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75
31.6k
category
listlengths
1
20
output
stringclasses
20 values
发信人: painlife (冥海之舟), 信区: philosophy标 题: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转载)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Fri Apr 16 15:21:32 1999) , 转信【 以下文字转载自 physics 讨论区 】 【 原文由 Gabriel 所发表 】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其原因大概在于人们有一种愿望,想理解我以自己的微薄绵力通过不断的斗争所获得的少数几个观念,而这种愿望有很多人却未能实现。我完全明白,一个组织要实现它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人去思考,去指挥,并且全面担负起责任来。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当受到强迫,他们必须有可能来选择自己的领袖。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就是这个缘故,我总是强烈地反对今天我们在意大利和俄国所见到的那种制度。像欧洲今天所存在的情况,使得民主形势受到了怀疑,这不能归咎于民主原则本身,而是由于政府的不稳定和选举制度中与个人无关的特征。我相信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们选出了一个任期足够长的总统,他有充分的权力来真正履行他的职责。另一方面,在德国的政治制度中,我所重视的是,它为救济患病或贫困的人作出了比较广泛的规定。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视。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单单一根脊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国家的这种罪恶的渊,应当尽快加以消灭。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预这种可憎的勾当。尽管如此,我对人类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被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蓄意进行破坏,那末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我无法想像一个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的上帝,也无法想像它会有像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样一种意志。我不能也不愿去想像一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由于恐惧或者由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 "Philosophy", "Energy", "Sports", "Education", "Enviornment", "Computer", "Transport", "Law",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Space", "Politics" ]
Philosophy
【 文献号 】1-623 【原文出处】《江海学刊》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200003 【原刊页号】171~178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02 【 标 题 】文艺理论:新世纪的瞩望 【编 者 按】新千年的大幕拉开后,人们很自然地会关心那些活跃于文学学术论坛的中青年学者在思考什么、准备干些什么。可以想象,他们所 确定的研究方向和正在进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必将对新世纪文艺理论的走向与面貌产生一定的影响,披露这些多方熟筹、思虑精深的设想,既可以对一切有志于该学科研究的学者有所启示,又能够实现广泛的动员,集合力量,进行攻坚,这便是我们编发这组论文的初衷。【 正 文 】 形式美学之可能赵宪章西方历来有从形式的角度阐发艺术规律的传统。早在古希腊罗马,艺术就被看作一种“技艺”,当时的许多美学和诗学著作,大多就是从形式、修辞或技巧等方面来谈论艺术的。这一传统从中世纪之后似乎发生了变化,文学的思想、内容和主题成了人们关注的重心,但是,将艺术作为形式的观念,及其从形式的角度阐发艺术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多少改变,这在德国古典美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注:参见拙著《西方形式美学》第10~12章,此不赘述。)。特别是20世纪之后,由俄国形式主义开启先河的文艺理论更是如此,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甚至把形式推到了艺术本体的高度。可以这样说,艺术的形式观念和形式研究方法在西方美学和文论史上从未中断。中国美学就不同了。中国美学是“言志”和“载道”的传统,“经世致用”是其主流艺术观念和审美方法。从先秦经学源头到20世纪的革命文论,这一观念也没有多少改变,在某些特定的时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与西方美学相对而言,中国美学的这一特点一方面是一种强势和优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在阐发艺术之形式规律方面的弱势和无能为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世界文学艺术和人类的审美活动在形式方面千变万化,简单地因袭“言志”、“载道”的传统研究文学艺术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是现代中国美学和文论最需要向西方学习的东西。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和文论首先和最感兴趣的话题便是西方20世纪美学的形式方法与形式理论。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和文论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最成功之处事实上也是在形式研究领域。这大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文学与语言的研究。由索绪尔所开创的现代语言学对20世纪的美学和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英美新批评关于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划分、关于语言与意义的理论、关于“向心式”和“细读式”的文学批评等,都同索绪尔的语言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观念和方法对我国的美学和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理论批评开始将文学作为“语言事实”进行研究,取得不少成果。这种研究与传统的文学语言研究不同,即不是将语言作为文学的表达工具,而是将语言作为文学的符号或本体存在,体现了20世纪的语言观、文学观和方法论。二、关于叙事学的研究。叙事学肇始于法国结构主义,主要是借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叙事文学或文学的叙事方法进行深层结构分析,提出了诸如功能与结构、作者与叙述者、叙事话语与叙事语法、叙事视角与叙事时间等概念,表现出文学文本研究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境界。这一研究从80年代后期逐步被介绍到我国以后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尝试借用这一方法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取得了不少使学界称道的优秀成果。就广义的“叙事文学”来说,我国的史传类作品也可列入此类。因此,研究中国文学的叙事策略、叙事时序、叙事结构等当是大有可为的,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和西方在叙事方面的不同民族风格。三、关于文体学的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概念主要是指文章和文学的类别、体式,而这一意义实际上是西文的genre或style,即“文类”或“体裁”概念。西方关于文体的研究,即“文体学”(stylistics),源于古希腊的修辞学,主要是指文章和文学的语言风格。现代西方文体学一方面研究语言形式对于文学风格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注意非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及其审美属性,现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被许多大学确定为正式课程。受这一思潮的影响,我国学界近年来不仅开始重视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论,而且开始大量译介和研究西方现代文体学,还有不少正面阐发文体问题的论文、论著,甚至“丛书”出现。正如作家王蒙的激情表述:“谢天谢地,现在终于可以研究文体了”,因为“文体是个性的外化。文体是艺术魅力的冲击。文体是审美愉悦的最初源泉。文体使文学成为文学。文体使文学与非文学得以区分。”(注:参见王蒙为童庆炳主编的《文体学丛书》所写的《序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之最基本的艺术载体和形式符号。而上述三个方面,实际上都是关于文学语言形式研究,或者说是由语言形式出发、环绕语言形式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典型的形式美学方法论。由此我们是否可以预言,形式美学是否可能成为中国美学和文论的新的生长点或突破点?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看(注:这里主要是指西方美学史,因为“形式”概念是舶来品,西方美学史是它的故园。),人类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始终贯串两条主线:一是关于形式本身的审美规律,一是历史与形式的美学关系。如果说前者是形式美学的内部研究,是它的现象学,那么,后者就是形式美学的外部研究,是它的历史学。这就是形式美学的两大主题。另外,从美学史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发现两类不同形态的形式概念:一是物质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形式,一是精神的、心理学意义上的形式。前者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的黄金分割律、音乐的音程关系等“数理形式”,就是对物理世界之形式美学规律的研究;后者如柏拉图的“理式”、康德的“先验形式”、荣格的“原型”等,则是对心理世界之形式规律的研究。事实上,上述两大主题和两大形态共同构筑了形式美学的理论型态,它们分别是:形式美学的现象学;形式美学的历史学;形式美学的物理学;形式美学的心理学。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整个“形式美学”的逻辑范畴及其理论体系(注:参见拙著《西方形式美学》第四章,此不赘述。)。当然,对象的不同往往使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各有侧重。例如,关于艺术技巧的研究更多地趋向形式美学的现象学;关于形式与历史的美学关系的研究很可能导向艺术社会学;所谓形式美学的物理学实际上就是技术美学,即研究人类把握物理世界的形式规律;所谓形式美学的心理学实际上就是审美心理学,即研究人类把握精神(心理)世界的形式规律。就文学和艺术而言也是如此:关于艺术的形式美学从总体上说涉及到形式美学的各种理论型态,但是关于文学的形式美学就比较复杂,因为文学的载体只是“白纸黑字”,它的物理属性被心理化了,语言文字作为文学的载体只是心灵的符号。这就是关于文学的形式美学的特殊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体系,它的美学特性是如何以及怎样通过符号形式得以物化和心理化的,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美学问题(包括上文所列三方面的研究),便是关于文学的形式美学所应主要涉及的。毫无疑问,我国传统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也研究语言和形式,诗文研究中的篇法、句法、字法、格律和语言风格的理论,书画批评中的笔法、技法和技巧理论等,都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从美学和文艺的观念来说,我们以往关于“形式”的概念基本上是相对“内容”而言的,甚至将形式作为内容的外表、包装或容器。就现代美学和文艺观念而言,形式则是美和艺术的载体和本体;也就是说,所谓“内容”,不可能独立于形式而存在,文艺中的“内容”被熔化在“形式”中了;换言之,文艺的内容是被形式化了的内容。于是,我们感观美或文艺作品时,“形式”是第一信号,因为只有“形式”才同人的直觉发生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形式”同时也是使我们得以体悟美和文艺作品的全部信息(内容)的唯一信号,因为不可能有完全脱离或独立于形式之外的任何信息(内容)。因此,我们研究美和艺术,一方面必须从形式出发,同时,形式研究也是它的全部;所谓“内容”,是通过形式得以表达和感知的;在“形式”之外,我们不可能得到任何关于美和文艺的“内容”。这就是我为什么早在1993年就提出并在论文中反复使用“形式美学”概念的根本原因(注:参见1993年我发表在《思想战线》第5期和《文学评论》第6期上的文章。):不是为了猎奇,为了争抢什么“命名权”,而是为了表达一种真正属于现代的文学观和文艺美学方法论。总之,在我们看来,“形式美学”,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还是作为文艺美学方法论之所以是可能的,就在于它一方面深深地植根于美学和文论史的沃土,另一方面又面向现代艺术的新世界,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面临文学艺术的新状态对审美世界所产生的必然认识,同时也是对人类审美传统的再阐释和再发现。植根于传统但不守旧,立足于新创而不盲目。这就是形式美学的希望和未来。作者简介:赵宪章,1951年生,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庄锡华〕新的求索之路 新的学术之梦姚文放也许现在用得上这样一句老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即将迎来21世纪初春的晨曦,有的是希望,有的是信心,有的是打算,有的是设想。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从事美学研究以来,已经写了专著《现代文艺社会学》、《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当代审美文化批判》以及合著《中国美学主潮》、《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等几部著作,近年来注意力开始转向文学理论研究。曾经因教学需要写过一本教材《文学理论》,经过十余年的美学研究再反过来检点文学理论,我发现其中大多数基本问题都需要重新认识,而这些问题又都通向文学的本体问题。尽管以往人们在文学的本体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有一个明显的薄弱之处,即没有把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存在、对文学的学科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没有在不同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之中为文学的本体作出定位,没有从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来把握文学的本体。这一发现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觉得《人文与科学之别:文学的本体研究》――这将是一个富于生长性、未来性的研究课题,在21世纪将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因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分疏和沟通将是新世纪人类将要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站在世纪之交的分水岭上,我从中越来越清晰地见出了一条新的求索之路,一个新的学术之梦。现在一般将人类知识体系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块,自然科学主要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人文学科则既涉及自然现象,又涉及社会现象。自然科学面对的是自然世界,旨在探求真理;社会科学面对的是社会生活,它也探求真理,但它所探求的并非自然之真,而是社会之真;人文学科面对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但其主旨并不在于探求真理,而在于确认价值。因此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建基于人与对象的认知关系,而人文学科建基于人与对象的价值关系。它们都对对象作出判断,但判断方式迥然有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诉诸认知判断,而人文学科则诉诸价值判断。这些区别决定了这三大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殊异,自然科学追求共相,重视一般性和普遍性,它要为自然世界建立普遍法则;人文学科追求殊相,重视个别性和特殊性,它在确认客观世界的价值时总是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表现出主体的个性。因此自然科学所做的工作是证明,它必须保持客观性、无我性的立场,其最终成果是确定的、明确的、可以量化的;人文学科所做的工作是评价,因而不能避免主观性,其最终成果总是包含着不确定、不明确、无法量化的因素。社会科学则处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它采用自然科学的普遍化方法去证明社会现象,为社会生活建立普遍的规则和秩序,但既然如此,便与作为社会存在的研究主体及其主观方面保持着切近的联系,研究本身也就不能完全消除价值判断的成分,因此在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又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按照惯例,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划归社会科学,哲学、法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文学、美学等划归人文学科。目前亟待清理的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而我更关心的是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相互分疏与相互沟通的问题。作为人文学科,文学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主观性,与人的需要、愿望、情感、兴趣相连。文学也包含认知和理智的因素,但认知和理智在文学中并不足以成为主导的力量,也不能采取直露的形式,它只是从属于主体的需要、愿望、情感、兴趣并将自身如盐在水地融合其中,否则将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之弊。而文学所表现的需要、愿望、情感、兴趣等主观因素往往是一次性的,它与一次性的个别具体事物相互体认、相互亲和而产生价值感,人不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一旦时过境迁,原先的价值感也将随之变化。因此文学总是表现出对于个别性、特殊性的倾重,文学总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虽然文学也显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原则”之类普遍性、一般性的方面,但它主要是指那种人与人相沟通的普遍人类价值,主要是对于人与世界之间的普遍价值联系的一种诗情概括。以上对于文学的学科性质的梳理,也就决定了对于文学的本体研究应当从哲学、价值学、阐释学、文化学等方面展开。首先,文学的本体不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而在对于人与世界之间的价值关联的确认,这种价值关联并不排除客观对象的规定性,这是一种基本的规定性,但是起主导作用的则是人的需要、愿望、情感、兴趣等主观因素,如果排挤甚至取消这些主观因素,将文学只是作为对于客观世界的直观摹写和简单复制,那就势必改变和扭曲了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本真性格。其次,对于文学来说,更重要的是基于主观的价值取向对客观对象的个别性、特殊性的把握,文学不可能达致像自然科学那样高纯度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白马非马,马也非白马,在文学中个别、具体的现象和特征与一般、总体的规律和本质之间总有不相吻合之处,人感觉到的东西往往是说不出的,因此用个别性、特殊性的文学形象来说明一般性、普遍性的本质规律总是难免削足适履、牵强附会的毛病,因为越是普遍、一般的东西就越是抽象,离开人有血有肉、活泼泼的情感欲望就越远,因而也就越是大而无当、空洞贫乏,以此作为文学的最高追求实在是走进了误区。说到底,文学是以特殊性来显示特殊性,表达的往往是人们特有的一份心愿、一种感念、一段情怀。再次,文学也是对于世界的一套阐释系统,但是它与自然科学的阐释又有所不同,自然科学以一种不受主观因素干扰的纯客观态度来阐释对象,但文学却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纯然客观地看待对象,其主观性和个体性不能不影响观察的结果,从而文学的阐释总是不能排除先入之见的作用,不能摆脱“阐释循环”的宿命,亦即局部放在整体之中被了解,而整体又通过局部被了解,结论因前提而得出,而结论又成为前提的前提,从而局部与整体、前提与结论互为因果、互相证明、互相转注,出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构成了“蛇咬尾巴”式的逻辑圆环。这种情况在自然科学中是大忌,但在文学中却实属正常。但是这种“阐释循环”并不同于逻辑学意义上的恶性循环,毋宁说其中恰恰潜藏着达致正确认识的可能性,关键不在于从这一循环中脱身,而在于用正确的方式介入这一循环。所谓“正确的方式”,就是克服和摒弃那些肤浅、偏狭、低俗的先入之见,而让深刻、健全、高尚的先入之见入主其中,使解释得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从而保证阐释的正确性。最后,作为人文学科,文学更能凸现文化的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学艺术和科学理论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为全体进步人类所共同拥有,但科学理论更是系统化、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它具有共同的理论规范、检验标准、概念范畴和表述形式,这是不分民族、国度、地区,对于任何民族、国家、地区的科学研究一概有效的,它所要证明的规律和道理也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科学理论并不在意某一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传统,它无需借重于这种文化传统而形成某种特色,科学理论是不讲文化特色的。相比之下,文学更具民族性、群体性、地域性,它致力于表现民族心理、群体实践和地方风习,并以这种特殊的生活内容所内含的价值而得以成立得以传扬,同时也表达作家个人的评价和判断,抒写作家独特的领悟、感兴和寄托。因此文学更多依托于一定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传统,也成为这种文化传统的血肉交融的有机成分,并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学互异其趣。不过,界定出文学作为人文学科而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种种殊异,并不意味着加深这两者之间相互隔绝的状况,毋宁说正好相反,恰恰意在谋求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补益的可能性。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自然科学以纯然客观的态度把握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而在这一总体框架之中,文学展开了人类与世界建立在主观认同之上的丰富多采、活泼生动的价值联系,这恰恰是人类在把握客观规律的不息进程中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起点,同时也是使得这一总体框架更趋完形、更趋优化的重要契机。可见这两者各有其强项,各有其适合对方需要的效用,各有其长期存在的充足理由,谁也缺少不了谁,谁也离开不了谁。尤其是在当今重自然科学轻人文学科、重理轻文成为倾向之时,更需要强调打通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更需要重视不同学科的相融互补和携手共进,而文学也只有在不同学科相互融通的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作者简介:姚文放,1949年生,现为扬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责任编辑:庄锡华〕“否定主义”作为过程吴炫应该说,1987年我写的《批评即苛求》一文,1990年出版的《否定与徘徊》的小书,可以视为我告别既定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模式的开始,也可以视为我在“文史哲”诸方面建立“本体性否定”理论的一个萌芽。《批评即苛求》一文可以视为是对当时的阐释性(包括借鉴西方各种批评方法的阐释)和依附性的印象式批评的反拨,目的在于恢复健康的、有意义的文学批评价值判断――我们反感的不是苛求本身,而是简单化的、泯灭创作个性的、从共性出发的苛求。同样,一个批评家如果从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出发,也充分尊重作家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发出的“苛求”,不但是正常的,而且也是我们所缺少的。这样的一个“苛求”观念,虽然尚不具备批评学的意义,但却是我个人建立“艺术否定论”(即分析一个作家离自己对世界理解的差距,即“局限分析”)的一个胚胎。这样的一种具有“局限分析”意义的正常苛求(即本体性否定),直接导致了我今天看20世纪中国多种文学作品,离真正的文学经典(即有作家自己对世界理解及其派生物(形式))之距离所显现的“局限”。其间的跨度虽然达11年,但写《批评即苛求》时那种对所有既定的文学批评“不满意”的审美批判性感受,至今还记忆犹新。更重要的是,我由此已经不把今天的“本体性否定”理论与几年前因“不满意”批评现状提出的“批评即苛求”命题作为两回事,而是作为一个本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成为一个努力过程。这意味着,1990年我写作《否定本体论》,试图在哲学、美学和文艺学等方面构勒自己的思想,其副标题“超越中西方现有理论的尝试”,便冒险性地给自己设置了一个空前的难题。我想,如果猿人满足“做可做的事”(像动物那样的求生存活动),便不可能有“人类劳动”这个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产生(劳动便成为猿人的一个最大冒险);而我们如果满足守住现成的思想,也不会有西方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的重大变化(这个变化正是西方近代人“做似乎不可能的事”的产物)。如果说“创造”就是来源于这种努力,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创造”,就是来源于对既定的哲学和思想进行批判创造性的改造,面对20世纪西学东渐不成、回归传统思想又不成的破碎的文明现实,做对中西方既定思想的“批判与创造”性努力,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了。尽管这种努力在《否定本体论》中可能是还不够成熟的,但这种不成熟或可做两点解释:一是是否想在文史哲基础理论上建立自己的思想与是否能完成这种建立是两回事。也可以说没有一个创造者是在看见创造成果时才进行创造努力的,因此努力的过程比努力的结果更重要。《否定本体论》首先体现的是这种“过程”的意义。二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是讲究自然而然的积累,不大适合西方式的思想革命(儒家思想的形成就是明证。鲁迅最后找到自己“虚妄”的思想支点,也是经历了一个相信尼采和进化论的过程的),所以《否定本体论》的成熟过程也可在这一点上得到解释。更重要的是,围绕《否定本体论》的许多讨论,我以为有必要阐述我对“知识积累”和“思想创造”之间关系的看法。在一些同仁看来,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便不可能有思想的创造,而我以为,思想创造不仅与学术积累是两回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摆脱既定学术的结果――思想在性质上从来不等于学术,也不会因为学术积累的深厚而自发产生。这不仅因为中国古代和现代多博学者而少思想者――陈寅恪、钱钟书那样学贯中西的学者也没有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在孔子、老子、尼采、海德格尔都不是以学术积累深厚而著称的例子上(他们自然也不是学贯中西的)。这是因为:学术是以阐释、考证和描述的依附性工作方式显现自我的,而思想(准确地说是思想创造而不是思想认同)则是以批判或超越既定知识的工作方式建设自我的;学术可以不以“现实问题”为支撑,而思想则源于现实新问题的提出,对既有知识和观念构成的挑战。即便学术和思想可以如王元化先生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它们在性质上也是两回事。更多的情况是:思想原创力贫弱的中国学者,一旦博学就很容易淹没在既定的知识体系内乐不思蜀,以致很容易要么对现实问题不感兴趣(如考证学派),要么就以既定的知识来声嘶力竭地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如近年道德理想主义者对当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之类指责),多年如此,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所召唤的知识生产和思想原创性工作,自然便被耽搁了。今天来看,就我计划以《否定主义哲学》、《否定主义美学》、《否定主义文艺学》、《否定主义文学批评学》四部系列论著来完成“本体性否定”的思想和理论建设时,也依然可以视为这一过程的延伸――我们不可能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来对待和要求一种知识生产工作,而须做长期的努力。在近期出版的《否定主义美学》、《否定本体论》等书中,以及“艺术否定学”的系列论文中,我的“本体性否定”理论已初步呈现出这样的风貌:(1)在哲学上初步完成对中西方否定理论和本体论的双重改造工作,又通过“批判与创造”的统一这一“本体性否定”,来完成中国当代本体论建设。这一本体论的中国特性是:“本体性否定”的“对象”和“结果”是“不同而并立”的,从而具有中国文化注重平衡与和谐的特点,从而与西方的克服性否定和阶梯进步性否定相区别,历史进步论和衰退论由此改变为“历史不同论”。另一方面,“批判与创造”相统一的方法,区别于黑格尔的“正、反、合”之辩证方法,也区别于中西方“批判”与“创造”相分离的批判观念和创造观念。“本体性否定”的中国“当代”特色是:“本体性否定”具有“离开”以乐感心理为支撑点的生存世界之意,这就将注重生存感受的儒道释思想与这种思想的“何以产生”区别开来,并将后者看作是“离开”既定世界的产物。亦即作为创造成果的儒道释思想与其创造性孕育过程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注意这个整体,有益于当代中国人摆脱对现成观念的依附性,筹划自己的创造性事物。其次,创造被定位在“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上,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多元性和可实现性,比之中国传统的成为“圣人”和“大同”的乌托邦理想和中心的理想,更具现代性、亲和性。(2)在文化批判与建设中打破“融汇说”、“化合说”、“流变说”、“批判与继承”等思维方法,而以"W"方法取而代之。因为上述方法均具有自然性生存性否定的特点,而不可能改变事物的“文化性”性质。所以H[,2]+O=H[,2]O是质变,但却不等于爱因斯坦对牛顿的“创造性质变”,两栖动物“质变”为爬行动物,但却不等于猿向人的“创造性质变”,儒道佛融汇成宋明理学,但儒家“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却未改变,进而使宋明的体制和价值观念不可能得以“创造性质变”。所以,20世纪中国文论多用“中西融汇”来表达一种追求完美的情感性愿望,但融汇“何以成为可能”、“融汇的方法是什么”、“融汇成什么”,却从来没有得到理论的深究。而“本体性否定”所讲的"W"方法,却在方法的操作过程,运用这种方法所达到的结果方面,有着较明晰的规定。尽管这种方法在实践中还有待于学界检验论定,但至少对我来说,运用这种方法在道德观、历史观、知识分子、个体观等方面的实践,形成《否定学――中国当代思想批判》一书,却已经是一个基本事实,尤其是对我们熟悉的一些儒家精华,如“重义轻利”、“和而不同”、“尊老爱幼”等,本书都依据“本体性否定”的方法进行了改造。在艺术本体论上,“本体性否定”打破了“摹仿说”、“表现说”、“形式说”、“解构说”、“文化批判说”、“文以载道说”、“缘情说”的思维定势,将艺术本体定位在能否穿越既定的文化性内容,建立一个和现实不同、也与他人理解和表现的现实不同的“世界”上,并一定程度上努力回答经典何以成为可能。作家能否获得心安感等问题。这意味着,艺术不在于表现主观和客观世界,也不在于表现个人性情,而在于能否用“独特的理解”穿越作家的个性、感情、想象所观照和表现的现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艺术是写政治还是不写政治,是反映客观现实还是抒发主观情感,是写性还是不写性、少写性之争;艺术也不在于确立“形式本体论”,而将独特的形式看作是由作家独特的对世界的基本理解派生的,将模仿性形式看作是丧失作家的“本体性否定”精神的结果;艺术更不在于破坏现实秩序、对抗现实理性这些文化批判和解构性功能――艺术的本体性否定使她不是“对抗现实”(与现实为敌),而是再造一个与现实不同而且也无关的现实。所以艺术不高于现实,也不低于现实,而是不同于现实;艺术也不具备“改变现实、反映现实”这些现实功能,而是让人生活在现实和艺术这两个性质不同的世界的关系中而感到平衡……这诸种特质,使“艺术否定论”迥然区别于迄今为止的任何中西方艺术论。但即便如此,即便这些观点已初具系统的理论形态,我仍将它们看作我面对全部难题的一部分,看作是否定主义理论建立的一个中介,从而将真正的难题放在我十年计划中要写的《否定主义哲学》、《儒学的本体性否定》、《否定主义的中国文学史》等课题中,所以对于我来说,仍可以说现在一切正在刚刚开始。我很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因此我想不会有任何力量能使我半途而废。作者简介:吴炫,1960年生,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Military", "Agriculture", "Literature", "Mine",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Art" ]
Art
中国体育科技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年 第35卷 第8期 Vol.35 No.8 1999运用营养战略推迟运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研究进展宋亚军摘要:近年来,运动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疲劳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大量事实证明,大脑5-羟色胺(5-HT)是构成运动性疲劳的重要介质。有些研究者设计营养方法以削减大脑5-HT的合成,推迟运动性疲劳的出现,本文拟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关键词:疲劳∥中枢神经系统∥综述Research on Delaying the Exercise Fatigue of CNS Using Nutritional StrategySong Yajun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on the research of exercise fatigue of CNS. A number of facts have proven that serotonin in the brain is an important medium which leads to exercise fatigue. Some researchers have designed nutritional methods to reduce the composition of serotonin in the brain and delay the occurring of exercise fatigue. The article tries to give a general summary of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Key words:nutrition∥fatigue∥central nervous system∥review1 前言运动性疲劳是一种非常复杂且涉及面极广的现象。由于传统观念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多集中于外周疲劳方面;中枢神经系统(CNS)在运动性疲劳中的作用却少受重视。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运动性CNS疲劳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众多影响运动性CNS疲劳的因素中,大脑5-羟色胺(5-HT)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事实证明,大脑5-HT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其功能作用不仅与睡眠、情绪等因素有关,而且是构成CNS疲劳的重要介质。超长距离运动中大脑5-HT合成增加,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耐力运动成绩下降密切相关。有些研究者设计营养性方法以削减超长距离运动中大脑5-HT的合成,推迟运动性疲劳的出现,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2 大脑5-HT水平的变化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及其机制Chaouloff等就急性运动对鼠血清素激活系统的影响进行系列性研究发现,无论是超长低强度游泳后还是剧烈跑台运动后,大脑5-HT均增加。对运动中大脑不同部位5-HT水平变化的研究发现,跑台运动(20 m/min,90 min)后,中脑、海马和纹状体5-HT增加。Baileg等研究药物介导的大脑5-HT合成增加对鼠疲劳的作用发现,使用5-HT促效药可引起疲劳提早出现并降低耐力运动成绩。对人的研究也表明,与服安慰剂组相比,服5-HT促效药组运动至疲劳的时间明显缩短。这提示,运动中大脑5-HT水平的提高是影响乃至决定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大多研究者认为,5-HT脑部合成速率增加可使脑部对其它疲劳信号的敏感性加强,使机体运动能力下降。亦有研究认为,大脑5-HT水平增加可抑制另一神经递质多巴胺(DA)的激活,从而减弱对所完成任务的激发、促动及骨骼肌的协调性而导致疲劳。另外,大脑5-HT增加亦可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体温调节、情绪等因素的变化而影响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研究证实,5-HT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只能在脑内合成,其合成的前体物质为色氨酸(TRP),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的TRP含量的变化会影响5-HT的生成量,血循环TRP是构成大脑TRP水平变化的基础性因素。血液中绝大多数TRP松散地结合在白蛋白上,仅一小部分以游离色氨酸(f-TRP)形式存在。f-TRP可通过一种特殊机制被运送通过血脑屏障,即血脑屏障载体在转运f-TRP的过程中,也会转运其它中性氨基酸,尤其是支链氨基酸(BCAAs),从而对f-TRP的转运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这样血循环中f-TRP/BCAAs比率增加时,透过血脑屏障的f-TRP亦增加,5-HT合成增加。研究表明,长时间运动中,肌肉对BCAAs的摄取及氧化率均明显上升,使血浆f-TRP/BCAAs比率增高,大脑5-HT合成增加。对22名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前后血浆f-TRP和BCAAs的测定发现,比赛后血浆f-TRP增高2.4倍,而血浆BCAAs却轻度降低(-19%),在英式足球和超长越野滑雪后亦出现相似的变化,证实超长运动中血浆f-TRP/BCAAs比率显著增高。这一理论为运用营养战略推迟超长运动中CNS疲劳的研究提供了依据。3 营养补充对推迟运动性CNS疲劳的研究现状在运用营养战略推迟超长运动中CNS疲劳的研究中,所补充的营养物质多为BCAAs和糖类。从理论上讲,两类物质均可削减f-TRP/BCAAs的比率,并抑制大脑5-HT的合成。Blomstram等首先通过实验证实补充BCAAs对血浆f-TRP/BCAAs比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马拉松跑、越野滑雪或英式足球比赛前或期间补充7.5~21 g BCAAs,受试者两种物质及心理表现均有小的改善。Davis等采用双盲横向研究,观察在70%max自行车功量计运动中,补充小量适口的BCAAs(大约0.5 g/h)的作用,结果展示,当增加一种糖类电解质饮料时,低剂量的BCAAs的供应可阻止超长自行车运动中血浆BCAAs浓度的轻度下降。但这种供应不会影响运动至疲劳的时间,以及用力感及呼吸循环和代谢功能的各项指标。Varnier等研究表明,受试者运动前20 min补充大约20 g BCAAs或盐水,在逐级递增负荷至疲劳的运动中其运动成绩无任何改变。可见,适量补充BCAAs对维持超长运动中f-TRP/BCAAs比率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推迟运动性疲劳的出现,提高耐力运动成绩似乎并无显著作用。同时,大量BCAAs的施用又会增加血浆中氨的水平,对肌肉代谢及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血氨水平的提高可通过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并通过减弱肌肉代谢功能而导致疲劳。Verger等报告,摄入高剂量BCAAs的鼠与摄取水和葡萄糖的鼠相比,跑台运动期间实际上会出现早期疲劳的现象。大多学者认为,运动中糖类的补充对推迟CNS疲劳更为适宜,因为,这样可使运动期间f-TRP和f-TRP/BCAAs的比率大幅度降低,而又不会出现大量补充BCAAs所引起的潜在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糖类的补充可抑制游离脂肪酸(FFAs)的动员,而FFAs可与f-TRP共同竞争血浆白蛋白上有结合力的位点;血浆FFAs水平降低可使结合在白蛋白的TRP增加,血浆f-TRP和f-TRP/BCAAs比率下降,这又会抑制大脑5-HT产生,并将CNS疲劳降低至最低程度。实验研究中受试者分别补充安慰剂、6%和12%的糖类电解质饮料,以70%V*O2max强度进行自行车功量计运动至力竭,当补充安慰剂时,受试者血浆f-TRP增加7倍,而补充6%和12%糖类电解质饮料时(5 ml/kg,30 min-1),血浆f-TRP的增加明显减弱,疲劳出现被推迟1 h。在此之后的研究中,受试者在功率相当于75%V*O2max的自行车功量计上进行力竭性运动,当随意地喝完6%糖类液体或是加味水的安慰剂后发现,补充两种糖类饮料与服安慰剂相比,其运动至力竭的时间延长,然而CHO组与CHO+BCAAs组相对比,其表现无显著不同。尽管这类研究并不能严格区别出糖类补充对运动性CNS疲劳的影响作用,但运动性疲劳的推迟显然不能单纯解释成是对外周疲劳作用机制的结果。4 运用营养战略推迟运动性CNS疲劳的研究展望近年来,CNS疲劳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运动性疲劳的内容,尽管运用营养战略推迟运动性CNS疲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极具理论和应用价值。它作为一种手段,为我们揭示出今后运动性疲劳研究的方向。根据其研究现状,我们认为,今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需注意:1)由于CNS疲劳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皮层脊髓到达运动神经元兴奋冲动减弱,因此,在运用营养手段推迟运动性CNS疲劳的检测中,除观察运动性疲劳出现时机、力竭运动时间长短等因素外,还应充分注意由皮层脊髓到达运动神经元兴奋冲动水平的变化。2)研究表明,在影响CNS疲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中,除大脑5-HT外,尚有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氨和细胞因子等神经调节制剂。在运用营养战略的研究中,除检测大脑5-HT及其合成与更新的状况外,还应积极探索营养补充对以上几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推迟运动性CNS疲劳的作用。3)在所补充的营养物质中,除糖类和支链氨基酸外,尚需注意补充其它营养物质如其它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以及营养性中草药补充的研究等。作者简介:宋亚军,男,1966年6月出生,运动生理学硕士,讲师。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师专体育系,济宁 272125)参考文献1 Shephard R J,et al.Endurance in Sport: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92,Chapter 33,351~3642 Davis J M,et al.Possible Mechanism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atigue during Exercise.Med Sci Sports Exerc.1997(1):45~573 Chaouloff F. Effects of Acute Physical Exercise on Central Serotonergic Systems.Med Sci Sports Exerc.1997(1):58~624 Chaouloff F,et al.Physical Exercise: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Consequeuces of Tryptophan on 5-HT Synthesis and Metabolism in Central Serotonersis and Metabolism in Central Serotonersis and Metabolism in Central Serotonergic Cell Bodies and Terminals.J Neural Transm.1989(78):121~1305 Bailey S P,et al.Neuroendocrine and Substrate Responses to Altered Brain 5-HT Activity during Prolonged Exercise to Fatigue.J Appl Physiol.1993(74):3006~30126 Bailey S P,et al.Brain Serotonegic Activity Effects Endurance Performance in the Rat.Int J Sports Med.1993(6):330~3337 Blomstrand E.et al.Effect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Supplementation on Mental Performance.Acta Phys Scand.1991(136):473~4818 Blomstrand E,et al.Administration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during Sustained Exercise:Effect on Performance and on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Some Amino Acids.Eur J Appl Physiol.1991(63):83~889 Davis J M,et al.Effects of Carbohydrate Feedings on Plasma Free-tryptophan and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during Prolonged Cycling.Eur J Appl Physiol.1992(65):513~51910 Varnier M,et al.Effect of Infusing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during Incremental Exercise with Reduced Muscle Glycogen Content.Eur J Appl Physiol.1994(69):26~3111 Verger P H,et al.Effects of Administration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vs.Glucose during Acute Exercise in the Rat.Physiol Behav.1994(55):523~52612 Maclean D A,et al.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Supplementation Augments Plasma Ammonia Responses during Exercise in Human.J Appl Physiol.1993(74):1711~171713 Benzi G.Advances in Myochemistry.Londen.John Libbey Eurotext Ltd.1987:127~13314 Blomstrand E,et al.Effect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and Carbohydrate Supplementation on the Exercise-induced Change in Plasma and Muscle Concentration of Amino Acids in Human Subjects.Acta Phys Scand.1995(153):87~9615 Bigland-Ritchie B.et al.Muscle Temperature,Contractile Speed,and Motoneuron Firing Rates during Human Voluntary Contractions.J Appl Physiol.1992(73):2457~246116 Garner S H, et al.Operation Everest Ⅱ:Neuromuscular Performance Under Conditions of Extreme Simulated Altitude. J Appl Physiol.1990(68):1167~1172(收稿日期:1998-10-21)
[ "Sports",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History", "Mine" ]
Sports
【 文献号 】1-3888 【原文出处】中国体育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616 【原刊页号】⑶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 作 者 】曹勇 【复印期号】199506 【 标 题 】崔乐泉与体育考古学 【 正 文 】 (本报记者 曹勇)1995年6月6日,对我国首位以体育史学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崔乐泉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天。这一天,在上海体院,经过我国考古界、体育科学界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严格审核,年轻的崔乐泉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一崔乐泉的论文题目叫《中国原始时代体育文化的研究--原始体育形态的考古学分析》,共11万字,这篇受到学术界好评的论文是崔乐泉数年心血的结晶,颇多创造之外,其中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此文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体育考古学的理论构架。其实,崔乐泉提出体育考古学已有数年时间,但当时只是一个初步设想。现在,在这篇崔氏心血之作中,体育考古学这一新兴学科基本构架已经很清楚,崔乐泉解释这个构架的基本含义是:1、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比如地层学、类型学)向体育科学渗透;2、实物资料与历史研究、逻辑论证相结合(包括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资料比较分析);3、中西体育文化观念的比较研究方法等等。第二,在原始体育文化与起源的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以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依据神话考证和有限的文献,其局限性自不待言。崔乐泉的研究,大量的以考古资料作为材料,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二答辩委员会成员均是考古界和体育科学界的知名专家,他们是四川联合大学林向教授、成都体院旷文楠教授、华东师大夏东元教授、上海体院钟瑞秋教授和崔乐泉的两位指导老师成都体院院长周西宽教授、上海体院陈安槐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则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专家们用严厉和挑剔的眼光仔细审视崔乐泉的论文,经过一番紧张的答辩后,专家们表示了这样的赞赏:--安先生素以严谨著称,听完答辩后,他说,论文很成功,填补了一项空白,有创新。--周西宽教授带过三届博士生,崔乐泉是唯一所有成绩均为优的学生,周先生对这位弟子提出体育考古学大为称道,认为令人耳目一新,对原始体育文化的研究比过去更进了一步,对体育理论建设起到方法论的作用。--林向教授对崔乐泉的研究表示非常感兴趣,并对体育考古学的前景表示乐观。--旷文楠教授称赞论文选题、方法和研究有较大的学术意义。……所以答辩委员们最后认为,该论文的研究富有创造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一致同意通过该论文的答辩。三从崔乐泉提出体育考古学到这篇论文的完成,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崔乐泉曾两次到日本出席学术会议,前不久参加在奈良举行的丝绸之路与体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著名考古学家通口隆康听了他的《隋唐时期中国体育的东渐》讲演后,专门找到崔乐泉,询问体育考古学的研究状况。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年轻副研究员陈星灿近年在考古学史研究上颇有建树,他也是一位留美的博士,陈星灿说,崔乐泉大学学历史,硕士攻考古,毕业后到中国体育馆工作,他以这样的条件将体育与考古很好地结合,所以有了这样的成果。由于崔乐泉的研究,现在国内历史和考古界的一些会议,也拓展了体育史的内容,常常邀请崔乐泉参加。崔乐泉答辩刚刚通过,中央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等新闻单位闻讯前来……崔乐泉说,研究没有止境,我还要不断努力。崔乐泉一直想联合国内对体育考古学有兴趣的同仁,召开一次中国体育考古学研讨会,把这一学科的研究推向深入,现在,这一设想已有了眉目,也许明年就会举行。
[ "Economy", "Space", "Computer", "Law", "Enviornment", "Education", "Electronics", "History", "Sports", "Literature", "Medical", "Art", "Energy", "Military", "Philosophy", "Politics", "Communication", "Mine", "Transport" ]
Sports
【 文献号 】1-1257 【原文出处】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199501 【原刊页号】128-130 【分 类 号】G31 【分 类 名】中学语文教学 【 作 者 】刘慧宇 【复印期号】199508 【 标 题 】语言文学教学与美育 【 正 文 】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劳动者。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协调发展。所以,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证明,美育对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寓于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之中。不重视美育,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局限。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点、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学校各类学科的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对艺术教育在美育中作用,人们一般比较重视,但却忽略了其他各学科教学中的美育。事实上,其他各学科,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也都应成为美育的广阔天地。特别是在语言文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精神,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语言文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对社会生活、对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多年来,语言文学课的教学已形成了一种定型化的模式――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分段、归纳中心思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都在这样单调机械的程式化过程中讲课,大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细加探究会发现,语文教学中未重视美育,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语言文学课中的文学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境界。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版,第10―11页)文学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语言文学作品都是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语言文学教学重要的目标。所谓审美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审美把握,它同真理观、伦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谈得上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一切美的追求、美的鉴赏、美的创造都必须以正确的审美观作为指导。审美观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三者有着密切关系,并递级深化。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许多文学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反映了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审美趋向和审美理想,这些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语文教学发挥美育功能的坚实基础。比如,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各种高尚的审美情趣。陶渊明的作品独爱傲霜的菊花,陆游的诗作赞美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歌颂挺拔的松树,郑板桥的诗画偏爱青竹,抓往这些,可以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饱含着积极、进步、健康、高尚的激情,我们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更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去追求美的境界。应当指出,最近十几年来,国门打开之后,西方的先进技术与消极的东西一道涌进来。腐朽没落的审美情趣与错误的审美标准,都对青年人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付这些消极东西,只靠枯燥的、单调的说教,已经越来越难以奏效。而语文课教学中的美育,却在这方面不同凡响地发挥出优势。作为审美情趣、审美愿望升华的审美理想,同表现为理论形态的政治理想是不同的。审美理想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化特征,与强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动融为一体,是人的精神支柱。人只有以崇高的审美理想作为指导,才能自觉而勇敢地去创造美的人生。(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人们都能不同程度发现美、欣赏美,而获得的审美享受却不尽相同。这不仅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不同,更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能力不同。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主要依赖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教育。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青年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观照和喜爱,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方面,下功夫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1.抓住美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以美的享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写边防战士在茫茫的沙漠里防守边疆,时间已经很长,仗也打得很多。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穿”用得准确、形象。频繁剧烈的战斗、漫长的驻防时间,使金属的盔甲都磨穿了。从侧面点出了战士生活的艰险,渲染了战争气氛,给人以无穷想象的空间。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它们创造的深远的意境和美学情趣。如杜甫写的《登高》诗中的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和“不尽”,既是对眼前景色的真实描写,也是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的抒发。看着眼前无边秋色的萧条景象,想到岁月的艰难,人生的失意,病老的痛苦,还有残存的希望,谁能说尽诗人心中有多少的人生感慨呢?所以,“无边”、“不尽”既写出了空间无限,时间无穷,表现出万里河山的浓重秋意,也显示出诗人广阔的胸襟和无尽的感慨,可谓用词精妙。2.抓住作品的形象美文学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必须突出文学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的美。作品中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形象美也表现在对整体画面美的欣赏上,如峻青的《夏夜・秋色》,描绘了一幅海滨仲夏夜的美景。讲授这一类课文时,应让形象说话,把艺术形象再现于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共鸣。3.抓往美的意境艺术作品的形象性,是意境的基础。所谓意境是作家创造的可经看得见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与作家在他创造的形象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优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才强。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是一幅可以看得见、感得到的生活画面:作家离家已一个多月了,现正行进在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望着再圆的明月,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乡。通过这幅生活画面,作者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凄凉寂寞之感,思乡怀亲之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全篇无一字提到思乡,但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使人联想到思乡。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显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别林斯基)。在欣赏理解作品的意境的同时,教师应注意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如此恬静、淡雅、高洁。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有的同学可能想到了在家乡的夏夜,月光下静静流淌的小河,清新、宁静、富有诗意。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深了对《荷塘月色》的意境的理解:作者不满现实社会,向往宁静的自由生活,然而找不到出路,因此心中颇不平静。他带着这种心情来欣赏充满宁静美的荷塘月色,希望从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二、语言文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创造美、表现美。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与他审美能力巩固、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而且要重视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有的论者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仅局限局限于对艺术美的表现和创造,这是不全面的。美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而应体现在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所以,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美化人类自身的能力,也包括美化客观世界的能力;既包括艺术创作的能力,也包括在艺术之外的各个领域中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当然也包括学校其他各种教学活动)努力养成学生爱美的习惯和表现美、创造美的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追求理想的人格,美化人们的环境和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长期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都有向往美、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也渴望能抒写心中的激情,歌颂祖国壮丽河山,描摹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讴歌周围的好人好事。但或苦于表现美的能力不强,或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不少同学害怕写作。只能鉴赏,而不能再现美。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注意引导,激起他们创作欲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笔,去表现美。引导他们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刻苦学习和磨炼,对社会和自然中的原始素材进行观察、体会和提炼加工,再加以想象和构思,力求创造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一年清明节,笔者带学生去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扫墓。天下着纷纷细雨,人们如潮水涌来,在悲壮的哀乐声中,列队脱帽致哀。在庄严肃穆的场面中,那对烈士的景仰,那继承先烈遗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如火般在大家心中猛烈地燃烧。此时此景此乐此情融合一起,展现着无比丰富的内涵:对先烈的缅怀、景仰;对烈士壮举的讴歌、赞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它激励着人们民族的解放,为祖国的统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英勇地拼搏,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语言文学在美育中的独特功效和特点,是其他任何美育手段取代不了的。其作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表达力,而且能让学生获得审美所必须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高尚的情操志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影响着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三、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发挥在美育中的主导作用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而语文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自觉地运用美学知识进行教学,做到以美育人,寓美于教。和学校的整个教学活动一样,教师在美育也应发挥主导作用。(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特别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认识人生美好的一切,追求美的境界。要引导学生走全面发展的成长道路,使自己成为既有崇高理想又有高尚道德、健康体魄和智慧才能的人。(二)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美的规律。人们只有把握了美的规律,才能正确地欣赏美和创造美。而美的规律表现在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出分析各种美的事物、美的现象,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美的规律。(三)引导学生参加美的创造的实践活动。要把语文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一些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挥语文教学在美育中的作用,教师要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审美素养。当然,教师要发挥在美育中的主导作用,还必须当好表率,以自己的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仪态、行为、举止、风度、衣着都要符合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到风度高雅、态度亲切、语言优美、举止端庄、服装整洁,处处表现出美的追求。(责任编辑 阎志强)
[ "History", "Energy", "Space", "Electronics", "Literature", "Art", "Politics", "Sports", "Enviornment" ]
Sports
【 文献号 】2-1714 【原文出处】学术研究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199906 【原刊页号】5~11 【分 类 号】F10 【分 类 名】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 【复印期号】199908 【 标 题 】广东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作 者 】温思美/罗必良/尤玉平 【作者简介】华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广东 广州510642 【摘 要 题】本文基于广东改革实践的历史进程,试图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制度分析的方法,对广东改革过程进行思辩性质的全面梳理, 以期对认识改革的深刻性和系统性有所增进或补益。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在第一部分重点从相对静态的角度,用一个更为广义的经济逻辑对广东改革进行制度分析;第二部分则在制度相容性基础上探讨了广东改革过程中的制度互动机理;第三部分提出了广东改革中制度变迁的核心线索――产权安排和机制重建;最后则对改革目标和行为努力进行了结论性评论。【关 键 词】广东改革/制度互动机理/产权安排和机制重建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7326(1999)06-0005-07关于广东改革的研究,迄今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即宏观体制论和市场中心论。前者认为,广东的改革是一场从中央到地方(省)的宏观体制改革,以此为核心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全面发展(王琢,1992);后者则认为,广东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市场取向的改革,以放活流通为突破口,而后带动两头――微观生产和宏观管理的改革,从而实现了广东的全面改革战略(曾牧野,1993)。在我们看来这两类观点恰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从广东改革本身的系统性质来看,两者是一个彼此消长的由谁来配置资源的问题,即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的重新分割过程。其实质是新制度逐渐取代旧制度的制度变迁过程。一、制度变迁的经济逻辑:关于改革的经济学1、制度是为激励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存在, 制度变迁则为提高人们行为的效率和收益而发生,并且是通过改善资源配置、增强预期稳定性、减少交易费用和有效保护产权,从而促进其生产性活动来实现的。同时,由于人类消费欲望的攀升和多样化而导致的社会分工的加深与泛化,人们的行为愈来愈依赖于有效规则――制度的建立来规范其行为秩序,个人和社会福利函数的增值性替代日益受制于技术创新及其基础之上的制度创新,即产生新的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作为改革的制度变迁,就是一个更有益的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或人与人之间交易活动的制度结构的改善过程,而制度创新则是为降低交易成本所做的努力。2、 非均衡制度下尚未实现的潜在收益总是诱导人们做出重新安排制度的努力。如果把制度本身作为一种可供交易的物品来看待,那么它便是非排它性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而这一属性内在固有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与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不一致的根源,使得它的供给往往出现短缺,以致由于制度市场上的非均衡供求状态不能有效地调整参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隐含着各自未被实现的收益。通常地,对于这种收益的取得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策略,曲线交易隐性获利;二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变迁,直接交易显性获利。广东先行改革、早走一步实践中的大量事实,从外贸走私、制假贩黄到保护专利、打假扫黄,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搭车”收费到税费改革等等,就是对上述分析判断的历史证明。为了将隐性获利――地下经济显性化,就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来实现。因此,从非均衡制度潜在收益的角度看,广东的改革是以需求诱致变迁为基础,而不是简单的供给主导。对新制度的需求,无论是任何一方参与者,总是成为制度变迁发生的必要条件。3、尽管存在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关系, 广东改革依然在最小成本最大收益的经济理性下较为恰当地选择了自己改革的路径入口,即突破口。在既定宪法秩序下的经济改革是一场渐进的“边际革命”,具有很大的路径依赖性,对每一步重大改革,即制度创新的出台,都需要仔细权衡利弊得失,力争至少使改革的净收益大于零。在区域上和产业上选择从农村农业生产入手实行增量改革,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增量劳动投入的增量收益不仅对当时的农民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增加了农产品的有效产出和农民收入,保障了有效供给,而且使政府获得了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净收益。在经济流程环节上,紧锣密鼓的流通体制改革在广东率先开始,随之而来的农村产业革命及农村产业制度变迁导致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区、小城镇星罗棋布的发展,财政、外贸、劳动工资、金融、价格、计划等一系列改革渐次率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进行制度变迁,在广东这一特殊的区域环境中无疑具有经济上收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合理性。广东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内地大部分地区,与这一改革路径选择紧密相关。4、制度变迁既改变人们行为的机会空间, 也改变人们行为的结果空间,而这正是改革开放所具有的制度效应。中央允许广东采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事实是,相对中央紧紧控制的内地省份而言,广东人行为的机会空间和结果空间空前扩大,使广东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有更多的可能收益。对外开放,打破封闭,扩大地方和企业外贸自营权,是一种机会和结果的外延空间拓展;而对内搞活,培育商品(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打破地区封锁,则是一种机会和结果的内涵空间拓宽。而拓宽的空间之所以能激励人们的生产性努力,其机理在于它扩大了人们发现相对价格的环境范围,从而使比较优势突显和潜在的机会净收益大增,追求目标收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不会不为之心动。如财政包干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外贸改革对政府和企业的激励,毗邻港澳的优势通过开放得到互补性转移,先发优势与相对的人事劳动权与金融改革又对广大内地的资金和人才产生强劲的吸引力。因此,在相对行为空间扩大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广东在改革20年进程中的高速发展,先期重点“发”政策的财,中期“发”资金的财,后期,也就是现在,则开始“发”人才的财了。换句话说,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广东的发展已开始从财物资本数量扩张向人力资本质量扩张进行战略转移,他们正试图在更大的行为空间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5、 制度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居于其中的不同利益集团反复讨价还价的多重博奕过程,新的制度安排只不过是这种博奕均衡在行为策略上达成的约束性条件及其状态。如果说放权让利是一种上下级政府之间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奕,农地改革是农民与政府的博奕,那么承包责任制,无论是在农业中还是工商企业中都是要达成定租制或分成制的不同数量比例的制度安排;而具体不同数量级和不同性质的承包,则是由各自参与者或利益集团代理人在原有权力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谈判能力大小所决定的。各类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短期行为的发生,并不是承包责任制本身的问题,而其病根在于,在形成承包责任条款的具体制度安排过程中,利益主体各方的权力结构和谈判能力不对称形成的当事人偏倚及其所造成的机制缺陷,因为集团代理人的败德行为从安排这一制度一开始就带有短期掠夺性质。即使从广东享有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这一制度安排下的行为均衡看,它本身就是广东地方和中央讨价还价的结果,同时又成为逐级政府新一轮讨价还价和政府与企业及个人博奕的制度性环境。允许先行一步,是中央选择广东;而广东又在这一大的制度环境下实现自己的局部均衡,自己再选择能达到帕累托改进,或至少总体净福利能增大的改革措施,从产业选择到区域梯度式推进,实现了全面制度变迁的渐次演进。市场取向的广东改革,诱致资金流、物流和人流的全面加速,并促成实现途径或形式的多样化。二、制度相容中的互动机制:总体渐进性质与局部突变特征1、在制度经济学看来, 任何一项具体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都是以特定相容的制度结构为背景。而其所谓制度结构,不外是社会经济政治复杂巨系统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即一个特定的制度体系。正是这一体系的综合效应才维持人类经济社会政治的有效运行。广东改革的实践,证明了相容性制度正累积效果的存在。一方面,广东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和区域历史积淀下来的重商主义岭南文化,使其世界范围的人际关系资源和贸易知识的良好准备,为市场取向的区域流通体制改革大获成功奠定了制度性基础。另一方面,交易的技术结构,即资产特性、交易频率、市场范围、地理条件和交易方式等,决定了流通体制改革中交易对象的优先序,鲜活农产品出口――“三来一补”――谷物进口――资本贸易――技术贸易,与本地劳动力转移――外地劳动力流入――外地专业技术人才输入,在这两条路径上逐步形成了广东的市场制度体系: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因此说,相容性市场体系的全面构建激活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全局,从企业到政府都有明显的积极表现。2、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存在着互补和互竞两个方面的互动关系。改革中的广东既得益于正式制度的创新,也受惠于原有的地域文化非正式制度根基和理论上的超前准备,两者的相互推动一起调整着人们的行为,于是,地域文化中的商品经济意识被理论研究上的创新较系统地搬上了广东探索改革道路的制度变迁舞台。与改革开放中发展较快的江浙两省一样,市场观念和商业意识的非正式制度对广东正式制度的变迁起着不可低估的制度贡献。反过来,广东正式制度的变迁,又大大加快了重商主义文化之下的传统小农观念在广东的解体和工业思想的传播,同时又使原有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在广东人的潜意识中衰变和调整。3、 宏观体制和微观制度之间的互动是制度体系变迁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组织功能发挥的动态制度基础。基于公共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社会契约性质的政府是理所当然的宏观体制供给的主体,而处于宪法秩序下社会经济政治运行基础地位的企业、社团和家庭与个人则是微观制度供给的主体;在这两个方面,无论是资产特性还是知识积累都具有各自供给相应制度的比较优势,同时又相互之间彼此依存、彼此制约。没有万能的政府,也没有万能的市场,双方的缺陷都已为众人所见。大流通(外贸)和特区促成广东多元经济成份的竞争性发展,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三资”企业和原有合作经济制度思想相结合的互动产物。股份合作制正以新的资产制度和劳动制度改变着农业和工商业的产业组织安排,“企业无主管”正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生产性主体,使个人成为真正的消费者主体,相应的计划、财税、外贸、金融、劳动工资、价格、流通、人口、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及基层民主自治等一系列的宏观体制改革,既是微观行为主体需求诱致的产物,也是推进微观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基础。4、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系统性质和个人行为的多重属性决定着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安排的互动本质。经济制度是基于人们物质利益的基础制度,一方面与生产财富的经济技术效率有关,另一方面与消费财富的社会分配公平相关,而效率与公平两难选择之间的权衡,则受到社会利益集团政治力量对比所决定的政治结构,即政权制度安排的左右。一个文明社会的真正实现是由这三种制度的协同作用来完成的,没有物质文明的“穷过渡”终归是沙丘上的蜃楼,而没有精神进化的物欲社会则与原始丛林中的动物世界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衣食足而知荣辱”,温饱之后的行为应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追求GDP 污染指数的增长和人格的异化,现代政府对此提供矫正行为的良好制度供给具有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毫无疑问,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下的生产性努力使广东经济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相形见绌的是,社会制度安排(人口、就业、工资、医疗、工伤、养老、治安等)的滞后却使国企改革困难重重,而政治秩序中以权谋私、赎职寻租、贿选以及集体腐败的不断发生等分配性努力,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权力者个人的奢侈性消费,削弱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上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与社会上正在推进实现城市化的广东,需要创建现代精简、廉洁、高效的政府。广东有条件在政府改革中为全国再次提供好的示范。5、综观广东改革的全程,可以发现, 持续进行的具有突变性质的局部创新演化为广东制度结构的整体渐进变迁。制度体系的全面创新并不等于各项具体制度的同步创新。在原有的宪法秩序下以一定的路径逐步改革、放开、搞活、理顺、提高,循序渐进,尽可能减弱改革引起的不良振荡和缩短振荡时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绩效,而不像俄国的“休克疗法”导致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重危机。个人理性的有限性和差异性与既得利益的不同格局,突变性强制制度变迁对众多人口的中国必定产生比俄罗斯更大的动荡和灾难,因为在开放社会中改革,比之在封闭社会中改革具有更大的风险,不同性质的非正式制度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存在着冲突和整合并存的趋势,进而影响到正式制度的突变。因此,局部单项制度的突变和整体制度体系的渐变,乃是确保广东及至全国在改革开放中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三、制度变迁的基本线索:产权安排和机制重建1、 对人们行为的机会空间和结果空间的改变并不构成制度变迁的本质,而只有对人的权利的再界定和再分配才是制度变迁的核心。相对于制度变迁,利益分配既是诱因,又是结果,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成为利益格局调整的实现形式。产权成为改革的核心,不仅在于要素分配意义上的广延性所包含的多重利益因素,而且在于它包含行为主体对其责任权利和风险的同步让渡。无论是承包制、双轨制、分税制、股份制、合作制,还是别的制度创新安排,都内含着权利制度变迁的性质以及相应交易机制的重建。2、权利的调整是改革的本质, 而有利于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权利调整才是人们所希望的改革。产权本身对权利和利益的复合性质与内在制度安排的多样性,使其一直处于广东及中国改革的焦点位置。因为一个广义的产权不只是人对财物的产权,也包括人对自身劳动、对交易秩序管理和对专有知识的产权。(1)劳动产权。在现有的产权研究文献和制度安排中, 缺少把劳动作为一种产权对象来研究和调整。劳动产权是一种活的产权,是完全依附行为人主体而存在,是应该由行为人自由支配的劳动权利。改革开放20年来,除农村外,内地还保留的个人劳动产权单位所有制对人的劳动积极性的抑制,与广东目前对人的劳动产权的重建所激起的活力相比,确实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广东对个人劳动产权的重建应当看作是广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尊重劳动产权,才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这一伟大的制度发明。(2)财物产权。作为传统狭义的产权概念, 财物产权包括个人消费品和资本货物两类。前者在中国的现实环境和理论与政策中并无多少非议,而后者却是人们关于产权明晰所要求的关键和争论的焦点。在个人所有、集体(社团)所有和国家(全民)所有的三种产权安排形式中,在资本原始积累且社会化分工不发达时期的个人激励因素中,个人私有可能是最有效率的产权安排形式――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但在社会分工日益发达的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社会化劳动所要求的资产社会占有已取代了原来的个别私人占有形式而成为主流,现代大机器工业生产中的巨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已用多级股份占有的形式将价值占有和实物占有相分离,形成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委托――代理关系链条的延长,股份公司已难以由单个资本所有者控制,所有者日渐远离生产现场监督劳动,而形成由管理层控制的局面。承认和保护多种财物产权的存在和发展是广东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东莞的“三资”为主,顺德的集体为主,南海的个体私营为主,都是基于当地条件的成功产权制度安排,多种产权及其按要素分配有利于动员各种社会资源为改革发展目标服务。(3)管理产权。这是指,由某一制度结构或单项制度设定, 计划、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单个行为主体按规定实施具体行动的权利和利益,是由公共选择所形成的契约执行权。它不同于劳动产权,不依附于特定个人,而是由制度所规定或消除,类似在岗领导权,具有在职独占的个人性质和法定的公共权力双重属性。这里把政府工作人员的宏观管理职能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微观管理职能赋予管理产权的含义,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放权让利的实质内容不外是管理产权的再分配。无论是广东还是全国,改革的成败与管理产权的安排密切相关,管理产权的清晰和合理配置对于从宏观到微观社会经济政治的有效运行来讲,甚至比财物产权更重要,而且分工越发达、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产权越重要。如政企分开,实质是把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产权和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管理产权相分离的问题,前者产权的行使获得税收,而后者则以工资和利润分成来回报。(4)知识产权。作为人脑劳动的产物, 与前述三种产权形态不同,知识产权是依法确认并得到有限期权利保护的无形产权形态,以专利发明、专有技术著作、版权、商标等智力产品形态而存在,它可以离开人脑而独立留存和复制到一定媒体上,并能借助一定的人和物表现出它的功能。在保护期内产权主体可以排他地独享其权利,但在有效保护期后将作为社会知识财产而被公众无偿地使用。知识产权在法律上的保护,激励人们积极地从事知识产品的生产。工业革命以来的发明创造、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及其所导致的产业升级频频,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广东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无视知识产权到重视知识产权的过程,昔日假冒伪劣走私商品与“广东货”同日而语,但今天,无论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或个人都在极力保卫自己知识产权的同时,开始学习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学习信息时代知识产权这一核心产权的交易规则。因此,不仅技术市场所代表的自然科学知识产权交易在广东日趋普遍,而且连社会科学的创新也以著作权拍卖、策略与战略或政策招标研究等形式引入到企业和政府的决策行为中,使管理决策水平正在学着告别“拍脑袋”时代。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从深圳特区到乡村企业,从地方政府到单个人,对知识、对知识产权的尊崇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激情,南方人才市场的爆满和繁荣,从一定意义上就说明这一趋势。3、资源配置的另一种释义是权利的交换,即产权的交易。 相应地,我们可以把经济、社会和政治宏观运行统一看作是一个由不同微观主体多种产权进行多重连续交易而形成的复杂过程。而交易的有效性取决于上述各种产权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程度及其交易制度的效率。前者作为初始条件已被如上界定,后者则实质是确立更有效率的交易机制。回顾人类历史和广东改革的现实不难发现,无论是经济市场还是政治市场,凡是产权交易存在之处,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总是比垄断性的行政机制具有更好的宏观交易效果,而且能更有效地保证微观产权主体对其产权权能的行使。只有财物产权交易的市场不是一般均衡市场,而只是局部均衡市场。一般均衡市场机制的实现是劳动产权、财物产权、管理产权和知识产权四种产权一致交易均衡的结果。广东有开放的财物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但劳动产权的交易市场因户籍制度限制而处于半开放状态,至于管理产权的交易市场则开放程度最低,基本上是不开放。管理产权交易的市场规则是公共选择和委托――代理机制,极端限制性和狭隘的管理产权交易成为少数人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而产生寻租和腐败的温床,也是扰乱宪法秩序、导致管理低效率和负效益的根源。四、结束语1、经过上述分析可以确认, 广东市场取向的先行一步的改革是符合经济逻辑的理性选择,而制度相容原理基础上表现出的互动性质,不仅是其区域制度创新的内在力量,也是其先发效应具有示范性质的根源。因此,中央政府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既是广东区域改革试验的一般化结果,也是这一试验在宪法秩序下制度环境的新起点。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改革将日益牢固地建立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上。2、改革所具有的制度变迁性质,是对人们权利行为的再调整。 在利益寓于权力的意义上,本文提出的多种产权的同时存在和其制度的初始界定,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不同速度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多重产权交易的运作机制正在从计划行政主导向市场竞争主导过渡,而产权交易的最终效率则需要两种机制的协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任何一方面、任何一层次的改革,管理产权的制度创新尽管困难重重,但它的每一步变迁都将更为深刻,更具有社会生产性努力的性质。3、 宪法秩序下受科技进步强烈影响和公共选择约束的现代政府,适时适度的制度供给和创新是它的一项主要职能。从广东的省市级地方政府已做出的积极努力与其制度绩效看,制度有效供给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科学知识的重视,而高速形成的经济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和社会政治发展的滞后,则预示着更大的改革空间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积累来保证制度的有效供给。【责任编辑】谭湛明 【参考文献】 卢荻,1998,广东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回顾,广州,广东经济(1、2);罗必良,1998,经济组织的制度研究: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农民组织的应用研究,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王琢、文武汉等,1992,广东改革开放评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温思美,1993,广东农村的市场化变革,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论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牧野、张元元等,1993,广东改革的经济学思考,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Transport", "Medical", "Education", "Military", "Energy", "Philosophy", "Electronics", "History", "Agriculture", "Space", "Literature", "Politics", "Mine", "Computer",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Economy", "Law" ]
Economy
【 日 期 】19960828 【 版 号 】4 【 标 题 】李岚清会见世行执行董事代表团 【 作 者 】廖先旺 【 正 文 】 本报北京8月27日讯 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代表团。他表示,希望在过去十几年成功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与世界银行在教育方面的合作。李岚清首先向客人们介绍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在兴办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中国政府要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仍需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希望世行在中国“九五计划”期间能够重点支持中国普及义务教育和改革高等教育。世界银行执行董事帕萨肯坦多说,通过在中国的考察,他看到世行教育贷款项目在中国执行得很好,各级政府和群众都非常重视教育,群众都愿意为学校贡献资金和劳力。他认为发动群众办教育是中国的一个成功因素,这一点给世行执行董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世界银行董事会对教育项目很重视,对于中国的教育项目非常支持,并将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李岚清说,世行中国教育项目执行得这么好,一是靠各级政府和项目官员的重视和努力工作,二是靠当地群众的热情支持。世行执行董事代表团一行七人应中国财政部的邀请,专程来华考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执行情况。据介绍,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之后,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合作的第一个世行贷款项目是大学发展项目。从1981年至今,由国家教委组织论证和实施的世行贷款教育项目已达14个,已完成或正在执行的有12个,已签约项目累计吸收软、硬贷款总计达13亿多美元,国内配套资金总计66亿元人民币。
[ "Economy", "History", "Energy", "Military", "Medical", "Politics", "Enviornment", "Law", "Space", "Art",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Transport", "Computer", "Philosophy", "Agriculture" ]
Education
【 文献号 】2-3324 【原文出处】江西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199505 【原刊页号】073-074 【分 类 号】K4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史 【 作 者 】田百春 【复印期号】199507 【 标 题 】国民党放松对党官监察的历史教训 【 正 文 】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包括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党治国的政权。1926年9月,国民政府明文规定:“嗣后各机关对任用人员,文职委任以上,武职尉官以上,应以本党党员为准。”这样,在国民政府中担任各级官职的都是中国国民党党员,他们待遇优厚、地位特殊,在社会上构成一个新的政治阶层,人们称之为“党官”。国共合作的广州国民政府对党官要求很严。国民政府规定,文武官员在就职前必须先行宣誓。文官宣誓誓词为:“余敬宣誓,余将恪遵总理遗嘱,服从党义,奉行国家法令,忠心及努力于本职,并节省经费。余决不雇用无用之人,不营私舞弊及授受贿赂。如违背誓言,愿受本党最严厉之处罚。”对于违背誓言、废弛职务的公职人员,国民政府规定了6种惩戒办法。即:chǐ@①职,除去其现任官职;降等,依其现在官等降一级改叙,无等可降者减月薪1/3;减薪,改支其原薪的1/10至1/3;停职,停止1月至6月职务,并停薪俸;记过,由其主管长官登记,如1年有3次记过,则对其减薪;申诫,由惩吏院呈请国民政府或通知该管长官,以书面或口头执行。为了防止党官兼职谋利,国民政府还规定:政府机关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均以专任为原则:不得已而需兼职者,应由本人申述理由,报请主管官署呈上级机关审定,而且不得兼薪。对于违背誓言而为不法行为的党官,国民政府规定“按刑律加一等以上处罚。”具体办法是:党员为反革命图谋内乱者,不分既遂未遂,一律处以死刑;党员舞弊,侵吞库款满1000元者,处死刑并没收其财产;知党员犯罪而不举发者,常人依违警法处罚,党员以从犯论罪;在职党员违背党义而犯罪者,永远开除党籍。像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党员和党官,在中外历史上都少见的。虽然这些规定在实践中没有得到认真落实,但它们体现了革命政府肃贪倡廉的坚定信念,这也是广州国民政府受到当地人民拥戴的重要原因。在反独裁运动基础上建立的武汉国民政府,将对党官的党内监督扩大为党外监督。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决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召开两党联席会议,共同担负政治责任;并由共产党派负责同志,加入国民政府和省政府。据此,共产党员谭平山、苏兆征出任国民政府农政部长和劳工部长,李汉俊、董必武、恽代英、向忠发、陈独秀担任了省市政府要职。共产党员加入国民政府后,立即成为代表人民监督政府施政的重要力量。在共产党人参与下,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工人、农民、妇女、手工业者和商人利益的法令法规,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例如:李汉俊、董必武、恽代英任职的湖北省政府,1927年4月发布了《惩治贪官污吏条例》。规定:凡是出卖差缺或收受贿赂者,私取浮收或勒捐苛派者,侵吞公款或贪赃枉法者,勾结土豪劣绅捣毁党部及合法民众组织者,勾结反革命分子在其辖内活动确有实据者,均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并没收其财产;怂恿差役作赃有据者,处一等或二等有期徒刑;借故(如祝寿等类)敛财者,处三等、四等或五等有期徒刑,犯以上各罪,除处主刑外,并处剥夺公民权力终身。为了便于人民对政府施政进行监督,武汉国民政府还制定了省民会议制度和参审陪审制度。《湖南省人民会议组织法》规定,省民会由职业团体代表和产业区域代表各若干人组成,负责审议省政府的施政报告,通过省政府的预算决算,选举省政府委员和各厅厅长,决定本省单行法规及其他事项。《参审陪条例》规定,基层人民法院设参审员,参与法律及事实之审判,县市法院及中央法院设陪审员,参与事实之审判;参审员、陪审员由各地工会、农会、商会和国民党党部选派,有权参加审判;参审员、陪审员由各地工会、农会、商会和国民党部选派,有权参加审判、评议和表决。在紧张的军事斗争环境下,这些制度没能正式实施。但是由于来自党内党外的严格监督,武汉国民政府的各级官吏还是比较廉洁的,办事效率也比较高。南京国民政府是蒋价石发动军事政变后建立的独裁政权。这个政权一经建立,便以清党为名,剥夺了其他政党和全体人民参与政治的权力。在失去党外监督的情况下,蒋介石建立了一套庞大而冗杂的官僚机构。它包括由国民政府中央至保甲组织的行政系统,从委员长行营到省绥请公署以至军师管区的军事系统,遍及全国的特务系统,还有从中央党部到区分部的党的系统。这些系统虽然职能不同,却互相牵制,争权夺利。结果纵与纵冲突,横与横磨擦,中央一切建设方案,到了地方均成泡影。党官们养尊处优,腐化堕落。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慢慢叫,画画到,讲讲话,说说笑,吸吸烟,看看报,一天混过了。听听戏,打打牌,好睡觉。”对于渎职失职、违法犯罪的党官,南京国民政府依其地位高低分别送不同机构处理。其中,国民政府委员以上的政务官送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其他政务官送国民政府,事务官送监督院的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在进行处理时,一般按照情节轻重别给予免职、降级、减俸、记过、申诫处分,只有极少数移交法院审判。根据《国民政府公报》统计,从1932年9月到1937年2月的5个年度里,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共发布惩戒决议书446件,处分各种违法犯罪官吏690人,其中只有13人被移送法院审判。在法律不惩治党官的情况下,官吏横征暴敛、贪污受贿、走私贩毒,营私舞弊、敲榨勒索、扰民害民事件层出不穷。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吏治更加腐败,不少党官消极抗战、积极发财,甚至以曲线救国为名暗中通敌、谋取暴利。日本政府刚刚宣布投降,国民党接收大员就耀武扬威地奔赴各地,疯狂地抢金子、占房子、要票子、夺车子、丑态百出。沦陷区的老百姓慨叹说:“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南京国民政府威信扫地,民心尽失。蒋介石曾经多次试图刷新吏治,然而在失去社会监督和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国民党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抑制党官的腐败,也就难逃败亡的命运。由对党官严格监察到纵容党官违法犯罪,不同性质的国民党政权采取不同政策,导致了这些政权不同的历史命运。1945年7月,黄炎培在访问延安时曾问毛泽东:共产党是否也会像历史上的革命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最后走上政怠宦成,人息政亡的道路?毛泽东坚定地回答说:我们共产党人能够跳出这种始兴终亡的周期率,我们有人民群众的监督。历史经验表明,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只有动员人民群众切实监督政府,同时依靠法律和制度严惩腐败现象,才能造成廉洁政府。当然,共产党不同于国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共产党的各级干部中,克己奉公,为政清廉的占大多数,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可是,腐败分子人数虽少,能量却大,严重地败坏了我们党的形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国民党的失败教训,我们应当认真记取。(作者:《求是》杂志社编辑 责任编辑:陈希实)字库未存字注释:愧僭字衬去寸加厂再下加虎
[ "Military", "Politics", "Literature", "Energy", "Philosophy", "Space", "Mine", "Electronics", "Transport", "Agriculture", "History", "Enviornment", "Computer", "Law", "Education" ]
History
【 文献号 】2-2965 【原文出处】民族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3 【原刊页号】079-087,052 【分 类 号】K23 【分 类 名】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 【 作 者 】张倩红 【复印期号】199508 【 标 题 】论历史上开封犹太人被同化的原因[*] 【 正 文 】 一北宋时期,一部分犹太人随着阿拉伯人、波斯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当时闻名于世的国际大都市――东京(今河南开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稳定之后,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在土市子街东南(今开封市东司门十字街一带)建立了一座规模巨大、金璧辉煌,有“梁园胜境”之称的犹太会堂,[①a]标志着开封犹太社团已经形成。开封犹太人信仰“一赐东业教”(即Israel译音),保持独特的宗教礼仪和社会习俗,但宰杀动物时,“惟谨守挑筋遗规,虽血缕肉线,必将尽焉。清真之旨,远过于回教”,[②a]故又名“挑筋教”。从宋、元、明到清乾、嘉年间,开封犹太人与汉、回等民族和睦相处,甘苦与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在丝绸业、金银锻造业、商业、医药等领域做出了很多成绩。从12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期的700多年是开封犹太人兴盛发展时期,教众最多时达73姓,500余家,约4000―5000人。然而,17世纪中叶以后,在犹太社团繁荣昌盛的背后,却出现了种种由盛转衰的明显迹象,例如:自康熙27年(公元1688年以后),开封犹太人已很少郑重地修葺清真寺;嘉、道年间,清真寺已墙垣剥蚀,破旧不堪,最后一位掌教去世后,无人继位,在外国传教士的重金收买下,某些族人试图出卖希伯来文经卷;1850年,“伦敦犹太人布道会”派出两位中国信徒邱天生和蒋荣基在开封考察时发现,这里的犹太人都不识希伯来文,已50多年没有拉比(开封犹太人称掌教),完全丧失了对救世主弥赛亚的期望;[③a]1866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访问开封,见会堂已彻底毁坏,犹太遗民仅余三、四百人。他呼吁重建清真寺,否则就“无法挽回他们免遭消亡之灾”;[④a]1867年,一位英国国教的主教访问开封后也作了如下报道:“他们完全失去了他们的宗教,与中国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从相貌、衣著、习惯和宗教方面来看,他们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⑤a]。加拿大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河南教区主教怀特(W.C.White)也指出,在19世纪中叶,“无论从宗教意义或作为一个社团来说,(开封)犹太人已不复存在”;[①b]1912年,怀特利用犹太族人赵允中等企图将弘治二年(1489年)的《重建清真寺记》碑和正德七年(1512年)的《尊崇道经寺记》碑以及其他一些十分珍贵的犹太人遗物运往国外;1914年,怀特以中华圣公会的名义,把一赐乐业教清真寺的旧址买去,至此,开封犹太社团完全消失,犹太人完全同化于汉、回[②b]等民族之中。犹太人被称作是“唯一纵贯5000年、散居五大洲的世界性民族”,[③b]它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在它长达2000多年的流散生涯中,遭受到了任何民族都难以相比的灾难与痛苦,但在多数情况下,都能以其极为独特的“犹太精神”维系着民族团体的生存与发展,被异族完全同化的先例甚少。因此,开封犹太人的同化引起了国外犹太学界、民族学界的极大兴趣,称之为“历史文化之谜”。自近代以来,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学者陆续发表了许多论著来研究这一问题。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中国学者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潜心探索,各抒己见。到目前为止,中外学者关于历史上开封犹太人被同化原因的论点主要有“通婚说”、[④b]“隔离说”[⑤b]、“科举制度说”[⑥b]、“宽容说”[⑦b]、“中犹文化相似说”[⑧b]等等。与此同时,也有个别外国学者得出一些虚拟悬测的结论,如“上帝安排说”、“中国反犹说”等。笔者认为,上述诸种原因主要强调的是开封犹太人被同化的客观因素,缺乏从犹太人自身的角度去探讨他们被同化的主观因素。因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消失,一个民族的融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不仅仅是客观因素所能主宰的。开封犹太人被同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开封犹太人定居中国之后,他们从务实的立场出发,在犹太知识分子的带动下,自愿模仿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吸取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伦理准则,以求适应新的环境。然而,正是这种心理给他们带来了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即希伯来文化的消失。当然,作为与犹太人同居的主体民族的宽容态度、婚姻的巨大融解力量、犹太社团孤立的处境也在客观上为两种文化的融合创造了重要条件。二随着犹太人在开封的定居,古老的希伯来文化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相互接触,当地居民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汉族的诸多文化现象首先对犹太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并由此带动开封犹太人渐渐产生了仿效心理,自愿选择了占有绝对优势的儒家文化。两种文化的合流从根本上决定了犹太人必然被同化的命运。近年来,在国外学者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开封犹太人同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犹文化的相似之处。当然,希伯来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确有许多不可否认的相似之处,如都具有追求光明、酷爱自由的精神风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民族气节;抑恶扬善、谦虚和乐的准则;克己忍耐、豁达宽容的乐观精神;刚健有为、聪颖智慧的处世之道;乐善好施、团结互助的集体观念;注重教育、尊敬贤达的优良传统等。但是,仅以“相似”来解释历史上开封犹太人被同化未免失之偏颇。众所周知,无论是宗教、法律、文化艺术,还是社会习俗、伦理原则等方面,希伯来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无疑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可是,尽管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势力和世俗政权为迫害犹太人改宗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其结果却是大部分犹太人仍“走着自己的道路,守着自己的理想,抱着自己的希望,而始终不变地维持着民族生活的本来面目。”[①c]除基督教文化以外,伊斯兰文化对希伯来文化也有很大的继承性,可当犹太人生活在穆斯林世界时,也并没有因为两种文化具有相似之处而被同化。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希伯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只能说是为开封犹太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犹太人在开封定居、生存的历史表明:他们出于自身的需要,从务实的立场出发,极力去适应新的环境,适应儒家文化,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犹太人知识分子用儒家观念来阐释一赐乐业教的宗旨、教义。首先,用儒家观念中的“天”来称呼犹太教所崇拜的“雅赫维”。在开封犹太人留传下来的几块碑的碑文中都以“天”、“上天”、“真天”、“重天”、“敬天”、“天道”、“天心”、“告天”、“天命”来称呼万物之主。尤其是弘治二年碑和康熙二年碑中都至少有六七处提到“天”。曾经到开封进行实地调查的耶稣会士骆保禄(Jean Pawl Gozani)在其书简中写道:“对于他们(即开封犹太人)来说,埃洛希姆(Elonim)、阿特乃(Aaonai)、活的和真正的上帝等,所有这些名称,他们仅用汉文中的‘天’来表示,别无他称”。[②c]不仅如此,开封犹太人在对“天”的解释上也明显儒化,如“恩其天者、轻清在上,至遵无对。天道不言,四时行而万物生。观其春生夏长,秋敛冬藏,飞潜动植,荣悴开落”。[③c]这样一来,一易乐业教所崇拜的真天与儒家观念中的“天”就区别甚微了,而天国里神的混同,正是民族融合的标志之一。其次,用儒家的纲常伦理来解释一赐乐业教教义。如明弘治二年的《重建清真寺记》碑上写道:“愚惟三教,各有殿宇,尊崇其主。在儒则有大成殿,尊崇孔子。在释则有圣容殿,尊崇尼牟。在道则有玉皇殿,尊崇清。在清真,则有一赐乐业教,尊崇皇天。其儒教与本教,虽大同小异,然其立心制行,亦不过敬天道,尊祖宗,重君臣,孝父母,和妻子,序尊卑,交朋友,而外于五伦矣。噫噫!人徒知清真寺礼拜敬道,殊不知道之大原出于天。”明正德七年的《尊崇道经寺记》碑进一步阐述道:“尝谓经以载道,道者何?日用常行,古今人所共由之理也。故大而三纲五常,小而事物细微,无物不有,无时不然,莫匪道之所寓。然道匪经无以存,经匪道无以行。使其无经,则道无载,人将贸贸焉莫知所之,卒至于狂谈而窈冥行矣。故圣贤之道,垂六经以诏后世,迄于今而及千万世矣”。“然教是经文字,虽与儒书字异,而揆厥其理,亦有常行之道,以其同也。是故道行于父子,父慈子孝。道行于君臣,君仁臣敬。道行于兄弟,兄友弟恭。道行于父妇,夫和妇顺。道行于朋友,友益在信。道莫大于仁义,行之自有恻隐羞恶之心。道莫大于礼智,行之自有恭敬是非之心。道行于斋戒,必严必敬,道行于祭祖,必孝必诚。道行于礼拜,祝赞上天。”由此可见,古代开封犹太人所阐发的本教教宗与儒家经典上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序),朋友有信,”[①d]以及众人皆知的“三纲五常”如出一辙。正如英国学者宋奈雷(Song Nai Rhee)所说的那样:“开封犹太人一直把五伦(五种关系)、三纲(三种社会约束)和五常(五种永恒的道德)等儒家原则当作自己的伦理规范加以强调,同时还用天、上天、上帝和道等儒家伦理术语来描述自己的神”,“通过对儒家经典广泛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个与犹太教并不同的、有高度组织的伦理制度。犹太儒生意识到犹太教与儒教相同,因此,为他们的儒化合理性找到了一条理论根据”[②d]。最后,从犹太清真寺的结构、布局、风格,特别是寺内设置等方面也明显地体现了希伯来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交融。如步入清真寺的大门,就有一座15英尺的牌楼,上有“敬天祝国”四个大字。进大门后在一院落的二门上有这样一幅儒学味十足的对联:“自女娲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清真寺的大殿分前、后殿,前殿名为“至清殿”,后者名为“至教堂”。不仅大殿的名称颇具中国角彩,而且殿内布置了许多儒学味极浓的对联,有些出自犹太名人之手。如至清殿的窗旁挂着一幅文林郎宜良令赵映斗所题的对联,内容为:“识得天地君亲师不远道德正路,修在仁义礼智信便是灵圣源头。”在清真寺内最神圣的地方,不仅置有“摩西椅”,而且在高椅之后设有万岁楼,供有“大清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万岁牌”,以表达他们“受君之恩,食君之禄,惟尽礼拜告天之诚,报国忠君之意”。[③d]可见,开封犹太人中的一些代表人物为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了自己的宗教,而宗教的儒化必然导致开封犹太人与当地社会相融。第二,从14世纪开始,一些犹太人知识分子热衷于科举制度,醉心金榜题名。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开封犹太人被同化的原因时,莫不注意这一现象,即开封犹太人中有不少人通过读孔孟之道,循科举之路而出人头地,甚至成为官宦之辈。以明代为例,犹太社团中中进士、得功名的人就不乏其例,详见下表。[④d]明代中国犹太士大夫题名表姓名 学位 官职 宦游地方 备考俺城 锦衣卫指挥都指挥佥事 浙江省 永乐皇帝赐姓赵高平 贡士 知县 南京徽州府歙县艾俊 举人 德王府长史 德州金口 光禄寺卿 北京 居住宁夏金胜 金吾卫千兵 未详 居住宁夏金钟 生员 未详 弘治二年《重建清真寺记》碑撰文者左唐 进士 布政使司参议、参政 广东 正德七年《尊崇道经寺记》碑撰文者艾田 举人 学官艾应奎 周王府医官 开封张美 平垣营游击 山西这些人为了跻身于上层社会,从小就学习中国文化。1605年,艾田在北京会晤利玛窦时就曾说:“他自己从小就全力攻读中国文学,所以放弃学希伯来语”[①e]。正是在此过程中,犹太知识分子“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佛教的影响、熏陶,以及封建官场的环境和他们与各族官吏交往的频繁,逐渐改变了他们立身处世的哲学。这些都强有力地冲淡了他们的民族意识。特别是他们是犹太人集团中有势力、有威望、有影响的人物,其影响所及,不能不遍及整个犹太人集团”[②e]。在此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促成开封犹太人热衷于科举制度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宋奈雷强调的是犹太人的商人出身,他还指出:“生活在有轻商传统的儒教中国社会中,较之其他民族更为野心勃勃的犹太人,由于科举制度可以使人青云直上,必然发现诱人的科举制度更加合乎他们的胃口”[③e]。一些中国学者也援引此说,如对开封犹太人问题进行过大量实地调查的张绥先生就认为:“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不得不使这些定居在汉族社会内的犹太人正视现实,要想在中国出人投地作为‘神的子孙’,只有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④e]。笔者认为,中国“重农抑商”的政策不能作为开封犹太人猎取功名的主要原因,而只是促成这一社会现象发生的一个因素,根本原因则在于犹太民族尊重知识、注重教育的天性。自古以来,犹太人以注重教育而著称于世。古代的希伯来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后来的流散生涯中,各地的犹太社团都把教育放在关系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要求每位犹太人,即使靠施舍生活或乞讨度日的人每天也要挤出时间学习犹太法典。“学者们被认为是最高贵的贵族,无论什么东西――不单是财富和地位……都没有学术那么重要。……也正是对教育的热忱,推动了犹太人进入学术和文化领域。”[⑤e]尼古拉一世统治时,在俄国的一个小城镇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们城市的特点是缺少现代化学校。科皮尔连一所国立或公立的世俗学校也没有。基督徒居民都是文盲,而犹太人却办起了大量的学校。……在科皮尔,有个犹太人为了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不惜倾家荡产。不少穷人为了交纳学费卖掉了自己最后的一个枝形灯架或者仅有的枕头……除去为浴池烧火和担水的呆子梅尔克以外,科皮尔的犹太人中没有一个文盲。”[⑥e]在前苏联,犹太人的教育水平超过了其他民族。据统计,1920年犹太人中已有70.4%脱盲,比其他民族的平均比例高出一倍。1929年,在俄罗斯的医学和经济学院中,犹太学生占60%以上[①f]。在美国,犹太人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方面,非犹太人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它一切差异的基础”[②f]。以色列建国以来,仍然注重教育兴国,强调“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可见,崇拜知识是犹太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散居各地的犹太人所共有的天性。正是这一天性决定了开封犹太人被识书达理的儒士生活所吸引,自幼苦读《四书五经》,谙熟《朱子格言》,并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科举之路。第三,开封犹太人尊孔祭祖,行汉人礼仪。据弘治二年碑记载:“其道教相传,至今衣冠礼乐,遵行时制。语言动静,循由旧章。人人遵守成法,而知敬天遵祖,忠君孝亲者,皆其力也。”可见,犹太人定居开封后,入境随俗,在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方面渐渐遵从汉人的习惯。他们不仅尊重皇权,而且尊孔祭祖。骆保禄在其书简中写道:开封犹太人实行汉族式的礼拜式,“我请求这些人告诉我他们是否崇拜孔夫子,包括他们的掌教在内的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说:他们确实尊孔,其方式与大多数异教徒文人一样。他们也参加隆重的祭祀孔子的仪式,也如同其它人一样在圣人庙中举行”[③f]。第四,开封犹太人改用汉文姓名。1163年,当清真寺创建之时,犹太人尚采用希伯来文名字,如掌教利味・五思达、主持工程的俺都剌等,但后来犹太人逐步改用汉姓。据弘治碑记载:“俺诚医士,……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以奏闻有功,钦锦赵姓,授锦衣卫指挥,升浙江都指挥佥事。”《明实录・太宗实录》也记载:赵诚原名俺三,是河南中护卫军丁,因几次告发开封周王朱sù@①“图谋不轨”,永乐皇帝“赐姓名赵诚”,并加官奖励,升任“锦衣卫指挥佥事”。至于犹太人到底从何时起改用汉姓,中外史料中尚未有直接性的证据。东垣、江文汉、孔宪易等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也颇有歧义,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断定,即明朝以后,很少看到开封犹太人沿用希伯来文名称,只是在书写谱谍时才把希伯来文与汉文姓名并用。使用汉语,改用汉姓,这正是开封犹太人日益与汉民族融合的标志之一。总之,开封犹太人为适应新的环境,在仿效、吸收儒家文化的过程中付出了很高代价,导致了他们始料不及的后果,即一赐乐业教宗教信仰的淡漠和民族认同感的逐渐消失。虽然那些带头儒化的上层人物想恢复犹太传统,振兴犹太社团,多次重建清真寺,新修经书,但已无法一如既往了。那么,为什么偏偏在中国开封出现了被完全同化的结局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对主体民族的态度进行比较性的分析与研究。三当犹太人经过艰难旅行来到开封时,中国皇帝恩准他们“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④f]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中国朝廷对犹太人一直奉行宽容政策。这是因为,历史上的中国不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不象一些宗教国家那样奉行宗教扩张政策,以吸引异教徒改归本教为最终目的,更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传统。中国朝廷对待各种宗教信徒的态度是,只要不违抗皇权,均可得到礼遇。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就是一位颇为开明的皇帝,他把佛教的释加牟尼、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基督教的耶稣和一赐乐业教的摩西遵为世界“四大先知”。中国史籍中没有任何资料能说明开封犹太人曾遭受迫害。关于这一点已为大多数严肃的学者们所承认。如美国学者波拉克(M・Pollak)在其英文版的《明清官员、犹太人和传教士》一书中就认为,在中国没有任何统治者把犹太人作为迫害对象,他们从未受过奴役。但也有个别外国学者出于主观臆想,仍把反犹主义的存在作为中国犹太人被同化的原因之一,如宋奈雷就曾经说:“反犹主义作为一个可能的原因还没有排除。但由于缺乏证据,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主要原因来处理”。[①g]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猜测。如果中国朝廷真的排犹,那么,开封犹太人何以能参加科举,谋取仕途?他们何以能自由选择职业,在各个领域大显神通?那么也就无法解释下面这一现象的出现,即“求观今日,若进取科目,而显亲扬名者有之。若布列中外,而致君泽民者有之。或折冲御侮,而尽忠报国者有之。或德修厥躬,而善著于一乡者亦有之矣。逮夫农耕于野,而公税以给。工精于艺,而公用不乏。商勤于远,而名著于江湖。贾志于守,而获利于通方者,又有之矣”。[②g]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犹太民族作为一个离开故土、四处飘泊的民族,他们的经历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在宽容平和的气氛中,犹太社团才会繁荣发展,犹太文化才会出现黄金时代。但正是在这种宽容的气氛中,犹太人往往容易淡化甚至消除对外界社会的防范心理,容易放弃本教的清规戒律与风俗习惯,而出现与主体民族相融合的种种趋势。与此相反,当外界社会为了使犹太人改宗而采取种种压制与迫害的手段时,又往往产生一种适得其反的结果,即犹太人更想方设法固守自己的传统,坚持自己的信仰,这无疑又加深了犹太人与当地居民的隔膜与矛盾。例如,公元前334年,当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历史进入了“希腊化时期”的时候,由于当权者的宽容,在亚历山大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犹太社团,成为当时除巴比伦、巴勒斯坦之外的犹太文化和精神中心。亚历山大死后,埃及成了托勒密王朝统治的中心,这一王朝认为犹太人是奇特的“哲学家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具有优越性,所以允许犹太人自由从事宗教活动,遵循自己的风俗习惯使亚历山大犹太社团在100多年间兴旺发达。在犹太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就在此问世。可正是在这样的宽容气氛中,犹太社会却明显地分裂成两个阵营――愿意接受希腊文化的上层知识分子和固守传统的下层人民。不仅如此,这时在亚历山大的犹太人中还出现了一股强大的企图融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于一体的思想潮流,以政治家兼思想家斐洛[③g]为其代表。这种政治潮流无疑加剧了犹太社团的分化及其与希腊化国家的融合。可是,当塞琉古王朝兴起并占领了巴勒斯坦之后,为了加速推行希腊化政策,对犹太人实行强迫改宗,不仅宣布犹太教为非法,并且还屠杀犹太人。这一过激的举动不仅没有达到把耶路撒冷改成希腊化城邦的目的,反而激发了犹太人的民族意识,爆发了著名的“马喀比起义”,经过3年激战,不仅粉碎了塞琉古王朝的希腊化政策,而且得到了信仰自由,犹太民族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了。可见宽容带来融洽,而压迫只会导致对立与反抗。又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统治者为犹太人设立了许许多多的“格都”,每一个“格都”都是与众不同的微型国家,与当地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反而助长了他们以上帝“选民”自居的强烈排外心理。而开封犹太社团面临的却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宽容局面,正是在这种不加限制的“温和”气氛中,开封犹太人消除了与当地居民在心理上的猜疑与障碍,从而为自然同化创造了条件。当然,与欧洲的“格都”相比,开封犹太人还面临着不利于他们维持犹太属性的孤立处境。“格都”栅栏里的犹太社会虽然常常遭受岐视与迫害,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团体,他们与其他地方的犹太社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拉比死后有理想的继承人,从而严格地维持着犹太教传统。“特选子民”、“应允之地”等观念在他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而开封犹太社团“在16世纪之前,他们还与波斯(西域)保持联系,可以从那里获得经卷和官拜书”。[①h]但此后,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减少,特别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开封犹太社团进一步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1605年当利玛窦与艾田会面之后,曾派人给开封犹太清真寺的掌教送去一封信,那位年事已高的掌教在回信中表示愿意将清真寺交给利玛窦管理。掌教的这一心愿一方面是出于对利玛窦的敬重,但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开封犹太社团已缺乏合适的掌教继承人。后来,又有3位开封犹太人去北京拜访利玛窦,声称自那位掌教去世后,开封犹太社团中已无人再懂希伯来文了。1723年8月18日宋君荣(P・Antoine Gaubil)在其书简中也写道:“我想亲自去看一下他们(即开封犹太人)是否懂希伯来文。这些人告诉我说他们不知有多长时间就没有来自西方的‘师傅’了,也承认自己丝毫不懂希伯来语法和《圣经》的长篇大论,更不懂他们所有的《密西拿》,甚至也不懂《圣经》的历史”。[②h]事实上,到了清代,开封犹太人不仅得不到外部教友的支援,而且社团内部的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了。四开封犹太社团在定居中国的数百年后,不仅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等方面,而且在体质上也日益被同化,从他们身上很少能找到“高鼻深目”的犹太形象,这说明中国开封犹太人与当地居民通婚的年代已比较久远,范围也比较普遍。根据犹太法律,犹太教徒实行“族内婚制”,不得与外族通婚。开封犹太人在定居中国后的较长一段时间还维持着这种生活习惯。由于“族内通婚”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违背,所以中国史籍中有了这样的记载: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十一月甲寅,监察御史世图尔言,宜禁答失蛮、回回、主吾人等叔伯为婚姻”。[③h]这里的“主吾”是元时对犹太人的称谓,一般认为,史料中的“术忽”、“主鹘”、“珠赫”等均为“主吾”的别译。可见,在犹太人定居开封的一百多年后仍然保持着“弟娶寡嫂”的婚姻制度。可是,明代以后,开封犹太人就逐渐放弃了这一犹太传统,与汉、回等民族通婚。从明末清初记载的开封犹太七姓《登记册》中可以看出,开封犹太人至少娶了苏、郭、陈、徐、顾、吴、贾、林、牛、吕、胡、周、宋、王、董、孔、孟、郑、邓、许等40多个姓氏的外族妇女为妻。王一沙先生曾对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以来的426位开封犹太人及其后裔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近130多年间,中国古代犹太人及其后裔的4―5代人中,率以22%的比例把自己的女儿出嫁给汉、回、满等民族。同时,又以28.6%的比率把汉、回、满等民族的妇女吸收到自己的家庭里来”[①i]。那么,促成开封犹太人与异族通婚的动因何在?按照宋奈雷的解释是:“犹太人参与科举制度打开了与中国人通婚的大门。犹太儒生在中国官场中的升迁,与中国儒生密切过往,以及儒生的地位观念势必造成通婚(或许美国犹太人实行广泛的通婚是个类似的极好的例子)。尤其是那些做官的儒生,居住在没有犹太人的地方,会感到他们的子女通婚是必要的而且也方便。因此,在漫长的岁月中,实行通婚自然就会破坏中国犹太人的文化和人种的同一性。到了18世纪60年代,中国犹太人在‘容貌上、衣著上、习惯上、宗教上都地地道道地变成了中国人’”[②i]。一些中国学者也主张此说。当然开封犹太人社团中热衷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分子,确有从门第观念出发,率先娶回汉、回等族妇女为妻、妾者。如明末张美有六房妻室,其中最少有四房为非犹太女性。清初赵映斗的两房太太漆氏、房氏也不是犹太人。但象张美、赵映斗这样的封建士大夫毕竟只是少数,广大的劳动人民均与科举无缘。而事实上,在犹太社团中通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局限于上层人。因此,笔者认为造成大范围通婚的直接原因在于开封犹太社团的人数越来越少,这个孤立团体无法从外界得到人员补充,对内又不吸收新教徒,再加上内部分化、天灾人祸等因素,传统的族内婚制已无法再维持下去了,所以不得不与外族通婚。当然,婚姻障碍的冲破,也是走向融合的必然结果,而通婚又反过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就开封犹太人而言,他们的女子与外族人通婚,按照中国传统子女将随父姓,不再属于犹太人,可以不受犹太传统的约束。而犹太男子娶外族女子为妻,不仅把外族的传统习惯带入犹太人家庭,而且他们的孩子在行为举止上会深受非犹太母亲的熏陶,这样,经过数代相融,犹太家庭的血统就会越来越淡化。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犹太史上并非没有先例。如公元前7世纪亚述攻破以色列后,从巴比伦、叙利亚等地迁来了许多种族不同的人定居于以色列,后来,这些人与当地的犹太人通婚,形成撒马利亚人种,最后同化于亚述国家。五在开封犹太人社团走向衰落的过程中,贫富分化及开封水灾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随着一些开封犹太人经济实力的增长,清朝以后,在社团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一方面出现了一些大的名门富豪,如金氏家族的金勇、金士奇,石氏家族的石子玉、石兰亭、石维峋,赵氏家庭的赵国璧、赵佩鹤,李氏家族的李荣、李祯等。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贫而娶妻不得娶,与埋葬不能埋者”的赤贫阶层。这种贫富对立的现象使犹太社团明显分化。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各种矛盾的发展与激化,犹太人内部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甚至在同一家族的内部也出现了贫者与富者“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清末民初,不少犹太家族之间产生内讧。如赵子健与高木匠为争夺清真寺地皮而互相残杀,出入公堂。1890年,内地会牧师密尔斯(Dennis・J・Mills)在访问开封时也发现:“他们彼此也不团结,有一个犹太人因为谋杀另一个犹太人而进了监狱,等候审判”[③i]。1900年5月,在美国犹太人组织――“中国犹太人救援会”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S・J所罗门曾宣读了几封发自开封的信件,其中有一封写道:“开封犹太人曾是十分富裕和有影响的社会集团,由于内部不和,终于衰落了。现在他们十分贫困,并且不知道犹太教的事情”[①j]。由于开封地势低落,黄河多次泛滥,这使开封犹太社团和当地居民一样屡遭动难。特别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当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围攻开封时,明朝官员决开大堤,滔滔洪水,淹没了开封。据史料记载:“汴没于水。汴没而寺因以废,寺废而经亦荡于洪波巨流之中。教众获北渡者,仅二百余家,流离河朔。残喘哺定,谋取遗径。教人贡士高选,承父东斗之命,入夺取经,往返数次”[②j]。这次水灾,开封全城汉、回民族死亡之比例分别为74%和96%,犹太人中约有半数遇难。尽管如此,在当时官员赵承基、赵映乘以及贡士高选、生员商维屏、掌教李祯等人的组织下,开封犹太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振兴,但这次灾难已使七姓家族元气大伤。道光21年(公元1841年)6月,黄河再度决口,开封城内“富都贫、贫者丐”,已经越来越小的犹太社团又一次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七姓家族中的一些名门大家已日趋败落。综上所述,开封犹太社团的消失,并非什么“民族学上的一大奇迹”,也不是“无法考究的历史之谜”。开封犹太人的同化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开封犹太人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对儒家文化进行吸收与模仿,从而导致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互相交融,最后走向合流。[*] 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了另一个民族的现象。民族同化分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两种,前者属于进步现象,后者则是反动的,历史上开封犹太人的同化是一种完全没有外力强制的自然同化。①a 开封犹太会堂叫“清真寺”,明朝中期曾一度改称“尊崇道经寺”,俗称“礼拜寺”。②a 张蔚西:《大梁访碑记》,见徐珂:《清稗类钞・青回回教》,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四册,第1964页。③a 参阅乔治・史密斯和W・H・麦都思:《代表伦敦犹太人布道会对开封府犹太会堂的访问纪实》,上海1985年,英文版。④a 丁韪良:《河南犹太人访问记》,《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支会期刊》,1866年卷,英文版。⑤a 宋奈雷:《犹太人的同化:中国犹太人之例》,载《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1973年1月号,转引自《民族译丛》,1979年第3期。①b 怀特:《中国犹太人》,1942年多伦多版,序言部分。②b 开封犹太人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有少部分人融合于当地的少数民族之中。个别学者曾提出,犹太人可能与满人融合,但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历史上的开封犹太人确实曾与回民相融,其证据主要有三:第一,开封犹太人曾经称自己的会堂为“清真寺”,但到底是犹太人仿效回教徒,还是回教徒模仿犹太人尚有争议,无人能提出明证;第二,“一赐乐业教”曾被称为“青回回教”,开封犹太人曾被称为“篮帽回回”或“七姓回子”等;第三,西方传教士丁韪良曾提出,“同治六年,归回教者有之。”今人王一沙在调查中发现,开封犹太人后裔中确有与回族通婚的现象。笔者认为,历史上的开封犹太人曾与少数民族相融合,但其主流是被汉民族所同化,所以,本文考查的重点是古代开封犹太人被汉人同化的历史缘由。③b 顾晓鸣主编:《犹太文化丛书》,三联书店上海分店,扉页。④b “通婚说”认为历史上的开封犹太人打破族内婚制,与当地居民通婚,是他们被同化过程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最早注意这一问题的是新教传教士们,国内学者张绥、王一沙等均强调此说。⑤b “隔离说”认为,正是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处境导致开封犹太人逐渐放弃本族信仰,犹太社团日趋衰落。西方传教士唐纳德・麦克季理斐及美国犹太人大卫・A・布朗等主张此说。⑥b “科举说”认为,历史上开封犹太人消亡的直接而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最早系统论述这一观点的是英国学者桑奈雷。国内学者中把“科举说”提得最响的是张绥。⑦b “宽容说”认为,犹太人之所以在中国被同化,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宽容态度,平等的社会地位使开封犹太人渐渐淡化了对外界社会的防范心理,与当地居民产生了文化认同感,美国学者波拉克及国内学者沙博理、付文忠等主张此说。⑧b 国外学者汉堡最早提出开封犹太人同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犹文化的相似性,具体来说就是犹太人的道德观念与中国儒家的伦理准则极为相似。①c 布拉恩:《犹太民族史》,倪秀章译,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页。②c 《骆保禄的第一封书简》,见荣振华、莱斯利:《中国的犹太人》,耿升译,古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5页。③c 弘治二年《重建清真寺记》碑碑文,现存于开封博物馆的原碑字迹早已模糊难辨,文中所引用的碑刻资料均以江文汉的《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一书所附的碑文为依据。①d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5页。②d 宋奈雷:《犹太人的同化:中国犹太人之例》。③d 弘治二年《重建清真寺记》碑碑文。④d 王一沙:《开封犹太春秋》,海洋出版社,第136页。①e 利玛窦、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一卷第11章。②e 潘光旦:《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序言部分第10页。③e 宋奈雷:《犹太人的同化:中国犹太人之例》。④e 张绥:《犹太教与开封犹太人》,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序言第4页。⑤e 乔治・E・贝克莱:《维也纳及其犹太人》,阿布特――麦迪逊公司1988年,第38―39页。⑥e 阿巴・埃班:《犹太史》。①f 参阅诺拉・莱文:《1917年以来的苏联犹太人》,伦敦1990年版,第246页。②f 杰拉尔德・克雷夫茨:《犹太人和钱》,顾骏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46页。③f 《骆保禄的第七封书简》,见荣振华等:《中国的犹太人》第92页。④f 弘治二年《重建清真寺》碑碑文。①g 宋奈雷:《犹太人的同化:中国犹太人之例》。②g 明正德七年《尊崇道经寺记》碑碑文。③g 参阅H・H・本・萨桑:《犹太民族史》,哈佛1976年版,第295页。①h 荣振华等:《中国的犹太人》,第9页。②h 《宋君荣1723年8月18日致赫德神父的书简》,见荣振华等《中国的犹太人》,第169―170页。③h 《元史》卷40《顺帝三》。①i 王一沙:《中国犹太春秋》第61页。②i 宋奈雷:《犹太人的同化:中国犹太人之例》。③i 密尔斯:《河南犹太人》,转引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与开封犹太人》,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68页。①j 转引张绥《犹太教与中国开封犹太人》第61页。②j 康熙二年《重建清真寺记》碑碑文。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木加肃
[ "Sports", "History", "Politics", "Agriculture" ]
History
