鳖群丛盖度为50%,处于衰亡期,伴生种有金鱼藻和紫背浮萍。凤眼莲群丛盖度约为90%,另有少量喜旱莲子草、金鱼藻及伊乐藻伴生,水中反硝化和氨化细菌分别达3.5×107和1.8×107MPN/L。ACE后部的菱群丛盖度达100%,生长旺盛,其下亦伴生有金鱼藻、水鳖及轮叶黑藻,水中硝化、亚硝化及氨化细菌分别为1.6×104、1.6×107和1.6×107MPN/L,水体溶解氧为7.50~8.69mg/L。在ACE的末段,又设一道凤眼莲植被带,凤眼莲生长较好,完全覆盖水面。2.3 围区动态试验结果湖水经过ACE各植被带后,由抽水泵抽出。ACE的进、出水及各植被带之间的主要水质指标及藻类生物量的变化见图2~图7。由图2可见,湖水经ACE后,其藻类生物量(以Chla计)急剧下降,第14d,出水藻类生物量比进水下降58%。特别是在试验期间,围区外曾一度(10月16~22日)出现“藻华”,加之风浪作用,“藻华”聚集到ACE的进水口,导致ACE内及出水的藻类生物量略有上升,但在“藻华”消失的次日(10月23日)出水的藻类生物量比10月22日下降51%。该系统出水藻类数量比进水平均降低了2~3个数量级,可见ACE能够有效地除去湖水中高浓度的藻类。图2 动态试验Chla浓度变化Fig.2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Chlain ACE dynamic test图3 动态试验TN浓度变化Fig.3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TNin ACE dynamic test图4 动态试验NH+4-N浓度变化Fig.4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NH+4-Nin ACE dynamic test由图3~图5可见,湖水经过ACE后TN、NH+4-N、TP、PO3-4-P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试验开始后的第5d,出水的TN、NH+4-N、TP、PO3-4-P浓度分别比进水下降53%、70%、56%、70%;第14d,分别下降60%、66%、72%、80%。因此,ACE能够有效地去除湖水中的氮、磷。连续数日的同步监测结果还表明,该ACE出水的氨氮比当地水厂出水(自来水)平均低45%,TN平均低37%。图5 动态试验TP和PO3-4-P浓度变化Fig.5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TP and PO3-4-P in ACE dynamic test图6 动态试验NO-3-N浓度变化Fig.6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NO-3-N in ACE dynamic test由图6可见,湖水经过以菱为优势种群的植被带后,NO-3-N浓度大幅度上升,第11d,第1菱带比其前一植被带的NO-3-N浓度上升24%,第2菱带是其前一植被带的3.74倍;第14d,第2菱带的NO-3-N浓度是前一植被带的7.58倍,而此时的TN、NH+4-N浓度均有明显下降,这表明在以菱为优势种群的植被带硝化作用强烈。图7 动态试验NO-2-N浓度变化Fig.7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NO-2-N in ACE dynamic test由图7可见,湖水进入ACE,经过喜旱莲子草植被带后,NO-2-N浓度急剧下降,但在随后依次经过凤眼莲-菱-凤眼莲各植被带后,NO-2-N浓度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这表明在ACE的各植被带均有不同程度的硝化-反硝化作用。3 讨论3.1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除藻机理的探讨在太湖一些湖湾经常可见“藻华”覆盖在浮叶及沉水植物上,导致水生高等植物死亡,因此,用浮叶或沉水植物净化太湖湖水,往往难以抵御来势凶猛的“藻华”。而喜旱莲子草群丛,其水上直立部分粗壮繁茂、水下部分盘根错节使整个群丛交织在一起,再辅以物理措施,在ACE的先端构筑坚强的防护带,能将“藻华”挡在ACE外,群丛自身保持旺盛生长。处于ACE前端的喜旱莲子草、菱植被带的水下交错发达的根、茎、叶象层层滤网能够滤掉湖水中的大量藻类。试验发现,在ACE前端的菱其水下茎叶上附着很多絮状物,尤其是在迎水方向;而在ACE后端的菱及其它植物的水下根茎叶上几乎没有肉眼可见的附着物,这表明菱对藻类及水中的悬浮物有良好的过滤作用。由于系统前端喜旱莲子草和菱的作用,ACE内部水体透明度得到明显改善,试验期间,ACE内部的透明度平均为110cm,约为湖水透明度的3倍。透明度的改善为ACE内部沉水及浮叶植物生长提供了保障,而沉水及浮叶植物的生长一方面能抑制藻类的生长,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吸收、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使得整个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此外,喜旱莲子草属于多年生植物,采取一些极简易的防寒措施,已经连续两年在试验区内安全越冬,并继续发挥其净化作用(另文报道)。3.2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除氮机理探讨从试验结果看,各植被带对TN和NH+4-N均有去除作用,但是,湖水经两个菱群丛后NO-3-N均有大幅度上升,而经ACE后部的凤眼莲、菱群丛后,NO-2-N亦呈上升趋势。各植被带根际氮循环细菌及水体溶解氧(DO)测定结果表明,DO及氮循环细菌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营造了利于氮素氨化、硝化-反硝化的氧化还原微环境。湖水进入ACE,首先经过溶解氧较低的、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较多的喜旱莲子草植被带,有机氮在此条件下经反硝化和氨化作用转化为NH+4-N、NO-2-N、N2O及N2。同时,由于在水生高等植物根际存在富氧与缺氧区〔10〕,氨氮在富氧区被氧化为硝态氮,而部分硝态氮在水流作用下进入缺氧区,被反硝化细菌还原为分子态氮进入大气〔10〕。此后,湖水经浮叶、沉水植物的植被带,水体溶解氧较高,硝化细菌较多,氨氮被氧化,使得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当被初步净化的湖水再次经过由凤眼莲构成的缺氧区时,反硝化作用使硝酸盐浓度又有所下降,而亚硝酸盐则有明显上升。湖水中的氮正是在这种硝化-反硝化交替进行的过程中不断被除去。当然,高等水生植物的吸收以及根际絮状物的吸附沉降亦是水体氮降低的重要因素。3.3 ACE结构模式对净化效果的影响试验设计了由6个水生植物群落镶嵌组合构成的ACE,从试验结果看,该ACE的最后两个群落带对上一级来水中的TN、NH+4-N、TP的净化作用已经很弱,相反,NO-2-N和NO-3-N却呈上升趋势,尽管其浓度值均优于地面水Ⅱ级甚至Ⅰ级标准,但这种回升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最后两个群落带是多余的。戴全裕等〔5〕认为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并不是串联级数越多越好,串联级数多了,往往在后面的植物因水体营养盐不足而生长不良,甚至萎缩死亡,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因此,合理设计镶嵌组合的水生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空间分布,对于有效净化水环境、减少投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水生植物生长的特点,在ACE的后部宜种植沉水植物,因为沉水植物能在水体营养盐很低的情况下,利用底泥中的营养盐生长,并有效地抑制藻类生长繁殖〔11〕。4 结论4.1 在太湖局部湖面上,设计建造的由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局部藻类暴发,去除湖水中NH+4-N、TN、TP及PO3-4-P。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出水中的NH+4-N、TN比同源的自来水水厂出水的NH+4-N、TN平均分别低45%、37%;该系统出水的藻类生物量和数量分别比进水下降58%和2~3个数量级。4.2 在该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最前端选择多年生喜旱莲子草群丛并辅以物理措施,能够抵御“藻华”的冲击,并有效地滤去湖水中大量的藻类,维持系统内部水体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使得系统内部沉水植物能够获得充足的光照而正常生长,从而解决了在藻型富营养化湖泊中恢复沉水植被的难题。参考文献1 吴玉树,余国莹. 根生沉水植物菹草 (Potamogeton crispus) 对滇池水体的净化作用. 环境科学学报,1991, 11(4):411~4162 曹萃禾. 四种生态类型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净化能力的研究.水产科学,1990, 9(3):8~113 高吉喜, 叶 春, 杜 娟等. 水生植物对面源污水的净化效率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1997,17(3):247~2514 Muscutt A D, Harris G L, Baily S W ,et al. Buffer zones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a review of their potential use in UK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1993,45(1):59~775 戴全裕,蒋兴昌,汪耀斌等. 太湖入湖河道污染物控制生态工程模拟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1995,6(2):201~2056 尹澄清,兰智文,晏维金. 白洋淀水陆交错带对陆源营养物的截留作用初步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5,6(1):76~807 刘文祥. 人工湿地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1997,10(4):15~198 金相灿,屠清瑛主编.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2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9 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3版.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10 Reddy K R, Patrick Jr W H, Lindau C W.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at the plant root-sediment interfaces in wetlands. Limnololgy and Oceanography, 1989, 34(6):1004~101311 王国祥,张子凡. 固城湖富营养化防治和利用的生态工程模型. 见: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国青年环境论坛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作者简介王国祥 男,1963年2月生。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湖泊生态学和水环境生态工程。参加和主持了“浅水型湖泊生产模型和资源利用模式研究”、“南京玄武湖大面积死鱼原因剖析及防治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获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20余篇。收稿日期:1997-12-22* 国家科委、欧洲联盟科技部资助项目
[ "Enviornment", "Art", "Law", "Transport", "Computer", "Mine", "Sports", "Philosophy", "Literature", "Electronics", "Medical" ]
Enviornment
【 文献号 】1-4800 【原文出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199502 【原刊页号】31-33 【分 类 号】J6 【分 类 名】音乐、舞蹈研究 【 作 者 】张新林 【复印期号】199602 【 标 题 】从德国和意大利歌剧艺术传统谈瓦格纳与威尔弟的歌剧创作 【 正 文 】 摘要 瓦格纳与威尔弟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位欧洲歌剧艺术巨匠。本文通过对二人的歌剧创作道路及其创造成果的论述,介绍了分处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下二人在歌剧创作上各自独具的民族特色和所收取的异曲同工之妙。关键词 歌剧艺术 民族传统 歌剧改革* * *歌剧,在诸多音乐体载当中,其综合性最高、包容力量大,在全面展示现实生活面貌、揭示人的精神世界等方面,都是无出其右的。无论是古典主义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地位都是极其崇高的。举凡一个时代在政治、文化和社会风尚上的巨大变化,总会在这个时代的歌剧艺术中明显地表现出来。瓦格纳和威尔弟的歌剧创作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瓦格纳(1813―1883)和威尔弟(1813―1901)出生在同一年代,但是由于他们各自国家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不同,又决定了他们在歌剧创作上的有所不同。一、瓦格纳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德奥,在政治经济上是比较落后的,在歌剧艺术的发展上也较为迟缓,当时的意大利和法国歌剧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创造德国民族的歌剧艺术,是长期以来德国先进思想家和音乐家所关心的事情。早在1627,序兹(1585―1672)就曾根据里努契尼的《达夫妮》的歌词写过一部歌剧,这是第一部德国歌剧。17世纪在德国各大城市都有歌剧演出,但主要的是意大利的歌剧,只有汉堡一个地方演出德国歌剧。德国的文化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德国的歌剧发展,受到了宗教的深刻影响, 在汉堡歌剧院的全盛时期, 库赛尔(1660―1727)和凯塞尔(1674―1739)为德国歌剧的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虽然汉堡歌剧院在以后停止了演出活动。应该说,德国的歌剧是在18世纪断断续续地发展起来的。汉堡歌剧消失以后,亨德尔和格鲁克又用意大利或法国的形式作曲,莫扎特使得歌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在莫扎特所创作《魔笛》(1791年)之后的三十年间,在德国的歌剧创作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贝多芬的《费德里奥》,是以德国的歌唱剧为基础写下的有进步思想和民族特色的一部歌剧。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在德国歌剧艺术中也引起了相应的反映。与当时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情形相似,德国歌剧一方面与民间创作发生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带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个时期的作曲家还有威柏(1786―1826),他在德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上是很显著的,他是以民间歌剧为基础,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歌剧创作的传统,并且吸收了外国歌剧的优点,创作出了真正的德国式的歌剧。他的《自由射手》作为一个标志,开始出现了德国浪漫派的歌剧。18世纪的后半期,在哥德等德国诗人中,要树立德国民族歌剧的呼声越来越高。进入19世纪,浪漫派思想逐渐成熟之后,民族的、浪漫派的歌剧,继浪漫派的文学之后而诞生了。《自由射手》的第一次上演就获得了极大成功。在这部歌剧里人们看到了第一次把具有德意志特性的人民群众搬上了舞台。上场的是德国人,舞台的主要背景也是德国大自然的森林。合唱在全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乐曲的曲调突出地带有着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瓦格纳的歌剧创作是在德国民族歌剧的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的。瓦格纳歌剧创作上的变化是随着他的一生而变化着的。1839年,他创作的歌剧《黎恩齐》,反映了14世纪以黎恩齐为首的罗马人民的反封建的斗争史实。1839年他在巴黎生活期间,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观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创作了《飞行的荷兰人》。1840年以后,他受到了“青年德意志”思想和费尔巴哈(1804 ―1872 )的哲学思想、 巴枯宁(1814 ―1876)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在《铁匠维兰》、《尼伯龙根的指环》及《名歌手》中都有所表现。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德国和北欧的日耳曼民间传说为题材,创作了《汤豪塞》、《罗恩格林》,这些作品体现了瓦格纳歌剧创作中浪漫主义的英雄性、幻想性的思想主题。瓦格纳在1849年德累斯顿革命失败以后,逃往国外,受到了叔本华(1788―1860)和尼采美学思想的影响,创作了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及《尼伯龙根的指环》。1867年创作的《纽伦堡的名歌手》是瓦格纳歌剧中较好的、富于社会现实意义的一部歌剧。歌剧通过鞋匠、诗人、民族歌唱大师汗斯・萨克斯的形象,表现了自己进步的艺术观和艺术思想。瓦格纳同时也是一位善于阐述自己哲学思想和歌剧改革见解的人,他著有《德意志的艺术》(1880)、《论指挥》(1869)、《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品》等著作。瓦格纳的音乐也是继承了他以前德国作曲家们的传统。当时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威伯这些作曲家们的作品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事实上,在这一时期德国在音乐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前列,无论是在交响乐方面,还是在室内乐、钢琴音乐方面都是如此。瓦格纳是把德奥雄厚的音乐知识的才智与戏剧的表现以尽可能的紧密形式结合了起来,正象他自己所强调的那样:戏剧音乐中的每一小节,只有在能说明剧情的某些内容,或表现人物特征时才有理由存在。瓦格纳在歌剧的创作上,废除了含有咏叹调、二重唱、重唱合唱和芭蕾舞场面的歌剧。他发展了一种“无尽无头的旋律”来代替宣叙调和咏叹调,按照德国语言形成了自己的旋律,又使得这一旋律成为连续不断的整体。交响乐队在他的歌剧中起着统一的主要支柱作用,它既是剧中人物的参与者,也是理想的旁观者,它可以回忆、预言、揭示或者评论。管弦乐队把剧情、角色和观众都融汇在音乐的洪流之中。管弦乐队有效地使用主导动机和积极地参与戏剧的展开,瓦格纳把它称为基础主题,这一主导动机在整个歌剧中不断地出现,就象一部交响乐一样,进行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瓦格纳的音乐语言又以半音和声为基础,他把这种和声发展到了当时的最高的限度,半音的不协和性赋予了他的音乐以不安定的强烈的感情特性。在瓦格纳之后的德奥音乐家中,有很多的作曲家将他的技法运用到非歌剧的领域中,他们用瓦格纳的管弦乐编制和主题发展手法来创作交响乐,利用瓦格纳将歌词与器乐相结合的手法来创作艺术歌曲。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思想能够被其它艺术界所吸收,其中包括哲学思想界的关注。二、威尔弟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意大利的社会特征是: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分裂,封建贵族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另一方面,处于外国侵略者的长期压迫之下。因此当时社会的进步力量负担着两重任务,一方面反对封建贵族的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反对外国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统一,这两个任务常常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这一时期的意大利音乐艺术也同样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特征,虽然它不象文学那样直接,这个时期的意大利的音乐文化,主要是歌剧艺术方面。而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在意大利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Opera”一词就起源于16 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第一部歌剧是诗人里努奇尼(1563 ―1821 )和作曲家佩里(1561―1633)、卡奇尼(1545―1618)合作完成的。它是取材于希腊神话的音乐剧《达夫内》,非正式上演于1597年的佛罗伦萨。在形式上是以独唱为中心,加上伴奏。因为当时的音乐是单旋律音乐,所以歌剧也完全采用了一种单旋律音乐的说白式咏叹调。歌剧产生以后,从佛罗伦萨很快传到了威尼斯。威尼斯的著名作曲家蒙特威尔弟(1567―1643)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歌剧,他的歌剧基本上是继承了歌剧产生时的形式。但是在音乐方面更加丰富了,戏剧性也进一步地加强了。尔后,歌剧又传到了那不勒斯,咏叹调变成了中心,得到了发展。从17世纪开始,大约经过了一百年时间,以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为首的一些作曲家,使歌剧大大地繁荣了起来。继斯卡拉蒂之后,在18世纪上半叶, 那波里派的歌剧作家们――波波拉(1686 ―1766 )、 雷欧(1694―1774)的作品中意大利歌剧艺术的戏剧性上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这一时期的歌剧艺术从刻画心理和性格的艺术,降为娱乐耳目的艺术,意大利歌剧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广泛流行,主要的是靠演员的歌唱技巧和华丽的舞台装饰。从16世纪歌剧的诞生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所理想的音乐戏剧是在不断地与教会和宫廷贵族的美学思想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的作曲家们的创作风格中,也同样地反映着这种矛盾,有的比较坚持了音乐戏剧的路线,如蒙特威尔迪,有的就更多地适应了宫廷贵族的美学观点,发展了浮华的风格,有的则发展了音乐抒情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后者占了上风。进步的有才能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们在音乐艺术方面取得了发展音乐概括地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特别是在旋律方面,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从10 世纪三十年代初, 在意大利那波里就有裴格雷西(1710―1736)的喜歌剧《管家女仆》的上演。到了18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人们对那种内容空洞无味,表现手法夸张的正歌剧已感到了厌倦,而对于一些取材于日常生活,使用日常语言的喜歌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当时最优秀的作曲家是:帕伊谢洛、皮钦尼、奇马罗萨、洛格罗布诺等人。剧作家是:歌尔多尼、特林凯拉、切洛尼等。题材也脱离了旧的即兴喜剧类型,多以西班牙和土耳其的故事为背景,或从各种各样的童话中取材创作。进入19世纪,在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三位引人注目的具有个性的作曲家。首先是罗西尼(1792―1868),他复兴了意大利的歌剧艺术,写出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一喜歌剧的杰作。在正歌剧的创作上,他也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同时罗西尼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又是一个交叉点,通过他,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开始了交流。他那美丽动人的旋律给予了意大利歌剧以新的生命。再者是多尼秉蒂(1792―1840),他也在喜歌剧和正歌剧两个方面留下了很多作品。最后一位是贝利尼(1807―1835),他是按照已往意大利歌剧创作的惯例,从发挥歌唱者的声音技巧着眼进行歌剧创作的。他的代表作是《梦游女》、《诺尔玛》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动人心弦,给人以深刻的感染,他确立了意大利浪漫派的歌剧。以上三位作曲家的作品体裁、思想内容上大多反映了本国的民族感情和贯穿着民族解放斗争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以上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意大利歌剧“Opera”从诞生的16 世纪的第一部歌剧《达夫内》到十九世纪初的贝利尼的《梦游女》和《诺尔玛》,整整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而德国的歌剧只是在18 世纪才断断继继地发展起来,大约要晚100年左右, 这一时期在欧洲上演的主要是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这也可以说明当时在欧洲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力之深远。在瓦格纳和威尔弟之前的欧洲歌剧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著名歌剧作曲家当中,德国人远不如意大利人的数量多,在歌剧的影响力上也不如意大利歌剧那样的家喻户晓。威尔弟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历史地走上歌剧创作道路的。他的歌剧创作也是在继承了意大利两个多世纪以来在歌剧创作上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和传统。他的歌剧创作所根据的文学作品早期为:拜伦的《两个福斯卡里》及伏尔泰、席勒、维克多・雨果、拉米雷斯、古铁雷斯等人的作品。占主要地位的是引起祸患的误解、极度的秘密、惊人的真相大白、精彩的诅咒、大打出手的决斗、流血的收场。情节一般是复杂和曲折的。在后期,威尔弟克服了浪漫主义的情节离奇,以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为基础。威尔弟不认为戏剧中的音乐具有绝对的独立意义。认为“歌剧就是歌剧,而交响乐就是交响乐”。他的音乐集中体现了戏剧性的力量和热情。他的歌剧音乐创作基础是鲜明的,突出地塑造既有宽广节奏又有心理分析的具有戏剧表现力的曲调。把曲调的显明性、心理刻画的正确同巨大的社会力量结合了起来,从而成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音乐家。他不使用特别的对位法技巧,而始终保持重唱的统一。他的声乐技巧不只限于咏叹调、坎佐那、浪漫曲、卡巴列达或重唱曲,他的合唱在歌剧中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威尔弟一生的创作道路,与反对奥地利侵略者的民族独立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意大利社会现实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着他的歌剧创作。他最初的成功作品是《那布柯》,这部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很显明的,得到了企图摆脱奥地利统治者的意大利人民的热烈拥护。19世纪的四十年代,威尔弟走上了寻求新的音乐戏剧创作的道路。这时的作品倾向是描写反对压迫、强暴和专制的斗争,对受苦受难、受压迫的同情。他先后根据雨果的剧作《哀那尼》和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佩斯》写成了歌剧。1847年他根据意大利玛费埃的著作,写成了同名歌剧《阿提拉》,在这一歌剧的创作上应用了很多充满爱国激情的咏叹调和合唱。1849年他创作了《连亚诺的会战》,这是一部联系意大利人民革命斗争现实的作品,他把历史的英雄题材同反对暴政的斗争、浪漫主义结合到了一起。同年他又根据席勒的平民剧《阴谋与爱情》写成同名歌剧,反映了等级的封建社会给心灵纯洁的青年造成的不幸,提出了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斗争。1851年威尔弟又创作出了三幕歌剧《弄臣》,表现出了对宫廷贵族公爵的荒淫无耻、腐化堕落的憎恨。1853年写出了四幕歌剧《游吟武士》,揭露了封建贵族的争霸和封建贵族世袭的“家族尊严”的反动观念和他们压迫平民的劣性。1853年以小仲马的《茶花女》写成了同名三幕歌剧,对贵族阶级的社会和它的虚伪的道德进行了揭露。在此之后,威尔弟又创作了《西西里的晚祷》,描写的是西西里人民反对法国压迫者的斗争。《西蒙・勃卡尼拉》描写的是15世纪热那亚共和国执政者西蒙・勃卡尼拉的事迹。《假面舞会》描写的是瑞士国王古斯达夫三世的阴谋及被谋杀的历史。威尔弟的后期创作与前期相比,在数量上就较少了。1867年的《唐・卡洛斯》是根据席勒的同名剧所创作的。描写了菲利普王室的改变和荷兰人民为谋求独立的起义,揭露了黑暗的天主教。1871年创作了《阿伊达》取材于古埃及的传说,描写了被埃及征服的埃塞俄比亚俘虏中的女奴阿伊达与埃及国王手下勇士拉达米斯的爱情悲剧,反映出少女阿伊达复仇的爱国思想。威尔弟晚年74岁的时候又创作出了带有贯穿动作的乐剧《奥塞罗》,而采用的手法与瓦格纳的完全不同。他虽然能够创造性地掌握和融化瓦格纳艺术中的某些因素,但是他丝毫也不牺牲音乐思维和语言的独立性。在《奥塞罗》一剧中,已经消除了假声的朗诵、美丽的词藻、闹剧的情节和场幕间隔――剧情一气呵成,达到了悲剧的结局。六年以后在威尔弟80岁时,他又创作了他一生最后的一部歌剧《法尔斯达夫》,使他描写心理的技巧达到了顶峰。在轻松、悠扬,雅致、玲珑剔透的音乐中,充满了惊人的新鲜和天真。威尔弟的歌剧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消逝,他对歌剧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历史前进过程中而越加显示了出来。三、结语瓦格纳与威尔弟出生在同一年代(1813年)即浪漫主义发展成熟的年代,但是由于他们各自国家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不同,也导致了他们在歌剧创作道路上所追求的思想方法、创作方法上的各异,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及他们一生经历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题材的选用上,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在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上,也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势。这同时也反映出在这一时期,德国和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不同的状况。共同的是:他们在发扬和继承前人在歌剧创作上的经验上是一致的。一生为探求歌剧的发展,并且为之奋斗的精神是一致的。他们两人不仅仅是伟大的音乐家,而且也同样是伟大的戏剧家。他们的歌剧创作,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参考书目:张洪鸟主编《欧洲音乐史》。李应华著《西方音乐史略》。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索列尔金斯基著《威尔弟》。M・伯恩斯坦著《瓦格纳之后的德奥音乐》。*
[ "Literature", "Art", "Electronics", "Enviornment", "Medical", "Sports" ]
Art
航空工程与维修AVIATION ENGINEERING & MAINTENANCE1999年 第6期 No.6 1999国际化的飞机维修行业──访厦门TAECO董事长兼常务董事陈炳杰先生张文/本刊记者Internationalized MRO Industry记者:陈先生您好,首先请您介绍TAECO目前的概况。陈炳杰董事长: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TAECO)是1993年7月1日在厦门注册成立的合资企业,1996年1月18日正式开业,第一期工程建成一个双机位机库以及其他的配套设施,第二期于今年已完成,工程为一座双机位宽体机库。目前公司可同时容纳4架B747和两架B737或B757飞机,具备航线维修和基地维修两方面能力,维修范围包括机身41段及老龄飞机改装、发动机吊架及结构、从客机转为货机的结构改装、大型检修、航空电子更新及改装、空中交通警告及防撞系统和风切变防预系统的安装、改装、全面内部翻修、全部除漆和喷漆、大型行李架的安装等工作。TAECO的投资方包括香港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厦门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国泰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波音商用飞机集团及中国民航总局直属的北京凯兰航空技术服务公司,公司董事会委托香港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管理,实行常务董事负责制,分生产、质保、商务和行政进行综合管理,为世界各地民用和商用飞机经营者及拥有者提供飞机维修服务及相关的经营服务。记者:您认为贵公司在竞争激烈的飞机维修市场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什么?陈:我们太古的宗旨是:第一,质量。TAECO的飞机维修质量要达到国际水平。第二,停场时间。TAECO飞机维修的停场时间比国际一般要求还要短。第三,价格。TAECO飞机维修的价格在严格保证上述两点的前提下,应该说是非常合理的。第四,服务。所有在TAECO维修的国内外航空公司无不称赞太古高质量的服务水平。这四点我可以说厦门TAECO已经基本做到,因为到目前为止,TAECO的客户包括世界各地优秀的航空公司,如果太古没有这四点精神所创出高质量的飞机维修信誉,完全是不可能的。我们TAECO把质量、停场时间、合理价格及服务看作影响企业生存的因素而不敢有所疏忽,从而也因为这四点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声誉和众多的客户。我们从一开始就认为飞机维修是高度国际化的行业,如果仅依赖某个地区的业务根本无法生存,所以我们的客户不仅有国泰、日航、新航、全日空、港龙之类的亚太客户,更包括美西北、美联邦快递、南非航空、新西兰航及英国维珍航、冰岛航空公司等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以及国内的航空公司。记者:贵公司目前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国外的,那么公司的经营重点是否就是国外市场?陈:不是的。大家开着门做生意,我们当然希望能多些客户来敲我们的门。飞机维修行业与一般企业不同,国界对于这个行业的影响甚微。TAECO不仅面对国外,同时也为国内的航空公司提供飞机维修业务。现在TAECO所做的国外飞机较多,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飞机机队的机龄都较为年轻,但是3~5年后,这些飞机将相继进入大修的高峰期,那时我们将继续上面所提到的四点精神与国内航空公司进行更密切的合作。记者:现在国际上有些维修企业不仅提供飞机维修服务,而且逐渐将业务拓展到包括为航空公司制定机队规划、运营计划等业务,请问贵公司是否开展这项业务?陈:TAECO完全可以为航空公司提供此类服务,应该说飞机维修企业对于飞机适航性能的了解要强于航空公司自身,如果航空公司能够把其机队的运营计划这类任务转包出去,将会削减一半以上的成本。目前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正在进行此类的改组,即将公司的机队日常维护、机队运营计划之类的工作全部包给维修企业,而将其主要精力集中于制定和实施有关提高公司的利润政策。而国泰航空早在10年前就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将上述工作包给港机,新航与新航工程公司两者的分离,及华航正在进行类似的改组都代表了这种趋势。记者:您认为一家成功的飞机维修企业应具备什么条件?陈: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不仅是它拥有先进的厂房和设施,最关键是它的雇员。培养雇员是公司走向最成功的道路。我们公司对于雇员的培养有着一整套计划,在公司注册成立尚未开业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将招聘的人员送到国外去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飞机维修行业的各种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最终去操作这些工具的还是人,所以说对飞机维修质量起决定因素的还是公司的员工。为此我们公司每年要拨出4500万港币用于培养人才,世界上的飞机维修企业还很少有像TAECO这样对人员培训进行如此大的投资。公司近6年的发展,最使我自豪的不是有了多少利润,盖了多少厂房,而是培养出的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另外,能否正确预测并制定公司的发展走向也同等重要,我认为对市场进行持续的调查与分析是公司避免决策失误,持续发展的一个命脉,我们在香港总部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其职责就是跟踪分析世界各个地区飞机维修市场的发展与动态,进而制定我们的相应之策。记者:请问您是怎样对TAECO进行管理的?陈:首先,TAECO几乎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创办,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一些合资企业创办之初所面临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冲突问题,我们可以较为宽松地选择中西方管理的优点(我本人并不认为西方式的管理完全适合于中国),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是TAECO的一大优势。具体到TAECO的管理方式,就是充分授权给员工。我认为,权力与责任两者应当是平衡的,如果希望员工对公司的发展负起责任,那么必须给予他等同的权力。作为公司的老板,公司发展的方向由我来确定,具体到执行则交给各部门经理来做,我是不会干扰他们的。记者: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兼常务董事,您认为一家成功的飞机维修公司的领导需要什么条件?陈:中国有句古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这个行业几乎每天都在改变,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益,如果不学习就无法为公司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方向。作为董事长兼常务董事,是不能安于现状,而需要时时考虑公司的将来,我们TAECO一般要考虑公司5~10年之后的发展走向。我们通过分析整个世界航空工业的新产品、今后的动向和发展,来制定维修厂今后的发展方向,以适应航空工业的发展潮流,否则必将被淘汰。□
[ "Law", "Computer", "Art", "Energy", "Space", "Mine", "Education", "Philosophy", "Politics", "Transport", "Literature", "Enviornment", "Electronics" ]
Space
【 文献号 】2-1518 【原文出处】延边党校学报 【原刊地名】延吉 【原刊期号】200002 【原刊页号】51~54 【分 类 号】F8 【分 类 名】世界经济 【复印期号】200010 【 标 题 】21世纪初韩国经济基本运行态势分析 【 作 者 】金承权 【作者简介】金承权,中共延边州委党校韩国经济研究室教授 133001 【内容提要】金大中政府陆续采取的金融、企业、劳动力市场及公共部门四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完善,使经济增长、对外贸易、投 资和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韩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关 键 词】21世纪/韩国经济/运行态势 【 正 文 】 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一直保持调整增长,跨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行列,加入了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金大中新政府审时度势,认真汲取教训,支持改革,扩大开放,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政策,各种经济活动向更积极的方面转化,使韩国经济的运行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尽管199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给韩国政府和国民留下深刻教训,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从建国以来,特别是60年代以来从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看,21世纪初韩国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波浪式前进,但是它还会有相当的发展,甚至有大发展,预计2000―2010年间韩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达到6~7%。由于人口增长率下降和劳动时间缩短,靠劳动投入拉动的经济增长率将从20世纪90 年代的3. 4 %下降到2000~2010年间的2.2~2.4%;靠经济规模和资源再分配拉动的经济增长率将从20世纪90年代的2.2%下降到2000~2010年间的1.3~1.5 %。但是,技术革新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将从20世纪90年代的18%上升到2010年的25%以上。那么,为什么说韩国经济还会有相当的发展,甚至有大发展呢?1.建国50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使韩国在其持续高速的发展过程中迈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即韩国已经走过了工业化的历程,正开始向经济信息化和经济运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为在2010年把韩国建成知识信息大国,韩国政界、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39名人士组成“韩半岛信息促进本部”,提出了“瞄准2010 ”; 韩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实施“21世纪精英工程”,着力培养科技后备力量,成立了“新产业发展委员会”,下设8个分科委员会, 大力扶持知识产业发展,并制订了《2025年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计划》。2.目前韩国外汇储蓄已达到740亿美元,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超过或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经济增长率达到10%以上,低利率保持不变,消费心理迅速恢复,设备投资明显回升,物价保持稳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这些都充分表明,韩国为了克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陆续采取的金融、企业、劳动力市场及公共部门四大改革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与完善是正确的、成功的,它不仅保证了韩国迅速克服经济危机,而且也为21世纪韩国经济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难预料,韩国经济会在21世纪重新获得活力和生机,走上持续、健康、稳定的道路,从而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既定战略目标。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前提大背景下,韩国不仅发展风险投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软件产业、超导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科技产业,而且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通过知识经营,把企业的通用产品为主的生产结构变革为以高附加值的生产为中心,使产品物美、价廉、多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说,在21世纪初期,韩国经济也像亚洲其他国家一样将会有较大的发展。4.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将日益加快,主要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层次将日益提高,技术转化的限制日益放宽,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速度、广度和规模都将日益增大,因而,为韩国所用的因素也将日益增多。从今后的发展看,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将决定一国的未来。金大中政府既看到了这一趋势给韩国带来的机遇,也清醒地认识到给韩国造成的挑战,并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作出了继续坚持“科技立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决策,从而发展壮大自己,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今后几十年知识爆炸的信息化将推动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日本经济的明显回升,俄罗斯经济停止下滑,呈正增长势头,亚洲经济今后都可能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国际资本的大量回流,中、俄、美、日等国家在保持和发展朝鲜半岛与整个东亚地区安全与和平方面的努力,将为韩国经济的大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贸易的发展方向1999年韩国出口贸易额为1644亿美元,比1998年的1323亿美元,增长24%,进口贸易额为1509亿美元,贸易收支黑字为135亿美元。 1999年韩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去年1~10月份,韩国薄膜液晶装置(LCD)、移动电话、电脑、半导体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长38.4%,出口额增加60亿美元,在总出口额增加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把外汇危机变为“转祸为福”的契机,而且指明了21世纪韩国贸易发展的方向。21世纪是知识、信息、文化创造力决定经济和国家命运的时代。韩国也必将融入这一时代潮流之中,并制定适应和利用时代发展趋势的贸易发展政策和方向,在“贸易立国”的旗帜下努力扩大出口,争取在21世纪的前10年使韩国成为世界第七贸易大国。我们认为,21世纪初期韩国贸易发展的方向是:第一,积极发展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网络贸易”,提高韩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世界已进入以因特网为基础的超高速信息化时代,今后5年内世界贸易额的30%以上将转为“网络贸易”, 而不上网的企业则在5年内可能被淘汰。韩国是贸易依存度相当高的国家, 政府已经认识到“网络贸易”的重要性,将制定有关法律,构筑基础设施,培养专门人才等方面的具体对策,大力扶持“网络贸易”的发展。企业也响应政府的号召,将通过积极的投资和准备,努力把世界的各个角度开辟为韩国的出口市场。第二,企业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适应21世纪既竞争又合作的世界市场。21世纪韩国对外贸易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确保出口竞争力。在世界市场,既没有经济的强者,也没有永恒的败者。只有更加廉价、更加优美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服务,才能确保出口竞争力。为此,企业将按照政府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继续推进结构改革,集中核心力量,构筑以技术和质量来定胜败的出口经营体制,积极培育中小企业、风险企业和零部件、材料产业,扩大技术开发的同时强化产学研合作体制。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是支援中小企业出口的尖兵, 它将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把海外贸易馆的出口基地化作为当地出口中心体制来运营。在韩国,外国企业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因此,它们将进一步认清外国企业的重要作用,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经营方法,并加强与外国企业的合作,以担保竞争与合作时代的成功。今后韩国将积极参加世界经济秩序建立,并通过参与充分反映自己的通商利益的同时扩大自由贸易的范围。第三,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出口商品。21世纪将是知识、信息、文化创造力等创造更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21世纪的韩国对外贸易不再只侧重于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出口产业。而把出口产业的重点放在因特网、信息技术产业、软件产业、设计产业、文化观光产业等高度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随之,出口商品也将从现在的低附加值、数量为主转换为用持续的技术开发、提高质量、改善设计来创造出的高附加值为主。得益于上述贸易发展三大政策的实施、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扩大,韩国对外贸易规模将从1999年的3150亿美元扩大到2005年的4300亿美元左右和2010年的5800亿美元左右,继美国、德国、日本、中国、法国和英国之后,与意大利争夺第7位。投资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韩国的投资额有了较大的增长。投资方面在21世纪初期将出现如下趋势:为了实现“第二次建国”的宏伟目标,韩国的投资重点将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极力扩大社会间接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遗余力,使各种社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信息时代能够保持稳定健康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韩国将在不断扩大国内投资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国际资本来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从国际投资态势看,国际投资的重点将集中在设施领域。迄今为止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收率是最高的,加上韩国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21世纪初期国际资本投入到韩国基础设施领域不但成为可能而且还会进一步增加。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21世纪人才,韩国也像许多国家一样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加强中小学建设,改善农渔村教育环境,强化职业教育,支援低收入阶层学生的学费,使国家和企业源源不断地得到经济发展所需的有知识有能力的各种人才。为了培养后备科技力量,提高国际竞争力,韩国继续实施“21世纪精英工程”,每年投资2000亿韩元,兴建以信息、通信网络、计算机、人文科学为重点的研究院和大学14~17所。按照“2025年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计划”,到2015年投资44.74万亿韩元,加强对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 能源、环境等21世纪先导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瞄准2010”,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投资带动新一轮的设备投资热,将把韩国目前在国际上还相对落后的科技竞争力(22位)、信息化指数(20位)、国际竞争力(35位)、国内生产总值(11位),全部提高到世界前5―10位, 从而在2010年把韩国建设成为知识信息国家、信息技术领先国家和未来世界的中心国家。投资结构将呈现优化发展态势。自从80年代韩国提出“科技立国”之后,投资结构开始由初级向高级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韩国投资将进一步优化发展,趋向更加合理,投资重心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信息产业、高新技术风险产业、软件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和贸易服务业将成为投资的重点产业。投资方式将趋于多样化态势。随着对外投资的扩大,更多的韩国国内大企业将逐渐转变为国际企业、多国籍企业、跨国企业或超国籍企业等形态。这些企业的对内对外投资将采取自建、收购、兼并、合并、入股、参与等多样化协资方式,并把收购与兼并作为发展壮大自己,对发达国家投资和互相渗透的主要手段。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以合作方式为主参与国内大企业或海外东道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技术、管理、销售、转移价格等途径获取利润。区域经济合作的参与态势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集团内部的贸易增长、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东北亚地区虽然只有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和蒙古,但是东北亚地区是一个具有地区特色、机制特殊、前景广阔的经济区域。然而,东北亚地区尚无地区性的合作组织或协议,只有各国之间以双边性贸易关系。近几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双边经济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繁荣使得它日益成为贸易中心和国际投资场所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韩国作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已经充分感受到参加区域经济合作与国际竞争的紧迫性,正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构筑中韩日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中韩日为中心的开放型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在东北亚地区,日本是资本、技术提供国,韩国则是资本、技术提供国同时又是资本、技术引进国,中国则是最大的资本、技术引进国,因此中韩日三国在经济上是理想的合作伙伴。可以预料,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韩国将充分发挥“二传手”和“副攻手”的作用和影响,逐渐改变中韩日国际分工现状,改变韩国对日贸易为逆差、中国对韩贸易为逆差、日本对华贸易为逆差的现状,改变中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即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取代日本成为韩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对外投资对象国。为了克服资源缺乏,实现经济第二次腾飞,韩国将把握东北亚地区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注重参与该地区尤其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开发,以开辟新的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市场。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局势的趋向缓和,特别是朝美柏林会谈达成妥协,朝日重开关系正常化谈判,中朝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朝鲜同意大利建交,朝鲜与俄罗斯正式签署“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周边大国与朝鲜的关系出现新的态势,并使和平与发展成为21世纪朝鲜半岛基本走势,韩国将在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和南北经济交流方面加强对话与合作,通过对话与协商,经济合作与帮助发展的方法,努力消除南北之间的猜忌,增进相互理解,促进相互信任,逐步改善南北关系,扩大经济和文化交流领域,争取逐步完成南北统一大业。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是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东北亚区域集团化的最好途径。我们相信,韩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二传手”、“副攻手”,将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大规模地参与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并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影响,带动日本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与朝鲜的积极参与,使东北亚地区各国在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与区域经济合作中,优势互补、合作开发、共同利用、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 "Transport", "Sports", "Art", "Electronics", "Philosophy", "Politics", "Computer", "Law", "Mine", "Military", "Economy", "Literature", "History",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griculture", "Medical", "Space" ]
Economy
【 文献号 】1-3134 【原文出处】农场经济管理 【原刊地名】哈尔滨 【原刊期号】199503 【原刊页号】062-064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王建富 【复印期号】199507 【 标 题 】太平洋周边国家农业竞争和自由贸易的潜在利益 【 正 文 】 (译者 王建富)在过去的20年里,太平洋周边国家已形成世界农业市场最活跃的地区。国际农业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原产品和加工后产品。随着经济发展和利润率的提高,一些国家贸易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各国农业部门在竞争中的地位已成为他们的政府、农民和农业企业部门极为关注的焦点(Anderson and Hayami)。高收入国家的政策是试图平抑农业生产,而低收入国家大都对农业实行税收政策,鼓励农业发展。以上两种政策均为政府调节农产品生产、消费、进出口数量的途径。这些政策已在太平洋周边国家广泛采用,以此来保护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一些地区,向无条约自由市场发展,包括国际自由贸易,极大地丰富了市场经济。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区域贸易集团,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自由贸易发展进程中,农业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经济增长中的农业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经济观点尤为重要,始终指导着国家进出口自由贸易的方向。政府税收、补贴和限额的干预有时可能会掩盖竞争的优点。图1 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生产能力图(附图 {图})(附图 {图})图1所示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经济转变情况。图中纵轴代表农产品数量,横轴代表工业生产物资数量。左图所示,低收入国家的情况,图中曲线BC为国家生产能力曲线,取决于土地资源量和非技术劳力的数量。生产能力曲线向纵轴延伸,表明该国家农业生产潜力比制造业大。R是工业产品对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与生产能力曲线的切点,它表示各部门的经济产出量。国民收入中工业收入为OG,农业收入为OF,曲线很小,可见相应收入较低。低收入国家的资源主要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是国家的主要创收部门。右图的曲线表明国民收入很高。生产能力曲线很大而且向横轴方向延伸。工农业生产率很高,但是工业收入远远超过农业收入。可以明显地看出,高收入国家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低收入国家相比并不重要。但是,机械化、教育和科研形式资本的作用远比土地资本的作用大。当一个国家驾御经济发展时,在国家实体、国民资本和基础建设等领域有广泛的投资范围。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投资规划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然而,一旦选定投资方向,国民生产能力就会限定不再改变。在市场经济中投资决策者需要根据市场流通价格选择他们的投资方向。获得最大国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投资准则是依靠政府政策指导,按市场经济规律决定投资方向。由于农业收益率低于世界市场价格,如果偏重农业收入,则国民收入就会低于世界市场平均水平。这不仅是理论的抽象,而且许多经验证明,在自由贸易中经济发展远比在国家保护政策和进口分配制度下经济发展快得多。本文论点是在经济发展时期,国家生产能力经历一个重要的结构改革过程。在此进程该国的生产向高水平发展。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还须从国家进出口形成的供需结构谈起。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人们消费水平也在提高。首先表现在提高其饮食标准。然而,饮食的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并且随收入增加而递减。这意味着饮食消费提高的速度远远低于工业日用品的消费速度。这种现象符合Engel's法则。原来低收入国家农产品出口获利,而工业产品需要进口,则会失去一定的利益。但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产品出口获利增加,而农产品需要进口,又使利益受损。这就是经济发展中国民利益转变的规律。例如南朝鲜,原是农产品出口国,国民经济收入较低。而现在农产品需要进口。他们成功之路是大量出口工业产品代替出口农产品,从而使他们的经济收入迅速增加。物质生产可概括为两方面,既可使相对利益增加也可使其减少。国家出口物资总会获得相对利益而进口则会使相对利益减少。一个部门既有出口,又有进口,我们称之为“摆动”部门。他们的进出口保持平衡,是依靠进出口的变差,获取利益的。一个部门的经济地位还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例如土壤肥力、森林面积或矿产资源)。但正象我们前面谈过的那样,影响部门投资决策方向重要的还是经济实体、社会投资和基础建设投资。同样,在经济发展中,一个国家获取相对利益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低收入国家依靠劳动密集型生产,类似制鞋、服装等产业,获得相对利益。然而,随工资增加,会使国家相对利益减少。因此,这些国家倾向低工资制度。目前,劳动密集型工业已经不断地改进,而且这种改进已经从日本向南朝鲜、台湾、中国大陆、泰国和马来西亚发展。农业保护主义1973年,D.Gale Johnson教授出版了他的最新名著《紊乱的世界农业》。在书中他证实了当今各国农业价格的混乱和生产的差异。他评论道,当今各国农业发展很不协调,只能用紊乱二字来描述其发展。此后,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农业部和联合国农业发展属分析各国政府对农业市场干预的作用。为了估计政府政策对农业生产和消费的调节作用,他们提出了平抑物价的指标(PSE)。该指标根据税收百分比的变化测算政府政策干预的作用。各国政府向农民提供补贴的数量相差很大,由日本的72%到巴西仅有9%。由此造成各国农业生产能力的较大差异。联合国农业发展属(USDA)研究发现,在各经济部门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1982~1986年巴西小麦生产者得到63%的PSE(平抑物价资助),而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共同体国家关于小麦资助分别为37%、31%和25%。另外,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小麦生产者仅分别获得7%和5%的补贴。政府为农民提供支持和补贴,农民主要用在年资源投入量、基本建设和农机化等方面。一旦投资应用在设施和设备上,只要回收率保持在平均水平上这些设备就会投入使用,各国由于投入不同,其设备也不同,各国的差异会更加明显。因此,一般说来,农业的差异会引起过分投资来保护一些部门,而忽视另一些部门。也许这些部门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也就是说,如果农业得到较大的保护和补贴,就会使工业投资减少,结果造成工业生产下降,迫使更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方面,使农业生产力降低。由于过多劳动力积压,劳动生产力低,使得国民经济增长缓慢。所以,保护主义会使国民经济发展滞缓。另外,土地作为生产的主要因素,其供给弹性很小,其价格对产品价格的浮动起很大作用。意思是农业保护越强,土地的报价越高。结果,农产品价很大一部分含量为土地价格成本高。这样给农产品打入市场带来一定困难。一旦土地人为地降低价格,又取消了保护,会使资本流失,所以农民反对取消保护。因为,他们收入会低于贷款利率,严重时会导致农民破产。农业保护会使生产扩大增加出口量(或减少进口量),当许多国家同时都增加出口量时,世界市场价格有可能被压低到平均水平以下。若用配额和其他免征税手段保护农业,会加大国内和国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所以必须面对国际市场的任何冲击随时调整价格以协调国内和国际市场需要。这样,世界市场价格需要相应地调整,以适应任何浪潮的冲击。由此,造成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多端,从而使得一些依靠粮食进口的国家不得不减少进口量。乌拉圭国际贸易条件在关贸总协定(GATT)保护下已经实施6年了。该回合谈判与以往有所区别。它第一次承认农业补贴对贸易调控的作用,并且将此条款正式收入关贸总协定中(GATT),关于农业贸易协定在这一回合取得了比以往更大的优惠。在此次回合谈判中,讨论了三个主要农业问题。第一点是对于所有引起国际农业贸易紊乱的农业补贴实行跨国制止的办法。包括国家干扰物价的政策,提供其它补贴和有关对产量或出口量的限定政策。协定明确表示,从政治上讲,政府可以在适宜时间给农民补贴,但这种补贴不应干扰农业生产和国际农业贸易。只要补贴或让利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和出口量是允许的。协定的焦点是尽量减少造成紊乱的农业补贴。协定试图在较短时间里制定出最高农业补贴标准。第二个讨论的焦点是限定价格问题,协定仅为纵然价格定到最高极限也要有限定价格。定价的目的是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竞争,有利于本国物价和国际市场价格统一和控制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协定签署了条约,在今后若干年内将进口价格降低到均能承受的标准。第三个问题是清理贸易环境。目前,存在着大量农产品进口的障碍,而且没有得到科学的管理。各国把这些障碍冠以保护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等好听的字眼。协定试图作出科学规定,确定哪些是关贸总协定所不允许的。关贸协定总裁Dunkel先生提出一个具体修改农业协定的政策方案。他提议从1993年到1999年为方案试行阶段。所有非定价项目都应折算为统一价格,且所有关税,包括由定价引起的额外税收,都应减少平均税率的36%,至少应减少15%。国家财政补贴应减少为1986~1988年基数的20%。出口补贴的预算开支应减少36%,出口补贴量应减少到1986~1990年平均水平的24%。最近几年来一些文章论述农业贸易自由化的效果,广泛地讨论了农业保护的特点。他们认为只有降低农业保护才能不影响国际农业贸易,增加国民收入。许多研究建议随着农业贸易自由化,国际市场价格应高于农业补贴价格。世界市场价格增加最大的商品应该是过去由于补贴和无定价而引起市场紊乱的蔗糖和奶类等产品。在估计世界市场价格增长量时,他们倾向于下面的增长数值:奶类增长18%~27%,蔗糖大约12%;小麦6%~19%;玉米4%~10%;肉类2%~6%。太平洋周边的含意如果关贸总协定采纳Dunkel先生的提案,对太平洋周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市场价格提高,会使粮食进口国增加购进粮食的费用,从而可激励本国粮食生产和减少粮食消耗量,使本国粮食价格同国际市场接轨。农产品出口国会增加出口创汇,并且易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几个较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中,日本始终是世界上农业贸易保护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他们在农业生产上过量投资,扩大本国生产和降低国内消耗。日本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另外,由于竞争对象少,日本国内市场价格很高。结果,市场价格会高出农民自己消费价格的2倍。这与农业保护主义有相同的效果。如果关贸总协定能限定价格和平抑各国的农业保护,日本的进口会增加,形成一个大的市场。所谓东亚虎的台湾和南朝鲜在过去20多年里经济发展名列前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产品出口创汇。随着经济增长,农产品进口量,特别动物饲料消耗量大幅度增加。然而,他们也企图校仿日本农业政策和增加农业保护。关贸总协定首先要制止保护主义发展,然后削弱它。最新兴起的东亚虎,泰国和马来西亚,最近也经历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他们可能更多地消耗自己的农产品,没有重要的农产品出口。他们可以通过增加动物生产投入来实现由出口国向进口国的转变。同样南美洲国家也会从农业出口大国变为进口国,例如阿根廷和巴西。随着人们对动物蛋白质需求量的增加而引起动物饲料的增加,这意味着今后随着他们对粮食需求量增加会减少粮食出口量。关于欧共体的调整,尽管是亚太以外的市场,对该地区的农业贸易也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欧共体目前主要进口动物饲料以取代进口谷物。例如,从南亚进口淀粉饲料,从美国进口豆粕和玉米。而欧共体通过出口补贴,大量出口谷物造成谷物市场价格下降。如果关贸总协定的限定政策能实施的话,就会使欧共体国家减少淀粉和豆粕的进口量,而将谷物消耗在本国饲养业。这样,淀粉、豆粕等饲料就会在太平洋周边国家另开辟市场。这也可能会使其价格在东南亚市场下降。美国和加拿大是两个农业出口大国,强烈地主张自由贸易。两国都有他们主要农业经济保护部门,例如乳品业。如果关贸总协定采纳Dunkel提案,会使出口部门获得更高的利益,但这需要面对低保护、高竞争的市场形势重新组建国家进出口贸易结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很少对他们农民提供补贴,在执行关贸的提案时可能获利不太明显。自由贸易可能会给中国的工业产品出口带来良好的时机。随着经济腾飞和资本收入提高,中国人会进一步改善他们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消耗更多动物蛋白质。对猪肉和畜产品需求会带动牲畜饲料生产的发展,例如大豆生产。大陆中国发展农业,可能会效仿台湾成为农业进口大国。只要中国继续实行开放政策,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完全有能力支付农产品进口费用,而且还会提高国民经济收入。作者:Robert L.Thompson 美国印第安那州美渡大学农业经济教授本文译自: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前景学术研讨会论文(译者单位: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本栏目责任编辑:杨劲】
[ "Energy", "Mine", "Enviornment", "Space", "Electronics", "History", "Agriculture", "Medical" ]
Agriculture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9年 第36卷 第8期 Vol.36 No.8 1999WWW上的信息挖掘技术及实现邹 涛 王继成 朱华宇 金翔宇 张福炎摘 要 随着Internet应用的逐渐普及,WWW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分布式信息空间,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信息源.但因Internet所固有的开放性、动态性与异构性,又使得用户很难准确快捷地从WWW上获取所需信息.文中将数据挖掘的思想引入WWW信息处理领域来解决网上信息有效获取的问题,讨论了在WWW上进行信息挖掘所采用的算法和策略,最后简要介绍了一个采用向量空间模型和改进Robot技术的网络信息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经实验表明,系统能够较好地解决WWW上的信息自动获取问题.关键词 信息挖掘,数据挖掘,VSM,WWW中图法分类号 TP391THE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MINING ON WWWZOU Tao, WANG Ji-Cheng, ZHU Hua-Yu, JIN Xiang-Yu, and ZHANG Fu-Yan(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Novel Software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World Wide Web has become a huge distributed information space, which provides users a massive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resources. But with Web's rapid growth, quickly obtaining what users need on WWW is getting more difficult because of Internet's opening and heterogeneity. Information mining on WWW is a new technology that adopts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retrieve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and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rich data and poor information in WWW.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method, algorithm and strategy of information mining on WWW.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rototype system, which adopts vector space model and modified Robot technology, are presented.Key words information mining, data mining, VSM, WWW1 引 言自从WWW(world wide web)1991年诞生以来,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近亿用户和约400万站点、3亿页面的巨大分布式信息空间,而且其信息容量仍在以指数形式飞速增长[1].WWW是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给用户的,包含了从技术资料、商业信息到新闻报道、娱乐信息等多种类别和形式的信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信息源.Internet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异构性的全球分布式网络,资源分布很分散,且没有统一的管理和结构,这就导致了信息获取的困难.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寻找到所需信息已经成为困扰网络用户的一大难题,这也就是所谓的Rich Data Poor Information问题.本文将数据挖掘(data mining)的思想引入网络信息处理领域,讨论在WWW上进行信息挖掘所需的几项关键技术,并简要介绍了一个网络信息挖掘实例系统――IDGS的设计与实现.2 WWW上的信息挖掘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处理中的应用[2].信息挖掘是指在大量训练样本的基础上,得到数据对象间的内在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提取.网络信息挖掘与网络信息检索所采用的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的不同.现有的网络检索工具一般都是由Robot、索引数据库和查询服务3个部分组成[1],其Robot在WWW上的漫游是无目的性的,其功能就是尽量多的发现新内容,不加区分的全部建立索引并存入检索数据库,其查询服务只是负责接收、解释用户的查询,然后根据较为简单的匹配策略(使用较多的是简单布尔模型和模糊布尔模型)在索引库中进行查找,将结果地址集反馈给用户.网络信息检索系统只能处理以关键词形式表示的简单目标,无法处理用户给出的样本形式的复杂模糊目标,而信息挖掘系统则能够从样本中提取出目标信息的特征,然后根据目标特征在网络中进行有目的的搜寻,将搜寻到的文档提交给用户.网络信息挖掘系统主要由特征提取、信息采集和特征匹配3部分构成,以下对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讨论.2.1 目标表示与特征匹配目标表示是指以一定的特征项(如词条或描述)来代表目标信息,在信息挖掘时用这些特征项评价未知文档与用户目标的相关程度,目标表示的构造过程就是挖掘模型的构造过程.目标表示模型有多种,常用的有布尔逻辑型、向量空间型、概率型等.近年来应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目标表示法是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 ,VSM)法[3].在VSM中,将文本文档看作为是由一组词条构成,对于每一词条Ti,都根据其在文档中的重要程度赋以一定的权值Wi.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个n维坐标系,为对应的坐标值,因此每一篇文档都可映射为由一组词条矢量张成的向量空间中的一个点.对于所有用户目标或未知文档都可用词条特征矢量表示,从而将文档信息的匹配问题转化为向量空间中的向量匹配问题处理.假设用户目标为U,未知文档为V,两者的相似程度可用向量之间的夹角来度量,夹角越小说明相似度越高,相似度计算公式如下:2.2 特征提取目标表示中词条T及其权值的选取称为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挖掘目标共性与规则的提取过程,其采用策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挖掘工具的效果.词、词组和短语是组成文档的基本元素,并且在不同内容的文档中,各词条出现频率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根据词条的频率特性进行目标特征提取.不同的词条在文档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常用词(例如“的”、“the”)在所有文档中都有很高的出现频数,无法体现目标内容,而冷僻词在所有文档中出现的次数都很少,其词频统计特性很难确定,这两类词都不能作为特征项.还有一些词在所有文档中出现的频率都基本相同,区分性差,也不能作为特征项.一个有效的特征项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完全性:特征项能够确实表示目标内容;(2)区分性:根据特征项集,能将目标同其他文档相区分.根据以上两条特征可得,词条对文档内容的贡献正比于词条的文档内频数,反比于样本文档中出现该词条的文档频数.因此我们可构造词条权值评价函数:其中表示词条Tk在文档Di中的出现频数,N表示全部样本文档总数,nk表示词条Tk的文档频数.网络信息挖掘所处理的对象一般都是HTML文档,HTML文档中存在很多标记信息,这些标记信息往往对文档的内容有很高的概括性,因此可利用这些标记信息提高特征提取精度.在特征提取时,可设置CofTitle,CofLinkText,CofH1,CofH2等一系列针对HTML文档中的等域文本的加权系数,对出现在不同域的词条赋以不同的频率加权系数.2.3 文本信息的预处理在对文档进行特征提取前,需要先进行文本信息的预处理,这主要包括英文文档的Stemming处理和中文文档的词条切分.从英文单词的多种形式中提取出其基本词干的过程被称作Stemming.英文单词在具体使用时,可以有现在时、过去时等多种形式,如“walk”,“walked”,“walker”,“walking”,还有的单词有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多种形式,如“use”,“useful”,“usefulness”,“usefully”等,但它们的词干是相同的,因此在进行词频统计时应该作为相同的词处理.实现Stemming一般的方法是建立单词前缀、后缀表和特殊形式表,用匹配方式实现.中文同英文不同,句子中各词条间没有固有的分隔符(空格),进行中文文档的词频统计前,首先需要对中文文档进行分词处理.中文文本的分词就是在中文文本的各词条间加入分隔符,将中文文本的连续字流形式转化为离散的词流形式.中文文本的分词方法有很多种,各种方法适用的情况也不同,网络信息挖掘对分词处理要求有较高的实时性,但对分词的准确度不太敏感,容许一定的分词错误率,因此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基于词典的正向匹配、逐词遍历分词方法.2.4 源信息采集WWW是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储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务的,在WWW上进行源信息采集,需要通过Robot程序实现[4].Robot是一个能沿着Web页面中的超链接进行自动漫游的程序,并且能够通过HTTP等标准协议下载所漫游到的页面.WWW是一个网状结构的信息空间,我们可将其作为一个有向图处理:将页面作为图中的节点,页面中的超链接作为图中的有向边.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有向图遍历算法(深度优先算法和广度优先算法)对其进行遍历.源信息采集是进行网络信息挖掘的重要环节.网络中存在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为了提高挖掘的效率,在源文档采集阶段就应对信息源进行一定的过滤.在进行挖掘前,应先根据挖掘目标,在Yahoo,AltaVista等网络资源检索系统中进行源地址查询,取各站点返回结果的交集(如需要扩大采集范围,可以取并集)为系统采集源地址.为提高采集效率,可对每一站点运行一个Robot,并行采集文档.在采集过程中,还应构造适当的启发(heuristic)策略,来指导Robot的路径选择和采集范围,以减少文档采集的盲目性.2.5 非文本信息处理在WWW中,有很多图像信息和以PDF,PS等格式存储的文档,如果采用图像处理和OCR的方法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和特征提取,将会使系统变得很十分庞大和低效.考虑到WWW中的非文本信息一般都是采用“链接-文件”对的形式呈现给用户的,每个文件都有一段链接文本(关于链接的描述文本,如出现在〈A〉,〈/A〉标记对间的文字)与其对应,而这些链文本往往都是对所链接的非文本对象的高度概括描述,所以可以采用非文本文件的链文本对其进行特征提取,从而将非文本信息转化为文本信息进行处理.2.6 评价指标挖掘系统的验证一般采用测试集和交叉验证的方法,并用查全率(recall)和精度(precision)来衡量信息挖掘系统的效果.查全率为挖掘到的文档数与实际相关文档数之比,精度为结果集中的相关文档数与结果集文档数之比.一个优秀的信息挖掘系统应同时具有较高的查全率和精度.3 实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1 IDGS系统设计与工作流程IDGS系统(information discovering and gathering system)是为了在WWW上自动进行中英文技术资料的搜集而设计开发的,IDGS能够根据用户提交的挖掘目标样本,在WWW上自动查找用户所需的信息.IDGS系统采用了向量空间模型(VSM)和基于词频统计的权值评价技术,由特征提取、源站点查询、文档采集、模式匹配等4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图1 IDGS系统结构图IDGS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1)特征提取:对用户提交的挖掘目标样本进行特征提取,生成挖掘目标的特征矢量;(2)站点查询:在特征矢量中取权值最大的3~10个特征项作为查询关键字,向多个资源索引系统发送查询请求,将返回的结果URL作为文档采集的起点;(3)信息采集:运行Robot程序从查询到的源URL开始进行文档采集;(4)模式匹配:提取出源文档的特征矢量,并进行特征匹配,把符合阈值条件的文档提交给用户.3.2 关键问题的处理(1) 词频统计IDGS系统设计应用领域为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文档,技术文档的特征项一般都是专业词汇,所以在进行特征提取时无需对普通词汇进行切分和词频统计.为了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运行效率,我们舍弃了大型的通用切分统计词表,仅建立了专业词典用于中文文档的词频统计和英文文档的Stemming.专业词典中只包含在本领域中可能出现的专业词条而未收录大量的普通词汇,因而能在保证特征提取准确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系统运行效率.(2) 词典设置为解决VSM模型中要求特征词条相互独立与自然语言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我们建立了3个词典:主词典、同义词词典和蕴含词词典用于词频统计,其中主词典中的词条要求在含义上保持尽可能的独立.进行词频统计和特征提取时,以主词典中的主词条为表示词条进行处理,其中词条频数统计公式为式中:TMf为主词典词条词频数;TTf为同义词词条词频数;TIf为蕴含词词条词频数;e为扩展系数,其取值根据挖掘范围和精度确定,取值区间为[0,1].即表示词条在文档中的出现频数是由主词条、同义词词条、蕴含词词条3部分的词频数加权累计得到.设置同义词词典和蕴含词词典既可以解决自然语言多样性问题,又可以同时完成对英文文本的Stemming处理(将单词的其他形式作为同义词处理).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近义词词典和关联词词典等以提高查全率.(3) 特征提取与匹配IDGS系统采用词频统计和VSM模型的方法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匹配.在对HTML文档进行特征提取时,IDGS中设置了CofTitle,CofH1,CofH2,CofH3,CofBold,CofStrong,CofEM,CofLinkText,CofNearText,CofImageAlt等多个格式加权系数,在计算特征项权值的过程中,对出现在不同格式区域的词条词频数都乘以相应的加权系数,以利用HTML文档中的格式信息.此外还设置了CofHead,CofTail两个文档区域系数,适当抬高出现在文档起始区域和终止区域的词条权值.文档内容间的相似度通过计算目标特征矢量与源文档特征矢量的夹角余弦值确定,相似度阈值一般取经验值0.45.此外,在实际应用中组成特征向量的特征项的个数也不宜过多,可以只保留权值较高的项,否则会大大降低系统的处理速度.经实验表明,前30项(按权值由高至低排序)的模值一般占全部特征项模值的85%以上,第80项以后的项对整个向量的影响很小,它们所具有的模值和只占到总模值的4%~7%左右,因此在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特征向量长度取30~80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4) Robot的改进准确性和时效性是网上信息挖掘的两个关键性要求.在WWW上进行信息挖掘时,系统需要将源文档下载到本地后再进行处理,盲目的文档采集会耗费大量的网络传输资源,并将大大降低系统的挖掘效率和信息挖掘的时效性,因此必须对Robot进行适当的改进,使源文档的采集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减少网络传输量并提高挖掘的时效性.在IDGS中,我们提出并采用了一种兴趣漫游模型,对文档采集模块中的Robot进行了改进.图2 Web页面链接示意图兴趣模型是模拟人在网上浏览时的兴趣心理所设计的一种Robot启发策略,下面以图2所示的Web页面链接结构说明采用兴趣模型进行深度优先的漫游步骤:① 预先设定一个兴趣阈值IT和兴趣基准IB;② 计算出起始页面A1的目标相关度IA1作为页面A1的兴趣值,并设定当前兴趣值I=IA1;③ 如果I≥IT,则继续漫游后续页面B1,否则结束漫游;④ 漫游B1页面,计算出页面B1的相关度IB1,令此时的兴趣值为I=I+(IB1-IB);⑤ 如果I≥IT,则继续漫游后续页面C1,否则返回A1,取I=IA1,开始漫游B2分支;⑥ 按照上述步骤,直至漫游完A1的全部页面分支.经实验表明,采用兴趣模型能够大幅度提高文档采集的有效性,并可通过调整兴趣基准来控制Robot的漫游范围.3.3 系统测试IDGS系统是采用Visual Basic和Lotus Domino在Windows NT环境下实现的,并以Access数据库的形式保存词典、词频信息、训练文本索引和Robot采集状态参数.在测试阶段,我们建立了10个分类目标,整理出大约1000篇样本文档和3000个代表词条用于特征提取.经过对算法和阈值的调整,系统达到了较好的运行效果.我们以《计算机世界》报网络版(http://www.computerworld.com.cn)进行了测试,表1为采集到的100篇中文HTML文档的识别结果,并与美国麻省大学(UM)信息检索实验室的文档检索与导向系统――INQUERY的结果参数(对普通中文文档的导向结果)[4]进行了比较.因系统运行时间受网络负载的影响很大,表中未列出耗费时间.经测试,特征向量长度取40的情况下,处理局域网环境(10M共享以太网)中包含1M左右文本信息的站点,只需5~15分钟.表1 IDGS系统与INQUERY系统结果参数比较查全率(%)IDGS:系统精度(%)INQUERY:系统精度(%)1210071.32510060.14185.347.68378.329.81007214.5平均87.141.7IDGS是针对计算机领域的技术资料进行实现的,因技术文档的特征较为明显,所以测试结果明显优于面向普通文档的INQUERY系统,但也表明IDGS取得了较好的挖掘效果.4 结束语网络信息挖掘是数据挖掘技术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它涉及到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多媒体技术、文本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个领域.本文利用基于统计的特征提取技术和启发式Robot技术对WWW上的文本信息挖掘及其实现作了初步的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Internet环境中的资料自动获取问题,但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提高.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江苏省科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DE96017)作者简介:邹涛,男,1970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信息发现、Agent技术.王继成,男,1973年5月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信息发现、多媒体信息服务.朱华宇、金翔宇,硕士研究生,参与了系统的具体实现.张福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数据挖掘、中文信息处理.作者单位:邹 涛 王继成 朱华宇 金翔宇 张福炎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南京 210093 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3参考文献1 Gudivada V N. Information retrieval on the World Wide Web.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1997, 1(5): 58~682 李水平. 数据采掘技术回顾.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998, 19(4): 74~81(Li Shuiping, Review of data mining. Mini-Micro Systems (in Chinese), 1998, 19(4):74~81)3 Salton G, Wong A, Yang C S. A vector space model for automatic indexing. Communications of ACM, 1975, 18(11): 613~6204 张晓辉. WWW上的信息发现与搜索引擎技术.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998, 19(6):66~71(Zhang Xiaohui. Information discovery and search engine for World Wide Web. Mini-Micro Systems (in Chinese), 1998, 19(6): 66~71)5 John Broglio, Callan James P. INQUERY system overview. http://www.cs.umass.edu/~croft收到日期:1998-10-06修改日期:1999-05-17
[ "Communication", "Art", "Electronics", "Military", "Computer", "Economy", "Energy", "History", "Agriculture", "Mine", "Sports", "Enviornment", "Space", "Philosophy", "Education" ]
Computer
【 日 期 】19961203 【 版 号 】7 【 标 题 】日电脑运算速度独占世界前三名 【 作 者 】刘文玉 【 正 文 】 据新华社东京电 (记者刘文玉)哪个国家的电脑运算最快?近日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国际会议传来电脑排序消息,日本的三个机种独占世界前三名。在最近的这次排序中,夺冠的是日本筑波大学计算物理学研究中心的超级并行计算机“CP―PACS”,实效速度为每秒3682亿次;亚军是日本科技厅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的“数值风洞”计算机,实效速度为2297亿次;第三名是东京大学的“SR2201”计算机,实效速度为2204亿次。这三种电脑都是日本制造。
[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Sports", "Education", "Computer", "Space", "Law", "Agriculture", "Mine" ]
Computer
水土保持通报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9年 第19卷 第1期 No.1 Vol.19 1999贵州省喀斯特地区解决小流域粮食问题途径陈文贵摘 要 俄脚河小流域,因长期掠夺性开发利用,使植被屡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加上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粮食单产低,粮食产量严重不足。根据小流域的特点,通过科学配置各项治理措施,综合治理和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粮食生产的外部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提高地力,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推广良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促进粮食的高产、稳产,为喀斯特地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模式。中图分类号:F326.11关键词: 粮食问题 障碍因素 解决途径Preliminary Solution for Food Problem of Small Watershedin Carst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Chen Wengui(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Department, the Committee of Zhujiang Water Resources,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Guangzhou, 510611, PRC)Abstract In Ejiaohe small watershed, the productivity of grain is low and the total food production is seriously scarce because of the out-of-date mode of production as well as continuous destruction of vegetation and vile ecotope resulted from long-term piratical exploitation.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small watershed, scientifically configuring managerial measures, synthetically handling and controlling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recovering balance of nature are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external condition of production. Developing high standard parallel terrace to improve the throughput of soil, changing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system and controlling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extensively spreading fine breed an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high production are needed to attain the high and stable productivity of grain. All above will provide a good mode to solute the food problem for carst areas.Keywords: food problem; obstruction factors; solution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俄脚河小流域是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试点小流域,以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原理为指导,科学配置各项治理措施,经过7a综合治理,自上而下建立了坡面、沟道、基本农田3级综合防护体系,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结合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逐步建立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探索出适合喀斯特地区粮食生产发展的模式及如何结合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发展小流域经济,促进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1 流域自然经济概况俄脚河小流域位于贵州省水城县西南部,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流域面积84.5km2,共有2个乡,10个自然村,1 535户,7 396人,3 384个劳动力,基本产业以农业为主。流域有耕地面积1 869.2hm2。农业生产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荞子,1989年粮食总产1.857×106 kg,农业人均产粮251kg,农业人均口粮158kg,粮食产量严重不足,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2 粮食生产的阻碍因素俄脚河小流域在1989年未治理前,由于植被屡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加上缺水、缺肥,人们大多采用广种薄收和轮歇种植的落后生产方式,造成单产低,粮食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和生活。为此,在开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找出阻碍粮食生产的因素,以便找出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认为阻碍俄脚河小流域粮食生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水土流失严重俄脚河小流域地质、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地形破碎,暴雨强度大。随着森林、植被面积的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全流域原有水土流失面积46.5km2,占土地总面积55.0%,土壤侵蚀模数达3 022t/(km2.a),年均泥沙流失量2.55×105 t,相当于全流域1 858.5hm2的坡耕地平均流失表土10mm/a,损失全氮460 t,全磷310t。水土流失形式以面蚀、沟蚀为主,主要发生在坡面上,所有坡耕地都有不同程度水土流失。由于耕作层浅薄,石砾含量增多,使土壤蓄水保土能力下降,养分不足,致使农作物根系不深,粮食产量降低。2.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小流域内少数民族众多,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由于受自然地理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通讯设施差,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仍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加上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对先进的生产技术接受能力差,阻碍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技能差。人们总是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只顾年复一年的耕种,忽视了土地的保护,有的甚至还采用刀耕火种,赶山吃饭的原始耕作方式及广种薄收和轮歇种植的落后生产方式。长期的粗放耕作,致使地力减退,土地生产力降低,1989年粮食单产仅为990kg/hm2,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2.3 坡耕地面积大俄脚河小流域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石灰岩山区,农耕地大多分布在河谷、山川和坡地上。全流域有1 869.2hm2耕地,其中,坡耕地1 858.5hm2,占耕地面积的99.4%;水田10.7hm2,仅占0.6%。坡耕地中,坡度小于15°的有773.2hm2,占坡耕地面积的41.6%;坡度在15°~25°的有773.7hm2,占41.6%;坡度大于25°以上的有311.6hm2,占16.8%。2.4 中低产田面积大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蓄水、保土、保肥能力降低,造成肥力下降,中低产田面积明显增多。据统计,全流域中低产田面积达到1 588.8hm2,占耕地面积的85.0%,粮食单产一直在1 500 kg/hm2徘徊。2.5 人口增长过快长期以来,由于受“多子多福”和“生育越多劳动力越多”的旧观念影响,流域内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保持在20‰以上,大大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不足的问题愈加突出,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大量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实行广种薄收、粗放耕种的掠夺性经营,以解决吃饭问题,形成了“愈生愈穷、愈穷愈垦、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2.6 自然灾害严重小流域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涝灾。1985-1989年连续5a的大旱,1989年的暴雨洪灾,都使小流域的粮食生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3 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俄脚河小流域的特点:一是山地多、平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人口素质低;二是坡耕地多,地力低;三是宜林宜草荒山较多。根据以上的特点,制约粮食产量的因素以及当地的经济状况,解决粮食问题的指导思想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粮食单产,搞集约经营,实现粮食自给。粮食建设的技术思路:综合治理和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粮食生产的外部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提高土壤肥力;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推广良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促进粮食的高产、稳产。3.1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粮食生产环境,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俄脚河小流域自1989年被列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来,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从治山治本入手,把治本和治标结合起来,注重于整个小流域的生态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治理和改造。7a来,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3km2,治理程度达93.1%。其中完成坡改梯457.8hm2,营造水保林932.1hm2,发展经果林243.9hm2,保土耕作557.9hm2,改造低产田92.3hm2,封育治理2 133.9hm2;修建谷坊、拦沙坝33座,整治河道9 415m。完成总投资246.3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17.6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28.68万元。全流域宜林宜草的荒山荒坡全种上了林草,疏残林草地全部进行了封育治理,植被得到了恢复,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1989年)36.4%,提高到目前的50.4%。在对荒山荒坡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对流域内的侵蚀沟和主要排洪沟进行了整治。在沟的中上部修筑谷坊、拦沙坝;沟的中下部开挖或整治排洪沟,从而涵蓄水量、拦截泥沙,既保护了沟道两旁的耕地,又减轻了泥沙在沟道中的淤积,创造了良好的粮食生产外部条件,为促进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2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复种指数俄脚河小流域在进行小流域治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过程,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保证粮食生产用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以解决日益突出的粮食问题。稳定粮食面积,首先是全面整治过去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石砾滩地,使其复耕,扩大粮食的生产面积。7a来,全流域复耕石砾滩地33.9hm2,平均每年可增产粮食1.129×105 kg。其次是利用本流域地处亚热带,雨热同季,冬无严寒,极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特点,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增加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量。其措施:(1) 尽可能多种冬种粮食作物,将原来的一年一熟改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2) 合理进行农作物的套种、间种,以便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3.3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的水平梯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是解决水土流失区粮食问题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对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农业不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俄脚河小流域在缓坡耕地上修筑水平梯田,扩大灌溉面积,辅以石灰改土,分片轮作,横坡种植,绿肥免耕等农耕措施,以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据对10个自然村457.8hm2的水平梯田进行测算,修建水平梯田后,每年可增产粮食71.74kg(见表1)。表1 俄脚河小流域梯田、坡地粮食产量对比表村名面积/hm2单 产/(kg.hm-2)总产/104 kg梯田坡地梯田坡地梯田-坡地噜嘎45.6255099011.634.517.12店子41.8225010509.414.395.02大坪92.72700103525.039.5915.44转山25.4195010504.952.672.28格丘822509751.800.781.02甘塘821009751.680.780.90树林10.6225011252.391.191.20发窝3122509906.983.073.91噜巫2.7210010200.570.280.29台沙192.0255075048.9614.4034.56合计457.8  113.4041.6671.743.4 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地力有机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的极其宝贵的传统经验。有机肥具有养育土壤和养育农作物的双重功能。要提高地力,关键在于用地、养地、改地相结合,施肥是养地改土的重要方面。大量增施有机肥,既可增加土壤的养分,加速土壤熟化,又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力。俄脚河小流域群众把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做为促进粮食增产的一项关键措施来抓,落实到实处。(1) 积好牲畜肥,大力发展养猪、养牛、养羊等大牲畜,为积好牲畜肥创造前提条件。(2) 选择适宜的绿肥品种,利用荒山、荒坡、沟边,大力发展绿肥生产。同时,将绿肥和农作物进行套种、间种,把绿肥生产做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力的强有力措施。在施肥技术上,坚持“三主三辅”的施肥原则,合理施肥。即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底肥为主, 追肥为辅;以早施、深施为主,结合具体情况追施化肥为辅。缺什么补什么,合理施用。3.5 发挥科技生产力作用,改革耕作制度,保证粮食稳产、高产要使粮食生产持续稳产、高产,必须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作用,使农业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7a来,市、县、乡(镇)各级有关部门,在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同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普及,大力推广石灰改土、地膜覆盖、分带轮作等先进的耕作措施来提高地力,促进粮食的增产。3.6 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口的过快增长,加大了解决粮食问题的难度。因此,各级有关部门对此十分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调节人口与粮食的供需平衡,使人口数量同环境容量相适应,减缓人口对粮食需求的压力,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粮食自给。3.7 大力推广良种,提高粮食单产选用优良品种是粮食增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市、县水保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联合当地的农业部门,动员群众对原有的小麦、大豆、土豆等农作物的品种进行更新、改良,选种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提高粮食的单产。通过采取以上几种途径,俄脚河小流域的粮食产量与治理前(1989年)相比,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粮食总产、单产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粮食总产由1989年的1.857×106 kg提高到了1996年的2.978×106 kg,增长了60.4%;粮食单产由990kg/hm2提高到2 415kg/hm2,增长了143.9%;粮食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实现了粮食自给或自给有余。4 结 论俄脚河小流域的实践证明:粮食的低产和不足,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又是水土流失的结果之一。提高粮食单产,搞集约经营是水土流失区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改善发展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改造低产田,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提高粮食单产,是水土流失区解决粮食问题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大力推广良种是粮食增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作者单位:陈文贵(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利管理处.广州市.510611)收稿日期:1998-11-19
[ "Military", "Politics", "History", "Space", "Education", "Art", "Literature", "Enviornment" ]
Enviornment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MISSILES AND SPACE VEHICLES1999年 第5期 No.5 1999CZ-3A运载火箭陈闽慷 吴尚云摘要 介绍了长征三号甲(CZ-3A)运载火箭的结构和总体性能。CZ-3A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1种液体运载火箭,它采用了多项新技术,特别是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四轴平台、冷氦加温增压、氢能源气动机伺服机构等4项重大新技术。主题词 运载火箭,液体推进剂火箭,性能,中国。LM-3A Launch VehicleChen Minkang Wu Shangyun(Beijing Institute of Astronautical Systems Engineering,Beijing,100076)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of LM-3A launch vehicle a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LM-3A which is a three-stage liquid propellant launch vehicle is developed by CALT.It adopts many new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more powerful liquid hydrogen-liquid oxygen engine, the four-frame flexure platform, the cold helium heating pressurization system, and the bi-directional gimbals servomechanism driven by hydrogen motor.Key Words  Launch vehicle, Liquid propellant rocket, Performance, China.1 前 言1994年2月8日16∶33′53″,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研制的CZ-3A运载火箭进行了首发飞行试验,成功地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一颗实践四号(SJ-4)科学探测卫星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一颗夸父一号(KF-1)模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CZ-3A运载火箭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1枚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它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由长征三号的1.55 t提高到2.6 t。它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是中国当时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代表中国当时运载火箭技术的最高水平。CZ-3A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揭开了CZ-3A系列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序幕。2 火箭结构CZ-3A运载火箭结构如图1所示,全箭由箭体结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滑行段推进剂管理与姿态控制发动机系统以及分离系统等组成。图1 CZ-3A火箭结构组成示意图一子级箭体结构由级间段、氧化剂箱、箱间段、燃烧剂箱、后过渡段、尾段、尾翼及导管、活门等组成。一、二子级之间是由级间壳段和级间杆系组成,是连接一、二子级的承力部段,同时也是二级发动机保护舱。二子级箭体结构由级间段、氧化剂箱、箱间段、燃烧剂箱及导管、活门等附件组成。三子级结构由有效载荷支架、仪器舱、低温共底绝热贮箱、导管、活门等附件组成。三子级箱体为外绝热共底贮箱,液氢箱在上,液氧箱在下,共底凸向液氢箱。箱体由前短壳、液氢箱前底、液氢箱筒段、共底、液氧箱后底、后短壳及包裹在整个箱体外表面绝热层组成。前底、后底、共底均为椭球底,其中共底为双层蜂窝夹芯抽真空结构,以保证对液氢、液氧箱的绝热。贮箱筒段为化铣网格结构。绝热层由缓冲层、隔热层和防护层三部分组成。CZ-3A的整流罩有球形端头、前锥段、圆柱段和倒锥段构成。球形端头采用非金属透波材料,前锥段和圆柱段采用铝蜂窝结构,倒锥段采用化铣壁板结构。两半整流罩及整流罩与火箭之间都是用无污染爆炸螺栓联接。3 CZ-3A的总体性能3.1 主要总体数据主要总体数据参见表1。表1 火箭主要总体数据参数一级二级三级推进剂种类N2O4/UDMHN2O4/UDMHLOX/LH2推进剂加注量/t171.830.818.2起飞质量/t2415823发动机推力/kN2 961.6(地面)789.1(真空)156.9(真空)发动机比冲/(N.s/kg)2 556.5(地面)2 910.5(真空)4 286(真空)箭体直径/m3.353.353.0含尾翼箭体最大直径/m6.35火箭总长/m52.52整流罩最大直径/m3.35有效载荷质量/t2.63.2 运载能力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CZ-3A运载火箭可以将2.6 t的有效载荷(卫星)送入标准同步转移轨道(GTO),标准GTO的定义见表2。表2 标准GTO参数近地点高度Hp=200 km远地点高度Ha=35 958.2 km轨道倾角i=28.5°近地点幅角ω=179.6°CZ-3A的主要用途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轨道参数可调,以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同时也可以兼顾其它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如低地球轨道(LEO),太阳同步轨道(SSO)等,特别是CZ-3A火箭的控制系统能够使火箭进行变轨和大角度的调姿,因此可进行一箭双星或多星的发射,充分满足不同有效载荷的要求。在不同远地点和倾角的高轨道情况下,CZ-3A的运载能力如图2所示。SSO轨道运载能力如图3所示。轨道倾角/(°)远地点高度iHa=35 958kmHa=50 000kmHa=70 000kmHa=100 000km141 1541 011892795161 3951 2381 1101 003181 6371 4631 3231 206201 8771 6891 5341 407222 1011 8991 7291 593242 3342 1061 9201 780262 5232 2822 0831 92828.52 6002 3542 1531 993图2 高轨道运载能力曲线图3 SSO轨道运载能力曲线3.3 入轨点精度和入轨姿态3.3.1入轨精度火箭的入轨点精度见表3。从表3看出,实测值均满足理论值的要求,入轨精度较高。卫星入轨时刻的轨道参数见表4。实际卫星入轨精度在允许值范围内。表3 第1发火箭入轨点精度参数理论值(3σ)实测值近地点偏差 ΔHp/km303.397半长轴偏差Δa/km12060.686轨道倾角偏差Δi/(°)0.20.108 8近地点辐角偏差Δω/(°)0.50.226 6表4 实践四号卫星入轨时刻的轨道参数轨道参数测量值实际偏差允许差(3σ)近地点高度/km203.3973.397±30轨道半长轴/km24 635.58660.686±120轨道倾角/(°)28.490.108 82±0.2近地点幅角/(°)179.6030.226 58±0.5入轨姿态/(°)赤经-108,赤纬671.25±2.03.3.2 入轨姿态CZ-3A火箭可以对有效载荷进行调姿定向,在星箭分离前可为有效载荷提供一定的起旋速率,起旋方向(纵向或横向)、速率大小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调整,因此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首发火箭发射的实践四号卫星的入轨姿态见表5。表5 实践四号卫星的入轨姿态参数理论值实测、计算指向偏差卫星X轴与黄道面夹角/(°)98.68971.68(立体角1.25)卫星X轴指向经度/(°)336.431339.331纬度/(°)66.5674 主动段飞行轨道4.1 飞行任务剖面火箭飞行任务剖面见图4。图4 飞行任务剖面4.2 飞行时序CZ-3A火箭的标准飞行时序见表6。表6 CZ-3A火箭的标准飞行时序事件飞行时间/s起飞0.000程序转弯12.000芯一级关机146.428一、二级分离147.928整流罩分离236.928二级主机关机258.278二级游机关机263.278二、三级分离,三级一次启动264.278三级一次关机617.299滑行开始620.799滑行结束,三级二次启动1 252.513三级二次关机,未速修正开始1 374.440未速修正结束1 394.440星箭分离1 474.4405 CZ-3A的新技术CZ-3A火箭的研制过程中,先后突破了数十项技术难关,几乎集中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全部高、新技术,总体技术水平相对以往型号有了较大提高。CZ-3A火箭的重大新技术项目多达41项,这些技术不但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平,其中许多项目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相当。在这些重大新技术项目中,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技术、动调陀螺四轴平台技术、低温氢气能源双摆伺服机构技术为4项重大关健技术。5.1 大推力氢氧发动机CZ-3A火箭三子级采用的是新研制的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它具有真空二次启动能力,由两台独立的单管发动机并联而成,每台推力8 t,设计比冲为440 s,是中国现有火箭发动机中比冲最高的;每台发动机均可双向摇摆,最大摆角为±4°。在结构上采用不共轴双涡轮气动串联结构,喷管采用螺旋管束式氢排放冷却、面积比为80∶1的大喷管,有效地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和工作可靠性。氢氧发动机比冲高,所用燃料无毒无污染,代表着一个国家火箭发动机设计的最高水平,但其技术难度极大,目前只有少数几个航天大国能够掌握。5.2 动调陀螺四轴平台技术平台系统提供火箭飞行中的惯性测量基准,以保证火箭能够按照预定轨道稳定飞行,是火箭控制系统的关键核心部件。四轴平台由台体及内环、中环、外环和随动环等构成。台体上装有挠性加速度计,三自由度挠性陀螺和瞄准棱镜。各环上安装有角传感器和力矩马达。四轴平台基本上可以实现火箭的全姿态控制,3个方向的姿态角可达到:俯仰方向:-242°~+109°;偏航方向:±86°;滚动方向:±360°。5.3 冷氦加温增压技术液体火箭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保证发动机泵入口有一定的压力,使得液体推进剂连续不断地供给发动机,此功能靠贮箱增压系统来完成。CZ-3A火箭为了有效地减轻三级贮箱增压系统的重量,采用了先进的冷氦增压新技术,将贮存有高压氦气的气瓶安装在液氢箱内,液氢加注后气瓶浸泡在液氢中,瓶内的氦气降温至液氢温度(20.3 K)。发动机工作时,再将冷氦气体经冷氦加温器加温至液氧温度后引入液氧箱进行增压。冷氦增压技术相对通常采用的自身增压,可以大大减轻贮箱增压系统的重量,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这项技术不但是国内首创的高难技术,在国际上中国是第2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5.4 氢能源气动机伺服机构CZ-3A三级向量控制分别是由两套机械伺服机构摆动两台发动机来实现的。每套伺服机构的两台伺服作动器呈90°安装在发动机上,并按控制系统发出的俯仰、偏航、滚动信号的极性和大小驱动两台发动机围绕原轴线在8°的锥角内摆动,提供控制力矩,以实现三级飞行姿态控制。双向摇摆伺服机构以氢气气动机为能源,氢气从发动机燃烧室头部经限流管流出,通过单向阀门吹动气动叶片,从而驱动液压泵来实现发动机的摇摆控制。伺服机构由中频电机、气动机、液压泵、油箱、蓄压器、电磁阀、过滤器及其它附件组成。它采用了功率质量比高的动力组件:低温氢气气动机、两台伺服作动器共用一个液压源、直轴式内支变量柱塞泵和超越离合器,采用紧凑的整机结构和其它高性能的液压元件、附件、使伺服机构输出功率大而质量较小。该伺服机构技术难度大,国内首创,世界上也未见有以低温氢气作为介质的气动机技术。6 结束语CZ-3A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使中国运载火箭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得到提高,不仅可以满足了发射“东方红三号”通讯卫星的需要,也大大提高了运载火箭的适应性,增强了在国际商用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还为下一步研制长征三号乙(CZ-3B)火箭(标准GTO运载能力5.1 t)和长征三号丙(CZ-3C)火箭(标准GTO运载能力3.8 t)创造了条件。到目前为止CZ-3A运载火箭共进行了3次发射,均获成功。CZ-3A运载火箭3次发射记录见表7。表7 CZ-3A运载火箭三次发射记录有效载荷发射日期发射轨道i/(°)Hp/kmHa/kmY1实践4号(SJ-4)、夸父一号(KF-1)1994.02.0828.60203.4036 311.5Y2东方红三号(DFH-3)1994.11.3028.55204.3636 184.7Y3东方红三号(DFH-3)1997.05.1228.48211.8636 064.6作者单位:(北京宇航系统工程设计部,北京,100076)参考文献1 龙乐豪. CZ-3A系列运载火箭.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1999(3).收稿日期:1999-04-05
[ "Mine", "Economy", "Literature", "Computer", "Space", "Art",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Energy", "Electronics", "Transport", "Education" ]
Space
【 文献号 】2-4031 【原文出处】中国方域 【原刊地名】太原 【原刊期号】199504 【原刊页号】002-005 【分 类 号】K91 【分 类 名】中国地理 【 作 者 】靳润成 【复印期号】199510 【 标 题 】中国城市型政区的历史考察及其相关问题 【 正 文 】 与欧洲相比,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型政区不但出现较晚而且具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说来,中国古代仅存在过城市型政区的萌芽,19世纪50年代中至20世纪30年代初才是中国近代城市型政区的产生期。1、萌芽期。尽管中国古代城市产生时间之早,规模之大,都居于世界前茅,但并没有产生专门管理城市的地方政府,市政管理机构一直是“城乡合治”的附属物。以唐朝的首都长安(今西安市)为例,其城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人口百万,但城市管理仍以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为界,东西各分为55坊,街东属万年县,街西属长安县。实际上不仅唐朝如此,整个中国古代的城市管理基本上一脉相承,即首都一般或者直属于中央政府,或者隶属于所在地的政区;其他城市则分别隶属于所在地的政区。但元朝和明朝的情况有些特殊。元朝于至元十二年(1275),在首都大都(今北京市)设置了警巡院及其左、右二院。以后经过调整,仍设左、右两个警巡院。据记载,警巡院及其左、右二院的职能是“分领京师城市民事”(赵万里辑《元一统志》)。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元史・地理志》将警巡院与正式政区如州、县等相提并论,可见元朝的警巡院的性质与正式政区比较接近。但是这种行政管理制度仅见于首都,其他城市并没有设置。明朝自正统年间(1436―1449)始,在京师(今北京市)设置巡视御史负责城市治安。至景泰年间(1450―1456)改为五城巡视御史(即将全城分为五个区,每区各设一个巡视御史),并开始建立公署,管理城区各项事务,颇与地方政府相似。但是这种制度随即遭到反对。反对者认为,这种制度无例可援,而且会造成市民只知御史,而不知中央政府这样的不利局面(孙承泽:《天府广记》)。总之,中国古代在不同程度上设置的管理城市的机构,还不具备正式行政区划的基本特征,充其量只能视作城市型政区的萌芽。2、生长期。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型政区,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首先在受资本主义影响最大的上海出现,然后再逐渐遍及全国的。1)1854年至1909年。1854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的“居留地”成立了具有地方政府性质的机构――“工部局”。1862年,法国自“工部局”中分出,单独成立了性质相似的机构――“公董局”。“工部局”和“公董局”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列强在上海租界的代理机构,但在市政管理上具有先进性,给上海中国人居住的“华界”在客观上树立了一个样板。1900年,上海闸北地区绅商得到批准,组建了“闸北工程总局”。这是一个自治性的、以开发建设闸北地区为主要目的的管理机构,虽因财政困难于1906年宣告结束,但它却是上海“华界”设置城市管理机构的开始。1905年,上海南市地方绅商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该局作为上海城区的自治机构一直存在到1909年。2)1909年至1911年。清政府早在1905年时,就派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为实现所谓“君主立宪”作准备。“君主立宪”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行包括城镇在内的地方自治。1909年1月18日,清政府公布了《城镇乡自治章程》。该章程有关设置城镇管理机构的条款内容大体如下:①设置条件。凡府、州、县治所在的城厢地方称为“城”,其余地方人口满5万的称为“镇”,城与镇均可与府、州、县等传统政区一样,单独设置自治机构。②机构级别。规定城、镇和乡一样,为下级自治机关;而府、州、厅、县则为上级自治机关。城、镇自治要受所在地地方官的严格监督,地方官还有权解散自治机构。③机构设置及职能。城、镇自治机构设议事会和董事会,办公处称自治公所。自治机构的职能主要涉及教育、卫生、救济、市政工程、工商业管理及其他城市公共事业。④区域界线。规定以城、镇固有的境界为准。若境界不明确的,应在地方政府监督下重新划分;城市区域广大或人口满10万以上者,可划分为若干区进行管理。在中国城市政区的发展史上,这份章程尽管还很不完备,但毕竟首次规定了城市政区与其他原有的政区一样,可以实行自治,使城市单独进行行政管理有了法律依据。依照《城镇乡自治章程》规定,全国各地的城、镇自治或快或慢均有所进展,较快的是四川、湖北。3)1911年至1928年。辛亥革命后全国政局并不平稳。1911年11月,江苏省临时参政会制定了《江苏暂行市制》,继续实行城乡分治。有关条文的规定内容基本与清朝的《城镇乡自治章程》相似,没有大的进展。在北方,北京政府于1914年初设立了“京都市政公所”(今北京市),但同年2月3日,袁世凯又颁发《停办自治机关令》,2月6日下令取消京师地方自治。1918年,南方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市设立市政公所,1920年又改组为市政厅。1912年7月3日和9月9日,北京政府又先后公布了《市自治制》和《市自治施行细则》。其主要内容如下:①人口1万以上即可设市。②市为自治团体,为“法人” 管理机构为自治会(议决)、自治公所(执行)、参事会(辅助)。③市分为两种,特别市和普通市。特别市地位相当于县,与县同隶于省;普通市隶属于县。特别市由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监督,其中首都由内务总长直接监督;普通市由县级行政长官监督。特别市由内政部认为必要时确定,没有明确的条件;其余未定为特别市的均为普通市。④市以固有的城区为其辖区;特别市内部可再划分区域进行管理。随后北京政府于1922年6月17日和11月8日先后公布京都(今北京市)和青岛两市为特别市,在京都撤销以前所设的市政督办。在京都自治机构未成立前,由内务总长兼理,并设置自治筹备会。青岛市则接受胶澳商埠督办的监督,并以台东、台西两镇为青岛市的行政区域。北京政府控制区域之外,军阀“联省自治”地区浙江情况如下:浙江省宪法(1921年9月13日)规定,县治所在地或工商业发达之地,人口满1万的可以设市;人口满15万的工商业发达之地,经市民3000人以上陈请,经省议院议决,可以成立特别市。市和特别市均为自治团体。市要受县级官署的监督。3)形成期。1928年至1930年,中国城市型政区最后形成。1928年7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从法律上初步确立了中国现代城市政区的地位;1930年5月20日重新公布了《市组织法》,废止原来特别市、普通市的名称。1930年《市组织法》的主要内容是:①市分两种,直属行政院的市和省所辖的市。设置院辖市的三项条件是:a.首都;b.人口在百万以上者;c.政治经济有特殊情形者。如已具备后两项条件,但为省政府所在地的市则隶属于省政府。设置省辖市的两项条件是a.人口在30万以上者;b.人口虽在20万以上,不满30万,但所收营业税、牌照费、土地税,每年合计占该市收入1/2以上者。②市一律设市政府,依法令掌管市的行政事务,监督所属机关及自治团体。③市内划分区、坊、闾、邻等区域以便管理。院辖市不入省、县行政范围;省辖市不入县的行政范围。对比1928年的《市组织法》,此法主要是在设市的条件上有所修正。1928年法将市分为特别市和市两种,特别市的设置条件大体上与1930年法相同,但市的条件则失之过严,规定人口满20万的城镇,还要经过所在省的政府呈请及中央政府的特许方可建市。尽管1930年法对省辖市的设置条件有所降低,但全国大部分地区仍难达标,所以当时“市政筹备处”、“市政委员会”等变通机构广泛存在。1930年6月12日由内政部公布的《省市县勘界条例》也将直属于行政院的市与省并列,辖于省的市与县并列。由此可见,此时的市已由地方自治团体过渡为地方的正式政区了。中国城市型政区从萌芽到正式形成大致过程如上。笔者认为有两个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究。其一,究竟是什么力量制约了中国城市政区的发展;其二,回顾中国城市政区发展的经验及教训,对于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以下分别予以阐述。1、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城市型政区从萌芽到正式形成,主要受三种因素制约,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家类型和国家形式、外部世界的巨大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相当漫长,其封建专制制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城市的性质与欧洲中世纪城市完全不同。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其一,欧洲城市是工商业发达的经济中心;中国城市虽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工商业也堪称繁荣,但绝不是独立的经济中心。其二,欧洲城市经济中心的地位,使它们能程度不同的独立于封建领主直接控制的庄园之外成为自由城市,有自己行政、司法、货币甚至武装体系。市民对封建领主没有直接隶属关系,是自由民。总之,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结构上是分离的、对立的。中国城市正因为没有取得经济中心的地位,所以始终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绝对控制之下,是封建统治者施行统治的政治中心。农村与城市密切不可分,一片农村区域往往被一个城市点控制,两者在经济结构上是一体化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国封建城市基本上不需要设置专门的行政区划进行单独管理,一个城市往往是一个甚至同时是两个、三个行政区划的中心。这就是所谓的“城乡合治”。对于中国来说,城市型政区是“舶来品”,自1840年以来,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使部分位于水陆交通便利之地的城市(例如各通商口岸),特别是设有外国“租界”的城市,由封建的传统型城市变成了资本主义的近代城市,在少数城市中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城市管理方式,象上海外国人设置“工部局”、“公董局”和中国人设置的“闸北工程总局”等均属此种类型。另外,1840年以后,中国也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适应这种变化,也为了阻挠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国家形式也或多或少加以改变。例如,清朝统治者于1909年鼓吹“预备立宪”体系中的城镇乡自治,就是这种变化的结果之一。《城镇乡自治章程》的公布,从法律和实践上打破了几千年城乡合治的藩篱,城市政区的初步形态自此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产生,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和政区发展史上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件。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袁世凯纂夺后,虽然还披着民主共和的外衣,实际上已成为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的军事专制政权。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反映到对待城市型政区这一进步事物的态度上,就是犹豫不定,或抑或扬。结果造成当时城市政区在徘徊中缓慢前进的状况。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中国城市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加,其独立性也随之进一步加强,城市对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城市不再仅仅是控制农村的据点,而且也是要求以独立、平等身份同其他地域型政区进行各种交往的政治、经济实体。另外,此时中国社会性质虽然没有发生变化,南京国民政府也仍然是以城市买办阶级和豪绅阶级为基础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但其形式上基于国内外的历史潮流,却与北洋军阀政府不同,从表面看具备更多的资产阶级“民主性”的色彩。上述种种条件的存在,为中国城市型政区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最终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回顾中国城市型政区产生的全过程,至少在下列三点能给当今以借鉴。其一,城市和城市政区的关系从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当然也是城市型政区赖以存在、发展、完善的首要条件。不但30年代以前中国城市发展证明了这一点,30年代以后,甚至直至今天的城市发展继续证明了这一点。城市不发达,城市型政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勉强设置也会处于萎缩的状态之下。而今天之所以在城市政区设置方面存在一些传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客观形势有了改革城市政区的要求。所以今后第一位的任务是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设置城市政区。历史的经验证明,掌握尺度很重要,对一个具体聚落的设市要求来说,应该既不迁就也不苛求。迁就造成的后果是即使设置了城市政区也发挥不了实际作用;苛求的后果是原有的政区因为已经落后,必然严重阻碍城市发展。两种后果都会造成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最终对城市发展不利。其二,对由于农村和城市的不同所造成的地域型政区和城市型政区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在农村和城市各种差异之中,社会要素的分散或集中是最大的差异。即城市最本质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农村最本质的特点是相对分散。由此产生的两种政区当在管辖范围、政区界线、政区层级、行政中心、政府职能等各方面均有不同,不可混为一谈。城市的郊区郊县是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而划属城市的,仍属于城市政区的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在政区方面采用的是城乡分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实行城乡分治过程中可谓举步维艰。例如,1909年清政府规定城镇可以设立自治机构的同时,又规定了自治主要是为了“辅佐官治”的宗旨,赋予官府以极大的权力。按照规定,府、州、县、城、镇、乡均可设置自治机构,但府州县原本就有地方政府,所以真正受到限制的还是原来没有专门管理机构的城和镇。由此说来城和镇实际上仍是在很大程度上纳入传统的地域型政区的系统,并没有在城乡分治的道路上前进多远。以后的北京政府基本上也没有跳出清朝的窠臼。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确规定院辖市和省辖市均设置市政府,而且在行政区域上与省、县判然有别。由此看来,中国城乡合治的传统影响是何等的深远。基于以上分析,当前及今后城市型政区的设置模式,应当特别注意与地域型政区相区别。这里又有两种含义:一是严格设市标准,不应过分迁就;二是两类政区应自成体系,不要人为地将两者捏合在一起。现行的市管县体制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两类政区之间的差异,使“小马(中小城市)拉大车(大块地域型政区)”,结果欲速不达,反而削弱了城乡间互补的经济联系。纠正这种偏差的方法有多种,以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应当首先革新使用过去实行过的市、镇分等的方法,使市、镇在行政区划方面自成体系,自有层级,以减少社会上固有的以城市套入省、地、县行政级别的观念,为条件成熟的聚落设市扫除行政级别及隶属关系上的障碍,以便将来过渡到真正实行城市、地域两套政区体系。其三,选择好城市与农村正确的结合方式。不可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减少城乡之间的分割,实现城乡经济的横向联合。在中国目前行政区划对经济区域形成作用甚大的情况下,为达到更好地发挥城市经济辐射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目的,选择正确的城乡结合方式是有现实意义的。笔者对此有以下建议:①应当实事求是地实行市管县体制。首先,我国的特大、大城市人口集中,基础设施齐全,工商业发达,科技教育事业先进,完全有能力带动其所管周围各县的经济发展。这种市管县的体制目前及今后无疑应当继续实行。其次,在条件好的地区,中、小城市也可以实行这种体制。例如辽宁省,大中城市多,小城市经济实力也很雄厚,城乡经济联系密切,1958年就实行了市管县体制,后几经反复,于1984年在全省确立了这一体制,而且效果很好。像这样的地区当然应继续走自己行之有效的道路。②应当尝试城市与农村结合的其他方式。城市行政区应当以城市建成区为主,而且应保持相对稳定;城市经济区则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鉴于中国实际,城市经济区中城市和周围农村行政上的关系相当重要。这方面国外有的经验可以借鉴,中国自己的经验更应参考,例如1921年北京政府公布的《市自治制》中“市乡组合”的方法即不失为一条道路。组合的要点是,城市与乡村有需共同办理的事项,可签署协议,在上级监督下设立“市乡组合”,市乡共同事务处理完毕,组合就可取消。组合的内容可随情况变化而增减并报上级批准。笔者认为,“市乡组合”实际上是一种“准政区”模式。对这种较为灵活地处理城乡共同事务的城乡结合方式,应当认真发掘研究,并在当前新形势下加以改造利用,以便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结合的新路子。[因版面所限/本文略有删节/作者所附主要参考文献则不得不全部删节/请作者/读者原谅/责编/陈公善]
[ "Military", "Communication", "Economy", "History", "Enviornment", "Philosophy", "Agriculture" ]
History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1999年 第10卷 第5期 Vol.10 No.5 1999在数据库中发现具有时态约束的关联规则<欧阳为民 蔡庆生摘要  目前,国际上的关联规则研究尚未考虑时间因素.然而,时间是现实世界的固有属性,许多现实 世界数据库都存在时态语义问题.该文考察称为有效时间的时态约束问题,提出了时间区间延 展与归并技术以及新的时态关联规则发现算法,从而进一步推广了关联规则的应用.关键词 知识发现,关联规则,时态约束.中图法分类号 TP311Discovery of Association Rules with Temporal Constraint in Datab asesOU-YANG Wei-min1,2 CAI Qing-sheng21(Computing Center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of China Hefei 230027)Abstract  Time has not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of association rules. However, time is an inherent property in the real world. Ther e exists temporal semantics in many real world databases. The temporal constrain t problem called valid time is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Both the methods for ex tending and merging time intervals and the new discovery algorithm for temporal association rules are proposed. Thus, the application of association rules h as been further generalized.在数据库中发现知识(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简称KDD),亦称为数据发掘( data mining),是当今国际上人工智能和数据库研究方面最富活力的新兴领域.其目标是为了 满足用户目标,自动处理大量的原始数据,从中识别重要和有意义的模式,并将其作为知识加 以表达[1,2].由于其强大的应用潜力以及广泛可用的存在于各种数据库中的大量数 据,因此,KDD成为一个具有迫切现实需要的很有前途的热点研究课题[1].关联规则是美国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的Rakesh Agrawal等人于1993年首先提 出的KDD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所谓关联规则是这样一个逻辑蕴涵式:X→Y, 其中X和Y是两个不同的属性集.关联规则的直观含义是对数据库中的所有元组,如果X中的属 性值为真,那么Y中的属性值也为真.例如,计算机系30%的学生是安徽籍,而数据库中有2%的 学生是计算机系且是安徽籍.这里,30%为关联规则的信任度,而2%为关联规则的支持度.我们 所要发现的关联规则应满足用户指定的最低支持度和最低信任度约束.关于关联规则的发现 问题,目前已有若干高效算法[3,4].在实践中,由于时间是现实世界数据库本身固有的因素,所以在数据中常常会发现时态语 义问题.时态数据的出现使我们有必要在知识发现过程中考虑时间因素.在现实世界数据库中 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时态数据,例如,超市的交易记录有时间标记、病员的病历数据记录、天 气数据日志文件等等.我们这里考察的时态语义是所谓的时态约束问题,即如果数据库中的每 个元组均有其有效时间,那么在数据库中所发现的知识也必然有相应的时态约束,以表明所发 现的知识何时是有效的.目前,规则事实上都是假定永远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东西 表明规则何时变得有效,何时又被认为无效.同样,目前无效的规则也没有说明它在过去或将 来是否有效.在现实中,附加上某种时态约束的规则将可以更好地描述客观现实情况,因而也 会更有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或希望带有时态约束的规则,我们称这种关联规则为时态 关联规则.本文第1节给出问题描述.第2节简要描述关联规则发现算法的主要思想.第3节提出发现 时态关联规则的有关技术,并给出相应的算法描述.第4节是实验结果.最后是结论与进一步研 究方向.1 问题描述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采用关系型数据模型.不过,只需对我们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稍加修改 即可应用于其他数据模型,如扩展的关系模型、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令R={I1,I2,...,I m}是一值域为{0,1}的属性集(也称为项目集).与知识发现任务相关的数据集r={t1,t2 ,...,tn}是定义在关系模式{I1,I2,...,Im}上的一个关系,即元素个数为m的二元向 量的集合.我们称某元组t支持(support)某属性A,如果元组t直接包含属性A,或者属性A是元组t的 某个属性值的先辈,记为t[A]=1.令XR是属性子集,t∈r是关系的某一行或元组.如果对每 个属性A∈X均有t[A]=1,那么我们称t支持X,记t[X]=1.与属性集X匹配的元组集记为supp ort(X)={t∈r|t[X]=1}.关系r中的广义关联规则形如X→Y,其中XR,YR\X.设最低信任 阈值(minimum confidence threshod)和最低支持阈值(minimum support threshod)分 别为γ和σ,如果有|support(X∪Y)|≥σn且|support(X∪Y)|/|support(X)|≥γ,我们称关 系r关于最低信任阈值γ和最低支持阈值σ满足关联规则X→Y.这就是说,关系r中至少有σn 行元组对X和Y中的所有属性均为1,且在对属性集X为1的元组中有比例为γ的元组对属性集Y 也为1.对任意给定的属性集X,如果|support(X)|≥σn,其中n为数据库中的元组数,σ为最低 支持阈值,那么我们称X是频繁的.也就是说数据库中至少有比例为σ的元组对属性集X为1.由于时间是现实世界的固有属性,许多信息系统都存在时态语义问题.本文所考虑的时态语义 是所谓的有效时间(valid time),即在某段时间内,某元组是有效的或合法的.这样,我们 在具有有效时间的元组集中发现的关联规则也必然同样具有相应的有效时间,关联规则因而 就有了时效性.为此,我们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增加了有效时间约束一项,即在关 系模式中增加一个有效时间valid-time属性,规定每个元组均必须附加有效时间valid -time属性.于是,当判断某元组是否支持某属性A时,由于属性A是附加有效时间约束的,所以 ,我们必须首先判断该元组的有效时间是否与属性A的有效时间匹配.只有两者的有效时间是 匹配的,才可以进一步考虑是否支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将判断某元组是否支持某属性A的 问题分为两个子问题:(1) 元组的有效时间与属性A的有效时间是否匹配;(2) 未附加有效 时间的普通元组是否支持属性A.对于第2个子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任何一种关联规则发现算法 ,如R.Agrawal提出的Apriori算法中的方法.第1个子问题则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2 关联规则发现算法Apriori简介关联规则的发现可分为如下两个子问题[3]:(1) 寻找所有支持度不低于用户指定的最低支持的属性组合.我们称这种属性组合为频 繁属性序列集;(2) 利用频繁属性序列集生成所期望的规则.基本方法是这样的,比如说ABCD是频繁属性 序列,如果support(ABCD)/support(AB)不低于用户指定的最低信任度γ,那么规则AB→CD成 立.注意,由于ABCD是频繁属性序列,上述规则必定具有用户指定的最低支持.现在,我们简要描述R.Agrawal提出的寻找所有频繁属性序列集的Apriori算法.我们 以该算法作为发现具有时态约束的关联规则的基础.令K-属性序列为具有K个属性的集合,Fr e[K]为频繁K-属性序列的集合,而C[K]为候选K-属性序列(即可能的频繁属性序列)的 集合.Apriori算法需对数据库作多次遍历,每次遍历均由两个阶段构成.第1,利用上次( 第K-1次)遍历所得到的频繁(K-1)-属性序列集Fre[K-1]生成候选K-属性序列集C[K]. 候选生成算法Apriori-gen[3]保证C[K]是所有频繁K-属性序列集的超集 .第2,对数据库作一次遍历,对其中的每个元组确定它支持C[K]中的哪些候选,并在相应候 选的count域中累计支持数.遍历结束后,检查候选集C[K],确定哪些候选是频繁的,从 而构成频繁K-属性序列集Fre[K].该算法反复进行,直到Fre[K]为空时为止.已知频繁(K-1)-属性序列集Fre[K-1],候选生成算法Apriori-gen返回所有频繁K -属性序列集的超集.该候选生成的算法思想是基于这样一个观察:频繁属性序列的任何一 个子集均是频繁的.该候选生成算法也分为如下两步:(1) 链接(join),即Fre[L,K-1]与自己链接生成C[L,K].Insert into C[L,K]Select p.item1,p.item2,...,p.itemk-1,q.itemk-1From p∈Fre[L,K-1],q∈Fre[L,K-1]Where p.item1=q.item1,p.item2=q.item2,...,p.itemk-2=q. itemk-2,p.itemk-1<q.itemk-1,(2) 修剪(prune),删除C[L,K]中的任何一个候选c,如果c中存在一个长度K-1属性子集 不属于Fre[K-1],即不是频繁的.上述候选生成算法的正确性请参阅文献[2].3 带时态约束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我们在现有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Apriori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以处理数据的时态约束问 题,从而提出时态关联规则的发现算法.在本文的扩展的数据库中,与普通数据库相比,这里的 元组均多了一个属性值为时间区间的有效时间属性,以体现时态约束.与Apriori算法相比,我 们的算法所用的候选生成方法与Apriori-gen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当遍历数据库以 进行候选计数时,两个项目序列要匹配,两者的相关有效时间也需可归并.我们的方法是首先 按照一定比例(由用户根据特定的应用领域确定该比例)延展时间区间,然后再按照不同情况 对时间区间进行归并,累计支持数.注意,此时候选的数据结构中除了项目序列域itemset和计 数器域support外,还要增加一个有效时间域valid-time,以表示其有效的时间区间.3.1 时间区间的延展时间区间的延展是指将其两个端点向外扩张,以期使两个时间区间能够相遇或交叠,然后 再归并为同一个时间区间.其问题在于如何延展时间区间.一种方法是将所有时间区间的两个 端点均向外延伸固定的长度,另一种方法是按一定比例延展时间区间.当采用前一方法时,我 们无法考虑时间区间本身的长度,每个时间区间一律延伸了固定的长度.其结果是,有的区间 可能扩展了20%,而有的区间却可能扩展了100%.于是,与原来较大的时间区间相比,原来较小 的时间区间的细节信息损失较大.这不甚合理.因此,我们采用后者按一定比例延展时间区间 的方法,以使细节信息损失对不同大小的时间区间是均衡的.在时间区间的延展过程中,细节 信息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这与在利用概念层次关系进行推广时细节信息也有损失是一致的.时间区间的两端点向外延伸的程度由表示时间区间延展程度的推广因子f确定.该推广因 子f的值既可以由算法自动设置,也可在调用本算法时指定.然而,不管怎样,推广因子f的值应 根据特定应用领域凭经验选取.f的值越大,时间区间的延展就越快,结果规则中细节信息的损 失就越多;反之,f越小,时间区间的延展就越慢,结果规则中细节信息的损失就越少,并且由 于因此而需要更多的独立的延展,算法效率就降低了.如果时间区间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是稀疏 的,那么在归并时间区间之前要对其作较大的延展.如果时间区间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是稠密的 ,那么即使对时间区间作不算大的延展,也很可能引起细节信息的迅速损失.这些问题在确定 推广因子f的值时应认真加以考虑.事实上,由于事先并不知道推广因子f的值多少才是合适的 ,因此,我们一般采取试探性的办法.这样,推广因子f的值若设定得不合适也就在所难免.为了 发现用户真正感兴趣的模式,必然要不断地调整推广因子f的值.3.2 时间区间的归并给定一项目序列集合,该集合中的所有项目序列的项目集均相同,但各自的有效时间区间 未必相同,我们的目标是将可以归并的时间区间分别合并起来,并累计归并后在同一时间区间 内彼此匹配的项目序列的个数.两个时间区间的归并可按如下4种基本情况分别进行:(1) 区间a与区间b相同,这两个区间自然地可并为一个区间a,且其两个端点不变;(2) 区间a(i,j)与区间b(m,n)相遇,即j=m,这两个区间可由一个新区间c(i,n)替换;(3) 区间a(i,j)与区间b(m,n)交叠,即i〈m,j〉m且j<n,这两个区间可由一个新区间c(i, n)替换;(4) 区间a(i,j)包含区间b(m,n),即i〈m且j〉n,这两个区间归结为一个区间c(i,j).候选项目序列计数的关键不仅在于识别出除了相关的时间区间不同之外,其他各个项目 均彼此匹配的项目序列,而且还在于识别上述各种时间区间之间的基本关系,并予以归并,累 计相互匹配的项目序列的个数.3.3 带有时态约束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描述本节首先给出一个例子来描述具有时态约束的关联规则的发现方法,然后再给出相应的 算法描述.设有如表1所示的事务数据库,其中TID为事务标识符,Itemset为相应事务所包含的项目 子集,Valid-time为相应事务的有效时间,假定推广因子f=1.5.我们的目标是从中发现具 有有关时态的关联规则.发现方法是在Rakesh Agrawal的Apriori算法中结合时间区间的 延展与归并技术.对候选项目序列计数,不仅要识别项目序列是否匹配,而且还要识别相应的 时间区间是否可以归并,由此统计候选项目序列的支持.具体方法如下:表1 样本事务数据库TIDItemsetValid-time100A,C,D[40,70]200B,C,E[60,90]300A,B,C,E[90,120]400B,E[30,50]500A,B,C[400,500](1) 频繁1-项目序列集的发现首先以推广因子f=1.5推广数据库D中各事务的有效时间,再以所有的单个项目构成候选 集C1={{A},{B},{C},{D},{E}},遍历数据库,得到各候选项目-时间对的集合:Set(A)={(A,[20,105]),(A,[45,180]),(A,[200,750])}Set(B)={(B,[30,135]),(B,[45,180]),(B,[15,75]),(B,[200,750])}Set(C)={(C,[20,105]),(C,[30,135]),(C,[45,180]),(C,[200,750])Set(D)={(D,[20,105])}Set(E)={(E,[30,135]),(E,[45,180]),(E,[15,75])}接着统计各集合中时间区间可彼此归并的元素对个数,该值即为相应元素对的支持.Set(A)中 的两元素对可归并为(A,[20,180]),但与(A,[200,750])不可归并.因此,(A,[20,180]) 的支持为2.记Set(A)中未能归并的元素对的集合为Rest(A)={(A,[200,750])},考察它们彼 此是否可归并,由于Rest(A)中仅有1个元素对,所以该元素的支持只能是1,低于最低支持,应 予删除.用同样的方法考察Set(B),Set(C),Set(D)和Set(E)可得(B,[15,180])的支持为3; (C,[30,180]),支持为3;(D,[20,105]),支持为1;(E,[30,180]),支持为3.取支持不 低于最低支持2的元素对构成频繁1-项目序列集L1={(A,[20,180]),(B,[15,180]),(C ,[30,180]),(E,[30,180])}.(2) 频繁2-项目序列集的发现根据Apriori-gen候选生成算法,我们由此可导出候选2-项目序列集C2={AB,A C,AE,BC,BE,CE}.遍历数据库,得到各候选项目-时间对的集合:Set(AB)={(AB,[45,180]),(AB,[200,750])}Set(AC)={(AC,[20,105]),(AC,[45,180]),(AC,[200,750])}Set(AE)={(AE,[45,180])}Set(BC)={(BC,[30,135]),(BC,[45,180]),(BC,[200,750])}Set(BE)={(BE,[30,135]),(BE,[45,180]),(BE,[15,75])}Set(CE)={(CE,[30,135]),(CE,[45,180])}与上述(1)中的方法相同,接着统计各集合中时间区间可彼此归并的元素对个数,该值即为相 应元素对的支持,取支持不低于最低支持2的元素对构成频繁2-项目序列集L2={(AC,[20, 180]),(BC,[30,180]),(BE,[15,180]),(CE,[30,180])}.(3) 频繁3-项目序列集的发现根据Apriori-gen候选生成算法,我们由此可导出候选2-项目序列集C2={BCE} ,注意,由于项目序列ABC的子序列BC不是频繁的,因而被修剪了.遍历数据库,得到该候选项目 -时间对的集合:Set(BCE)={(BCE,[30,135]),(BCE,[45,180])}.容易推知,L3={(BCE ,[30,180])}.由于L3中只有1个元素,不能生成更长的候选,所以算法过程结束.基于上述例子,我们给出如下算法描述:Algorithm TCAR:带有时态约束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Input: (1) DB为定义在R={I1,I2,...,Im,valid-time}之上 的某关系数据库,其中属性Ii的值域为{0,1},valid-time为相关元组的合法时间区 间;(2) minsup,minconf和f分别为最低支持度、最低信任度和推广因子;Output: 满足最低支持度和最低信任度的时态关联规则.Begin(1) L0={1}; /* initialized the L0 */(2) for (k=1;Lk-1≠;k++) {(3)  if (k==1) then C1=get-all-item(D); /* take all items as C1 */(4)   else Ck=get-candidate-set(Lk-1 ); /* as same as A priori-gen */(5)  for each t transaction t in D do {(6)   if (k==1) then generalize the t.valid-time with f;(7)   for each candidate c∈Ck do(8)    if (t.itemset matchs c) then Set(c)=Set(c)∪{(c,t.valid -time)}(9)   }(10)  for each candidate c∈Ck do(11)   while |Set(c)|>1 do {(12)    x=first-element(Set(c));Set(c)=Set(c)-{x};(13)    while |Set(c)|≥1 do {(14)     y=next-element(Set(c));Set(c)=Set(c)-{y};(15)     if y can be merged with x /* by the methods described i n 3.2 */(16)      then {x.valid-time=merge(x.valid-time,y.valid-time );(17)         x.support++;}(18)      else Rest(c)=Rest(c)∪{y};(19)     }(20)    if x.support≥minsup then Lk=Lk∪{x};(21)    Set(c)=Set(c);(22)    }(23)   }(24) Discovered-Rule-set=∪K get-rules(Lk,minconf);End.4 性能测试为了测试上节所述算法的性能,我们在PC 586/166(32M内存)上用Visual FoxPro1.0实现了该 算法.合成数据的生成方法与IBM Almaden研究中心Rakesh Agrawal教授领导的KDD研究小组 所采用的方法类似(参见http:∥www.almaden.ibm.com/cs/quest/syndata.html#AssocSynDa ta),只是增加了一个有效时间属性.合成事务数据库的生成参数如下:(1) 事务个数D为 200;(2) 事务所含项目集的平均大小T为5;(3) 最大频繁项目序列的平均大小I为 3;(4) 事务数据库中所含项目的个数N为20;(5) 最低支持minsup为10%.为测试算 法的扩放性,我们逐次递增事务个数,从500起,每次递增500,分6次,递增到3500,相应的性能 曲线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设计正确,并具有良好的可扩放性.5 结论与进一步的工作时间是现实世界的固有属性,许多现实数据库都存在时态语义问题.本文考虑的时态语义 是所谓的有效时间(valid time),即某元组在某时间区间内是有效的.这样,我们在具有有效 时间的数据集中发现的关联规则也必然同样具有相应的有效时间,关联规则因而也就有了时 效性.为此,我们在Rakesh Agrawal提出的Apriori算法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提出的时间区间延 展与归并技术,得到新的能够处理具有时态约束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本文所考虑的时态语义单一,仅考虑了时间区间的时态约束问题,下一步将研究其他类型 (如周期性变化)的时态约束问题.致谢 本文工作得到了国际KDD研究知名学者加拿大Simon Fraster 大学Han Jiawei教授和美国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的Rakesh Agrawal教授的支 持,他们为笔者提供了有关的研究资料,特此表示感谢.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教委科研基金资助.作者欧阳为民 ,1964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KDD,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蔡庆生,193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机器学习,知识发现,人工 智能.本文通讯联系人:欧阳为民,合肥 230039,安徽大学计算中心作者单位:欧阳为民(安徽大学计算中心 合肥 230039)欧阳为民 蔡庆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合肥 230027)E-mail: oywm@mars.ahu.edu.cn参考文献[1] Piatetsky-Shapiro G. Discovery, analysis, and presentation of strong rules. In: Piatetsky-Shapiro G, Frawlay W J eds.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 ses. Cambridge, MA: AAAI/MIT Press, 1991. 229~238[2] Agrawal R, Imielinski T, Swami A.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sets of items in large databas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93 ACM-SIGMOD Internationa 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 Washington, DC, 1993. 207~216[3] Agrawal R, Srikant R. Fast algorithm for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In: Proc eedings of the 199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Santiago, Chile, 1994. 487~499[4] Mannila H, Toivonen H, Verkamo A Inkeri. Efficient algorithms for discoveri ng association rules. In: Proceedings of AAAI Work Shop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 atabases. 1994. 181~192本文1997-11-20收到原稿,1998-05-28收到修改稿
[ "History", "Enviornment", "Electronics", "Literature", "Medical", "Mine", "Space", "Computer", "Politics", "Transport", "Philosophy" ]
Computer
【 文献号 】3-4453 【原文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199804 【原刊页号】29~32,35 【分 类 号】G4 【分 类 名】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199810 【 标 题 】粤澳高等师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注:本文1998年5月收到。)II【 作 者 】马早明 【作者简介】马早明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高教研究室(510631)助理研究员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华南师范大学在澳门合作办学的实践,揭示粤澳高等师范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成绩及主要经验,为广东乃至中国大 陆今后开展港澳台两岸三地或其他境外合作办学提供借鉴及启示。【关 键 词】高等师范教育/交流与合作/背景/成绩/经验 【 正 文 】 一、粤澳高等师范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澳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只是到了80年代后,情况才有所好转。究其原因,首先是以前历届澳门政府对教育不甚重视,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政策。在教育领域,政府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健全的领导体制,未能很好地对教育未来发展作出战略规划。其次,一直以来,澳门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博彩业、旅游业等为主柱产业,加之,地域狭小,人口极为有限等,客观上没有出现象周边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受教育人口的迅速增加而对教育提出迫切的需求。第三,几百年来,澳门一直是葡萄牙的一块偏远殖民地,澳门政府长期忽视发展教育,结果,在这块弹丸之地,澳门的公共教育体系始终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来,导致私立教育在澳门一枝独秀。据统计,在基础教育阶段,私立学校数占学校总数的85%,学生数占总数的93.5%。显然,作为公共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师范教育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仅存的圣若瑟师范学校等少数几所师范学校也只是中等教育层次,无法满足澳门中小学对师资培训、进修、提高的需要,而1981年才成立的私立东亚大学(现在的澳门大学)也未能在早期主动地承担起为澳门培训师资的任务。据1985年统计,澳门中小学教师接受培训的,中学只占18%,小学幼儿园占30%。1983年,澳门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设想,而大批在岗的、低学历的、非专业化的教师又难以保证义务教育质量。因此,无论从澳门师范教育的层次、质量,还是从全澳中小学师资接受过培训的数量来看,发展澳门师范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澳门教育基础较差,制度、体系尚不完善,要想短期内迅速提高澳门师范教育水平,单靠澳门自身并非易事。再说,自古以来,澳门就属于广东省的一部分,彼此有着相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及血缘关系等,特别是80年代后,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带动了澳门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也有了显著进步,而此时澳门回归祖国也已进入后过渡期,关心、支持澳门教育的发展,也就成了广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都为粤澳高等师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的空间。鉴于此,1983年,广东省高教局负责人先后两次应邀访问考察澳门,经双方研究,决定委托华南师范大学与澳门教育暨青年司、澳门中华教育会联合主办“教育专业课程”澳门班,为澳门培训中小学教师。二、粤澳高等师范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成绩粤澳合作开办高等师范教育属高等成人函授教育性质,主要任务是培训澳门现职中小学幼儿园老师,以改善其师资状况。早在1984年8月,广东省高教局就正式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在澳举办高等函授教育。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澳门教育司(现为教育暨青年司)和澳门中华教育会协办的教育专业函授专科班于1985年3月开学,学员166人,全部是澳门中小学现职教师。同年11月,华南师大与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合作开办中文专业函授本科班,招收在职教师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员137人入学。根据国外和澳门的惯例,通常把大学专科称为文凭课程,把大学本科称为学士学位课程。1986年,教育专业文凭课程和中文专业学士课程在澳门再度招生,教育专业文凭课程85级、86级后来经省高教局批准,续办为本科,即学士学位课程。1990年,经省高教局批准,由华南师大主办、澳门教育司和澳门中华教育会协办,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文凭课程,招收澳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在职人员。据统计,1995年,教育专业在学学员333人,其中107人专科毕业,67人本科毕业,95级学生160人;中文专业先后就读学员有402人,已获专科毕业文凭170人,获本科毕业文凭82人,获学士学位有61人,1993、1994年该专业在澳门未招生,1995年恢复招生167人;心理系已毕业学员90人,在学有160人;地理系在学学员有54人。1996年,华南师大在澳门持续招生,教育专业本科新生有138人;幼儿心理与教育专业专科68人;中文专业本科113人。十多年来,经双方努力,粤澳高等师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至1995年,华南师大在澳门举办成人教育十年,共招生1733人(含教育、中文专业95级新生),已有650人毕业,其中专科毕业445人(不包括取得专科文凭后续读本科并已毕业者),本科毕业205人,同时有159人获得学士学位。通过函授与面授学习,学员们加强了理论修养,提高了专业素质,在岗位上大都能自觉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开展工作,进步明显。具体来讲,粤澳合作开办高等师范教育,主要开设两个教育类专业和一个中专专业,教育类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分学士学位课程和文凭课程,培训中小学老师。另一个是幼儿心理与教育专业,为文凭课程,培训幼儿园老师;中文专业分学士学位课程和文凭课程,培训澳门中小学中文老师。十多年来,修读这三个专业的澳门中小幼儿园在职老师达1000多人,占澳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总数的40%,使澳门经过高师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由1985年的22.4%提高到1995年的60%,大大改善了原先澳门教师队伍中受过高等师范教育的人数比例很小的状况,对澳门师资质量的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三、粤澳高等师范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经验总结粤澳高等师范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1.结合澳门实际,调整课程设置,制定教学计划华南师大制定澳门班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做到如下三点:一是确保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在学制方面规定:文凭课程(专科)为三年,学士学位课程(本科)为五年。在课程设置方面,参照本校全日制相同或相近专业教学计划,开设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文凭课程三年共开设12-14门课,学士学位课程五年共开设20-40门课。在教学时数方面,文凭课程三年达630学时以上,学士学位课程五年达1050学时以上;学员自学时数为面授时数3倍以上,平均每周不少于18学时。以上各项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二是结合澳门实际,调整课程设置。中文专业学士学位课程主干课程除主干课程外,增设了当地需要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应用写作、秘书学、创作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既满足了编辑、记者、秘书、文员的需要,又满足了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尽量让学员学以致用;另外,根据澳门学生普通话口语差、拼音知识薄弱、习惯粤语思维表达的现状,加强了普通话语音和文字词汇教学。三是检讨办学实践,改进教学工作。心理系90级的教学计划设置了12门课程;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数学教学法、幼儿体育教学法、幼儿发展与评估、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艺术教学法、幼儿自然教学法、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而94级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在巩固、完善基础理论课的同时加强课程的应用性,设置了主干课程和一般课程,包括:基础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数学教学法、幼儿体育教学法、幼儿自然教学法、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问题行为矫正、儿童文学、美术基础、音乐基础、幼儿舞蹈、幼儿营养、教育实习等。2.选派骨干教师,确保教学质量为保证教学质量,经双方商定,华南师大每年派出四批教师到澳门授课。为此,学校对各办学系提出如下要求:派出的教师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授、副教授要占相当比例。如教育系坚持挑选本系讲课好、受欢迎的教师赴澳面授。系主管领导还认真抓好备课环节,检查第一次赴澳面授的青年教师的教案,提出修改意见,帮助他们从澳门学员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了使赴澳授课的教师认真负责地做好教学工作、防止出现漏洞,他们还特别制定了《教育系赴澳授课老师注意事项》,详细规定了老师赴澳前备课、各项赴澳准备工作、在澳面授须知、考试纪律、领队要求等具体事项,印发给每一位赴澳授课的教师。成人教育学院充分肯定了教育系的做法,并把该《注意事项》转发到中文、心理等参与澳门办学的系,作为开展、改进这方面工作的参与。中文系在选派教师授课方面,也打破讲平衡、讲照顾、轮流安排的做法,坚持选派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到澳门授课。选派工作层层把关,先由教研室推荐,再由系领导讨论确定,最后由成人教育学院审定。心理系拥有一批博士、硕士教师,他们学术水平高、敬业精神强。为保证教学质量,该系坚持选派教授、讲师赴澳担任主讲教师。为了备好课,教师们不满足于原有的经验,自觉学习新知识,在澳期间深入幼儿园了解澳门教育情况,使教学更好地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3.制定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管理澳门班的教学形式以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为主,面授为辅。而自学是函授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但如果抓得不好,往往会使学员学习变得散漫,甚至投机取巧,考试通过率低,造成学员中途大量流失。为防止类似情况发生,华南师大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一是从思想上要求学员端正学习态度。同时,在学籍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学计划中均明确规定,每周自学时间不少于18学时;二是编印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时间、进度与主要内容,教材及参与书目(资料),思考题和作业题等,由任课教师编写,在课程开始前印发给每个学员。学员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自学,通过自学解决一般性问题,集中面授时再通过听课、请教老师和同学之间讨论进一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三是提供学习所需的材料。每门课程除教材外,一般还配备学习指导书或其他辅导材料,在课程开始前发给学员,供学员学习用。四是重视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学校规定,每门课程都必须布置作业,作业题要有较大的覆盖面;学员必须依时完成作业,对不依时完成作业者实行扣分,严重者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教师对作业要全批全改,对学员作业中存在的较突出问题要通过写评语或集中讲评加以辅导。五是抓好课堂纪律,严格考核制度。各专业主干课程均实行考试。各门课程的考试均由华南师大教师命题、评卷,协办单位安排有关考务。强调试题的覆盖面和难度要体现教学要求,并实行A、B题制,防止补考降低要求;严格执行考场纪律。对违纪现象要坚决处理;评分要实事求是,克服分数贬值现象。以使考试成绩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针对有段时间有的学员迟到早退,课堂纪律不够好,教育系同澳门中华教育会商量决定,实行按班编位就座,定期轮换,设簿签到,课前点名,课间检查,切实抓好出勤率和课堂纪律。六是加强学籍管理,塑造良好学风。澳门班的学籍管理原来参照华南师大函授教育学籍管理条例,这个条例是根据内地学生的情况制定的,有些内容不完全适合于澳门班的实际。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籍管理,在华南师大成人教育学院主持下,教育、中文、心理等参与澳门高师培训的系共同制订了《华南师范大学澳门班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发至澳门班每一位学员,要求大家认真执行。这样,学员们对于面授、自学、考试、补考、补修、升留级、毕业、学位等制度和要求,都有具体、明确的了解,并用它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4.两地紧密合作,共创师范教育由于粤澳双方合作举办高等师范教育,因此,需要各参与单位经常保持联系,做到相互沟通、配合。首先,粤澳两地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出席开学典礼,以示重视。其次,澳门政府对这项高师培训工作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如对参加高等师范教育学士学位班的学生,每人资助学费2000澳元。对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澳门政府承认其学历,并规定毕业生无论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院任教,学校都要按学士学位毕业生每月1500澳元、文凭课程班毕业生每月1200澳元的标准发给教师岗位津贴,对前往广东就读的澳门学生,澳门大专基金会资助每生500澳元,澳门政府还提供最高每月2000澳元的无息贷款,学生毕业一年后开始偿还。这些政策对粤澳高等师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促进作用。第三,主办与协办单位之间分工明确。华南师大主要负责招生录取、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管理学籍和颁发证书。协办单位承担了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招生宣传、组织报考、收费注册、发放教材资料、安排课堂、学员考勤、作业收缴、协助学籍管理、接待赴澳授课教师等。第四,遇事协商,搞好办学。主办单位在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和《华南师范大学澳门班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时,提出初步方案后反复征求协办单位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协办单位确定在澳门的各项教学管理办法时,也一再征求了华南师大的意见。再如,1992年11月,华南师大和澳门中华教育会、澳门业余进修中心的代表分别举行会议,在总结以往办学情况的基础上,集中讨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澳门社会的要求,使华南师大在澳门的办学不断得到发展,并决定从适当增加教学时间、加强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增设学术专题讲座、调整教学安排方式、改进教师选派工作等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经双方密切配合,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开展,保证粤澳合作举办高师培训工作的质量要求。其实,粤澳合作举办高等师范教育还可以有更多的合作空间。首先,应转变现有的合作模式。在过去的几年中,现有的合作模式确实为澳门造就了一大批可用之才,大大改善了澳门师资队伍状况,为澳门的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澳门师资队伍的改善和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粤澳高师培训的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由华南师大为澳门培训老师这一单向模式。若长此下去,势必会出现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趋向萎缩。故此,应全方位展开双向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粤澳高师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模式。基于这一认识,在合作的专业领域上,澳方也可以为我方高校培训葡萄牙语等外国语老师;在人员培养培训的形式上,我方的学生或老师接受了经澳方认可的培训方案后,优秀者也可以到澳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或师范教育工作;等等。这些都有待双方今后共同去拓展。其次,应协助澳门筹建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只有这样,粤澳高等师范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才建立在良性的互动关系上,达到共同提高粤澳高等师范教育事业。【责任编辑】南子
[ "Law", "Sports", "Energy", "Electronics", "Transport", "Mine", "Enviornment" ]
Sports
新疆民族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19日电(记者樊英利)流传于新疆的维吾尔医、哈萨克医和蒙古医,建国后在各级政府的保护、扶持、抢救下不断发展,并成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新疆目前共有民族医疗机构40所,病床956张,民族医药人员1024人。新疆民族医药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但在旧中国由于得不到保护而处于自然消亡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民族医药业,进行了抢救和扶持,使其得到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新疆为此投资约2500万元,建起民族医院和诊所28所,相当于此前30年的总和。维吾尔医药在我国已有2000年的历史,吸收了中医和其他民族医学及伊斯兰教医学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在治疗白癜风、牛皮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法和较好的疗效。目前,新疆已建起22所维吾尔医医院和10个门诊部,乌鲁木齐、喀什、和田、吐鲁番和伊宁等地的维吾尔医院,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科室配套、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去年,国家还批准在和田建立培养维吾尔医大专人才的新疆维医专科学校。与此同时,新疆哈萨克医和蒙古医也都得到扶持,近年来已建起蒙古医医院2所、门诊部2所以及哈萨克医院2所。新疆有关部门还采取保护性措施挽救民族医药业的精华,他们鼓励一些老民族医生著书立说,并为他们配备了助手;一些继承小组、课题小组和编写委员会相继成立,认真对老民族医生的经验,民间的单方、验方和秘方进行收集、分析和研究;现在已有近10种民族医药典籍出版发行。(完)
[ "Communication", "Medical", "Sports", "Philosophy", "Transport", "Literature", "History", "Agriculture", "Politics", "Mine", "Electronics" ]
Medical
【 文献号 】1-1529 【原文出处】中国软科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6 【原刊页号】108~110 【分 类 号】C5 【分 类 名】人口学与计划生育 【复印期号】199905 【 标 题 】农村人口转化: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之关键 【 作 者 】朱英明/姚士谋 【作者简介】朱英明 姚士谋,中国科学院 【 正 文 】 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的总量、结构和分布、以及人口素质。人口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人口因素问题,它是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结合起来所表现出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旧体制所积累和掩盖的一些隐性问题,在新体制下日益显性化,一些新的人口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流动人口问题、失业人口问题等。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宏观经济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发展轴带,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到长江经济带以来,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但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与全国一样,经济发展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又必须面对众多的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其中不乏人口问题的约束。在体制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至现代化进程中,长江经济带农村人口问题尤为重要。因此,长江经济带农村人口转化问题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在当前对于推动国内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长江经济带农村人口基本状况1.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长江经济带同全国一样,尽管农业人口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不仅基数大,而且仍逐年上升。长江经济带农业人口数量由1982 年的33749 万人上升到1995 年的35896万人,农业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84.73%下降到1995年的78.51 %,。非农业人口数量由1982年的6084.1万人上升到1995年的9827.8万人,所占比重仅由1982年的15.27%上升到1995年的21.49%。长江经济带历年农业人口的比重要比全国高(1995年高约2 个多百分点),这突出反映了长江经济带要面临着较全国更为艰巨的农业人口转化任务,如何使较高的农业人口顺利转化,同时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是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2.乡村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 长江经济带乡村农业劳动力仍占绝对优势,1996年总数高达13065.6万人, 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8.9%,与全国一样仍面临着巨大的农业劳动力压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艰巨。长江经济带乡村农业劳动力总规模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全国仍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就狭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而言,长江经济带较全国处于更为有利的乡村农业人口环境,这无疑得益于长江经济带乡村非农产业,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乡镇企业的发展。长江经济带乡村农业劳动力比重低于同期全国乡村农业劳动力比重,非农业劳动力比重则高于全国。因此,对于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虽然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一面,但相对于全国它同样具有超前性和快速性的一面,我们理应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充满信心。3.农村人口素质 长江经济带而言人口文化素质低,人力资本存量低。1996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9.2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仅为10.79%。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扩大人力资本积累,成为长江经济带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之举。长江经济带人口思想素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地域差异显著。表现在“低反差,弱迁移”(城乡人均收入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向省内市镇净迁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为:上海、江苏和江西;“低反差,强迁移”(城乡人均收入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向省内市镇净迁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仅为湖北。“高反差,弱迁移”(城乡人均收入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向省内市镇净迁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安徽、湖南和四川。其中“高反差,弱迁移”类型反映了经济相对落后,势必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迁移受到严重制约。二、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长江经济带第二、三产业结构偏差系数均大于零,而第一产业则小于零,表明长江经济带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结构转移比之产值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系数1991年为-0.55,1993年为-0.64,1996年为-0.62。说明了90年代,尽管结构偏差系数略有降低,但是这种滞后恶化状况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全国相比较,长江经济带1991―1993年的结构偏差系数小于全国,但1993―1996年却大于全国。因而,从发展的观点看,长江经济带不仅纵向上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结构转移比之产值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而且横向上第一产业劳动力结构转移与产值结构转换的相互关系方面也滞后于全国。对于这一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长江经济带1991―1993年就业结构变动率为16.99%,1993 ―1996年就业结构变动率为16.92%。因此长江经济带在90 年代就业结构变动幅度不大,近期却呈现减小趋势,这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变化不大密切相关。三、长江经济带农业剩余劳动力类型、数量长江经济带按产生剩余劳动力的原因,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替代型农业剩余劳动力。据统计,长江经济带199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9042.8万千瓦,1996年为11316.6万千瓦。我们以0.735千瓦替代1个劳动力计算,长江经济带在1990―1996 年间平均每年可以替代出515.6万农业劳动力。第二、短缺型农业剩余劳动力。长江经济带1992―1995年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达144.7千公顷,乡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由1992 年的0.140公顷/人,减少为1995年的0.136公顷/人。 假如按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0.53公顷计算,每年就有27.1万劳动力因失去耕地而变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第三、沉淀型农业剩余劳动力。即乡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农业劳动力净转移量,在农业部门沉淀的日益增多的劳动力。长江经济带乡村劳动力1983―1996年间净增3901.7万人,平均每年净增300.1万人。同期农业劳动力净转移2113.5万人,平均每年净转移162.58万人。故每年沉淀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高达137.6万人。根据农业劳动力劳动负荷法计算出1995年大约剩余7913.7万人;根据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法计算出1995年剩余农业劳动力为6490.5万人。据此,我们对于长江经济带1995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约为7500万人。四、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1.农业劳动力转移中产业选择以农村非农产业为主 在目前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作为农村非农产业主要载体的乡镇企业仍为长江经济带吸纳农业劳动力的主产业。1996年长江经济带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乡村劳动力比重达28.67%。根据劳动经济理论,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信号是资源和收入。就耕地资源而言,1996年长江经济带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经营的耕地为0.084公顷,仅为全国的54.8%。 耕地的严重短缺和巨大的农业劳动力的矛盾,是促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因”。90年代较高的非农业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比值是促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外因”。2.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处于起步阶段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经济累积发展过程,是一个首先由产业转移开始,进而过渡到空间转移的时空上对立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这种转移的核心是非农化,转移的目标模式则是城市化。我们以湖南省为例,大致了解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特征。湖南省发达的农业和巨大的农业人口的压力以及众多的城镇为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了保证。但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和比例却很低,90年代以来,转移到城镇最多的1995年仅为4.27万人,占乡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0.67%。数量与比例如此之低,说明湖南省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城镇化转移尚未开始。3.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较农业生产发展过程滞后且波动性强 根据长江经济带农产业劳动力转移和粮食产量发展速度,利用STATISTICS统计软件包进行曲线模拟模拟方程分别为: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y=0. 1256022sin (x- 0. 5816553 )+1.127873粮食产量变化过程:y=0. 0198146sin (x +1. 4243784 )+1.0103054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曲线之初始相位为-0.5816553;而粮食产量变化过程曲线的初始相位为+1.4243784。 二者的相位差为2.006。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滞后于农业发展过程(主要为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约2.00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曲线之振幅为0.1256022,而粮食产量变化过程曲线之振幅为0.0198146, 前者为后者的6.34倍。相同的周期,较大的振幅差距,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波动性要比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强。五、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耕地占用我们以1986年长江经济带年末实有的耕地面积266672千公顷为准,分别减去年内耕地减少的数量所得出的耕地面积,与不同年份的非农劳动力数量,利用STATISTICS软件包做回归分析,得出耕地面积(y )与非农劳动力数量(x)的回归方程为:y=28721-0.297x。因此,长江经济带1987―1995年期间,转移一个农业劳动力(即新增一个非农业劳动力)耕地减少约0.0297公顷(合0.45亩),而同期全国为0.06619 公顷(0.99亩)。尽管长江经济带每转移一个农业劳动力所占耕地约为全国的一半,但是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任务仍任重道远。所以,既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城镇化转移,又要减缓耕地占用数量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是未来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主要矛盾。六、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向1.近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转移道路并重 长江经济带具有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和农业自然资源,“高产、优质、高效”种植业和高附加值的林、牧、渔业的发展可成为农业劳动力最先进入的部门。为长江经济带市场化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产业化转移提供了基础保证。长江经济带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导致其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狭小。因此,进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经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也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在长江经济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民进行农业投资的能力尚未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从农业劳动力转移角度看,农业集约经营应十分重视劳动集约型经营,并且重视提高资金技术集约型经营,逐步把体力劳动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为知识集约型农业。就地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是近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方向,其中又以乡镇企业为主。乡镇企业作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就业载体,在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污染严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低、利润再投资比例低、扩大再生产与技术更新乏力、与城市工业同构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乡镇企业的稳定与发展,进而影响到农业劳动力继续向乡镇企业的转移。它已经不可能再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大量回流,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也降了下来。作为乡镇企业主要载体的农村小城镇,应为农业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的发展目标。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买方市场开始形成,但这种买方市场并不是真正的买方市场,农民购买力太低,农村市场无法启动,整个国内市场也就无法活跃。一头是农村劳动力过剩,一头是城市工业品过剩,解决国民经济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出路最终主要依靠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实现农业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2.中长期――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从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角度来看,城市基础设施是影响农业劳动力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之所以下降,除了城市本身就业压力大及结构调整因素外,长期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客观原因之一。同时,长期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也为农业劳动力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壁垒提供了依据。因此,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长江经济带来说,我们分别统计计算了不同时期不同规模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和市区基础设施投资情况(其中基础设施投资额按住宅建设投资额的一半折算),据此,计算出长江经济带城市非农业人口发展对基础设施增长的弹性系数,表明:第一、在不同时期,相同的城市基本建设投资可吸纳的农业劳动力(即增加的非农业人口)基本上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大于超大、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第二、在相同时期(1987―1994)长江经济带在相同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条件下,中等城市、大城市、小城市、超大特大城市可吸纳的农业劳动力(即增加的非农业人口)之比分别为8.89:8.25:5.31:1。因此,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是未来吸纳农村人口的主力军。【责任编辑】朱惠庭
[ "Medical", "Electronics", "Law", "Literature", "Art", "History", "Politics",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Computer", "Mine", "Education", "Economy", "Space", "Military", "Energy", "Enviornment", "Sports" ]
Economy
体 育 科 学TIYU KEXUESPORT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sports Science Society1998年 第2期 No.2 february 1998科技期刊运动医学过度训练对大鼠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金其贯 方 明 黄叔怀 孙新荣(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扬州 225002)摘要 对SD大鼠进行游泳训练建立过度训练模型。实验结果:经过不同强度的游泳训练后,过度训练组血浆ET(内皮素)的含量(204.76±26.12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72.89±40.03 pg/ml);血浆CGRP(降钙素相关肽)含量(84.06±28.69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42.30±40.40 pg/ml)和一般训练组(151.41±81.79 pg/ml);ET/CGRP(2.71±0.96)显著高于对照组(1.65±1.10)和一般训练组(1.76±0.96)。一般训练组血浆ET、CGRP和ET/CGRP与对照组相比,虽然有所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过度训练可使机体分泌ET增多,而分泌CGRP减少;过度训练导致ET和CGRP的分泌失调,可能是过度训练引起运动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动态观察血浆ET和CGRP对过度训练的诊断与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内皮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过度训练 大鼠Effects of Overload Training on Plasma Endothelia and calcitonin Gene-RelatedPeptide Concentration in RatsJin Qiguan et al1998,18(2):62(Teachers'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China 225002)Abstract Overload training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swimming training of SD rats to explore theeffects of overtraining on the secretion of endothelia(ET)and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of rats.Results were as follows: after swimming training in different intensities, the plasma ET concentration(204.76±26.12 pg/ml, n=11) in overload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172.89±40.03 pg/ml,n=10);the plasma CGRP concentration (84.06±28.69 pg/ml, n=11) was significantly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142.30±40.40 pg/ml, n=10) and general training group (151.41±81.79 pg/ml,n=10);while the ratio of ET and CGRP in overload training group (2.71±0.96)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that in control group (1.65±1.10) and general training group (1.76±0.96);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ETand CGRP concentration and their ration in general training group increased in a narrow range but with nosignificant difference. It was indicated that overload training may promote the secretion of ET while restrainthe secretion of CGRP, which may cause a secreting dislocation of ET and CGRP, becoming the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for hypertension. Dynamic observation of plasma ET and CGRP has some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overload training.Key words peptide,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overtraining, rat内皮素(Endothelin, ET)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血管收缩因子,是目前所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是已知最强的扩血管物质,对心脏具有正性变力和变时作用。关于运动和训练对机体ET和CGRP分泌的影响的研究,国外报道较少,而国内几乎未见报道。本文通过观察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对SD大鼠血浆ET和CGRP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对机体ET和CGRP分泌的影响,为过度训练的诊断与预防和运动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对象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3只(扬州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系提供),体重290~32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一般训练组(10只)和过度训练组(13只)。分笼饲养,每笼5只,饲养笼选用塑料制品,并配以不锈钢罩、玻璃吸水瓶和不锈钢吸水管,饲养温度24℃~26℃,国家标准固体混合饲料喂养,自由饮食。1.2 实验方法1.2.1 运动条件:玻璃钢游泳池,150×60×70 cm3,水深60 cm,水温31~32℃。1.2.2 训练方式:建立过度训练模型,(1)游泳训练共10天,前2天,适应性游泳20 min,后5天,每天游泳一次,均要求接近力竭。力竭标准:(1)游泳动作明显失调,不能再坚持;(2)沉入水底超过3 s不能回到水面。发现上述情况,及时捞起,用吸水纸擦干,置保温笼中休息。最后3天,每天游泳2次,间隔时间6 h,每次游泳均要求达到力竭状态。一般训练组游泳10天,前2天适应性游泳20 min,后8天,每天游泳一次,时间40 min左右。大鼠末次游泳训练后24 h,称重,依次用乙醚麻醉,立即从颈总动脉处取血3 ml放入含有10%EDTA-Na230 ul和抑肽酶40 ul的塑料试管中,混匀。所有血液标本立即低温(4℃、3 000 rpm、10 min)分离血浆,置于4℃冰箱储存。ET和CGRP均在8 h内用放射免疫法(RIA)进行测定,ET和CGRP放免试剂盒由中国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ET特异性抗体为ET-1,与α-人心钠素,CGRP、血管紧张素Ⅰ、Ⅱ以及舒血管肠肽等无交叉反应,抗体效价为1∶20 000,CGRP抗体为β-CGRP,与ET、骨钙素(BGP)、C端甲状旁腺素(C-PTH)、降钙素(CT)等无交叉反应,抗体效价为1:40 000。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仪器为国产GC-911型γ-计数仪。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学处理用组间t检验。所有数据均在586微机上用统计软件计算而得,显著性水平p≤0.05。2 实验结果运动训练后,过度训练组神态倦怠,眼神暗淡无光,体重明显减轻,毛发脱落,进食量减少,自主活动减少,反应能力降低。运动训练过程中,死亡大鼠2只,死亡率达23%。一般训练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运动训练后,过度训练组血浆ET的含量(204.76±26.12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72.89±40.03 pg/ml);血浆CGRP含量(84.06±28.69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42.30±40.40 pg/ml)和一般训练组(151.41±81.79 pg/ml);ET/CGRP(2.71±0.96)显著高于对照组(1.65±1.10)和一般训练组(1.76±0.96)。一般训练组血浆ET、CGRP和ET/CGRP与对照组相比,虽然有所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3 讨论3.1 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对机体ET分泌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  内皮素是Yanagisawa等于1988年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活性肽,是目前已知的体内缩血管作用最强,作用时间最长的活性物质,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促进神经内分泌等作用[2]。关于运动对ET分泌的影响,目前国外已有一些报道,但报道结果不尽一致。Letizia C等(1995)研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ET影响时发现,心血管病患者运动后血浆ET从7.8±3.0 pg/ml上升到13.6±3.5 pg/ml(P<0.05),而正常对照组ET从9.4±4.2 pg/ml上升到10.8±4.7 pg/ml,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3]. Ahlborg G等(1995)研究发现,正常受试者以50%VO2max运动2 h时血浆ET含量显著上升(P<0.01)和以70%VO2max运动1 h血浆ET含量非常显著地上升(P<0.01)[4]。本文研究表明,经过游泳训练后,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在安静状态下,SD大鼠血浆ET含量在逐渐上升,过度训练组血浆E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一般训练组相比以及一般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过度训练可使ET分泌增多。剧烈运动时,一方面,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刺激肾上腺分泌增加,血浆儿茶酚胺及血管紧张素浓度增加,从而刺激ET分泌的增加;另一方面,长时间剧烈运动时,机体组织特别是骨骼肌和心肌缺血、缺氧和损伤,也可导致ET的分泌增加。有研究表明,在正常状态下,ET不产生病理效应,这是由于内皮细胞还能产生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EDRF)和前列环素(PGI2)削弱了ET的作用[6]。但当内皮细胞受到各种机械、物理、化学因素的强烈刺激时,ET产生增加,其降解活力和对抗机制又减弱时,可引起病理反应。在组织缺血、缺氧等病理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ET,通过其强烈的收缩血管,刺激内皮细胞增殖作用,而进一步加强ET的合成与分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7]。过度训练导致机体血浆ET含量的显著上升,可能就是以上因素反复作用于内皮细胞,引起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ET增加,导致ET分泌失调。3.2 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对机体CGRP分泌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CGRP是Rosenfeld等在1983年应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发现的一种生物活性多肽,是体内最强的舒血管活性肽,有强烈的扩张血管,对抗ET,增加心肌收缩力,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8]。关于运动对机体CGRP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多,李大元等(1996)在研究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绞痛患者血浆ET、CGRP和P物质含量变化时发现,在极量踏车运动试验后,无症状心肌缺血组、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ET和CGRP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但与运动试验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9]。本文研究发现,经过不同强度的游泳训练后,过度训练组血浆CGR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和一般训练组(p<0.05),一般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CGRP含量有所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过度训练可使机体CGRP分泌减少。有资料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可抑制CGRP的分泌[10]。因此,过度训练导致机体内儿茶酚胺浓度持续升高,可抑制机体CGRP的分泌;另一方面,过度训练导致机体内ET的分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馈抑制了CGRP的释放,从而导致机体血浆CGRP含量的降低。一般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CGRP含量有所上升,可能是机体对ET分泌增多的一种保护性机制。3.3 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对机体ET/CGRP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由前所述,ET是机体最强的缩血管物质,而CGRP作用与ET相反,是体内最强的舒血管物质。在正常状态下,它们的分泌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彭英(1996)等在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下丘脑和血浆ET、CGRP含量变化时发现,ET在SHR中枢和外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同龄正常血压鼠;而CGRP在SHR下丘脑和血浆的含量低于同龄正常血压鼠。提示中枢和外周高水平的ET和较低水平的CGRP可能与高血压的形成、维持和发展有关[11]。Januszwiez等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浆测得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也认为ET对高血压状态的发展和维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2]。我们研究发现:在不同强度的游泳训练后,过度训练组ET/CGRP(2.71±0.96)显著高于一般训练组(1.76±0.96)和对照组(1.65±1.10),(p?.05);一般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过度训练导致机体ET和CGRP分泌的严重失调,可能是运动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因此,动态测定血浆ET和CGRP的含量对于过度训练的诊断与预防和研究因过度训练而引起的运动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 小结4.1 过度训练导致机体ET分泌增多和CGRP分泌减少;其调节机制可能是过度训练导致机体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多以及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刺激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ET增多,并抑制CGRP的分泌。4.2 过度训练导致机体ET和CGRP分泌的严重失调,可能是运动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动态测定血浆ET和CGRP的含量对于过度训练的诊断与预防和研究因过度训练而引起的运动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 参考文献1 姜文凯,等. 运动. 健康・ 内分泌调理.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462 王明山. 内皮素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国外医学(麻醉学复苏分册),1996;17(2):713 Letizia C, et al. Dynamic exercise induces elevation of plasma levels of endothelin-1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artery disease. Angiology, 1995; 46(9): 819~264 Ahlbory G. et al. Metabolic and Vascular effects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n-1 during moderately heavy prolongedexrcise. J-Appl Physiol, 1995;78(6):294~3005 庞继恩,et al. 高压氧对急性CO中毒患者血浆内皮素-1含量的影响. 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6;3(3):1676 Dashwood M, et al. Endothelin-1:contractile responses and autoradi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receptors inrabbit blood vesls. J. Cardiovasc Pharmacol, 1989;13(5):1837 Kurihara H, et al. The possble role of endothelin-1 in the pathgenesis of coronary vasopsm. J. Cardiovscpharmacol, 1989;13(5):1328 汤 健.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心血管疾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9;17(2):1229 李大元,et al. 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含量的变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6;12(4):39610 Kawasaki, et al. Adrenergic modulation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containing nerve-mediatedvasodilation in the rat mesenteric resistance vessel. Brain Res, 1990;506:28711 彭 英,et al.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和血浆ET、CGRP含量变化的研究.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4):19512 Januszwiez A, et al. Elevated endothelin-1 plasma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JCardiovasc Risk, 1994;(1):811997―04―28收稿 1997―06―07修回责任编辑:蓝 光
[ "Philosophy", "Mine", "Sports", "Economy", "Military", "Education", "Agriculture", "Literature", "History", "Enviornment", "Art",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Medical", "Law", "Space", "Electronics", "Politics" ]
Sports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8年 第24卷 第1期 Vol.24 No.1 1998《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国际丛书征稿通知美国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社已经决定在美国出版一套新的国际丛书(英文):《计算机与信息科学》(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教授蔡开元(Kai-Yuan Cai)博士担任丛书主编.丛书将包括高层次教科书、研究专著、专业参考书、论文集、会议录、重印件集、博士论文集.涉及领域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所有分支.热忱欢迎广大中国作者投稿(无截稿日期).投稿人应确信其著作反映国际研究前沿领域或潮流,包含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同类著作相比有独到之处;还应确信英文表达正确、流畅.一份有效的投稿材料应包括:(1)著作题目,作者(编者)姓名(2)著作前言,其中应阐明著作选题的重要性与目的,本著作的独到之处(3)章节目录及各章内容简介 (4)国际同类著作目录及其优缺点评述(5)估计篇幅 (6)完稿日期 (7)三位(境外)审稿人名字及联系地址(含email地址)(8)作者(编者)履历,包括联系地址(最好有email地址),出生年月,学历,工作经历,科研(教学)经历,论著目录投稿材料应以英文撰写(恕不接受中文投稿),以三种形式同时投寄:(1)email形式(ASCII码文本,不要格式)(2)软盘(ASCII码文本,不要格式,DOS环境)(3)三份打印件鼓励作者(编者)附上一到两章初稿,必要时主编可要求作者补充部分初稿.投稿材料请寄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蔡开元教授 邮编:100083电话:(010)62017251-7663 传真:(010)62028356 email:kyc@cs.sebuaa.ac.cn无论是否录用,出版社均将结果通知作者.如果投稿材料经评审通过,出版社将与作者(编者)签订出版合同.原则上出版费用由出版社承担,作者(编者)将获得一定比例的版税收入.蔡开元简介 男,1965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80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1991年在北航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3年至1995年应聘在英国工作,参加欧洲共同体尤里卡计划科研项目,1995年10月破格晋升北航教授,出版专著两本(唯一作者):Introduction to Fuzzy Reliability.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6,USA;软件可靠性工程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另一本英文专著(唯一作者):Software Defect Modeling.将于1998年在美国出版.论著已被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学者引用70多次.曾应邀担任国际杂志Fuzzy Sets and Systems Speial Issue《Fuzzy methodology in system Failure engineering》vol83.No.2.October.8,1996.客座主编(Guesteditor).(以上材料由蔡开元教授提供)
[ "Military", "Philosophy", "Politics", "Law", "Communication", "History", "Agriculture", "Art", "Literature", "Medical", "Mine", "Energy", "Computer", "Enviornment" ]
Computer
【 文献号 】1-394 【原文出处】北方论丛 【原刊地名】哈尔滨 【原刊期号】200004 【原刊页号】82~85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03 【 标 题 】文艺雅俗之辨 【英文标题】The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Art LIU Feng(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Keshan Normal College, Keshan161601,China)【 作 者 】刘峰 【作者简介】克山师范专科学校 中文系,黑龙江 克山 161600 刘峰(1965―),男,黑龙江克东人, 克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内容提要】伴随着文艺的平民化通俗化,文艺界对雅和俗展开了争论,雅和俗并不是衡量艺术品的标准,只是艺术家反映生活的形式,雅来自 于俗,俗中含雅,彼此共生。随着人民大众主体地位的确立,人民群众的欣赏要求将日益得到社会的肯定,通俗艺术中的庸俗将得到克服。【英文摘要】The disussion of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is going in theliterature and art circles.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are notthe standards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 works, but the formof reflecting life by artists, elegance and popularity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depend on each other for existance.With the main body position's establishment of the mass,theappreciation acquainment of the mass will be approved by soety, and the vulgarism in the popular art will be weakened.【关 键 词】雅/俗/共生/大众化/庸俗 elegance/popularity/depend on each other for existancepopular/vulgarism【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0)04―0082―04一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步步深入,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刻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受此影响,文化艺术领域的生产为适应接受对象的大众需求,出现了平民化和通俗化的趋势。一方面是普通人再次涌入作品成为主角,另一方面创作正日益面向众多的接受者、消费大众。这种现象或潮流的出现固然导因于市场化的实现,但也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观念的转变有更深刻的关系。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定于一尊、追根溯源、打破沙锅纹(问)到底。随着世界多极化的确立,人们的思维模式也跟着变化。思想观念及理论的多元化更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文艺观。文艺的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使文艺的现状出现多元共存的局面。同时,这种平民化通俗化的趋向又是和改变了观念的作家和自觉的结构颠覆冲动有更为直接的关系。由于对传统的理论观念在多年接受过程中产生的逆反心理,作家艺术家们产生了强烈的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和颠覆历史传统的冲动,戏说调侃的意味遍布于文学作品之中。面对这种平民化通俗化的文艺潮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担心,并继而对之排斥,认为“容忍通俗艺术泛滥,只能钝化人的感觉,诱使艺术家误入歧途。”[1][p105]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 当然这是一种极端之见。有的艺术家对此倒是持有公正之论,认为不管任何社会文学的接受者都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文化水准、欣赏水平较高的,另一部分是文化水准、欣赏水平较低[2][p91]。所以前一部分人需要的是有一定的启蒙性和历史深度的纯文艺,后一部分人需要的是简单通俗容易理解的通俗文艺。对前一种观点大家自然能看出其偏狭,而对后一种观念我也觉得这里面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性的对通俗的事物的一种不公正心态,这是中国文人传统的优越感和清高意识的具体体现。通俗文艺必须得到正确的对待,必为之正名。二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把文艺分为高雅和通俗,实际上什么是高雅什么是通俗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具体作品的划分有时高雅与通俗也很难定性。这里人们把雅与俗是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来加以使用的,认为高雅的层次水平就高,通俗的水平就低,事实上高雅与通俗并不是衡量评价艺术品的绝对标准。评价艺术的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检验一部艺术品的价值主要应从这二者的统一的角度去衡量。雅与俗看似内容,但主要还是形式,而非评价作品的标准。它是艺术家通过雅或俗的形式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形式,只要艺术品表现出积极健康的思想情绪且很有艺术性,这样的作品都是好作品。雅与俗本身并无高低贵贱的层次之分,关键在于艺术家的艺术表现。雅与俗有高低贵贱的差别,这是一种在过去的时代里受传统的意识形态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文艺观念,它往往从接受对象的文化水平的高低的角度来衡量艺术品的优劣。高雅的常与上层统治阶级及其生活相联系,这部分人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欣赏水平也高,所以反映了他们生活和情趣的艺术品为他们所欣赏,就被视为是高雅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被认为是高雅的形式。而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愿望被百姓所乐于接受的艺术品则被视为格调低俗。这种从接受对象的文化水平角度衡量艺术品的观念具有很强的阶级内容,含有对劳动者等下层群众的强烈的鄙视和轻蔑的意味,是一种必须更新的观念。在我国长期的奴隶制和封建社会当中,一直是少数人掌握政权,他们因而也占有精神领域的统治地位,文艺历来都是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的。能够看懂文字欣赏文艺的只有“上等”人,而为这些统治者所欣赏的文艺(绝大部分文艺形式)就自然被认为是高雅的。相反那些为老百姓解除精神痛苦和疲惫的娱乐形式则被认为是俗的,层次低的,如故事、说唱文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今天人民大众成了历史和国家的真正主人,我们的文艺形式自然也是为广大劳动群众服务的,怎么还能把这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看成是低俗的呢?我们绝不能像过去那样因为接受对象的水平高就以为这样的艺术高雅,接受对象的水平低,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艺术品就一定低俗。更不能因为老百姓乐于接受,就一概排斥这些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一味地雅起来恐怕谁也受不了,正如鲁迅所言:“四季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3][P374]三雅不但不是评价艺术的一个绝对标准,而且在雅俗之间关系上,人们倒普遍认为雅是从俗中产生的,事实也是如此。通俗与高雅之间是一种既相对又融合的关系。从文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会发现,雅的文艺形式都有过俗的历史,雅来自于俗。俗的亦可成为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象,变成雅的,通俗倒成了高雅产生的基础。在我国文艺发展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俯恰即是。从艺术品角度看,《水浒传》、《三国演义》被称为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雅得很。但两者在成书之前,故事就在民间流传了许多个世纪了,是民间文学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即使是成书以后,书中的许多因素,诸如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感情倾向等,也都是非常民间化、通俗化的。从艺术形式的发展史上看,文学的源头可追溯到神话,但后来诗一直被历代的统治者奉为高雅的经典。所以别的文艺形式一般被视为不雅的形式,词、小说、戏剧都曾俗过,可是现在这些艺术样式已是文艺殿堂中的中流砥柱,都是高雅赖以表现于其中的重要形式了。从当前文艺发展的趋势来看,通俗的、平民化的及普通人的内容更易于大众接受。流行歌曲、通俗音乐、平民化的影视剧等,已经渐成潮流。可以预言,在这众多的被当今人们看成俗的艺术形式中,将有一些肯定会由民间而走入文艺的高雅的殿堂,最后被人们视为所谓的艺术精品,成为高雅的艺术。历史将再次证明在艺术被人为地走向极端雅化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另外,在雅俗之间的关系上,二者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使在同一个历史层面中,高雅与通俗也是同时并存,相互融合的。它们各自以自己的优势拥有各自的接受群体而显示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使文艺的总体格局显现着多元化态势。无论任何时代,只要条件具备,通俗艺术就会如春风化雨,自然地生成与传播,成为文艺百花中的重要风景。在雅与俗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我们一方面看到雅的出现与通俗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首先通俗对于文艺活动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其次,雅与俗并无本质的明确的分界线,通俗虽然粗糙甚至有消极不健康的庸俗,但更多的是天籁和质朴的魅力。高雅之中也并不完美,它也存在着人为的刻意的努力造成的艰涩古奥与费解。所以雅俗本是一体的,是文艺活动整体的不同样式,并且相互融合,彼此共生,没有截然对立、你高我低的明确划分,这实在是自视清高的人心造的虚幻。四雅自俗中产生,而通俗又多与大众相联系。任何文学形式(包括《诗经》它也先流传于民间)都是先经由大众的创生、流传、普泛化而约定俗成,然后文艺家使它的艺术性得到加强和提高,最终完成由大众通俗到专业的雅化。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完成了从通俗到高雅的演进后,文学却忘记了产生它的大众,以至我们还要研究探讨,使它们的紧密联系得以重新确立和恢复。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自然对文艺产生较大的影响就是人类了。而在人类社会中的主体还是普通人,他们的接受水平、习惯、心态等都对文艺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大众的欣赏要求和习惯等对艺术的发展有制约作用。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思维的重要工具,它的形成是在人群的长期共同生存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语言是文学的唯一表现工具,文学的约定俗成性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他的艺术形式也一样,每当一种艺术样式长期流行于民间之后,它的具体形式就逐渐地被加工改造和不断地完善,从而走向成熟,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艺术样式,如诗歌、小说、戏剧等莫不如此。在这些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历史传承过程中,民众的习俗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不被老百姓所欣赏和接受的形式不断地被丢进历史的垃圾箱中,流传下来的都是被大众所肯定的。其次,大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着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主体,他们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是主角。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有更多权利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这是他们参与文艺创造的独特方式,他们的承认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与发展。尽管艺术与人民大众有着这样紧密与天然的联系,但文艺由于被统治者所把持,历来的统治阶级都把大众排斥于文艺殿堂之外。人民大众每当创造了一种艺术形式后,这种形式就被贵族化了的文人拿进艺术殿堂,弄得古奥难懂,面目全非,最后脱离了大众。五四以后,文艺家们力图恢复重建文艺与大众的联系,倡导白话取代文言,推倒山林文学,普及大众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实现艺术与民众的结合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巨大坚实的脚步。随着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劳动群众日益觉醒,中国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了文艺与工农兵方向,把为大众和如何为大众作为了文艺发展的方向。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人民真正成了主人,他们的精神需要也日益得到了满足。可好景不长,十几年后,由于极“左”势力的猖獗,文艺走向理想化、主观化,脱离了大众。新时期以后,文艺拨乱反正,艺术重新走上正轨,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存状况受到关注,文艺的大众化的传统日益恢复。遗憾的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以后,文艺又再次走入脱离大众的怪圈。“由于审美愉悦价值与可读性的丧失,许多现代艺术不再是供社会大众欣赏的‘艺术对象’,而成了象牙塔中的小圈子艺术,成了主要供学术界分析探讨的‘研究对象’。”[4][P84]这样的现实不能不令人关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探讨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问题就不仅是学术性的了,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绝不能走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文艺还要关怀民生、通俗化、大众化,确确实实为老百姓干点实事。五从以上所言,雅俗之辨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全盘肯定了俗中的一切。俗的形式之中由于它同广大普通民众的血肉联系,清新刚健、质朴活泼、纯真积极,这些优点都是大家所承认的。但绝不能因为它是人民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我们就看不到它的不足。对通俗文艺公正的评论家“向来主张把通俗文艺与庸俗文艺尤其与黄色下流之作区别开来。” [ 5][P71]对于通俗文艺中消极落后的不健康的方面, 在许多文章中多有涉及,不再多说什么。不过我觉得,庸俗消极的东西并不是通俗化的大众文艺的专利。这些现象在高雅的艺术品中也不少见,迷信、色情(乱伦,偷情等等)比比皆是。由于它契合了人性中的自然娱乐性的需求,在大众中传播迅速,所以往往被利欲熏心的人所看中,成为他们牟利的重要手段,甚至有时也与国际上敌对势力的颠覆渗透和演变有关,这是我们要警惕的,绝不能把罪名统统归之于通俗文艺。文坛的雅俗之争经年有日。历史正走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文化的趋势和审美趣味正日益平民化、简洁化,“高雅”的艺术也正和通俗化合流交融。在商业化时代里,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过程还略显艰难曲折。我们还应坚信,世界的发展还是要靠广大的劳动群众,尽管他们创造了历史并不书写历史,“但地球却是驮在劳动者的脊背上的。”[6][P125] 历史的创造者――劳动大众的欣赏趣味必将被有远见和有良知的文艺家们所关注,这些真正伟大的英雄将再次成为文艺世界中的主角,成为人们心目中千古不灭的璀璨明星。[收稿日期]2000―04―05【参考文献】 [1]陈长生.文艺的通俗与低俗[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5).[2]魏敏.故事雅俗辨[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4).[3]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李国涛.重视小说文体旧话[J].当代作家评论,1996,(5).[5]林焕平.当前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J].文艺理论研究,1995,(6).[6]林林.严肃文学通俗化的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1994,(4).