【 文献号 】1-6026 【原文出处】求是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21 【原刊页号】21~23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复印期号】199812 【 标 题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 作 者 】尹成杰 【作者简介】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 正 文 】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并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我国农业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很难有机联系起来,农民难以稳定进入市场;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低,生产方式和手段落后;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农业规模效益不高;农村地区、行业间的条块分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不适应。面对这些矛盾,广大农民群众大胆探索,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走上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之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尽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联结起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一新的经营机制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这是因为: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进入统一的大市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推进农业市场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链条短,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很难跻身市场竞争。农业产业化经营,则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经营与统一的大市场衔接起来了;通过按市场需求组织农产品生产,兴办加工和运销业,把农产品生产同国内外市场需求衔接起来了,进而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纳入了市场化的轨道,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有规模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稳定家庭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对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链、产业群,实现了分散的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有机结合。这种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扩大了规模效益。同时,大批量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可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3左右, 而我国只有1:0.5。食品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2倍,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产值的1/3。可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程度,进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多次转化增值,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武装农业。在某些生产经营项目和环节上,由于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现代科技的应用,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而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的协调重组,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为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奠定了组织基础;龙头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应用现代的加工技术和装备;农产品原料基地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采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应用农业机械、搞好储藏运输创造了条件。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随着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和部门,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相继产生和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一部分进入二、三产业的农民,随着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逐步迁移聚集,进入小城镇居住就业,必将促进农村小城镇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第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通过市场、信息、技术和管理,把分散的农户联结为一个经营整体,强化了配合协作,提高了经营活动的组织性、有序性,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中,学习技术,参与管理,进入市场竞争,不仅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增强了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一代新型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第六,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是对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改造与利用的过程。现代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用牺牲自然环境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有利于从总体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靠山养山、靠田养田、靠水养水”,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一种新型的经营机制,对于推进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强劲,效果显著。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建设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龙头企业建设缺乏规划,产业和产品结构趋同,等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类指导,稳步推进。要切实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肩负着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销售、提供服务的功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能否把龙头企业建设好,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建设一个好的龙头企业,就能推进一项产业发展,带动一方农民致富。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帮助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企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不论哪种类型的企业,只要能够带领农民致富和发展商品生产,就可以成为龙头企业,应大力扶持。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准龙头企业经营项目,提高市场竞争力。要改变龙头企业管理粗放的状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理顺利益关系。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的基础。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由初创阶段向积极发展阶段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只有建立合理的分配关系,农民才能真心实意地关心和支持龙头企业,密切企农关系。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的价格、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分配以及对农产品原料基地的扶持三个环节上。这三个环节采取的政策措施,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要提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农民利益,扶持农业发展。要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要用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对利益分配机制的选择,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规范双方的经营行为,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形成法律文书,以保护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要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产业和产品结构是否合理,事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的产业、产品结构。各地区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生产规模,大力兴办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发展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业。积极发展创汇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产品出口。要注重开发新的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后劲。对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依据市场需求,按照经济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防止重复建设。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乡镇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拉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要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因此,必须下功夫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突出区域特色,选准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科技进步。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力,最终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加技术应用和开发的投入,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应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和龙头企业管理人员的科技培训。依靠科技力量,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 "Space", "Transport", "Education", "Medical", "Literature", "Military", "Computer", "Enviornment", "Philosophy", "Art",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History" ]
Agriculture
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99年 第28卷 第2期 Vol.28 No.2 1999区域极点约束下的具L2有界不确定性系统鲁棒优化设计问题*范颖晖 陈善本 张福恩 柴天佑摘要 研究了具L2有界不确定性系统鲁棒最优设计(LQL)中满足极点约束的加权阵的选取问题.首先建立鲁棒最优极点配置区域,然后给出加权阵的构造性公式,实现了一定稳定裕度下的鲁棒性优化设计.最后举例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关键词 L2有界不确定性,加权阵,鲁棒最优区域极点配置ROBUST OPTIMAL DESIGN OF THE SYSTEM WITH L2 BOUNDEDUNCERTAINTY UNDER REGIONAL POLE CONSTRAINTFAN Yinghui CHAI Tianyou(Automation Research Center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110006)CHEN Shanben(Dept.of Control Engineering,Northeastem University)ZHANG Fuen(National Key Laboratary of Advanced Weld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50001)Abstract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election of weight matrix in LQL index for optimization of uncertain systems with L2 bounded uncertainty while satisfying the regional pole constraint.Based on the given robust optimal pole placement region,the constructive equation for the weight matrix Q is presented.In this case,the robust optimal design is achieved with the stability margin.The illustrative example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Key words L2 bounded uncertainty,weight matrix,robust optimal regional pole placement1 引言时域具L2有界不确定性系统的LQL设计虽具有鲁棒最优设计的优点[1],但对设计的稳定裕度从频域的观点没有给出明确的描述,实际上稳定裕度与二次指标中的加权阵有着较复杂的关系.因为设计中加权阵常要通过反复试探来确定,增加了设计的难度,所以如何保证设计的稳定裕度并据此给出较为明确的加权阵选取依据是鲁棒最优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相比,频域极点配置法直接控制闭环极点,能够给出明确的设计稳定裕度.又对于给定结构的反馈控制器还能提供其它的设计自由度,这可被用来与LQL设计相结合以实现一定稳定裕度下的鲁棒性优化设计.针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本文研究区域极点约束下的LQL设计问题,实质上也就是探讨时域LQL设计与频域设计的内在联系.2 问题描述对于如下系统(1)设(A,B1),(A,B2)可控,(A,C)可观,不确定性为L2有界,考虑极点配置区域如图1所示的圆域C(q,r),这不仅因其数学上处理起来相对容易,且可给出阻尼ξ的下界和谐振频率ωn、阻尼振荡频率ωd的范围[2],即为实现区域极点约束下的鲁棒优化设计,在此提出如下相关问题.图1 圆域C(q,r)问题1:区域配置极点为LQL设计意义下的最优极点所应满足的条件.问题2:L2有界不确定性对区域配置极点的影响.问题3:如何选取加权阵Q使优化如下二次型性能指标的最优策略(u*,v*)保证系统的闭环极点被置于圆心位于负实轴上的左半平面的圆域C(q,r).(2)3 主要结果对系统(1),其中,选择如(2)所示的二次性能指标,若存在正定阵P=PT和常数η>0,满足如下方程组(3)则此时最优控制、最坏扰动分别为[1] u*=-BT1 Px=Kux,v*=η-1BT2Px=Kvx定理1 设u=Kux,则其为系统(1)优化(2)式指标的最优控制律的频域必要条件为(4)令λ0i为开环极点,若(5)则λci,j=1,2,…,n为LQL设计意义下的闭环最优极点.参考文[5]可直接得证,此处略去.该定理为选择合适的极点配置区域以保证最优控制律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设计中将其与指标要求结合从而确定最优极点配置区域.引理1[3] 设A可对角化,即为矩阵谱范数\[4\],又设E∈Cn×n,若为A+E的特征值,则对λi有,其中k(S)是条件数.在LQL设计中,系统的内摄动与外干扰被规一为L2有界不确定性\[6\],即当系统仍能保持稳定时,性能的变坏可能一部分来自内摄动,一部分来自外干扰.对于问题2,不影响系统结构的外干扰可不讨论,而只需考察L2有界内摄动.为此可如下描述系统(6)其中ΔA为L2有界摄动.由此,针对问题2,我们有如下定理.定理2 对初态x0、干扰v且内摄动为L2有界的系统(6),若存在优化式(2)的最优策略(u*,v*),则闭环矩阵为Ac=A-B1Ku,其极点所在圆域半径因L2有界摄动的存在将最大增大(7)其中Λ=diag(λ1,λ2,…,λn),Π是只有对角线上方元素值非零且为1的方阵,k(S)=‖S‖‖S-1‖,supΔA‖Δ‖=为摄动的L2范数界.证明 当存在如式(2)二次型性能指标的最优策略(u*,v*),即u*=-Kux时,系统的闭环方程为为闭环矩阵的摄动.利用引理1可得(8)设圆域C(q,r)的圆心为c0=-q,则有(9)上式表明当考虑圆域极点约束时,L2有界内摄动将使极点所在园域的半径最大增大rv.再考察,因这里考虑的是L2有界内摄动,它并不破坏闭环系统的渐近稳定性[6].令则,且其满足Lyapunov方程(10)将代入式(10),则可得(11)又,进一步得,当考虑闭环极点约束区域为圆域C(q,r)时,从前述可得,与式(8)及式(9)相结合,则定理得证.定理2表明当考虑圆域极点约束时,L2有界内摄动将使极点所在圆域的半径最大增大rv,若适当减小设计圆域的半径,即令rc=r-rv,然后配闭环极点于C(q,rc),则最终可保证系统闭环极点在L2有界内摄动的存在下仍属于C(q,r),从而实现鲁棒最优区域极点配置.引理2[2] 设q≥rc>0,令α=q-rc,Acα=Ac+αIn,则,当且仅当对V=VT≥0,存在唯一的PL≥0满足(12)当(Ac ,V1/2)可观时,PL>0.定理3 对系统(6),令,P是式(3)的正定解,V是由设计要求而选的正半定阵,且(Ac ,V1/2)可观,构造Q,(13)则优化式(2)指标的最优控制律u=Kux=-BT1Px,可使系统闭环极点位于圆域C(q,rc).证明 由文\[1\]中的结论可知,代入式(3)中的ARE,得(14)同时(12)式又可表示成(15)注意到式(14)与式(15)之间的相似性及式(15)解的唯一性,可如下构造式(14)中的加权阵Q(16)若Q≥0,则式(14)与式(15)具有相同解P=PL.此时问题3转化为:如何选取待定参数η使Q≥0.为此令,对角化Q得(17)(1) 当ΛL-Λ1>0 时,要使Q≥0,则η-1≤σmin,[ΛL-Λ1]/σmax[Λ2](2) 当ΛL-Λ1=0 时,若Λ2>0,即Q2非奇异,问题无解;若Λ2=0,即Q2奇异,此时设Λ2对角线上的元素为对角线上的元素为λi,j=1,2,…,n,其中有m个为零:λ={λ1,i1,λ2,i2,…,λm,im},i1,i2,…,im分别为它们在对角线上所处的位置序号.若,要使Q≥0,则,其中为非零最小特征值.若∈{i1,i2,…,im},则问题无解.问题无解时可适当修改V.定理得证.4 算法与举例STEP1 对误差量ε、迭代步长Δ赋值,初选Q(0),V(0),取η-1(0)为一任意小的正数,初始化i=1;STEP2 解式(3)的ARE得P(i),求,问题有解时得supη-1(i),否则修改V;STEP3 解式(3)得U(i),检验σmax[U(i)]-δ2/δ20<ε成立否?是,迭代结束,否则继续;STEP4 取η-1(i+1) =supη-1(i)-Δ,求Q(i+1),返回STEP2.考虑具有弱阻尼特性的卫星姿态控制\[7\],系统可用如下状态方程描述其中,惯量J1=1,J2=0.1,k,d为弹簧力矩常数和粘滞阻尼系数:0.09≤k≤0.4,0.09,取名义对象参数为k0=0.09,d0=0.003794.文[7]采用精确极点配置最优设计得到的控制器虽能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但鲁棒性较差,对象发生摄动后系统性能明显变坏.现用本文给出的方法重新设计.系统期望特性为ωn=0.7,ζ= 0.5,可取闭环极点配置圆域C(8,8).系统中的参数摄动大部分起因于电子元件的热噪声,可视为L2有界,且δ2Δ=1/1700,又初值不确定性满足|x0|2≤δ20=0.04,则由式(7)可得rv =0.3385,考虑一定裕量,取rv=0.5.利用前述算法得最优反馈控制增益Ku=[-3.0957,4.4499,8.8680,6.9377],对应的加权阵,其闭环极点分布图如图2所示.图2中内圈代表圆域C(q,rc),外圈代表圆域C(q,r).该图表明对应参数最大摄动,闭环极点仍位于圆域C(q,r)中.图3给出了当θ2(0)=0.2时的响应曲线,从中可见该设计对参数摄动这种不确定性所具有的鲁棒性.与文\[7\]中的设计结果相比鲁棒性确实得到了提高,但反馈控制增益相对略大.图2 闭环极点分布图图3 x0(1)为0.2的闭环瞬态响应5 结束语本文结合时域LQL设计和频域极点配置各自的特点,研究了LQL设计中满足区域极点约束的加权阵的选取问题.首先给出了闭环极点属于最优极点集的充分性条件;然后分析了L2有界不确定性对闭环极点的最坏影响,获得了上界的解析表达式,从而为实现鲁棒最优区域极点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据此利用表征圆域极点约束的Lyapunov方程得到加权阵的构造性公式,并分析加权阵为正半定的必要性条件,而此必要性条件又恰恰给出了LQL设计中待定参数η的下界,因η与H∞控制中的参数γ相对应,表征了系统对干扰的抑制程度,所以可认为本文对深入研究LQL与H∞控制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9474041资助.作者简介:范颖晖,女,27岁,博士后.研究领域为鲁棒最优控制、复杂工业过程优化设定.张福恩,男,61岁,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航天控制理论及应用、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陈善本,男,41岁,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鲁棒最优控制、人工神经元网络、焊接机器人智能控制.作者单位:范颖晖 柴天佑: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 110006陈善本: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工程系张福恩: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150001参考文献1 Chen S. B.,The Robust Optimal Control of Uncertain System-state Space Method,IEEE Trans. Automat. Contr. 1993,38(6):951~9572 Haddad W.M.,Bernstein D.S.,Controller Design with Regional Pole Constraints,IEEE Trans. Automat. Contr. 1992,37(1):54~693 Hom,R. A. and Johson,C. R. ,Matrix Analysis,(Cambrige,1990)4 黄 琳.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科学出版社.1984,224~2695 Boykin W H,Bullock T E,Elder J M,Frazier B D. Digital Missle Controller Design and Analysis Information. AD 729854. College of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Florida-Gainesville,Florida,1971,78~846 范颖晖.具有L2有界不确定性系统鲁棒最优控制的LQL设计方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19977 Franklin G F,Powell J D,Abbas E N. Feedback Control of Dynamic Systems,Addison-Wesley,1986,447~4731997-11-06收稿
[ "Law", "History", "Philosophy", "Space", "Communication", "Computer", "Medical" ]
Computer
【 文献号 】4-4604 【原文出处】民营导报 【原刊地名】武昌 【原刊期号】199712 【原刊页号】4~8 【分 类 号】MF1 【分 类 名】体制改革 【复印期号】199802 【 标 题 】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要 【 作 者 】王维珍/刘铁/吴豫平/李定/胡德平/朱厚泽/王超平/岳颂东/晓亮/何伟/宋养琰/戴建忠/方涛/王克忠/程鸿仪/李连进/李成勋 【作者简介】本刊记者/王维珍 特约记者/刘铁 吴豫平 李定[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胡德平[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朱厚泽[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王超平[中央政策研究室副局长、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岳颂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局长]晓亮[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何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养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教授、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戴建忠[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方涛[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教授]王克忠[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程鸿仪[武汉工业大学教授]李连进[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李成勋[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内容提要】11月11日至13日,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在河南省漯河市召开“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 者、教授,结合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十五大精神,对如何把握新时期的有利形势,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正 文 】 超越历史阶段的路走不通历史的发展说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超越历史阶段,用政权的强制力和暴力发展经济,可以在短期内取得突出的成就,但往往是一种畸形的发展,不但不能持久,而且会破坏社会的全面发展,以致遭到失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没有达到具备的条件的时候,不能随意废除私有制。党的十五大报告阐述的“中国现在处于还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科学的定论,是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重大成果。我认为,因循守旧要落后挨打,超越历史阶段的路走不通。成功之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国家有不折不扣的私营经济我们的民营、私营企业,从它的诞生到它的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私营企业是这样,外商投资企业也是这样,没有共产党的政策,没有共产党的路线,我们非公有制企业能发展起来吗?不可能。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如果还对私营经济上那么高的纲,扣那么吓人的帽子,实际上是不尊重党的领导。我们国家到底有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私有企业?我认为,有不折不扣的私营经济,但是完全意义上的私有企业还没有。一是资本设备、固定资产是你的,但占有的土地不是国家的就是集体的,二是雇用工人这个劳动者和他的生产资料是结合的,他有责任田,还有他的生产资料,不是象西方那样剥夺了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来搞资本主义。智能经济需要有知识的人现在创新最多的、最为成功的应该是民营经济,但对智能经济的到来,我们要看到一是发展信息产业,二是利用智能经济信息产业的技术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机械工业。经营劳动是社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高级的智力劳动,我们说市场经济要依靠看不见的手,但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要通过看得见的人,通过在市场中冒着风险,大胆决策,把一块一块的分散资源组合集中到一起,而使得社会生产能够进行,使得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运行。这种经营型的劳动在我们当前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中,特别是在全球接轨的这样一个一体化的经济动作中,是我们非常稀缺的一种资源和劳动,要尊重、保护、珍惜这样的人才,进而把其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的经营,使他们的劳动得到评价。我们的政府应放开一点所有制结构问题,在我们国内、党内自50年代以来一直围绕着这个问题争来争去,不是从促进和解放生产力的角度表现出来,就是从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角度表现出来。所有制结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基础问题。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就应该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及政治体制改革中,政府要着重在转向建设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制订一切方针政策,一定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出发,一定要立足于把我们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政府需要在最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充分发挥作用,总之,应放开一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不能变的关于对民营经济跨世纪的思考,首先要正确理解十五大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经济制度。我觉得社会也有个生态问题,现在就是大企业、中企业、小企业都应该有,这样整个经济才能发展。为适应经济组织、适应生产力,所有制关系就不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种所有制,这种基本经济制度至少要一百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不能变的,不仅我们这一代的民营企业家要吃“定心丸”,而且下一代民营企业家也要吃“定心丸”。其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应该以刻舟求剑的方法认定其生产方式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是错误的认识。第三,从跨世纪的眼光来看,我们对个私经济应采取继续鼓励态度,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大的私营企业,它的私,在一些地方会变成公的,私和公是相比较而存在,是能互相转化的。如港、台、澳大的私营企业家每年都给自己家乡建学校、建医院、修桥铺路,搞基金会,这个钱就会变成公。再如我们大的私营企业,所有权是个人的,但使用权很多都是社会的,他也有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问题,如果我们不从这方面去引导,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违背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促进,而是促退。现在处于第三次思想解放时期,“恐私症”还存在,一听“私”就吓得不得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思想应该再解放一些,党的十五大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思想,个私经济的春天来到了。“民办官助”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基本方针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的必由之路。民营经济产权关系清晰,动力机制特别强,彻底面向市场,同市场融为一体,关心市场信息,重视市场动向,注意技术开发,创名牌、保名牌。所以最具有创造力,有利于发挥人们的才干和特长。民营经济最易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要增强地方实力,彻底改变地方面貌,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现代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只能走发展民营经济这个路子。中国的企业家队伍,很可能主要在民营经济中产生。因此,我们应把民营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的理论上,“民办官助”应是我们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基本方针。私营业主不是资本家现在我国所有的私营企业家都不是剥削阶级,不是资本家。其理由:(1)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其人格化的代表者不应是社会主义之外的资产阶级;(2)这些人大都生在新社会、 长在红旗下,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对党对社会主义有一定感情;(3 )他们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不是为了个人发财致富,而是想干出一番事业,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回报党和社会;(4)许多人表示, 财产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自己年老不能经营时,愿将财产交给社会,不留作子女继承。他们占有剩余价值是为了发展生产,为社会作贡献,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的私营企业家为什么一定要给他们戴资产阶级的帽子,把他们推向对立面?我认为把他们称为私营(有)企业家比较恰当,不能是剥削阶级和资本家。只有对那些当资本积累到一定数量至死不愿把财产交给社会,而留作子女来继承的人,才可划为资产阶级。但对其财产要征收遗产累进所得税,也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民营经济功高无量民营经济功高无量。建国40多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兴旺发达,正是民营企业在关键时期、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在七十年代“文革”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时期、八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解体时、九十年代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的时候,正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促进,先后使工业在农业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大致平衡而略有盈余。当前还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国力,稳定了物价,稳定了经济,稳定了思想,稳定了政治,以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理直气壮地敢于同一些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相对峙;同时,民营经济一年比一年扩大,促使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从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同地区看,由于民营经济的作用,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发展要快。浙江、江苏、广东、山东、长江三角州、珠江三角州等地为什么发展得更快?原因就是这些地方的国有经济要少一些,而民营经济大到80%、90%甚至95%以上。所以相对于其它经济成分来讲,民营经济是活力源最丰富的经济。国家应进一步在方针政策、政府行为方面端正对民营经济的态度。私营企业应该着力练好内功我认为新形势下私营经济的发展还会遇到新的问题,不能太乐观。因为整个前景在我看来希望很大,但也是前有险阻,后有追兵。一个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改制后将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与私营经济的竞争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一个是在中国市场中份额越占越大的三资企业的压力;第三是一旦我们入关后,外国商品可更轻易进入中国市场所造成的压力。目前,私营经济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十几年前我们的市场几乎是零,在这一片空白当中,谁先进入市场,谁得到的发展机会就大。但是现在形势不一样了,现在市场空白还很大,但跟那时不能比。你现在再进入市场取得市场份额,就要靠有一些真功夫,就要靠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因此,私营企业应该着力练好内功:一要寻找新的市场生长点;二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人力资源的管理使用;三要做好市场调研,无论是政府还是科研部门,还是私营企业的老板,都应特别重视这些基础工作。认清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关于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私营经济必然性的问题,我以为在理论上应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无优越性和生命力;二是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雇工剥削有无积极作用;三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吃掉社会主义还是为社会主义最终消灭私有准备了条件。我以为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对私营经济的疑虑就可消掉。发展私营经济要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我认为必须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一,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重新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它们不是社会主义的“敌手”而是“帮手”,要彻底消除“恐资病”和各种疑虑、耽心、歧视、排斥的错误思想;第二,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出发,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包括税收、贷款、用地用房、进入国内外市场经营及法律保护等政策,切实解决私营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第三,从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出发,完善、加强私营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私营企业整体素质;第四,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出发,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立法,强化管理,调节、引导促使其健康有序发展。要象引进外资一样积极发展私营经济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看,总体规模上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大大小于外资经济(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造成这种规模差别的原因:一是客观的,即外商投资主体实力与私营企业的实力不好相比;二是我们的政策在对外企待遇上超过国企待遇,而对私营企业来说,不少方面是属于次国企待遇,这个出发点是不妥的。再从分析两种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看,外资经济中除积极因素之外的消极因素方面,恰恰是我们私营经济的长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加快私营经济的发展。我建议:(1 )政府要改变对私营经济意识形态上的歧视,要象积极引进外资一样,积极发展私营经济;(2 )实现国家对私营企业的适度调整,提供一种平等竞争的环境,防止社会分配差距过大等;(3)私营经济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发展壮大, 包括依靠资本市场,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实行私人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私营经济是搞活经济的先导力量私营经济是搞活经济的先导力量,是市场经济新的生长点。公有制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同私营经济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发展和完善的。当前,我国的私营经济有两块:内资和外资。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支持、扶植内资经济,使本国土生土长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更快地发展起来,这应当成为我们对待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进一步排除发展个私经济的障碍。个私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个私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它不仅可以为社会增加产品,提供就业岗位,发展外贸,赚取外汇,上交税金,而且可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教育事业,还可以造就一流的经营人才,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个私经济对于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意义,把发展个私经济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
[ "Law", "Military", "History", "Agricultur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Politics", "Medical", "Electronics", "Economy", "Transport", "Sports", "Literature", "Enviornment", "Art", "Computer", "Philosophy", "Space" ]
History
【 文献号 】2-3764 【原文出处】学习与探索 【原刊地名】哈尔滨 【原刊期号】199705 【原刊页号】93~100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802 【 标 题 】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形态学与文学批评 【 作 者 】赖大仁 【内容提要】形态学是研究事物系统结构及其形态变化的科学。本世纪初以来,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被运用到美学和文艺的研究之中,形成美学 和艺术形态学研究的独特思路与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对于文学批评形态研究也具有启发借鉴意义。本文在概括了艺术形态学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将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引入文学批评研究的可能性及意义,并对两种当代西方批评理论试作形态学剖析,由此探索文学批评形态研究的可行之路与可能性前景。【作者简介】赖大仁,1954年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 【 正 文 】 一、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形态学”原本是生物学和解剖学系统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生物体外部形状、内部构造及其变化的科学。”后来又被语言学所接纳,成为现代词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着重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态变化。〔1〕本世纪以来, 随着语言学和自然科学方法向美学和文艺学领域的渗透,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也被运用到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之中。前苏联著名美学家莫・卡冈在其名著《艺术形态学》的“作者序”中,简要追溯了美学思想史上把“形态学”这一术语引入艺术理论的大致情况:本世纪初K・季安杰尔撰写了一部著作《长篇小说形态学》;B・普罗普把他的一部广为人知的著作称为《童话形态学》;在30年代出版的《文学百科全书》中已经可以见到“文学形态学”的概念;而把这个概念运用到整个艺术中的是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托马斯・芒罗(又译托玛斯・门罗),他的一篇论文的题目就叫《艺术形态学作为美学的一个领域》〔2〕。卡冈本人大概也就是在前人启发之下, 撰写了他的那部《艺术形态学》著作,从而把美学和文艺学领域的形态学研究推进了一大步。顾名思义,形态学主要是研究事物的形态。而所谓“形态”,通常指的是事物的结构形状。〔3〕那么形态学如何来研究事物的形态呢?人们的理解和着眼点似乎不尽相同。托马斯・门罗似乎主要着眼于对事物的分类研究,因此他把美学中的形态学研究界定为:“用科学的方法对艺术进行分析、描述和分类,对这种尝试我们称之为‘审美形态学’。”〔4〕而卡冈则不仅仅注意对事物的分类研究, 而且更为关注事物的结构关系,因而他对形态学的理解是:“形态学――这是关于结构的学说。”〔5〕实际上,门罗和卡冈的说法, 都不过是指涉了形态学研究的不同方面或层面。按我的理解,形态学研究至少包含三个方面或层面:一是描述事物的外部形状,区分事物的类型,即如门罗所说的对事物进行分类、描述与分析。二是研究事物的内部结构或者叫形态结构,即一个事物之区分(分化)为不同类型,或不同类型构成为一个事物的内在系统结构关系,这便是卡冈所说“关于结构的学说”的具体涵义。三是研究事物的形态变化及其规律,卡冈的《艺术形态学》,实际上就已经涵盖了这样三个方面。形态学进入美学和文艺学研究领域,实际上它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和嫁接,而是转化成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而这种观念和方法又与其它的哲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相融合,形成美学和文艺学领域形态学研究的基本观念与独特方法。这在卡冈的《艺术形态学》中有很好的体现与表述,我们不妨大致归纳一下。首先,是系统观照与分类研究的统一,这可以说是系统科学的观念方法与形态学观念方法的有机融合。我们知道,形态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是要区分事物的形态,对事物的不同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而对事物的分类研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是把各个事物看成彼此没有联系的、各自独立的存在,仅仅只是根据事物的某些外在特征上的异同来划分类型和进行分类研究,比如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等等的分类学研究即是如此。这种研究在方法上必然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作并列式的、散点的、平面的描述与分析。另一种观念是把事物看成一个有机系统,它有自身的内部结构关系。它的分类,正是着眼于事物的这种结构关系来划分类型;而其中的每一种类型,都可以看成是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形态学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子形态或亚形态)。所以,这种形态学研究对事物的分类把握,就不能仅仅着眼于事物的某些外在特征的异同,而且要追寻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追问产生彼此分化、差异的内在根源,而这离开了系统分析的方法是难以办到的。在艺术和美学的领域内,需要的正是后一种形态学研究。按卡冈的看法,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其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其物化形态即艺术作品)是一个复杂构成的系统,用任何单一的方法去研究都不可能作出切实的解释,只有采用系统方法才能完整全面地揭示艺术世界的内部结构关系(他强调他的《艺术形态学》所研究的不是艺术作品的结构,而是艺术世界的结构〔6〕)。 而艺术形态学研究实际上就是系统方法的具体运用。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已经总结了对艺术进行形态学分析的基本原则,比如在《诗学》中,一开始便肯定了一切艺术实际上都是模仿;然后根据模仿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和方式不同,对艺术加以分类。〔7 〕卡冈再由此提升到艺术形态学的观念和方法论的层面上来加以阐发:他认为“艺术的形态学研究都基于对‘一般来说艺术是什么、它的本质结构怎样’这个问题的一定理解”;那么艺术系统就有该系统的内在结构,它根源于艺术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只有抓住了这样一个总纲,才有可能对艺术世界进行具体的形态学分析。〔8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明确“把艺术定义为摹拟人的生活经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用以获取特殊的认识――评价信息、借助特殊的形象符号系统(艺术语言)贮存和传递这种信息”,〔9〕从而据此对艺术的种类和体裁等进行分类研究。其次,是分类研究与时态研究的统一。分类研究可说是形态学研究的基本要求;而时态研究原本是从语言学当中来的。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的存在方式划分为“共时态”和“历时态”两种形态,并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共时态研究主要是着眼于语言在水平轴线上的逻辑结构关系,而历时态研究则主要着眼于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语境中的变化。其实,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此前的哲学思想中就已经蕴含着,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极力倡导的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实际上就是这种思路。然而,正如系统观念、系统思维是古已有之,在各种学派和学说中都丰富地蕴含着,而只有当系统科学建立之后,系统科学方法才广为传播一样,逻辑的和历史的方法,大概也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中,通过“共时态”和“历时态”这样独特的时态范畴,才使其得到更具体细致的描绘,并作为更便于实际操作的方法为人们所广为接受和运用。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没有采用时态的划分方法,而是仍然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来表述。该著第五章题为“美学思想史的教训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艺术形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其中他确立了关于艺术分类的几条原则,比如:a )必须首先确定应该把艺术分类的哪一个方面看作为根本的、决定性的方面,从而揭示分类诸方面本身的坐标联系和隶属联系;b)在划分艺术的类别时, 必须把“简单”结构和“复杂”结构区别开来;c )可以把艺术划分为单功能艺术和复功能艺术;等等。〔10〕这些都可以说是着眼于对艺术世界的“共时态”的逻辑结构关系的分析。然后,他又特别强调:“艺术形态学不可能不是历史的形态学,即不可能脱离艺术系统形成的历史过程”〔11〕,正因此,他提出要“尽可能紧密地把研究的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结合起来”,认为“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早已被承认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的和普遍适用的原则之一”〔12〕。总之,无论是用语言哲学的范畴还是历史哲学的范畴来表述,其基本涵义和要求都是一致的。第三,在承认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某些客观规律在发生作用的前提下,采用描述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来意义上的形态学,大概是偏重于描述的方法,以致于有的学者干脆说形态学“只是一种描述性的科学,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对象的基本特征问题”〔13〕。这种看法所反映的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形态学观念:即如前面所讲,它并不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有机结构系统,而只看成单个独立的彼此没有关联的“共时态”的存在,而且所着眼的也主要是对象的形式化的外部特征,并不深究它的内部结构关系,更不关注它的历史演变。而另一种形态学的观念则恰恰相反,它以系统的观点看待事物,既看到对象物表层的外部形态上的差异,也看到它在一个系统中深层的结构关系:既看到对象的“共时态”逻辑结构,也看到它的“历时态”发展变化。总之,既然把事物看成一个系统,就必然要探寻它之构成为一个系统的某些规律;进而言之,既然对象物不只是一种“现象”的存在,而是有某种“规律”可循,那么仅仅用“描述”的方法就可能还不够,也许还需要运用“分析”的方法。如果说在生物学领域内的形态学研究因其研究对象的特点而偏重于描述方法是合适的话,那么在美学和文艺学领域内的形态学研究,恐怕就不能仅限于用描述的方法。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托马斯・门罗在给“审美形态学”下定义时是把“分析、描述和分类”三者并提的。〔14〕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则特别强调对“规律”的把握,他引用歌德在《自然和艺术》这首诗中的句子:“只有规律方使自由高于一切”,并强调说:“当我们把艺术作为类别、门类、样式、品种、种类和体裁的系统来研究时,我们的出发点是,在这一领域也和其他所有领域中一样,应该有某些客观规律发生作用,艺术创作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和杂乱无章的领域。……”〔15〕要把握规律,仅有描述没有分析显然是不够的。也许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说形态学研究既需要描述也需要分析,那么分析就难免要作出某些价值判断,所以形态学并不是如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种“现象学”,而与“价值论”无缘。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指出,偏重于对事物形态的描述与分析确实是形态学研究的主要功能,它难免要涉及到价值评判,但并不意味着非要对事物的不同形态分出高下优劣,作出取舍选择。它更重要的是深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促进人们对事物演化发展的规律性思考,同时对人们在相关领域内的实践活动也具有某种启发意义。二、从形态学到文学批评研究人们常说,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然而,关于这门科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系统结构形态,似乎并没有得到清晰的描述和说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只是各家各派的、各种形态的批评理论或实际批评,但是各种批评形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结构状态,以及彼此之间具有怎样的系统联系,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分析和揭示。我们常见的文学批评学研究,无非是“史”和“论”两个方面。从“史”的方面而言,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文学批评史著作,基本上是以时序为经,以某个人或某一派的批评理论为纬构织而成的,大致上属于线性的、平面的归纳和描述,不大能看出文学批评形态的系统构架及历时态发展演变规律。再从“论”的方面来看,我国在很长一个时期里缺乏对文学批评的系统研究,而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层面,不少论著主要是介绍评述现代西方各家各派的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当然也有的试图作比较系统的归纳研究。但是即使如此,它们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描述分析仍然是散点的、平面的、彼此孤立与并列的。不同的论著在做这种归纳描述的时候,不过是介绍的多几家或少几家,次序或前或后,归纳或详或略,或着眼点彼此不同,如此而已。至于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究竟应当放到一种什么样的结构系统的恰当位置上来认识,彼此之间究竟有怎样的结构关系,以及它们在历时态的发展演变中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等,都始终难以深入下去以求得比较切实的说明。正因此,我想就应当从一般的批评方法论的层面上升到批评形态学的层面上来进行研究。提出这样一种设想的理论依据就是:既然说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它就应当是一个有机系统,也就应当有自己的系统结构,各种文学批评形态也应当有其共时态的逻辑结构关系,以及历时态的发展演变规律。前面我们曾引述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的话说,艺术领域也和其他所有领域一样,应该有某些客观规律发生作用,艺术创作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的杂乱无章的领域。我想,这对于文学批评领域来说也是适用的。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批评领域的情况可能比艺术领域还要复杂一些,因为文学批评不仅与其对象即文学本身的状况相关,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时代哲学文化思潮的影响,与人们的哲学、社会、历史、道德等观念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对文学批评进行形态学研究,甚至要比艺术形态学研究更为困难。正因为如此,也许就更值得我们去进行思考探索。要进行文学批评形态研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西方的文学批评形态与中国的文学批评形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欧美各国之间及世界其他地区范围内的情况姑且不论),因此,要用同一个系统框架或同一个批评坐标来研究中西的文学批评形态恐怕是很困难的。其实,不只是对文学批评形态研究而言是这样,对一般的艺术形态学研究来说也是这样。毛泽东曾经说过,艺术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不同民族的艺术具体表现形态和特点则很不相同。〔16〕卡冈的《艺术形态学》面对的是俄苏和欧洲的艺术传统,他所作的艺术形态学描述与分析,对于他们的艺术形态是适合的,而对于中国的艺术形态却未必合适。本来,中国人也应当有符合自己艺术传统的“艺术形态学”,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见到这样的成果。回到文学批评形态研究的话题上来,我们只能设想,把西方文学批评形态与中国的文学批评形态对应起来加以观照和研究,既互相参照也互相比较,也许更能收到互相发明和互相印证之效,从而更有助于对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和共同规律的把握,也有助于对中西汇通融合背景之下的当代文学批评的认识思考。三、对两种西方批评理论的形态学剖析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已经有人开始着眼于对文学批评系统结构和具体批评形态的分析研究,虽然论者并不一定有自觉的“形态学”观念,而且其理论本身也有相当的局限性。我们不妨从两个比较有影响的例子来看。无论是文学批评形态学研究,乃至一般的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学研究,最困难的也许就在于确立其研究的理论起点(或叫逻辑起点)及其坐标系统。在这方面,批评学界可以说探索了很长时间。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家逐渐把目光聚焦到了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作品的本体存在上,试图以作品的本体存在为轴心来确立研究的起点和建立文学批评的理论坐标。比如广为人知的美国当代著名批评理论家雷纳・韦勒克,他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实际上是一部文学批评学著作,他们的意图,就是想致力于重新确立文学批评的理论坐标和建立关于文学批评(即他们所说的“文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的理论体系。他们的做法首先要推倒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框架。在他们看来,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或轴心,就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文本观念:“内容”表现为“写什么”,“形式”表现为“怎样写”,由此生发出一整套的文学批评观念、理论与方法,形成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悠久的文学批评传统。我们知道,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两种文学观念,即“模仿论”与“表现论”,前者自古希腊开源,后者在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之后大行其道。那么这两种文学本体观念和“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文本观念恰好是相合的:对“模仿论”而言表现为“模仿什么”和“怎样模仿”;对“表现论”来说则可区分为“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由此而建立起相应的批评坐标和方法系统。而这种批评坐标和方法系统的指向显然主要是外向的:对于“模仿论”,就主要要研究考察作品与模仿对角(自然、社会生活)的关系,诸如它模仿了对象世界的什么,是怎样模仿的,有哪些模仿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这种模仿有什么意义价值等;而对于“表现论”,则往往要追问作品与表现主体(作家)的关系,诸如它表现了作家怎样的心理情感,是怎样表现的,有哪些表现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这种表现有什么意义价值等等。传统的文学批评事实上主要是围绕这样一些基本问题而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的。上述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框架,被韦勒克等人以“过于简单”为由而基本推倒,然后他们主要从20世纪新的文学发展和新的批评形态着眼,特别是总结了从俄国形式主义到英美新批评的理论与批评实践,重新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加以审视,从而确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批评观念的新的“文本论”观念,这就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17〕韦勒克曾具体解释说:“我已说明可以把艺术品设想为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它完全不同于作者在写作时的大脑活动过程,……经过仔细考虑才形成的符号和意义分层结构的概念,正是要克服内容和形式分离这个老矛盾。艺术品中通常被称为‘内容’和‘思想’的东西,作为作品的形象化意义的世界的一部分,是融合在艺术品结构之中的……虽然我向俄国的形式主义者德国的文体学家学习,但我却不愿把文学研究局限于声音、诗句、写作手法的研究,或局限在语言成分和句法结构方面;我也不愿把文学与语言等同起来。按照我的理解,可以说这些语言成分构成了两个底层层面:即声音层和意义单位层。但从这两者产生出情境、人物和事件的‘世界’,这个‘世界’绝不同于任何一个单一的语言成分,更不同于任何外部装饰形式的成分。在我看来,唯一正确的概念是一个断然‘整体论’的概念,它视艺术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一个符号结构,但却是一个有含义和价值,并且需要用意义和价值去充实的结构。”〔18〕按通常的看法,韦勒克属于“新批评派”理论家,但和“新批评派”中的有些批评家有所不同,他并不仅仅盯着文学作品文本的内部语言结构,而是同时也看到和承认作品文本的内在意义及外部联系。在他看来,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缩小为一个语词来看待:一个语词既有它的语言结构,也有它的语义关系,用逻辑学的方法还可以区分出它的“内涵”和“外延”。一部作品的“内涵”即指它的内部结构关系(如语言和意义单位及结构方式);“外延”则指作品与各种外部因素如作家、社会、思想文化等的关系。那么文学批评不外乎是着眼于“内涵”还是着眼于“外延”两种指向。韦勒克等在《文学理论》一著中把主要着眼于作品文本内部要素和结构关系的批评称之为“内部研究”,而把主要考察作品与外部因素关系的批评称之为“外部研究”。那么几乎所有的文学批评形态都可以划分为这样两个系统。当然,韦勒克等人毕竟是属于“新批评派”的理论家,他们看到了文学批评有这样两种取向或两个系统,但他们自己显然更为重视“内部研究”方面,这是显而易见的。另一位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同样是沿着这条思路向前探索,从而把整个文学批评的结构系统和西方文学批评的主要形态勾划得更为清晰。他的《镜与灯》一书第一章“导论:批评理论的总趋向”,首先区分出文学的几个基本要素:作品、世界、作者、读者。在这四个要素中,他认为作品的本体存在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的核心或轴心,其他几个要素是因“作品”而存在的。以作品的本体存在为核心或轴心,便可以建立起艺术批评的诸坐标(如下图:)附图{图}这个图式,可以看作是韦勒克关于文学的“内涵”与“外延”关系的一个更明晰、更准确、更具有立体感的描绘和表述。其中,处于轴心的是作品的本体存在,如果把它自身看成一个完满自足的文本结构,则向内就可以探寻它的内涵关系;而作品与另三个要素所构成的外向关系则可以看成是文学的几个主要的外延关系。根据这个批评坐标,艾布拉姆斯把文学批评(应当说主要指西方文学批评)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1)“模仿说”,主要考察“作品―世界”之间的关系;(2)“表现说”,主要考察“作品―艺术家”之间的关系;(3)“实用说”,主要考察“作品―欣赏者”之间的关系;(4)“客观说”, 即把作品文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客观对象来加以分析研究。〔19〕应当说,艾布拉姆斯建立这样一个文学批评的坐标和勾划出文学批评的一个系统结构轮廓,但并没有展开作具体的论证分析。他写这部书的本意并不是要建立文学批评形态学,而是通过预设这样一个批评坐标和批评的系统结构,以便为浪漫主义文论和批评传统定位。《镜与灯》一书的主要篇幅,是详论西方“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该书副标题)。即便如此,艾氏关于文学四要素及艺术批评坐标、艺术批评结构系统的理论,仍具有极大启发意义,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无论是韦勒克关于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理论也好,艾布拉姆斯关于艺术批评坐标和系统结构的理论也好,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这种宏观、系统地把握文学批评内在规律的思想方法能给人们以启发,能在某种程度或意义上适应人们更深入地探讨文学批评规律的要求。而这也恰恰就是文学批评形态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前面我们曾经说到,以往无论是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还是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研究,都差不多是一家一派的批评理论的零散、平面的罗列描述,如同一盘五彩散珠,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通常文学批评史的叙写,也只不过是以时序为线索来串连这些五彩散珠,而这些彩珠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却仍然看不出来。文学批评研究中新的系统思维或思想方法的出现,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是很自然是事。其次,在我看来,韦氏、艾氏批评理论的出现并引起广泛注意,还有一个历史契机的问题。如前所说,他们的文学批评理论,所着眼的主要是西方文学批评。以他们所预设和建构的批评坐标及批评的结构系统来看,西方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是到20世纪才恰好走了一个循环,形成西方文学批评的完备形态。比如,以韦氏理论为参照来看,20世纪前漫长的西方文学批评史,都主要是属于“外部研究”,只有到本世纪初,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到结构主义批评到英美新批评,又有了主要着眼于文学文本研究的大量批评理论与实践,这样才有可能提出文学的“内部研究”问题,并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对应起来建构一个文学批评的整体结构系统。再以艾氏理论为参照来看。过去批评史上并不乏“模仿论”、“表现论”的批评传统,但主要着眼于文本分析的“客观论”批评(大致相当于韦氏所谓“内部研究”)是本世纪才发展起来并形成气候的;“实用论”批评实际上有古、今两种形态:着眼于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作用及价值评析,这种批评传统古来即有:而像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这样,仅将作品文本视为“召唤结构”,主要着眼于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接受和意义阐释,这种批评观念和批评实践则也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事情。所以,只有到当今时代,按照西方文学及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规律,各种文学批评形态都发展齐全和完备的时候,像韦氏、艾氏这样的批评坐标和系统结构的理论才能建构起来,如果是在上个世纪,要建构这样的批评理论系统是难以想像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由艾氏、韦氏这样的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家提出并建构他们的系统批评理论,是历史(西方文学及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契机。杰出的批评理论家以他们的敏感和理论素养,把握住了文学批评发展的运行态势,在西方文学批评的基本形态趋于齐全和完备,在一个具有循环意味的历史运动差不多圆满交合的时候,及时地给予了理论总结,并建构起相应的批评理论体系,这可以说是一个恰逢其时的理论贡献。倘若换一个角度,我们也不妨以韦氏或艾氏的理论为基点来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他们的理论建构并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从文学和文学批评本身的逻辑出发:在韦氏那里,文学及文学批评本身的逻辑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必有其“内涵”和“外延”,因此文学批评也必有其指向研究“内涵”关系的“内部研究”和研究“外延”关系的“外部研究”。而在艾氏那里,文学无论怎样也不外乎作品、作家、读者、世界四要素,那么由这“四要素”构成的批评坐标和批评结构系统也近乎是天然设定的。而事实上,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却恰好与这种理论的逻辑预设相吻合。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正好说明文学批评有它自身内在必然的逻辑结构关系,而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也有它必然的运动规律,在这里,批评的逻辑结构与它的历史进程是趋于一致的。这也恰好印证了前面所引述过的、卡冈针对艺术形态学研究所说过的话:艺术领域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和杂乱无章的领域,其中应该有某些客观规律发生作用;同时这也证明了,和艺术形态学研究一样,在文学批评形态学研究中,运用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统一的原则是适合的。从上面对韦勒克和艾布拉姆斯的两种较有影响的批评理论的剖析来看,应当说他们卓有建树的理论成果奠定了文学批评形态学研究的良好基础,但这显然还不能说是一种自觉、成熟的文学批评形态学研究。姑且不论他们的研究主要是以西方文学批评为对象的,对其他的文学批评传统(比如中国的文学批评)未必适用;即便是他们的理论建构本身,从形态学的观点来看,也是存在缺陷与不足的。比如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著中建立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二元并立的系统构架,但显然比较粗疏,并没有涉及对具体文学批评形态的考察;并且从中仅见逻辑的分析,而缺少历史的观照,难免有其局限性。另外,他们明显偏向“内部研究”而轻视“外部研究”,主观的取舍选择胜于客观的描述分析,也显示出某种片面性,与形态学研究的原则不甚相合。艾氏的理论相对来说要更周全一些,不仅有较严密的逻辑结构系统,而且也有一定的历史观照与分析。但从整体上看,他也只是勾划了关于文学批评系统结构的一个大致轮廓,而对于亚结构层面的、即逻辑地历史地展开的各种批评形态,也还缺乏更具体深入的研究。其中只是对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作了比较详尽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这种单向度的对某一种批评形态的深入研究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对于文学批评形态学的建设来说又还是不够的。当然,无论是韦勒克还是艾布拉姆斯,他们也许都本无这种批评形态学研究的意识和动机,我们不能强人所难。我们在这里对韦氏和艾氏的理论用形态学的观点加以观照和剖析,一方面是取其能给我们以启发的可借鉴之处,而另一方面则有意用批评形态学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理论的某些不足,实际上是想表明这样一个意思,即从文学批评形态学的建设着眼,在前人(比如韦氏、艾氏)未尽力之处,后人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注释:〔1〕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形态学”条目释义,1289页, 商务印书馆,1988。〔2〕莫・卡冈:《艺术形态学》中译本,15页,三联书店, 1986。〔3〕参见徐岱《小说形态学》,3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4〕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译本,23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5〕〔6〕〔7〕卡冈:《艺术形态学》,15页;15页;28~29 页。〔8〕参见《艺术形态学》,186页。〔9〕《艺术形态学》,187页。〔10〕参见《艺术形态学》,176~178页。〔11〕〔12〕《艺术形态学》,184页;182页。〔13〕徐岱:《小说形态学》,3页。〔14〕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译本,239页,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5〕《艺术形态学》,173页。〔16〕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见《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文化艺术版社,1982。〔17〕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16~17页,三联书店,1984。〔18〕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转引自《文学理论》中译本前言,三联书店,1984。〔19〕参见艾布拉姆斯《镜与灯》,6~7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责任编辑】张磊
[ "Law", "Sports", "History", "Philosophy", "Computer", "Art", "Transport", "Literature",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Economy", "Medical", "Education", "Mine", "Energy", "Military" ]
Art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7年 第23卷 第4期 Vol.23 No.4 1997具有完整性的状态反馈H2最优控制器设计1)曹永岩 孙优贤摘 要 基于互质分解的状态空间描述方法,给出了状态反馈下对执行器失效具有完整性的H2最优控制器的一种新的参数化形式,将具有完整性H2最优控制器设计转化为设计一严格正则的稳定控制器同时镇定对应于k个故障状态的k个辅助对象.关键词 互质分解, 完整性, H2最优控制, 执行器失效.THE H2 OPTIMAL CONTROLLER POSSESSING INTEGRITYWITH STATE FEEDBACKCAO YONGYAN  SUN YOUXIAN(Institute of Industrial Process Control,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Abstract Based on coprime factorization of system tranfer matrix in the state space, a new parametrization of the H2 optimal controller possessing integrity against actuator failures is given with state feedback. The design of the H2 optimal controller possessing integrity is transformed into that of a strictly proper stable controller that simultaneously stablizes k associated plants relating to the k actuator failure states.Key words Coprime factorization, integrity, the H2 optimal control, actuator or sensor failure.1 引言前人已对完整性控制器的设计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1], 这些研究使用的方法大都是基于解Lyapunov方程、Riccati方程等, 控制系统性能一般都有很大的牺牲, 其保守性较大,很多情况下无法构造出合适的控制器,因此很多文献中的研究对象都是开环稳定的[1,2]. 如何设计一控制器, 既能使得摄动系统具有稳定性,同时又保证标称系统的性能不受损失或不受太大损失,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2 H2最优控制器参数化考虑图1所示的线性时不变系统,其中G为2×2块的包括所有权函数的一般化的对象传函矩阵,K为控制器,w包括所有外部输入:各种干扰, 传感器噪音等, 输出z为误差信号,y为n维被测变量,u为r维控制输入,x为n维状态向量. 设传函矩阵G的最小实现为=Ax+B1w+Bu,z=C1x+D1u, y=x.(1)图1 系统框图本文假设(A, B)、(A,B1)可镇定,(C1,A)可检测;使用表示传函矩阵C(sI-A)-1B+D.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求设计动态的状态反馈控制器u=K(s)x(2)使得闭环系统内部稳定,并极小化‖Tzw‖2,而且在出现执行器失效的情况下系统保持稳定.由最优控制理论知:在全状态反馈下,一定存在一使得‖Tzw‖2极小的允许控制器(使得系统内部稳定的控制器),K0=F就是一个这样的控制器, 其中常实矩阵F为(3)常矩阵X是代数Riccati方程(4)的唯一正定解. 但式(3)确定的反馈阵F并不是唯一极小化‖Tzw‖2的允许控制器,引理2.2将给出极小化‖Tzw‖2的允许控制器的全部参数化形式的解.定义Π1=I-B1B1+, AF=A+BF, C1F=C1+D1F,(5)式中,矩阵Π1是(imB1)⊥的正交投影. AF是一稳定矩阵. 定义传函矩阵集合S={Q∈RH∞|Q=WΠ1(sI-AF), W∈RH2}.(6)引理2.1. 考虑图1所示的反馈系统,其中G由式(1)给定,那么控制器K(s)是允许的,当且仅当存在Q∈RH∞, K等于图2中从y到u的传函矩阵,其中(7)图2 控制器的LFT参数化形式引理2.2. 考虑图1所示的反馈系统,其中G由式(1)给定,S由式(6)给定,那么极小化‖Tzw‖2的控制器K(s)是允许的当且仅当K(s)等于图2中从y到u的传函矩阵,其中Q∈S.这两个引理的详细证明见文[3]. 当imB1=Rn(n为状态维数)时,有Π1=0,那么仅存在唯一的状态反馈控制器K0=F; 当imB1为Rn的正则子空间时,由式(5)可得到由W参数化的允许控制器族. 这就使得找到满足某些约束条件(如完整性)的控制器成为可能. 假设W=[AW,AWBWΠ1-BWΠ1AF,CW,CWBW]∈RH2, 由式(6)有Q=[AW,AWBWΠ1-BWΠ1AF,CW,CWBW],(8)代入式(7), 消去稳定的不可观模,引理2.2的控制器K(s)就为AK=AW+BWΠ1BCW,(9)K=[AK,AKBWΠ1-BWΠ1AF,-CW,F-CWBWΠ1].(10)3 对执行器失效具有完整性的H2最优控制器假设控制系统中元件(执行器或传感器)出现故障(我们考虑无论输入值如何,输出值皆为零的故障), 这就相当于结构摄动使得矩阵B(C)的某些列(行)为零, 为描述元件故障,引入开关矩阵Lk=diag{δk1,δk2,…,δkm},(11)其中δki=1时表示第k个故障状态中元件i正常;δki=0时表示第k个故障状态中元件i出现故障. 我们考虑有执行器失效的情况. 假设第k个故障状态为第i个执行器失效, 若B=[b1,b2,…,br],则Bk=BLk=[b1,…,bi-1,0,bi+1,…,br], 令k=[b1,…,bi-1,bi+1,…,br];若有两个执行器失效,不妨设为第i,j号失效,则Bk=BLk=[b1,…,bi-1,0,bi+1,…,bj-1,0,bj+1,…,br], 令k=[b1,…,bi-1,bi+1,…,bj-1,bj+1,…,br];其他情况类似. 我们假定(A,Bk)可镇定,否则没有意义,因而(A,k)也是可镇定的. 因此我们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找到使得A+BkFk、A+BFk稳定的实矩阵Fk.1) 得到使得Ak=A+kk稳定的实矩阵k;2) 令Fk为对应于执行器失效的行为0行向量,对应于执行器未失效的行为Fk的相应行构成的矩阵,因此kk=BkFk=BFk,这样必有AFk=A+BFk=A+BkFk=A+kk稳定.引理3.1[4]. 对于可镇定可检测系统(1),Fk是使得AFk=A+BFk=A+BkFk均稳定的实矩阵,对执行器失效的故障状态k具有完整性的H2最优控制器参数化形式为K(s)=Fk-Qk0(I-Nk0Qk0)-1, Qk0∈Ω,其中Ω={Qk0|Qk0∈RH∞,Qk∈RH∞},其中Qk0=[AF,BF-Fk,I]Q[AF,B(F-Fk),I,I]-(F-Fk)[AF,B(F-Fk),I,I],(12)Qk=Qk0(I-[AFk,B-Bk,I,0]Qk0)-1.(13)定理3.1. 对于可镇定可检测系统(1), F是式(3)和式(4)所确定的实矩阵, 对执行器失效的故障状态具有完整性的H2最优控制器参数化形式为K=[AK,AKBWΠ1-BWΠ1AF,-CW,F-CWBWΠ1], W∈Ω,其中Ω={W∈RH2, 且W镇定所有Zk, Lk∈L},其中Zk=[A+BkF,Bk,Π1B(Lk-I)F,BΠ1(I-Lk)].(14)证明. 由式(13)知, Qk∈RH∞当且仅当(I-Qk0)-1∈RH∞. 令Q=, 将式(12)代入有因此 Qk∈RH∞ 当且仅当AT稳定. 而经相似变换可发现AT稳定当且仅当k稳定由此可见, Qk∈RH∞ 当且仅当Ek稳定. 这就相当于设计控制器W镇定辅助对象Zk. 从而H2最优控制器K(s)对执行器失效的所有可能故障状态具有完整性,当且仅当对于所有Lk∈L, W∈RH2镇定Zk.证毕.因此具有完整性的H2最优控制器的设计可以转化为设计W∈RH2同时镇定辅助对象Zk, 也就是设计一严格正则的稳定控制器同时镇定辅助对象Zk. 对于同时镇定问题, 我们已经证明可以通过迭代线性矩阵不等式求解, 其求解算法已另文讨论,由于篇幅所限, 这里不给出其求解算法.4 设计实例考虑如下系统(1)这是一开环不稳定的系统,特征值为, 但系统是可控的,而且在出现任一执行器失效的情况下仍是可控的,假定第一个执行器可能会出现故障. 由式(3),(4)得可以验证该常状态反馈阵组成的闭环系统在出现执行器失效时系统不稳定. 使用本文的方法可以求得 , 因此存在不止一个最优控制器,由式(14)有取 ,显然W镇定Z1,因此控制器K为正常时闭环系统的极点为{-1±3.4278i,-4.59,-0.61},第一个执行器失效时闭环系统的极点为{-0.8382±2.8844i,-4.4984,-0.7752},显然是一稳定的系统,且正常时该控制器极小化‖Tzw‖2,即为H2最优控制器.5 结束语本文讨论了状态反馈下的对执行器失效具有完整性的H2最优控制器K(s)的参数化形式, 并给出了其设计方法. 这无疑比以牺牲标称系统性能为代价来保持故障系统的稳定性的设计方法优越得多, 因此将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基于对偶性可以得到对传感器失效具有完整性的H2最优观测器的设计方法. 由于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可以基于分离原则进行设计,因此使用本文的方法可以得到具有完整性的H2最优控制器.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编号 69604007)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27参考文献[1] 葛建华,孙优贤.容错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2] Shimemura E, Fujita M A. Design method for linear state feedback systems possessing integrity based on a solution of a riccati-type equation. Int J Control, 1985, 42:881―889.[3] Rotea M A, Khargonekar P P. H2-optimal Control with an H∞-constraint:The state feedback case. Automatica, 1991, 27:307―316.[4] 曹永岩, 孙优贤.具有完整性的H2最优控制器.信息与控制,1996, 25:165―170.收稿日期 1994-07-02
[ "Electronics", "Agriculture", "Computer", "Communication", "Military" ]
Computer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8年 第24卷 第4期 Vol.24 No.4 1998鲁里叶系统鲁棒输入输出稳定性的H∞范数摄动界1)陈辉 黄琳摘 要 讨论了一般鲁里叶系统的鲁棒输入、输出稳定性问题. 利用H∞范数与互质因子摄动两种度量方法给出了鲁里叶系统在线性部分与非线性部分同时有摄动时,系统仍能保持输入、输出稳定性的摄动量上界估计式,并用两个例子说明了该摄动界的有效性.关键词 鲁里叶系统,鲁棒输入、输出稳定性,摄动界.H∞ NORM PERTURBATION MARGINS OF ROBUST INPUT-OUTPUTSTABILITY FOR LUR'E SYSTEMSCHEN HUI(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ions,Beijing 100037)HUANG LIN(Dept. of Mechan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robust input-output stability of Lur'e systems. The system's perturbation margins, which will enable the system to maintain input-output stability in the presence of both linear element and nonlinear element perturbations,are given. In add ition, two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erturbation margins.Key words Lur'e systems, robust input-output stability, pertu rbation margin.1 引 言输入、输出稳定性(以后简记为IO稳定性)是继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的稳定性之后自动控制系统稳定性理论的新发展,并随着控制理论其它分枝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例如IO稳定性理论已经成为大系统理论中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工具[1]. 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系统IO稳定性的结果大都局限于确定性系统, 而关于鲁棒IO稳定性 的工作尚不多,这与过去系统鲁棒性问题自身的研究进展不大有关. 进入80年代,系统鲁 棒分析与控制问题取得了重要突破[2-4], 这也使得系统鲁棒IO稳定性问题得到 了重视. 文献[1]中曾对鲁棒IO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基于IO稳定性理论中著名的小 增益定理引入了增益裕度δ的概念,书中认为δ正是系统IO稳定性鲁棒性 的一种定量表示,并指出增益裕度概念尚未同系统的品质建立一定的联系.基于现代鲁棒控制中的H∞理论,本文对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一类非线性系统 --鲁里叶系统的鲁棒IO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文中利用加性和互质因子型摄动 两种方法来度量系统的摄动,给出了当系统线性与非线性部分同时有摄动时,仍能保持IO稳定的充分条件,同时将文献[1]中增益裕度概念与系统本身的品质建立了联系, 并用算例说明了文中结果的有效性.2 符号说明与引理2.1 常用符号说明为了方便起见, 我们对下文中常用的符号在此作一个统一的说明.H∞,H2代表标准的Hardy空间[2], L∞与L2则代表标准Lebesgue空间[2].‖‖∞和‖‖2分别代表上述空间中元素的范数[2].L2e代表L2空间的扩展空间[1], Rp(s)代表所有具有实系数的s的真实有理函数的全体;Rn×mp(s)表示其元素属于Rp(s)的n×m阶实有理矩阵的全体;最后我们令RH∞=H∞∩Rp(s).2.2 几个引理引理1.设A∈RH∞, ‖A‖∞<1,则(1)证明.参见参考文献[5],这里从略.引理2.设G(s)∈Rp(s),K为常数,再设1+KG有逆且有(其中G为G(s)的简写)G(1+KG)-1∈RH∞,  (2)(1+KG)-1∈RH∞,  (3)G(s)=N(s).D-1(s).其中(D(s),N(s))为G(s)的右互质因子[2],也可以简记为(D,N),则N(D+KN)-1∈RH∞,   (4)(D+KN)-1∈RH∞.   (5)证明.利用文献[6](P167)中的一个引理可证明本引理,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从略.在下一个引理中,将会用到一个算子增益的概念,其定义可参见文献[1].引理3. 考察如图1所示的非线性系统,假设其非线性环节φ(.)满足φ(0)=0, k1≤φ(σ)/σ≤k2,σ≠0,σ∈R.   (6)W(s)为线性部分的传递函数. 对于任何实数k,图1的系统等价于图2的系统,而且当时,图2的系统中的上半部分的虚线框所示的非线性环节的增益γ(2)有下面的估计式(7)图1(注.这里所说的等价是指图1与图2中从输入u1,u2到输出e1,e2的方程是一样的;增益γ(2)的概念则是由算子增益概念而来)图2证明.参见文献[1]§6.4.1,经推导可证明本引理,这里因篇幅所限从略.3 主要结果为了便于下面的讨论,记在复平面上以与为直径所做的圆记为c(k1,k2).显然圆c(k1,k2)上的点x+yj应满足方程(8)定理1.考察图1的闭环非线性系统,设非线性环节的函数满足(6)式,带摄动的线性环节为W(s), W0(s)∈Rp(s)为其名义对象并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之一:1) 当0<k1<k2时,W0(s)的奈氏轨线与c(k1,k2)不相交且在圆外逆时针方向包围c(k1,k2)的次数等于W0(s)在开右半平面的极点数;2) 当0=k1<k2时,W0(s)的奈氏轨线位于横坐标为的直线右方 ,即(9)且W0(s)无正实部极点;3) 当k1<0<k2时,W0(s)的奈氏轨线完全位于圆c(k1,k2)内,且W0(s)的极点实部全部为负数.另外,设W(s)=W0(s)+ΔW(s)∈Rp(s),   (10)并且摄动量满足ΔW(s)∈RH∞, 且  (11)其中(12)(13)则当u1,u2∈L2时,必有e1,e2∈L2.证明.为节省篇幅,这里仅证明W0(s)满足条件3)的情形,其它情况可类似证明.由引理3知,图1的系统等价于图2的系统,而且图2上半部分虚线框环节的增益有估计式下面我们来说明当W(s)=W0(s)时,图2系统下半部分虚线框的传递函数是稳定的.令(14)由于W0(s)满足条件3),不妨设|k2|<|k1|,则有这表示(-,oj)点位于c(k1,k2)的左侧,亦即位于圆c(k1,k2)的外侧. 由3)的假设知,W(s)在闭右半平面无极点,而且W0(s)的奈氏轨线都位于圆c(k1,k2)的内部,故它绕(-,oj)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圈数为零,由奈氏判据知0(s)∈RH∞稳定.现在估计0(s)的增益. W0(s)在c(k1,k2)圆内时,令W0(jω)=u(jω)+v(jω),可得此式等价于(15)而(15)式即亦即(16)也就是γ(2).γ(0(s))<1.             (17)由小增益定理知,W(s)=W0(s)时,图2所示系统是输入、输出稳定的.下面证明当W0(s)受到满足(10)及(11)式的摄动时,本定理结论成立.为此,首先证明当摄动ΔW(s)满足(11)式时,(18)事实上,因为(19)由前面的证明过程可知(20)(21)再由引理1可得(22)由(11)式及(17)式知所以故式(22)是有意义的. 由(19)式可得(23)亦即(s)∈RH∞. 由(7)式及(23)式最后可得(24)由(24)式、小增益定理及引理3知,本定理结论对图2系统,从而也对图1所示系统成立.证毕.定理2.在定理1的条件中,若W(s)中的摄动不为(10) 式所示形式,而是互质因子型[7],即W(s)=(N0(s)+ΔN(s)).(D0(s)+ΔD(s))-1.  (25)其中(D0(s),N0(s))为W0(s)的右互质因子,(ΔD, ΔN)T∈R H∞,则只须将(11)式的条件改为(26)其中         T1=‖N0(D0+cN0)-1‖∞,(27)T=‖(D0+cN0)-1‖∞,(28)而其它条件不变, 则定理1的结论仍能成立.证明.这里仍仅证明W0(s)满足条件3)的情形, 其它情形的证明类似.利用定理1的证明,这里直接证W0(s)受到满足(25)和(26)式的摄动时,本定理结论成立.令,则可得(s)=N0(D0+cN0)-1[1+(ΔD+cΔN)(D0+cN0) -1]-1+ΔN(D0+cN0)-1[1+(ΔD+cΔN)(D0+cN0)-1]-1. (29)注意到(30)(31)再利用引理1和引理2的结论可知(32)所以 (33)由定理1的证明知,当W(s)=W0(s)时图2所示系统满足γ(1).γ(2)=T1.γ<1,故有1-γ.T1>0,从而可知ξ0>0,进而由(26)式可得 1-T(1+c)ξ0=T1γ+Tξ0γ>0; 再由引理2知,T,T1是有限正数,故(32)与(33)式均有意义,从而可得(s)∈RH∞. 最后由(7)及(33)式可得(34)上式中最后一步由(26)式得到. 由(34)式可知,当W(s)取成(25)式且满足(26)式的摄动约束条件时,图2的系统仍满足小增益定理,故由引理3及小增益定理知,定理1的结论仍成立.证毕.下面给出当W0(s)有摄动,同时扇形斜率也有摄动时图1系统鲁棒IO稳定的判别条件.定理3.在定理1的条件中,除去线性部分W(s)有摄动项外,假设非线性函数所满足的扇形约束条件的斜率也有摄动,即k1=k01+Δk1,  (35)k2=k02+Δk2.  (36)再设对于满足如下扇形约束条件的鲁里叶系统k01≤φ(e2)/e2≤k021)若其线性部分的摄动为(10)式的形式且ΔW(s)满足(11)式时,定理1的结论正确,则对于非线性斜率有摄动的情况,只要(37)|Δk1|<Δ,|Δk2|<Δ,  (38)并且Δ,δ满足(39)其中M1与M的定义与定理1中的相同,则定理1中的结论仍成立.2) 若其线性部分的摄动为(25)式的形式且摄动部分满足式(26)的约束条件时,定理2的结论成立, 则对于非线性斜率有摄动的情况,只要(40)|Δk1|<Δ,|Δk2|<Δ,  (41)并且Δ,ξ满足(42)其中,T1与T的定义分别由式(27)和(28)确立,则定理2的结论仍成立证明.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对2)的情形进行证明,1)的情形较简单,故证明从略.由引理3知,图1系统等价于图2的系统,由定理2的证明知,对于满足扇形约束条件的非线性函数φ(e2)有k1≤φ(e2)/e2≤k2,e2≠0,e2∈R.其中k1和k2由(35)和(36)式给出,这样则有(43)由引理2知T1,T为有限正数. 下面证明对于满足(40),(41)和(42)式的摄动,如下传函(44)是属于RH∞的,其中,W(s)由(25)式定义. 因为(45)由(27),(28),(30),(31),(40),(42)及引理1知(46)所以     (47)由(42)式知1-T1Δ-TΔξ-(c0+1)Tξ=(γ0+Δ)(T1+Tξ)>0,  (48)而T,T1为有限正数,故(48)式右端为有限正数,所以(47)式有意义且(s)∈RH∞. 由(47)式知再由(43)及(48)式可得(49)所以图2的系统满足小增益定理, 再由引理3和小增益定理可知本定理结论成立.定理3证毕.注1. 定理1的(11)式中的分子1-γM1正好是文献[1]中所说的关于图2系统的增益裕度,这样通过(11)式就将系统增益裕度与系统本身的品质建立了联系,定理2与定理3中也包含相同的结论.注2.由于在定理2和定理3中采用互质因子分解摄动来考察对象的不确定性,故W(s) 相对于W0(s)的不确定性可以是不稳定的[7], 这是对于用H∞范数度量系统不确 定性的一个突破,下节的例2将说明这一点.4 算 例为了说明上述定理的有效性,针对定理1和定理2分别给出一个算例.例1.设名义对象,非线性函数满的扇形条件为φ(.)∈[0,2],即k1=0,k2=2, 按(11)式求系统线性 部分的摄动界.解.因为 φ(.)∈[0,2],所以 .将 ,代入(11)式可得.亦即原系统若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则只要其不确定的H∞范数小于δ0=0.375,则原系统仍可保持IO稳定. 如不妨设实际对象为,则系统的摄动.因为 ,所以由定理1 知原系统仍保持IO稳定.例2.设名义对象W0(s)=100为一常数,非线性函数φ(.)所满足的扇形条件为φ(.)∈[1.99,2.01],即k1=1.99,k2=2.01,试计算定理2中的ξ0.解.先取一个W0(s)的互质因子分解,不妨设,即;又因为 ;再由(27)和(28)式求得T1与T分别为T10.4975,T0.4975; 最后代入(26)式得ξ0=6645.亦即任何相对于W0(s)其互质因子分解摄动量小于ξ0的带摄动系统,仍可保持IO稳定. 例如:不妨设,这是个带不稳定极点的对象,用H∞范数难以给出其度量,用因子分解法:则 ,所以 .因为 0.5<0.6645=ξ0,所以 对W(s)原系统仍IO稳定.5 结论通过上面几节的讨论可以看出,本文所得到的鲁里叶系统IO稳定性上界,确实对系统IO稳定性的鲁棒性给出了一种定量表示.由此结论可以保证很大一簇系统的IO稳定性成立,而且这一簇系统中可以包含带不稳定摄动的系统.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陈辉 1967年生. 198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控制科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2年在山东大学获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95年获北京大学力学系一般力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现在邮电部规划研究院从事电信网络的优化及规划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工作兴趣为:通信网络的优化理论、H∞控制、鲁棒控制.黄琳 见《自动化学报》1993年第19卷第2期.作者单位:陈辉(邮电部规划研究院 北京 100037)黄琳(北京大学力学系 北京 100871)参考文献1 高为炳.非线性控制系统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62-2902 Francis B A. A Course in H∞ Control Theor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7.8-143 Doyle J C, Glover K, Khargonekar P, Francis B A. State-space solution to standard H2 and H∞ control problem. IEEE Trans. Autom. Control.,1989, 34:831-8474 Barmish B R, Kang H I. A survey of extreme point results for robustness of control systems. Automatica,1993, 29:13-355 Habets L. Robust Stabilization in the Gap-Topology. Berlin: Springer-Verlag,1991. 256 Kato T. Perturbation Theory for Linear Operator.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66. 1677 Mcfanlane D C, Glover K. Robust Controller Design Using Normalized Comprime Factor Plant Description.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0. 24-50收稿日期 1995-01-23
[ "Medical", "Military", "Politics", "Computer", "Law" ]
Computer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7年 第23卷 第3期 vol.23 No.3 1997预防阈值控制策略及其实现1)涂生 宋东平 Sheldon XC Lou摘 要 对机器故障为一般概率分布的不可靠制造系统,提出一种预防阈值控制策略和实现这一控制策略的参数优化方法.应用扰动分析法得到性能指标对控制参数的灵敏度估计,并证明了估计的无偏性,又利用随机逼近技术优化控制参数.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关键词 制造系统,扰动分析,无偏估计,随机逼近.PREVENTIVE HEDGING POINT CONTROL AND ITS REALIZATIONTU FENGSHENG(Dept.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 Nankai Univ., Tianjin 300071)SONG DONGPING SHELDON XC LOU(National Lab. of Ind. Control Tech., Zhejiang Univ., Hangzhou 310027)(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Abstract We consider a failure-prone machine whose up and down times follows gener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A policy called preventive hedging point control, as well as a parameter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Using perturbation analysis technique, the sensitivity estimate of the performance index with respect to control parameters is derived, and it is proved that the estimate is unbiased. Then, the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control parameters. Simulations example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Key words  Manufacturing system, perturbation analysis, unbiased estimate,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1 引言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不可靠制造系统的生产控制问题[1-3],它们假设机器的不可靠性由一个有限状态的Markov过程刻划,即机器的故障率和修复率均为恒定常数.文献[2]证明了对一台机器两个机器状态只加工一类产品的系统,阈值(hedging point)控制策略是最优的,且导出了控制参数的精确解.通常,当机器的故障率和修复率均为恒定常数时,等价于机器每次处于因故障而进行维修的时间和机器每两次相邻故障之间的正常时间都服从参数恒定的负指数分布.本文将考虑机器每次因失效而维修的时间和机器每两次失效之间的时间分别服从同一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但不要求这两个随机变量为指数分布.对这类比较一般的系统,本文将说明HP控制策略并不是最优的,并推广HP策略得到预防阈值(PHP)控制策略.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HP策略,同时给出了实现PHP策略的一种简单算法.2 模型与控制策略考虑一台机器只加工一类产品的制造系统.机器是不可靠的,它每次处于正常、故障的时间分别服从随机变量为ξ,η的分布,且0<Eξ=α<∞,0<Eη=b<∞.机器的生产率记为u(t),当机器正常时,它可以在[0,U]内任意调整,其中U为最大生产率.产品的需求率是恒定的,记为d;生产累积量与需求累积量之差记为x(t).则系统可用Flow Rate Control Model[1]描述如下:x(t)=u(t)-d,                 (1)0≤u(t)≤α(t).U                (2)其中 α(t)=1,当机器正常时;α(t)=0,当机器故障时.目标函数为长期平均费用(3)其中x+(t)=max(x(t),0),x-(t)=max(-x(t),0),常数c+,c-分别是产品库存和欠缺的费用系数.这样,问题就化为寻找控制策略u(t),使得目标函数J达到最小.为使问题有意义,假定系统在长期运行下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即满足a.U>(a+b).d.                (4)文[1]提出的HP策略如下:如果α(t)=1,则(5)其中h为控制参数,称为阈值.推广后可得到如下预防阈值(PHP)控制策略:如果α(t-0)=0,且α(τ)=1,τ∈[t0,t],则(6)其中h,s为控制参数.在每一个机器正常的时间段内,区间[t0,t0+s]称为阈值控制阶段,t>t0+s称为预防控制阶段.说明.1)如果s=∞,则PHP策略退化成为HP策略,因此,PHP是HP的推广;不管ξ,η为什么分布,对PHP策略的控制参数h,s进行最优化后,其控制效果必定不次于HP策略,代价是控制参数搜索空间的增大.2)如果ξ≡a,η≡b,这时系统变成确定性的.在性能指标(3)和条件(4)下,不难导出最优控制规律就是PHP策略,且h=0,s=a-bdc-/(U-d)(c-+c+).3)当ξ,η为一般的概率分布时,其最优控制策略应该是反馈形式的,并能预测随机事件的发生,即为带预测的反馈控制.而PHP策略中的预防控制部分事实上起到了预估故障发生的作用.本文没能给出PHP策略最优性的证明,但因为PHP策略在更大范围内搜索,包含有预估的思想,因此比HP策略更接近于最优控制形式.3 参数优化实现PHP策略设系统在t=0的初值条件为 x(0)=0,α(0)=1.在PHP策略控制下,系统的采样路径x(t)由随机过程α(t)和控制参数θ=(s,h)唯一确定,如图1所示.图1 系统在PHP策略下的一次采样路径一次采样路径的目标函数记为,因此有JT(θ)=ELT(θ,α(t)).如果能够求出梯度JT(θ),则可以优化参数θ=(s,h).扰动分析法(PA)[4]的优点是基于一次采样路径就能给出JT(θ)的估计.但其可行的前提是要求估计的无偏性.定理1.系统(1),(2)在PHP策略控制下,以JT(θ)=ELT(θ,α(t))为目标函数,则有为了证明定理1,先给出下列事件的定义1)机器故障――α(t-)=1,α(t)=0;2)机器修复――α(t-)=0,α(t)=1;3)机器阈值阻塞――机器正常时,x(t)从不等于h变为等于h;4)机器预防生产――从机器每次修复开始计时,当超过时间s时,称为发生机器预防生产事件;5)S={ω:在[0,T]时间内,存在某一时刻,同时发生上述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其中ω为系统在PHP策略控制下的样本试验.记[0,T]中的事件数为N,设事件发生的时刻为{t0=0,t1,t2,…,tN=T},称为事件点.则有以下引理.引理1.如上定义的N是一个ω的非负随机变量,且P{ω|N=∞}=0.引理2.满足条件S的概率为零,即P{ω|ω∈S}=0.固定参数h,让s作微小扰动变为s+Δs,其中Δs为充分小的正数.图2给出了满足ωS且N<∞的某次采样过程的标称路径x(t)的扰动路径x′(t).因为试验ωS且N<∞,所以对充分小的Δs,总可以保证标称轨迹x(t)与扰动轨迹x′(t)的确定性相似.显然,两相邻事件之间的扰动量是不变的.记Δxi为第i个事件与第i+1个事件之间x(t)的扰动量,即Δxi=x′i(.)-xi(.),并置初值Δx0=0,则可得s作微小扰动时系统的扰动规则如下:图2 s扰动前后的路径性质1. 1)设ti为预防生产事件发生的时刻,如果x(t-i)=h,则x(t)将叠加产生扰动-Δs(U-d),即Δxi=Δxi-1-Δs(U-d);如果x(t-i)>h,则Δxi=Δxi-1-Δs.U;如果x(t-i)<h,则Δxi=Δxi-1. 2)设ti为阈值阻塞事件发生的时刻,则Δxi=0. 3)若ti为其它事件发生的时刻,则Δxi=Δxi-1.从上述规则可知,扰动量Δxi(i=1,2,…,N)是Δs的线性函数,即Δxi/Δs(i=1,2,…,N)与Δs无关.因为预防生产事件发生的条件为机器连续保持正常的时间超过s,所以在[0,T]中预防生产事件发生的累加次数不超过[T/s].因而,存在常数const,使得|Δxi|<const.Δs对ω一致成立.由性质1和标称轨迹与扰动轨迹的相似性,不难得到(7)其中(ti-ti-1)+为(ti-1,ti)中x(t)≥0的区间长度,(ti-ti-1)-为(ti-1,ti)中x(t)<0的区间长度,且上式与Δs无关.引理3.系统(1),(2)在PHP策略控制下,有a.s., (8)其中由(7)式给出,且0(Δs,α(t))满足(9)证明. 由引理1和引理2,只需考虑N<∞和不满足条件S的样本.此时,如果先给定ω,则(7)式显然成立,亦即(10)如果Δs先给定,我们总可以写成(7)和(8)式的形式,但不能保证(10)式对ω一致成立.一致性遭到破坏的原因在于两个相邻事件的时间间隔可能小于Δs(导致x(t)扰动产生的不充分或扰动消失的不完全).令,记为Ω的补集,则有另一方面,尽管(10)式的一致性遭到破坏,注意到|Δxi|<const.Δs对ω一致成立,所以对N<∞和不满足条件S的ω一致地有|0(Δs,α(t))|/Δs≤C,其中C为一个常数.于是(11)证毕.固定参数s,让h扰动为h+Δh,其中Δh为充分小的正数.定义I为从机器首次发生阈值阻塞直到T的区间.记,其中i{.}为示性函数.类似可得到如下性质2和引理4.性质2.从机器首次发生阈值阻塞直到T的时间区间内x(t)扰动量都为Δh,其它时间为0.引理4.系统(1),(2)在PHP策略控制下,有a.s., (12)其中(13),(14)定理1的证明.将(8)式两边同除以Δs,取数学期望,再让Δs→0,立即得到结论(a);而(b)可由(7)式直接得到.对(12),(13)式类似处理可证关于控制参数h的结论.       证毕.设α1(t),α2(t),…,αk(t)为α(t)的一系列采样,用蒙德卡罗法作估计,由强大数定律和定理1得因此T/θ是JT/θ的无偏估计.既然得到了目标 函数对于控制参数的梯度估计,就可以用随机逼近技术优化参数.一般的随机逼近最优化算法如下[5]:设JT(θ)=ELT(θ,α(t)),θk+1=θk-βkdk.其中dk为JT(θk)的一个估计;{βk}为一列非负的步长系数,当k→∞时,有βk→0.对于本文给出的系统,用扰动分析法得到了JT(θk)的一致无偏估计,即dk=T=(T/h,T/s)就可以逐步优化参数h,s,实现PHP策略.4 仿真例子和结论采样数k=100,T=360,U=2,d=1,c+=1,c-=5.记.则有表1仿真结果.表1 PA法优化PHP和HP仿真结果例PHPHPshT/sT/hThT/hT18.330-0.00800.67550.277010.01391.1625216.51-0.0069-0.03561.80291.30.01791.843737.8500.00810.53680.76841.10.01281.51984+∞1.7--0.00513.34311.7-0.00513.3431注.表中例1为ξ=10,η=2的确定性分布.例2为ξ-U(0,20),η-U(0,4)的均匀分布.例3为截尾正态分布,即ξ′-N(10,1),η′-N(2,1)为正态分布.其中ξ,η定义为ξ=0,当ξ′<0;ξ=ξ′,当ξ′∈[0,20];ξ=20,当ξ′>20.η=0,当η′<0;η=η′,当η′∈[0,4];η=4,当η′>4.例4为ξ―0.1e-0.1t,η-0.5e0.5t的指数分布,此时PHP退化成HP策略,即s=+∞.仿真结果表明,PHP策略明显优于HP策略,特别是当系统的随机性不太严重时,如例1和例3.用PA法估计参数灵敏度,然后优化控制参数的方法,广泛适用于一般的随机系统,而且比单纯的仿真法节约了大量的工作量,但PA法必须要求T<∞.1)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本文曾在12th IFAC World Congress (Sydney, 1993)上宣读.作者简介:涂生 简介见本刊第21卷第6期.宋东平 1967年生.1992年在南开大学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在职博士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柔性生产系统、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作者单位:涂生:南开大学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 天津 300071宋东平:浙江大学工业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27Sheldon XC Lou:美国加州大学参考文献[1]Kimemia J G, Gershwin S B. An algorithm for the computer control of production in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IIE Trans., 1983, 15(4):353-362[2]Bielicki T, Kumar P R. Optimality of zero-inventory policy for manufacturing systems. Operations Research, 1988, 36(4):532-541.[3]Sharifnia A. Production control of a manufacturing system with multiple machine states. IEEE Trans., Automat. Contrl. 1988, 33(7):620-625[4]Ho Y C, Cao X R. Pterturbation analysis of discrete-event dynamic systems, Boston:Kluwer, 1991.[5]Rubinstein R Y. Monte carlo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and sensitivity of queuing networks. Wilay & Sons, 1986.收稿日期 1995-09-07
[ "Agriculture", "Economy", "Computer" ]
Computer
【 文献号 】1-454 【原文出处】国际经济合作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1 【原刊页号】25~27 【分 类 号】F14 【分 类 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003 【 标 题 】中资企业:澳门经济的半壁河山 【 作 者 】李继学 【作者简介】李继学,本刊特邀记者 【 正 文 】 在澳门回归祖国前夕,记者有幸作为中国财经报社迎澳门回归特别报道组的成员赴澳采访。在澳门,我们报道组一行所到之处,都会看到中资企业的身影。澳门最高的大楼是中国银行大厦,最大的银行是中国银行,最大的保险公司是中保公司……中资企业已融入到澳门的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49年8月南光贸易公司在澳门正式注册以来, 驻澳中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实力的中资企业不断涌现。80年代以前,中国银行(当时称南通银行)、南光公司和中国旅行社在澳门名闻遐迩;80年代后,南粤公司、珠光集团、中福公司、振华海湾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又各领风骚。现如今,驻澳中资企业已达200多家,总资产逾900亿澳门元,中资已成为澳门的第一大外来资本。中资企业的业务量已占到澳门金融保险业、旅游酒店业和建筑地产业的一半,占进出口贸易的30%。澳门居民喝的水、吃的饭菜都主要来自内地,由中资企业送到千家万户。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澳门金融界的中流砥柱在澳门最著名的葡京大酒店旁边,高高耸立着一幢38层、 高达163米的大厦,它就是当今澳门最高的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不光楼是澳门最高的,中国银行澳门分行的实力在澳门金融界也是最强的,各项业务及盈利占到澳门金融市场的1/3。据中银澳门分行总经理朱赤介绍,中银澳门分行成立于1950年6 月21日,前身是澳门南通银行,1987年元旦正名为中银澳门分行,成为中国银行第九家海外分行。1995年10月16日,中银澳门分行成功参与发行澳门元钞票,成为澳门两家发钞银行之一,发钞比例占澳门元现钞流通量的50%。朱赤说,近半个世纪以来,中银澳门分行“立足澳门,服务澳门”,为澳门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得到了澳门社会的广泛认同。60年代,中银澳门分行支持澳门当地推销国货;70年代配合当地政府发展经济住房;80年代,大力支持澳门填海造地,扩大经济实力;90年代,则支持澳门的大型基本建设,如澳门国际机场的建设。中银澳门分行的自身业绩也在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现如今,中银澳门分行已拥有24家支行,近1100名员工,总资产达400亿港元。朱赤表示,澳门回归祖国,为中银澳门分行提供了广阔的服务领域和服务空间,中银澳门分行将积极配合特区政府实施各项发展政策,使金融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他说,中银澳门分行将按照澳门基本法的要求,做好发钞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工作。作为发钞银行,中银澳门分行将配合澳门金融管理当局,维护澳门币的稳定;作为商业银行,将改善服务,加强内部管理,适应澳门社会进步和形势发展的要求;作为中资银行,中银澳门分行将遵守当地法律,依法经营,不谋求任何特权,更好地服务于澳门社会。振华公司:填出一个海上机场澳门国际机场,是世界上第二座海上机场。从澳门凼仔岛上的鸡颈山向下望去,只见一座总面积为1.15平方公里的人工岛像一块巨大的地毯铺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岛上长达3360米的机场跑道可承载任何型号的飞机起降,两座总长约2600米的联络桥,将人工岛与凼仔岛牢牢地连接在一起。这座机场是澳门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总投资73亿澳门元。其中,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及其下属的澳门振华海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公司)拿下了总投资的3/4,即52.38亿澳门元, 包揽了人工岛填筑、联络桥、跑道基础处理和道面敷设4项工程, 创下中国在境外承包工程合同额之最。从1992年起,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及其下属振华公司的3000多精兵强将、300多艘施工船舶,奋战了整整3年,终于在1995年使机场的人工岛与联络桥提前6个月在海中立起。澳门国际机场的成功建设,使振华海湾工程有限公司名声大振。除了机场外,振华公司自1982年在澳门注册成立以来,还在澳门承接了30多个工程项目,其中有友谊大桥、南光码头、九澳码头等。在近几年澳门经济出现滑坡、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振华公司依然拿到了路环新电厂一期工程等几个项目,使公司在澳门牢牢地立住了脚。“澳门原来有17平方公里大,现在增加到了23.5平方公里,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由振华公司填出来的”,振华公司的副总经理曹健生对记者不无自豪地介绍说。在澳门的17年,振华公司填海造地、盖楼建厂,合同总额达70亿澳门元。他说,振华公司的经营之道是千方百计开出一个阵地,进入阵地就要想方设法立住脚,在管理上下功夫,与客户建立互信关系,从而争取到后续工程。“每一项工程做好了就是里程碑,做不好就成了耻辱柱,钉在那里,让你名声扫地”,曹健生深有感触地说。振华公司坚持了这一安身立命的原则,立足澳门,背靠内地,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穷家底,挣出来一个净资产达7亿多人民币、 固定资产有5000万人民币的大家产。振华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只是中资企业在澳门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在澳门的中资企业已达200多家,总资产超过900亿澳门元,在澳门主体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已成为澳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谈起对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经济发展,曹健生充满信心地说,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原则下,澳门经济必将走出低谷,中资企业在澳门将会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他希望澳门积极吸引外资,健全自由港的功能,加强与内地、香港、台湾以及欧盟的经济合作,选准经济调整的大方向。中保澳门分公司:财险公司中的老大在澳门,一提起保险公司,人们便会想到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澳门分公司(以下简称中保澳门分公司)。它在澳门财产保险公司中排行老大,占有1/3的市场份额,并在各财产险种中保费均名列第一。在澳门中保集团大厦,中保澳门分公司副总经理姜继东向记者述说了中保在澳门的发家史。1952年,中国保险公司在澳门开始扎根。47年来,中保澳门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1982年自行设计了有关酒店的一揽子保单,开创了澳门承保大型酒店的先河;1985年开始软件开发工作,成为澳门第一家全面电脑化的保险公司;1995年,建成24层的中保集团大厦,成为中保集团在海外第一幢自建的办公大楼,公司也成为澳门第一家拥有自建物业的保险公司。中保澳门分公司除经营一般的财产保险外,还承保了澳门的多项大型基建工程,像澳门国际机场、南湾湖填海工程、莲花大桥、边检大楼、澳门观光塔等,对巨大的风险项目提供了足够的承受能力。尽管中保澳门分公司一直是澳门财险公司中的老大,但近年来也面临着一系列内忧外患。姜继东说,先说外患,由于近年来澳门经济不景气,房地产业停滞不前,保险业受到很大影响,促使同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十分困难。保险业竞争激烈,加上澳门保险法例不够完善,使得竞争处于无序状态。银行办保险后,银行业利用贷款手段强迫在其参股的保险公司投保,进而造成恶性竞争。作为澳门全部23家保险公司组成的保险公会会长,姜继东盼望有更加完善的法律,规范保险市场,使保险业进入良性竞争的轨道。再说内忧,中保澳门分公司面临着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窘境。因此,姜继东认为,今后公司必须提高员工素质,引进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改进服务,以适应竞争的需要。回归在即,姜继东表示,中保澳门分公司作为澳门最大的财险公司,在澳门回归祖国后,将继续发挥中资企业的优势,在澳门保险业中继续起到主导作用。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供应澳门市场70%的鲜活商品澳门居民在饮食上向来讲究新鲜、生猛,每天都要消费大量的鲜活商品。然而澳门属海岛型经济,本地没有农业,没有养殖业,因此澳门人的菜篮子、米袋子里装的都是“大陆货”。记者在澳门的市场上看到,从内地运来的各类鲜活食品,品种繁多,数量充足,人们均能买到自己需要的食品。这些鲜活商品70%是由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供应的。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成立于1981年,专门负责经营广东省供应澳门鲜活商品的代理业务,它与另一家中资企业南光粮油公司(负责广东省以外的内地输澳鲜活商品业务)几乎占有澳门鲜活商品市场的整个份额。据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力介绍,该公司经营活畜、活禽、蔬菜、塘鱼和冻品五大类商品。目前,澳门市场这五大类商品的年销售额为7500万美元,每天要售出生猪400多头、活禽1.1万只、蔬菜80吨、塘鱼7―8 吨。 南粤公司每天往来澳门与内地运送鲜活食品的汽车达120车次,组织鲜活食品供应涉及到广东省的25个市县、80 多个出口部门、44个农场、站,种养、收购、保养运输和技术人员等多达2300多人。为了达到“优质、适量、均衡、应时”的目的,南粤公司投巨资在广东省的珠海、斗门、中山、顺德等地开办了10多个万头以上的瘦肉猪场、大型养鸡场、蔬菜、水果等鲜活商品生产基地。各生产基地通过引进良种、精选饲料、改善饲养方式来适合和满足澳门市场的需求口味。1997年,南粤公司投资3500万澳门元在关闸附近建起了鲜活商品批发市场,解决了以前路边批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难于管理等几大弊端。李力对记者说,内地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百分之百地满足澳门居民的生活需要,这体现了中央对澳门人民的关怀,澳门的广大市民对中央政府的关怀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不光是鲜活商品,澳门的食用水也主要来自内地,长期以来澳门与内地鱼水情深。李力表示,澳门回归祖国后,南粤公司将迎来新的机遇。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商品已是极大丰富,农产品由短缺发展到过剩。为此,南粤公司作为代理机构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市场、加强管理上,对商品实行跟踪管理,绝对保证卫生质量。他表示相信澳门回归后,该公司的业务会有更广阔的前景,更进一步融入到澳门的繁荣、稳定中去,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 "Electronics", "Economy" ]
Economy
【 文献号 】5-215 【原文出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200003 【原刊页号】16~19 【分 类 号】D0 【分 类 名】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005 【 标 题 】略论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 【 作 者 】王文章 【作者简介】王文章(1963-),男,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讲师,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内容提要】根据西方的民主理论,民主政治应当体现为多数人的统治。但是,如果多数的权力不受制约,多数人进行统治并不一定带来真正的 民主政治,因为集体的智慧是有限的,多数的无限权威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多数的交易规则对少数人具有强制作用,这样常常会产生多数人忽视少数人权益的现象。因此,要使多数人的民主成为多数善政,要使民主政治具有适当的制度基础,就要对多数投票决定问题的范围加以限定,少数人应当被给予更大程度的自治,司法体系和社会力量要充分利用起来对多数的权力加以制衡。【关 键 词】西方民主政治/多数规则/权力制约 【 正 文 】 一、多数统治的理论假设按照西方思想家的理论,民主政治应当是多数人的统治,因此可以说多数统治(majority rule)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实际制度形态。多数统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体现多数规则的多数裁定或多数裁决,即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由多数做出决定;由人民中的大多数来统治国家。如果考诸西方思想史,我们就会发现多数统治建立于以下理论假设基础之上。第一,多数统治理论假设集体智慧超过个人智慧。个人具有更大的智慧还是集体具有更大的智慧,这历来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相信前者往往会在政治上导致精英统治的出现,而相信后者必然在政治上产生多数统治。实际上,这个疑难问题在历史上曾经普遍存在过。例如,在民主制度最早实验地的古希腊,当时就存在着是把统治权交给少数好人(贤良、哲学王)还是交给多数平民的争论。对政治学最早进行规范和系统研究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就多数而论,其中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良的智能”[1]。据此,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平民政体”,就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反之则为“寡头政体”。由此可知,统治方式决定于智慧的高低,因为多数人拥有更大的智慧,所以应该由多数人进行统治。第二,多数统治理论假设“正义”在多数人一边。“正义”是一个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问题,历来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西方学者从各种角度赋予“正义”以多种含义,如:正义即各人得其所应得、正义即“和谐”、正义即“共同幸福”、正义即合法性,等等。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它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是某些事物的“平等”(均等)观念。[2]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J.Rawls)将“正义”系统地分为实质正义、形式正义和程序正义三大类。其中,程序正义要求规则在制定和适用中程序具有正当性,它包括纯粹的、完善的和不完善的程序正义三种形式。由于在政治事务中不可能获得完善的程序正义,立宪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某种形式的投票。因此,虽然多数人可能由于缺乏知识和判断力,或者由于偏狭和自私,肯定要犯错误,但是要支持一种正义宪法,某种多数裁决规则在实践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用来保障正义而有效的立法的最佳方法,也是实现由正义原则预定的某些目的的最可行方法。[3]由此可知,多数统治是确保和实现“正义”的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民主目的的最佳方法。第三,多数统治理论假设“人民主权”就是多数人的主权。“人民主权”思想的提倡者将人民的意志或主权的意志称之为公意,认为公意是高于一切的意志,永远是公正的和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卢梭(J.J.Rousseau)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受这种公意指导的约束,接受体现公意的多数统治:“投票的大多数是永远可以约束其他一切人的”。如果共同体的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或者主权,“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4]“人民主权”理论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当时的含义就是多数统治是不可限制的:既然所有的权力已被置于人民之手,一切用来制止滥用这种权力的保障措施就变得不再必要,民主的实现会自动阻止对权力的专断使用。法国大革命时期信奉人民主权观念的雅各宾分子就认为公意高于纯粹的个人利益,据此,他们在实践中依靠瞬时的多数来建立共识。由此可知,“人民主权”观念在导致多数统治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第四,多数统治理论假设多数规则是简便易行的民主规则。多数裁定规则可以说是民主政治的最普通和最重要的规则,因为它使民主政治变得具有可行性。其中的简单多数规则既能防止少数人代表整体采取行动,也能防止少数阻碍整体采取行动。因此,多数裁定规则能够集效率与保护作用于一体,是最合适的折衷办法。洛克(J.Locke)的自然法学说指出,人们一旦让渡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给共同体或政府,多数就有替少数作出决定的权利,因为共同体在经过大多数人的同意和决定后,具有作为一个整体而行动的权力。因此,“当每个人和其他人同意建立一个由一个政府统辖的国家的时候,她使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每一成员负有服从大多数的决定和取决于大多数的义务”[5]。在洛克看来,个人的同意只对合法的公民政府的最初建立具有关键作用,此后,“同意”就来自于“人民”的代表以多数原则作出的决定,只要这些被统治者的代理人遵守起初的社会契约和契约义务。二、多数统治与公共权力的滥用如果西方多数统治的理论假设是充分的,那么多数统治就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多数人的智慧并非在任何时候都一定超过少数人或个人的智慧,“正义”也不可能只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人民主权”也不应该只是多数人的主权。事实上,多数人有时并不比少数人拥有更多的智慧和正义,多数统治时常会变成多数人不受制约地滥用公共权力并侵犯少数人的利益。因此,多数统治的理论假设是不完全现实的。首先,多数人的决策不一定具有一种更高的超个人的智慧。多数统治理论认为,人越多智慧越高,多数人的决策相对而言会更加理性一些。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多数人的决策有时也是非理性的,难以显示出具有一种更高的超个人的智慧。如果人民的参与能够常常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那么某种多数裁定规则或许是实现公众要求的合理手段;但是,多数裁定规则并不能保证人民的参与能够达到满意的广度。即使人民的参与非常广泛,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人民的多数以及他们的代表们并不一定总是具有解决疑难问题的必备知识。同时,多数有超过半数、比较多数、限定多数、出席者的多数和包括未出度者的多数这样一些分别,因此多数的智慧和知识并不稳定。实际上,多数裁定规则只是实现政治立法和行政决策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民主的一种手段,在效率上甚至还不如其他政治手段,原因在于多数裁定规则常常不能将权力置于那些最为明智和更具个人理性的精英手中。英国著名学者哈耶克(F.A.von Hayek)就指出,认为多数决策具有一种更高的超个人的智慧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只有自生自发的社会发展所达致的成就才可能具有这种智慧”[6]。正因为如此,多数的意见是难以完全有益或明智的,多数人的统治完全有可能导致多数专制的出现。例如,在美国,导致多数决定一切的多数的道义观念就假定许多人联合起来总比一个人才智大,因此多数以为自己有权管理社会,其利益应当优于少数人的利益,等等。由此,美国社会的多数不但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而且拥有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7]多数的决定难以听到反对者的声音和关注到少数者的利益,常常会对少数者做出不公正的决定和实施事实上的专制。其次,多数人的交易规则对少数人具有强制作用,少数人无法以退出来抗拒多数人的损害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民主过程视作一个多数人达成交易的谈判过程,其通行的规则与市场交易规则一样,是一致同意。实际上,构成民主政治的根本规则不是多数投票,而是大家对某些共同原则的广泛同意和认识上的一致。因此,民主政治是在有关程序规则、政策选择范围、政治活动合法范围等方面的共识基础上运行的。这些共识程度越深,民主就越能够得到保障。不过,由于参与民主过程谈判的人数相对自由的市场交易而言比较多,要取得一致同意和完全共识的实际难度比较大,因此人们被迫采用多数规则来做出决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一旦任何一方发现对方的最好出价有悖于自己的利益要求时,可以以自由退出市场交易过程来表示抗议;但是,在通过多数投票进行公共选择的民主过程中,每当多数人表决通过一项公共决策时,少数人尽管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投票表示反对,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能自由退出这个过程,因为人们退出一个社会的交易成本要远远高于退出一个市场的交易成本。因此,多数规则可以使多数能够作出对少数具有约束力的决策,这直接意味着政治权威和决策能力在二者之间的配置是不平等的,“人数最多的党派,或者换句话说,最有力量的党派当然会占优势”[8]。如果不适当的多数统治原则一旦在政府体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这时的多数派就完全可以滥用政治特权而牟取私利,并牺牲共同体和他人的利益,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多数投票规则在政治博弈中先发制人;而投票程序的合法性使得政府或其他的组织可以正当地使用强制性手段,去执行多数人的决定并压迫他人屈服,少数人和个人就不得不默默忍受对自己造成的损害。再次,不受法律制约的多数的无限权威容易趋向专制。根据“人民主权”学说,多数人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但是,不受法律制约的多数人的多数裁决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强烈的倾向性。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在古希腊某些由群众而不是由法律来最后裁决政务的多数制的平民政体中,民众往往成为一位集体的君主,他们在进行政治活动时不以“法律”为依归,包含着专制君主的性质,并渐渐趋向于专制。[9]这种不受法律制约的多数的无限权威容易趋向于多数专制,并给少数人和社会带来一系列危害。例如,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A.de Tocqueville)在上个世纪认为,美国民主的最大危险来自美国多数的无限权威,因为不关心少数派利益的多数派联盟在由大众选举的立法机关、行政官员和法官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有的东西都能以多数的名义得以正当化。因此,多数派能够支配不受制约的权力工具,控制公共舆论的运用。[1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美国多数的无限权威不加以制约,其所行使的专制将会使少数派忍无可忍,会被迫运用暴力在内的极端手段来解决冲突,民主社会就会很快蜕化为各种力量相互战争的无政府状态,最终导致民主共和政体的解体。三、防止多数滥用公共权力的制度安排根据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多数统治有可能蜕化为多数专制,并对民主政体本身带来现实与潜在的威胁。要避免多数统治蜕化为多数暴政,而成为多数善政,就要确立各种各样的制度安排,包括限制多数的权力、给少数人以自主治理的空间、以司法救济限制多数并保护少数、用社会力量制约多数的权力,等等。第一,要对多数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权力本身始终存在着扩张的可能性,并容易导致损害他人的滥用和腐败,而不受限制的绝对权力必然带来绝对的滥用与腐败。麦迪逊(J.Madison)和汉密尔顿(A.Hamilton)曾经指出,任何权力的高度集中,无论是集中到一个人、多数人还是少数人,都有产生暴政的可能性。“立法、行政和司法权置于同一人手中,不论是一个人、少数人或许多人,均可公正地断定是虐政”[11]。“把所有权力赋予多数人,他们就将压迫少数人。把所有权力赋予少数人,他们将压迫多数人”[12]。因此,所有权力的行使应该“限于何者为正义的限度之内”。诚如前述,多数决策的权威性并非来自即时多数的意志,而往往来自少数也能接受的某些共同原则,据此,多数在道德上没有理由为所欲为,其权力必须加以约束,其行动不能超越某些限度,其投票决定问题的范围需要明确加以限制,其决策不能牺牲他人的利益,否则多数统治的民主政府难以切实保障个人自由,并可能堕落为专制政府。有许多因素,特别是适当的宪法设计,可以限制和缓和多数的权力,从而避免发生权力滥用的危险。如果宪法限制了无限权威的运用,并对权力进行分散配置,每一方都为相互竞争的其他方所牵制,那么所有的权力特别是多数派的权力就会受到制约。如麦迪逊所设想的那样,治理的权力根据“相反的和敌对的利益”来组织,这样就能够利用权力来制约权力。[13]同时,分立的决策结构也使个人能够个别地和集体地表达其偏好和疾苦,并对政府权威机构提出要求:通过国会议员、总统、副总统的任期限制可以得到政治救济;通过参众两院大量的议席可以得到立法救济;通过忠实地执行法律的行政责任制可以得到行政救济;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可以获得司法救济;通过变更和修正宪法本身的活动可以得到宪法救济。[14]不过,在多数的人数很多而且决心要为所欲为时,任何对多数的外部限制都无法长期地起到作用。所以,必须在制度上保证人民普遍参与管理能够得到继续,必须使有最后裁定权的是成员经常改变的不同的多数,[15]因为固定或永久的多数妨碍普遍参与的实现,破坏许多对立利益集团之间的微妙平衡。第二,充分利用司法体系和法官的制衡作用。权力制约虽然能够带来约束多数专制的理性和正义,但它尚不足以保证这种理性和正义。历史与现实表明,司法体系和法官阶层对多数专制的出现具有某种制衡作用。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较之公民的统治,法律统治更为确当”。按照他的理解,古希腊凡不能维持法律威信的城邦都不能说它已经建立了任何政体,“如果将所有权力都集中于人们的表决,那么严格说来,它就不可能是一种民主制”[16]。实际上,民主与法治有着天然联系,法治不仅不会对民主形成侵犯和压抑,反而是民主制度能够有效存在的条件。法律能够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司法体系能够成为制约立法机构和行政机关的力量。美国立法机关、法院和各行政机关的多重批准和多重上诉的主张,就是要防止民主政府退化成暴民政府。[17]另外,法学家精神和陪审制度对多数统治也能起到平衡的作用。例如,美国法学家因其爱好、利益和职业特点,使得他们虽然喜欢民主政府,但没有承袭民主的弱点,是社会上最有知识和最具理性的部分,成为平衡民主的强大的力量。美国的陪审制度能够使法官的一部分理性思维习惯进入所有公民的头脑,而这正是人民为使自己自由和学习如何进行统治而要养成的习惯,如权利观念、做事公道、对己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和提高知识等等。[18]第三,给予少数人更大程度的自主治理。无需否认,多数统治问题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因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或绝大多数成员永远不会有同样的利益、爱好和价值,所以多数裁定原则是道义上一种过得去的决策方式。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诸如语言、宗教和财产权这些涉及少数人和个人基本权利的问题上,少数人是难以容忍多数裁定原则的。实践证明,保护公共利益和私人基本权利免遭多数派的侵犯,解决多数统治与少数人不自由的矛盾,主要途径是给予少数人更大程度的自主治理。所以,每当源于民主程序的结果,少数公民被多数公民剥夺了某些基本权利、自由或者机会时,少数人必须得到某种程度的自主治理以进行补偿,这也是对民主程序本身存在的偏差进行的一种修正。[19]由此可知,少数人和个人需要有一些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和自主治理的领域,而某些制度安排有利于少数人的自主治理和限制多数的专制。例如,西方学者认为只有政府集权而不存在行政集权的联邦制,就有助于自主治理,因为联邦制综合了小规模的自主治理社群根据自治原则组织活动的优势,同时也有机会组织很大规模的利益社群。所以,“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20]。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认为,联邦制在所有对民主的制衡措施中一直是最为有效的和最为适宜的措施,它“不仅是制约多数的唯一方法,而且也是限制全体人民的权力的唯一方法”[21]。同时,美国的乡村自治传统也使人民养成了爱好自由和掌握运用自由的艺术,使美国大多数人有了自由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央的行政集权和多数的专制。因此,民主体制的长期活力靠的是人民的自治能力,“一切政治实验”都应该“寄托于人类自治能力的基础上”[22]。第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对多数的权力进行制约。除了利用政治体系与司法体系这些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手段之外,也存在着充分利用诸如民情(一个社会所拥有的习惯、思想、习俗等)、宗教文化和社会伦理这类社会力量,来制约多数的权力和防止多数专制。实际上,某些社会因素在加强民主方面,可能远比任何特殊的宪法设计还来得重要。比如,利益多样化的多元社会体系,可以解决多数人与少数人在偏好不同时发生的利益冲突;多元组织的存在,可以防止少数统治者对社会的全面控制。托克维尔是最早系统地提出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思想家,他认识到民主体制与多元的社会具有某种亲和性,认识到一个政体的民主性是由多个团体或者多个少数的存在来保障的。为此,他曾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了美国多数专制何以被限制和缓和的原因。美国虽然缺乏防范和反对多数专制的措施,但是其一系列宪法制衡机制、完备的法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都有抑制多数滥用权力的实际可能性。不过,在他看来促成美国自由民主的重大因素在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独立的、自主的社团组成的多元的社会,有着特殊的民情和自治传统,它们对权力构成了一种有力的社会制衡。所以,他认为民情、法制和自然环境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民情的作用是最大的。最佳的地理位置和最好的法制,如果没有民情的支持就不能维护一个政体;民情还能减缓最不利的地理环境和最坏的法制的影响。[23]总之,按照西方学者的看法,由于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制约,民主不可能是全体一致同意的民主,而必须是多数统治,但这并不意味着多数人可以对少数人应有的权利漠然视之,否则多数统治可能退化为多数专制。恰如杰弗逊(T.Jefferson)所说,虽然“所有多数人的意愿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占有优势的,但是他们的意愿要成为合法的,就必须是合情合理的”[24]。因此,如何做到既要体现多数裁决的原则,又要防止多数享有绝对权力,尤其是如何通过法治和对民主程序的矫正来保护少数人的权益,是西方民主政治面临的一个困境。当然,西方民主政治的实际情况仍然还多是少数人的专制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批评的那样,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处于惊人的矛盾中”[25],由于多数人受到种种限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行使实质性的多数统治,权力常常被委托给少数的代表以及非选举产生的职业政客和专家,“民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26]。因此,少数人常常盗用多数人的名义,行使事实上的专制,损害多数人的利益。【参考文献】 [1][2][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43;148;190-191.[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42-343.[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4-39.[5](英)洛克.政府论(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9-60.[6][16][20](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北京:三联书店,1997.135;232;207-208.[7][10][18][21][2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83-284;285-300;303-318;183;320-367.[8][11][22](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7;246;192.[12][24](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北京:三联书店,1999.6;47.[13][14](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8-9;154-155.[15](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74-79.[17](美)里夫斯.美国民主的再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3.[19](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92-93.[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03-704.[26](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56.
[ "Literature", "Mine", "Agriculture", "History", "Art", "Transport", "Education", "Economy", "Military", "Politics", "Computer", "Space", "Communication" ]
Politics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1999年 第1期 No.1 1999无向图的边极大匹配并行算法及其应用马 军 岩间一雄 顾谦平摘要 在EREW PRAM(exclusive-read and exclusive-write parallel random access machine)并行计算模型上,对范围很广的一类无向图的边极大匹配问题,给出时间复杂性为O(logn),使用O((n+m)/logn)处理器的最佳、高速并行算法.关键词 并行图算法,边极大匹配.中图法分类号 TP301A Parallel Maximal Matching Algorithm for Undirected Graphs with ApplicationsMA Jun1 IWAMA Kazuo2 GU Qian-ping3Abstract  A fast and optimal parallel maximal match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for a class of graphs. It runs in O(logn) time with O((m+n)/logn) processors on a EREW PRAM (exclusive-read and exclusive-write parallel random access machine).Key words Parallel graph algorithms, maximal matching.设G(V,E)为无向图,V={1,2,...,n}为G的顶点集,υ∈V,υ表示顶点标号.E为G的边集,n=|V|,m=|E|.子集ME被称为G的边匹配,若e1,e2∈M,e1与e2无共同顶点.若M不被G的任何边匹配所真包含,则M被称为G的极大边匹配MM(maximal matching).MM的并行求解算法已成为许多应用问题并行求解的基础算法.[1,2]目前,在EREW PRAM(exclusive-read and exclusive-write parallel random access machine)的并行计算模型上,对MM的费用最好的算法解为使用O(n+m)个处理机,时间复杂性为O(log4n)的并行算法.[2]本文中,在范围很广的一类图集合上,提出对MM的新并行算法,该算法的运算步数比此前的最好算法在该图集合上减少O(logn)因子,为在该图集合上的最佳算法.1 基本术语设边集E=F1∪...∪Fk,Fi为森林且当i≠j,Fi∩Fj=ф.称所有这样的边分割中,具有最少森林数k的分割为G的裁减(Arboricity).其最少森林数目记为a(G).设Π={G|G为无向图且a(G)=O(1)},则已知Π含有平面图、种类(Genus)受限图及最大顶点度数受限图等.[3,4]设AV,Γ(A)={x|(x,υ)∈E,υ∈A且xA}为顶点集合A的邻域;Ti=(Vi,Ei,ri)为G的一棵有向根树,满足ViV,EiE,ri为Ti的根.depth(υ)被定义为顶点υ到ri路径上的边数.定义depth(ri)=0.F被称为G的一个有向林,若F由G的k(>1)棵有向根树T1∪...∪Tk组成,满足:① E(Ti)∩E(Tj)=ф,i≠j;② V(T1)∪...∪V(Tk)=V(G).F可由一维数组F(1..n)表示,即F(i)=j,当且仅当在子树Tk上,j为i的父结点.定义F(ri)=ri.定理1. [5] 设W(n)为在PRAM模型上,在O(1)时间内可并行完成的操作步数,则在有p台处理机的PRAM上,W(n)个操作步可在O(W(n)/p)时间内被p台处理机并行完成.2 极大边匹配的高效并行算法算法. Matching输入: 图G的邻接矩阵.输出: G的一个极大边匹配M.(1) i:=1;G1:=G;M:=ф;υ∈V,计算顶点度数degree(v).(2.1) 若Gi=ф,则返回;(2.2) 调用过程Forest,建立Gi的一个生成林F1i.(2.3) υ∈V(Ti),Ti∈F1i,计算root(υ),root(υ)为Ti的根顶点标号.对每一边(υ,w)∈Ti,用弧〈υ,w〉,〈w,υ〉替代,Ti变为有向欧拉图Ci,通过Ci把root(υ)并行地送到Ti的每个顶点.[5]然后把Ci复原为Ti.(2.4) 调用过程F-Matching,找出F1i的一个极大边匹配M1i.(2.5) 建立子图G′i(V′,E′),E′={(υ,w)|(υ,w)∈E(Gi),满足在F1i中root(υ)≠root(w)且υ,wV(Mi)}.(2.6) 调用过程Forest,建立G′i的一个生成林F2i.(2.7) 调用过程F-Matching,找出F2i的一极大边匹配M2i.(2.8) Mi:=M1i∪M2i.(2.9) 删除Gi中至少有一端点在V(Mi)的边及孤立顶点.称残留的子图为Gi+1;M:=M∪Mi; goto (2.1).end Matching.Procedure Forest输入: 子图Gi的邻接矩阵.输出: 由数组F(1..n)表示的Gi的生成林Fi.(0) 对每个υ∈Gi,F(υ)=υ;(1) 设Γi(υ)={x|(x,υ)∈E(Gi)为顶点υ在Gi中的邻域};w为Γi(υ)中具有最大顶点度数的顶点,若degree(w)≥degree(υ),则F(υ)=w;(2) for υ∈υ(Gi) par-do if F(F(υ))=υ and (w<υ) then F(υ)=υ; endif; endfor;(3) if F(υ)=υ then 随机选择 w∈Γi(υ),令F(υ)=w; endif;end Forest.Procedure F-Matching输入: 由数组F(1..n)表示的生成林Fi.输出: Fi的一个极大边匹配Mi.Local array B(1..n,1..2) of integer;Sub-Procedure Sort_Matching(1) 对B按字典序排序并存到B;(2) For all i,2≤i≤n par-do if B(i,1)=B(i-1,1) then B(i,1):=∞;(3) For all i,1≤i≤n par-doif B′(i,1)≠∞ then {送(B′(i,1),B′(i,2))到Mi;标记顶点B′(i,1)和B′(i,2)为Mi的顶点};endif;end Sort_Matching;Sub-Procedure Match(x)if x=0 thenfor 1≤i≤n par-doif (F(i)=i) or (depth(i)为偶数) then B(i,1):=∞else {B(i,1):=F(i); B(i,2):=i;}; endif;调用过程 Sort_Matching; endfor;else for 1≤i≤n par-doif (F(i)=i) or (depth(i)为奇数) or (顶点i或F(i)已为Mi的顶点) thenB(i,1):=∞ else {B(i,1):=F(i); B(i,2):=i;} endif;调用过程 Sort_Matching; endfor;end Match(x);/steps of algorithm F-Matching/(1) for each υ∈V(Gi) and υ∈V(Tj) par-do计算depth(υ),depth(υ)为顶点υ在子树Tj∈Fi的深度;标记υ为Mi的顶点. endfor;(2) for x=0 to 1 do 调用过程Match(x);end F-Matching.图1给出对算法Matching的一个执行过程图解.3 对算法Matching的理论分析称算法Matching的第2步循环的第i次执行为阶段i.下面的命题显然成立.引理3.1. ME为G(V,E)的一个极大边匹配,当且仅当M为一个边匹配,并且任意G中的边,至少有一个端点在M中.引理3.2. F1i(F2i)为Gi(G′i)的有根生成林.证明:显然,在过程Forest的步骤(1)~(2)中,所有Gi的顶点均被加到F1i中.步骤(2)删除可能的长度为数的回路,并且由于<关系为自反、非对称和传递的.因此过程结束后,F1i中无回路.同理可证F2i为G′i的有根生成林.                               □引理3.3. M1i(M2i)为F1i(F2i)上的极大边匹配.证明:因在过程F-Matching的步骤(2)~(3)中,F1i中的每条边e=〈υ,F(v,F(v)〉都试图成为M1i的)〉都试图成为M1i的边,e未能成为M1i的边,当且仅当e的一个端点已在V(M1i)中.由引理3.1,引理得证.同理可证M2i为F2i的极大边匹配.                        □根据上述引理及算法Matching的步骤(2.9),即可得到推论3.1.推论3.1. 在阶段i后,所有F1i,F2i的边将被删除.因对Gi中任意边e=(υ,w),若υ,wV(Mi),e将留在Gi+1中,并且e在阶段i被从Gi中删除,仅当有一端点在V(Mi)中.由引理3.1和3.3,可直接推出定理3.1.定理3.1. M=∪iMi为G的一个极大边匹配.引理3.4. 在EREW PRAM并行计算模型上,算法Matching的每个阶段的运算,均可在O(logn)时间内被O((m+n)/logn)处理机完成.证明:因已知对n元素排序、树函数depth(υ)、root(υ)及在树上欧拉回路的计算,均可在O(logn)时间内被O((m+n)/logn)处理机完成[5],而其他步骤的工作量均不超过O(n+m),由定理1.1,引理得证.                                     □引理3.5. 设Gi为连通子图,Si为在阶段i被删除的边集合,则只用Si中的边,足以建造Gi的一棵生成树.证明:因Mi:=M1i∪M2i且e∈E(Gi),在阶段i,e被删除当且仅当e的一个端点在V(Mi)中.令Si=S1∪S2,满足e∈S1(S2),当且仅当e的一个端点在V(M1i)(V(M2i))中.设Fi=F1i∪F2i,由k(≥1)棵子树组成,显然,E(F1i)∩E(F2i)=ф.下面对k做归纳证明.(1) k=1,则Fi=F1i,为Gi的生成树.S2=ф.引理成立.对k=2,由算法Matching的第(2.5)、(2.6)步的执行可知,E(G′i)={(υ,w)|υ,w分别为T1和T2的顶点,且υ,wV(Mi)}.因S2≠ф,故E(G′i)≠ф,则存在边e∈S2,使得T1∪T2∪{e}为Gi的一棵生成树.类似地,可推出k=3时也成立.(2) 设引理对任意k≤t(t>2)成立,下面证明k=t+1时也成立.显然,假设Tx和Ty之间无边属于S2,由归纳假设,引理对子图Gi-Tx和Gi-Ty均成立.在过程 Forest执行中,若边e的最大顶点度<3,则e必为树边,则推知若Gi-Tx和Gi-Ty在Gi中均不为空(若有一为空,则由归纳假设,引理成立),必存在υ∈Tx和w∈Ty,其顶点度数在Gi中均大于2,并在Gi中有一条连接vυ与w的路径P,满足P的边均为树边.故引理也为真.由归纳法原理,引理得证.          □定理3.2. 算法Matching的阶段数一定不会大于a(G).证明:G可按下法分解为F1,F2,...,Fa(G):对每个Gi的连通分支Cl.找出一棵生成树Tl,且令Fi:=∪Tl; Gi+1:=Gi-Fi;重复此过程直至Gi=ф.设Ai,Bi分别为在上述算法与算法Matching的第i步删除的边集,由引理4.5,∪Ai∪Bi,1≤i≤a(G),故算法Matching的阶段数不会超过a(G).                      □定理3.3小结了上述讨论.定理3.3. 算法Matching可在O((n+m)/logn)处理器的CREW(concurrent-read and exclusive-write) PRAM模型上,在O(a(G)logn)时间内完成.4 结语及应用由定理3.3和集合Π的定义,对任意无向图G∈Π,算法Matching在具有O((n+m)/logn)处理器的EREW PRAM并行计算模型上的运行时间为O(logn).显然Ω(m)为MM求解的时间下界,所以我们的算法为集合Π上的最佳并行算法.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已知对MM的最好的并行算法[2,6~9]在平面图上的执行情况,这些算法的执行时间至少为O(log2n).故我们的并行算法在集合Π上为最快的算法.我们推测,在使用多项式个数处理器的前提下,在EREW PRAM上不会存在比O(logn)更快的对MM的并行算法.文献[1]中给出一种求解G的极大顶点不交路径MVDP(maximal vertex disjointed path)的并行算法,在CREW PRAM上的执行时间为O(log4n),其中log4n为并行计算MM的时间.显然对任意G∈Π,应用我们的算法可使MVDP的计算时间减少到O(logn).新的MVDP算法又可改进在集合Π上对下列问题的并行求解时间:求解0~1网络流、作业调度、无向图的深度优先搜索和哈密顿回路求解问题.[1]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大学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作者介绍:马军,1956年生,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岩间一雄,195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顾谦平,1956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本文通讯联系人:马军,济南250100,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作者单位:马 军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济南 250100岩间一雄 京都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日本京都市顾谦平 会津大学软件系 日本若松市E-mail: majun@sdu.edu.cn参考文献[1]Goldberg A V, Plotkin S A. Sublinear――time parallel algorithms for matching and related problems. Journal of Algorithms, 1993,14:180~213[2]Iseaeli A, Shiloach Y. An improved parallel algorithm for maximal match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986,22:57~60[3]Chiba Norishige, Nishizeki Takao. Arboricity and subgraph listing algorithms. SIAM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Journal of Computers, 1988,14(1):210~223[4]Harary F. Graph Theory, Revised.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35~130[5]Jaja J. An introduction to parallel algorithm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120~230[6]Chen Z. A fast and efficient NC algorithm for maximal match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995,55:303~307[7]Han Y. An improvement on parallel computation of a maximal match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995,56:343~348[8]Iseaeli A, Itai A. A fast and simple randomized parallel algorithm for maximal match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986,22:77~80[9]Kelsen P. An optimal parallel algorithm for maximal match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994,55:223~228本文1997-03-27收到原稿,1998-01-05收到修改稿
[ "Politics", "Mine", "Enviornment",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Economy", "Law", "Medical", "Computer", "Military", "Sports" ]
Computer
【 文献号 】3-312 【原文出处】《求是》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10 【原刊页号】19~21,35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08 【 标 题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指路明灯――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9周年 【 作 者 】申维辰 【作者简介】申维辰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长 【 正 文 】 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9周年的时候,回顾山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历程,我们的心情很不平静。这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著作,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前进的方向。进入新时期以来,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和江泽民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讲话》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保持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从繁荣走向更大的繁荣,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讲话》的基本精神不动摇,坚持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指引的文艺方向不动摇。面向人民大众,坚持为人民创作的正确方向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是为人民大众创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邓小平同志也明确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1页)能否站在人民的立场,表达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是衡量一个作家艺术家价值选择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半个多世纪来,山西的作家艺术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的道路,表现出了强烈的群众观念。如赵树理不愿做高高在上的“文坛”作家,而要走下文坛,做“乡土”作家,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让当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家乡父老听得懂,读得懂。马烽则认为,自己创作的读者对象就是中国农民。只要广大农民乐意看、乐意听,就满足了。而青年作家张平则宣称,要一生一世为老百姓写作。山西的文学艺术,首先表现了人民大众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历程,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祖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如短篇小说《宋老大进城》,描写了新的社会制度下农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长篇小说《三里湾》则生动地表现了新一代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对新的生产方式的追求。新时期以来,以《新星》、《三千万》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品,生动地传达了人民群众对于改革开放的深切呼唤。进入90年代,山西的文艺创作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上表现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和斗争。长篇小说《抉择》以国有企业改革为背景,比较充分地描写了工人群众身上那种推进改革、反对腐败的巨大力量,塑造了在生死面前做出正确抉择的优秀共产党人李高成的崇高形象。话剧《孔繁森》则生动地表现了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服务的高贵品格。而《走过乡村》、《种子》、《乡村豪门》等作品,则非常深刻地触及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表现了当前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为了坚持为人民创作的正确方向,山西的作家艺术家在正确把握时代精神的同时,致力于人物形象的多样化,为人民大众建造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如短篇小说《登记》中敢于与封建婚姻制度、封建伦理观念抗争的女青年艾艾,《套不住的手》中视劳动为生命的老农民陈秉正,《实干家潘永福》中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潘永福,《我的第一个上级》中表面木讷迟缓但在关键时刻却能舍生忘死、力挽狂澜的田局长,长篇报告文学《孤儿泪》中充满博大爱心的“奶妈”群像,电视剧《一个医生的故事》中把爱和生命都献给了患者的好医生赵雪芳,等等。这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实践与创造的生动缩影。为了坚持为人民创作的正确方向,山西的作家艺术家在艺术上努力追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如以赵树理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中的“山药蛋派”,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创作,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群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山西的文艺创作在艺术风格上也日见多样,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积极深入生活,与社会实际保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社会主义文艺,则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作家艺术家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12月17日)自觉地深入社会生活,从沸腾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和诗情画意,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人民作家赵树理就是一位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联系的典型代表。建国初期,他虽然工作单位在北京,但每年都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回到山西农村来深入生活。他说:“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著名作家康濯曾说:“老赵和我下农村……有个最根本的区别,即我去农村总是还是‘下乡’,是从‘上面’去‘下面’,赵树理却毫无什么上下之分,只是‘回乡’、‘回家’。”这种“回家”的感觉,充分表明了赵树理与人民群众,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位著名作家马烽曾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谈到,写农村生活,就要深入农村,深入到农民的炕头上,和他们一起吃饭、劳动,才能深刻真切地了解到农民的思想、感情和甘苦。他说:“据我的体会:深入生活的作家下去担任某种适合个人特长的职务比较好。多少担起点担子,搅到各种矛盾中去,受点儿难为,流几点汗,克服工作中的某些困难,做出点成绩,这才是真正地深入了生活,才能较深地理解各种人物”。山西的作家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问题上,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是使自己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可以说,这就是他们的创作能够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的根本原因。进入新时期以后,山西的作家艺术家依然保持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张平曾先后深入到40多个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调查采风。正是工人群众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改革的热切企盼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产生了创作长篇小说《抉择》的艺术冲动。大型歌舞诗剧《黄河水长流》的编导们为了能够找到表现民族精神的最佳切入点,先后几次深入到黄河渡口,与老船工交心,在黄河岸边采风。此外如张石山走马黄河,燕治国采风西口,哲夫自费到云贵川一带进行关于生态和环境的采访等等,都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保证。深入生活,还必须提炼生活,必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挖掘那些具有本质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表现我们的生活,表现我们的时代。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就是说,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不应该只满足于了解生活的表象,还要对生活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加工,这样才能正确地表现生活的本质,表现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方面,山西的作家艺术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如赵树理在五六十年代之交浮夸风盛行的时候,创作了《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针锋相对地提倡实事求是、苦干实干的精神。西戎的《赖大嫂》非常深刻地揭示出了生产关系的改变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巨大推动作用。张平的《抉择》创作于90年代中期,正是国有企业改革遇到许多困难的关键时期,但他从工人群众身上发现了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力量,因而小说自始至终洋溢着改革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那些根本性的东西,使山西的文艺创作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邓小平同志则进一步指出:“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2页)所有这些论述,精辟地阐明了继承和创新、借鉴与创造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如何对待传统、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发展、创新指明了方向。山西既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革命文艺的传统,都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的宝贵财富。几十年来,山西的作家艺术家坚持从民族文化和革命文艺中汲取营养,不论是50年代的“山药蛋派”中兴,还是80年代的“晋军崛起”,乃至于90年代的以“张平现象”为代表的第三次高潮,都贯穿着我们民族文化特别是革命文艺中关注民生、反映现实、表现理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继承传统,又不能囿于传统。在接受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文艺传统的同时,以积极开放的姿态探索、创新,是保证我们的文学艺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前提。几十年来,山西的文艺创作在创造民族艺术的新形式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如“山药蛋派”对传统叙事方式的革新,戏曲工作者对旧的戏曲程式的改造,等等。新时期以来,山西的作家艺术家在探索和创新方面的成效更为明显。首先是题材领域更为广阔。不仅依然坚持了对农村题材的关注,城市生活、国企改革、金融科技、知识分子生活以及历史题材等等也都成为山西作家艺术家关注的对象。如钟道新对高科技领域和国际金融贸易领域的关注,周宗奇对历史题材的热衷,蒋韵对女性命运的抒写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山西文艺创作的题材。其次是大胆借鉴外国文艺的表现手法,艺术形式更为多样。青年作家吕新对感觉和意象的营造,焦祖尧等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成一、哲夫对哲理意识的追求,都是比较成功的。再次是作家艺术家的审美个性更为突出。同是剧作家,华而实表现得典雅、精致,张晓亚则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总之,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山西的创作呈现出了百花竞开的生动局面。发扬《讲话》精神,用《讲话》精神指导我们的创作,除了要解决好以上一些问题之外,从领导、管理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建立有效的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繁荣文艺创作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同时,省委决定,在省内设立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对一定时期内的优秀作品予以奖励,为创作中做出突出成就的文艺工作者授予“人民作家”、“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为了鼓励作家艺术家多出精品,我们还建立了“山西省扶持文艺创作专项资金”和“山西省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同时,建立了作家艺术家的挂职制度和外出考察制度,以鼓励他们深入生活;建立了山西省文艺创作研究中心,以推动文艺评论工作的健康发展。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的积极性。当前,全党正在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阐明了建设先进文化对于党的整个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与《讲话》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它既是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我们的文学艺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生动地表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如何保持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民族特色,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如何以自己优秀的成果来丰富人类文明,建设先进文化,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性课题,自然也是摆在我们山西文艺界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坚信,只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沿着《讲话》指引的方向坚定地前进,就一定能够不断创作出更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 "Art", "Sports", "Philosophy", "Computer", "Education" ]
Art
李锡铭参观北京市职业教育十年成果展览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通讯员归泽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今天上午在北京第132中学,参观了北京市职业教育十年成果展览。李锡铭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各个展室的图片、展品和学生们精采的职业技术表演。他对北京市教育局负责人说,要认真搞好职业教育,提高北京市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北京市职业高中是从1980年开始创办的。经过十个春秋的艰苦创业,职业高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发展到221所学校,232个专业(工种),在校生5・6万人,向首都各行各业输送了八届6・5万名毕业生,年录用率平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职业教育比例已高于普通教育,达到一点三比一,扭转了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完)
[ "Electronics", "Politics", "Sports",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Law", "Literature", "Space", "History", "Enviornment", "Philosophy", "Medical", "Mine", "Agriculture", "Computer", "Energy" ]
Education
环境科学研究RESEARCH OF ENUIRONMENTAL SCIENCES2001 Vol.14 No.2 P.11-13,21河堤环境效应略论罗新正  孙广友摘 要:河流堤防的初始环境效应主要是防止河水泛滥和与河川争地。其派生的主要环境效应有:抬高水位,增大流速;延迟或堵塞支流汇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中断土地肥力的自然培育过程;破坏土壤表层盐分的自然洗涤机制;加速土地沙化进程;改变流域结构,破坏河流环境生态功能。为防止河水泛滥并侵占河流的生存空间而修筑堤防,却引起了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导致环境恶化,人类应从中汲取沉痛的教训。关键词:堤防; 生存空间; 环境效应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929(2001)02-0011-03Brief Discussion About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River DykeLUO Xin-zheng(Changchu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1, China)SUN Guang-you(Changchu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1, China)Abstract:The original functions of river dyke were mainly to prevent flood and to vie with river for land. Its deriving effects include raising water level and current velocity, delaying of cutting current from tributary to main river, squandering water resources and causing their shortage, breaking off process of naturally-recovering land fertility, destroying mechanism of naturally-washing-off salt and alkali in the surface of land, accelerating progres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drainage area and destroying the environmental function of river. Constructing dyke to prevent flood and occupy river's survival space, however, caused decrease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ven led to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Human should draw a bitter lesson from it.Keywords:dyke; survival space; environmental effect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农业项目(KN-02-01);中国典型湿地水陆相互作用过程、资源环境效应及调控(KZCX2-302)作者简介:罗新正(1965-),男,河南临颍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作者单位:罗新正(中国科学院 长春地理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1)孙广友(中国科学院 长春地理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1)参考文献:[1]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卷十八.水利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2] 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92~98.[3] 王京阳.清代铜瓦厢改道的河患及其治理[A].谭其骧.黄河史论丛[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86~203.[4] 季山.民国以前嫩江、松花江的水患与堤防工程[J].黑龙江水专学报,1999,26(2):19[5]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卷十八.水利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6] 谢家泽.松花江流域水文特性分析的初步成果[A].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编著.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学术报告(第一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58~71.[7] 西北师范学院,地图出版社.中国自然地理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4.77.[8] 延军平,黄春长,陈瑛.跨世纪全球环境问题及行为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4~96.[9] 孙军,王卫成,佟艳丽.嫩江流域水文特性浅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9,5(1).[10] 卢玲,赵彩霞,董崇智,等.泥河水库渔业水域水质及评价[J].水产学杂志,1999.12(2):17[11] 孟宪玺,吕宪国,王其存 等.松嫩平原西南部土地沙漠化及防治对策[A].黄锡畴,孟宪玺.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7~74.[12] 孙广友.嫩江’98特大洪水与治水方略[J].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9,9(专刊):108~109.收稿日期:2000年6月5日出版日期:2001年3月30日
[ "History", "Politics", "Energy",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Sports", "Mine", "Space", "Law", "Computer", "Electronics", "Transport", "Economy", "Agriculture", "Literature", "Medical", "Philosophy", "Enviornment" ]
Enviornment
环境科学研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1 Vol.14 No.3 P.62-64垃圾焚烧重金属污染物的控制现状葛俊  徐旭  张若冰  陆胜勇  池涌  严建华摘 要:采用焚烧法处理城市固体垃圾,在我国正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而焚烧所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已广泛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文中从焚烧前、焚烧中、焚烧后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近些年来所发展的重金属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及其相应的机理,重点介绍了吸附技术。关键词:城市固体垃圾; 重金属; 焚烧; 吸附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1-6929(2001)03-0062-03Current Control Status of Heavy Metals from MSW IncinerationGE Jun(Institute for Thermal Plant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XU Xu(Institute for Thermal Plant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ZHANG Ruo-bin(Institute for Thermal Plant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LU Sheng-yong(Institute for Thermal Plant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CHI Yong(Institute for Thermal Plant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YAN Jian-hua(Institute for Thermal Plant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Abstract:Nowadays incineration is gradually being used to dispose municipal solid waste(MSW)in China. However,the issue about the secondary environment pollution caused by heavy metals emitted from incineration has aroused wide attentions of many expert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trol technology developed during the past years in three aspects,that i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the incineration,and the correlative mechanisms are also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on absorption technology.Keywords:municipal solid waste; heavy metal; incineration; absorption基金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59836210);浙江省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资金资助(RC99041)作者简介:葛俊(1976-),男,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作者单位:葛俊(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7)徐旭(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7)张若冰(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7)陆胜勇(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7)池涌(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7)严建华(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7)参考文献:[1]陈尚兵,金浩.城市垃圾焚烧处理中重金属和有机氯化物的二次污染与防治[J].环境导报,1998,6:7~10.[2]宋宝增.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J].四川环境,1998,(17)4:17~22.[3]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0]46号,2000-03-01.[4]William P Linak,Jost O L Wendt.Metal emissions from incineration:Mechanisms and control[J].Prog Energy Combusti Sci,1993,19:145~185.[5]邓志文.我国垃圾焚烧处理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初探[J].环境与开发,1999,(14)3:31~35.[6]王志刚,张淑娟,陈新庚.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1999,3:26~27.[7]Floyd Hasselriis,Anthony Licata.Analysis of Heavy Metal emission data from municipal waste combustion[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996,47:77~102.[8]Thomas D Brown,Dennis N Smith,Richard A Hargis,et al.Mercury measurement and its control:What we know,have learned,and ne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J].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9,49:628~640.[9]Liberti L,Notarnicola M,Amicarelli V.Mercury removal with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from flue gases at the Coriano municipals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plant[J].Waste Manage Res,1998,(16)2:183~189.[10]Walter M Shaub.Mercury emission from MSW incinerators:An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est of future emissions[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ucling,1993,9:31~59.[11]Franks b Meserole,Ramsay Chang,Todd R Carey.Modeling mercury removal by sorbent injection.Jouran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9,49:694~704.[12]Sagrario Mendiotoz,Isabel Guijarro M,Vicfnta Munoz.Mercury retrieval from Flue Gas by Monolithic Afsorbents Based on Sulfurized Sepiolite[J].Environ Sci Technol,1999,33:1697~1702.[13]Uberoi M,PUNJAK W A,SHADMAN F.The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alkali removal from fllue gases by solid sorbents[J].Prog Energy Combust Sci,1990,16:205~211.[14]Pratim Biswas,Michael R Zachariah.in situ immobilization of lead species in combustion environments by injection of gas phase silica sorbent precursors[J].Enviorn Sci technol,1997,(31)9:2455~2463.[15]Wu Chang-yu,Lee tai-gyu,Glendon Tyree.Capture of mercury in combustion systems by In situ-generated titania particles with UV irradiation[J].Envion Engin Sci,1998,(15)2:137~148.[16]Ho T C, Chen J M,Hopper J T.Novel fluidized bed bechnology for metal emissions control during waste incineration[C].The Second Asian Conference on Fluidized-Bed and Three-Phase Reactors,1991:136~143.[17]王韶林编译.日本垃圾焚烧灰处理现状[J].环境科学动态,1995,1:26~27.[18]Jakob A,Stucki S,Kuhn P.Evaporation of heavy metals during the heat treatment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fly ash[J].Environ Sci Technol,1995,29:2429~2436.[19]Chris Chan,Charles Q Jia,John W Graydon.The behaviour of selected heavy metals in MSW incineratio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ash during roasting with chlorination agent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996,50:1~13.[20]Chris C Y Chan,Donald W Kirk.Behaviour of metal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oasting MSW incinerator fly ash with chlorinating agent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999,(B)64:75~89.[21]蒋建国,王伟 ,赵翔龙,等.重金属螯合剂处理焚烧飞灰的稳定化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1999,(20)3:13~17.[22]Elizabeth Gutierrez,Thomasin C Miller,Jose R.Characterization of Immobilizec Poly-L-asparatate as a Metal Chelator[J].Environ Sci Technol,1999,33:1664~1670.收稿日期:2000年7月31日出版日期:2001年5月30日
[ "Politics", "Energy", "Economy", "Art", "Enviornment", "Mine", "Agriculture", "Medical", "Communication", "Transport", "History", "Law", "Sports", "Philosophy", "Literature", "Electronics" ]
Enviornment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1999年 第10卷 第3期 vol.10 No.3 1999核废料贮存裂隙岩体耦合分析研究综述刘亚晨 吴玉山 刘泉声摘 要: 在核废料地质处置过程中,涉及到热液力三种影响因素及其耦合问题。拟对国内外就这一研究方面的进展和现状作一介绍和评述,并对进一步研究核废料贮存围岩全耦合问题提出分析方法。关键词: 全耦合分析;地下水流动;附加应力;热载;岩体力学响应中图分类号: TL942+.1  文献标识码: A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COUPLED ANALYSIS OFRADIOACTIVE WASTES BURIAL IN FRACTURED ROCK MASSLiu Yachen Wu Yushan  Liu Quansheng(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1)Abstract: The progress and the state of ar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hree factors,namely thermal、hydrological and mechanical effect,and the coupled problem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Analytical method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are also made.Key words: fully-coupled analysis;underground water flow;additional pressure;thermal loading;mechanical response of the rock mass在核废料地下处置过程中,由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将产生大量的热量。核废料贮库围岩介质的温度升高,不仅影响岩体、水体的物理性质,而且对岩体的应力场和水体的渗流场也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地下水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对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热对流传输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岩体的热物理特性及其中的各种不连续面(节理、断层、裂隙等)分别对热传导及地下水渗流起着重要控制作用。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性质,是由三场耦合效应引起的。从核废料深层地质处置来看,核废料贮库围岩赋存在一定的物理地质环境中,温度场(Thermal)、渗流场(Hydrological)和应力场(Mechanical),(简称:THM),是岩体物理地质环境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围岩THM耦合是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1998年3月,美国华盛顿州中部的一个核武器厂有90×104加仑(gallon)的放射性核废料自行泄漏,是核废料贮库围岩在THM耦合作用下失稳破坏水热循环加剧的结果。因此,在评价贮放核废料地质介质时,需要获得足够的实际岩体各种特性资料,以制定出不同贮库的设计方案,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贮库裂隙围岩系统中地下水流动、附加应力和热载的耦合作用下的裂隙岩体力学响应。这样,有助于核废料的安全贮存设计,同时也将推动核废料对地下水资源污染的研究。另外,在石油和天然气及地热开采工程中,为设计合理的开采方案和因抽水、采油等所引起的岩体位移,及其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理论上,耦合分析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岩体渗流模式、介质迁移机制及渗流基本规律的研究,从而促进岩体力学理论的广泛研究,使岩体力学理论更能反映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废料地质贮存研究,主要涉及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即热(Thermal)、液(Hydrological)、力(Mechanical)。科研人员分别对上述三种因素及其耦合问题开展了积极的研究。下面就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介绍性的综述。1 涉及到三种因素的研究1.1 核废料地下贮存热影响Mufti[1](1971)根据贮库不同形态和大小,给出了围岩温度升高与同位素衰变常数之间关系的计算方法;Harkonen[2]、Stephansson[3]、Beale[4](1979)、Hodgkinson[5~7](1980,1983)分别对高放固化的核废料贮存的温度场进行了解析分析,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探讨各自温度场下围岩中热弹性力的响应,以及地下水的渗流规律;王青海[8,9](1997,1998)探讨了中低放核废料地下处置对围岩介质(花岗岩体)温度场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花岗岩介质的热应力效应。1.2 核废料地质贮库裂隙围岩在不同驱动力下的地下水流动从收集资料来看,驱动地下水流动的外在条件,主要有三种,即:地表面河床(地形地貌)或地下潜水面―水头作用;自由热对流―温度梯度作用;岩体热膨胀致使裂隙在自封闭条件下的驱动。Parts[10](1966)用解析方法探讨了在多孔介质中自由热对流的规律,同时讨论水平来流对自由热对流的影响;Hodgkinson[6,7](1980,1983)建立了核废料围岩水热对流的数学模型,采用级数方法探讨其运动规律,讨论水平来流对自由热对流的影响;Wickens[11](1984)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核废料围岩地下水流动模式,并同时考虑了潜水面及热对流两种驱动力作用;Lowell[12](1990)探讨了热弹性对平行裂隙及裂隙渗流的影响,认为由于热膨胀作用,裂隙产生自闭,可驱动流体运动;Abdallah[13](1995)采用离散元方法探讨在不连续面由于岩体与水体的热传导特性不同,存在着岩体与水体有能量交换条件下的热对流问题。1.3 裂隙围岩介质特性对受热液力因素影响的响应(1) 裂隙岩体系统中的统计特性及其物理参数在实际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中含有大量不同方向、规模、产状的非连续性结构面(节理、断层、裂隙),使岩体在工程构造和力学性能上呈现非均质、非线性、非连续的各向异性体;同时又成为地下水流的主要通道,使岩体渗透特性呈非均匀各向异性。为了研究岩体的这些特性,普遍采用根据野外现场实测统计数据,建立结构面网络几何特性概率模型的方法。1965年,Walsh[14]的多篇论文探讨裂隙对岩石的可压缩性和模量的影响;1969年,Jaeger和Cook[15]定性地解释了裂隙对岩石弹性力学性质的影响;1974,1976年 ,O′Connell,Budiansky[16]利用自洽方法(the self-consistent method)和与裂隙有关的应变能理论,探讨含裂隙岩石的有效弹性模量和完整岩石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引出模量与裂隙密度的关系,同时探讨了饱和裂隙岩体弹性模量与裂隙密度的关系;1976年,Gregory[17]对孔隙中饱和流体的沉积岩的各项模量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然后分析水饱和度对各项模量的影响;1986年,Oda[35]的多篇论文采用等效准则,即应变迭加原理,引入裂隙张量(crack tensor)来描述裂隙岩体的各种特性(如渗流张量、弹性参数);1995年,周创兵[18]应用形变势能迭加原理,分析随机节理裂隙岩体的各向异性弹性参数;1997年,王让甲[19]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岩性对各项动态模量的影响(包括裂隙)。(2) 温度对裂隙岩体物理参数及开通裂隙密度数的影响Molen[20](1981)对石英相变温度对压力的依赖性和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进行探讨;1987年,寇绍全[21,22]引入裂隙密度来描述热开裂引起的岩石损伤程度;1992年,Germanovich[23]应用渗透理论,导出裂隙受热后裂隙密度数发生变化的计算公式,并指出近竖向裂隙发生闭合的概率最大;Bruhn[24](1994)对在节理岩体中的裂隙和水热循环进行探讨,给出弹性模量与裂隙密度的变化关系,讨论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及裂隙自封闭变化规律,当温度大于300℃时,裂隙岩体中的水热循环矿物成分明显增加。席道瑛[25](1998)对花岗岩在温度为-60~600℃范围内进行模量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岩体模量下降,并分析其下降机理。(3) 裂隙岩体渗透特性Oda[26,27](1985,1987)应用裂隙张量,导出裂隙岩体的渗透张量;周创兵[18](1995)应用渗流能量泛函,导出裂隙岩体渗透张量;仵彦卿[28](1996~1998)的系列岩体水力学基础专题讲座,系统地总结了岩体渗流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岩体水力学基础、岩体渗流模型、岩体水力参数的确定;张金才[29](1997)采用力学理论,研究裂隙岩体渗透系数与埋深、水压力、应力的关系;Brown[30](1998)应用Oda渗流模型,提出反映裂隙连通参数λ的表达式,考虑了剪切应力对渗透特性的影响。(4) 裂隙岩体渗透特性与温度的关系Morrow[31](1981)进行模拟核废料环境条件的室内渗流试验,测定热源温度保持在200~310℃,轴压为10,20 MPa,围压为30,60 MPa条件下的渗透率,发现渗透率随温度而下降,并分析了其原因,认为是花岗岩中的矿物成分在高温区溶解度增加,遇低温区溶解度下降及热膨胀所致;Moore[32](1983)用Morrow的同样方法,进行了在温度梯度条件下通过花岗岩试样水流伴随着的化学反应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Lowell[33](1993)建立解析模型,用于探讨裂隙岩体水热系统中受温度影响的岩体矿物成分(SiO2)溶解度变化及岩石热弹性应力对渗流的影响,从中也说明矿物成分溶解度与水压有密切关系;Martin[34](1997)进一步发展了Lowell[33](1993)建立的模型,并使用该模型数值模拟实验室实验结果,其中极坐标下的裂隙开度变化关系式为:式中,b,bm为裂隙半开度、平均裂隙半开度;αr为岩石热膨胀系数;v为泊松比;为质量流量,U为粘性系数;cSiO2为含SiO2的浓度;Tf为流体温度;ΔT为岩体局部温度与初始温度之差。2 HM及THM耦合问题研究数学上处理岩体HM及THM耦合有三种模型,即:等效连续介质模型、裂隙网络模型、双重介质模型。国内外学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提出不同的耦合计算方法――主要有等效连续法和离散法。2.1 HM耦合Oda[35](1986)用等效连续模型解决固、液两相介质的耦合问题,此模型分析了不连续面受正应力和剪应力作用,导出裂隙弹性张量和渗透张量,建立较严密的裂隙岩体渗流特性与应力特性的耦合关系;耿克勤[36,37](1996)对剪切变形与渗流耦合也进行了实验探讨,结果认为:在不同的应力作用下裂隙面由于剪切变形使渗流流量先减少,后又增加的变化;沈洪俊[38](1998)对在应力作用下的接触型岩体裂隙的渗流基本规律作了研究,探讨接触型岩体裂隙在大应力及高水头耦合作用下的渗流规律;周创兵[18](1995)对岩体渗流性质与变形耦合作了研究,同时使用节理统计特征,确定REV的解析解;盛金昌[39](1998)系统综述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研究情况,包括:单一裂隙渗流应力耦合研究、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分析。2.2 THM耦合对核废料贮存库围岩THM耦合过程的研究,在90年代瑞典、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联合进行了名为DECOVALEX[40]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致力于对岩体的热、液、力耦合过程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1) 模拟裂隙岩体对THM耦合作用发生响应采用的方法① 离散法: 直接表示出岩体中每个具有THM耦合特性的不连续面。② 等效连续法: 用一种均匀化的、又具有THM耦合特性的等效连续介质,来表示岩体中的岩块和不连续面。(2) THM耦合过程的描述THM耦合过程简图如图1:图1 THM耦合过程简图Fig.1 THM coupled analysis process图1中各不同过程说明:①-a为与温度有关的固体特性变化;①-b为诱发的热应变;②-a为与固体变形有关的热特性变化;②-b为固体内部耗散;③为与温度有关的流体特性变化;④为流体热对流;⑤为流体压力对固体力学性质的影响;⑥为空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3) DECOVALEX国际合作项目对THM耦合过程的研究代表离散法的研究小组有:法国的INERIS和ENSMP小组,采用的方法为:离散单元法和有限单元法。代表等效连续方法的研究小组有:日本的KPH小组和法国CEA/DMT小组。a. 离散法: 此法采用的控制方程是:热平衡方程、块体和不连续体的力学动力方程,以及不连续体的水力方程。INERIS小组采用UDEC法,求解THM耦合定解问题。但根据UDEC法的特点,它不能完全模拟THM耦合过程。所以,在THM耦合过程简图中的①-a,②-a,②-b,④作用被忽略了。ENSMP小组采用二维有限单元法,求解THM耦合定解问题。但同样无法考虑①-a,②-a,②-b,④的作用。b. 等效连续方法: 此法根据连续力学基本原理,建立由能量、质量和运动组成的守恒方程。KPH小组利用Oda提出的裂隙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THM耦合定解问题。此法比较全面地考虑了THM耦合过程。CEA/DMT小组在弹性张量方面利用Reuss模型;在渗流张量方面利用Snow模型,同样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THM耦合定解问题。但此法没有考虑①-a,②-a,②-b,④,⑤的耦合作用。(4) 各种方法的模拟结果分析利用假定包含了两组正交贯通裂隙的岩体为标准试样(BMT1),对两种模拟方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热和力方面,两种方法模拟结果相吻合;但在渗流方面,却有显著差别,导致这一原因是由于裂隙开度呈非线性所致。3 结语对核废料地质处置的研究发现,地下水流和岩体结构力学响应,主要是由核废料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热所诱发的,由诱发产生的水流及岩体力学响应,是核废料贮库安全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分析地下水流及岩体力学响应时,必须充分体现热效应。在地下水流动研究中,应主要考虑热驱动的水流运动;在岩体力学响应研究中,应主要考虑岩体的热弹性响应,以及不连续面的热影响(渗流通道数及裂隙开度变化)。具体耦合分析如下:3.1  实施步骤(1) 在总结前人对THM三因素及其耦合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岩体的地质特征及定量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岩体及其不连续面渗流性质与变形及热载的耦合特性;然后根据岩体的地质特征和赋存的环境条件(包括热环境),确定岩体介质类型,合理选择研究途径和分析方法,重点是地下水及岩体对热载的力学响应。(2) 建立核废料贮库裂隙围岩THM耦合控制方程组,即能量、质量和运动守恒方程。(3) 在对问题合理假设基础上,建立能满足三方面的本构方程式(如达西定律、比奥(Biot)广义虎克定律、傅里叶热传导定律)及THM耦合数学模型。3.2 采取的方法(1) 充分考虑水热循环对流特点,适当选取裂隙岩体THM耦合分析的裂隙渗流模型和裂隙岩体力学模型。在处理裂隙时,裂隙开度变化应考虑附加应力、热膨胀、裂隙数量及化学成分等变化因素的影响;在岩石模量变化时,应考虑原有裂隙的热损伤和饱和水等因素的影响。(2) 要全面了解THM耦合因素,需从THM耦合过程来考虑。具体分析如下:①-a 作用: 建立裂隙岩体弹性与温度因子(如热裂隙密度),以及岩体热膨胀系数与温度的关系。①-b 作用: 反映在Biot的广义虎克定律中。②-a 作用: 在由热力学定理导出的岩体热传导方程中得到体现,用熵函数表示固体变形过程中的热耗散。②-b 作用: 主要体现在岩体与流体能量交换项中(岩体和水体的能量方程包含此项)。③ 作用: 应用流体物理参数与温度的关系。④ 作用: 在达西定律中考虑此项,其中把流体密度看成是温度的函数。⑤ 作用: 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⑥ 作用: 孔隙度变化在流体质量守恒方程中得到体现;建立裂隙体THM耦合渗透率表达式,是THM耦合的重心,上述所有作用将在此式中得到充分体现,它的合理性直接反映THM耦合分析的成败,并最好能有这方面的渗流试验作基础。3.3 核废料全耦合分析有待于更深层次的探讨核废料地质贮存裂隙岩体的全耦合分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建立在更合理可靠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之上。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已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目前,我国政府已开始立项进行研究,希望广大岩土工程界的专家、教授、科研人员都来关注这一难题。作者简介:刘亚晨,男,33岁。博士研究生。1995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系,获硕士学位。主研方向:岩石的热物理特性和岩土渗流特性研究。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 430071参考文献[1] Mufti,I R. Geothermal aspects of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into the subsurface[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71.11,76(35):8568~8585.[2] Harkonen,H,et al..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rmally induced stresses in a highlevel waste.In underground disposal of radioactive wastes[J].IAEA,Vienna,1979,2:149~158.[3] Stephansson,O,et al..Modelling of temperature fields and deformations for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ies in hard rock.In underground disposal of radioactive wastes[J].IAEA,Vienna,1979,2:121~133.[4] Beale,H,et al..Thermal aspects of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in hard rock.In underground disposal of radioactive wastes[J].IAEA,Vienna,1979,2:137~158.[5] Hodgkinson,D P,et al..Initial assessment of the thermal stresses around a radioactive waste depository in hard rock[J].Annals of nuclear Energy,1980,7:541~552.[6] Hodgkinson,D P,et al..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around a radioactive waste depository in hard rock[J].Annals of nuclear Energy,1980,7:313~334.[7] Hodgkinson,D P,et al..Thermal aspects of radioactive wastes burial in hard rock[J].Progress in nuclear Energy,1983,11(2):183~218.[8] 王青海 等.花岗岩介质中处置中低放核废料的热应力[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8.6,9(2):45~48.[9] 王青海 等.中低放核废料地下处置对围岩介质(花岗岩体)温度场的影响[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12,8(4):54~58.[10] Prats,M.The effect of horizontal fluid flow on thermally induced convection currents in porous medium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66.10,71(20):4835~4838.[11] Wickens,L M.Finite-element modelling of groundwater flow in hard rock regions containing a heat-emitting radioactive waste depository[J].Ann.nucl.Energy,1984,11(1/2):15~25.[12] Lowell,R P. Thermoelastic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black smokers[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990.5,17(6):709~712.[13] Abdallah,G,et al..Thermal convection of fluid in fractured media[J].Int.J.Rock Mech.Min.Sci & Geomech.Abstr.,1995,32(5):481~490.[14] Walsh,J B.The effect of cracks on the uniaxial elastic compression of rock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65.1,70(2):399~411.[15] [英]J C 耶路,N G W 库克 著,中科院工程力学所译.岩石力学基础[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6] Budiansky,B.et al..Elastic moduli of a cracked solid[J]. Int.J. Solids Structures.1976,12:81~97.[17] Gregory,A R.Fluid saturation effects on dynamic elastic properties of sedimentary rocks[J].Geophysics,1976.10,41(5):895~921.[18] 周创兵.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研究[D].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19] 王让甲.声波岩石分级和岩石动弹性力学参数的分析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1.[20]  Molen,V I.The shift of the α-β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quartz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al expansion of granite at high pressure[J].Techonphysics,1981,73(1):323~342.[21] 寇绍全.热开裂损伤对花岗岩变形及破坏特性的影响[J].力学学报,1987.11,19(6):550~556.[22] 寇绍全 等.微裂隙和花岗岩的抗拉强度[J].力学学报,1987.7,19(4):366~373.[23] Germanovich,L N,et al..Percolation theory,Thermoelasticity,and discrete hydrothermal venting in the earth′s crust[J].Science,1992.3,255:1564~1567.[24] Bruhn,R L,et al..Fracturing an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in normal fault zones[J].Pure Appl.Geophys.,1994,142(3/4):609~644.[25] 席道瑛 等.温度对岩石模量和波速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1,17(增):802~807.[26] Oda M .Permeability tensor for discontinuous rock masses[J].Geotechnique,1985,35(4):483~495.[27] Oda M,et al..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permeability tenso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ointed granite at Strip a Mine,Sweden[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87.6,92(B8):8037~8048.[28] 仵彦卿.岩体水力学基础(一)至(七)[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6~1998.[29] 张金才 等.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的研究[J].煤炭学报,1997.10,22(5):481~485.[30] Brown,S R,et al..Fluid permeability of deformable fracture network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8.2,103(B2):2489~2500.[31] Morrow,C,et al..Permeability of Granite in a temperature gradient[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81.4,86(B4):3002~3008.[32] Moore,D E,et al..Chemical reactions accompanying fluid flow through granite held in a temperature gradient[J].Geochimic et cosmochimica Acta,1983,47:445~453.[33] Lowell,R P, et al..Silica precipitation in fractures and the evolution of permeability in hydrothermal upflow zones[J].Science,1993,260(9):192~194.[34] Martin,J T,et al..On thermoelasticity and silcica precipitation in hydrothermal systems:Numerical modelling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7.6,102(B6):12095~12107.[35] Oda , M.An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for coupled stress and fliud flow analysis in jointed rock mass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6.11,22(13):1845~1856.[36] 耿克勤 等.节理岩体的渗透系数与应变、应力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1996,36(1):107~112.[37] 耿克勤 等.岩体裂隙渗流水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1996,36(1):102~106.[38] 沈洪俊 等.应力作用下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的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8.6,15(3):35~39.[39] 盛金昌 等.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研究综述[J].岩土力学,1998.6,19(2):92~98.[40] DECOVALEX-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cesses for Safety Analysis of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ies[J].Int.J.Rock Mech.Sci.& Abstr.,1995,32(5):389~398.
[ "Transport", "Art", "Electronics", "Energy", "Mine", "Enviornment", "Economy", "Medical", "Politics", "Space", "History", "Philosophy", "Agriculture", "Military", "Sports", "Computer", "Law", "Education",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
Enviornment
【 文献号 】1-622 【原文出处】《文艺报》 【原刊期号】20001214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02 【 标 题 】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第五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揭晓 【 正 文 】 本报讯 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五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评选活动日前结束,共有13件作品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33件作品获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这些作品是从1999年全军和武警部队文艺工作者推出的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中遴选出来的。获文艺奖的作品有:电影《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八一电影制片厂),电视剧《突出重围》(成都军区)、《壮志凌云》(空军)、《波涛汹涌》(海军),长篇小说《仰角》(徐贵祥解放军出版社)、《我在天堂等你》(裘山山成都军区),中篇小说《我的天空》(姜凡振空军),短篇小说《列兵的回忆》(衣向东武警),诗集《纪念》(辛茹 二炮),散文集《边地散记》(朱增泉 总装备部),报告文学《远东:朝鲜战争》(王树增 武警)、《神山圣域》(王族 卢一萍 兰州军区),理论文章《非虚构叙述形态》(周政保 八一电影制片厂)。此外,王曼玲的中篇小说《幸福花儿开满地》、李镜的短篇小说《老照片》等8件作品获“新作品奖”一等奖;郭富文的长篇小说《天净沙》、李西岳的中篇小说《农民父亲》等25件作品获“新作品奖”二等奖。因1999年举行了第七届全军文艺汇演,舞台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大多参加了汇演并进行了评奖,故此次不再对舞台艺术门类的作品进行评奖。
[ "Enviornment", "Art", "Politics", "Law", "Medical", "Sports", "Electronics", "Military", "Communication", "Energy", "Literature", "History", "Education", "Transport", "Philosophy" ]
Art
【 文献号 】1-2806 【原文出处】农民日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70108 【原刊页号】⑴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刘江 【复印期号】199702 【 标 题 】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正 文 】 (农业部部长 刘江 1996年12月16日)同志们:这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情况,安排部署明年工作。下面,我就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及明年工作讲几点意见。一、丰收后要正确估价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既要肯定成绩,又不可盲目乐观今年,整个国民经济实现了开好头、起好步的要求,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显著标志是:既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社会总供求趋于基本平衡,宏观经济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比上年增长10%左右,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回落到6%左右,都比预想的要好。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三年来采取的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个经济开始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近三年来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在去年较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总产量超过9600亿斤,比上年增产270亿斤以上。棉花和油料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所减产,但供给仍可满足需求。“菜篮子”产品持续增长,预计肉类总产量580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80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1.2%,禽蛋、奶类、蔬菜、水果等也都比上年有较多增产。乡镇企业运行平稳,速度和效益适度增长,预计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农垦经济有新的发展,预计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4%,粮食等农产品总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预计农机总动力比上年增长6%。全年农业增加值预计比上年增长4.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6%左右。今年农业再获丰收,进一步改善了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对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全国物价涨幅可比上年回落9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回落近20个百分点,大大高于非食品类价格的回落幅度,这与粮食和“菜篮子”产品较大幅度增产,市场供给状况进一步改善有很大关系。今年农业特别是粮食获得丰收,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政治意义。近些年来,世界粮食产量下降,库存锐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粮食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不仅与世界粮食安全日趋严峻的形势形成了鲜明对照,而且有力地回击了近年来国外某些人制造的所谓“中国粮食威胁论”,消除了一些人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心,维护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在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李鹏总理庄严宣布,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不仅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丰衣足食,而且将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总理的发言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绝大多数国家的称赞。总之,农业连续两年夺得丰收,意义重大,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近些年来加强农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实现未来农业发展目标的信心。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今年国家在稳定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同时,突出解决“一低、一高、一重”问题,再次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定购价格,花大力气整顿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秩序,狠抓减轻农民负担等,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继续得到保持和提高,积极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生产投入,应用科学技术。其次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米袋子”、“菜篮子”省、市长负责制,继续加大抓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力度,在保护基本农田、落实粮食面积、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加快科技进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再次是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各级农业部门扎实工作。今年各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投资,落实农产品收购资金,保证农用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以及组织抗灾救灾等方面都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我们各级农业部门精心组织、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工作,一环紧扣一环,狠抓各项增产增收关键措施的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抓重大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抓“种子工程”实施、提高良种覆盖率,抓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丰富副食品市场,抓防灾抗灾救灾、减少灾害损失,抓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抓“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抓“三定”落实、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抓农业法制建设、促进依法治农等。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种子工程”全面启动,关键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这是今年夺取农业特别是粮食丰收的一个重要原因。初步估算,今年因科技含量提高增产的粮食,占粮食增产总量的38%,这充分显示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另外,气候条件较好,也是夺取农业丰收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虽然局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很大损失,但从全国看,气候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特别是东北、西北、华北雨量充沛。今年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初步摆脱了前些年徘徊不前的局面,表明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所加强,也表明农业增产的潜力很大。在估价农业形势时,看不到这一点,对坚定信心、实现“九五”农业发展目标是不利的。但也决不可盲目乐观,要看到目前农业的基础地位还不够稳固,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看不到这一点,对克服困难、实现“九五”农业发展目标也是不利的。正像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今年农业虽然获得丰收,但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李鹏总理也指出,“农业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业基础比较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首先,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不能估计过高。近两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状况改善,有国内生产发展的原因,也有国家减少出口、增加进口的因素;粮食产量的增加,有单产提高的原因,也有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的因素;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虽然科技的作用很大,但也有气候条件较好的因素。农业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很大,绝不能因为连续两年增产而对综合生产能力有过高的估计,更不能放松我们的工作。其次,对丰收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估计不足。主要是:在粮食增产的同时,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粮食积压、收储困难、调销不畅和市场价格下跌等问题;在农民增收的同时,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亏损增加、出口减慢、吸纳劳动力能力降低的苗头。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积极主动地加以解决。特别要防止出现新一轮的“谷贱伤农”,否则,农民的积极性难以保持下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难以保持下去。再次,对农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更应有清醒的认识。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发展既面临资源紧缺的制约,又面临需求增长的压力,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弦是松不下来的。不仅如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呈多样化趋势,对农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当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仍很突出,重大农业技术成果储备不足,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难度很大。所有这些都表明,农业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总之,在近两年农业连续丰收,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善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正确估价农业形势,既要看到成绩,鼓舞斗志,增强信心,也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持冷静头脑,防止盲目乐观。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越是农业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绝不能日子一好过了就出现认识上的反复。明年,各级领导抓农业的思想不能麻痹,精力不能转移,工作不能松懈。发展农业的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要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把握大局,开拓创新,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千方百计夺取明年农业丰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实现“九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再创佳绩。二、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实现明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1997年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政治生活中有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一是我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二是召开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年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巩固“九五”开局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两件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明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粮棉、“菜篮子”和乡镇企业三个重点,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大力推动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主要目标是:粮食总产量稳定在今年4800亿公斤的水平上,并力争有所增加,棉花产量425万吨,油料、糖料稳定发展,肉类产量6200万吨,水产品产量3100万吨,农业增加值增长4%,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工作上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明年仍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丰收之后往往容易出现忽视农业的倾向,几次大的农业波动,尽管有不同的特殊历史原因,但都与在连续几年农业丰收之后忽视和放松农业有关。”我们应当牢牢记住这一点,做到丰收后抓粮食生产的精力不转移,劲头不放松,措施不减弱,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和流通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放松粮食生产。要充分认识到,粮食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性,始终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重大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当前粮食收、储、调、运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流通不畅、吞吐调节能力弱造成的,决不意味着粮食多了。我们要汲取历史教训,防止丰收后出现忽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倾向,导致大起大落。保证明年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既可以减轻后三年的压力,又可以为明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行价格并轨提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维护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夺取明年粮食丰收,既面临严峻考验和一些不利因素,又有许多有利条件。从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情况看,大致是每三年一个周期,即两年增产,一年减产,连续三年增产还没有过。明年是第四个周期的第三年,能否打破这种周期性的增减,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关键是防止出现忽视和放松农业的倾向,解决好丰收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避免新一轮“卖粮难”,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应当承认,上述不利于稳定粮食生产的苗头已经开始出现,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那么,明年是否注定打不破这个周期呢?我看也不尽然。当前粮食生产有着不少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醒全党全社会,要防止丰收后出现忽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倾向;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流通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高度重视,已经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包括增加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进一步确立粮食最低保护价制度,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三是今年秋冬形势不错,冬小麦面积增加600万亩,技术推广面积扩大,墒情较好,夺取明年夏粮丰收有较好的基础;四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比较充足,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较高等。所有这些,对夺取明年粮食丰收都极为有利。我们要坚定信心,迎接考验,抓住有利条件,扎实工作,努力完成明年粮食生产任务。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年粮食生产总的要求是:总产量保持在今年较高的水平上,并力争有所增加。为此,首先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今年16.8亿亩的水平上,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根据当前形势,各地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防止盲目调整种植业结构,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东南沿海地区要继续保持粮食面积恢复扩大的好势头,力争明年有新的增加。中部地区要正确把握调整农业结构的力度,继续为稳定全国粮食生产的大局作贡献。要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严禁在耕地上挖鱼塘、栽果树。要突出抓好主要作物、重点地区、重大技术和关键农时,一环紧扣一环地落实好各项措施,确保夏粮增产,早稻和秋粮稳定发展。要重点抓好“种子工程”和以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玉米地膜覆盖为主的配套农业技术推广,加强管理,制订农业防灾、救灾、减灾预案,立足抗灾夺丰收。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棉花生产,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多种经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都在5%左右,这与国家提高粮棉定购价格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升有关。明年在国家粮棉定购价格基本稳定,市场粮价不可能回升,一些地方还有可能下降的情况下,农民收入能否继续保持近两年的增长幅度,对我们也是一个严峻考验。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十分重视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要求,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稳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养殖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促进农民增收。要抓住目前饲料供给状况好转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和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养殖业生产要按照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要抓住今年农业丰收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集体和农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行初、精、深加工并举,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要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重点,通过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提高企业素质、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保持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明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好中央保护农民积极性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实抓好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负担问题极为重视,今年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姜春云副总理代表国务院作的关于减轻农民负担情况的报告,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农业丰收后防止加重农民负担的通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二)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体制转变各地实践表明,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即产业化的思路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实践小平同志提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第二个飞跃”的一条重要途径。十多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已取得巨大成效,如何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实现“第二个飞跃”,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近些年,尽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已有发展,但从全国来看,绝大多数地方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实行农业产业化则突破了这个限制,发达地区可以搞,欠发达地区也可以搞,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种经营方式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有利于实现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尽管各地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对其实质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联合起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这种经营方式,既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转变,又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两个根性转变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业产业化极为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河南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指出: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李鹏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明年,我们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一个重点来抓,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力求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从各地的实践看,在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环节:第一,选准主导产业和产品。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各地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来确定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确定主导产业和产品方面,各地农业部门要为当地政府当好参谋助手,提供决策依据。第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来抓,对市场潜力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各地应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予以必要扶持。要十分重视和大力培育、扶持各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其成为“龙头”,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载体。乡镇企业、农垦企业和农办实体,要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发挥优势,担当起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三,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的一个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引导。要倡导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这方面,我们农业部门要向农民多提供咨询服务。担当龙头的农口企业要率先作出榜样,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第四,建设好农业商品基地。主导产业和产品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都与基地建设密切相关。基地建设要努力朝着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以及服务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品规模、市场规模,也才能成为龙头企业的有力依托。在基地建设中,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重大技术,提高原料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第五,搞好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各种服务要适应这一要求,从资金、技术、信息、物资、运销等多方面,为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提供服务。在这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发挥农民专业协会的作用。当前,我们各级农业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抓好指导工作,搞好试点示范,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部里已经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明年将在全国重点抓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探索运行机制,推动各地发展。我们各级农业部门要有一种紧迫感,引导和组织农口企业特别是各种服务实体,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来,并担当起重任。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对其它方面的改革也要抓紧抓好。继续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提倡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做法,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增强集体为农户提供服务的能力。总结各地经验,做好指导工作,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子,继续抓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兼并、拍卖、转让、企业集团和现代企业制度等多种形式的试点。加快以集团公司化为主的垦区管理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好国有农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加快农垦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围绕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搞好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引导和扶持多种形式的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参与流通,搞活农村市场。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农村经济,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的状况难以逆转。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根本出路要靠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即由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从各地经验和当前农业发展实际看,明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科技推广工作,加快科教兴农步伐。这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核心和关键。明年在这方面要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建设、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农民技术培训四个重点。“种子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发展目标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已经开始启动,并取得积极进展。明年要狠抓统供、包衣、市场管理等关键环节,全面启动品种引育、良种繁育生产、种子加工包装、推广营销和宏观管理等系统建设,扎扎实实地把“种子工程”向前推进一步。继续以“十项农业重大技术”为重点,着力提高技术推广的到位率和覆盖面,以“丰收计划”为龙头,进一步掀起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高潮。抓紧“九五”科研计划的落实,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攻关。动员和组织大批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扎实推进1000项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抓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管理体系建设。继续抓好“绝色证书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二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利用效率的高低,与农业结构是否优化关系很大。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有了很大调整,但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存在一个向优化结构要效益的问题。明年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种经营,通过开发利用荒山荒滩水域等非耕地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增值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要优化农业投资结构,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优化结构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积极发展优质产品和绿色食品。从一定意义上讲,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就是要以质取胜,以质占市场,以质求生存,以质求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农产品积压,销售不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有些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差不无关系。目前尽管一些地区农产品积压严重,但质量好的产品仍然畅销,供不应求。因此,在指导农业生产中,要树立“名牌”意识,实施“创名牌”战略,每个地方、每种农产品都要有名牌。围绕“创名牌”战略,抓好农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工作。三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环境保护。这既是实现农业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它生产要素的作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定要花大力气、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当前要突出抓好中低产田改造,这是今后增产粮食的希望所在。除了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外,要重点抓好“沃土计划”和改良土壤、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牧区要加强草场基本建设,提高载畜能力。在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的同时,还要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园区”、“吨粮田工程”、“丰产方”等,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农业的高产稳产。如果这样的农田全国能够建成5亿亩,那么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各地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要加强农业环保网络建设和资源监测工作,加大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大力推广以粪便、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能源――环保工程技术,继续抓好全国50个生态农业县建设和“九五”全国百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明年,农业部门的各行各业,都要紧紧围绕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突出工作重点,找准着力点,采取有效措施。种植业要突出粮食生产,重点抓好技术推广、“种子工程”、“沃土计划”和商品基地建设,实现增产增效。畜牧业要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继续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抓好畜禽良种及其配套养殖技术推广、疫病防治和饲料生产,提高畜禽出栏率和饲料报酬率,积极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渔业要突出抓好种苗、病害防治、技术推广和加工增值,着力提高科技含量,优化产品结构,保护渔业资源,促进可持续增长。乡镇企业要以贯彻《乡镇企业法》为契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加大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力度,强化质量和名牌意识,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引导企业适当集中、连片发展并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东西合作,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安全生产。农机系统要围绕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改善结构,狠抓节本增效工程,力争在重点作物、关键作业环节上有新的突破。农垦系统要努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合理配置资产和资源,提高效益,增强实力。三、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积极做好明年各项工作(一)把握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明年,对全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对农业和农村工作来说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保持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避免过去曾多次出现的大起大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任务相当繁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六字要求”,即“把握大局,再接再厉,同心同德,开拓前进”。这十六个字,是中央对做好明年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完全适合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落到实处。“十六字要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核心是把握大局。对于我们农业系统来讲,把握大局就是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认真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再夺农业丰收。做到这一点,也就是维护了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在农业连续两年丰收的形势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真正做到丰收后思想不麻痹,精力不转移,工作不松懈,措施不削弱。要深入实际,深入农民群众之中,认真分析研究丰收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中央加强农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要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积极研究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提高驾驭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能力。(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根据全面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就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农业系统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业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要以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牢固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牢固树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深入实际、服务基层的意识和作风。总的来讲,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这方面是做得不错的,特别是在工作生活环境还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把党和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勤勤恳恳,扎实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不能否认,我们在某些方面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像雷州“7.11”海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广大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纠建并举,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做人民满意的公仆。各级农业部门的党政领导和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深入开展反腐败,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要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把农业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的农业干部队伍。农业系统在搞好自身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支持和配合整个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以“两本书”为重点,深入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指导,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三结合”等工作,深入开展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等活动。办好《农民日报》,做好宣传发行工作,使其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健全执法体系,改进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法制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从立法方面看,以农业系统为主管部门的农业法律法规已有22部,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业法律体系。从执法方面看,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门类比较齐全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农业法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明年,要抓紧起草《农业法》的配套法律法规、《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条例》和《种子法》等,加快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立法工作。在继续推进立法、健全法律体系的同时,要突出抓好执法工作,重点解决“以事代政”、机构分散、执法效率低和执法违法等问题。行政执法是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作用日益突出。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做到公正执法、廉政执法、高效执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法制化管理。明年在农业行政执法方面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法律法规规定由行政部门执法的,农业行政部门必须依法履行职责。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执法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勤政廉政教育和业务培训考核,使他们做到政治合格,品质优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同时,要以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为契机,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将农业系统内分散的、业务相近的执法机构加以合并,建立综合性农业执法机构,以提高执法的整体效能。三是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监督。上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农业部门和所属执法单位及人员的执法监督。积极支持各级监察和审计部门,开展执法检查,进行执法监督。各级农业部门要将执法程序,办事规则和监督电话等向社会公布,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四)全面落实“三定”,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年初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年内完成乡一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三定”工作的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部里和各级农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从全国来看,除个别省区外,“三定”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虽定了性、定了编,但事业费还没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造成定员困难。明年初,各地要认真做好“三定”的检查验收工作,部里将对重点地区进行抽查。要切实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把健全机构、稳定队伍、落实经费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不能有丝毫松懈。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指导和业务考核,抓好人员培训,完善服务手段和设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2号文件提出的“九五”期间要把县、乡、村三级推广网络健全起来的要求,逐步推进村级农技服务组织建设。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县乡两级推广机构比较健全的地方,要加强建立村级农技服务组织,到明年底全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县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按照“立足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的宗旨,积极兴办经济实体,使农技推广努力走出一条国家扶持、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来,壮大自身实力,提高服务水平。同志们,1997年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一年。我们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励精图治,扎实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以再夺全年农业丰收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本报发表时已作删减)*
[ "Law", "Politics", "Enviornment", "Space", "Sports", "Education", "Medical", "Electronics", "Energy", "Literature", "Transport", "Communication", "History", "Computer", "Military", "Philosophy", "Economy", "Agriculture", "Art", "Mine" ]
Agriculture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9年 第19卷 第5期 Vol.19 No.5 1999电化学法处理含盐染料废水王慧 王建龙 占新民 钱易摘要:研究了电化学法处理含盐染料废水的可行性及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电化学法对废水的色度和COD 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电解过程中余氯的产生对色度和COD的去除有决定性作用.实验确定的高浓度含盐废水电化学处理条件为:电流密度0.017 A/cm2,电压10.3V,平均电导率12.35 ms/cm,电解60min,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5%和99.8%.电解过程无难以继续反应的中间产物生成.关键词:电化学法; 含盐染料废水; 余氯; 间接氧化作用中图分类号:X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 6923(1999)05- 0441- 04Electrochemical method treatment of dye effluents containing NaCl of high concentration.WANG Hui, WANG Jian-long, ZHAN Xin-min, QIAN Yi(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n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9, 19(5):441~444Abstract:Feasibility and effect of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method were studied dealing with dye effluents containing NaCl of high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lourity and COD removal rates of dye effluents can reach 85% and 99.8% respectively under the optimum electrolysis condition (I= 0.017 A/cm2; V=10.3V).Remanent chlor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removal of COD and colourity of dye effluents. The primary mechanism of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was also studied and a project of treating dye effluents containing NaCl of high concentration was obtained.Key words:electrochemical method;dye effluents containing salt;remanent chlorine;mediate oxidation染料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组分复杂、难降解物质多、色度大、有毒等特点[1].目前我国染料行业治理高染化废水多采用焚烧后回收盐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最大缺点是高能耗、低热量利用率.80年代后铁屑微电解技术对水不溶性染料及含有-NO2的染料中间体处理效果较好,但对水溶性较好的酸性、活性等染料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2].近年来出现的直接电解法[3,4]在传统电化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氧化作用,大大突破了微电解法的局限,展示了电化学法在染料废水治理上的广阔前景.偶氮染料废水含氯盐量高达8%~ 10%,可生化性极差.德国、法国、荷兰、丹麦等国都已禁止使用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但国内氨基偶氮苯盐酸盐中间体的生产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寻找适合这类染料废水处理的工艺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电化学法处理高氯盐染料废水,利用电解过程及其产生的余氯对染料废水的直接和间接氧化作用,研究了电解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电解过程的机理,提出含盐染料废水的有效处理方案.1 实验方法1.1 实验设备WYK-3020直流稳压稳流电源;C19-A直流安培表;C19-V直流伏特表;电解槽(110mm′ 70mm′ 92mm);阴极:铅板(110mm′ 640mm ′ 1.5mm),阳极:石墨板(110mm′ 64mm′ 3mm)(阴极和阳极经打磨并预先在电解液中进行极化一天);7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1.2 分析方法化学需氧量(COD):标准重铬酸钾法;余氯浓度:碘量法[5];电导率:DG6300型电导率仪; pH值:pHS-25型酸度计;紫外光谱:UV-2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色度:ADMI法.1.3 实验方法研究分电解染料配水、电解NaCl溶液、电解含盐染料配水3个阶段.整个实验过程采用磁力加热搅拌,通过机械方式产生对流,达到削弱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的影响.1.3.1 直接电解氯盐溶液 在电流密度分别为0.008、0.013、0.017A/cm2的条件下电解浓度为10g/L的NaCl 溶液,对其产生的余氯浓度进行测定.1.3.2 电解染料配水 在电流密度为0.013 A/cm2的条件下电解碱性品绿(Basic Green)1g/L溶液,电压调至29.5V,测定COD和色度的去除率与电解时间的关系.用紫外光谱检测电解前后染料配水成分的变化.1.3.3 电解含盐染料配水 在电流密度为0.013A/cm2条件下恒流电解含12.4g/L Na2SO4 (与10g/L NaCl的克当量同为0.171)的碱性品绿1g/L的溶液,电压为10.03V.分别在电流密度为0.008、0.013、0.017 及2A/cm2的条件下恒流电解含10g/L NaCl的1g/L碱性品绿溶液.比较不同电流密度对COD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用紫外光谱检测电解前后染料配水成分变化.2 结果与讨论采用的染料为碱性品绿,骨架为三苯甲烷,分子量364.5,最大吸收波长617nm,为带苯环的复杂有机物.2.1 直接电解NaCl溶液NaCl电解的主要产物是次氯酸钠和少量更高价的氯盐.为反映电解程度,即氧化性的强弱,引入水处理技术中的余氯浓度.变换极板,通过测试电导率和余氯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电流和电压.在3种电流密度下,余氯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余氯浓度都是随时间增长而升高,当达到一定时间后上升缓慢,趋于相对稳定的数值.电流密度越大,达到该值的时间越短.当电流密度I=0.017A/cm2时,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如表1.图1 不同电流密度下余氯与时间的关系Fig.1 Remanent chlorine via time under different electrical current表1 电流密度I=0.017A/cm2时pH值和电导率与时间的关系Table 1 Electroconductivity and pH via time under I=0.017A/cm2时间(min)pH值电导率(ms/cm)158.1012.20307.8512.0507.3412.35756.8213.301507.0212.73由表1可知,电导率和pH值变化都不大,pH值在6~8之间,因为采用无隔膜电解,阳极产生余氯呈酸性,阴极生成H2和NaOH呈碱性,由于搅拌作用,整个溶液趋于中性.若pH值过低,将不利于氯气的溶解和NaClO的生成.pH值过高又会减小析氧电势,氯气的析出量减少.同时,为了减少析氧量和提高氯气的溶解,电流不宜过大.电极上的反应[4]如下:阳极:2Cl--2e → Cl2Cl2 + H2O → HClO + HClOH-离子扩散到阳极周围的液层中和次氯酸反应生成ClO-:HClO + OH- → H2O + ClO-在ClO-逐渐积聚时的下一步过程,可看作是获得氯酸和O2的电化学过程:12ClO- + 6H2O- 12e → 4HClO3 +8HCl+3O2OH-离子直接在阳极失去电子,同时放出氧气:4OH- - 4e → 2H2O + O2阴极: 2H+ + 2e → H2Na+ + OH- → NaOH可见,电解含有NaCl的溶液时,产生余氯,且含有相当的浓度(约为180mg/L).在实验中发现,石墨阳极有轻度损耗,因溶液中有次氯酸盐,所以估计是化学损耗即:C + 2ClO- → CO2 + 2Cl-3C + 2ClO3- → 3CO2 + 2Cl-2.2 电解染料配水在直接电解染料过程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都相当低,电解1h后COD去除率达19.8%,色度去除率为17.0%.由于染料的导电性能差,电流密度小,由法拉第电流定律V(mol/sel× cm2) =J/nF(式中:V为电解质电解反应速度;J为电流密度;F为法拉第常数;n为电子库仑数)可知,反应速度缓慢,COD及色度去除效果不佳.电解染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在电解前后无明显变化,表明碱性品绿结构并没有被破坏.随电解时间的增长,吸收峰强度稍有减弱.2.3 电解含盐染料配水2.3.1 电解含Na2SO4染料配水 随时间的增加,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变化如图2.电解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前2h内染料分子容易被破坏的结构迅速破坏,此时COD去除率升高很快.紫外-可见光谱表明,经30、60和90min处理后出水染料分子的发色基团的吸收降低30%~50%.溶液中加入Na2SO4增强了溶液的导电性,电流密度升高.此时,染料COD和色度的去除是依靠电化学的直接氧化作用.2.3.2 电解含NaCl染料配水 不同电流密度下,溶液的色度和COD去除率和去除速率不尽相同,都存在一个COD快速的去除阶段(如图3, 图4).当电流密度为0.008A/cm2,电压为7.60V,电解至t=3h时溶液明显褪色为浅色,120min时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7.65%和84.41%;电流密度为0.013A/cm2,电压为8.39V,t=1.5h时溶液明显褪色为浅绿色,2h后溶液为无色,60min时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2.71%和80.97%;当电流密度为0.017A/cm2,电压为10.3V,t=1h时,溶液明显褪色为浅绿色.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5%和99.8%.图2 COD和色度的去除率与电解时间的关系Fig.2 Removal rate of COD and Color via time图3 不同电流密度下COD的去除率与时间的关系Fig.3 Removal rate of COD via time under different electrical current图4 不同电流密度下色度的去除率与时间关系Fig.4 Removal rate of color via time under different electrical current实验结果表明,3种电流密度下,COD和色度的去除率都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电解一段时间后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随时间的增长其去除效果相当缓慢,可能是电解出的次氯酸与有机物进行取代反应,形成所谓的有机氯化物,而该氯化物不容易被电解破坏,使COD值不容易再被降低.电流密度越大,越先达到稳定状态.与电解Na2SO4染料配水相比,COD及色度的去除率都高出好多.可见间接氧化确实发挥了作用.由图3,图4可知,电流密度为0.013A/cm2时,在60min内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可以同时达到一个很预定且稳定的数值.电解过程中溶液的pH值总体上基本不变,但略向酸性移动,稳定在6~8之间,这对出水水质后处理非常有利.另外,在电流密度为0.08A/cm2时对染料和NaCl混合液进行电解,发现t=25min时溶液已变为浅绿色,t=45min,褪为无色,此时COD去除率达85%左右.可见,电流密度越大,越先达到较高的去除率.但电流密度越大,电能消耗越大,有效氯的浓度相应也减少,且电解液温度升高过快.虽然电极的电流密度的提高将使在单位电极面积上合成产品的量成比例地增加.但要提高电流效率,降低能耗,电流密度宜取低值,电流密度过低,设备生产能力又会减小.考虑到两者的矛盾以及该实验的运行情况,宜取电流密度为0.017A/cm2.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结果(图略)表明,可见光区617nm的最大吸收峰(胺基的吸收)和紫外光区200~400 nm之间苯环的共轭特征吸收峰随时间逐渐减小后消失,即碱性品绿完全被破坏,且无难以继续反应的中间产物生成.发色基团和分子结构被破坏,色度和COD因而得以去除.3 结论3.1 实验结果证实了电化学法处理高含盐染料废水的可行性,电化学法对于COD和色度的去除均得到很好的效果.实验中发现电介质的存在能有效提高溶液的电导率从而提高电解程度.3.2 合理的电流密度是控制有效氯浓度从而决定色度和COD去除效果及去除速率的关键.综合实验结果和经济核算,合理的电流密度应取0.017A/cm2,电压10.3V,平均电导率12.35 ms/cm,电解60min,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5%和99.8%.3.3 由于电解过程中无难以继续反应的中间产物生成,因此继续深入研究电解动力学机制和反应机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本实验为研究电解技术处理含盐染料废水提供了实验依据.基金项目:“九五”国家攻关课题(96-909-05)作者简介:王 慧(1969-),女,辽宁鞍山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降解过程和机制以及有关环境化学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藻类天线系统复合物能量传递机制的研究”,“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变藻蓝蛋白核心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等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6篇.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084参考文献:[1]谢 锐.我国染料行业几种主要废水的治理技术概况 [J].化工环保,1994,3(14):139- 142.[2]Solozhenko E G, Soboleva N M, Goncharuk V V. Decolorization of azodye solutions by fenton’s oxidation [J]. Water Research, 1995,29(9):2206- 2210.[3]贾金平,杨 骥,寥 军. 活性纤维电极法处理染料废水的探讨[J]. 上海环境科学, 1997, 16(4): 19- 23.[4]Ulker B O, Savas K. Color removal from textile effluents by electrochemical destruc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4,29(1):1- 16.[5]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收稿日期:1998-11-03