[ "Art", "Enviornment", "Space", "Mine" ]
Art
【 文献号 】3-114 【原文出处】《现代艺术》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2 【原刊页号】60~64 【分 类 号】J7 【分 类 名】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104 【 标 题 】来自意大利的艺术报道 【英文标题】Report from ltalyBy Marcia E.Vetrocq 【 作 者 】马西尔・E・维特洛克 【 正 文 】 意大利-创新与进步意大利正在寻找现代艺术,上世纪特别是过去几年的作品,在这个国家灿烂的文化遗产当中,寻找新的姣姣者。Giuseppe Panza为其设置了标准,他的别墅和收藏品将对公众开放。这个被Marinetti在1909年批评的无用的充满艺术家的国家未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虽有从古代到巴罗克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将艺术的统治权让给了法国和美国,她经历了持续的失落和悲伤。加上政府几十年对意大利人收藏创造力和国际20世纪艺术的漠不关心,(加之在法律上很难通过制定有利于私人捐赠的法律),导致意大利持续的系统的对现代艺术的忽略。这些条件也产生了一个真空,使得独立艺术的动力在其中能有所回愦。九月的一次在意大利北部的旅行和两件与Giuseppe Panza和帮助其收集艺术品将近50年的妻子Giovanna有关的事件凑巧。夏季展览结束,画廊为晚秋的展览做准备,米兰西北35英里的小城Varese的Villa Menafoglio Litta Panza,在一个私人基金FAI(Fondo per l'Ambiente Italiano)的帮助下,将对公众开放。1996年这个别墅被Panza捐献给FAI.,它被精心的修缮并建设成为旅游景点。133件现代艺术品丰富了Panza夫妇的捐献。包括环境艺术品,美国过去20几年的单色绘画以及189件家具和装饰品,加上21件非洲和前哥伦比亚艺术品。200英里之外的佩吉古根海默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展览,展品是从Panza手中通过购买,捐赠和延期贷款的艺术品。名为Venice/Venezia的展览展示了19件包括与桑塔莫尼卡和加州威尼斯有关的7名艺术家的13件绘画作品,同时也成为了在秋天将在古根海默举行的展览的前奏。新的开始,新的角色“米兰奇迹:1955/1965”的展览,给了那些交易者们在战后的意大利建立一个大都会艺术中心的机会。具有学术上的精确和享有崇高敬意的艺术品,文献照片被收集起来,讲述了11个著名画廊的历史。为了提升整个意大利现代艺术的形象,设立了年轻的私人基金会和艺术奖金。The Foundazione Bandera per l'Arte在位于米兰和威尼斯之间的Busto Arsizio庆祝了它的一周年生日。它由大工业家建立,位于一个拥有37700平方英尺的展览区的工厂内,还有一个图书馆和一个面向儿童的教育节目。去年夏天的节目,包括对一些艺术家作品的展示,体现了此基金对国内外先驱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双重注意。名为“寓言中的尸体”的群体展联合了五名欧洲女性,她们以照片和装置的形式对人体进行了探索。引人注目的是第二个展览,它由其洞察力和对建筑不规则性的和谐而体现出来。作者Melotti(1901-1986)是个音乐家和机械师,它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是简单的娱乐而非深邃的思考。在其作品中(雕刻,纸制品,印刷品),作者表现了其对视觉和文字语言的运用以及在其创造过程中的音乐,数学,建筑和诗词的理论。作品的选择和相似性鼓励了交叉媒体的思考。麦罗迪的平面字母是蚀刻的并由纸上混合媒体组成的作品,被挂在由黄铜线组成的开放性字母状的作品《字母管》(1979)边上。不远处是一个线和金属屏结构的名为拜博塔的作品,和精致并引人自豪的作品《Le torri della citta invisibile》的四个组成部分,此为纪念以太罗卡卫罗的《隐形城》中精彩的描述。麦罗第自己的温情诗《鸽子和年轻女孩的脸》和一件雕刻同名,其包括两个黄铜线的细小形状,它们拥有细小但可爱的头颅。班德拉的周年纪念和Premio Querini-FURLA per l'arte在威尼斯的第一次亮相同时,后者联系着城市最古老的进步文化机构和顶级时尚装饰品制造者。而奎尔瑞尼思坦帕里亚基金会展示了5位获奖的艺术家的作品。要实现更加自主的遴选或更加细致的收益计算是非常困难的。10名全国各地的批评家各提名5人;5名批评家,艺术馆馆长和艺术家选出最后5人,展览作品主要是他们的,但也包括50名参赛者和10位最初选择者的基本情况。优胜者可得3000万里拉,并将作品捐给Furla。每一次的奖都会有一个独特的平面形象。今年的奖项设计者Joseph Kosuth的商标字体和黑色文本主导了奖牌和与其有关的出版物的设计。哈法是获奖者之一,他用装置,表演,摄影和录像反映身份,全球化,边缘化和移民,他同时挑战了意大利艺术家对国家民族主义的理想。作为科索沃阿族人,他在伦敦,佛罗伦萨和明尼阿波利斯学习艺术,他在获奖后去了纽约,这个奖是他至今为止最大的成就。他的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作品,《天堂的热旅》表现了前南难民的悲惨处境。在《甜蜜的侵略》中的可爱的青年们据说是罪犯,但他们唯一的罪过只是非法移民。而《雪般的温香》体现了作者对欺骗和非永恒的理解。冷酷的褐色中有白色雪般的轮廓,其间散落着杂乱的物体,作者以调整冷酷和悲伤的感觉来表现简洁的信息。泰西的作品在解析和力度上与哈法不同,《刺空》描述了废弃的精神病院房间的内部,病人的遗迹清晰可见,它体现了对有限空间的重新理解,并将观察者和作者在监视和观察系统中结合。关于医院病房和杂乱的展览厅的画之间的这些轻微但是不和谐的相似性纯属偶然。更加细致的是《闪光的回忆》,表现的是光照在流水上,其来自于威尼斯的一座桥,观察者对其的第一次接触形象的以至促使他们到窗口去寻找它的原型。但外面只是院子而非臆想中的河。可以期待的是这次展览引起了地方的抱怨,这些艺术家都有商业背景和国际地位,奖金并不重要,在10份提名表中几乎没有重复,这令人怀疑。的确,很难通过全国性的提名而选择最后的入围者。但作品值得关注,虽然这里仅仅提高了人们对私人收藏的热情的期望,更具体的说,去年九月,它加深了人们对在Varese可取得成果的期望。现代艺术,回归Giuseppe Panza在七,八岁时第一次见到这座城堡,他父亲在几年后得到了此财产,收藏者对此建筑的热爱和对家具的维护致使其捐给了FAI,而其管理着类似的七处财产。四年的整修花费了400万美元,(实际花费了8亿里拉),一半由伦巴第省和一个基金会负担。建筑师Gae Aulenti重新设计了马厩,而此过程由一个电力垄断机构所资助。其他公司和个人以出资方式换取别墅中的一间屋子。花园中的某个地方镌刻着他们的名字。Panza对别墅历史的理解体现在他对展品的选择和摆放上。环境作品,在此建筑结构的衬托下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Varese Portal Room》中,爱尔文表现了屋子的结构,并以隔离的形式架构了花园的景观,土瑞勒的《Lunette》和《空间一代》触及了建筑学的基本要素,前者是一个半圆形建筑,闪烁着阳光,墙的末端是长廊,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空间一代》是正方形眼睛从一个立体结构的形状的天花板上截下,一个排水沟,是唯一破坏对称的部分,发散荧光的墙增强了日光的色彩,增添了房间的厚重感。除此之外大部分作品是黑白抽象作品,和谐的陈列在15-19世纪的家具中,的确,这是在纽约的展览所不能相比的。非主观绘画在别墅的衬托下给人一种装饰和深邃而非不可接近的感觉。大多数艺术品由Panza放置,每个房间一名艺术家,一些由夫妇和他们的孩子占据,体现令人兴奋的编年史一般的家具和非主观艺术品,在Sala del biliardo中,天鹅绒桌子将作品给予一种虚幻而非奇异的感觉。而Ford Beckmen的作品在黑黄的衬托下显得庄重和威严,在19世纪的家具和钢琴中,它们变得很有温情。在自然光的照耀下,墨水和羊皮纸的质感更加触手可及,令人轻松。Sims和Ruth Ann Fredenthl的作品对背景来说感觉就没那么好,他被文艺复兴后期的家具和非洲及拉美的面具所包围,而后者的画板,在褐色和淡紫及蓝色中徘徊,在较小的空间中感觉很好。其他的作品就与背景比较匹配,Winston的绘画色彩丰富的表面和戴威汤普森的金属色彩增添了整个建筑的神圣感。一对Ettore Spalletti的蓝色花瓶与方格的大理石地板一起,赋予了以前的卧室一种微妙的比喻的环境。Martin Puryear的《渴望》是最有描述性的内容,纪念碑似的散放的雕塑,占据着原先的马厩,过于庞大的但高雅的结构表现了一种农村的绅士风格。相比的和谐在佩吉古根海默收藏中不大可能,但其仍试图在狭小的空间内展示潘扎收藏品中的加州作品。在画廊中Bruce Nauman的《Lighted performance Box》和Turrell的《AfrumI》创造了一种难以琢磨的幻觉。佩吉古根海默的收藏青睐纸上作品,工程建筑图和注解使环境的结构和描述具体化,并加强或改变对艺术的理解。维勒的设计提供了审视建筑图的乐趣,欧尔的画使玻璃多柱化,并运用吸音材料,试图产生一种减压效果,甚至给人一种在观察时使时光倒流的感觉。Vinece/Venezia展览中包括非潘扎的作品,象玛立亚诺德曼的无题名的作品,是后来被运到佩吉古根海默的展览上的。它的结构,如同艺术家自己所描述的“交互展示雕塑”,光从坚固的门的门缝下渗出,在黑暗中给人一种流水的感觉。在出门时,观众重温城市的喧闹,这种感觉十分奇妙,但作品试图表达的内容和城市的结构并不匹配。潘扎的收藏,过去和现在收藏的目的性和独立性容易被忽略,他的藏品包括著名的艺术家,但在他们的时代是鲜为人知的。作为精明的收藏家,当他在遣散其藏品时知名度变高,他以11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80多件欧美作品给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并作为信托人,接下来的几年又有无数关于出售和出租的声明,这导致了汤姆斯科瑞和古根海默博物馆的关系,而后者在1988年成为古根海默的领导。18位艺术家的300多件作品在1991-1992年间被移转到博物馆(最终数字350件,335件其他的作品是租借的形式),另外的转接正在考虑之中,并被广泛报道,尽管并未得到证实,另外一个潘扎慷慨的大收益人在90年代中期也接受了欧美作家的200多件作品。其中的11件被展出。潘扎在一场关于作品 (site-specific work)的争论中而出名,两位作者因其复制他们的作品在一场在洛杉矶的展览上而攻击这位收藏者,当潘扎的作品将转给古根海默的情况下,一些仅在纸上的建筑计划的命运还不得而知,潘扎在媒体前否定任何作品是在点作品,实际上,他仍然是捐赠给FAI的由艺术家们创造的作品的忠实守护人。在国内,潘扎遭到误解,他投身于美国艺术家的行为,其在国内朋友很少,他们对本国的艺术似乎不感兴趣,但希望他的同胞分享对美国艺术的兴趣,440件卖出的作品在出售之前要给政府,但政府的拒绝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本国艺术家的反对,斯帕莱第是唯一在展览中露面的本国艺术家,潘扎现在和长期的租借计划将通过在意大利的展览宣传他们自己的喜好。更多的作品在他们手中,而它们是博物馆馆长们梦寐以求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对计划的财政支持同样威胁潘扎别墅的精神,为了使其保持居所而非博物馆,艺术品没有标签,捐赠者的名字刻在墙上,像博物馆的风格。尽管听起来不大好听,人们希望FAI对佩吉古根海默收藏的依赖仅仅是临时的以便使新的管理人能够完成艺术品的收集和展览工作。如果Varese可以变成一个艺术基地而非单纯的展览机构将是最好的。与保留家具和黑白画同步,潘扎对新艺术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两者并非毫不相干。
[ "Law", "Agriculture", "Mine", "Sports", "Art", "Philosophy", "Electronics", "Politics", "Enviornment", "Computer", "Military", "Energy", "Economy", "Education" ]
Art
哥废除同以色列的签证协定新华社波哥大5月12日电哥伦比亚政府决定废除同以色列签署的签证协定,抗议以色列向哥伦比亚贩毒分子出售武器。此间报纸今天报道,哥伦比亚外交部长隆多尼奥・帕雷德斯11日宣布了这一决定,并就此事亲自向以色列驻哥大使提出口头抗议。过去,以色列人进入哥伦比亚可以免除签证,但是现在则必须申请入境签证。据悉,以色列最近曾通过加勒比岛国安提瓜向哥伦比亚贩毒分子输送大批走私武器。(完
[ "Art", "Electronics", "Sports", "Transport", "Politics", "Military", "Computer", "Economy", "Enviornment" ]
Politics
【 日 期 】19961222 【 版 号 】4 【 标 题 】从民族艺术中寻求灵感 ――一九九六年的中国服装文化(观察家)【 作 者 】付勇 【 正 文 】 1996年,是对中国服装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一年。其中最轰动的事莫过于10月份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服装设计大赛”北京巡回展。本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想信条:通过世界最通用的语言――服装语言,为不同年龄,不同宗教,不同国界及不同年代的人类创造一个联合的世界,来自89个国家1905名设计师为人类的明天设计服装。28个国家50件(套)获奖作品主题鲜明地向各国人民昭示了明天的服装趋势:紧扣强烈的时代脉搏,将浓郁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令我们自豪的是获奖作品中有两件出自两位中国设计师之手,中国纺织大学青年教师钱欣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肖渝。钱欣的作品取自山东烟台特有的手工花边,在天然中透出新意,拙朴中尽显精巧;肖渝的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彝族火把节的“皇后”。后者在谈到其创作动机时说,“三月三”的火把节是凉山彝族妇女盛装的日子,在这一天,她们可以暂时卸去生活的重担,找回作女人的美丽和骄傲。作为此次国际大赛评委之一的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副主任谭安特别撰文称,中国服装设计的道路已经在民族化与时代感方面跨越了一大步。他强调,将时代感的共性寓于民族化的个性,是当今社会的主流。福建省出生的纽约FIT服装学院学生王咪咪采掘藏族服装文化精髓的作品也获奖。翻开1996年的日历,每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历历在目:年初,由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组织的中国历代服饰展赴台湾进行服饰文化交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3月,“蒙妮莎”杯职业女装设计比赛,19岁的刘晋以“古堡风暴”摘取桂冠。源于彝族披风的创意,突出了胸、肩、腰的线条,大下摆则采用国际通用款式,深受评委赞赏。4月中旬,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推出了“黎明之光”服饰文艺晚会、中国历代服装展、韦荣慧少数民族服装展、中国名师联演,其间举行的已在国际服装设计界博得声望的“兄弟杯”青年设计师大赛中,以“剪纸儿”和纳西族“七星伴月”披肩为代表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获得金银等各奖项。9月上旬,“大连杯”中国青年时装设计大赛揭晓,“冬雨”获得非针织类金奖。作者说,他从小生活在东北农村,冰天雪地的厚重感和淳朴的民风诱发了创作灵感,进口压花皮羔毛组合与满族圆顶宝塔帽相辉映,厚与薄,长与短,现代与原始,形成鲜明的对比和有机的结合。9月中旬,上海时装节“中华杯”设计大赛上,渗透唐代诗歌遗韵的“红土遗梦”获金奖,唐俑的神韵、灵芝的冠顶、荷叶的布履以及雕塑般软化的衣衫和裙幔,体现出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吸收和对国际时尚把握的独特视角。还有吴海燕、梁明玉、罗亚平……一大批已进入服装生产领域的知名设计师们从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和工艺中汲取创作之源,实现更高层次的回归。与几年前西风东渐的中国服装设计引导方向相比,近两年来,尤其从1996年的服装设计发展来看,东方服饰,特别是中国地方特色的服饰风格在国内设计师乃至国际时装大师们的灵感思维中得以体现,是东西方服饰文化真正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和所有的精神领域一样,世界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东西方的交流乃是当今时装界的中心课题之一。在1996年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雅克・穆克里哀先生带来七大世界名牌高级时装,将法兰西文化带给中国,他本人也在《名牌论坛》上阐述了如何运用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时装的问题。这位法国乃至世界服装界领袖之一的长者说,民族化是物质的内在实质,时代感是外在的形式,本质不可无,但外在形式决定流行与否。服装的本质就是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感融会贯通,才能被本民族以外的人所理解,所接受,所欢迎。民族特色一旦顺应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和溯源寻根的民族意识,便以惊人的速度跨上现代服饰文明的快车道。正因为国际上一些时装大师对中国民族服装理解的日益加深,一种“东方主题”正悄悄在世界推行,从中式门襟到中山装等中国痕迹,都出现在国际流行趋势发布会上。出自大师皮尔・卡丹之手并风靡欧美的各种翘肩女装,美感也是源自夕阳映照下故宫角楼的飞檐。“把中国文化用西方语言,用国际公认的服装语言表达出来。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谭安这样评论,“今年的这些大事从设计成果讲,的确反映了这方面的认识。但是从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讲,还有待提高。这需要经营者和消费者对服装流行和民族化的正确认识,提高穿着文化素质。设计师队伍整体水平也尚待大步提高。目前的参差不齐表现在有开始迈向国际舞台的名师,有仍在小圈子里打转不得其门而出的设计师,还有热衷于从‘洋’设计扒版的人。从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角度来看,设计师队伍中的那种把握民族性与时代感的思想并未能很好地为企业家所接受,企业欲创名牌却往往打错了‘文化’牌。”1996年是一个值得在中华服饰史上大书特书的一年。民族与时代的融合升华已从思想发展到了设计成果阶段,迈出可喜的一大步。1996年不是一个句号,“融合”与“升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 "Art", "Literature", "Computer", "Energy", "Economy", "Space",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Law", "Medical", "Agriculture", "Politics", "Electronics", "Education", "Sports", "History", "Enviornment", "Mine", "Philosophy", "Military" ]
Art
联合国“残疾人十年”评估会议结束新华社赫尔辛基5月11日电(记者赵长春)为期5天的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至1992年)评估专家会议今天在芬兰南部城市耶尔文佩结束。这次会议是由联合国社会发展与人道主义事务中心主持召开的,来自世界各国的20名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联合国有关组织以及残疾人国际组织的67名代表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对联合国于1983年开始的“残疾人十年”前8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讨论了“残疾人十年”结束以后的长远规划。会议要求联大在1993年召开一次残疾人国际会议,检查联大在1982年12月通过的“世界残疾人十年行动纲领”的完成情况,并制定有关的长远规划。“世界残疾人十年行动纲领”的主要宗旨是要使残疾人享受与正常人同样的平等权力,促进残疾人康复,为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条件。会议还要求各国宣传“残疾人十年”的全球规划,加强社会对残疾人的了解,并为残疾人的有关项目筹措资金。会议还建议联合国各成员国分别在本国召开残疾人会议,建立残疾人事务协调委员会并制定有关发展规划。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代表以专家身份出席了这次会议。在此次会议之前,残疾人国际执委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了会议,决定正式接纳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为残疾人国际的会员。(完)
[ "History", "Law", "Energy", "Electronics", "Economy", "Sports", "Communication", "Medical", "Literature", "Transport", "Education", "Mine", "Enviornment", "Philosophy", "Art", "Space", "Politics", "Agriculture", "Computer", "Military" ]
Medical
航空工程与维修AVIATION ENGINEERING & MAINTENANCE1999年 第6期 No.6 1999波音737飞机ACMS的应用黄保立ACMS Application of B737ACMS即飞机状态监控系统,是飞机上安装的先进机载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它能以实时方式收集数据,对发动机状态和飞机性能进行监控以及进行特殊的工程调查。由ACMS所收集到的各种原始数据既可以经机载的飞机通讯寻址和报告系统(ACARS)通过甚高频接收机发送到地面SITA接收站,最后传送到航空公司的终端,也可以通过机载显示、打印设备以及数据盘,在飞机过站或航后,供航务或机务人员使用。目前,国内英制系列的飞机大部分都安装有ACMS,由于机载设备的不同,工作方式也略有不同。下面以B737飞机上的ACMS为例介绍ACMS的应用。ACMS的组成B737飞机ACMS的核心组件是数字式飞行数据获得组件(DFDAU)或飞行数据管理组件(DFDMU,也称飞行数据获得和管理系统FDAMS)。其内部有两个中央处理组件CPU。CPU1为飞行数据记录器提供数据,以便在飞机发生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后,供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分析使用,其数据格式在购买飞机时就已确定,一般不会更改,称为字帧格式。CPU2为ACMS提供数据,供航务和机务人员日常监控发动机状态和飞机性能使用,其数据内容和格式可由用户更改,称为报告。ACMS的外围设备包括飞机通讯寻址和报告系统(ACARS)、多功能显示组件(MCDU)或综合显示组件(IDU)、驾驶舱打印机(PRT)和机载装填器(ADL)等设备。ACARS不但可以选择ACMS报告,并通过甚高频系统将报告发向地面站,而且还可以产生ACARS报告。它和ACMS的核心组件通过甚高频系统和地面站组成空地数据链,如图1所示。图1 ACMS使用的空地数据链以上机载设备可以选装,这完全取决于各航空公司自己的选择和需要。如果要使用ACMS的全部功能,则至少要配置DFDAU、ACARS、IDU和PRT。上述配置,既可以实时得到ACMS报告,也可以在飞机回到基地后获取打印机打出的和存在磁盘中的报告。飞机也可以只选装DFDAU和IDU,但这种配置不能得到实时的数据报告。仅供机务人员在飞机过站和航后获取ACMS的磁盘报告。目前,国内B737机载设备多是后一种配置情况。ACMS报告的产生和内容ACMS报告是通过用户应用软件控制产生的。该软件因其核心组件的不同,控制产生报告的方法也不相同。一种软件是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地面设备AGS上编辑各种报告的参数、格式、触发条件、传送路径和报告的数量。另一种软件,用户只能作一些少量的改动或自编一个编辑报告,但可以在原有报告的基础上有条件地修改报告产生的触发条件并增加少量参数。无论哪种软件都是首先定义飞机运动的逻辑方式,根据飞机的运动方式和触发条件来控制产生相应阶段的ACMS报告。该系统将飞机的运动方式用11种逻辑来确定。航空公司购买飞机后,就可以向ACMS的生产厂家要求自己所需的ACMS报告内容或者要求自己来编辑这个用户应用软件。如果没有要求的话,ACMS生产厂家则给用户编辑定型一些基本报告。目前,国内B737使用的ACMS报告都是各生产厂家制作定型的基本报告,约有20多个。所有这些报告,是按照用户应用软件的控制,在不同的报告接收设备中,依据飞机各个运动阶段相应产生的。ACMS报告中,常见的例行报告有起飞报告、发动机起动报告(两台发动机)、巡航报告、飞行摘要报告和趋势报告。如果飞机上安装的是FDAMS,则增加两个例行报告,APU性能报告和飞行结束报告。这些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发动机的性能参数,如N1、N2、EGT、FF、TLA、OIP、VIB、BLDV、ISOV;飞行姿态参数及其他参数,如PITCH、ROLL、FLAP、WS、WD等。系统将在每一航段至少保留上述报告中的各一个报告,直到报告存储器占满为止。另一种报告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发动机超限报告。当发动机性能数值超过预定的限值时,系统将自动记录超限时的数据,形成超限报告,用户可以修改报告的预定限值。再如,气象报告和位置报告是应地面要求而临时产生的,也可以按时间间隔产生,每15分钟或每1小时发送一次。ACMS报告的获得ACMS报告的获得大致有4种方法。(1)直接获取ACMS报告。通过MCDU/IDU显示读出报告,优点是报告可读性强,很直观,便于飞行人员和机务人员在航行中、过站或航后迅速阅读报告,了解飞机状态。(2)用机载打印机得到报告。如果驾驶舱内装有打印机,在用户应用软件的控制之下,当ACMS报告产生时,打印机即刻打出,可以马上提醒驾驶员有报告产生。地面维护人员也可以在地面检查飞机和地面试车时,打印出数据报告。(3)采用空地数据链的方式。飞机在飞行中,自动通过ACARS和VHF接收发机,经SITA网,将实时的数据报告传输到航空公司的SITA终端。其传输方式为上联或下联方式。上联数据就是地面SITA终端站的操作人员用上联格式,通过机载ACARS和VHF接收机,要求飞机传输地面所需的报告。下联数据是飞机自动按下联格式,通过机载ACARS和VHF发射机,将数据报告传输到地面站,或者是空勤人员将某些信息要求或报告传输到地面。以这种数据链方式接收的报告,传输数据是字符串的方式。这种方式不能直接读出报告的内容,还需地面支持软件将其转换成直观的可读报告。这种方法获得报告快捷、实时,数据可以进行二次开发。但是空地传输数据的费用较高。(4)将报告存在磁盘上。通过机载设备,将ACMS报告存放在磁盘上,航后由地面机务维护人员取出。由数据分析人员经过软件处理,得到所需的报告。取磁盘的时间间隔由航空公司自行规定。为便于发动机监控,多数航空公司规定每天取一次磁盘数据报告。ACMS软件的使用ACMS软件大致分为四类:●用户应用软件,用于安装飞机,控制产生ACMS报告;●分析读出软件,用于分析读出ACMS数据报告;●编辑软件,用于编辑用户应用软件;●其他地面支持软件,对ACMS报告进行二次开发处理。前三类软件多数由ACMS生产厂家制作并提供,第四类软件包括相关厂家提供的接口软件,或者是航空公司根据各部门需要的数据报告要求编辑的支持软件。用户应用软件是产生ACMS报告的关键,它需要装填在DFDAU上,软件标识应当包括适用性、文件号、版本和软件号等内容。分析读出软件有两种。一是可以读出ACMS报告和QAR数据的软件,称为飞行数据再现和分析系统(FLIDRAS),用于读出和分析从DFDMU上取下的光盘数据,也可以读出由ACARS经SITA站接收的数据。二是数据检索系统(DDRS),它只能读出由DFDAU获取的ACMS磁盘报告。这个数据系统也可以和GE公司制作的发动机监控软件相配合产生发动机性能趋势图。编程软件有两种,一是用户可编程的,二是用户可做少量修改的。可以编辑用户应用软件的编程软件称为AGS,较为复杂。修改软件称作PROGRAMMABILITY,它的使用非常方便,在任何一台PC机(386以上)上同时安装修改软件和所需修改的用户应用软件即可。其他支持ACMS报告的软件,如发动机监控软件ADEPT,是发动机生产厂家提供的与ACMS相连的接口软件,可利用ACMS的数据编制出发动机性能趋势图。用户也可以编制飞行员飞行操纵评判软件,利用ACMS的数据对飞行员操纵进行监控。ACMS的应用1.发动机状态监控目前我国B737飞机的发动机大部分为GE公司生产,状态监控也是采用该公司的发动机性能趋势监控系统(ADEPT)。该系统获得原始数据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工记录和传输方式,二是自动采集和传输方式。前一种是飞行人员通过观察有关仪表指示,记录下发动机性能参数,航行后交地面发动机监控人员手工输入到ADEPT系统中进行处理。由于飞行人员和地面输入人员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这种方式存在着仪表读数误差、记录误差和输入误差,以及地面人工输入工作量大等多种缺陷。后一种是利用ACMS自动采集的数据报告,通过地面读出软件DDRS生成与ADEPT相符合的原始数据,然后输入ADEPT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形成发动机性能趋势图。这种处理的结果,能够克服人工采集和输入数据的不足,提高发动机性能监控工作的效率和可靠度。除了对发动机性能趋势进行监控外,也可以通过日常的监控数据对系统进行检查和排故。例如,某航空公司B737飞行人员在空中没有发现发动机性能超差现象,但是地面监控人员在短短的几天内经常发现ACMS数据盘中出现发动机超限报告,显示发动机滑油压力低。由于滑油压力低出现时间很短,大约3~15秒,所以地面维护人员只做了例行的检查,将该现象作为一种信息故障。几天以后,空中飞行发现滑油压力低,造成发动机空中停车。这说明,ACMS超限报告,对于及时了解和发现系统隐蔽故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也可以利用空地数据链对发动机进行监控,实时对ACMS的超限报告进行快速反应,如图2所示。图中表明,地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收到ACMS超限报告后与空勤人员通过数据链几次交换信息。在飞机还未回到基地时,地面已了解全部情况,为分析故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迅速做好排故准备,大大缩短了飞机的停场时间。图2 ACMS超限报告使用数据链进行反应2.作为飞机排故的手段飞机各系统传输到ACMS核心组件的参数有700多个,维护人员通过显示组件可以很方便的调出各系统的有关数据。例如,在飞机排故、更换系统的某些附件后,可以通过选择参数显示,观察排故后系统数据指示是否正常。利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对各系统的指示和性能进行常规检查。3.航务应用飞行航务部门利用空地数据链可以获取ACMS位置报告,实时了解飞机所处的具体位置,将飞机航行的轨迹显示在地图上。多长时间获取一个位置报告最为合适,由航空公司根据航务和经济的需要自行确定。4.飞行安全检查利用ACMS超限报告,在编辑用户应用软件时,根据飞行手册给定的要求,设置一定的逻辑条件,当飞行员操纵飞机超出规定的范围时,将产生一个检查报告。例如,在飞机着陆、低速滑行时,使用大功率打反推或者长时间使用反推,都属于不良操纵方法,有时会引起发动机的喘振。经常这样操纵,会减少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影响飞行安全。因此,可以根据飞行手册及发动机生产厂家提供的性能手册编辑报告。当驾驶员操纵不良时,就会产生报告,以提醒飞行员注意操作规范,保证飞行安全。目前,飞机的维修已经从定期维护转向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强调对飞机的维护重在监控。因此,ACMS的利用与开发有着广泛的前景,它对飞机维护,减少附件误拆率,延长发动机的使用时间,保证飞行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
[ "Mine", "Philosophy", "Economy", "Electronics", "Sports", "Space", "Art", "Agriculture" ]
Space
【 日 期 】19960925 【 版 号 】1 【 标 题 】领导干部要努力学好哲学――全军军以上干部哲学轮训班侧记 【 正 文 】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唯物辩证法,讲究思想方法,注意防止和克服认识上与工作中的片面性。”遵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神,人民解放军各级领导干部迅速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热潮。在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统一部署下,来自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的46名军以上领导同志,于8月下旬汇集国防大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集中轮训。高中级干部队伍理论建设的必修课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繁。要落实江泽民主席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国防科工委指挥技术学院院长常显奇、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周连江等将军的这些体会,阐明了江泽民主席关于领导干部学哲学指示精神的重大意义,也反映了所有参训将军和全军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心声。将军们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要着重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邓小平同志直接参与过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造过程。(⑴⑶)在领导全党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他又以巨大的理论勇气进行了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创造。国防大学副校长侯树栋在分析这一理论创造的丰富成果时指出,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首先和突出的表现就是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他所阐释的一般和特殊的辩证法,他始终坚持的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的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深入学习和掌握好这些基本观点,我们就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将军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得出共识:只有学好邓小平哲学思想,才能更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只有掌握了这一科学理论,才能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认识的不断深化使他们深切体会到,江泽民主席关于高中级干部学哲学的指示,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抓住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只要我们照着去做,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家的理论指南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文惠、第三军医大学政委魏守巨等在介绍自己学哲学的体会时,联系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反复强调的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要努力成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家的要求,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是观察一切事物、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有力武器。善于运用这一武器观察处理问题,是政治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将军们联系实际指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指导,引导官兵着重认识和处理好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改革的大好形势及其光明前景与眼前某些局部的、暂时的问题的关系。空军副参谋长徐心得谈到,现实生活的大量事例,每天都在说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如果对此熟视无睹,就可能因一些局部的、暂时的困难而丧失信心。我们只有用邓小平哲学思想来看待形势,才能坚定改革信心,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二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一些将军指出,就军队同志来讲,一个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另一个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官兵的分配收入,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同样会影响到对改革的态度。三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全局上看问题。将军们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与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与谋一时。作为一个高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政治上、全局上认识和处理各种局部的、具体的问题,始终把握住大的方向,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奋斗,否则,就会是一个不清醒、不称职的领导者。改造世界观的锐利思想武器参加学习的将军们对学好哲学同改造世界观、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密切关系,认识尤为深刻。陆军参谋学院院长刘朝明指出,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学好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才能划清各种是非界限,为我们改造世界观,不断校正思想理论上的一些偏差,提供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为谁服务是人生观的核心。某集团军军长邹庚壬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为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创造了更好条件,也为一些人谋取私利提供了方便。个别高中级干部经不住腐朽思想的侵蚀,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甚至干出违法乱纪的事。尽管这不代表干部队伍的主流,仍然需要引起高度警惕。我们要牢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带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解决好为谁掌权、怎样用权的问题,始终按照邓小平同志讲的: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真正做到全心全意、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价值观作为人生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唐明源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提倡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承认物质利益原则,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对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则必须不断地加以批评和纠正。作为军队的高级领导干部,更应该带头树立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为普通干部和人民群众做出表率。造就跨世纪治军骨干的迫切要求将军们在学习中指出,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就军队来说,就是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承担跨世纪重任的治军骨干,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党和人民手里。将军们在学习中,联系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给军队建设提出的挑战,联系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现状和艰巨任务,深深地思考着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苏宁生前所在集团军军长王建民指出,在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新时期,我们怎样才能按照江泽民主席“五句话”的总要求把部队建设好?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我们怎样才能确保打赢别人可能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战争?面对这两张历史性考卷,我们一定要向苏宁同志学习,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学习和钻研现代战争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像他那样想现代化,干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把军队建设搞好。将军们认为,培养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治军骨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断改进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南疆军区政委孔瑛、海军某基地司令员赵兴发、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董彦山等认为,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要求衡量,我们在领导决策、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方面还存在不少毛病。我们要通过学习邓小平哲学思想,不断洗刷唯心精神,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得更好,把党和军队的各项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Space", "Art", "Military", "Politics", "Computer", "Economy", "Literature", "Philosophy", "Sports", "Agriculture", "Transport" ]
Philosophy
【 文献号 】1-150 【原文出处】法制与社会发展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902 【原刊页号】19~24 【分 类 号】D413 【分 类 名】经济法学、劳动法学 【复印期号】199907 【 标 题 】略论经济法立法权 【标题注释】本文系“吉林大学@①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成果”之一。 【 作 者 】李建华 【作者简介】李建华,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长春,130012 【 正 文 】 一、正确认识经济法立法权的逻辑起点如果仅从字面理解,经济法立法权即关于经济法的立法权,但是,倘若进行深入分析,就可发现经济法立法权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内容。而要正确认识经济法立法权,首先应该从经济法立法的概念入手。由于目前理论界对经济法立法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经济法立法权的准确把握。我国理论上至今尚未严格区分“经济立法”、“经济法立法”,把两者直接或间接简单混同,替代使用或模糊使用,而没有注意到两者存在的区别,人们往往在使用本来意义上的“经济法立法”时,也以“经济立法”来替代之(注:如有的学者认为“经济立法是指国家机关根据立法权限依照法定程序制定、颁布,或者修改以及废除经济法律经济法规的全部工作和活动。”参见陶和谦主编:《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132页。),反之亦然。笔者认为,“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立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和术语,两者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区别:首先,从字面解释上看,“经济立法”既可指为了调整经济关系而进行的一切立法活动,也可与“经济的立法”等同,指关于调整经济关系方面的所有法律、法规。“经济法立法”从动态上看是指把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而进行的专门性立法活动,从静态上看是指把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而通过立法活动形成的各种经济法律、法规渊源。简言之,经济法立法指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而用以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立法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次,从产生阶段看,经济立法产生时间远远早于经济法立法产生时间。经济立法作为国家关于经济方面的立法,始自于国家和法的产生,即自从有了国家和法之后,就有了国家关于经济关系方面的立法,最早时期的经济立法在内容上只是整个立法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渊源上与调整其他社会关系的法都处于“诸法合体”状态,并不是特指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现代,“经济立法”仍泛指调整一切经济关系的所有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立法表现形式。“经济立法的综合性,是由它包括大量属于不同法律部门的立法,包括调整经济活动的一切规范这种情况所决定的”(注:〔苏〕M・H・彼特罗夫:《经济立法的体系》,载《苏联经济法论文选》,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206页。转引自宋维义编:《外国经济法理论资料类编》,群众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59页。)。无论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还是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刑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诉讼法等,只要其中含有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的,都应属于“经济立法”的范畴,因此,“作为综合性立法来说,经济立法是各个部门法规范的某种聚合和联合,这些规范仍保持部门法规范的特点和性质。”(注:〔苏〕M・H・彼特罗夫:《经济立法的体系》,载《苏联经济法论文选》,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206页。转引自宋维义编:《外国经济法理论资料类编》,群众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59页。 )而且经济立法始终伴随着阶级社会的整个进程,只要存在着阶级和国家,就会存在国家用于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立法。而经济法立法是在社会发展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后,基于国家宏观经济意志化的需要,为了实现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管理的目的,作为国家干预、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法律手段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因此,经济法立法就是在特定的社会阶段国家把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而进行的立法活动的总称。再次,从调整对象和逻辑上说,经济立法是关于调整一切经济关系的立法体系的总和,而经济法立法是关于调整一定范围经济关系即国家在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管理宏观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经济关系的部门法立法。故经济立法是包容经济法立法的属概念,经济法立法是包容于经济立法的种概念,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经济立法具有更为宽广的外延。它除包含经济法立法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以其他部门法形式体现的调整有关经济关系的内容。最后,从立法目的上看,经济立法的目的具有多样性。经济立法调整各种经济关系,不同部门法和宪法中基于对相关经济关系进行调整而规定的经济立法内容的目的各不相同。而经济法立法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了实现政府对宏观经济关系的干预、管理,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综上可见,“经济立法”与“经济法立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正确认识经济法立法权,避免产生歧义,应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这是精确把握经济法立法权概念的前提。二、经济法立法权的界定及其价值在对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立法做出比较清楚的分析后,并以此作为界定经济法立法权的逻辑起点,就不难看出,经济立法权与经济法立法权虽有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混淆。经济立法权指进行一切有关经济关系方面的立法权的总称,而经济法立法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包含于经济立法权之中。与经济法立法的涵义相对应,经济法立法权就是享有立法权的主体为了实现国家对宏观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管理的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立法活动的权力总称,其行使的结果使经济法形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一方面,该定义揭示了经济法立法权的含义,表明:(一)经济法立法权是立法权的组成部分,与行政权和司法权不同。它是享有经济法立法权的特定立法主体进行经济法立法活动据以依照或者遵循的法定权力,而不是经济法管理主体进行经济管理活动的行政权,也不是国家审判机关进行经济审判活动的司法权。(二)经济法立法权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括不同经济法立法主体制定各种形式经济法律、法规的权力,而不仅仅指对某一特定形式的经济法律、法规的立法权。(三)经济法立法权包括经济法的制定权、认可权、修改权、补充权和废止权等。经济法立法作为一种国家立法机关的重要活动,表现为一个创制法、变动法和废除法的动态过程,包括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经济法的一系列活动,相应地,经济法立法权也包含了进行上述一切活动的权力。另一方面,该定义揭示了经济法立法权不同于一般立法权的特征:1.目的的特定性。经济法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为了实现政府对宏观经济生活的干预、管理而使用的最重要法律手段之一,它只对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发生作用,即“经济法调整国家在干预、管理社会经济生活过程中,发生于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注:石少侠主编:《经济法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8页。),由此决定了经济法立法权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意志,实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干预、管理,以维护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2.经济法立法权以确认政府经济职权(职责)为核心内容,并兼顾经济法其他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管理,需要确立政府的管理者地位或者职务,因为“在一个社会组织中,向别人提供福利或促使该组织的目标的实现等义务,总是归于一定的地位或者职务,即归于一定角色”(注: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71页~472页。),赋予政府各种经济职权(职责),包括规划、决策、审核、批准、命令、指挥、协调、执行、许可、确认、免除、撤销、检查监督、褒奖、处罚等(注:参见史际春邓峰著:《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208页。),树立政府权威,并对政府的管理、干预行为予以必要的限制。同时,又要确立经济法其他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经济法立法权正是满足上述要求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手段,它当然应以此为中心内容而指导立法活动的启动和展开。3.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尽管就总体来说,经济法立法权以确认政府经济职权(职责)为核心内容,但综观数量繁多的经济法律、法规,可以说,它们几乎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每一具体的经济法律、法规基于其不同的目的和适用范围,在经济法立法权指导下通过落实政府经济职权(职责)以及规定经济法其他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体现其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各自的侧重点。从此方面看,经济法立法权的内容又表现出其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4.享有主体的多元性。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复杂性和易变动性,客观上需要制定不同形式的经济法律、经济法规分别调整和适用于不同性质和层次的经济管理关系,而不同经济法律、法规的立法主体并不是单一和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既有中央级的立法主体,又有地方级的立法主体;既有专门的权力机关,又有经授权的行政机关,等等。它们在国家立法体制中处于不同地位,各自享有的立法权也各不相同。5.效力的等级层次性、差别性和制约性。经济法立法主体多元化,数量繁多化,形式多样化,加之多元化的不同经济法立法主体的地位和级别不同,使得各个立法主体各自享有的立法权效力也呈现出等级层次性、差别性和制约性的特点。一般说来,经济法立法主体地位的高低与该主体享有的立法权效力的大小以及该主体所制定的经济法律、法规效力的高低成正比,并且地位高的立法主体的立法权直接制约着地位低的立法主体的立法权。而在同级经济法立法主体之间,权力机关的立法权直接制约着经授权的行政机关的立法权。其中全国人大享有最高效力的经济法立法权,居于最高立法机关的地位。经济法立法权在经济法立法中居于非常重要地位,它理应成为经济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而对其加以深入研究,这乃是由其以下价值性决定的:首先,经济法立法权是进行经济法立法活动的前提。经济法立法权在立法实践中是立法机关进行经济法立法活动的依据。如果没有经济法立法权,“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以任何权力作后盾,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最高权力,法律就不能具有其成为法律所绝对必需的条件,即社会的同意”(注:〔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版,1996年7月第8次印刷,第82页。),经济法立法活动就无法进行和展开。所以,经济法立法是立法机关在立法权指导下,依据立法权所从事的活动或者结果。经济法立法权对经济法立法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否拥有经济法立法权直接决定着经济法立法是否具有合法性、有效性。其次,经济法立法权决定着经济法立法的效力性和协调性问题。经济法立法权的内容决定着经济法立法内容,立法权的效力高低和范围大小直接决定着经济法立法效力性的高低和适用范围的大小。如果经济法立法权发生冲突、交叉,必然导致立法内容的冲突、交叉。只有明确了经济法立法权,清晰地划分不同立法主体享有的立法权限,避免因立法权的随意性而导致立法权的泛滥或重复,才能使经济法立法活动有所遵循,有条不紊,从而实现经济法立法内容之间的协调一致,克服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也才能避免可能产生立法调整的“真空”或空白,更好地发挥经济法的作用。再次,经济法立法权是建立经济法立法体制的基础,并影响着能否建立科学的经济法体系。经济法立法体制是以关于经济法立法主体的设置及其权限划分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经济法立法权是构筑经济法立法体制的标准。确立不同立法主体的经济法立法权,对它们各自的立法权内容、界限、范围做出准确的界定,使之明确化、明细化、法定化,才能避免不同立法主体之间立法权的含糊不清、界限不明,为建立完善的经济法立法体制创造条件。同时,经济法立法权直接影响着经济法的体系。只有赋予经济法立法权以准确的含义,并在立法上予以正式规定,科学地划分经济法立法权限,才能既划分出经济法与刑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等法律中有关经济立法权的界限,又能理顺经济法立法权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构筑科学的经济法体系。最后,经济法立法权是建立和完善经济法授权立法制度的基础。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专门法律部门,它所调整的经济关系范围极其广泛,且经常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使得经济法“立法机关所面临的任务是如此之多样化和如此之复杂,乃至如果不给这种机关加上过重的负担和极度的紧张,这些任务中的细节与技术细节就无法完成。”(注:〔美〕E ・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402页。)因此,在经济法立法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授权立法,这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在经济法授权立法过程中,授权立法权以职权立法权(注:有的学者认为:“职权立法权的权力来源于宪法和基本法律的具体规定,其根据是行使其相应的职权与职责的需要。”参见李步云、汪永清主编:《中国立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29页。)为本源, 而职权立法权又以享有法定立法权为根本。所以,经济法立法权制度本身是否完善,制约着授权立法制度能否完善及其效果的好坏。只有建立完善的经济法立法权制度,妥善解决经济法立法权的合法化和明确化问题,才能建立比较完整的经济法授权立法制度,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规范授权立法,把授权立法限制在适当的限度内,保证授权立法权的合法、及时、高效,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可能使授权立法缺乏合法依据,导致授权立法泛滥的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三、我国经济法立法权制度的缺陷和完善我国尚未颁布《立法法》,经济法立法权制度集中体现于《宪法》和有关的组织法之中。从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分析,现行的经济法立法权制度还不完善,科学的经济法立法权限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存在一些欠缺,表现在:(一)现行立法上缺乏对经济法立法权的明示、权威的规定。我国现行宪法及其修正案在规定全国人大的职权时,没有直接、明示规定经济法立法权。《宪法》第62条第三款规定的全国人大的职权之一是“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这里的“刑事的”主要是指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民事的”主要是指民法、民事诉讼法等,“国家机构的”主要是指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虽然从法理上分析,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等是处于并列地位的、独立的基本(部门)法律,但是,《宪法》第62条及其修正案中只是明示规定了全国人大享有对前几者的立法权,却没有直截了当地规定经济法立法权。尽管可通过《宪法》第62条第三款“……其他的基本法律”的规定以及第58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规定中推知全国人大当然享有最高的经济法立法权,但是,这属于默示立法权(注:有的学者认为:“明示立法权即宪法、法律明确规定立法主体所行使的立法权。…默示立法权即可以从宪法、法律的条文中引申出来的和宪法、法律的条文精神中包含着的立法权”。参见周旺生著:《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348~352页。), 在人们对经济法立法权与经济立法权没有做出清晰区分的情况下,容易使经济法立法权过于含糊,不如对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的立法权规定得清晰,从立法技术上分析,此种规定的效果远不如直接、明示地规定全国人大的经济法立法权的效果好,不利于突出和强化全国人大的最高立法机关的地位,不能全面体现全国人大所享有的立法权的具体种类和内容。(二)现行立法上对经济法立法权限的划分模糊、混乱。我国现行《宪法》第58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第62条第三款规定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和修改…其他的基本法律”,第67条第二、三款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制定和修改除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从以上规定中可以推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均享有经济法立法权,但是,两者享有的经济法立法权却界限不清。尽管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其常设机构有权制定和修改“除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并且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在不与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前提下,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享有部分补充和修改权。两者虽然都有权制定和修改法律,在形式上、字面上的区别仅在于前者为“基本法律”,后者为“其他法律”,但在实质上,“由于有了‘其他的’三个字,基本法律所规范的领域就模糊了”(注:李步云、汪永清主编:《中国立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88年5月版,第113页。),“基本法律”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差别无法辨别,对于两者享有的经济法立法权也就难以区别。这也导致在立法“实践中由于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的界限不清,往往难以判断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否越权制定了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注:周旺生主编:《立法学》,法律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304页。)。同时,《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等对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经济法立法权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等问题都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三)现行立法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经济法授权立法制度及其监督制度。我国现行宪法和有关组织法对经济法授权立法的具体内容缺乏规定,如授权立法主体、被授权立法主体、授权立法的内容、形式、范围、效力等级、限制和监督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践中,除了存在个别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做出的特别授权立法外(注:比如,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3 次会议做出《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的决定》;1988年全国人大授权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海南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法规,在海南经济特区实施;1992年、1994年、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授权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厦门市人大及常委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珠海市人民政府制定法规和规章,分别在三个经济特区内实施。),一些事实上存在的经济法授权立法却缺乏充分的法律根据、必要的限制和监督,这样就有可能把本应由高层次立法机关享有的立法权随意授权给低层次的立法机关行使,或者把本应由国家权力机关享有的立法权授权给行政机关行使,从而导致经济法授权立法权的一定程度上的膨胀和混乱,而且因被授权立法主体可能就是执法主体,从而使授权立法权与执法权统归于同一主体,被赋予授权立法权的执法主体,往往从本部门的利益和权力出发,在进行授权立法中,一方面想方设法尽可能多地为自己设定权利、权力,另一方面却尽可能少地为自己设定、甚至不设定义务与责任,执法主体凭借缺乏限制的授权立法权而获得了几乎无限制的执法权。对我国经济法立法权制度的上述不足,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首先,最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全国人大的经济法立法权,强化其最高立法机关地位。为了完善我国宪法对经济法立法权的规定,应把宪法第62条第三款修改为“制定和修改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和其他基本法律”,尽可能地详尽规定全国人大的立法权内容和种类,其意义在于:一是更加直接明确地规定了全国人大享有的最高经济法立法权,使之由原来的默示立法权变为明示立法权,有利于使之更加明晰化,突出全国人大的最高立法机关的地位。二是增加规定全国人大享有的经济法立法权的内容,能够使之享有的立法权内容和种类更加全面、更加精确化,也能够更好地划清均对不同范围的经济关系予以调整的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之间的各自界限,避免产生歧义。其次,明确划分经济法立法权限,建立科学的经济法立法权限体制。不仅应在《宪法》第62条中补充规定全国人大享有经济法立法权,而且应通过修改《宪法》第67条的规定及通过颁布《立法法》等明确划清全国人大制定、修改的“基本法律”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的“其他法律”之间的界限,以便更好地辨析两者享有的经济法立法权的区别。同时,应通过完善《宪法》的有关规定和有关组织法,对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经济法立法权问题予以明确、具体的规定。再次,建立和完善经济法授权立法制度及其监督制度。“立法权力不应该同时又是执行权力或管理者”(注:〔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林容远较,商务印书馆1991年9月版,1997年9月北京第2次印刷,第144页。),为了避免和克服因经济法授权立法缺乏限制而导致其膨胀无序现象,进而出现一些经济法立法权与执法权合一现象,应尽快完善经济法授权立法制度。通过《宪法》、有关组织法的修改和将来出台的《立法法》确立系统的经济法授权立法制度,对经济法授权立法主体、被授权立法主体、授权立法权的根据、授权立法的原则、内容、形式、范围、效力等级、限制等都做出明确规定,并且应建立和完善经济法授权立法的监督制度,如完善备案制度、保留批准制度、程序保障制度、实质审查制度等(注:详见李步云、汪永清主编:《中国立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332页~338页。)。唯有此, 才能充分发挥经济法授权立法的作用。【责任编辑】马新彦 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笃的上半部下加世
[ "Law", "Mine", "Economy", "Literature", "Computer", "Military", "Agriculture" ]
Economy
【 文献号 】4-364 【原文出处】《美术》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6 【原刊页号】28~29 【分 类 号】J7 【分 类 名】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106 【 标 题 】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 【 正 文 】 人的行为和艺术还是应该趋向健康和阳光本刊负责人 王仲行为,是人的思想支配身体产生的行动作为,他是活人的属性,并无什么神秘。一般的行为和艺术的行为的区别,是大多数有普通文化水平的人都懂的,谁也不会把淘气小儿的恶作剧划分到艺术领域里去。行为之为艺术,古往今来倒是有几项,如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统称表演艺术。以通常的符合形式逻辑的艺术分类学的常识来看,是不会把美术和表演艺术混为一谈的。近些年来,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混淆性思维流布中外,居然荒唐地把淘气的大人小孩的恶作剧也归艺术和美术一类,并誉之为“行为艺术”。此举并无任何创造性,本身倒很有点自我嘲讽的“行为艺术”的味道。但玩闹归玩闹,在严肃的艺术分类学里,如果要从“表演艺术”中再分支出一个“行为艺术”来,还需要有点逻辑根据。什么都想挤到艺术行列里来,连小孩撒尿和泥玩也想申请“艺术”的名分,那恐怕是不行的。据说,这种在公共场所搞光屁股杂耍的“行为艺术”,是为了把艺术还给人民,好像还有点普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崇高愿望似的。广大人民群众需要这种假恶丑的大展示大表演吗?!在西方资本主义铺天盖地的异化罗网中,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各方面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存在主义老生常谈的“苦闷与孤独”,正是这种精神际遇的典型话语概括。人在苦闷和压抑到极致时,是非要想出点什么反常的出格的行为举措来排遣和舒缓自己不可的,这正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揭竿而起的社会心理学动因。许多外国美术史专家认为,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具有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进步性,但这种“进步性”反了一个世纪资本主义,碰伤了一点资本主义的筋骨没有?马尔库塞认为玩世不恭的小资产阶级和胆大妄为的流氓无产者是社会解放的原动力,但用一群精神失衡的人去反资本主义,这无异于给资本主义调剂调剂单调的生活和舒舒服服地挠挠痒痒。假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具有反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那移植到社会主义社会来又会有什么“进步性”呢?现在已经来到社会主义中国的“食人”、“割肉”、“放血”、“自杀”等“行为艺术”,它又具有什么“进步性”呢?一些画不出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艺术青年,既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刻苦耐劳的敬艺练术精神,又焦灼于名利的诱惑,这自然就很容易加入到能够简易成名的“行为艺术”行列,这既能暂时舒缓心中的郁闷,又能期盼哪个国际双年展突然降来青睐。这使我想起隋唐禅宗简易成佛的一派(可说是禅宗的前卫派),不做仪式,不用念经,不要任何戒律束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能享受人生的甘美之杯,又能不劳而获的成佛当大师,这岂不美哉!我认为美术界的理论家们和艺术院校的教授、导师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要真正爱护艺术青年,引导他们“明明白白做人,老老实实从艺”,不要一味无原则地吹捧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牺牲精神”,以免误人子弟。人的行为是受思想倾向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倾向,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而思想倾向基本上就是两种,一种趋向真善美,一种趋向假恶丑。不要以为只要是有“独创性”的行为,就具有艺术价值,就可以称之为“行为艺术”。德国法西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假恶丑行为最为极端的形式,他们那些花样翻新的杀人方式,不能不说是具有空前“独创性”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不要说能否沾上“艺术”的边,简直就是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将永远受到世人的谴责!“独创性”要用在正道上,要用在正常健康的心理上。人的行为或艺术行为,还是应该趋向人道主义的真善美,趋向人性的健康和阳光。那种认为只有心理变态、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才能再现人性的深度,才是新美学新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种现代蒙昧主义。警惕“非艺术”的颠覆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范迪安各种以“艺术”之名,行“非艺术”之实的行为一度迅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它的危害性不在于针对某种艺术问题,而在于对整个艺术的颠覆。我们今天对西方艺术的过去百年里的发展历程已不算陌生。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有三个词是普遍被提及和运用的。一个是“现代”。这是西方艺术总体上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性质,其中积极的历史性成果已为我们所识并借鉴。另一个是“前卫”。它以超越形式语言规范的实验性为表面特征,更以在文化内涵上的探索性为根本特点。“现代”的艺术不一定都以“前卫”姿态出现,但“前卫”的艺术推进了艺术的“现代”进程,它本身良莠掺杂,只有经过历史选择和文化过滤,它有价值的精神方面和物态结果才成为文化总汇中的组成部分。再一个是“非艺术”。它经常与“现代”和“前卫”伴生并  备真正混同于   的现代其中,但  精神和实质上   前卫意并不具   识,因为它以否定艺术的价值、特别是艺术的创造性价值为目的,采用极端的手法和捣乱方式颠覆艺术。它要打破的并不是所谓艺术的“界限”,而是整个艺术本身,因此,它属于艺术之外的破坏性行为。对这三个词也即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种现象,我们不能混而视之,尤其不能把形形色色的“非艺术”行为视为“现代”“前卫”。在我们这里出现的“非艺术”行为,首先是对国外各种“非艺术”现象的抄袭和沿用。血腥的、残暴的、破坏的、敌意的、自虐的、施 虐的种种手法,在西方早已有之,这是“非艺术”行为不求其“新”、只求其“异”的基本特点,在某些行为者那里,甚至“异”得超过了西方的已有程度。这些行为的出发点完全不是建立在艺术发展史逻辑之上,也没有提出什么艺术问题或要解决什么艺术问题,其意义不在艺术之中,而是指向我们正在发展的艺术形式,向认真的、严肃的艺术创造进行挑战,以构成对艺术的颠覆。这类活动的策划人和组织者想必了解和熟悉西方艺术已走过的历史,知道这类“非艺术”行为的真正指向。让这类行为在中国发生,无非是针对正在朝着现代型态发展的整个中国艺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总的趋势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具有现代文化内涵和视觉样式的型态,不同年龄段的几代艺术家都从各自的角度发扬创新精神,以不同的方式解决艺术实践的各种课题。“现代”一词已不再是与“传统”对立的艺术样式,而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几代艺术家共同的文化理想,包括许多青年艺术家以“前卫”的意识对某些艺术问题进行真诚的探索,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要警惕的是,一些“非艺术”行为试图颠覆艺术在今日的存在价值和健康发展的中国艺术。艺术的异化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王宏建最近,《美术》杂志社组织的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涉及到美术界一些极端的异常现象及理论界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重要问题,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应继续深入下去,开展富于学理性的研究和讨论。因为这样的研究和讨论,关系到21世纪中国美术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美术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下面,谈几点意见,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展开,今后再另写专文分别论述。首先,“行为艺术”来源于西方,所谓“玩尸体”、“自虐”、“虐杀动物”等“艺术”,都可以在10年前的西方找到原版。那么就应搞清楚,这些“行为艺术”现象产生在西方的社会,文化根因是什么?西方的“行为艺术”或“前卫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亦不例外。法国人杜尚于1917年送到美国展览的瓷便池,美国人卡布罗1959年在纽约举办的“偶发艺术”展,法国人克莱因在60年代和德国人博伊斯在70年代的“表演艺术”(Performance Art,即“行为艺术”),以及90年代表现死亡、性与尸体的“标本艺术”(SpecimenArt)等,都有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的根因。研究清楚西方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哲学、科学发展的复杂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躁动,那么上述种种所谓的“艺术”现象出现在西方,也就不足为奇了,也可以说,这些所谓的“艺术”现象只能产生在西方社会,必然产生在西方社会。第二,还应该从理论上搞清楚,产生于西方社会的诸如“行为艺术”之类的“后现代艺术”或有人称之为“现代艺术”的实质是什么?它们究竟是不是艺术?这就关系到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和界定了。有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反对给艺术下定义,实质是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一切都是艺术,一切都不是艺术”,“谁都是艺术家,谁都不是艺术家”。黑格尔早在19世纪初就曾预言,艺术必将死亡,将让位给哲学。从现实来看,西方某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已经在实践着黑格尔的预言。这是一个悲观的预言,一个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也包括艺术发展历史的悲观的预言。我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只要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艺术就不会死亡,艺术的发展也不会停止。西方当下的“行为艺术”、“标本艺术”等实质上是非艺术、反艺术,是艺术的异化,是人类艺术漫长的发展史上的一个短暂的现象,必然要复归到艺术本体上去。这里就需要搞清一些基本的、重要的理论问题:什么是艺术?  要 审什么是  美?什创造或  么是美创新?  和 审艺术需  美?等要不需  等。第三,“行为艺术”等现象已不是西方的情况了,也不是简单的鹦鹉学舌或邯郸学步了,已经发生了变形和变种。90年代初的所谓“政治波普”以及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极端的“艺术行为”或“艺术活动”,表面上看是出自几个年轻的艺术家,实际上发端于几个年长的策划人,他们对每一次极端的“艺术活动”都有自己明确的“策划思路”。研究这些策划人的“语境”、“文本”、“理论”主张和具体“策划思路”,可以深化当前的讨论。
[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conomy", "Agriculture", "Art", "Military", "Philosophy", "Energy", "Space", "Literature", "Medical", "Sports", "Computer" ]
Art
【 文献号 】1-494 【原文出处】文艺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1124 【原刊页号】③ 【分 类 号】J6 【分 类 名】音乐、舞蹈研究 【复印期号】199806 【 标 题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危机与机遇 【 作 者 】金兆钧 【 正 文 】 已经成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但仍然没有能引发真正的讨论,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这就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前景是前程似锦,还是危机重重?说这个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因为“如果不看电视,根本分不清哪个民歌歌手在唱歌”这样一个说法已经不仅流传在音乐界,也已经似乎成了百姓们的共识。这个说法或许会使当红的民歌歌手们愤慨,但更使关切民族声乐发展的人们担忧,使那些热爱民族声乐的人们茫然。其实毋庸讳言,阻止着问题展开和深入的症结无非是因为一旦公开就这个问题进行严肃而深入的讨论,就一定会或多或少地牵扯到一些著名的民族声乐演唱家和学者、教授。而依照中国人的习惯,一旦论争到如此具体的地步,学术之争就一定会导致意气之争,造成令人难堪的后果,这在近年来一些传媒上已经有所表露,从而使得每一次可能深入的探讨或辩论都无疾而终。这种现象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关于民族声乐发展危机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意味着严肃科学的批评空气在民族声乐界变得多么淡漠,李岚清副总理在最近发表的关于发展民族音乐的讲话中关于“不要文人相轻”的意见又是多么地令人警醒。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这种思路首先要求诚实,其次要求责任感,更要求一种科学的态度。所谓诚实,就是我们必须承认三个现实,一个是诞生于30年代,由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创立,由王昆、郭兰英等一批歌唱家的演唱实践成型的新民族声乐学派在经过了40年到70年代的发展之后,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学派被不正确地在很多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中被框定为中国唯一的民族声乐学派。第二个现实就是到80年代和90年代,这一学派最重要的精华部分在现实中被异化了,这就是在大体相通的美学原则基础上,充分发掘和树立独特的艺术个性这一最宝贵的经验演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民族美声”即通常所说的“民族唱法”,并且几乎成了千万后来者唯一的选择。第三个现实则不必多说,谁都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在长久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音乐文化,也包括独特的声乐艺术。而在目前,我们已经太难听到不同色彩的声音,很多独具魅力的民族声乐艺术正在历史不断“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消亡。所谓责任感,就是我们必须承认另外两个现实。一个现实是一花独放的“民族唱法”绝不应当成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这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说意大利民歌孕育了风行世界的“美声唱法”的话,那末中国就应当具有至少几十种唱法。而就像“美声唱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一样,另一个现实就是任何唱法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演化乃至进化的,它的成功也一定是以产生具备明确艺术个性的演唱家为前提。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两个现实,就是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态度。所谓科学的态度,就是首先要破除唯西方具有科学唱法的认识误区。承认发源并发展栽种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的各个民族的传统唱法中都可能具有走向现代科学唱法的基础。有了这个承认,才会真正推动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的研究,才会真正激发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和新创造。简单地说,如果任何民族传统唱法都用西方美声唱法的训练原则来修理一下,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一片荒芜。产生问题的根源何在?首先我反对将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归罪于哪个个人。相反,一个歌唱家或者声乐教育家能够形成自己的美学体系和教学体系,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创造过程。我们要反对的只是民族声乐风格流派探索上的一花独放。但一花独放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有从原因上入手。因此,我以为造成问题的理论根源在于潜在于中国音乐界多年中形成的欧洲文化中心论。而这种理论又往往打着“洋为中用”的旗号,其具体表现在声乐艺术上就是一定要用西方美声唱法来规范加工中国的民族唱法。这种作法应当说初衷和早期实践都是好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但到了文革期间和文革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理论开始具备了唯一的真理性而造成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研讨和研究的式微。它的实践根源则在于由于某种唱法因历史条件而获得成功占据了强大的主流地位,首先是形成了某种学院派的教学标准,然后是在迅速发展的大众传媒中获得了足以与美声唱法平等的唯一性地位。结果,一种声音留下来了,个性渐渐泯灭了,其他的声音似乎就不存在了。滑稽的是,更丰富的传统民间唱法的声音反而频频出现在流行音乐中,悲哀的是,这种出现又常常仅仅成为了一种色彩、甚至是标签。应当说,关于民族声乐发展方向的探讨和讨论一直没有停止,也并非总是错误的观点占上风。就像上述的很多意见其实并非我所发明,音乐界很多专家学者和歌唱家多年来多有论述。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实践的进展决定了病态的发生和扩展。这其中,音乐院校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体制首先应当承担责任。近年来,音乐教育界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新观念,但可惜的是至今讨论还没有深入到可操作性的层面,更没有进一步表现在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上。结果,就只能造成学生成名,教师成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就会独霸天下的局面,尽管这也未必是成功者的初衷。更重大的责任在于媒体,因为正是媒体在造成千人一面的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很多人谈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是怀念50年代到70年代,因为,几乎是在同一美学观念下,前有王昆、郭兰英、后有才旦卓玛,郭颂、吕文科、马玉涛、吴雁泽等一大批歌唱家出现,他们给人们的正是不可替代的声音和美的享受。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在当年,这些歌唱家非常重视向民间的学习,向美声的学习,但却几乎都做到了周总理当年对王昆的嘱咐:学了什么,也还要是王昆。这意味着他们这一代人自己对艺术个性重要性的认识和努力。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主要是活跃在舞台上,而不是唱片中,更不是电视上。然而,从80年代开始,唱片业的出现,传媒的发达特别是电视文化的兴起,造成了强大的文化覆盖力,大众传媒文化复制的本质严重地毁坏着艺术个性的创造和听众的口味。80年代初的年青歌手以成为“小邓丽君”为荣已经暗示了未来的危险,很快,这种复制也迅速因电视歌手大赛的强大影响力而进入美声和民族领域,并迅速向教育领域发展。如果需要我们在教育和传媒这两个方面中做出进一步判断的话,不妨说,首先是特定唱法的成功造成适应了传媒的大众化需要,反过来造成了大众传媒以现代手段进行的高速文化复制。这种复制的强度足以反过来影响听众的快餐文化需求并进而影响到教育领域甚至是创作领域,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这造成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真正危机,也因此而提供了反思和变革的机遇。危机不为人所认识,特别是不为文化消费者所认识,不会构成真正的危机。听众固然常常受控于传媒,但对美的真诚需求仍然会发挥必然性的作用。持续多年来歌坛不景气状况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自然这种反映不仅仅针对民族唱法领域,流行音乐遇到的困境尤为严重,但这也正说明一个普遍规律:艺术固然具有商品属性,但商品属性绝不是艺术的本质。现在听众的认识和反映仍然走在学者的前面。因为大众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他们绝对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有了来自大众的反应,机遇也就随之而来。如果说大众传媒曾经在前些年里给大众提供了太多的文化挤压,它也同样给了大众对更美更好的作品和艺术风格的追求,给了大众对民族文化底蕴的再认识和再需求的刺激。因此,民族声乐界必须有所行动,首先是理论的探索、观念的转变,同时是教育体制的变革,真正的成果就是多元化的民族声乐风格和流派的出现,自然,它一定以成熟的歌唱家和优秀的作品的问世为标志。有了新声音,就会有听众,传媒仍然会积极加以传播。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就可能出现。不过,在现在,基于我了解的情况,我也热诚地希望传媒领域中热爱音乐的朋友们利用自己手中的优势直接参与民族声乐事业的创造和发展。
[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Military", "Law", "Agriculture", "Sports", "Philosophy", "Art", "Politics", "Medical", "Education", "Mine" ]
Art
航空计测技术AVIATION METROLOGY & MEASUREMENT TECHNOLOGY1999年 第19卷 第6期 Vol.19 No.6 1999标准环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孙玉玖 王琳 陈志忠摘要 介绍标准环规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标准环规检定规程JJG894-95》的实行,同时也有助于测量不确定度的推行。关键词 标准环规 绝对测量 比较测量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Analysis of Standard Ring GaugeSun Yujiu,Wang Lin,Chen ZhizhongAbstract The uncertainty analysis method of standard ring gauge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It contribut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Verification Regulation JJG894-95 of Standard Ring Gaug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as well.Key words Standard ring gauge,Absolute measurement,Comparative measurement,Uncertainty of measuremnt《标准环规检定规程JJG894-95》颁布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了,在本规程中,标准环规被分成1、2、3三个等级,其中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为:U一等=0.10+1 L,U二等=0.35+3 L,U三等=0.7+6 L(L单位:m)。但是,由于对各种检定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的缺乏,该规程实行起来还存在困难。目前,除了使用专用的环规检定仪器进行绝对测量外,许多单位用量块作为参考标准进行环规的相对(比较)测量。本文介绍使用这两种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1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1.1 相对测量1.1.1 影响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分量1)参考量块的影响参考量块的测量不确定度可以由量块的检定证书获得。由于证书上给出的是一块量块的测量不确定度,而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多块量块的组合,参考量块组的不确定度为各块量块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方和根。2)仪器的影响仪器的不确定度由仪器的说明书获得。3)环规的几何形状的影响规程已经规定了环规直径的检定方向(环规端面应有刻线)及检定位置(中截面),但检定过程中,环规的圆度及锥度仍会在一定的区域内产生影响。4)转折点的影响转折点的确定与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环规的直径尺寸、仪器的分辨力等因素均有关系,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经验进行评定。5)测头接触表面形状的影响由于测头接触表面形状的影响,也将给检定结果带来不确定度分量,实际工作中可根据经验进行评定。6)温度的影响检定前应对参考量块及标准环规进行一定时间的定温,同时要求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t)°C内,参考量块与标准环规之间的温度差为零。7)线膨胀系数的影响线膨胀系数的不确定度可由有关手册或标准查出。8)测量的重复性测量的重复性包括量块测量的重复性及环规测量的重复性。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对量块及环规进行多次重复测量获得。9)以上各不确定度分量相互独立。1.1.2 实用举例实测方法:在卧式测长仪上,用三等量块作为参考标准,检定φ35 mm的标准环规。1)参考量块的影响:U1可以用尺寸为30 mm和5mm的两块量块组成参考尺寸,量块检定证书给出的量块测量不确定度为U三等=(0.1+1L)μm (k=2.58)(L:m)所以,30 mm量块的测量不确定度为U30=0.1+0.03=0.13 μm5 mm量块的测量不确定度为U5=0.1+0.005=0.105 μm35 mm量块组的测量不确定度为U1=(0.1032+0.10052)1/2=0.167 μm2)仪器的影响:U2由仪器说明书查得,U2=0.3 μm。3)环规的几何形状的影响:U3已知,该环规的圆度为0.18 μm,直径的变动量为0.2 μm,所以,U3=(0.182+0.22)1/2=0.269 μm。4)转折点的影响:U4根据经验,取U4=0.3 μm。5)测头接触表面形状的影响:U5根据经验,取U5=0.2 μm。6)温度的影响:U6设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室内温度保持在(20±0.5)°C的范围内变化,则U6=11.5×10-6/°C×0.5°C×35 mm=0.000201 mm=0.201 μm7)线膨胀系数的影响:U7已知,线膨胀系数要求在(11.5±1)×10-6/°C的范围内变化,因为参考量块和标准环规的线膨胀系数都是未知的,所以两者的线膨胀系数差的极限值为2×10-6/°C,则U7=2×10-6/°C×0.5°C×35 mm=0.035 μm。8)测量的重复性S(xi):根据以前作过的重复性实验,s(xi)=0.12 μm,实测中,取6次实测值的平均值作为检定结果,所以u8=s()=0.12/=0.049 μm9)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计算列于表1。表1影响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因素Ui/μm概率分布形式置信因子k标准不确定度ui/μm参考量块U1=0.167正态分布2.58u1=0.065仪器U2=0.3三角形分布u2=0.122环规的几何形状U3=0.269均匀分布u3=0.155转折点U4=0.3均匀分布u4=0.173测头接触表面形状U5=0.2均匀分布u5=0.115温度U6=0.201均匀分布u6=0.116线膨胀系数U7=0.035均匀分布u7=0.020测量的重复性S(xi)=0.12正态分布u8=0.049合成标准不确定度=(0.0442+0.1222+0.1552+0.1732+0.1152+0.1162+0.0202+0.0492)1/2=0.320 μm扩展标准不确定度 U=k×uc=0.64 μm (k=2)结论:该方法可以满足三等标准环规检定的不确定度要求(要求为:0.7+6×0.035=0.91 μm)。1.2 绝对测量采用绝对测量法测量,其测量不确定度分析要简单一些。但是,有些单位在给出环规的测量不确定度时,往往把仪器的精度当作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这是不恰当的。所以,再举一个采用绝对法测量的例子。实测方法:用200型万能比较仪(即像点仪)检定上例中的35 mm(厚度为10 mm)的标准环规。1)仪器的影响:U1由仪器的说明书,仪器的测量误差在±(0.5+L/300+H/100)μm(L、H单位:mm)范围内,所以U1=0.5+35/300+5/100=0.667 μm2)环规的几何形状的影响:U2由上例已知,U2=0.269 μm。3)温度的影响:U3由上例已知,U3=0.201 μm。4)线膨胀系数的影响:U4由上例已知标准环规的线膨胀系数的变化范围,而仪器玻璃刻线尺线膨胀系数要求在(10.0±0.5)×10-6/°C范围内变化,所以两者的线膨胀系数差的极限值为3.0 ×10-6/°C,则U4=3.0×10-6/°C×0.5°C×35 mm=0.0525 μm5)测量的重复性:s(xi)根据以前作过的重复性实验,s(xi)=0.27 μm,实测中,取6次实测值的平均值作为检定结果,所以u5=s()=0.27/=0.11 μm6)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计算列于表2。表2影响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因素Uii/μm概率分布形式置信因子k标准不确定度ui/μm仪器U1=0.667三角形分布u1=0.272环规的几何形状U2=0.269均匀分布u2=0.155温度U3=0.201均匀分布u3=0.116线膨胀系数U4=0.052均匀分布u4=0.030测量的重复性S(xi)=0.27正态分布u5=0.110合成标准不确定度=(0.2722+0.1552+0.1162+0.0302+0.1102)1/2=0.353 μm扩展标准不确定度 U=k×uc=0.71 μm (k=2)结论:该测量方法可以满足三等标准环规的检定不确定度要求。2 结束语1)本文关于标准环规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完全按照最新的不确定度定义来进行计算,同时与标准环规检定规程相结合进行分析,因此它对于《标准环规检定规程JJG894-95》的实行及测量不确定度在该项目上的应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2)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关于标准环规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如果操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其它的检定方法,可以参照“影响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分量”逐项进行分析。3)由于光滑极限量规的检定方法与标准环规检定方法相类似,所以本文关于标准环规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方法对于光滑极限量规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也具有参考价值。4)《标准环规检定规程JJG894-95》中还有关于直径变动量及锥度的要求,由于这时不需要用参考量块作比较,因此,如果分析直径变动量及锥度的测量不确定度,可以不考虑与量块有关的因素,忽略与温度有关的因素。另外,直径变动量及锥度在概念上都是指两个直径的差值,所以其测量不确定度应该为,去掉与量块及温度有关的分量之后,获得的直径测量不确定度的倍。作者简介:孙玉玖 30岁 女 高级工程师作者单位: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北京市1066信箱,100095参考文献1 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环规检定规程JJG894-95.19952 沙定国等.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方法.19943 张玉文等.几何量测量标准建标的几个问题.航空计测技术,1997,17(5)1998-09-23收稿
[ "Art", "Law", "Computer", "Literature", "Agriculture",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Economy", "Energy", "Education", "Space", "History", "Electronics", "Military", "Mine", "Politics", "Transport" ]
Space
发信人: salesman (诚实的商人), 信区: News标 题: 俄国发射卫星火箭成功 将四颗通讯卫星送入轨道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Thu Nov 25 12:20:00 1999) , 转信路透社报导,俄国航天局11月22日在哈萨克斯坦的邦努尔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联盟运载火箭,将四颗通讯卫星送入太空通地环形轨道。这四颗卫星由美国一家卫星通信公司向意大利阿菲尼亚公司定制的,用于部署全球个人移动通信卫星系统。今年10月27日俄国质子火箭在哈萨克斯坦发射再次失败后,哈萨克斯坦下令禁止俄国火箭发射,在俄国支付了约40万美元赔偿金后,哈萨克斯坦政府方才批准了这次发射。--※ 来源:・日月光华站 bbs.fudan.edu.cn・[FROM: 10.24.14.123]
[ "Philosophy",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Computer", "Economy", "Mine", "Transport", "Space", "Politics", "History" ]
Space
【 日 期 】19960401 【 版 号 】12 【 标 题 】水彩画艺术最具现实性品格―― 《三届全国水彩、水粉画展》观后【 作 者 】雷正民 【 正 文 】 近年来水彩画作者面不断扩大,涌现大量较高水平的作品。作品的题材广泛,艺术表现手法多样,特别由于从写生中融汇着作者直感的激情而新鲜生动等等,成为近期中国水彩画的艺术特色,这些,在《第三届全国水彩画、水粉画展览》中又一次得到整体展示。通观画展,写实画风仍为主流,但每件作品之间差异颇大,各有其独特的韵味。可以称得上是丰富多彩的。既有严谨的《轻柔的风》;又有《葡萄熟了》的逼真再现,却无甜俗之感;有笔墨潇洒的《人体》,又有反映行动中群像的《走向光明》;汹涌澎湃的《海歌》,具有历史感的风景画《故乡情怀》和直接表现历史题材的《他们从延安来》;还有清纯淡雅的诗一般情调的《窗》。像《光与影的对话》、《瓷瓶与花系列》、《蓝色律动》等,水色渲染,淋漓尽致、挥洒自如的艺术表现,发挥水彩画艺术之长,似轻描淡写,实在是画家技艺厚积薄发的体现,呈现着特殊的审美情趣。水彩画一般幅面不大,但它绝不仅仅局限于闲情、小品之类。当然小品佳作也有其诱人之处和艺术价值所在。我们曾提到前辈水彩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得那种博大的精神气质和浑厚的力度。此展的一些作品,透露出挖掘深层意蕴的机趣,是令人欣喜的。比如《源头》,以小寓大,以近致远。令人生发联想,耐人寻味。所惜在虚实处理上缺少空灵感。再如《母亲身后的太阳》,个别中表现着一般,从母子辐射到社会,从现在想到将来,足见艺术具有深层的内涵。水彩画艺术虽引自西方,但与中国画的水墨意趣,颇有某种契合之处。看得出不少作者探索水彩画的中国风。有借鉴写意手法而任情挥洒,有吸收民间美术的装饰情味,有的直接借用中国画线描手段,以增强艺术表现力,都属有益的尝试。虽然发挥水彩画本体艺术特色,仍然是需要主攻的课题,但我觉得无妨多方大胆探索,不必拘泥于画种原有的界线。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而有新意者也不乏佳作。如大刀阔斧体现大感觉的《大风景》,画得很有力度。《红果子》、《蓝色的梦》、《爱伲姑娘》等也甚有情味。相对于水彩画热,姊妹艺术水粉画显得相对冷落,这次展览收入几件粉画作品相当特出,有些获得大奖。水粉画虽不轻快,却更为厚重、亮丽、繁富,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期待它得到繁荣发展。综观展览,构成当代中国水彩、粉画创作的基本面貌,显示着不断进展的趋势。我以为水彩画艺术最具有现实性的品格,这就构成它的鲜活的生命力;如能在借鉴和融入中国画艺术中的意境、韵味方面有所突破,而又保持水彩画艺术水色变化的微妙特色;在追求内涵,拓宽创意方面着力,定会达到高深的品位。
[ "History", "Art", "Energy", "Education", "Space", "Law", "Medical", "Philosophy" ]
Art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1999年 第10卷 第11期 Vol.10 No.11 1999基于故障划分的并行测试生成算法曾芷德 曾献君摘要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基于故障划分的并行测试生成算法的加速比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把相关故障识别和最短路径敏化相结合的基于输出扇入锥的逆向故障划分方法BFPOC(backword fault partitioning of output fan-in cones),并把该方法与Banejee推荐的基于输入扇出锥的正向故障划分方法TFPIC(toword fault partitioning of input fan-out cones)和常用的基于故障顺序的等步长划分方法EDPFS(equal distance partitioning of fault sequences)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表明,在大规模并行处理环境下,BFPOC方法比后两种方法有明显的优势,能获得更高的加速比.关键词 并行测试生成,故障并行,故障划分,输出扇入锥,输入扇出锥,加速比.中图法分类号 TP338A Parallel Test Gene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Fault PartitioningZENG Zhi-de ZENG Xian-jun(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analyze in theory how to increase the speed-up ratio of parallel test gene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fault partitioning. The approach of backward fault partitioning of output fan-in cones (BFPOC) which combines the relevant fault recognition and shortest path sensitization, is presented. And BFPOC is compared via experiment with the approach of toward fault partitioning of input fan-out cones (TFPIC) proposed by Banejee and the general one, equal distance partitioning of fault sequence (EDPF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n large-scale parallel processing environment, BFPOC can reach higher speed-up ratio, obvious super to the other two approaches.Key words Parallel test generation, fault parallelism, fault partitioning, output fan-in cones, input fan-out cones, speed-up ratio.借助并行处理的优势来对付VLSI测试生成时间的指数复杂性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1].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的问世和工作站机群(WSG)的广泛配置,为并行测试生成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是,要把测试生成这类原本属于串行处理的算法改造成可并行运行的算法并非易事.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除了继续致力于提高单机测试生成系统效率的研究[2,3]以外,还进行了多机并行测试生成算法的研究,并先后提出了基于故障并行、启发式并行、搜索空间并行、功能并行和电路并行等多种并行测试生成方法,也报道过一些关于并行测试生成的原型系统.例如,按初级输入扇出锥对电路故障进行集束分组的并行系统[4]、按启发式并行的系统[5]、对难测故障按搜索空间并行的系统[6]以及对时序电路分别按故障并行[7]、按搜索空间并行[8]和按电路并行[9]的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参与并行处理的处理机数目为5~16,属于小规模并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比较重视处理机之间的动态负载平衡.众所周知,实现动态负载平衡是以增加处理机之间的通信开销为代价的.理论上不难证明,实现N个处理机的动态负载平衡所需通信开销的时间复杂性为O(N2).这表明对MPP系统(N≥128),靠实现动态负载平衡来提高加速比可能会有困难.为此,我们建议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提高静态负载平衡上,以减少依托MPP机的并行测试生成系统的通信开销,提高加速比.我们曾提出过按逻辑相关性的大小,把被测电路(CUT)原有的以初级输出(PO)为锥顶的P个输出扇入锥分配给N个处理机,进行并行处理的优化划分算法――最小递归二分法[10],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那些反馈线很多、反馈深度很深的闭环电路,每个输出锥基本包含整个电路.此时再试图将电路按输出锥分块将是徒劳的.因此,本文研究依托MPP机的基于故障静态划分的并行测试生成算法.1 关于故障并行的加速比假设m×n阶矩阵(aij)为CUT的故障检测矩阵,其中j=1,2,...,n与CUT的目标故障集SF中的n个故障对应,i=1,2,...,m与检测SF的完全测试集ST中的每个测试码相对应.我们的任务是把SF中的n个故障平分给N个处理机进行并行测试生成,希望获取最高的加速比.此任务可形式化描述如下:把矩阵(aij)按列均分成N个m×n/N阶的子阵(bKil),其中i=1,2,...,m;l=1,2,...,n/N(或(n/N)+1);K=1,2,...,N.由于此时(bKil)中包含了一些全零行,按行压缩掉这些全零行之后,有i=1,2,...,mK,如果假设max{mK }=M,则加速比SP=m(tg+tf.mfs)/(M(tg+tf.mfp)).(1)式(1)中,M≤m,tg为生成一个测试码所需的平均时间,tf为一个测试码模拟一个故障所需的平均时间.它们由CUT的复杂性及所用的测试生成(TG)和故障模拟(FS)算法决定,与故障划分无关.mfs和mfp分别为在串行和并行生成环境下,一个测试码平均需要模拟的故障数.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ST中的m个测试码完全覆盖SF中的n个故障,每个测试码都检测n/m个故障,于是可以导出mfs=n(m+1)/2m,mfp=n(M+1)/(2N.M),SP=N(m(2tg+tf.n)+tf.n )/(M(2tg.N+tf.n)+tf.n).(2)式(2)中,只有M与故障划分方法有关.显然,如果在对(aij)按列划分时能使M取最小值,则SP为最大值,可获得最高的加速比.如果在对SF划分时(aij)是已知的,则获取最高加速比的故障划分可抽象化为纯数学问题:从矩阵(aij)的CNn种列组合中选取使M最小的列组合.此问题用模拟退火法或最小递归二分法都不难解决.但是,由于进行故障划分时尚未求出ST,(aij)是未知的,上述方法暂时还用不上.不过,上述分析已给了我们一条极重要的启示:具有最高加速比的划分,必须是能使每个处理机所分得的故障集的完全测试集最小(即M最小)的划分.为此,在进行故障划分时必须充分考虑故障的等价性、相关性和独立性.VLSI中的故障,按检测每个故障的完全测试集的相关性,可以分为等价故障、相关故障和独立故障.设Tα,Tβ分别为固定故障α,β的完全测试集,如果存在Tα=Tβ,则称α,β为等价故障;Tα≠Tβ,但Tα∩Tβ≠∮,则称α,β为相关故障;Tα∩Tβ=∮,则称α,β为独立故障.显然,按上述定义,不可测故障属于独立故障.考虑到测试生成系统(test generation system,简称TGS)在生成CUT的目标故障表时,对等价故障已进行了识别和归并处理,因此,在划分故障时不再考虑等价故障.为使并行测试生成算法获得较高的加速比,划分故障时应遵循下列3条基本原则:(1) 相关故障优先分配给同一个处理机;(2) 独立故障优先分配给不同的处理机;(3) 各处理机处理的相关故障集的个数及故障总数基本相同.2 3种故障划分方法不言而喻,相关故障和独立故障的识别是故障划分的关键.本文提出BFPOC(backword fault partitioning of output fan-in cones)方法,并与文献[1]推荐的TFPIC(toword fault partitioning of input fan-out cones)方法和较常用的EDPFS(equal distance partitioning of fault sequences)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优劣,现分述如下.2.1 基于输出锥的逆向划分方法(BFPOC)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相关故障的识别与最短路径敏化[11]的思想相结合.具体描述如下.(1) 功能块故障分组规则假设功能块输出s-a-0故障的组号为k,s-a-1故障的组号为k+1,根据功能块的功能、故障相关性和最短路径敏化思想,对其输入故障以及与输入相连的扇出源故障打分组标记:〈1〉 或(或非)门① 级别最低的输入和它们的先行扇出源的s-a-0故障都标记k(k+1),s-a-1标记k+1(k);② 设其他输入共有i个(i=1,2,...),则这些输入的s-a-0和它们各自的先行扇出源的s-a-0分别标记k+2(k+3),k+4(k+5),...,s-a-1则标记k+1(k).〈2〉 与(与非)门① 级别最低的输入及其先行扇出源的s-a-1都标记k+1(k),s-a-0标记k(k+1);② 设其他输入共有i个(i=1,2,...),则这些输入的s-a-1和它们各自的先行扇出源的s-a-1分别标记k+3(k+2),k+5(k+4),...,s-a-0则标记k(k+1).〈3〉 驱动(非)门此门输入的先行扇出源s-a-0标记k(k+1),s-a-1标记k+1(k).〈4〉 对称输入的复合门① 对与或(与或非)门,同一与门输入故障分组规则同与(与非)门,不同与门的对称输入s-a-1分在同一组.② 对或与(或与非)门,同一或门输入故障分组规则同或(或非)门,不同或门的对称输入s-a-0分在同一组.〈5〉 其他功能块① 对级别最低的输入a,检查输入/输出连通矩阵.如果是同相连通,则a及其先行扇出源线s-a-0标记k,s-a-1标记k+1;反相连通,则a及其先行扇出源线s-a-0标记k+1,s-a-1标记k;双相连通,则随机地按同相或反相对待;② 对其他输入bi(i=1,2,...),如果是同相连通,则bi及其先行扇出源的故障s-a-0(1)的组号为k+i+1(k+i+2);反相连通,则为k+i+2(k+i+1);双相连通,则随机地按同相或反相对待.(2) 电路故障分组过程从最复杂的初级输出(PO1)开始,向初级输入(PI)逆向遍历该输出锥的每一个功能块.按上述规则,在每个功能块输出故障组号的基础上,对它们的输入及其先行扇出源的故障分组.逆向最短路径敏化思想已隐含在其中.(3) 故障组号分配算法〈1〉 同一个故障只分配一个组号,不同故障的组号不允许重迭.按此原则,各输出锥之间公共的故障只分配一次组号.〈2〉 为避免不同故障的组号重迭,本文提出故障组号分配算法如下:① 一条引线分配两个邻接数字作为两个故障的组号,即使某条引线的一个或两个故障已被等价归并掉.这里的“引线”包括PI,内部功能块的输出线和扇出个数大于1的扇出源的扇出分线.② 按功能块故障分组原则判明属于同一组的故障,组号向最小的取齐;不属于同一组的故障,保留原组号不变.(4) 按上述规则,编在同一组的故障构成一个相关故障集;不同组的故障的相关性和独立性,要想精确描述将比较复杂,但总的趋势是独立性大于相关性.(5) 故障向处理机分配原则:同组故障应分配给同一个处理机,不同组故障应分配给不同的处理机,除非考虑处理机负载平衡需进行调整时例外.当处理机数罟收献槭时,应使分配给不同处理机的故障组数基本相同.(6) 故障划分举例例1:图1的电路经等价归并后,共设30个故障,按划分规则将被分为15组,结果如下.图1组0: a0 组1:   b0组2:   f0 组3: 组4:  j0组5: 组6: c0组7: g0组8: d0 组9: e0组10: h0组11: i0 组12: k0组13: 组14: l0这30个故障,用ATGTA系统将生成8个测试码.其中有4个冗余故障被分在不同组.2.2 基于输入锥的正向划分方法(TFPIC)本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从一个PI出发,沿着其扇出后继线,向着有关的PO进行搜索,把沿途所经引线构成的以PI为顶的输入锥的故障,按照反向次数分成两组,每一组也构成一个相关故障集.各输入锥之间的公共故障也只分配一次组号.显然,CUT故障总组号=2*PI总数.当把故障向处理机分配时,仍然遵循方法1的原则.2.3 基于CUT故障表中故障顺序的等步长划分方法(EDPFS)CUT故障表中故障顺序按功能块级别从低到高排列,每个功能块的故障按输出0,1故障和输入0,1故障排列,输出、输入严格按端号顺序排列.所谓等步长划分是指以处理机数目N为步长,把CUT的n个故障分成N份,每份含故障数n/N或(n/N)+1,其中第i(i=1,2,...,N)个处理机分得的故障序号为j*N+i, j=0,1,2,...,j*N+i≤n.当处理机数目达到16以上时,按故障顺序等步长划分,可以把绝大多数功能块的输入、输出故障分给不同的处理机,这与经等价归并之后,同一功能块中(不含异或门)留下的故障大部分是独立故障的规律相符.这大概是该方法也比较有效的重要原因.3 实验结果及结论3.1 实验1我们在单台SUN ULTRA2上建成了一个并行故障诊断模拟系统,一次最多可模拟256个处理机的并行测试生成.该系统用有限回溯测试模式产生方法生成测试码,用同时故障模拟进行故障覆盖.我们用此系统对ISCAS-85部分电路模拟了上述3种划分方法的效果.当处理机分别为4、16、64、256时,测试生成的加速比和故障覆盖率结果列在表1中.为使加速比的比较相对合理,我们要求单机串行、多机并行所得到的故障覆盖率应基本相同.方法1和方法2所用的预处理时间很少,可不予考虑.并行生成的故障覆盖率是把各处理机生成的测试码集中起来进行故障模拟得到的,采用的是测试码并行、单故障传播的快速故障模拟方法[12].表1电路名称划分方法4处理机16处理机64处理机256处理机加速比故障覆盖率(%)加速比故障覆盖率(%)加速比故障覆盖率(%)加速比故障覆盖率(%)C135512.8398.837.3699.3218.6799.3253.6299.5122.5098.086.9599.1414.1399.2647.5299.2632.6198.276.0698.8316.3499.4446.4799.26C190812.9799.297.1299.2917.3299.1536.9599.3422.4999.154.6999.2412.6899.0630.5499.1532.5199.016.2699.0113.6599.0634.2299.06C267013.0295.6510.2795.6527.5495.6549.5295.7222.0095.475.6595.5112.4395.5833.0595.5832.7595.518.7395.5124.9195.5140.6295.65C354012.8696.149.8596.1920.0296.1937.8996.2522.7296.147.5896.169.0496.2215.6896.2233.0696.037.7196.1616.8496.1929.9696.16C531512.9098.9110.7998.9420.0898.9637.7298.9623.0898.809.1798.7812.0198.9423.5798.9432.8298.758.3298.9414.6098.9632.7098.96C755213.2598.357.5198.3616.9298.3640.6398.3623.2998.285.4998.349.7698.3624.5798.3632.9598.336.8798.3616.4998.3332.6098.363.2 实验2我们用ATGTA系统对一个25000门、有上千条反馈线的ASIC电路采用方法1进行故障划分,模拟了4处理机并行测试生成和故障模拟的效果.结果数据列在表2中,其中TG时间为SUN20的CPU秒,而FS时间为SUN4的CPU秒.表2TG/FS方式测试码数测试码长度时间(s)(加速比)故障覆盖率 (%)TGFS单处理机4 00018 53217 313(1.0)64 102(1.0)96.654处理机4*1 00019 4094 462(3.88)15 832(4.05)96.753.3 结 论分析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 平均来看,在4处理机的情况下,3种方法的效果差别不太大.(2) 当处理机数达到16以上时,方法1的加速比明显优于方法2和方法3,所达到的故障覆盖率与单机时几乎相同(单机覆盖率请参阅文献[3]),比方法2和方法3略好一些.方法2是文献[1]推荐的方法.但我们的实验结果是,当处理机数较大时,它不但不如本文提出的方法1,甚至比方法3的效果还差.(3) 方法1对于6个ISCAS-85电路取得了线性加速比(直线斜率在0.2~0.7之间)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处理机数为256时,平均加速比达到42,表明该方法对大规模并行测试生成将有明显优势.(4) 表2说明,方法1对于时序电路同样有效.对TG与FS为松散耦合的系统,4处理机并行所获得的加速比直线斜率等于1.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作者简介:曾芷德,1941年生,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曾献君,1966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系统CAD.作者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 长沙 410073本文通讯联系人:曾芷德,长沙41007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参考文献1 Banerjee P. Parallel algorithm for VLSI. Computer-Aided Desig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Inc., 19942 李忠诚,潘榆奇,闵应骅.一个基于电路结构分析的测试产生系统――SABATPG.中国科学(A辑),1993,23(2):189~196(Li Zhong-cheng, Pan Yu-qi, Min Ying-hua. A structure analysis based test generation system――SABATP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1993,23(2):189~196)3 曾芷德.ASIC测试生成和可测性分析系统ATGTA.计算机学报,1998,21(5):448~455(Zeng Zhi-de. ASIC test generation and testability analysis system――ATGTA.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1998,21(5):448~455)4 Patil S, Banerjee P. Performance trade-offs in a parallel test generation fault simulation environ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Integrated Circuits Systems, 1991,10(12):1542~15585 Chandra S J, Patel J H. Test generation in a parallel processing environment. In: Lopresti P V 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esign (ICCD'88). Rye Brook, NY: IEEE C, IEEE CAS and IEEE ED, 1988. 11~146 Patil S, Banerjee P. A parallel branch and bound approach to test gener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Integrated Circuits Systems, 1990,9(3):313~3227 Agrawal P, Agrawal V D, Villodo J. Sequential Circuit Test Gineration on a Distributed System. In: Newton A R ed.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93). Anaheim: ACM/IEEE, 1993. 337~3418 Ramkumar B, Banerjee P. ProperTest: portable parallel test generation for sequential circuits. In: Jones I K 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puter-aided Design (ICCAD'92). Washington D.C: Computer Society Press, 1992. 220~2239 Chan T. Distributed automatic test pattern generation. In: Tsai Y T ed. Proceedings of the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 Conference (ASIC'92). Rochester, NY: IEEE Rochester Section, 1992. 385~38810 Tao Jing, Zeng Zhi-de. A network partitioning algorithm for parallel test generation in VLSI circuit. In: Yang Shu-zi ed.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D/CG. Wuhan: SPIE(USA), 1995. 645~65011 曾芷德.数字系统测试与可测性.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Zeng Zhi-de. Testing and Testability for Digital Systems. Changsh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ess, 1992)12 刘胜利,曾芷德.组合电路故障模拟加速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见:全国第10届CAD & CG会议论文集.北京:航天总公司23所,1998. A-1~A-5(Liu Sheng-li, Zeng Zhi-de. The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accelerating fault simulation for combinational circui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Chinese CAD/CG Conference. Beijing: Institute No.23 of China Aerospace Corporation, 1998. A-1~A-5)本文1998-08-24收到原稿,1998-12-01收到修改稿