[ "Economy", "Enviornment" ]
Enviornment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9年 第25卷 第5期 Vol.25 No.5 1999挖掘机器人作业过程中局部自主避障控制1)杨 毅 冯培恩 高 宇摘 要 研究了挖掘机器人如何探测和处置力与几何障碍,阐述了挖掘机器人的避障方法.在事先规划机器人挖掘和运土路径时,不考虑意外出现的障碍物;而在挖掘过程中,模糊局部自主控制器将油缸压力、压力变化和位移信息作为模糊控制规则的输入量,产生处理力障碍的控制信号.在运土过程中,通过构造几何障碍物前的“虚拟阻力区”和采用阻抗控制,实现障碍的自主回避.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关键词 挖掘机器人,虚拟阻力,阻抗控制,实时避障.SEMIAUTONOMOUS OBSTACLE AVOIDANCE FORAN EXCAVATINGROBOTYANG Yi FENG Pei'en GAO Yu(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The Institute of Machine Desig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Abstract How to detect and handle force and geometric obstacles is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for excavatingrobots in difficult working conditions.In this paper,methods for an excavatingrobot to semi-autonomously avoid obstacles which are not predicted along the preplanned paths for digging and transport are presented.During the digging process,a fuzzy semiautonomous controller take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ressures of cylinders,their derivatives and angular displacements as input to the fuzzy control rules and generates fuzzy output to the excavatingrobot handling the force obstacle.And during the transport process,a “virtual resistance force region”in front of a geometric obstacle is invented and an impedance control is specified to produce the desired behavior to avoid the obstacle.Experiments show the proposed methods are feasible.Key words Excavatingrobot,fuzzy logic control,semiautonomous,impedance control.1 引 言挖掘机器人通常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工作,其作业对象的几何、力学特性复杂多变,随时可能遇到无法预见的工况,例如巨石障碍、塌方等.因而难以事先规划出能回避意外障碍的作业路径.本文在前期工作[1―3]基础上提出了作业过程避障方法:即在事先规划挖掘和运土路径时,不考虑意外出现的障碍物;而在挖掘过程中,根据压力和位移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利用模糊控制机理进行动态挖掘阻力的推理和判断,通过启发式试探,实现局部自主地避障;运土过程则利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获取障碍信息,构造障碍物前的“虚拟阻力区”,采用阻抗控制,实现障碍的自主回避.2 挖掘过程中力障碍的局部自主回避挖掘过程中力障碍模糊局部自主避障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1 模糊局部自主控制系统的结构2.1 输入量和输出量的确定文献[4]中采用了力和加速度传感器测定地下障碍物,但该方法的传感器安装还难以推向实用.本文研究中采用安置在液压系统中的压力传感器和各关节上的角位移传感器对阻力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实验表明油缸压力、压力变化和位移的信息能反映出挖掘的状态,将它们作为模糊控制器中的输入变量S=[p2,p3,p4,θ2,θ3,θ4,Δp2,Δp3,Δp4], (1)式中pi,θi,(i=2,3,4)分别为动臂、斗杆和铲斗油缸的压力及各关节的角位移值,Δpi为各油缸压力变化,Δpi=pi(k+1)-pi(k),k为第k次采样.选择铲斗斗齿的位置与速度增量为输出量,输出数据空间表示为T=[Δx,Δz,Δvx,Δvz], (2)式中ΔX(Δx,Δz)为位置增量,ΔV(Δvx,Δvz)为速度增量.各输入量和输出量分别被归一化在论域[0,1],[-1,1]中,并分别采用模糊状态变量为{ST(很小),SR(较小),S(小),M(中),L(大),LR(较大),LT(很大)}和{NL(负大),NM(负中),NS(负小),ZE(零),PS(正小),PM(正中),PL(正大)}的三角形模糊隶属函数.2.2 模糊控制规则与推理模糊规则体现了挖掘过程的基本控制策略,是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并将在今后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以斗杆挖掘方式为例,控制规则为规则1.若p3大,Δp3不大,且θ3已较大,则+Δz小量;规则2.若p3大,Δp3大,则存在障碍物,如较大石头;规则3.若障碍物存在,且θ3较大,则+Δz中量,以避开障碍;规则4.若障碍物存在,且θ3不大,则-Δz中量,欲将石头挖出;规则5.若执行规则4数次后无效,障碍难以克服,则返回开挖点;规则6.若p3小,则ΔV增加小量.在控制器中采用minmax推理方法,即先在推理前提中选取各个条件中隶属度最小的值(“最不适配”的隶属度)作为这条规则的适配程度,以得到这条规则的结论,再对各个规则的结论综合选取最大适配度的部分.3 运送过程中基于虚拟阻力的几何障碍回避3.1 假设障碍物是连续的空间几何物体,障碍面为平面,且垂直于地面;在运土过程中,铲斗先于斗杆、动臂遇到障碍物;暂不考虑障碍物的厚度变化;已初步规划出运土起始点至目标卸载点间不考虑障碍的路径与轨迹.3.2 “阻力区”的虚构假想在几何障碍物前的一定距离内存在着一个“阻力区”(非主动能量源),如图2所示.设定一距离阈值d0,当超声波距离传感器测得机器人铲斗与障碍物距离小于此阈值时,即认为进入“阻力区”.所受“阻力”的大小与机器人铲斗在该方向上的速度成正比.为避免碰撞障碍物,假想距离障碍面Δd处存在一个“高刚度系数表面”.图2 “阻力”区示意图3.3 避障的控制策略[5]在运土过程中未遇障碍时,挖掘机器人被视为阻抗,即具有较高的刚性环境被视为导纳,以使铲斗齿尖紧密地跟踪期望的轨迹.当接近障碍时,机器人在“阻力”的作用下,垂直障碍面方向的速度减慢,阻抗被调小,其他方向的速度及阻抗不变.当机器人到达“高刚度表面”时,速度减至零;垂直障碍面方向的阻抗也相应为零,以保证“接触力甚小”.若此时机器人铲斗的高度低于目标点的高度时,则沿此“表面”自动向上运动,直至超出障碍的高度后,机器人的阻抗恢复到原来在自由空间时的值,再向目标点运行.若障碍高于目标点的卸载高度,当铲斗运行高度达到目标点的高度后,在原目标高度上增加Δh,作为临时目标高度,使铲斗在满足提升规则的前提下继续向上运动.如此重复,直至超出障碍的高度.再以其为起点,按无障方式,向目标点运动.3.4 控制回路在本文研究中,机器人回转关节的控制回路如图3所示.图3 回转关节避障控制回路在控制回路中控制力矩(3)式中θ1,θ1d分别为回转角位移的当前值和给定值;分别为角速度的当前值和给定值;分别为回转关节的阻尼系数和刚度系数,设其中d为超声传感器所测障碍距离;d0,Δd见第3.2节.τr为铲斗进入“阻力区”的虚拟“阻力矩”τr=fr.l,l为斗齿至回转中心的距离,,(γ:比例常数).4 实验结果根据上述机理,在作者研制的挖掘机器人实验台上建立了自主避障控制器,并进行了实验研究.4.1 挖掘过程的实验将较大的石头埋于不同的位置进行挖掘实验.图4表示其中几个典型挖掘过程的实验结果.当阻力不大时,实际的挖掘路径与预期的路径基本吻合如图4a所示.若规划的挖掘深度较大,阻力大或遇到石头时,挖掘机器人根据压力、压力变化和位移信息,自主地修正路径.例如,当已挖路径较长时,遇到较大石头,则铲斗向上运动,以避开石头如图4b所示;若已挖路径不长时,遇到石头,铲斗则向下运动,以将不大的石头一起挖出如图4c所示;若通过多次改变路径的尝试,不能挖出石头,即阻力仍很大,则返回开挖点如图4d所示.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自主避障控制使挖掘机器人在一些典型的挖掘过程中能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修正预期的运动状态.图4 典型挖掘的实验结果注.曲线1表示预期的路径,曲线2表示实际的路径.4.2 运土过程的实验采用平板、纸箱等作为运土过程中的障碍进行避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有较好的实时性.这对于避免铲斗与卸载卡车箱壁或矮墙基的碰撞颇为有效.图5为运土过程避障实验的照片.图5 挖掘机器人运土过程中的避障实验5 小 结作者提出并在实验中验证了挖掘机器人作业过程中的局部自主避障方法.这些方法还有待于继续完善.例如,挖掘过程避障的模糊控制知识还需进一步丰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作业对象;运土过程中几何障碍的识别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回避不同几何形状障碍的需要.1)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221D96062003)、曹光彪科学基金(96033521)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杨 毅 1952年生.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1994―1996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从事机器人研究.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篇.曾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及科技成果奖三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和机器人.冯培恩 1943年生.1985年获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在国内外发表著译140种,其中包括书五本.曾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和科技成果及荣誉奖10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高 宇 1972年生.浙江大学机械设计实验室技术员.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方向的实验研究.已发表论文10篇.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设计研究所 杭州 310027参考文献1 冯培恩,孙守迁,杨 毅,齐中伟.液压挖掘机微机操纵规划控制技术的研究.自动化学报,1995,21(1):33―382 王 华,喻开安,冯培恩,杨 毅,高 宇.挖掘机器人满斗运土和空斗返回过程的避障.建筑机械,1995,(10):26―283 Feng Peien,Yang Yi,Sun Shouqian,Qi Zhongwei.Research on control method of planning level for excavatingrobot.In: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in Construction. 1992,Tokyo,Japan.777―7864 Huang D,Bernold L E.Robotic rock handling during backhoe excavation,Automation and Robotics in Construction X,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93,355―3625 Neville Hogan.Impedance control:An approach to manipulation:Part Ⅲ―Applications.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measurement,and control,1985,107:17―23收稿日期:1997-08-29修稿日期:1998-06-10
[ "Philosophy", "Politics", "Mine", "Transport", "Education", "Art", "Sports", "Communication", "History", "Electronics", "Computer", "Enviornment", "Law", "Economy", "Agriculture" ]
Computer
计算机应用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00 Vol.17 No.2 P.1-3产品数据管理概述徐斌 孙济洲 冯志勇摘 要 PDM是一门新的工程数据管理技术,是支持CIMS及CAD/CAM/CAPP集成的重要平台。简要介绍了产品数据管理的定义、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在企业中的实施及其发展趋势。关键词 产品数据管理(PDM) 配置管理 过程管理 系统集成1 引言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简称PDM)是近几年来的一个技术热点,引起国内外许多企业的兴趣。PDM技术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当时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大量工程图纸文档的管理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逐渐扩展到产品开发整个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问题。对于PDM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单从字面上理解,PDM是某一类软件产品的总称。国际咨询公司CIMdata的总裁Ed Millerl995年2月在《PDM Today》一文中给出了PDM的简单定义:PDM是一门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Gartner Group公司的D.Burdick在1995年9月所作的《CIM策略分析报告》中把PDM定义为PDM是为企业设计和生产构筑一个并行产品艺术环境的关键使能技术,一个成熟的PDM系统能够使所有参与创建、交流、维护设计意图的人在整个信息生命周期中自由共享和传递与产品相关的所有异构数据”PD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外已相当普遍,虽然全球范围内商品化的PDM软件不下100种,但主要的PDM系统仅限于几家。国外的有EDS/UG的IMAN、SDRC的Metaphase、IBM的PM、Autodesk公司的WorkCenter等,国内的主要有高华PDM、华中PDM、凯思PDM、东大阿尔派PDM等,目前还没有一个产品可实现全部功能。PDM的应用除欧美外,在亚洲的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南美的巴西等地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国内从90年代初开始PDM的研究与应用,但总体上我国PDM水平还比较低,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如此,PDM已经引起国内企业的重视,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科龙、海尔、长虹、康佳都已采用PDM进行管理。2 PDM的体系结构与功能PDM技术是一种运行在系统软件平台上能集成各种应用软件数据和工作流程的,基于数据和数据流程的软件框架。PDM是企业中信息传递的桥梁,可以作为CAD/CAPP/CAM的集成平台。有了它,CAD/CAPP/CAM之间无需直接交换信息,不同的CAD/CAPP/CAM系统都从PDM系统中提取各自所需的信息,再把结果放回PDM系统中,从而实现了真正的3C集成。2.1 PDM的体系结构PDM的体系结构分为4层(如图1所示)。第一层是支持层。目前PDM系统普遍以通用的关系数据库作平台,利用关系数据库的存、取、删、改、查等基本的数据管理功能。第二层是面向对象层。PDM系统将其管理的动态变化数据的功能转换成几个,甚至几百个二维关系型表格,实现面向产品对象管理的要求。第三层是功能层。在面向对象层的基础上,根据PDM系统的管理目标,在PDM系统中建立相应的功能模块。第四层是用户层,包括开发工具层和界面层。2.2 PDM的功能模块PDM系统覆盖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全部信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宏观管理和控制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的机制。一个PDM系统应包括以下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1)电子资料室及文档管理电子资料室是PDM最核心的模块,一般建立在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它由管理数据的数据(元数据)以及指向描述产品不同方面的物理数据和文件的指针所组成,可以方便地实现以产品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共享。电子资料室通过权限控制来保证产品数据的安全性,面向对象的数据组织方式能够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访问,实现信息透明、过程透明。一个完全分布式的电子资料室能够允许用户迅速无缝的访问企业的产品信息,而不考虑用户和数据的物理位置。2)工作流与过程管理这一模块用来定义和控制人们创建和修改数据的方法,它主要管理当一个用户对数据进行操作时会发生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数据流动以及在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内跟踪所有事务和数据活动。此模块为产品开发过程的自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由于产品数据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商品化PDM的过程与工作流管理主要靠系统的用户化和系统提供的二次开发工具经二次开发而实现。3)配置管理这一功能以电子资料室为底层支持,以物料清单(BOM)为其组织核心,把定义最终产品的所有工程数据和文档联系起来,对产品对象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维护和管理。产品配置管理能够建立完善的BOM表,并实现其版本控制,高效、灵活地检索与查询最新的产品数据,实现产品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控制。它可使企业各部门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共享统一的产品配置,并且对应不同阶段的产品定义,生成相应的产品结构视图。4)项目管理一个功能很强的项目管理器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到每分钟项目和活动的状态信息,通过PDM与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包接口,可获得资源规划和重要路径报告。目前,项目管理在PDM系统中考虑得还不多,许多PDM系统只能提供工作流程活动的状态信息与过程监控。5)查看和圈阅该模块为计算机审批检查过程提供支持。用户可以通过它查看电子资料室中存储的包括图象和图形数据在内的数据内容。用户还可用图形覆盖技术对文件进行圈点和注释。由于目前不同软件商在标准格式文件的实现上缺乏统一的一致性测试,导致不同应用系统间的同一种标准格式文件不兼容。因此,应尽量采用由生成该文件的应用系统来查看该文件,这样才能消除由上述不一致性带来的潜在错误。6)分类和检索为保证产品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PDM系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了分类,并提供静态保护模式和并发存取控制两种保护方式进行保护。设计检索就是为最大程度的重复利用现有设计来创建新的产品提供支持。7)图象处理PDM应能管理和编辑处理经扫描存入计算机的图纸信息。这一模块能提供点阵图象和矢量图象混合编辑功能,用户可分别对图象和图形进行各种处理。通过对扫描输入的已有图纸的二次开发设计与修改,提高设计效率,改善工作环境。8)电子协作功能这一功能主要实现人与PDM数据之间实时的交互功能。较为理想的电子协作技术能够无缝的与PDM系统一起工作,允许交互访问PDM对象,CORBA或OLE消息的发布和签字机制把PDM对象紧密结合起来。9)零件族管理零件族管理是PDM的辅助模块,提供符合国际的基本零件族定义与一套定制属性和继承关系的工具方法能提供企业零部件的重新利用水平。按GB100091、GB15049、DIN4000、DIN4001系列标准及成组技术,根据物性和外形尺寸,PDM系统应能让用户建立企业基本的树形零件族。3 PDM在企业中的实施PDM技术不同于CAD/CAM,它不是拿来就能用的。目前的PDM产品在买回来后都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因为它仅为企业提供了产品数据定义和过程管理的框架。企业在选择PDM产品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分析,选择能够满足企业各项要求的PDM产品,但不可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档次和功能齐全。另外,还要看PDM供应商是否有技术支持、二次开发、咨询服务和培训的能力,企业在投资时要把购买这部分服务的资金也考虑在内。总之,实施PDM是要对企业动大手术,是彻底改革企业中的所有落后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因此,PDM系统的实施不是几个技术人员的事,也不仅是技术部门的事,而是从企业的决策者到各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协作的大事情,要引起企业一把手的重视,要亲自领导和参加才能做好PDM系统的应用和实施工作。PDM的实施与CIMS一样应依据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当前实施PDM应着眼于电子数据存取、设计检索/公用信息检索、数据组织/数据挖掘、过程控制等几个方面。PDM的实施可按如下步骤进行:●人员组织●网络及产品数据库建设●数据收集及分析●选出适合本企业的PDM产品并进行二次开发●安装与设置●员工培训●试运行及调整4 PDM的发展趋势PDM产品的发展可粗略地分为三代:第一代PDM产品多由CAD供应商提供,主要用于工程图纸的管理。第二代PDM产品功能更强大,软件开放性、集成能力大大提高,少数产品可以实现企业级的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第三代PDM产品出现于这一两年。其标志事件一是1997年6月国际OMG(对象管理组织)组织公布了基于CORBA(Common Object Require Broker Architecture)的PDM Enabler草案。另一事件是1997年PTC公司推出新一代PDM产品Windchill。Windchill是新一代PDM系统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有:●基于分布式计算框架。以分布式计算技术为基础,基于构件的体系结构将逐渐取代模块化的系统体系结构。●基于Internet/Intranet。●采用Java。Java是一个移动的计算平台,其“一处编写,到处可用”的特性使它成为最适合在网络环境中移动的计算平台。以目前趋势,PDM产品会在以下方面有所发展。4.1 应用系统的封装PDM要能集成不同环境下的应用系统。由OMG制定的CORBA技术的成熟为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OMG目前正在制定一个叫“PDM使能部件(PDM Enabler)”的规范,这是制造业的第一个规范。OMG的目标是定义八类使能部件,使它们能够支持企业在制造过程模型中的整个产品开发过程。由于目前OMG的“PDM使能部件(PDM Enabler)”的规范,这是制造业的第一个规范。ODM系统现在将实现基于CORBA规范的PDM服务封装机制。PDM对系统集成的支持首先表现在具有最小集成;其次是集成的深度和鲁棒性;最重要的一点是PDM应具有跟踪应用软件的能力。4.2 面向对象技术当前,企业大都采用大型商用关系数据库作为企业数据的唯一管理手段,但关系数据库存在着以下缺陷:●面向记录;●对应用工具无法实现封装;●不支持设计过程,缺乏对于协同工作的协同机制。因此,它们不能满足PDM的需要。而PDM对产品数据的管理充分体现了面向对象的思想,为企业从传统数据库转向面向对象数据库打下了基础。由于PDM建立在OODBMS的基础上,因而增强了系统的开放性、柔性和缝合性。4.3 网络化技术近年来以Internet/Intra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获得惊人的发展,其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企业信息化发展同样受到冲击。PDM技术也必然向Internet/Intranet方向发展,使其更具扩展性和共享性。Web是Internet网上获得最广泛支持的应用模式之一,其上采用的B/S模式中,服务器控制返回的结果,同时控制这些结果在浏览器上如何显示,而浏览器只需解释HTML标记。这样就克服了C/S模式中客户端软件数据的处理和结果显示紧密结合的局限性。现在发展的三层应用模式则融合了Web服务和C/S数据库应用的优点。通过Web平台,采用E-mail、电子公告栏、新闻组等手段可以迅速的在企业的员工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方便地传递信息,节省企业开支。产品图形信息的传输是Intranet在企业中应用时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目前,已有多家CAD厂商支持适于网上图形传输的数据格式CGN,前台通过浏览器,采用ActiveX、Java等技术实现图形在浏览器中的浏览和输出。4.4 PDM与MRP II集成PDM与MRP II都以产品结构为核心,但MRP II是以面向材料与生产过程为主,而PDM更多的是面向产品和产品配置。企业应实现PDM与MRP II的集成。4.5 PDM与图形核心系统的集成企业引入CAD不只是为了“甩图板”,更是为了在产品数据模型基础上进行产品的外型设计、强度分析、有限元分析、生成NC代码等工作。这就需要从实体造型系统的核心系统中实现PDM集成实体造型系统数据。把实体模型的特征和特征值提取出来,变成表格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是实现PDM实体造型数据的较好途径。这需要对核心系统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PDM在各种CAD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数据的转换和交互。因此,PDM必须与图形核心系统进行集成。5 结束语在CAD技术推广后,企业出现了数据爆炸、数据混乱的问题,并且CAD/CAM/CAPP之间无法有效地传递信息。PDM技术应运而生,提供了一条能够真正集成化的管理产品数据和过程的技术道路。PDM这几年已成为热门技术,专家预言这一技术在未来几年仍将高速增长。我国的PDM开发与应用工作已开始起步,在企业的CIMS中加入PDM将能有效地解放企业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PDM在我国将大有发展。徐斌(天津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 天津 300072)孙济洲(天津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 天津 300072)冯志勇(天津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 天津 300072)参考文献1,高奇微, 莫欣农. 产品数据管理(PDM)及其实施.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2,Ed Miller. PDM Today.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Feb. 1995, 32~403,叶晓骏, 王建民, 孙家广. 产品数据管理. 计算机辅助工程, 1998.124,李建明, 李和良, 许隆文. PDM及其实施方法学.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96.5收稿日期:1999年8月24日
[ "Transport", "Politics", "Education", "Computer", "Economy", "Literature" ]
Computer
中日两国将加强教育交流新华社东京5月1日电中日两国政府教育负责人今天都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何东昌和日本文部大臣保利耕辅今天在东京举行会谈,双方回顾了10年来两国教育学术交流的发展情况,交换了意见,双方对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双方确定了两国今后5年教育交流计划,并且交换了关于两国教育交流的会谈纪要。会谈纪要同意在今后5年内双方继续互派留学生,扩大派遣访问学者。何东昌今天下午拜会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理事长鹿取泰卫。何东昌是应日本文部大臣邀请于4月28日抵达东京进行为期5天访问的。(完)
[ "Medical", "Agriculture", "Education" ]
Education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9年 第19卷 第4期 Vol.19 No.4 1999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确定方法的探讨周海林摘要: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指出现有指标体系忽略了可持续性内涵、环境的限制作用、社会公平性及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等主要内容.提出采用离差法来计算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建议采用限制型指标、发展型指标、协调型指标来评价系统的可持续性;标准值或参考值采用反映系统不可持续性状态的底线值以及反映整个人类状况的全球、区域或国家现时平均值.同时还提出了不可持续性标准值、不可持续状态、远离不可持续状态、迈进可持续发展过程等概念.强调单项指标的重要性,指出单项指标离差度对系统可持续性的指示作用.关键词:指标;不可持续性指标标准值;离差法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6923(1999)04- 0360- 05A study on the approach of establishing indicator system for asses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ZHOU Hai-lin (The Commission of Integrated Survey of Natural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9,19(4):360~ 364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current indicator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indicator systems ignore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sustainability, social equity, environmental restriction and economical growth. It proposes that deviation method should be applied in calculating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valuating the state of one system or a sub-system, the indicators reflecting restriction,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system would be more representative. Regarding standard and reference values, the average of present human situation within one area,state or the whole world should be adopted.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such new concepts as standard value of unsustainability,state of unsustainability,state of far-away from unsustainability and state of ongoing to sustainability. It emphasizes on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l indicator in reflecting sustainability.Key words:indicator;standard value of unsustainability;deviation method目前有许多对可持续发展指标或指标体系[1,2]的研究,如: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UNDP的指标体系、不同地区或城市指标体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社区指标、欧盟的指标、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等.但似乎没有哪一个指标体系能够为大家所接受或被公认为是可持续发展指标或体系.这些指标基本上是按照OECD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3,4]建立的,在这一概念难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过程中,大都按需所取地进行了修改,并普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不清楚,几乎所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或体系没有明确地说明与过去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实质差别,许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不加解释地采用了一些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且没有确切指出指标中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或可持续性的信息;(2) 强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忽视单项指标对可持续发展意义的解释,对单项指标不作明确的考证,追求综合评价,忽略单项指标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示作用.目前较常使用的体系综合指标有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度等.综合指标的使用暗含着单项指标的可替代性,例如,污水指标超过水体的吸纳能力,可以通过经济指标如GDP等所替代,最终综合指标如可持续发展水平或发展度依然很高,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3)可持续发展指标标准值的确定问题.目前有关可持续发展指标标准值的确定几乎都是着眼于某种发展规划或人为设想,它们所反映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或水平基本上是以人的臆测值为基准的;(4)过分强调对计算方法复杂性的追求,忽视指标的可测量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采用离差法来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其相应的计算方法.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内涵及意义1.1 可持续发展状态是远离人类现实的理想状态可持续发展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无法确定可持续发展指标标准值.可持续发展概念不是演绎或推理出来的,它是对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现象的综合.人类社会只能无限地接近,而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所以,不存在可持续发展指标标准值.但是,理论上讲,存在着反映系统不可持续性指标标准值,例如,水体对污染物的吸收消化能力存在一个维持水体相对稳定(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的接纳人类污染物排放的绝对限制量.系统不可持续性状态的指标标准值,它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确定.通过这些标准值(或参考值)与实际测量值的比较,可以断定系统是否不可持续、远离不可持续的趋势、已经迈进可持续发展过程的倾向等.1.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充分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内涵主要内涵为发展的可持续性、环境的限制性、社会公平性以及发展的协调性等;目前绝大多数指标体系基本回避了这些关键点,只在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中简单地增加了一些环境指标和科技对发展贡献度指标,希望能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但这远远没有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实质.目前普遍采用经济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环境指标、自然资源指标、体制指标等来反映区域、国家、地方、城市等可持续发展状态.这些指标充分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但对能够反映各领域(自然、经济、环境、社会等)状况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单项指标并没有特别强调.因此,应该在上述几个领域中选择部分决定性指标作为系统的特征指标,并将其按限制型指标、发展型指标、协调型指标进行分类,然后确定其反映不可持续性的指标标准值.1.3 指标体系首先要强调单项指标的指示作用某些单项指标有类似于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的指示植物一样的功能,它能反映系统的某些实质性变化和潜在的发展趋势.因而,应该确定长期性或阶段性的指示指标,例如生物多样性、水体的污染物浓度、资源的保有量、贫困人口数量、人均维持基本生活的收入水平等对区域或城市或国家等可持续发展有指示性反应的指标.这类单项指标能够对系统是否可持续首先作出判断.1.4 不可持续性指标的标准值或参考值类型及其确定1.4.1 环境最大承载能力的标准值(环境的极限值) 指环境所能承受的对污染物消化吸收且维持系统相对稳定的能力,环境最高承受能力可以采用最大容纳污染物的数量表述.这些标准值(或参考值)可以通过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机理研究综合给出,人类能够根据自然状态确定合理的、科学的、反映自然能力底线的标准值.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标,可以用最低的承载能力作为最低标准值,与环境指标值类似.1.4.2 生活质量标准 指最低的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保证标准、生理需要标准、当代人平均生活质量水准以及与过去(上一年度)生活质量相比较的参考值等.1.4.3 经济发展进程指标 指用过去年份的数值作为参考值,衡量其是否增长;同时可以采用当年的全球、区域或国家的平均值(作为参考值);还可以根据当年的物质消耗量对经济指标进行修订,然后根据实测值与标准值(参考值)之差来衡量经济增长的程度.1.4.4 社会发展稳定指标 指社会结构的稳定、犯罪率、机制、教育水平等,可以采用当时全球、区域或国家的平均水平作为参考值.2 离差法的计算2.1 单项指标离差度值确定的一般方法设某一单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如污染物排放量)为Tn'Tn'/I>=[(Tn- T0)/T0]×100%(1)式中:Tn'为第n年份(或时间段)的指标值;Tn为第n年份实际测量或统计数值;T0为该指标不可持续性的标准值(或参考值).若与第n- 1年度(上一年度或参考年份)比较,用Tnb表示:Tnb=(Tn'/T'n- 1)×100%= [(Tn- T0)/(Tn- 1- T0)]×100%(2)式中T'n- 1可以由式(1)得出,即:T' n- 1=[(Tn- 1- T0)/T0]×100%Tn'和Tnb均可表示反映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单项评价指标值,即离差度.通常情况下,如果Tnb 0(在以下分析Tnb时,同样适用于Tn',为了简便起见,以下只用Tnb一个符号),表示处在绝对不可持续状态中;0 Tnb1,表示远离不可持续状态,但还没有迈进可持续发展过程;Tnb1,表示迈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但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指标离差度都是同向的,有些指标的离差度是正的(如发展型指标等),有些指标的离差度是负的(如限制型指标等),这就需要分别对不同指标进行单独分析和判断.2.2 3种类型指标离差度的计算2.2.1 发展型指标(如GDP、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 根据其所要与之比较的年份来确定参考值或标准值;也可以取当时全球、区域或国家的平均值作为参考值等.其离差度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式(2)或式(3)来表示.Tnb=[(Tn- T0)/(Tb- T0)]×100%(3)式中:Tb为该指标当时全球、区域或国家的统计平均值; T0为最低值(即维持经济、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最低值,如GDP的底线值,或当时全球、区域、国家的最低值).2.2.2 限制型指标(如环境污染指数、资源回采率、环境承载能力等) 存在绝对标准值(根据自然规律)和相对标准值(根据当时的生活质量要求),其离差度的计算方法可用式(1)、(2),式中的T0为环境极限值或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值(视具体情况而定).2.2.3 协调型指标(如环境治理力度或环境治理投入占GDP的比率、科技投入、人口增长率等) 由于它存在着绝对值(最低投入量等)和相对值(根据当时的全球、区域或国家水平以及技术发展所能够达到的状况)两种情况,因而其离差度可以采用式(2)或式(3)计算.式中的Tb为当时的全球、区域或国家平均值(相对值);T0可以为最低值,即零值(例如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量或占GDP的比率、科技贡献度等).2.3 离差法确定综合评价指标值的步骤首先选择几个对系统发展起限制性作用、发展作用、协调作用的指标,他们在某一时段明显地影响着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这些指标离差度,可以明确地判断系统是否处在可持续或不可持续状态中.总之存在一个绝对的排除标准,即:(1)在与标准值或参考值比较中,任何一个指标的离差度出现小于或等于零,即Tnb 0(或- Tnb 0),则可以断定该系统(区域、城市、国家等)处在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中,应该采取措施,消除这些不可持续因素,并且可以根据其负值程度,提出优先解决秩序;(2)如果0 Tnb 1(或0 - Tnb 1),即表明系统处在远离不可持续状态,但还没有迈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这时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给予指标以权重值,计算离差度综合指标值,然后进行比较(与别的系统或自身的过去时段),由于系统并没有进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以对那些离差度接近于零的指标所反映的问题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也可以根据单项指标离差度值确定问题优先解决秩序;(3)如果所有指标的离差度Tnb 1(或- Tnb 1),则表明系统迈进了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这时如要进行比较,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其它方法计算离差度综合指标值,与其它系统或自身过去进行比较.对于处在这种状态的系统,考虑的不是问题解决秩序,而是问题的防范,即对那些离差度接近于1的指标所反映的系统问题应予以防范.2.4 标准值或参考值的确定由于不能确定反映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标准值,只能选择不可持续性标准值或参考值,这类标准值反映系统过去或目前的自然状态,它反映了系统发展的起点和方向,因而,这类参考值或标准值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一致.首先这一方法可以回避设定理想状态标准值的困难,即目前已有的指标体系采用的规划值或国家标准,主观涵义太强.其次,由于采用指标限制值(底线值、警戒值),其计算结果能反映系统远离不可持续性状态的程度,这与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方向一致;同时,它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环境问题的特别关注.同向发展的系统(远离不可持续状态的系统、迈进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系统等)可以进行比较,系统自身也可以前后相比较,并以此来衡量系统运行的状况.对于限制型指标值,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试验进行测量,由于它反映的是系统自然承受能力,标准值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相对稳定,不用经常测算.发展型指标及协调型指标参考值可以采用反映全球、区域及国家当时各类指标平均状况的数值,它表示全球、区域及国家当时的实际状况,指标离差度值间接地反应全球性或国家内的公平问题,这一数值是可以计算的.因而,指标值的计算结果(离差度)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由于采用了限制型指标的提法,它明确地要求考虑自然的权利;发展型指标通常与国际、国家各类指标平均状况值比较,指标离差度值反映了大尺度的发展平衡问题,是整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表现;协调型指标则反映系统本身所具备的调节能力以及过去所作的努力情况,它要求系统内部能够及时对不可持续性状况作出反应,并增加和调整对系统的投入.2.5 区域、城市、地方等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2.5.1 不可持续状态 可以由单项指标的离差度来确定,即只要有一个单项指标的离差度处在不可持续性状态的数值范围之内,就可认为整个系统是不可持续的.2.5.2 远离不可持续状态的程度 即所有单项指标离差度在0 Tnb 1(或0 - Tnb 1)时,采用综合指标可以计算远离不可持续状态的程度.2.5.3 迈进了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系统 所有单项指标的离差度有Tnb 1(或- Tnb 1), 即所有的单项指标的离差度都大于或等于1,当仅满足此条件时,才可以进行综合指标值的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综合指标,并由此可以得出(与其它系统或本系统过去状况相比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程度.目前采用的强可持续发展、弱可持续发展等类似的概念,是缘于对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可达性或易达性的认识;事实上,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可达性、易达性是认识上的误区.人类远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与其说是为人类描绘了美好的前程,不如说是对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警告性表述,并要求人类谨防陷入绝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危险.所以采用不可持续状态、远离不可持续状态以及迈进可持续发展过程概念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目前人类面临的实际困境.3 结语对一个系统进行可持续发展态势评价,不一定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指标体系,事实上这样的指标体系很难确定,由于不同的系统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状态的不同,其不同的特点难以确定一致性的指标(体系);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有不同的指标来监测,因而同一系统在不同的时间段要求使用的指标也不完全一样.实际上,在进行定量的指标值计算之前,人们可以事先定性地判断系统所处的状态特征,进而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并按照系统当时的限制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要求协调的因素,选择其关键性的几个指标,进行离差度计算和分析,得出系统状态的量化特征和需要解决问题的优先秩序,这应是建立指标或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作者简介:周海林(1965-),男,湖南衡阳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研究工作.承担过中国科学院与吉森大学合作项目“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空间信息系统促进攀枝花资源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及“九五”攻关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研究”等重大项目.参与编写论著6部,发表论文近10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 100101参考文献:[1]UNDP.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 [R]. New York: ISBN92-1-104470-7. 1996.[2]叶文虎,仝 川.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述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3):83- 87.[3]张坤民. 可持续发展论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4]甘师俊. 可持续发展-跨世纪的抉择 [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收稿日期:1998-08-13
[ "Economy", "Transport", "Law", "Art", "Mine", "Military", "Energy", "Enviornment", "Politics" ]
Enviornment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8年 第18卷 第3期科技期刊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与高岭土在实验条件下的凝聚沉降行为研究*罗岳平 邱振华(长沙市自来水公司,长沙 410007)马剑敏((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李益健 张甲耀((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摘要 用比浊法研究了小球藻与高岭土在实验条件下的凝聚沉降行为.结果表明,小球藻与高岭土的凝聚沉降是受颗粒表面理化作用力控制的过程.环境条件通过改变颗粒间的理化作用,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抑制颗粒凝聚沉降.根据颗粒凝聚沉降的特点,可将粘土用于水污染治理.关键词 小球藻;高岭土;凝聚;表面性质.水中悬浮颗粒通过布朗运动、水流切应力作用及重力差异性沉降等发生碰撞[1,2],由此而形成的较大颗粒快速向下沉降[3,4].这个过程对水华消失,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和分布,动物的滤食行为及其效率,碳和氮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等起重要调控作用[4―6].有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对无机悬浮颗粒凝聚沉降动态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6,7].在水生态系统中,生物与无机悬浮颗粒相互作用的现象非常普遍[5,8],然而人们对此了解甚少,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1 材料和方法1.1 藻类培养小球藻藻种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库提供.藻类批量培养在光照强度2500―3000Lx,温度22±1℃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24h连续光照.选用水生4号培养液[9].藻生长到对数增长末期(稳定初期)后离心收集(3500r/min×10min),一般用新鲜培养液将收集藻稀释到细胞浓度4×106个*mL-1后实验.1.2 研究方法凝聚沉降实验在75mL烧杯中进行.将混合均匀的小球藻和高岭土(终含量50mg*L-1)溶液移入烧杯中,用培养皿覆盖杯口后静置.小球藻和高岭土在静置过程中凝聚沉降,通过测量混合液中颗粒浓度的变化计算凝聚沉降量.操作时用注射针头于水表下1cm处取样2mL,在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测其光密度值A(λ=665nm).通过公式计算颗粒的凝聚沉降比值.式中S为发生凝聚沉降的颗粒的比值,A0为混合液的初始光密度值,Ai为混合液在取样时刻(1,3,5,12,18h)的光密度值.1.3 小球藻与高岭土的凝聚沉降行为及其随环境条件的变化研究1.3.1 颗粒浓度对凝聚沉降效果的影响研究 调节混合液中藻细胞的数量和高岭土的含量,使之分别达到2×106,7×106,1×107,1.5×107个*mL-1和50,100,200,250mg*L-1后测颗粒的凝聚沉降量.1.3.2 小球藻生理状态对其与高岭土凝聚沉降能力的影响研究 将小球藻培养到对数增长期、稳定初期和衰老期后进行凝聚沉降实验.将处于生长稳定期的小球藻无光培养24h和48h后进行凝聚沉降实验.在75℃水浴中恒温处理5min,热杀死藻细胞后与活藻对照实验[10].1.3.3 环境条件对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沉降行为的影响研究 在不同的环境温度(5℃,15℃,25℃)和pH(4.0,6.0,8.0,10.0)条件下研究小球藻与高岭土的凝聚沉降.于混合液中加入CuSO4,使之浓度分别为1×10-6,1×10-5,1×10-4mol/L,测量颗粒凝聚沉降速率发生的相应变化.在新鲜培养液,磷酸盐缓冲液(Na2HPO4-NaH2PO4,0.2mol/L,pH=7.0)和自然湖水3种不同的水介质中研究小球藻与高岭土的凝聚沉降.2 结果与分析2.1 颗粒浓度对凝聚沉降效果的影响小球藻与高岭土的凝聚沉降同颗粒浓度密切相关(图1、图2).提高混合液中藻细胞的数量或高岭土的含量都有利于颗粒间发生凝聚后沉降.混合液中小球藻数量过多时藻细胞发生凝聚沉降的比例下降(图1).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饱和吸附有关.一定量的高岭土所提供的吸附位点是固定的,在这些位点都被利用后,相当量的藻细胞因不能凝聚而继续维持悬浮状态.但提高混合液中小球藻的数量可增加高岭土表面吸附位点的利用程度,结果形成体积较大的凝聚颗粒,实验结束时小球藻的绝对沉降量相应增加.提高混合液中高岭土含量后颗粒间凝聚沉降的速度显著加快,这是因为可与小球藻发生凝聚的吸附位点数量增加,颗粒间的凝聚沉降能够快而彻底地进行.图1 混合液中小球藻的数量对其与高岭土凝聚的影响Fig.1 Influence of the cell number of C.vulgaris on its aggregation with Kaolin图2 混合液中高岭土的含量对其与小球藻凝聚的影响Fig.2 Influence of concentration of Kaolin on its aggregation with C.vulgaris2.2 小球藻生理状态对其与高岭土凝聚沉降的影响处于不同生长期的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沉降的能力有明显差异(图3).对数增长期的小球藻不易与高岭土凝聚.这与生长早期的小球藻的表面净负电荷量大,颗粒间彼此强烈排斥有关.进入稳定期和衰老期后,小球藻的表面净负电荷量逐渐减少,颗粒间碰撞后发生凝聚的概率增加,藻细胞在短时间内即能与高岭土凝聚后快速沉降.无光保持24h后,小球藻与高岭土在18h内的凝聚沉降量由71%下降至50%左右(图4).进一步延长无光保持时间,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的能力继续下降,但幅度较初期小.这种变化与小球藻的表面电荷特征在无光培养条件下发生的变化是一致的,因而静电斥力增加是抑制颗粒间发生凝聚的主要原因.在75℃水浴中保持5min后,小球藻停止新陈代谢活动,但表面结构完整并具有正常的物理吸附能力[10].这些热杀死藻在实验初期几乎以和生活藻相同的速率与高岭土凝聚沉降(图5).但5h后,热杀死藻细胞的凝聚沉降量逐渐超过生活藻.这种差别主要是藻细胞间的凝聚沉降程度不同引起的.热杀死藻细胞缺乏足够能量克服静电引力而易于凝聚后沉降.由此可见,在凝聚发生时刻,藻细胞的生理状态并不重要,而其表面性质对凝聚起决定作用.洗涤藻细胞实验从另一角度反映小球藻与高岭土的凝聚沉降是受颗粒表面性质控制的理化过程.按Nakagawa等介绍的方法洗脱疏松结合在藻细胞表面的细胞外化合物后[11],小球藻与高岭土在18h内的凝聚沉降量由64%提高到82%(图6),而且洗涤后的小球藻与高岭土形成的凝聚颗粒的体积大.图3 生长期对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的影响Fig.3 Influence of growth phase on C.vulgaris aggregation with Kaolin图4 无光保持对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的影响Fig.4 Influence of darkness on C.vulgaris aggregation with Kaolin图5 存活状态对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的影响Fig.5 Influence of living state on C.vulgaris aggregation with Kaolin图6 疏松结合在细胞表面的细胞外化合物对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的影响Fig.6 Influence of extracellular loosely attached polymers on C.vulgaris aggregation with Kaolin图7 温度对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的影响Fig.7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C.vulgaris aggregation with Kaolin图8 水体pH对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的影响Fig.8 Influence of pH on C. vulgaris aggregation with Kaolin2.3 环境条件对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沉降行为的影响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颗粒布朗运动加剧,彼此间发生碰撞的概率随之增大,因而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环境温度促进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沉降(图7).但第3h后,颗粒在5℃环境中的凝聚沉降量超出在15℃中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小球藻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能迅速与高岭土凝聚后沉降(图8).酸性环境中,高岭土表面基团质子化,小球藻通过静电引力与之紧密结合,形成体积小而致密的凝聚颗粒.碱性环境中,小球藻主要与位于高岭土颗粒缘角处的水解多核铝化合物(Al13(OH)7+32,Al13(OH)9+30等)发生吸附.多核铝等水解化合物在高岭土颗粒表面不均匀分布,因而吸附藻高度分散,所形成的凝聚颗粒体积大而质地疏松.提高水中[Cu2+]浓度,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沉降的速度显著增加(图9).水中[Cu2+]浓度达到1×10-5mol/L后,在不到10min的时间内,超过80%的颗粒凝聚后沉降,未沉降颗粒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维持自由悬浮状态.将[Cu2+]浓度提高到1×10-4mol/L,颗粒在短时间内全部凝聚后沉降.在这个快速凝聚沉降过程中,大量气泡出现在凝聚颗粒的表面或内部,它们产生的巨大浮力使凝聚颗粒成块上浮并聚集到水表.随着气泡破裂,凝聚颗粒再次下沉.在延长静置时间的过程中,凝聚颗粒发生重构,逐渐变得致密,最终呈细粒状.自然水体中,无机颗粒凝聚沉降主要取决于水体化学特征[2].小球藻与高岭土在不同介质中的凝聚沉降行为差异表明,水体化学特征同样是决定生物与非生物颗粒凝聚沉降的重要因素.在取自武汉东湖,经过分离处理的自然样水中,将近90%的小球藻和高岭土在1h内就能凝聚后沉降,而且形成的凝聚颗粒相当稳定.但在新鲜培养液和磷酸盐缓冲液中,小球藻以慢得多的速度与高岭土凝聚(图10).图9 Cu2+]对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的影响Fig.9 Influence [Cu2+] on C.vulgaris aggregation with Kaolin图10 小球藻与高岭土在不同水介质中的凝聚沉降Fig.10 C. vulgaris aggregation with Kaolin in various water medium3 讨论凝聚后加速沉降是悬浮颗粒从水体表层消失的最重要途径之一[5,12].浮游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的表面粘性大,能够提高颗粒间碰撞的有效性及凝聚颗粒的结构稳定性[13],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中颗粒的凝聚沉降动态.3.1 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沉降的理化考虑存活状态对小球藻凝聚能力的影响及洗涤藻细胞的实验表明,小球藻与高岭土的凝聚受理化作用力控制,凝聚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两种颗粒的表面性质.提高混合液中小球藻数量或高岭土含量及环境温度都促进颗粒间发生碰撞,能够加快颗粒发生凝聚的速度,但颗粒碰撞的有效性未改变,因而凝聚程度基本不受影响.水体pH和离子组成等通过改变颗粒碰撞的有效性而影响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在酸性、碱性和离子浓度较大的环境中,表面带净负电荷的生物和无机悬浮颗粒[14]易克服静电斥力而凝聚后沉降.在水体酸化及重金属污染加剧过程中,这种凝聚沉降现象可能是藻类等微生物从水体表层消失,导致水体微生物多样性和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藻类大量繁殖,水中CO2含量下降,结果水体pH值升高的水华发生期,藻类与水解生成带正电荷的配位化合物的各种金属氧化物颗粒凝聚后沉降对缩短水华持续时间有重要意义.3.2 小球藻与高岭土凝聚沉降的生物学考虑尽管小球藻的生理状态在其与高岭土凝聚沉降的过程中并不重要,但小球藻细胞在凝聚发生时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特征是其在此之前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的累积,因而生长过程及曾经发生过的生理变化对藻细胞的凝聚能力的影响很大.这也是小球藻在不同生长阶段及无光培养后以不同速度和程度与高岭土凝聚沉降的主要原因.生物因素在颗粒凝聚沉降过程中的作用还表现在藻类分泌细胞外化合物控制藻细胞与粘土颗粒凝聚的动态.实验中,我们通过洗脱研究细胞外化合物对小球藻凝聚能力的影响.而在自然环境中,藻类将大量细胞外化合物释放到周围水体的现象非常普遍[15].这些细胞外化合物类似“清洁剂”,能有效使生物和无机悬浮颗粒凝聚后沉降[8].也有些藻分泌的细胞外化合物抑制颗粒凝聚,使藻细胞难以凝聚后从光亮区沉降,从而维持水体表层较高浓度的藻细胞[13].3.3 藻类和粘土凝聚沉降过程在治理水体污染方面的应用国外已开始应用粘土治理赤潮[16].粘土具有来源丰富,生产成本低,无污染等特点,用其治理水体污染优势明显.但粘土与生物颗粒大量沉降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底泥淤积.在实践中需采取措施增强颗粒的凝聚效果,降低粘土的使用量.将CuSO4与粘土联合使用是减轻CuSO4化学污染,降低粘土使用量的有效手段.单独使用CuSO4除藻主要是通过大剂量撒播杀死藻细胞而达到治理目的.但在小球藻与高岭土的凝聚沉降过程中,[Cu2+]通过正电桥连作用使颗粒团块式凝聚并三维扩展,藻类随凝聚颗粒快速沉降而离开光亮区后因光合作用不足死亡分解.静态实验系统中,在有[Cu2+]存在的情况下,小球藻与高岭土形成的凝聚颗粒大而疏松.振荡后凝聚颗粒发生结构重构,体积变小而密度增加.这表明水体运动对凝聚颗粒的各种物理性质的改造作用很大并将以此控制它们在水中的沉降速率,进而影响[Cu2+]向水底迁移和分解过程中的再释放等.由此可见,在实践中应对CuSO4的使用浓度和粘土用量,气候和水力条件等进行合理选择,以期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并将化学污染控制在最小程度.实验还发现,[Cu2+]对藻类与粘土颗粒凝聚沉降过程的促进作用与其加入顺序有关.如果小球藻先与[Cu2+]接触24h,那么它们与高岭土的凝聚更彻底且凝聚颗粒结构致密,沉降速度快.在治理污染时可采取先喷洒CuSO4,一定时间间隔后再撒播粘土的策略.纯培养小球藻与高岭土在自然样水中快速凝聚沉降表明将粘土用于治理水华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但自然环境中,生物和粘土颗粒表面吸附了各种金属氧化物和有机化合物等[17],颗粒表面性质发生变化,相互间的作用也变得非常复杂.因此,将藻类与粘土的凝聚沉降过程用于水体污染治理仍需开展大量野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570144)资助项目参考文献1 Jlang Q, Logan B E . Fractal dimensions of aggregates determined from steady-state size distributions. Environ Sci Technol, 1991,25(12):2031―20382 Weilenmann V et al. Particles transport in lakes: models and measurements. Limnol Oceanogra, 1989,34(1):1―183 Alldredge A L Gotschalk C. In situ setting behaviour of marine snow.Limnol Oceanogra, 1988, 33(3):339―3514 Avnimelech Y, Troeger B W. Mutual flocculation of alge and Clay: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 Science, 1982, 216(2):63―655 Droppo I G, Ongley E D. Flocula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rivers of southeasten Canada. Wat Res, 1994,28(8):1799―18096 Rao S S . Particulate Matter and Aquatic Contaminants. Boca Raton, Ann Arbor, London, Tokyo:Lewis Publishers, 19937 Sigg L et al. Vertical transport of heavy metals by setting particles in Lake Zwrich. Limnol Qceanogra, 1987, 32(1):112―1308 Jackson G A. Simulation of bacterial attaction and adhension to falling particles in an aquatic environment. Limnol Oceanogra, 1989,34(3):514―5309 华汝成.单细胞藻类的培养与利用.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72―34810 Skowronski T. Adsorption of cadmium on green microalga Strichococcws bacillaris. Chemosphe, 1986, 15(1):69―7611 Nakagawa M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lime from a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k-3A. Agric Biol Chem, 1987, 51(2):329―33712 Baines S B et al. Why do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king flux and planktonic primary production differ from lakes and oceans? Limnol Oceanogra, 1994, 39(2):213―22613 Kirboe T, Hansen J L S. Phytoplankton aggregate formation:observation of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cell sticking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xpolymeric material. J Plankton Res, 1993,15(9):993―101814 Loder T C, Liss P S. Control by organic coatings of surface charge of estuarine suspended particles. Limnol Oceanogra, 1985,30(2):418―42115 Nalewajko C. Photosynthesis and excretion in various planktonic algae. Limnol Oceanogra, 1966, 11(1):1―1016 Shirota A. Red tid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Int J Aq Fish Technol, 1989,1:25―3817 Hunter A, Liss P. The surface charge of suspended particles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waters. Nature, 1979, 282:823―825AGGREGATION AND SINKING BEHAVIOR OF CHLORELLA VULGARIS WITH KAOLIN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Luo Yueping, Qiu Zhenhua,(Water Supply Company of Changsha, Changsha 410007)Ma Jianmin(Biological Departmen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2)Liu Yijian, Zhang Jiayao(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ABSTRACT Aggregation and sinking behavior of C. vulgaris with Kaolin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turbidity colorimetric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ggregation and sinking of C. vulgaris with Kaolin was controlled by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suspended particles. The surface properties were different under variou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aggregation and sinking processes were either enhanced or reduced consequently.Keywords Chlorella vulgaris, Kaolin, aggregation, surface property.1996-07-12收到原稿1997-02-09收到修改稿
[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Law", "Education", "Enviornment", "Military", "Economy", "Literature", "Sports", "Electronics", "Philosophy", "Transport" ]
Enviornment
体育科学sports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5期 No.5 Vol.18 1998科技期刊身体锻炼方式与中老年人信息加工能力的关系毛志雄(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韩 旭(北京林业大学)摘要 182名受试者被分为3个锻炼组和1个对照组。3个锻炼组是:太极拳/剑组、导引养生功组和慢跑锻炼组。结果表明:1,积极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指标明显优于不积极锻炼者;2,各积极锻炼组之间心理健康指标的差异不大;3,太极拳/剑锻炼对于中老年人数字广度的保持具有更积极的意义,表现为它见效快,所有负荷小 ,但如果坚持锻炼时间在6 a以上,则慢跑锻炼比太极和导引对数字广度的保持更为有效;4,身体锻炼对延缓心理衰老的积极作用,可能在于其对参与者注意和意识状态的有效调整。关键词 身体锻炼 心理健康 反应时 数字广度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hysical Exercise Styles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Middle-aged and Old PeopleMao Zhixiong, et al           1998,18(5):87(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China 100084)Abstact  Equipment test, psychometrics and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on dimension of mental health of 182 middle-aged and old urban dwellers in Beijing.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a sedentary control group for comparison. The three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Taiji, Daoyin Qigong, and jogg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mental health indi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active exercise participants and sedentary, and exercise had positive effect on mental health; 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mental health indi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different exercise groups; 3.The effect of Taiji on digit span appeared earlier and it needed less exercise workloak than jogging in the first 3 to 6 years; but if the adherence was longer than 6 years, jogging manifest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aiji and Daoyin; and 4. The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the benefits in preventiong from being aged caused by active physical exercise was due to its effective reformation of participants' concentration and consciousness.Key words  exercise, mental health, reaction time, cognition, Taichichuan, Qigong, jogging, aged, middle age,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1 前言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长,中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已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和了解我国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状况,揭示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众所周知,人到中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功能的衰老,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容量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反应速度减慢、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功能的衰减等方面。而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对于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避让往来车辆、摆脱突发的危险等)。因此,信息加工能力便成为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身体锻炼的积极意义或许应更多地表现在其对认知功能衰减的延缓作用。此外,还应注意到:东西方民众所喜爱的锻炼项目具有较大的差异。东方人喜欢将太极、导引、气功等项目作为自己的健身手段,而西方人更偏爱慢跑、有氧体操等锻炼方式,这是国际上知名的两大锻炼流派。而涉及该两种锻炼流派对保持信息加工能力的积极作用的比较研究,目前尚属少见。考虑到上述3方面的因素,本研究以参加太极拳(剑)、导引保健功以及慢跑等3个不同锻炼项目的中老年人为实验对象;以反应时、数字广度为测试指标进行研究,探讨身体锻炼方式与信息加工能力的关系。研究假设:(1)积极锻炼与不积极锻炼者的认知功能具有明显差异,前者明显优于后者;(2)太极拳、剑,导引养生功锻炼者和慢跑锻炼者各项信息加工能力接近。其中前者是验证性假设,用来验证前人的研究和本研究测量效度;后者是探索性假设,在前人的研究中尚属鲜见,如果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且测量具有较好的实证效度,则应满足假设1;如果不同锻炼项目能够带来相同的认知效益,则假设2应该得到支持。2 研究方法2.1 受试者的选择本研究对东城、西城、海淀等地区健康状况不足以影响身体活动的中老年居民182人(男83,女99)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根据锻炼情况分为4个组(表1)。表1 受试者分组情况组别人数男/女平均年龄(岁)锻炼年限(年)太极拳、剑8638/4860.22±6.60559.79±7.7942慢跑3421/1361.23±6.410513.32±9.1931导引保健功269/1761.08±4.30743.90±4.1894不积极锻炼3615/2160.94±7.0749无*合计182 60.68±6.35769.56±8.1839*对照组锻炼年限忽略不计。以下两种情况之一被视为“不积极锻炼”,本研究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1)不参加任何形式的身体锻炼活动者;(2)虽参加锻炼活动但平均每周不足1次者。2.2 测试指标的选择(1)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用专门设计的微机应用软件,测量信息加工的速度;(2)数字广度测验:此为“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分测验,测量受试者瞬时记忆力、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抗信息干扰等能力,本研究依WAIS测验手册规定的程序,进行了个体施测;(3)锻炼方式:太极拳(剑)、慢跑、导引保健功以及不积极锻炼4种方式;(4)运动负荷: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评价量表”(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3,PARS-3)计算实验组每个受试者PARS-3总分,并将其划分为低负荷(PARS-3在0-30分之间)和中等负荷(PARS-3在31~60分之间)两个等级;(5)坚持锻炼时间:单位:年;(6)受试者年龄;(7)重大生活事件:问卷咨询受试者前1个月内有无严重影响情绪的重大事件。如无,计0分;如事件发生且对情绪有消极影响,计-1分;有积极影响,计1分;(8)锻炼期望值:用修订的期待效应量表(Expectancy of Benefit, EOB)估计和控制期待效应。2.3 数据的处理分别以简单反应时、复杂反应时和数字广度时为因变量,以锻炼项目(太极、慢跑、导引,3水平)、锻炼负荷(低负荷、中等负荷,2水平)以及坚持锻炼的年限(0~3 a、3~6 a、6 a以上,3水平)为自变量,控制年龄、锻炼期望值和重大生活事件(3个协变量)对各实验组进行了多元线性方差分析,并对有显著影响的协变量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用SPSS 6.0 for Windows上机完成。3 结果与讨论速度因素是评价认知功能年龄差异的重要指标之一。众所周知,认知和行为速度的减慢是老年过程的一种普遍现象;人到中年以后,反应时较为敏感地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如果积极的身体锻炼能带来明显的认知效益,则应该表现为:锻炼者的反应时比不积极锻炼者更少地虽年龄衰减,也就是说锻炼群体的反应速度高于不积极锻炼的同龄人。设置显著性水平为0.05,控制锻炼期望值、生活事件和年龄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的协方差分析表明,实验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具有显著意义(表2),结果支持了假设1。虽然效果量并不大,但与不积极锻炼者相比, 锻炼者表现出更敏捷的反应速度,更良好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抗信息干扰能力。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信息加工能力的差异组别/平均数简单反应时(msec)复杂反应时(msec)数字广度(年龄等值量表分)锻炼组279.124668.80213.786不积极锻炼组379.318886.75712.240显著性水平<0.01<0.01<0.01效果量0.1510.1450.051表3 复杂反应时与各锻炼因素关系的方差分析变异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显著性水平协变量325058.293108352.763.710.014锻炼方式63872.422319286.2110.920.001表4 协变量与复杂反应时关系的回归分析偏回归系数(B)β值标准误T值显著性水平年龄89.055420.2572827.3403.1480.002重大生活事件-11.41526-0.232438.359-0.2980.767锻炼期望值13.018910.0995410.4041.2510.213表5 数字广度的年龄等值量表分与各锻炼因素关系的方差分析变异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显著性水平锻炼方式×坚持年限49.54412.392.440.05简单反应时与各锻炼因素关系的方差分析表明,锻炼者简单反应速度的衰减只与年龄的增长有关,而与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无关。结果提示:保持简单反应速度的关键仅在于是否积极锻炼,而不在于怎样锻炼。由此,假设2得到了支持。表3、表4的结果表明,锻炼者的复杂反应速度除受年龄的影响外,还与锻炼项目有密切关系。进一步的分析提示,太极拳、剑锻炼者的复杂反应速度明显高于其余两种锻炼方式。该结果未支持假设2,说明太极锻炼方式可能对延缓选择反应速度的衰减更具有积极意义。反应时是大脑对信号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应答。人到中年后,反应速度的减慢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年老的重要标志,而延缓信息加工速度的衰减,保持灵敏的反应,可使心理年龄年轻化。马启伟、张力为在总结分析锻炼与中老年人反应时的关系问题时曾报道:“(1)积极进行身体活动的老年人,其反应时和其它认知功能比不积极进行身体活动的老年人下降幅度小;(2)测验的任务难度越大,身体锻炼对反应时和其它认知功能的这种影响就越明显,比如,身体锻炼效应在选择反应时上表现得比在简单反应时上更明显;但是,也有个别研究发现,身体锻炼的效应随任务难度加大而呈现缩小趋势;(3)即使是年龄很大时才开始进行锻炼,也可以提高信息加工速度”。图 锻炼项目与坚持年限对数字广度的交互作用本研究对两项反应时测试与分析的结果与上述报道大体一致。而且,中老年人信息加工速度的保持不仅在于是否积极锻炼,还与锻炼项目的选择有密切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机能的衰减,数字广度这一信息加工的容量指标会大幅度下降。如果身体锻炼具有积极作用,则可以预测,锻炼者该指标应高于不锻炼者。表5和图表明,数字广度主要受锻炼方式和坚持年限的交互影响(p=0.05,贡献率为0.06)。结果提示:虽然身体锻炼对于延缓数字广度的下降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作用的方式不同。表现为3 a之内,3种锻炼项目的影响是相似的;如果坚持年限达6 a,则太极拳、剑锻炼的效益更明显,它有效地提高了数字广度;慢跑的积极作用需要6 a以上的锻炼周期才能得到体现。至于导引保健功,可能由于它更偏重锻炼的身体健康效益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而且锻炼者坚持年限普遍较短(表1),所以其积极作用尚未显现。该结果未支持假设2。看来,太极类锻炼项目见效快,慢跑锻炼效益更高。国外学者在分析身体锻炼影响认知加工速度机制时认为,身体锻炼可能对大脑的氧供应、氧利用、神经递质的产生和功能甚至大脑本身的结构(如神经之间的联系性和树突的密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基础之一。本研究的结果为这一理论提供了积极的证据。应当特别指出,在解释锻炼和中老年人认知功能关系的机制时,更重要的是从心理科学本身寻求答案,本研究提出的心理学解释是:身体锻炼之所以能够延缓中老年人认识功能的衰减,主要是得益于它对锻炼者注意和意识的有效调整,锻炼者通过将注意力集中于锻炼过程本身,能排除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并调整意识活动的指向,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进入更为合理、有序的状态。从心理学角度看,慢跑锻炼为锻炼者提供了冥想和转移对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机会;太极拳、剑锻炼要求锻炼者以内在的意识为主导,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意、气、体三者配合协调,两者都具有“练心”的功能。后者在改善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见效速度方面作用优于前者,可能是因为它在锻炼初期对注意和意识具有更强的整合作用;而前者在容量方面的优势,可能说明其更具长期坚持的价值。当然,任何锻炼方式的选择都应做到因人、因地和因时制宜。卢元镇曾提出:(养生导引术和有氧锻炼)“两种锻炼方式各有利弊,有人将它们结合起来运动,……编制符合自身特点的锻炼方案,其锻炼效果是很好的。任何一种锻炼方式只要持之以恒都可以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态、身体条件、生活习惯、性趣爱好,在东西方两种锻炼方式中做一选择安排,确定一套简易的健身方法,长期坚持下去”。该观点事实上也为健心提出了理想的道路。本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中西合壁、合理负荷并长期坚持是保持心理健康,延缓认知衰老的最佳锻炼方式。4 结论与建议积极的身体锻炼对于中老年人保持信息加工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东西方不同锻炼方式对于中老年人保持简单反应速度的积极作用是相似的;在延缓中老年人复杂信息加工能力的衰减方面,太极类项目比慢跑锻炼见效更快,速度效益更好;长期慢跑比太极锻炼所获得的容量效益更高。建议中老年锻炼者在选择锻炼项目时中西合壁、合理负荷并长期坚持。1997-12-10收稿 责任编辑:詹 东
[ "History", "Philosophy", "Art", "Medical", "Sports", "Enviornment", "Literature", "Military", "Transport", "Space", "Law", "Min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Computer", "Politics", "Agriculture" ]
Sports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2000 Vol.11 No.3 P.393-397分布式Ada语言系统的实现张冰 李赣生 王华民摘要 基于Ada 95参考手册附录E“分布式系统”中的思想,提出了实现分布式Ada语言系统的一些概念和设计思想,并给出了实现分区通信子系统的具体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前置处理,并利用已实现的分区通信子系统的接口,实现了分布式Ada语言系统.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具体介绍了分布式Ada语言系统的程序设计方法.关键词 分区,远程过程调用,分区通信子系统,Stub,打包,解包.中图法分类号 TP312Implementation for Distributed Ada Language SystemZHANG Bing LI Gan-sheng WANG Hua-min(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Abstract According to Ada 95 reference manual(E),some concepts and design ideas implemented in distributed Ada Language system are introduced in the paper,and the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ition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is given.With the interfaces of partition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and some pre-processings,the remote procedure calls in distributed Ada language system are implemented.Finally,an example is given.Key words Partition,remote procedure call,partition communication subsystem,Stub,marshelling,unmarshelling.Ada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相应的运行支撑环境能够用于开发大型软件工程应用项目,这些工程大多涉及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但是,对于涉及松散耦合方式的分布式群机系统的工程项目,特别是必须通过通信网络连接的嵌入式应用来说,现有的Ada语言环境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分布式Ada语言系统就是针对这种具体的群机系统环境,使一个完整的Ada程序分布到群机系统上并行执行.在国外,GNU组织和美国Colorado大学计算机系都曾对分布式Ada进行开发,但是都无法做到既遵从Ada 95规范又使应用开发人员不涉及网络编程.国内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分布式程序设计领域中,对C和C++做的工作较多,在分布式Ada方面还没有同类的工作.本文讲述的分布式Ada语言系统遵循Ada 95 参考手册附录E“分布式系统”的标准,并且做了大量的前置处理工作,这样对应用开发人员来说,开发分布式应用系统时可以快捷、方便,不用考虑网络通信之间的细节问题.同时,应用开发人员较少地接触底层通信设施,从而提高了整个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安全性.1 分布式Ada语言系统设计思想Ada语言是由美国国防部主持设计的大型公共基础语言.1983年,形成国际标准Ada 83.此后,为了将面向对象的特征与方法融合于Ada,进一步完善Ada 83的功能,形成了新的标准Ada 95.Ada 95参考手册附录E描述了分布式Ada语言系统的设计思想[1]:将一个完整的Ada程序划分成若干个分区,每个分区都对应于分布式系统的一个节点,通过分区间分工协作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分布式Ada程序的分区是库单元的集合.在分布式Ada语言系统中,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简称RPC)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远程过程调用,分布式Ada语言系统中各个分区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整个系统的任务.Ada 95参考手册附录E还设计了分区通信子系统(partition communication subsystem)这样一种接口,远程过程调用就是通过调用这个接口中提供的各种函数来完成的.1.1 分布式Ada语言系统中远程过程调用基本框架在分布式Ada语言系统中远程过程调用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Fig.1 Basic RPC frame for distributed Ada language system图1 分布式Ada语言系统的RPC基本框架在实现RPC的过程中,引入了Stub机制,客户方和服务方都是通过各自的Stub来进行远程过程调用,所谓的Stub就是分区间关于通信的一段程序代码.在分布式Ada语言系统中,Stub是一段对分区通信子系统中接口调用的程序代码.1.2 分布式Ada语言系统的透明性问题Andrews S.Tanenbaum曾给出关于分布式系统透明性的5种描述[2]:位置透明性、迁移透明性、副本透明性、并发透明性和并行透明性.在Ada 95附录E中,并没有对透明性进行详细的描述.但是,透明性是分布式系统的关键特征之一.在分布式Ada语言系统应做到:首先,利用分布式Ada语言系统开发分布式应用程序时应方便、快捷,基本上不必涉及网络编程;其次,以上5种透明性在利用分布式Ada语言系统开发的分布式应用系统中都能实现,即用户在对远程过程进行调用的时候,不必考虑调用发生的位置,不必了解具体的调用过程所在的节点,不必知道访问的对象是否有增加可靠性的副本,同时,多个用户可共享资源,系统中对象的迁移也不受改名的干扰.例如:Ada的远程过程调用形式为package A is               &&在一个分区中pragma Remoter-Call-Interface(A);procedure P(......);......end A;with A;                 &&在另一个分区中package B is......A.P(......);            &&一个远程过程调用......end B.通过上面的程序可以看到,远程过程调用的形式与本地调用(包括数据结构)是一致的.因此对于发生本地过程调用或是远程过程调用,系统应能自动识别,这就要求系统做到位置透明性.在底层的传输实现中,采用了TCP/IP协议,因此,在分布式Ada语言系统的分区设计中,分区与相应机器的IP地址对应,就解决了分布式系统的迁移透明性.其余的透明性问题,可以通过后面的例子来解释.2 分区通信子系统的实现分区通信子系统(PCS)为一个分布式程序的分区之间的程序提供了进行通信的一组接口.2.1 打包和解包过程的实现针对打包和解包,PCS中提供了两个函数:procedure write(stream:in out string; item:in implementation-defined);procedure read(stream:in out string; item:out implementation-defined; last:out integer).过程write提供打包的功能,其中参数stream为打包后的参数流,作为远程过程调用参数的item可以是整型、字符型、浮点型、字符串型、枚举型、记录类型等类型之一.设计过程中利用Ada语言中提供的重载机制,将write和read过程中的参数Item类型多样化.用户调用时,对于write不必考虑所要写入流中的是何种类型,对于read不必考虑从流中读出下一个类型的转化问题.在分区通信子系统中,将参数流设计为字符串的形式,这种形式有两个优点:(1) 字符串的操作及字符串与其他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便于实现,系统也提供了一部分函数.(2) 在网络传递参数流的底层,由Linux下的SUN RPC软件包实现了一些基于C语言的RPC的函数,这些函数都是建立在字符串类型的基础上的,而Ada与C的字符串之间没有相互转化的问题.在对客户方的输入流设计中,规定一种特殊符号为信息之间的分隔符;流的前端必须加入特定字符,用来识别同步或异步调用,其后是要调用的过程名及其参数.在对服务方的返回流设计中,规定流的前端加入特定字符,用来区别调用是否成功.2.2 传输过程的实现利用Linux下的SUN RPC软件包,可以进行基于C语言的RPC程序设计.这样的一个RPC的实现,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服务方和客户方要求登记双方约定的远程过程的程序号、程序版本号和过程号,提供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的类型以及网络的类型;利用外部数据表示标准(XDR)来进行参数传递.这个软件包提供的函数也有不全面的地方,例如,无法进行多参数传递,处理复杂的数据结构时应用开发人员除了事先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利用XDR语言编写复杂的数据结构外,还要参与网络编程,同时操作上也很繁琐.因此,纯粹依赖Linux下的SUN RPC软件包是无法完成分布式Ada语言系统的要求的.为此,在设计中先实现了一个传递字符串的RPC过程c-stub,这个过程构成了传输过程的主体,它可以完成同步字符串远程传递和异步字符串远程传递,前者发送一个字符串并等待接收一个字符串,后者发送一个字符串后立即返回.PCS在客户方提供了以下过程:procedure do-rpc(partition:in partition-id; params:in string; result:out string);procedure do-apc(partition:in partition-id; params:in string).过程do-rpc提供了同步远程过程调用的功能.它的3个参数分别为分区号、输入参数流和输出参数流.过程do-apc提供了异步远程过程调用的功能.它的两个参数分别为分区号和输入参数流.分区号是指提供远程服务的节点名称.当调用发生后,do-rpc把分区号、相关参数打包后传递给过程c-stub,由c-stub向分区号规定的服务方发送输入参数流.当c-stub接收到返回参数流后,再将此参数流返回给do-rpc来处理解包工作.PCS在服务方提供了过程:procedure Establish-RPC-Receiver.过程Establish-RPC-Receiver是个无参数的过程,它的主要作用是初始化网络,接收和发送参数流.这个过程,只有在服务方前置处理生成的另一个Ada程序的配合下,才能完成服务方的stub工作.3 前置处理的有关工作在客户方,前置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应用开发人员在使用本系统时不必考虑网络编程的细节.前置处理所做的工作是对标记了pragma(Remote-Call-Interface)的程序包规格说明进行处理,生成一个相同名字的程序包体.在用户发出类似本地调用的远程调用时,即激发了此包体中相同名字的过程,此过程通过调用PCS中的接口完成了打包、发送、接收、解包等stub的任务.例如,某远程程序包规格说明如下:package testfunc ispragma Remote-Call-Interface(testfunc);  &&表示testfunc是一个远程程序包function testfunc1(i:in integer; j:in integer) return integer;...end testfunc.上面这个程序包规格说明经前置处理后自动生成的程序包体如下:with ada-rpc;use ada-rpc;package body testfunc isfunction testfunc1(i:in integer;j:in integer) return integer isinparams,result:string(1..implementation-defined);&&可根据用户要求定义长度resultparams:integer;&&返回的参数last:integer;&&指示当前参数流中的位置beginwrite(inparams,“testfunc1”);&&打包过程write(inparams,i);&&打包过程write(inparams,j);&&打包过程do-rpc(partition-id-1,inparams,result);&&分区号在程序包初始化中定义last:=1;read(result,resultparams,last);&&解包过程return(resultparams);end testfunc1;...end testfunc.可以看到,用户在调用远程过程testfunc.testfunc1时却激发了本地新创建testfunc程序包中的函数testfunc1,这个testfunc1函数通过调用PCS的接口完成了客户方stub的所有任务.在服务方,前置处理也对标记了pragma(remote-call-interface)的程序包规格说明进行了处理,生成一个Ada程序ada-call-func,它可以完成打包、解包、信息分析和相关过程调用的工作.当服务方启动了过程Ada-rpc.Establish-RPC-Receiver,接收到客户方的参数流后,将控制权交给ada-call-func进程,并把参数流传递给ada-call-func,由ada-call-func进程对参数流进行解包,并根据解包后的参数执行相关过程,随后将应回传的参数打包并交给Establish-RPC-Receiver,由Establish-RPC-Receiver将参数流回传给客户方.至此,完成了服务方的Stub工作.下面将通过一个分布式问题的解决方法,介绍如何利用Ada-rpc程序包和一些相关的前置处理来设计一个分布式Ada应用系统.4 一个分布式问题:模拟电梯控制这个例子取自文献[3],但本文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与其不同.设电梯的运行控制模式如下:当客人要求电梯服务时,控制中心收到客人所在楼层及要求的方向等信息.控制中心向每个电梯发出查询信号,并接收到每个电梯返回的当前所在楼层及运行情况(向上、向下或静止).控制中心根据这些信息,利用某种算法,命令最适合的电梯在客人要求的楼层进行服务.根据分布式Ada程序设计思想,将这样的一个电梯控制程序划分为3个分区(如图2所示):控制中心分区、电梯分区和客人分区,并编写了相关的分布式Ada程序.Fig.2 Partitions ofr simulating lift control图2 模拟电梯控制的分区划分这3个分区分别分布在3台微机上,完成的功能是:客人分区向控制中心分区发送所在楼层和要上或要下的请求,控制中心接到请求后立即向电梯分区发出查询信息,当每个电梯的所在楼层和运行情况返回控制中心分区后,控制中心分区将结合客人的情况,指示最合适的电梯到达客人所在的楼层,并向客人分区返回为其服务的电梯的序号.作为服务方的电梯分区提供的主要程序(这里省略了程序包的具体实现)有:filename:liftcontrol.ads        &&电梯分区提供远程程序包的规格说明package liftcontrol ispragma Remote-Call-Interface;procedure quest-lift(liftnum:in integer;direction:out integer;layer:out in teger);&&接受控制中心的查询,返回电梯的运动方向和所在楼层function control-lift(liftnum:in integer; layer:in integer) return integer;&&接受控制中心的指令,命令指定的电梯前往指定的楼层,返回值表示指令是否有效end liftcontrol.作为既是服务方又是客户方的控制中心分区提供的主要程序有:filename:controlfunc.ads      &&这是控制中心提供的远程程序包的规格说明package controlfunc ispragma Remote-Call-Interface;function requestfunc(layer:in integer;upordown:in integer) return integer;&&接受客户的请求后,对电梯分区进行查询,并通过一个最佳电梯算法来决定某电梯进行服务,&&然后发出相关指令,最后返回给客户将要进行服务的电梯号.end controlfunc.以上是应用开发人员应写的程序(作为客户方的客人分区的程序较为简单,从略).在分布式Ada语言系统中所有的前置工作都由预处理器PP来完成,同时PP还根据应用开发人员编写的系统配置来完成分区工作.在这个例子中,PP分别对controlfunc.ads和liftcontrol.ads两个文件进行处理,在每个分区都生成一个具有stub功能的程序,并在每个提供服务的分区都生成一个侦听程序,用于侦听客户方发来的请求.这些前置处理生成的程序和用户编写的程序经编译生成可执行文件后,再分布到各自的节点上即可运行.从上面这个例子看,应用开发人员设计的分布式程序和普通的程序几乎没有区别,不必考虑远程过程的位置和发生调用的具体细节.由于底层实现的传输实体是基于Linux下的SUN RPC完成的,而SUN RPC支持并发和并行的透明性,因而利用本系统开发的应用系统也支持并发和并行的透明性,在这个例子中,如果存在多个客人分区,它们之间将互不干扰,可以并行运行.对于副本透明性,由应用开发人员决定是否需要增加副本.5 结束语Ada语言是大型软件工程语言.同时,在嵌入式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嵌入式系统大都是分布式系统,如果应用系统的程序是用没有分布式特征的Ada语言书写的,为了实现分布,应用开发人员就不得不自己进行大量的网络编程来实现远程过程调用和不同节点上的程序之间的通信.这些工作应用开发人员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这些细节问题上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使用本系统提供的功能之后,分布式的程序设计就与普通的程序设计没有什么差别了,可以忽略网络编程和远程通信与调用的大量细节.这就是本项目的主要目的.作者张冰,1974年生,硕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编译,软件工程,并行处 理.李赣生,194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编译,软 件自动化.王华民,女,1944年生,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程序设计语言与实 现,软件工程.本文通讯联系人:李赣生,杭州 310027,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作者单位:张冰(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杭州 310027)李赣生(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杭州 310027)王华民(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杭州 310027)参考文献1,ISO/IEC 9652:1995(E).Ada reference manual――language and standard libraries.19952,Tanenbaum A S.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Inc.,19953,Wellings A J.Issues in distributed processing-session summary.In: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alTime Ada Issues.ACM Ada Letters,1987,7(6):57~60本文1998-10-06收到原稿,1999-04-12收到修改稿
[ "Law", "Electronics", "Art", "Enviornment", "Economy", "Energy", "Military", "History", "Education", "Space", "Agriculture", "Literature", "Computer", "Medical", "Transport", "Sports" ]
Computer
【 日 期 】19960607 【 版 号 】12 【 标 题 】人生贵有胸中竹 经得艰难考验时――电视剧《叶剑英》观后 【 作 者 】程代熙 【 正 文 】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人物辈出的时代。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史上始终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从中国共产党人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领袖人物。叶剑英就是他们中的一个。“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毛主席对叶剑英元帅一生的赞语,说他胆大心细、思虑缜密有如诸葛孔明;明辨大事要事有如宋人吕易直。这短短两句话,叶剑英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这部电视剧的制作人、导演就是紧紧扣住毛主席的这一评语来塑造主人公的英雄形象的。《叶剑英》第一部(10集)刻画的是1924年至1927年间的叶剑英。这正是大革命从中兴到夭折的年代。第一次北伐战争刚刚取得初步胜利,蒋介石就急切切地揭下了他的假革命的面具,掉转枪口血腥镇压支持大革命的工农群众,屠杀昨日的盟友共产党人,从而导致大革命的完全失败。叶剑英早年追随中山先生,成了一位正直的民主主义者。这是他在人生道路上作出的第一次正确选择。孙先生谢世后,他很受蒋介石的器重,被委以重任,成了蒋的嫡系。但是,当他在北伐的中途听到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4・12”事变的消息时,他辗转反侧,痛心疾首,乃不计个人的安危与得失,召开全师大会通电反蒋。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叶剑英果断地作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次正确选择:与蒋介石彻底决裂,走继续革命的道路。在宁汉分裂的短暂期间,叶剑英到了武汉。在这里,他逐渐看清了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权同蒋介石的南京政权完全是一丘之貉。当全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的时刻,一些共产党人,有的告别革命,有的自首叛变,为虎作伥。这时,叶剑英冒着杀头的危险,又在人生道路上作出了第三次正确的选择―――向共产党组织呈上了他的入党申请书。导演对主人公叶剑英人生道路上的这三次重要的选择,在艺术上作到了真实、生动和感人的刻画。例如,第五集里有一组小镜头。那是在1926年8月,叶剑英与王柏龄率领北伐军总预备队一举攻占了湘北重镇岳阳。叶剑英登上了岳阳楼。他在岳阳楼上沉吟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组镜头,不仅表达了主人公对自己正从事的革命事业的肯定,同时,也突出了主人公的坚定的政治抱负―――把革命进行到底,解人民于倒悬之苦,并且,还为他稍后与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划清政治界限,在艺术上作了有力的铺垫。在我国现代史上,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政治局面。一个革命者要使自己不被扑朔迷离的政治形势所困扰,除了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政治抱负外,还该具备能在复杂、尖锐的政治环境中应付裕如的能力和素质。环境愈是险恶,愈要沉着冷静、细心谨慎。否则,稍一疏忽大意,就会铸成大错,甚至断送掉大好的革命前程。叶剑英入党后,周恩来要他仍然留在地方实力派张发奎的部队里做地下工作:保存革命力量,从内部打击敌人。1927年8月南昌起义失败后,叶剑英掌握的教导团是当时唯一没有暴露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电视剧最后四集,就是描写主人公叶剑英千方百计保存这支革命队伍,并使它成为后来广州起义的一支主力。文韬武略的叶剑英就是在这样艰险的环境里锻炼出来的。“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是叶帅的自况,也是他人生经验的宝贵结晶。
[ "Transport", "Art", "Military", "History", "Energy" ]
History
水土保持通报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9年 第19卷 第1期 No.1 Vol.19 1999江苏东新赣丘陵岗岭区农业资源特点与农业综合开发孙 进  王义炳摘 要 江苏东新赣丘陵岗岭区,地貌形态复杂,农业生态条件优劣并存,光热资源充足,但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有效养分贫瘠,水资源短缺,季节性干旱突出。对此必须不断建设以保水为主的工程体系,拦截地表径流,蓄积一切径流水量,增强调蓄功能,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坚持植树造林,修筑梯田控制水土流失。实施深耕与培肥土壤技术,建立高效农田生态群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明确资源优势,逐步实现规模开发与产业化过程。这是丘陵岗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最终目标。中图分类号:F323.2关键词: 丘陵岗岭 资源 保水 农业综合开发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 and ResourcesFeatures in Hilly Land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Sun Jin Wang Yibing(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Department of Nanjing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igang, Nanjing, 210095, PRC)Abstract The hilly land area in Donghai, Xinyi and Ganyu count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lentiful sunlight and suitable heat resources. The good agroecological condition is generally coexisted with the bad one in this area. Because of the thin layer of soil, the poor supply of soil avaiable nutrient, the serious soil erosion, the seasonal drought, and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develop a project emphasizing the conservation of water resource.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suggests that th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retain surface runoff,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dispatching and preserving water, and to improve efficiency of water usage. To afforest trees and to build terraced fields are also essential for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The technique of deep ploughing and manure accumulation should be empolyed to set up a high effective agroecological system. To gradually realize a large-scale exploitation and an industrial process,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should be adjusted. The resources advantage should be identified to develop a diversified economy. This is a way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to approach the ultimate aim of agricultural integrative exploitation in this hilly countryside.Keywords: agricultural integrative exploitation; hilly land; natural resources; water conser-vation江苏东新赣丘陵岗岭区,东邻东海、赣榆县的沿海洼地区,北、西北与山东接壤,西南与沂沐运洼地及沂河淤土区毗邻,包括东海、新沂、赣榆3县及连云港市郊区,土地总面积为3 064km2,耕地面积约为1.333×105 hm2。该地区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特殊,农业持续发展限制因素较多,但农业资源丰富,生产开发潜力大。1 农业资源的特点1.1 地貌形态复杂,资源丰富多样东新赣丘陵岗岭地是山东鲁南山地的南延部分,山地岩层除南部的马陵山是紫红色沙页岩外,都是由太古界古老结晶变质岩系(片麻岩为主)组成。山岭高度差别大,紫红色砂页岩低丘高70~100m,地势平缓,古老变质岩山地大部分高度在200~300m,连云港云台山属断块抬升山体高度较大,最高峰达625m[1]。整个低山丘陵山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延伸,地势逐渐平缓形成高20~50m的山前剥蚀、侵蚀岗地和5~20m的洪积冲积平原。经洪水切割与冲积形成岗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岗顶起伏平缓,部分基岩裸露,所覆盖的残积物土层浅薄,谷地的洪积冲积物土层深厚。构成该地区地貌形态复杂,农业生态条件优劣悬殊,物种资源丰富,如材料资源、土地资源乃至旅游资源等都十分丰富的经济区,开发潜力很大,是一个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农业经济区。1.2 水土流失,土层浅薄组成丘陵岗岭地的古老地层,所发育形成的土壤土层浅薄,砂性重,渗透作用强,易产生水土流失。据调查东海县强度流失区面积达14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5%,中高流失区面积为61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7.5%,轻度流失区面积为58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5.8%,局部裸岩地区及丘陵岗顶水土流失达剧烈程度。东海双店乡的调查表明:有1/3的耕地耕作层厚度<17cm,15~17cm的占全乡耕地的13.4%,13~15cm的占12.9%,10~13cm的占6%,10cm以下的占0.4%[2]。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层浅薄,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减弱,成为这一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1.3 土壤肥力低,有效养分贫瘠发育在酸性变质岩风化堆积、冲积物母质上的棕壤类地带性土壤,由于地形对成土母质和水热条件的影响,在不同地形部位又形成发育为棕壤类系列的各种土壤,例如酥石岭砂土、白浆土、包浆土、紫砂土、板土等土壤。这些土壤的剖面障碍层次多,一般在12~15cm以下即出现障碍层,如白浆层、砾石层、铁盘层、紫泥层、石硼层等等。直接影响了土壤养分的保持、土壤水分的移动和植物根系的伸展。全国土壤普查结果[2]还表明,这些土壤肥力低,有效养分贫瘠(见表1)。对照全国土壤肥力分级标准,有机质及氮、磷、钾的有效养分含量只有5~6级,土壤有机质不到10g/kg为第5级。严重缺氮、缺磷、缺钾,经过多年的耕作培肥,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性养分含量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见表2),有机质含量虽有增加趋势,但仍小于1%,仍然为第5级,碱解氮为4级,速效磷多数为4级,速效钾为4~5级,相比之下,有效钾含量似有所下降。分析结果表明丘陵岗岭地土壤养分仍然处于贫瘠状态,要使这一地区农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仍然需要有较大的肥料投入。表1 东海县丘陵岗岭地主要土属平均养分含量土属名称有机质/(g.kg-1)全氮/(g.kg-1)碱解氮/(mg.kg-1)全磷/(g.kg-1)速效磷/(mg.kg-1)速效钾/(mg.kg-1)酥石岭砂土5.90.4715.30.225.617.7白浆土7.30.5419.10.224.359.6包浆土7.10.5453.90.215.13.9板 土9.00.7358.50.255.470.6紫砂土6.40.5567.70.224.471.2黄沙土7.60.6861.90.314.662.9表2 东海县丘陵岗岭地白浆土及岭砂土多年养分测定结果土壤名称采样地点时  间有机质/(g.kg-1)碱解氮/(mg.kg-1)速效磷/(mg.kg-1)速效钾/(mg.kg-1)白浆土石湖乡1989038.292.035.4251.31白浆土石湖乡1993109.774.89.6331.49岭砂土石湖乡1993108.270.66.2744.21岭砂土双店乡1997086.762.214.776.001.4 水资源短缺,季节性干旱突出在低山丘陵岗地,水土流失,水资源利用率低。仅以东海为例,可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及外来水流量,在保证率75%的干旱年为5.79×109 m3,而需水总量达1.057×1010 m3,亏缺4.78×109 m3。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源不足,调蓄容量有限,年地表径流量达6.09×109 m3,废泄水量大[2]。该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12.3mm,但降水月际分配极不平衡,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70.6%,12月―翌年1月的降水量只占年降水量的3.1%,而全年蒸发量达1 694.4mm,是降水量的1.8倍[3]。春秋季节降水偏少,土壤蒸发强烈,易出现干旱灾害,对春播和秋播质量影响很大。而夏季较长时间的降水,对粉砂质含量高的包浆土、白浆土等砂性土壤易造成包浆滞水产生渍害。这种旱渍并存的灾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1.5 光热资源丰富该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热同季,温差大,季风显著。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394h,日照率为54%,太阳总辐射量492.4kJ/cm2,作物生长期间≥0℃的日照时数为2 043h[2]。在5-6月和8月2次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高峰期正是小麦灌浆成熟期和秋熟作物开花结实期,对作物生长发育非常有利。年平均气温为13.7℃,≥0℃的积温为5 081℃,持续308d;≥10℃的积温为4 511℃,无霜期218d,光热条件及季节变化均与作物生育期同步,有利于农业生产。2 农业资源开发对策2.1 建设以保水为主的工程体系丘陵岗岭地地面坡度为10°~15°,易产生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建设以拦蓄为主的保水工程体系,是解决丘陵岗岭地严重缺水的重要技术措施。要充分利用岗岭地的地貌特征建设中小型水库,拓宽加深洪水走道,并建设梯级拦水坝。在岗坡地段沿等高线开挖环山截水沟,开挖大口井、小水塘,通过消力池或沉沙井连成一个完整的岗坡地拦蓄水系统,以加强丘陵岗地的调蓄功能,力争降水径流不出境,充分利用水资源。由于岗岭地表土沙性重透水性强,降水通过渗透过程进入风化壳岩体的裂隙中,使裂隙中有较多的地下水可供开发利用。据实地考察,1997年9-11月连续干旱的情况下,东海双店乡岗岭地岭顶深3~6m的采石坑仍然积水不干,处在缓坡地段的北沟村建蔬菜大棚,各农户挖的小口井,深3~5m,在2-3月期间,1.2~1.5m深处均有水可供利用。表明在丘陵岗岭地开挖大口井、小口井、深井,在季节性干旱时做为灌溉水资源的补充,也是一种群策群力,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2.2 植树造林、修筑梯田控制水土流失在丘陵岗岭地建设与保护林地,修筑梯田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必须不断进行植树造林,建设好农田道路、沟、渠的林网,提高地面的覆盖率,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对已垦农田必须修筑梯田,根据地面坡度和机械耕作要求设计田坎高度和地面的宽度修筑梯田,并建设好田埂和泄水陡坡以控制水土流失。2.3 深耕与培肥土壤丘陵岗岭地耕层土壤浅薄,在修建梯田的基础上进行深耕30~40cm。可增加根系活动层的深度,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土壤水的库容,据测深耕25~30cm土层的含水量比未深耕地增加2%~10%,雨后5~10cm土层含水量比未深耕地下降低2.17%~2.25%[4]均表明提高了土壤的透水性和土壤的保水性能,大大改善了土壤水分的供应状况,增强土壤抗旱能力。但丘陵岗岭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及有效养分含量都很低,深耕30~40cm只能使土壤疏松并打破障碍层,改善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其有效养分及潜在养分含量远远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必须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实践证明深耕地每季作物必须施入厩肥3×104~4.5×104 kg/hm2,配施氮、磷、钾复合肥1 500kg/hm2,并根据作物生长情况适当追施速效性氮肥,使当季作物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收成。在收获期应当采取高留茬、草还田等增肥改土措施以培肥地力。从长远来看,丘陵岗岭地应以资源利用方式、耕作技术、养分供应与管理以及作物轮作等方面进行土壤的培肥与改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采用一种新的替换耕作制[5]来进行土壤的培肥与改良。2.4 建设高效的农田生态群落如何使有限的耕地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当今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极大关注的问题。要使有限的耕地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首先要了解耕地资源的特点,如土壤的肥力、质地、水的供应状况等。在此基础上选择物种,依其生育规律和温、光热的年、月际变化规律,进行物种结构的配置,以建立优化的农田生态群落,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和开发。2.5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丘陵岗岭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因此要使广大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必须致力于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农民充分利用丘陵岗岭地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开展畜禽养殖、蔬菜、药材的栽培和果树的生产与开发,改变过去单一进行油粮生产的农业结构。3 农业综合开发规模与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的规模与产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丘陵岗岭地农业资源的特点、优势,确定生产开发项目与开发规模是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成败的关键。实践经验证明,确定规模生产开发项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 资源适宜原则;(2) 市场需求原则;(3) 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原则;(4) 科技服务体系配套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开发的项目形成规模,并且具有持续性,才能形成有一定批量的农副产品,才能为产业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而实现产业化还必须进行产品的市场调查,以及建设实现产业化的基础设施、设备投资和具备经营管理的能力。实现产业化是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的,若盲目上马是不可能使投资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4 结 论因此要搞好丘陵岗岭地的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在充分认识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与产业化的规划,并在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选择生产开发项目,并逐步实现规模开发,为产业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进而实现产业化,这是岗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最终目标。作者单位:孙进 王义炳(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南京卫岗.210095)参考文献[1]《江苏农业地理》编写组.江苏农业地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5[2]水电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流域重点县水土保持调查报告,1984.94-119[3]东海县土壤普查办公室,等.东海县土壤志.1984.1―15,302―310,152―225[4]王义炳.白浆土综合治理和利用研究.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1―7,123―127[5]张崇贤,柯金良,等译.世界资源报告(1992―1993).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3.122―145收稿日期:1998-10-15
[ "Medical", "Computer", "Space", "Economy", "Electronics", "Energy", "Agriculture", "Sports", "Education", "Military", "Politics", "Communication", "History", "Law", "Enviornment", "Mine" ]
Enviornment
产业与环境INDUSTRY AND ENVIRONMENT1998年 第20卷 第4期 Vol.20 No.4 1998科技期刊采矿与环境:经济议程Olle Ostensson,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modities Division,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Palais des Nations,CH-1211,Geneva 10,Switzerland摘 要矿物与金属使用量正在以等于或稍大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速度增长.环境影响不一定要以与矿物开采和加工相同的速度增加.改善环境管理已经减少了矿物生产的负面效应,今后显著削减的前景是良好的.然而,关于采矿与环境的决策应当以相关成本的现实估计值为依据.采矿的环境影响也是一个经济问题…采矿往往对环境产生剧烈的和高度观瞻性影响.可能由于这一原因,它才成为产生最大环境争议的经济活动之一.它的影响是局部的,而且就受影响区域的规模而言是非常不显著的1,况且很多其它活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得多和范围广泛得多的影响.不过,对景观的影响是不可能遗漏的,而且产生了强烈的情感.采矿是一种基本活动,它产生保持世界人口生活水准所需要的产品.采矿越少,会意味着消费性商品越少.采矿的一个独特的特色是它无法重新定位.采矿不得不在金属矿床所在地进行.如果一个矿床碰巧处在一个一切有关人等都同意应当加以保护的区域,则它将不会被开采.然而,这样一个决策是要付出代价的.替而代之,很可能将开采另一座矿石品位稍低的矿床.结果,从所开采矿物生产的商品对消费者来说将是稍微昂贵一点.稍低品位矿床的开采也将导致更大量的废物和一些负面环境影响.(希望这种环境影响将比采矿在保护区内进行时要小.)重要的是要知道,一切关于采矿与环境的决策都要付出代价,无论就环境损害而言还是就降低物质生活水准而言都是如此.目标应当是使所有这些代价的总和保持尽可能低,而且要避免导致不可接受环境退化的调控不足和导致物质福利损失的调控过度.而且经济趋势大体上是令人鼓舞的…过去10年已经看到了相对高水平的稳定经济增长和世界贸易的非常迅速膨胀.这为一个对矿物原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的时期奠定基础,尤其是在快速发展中的亚洲国家,这保证新矿物生产商有现成和不断增长的市场来销售其产品.如果1990年代期间亚洲发展中国家矿物和金属进口的趋势继续下去,则到2005年这些国家将占世界矿物进口量的35%、精炼铜进口量的多达60%和原铝进口量的35%2.已有许多讨论的、甚至导致“非物质化”这一术语的杜撰的原材料使用强度增长速度下降,揭示它本身是一种量级微不足道的力.如果考虑到再循环率的提高,则矿物和金属使用量的增长率继续大约等于或稍高于全球GDP的增长率,而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会慢下来.在近几年中,对堪探和投资的兴趣又有了重新扩大,在发展中国家中尤其如此.尽管统计不完全,但所有观察员都同意采矿方面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正在以可观的步伐增长,尽管稍慢于总体FDI.拉丁美洲已经成为堪探和开发两者的最重要目标,占世界堪探支出的约27%和采矿业中当前有计划的全球资本支出的42%3,虽然一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尤其直至最近还主宰投资舞台的美国,已经看到堪探支出停滞或衰退.从经济发展的观点来看,对中亚的新兴趣和对非洲的重新兴趣是特别令人鼓舞的.这种发展受到两方面的刺激:许多国家中关于采矿和外国投资的立法的变化,和因自由化资本市场而成为可能的风险资本流动.在1980年代初,外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堪探往往获得许可,但维系堪探 与采矿的土地使用权保障是薄弱的;即,不能保证堪探公司有权开发所发现的矿床.外国直接投资是大多数国家中所允许的,但往往只有或者国有或者私有的国内公司参与.近年来,堪探权保障一般都得到加强,目前大多数采矿规范都把堪探区域内的这种权利视为排它性的.堪探权与采矿之间的联系在大多数国家中也已得到加强.此外,排解纠纷的机制已经变得对外国投资者更可接受,有很多最近的投资协议为所指定纠纷的国际仲裁作了规定,而且有很多国家加入了各种双边和多边的投资条约,给予投资者以针对东道国政府单边行动的某种形式保护.产量不断增加,意味着来自采矿和矿物加工的环境影响不断增加.然而,环境影响不一定以与矿物生产相同的速度增长.改善的环境管理会抵销这种趋势,和减少对自然环境提出的需求.在过去20年中,在几乎所有国家中都已经加强了环境立法,这有助于减少采矿的负面环境影响.然而,雄心勃勃的立法需要有效的监测和执法来补充,这需要技能和财力.使关于旨在减少环境影响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信息传播,和使这些方法广泛地付诸实践,都需要时间.堪探与开发“景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相对短矿山寿命的、黄金和基础金属的中等规模矿床日益增长的兴趣.这些矿山也有相对短的启动期,这意味着政府机构往往要在颇大的压力下加速环境评议和批准过程的.这可能是一个引起关注的来源,特别是因为对发展中国家的兴趣的扩大和拓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向全球化和自由化推进这一总趋势的一个后果)意味着一大部分新投资可能要放到那些目前矿山开发经验很少且就关于监测与执法而言能力有限的国家(例如非洲或中亚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当然急于尽可能快地获得评估项目和与开发者谈判的独立能力.国际社会扩展在这一方面对它们的一切可能援助,是一项重要任务.开发活动将被仔细跟踪,特别是被环境非政府组织跟踪,他们肯定会提醒国际公众注意任何环境损害案例或不遵守环境管理标准的迹象.虽然发展中国家中的趋势从世界矿物供应和不断增长的收入的观点来看是令人鼓舞的,但发达国家中开新矿山的范围正在缩小,这是由于公众认为采矿对自然环境来说是一种固有的和不可避免的损害性活动.结果,日益增大的地区正在对新矿产开发关闭.“NIMBY”(不在我家后院)综合征的这种表现可能导致恼怒的规划人员和采矿公司问道:好吧,如果不在你家后院 ,那么在谁家后院呢?更严重的是,这些限制引起了这样一个问题:怎 样才能平等地分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包括采矿引起环境损害的责任和向世界提供它所需要的原材料的责任.环境管理及其费用的趋势也是如此…除少数例外,环境保护措施的费用尚未对矿物生产的经济性产生任何重大影响.这些费用占总生产成本的比例的估计值各异,从可忽略不计到使之削弱经济能力.那些试图证实这些费用低的人们指向一些由于环境理由而进行的投资已经导致更高的生产率和更低的成本的矿山实例,而那些 旨在显示这些费用威肋该行业生存的人们则谈论投资全成本,其中包括那些如果任何事情都按照环境要求去做便 所剩无几的要素.很容易找到支持这些事实的任意一种版本的实例,其部分原因是非常难以确认该投资中专用于环境目标的确切部分,另一部分原因是情况因经营的不同而异,这取决于地质学、气候及其它因素(包括最重要的是该投资是用于一座新设施还是追加到现有新设施上).做如下假设似乎是合理的:环境保护费用的确是积极的和有意义的.然而,如果真的是环境措施占生产成本的一大部分,那么,我们就会有希望看到一些显然可确认的效果,例如金属价格更高、采矿公司利润减少、不愿意勘探新矿床或投资于新矿山开发.1992年,一家声誉好的咨询公司预测,“环境等级提高”会使采矿与矿物加工业耗费约60亿美元,而且这会“对勘探和新冶炼厂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工业因环境下降趋势而缩减”4没有迹象显示有任何此类情况发生,这看来表明该行业十分适应新法规的引进.应当注意的是,与影响利润水平且采矿公司不得不为其做准备的其它因素例如金属价格和汇率波动相比,环境成本有着通常能事先知道的重要优势.因此,原则上是更容易把它们考虑在内的.该行业已经证实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通常在先对成本大加抱怨之后)加以调整以适应法规变化,而且当它达到削减环境影响的程度时就取得了成果,这在20年前会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部分地是由于新技术的开发,但首先归因于从项目一开始就把环境影响融入项目规划过程中而且不把环境缓解视为某种一旦项目设计已经决定才想起来要加上去的东西的管理与规划方法的引进.显然,该行业已经认识到,由于需要采取不是预见到的而是作为诸如舆论压力的结果而自己缠上的缓解措施,人而使项目延误并可能关闭 的代价可能高于从一开始就做这件事的代价.因此,随着该行业通常以微不足道的追加费用赶上和达到法规要求,对费钱的管理解决办法的需要日益减少.这不意味着一切都好,而且可以认为与采矿有关的环境问题已经解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达到无需监测或预防措施就能关闭和忘记一座矿山的局面.此外,关于环境影响的削减和缓解,将继续设定新的和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标.采矿公司将不得不对新发展保持警觉,和准备采取行动来应付新要求.政府用来确保采矿能在最大限度减少环境风险的条件下进行的政策手段正迅速发展,环境机构也在获取环境政策实际应用方面日益增多的经验和干练.“污染者支付原则”的普及已经产生了使内化环境成本的需要更广泛地被接受的效果(尽管该原则往往被误解为系指对环境损害的补偿)5而且甚至已经对传统的“命令与控制”政策的运用方式产生影响.用来减少环境影响的“经典”经济手段例如污染税,还有待于在采矿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因为还必须解决公众可接受性(你可以“ 购买污染权”的想法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和实用性,而不只是影响的量化问题.然而,同时,旨在界定责任和确保经费可用于清理的“混合”经济手段,例如履约债券和复垦保险,已经迅速得到承认,而且已经成为几个国家中采矿与环境立法的组成部分.这种类型的手段可能构成今后法规景观的一个日益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政府的能力各异,而且很多依靠其预算来产生压倒性需求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发现难以给提高技能所需要的资金定位,也难以获得有效运用这样的手段所需要的分析与监测设施.但问题依然存在,而且稀少的环境保护资源不得不在它们最有效的情况下运用用贸易措施来影响环境政策或达到环境成本的至少部分内化的概念对很多人是有吸引力的,但已经证明难以转变成实践.尽管关于贸易与环境的辩论反映出对正在进行的全球化进程的环境后果的合理关注,但各国政府和环境舆论已经认识到贸易措施是不锋利的手段,而且它们的运用还可能产生新的、比最初所针对的问题更坏的问题.此外,环境主义者与保护主义者之间的结盟或方便联姻似乎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因为事实上环境舆论往往对发展中国家的目标表示同情,如果要运用这样的措施,它们的贸易就可能蒙受无意的负面影响.由于国际条约谈判起来很麻烦而且难以执法,因此,可能更容易的是通过针对那些显然不关心其政策和行动的环境影响的政府和企业的舆论来对抗全球化的不良后果.只要涉及矿物和金属,关于环境贸易议程 的主要事项目前似乎是努力限制某些被认为是危险的材料的运输或加工.《巴塞尔公约》是最知名的实例,但在一批国际论坛上已经提出了同一腔调的建议.这样一些限制的提出已引起工业界的颇大关注,因为他们认为对工业界的相关成本给予太少的关注.其它严重的关注包括所提出的限制以充分风险评价和会产生的国际贸易局限性为依据的程度,和所伴随的经济无效性.最重要的是,人们会问,由于其成本是根据人为稀缺性的产生和对负责监测与执法的体制框架的需要这两项来确定的,因而这类限制是否是一种减少环境损害的成本有效途径.今天,国际采矿界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如果不是最大的话)是发展中国家和过渡经济国家中很多已关闭矿区引起的.这些矿区构成主要环境危险,但它们的清理因不是从生产出发而无法支付.其中很多矿区如果留下无人照管就可能产生颇大环境损害.虽然人们广泛认识到复垦这些“无主矿区”的需要,但也显而易见的是与正在处理这一问题的发达国家政府不一样,有关国家的政府缺乏财政手段来做这件事,而且还没有找到解决这个财政问题的其它现实办法.事实上,就连这个财政问题的尺度也不太清楚,可能是因为担心任何进行成本估计的努力都可能导致放弃而不是行动.迄今为止,治理进展一直是零敲碎打的和即兴之作的.没有任何保证能在优先基础上应付就人体健康、生态影响或经济 意义而言最严重的局面.这个问题显然不得不在一般意义上的废弃危险地点范畴内来解决.有希望的是,可以找到一些体制的和财政的解决办法,它们能消除这些对当地人口 的生命和健康不断产生的危险.难以看到通过国际立法可以达到任何具体的结果.美国的“超基金”――用来解决“无主矿区”问题的法律思路的唯一实例,按照所有观察者的看法,需要非常费时的谈判.关于其有效性和结果的公平性,也已经有人提出怀疑.政府和工业界不得不一道工作,以确定该问题的大小和确认现实的复垦方法,资金筹措办法以及复垦时间表.这个时间表会很长.重要的是开始以认真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无法让该行业对一些个别公司的行动集体负责,但它的确有可以用来解决“无主矿区”的知识,而且它也应当关心这一问题的公众影响.因此,该行业可以认为无主矿区问题解决办法的一部分就是它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不是加强这样一种印象:它只是这个问题的一部分.难以说清其全部内含的一个重大变化将是能源生产的环境与资源成本的内化.虽然能源的完全“全成本定价”不可能迅速地或在很近的将来引进,但似乎肯定的是,随着长期补贴能源生产的不可持续性变得更加明显,将在这个方向上采取一些步骤.采矿和金属工业因其集约使用一切形式的能源预期会成为受这样一种变化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甚至这个方向上的部分步骤也可能使金属价格上涨,和使其相对于其它可能较少使用能源的材料而言的竞争 性下降.然而,若干种代用品也是能源密集型的,这可能起到减少影响的作用.此外,再循环材料可能会变得更具竞争性,因为它们的生产与原金属生产相比往往是能源密集程度较低的.因此,因废旧金属的物理可得性和经济可用性而异,提高再循环率会成为一个很可能的结果.对于近年来消费量已经显示出快速增长和/或用于长寿命产品中的金属来说,由于废旧金属的有限物理可得性,可能的再循环率提高也许是十分微不足道的.虽然能源价格变化的全部影响难以评价,而且可能因矿物原材料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但显然它们将对矿物和金属生产与使用的方式产生影响,而且也意味着将对采矿环境管理产生影响.总而言之,有理由对减少采矿负面环境影响的前景表示乐观.在一个以政府预算日益严格为特征的世界上,重要的是,一切对采矿良好环境管理感兴趣的人员都有助于确保以一种可能成本有效的方式使用可共这一目的利用的稀少资源,和确保这些资源的主要部分能用于解决那些对人体健康和安全有最大潜在或实际影响的问题.*所表达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秘书处的观点.注 释1.在1930―1980年这一时期内,美国土地总面积中只有0.25%用于地表采矿、地表矿山和地下矿山 所产生废物的处置、以及矿物精选和进一步加工所产生废物的处置.受采矿和废物处置影响的土地的约47%到该时期结束时已被恢复原状.(J.Johnson and J. Paone,Land Utilization and Reclamation in the Mining Industry, 1930-1980,Bureau of Mines Circular 8862, Washington,D.C.,1982).2.这些计算依据于UNCTAD,Handbook of World Mineral Trade Statistics 1990-1995 (UNCTAD/ITCD/COM/2),New York and Geneva,1997.3.“堪探开支继续增长”,Mining Journal,London 25 October 1996.4.“环境冲击的基础金属受害者”Metal Bulletin,London,5 November 1992.虽然这些数字也许显得巨大而且可能有所夸张,但值得指出的是,它对应于1990年世界非燃料矿物产值的不到5%(UNCTAD,同上).5.经合组织国家采用的“污染者支付原则”说“污染者应当承担实施公共当局决定的污染预防控制措施的费用,以确保环境处于一种可接受状态.换言之,这些措施的费用应当反映在那些在生产和/或消费中造成污染的商品与服务的成本中.”(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olluter Pays Principle: Definition,Analysis, Implementation,Paris,1975).