[ "Philosophy", "Economy", "Medical", "Law", "Agriculture", "Enviornment", "Education", "Sports",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Computer", "Transport", "Literature", "Art", "Military", "History", "Space" ]
Computer
航空工艺技术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2期 No.2 1999非球曲面超精密车削过程中的轮廓补偿控制方法王 波 董 申 赵万生[摘要] 介绍了一种可提高非球曲面超精密加工机床的轮廓跟踪精度的误差补偿控制方法。该轮廓补偿控制器是机床轮廓位置伺服系统的一部分,它以二次曲线代替原微直线段来逼近给定轮廓,可提高系统的轮廓逼近精度,并减小插补数据不连续对伺服系统的冲击,从而最终提高轮廓的加工精度。关键词:非球曲面 超精密车削 轮廓补偿Contouring Compensation Control Method in Ultraprecise Turning Aspherical Surface[ABSTRACT] An error compensation control method which can improve contour tracing accuracy of aspherical surface ultraprecise machine is introduced. This contouring compensation controller is part of the machine contour position of the servo system. It uses the conic to approach the given contour instead of the original microstraight line segments to improve the contour approach accuracy of the system and to reduce the impact to the servo system caused by discontinuous small interpolation, therefor the machining accuracy of the contour can be finally increased.Keywords: Aspherical surface Ultraprecise turning Contouring compensation非球曲面超精密加工技术是尖端技术产品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加工手段,在军工和民用工业都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巡航导弹上的跟踪镜、激光核聚变用的反射镜、大型天体观测系统的反射镜等。数控金刚石超精密车削是光学曲面加工中高效且经济的手段之一。从60年代起,各国开始开发、研制各种超精密金刚石车床。超精密金刚石车削机床的加工精度取决于机床的运行精度,而机床的运动精度又取决于机床伺服系统的位置控制精度,特别是跟踪精度。研究人员[1]对伺服系统动态特性对数控机床圆轨迹的加工精度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不考虑机床自身几何精度的前提下,系统的轮廓误差主要由伺服系统的动态特性和联动轴之间的动态参数不匹配引起的。当今,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一般从机床精度补偿、运动轴的高精度跟踪控制和联动轴的交叉耦合控制3个方面着手,来提高机床的轮廓加工精度。超精密机床的精度主要靠机床基准元部件的精度保证,但继续提高机床部件的精度已十分困难,而且一些加工中产生的误差很难消除。利用计算机修正其误差,可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这是超精密加工发展的一个方向。如代表当今世界超精密加工最高水平的3台大型机床:美国LLNL国家实验室的DTM-3型卧式大型光学金刚石车床、LODTM型立式大型光学金刚石车床和英国Cranfield公司研制成功的OAGM-2500型超精密机床,均采用了压电式微位移机构,以实现在线精度控制补偿。为了提高机床伺服系统的精度,Tomizuka[2]提出了一种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ZPETC)算法。这是一种用于跟踪时变信号的数字式前馈控制算法。它可以得到极小的跟踪误差和平滑的跟踪速度,但是它对建模误差和系统参数变化比较敏感,同时对插补数据的不连续(主要表现为速度和加速度变化的不连续引起的输入信号中的高频成分)也比较敏感。理论分析证明,即使在跟踪误差非常小的情况下,系统的轮廓误差仍然可能很大。基于这种认识,Koren[3]提出了交叉耦合轮廓控制(Cross_coupled contour control)算法。一般来说,对线性轨迹,交叉耦合控制器是一个多变量系统;对圆弧轨迹来说,是一个多变量时变系统,系统的分析与控制均非常困难[4]。另一方面,交叉耦合轮廓控制器在结构设计、参数选择等方面还不够完善,限制了实际应用[5]。在我单位自行研制的HCM-3型超精密车床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一种基于时间分割原理的数控插补误差补偿算法。该算法以二次曲线代替直线段来逼近给定轮廓,既可以补偿原插补算法所带来的插补误差,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插补数据的不连续对跟踪精度的影响,从而提高系统的轮廓加工精度。该补偿控制器与原有的伺服控制系统配合使用而不需增加任何硬件设备。1 补偿算法当采用采样数据法进行数控插补时,插补控制器首先给出具有相同时间间隔的一系列离散的点,在点与点之间则多采用线性插补方法进行精插补,如图1所示。图1 线性插补方法示意图Fig.1 Scheme of linear interpolation method(1)(2)用直线段逼近轮廓曲线时,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轮廓误差,另一方面则会引起插补速度和加速度的不连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线性速度法代替直线段逼近法,如图2所示。在i~i+1时间段内速度和位移表达式见式(3),(4)。图2 非线性插补方法示意图Fig.2 Scheme of non_linear interpolation method(3)(4)式(4)中,k的取值反映了速度曲线的斜率和位移曲线的曲率,如图3所示。为了保证误差补偿的精度和分析方便,本课题取k=2。图3 k值与曲线段曲率的关系Fig.3 Curvature of curve segmentdependence of k value2 误差分析为了便于分析非球曲面插补的理论误差,假设在第i点附近的非圆曲线可用与其有共同曲率半径的密切圆来代替,如图4所示。图4 误差分析示意图Fig.4 Scheme of error analysis第i点的曲率为该密切圆的半径R=1/C,这样,非圆曲线插补及补偿控制误差的分析转变为圆弧插补及补偿控制误差的分析,从而使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简化。当采用内接弦逼近原弧时,其插补原理误差为本文中介绍的插补误差补偿算法相当于在原线性位置插补算法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补偿控制量ΔE,其中,(6)同理(7)由图(4)所示的几何关系可知,xi+2=Rsin(θ+2α)xi+1=Rsin(θ+α)xi=Rsinθxi-1=Rsin(θ-α)由式(6),(7)得(8)(9)补偿后的最大误差为(10)对上式进行泰勒展开,(11)其中,k1=0.023 438,C为曲线在i点的曲率,Δl为内接弦长度。由式(11)可知,由原来的步距角的二次方减小到步距角的四次方,即对同一曲线而言,在相同的插补误差条件下,逼近的内接弦长度可增大100倍,也就是说,上位机的插补点可减小100倍,从而极大地减小了上位机的运算量,使上位机实现实时插补成为可能。3 试验研究为了验证本方案的有效性,采用由我单位研制的HCM-1型超精密机床进行了实际的圆弧轮廓控制试验,圆弧半径为30 mm,进给速度为5 mm/min,结果见图5,6。由试验结果可知,采用本补偿控制方法之后,提高了机床的轮廓控制精度。图5 补偿前的轮廓误差Fig.5 Contour error before compensation图6 补偿后的轮廓误差Fig.6 Contour error after compensation作者单位:王 波 董 申 赵万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参考文献[1] 虞文华,吴昭同,杨世锡.伺服系统动特性对数控机床圆轨迹加工精度影响的机理.中国机械工程,1995,6(1):21~23[2] Tomizuka Masayoshi. Zero phase error tracking algorithm for digital control. Journal of Dynamics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1987,109(3):65~68[3] Koren Y. Cross_coupled bixial computer control for manufacturing systems, ASME Trans. Joum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1980,102(4):265~272[4] Yaw_Shih Shieh,Lee An_Chen, Chen Chin_Sheng. Cross_coupled biaxial step control for CNC EDM. Int.J.Mach.Tools Manufact, 1996,36(12):1363~1383[5] 张秋菊,李宏.模糊推理耦合轮廓误差补偿方法的研究.中国机械工程,1995,6(2):19~21(责编 根 山)
[ "History", "Computer", "Philosophy", "Literature", "Energy", "Medical", "Economy", "Art", "Law", "Education", "Politics", "Military", "Electronics", "Mine", "Transport", "Agriculture", "Sports", "Space", "Communication", "Enviornment" ]
Space
【 文献号 】2-501 【原文出处】江西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200004 【原刊页号】36~42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复印期号】200007 【 标 题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 【 作 者 】许经勇 【作者简介】许经勇,厦门大学经济系,福建厦门 361005 许经勇(1938―),男,福建惠安人,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内容提要】从我国农村与城市实际存在的、不断加强和发展的趋势看,逐步建立把城市与农村联结在一起的、统一的社会经济系统,应当是 更富有前途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观点来研究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才不致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关 键 词】农业/农村/农村经济/发展观点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0)04―0036―07(一)对于农村来说,农业是初始的、第一性的东西。没有农业也就没有农村。但是,农村与农业之间的差别,也是极为明显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农村是个地域概念,而农业则是个产业概念,即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事业,或从事有机物产品的生产事业。但是,仅仅是这样地认识问题,是很不够的。因为有些用自然经济的思想看待农村的学者,往往把农村看成是纯粹经营农业的地方,从而把农村简单地等同于农业。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有些学者不加限制地从外延上扩大了农业概念。他们不仅把农村中以农业为中心的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互相衔接统统纳入农业的范畴,还把农村中的一切产业部门、经济活动统统纳入农业范畴,从而简单地把农村也等同于农业。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农业,不但没有突出农业的重要性,反而抹煞了农业和工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区别,否认了农业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从而,不利于正确处理农业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相互关系。这也不利于促进农业部门本身的不断进步。在我国农村非农产值已经超过农业产值、农村的社会分工已经相当发展的今天,继续沿配“混合型农业”概念,以及比“混合型农业”概念更为广义的其他农业概念,已经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形势。这就说明,如何科学分析农业与农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应当指出,与城市相对应的农村(或乡村),是工业、商业与农业相分离的产物。因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农村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与过渡性。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的观点来研究农村,认识农村。其次还应当指出,农村不仅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空间形式。因此,当我们研究农村这个范畴的规定性及其含义时,需要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探讨,才不致犯片面性的错误。最后还应当指出,为了更深刻地搞清楚农业与农村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可以把农村系统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农村大系统。指的是大中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是农村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综合体;第二个层次,是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农村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复合体。这里所说的农村经济系统,包括农业经济、农村工业经济、农村商业经济、农村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以及服务业等;第三个层次,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复合体。包括农业生态经济、渔业生态经济、林业生态经济、牧业生态经济等子系统。以上的分析表明,研究农业问题,不能脱离农村;研究农村问题,不能脱离农业。农业与农村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农业是布局在农村区域内,农业是农村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前提。但是,农业与农村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即农业仅仅是农村这个特定区域的一个因子、一个部门。农业与农村的关系,是部门与地区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如果要给农村下一个定义,似可以这样说:农村是具有一定的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特征和职能的地区综合体,也可以说是一定空间结构体系和社会、生态、经济结构系统的统一体。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变化,农村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转化,因而,其内在规定性也是不断变化的。有的学者认为,应当用“乡村”这一名称来代替农村这一名称,会更为确切。因为过去我们所以习惯地把乡村称为农村,是由于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存在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乡村经济的主体是农业,人们便很自然地把城市以外的地方,统称为农村。这种传统的观念,现在必须来一个转变。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二)我们前面说的是,农村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系统。这个系统是以其鲜明的社会特征、经济特征、自然特征而与城市相区别的。为了全面地认识农村,就必须遵循一项原则,把农村系统再分解为若干个亚系统,并揭示这些亚系统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条件与性质。而自从城市出现以后,人们在论述农村的社会经济特征时,又往往是把它拿来和城市相比较。同时,在城乡所有社会经济差别中,城乡生产领域的差别,是最重要的差别,或者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差别。农村生产领域的一个最基本的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占相当大的比重,很大一部分劳动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可以说,农村社会经济领域的其他特点,都是从这一基本特点中派生出来的。作为农村的主要产业部门的农业部门,从其经济发展水平看,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类差别集中地表现在农业部门相对地落后于其他生产部门。这是由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所决定的。在大多数的农业部门中,农业技术装备率和熟练程度都比较低,并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手工劳动;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也比较低,农业内部以及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交换很不发达;与此相联系的,农业劳动条件较差、农业劳动报酬较低、农民生活较贫乏等。尽管在农村地区,也存在着一些非农产业部门或领域,但是,这些部门或领域的劳动性质和劳动条件,与城市同类企业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别。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农村的主要产业,即农业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几乎所有的农村居民,都直接间接纳入农业关系领域,打上农业关系的烙印。作为农村主要产业的农业的社会经济特征,还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前提以及农业生产的结果,在许多方面并不是建立在社会分工体系范围内的跨部门相互联系,而是更多地由当地的不可随意改变的再生产的条件和特点决定的。与此相联系的,在一定程度上,农业的再生产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因为不仅一部分消费资料,而且一部分生产资料,是在农业部门内部进行生产和消费的;农业劳动的部门分工不发达,农业企业一般地说具有多部门经营的性质,大部分劳动没有明确的职业专业化。上述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产生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性质,而是由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随着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特点必然越来越具有相对的性质。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业劳动的社会性质,使得农业劳动具有相当的社会经济分离性,使得农村执行着特殊的社会经济职能。(三)把农村看成是具有该系统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的特殊的、稳定的、独立的系统,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特点,更不用说反映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们相互之间联系的加强,以及农业工业化、农工一体化、城市非农产业向农村的扩散,必然逐渐改变以前农村社会经济领域所固有的分离性。随着这些因素的不断发展,不仅城乡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而且农村的内部联系和现有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其结果必然会增生一个崭新的城乡结合的下属单位结构。这些下属单位结构,过去是城市与农村的独立部门,现在则变成了一体化。在这样的下属结构单位,城乡彼此之间的联系,就不再是外部的联系,与此同时,农村内部的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失去了把农村作为一个完整的、稳定的、独立的系统再生出来的那种联系。建立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的新的联系结构正在形成。这种新的城乡联系结构要素,可以借助于城市与农村的各个亚系统的结构要素之间的一体化过程说明。国民经济农工综合体的形成,和农业越来越变成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意味着工业(主要在城市)和农业(主要在农村)之间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建立起一个从向农业供应生产资料到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下属单位的统一系统,即产生了新的结构要素――亚系统的农工商一体化。这种新的结构要素,把城市与农村的有关下属单位,统一地联结在一起而实行了一体化。当前,这个一体化过程,在我国还远远没有完成,甚至可以说正处在起步阶段。以上的分析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把城市与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看成是统一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建立过程。而这个统一的社会经济系统,在生产、流通、消费、社会、文化、居民点分布等方面,把城市与农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显而易见,属于这种性质的系统,应该是一个和城市与农村各自独立结构不同的新型结构系统,也就是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结构系统。到了那个时候,农村的内部联系,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外部联系,将逐步地让位于城市与农村的各个一体化要素范围内的联系,从而,形成了把城市和农村联结起来的统一的、完整的系统范围的联系。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特定含义。谈到这里,我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在研究农村与农村经济领域问题上,客观上面临着两种不同的原则与方法。一是从静态的观点研究农村与农村经济;一是从动态的观点研究农村与农村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下,无论采用哪一种原则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客观根据。问题的实质在于:当前我国农村所固有的相对社会经济分离性还没有完全克服,而城乡一体化过程正处在起步阶段。因此,这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法,在某些方面还可以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当然,从城市与农村实际存在的、不断加强和发展的趋势看,逐步地建立把城市与农村联结在一起的、统一的社会经济系统,应当是更富有前途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的观点来研究农村与农村经济,才不致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四)实践的发展已经表明,长期保留和发展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农村社会经济领域,是不可能最终解决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这是因为,只有改变传统的城乡社会分工格局,把过去集中于城市的非农产业,不断地扩散到农村去,才有利于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科学地进行地区开发,建设发达的道路――运输设施,改善农村的社会服务、文化服务、商业服务、生活服务以及削弱乃至消灭生产与人口过分集中城市的现象。换句话说,要逐步解决作为独立系统的农村所无法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就必须在农村地区发展一系列以往集中于城市领域的新的产业部门,同时结合着改变生产领域与社会服务领域之间的比例,迅速提高非农产业与社会服务业的比重。这不仅有利于满足农村居民选择劳动就业门路的多样化需要,而且有利于使城乡劳动条件、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社会服务系统渐渐吻合起来。只有逐步克服农村社会经济所固有的分离性,不断地改造历史上形成的城乡社会分工格局,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作为相对独立系统的城市领域与农村领域所必然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并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克服农村社会经济分离性、落后性的一个积极的后果,就是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迅速减少和农村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恶化,以及人口和其他社会经济要素过分集中于城市,所必然带来的种种弊端。随着传统城乡社会分工格局的转变,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向前发展,势必形成不同于过去的农村人口再生产规律。这个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农业部门就业人数的相对减少乃至绝对减少,非农产业尤其是社会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人口素质的日益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善。从而,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同步发展、共同繁荣。随着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的接近,农村人口变动的趋势,首先取决于农业劳动者减少的过程,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和服务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动。应当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这种比例关系是不一样的。但是,愈是向前发展,农村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可能会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超过因生产技术进步因素作用下农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减少量。从发展的趋势看,农村领域人口绝对数的减少,不仅是可以削弱,而且是可以防止的。我们并不否认,不加限制地任其发展,农村领域的劳动就业人数,在某种情况下,是有可能减少的。但是,一旦我们自觉地调整传统的城市与农村的分工格局,这种现象则是完全可以消除的。因为农村劳动就业领域的扩大,将在很大程度上用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来补偿农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减少。今后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合理化,在农村地区的就业总体结构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对数乃至绝对数将是不断减少,直接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相对数和绝对数将是不断扩大。这是农村就业结构变动的客观规律性。它将深刻地改变传统城乡社会分工的内容和形式,并使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经济职能相互交织、趋于融合,乃至最终实现一体化。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农村经济作为一种类型的地区经济,比起城市经济来说,所蕴藏的潜在力量要大得多。不管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多么不同,在农村这个辽阔地域内,总是蕴藏着比城市丰富得多的可供利用的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部门、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结构的转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在农村将会集中全国越来越大一部分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到那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将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这是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认识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地位的基本出发点。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我国农村经济之所以不发达,原因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着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与微乎甚微的家庭手工业。同时,在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部门――即农业部门中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又特别严重。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始终面临着增加积累、扩大投资、推进工业化、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力和提高生产率等问题。与城市经济相比,农村经济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由此可见,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长期所处的不利地位,就必须在农村地区就地发展加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所形成的农工矛盾、城乡对立不同,我国农村的工业化与非农业化,始终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的。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鲜明对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的畸形发展,几乎都是以农村经济的凋零与衰落为代价的。而城市的盲目膨胀又会带来居住困难、交通拥挤、供应紧张、污染严重、治安恶化等消极后果。这种城市的病态与农村的衰落互为因果。构成城乡畸形发展的二元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摒弃的。(五)随着传统城乡社会分工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城乡居民点的分布体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因为,居民点的分布体系以及居民点的社会结构,基本上是从生产的结构、生产的发展水平、生产的集中程度和社会服务的发达程度派生出来的。居民点的分布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各个生产部门的特殊的工艺特点,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部门所固有的特殊性质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将会不断地削弱,而社会分工体系的所有社会经济因素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将会不断地增强。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体系,反过来也会对农村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存的农村居民点体系,由于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市居民点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农村社会经济分离性,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特殊性,更加凝固化起来;使得农村社会服务系统的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发生了重重的困难。这就要求在变革农村产业结构过程中,也应当有计划地改变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体系。完善农村居民点分布体系的最重要途径,应当是扩大城乡居民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联系,使得城乡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居民点,都有可能在居民点分布总体系中得到发展,并从这个角度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在谈及城乡一体化的时候,不应当把居民点分布总体系的发展,机械地理解为纯粹城市化的再现。广义的城市化过程,指的是非农业职能的集中化、密集化过程。简单化地推广城市化的生产力布局、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居民点分布体系,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过程的反映。确切地说,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分离性的逐步克服,以及城乡一体化过程,就是全体居民共同利用城市领域和农村领域的一切优点,把两者好的方面结合起来的过程。否则,等于简单地把农村变成为城市,而不是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改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分离性,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使用领域、工种选择领域,主要局限于农业部门。与此相联系的,农村居民赖于栖身的村舍很分散,村舍的规模很小,远离科学文化中心,缺乏发达的外界交流,以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比较贫乏等等。所有这些,都给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打上自己的烙印。一般地说,农村的生活条件、住房条件、劳动条件、商业、邮电、运输、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其他公用事业都比较落后,农村居民的劳动报酬水平以及收入水平都比较低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要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比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更为复杂得多。因为它并不像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变化那样,是显而易见的。农村生活条件的变化,直接表现为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农村的生活方式,则是在劳动条件、生活条件、社会环境、人口结构、消费结构、业余时间结构以及兴趣爱好等基础上形成的。但生活方式又不是这些因素的机械总和,也不能简单地分解成这些个别因素。这意味着生活方式与生活条件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可以随着人们的需求体系、活动方向、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强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在农村居民点之间,还是在城乡居民点之间,其经济联系、文化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等等,都在迅速地发展,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农村居民的价值标准。还有,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与城市生活方式的接近,总的来说,要比生活条件快一些。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导致农村青壮年外流、农村劳动力老化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使广大农村青年壮年以及熟练干部稳定在农村地域内,尽快改变农村的生活条件,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六)本文最后还要论及这样一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究竟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农村社会经济领域的特殊性,消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别,向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前面所说的城乡社会分工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问题。笔者认为,使农村的主要产业――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水平,与工业部门已经达到的水平相接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农业工业化、农工一体化和国民经济农工综合体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业的社会经济特性,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分离性的逐步消失。随着农业变成农工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部门与农业关系的基础与界限,必然逐步消失。到那时,农产品生产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特定职能,而且成为专门工业部门的职能;农产品生产越来越与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职能交织在一起;农业劳动的社会经济内容,也会变成与工业劳动没有多少差别。要改变传统的城乡社会分工的内容和形式,缩小城乡之间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差别,就必须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化与农工一体化。所谓农业工业化,就是深化农业部门内部以及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以及在农业部门中综合采用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和调节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生活因素的工业生产工艺、手段和形式,逐步克服农业部门所固有的社会经济特征。农业的工业化,要求对农业各部门的物质技术基础,进行协调的工业化改造,在农业生产周期依次进行的各个阶段,采用工业工艺,研究利用所有生物因素的工业形式。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生产改造和社会经济改造,是不可分割的。农业的工业化过程,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要最终实现农业工业化,却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农业生产是在辽阔的土地上进行的,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很显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鲜明,再加上农业技术装备的移动性,决定了农业生产改造所必须的农业技术装备的投资量大,利用率低。因而,要使农业劳动的基金装备率、机械装备率、动力装备率等达到工业部门一样的水平,是有相当大的困难。但是,一旦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农业生产劳动最终必然变成由统一的生产周期牢牢地联结在一起的各种专业化劳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时,农业劳动不仅从形式上看,而且从内容上看,都变成了真正的社会劳动。与农业工业化不同,农工一体化意味着农村地区不仅作为农产品生产领域的作用,而且作为农产品加工以及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活服务作用的加强和扩大。农工一体化提供了综合解决农村社会经济问题的可能性,使得农业劳动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还有,农业同工业的有机结合,对在农村形成与城市一样的劳动条件、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有着特殊的作用。农工一体化是克服农村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差别的最重要因素,同时,还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体系发生总的质变。在农业同工业有机结合的条件下,决定农村社会经济特征的标准和界限,以及农村在社会方面、经济方面,人口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分离性,也会越来越成为相对的了。为了深刻认识农工一体化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分析创造一体化本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起始社会经济条件。这种社会经济条件,首先是生产力的物质因素,生产物质技术基础以及相应的发展水平。农工之间的合作化与一体化,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逻辑的角度,合作化(联合)都是发生在一体化(融合)之前。一体化是合作化过程发展的完成阶段。它意味着参加合作的各个环节,完全溶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分析农工一体化在克服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别的作用时,重要的是既要考虑到这个过程的最终阶段(即各个组合要素完全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结合体),又要考虑到这个过程的始初阶段(这时这些组合要素仍然保持某种独立性)。农工一体化过程,使得农工综合体系统中活动着的一切条件都统一起来,这就形成了把城市和农村联结起来的、统一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农工一体化基础上形成的农工综合体,不仅能够保证一切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达到相应工种工艺工作人员的水平,而且每年都能拨出大量资金,用于保证缩小城乡居民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差别的社会改造。农工生产组织具有综合解决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问题的物质条件和财政条件,以便直接地、迅速地克服农村社会经济的分离性,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别逐步地消失。这是最终完成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改造的必由之路。[收稿日期]2000―1―10【责任编辑】李晓玉 【参考文献】 ①全国十三所综合大学编写组.中国农业经济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②全国十三所综合大学编写组.中国农村经济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③许经勇.中国农业经济理论与实践[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④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 "Medical",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Law", "Mine", "Politics", "Sports", "Agriculture", "Military", "Literature", "Economy" ]
Economy
【 文献号 】1-3311 【原文出处】世界经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8 【原刊页号】58-63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赵昌文 【复印期号】199612 【 标 题 】横向比较中的国外农业宏观调控模式 【 正 文 】 (赵昌文 四川联合大学对外经济贸易系)对市场经济下各种农业宏观调控模式的典型比较,将有助于我们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通过借鉴和创造,选择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宏观调控模式。由于各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不同,实施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手段也不完全相同,故本文将按照基本相近的原则,对几种主要的模式加以考察。一、美加(美国、加拿大)农业宏观调控模式美国和加拿大同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其农业发展情况和政府宏观调控措施有较强的一致怀。美国被认为是最典型的市场经济,但在农业问题上却从来都是与政府干预结合在一起的。加拿大的农业也十分发达,但与美国一样,仍面临着农业生产过剩、农业收益率不稳定等困难。为此,政府越来越多地干预了农业经济。美、加农业宏观调控模式的主要手段是:(一)实施农业补贴计划。美国的农业补贴有资源保护补贴、土地休闲补贴、出口补贴等。资源保护补贴是1985年开始实行的《土壤保护储备计划》的内容,主要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凡是参加该计划并同政府签订为期10―15年合同的农场主,可从政府得到不超过5 万美元的补贴。美国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和库存量,每年都要确定、调整耕地和休闲面积。参加计划的农户必须停耕一部分土地。为补偿农户因执行该计划所受的损失,政府则提供相当于正常产量50―6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出口补贴主要是鼓励美国的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1974年以前,出口补贴是支付给有资格获得补贴的所有农产品出口商的,而1983年以后,则是支付给特殊情况下向特定地区销售农产品的出口商的。1985年起实行出口扩大计划,在3年内至少拨款10亿美元,支持粮食、 饲料用谷物及植物油出口。为扩大国外市场,使一些缺乏支付能力的国家能够进口美国的农产品,美国政府在1990年10月以前的每一个财政年度中提供总额为50亿美元、为期3年以内的短期出口信贷保证。(二)实行农产品支持计划。一是农产品目标价格。从1974年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制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目的是帮助农民减少市场风险,使农民的生产成本得到偿还。目标价格以生产成本为依据,每年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进行调整。下一生产年度开始前公布农产品的目标价格及执行目标价格的条件。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参加该计划的农民可得到市场价与目标价的差额补贴。价格支持计划由联邦农业部负责执行,补贴由联邦预算支出。二是农产品抵押贷款计划。参加这种计划的农民可以获得无追索权贷款(一般为期9个月), 农民可在产品收获后不急于将其卖掉。如果市场价格高,农民就可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归还政府贷款本息;若市场价格低,农民则可把农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CCC)作为抵押,也不必支付本息, 但以后无权索回抵押的农产品。这一贷款率实际上相当于最低保证价格,1987―1990年的贷款率是前5年市场价格(除去最高、 最低年份)简单平均数的75―85%;当年库存较多时,贷款率下调5―10%。 加拿大的《草原谷物预付法》类似于上述做法。它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确定生产计划,并预付给农民下一年度初始价格款,一般占预计价格的80%。谷物出售后,再由小麦局与农民结算。如果最终价格高于初始价格,差额返还农民;若最终价格低于初始价格,产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给予补贴。(三)实行农产品储备计划。美国的农产品储备分为政府储备和农场主自有储备两种。政府储备主要是运用贷款方式,由CCC负责实施。如果市场价格低,农场主可把农产品交给CCC,由它储存起来。CCC还从市场上直接收购一部分过剩农产品,目的是用储备调节市场,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还运用贷款方式鼓励农场主自有储备。参加自有储备计划的农场主应当同时是当年农产品计划的参加者,并且与CCC签订合同。CCC向农场主提供储存费和无追索权贷款,而农场主则以谷物为担保,并且不得随便出售。如果市场价格高到一定水平时,允许农场主将谷物退出储备计划,并偿还贷款。据介绍,美国通过商品信贷公司和农场,最大储备能力可达到丰收时一年的产量。平时,一般储备粮食商品量的50―60%,其中农场储备和商业储备各占一半。随着粮食收成的好坏和出口增减,储备量也有所波动。全国7000多个用于储备的仓库,一年这方面的贷款额约2―3亿美元。用于粮食储备的贷款利率一般比商业贷款利率低50%,近几年大约低4―5%。农场主储备,自愿参加。只要愿意储备粮食,政府就给贷款。粮食储备一般分两个阶段,先储9 个月为一阶段,如愿意再储只要是参加政府计划的,储存一年,一蒲式耳(一蒲式耳小麦等于26.7公斤)粮食政府可给0.265美元的补贴〔1〕。加拿大也建立了健全的农产品储备体系,政府利用农产品销售委员会管制农产品储备、销售和对某些产品的补贴、配额制度,农民拥有的合作社――小麦联营公司负责粮食收购、储运业务,还为农民提供从田间到市场的各种服务。(四)实行作物保险及灾害援助计划。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作物保险法》,规定农业部为所有保险作物提供30%的保险费补贴,向提供作物保险销售和服务的私人公司支付回扣。联邦政府还对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超赔部分由政府负担,经营农作物保险的管理费也由政府补贴,每年约占保险费的25%。作物保险法规定,农业保险实行自愿保险制度,投保者当年作物收成减产25%以上时才能取得联邦作物保险公司的最高赔偿额。而且, 如果发生意外, 被保险人一般要自己负担25%,公司只赔偿75%,以激励农业经营者在投保后继续加强管理,避免对保险的依赖。至于保险的形式,如究竟采用信用保险制度还是农作物成本保险制度由各州自定〔2〕。根据特别援助灾害法, 如果受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所有受灾的农场主都可以得到紧急灾害援助。由于自然灾害而不能播种或严重减产的谷物生产者,可从联邦政府获得灾害补贴,该补贴加上转耕补贴的总额不得超过10万美元。加拿大政府对下列两项保险给予支持。一是农作物保险,农场主根据其风险程度,选择保险品种,保险费由政府和农户各付50%。二是农场主家庭收入保险,参加保险的农户在收入低于保险水平以下时,可从保险公司得到经济补偿。(五)实行统一的国内市场政策。长期以来,美国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农产品市场政策,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包括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期货市场。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和各种销售规程,管理、指导、监督市场,还通过扶持合作社、发布市场信息、规定等级标准、实施安全检查等手段,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公平交易,保护自由竞争,保护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产品有序流通。统一、公开的市场建设消除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人为因素,避免了价格信号的扭曲,从而有利于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二、欧共体农业宏观调控模式欧共体是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的联盟,有被认为是最典型市场经济的英国模式、实行指导性计划的法国模式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然而,在农业问题上,各国却有着近乎相同的做法。欧共体农业宏观调控模式的核心是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一)实行统一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在自由流通过程中,欧共体制定统一的“目标价格”和“干预价格”,农产品价格只能在目标价格与干预价格之间波动。目标价格一般高于市场价格,是农业生产者可望得到的最高价格。干预价格一般比目标价格低10―30%,是农业生产者保证可以得到的最低价格。欧共体通过收购、储存、控制进出口等手段,使市场价格不超出此范围。干预价格的定价原则有两个:一是使主要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合理,二是使农产品与农用生产资料之间的比价合理。(二)实行粮食最高保障数量限制。根据欧共体的《农业稳定法》,目前其最高保障量为每年1.6亿吨。在最高保障范围内, 欧共体保证提供保护价格,否则,不但不提供价格保障,而且粮食生产者须交纳共负生产税。粮食共负生产税的实施方法是:在每个粮食年度开始时,粮食生产者预交临时性共负生产税,到粮食年度结束之后进行核算;如果粮食最高保障量未被超过或超过量低于3%, 那么生产者预交的共负税金全部或部分退还。(三)实行统一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和提供出口补贴。由于欧共体的农业生产成本高于世界水平,农业人口收入普遍低于非农业人口。为了防止进口产品的冲击,共同体建立了对外共同关税壁垒,确定和实行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价格”,对进口农产品征收差价税。低于此价格的任何外国农产品很难进入共同体市场。确定“门槛价格”的依据是:进口港鹿特丹到岸价格加上欧共体最缺粮地区的运费之后,进口谷物的成本不低于目标价格。“入境关税”是欧共体实行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又一重要手段,若世界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低于欧共体的水平,那么,第三国向欧共体出口要课以“入境关税”。其方法是由欧共体委员会一次确定出15天的税额水平,相当于到岸价格和门槛价格的差额。对于农产品出口,共同体则以相当于共同体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差额提供补贴。(四)建立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共同农业基金”)。它是共同体在财政上保证共同农业政策得以实施的一项基金,其来源最初是各成员国的捐款,数额按各国的GNP分别确定。以后, 各成员国对从欧共体以外征收的进口农产品差额税全部划归共同农业基金,不足部分再按各国GNP在共同体所占比重分摊。自70年代至今, 农业基金不再另行征集而纳入整个共同体的预算之中。共同农业基金的开支分为“保证部分”和“指导部分”,前者主要用于农产品的干预性收购以及出口补贴,通常占该基金预算支出的2/3到4/5。后者则用于农业结构改革、推广先进技术、改良生产设施、改善农产品销售等。三、日本的农业宏观调控模式与美国和欧共体不同,日本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政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多地少,农产品不能自给,政府对农业的保护程度更高,调控力度更强。(一)价格调控。价格调控的内容包括:1.对主要农产品如大米实行直接价格管理。大米由政府统一收购,统一出售。收购价格确定时,采用生产成本公式,使普通生产者的收益相当于城市工资标准。收购价格与销售价格的差额,由政府财政补贴,被称为“政府米”。日本政府农业预算的最大一笔支出就是此项亏损补贴。从1990年起,以“中坚农户层”的生产成本及所得补偿为基础,确定政府米价。2.对次要农产品实行“稳定价格带”制度,政府规定市场价格的最高和最低限,并通过买进、卖出这些产品稳定价格。3.对加工用农产品实行最低保证价格,当市价落在最低限价以下时,政府按最低限价买进。4.差额补贴制,政府规定标准价格,当价格落到标准价格以下时,政府向生产者支付实际销售价格与标准价格的差额。(二)投入支持。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政府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1980年三级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已相当于当年的农业总产值。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分为补助金和低息长期贷款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土地整治、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和设备,政府的补贴达50%。后者通过国家金融机构贷给农户,这种贷款又分为政府农林水产业金融机构发放的长期低息贷款和政府对农协的低息贷款。日本政府的投入不但改善了农业的发展基础,而且通过补贴利息,使财政资金之外的“民间资金”投向农业,这就是颇具特色的日本“制度金融”。(三)市场建设。高标准、规范化、法制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政府实施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农产品流通的调控,基本上是通过批发市场进行的。在日本,政府是开办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体,日本的价格管理始终是把市场发育和供求管理结合起来的。另外,日本政府调控农业发展的一些措施,有些也是通过农协委托批发业者执行的。批发市场的开办要经过各级政府部门批准,且制订和修改了《批发市场法》,加强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对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四、东盟国家的农业宏观调控模式东盟国家的市场经济一开始就不是西方那种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政府职能大大加强的所谓“指导性市场经济”。同时,政府的行为又是以市场为基础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在农业方面,政府的主要手段是:(一)增加和鼓励农业投资。政府财政有较大的比重用于兴修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国家银行向农业提供低息贷款。同时,政府还通过减免税政策鼓励私人投资于农业,允许外国资本投入农业,提倡民族资本与外资合营种植园。如泰国政府1977年颁布的奖励投资法规规定的优先吸引外资的5个方面中,有3个与农业有关: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促进内地工业建设的项目。在1991年和1993年修改颁布新的奖励投资条例中,又根据新的情况规定,本国人持股合计不能少于51%。在国内资金方面,除直接的财政支持外,还规定各商业银行必须以上年底存款余额的20―25%用于农业信贷。由于银行采取了所谓整合型农业贷款计划,即在发放贷款时,要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信息,辅导农民提高种养技术,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化的生长点,真正体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从50年代到70年代,东盟国家曾先后实行过“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曾一度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农产品尤其是经济作物出口比重很大,依赖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严重,而原料在外的政策更是经常受到损失。鉴此,8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农业基础较好的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开始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了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工业化”新战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业从单纯的原料供给者的地位上升为制造业的参与者,提高了农业的效益,从而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三)提供价格支持。东盟各国的政府对农产品价格采取了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相结合的办法。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由政府按规定的价格向农民收购,为了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收购价格不断上升,收购价格与销售价格之差额由政府支付。政府还实行了农产品的保障价格。此外,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提供相应的补贴。五、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宏观调控模式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较,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农业的干预基本上是通过补贴政策来实现的,其具体做法是:(一)消费补贴。1.农产品销售价格补贴。许多发展中国家为避免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保证对城市消费者的廉价食品供应,通过半官方销售机构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其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再低价收购卖给城市消费者。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农产品自给,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却又维持城市消费者的低销售价格,结果造成购销倒挂现象,其亏损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2.目标补贴。政府通过半官方机构将获得国家补贴的低价农产品,定量供应给选定的目标人口。目标补贴的选择依照3种方式,一是按地区来定; 二是按农产品品种定;三是按收入定。3.通过本国货币高估,间接地补贴进口粮食,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如一些非洲国家本币高估,竟然使进口粮食只及国内价格的1/3。(二)生产补贴。1.灌溉补贴。灌溉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一项最大投资支出。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估计,80年代灌溉占36个较重要发展中国家农业投资支出的一半以上〔3〕。2.农用生产资料补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化投入,通过半官方销售机构或一些专营机构将化肥、农药、柴油、良种等农用生产资料以低于生产成本或进口价格的水平卖给农民,差价由国家预算支出补偿。同时,政府还通过优惠贷款鼓励农民采用先进技术。“绿色革命”即是这方面最典型的说明。此外,各国还采取如下一些共同措施:第一,重视农业投入,大力支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保护生产资源及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事业。如美国的农业早已实现了现代化,农产品已严重过剩,但政府财政预算中农业投资却一直在增加,如果加上州及地方政府的农业支出,农业预算在联邦预算中仅次于国防。日本的农业生产成本虽然很高,但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投入,农业投资的年递增率为13.4%,农业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5―7%。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更是把农业投入放在首位。至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都曾有过忽视农业的时期,然而近年来大都十分注意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值得指出的是,这几种类型的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都是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保护生产资源和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方面。如日本农地改良所需费用的45%由中央政府资助,50%由地方政府资助,5%由农户承担。80年代以来, 日本中央政府农业投入的40%用于“农业对策费”,即奖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多种经营。英国政府规定,地方政府筹资兴建防洪排水、防旱保水设施,中央政府给予10―80%的补贴。美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美国仅在高等农业教育上的投资就达到100亿美元,每年农业科研预算达40多亿美元, 平均每个农业科研人员达7万多美元。在农业技术推广中, 经费主要由各级政府通过立法以预算形式提供和社会各种基金及私人企业的资助。欧共体大多数国家,为农场主提供的科技咨询、交流服务是由政府的有关机构来完成的。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民间机构实力薄弱,政府的农业科技开发和服务则更为重要。如印度、孟加拉国的“绿色革命”都是由政府无偿实施选育和推广良种的。另外,许多国家都注意保护耕地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发展“环保产业”。第二,实施补贴政策,限制或保证农产品供应。市场经济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发放各种补贴实现的。而且,经济发达程度越高,对生产者的补贴越多。据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统计显示,1992年工业化国家给本国农业提供的补贴达354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其中,日本的补贴为74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亿美元,欧共体的补贴为155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95亿美元。不同的是,日本所提供的生产者补贴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产品生产,增强本国农业的自给能力,而欧共体则有相当数量的补贴是为了限制农产品生产,稳定国内市场农产品供应和价格。另外,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实施了消费补贴政策,保护消费者利益,如日本政府对粮食实行购销倒挂政策,仅大米一项,每年补贴总额高达1万亿日元左右。 美国以食物券形式提供的消费者补贴年约50亿美元。但总体上,发达国家的生产者补贴远大于消费者补贴。而许多发展中国家除了对生产领域提供一定数量的补贴外,大量的补贴则用在消费环节,这种政策削弱了生产者补贴的效应,是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第三,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稳定农业生产者收入。为了降低市场经济下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稳定农民收入,各国政府都向农民提供了风险保障。据统计,近年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每年用在农业价格保护上的支出达2000亿美元。政府通过财政对农业保险实行间接补贴也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者的风险,日本、美国政府对农业保险费的补贴率均在50―80%。另外,提供出口支持和实行贸易保护更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保护本国农业的经常性手段。相形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力等原因,在上述方面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保护程度要小得多。第四,运用立法手段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市场经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日本、美国、欧共体都制定《农业基本法》或《农业法》等最根本的农业法律。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如欧共体的《农业稳定法》。仅日本战后制定的农业立法就有100多种。而且, 立法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使执法有稳定的经济保证。农业法律、法规的制定,使农民生产经营得到了法律保障,政府指导农业有法可依,更不会因政府更替和领导人的变化改变农业的基本政策。第五,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改变农业的分散状况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各国政府都从政策上和财力上多方面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农业合作社实行生产资料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等政策。在政府的支持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多种服务,有效地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政府的职能,成为政府各种农业政策和法规贯彻实施的中介。另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成为代表农民利益与政府对话的重要“院外游说集团”。如日本的农协既是拥有巨额资金、大量经济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经济实体,又是由单独农户自愿联合代表农民利益的群众经济组织,它在影响政府农业立法和农业政策的制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六,提供优惠政策和公共支持,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并逐步消灭贫困。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十分重视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问题,对落后地区实行包括财政扶持、信贷优惠、项目支持等多种措施。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则是通过提供公共教育和公共支持来促进不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如印度尼西亚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投资,并努力促其农产品出口。印度采取大规模的政府干预活动,即开展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增加不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得贷款、肥料和服务的机会。正在向市场经济国家过渡的玻利维亚和墨西哥政府的主要职能只有两个:一是国家发展的宏观决策,二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建立了有组织的、合理的扶贫投资机制。如墨西哥,目前仅中央政府直接投放的扶贫资金每年达30多亿美元〔4〕。毫无疑问,市场经济国家实施的农业宏观调控政策对于保证农业在不利的竞争地位下持续稳定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政府农业投入的增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素质,保护了农业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全面发展;政府对国内剩余农产品的采购、配置和帮助出口,有利于稳定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政府的农产品储备和价格保障计划,有利于减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加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政府支持和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宏观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政府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有利于保持农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区域经济协调政策,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差距。然而,政府的农业宏观调控政策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为减轻财政压力,一些国家如韩国试图采用基金制度加以解决。基金的设立除中央银行的长期透支外,还发行了一年期的债券。但无论何种办法,结果都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通货膨胀的出现。至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的过度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政策,更是不利于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另外,发达国家过度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致使国家之间的贸易大战接连不断,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长达8 年之久的主要分歧即在于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上。同时,国内也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只要某一方面进行调整,就会引起利益关系的重新变动和冲突,法国、日本、韩国、墨西哥近年来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市场经济国家农业宏观调控问题的分析,可留给我们如下的启示:启示之一:市场经济起步晚的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要,如何在推进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不致造成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被削弱,是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需要精心策划的问题。启示之二:如何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条件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下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能否得以强化的关键。东盟国家的经验说明了这一点。启示之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计划和政策必须与农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农业支持计划往往与生产计划相结合,而生产计划又考虑到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利益协调。这样,农民接受政府计划,就表明政府为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否则,一切风险都得由自己承担。结果是,政府的意愿和农民的预期趋向一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农民的经济行为而得以实施。启示之四:保证农业有不断增加的资金投入和实施政策倾斜是市场经济下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启示之五:从长期看,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体系和保护农业资源。启示之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合作社的建设和合作经济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功能的发挥。中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经历了从合作经济到集体经济再到合作经济的转变,有着广泛的组织资源,在市场经济下,合作经济应有效发挥其作为连接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农民微观经济决策的组织载体的功能。启示之七:建设能够准确反映供求关系、统一的市场体系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中国农业亦不能例外。启示之八: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大都实行“生产者补贴”政策,新兴工业化国家曾经历了由“消费者补贴”到“生产者补贴”政策的过渡,而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在实行“消费者补贴”政策。实践表明,这一政策存在着不少弊端,而隐藏在这一事实背后的深层次根源在于: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人口的比重下降,享受补贴的份额减少;工业化的推进,使国家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财政力量;恩格尔系数降低,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提高和补贴取消的承受力增强。那么,中国是否已经到了从“消费者补贴”转向“生产者补贴”的阶段?如何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值得研究。启示之九: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体制转换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把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消除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作为政府的重要历史使命。启示之十: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计划和农业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是通过专门的政策性机构或基金组织负责执行的,如美国的“商品信贷公司”(CCC),法国的“行业间谷物管理局”(ONIC)等。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中国应改革和完善政府的农业宏观调控体制。(责任编辑 张宝珍)*〔1〕缪建平:《美国如何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 《农民日报》1993年6月8日。〔2〕P・J・古纳汪德等:《政府政策和农业供给的反应》, 《美国农业经济》1992年5月。〔3〕熊存开:《国外对农业的补贴政策》,《中国物价》1992 年第3期。〔4〕刘福合:《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国外扶贫开发》, 《农业经济问题》1993年第10期。
[ "Transport", "Sports", "Philosophy", "Space", "Economy", "Energy", "Electronics", "Art", "Military", "Medical", "Mine", "Agriculture", "Education", "Histor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Enviornment", "Literature", "Law", "Computer" ]
Agriculture
【 文献号 】2-199 【原文出处】探求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200003 【原刊页号】30~32 【分 类 号】F22 【分 类 名】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009 【 标 题 】加入WTO对广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 作 者 】章淑华/鲁开垠 【作者简介】章淑华 鲁开垠 广州市经济研究院 【 正 文 】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此后,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更快,其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就中国加入WTO问题达成双边协议,因而中国有望在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那么,加入WTO之后,广州市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又会受到哪些有利影响,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应对?本文试作一些探析。一、有利影响(一)可为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入WTO有利于人们加深对市场经济机制的认识,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步伐。届时我国将普遍采用国际通用的经济贸易措施和法律保护标准,倡导公平、公正竞争,这有利于排除旧的管理体制、观念和垄断现象的干扰,改变市场无序和扭曲竞争的状况,从而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平等的外部环境和更多的自由伸展空间。(二)有利于深度激发个体、私营业者的竞争意识,加速新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应用长期以来,个体、私营业者在“窄缝”中求生存,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创业意识。但也有不少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经营管理技术和方法比较落后。加入WTO以后,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在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促使其尽快采用先进技术、国际标准和管理方法,不断实施经营创新。(三)有利于个体、私营企业利用外资并向国际市场迈进加入WTO之后,随着政策、法规透明度的提高和对外商施以“国民待遇”,将吸引更多的以开拓中国市场为主的外资进入,这有利于“土生土长”的个体、私营企业与外资进行合作、嫁接,取长补短。同时对私营生产企业在申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方面的注册资金、年销售收入、出口供货额等要求也会降低,便于私营企业获得较多的自由进出口权,并可利用WTO的多边贸易规则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争取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四)有利于私营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和规范化发展目前广州市私营企业中,有80%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加入WTO之后,随着国有企业按“抓好大的,搞活小的”这一方针加快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以及受国外先进、规范的企业制度的影响,私营企业将会更多地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联合和兼并,并建立起产权关系清晰、法人制度健全、组织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来自国内外的强大竞争还将促使私营企业尽早地按国际的标准体系、市场需求、价格标准和营销惯例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走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五)有利于获取比较充分的国际竞争信息世界贸易组织拥有全球经济贸易的情报资料,其中不少资料是在内部交流的。加入WTO以后,我国就有了充分获取国际信息的资格,可按规定获取世贸组织各成员国有关的贸易法规、法律、政策和统计资料等,从而有利于政府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信息服务支持力度,便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及时了解国际经济、技术动向,把握商机。同时,随着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度的加深,电子商务网络将成为外商投资的一大热点,这也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灵便、快捷的信息服务通道。二、面临的挑战(一)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挑战加入WTO以后,我国要承担更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义务。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就假冒、仿制、剽窃、盗用等侵权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作出了排除措施,以维护公平和正当的竞争。以任何形式出现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这将使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受到较大影响,也会使一些长期侵权,缺乏品牌,依靠仿制生存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难以为继。(二)分销领域对外开放的挑战随着关税的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渐取消,将给国外的竞争对手带来抢滩我国市场的大好机会。他们可凭借资本、品牌、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向广州个体、私营经济提出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分销领域中,由于对外商经营限制、产品限制、地方限制和投资比例限制的大幅度放宽乃至取消,将给以经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主(所占比例为总户数的七成左右)的广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带来现实威胁。小型个体商业的淘汰率会较高,中小型、无特色的个体、私营批发企业会受到冲击,规模小、网点少、经营不规范的私营连锁企业也处于竞争劣势。(三)国有企业改革深入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在某种意义上是以开放促改革。加入WTO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必将进一步深化,其“等、靠、要”思想将根本改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也会加快,经营机制日趋灵活,这将加剧国内竞争,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船小好调头”的竞争优势有所削弱。(四)对个体、私营经营者素质的挑战广州市绝大多数个体私营业者是从其他社会阶层分化而来的,文化程度一般不高,经营管理方式来源于自身的经验和家族力量,法制观念有所欠缺,眼光不够长远,从整体上说素质偏低。加入WTO以后,面对拥有丰富国际商战知识和经验,熟谙国际经营惯例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国外高素质经营人才,有可能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和经营决策上的贻误良机,更难以在国际市场搏击。(五)对经营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的挑战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近年来虽发展较快,但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档次、技术上水平的仍屈指可数,而且80%以上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中在第三产业,经营分散,普遍存在经营单一、规模较小、实力薄弱、管理落后、科技水平不高的问题。广州市现有私营企业3.7万多户,而其中的科技型企业只有1200来家,所占比例仅为3%左右,大部分私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加入WTO以后,面对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绝大部分广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只能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底层,“幼稚”的科技型私营企业若得不到政府的扶持,也会处于竞争的劣势。三、应对措施上述分析表明,加入WTO既会给广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会对其构成较为严重的威胁,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机遇和迎接挑战,增强竞争实力。笔者认为可考虑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一)加快经营理念的创新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营者不仅要自立自强,树立市场、竞争、质量、服务和效益观念,还要强化新的经营理念。主要包括:1.外向经营理念。加入WTO意味着130多个世贸成员国将对我国开放市场,广州市一些具有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应放眼国际市场,形成在国际大市场浪潮中搏击的胆识和勇气。2.依据信息进行决策的理念。个体、私营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国际、国内情报信息的捕捉、获取、分析和利用,以助于形成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3.尊重知识产权理念。必须加深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确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并学会充分利用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发展自己。4.依法和依国际惯例经营理念。各国的经济法律以及有关国际惯例是规范企业行为的基本规则。个体、私营企业应牢固树立依法经营的理念,并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同时要熟悉和掌握国际惯例,并将其融会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5.超前创新理念。要有超前思维和构想,做到干当前、想长远、谋未来,奋力开拓,不断创新。6.讲求信用理念。“重合同,守信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二)锻造企业家队伍,加速人力资本积累锻造一批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开拓创新精神,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对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基地、迅速培养一大批职业企业家,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可采取举办讲座和培训班、到先进发达国家或地区实地考察学习以及送入高等学府进修等形式帮助一批优秀的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脱颖而出,进入企业家行列。努力为个体、私营企业家提供信息和创造交流经验的机会,尽快建立一整套有关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一般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经营者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文化等综合素质。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之际,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更要以人为本,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善于培养、吸收和大胆启用人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三)加快个体、私营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入WTO之后的竞争,不一定是“大的打败小的”,有可能是“快的打败慢的”,“技术先进的打败技术落后的”。个体、私营企业应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建立起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或服务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机制。大型私营企业集团可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增加技术开发人员和资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中小型私营企业则应更多地依靠为其服务的创新后援组织,从经营服务中吸纳先进技术;个体、私营企业可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边技术协作或联营关系,多借“外脑”来加速技术进步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正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适宜的经营发展战略加入WTO后,面对风云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广州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身的优、劣势所在,扬长避短,借以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需要认识到,国外企业和国际零售集团虽然有着资本、技术、规模和国际营销网络的优势,但在抢占我国国内市场时,也会遇到诸如人文文化、产品和服务适应性、内销网络等方面的局限,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寻找在竞争中取胜的突破口。为此,可考虑采取以下经营发展战略:1.边缝战略。广州市绝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在规模上不占优势,为避免与国内外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可将自己的全部资源集中于一个非常狭窄的市场缝隙中,从事专业化生产和服务经营,并将营销网络做大,力争在某一特定的市场缝隙中坐上头一把交椅。2.“小型巨人”战略。一部分拥有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的高科技私营小企业,应以此为生长点,走上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不断形成进一步的创新源和生长枝,使自身茁壮成长,从而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科技和新兴行业的巨人,就象比尔・盖茨创造“微软”神话一样。3.特色经营战略。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要取得发展,还要倚重特色经营,靠独具魅力的各种特色去吸引顾客、抢占市场。可以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如岭南佳果、岭南文化等),开发出特色经营项目或产品来吸引消费者;可以利用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竞争中遥遥领先;还可以独特的传统工艺(如天然药物加工工艺、风味食品制作工艺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组织发展战略。广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大多处于散、小、弱的状态,要想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就必须根据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企业外部的组织化或建立协作关系,改变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弥补企业经营资源的不足,并有利于提高所处行业的组织化、集体化程度,形成生产专业化、企业群体化,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组织发展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在个体、私营企业之间,也可以在个体、私营企业及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之间进行发展;既可以采用职能型、事业部型、团队型,也可以采用网络型、柔性型。要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还必须组建“联合舰队”,发展能适应全球化趋势挑战的,包括国营、民营、三资企业在内的跨国公司。5.品牌营销战略。未来的营销是各种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力乃至企业的竞争力,集中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力。一个强大的品牌不仅仅是产品的标志,更是产品的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并且还凝结着企业的科学管理、市场信誉、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等诸多文化内涵。广州市个体、私营企业从长远发展来看,还应着力塑造自有品牌,并以品牌营销为导向,不断向新市场渗透,增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6.连锁经营战略。面对加入WTO以后的冲击,私营商业企业走向连锁经营是应对挑战的明智选择。有实力的私营商业企业应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采取以零售为主导的连锁经营的现代商品流通形式,并加快信息、通讯、情报处理技术,物流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传感技术和商品包装新技术在连锁经营中的运用,以提高流通效率和经营效益。同时,特许连锁经营将会有较快的发展,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可成为特许连锁经营的加盟者。(五)进一步放宽和落实政策,保障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政府制定的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应进一步落实、到位。同时应努力提高市场运作和政策执行情况的透明度,放宽个体、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尽快在金融贷款、直接融资、土地使用、技术支持、税费收缴、进出口经营、信息服务等方面消除“所有制歧视”,做到一视同仁。大力发展为个体、私营经济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使其在管理咨询、法律顾问、技术开发、资金融通、对外合作方面成为个体、私营经济的代言人。还要尽快建立健全个体、私营企业的监督机制,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依法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 "Philosophy", "Literature", "Space", "History", "Transport", "Politics", "Mine", "Enviornment", "Art", "Economy", "Law", "Sports", "Computer" ]
Economy
北京农业科学BEIJING AGRICULTURAL SCIENEES1999年 第17卷 第2期 Vol.17 No.2 1999日光温室齿轮式卷帘机的设计王志臣 王敬斌 丛祥安日光温室的防寒措施主要是棚膜上覆盖草帘。草帘的卷放是温室日常管理的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使用卷帘机,既省力又可以增加光照时间,并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随时调控草帘卷放,同时大幅度地提高劳动效率。目前使用的卷帘机大部分采用V带传动机构。其缺点是冬季的雨雪冻结在V带和带轮上,再加上V带传动本身不可避免的滑动,而使整机传动打滑。V带由于受拉力作用而产生的塑性伸长,影响正常操作,需要经常调节张紧度。长期处于露天环境V带易老化失效。针对V带传动的缺点,笔者设计制造了三台齿轮式卷帘机,经在我校的日光温室应用,效果良好。下面就其结构设计形式作一介绍。1 齿轮式卷帘机的结构形式 (见图1)1-卷轴 2、5-轴承座 3、4-螺旋伞齿轮6、9-联轴器 7-手柄 8-减速器10-电动机图1 齿轮式卷帘机的传动结构示意图齿轮式卷帘机的传动过程是:电动机通过联轴器带动减速器,减速器出轴与小螺旋伞齿由联轴器联接。小螺旋伞齿与固定在卷轴上的大螺旋伞齿啮合,使卷轴转动。2 传动机构参数的选择电动机选用Y100L1-4,功率为2.2kw。转速1420r/min,减速器选用WD100-15-Ⅰ型蜗杆减速器,其模数是5mm,扭矩188N.m。螺旋伞齿轮采用132汽车差速器用的螺旋伞齿轮,其速比为5.8。传动机构的总传动比为87,卷轴的转速为16.32r/min。卷轴采用G1.5″钢管制造,其外径为48mm。卷绳的线速度为2.46m/min。草帘的卷起长度为7m,卷起草帘的时间为5分40秒。3 联轴器的选择联轴器采用水泵用35号胶垫式弹性联轴器。联轴器的小螺旋伞齿轮一端可用汽车的花键齿套,减速器出轴一端,按花键齿套配作。4 轴承座与轴承的选择轴承座由于位置所限,设计了稍窄的轴承座,内安装一圆锥滚子轴承(型号是7209)。卷轴上大螺旋伞齿轮后面的轴承座选用标准轴承座,内安装一圆锥滚子轴承(型号7209),以承受轴向力。5 卷轴与轴承设计4.1 卷轴与轴承的联接卷轴与轴承的联接可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如图2所示:1-卷轴 2-轴承座 3-轴承4-心轴 5-支架图2 卷轴与轴承的联接(Ⅰ)轴承采用标准件JS1509,轴承采用两侧带防尘盖的80209轴承,心轴用35号碳钢制造。凡轴与卷轴的联接属于万向节式联接,两侧螺栓孔轴线成90°,径向间隙为2~3mm,这种联接方式可以解决因卷轴长而不同心的问题。卷轴与轴承联接的第二种形式,可以采用图3所示。1-轴承座 2-轴承 3-卷轴 4-支架图3 卷轴与轴承的联接(Ⅱ)这种联接形式去掉心轴,用卷轴穿入轴承内孔,轴承只起支撑作用,也可随轴转动。采用这种形式时,轴承采用80210型号,其内孔为50mm,卷轴用G1.5″钢管,外径为48mm,其径向间隙2mm,轴承座用JS1510。实践证明,这种联接形式的使用效果也很好。省去心轴,可以降低设备成本。其卷轴长度不受轴承间距限制,按管长度自由安装,只需卷轴的联接处避开轴承座的位置。卷轴间的联接按图4进行。1、4-卷轴 2-螺栓 3-联接套图4 卷轴间的联接联接套用G2″钢管制造,两螺栓孔轴线成90°,形成万向节式联接。4.2 轴承支架的设计轴承支架也可以按两种形式设计。第一种为梯形支架,用50mm×50mm角钢制作,也可以用槽钢制作。其结构如图5所示。1-女儿墙 2-预埋钢筋 3-支架4-前脚焊点图5 轴承支架(Ⅰ)这种结构比较普遍,但在制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后腿距后墙外沿应留一定距离,以便管理人员行走。(2)后腿与土建预埋钢筋焊接,预埋钢筋应埋于女儿墙下的后墙中。(3)前腿与温室的棚架连接,但前腿与棚膜边缘应留出大于0.3m的距离,以免草帘有缝隙而影响防寒效果。第二种结构形式如图6所示:这种结构形式的支架固定在后墙上,支架用槽钢或钢管制造。1-支架 2-轴承座 3-卷轴4-草帘 5-后墙图6 轴承支架(Ⅱ)4.3 轴承支架间距、卷轴高度轴承支架间距为3m。制作卷轴的原料钢管容易购买,制作方便。管壁应厚3.5mm以上,以免受卷绳的拉力而变形,影响使用。对于按图3形式安装的卷轴,使用厚壁管时,其轴承间距可以增大,一般不超过4.5m。卷轴的高度,应视草帘卷起后的直径而定。单层草帘,其高度不小于棚脊0.5m;双层草帘其高度应不小于棚脊0.8m。高度小,草帘卷起后,卷绳勒在草帘上,草帘磨损大,降低使用寿命;高度大,对支架的弯距大,工作时会颤动。如需要加手动卷帘,可在订购减速器时,要求蜗杆另一端加长,以便安装手柄,如图1中的7。作者单位:王志臣 王敬斌 丛祥安(辽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115214)
[ "Mine", "Education", "History", "Literature", "Transport", "Philosophy", "Sports", "Enviornment", "Medical", "Energy", "Economy", "Art", "Communication", "Military", "Agriculture", "Computer" ]
Agriculture
巴西主张尊重古巴主权新华社里约热内卢5月4日电巴西外长若泽・雷泽克4日在这里强调,巴西坚持不干涉原则,主张尊重古巴的主权。雷泽克是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美国对古巴的威胁时说这番话的。他表示,巴西坚持里约集团国家的立场,即维护不干涉原则,遵守国际法律秩序,尊重主权及世界各国之间和睦相处。他强调,古巴的领土完整应当受到尊重。(完)
[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Medical", "History", "Art", "Space", "Politics", "Energy", "Military", "Enviornment", "Computer", "Transport", "Electronics", "Law", "Literature" ]
Politics
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1999年 第14卷 第2期 Vol.14 No.2 1999燃气轮机转子动力特性分析的旋转对称有限元模型周传月** 闻雪友 刘学义 邹经湘【摘要】 本文给出了燃气轮机转子临界转速和不平衡响应计算分析的旋转对称有限元模型,付立叶级数的引入可以使得三维转子只在一个基础扇区上使用三维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与梁单元相比,实体单元能准确描述转子的几何形状。文中给出了一个验证性算例和一个工程实例。 主题词: 转子 动力特性 付立叶级数 有限元模型分类号: V231.961 引言渐变的锥形截面常出现在透平机械中,有时占整个几何尺寸相当大的比例,尤其在现代燃气轮机转子中。为准确预测动力特性,如临界转速、强迫响应等,必须建立一个准确的质量-弹性模型,以及适当的支承和阻尼参数。一个有效的质量―弹性模型应尽可能与测试频率和模态形状相匹配。在典型转子动力分析中,轴一般模化为一系列的梁单元。由于轴承、联轴节、突变的轮盘等因素,轴的直径往往要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通过给定梁单元不同的直径可考虑进去。轴上的附件通常以点质量和点惯性矩计入。尽管如此,梁理论假设并非对所有转子都适用。Stephesion和Rouch已验证[1],梁在直径上有大的变化时,违反梁的基本假设―直平面假设,如用梁单元就要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尽管已发展了对梁刚度的修正系数[2],梁单元不能正确描述锥形截面的变形。另外,轴的直径和长度的比值较大时,剪切特性和惯性特性的影响也不可忽略。用三维单元建立转子模型,几何形状的描述固然准确,但规模较大,一般不易被接受。转子、轮盘和叶片系统沿周向呈旋转周期对称,对这种结构,可以在一个扇区上建立三维模型,用付里叶级数推广到整个转子结构。这样就能准确模拟由于直径变化而引起轴截面的变形,剪切系数、惯性特性以及轮盘的柔度影响都可以直接考虑进去。模态综合法是结构动力学中简缩分析自由度的最常用的方法[3],并被Lund[4]和其它学者使用普通的梁单元进行转子动力学分析。当用三维单元模拟旋转周期对称转子时,总的自由度数还相对较大。本文在旋转对称模型中引入模态综合法,简缩自由度,提高分析效率。同时也可以用古扬(Guyan)简缩代替模态综合法。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对循环对称(旋转对称、偶体对称、映射对称等)结构动力特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发动机轮盘、风机叶轮、水轮机叶轮、电厂冷却塔等结构中[5~8]。本文把旋转对称结构的分析方法引入到转子动力特性分析中。2 旋转对称结构和分析方法旋转对称结构的几何特性具有每旋转α角,结构形状即重复出现一次的特性,用数学式表示为:Q(θ+αn)=Q(θ) , αn=2π(n-1)/N , n=1,2,3,…,N(N为扇区结构总数)结构物理特性如下图1所示,各个结构物理响应(位移、内部力、应力等)可以由Fortescue对称分量理论[9]以N组,每组N个对称分量来表示。图1 旋转对称结构的响应各结构物理响应与对称分量的关系为:(1)上式Un表示第n个扇区结构的结构响应,Xkn表示对称分量,指标k表示对称分量的阶数,下标n表示扇区结构编号,当n=1时,所指的扇区结构为基础扇区。由相差关系(Xkn与Xkn+1的相差为αk=360k/N度):(2)可以推出Xk1与Un的关系为:(3)即可得到旋转对称的付立叶级数展开式:(4)上式,当N为奇数时,M=(N-1)/2且(-1)n-1XN/21项不存在,当N为偶数M=(N-2)/2。由(3)式及Ukc,Uks与Xk1,XN-k1的关系可得到结构响应的各项付立叶级数展开系数与结构响应的关系为:旋转对称分析方法会因指定的付立叶级数项数的增多而增加矩阵分解及方程求解的次数。高阶项可能对所有解的贡献很小,因此可以选择低阶付立叶项(k值)进行分析。3 运动方程燃气轮机转子(包括轮盘)假设为绕不变形的中心线以角速度Ω旋转的弹性体。如图2所示转子上任意一点的运动可以分为刚体运动和微量的弹性变形,陀螺效应可以自动考虑进本文模型中。OXYZ是固定坐标系,Oxyz为旋转坐标系,它是由绕Z轴旋转而得到的。在旋转坐标系Oxyz中,小位移和小应变假设是有效的,因此采用经典的8节点三维等参单元模拟转子结构。为提高模型在纯弯曲状况下的分析精度,宜采用非协调模式的8节点等参单元。此类单元在一般的8节点三维等参单元的位移模式基础上,增加9个内部自由度,通过静力凝聚而将它们消去,单元的自由度总数不变。单元的有限元列式[10]与一般的通用有限元程序(如SAP5,ALGOR/SuperSAP等)相同。建立方程时忽略阻尼,考虑支承刚度。图2 转子系统坐标系由哈密尔顿原理可以推导出转子的运动方程:(5)其中:[M],[J]和[Kr]分别为质量矩阵、涡动矩阵(由于科氏力的影响)和刚度矩阵。{Q}是位移向量,{N}为离心力向量,{F}为广义力向量,通常为谐波激振力。用以上运动方程并结合旋转对称分析方法,从而使整体转子轮盘系统的特征值问题转化为N/2个不同节径下,阶数仅为原来阶数1/N的特征值问题。故采用本文方法极大地降低了求解规模。4 算例分析某舰用燃气轮机低压压气机转子系统是由9级轮盘组成的整体焊接式转子。工作转速7600r/min。前支承刚度为1.98×107 N/m,后支承刚度为1.14×107 N/m。取整个转子(包括轮盘)的1/60(6°角扇区)建立有限元模型(见图3)。此模型共计1106个节点,298个8节点三维实体单元。取15项傅立叶级数参与计算。图3 转子系统有限元网格在非旋转状态的情况下,本文方法计算出的转子系统的前3阶固有频率与MSC/NASTRAN程序采用整体三维模型计算出的固有频率见表1。表1 非旋转态的固有频率(单位:Hz)阶  数刚 性 支 承弹 性 支 承123123本文模型MSC/NASTRAN程序误  差模态形状174.7174.30.2%一阶弯曲416.2409.81.6%二阶弯曲1189.31161.02.4%三阶弯曲36.636.30.8%一阶弯曲736472.80.8%二阶整体417.6419.3-0.4%一阶弯曲弹性支承情况下,转子系统的第一阶临界转速为2634 r/min(43.9 Hz),设计资料提供的5台发动机调整试验的平均实测值分别为2710 r/min,相差为-2.9%。5 结论本文给出了转子动力学分析中代替普通的梁单元模型的旋转对称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尽管梁单元已被广泛应用,实体单元可以在几何上更准确、更详细描述与梁理论假设不太符合的变截面锥形转子,建立更完善的有限元模型。算例计算结果和实际工程算例表明使用三维实体单元建立旋转对称的有限元模型是行之有效的。引进模态综合法或Guyan简缩技术能进一步降低分析规模。如果扇区数很大,高阶项可能贡献很小,可以只选择低阶付立叶项参与计算。该方法对结构比较复杂的转子特别适用。本文主要集中在涡动频率和临界转速的计算分析上,此方法可以比较容易推广到转子强迫响应分析,并可以直接计算复杂转子各个部位的应力。本文方法同样可以推广到转子、轮盘、叶片复杂结构的耦合振动分析中。作者简介:**男 30岁 博士生 工程师 哈尔滨第七O三研究所 150036作者单位:周传月 闻雪友 刘学义 哈尔滨第七O三研究所邹经湘 哈尔滨工业大学参考文献1 Stephension R W,Rouch K E.Modeling of Rotors with Axisymmetric Solid Harmonic Element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1969,131:431-4432 Vest T A,Darlow M S.A Modified Conical Beam Element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Experimental Correlation.Proceedings, 1989 ASME Noise and Vibration Conference, Montreal, Canada3 Hurty W C.Dynamic Analysis of Structure System Using Component Modes.AIAA Journal,1965,3:678-6854 Lund J W.Modal Response of a Flexible Rotor in Fluid Film Bearings.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1974,102:119-1405 Thomas D L.Dynamics of Rotationally Periodic Structures.Int. Num. Meth. Engrg.1979,14:81-1026 赵宁等.计算循环对称结构振动特性的新方法.机械科学与技术, 1996,(15)57 王文亮,张锦,陈向均.盘―叶耦合系统的固有模态分析―CN群上对称结构的模态综合.固体力学学报,1988,9:15-238 胡海岩,程德林.循环对称结构振动分析的广义模态综合法.振动与冲击,1986,4:1-79 Fortescue.Method of Symmetrical Coordinates Applied to the Solution of Polyphase Networks.Transactions AIEE,1918,37:10 Zienkiewicz O C.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McGraw-Hill, London,1977(责任编辑 王震华)1998年4月收稿;1999年1月收到修改稿。
[ "Space", "Economy", "Energy", "Literature" ]
Space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1999年 第10卷 第12期 Vol.10 No.12 1999非正则精确模型的布尔操作唐 敏 董金祥 李海龙 何志均摘要 为了加强造型系统的表达能力,实现对线框模型、曲面模型和实体模型的统一表示和操作,该文采用非正则精确模型作为几何对象表示的数据结构,并给出了相应的布尔操作实现算法,在保证效率和精确性的同时确保鲁棒性是算法的目标.作为一个特征造型系统的几何核心,该算法已经在基于NT平台的特征造型系统GS-CAD98中实现.关键词 非正则模型,布尔操作,裁剪曲面片,鲁棒性.中图法分类号 TP391Boolean Operation of Non-Regular Precise Geometric ModelsTANG Min DONG Jin-xiang LI Hai-long HE Zhi-ju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AD & C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Abstract  To enhance the geometric ability of current modeling system, the non-regular precise geometric model is used as the unified data structure to represent and manipulate the wire-frame models, the surface models and the solid models in the algorithms.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data structure and Boolean operation in this paper. For Boolean operation, accuracy, efficiency and robustness are the main consideration. As the geometric kernel of a feature based modeling system, the algorithm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a feature based modeling system named GS-CAD98 on NT platform.Key words Non-Regular geometric model, Boolean operation, trimmed patches, robustness.随着特征造型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几何造型系统核心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只支持单一实体模型的造型核心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了挑战[1~4]:(1) 由于缺乏曲面模型,无法精确地表达和操作符合特定形状和连续性条件的雕塑曲面片;(2) 针对不同的应用,形状特征应该可以表达为任意维数,例如体特征、面特征和线框特征等;(3) 几何形状应可以允许以线框、曲面和实体的形式存在,因为在各个独立的设计阶段,并不总需要完整的实体模型;(4) 基于精确实体模型的鲁棒、高效和精确的布尔操作是目前提高造型能力的瓶颈.为了将线框、曲面和实体的表示和操作置于统一的体系结构下,我们采用非正则精确模型来表示几何模型.本文详细讨论了在实现布尔操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鲁棒、高效和精确的目标而采用的一些技术.模型的精确信息采用参数裁剪曲面片表示,也可以推广到代数曲面.为了得到精确的几何结果,曲面求交算法的选择是关键.曲面求交的算法主要分为解析法、子分法、步进法、区间分析法.目前,基于步进的方法,加上环检测、奇异情况处理、分支跳跃技术,已经可以鲁棒地计算曲面间非退化求交[5~8]的问题.在几何元素求交时,我们采用了层次求交的方法.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这是由非正则模型中的拓扑层次结构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高维元素的边界通过低维元素来定义,从而避免了分别求交时由于计算误差而引起的裂纹以及拓扑生成的不一致性.对于曲面求交的退化情况,例如部分重叠,可以通过侧面边界曲面交线来找出结果,而不是直接对重叠曲面求交,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另一个关键技术是交线跟踪,在几何求交的过程中,利用模型的拓扑信息,找出相邻的最有可能相交的几何元素对,并记录跟踪交线分支,从而易于克服布尔操作中由于交线不封闭而引起的区域分类失败的情况.1 非正则精确模型表示在非正则模型中[9],一个顶点表示为零维元素,对应于R1中的一个位置矢量;一条边表示为一个连通的、开放有界的一维元素,对应于参数域上的一条样条,并不包含端点;一个面表示为一个连通的、开放有界的二维元素,对应于参数域上的一个剪裁区域,并不包含边界顶点和边;一个体表示为一个连通的、开放有界的三维元素,根据其边界面的法向量对应于R3上的一个空间区域,并不包含边界上的顶点、边和面.图1给出了非正则精确模型的数据结构,图中右上角为几何信息,左部为拓扑信息,在图中线框、曲面和实体模型统一于体(solid)的结构下.每个模型在拓扑上由体、壳、线框、面、边、顶点、半边组成,面包含一个或多个环,环由半边构成,每条边分为一对方向相反的半边.几何信息由分别附加在面、边、顶点上的裁剪曲面、空间曲线和空间点信息组成.图1 非正则精确模型的数据表示体模型中面的几何信息为一张参数裁剪曲面,边的几何信息为一条R3上的空间样条,这是为了避免两个邻接面定义在曲面参数域上的边界曲线由于误差而产生裂纹.顶点的几何信息为R3上的一个位置矢量.为了精确地表达雕塑曲面,每个体中面的几何信息通过一组参数裁剪曲面片定义,我们用张量积有理Bézier曲面F(s,t)表示每个曲面片:其中Vij=(xij,yij,zij)为曲面片的控制顶点,为Bernstein多项式.F(s,t)可看成从参数空间(s,t)平面到三维空间R3的一个映射.裁剪曲面通过原参数空间及其上的裁剪曲线定义.裁剪曲线一般是高阶曲线,不能精确参数化.我们用参数域上的分段线性链来近似表示,得到的裁剪区域为曲面参数域上的多边形.为了表示紧凑,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用样条近似高阶交线,这样,裁剪区域就通过曲面参数域上的一组样条来定义.2 算法概述整个算法大体分为求交检测、曲面片求交和分割、区域分类和生成体[10]三个阶段.(1) 求交检测.首先对两个输入体的几何元素:顶点、边和面,用包围盒测试和线性规划法去掉不相交的情况,记录可能相交的元素对.(2) 曲面片求交和分割.对于求交检测后记录的可能相交的元素对,按照顶点、边、面的层次关系进行几何求交,即按Vertex-Vertex,Vertex-Edge,Vertex-Face,Edge-Edge,Edge-Face,Face-Face的次序来确保拓扑分割的一致性.为了提高求交速度和稳定性,根据面面相交的情况进行分析,沿已求得的交线走向进行跟踪求交.在求交过程中,适当插入新顶点和边,并分割曲面片产生新曲面片,得到的交线按照次序记录在交线链中.(3) 区域分类和生成体.由于参加布尔操作的两个体封闭紧凑,上一步得到的交线链必然是体边界上的一系列闭环,它们把体划分为独立的边界部件.区域分类判别每个边界部件相对于另一个体边界的in-out关系,然后根据布尔操作类型,选择适当的边界部件沿着交线环进行边界粘合,生成结果体.以图2中的圆柱和方块进行并操作为例,首先进行求交检测,找出可能相交的Solid A中的前平面和Solid B中的圆柱面,然后进行曲面求交和分割.将Solid A和Solid B分别划分为两个部分(a),(b)和(c),(d),再进行区域分类,将Solid A中不属于Solid B的部分(a)和Solid B中不属于Solid A的部分(c)找出来,沿交线粘合形成结果体.图2 圆柱和方块的并操作的过程3 曲面片求交和分割3.1 相交检测每个曲面片都有自己的包围盒.由Bézier曲面的凸包性[11]可知,控制顶点的凸包完全包含了整张曲面,因此,通过包围盒测试可以过滤掉大部分不可能相交的情况,然后运用线性规划来剪裁.该线性规划问题表达为:如果在两个曲面片中有一个分离平面,则它们不相交.因此,如果两个控制点集存在一个分割面,则曲面片对不相交.我们实现了Seidel[12]的线性规划算法.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记录下少数可能相交的面对.3.2 参数曲面片交线计算参数曲面和代数曲面求交是一个在计算机图形学和几何造型中经常发生的操作,目前已有大量文献讨论了这个问题.所用方法大致分为子分法[13]、区间算术[14,5]、格子求交[15]、解析法[16,17]和步进法[18~20].最新的技术组合了不同方法的特征,统称为混合算法[21].本系统采用了解析法和步进法相结合的方法,将求交问题代数化,把交线的投影作为一条代数平面曲线求值.算法利用矩阵计算跟踪交线,跟踪是几何操作,通过计算平面曲线降低了几何复杂度.本系统所采用的跟踪算法可以在跟踪阶段检测出奇异点的存在,从而精确而高效地得到交线.曲面片的交线可以看成是参数域上的开环和闭环,例如图3中的l′和l.对于开环,它必然与曲面边界有一个交点,结合上节所述的层次求交技术,这个交点由Edge-Face求交中的曲线和曲面求交得到,我们将它作为跟踪的初始迭代点.对于闭环,由Hohmeyer[6]的基于Gauss图的环检测算法进行判别,然后对其进行子分,将其转化到开环的情况.这样可以确保所有的Face-Face相交时不会形成环,于是可以采用交线跟踪分割技术对求交进行加速.图3 交线环分析,l′和l分别对应于参数域上的开环和闭环3.3 层次求交在体中,高维元素的边界通过低维元素来定义.因此,在求交过程中应先完成低维元素间的求交分割,然后再完成高维元素间的求交,这个过程称为层次求交.例如,一个面与另一个面求交的结果依赖于它与定义该面的边和顶点相交的结果.另外,低维的每条边会参与其两个高维邻面与其他表面求交,如果重复计算它与其他面的交点,不仅费时,还可能引起分割的不一致性.如图4所示,曲面S1和S2分别与S0求交,边界空间曲线C0两次与S0求交,因误差引起交点P0≠P1,导致曲线C0被S0分割不一致.因此,我们采用了层次求交的算法,将求交按照Vertex-Vertex求交、Vertex-Edge求交、Edge-Edge 求交和Vertex-Face求交、Edge-Face求交、Face-Face求交的次序进行.下面分别分析这些情况.图4 S1和S2分别与S0求交,因误差引起交点P0≠P1,曲线C0被S0分割不一致(1) Vertex-Vertex求交.检测顶点是否重合,若重合,则从后继Vertex-Vertex, Vertex-Edge和Vertex-Face求交中删除.(2) Vertex-Edge求交.判断顶点到曲线的距离,若在误差范围内,则插入新顶点将边分裂,原顶点和新顶点标为重合,并不再参加后继求交,而两条新边参加后继求交.(3) Edge-Edge 求交.若两条边曲线在误差范围内交于某点,将两条边分裂,并将两个新顶点标为重合,并不再参加后继求交,而新产生的边参加后继求交.(4) Vertex-Face求交.若顶点在误差范围内落在曲面上,在面上产生一个单点内环,并将原顶点和新顶点标为重合.(5) Edge-Face求交.由于边的端点已经进行了Vertex-Face求交,重合顶点数为0,1,2.若为2,仍需进一步进行曲线和曲面重合测试,若重合,插入新边并将面分割.(6) Face-Face求交.进行参数曲面片求交,在已插入的单点内环间和已插入边,根据交线插入新边,将面进行分割.3.4 交线跟踪分割在上节求出了Face-Face相交的曲面交线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交线跟踪分割技术来求出交线链.求交的过程可以看成是找出所有曲面片的交线段的过程,可以进行穷举式的两两求交,但考虑到几何求交中的计算误差可能带来后继连接失败,从而导致生成拓扑非法的体,我们采用了交线跟踪的方法.在曲面的参数域上考虑交线的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闭环的情况已经由上一节排除),如图5所示.图5 跟踪情况情况1:下次加入求交面对为(S1,S′2),(S2,S′1).情况2:下次加入求交面对为(S′1,S′2),(S″1,S″2).情况3:下次加入求交面对为(S1,S′2),(S1,S″2).在实际求交的情况下,预测可能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算法在最坏的情况下退化为穷举法.跟踪分割具体算法如下:(1) 设(fi,fj)为经过相交检测后仍有可能相交的面对,fjSB,fiSA,从候选面对缓冲池中取出(fi,fj);(2) 如果(fi,fj)的交线集Cij≠Φ,继续,否则跳转(6);(3) 如果Cij封闭,将Cij加入交线链缓冲池中,跳转(6),否则,继续;(4) 如果Cij可与不封闭交线链缓冲池中某段相连产生C′ij,则继续,否则将Cij加入不封闭交线链缓冲池中,跳转(6);(5) 如果C′ij封闭,则将C′ij加入交线链缓冲池中,继续,否则将C′ij加入不封闭交线链缓冲池中,继续;(6) 根据fi,fj的拓扑信息进行交线跟踪,更新候选面对缓冲池,继续;(7) 如果候选面对缓冲池非空,从候选面对缓冲池取出(fi,fj),跳转(2),否则返回,求交结果在交线链缓冲池中.4 区域分类和退化情况处理求交过程的结果是得到交线环和被分割开的边界部件,例如,在图2中,方块被分为(a)和(b),圆柱被分为(c)和(d).我们需要对每个边界部件进行分类测试,再根据特定的布尔操作类型决定该边界部件是否属于新体,规则如下,A,B为参加布尔操作的两个体,对边界部件进行分类测试的过程称为区域分类.由于体封闭紧凑,如果边界部件上的一个顶点在另一个体外部,则整个边界部件在另一个体外部,反之亦然.判断一个顶点是否在一个体内是一个很费时的操作,需要计算从该点出发的一条射线与体交点的个数,如果是奇数,则点在内部,否则在外部.这涉及到曲线/曲面求交,其复杂度对于曲面的次数很敏感.事实上,由体的拓扑信息我们可以得到边界部件间的邻接关系,对每个体只需计算一次内外测试就可以完成其区域分类.由于体边界连续,从一个边界部件跨过交线环到达邻接边界部件时,其相对于另一个体的内外关系取反.通过确定一个边界部件的分类属性,然后通过交线环扩散到体的所有边界部件.退化情况是所有实用系统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大多数系统中,退化情况会导致失败或退出.根据文献[12],退化情况分为奇异点、接触边和面重合3种情况.由于采用了层次求交和跟踪分割,我们的实现能较好地处理前两种情况以及两个曲面片重合区域被曲线边界限定时的情况.这已经能够较好地满足实践的需要了.5 实现和结果我们已经在NT平台上用C语言实现了该算法.参数化特征造型系统GS-CAD98是从工作站平台上的ZD-MCADII系统演化而来的.原系统ZD-MCADII采用的是多面体模型,但考虑到应用领域对于高精度数控加工、外形美学设计的要求,我们引入了非正则精确模型,而布尔操作是一个重要的造型手段.在图6的实例中,对于左边叶轮,用13个辅助面求其截面,每次做截面都进行了一次实体模型与曲面模型(该处为平面)的布尔操作.图6的右下方为13个截面的重叠图,右上方为其中的一个截面.图7为基座线框模型与平面相交的截交线.在最坏的情况下,当两个体的所有曲面片都相交时,算法的复杂度为O(mn),m和n分别为两个体中的曲面片数.在造型实践中,通过大量雕塑体的布尔操作随机测试,算法的平均复杂度为O(k),k为实际相交的曲面片对数.图6 叶轮截面实例图7 基座线框截面实例*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基金和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作者简介:唐敏,1974年生,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与辅助设计,几何造型.董金祥,194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与CAD,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DBMS.李海龙,1970年生,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CAD,特征参数化设计.何志均,192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CAD&CG,智能软件工程.本文通讯联系人:唐敏,杭州310027,浙江大学1549信箱作者单位: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27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 杭州 310027E-mail: tang-m@netease.com参考文献1 Hoffman C H. Geometric and Solid Modeling. San Mateo, CA: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19892 Masuda H. Topological operators and Boolean operations for complex-based nonmanifold geometric models. Computer Aided Design, 1993,25(2):119~1293 Wiler Kenin J. Edge-based data structures for solid modeling in curved-surface environments.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1985,5(1):21~404 Stroud I. Modeling with degenerate objects. Computer Aided Design, 1990,22(6):344~3515 Hu Chun-yi, Maekawa Takashi, Patrikalakis N M et al. Robust interval algorithm for surface intersections. Computer Aided Design, 1997,29(9):617~6276 Hohmeyer M E. Robust and efficient intersection for solid modeling [Ph.D. The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27 Krishnan S, Manocha D. An efficient surface inters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lower dimensional formulation. Technical Report, TR94-064,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19948 Sederberg T W, Nishita T. Geometric hermite approximation of surface patch intersection curves.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1991,8:97~1149 Gursoz E L, Choi Y, Friedrich B P. Boolean set operations on non-manifold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objects. Computer Aided Design, 1991,23(1):33~3910 Crocker G A, Reinke W F. An enditable nonmanifold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EEE Computer Graphics & Application, 1991. 39~5111 Farin G. Curves and surfaces for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a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Inc., 199312 Seidel R. Linear programming and convex hulls made easy.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nnual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 Berkeley, 1990. 211~215. http://www-tcs.cs.uni-sb.de/seidel/index.en.html13 Lane J M, Riesenfeild R F. A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for the computer generation and display of piecewise polynomial surfa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80,2(1):150~15914 Snyder J. Interval arithmetic for computer graphics. In: Proceedings of ACM Siggraph. 1992. 121~130. http://www.gg.caltech.edu/papers/intervalabstract.html15 Rossignac J R, Requicha A A G. Piecewise-circular curves for geometric modeling.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87,31(3):296~31316 Sederberg T W. Implicit and Parametric Curves and Surfaces, [Ph.D. Thesis]. Prude University, 198317 Sarraga R F. Algebraic methods for intersection.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1983,22:222~23818 Farouki R T.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arametric surface sections.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1986,33:209~23619 Bajaj C L, Hoffmann C M, Hopcroft J E H. Tracing surface intersections.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1988,5:285~30720 Kriezis G A, Patrikalakis N M, Wolter F E. Topological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 method for surface intersections. Computer Aided Design, 1992,24(1):41~5521 Krishnan S, Gopi M, Manocha D et al. Interactive boundary computation of boolean combinations of sculptured solids.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1997,16(3):67~78本文1998-09-11收到原稿,1999-01-11收到修改稿
[ "Computer", "Philosophy" ]
Computer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9年 第2期 No.2 1999硫酸亚铁酸洗废液在制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朱淑琴 张 萍 古伟宏 苏惠波摘要:采用混凝沉淀─微滤工艺对制革废水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含硫酸亚铁酸洗废液作混凝剂是行之有效的,经此工艺处理后,COD、BOD5、SS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0.4%、87.2%、88.6%和91.7%.处理后废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而且其中50%回用于生产.此工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尤其适合北方寒冷地区.关键词:硫酸亚铁;混凝;微滤;去除率中图分类号:X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1999)02-0180-03Application of FeSO4 waste liquor in tanning wastewater treatment.ZHU Shu-qin,ZHANG Ping,GU Wei-hong,SU Hui-bo(Qiqiha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Institute,Qiqihar 161005,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9,19(2):180~182Abstract:In this paper experimental study was made on treating tanning wastewater with flocculating settling─micro filtering technology.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is effective to use the waste liquor containing FeSO4 as flocculant. Treated with this technology, the removal rates of COD, BOD5 , SS and decolorization are respectively 80.4%,87.2%, 88.0% and 91.7%. The quality of wastewater after the treatment reaches the wastewater discharge standard and 50% of it can be reused.This technology has glorious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especially suitable in frigid zone.Key words:FeSO4;flocculating;micro filtering;removal rate制革工业以动物皮为原料.原料皮作为成品的利用率很低,大量蛋白质和油脂转移到废水废渣中,这是造成制革废水污染负荷高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制革过程中,还加入了大量化工原料,酸、碱、盐、硫化物、石灰、铬鞣剂、植物鞣剂、加脂剂、染料等,除一部分被吸收之外,大部分进入废水,这是造成制革废水污染物数量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制革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本项目是在调研和查阅大量资料[1-7]的基础上,采用清洁工艺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途径,对脂肪酸回收、浸酸废液和铬鞣废液循环使用后的综合废水进行治理研究.试验用水采用齐齐哈尔市宏利达革制品厂的综合废水.1 试验设备及方法1.1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为六联搅拌器、六联恒温水浴、1000mL烧杯、276×40目/cm2滤网等.试验用钢厂硫酸亚铁酸洗废液作混凝剂,用石灰作助凝剂和pH值调节剂.工艺流程见图1.图1 工艺流程示意Fig.1 Technological flow chart1.2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混凝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处理该厂废水,测定原水、混凝沉淀上清液和微滤后上清液的pH值、COD、BOD5 、SS和色度.试验废水水质:pH 9~10、COD 1100~1300mg/L、BOD5 540~610mg/L、SS 420~515mg/L、色度 341~487倍.2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混凝沉淀是制革废水的主体处理工艺,因此,试验的重点是对混凝沉淀的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主要有:pH值、混凝剂用量、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温度、沉淀时间等.经多次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pH值为7.5~8.5;快速搅拌2min,150r/min;慢速搅拌10min, 60r/min;温度10~15℃;沉淀时间60min;FeSO4浓度为200mg/L.混凝沉淀上清液经276×40目/cm2滤网处理后才可达到排放标准.3 试验结果齐齐哈尔市宏利达革制品厂地处高寒地区.因此, 在确定最佳温度的同时,对温度在6~ 20℃内变化进行混凝沉淀试验,验证硫酸亚铁的低温混凝沉淀效果.试验结果见表1.表 1 不同温度条件下混凝沉淀试验结果 (%)Table 1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of flocculating settling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 (%)温度(℃)COD去除率BOD5去除率SS去除率色度去除率658.170.666.778.1860.471.267.479.31062.271.970.280.41263.672.571.982.61464.772.372.582.91664.973.074.083.11865.173.474.783.32065.174.374.983.6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COD、BOD5、SS和色度的去除率随之升高,在6~20℃范围内,制革废水的混凝沉淀效果变化不大.通常低温时混凝体相互作用受到影响,混凝体易破碎,混凝效果差;温度过高,混凝体的水合作用增强,形成松散的混凝体,下沉慢.硫酸亚铁混凝剂对制革废水的处理效果在6~20℃范围内接近,证明用硫酸亚铁作混凝剂处理制革废水在较低温度下仍有较高的处理效果,温度适应范围广,因此,含硫酸亚铁酸洗废液对我国高寒地区水处理益处颇大.制革废水经混凝沉淀后仍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进一步进行微滤处理.混凝沉淀后上清液经滤网为276×40目/cm2微滤机处理后,最后出水各项指标见表2.表 2 微滤试验结果(mg/L)Table 2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of micro filtering(mg/L)序号COD BOD5 SS 色度原水 混凝 微滤 原水 混凝微滤原水 混凝 微滤 原水 混凝 微滤1 1247 458 252 596 154 77 510 131 59 467 91 392 1146 406 223 552 144 71 437 113 49 362 72 3131192418238564148734621205338675 354 1175 414 230 561 146 72 454 116 52 372 76 325 1243 438 247 586 151 74 506 132 58 452 88 376 1292 457 254 612 161 80 531 135 60 491 98 407 1124 393 220 531 137 67 408 104 46 34767 308 1149 403 224 540 141 69 423 109 48 36473299 1261 443 243 587 155 75 482 125 56 443 89 37试验结果表明,用含硫酸亚铁酸洗废液处理制革废水是行之有效的,在北方寒冷地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既能使北方寒冷地区制革废水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处理,又能使含硫酸亚铁酸洗废液得到综合利用,避免二次污染,还能降低水处理费用.混凝沉淀上清液经微滤处理后最后出水中COD、BOD5、SS和色度总去除率分别为80.4%、87.2%、88.6%和91.7%左右.出水各项指标不仅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且可回用于制革工艺中.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每年可为该厂节省超标排污费、水资源费、化工原料费和排水费共87.5万元.用含硫酸亚铁酸洗废液以废治废,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的创新.该方法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了统一.4 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制革废水,具有一次性投资少、工艺流程简单、运行操作简便易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用含硫酸亚铁酸洗废液作混凝剂,以废治废,处理成本低廉又避免二次污染.用含硫酸亚铁酸洗废液治理制革废水,在北方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4.1 试验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7.5~8.5; FeSO4 浓度200mg/L;快速搅拌2min,150r/min;慢速搅拌10min,60r/min;温度10~15℃;沉淀时间为1h;滤网为276×40目/cm2.4.2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絮凝体的快速形成和沉淀,直接影响处理效果.试验温度在6~20℃内变化,对处理效果影响不明显,验证了硫酸亚铁在低温时处理制革废水的可行性.4.3 制革废水经混凝沉淀─微滤处理后,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且能回用于生产COD、BOD5、SS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0.4%、87.2%、88.6%和91.7%左右.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市青年基金资助项目作者单位:朱淑琴 张 萍 古伟宏 苏惠波(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作者简介:朱淑琴(196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工学硕士, 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治理、环境评价方面的工作.主持“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给水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工作.发表论文17篇.收稿日期:1998-06-19参考文献:[1]赵 荒.聚铁处理制革厂废水[J].污染防治技术,1995,8(4):269-270.[2]朱秀珍,毛欢庆.公交行业金属清洗液处理工艺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4,13(4):7-10.[3]纪 兰.几种混凝剂对印染废水处理的比较[J].环境工程,1997, 15(2):59-61.[4]祁梦兰.我国合成洗涤剂生产废水治理技术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4,14(4):296-301.[5]关卫省,朱浚黄.PHM-Y絮凝剂处理含乳化油废水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1994,14(2):20-22.[6]吴敦虎,王毅力,王连斌等.硼泥复合混凝剂处理切削乳化液废水[J].环境工程,1997,15 (3):8-11.[7]吴浩汀,陈 玲,金伟民.制革废水处理及回用一元化技术[J].上海环境科学,1994,13(4):29-31.
[ "Philosophy", "Law", "Economy", "Sports", "Enviornment", "Mine", "Art", "Energy", "Education", "Transport", "Politics", "History", "Military" ]
Enviornment
航空工程与维修AVIATION ENGINEERING & MAINTENANCE1999年 第2期 No.2 1999应用真空离子镀技术镀制的膜层具有耐腐蚀与耐磨损的特点,可用于修复飞机上的高速陀螺马达轴承、卫星零件的表面处理、刀具耐磨膜层及发动机涡轮叶片热障涂层的镀制等。多弧离子镀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维修业中的应用实例Application of Multi-arc Ion Plating Technology in Aerospace吴玉广 李荣雪多弧真空离子镀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表面强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军工国防工业领域,此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善了零件表面的性能,从而促进了尖端高科技产品质量的提高或产品技术性能的发展。用于修复速率陀螺的马达轴承,进行轴承外圆表面的增厚处理增厚处理工艺的确定某进口飞机所使用的速率陀螺的马达轴承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外圆磨损数微米,需定期维护,更换新轴承或者对原轴承的外圆进行增厚处理以达到其尺寸规定的精度要求,否则其工作精度将降低甚至失灵,从而引起事故。更换新轴承需要进口,成本高、周期长,若对原轴承进行外圆增厚处理,则对修复工艺提出较高要求:因为轴承的外圆精度要求很高,增厚处理后的增厚层厚度必须均匀一致,从而保证表面精度不降低,硬度不低于轴承本身的硬度值;增厚层与基体之间结合牢固,不易磨损,增厚层厚度要求只有1微米至数微米不等。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如电镀、喷漆、喷塑、热喷涂等均不能满足上述技术要求,如存在边界效应,膜厚不可控,膜层耐磨性差等缺点。经多次实验、检验和测试,用真空多弧离子镀膜技术进行轴承的外圆增厚处理可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它所沉积的膜层具有膜厚均匀一致,无边界效应,膜层硬度高,与基体结合牢固,耐磨性及表面光洁度好,沉积厚度可严格控制等优点。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制定合理工艺.清洗工艺清洗一般不选水溶性清洗剂,防止轴承在清洗过程或装炉前生锈,采用机械除锈提高其表面精度及有机溶剂去污、有机溶剂去油干燥的前处理工艺方法。.严格控制真空室内的温度轴承在进行外圆增厚处理过程中,要求基体温度不超过120℃,而在进行离子镀膜过程中,我们只能监控真空室内的温度,因此首先要找出真空室内温度与基体温度的关系,确定轴承镀膜时真空室内温度的临界值,以保证在镀膜过程中轴承基体的金相组织不发生变化,保证轴承在外圆增厚处理后,轴承基体的机械性能不降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真空室内温度不超过上述的临界温度,图1所示为真空室内温度与镀膜时间的关系曲线。图1 镀膜过程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精确控制镀膜时间在其他工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镀膜厚度与镀膜时间成正比,控制镀膜时间即可控制膜厚,轴承外圆所增厚度要求严格,因此要精确地控制镀膜总时间。同时须说明的是,多弧离子镀可在较低的温度下成膜,但随着镀膜时间的延长,基体温度和真空室内温度都随之升高,因此控制镀膜时间也可控制基体和真空室内的温度,防止超过临界温度而造成轴承报废。.制定合理的操作工艺根据以上各项的要求,制定合理的镀膜工艺,镀出的轴承外圆增厚膜层经测试性能如下:膜层厚度按要求可控制在1~5μm,显微硬度(0.2kg)在742~793N/mm2之间,大体与基体硬度相吻合,外圆精度也完全能满足使用要求。提高航天用球轴承表面的耐磨性航天动压气浮陀螺马达球轴承所用材料为钛铝合金,轴承球在工作时悬浮而高速运转,要求轴承球及碗的摩擦系数小于0.15,且对球及碗表面耐磨性要求较高,这样它们在长期悬浮高速运转时,磨损才会小,产生的磨屑也较少,由磨屑造成磨合轨道划伤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减少。动压气浮陀螺马达球轴承的球及碗的表面采用多弧离子镀工艺处理后,可增加球及碗表面的硬度,提高耐磨性。在其表面镀制了2~5μm的TiN膜层后,其表面显微硬度可达HV2700以上,经精研后表面光洁度≤Ra0.033时,表面显微硬度仍能达到HV2100以上。轴承球及碗经离子镀TiN膜后精研,表面不仅耐磨性提高,且摩擦系数降低,大大提高使用寿命。用于定点通信卫星摄影系统钛合金零件的表面处理我国离子镀黑色氮钛膜工艺在兵器工业上最初是用于轻武器的表面处理,代替传统的氧化或磷化处理工艺。离子镀黑色氮钛膜除具有常见的金黄色TiN膜耐磨损、抗腐蚀、可镀基材种类广泛等优点外,还具有膜层呈黑色、色泽柔和高雅、光吸收率高(可达90%以上)、热稳定性好(在500℃环境下试验,膜层不变色不剥落)、设备简单、工艺恢复性好、适于批量生产等特点,用做军用产品的表面处理工艺十分理想。此工艺已用于部分出口枪械的表面处理。将此工艺用于新一代轻武器的表面处理,简化了传统表面处理工艺,使多种基体材料(如铝、普碳钢、合金钢、电镀件)同一工艺同炉处理,一次完成,无色差,耐磨耐蚀,美观实用。我国第一代特殊用途卫星测量照相机的镜片托架、镜筒、支撑框架、焦面框架等件采用的都是钛合金材料,其表面处理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若采用氧化发黑工艺处理,膜层发亮发灰,且容易脱落,也不符合光学系统消除杂散光的要求;若用无光黑漆处理,则系统真空干燥后漆层掉屑将影响系统使用。采用多弧离子镀黑色氮钛膜层工艺处理后,避免了上述的各种问题,满足了产品使用要求。我们对该航天产品返回地面后跟踪检查,未发现任何问题,黑色氮钛膜层无磨损或脱落现象。离子镀黑色氮钛膜在卫星照相机零件上的成功应用,为军用光学仪器特别是有特殊要求的高精度精密仪器和产品的研制和使用创造了良好基础。机加工所用刀具的多弧离子镀硬质膜刀具上应用离子镀涂层技术可提高刀具表面的耐磨性,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提高其切削速度及加工精度,降低制造成本,在国外已普遍应用,我国也正在推广应用该项技术。目前我国的各种进出口刀具大多经过镀膜工艺处理,国产国用刀具经TiN镀膜处理的尚不多见,但已做了大量尝试性的工作,获得很多经验,解决了不少实际难题。离子镀工艺镀制热障膜层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工作条件十分恶劣,长期受到高温、高速燃气流的冲刷,高温燃烧的气体对叶片的烧蚀十分严重。为了提高涡轮叶片的寿命,增强其抗高温烧蚀的能力,需在涡轮叶片表面镀制一层热障膜层。该膜层应具有耐高温、耐烧蚀、与叶片基体结合牢固、抗冷热气流冲击及结构致密、厚度均匀的特点。获得这一热障膜层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电镀、等离子喷涂、渗镀、真空镀膜等多种工艺方法,而真空多弧离子镀膜由于其沉积速率快、膜层附着力好、成膜温度范围宽、操作工艺简单、镀膜过程对零件表面精度影响小、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而成为优选工艺。用多弧离子镀膜工艺镀制NiCrAlY热障涂层已成功地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表面处理上,经试验及实际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并逐步应用到多种型号发动机的涡轮叶片的表面处理上。国外用离子镀技术制备了性能更好的优质复合膜层,正研究用于喷气发动机的叶片制造上。除上述几个应用实例外,多弧离子镀技术在航空测试用仪器的主轴、航空仪表、各种零件等方面也都有使用。结论多弧离子镀工艺是一项新的表面处理技术,由于离子镀膜层所具有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几年的推广,已在航空航天工业的多类零部件如轴承、摄影器件、机加工刀具、涡轮叶片上应用,效果令人满意。镀膜处理后的部分刀具作者单位:吴玉广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李荣雪 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
[ "Communication", "Space", "Law", "Enviornment" ]
Space
【 文献号 】1-830 【原文出处】国际商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1226 【原刊页号】① 【分 类 号】F14 【分 类 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001 【 标 题 】不仅仅是“窗口” ――中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5年发展的探讨(上)【 作 者 】李颖浩/李少峰/郝照光 【作者简介】本报记者,李颖浩、李少峰、郝照光 【 正 文 】 今年,进入12月份后,中国众多的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陆续度过了自己15周岁的生日。15年前,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继成立虽然包含着一些计划经济的色彩,但是,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恰恰显示了市场经济运作的成功。15年前,深圳特区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同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兴办,也成为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催化剂。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对兴办经济特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沿海地区进一步开放做了总动员。沿海14个开放城市扩大开放是以特区为参照的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这14个城市北起大连,南至北海,贯穿了中国整个海岸线,与5 个特区联成一片,构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是特区试验成功后中央对外开放总体部署的后续举措。它表明,中国的梯度扩大开放不可逆转。15年来,各开发区各自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它们经历了思想的交锋、认识的分歧、实践的检验,并从苦辣酸甜的发展历程中对开发区的发展战略达成共识。因此,当我们今天探寻中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5年的发展历程时,绝对不能脱离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去进行比较和研究。纵观中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5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4 个阶段:1984年,各开发区开始起步。中央规定兴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宗旨是“四窗口”,即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当时的想法是期待沿海开发区在特区的基础上来一个“接力式”发展,起点高,收效要大。其结果是,与预期反差较大,除了天津开发区以外,大部分开发区发展速度不尽如人意。5 年实践的结果与预想的反差虽然有实践中操作不力的因素,但是多少反映出我们兴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期对开发区战略定位出现了一些偏差,因此在当时就出现了若干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这大概就是“成长的烦恼”。其实,14个雷同的开发区沿东南沿海一字排开,按照一个模式操作,本身已经失去了主动。从内部来看,各开发区之间互相攀比,与特区攀比,争进一步优惠的政策等等,这种恨不能一夜赶上特区的心理状态造成各开发区相互窥探动向又相互保密,土地价格都秘而不宣,在引进项目中减价竞卖,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内耗。从外部来看,外国投资者突然一下子要面对14个雷同的区域,总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当然,从客观上说,沿海开发区前5 年发展不快也有诸多外部因素,如国家三年内投入所有开发区的贷款只有22亿元等等。1990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了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为主”的原则,即“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建区宗旨,替代了“四窗口”。其意义在于,修正了对沿海开发区的战略定位,承认了目前应该按照出口加工区的模式谋求发展,不能逾越这个初级阶段。在国际贸易界,专家们非常关注对一般出口加工区的理论研究。从他们对出口加工区的两种定义来看,中国的开发区似乎更贴近“飞地”的定义。即出口加工区是特殊的“飞地”(Enelave), 位于一国正常的关税壁垒之外,在该区域内,投资企业以外国企业为主,可在中间产品的进口、公司税赋、基础设施供应,以及在该国其他地区实施的行业管制的解除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从1989年到1992年,以上海浦东开发出台为标志,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浦东集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切优惠政策于一身,形成一种崭新的、全方位的发展模式,开放度比特区还高,使特区一时黯然,沿海开发区更是感受到生存的危机。此刻,不甘寂寞的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只有各显神通,进入扩大开发区功能,按自己的设想探索,发展道路多元化的阶段。各开发区不再攀比政策的宽度,有了比较清晰和坚定的自身发展战略,出现了发展模式的百花齐放。一时,众多的开发区形成了与浦东相同的气势,它们喊出“重新构造中国整体开放布局”的口号。但是,与此同时,各开发区之间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代表开发区发展方向的竞争,事实上已经成为几个大开发区之间的事情。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掀起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次高潮。它不仅使全国各地利用外资的形势发生了质的飞跃,更标志着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真正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跨国公司争相进入中国投资,使得技术档次高、管理现代化、配套带动性强的大项目显著增加,中、小型项目不再是开发区工业的骨干;外商投资热点由特区向开发区转移,特别是向中国基础条件好的老工业基地转移。这表明,经过十几年的对外开放,外商的投资试探已经告一段落,进入实质性投资和长期打算搞大工业的阶段。客观地说,中央在1984年所希望的沿海城市继特区之后的“接力式”发展态势自此才真正出现。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提升了中国吸收外资的水平,缓解了中国经济发展资本短缺的“瓶颈”。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决不仅仅是一个窗口。按照出口加工区的一般生命周期理论,开发区的功能从“四窗口”向“三为主”演变的同时,虽然生命周期客观地缩短了,但是,它又以新的“跳板”功能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得到延续。换言之,跨国公司通过沿海开发区这个窗口,观察了巨大的中国市场,并开始逐步为自己进入中国的市场开始在全中国设点布局,也就是说,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对外国投资者进入内地起到了跳板的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沿海开发区的出现是对外开放由南向北推移、由局部向整体逐步推进的,作为“改革开放实验田”和“四个窗口”的开发区带有明显的先期探索性。这种探索的结晶,不光要指导自身的实践,而且必将对整体的发展产生借鉴和指导意义。各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教训的积累,选好了到本世界末各自在中国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探索,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是丰富了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开发区不仅仅是“窗口”。
[ "Politics", "Economy", "Law", "Energy", "Education", "Electronics" ]
Economy
【 文献号 】2-1149 【原文出处】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200001 【原刊页号】36~38,42 【分 类 号】F102 【分 类 名】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复印期号】200008 【 标 题 】知识经济呼唤人才市场创新 【 作 者 】何必 【 正 文 】 有人称,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共经历了五次创业高潮,分别为三产热、公司热、下海热、股票热、网络热。与之相应的是,市场客体也有了变化,从倒卖一些买方市场中的紧俏物资(像彩电、钢材、建筑材料等),到倒卖外贸批文,再到倒卖房地产,而后是借产权动作之名倒卖企业。如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内外资本已经开始了向人力资源方向的转移与渗透。一、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J・M・克拉克说,知识是唯一不遵守收益递减规律生产的工具。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教育投资不是消费性投资,而是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所产生的效益,比买机器买设备、比有形资产所能够产生的效益要大得多。近半个世纪来,这一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北京市提出“首都经济的本质是知识经济”,实际上都是符合这一思路的。美国一些资料表明,R&D (研究和开发)在新的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代之以现有的知识、技术、制度和管理的重新组合,也就是说,新的发明和发现在比重上越来越让位于已有的、既成的知识和经验的富有创造性的再利用,这已经是创新的主要内容。与之相应的是,在知识和资本的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长时间里,知识是以资本为载体的,资本是知识得以存在和表现的必要条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二者的位置调转了,知识成为资本的载体,知识价值在上升,资本价值不确定了,没有知识含量的资本将变得毫无意义。以至于会有这样的说法,“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而对于在此时代生存的人来说,就是“没有注定要贫穷的人,只有无知的人”。在知识经济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开发”,提倡每个人都是战略资源。创新的基础是学习。现在,对学习过程的研究日益被重视,“学习如何学习(To Learn How To Learn )”也日益被当成知识经济时代的口号。知识的积累越来越让位于知识获取方法的积累。教育观念变化体现为从传统的教知识转化为教方法,并将教育问题提升到涉及国家安全的高度。对传统的否定更多的是在方法论层面。在这个意义上,知识经济不仅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更是一种新的标准建构体系,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观集合。知识作为增长和福利的一个基本要素正变得日益重要,而知识的高速发展和更广泛的传播也为各国提供了新机遇。知识经济中的创新蕴于人体的智力资源,是无形资产。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也是一种新型的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占有,而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因此人才的选择是知识经济的命脉,它对知识经济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在此,人才和创新能力,比资金投入与积累、市场占有与扩大更为重要,人才市场的创新意义就更为重大。二、外国企业在中国正在干什么微软研究院以高薪从国内和海外招募人才,揭开了国际巨型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人才争夺战。该研究院在6年内将得到公司8000 万美元的资金支持。比尔・盖茨直言不讳地在写给该研究院的寄语中宣称,“选择在中国设立我们在亚洲的第一个研究院,是因为中国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人才”。芯片巨型制造商英特尔公司也在北京建了实验室,该公司中国区总裁简・杰在谈到选择人才时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挑。因为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倾向于在很年轻的时候出成绩,20~40岁,他们刚从学校毕业,对最新的事物很敏感”;“我们吸引的人都精力充沛、聪明,聪明人能吸引聪明人。”诺基亚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说,新建的诺基亚中国学院将于今年启动。各大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的研究院、研发中心已骤增至15 个。 而IBM、惠普、宝洁、 摩托罗拉……几乎叫得出名的大公司全都有了在中国的研发机构。通用汽车总裁理查德・瓦格纳将在中国“塑造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视作发展该公司综合实力的表现。爱立信总裁柯德川称,未来几年,爱立信将会实施“人才战略”。在’99财富论坛期间,爱立信已经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了“爱立信奖学金备忘录”,为后者通信专业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并为优秀毕业生提供前往爱立信瑞典及中国总部实习的机会。“在未来的社会上,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经营战略和人才策略完美地结合起来,人才本地化是爱立信的成功之本”。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首脑则认为:在中国“更主要的投资还是对人才本土化的投资,对人的投资增强了我们的竞争能力。”可口可乐也将人才聘用最大程度本地化,并与其全球系统的运行策略保持一致,列为其追求目标。可见,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立研究院,很重要的是看中了中国质量高却比较廉价的人才市场。同时他们也深知,不了解国情和民族的心理、文化,开发出的产品就难以占领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千方百计蚕食别国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外籍研究院所的蜂拥而至无疑是其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战略步骤。现在,流行着的是象中国金融公司、杜邦、通用汽车、惠普、宝洁、西门子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全球老总自己掏钱到中国大学里请学生们吃饭聊天这样的新鲜事。相形于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巨头在中国的争夺人才举动,我们的国内企业仍显得稚嫩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创造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通过努力进入全球知识经济分工体系,并明确自己的角色,进而在未来的经济中,不致落伍,实现超越。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谨慎地思索一番。三、巨大的市场和尴尬的现实北京的人才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动作,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今,全市共有人才、职业中介机构600多家,其中,国有约100家, 民营500余家。国务院各部委办局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人才服务机构。与过去谁想跳槽会遭到白眼和飞短流长相比,现今的人才流动已经变得非常合理,时髦且风光无限了。粗略估算,北京市每年人才广告经营额约3亿元, 各类人才服务机构的营业收入也高达约3亿元, 而各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包括招聘、培训、测评等)更在60~80个亿的水平,也就是说,北京市现有人才市场是个近百亿元的规模。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与人才资源成本的扩张,这个数字将是每年按一定比例递增的。北京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很多都有相应的时段、版面、界面用以传播人力资源的信息。按说,这样大的一个资金规模盘子,这样大的媒体关注力度,理应有一个象样的市场规模和运作程式。同时,这样一个高密度且日益增长的资金聚集区,应该可以吸纳更多的和大规模的资源进入其间,并形成良性的操作模式。可是,当我们驻足下来看一下现状,却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些尴尬的现实。现在社会上有职业“求职者”和“招聘公司”。前者几乎每逢招聘会必到,简历随处可见,尊容尽人瞻仰,把到各个单位应聘面试当成家常便饭,只试用拿了钱就跑,在用人单位还莫名其妙时,已经在别的单位试用并准备开拔了。此诸公真是会为那些举办招聘会的单位捧场。后者,非人才中介公司则亦每每招聘会必去,或报纸上连篇累牍地登载招聘广告,拿招聘当成本公司的主营业务,可即使是求职者也对此类单位退避三舍。这背后,反映出现在的人才市场,仍然处于低级和原始的竞争状态,同时,也说明人才市场的供求双方都还处于盲目选择的阶段。许多单位的招聘方式表明了对所需人员的不够尊重。如在招聘过程中毫无根据地强调性别、年龄、学历等硬性条件,实际上可以视作是歧视性限制。招聘会上的招聘工作人员往往趾高气扬,利用招聘会以及报刊招聘广告成本低廉的特点,不去招聘而是借机为企业形象作广告、刊播模糊虚假广告,以及面试中的经验成份太多,面试后杳无音讯,甚至借招聘之机盗窃商业机密等。因此,从招聘方式上就可看出,许多单位尚缺乏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基础观念和相应机制。同时,应聘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对等的重要性,缺乏求职的基本技巧和选择单位的明确意向。很多人总在不切实际地挑肥拣瘦,不知自己的真正身价,也不知自己到底想选个什么样的职业,就职于什么样的单位或找个什么样的上司,在面试中往往很少问及自己应该关心的题目,而是泛泛地说些套话。这样,应聘和面试就成了双方都感到无聊且形式化的应付差事。如此,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就业道德整体水平的严重下降。这里面包括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都在一种信用――责任体系濒临全面崩溃的状态下岌岌可危地共存、对峙、同床异梦与分崩离析。而现在我们许多人才、职业服务机构,包括有关的调查、培训、咨询、测评、猎头、中介、存档、展览、媒介、司法等,大多数停留在初始的运作水平上,短期利益取向明显,往往是投机行为,很少能着眼于长期而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四、阻碍市场发展的原因何在应该说,沿海一些开放地区的人力资源工作的发展水平,是要领先于内地的。起初,深圳利用其特区所享有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内地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其建设之中,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接着,就是广东、福建、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引智政策的广泛实施;近期,上海可以说走在了前面,一向精明且善于进行市场谋划和运作的上海人接连搞出了名目繁多的政策规定,吸引海内外的智力资源,加入到上海的起飞大军行列,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也纷纷将其总部迁入上海,’99《财富》论坛在上海的成功举办,不能不说是上海人的功绩,此中的人力资源运作更是功不可没。但与此同时,聚集着大量优秀人才的内地大城市,却正在逐渐失去人才竞争中的优势。而且人力资源总体结构也不甚合理。这之中,一些人才、职业服务机构本身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唯利是图、操作水平低下等因素也制约着其生存与发展。在不少地方的人才、职业服务机构中,功能严重重叠,很少有特色。现在,那些进取心较强的机构朝思暮想着能靠服务提升自己的生存水平,可却难以找到适当的途径。对日益专业化的今天来说,这些机构的数量未必多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但由于各个机构都相当缺乏专业性,难于找到自己的专项领域,因而都拥护在狭窄的市场空间里进行非常低水平的恶性竞争,甚至有的机构以欺骗为经营的内容,导致了人力资源市场的畸形和混乱,破坏了市场应有的规则和秩序。由此看来,重新整合各类资源势在必行。从环境上说,缺乏对市场上各种人才、职业服务机构有效的扶持与监控,缺少或者没有行业――企业制约的必要而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未能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体制。人力资源市场是我们开放程度较低的市场之一,其中有许多领域政策的规定性过强,造成了操作上难度人为地加大,形成了对市场的培育和完善非常不利的约束,阻碍了在市场化条件下运作的资源的进入和作为市场主体权益的切实保障。外企的人力资源成本很大,但却很少为国内的人力资源机构获利,这与我们政策上强行规定外方不允许从事人力资源服务有直接关系。而其在此的开销,却被他们在国外的合作伙伴用种种暗箱操作的方式巧立名目,形成对于我国市场而言的“体外循环”。这不仅造成了我国在此方面财政税收上的流失,也使此间的种种弊端人为地隐性化、非法化,致使非市场色彩浓厚且难于监控与管理。在财富周刊评选出的世界500 强中名列首位的通用汽车总裁瓦格纳在中国强调,“如果一个行业长期过度依赖于保护,那么这一行业就会失去竞争力。这不是一件好事。客户不会允许这一情况持续的时间过长。”在人力资源运作上,深圳先行一步,上海等地紧跟上来,内地该怎么办?五、市场应该是个啥样・人力资源服务业将会成为最热门产业之一。运作人力资源将是一个非常显赫的行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将会成为一个资金、智力密集的产业,从而出现大规模正规化的企业集群。・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也需要一个从混沌无序到清明有序的过程。更多的行业、机构、部门、职业、职位、人员、技巧、能力、教育、智力、情操、权利、责任、义务将被价值化并进入市场。・权力色彩将被极大地淡化。市场运作本身就是其规则的渊源和检验标准,外在的任何因素都要服从,并且政府功能更多地向服务协调方面转化。・法制化程度得到提高。随着立法――司法功能的完善,人们的法制意识逐步健全并融入日常的就业活动之中,就业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便有章可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超乎法律之上的意志存在。・职业及岗位评估的科学化。这将是在各个机会成本上做确切的标记,每个职业和岗位随着其对性格、年龄、学历、技能、素质、性别、身份、薪资、爱好、谈吐、成就、身体状况、合作精神、适应能力乃至家庭条件等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会一览无余。当然,员工的医疗、保险、福利、娱乐、培训、升迁、情感、体格等方面情况介绍是必需的。・求职与应聘的成功效率提高。人的能力德行潜质的量化是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必然。科学的性向、能力、人格、专业技能等测试,将给供求双方提供更为透明而有效的坐标和氛围。・供求及中介的信用――责任体系建立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只有良好的信用――责任体系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场并维持良好的系统运营形态。・长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人才服务机构脱颖而出。其一,只有长期地专注,才能产生专业化;其二,长期地专注,才能产生相对的竞争优势;其三,唯此才能有生存与发展上的系统性战略。・以客户为导向使得供求双方更加平等。客户的需求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更加富于人情。对人格、隐私、选择、困难、取向以及其他具有个性化特质的尊重和理解越来越普遍地为社会所接受并形成风气,亲情的成份充斥在招聘和求职的全过程。・国际化。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将成为新热点。
[ "Electronics", "Space", "Communication", "History", "Enviornment", "Mine", "Literature", "Economy", "Agriculture", "Law", "Military", "Transport", "Computer", "Sports", "Education", "Art", "Philosophy", "Energy" ]
Economy
【 文献号 】2-2490 【原文出处】电影艺术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3 【原刊页号】035-039,095 【分 类 号】J8 【分 类 名】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 作 者 】钟大丰 【复印期号】199504 【 标 题 】是谁在为创作指路 从历史的角度看电影批评与实践的关系【 正 文 】 电影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之间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是公认的事实。然而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的电影中,电影批评的具体地位、具体存在形态及其与电影创作的具体联系形式又是各不相同的。在中国电影历史的发展中,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呢?当然,要搞清这一点,并不是这一篇几千字的短文所能做到的。本文只想对中国电影历史一些众所周知的现象做些简单的归纳,以此出发作些初步的探讨。什么是电影批评?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现成的定义。我想,对电影批评的认识,离不开对电影理论、批评和评论关系的认识。理论通常试图从普遍规律的角度认识电影,影片在其表述中一般只是作为论据出现的。批评和评论虽都是从具体影片出发,电影批评应是主要以电影评论的形式出现,但其关注点又往往超出具体的影片,而表现出作者的理论思考,以区别带有较强个人感性色彩的电影评论。至今仍有人认为,中国电影长期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而只有电影评论。的确,在中国电影历史上,较少有以纯理论形态出现的理论表述,但这并不等于中国人没有对电影做过理论思考。事实上中国人对电影的理论思考大多是通过电影批评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当然还有创作者对自己电影主张的表述等其它的形式,我们在此不多做讨论)。因此讨论中国电影批评与实践的关系多少反映出中国电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中国的电影批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它:一是其存在形态,二是其在整个电影中的位置。这是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在中国电影的近百年历史中,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着不同的形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电影批评主要是以政治和社会性批评为主的形态出现的,这也是与中国电影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分不开的。当然,在这些批评中也夹杂和渗透着艺术批评的成分,反映着批评者的电影观和对电影艺术规律的认识,然而作为批评的自的则首先是政治和社会性的。即使那些以艺术批评为主的形态体现出来的批评实践,也常常是在以曲折的方式表达着批评者的某种社会或政治性要求。同时,在中国传统的电影观念中,剧作是电影艺术表达的核心因素。这一点也反映在电影批评中,艺术批评的重心也往往是在剧作艺术的方面。而对叙事艺术的讨论离不开叙事的内容。这更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电影批评中艺术批评和政治社会性批评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特点,我想是认识中国电影批评的基本的出发点。中国电影评论的历史与电影本身几乎一样长,但在最初,这种评论在更多的意义上只是观片随感或电影宣传的文字而已。在二十年代,绝大多数电影刊物都是电影公司办的宣传性刊物,评论在更大的意义上是创作者艺术主张的反映,因此几乎谈不上什么对创作者的影响。电影批评作为一种艺术现象的出现,应当说是从三十年代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开始的。三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个最活跃、辉煌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创作方面,也同样表现在电影理论批评方面。就电影批评的地位而言,这是中国电影批评的一个黄金时期。在党的领导和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一批左翼电影批评家活跃在理论批评战线上,占领了上海各主要报刊的电影评论阵地,有效地左右着电影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影创作的走向。左翼批评家对《粉红色的梦》等影片的批判给蔡楚生的创作转变带来的巨大影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从创作思想的角度影响电影工作者的同时,电影批评在艺术上也给了创作者以很大的帮助,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一个在这一时代成长起来的创作者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这与三十年代电影的整体环境是分不开的。先让我们看一看三十年代为什么能成为电影活跃和辉煌的时期。首先是“九一八”、“一二八”以后中国社会的转变促进和造就着中国电影的转变。对民族危机的直接而深切的感受,已使广大电影观众对脱离实际、逃避生活的二十年代商业电影的厌倦明显地表露了出来。由此造成的“明星”公司斥巨资拍摄的《啼笑姻缘》在商业上的惨败也逼迫着电影公司的老板们改弦更张。中国共产党正是利用这一时机开始其争夺电影阵地的努力的。所以,三十年代电影首先是作为一场政治性的电影运动而兴起的。左翼电影运动是在国民党反革命的军事和文化围剿的严峻政治形势下产生的一场以从政治上变革中国电影为目的的电影运动。在这种形势下,无论是左翼的电影创作还是其批评,在其价值取向的基本追求是一致的。能不能、敢不敢直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的社会现实,并真实、具体、细致地把这种时代生活呈现在银幕上,这是他们进行创作探索,也是他们认识和评价一个艺术家或一部影片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左翼电影批评的关注重点首先是在影片的思想意义的表达方面。左翼电影运动作为一种以爱国、进步为宗旨的艺术统一战线,要争取最大量的艺术家参加,就不能只以共同的艺术旨趣、艺术追求或共同的电影观来划线。何况当时大多数左翼艺术家和批评家都是些刚刚踏进影坛的年轻人,谁也不具备足以在艺术上领导潮流的艺术经验和威望。因此,左翼电影批评在政治上锋芒毕露、唇枪舌剑的同时,却不能不对那些有爱国进步倾向而在艺术方面与自己有着不同的艺术旨趣和追求的艺术家和作品显示出极宽容的胸怀。至今仍有人批评三十年代左翼评论往往失之过于武断,这并非全无道理,但我以为这主要适用于政治方面。虽然的确存在对一些被认为有背于左翼思想追求的影片,如吴永刚的《浪淘沙》、费穆的人生三部曲等所做出的艺术探索重视不足的现象,但从整体上看,在见诸于文字的艺术批评方面,三十年代的电影批评可说是近百年中国电影批评中最心平气和、力求公正准确的。由于这一前提的存在,使得电影批评和创作之间保持着一种良好友善的关系。在左翼的艺术家和评论家之间不乏艺术方面的讨论或争论,有时还相当激烈。虽然其间不免有偏激之处,但这种争论多是在肯定艺术家的思想和艺术追求的前提下,在比较平等的气氛下展开的。例如对于著名的左翼影片《春蚕》、《小玩意》等,人们都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从风格追求到细节处理都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批评还相当尖锐。但在讨论中人们大都充分注意到了艺术家追求的合理性,并努力注意不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这些意见本身的确难免偏颇、粗陋,甚至含有误解或错误,但其采取的方式却是较易为创作者所接受。三十年代电影还处于中国电影的童年时期,人们电影创作的经验和对电影艺术规律的认识都还很不足。那些今天看来十分粗浅的艺术批评和讨论,在当时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的。这是三十年代电影批评得以较大地发挥其正面效果的重要原因。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活跃局面迅速平静下来。电影批评的作用和影响也远不如前了。“孤岛”和沦陷区逃避现实、粗制滥造的商业电影泛滥,电影评论除极少数继续着三十年代的批评精神顽强地奋斗着外,大多数又沦落到二十年代的宣传和游戏文字的水准上去了。而在大后方,抗日宣传鼓动片几乎成了唯一的影片样式。而且由于战争形势下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局限,都无力在造型、声光技巧等方面精雕细琢,电影表现上主要依靠剧作的现象更明显地凸现出来。反映在电影批评中,三十年代已露端霓的将批评重点放在内容和剧作方面的问题更清晰地暴露出来。这种现象在战后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如果说三十年代是一个活跃探索的时代,战后电影则是一个稳健和成熟的时代。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对中国电影观众及市场的了解和认识,一套以戏剧式剧作为核心,以叙事蒙太奇为主要技巧特征的电影方法已被大多数中国电影工作者普遍接受。这不仅成为一套创作经验,同时也成为一种批评标准而被广泛运用于批评实践之中。这时的进步电影批评所采用的话语形态虽然与三十年代的左翼批评没有本质区别,可是其对电影的艺术把握已开始更多地渗透到了这些以社会性批评语言所作的表述之中了。当然,做出这种选择也是与当时电影市场和观众的现实需要分不开的。四十年代的电影批评在总结中国电影的创作经验,推动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情节剧史诗电影为主要代表的戏剧式电影创作高潮的出现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然而就批评的活力及其视野方面比之三十年代却不免有所逊色。例如对《小城之春》的批判便多少反映了这种批评视野的狭窄。新中国的建立,开始了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电影事业掌握到国家手中之后,运用电影对人民进行宣传、教育和组织的工作,即成为新中国电影的首要任务。这样,如何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来完成这一任务,成为新中国电影批评的基本出发点。这是电影工作者关注的最主要命题,也是观众和电影市场提出的要求。此后中国长期的电影批评之所以更明显地表现出其政治和社会性批评为主、以叙事艺术批评为主的形态特点,也正是基于此。这种电影批评在几十年新中国电影历史中所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深远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必在此赘述。更引起我兴趣的是在这时艺术批评的位置和功用开始发生的一些微妙变化。在政治前提确定了以后,对电影创作的大政方针提出见解和对影片政治上的评价实际上已不再是批评家的任务,而是领导的事了。虽然也曾出现过如《电影的锣鼓》这样的直接对抗,但其命运是不言而喻的,在更多的情况下,批评家所能做的似乎只是阐释和发挥既有的方针评价。但在此批评家是否无所作为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常常可以从其艺术批评的缝隙中发觉他们的个性和主张。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新中国电影批评中的艺术批评也在发展着。它们在交流和总结艺术经验的同时,也曲折地反映着作者的社会和政治主张。《创新独白》中提出的“破三神”、“创三新”既是一种艺术宣言,也是一种政治宣言。从反面看,“记要”所列的“黑八论”里把一些从艺术角度提出的主张上升到政治的纲上来批判。也正是因为这些主张的确反映了人们在思想上的某种异议。在那时的不少电影评论中,艺术批评的确是作为人们“艺术”地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手段。这使中国的电影批评在日益严峻、频繁的政治动荡中保持着自己的思想活力。它们在与艺术家交流艺术经验的同时,也在交流着他们的世界观和艺术观。随着“文革”的到来,不仅政治上的异议会招致杀身之祸,艺术上也成了“三突出”荒谬规则的一统天下,电影批评也同创作一样,沦为了荒谬政治的附庸。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又迎来了一前所未有的活跃、探索和丰收的时代。在这当中,电影理论和批评也扮演了前所未有的活跃角色,其所呈现的局面也远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纷繁、复杂。新时期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有力地冲击着电影工作者的思想。刚刚从浩劫的恶梦中醒来的人们,谁也无法预见到其后十余年中国社会会发生那样巨大的变化。这个时代以重新寻回被“文革”丢弃的传统开始,但人们发现,这一传统的权威力量已经无复以往了。时代变了,人们对电影的期望发生了变化。电影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都变了,电影也在寻求着新的发展道路。这十几年的中国社会,变革是如此的迅速、频繁,以致于使人们目不暇接,几乎跟不上这不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随着社会的变革,新时期的电影批评也在不断地出现着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从七十年代末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兴起开始,电影理论批评就和创作实践一起,创造和迎接着中国电影新的辉煌。八十年代的前中期,在以第四代和第五代登上中国电影舞台为标志的两个探索高潮中,理论批评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在中国电影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电影的理论批评也不得不面对同样的、甚至更为严峻的局面。改革开放大大开阔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艺术视野,也为他们对电影理论批评自身的反思提供了新参照。在新时期电影理论批评最早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中,对人情、人性等以往的主题题材禁区的突破,对创作主体意识的关注,对艺术批评的突出重视,以及艺术观念上的多元化等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一切都与同时的创作探索指向了同样的方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创作和理论批评探索的具体命题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总是以特定的方式互相呼应,相互促进的。八十年代初,由提出“电影语言现代化”开始,先后围绕“戏剧性”、“文学性”、“纪实美学”等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有关电影本体论的理论探讨,作为电影理论勃兴的标志,也反映着对论评合一的传统方法论形态的突破,这些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电影规律的理论尝试从批评实践中分离出来。对亟待挣脱“文革”的思想束缚,寻找中国电影新出路的电影工作者们来说,这些理论尝试在更大的意义上起到了巴拉兹所说的那种“在地图上未来的哥伦布画出尚未发现的海洋”的作用。它们在相继迭起的创作探索浪潮中都得到了反响和呼应。在电影理论与批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分流的同时,电影批评也在表现形态上做出了变革努力,它力图脱掉穿了几十年的社会政治批评的外衣,而代之以艺术或文化批评的面目出现,努力从审美功能的角度来把握和评判电影艺术的社会效益,使电影批评真正承担起在思想和艺术的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推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重任。尽管从整体上看这一愿望远未实现,但相当多的批评实践为此作出的努力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艺术和文化批评视点的建立,在对第五代的新探索的肯定及推动其影响的扩大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对八十年代中国电影艺术上的飞跃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但是,电影毕竟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媒介,它在更大的意义上是一种建立在商业娱乐基础上的文化工业。在三四十年代的进步电影批评中,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一点。电影事业掌握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电影资本家手中的现实,迫使人们时刻牢记电影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最广大的中国观众接受和承认的基础上。但在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国营电影体制的建立和强化,国家、政治上的认可成了电影成败的关键。虽然为了保证最大的宣传效果,“群众性”仍是对创作的一项要求,而其含义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电影批评来说,其任务也首先是对国家对电影的意识形态要求负责,引导观众对影片传达的思想内容的接受。长期以此为目的的批评实践,使人们渐渐淡忘了观众和市场在电影运转中的基础位置。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由于电影作为最广泛而方便的大众传媒,在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观众别无选择,电影市场自然也不会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1979年新时期电影新潮兴起的时候,正是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6亿人次的高峰时。在思想艺术上都力求创新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们却都在不自觉中继承了对电影媒介的这一重要特性的忽视。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随着电视的兴起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多样化,电影的市场在不断地缩小。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电影市场的潜在危机已日益明朗化地凸现在了电影工作者的面前,迫使无论创作者和批评者都无法再无视观众和市场的需要了。与此同时,由于电影批评视野中长期缺乏明确的观众意识,它和观众的关系已渐渐疏远。这种现象虽已引起批评界的注意,但还远未从根本上出现改变。因此,在商业大潮的冲击面前,中国的电影批评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了解了电影批评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的形态与位置,就不难了解批评与实践的关系了。电影批评的作用和意义主要在于提供一种参照和启示,帮助创作者更好地认识时代、社会和观众对电影创造的期望和要求,至于它到底能对创作者产生多大的实际影响,则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电影批评本身与电影市场和时代意识形态主潮变革前沿之间的吻合程度。批评能够跟上和正确地把握时代主潮时,就有可能对实践产生较大的影响,反之则将为创作者所疏远甚至抛弃。在我们看到三十年代电影批评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时代环境所造成的。理论批评顺应了观众和电影市场的变革要求才会产生如此的效果。批评扩大了左翼电影创作的影响,并为创作的发展指出了方向。然而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观众和电影市场期望和接受这种影片,大多数创作者才会跟着走。这一点在新时期以来电影批评地位的巨大变迁中反映得更加明显。八十年代前中期的中国电影批评紧跟着从政治反思到文化反思的社会思想主潮,为电影创作掀起的一个又一个创新的浪潮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那是电影评论最辉煌的一段时间。也是一些批评家最风光的时期。但曾几何时,当理论批评的热点还集中在艺术电影探索上时,迅速变革的中国经济形势却把电影骤然抛向了真正的市场经济的洪流。在电影生产面对的现实压力下,创作者很快便选择了创作道路的转向,并没有顾忌批评家们的不以为然和抱怨。当第五代的探索电影的热潮悄然流逝的时候,电影批评却还沉溺于对艺术电影的狂热恋眷之中,一边为它唱着挽歌,一边期待着它的再生。由于批评没能迅速地跟上社会要求电影做出的这一转变,人们便很自然地对其表示出了冷淡。当然,看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只有随波逐流、迎合时尚才是批评家的生存之道,而是说不能过高地估计电影批评对创作者的影响力。它并没有什么扭转乾坤的力量,能把创作引向哪里去。真正在为创作指路的是社会的需要和期望。电影批评最多只能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给创作者以某些提示而已。就电影批评的整体而言,只有批评和实践在对社会对电影的要求和期望具有某种共识的前提下,电影批评才有可能对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产生有力的影响。当然,从流派的意义上讲,电影批评无疑会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但这同样是建立在批评与实践的思想和艺术共识基础上。可是,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中,流派意识实际上从来就没有真正形成过。尤其是在社会意识方面,人们往往习惯于新与旧、对与错、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很少考虑到多元并存的合理性。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区分当中,价值取向当然是十分明确的。新时期以来,电影多元化的局面实际上已经形成。八十年代围绕着相继迭起的探索浪潮展开的一场场批评争论,就其本质而言,就已经是流派意义上的争论了。无论创作者还是批评者,作为个体事实上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每种选择其实都只是一种流派意义上的电影主张。问题在于习惯势力使人们仍然更乐于把自己所做出的选择看作是普遍真理,面对其它选择进行批判。其结果恐怕只能是既搞乱了别人的思想,也搞乱了自己的思想。这里并非只是指批评者,创作者也同样如此。人们往往只是由于看不到自己做出的选择本身就是有其局限性的,超出特定的范围就会不再适用,才会努力去充当那种为整个电影创作指路的角色,或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抱怨被引错了路。相对于在创作思想方面的整体性影响而言,在电影艺术的具体层面,批评有着更大的回旋余地。它远远超出流派的意义,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促进着人们对电影艺术规律的认识。批评从作品出发,对影片艺术表现的任何真正准确、精到的读解和分析都可能给细心的创作者带来启发和灵感,从而推动他们未来创作中在艺术上的提高。这是电影批评与创作实践中建立友善联系的最广阔的天地,也是电影批评最能对创作者产生直接影响的领域。对此,我们不用详细展开论述。我想每一个电影工作者都会深有同感的。总而言之,从对中国电影批评的历史发展的简单回顾中,我想说明的只是电影批评和创作谁也不是哪个艺术家头脑孤立的产物,而是整个社会和电影的复杂结构网络中的一个有机元素。两者都是在社会和电影的整体形势的决定和制约下扮演着自己的特定角色的。批评和创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制约。批评从创作中吸取营养,创作从批评中获得启示,两者都相互从对方获取灵感。尤其是对电影批评的作用和影响不必期望和评价过高。电影批评不能、也不应承担为实践指路的重负。真正能够给电影规定发展道路和方向的只能是社会、市场和观众的需要。批评的启示可能会有效地推动创作。但创作的发展往往不必、也不一定会沿着批评所期望的方向进行。巴赞的写实主义理论批评不是就孕育出了与其赞赏和期望的理想电影风格迥异的法国“新浪潮”吗?(“中国电影九十年:历史与现状”研讨会供稿)责任编辑 翟建农
[ "Space", "Law", "Computer", "Art", "Transport", "Agriculture", "Energy", "Literature", "Sports", "History", "Medical", "Communication", "Military", "Mine", "Enviornment", "Politics", "Electronics", "Economy", "Education" ]
History
【 文献号 】1-3654 【原文出处】人民日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418 【原刊页号】① 【分 类 号】Z1 【分 类 名】出版工作、图书评介 【复印期号】199806 【 标 题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中国当代思想教育艺术精华》丛书评介【 作 者 】李林 【 正 文 】 邵华泽、刘吉、李燕杰、公方彬主编,数十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参与编纂的《中国当代思想教育艺术精华》丛书,自一九九一年至今已由解放军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六十种。这套由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组织,李瑞环、刘华清题词,李铁映作序,计划出版五百种的大型丛书,由于其很高的立意,很强的时代感,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的热情参加,因而引起广泛的注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从已完成的六十种著作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作者队伍既有党政机关和军队中的领导干部,著名的专家学者,也有工作在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从而使研究成果起点高,社会辐射面广,影响大。比如《思想方法和理论思考》、《为着熊熊燃烧的火炬》、《时代的思考》、《带兵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探讨》、《铸魂・艺术・魅力》等等。领导干部及著名学者直接为丛书撰写文稿,研究当前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践中的问题,表明全社会对于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工作的关注,给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进而推动这个领域理论研究的发展。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大力弘扬主旋律,努力解决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使研究成果能够直接为现实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思想工作只能更加重视,不能有任何忽视;只能大大加强,不能有丝毫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止步不前。”同时提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了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组织编纂了这套丛书。丛书坚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积极研究人们广泛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比如《沂蒙精神》、《政苑探要》、《部队管理重点难点热点研究》、《困惑与选择》、《碰撞中的理论思考》、《“一国两制”与我军思想道德建设》、《市场经济与后勤政治工作》、《人生价值观教育讲话》、《党委书记要带头讲政治》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编辑指导思想。丛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但更注重着眼实践,使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利于人们借鉴运用。从已出版的著作来看,作者大多是直接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工作第一线的领导干部,他们都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其著作表现了他们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准确把握,具有时代感和针对性。比如《思考与实践》、《重在实践》、《实践中的思考》、《在改革开放的锻造中升华》、《当代农民心理研究》、《跨世纪的战略选择》、《道德建设实用指南》等。尤其是正在组织研究的关于下岗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大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丛书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力求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树立一种新的“大教育观”。当代社会是开放的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同时也是社会成员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的社会,诸多新情况、新特点,决定了以最为复杂的人的思想为对象的教育工作,应当树立大教育观,要以广泛丰富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深刻的思想理论来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厦。为此丛书组织了包括《毛泽东的用典艺术》、《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方法漫谈》、《人格的铸造》、《爱国主义教育新论》、《公仆道德新论》、《军人道德修养论》等思想内容丰富广泛的著作。历史赋予这个时代的人们以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这个时代也产生了大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理论和经验方法。以规模较大的丛书将方方面面的思想教育理论和经验汇集起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丛书编委会已经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调整编辑思路,优化选题结构,突出时代特征,着眼社会需要,正确处理总结党的优良传统与研究现实问题的关系,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结合的关系,以及发挥中华民族自身优势与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关系。可以预计,随着更多优秀作品的问世,必将产生更加良好的社会效果。
[ "Computer", "Economy", "Military", "Energy", "Philosophy", "Law",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Art", "Literature", "Space", "Medical", "Transport", "Enviornment", "Education", "Mine", "Sports", "History" ]
Art
【 文献号 】2-277 【原文出处】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原刊地名】福州 【原刊期号】199607 【原刊页号】50-51,55 【分 类 号】G10 【分 类 名】精神文明建设 【 作 者 】吴惠之 【复印期号】199609 【 标 题 】精神生产的商品性与精神文明的高起点 【 正 文 】 市场经济使精神生产具有商品生产性质。精神文明要以精神生产提供内容,难以摆脱商品生产制约。要使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不致牺牲对方作为一方发展的代价,必须遵循精神商品生产规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精神产品与精神文明内容重合与超越所谓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以及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1〕其产品以哲学、美学、政治法律、伦理学、宗教与自然科学成果表现出来。它受双重经济关系支配。一是社会分工、市场经济,使它的产品进入交换时要受价值法则、货币中介、市场竞争规律制约。精神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要以产品与服务换回货币维持自己的生活。写稿付稿费、买书付钱、看戏买票,这是天经地义的。商品性贯穿它每一环节中。二是思想、观念、意识又受经济基础制约的。统治阶级的意识是社会的统治意识。上层建筑的属性贯穿始终,二者又是统一的。上层建筑属性是主要的。如若离开商品性,精神产品难以生产、流通,无法执行上层建筑的职能。邓小平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指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立场和原则,人与人同志式关系等等。”〔2〕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3〕上述内容与精神生产既重合又不重合。所谓重合,即精神生产大部分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内容。两者都属上层建筑范畴,共同维护它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所谓不重合,即精神文明乃是积极、进步、创造性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诸方面的总和,共产主义思想、信念、理想是它最高价值取向。一般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可以是精粗共存、科学与迷信相居、进步与落后交织。它使精神文明必然超越一般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精神生产是为精神文明奠定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精神文明又需对各种思想、观念、意识进行扬弃与升华。重合与超越,同样存在于精神生产制约下的精神文明活动是否存在商品性上。精神文明建设不能离开市场经济大环境,精神文明所需要的精神精品、精神产品物质外壳、精神传播媒介、精神文明活动场所不能无偿获得,等价交换、货币支付等原则同样适用的。要使精神文明建设完全摆脱商品性是很难做到的。精神文明的核心是高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意味无私奉献,又与商品观念相抵触。共产主义社会又以无商品、无货币作为它的一个特征的。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使理想、信念、思想不致变为空想,无需排拒商品性;同样,要实现崇高理想、信念,不能奉行商品“拜物教”。超越精神生产的商品性又是必然的。精神文明的高起点应构筑在这里。(二)克服精神生产“商品化”是实现精神文明的起步将精神生产商品性无限扩大使之“一切向钱看”,将精神生产者、流通者、管理者变为“唯利是图的商人”〔4〕,这种“商品化”已构成对精神文明巨大冲击。这是商品性的异化。出现这种现象有诸多社会原因,但同精神生产特殊商品性质也有关。商品性被异化为“商品化”当作多方入手扭正它,剖析是从哪些环节扭曲了它,也才可将精神生产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从精神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关系看。物质性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抽象的社会共同劳动。价格在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使价格总体上无法背离价值。精神商品则不同。首先,精神生产是以个人进行的创造性劳动,一些高、新产品无社会共同劳动可凭借,价值难以确定,价格也是难以确定的。供、求关系通常对价格起直接作用。其次,脑力劳动是持续地、不间断的劳动,劳动时间难以计算。一部成功的学术著作或艺术著作通常经历数年或大半生,有时还要自费出版,价格与价值是倒挂的。一些低级、粗糙、庸俗产品并不花费许多劳动,它成为“畅销”商品后又可获得巨量报酬。价格与价值两种不同“倒挂”,扭曲了精神产品商品性,影响了精神生产与精神文明。从市场信号与使用价值关系看。市场信号来于消费者的精神生活需求。精神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消费者求知、求美、求乐、求善需要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长远的、近期的,各人需要也不同。消费群体在量上又大相径庭。消费者的个人素质又决定了消费高、低的不同。一般说,高尚、高雅需求者,并不高于低等消费者,社会舆论与传媒体的引导,又不能带来健康的市场信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活节奏快与功利行为又导致精神需求片面化、媚俗化,以致高雅产品市场“低糜”,而媚俗产品又“牛市”挺劲,这不能不影响精神生产与精神文明。从精神生产与产品流通关系看。精神生产者又是流通者不乏其人。精神产品要服务社会又需流通中介。产品生产与流通所花费的劳动并不等。生产者与流通者的着眼点更不同。为赚钱而写书并非彼彼皆是,赚钱又是流通者的直接目的。后者虽然依赖前者,但并不尊重前者,并对前者的劳动任意践踏。如那些“黄牛”、“掮客”为了赚钱经常篡改精神产品或专门推销低劣、诲淫产品,对高雅产品视如弊履。这又冲击了精神生产与精神文明。从不同精神生产者、服务者的货币回报看。高雅精神生产者通常囊中羞涩,“三星”(歌星、影视星、体育明星)高拱造成了苦乐不均,七千元一支歌的效益是对多数精神生产者劳动的篾视。“穷教授、憨博士”已为口头禅。谁人“板凳要坐十年冷”?书生纷纷“下海”是明证。精神生产者的“裂变”影响了精神文明的“粮食”供应。精神生产“商品化”必然造成精神污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是消除这个污染源。这是精神生产与精神文明内在关系所决定。精神文明需要精神生产提供内容。唯有靠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健康的艺术熏陶人、科学的思想教育人,才有社会精神文明。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基本规律决定的。”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5〕这里首先是党与国家干部要以身作则。精神生产者、流通者、管理者亦如此。如果说他们混身铜臭,何以形成精神文明?这更是现实实践证明的。文明是与野蛮、腐败对立的。一本坏书、坏演出,通常会使已经确立的理想、信念化为乌有。总之,精神文明建设既应有高起点,也有低起步。不走好第一步,也难完成高起点。扭转精神生产的“商品化”属当务之急。(三)遵循精神商品生产规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呼唤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这依赖于精神生产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的调动。在这里,除了精神生产者的精神人格高尚,还应有物质利益的刺激。精神生产的商品规律的运用是不可回避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要看能否正确运用这种规律。首先,要处理好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精神产品有偿交换是经济价值的实现。否则,再好的精神产品搁置起来也不能实现精神价值,当然也无人从事精神生产,难有精神产品出现。同时,精神产品的知识、艺术、道德价值是首要的,也是精神生产者的神圣义务与追求的目的。精神价值是经济价值的灵魂,经济价值是精神价值物质保证,二者很难分开。精神价值又统率经济价值,才可使精神产品优质化,并从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中推动精神文明。经济价值与效益相辅相成。经济价值高才有高的经济效益。高效益来自高效率,高效率是精神生产与流通更快满足消费者的保证。精神生产又以社会效益置于首位。精神产品满足社会需求是全面的、经久的。低劣媚俗产品经济效益高,精神腐蚀也愈大;精神珍品经济效益不高,恰有更高的精神效益、社会效益。后者恰是精神文明承担者,精神文明的立足点必须在这里。其次,要处理好市场竞争与政策导向的关系。精神生产的商品性决定了精神文化市场的必然存在。有市场即有竞争。有竞争才可激发精神生产者、流通者的积极主动性,也才有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出现,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市场竞争又会给低劣媚俗产品充斥市场,危害精神文明建设。政策导向极为重要。这就是要以相应措施打击、限制低劣产品流行,精神上鼓励高雅产品占领市场。对精神文化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制止,对高收入的“三星”要征收个人所得税,对文化界丑行要曝光、批判。避免竞争盲目性,才有精神文明生长好环境及优良精神产品源源供应。再次,要处理好精神消费不同层次需求与精神文明不同要求的关系。由于消费者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及个人文化素质不同,对精神需求档次不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般文化、道德、纪律的要求与崇高理想、信念、思想的不同。这两者的关系不是对等的。正如,精神珍品的需求者不一定产生崇高理想、信念。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循乎此,精神文明的要求应当贯穿高雅产品与通俗(而非低俗)产品不同档次中。一般文化、道德、纪律的要求应是所有精神消费者共同的要求,崇高理想、信念应在社会先进分子中确立,尤其要教育好广大青少年。精神需求多样性应统一于精神文明不同要求中,才可利用精神生产商品性推动精神文明。最后,要处理好精神生产者、流通、管理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就权利讲,他们一切合法活动都应得法律保护与获得经济报偿,也应受到社会尊敬。同样,他们都应有建设精神文明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无没有权利的义务。它规了精神污染制作者必须剥夺他们的权利,追究他们法律责任。对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传播者、管理者要给予更多的荣誉与奖励。有奖有罚,奖罚分明,才可制止精神污染,推动精神文明。注:〔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3〕、〔4〕、〔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3、7页(作者工作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理论部)(责任编辑:林庄)*
[ "Military", "Law", "Sports", "History", "Energy", "Computer", "Education", "Electronics", "Agriculture", "Politics", "Art", "Transport", "Enviornment", "Philosophy" ]
Sports