[ "History", "Space", "Mine", "Enviornment" ]
Enviornment
两德专家委员会就国家条约基本达成一致新华社波恩5月12日电两德专家委员会12日在西德联邦总理府继续举行会议,讨论两德国家条约问题,双方大体上达成一致。联邦政府副发言人福格尔当晚宣布,双方尚有争议的民德农业、所有制以及西德对民德转变经济结构提供援助等问题,将在国家条约之外予以解决。他强调,双方将在下周内就此达成特别协议,但不是民德经济部长波尔所要求的第2个“国家条约”。据德新社报道,特别协议将包括西德居民和公司今后可以直接在民德购买土地的规定。民德政府以前一直对此持反对态度。另据报道,西德财政部长魏格尔12日在慕尼黑基社盟的一次会议上说,在波恩政府就经济、货币联盟作出承诺方面,已无进行根本性修改谈判的余地。他说,经济、货币联盟不应该成为“单行道”,民德也应作出自己的贡献。11日开始的两德专家级谈判预定今天结束。福格尔宣布,两德财政部长将于5月14日在民德首都柏林举行会谈,讨论民德的财政状况。(完)
[ "Military", "Mine", "Philosophy", "Energy", "Politics", "Computer", "Law", "Economy", "Electronics", "Art", "Medical", "History", "Sports", "Literature", "Education", "Space", "Communication", "Transport" ]
Politics
浙江体育科学ZHEJIANG SPORTS SCIENCE1999年 第21卷 第6期 Vol.21 No.6 1999关于浙江省各地市运动项目布局和第12届省运会竞赛规程改革的若干思考凌平摘要:针对如何使各地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与全省乃至全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更趋一致,文章探讨了浙江省各地市运动项目布局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探索了浙江省第12届省运会上的项目设置、人才交流和奖牌计分的具体原则和方法;阐明了竞赛体制改革的方向、改革的道路和改革突破口。关键词:项目布局;项目设置;人才交流;计分办法中图分类号:G812.255/2002;G81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624(1999)06-0001-06Some thoughts of reform of sports events assignment forthe different kinds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rules of thetweenth province sports meeting in Zhejiang provinceLIN Pin(Department of PE,Educational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Abstract:How to make the local sport strateg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nce sport strategy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spors strategy is one of the serious problems faced by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committee of Zhejiang province.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basic condition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port events assignment for the different kinds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points out some concrete method of the exchanging talents as well a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king score for the 12th games of Zhejiang province.Key words:sport events assignment;location of sport events;exchanging talents;the method of making score浙江省第11届运动会的帷幕已经降落。本届运动会是浙江省竞技水平大比武的盛会:11个市地、12个行业体协、系统组团分别参加青少年部和成年部的比赛。这是浙江省全运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虽然运动会已成为历史,但新一轮的竞争却已经开始;各地市正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励精图治,争取在下个世纪我省的第12届省运会上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为了能使省运会与全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更好地衔接;为了能使各地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与全省乃至全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更趋一致;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赛规程的杠杆作用引导,使追逐局部利益的行为逐渐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浙江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最优化。因此,就有必要对我省各地市运动项目布局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对第12届省运会的竞赛规程进行探索,并以此把各地市的局部利益与浙江省的总体利益协调起来,实现浙江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最优化。1 各地市运动项目布局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1.1 根据地理环境进行项目布局浙江省地域不大,但地形地貌比较复杂,既有平原又有山区,既有水乡湖泊、碧绿大海,又有名山峡谷、绿色丛林,既有发展水上项目的便利,又有开展陆上项目的可能,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地理优势,进行运动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1.2 根据体育市场的大小和社会的需要进行项目布局浙江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不尽相同,其中既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又有文化观念形态的不同;既有生活方式的差异,又有消费方式的差异。在体育竞赛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业余运动训练市场,体育保健康复市场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开展哪些运动项目或限制哪些运动项目,都要根据当地的体育市场大小,居民的生活方式习惯和人们的消费水平来进行项目布局。1.3 根据省运会的项目布局来规划地市的运动项目省运动会的成绩优劣,通常是衡量当地体育运动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地市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此都给予了重点投入。就目前的衔接情况来看,浙江省的第11届省运会竞赛项目(青少年部)总数23项,小项设置总为492(金牌总数504),奥项为总数17项,占总项目的74%,小项设置总数为394项,占奖牌总数的80%。非奥运项目总数为6项,占总项目的26%,小项设置总数为98项,占奖牌总数的20%。表演项目一项。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各地市在项目布局上究竟是选择冷门项目、薄弱项目还是选择优势项目和含金量高(投入少产出多)的运动项目?二是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的比例究竟应该是多少?虽然我们鼓励各地市突出奥运会和全运会的运动项目,但因地市的局部利益与省里的整体利益在目标定位上仍难以统一,目前的项目布局尚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的需要和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要求。如果按照市场所提供的信息来进行项目布局,那么它一定遵循“边际替代递减律”进行项目布局,既“一种物品越稀少,它相对的代替价值就越大,也就是说当某种物品的数量增加时,它的替代比例递减”。1.4 根据当地财政经费配备和设置运动项目布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如果当地财政经费的投入一旦被确定为是一个可知的常量时,那么运动项目布局的“帕累托”最优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即对运动项目的有效性配置达到不可能再找到另外一种方式既增加一些运动项目的投入而又不减少其它运动项目的配置效果。1.5 根据当地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特长来进行项目布局在自然经济发展阶段,生产的有效性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形式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发展阶段,生产的有效性是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要形式的,在当代社会的发展阶段,生产的有效性是以信息密集型为主要形式的,而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生产的有效性则肯定是以人力资本密集型为主要形式的。我们认为:优秀的教练员就如同优秀的科学家一样,是一种十分稀缺的人才,如马俊仁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教练员,因此硬件的配备要根据软件的要求来实施,离开了软件,硬件就尤如是一个空壳,难有作为。1.6 根据当地领导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运动项目的布局这虽然是一个缺乏理论支撑,不上大雅之堂的假定。但现实社会却又非常残酷,存在决定意识,“屁股支配脑袋”,中国目前的事情只要有领导的支持,有市长(而不是市场)的指示,事情就会好办多了。大连万达队总经理王建林虽决心要退出中国足坛,但薄市长的一声令下,大连万达依旧归顺已成定局。我们今天处在这样一个半市场经济半计划经济的社会中,完全不依据当地领导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运动项目的布局也是不现实的。1.7 根据当地传统项目学校现有基础的水平高低来进行项目布局万丈高楼起于平地,缺乏基础的空中阁楼是难有未来可言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传统项目学校现有基础的水平高低来进行项目布局,才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群众基础好,发展后劲足的优势。1.8 根据亚文化和当地人种的优势特点来进行项目布局从总体来说:浙江人在竞技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在善长于小、灵、巧、水、轻、智的运动项目。但针对各个地市的具体情况,则不能一概而论,有时相隔百里,其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却相差甚远,其中既有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又有饮食习惯上的不同,更有运动素质和个性行为方面的差异。因此亚文化的差异对智能性运动项目的开展往往会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其中运动水平愈高,这种表现形态就尤其明显和突出。这同样是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2 关于第12届省运会项目设置、人才交流和奖牌计分的思考2.1 关于省运会上项目设置的思考不同的杠杆,具有不同的作用,一种杠杆的调节机制与另一种杠杆的调节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但在另一种情况下也会出现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关键在于各种杠杆如何协同合作,以达到双赢、共胜,利大于弊。浙江省第12届省运会的项目设置,对浙江省11个地市的业余运动训练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大调节杠杆,通过这个杠杆引导,各地市逐渐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浙江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最优化。毫无疑问,对浙江省第12届省运会的项目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利用竞赛机制确实能把各地市的局部利益与浙江省的总体利益协调起来,那么如何实现浙江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最优化呢?从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的视角来分析,即“如果在给定的资源配置条件下,没有替代方法来配置资源,使某些人比原有配置下得到更多的福利,而又不损害其它人的福利,则我们就称这个原有的资源配置为帕累托有效配置。”因此对于浙江省第12届省运会的项目设置来说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达到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第一,必须是再也找不到其它第二种项目设置方法能增加浙江省在全运会和奥运会上夺金夺冠的实力而又不削弱其它竞技运动项目的水平;第二:浙江省第12届省运会所设置的项目必须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即省运会要成为具有真正反映浙江省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全貌的一面镜子;第三:浙江省第12届省运会所设置的项目必须要能最大限度把浙江省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挖掘出来,尽可能减少优秀的竞技人才浪费、漏网或夭折。尽管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是一个高度的理论概括,在现实社会中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但这个理论却昭示着我们,浙江省第12届省运会所设置的项目必须要遵循项目设置的最合理性,竞赛规模和效益的最全面性以及人才资源的最大挖掘和最小损耗性。以浙江省第11届省运会青少年部的项目设置来说,青少年部设项总数为23项,小项设置为492项(金牌总数504)。其中奥项总数为17项,占总项目的74%,小项设置总数为394项,占奖牌总数的80%。非奥项总数为6项,占总项目的26%,小项设置总数为98项,占奖牌总数的20%。表演项目一项。从“帕累托最优”的第一个条件来分析,项目的设置要求最大可能地加大对奥运会项目的设置比例,这样在满足“帕累托最优”的第一个条件的同时也满足了第二个条件,而第三个条件的满足还有赖于人才交流实施办法的出台等充要条件的贯彻执行。2.2 关于省运会计分办法的思考为了要更进一步体现省运会与全运会和奥运会的一致性,有人提出:在省运会上要体现输送奖,要加大各地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全运会和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成绩的加分和加牌力度,并通过这种杠杆的调节,以促使各地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注重高、精、尖人才的选拔和输送。但这样也容易造成省运会没开,各地市的名次排序早已明确,省运会竞赛的实际意义名存实亡。省运会具有其运动竞赛的本身特点,如果附加一些其他内容,是否会改变省运会的本身的竞赛特性?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杠杆的作用是促进的,还是阻碍的?这又是一个需要非常慎重的问题。因此加大奥运会、全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带入省运会力度,是否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我们认为:通过竞赛杠杆来调节省运会中各地市县、各级基层组织的项目布局和积极性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愿望,但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涉及到利益与代价(收益与成本)。这种利益与代价可以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只要利益和代价不相等,就存在着激励问题。既然个人、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激励问题在每一个社会经济单位中都会出现。由于每个人从所要做的事中获得利益与付出代价,在自利的动机下,他将作出合理的激励,利益大于代价,就做这件事,或把它做好;否则就不做,或不想把它做好。据此,衡量省运会增加对奥运会、全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加分加牌力度的一个基本标准是看它能否提供内在激励。从各地市在11届省运会上的表现来看,热情是高涨的,因此推行增加对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加分加牌力度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这里必须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分加牌的方法问题;这里有既加分又加牌的做法,或只加牌不加分的做法,或只加分不加牌的做法,或是通过限定加分加牌的比例后再根据省运会周期内各地市的实际贡献分折算成相应的金牌和分数计入各代表队的奖牌和总分中。二是对参加了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但未获得任何成绩的队员是否也可以将参与大赛的等级折算成一定的分值计入各代表队的总成绩之中。三是限定加分加牌比例的度究竟应该定在什么尺度上,因为激励的最佳区域是在期望概率较高的条件下通过努力才能成为可能的。如果期望概率很低,即使再努力也是无济于事的,激励当然不会发生作用。我们认为:通过限定加分加牌的比例后再根据省运会周期内各地市在奥运会、全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等大赛中的实际贡献分折算成相应的金牌和分数计入各代表队的奖牌和总分中的方法是可取的,它能激励各地市关心每一次世界大赛中本地区运动员的成绩和状态,同样对参加了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等大赛但未获得任何成绩的队员也可以将参与大赛的等级折算成一定的分值计入各代表队的总成绩之中,因为具有参与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等大赛的资格本身就代表着国内的最高水平,因此将其折算成一定的分值计入各代表队的总成绩之中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握这个度。这个度应该是不会因奥运会、全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等大赛中的加分加牌而冲击省运会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个度又应该是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使各地市追逐局部利益的行为不由自主地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浙江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最优化。从第八届全运会来看,理论上只有332枚金牌而实际上因有破世界纪录加分加牌和奥运会加分加牌而使最后共产生了380枚金牌。以此推算我们发现,全运会上的加分加牌的金牌数占总金牌数的12.6%。据此,我们认为浙江省运会的加分加牌占总金牌数的比例也应定在10%至12%之间,绝对不能超过15%,否则就会出现本末倒置,激励减弱,成本高于收益,代价大于利益,而使省运会完全变味。2.3 关于省运会上人才交流的思考的确,人才交流、协议计分、奥运会金牌带入全运会等措施也许在全运会中的效果比较良好,但是否在省运会上采取相同的办法也会达到全运会相同的效果呢?同样的竞赛体制、竞赛办法在一个层次上也许适合的,但在另一个层次上可能就会变得不适合,人才交流就全国范围内来说,它是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全运会上实行人才交流,在各国足球俱乐部之间实行人才交流,其显著意义和推动价值显而易见的,但人才交流在地县之间,在青少年业余运动队之间,甚至在各学校之间是否合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问题。博弈理论认为:竞争的双方在初次的交锋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竞争中使自己不受到损失或使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而不会考虑其他单位或个人是否受到损失。这一现象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在省运会上一些地市明明知道某些人是冒名顶替、弄虚作假参加比赛的,但因为开始时并没有直接影响某人或某队的奖牌和名次,因此并未及时举报和申诉,而一旦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比赛的胜负又直接影响本单位的名次和奖牌时,举报和申诉便接踵而至。这里我们需要研究的并不是如何找出那些冒名顶替或假冒伪劣的参赛运动员,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应该如何建立规范的人才交流制度。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弄虚作假或冒名顶替等现象发生便否认或否定人才交流的效果和作用。博弈理论同时还告诉我们,一次博弈的结果尽管是相斥的,但多次博弈的结果肯定是趁向合作的。由此我们认为,层次越高的运动训练,其交流的面和强度应该越大,而层次越低、越是基层的运动训练,其交流的面和强度应该随之减少和降低,我们不鼓励基层业余运动训练跨地区交流,但我们鼓励地市运动训练学校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尤其是教练员的交流与合作。当然交流和合作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既达到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又不损害各地市的利益,同时又能够充分发现人材,挖掘人材和培养人材。如果两个地区之间是自愿的合作与交流,并有经过公证的协议,那么某运动员在省运会上的成绩就应该采取协议计分。如果两个地区之间不是自愿的合作与交流,发生争执时,仲裁的办法只有一个,谁能拿出最具有法律效应的合同、协议或文件,谁就获胜。据此,裁决的程序应该是:第一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合同或协议。第二是省运会竞赛规程。因为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合同或协议要高于省运会的竞赛规程,这样就不会出现在省运会上是一种裁定而在法院上又是另一种裁定的尴尬境况。那么接下来究竟是由谁来签这份文件、合同或协议呢?显然由两个地区的体育主管部门来签肯定不行。这里我们应该将人才是单位所有的观念转变成人才是自我所有的观念。而对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来说,我们在法律上都是无行为能力人或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因此他们的父母是其合法的监护人,具有全权代表其子女与某运动技术学校签定协议或合同的权力。这样某一人才究竟代表那个地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与此同理,关于省运会的运动员资格是否有必要再由骨龄检测的结果来确定。我们认为:衡量一个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和具有权威,首先应该看它是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法律效应,骨龄检测虽然被认为是目前测度年龄比较科学的方法,但因存在着项目之间、地区之间、南北人种之间和采集样本之间的差异,因此误差仍然比较大,对此,就权威性和法律效果来说,它远不如户口检测的权威性。与其化大钱采用骨龄检测来确定运动员的资格,倒不如选择更简单、更具有权威性的户籍检查来确定运动员的资格。虽然,目前仍有一些地市的户籍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法制意识不太强,有法不依、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给运动员的资格审查带来了一些问题。但我们绝不能因为目前的法制体制不健全而把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审查办法放弃不用。总之,各地市运动项目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浙江省第12届省运会竞赛规程的重新调整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当我们改革的决心已定,就存在着改革方向的选择;改革道路的选择;改革突破口的选择;改革最佳时机的选择;改革步骤的选择以及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原则、方法、手段、难点和重点的分析等等。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浙江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竞赛体制卓有成效的改革做一点真正的工作。作者简介:凌平(1960-),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体育系教授,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体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8参考文献:[1]田国强,张帆.大众市场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谢亚龙.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责任编辑:梁瑾收稿日期:1999-01-08
[ "Military", "Sports", "Economy" ]
Sports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8年5月第18卷第5期科技期刊硫化钠溶液电化学分解制备硫磺和氢气的研究易清风(湘潭工学院化工系,湘潭 411201)陈启元 张平民(中南工业大学化学系)摘要 报道了直接电解硫化氢碱性水溶液回收硫磺和氢气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控制一定电流密度、阳极电势和电解温度能有效地降低阳极产物硫在电极表面的沉积而引起的阳极钝化.讨论了阳极液组成对阳极钝化和硫的含氧酸根物质生成的影响.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硫化物的氧化包含多个平行的电化学氧化过程,正向扫描和负向扫描时均出现多硫化物中间体.关键词 硫;硫化物;钝化;电解.ELECTROCHEMICAL DECOMPOSITION OF SODIUM SULFIDE SOLUTION FOR PRODUCTION OF SULFUR AND HYDROGENYi Qingfeng(Chemistry Engineering Dept of Xiangt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gtan 411201)Chen Qiyuan, Zhang Pingmin(Dept of Chemistry,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sulfur and hydrogen by direct electrolysis of H2S in aqueous alkaline solution is repor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ode passivation caused by deposition of sulfur at anode can be effectively inhibited by controlling current density,anodic potential and electrolytic temperature. Effects of anolyte compositions on anode passivation and formations of sulfur oxyanions are discussed.Cyclic voltammograms indicated that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s of HS- and S2- involve parallel oxidation of two or more electroactive species,and that polysulfides are present as intermediates on both positive-going scan and negative-going scan.Keywords sulfur,sulfide,passivation,electrolysis.1 前言硫化氢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化工、冶金、天然气和其它化石燃料中的有毒废气.传统的Claus法能回收H2S中的元素硫.但该法除去H2S的效率并不很高,且H2S中的氢元素变为水而未被利用.人们很早就注意到,H2S气体能有效地被碱性溶液(如NaOH)吸收,电解该碱性溶液可在阳极得到晶态硫,阴极得到氢气,且产物纯度高,后续处理简单.电解时的理论分解电压约0.20V左右,是电解水制氢的理论分解电压1.23V的16.3%.在目前我国硫磺大部分仍需进口以及产生高纯氢气耗能大的情况下,硫化氢碱性溶液的电解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顺利实现硫化物溶液的电解,阳极产物硫在阳极表面上的沉积所引起的钝化现象必须消除.由于任何机械方法都是无效的[1],所以Bolmer[2]提出用有机蒸气来除去电极表面的硫,但未见任何实验结果的报道.Shih和Lee[3]提出用甲苯或苯作萃取剂来溶解电解产物硫,但得到的硫转化率低,电池电阻增加,产物纯度低,效果不好.Z.Mao等[4]提出通过控制严格的电解条件可大大降低阳极钝化,但作者未对阳极液作进一步处理,而且过于苛刻的条件控制不利于实际电解操作.本文通过实验各种条件对阳极钝化的影响,提出了有效地降低钝化,顺利实现硫化氢水溶液电解的合适条件.2 实验阳极液和阴极液均从去离子水和分析纯的原料配制而成.电解槽用阳离子选择性膜隔开,分为阴阳两室,阴极为镍,阴极液固定为1mol/L NaOH溶液;阳极是石墨,阳极液是硫化钠水溶液.饱和甘汞电极通过鲁金毛细管与阳极相接,用以显示阳极电势(vs SCE).本文所报道的电势均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电解时阳极发生的反应为:HS-+OH-S+H2O+2e(1)S2-S+2e(2)S2-+S2-x-1S2-x+2e(3)上述反应为可逆反应,为防止阳极产物硫和多硫化物向阴极迁移而被还原,电解槽用阳离子隔膜分为两室,该隔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而阻止阴离子自由进出.随着电解时阳极室中多硫化物或单质硫的产生,Na+通过隔膜向阴极室迁移,以保持两室的电中性,所以阴极液体积增加,尤其在阳极产生大量黄色沉淀硫时,阴极液体积增加明显.在阳极,OH-由于反应(1)的进行而被消耗掉,所以阳极液pH值下降.H2O在阴极被还原而消耗:(4)电解过程中,阳极液逐渐由无色(Na2S)变为黄色、橙色,直至桔红色,最后产生黄色沉淀硫.阴极液始终无色,说明多硫化物向阴极的迁移可忽略.图1 电解槽结构(左右室对称)Fig.1 Structure of the cell所有实验均在恒温水浴中进行.恒电位仪HDV-7B型,信号发生器KS-1型,电势-电流曲线在Yew 3086XY1Y2型函数记录仪上绘制;电解槽尺寸结构见图1.紫外光谱在UV-3000型分光光度计上测定,X-衍射光谱在XRD-R3m/E系统上测定,数据收集后用计算机分析.实验开始前,阴阳电极均用金相砂纸抛光,再用丙酮和去离子水冲洗,晾干待用.阴极材料与阴极液组成与文献[5]完全一致.3 结果与讨论阳极钝化的消除是顺利进行硫化氢水溶液的直接电解,从而在阳极产生单质硫和阴极产生氢气的关键.由于硫的电阻率很高(约1023Ω*cm),当硫沉积于阳极上时就导致阳极反应几乎停止.因此,若能设法使硫于体溶液中产生则能避免钝化.在硫化物电解过程中,最初阶段产生的单质硫可被溶液中的S2-或HS-溶解而形成多硫化物,此时未见阳极钝化现象.电极反应可用反应(1)、(2)、(3)和下列反应(5)和(6)表示:图2 电解0.5mol/L Na2S至桔红色时的UV谱(60℃电解,室温测定)Fig.2 UV of anolyte(5)(6)随着电解不断进行,溶液中硫化物(包括S2-和HS-)被逐渐转化为多硫化物S2-x,形成的多硫化物S2-x的浓度要小于初始溶液中硫化物的总浓度.当硫化物大部分转化为S2-x时,S2-x进一步氧化为更高级的多硫化物S2-x+1:(7)值得注意的是,多硫化物S2-x也可氧化到单质硫:(8)若反应(8)占主导,则产生的单质硫仍然沉积于阳极上,此时即发生阳极钝化.然而,我们从实验中发现,电解硫化物溶液至呈桔红色时,说明生成的多硫化物中硫原子数较多.300和380nm处的吸收峰表明了S2-4和S2-5离子的存在[6](见图2).若将这种桔红色溶液于低电流密度下继续电解,则单质硫主要在阳极附近或体溶液中产生,阳极钝化现象大大减弱.这是因为在低电流密度时,反应(8)的速率降低,而反应(9)或(10)的速率相对提高:(9)(10)反应(9)表示S2-x+1分解产生单质硫,反应(10)的发生是当电解不断进行时,阳极液pH值下降而导致多硫化物在较低pH值的环境下被分解.本文讨论各种条件对阳极钝化消除的影响,并用循环伏安法讨论了硫化物的电化学氧化机理.3.1 阳极液组成对钝化消除的影响3.1.1 阳极液为CNa2S∶CNaOH=1∶1 NaOH存在有利于单质硫溶解形成多硫化物.随着溶液碱性的增加,硫化物中单质硫的比例增加,多硫化物的平均键长也随之增加.但在强碱性环境下,多硫化物即使在低的阳极电势下也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单质硫或多硫化物的产生是动力学控制而非热力学控制[7].在强碱性介质中,尤其在温度较高时,硫或多硫化物有少量岐化为硫的含氧酸根物质[8]:(11)(12)因此避免使用强碱性的阳极液不仅在经济上合算,也可降低副产物的量,这对电解产生硫磺是有利的.3.1.2 阳极液为Na2S水溶液 低浓度的Na2S溶液不利于单质硫的溶解.提高硫化物浓度,能及时溶解掉阳极产物硫,从而降低钝化,使电解在较高电流密度下进行.Na2S溶液在0.50―1.0mol/L范围内电解时,多硫化物的生成效率近100%[7],结合钟 晖等人[8]的工作,选定电解时Na2S溶液的浓度在0.5mol/L―饱和溶液之间的这一宽广范围内都是适宜的,阳极液中不另加NaOH.3.2 其它条件的影响3.2.1 电解温度 恒电流电解时,升高温度使阳极过电位下降,并降低副反应速率,电解槽的槽电压U槽也下降:U槽=Δφ+Δη+Uaq+Um(13)式中,Δφ为阴阳两极的平衡电势差,Δη为两极过电位之和,Uaq和Um分别为溶液和离子隔膜所引起的电位降.恒电流电解时,温度升高能使Δη和Uaq等项的值下降,从而使槽电压下降.在60℃时,恒定22mA/cm2的电流密度电解0.5mol/L Na2S时,U槽=1.1V,温度提高到65℃时,U槽降至0.95V,因此与电解水制氢的分解电压相比,电解硫化物溶液的实际分解电压在适宜条件下可降低很多,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电解温度太低时,不利于硫的溶解反应(5)和(6),对钝化消除不利.实际操作时,考虑到电解槽离子隔膜的耐温能力,温度控制在50―80℃间为宜[7].3.2.2 电流密度的影响 恒电流电解时,为保证施加的电流用于硫化物的氧化过程(指氧化到硫或多硫化物),须保证阳极过程低的过电位或槽电压.在CNa2S较高和温度提高时,电流密度可适当提高.电解温度77℃,CNa2S=0.94mol/L时,若控制电流密度为56mA/cm2,阳极过电位只有200mV.当溶液中总的硫化物含量大约50%被氧化时,阳极电势开始上升,搅拌溶液能使阳极电势(φ阳)恢复到原来值,说明在电极与溶液界面处的电活性物种浓度下降.当φ阳进一步上升时,可将电流密度调至22mA/cm2,以便φ阳基本保持原来值.最后,当φ阳再次上升时,电流密度调至5―10mA/cm2,在此电流密度下φ阳保持较低值,阳极上不断有黄色沉淀往下脱落,直到φ阳又一次上升时停止电解.过滤阳极液,所得沉淀和电极上沉积物(少量)合并,得到单质硫的摩尔数nS与It/nF的比值为30%,即nS*nF/It=0.30 (n=2)其中,F是法拉第常数,I是恒电流值(A),t是电解时间(s),n是1摩尔硫化物氧化到1摩尔单质硫时所失去的电子数.虽然该比值低,但不能认为阳极产生硫的电流效率低,因为阳极产物硫有相当一部分以多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于阳极液中,以下两点可支持这一结论:(1) 若滤液添加少量Na2S后继续电解,则阳极上很快产生单质硫,这样循环电解的结果是阳极产生硫的总电流效率提高,因为在后续电解过程中利用了前面电解生成的多硫化物.(2) 如果用非氧化性酸将滤液分解,则滤液中余下的多硫化物分解产生单质硫:S2-x+1+2H+xS↓+H2S↑(14)若将上述反应产生的硫计入产生硫的总电流效率中,则它可达到95%以上,说明在上述操作条件下阳极钝化得到抑制.3.2.3 阳极过电位 实验发现,电解时φ阳偏离阳极稳态开路电势(steady-state open-circuit potential)约0.50V以下时可显著降低阳极副反应速率,提高产生硫的电流效率.阳极过电位较大时,总电流效率可降至50%―60%,因此,保持低的阳极过电位进行电解是很重要的.3.2.4 搅拌的影响 搅拌溶液除了能加速反应物向电极表面的迁移外.尤其在单质硫开始析出时,还能将多硫化物转移至体溶液中,使硫在远离电极的溶液中沉淀;此外,搅拌还有助于电极上硫的脱落,对降低钝化有利.阳极产物经水洗后干燥,其X-衍射光谱表明它以斜方硫(α-sulfur)形式存在(见图3)3.3 循环伏安研究0.5mol/L Na2S阳极液在石墨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见图4.它们均表现为一个宽的阳极峰,阳极峰之后接着是电流的迅速降低,这是因为在电极上形成了钝化膜.在电势扫描到阳极电流再一次上升时,电极上未见气泡放出,说明这是阳极产物进一步氧化之故.根据阳极峰的宽度可以推断阳极过程至少包括两个连续的电极反应,而且这一阳极过程是将硫化物(HS-或S2-)或低级多硫化物转化为x值较大的高级多硫化物S2-x[5].因此,阳极过程可能包括反应(1)、(2)、(3)、(5)、(6)、(7)、(8)、(9),或下列反应(15)[5]:图3 阳极产物硫的XRDFig.3 XRD of anodic product sulfur图4 0.5mol/L Na2S溶液循环伏安谱(电势扫描速度10mV/s)Fig.4 Cyclic voltammograms ofNa2S (V=10mV/s)xHS-+xOH-→S2-x+xH2O+(2x-2)e(15)负向扫描时的还原过程是多硫化物或吸附硫的还原.温度低时,阴极峰只在较负电势处有一个(图4虚线),而且峰较宽,说明还原过程包括吸附硫或低级多硫化物还原成S2-或HS-的多个电极反应.温度升高时,电势值较大处出现一新的还原峰,其峰电位接近稳态开路电势.温度提高时,增加了多硫化物进一步氧化形成单质硫的反应速率,在电势扫描的时间范围内,生成的硫在反向扫描时被还原成多硫化物中间体,继续反向扫描时多硫化物中间体被还原成S2-或HS-离子,说明温度影响阳极氧化产物的还原过程.4 结论  在温度50―80℃,Na2S浓度0.50mol/L以上,开始电解时控制电流密度20―30mA/cm2,硫析出时控制电流密度5―10mA/cm2,能有效地降低阳极钝化,从而在阳极产生硫磺和阴极产生氢气.进一步优化电解条件以便使阳极钝化降至最低是今后要做的主要工作.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硫化物的电化学氧化时产生多硫化物中间体,是多个电活性物种的氧化反应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9374164)参考文献1 Hamilton I C,Words R.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position and reactions of sulphur on gold electrodes.J Appl Electrochem,1983,13:7832 Bolmer P W.U S Pat,1968:34095203 Ven-Shiang Shih,Jeou-Longlee. Continuous solvent extraction of sulfur from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a basic sulfide solution in the CSTER system. Ind Eng Chem Process Des Dev,1986,25:8364 Mao Z,Anani A,White R E et al.A modified electrochemical process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in an aqueous alkaline solution.J Electrochem Soc,1991,138(5):12995 Anani A A,Mao Z,White R E et al. Electrochemical production of hydrogen and sulfur by low-temperature decomposi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in an aqueous alkaline solution.J Electrochem Soc,1990,137(9):27036 Giggenbach W F. Optical spectra and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of polysulfide ions in aqueous solution at 20℃.Inorg Chem,1972,11:12017 易清风.硫化氢水溶液直接电解产生单质硫和氢气的基础研究[博士论文].长沙:中南工业大学,19978 钟 晖,张平民,陈启元.硫化钠溶液的离子平衡.全国冶金物化年会会议论文.上海,1992:338
[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
Enviornment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8年 第18卷 第3期科技期刊水蒸汽流化下煤气化气态污染物释放研究*1.污染物生成与脱硫实验研究赵 浮 李定凯 吕子安 崔 琳(清华大学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摘要 在一个连续给煤不排料的实验室规模的流化床煤气化实验台上,对不同煤种、不同温度情况下主要污染物硫化氢、氨、氰化氢的产量进行了测量,分析了各种操作条件对污染物流量的影响,并通过平行实验的比较,考察了在水蒸汽存在的还原气氛中不同温度、不同钙硫比条件下石灰石的脱硫效率.关键词 煤气化;污染物流量;脱硫.1 引言煤气-蒸汽联产工艺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煤制气工艺,它将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与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相结合,利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高温物料为载热介质,在气化室中加热给煤和流化用水蒸汽,使流化状态的给煤发生快速热解和多种气体存在条件下的部分气化反应,产生中热值煤气.气化后形成的焦返回锅炉燃烧产生蒸汽.该工艺碳的利用率高,设备简单,规模灵活,投资小,污染物易于处理,生产城市煤气或原料气的同时实现热电联供,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煤气化方法.目前,与循环床燃烧过程相比,煤在水蒸汽流化下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尚缺乏充分的实验研究[1―3].对联产工艺中特别是气化室污染物释放规律及控制方法的研究,是设计煤气后处理工艺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和依据.2 实验系统考虑到煤的热解和气化过程对污染物的生成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在半周期连续给煤不排料的批处理实验装置上,对主要气态污染物H2S、NH3、HCN的产量进行了测量,考察物料在一定筛分条件下,煤种、温度、脱硫剂性态对污染物生成及脱硫效果等的影响.2.1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气化反应器及采样测量装置组成.蒸汽发生器用电加热,蒸汽流量可调,产生的饱和蒸汽过热器升温至300℃左右后进入风箱,经布风板上风帽吹入床内,使物料流化.反应器为一直径160mm的不锈钢圆筒,外围以加热元件并保温,反应器侧面插有一排热电偶以监视和控制床温.煤由绞龙从反应器顶部给入,经过热器内套管落入床内以防止煤在下落过程中发生热解.绞龙转速由变频器控制,可实现给煤率连续改变.产生的煤气与水蒸汽一起经旋风分离器除去夹带的飞灰,再水洗去大部分焦油和残余飞灰并使蒸汽冷凝于水中.煤气进一步除去水滴和焦油雾,进入流量计和煤气表.考虑到气体污染物易溶于水,设计了一个旁路采样系统.一路由分离器后引出,经一个水冷换热器,使气体冷至室温采样,以分析气样中H2S的浓度.由于H2S溶解度并不很大,换热器中凝结水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另一路由分离器引出后,经过加热至100℃以上的管路后,进入气样采集系统,使NH3和HCN被吸收液吸收.H2S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氨与氢氰酸用化学法滴定吸收液得到其浓度,详见文献[4].图1 实验装置简图1.氮气瓶 2.蒸汽发生器 3.变频器 4.电机及减速器 5.煤斗 6.绞龙 7.过热器(内套落煤管) 8.上加热元件 9.下加热元件 10.反应器 11.风箱及布风板 12.旋风分离器 13.气路加热元件 14.过滤除尘器 15.加热元件 16.冷却器 17.水箱 18.过滤冷凝装置 19.煤气流量计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xperimental system表1 石灰石的成分分析(%)Table 1 Compositional analysis of limestoneSiO2Al2O3Fe2O3CaOMgOK2ONa2OMnOTiO2P2O5烧失量1.020.310.9955.320.800.180.300.020.020.1840.96表2 实验用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Table 2 Ultimate and proximate analysis of the coals used in the experiments煤样名称西露天红庙1号广西合山煤样名称西露天红庙1号广西合山全水分WQ,%15.2820.771.96硫Sf,%1.340.895.82灰分Af,%12.8725.0545.02黄铁矿硫SfPy,%0.720.361.25挥发分Vf,%38.5925.9810.50硫酸盐酸Sfsd,%0.120.080.18固定碳CfGD,%46.7828.2042.58分析基高位热值QfGW,J/g256141479716799氮Nf,%0.830.530.53应用基低位热值QYDW,J/g209001362716231有机硫SfOR,%2.3 实验设计实验用的脱硫剂采用北京丰台大灰厂石灰石,成分分析见表1.实验煤种为平庄红庙1号、西露天褐煤和广西合山次烟煤,煤质分析见表2.床料平均粒径为220μm,给煤平均粒径为252μm,石灰石平均粒径为200μm.实验床温控制为750―850℃,流化数保持在3左右.以定常速率给煤约0.5h后停止.脱硫时将煅烧后的石灰石以一定钙硫比与给煤混合,加入反应器.通过比较加入和不加石灰石条件下的硫化氢流量来考察脱硫效果.3 实验结果及分析3.1 污染物释放规律图2―图6是不同温度下3种主要气态污染物的流量(给煤率均为3.0 kg/h,蒸汽流量均为3.0 kg/h).为便于比较,将时间无量纲化(除以给煤时间,1.0代表给煤停止时刻).给煤开始后,污染物流量首先上升较快,由于污染物主要源于热解,而煤热解只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产量是逐渐降低的,污染物的流量将趋向一个稳定值,随时间延长增长速度渐趋缓慢.当最早加入的给煤热解终止后,污染物流量将保持恒定.达到稳定的时间与气体生成的反应速度有关,氨的释放反应活化能较硫化氢和氢氰酸小,因此氨的流量最先趋向稳定,硫化氢和氢氰酸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仍未达到稳定.图2 硫化氢流量与温度的关系Fig.2 H2S yields under different tempretures图3 不同温度下氨流量Fig.3 NH3 yields under different tempretures从图2可以看出,温度对红庙1号的硫化氢流量影响很小,合山煤则明显不同,从750℃到800℃,硫化氢流量上升约20%,但从800℃到850℃,其流量几乎增加了一倍.结合3种煤中硫形态的分析数据,可以作如下解释:煤中的有机硫官能团特别是直链硫化合物性质较不稳定,在750―800℃时即已反应完全,红庙1号属于年轻的褐煤,有机硫中易分解的直链硫醚、硫醇占大部分,在较低温度下即完全反应,实验的温度范围对它们影响不大;合山煤为成煤年代较久的高硫煤,煤中的硫化合物以噻吩类有机硫为主,反应性较差,只有在足够高的温度(大于800℃)反应才变得剧烈.实验对红庙1号和西露天褐煤在不同温度下的氨和氰化氢流量进行了测量(图3、图4).氨流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停止给煤后,氨流量下降最快,表明氨主要源于热解.在750℃时,氰化氢的产量低至可忽略,随温度升高,产量有所提高,但与另两种污染物相比在数量上要小得多,但氰化物有剧毒,对于煤气的后处理工艺选择及废水处理却更重要一些.图4 不同温度下氢氰酸流量Fig.4 HCN yields under different tempretures图5 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煤种:合山 石灰石:丰台大灰厂)Fig.5 Effect of bed tempreture on the extent of sulphur capture图6 不同钙硫比下硫化氢流量Fig.6 H2S yields under various Ca/S ratios3.2 脱硫实验3.2.1 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图5是合山煤在一定钙硫比、不同温度下的脱硫效率,可见温度的升高会提高脱硫效率,但效果非常有限.3.2.2 钙硫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对红庙1号和合山两种煤分别进行了一定温度、不同钙硫比情况下的脱硫实验,结果见图6.显然,随钙硫比的增加,脱硫效率提高,但不同煤种提高的幅度差异很大,钙硫比对低硫煤脱硫效率的影响要比对高硫煤大得多.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硫化氢与氧化钙的脱硫反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是一个可逆反应,并且由于反应产物水蒸汽的浓度比较大,硫化氢浓度较低时,反应已近于平衡状态,正向反应的推动力很小,反应虽可以向脱硫方向进行,但速率相当低.这时钙硫比和温度的升高虽有助于反应速率的增大,但幅度有限,对于低硫含量的煤,只有在较大钙硫比情况下才可以得到明显的脱硫效果.相反,当硫化氢浓度较高时,正向反应驱动力显著增加,仅需较小的钙硫比.显然硫化氢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4 结论1.在实验工况范围内,煤中含硫化合物释放出以硫化氢为主的污染物.不同煤种中不同形态硫化合物的含量不同,硫化氢产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也有显著的差异.2.实验条件下煤中含氮化合物释放的污染物以氨为主,另有少量氰化氢生成.3.向气化器内加入石灰石可实现床内对H2S的脱除,温度的升高会提高脱硫效率,但不明显.4.反应平衡使硫化氢浓度对脱硫反应的影响十分显著.*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950011)资助项目参考文献1 沈幼庭,李定凯,崔 琳.水蒸汽流态化条件下煤的热解气化模型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1995,16(1):1012 Watkinson A P,Lucas J P,Lim C J.A Prediction of performance of commercical coal gasifiers.Fuel,1991,70(4):5193 Souza-Santos M L.Comprehensive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fluidized bed boilers and gasifiers.Fuel,1989,68(6):15074 赵 浮,汪安琪.蒸汽流化床煤气常规组分及污染物的采样分析方法研究.公用科技,1996,12(4):19GASEOUS POLLUTANTS EMISSION DURING COAL GASIFICATION IN A STEAM FLUIDISED BED1.EXPERIMENTAL STUDY ON POLLUTANTS FORMATION AND SULPHUR CAPTUREZhao Fu, Li Dingkai, Lü Zi'an, Cui Li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fficient and Clean Combustion of Coal,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ABSTRACT The yields of the principal pollutants including hydrogen sulphide,ammonia and hydrogen cyanide were measured on a steam fluidised bed gasifier with a diameter of 160mm,which operated in the way of batch feeding and no residue discharge.The effects of operating conditions,such as grade of coal and bed temperature on the yields were determined.The sulphur capture via the H2S-CaO reaction in a reductive atmosphere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steam in the fluidised bed was investigated.Comparisons of the yields of H2S between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limestone was conducted to obtain the efficiency of sulphur capture.The effects of bed temperature and Ca/S ratio on the extent of sulphur capture were determined.Keywords coal gasification,pollution formation,sulphur capture.1996-07-08收到原稿1996-12-04收到修改稿
[ "Politics", "Communication", "Art", "Medical", "Mine", "Literature", "Education", "Philosophy", "Computer", "Sports", "Agriculture", "Law", "Military", "Space", "Economy", "Enviornment", "Energy", "Transport", "Electronics" ]
Enviornment
【 日 期 】19961024 【 版 号 】12 【 标 题 】《战争启示录》的艺术特色 【 作 者 】吴光华 【 正 文 】 最近,荣获1995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战争启示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天津著名女作家柳溪经过十多年辛勤耕耘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反映宏伟的抗日战争全貌的长篇小说。《战争启示录》是一部很有艺术特色的佳作。小说通过坚定的共产党人李大波、成长中的女学生方红薇和日蒋两面特务曹刚这三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曲折坎坷的不同道路,起伏跌宕的不同命运,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李大波的形象是作家长期的革命生涯的产物,是她从无数革命先烈和战友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结晶,是坚定的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在李大波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品德。第一,为了党的事业,他不畏艰险,出生入死,敢于斗争。他受党的派遣,先是在傅作义的35军里当副官,参加了红格尔图和百灵庙的血战;后又在宋哲元的手下搞“兵运”,潜入通州,在大汉奸殷汝耕的身边,策动了惊心动魄的“通州兵变”;接着又奉命打进汪伪魔窟,去上海,到香港,飞南京,赴重庆,摸清了日蒋汪秘密勾结的底细。第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坚贞不屈,临危不惧,表现了百折不挠的精神。李大波回天津后不久,被凶恶奸诈的老对手曹刚逮捕了。被捕后的李大波几经折磨―――软化过堂,刑场陪绑,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在被养父“软禁”的日子里,他巧妙地打破了养父的怀柔政策,机智地将计就计,组织了运粮的“伏击战”,打击了日寇的“东亚圣战”。第三,为了胜利,李大波还很善于斗争,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展开不同的攻势。他支持傅作义展开如火如荼的红格尔图大战;他支持宋哲元,策动伪冀东保安大队张庆余、张砚田的“通州兵变”;他抓住“汪伪代表”高宗武、董道宁的心理弱点,从中套出了日蒋汪的秘密。作家站在90年代的历史高度上,试图将宏观与微观、高层与低层、中方与日方、战场与官场、公开与秘密、将帅与平民、城市与乡村、前方与后方、国民党与共产党、正规战与游击战等方面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气势恢宏、错综复杂的战争全景画卷。如果说,李大波是个成熟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展示了抗日战争的主体力量的话,那么,方红薇则是个从稚嫩走向老练,从天真走向成熟的另一类艺术形象。她虽然出身贫寒,但从小是在养父―――美国传教士理查德的熏陶下长大的。理查德不惜血本,一心想把她培养成西方世界的接班人。如火如荼的抗日学生运动,却把她造就成了爱国的热血青年。红薇就是在这两种思想的争夺战中成长起来的。从一个多愁善感的小布尔乔亚成长为坚定的布尔什维克,红薇经历了无数坎坷和磨难:她经历了温和体贴的理查德的考验,经历了和李大波生离死别的考验,经历了冀中“五一”大扫荡的血与火的考验。李大波是一个层面,表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方红薇又是一个层面,反映了广大爱国青年必然的人生选择。而曹刚这个死心塌地地追随日本人的两面特务,则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社会上的一股反动逆流的罪恶活动。曹刚早年留学日本,是老资格的亲日本派曹汝霖的侄子,其父是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的密友,岳父是臭名昭著的汉奸军阀汤玉麟,由于有这几层关系,他经常出入日本上层机关。在日本特务机关,在华北的汉奸机构,美国传教士的公馆,重庆的军统局之间穿梭来往,穿针引线……小说就是通过李大波、方红薇和曹刚三个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全方位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背景和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小说追求历史性、文献性和纪实性的融合。作家在创作手法上有新的突破。柳溪经历了气势宏伟的抗日战争。她参加过如火如荼的抗日学生运动,她在隐蔽的第二条战线上出生入死地战斗过,她在烽火弥天的抗日前线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她有一批同生死共命运、在同一条战壕里摸爬滚打过的战友。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无疑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然也是文学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柳溪说:“我个人的经历,对当时历史时代的感受、思考以及我所熟悉的人们的遭遇,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这部小说的基础。”但是,历史已经发展到了90年代。如何深刻地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半个世纪前的那一场旷日持久、残酷无比的抗日战争?光靠个人的生活、经历、体会和感受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个人的生活毕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所以,“过去的作品,一般都是一村一乡一县……视野狭窄,反映生活的面也很狭窄。”她决心另辟蹊径,决心下大力气研究战争,研究战争的灵魂,研究战争和人的关系,研究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什么,研究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她用四五年时间,研究了她能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史料,深层次地思考了这场战争的灵魂。她从这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料中汲取了可贵的养料。小说中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历史资料注释就有近200条。作家是站在90年代的历史高度上去回顾、鸟瞰这场战争的。应该说,小说在深刻的历史内涵上,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在真实感、历史感和现实感上,都有明显的突破。
[ "Sports", "Law", "Philosophy", "Space", "Medical", "Transport", "Art", "Energ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Computer", "History", "Education", "Mine" ]
History
【 文献号 】2-1682 【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200003 【原刊页号】13~16 【分 类 号】F10 【分 类 名】国民经济管理 【复印期号】200009 【 标 题 】略论休闲经济 【英文标题】On the Economy of Leisure WANG Ning【 作 者 】王宁 【作者简介】王宁,中山大学 社会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 王宁(1960―),男,福建宁化人,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内容提要】文章在论述了经济休闲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休闲经济”的概念,对休闲经济的基本特征、轮廓和所覆盖的范围进行了分析 ,对休闲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讨论。文章主张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并呼吁结合中国的“小康”实际,加强对休闲经济和休闲营销的研究。【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rend of leisure- relatedeconomy, this paper tries to define and analyze the basiccharacteristics, profiles and scope of the economy of leisure, and to discuss both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leisure economy. It urges that China should develop theeconomy of leisure and that more studies on the economy andconsumption of leisure in relation to the living standard inChina should be carried out.【关 键 词】休闲/休闲消费/休闲产品、设施和服务/休闲经济/休闲产业 leisure/consumption of leisure/product/facilities andservices of leisure/economy of leisure/industry of leisure【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F 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 ―9639(2000)03―0013―04(一)问题的提出 在西方,随着战后劳动生产率的改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和休闲需求也大大增加,休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休闲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大量增加。以英国为例,进入90年代以来,平均每户家庭的休闲开支占家庭总支出的20%左右,休闲业产值达1360亿英镑,超过汽车业和食品业,并将继续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休闲业所创造的工作岗位占全国工作岗位的1/5。与之相对应,学术界对休闲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已经形成了休闲研究的多学科综合趋势。可以说,西方休闲学研究已经成熟,包括休闲经济学、休闲营销学、休闲管理学、休闲心理学和休闲社会学在内的学科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设置休闲专业或系的高校也在增加。但是,西方的休闲研究是面向西方实际的,其研究结果究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中国,还是一个问题。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是很高,能够用于休闲的支出还不多,再加上传统观念强调勤俭节约,休闲历来不受人们的重视。但是,自从国家于1999年颁布了增加公众节假日天数以后,由此引发的休闲消费效应开始显现,休闲购物、休闲度假(如出国游)在1999年国庆和今年春节期间掀起一股股热浪,创造了许多商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报刊舆论开始讨论休闲经济问题。(注:何保胜等:《中国呼唤休闲学》,《羊城晚报新闻周刊》第146期(1999年10月14 ~20日)第2版;《“玩”,还可进一步开发》,《广州日报》2000年2月14日A9版。)与此相联系,“假日经济”、“文化经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等提法不胫而走。休闲作为启动消费的渠道之一,迅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然而,真正从理论上对休闲经济进行论证的,很少见到。根据对人大报刊索引目录光盘(1978~1999)的检索,对休闲经济的研究几乎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当然,作为休闲经济一部分的旅游经济和文化经济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注:程恩富主编:《文化经济学通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但是,这些研究还只是对休闲经济的某个局部领域的研究,还不是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来把握休闲经济和产业。因此,休闲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从宏观的、整体的和系统的角度来对休闲经济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尝试从理论上对休闲经济进行分析和论证。(二)经济休闲化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向小康的迈进,经济生活开始显示出某种程度的休闲化倾向,与之相对应,休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加大。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经济的休闲化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物质产品的休闲化。一方面,“省时”消费品越来越受欢迎。所谓“省时”产品指那些可以给人带来方便、舒适和节省时间的产品,如洗衣机、微波炉、洗碗机、快餐、方便面、速冻食品等可以节约家务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休闲和自由时间的产品。另一方面,“休闲化”物质消费品在家庭消费的比重中逐渐加大。所谓“休闲化”产品指那些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产品,如电视机、收音机、收录机、组合音响、录象机、摄像机、照相机、VCD、DVD、Walkman、卡拉OK、电子游戏机、 个人电脑、运动器材等等以休闲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有形物质产品。第二,消费购物的休闲化。消费购物越来越成为集购物与休闲为一身的活动。相应地,大型购物中心在商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不但是“一站终点”的购物天堂,而且是集休闲、美食、娱乐为一体的活动。(注:段俊英:《试论购物中心》,《税务与经济》1997年第2期,第55~57页。 )在这里,购物成为休闲,休闲又诱导和促进消费和购物。第三,休闲活动的商业化和社会化,即人们在休闲时间以内所从事休闲活动,越来越成为对商业性和公共性休闲产品、设施和服务的消费活动。这种意义上的休闲就构成狭义上的休闲经济,它是广义的经济休闲化的一部分。从上述经济休闲化趋势,可以归纳出休闲与消费的几种关系。第一,物质产品的休闲化和节时化将构成物质消费增长的一个促进因素。第二,购物环境的休闲化将构成商品销售增长的一个诱导因素。第三,休闲的商业化和社会化将构成扩大消费的一个直接因素。也就是说,休闲作为消费的直接内容,在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中将稳定增长。这些趋势同家庭、职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的变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看来,休闲不再是无足轻重的东西,相反,它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三)休闲经济 经济的休闲化使休闲经济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下面我们将就休闲经济进行一番分析(如无特别说明,“休闲经济”均在狭义上使用)。要阐明休闲经济,不能不首先弄清楚“休闲”的含义。在国外,休闲常常在3种意义上被使用。第一,它指“闲暇时间”; 第二,它指“休闲活动”;第三,它指在休闲活动中人的闲适的“精神状态”。实际上,这3种含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将主要在第二种意义上来使用“休闲”一词,即把休闲看成是在工作时间和其它日常必要时间(睡眠、进餐、个人卫生、上厕所、家务等)以外的闲暇时间内进行的自由活动。很显然,这些活动不单纯是时间的消遣,而是常常涉及对休闲产品(如:书刊、玩具、花卉、宠物、扑克或麻将等娱乐工具、收藏品、音像设备和制品、体育比赛和健身器材等)、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游乐场)和服务(如:电视节目、餐饮、按摩、旅游等)的消费。与之相应,音像书刊电视等传媒、工艺、园林、影剧院、博物馆、体育产业、业余爱好俱乐部、电子游戏室等娱乐业、餐馆酒吧、桑那按摩、旅游、摄影、收藏等领域构成休闲经济或休闲产业。就供给的渠道来说,休闲可以分为自给性休闲、社会供给性休闲和商业供给性休闲。 (注:参见George Torkildsen: Leisure andRecreation Management, 3[rd] edition. London:E & FN Spon,1992.在本书中,Torkildsen把休闲供给渠道分为自愿、公共和商业3种。 )自给性休闲指自我供给的休闲活动(如听音乐、阅读、打扑克或麻将)。社会供给性休闲指对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非营利的休闲设施和服务(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公园、图书馆、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电视台等)进行消费的休闲活动。商业供给性休闲则是指对商业部门提供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休闲产品、设施和服务的消费。但是,有必要注意,即使是自给性的休闲,既可能涉及商业化的休闲产品和服务(如音像制品、玩具、书刊、扑克、麻将等娱乐工具),也可能涉及由社会供给的休闲设施和服务(如:在家看电视实际上是对电视台提供的电视节目等公共服务的消费)。因此,实际上,休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商业化和社会化了。首先,休闲活动商业化了。一方面,休闲用品商品化了,如玩具、娱乐用具、花卉、宠物和文化用品(钢琴、字画、书籍等)均被商品化了。另一方面,休闲活动也商业化了,变成对商业休闲设施和服务的消费,如歌舞厅、餐馆、茶楼、咖啡屋、电子游戏室、游乐场、游泳池、高尔夫场地、保龄球馆、桌球馆、球赛、电影院、旅游景点和线路、网吧,等等。其次,休闲活动社会化了。休闲活动不仅仅是个人或私人的事情,而同时是社区和社会的福利和公共事业,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维持管理。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公共空地、商业带的步行区、电视台、广播台、体育场馆、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大型节庆活动,等等,均需要政府拨款(或筹集赞助),作为社会公共福利事业来抓。简单地说,老百姓的休闲玩乐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因而需要纳入政府的规划和管理的议事日程之中。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政府部门对社会公共休闲设施和服务的投入、建设和供给。这种社会化的公共休闲也构成休闲产业的一部分。(四)大力发展休闲产业 根据国外的经验,发展休闲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发展休闲产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范围,促进消费,启动消费市场,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其次,发展休闲产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休闲业往往是劳力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发展休闲产业是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发展休闲产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事实上,健康的休闲产业构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休闲业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丰富的消遣、娱乐和“开心”的产品、设施和服务,从而构成对工作和其他日常负担所造成的压力、紧张和厌烦的一种有效的舒缓、释放和排解,因而休闲是社会的“安全阈”,对许多不利的社会情绪具有化解和“治疗”作用,从而在促进社会稳定、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休闲生活还可促进个人的生活满意度,有助于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在我国现阶段,启动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采用金融和财政手段的同时,也有必要增加有效供给。休闲产品和服务将是有效供给的一部分。随着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不但有对休闲产品的有效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既有利于促进消费,又可增加就业机会,同时还增加了投资的渠道,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政府部门也应将休闲产业纳入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之中。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公共休闲设施和服务的种类、人均占有量、布局、可入性以及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标准,统筹规划和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不应是“虚”的东西,而应是“实”的东西,要有相应的“使民乐之”的公共休闲娱乐产品、设施、场所和服务作为其内容。政府部门还应在研究居民休闲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私营休闲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商业性休闲部门提供的休闲产品、设施和服务的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就私营部门来说,休闲无疑提供了许多商机。但是,许多企业还缺乏休闲营销意识,在休闲产品和服务的经营上,以企业为中心,而不是以顾客为中心,欺诈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顾客尽兴而来,败兴而去。事实上,对商家来说,休闲既是机会,又是挑战。经营休闲产业,必须考虑到休闲的一些独特的特征。第一,休闲具备“非必需”特征,因而其营销的难度比日常必需品的要大得多。第二,休闲活动的选择性很强,具有很大的可替换性,如何“抓”住顾客的心,难度很大。第三,休闲品位和需求受时尚和流行的影响较大,不确定性较多,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因而投资的风险较大。第四,休闲对顾客来说,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无形产品,或是有形物和无形物相结合的无形产品,如何使顾客玩得开心满意,在产品质量的管理上至关重要。但无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常受偶然和突发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控制。第五,我国居民的收入还不很高,对休闲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较为敏感,但过低的价格又难于保证休闲质量,常常导致“花钱买气受”的结果。如何做到价格适中且质量较高,需要多从管理上下工夫。第六,我国“入世”在即,休闲业将受到国外企业的挑战。许多国外休闲娱乐界对我国巨大的休闲市场垂涎三尺,急欲加入竞争(如外国的旅行社、影视音像业、体育业、娱乐业、餐饮业等)。他们所提供的休闲产品和服务不论在成本还是在质量上,都将对我国的休闲产业构成巨大的压力。如何迎接挑战,将有很多工作要做。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迈入“小康”之际,休闲消费对许多家庭来说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对政府来说,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和政府管理在功能上要增加新的内容。对商界来说,这意味着新的增长着的商业机会。休闲经济已经出现,如何更好地发展它,更充分地发挥它的潜力和效益,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收稿日期:2000―02―16
[ "Space", "Economy" ]
Economy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2000 Vol.26 No.3 P.360-364结构不确定性系统的敏感性分析高志伟 王先来 王德贤摘 要 讨论了控制对象和控制器同时存在稳定反馈结构不确定性的鲁棒稳定性和性能敏感性问题,给出了摄动系统鲁棒稳定的充分条件,得到了敏感函数矩阵和闭环传递函数矩阵H∞的摄动上界.这里控制器并不要求是真稳定的,因此得到的结果较有一般性.关键词 结构不确定性,稳定反馈摄动,敏感函数矩阵,H∞摄动界.SENSITIVITY ANALYSIS OF SYSTEMS UNDER STABLEFEEDBACK STRUCTURED UNCERTAINTYGAO Zhiwei WANG Xianlai WANG Dexian(School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and Energy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g 300072)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 of the stability robustness and the performance sensitivity is investigated for systems under stable feedback structured uncertainties both on the plant G and the feedback controller K simultaneously.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robust stability and the upper bounds for the sensitivity function matrix and the closed-loop transfer function matrix are given in terms of H∞-norms. The controller K does not need to be proper and stable,therefore the results obtained here is of general sense.Key words Structured uncertainty, stable feedback uncertainty, sensitivity function matrix, perturbed bounds.1 引言众所周知,结构不确定性或摄动在实际系统中是广泛存在的.因此,系统的鲁棒控制研究20多年来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1,2].不难看出,即使在某种结构不确定性或摄动的干扰下,系统能够鲁棒稳定,但是系统的性能指标却在摄动下发生了变化,以至于不一定能够满足原来的性能要求.因而,系统的性能对于结构不确定性或摄动的敏感程度如何,显然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文[3]分别分析了控制对象存在加摄动、输入乘摄动、输出乘摄动以及控制器存在加摄动的不确定性系统的性能敏感性问题.文[4,5]则把文[3]中提出的四种结构不确定性放在一起同时考虑,扩展了文[3]的结果.稳定反馈摄动是在实际系统中广泛存在的另一种典型的结构不确定性,文[6]讨论了这种摄动结构.然而,文[6]假定控制器是真稳定的,这样得到的结果难免有些局限性.为了使得到的结果较有一般性,本文将取消对控制器的限制,即这里假定控制对象和控制器同时存在稳定反馈结构不确定性,而且控制对象和控制器都可以是非真稳定的有理矩阵.图1 名义系统Σ(G,K)2 预备知识考虑图1所示的名义系统和图2所示的稳定反馈结构不确定性,图中G和K分别表示控制对象和控制器的传递函数矩阵.反馈摄动Δgf和Δkf均为真稳定的.记RH∞为真稳定有理函数矩阵的集合,则Δgf,Δkf∈RH∞.令是控制对象在RH∞上的左互质分式表达;(U,V)是反馈控制器K=UV-1的右互质分式表达[1~3].那么,名义系统Σ(G,K)的传递函数矩阵为(1)其中I为单位矩阵,图2 结构不确定性名义系统Σ(G,K)的敏感函数矩阵定义为(2)显然,H(G,K)∈RH∞的充要条件就是为了后面讨论有意义及叙述方便,给出如下重要假设.假设1.(3),(4),(5)式(3)保证了名义系统Σ(G,K)是真稳的,即H(G,K)∈RH∞;同时式(3)也使名义系统Σ(G,K)的敏感函数矩阵S和闭环传递函数矩阵H(G,K)的表达式(1)和(2)得到了简化;式(3)也保证了S∈RH∞.式(4)和(5)定义了名义系统Σ(G,K)的敏感函数矩阵S和闭环传递函数矩阵H(G,K)的H∞上限.与名义系统相对应,这里用Σ(GΔ,KΔ),H(GΔ,KΔ),SΔ,GΔ,KΔ来分别表示稳定反馈不确定性(图2)系统、摄动传递函数矩阵、摄动敏感函数矩阵、摄动控制对象和摄动控制器的传递函数矩阵.3 主要结果定理1.图1所示系统同时具有图2所示的两种结构不确定性,并有假设1成立,如果(6),(7)(8),(9)其中α和β是非负常数,则1)摄动系统Σ(GΔ,KΔ)的敏感函数矩阵SΔ保持真稳定,且(10)2)摄动系统Σ(GΔ,KΔ)的闭环传递函数矩阵H(GΔ,KΔ)保持真稳定,且(11)证明.1)由图1和图2有(12)KΔ=K(I-ΔkfK)-1=U(V-ΔkfU)-1,   (13)则(14)其中且在式(14)的推导过程中用到了式(3).由式(14)进而有(15)由条件(6)~(9)有(16)由式(16)即有(I-Δ*)-1∈RH∞,由式(15)进而有SΔ∈RH∞.令Z=(I-Δ)-1,则(17)其中S=VM(见式(2)和(3)).又知(18)则由式(16)~(18)以及定理的前提假设(19)显然式(19)与式(10)完全等价.2)不等式(11)的证明思路与上面类似,为节约篇幅,下面的叙述将较简洁.因为‖Z‖∞≤则(20)(21)(22)(23)将式(20)~(23)代入不等式‖H(GΔ,KΔ)‖∞≤‖H(G,K)‖∞+max‖Δ11‖∞,‖Δ22‖∞+max‖Δ12‖∞,‖Δ21‖∞中去,便可得到式(11).说明.(a)在上述定理中,若h=0,则由式(8)可推出α=β=0,即稳定反馈结构不确定性Δgf和Δkf均不存在.此时,由式(10)和(11)可看出‖SΔ‖∞≤η,‖H(GΔ,KΔ)‖∞≤γ,即退化为名义系统的上限(式(4)和(5)).若h→1,在条件(6)~(9)下,摄动系统的敏感函数矩阵SΔ和闭环传递函数矩阵H(GΔ,KΔ)仍是真稳的,但由式(10)和(11)可以看出,SΔ和H(GΔ,KΔ)的H∞摄动上界趋于无穷大,这时的摄动上界显然没有实际意义.若h充分小,SΔ和H(GΔ,KΔ)的H∞摄动上界便可以足够精确的逼近相应的性能指标.(b)若稳定反馈不确定性Δgf和Δkf是单独出现时,只需令α和β为零,便可得到相应的鲁棒稳定充分条件和系统性能指标的摄动上界.(c)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恒等式(I-GK)-1G=G(I-KG)-1经常被用到,本文把它当作基本的矩阵知识,没有具体指出和说明.4 结束语当稳定反馈摄动与其他几种典型摄动,诸如加、输入乘和输出乘等摄动同时存在时,如何给出较少保守性的鲁棒稳定条件和性能函数的摄动上界,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9874027)资助项目.高志伟 1965年生,博士,天津大学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学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奇异系统、分散控制、鲁棒控制等.王先来 1946年生,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自适应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王德贤 1973年生,1999年3月于天津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东方电子集团计算机软件设计工程师.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广义系统的强稳定和计算机软件工程.高志伟(天津大学自动化与能源工程学院 天津 300072)王先来(天津大学自动化与能源工程学院 天津 300072)王德贤(天津大学自动化与能源工程学院 天津 300072)参考文献[1] Francis B A. A Course in H∞ Control Theory, Berlin:Springer-Verlag,1987[2] Vidyasagar M. Control System Synthesis:A Factorization Approach, Cambridge:MIT Press,1985[3] Shao Z, Sawan M J.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systems with structured uncertainty.Int. J. Systems Science,1994,25(6):1093~1103[4] Zheng P E, Gao Z W et al.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systems with all types of structured uncertainty. Systems Analysis Modelling Simulation,1997,29(3):207~217[5] Gao Z W. Analysis for performance sensitivity of systems with structured uncertainty.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1998,26(3):73~76[6] Gao Z W, Zheng P E, Wang X L. Performance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linear systems with stable feedback perturbations,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1999,8(4)收稿日期 1997-11-21修稿日期 1998-12-03
[ "Art", "Mine", "Electronics", "Economy", "Transport", "Computer", "Philosophy", "Enviornment", "Law", "Communication" ]
Computer
【 文献号 】1-689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199511 【原刊页号】110-112 【分 类 号】K4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史 【 作 者 】施炎平 【复印期号】199602 【 标 题 】尊重历史事实 合理评价胡适 ――“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正 文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胡适研究会主办的首届“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5年6月20日至24 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包括台湾)以及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七十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次研讨会,汇集了一批在各学科领域胡适研究的老、中、青学者,围绕着“胡适与中国新文化”这一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讨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作用及其贡献。研讨会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既对近年来胡适研究的情况、成绩、进展作了回顾和分析,又集中展示和交流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研讨会着重在以下四方面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一、研究胡适、评价胡适、超越胡适的良好学术风气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多方面的思想文化活动,他周旋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身影,他面对社会转型、文化冲突所提出的种种主张和见解,曾在其生前死后引起过许多不同的评价,甚至是极为激烈的政治争论。这种情况,为胡适研究平添了诸多难处。但是,要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就无法回避胡适问题。与会学者,能以平允、开放的心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辩证分析的方法,对胡适思想应该肯定什么,吸取什么,扬弃什么,否定什么,都有适度把握和冷峻的分析。这表明,单纯的“批判胡适”已成过去,一味地为胡适“翻案”亦无必要,科学地研究胡适,合理地评价胡适的学术风气真正形成了。晚年胡适的私淑弟子、美籍华裔学者唐德刚教授联系多年研究心得,提出其个人治胡适学的态度是批判、承继、修正和发扬。唐教授认为,提倡白话文、整理国故、宣传自由思想,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三项主要贡献。而这三项贡献,也各有其局限和不足。唐教授强调,克服这种局限和不足,就可以通过研究胡适达到超越胡适的目的。这一观点,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重视。著名学者徐中玉和王元化教授也分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肯定胡适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创性贡献的同时,强调应把胡适放到历史的环境中,实事求是地作价值定位。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耿云志教授则认为对胡适研究重要的是还胡适的历史本来面目。他以《胡适与〈新青年〉》为题,引用翔实的史料,全面分析了胡适与新青年派的关系,澄清了不少曾为人们误解或模糊不清的事实和问题。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裂与转化,“基本上是尊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同尊信自由主义的人之间的分裂”,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扩展的角度,揭示了这种分裂的必然性和进步意见。这就从超越胡适的高度来研究胡适,体现了研究胡适应有的科学态度和时代意识。二、胡适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许多学者不再局限于“五四”时期、三十年代等特定的文化环境来研究胡适,而是广泛联系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转型、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来反观胡适,力图从揭示胡适对近代古今、中西之争这个时代中心课题的体察入手,分析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活动和学术贡献。这就从更高的起点和更广的视野探讨胡适和中国新文化的关系,从而为合理评价胡适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姜义华教授提出胡适在现代中国文化结构形成中的作用问题。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有一个结构性变革的长期过渡,形成了三大文化板块:几度变了型的政治的、权力型文化;有一定独立性的近代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胡适“在建立近代知识分子独立的精英文化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通过白话文的提倡,胡适“不仅打破了政治权力对文化的垄断,而且推动了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同民间文化的接近”,据此,肯定胡适对“整合这三大文化板块”作出了贡献。但姜义华教授同时主张,应对胡适有时“如同唐・吉诃德式的冒险,有时又不免随波逐流的倾向”,予以了批评”。韩国汉城大学的闵斗基教授主张用构造性方法来探讨和追寻胡适思想的一贯性及其原因,认为这就不能仅限于特定的具体环境和背景,而要联系从“五四”到50年代的整个中国新文化的进程加以考察,这和姜义华教授的观点形成了互补性呼应。复旦大学的章清主要在“意识形态与文化重建”的关系上,“分析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中扮演的角色”。他认为,胡适多次表白“不谈政治”,其实只是种韬略,“重要的是胡适将其角色定位于为中国政治奠定革新的基础”,章清还以“政治取向与文化取向的合流”立论,具体考察了胡适“以科学方法作为文化重建的意识形态基础”,“从意识形态立场对古代文化资源的化约”;同时也分析了胡适的意识形态立场和文化重建之间的紧张及其原因,从一个新的角度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价值定位寻找依据。华东师范大学的施炎平副教授,联系近代中西文化之争的特定产物――道德革命的背景,考察了胡适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提出胡适是以自由主义精神为指导,在实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炼出以演化论、工具论、相对论为特征的道德概念,对近代中国的道德革命作了自己的诠释和限定,确立他对新旧道德冲突的基本态度和主张。认为胡适力图把“五四”道德革命纳入他道德改良、道德重建的轨道,进而阐发了一个“新人生观”,即他的“新宗教”,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是有两重价值的,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三、胡适研究传统课题的新突破胡适与易卜生主义的关系,过去论者大都偏重于评析胡适对易卜生主义的介绍。事实上,易卜生作为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家,也是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他对中国“五四”先驱人物,尤其是鲁迅和胡适的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汕头大学吴二持在比较了胡适与鲁迅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胡适“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采纳了易卜生的思想观念来做他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思想建设的武器”,而且,“胡适以社会改良为目标的研究问题”,较之易卜生只列脉案、不开处方的问题剧,“是有所超越发展的”,沿着易卜生主义的道路有所前进。日本东京大学的清水贤一郎还以《革命与恋爱的乌托邦》为题,探讨了胡适提倡的易卜生主义与工读互助团之间的关系。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入手,通过实证性分析,揭示了工读互助团内青年知识分子的家庭、恋爱观念及其思想信仰,进而探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式社团的组织结构及其特点。关于胡适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华东师大丁祯彦教授指出,胡适是以进化观念、历史态度、实验室方法整理传统哲学的,因而具有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上海社科院程伟礼副研究员通过胡适与冯友兰的比较,指出了重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见解,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进而引发了对如何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确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合理“范式”问题的探讨。关于胡适的治学方法,华东师范大学的郭豫适教授探讨了胡适由“十字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到“四字法”(勤、谨、和、缓)的演变,揭示了胡适一生力行的治学方法的特点和价值,同时指出其局限所在。辽宁社会科学院的尹权宇则从胡适对知识观念和批判理性的觉悟入手,评析了“假设与证据”方法的意义。两者都在旧课题中论出了新意义,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四、胡适研究中的一些新论题近几年,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比较关注,胡适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研究学者所重视,而且为许多中国文化、中西比较文化研究学者注意。仅据92、93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各地报刊、杂志发表的胡适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的评传、论著达十余部。尽管如此,胡适研究仍有不少薄弱、以至空白的环节。这次研讨对此有所弥补。首先,以往少有论及的有关胡适的理想人格及其自身的人格问题,这次研讨会上就有多篇专文作了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曹伯言教授指出,胡适所关注的不是那种圣贤人格,而是中国现代的“国民人格”。并剖析了胡适理想人格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独立思想和对思想行为的结果负责;二要对“大我”负责,要“为全种万世而生活”;三要积极进取,愈挫愈奋。胡适在国家破碎,民族危亡之时,力倡做一个人格高尚、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其实际意义,“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深思考”。美籍华裔学者傅安明以“胡适的友情天地”为题,生动地描述了胡适与诸多宗亲、同学、朋友、师长、同仁之间的交往情谊,透视了胡适为人处友,重情、宽容、谦和的品格,使人看到了学者胡适丰富多彩的内心感情世界。武汉大学的易竹贤“胡适的家庭婚姻问题”的专论,通过对胡适与传统女性江冬秀婚恋关系论述,评析了胡适以循义守信为根本的家庭婚姻观念,体现了胡适所具有的人格风貌和道义观念。其次,关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胡适在上海的学术活动,因其涉及和新月派自由主义文人,及国民党政府的种种复杂关系,常被人们视为“敏感问题”,存而不论,或语焉不详。研讨会上,河南大学的沈卫威本着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精神,在其新著《胡适派文人集团的政治神话》中,系统论述了胡适与新月派及“平社”团体的有关活动,指出胡适在1927年国共分裂后“经历了沉默、冷嘲、抗争三个相应的精神变异”,评析了胡适当时张扬“人权”与“约法”,重新树起自由主义旗帜的矛盾指向及其时代意义,力求合理地判断胡适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某些政治歧见和文化思想上的争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论争的延续和转化情况。华东师大的印永清联系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考察了胡适与钱穆对白话文运动的不同看法和传统文化的“新”、“旧”观上的异调,揭示了胡适与钱穆文学观上的异同及其原因,持论有据、分析入理,别具新意。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黄书光在其专著《胡适教育思想研究》系统地评介了胡适关于国语教育的建议和构想,及其提倡新文学创作的社会教育意义,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复旦大学的朱文华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胡适日记――《藏晖室札记》的文体特点和价值意义,等等。所有这些都为胡适研究增添了新鲜而有意义的内容。(作者:施炎平,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责任编辑:光君)*
[ "Medical", "History" ]
History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9年 第19卷 第1期 Vol.19 No.1 1999建筑物尾流区气流与污染物扩散的数值计算徐 敏 王卫国 蒋维楣摘要 采用了细网格非静力能量闭合边界层模式和随机游动模拟方法建立了一套分析建筑物尾流流场和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系统.作为应用研究的例子,在对某城市地下交通隧道排废气的风井塔尾流区流场和浓度场进行风洞流体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的模拟系统对风井塔尾流区气流和污染物扩散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的模拟系统的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的结果吻合较好,对一些小尺度带有明显湍流不均匀性的流场和局地空气污染物散布的情况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 隧道风井塔;非静力细网格边界模式;能量闭合;随机游动模拟;风洞模拟.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fleld and dispersion in wake region of buildingXU Min, WANG Weiguo, JIANG Weimei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Abstract A numerical model containing a 3-dimensional fine-mesh non-hydrostatic submode and a random walk submodel was developed and used for simulation of turbulence and dispersion in wake area of building. Based on measured flow field and concentration field behind the exhaust tower of one city in NJU meteorological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model.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numerical modeling were in accordanc with those observed in the wind tunnel.Keywords PBL numerical model, energy closure, random walk model, wind tunnel, simulation.1 引 言一些具有一定形式和规模的建筑物(如钝体型高楼大厦,城市地下交通隧道排污气的风井塔,核工程设施中的反应堆壳体等等)对其周围地区的气流分布有明显的影响,所以由此而造成的局地空气污染扩散也会由于建筑物所致的空气动力学效应而具有独特性.建筑物背风侧存在一个尾流区,其主要特征为气流速度的亏损和湍流活动加剧,具有明显非均匀性结构.迄今为止,通常采用在风洞和水槽中进行流体物理模拟实验的途径研究其流场和污染物扩散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由经验方法建立修正的高斯模型,分析尾流区污染物的扩散[1].虽然高斯模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就湍流及其不均匀性的物理本质和分析精确性而言,却是不可取的.于洪彬、蒋维楣(1996)在风洞试验对风井塔尾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使用Halitsky(1977)[2]的拟合公式,进行修正后,得到塔后尾流区的流场和湍流场,以此作为随机游动扩散模式的输入场,得到塔后尾流区污染物的扩散分布[3].但是从提高模式的模拟精度而言,使用该模式所得的流场和浓度场还比较粗糙,与实际情况还是有较大的出入.本文建立了一种能较为细致地分析建筑物尾流区气流和污染物扩散特征的数值模拟系统,模拟系统的流场模式采用细网格非静力边界层模式,闭合方案采用工程上实用的能量闭合方法(E―ε闭合),模拟系统的扩散模式采用随机游动模拟方法.2 模 式采用三维非静力边界层模式模拟中性层结情况下建筑物尾流流场,其控制方程组,包括速度u、v、w预报方程和连续方程.闭合方案用E-ε方法,即在上述方程中加入湍能和耗散率的预报方程以及湍流交换系数的诊断方程[4]:(1)(2)    (3)式中,E为湍流动能,ε为湍流耗散率,一些参数如,σE,σs,C1s,C2s,Cμ的取法是比较复杂的,本文中参考Rodi的取法[5],简单地分别取为:1.00,1.30,1.44,1.92,0.09,C3在中性情况下为0.Kmh和Kmz为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湍流交换系数.由于模式的水平网格距和积分时间步长都能取得很小(积分时间步长为0.12 s,建筑物附近的水平网格距为5 m),所以该模式能以较高的时空分辨率细致模拟出建筑物尾流流场的分布特征.随机游动模拟是通过施放大量标记粒子来实现的,粒子在流场中按平均风输送,同时又用一系列随机位移来模拟湍流扩散,粒子轨迹方程为:(4)式中,Δt为时间步长,a=1,2,3,分别代表在x,y,z 3个方向上的量.下标i,i+1分别代表前一时步和后一时步的量.湍流随机脉动速度由Markov Chain关系得到:(5)这里γ\-a是方差为1.0、均值为0的高斯型随机数,由计算机自动产生.σa为速度方差.R\-aΔt为自相关系数,取为通用的指数形式:(6)TLa为拉格朗日时间尺度,取Hanna(1982)[6]的拟合公式:A. 不稳定层结:B. 稳定层结:C. 中性层结:其中,Zi为混合层厚度,Z为垂直高度,f为科氏参数,u*为摩擦速度.3 建筑物尾流特征模拟分析某大城市地下交通隧道排气的风井塔的外形轮廓特殊,如图1所示,主体呈圆柱形,高67.0 m,直径29.7 m,排气窗离地面48.0―53.0 m,无烟气抬升,具有1.4 m/s的水平出口速度主塔下方地面上有高度为20.0 m的附属建筑物与主体联成一体[7].由风洞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在风塔排气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当环境风速(源高处)大于2.6 m/s时,才会出现明显的烟流下沉现象,并且根据现场实际观测资料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我们取风塔上游无穷远处的来流风速(源高处)为3.2 m/s和6.2 m/s两种典型风速,并取工程上实用的指数律,幂指数根据现场实测在中性情况下为0.15.模拟域的范围为74Hb×60Hb×15Hb个网格范围(Hb为风井塔的高度),水平网格采用在建筑物附近用细网格,至边界处格距逐渐增大的拉伸网格系统.垂直网格从地面向上逐渐增大.边界条件:地面采用无滑脱条件,采用固定的上边界,建筑物表面采用Vn=0作为边界条件,这里V\-n为建筑物表面法线方向的速度分量,处在建筑物内的网格点上令速度为零.侧边界用固定流入、梯度输出的形式.图2给出源高处风速为3.2 m/s时风井塔尾流区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图2(a)中虚线所围区域为速度亏损大于1的区域,即此区域内水平风速与来流向相反.由图可见风塔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影响范围在其下游延伸至34Hb,在塔后风速急剧减少,最大速度亏损出现在塔后腔区内,大小为117%.塔前塔后出现回流区,但塔后范围较大.塔后回流区的大致范围在离塔下游5―6Hb左右.湍流动能TKE的大值分布在速度切变较大处,,图1 某城市地下交通隧道风井排放塔的轮廓Fig.1 Outline of the exhaust tower of the underground tunnel in one city图2 风井塔尾流区的流场分布(Hb为风井塔的高度)(a)风井塔轴线上水平风速u的垂直廓线 (b)风井塔湍流动能TKE的等值线分布(m2/s2)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flow field in wake area of exhaust tower (Hb is the height of the exhaust tower)图3 风井塔尾流区地面轴线CO浓度分布图Fig.3 CO concentration along the ground-surface centerline in wake area of exhaust tower这与风洞实验[7]的结果基本吻合.下面我们将使用能量闭合模式的输出结果作为随机游动模式的输入场,来研究尾流区污染物的扩散规律和特征.图4 风井塔下游轴线上不同距离处CO浓度的垂直分布(a) 模式计算结果 (b)风洞示踪扩散试验的实测结果Fig.4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relative CO concentration on the different sites of the downstream centerline of the exhaust tower极大值出现的位置与塔后腔区环流中心位置基本一致.4 尾流区污染物扩散特征模拟考虑到源的特殊排放形式(见图1),将源排放简化成平均排放高度为50 m的半圆弧线源,并将线源简化成若干个点源的叠加,每个点源施放的粒子具有相同的水平出口速度(Vs=1.4 m/s),但其方向因点源位置的不同而不同.风塔实际的CO的排放速度为43725 mg/s.为保证统计结果的稳定性,模拟中施放20000个粒子,时间步长取为Δt=0.1Tlw;假设粒子在边界上为反反射.图3为风塔下游地面轴线CO的浓度分布,相应的源高处的风速V/Vs=2.3和4.4.由图3(a)可见,模拟系统的预测结果与风洞试验的测量值吻合较好,最大浓度点的大小和位置与测量值较为一致.图3(b)表明,模拟预测的最大浓度点的位置与风洞示踪扩散试验的结果较为吻合,但大小低估10%左右.图4(a)所示随机游动扩散模式预测风塔下游轴线上CO(相对)浓度的垂直分布,其中Cmax为该位置的最大浓度值,图4(b)为风洞示踪扩散试验所测到的相应结果,由图可见,近距离浓度分布基本仍呈高斯型,但出现最大值的高度逐渐降低,到离源距离X=4.0Hb,浓度分布已呈向下逐渐递减型,然后烟流轴线缓慢抬升,直到X=10Hb处,也只抬升了14 m高度.轴线浓度的垂直分布与风洞试验吻合较好,充分反映了风井塔的空气动力学效应.模式预测地面CO的浓度分布与风洞示踪扩散试验的结果也吻合较好.5 小 结本文建立了一套分析建筑物尾流和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系统,对某城市地下交通隧道废气的风井塔的尾流流场和污染物浓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并与风洞流体物理模拟试验和示踪扩散试验的结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非静力细网格能量闭合边界层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风井塔尾流的基本特征,得到的水平风速源不同的下风距离的垂直分布与风洞试验实测到的结果基本吻合.2.就地面轴线污染物浓度分布而言,模拟系统所得的结果与风洞示踪扩散试验的结果较一致,浓度最大值的大小和出现距离较为一致.3.模拟所得的不同下游距离处(相对)浓度的垂直分布,与风洞试验的结果较吻合,充分反映了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 210093参考文献[1] Huber A H. Wind tunnel and gaussian plume modeling of building wake dispersi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1,25A(7):1237―1249[2] Halitsky J. Wake and dispersion models for the EBR-Ⅱ building complex.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77,11:577―596[3] 于洪彬,蒋维楣.废气排放塔尾流区随机游动扩散模拟研究.空气动力学学报,1996,14:349―354[4] 王卫国等.山地露天矿自然通风风流与湍流结构的数值模拟.高原气象,1996,15:464―471[5] Rodi W et al. In turbulence and diffusion in stable environments.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6] Hanna S R. In:Nieuwstadt F T M, Van Dop H, eds. Applications in air pollution modeling in atmospheric tunbulence and air pollution modeling, chapter 7 Reidel, dordrecht. 1982.275―310[7] 蒋维楣等.局地废气排放污染影响的实验模拟.应用气象学报,1991,2:234[8] 蒋维楣等.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111997-02-16收到原稿 1997-09-19收到修改稿
[ "Sports", "Law", "Enviornment", "Space" ]
Enviornment
【 日 期 】19960730 【 版 号 】3 【 标 题 】北京进一步整顿交通秩序 【 作 者 】苏宁 【 正 文 】 本报讯 记者苏宁报道:为进一步整顿首都交通秩序,改善交通拥挤堵塞状况,北京市政府决定8、9两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广泛深入的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宣传教育活动。据了解,北京近年来车辆持续高速增长,目前总数已达105万辆。由于旅游活动和夜生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人们出行率日益增加,出行时间拉长。同时物流继续增大,生产、生活运输繁忙,货运交通更加紧张。由于这些因素,造成市区一些路口、路段交通拥堵日益突出,一些地区交通秩序混乱,不仅影响了首都城市功能的发挥,而且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北京市这次整顿的重点范围是:市区120个重点路口、255条重点大街,远郊城镇的主要街道。整顿的重点是:非机动车路口闯灯越线、骑车带人、无证驾驶残疾人专用车;机动车乱鸣笛、乱停车、非法安装警灯、警报器;行人跨越交通隔离设施等16种重点违章行为。
[ "Space", "Energy", "Computer", "Enviornment", "Art", "Economy", "Sports", "Education", "Philosophy", "Electronics", "Politics", "Transport", "Medical", "Military", "Literature" ]
Transport
【 日 期 】19960902 【 版 号 】2 【 标 题 】通京九一脉 活路网全身――京九铁路全线开通系列报道之一 【 作 者 】江世杰 【 正 文 】 (本报记者 江世杰)初秋九月,举世瞩目的京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给千千万万国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和胜利的豪情。是因为这2500多公里的长大干线,用了不到三年就全线铺通,铺通之后9个月就配套建成,在中国以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极其少见?是因为这投资近400亿元的重点工程,分项“初验”一次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0%以上,有可能在一年后的国家验收时全线一次创优,成为大规模工程建设优质高效的典范?是因为刚一开通运营,列车时速就能达到60公里(而且明年还要提高到90公里),这与几十年来新路开通都跑45公里相比,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奇迹?看来是这样,但又还不完全。成语云:牵一发而动全身。京九铁路全线开通的意义与此相近:它使全国近6万公里的铁路运输网,一下子都“活”起来了;铁路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由此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也许有人会说:据报道,京九开通初期只新开铁路局间直通客车5对,局间分界站通过的货车最多也就是20对。就这么些客货列车,竟能在路网中发挥那么大作用?铁道部副总调度长兼运输局长常国治的回答是十分肯定的。他说:通京九一“脉”而活路网“全身”,并不是理论演绎、逻辑推导,而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他指着墙上的全国铁路运营里程示意图解释道――我国铁路运力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而运力与运量的尖锐矛盾,主要表现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物资,难以及时运进上海、广州、柳州铁路局管区;而“上、广、柳”地区的物资要运到“三北”去,也同样要打很大“折扣”。因为在京广、京沪、浙赣铁路上,有“卡脖子”的德州、符离集、安阳、坪石、嘉兴、余家、醴陵等限制口。例如,经浙赣线去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以及西南地区的货车,每天只能批准请求计划的40%,60%被“拒之门外”;而两广地区的货物列车要往长江以北的苏、皖地区去,又因浙赣线和京沪线已不堪重负,铁道部只好命令其“走”不合理径路――沿京广线北上到郑州北站,再绕道东陇海线经徐州北站南下;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因为分配不到充足的车皮,只能眼巴巴地“以运定产”……常国治说:京九全线开通,将使全国铁路货运状况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将一部分需要进出上海、广州、柳州铁路局管区的物流,直接安排到京九线上通过。例如,深圳产品或从深圳港上岸的货物要运到沪、苏、皖、鲁等地,就不必再去“排队”过京广线南段和浙赣线西段的限制口,可直接从京九铁路北上在向塘、九江、菏泽分路。这不仅缩短了几百公里运距并省下了一笔运费,而且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对于社会来说,这等于又增加了一笔财富。二是从繁忙的京广、京沪、焦(作)柳(州)铁路上,转移一部分物流到京九线上来;同时用京广、京沪、焦柳线上腾出的运输能力,又去解决一部分“三北”和“上、广、柳”地区积压的物流。有人算过,在“以运定产”的地方,如果每天多安排一节车皮,一年的运量就是2万多吨;如果每吨原料在加工增值过程中赚10万元,全年的经济效益就是20亿元。这可只是一节车皮呀!三是与京沪、京广、京九线相交的横向铁路,运输能力会有所提高。这就像城市里的交通主干道不堵车了,与主干道相连的各条马路上的车就跑得快了。曾有人担心:京九铁路经过的地方大多是贫困地区,修成后没有多少货物可运。常国治说,他们可能是只看到京九铁路的局部和眼前,而不了解全国铁路的宏观和长远。7月下旬,我们在蚌埠召集北京、郑州、济南、上海、南昌、广州铁路局的调度人员开会,确定京九铁路客货列车的开行方案,并编制列车运行图。几天中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京九铁路“扒拉”车流。我们的调度人员越“扒拉”越兴奋、激动,没想到一条京九铁路,对全国铁路运输的牵动这么大。结果,大家没费多少力气,就为今年年底的京九线“扒拉”到3000万吨车流。常国治副总调度长强调说:只要我们把京九铁路的货运价格问题解决好了,也许明年、后年,京九铁路的货物列车运行图就得往5000万吨、7000万吨上调整。
[ "Transport", "Electronics" ]