【 文献号 】4-779 【原文出处】南开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津 【原刊期号】199805 【原刊页号】25~32 【分 类 号】K5 【分 类 名】世界史 【复印期号】199812 【 标 题 】对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再认识 【 作 者 】张象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系 300071 【内容提要】针对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否定十月革命的言论和传统认识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一、十月革命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开始了 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这一传统看法的基本点是应当肯定的。但以往的阐释有片面性,表现在对这一新时代的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估计不足,对新时代的起点和内容阐述不够全面。二、十月革命道路应按列宁的总结来认识,过去片面强调暴力革命并随意扩大道路的内容、范围,把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做法视为普遍规律加以推广,造成了误区。三、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不容否认,但脱离事实肆意夸大,借此搞大国沙文主义,推行霸权主义,是极端错误的。【关 键 词】十月革命/新时代/革命道路/大国沙文主义 【 正 文 】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全世界向往社会主义的人们每年都要纪念这个节日。然而,苏联解体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俄罗斯官方宣布改变这个节日的含义(注:1996年11月7 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把“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日”改为“和谐和解日”,以表达“今后不再出现对抗,实现俄罗斯社会的团结”的愿望。),国外贬低和诋毁它的言论也沸沸扬扬。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便成为当前一个新问题。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视与总结以往对十月革命的认识与研究,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很有必要的。一、关于十月革命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问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新时代。这是我们传统的认识和提法。但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版的一些有关著述中,这一提法悄悄地消失了,反映了对传统观点的动摇和迷惘。在俄罗斯,90年代以来史学界围绕着“十月革命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事件还是社会灾难?”“人民是十月革命的创造者还是人质?”“1917年的十月和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的实验”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一些曾经高赞过十月革命的前苏联史学家现在对它也横加指责,昔日自称是无产阶级革命卫士的人,现在变成了对十月革命的抨击者。他们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认为它是各种偶然事件巧合的结果,它不是一场伟大的人民社会革命,而是一小撮职业革命家精心策划的政变,是布尔什维克搞的一次实验。(注:参见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19、32―39、304―312页。)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学者则重弹20年代自由派史学家的老调,根本不承认十月革命的历史规律性。他们虽也认为当时俄国存在现代化危机,但认为俄罗斯帝国还没有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最巧妙地利用了混乱的局面。”(注:刘淑春等编前引书,第85页。)西方政治家们则利用苏联的解体直截了当地否定十月革命的时代意义。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中断定:“共产主义气数已尽,世界在当时正进入历史上共产主义之后的阶段。”他认为十月革命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都是“理想主义冲动的乖张表现”,是“企图建立强制的乌托邦。”(注:[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这些非难和攻击迫使人们不能不对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传统看法认真地进行审视和反思。1919年2月列宁在起草俄共(布)纲领时,第一次提出:“1917 年10月25日(11月7日)的革命在俄国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在贫苦农民即半无产阶级的支持下开始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世界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纪元已经开始。”(注:《俄共(布)纲领草案》,《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4 周年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们的十月革命也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注:《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10月14日),《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页。)。1927 年斯大林为纪念十月革命10周年发表《十月革命的国际性质》(注:《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03―212页。)一文又阐述了列宁的观点。1937年毛泽东根据资本主义时代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和激荡的事实及十月革命在中国引起的变化,指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03页。) 1957年当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通过了《莫斯科宣言》,提出:“我们时代的主要内容是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所开始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注:《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宣言》(1957年11月),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页。) 此后在论及十月革命意义时又多了一个“开辟新时代”的提法。上述文献的论断都是以两方面的基本史实为依据的。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体系的形式;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面临经济与政治的总危机。1919年列宁在提出“新纪元”的论断时就指出:“要正确地了解这个革命的原因、意义和目的,就首先需要弄清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即基本性质,弄清它们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不可避免性,其次需要弄清帝国主义的性质和加速资本主义崩溃并把无产阶级革命提到日程上来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注:《俄共(布)纲领草案》,《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20世纪上半叶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证实上述传统提法是正确的。仅50年世界资本主义就经历了四次前所未有的大危机: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资本主义再也不能保持完整体系; 二是1929年经济大危机与整个30年代的大萧条;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西方国家(仅除美国之外)的普遍衰败;四是帝国主义东方阵线被中国革命冲破,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开始大崩溃。另一方面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的发展确实是欣欣向荣的。巴黎公社后处于低潮的国际共运于20世纪初有了转机。在俄国,短短的12年内爆发了三次革命,反映了人民要革命已成为历史新潮流。世界大战把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连在一起。尽管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但因此它成为世界矛盾的焦点,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列宁说:“我们的落后使我们走在了前面”(注:《在莫斯科工人、农民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的讲话》,《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 页。)。不久前俄罗斯史学家伊・明茨等人曾撰文(注:刘淑春等编前引书,第275―278页。)论述十月革命爆发的主客观条件,说明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嘲弄历史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十月革命后的历史事实是苏联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与综合国力有明显的提高,致使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战后国际共运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政权建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的激烈较量,社会主义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这一切显示十月革命确实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的时代,传统的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问题是出在20世纪的后半期,尤其是60年代之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经济调整和对新科技的利用,经济得到高速增长,呈现了一个20年左右的“黄金时代”。各种一体化组织的建立缓和了西方大国间的矛盾。加之和平力量的增长使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在取得初步成就之后,其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的弊病也日益呈现出来,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出现挫折,苏东发生剧变,国际共运转入低潮。新情况、新问题确实向传统论断提出了挑战。能不能说传统的提法已经过时了呢?否。列宁教导我们对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要看本质。尽管60年代以来的世界资本主义表现出一定的活力,但是作为帝国主义本质的垄断没有改变。而且从一般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又从国家垄断到跨国公司。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也没有消失。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矛盾演化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且愈演愈烈。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演化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冷战结束后,这种矛盾也日益突出。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国际范围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攻击,实行和平演变策略,都反映了矛盾的尖锐存在。资本主义各国内部贫富差距的扩大,结构性失业的严重化、周期性危机的存在,都说明阶级矛盾并没有因经济发展而消失,资本主义并没有发生质变的新生。至于社会主义的挫折,在苏联和东欧国家脱离社会主义道路之后,仍有一些国家坚持社会主义。中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就连布热津斯基也曾专门论述中国的改革开放,并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四个经济大国”,“中国很可能会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特别是被前苏联各共和国的人民,看成是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模式。”(注:布热津斯基著前引书,第208页。) 邓小平说的好:“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6页。)既然如此,怎能说十月革命开辟的新时代已经结束了呢?传统的提法没有“过时”,传统看法的基本点是对的,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然而也应该指出,以往的解释是有片面性的,甚至存在误区, 表现之一是:对于新纪元、新时代的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估计不足。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曾指出:“我们是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界点,……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注:《打着别人的旗帜》(1915年2 月),《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143页。)。既然是大时代,当然是很长的岁月。列宁指出了其间的曲折性,但未能具体阐述。斯大林在20年代仍继续坚持这些观点,可是后来他骄傲了,不再能正确估计形势。他提出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认为总危机的第二阶段资本主义不再会有“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616、595 页。)历史事实否定了这种论点。但后来前苏联学界又继续提出总危机第三、第四阶段的理论。在我国也有“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说法。这种极左的时代观产生极左的政策,最终结出了苦果。邓小平正是在总结了国际共运和中国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使我们也能正确认识时代。他估计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完成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可能至少还要进行一个世纪的斗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9页。)。这种估计对我们认识十月革命以来新时代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是有启发的。认识片面性的表现之二是:对新时代的起点和内容阐述不够全面。十月革命固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但开创新纪元的并不只是十月革命这一个事件。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注:《亚洲的觉醒》(1913年5月7日),《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页。) 毛泽东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第667页。)这表明除十月革命外,1905年的亚洲觉醒和1914年的世界大战爆发也都对历史新阶段的到来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20世纪最初年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这才使世界历史出现大转折。就新时代的内容而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固然是我们时代的主要内容,但绝不是内容的全部。1905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问世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引向微观,从而导致了现代科技革命的新纪元。1906年福雷斯特发明电子真空三极管,导致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兴起,进而产生电子计算机,促使人类物质文明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我们的时代丰富多彩,统一性与多样性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是现代世界最突出的特征。二、关于十月革命的道路问题俄罗斯史学界目前对十月革命的道路问题也开展论争。焦点是1917年的俄国除了走十月革命之路还有无其他道路可选择?有些人认为二月革命后应沿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道路发展,而不应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注:刘淑春等编前引书,第4―6页。)显然这种问题提出的本身就是为了适应某种政治需要。在国际共运中历来也重视对十月革命道路的研究,不过重点是总结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共产国际自成立之日起就提出这一课题,1920年5月,列宁发表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其中就曾集中回答了布尔什维克为何能获成功的问题。列宁认为俄国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最重要的经验是有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个党有极严格的纪律,它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同广大劳动群众的联系以及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来维持的。为了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列宁指出:“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年4―5 月), 《列宁全集》第39 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所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各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就是十月革命的基本道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沿着十月革命道路不断探索的结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对十月革命道路的继承和发展。不过多年来我国对十月革命道路的阐述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一,关于暴力革命的问题。60年代的“反修论战”在论及十月革命道路时曾对这个问题提出许多极端的看法。例如“九评”中说:“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是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必由之路。”(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2―345、352页。) 它完全否定了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只强调一种可能性――暴力革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道路的选择要根据各国的具体实际和具体的历史条件。所有成功的革命都不是一成不变地按一种方式行事。革命导师经常探索各种道路过渡的可能性。马克思说:“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注:马克思:《关于海牙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79 页。)列宁说:“在有些条件下,暴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在有些条件下,暴力却不能产生任何效果。”(注:《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1919年3―4月),《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在十月革命中革命暴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与此同时,列宁也曾设想和试探过和平革命的方式,也有效地运用过和平谈判方式来巩固苏维埃政权(如布列斯特和约)。他对两种途径都给予重视。所以邓小平后来谈到60年代那场意识形态争论时指出:“这方面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4页。)。上述对十月革命道路的错误总结在我国造成的影响是强化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逻辑,那就是把革命的手段单一化、绝对化,而且看的比革命的目的还重要,常常依据手段来判断革命路线的性质和是非。经济体制改革中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就反映出这样的问题。其二是:关于十月革命道路的内容范围问题。众所周知,十月革命主要解决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贫苦农民如何夺取政权,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问题。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当时还未提上日程,尚未有这方面的实践。十月革命只是打开了通往社会主义的关口,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都是十月革命以后要解决的问题。它们与十月革命道路休戚相关,但不属于十月革命基本经验的内容范畴。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是:十月革命的道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注:《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1956年12月29日),人民出版社1960年单行本,第20页。)于是,人们常常把十月革命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措施,如五年计划、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方针,集权管理的指令性经济体制等,都作为普遍规律加以推广。而苏联所实行的这些措施也并非全都正确,有的甚至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多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苏联的建设模式不当。如果按已往的理解,就很容易将此失败归罪于十月革命道路,从而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明确十月革命道路的内容范围有助于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三、关于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问题对于十月革命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的评价,目前在国内外都存在一种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的情况。不管有人怎样地诋毁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有三方面客观事实是否定不了的。1.十月革命的首创精神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考茨基是十月革命的反对者,但他曾预言:俄国革命精神“可能成为西方革命动力的泉源”,可能使西方革命者对自己“理想的耿耿忠忱重新像烈火一般燃烧起来”(注: 考茨基著:《取得政权的道路》, 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31页。)。事实正是如此, 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一战后英法意美工人运动的如火如荼,都与十月革命有直接联系。在东方,朝鲜“三一”运动、中国“五四”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与印度甘地领导的反英斗争也都曾受到十月革命的激励。十月革命唤醒了新一代民族知识分子。鲁迅在谈到自己的思想转变时曾说:“待到十月革命后,我才知道这‘新的’社会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苏联的存在和成功,使我确切的相信无产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不但完全扫除了怀疑,而且增加许多勇气了。”(注:《答国际文学社问》,《鲁迅全集》第6卷,1981年版,第18―19页。) 鼓舞和影响是相互的。觉醒了的各被压迫民族也给予十月革命以坚决的支持,捍卫它的成果,共同创造人类的新文明。2. 十月革命促进了西方工人运动与东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联合。斯大林曾形象地比喻为“架起了一座桥梁”,意思是“建成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斯大林有过错误,但在这方面的论述是正确的。十月革命前的西方工人运动由于受第二国际的控制,在民族殖民地问题上采取了追随本国政府的方针。就连卢森堡这样的左派领导人也有这方面的错误。然而自十月革命起情况改变了。苏维埃政权面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武装干涉,积极联合东西方的革命力量。1919年共产国际建立,它将过去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发展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这口号进而发展为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将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加强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基石,这里就蕴含着十月革命的影响。3. 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列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十月革命前列宁和俄国的共产主义者进行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意识形态工作,十月革命正是凭借先进的科学的马列主义理论指导才取得胜利的,这就必然引起世界人民学习马列主义的热忱。毛泽东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1994年第2版,第1471页。)从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西方发展到东方。一些前苏联学者在苏联解体后纷纷发表文章说:“现在需要用新的方法来评价十月革命的意义。……不要再搞什么伟大十月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在不断加强的自我欺骗了。”(注:原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史学局局长弗・咔・梅利尼琴科与原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帕・瓦・沃洛布耶夫,1990年谈话纪要,见刘淑春等编前引书,第17页。)在苏联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对十月革命的影响重新进行思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认真研究和反思的是已往在评价和宣传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时是如何对待十月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如何处理十月革命以来兄弟党与兄弟国家之间的关系。列宁和苏联的第一代领导人都把十月革命的命运与世界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1918年3 月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只有把已在俄国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为国际工人革命,才是这个革命能够巩固的最可靠的保证。”又指出:“俄国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将竭尽全力并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手段来支持一切国家无产阶级兄弟的革命运动。”(注:《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那么怎样唤起世界革命呢?当然不能靠革命输出,对此列宁在“七大”后反复告诫:“有人以为,革命可以按定单和协议在别人的国家里发生。这些人不是疯子就是挑拨者。”又说:“只有当千千万万的人得出结论认为不能再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才会爆发。”(注:《莫斯科工会和工厂委员会第四次代表会议文献》(1918年6月), 《列宁全集》第34卷,第428页。)列宁的方针是对的。 不过事实上列宁的指示并没有被认真执行。在国内战争进程中急于等待世界革命爆发的苏俄军政人员对周边国家进行革命援助时,其行为确有输出革命之嫌。(注:例如:,1918年苏俄革命者在中国哈尔滨策划建立苏维埃政府。1920年红军司令图哈切夫斯基曾命令:“向着华沙,向着柏林,前进!”)只是这时各国革命正走向高潮,各国共产党又处于萌芽状态,急需外部力量支持,因而没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在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执政初期,苏联与各国革命的关系是正常的,体现了相互支援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但是从20年代后期起,苏联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自称苏联是“世界革命根据地”,要求各国革命都要无条件地“保卫苏联”,并服从苏联的国际战略。苏联领导人常常通过共产国际发号施令,作出许多脱离各国革命实际的错误决定。毛泽东曾指出:“斯大林对中国作了一些错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抗日战争初期的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都是从斯大林那里来的。”(注:《毛泽东选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6页。) 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更是在国际共运中随意指手画脚,以“老子党”自居。十月革命对世界革命的贡献成了他们搞“老子党”、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的资本。夸大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成为他们谋取霸权地位、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舆论手段。前苏联史学家在1957年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时曾编辑过一部论文集:《伟大十月和东方各国人民》,该书在我国也颇有影响。它的中心思想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真正具有包罗一切的普遍影响”,“对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给予了决定性的影响”,“具有如此普遍的全世界范围的国际意义”(注:[苏]阿・阿・古别尔主编:《伟大十月和东方各国人民》,三联书店1958年中译本,第1、7页。)。这些夸张的言论,在往后的年代里,又被前苏联舆论界进一步渲染,然而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事件的国际影响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社会传媒和交通条件、世界的多样性、承受者的发展水平,都制约着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是十月革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苏俄周边国家和欧美少数大国。至于广阔的黑非洲、大洋洲地区、部分亚洲、拉美国家当时所受到的震动还是很微弱的。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少国家和地区虽曾受十月革命的启迪,然而其影响主要是间接的,而且大多是在十月革命若干年之后。例如十月革命对越南的影响是与中国革命的传递作用分不开的。1925年越南革命者在中国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成立早期共产主义组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30年在香港建立越南共产党。胡志明说:“依靠中国革命的经验,依靠毛泽东思想,我们进一步懂得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主义,从而使我们取得了许多胜利。”(注:《胡志明选集》第2卷,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62年版,第154页。)前苏联学者曾强调:“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影响下发生的被压迫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的变化,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说的“性质变化”是指“无产阶级成了殖民地附属国被压迫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强大的力量。工人阶级开始了争取民族解放运动领导权的斗争。”(注:阿・阿・古别尔主编前引书,第70、79页。)这样的论断也夸大了事实。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民族解放运动性质发生变化的只有中国、朝鲜、越南等少数国家。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仍然由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甚至由爱国的王公贵族领导。十月革命的功绩并不在于改变了它们革命的性质,而是促成了国际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联合,形成了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亚非拉各国各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及随后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不管其领导者属于什么阶级和阶层,只要它反帝、反殖、反霸、谋求民族发展,就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同盟者或朋友。这是列宁和十月革命树立起来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来都把自己的事业看成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从来都十分肯定十月革命的伟大国际意义和影响,但是“我们一直反对苏共搞老子党和大国沙文主义那一套”(注: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9页。),我们也反对曲解乃至抹杀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今日我们应当通过反思,实事求是地揭示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以便把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 "Transport", "Energy", "Literature", "Education", "Sports", "Communication", "Space", "Law", "Electronics", "History", "Politics", "Agriculture", "Philosophy", "Enviornment", "Military", "Art", "Mine", "Medical", "Computer", "Economy" ]
History
农 业 信 息 探 索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earch1998年 第2期科技期刊温岭市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浙江省温岭市农业经济委员会 郏宣卿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常规农业而言。发展特色农业不仅能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挖掘当地资源潜力,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我市各地坚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为载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思路,在“特”字上下功夫、求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现就如何发展特色农业,谈以下几个问题。一、以优质品种创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实质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通过选用良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达到以质取胜,才能赢得市场的主动权。我市按照“品种调优、质量调高、规模调大、效益调好、后劲调足”的要求,大力引进、培育、开发新品种50多个,开发新产品60多项,使农产品的结构、品质、档次有了明显提高。如联树镇以前的农产品是清一色的青皮果蔗,硬度大、销路窄、效益低。近年来,引进和培育优质的红皮果蔗,拓宽了市场,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全镇种植红皮果蔗147.67公顷,平均每公顷产果蔗达122565公斤,净收入67500多元,产品远销山东、河北、上海、温州等省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果蔗之乡”。二、依靠科技求特色我市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培训,开展联合协作,提高科技素质,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如江厦乡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业,先后聘请有关专家与市水产局技术人员一起开展科技攻关,相继成立了六个专业研究会,并发展了一批科技示范户,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特色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全乡已建立了两个综合性水产育苗龙头企业,发展了500只网箱养鱼、20公顷泥蚶、16.67公顷青蟹、47.67公顷河蟹、66.67公顷泥螺、80公顷紫菜、20公顷虾塘、53.33公顷牡蛎等八个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集鱼、虾、蟹、贝、藻于一体的养殖特色新格局,成为全市名特优水产养殖第一乡。实践表明,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使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商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三、建设基地促特色我市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舆论宣传、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科技指导、拓展市场等途径,推进特色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立了高橙、伊予柑、茶叶、红皮果蔗、茭白、莳药、大棚蔬菜、冬花菜、青蟹、田蟹、河鳗、甲鱼、缢蛏、牡蛎、网箱养鱼、育苗、生猪、乌骨鸡、麻鸭、杂交制种等20个特色基地。我市的名果高橙,基地面积已扩大到1400公顷,年产量达5000多吨,产品销往各地,成为有特色的拳头产业和产品,已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高橙之乡”的称号。四、规模经营扬特色我市紧紧围绕拳头产品上规模,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组织的方式,引导农民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拥有0.67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2636户,经营面积4653.33公顷;0.67公顷以上的种菜大户2200多户,经营面积3333.33公顷;0.67公顷以上种果大户997户,经营面积1413.33公顷;100头以上家畜大户704户,存栏5.28万头;1000羽以上家禽大户1494户,饲养量达188.4万羽;0.67公顷以上水产养殖大户135户,经营面积达2006.67公顷等。还确定了20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其中种植业面积占1.07万公顷,养殖业面积占2000公顷,家畜饲养量达4万头,家禽饲养量达380万羽。专业村、专业乡达120多个,形成了一批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群,从而达到规模生产、规模加工、规模销售,最终提高规模效益。五、拓展市场推特色只有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才能实现特色农业应有的价值。我市遵循“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生产、生产适应市场”的思路,坚持以集镇为依托,产品集散地为基础,根据商品流向、交通条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了高档次、远辐射、多功能的市场网络,为发展特色农业,架起了产销桥梁。全市已有各类市场198个,年成交额达到98.34亿元,超亿元的市场有17个,居全省首位。其中农产品市场106个,年成交额42.69亿元。如河边茭白批发市场,年茭白上市量达840万公斤,成交额2016万元,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地,成为台州最大的茭白集散地。按照“总量控制、调整完善、重点发展、质量提高”的发展要求,一批整体素质较高的市场群体,已逐步成为国内外知名度高、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市场。六、加工增值保特色农业比较效益低,实际上低在只讲生产,不讲加工,只重视前道工序,不重视后道工序,导致农业自身利益的流失。如果做到生产、加工一起抓,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单项加工向系列加工,内销加工向外销加工,分散加工向集团加工方向发展,农业的效益就会成倍地提高。全市目前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76家,其中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就达28家,从业人员3825人,投入资金4.32亿元,实现销售产值9.49亿元,创利税4135万元,带动2.43万户农户。海鸿、海皇、海泰已上升为集团公司。开展农产品加工必须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工艺和技术,及时掌握市场脉搏,分析市场行情,注意市场动态,按市场需求组织加工,按加工需要安排生产,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质量档次,扩大市场覆盖面,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收稿日期:1997年12月15日 作者单位邮政编码:317500
[ "Agriculture", "Medical", "Military", "Mine", "Electronics" ]
Agriculture
中国体育科技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年 第35卷 第12期 Vol.35 No.12 1999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谢伦立 翁永良 刘琼 宋远春 李词录摘要: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统计、对比、实验等方法,探讨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学的模式,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新生一入校就上专项体育课,专项体育课的教学由原来的1年延长到2年或3年。经过几年的教改实践,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教改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 in UniversityXie Lunli, Weng Yongliang, Liu Qiong, Song Yuanchun, Li Cilu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investigation, statistic, comparison and experiment,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mod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 fresh students should take specific sports courses and the learning time is prolonged from one year to two or three years. Through the several year experiments, we have achieved the best result.Key words:university∥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teaching reform1 教改思路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与中学的体育教育没有太大的区别,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在对一些老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在大学时,学习的体育项目很多,但今天能用得上的却只有1~2项。学习内容偏多,学时偏紧,短时间内不可能掌握,其结果不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课教学应在中学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从而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学会1、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从1994年开始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实践。2 主要做法2.1 明确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如何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是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归宿。经过学习和讨论,课题组一致认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会1、2种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的方法”。2.2 改革教学形式、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实现上述高校体育目标是有困难的,因此,我们大胆地进行了高校本科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从1995学年开始,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了3次修改,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在原来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二年级开设专项体育课、三年级开设选修体育课的基础上,改成新生一入学就上专项体育课,专项体育课的教学由原来的1年延长到2年或3年。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从新分配课时比重,其中,理论教学约占1/6,内容包括体育概述、体育锻炼、运动竞赛与观赏、运动卫生与医务监督、运动专项理论等。这种安排旨在使学生获得较系统、较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身体素质练习约占1/6,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体质。专项教学约占2/3,主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水平,学会1、2种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在体育课立项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心理特征、运动项目的特点、师资力量、场地设置条件、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等6大因素。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经常运动的项目是: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排球、田径、网球、健美操、武术等。一般来说,男生对一些活跃、新颖,能表现体力、敏捷、机智与主动精神及竞争对抗激烈的锻炼项目兴趣强烈;女生对能表现动作美、形体美、节奏感强,身体不直接对抗的锻炼项目兴趣强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立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便于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锻炼。选择锻炼价值大的运动项目立项,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为此,根据我院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结合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女生健美操、网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散打等运动项目。2.3 指导学生选项在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1堂体育理论课上,我们就向学生介绍各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我院体育师资与场地等方面的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各运动项目的要求选择运动专项上课。学生上完第1、2次专项课,对该项目的具体情况、学习内容、考核要求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亲身体验后,最终确定专项。这样,他们经过1个月的时间考虑,就能较科学地选择运动项目。若个别学生由于兴趣转移、身体情况等原因要求换项,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和教研室同意,还允许其换项。总之,让学生尽量选到自己理想的运动项目。2.4 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在实行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后,对体育教师进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个教师不但专项强,而且至少能开2门及其以上专项课。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一方面派教师外出学习,另一方面在校内自己培养。我们先后派教师到省体校学习网球,到北京体育大学学习体育舞蹈,又组织本教研室专项强的教师进行帮训。自训了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和体育舞蹈等专项师资。这些培训办法既不增加教师编制,又较好地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和专项技术水平提高的问题,调动了教师业务学习的积极性。2.5 场地、器材建设体育锻炼离不开场地、器材。我们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学院的支持下,先后建成了5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4个网球场,把原体操房改建成了内含9个羽毛球场的羽毛球馆,把旧伙房改建成了可容纳9副乒乓球台的乒乓球室,把原体操房的舞台改建成体育舞蹈教室并配备了音响,将原田径场改建成标准田径场,自制了5副篮球架、6副排球架、4副网球架、20副双杠、20副单杠等。这些场地、器材基本满足了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需要。3 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依据1.教育对象基础条件:大学生经过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和训练,对各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通过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部分学生还有一定的专项技术、技能,为新生一入校就上专项体育课创造了条件。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学生选择了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就能极大地调动自身上课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3.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较强:体育教师大都毕业于高等体育院校,具备一专多能的特点。在进行专项化教学后,教师的体育专项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能更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4.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较充足,能满足开设专项体育课的要求。5.体育专项化教学实现了教学任务、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等教学要素的自然优选和优化组合。教师教所长,学生学所爱,场地、器材被充分利用,能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 实践效果与分析4.1 新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对2,30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87.5%的学生赞成新生入校就上专项体育课。体育课专项化教学之所以受到学生的青睐,是因为能满足学生娱乐的需要,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4.2 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表现为上课出勤率高(表1)。学生感冒、发烧不能运动,但仍坚持见习。下课后,还要求练一会才走,并经常约老师对他们进行课外辅导。表 1 94级与97级第1学期上课出勤率对比一览表年级统计人数旷课人次上课人次旷课百分比942222233300.66%97240636000.16%4.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踊跃经调查,学生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过去增加600~800人。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学生早早就来到运动场,一块场地几批人轮番上阵对抗比赛。同时,体育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女生参加锻炼的人数增多、体质差的学生参加锻炼的人数增多、原来缺乏锻炼的学生现在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了。4.4 学生体育专项技术水平提高较快我们统计了94级足球专项班和95级足球专项班的专项考试成绩并进行了对比(表2)。94级足球专项班(一年级上公共体育课、二年级上专项体育课)二年级时,足球绕杆射门平均成绩为10 s。95级足球专项班(一入校就上专项体育课)一年级时,足球绕杆射门平均成绩就达9.9 s,超过了94级的水平。表 2 94级与95级足球专项班专项考试成绩对比一览表年级统计人数专项成绩(s)标准差9411210.10.91951389.90.574.5 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较快统计了94级、96级分别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5项素质达标成绩,并进行了对比(表3),发现大多数项次96级素质提高的幅度比94级素质提高的幅度大。表 3 94级与96级5项素质达标成绩对比一览表性别人数年级50 m(s)立定跳远(m)铅球(m)引体/仰卧(次)1000/800 m男149一年级二年级提高值7.427.140.282.352.360.017.437.490.0613.614.30.73 min52 s3 min39 s13 s94级女30一年级二年级提高值8.878.300.571.721.740.025.175.230.063334.91.903 min45 s3 min33 s12 s<td align=
[ "Agriculture", "Politics", "Philosophy", "Economy", "Mine", "Education", "Sports", "Art", "History", "Law", "Literature" ]
Sports
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1999年 第20卷 第6期 Vol 20 No.6 1999有效微生物群对玉米植株生长与代谢的影响张 烈 戴俊英 刘 江 任大明 金忠华 顾宜晴 丁秀华摘 要:有效生物群(EM)处理促进了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使苗期与孕穗期的植株高于对照,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也不所增加;从根系活力和植株代谢能力来看,EM处理具有刺激生长,促进发育,协调生理机能的作用。关键词:有效微生物群;玉米;代谢中图分类号:S144.1;S513  文献标识:B  文章编号:1000―0275(1999)06―0355―04Effect of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on Growth and Metabolism of Maize PlantsZhang Lie1,Dai Junying2,Liu Jiang 2(1.Shandong Agricltru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2.Shenyang Agricultual Uneversity,110161,China)Abstract: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inprov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maize plants,the height and leaf area of plants treated in EM were larger than CK during seedling and booting.The analysis on root activety and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of maize plants showed EM could speeded growth,promoted development and ameliorated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Key words: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EM); maize;metabolism近代农业曾极大地刺激了玉米生产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系统农业的研究,自觉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开发资源,保持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在资源性,许多学者将微生物与农业联系起来,开创微生物农业工程,积极倡导“白色农业”。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简称EM)是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活菌制剂。从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以来,已经在世界60余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和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4]。但由于其自身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作用机理的复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推广与应用。本研究以玉米为试材,对有效微生群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试验选用掖单13玉米杂交种。采用盆栽试验,盆钵直径34cm,高30cm,土体0.016m3,盆土为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田耕层土,有机质含量1.8%,全氮量为0.109%,全磷量0.006%,碱解氮81mg/kg,速效磷18.6mg/kg,速效钾64mg/kg,pH值(水浸)6.6。盆施优质家肥500g(合25500kg/hm2)作基肥,与盆土均匀混合;种肥二铵4g(合204kg/hm2);大喇叭口期一次追施尿素6g(合306kg/hm2)。盆钵单株留苗,在试验区内以大垅双行配置,密度为51000株/hm2。有效微生物群(EM)固体施用量为150kg/hm2(2.94g/盆),以不施EM为对照;液体EM使用浓度为500倍,浸种以没过种子5cm为宜,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固体EM基施,液体EM浸种。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的测定采用文献[5]和[6]的方法,略作修改;叶片光合速率、气孔阻力和蒸腾速率利用LT-6200型便携式光合仪活体测定;玉米植株株高和叶面积按常规方法测定。2 结果与分析2.1有效微生物群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
[ "Politics", "Medical", "Agriculture", "Transport" ]
Agriculture
【 文献号 】3-273 【原文出处】《文史哲》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200102 【原刊页号】124~125 【分 类 号】D0 【分 类 名】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104 【 标 题 】环境政治专题研讨会概述 【 作 者 】徐凯 【作者简介】徐凯(1976-),江苏江阴人,山东大学国政学院研究生。山东大学 国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 正 文 】 2000年10月25日至26日,由山东大学主办、并得到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资助的环境政治专题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会议汇集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部分高校与研究机构以及欧洲议会的近30名中外代表。各位学者从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哲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全面探讨了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1.环境政治学的学科建设环境政治学是一门新成长起来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山东大学郇庆治博士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全面发展已被公认为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所谓的环境政治学或生态政治学与其他众多生态学科一样反映了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的传统政治理论与视野的变化。(2)西方特别是欧美对生态政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运动、生态政党、生态政治思潮三个层面,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政治学的研究范围还应包括更为宽泛的内容,比如政府和主要政党的环境纲领及其政策主张、环境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政治与政策要求及其政治参与、公众现代环境权利保障与责任意识培养等等。(3)环境政治学研究的突破口或者说切入点应当是一种比较观点或方法,包括两个基本性的方面:一是不同学科视野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比较,二是世界不同地区环境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比较,注重相互间的学习与借鉴。2.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环境问题第一,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山东大学刘陆鹏教授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四个难题:(1)技术难题:自由市场经济学家认为明晰产权不仅是达到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2)理性难题: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正是人类借助科技力量造成的。(3)人性难题: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和追求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但是由于在很多情况下人的需要不具合理性,不顾后果地加快对自然界的索取的速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4)政治难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使它们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政策优化选择上往往会将重心偏向前者。第二,中国环境问题的政治与政策出路。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包心鉴研究员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政治与政策出路在于加强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意识与责任。(1)加强和完善立法工作。中国的环境问题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保证,因此特别应该加强政府环境责任的立法,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2)实行一种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即由原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改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就实现结构性的增长,摆脱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3)由于政治家的生态理论意识水平会对政府决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应该充分重视政治家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第三,市民社会条件下的环境政策问题。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认为:(1)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向市民社会转型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因而必须在市民社会的背景下讨论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2)市民社会意味着政治全能主义的失效,即摆脱国家权力支配的私人空间和民间市场的建立。同时它也意味着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化和矛盾,既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自主选择的合法性和自有空间,同时赋予了社会成员以物质利益追求的正当性,这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3)市场逻辑存在的内在缺陷、私人利益的局限性以及政府从全能型的干预者到宏观调控者的职能转换,为国家(政府)代表公共利益制定环境政策提供了可能。(4)但是,必须恰当地对国家行为的正当约束和僭越进行鉴别,使国家能够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权力,扮演好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3.欧洲绿党与西方环境运动第一,西方政党政治中的欧洲绿党。(1)欧盟层次的绿党。 Per Gahrton博士重点分析了欧盟层次上的绿党。由于地区国别的差异,北欧绿党和地中海地区绿党在对待欧盟的态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包括对欧盟的信任度、共同防务决策等方面,从而使绿党联盟在对欧盟的态度上难以达成统一的政策。(2)欧洲绿党的发展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关系。北京大学林勋健教授认为,首先,绿党以其新的理论纲领、政治目标、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对现存政党构成严峻挑战,推动他们进行组织上和纲领上的革新;其次,绿党的迅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改变西方国家的政党格局,并导致政党的重新结盟;再次,绿党的崛起直接改变某些国家的政党制度。但是由于绿党影响力和“运动政治”的局限性以及现存政党和政党制度的适应性,绿党对西欧传统政党制度的影响还是极其有限的。第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环境运动的新发展。(1)中央编译局的周穗明教授从四个层面探讨了其发展新趋势:实践层面,从以群众运动为主体发展到以政党政治为主体;政治层面上,从“红-绿结合”发展到泛绿;思想上,从浅绿发展到深绿;文化价值上,出现了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2)关于西方绿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她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意识形态的地位日益上升,已成为全球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了社民党“第三条道路”的“新政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3)全球化时代绿色环境运动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以下问题:全球化也促使绿色环境运动与新自由主义秩序化的现实冲突加剧;其价值理念与制度化的现实之间产生日益尖锐的矛盾。4.生态政治与生态文化第一,生态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山东大学刘京希副教授认为,生态政治与民主政治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助益的关系。(1)生态政治应当是以人类自由为价值追求的“有限民主政治”,而不是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的“无限民主”。(2)由民主而产生的权利,不能因其来自人民而具有的崇高性便超越法律的制约。(3)“有限民主”能够实现与生态政治的对接。生态政治丰富着“有限民主”的理论内涵,规范着“有限民主”的走向;而“有限民主”通过对民主与自由的双重保障,实践着生态政治的价值准则。第二,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历史发展以及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通进博士介绍了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历史发展,认为环境伦理学的革命性变革在于,它在强调代际平等与国际正义的同时,试图扩展道德共同体的边界,把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生态文化的发展。山东社会科学院韩民青研究员从21世纪全球文明的三大趋势探讨了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前景,论述了以下四个问题:文明发展史的启迪;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趋势;从传统工业文明向自由文明的转移趋势;从生存文明向自由文明的转移趋势。他还从宇宙的结构、演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 "Medical", "Law", "Enviornment", "Literature", "Philosophy", "History", "Art", "Politics", "Communication", "Mine", "Agriculture", "Education", "Transport" ]
Politics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1999年 第1期 No.1 1999基于局部优先的汉语句法分析方法*周 强 黄昌宁摘要 提出了一种利用局部优先信息对汉语分析算法进行优化的新方法,通过利用从语料库中自动获取的结构优先关系数据作为优先判断依据.此方法使目前的汉语概率分析器的整体效率提高了近30%,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 基于优先分析,句法分析,汉语概率分析器,语料库.中图法分类号 TP18An Improved Approach for Chinese Parsing Based on Local Preference InformationZHOU Qiang HUANG Chang-ning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new technique based on local preference information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parsing algorithm. By using the statistics of structure preference relations as the figures of meri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current Chinese probabilistic parser has been improved 30% by this method, which show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Key words Preference-based parsing, parsing, Chinese probabilistic parser, corpus.Α≡谕挤治(Chart Parsing)算法中,一种很常用的优化技术是Best-First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在分析调度器(Agenda)的控制下,每次尽可能选择最佳的成分边进行组合扩展,从而迅速得到句子的最佳分析树,极大地提高了分析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优先评价机制,对各个不同成分在正确的句法树中出现的可能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近几年来,Magerman & Weir[1]和Charaballo & Charniak[2]开始探索将概率信息引入Best-First技术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Best-First技术主要着眼于从全局上把握不同句法成分在分析树中的优先关系.基于优先(Preference-based)技术[3]则更侧重于对局部语境下的歧义结构的排歧处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英语的介词短语连结(Prepositional Phrase Attachment)问题的自动排歧处理.Hindle和Rooth[4]提出可以利用从自动分析的语料库中获取的介词与中心动词以及中心名词的关联强度的不同来排除PP连结歧义.R.Basili等人[5]进一步利用了语义标记信息,提高了排歧能力.而Collins和Brooks[6]则采用了Backing-Off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处理.本文提出一种将以上两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高效分析方法.它将局部优先信息作为Best-First的选择控制机制,通过合理地排除局部优先组合能力较小的句法成分,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分析效率的目的.其基本分析框架是在目前的汉语概率分析器[7]中采用的匹配分析算法[8],而局部优先信息则利用了从语料库中自动获取的结构优先关系(SPR)数据.目前的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的应用使分析器的整体效率提高了近30%,显示了很好的处理效果.本文第1节简要介绍了汉语匹配分析算法的基本内容,第2节分析了局部优化方法的基本思路,第3节介绍了具体的实现方法,第4节给出目前的一些实验结果,并对此进行了分析,第5节是结束语.1 匹配分析算法简介文献[7]中提出的汉语概率分析器对汉语句子的分析主要通过以下3个阶段来完成:① 成分边界预测;② 括号匹配;③ 统计排歧.其中括号匹配处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主要用来解决这样一个分析问题:以特征向量S=〈WTB,MRR〉作为分析器的输入,如何通过其中左右括号的合理匹配,组合产生所有可能的句法成分,最终形成输入句子的完整分析树(或森林).其中WTB=〈W,T,B〉,W=w1,w2,...,wn为句子的词语串,T=t1,t2,...,tn为各词语相应的词类标记串,B=b1,b2,...,bn则是一串成分边界信息描述,bi可取值0,1或2,分别表示词语wi处于某个句法成分的中间位置、左边界(即被赋予左括号)和右边界(即被赋予右括号)位置,它们是进行括号匹配的基础,并且可以利用现有的成分边界自动预测工具[9]得到.而MRR则是一组匹配限制区间描述,它们将对其间的匹配操作进行有效的限制.[10]匹配分析算法的实现将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子问题:(1) 成分划分问题,即哪些左右括号对可以相互匹配形成一个可能的句法成分;(2) 成分定性问题,即这些匹配形成的成分能标以什么样的句法标记.从直观上看,它可以这样来进行:从左向右扫描句子,直至发现一个匹配右项*,从此成分出发,搜索所有左相邻的匹配左项**,通过匹配操作形成新的句法成分,然后以此新成分为驱动,进行类似的操作.这个过程自左向右、自底向上不断进行,直至扫描到句子结束为止.而具体的算法则是在以下3个基本控制结构上实现的,它们是通过对LR分析器[11]和图分析器[12]的有效控制结构的合理吸收和适当改进而形成的.(1) 括号匹配栈(BMS):保存了进行句法分析所需的所有边界控制信息,功能相当于Tomita算法[11]中的图结构栈.(2) 压缩共享森林(PSF):保存了经括号匹配得到的所有句法成分信息,类似于chart结构.(3) 待匹配成分表(PEL):保存了所有待处理的匹配右项信息,可作为一个分析调度器(Agenda).有关这一算法的详细内容可参阅文献[8].2 基于局部优先的优化分析考虑如下的输入信息片段:[wi[wi+1 wi+2]wi+3](为简便起见,这里省略了词类信息描述).利用现有的匹配分析算法,将同时得到图1所示的两棵分析子树(a)和(b)中的5个匹配成分Ai,i∈[1,5],而实际上,其中只能有一棵子树可以出现在正确的句法分析树中.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匹配算法中还存在许多冗余的匹配操作,具有很大的可以优化的余地.图1 一个输入片段的匹配分析结果对图1深入地分析可以得出,两棵子树优先选择的关键是确定匹配成分A1在局部语境wi和wi+3下的优先组合关系:如果左向组合优先,即优先匹配产生句法成分A2,则选择子树(a);如果右向组合优先,即优先匹配产生句法成分A3,则选择子树(b),两者必居其一.据此,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利用局部优先信息对现有匹配分析算法进行优化的基本思路:在局部语境信息约束下,只选择优先结构组合进行匹配操作,而排除对不优先结构的匹配操作,从而达到减少冗余匹配,提高分析效率的目的.与传统的Best-First实现机制不同的是,此方法是通过对局部较差情况的排除来间接体现Best-First思想的,因为这可以与目前的概率分析器中采用的匹配分析与统计排歧同时进行的分析机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判断局部语境下的优先组合关系.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词关联(Word Association)技术,如相关信息(Mutural Information)测度等.具体做法是:抽取中间成分的中心词wmh,分别计算它与左语境中心词wlh和右语境中心词wrh的关联度MI(wlh,wmh)和MI(wmh,wrh),然后选择其中的较大者作为优先组合结构.前面提到的对英语的介词短语连结问题的处理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本文则利用了结构优先关系描述项(SPR)信息.其基本形式为〈IS,LP,RP〉,其中IS为交段结构,表示为{交段前境 ^交段成分 交段后境},而LP和RP则是交段成分在局部语境IS下的左向组合概率和右向组合概率,例如,SPR项{p ^np vp, 0.97, 0.03}就记录了这样的信息:交段成分,即名词短语(np)在局部语境{p np vp}下与交段前境,即介词(p)组合的概率为0.97,而与交段后境,即动词短语(vp)组合的概率则为0.03.这些信息可以从真实语料文本中自动获取,其基本步骤为:利用概率分析器对真实语料文本进行自动分析,得到每个句子的完全分析树,其中各个成分都带有概率分布信息;然后遍历分析树,发现所有可能的交段结构,并计算分析树中交段左向和右向组合的预期频度.其具体内容将另文介绍.据此,可以这样来对现有的匹配分析算法进行优化:对于一个待匹配成分A,在句子中搜索其左匹配语境LMC和右匹配语境RMC,形成一个局部语境片段{LMC A RMC},检索SPR表,如在其中发现一个SPR项的IS与此局部语境片段相同,则可根据它的LP和RP的差异程度来进行优先选择.下节将介绍具体的实现方法.3 优化分析算法的实现在匹配优化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中,首先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 如何确定一个待匹配成分的局部语境;(2) 如何保证所利用的SPR数据的可靠性;(3) 如何把不同的优化控制机制很好地结合入原来的匹配分析算法中.下面将分别进行详细的讨论.3.1 局部语境的确定对于一个待匹配成分A,其局部语境是由其相邻的匹配左项和匹配右项组成的.在目前的自左向右的匹配处理机制中,其匹配左项的确定是很容易的,因为在得到匹配成分A之前,它左边的所有可能的匹配操作都已完成了,因此,只需搜索BMS和PSF就可以得到.困难的是匹配右项的获取,因为在当前的分析状态下,成分A右部的匹配操作还没有进行.考虑这样一个分析片段:[wi[A wi+1 wi+2][wi+3 wi+4]],对于刚刚匹配生成的成分A,其真正的匹配右项应为词语wi+3和wi+4匹配产生的成分B,但目前还不能得到,这就影响了对成分A的优化选择判断.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延迟选择机制,具体方法是:增加一个延迟匹配成分表(DCL),每当遇到类似上面的不能确定所需的匹配右项的情况时,就将该成分放入DCL中,继续执行自左向右的匹配操作,每当产生一个新成分时,需检查DCL中的延迟成分所需的右语境条件是否已满足,若是,则将它从DCL中取出,重新插入待匹配成分表(PEL)中.这样,通过PEL和DCL的相互作用,保证了每个待匹配成分都能获取其局部语境来进行优化选择.3.2 SPR阈值的合理选择目前的SPR数据的应用条件设置为:|LP-RP|>β,其中的阈值β反映了在局部语境下交段左向和右向组合概率的差异程度.在此条件下,如果LP>RP,则只进行左向组合匹配;反之,则只进行右向组合匹配.一般来说,β越大,优化操作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小,因为它只是排除了那些在局部语境下极少可能出现的匹配组合情况.但由于它对SPR项数的过强限制,使优化效率的提高显得不是很充分,极端情况是β=1,此时优化机制将不起作用.反之,β越小,则满足这一条件的SPR项数就越多,从而可以对句子中大量的局部语境进行优化,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但同时可能会排除一些正确的匹配组合情况,从而使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有所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通过选择一个合适的阈值β,在保证所利用的SPR数据的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其应用范围,从而在优化效率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3.3 优化算法的基本控制流程通过将上两节介绍的优化控制机制有效地结合入原有的匹配分析算法[8]中,我们形成了一个改进的优化匹配算法,下面给出其基本的控制流程.其中,步骤(2)和(3)实现了语境延迟选择机制,而步骤6则增加了局部优先条件的判断,据此可以排除大量局部优先性较小的匹配操作.(1) 从PEL中获得一个待匹配成分A;(2) 在BMS中搜索其匹配右项RMC;(3) 如果找不到,则将成分A移入DCL中,转(8);(4) 在BMS和PSF中搜索得到一个匹配左项LMC;(5) 检查局部语境{LMC A RMC}下的优先组合关系;(6) 如果左向组合优先,则进行匹配操作:[LMC A],否则转(7);(7) 如果还有其他的匹配左项,则转(4);否则转(8);(8) 如果PEL不空,则转(1);否则算法结束.4 实验结果分析我们采用了文献[10]中开发的汉语树库(Treebank)作为实验语料,它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 汉英机器翻译研究的测试题库(语料A).语料的规模为1 434个汉语句子,约11 821个词,汉字总数为17 058,平均句长为8.243词/句;(2) 新加坡小学语文课本语料(语料B*,总规模为4 139个句子,约52 609个词,汉字总数为72 434个,平均句长为12.711词/句.通过对实验语料的均匀抽样,形成了11个测试样本,平均每个样本包含约507个汉语句子.然后取其中的前10个组成训练语料,共包含5 071个句子,用于训练得到进行局部优先分析所需的SPR数据和其他统计数据.最后的第11个样本作为测试语料,共包含506个句子,用于检测优化算法的分析效果.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局部优先信息的运用对汉语概率分析器的分析效率和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影响.其中,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评估主要依据了以下几个性能指标:① 括号召回率(MR),② 括号正确率(MP),③ 交叉括号数(CBs),④ 标记正确率(LP).有关它们的详细定义可参阅文献[7,10].而分析效率则是通过以下几个数据体现出来的:(1) 匹配成分总数(MCSum):经匹配操作而加入PSF中的所有匹配成分的数目,它是与所进行的匹配操作的数目一一对应的.(2) 分析树总数(PTSum):PSF中所有的完整分析树**的数目,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句子分析结果进行排歧处理的难易程度,其具体计算方法可参阅文献[10].(3) CPU时间:为分析输入句子而花费的所有CPU时间(包括进行统计排歧所需的时间).首先进行了SPR阈值选择实验.通过设置0.1~0.9之间的9个不同阈值,并记录不同阈值作用下的优化分析数据,我们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实验结果.其中同时列出了原来的未经优化的匹配分析算法的相应数据(β=1的行),以作为对优化效果的判定依据.表1 不同SPR阈值作用下的优化分析结果βMR(%)MP(%)CBsLP(%)MCSumPTSumCPU时间(s)189.9390.010.8795.171.19×1046.53×1062280.989.8790.000.8795.218.55×1031.91×1051840.890.1090.240.8495.228.39×1039.44×1041660.790.0890.210.8595.278.25×1036.92×1041790.690.3190.440.8295.318.13×1034.46×1041730.590.4090.530.8295.318.08×1034.02×1041700.490.5790.700.8095.308.03×1033.57×1041580.390.5090.640.8195.327.94×1033.11×1041660.290.4690.580.8195.297.93×1033.10×1041760.190.4890.600.8195.247.82×1032.03×10417带阴影行(β=0.4)为最佳阈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阈值β的不断降低(从0.9到0.1),优化算法的分析效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与我们的预期估计相一致的:即随着对SPR项的限制条件的不断放宽,可以对越来越多的局部语境下的匹配操作进行优化,从而使分析器产生的匹配成分总数和分析器总数不断下降.尽管由于统计排歧过程的影响,使得CPU时间的变化趋势显得不是很明显.但从总体上看,分析效率还是在不断提高的.值得注意的是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变化趋势。它经历了一个逐步提高,直至达到最高点(β=0.4),然后又逐步下降的变化过程.这是因为当β值较大时,SPR项所反映的局部优先知识比较可靠,因此利用它们来对匹配算法进行优化,不但不会对整体的排歧机制产生危害,反而是有利的,因为它们可以尽早排除在局部语境下极少可能出现的句法成分组合,并且这些被排除成分的数目将随着β的减少而不断增加,从而使统计排歧算法可以从可能性较高的成分组合中更快、更好地选择出一棵概率意义上最佳的分析树.但当阈值β下降到一定程度时,SPR信息的可靠性将大幅度降低,此时再利用它们来进行匹配优化,就可能把大量正确的成分组合在局部语境检查时就排除掉了,从而使分析结果的准确度逐步下降.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针对目前所用的局部优先数据SPR,选择β=0.4作为阈值是比较合适的.在此条件下对原有的匹配分析算法进行优化,得到了这样的结果:汉语概率分析器的CPU时间、匹配成分总数和分析树总数分别下降了30.7%,32.5%和99.5%,并且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也有所提高,显示出很好的优化效果.图2和图3进一步显示了在优化前和β=0.4的优化条件下,测试语料中具有不同长度的句子集上的平均匹配成分总数和平均分析树总数的分布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对于简单的句子(其中的词项(包括句子中的词语和标点符号数)<20),局部优化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对于复杂的句子(其中的词项数≥20),新算法则显示了很强的优化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在复杂句子中,各种可进行优化的局部语境出现的频度很高,同时,早期对局部语境下的某个句法成分组合的排除,往往会导致对整个分析森林中包含这个成分的成千上万棵分析子树的排除,这可以从测试语料中最长的句子(词项数=61)在优化前后的分析性能的变化中清楚地看出来,见表2.图2 语料句子长度与平均匹配成分总数关系图3 语料句子长度与平均分析树总数关系表2 一个复杂句子(词项数=61)的优化分析结果βMR(%)MP(%)CBsLP(%)MCSumPTSumCPU时间(s)优化前80.0076.60994.442.09×1025.22×1064优化后82.2278.72894.591.66×1021.61×10445 结束语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优先信息的优化句法分析方法.初步的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只利用基于词类标记和句法标记描述的比较简单的结构优先关系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在适当的SPR阈值作用下,也可以使分析器的整体效率提高约30%,并且仍保持很高的分析精度.其主要缺陷是,对于交段左向和右向组合概率相差较小(即小于SPR阈值)的局部组合,优化机制将不起作用.为此我们设想,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利用词汇优先信息补充SPR数据描述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发挥不同层次的局部优先信息的综合优化效能。作为基础性的分析方法的探索研究,本文的成果将为汉外机器翻译、汉语信息检索和信息抽取等应用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作者介绍:周强,1967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语料库语言学,机器翻译,机器学习。黄昌宁,193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语言学。本文通讯联系人:周强,北京 100084,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注释:*包括:(1)具有右边界预测标记的词语(bi=2);(2)匹配产生的新的句法成分(形如[...])**包括:(1)具有左边界预测标记的词语(bi=1);(2)匹配产生的新的句法成分(形如[...])*此语料的电子版本由国立新加坡大学赖金定博士提供,在此表示感谢。**一棵完整的分析树是指覆盖输入句子的所有词语的分析树。作者单位:周 强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北京 100084黄昌宁 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E-mail: zhouq@s1000e.cs.tsinghua.edu.cn参考文献[1]Magerman D M, Weir C. Efficiency, robustness and accuracy in Picky chart parsing. In: Church K ed.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Conference of ACL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Newark, Delaware, 1992. 40~47[2]Caraballo S A, Charniak E. New figures of merit for best-first probabilistic chart parsing. Technical Report, Brown University, Nov. 26, 1996[3]Church K W, Mercer R L.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s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using large corpora.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3,19(1):1~24[4]Hindle D, Rooth M. Structural ambiguity and lexical relations.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3,19(1):103~120[5]Basili R, Pazienza M T, Velardi P. Semi-automatic extraction of linguistic information for syntactic disambiguation. Appl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93,(7):339~364[6]Collins M, Brooks J. Prepositional phrase attachment through a backed-off model. In: Yarowsky D, Church K ed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Workshop on Very Large Corpor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5. 27~38[7]Zhou Qiang. A statistics-based Chinese parser. In: Zhou Joe, Church K eds. Proceedings of the 5th Workshop on Very Large Corpora.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7. 4~15[8]周强,汉语匹配算法的实现。见:陈力为,袁琦编.语言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94~200(Zhou Qiang.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parsing algorithm based on bracket matching principle. In: Chen Li-wei, Yuan Qi eds. Language Engineer.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7. 194~200)[9]周强,一个汉语短语自动界定模型.软件学报,1996,7(增刊):315~322(Zhou Qiang. A model for automatic prediction of Chinese phrase boundary location. Journal of Software, 1996,7(supplement):315~322)[10]周强,汉语语料库的短语自动划分和标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6(Zhou Qiang. Phrase bracketing and annotating on Chinese language corpus [Ph.D. Dissert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1996)[11]Tomita M. Efficient Parsing for Natural Language――a Fast Algorithm for Practical System.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6[12]Winograd T. Language as a Cognitive Process. Vol.1, Syntax.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83. 116~129本文1997-11-20收到原稿,1998-01-23收到修改稿
[ "Medical", "Computer", "Space", "Military", "Sports", "Literature", "Politics" ]
Computer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1999年 第10卷 第5期 Vol.10 No.5 1999具有优先次序的多媒体流调度和资源共享张占军 杨学良摘要  文章讨论了在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有优先次序约束的任务调度和资源共享问题.通过建立任 务优先次序的偏序关系,定义准正态调度概念,提出了任务调度算法QNES(quasi-normality -EDF-scheduler).该算法基于PCP(priority ceiling protocol)或SRP(stack resour ce policy)协议访问共享资源,具有抢占式、能处理任务的优先次序约束和访问共享资源的特点,适合单机系统多媒体流的任务调度.关键词 优先次序任务调度,准正态,资源共享,PCP(priority ceiling protocol),SRP(stack resource policy).中图法分类号 TP316Scheduling Tasks with Precedence Constraints and Shared Resource for Multimedia StreamsZHANG Zhan-jun YANG Xue-liang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 School of Univers 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Beijing 100039Abstract Some issues of scheduling tasks with precedence constraints and shared resourc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scheduling algorithm QNES ( quasi-normality-EDF-scheduler) by means of defining the notion of quasi- normality and making consistency of precedence constraints among tasks and parti al order on tasks. QNES can access shared resource based on PCP (priority ceilin g protocol) or SRP (stack resource policy) protocols, and has characters of preemption, dealing with precedence constraints among tasks and accessing sh ared resource, and is suitable to uni-processor systems.Key words Scheduling tasks with precedence constraints, quasi-normality, shared resource, PCP (priority ceiling protocol), SRP (stack resource policy).在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保证多媒体流的服务质量(quanlity of service,简称QoS)是最基本 和最重要的问题,也是资源管理的目标.多媒体任务调度作为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 证其QoS至关重要[1].多媒体任务一般包括音频视频采集、压缩、网络发送、网络 接收、解压缩、播放等等.在单机处理多媒体流的系统中,任务具有优先次序、访问共享资源 的特点[2].而现有的多媒体调度算法,如最早死线优先(early deadline first,简 称EDF)、单调速率(rate monotonic,简称RM)[3]和多媒体风车调度(distributed m ultimedia scheduling algorithm,简称DMSr)[1]等都是独立性任务调度算法,适合 任务分散在多机系统的环境.解决共享资源访问的方法,如优先级递升协议(priority ceilin g protocol,简称PCP)[4]和栈资源方案(stack resource policy,简称SRP)[5 ]要求任务也是独立的.但是对于像在点对点的多媒体系统中,任务是集中在单机上的,所 以这些算法不合适.在实时系统中能够调度优先次序任务的算法,如MAA(module allocation algorithm)算法[6]、改造的EDF算法和RM算法[7],都是非抢占式的,因为 非抢占式调度处理有次序关系的任务会使问题变得简单些,但应用到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就 不够灵活,很难保证应用的QoS.本文把任务之间的优先次序同一种偏序关系一致起来,扩展文 献[8]中提及的正态概念到准正态概念,扩展文献[9]中提及的节概念到有优先次序约束 的任务集,给出了基于EDF调度的算法QNES(quasi-normality-EDF-scheduler).它能 处理任务的优先次序约束、访问共享资源,是抢占式算法,适合单机多媒体系统任务调度.目前,有许多调度算法适合分布式多媒体系统,如,抢占式EDF和抢占式RM[3]、 抢占式DMSr[1]、非抢占式EDF和非抢占式RM[7]等.DMSr算法能产生较小抖 动调度;EDF算法可调度任务的数量虽然较多,但抖动较大;RM算法居它们之间[1],它 们都是调度独立性任务.Garey将EDF算法扩展到了调度有优先次序的任务[5],但是, 它是非抢占式调度.K.Nahrstedt在OMEGA系统模型中分析了单机系统调度的任务先后次序,给 出了时间片划分算法[2],但它也是非抢占式算法.Hu提出的MAA算法[6]用 优先图方式解决任务之间的优先次序调度,但仍是非抢占式调度.关于资源共享问题,Sha提出 了PCP协议[4],Baker提出了SRP协议[5],但是,它们只是考虑独立性任务共 享资源情况.对于分布式多媒体流的资源管理,文献[9]给出了基于节方式的资源管理方案, 建立了I/O-缓冲区-CPU-网络带宽之间的资源分配平衡方程,保证稳定的媒体流速率.本文首先介绍了单机系统中多媒体任务的优先次序,扩展资源管理节的概念适应优先次 序任务调度;然后将任务的优先次序约束同一种偏序关系一致起来,提出了准正态概念,给出 了算法QNES,分析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接着介绍了资源共享PCP和SRP协议,证明了EDF调度 的可行性和可调度条件,给出了测试QNES算法的调度性能和可调度条件的实验结果;最后对 全文作了总结.1 优先次序任务节为了有效进行分布式多媒体资源管理,文献[9]定义了节的概念.但是在节的定义中,任务是周期性和独立性的,现在我们扩展它,使之含有优先次序约束的任务.定义1. 一个分布式多媒体节Si由6个参数组成(λi,Ui,Gi, Bi,di,gi).其中λi,Bi,di,gi分别表示媒体流速率、缓冲区、I/O处理 和网络处理,详见文献[9].Ui是在Si节中有m个任务线程集合T1,T2,...,Tm,任务间具有优先次序关系. 每个任务定义为Tj (pj,cj,dj,prj,rj,sj,fj,bj),j=1,2,...,m.pj为 执行周期,cj为最大执行时间,dj为死线,prj为执行时动态赋给的优先级,rj为到达 时间,sj为开始执行时间,fj为结束时间,bj为访问资源最大等待或阻塞时间.因为多媒 体节的任务是周期性的,所以,dj按照pj计算.例如,一个任务pj=30ms,rj=100 ms,sj=100.2ms,则dj=sj+pj=130.2ms.Gi为单向非循环图,定义了Ui中任务的优先次序.Ui中的任务作为Gi中的节点, 如果Tj先于Tk,则图中存在一条从节点j到节点k的弧.例如,在视频会议中视频流的处理,Ui中的任务一般包括视频数据采集、压缩、帧打包 、包发送、包接收、包拼装帧、解压缩、视频播放等.数据缓冲区是系统的共享资源.在单机 系统中各任务之间的优先次序如图1所示.如果系统中有n条视频流,就有n个这样相同的节.文献[2]最先指出了在单机系统中,多媒体任务之间存在着优先次序约束.为了说明任 务之间的优先次序调度的重要性,我们以视频帧打包和包发送任务之间的先后次序为例.如图 2所示,打包任务执行时间为14ms,周期为30ms;包发送任务执行时间为4ms,周期为7.5ms. 使用调度独立性任务的EDF,RM或DMSr算法产生调度时序.在没有完成视频帧打包之前就进 行了包发送,这样会使缓冲区中的包发送错误.2 准正态调度2.1 准正态概念许多处理优先次序任务的调度都基于EDF算法.因为EDF算法比较简单、易行,有很宽松的 可调度条件,即,是动态优先级赋值,容易扩充到优先 次序任务调度上.同样地,我们的研究也是基于EDF算法进行的.在文献[8]中,Garey分析 了具有优先次序约束的任务调度,基于EDF提出了正态(normality)概念.定义2. 给定一个调度集Ui,任务由有限子任务组成,如果任务Ti ,Tj的所有子任务ti,tj满足Stj<Sti dj≤di∨ri>s tj,stj是子任务tj的开始时间,di是Ti的死线,ri是Ti的到达时间, 则称它对于EDF调度是正态的.多媒体节任务是周期性的,动态死线按周期确定,下面我们定义多媒体任务的偏序关系.定义3. 对于多媒体节任务,给定一个偏序关系≤,如果Ti≤Tj ri≤rj∧di<dj,ri,di是任务Ti的到达时间和死线,那么,称到达时间r和死 线d同偏序关系≤是一致的,亦称任务Ti和Tj满足偏序关系≤.定理1. 对于多媒体节任务集,如果任务的到达时间和死线同偏序关 系≤一致,那么,对节的任何正态调度也满足这种偏序关系.证明:假设任务Ti≤Tj,但是调度时出现sj<fi,sj是Tj的开 始时间,fi是Ti的结束时间,不满足偏序关系.即在Ti和Tj中一定存在两个子任务t i,tj,使stj<sti.由于正态调度,由定义2得,dj≤di或ri>st j.由于任务可调度得,rj≤sj≤stj.由定义3得,ri≤rj且di<dj. 显然,结果是相违背的.定理2. 多媒体节EDF正态调度是非抢占式调度.证明:由定义2,任务Ti≤Tj是EDF正态调度,则对于它们所有的 子任务ti,tj,Sti<Stj di≤dj∨rj>sti.由定理1 ,正态调度也满足≤,则sti<stj且ri≤rj,即任务Ti的所有子任务t i在执行过程中不能被Tj中的子任务tj抢占.因此,调度是非抢占式的,子任务是任务的 执行单元.为了把正态调度扩展到抢占式调度,必须减弱定义2的正态特性,于是提出准正态概念( quasi-normality).定义4. 对于多媒体节任务集Ui,任务由无限子任务组成,如果Ti ,Tj中存在子任务ti,tj满足ri≤rj∧stj<stidj≤di,s tj是子任务tj的开始时间,di是Ti的死线,ri是Ti的到达时间,则称它对 于EDF调度是准正态的.定理3. 多媒体节EDF准正态调度是抢占式调度.证明:如图3所示,图中的调度是准正态的,不是正态的.如果Ti不能在T j结束前执行,会丢失死线.即使Ti抢占了Tj,调度也满足准正态的定义,所以它是抢占 式的.图3也给出了正态调度是非抢占式的反例.定理4. 多媒体节正态调度也是准正态调度.证明:给定任务Ti,Tj且ri≤rj,假设存在子任务ti,tj,满 足stj<sti.由正态调度得,dj≤di或ri>stj.由于可调度得 到ri≤stj,所以ri>stj不成立,只能是dj≤di,故调度是准正态的 .我们看到,定理4反过来是不成立的,如图3所示.定理5. 对于多媒体节任务集,其任务的到达时间和死线同偏序关系 ≤一致,那么,当且仅当节的调度是准正态时,它满足这种偏序关系.证明:充分条件.对于任何准正态调度,假设Ti≤Tj,但在调度时出现 sj<fi,sj是Tj的开始时间,fi是Ti的结束时间,不满足偏序关系.由一致性定义3 得,ri≤rj且di<dj,但对于准正态调度得dj≤di.结论相矛盾.必要条件.对于调度满足偏序关系≤,假设任务Ti,Tj且ri≤rj,存在两个子任务 ti,tj,开始时间满足stj<sti.如果调度违背了准正态,我们将得到d j>di.这意味着任务的到达时间和死线同偏序关系是一致的.因此,即使Ti≤Tj不成立 也能保证Ti,Tj满足偏序关系≤,这显然与事实不符.2.2 EDF准正态调度由定理5可知:只要多媒体节任务满足一种偏序关系,那么按照准正态的调度就能保证这 种偏序关系.我们提出的QNES调度算法,在任务到达调度时通过修改任务的死线,以满足这 种偏序关系,然后再进行EDF调度.Quasi-Normality EDF Scheduling Algorithm.1.  QNES()2.  {3.    for i=1 to n            ∥ 系统n个节4.     {5.       for j=1 to m        ∥ 一个节有m个任务6.           dj=pj+rj;7.        while (Ui中的任务未处理完)8.        {9.          j=反向取Gi中的一个节点;10.          if (j是未处理的 && j的前继已处理完)11.          {12.              d′j=min({dj}∪{dk-ck:Tj≤Gi Tk});13.              dj=(d′j<它的前继死线) ? d′j:d′j-ε;14.          }15.        }16.     }17.      执行EDF调度算法;18.  }从算法第12,13行计算可以看出,只要Ti≤Tj且ri≤rj,那么di≤dj.第13行的ε 是一个充分小的正小数,它能保证满足di<dj.所以,经过算法QNES处理Ui中的任 务,可以保证Gi中的偏序关系,然后调用抢占式EDF算法,就解决了优先次序任务的调度 .EDF抢占式调度算法可参见文献[3].定理6. QNES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为O(nm+nv),n是系统中的节数,m 是Ui中的任务数,v是Gi中的弧数.证明:QNES算法的第6行计算复杂度为O(m),第12,13行计算复杂度为 O(v),算法的第3行是n层循环,故整个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为O(nm+nv).定理7. 给定多媒体n个节,QNES算法的可调度条件为证明:由于QNES算法是调用抢占式EDF算法,所以,QNES算法的可调度 条件依据EDF算法的可调度条件,即,w是任务数量. 对于有n个节、每个节有m个任务的系统,每种相同任务的数量为n个,将其代入EDF条件公 式就可得到结论.3 具有优先次序约束的任务访问共享资源3.1 PCP和SRP协议下面,我们讨论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的资源共享问题.Sha提出了优先级递升协议(PCP),它 用于RM调度算法以访问共享资源.Chen和Lin将PCP扩展到应用EDF调度算法访问共享资源.PCP 协议定义了信号灯优先级递升协议和加锁协议:在任何时候,信号灯S的优先级c(S)都等于 当前加锁或将要加锁信号灯最高优先级任务的优先级.一个任务Tj要求给信号灯加锁时,只 有当prj>c(SH)时它才能得到锁,prj是任务Tj的优先级,SH是当前优先级最高 的加锁信号灯.为了防止死锁的发生,一个任务在首次进入临界区之前,最多阻塞一次.Bake r提出了另一个类似的协议--栈资源方案(SRP).为了防止死锁,SRP规定:直到 当前要求的资源达到任务的最大满足时,才允许它进入临界区占有资源.3.2 EDF准正态调度访问共享资源Chen和Lin的PCP以及Baker的SRP访问共享资源协议实质上是解决了正态EDF调度的共享资 源问题,是非抢占式调度.现在,我们将准正态调度应用在PCP,SRP协议上.定理8. 对于多媒体节任务集,当且仅当在任意时刻t正在执行的任务 在集合St={tj:rj≤t∧prj≥priTi,ri≤rj}中,则EDF节调度是准正 态的.证明:充分条件.给定任务Ti,Tj,设ri≤rj,存在两个子任务满 足stj<sti.当t=stj时,假设prj≥pri,由EDF产生优先 级规则得,dj≤di,因此调度是准正态的.必要条件.在时刻t,给定一个正在执行的任务Tj,其rj≤t.令Vt是到达时间小于等于r j的所有任务的集合,即Ti∈Vt,ri≤rj.由于Ti一直在系统中存在,未执行结 束,所以,至少存在一个子任务ti落后于正在执行的Tj的一个子任务tj,即stj <sti.假设EDF是准正态调度,我们得到dj≤di,由EDF优先级产生规则 得,prj≥pri,因此Tj在St中.定理8说明,一个任务无论何时进入集合St,直到它结束之前是不能离开这个集合的.另一方 面也说明,一个任务在访问共享资源时会被阻塞,等待所需的资源.这样,我们只要在每个任务 开始执行时,就能测试出是否可调度.定理9. 多媒体节任何使用PCP协议的EDF调度访问共享资源都是 准正态的.证明:由PCP加锁协议,正在执行的任务都在集合St中,使用定理8 就可以得到结论.定理10. 多媒体节任何使用SRP协议的EDF调度访问共享资源都 是准正态的.证明:由SRP加锁协议,正在执行的任务都在集合St中,使用定理8 就可以得到结论.定理11. 对于多媒体节任务集,如果任务的到达时间和死线同偏序关 系≤是一致的,那么,任何使用PCP或SRP协议的EDF节调度访问共享资源都满足这种偏序 关系.证明:直接应用定理9、定理10和定理5就可以得出结论.定理11说明,使用PCP,SRP协议的EDF调度多媒体节任务具有准正态特点,进一步说明, 用基于EDF的QNES调度使用PCP或SRP协议访问共享资源满足了任务的优先次序,可以保证任 务资源访问的次序,不会发生乱序和死锁的情况.下面我们讨论它的可调度条件.定理12. 给定n个多媒体节,每个节有m个任务线程,如果,则使用PCP或SRP协议的QNES调度可 行.证明:由定理8得出,访问共享资源的多媒体任务的执行时间就是任 务在集合St中的停留时间.由St集合的定义得出,任务Ti的停留时间是任务的执行时间 和任务访问共享资源的阻塞时间,即Ci=ci+bi.再由定理7即可得到结论.4 实验结果实验环境是100Mbps交换式Ethernet连接作为客户端的两台Pentium/166MMXTM,一台作 为服务器的Pentium/200MMXTM,SCSI硬盘,ALS007声卡,服务器带RT-300视频捕捉卡(2 5帧/s).WinSock建立Client/Server分布式环境,Client端选用Windows95操作系统,Server端 选用Windows NT操作系统,QNES算法用VC++4.2编程,构成点对点的视频流系统结构,存在单机 任务调度优先次序问题.实验的目的是检查QNES调度算法的性能和定理12可调度条件的有效 性.我们设置每个视频流节包括如图1所示的优先次序的8个任务,表1给出了它们的有关参数. 我们分别用独立式EDF算法和QNES算法调度它们,图4(a),(b)所示为调度中任务的延迟和死线 丢失曲线.可以看出,QNES算法的调度性能明显好,EDF调度造成的数据延迟和死线丢失绝大部 分是由于任务的优先次序约束造成的.由于采用独立式调度,任务在调度中发生了乱序,终端 不得不丢弃,造成数据丢失,加大了延迟.当系统运行40s时,数据延迟出现最大值146ms,丢失 死线14次.我们分别用12个节动态加入系统对定理12的可调度条件进行了测试,图4(c)所示为 可调度情况随节数量变化的关系.当节的数量增加到定理12给出的9.2界限时,系统的可调度 节数随后开始下降.当增加到12个节时,系统可调度率下降到75%.表1 视频调度任务参数任务名称周期(ms)最大执行时间( ms)最大阻塞时间(ms)视频采集400.40.05压缩400.40.10帧打包200.20.10包发送100.10.05包接收100.10.05帧拼接200.20.10解压缩400.40.10视频播放400.40.055 结束语单机系统中多媒体任务具有优先次序约束和资源共享的特点.目前的调度算法一般是基 于任务独立性的抢占式算法.实时系统中能处理优先次序约束任务的调度却是非抢占式的,灵 活性不够.解决资源共享问题的PCP和SRP协议也是基于非抢占式调度的.本文基于节的模型, 将任务之间的优先次序关系同偏序关系一致起来,提出了准正态概念;把优先次序约束、抢占 式调度和资源共享联系在一起提出了QNES算法,通过修改调度任务的死线达到偏序关系,实现 基于EDF准正态调度,保证任务间的优先次序关系.对于资源共享,本文证明了用QNES算法可以 访问共享资源,保证任务的访问次序.QNES的可调度条件依赖于任务的执行时间、周期和所需 资源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QNES算法调度优先次序的任务很有效,可调度条件接近理论值,能 够应用在单机处理多媒体任务调度中.目前,这一算法正在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教学 多媒体摄编放系统中应用.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项基金资助.作者张占军,1967年生,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多媒体通信,分布式多媒 体.杨学良,193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布式系统,多 媒体,CSCW.本文通讯联系人:张占军,北京 10003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计算机科学系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计算机科学系 北京 100039)参考文献[1] 张占军,杨学良.一种无抖动的分布式多媒体风车调度算法.计算机学报,1999,2 2(1):24~30(Zhang Zhan-jun, Yang Xue-liang. A jitterless pinwheel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distributed multimedia.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1999,22(1):24~30)[2] Nahrstedt K, Smith J M. The QoS broker. IEEE Multimedia, 1995,2(1): 40~51[3] Nahrstedt K, Steinmetz 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etworked multimedia syste ms. IEEE Computer,1995,28(5):52~63[4] Chen M, Lin K. Dynamic priority ceilings: a concurrency control protocol fo r real-time systems. Journal of Real-Time Systems, 1990,12(2):108~120[5] Baker T P. Stack-based scheduling of realtime processes. Journal of Real- Time Systems, 1991,12(3):145~154[6] Hou Chao-ju. Allocation of periodic task modules with precedence and deadl ine constrains in distributed real-time systems. In: IEEE ed. IEEE Real-Time S ystem Symposiu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2. 146~155[7] Stankovic J A, Spuri M et al. Implication of classical schedu ling results for real-time systems. IEEE Computer, 1995,28(6):16~25[8] Garey M R, Johnson D S et al. Scheduling unit-time tasks wit h arbitrary release times and deadlines. SIAM Journal Computing, 1981,10(2):1~12[9] 张占军,杨学良,张靖.基于节的分布式多媒体资源管理.计算机学报,1998,21(11):970~979(Zhang Zhan-jun, Yang Xue-liang, Zhang Jing. Based session resour    cemanagement for distributed multimedia.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1998,21(11):970~979)本文1998-03-27收到原稿,1998-06-12收到修改稿
[ "Medical", "Literature", "Transport", "Enviornment", "Law", "Space", "Communication", "Computer", "History", "Electronics", "Education", "Philosophy", "Art", "Politics", "Mine", "Energy", "Agriculture", "Sports", "Military" ]
Computer
【 文献号 】1-3825 【原文出处】体育与科学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199406 【原刊页号】1-4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 作 者 】司马容 【复印期号】199503 【 标 题 】体育游戏:人类生存的辨证法(续) ──现代哲学家对体育本体的多维反思【 正 文 】 以上描述,是在对“体育游戏的和平统一功能”进行评价时所出现的截然不同泾渭分明的观点,两者本身已发生激烈对抗冲突,对此能否寻觅规则,予以裁判?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O.Spengler)索性将战争与Sports等同转换。他认为,竭力运动的竞技是最完美的状态,而战争是一切伟大事物的创造力,生存之流中一切有意义的事物都是通过胜利和失败显现出来的[1]。斯宾格勒的观点着实令人难以认同。那么解决的办法究竟在那儿?还能否求得一种“冲突与和谐”的平衡并协状态?笔者以为,这里有两层意思需明察秋毫。其一,Sports在内在结构上的确存在一种与战争冲突的惊人的“同构”关系,二者同构异质。战争的内在结构是两极性对立互冲类型的,“交战双方的每一方都想取得胜利,这是真正的两极性,因为一方的胜利排斥另一方的胜利。”[2]本质直观Sports,显然也是两极性互冲结构,争胜逞强相互排斥、知性坚执的非此即彼是Sports之所以成Sports的逻辑前提。正由于Sports与战争同构关联,凡是战争的结构性特征:冲动性、博奕性、惊险性……在Sports结构中都能一一对应。更主要“分离性”将战争与Sports几近浑然一体。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Levi─Strauss)从野蛮人的游戏结构中发现,Sports具有一种分离性的效果:“游戏结束时在比赛者或比赛队之间造成一种区别,而起初他们之间并未显示出不平等来,游戏终了,他们被分成胜负两家了。而仪式则正相反,它是结合性的,因为它导致起初分离的两组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3]看来体育运动倘若缺乏仪式“亲合性”的规范,仅具“分离性”漫无涯际的骚动的话,那压根儿无法担当起“冲突与和谐统一”的大任,最终扬弃的不是战争,而将会被战争冲突同流合污,其后果恰同《自恋主义文化》一书所描述的。[4]其二,请注意,前面对体育功能争执双方所理解的体育运动大都是Sport复数形式Sports,这是一个封闭性概念,意指竞技运动、高水平体育、尖子体育……这些运动内在结构都是与战争同构的“两极互冲对立”型;而单数形式Sport则是一个开放性概念,它整合了游戏、象征、仪式等人类生存方式,包蕴着诸多二律背反:严肃与娱乐、幻想与真实、自由与必然……Sport源于拉丁文deportore,由de(away)和portare(carry)构成,本真意义是“解脱僵化劳作、转换固定时空、改变价值意向”,这儿显示了一种消解去执态度及自在自为的境界。很显然,Sport与人类对自由追寻息息相关,而自由的圆成离不开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消解力。[5]三、创造与接受的融合体育游戏究竟是否具有文化创造力?这是非常棘手的难题。传统理解的“锻练身体发达肌肉的创造功能,仅仅属于自然科学视界(生物学、医学等,未脱出技术创造层次,而进入人文主义的视界。人文精神观照体育游戏的创造性,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去蔽澄明、构造秩序、显示意义的能力?对这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现代哲学家的回应还是相当富有成效的。他们认为,游戏通过确立或控制行为形式而创造了秩序,并把“某种有限的完美引进了不完美的世界”。游戏规则构造着活动,并在游戏领域规定什么是恰当的和可以接受的行为,因此,可以把游戏看作是机构模式。他们进一步分析说,体育游戏规则是构造性规则,构造性规则不仅仅象控制性规则那样只支配行为,它还创造出新的行为形式及理性活动的可能性,使游戏的玩法层出不穷,[6]这使得游戏能不断自我更新,从而消除劳累,“对无限的世界游戏,对永恒地构成自己本身的艺术作品的有偏差的模仿”[7]。最令人信服的还属杰出的瑞士发生认识论专家让・皮亚杰(J・Puaget)对儿童游戏的周详厘析。皮亚杰告诉我们,人类的“人格”、“自律”、“公正”、“协约”等德性的发生,与儿童对游戏规则的体认与互动密不可分。在那些貌似平平淡淡的诸如打弹子、寻人等游玩中,儿童心灵深处由此烙下了追求人类尊严特有的美德。皮亚杰分析说,早期阶段的儿童游戏,一方面表现出最大地尊重规则,另一方面又深信这些规则具有先验的来源,即源于成人世界的权威,因而早期儿童的游玩还处于他律状态。但随着年龄增长及社会关系变化,当儿童们以一种真正协作的精神应用这些规则,他们对于规则就获得了一种新的意义。规则变成了可以改变的东西。如果大家一致同意应该改动的话,规则就可以改变,因为规则的真理并不依靠传统而依靠一致与互惠。在这“一致与互惠”的协作中,儿童不仅将发现区分自我与别人的界线,而且也将学会理解别人并为别人所理解,所以协作是产生人格的根源。那么根据同一原理,规则也就不再是外在的了。规则既是组成人格的因素,也是人格所产生的后果。于是他律之后就继以自律了。人的道德尊严得以圆成。[8]皮亚杰的这一分析,启示着体育研究不可忘了道德判断与体育游戏之间的创造性互动建构关系。如果说,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创造力的分析相当温和的话,那么英国学者德・莫里斯(D・Morris)的判断就相当激进了。他直言不讳地认为,人的创造力不过是童年时代那些重要的品质在成年阶段的延续而已。莫里斯对儿童游戏与成年人攻击性的娱乐活动(指Sports,非Sport)的功能区分相当犀利,他说,成人们只是在追求无止尽刺激而儿童游戏却是创造性活力的沛发。儿童们的每一次游戏都等于是登上了发现的旅途: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智力,发现自己周围的世界。莫里斯认为应超越儿童与成年人两种对立游戏意识,寻找一种“童心不灭的成年人”;孩子爱提新问题,成人却只有旧答案;孩子喜创造,成人喜生产,而童心不灭的成人却能创造性地生产;孩子喜探索环境,成人善安排环境,而童心不灭的成人却能安排自己的探索活动,使之井然有序,因而更具效果。所以,他能创造。莫里斯实际上给体育研究一个重要课题:能否形成“童心不灭的成年人”提供有效的运动方式。[9]。人的创造力在与自然关系中,不仅仅是人能否使用工具去改造驾驭大自然(如生产劳动、科学技术等形式),关键看人是否在精神世界对自然意向性建构与体认,就是审美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化”。艺术创作这方面可以说得心应手,那么体育游戏呢?法国实存主义大师萨特(Sartre)明确告诉我们,体育活动事实上是把世界的中心自由地改造为支持行为的成分,因此象艺术一样,它是创造者。体育活动的主要方面──尤其是户外的体育运动──就是征服似乎先验地是不可征服和不能使用的大量的水、土和空气。在每种情况下,问题都在于不是为占有元素本身,而是在于占有以这些元素的手段表现出来的一种类型的自在的存在:人们要在雪的情况下占有的正是实体的均匀性;人们要在大地和岩石等等的情况下化归已有的则是自在的不可入性和它非时间的永恒性。均匀的和结实的物质只有通过体育活动才提供了它的固体性和均匀性,体育运动在这里实现的我和非我的这种综合,象在思辨的认识和艺术作品的情况中一样,是通过滑雪者对雪的权利而表现出来。萨特言简意赅总结说,“游戏如同艺术、科学,都是化归己有的活动,它们想化归己有的东西,就是存在本身,自在的绝对存在。”[10]二十世纪哲学对辩证法的最大发展,体现在对文化、语言等领域实施全方位的消解(Deconstruction)战略,消解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身体[11]、能指与所指、现象与本质、创造与接受等一系列二元性的分裂。当代哲学家认为:创造者与接受者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它们相互解释、相互说明。创造者只有在接受者的镜子中才看得清自己。而实现这一消解战略,其有力武器莫过于“游戏”。法国后结构主义代表者德里达(J・Derrida)一针见血指出:“游戏总是不出场和出场的游戏,必须把存在设想成游戏的可能性,而不是周围的其它方面的基础上的出场和不出场”。[12]这一消解结果直接导致游戏者对于观者具有统摄权的观念消失,游戏者不可能单独创造,还必须无止境地到游戏者活动之外去寻求。伽达默尔也明确认为,游戏本身是由游戏者和观者所组成的整体,这是游戏的根本特征“同一性”所规定,即游戏始终要求与别人同戏,因而即使是旁观者也不单单是眼前活动的看客,而是作为参与了游戏,是游戏活动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伽达默尔揭示说,游戏最根本地是由观者去感受去观照的,在观照游戏中,游戏才赢得了其完整的意义。游戏成了观照游戏之后,将出现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使观者处于了游戏者的境地,观者就是这游戏本身──并不是游戏者──对于观者来说,并在观者中,游戏才进行着。”游戏与旁观者二者之间的“解释学身份”不仅是平等,而且是互渗的,双方都在不断展开的对话中超出各方原初的视界而进入一个探索的历程。[13]如果说德里达与伽达默尔分析有点晦涩的话,那么雅斯培斯的描述就直接了当多了:推动运动嗜好的共同因素,很可能和古罗马时代吸引群众到竞技场上欣赏格斗有同样的理由,也就是在目睹和观众本人命运无关的危险和竞技者的毁灭时,所感受的乐趣。观众在看到他们这些人的成就时,都会为之疯狂、惊叹和欣羡,内心深处不时会有一股神秘的盼望:或许自己也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来。[14]雅斯培斯这儿所用“共同嗜好”一词,不如用现代“接受美学”所发现的“主导趣味”概念来表征。接受美学家认为:趣味并不是一个前后一致的性质或是一个普遍性的官感,而是在时间中,两种文化中,甚至在社会中,都在随时改变着的东西。[15]那么体育研究者就应去深入把握社会对于体育游戏的主导趣味及其转换的规律[16]。这样的话,象乒乓球易遭冷落、而足球总是备受青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17]在分析“创造与接受的融合”时,强调了不要仅把眼光盯在运动员身上,观众与比赛具有同一性。然而体育研究中还有一个常常被遗忘的角落──裁判员的游戏态度。美国哲学教授丹汉姆(B.Dunham)出人意料地切入了这个死角,并作出了令人惊讶的判断:“裁判员若不是哲学家,就不能担任裁判工作。他们虽然套上面具、穿上胸甲,但不得不考察有关存在的重大问题,并且站到一般的哲学立场上来。”丹汉姆列了两位最著名的棒球裁判员的哲学观。一位站在实在论立场声明:“我并不是看到什么就吹什么信号,而是原来是什么就吹什么信号”;另一位则立之于主观感觉中:“可能是坏球,也可能是好球,但是,如果我没吹哨子,就什么也不算。”这两位裁判的哲学观,似乎主观感觉论有点悖理荒谬,然丹汉姆──尽管他认同持实在论裁判员的见解──告诫人们事情没这么简单。他说,这位感觉论者“想要捍卫裁判员的权威,而实在主义的意义上说,他说得完全对。在比赛的过程中,会出现象他所说的那样的击球;至于比赛一方表示反对,也和在政治上一样,可以通过压制反对者的办法来压制住。毫无疑问,这样使比赛避免发生争吵和打架的事情”[18]。经丹汉姆这样一分析,使人们明白了:“感觉与实在”是裁判员在运动场上无法回避的矛盾,体育研究者人对此了应知难而上。(未完待续)注释:[1]《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出版)[2]《战争论》(商务印书馆出版)P37[3]《野性的思唯》(商务印书馆出版)P41[4]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体育与战争”的关系和“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具有同一性。当今许多政治家对体育的结构──功能予以关注。亨利・基辛格认为,足球运动有些方面与政治很相似。四年一次的世界杯赛中各个国家队都超越了单纯的体育,而在相互比赛独自的国民性。足球运动是国民性扩大的类型。(见《和平、人生与哲学》P53―54,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牙买加政治家迈克尔・曼尔在《变革的政治》一书中指出:“有些清教徒认为比赛性的体育运动是件坏事,因为它唤起侵略进取的本能。事实上进取心是现代社会人类个性的一部分,而且不可以因为被忽视而受到抑制。成功地管理社会的秘密,在于开辟使人类个性得以发挥的渠道……体育健儿的活动则永久比其它方法更能完全地满足青年人浪漫主义的要求,并且会产生更健康的效果。我深信组织起来的运动是民族发展战略的关键性的工具。”体育理论界就“政治与体育一体化”发生过一场争鸣,对这一问题必须从社会存在本体论上予以廓清。不仅要抉发体育作为竞技Sports与战争政治间结构功能的同一性,更要体认Sport本真意义及其超越扬弃功能。[5]关于Sport的自由转换的未来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一段描述可资参证:“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批判者。”Sport“业余性”取向的理想意义,从中可体味到。[6]《生存的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P296―277[7]《真理与方法》 P152[8]《儿童的道德判断》(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P107―109)。关于体育游戏与道德判断的关系,这里再补充几句。Sport一词除了含有游戏、娱乐、运动等意义外,还蕴含着“德性”之义,如:Be a Sport! Lte is a good sport。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就是“活动”。他用奥林匹克运动会来阐释“活动”概念时说:“如同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受到表彰的不是最健美和最强壮的人,而是那些竞争有方的人。实干的人就会取得胜利,而且是正当的胜利,这是生命中崇高而美好的事情。”(转引自弗洛姆《追寻自我》P29―30,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代国人大都误认为近代西方文明与培根那句“知识就是力量”密不可分,其实相形之下,康德的“德性才是力量”更能切中近代文明本性。[9]《人类动物园》(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P124[10]《存在与虚无》(三联版)P743―748[11]不少人将体育视为“身体文化”,这里就涉及到了“精神与身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西方Idealism (这个词一般译为“唯心主义”,不妥,应直译为“理想主义”)传统中扬“理念”、抑“身体”,现代实存主义反其道行之。萨特的名著《存在与虚无》辟专章讨论“身体”。法国哲学家马塞尔认为,“作为主体的身体是我厕身于世界的结合点。我的身体是我同世界之间的媒介。在我同一切存在物之间,有一种关系,它和把我同我的身体成为一体的那个关系是同一类型的。由于我的身体,我对万物抱有同情。”(转引自伽罗蒂《人的远景》25,三联版)[12]转引自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P275[13]参见《德国哲学》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P169及《真理与方法》。[14]《当代的精神处境》P56[15]《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P331―332[16]关于游戏者与观者的关系,利比亚的卡扎菲有一个非常邀进的看法:“成千上万的坐在台上观看、鼓掌喝采的人,是那些自己不能从事体育运动的糊涂虫。他们一排排地坐体育的看台上,为运动健将们傻乎乎地鼓掌。正是那些健将们剥夺他们的主动权,控制了场地。……公共体育场看台应被摒弃,被拆除,若是让极少数丧失工作能力或庸庸碌碌的人当观众,那倒是合乎情理,亲自创造生活的人不需要通过舞台上的演员来观察如何生活。”(《绿皮书》P160―161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7]“青年人之所以喜欢足球,是因为足球赛‘气氛’。足球对他们具有的吸引力,除了比赛本身之外,就是他们在观众中所体验到的群体心心相连的感情。足球比赛所引起的群众狂热的场面,以及足球比赛提供的机会,使观众在鼓励球队,为之助威时表现文化的创造性,都是足球运动能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八十年代世界青年问题》P156―157,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8]《锁住的巨人》(三联版)P166―167
[ "Politics", "Agriculture", "Education", "Economy", "Sports", "Communication" ]
Sports
水土保持通报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9年 第19卷 第1期 No.1 Vol.19 1999大田县崩岗滑坡现状与防治对策林明添 杨生健   郑 淳摘 要 大田县地处特殊的地质构造部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崩岗、滑坡,严重地影响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摸清崩岗、滑坡分布、类型及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造成崩岗、滑坡主要因素,针对大田县实际提出了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181关键词: 崩岗滑坡 特征 成因 防治对策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sintegration and Landside Erosionin Datian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Lin Mintian Yu Shengjia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fice of Datian County, Fujian Province, 366100, PRC)Zheng Chun(Agricultural Division Office of Datian County, Fujian Province)Abstract The serious disintegration and landside in Datian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 are caused becaus it is located in the special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opole there exploit and make u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irrationally. It influences the production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seriously.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distribution, the type and features of the disintegration and landside development, the primary factors causing the disintegration and landside erosion are fully analysi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t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condition of Datain county.Keywords: disintegration and landside erosion; features; cause of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大田县地处戴云山脉西侧。位于东经117°29′~118°03′,北纬25°29′~26°10′。土地总面积2 294km2,总人口35.5万,全县山地面积1 800km2,人均0.51hm2,耕地面积1.466×104 hm2,人均400m2,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山区县。由于地质构造、土壤母岩、降水特征等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崩岗、滑坡等山地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80年代以来活动更为强烈,严重地影响着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开展了全县崩岗、滑坡调查,摸清其分布、规模、类型及发育特征,在分析崩岗滑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1 大田县崩岗滑坡现状及危害1.1 崩岗滑坡现状1.1.1 崩岗滑坡分布及类型 调查结果,全县发生崩岗、滑坡行政村97个,占36.5%。发生崩岗631处,面积94.9hm2,崩岗体积2.31×104 m3,平均每处面积1 500m2;发生滑坡506处,滑坡面积29hm2,滑坡体积4.56×105 m3,平均每处滑坡面积560m2,体积901m3。其中崩岗面积6.7hm2以上的有梅山、广平、建设、均溪、太华、石牌、文江、前坪等乡镇,滑坡面积2hm2以上的有太华、梅山、广平、建设、上京、均溪等乡镇。崩岗、滑坡较严重的村有梅山、金阳、西书、高泉、元沙、苏桥、建国、建民、和丰、文经、群团、万湖、拱桥、上岩、大安、朱坂、前坪等17个村。根据省水土保持办公室崩岗分类依据统计结果,瓢形崩岗分布最多,面积达42.2hm2,占44.5%;条型崩岗24.2hm2,占25.5%;混合型崩岗19.5hm2,占20.6%;其它类型崩岗9hm2,占9.5%。1.1.2 崩岗滑坡的特征 据调查,崩岗主要发生在以各种花岗岩发育为主的红壤、黄红壤坡地中,面积53hm2,占56%;粉砂岩和灰岩发生崩岗26.6hm2,占28%;页岩、片麻岩等发生崩岗14.9hm2,占16%。崩岗、滑坡位置以海拔250~400m,坡度20°~40°的山脚坡地、山脚水田、公路、矿山采场等分布最多,尤其是下方是水沟渠道、河道、公路的南坡和东坡。崩岗发育阶段分析表明,初期25.9hm2,占27.3%;中期33.86hm2,占35.7%;晚期35.1hm2,占37%。崩岗、滑坡活动情况分析表明,已稳定的滑坡有101处,面积5.6hm2,占20%,处于活跃的滑坡有405处,面积23.46hm2,占80%;已稳定的崩岗有108处,面积18.3hm2,占19.3%,处于活跃的崩岗523处,面积76.6hm2,占80.7%。1.2 崩岗滑坡的危害崩岗、滑坡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造成坡面支离破碎,切沟密布,沟壑纵横,大量的泥沙泄流而下,冲毁淹没农田、交通道路、引水渠道、建筑物、通信线路等,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调查结果,由于崩岗滑坡影响耕地291hm2,其中泥沙淹没农田41.3hm2,报废5.4hm2,每年减产3.2×105 kg;毁坏道路、引水渠道710处,损失18.6万元;毁坏农房、电站等25座,面积1.13×104 m2,损失210万元。最严重的是1990年8月20日大石农场4.5×104 m3的大滑坡,电站、粮食加工厂被毁,并死亡6人,损失35万元。此外,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局部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山体滑坡、崩岗,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2 崩岗滑坡的成因分析2.1 地质土壤因素大田县地处新华夏系政和―大埔断裂带中段,主要断裂带有大安坂―下汤、龙门―小湖、建设―上池园等,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从而形成山高谷深,盆谷错落的复杂多样地形地貌。崩岗、滑坡主要发生在花岗岩类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土上,其风化壳深厚,一般可达10~50m,石英沙粒含量高,结构松散,孔隙度大,渗透力强,降雨时土壤水分极易达到饱和并超过土壤塑限,在地表径流和重力作用下,土体极易崩塌形成崩岗。2.2 森林植被破坏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水等综合生态功效,然而大田县由于破坏植被,开荒种旱作和果树、茶叶等经济作物以及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森林植被大量破坏,山体风化壳缺乏植被,使土壤保水保土能力降低,坡面地表径流迅速形成。长期的水土流失使坡面上的浅沟、切沟发展成崩岗和部分滑坡。据调查,由于植被破坏而引起的崩岗面积53.9hm2,占57%;滑坡175处,面积9.4hm2,占33%。较典型的有广平镇的元沙、苏桥,梅山乡的金阳、梅山,建设的二十里洋等崩岗区。2.3 缺乏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开挖引水渠道、开荒造田、陡坡顺坡耕种、采沙取土等农业生产活动缺乏必须的水土保持设施和耕作措施,不注意保持水土,造成坡脚失去平稳而崩塌,加之地面径流的长期冲刷、下切形成崩岗、滑坡。由于不合理的农事活动造成滑坡208处,面积14.2hm2,占49%;造成崩岗面积22.6hm2,占24%。较典型的有广平镇的铭溪,太华镇的万湖、罗丰,武陵乡的上岩,均溪镇的东坑、金山、上华,文江乡的大安,奇韬乡的文经等。2.4 矿山及公路等生产建设因素的作用大田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在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乱采滥挖,随意倾倒弃土渣石较严重,地表径流和集中股流泛滥,切沟密布,进而发展成为崩岗、滑坡。最后将山体纵横切割至支离破碎,有的矿山大型弃土场直接威胁着整个村庄的生命财产安全。如银顶格前峰矿弃土场、川石铁矿弃土场、建爱铁铜矿弃土场。此外,大田县境内150km2“212”省道扩建改造工程的边坡缺乏必要的工程、植物护坡措施,在4-6月雨季经常出现崩塌和滑坡,直接影响交通和沿公路的通信线路、电力线以及建筑物的安全。据调查,由采矿和基本建设引起的崩岗有18.3hm2;占19.3%;滑坡123处,面积5.4hm2,占18.6%。3 防治对策3.1 预防为主,减少危害在银顶格、川石等矿区,广平的元沙、苏桥、梅山的金阳、新楼,前坪的山川、前坪,均溪的东坑、金山、上华,太华的万湖、罗丰、汤泉,建设二十里洋等崩岗、滑坡易发地区,由有关部门和群众进行调查,划定为预防保持区,禁止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在其兴建各种工程项目要详细勘察、科学论证,并进行合理施工,防止水土流失。初发的水土流失、崩岗和滑坡要即早治理,防止扩大。3.2 综合治理崩岗滑坡活动型崩岗、滑坡危害大,应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强化治理。首先,采取工程措施。顶部实行排洪工程,距崩岗滑坡区较稳定部位修建50cm×50cm石基水泥排洪沟,拦截顶端山洪防止山洪进入崩岗滑坡区;中部的裂缝、表层松土人工开剥,分层分段修建水平梯田、台地;底部选择肚大口小,地基较好部位建拦土沙坝,控制泥沙下泄;大型活跃滑坡区应采取抗滑桩加固、滑动带加固等工程措施治理,公路、引水渠道等边坡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植物、工程护坡,防止继续崩塌、溜方。其次,植树种草。选择适应性强,速生快长,根系发达的林草,采取多层次、高密度种植,迅速恢复植被。在大田县可推广的有绿竹、毛竹、麻竹、黄檀、松、杉、马塘、狗尾草、芦、葛藤等。实践证明,采用绿竹、毛竹+马塘+葛藤配置,其固土保水、稳定崩岗、滑坡效果较好。再者,周围是水田、旱地的崩岗滑坡区,应退水田为旱地或造林,防止水对滑坡体产生危害,逐步使滑坡体稳定。3.3 加大水土保持宣传执法力度深入崩岗、滑坡严重的乡镇、村以及矿区进行广泛深入宣传,提高干部群众对滑坡、崩岗危害的认识,增强水土保持、保护森林植被的意识。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执法力度,在崩岗、滑坡区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取土采沙、乱堆倒弃土渣石等现象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抓典型扩大宣传教育面,使广大群众自觉地保护水土和森林植被。作者单位:林明添 杨生健(大田县水土保持办公室.福建省大田县.366100)郑淳(福建省大田县区划办工室)收稿日期:1998-10-26
[ "Energy", "Economy", "Sports", "Electronics", "Agriculture", "Literature", "Education", "Computer", "History", "Politics", "Transport", "Mine", "Medical", "Enviornment", "Philosophy", "Military", "Space", "Communication", "Art" ]
Enviornment
【 文献号 】3-1089 【原文出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大连 【原刊期号】200103 【原刊页号】77~79 【分 类 号】J2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109 【 标 题 】两汉文艺思想研究述评 【英文标题】A Review of Researches of the Han Dynasties' Literatureand Art Thinking WANG Hui-yu(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作 者 】王慧玉 【作者简介】王慧玉,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王慧玉(1971―),女,辽宁庄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内容提要】两汉文艺思想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这里将就整个研究状况作一简要评述:涉及到研究成果、研究的方法与观念、文艺思想核心问 题研究、重要文艺思想论著研究以及重要文艺思想家研究等方面。【英文摘要】The researches about the Han dynasties' literature and art thinking have been fruitful.This article will make a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es.The content includes: ach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es;methods and ideas of the researches;researchesabout the core thinking of literature and art; researches ofsome important books about literature and art, andsomeimportant literature and art thinkers,etc.【关 键 词】两汉/文艺思想/文学观念 Han dynasties/thinking of literature and art/conceptionof literature【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 (2001)03―0077―03两汉文艺思想上承先秦,下启文艺理论批评兴盛的魏晋六朝,呈现出过渡性特征,在中国文艺思想史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对于这一段文艺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很多人已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将就此作一简要述评。一、研究成果、方法与观念1.研究成果 两汉时期文艺思想研究的成果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二是研究著作与论文。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两汉文艺思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文艺思想研究的重要收获,也为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最早的是由郭绍虞、王文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版)含有汉代部分。其特点是精选出包含在哲学、史学、政论文书与文学创作中的文论材料,并作了精当的注释,由编选者就所选部分作了说明,且就选出的内容列出相关的附录材料,使用起来很方便,到目前仍是非常实用的资料汇编。由台湾国立编译馆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共11册,其中含有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这一套资料内容相当丰富,从编选者的取材角度及对历史上各朝代的重视程度等方面而言,与郭氏、王氏的《中国历代文论选》有很大不同,这一资料对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遗憾的是多有不确之处。目前,对两汉文论材料搜集整理最全面的是张少康、卢永lín@①编选的《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其特点是材料非常丰富,并对选文的作者及选文的文艺思想作了扼要说明。此外还有曹顺庆的《两汉文论译注》(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著作与论文。两汉文艺思想的研究状况可以从文学批评史、美学史著作中反映出来,它们既有对文艺思想史的博观,又有对汉代文艺思想的深入思索和精辟见解。20世纪20年代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虽简却开其端,之后从郭绍虞的奠基之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以下称郭著)至今,至少已有十几部较为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史和美学史专著涉及两汉文艺思想的研究。如: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以下称罗著)、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以下称方著)、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以下称朱著)、刘大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1964年版,以下称刘著)、李泽厚、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以下称李著)、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顾易生、蒋凡著的《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称复旦本批评史)、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等著的《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称蔡著)、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称敏著)、张少康、 刘三富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以下称张著)、台湾王金凌的《中国文学理论史》(台北华正书局,1987年版,以下称王著)、(日本)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学思想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等。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两汉文学思想研究的专著,比如许结的《汉代文学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汪耀明的《西汉文学思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还有罗宗强主编的八卷本《中国文学思想通史》包括《周秦汉文学思想史》卷,正在编写之中。这些表明对汉代文学思想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和深入。而且,关于两汉时期文艺思想研究的论文已有几百篇,涉及到两汉文学思想特征、核心的文学观念问题、及重要的文艺思想家研究等方面。2.研究方法与观念 在研究方法上,两汉文艺思想深植于大量文献,故而前人做了披沙拣金的工作。广泛搜求、概括、提炼,使文学思想从中凸现出来,已成为对两汉文艺思想研究的必要工作,这一方法始自郭绍虞,并不断深入。在研究著作中,复旦本批评史尤其显示出资料的丰富与翔实。这一方法的运用,有其必然性:两汉时期,关于文学的批评埋藏在各类文献中,少有纯粹的文艺思想论著,因而,广泛涉猎文献,从中找寻文艺思想的线索和脉络,深入分析和挖掘,是这些研究的共同点。而且这一方法日益显示出重要性,因为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反映汉代社会文化生活的新材料呈现在我们面前,以它们为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不断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逐步地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从研究观念来看,两汉时期文、史、哲思想紧密融合,决定了对文艺思想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思想系统中,关注彼此间的影响。离开哲学与史学思想研究汉代的文艺思想,必然失去其客观意义。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都体现出对两汉思想体系的关注,力图发现文艺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深层联系,比如姜文清的《汉代经学、神学对辞赋文学的影响》一文(《文学遗产》,1981年3期)就是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 许结的《汉代文学思想史》十分关注儒、道思想消长对两汉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两汉文艺思想研究还体现出共同点:即以现实的角度和评判标准反观历史,从研究者当下的文学理论发展状况出发,力求尊重历史,尽可能还其以本来面目,描述出在历史自身发展轨迹中的文艺思想的特征和内涵。二、核心问题与重要文艺思想论著研究1.核心问题研究 贯穿于两汉时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反映了两汉文艺思想的变化;汉代文学观念的变化也是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研究。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贯串两汉时期,不同的评价反映了批评者不同的文学修养、人格追求和思想观念,也体现出两汉统治思想与观念的发展变化。从汉初贾谊到东汉的王逸,都赞赏屈原作品的辞章之美,这已为众多研究者注意到。针对汉人对屈原人格与思想归属的评价,郭著精辟地指出:扬雄、班固、王逸等人对屈原的褒贬不同,但都是以儒家思想标准评价屈原。许著认为王逸从儒家思想角度对屈原的赞美表明先秦儒家思想的回归。李泽厚、刘纲纪指出:“围绕着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可以看出汉代美学思想的变迁。”(《中国美学史》568页)台湾王金凌认为班固对屈原事实上是维护的,他是“以委曲之笔透露本意”,因为班固身处汉代经学统治之下不得不如此。由此可见,在班固评屈这一问题上,他对班固采取了同情与辩护的态度。徐复观认为汉初最高统治者出身楚地,这是《离骚》在汉代被关注的重要原因,并指出汉代思想者无法摆脱时代赋予他们的“怨”的共同命运,他关注汉代思想状况及思想者的生存状态,其见解令人耳目一新。(《两汉思想史》,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八十二年版)。汉人文学观念变化的研究。汉人纯文学观念的发展可以从文学术语使用的变化中见出。郭著将文学术语之变化与《汉书・艺文志》中“诗赋”一类的划分相联系,指出汉代文学观念与先秦相比已有发展,表现在文学术语上,“在汉代,用单字则有‘文’与‘学’之分,用连语则有‘文章’与‘文学’之分,以含有‘博学’之意义者称之为‘学’或‘文学’,以美而动人的文辞,称之为‘文’或‘文章’。”(郭著40页)罗著追溯了先秦时代“文”与“学”的意义,并举出清人刘天惠的说法,言简而意赅。张少康坚持文学的觉醒始于汉代说,其根据之一即为“文”与“学”概念的区分,表明汉代纯文学与学术已有区别,纯文学已渐取得它的独立地位。这一论据较为有力。2.重要文艺思想论著研究 下述几部文艺思想论著,或作者不详或为集体创作,但都深刻反映了汉代文艺思想发展的状况,对汉代及以后文艺思想发展有重要影响。《乐记》从《乐论》、《乐记》到《诗大序》,儒家思想的灌输与统治逐步加深,表现出愈来愈明显的汉儒的思想印记。《乐记》的创作时代与作者悬而未决,复旦本批评史认为依照《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初成于河间献王刘德召集的儒者之手较为确切,总之是“荀子后学在汉时凑集的作品”(复旦本379页)。对于《乐记》的基本思想, 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认为:《乐记》加强了汉儒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反映了汉代阴阳与五常思想相结合的特征。其评价较为客观并具有代表性。蔡著中以“情本说”与“物感说”描述《乐记》的文艺思想,可谓切中肯綮。《乐记》中谈到“心”对乐的重要作用,其中蕴涵的文艺思想值得从艺术心理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诗序》 《诗序》研究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毛诗序》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二是《毛诗序》的思想影响研究,其中又包括诗大序的六义说、诗的起源、功用、风格、正变等问题的研究。《毛诗序》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众说纷纭,张著认为可能是毛苌所作;蔡著则明确说明“近代学者多拥护卫宏说”;而王著则对此作了非常详细的考证,其中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诗大序决不会是卫宏所作。这一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对于“六义”中的赋、比、兴,敏著列举了从汉儒到宋人的众多解释(见敏著中两汉文论部分之绪论)。对于诗的起源,蔡著认为诗大序没有接受以前的“物感说”,而接受了“情本说”,突出了情、志统一的思想。刘大杰认为诗序提出“风刺”的功用,同时也要求“谲谏”,涉及到文学的风格问题,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强调“温柔宛转,委婉含蓄”,“排斥风格豪放粗犷”(见刘著),其见解是很精辟的。罗著认为,汉儒论诗的正变本于诗与政教的关系,是美刺的另一说法,可谓一语中的。《淮南子》 《淮南子》主要继承了道家的美学思想。李著认为《淮南鸿烈》认识到美的条件性、相对性、客观性,并达到几方面的统一,具有“很可贵的素朴的辨证观点”(李著464页); 在“文”与“质”方面,《淮南子》重“质”,但要比儒家讲求的“质”含义丰富,它要求社会政治清明,大胆揭露社会的黑暗;《淮南子》中还涉及艺术的创造与欣赏问题,及对后来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的哲学范畴“形”、“气”、“神”等。艺术心理问题也是《淮南子》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圣元的《〈淮南子〉的艺术创作论和审美鉴赏论》(《文学遗产》1987年4月)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且具启发意义的论述。敏泽认为, 《淮南子》“提出一个重要见解,是内心情感对于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敏著138页)《淮南子》思想丰富, 后来充分发展的文艺思想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值得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三、重要文艺思想家研究司马迁 司马迁的创作及其不朽巨著中所体现的文艺思想引起广泛的研究。在思想方面,蔡著认为:“司马迁在文学上之所以能具有高出于同时代评论家的识见,不受儒家偏见的支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蔡著107页)对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复旦本指出他结合“愤”与“怨”, 否定了孔子评价伯夷的“怨是用稀”, 将社会中的“怨愤”与“美刺”精神相联系。张少康对“发愤著书”作了宽泛的理解,认为“应当包括为实现自己理想而坚持不懈的奋斗,完成鸿篇巨制,以垂范后世。”(张著113页)敏泽认为,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对后代文学理论有重大影响,开“诗穷而后工”的先河。刘大杰认为《史记》的“实录精神”是司马迁对《春秋》笔法的继承。司马迁赞美屈原、批评宋玉等“终莫敢直谏”,体现了一个正直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高贵人格。扬雄 扬雄具有正统儒家思想观念,刘大杰认为他一方面具有“明道、征圣、宗经”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具有明哲保身的意识,尤其表现在对屈原的评价上。扬雄赋论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郭绍虞认为扬雄论赋兼有文学与儒家两种角度,有早、晚年的区别,论赋从经义出发,创作重模拟,其文学观是“复古运动中之第一声”(郭著55页),对当时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有重要作用。王著对扬雄论赋提出新解,认为扬雄“提高赋的地位”,“树立其价值”,其评价不符合扬雄重讽谏的儒家思想观念。此外,复旦本批评史对于扬雄的文学内容观、形式观、功用观、及文学的语言问题都有详细的阐述。扬雄极富才华,且穷其一生都对理想,道德和人格之美不懈追寻,应从矛盾中把握、研究他的文学思想。班固 班固继承刘歆的《七略》著《汉书・艺文志》,将“诗赋略”单独列出,“反映当时的文学已从六经和诸子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蔡著130 页)刘大杰认为班固肯定《史记》的实录精神和“辨而不华,质而不俚”的艺术特点,但他却以儒家思想为依据对司马迁不能明哲保身作了错误的批评,与他批评屈原的思想依据相一致。班固论赋与扬雄不同,对赋加以肯定,赞赏善赋的司马相如,对赋“宣上德而尽忠孝”的肯定,表明了他纯粹为当世统治者服务的思想。蒋凡的《班固的文学思想》一文(复旦学报・社科版1985年1 期)对班固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张少康认为班固对汉代乐府诗的论述颇有见地,表明他重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是其进步性的体现。王充 从文艺思想的渊源看,郭绍虞认为王充主要是受班彪和桓谭的影响,指出王充文学思想颇受“史家影响”,具有“历史的观念”;他认为王充文学思想的最大价值在于反抗时代的潮流,既“不囿于经生的见解”,“又能不染赋家的习气”(郭著64页),这是将王充置于当时的文艺思想背景中作出的恰当评价;郭著同时对王充过于反对文饰的思想进行了批评。对王充的重独创精神,罗根泽认为在“尚述不尚作”的汉代,王充独能够重“作”,推崇鸿儒,表明王充不凡的识见;但罗著认为王充“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纪元”(罗著105页), 其评价有过誉之嫌。郭著将王充和扬雄的语言观相比较,认为王充作品平易自然,在于世为用上优于扬雄。对王充的文学思想,张少康一言以蔽之:“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其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事实上,王充对美的理解与强调远不及对真与善的追求。敏泽精辟地指出王充思想中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亦无法否认王充代表着汉代文艺思想的高峰。除以上所谈文艺思想家外,董仲舒、桓谭、王逸等人在两汉文艺思想史上也有较重要地位,目前对他们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如许结的《囊括天人,经世致用(董仲舒文艺思想结构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一文, 对董仲舒的文艺思想进行了深入阐述; 王齐洲的《王逸和〈楚辞章句〉》(《文学遗产》1995年2期)一文,通过王逸的著作探讨王逸的文学思想。 将两汉文艺思想家和思想论著与两汉思想背景结合起来,在思想史发展进程中进一步考察两汉时期的文艺思想,会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更大的收获。收稿日期:2000―09―18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王右加辚的右部
[ "Computer", "Art", "Enviornment", "History", "Law", "Economy", "Mine", "Transport", "Military" ]
Art
【 文献号 】2-672 【原文出处】经济学动态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3 【原刊页号】7~10 【分 类 号】F13 【分 类 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复印期号】199905 【 标 题 】也谈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 【标题注释】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税收支出管理》的部分成果,课题主持人为邓子基教授。 【 作 者 】张仁德 【作者简介】作者:南开大学教授、博导 【 正 文 】 1995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展开了“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我认为是确定我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即在我国重新构建经济学的关键取决于以什么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如何看待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的抽象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一、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里的经济学是指理论经济学或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关系,即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它是指经济发展还是指经济制度,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那样的制度,还是指市场经济制度?在这些问题上人们的认识不完全一致。从商品交换和市场产生以来,经济学一直把市场中人与人的关系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人们使用“商品”、“货币”、“贷殖”等范畴来揭示这种经济关系。古希腊时代色诺芬发现了货币的购买职能和贮藏职能。(注:转引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01 页。)亚里斯多德则把财富分为“使用价值”和“货殖”两类,“由于货殖,财富与所有物似乎没有界限。”(注: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 )到了近现代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关系的研究更加丰富和深入,形形色色的价值理论、价格理论、资本理论等,都是以市场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这是因为(1 )市场经济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经济关系。这里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人与人的关系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直至发展为“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相反,自然经济关系却相对简单明白,在那里,人们所生产的产品直接表现为社会产品,不需要借助于商品交换的形式,经济关系直接了当。因此,古往今来的经济思想家和理论家,都主要把市场经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至于计划经济年代里理论家的努力,由于时代的限制另当别论。(2 )经济学成熟的时代正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时期,由于时代的需要,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自然会集中于市场经济关系。现代西方主流派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萨缪尔森指出:“目前,经济学者们都同意一个类似下列的一般定义: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要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注:萨缪尔森:《经济学》上,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可以看出,现代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如何更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以生产和分配各种商品。显然,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市场经济关系,同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马克思声明,他所撰写的《资本论》,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从大类来说仍然可以归为“市场经济关系”。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无非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就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市场经济关系,只不过是研究的重点不同,抽象层次不同,观点和立场不同。有人说,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但马克思研究经济制度并未离开经济运行,例如,研究价格、供求、货币、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的运动规律,研究资本积累与再生产发展的趋势,研究经济的周期性等。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也并非没有制度分析,例如,他们也研究所有制从私人所有到“混合经济”的发展,也研究市场竞争与垄断制度,也研究劳资关系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所以,这两类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上是统一的,前者研究的制度可以说是经济运行的制度,后者研究的运行可以说是经济制度的运行。差别仅在于立场和观点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不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经济制度还是经济运行,这是无关宏旨的,重要的是它们都属于市场经济关系。二、关于“中国经济学”的概念在“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讨论中,有的学者主张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注:崔之元:《西方经济理论的范式危机》,《中国书评》1995年第9期。), 有的学者针锋相对地指出:“经济的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无‘阶段性’、无‘阶级性’的”,“不应该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理论”。(注:樊刚:《“苏联范式”批判》,《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究竟“中国经济学”这一概念能否成立,如果能够成立,它的确切含义应当是什么呢?回答这一问题涉及到我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涉及到它的研究方法。从原则上说,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无国界的。如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的经济学,世界上可能就会出现100多种经济学。 如果经济学有国界之分,在本国适用的经济学理论,一旦越出国界,在别国就不再适用。那么,这样的经济学是否具有科学性,就值得怀疑了。经济学之所以无国界之分,一方面是由于各个不同国家的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共同的,即都研究市场经济的运动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学采用抽象法研究经济关系,抽象层次比较高,把经济关系的国别特征舍象掉,揭示经济关系内在的本质联系和普遍规律性。不错,作为经济学的研究资料是具体的、现实的、具有国别特征的,但经过经济学家的思维,就不具有国别特征了。经济学理论除了分析分工、货币、价值等这些最一般的经济关系外,也会从“这些简单的东西上升到国家、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3页。)这些具体的经济关系。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已不是作为研究起点的那种现实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因而已不可能具有国别特征了。强调经济学基础理论无国别差异性,并不否认经济学的其他差别。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人们之间会有内容、方法和观点上的差别,甚至会形成各种流派。但这种差异与国家的不同无关。一个国家可以分成不同学派,不同国家也可能属于同一学派。学派是永存的。但学派不可能以国划界。在一学术自由的国度,永远不可能只有同一个学派。就学派角度来看,也不可能有所谓统一的“中国经济学”。而就主流经济学来说,却可能存在“中国经济学”或经济学中的“中国学派”。有人使用“中国经济学”这一概念,意在表明经济学的阶级性。中国现在坚持的和将来建立的经济学属于无产阶级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现代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注:魏埙:《现代经济学论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1-64页。)目前,在世界上高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面大旗的国家主要是中国,至少中国主流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学”这一概念成为区分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代名词。“中国经济学”这一概念对于明确目前经济学在中国的改革方向有一定意义,但它也有一定副作用,即拉大同西方经济学的距离。谁要一靠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学习、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有模糊两大阶级营垒界线之嫌。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还能否真是一门科学?按照马克思的说法,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已经庸俗化,“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已经敲响。(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页。)当代经济学理论阶级性与科学性的问题,显然是一个值得专门讨论的问题。三、中国要创立怎样的经济学中国虽有5000年文明历史,但古往今来在经济学领域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多,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政治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致。今日中国的情况已大为不同,改革开放为市场经济的发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科学研究的禁区已不复存在,中国经济学家完全有可能参与经济学的重新构建。长期以来,经济学对于中国都是一种外来的科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经济学。然而,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再创新的过程,科学的外来性并不妨碍我们在吸收的基础上参与创造。我们不能重复那种照搬照抄外国经济学的错误。有的学者批判了过去照抄“苏联范式”的做法,却又倾向于模仿西方的经济理论。马克思在批判德国经济学时曾指出:“德国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衰落时期,也同在他的古典时期一样,始终只是学生,盲从者和模仿者,是外国大商行的小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页。)中国经济学也曾经历过这种可怜的时期,现在这种时期该结束了。当前,同国际经济学的“接轨”的提法也很时髦,有些人所谓“接轨”,实际上就是简单地把西方经济学那一套现成体系搬过来。市场经济体制要接轨,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是否也要接轨,以及如何接轨,值得商榷。中国的经济学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参与创立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就象马克思当年吸收和借鉴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那样。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把市场经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属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化的比例也只有50%,中国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即使本世纪末,中国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立,也还是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距离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还有相当的差距。当然,发达的市场经济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都属于市场经济关系,它们有共同的经济本质和规律性,但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也有自己特殊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中国经济学家要服务于本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并对世界经济学基础理论有所贡献,应当瞄准发展中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目标,参与新经济学的创造。在这一领域,中国经济学家具有优势,可以大有作为。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学没有阶段性,这似乎不符合逻辑。既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市场经济是有阶段性的。这一对象反映的理论形态也应该是分阶段的。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的规律。”(注: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44-145页。 )马克思的和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着重研究发达阶段的市场经济关系,对于发展中市场经济关系的研究,几乎还是个空白。这一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则是因为某些所谓现代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市场经济的现实,二则是对于发展中市场经济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适合于一切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从而对全世界经济基础理论作出贡献。发展中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市场经济关系。它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不仅要研究转轨经济,而且要研究市场经济成长规律;不仅要探讨这一阶段的企业制度、市场规则和宏观调控体系。而且要考察其特殊的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形式与进程,要研究制度与发展的关系等。在经济学研究对象方面,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应否包括生产力或财富增长。当然应当包括,不过,不是把生产力游离于生产关系之外,也不是平列开来,而是要把生产关系作为核心,研究利用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怎样利用这种生产关系来推进生产力或财富的增长。有的经济学家主张,中国理论经济学应当“强化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当然,作为理论经济学起步的最初步骤,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思路。但作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关系,无论它怎样新旧体制“矛盾交织”、许多矛盾又“尚未暴露”,从而研究难度大,需要若干时日,但它的研究是不能回避的,它正是发展中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如果回避这一研究,而把“发展问题”置于中国理论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地位”,(注:谷书堂、赵农、宁咏:《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这样, 无异于取消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代之以“发展经济学”。【责任编辑】晓钟
[ "Economy", "Energy", "Mine", "Law", "Art", "History", "Computer", "Military", "Transport" ]
Economy
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99年 第28卷 第5期 Vol.28 No.5 1999带管理器的单神经元实时控制非线性系统方案的实现侯媛彬 易继锴摘 要:本文在探讨交流电动机非线性磁场辨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带管理器的单神经元实时控制交流电动机的方案.实验表明,该方法对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有较高的抗扰能力和鲁棒性.关键词:非线性磁场辨识, INUC算法, 自学习, 鲁棒性中图分类号:TP13      文献标识码:BSTUDY ON METHOD OF NONLINEAR SYSTEM PRACTICAL-TIMECONTROL BY INTELLIGENT NEURAL UNITHOU Yuan-bin1 YI Ji-Kai2(1. Automation of Dept., Xi'an Mining Institute; Xi'an, 710054; 2.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sity 100022)Abstract: The identification of ac motor nonlinear magnetic f ield has been studied, then the method of ac motor practical-time control by in telligent neural controller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t has been verified by e xperiment that, the method have higher anti-disturbance ability and strong characteristics for nonlinear system control.Key words: nonlinear magnetic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of intelligence single neural control, self-study, strong characteristic1 问题的提出在很多工业生产中都可能用到交流电动机拖动.常规的PID调节器是一种成熟的控制策略,其结构简单且具有一定的鲁棒性,但在交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系统的参数易变、模型不确定或具有高度的非线性,而PID调节器的参数不易在线调整,因此导致系统的特性变差.若采用自适应的控制算法,从理论上看,虽可以提高系统性能,但其计算工作量大,对于快速响应的传动系统,实现相当困难.神经网络的稳定研究结果[1]表明:三层前馈网络只要其隐层节点的激发函数是非多项式的,就可以逼近紧集上的任意函数.文献[4]进而指出:多层前馈网络可以逼近非线性的函数及非线性算子.但由于其计算工作量大,用于在线辨识时,只对于速度要求不高非线性系统可在线辨识.近年来,神经网络的研究引起了控制界的广泛兴趣,传动控制领域正努力探讨着神经网络控制器在传动系统中的应用.从前面分析可见:神经网络已经成功地用于预测、故障检测与诊断等控制.但因其计算工作量大,计算机的速度无法跟上而不能用于非线性的速度要求高的实时控制系统.目前出现的神经网络对于非线性实时控制的研 究基本局限于仿真研究上.本课题针对交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非线性特点,提出了一种带管 理器的单神经元控制交流电动机的方案(A Method of Intelligence Neural Unit Contro l AC Motor简称为INUC).这种控制器,充分利用神经系统的自学习、自组织能力,可以 根据交流电动机动态情况,对INUC的各权值进行在线调整,且针对交流电动机的动态非线性特征,将各权值的学习因子区别动态控制.突破了常规PID控制器自身参数不能动态变化,只能实现线性控制的局限性.实验证明,该方法对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有较高的抗扰能力和鲁棒性.2 INUC算法的描述单神经元是高度非线性并行处理系统神经网络的其中一个神经节点,它实际上是一个简 单的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处理单元.其数学模型可写为:(1)其中xi(i=1,2,…,n)为神经元接收到的信息,wi(i=1,2,…,n)为相应的权重,θ为阈值 且本身是负值,y为神经元的输出,f(.)是非线性的转换函数,考虑到交流电动机的非线性 特性,这里选用对称性的sigmoid函数,即(2)神经元可通过改变自身的突触权重进行自学习、自组织,使其获得知识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神经元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将神经元的学习规则表示为wi(k+1)=wi(k)+η[wi(k)-wi(k-1)]            (3)式中η为学习因子,根据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在0-1之间取值.2.1 INUC的结构本文提出的INUC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的虚线框为INUC.图1 INUC系统结构图2.2 单神经元控制器的智能化设计图中的管理器的作用有二:一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及动态特性动态地控制各权值的修正这这种 11这,二是将给定的ω1和实际的ω2的差值e进行状态变换,设系统中神经元输入状态 为三,并将其分离成为:(4)从而可将单神经元控制器描述成为:(5)(6)wi(k+1)=wi(k)+ηi[wi(k)-wi(k-1)]           (7)由管理器根据系统的误差及动态特性动态地控制各权值的修正.考虑到式(4)~(7),在系统 误差e较大时,让η2增大同时让η3减小(从式(4)可见,相当于增大微分系数、减小积分系数)从而保证系统快速上升,在系统误差e较小时,让η2和η1为零,同时η3减小以使系统平稳过渡.由管理器动态控制各权值修正的学习规则(单神经元控制器变成了I NUC),这种INUC的设计,有利于让控制器在直接和交流电动机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增强学 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控制能力.2.3 磁场辨识器和运算器的作用2.3.1 MBP算法的磁场辨识器MBP算法是[2,5,6]指改进BP算法.磁场辨识是用MBP算法先根据实测的电机参数离线辨识,然后将辨识结果在线辨识调整后应用.MBP是考虑神经网络的抗扰性和隐层节点的几何分布特点对BP网络的一种改进算法,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改进:其一是用一种可避免网络局部极小点的初始化算法给网络各层的权值阵和阈值阵赋初值;其二根据网络抗扰性(网络的灵敏度、容错性及抗扰性都是用来描述网络特性的,三者虽有区别,但又有相互一致与制约之处)的理论推导分析得出:在输入有小扰动或权值发生变化时,网络最末一级权值对网络输出影响最大,因此在训练中根据训练误差动态的修正网络最末一级权值阵和阈值阵.根据感应电动机的理论及对其进行数字控制的方案[2]及三/二相变换原理,异步电动机的磁场模型为(8)在静态情况下的离线辨识仿真表明,MBP算法比BP算法对高非线性的跟踪精度高且速度快.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在线调整后,前者优于后者. 磁场辨识器的输入是经过3/2 变换后动态的和电机的动态角速度,经过辨识器得到磁场.2.3.2 运算器的作用将辨识得到的磁场送入运算器,根据M∝ψ2Δω关系得到动态过程中的转矩.在运算器中,考虑到动态过程中的转矩对INUC输出的影响,再考虑到变频器整流及逆变控制电压所要求的电压等级,综合运算后得到控制信号uk.这种控制方式有以下特点:.单神经元控制器在动态过程中具有自学习、在线自调整参数的能力,比常规PID 控制器有更强的自适应性..管理器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动态控制各权值修正的这种学习规则,使单神经元控制器变成了INUC,INUC比PID控制器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辨识器的作用使系统对交流电动机固有的非线性特性及负载变化的影响增强抑制能力,使系统具有更高的鲁棒性.3 实验结果这里对250W的三相异步电动机(额定电流是Ie=0.66A,额定电压Ue=380V) 进行参数测试,其测试静态数据为:采用直流伏安法测得定子每相电阻r1=34.3837(Ω );采用交流伏安法测得定子每相电感L1=0.276(H);采用自由停车法测得飞轮惯量 GD2=2.416(N.M),则转动惯量J=GD2/4g=0.06163(N.M/kg),互感M取L1的十分 之一.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INUC算法的有效性,这里先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在动态中,由于交流电动机的iA,iB,r2,L2都是动态变化的,使得电机模型不确定,因此,将图2 (a)伪随机信号加入系统中,以此来模仿系统的动态非线性的变化.图2(b)和(c)分 别是PID对随机扰动下交流电动机控制的仿真结果及INUC对随机扰动下变输入交流 电动机控制的仿真结果.(a) 伪随机信号       (b) PID控制的仿真   (c) INUC 对变输入系统控制的仿真图2 两种算法对交流电动机控制的仿真结果在对系统进行联机调试时,计算机接口用的是HY-6070板的A/D、D/A转换及我们设 计的一种能提高线性度的光耦隔离点路;变频器用日本富士FRENIC5000G9S的高性能低 噪声变频器.图3为系统实际运行实拍波形(用66M的486,TC语言),图3(a)和(b)分 别是在给定速度n=1450r/m情况下数字PID及INUC算法控制交流电动机的实拍照片; (c) 在变负载时PID对交流电动机控制结果,(d) 在变负载时INUC算法对交流电动机控 制结果.(a) PID对交流电动机控制结果        (b) INUC对交流电动机控制结果(c) 在变负载时PID对交流电动机控制结果  (d) 在变负载时INUC算法对交流电动机控制结果图3 两种算法对交流电动机控制结果的实拍照片从理论分析表明,INUC算法能消除系统非线性对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仿真和系统实际运行进一步验证,INUC算法比数字PID对非线性的交流异步机有更好的抗扰性和鲁棒性.实拍的照片可看出,衡负载时,INUC控制的调节时间ts≈3.6秒,(实拍时示波器的一小方格定为3秒.不足之处是从按键到电机开始运行比PID控制时间长约1秒,若计算机速度再提高,这将不成为问题),而PID的调节时间ts≈4.8秒,并且在变负载时运行平稳,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好的鲁棒性.打破了目前出现的神经网络控制对于非线性实时控制的研究基本局限于仿真研究上的局面.为交流电动机的智能化调速提供了一种途径.注释: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学发展基金资助作者简介:侯媛彬,女,1955年生,博士,教授,现任本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带头人,电气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非线性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智能控制等.易继锴,男,1938年生,教授,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模糊控制,进化计算,智能控制等.作者单位:侯媛彬:西安矿业学院自动化系 710054; 易继锴:北京工业大学 100022参考文献1 Chen T P, & H Chen. Approximation to Continuous Functional by Neur al Networks with Application to Dynamic Systems, IEEE Tran.on Neural Networks, 1994, 52 侯媛彬. 一类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及控制问题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 397339,97.63 侯媛彬, 韩崇昭. 一种提高光电元件线性度的方法. 计算机应用研究,1996, (2)增4 焦李成. 非线性传递函数理论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5 M D Emmerson, R I Dammper. Determing and Improving the Fault Torlance of Mult ilaer Perception in a Pattern~Recognition Application, IEEE Trans. Neural Networ ks,1993, 4(5)6 L Holmstorm, P Koisition. Using Additive Noise in Back-Propagation Traing,IEE E Trans. Neural Networks, 1992, 3(1)收稿日期:1998-03-16
[ "Literature", "Military", "Art", "Space", "Enviornment", "Energy", "Agriculture", "Education", "Mine", "Computer", "Law", "Sports", "History", "Electronics", "Philosophy", "Transport" ]
Computer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3期 No.3 Vol.18 1998科技期刊江苏省丰、沛、铜重氟病区动物体中氟的含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张景荣1 章 敏2 朱法华1 黄凌云1 方 东2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 210093;2.南京大学环境科学及工程系,南京 210093)文 摘 丰、沛、铜重氟病区,禽、畜体内氟主要积聚在骨骼中(羊骨1096×10-6~2001.9×10-6,鸡骨335×10-6~378×10-6)及生理功能强的内脏(肝、心、肾等)器官中,氟的含量3.3×10-6~7.17×10-6,肌肉和蛋、奶品中氟的含量大多接近或低于氟的卫生标准,显然肉、蛋、奶食品不是该区地氟病的致病因子。研究表明,动物体内氟含量与环境水氟及叶菜和树叶(含水分高)中的氟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因而造成食草动物比以食粮食为主的家禽体内的氟含量明显偏高。说明水是氟的传播媒界,为该区地氟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关键词 丰、沛、铜地区 重氟病区 动物 水氟Fluoride centent and distribution in animal bodies in heavey fluorosis region-Feng,Pei and Tongsan counties.Zhang Jingrong1,Zhang Min2,Zhu Fahua1,Huang Lingyun1,Fang Dong2(1.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2.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18(3):256~259Abstract―Fluoride accumulates mainly in bones (sheep bone 1096×10-6~2001.9×10-6,chicken bone 335×10-6~378×10-6) and internal organs (liver,heart and kidney of strong physiological function with 3.3×10-6~7.17×10-6) of domestic animals in heavy fluorosis region in Feng,Pei and Tongsan counties.Fluoride content in milk,egg and muscle is mostly close to or less than fluoride hygienic standard,showing obviously that these foods are not disease-causing factors of the fluorosis.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oride content in the animal bodies and that in water environment and leave of vegetables and trees,so the fluoride content in the body of aniamal eating grass is higher obviously than that of domestic fowl eating grain.It is a clarified that water is a spreading medium of fluoride and main disease-causing factor of the epidemic fluorosis in the region.Key words:Feng,Pei and Tongsan counties heavy fluorosis region animal water fluoride动物体内氟的含量和分布,是氟环境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开展动物体内氟的含量和分布的研究,不仅为预防氟在食物链中扩大提供依据,同时也是探讨氟的毒理效应的重要资料。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甚少,为此,笔者在江苏省丰、沛、铜氟地方病区,采集了生活习性不同和食物有差异的鸡、羊和鱼的样品,进行了氟的测定。并根据取得的数据,讨论了动物体内氟的含量与环境的关系。结合实验和调查资料,探讨了氟的毒理效应。1 样品处理、制备及分析方法羊奶:滴氯仿防腐,置冰箱保存备用。蛋类:煮熟去壳,以四分法取蛋白、蛋黄混均、研碎,置冰箱保存备用。肉类、内脏及骨:以四分法取样,混合后剪碎待处理。样品炭化:将样品放入坩锅中,加50%硝酸镁溶液10mL,加1N NaOH溶液数滴,使成碱性,80℃烘干。炭化后的样品移入马弗炉中650℃灰化至样品呈灰白色。样品测定:灰化后的样品小心移入50mL容量瓶中,分别用10mL蒸馏水少量多次冲洗坩锅,一并将洗液倒入容量瓶中密闭,提取半小时,加入总离子强度液25mL,用2.5N NaOH调至pH值为5~6,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混匀,以氟离子电极法测定。2 结果与讨论2.1 氟在动物体各组织中的分布测试有效样品共42个,结果列于表1。从表1可看出,氟在动物体中的含量是极不均匀的,其中骨骼中氟的含量最高,例如羊关节骨中氟的含量高达2001.9×10-6,鸡骨中氟含量也在335×10-6以上。这与国内外报道的资料十分相似。戴国钧的资料表明〔1〕,人体骨中氟含量最高在1000×10-6以上,Dinman B D等〔2,3〕,应用放射性示踪技术,发现进入体内的氟有50%被排出,余下部分90%积聚在骨骼和牙齿中,仅少量进入其它组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氟中毒病首先反映在骨质和牙齿中。表1 江苏省丰、沛、铜地区动物样品氟含量(1×10-6)Table 1 Fluoride content in animal sample in Feng,Pei and Tongsan counties采样地点动物蛋奶肉心胃肺脑肝皮鳃肾骨关节骨丰县司坡鸡   4.72 4.16 3.32  1.09沛县姜梨园鸡   7.17 2.13 3.4沛县栖山鸡  0.383.3    1.65沛县刘庄鸡   1.38   4.4  6.54铜山县袁庙鸡   4.65铜山县平楼鸡0.31 0.77 0.61 0.42 2.05  355铜山县黄西鸡0.33 0.98 0.72 0.58 2.30  378丰县华山羊 0.281.00  1.25     10962001.9沛县栖山羊  1.35  1.47    1.4313701378铜山县黄西鱼  0.57    0.591.242.050.732.13在软组织中,以内脏器官氟含量较高,其氟含量变化在1.38×10-6~7.17×10-6,大多在3×10-6以上。山县登〔4〕报道:鸡、牛、鱼和猪的内脏中,氟含量介于2.3×10-6~10.1×10-6之间,与本文数据大体相当。计算其平均值,各脏器中氟含量排序如下:平均值  变异系数(δn)心     4.42   1.90肝     3.19   0.99肾     3.02   2.493肺     2.25   1.148胃     0.67   0.055十分明显,在生理机能强的心脏、肝脏和肾脏中氟含量较高,而肌肉中氟含量较低,变化在0.38×10-6~1.35×10-6之间,平均值0.934×10-6(δn2.6),而国外报道的数据,肉类氟含量变化在0.2×10-6~2×10-6之间〔4〕,武进县少数鸡肉中氟分析数据变化在0.35×10-6~1.58×10-6,均值1.047×10-6*,与本文数据十分近似。少数鸡蛋和羊奶样品的测定表明,氟含量均较低,鸡蛋中氟含量0.33×10-6,奶仅0.28×10-6,远低于氟的卫生指标。鱼体中氟的测试数据再次表明,生理机能强的器官中氟相对富集。例如鳃中氟含量2.05×10-6是鱼肉含量(0.57×10-6)的近4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家禽、家畜和蛋、奶食品中,氟含量均低于或接近卫生指标,而内脏中氟含量虽高出卫生指标,但其重量占畜体总量的比例很少,对人体不会构成危害。也就是说,在苏北氟病区肉、蛋、奶食品不是致病因子。饮食习惯不同的禽、畜,其体内氟的含量不同,从表1中的数据可看出,羊、鸡、鱼体内氟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尤以羊和鸡差别最明显,例如羊骨骼中氟的含量变化在1096×10-6~1370×10-6之间,关节骨中氟含量高达2001.9×10-6;而鸡骨的氟含量变化在335×10-6~378×10-6,仅相当于羊骨骼的1/3和羊关节骨的1/6。羊肉中氟的含量在1×10-6以上,而鸡肉中的氟含量均小于1×10-6(变化在0.38×10-6~0.98×10-6之间)。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无疑是由于这两种动物的饮食不同造成的,鸡以食粮为主(饮水量很小),本区粮食中的氟含量在0.73×10-6~0.85×10-6之间,均在氟卫生标准之内,故鸡体内吸收积聚的氟也少;羊以食草和树叶为主,本区叶菜中氟的含量远高于氟的卫生标准,变化在2.97×10-6~4.69×10-6之间,树叶中氟的含量高达19.44×10-6~34.29×10-6,羊体内吸收的氟也多。青草和叶子里水分是较高的,更说明水是该区氟转移聚集的媒介和致病的重要因素。2.2 动物体中氟含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动物机体通过消化道吸收氟量的多少,取决于动物从环境中的摄取量、摄取形式(饮水或食物)、氟化物的溶解度(或离解度)及其机体内在状态等因素。一般摄取多吸收也多,经水比食物吸收迅速得多(食物中氟化物的吸收率仅相当于水中氟化物吸收率的20%),氟化物溶解度(或离解度)越大则吸收率越高,这些因素都取决于环境条件。易于迁入地下水或易被植物吸收的氟是土壤中的水溶氟。据研究本区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变化在2.39×10-6~19.85×10-6,平均值为8.34×10-6,占土壤总氟量的1%以上,有的样品甚至占2.23%。而一般土壤中水溶态的元素不超过土壤总量的1%,可见该区土壤中水溶氟量是较高的。土壤水溶氟含量高,导致植物摄取的氟也多,从而造成叶菜和树叶中氟含量都远高于氟的卫生标准值〔5〕。相应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动物体中吸收氟的量也高。例如丰县司坡和沛县姜梨园村是氟的重病区,相应鸡的心脏氟含量也最高,分别是4.72×10-6和7.17×10-6;而轻氟病区,鸡心脏氟的含量大多在3.3×10-6以下。这种对应的关系,还可从动物体与环境水氟含量的关系中反映出来(图1)。图1是鸡心脏氟含量与环境中的浅层地下水氟含量的关系图,从变化看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叶菜(萝卜叶)与鸡心脏氟含量之间也呈良好的正相关(图2)。再次说明动物体中氟含量取决于环境水氟和食物中的氟含量。图1 丰、沛、铜地区鸡心脏与水氟含量关系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oride content of chickenheart and that of water in Feng ,Pei andTongsan counties1.鸡心脏氟含量 2.水氟含量图2 丰、沛、铜地区鸡心脏与叶菜中氟含量关系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oride content in chickenheart and that in vegetable leave in Feng ,Pei andTongsan counties1.鸡心脏氟含量 2.叶菜氟含量2.3 氟在动物体中毒理效应动物体中氟主要积聚在骨骼中,在软组织中又以生理机能强的器官(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含量较高,氟在这些器官的毒理效应和中毒机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苏北重氟病区调查时发现,不仅出现氟骨病和氟斑牙,而是人的平均寿命短,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姜绍伦主任医生在长期诊治氟中毒病的工作中,也得出氟中毒病可导致高血压、心脏病高发。笔者在氟的亚急性毒理实验中发现,给氟小鼠血清和肾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升高,给氟4个月后Alp活力升高都在50%以上,说明肾脏负担加重而受到损伤。刘华莲〔6〕也发现,贵州金县氟中毒可导致左心功能减弱和形态变形。大剂量氟化钠染毒家兔,发现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与钙化〔7〕。Bogin〔8〕每天给小鼠饮用含氟量为100mg/L的水,两个月后酸性磷酸酶降低了34%,胆碱脂酶降低24%,说明肝脏受到损伤。Mohammed A H〔9〕和刘华莲等的实验证实,高浓度的氟化钠溶液能引起小鼠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高,从而提出氟化物具有遗传损伤和致突变效应〔9〕。此外,神经细胞对氟的敏感性极高,神经细胞在氟的作用下发生变性、坏死,可引起一系列神经损伤。不难得出,氟中毒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严重损害。但是,至今氟中毒机理及其氟中毒引起的生理、生化反应,尚未见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为了预防地氟病的发生和地氟病患者的诊治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3 结论3.1 动物体中氟主要积聚在骨骼中,在软组织中生理机能强的器官(心脏、肝脏和肾脏)中含量较高;而肌肉和蛋、奶品中氟含量远远低于氟的卫生指标。3.2 动物体中氟含量与土壤水及含水分高的叶菜和树叶中氟的含量呈正相关。3.3 氟中毒不仅表现在氟骨病和氟斑牙,还可引起肝、肾损伤,高血压和心脏病高发等症状。参考文献1 戴国钧主编.地方性氟中毒.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572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毒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 Dinman B D,Alorie Y,Amdur M O,et al.Absorption and excretion of fluoride immediately after exposure.J.Occup Med.,1976, 18:7~134 山县登.乔志清等译.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日文).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5 邱士保,郭兆林,朱法华等.徐州地区环境氟的分布与地氟病病因及其防治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4,6(3):281~2886 刘华莲.无机氟诱变作用的研究.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学术年会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417~4217 Muhler J C,Hine M K.The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Fluorine.Indiana,USA:Indiana Univ.Press,1959.2638 Bogion E,Singh M,et al.Effect of fluoride on engymes from serum,liver,kidney,skeletal and heart muslea of mice.Fluoride,1976,9(1):42~459 Mohammed A H.Induced recessiue lethals in second chromosomes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by hydrogen fluoride.Chem. Eng. News,1976,54:30作者简介张景荣 男,1938年10月生。现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元素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攻关项目多项,其中“江南金矿床层控地球化学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粤西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东南部沉积盐系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获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60多篇,与人合作出版有关地球化学的编著5部。收稿日期:1997-07-07* 江苏省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省科委[91]219号)* 江苏省农业厅,江苏省环保局.江苏省农业环境质量报告书.1990年8月
[ "Space", "Enviornment",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Economy", "Art", "Electronics", "History", "Medical", "Law" ]
Enviornment
上海航天AEROSPACE SHANGHAI2001 Vol.18 No.1 P.12-15天基综合信息网络构想袁孝康摘 要:论述了天基综合信息网络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总体构想。着重对天基遥感信息网络的网络结构、传输方式、多址方式、传输链路的建立和保持、信息处理方式、传输协议、系统容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明确的见解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课题。关键词:天基综合信息网络;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组网技术;星间传输链路;发展战略研究分类号:V4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30(2001)01-0012-04Architecture of Space Base Synthetic Information NetworksYUAN Xiao-kang(No. 509 Institute of SAST, Shanghai 200240, China)Abstract: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feature, and architecture of space base synthetic information networks are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transmitting fashion, multiple access fashion, the setup and maintenance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the information handling fashion, transmission protocol, and system capacity of the space bas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networks are emphatically described. The reviews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are also presented.Keywords:Space base synthetic information networ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handling; Network technology; Intersatellite transmission links; Study of developing strategy作者简介:袁孝康(1939-),男,研究员,上海市宇航学会会员,研究领域:空间电子学与卫星总体技术。作者单位:袁孝康(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509所,上海 200240)参考文献:[1]国外应用卫星资料汇编[Z].上海航天局第八∑哐芯克,1992,12.[2]天基综合信息网络论文集[C]・组网技术.1999年全国天基综合信息网络研讨会,北京.[3]天基综合信息网络论文集[C]・星间链路.1999年全国天基综合信息网络研讨会,北京.收稿日期:2000年5月24日出版日期:2001年2月25日
[ "Energy", "Art", "Computer", "Politics", "Literature", "Medical", "Military", "Philosophy", "Spac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Law" ]
Space
【 文献号 】3-3357 【原文出处】党史研究与教学 【原刊地名】福州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5-11 【分 类 号】D1 【分 类 名】社会主义研究 【 作 者 】赵泉钧/曾宪凯 【复印期号】199606 【 标 题 】论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路线的演变和邓小平的贡献 【 正 文 】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探讨了社会主义时期党的五条政治路线的演变和发展,揭示了它的发展规律,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全面论述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他作为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为正确路线的制定、贯彻和对错误路线的抵制、纠正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作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和贯彻起了决定性作用,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 *从1957年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后的38年里,我国走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经历了不断成熟的过程。其中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党的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党的政治路线问题。党的政治路线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行动指南,是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政治路线正确与否,是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总结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必须研究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发展的历史,从而揭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一党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始至今,共制定过五条政治路线,中间经过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第一条是八大路线。在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形势下,中共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这条路线正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七大以来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革命的历史经验,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总结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方案;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健全法制,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历史证明,八大所提出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路线是正确的。第二条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大”之后,党和全国人民沿着“八大”路线,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在“八大”路线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苏联和国际共运中出现的一些曲折,以及1957年国内反右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影响,党的领导开始出现了对形势的错误认识,滋长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思想。在“八大”路线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正确与错误交叉的情况下,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强调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又提出了实行继续革命和文化革命。总路线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这条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蕴含了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就其内容来说,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不正确的方面。正确方面的贯彻,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社会主义建设在某些领域某些项目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正确方面的贯彻,造成了“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失误。特别是1959年庐山会议后,对八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否定和重提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使政治上经济上的“左”倾错误又有发展。第三条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1960年以后,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以钢为纲发展工业的方针,也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加上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论战发展到国家关系的恶化。这种种严重困难,才使党逐步清醒过来,决定调整政策,纠正错误。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1 月党中央又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经过八字方针的贯彻和七千人大会以后的两年调整,使国民经济的形势发生了好转。但是,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左”的指导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特别是阶级斗争问题上的错误更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在党的领导人中对形势和政策的许多看法存在的分歧并未得到统一。后来随着调整的深入和中苏关系的激化,这种分歧更加严重发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来了。1962年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阶级、 阶级斗争问题,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我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条基本路线,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是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这就标志着阶级斗争扩大化观点进一步系统化,为以后“文革”“左”倾错误路线的形成作了理论准备。第四条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的路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就使得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政治思想领域中阶级斗争扩大化进一步发展,错误的实践又导致了阶级斗争左倾错误理论的发展。由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和党内争论作了错误的判断,从而提出一系列错误的理论观点,例如“中央出了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现实危险性”,“重点要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思想文化领域封、资、修专了无产阶级的政”,等等。毛泽东认为,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解决党内存在的阴暗面,必须发动一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政治大革命。由此,形成了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路线。其核心内容是:在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并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还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就是这种革命的最重要方式。历史证明,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路线及其指导下的十年“文革”是一个全局性长时期的“左”倾严重错误。第五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曲折和“文革”十年的左倾错误,惊醒了我们党。在邓小平和其他老同志的领导下,在党内外群众的推动与支持下,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全会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政治路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全力清除“左”的影响,正确解决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开放方针,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是我国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的指路明灯,也是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综观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演变的历史,鲜明地告诉我们:第一,一条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形成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这种曲折和反复过程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不断探索不断认识的过程;是由不认识到逐步认识,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胜利与失败多次反复比较才能达到的。第二,全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之初所制定的“八大”路线,是比较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实际,是正确的。但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不足,造成了从1957年开始长达20年的曲折。这个曲折是对八大正确路线的否定。20年曲折的经验教训,才使得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一条完全正确的路线。这又是在新的基础上,新的高度上对八大正确路线的肯定和发展。这个肯定和发展,反映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发展轨迹。正因为我们党有了20年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才使我们党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第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事业,尤其象我国实际上是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脱胎而来的社会主义,很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也必然会象领导民主革命事业一样,要经过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还处在不成熟阶段,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达到成熟的阶段,其标志就是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第四,无论是正确的政治路线或是错误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党的成熟程度和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固然是重要条件,但党的领袖人物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领袖人物的理论修养、实践经验、思想品格等方面无不影响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贡献,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他作为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期间;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作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期间。邓小平在第一阶段的主要贡献:第一,参与“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和贯彻。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1956年召开“八大”,在这次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关于召开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草案的说明》。会后,邓小平作为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长担负起“八大”筹备工作的重任。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邓小平草拟的“八大”文件起草班子名单。1956年8、9月中央召开七届七中全会,邓小平在全会上对八大主席团名单、大会发言等问题作了说明。八大开会期间,邓小平代表中央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总结了建国后执政党建设的新经验,根据国际共运的经验,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和措施。他指出,首先,是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注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是要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坚持贯彻执行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的原则,反对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反对突出个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第三,要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现象。其四,要加强党的团结,反对狭隘的宗派主义。邓小平的修改党章报告,是八大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执政党建设的原则至今仍闪耀着它的光辉,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总书记。为贯彻“八大”路线,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邓小平强调党“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按“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办事。他指出:“我们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任务……就是我们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任务”。〔1〕第二,六十年代调整时期的积极探索。从1957年开始的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向。一个是1957年以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并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错误的政策思想和在此指导下的错误的实践,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生产遭到破坏。另一个发展趋向,就是提出和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积累了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1960年以后5 年调整过程中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可喜成果。首先,邓小平在纠正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全面调整中,坚决贯彻调整的八字方针,为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努力工作。他主持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为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企业的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其次,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问题上,邓小平认为,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目的是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在生产形式上简单划一,必须从实际出发。指出“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2 〕其三,在政治思想方面,小平同志强调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被错误批判和处理的知识分子给予甄别平反,生活上给予照顾。其四,在总结大跃进以来经验教训的七千人大会上,邓小平对党的民主集中制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断。指出,我们工作中的失误,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力和遭到破坏,坚持和发扬民主集中制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第三,1975年的全面整顿,抵制“文革”错误路线。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和路线指导下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全国空前的大动乱,加上林彪和“四人帮”的破坏,我国的国民经济滑到了崩溃的边缘,全国各方面的工作处于极度混乱状态,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被打倒。四届人大召开之后,周恩来病情加重,毛泽东郑重提出由邓小平主持党和国家日常工作。于是,邓小平从1975年开始,以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的魄力和领导才能,对全国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为消除“文革”动乱,纠正“左”倾错误提出了一系列果断决策和措施。他明确提出要全面整顿,核心是党的整顿,关键是领导班子。他以势如破竹之势,从铁路整顿开始到整个工业、农业、商业、财贸、文教、科技、军队的整顿,并且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全面整顿的文件,如《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决定》、《科学院汇报提纲》、《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等等。召开了全国整顿农业的会议,调整了教育科学文化政策。军队在整顿中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落实了干部政策。1975年邓小平领导和主持的各方面的整顿,其中心任务是通过整顿,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整顿的结果,全国形势明显好转。当年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与此同时,科学、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始打破严重沉寂混乱的局面,出现了新气象。整顿中,各级党的领导,尤其是党对军队的领导得到加强,全国的生产、工作、社会秩序逐渐好转,许多地区的严重派性和武斗受到抑制,落实干部政策及其他方面的政策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政治形势逐渐趋向安定团结。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和整顿中提出的基本方针及其实践,实际上已经触及到“文革”的错误路线,是邓小平力图用毛泽东的正确方面来纠正他的“文革”左倾错误的一次成功实践,是日后进行全面拨乱反正的先导和全面改革的有益试验。正如他自己所说“中国现在发生的变化,主要是一九七八年底开始的,我指的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次全会总结了历史经验,决定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政策。其实,拨乱反正在一九七五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3〕又说“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 年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4〕这一实践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的重要准备。三邓小平在第二阶段的杰出贡献:邓小平作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和卓越的理论创造,为党确立科学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第一,邓小平坚持并发展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他深刻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长达20年时间内,我们党由于思想路线的错误而导致政治路线错误的教训,紧紧抓住思想路线这一关键,全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领导我们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根本转变。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 〕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6〕正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指引下,党首先从思想路线上进行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这就为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第二,邓小平正确分析和把握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时代特点,为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提供了重要依据。他深刻总结并纠正了毛泽东晚年对国际形势判断的一些失误和国际战略方针的一些失误,领导我们党实现了对国际形势认识上的根本转变和国际战略方针的根本转变,果断地调整并发展了我国对外关系一系列战略策略方针,使我国更加走向世界,与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潮流相结合,从而为党的正确政治路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第三,邓小平提出并发展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制定提供了正确的国情依据。他深刻总结了以往我党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模糊不清而导致政治路线失误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了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反对和克服在革命和建设问题上机械论和空想论,即反对那种认为我国不是社会主义的右倾错误和企图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左倾错误。第四,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使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以往政治路线的正确与错误都与党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与错误有关。邓小平深刻总结了过去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正确与失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破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摒弃了党对社会主义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中特别精辟地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生产力标准的理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改革与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具有首创性,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而正确解决了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这就为党的正确政治路线赋予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上所述的邓小平的探索和贡献,为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可以说是邓小平思想和理论的结晶和集中体现。邓小平为全党正确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同样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首先,邓小平郑重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7〕基本路线之所以必须坚持一百年不动摇,是因为它是关系全局, 决定全局的关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此为根本任务,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两个基本点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从根本上坚持了基本路线。其次,邓小平指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与造就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队伍。正确的组织路线是正确政治路线贯彻执行的组织保证,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邓小平认为,要把我们党搞好,要把干部队伍建设好,如果我们的国家要出问题的话,就出在党内。因此,要使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掌握在坚持马列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的手中,要特别警惕和防止那些搞机会主义、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人物及各种形形色色的腐化堕落分子占据领导岗位,把国家引向歪道。邓小平特别倡导提拔和任用干部要坚持“四化”标准,真正做到选贤任能;指出要教育好干部,教育好党员,使他们真正恪守马克思主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为党和国家的命运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有了这样一支干部队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富强的国家,才会有可靠的保证。其三,邓小平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必须正确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要排除各种左右倾错误的干扰和破坏,这是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他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无论是“左”或是“右”,都是以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为其特征的,其中有方法问题,也有立场问题,都会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的危害。1989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共运中相继发生了东欧演变和苏联解体这样严重的事件,邓小平在此关键时刻,强调一定要立足于把国内事情办好,特别立足于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是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最根本措施。反对“左”右倾错误的斗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曾多次说过,反对错误倾向,旗帜要鲜明,态度要坚决,但是方法要得当。由上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作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集中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整套理论、路线和发展战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列所)*注释:〔1〕〔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61、323页。〔3〕〔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81、370~371页。〔4〕《求是》1992年第21期第7页。〔5〕〔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43页。