Transport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8年6月第18卷第6期科技期刊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办学情况与特征分析刘大银 胡亨魁 周才鑫 柯贤文刘先利 吴风林 樊苏平(黄石高等专科学校环境工程系,黄石 435003)摘要 在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办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专业设置以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类为主体,符合我国国情;专业点的地域分布基本适应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拥有一支实力强的师资队伍和一定的实验装备条件,取得了人才培养和科研的丰硕成果;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办学过程和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丰富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内涵.同时指出了有关存在的问题.关键词 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办学情况;特征.ANALYSIS OF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S IN CHINA’S HIGH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Liu Dayin, Hu Hengkui, Zhou Caixin, Ke Xianwen, Liu Xianli, Wu Fenglin, Fan Suping(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uangshi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shi 435003)ABSTRACT Based on in-depth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is of the facts,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high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it has shown that composed mainl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the courses offered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ccord with China's national situation;dis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teaching bases in different districts is basically sui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regions;with a group of high quality teachers and well-equipped laboratories,the above-mentioned education has yielded a great number of spcial personnel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set high demand 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atter.Furthermore,the paper lists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high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Keywords China's high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tuation of running schools, characteristics.近二十年来,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1],我国共有212所高校开设各类不同层次(含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环境专业点.总结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办学情况,归纳研究其办学特征,对于帮助决策部门指导我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进行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部署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在总结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和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对各类环境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地区的院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和来自环境教育第一线的翔实数据,并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归纳出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在专业设置、专业点的地域分布、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等方面的特征,并同时发现了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存在的某些问题.本研究资料汇总截止日期为1995年12月底,资料不含港、澳、台地区.1 以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类为主体的专业设置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各专业设置及在校人数及毕业生人数见文献[1].从文献统计资料可以看出,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已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覆盖面较广的多层次专业体系.通过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专业名称,可以归纳出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专业设置呈现出以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类为主体的特征.各种专业名称中,开设比例最高的前六名(以本科为例)依次是:环境工程(占开设院校的38.5%),植物保护(占28.1%),环境学(占11.1%),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占9.6%),森林保护(占8.9%),生态学(占8.1%).研究生教育开设最多亦为生态学、环境工程、森林保护等专业.从我国的环境状况及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来看,这个特征和规律大体符合我国国情.这一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 中国目前环境污染严重,急需大量环境治理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我国85%的城市污水、80%的工业废水(尚不含乡镇企业)、90%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了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2],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酸雨危害面越来越大.这些状况决定了我国在相当时间内还需要大量末端治理工程技术人才.当前,我国正实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要求所有工业污染源2000年达标排放[3],目前,已向“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开战,进行了防治大气污染的“两控区”(二氧化硫、酸雨控制)严格管理,对环境治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甚为迫切.因而,开设众多的环境工程专业是正常趋势.就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对末端治理高级人才的培养,472所设有环境类专业的本科院校中,环境控制技术专业是开设量多的五个专业之一;对34所著名大学研究生(博士、硕士)部设置的53个环境类专业进行统计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设置数名列榜首.(2)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4],对生态保护方面人才的需求已是必然趋势.因此,植物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学、环境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等专业的较多开设可符合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学科专业体系特征的分析研究,同时可以发现存在专业设置较为混乱(尤其是专科和研究生专业)[1],专业口径过窄等问题,必须研究解决.2 专业点的地域分布与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专业点按地区分布统计见表1.占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绝对优势的本科环境教育专业点按地区分布见表2.从表1、表2可归纳出:表1 各层次专业点按地区分布情况统计表Table 1 Dis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bases at different level in different districts序号省、市、自治区开设单位数,个专业点总数,个不同层次专业点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1北京市 3680014432032天津市 514345113河北省 101246204山西省 81327405内蒙古自治区61566216辽宁省 81967517吉林省 920011818黑龙江省821485319上海市 1633411143110江苏省 184671916411浙江省 4181772112安徽省 512642013福建省 610523014江西省 47430015山东省 122987112116河南省 613382017湖北省 152961110218湖南省 512255019广东省 1221588020海南省 13111021广西壮族自治区35311022四川省 133981514223贵州省 57421024云南省 513264125陕西省 9276910226甘肃省 414264227青海省 11010028宁夏回族自治区232100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8232130西藏自治区000000合计  241544106193189488(1) 本科环境教育专业点在江苏、四川、北京、上海、湖北、吉林、广西、广东等省市、自治区(按数目多少顺序排列)分布密集,合计占全国总专业点的百分比高达50.7%.(2) 含研究生教育在内的全部专业点在北京、江苏、四川、上海、山东、湖北、陕西、广东(按数目多少顺序排列)密集,合计占全国总专业点的百分比高达55.9%.由此可见,不论本科环境教育,还是各层次环境教育专业点总数,均体现出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在长江流域和首都欣欣向荣,而且江苏、北京、上海、四川都不同顺序地占据了前4名位置.北京是我国首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又是经济中心;长江流域是我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其中特别是江苏、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四川(含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分(1995),上述专业点的地域分布明显呈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特征,这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省地域的高等环境教育专业点密集程度虽不及上述几省(直辖市),但也名排前列.对我国高等环境教育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的统计,也与上述规律和特征是基本吻合的.通过对专业点地域分布的分析研究,可同时发现专业点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经济落后地区环境教育亦十分落后,在部署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时应引起注意.3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及人才培养和科研的丰硕成果3.1 师资队伍实力分析表3 115所高校环境类专业师资队伍职称结构Table 3 Title structure of teacher personnel in 115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职称人数比例,%教授42715.3副教授92132.9讲师92333.0助教35512.7教员*1726.1合计2798100.0* 未定职称人员  通过调研取得了115所高校环境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情况,其职称结构见表3,年龄结构见表4,按表3的调研结果测算出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共有专职专业课教师约4250人.从表3可知,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师资队伍中,按比例,教授大于15%,副教授和讲师各约占33%,高级职称共占48.2%.还拥有一批院士、博导,约400名有突出贡献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由此表明,中国高等环境教育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从表4可见,这支师资队伍中,50岁以下教师共占66.6%,并基本上形成了年龄梯队.表4 115所高校环境类专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Table 4 The age structure teachers of environmental speciality in 115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年龄段,岁总体教授副教授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3049317.60040.430―39100035.8225.222224.140―4937013.2194.420622.450―6080128.627464.247451.5>601344.811226.2151.6合计2798100.0427100.0921100.0根据原国家教委对本科院校评估的指标体系,师资条件中专任教师里正教授人数占的比例≥12%为优秀;专任教师中正教授任本科主讲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中正教授的比例≥50%为优秀;必修课主讲教师中有副高以上职称(含副高职称)的人数占必修课主讲教师总数的比例≥50%为优秀.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正教授的比例大于15%;正教授中小于60岁的占73.8%均可上岗,任主讲教师的比例远大于50%.副教授所占比例更高,已达到上述优秀等级.由此可见,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高质量的高等环保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条件.在肯定师资实力和素质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师资队伍中的高级职称人员呈明显老化状态.50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只占9.6%、46.9%(表4).有突出贡献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50岁以下的只占到10.9%,其中40―50岁占7.0%,40岁以下只占3.9%,说明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缓慢,拔尖人才队伍老化亦十分严重.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师资队伍老化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3.2 实验装备条件分析调查取得的全国115所高校环境类专业的有关资料中,有109所提供了实验装置条件的数据,汇总见表5.表5 109所高校实验室装备情况Table 5 The equipment of laboratories in 109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实验室个数,个实验室面积,m2实验设备资产,万元大型仪器,台、套45713006618539.161201按原国家教委对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有关指标进行分析如下:(1)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评估指标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生均值≥5000为优秀,按上述院校的在校生(教委规定的折算方法,每名研究生为2,每名本专科生为1)的人数分摊得到生均值为9167元,高于优秀标准.在未考虑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前提下,设备总值指标符合要求.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同类型学校实验装备条件悬殊较大,实验设备总值多集中于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5校的环境院(系)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地方院校一般投入较少,装备条件较差;即使是重点院校,仪器设备的更新也因资金短缺而较为缓慢.(2) 实验室面积 调查得到,109所高校环境类专业生均(教委规定的折算方法,研究生、本专科生均为1)实验室建筑面积为6.86m2.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中,实验室生均建筑面积标准为:5000人规模学校为5.26m2,3000人规模学校为5.95m2.可见我国环境类专业此项指标达标.3.3 教材建设分析调查得到115所高校共编写环境类专业教材832种,其中由20余家出版社共公开出版417种,初步满足了环境类专业的教学急需.其中环境工程专业课教材出版的种类较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获奖率较高,其中环境工程专业课教材获奖率高达53%.反映出我国高等环境类专业所编教材具有较高的质量.3.4 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分析由于我国高等环境教育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具有一定的实验装备条件,在国家投入较少,教师待遇较差的情况下,广大教师和专家们乐于奉献,想方设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专业技术人才[1].为了解我国高等环境教育毕业生的质量,我们挑选位于中国华中、经济发达状况中等、高等环境教育发展状况上中等的湖北省进行了毕业生质量的选择性调查.被调查对象为60名70年代以来开办环境类专业的院校的毕业生,所学专业涉及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医学、环境法、农业环境保护等.其工作单位分布是:环保系统(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环保科研所、环境监理所等)40人,大专院校10人,厂矿企业10人.调查方法是面谈与问卷相结合.调查结果是:用人单位对24名(占40%)毕业生满意,对28名(46.7%)毕业生比较满意,对4人(6.7%)不好作出定论(尚待观察),对4人(6.7%)不够满意.此外,我们还选择了沿海某开放中等城市(地级市)进行了环保系统环境专业毕业生的全部调查,进行了某技术力量较强的环保研究所环境专业毕业生的全部调查,得到了较为近似的结果.但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这些毕业生理、工知识缺乏融合,中文写作水平不够理想,希望办学院校在教学改革中予以注意.3.5 科研成果简况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和部属重点高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进入科学研究的主战场,取得了一大批获奖科研成果.对115所高校的统计,共获得国家奖56项,省部级奖354项.这些获奖院校中,地方院校较少.4 办学过程注重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国高等环境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承担了为执行环境保护这一重要国策、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培养人才的重任.环境科学是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其内容涉及理、工、文、法、管、经、农、林、医等各类学科,因而它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懈地探索,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办学过程注重了学科建设,不断地给中国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了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 根据专业体系的形成,专业点向全国范围的覆盖及人才培养规模的壮大,及时地提出了将环境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这已分别在工程学科、理学学科及研究生学科中得以实现,确立了环境学科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丰富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内涵.(2) 根据办学过程环境知识向其它学科专业的渗透,提出了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要求.这一要求已为教育部所采纳,并为众多的高校所接受,已在部分高校中得以实施.通过该课程的逐步开设和有关知识在非环境类专业知识中的渗透,丰富了我国各专业的课程内容,使我国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意识普遍增强,适应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际浪潮.但须对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保护课程进一步加强约束力(如变选修课为必修课等).(3) 根据办学过程发现专业面过窄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此有关院校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部分改革试验.虽然我国高校目前的办学体制和培养方法还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这种要求和试验无疑代表了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参考文献1 胡亨魁,刘大银,柯贤文等.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体系现状分析.环境科学学报,1998,18(6):586―5922 何 强,井文涌,王翊亭.环境学导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943 解振华.1998年环保工作思路.中国环保产业,1998,(1):4―54 关伯仁,郭怀成,陆根法等.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30
[ "Sports", "Military", "Politics", "Medical",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rt", "Computer", "Space", "Law", "Enviornment", "Electronics", "Energy", "Mine", "Economy", "History" ]
Enviornment
【 文献号 】1-659 【原文出处】《文学评论》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4 【原刊页号】73~83 【分 类 号】J2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101 【 标 题 】守望艺术的壁垒――论桐城派对古文文体的价值定位 【 作 者 】关爱和 【作者简介】关爱和 河南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的杂文学体系中,文学的属性与本质特征缺乏严格的规定性。尤其是古代散文中的“古文”文体,其在广泛 作为表情达意的语言载体时,情感的与非情感的因素,审美的与非审美的文字,交合杂糅,难以厘定。作为中唐以来古文运动的承继者与殿军,桐城派在与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的辩诘争讼中,其对古文写作中艺术性原则的注重,对古文表情达意过程中艺术与情感构成的强调,体现出由于自身生存需要和艺术直感所激发的文体自觉。这种由依附经学转而让古文回到古文自身的文体自觉,充满着与杂文学体系剥离的痛苦,但却与五四时期受到西方学术思想影响而被国人所普遍接受的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情感和想像的观念不约而同,不期而遇。【 正 文 】 自唐代韩、柳所策动的以复兴儒学为旗帜,以取法先秦、两汉文章传统相号召,以改革文风、文体、文学语言为主要内容的古文运动之后,“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奇句单行、不事骈偶的散文文体便被特指为“古文”。而以周、孔、庄、孟、《左》、《史》、韩、柳一以贯之的道统、文统自守,立志于“蓄道德而能文章”,且留意“事信”、“言文”、“规模”、“繁简”之类艺术法度的散文作家则被称之为古文家。相同的志向、情趣、识度与风格追求,又使得一些古文作家义结同心,形成了呼朋引类、标榜声气的古文流派。古文家结盟联袂、鼓荡风气者以唐宋为盛;而标榜声气、划疆辟域者又以明清为甚。古文家在为古文鼓噪正名时,总是以见道、明道之类的语汇去诠释古文的存在价值。如果古文的价值仅限于见道、明道,其存在的意义便会大打折扣。古文作为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品类,其以奇句单行、不事骈偶作为外在形式特征,而以抒情言志、说理叙事作为基本文体功能。古文的抒情言志、说理叙事的文体功能中包含着应用与审美两个价值层面。古文的应用价值,表现为以奇句单行的语言结构形式,行使表情达意的语言载体功能;古文的审美价值,则表现为调动有效的艺术手段,使这种表情达意变得鲜活生动、顾盼生辉,从而成为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创造。古文的应用与艺术价值,是古文能够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经久而不衰的两轮与两翼。由此,古文在被不同修养、不同目的的作者使用时,自然又会分别突出其应用性或审美性特征。古文家以古文为学,则以维护古文存在的独立性,古文发展的纯洁性及总结传播古文写作的艺术原则为基本职志。在古文的应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定位中,古文家更看重古文的审美价值,更注重古文写作中的艺术性原则,更强调古文表情达意过程中艺术与情感的含量及构成。凭藉于此,古文家划清了与非古文家,或单纯把古文作为一种语言载体和实用性工具者的界线。桐城派形成于清初,消亡于“五四”,是有清一代拥有作家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散文流派。作为中唐以来古文运动的收束者与殿军,桐城派作家在纷纭繁杂的政治与学术思潮的推移变换中,守望着古文的艺术壁垒;在与义理学家、考据学家、经世学家的辩诘争讼中,深化着其对古文文体文学特质的认识。以桐城派为个案,考察其守望与深化的过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由传统杂文学体系向现代文学体系的过渡,是不无裨益的。一程朱理学在两宋时期走向成熟。当理学逐渐成为中国晚近时期意识形态的核心时,古文家的生存状态明显地有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韩欧时期古文家被“天下翕然师尊之”的至荣一去不返;其一是古文家津津乐道的道与文一、道统与文统的圆满重合,不得不分离为道以程朱之学为准的,文以韩欧之学为标尺。古文家必须面对思想与艺术两个尺度不同的准则。这便是清代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何以把“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作为行身祈向的根本原因。辗转于学行与文章之间的方苞论古文之难成云:仆闻诸父兄,艺术莫难于古文。自周以来,各自名家者,仅十数人,则其艰可知矣。苟无其材,虽务学不可强而能也;苟无其学,虽有材不能骤而达也;有其材,有其学,而非其人,犹不能以有立焉。盖古文之传,与诗赋异道。魏、晋以后,奸佥污邪之人而诗赋为众所称者有矣,以彼瞑瞒于声色之中,而曲得其情状,亦所谓诚而形者也。故言工而为流俗所不弃。若古文则本经术而依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为伪。故自刘歆承父之学,议礼稽经而外,未闻奸佥污邪之人而古文为世所传述者。(《方苞集・与申谦居书》)方苞在此段话中表述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将古文归属于艺术范畴,是与经学、文学所不同的学科类别。二是言古文之与诗赋,同类而异道。诗赋言工情盛者即可流传,而古文本经术而依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者不可成就。三是论古文难成。古文难成在于古文以学问、材质为基础,而学问不能骤而达,材质不可强而能;有其材,有其学,而非其人,犹不能为古文,此所以“自周以来,各自名家者,仅十数人”的原因。经术之根柢,立身之大节,在方苞看来,是古文家成就古文的前提。名为古文,而不能“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此种文字则决计不能为世所传述。古文难成,难在学问深广淳厚,立身节高操洁。祈向学养与义法途径,虽有先后虚实难易之分,但同样不可缺少,不可忽视。以祈向学养为基,而以成就古文为果;以祈向学养为筏,而以成就古文为渡;以立身学养为手段,而以志乎古文为目的,此正是古文家不同于经学家之处,重视立身学养,而不鄙薄义法途径,此又是古文之所以划入艺术范畴,而又与诗赋异道的原因。古文除了讲求义法、途径等艺术构成外,还讲求情感构成。方苞《与程若韩书》论及传志文的写作原则云:来示欲于志有所增,此未达于文之义法也。昔王介甫志钱公辅母,以公辅登甲科为不足道,况琐琐者乎?此文乃用欧公法,若参以退之、介甫法,尚可损三分之一。假而周秦人为之,则存者十二三耳。此中出入离合,足下当能辨之。足下喜诵欧阳文,试思所熟者,王武恭、杜祁公诸志乎?抑黄梦升、张子野诸志乎?然则在文言文,虽功德之崇,不如情辞之动人心目也,而况职事族姻之纤悉乎?(《方苞集》)方苞此文主要论述志文依周秦及唐宋古文义法,应该简胜于繁,而繁与简的关键,又在于对志主的事迹如何取舍。在方苞看来,志文记述志主功德之崇,不若情辞之动人心目。至于职事族姻,更琐琐不足道。方苞的取舍标准,自然是依照古文家的见识。以情辞动人,也是古文家特别是明代归有光之后所形成的传记志文写作的传统之一。方苞曾论及归有光写亲旧之人日常之事而以情辞见长一类的文字时说:震川之文……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辞,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方苞集・书归震川文集后》)归有光之文以极富人情味的笔触,写身边亲旧琐事,情发于中而娓娓道来,使读者因其辞思其情而引发恻然之隐。此正是辞章能事之所在,情感力量之所在。情辞是文学家所擅长的艺术手段,而情感是文学家与读者交流的最佳通道。方苞对古文艺术与情感构成的认识,源于一个古文家对古文文体表情达意特性的理解和把握。方苞的这种认识,和他对古文创作其他特性的体悟,最终被笼括于义法说之中。不同的作者,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取舍不同,其作品中艺术与情感的构成也便不同;不同的文体,其目的、功能不同,艺术性、情感性及实用性的成分也会各有差异。方苞《李穆堂文集序》中论李氏所著之文曰:“其考辨之文,贯穿经史,而能决前人之所疑;章奏之文,则凿然有当于实用;记序书传状zhì@①表诔,因事设辞,必有溉于义理,使览者有所感兴而考镜焉。”(《方苞集》)不同用途、不同文体,都能做到驾驭自如的因事设辞,恰如其分的因辞见意,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物序合于体要,言语归于雅正,此正是古文学之所有事,也正是“艺术莫难于古文”的真实涵意。方苞于经学致力于《三礼》、《春秋》,于文学则义归于义法之说。方苞以古文名世,经学无论焉,其得享大名,一是创义法说,以有物有序规范古文;二是选《钦定四书文》、《古文约选》,以古文之波澜意度,旁通于时文。时文是与古文相对而言的,是明清科举取士所规定采用的专门文体。它具有严格的思想标准,其命题自乾隆年间一律用《四书》的语句,义理的发挥必须依照朱熹的传注。时文的写作又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体会语气,代圣人立言,讲求破题、承题、起讲、入题等起承转合的技巧。时文对每一读书人来说,是入仕的必修之课,而能否入仕,则视时文作的好坏。这样,以帮助士子熟习和掌握时文文体为目的的各种选本纷纷应世,而研究时文文体的名家也应运而生。明清两代,时文的好恶取舍标准,受现时代学风士风的影响,也处于不断变换之中。时文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格式的文体,其在恪守义理、表情达意、遣词造句方面,也多有与古文行文原则相通之处。方苞奉旨选《钦定四书文》及代果亲王选编《古文约选》,即试图将清朝所推尚的“清真雅正”的衡文标准融纳于选辑过程之中,以《左》、《史》、唐宋古文之波澜意度,旁通于时文制艺之作。其《古文约选序例》中说:自魏晋以后,藻绘之文兴。至唐韩氏起八代之衰,然后学者以先秦盛汉辨理论事、质而不芜者为古文。盖六经及孔子、孟子之书之支流余肄也……学者能切究于此,而以求《左》、《史》、《公》、《谷》、《语》、《策》之义法,则触类而通,用为制举之文,敷陈论策,绰有余裕矣。(《方苞集》)以古文通于时文,并不始于方苞。明代唐宋派中的唐顺之、归有光等即被人称为“合古今之文而兼有之”,但唐、归所为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方苞之说,是以“功令”的面目出现的,其对社会的影响更为巨大。正是通过士子之学的渠道,方苞的义法说及桐城派的古文理论,获得相当的知名度和广阔的植被地带。对于方苞有关古文艺术性、情感性的认识及以古文为时文的实践,稍后于方苞的乾嘉学派的代表性学者钱大昕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与友人论文书》从三个方面申述了自己的意见。首先,钱氏论古文之体用曰:“夫古文之体,奇正浓淡详略,本无定法,要其为文之旨有四:曰明道,曰经世,曰阐幽,曰正俗。有是四者,而后以法律约之,夫然后可以羽翼经史而传之天下后世。”(《潜研堂文集》)钱氏以为:古文之体,奇正浓淡详略,本无定法,方苞以简驭繁的义法说很难说尽得古文之真谛。古文之用在于明道、经世、阐幽、正俗,有此四用而兼以法约束之,可以羽翼经史而传之天下后世,古文之于经史,一仆一主,其名分不可僭越淆乱。此与方苞以经史学养为基,以成就古文为果的出发点大有不同。其次,钱大昕就方苞关于志文写作中“虽功德之崇,不如情辞之动人心目”之说予以批评。其言曰:至于亲戚故旧聚散存没之感,一时有所寄托而宣之于文,使其姓名附见集中者,此其人事迹原无足传,故一切阙而不载,非本有可纪而略之,以为文之义法如此也。方氏以世人诵欧公王武恭、杜祁公诸志不若黄梦升、张子野诸志之熟,遂谓功德之崇,不若情辞之动人心目,然则使方氏援笔而为王、杜之志,亦将舍其勋业之大者,而徒以应酬之空言了之乎?(《潜研堂文集・与友人论文书》)志文写作中,取其功德之崇,还是取其故旧聚散存没之感,有作者的见仁见智的选择问题。作为古文家,方苞以为“虽功德之崇,不如情辞之动人心目”,其所强调的是以情动人;作为经学家,钱大昕以为要视志主具体情况而定。志主事迹原无可传,则可敷衍以情辞,志主勋业伟大,则不应徒以应酬之空言而敷衍之。其并不认为情辞必然比功德更为可贵。相反,情辞应是志主无功德可言时的应酬之语。与之相应,也不应以读者熟悉与否判断文章的价值。再次,钱大昕以为方苞以古文义法通于时文的作法,为世俗选本之古文,方苞的义法说所得为古文之糟粕,而非古文之神理:盖方所谓古文义法者,特世俗选本之古文,未尝博观而求其法也。法且不知,而义于何有?昔刘原父讥欧阳公不读书,原父博闻诚胜于欧阳,然其言未免太过。若方氏乃真不读书之甚者。吾兄特以其文之波澜意度近于古而喜之,予以为方所得者,古文之糟粕,非古文之神理也。王若霖言:灵皋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方终身病之。(《潜研堂文集・与友人论文书》)乾嘉学派以博闻为恃而傲视辞章家,因而钱氏指责方氏不读书也是习常之论。方苞以古文通于时文的实践,为桐城派古文理论开辟了植被地带,但也因此而招致“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的讥讽。方苞之后,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发展,始终与科举制艺之文有着不间断的联系。尤其是那些未曾致身仕途的桐城派作家,终身以教授生徒谋食hú@②口,虽不否认其抱有“以古文为时文”之初衷,但却很难免除“以时文为古文”的批评。因为他们在讲述“意度波澜”、“精神气魄”、“疏宕顿挫”、“草蛇灰线”一类的术语时,确实使人难辨其为古文之法还是时文之法。二桐城派自姚鼐后,规模渐成,名声噪起。处在考据之学炙手鼎盛时期的姚鼐,在学术界义理、考证、辞章三事孰主孰从的争论中,以甘蒙谤讪,捐嗜舍欲的精神,为辞章之学坚守着阵地。姚鼐自言对古文辞的酷爱与追求道:鼐性鲁知暗,不识人情向背之变,时务进退之宜,与物乖忤,坐守穷约,独仰慕古人之谊,而窃好其文辞。夫古人之文,岂第文焉而已,明道义,维风俗以诏世者,君子之志:而辞足以尽其志者,君子之文也。达其辞则道以明,昧于文则志以晦。鼐之求此数年矣。瞻于目,诵于口,而书于手,较其离合而量剂其轻重多寡,朝为而夕复,捐嗜舍欲,虽蒙流俗讪笑而不耻者,以为古人之志远矣,苟吾得之,若坐阶席而接其音貌,安得不乐而愿日与为徒也。(《惜抱轩文集・复汪进士辉祖书》)桐城派自姚鼐起,越来越明确地形成了古文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共识。姚鼐弟子方东树勇于自信而好为议论,其综合方、姚之说而论及古文之难云:是故文章之难,非得之难,为之实难。道德以为体,圣贤以为宗,经史以为质,兵刑政理以为用,人事之阴阳、善恶、穷通、常变、悲愉、歌泣,凌杂深颐以为之施;天地、风云、日星、河岳、草木、禽兽、虫鱼、花石之高旷夷险,清明黪露,奇丽诡谲,一切可喜可骇之状,以为之情。及其营之于口而书之于纸也,创意造言,导气扶理,雄深骏远,瑰奇宏杰,蟠空直达,无一字不自己出,而后吾之心胸、面目、声音、笑貌若与古人偕,出没隐见于前。而又惧其似也,而力避之;恶其露也,而力覆之;嫌其费也,而力损之。质而不俚,疏而不放,密而不塞。阴阳蔽亏,天机阖开,端倪万变,不可方物。盖自孟、韩、左、马、庄、《骚》、贾谊、扬雄、韩、欧以来,别有能事,而非艰深险怪,秃削浅俗,与夫dòu@③dìng@④chāo@⑤袭,所可袭而取之者也。夫文亦第期各适一世之用而已,而必刿心刳肺,@⑥@⑥焉以师乎古人如此者,何也?以为不如是,则不足以为文也。此固无二道也。(《仪卫轩文集・答叶溥求论古文书》)东树极言古文之难的目的,仍在强调古文别有能事、别有境界、别有甘苦,决不是无本之学,也不会不期而工。基于这种认识,方东树论方苞之古文,以为其文为道学所累,措语矜慎,文气拘束;论陆耀所选《切问斋文钞》,以为其多为隔宿化为腐朽的随时取给之文,此类以致用为急的文字,不可与以文为上、永世常昭之古文相提并论;又论经学家考据之作,如同“屠酤计帐”,毫无章法文脉可言。方东树在对方苞之文的评价及与论敌的辩论中,努力维护古文的艺术性原则,强调古文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并从有物兼而有序,有用复求有法的多重角度,分析古文家作者之文的特质,及其与理学家述学之文、政治家经世之文、经学家考据之文的联系与不同。方东树《书望溪先生集后》评方苞之文云:树读先生文,叹其说理之精,持论之笃,沉然黯然纸上,如有不可夺之状。而特怪其文重滞不起,观之无飞动骠姚跌宕之势,诵之无铿锵鼓舞抗坠之声,即而求之无玄黄采色,创造奇词奥句,又好承用旧语,其于退之论文之说,未全当焉。而笃于论文者,谓自明归太仆后,惟先生为得唐、宋大家之传,惟树亦心谓然也。盖退之因文得道,其所谓道,由于自得;道不必粹精,而文之雄奇疏古,浑直恣肆,反得自见其精神。先生则袭于程朱道学已明之后,力求充其知而务周防焉,不敢肆;故议论愈密,而措语矜慎,文气转拘束,不能宏放也……向使先生生于程朱之前,而已能闻道若此,则其施于文也,讵止是已哉?(《仪卫轩文集》)依东树所论,方苞之文不尽如人意处有二,一是文气重滞不起。方苞之文说理诚精,持论诚笃,但缺少飞动之势、抗坠之声与玄黄色彩。没有灵性、声音与色彩,其古文便不免减色。二是造言好承旧语,与韩愈“词必己出”之说,未能符合。究其原因,则在于方苞试图以韩、欧之文,行程、朱之道,非程朱所言而不敢立论,力求充其知而务周防,措语矜慎,文气拘束,不能宏放。方苞生在程朱道学已明之后,缺少韩愈那种以自得之道发为浑直恣肆文章的洒脱,此正是文心文思、造语立言拘束于程朱义理之学的结果。如此直率地指出桐城派创始者方苞文章的弱点,且将这些弱点形成的原因,归咎于作者拘泥于“学行”,而妨害了“文章”。作为古文理论家,方东树是真诚而富有勇气的。从思想信仰的角度来讲,方东树对程朱义理之学是极力维护的,其所著《汉学商兑》是措词十分激烈的代表宋学阵营讨伐汉学的卫道之作。但从古文发展的角度来讲,方东树又准确地看到了程朱义理之学在成为既定的思想原则之后,所可能给古文发展本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即使在桐城派最著名作家的作品中也同样存在。方东树对方苞之文的批评,进一步体现了桐城派作家对义理与辞章、道与文结合限度、方式及辞章与古文所应表现出的独立品格等问题的思考。古文是一门艺术,古文别有能事。过分拘泥于某种思想信仰,亦步亦趋,则相应会削弱古文的艺术品格或减低古文表情达意的能力。古文作为一门艺术,其与义理之述学文体有别,又与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实用性文体有别。鸦片战争之后,学术界经世致用的呼声颇高。1862年,魏源以贺长龄的名义编纂《皇朝经世文编》,选辑清初至道光年间官方文书、专著、述论、奏议、书札等文献,别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等八类,以作为经国治政之借鉴。《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主旨及体例,以乾隆年间陆耀所编辑的《切问斋文钞》为范本,旨在备经世之略,而文归于实用。方东树读两书后作《切问斋文钞书后》,力辨古文与经世致用之文之区别。方氏先论两书编辑主旨之偏颇云:树尝合二编所辑而读之,窃见诸贤之作,其陈义经物,论议可取者固多矣;而浅俗之词,谬惑之见亦不少。杂然登之,漫无别白,非所以示学者之准法也。且陆氏之论文又非矣。其言曰:是编不重在文。其说当矣。而又曰:以文言道俗情,故高下之所共赏。又曰:道在立言,不必求之于字句。又曰:文之至者,皆无意于为文;无意为文,而法从文立,往往与先秦、两汉、唐、宋大家模范相同。嗟乎!谈亦何容易耶?循陆氏之言,而证以卷中之文,将使义理日以歧迷,文体日以卑伪,而安得谓克同于先秦、两汉耶?(《仪卫轩文集》)方氏以为:《切问斋文钞》与《皇朝经世文编》,其陈义经物议论固有可取之处,而谬惑之见、浅俗之词也杂然登之,因而两编难以作为文章之学的标本。陆氏所编重用而不重文,其主张以“文言道俗情”,而求“高下之所共赏”。又以为“文之至者,皆无意于文”,持论如此只会导致“文体日益卑伪”,这是以捍卫古文艺术性自任的古文家所不能接受的。魏源之编以陆耀为范本,亦不免重蹈其重用轻文的旧辙。方东树以古文家的眼光,论述古文从原古执简记事之文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宗的历史过程道:夫文字之兴,肇始易绳,迹其本用,原以治百官,察万民,岂有空言无因而为一文者乎?特三代以上,无有文名,执简记事者,皆圣贤之徒,赓歌谟明者,皆性命之旨,文与道俱,言为民则。洎孔氏之门,始以文为教;四科之选,聿有专能。自是以来,文章之家,杰然自为一宗而不可没,固为其能载道以适于用也。凌夷至于秦汉,道德泯然绝矣;而去古未远,文章犹盛。往与姬传先生言,西汉文字,皆官文书,而何其高古雄肆若彼?魏、晋以降,道丧文敝,日益卑陋。至唐韩子始出而复于古,号为起八代之衰;八代者,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也。故退之论文,自六经、左、史、庄、屈、相如、子云者数人而外,其他罕称焉。于是重古文者,以文为上,非祖述六经、左、史、庄、屈、相如、子云者不得登于作者之录;重用者,以致用为急,但随时取给,不必以文字为工。二者分立,交相持世。(《仪卫轩文集・切问斋文钞书后》)古文能够自成一宗,得以与官书致用之文双峰对峙、双水分流的原因,即在于它是一种有着较多艺术与情感构成、具有一般实用性文学所无法替代的叙情言志特殊功能的文体。明白古文之不同于致用之文的道理,则“作者”之头衔,是不可轻易赠之于人的。文章之道,别有能事,未得其能事者,其文必不传;不知其能事者,与作者之名实无缘。在辨明古文自成一宗,文章别有能事之后,方东树复论致用之文与作者之文的不同之用道:陆氏又谓:有用之文,如布帛菽粟;华文无实者,如珠玉锦绣,虽贵而非切需。吾又以为不然……且夫菽粟入口,隔宿而化为朽腐矣;吾人三年不制衣,则垢敝鹑结矣。是故今日之菽粟,非昨日之菽粟也;已敝之布帛,非改为之布帛也,此随时取给之文所以不传于后世也。若夫作者之文则不然:其道足以济天下之用,其词足以媲《坟》、《典》之宏,茹古含今,牢笼百氏,与六经并著,与日月常昭,而曷尝有无实之言,不试而云者乎?今不悟俗学凡浅不能为是,而徒指夫狷子浮华无用之文,以为口实,是尚不足以杜少知之口,而何以服作者之心乎?(《仪卫轩文集・切问斋文钞书后》)在方氏看来:致用之文,用于一时一事,如布帛菽粟,隔年隔宿化为朽腐;作者之文,茹古含今,牢笼百氏,则可与六经并著,与日月常昭。作者之文流传久远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所载之道足以济天下之用,还在于其意格、境象、字句、辞气足以副斯文之雅,见艺术匠心。有物复又有序,有用而不悖乎法,方臻于作者之文的境界。方东树《切问斋文钞书后》一文拈出“作者”、“作者之文”的概念,详尽地论述了“文章之家,自成一宗”、“文章之道,别有能事”的道理。在此文中,方氏对致用之文与作者之文的区别与评价,显示出桐城派古文家对带有较多艺术情感构成的古文和以致用为目的的实用性文字各自特征的认识与把握。方东树借用“作者”、“作者之文”的概念,以有物而复有序,有用而兼有法的标准,划清了古文家与政治家、古文派与经世派的界限。方氏在论述过程中是以陆耀及其文章观念作为批评对象的,但因魏源所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是以《切问斋文钞》为基本模式的,因而方氏“俗言易胜,谬种易传,播之来学,将使斯文丧坠,在兹永绝,亦文章之厄会也”之语,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经世文派的批评。东树对《切问斋文钞》大发议论,也是项庄舞剑,而意在沛公。在维护古文的艺术性原则问题上,桐城派所遇到的论敌除义理学家、经世文派之外,还有考据学派。义理家、经世派、考据派学旨各有不同,相互间的攻讦也多有激烈之辞,但对词章之学,却均持轻视与否定的态度。而以词章为安身立命之处的桐城派,也就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因此不得不四处出击,以维护古文的地位和古文派的生存。考据学派的擅长之处是从文字训诂的考辨入手释经注经。在经历了姚鼐与戴震关于义理、考证、辞章学问三事的辩论之后,与方东树同时代的乾嘉学派中的学者如焦循等人,又进一步提出“文莫重于注经”的论题,而欲置考辨注经之文于文章之至重至尊的地位。方东树与焦循、阮元等经学家生年相近,在对待宋学、对待古文的认识上,意见相左。作为桐城派古文的嫡传,方东树对经学家恃经自重、藐视词章的作派甚为不满,其《汉学商兑》一书对汉学家、经学家持论之谬之妄多有驳议。其论汉学家之文曰:汉学家论文每日土苴韩欧,俯视韩欧,又曰wěi@⑦矣韩欧。夫以韩欧之文而谓之wěi@⑦,真无目而唾天矣。及观其自为,及所推崇诸家,类如屠酤计帐。方氏认为汉学家、经学家眼高而手低的原因,在于其自矜而兼虚妄。方东树《昭昧詹言》中有《陶诗附考》一章,就钱大昕等经学家关于陶侃为陶渊明之祖的考辨文字提出疑义。钱氏立论证之以文献,而东树则欲从渊明诗文集情事本末入手,推翻钱氏之论。东树由此论及经学家治学之缺陷云:“吾尝论考证家之病,多是不通文理。此直由读渊明诗文而昧其文义耳。”由这一小小的学术交锋可以看出,方东树与钱大昕的分歧,并不仅仅只局限于某一具体结论正确与否,其分歧实际上是两种学术思维与路径的差异。一是重征实,无征而不信;一是重体味,求佐于诗文情理。前者是述学的思维和路径,后者是文学的思维和路径,前者坐实,后者蹈虚,前者重证据,后者重情理。方东树《昭昧詹言跋》以佛教中教与乘的关系为喻,再度强调以辞通意而求道认知路径的可靠性。其言曰:释氏有教、乘两门。教者,讲经家也。教固不如乘之超诣,然大乘之人,未有不通教者。在吾儒,若汉人训诂,教也;宋儒发明义理,身体而力行,乘也。然使语言文字之未知,作者年历行谊之未详,而谩谓“吾能得其用意之精微,立言之甘辛”,以大乘自处,而卒谬误百出,扪烛扣pǎn@⑧,盲猜臆说,诬古人,误来学,吾谁欺乎?千百年除李、杜、韩、欧数公外,得真人真知者,寥阔少见,则何如求通其辞求通其意之确有依据也。(《昭昧詹言》)千百年中推李、杜、韩、欧为真人真知,读其诗文,求通其辞,融汇其意,较之腐儒经蠹、痴人说梦之作,更能获得真知,也更能独步千古。诵读真人之诗文,是求道认识的更可靠通道,此所以韩愈有“欲学古道,则应兼通其辞”之说。三如果说,方东树是在论敌四立、孤迹违众之时,不顾言忌,哓哓以辩,以维护古文的艺术性原则的话,曾国藩则是在振臂一呼,万众景从的形势下,耗精费神,斟酌揣摩着古文审美与实用的价值定位。曾国藩关于古文文体价值的认识,当以“坚车行远”说为核心。“坚车行远”说在曾氏刚入京师初涉学术之际即已形成,历久而愈笃信不疑。曾氏初涉学术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在事功、义理、文章诸种门类中,其以为事功之学,须有所待;义理之学,“粗识几字,不敢为非以蹈大戾已耳”;而独于古文诗,必有灵犀。其在1843年《与刘蓉书》中谈及个人学术选择与学术志向云:仆早不自立,自庚子以来,稍事学问,涉猎于前朝本朝诸大儒之书,而不克辨其得失。闻此间有工为古文诗者,就而审之,乃桐城姚郎中鼐之绪论,其言诚有可取。于是取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及方苞之作悉而读之,其它六代之能诗者及李白、苏轼、黄庭坚之徒,亦皆泛其流而究其归,然后知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于文字者。周濂溪氏称文以载道,而以“虚车”讥俗儒。夫“虚车”诚不可,无车不可以行远乎?孔、孟没而道至今存者,赖有此行远之车也。吾辈今日苟有所见,而欲为行远之计,又可不早具坚车乎哉?故凡仆之鄙愿,苟于道有所见,不特见之,必实体行之;不特身行之,必求以文字传之后世。虽曰不逮,志则如斯。(《曾国藩书札》)十数年后,曾国藩成为名高声隆的中兴名臣,也成为桐城派中兴盟主。其在1858年前后,作《圣哲画像记》,将姚鼐与韩、柳、李、杜,同置于古今三十二圣哲之列。自言“粗通文章,由姚先生启之。”曾氏与曾门弟子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等人以“扩姚氏而大之”,“并功德言于一途”的努力,为古文一派坚守壁垒,扩大堂庑,使古文之学再现一时之盛。薛福成《拙尊园丛稿序》记述曾国藩以坚车行远说训勉弟子之情状曰:(文正)居常诲人,以为将相者,天下公器,时来则为之,虽旋乾转坤之功,邂逅见树,无异浮云变幻于太虚,怒涛起灭于沧海,不宜婴以成心。文者,道德之钥,经济之舆也。自古文周孔孟之圣,周程张朱之贤,葛陆范马之才,鲜不借文以传。苟能探厥奥妙,足以自淑淑世,舍此则又何求?(《庸庵文集》)文章为道德之钥,经济之舆,经济之舆用以淑世,道德之钥用于自淑。曾氏对青年幕僚的告诫,对文章之学淑世自淑作用的解释,完全是肺腑与经验之谈。淑世勿论,仅就自淑而言,驰驱戎马之中的曾国藩,时时把古文诗的阅读看作是涵养心志、陶冶性情的特有方式。其1858年所写的《加李如片》中写道:“早岁有志著述,自驰驱戎马,此念久废,然亦不敢遂置诗书于不问也。每日稍闲,则取班、马、韩、欧诸家与旧日所酷好者一温习之,用此以养吾心而凝吾神。”1861年,曾氏因守祁门,为长子预留遗嘱,又以“惟古文与诗二事,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引以为憾事,其对古文的抱负与痴迷由此可见一斑。徘徊于淑世与自淑,事功与文学之间的曾国藩,其就淑世与事功而言,希望古文之坚车能够载负起事明德而经人伦,新新民而成教化的重载,古文以义理之学为体,以经济之学为用;而就自淑与文学而言,曾国藩又深知古文之能否行远,则别有能事。其取决于辞能否达其意,气能否举其体,文是否襟度远大,意是否精微细密,气象是否光明俊伟,造句是否珠圆玉润。曾氏论人心各具自然之文云: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是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曾国藩文集・湖南文征序》)理与情,构成了每个人心中固有的自然之文。人人心中皆有的自然之文,一旦陈于简策,缀辞成篇,其浅深工拙,则相去悬远。此是由每个人所不同的襟度气象、学识才力和艺术旨趣所决定的。所谓“坚车行远”,首先是要锻炼说理叙事、表情达意的功夫,而锻炼说理叙事、表情达意的功夫,又离不开读书识理,蕴藉深厚,坚车行远不是雕饰字句、巧言取悦所能奏效的。雕饰字句、巧言取悦固然不宜于古文,阐明义理,讲解性道也非古文之擅扬。曾氏认为:“学行程朱,文章韩欧”的命题中,蕴含着顾此失彼的隐患。宋以后文士好谈义理,文气皆不盛。以古文之体,谈论性理,或体道而文不昌,或能文而道不凝,鲜有文与道并至者。曾国藩论吴敏树《书西铭讲义后》之类的文字,以为“然此等处,颇难著文。虽以退之著论,日光玉洁,后贤犹不免有微辞。故仆尝称古文之道,无施不可,但不宜说理耳。”古文不宜说理,一是指从先秦两汉脱胎而来的奇句单行的散体之文,长于叙写,而短于持论。古文尚渊懿而不足载议论辩驳纵横捭阖之辞,古文贵雅洁而不足显恢宏博奥抑扬抗坠之节。二是指演述性理讲求周严精当,言之凿凿,持论笃重,而古文则别求文境与情致,别求声音与色彩。与其不善兼取而足以相害,不如从一而择以免失措乖张。曾国藩论刘蓉之作云:大著《游江》二首,以义理言则多精当,以文字言终少强劲之气。自孔孟以后,惟濂溪《通书》、横渠《正蒙》,道与文可谓兼至交尽。其次如昌黎《原道》、子固《学记》、朱子《大学序》寥寥数篇而已。此外则道与文竟不能不离为二。鄙意欲发明义理,则当法《经学理窟》及各语录札记,欲学为文,则当扫荡一副旧习,赤地新立。将前此所业,荡然若丧其所有,乃始别有一番文境。望溪所以不得入古人之阃奥者,正为两下兼顾,以致无可怡悦。(《曾国藩书札・致刘蓉》)义理与古文,各有本源,各有途径,各有特性,与其两下兼顾,无可怡悦如方苞,不如义理当属义理,文章自归文章,做一回堂堂正正、本本分分的文章家,体验赤地新立、扫荡旧习的淋漓与酣畅。曾国藩有关义理、文章不可兼得的感慨,透露出古文作者徘徊于义理、辞章之间顾此失彼的尴尬与痛苦;而曾氏与文友“扫荡一副旧习,赤地新立,将前此所业,荡然若丧其所有”的相约,又透露出古文家决心与这种尴尬与痛苦告别分手的觉悟。这种觉悟来自于对文学史上“道与文竟不能不离为二”现实的正视,也来自于对摆脱一切有形成规、无形束缚,而自任性情、放马由缰创作境地的渴望。这种古文与义理之学分道扬镳的觉悟到来的并不容易。自理学走向成熟,理学家以儒学的正统、古道的传人自居时,韩欧古文便被划入文章之学的队列,而忝列于学问三事之末(儒者之学、训诂之学、文章之学),古文家不愿明昭大号以文人自居,而须时时挟道以自重,道与文犹如一主一仆。古文家对古文之学情感特征的认知和艺术表现经验的探求总结也往往处在若明若暗、欲言还休的状态。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种种变化的到来,清王朝官方主导意识的权威日益弱化,一向高踞堂庙的程朱理学早已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义理之学逐渐失去权威和神圣之象的文化背景下,在目睹了许多古文家“道与文竟不能不离为二”的现象之后,在亲自经历体验了学行与文章、程朱与韩欧两相兼顾而无可怡悦的尴尬和痛苦之后,曾氏方有了“扫荡一副旧习,赤地新立”的冲动,方下定“将前此所业,荡然若丧其所有,乃始别有一番文境”的决心。这种索性堂堂正正以古文为业的想法,相对于“坚车行远”说来讲,又更加古文家化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曾国藩弟子吴汝纶成为桐城派掌门人时,其教人作文,则直截了当告之曰:“说理说经不易成佳文。”吴汝纶在写给弟子姚永朴的信中说:说道说经不易成佳文。道贵正而文者必以奇胜。经则义疏之流畅,训诂之繁琐,考证之该博,皆于文体有妨。故善文者尤慎于此。退之自言执圣之权,其言道止《原性》、《原道》等一二篇而已。欧阳辨《易》论《诗》诸篇,不为绝盛之作,其他可知。(《吴汝纶尺牍・与姚仲实》)此中的道理,吴汝纶又讲与姚永概:通白与执事皆讲宋儒之学,此吾其前辈家法,我岂敢不心折气夺。但必欲以义理之说施之文章,则其事至难。不善为之,但堕理障。程朱之文,尚不能尽餍众心,况余人乎?方侍郎学行程朱,文章韩欧,此两事也。欲并入文章之一途,志虽高而力不易赴。此不佞所亲闻之达人者,今以质之左右,俾定为文之归趣,冀不入歧途也。(《吴汝纶尺牍・答姚叔节》)在上述两段引文中,吴汝纶确凿无误地表明:说道言理之文、训诂考证之文,皆与古文文体有妨,善为文者应尤慎于此;学行与文章,判然两途。若非以义理之说施以文章,必然是志虽高而力不易赴。韩欧论道文章极少,程朱之文不能尽餍众心,方苞两下兼顾以致无可怡悦,都是鲜活而不容置疑的证明。吴汝纶所言“亲闻之达人者”,“达人”当指曾国藩。吴汝纶继曾国藩之后,把对古文文体相对于义理之学而独立存在的认识,表述得更为明白彻底。四从方苞到吴汝纶,桐城派作为一个几乎与清王朝相始相终、绵延二百余年的古文流派,其各个时期的领袖人物无不审时度势,着意寻找着最适应古文与古文家生存的理论,不断修正着对古文文体特质的认识,调整着古文与古文家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坐标位置,守望着古文的艺术壁垒。桐城派在理论上、认识上的继承扬弃、吐故纳新,正符合文学流派“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的发展规律。从方苞的“学行程朱、文章韩欧”的行身祈向,到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从方东树作者之文、致用之文的分辨到曾国藩对“坚车行远”、“赤地新立”的渴望,再到吴汝纶“说道说经,皆于文体有妨”的立论,围绕着文道关系的有关阐述,构成了桐城派对古文文体价值定位的认识过程。这一认识过程,体现出越来越为明显地让古文回到古文自身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的关于“文学”的概念,其内涵是相当庞杂的。在中国传统的杂文学体系中,文学的属性及本质特征缺乏严格的规定性。尤其是“古文”文体,其在广泛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时,情感的与非情感的因素,审美的与非审美的文字,交合杂糅,难以厘定。以古文为学的桐城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对古文写作中艺术性原则的注重,对古文表情达意过程中艺术与情感构成的强调,体现出由于自身生存需要而激发出的文体自觉。这种文体自觉是弥足宝贵的。20世纪初,当接受康德、叔本华美学思想的王国维提出“若知识道理不能表以议论而但可表以情感者,与夫不能求诸实地而但可求诸想象者,此则文学之所有事”(《王国维文集・国学丛刊序》)的论断之后,经过“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激荡,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情感和想象的观念方被国人所普遍接受。而在此之前,桐城派作家围绕着让古文回到古文自身,把古文还之于古文家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为传统的杂文学体系向现代文学体系的过渡,作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铺垫。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讠加志@②原字饣加胡@③原字饣加豆@④原字饣加丁@⑤原字巢加力@⑥原字齿加斤@⑦原字骨加丸@⑧原字般下加木
[ "Politics", "History", "Computer", "Transport", "Agriculture", "Medical", "Art", "Literature", "Economy" ]
Art
英国、西德外长举行会晤新华社波恩5月15日电英国和西德外长今天在这里举行定期会晤,双方就德国统一和北约的未来战略等问题交换了看法。英国外交大臣赫德在会晤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说,欧洲防务需要维持北约现行的常规武器与核武器适当混合的做法,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理由”存在分歧。两国外长希望关于德国统一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的谈判同时进行。西德外长根舍重申,今年11月在巴黎举行欧安会首脑会议之前,应就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赫德与根舍还就维也纳裁军谈判、苏美会谈、欧共体及北约首脑会晤交换了意见。(完)
[ "Military", "Art", "Energy", "Literature",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Computer", "Law", "Transport", "Space", "Sports", "Enviornment", "Economy", "Politics", "Mine" ]
Politics
【 文献号 】4-374 【原文出处】《装饰》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4 【原刊页号】60~61 【分 类 号】J7 【分 类 名】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106 【 标 题 】科学进步与艺术设计史研究方法 【英文标题】Research Methods of Scientific Advance and History of Artistic Design 【 作 者 】易晓 【作者简介】易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生 【 正 文 】 艺术设计史与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皆属历史学的范畴,二者互相依存,密切相关。艺术设计史经由对设计史料、影响设计发展的诸多因素的梳理、分析与判定,来刻画和说明设计发展的过程;而艺术史研究方法论则通过对具体专业的艺术史学家在进行各自研究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之考察,来阐明艺术史学家所使用方法的特征及其对所处理题材的作用,进而为包括艺术设计史学家在内的艺术史专门学者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上述两门学科与史学界其他学科一样,在20世纪保持着动态、开放的形式;这不仅有利于史学界各学科之间交流并进,更重要的是,使得艺术史和艺术设计史广泛地汲取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为可能,从而促进其在研究方法上发生巨大的变革。在20世纪历史研究领域,西方新史学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它引发了西方史学的根本性转变,被称为史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20世纪初,社会科学中的新兴学科迅速崛起,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日趋成熟。它们运用各自的理论与方法,从不同侧面剖析和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对许多传统观念作出了各自的调整和修正,经常进行着激进和彻底的变革。新史学正是在这一背景所提供的契机下从传统史学中脱颖而出的。其倡导人鲁宾逊认为,“一切科学都是永远互相依赖的。每一门科学的生命都是从其他科学中吸取来的;而且它所取得进步的绝大可能性也都是有意地或无意地靠着其他科学的帮助。”(注:鲁宾逊:《新史学》,齐思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P53。)这段话可以说是新史学关于研究方法基本原则的一个写照。此前,传统史学的代表人物兰克极力宣传和推行“历史怎样发生就怎样叙述”的著名观点,通过实证主义的方法为历史学获取了独立的地位。但实证主义在以分类、归纳的方式进行具体研究时,孤立地处理对象,视野狭窄片面,题材单薄僵硬,只重视广义政治中的内容,却往往将人类广阔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弃之不顾。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史料考证,辨别真伪,写作风格方面以平铺直叙为主;在意向上过于强调自主性而忽视与其他相邻科学的结合。新史学的“范式”与之不同,它主张历史学的最大功用在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了解我们的同类,以及人类过去的问题与未来的前景。因此,新史学把历史的范围扩大到包括人类既往的全部活动,而不仅仅是政治活动;它用综合的观点来解释和分析历史事实,用进化的眼光来考察历史变化,将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有助于人们全面地、相对准确地了解现状并推测未来,使社会以史为鉴,最大可能地避免人为的失误及其导致的灾难,以造福于人类。新史学突破了政治史的局限,在研究方法上,反对以史料学代替历史科学,不单纯强调史料的考据,重视革新,广泛运用理论的概括与解释,在写作风格上,反对单纯的描述,而是提出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为框架将史料概括起来,尽可能地赋予历史以本来的面目;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上,强调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互通有无,相互借鉴。这反映着19世纪传统史学与20世纪的新史学在研究态度上的本质差异。年鉴派史学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在扩大历史领域时空范围的同时,创建了一种框架来安排历史时间,对历史进程提出系统的解释。他指出,应“……把历史分解为几个层次,或者说,把历史时间区分为一个地理时间,一个社会时间,一个个体时间”(注: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施康强译,三联书店,1992,P7。)。这种“历史时间三分法”也就是他著名的三个时段概念:“长时段”又曰“结构”,指长期不变或变化极慢的,但在历史上通常起深刻作用的因素,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文化传统等;“中时段”即所谓“局势”,指在较短时期内跌宕起伏,对历史起重要作用的过程,如人口的变迁、生产、物价的增减等;“短时段”则是“事件”,指一些突发的事变,如革命、战争、地震等。在决定和影响历史进程的各种因素中,起长期决定性作用的是“长时段”的“结构”;其次,“局势”的变化也可能对历史产生直接而重要的作用;与前两个因素相比,“事件”对历史的影响似乎较为复杂,有时其效果是直接而表层的,有时则表现出革命性的作用……除了社会科学的影响以外,20世纪的自然科学因量子论与相对论的确立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对史学的研究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20世纪科学理论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物理学领域。在19世纪末,人们还对牛顿力学――17世纪的力学革命成果――深信不疑,但普郎克对热辐射的研究却推翻了旧有的信念。他发现能量并非如从前所认定的那样是连续的,而是不连续的、分立的,几乎是微粒性的,因此能量以小的单位即“量子”的形式存在。普朗克的量子论彻底地改变了物理学家对能量的认识。随后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证明了物体的能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至此,能量与质量不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而是对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解释。相对论问世后,绝对空间与时间的概念被摒弃;牛顿的宇宙观被四维空间,即时空连续观所替代;一种对宇宙的全新认识诞生了。传统的自然科学将知识的增长看作是绝对的、一劳永逸的过程,人们相信存在着“终极知识”;而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观则是动态开放的――提出假说,通过批判而证伪或接受假说,由此再提出新的假说……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科学知识正是在这种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进步。科学否定了“终极知识”,促成了人类认识的一个跃进,科学的进步推广到历史研究领域,“终极的”历史知识同样也是不存在的。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出现赋予史学研究者以利器;人们不再坚信社会历史现象具有绝对的因果必然性,他们转而采取一种依据事实和科学证据的健全态度,几乎不再有历史学家仍然抱有阿克顿的信念,认为能够有一部终结性的世界通史。历史的非决定论建基于对自然科学规律和社会科学规律的深入了解和比较之上。历史是人的历史,因此,人的主体因素将直接影响、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决定历史的进程。史学研究的这种革命性变化,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艺术史研究。被誉为20世纪的苏格拉底、艺术史学界的伊拉斯谟的贡布里希爵士,在回答为什么要有艺术史的提问时断言,艺术之所以有个历史是因为它有清晰的延续性,艺术史研究方法是对艺术规律的内在、外在因素的解析与阐释。与其前辈不同,贡布里希已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知识构成、史料鉴别等方面的局限性,对自我表现理论和艺术进步论始终持怀疑态度,他擅长运用常识来抨击脱离实际的盲目自信。他的基本信念是,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核心不是别的,乃是艺术史家按照自己的理论模式对艺术规律的内在、外在因素所进行的解析与阐释。从上个世纪迄至当代,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从绝对到相对、从单一到复杂、从封闭到开放的演变过程。作为艺术范畴中的设计艺术当然可从艺术史研究发展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研究现代艺术设计史应综合借鉴艺术史以及其他历史学科的观念与方法,合理地编排、梳理和阐释相关的史料,以期达到刻画和揭示设计艺术发展之真实历程的目的。在艺术设计史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到,对某一地域的设计有根本性制约作用的正是布罗代尔所谓的“地理时间”,即“长时段”;但“局势”和“事件”也发挥着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从历史上看,不同时间段内与设计史发展相关的内外因素的变化,都能对设计风格的变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斯堪的纳维亚现代设计史为例,在“长时段”的时间内,北欧的地理、气候、社会组织、文化传统等因素相对稳定,它们对设计的目的、设计的取材、设计的制作方式等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如北欧广袤森林的优质木材是斯堪的纳维亚盛产家具的先决条件;北欧诸国的民主理想和实践则使其生产的目的定位在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之上,其产品因此也折射出一种精致与节制的生活态度,既无铺张炫耀之势,又无粗鄙简陋之志。在“中时段”的层次上,例如,在20至60年代期间,斯堪的纳维亚的机械工业、社会体制逐步完善,工业生产形成周期性的经济增长,伴随着都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十年为单位,北欧设计渐趋成熟,在实践中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过程。“短时段”的时间在斯堪的纳维亚现代设计研究中起着极其活跃的作用。两次世界大战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阻碍了北欧各国的生产过程,扰乱了往昔安宁的生活秩序;战后人们的心境和观念以及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设计的观念与表现的手段自然亦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60至70年代是全球学生进行“街头革命”的年代,政治局势动荡不宁,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如潮水般大量涌现,此时设计的表现主题努力贴近于各种思潮,倾向于以反叛的姿态传达设计的个性,如此等等。在努力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艺术史研究应系统地分析在各个时段历史时间中设计的独特表现形式,廓清影响设计风格的各种因素及其联系,以揭示设计风格发展演变的趋势或倾向。现代设计只有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对设计产生影响的因素又常常纠缠交织在一起发生作用,将它们分离出来,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适当范畴具有相当的困难。由于以上所述的种种原因,对各种或诸种因素起作用的方式和后果所做的评判或估计不可能具有普遍的确定性;在设计史中,对任何现象或因素所做的武断的概括都很容易找到反例,从而将其证伪,就像在一般历史研究领域内人们所常见到的情况那样。所谓“历史不能一概而论”,便是这一观念的表白。有鉴于此,我们不倾向于采用设计发展的“规律”这类表述,取而代之的是设计的“模式”,其发展的“趋势”等概念。因为历史中规律性的发展格局已为当代历史学研究所动摇和质疑,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过程都有独特的性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亦各不相同,完全相仿的事例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这似乎决定了“模式”、“趋势”等概念比“规律”概念在历史研究中更具有适用性,从而更具说服力。回顾一个多世纪的世界历史,人类目睹了空前规模的迫害、杀戮、种族灭绝、惨绝人寰的大破坏和大屠杀;但另一方面,战争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和平年代,这时期的创造发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多彩。正是在这种回荡着挫折、抗争、绝望、憧憬、奋进……的时代交响曲的广阔背景之下,现代设计的风格才得以呈现出高度多样化的面貌。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时代的设计风格与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状况、政治环境、工业化程度、国际交流等密切相关,而本国的文化传统又强烈地影响着民族的审美趣味、意识形态趋向以及思维观念的定式等,从而决定着设计特征的形成。为了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地探究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汲取和借助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于提高研究者的眼界,拓展其视域,增进其洞察力,无疑都是必不可少的。
[ "Computer", "Military", "Philosophy", "Transport", "Law", "History", "Enviornment", "Education", "Literature", "Politics", "Economy", "Art", "Communication", "Mine", "Space" ]
Art
【 文献号 】2-36 【原文出处】晋阳学刊 【原刊地名】太原 【原刊期号】199804 【原刊页号】15~19 【分 类 号】A2 【分 类 名】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806 【 标 题 】试论毛泽东的政治人格 【 作 者 】桑国宽 【作者简介】作者:桑国宽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研究生 100871 【 正 文 】 一、政治人格与政治行为政治人格,又称政治个性,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持久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在政治心理中具有重大的作用,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和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承担的角色(注: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507页。)。政治人格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它通过影响政治主体的行为,从而对政治行为的指向――社会存在,发挥能动作用。政治主体特别是那些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无不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如人们熟知的拿破仑的傲慢、林肯的谦和、邱吉尔的豪爽、希特勒的狂妄,都是他们性格特征的写照。在政治生涯中,拿破仑雄心勃勃、睥睨一切、穷兵黩武;林肯贴近人民、关心民瘼,提出“民有、民治、民享”口号,向违反人性的南方农奴制开战;邱吉尔临危不惧、慨然受命,领导英国人民粉碎了纳粹德国的猖狂进攻;希特勒骄横自大、野心膨胀,悍然发动二战;这些人物的政治作为似乎总是和他们独特的个性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可以肯定,领袖人物的政治人格和他们的政治行为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虽然这种联系是若隐若现、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但它的确存在。“江山代有才人出”固然不错,但是经过千锤万凿、大浪滔沙,历史最终也只是锻造出少数屈指可数的人物。伟人所以成为伟人,绝非偶然,除了客观环境提供了条件或机遇,恐怕还需要成长的“潜质”,这种“潜质”就是领袖人物不同凡响的心理特质。尽管这种心理特质就其根源来说也是为客观环境所造成的,但这种特质毕竟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而只能为少数人所独具。毫无疑问,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具有独特政治人格的杰出人物。二、毛泽东极致的政治人格毛泽东作为中国20世纪的历史巨人,其政治人格是一个丰富多采而又复杂的多面体,甚至有些扑朔迷离,难以把握。但拂去笼罩它的飘忽空蒙的雾霭,便可突现它那高耸的峰峦。毛泽东的独特之处在于:1.抱负宏大是毛泽东政治个性最为显明的特征,表现为极为强烈的事业成就感、政治参与意识和特立不凡、挥洒自如的个性特征。1910年,他在去湘乡东山小学读书时,就立下了志在四方、建功立业的誓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在一师期间,他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显示出乘万里风、破万里浪的抱负。毛泽东的政治参与意识之强烈也是罕见的。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中宣告:“天下者我们之天下。国家者我们之国家。社会者我们之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表现出天生我材、必当大任,救国救民、责无旁贷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指点江山、经略天下、舍我其谁的主人翁态度。在他那汪洋恣睢、气魄盖世的伟大诗篇中,更是表露出一匡天下、囊括四海的宏大政治抱负。他忆及往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卑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宣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都显示了诗人力图超越时空、俯视万类进而驾驭乾坤的雄心壮志和非凡气概。宏大的抱负赋予了毛泽东洒脱甚至径情直遂的个性。毛泽东性格刚毅,他声称“性不好束缚”,认准一个道理,绝不随波逐流。正因为如此,他与上级的关系总是比较紧张,几度被罢官、受打击,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的正确主张终于在遵义会议上得到公认。在毛泽东的价值选择上,他认为有人格的生存第一,奋斗被杀第二,自杀第三,屈服第四,他最深恶痛绝的就是屈服。毛泽东反对个人主义,主张集体主义,但他主张将个人主义与个性发展区别开来,在反对个人主义的同时,鼓励个性发展。他说:“解放个性,这也是民主对封建革命必然包括的。有人说我们忽视或压制个性,这是不对的。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注:《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9页。)。毛泽东还非常欣赏《西游记》中那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孙大圣,并在诗中加以赞誉。其个性就如同孙大圣般奔放和冲决一切罗网。很难想象一个个性扭曲、精神萎顿、唯唯诺诺、暮气沉沉的人会成长为一往无前、纵横捭阖、扭转乾坤的大政治家。正是宏大的抱负和洒脱的个性造就了毛泽东这样“超凡魅力型”的领袖人物。2.挑战意识是毛泽东政治人格又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反抗意识。他在1919年的日记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热切呼唤和期待着火热的斗争生活。毛泽东晚年认为,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斗争哲学,即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推翻旧世界的斗争武器。他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注:《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7页。)。他用对立统一规律说明任何社会都有斗争,他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个扯皮的主义,就是讲矛盾讲斗争的。矛盾是经常有的,有矛盾就有斗争”(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73页。)。在《贺新郎・读史》一词中,毛泽东吟道:“人世难逢开口笑,到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在毛泽东看来,人类社会实际上是一部充满血泪和苦难的斗争史。挑战意识和斗争精神赋予了毛泽东政治人格以钢铁意志和无畏气概。大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情绪弥漫革命队伍,林彪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却以诗人的激情描绘革命前途:“它是站在海岸遥望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页。),他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毛泽东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人格力量给予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力地支撑了毛泽东度过其漫长政治生涯中的失意岁月。他曾说自己“得过三次大的处分”(注:毛泽东《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参见《党的文献》,1993年,第四期。),其中被剥夺军权最长的一次达两年零三个月。毛泽东所以能够屡仆屡起,是由于他面对一次次“排挤打击”,没有消沉自弃,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精神与错误路线斗争,并凭借他的智慧和力量,每每得以复出,终于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牢固的领袖地位。3.理想与现实融合的思维方式,使毛泽东的政治人格获得了将内在理论思辩力化为科学判断力的能力,表现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始终注意并成功地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然要求重视对国情的研究。1939年,毛泽东明确提出:“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3页。)。为了弄清中国国情,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工作方法,即特别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他的一句名言。他是这样倡导的,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跋山涉水,深入基层,细致考察,给后人留下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调查报告和著作。如《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等等。这种独特的工作方法,使毛泽东能察他人所未察、道别人所未道,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三、过犹不及:政治人格的极致“真理有时离谬误只有一步之遥”,事物的发展超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在毛泽东的后期尤其晚年,毛泽东已达极致的政治人格,仍以不可阴遏之势向前疾行、奔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理性和节控,终给他的政治行为带来了负面影响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1.精英主义和民众主义的冲突,使毛泽东的政治人格出现了两重性:一方面是民众主义的勃发扬厉,使毛泽东将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对立和从属于工农群众。另一方面是精英主义的张扬恣睢,将毛泽东的革命英雄主义导向了个人英雄主义。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这二者是难以“和平共处”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民众主义使得毛泽东极端轻视知识分子,并将知识分子置于普通民众的从属地位。在毛泽东看来,“劳心劳力的矛盾中,劳力是主导的”(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90页。)。他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认为那些出身微贱的人最富有创造性,而名家学者反而是低能愚钝的,要“剥夺那些翘尾巴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资本”,破除对科学家的迷信,要“鼓励工人、农民、老干部、小知识分子的自信心”(注: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参见《党史研究》,1958年,第五期。)。不仅如此,知识分子还要接受工农改造。他将知识分子对工人、农民的态度提到政治高度,号召他们到农村和工厂去。他说:“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59页。)。由于认识上的偏颇,造成了建国后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一连串错误,他始终没有对知识分子的性质进行应有的定位。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会议上,周恩来肯定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陈毅宣布要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会后周恩来要求毛泽东对这个问题表态时,毛泽东竟没有说话(注:参见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389-390页。)。1957年反右和十年文革,一大批知识分子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被称为“臭老九”,“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使知识分子身心遭到很大打击。如果说,一开始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接受劳动改造,是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劳心劳力关系的矫枉过正,后来“戴帽子”、揪斗、批判,则是走向反面了。精英主义是毛泽东政治人格的另外一面,而且更根深蒂固。精英主义需要千百万民众的热情拥戴和敬仰,他需要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在千军万马、人如潮涌的大进军中,才能显示他的统帅气度;他渴望风雨雷电,他欢呼波涛汹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随着崇拜日炽,威望愈浓,他那种顽强意志衍变为执拗和武断专行,革命英雄主义已异变为个人英雄主义。他重视以个人决断为特征的“人治”,轻视以制度管理为特征的“法治”。他说“一个人有时胜过多数――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甚至于一个人手上”(注: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参见《曲折发展的岁月》。)。他援引列宁的话说:“与其让你独裁,不如我独裁好”(注:毛泽东《在中央成都会议上的讲话》,参见《毛泽东晚年政治理论观述描》等。)。他认为“法律这个东西不要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还是马青天(指评剧《刘巧儿》中的马专员――作者注)那一套好,调查研究,就地解决问题。――我们各种规章制度,大多数,90%是司局搞的,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注:毛泽东《在协作区主任会议上的讲话》,参见《曲折发展的岁月》等。)。迷信“人治”,轻视“法治”,这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给中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在后期毛泽东的精神世界中,精英主义较之民众主义是占据了压倒的优势的。2.挑战意识的无限扩张,使毛泽东的斗争精神蜕变为“斗争情结”。毛泽东的挑战意识和斗争精神在你死我活的民主革命时期是极其必要和卓有成效的,他的确斗倒了一个旧世界。建国后,由于历史阶段不同,面临的历史任务也不同,因此,不应该再采用原来的斗争手段。但是,挑战意识的顽强驱动,加之对形势的错误估计,使毛泽东掀起了一系列急风暴雨式阶级斗争的高潮。斗争情结还使得毛泽东在行动上片面强调变革,忽略稳定;强调突变,忽略渐变。他急于看到中国强大,对长时间组织建设缺乏耐心,掀起了以大兵团作战为特征的“大跃进”运动,希望能用十五年赶超英国,后来他干脆说:“我们三年基本上超过英国,有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注: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斗争情结使他头脑发热,甚至于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夸大到无所不能的地步。结果,历史并没有按照人们意志哪怕是伟大人物的愿望去发展,1960年,饥荒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生命。到“文革”后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3.诗人气质和浪漫情怀最终剥离了联结理想和现实的“韧带”,使毛泽东的革命理想主义衍化为政治浪漫主义。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使毛泽东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毛是兼有诗人气质般浪漫情怀的政治家。浪漫情怀不仅表现在他的个人生活领域,也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他感慨“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他想把红旗插遍全世界,想象“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应该说,这种诗人气质和浪漫情怀使毛泽东的领袖魅力更加光芒四射,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兼有大诗人声誉的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一位。但是,浪漫情怀是理想中的理想,以它来指导政治实践,一是容易使人将追求的政治理想完美化甚至绝对化,从而最终陷入幻想乃至空想。毛泽东认为,既然社会主义消灭了私有制,就要实现彻底的人人平等,为此就要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取消等级制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因此要大办食堂,共同消费,在人民公社内部实行供给制。在这里,毛泽东把人民公社――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看作是理想的目标模式,因而掀起了全国规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二是重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轻物质建设。他强调要“政治挂帅”,物质生活清贫不要紧,精神生活要常抓不懈、时时警惕。他说“人愈穷,才愈要革命。――因为穷,就要干,要革命。富了事情就不妙了。中国现在不富,将来富了,也一定会发生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越往西越富,革命也越困难”(注: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参见《空想与理想之间》等。)。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主张搞“穷过渡”。毛泽东将理想模式化、固定化,使得他习惯于直接以理想模式指导政治实践,一改过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建国后,他实际上很少下去调查研究,更多的是采取听汇报、发指示的方式指导工作。这就不能不使他的主观思想严重脱离实际,并酿成了严重后果。毛泽东的后半生,是一个本应该以和平建设为主题的时代。这种时代的社会生活特征是尊重规律、潜心积累、渐次达到目标,而不是动荡不安、飞跃变革。其主题是建设而不是破坏。这样的时代需要条理化、步骤化、规范化的法律规章,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地组织协调社会生活。这时需要树立的是法理的权威,而不是个人的权威。以法理的权威取代超凡魅力的个人权威,是和平年代一个国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保证。毛泽东后期政治人格的偏失,以及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除了政治人格本身的原因外,从根本上讲,还是环境因素尤其是制度因素造成的。缺乏法制的有效规范和制约,这是个人专权的主要原因。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再也不能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系于一人之身了,这是避免毛泽东后期悲剧性结局的必由之路,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最重要启示。【责任编辑】朱德真
[ "Medical", "Politics", "Economy" ]
Politics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2000 Vol.26 No.3 P.397-400关于选择函数路径无关性条件的一个注记罗云峰吃莱源 陈E摘 要 通过对选择函数路径无关性条件LPI和LSPI的分析,重新确定了条件LPI和LSPI间的相互关系,所得结论表明:条件LSPI和LPI相互独立而非条件LSPI隐含LPI.关键词 选择函数,路径无关性条件,序贯路径无关性条件.A NOTE ON PATH INDEPENDENCE OF CHOICE FUNCTIONLUO Yunfeng YUE Chaoyuan CHEN Ting(Institute of Systems Engineeri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 and Tech.,Wuhan 430074)Abstract  By analysing the path independence conditions of choice func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ower path independence (LPI) and lower sequential path independence (LSPI) can be established. As shown in this paper, LPI is independent of LSPI, not implied by LSPI.Key words Choice function, path independence, sequential path independence.选择函数的路径无关性问题是决策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1].选择函数的路径无关性形式化表示(即路径无关性条件)有两类――路径无关性条件PI(path independence)[2]和序贯路径无关性条件SPI(sequential path independence)[3].本文拟对上述两类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对文[4]中的一个结论进行更正.1 准备工作用X={x,y,z,…}表示所有可行方案的集合,其中x,y,z,…表示可行方案;V={S|SX且S≠}表示备选方案集集合,即X的非空子集的集合.所谓选择函数是定义在V上的函数关系C(.)C:V→V,即S∈V,有C(S)∈V且C(S)S.因此,选择函数实际上是“任意给定一个备选方案集S(即一种选择情形),从中选出一个或几个方案作为选择结果”的一种选择机制(关系)[1,5].用W={v1,v2,…,vm}表示X的子集族,定义1[2]. 路径无关性条件PI:设路径无关性条件PI是Plott将选择过程看成是一种“分而治之”(divide and conquer)的过程而提出来的[2].所谓“分而治之”就是指在选择中,先将一个“大的被选方案集”S(S∈V)划分为许多“小的方案集”Si(∪Si=S),并对每个“小的方案集”Si分别进行选择;再将所有“小的方案集”的选择结果C(Si)合并为一个新的被选集(∪C(Si)),并对新的被选集进行选择.Plott的这种“分而治之”的过程在实际选择中随处可见.例如,各种分预赛和复赛(或决赛)两个阶段(甚至多个阶段)进行的比赛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分而治之”的过程.“分而治之”可以简化选择过程,减少选择的次数和计算量.但是,“划分”(divide)方式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最终选择结果的不同[2],因此,“分而治之”不能保证得到的选择结果总是最优.Bandyopadhyay将选择过程看成是连续进行的“两两比较”(binary comparison)的过程而提出了序贯路径无关性条件SPI.设S∈V,用Ω(S)表示所有的由{1,2,…,|S|}(|S|表示S中方案个数)到S的一一对应的集合.设ωK∈Ω(S),对于给定的选择函数C(.),令ωKT1,ωKT2,…,ωKT|S|表示的是由选择函数C(.)按ωK给定的顺序对S中的方案进行“两两比较”而得到的S的子集族,其中ωKT|S|表示进行连续的“两两比较”得到的最后结果.定义2[3]. 序贯路径无关性条件SPI:设S∈V,ωK∈Ω(S),C(S)=ωKT|S|.定理1[4]. 当选择函数C(*)满足条件SPI时,一定满足条件PI,即条件SPI隐含PI.2 两类路径无关性条件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一般将路径无关性条件PI分解为UPI(upper path independence)条件和LPI(lower path independence)条件,将序贯路径无关性条件SPI分解为USPI(upper sequential path independence)条件和LSPI(lower sequential path independence)条件.定义3[5].上路径无关性条件UPI:设定义4[5]. 下路径无关性条件LPI:设定义5[4]. 上序贯路径无关性条件USPI:设定义6[4]. 下序贯路径无关性条件LSPI:设定理2[4]. 条件USPI和UPI相互等价.关于条件LSPI和LPI间关系,文[4]给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即文[4]中定理4,以下简称原命题):条件LSPI隐含LPI.从直觉上看文[4]中的结论似乎正确,但从下面的分析和例子中可以看出文[4]中的结论是错误的.首先分析一下文[4]中有关证明的不妥之处.为了证明当LSPI成立时(即S∈V和ωK∈Ω(S),ωKT|S|C(S)),LPI也成立(即S∈V和文[4]提出了如下命题.命题1.设S∈V,当选择函数C(.)满足条件LSPI时,W∈VS,ωK∈Ω(S),使(1)显然,如果命题1成立的话,原命题自然成立.为了证明命题1,文[4]用反证法得到了如下“矛盾”(确切说应是推论):假设根据上述“矛盾”文[4]认为命题1成立.仔细分析文[4]中命题1的证明就可发现其错误在于文[4]只证明了W∈VS,使(1)式成立,而并未证明命题1所要求的W∈VS,(1)式成立.所以文[4]实际上并未真正证明命题1正确与否,故由命题1直接推导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事实上,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仅命题1不正确,而且原命题也不正确.例1. 设X={x,y,z},定义在V=2X\{}上的选择函数C1(.)按如下方式给出C1({x})={x}; C1({y})={y}; C1({z})={z}; C1({x,y)})={x};C1({y,z})={y}; C1({x,z})={z}; C1({x,y,z})={x,y,z}.对于上述选择函数C1(.)很容易得到如下结论:C1(.)满足条件LSPI和LPI;对于S=X={x,y,z},令W={{x},{y},{z}}(W∈VS),则而ωK∈Ω(S), |ωKT|S||=1即ωKT|S|为单元素集.因此,当W={{x},{y},{z}}时,使C1(∪C1(v))ωKT|S|成立.故命题1不成立.例2. 设X={x,y,z,w},定义在V=2X\{}上的选择函数C2(*)按如下方式给出:C2({x})={x}; C2{y})={y}; C2({z})={z}; C2({w})={w};C2({x,y})={x}; C2({x,z})={x}; C2({x,w})={x};C2({y,z})={y}; C2({y,w})={y}; C2({z,w})={z,w};C2({x,y,z})={x,y,z}; C2({x,y,w})={x,y,w};C2({x,z,w})={x,z,w}; C2({y,z,w})={y,z,w};C2({x,y,z,w})={x,y,z}.对于上述选择函数C2(.),可得如下结论:①设S∈V,当|S|=1,2,3时,容易验证C2(.)同时满足条件LPI和LSPI,即定义域为V′=V\{X}时,原命题成立;②当S=X时,ωK∈Ω(S), ωKT|S|={x}C2(S)={x,y,z},这说明当S=X时C2(.)也满足条件LSPI,因此,C2(.)在定义域V=2X\{}上满足条件LSPI;③当S=X时,令W={{x,y},{z,w}}(W∈VS),则所以(即{x,z,w})不是C2(S)(即{x,y,z})的子集,即C2(.)不满足条件LPI,这说明在定义域V=2X\{粒上,C2(*)不满足条件LPI.综合结论①~③可知,对于定义在V=2X\{}上的C2(.),虽然原命题在V′=V\{X}上成立,但在定义域V上并不成立.从下面的例子还可以看到,选择函数C(.)满足条件LPI时,并不一定满足条件LSPI.例3[4]. 设X={x,y,z},定义在V=2X\{}上的选择函数C3(.)按如下方式给出:C3({x})={x}; C3({y})={y}; C3({z})={z}; C3({x,y})={x,y};C3({y,z})={y,z}; C3({x,z})={x,z}; C3({x,y,z})={y,z}.对于选择函数C3(.)容易验证,C3(.)满足条件LPI而不满足条件LSPI.综合例2和例3,可得如下定理.定理3.条件LSPI和LPI相互独立(即互不隐含).注1.定理3表明,条件LSPI和LPI相互独立而非LSPI隐含LPI.注2.虽然序贯路径无关性条件SPI隐含路径无关性条件PI,而上序贯路径无关性条件USPI与上路径无关性条件UPI又相互等价,但不能因此而推导出下序贯路径无关性条件LSPI隐含下路径无关性条件LPI的结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504005)资助项目.罗云峰 1966年生,198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1994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华中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华中理工大学副教授.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决策分析、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岳超源 1944年生,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1975年起在华中理工大学任教.1980年开始从事系统工程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81~198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决策分析和教育评估.罗云峰(华中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 武汉 430074 E-mail:Luo-gu@263.net)岳超源(华中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 武汉 430074)陈E(华中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 武汉 430074)参考文献[1] Arrow K J.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 (2nd e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 73~78[2] Plott C R. Path independence, rationality and social choice. Econometrica, 1973, 41(5):1075~1091[3] Bandyopadhyay T. 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 ordering and the axiom of sequential path independence. Rev. Econ. Studies, 1988, 55(2): 343~351[4] Bandyopadhyay T. Sequential path independence and social choice. Soc Choice Welfare, 1990, 7(3): 209~220[5] Arrow K J,Michael I.Handbook in Mathematical Economics, Vol. Ⅲ. Amsterdom: North-Holland, 1986, 1078~1181收稿日期 1998-03-30修稿日期 1999-09-20
[ "Art",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Medical", "Computer", "History", "Transport", "Sports", "Space", "Energy", "Enviornment" ]
Computer
航空工艺技术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3期 No.3 1999钛表面阳极化试验研究Test and Study of Anodization on Ti Surface王同生 刘从宽[摘要] 进行了钛表面阳极化试验,分析了阳极化氧化膜的绝缘性能,得出了该氧化膜只能作为阳极保护膜,不能作为电解加工中阴极绝缘层的结论。关键词: 钛金属 阳极化 氧化膜 电解加工[ABSTRACT] Test on anodization of Ti surface is carried out. Insulating property of oxide film by anodization is analyzed. The result is that this oxide film only is an anode protective layer and is not a cathode insulating layer when ECM.Keywords: Ti Anodization Oxide film ECM深小孔电解加工一般都采用不锈钢型管作电极。加工时,为了加工出所需要的型孔,需先在不锈钢管外表面涂一层绝缘层。绝缘层可用环氧树脂、尼龙、高温漆、高温搪瓷等多种材料制成,对于不同的材料,绝缘层可选用相应的方法制作。在电解加工中,由于阴极气体析出、电解液冲刷及阴极端部烧伤的影响,绝缘层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脱落,严重影响工艺的稳定性、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使深小孔电解加工应用受到限制。某航空发动机零件需在965mm×372mm×0.5mm的钛板(材料牌号:TA1)上加工直径1.17mm的小孔91208个。该零件群孔加工的最佳工艺方法是照相电解加工,它与数控冲切、激光打孔、电火花加工相比,无毛刺,板面不变形,且加工成本低。钛板群孔照相电解加工,需在钛板上贴一层保护膜,将不加工的部分保护起来。但由于钛自钝化膜在电解加工时发生变化,生成一种新的氧化膜,使钛板保护膜首先在孔外缘处松动,随着时间加长,保护膜松动面积扩大、脱落,以致不能加工。本试验试图利用钛金属具有极强耐蚀性的特点,通过人为阳极化获取氧化膜,以作为钛管阴极的电绝缘保护层,取代不锈钢管上制作的绝缘层,从而大大提高深小孔电解加工电极的使用寿命及加工工艺的稳定性,使深小孔电解加工工艺广泛应用于生产。同时,该氧化膜在电解加工时不再发生变化,钛板群孔在电解加工时保护膜不脱落,能够正常加工。1 阳极化试验1.1 试验条件图1是阳极化基本原理示意图。其直流电源电压使用范围为0~300V,电极采用石墨电极。图1 阳极化原理示意图Fig.1 Anodization principle diagram1.2 3种电解液试验目前,钛及钛合金的阳极化已有很多研究,推荐的电解液有硫酸、有机酸、硝酸盐和苛性碱等多种溶液。钛及钛合金在酸性、中性和碱性的电解液中均易通过阳极化成膜。但是,膜的厚度大多局限于0.1~0.2μm的范围。在这个厚度范围内,由于光的干涉,膜的表面呈现各种色彩,因此有干涉膜之称。根据本试验目的及要求,选择以下3种电解液,其组成分别为:1#电解液:15%H2SO4+5%H3PO4+70%H2O+其他介质;2#电解液:Na3PO4(100g/L)+H3PO4(50ml/L)+NH4OH(70ml/L)+其他介质;3#电解液:20%NaOH溶液+其他介质。1.2.1 试件预处理阳极化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阳极化前的预处理,本试验预处理的过程是:(1)用水砂纸(200#)打磨抛光试件;(2)流水清洗;(3)在6%HF+8%HNO3+10%H2O2+H2O(余量)溶液中化学抛光;(4)流水清洗。1.2.2 1#电解液阳极化试验溶液的工作温度为25~55℃,温度过低时不能得到均匀的膜,温度过高则膜疏松多孔。为使在过程进行中积聚的热量散发,可以采取搅拌措施。当试件入槽接通电流时,把电压升到预定值,由于膜的形成,电流瞬间下降,几乎为零,延长试验时间电流不再发生变化。图2是阳极化时电流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图2 钛阳极化电流和时间的关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tand time of Ti anodization电流峰值很窄,表明钛极容易钝化。稳定电流很低且不变化,表明生成的氧化膜致密,漏电很小。试验过程需要提高电压使过程继续进行,电压提高的速度由电流的下降情况确定。在高于电火花加工电压(60V)的条件下,电流不再变化,维持恒定,这标志着较厚的氧化膜在形成。保持一段时间,直至表面上形成均匀的膜层为止。试验记录见表1。表1 钛在1#电解液中阳极化试验结果电压U/V电流I/mA时间t/min颜色电阻/Ω备  注10―10浅棕0~∞阻值各点不同20―10紫色0~∞55―10红黄0~∞90115绿色0~∞1001015浅灰0~∞火花电压1508017灰色∞20MΩ量程2302025深灰∞注:绝缘性能经沸水老化后用20MΩ量程三用表测得。1.2.3 2#电解液阳极化试验阳极化方法同1#电解液,阳极化过程中将电压逐渐调到火花电压,在火花电压(80V)下保持20min。将阳极化的试件在沸水中老化20min,用三用表测量氧化膜阻值。结果表明,各点的电阻值不同且膜薄不坚固。当电压提高到90V时,电流增大,阳极发生溶解而使表面出现腐蚀坑点。1.2.4 3#电解液阳极化试验3#电解液的阳极化过程同前。试验结果表明,钛在3#电解液中阳极化的火花电压为35V。在火花电压下得到紫色的氧化膜,其电阻只有几欧,甚至为0。当电压提高到40V时,电流增大,发生阳极溶解。1.3 试验结果钛在1#电解液中阳极化可以选用较高的电压,其火花电压为100V,并且当电压高于火花电压很多(如250V)时,都能保证阳极化过程正常进行,得到厚而致密的灰色氧化膜。氧化膜电绝缘性能良好,用20MΩ量程的三用表测量时为∞。阳极化的试件作为电化学过程的阳极时,在电解加工的电压范围内(15~36V),电化学溶解过程不能进行,这说明阳极化膜作为阳极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在2#和3#电解液中进行钛阳极化,可以选用的电压都较低。2#电解液中,钛的阳极化火花电压为80V,3#电解液火花电压为35V。当电压略高于火花电压时,阳极化过程能够正常进行,得到的氧化膜较薄且电绝缘性能不好。电压继续提高时,氧化膜会被击穿,发生阳极溶解,试件表面出现腐蚀的点坑。根据试验结果,钛管阳极化时应采用的阳极化条件为:电解液:15%H2SO4+5%H3PO4+70%H2O及其他介质;电压:200~250V;时间:15~25min。2 阳极化膜绝缘性能考查2.1 钛管作阴极时氧化膜绝缘性能考查将阳极化后的钛管和一金属片放在盐溶液中,并相隔一定距离,钛管接电源的负极,金属片接正极,模拟电解加工。通电后,若钛管阴极没有气泡析出,表明氧化膜绝缘性能好,能够起到绝缘作用。试验中,分别用阳极化后的钛板和纯钛板作阴极,不锈钢板作阳极,改变极间电压,观察电路中的电流及阴、阳极表面状态,考察钛阳极化膜的阴极电绝缘性能。表2是在15%NaCl溶液中的试验结果。表2 阴极电绝缘性能考查结果电压U/V电流I/A阴 极 状 态钛阴极阳极化膜阴极钛阴极阳极化膜阴极10.0030.002有气泡有气泡1.20.0070.008有气泡有气泡1.70.0580.060有气泡有气泡102.0002.000有气泡有气泡从表2可以看出,当氧化膜处于阴极时,在电化学状态下有大量的气泡析出。这说明钛经阳极化后的氧化膜有电流通过,不能起到绝缘作用。2.2 钛板氧化膜阳极保护性能考查由于氧化膜的性质和成分难以测定,阳极化的效果要视其是否达到钛板群孔照相电解加工的使用要求来确定,最好的办法是电解加工时,如保护膜不松动脱落,就认定阳极化是好的,否则不好。通过电解加工试验证明,采用上述溶液、参数及其操作过程进行阳极化所产生的氧化膜可以满足加工使用要求。2.3 结果分析钛阳极化后能够形成均匀、致密的氧化膜,这种氧化膜具有较高的电绝缘性。但电解加工中的导电原理与纯电子导电不同,它除电子导电外,还包含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及溶液中正负离子的定向移动等一系列过程。在H2SO4及HaNO3水溶液中的试验结果与表2相似。从表2可以看出,具有阳极化膜的阴极与钛阴极的导电状况相同。钛阳极化膜对电子导电来说具有电绝缘性能,而在水溶液中作为阴极时其电绝缘性能消失,这与电解加工的电化学原理有关。电解加工的导电比金属的电子导电复杂得多,它包括电子传导、正负离子传导及两者之间的转化。在电解液中钛阳极化生成的氧化膜是TiO2,Ti2O3,TiO及Ti4O7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在溶液阴极电位区,各价氧化物之间存在可逆反应。由于存在氧化的可逆还原反应,在阴极电位下,钛氧化物层对电子传送不存在任何的阻碍作用。TiO2涂层作为阴极导电在工业上有许多应用,如利用TiO2涂层阴极在硫酸溶液中提炼硝基苯。因此,用以TiO2为主的钛的阳极化膜作为电解加工中的阴极绝缘保护层是不可行的。3 结论(1)钛阳极化生成的氧化膜不能作为深小孔电解加工阴极的绝缘层。(2)钛在酸性电解液及高电压条件下阳极化生成的氧化膜具有良好的阳极保护作用。在钛板群孔照相电解加工中可防止保护膜脱落,使钛板群孔电解加工顺利进行。(3)阳极化膜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作为电解加工的阳极时,具有良好的阳极保护作用及电绝缘性能。因此,可以通过阳极化方法实现电解加工中钛及钛合金工装非导电面以及零件非加工面的绝缘保护,防止杂散腐蚀。(4)氧化膜的颜色与电压大小有关,电压由低到高,颜色由浅变深。高电压可以改变低电压时所产生的氧化膜的颜色,而低电压不能改变高电压时所产生的氧化膜的颜色。作者单位: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责编 宇 迪)
[ "Computer", "Art", "Medical", "Space", "Sports", "Politics", "Law",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
Space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8年 第24卷 第5期 Vol.24 No.5 1998关于Razumikhin-Type定理的衰变估计侯春海  钱积新关键词 Razumikhin-Type定理,衰变估计.On the Decay Estimate for Razumikhin-Type TheoremsHOU CHUNHAI  QIAN JIXIN(Institute of Industrial Process Control, National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Control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Key words Razumikhin-Type theorems, decay estimate.1 引言在研究系统的稳定性过程中,专家们不但想得到关于稳定性的定性描述,而且更希望得到定量信息.多年来,动态系统的定量稳定性分析研究一直受到专家的关注.就时滞系统而言,1982年T.Mori等人给出带有定常时滞的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衰变估计,1994年B.Lehman和K.Shujaee对一类纯滞后时变泛函微分方程解的衰变估计[1].进行研究[2].楚天广和王照林应用比较原理的方法研究了时滞系统的实用稳定性[3,4].众所周知,Razumikhin-Type定量是指用通常Lyapunov函数,加上Razumikhin-Type条件而得到的一系列与常微分方程平行的种种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准则,在研究纯滞后泛函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过程中,Razumikhin-Type定理发挥着重要作用[5].近年来,应用Razumikhin-Type定理对时滞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愈来愈引起工程师们的重视[6].所以,研究Razumikhin-Type定理的衰变估计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虽然已有应用Razumikhin-Type比较原理研究时滞系统的定量稳定性的报导[3],但是针对Razumikhin-Type定理的实际应用,具体给出其定量渐近描述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本文从Razumikhin-Type定理的应用角度出发给出其衰变估计,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 符号及定义表示“对所有的”或“对任给的”,表示“均存在”或“均可找到”;R=(-∞,+∞),R+=[0,+∞];[s]:不大于s的最大整数.设u:R→R为连续函数,则定义(1)(2)(1)式中的r为正数,在以下的讨论中也假设r为正数.3 主要定理定理1.连续函数u:R→R+满足下述条件:若存在q>1,α>0,且当r(t)<qu(t),t≥t0时,(t)≤-αu(t),则有(3)其中证明.1) 先证明使用文献[5]中Theorem4.1的证明过程,容易证明本步结果.2) 再证明首先假设:t*∈[t,t+r],使得.若否,由有(4)由已知条件可知,,有()≤-αu()≤0,因此(5)而这是矛盾的.因此,假设成立.若令,则有t场师1.下面分两种情况加以说明(a) Ω2=φ;此时Ω1=Ω1∪Ω2=[t*,t*+r],所以,∈[t*,t*+r],有r()≥u().应用1) 的结论可得,∈[t*,t*+r],有r(t)≥r()≥u().这样由式(1)可得r(t)≥(t*+r)≥(t+2r).(b) Ω2≠φ;由函数u的连续性可知,∈Ω2,可定义非空集合T()={l|l,|Ω2}.取l()=inf{T()},因为t*∈Ω1,则和有l(t)∈Ω1.这是因为,若l()Ω1,则必有l()∈Ω2,且t*<l(),这样由函数u的连续性可知,l()不是T()的下确界,这与l()的定义相矛盾.此外,由已知条件可知,∈Ω2,在区间(l(),)上,函数u单调不增,因此必有u(l())≥u().由l()∈Ω1可知u(l())≤r(l())/.又由1) 的结论可得r(l())≤r(t),因此可得,∈Ω2,r(t)≥r(l())≥u(l())≥u().小师1,有r(t)≥r()≥u().这样,就有以下结论:∈Ω1∪Ω2=[t*,t*+r],有r(t)≥u(),因此,通过取上确界,由式(1)可知,r(t)≥(t+r)≥(t+2r).这样,本步结果得证.3) 证明式(3)成立由2) 可知,t≥t0,2r(t-2r)≥2r(t),依此类推可得式(3)成立.因此,定理得证.考虑如下的纯滞后泛函微分方程(t)=f(t,xt),  (6)其中f:R×C→Rn是一致连续函数,C=C([-r,0],Rn),xt(θ)=x(t+θ),-r≤θ≤0.从Razumikhin-Type定理的应用角度出发,不但可以得到以下Razumikhin-Type纯滞后泛函微分方程的解的定性稳定性描述――一致渐近稳定,而且还可给出其定量描述――衰变估计.定理2.对于系统(6),若存在一个连续非负函数V:R×Rn→R+,且满足i) V(t,x(t))=0,当且仅当x(t)=0;ii) q>1,α>0,使得若r(t,x(t))<qv(t,x(t)),t≥t0,有(t,x(t))≤-αV(t,x(t)).则(7)其中证明. 可由定理1直接导出.注.条件i)―ii)可以保证系统(6)的零解的一致渐近稳定性.之所以能得到这样的结论而不需要附加文献[5]中(4.2)的无限小上界条件,这是由于条件ii)比相应的Razumikhin-Type定理的条件(文献[5]中第127页(4.4)强的缘故.针对Razumikhin-Type定理的实际应用,本文给出相应的衰变估计,这对于第一阶段的工程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310027 杭州)参考文献1 Mori T, Fukuma N, Kuwahara M. On an estimate of the decay rate for stable linear systems. Int. J. Contr., 1982, 36(1):95―972 Lehman B, Shujaee K. Delay independent stability conditions and decay estimates for timevarying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IEEE Trans. Autom. Control,1994,AC-39(8):1673―16763 楚天广,王照林.时滞系统的实用稳定和Liapunov稳定性.力学学报,1996,28:200―2064 王照林,楚天广.非线性力学中的比较原理与应用.中国科学(A辑),1993,23(10):1070―10785 Hale J K. Theory of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77.6 Chunhai H, Jixin Q. Stability criterion for LQ regulators including delayed perturbations.Int. J. Syst. Sci.,1997,28(3):321―323收稿日期 1996-09-27
[ "Space", "Computer", "Philosophy", "Agriculture", "Law", "Literature" ]
Computer
【 文献号 】4-45 【原文出处】《兰州大学学报》 【原刊地名】兰州 【原刊期号】200104 【原刊页号】71~78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10 【 标 题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 【标题注释】收稿日期:2000-12-27 【 作 者 】张进 【作者简介】张进(1966-),男,甘肃会宁人,博士研究生,兰州大学中文系讲师,从事文艺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作为各种形式主义和传统历史主义的挑战者崛起于新时期文坛,显示出文学批评和创作实践向历史文化深层拓 展的强劲势头。然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全面审视,它尚未摆脱文学回归历史与沉沦历史、颠覆大写历史与陷入小历史相对主义、强调历史的心理情感性与走向历史不可知论、迷恋边缘意识形态与迷失于意识形态边缘之间的悖论性处境,这些困境的克服当是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当务之急。【关 键 词】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边缘性/困境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01)04-0071-08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兴起的一种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起初,它只表现为阐释文艺复兴文学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独特视角,后渐次演为声势浩大的文艺文化思潮。至80年代后期,这种思潮出现在新时期“方法论热”之后的中国文艺张力场。中国式的新历史主义从发生语境到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都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它既是“外生继起的”,又是“内生原发的”;既有欧美相关批评理论诱发的外在因素,又有国内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互激荡的内在动力;既有批评理论方面的思想内涵,又有创作实践方面的独特表现;既表现于小说、戏剧等纯文学样式中,也表现于电视、电影等综合性文艺样式中。在创作实践中,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相当多的中国作家,特别是先锋派小说创作群体,都不约而同地进行“历史转向”:书写家族村落的故事、描绘残缺不全的传说、拼接支离破碎的历史瓦砾、勾勒零落颓败的历史图景。于是,通过书写各种“家族史”、“村落史”、“心史情史”和“野史秘史”来“重构”、“戏说”、“调侃”和“解构”历史的文学创作演为一时风尚,构成新时期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在理论批评领域,从1988年开始,一些文学研究者对现当代文学史的性质和作家作品的价值定位进行质疑,进而展开了“重写(分)文学史”运动。这种创作趋势和批评取向与约略同时进入我国的国外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联袂而行,同气相求,颇可相互彰显和阐发。如上多种力量汇聚而成此期文学活动系统中的群体性思想倾向,可称之为“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之进行研究和评析是完全必要的。在命名上,批评家尚在“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等不同称谓间徘徊,也有人反对冠以“主义”和“思潮”(注:石恢.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J].小说评论,2000(2).)。但笔者认为,对于这种大规模、多层次的群体性文学倾向,不名以“主义”不足以尽其义,不谓之“思潮”又难以概其全。本文拟通过揭示其悖论性处境对这种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做出整体评估。(一)文学回归历史与沉沦历史新历史主义基于新史观,将文学文本放回文化历史语境进行考察,以其文本间性理论和实践拆除了文学文本与历史修撰之间的传统藩篱,达到了对“诗具史笔”和“史蕴诗心”(注: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363.)的确认,走向了史文相济和文史互证,从而呈现出文学向文化全面伸展和历史向文学充分开放的文学景观。从正面价值看,新历史主义此举命中了形式主义与传统历史主义的双重迷误,既对形式主义施行了学术纠偏,又对传统历史主义进行了改造更新,从而完成了对文史之间多重关联的揭示和确认。在它看来,历史与文学之间不再是“反映对象”与“反映者”之间的单一关系,而是一种多重指涉、复杂交织和相互构成的交互关系。它认为,文本是一个“事件”,文学文本占据一定历史文化场所,在这里并通过这里,各种历史力量相互碰撞,各种政治意识形态的矛盾得以上演。“文本是历史变化过程的一部分,而且,文本的确可以构成历史变化”(注:Brannigan J.New Historic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M].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8.203.8.)。历史与文学之间“真实”与“虚构”的传统界限已经在其共有的“诗性”基础上被模糊和消除。传统历史主义的那种文学在历史“真实性”面前卑躬屈膝的仆从关系也被平等的互动关系所替代。这种新型关系不仅可以使文学创作进入更大的自由时空,从历史中汲取滋养、题材和方法从而创造出富有历史感和历史魅力的文学佳作,也可以使文学研究者在历史和文学之间自由出入,驰骋其批评才情。这种批评背后还有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着的文学观念,这种观念也是当代人的共同诉求。从负面效应言,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做法,既未真正抵达那“非再现的”真实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又因沉溺于“历史”而使文学的审美本质问题一直处于悬而未决状态,而将“文学性”问题悬搁起来或消泯于批评操作过程的“文学”研究毕竟是令人生疑的。这事实上使文学研究沉沦和弥散于野史资料、档案记录、传说故事等历史碎片之中。从而,使新历史主义文学活动陷入回归历史与沉沦历史的悖论之中。20世纪本世纪后半叶,各种形式主义沿着自己的批评逻辑最终走到了历史的“铁门限”前。这似乎是历史主义的“胜利”。可前来庆功志贺的已不是传统的那种客观的、非再现的历史,而是具有文本性的“历史”,是一种经过后结构主义锻造的新历史主义。这种“历史”,只是对历史的一种(再)阐释。当其亲近后结构主义“文外无物”的观念而面目一“新”时,他们实际上已被封闭在能指符号的转换链上,在“叙述的、再现的历史”层面穿梭。这无异于承认了他们已经不可能,也无意于再去企及那最终的所指,那本源的历史,那个“非叙述的、非再现的历史事实”(注: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0.),而是通过对“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的强调,将“解释与历史修撰、历史与历史书写”叠加起来而视为“同一回事”(注:Hamilton P.Historicism [M].London:Routledge,1996.21.)。因此,纵然新历史主义可以沉浸于历史阐释的欢愉之中,但它似乎只是在文本之中与历史文化相互赠答,终有一种“隔水问樵夫”的不实之感。这在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作家以集体进入历史的方式颠覆了一切可能的历史,沉迷于历史瓦砾之中做碎片拼接游戏,从而将历史的精神性和神圣性消解殆尽,而作家则通过一个逻辑怪圈最终置身于历史之外。一些因追求文艺精神性而走向历史的作家却沉沦于历史废墟,忘却了文学的审美性。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典型的新历史主义文本,小说回顾了当年发生在河南境内的大灾荒。作者以如今已鲜为人知但又似乎无可辩驳的历史档案资料重构了那段灾荒史,并使其结论逸出了已有“讲坛历史”和“论坛历史”中广为人知的历史定论,从而重构了一部迷雾般的“民间历史”:两个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新闻记者成了灾民的救星,杀人如麻的日本侵略军放粮赈灾,“救了我不少乡亲们的命”。作品中最高统治者的饫甘餍肥满不在乎与灾民的饿殍遍野嗷嗷待哺拼成富有张力的历史图景,达到了对当时“权力关系”的某种揭示,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统治阶级罪行的声讨和对蝼蚁般“与历史无缘”的下层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向来“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而“大而化之”的“历史”的控诉。但作品不厌其烦的资料征引和档案堆砌也有损作品的艺术完整性,“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不是写小说”,作品的审美震撼力也因之大打折扣。这种历史档案的翻检和书写与文学性失之交臂,使作品失去了审美依托。在批评领域,批评家往往注重从政府文告、法律文本、野史传闻等档案资料中汲取材料而说明社会能量的“流通”和文学文本与它们之间的“交换”,常常表现出将文学混同于其中的趋势。看来,当文学与历史文化相互开放之后,如何在历史文化大视野下寻求一条切中肯綮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方法,仍然是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当务之急,而如何从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结合部真正切实地出入历史文化,正是文学创作需要认真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二)文学颠覆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相对主义新历史主义者由于对大写官修的“宏大叙事”的深刻置疑而普遍转向对“小写历史”的推崇,并通过对后者的书写而对大写历史进行有意识的颠覆。从其正面价值看,这打破了传统“正史”的叙述话语专制,确认了一般大众的历史话语权力,为历史修撰的多样性进行了合法性辩护。他们在历史阐释和历史话语方面的使命感和积极介入态度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新历史主义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回避。他们实现了阉割大历史和重构小历史的双重快感,但大写历史的解构却使其文学创作和批评滑向了小历史相对主义。诚然,长期以来,“大历史”作为正史,经常只是一些关注江山社稷的改朝换代和政治权力归属的“宏大叙事”,普通百姓的小小悲欢远在这种历史书写的视野之外。新历史主义文学所精心构筑的心史情史、秘史野史和家族村落史将历史聚光点对准那些向来被大历史的强光照射得黯然失色的历史场景,这种做法本身是对大历史的颠覆和拆解。周梅森的小说《国殇》借小说人物之口道出了这一事实:“历史的进程是在密室中被大人物们决定的,芸芸众生们无法改变它”(注:周梅森.军歌[Z].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83.)。这种感喟同时也就是对大历史合法性的盘诘。但小说对小历史进程的漫长追踪和书写最后也被轻轻抹去了:为保全所部袍泽弟兄性命而发出附逆投敌令又不愿蒙羞而自杀的军长,生死关头尚在争权夺利的副军长和率军突出日军重围的师长同时被戴上了“壮烈殉国”的花环,“历史只记住了这个结局”。这个结论使大历史的大厦摇摇欲坠,但如此建构起来的小历史却同样缺乏根基。它只是向正史的神圣性投去了疑团,却无法使自身成为神圣的历史。如此看来,作者正是在对小历史的书写中与真实历史擦肩而过。从理论上说,新历史主义者并不公开否认那个“非叙述的历史”,但他们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态度暧昧。“历史事实这个概念在各个时代中似乎都是可疑的了”(注: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8.60.),巴尔特的这句话似可作为他们态度的写照。在小说创作中,他们从迷恋历史碎片到任意杜撰史料,总是在行动上对“非叙述的历史”进行回避。在《我的帝王生涯》、《风》等带有新历史主义特征的小说中,通过杜撰史料颠覆大历史是一种通用策略。在各种小历史中,恰如福柯将“差异”和“断裂”楔入历史所造成的效应一样,历史已丧失了其真正的起源性和连续性。格非的小说《青黄》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作者对“青黄”的词源学考证转化为一部关于“青黄”失踪的历史,即关于九姓渔户的残缺不全的历史。历史的源头消失在文本话语的书写过程,本来断裂残缺的历史被话语抹平而变成了一部“连续的历史”。这里,作品以对“历史”构成过程的揭示证明了历史起源的缺席和历史连续性的虚妄,从而也就取消了小历史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在此,文学通过“转向”历史而“拒绝”了历史。进而言之,各种小历史之间也相互取消和彼此解构。1991年10月号《上海文学》上的小说《撰史》暗示了这一点。几个老革命对往事的记忆与党史资料的记载彼此错位,文字的历史与人心的历史在相互矛盾中彼此消解,最终无法构筑起一段真正的历史,历史在各种小写历史的描述下变成了一团“迷雾”。这种对历史迷雾的专注消解了历史的价值。这意味着仅仅从小历史出发来撰写历史的悖谬性。这里,新历史主义“以一种无定性的整体观照来看待历史”(注:盛宁.新历史主义[M].台北:台湾扬智文化公司,1996.132.)的理论承诺与批评和创作实践中建构“整体历史”的不可能之间产生了悖反。各种小写历史从取材到结论往往只是与既往大写历史进行的所谓“文本间性”创作,这势必使其自身的价值变得相对而有限。“重写革命史”的小说创作似乎并未达到被重写者当年所达到的历史和艺术水准。对巴金、杜鹏程、周立波等人的作品的戏拟,往往只是对模仿对象的线性反动,是严重受制于戏拟对象的“负模仿”(注: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从未实现对这些作品所达到境界的超越。“重写文学史”运动也有同样的弊端。小历史是由于与大历史之间的“差异性”而获得价值,也会因大历史大厦的轰然坍塌而丧失价值,这恰好落入了非历史的结构主义共时语言学的方法论陷阱。新历史主义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如何达到对大历史的超越,而不仅仅是在“取代”大历史,或沦为大历史的“笺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新历史主义陷入自己所意识到的悖论:“我们揭露、批判和树立对立面时所使用的方法往往都是采用对方的手段,因此,有可能沦陷为自己所揭露的实践的牺牲品”(注: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106.)。专意书写小历史的做法,不但使自身价值变得相对而有限,而且最终陷入历史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刺向大历史的同时,也使小历史受了致命伤。(三)历史的心理情感化与历史不可知论新历史主义竭力排除对历史的对象式单向涉入,而力图进入与过去和现在的“双向辩证对话”中,着意发掘人性重塑的心灵史。这种取向必然引导人们追求与过去和现在的双重心理情感共鸣,从而使心理情感成为人与历史和现实沟通的重要渠道。这种多少与法国年鉴学派和新解释学相关的方法,对文学的效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从心灵和人性方面深化了对文学情感性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对心理内蕴和一些经过心灵浸染的历史偶然因素的重视和运用,突出了文学的情感性和意识的自由流动,拓展了文学的思维空间。多数新历史主义小说都避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全面书写,更无意于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逻辑排列来印证历史发展的某些已成定论的必然性,而是通过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性标准选择材料,通过对历史偶然事件的选择和渲染,来叙说自己对历史发展的内心感受――偶然无定。如在黎汝清的小说《皖南事变》中,偶然性因素对设置情节、烘托议论和作家笔触的自由跳跃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印证了作者自己“考察历史要从社会现象进入人的心态”的结论(注:黎汝清.皖南事变[Z].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7.144.)。总之,从其正面价值看,历史可能因为作家笔触真正伸入人的“心态”而变得活泼、丰盈和生动。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当知识分子密集涌入历史的时候,他们已不再相信历史是文学文本语义生成的客观基础,人们也无法进入或重建过去复杂的历史场景,甚至也不可能摆脱自己的历史性。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属于相同的历史活动,“理解存在的活动本身被证明是一种历史的活动,是历史性的基本状态”(注: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C].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409.)。这种对历史客观性的摈弃可能使历史成为复杂多义的相对性的集积。面对这种困境,格林布拉特说,“我不会在这种混杂多义性面前后退,它们是全新研究方法的代价,甚至是其优点所在。我已经试图修正意义不定和缺乏完整之病,其方法是不断返回个人经验和特殊情境中去,回到当时的男女每天都要面对的物质必需和社会压力上去,并落实到一部分享有共鸣性的文本上”(注:Greenblatt S.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M].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80.5.)。尽管如此,人们却无法真正“回到”过去。格氏承认,当与死者对话时,“我竭尽全力所能倾听到的,只有我自己的声音”(注:Greenblatt S.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 [M].L.A.: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88.1.)。我们看到,新历史主义积极进入历史的方式表现为“返回”个人情境。进入历史与躲进心灵竟然是同一条道路!这样,新历史主义陷入了又一个悖论:通过心灵去穿透历史的确对文学具有重大意义,但心灵在尚未到达历史之前便已返回自我而沉溺于具有强烈非理性色彩的心造幻影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格尔顿的批评不无道理,“极端历史主义把作品禁锢在作品的历史语境里,新历史主义把作品禁闭在我们自己的历史语境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家永远只会提一些伪问题”(注: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1.)。以这种特殊处境与历史对话,势必使一些偶然性因素凸显出来,使历史不可知论和历史怀疑论的迷雾弥漫开来。新历史主义小说所表现的“历史”多是一些斗转蓬飞、偶然无定的漂浮物,具有令人不安但又无法破悉的神秘力量。因为,面对苍茫的历史,他们无心收集史料,也无意寻找历史的必然性,而是首先扪心自问:“我这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是否有能力完成一场既属于历史,又属于我个人的战争?”(注:周梅森.题外话[J].中篇小说选刊,1988(3).)这种心造的历史充满着偶然性和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这对于只相信历史的客观必然性而无视任何偶然因素的人来说,或许不无纠偏作用。但这同时是以对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可知论的排除为代价的。阐释历史是人们占有自己当下生存意义的本体行为,新历史主义者对历史偶然性的迷恋,显示出他们深刻的历史焦虑和历史认同危机,折射出的是他们在现实面前的软弱无力。李晓的小说《叔叔阿姨大舅和我》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文本。其舒缓冷漠的叙述笔调似乎在让“历史自行上演”,但是,这种以回忆方式展开的“简单过去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造物主,这就是上帝或叙述人”(注:巴尔特.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54.)。小说甚至有意暴露叙述人的存在,并时时以“我猜想”、“我想象”等轻佻的口吻裁断疑点和填补空白。小说中“讲述话语的年代”实施了对“话语讲述的年代”的全面入侵,造成了二者间“对话”链条的断裂。因此,新历史主义进入历史的意义是可疑的。难道进入历史是为了印证历史的不可知性?难道对历史进步论和历史决定论的反叛是为了向历史不可知论、历史怀疑论和历史偶然论妥协?由于对大历史的怀疑而走向历史的不可知论,使其能量几乎内耗殆尽。看来,新历史主义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种困境进行克服。(四)文学迷恋边缘意识形态与迷失于意识形态边缘从理论到实践,从批评方法到创作姿态,新历史主义都坚守边缘:偏僻的村落、颓败的家族、散乱的历史瓦砾、被压抑的心理情感、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等边缘史料;被排挤的小人物、游离于正史之外的乡野村夫、匪帮流寇等边缘主人公;逸出正史的、有违于人们历史常识的边缘历史结论;甚至逍遥于任何一个理论流派之外的边缘的理论立场和观察视角等。怀特指出:“历史的这些内容在‘创造性’的意义上可以被视为‘诗学的’,因为它们对在自己出现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组织形式、政治支配和服从结构,以及文化符码等的规则、规律和原则表现出逃避、超脱、抵触、破坏和对立”(注: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106.)。新历史主义确信自身的边缘化策略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与反叛,因此追求边缘并安于边缘乐而忘返。这种做法把文学置于意识形态的边缘并通过对这种边缘潜能的发掘,突破了各种形式主义的文本界限,对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出了相当深入的探索和说明。值得注意,它对文学意识形态性的强调采用两种形式:有时是通过对权力关系的直接叙述而从正面进行的;有时,特别是在创作中,是在二项对立关系语境中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而以否定方式曲折实现的。从正面价值言,它突破了各种形式主义的束缚而确认了文学与社会风尚、心理特征、国家机构、宗教形式、家庭组织、权力结构、传统惯例等文化现象之间的广泛关联,将文学之根重新植入人类历史的沃野,有力矫正了传统文学理论在此问题上的简单化倾向。从负面效应言,新历史主义过分强调社会权力结构对文学的支配而未能对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做出充分说明,因而造成了对文学审美娱乐作用的某种忽视。同时,也忽视了文学的科学性或认知性。这使新历史主义陷入悖论处境中。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其认知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等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孤立发挥作用。新历史主义沉沦于“历史”而对文学审美性强调不足,致使其诗学功能发挥缺乏审美依托。同时,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都必然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新历史主义一味强调文学对于意识形态的巩固或破坏的价值功能而不重视文学的认知关系,这也使文学价值的实现失去了认知性根基。文学也无法只从意识形态内部得到说明。新历史主义往往将文学禁锢在意识形态的狭小圈子里,只通过文学对意识形态的巩固、反叛或颠覆作用来确立文学的存在依据,致使文学失去了与社会生活的血肉关联。它吸取了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逆向思维方法,因此不重视历史本身的丰富内涵和文学文本的多样性,因而屡屡出现“意义短路”的险情。它对权力的最终关注使其以权力的宏大叙事替代其它种类的宏大叙事,也使其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日益丧失独特性和新颖性,这与文学的本质特征是相悖反的。同时,这样做可能使自己成为被主流意识形态排抑出来加以同化和顺化的对象,从而沦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牺牲品,甚至与主流意识形态同流合污。诚如伊格尔顿在评价本亚明时指出的,“成为意识形态的颠倒的镜像,用理论上的和谐的散光来代替近视”(注: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34.)。这种为反抗而反抗的批评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对历史的批判来实现对当今意识形态批判的目的,往往在批评操作中被释释甚至化为乌有。这种情况在小说创作中尤为明显,通过寻求文学精神性而进入历史的写作变成了对日常生活平庸性和琐碎性的认同。这暴露出作家在现实生活面前的无力状态和逃避态度。另外,新历史主义发展到今天,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变得“媚俗、平庸、无意义”,而正是这些东西似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重写文学史运动”的主将陈思和先生反思道:“当有些年轻作家自认为反对了原先宏大叙事里的崇高理想,就能还原人的自由本相时,却没有意识到你所放纵的轻薄、凡俗、卑琐的自由本相里,也同样认同了一种并不完全属于你的世俗‘主流文化’,你仍然是一个代言人或传声筒”(注:陈思和.碎片中的世界和碎片中的历史――90年代小说创作散论[A].李复威编.世纪之交的文论[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3~154.)。这也印证了新历史主义在冷峻的批评阅读中所意识到的文学颠覆活动的悲观前景:文学无法实现有效的抵抗,来自异己的颠覆为权力所需要和“包容”,因而颠覆的生产恰好变成了“权力的真正条件”(注:Brannigan J.New Historic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M].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8.203.8.)。新历史主义的这一洞见用来评判其自身的创作和批评实践倒是十分贴切。总之,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以自身的方式将美学与史学相结合、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的问题“问题化”了,而不是解决了。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这本身就是富有意义的。有批评家认为,“新历史主义面临的难题也是文学理论自身的难题”(注:Colebrook C.New Literary Histories [M].Manchester:ManchesterUniversity Press,1997,234.)。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年来不断高涨的“新历史主义之后”的呼声,不只是对它的否定批评,也是希望它尽快走出思维盲区的善意期待。
[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Space", "Enviornment", "Economy", "Medical", "Sport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Philosophy", "Art", "History", "Military", "Law", "Literature", "Computer", "Energy" ]
Art
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在京举行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记者姜在忠、张超文)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在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上讲话时重申:中国政府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将继续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打开的大门绝不会再关上。中国愿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展多种领域、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经济技术合作。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世界采矿大会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矿业界学术组织。本次大会是这个组织首次在中国举行的会议,也是这个组织自1958年成立以来召开的一次规模最大的会议。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出席了今天的开幕式。李鹏总理在会上讲了话。他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采矿业是密切相关的。世界各国发展经济都离不开矿业。即使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没有地矿产业作保障,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采矿大会荟萃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专家和学者,交流技术经验和科研成果,探讨地矿产业的发展趋势,互相启迪,彼此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说,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开发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历来十分重视,坚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促进矿业科技发展”的方针。地矿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的能源、交通、冶金、建材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从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看,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仍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为了保证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在今后十年内再翻一番的目标,我国地矿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新的提高。李鹏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建设任务。中国政府和人民热忱地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一方面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这是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他表示相信,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的召开和展览会的举办,不仅为中国的地矿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而且为增进各国和各地区地矿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技术信息和经验的交流发挥积极作用。这次大会共收到187篇论文。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将就矿业生产、矿业科技成果、矿业界的合作等进行交流和探讨。(完)
[ "Economy", "Computer", "Energy", "Medical", "Mine", "Politics", "Art",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Military", "Philosophy", "Space", "Enviornment", "Education", "Literature" ]
Mine
【 文献号 】1-508 【原文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原刊地名】太原 【原刊期号】199506 【原刊页号】58-61 【分 类 号】G1 【分 类 名】教育学 【 作 者 】冯建军 【复印期号】199512 【 标 题 】论人的体脑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兼与韩延明同志商榷 【 正 文 】 (华东师大教育系 冯建军)韩延明同志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1期撰文指出,人的体脑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对此,我们持相反的观点。分歧的焦点就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最关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包不包括道德。韩文的观点很明确,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可以概括为体力、智力和德性(包括着美)的三个方面的综合完善的发展,并列举了几处马列原著中的话,来证明道德应含在“人的全面发展”之中。而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本来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有特定含义的,在这个含义之中并没有“德”的位置。之所以韩文能找出许多原话来证明,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话错了。而是作者把其放错了位置,模糊了不同的概念和问题。本文将阐述我们的看法,兼请教于韩延明同志和其它专家。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中寻找,而不是靠想象和推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无一句完整而明确的表述,而是含在对其它问题的论述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对他们的有关论述进行系统的考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1845年恩格斯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1]。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2],“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3]。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称做“全新的人”。这种全新的人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以便于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4]。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个人全面发展”作了更完善、更科学的论述。他指出,旧分工“压抑工作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培植工人的片面技巧”,致使“智力和身体上的畸形化”,“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5]。针对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提出,“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6],使人“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的发展”[7]。恩格斯在1876―1878年完成的《反杜林论》中,进一步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8]。后来,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许多论述,最明确的是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的“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会做一切工作的人”[9]。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论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先决条件时指出:“必须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活动分子的教育,都能自由地选择职业,不致于由于现存的分工而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10]。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还有许多,限于篇幅,没有一一列出,上面所列的,是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把“人的全面发展”限定在劳动能力(才能)的范围内,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的尽可能的、自由的、充分的、统一的发展。在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述中,我们有意识地注意到,其中并未涉及道德因素。不仅上述所列的论述中没有道德因素,而且据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专家、华东师大教育系陈桂生教授在一次给研究生讲课中提到,他曾和东北师大的石佩臣教授,查阅了马恩列斯著作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所有论述,发现马恩原著中有46处、列宁原著中有10处、斯大林原著中有1处论及人的片面发展或全面发展,这些表述都是指人的体力或智力(包括才能)的发展,就目前他们所知,无一例外都不包括道德只有一处近乎例外,这就是恩格斯在1891年9月28日致卡尔・考茨基的信中谈到“应该说,由于阶级的对立,统治阶级在智力上和道德上也畸形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超过被压迫阶级”。可以说,唯此一例把道德与畸形发展联系起来。[11]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研究,固然应以他们本人直接论及这个问题的著作为根据,但也不能局限于这些著作,执意盯着这几处论述,未免有机械搬用之嫌。这些论述对于说明全面发展中不包括德,只是一种事实证据,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之中不包括德。我们不能只知然,不知所以然。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何处入手来考察人的发展状况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正是从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开始的。人为什么会片面发展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以带动为逻辑起点,层层分析的。劳动分为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两方面,他们着重从劳动过程来考察;劳动过程又分为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和劳动过程的技术结合,他们又从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入手;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又分为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他们又从考察分工入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12]。根据这一思想,他们对人的发展状况作了如下的历史考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学习经验和社会规范,因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原始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在每个劳动者身上,促使其体脑机能得到统一的发展,这可谓“原始的丰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日渐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出现分离。脑力劳动者已脱离体力劳动,但就体力劳动者而言,个体仍参与完成一个物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他们个体劳动力的发展还没有被肢解,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简单协作发展到工场手工业,而工场手工业是分工协作。因此,“简单协作大体上没有改变个人的劳动方式,而工场手工业却使它彻底地发生了革命,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13]人的这种畸形发展和分工齐头并进,分工在工场手工业中达到最高的发展”。[14]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场手工业进入到机器大工业,意味着从手工劳动转到机器阶段,这个转化连工场手工业中劳动者需要的片面技巧也被否定了,人完全成为机器的附佣,使体脑分离更加剧烈。尽管机器大工业把个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现代生产的一个生死悠关的问题提了出来,并为之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又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这就又遏制了个人全面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并使人的片面发展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资本主义运用,最终导致劳动者身心的极端片面化、畸形化。可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从分工入手来认识人的片面发展,进而提出全面发展的理想的。分工同个人劳动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但分工同个人道德的形成有没有联系呢?这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中,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言论。不过,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设,同生产、生产过程的分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分工之间有着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经济为中介的。而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却同生产以及生产中的分工有着直接联系。由此可见,尽管分工(通过经济的作用)对人的道德形成有着影响,但它同道德并无必然的联系。虽然从教育学意义上讲,道德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考察人,它不是这个课题所包含的必然要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到人的片面发展,是考察与社会分工密切联系的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不但指个人在体力智力两方面偏于一方的片面发展,而且包括个人在体力范围内、智力范围内的片面发展。相应地,人的全面发展也不仅指两者之间,而且也及于各自内部的发展。至于人的道德,不仅与分工无直接联系,而且它也无所谓片面或全面的问题,它只有性质(属于资产阶级道德还是属于无产阶级道德)和程度上的区别,它和体力、智力属于不同的范畴。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及人的片面发展或全面发展时,始终没有把道德因素放入其中,这是有道理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教育的设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规定是相一致的。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提到,他的理解的教育包括三件事: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15]为什么没有提德育呢?有人认为,当时的德育是灌输资产阶级思想的德育,无产阶级当然不会去争取这种教育。如果这种解释在此还行得通的话,那么,对马克思提到的“未来教育”的解释,就说不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16]这里是马克思为“未来教育”指明方向,无疑当中肯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那么为什么又没列入德育呢?难道马克思真的不赞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实施德育吗?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从上面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提高社会生产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因为他把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个人的劳动力即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其中也包括个人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角度来考虑未来教育时,提到智育和体育,也提到综合技术教育,这是在发展个人全面生产能力这个范围内谈问题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到未来教育时,没把德育包括在内,这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一脉相承的,不存在忽视德育的问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个人全面发展的探讨,并非着眼于一个社会人,而是把工人作为“劳动者”来考察的。因为如若把工人作为“社会人”来考察,就会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得出道德方面的因素。这是一种误解。其实,马克思最反对“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需的肉体需要的牲畜”。[17]马克思是从劳动过程中的分工入手,以劳动过程为基础考察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这同把人仅视为“劳动者”不是同一语。只不过是,从分工考察人的发展,只与人的体力和智力密切相关。而在其它场合,即在社会关系范围内讨论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道德和德育始终是相当重视的。我们通过考察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得出的结论是:全面发展之中不含德的因素。而韩文却能列举五处含有道德因素的表述,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这并不是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话有前后矛盾之嫌,而是因为韩文在两个地方模糊了不同问题的界限。1.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常常把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并列,但问题是,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这三者并列时,并没有用片面发展或全面发展的概念来表述。例如,韩文中引用的两处都是这样。一处是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的话:“对于工厂工人在体力、道德和智力方面引起的非常良好的后果……现在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了”。一处是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谈到的“工人不仅在身体和智力方面,而且在道德方面,都遭到统治阶级的摒弃和忽视”。韩文把这两段话作为全面发展中包含道德因素的论据,显然是安错了位置。他只看到马恩将三者并列,没有看到三者并列时,并不是论述全面发展问题的;而从我们所列举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表述人的片面发展或全面发展的概念时,只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而不包含道德因素。2.韩文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无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全面的,它希望“培养社会人的一切属性”,[18]它比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要广泛得多。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只是针对个人的片面发展,即劳动能力被肢解而研究劳动能力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有其特定的内涵,即体力和智力的自由统一的发展,而不包括道德方面的发展。韩文的错误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述,也归入了全面发展学说之中。如他在证明全面发展中包括德时,列举了这三句话:“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实,这三句话都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而不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论述。尽管这些属性和特征为人所有,但我们却不能把这些内容都统统塞进具有特定意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之中。如若塞进去,就会混淆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致使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泛化,最终导致理论上的混乱。从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同我国所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提出,是有出入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毕竟不是教育学的理论,更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未来社会所设计的教育目的,他们无意过早地为未来的教育目的操心(这正是他们与空想家的不同)。所以,我们不必从这个理论中演绎出教育目的。但是,现行的某些教育学著作,包括韩文,总是想使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与我国教育目的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同起来,于是,就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论述,加入某些内容,如品德、志趣、审美能力的发展等。这是对理论本身随心所欲的解释和修正,它歪曲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定,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不相符的。从对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内涵的分析看,我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只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就不够了。因为,作为教育目的所培养的社会人,其发展状况,除了马克思主义特定的全面发展内容外,还包括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故此,反映社会人的规格的教育目的,就不能只以全面发展学说为唯一的理论基础,还必须考虑到导致其它因素的理论基础,如道德因素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理论基础的。认清了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就容易回答它等不等于体脑结合的问题了。按照我们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只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而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这正是人的体脑结合的应有之意。不过,这里还要注意两点:1.何谓体脑结合?即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适当参加脑力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适当参加体力劳动,使这两种人都达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而不是“用稍许拉平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的方法来做到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19]2.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简单、复杂之分,它们的结合所带来的全面发展水平也不一。原始社会的体脑结合,所带来的全面发展只是“原始的丰富”。现代社会以现代化大生产为基础,基于高科技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体脑结合,远非“原始的丰富”所能比拟,它是一种更完善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也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提高的,没有一个固定点,我们不能以今天的全面发展水平指责原始社会那种“原始的丰富”不是全面发展,它们只是水平不同而已。在行将结束本文时,还需要指出,我们上文中所谈到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体脑结合,都是严格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的意义上的,而不是我国教育目的观念中通常盛行的种种提法。如若按照通常流行的观念,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甚至连美、劳也算上,这种宽泛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观,显然就不等于体脑结合了;如若按照“文革”期间对体脑结合的理解,它也难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这里都取严格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观念,相信韩文的论述也是如此,因为他也是用经典作家的论述作论据的。如若韩文的作者承认他采用的是我国教育目的中流行的全面发展观,显然,我们就无商榷的必要了。注:[1]《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页,第330页。[4]同[1],第98页。[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9―400页。[6]同[5],第535页。[7]同[1],第234页。[8]同[1],第292页。[9]《列宁论教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09页。[10]《斯大林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25―626页。[11]参见陈桂生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72页。[12]同[1],第83页。[13]同[5],第399页。[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1页。[15]同[1],第207页。[16]同[1],第230页。[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56页。[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2页。[19]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第586页。责任编辑注:韩文《论人的体脑结合≠人的全面发展》见本专题1995年第3期28页。
[ "Law", "Enviornment", "Electronics", "Education", "Sports", "Communication", "Military", "Energy", "History", "Economy", "Art", "Philosophy", "Computer", "Medical", "Agriculture", "Politics", "Space", "Mine" ]
Sports
【 日 期 】19961207 【 版 号 】8 【 标 题 】名画珍品无偿挂进寻常百姓家 【 作 者 】张楠 【 正 文 】 前不久,北京两位美术批评家邹文、刘人岛发起一个称为“诚信艺助”的活动,各界褒贬不一,并引起媒体的极大关注。这个称为“诚信艺助”的活动大体是这样:每一个公民在自己征得50个人的举荐签名之后都可以无偿得到一幅名家美术珍品在自家展示1―3个月后归还,其后再由下一个申请者陈列。艺术家无偿出借这些作品,申请人对艺术品的损坏或遗失皆不负法律责任,只承受道义和良知上的压力。据主持人邹文、刘人岛介绍,对这项公益活动,画家表示出极大的热情。画作已进入世界知名的索斯比拍卖行的韩美林一下子拿出40多件原作,让他们随便挑;张仃拿出自己原作时还表示:他还有齐白石的藏品,也可以拿出来;吴祖光更是毫不犹豫地抱出他的精品之作……征集工作相当顺利,同时还征得朱屺瞻、张光宇、白雪石、沈鹏、萧劳、许麟庐、宋文治共10位名家珍品。与此同时,普通百姓也表示了欢迎。家住安贞里的退休职工满征,听到广播,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索取表格,他说能通过这个活动“暂时拥有”,在家细细欣赏,十分高兴。许多人认为:“诚信艺助”的意义在于打开了艺术服务大众的思路。比如,以电脑网络方式建立名画档案,确保真品流入社会。出借的名作通过公证,不但为画作保真提供了一个手段,更为公证开辟了一个新的业务―――艺术公证。这项活动还引起媒体的诸多话题,其中有关于社会在法律制约的同时还要不要道德约束?有关于社会对传统诚信美德和社会风气的呼唤等等。(11月24日《工人日报》张 楠文)
[ "Art", "Energy", "Transport" ]
Art
农 业 信 息 探 索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earch1998年 第5期科技期刊深化农情改革 促进农业发展天津市武清县农业局生产科 刘文利面对市场经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单位,如何搞好农情信息工作,给领导指挥农业生产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是摆在每一位农情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深化农情改革,为领导指挥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武清县农业局生产科在抓好常规性工作(包括生产进度、灾情统计及各类报表)的同时,紧紧围绕着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展开系统调研。为真正掌握准确的第一手资料,1998年我们在40个市属农情点、一个县农情点、15个村建立农情联系户100户,把农情联系户的基本情况统计归档,全年跟踪调查。此外,还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样调查的情况准确性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如1998年春拔节肥施用情况,我们随机调查施肥面积为69.1%,而通过农情联系户调查为67.7%,综合分析后,我们把情况汇报给县领导,县领导及时召开会议,要求必须每公顷施拔节肥112.5公斤尿素,截止到目前全县共有1.91万公顷麦田追施拔节肥,为夺取1998年夏粮丰收打下基础。二、搞好超前信息的收集整理为了切实搞好超前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工作,首先,我们把全年的业务工作系统分解到月到旬,并上墙,使全科每位同志都能清楚地看到,现在应该干什么,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有个超前意识;其次,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我们多动脑,注重收集一些资料,把带有矛头性、倾向性的农情信息及时汇总、分析、为领导提供真正超前的农情信息,指导农业生产。三、狠抓忧信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忧信息又叫“问题”信息,是指能使信息接受者忧虑、担心和思考,并能起到一定调节作用的农业信息。我科1998年侧重抓了忧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具体做法是:一是定时组织五个市、县属农情联系乡镇负责同志、15个农情联系村负责同志和部分农情联系户参加座谈会,主要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影响农业再上新台阶的一些问题进行座谈,收集整理忧信息。二是围绕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重点措施在推广落实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收集忧信息,指导农业生产。比如,我县于1998年4月在大碱厂乡召开麦田除草现场会,各乡镇认真贯彻县会议精神狠抓了麦田除草工作。我科在认真搞好调查和群众座谈的基础上,发现仍有部分乡村有死角,除草不彻底,我科把这一忧信息及时汇报给县领导,引起县领导的重视,重点乡镇派专人蹲点,使我县麦田除草工作圆满结束。四是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奖惩分明。为了切实做好本职工作,我科认真制订岗位责任制,实行人人有岗,岗岗有责,责任清晰,并在麦、大二秋关键农时季节实行时令工,为做好本职工作,当好领导参谋,打下坚实的基础。收稿日期:1998年5月21日 作者为科长 邮政编码:301700
[ "History", "Art", "Philosophy", "Education", "Agriculture", "Sports", "Mine", "Enviornment", "Computer", "Literature", "Energy", "Communication", "Economy" ]
Agriculture
环境科学研究RSEARCH OF ENUIRONMENTAL SCIENCES1999年 第12卷 第1期 Vol 12 No.1 1999再生浆造纸用水闭路循环方法该发明是一种再生浆造纸用水闭路循环方法,它对再生浆造纸及其他工业污水均可采用絮凝沉淀、多级筛网过滤、砂石过滤、煤渣吸附过滤的方法,使污水净化、处理后水质可以完全达到造纸用水要求。实现造纸用水闭路循环,避免了污水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并节约大量资源。其工艺简单、操作容易、运行费用低(0.15~0.20元/t)、投资少(日处理万吨污水、基建投资80~100万元)、占地面积小(日处理万吨污水占地600~700 m2)。主要技术指标:SS去除率达90%~98%;COD去除率达85%~98%。另外,还对色度、酚、重金属等有明显去除效果。发明人或设计人:辛会忠摘自《环境保护专利选编》(1985~1996)
[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Mine", "Military", "Enviornment", "Agriculture" ]
Enviornment
宇航学报JOURNAL OF ASTRONAUTICS1998年 第19卷 第1期 No1 Vol.9 1998科技期刊组合发动机空气预冷换热器动态特性的数值分析程惠尔 浦保荣(上海交通大学280教研室*上海*200030)摘 要 基于守恒原理,导出叉流管-管型换热器非稳态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及相应的离散方程。利用隐式格式,求得组合发动机空气预冷换热器随时间而变的出口及壁面温度。指出此类动态计算若采用显式格式是极其费时的。对比解析解及显式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隐式方法的解是有效可信的。所编计算机程序可用于发动机系统调式。主题词 换热器 非稳态传热 组合发动机 数值分析NUMERICAL ANALYSIS OF DYNAMICCHARACTERISTICS OF AIR-PRECOOLEDHEAT EXCHANGER FOR COMPOUND ENGINECheng Huier Pu Baorong(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30)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ervation laws mathematical model and corresponding discritization equations of transient heat trunsfer process in a crossflow tube-tube heat exchanger are presented.By use of implicit scheme,exit and wall temperature varying with time in air-precooled heat exchanger for compound engine are extract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is kind of dynamic calculation is very spending time if explicit scheme is used.As compared with results of analytical solution and explicit method,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solution of implicit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The compiled computer program can be used in debugment of engine system.Key words Heat exchanger Transient heat exchanger Compound engine Numerical analysis1 引言组合发动机空气预冷换热器的性能和温度分布特点,已有文献作了详细报导[1,2]。然而,组合发动机从开始工作到飞行M=6左右这段近二十分钟工作时间里,空气预冷换热器的进、出口参数实际上始终处在某种动态的变化状态,通常的稳态计算不能反映这种工作特点。本文对预冷换热器全工况工作特性展开分析,旨在求得其随时间或飞行M数而变的实际出口参数。图1 叉流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2 计算模型推导管-管型叉流式换热器非稳态传热过程数学模型的简化假定为:(1)冷、热流体及壁温与坐标Z(参见图1)无关,因而换热器内的温度场是二维温度场;(2)冷、热流体流量均匀分配,流体不可压缩,沿流动方向流速保持不变;(3)忽略粘性耗散及换热器对外界的热损失;(4)忽略流体及间壁的纵向传导,热量仅沿流动流体的垂直方向Z传递。于是,基于守恒定律的换热器瞬态温度分布可用如下三个偏微分方程来描写:(1)(2)(3)式中,uh和uc指热、冷流体流速,th和tc指热、冷流体温度,τh=(ρcv/αA)h,τc=(ρcv/αA)c,τw,h=(GCp)w/(αA)h和τw,c=(GCp)w/(αA)c分别为热、冷流体及热、冷壁面的时间常数。图2 控制容积上述方程的定解条件为x=0, th=th(τ)(4)y=0, tc=tc(τ)(5)τ=0, th=t0,tc=t0,tw=t0(6)式中,t0表示换热器工作时的环境温度。在流量和对流换热系数为常数时,叉流式换热器有数学解析解[3]。但是,对于任意入口条件下换热器的响应特性,还需借助于数值计算方法。3 差分方程对于图2所示控制容积,求积守恒方程(1)~(3)。在处理扩散项时,取th对x和tc对y为分段线性分布,在处理牛顿换热项时,认为流体温度随位置阶跃分布,其值等于两界面即控制容积进、出口位置温度的算术平均值。经推导整理后,得相应差分方程为th(i+1,j,k+1)=H1th(i+1,j,k)+H2th(i,j,k+1)+H3tw(i,j,k+1)(7)tc(i,j+1,k+1)=C1tc(i,j+1,k)+C2tc(i,j,k+1)+C3tc(i,j,k+1)(8)tw(i,j,k+1)=W1tw(i,j,k)+W2[th(i+1,j,k+1)+th(i,j,k+1)]+W3[tc(i,j+1,k+1)+tc(i,j,k+1)](9)式中诸系数分别为为确保得到物理上真实的解,要求式(7)~(9)中全部系数为正,即1-B≥0及1-E≥0,据此导出如下限制条件(10)注意,这里只是对距离步长Δx及Δy提出了约束条件,而时间步长Δτ可以自由选择。式(7)~(9)是一种隐式差分格式,而至今见到的文献,大多采用显式格式计算换热器的动态特性[4,5]。采用显式格式求解时,出于稳定性上的考虑,必定要对时间步长Δτ提出制约条件,致使这种格式将只适宜于求解那些从一个工况迅速转变为另外一个工况的短暂过程,常见的换热器动态计算大多属于这一情况。而组合发动机空气预冷换热器明显与此不同,它要求解的问题是全工况跟踪出口参数,跟踪时间长达1000秒左右。此时,如仍利用显式格式计算,就是按最佳匹配[6]选取时间步长,Δτ也只能定位在10-4秒的量级,因此需要计算107~108次温度场。在一台486微机上试算后,估计耗时达70小时。这在工程上是难以接受的。但若改用隐式格式,跟踪1000秒,同样精度,只需20分钟,缩短了几百倍时间。因此,在数值分析组合发动机空气预冷换热器的动态特性时,隐式差分方程才是可供实际使用的计算方程。4 算例计算对象为一台组合发动机使用的空气-液氢管-管型换热器。其工作参数见图3和图4,结构尺寸见文献[1],流体物性数据由文献[7]和[8]查得。空气通道分成N1=10段,氢通道N2=35。时间步长取Δτ=0.1秒。图3 飞行M与时间关系图4 热冷流体流量与时间关系求解步骤大致为:(1)输入初始条件,按初始温度计算物性及换热系数。(2)计算进口处温度,然后按式(7)~(9)计算Δτ后各节点温度。(3)将算出的各节点温度作为新的初始条件,重复上述计算,直到计算时间达到设定值为止。图5 热流体(空气)进出口温度曲线计算结果见图5~图7。图5显示空气(热流体)出口诸通道平均温度的响应曲线,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从τ=0[s]到τ=1000[s]的时间间隔里,换热器大致可使空气降温Δt=30℃~120℃,效果明显,图6给出冷流体氢的动态温度变化状况,图7是换热器最高壁温(位于最末一根热空气通道入口和第一根氢通道出口的交界位置,参见文献[2])随时间变化关系。从图6和图7可知,在τ=1000s即M=6时,氢的出口温度tc达到650K,已呈气态,而换热器的最高壁温此时大于1000℃,超出了高温不锈钢的安全使用范围。图6 冷流体(氢)进出口温度曲线图7 换热器最高壁面温度曲线为了验证隐式方法的可靠性,用显式格式的差分方程作了对比计算。从表1给出的数据可知,就空气出口温度而言,两者相差小于3℃,对于氢出口温度及壁温,隐式与显式结果几乎相同。有关换热器非稳态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值解及其在特定情况下与精确解的比较,文献[9]有专门介绍,本文不再予以引述。表1 空气预冷换热器两种格式计算结果比较时间τ(s)空气进口温度t′h[K]空气出口温度t″h[K] 氢出口温度t″c[K] 壁温tw[K]隐式显式隐式显式隐式显式200310.63279.34279.63 131.23131.28 205206400457.61416.67416.64 195.64195.25 317316600620.30567.77567.20 260.23260.11 4334358001145.801049.391049.20 453.07452.42 81481410001772.831647.031644.25 643.13642.70 12831282注:氢的进口温度t′c=40K5 结论1.隐式差分格式适于组合发动机空气预冷换热器动态特性的数值计算,据此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可供发动机系统设计时调用。2.在高M下,换热器壁温可能超出1000℃,为安全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液氢流量,来加强冷却效果。在低M下,空气温度及壁温均低于冰点0℃,后果如何,尚需专门研究。3.如果采用稳态传热的性能计算结果代替本文分析,比较后发现,对于空气出口温度,两者相差5℃,对于氢出口,相差最大可达30℃。参考文献1 程惠尔.空气预冷换热器的性能计算.推进技术,1993(6):44-502 程惠尔,姚健.叉流管-管型换热器二维温度场的数值分析,推进技术,1994(4):62-663 Spiga M and Spiga G.Transient Temperature Fields in Crossflow Heat Exchangers with Finite Wall Capacitance.journal of Heat Transfer.Vol.110,19884 Yamashita H et al.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flow Heat Exchangers with Both Fluids Unmixed JSME Bulletin,1978,21:479-4855 Simonson J R.Transient and Steady-state Analysis of Crossflow Heat Exchangers by Program in FORTRAN.Trans.Insin Chem.Engrs,Vol.55,19776 浦保荣.显式差分格式时间步长与几何步长的最佳匹配.第三届全国计算传热会议论文集.上海,19847 居怀明等.载热质热物性计算程序及数据手册.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08 郑德馨,袁秀玲.低温工质热物理性质图和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9 浦保荣,程惠尔,董葳.一维非稳态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值解.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30(11):122-126
[ "Energy", "Education", "Computer", "Military", "Literature", "Politics", "Economy", "Sports", "Electronics", "Transport", "Space", "Art", "Communication" ]
Space
环境科学研究RESEARCH OF ENUIRONMENTAL SCIENCES1999年 第 12卷 第5期 vol.12 No.5 1999我国小草浆厂污染治理技术分析和评价周思毅 罗 毅摘 要 介绍了我国造纸工业的特点、污染的现状与原因,简要分析了碱回收法等6种造纸黑液的污染治理技术及中段水治理技术,并对小草浆厂实现达标排放进行了初步的技术评价。关键词 造纸 草浆黑液 治理技术 评价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ollution Treatment Techniques ofSmall-Scale Straw Pulp Mills in ChinaZHOU Siyi LUO Yi(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35)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permaking industry and the reas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ollution were given.Six black liquor treatment techniques,including alkali recovery method,as well as middle liquor treatment techniques were briefly analyzed.Preliminary technical evaluation of discharg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standards for small-scale straw pulp mills was also performed.Keywords Papermaking; Straw pulp; Treatment technique; Evaluation1 我国造纸工业的特点a. 造纸厂数量多,绝大多数规模小。据近年来不完全统计,我国造纸企业约6 000多家,其中年产纸量3万t以上的不足50家,产量占总产量的16.6%;年产纸量1~3万t的不足200家,产量占20.3%;年产纸量万吨以下的5 000多家,产量占63.1%。可以说众多的小造纸厂占领了我国造纸工业的半壁以上江山,缓解了我国纸张供应紧张的局面。b. 造纸以非木材原料为主(据统计,国外造纸工业93%以上使用木材原料)。为数众多的小造纸厂就地取材,以我国量大面广的农作物秸秆和草本植物为原料,如麦草、稻草、龙须草、芦苇、茅竹、蔗渣、芒杆等。这种非木材纤维原料约占我国造纸原料的85%以上,而木材原料仅占15%。c. 我国的造纸企业,除少数大中型厂配套了碱回收车间及废水处理设施外,大多数小草浆厂只顾赚钱,不愿投资建设必要的废水处理设施(年产5 000 t以下的小厂也是很不经济的),废液中含有的木质素、残碱、硫化物、氯化物等污染物大多没有处理,直接排入水体,1个纸厂污染1条河的情况到处可见。且这些小草浆厂,大多投资少,投产速度快,设备简陋陈旧,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原料及能源消耗大,使单位产品的排水量和排污量成倍增加。平均每吨纸浆综合能耗为1.55~1.70 t标准煤,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用水量为300~400 t,约为发达国家的3~4倍;排出的有机污染负荷每吨浆达:COD为1 100~1 700 kg,BOD为300~350 kg。这些都更加重了小草浆厂对环境的污染。d. 我国的浆种结构以禾草化学浆及半化学浆为主。碱法(含硫酸盐法)浆约占65.89%,石灰法浆占14.38%,亚硫酸盐法浆占7.30%,机械木浆占4.23%,亚铵法浆占2.78%,亚钠法浆占1.68%,其他浆占3.74%。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制浆,一般来讲制浆造纸厂的废水主要来自3个方面:制浆废液(黑液、黄液等),中段水(包括洗浆水与漂白水)和纸机白水等。造纸工业的主要污染来自制浆工段(草浆黑液),约占总污染物发生量的90%左右。因为每生产1 t浆,需2.3 t纤维原料和300 kg碱,若不考虑废液中的资源回收,则将有1.5 t左右的原材料成为环境污染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水体,成为江河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据1992年统计,全国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达30亿t,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8,其中县以上造纸厂年排放废水为22.4亿t,COD为271.6万t,占总排放量的38.2%,居第1位,成为污染我国水环境的罪魁祸首。为此,1996年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淮河流域水污染暂行条例”。淮河流域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率先于1996年6月30日前关闭了近千家年产5 000 t以下的小草浆厂,大大缓解了造纸废水对淮河水系的污染,据估算,约削减该流域污染负荷的10%。对于这些小草浆厂在很难找到技术经济可行的污染治理方法时,关而不治就是大治,这是完全必要的。2 草浆黑液的治理技术从70年代开始,我国就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造纸废水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建设,大中型木浆厂都配置了碱回收车间,碱回收率达90%以上,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基本过关。对于众多的万吨以下的小草浆厂的污染治理,在“七五”、“八五”期间,取得多项成果,并已用于生产。如四川大竹东风造纸厂开发的简易碱回收炉,成功地应用于四川珙县造纸厂;碱回收球内除硅技术在安丘造纸厂35 t/d碱回收生产线上通过了生产性试验,基本解决了麦草碱回收除硅问题;亚铵废液浓缩法已应用于山东泰安造纸厂和四川仁寿造纸厂;山东省泰安金山口造纸厂的经济型麦草浆碱回收已成功运行1 a。利用回收木素开发综合利用产品方面,也达到生产性研究的阶段,开发的沥青乳化剂、农药缓释剂均得到应用。2.1 已应用的技术多年来,我国在小草浆厂污染治理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实例,现按照治理方法分别介绍如下。2.1.1 碱回收法常规碱回收是燃烧法碱回收,提取稀黑液经蒸发浓缩后在燃烧炉内烧去有机物,无机物熔融溶解苛化,回收碱和热能(回用)。碱回收法对资源的回收利用较充分、全面,如规模在1.7万t/a以上,则经济上可持平或有一定收益;问题是建设投资大,操作管理复杂,技术要求高及硅结垢等问题。浙江民丰造纸厂、山东安丘造纸厂、章丘造纸厂、山东省泰安金山口纸厂等均采用此法。2.1.2 蒸发浓缩法将提取的碱法或亚铵法稀黑液经预热和蒸发浓缩后形成黑液产品,如再经磺化,可生产木素磺酸钠或木素磺酸铵产品。该方法工艺简单,投资较低,对污染物的去除率高,适合于1万t/a左右的小草浆厂选用,也可作为碱回收配套工程,分期建设;需要解决的是黑液浓缩产品的销路问题。山东的滕州第六造纸厂、邹城白鹤纸业有限公司及四川仁寿县东方红造纸厂均采用此方法,并已生产出耐火材料粘合剂及复合农肥等产品。2.1.3 酸析法该方法是将提取黑液经微滤机去除细小纤维后,进入加有废酸的木素分离机,气浮或沉降分离后的木素经加热、压滤脱水后成为木素产品。该方法工艺较简单,在有废酸和木素产品有销路的情况下,可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该方法的问题是木素产品的销路及废酸的来源。山东省兖州造纸厂、临朐造纸厂均采用此方法。2.1.4 SO2法该方法是用SO2将黑液酸化后提取木素,再加石灰提取亚硫酸钙及醣矿浆等产品。该方法着眼于黑液资源的回收,提取多种产品,但流程复杂,提取成本高,又存在市场销路问题。山东沂源造纸厂、寿光造纸厂均采用该方法,但仅限于提取木素产品,现已面临产品销路问题。2.1.5 化学-物理法该方法是将黑液经混凝沉淀、固液分离后,沉渣作为燃料焚烧,滤液再经吸附过滤后部分回用于制浆工段,吸附剂可再生后重复利用。该方法初投资较低,适用于1万t/a以下的小草浆厂,但附近须有可作为廉价混凝剂的废料,治理设备为专利非标产品,污泥需进一步脱水处理。山东省费县造纸厂、沂水造纸厂均采用此方法。2.1.6 碱析法该方法利用碱性沉淀剂使黑液在碱性条件下沉析木素,提取木素后废液回用于蒸煮工段。该方法已在河南舞钢市第一纸厂进行了2 a生产性试验,废液反复回用于蒸煮液,木素固液分离技术和碱液回用效果及技术经济指标,有待生产中进一步验证。2.2 草浆黑液碱回收除硅技术的新突破草浆黑液碱回收同步除硅技术是将除硅剂加入蒸球的球内除硅方法,利用蒸煮过程的高温、高压和反应时间使形成的硅不溶物易与黑液分离,投加2%除硅剂,可使黑液粘度降低50%,除硅率达70%,碱回收率提高10%,蒸发效率提高19%。该技术已在安丘纸厂35 t/d碱回收生产线上进行了1 000 h以上的生产性试验。专家认为该技术基本解决了麦草碱回收除硅问题,而且对芦苇、蔗渣等含硅量高的浆种也有良好的推广前景。3 中段水治理技术3.1 中段水的水质纸厂的中段水一般包括洗浆、漂白和抄纸剩余白水。其主要污染物为蒸煮残液,漂白药剂及短小纤维等,以木素果胶、醣分、酸性沉淀物等有机污染物为主。中段水污染物浓度范围很宽,与黑液治理的程度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在黑液治理后,中段水仍承担全厂污染负荷的10%~20%,有的COD和BOD负荷可高达几千mg/L,有的则可低到几百mg/L。3.2 中段水治理技术的选择选择中段废水治理技术的关键在于:①中段废水的污染物浓度;②该企业应达到的废水排放标准。因此,根本问题在于使黑液提取率达85%以上。如提取黑液全部焚烧(如碱回收),中段废水的COD可控制在1 000 mg/L以下,采用生化法或混凝沉淀法均可达标。生化法投资略高,混凝沉淀法运行费略高。福建南平造纸厂建成日处理1.2万t废水的表曝生化处理工程,BOD5去除率达75%以上,出水BOD5可达70 mg/L,COD去除率为40%;吉林造纸厂建成日处理6万t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与化学絮凝相结合的处理工程,BOD5去除率达70%以上,COD去除率达50%左右;浙江民丰造纸厂建成日处理1万t活性污泥与絮凝气浮相结合的处理工程,BOD5去除率达95%以上,COD去除率达80%以上。上述处理工程,多数只有生化处理部分在运行,一般处理1 t水约耗电1 kWh。化学絮凝处理装置,由于药剂费用高,使运行费用增加近1倍,企业难以负担。山东省已有几家纸厂处理浓度较高的中段水,使用混凝沉淀法,运行费用在1.5元/m3以上,还不能达标,且污泥脱水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3.3 中段水治理的投资与运行费分析中段水治理工程的投资与运行费,取决于黑液提取率的高低。黑液提取率越高,蒸煮工段产生的污染物进入中段水的比例就越少,中段水污染治理就容易解决。中段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放标准,是决定中段水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最敏感的因素。据估算,年产万吨的草浆厂,排放标准达到COD450 mg/L时,中段水治理工艺为生化、物化或二者串联处理,工程投资在263~1 095万元,每年运行费在79~307万元不等。碱法草浆除碱回收法和蒸发浓缩法外,其他方法中段水处理的工程投资均大大超过黑液治理投资。据估算,每处理1 t COD中段水的工程投资相当于碱回收法的2倍以上,是酸析法的4倍。其处理1 kg COD的运行费对酸析法相当于黑液处理的2倍,对于碱回收,则由其效益补偿中段水处理费用的1/3。这说明,治理中段水的投资和运行费,对于一个年产万吨的草浆厂来说,经济负担是相当沉重的,在黑液治理方面投资省的,则中段废水治理时投资就要大大增加。4 评价a. 小草浆厂黑液的污染治理,已有成熟的技术和成功的实例。浙江的民丰造纸厂、龙游造纸厂均为年产万吨左右的草浆纸厂,其碱回收工程已运行近20 a。特别是民丰造纸厂碱回收装置投资530万元,自1977年投产至今,一直正常运行。黑液提取率达85%,碱回收率达56%,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白泥100%回收,回收碱成本为1 800元/t。近年来又投资760万元建成了二级生化处理装置,每日万吨的中段水(BOD5)可达标排放。其他如安丘纸厂、新华纸厂、金山口纸厂等也都属于成功治理草浆黑液污染的工程实例。b. 通过对已应用的6种治理技术的经济分析可看出,小草浆厂要做到达标排放虽并非易事,但只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纸厂是能承受的)还是可行的。有些企业希望寻找少花钱或不花钱的污染治理技术,看来是不现实的。以万吨规模的草浆厂核算,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投资则要400万元(酸析法)至1 800万元(碱回收)。如按全厂废水(黑液治理、残液加中段水)达标排放测算,投资约为1 055万元(浓缩法)至2 255万元(碱回收),运行费约为108万元(碱回收)至662万元(SO2法产品无销路)[1]。c. 小草浆黑液的污染治理应坚持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虽然碱回收、蒸发浓缩、木素回收技术均属于这个范畴,但相比之下,应当首推碱回收技术。1995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在山东沂水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上提出这一观点后,山东省碱回收工程进度大幅提高,目前在待建项目已有10多个。该方法回收的碱和热能均可能就近在厂内回用,没有市场之忧,对污染物的去除率高,运行费与碱回收的效益可基本持平,技术比较成熟。当然采用该技术必须具备一定规模,轻工系统认为1.7万t/a以上才是经济的;同时,初投资较高,也影响了碱回收的推广。对此,山东金山口纸厂在燃烧炉的设计中不再采用造价高的水冷壁方形喷射炉,而选用民丰纸厂的风夹套圆形喷射炉。解决硅干扰难题的除硅技术近期已获突破。这些工作将更有利于该项技术的推广。d. 无论采用哪种治理技术,都必须考虑到经济规模,特别是碱回收。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科学管理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经济效益越好;企业上了规模,才有治理污染的经济基础。因此,关闭5 000 t以下的草浆厂,无论是对草浆厂的污染治理,还是对促进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e. 黑液提取率越高,污染治理就越彻底,中段水治理的负担就越轻。黑液提取率达85%,是提高治理效率的前提。当前我国采用的水平带式洗浆机、双网压滤机等黑液提取设备,黑液提取率均在80%以下。为此,应花大力气抓好提取设备的改进和提高。f. 在选择草浆厂黑液治理技术时,应同时考虑中段水的治理方法,一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后,再确定总体上经济合理的方案。如仅考虑黑液治理时省钱,中段水的治理必然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总体上还是不合算的。作者简介:女,1938年生,研究员作者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 1000355 参考文献1 张珂,王耀凤,汪苹,等.小造纸厂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16~128.收稿日期:1999-03-16 修回日期:1999-04-22
[ "Politics", "Philosophy", "Mine",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Art", "Sports", "Law", "Economy", "Computer", "Medical", "Space", "Transport", "Military", "Agriculture", "Energy", "Education" ]
Enviornment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8年4月第18卷第4期科技期刊玉米田N2O排放及减排措施研究黄国宏 陈冠雄 张志明 吴 杰 黄 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110015)Oswald Van Cleemput(比利时根特大学农业与应用生物科学系,B-9000 Gent)摘要 用封闭式箱法对玉米田N2O排放进行了全年、系统的原位观测,发现N2O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排放期是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另外,玉米植株能通过其根系的作用增加土壤向大气排放N2O.应用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于玉米田中,在施入等量氮的情况下,定时监测N2O排放量.结果表明,上述二种长效肥料与普通尿素和碳酸氢铵相比,能明显减少土壤中N2O排放,并能提高玉米产量.此外还发现,在玉米生长的后期,它们在土壤中仍然能保持较高含量的硝态氮和铵态氮,说明它们都能使肥料缓慢地释放到土壤中,供作物长期吸收利用,使作物吸收到足够的氮,同时它们的这一特殊作用也减少了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大量产生的N2O.因此,它们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关键词 玉米田;N2O排放;减排措施.N2O EMISSION IN MAIZE FIELD AND ITS MITIGATIONHuang Guohong, Chen Guanxiong, Zhang Zhiming, Wu Jie, Huang Bin(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5)ABSTRACT N2O fluxes from maize field were measured systematically in situ for whole year using closed chamber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2O emission has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 and mainly occurs during the growing stage of crop. In addition, maize plant can stimulate N2O production through the function of its root in soil. Compared with urea and ammonium bicarbonate, slow-releasing ammonium bicarbonate (ammonium bicarbonate + dicyandiamide) and slow-releasing urea (urea + hydroquinone + dicyandiamide) can not only reduce N2O emission in maize field but also cause an increase of maize yield for 14%.Keywords maize field, N2O emission, mitigation measures.1 前言大气温室效应增强引起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环境问题之一.N2O是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目前在大气中的浓度已达到了320ppb[1].它在大气中浓度的不断增加会直接引起大气化学过程的变化,进而引起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直接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75%的人口、90%以上的国土在农村[2].目前已经知道,来自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产生的N2O占全球大气N2O的90%[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对粮食需求更加迫切,特别是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及过多的人口压力更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需要靠施用化肥来增加粮食产量,而氮肥的大量使用又会明显增加土壤向大气排放N2O,影响平流层的臭氧及地球的气候[4].因此,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减少N2O排放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碳酸氢铵和尿素是我国农业的主体肥料,但它们的肥效期短,挥发损失量大,氮素利用率低.本工作采用二种长效肥料,确定其在延长肥效期,增加玉米产量的基础上,还能减少N2O排放,为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 试验部分2.1 试验地点及土壤特性本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沈阳生态站进行. 该站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镇(41°32′N,122°23′E).站内有供本研究用的36个试验微区(每一微区的长、宽分别为4m和2m),试验前已进行了4年匀地,土壤为草甸棕壤,pH?6.4,有机质含量16.17?g*kg-1,全N?0.76g*kg-1,CEC?17.9cmol(+)kg-1,物理性砂粒(>0.01mm)63.90%,物理性粘粒(<0.01mm)36.09%,容重1.40g/cm3.2.2 N2O的采集及测试本试验的通量测定采用封闭式箱法.箱体由PVC材料制作,由圆筒和箱盖二部分组成.圆筒直径为15cm,高12cm,插入地下2cm(圆筒罩在施肥点上),外部用泥土密闭固定,以防漏气.箱盖内有一橡皮圈,盖上有一采气孔.试验开始时,将箱盖与圆筒拧紧构成封闭系统.每一处理3个重复,每2―3天采一次气样.用20mL玻璃注射器采集气体样品.样品中的N2O用配有63Ni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的岛津GC-14A气相色谱仪测定.检测器、进样口和分离柱的温度分别为300、100和60℃,高纯N2作载气.N2O标准气体由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提供并用澳大利亚CSIRO大气所提供的标气校核.2.3 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量及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测定参照参考文献[5]进行.2.4 实验处理田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1)施尿素;2)施缓释尿素(尿素+脲酶抑制剂氢醌+硝化抑制剂双氰铵);3)施碳酸氢铵;4)施长效碳酸氢铵(碳酸氢铵+0.6%硝化抑制剂双氰铵);5)不施肥;6)不种玉米、不施肥.施4种肥料的处理所用的氮量完全相同(180kg/ha),在玉米间穴施,播种时做基肥一次施入,深施至15cm.由于地力较好,作物生长期间不再追肥.3 结果与讨论3.1 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土壤中N2O的产生和排放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图1).从土壤水分状况分析,从播种到6月底,土壤较干燥,含水量仅达到16.74%,因此N2O排放量也不大,以排放量较高的尿素处理为例,其平均通量仅为39.19μg(N2O)/(m2*h).7月份以后,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及雨季的到来,到8月底,降雨量达到432mm,同时土壤理化特性也发生了变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到了28%,促进了由硝化作用产生N2O转为以反硝化作用产生N2O的过程,使N2O排放出现高峰,排放量也大大增加,特别是施尿素和碳酸氢铵的农田,N2O通量变化特别明显(图1).8月底以后,玉米开始进入到成熟期,并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氮,使土壤中可给态氮变得更少,施普通尿素和碳酸氢铵田中,NO-3和NH+4的含量已分别降到0.4和0.2mg(N)/100g(土)左右,施缓释尿素和长效碳酸氢铵的大田也已降到1.0和0.3mg(N)/100g(土)左右.N2O排放也分别降到了8.2和9.6μg(N2O)/(m2*h).到收割后,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及土壤可给态氮源的进一步减少,施4种肥料的大田N2O排放都降到了最低水平,在0.7μg(N2O)/(m2*h)左右.到上冻时,已无N2O排放.应该指出的是,施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后,N2O排放的高峰出现分别落后于施尿素高峰30天和施碳酸氢铵高峰50天,而且排放量也比尿素和碳酸氢铵处理的玉米田N2O在高峰期的排放量低得多.另外,从土壤中NO-3和NH+4含量的变化情况看(图2、图3),8月份之前,施尿素和碳酸氢铵玉米田中的NO-3和NH+4均高于施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的土壤,这些N除部分被玉米植株直接吸收外,另有部分多余的N通过土壤中硝化和反硝化菌的作用产生了N2O而损失到大气中(图1).8月份之后,施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的土壤中,NO-3和NH+4含量又高于施尿素和碳酸氢铵的土壤,说明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二种长效肥料能有效控制肥料N在土壤中的释放,延长供N时间,在玉米生长的前、后期阶段都提供足够的N为其吸收和利用,特别是在作物生长的后期仍然能维持较强的供N能力(图2、图3),说明它们都能有效控制土壤中N的快速转化,即硝化和反硝化进程,避免了土壤中N的过多淋溶及气态N损失,同时也明显减少了N2O向大气中排放(图1).图1 不同化肥对N2O排放的影响Fig.1 N2O emissions from different chemical fertilizers图2 施化肥后土壤中NO-3含量变化Fig.2 NO-3 content in soil after fertilizer图3 施化肥后土壤中NH+4含量变化Fig.3 NH+4 content in soil after fertilizer3.2 玉米植株对N2O排放的影响图4示出,在同样的土壤环境及不施肥条件下,种与不种玉米,N2O排放有很大差别.种玉米后,N2O排放大大高于不种玉米的土壤.说明玉米植株本身对N2O排放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即能增加一倍的N2O排放量.一些研究结果指出,植物增加N2O排放可通过多种途径,可通过根区周围的局部厌氧环境促进土壤中的反硝化作用生成N2O并排放出土壤[6].Scaglia J等发现,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根的活性变化是影响N2O排放的关键因子,而不是温度[7].我们以前的实验结果指出,植物本身能产生并排放N2O[8, 9].此外,也有报道指出,植物排放N2O是将含有N2O的土壤水吸收进植物体后,又通过浓度梯度将N2O传输给大气[10].虽然在测定土壤N2O排放的试验中,采气箱是安装在植株附近,但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会很快向四周延伸并进入到采气箱下的土壤中,进而对N2O产生造成影响.因此,图4的结果说明,玉米根系对N2O排放产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根际的微环境及增加根向土壤分泌C、N物质,为硝化和反硝化菌提供底物来增加土壤中N2O的产生量.特别是在8月份以后,即在玉米生长的抽雄开花及成熟期时,根系的作用尤为明显(图4).到9月底玉米收割后,根系虽然已经死亡,但其仍可作为有机物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掉,再加上残留在土壤中的根分泌物,又都可以继续被土壤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菌利用. 因此,N2O排放量仍高于不种玉米的土壤.图4 玉米根系对N2O排放通量的影响Fig.4 The effect of maize root on N2O flux3.3 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在减少N2O排放中的作用大田试验中发现,N2O排放主要取决于氮肥的种类.从图1中看出,使用不同肥料,N2O排放有很大差别.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中都含有硝化抑制剂双氰铵(DCD),它对亚硝化细菌有专一的抑制效果,能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形成,还能增加铵离子在土壤中的稳定性[11].在缓释尿素中又加入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它能有效抑制尿素的快速水解并减少氨挥发[12].实验室土壤培养结果指出,HQ和DCD的协同作用能降低N2O排放[13].我们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尿素和碳酸氢铵能明显促进N2O排放,排放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施肥后的第54天,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施肥后的第72天(图1),这主要是由于此间30℃左右的高温天气以及频繁的降雨,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到了35%左右,且土壤中NO-3的含量也较高的缘故(图2).这些因素的变化为土壤中反硝化菌提供了底物和厌养环境,刺激了反硝化菌的活性,产生了大量的N2O并排放出土壤.从图2、3中还可以看出,施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后,即便到了玉米生长的后期,土壤中仍然能保持较高含量的NO-3和NH+4,此时虽然也有N2O排放高峰出现,但比碳铵和尿素的排放高峰低得多(图1),这期间也正是玉米吸收氮量较多的时期,如果土壤中氮量不足,反而影响产量.这一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二种长效肥料中的DCD在施肥后相当长时间内,仍能有效阻止氮在土壤中的快速转化和NO-3的大量形成,避免了过多的淋溶和气态氮损失,延长了肥效期,保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内都能吸收到足够的氮.另外,从表1中可以看出,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二种肥料通过N2O损失的氮比尿素和碳酸氢铵损失的氮少得多.长效碳酸氢铵比碳酸氢铵减少74%N2O排放,比尿素减少78%;缓释尿素比尿素减少62%N2O排放,比碳酸氢铵减少54%,大大降低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表1 不同肥料N2O排放(从施肥开始到年底,共231天)Table 1 N2O emission from various fertilizers (from fertilization to end of the year, 231 days)肥料处理通量范围,μg/(m2*h)平均通量,μg/(m2*h)损失N2O-N占施入N的百分数,%尿素-1.67―1679.53113.301.98缓释尿素-0.22―851.0450.860.76碳酸氢铵0.78―2978.3096.951.66长效碳酸氢铵-0.71―149.3534.300.433.4 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的增产效果使用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二种长效肥料,不仅省时、省工和省肥,而且大大减少了N2O向大气中的排放(图1).有资料指出,长效碳酸氢铵能增加玉米产量,在每ha基施750?kg肥料的情况下,比碳酸氢铵增产8.2%,而在施肥量为1125?kg/ha时,长效碳酸氢铵做基肥,碳铵的2/3做基肥,1/3做追肥时,长效碳酸氢铵能增产20.18%.这与我们的增产结果基本一致,长效碳酸氢铵比碳酸氢铵增产13.6%,缓释尿素比碳酸氢铵增产14.2%;比尿素增产8.6%(表2).碳铵和尿素都是我国农业的主体肥料,它们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损 失分别为40%―70%和30%―55%[14].我们的结果(表1)指出,碳酸氢铵和尿素以N2O损失到大气中的氮分别占施入化肥氮的1.66%和1.98%,而施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的玉米田中,通过N2O损失的氮仅分别占施入氮的0.43%和0.76%.从以上这些结果可以看出,二种长效肥既能明显增加玉米产量,又能减少N2O排放.因此,它们在农业上有着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表2 不同化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Table 2 The effect of various chemical fertilizer on the yield of maize施肥处理施肥(N),kg/ha千粒重,g产量,kg/ha增产量,kg/ha增产率,%碳酸氢铵1802806882.0尿素1802917235.4353.45.14缓释尿素1803087859.5977.514.20长效碳酸氢铵1803117817.7935.713.604 结论1.玉米田N2O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主要排放期是在作物的生长季节.2.玉米植株根系对土壤N2O排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能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与碳酸氢氨相比,长效碳酸氢铵能增产13.6%,缓释尿素能增产14.2%.缓释尿素比尿素增产8.6%.4.长效碳酸氢铵和缓释尿素能明显减少N2O排放.长效碳酸氢铵与碳酸氢铵和尿素相比能减少76%左右的N2O排放,缓释尿素能减少58%左右的N2O排放.中国科学院落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告别支持课题,比利时外交贸易发展合作部资助项目。参考文献1 IPCC.Climate Change 1995.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2 吕飞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展望.中国农业科学,1997,30(1):13 Bouwman A F. The role of soil and land use in the greenhouse effect. In: Bouwman, A F (ed).In soils and the greenhouse effect wiley. Chichester, 1990:614 Wang W C et al. Coupled effects of atmospheric N2O and O3 on the earth's climate. Nature, 1980, 286:589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816 Hanne B et al. The effect of grass maturing and root decay on N2O production in soil. Plant and Soil, 1987, 103:2697 Scaglia J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tosynthesis and denitrification in planted soil. Plant and Soil, 1985, 84:378 黄国宏等.无菌大豆植物释放N2O研究.植物学报,1992,34(11):8359 陈冠雄等.植物释放氧化亚氮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0,1(1):9410 于克伟等.田间大豆植株N2O通量测定及光照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997,8(2):17111 张志明等.长效碳酸氢铵理化特性及增产机量研究.中国科学(B辑),1996,26(5):45212 Zhao Xiaoyan et al. Urea hydrolysis in a brown soil:effect of hydroquinone. Soil Biol Biochem, 1992, 24(2):16513 陈利军等.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的协同作用对尿素氮转化和N2O的排放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995,6(4):36814 朱兆良.我国土壤供氮和化肥氮去向研究进展.土壤,1985,17(1):2
[ "Literature", "Agriculture", "Medical", "Philosophy", "Transport", "Economy", "Enviornment", "Space" ]
Enviornment
【 文献号 】2-987 【原文出处】世界经济与政治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6 【原刊页号】58~63 【分 类 号】F8 【分 类 名】世界经济 【复印期号】199908 【 标 题 】迈阿密会议后美洲经济一体化的进展、问题与前景 【 作 者 】佟福全 【作者简介】佟福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邮编:100732) 【内容提要】在1994年12月上旬迈阿密会议上,美洲34国领导人一致商定提前筹建美洲自由贸易区。然而,1995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提前 筹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一直没有实现,虽然如此,美洲经济一体化还是取得了重要进展。尽管存在不少难题,经过美洲国家的共同努力,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前景依然是光明的,一旦谈判终结,2005年初步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是完全有可能的。【关 键 词】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协议/美洲经济圈 【 正 文 】 早在1994年9月,美国前总统布什就向美洲国家倡议, 计划在下个世纪初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1994年12月上旬,在美国南部城市迈阿密举行的美洲34个国家领导人首次会议上,布什总统正式向与会国家首脑提议,在加快美洲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基础上,准备在2005年正式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在迈阿密会议上,与会34国领导人经过反复磋商,最后一致同意把提前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写进大会决议。紧接着,1994年底墨西哥爆发了金融危机,美国忙于为墨西哥筹集资金,以渡过危机难关,其他美洲国家也无暇旁顾,提前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也只好一度搁置起来。危机过后,鉴于美国国内的一些大公司和工会组织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极力反对,使美国政府难于决策,加之许多拉美国家特别是南方共同市场国家主张首先把注意力放到本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上来,以便最后用一个声音同美国讨价还价,这样一来,原准备加快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自然就拖延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都对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表示担忧,近年来拟议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到底有没有进展?遇到哪些阻力和问题?前景又是怎样的?这些都是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急于弄清的问题。一、美洲经济一体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果从美国自身去观察问题,也许美洲经济一体化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但是,若换一个角度仔细考察,1995年以后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实践,那末,美洲经济一体化乃至拟议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还是获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一)北美自由贸易区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作为美洲自由贸易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其成立以来的5年期间,尽管说法不一,实际上还是获取了相当重要的成就。人们还曾记得,当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诞生时,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的贸易额只有1500亿美元,时隔4年, 即到1998年12月,北美三国的贸易额已迅速增至5200亿美元,比1994年净增2.46倍,据预计,到2003年,北美三国的贸易额将达到一万亿美元,即比现在增长近一倍。三国之间在私人投资方面,近年来也增长较快,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也促进了三个成员国私人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墨西哥为例,1994年美国和加拿大对墨西哥私人直接投资为80亿美元,到1997年已上升到120亿美元,短短3年间,美国和加拿大对墨西哥私人直接投资便增长了0.5倍。(注:墨西哥《至上报》,1999年1月21日。)与此同时,NAFTA还促进了墨西哥的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引进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先进高技术,结果使得墨西哥1997年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比加入NAFTA前的1993年增长了一倍以上。还有,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和加拿大失业率进一步下降。以美国为例,正如由前美国驻墨西哥大使詹姆斯・琼斯和墨西哥企业家国际事务委员会主任亨利・戴维斯共同撰写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5 周年》报告中所指出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就业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协定没有造成美国的大量职位落入墨西哥之手,美国的失业率从1994年起持续下降,达到28年来的最低水平。”(注:勖廓荨独美贸易》双月刊,1999年1 月至2月第1期。)总起来看,北美自由贸易区诞生5年来,尽管存在种种不足, 然而其取得的成绩还是应予积极肯定的。(二)智利分别与加墨两国签署贸易协议并加入南方共同市场。按照原来的设想,在1994年初北美自由贸易协议达成后,智利将成为NAFTA在拉美的第一个候补成员,该国定于1995年5月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是因为,智利在拉美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而且,该国还是拉美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让智利加入NAFTA,可以在拉美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但是, 由于美国国内大公司和农场主的拼命阻拦以及美国政府态度暧昧,以至于延误了智利加入NAFTA的大好时机。虽然如此,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另外两个成员加拿大和墨西哥却在1995年8月前分别同智利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 但由于美国尚未与智利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结果智利没有成为NAFTA正式成员。智利加入NAFTA的设想落空后, 该国不得不转向同南方共同市场加强经贸合作。早先,智利曾是安第斯共同体的成员,后来智利退出了该共同体,主动与墨西哥进行接触, 试图通过墨西哥成为NAFTA的成员,在美国事实上拒绝了智利的申请后,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向智利伸出了欢迎之手,希望智利加入南方共同市场,经过多次磋商,于1996年6 月底,智利成了南方共同市场的一名成员。简言之,加拿大与墨西哥先后同智利缔结自由贸易协议及智利成为南方共同市场成员,是美洲经济一体化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侧面。(三)南方共同市场的不断壮大及南美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1991年3月亚松森条约的签署,意味着南椎体市场, 即后来的南方共同市场之正式组成,南方共同市场名为共同市场,其实开始只以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按照原来的商定,到1994年底,取消该组织内四个成员国的关税和非关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由贸易区。1995年以来,尤其是吸收智利加入了该组织之后,结果促使南方共同市场的实力进一步上升,在此基础上,南方共同市场在内部基本消除了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外统一建立起共同关税,因此,该组织目前实际上进入了关税同盟阶段,正朝着经济一体化的第三个阶段――共同市场方向迈进。南方共同市场在自身不断壮大的同时,该组织还通过各种途径,在1996~1997年首先与墨西哥和玻利维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接着,又同安第斯共同体签署了自由贸易框架协议;又同中美洲共同市场达成了贸易协定。这样一来,就逐步形成了中南美洲自由贸易区域大合作的局面,进而为2000年左右建立整个拉美自由贸易区打下坚实基础。总的来看,南方共同市场自身的壮大以及拉美自由贸易联盟的初步形成,成为美洲经济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的重要环节。(四)经过努力,一体化谈判纳入正式时间表。1995年以后,美洲国家曾举行了一系列贸易部长会议,就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事宜进行具体磋商,例如,在1996年3月21 日哥伦比亚卡塔纳赫美洲第二届贸易部长会议上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主要体现在:第一,与会者重申,美洲国家将在2005年之前完成有关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而举行的谈判,并表示,将努力使谈判在2005年前取得具体成果。第二,为了进一步深化筹建美洲自由贸易区工作,会议决定就知识产权、服务业、竞争政策和购买公共产业四项专题成立4 个新的工作小组。第三,在与会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代表的坚持下,会议在通过的联合声明中强调,考虑到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会议认为,有必要向经济弱国提供援助,以使这些国家全面参与筹建自由贸易区的过程。自此之后,又举行了多次会议,其中以1998年4 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召开的第二次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最为突出,经过与会国家的共同努力,最后一致达成了以下协议:(1)根据预先进行的会议,首脑们一致商定,在2005 年以前结束各专门小组谈判和其他谈判议程,到2005年,美洲自由贸易区将正式启动。(2)各专门小组谈判和其他有关谈判准时于1998年6月底开始,谈判终止时间为2004年12月底,2005年1月1日美洲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组成西半球自由贸易区。(3)由34国专家组成12个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设主席一名, 并就下述12个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它们是:第一,市场准入问题;第二,海关方式和原产地原则;第三,关于投资问题;第四,贸易方面的条例和技术障碍;第五,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第六,补贴、反倾销和赔偿权利;第七,小国经济问题;第八,公共企业的购买;第九,知识产权问题;第十,关于服务业问题;第十一,竞争政策问题;第十二,调解争议问题。(4)除设立12个谈判工作小组外, 鉴于今后美洲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多以及可能会遇到自由贸易谈判难以解决的争端等问题,因此会议还决定,立即着手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常设秘书处,这是此次大会取得的另一项重要成果。设立大会常务秘书处的目的,是负责收集有关12个谈判工作小组进行谈判的具体情况,并解决可能遇到的其他贸易争端等事宜。(注:勖廓荨杜υ际北ā罚1998年4月16日。)二、遇到的难题与障碍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从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障碍和种种问题,拟议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筹建也是这样。事实上,在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前进过程中,来自各个国家之间的分歧不可能一下子都能解决,而且,各种各样的难题和问题纷纷摆在了美洲国家面前。综观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大体有以下问题和难题。(一)“快速处理权”问题美国法律规定,总统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谈判自由贸易协议,必须由美国国会授予“快速处理权”,这样一来,总统就可以凭借国会授予的这项法律权利,同其他国家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并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议,总统把自由贸易协议提交美国国会,国会只有赞成和否决的权利,却不可随便取消,在大多数情况下,国会对总统提交的自由贸易协定都予以批准,很少进行否决。1989年初美国和加拿大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达成,都是预先由美国国会授予总统“快速处理权”,美国总统以此与加拿大总理进行具体谈判,最终于1989年1月1日正式组建了美国和加拿大自由贸易区。美国要想同美洲其他国家进行自由贸易谈判,也必须事先争得美国国会同意并由国会授予“快速处理权”,总统拿到这个上方宝剑后,方可与美洲国家进行自由贸易谈判,但是,与历次自由贸易谈判所不同的是,由于美国国会中共和党人的从中作梗,加之美国国内反对同拉美国家进行自由贸易谈判的呼声日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这次国会一反常态,决定不授予此项权利,1997年11月,美国国会经过激烈辩论,最后决定先不授予“快速处理权”。这一决定极大地削弱了克林顿总统推动自由贸易的力量,并使得拉美国家在以后同美国进行贸易谈判时顾虑重重。美国报刊在评论克林顿总统此次参加圣地亚哥美洲国家第二次首脑会议时认为,“鉴于总统没有获得‘快速处理权’而两手空空参加了会议,结果使得这次会议被迫笼罩着一片怀疑气氛。”(注:勖廓荨痘盛顿邮报》,1998年4月13日。)如上所述,“快速处理权”是美国总统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关键所在,是美国国会授予总统的一项法律权限,有这项权利与没有此项权利大不一样,若国会及时给予美国总统快速处理权,那末,美国就在这次贸易谈判中占据了主动权;若没有这项法律权限,美国在自由贸易谈判中自然就缺少一件制胜的法宝。这样一来,就给美国带来众多不便,实际上给以巴西为主的南方市场国家增加了一块讨价还价的筹码。所以,“快速处理权”问题不仅困扰着美国,也使美洲贸易谈判处于阴影笼罩之中。(二)美国内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呼声甚高除“快速处理权”问题,美洲经济一体化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国内几乎很少支持目前正在进行的美洲自由贸易谈判,不仅大公司和大农场主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不感兴趣,甚至美国经济政治界也对克林顿的自由贸易计划持异议,除大公司和大农场主外,现就美国经济政治理论界的一些看法进行归纳,主要是:其一,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对美国来说没有什么价值。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从二次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也就是GATT,不仅是美国亲手建立起来的,事实上,美国从GATT中得到的经济实惠远远大于美国从其他贸易协议中获得的好处,因此,美国应把GATT置于优先位置,并继续致力于这个体系,而同拉美国家建立贸易伙伴关系,则是对GATT的威胁,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其二,如果说墨西哥是美国的天然贸易伙伴倒有情可原。因为墨西哥毕竟与美国边界相连,两国关系从历史上就十分密切,同墨西哥相比,美国同拉美国家,尤其是与南美洲国家的商品出口有限,况且,中美洲有很多穷国,经济非常落后,同这些国家建立贸易关系,对美国根本没有任何好处。其三,拉美国家中除了墨西哥外,美国并不居于主导地位,它是欧洲的势力范围,所以如此,主要在于,一方面,美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投资近年来增长得比较缓慢;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历来把南美洲看做它的领地,因而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特别密切。还有,近年来,欧盟为了扩大出口,主动同拉美国家特别是南美洲国家搞好经贸关系,并试图把这个地区纳入欧盟主导的势力范围。有鉴于此,美国经济政治理论界认为,克林顿政府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弊大于利,是不合时宜的”。(注:勖廓荨锻饨弧吩又,1998年5~6月第1期。)(三)拉美国家与美国矛盾的加剧在1994年12月上旬迈阿密会议前,拉美国家十分迫切要求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当时,除了智利之外,阿根廷也是首选的NAFTA 候补成员。此外,中美洲共同体,安第斯集团甚至南方共同市场国家,都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框架协议,或者以国家的名义,或者以集团的名义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纵然在迈阿密会议上,当美国提出加快美洲经济一体化步伐,提早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时,也博得了全体与会国家的一致赞同,然而,1994年底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加之美国当时没有把握住这一有利时机,才最终促使后来美国同拉美国家在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分歧逐步加深。所以,造成今天美拉矛盾加剧的根源在于美国,在筹建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下述一些方面:1.在美洲自由贸易区组建的时间表方面,美国坚持认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应该采取速战速决的方针,即立即进行谈判,统一削减关税与非关税,争取在2005年前正式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拉美国家则主张,由于拉美国家普遍存在一些薄弱产业,需要一段时间把本国产业发展上去,同时也因为,北方发达国家与南方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较大,需要缩小差距,因此理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逐步推进的战略,以便扎扎实实地促进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2.美国主张以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为核心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按照一定标准,促使拉美国家逐个同NAFTA 成员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拉美国家尤其是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则强调,已经存在的次区域集团和小区域组织应该保持各自的独立性,采用集团对集团的方式,最后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3.美国和加拿大主张,应当尽快降低各国工业和技术产品关税,经济实力薄弱的一些拉美国家,尤其是南方共同市场国家认为,应该先削减农产品关税,然后再谈判削减工业和技术产品关税问题。4.美国认为,拉美国家应该开放本国的农产品市场,以便让美国长期占领拉美国家农产品市场。拉美国家则主张,美国光让人家开放本国市场,而自己的农产品市场却不向别人开放,对于美国的霸道行径,拉美国家有理由加以反对。总之,鉴于美国和拉美国家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若这些分歧得不到解决,那末不仅会影响美拉经贸关系,还将阻碍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四)南方共同市场内部各种分歧短期内难以消除。去年8月巴西发生货币贬值进而爆发金融危机之后, 不仅给巴西经济带来严重冲击,还促使南方共同市场内部分歧逐步加深。首先是该集团内部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巴西经济实力最为强大,而巴拉圭和乌拉圭的经济实力与巴西比较相差甚远,这种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使得其他两个小伙伴在这次巴西金融危机中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其次,巴西为扩大对共同市场内部其他成员出口,采取货币贬值的办法,引起其他成员尤其是阿根廷的严重不满;再次,尽管该共同市场初步实现了关税同盟,但是巴西为了向其他关税同盟伙伴进行出口,对其出口产品提供了庞大的财政补贴,这种出口补贴虽然对巴西有利,却激怒了其他关税同盟伙伴,使得集团内部的分歧日趋加剧;最后,由于发生金融危机和巴西货币接连贬值,南方共同市场内部的货币联盟计划又不得不往后拖延,这无疑使得巴西与其他成员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注:阿根廷《民族报》,1999年2月7日。)总的说来,巴西金融动荡出现后,原先隐藏在共同市场内部的各种分歧一下子全暴露了出来,看来这些分歧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五)欧盟的插手是筹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外部障碍。为了赢得拉美国家的好感并与美国争夺该地区市场,最近以来欧盟同美国在该地区展开了剧烈的竞争。当前,欧盟改善同拉美国家在贸易关系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明显实效,双方正在设法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前景相对看好。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的关系一向密切,早在1995年6月, 欧盟便同南方共同市场签署了自由贸易框架协定。按照协定,双方计划在2008年组建欧盟南方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拉美其他国家也把欧盟当做忠诚的贸易伙伴,希望借助于欧盟来平衡同美国的贸易联系。鉴于拉美地区是个良好的投资场所,因此近年来该地区对欧盟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在欧盟国家中,德国、英国和西班牙的大公司纷纷制定了在该地区的投资计划。其中以西班牙尤为突出,据统计,在1995~1998年间,西班牙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在拉美的第二大投资国,从1997年起,西班牙海外直接投资的45%以上集中于拉美地区。(注:勖廓荨缎孪惹报》,1998年10月2日。)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欧盟插手拉美地区是对拟议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巨大挑战;首先,欧盟试图通过与拉美特别是南方共同市场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来阻止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其次,近年来欧盟加强对拉美的直接投资,也是以此来分化拉美国家,并制约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拖延美洲经济圈的发展步伐。三、前景依然看好既然美洲经济一体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多灾多难,那末,美洲自由贸易区前景就会变得日益暗淡,有人甚至断言,美洲自由贸易区不过是个幻想,它不可能如期实现。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并认为,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美洲自由贸易区前景乐观。1.虽然美洲国家对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看法不一,有时甚至出现严重分歧,但是,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毕竟是大势所趋,不论对美国,还是拉美国家,带来的好处均大于其弊端。对美国来说,它之所以主张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一方面,这是美国全球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冷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情况下,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拉美市场对美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据统计,仅在1990~1994年间,美国向拉美国家的商品出口就增加了近80%,同期,美国对日本和欧盟出口分别增加了10%和5%,远远落后于美国对拉美的出口; 通过对拉美国家特别是对巴西等国的出口,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的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与此同时,美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就拉美国家而言,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至少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好处:第一,同本地区经济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实行经济互补,有助于引进美加两国的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它们的经济发展;第二,通过消除贸易自由化障碍,促使拉美国家产品顺利打入美加市场,并从中享受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种种优惠待遇;第三,1994年底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实践表明,组成美洲经济集团后,拉美国家可以借助美国的强大经济金融实力来抵御来自世界任何地区的金融风险。正因为美国和拉美国家从美洲经济一体化中各自都得到了经济政治实惠,因此尽管双方依然存在着分歧,但都在为组建西半球自由贸易区作出不懈的努力,这是美洲自由贸易区得以最终组建的主要成因。2.化消极为积极,努力推动美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应该看到,上述分歧和障碍正在逐步得到消除,朝着有利于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其一,美国在没有“快速处理权”的情况下进行贸易谈判并非第一次。想当初,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和乌拉圭回合谈判都是在事后批准“快速处理权”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的,美国国会眼前未授予“快速处理权”,并不等于以后不批准“快速处理权”,待时机成熟,国会还是会授予总统这个法律权限的。其二,至于美国国内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呼声甚高,也不足为奇。人们还曾记得,北美三国谈判自由贸易协议时,当时美国国内反对的呼声也很高,到头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还是如期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因为能否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取决于政府,而不是国内社团组织。其三,应当注意到,美国和拉美国家之间的不同意见是经常存在的,因为谁都想在未来的自由贸易区中多得到一点好处。当年北美三国在商谈建立NAFTA时还不是矛盾重重, 然而最终还是达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自迈阿密会议后,美国与拉美国家在建立西半球自由贸易区问题上一个分歧跟着一个分歧,这是事实,但只要求大同存小异,最终将在建立本半球自由贸易区上取得基本一致。其四,南方共同市场的内部分歧无关大局,显而易见,该经济集团内部的分歧是在巴西发生金融动荡的条件下出现的,一旦巴西金融危机过去,形势就会发生逆转,况且,南方共同市场诞生以来,内部不同意见一直存在,该共同市场还不是照样发展。其五,任何一个经济集团的建立都会遇到外部阻力,然而,只要内部意见基本一致,美洲自由贸易区终将会建立起来,这是欧盟所无法抵挡的。近年来欧盟尽管同拉美国家的经济贸易有所增长,但是与美国在拉美的影响相比,欧盟只能甘拜下风,例如,1997年墨西哥与欧盟的贸易额只有120亿美元,同年墨西哥同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则高达1760 亿美元。3.由于组成美洲自由贸易区是大势所趋,加之上述分歧与障碍正在得以消除,因此,可以预言,经过美国和拉美国家的一致奋斗,2005年1月1日初步组建西半球自由贸易区或者说美洲自由贸易区应当说是水到渠成。但是,有一点应该指出来,按照美国原来的构想,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应当以美国为核心,经过讨价还价,美国做了让步,承认未来的西半球自由贸易区应以NAFTA和现有的拉美一体化组织为基础, 也就是说,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建立,不再以美国和NAFTA为中心, 而是在NAFTA和南方共同市场等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这可以说是求大同存小异的具体体现。不管怎么说,2005年初步组建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该经济圈的总人口将达到8亿以上, 其国民生产总值总和将超过9.3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值为2.4万多亿美元,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最终组成必将对全球经济集团化乃至世界经济政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责任编辑】邵峰
[ "Mine", "Agriculture", "Art", "Military", "Space", "Law", "Sports", "Economy", "Electronics", "Medical", "Computer", "Energy", "Communication" ]
Economy