[ "Space", "Transport", "Energy", "Computer", "Politics", "Enviornment", "Literature", "Economy", "Philosophy", "Military" ]
Politics
【 文献号 】1-2932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56-71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农业投入》总课题组 【复印期号】199603 【 标 题 】农业保护:现状、依据和政策建议 【 正 文 】 本文认为,鉴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不是靠市场来指导它的农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各国都有一套详细的政策与计划来管理和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与分配,以在保护农业生产者和兼顾粮食消费者的利益的同时,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据此,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在深入分析、借鉴国外农业保护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阐述了我国实施农业保护的急迫性、特殊性和理论依据,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 *农业保护是一种政策行为,是旨在促使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或增进农业部门福利而制定和执行的一整套政策体系。鉴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发达国家、也很少有欠发达国家是仅靠市场来指导它的农产品生产和分配供应的,各国都有一套详细的政策与计划来管理和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以在保护农业生产者和兼顾粮食消费者的利益的同时,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先就目前国外和国内对农业保护的基本状况作些介绍,然后提出我国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据此提出我们的政策建议。一、国外农业保护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世界各国大都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价格保护和农业保险等政策与措施来保护农业,促进农业的发展。其中,针对农产品实施的保护政策具有突出的作用,因而各国对农产品的保护水平成为比较各国农业保护水平的主要依据。(一)价格保护和价格补贴各国对农产品实施保护最通行的做法是价格保护。在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两种措施直接支持农产品的价格:(1 )政府通过无追索权的信贷机制来支持可贮存的农产品的价格。即政府比照支持价格的水平,按产品向农场主提供无追索权贷款。假如市场价格降到支持价格水平以下,农场主可以保留贷款并将其担保品交给政府;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支持价格,农场主可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农产品并归还政府的贷款。(2 )政府进入市场并收购足够的农产品,使市场价格上升到规定的支持价格水平。此外,政府还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借以支持或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并对农场主支付农产品市场价格和规定的合理价格之间的差价(补差费)。在欧共体,绝大部分农产品由共同市场统一管理。在那里,每年都要通过各国协商确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最高限价)和干预价格(最低限价);为免受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冲击,还在本地区规定了门槛价格并实行出口补贴。在日本,政府通过《农业基本法》和“稳定招标价格制度”、“差额补贴制度”、“稳定基金制度”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直接控制和间接调节相结合的价格保护制度。发展中国家对农产品价格也非常重视,大都制定价格政策以保护本国农业发展。如在印度,农产品价格有支持价格、收购价格和发售价格之分;在泰国,农产品价格有保障价格和合同价格之分;如此等等。对农产品价格实施保护的直接后果,是流通领域中的补贴比重越来越大。各国通行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供需状况及前几年的价格水平分别规定其保护性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该价格时,政府按保护价收购或提供补贴。日本的粮食保护价高出国际市场价格6―8倍;美国2/3左右、欧共体70%的农产品享受保护价。此外,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还普遍实行了国际贸易价格补贴制度,如欧共体通过采取价格补贴的形式扩大农产品出口;美国等农产品过剩国家往往压低农产品出口价格,压低部分由政府补贴,以此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农产品经常过剩,农产品市场价格经济低于保护价格,因而生产者得到的补贴较多。相反的情形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则常以保护价购入,以低于保护价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差价部分由财政补贴。(二)农产品保护的结构和水平从1986年日本、欧共体、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各种农产品保护水平的资料来看,该年保护水平最高的是大米,平均生产值补贴值PSE(名义保护率)达91%;其次依次是:奶制品(77%)、食粮(73%)、小麦(59%)、除大豆以外的油料(59%)、粗粮(55%);所受保护程度相对低一些的是:牛肉(17%)、大豆(17%)、家禽(15%)、猪肉(13%)、羊毛和鸡蛋(9%)。农产品名义保护率(PSE )是通过促进或制约农业发展的各项因素打分而计算出的。各国农业供给剩余结束期〔1 〕的“保护率”值接近于零,负值越大表示农业为工业提供剩余越高,正值越大表示工业反哺农业的量度越大。现将1955―1980年日本、韩国及欧共体的PSE 值列表如下:表1 日本、韩国及欧共体的农业名义保护率(%)农产品 国家或地区 1955年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24 48 97 135 124 196谷 物 欧共体*33 29 33 47 6 23日 本 -8 22 26 24 38 40畜产品欧共体 34 37 48 52 40 42日 本 18 41 69 74 76 85所有农产品 韩 国 -46 -15 -4 29 30 117欧共体 35 37 45 52 29 38资料来源:Honma and Hayami,1986。* 欧共体列出了谷物和所有农产品两种保护数字。(三)财政支持足够的资金扶持对促进和保护农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各种类型的资金投入中国财政的投入一般占有较大的比重:美国60年代以来为3%左右;法国1984年达到了13%;日本1979 年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7.3%。 财政支农资金除了用于前面所讲的国内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出口农产品价格补贴以外,还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灾害以及土地休闲的补贴。财政支农的重点因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差别。在美国,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因农业尚不发达,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包括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水利、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等方面;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农产品大量过剩迫使政府把财政投入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移到流通领域。法国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重点是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同时也十分重视山区和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日本财政支农的长期变化趋势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农业财政政策的一般规律,即由以前掠夺农业逐步转变到现在的支持和保护农业。该国财政一方面给农产品价格以必要的保护,另一方面又特别注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对农业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机械化给予补助金和低息贷款,有力促进了国内农业的发展。国外在财政支农政策的组织实施和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也有不少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以美国为例,在财政政策的组织实施方面,其特点是创办政策性公司,并通过对政策性公司的财政资助和公司本身业务的开展,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金市场实现有效干预。政策性公司除接受政府资助和遵守有关政策法规外,其余均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融政府意图与市场经济于一体,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广筹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方面,美国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1)联邦政府直接出资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补贴等;(2 )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通过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对接受法令条文规定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3 )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运用,发挥政策金融的作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作政策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等,都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并运用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4)注意广泛地吸引私人投资;(5)运用资金市场筹集支农资金,如发行债券和股票、合理收费以及公有土地出售等,对农业资金筹措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非常重视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如印度,70年代以来一改国家投资偏重工业的政策,对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六五”(1978―1983年)期间规定农村建设和农业投资占计划总支出的43.1%,超过了对工业投资的比例。(四)信贷扶持和农业保险国外大都把国家银行对发展农业的信贷扶持当作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对农业实施宏观调控的一个有力手段。在这一点上,财政政策同金融政策的密切配合尤为重要。各国财政都对银行给予补偿,银行则对农业提供低利或贴息贷款。银行贷款的形式要比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方式灵活有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农业。如美国商品(农产品)信贷公司(C.C.C )通过无追索权贷款的方式,用农户多余的农产品作抵押提供贷款来解决农民过剩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便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除美国以外,法国银行受国家财政的资助,向农民提供大量的优惠贷款,对法国农业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通过农协信用部对农户发放低息贷款,用以解决农产品资金困难;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也统一承担了整个农村信贷的职能。农业保险是各国实施农业保护的又一重要手段。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开办较早, 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和技巧。如法国在18世纪就开办了农作物冰雹保险;美国开办农作物保险的历史也有近百年。(2)有健全的法律和运作规模。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在加强农业保护、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注重运用立法的方式去规范、完善农业保险制度。(3 )建有专门的保险机构。从原始的互保协会发展成专业性保险公司,而且具有相当的规模,集中全部力量于农业保险。(4)政府提供扶持。 各国着眼于国计民生,既支持保险公司能取得平均利润,又不至于加重生产者的负担,因而农作物保险费用一般都由农民和政府共同负担。(5)开展综合保险。 从开始的单一保险过渡到农作物综合保险,承保农作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6)保险具有非盈利性。二、中国农业保护的基本做法与评析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农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为实现工业化支付费用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农业被发展经济学家形象地归纳为“纳贡”模式。但问题是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时至今日尚未改变其“纳贡”地位,虽然中国较早地从前苏联的经验中汲取了教训,努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促进农业发展,并注意在推动农业改革的同时努力提高生产水平。(一)价格政策的演变和财政补贴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对农产品实行了30多年的统购统销政策。几乎可以这样说,那时的农产品只有国家收购价和国家销售价两种价格,购销皆由国家定价,二者之差由国家财政补贴。鉴于这种国家定价制度是在解放以前工农业比价关系极不合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国家曾对工农产品比价进行过多次调整。从1952―1985年,我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升了198.4%,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仅上升了11.3%。农民从这种调整中所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农产品价格偏低的现象依然相当严重,往往先是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接着就会出现农村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迅速上升,多次形成轮番涨价,造成“比价复归”,最终使农产品价格调整效应逐年减小。迨至1985年,国家的粮食定购合同制取代了粮食统购制,在粮食销售方面增加了集体、个体的流通渠道,向粮食商品化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由于购销价格仍然偏低,一方面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刺激了市民粮食消费的非适度增长,同时也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的问题,国家以粮食价格为突破口,在90年代初基本实现了购销同价之后,于1993年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政策,包括合同定购粮棉实行价外加价、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建立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以及明令取消多项涉农负担等等。在此前后还相继建立了农业风险基金和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粮食销售市场全面放开,1992年全国粮食合同定购额已不足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8。1994年, 国家又把粮食收购保护价统一改为支持性价格,同时放开了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这一切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对农产品的保护体系开始建立并逐步成熟起来。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改革对国家的财政补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国以来,由于我国农产品购销价格长期偏低,财政对价格的补贴一直就有。如此形成的价格补贴对农业来说是一种负补贴,而且这种购销倒挂的补贴会随农产品收购额的增长而增加。1981年已达当年财政收入总额的1/3以上,成为财政的巨大负担。农产品价格政策调整后, 由于逐步走向购销同价,农产品购销差价补贴也逐步减少,1985年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至16%;1993年仅平价粮油价格补贴就比1992年减少109亿元,财政负担大为减轻。总之,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调整意味着农产品价格水平的提高和负补贴水平的降低,但由负补贴到正补贴看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中国同国外对农产品保护水平的差距。(二)农产品保护的结构和水平1.农产品保护的结构中国对各种农产品保护程度不同。PSE值低于-40的, 由低到高依次是:鲜菜、蚕茧、水产品、山羊绒、生漆、柑桔;PSE值小于零、 大于-40的,由低到高依次是:茶叶、黄豆、猪肉、山羊毛、谷子、苹果、小麦、皮棉、大麻、牛肉、蜂蜜、山羊板皮、羊皮、粮食、黄红麻、鲜蛋;PSE值大于零、受保护程度较高的是绿豆、绵羊皮、食用植物油等。这种保护结构很不合理,特别是在主要出口农产品中存在严重负保护现象,虽可减轻国家财政压力,但却极不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各种农产品保护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 )产品的数量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2)生产的经济效益;(3)在进出口特别是在出口中的重要程度;(4 )生产的资源约束程度及其国内外价格和供求状况;(5)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一般来说, 某种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差、但在国计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市场价比国外市场价高、供不应求、又是大宗出口产品、国内生产资源约束性强,会实行较高保护。反之,则实行较低保护或不保护。因此,就我国而言,目前农产品保护顺序由高向低应是:谷物―→经济作物―→畜产品―→林果产品―→水产品。当然,低度保护不等于不保护,如水产品1990年在农产品出口的金额中曾位居第一,适当提高对水产品的保护同样是必要的。2.农产品保护的水平从PSE值来看,我国政府对农业一直是负保护,即通过价格、税收、农村储蓄存款流失等经济手段迫使农业为工业发展做贡献。1986年以前,PSE负值逐渐增大,表明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断增加;1986年以后,PSE负值有所减少,说明农业对工业的贡献逐步减少,特别是由于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不断提高和价格的放开,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剥夺减少了,但农业至今仍处“纳贡”者的地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见表2所示)。表2. 中国农业PSE(%)年 份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PSE百分比 -12.27 -25.91 -38.4 -21.4 -26.1 -18.5资料来源:程国强《农业保护与经济发展》(《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1992年的计算结果系笔者所加。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农业为工业提供包括资金、劳动力在内的要素积累,是一个必然现象。当工业化进入到一定阶段时,农业提供剩余结束,并很快转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对农业保护的力度随之逐渐加大,美国至1890年农业供给剩余结束,当时农业份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0.6%,农业劳动力份额占37.5%。日本1910年农业供给剩余结束时,农业份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劳动力占53.6%;到1955年,该国农业名义保护率为18,1980年达到85。欧共体1955年对谷物的名义保护率为24,1988年达到196。相反我们来看看中国,1957年,农业份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3.3%,劳动力占90%;1978年农业份额占工农业的27.8%,劳动力占80%;1985年农业份额占40%,劳动力占75%;1992 年农业份额占33%,劳动力占73%。如表2所示,1986 年中国农产品PSE负值高达38.4,1992年仍有18.5的负值。显然,农业份额的减少并没有相应带来农业保护率的提高。(三)资源和生态条件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劳动力和耕地在农业生产的要素构成中仍居突出地位,当然资金和科技在要素构成中的地位也日见重要、并同制度的变化一起直接推动着传统农业的转型。这里我们将重点讨论劳动者和土地这两大资源的保护问题。资金问题我们放在下一节讨论(科技则主要取决于资金的投入和劳动者的素质)。水利资源和其他生态环境同样也是农业的命脉所在,我们在这里一并加以讨论。1.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对劳动力资源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分别加以讨论。先从数量上看,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而且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尽管政府推动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同样获得巨大成功,从而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城乡人口的比例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严重滞后于工农业产值比例的变化,至今乡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仍占70%以上,而且受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的影响,农村人口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相对总量仍在不断增长。农村人口过多和农业劳动力比重过大,一方面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人均占有量长期得不到明显的提高,甚至有所降低,另一方面使农村劳动者的资源人均占有率不断下降。特别是随着人地关系的恶化,农业生产规模越变越小,经营者得不到规模效益,也孳生了数量庞大的潜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是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最主要的难题所在。再从质量上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包括农业劳动者在内的乡村人口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同时,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各项文化事业的开展,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增强了劳动者的科技素养。但是从总体上看,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仍偏低,文化构成较差;生产技术单一,缺少相关领域的技术培训。因而长期以来,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投入资金和劳动积累实现的,科技贡献额不大。劳动力素质低下,既不利于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也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特别值得指出的一点是,由于城乡差别这一客观现实的存在,我国就业结构变动的严重滞后,无论对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2.耕地资源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进行过全面的清理,从法规上到组织上都加强了建设用地的管理。国家还在全国范围内着手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也正在探索之中。但不容回避的是,政府对耕地资源保护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近年由于破坏和占用严重,耕地面积仍在持续减少。1991―1993年全国共减少耕地2661.9万亩,1994年又减少1071.1万亩。目前全国已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广东、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已经到了0.6亩以下。 本来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已使人均占有耕地量降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1/4,因而不得不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要是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仍维持目前的速度,到本世纪末耕地所能提供的产出量将达到承载人口生存的极限。3.水利资源中国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和降水状况,决定了农业对以水利为重点的人工工程依赖性很强。因而自古以来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的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更是加强了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及防汛抗旱中的政府行为,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农村的水利建设,并注意通过法律和法规对水利资源加以保护。但目前水利基础设施数量仍显不足,标准偏低。特别是江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农田水利灌排设施失修老化现象严重,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建国以来,全国平均每年水旱灾害的受灾面积都在5亿亩左右, 影响粮食产量大体每年在150―200亿公斤左右。特别是近年来,水旱灾害愈加频繁,更是向人们敲响了警钟。4.生态环境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中国政府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在林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1)作为农业生态屏障的林业, 虽然已经实现林木生长量大于采伐量的目标,但森林覆盖率只有1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26%的水平,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和13%。同时,如此宝贵的林木资源还经常受到这样那样的侵蚀。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因盗砍、滥伐等损失林地700多万亩,因病虫害损失林木资源达 1000万立方米。(2)水土流失状况严重。由于地势高,重力梯度大, 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稀少,再加上破坏严重,使本来就容易产生的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据统计,全国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40 多年来,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平方公里。(3)沙漠化趋势正在发展。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每年耕地沙漠化达300多万亩, 还有相当数量的草原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沙漠化趋势,沙进人退的局面还在发展。(四)资金的流出和流入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我国采取了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从而导致农业积累大量流向工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由农业向工业、由农村向城市倾斜。这种倾斜主要是通过隐蔽的形式(即价格分配形式)体现的。据有关部门测算,从1954年到1978年,国家通过对农业不等价交换方式取得的资金达5100亿元。农业部门的大量收入通过间接分配形式转出后,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国民收入的份额也相应缩小,生产经营成果出现了一定的假象。在这一阶段,国家的直接分配形式(即财政分配)对农业发展较为有利,国家对农业的直接投入大于农业直接向财政提供的收入。1979年以前的29年,农业部门累计为国家提供的税收收入为 978亿元;同期,财政支农支出(中口径)累计为1577亿元。从国家对农业直接、间接两种分配形式分析,这一阶段农业国民收入的分配表现为净流出,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为4500亿元(价格分配5100亿元+税收分配978元-支农支出1577亿元), 平均每年为155 亿元。这种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从全局和整体看是必要的、有效的。问题是延续时间过长,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因长期价值补偿不足而失去自身发展的活力,使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从1979年开始,我国农业经济体制实行重大改革,同时国家的资金分配政策也实行了重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不利于农业的局面有所改观,使农业发展资金来源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这为我国农业资金运行提供了新的、比较宽松的环境。但是,必须看到,改革17年来,国家的宏观分配政策和改革措施仍然不够完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特别是在农户的收入增多、经营主体地位加强以后,并未建立起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和积累机制。因此,农业资金投入问题仍然严重。原来的制约因素克服了,又出现了新的制约因素,这就使农业资金的运行在新的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如前所述,农产品价格的部分放开或全部放开,实质上是提高了价格水平。据统计,与1978年相比,1986年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提高了77.5%,平均每年递增7.4%,其平均增幅为1950―1978年平均增幅的2. 6倍;1979―1986年,财政对农业的税收减免为58.19亿元, 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为261.8亿元,以上三项相加,农民在这8年中通过国家政策调整,共受益3545亿元。分配政策的调整,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活力,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国家分配政策调整的另一方面,却是减少了财政支农支出的比例。其中,预算内的农业基建投资不仅相对额下降了,而且绝对额也减少了。1993年与1979年相比,财政支农支出虽由174.19亿元增加到486.74亿元,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由13.7%降为7%,而到1993 年农林水气基本建设投资占全民所有制基建投资份额只有2.82%,降到历史最低点。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基建投资的锐减,直接表明国家对农业长期投入的减少。在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减少的同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长期投入也同步减少。这样,国家、集体、农户三个主渠道,都减少了对农业的长期投入,由此导致了农业抗灾能力减弱,地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粮、棉、油的生产后劲不足。这是自1984年以来农业资金运行过程中一直存在并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投入也相应减少,1988―1992年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不足,给农民打了大量的“白条”。近两年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增加了,反而又调减了乡镇企业的贷款,1993年中央安排65亿元中西部乡镇企业贷款,很难落实下去。特别突出的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流失,使农民的储蓄不能用于农业。据统计,从1979―1994年的16年间,农村信用社的准备金累计上交618.14亿元,一般转存款上划601.96亿元。这些资金农民不能自主运用,反而利率倒挂,每年造成经营亏损,严重地影响了农民奔小康的速度。这样,为了支援其他部门的建设,国家以隐蔽的形式(剪刀差)从农业抽走了大量资金。据统计,从1979―1994年农民付出了大约1.5万亿元的资金。三、中国实施农业保护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目前,加强中国的农业保护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但是,深刻理解中国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意义,仍是贯彻落实各项具体政策和措施的重要前提。(一)实施农业保护的基本出发点农业是百业之母,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在。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食物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四个方面。这不仅从衣食之源说明了农业的基础性,而且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了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并且这种基础作用已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所证明。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首先,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有生命的物质。人类通过对动植物生长规律的掌握和资源要素的利用,为社会提供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但是,由于其生长性、周期性、季节性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要受到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农业生产活动一方面要依赖于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另一方面直接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使得农业必然、而且始终承担着自然风险。其次,农业生产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农业生产自然要素的有限性、地理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受到极大的限制。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本身的特点,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可替代性低。而且,农产品价值实现的难度大,农产品市场供求波动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他商品。如果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价格的上涨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如果农产品供给超过需求,就会“谷贱伤农”,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需用的固定资产多,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技术进步滞后,因而投资于农业往往得不到平均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比较利益低的问题更加突出,这将自发驱动资金、土地、物资、技术以及高素质劳动力向效益高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农业在市场和产业竞争中乏力,农业资源要素的外流最终将导致农业的萎缩。――农产品量大值低易腐烂,相对运费高,储存损耗大,集中经营极易形成垄断,分散经营又难以与其他各业的经营者抗衡,从而农业在交换中往往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从产品到商品这一惊险的一跃,在农业上表现的尤为充分,搞不好摔坏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者,而且极有可能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进而言之,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一旦发生问题,极有可能形成一系列联锁反应,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导致社会政治生活的波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政治风险。正是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业所承受的风险,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对农业给予应有的支持和保护。虽然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保护的程度、保护的重点、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和手段不同,但对农业实施必要的保护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做法,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二)强化农业保护在中国迫在眉睫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的巨额积累,使中国在十分贫困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农业自身的积累发展能力已非常脆弱,为农业创造一个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条件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最低要求。进而言之,本世纪末,即“九五”期末全国实现小康目标,是党的十二大和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战略部署。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近些年许多研究表明,实现小康目标对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有数量上的最低要求,从大的方面讲:一是粮食总产必须达到1万亿斤以上, 同时保证棉油肉和水产品等的较快增长;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1990年不变价格,下同)。如果这两项指标不能同时达到,农村小康乃至全国小康就无从谈起,甚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也难以长期保持。从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状况看,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1.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生成,农业资源要素竞争能力明显不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既定目标,1994年各项改革措施的配套推进,表明了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大厦已经全面启动,这无疑是划时代的革命。引进市场机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资源要素配置格局,必将极大地提高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加快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步伐。但是,我国农林水气资源有限;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和土地的社会保障性,使得农村土地要素的流动缓慢,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经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放大了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的效应;农业技术进步水平低,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农业受到资源和需求的较强制约,扩张空间小,投资效益差,产业比较利益低,从而在资源要素特别是资金要素的竞争中,缺乏足够的实力和吸引力。同时还需要看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发育中。市场机制本身和宏观调控体系的不完善,法规制度建设跟不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其他市场中介组织的不健全,农民缺乏联合互助、无力抗衡非正当竞争,使得短时期内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仍将处于无序失衡的状态,这将会增强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低的效应,扭曲资源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加剧农业本已不利的竞争地位。2.工农业增长速度差距拉大,农业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力量不足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 快速发展的关键。 然而,1985年以后,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工农业的增长速度发生了极大变化,进入90年代以后,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一直在4∶1 左右,1994 年达到4.97∶1,远远超过中国现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所需要的正常比例。由于工农业发展失调,不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面临很大的困难,而且也难以支撑目前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粮食总产要在今后5年里,由1994 年的8890亿斤增加到10000亿斤,每年必须增加185亿斤,即每年增长2 %。而从近10年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情况看,这一任务非常艰巨。从1984―1994年,我国粮食总产由8146亿斤增至8890亿斤,每年仅增加70多亿斤,年均增长0.9%。――从农民收入的角度看,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当年价格计算为1220元,若按1990年价格计算仅为811元。如要达到本世纪末1200 元的指标,今后5年平均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6.7%(指实际增长速度,下同)以上。但从这几年农民实际收入的情况看,如期达标的难度较大。1990―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4.3%。――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牵动物价上涨,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1994年零售物价上涨指数中,食品类涨价因素占60%;另一方面,导致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产品短缺,制约了加工业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棉花生产和供给的减少,相当数量的棉纺企业处于停产或开工不足状态;由于粮食有效供给不足,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加大了饲料加工业的生产成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不仅制约农民奔小康的进程,而且制约着农村市场容量的扩大。1985年,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3.5%,1994年下降到25.4%。农村购买力水平的降低,缩小了工业品的需求和农村的市场容量,长期下去,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将失去有力的支撑。从政治意义上讲,也势必影响工农联盟的巩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总之,“九五”期间,是我国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的困难和机遇并存,不可稍有松懈。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努力渡过难关,方能确保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四、在中国实施农业保护的政策建议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的农业保护须走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一)目标设计1.总体目标。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不合理的资源要素分配关系是长期积累的产物,调整这种关系,结束农业的剩余供给,加大农业保护力度,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具有阶段性、适度性、科学性。已有研究表明,日本、韩国开始工业化时期“农业保护率”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化进程较快。而目前我国的负值过大,显然,工业对农业剥夺过多,有碍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顺利实现,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少,对农业的保护应适当高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农业保护率”值。因此,我们认为:在近期内,我们应尽可能将我国的“农业保护率”由负转为接近于零。为此,必须未雨绸缪,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通过价格(缩小剪刀差)、税收、扩大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对农业转移支付力度、防止农村储蓄存款流失等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逐步减少“农业保护率”的负值。以后的趋势是随着农业供给剩余的结束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使农业保护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就我国而言,我们不可能走发达国家过高农业保护的路子,以免给国家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世界各国经验证明,“农业保护率”稳定在30%左右,就可以保证每个农业劳动力收入不低于其他行业劳动力收入的80%,同时也能够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我国“农业保护率”逐步达到并长期稳定在30%为合适值,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均有利。2.分阶段量化目标。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九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围绕保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为中心,使农村一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努力完成国务院公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以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为主要目标,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提供较丰富的农副产品,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改革重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要求的农村经济经营体制、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保护体系。具体说来:(1 )按照稳定增加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九五”时期农业保持年均增长4%左右的速度, 乡镇企业总产值需达到年均增长20%,农村二三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要逐步提高。(2)按照改善食物结构、提高营养水平的要求, 本世纪末全国平均每人每日主要营养素供给量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3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实施“八五”扶贫攻坚计划,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4)到2000年, 粮食产量要达到5亿吨以上,棉花产量要达到525万吨,油料、糖料、肉类、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100万吨、9000万吨、5200万吨和2850万吨。(5)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低限要求的1200元(1990年不变价格)。(6)全国森林覆盖率到2000年要达到15.9%,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平方公里,基本控制农田污染面积的扩大。下个世纪的前10年,即2000―2010年,是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目标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现代化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的时期。其主要目标包括:(1)农业继续保持年均增长4%左右,乡镇企业总产值保持年均增长速度在18.5%以上;(2 )粮食产量达到5.3亿吨以上,棉花产量达到600万吨左右,油料、糖料、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500万吨、11000万吨、7000万吨和3700万吨;(3)全国平均每人每日主要营养素供给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1990年不变价格),全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水平;(5)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6.7%,扩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农田环境逐步得到保护。(二)政策框架农业保护的对象涉及农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领域,择其要者,不外乎农产品保护、农业资源和基础设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这三个方面。1.农产品保护。农产品保护主要包括对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保护和农产品价格的保护两项内容。在对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保护方面,一是要加强对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保护,二是要加强对糖料、蚕茧、橡胶、羊毛等主要工业原料的保护。前者关系到国计民生,后者关系到国内工业的稳定和传统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份额。可以说,几乎所有涉及农业的保护政策和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政府同生产者一起在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土地使用制度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投入、优化要素组合、推进科技进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等方面多下功夫。在农产品价格保护方面,建议设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试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制度,稳定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2.农业资源和基础设施保护。农业资源和基础设施保护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开发、耕地和水资源保护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讯、邮电和气象探测等农业基础设施保护的多项内容。在人力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一是要坚持把农村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来抓,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晚婚晚育和优生优育,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确立以国家政策为主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口控制机制。二是要普及营养知识,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三是要增加教育投资,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四是要大力促进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允许承包土地的合理流动,健全劳务市场,指导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合理流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土地资源的保护方面,建议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和加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建立并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完善配套法规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建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尽快成立国家土地银行。在水资源的保护方面,建议与《水法》相配套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基本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农业生产用水和灌溉设施,推广多途径的农业节水措施。在农业基础设施的保护方面,建议以国家财政支持和信贷扶持为主,通过多种渠道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努力加快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同时分门别类出台各项基础设施的基本管理制度,切实改善各项基础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并在税收和收费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努力促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林业保护。在这方面,国家要增加财政和信贷投入,实行轻税制和补贴制度,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并减轻其社会负担。除林业外,国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特别是在乡镇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对因风、沙、盐、碱和水土流失等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土地退化进行监测和整治。(三)支持和保护农业的资金来源支持和保护农业的目的在于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其核心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资金投入。据初步测算,“九五”时期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投资需求总规模为10000多亿元。根据实际可能, 需安排中央农业基建投资2300多亿元(包括国家基本建设基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其中,预算内基建投资为960多亿元(动态测算)。 各级财政部门要坚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基本法》,现有渠道的农业投资要长期稳定,并逐年增加力度。同时,需要多方开辟、增加农业资金渠道,实行全民办农业。具体说来:一要继续保留“七五”和“八五”以来国家对大农业实施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支农专项(包括贴息贷款、以工贷赈、各种支农的专项贷款等),并随着今后转移支付的加大,还要适度增加一些专项。二要切实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较大幅度地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资金投入、增加对扶贫项目的资金的投入等等。三要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国家在信贷资金的投入、资金安排和计划管理等方面对农业发展要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要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要在充分发挥中国农业政策和商业银行支农作用的同时,放开搞活农村信用社,让农民的资金尽量用于农业。四要积极鼓励、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增加农业投入。五要加快农业、水利利用外资的步伐。此外,鉴于我国农业形势严峻,建设需资巨大,建议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费中、从耕地占用税(变一次性征收为逐年征收)中、从直接受益生态效益的集体和个人中、从粮食销售环节、从非农建设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工程中、以及从国外优惠贷款和赠款中多渠道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用来设立国家农业保护基金。这样加上原已设立的农业发展基金和农村事业费,分别运用于农业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和服务单位的业务补助,农业投入机制就可望有效建立并完善起来,使农业得到合理的支持和保护。农业市场风险主要通过国家财力和动员全社会来解决,农业自然风险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动员农民参加合作保险来解决。(四)保护的重点稳定而繁荣的农业需要有自觉而有效的行动来支持,这一点在世界各国已形成共识。但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对农业保护的领域会有不同的侧重,因而各国所制定和执行的具体政策也会有显著的差别。例如,加拿大的政策和计划最为关心的是开拓和保护出口市场,而日本的政策和计划所关心的则是国内生产补贴和廉价而有保证的外国供应场所,以获得国内充足的粮食供应。另外,一个国家在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农业经济政策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19世纪美国的农业经济政策主要是以努力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出发点的;到了20世纪,美国的农业经济政策则是以克服以农产品过剩为特征的农业危机为出发点的。政策干预的结果使农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随之美国的农业经济政策将重点放在了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以及农场的技术进步等方面。总体上看,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实施农业保护是在农产品过剩的条件下进行的,主要通过对农产品市场的干预,平衡农产品供求,稳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这些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中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仍是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因此,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业保护还必须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来进行,进而实现平衡农产品供求、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所以,中国农业的保护,不同于发达国家重点放在市场和流通领域,而是重点要放在生产领域,放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减灾、防灾、抗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本文责任编辑:傅军胜〕* 本文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投入体制、机制、效益》总课题组提供,执笔人有:张忠法、张从明、褚利明、李文、张岩松、蒋协新等。〔1 〕农业供给剩余系指农业以牺牲自身的扩大再生产为代价向工业或其他经济部门提供积累。这种提供基本结束或臻于完成的时期即可称为农业供给剩余结束期。*
[ "Philosophy", "Education", "Mine", "Art", "Agriculture", "Space", "Enviornment", "Politics", "Electronics", "Sports", "Medical", "Transport", "Economy" ]
Agriculture
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1999年 第14卷 第1期 VOL.14 No.1 1999多斜孔壁冷却方式小孔内对流换热研究林宇震乘巍〔ā±睢”颉×醺叨摘要:研究了多斜孔壁冷却方式小孔内对流的局部和平均换热情况。研究方法是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孔进口区的换热增强幅度较大,并且在进口区不同的位置上增幅存在差别;孔内雷诺数对换热增强幅度影响较大,孔内雷诺数越高,换热增强越大。主题词:斜孔板 冷却 对流换热分类号:V231.1A STUDY ON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HOLESOF INCLINED MULTIHOLE WALL FILM COOLINGLin Yuzhen,Song Bo,Li Bin,Liu Gaoen(4th Dept.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710072)ABSTRACT The local and the overall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s inside the small hol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for the inclined multihole wall film cooling,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theory.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tensifies very greatly in the region inside the hole entrance.The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the Renolds number of the hole has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The higher the Renolds number,the more intensive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side the hole.Key Words Multihole wall Cooling Heat convection1 引 言为满足现代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日益提高的性能对主燃烧室火焰筒壁冷却提出的要求,发展了多斜孔壁冷却方式。文献[1]的研究与多斜孔壁工作状态有显著差距:一是孔进口处气流主流无流动;二是小孔雷诺数很低,在1000~10000之间,实际情况中孔内Re数大于104;三是小孔垂直于壁面。这与本文研究的多斜孔壁存在显著区别。从流动角度来考虑换热问题,倾斜小孔内对流换热可认为是一类小孔进口处具有主流流动的圆管进口区换热。文献[2]归纳的各种圆管进口区换热数据,都与本文研究倾斜小孔对流换热有很大区别。本文研究单个孔内部局部换热系数,并且考虑孔内Re数及冷却气环腔主流流动影响。2 研究方法及实验研究系统图1是多斜孔壁冷却方式的燃烧室火焰筒壁的基本构造。其主要特征是:在被冷却的火焰图1 多斜孔壁冷却方式筒壁上运用激光钻孔技术钻出大量密集、离散的倾斜小孔,小孔直径小于壁厚以形成较大的内部冷却能力。一般而言,小孔直径为0.5~1.0 mm,小孔长径比l/d=3~8,孔间距比p/d=3~6,孔排距比s/d=3~12,孔倾角α=20°~30°,偏转角β=0°~45°。其冷却的基本过程是:冷却气在环腔流动,冷却火焰筒壁的冷侧,遇到小孔时,冷却气流入小孔。当冷却气流过小孔时,以强制对流换热的方式主动冷却壁;然后喷射进入主流,在壁燃气侧形成气膜,将壁面与燃气隔离,以充分发挥冷却气流的冷却能力。对于多斜孔壁冷却方式换热特性,存在多个倾斜小孔内部对流换热显著特点。多斜孔内部对流换热系hhc的定义式:hhc=qhc/(Thw-Tc)。公式中温差选择是孔内表面温度与冷却气进口温度之差,研究过程中,若热流qhc确定,Thw测出,则孔内换热系数hhc随之确定。孔内对流换热系数采用相似理论导下的实验研究。经过分析,确定影响孔内对流换热系数的定性准则有孔内Re=ρuhd/μ,速度比H(定义为孔内气流流速uh与环腔气流进口流速uc之比)及孔与壁面倾角α[4]。实际模化实验时,须将小孔放大,放大后多个孔的模拟较为困难,只模拟一个孔,于是采用一个倾斜圆管模拟小孔。实验方法采用恒热流法。恒热流由电加热丝提供,实验时给定电加热功率,测出管壁局部温度及冷却气温度,即可计算出换热系数hhc。由实验得到的换热系数hhc值表达成一个局部位置的Nuhc与相同Re数下,管流充分发展时的Nu∞的比值,以直接表示在倾斜小孔内局部换热系数的增强。则小孔内对流换热增强系数Eh为:Eh=Nuhc/Nu∞=hhc/hh。式中:Nuhc=hhcd/λc;Nu∞=hhd/λc=0.022Pr0.5cRe0.8h(该式来源于文献[3])。其中,d是冷却孔的直径,λc是冷却气导热系数。Prc与Reh分别是通过小孔冷却气的Pr数与Re数。因为只用一根圆管来模拟小孔,并且为形成与多斜孔壁小孔进口时的相似流动,实验件设计为:在一块板基上开一倾斜椭圆孔,然后将预埋热电偶和包裹电加热丝和绝热层的实验管组件装配到板基上,保证圆管进口与板基齐平,板基与三块侧壁形成矩形通道(30×120 mm2),以模拟气流进入小孔前的环腔流动,如图2所示。实验管由1Cr18Ni9Ti圆管加工而成,外径Φ12 mm,壁厚0.5 mm,主要加工两个端面,端面之间相互平行,并与管中心线成30°夹角。壁温测量用直径Φ0.1 mm的镍铬―镍硅热电偶。热电偶总数28对,在管外壁的位置如图2所示,实验时测量管外壁温度,然后换算成相应位置的内壁表面温度。沿A、B、C、D四条圆管母线上布置热电偶。以每条母线在管进气口为坐标原点O,母线方线为X轴方向,采用这样一个坐标系统的原因是保证测量点距孔进口距离有一个统一度量标准,是一种相对坐标系。图2 小孔内对流换热实验件构造及测温热电偶布置(1.冷却气通道 2.板基 3.模拟小孔的圆管 4.绝热层 5.测温热电偶 6.电加热丝)采用一个数据采集板记录所测温度。温度测量数据采集系统在实验前经过仔细标定,误差小于0.25℃。电加热层用铁铬铝电加热丝,在电加热层外面再包裹一层软泡沫塑料,其导热系数λp=0.043~0.056 W/m*K,以减少加热量的损失。实验管的倾斜角α=30°,偏转角β=0°。实验系统的配置及各参数测量精度分析见文献[4]。实验时环腔流速uc在0.5~7 m/s之间,小管内流速uh在12.5~70 m/s之间,气流为室温空气,温度在10~15℃之间,速度比H在4~20之间,管内雷诺数Re在10000~56000之间,管壁加热温度在50~100℃之间。3 实验结果及分析3.1 热流均匀性实验当实验用小孔内对流实验管完成后,在通电电压8.56 V,通电电流0.204 A时,室温T=19.5℃时的进行热流均匀性实验。此时小管内无流动。测量了绝缘层外温度及A、B、C和D四条测量线的上温度值,各测量线上的温度值见图3。结果发现绝缘层外温度平均为21.3℃,说明绝热很好。4条测量线上最大温差在2.0℃以内,说明电阻丝热流量非常均匀。图3 小孔内对流换热实验管热流均匀性标定为对实验结果分析便于展开,定义两项平均换热增强系数:周向平均换热增强系数,具体含义是将周向4个x/d相同的换热增强系数作算术平均,以期反应出不同x/d位置上换热改变强度;总平均换热增强系数。式中h是不同的(x)/(d)位置上周向平均换热增强系数,F是加权系数。根据不同管长,F有不同的值,F计算由每一相同x/d位置测量点影响范围确立。总平均换热增强系数反映了一定孔(管)长度下换热总增强幅度[4]。3.2 局部分布特点图4是该实验管在速度比H=19.80,管内雷诺数Reh分别是10676和51783时的局部换图4 局部换热增强系数分布 (a)H=19.79,Reh=10676 (b)H=19.83,Reh=51783热增强系数分布图。流动大致情形是:气流在环腔内向前流动,流经小孔时,一部分气流折转流入小孔。流入小孔的气流在孔进口处发生分离,流束形成局部收缩,存在涡流,然后流束重新扩张,直到与小孔壁面接触,成为充满流动直至出口[1,5]。从图中可以看出,在x/d<2.0时测量线A上的局部换热系数值时是最高的,并且随着Reh增加,测量线A上的Eh增加幅度比其它三条测量线上大。在x/d≥2.0后,各测量线上的局部换热增强系数逐渐趋于一致。在x/d≥4.0,各测量线上的局部换热增强系数基本相等。测量线B,D上的Eh值在沿所有管长的区域内基本相等,说明换热情况是对称的。测量线C局部换热增强系数Eh值在较小管内雷诺数Reh时与B、D两条线上测量值基本相等;在较大管内雷诺数Reh时,在管进口区x/d<2.0时,测量线C上的局部换热增强系数Eh值比测量线B,D上的Eh值小,其他区域内基本相同。从各测量线上的局部换热增强系数Eh沿管长度方向的变化情况来看,在0.0≤x/d<6.0的范围内,换热增强,换热增强系数Eh≥1。并且在孔进口处换热增强最高,然后逐步降低,在x/d=6.0处,基本上所有状态下实验结果表明此处的换热增强系数Eh值为1.0左右。从这个分布趋势来看,孔进口区的影响要持续到x/d=6.0处。在沿管长6.0<x/d≤8.0范围内,换热增强系数又逐步增加。在x/d=8.0处,Eh值在1.1~1.2之间。造成上述局部换热增强系数分布的原因是:在孔进口区气流从环腔进入小孔时,A测量线这一区域在进口处气流分离程度比B,C和D这3条线上分离程度要高。文献[5]研究单个斜孔进气冷侧流动时发现了这一特点,所以导致A测量线在孔进口处换热增强比其它区域强。当进口气流分离的影响逐渐减弱后,各测量线上的局部换热增强系数就逐步减小并趋于一致。这与通常管进口处无整体主流流动的管进口区换热分布有所不同,它并不是一个对称的分布。在接近孔出口处,小孔射流的影响有所回传,因此在此处各测量线上的局部换热增强系数又有所增加。3.3 管内雷诺数Reh影响图5是该实验管的周向平均换热增强系数图。由图可知,当速度比相同的情况下,在0.0≤x/d<4.5这一区域里,随着管内Reh增加,这个区域内的周向平均换热增强系数h也增加,并且随着Reh增加,h增加幅度越大。在4.5≤x/d≤8.0这一区域内,周向平均换热增强图5 周向平均换热增强系数分布    图6 总平均换热增强系数系数基本相等,并不随管内雷诺数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图6是该实验管的总平均换热增强系数图。由图可见,在相同速度比H情况下,管内雷诺数Reh增加,总平均换热增强系数ha增加。这一点说明在相同速度比H情形下,管内雷诺数Reh增加,使得管进口区换热增强,并且Reh越大,进口区换热增强越高。原因是管内雷诺数增加,虽然速度比相同,但管进口区湍流强度增加,因此导致管口区换热增强。并且雷诺数Reh越大,湍流强度增幅比低Reh时增幅大,因此换热增强系数增幅变大。小结 对进口处环腔气流主流存在流动的倾斜圆管内换热系数研究表明:(1)管内雷诺数Reh越大,管内换热增强越强;(2)倾斜圆管进口区换热增强区域不同。在8.0≥x/d>4.0的区域换热增强基本一致;(3)孔进口区对换热增强的影响要持续到x/d=6.0处。作者简介:林宇震 男 29岁 博士 讲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热动力程研究所 100083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考文献[1] Andrews G E,Alikhanpadeh M etl.Small Diameter Film Cooling Holes:Wall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ASME 86-GT-225,1986[2] Rohsenow W M et al (Ed).Handbook of Heat Transfer Foundamentals.(Second Edition)Mc Graw-Hill Book Company,1985[3] Kays W M,Crawford M E.Convective Heat and Mass Transfer.Mc Graw-Hill Book Company,1980[4] 林宇震.燃烧室多斜孔壁气膜冷却研究:[博士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7[5] Byerley A R.Heat Transfer Near the Entrance to a Film Cooling Hole in a Gas Turbine Blade.AD-A217396,1989收稿:1997年11月修稿:1998年1月责任编辑:杨再荣
[ "Mine", "Enviornment", "Space", "Transport", "Literature" ]
Space
【 日 期 】19960419 【 版 号 】5 【 标 题 】建造辉煌的“教育大厦”――淄博市科教兴市巡礼 【 作 者 】陈兴贵 【 正 文 】 (本报记者 陈兴贵)来到淄博市,记者在这个辖5区3县、城乡交错的城市采访,随处都感触到这里的人们对教育的关心和对人才的重视。“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历史回音,如今更强烈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震荡。这里的领导和群众,正在齐心协力地建造一座让世人瞩目的“教育大厦”。“发展教育,师资先行” 师范教育五优先淄博市教委主任于庆臣同志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我们这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学校中,最好的又是师范。”这两句话,正是对该市建造教育大厦基础工程的概括。发展教育,这是上下一致的共识。然而,如何重视,怎样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决策关系重大。十年前,淄博市确立了“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的主导思想,实行了师范教育要“先一步,高一层,优一等”的方略,采取干部选配、教师调配、经费投入、基建安排、设备配备向师范教育倾斜的落实措施;如今,已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个分别由淄博师专、淄博师范、淄博第二师范为中心,分别培养培训初中教师、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三级教师培养培训网络已经形成。这三个中心在教学研究、信息资料、科学实验三个方面成为辐射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师范教育优先,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岗位合格率,分别由10年前的59.4%、14.6%、26.5%提高到91.3%、79%和82%。教师队伍的加强,又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1994年,全市基本实现初级中等义务教育,被省政府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称号;有30所学校进入省级规范化学校,约占全省的1/5;万人高中生在校学生居全省前列;全市先后有49名高中生在全国数理化、生物等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500多名中小学生在全国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在1994年举行的全国计算机汉字表形码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全市的音体美教育,也得到全面开展。回顾十年来该市教育发展,人们总是称赞领导者关于“师资先行”和“师范优先”的决策。办特色学校 不拘一格育人才领导重视,社会支持,家长关心,学生努力。经过多年的工作,淄博市形成了比较好的教育环境。如何珍惜这个环境,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造就社会需要的多种人才,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为经济服务,为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就成为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几年,淄博市重点抓了办特色校这一条,以此带动其它方面的改革。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淄博市,高中阶段的教育已成为家长、学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对普通高中进行调查中他们发现:一些办得比较差的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高中后变得颇有生气;一些办得一般的高中突出特色后,就大变了模样。原因就在:社会,是万紫千红的,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上大学,可以理解。但作为学校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进入高校。教育部门的责任应当是适应社会需求,设置好每一所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拘一格育人才”。只有这样,教育才有生命力。他们分析,影响高中阶段教育的最大障碍,是在办学思想上、办学方向上、办学模式上,没有从升学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多种人才的路子。他们提出让学校“找准位子,选对路子”的办学思路,然后在目标上调整,政策上激励,评价上引导,增强学校和学生自身活力,让每一所学校都“抬起头,挺起胸”。这样一来,淄博市高中阶段教育形成三元办学模式: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的普通高中;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兼顾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综合高中。这种三元办学模式,既为建立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机制奠定了基础,又为建立科学管理的评估机制提出了要求,也为学校办出特色开拓出广阔之途。不同学校,提出不同的办学要求和评估标准,大大增强了每所学校的信心和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高中阶段教学水平的提高。特色学校的旗帜高高飘扬,特色人才迅速成长,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求。重视教育科研 搞好教育规划“科教兴市,何以兴教?”这是人们常常议论的又一个话题。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同淄博市教委的同志交谈时,他们的回答是:重视教育科研,搞好教育规划。淄博市在实施科教兴市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教,教兴市兴”的工作思路。教育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他们大力倡导教育的研究之风,向教育科研成果要质量,要效益。1992年,市里就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设立了全国首家“中央教科所淄博教育实验中心”,针对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受教育主体的实际,建立了淄博市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机构,为了加强和确保教育科研的开展,制订了《淄博市区县教育科研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淄博市教育科研与教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条例》。教育科研部门要定期向全市教师推荐一本教育理论书籍,组织全市范围的教师学习;他们还编写了《素质教育讲座》手册,在全市宣讲。他们与中央教科所合作组织的《淄博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被列入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淄博市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研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级重点研究课题。这些研究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教育科学研究在这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十分重视教育规划。合理的规划,等于增加了教育投资。这里有中小学区域规划、结构规划、布点规划、校园规划的多方案研究,高青县实施义务教育原规划需7000多万元,经过市布点规划调整,仅用4000万元就解决了问题。教育科研和教育规划,为淄博市创办“服务加超前型”的教育,建设“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做出了备受人们称赞的贡献,成为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重要保证。在淄博,人们喜欢用“工程”这个词。“工程”的含义,就是目标、措施、日程等的具体化,像建筑工程一样,以此来确保任务的落实。他们确立的基础教育“两高三普及”工程,就包含了高标准高质量达到9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和计算机教育的具体要求,其他还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住房、城乡教育改革等10项教育工程。正是这些工程,将支撑起淄博市辉煌的“教育大厦”。
[ "History", "Agriculture", "Military", "Literature", "Education", "Space" ]
Education
【 文献号 】1-61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10 【原刊页号】10~16 【分 类 号】A1 【分 类 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 【复印期号】200101 【 标 题 】论马克思的社会解放理论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构建――兼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相互关系 【 作 者 】胡承槐 【作者简介】胡承槐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 正 文 】 一、社会解放范畴的一般含义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文中,提出并讨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这两个范畴。对“政治解放”范畴的讨论,表明了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看法,而“人类解放”范畴则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最初表述。在这两篇文章中,“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都是与“社会解放”这一范畴相联系的,或者说,所谓“政治解放”是带有资产阶级局限性的、资本主义印记的“社会解放”,而人类解放是彻底的、普遍的“社会解放”。马克思虽然没有给社会解放下具体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论述中得出社会解放的具体含义。首先,社会解放相对于政治解放(政治革命)来说,它是基础,是一种普遍的解放。“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整个社会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3页)在这里,马克思认为,社会解放是指整个社会的解放,社会所有等级(阶级)都得到解放,亦即社会不再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个人获得自由,人们处于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之中。其次,社会解放具有两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两个历史阶段)。第一种形式是政治解放。政治解放首先表现为国家从宗教领域当中解放出来。(参见同上书,第426页)其一,在国家政治层面上,是消除神权(教权)与世俗王权并立,从权力的二元结构转向世俗权力一元结构的历史过程;其中,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看,是人民获得宗教信仰自由的历史过程;从经济层面和社会地位的视角看,又是一个教会的特权被逐渐剥夺、寺院的财产不断被没收和侵占的历史过程。其二,与上述过程相伴随,政治解放将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为非政治的差别”,“每个人都是人民主权的平等的参加者”。(同上书,第427页)其三,政治解放在本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是市民社会的革命”(同上书,第441页),是封建主义包括封建专制权力解体的历史过程。在这场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权利获得了一种普遍性形式,或者说除封建统治等级之外的其他等级的利益和要求集中体现在资产阶级身上,进而资产阶级的解放就获得并被理解为社会解放。(参见密利本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64页)社会解放的第二种形式是人类解放。马克思认为政治革命的实际意义是有限的、部分的,因为政治革命只是在国家政治的层次上“废除了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的差别”,却“任凭私有财产、文化程度、职业按其固有的方式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物质生活领域,“国家远远没有废除所有这些实际差别,相反地,只有在这些差别存在的条件下,它才能存在,……才会实现自己的普遍性”。(同上书,第427页)因此,政治解放还不是社会解放的彻底形式――人类解放。所谓人类解放是指由社会最后一个等级即无产阶级所推动的社会解放,这最后一个等级必然是“一个被彻底锁链束缚着的阶级”,“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它的解放不可能像市民等级那样诉求于“财产资格”,也不可能像农民那样诉求于“历史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权”,因为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进而,无产阶级所从事的社会解放将全面“实现社会自由”,这一社会自由将不再受到“人类社会造成的一定条件的限制”,并从“社会自由这一必要前提出发,创造人类存在的一切条件”。(同上书,第465、466页)再次,马克思还阐明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相互关系。其一,不论是政治解放还是人类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同上书,第443页)。虽然政治解放在将“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的过程中把这种力量与人自己分隔开来,但相对于教权和王权及封建等级制对人的束缚来说,依然是巨大的社会进步,因为“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同上书,第429页)其二,不论是政治解放还是人类解放,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同上书,第462页)只有当现实的实际生活过程发展到具备革命条件时,革命才会实际地发生。政治革命在实质上是市民社会金钱的力量、资本的力量和商品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而人类解放却是资本的社会关系进一步发展,资本的对立面――劳动的力量、无产阶级日益强大并觉醒的反映。其三,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在先进的发达国家表现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人类解放表现为继政治解放之后的彻底的社会解放。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分析1848年欧洲革命时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页)而在资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到足以替代旧社会的领导地位,资本的生产关系还没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却又处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国家,无产阶级应该承担起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统一起来的领导责任。马克思在分析德国的状况时指出,“德国能不能实现一个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现有水平……的革命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页)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市民等级缺乏和全体人民心胸相同的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实行政治暴力的感悟,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将成为“乌托邦式的空想”,因而这场将德国提高到现代水平的社会解放只能由“哲学”武装头脑的无产阶级来承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63、464页)进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即当像德国这样将“现代水平”国家的文明与本国旧制度相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当中,存在着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二者结合起来的社会解放运动的现实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虽然没有在德国实现,但在后来的俄国和中国等国家部分地实现了。概而言之,所谓社会解放其核心内容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在社会各领域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关系,将“属人的关系还给人”。二、社会解放与民主政治构建将属人的关系还给人,在社会各领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涉及两个方面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一是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社会基本结构体制和社会各领域的特殊体制。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体制与社会人际关系的变革。社会结构体制与人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程式、规则,后者则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在一定的意义上讲,社会结构体制是社会关系的凝固化、抽象化、制度化的结果,而人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则是社会体制活的、特殊的、具体的、丰富的个性化表现。虽然在整个社会的客观层面上讲,社会结构体制与社会关系的存在状况具有某种重合性和同等的重要性,但从特殊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社会结构体制却具有更为根本的逻辑先在性。因为社会结构体制是人们个体活动和编织社会关系的前提,个体总是要依据社会结构体制运转的性质、规则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因此,人民要获得解放,摆脱来自社会关系方面的束缚,首要的任务就是改革社会结构体制,只有在社会基本结构体制得到根本改造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基本条件。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从它是建置在社会基本结构体制和经济结构体制之上的特殊体制这一派生性质来看,民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它需要自己现实的客观的物质基础:即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中独立的、平等的自由权利。因此,社会解放要求并将导出民主政治;实际的社会解放进行到何种程度,那末,公民参与国家重大政治生活的程度就达到何种水平,民主化的水平也就发展到何种高度。而民主政治的构建和完善,民主化水平的提高,又将对社会解放的核心,即对社会结构体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起巨大的推进作用。现代民主政治体制,虽然还保留有古代民族民主制的某种因素,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运作过程已远比古代民族民主制复杂和深刻,决不是凭借字面上的意思就能完整地把握的。故此,在讨论如何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之前,有必要澄清对民主范畴两种最普遍的岐见。第一种歧见,从民主即主权在民的一般定义出发,认为民主即人民自治,反对任何权威、任何“治者”存在。这实际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歧见。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不理解主权在民、人民自治是一个相对性范畴。因为,只要有人群存在的地方,就必然地要有某种权威的存在,“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进而人民本身就必然地被划分为管理(统治者)和被管理者(被统治者)。人民不可能以整体的名义同时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即使在“巴黎公社”这样狭小的范围内,也需要“公社委员会”的权威。第二种岐见是将民主是大多数人的统治当作教条。民主通常意味着多数,但多数并非即是民主,民主的本质与人数的多寡并无必然的联系。那末,现代民主的要义又是什么呢?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结构中,(1) 所有社会成员具有自由、独立、平等的社会身份,任一成年公民享有与其他公民同样的基本权利,承担同等的基本义务;(2) 一套较为完整的公正和正义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机关;(3) 相互制约、均衡的国家权力系统;(4) 社会或者公民对国家机关的制约机制,亦即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均衡;(5) 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加工、过滤结构。关于第(1) 项,是不言自明的。当社会成员被划分为若干等级(阶级),或等级和个人存在某种依附、支配关系时,个人是没有自由、独立、平等可言的,而没有自由、独立、平等又怎能谈论民主呢?所以说,自由、独立、平等这一社会层面的民主,是政治民主的第一个重要前提。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公民身份的自由、独立、平等这一社会层面的民主上升到国家政治片面的民主,还需要其他条件如上述(2)~(5)项条件,如果缺乏这些条件,则民主便有可能被盗用。民主政治是一种有序的政治结构。公民的自由、独立和平等三者之间既是相互支撑又是相互制约的有机体系。独立是自由和平等的前提,自由是个人活动的权利,这种权利应得到别人的尊重。反之,平等则限制自由权利对他人权利的超越,亦就是个人之间独立、自由的相互尊重。这种相互尊重需要一整套的公正和正义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以防止个人独立、自由的权利来自于社会、政府和他人的侵犯。社会被划分为管理(统治)和被管理(被统治)两个层面是现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基本事实。如果当管理(统治)权过分集中时,那么要设立一套公民独立、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不能侵犯,其制度成本如对腐败现象的觉察和惩处将会变得无限的巨大,而要降低制度成本,则管理权的异化就在所难免,名言“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便是权力异化状况的某种写照。因此,在制定完整、公正和正义的法律体系的同时,还必须设置相互制约、制衡的权力结构。这种相互制约、制衡的权力结构是既能较为有效地防止权力异化,又能降低制度成本的体制性安排。这种安排,在一定的范围内与“主义”或意识形态倾向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如市场经济体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讲它仅仅是一种中性的手段,权力制衡亦可以作为一种手段被各种“主义”所吸纳。仅仅有制衡的权力结构体制,不论是从理论上来讲,还是从历史实践上来看,都不足以保障政治民主的完备性和彻底性。从理论假设来讲,制衡的权力子系统仍然有可能沆瀣一气,变成一种反社会、反人民的权力整体,只不过与单一的权力主体的异化相比较,所花的成本更为高昂、更不容易一些而已;从历史实践方面来讲,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有断言,他们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因此,必须要有社会对整个国家权力系统的制约,产生社会与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不仅贯穿于国家权力的来源方面,同时也贯串于国家权力的行使方面。在权力来源方面,自“神授权力”观念破灭之后,“代表人民”说已成为几乎所有现代国家权力学说的共识。“代表人民”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社会处于非正常状态下,通过革命并在革命中获得人民的支持而掌握国家政权;第二条途径是在社会正常状态下,通过普选而掌握国家权力。在这里,也仅仅是在这里民主政治的多数原则才产生效力。由这两条途径而产生的统治者都具有“代表人民”的合法性。不过需要作出补充的是,由第一条途径产生的统治者,应尽快转到定期开通的第二条途径上来,否则,由革命而产生的权力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动摇其合法性。在权力行使方面,一方面,“保护少数”应成为社会经常状态下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国家权力以代表多数的名义剥夺和侵犯少数人基本公民权益;另一方面,社会需要有一定质量的相当数量的中介机构,如媒体、社会团体,能随时揭露并阻止国家权力的越轨行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国家权力和统治者的“人民性”。关于第(5)项条件,则是对第(2)、(3)、(4)项条件的限制。因为,不论是法律的制定、权力结构的安排,还是统治者的产生,在理论上都应是公众讨论后并获得同意的产物。如果说第(2)、(3)项条件需经社会公众的讨论在历史实际进程中并不具有完全的真实性,那么,第(4)项条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是可行的。问题在于,假如社会信息来源单一、尤其是当这单一信息来源控制在国家权力手里时,则民主将非常容易地成为被操纵的民主,而失去民主的真实性。换言之,一个相对独立的公众舆论的存在对于民主政治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而相对独立的公众舆论来自并维系于一个传媒的多中心结构以及它们的竞争性作用:第一,众多的信息来源和渠道反映着这是一个公众处于多样状态的社会;第二,众多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有利于公众对信息作出比较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第三,竞争式的多渠道社会信息系统具备自我检查的能力,因为每一渠道都受着另一渠道的防范和竞争压力。三、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的完备条件深入推进中国当前的市场化进程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二者都需要我们在理论上理清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相互关系。虽将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作为共生的事物联系起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但深究起来,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万俊人先生在《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载《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具有内在的共通的价值诉求,这是一个准确的判断;但他同时又认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互为必要前提,这个判断却与史实不符,也与理论的逻辑推演相悖。民主政治一词具有多义性。从民主的词源上讲,它指的是人民作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城邦,但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因为那时的“民”,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等级,人数更占多数的奴隶和隶农并不包括在其中。同时,尽管民主政治与选举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有选举并不必然是民主政治。欧洲中世纪的教皇是选举出来的,国王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由贵族会议选举的,但那不是人民的选举,而只是范围极小的僧侣贵族和封建诸侯当中的推选;早期的资产阶级也搞过一些选举活动,如自由城市中对市政官员的选举,但资产阶级不仅没有将这一选举权扩大到全体城市公民,而且一般都被幕后的巨头们所操纵。因此,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从最低限度上讲是与普选制相联系的,而普选制又是建筑在全体社会公民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平等这一基础上的。从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起源上看,它最早发起于欧洲的1848年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这两次革命从两个层面上推起了现代民主政治。一是在选举形式方面,这两次革命将巴黎城市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各个等级都卷入了政治选举过程之中。在1848年巴黎的二月革命的压力之下,法国临时政府不仅被迫设立“专门的劳动部”,而且在内阁吸纳了由工人选举出来的两位工人代表路易・勃郎和阿尔伯;而巴黎公社革命时期,全体市民直接选举产生了公社委员会。二是在政治权利和政治要求方面,这两次革命表明,资产阶级若要获得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在一定的领域、在一定的程度上将工人阶级整合到主流社会过程中来。进而,也是在这一意义上讲,现代民主政治绝不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偏好,而是工人劳动者斗争所争得的权利。此外,1848年欧洲革命还直接促成了第一次现代民主政治意义上的普选――法国总统选举。不过这次选举的现代意义非常有限,共和国很快就被第三帝国所取代。路易・波拿巴的轻易上台和政变,也说明了马克思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它虽然与民主政治具有共通的价值诉求,但迄今为止的历史发展经历却表明,它与民主政治制度相联结的时期,远远要比它与专制制度相联结的时期要短。历史表明,现代资本主义的确立过程,亦即近代欧洲君主专制主义崛起的过程。法国和英国近代专制主义统治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也许从20世纪下半叶的眼光和纯粹政治学的视野来看,专制主义统治是一种反现代的政治形式。但是,如果以历史的眼光特别是放置于16至18世纪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专制王权却是政治现代化的特殊形式,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郭华榕、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京华出版社,第82页)首先,专制君主制超越等级君主制,完成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统一,创立了拥有独立、完整主权的国家形态,终结了教权、王权两重最高主权的政治局面,增强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封建割据和争斗的普遍混乱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它“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因此,“只有在君主制形式中才有可能存在民族国家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53―455页)其次,专制王权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符合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利益,而不利于旧贵族的利益。城市市民一般都希望拥有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内市场,也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他们进行国际商业竞争的坚强后盾。因此,他们很自然地充当了各国国王扼制贵族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事业的同盟者。比如,最初巴黎市民拒绝承认亨利四世,后因他采取奖励工商业转而支持亨利四世巩固王权。再次,专制君主制为典型的现代国家形式奠定了统一的政治基础。一方面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另一方面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资产阶级不仅在专制君主制的羽翼下发展起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而且通过革命直接掌握专制君主制统一的国家版图和国家机器。尽管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摧毁了君主政制,或改变了君主政制的国家,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即它们都保留了专制政体现代性的方面。当然,君主政体是否具有现代性取决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它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而非任何历史时期里都具有现代性。历史上的以小农的分散性为政治基础的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古埃及帝国、印度孔雀王朝、中国历代的专制王朝都不具有现代性。专制王朝成为现代国家的特殊形式,只是16至18世纪欧洲社会的特殊产物,是由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苦于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能完全表述自己的政治形式、资产阶级没有力量独占政权的结果,是封建贵族力量被摧毁之后的政治真空所造成的结果。在本质上,这种专制君主制仍是“资产阶级君主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51、459页)然而,这种状况是不会长久的,一旦资本主义获得足够的发展,资产阶级有了足够的力量,君主专制体制必然地要让位于现代国家的“彻底的形式”――民主共和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131页)历史的逻辑亦即理论的逻辑。由本节上述的历史分析结合马克思的社会解放理论,我们能够推导出来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逻辑关系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并导出社会解放,即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平等地位,而社会解放又将要求和导出民主政治。这种逻辑关系,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有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进而,如果说当万俊人先生讲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互为必要前提时,他只讲对了一半,的确,民主政治必然地要以市场经济为历史前提,但反过来讲,却并不完全正确,16~19世纪70年代前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本上与民主政治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我们认为民主政治之于市场经济而言,它不是必要条件,而是完备条件。这是因为:第一,民主政治的推行为工人劳动者改善生活条件、社会福利、提高工资等诸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而工人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是资本和商品市场扩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而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功能就是疏导民众对社会状况的不满情绪,推选出能够广为接受的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所以,凡推行民主政治的国家,相对说来比较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第三,民主政治是一种竞争性政治体制,也是利益集团具有流动性、开放性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一方面使得各种利益集团能够及时地进行利益表达,另一方面又使各种利益集团不至于在长时间内凝固化,进而为市场竞争提供具有富于弹性的政治环境。必须予以指出的是,关于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还是完备条件的争论,并不是一种纯学理的讨论,在理论争论的背后实际上还潜伏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模式和时机的选择的分歧。依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依照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必要条件的判断,则我国必须在目前实行深刻而急速的政治改革,否则,市场经济的发展将缺乏必要条件而遭至夭折。因为我国目前的市场化已达到50%左右的水平(发达国家完备市场经济的市场化率为90%)而加入WTO之后则进一步加速市场化程度,“十五”期间将达60%以上。反之,如果依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完善条件的判断,将(1)给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理论空间,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型模式提供理论背景;(2)为社会解放腾出时间和空间,将民主政治的推进建筑在富有实际成效的社会解放的基础之上。
[ "Economy", "Electronics", "Philosophy", "Enviornment", "Transport", "Space", "Education", "Literature", "Energy", "Sports", "Mine", "Military", "Communication", "Medical", "Politics", "History", "Agriculture", "Law", "Art" ]
Politics
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届部长会议在曼谷召开新华社曼谷5月21日电为期4天的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届部长会议今天在曼谷开幕。会议将主要讨论世界贫困和饥饿问题并致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理事会主席优素福・阿明・瓦利在开幕式上说,目前世界穷困和饥饿人口约5・5亿,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农村地区。他呼吁作出积极努力,遏制世界穷困和饥饿人数增长。他说,对90年代来说,迫切的需要是通过更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开发更好技术,提高粮食生产。他认为,亚洲应继续保持绿色革命的势头,这样,亚洲的饥饿问题就可得到缓解。泰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在会上发言,呼吁世界各国增加粮食生产,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贫困和饥饿问题。她强调,各国政府必须优先考虑制订直接解决饥饿、营养不良和其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困难的政策。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世界粮食理事会成员和非成员共58个国家以及联合国和其它国际机构的500多名代表。(完)
[ "Philosophy", "Politics", "Economy", "Communication", "Enviornment", "Medical", "Agriculture" ]
Agriculture
中、古女排对抗赛中国队再次以3:0获胜新华社广州5月19日电(记者张家昌)中、古女排对抗赛今晚在广东江门市进行了第三回合的较量。中国队排出以老带新的阵容,争得网上优势,再次以3:0(15:11、15:5、15:9)击败对手。今晚江门体育馆挤满了热情的观众,他们不断为双方的精彩表演鼓掌。中国队上场的是赖亚文、苏惠娟、李月明和许新4名主力以及周红、何云舒两名新秀,快攻和拦网成功率很高。第一局,中国队先声夺人,一口气以5:0领先。古巴队沉着应战,把比分追成6:6、8:8、10:10,并一度以10:8超出。但中国队在12号巫丹上场后稳住了阵脚,以15:11先胜一局。第二局,中国队一路领先,顺利地以15:9结束战斗。第三局古巴队力图挽回败局,拼得很凶,从2平、3平一直打到6平。但中国队毫不松劲,最后以15:9的优势结束了全场比赛。中、古两队明天将移师深圳,参加国际女排四强赛。(完)
[ "Sports", "Literature", "Politics", "Education" ]
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