【 文献号 】1-3933 【原文出处】liào@①望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27 【原刊页号】14-17 【分 类 号】G8 【分 类 名】体育 【 作 者 】杨桃源 【复印期号】199508 【 标 题 】职业化给中国足球带来了什么? 【 正 文 】 (本刊记者 杨桃源)先后来京赴赛的英格兰、意大利3支劲旅在京所进行的3场比赛已经过去了,但在这3场比赛中,中国国家队、北京国安队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求胜欲望、敢打敢拚的气势和简练实用的技战术至今仍然是球迷们和首都舆论界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当然,仅仅依据3场比赛的胜负就断定中国足球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似嫌证据不足,但在获胜之后仍然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亦不足取。这组专题旨在陈述职业化的足球改革到底给中国足球带来了什么?这种改革探索对我国的各项改革事业有无启示和可资借鉴之经验?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进程,是否已臻完善?有“世界足球王国”之称的意大利足坛,为何偏偏对本来藉藉无闻的中国球队发生了兴趣?树大叶茂的意大利职业足球,对中国足球的职业化进程有何参考意义?* * *入夏以来,北京球迷似乎度过了一次足球狂欢节:先是今年欧洲优胜者杯的“新科状元”、英格兰劲旅阿森纳队以1:2败给了北京国安队;接着是去年曾以2:4败于中国队、今年尽遣精锐发誓雪耻的桑普多利亚队,以1:3再次铩羽而归;旋踵之间,去年以0:2败给北京国安队,今年以世界级大牌球星组成超豪华阵容志在复仇的意大利铁军AC米兰队,90分钟内与国安队分不出胜负,最后靠点球险胜。面对这种可喜的战绩,以感情狂热奔放为主要性格特征的球迷们焉能不为之欢呼?中国队员充沛的体能,惊人的速度,顽强的斗志和简练实用的技战术,赢得了对手的尊敬,也赢得了远隔重洋的意大利球迷和舆论的称赞。一时间,京人街谈巷议,皆是足球,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十数年来,梦魇般的、近似民族压抑般的中国足球情结的情感煎熬,似乎在京城的上空烟消云散,代之而起的,是对中国足球骤然燃起的希望。球迷们坚信:照这么踢下去,中国足球大有希望。当然,伴随着中国足球屡战屡败而历经十余年情感锤炼的中国球迷,并未因几场眼前的胜利即忘乎所以,大喜并未淹没理性的思索:为什么球员还是那些球员、教练还是那些教练,而昨天溃不成军,今日却气势如虹、雄姿英发。此间圈内人士指出,这种变化,应归功于近两年来所实施的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成功探索。人们不禁要问:职业化难道真正灵验如斯?它给中国足球到底带来了什么?它给中国的各项改革大业带来了哪些可资借鉴的启示?“要对得起球迷”。昨天的一句标语口号,今天变成了球队和球员视为生命所系的质量意识。无论是国家队,还是北京国安队在与国外的强大对手交手之前,教练员、运动员赛前都表示,“无论胜败如何,一定打出气势,要对得起球迷朋友们”。在赛场上,中国队员们不惜体力、满场飞奔,对对方有球队员进行凶猛的围追堵截,敢打敢拚,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敢传敢突,充满自信。中国队与桑普多利亚队交手时,中国队员无论是体能、速度、还是气势上,都胜出对手一筹,整场比赛,中国队占尽了场上优势;而北京队与世界劲旅AC米兰队90分钟踢成0:0之后,世界级巨星巴雷西、马尔蒂尼、德塞利等人累得以手支地,直不起腰来。著名足球评论员张路评价说:“他们在打意大利甲级联赛时,也从来没有累成这个样子。”中国球员的场上表现,岂止对得起普通观众?圈内行家也赞誉有加。而在前些年,中国队每逢与境外球队比赛,亮相之时也言必称“要对得起球迷”,然而,球员们在场上“站着防、走着踢”,一遇强队就脚底发软,溃不成军,有时碰到弱队也无计可施,甚至阴沟里翻船的表现,何曾对得起球迷?权威人士指出,以前,球队是“国家花钱、球迷娱乐”的表演性文体单位。在这种体制下,球员只是拿固定的国家工资而为球迷作足球表演的演员。反正是国家拨款,球踢得好不好,对不对得起球迷,关球队、球员何事?而现在的各足球俱乐部,则是“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而这一实体所经营的核心产品,便是球员和球赛。这一产品质量如何,只能靠赛场来体现。于是,竞赛质量的高低,球员质量的优劣,必须到赛场上经受万千观众的评头品足,甄别鉴定。而球队、球员的价值,只有靠其在竞赛场上的表现才能体现出来,只有靠球迷的认同来结算。球迷才是足球产业的市场核心要素。只有对得起球迷的球队、球员,只有对得起球迷的竞赛,才能令球迷甘愿掏腰包买票看比赛,甚至不惜重金、乘坐包机,千里、万里相随,只是为了看自己的偶像或球队的一场或几场比赛。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启动之时,足协官员在联赛前曾豪气千云地提出“一定要把观众请回来”,但其内心,恐怕是没着没落的,因为当年的甲A联赛是在中国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再度失利后不久鸣哨的,球迷们当时对职业化的态度还是个未知数。而在此之前的国内足球赛,上座率大都不到三成,有的场次甚至出现了看球的没踢球的多的冷清场面。依照惯例,这个时候的联赛,常常是拉也难得把球迷拉进赛场的。然而,联赛一开场,赛前的种种顾虑立刻烟消云散。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甲A联赛现场观众共达217.6万人次,平均每轮(共6场比赛)11万多人,如果加上电视观众,估计总人数会超出亿人。最火爆的成都赛区,上座率达到95%。这在世界足坛上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四川球迷还创造了球迷包机赴客场为本队助阵的佳话。1995年,四川队受惠于本地球迷的表现,被足协派往泰国参加“泰王杯”。四川球迷自发派出108人为代表,出国为本队加油,开了中国球迷出国助阵的先河。6月8日,当中国队以3:1力克来访的桑普多利亚队之后,一位花300元才买到一张高价票的球迷高呼过瘾,“花再多的钱也值了。”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没有球迷就没有足球产业,足球运动就是球迷运动,从“体育运动”到“观众运动”,这便是世界职业体育发展的轨迹,中国体育以足球为突破口的产业化改革探索,正因球迷的热情应答而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甲A中的一些强队,正因为有了大批稳定而忠实的球迷,才能获得可观的门票、广告、出售电视转播权、出售纪念品等全方位的产业效益。这也使教练员、运动员们真正懂得了,球迷才是足球的上帝,球迷才是球队、球员和足球产业的衣食父母。因此,为了球迷,教练得自觉提高自己的领军作战水平,球员得自觉提高自己的技战术素质,比赛得比出令球迷满意的质量。“要使球迷满意”,这句昔日表态式的标语口号,如今已化作一面质量意识的大旗,高扬在中国绿茵场上,激励着球队和球员们忘我拚搏,顽强争胜。在亿万球迷的逼视下,“假冒伪劣”的教练,滥竽充数的球员不可能有市场,不可能有饭碗,假冒伪劣的比赛会激发球迷的切齿愤怒,也会招致足协的严厉惩罚。正是亿万挑剔的球迷和球迷的挑剔,促使中国足球倾尽全力地进行着艰辛的质量提升,促进着中国足球的核心产品――球员,不断提升着自身的竞争力。我们“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已经高喊了好几年,人民群众对假冒伪劣产品已是千夫所指,“质量万里行”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舆论监督行动也进行了好几年,然而,我们的产品质量至今仍不容乐观,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依然查不胜查、打不胜打,一不留神便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中国足坛的质量意识的提升,我们不难找到解决质量问题的相关环节:一、产品的生产者是否像球队和球员那样视产品质量为生命呢?二、我们的质检部门和广大消费者是否像球迷之于足球那样,以全部的激情投入地关注着产品的质量?三、我们的消费者协会是否像中国足协那样认真对待每一起投诉,对假冒伪劣现象绝不姑息手软?四、我们的各级领导能否像中国体育界的领导之于足球那样,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己任,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采取有力措施促使各项产品堂堂正正地在全国市场上,世界市场上一较高下?而所有这一切,可以归结于一点,那便是持久的激情和执著的认真。正是中国球迷对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0余年来持久的激情和执著的认真,才使得中国足球职业化的道路初显魅力,才使得中国足球的质量有了提升。而任何事业要想求得发展和进步,没有激情和认真是不可能达到的。那么,对待与我们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息息相关的产品质量,应当如何呢?“练练练!”昔日教练催命般的命令,今日变成了球员的自觉行动。球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首要成果,是足球质变的发韧点。四度冲击世界杯,四度吞咽失败的苦果。为了中国足球早日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目标,中国足球学习南美,不灵!学习意大利,也不灵!花25万美元年薪聘请世界足球强国德国的著名教练施拉普纳来执教,还是不灵。1994年,中国足球在经过4年时间的酝酿论证之后,毅然走上了职业化的改革之路。1994年4月,中国足协宣布457名甲A球员中,有42人未能通过体能测试,失去了参加联赛和重要国际比赛的资格。这42人还未能乘上职业化的战车,便在气喘吁吁的12分钟跑之后品尝了一年之内没有职业的滋味,他们长达一年地当了职业化的首批“不合格产品”,其中包括数位原国脚。而对更多的球员而言,职业化为他们提供的不是一条窄胡同,而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广阔天地。去年年终总结算,甲A冠军大连万达队主力队员的奖金高达30万元之巨。其余俱乐部球员的年收入也普遍超过了往年。一俟今年转会潮起,黎兵、马明宇第一次知道了自己分别拥有60万元和40万元的身价。这种身价,在足球强国固然不值一提,而在低收入的中国,这种身价在任何职业中都是名列前茅的。足球改革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球。职业化的本质就是要确立一种职业关系。当中国足球的市场化、球员的职业化的新规则确立之后,每位球员无一例外地必须以自身才华所具有的价值来进行职业认同。正是在这一点上,球员在足球运动中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了。球员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其对于整个球队的竞争水平,首次摆在了价格的天平上。职业化在确立球员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强烈地刺激了球员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这层意义上说,职业化无异是中国足坛的一场“文艺复兴”运动。这,便是中国足球改革的首要成果,便是中国足球质变的发韧点。“练练练!”在中国教练、洋教练催命般的口号下,中国球员被练成了一滩在关键时刻总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而症结之所在,便是在先前的体制下,球员的质量,并未以价值来确立其与足球的关系,练与不练差别何在?是教练在“要我练”,练他个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又何妨?练不好除名?拜托您了。工作、婚姻、大学文凭还没有着落,我早就不想干了。而职业化的战车一经启动,一条“我要练”的机制便建立起来了:体能测试不过关意谓着一年失业,那是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代价;主力球员与替补队员之间,收入有着天壤之别;打胜、打平或失利,奖金就是不一样;在赛场上玩猫腻,打假球或作风粗野,得到的将是巨额罚款、甚至降级、禁赛的严厉惩罚。1994年,北京国安队在甲A联赛结束后名列第8,其俱乐部负责人刘文雄仍然认为,球员的“职业意识在市场的教育下增强了”。这一点,在今年联赛前的身体素质测试中可以得到印证,“不合格产品”不足10人,比去年大幅度降低。在1994年度,中国队先后战胜了意大利甲级劲旅桑普多利亚队和德国劲旅斯图加特队,并夺取广岛亚运会亚军;北京国安队力克号称“不败之师”的AC米兰队。今年,国家队再次战胜桑普多利亚队,北京国安队力克英格兰劲旅阿森纳队,与重访的AC米兰队在90分钟内打成了平手。将这些事件联系起来考察,不难验证中国足球专职副主席王俊生对甲A联赛水平在实行职业化后较之以往有所提高的肯定评价,“具体表现在,球员在精神上比以往更加投入、比赛更加激烈,技战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职业化的进程中,中国球员在精神面貌上,敬业精神上,经受了一次洗筋伐髓式的洗礼,他们从昔日由人供养的“少爷”摇身一变成了操纵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在告别旧体制和旧机制的同时,自觉接受了一套比旧体制更严格,竞争更激烈,时刻存在失业风险,而又能充分证明自身价值和主体地位的新体制、新机制。正是在这套新体制、新机制下,中国球员、球队,和足球比赛,走上了一条靠质量求生存,靠质量求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权威人士指出,以新体制、新机制给中国足球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为视点,来审视我们的各项改革,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在市场经济为前提下的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否以价值规律重新确立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的职业关系。而这种关系一经确立,能否承受一整套更严格、苛刻,更能激发从业者的创造热情和敬业精神的新体制、新机制来进行规范管理就显得更为迫切。我们的社会,应该更多地将注意力和理解力放到对严格、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上来,并作好在新旧体制转换的阵痛中承担责任和牺牲的准备。这种准备跟足球运动员一样:技能就是饭碗,没有技能就没有饭碗,技能不好饭碗就不牢靠,收入也不会丰厚。“友谊赛”、“表演赛”结束了,对中国足球真正严酷的考验――奥运会预选赛鸣哨在即。夺得女足世界杯第四名的中国队回来了,但掌声和鲜花寥寥无几。“重男轻女”对中国足球是福、是祸?女子足球注定成为被职业化遗忘的角落?尽管国人给今夏的中英、中意之间三场足球比赛冠以“对抗赛”的字样,但在外国人眼中,这仍不过是“友谊赛”、“表演赛”。圈内行家和境外舆论界认为,欧洲球队在打完激烈紧张国内联赛和欧洲三大杯赛之后,球队和球员都出现了普遍的疲劳和厌战情绪,在两个赛季的间歇期间,球员的休整、休假是尤为重要的。而他们在此期间出席一些无关紧要、而又报酬丰厚的邀请赛、友谊赛,是一种不仅免费,并且能赚钱的旅游度假,此等好事,他们何乐而不为?而这类赛事,很难刺激起他们发狂的求胜欲望,也难以让他们引起像重视国内联赛一样的重视程度。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的球队赢了球,中国球迷就该欢呼,就该尽情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球队的胜利,毕竟,中国足球能令球迷们欢呼雀跃的时刻并不多。若要想使中国球迷发出货真价实的欢呼,那么,我们还得从竞赛性质上,建立起货真价实的国际比赛制度。日本一年一度的“丰田杯”、“麒麟杯”,是货真价实的世界水平,日本队在“麒麟杯”中经受着货真价实的锤炼,“美国杯”亦是具有世界水平的杯赛。以前中国也有类似的锦标赛或称杯赛,但时至今日,“长城杯”却停了哨,“戴拿斯杯”也没有了动静。从近两年我国所举行的邀请赛、友谊赛来看,国内有实力的财团在进行经营性的比赛上是舍得投资的。那么,有关部门能否说服这些财团从切实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出发,设立高额奖金、货真价实的国际杯赛呢?杯赛与友谊赛、邀请赛的区别,在于前者与后者同样设有巨额奖金,但在前者,参赛队必须夺得锦标后才能获奖,在后者,则是只要来了就会有奖。可见,要让来华参赛的外国强队使出看家本领,前者是优于后者的。这类杯赛,可以分为两个档次,一种是国家队,一种是俱乐部队。而且,中国足球的竞赛对象,似应将重点放在亚洲强队身上。毕竟,我们仍未“冲出亚洲”,在这种阶段上,多积累与亚洲强手比赛的经验,似乎更显重要而且必须。转眼之间,中国奥林匹克足球队就要奔赴4年一度的奥运会预选赛赛场,这是对中国足球真刀真枪的考验。谁也不敢担保,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的重任,不会落在这批年轻球员的肩上。因此,中国足球的领导人,日前几乎悉数飞赴昆明海埂基地,去督促国奥队时间并不算充裕的最后一次赛前集训,可见其重视程度。令人不无忧虑的是,与此同时,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女足锦标赛上获得第四名的中国女足姑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归国了。国内舆论的冷淡反应,透露出中国足坛、体育界、舆论界在足球上“重男轻女”的倾向并未得到多少改变。这种状况是福、是祸?80年代初,中国女子足球起步伊始,就一举登上了亚洲的王座。1985年举办全国女足锦赛时,参赛队伍已达到35支之多。而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各地全面实施奥运战略,全运战略,对包括女子足球在内的非奥运项目或集体项目大举削减。蓬勃发展,已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女足运动因此而滑入了低谷。全国女足队伍由原来的30多支迅速下滑到目前的11支,运动员由原先的千余人减少到目前的200来人。山东女足主教练娄序程说,目前中国女足不景气,一是队伍少,二是经费少,三是人才少。1994年赴海埂冬训,山东队平均每人训练经费才400元,这还是经过多方努力才争取到的。球队在基地付不出伙食费,打了借条才得以到贵阳参加1995年的“神奇杯”比赛。就是在如此艰难的窘境下,中国女足仍然在1991年广州主办的首届世界女足锦标赛上夺得了第五名,1993年,中国队还夺得第一个世界性冠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足冠军。西方有句谚语,“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已经取得进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入场券的中国女足这只在困境中奋飞的凤凰,已经面临着折翅难飞严重的惨祸。在她们取得世界杯第四名的佳绩的时候,我们在对她们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下开花吐蕊的旺盛生命力高声礼赞时,更为迫切的,是要为这些为中国足球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巾帼英雄们提供切实的援助。无论是道义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女子足球,不应该是被职业化遗忘的角落。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目加僚右
[ "Enviornment", "Literature", "Military", "Communication", "Transport", "Education", "Art", "Sports", "Electronics", "History", "Economy", "Mine", "Space", "Law", "Computer", "Philosophy", "Medical", "Politics", "Agriculture" ]
Sports
【 文献号 】3-5774 【原文出处】探求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199605 【原刊页号】19-21 【分 类 号】D4 【分 类 名】中国政治 【 作 者 】张顺喜 【复印期号】199612 【 标 题 】领导干部讲政治与自身政治思想素养的关系 【 正 文 】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但是,怎样讲政治,讲的水平和效果如何,除了有赖于各种客观条件外,领导干部个人的内在因素,即个人自身政治思想素养的高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党和人民赋予领导干部掌管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权力,这就要求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修养,群众也希望自己的领导者是个政治上和业务上的强者;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环境对领导者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领导者个体素质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今后政治体制(包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作为领导者,如果自身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不高,不能胜任领导工作,那就势必会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因此,领导干部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迫在眉睫的。具体来说,领导干部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一、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领导干部本身的政治理论观点,指导着个人的政治行为并支配和影响着“讲政治”的各个方面。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政治上坚定而又清醒的领导者呢?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要做到这点,除了应具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理论的扎实基本功之外,当前,尤其要具备深刻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功底,只有如此,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好“讲政治”的基本要点。这些要点包括:1.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2.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较长的历史阶段,因此,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3. 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4.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坚持依靠广大工人、农民、 知识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依靠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6. 由于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共产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7.为了与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 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在国家统一问题上, 力争实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9.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因而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10.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等等。上述各点应该是领导干部讲政治的基本依据,是加强政治理论修养的主要内容。其次,具有深厚、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不仅表现为勤学苦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运用其中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对改革开放17年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动、阶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等重大政治问题,如果不善于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研究,拿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答案的话,讲政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有的同志在政治理论教育、宣传和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它既是政治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的一种表现,也是造成部分干部和群众忽视、淡化甚至轻视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要不要学政治理论,而在于怎样学,怎样运用理论指导实际。而这一基本功,正是领导干部讲政治所不可缺少的。二、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在我们的队伍当中,绝大多数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在人类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和追求。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我国现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发达;由于建国47年来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出现过曲折、失误;由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尚处于探索的过程之中;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苏联解体,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竭力宣扬“共产主义失败论”,并对社会主义力量进行分化、瓦解等原因,致使有些群众、党员以至有的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对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缺乏信心。此外,由于党内某些腐败现象造成的危害,也使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任感受到损害。对这些消极因素,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排除一切干扰或障碍,使我国人民的共同政治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全体人民一致的、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和真正转化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毛泽东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过我们:“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新中国建立以前,在长达28年的艰苦斗争岁月中,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一对共产主义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投身于革命洪流;建国初期,许多建设者凭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大厦增砖添瓦。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作为改革和建设带头人的各级领导干部,其政治信仰必须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迫切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持续不断的内在强大动力,才可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实现既定的目标。三、要有正确的政治情感“定位”人是有感情的。由于受一定政治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领袖以及各种政治问题、政治活动,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倾向,是一个人在其政治生涯中对政治生活态度的一种心理“积累”和定势。它对讲政治的影响和作用不可低估。以被领导者和领导者的关系而言,其中就包含着一定的政治情感。领导者若要取得被领导者的信任,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情感定位,而决不能以拉拢、收买、封官许愿、小恩小惠的手段来搞庸俗的感情投资。这是因为,一方面,政治信任是诸种信任中最高层次的信任,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另一方面,政治信任既是对领导集团大政方针的信任,也是对领导者个人道德人格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常常可以转化为对其决策的信任。这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是屡见不鲜的。也就是说,当人们刚刚接触到某种理论、观点和决策时,宣传或实践这一理论的领导者的形象如何,能否赢得被领导者的情感支持和人格信任,往往在一开始就决定了其宣传的理论的命运。社会政治的实践反复证明了一点: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相结合,能把真理的力量成倍放大;真理如果与人格力量相脱离,那么真理的力量就会黯然失色。四、要有正确的政治价值标准一定的政治思想素养,决定了人们会以一定的政治价值标准来评价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衡量和评价各种人物的政治动机、政治选择和政治行为。当前,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特定环境中,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动,使得各级领导、党员和群众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价值取向必须与之相适应。那么,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政治价值标准呢?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两个政治价值标准是可以明确的:一是政治原则标准,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二是人民利益标准。即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上两个标准最终要由“三有利”――“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来衡量。这三条标准是非常明确的,是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遵循的。我们知道,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一个地方性政策、法规的制定;一个部门的决议、方案的提出,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利益倾向,是一种价值选择。其中哪些利益可以优先成为决策对象,哪些利益根本无法进入决策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态度,信仰和原则,亦即他们为谁谋利益,为谁办事,怎么样办事。最近几年,广州市的党政领导机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开设市长热线电话,实行领导现场办公的工作制度,开展教育基金百万行活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大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有关社会治安的法规、条例,以及现在集中精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争取实现两个根本转变,都表现出为群众谋利益,办好事,办实事的政治价值取向,因而得民心,顺民意,受到大多数市民的拥护和支持。由此可见,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尤其是政治价值标准对于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是相当重要的。五、要有高尚的政治道德情操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认同的价值目标与行为准则,在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社会的各种“软控制”手段中,道德与民俗、习惯、舆论相比,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最强的约束力。与法律、政令等强制性的“硬控制”手段不同,道德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人类自身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因此,道德力量不仅来自外部世界,也深藏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于领导者个人来说,它主要是通过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长期修养才能达到一定高度的。领导干部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担任某种公众领导职务,从这个意义说,他们的政治道德是广义的领导职业道德。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把政治道德观念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信念和荣誉感、责任感,形成高度的自觉性,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部门或行业内外之间的各种关系,更好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就是说,既然作官,就要恪守“官德”,以自己高尚的政治德行,“为官一场,福荫一方”,将人民和社会对“公仆”的期望与要求付诸实践。为此,在领导干部的政治生活中,讲政治道德起码应做到这样几点:一是要爱憎分明,不能搞是非不分和无原则纠纷;二是要光明正大,不能口是心非;三是要讲领导艺术,但不搞小动作和玩弄权术;四是要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但不搞极端民主化;五是要公正无私,刚直不阿,不搞亲亲疏疏的投机钻营;六是要正人先正己,不能“马列主义装在手电筒里――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总之,领导干部应该具有高尚的政治道德情操,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对上对下如一、对内对外如一。作者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责任编辑:赵春荣*
[ "Transport", "Enviornment", "Sports",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Electronics", "Military", "Medical", "Education", "Law", "Space", "History", "Economy", "Art", "Computer", "Literature", "Agriculture", "Mine", "Politics" ]
Politics
【 文献号 】1-2861 【原文出处】农业现代化研究 【原刊地名】长沙 【原刊期号】199505 【原刊页号】282-286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吴金明 【复印期号】199601 【 标 题 】农家空间拓展与农业现代化 【 正 文 】 (吴金明 湖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长沙 410128)摘 要 从农家生活空间―“圈”及其扩张的角度,分析了农业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得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质上是由农户必然性行为圈到农户选择行为圈,再到农户完全自主性行为圈的不断拓展的过程,亦即由必然性农业到选择性农业再到完全自主性农业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农业现代化固然是农业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现代化,但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工程与生物技术现代化基础之上的农民生产与生活行为的现代化。关键词 农家空间 行为圈 农业现代化* * *人们普遍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亦或是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复合现代化。这本身并没有错,但笔者认为,仅仅以生产手段或工具的现代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尚不够,还必须包含并且突出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生产与生活行为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1 农家空间构造:“圈”的假设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生产手段、生产工具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农民生产与生活行为的现代化。传统观念基于生产手段与工具,提出了许多量化指标,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但如果仅利用这些指标来衡量农民生产与生活行为是否现代化,那是不全面的。因为,行为是动态概念,是复变概念,是数量指标难以完全与准确表达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探索出能反映农民生产行为与生活行为的基本概念与参照系。在作多种比较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概念,可作基本参照系来用。农民生产与生活行为是所有定居型集落的农家个体行为与集落行为的集合,可称之为农家行为圈,这一行为圈由生产圈、消费圈、市场圈、交际圈、通婚圈构成,这些圈组成一个完整的农家空间,其结构如表1和图1所示。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①农家空间与农家生活密切相关, 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为,生活目的决定生活机能,生活机能决定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决定农家空间;②农家生活包括农家个人生活与农家集落生活两部分,农家集落生活以农家个人生活为基础,农家个人生活又受制于农家集落生活;③农家个人生活服从于生物一般与共性,而农家集落生活以及农家个人生活中的自我价值追求部分则带有农民独有的色彩;④农家空间从山、水、田、林、路到公园,从政府机关、公共场所到寺院,从自家、邻里到亲友,十分广阔。表1 农家生活与农家空间对应情况生活目的 生活机能 生活行为生存保障 物质生 农耕、渔劳产取得 生 养殖、加工农 生 安全性 物 防灾、救灾家 活 一 防暴、防盗个 效 健康性 般 医疗、保险人 用 与 卫生、保健生 保 便利性 共 交通、通信活 障 性 购买、结算自我价 信誉地位 信仰、学习值追求 威信的争取 农 趣味、旅游集落秩序 稳定性 民 集会、交流、选举农家 的维持 个 纠纷及其处理集落 有生活 集落传统 礼祭性 部 婚丧嫁娶礼仪、的持续 分 宗教、歌灯会、走亲访友对 应 空 间农 产业设施、农地、林地、江河湖海等家 交通安全设施、消防部门、消防设施、警察机构、法院、保安机个 构、气象部门、地震预警部门、保险部门人 医院、卫生院、保险部门、公厕、体育馆、运动场、环境部门生 电力设施、上下水道、道路、铁道、停车场、邮电局、商店、公活 园、老人福利设施、银行、保育所、港口、机场、服务设施、政府服务机构等农家 图书馆、博物馆、剧场、游技设施、自然环境、学校集落 广场、会场、村委会、乡镇机关、派出所、村工所、祠堂生活 广场、小祠、墓地、纪念碑、亲友家庭、邻里之间等从图1来分析,①农家空间由消费圈、生产圈、市场圈、交际圈、通婚圈构成;②农家空间以居住地为核心成区位分布,一般来说,由里到外依次是消费圈、市场圈、通婚圈、交际圈,层次十分明显;③农家空间布局的层次性,一般遵循“以存续定消费,以消费需求定生产,以生产供给定市场,以生产生活定交际,以交际定婚嫁”的规律,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跳“圈”现象也是存在的;④农家空间的拓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空间越大;反之亦反。也正因为如此,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农家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⑤在农家空间按消费圈→生产圈→市场圈→通婚圈→交际圈规律层次性扩张、波浪式推进的同时,构成农家空间的每个行为圈本身也在不断膨胀。诸如农户消费行为圈,就有一个由求“饱肚”到讲究营养,由追求物质消费到讲究精神享受的空间不断增大、内质不断上长的膨胀过程。2 农家空间初始圈:必然性行为圈若上述假定成立,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阐述农家空间圈的初始状态。笔者把农家空间圈的初始状态称之为“农家空间初始圈”。如前所述,由于农家空间与农家行为密不可分,所以农家空间初始圈的对应表现也是一种农家行为初始圈,它是一个典型的必然性行为圈。如图2A部分所示,这一必然性行为圈由生存保障消费圈、地域资源依存生产圈、自我自足市场圈、地域媒介通婚圈、邻里亲朋交际圈五大圈组成,这些圈以农家为核心展开。之所以断定它为必然性行为圈,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行为是基于客观上的被迫行为,即环境强制性行为占主导地位。表现在:其一,农民的消费性行为主要是基于生存性考虑,是以保障个体生存,亦亦即温饱为目标,只有当最低的生活水准难以保障并影响其生存时,农民不满情绪才显性化,矛盾才尖锐化;其二,农家的生产性行为则主要表现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完全依存于现存资源及农民对资源利用的习惯,市场价格的变动以及上年度的丰歉并不影响下一年度的生产,谷贱并不伤农;其三,农家市场交易行为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即除了铁制农具和食盐等靠外购之外,其它市场行为含量极低;其四,农家的婚嫁行为局限于一定的地域与媒介,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同姓或同姓不同祠堂,即使是同一集落或同一自然村,只要有媒妁之约,父母之命也可通婚;其五,农家的交际行为局限于亲邻,范围极窄,交际内容很单调,无非是红白喜事及节日互访,交流市场信息与生产经验的极少。总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农民经济地位的弱小,农家生产与生活行为呈现出一种求生存依附于农家现存资源种类与数量的必然性行为特征,并导致农家空间狭小,吸收科技的能力弱,承担风险的能力小,经营决策的能力低,相反小农意识得以强化,最终形成具有必然性特征的“必然性农业”。(附图 {图})3 农家空间初展圈:选择性行为圈如图2B部分所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家生活行为日益活跃,以至于原来狭小空间难以容纳,于是农家空间随之扩张,形成了新型“农家空间初展圈”,组成同“农家空间初始圈”一样,但不同的是,“农家空间初展圈”是一种选择性行为圈。(附图 {图})其一,在消费性行为上,生存选择已不是第一位的,生活效用的保障性选择已居首选地位。就不同农家而言,同样是生活效用的保障性行为,但基于不同的生活机能,有的把安全性摆在第一位,有的把健康性摆在第一位,有的则把便利性摆在第一位,因而在消费性行为上,农家已带有显著的选择性色彩。但这种选择在空间上受到来自农家自身的经济承受力、空间距离、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多数农家在行为上按“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秩序选择。其二,在生产性行为上表现为生产的地域资源选择性,不再是完全依附于农家集落所拥有的资源种类与数量,而是对其所拥有的资源种类与数量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与经济优势,完全摆脱以往那种“问啥有啥,要啥没啥”形不成规模,依存于资源的小而全生产状态。但这种选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局限于农家集落自身的地域范围,超越其地域空间的资源难以成为农家生产的选择对象。其三,在市场交易性行为上表现为明显的地域性与选择性。在地域性方面,超越地域空间的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尚未完全形成,绝大多数农家交易行为在集落空间内完成,带有农家地域内封闭色彩。在选择性方面,农家的交易行为是一种自愿、平等、互利的行为,在对于象交易品种、交易价格、交易数量、交易时间等方面,农家有较多的选择性。以上是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地域性与选择性,一旦受来自集落之外的政策特别是计划性体制的干预,上述状态就会被打破,而以一种被扭曲的状态出现。其四,在通婚行为上,传统媒妁之约父母之命定终身的现象已被社会淘汰,代之以地域范围选择通婚圈。即由婚者自主选择对象,自由恋爱,结婚,媒介只是形式,扮演不了实质意义的角色。由于受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农家通婚圈一般局限于农村,局限于农家集落周围相邻或相隔不太远的村、乡、郊等域。其五,在交际行为上,突破了传统邻里亲友交际圈与礼仪交往的局限,跨入到地域性交际圈、行业性交流的领域。农家不仅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保持和发展着与亲邻好友的交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将交际有选择地引入到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与上层建筑领域,以此获取信息、交流经验,提高声望与地位。但同样因受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其交际的广度与深度一般多数局限于县域内和滞留于人情交际圈。上述五个方面表明,农家空间初展圈是一个典型的选择性行为圈,与农家空间初始圈相比。它已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可以说农家生产与生活行为由必然性行为过渡到选择性行为是一次质的飞跃,也正是这种飞跃推动着农业发展由必然性农业阶段过渡到选择性农业阶段。4 农家空间再拓圈:完全自由与自主性行为圈如图2C部分所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家生产行为更加活跃,以至于连较宽的地域空间也难以容纳,于是农家空间进一步扩张形成了广域的“农家空间再拓圈”。如前所述,该圈离不开消费圈、生产圈、市场圈、通婚圈、交际圈五个组成部分,但应该指出的是,“农家空间再拓圈”是一个完全自由或自主行为圈,这种完全自主或自由性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消费行为自主。即农家环境保全和自身价值追求为消费目标,虽然也考虑生活效用保障,但更多的是注重物质与精神的消费文明,注重社会影响与公共环境,注重自享与自身价值追求的结合,把情趣、追求、保健等融于其消费行为中,最终达到“消费塑造生产”、“消费塑造人”、“消费塑造未来”的境界。但由于农家不同以及农家需求层次的差异、农家在消费模式上完全以各自的形式而存在,呈现出显著的人格性。其二,生产行为自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打破了空间距离与时间延迟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约束,原地域资源选择生产圈为效益配置资源生产圈所取代。农家不仅从广域要素市场与产权市场上获取经营要素与经营产权使稀缺资源得以有效配置,而且以租赁、转包、入股、买卖等方式将农家或集落所拥有的剩余资源在广域范围内实现充分利用。尽管象经营方针、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等具体经营决策行为仍与地域资源相关,但这种相关只是一种选择性相关,对农家生产行为已不起决定性作用。其三,市场交易行为自主。在自主性行为圈里,市场交易行为虽然仍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但此时的地域市场只是一种地域区位,对农家市场选择行为的约束力已自然消失,除产权市场(尤其是土地市场)部分地受国界等制约外,农家可自由出入广域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在市场交易行为中,除受贸易条件或交易成本的影响外,农家是完全自主的,而且这种交易地域与交易行为完全受法律的保障。其四,通婚行为自主。随着农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交际圈的扩张,农家通婚圈也进一步扩大:①除少部分较特殊的人尚需媒介促成外,绝大多数人采取直接方式与完全自由方式;②过去地域局限、户口关系局限被彻底打破,城乡之间、城郊之间、工农之间、农商之间等通婚现象已十分普遍,尤其是随着农村工业化、家庭原子化的进程,乡村生活伴着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吸引了大批“城里人”,从而使城乡融合通婚圈得以迅速膨胀;③对配偶的个性与修养选择将居于主导地位,传统所注重的配偶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等居于次要地位。其五,交际行为自由。随着农村工业和整个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农家的交际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①交际范围进一步扩张,地域上出现城乡融合,层次上渗入各个社会成分;②交际行为由以往“有求于人”的被动型转变为“追求情趣”的主动型;③交际内容复杂,融礼仪、情感、事业、生活于一体。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了,在农家空间再拓圈里充满了自主性或自由性,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笔者称之为“自由自主性农业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农家的个性与共性,亦即农家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可得以充分的体现,作为社会与经济细胞的优势或创造力可得以充分的发挥,也正是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才真正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内涵。5 结论综上所述,农业发展与农家空间拓展――农家行为圈的膨胀密切相关,农家空间每拓展一次,农业即向前发展一步,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结论值得人们注意:其一,农业发展虽然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但在理解生产力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时,传统观念中总是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亦即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立即反映到农业发展中去,就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不被人们所掌握不去推广应用,科技水平再高也不可能马上推动经济发展一样,还必须有个中介因素――人的作用。不言而喻,生产力诸要素的重要性呈现出非均衡特征,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所以,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农业现代化,只有当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现代化转化为农家的行为现代化,才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现代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笔者才斗胆断言:农业现代化固然有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现代化,但归根到底是农家行为的现代化。其二,农家行为的现代化不是某种行为的现代化,而是整个行为的现代化,亦即行为圈的现代化,包括消费行为的现代化,生产行为的现代化,市场行为的现代化,通婚行为的现代化与交际行为的现代化。其三,农家行为的现代化与农家空间的拓展密切相关,并呈明显的渐进性。其四,根据上述衡量概念的内涵,结合我国国情,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农业处于选择性农业阶段,即尚未跨入自由自主性农业――现代化农业阶段。*
[ "Agriculture", "Philosophy", "Medical", "Enviornment", "Transport", "Mine" ]
Agriculture
【 文献号 】2-2177 【原文出处】当代青年研究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24-29 【分 类 号】G3 【分 类 名】中小学教育 【 作 者 】张佩华/穆毅 【复印期号】199604 【 标 题 】非智力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 正 文 】 本课题组组员有:勒力、周韬、陈晓静、张玮、张俊、周耘、张惠英、严家平、蒋爱华、肖沪萍、郑明珍。* * *一、研究目的、对象、步骤与方法(一)目的本研究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就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性格结构与家长文化、职业因素等对其学习成绩影响作一次综合分析和“长时段”的跟踪研究。即从小学新生入学开始,对被试进行瑞文智力初态测试,建立学生个人与家庭档案,以后每学年对研究对象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作一次测评记录,一直跟踪到小学毕业。本文是在1994年213名被试瑞文智力测试研究报告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一学年的“非智力因素性格结构”发展状况进行的再次跟踪调查。为此,本报告确定了如下的研究目的:①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②小学低年级学生性格结构中非智力因素的联系;③家长文化程度、职业与学生学习成绩间的关系;④瑞文初态测试成绩与小学生日后学习成绩的关系;⑤体卫素质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二)对象上海市西区一所重点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的4个班级全体学生共213人。其中男生128人,占60.09%。女生85人,占39.9%。独生子女占99%。其中,父亲学历分布为:大专以上占45.5%、高中占39.9%,初中占9.9%;母亲学历:大专以上占31.0%。高中占52.1%、初中占11.7%。父亲职业分布:科室干部占23.0%,专业技术人员占18.3%,职员占23.5%,工人占29.1%,个体户占0.9%;母亲职业:科室干部占5.2%,专业技术人员占20.7%,职员占32.9%,工人占34.7%,个体户占0%。(三)步骤与方法1.智力测验:采用华东师大心理系修订的“瑞文智力测验量表”,对213名录取的新生进行智力水平的初态测试,时间为1994年8月。2.学习成绩调查:将213名被试入学一年来的语文、数学各10次考试、单元测验的平均分数,作为对其学习成绩观察、评价的指标,时间为1995年7月。3.非智力因素测评:本研究对“非智力因素”的界定主要根据沙毓英的“非智力因素性格结构”的观点,对学生的测评量表是从《中国学生性格量表》(csps)(沙毓英、张峰编制)中,抽离出性格结构中五组具有代表性的非智力因子:心理倾向上“外倾性一内倾性”;认知风格上“敏捷性――迟钝性”;个性特质上“独立性――依附性”;意志品质上“自制性―他控性”;态度倾向上“乐群助人―攻击自私”。依据确定的测评标准,由班主任老师(语文)、数学任课老师和体育任课老师分别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按“黎氏尺度法”一一评分。为了防止评分中的“晕轮效应”,学生最后得分由三位老师的平均值来确定,测评时间为1995年8月。4.学生的体卫素质:由学校卫生老师与体育老师根据每个学生身体状态和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后取得。5.家长职业文化程度调查:主要根据学生个人档案,由班主任老师逐一填写。6.最后将213名学生的瑞文初态测试分数,学生语数平均成绩,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测评”的评分,学生体卫素质评分以及家长职业、学历等五大类数据输入电脑,进行交叉列表分析和卡方考验。二、结果与分析(一)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智力、学习成绩的关系1.统计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当性格结构中的五项非智力因素测评均值都处在高分时(>4.3),学生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均在96分以上(语文96.6分,数学97.4分);当五项非智力因素测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时(=3.3),学生语数平均分为93.9分和95.4分;而当五项非智力因素测评均值低于2.1时,学生语文、数学平均成绩处在90分以下(语文85.9分、数学87.9分)。将五项非智力因素测评所获得的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相比,前后两者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整整相差约10分。这一成绩差异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呈现的意义是极其显著的。2.再对五项非智力因素作逐项分析又得知,学生性格结构中的认知风格、个性特质、态度倾向和意志品质四项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均产生很大影响。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数学差值达10―16分;语文差值达11―16分。而心理倾向上的“外倾性―内倾性”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相关。3.统计还发现,瑞文初态测试成绩并不能预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成绩。我们拿一年前新生入学时的瑞文智力测试成绩与一年后的数学、语文平均成绩对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当初瑞文测试智力水平几乎没有什么显著差别(105.2:97.8)。另外统计同时证实,瑞文智力初态水平对小学生日后非智力性格发展也不构成显著影响作用。这说明,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智力、学习成绩之间关系是发展中的互作影响关系,而非静止不变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跟踪积累证明。上述三点结论均由表一示出。表1: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学习成绩、智力相关(附图 {图})(二)小学生性格结构中非智力因素间的相关关于“非智力因素”,目前学术界有两种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燕国材的“五因素构成”说:从狭义上说,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另一种观点是沙毓英的“性格结构”说,主张用性格结构来界定“非智力因素”,用性格特质维度位置来描述人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状态。当把人的性格特质看成是一个包括正反两极在内的逐步过度的连续体,诸如独立―依附自制―他控,外倾―内倾,敏捷―迟钝,乐群―自私等等,每个人在这个连续体或维度上,就只能占据一个特定的位置,由此构成性格结构的一个有机统一而非割裂的整体。这样既避免将“非智力因素”单一类型化,又便于将“非智力因素”量化。遵循上述思想,我们考察了小学生性格结构中究竟哪些“非智力因素”是占据主导地位并对其学习成绩起主要作用的。统计显示,小学生五项非智力因素之间,“认知风格”与“个性倾向”、“意志品质”与“态度倾向”之间存有显著相关关系(差值分别为1.75、1.95);“认知风格”与“心理特征”,“个性倾向”与“态度倾向”,以及“个性倾向”与“意志品质”间的相关性也较明显(差值分别为1.35、1.35和1.3);而“心理特征”与“意志品质”、“心理特征”与“态度倾向”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差值分别为0.2、0.2)。由此看来,小学低年级学生性格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非智力因素”依次排列是:独立性、敏捷性、乐群性、自制性和外倾性。换言之,个性倾向上的独立性,认知风格上的敏捷性,以及态度倾向上的乐群助人等三个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对孩子的智力与学习成绩会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在我们实际个案接触中也发现,独立性强,思想较成熟,关心集体、乐于帮助同学的学生往往功课很好,智力与非智力发展较均衡。从理论上说,非智力因素集质与集质之间,特质与特质之间,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相互割裂的,而彼此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有些特质决定着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对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则不直接参与学生的智力活动,如性格结构中的“心理特征”(外倾或内倾)对学生学习成绩就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三)家长因素与小学生学习成绩间的相关台湾学者马信行曾对984名学生学习成绩研究发现,学业成绩高者,他的父母文化程度和父亲的职业地位也越高。大陆黄佳芬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学习成绩也越好。上海教科所《初中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研究,同样证实,父母的文化程度与父亲的职业,在学习成绩好、中、差三组学生间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此次我们的调查统计,同样再次证实了上述结果。表2、表3显示,父母亲学历大专以上,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父母大专以下学历以及工人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卡方考验P<0.01)。尤其是小学生语文、数学平均成绩低于91分的被试中,父母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父母学历为大专以上的比例明显呈低。这证实,不同文化、经济、职业家庭中的父母自身素质,对孩子学习动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的学业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父母职业、文化以及社会经济地位之不同,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较大差别。而大多数小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家长的影响。尤其是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其日后的认知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本研究将对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文化氛围与青少年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影响关系,对213名被试进行更深入的跟踪调查。表2:父母职业与学生学习成绩交互关系(附图 {图})表3:父母学历与学生学习成绩交互关系(附图 {图})此外,检测结果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卫素质与他们的学习成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卡方考验P>0.10)。三、讨论(一)性格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习具有明显影响。必须指出,这种影响是非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性格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智力产生有效调控而发生作用。国内外研究证实,学习无能的儿童在自我反省和对自己认知的监控上存有较大缺陷。因而众多智商(IQ)测试已证明,大多数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是差不多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小学生,并不是智力低下,真正属于“发展落后的儿童”,在现实中是很稀少的,仅占2%左右。(二)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互动影响的关系。就学生的性格结构而言,集质与集质之间,特质与特质之间,甚至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也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彼此隔绝的。恰恰相反,彼此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卡特尔所说的人格特质是各自独立、相关极小的观点,事实证明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他本人编制的《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其中不少特质的内容描述彼此间也非常接近。我们认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发展往往是一致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智商水平较高的孩子,其非智力因素水平也通常较高。两者之间往往能互为促进。当然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会随之增强。小学生非智力因素性格发展,2―4年级为稳定期,4―6年级为骤变斯。所以,学校、老师和家长应根据青少年非智力性格发展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适时地进行心理辅导,为青少年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三)“班级气氛”对小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具有影响和暗示作用。所谓“班级气氛”是指班级中各种成员的共同心理特质或倾向。班级氛围凭借班级学生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外在评价而产生。它形成后会影响整个班级成员的集体行为。班级氛围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压力,它不知不觉地在塑造着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也无形影响着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此次调查也发现,213名被试所在的四个班级,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统计表明,这种差异也影响了班级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高低。通过对班级的个案调查,教师普遍反映班级氛围对班与班之间的上述差异具有一定作用力。因此我们认为,改善班级氛围状况,会促进小学生个体乃至群体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整体发展。(四)尼森塔尔的实验证实,老师期望与评价对小学生会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往往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在老师面前的表现、能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家长本人文化素质等信息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教师对高期望的学生与低期望学生的态度往往不一样,这种信息会通过各种传递方式被学生所接受,从而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从而拉大学生间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差距。这向我们提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尤其对后进学生更应满腔热忱,采取更多积极鼓励的方式,这样才会使智力、非智力发展落后的学生产生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的动力。(五)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性格与智力健康发展的关键。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条件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所以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般而言都很重视,投入精力较多,同时期望也更高。但我们调查也发现,不同经济、文化、职业背景的家庭对子女教育方式尚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少家长由于疼爱一个孩子,故在对孩子教育上存在“三过”现象:(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高期望)。这样容易在独生子女内心形成“自我中心环境”与“社会压力环境”的冲突。由此,青少年学生非智力性格方面存在的弱点、缺点便暴露出来了:诸如自私、任性、不合群、不爱惜东西、缺少礼貌、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弱等等。在这种家庭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心理问题较多,最近一项调查发现,不少学习困难学生是由“动力型困难”而非“整体型困难”所致,而学习上“动力型困难”的主要症结是非智力性格、心理方面存有问题。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许多专家学者愈益认识到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强亲子关系。改进教养方式,提高父母素质应成为当前社会众多家庭的当务之急。主要参考资料:沙毓英:《非智力因素与性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94年第3期。燕国材、马加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马信行(台湾):《家庭文化背景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普通教育研究》,1989年。黄佳芬:《家庭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2期。胡兴宏:《学习困难学生特点和成因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作者单位 长宁区教育局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责任编辑 肖泓
[ "Literature", "Military", "Sports", "Space", "Economy", "Philosophy", "Medical", "Law", "History" ]
Sports
【 文献号 】2-135 【原文出处】开放时代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199806 【原刊页号】92~102 【分 类 号】B6 【分 类 名】外国哲学 【复印期号】199901 【 标 题 】海德格尔:在哲学和政治之间 【 作 者 】张汝伦 【作者简介】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上海 210043 【内容提要】哲学家的任务是倾听存在的呼唤。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海德格尔并无多少兴趣。他对政治亦知之甚少,却试图使其按自己的思路 运行。他完无视政治的独立性,企图把政治问题最终都还原为哲学问题。这样,时代的危机最终被归结为存的天命,而哲学家也只有存在之思,而无政治和道德立场。他只要对存在作出回应,却无须对人世的苦难和不义作出回应。【英文摘要】The legitimate task of a philosopher,according to Heidegger,is to be all ears to the call of Being,not to the wor ld in reality and daily life.Heidegger himself is neither interested nor well-versed in politics.However,he did try to forcehis ideas on the then national political ideology and tried to reduce political problems to philosophical ones.As his philosophy is an empty pursuil quite detached from worldly affairs,it follows that his political standpoint is aloof and above moraljudgement and justice.Hence his stubbom silence in regard of the Nazi holocaust.【关 键 词】海德格尔/哲学/政治 【 正 文 】 海德格尔和纳粹的关系问题,亦即海德格尔公案,一直是海德格尔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早在60年代,德国学者Paul Huehnerfeld和GuidoSchneeberger就已经出版著作揭露了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注:见PaulHuehnerfeld,In Sachen Heidegger (Hamburg:Hoffman & Campe,1961):和Guido Schneeberger,Nachlese zu Heidegger(Bern:suhr,1962).)。最近十几年,尤其是1987年智利人法里亚斯发表了《海德格尔和纳粹》一书后,这个问题更是成了海德格尔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1989年德国洪堡基金会在波恩举办的纪念海德格尔诞生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就专门分出一个部分讨论海德格尔与政治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而非越来越冷淡,说明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得到答案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不简单,是因为它不只是如何评价一个大哲学家的政治行为的问题,而是也暴露了更为复杂,且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的哲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一在一个资讯开放的社会,要弄清海德格尔和纳粹关系的事实并非难事,何况此事就发生在当代。困难在于人们对这些事实如何判断和下结论。单就那些现在已经坐实了的事实看,海德格尔充其量也就是盟军当局1949年取消对他的管制时所下的结论:“随大流者”(Mitlaeufer)。象入纳粹党,并交党费直到1945年,在校长任上和当局妥协与合作,说些支持纳粹的话之类,都只能算是随大流,任何有集聚权制度下生活经验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而诸如对胡塞尔的态度,和一度因雅斯贝斯的妻子是犹太人而冷淡他,这些主要是社会大环境使然。想想文革中有多少人和自己的亲人划清界线,就不难理解。当然也有海德格尔个人品格的问题,但专制社会使人道德堕落早已为本世纪的人类经验所证明。海德格尔在纳粹统治期间对待犹太人的某些态度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不正常的社会政治环境使他失去了道德良知。说海德格尔是个反犹主义者,无论如何是证据不足的。但不管怎样,海德格尔一度与纳粹合作是个事实,他自己也在1950年给雅斯贝斯的信中承认这是“不可原谅的”。但问题远未到此结束。海德格尔战后一直对奥斯威辛和大屠杀保持沉默,让许多人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海德格尔“死不改悔”的纳粹态度。更有不少人从《存在与时间》、“校长就职演说”和《形而上学导论》中发现,海德格尔不仅在行动上,而且在思想上就一直是纳粹。甚至得出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是纳粹哲学的结论。然而,海德格尔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上述极端的结论并不为多数人接受。但是,却有不少人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虽不能称为纳粹哲学,但基本倾向中即有不少东西是与纳粹思想合拍的。也就是说,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倾向中含有浓厚的纳粹思想因素。但这又如何解释他的思想对本世纪人类思想产生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一基本事实?哪怕是最激烈反对海德格尔的人,也无法否认这一事实。例如,哈贝马斯就认为施奈德巴赫在《德国哲学,1831-1933》中所说“当代哲学……决定性地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1921),乔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以及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6)所形成”是“正确的”。(注:Habermas,J."Work and Weltanschauung:The Heidegger Controversy from a German Perspe Ctive",in New Conservatism,ed.& trans.by Shierry Weber Nieholsen(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1990),p.142.)正因为海德格尔思想对于西方文明尤其是对于当代西方文明的危机和当代人类生存经验具有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许多喜欢海德格尔哲学的人不免爱屋及乌,不仅对海德格尔哲学某些方面与纳粹意识形态有相似或相近之处的说法嗤之以鼻,不仅要为海德格尔与纳粹有关的行为开脱,甚至还要给海德格尔戴上一顶“抵抗者”的桂冠。这与将德格尔打成“法西斯”一样有点离谱,尽管可以肯定地说,是然海德格尔一度对纳粹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很快认清了纳粹的本质,并开始对纳粹意识形态进行哲学的批判,是有案可稽的。但他与纳粹一度合作,以及他对纳粹运动有过的热情,即使是短暂的,也是同样有案可稽的。说海德格尔是个“抵抗者”,不免过甚其词。综上所述,海德格尔公案并非象看上去那么简单。它不仅牵涉到对海德格尔人品行为的评价,也牵涉对他哲学思想的评价,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海德格尔公案,人们基本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全盘否定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海德格尔从思想到行为,彻头彻尾就是一个纳粹。可是,持这种态度的人基本上拿不出足够准确无误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相反,却往往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或道听途说,胡乱推理,很难经得起事实与逻辑的推敲。持这种观点的人大都对海德格尔的哲学不甚了解,经常断章取义地下结论。象法里亚斯,德里达说他“对海德格尔文本的阅读,如果真有的话,那是十分不足或很成问题的,在不少时候其理解力差到令人怀疑这个调查者是否一个多小时前才开始阅读海德格尔的作品。”(注:德里达:海德格尔,哲学家和地狱“,《一种疯狂守护着的思想》,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7页。)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以一个起诉人的姿态在作有罪推定,似乎一切罪名早已成立,只要宣判便可。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对海德格尔哲学一笔抹杀,全盘否定,似乎只要海德格尔是纳粹,他的哲学便是充满纳粹气味的垃圾。第二种态度是全盘肯定的态度,不仅对海德格尔的哲学全盘肯定,而且对海德格尔的人和行为也全盘肯定。但是,这种不顾事实或者歪曲事实的全盘肯定,并不能给海德格尔研究带来任何有益的东西,却会影响人们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入了解和把握。知人论世,海德格尔和任何其他人一样,属于他的时代。对海德格尔其人及其思想实事求事的研究,会使我们对海德格尔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相反,刻意掩盖或歪曲海德格尔思想和行为的任何方面,同样有损海德格尔的事业。哲学的生命在于自我批判,海德格尔及其哲学同样没有免于批判的特权。思想的巨大价值并不表明行为必然正确。行为与思想之间并不存在机械的因果联系。因此,第三种态度,即将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行为区别对待的态度,是更多人接受的一种态度。一般人们都会认为,不能以人废言,人与思想是可以,也应该分开的。正如利奥塔所言:“我们必须同时坚持这两种断言――即其思想的伟大性和其‘政治’的可反对性――而不必根据这种推断,即如果海德格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个纳粹,或者如果他是个纳粹的话,他就不可能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来认定如果其中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就是错误的。”(注:Jean-Francois Lyotard,"Heidegger and 'the jews':A Conference in Vienna andFreiburg",in Political Writings,trans,By Bill Readings with Kevin Paul Geiman (London:UCL Press,1993),p.138.)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来说,搞清并批判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是一回事,正确客观地评价他的哲学是另一回事。“搞清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不能,也不应为全面藐视他思想的目的服务。”(注:Habermas:"Work and Weltschauung:The Heidegger Controversy from a Gennan Perspective",p.141.)这种观点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进一步思考的话就不见得了。哲学家的思想真的和他的人格毫无关系吗?思想当然有其独立性,但我们很难说思想家的人品对思想的产生没有任何影响,思想不带有它作者任何主观的烙印。否则思想不成了可以批量生产的东西了吗?其次,海德格尔公案之所以引起人们持久的兴趣,正因为他是一个极富原创性,有巨大影响的哲学家。正如海德格尔自己令人信服地说的那样,艺术家先于,或离开他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家,相反,是艺术作品使它的创造者成为艺术家。这同样也适用于哲学家。离开他的哲学,或在他的哲学之外来看,海德格尔只是千百万盲目追随纳粹政权,试图与纳粹政权相安无事的德国小资产阶级之一,他做过的事根本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法国哲学家拉库―拉巴尔特一针见血地指出:“海德格尔的‘哲学’,或者说他的思在何处,如果不在他的文本中?这里的问题是:海德格尔的思,还是别的什么?如果有一个‘海德格尔’公案(cas Hei degger)的话――(据我所知)它不能归为任何‘反人类罪’,即使他沉默的牵连是可怕的―是因为有‘海德格尔之思’。”(注:转引自Fred Dallmayr,The Other Heridegger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1993),P.17.)这就是说,在追究海德格尔这样的大哲学家的政治行为时,我们无法,也不能将他的思想与他的行为完全分开。而且,也的确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他的行为之间有着种种复杂的关系,虽然不是思想指导行为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以研究“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而出名的德国哲学家潘格勒在仔细研究了海德格尔的心路历程后不禁问道:“难道不是由于他思的某种倾向,海德格尔――不只是偶然地――陷入与纳粹接近,并从未真正走出这种接近。”(注:Otto Poeggele,Der Denkweg Martin Heideggers (Pfullingen:Neske,1983),P.335.)实际上,在讨论和研究“海德格尔公案”时,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他的思想,即使是极力主张在讨论此公案时将人与思想分开的哈贝马斯,自己在实践中即恰恰采取了相反的方法。(注:参看Habermas,"Work and Weltschauung:The Heidegger Controversy from a Cerman Perspective",in NewCoservatism,pp.140-172.)所有这些表明,对待海德格尔公案的第三种态度也并不象看上去那么有理。它在实践中的困难似乎使人们在讨论海德格尔公案时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两难:坚持将海德格尔思想与人统一起来考虑,似乎必然导致不是全面否定,就是全盘肯定,并必然要抹杀或歪曲一部分事实。而要将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行为完全分开,不是无法令人信服地说明他的行为,就是无法完全将这一做法贯彻到底。当然,似乎还可以有折衷的做法,就是象潘格勒和哈贝马斯那样,既肯定海德格尔思想的划时代性,又指出他思想中某些因素与他政治行为的内在联系。这种做法虽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在逻辑上有些冒险。如果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可以用他的哲学观点和思想来解释,那么无疑,要否定他的政治行为必先否定他的哲学。这也正是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所持的逻辑。当然,潘格勒和哈贝马斯辈完全可以说,没有必要在倒洗澡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我们完全可以区分海德格尔思想中积极正面的因素和消极负面的因素,正是后者要对海德格尔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负责。但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事实上,海德格尔一生的政治态度就象他一生的哲学追求一样,基本未变。他宁愿承受巨大的政治压力和道德压力而对纳粹暴行三缄其口就是一个明证。同时,他对纳粹本质的批判并未从战后才开始。纳粹对他始终存有戒心也并未看错人。这两个基本事实决不能用诸如“海德格尔的哲学本身就是复杂的”之类的话对付过去。种种研究表明,现代西方文明的危机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根据潘格勒的研究,海德格尔个人在1917年陷入的宗教危机和1929年的政治危机是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上的两个关节点。尤其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和魏玛共和国的没落所产生的政治危机,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是这样的话,哲学思想和政治态度之间就决不只是单向的机械因果关系。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无法完全用他的哲学思想来说明,反之亦然。我们在面对海德格尔公案时所遇到的这些难题表明,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既不是单纯的政治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哲学问题,因此,它既不能用简单的道德审判了事,也不能以纯粹的思想分析来了结,更不能意气用事,从理论党派的立场或意识形态立场全盘维护或否定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公案所蕴涵的问题,远比知人论世,思想与行动的关系,意识形态或道德宣判等老生常谈要复杂得多。我们在处理海德格尔公案时面对的两难,实际上是哲学与政治的巨大张力所致。这个问题在西方哲学中始终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海德格尔公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这个问题的机会。同时,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对此公案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二本世纪残酷的历史,使西方传统中哲学和政治脱节的问题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暴露了出来,1933年,正当汉娜・阿伦特及其犹太同胞流亡国外或处于危险中时,她的老师与情人海德格尔却与纳粹当局合作。但是,从西方历史上看,海德格尔不是唯一一个容忍暴政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对民主的敌意众所周知。这使得阿伦特不能不反思哲学与政治,更宽泛地说,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她认为,西方政治哲学从柏拉图起就给人一种系统的关于政治的本质与可能性的误导印象。哲学起于对世界现象的“惊异”,而政治哲学则始终是哲学的“非亲生子”,从未得到过哲学的青睐。从雅典人审判苏格拉底时起,政治哲学就不是建立在真正的政治经验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哲学的思考上。哲学家孤独地思考,当他从反思中走出来时,却不得不和他并不了解的世界打交道。也就是说,政治哲学是从哲学家的观点,而不是从政治行动者的观点来看政治的。在阿伦特看来,这产生了很多不幸的后果。首先,政治的地位被降低,失去了它的尊严。在哲学家看来,政治无论如何只能是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而不是本身就是善的东西。另一方面,从柏拉图开始,哲学家就致力于寻找一个单一的、永恒的真理。这样,一个统治者,而不是众多政治行动者的观念,自然更合哲学家的口味。从政治上说,这种观点的一个大缺点是它隐含了可能失去对人类多样性的理解,看不到这样的事实:“许多人,而不是人类(Man)在地球上生活,在世界上居住。”(注:Hannah Arendt,Human Condition(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58),p.7.)而且哲学家们不太关心行动自由。他们自以为掌握真理,不是寻求去说服大众,而是用种种方法来迫使他们就范。同时,他们把关键的自由概念解释成一种私人或内在状况,而不是在公共世界中的行动自由,这就使得真正理解政治根本不可能。尽管阿伦特对西方传统对哲学和政治的理解的阐释可能有争议,但肯定不无道理。马克思在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也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页。)显然,马克思也同样看到了西方传统中哲学与政治的脱节。这种脱节显然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典型症状。虽然海德格尔是这一传统最深刻,最彻底和最有力的批判者,但在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他仍未摆脱这一传统。阿伦特1946年在美国《党派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是生存哲学”的文章。(注:Hannah Arendt,"What is Existenz philosophy?",Partisan Review 8(Winter 1946:13).)在这篇文章中她把海德格尔的哲学同她另一位老师雅斯贝斯的哲学作了比较。她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自我主义”(egoism),而雅斯贝斯的哲学则强调交往和对他人开放。她并且表示,雅斯贝斯的哲学不仅更有人情味,在哲学上也比海德格尔哲学更先进。至于在政治上就更不用说,雅斯贝斯始终是纳粹的反对者。”这个对比意味着在阿伦特看来,哲学和政治,思想和政治,思想和行动应该是和谐的。而且也曾经有过和谐。这就是在苏格拉底死前的雅典。阿伦特指出,希腊政治是通过逻各斯来的。逻各斯的意思是言谈和思想。通过逻各斯进行政治,就是在公民无尽的交谈中,行动揭示思想,而思想本身又使相互说服的公民的行动充满活力。(注:Hannah Arendt,Human Condition,p.27.)在这种建立在言谈和思想与行动统一基础上的政治中,人的多样性和自由得到了充分发挥。相反,一旦行动和思想相互分手,每一个都容易退化为否定多样性和自由的强迫。行动会退化为无言的暴力,思想则退化为一种单行道的逻辑推理,它同样对人类多样性和自发性抱有敌意。阿伦特认为,苏格拉底的哲学之思就是从雅典的公共言论政治中产生的,这是一种不脱离和反对政治的思,本身就是在公共世界的他人中运作的事物。每个人都有他的观点,有多少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看世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观点。但柏拉图后来却要单一的真理来代替多样的观点。苏格拉底没有这种想法。他所要做的只是鼓励每个人一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苏格拉底不是要发现一个权威的道理,来使讨论得出结论,而是把朋友间关于他们共同世界的交谈看作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活动:“苏格拉底似乎相信,哲学家的政治作用就是帮助建立这种共同世界,建立在友谊的理解上,友谊是不需要统治的。”(注:Hannah Arendt,"Philosophy and Politics",Social Research vol57,No.1(Spring 1990),p.84.)苏格拉底之死不仅使柏拉图对政治心怀敌意,而且也使他怀疑他老师整个的哲学进路。从苏格拉底的审判来看,和大众谈话是徒劳的。因此,柏拉图现在不是要说服他们,而是要以一个绝对真理来反对他们的观点,这个绝对真理只出现在哲学家孤独的思想中。这个绝对真理必须强加于他们,不管是用逻辑的力量来强迫他们,还是用在未来生活中天意的惩罚来威胁他们。(注:Nannah Arendt,Between Past and Future(Penguin Books,1968),99.107-116.)虽然海德格尔是柏拉图及其开始的形而上学传统的激烈批判者,但他那哲学家对待政治居高临下的轻蔑态度,却使人们不由得想起柏拉图。海德格尔在很多意义上都可说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或者说哲学家的哲学家。众所周知,存在问题是西方哲学,或西方形而上学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海德格尔从一开始就赋予存在问题以绝对的优先性,他一生关注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存在的问题。他晚年一再重申他对存在问题的探究始终未变。因此,与几乎所有其他西方大哲学家不同,严格讲起来,海德格尔的哲学只有存在论,他虽然写了《艺术作品的本源》这样的著作,却并不是要阐述他的艺术哲学或美学思想。同样,在讨论语言问题时,也不认为这是语言哲学。至于被问到何时写一部伦理学著作,他十几年以后的回答是“我们还远未足够明确地思考行为的本质。”(注:Martin Heidegger,"Brief ueber den Humanismus",Wegmarken(Frankfurt am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978),p.311.)而行为的本质在他看来根本上是存在之思。(注:参看张汝伦:《历史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1-181页。)这当然不是说海德格尔丝毫没有现实关怀,丝毫不关心别的问题,而只是说他始终是从一个哲学家的眼光,始终是从他的哲学观点来看待一切重要问题的。但是,他的哲学虽然在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上,在对现代西方文明危机的诊断上,具有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和穿透力,但始终是在存在论的层面上,而不是在实在论(ontic)的意义上谈问题。这不可避免给他的哲学和他对事物的观察带来一定的限制。例如,他在其成名作《存在与时间》中第一次将时间引入存在论,从时间经验,首先是具体个别人生存的历史经验的境域来解释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这样,一方面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改造成他自己的释义学方法;另一方面又破天荒地把近代以来德国唯心主义的先验自我改造成历史地在世的此在的生命筹划。这就为克服西方传统的意识哲学迈出了根本的一步。但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分析始终集中在此在不变的结构上,而对于同在(Mitsein)却只给一个派生的地位。哈贝马斯因此说,“海德格尔从一开始就切断了从历史性到真实历史的道路。”(注:Habermas,"Work and Weltschauung:The Heidegger Controversy from a German Perspective",p.147.)这不是由于海德格尔当时还未完全摆脱先验哲学的残余所致,而是由于海德格尔根本的哲学倾向。他虽然不象柏拉图那样,要求由哲学家来统治;相反,甚至在晚年也大谈“哲学的终结”,但哲学家在他心目中始终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既然存在论问题具有对其它一切问题的优先性,那么以存在论问题为己任的哲学家当然也就有某种精神的特权和优越性。哲学家及其同类人诗人在他的思想发展中地位越来越突出,就证明了这一点。哲学家也许不一定是“王”,但却可以“领导领袖”,可以在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引起一种“精神的变化”。(注:Frank H.W.Edler,"Philosophy,Language and Politics:Heidegger's Attempt to Seal the Language of the Revolution in 1933-1934",Social Research,vol57,No.1,(Spring 1900),p.148.)雅斯贝斯说这是海德格尔政治上的极度天真和他过于自负。(注:Fred Dallmayr,The Other Heidegger,p.25.)实际上是他作为哲学家过于自信。潘格勒认为海德格尔1933年在政治上失足就是由于他轻视政治领域的独特性所致。(注:Otto Poeggeler,"Heidegger und die politische Philosophie",Zur philosophischen Aktualitaet Heidegger,Bd.1 Philosophie und Politik (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991),hrsg.von Dietrich Papenfuss and Otto Poeggeler,p.329.)尽管如此,海德格尔毕竟无法脱离现实、脱离政治。相反,他对现实的危机,包括政治危机是很敏感的。正是这份对现实危机的关怀,使他一度接近纳粹,对纳粹抱有希望,并与纳粹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直接从事政治活动,或放弃哲学,进入政治领域。即使在那时,他也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看待现实问题。如潘格勒所指出的:海德格尔始终“企图哲学地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揭示的欧洲危机。在海德格尔看来,战争意味着无意义的欧洲自我摧毁,由这个事实引起,即―…不是试图创造性地解决它们的问题――而是欧洲民族国家将它们自己投入到外在的为世界统治而斗争中去(注:转引自Fred Dallmayr,The Other Heidegger,p.25.)”在海德格尔看来,欧洲危机的根源在于它在精神上陷入了它自己所产生和传播的虚无主义。问题是欧洲能否找到内在的解毒剂来对抗可见的哀败。在追求这个目标时,他赋予“德国人”或“德国人民”(这里不应在种族意义上来理解这两个词)一个关键的作用。理由如下:由于德国在欧洲中心的位置;她自己助成了近代虚无主义和发展了“权力意志”;德国文化与希腊文化间有一种亲和性。(注:Otto Poeggeler,"Heidegger's politischses Selbstverstaendnis",Heidegger und die praktische Philosophie.hrsg.von Annemarie Gethmann-Siefert and OttoPoeggeler(Frankfurt -Main"suhrkamp),pp,20-33.)德国人,或者说日耳曼民族对于欧洲乃至西方文化的这种使命感,从荷尔德林就开始了。(注:Frank H.W.Edler,"Philosophy,Language and Politics:Heidegger's Attempt to Seal the Language Of the Revolutionin 1933-1934",pp.207-220.)只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德国知识分子中更流行了。海德格尔在这个问题上并非首倡者。他的特殊之处在于将这种对危机的回答与解决完全归结为哲学的,精神的问题。1927年底,海德格尔和谢勒有过一次聚会。他们都看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国在经历一个革命的过程。他们都希望德国精神的再生,都认为学院哲学的情况是没有希望了,认为“冒险再次进入真正的形而上学,即从基础出发发展形而上学”(注:Martin Heidegger,Metaphisische Anfangsgrucnd derLogik im Ausgang von Leibniz,Gesamtausgabe Bd.26(Frankfurt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978),pp.165.)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海德格尔认为谢勒太乐观,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而他认为“我们甚至还没有彻底完全地提出和发展问题。我的根本意图是提出和阐发问题,这样,整个西方传统在其根本上就将集中在一个基本题的简单性上”(注:ibid.)这个问题毫无疑问就是存在论问题,一个最哲学的问题。即使是在他与政治靠得最近的时候,即1930-1933年,海德格尔事实上也没有离开这条思路。他的关注点仍然是在精神层面,而不是在现实的政治问题。在他看来,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及民主制一样,都是权力意志的体现。(注:参看Otto Poeggeler,"Heideggers politi-sches Selbstverstaendnis".)只不过他认为可以通过在它引起一种“精神的变化”,而将它变为欧洲文化复兴的工具。被人诟病最多的“校长就职演说”那独特的思路和言辞,恰好证明了海德格尔对待现实政治的特殊态度。从表面上看,海德格尔也挪用了一些纳粹意识形态的流行术语,但实际上根本是在说他自己的思想,而非鼓吹纳粹意识形态。不少西方学者都已指出这点。例如,G.尼科尔生在其研究海德格尔“校长就职演说”的文章中就指出,海德格尔挪用象Karnpf(斗争)、Arbeit(工作)、Gemcinschaft(共同体)、Volk(人民)、Entsc-heidung(决定)、Arfbruch(觉醒)、Fueherschaft(领导)这些流行的纳粹意识形态术语进他的哲学,是为了重新下定义和改变它们的意义。(注:Graeme Nicolson,"The Politics of Heidegger'sRectoral Address",Man and Word 20(1987):174.)例如,Volk这个词的生物学意义就由此从属它的历史意义了。(注:Graeme Nicolson,"The Politics of Heidegger's Rectoral Address",Man and Word 20(1987):185.)难怪在海德格尔演讲完之后,出席其就职仪式的纳粹教育部长马上责骂他是在讲他“自家的国家社会主义。”其实,海德格尔也不是在讲他“自家的国家社会主义”,而是在讲他自己的哲学。因为它从未把自己看作是政治家,而是始终以哲学家自居。在“校长就职演说”开始不久,海德格尔就讲到“再次把我们自己置于我们精神――历史此在的开端的力量之下:这个开端就是希腊哲学的觉醒。”(注:Martin Heidegger,"The Self-Assertion of the GermanUerman University",Reviw of Metaphysics 38(March1985):471.)也就是说,海德格尔此时关心的并不是纳粹那套陈词滥调,而是要回到西方传统或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他认为“这个开端仍然存在。它并不在我们后面作为很久以前的东西,而是在我们前面。作为最伟大的东西,这开端已经提前超出一切将来的东西,因此也超出我们。这开端已侵入我们的将来。它在那里等我们,是一个遥远的命令,吩咐我们超上它的伟大。”(注:ibid,473.)这里,海德格尔的思路与他老师胡塞尔的思路有相近之处。胡塞尔认为欧洲科学的危机的内在原因是背离了希腊科学和理性的观念,而目的论的历史观使他必然将历史看作是这一理念的实现,或向这一理念回归。海德格尔虽无目的论的倾向,却也认为古希腊哲学的发端作为一个突破性事件形成了一切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悬在前面作为一个真实的可能性等着实现。而德国人的任务,尤其是大学里的德国人的任务,恰恰就是对这个产生希腊哲学的原初时间作出回应。“……只有我们决心服从这个遥远命令,科学才会成为我们此在的内在必然性。”(注:ibid.)对于喧嚣不已的纳粹意识形态,海德格尔仍然坚持自己的思路。雅斯贝斯因此称赞它是“到目前为止当代学术权力意志的唯一文件。”(注:转引自Fred Malldayr,The Other Heidegger,p.25.)而利奥塔甚至认为它是“独立地颠覆性的。”(注:Jean-Francois Lyotard,Political Writings,p.145.)在他加入纳粹党前不到一个月,海德格尔在一封给雅斯贝斯的信中说,虽然许多事还不清楚,很可疑,他却越来越感到它们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现实,而一个时代已变得衰老了。”“一切都在于我们能否为哲学及其开始准备一个正确的入口处。”(注:Hugo Ott,Heidegger:Unterweg zu seiner Biographie(Frankfurt am Main:Campus verlag,1988),p.31.)面对时代的风暴,海德格尔是那样一厢情况和一意孤行。在他看来,真正的革命得发生在哲学中,即此在与不仅是希腊哲学的,而且是作为全体的西方传统的起源之间的思――问斗争。然而,这种哲学之思又是为时代问题所激起,并且也是针对时代危机的。这就使得不管使用何种策略和方法,不管他对政治是何等轻蔑和无知,海德格尔无法摆脱政治。他最终还是入党了,他合作了,他对希特勒抱有幻想,他说了不少言不由衷的话。这些行动固然暴露了海德格尔人格和个性的许多缺陷:妄自尊大,偶尔的报复心,缺乏公民勇气(Zivilcourage)(当然,在一个专制制度下,这些缺陷经常会急剧恶化)等等,但却不能完全用人格与个性来解释,甚至也不能用政治上的幼稚或政治上的反动来解释。因为在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中,很多事情很难给它贴上什么政治标签。雅斯贝斯在他的《哲学自传》扩大版中就承认,海德格尔不适合任何一种纳粹类型。(注:Karl Jaspers,"On He-idegger",Graduate Faculty Philosophy Journal 7(Spring 1978:)122.)这种困难又一次证明了海德格尔公案的复杂性。如果海德格尔是个货真价实的纳粹分子,那就不会这么复杂。如果海德格尔是个地道的纳粹思想家,情况也不会这么复杂。问题如果仅限于哲学,或仅限于政治,都不会这么复杂。问题的复杂来自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巨大张力,来自海德格尔以一种非政治的方式――哲学的方式卷入政治和对政治作出反应。单从哲学的角度或单从政治的角度去看这桩公案,都无法把握问题的复杂性。三但不管问题有多复杂,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虽然海德格尔对时代危机的某些关切和想法使他容易接近纳粹的立场,他的有些思想也容易被头脑简单的人,或心怀偏见的人解释为纳粹思想(康德、黑格尔和尼采都有这样的命运),但他的哲学不仅不是纳粹哲学,而且是和纳粹主义格格不入的。因此,海德格尔对纳粹的幻想消除之后,很快就对纳粹意识形态持批评态度。但是,他的批判也不是一个政治行为,而是一个哲学行为,是他哲学思想的自然发展,而不是脱离哲学的政治批判。德里达在《关于精神》一书(注:J.Derrida,Of Spirit,trans.by Geoffrey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中对海德格尔对“精神”一词在不同时期使用的研究即向我们表明了这一点。海德格尔在写《存在与时间》时,强调要象对待“主体性”和“(先验)意识”那样避免使用“精神”一词,或给它加上引号来使用。这显然是要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划清界线。大约25年后,在诠释提拉克的诗时,海德格尔又重提这个回避策略,说诗人总是避开“精神”和“精神的”(geistig),而用“精神性的”(geistlich)一词。(注:ibid.pp.9-12)但在这25年间,海德格尔不仅不回避,而且还乞灵于“精神”及与其相关的词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德里达看来,用和不用,或试图避免“精神”,是海德格尔哲学发展的征兆,它们在一个关节点区分了复杂地纠结在一起的他的思想的不同线索。德里达主要提到了以下四条线索:关于存在的发问问题;与思相对照技术的地位问题;与此在相比“动物性”的问题;和形而上学史的时代特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试图使自己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主―客或身一心二元论,它也表现为精神和物质的对立。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试图将此在不仅从不同类型的客观化中救出,而且也从精神的主观规定中救出。在传统形而上学中,“精神”是一连串与物质实在相对的概念的“非客体”的一部分,这些非客体包括意识、精神(或心智)、主体性、人格和理性。要非形而上学地阐明此在,就要避免和给整个这一串非客体加引号,特别是精神的概念。根据海德格尔,在此的规定特征不是意识或精神,而是它对存在或存在问题开放;它自己的存在也是可问的,或可被提到一个问题的地位。从这个观点看,此在不是一个客观上给予和可确定的事物(Vorha-ndenheit);它也不只是一个非事物。象意识和精神这样的范畴都无助于理解,反而是理解作为存在发问之所在的此在的一个障碍。“生存”和“在世”这样的术语都是用来避免误解。正如《存在与时间》中说的,说此在是一个追问,意思是人实质不在灵肉综合的精神,而在他的生存。所以海德格尔将他的工作与一切依据这个笛卡尔形而上学基础的学科和研究分开,包括人文科学(Geistswiss enschaften)和哲学人类学。但在1933年的“校长就职演说”中,“精神”又威风八面地回来了,并且没有带引号。精神现在作为“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一个主要部分,来坚持自己的权力了。是什么引起了这种变化?在海德格尔的演讲中,“自我主张”包括一个由领导(Fuehrung)支持的精神秩序,而这种领导本身又受一个精神使命的指导。如同海德格尔在演讲开头所说的,假如校长的职务是承担这个高等学府的精神领导的任务,则这领导只有当领导人让自己被“将德国人民的命运塑成它历史的独特形态的精神使命的不可避免性所引导”,才有可能。海德格尔在这篇演讲中给“精神”下了一个定义,他思想的几个关方面都结合在这个定义中。与只是聪明、机智或分析的理智相反,精神是在追求存在的本质中原初地调整和认知的决断。因此,一个民族“精神”或“精神世界”不是一种文化上层建筑,或有用价值的仓库,而是一种从神秘力量和对其历史此在最深的检验中产生的生存力量。现在,精神被当作一种具体的历史力量,不再适合支配现代性的那种形而上学模式;反而倒是与《存在与时间》相一致,精神不等于主体性,至少不等于它的心灵的、自我论的解释。(注:ibid.pp.31-37;Heidegger,"The Self-Assertion of the German University",pp.470,474-475.)但同时,演讲强烈的唯意志论是否仍属于主体性时代不无可议之处。德里达看到,与这种哲学上的左右为难相联系,隐藏在它后面的,是重要的政治上的矛盾态度。人们可以说,通过呼唤精神和精神使命,海德格尔将国家社会主义精神化了,因而使其政策(甚至最坏的政策)合法化。但在肩负这种精神化风险时,海德格尔也可以追求净化和因而(从其最坏的倾向中)拯救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在那种情况下,海德格尔的就职演说至少将精神和生物学的种族主义和自然主义区分开来;至少使“校长就职演说”不再属于纳粹的意识形态话语。但是,海德格尔的这种精神化也是要付代价的:至少部分退回到置根于精神和主体性的传统形而上学去。在德里达看来,这个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只有将精神作为对立的一极,或又将它等同于主体性(即使是一种唯意志论的主体性),才能使自己在其发生形式上就与生物学主义、自然主义或种族主义区分开,并反对它。这种程序的强制力很强大,支配着大多数今天和未来很长时间里想要反对种族主义、集权主义、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的话语,它们以精神的名义,以精神自由的名义,或以直接或间接可回溯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公理的含义(如民主或‘人权’的公理)这么做。”(注:J.Derrida,Of Spirit,pp.39-40.)在德里达看来,似乎只有两种选择:赞成精神和反对精神。但无论哪种选择,都是“可怕地不干净”。(注:jbid.p.40.)前者会回到旧形而上学,而后者会在政治上走错路。换言之,前者是哲学上不干净;后者是政治上不干净。德里达的这个结论显然也暗示了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巨大紧张。德里达认为在“校长就职演说”中,海德格尔用许多方法混合了这两种选择,因而也混合了它们的恶果:他用一个“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姿态”为国家社会主义“担保”,他认为同样的暖昧不清也出现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自己在那里也提到“精神的每一本质形态都具有模糊性。”(注:Martin Heidegger,Einfuehrung in die Metaphysik,Gesamtausgabe Bd.40(Frankfurtam Main:Vittirio Klostermann,1985),p.11.)这部著作是要给人们提供一个引导,使之进入作为一种提问模式,更确切地说,作为“基本问题之问”的哲学。这个引导并不是引导进一个实质性领域或产生各类信息,而只是引起惊异和提问:此外,这个引导性的导论不能依靠任何别的外在引导,而只能把自己完全交给提问。这个提问性引导不受指导和控制,形成了进入哲学提问的人口。在使用“引导”(Fuehrung)这个词时,海德格尔似乎是同意了占统治地位的法西斯的套语。然而,德里达却写道:“我们应非常诚实地承认:在海德格尔冒险将引导的主体为政治服务时,他却表明他事先就不为这种政治服务。”(注:J.Derrida,Of Spirit,pp,43-44.)当然,这种远离政治并不完全或明确,因为提问在这里仍同认知意志连在一起,因而同肯定的决断连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形而上学导论》将自己置于一个新的政治或地缘政治的语境中:地球上为世界统治而进行斗争的语境中。在海德格尔看来,欧洲,特别是德国,处在一个巨大的钳子中,受到俄国和美国两边的威胁(这两者都被视为想要统治地球的技术大国)。问题是欧洲是否能恢复其本源的力量,这要求“从中心发展出一种历史的力量”。(注:ibid.p.45.)德里达说,地缘政治在这里采取了一个“精神的世界政治”的形式,这种政治要对抗世界的没落:诸神的逃遁、地球的毁灭、人类大众化和平庸之辈占上风。(注:ibid.p.46.)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世界的没落是与精神的日益被剥夺权力(Entmachtung)联系在一起或等同的。这个过程并非一个外在的偶然事件,而是精神本身特有的特征。在海德格尔看来,精神力的剥夺有几种形式,包括将它误解为机智或理智,把它还原为一种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或一种种族群众组织的套话(法西斯主义)。与这种衰落过程相抗,海德格尔将精神表述为力量或力,作为一个原初统一和强制的权力。在这一语境下,《形而上学导论》重提在“校长就职演说”中给予的精神定义:“精神授予存在者全体种种权力,精神统治的地方,存在者本身因而更本质。”(注:Martin Heidegger,Einfuehrung in die Metaphysik,p.53.)(正如德里达所注意到的,海德格尔这时的说法仍强烈地(虽是模糊地)受到传统形而上学,以及它认为精神是自我把握和自我同一(逻各斯)的影响。然而,在他以后的著作和讲课中,这些立场慢慢松动或被取代,逐渐为新的观点创造了空间。在他1936年关于谢林的讲课中,海德格尔仍然强调精神的统一和聚集性质,称精神是“原初统一的统一性。”但他又说,作为这个统一性,“精神是Pneuma”(希腊语“空气”或“呼吸”之意),即一阵微风,呼吸。此风从何处起?海德格尔遵循谢林的说法,指向爱的能力,说:“甚至精神也不是最高的;它只是精神,或爱的呼吸。但爱是最高的。”(注:Martin Heidegger,Schelling:Vom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Gesamtausgabe Bd.42,(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988),p.154.)谢林课程也首次提出了恶的主题,把恶看作是背离爱的精神和在反叛爱的统一精神时生存的自我封闭。德里达也提出海德格尔关于荷尔德林的一些课程,尤其是1942年关于荷尔德林的诗“多瑙河”的课程。在那里,海德格尔把诗人的灵魂表述为精神的容器或沃土。精神现在被看作火焰,这与荷尔德林那首赞美诗的开头是一致的:“现在来吧,火!”作为火,精神不再指自我把握或自我同一,而是指一个连续的运动或渴望,一种剥夺和再挪用的永恒过程。(注:J.Derrida,Of Spirit,pp.80-82.)1953年,海德格尔在阐释提拉克的诗时再次提出了“什么是精神”的问题,但他现在的回答是:精神就是火焰。”它既是火焰的燃烧,又是在火焰中升腾的东西。在德里达看来,这不只是在阐释提拉克,而是反映或抓住了海德格尔自己的思想。现在,精神已不再属于传统形而上学了。这在他诠释提拉克的诗句“灵魂是大地上的陌生人”更明显。海德格尔坚持认为,“陌生人”这个词在这里不是指灵魂被放逐到一个它并不属于的、肉体的、现世的监狱中,如老式柏拉图主义所认为的那样。“陌生人”在这里指一种云游寄旅的性质,指灵魂仍寻找它还未居住的大地。灵魂的渴望指向未来,但不是普通时钟意义上,而是时间性意义上的未来。在时间性中,“后来”预期着“早先”,黄昏先于黎明,死亡先于生命。提拉克用“精神性的”(geistlich)这个词指这种时间性和它的现世世界。这种前指的精神时间性有一种希望的性质。因此,海德格尔认为,提拉克诗中的“西方”(Abendland)必须仔细地与西方文明,或在柏拉图意义(基本上被基督教吸取)上的欧洲区区分开。提拉克的这个西方更古老,即比柏拉图―基督教,尤其是欧洲所理解的西方更早,也更有希望。(注:Martin Heidegger,Unterwegs zur Sprache (pfulligen:Neske,1959),p.77.)海德格尔这时不仅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也超越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一度坚信的德国人的精神使命,实际上也消解于无形了。“精神”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中的曲折旅程显然不是学术政治,而是在政治语境中的学术。但它的种种使用,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说是与海德格尔要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初衷相悖离的。德里达所谓形而上学和反形而上学话语都不可能是清白的观点,的确深刻地揭示了传统形而上学与近代政治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但以海德格尔在三、四十年代对“精神”一词的用法为例,则还嫌证据不足。海德格尔当时之所以要打出“精神”的旗号,显然是要借用传统精神概念与物质、自然、肉体等相对立的意义,来和纳粹的生物学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相抗,说明他此时已有意与纳粹意识形态针锋相对。但他这么做时并未退回传统形而上学去。在1936年的谢林课程中,精神也一直受到赞美,把它作为生物学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解毒剂。但海德格尔是在“微风”,而不是在“逻各斯”或“理智”的意义上来解释这个术语的。而后来在荷尔德林课程中,“精神”被解释为“火焰”和“火焰的升腾”;这就为提拉克诗诠释中的“精神性”(Geistlichkeit)这个概念扫清了道路。在那里,精神性是一种充满火的精神的时间模式。因此,在他对荷尔德林的“多瑙河”这首诗的阐释中(1942年),海德格尔常常用加了引号的精神这个概念来指近代技术的“精神”和德国唯心主义的主导范畴。而在这时,海德格尔也并未再靠向或要拯救希特勒主义。海德格尔思想的内在动力从《存在与时间》开始,就是要克服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谓的现代性在他看来不过是这个传统的必然结果和终结,因而各种现代政治意识形态也不过是这个传统的表现。海德格尔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使他不可能赞美生物学主义或自然主义,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与理智相对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对从传统形而上学中派生出来的现代意识形态的批判,也不可能意味着支持纳粹主义或任何一种自然主义政治(即把自己或人性看作是既定的东西)。可是,确如哈贝马斯所指出:“海德格尔始终留在普遍中,他关心的是要表明‘人与存在为邻’,而不是与人为邻。”(注:Habennas,"Work and Weltschauung:The Heidegger Controversy from a German Perspective",p.160.)在他看来,既然历史就是存在史,那么唯一真正的批判只是哲学批判。所以他的批判始终停留在存在论的层面上,因而始终是非政治的。因此,对他一直对纳粹的罪行保持沉默,对自己的政治失足毫无悔意,就不能肤浅地仅从个人品质,或政治上顽固不化来理解。既然一切最终都归结为存在的展现发生(Ereignis),那么思想家当然是没有个人责任的。是错误客观地落在他身上,而非他犯错误。所以海德格尔战后会说,他33-34年间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一事是“不重要的”,它只是“科学本质的形而上学状态的一个表征。”(注:Martin Heidegger,"The Restorate 1933/34:Facts and Thoughts",Review of Metaphysics 38(March 1985),p.497.)“校长就职演说”“已经是一个对抗”;而他加入纳粹党纯粹是个“形式问题”。(注:ibid.pp.490,493.)应该承认,除去他个人品质和惊人的缺乏道德感外,他的哲学完全可以得出以上结论。对于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存在之思更重要呢?与存在之思相比,上述这些问题当然是“不重要的”。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不仅他个人的行为是不重要的,甚至有计划的种族灭绝和大屠杀也算不了什么。既然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和民主制是一丘之貉,那么纳粹做的一切并未有特殊意义。在给他以前的学生马尔库塞的一封信里,海德格尔说,马尔库塞说的关于灭绝犹太人的一切同样也适用于盟国,只要将“犹太人”换成“东部德国人”。马尔库塞在回信中不禁要问:“说这句话时,你不是将你自己置于一个人与人之间可以对话的领域之外――逻各斯之外了吗?只有完全在这‘逻辑的’维度之外,才可能用说别人也干了同样的事来解释、面对、‘理解’一个罪行。”(注:转引自Habermas,"Work and Weltschauung:The Heidegger Controversy from a German Perspective",p.163.)马尔库塞在这封信里绝望地对他老师说:“我们许多人都等着你说句话,一个你可以清楚明确地使你自己摆脱这种认同的声明,一个表达你对所发生的事现在的真实态度的声明。但你没有作这样的声明……”(注:ibid,p.164.)海德格尔这种可怕的沉默,不是出于他的人格,也不是出于他的政治立场,而更多的是出于他的哲学立场。严格说来,他只有哲学立场,而无政治立场。因为哲学家是超越政治的。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完全属于柏拉图开创的传统。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就是能跑到洞外看到真实世界的人,因而是唯一能认识真理的人。而普通人就象被缚在山洞的人那样,与事物真相无缘,与真理无缘。直理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而只能出现在哲学家孤独的思索中。因此,哲学家完全没有必要了解政治,他的使命是将自己通过独自思索得到的真理,强加于芸芸众生作为现实生活和政治的标准与尺度就行了。这就是“哲学王”的真实含义。(注:参看Hannah Arendt,"Philosophy and Politics",pp.94-96.)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哲学家的任务和特权是倾听存在的呼唤,领悟人(此在)与存在的本真关系。因此,他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并无多少兴趣,对政治他知之甚少,(注:Otto Poeggeler,"Heidegger und politische Philosophie",p.341.)却试图使其按自己的思路运行。他完全无视政治的独立性,企图把政治问题最终都还原为哲学问题。这样,时代的危机最终被归结为存在的天命,而哲学家也只有存在之思,而无政治和道德立场。他只要对存在作出回应,却无须对人世的苦难和不义作出回应。因为他是“哲学家”。四柏拉图开始的哲学取代政治的形而上学传统的后果,在海德格尔公案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显露。一个基本的反讽是,哲学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相反,政治却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哲学家的生活。需要明确的是,“政治”其实有两层基本含义。法文中有la politique和le politique,德语中也可以用die Politik和das Politisch来区分这两层意思。前者指作出具体决定和政策选择;后者指政治领域和我们可以谈起的现象――事件、人物、行动、制度等等的政治性质的特别样式。本文主要在后一种意义上谈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永远处于哲学和政治的巨大张力中,是哲学家特有的命运。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的哲学家,必然是有现实关怀的。但象柏拉图和海德格尔这样,试图以哲学来指导政治,从而取消政治,却是注定做不到的。亚里士多德可以将哲学作为人最高的实践活动,但却不能把它作为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人的生存活动不可能还原为哲学。试图以哲学主导政治,其结果一定是无视政治的独立意义,造成哲学和政治的脱节。柏拉图和海德格尔的政治遭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很显然,政治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样态,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哲学所取代。对它的轻视也是毫无道理的。然而,从柏拉图开始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一贯重观念,重本体,重彼岸,重超越,重心灵,重绝对,重一元,这就注定要对生活世界――政治世界采取一种排斥和轻视的态度。令人吃惊的是,一心要克服传统形而上学,并且为此作出了划时代的、无可比拟贡献的海德格尔,在对待政治的问题上却与柏拉图如出一辙。这就是“把欧洲思想的空间限制在形而上学的封闭范围里:从此以后问题不过是思考(个人)存在。对(一般)存在的遗忘成了西方哲学的木质。”(注:Jean-Francois Lyotard,Political Writings,p.146.)但正如利奥塔极为尖锐而深刻地指出的:被西方形而上学所遗忘的不仅仅是存在的区别,而且还有善与恶、正义与侵权的区别。被遗忘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般存在,而是对正义的义务。(注:ibid.p.147.)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海德格尔没有超越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如果海德格尔哲学态度的形而上学性本质地解释了海德格尔对待政治的态度,以及他在政治上失足的原因,那么海德格尔公案就向我们表明,传统形态的哲学,是不可能根本克服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克服,必须通过哲学的自我改造,通过哲学实践领域延伸,通过实践哲学成为真正的第一哲学来完成。今天,任何学院哲学都已完全失去其生命力充分表明,哲学已无法再象过去那样形而上学地划地为牢了。它必须从人类的生存实践中,特别是政治实践中,获得它自我更新的力量。这恰恰是因为政治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萎缩,而人类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有什么样的政治。这当然决不是说哲学要成为政治,而是说哲学要象苏格拉底进入雅典的公共场所那样进入政治,促进生活世界中的自由交谈,沟通不同的话语与文化,就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进行讨论和对话,对任何罪恶与不义作出道德――政治评判。这样,哲学不仅是理论,而且也是亚里士多德所谓最高的实践。既然我们已被抛入世界,与他人共在也是哲学家的命运,哲学家又怎么能回避和拒绝政治?在哲学和政治的张力中,哲学家无法超脱和中立,他必然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必须面对人类良知的评判。人类良知既不来自形而上学,也不来自意识形态,而是来自人类的历史经验,来自人类的政治生活。良知的声音,才是存在的声音。而我们只有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在倾听他人中,才能听到这种声音。
[ "Space", "Politics", "Literature", "Economy", "Mine", "Transport", "Art", "Energy", "Law", "Electronics", "Medical", "Philosophy", "History", "Sports", "Agriculture", "Military", "Enviornment", "Education" ]
Politics
软件学报Journal of Software2000 Vol.11 No.1 P.116-121区间逻辑的一个辅助证明工具胡成军 王戟 陈火旺摘 要 DC/P(duration calculus prover)是一族实时区间逻辑的辅助定理证明工具.它采用Gentzen风格相继式演算作为基本证明系统,并结合项重写、自动判定算法等技术以提高证明的自动化程序.该文介绍了DC/P的语义编码方法、采用的相继式证明系统及实现技术,并给出了应用实例.关键词 邻域逻辑,区间时序逻辑,均值演算,时段演算,相继式演算,定理证明.中图法分类号 TP301A Proof Assistant for Interval LogicsHU Cheng-jun WANG Ji CHEN Huo-wang(School of Compute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Abstract DC/P (duration calculus prover) is a proof assistant for a family of interval logics. It adopts the Gentzen-style sequent calculus as its basic proof system. The techniques such as term rewriting and automatic decision procedure are integrated to automate many trivial proof step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briefly describe the semantic encoding approach, and the sequent calculu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implementation techniques of the DC/P.Key words Neighbourhood logic, interval temporal logic, mean calculus, duration calculus, sequent calculus, theorem proving.作为一种实时逻辑,区间逻辑因其表达能力强而被大量应用于硬件电路、实时系统等领域[1,2].区间逻辑区别于点式逻辑(point based temporal logic)的根本性质是公式语义解释在区间上,而不是在时间点上.对于某些性质,例如,“A在任一长于l的观察区间上总为真”等,使用区间逻辑来描述、推导更方便、更自然.本文介绍我们开发的时段演算定理证明器(duration calculus prover,简称DC/P)(DC/P版本1.0可从http://www.iist.unu.edu/~hcj下载,需要者也可与作者联系).作为区间逻辑的一个辅助证明工具,DC/P的目的是将推导过程机械化、(半)自动化,使人们从枯燥易犯错的手工推导中解脱出来.DC/P实际上是支持包括邻域逻辑[3](neighbourhood logic,简称NL)、区间时序逻辑[4,5](interval temporal logic,简称ITL)、均值演算[6](mean calculus,简称MC)和时段演算[7](duration calculus,简称DC)在内的一族实时区间逻辑的辅助定理证明工具.之前,Skakkebk的PC/DC[8]是我们所知的唯一的时段演算辅助证明工具.PC/DC是一个出色的工具,其缺点是仅支持DC且很难被用户扩充(PC/DC采用了所谓的“Parser/Unparser”技术,这一技术因过于依赖实现平台的特定功能而难于维护).DC/P吸收了PC/DC的一些优点,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DC/P是交互式的,它采用Gentzen风格相继式演算(sequent calculus)作为基本证明系统,同时也结合了如重写、自动判定算法等技术,用户只需在高层作一些决策,其他大量琐碎的细节则由DC/P自动完成.DC/P的实现平台是SRI公司著名的原型验证系统PVS[9].在实现DC/P时,我们采用语义编码技术.采用语义编码技术而不是从头构造一个全新定理证明工具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较快地得到一个可靠性有保障的原型系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逻辑的证明系统和相关自动化技术上.DC/P的实现方法对其他逻辑的证明工具的实现均有参考意义.1 语义编码我们采用的语义编码是在文献[10]的基础上作了较大改动后得到的.其中,域、状态、项及公式等编码如下.我们采用PVS的内置类型real来表示时间域.区间类型则用时间点的有序点对来表示:状态通常表示为从时间域到布尔域中的函数.然而,由于状态变元(及表达式)仅出现在积分算子内,通常假定状态变元具有有穷可变性(finite variability)以使积分函数是良定的.这一约束用PVS的谓词子类型描述如下:这里,T为一类型参数.Finite-Variability(f)是一递归定义的高阶谓词,其含义是,在任一区间上,总存在一自然数n使得函数f恰好有n个不连续点.我们可以在状态上施加各种“布尔型”操作以得到状态表达式.状态间的联接算子可由“提升”的方法定义.例如令F1,F2为boolstate类型,t为一个Time类型变元,则“蕴含”算子可定义为=>(F1,F2):boolstate=(LAMBDA t:F1(t) IMPLIES F2(t));区间逻辑的项由全局变元、时序变元、函数及常数构成.这里,我们把状态表达式的积分(或均值)视为特殊的时序变元,并借助类型信息来区分全局变元与时序变元.当全局变元或实数型常数用作项时,需使用类型强制(type coercion).令i为Interval类型,类型转换函数定义如下:n(t:T):[Interval->T]=LAMBDA i:t; CONVERSION n;这样定义的类型转换函数n是多态的,它可以将任一类型T转换为另一类型[Interval->T],如从实数到项、从布尔型到公式等.由于PVS的类型检查系统自动尝试调用用户定义的转换函数以获得类型匹配,因此,在规范中,我们仍可以用常规方式书写各种表达式,如l+0,gx*5等.采用类似方法,实数域上通常的四则运算可以提升到项上.如项上的乘法运算定义为*(t1,t2):Term=(LAMBDA i:t1(i)*t2(i));在DC/P中,我们没有把Reiman的积分理论编码到元逻辑中,而是将积分算子解释为未定义函数,并引入一组公理来刻画其语义.文献[11]已经证明该公理化是完备的.积分算子及均值函数定义如下:区间逻辑的公式是从区间到布尔域的函数Form:TYPE=[Interval->bool].同样地,通过提升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系算子、命题联接词及量词.例如:>=(t1,t2):Form=(LAMBDA i:t1(i)>=t2(i));\/(A,B):Form=(LAMBDA i:A(i) OR B(i));every(L:[T->Form]):Form=(LAMBDA i:(FORALL gx: L(gx)(i))).而NL的模态词◇l及ITL的“chop”模态词⌒,◇和□定义如下:区间逻辑的公式语义可以按统一的形式编码到元逻辑中.直观上讲,公式A在区间i处为真当且仅当A(i)等价于永真式true;公式A为真当且仅当A(i)对于所有区间i都为真.对此可以编码如下:2 Gentzen风格证明系统在完成语义编码后,原则上可以通过展开所有算子的定义而在元逻辑层次来证明区间逻辑的定理.但这样一来,一方面证明工具的用户必须熟悉编码细节;另一方面这种证明没有反映人们在区间逻辑概念层次的思维,最终得到的证明将难以理解.为克服上述缺点,我们开发了一个Gentzen风格的证明系统.2.1 推导规则DC/P的证明系统包含了一阶逻辑Gentzen相继式演算的所有公理与规则,其余的公理、规则基本上是Dutertre的公理化系统S′[5]以及文献[12]中DC公理化系统的相继式风格的对应.限于篇幅,本节仅列出与“chop”算子、特殊符号ι等相关的部分规则及DC的归纳规则.除基本规则外,DC/P中还包含许多功能强大的派生规则.这些规则使得证明时能够利用较大的证明步骤,从而使证明更简洁.如在证明含◇,□算子的定理时,应用模态逻辑S4的如下规则往往更为方便.这里,□Γ(或◇Δ)表示有穷公式集,其中每一公式或者是刚性(rigid)的,即不包含任意时序变元、ι和模态词;或者是□(或◇)公式,即形如□(...)(或◇(...))的公式.下面的定理[13]给出了我们所采用的相继式演算的可靠性及相对完备性的结论.定理1. 若公式β是DC/P的定理,则β在标准的区间语义模型下永真.定理2. 若公式β存在一个Hilbert风格的证明,则β是DC/P的定理.2.2 规则编码首先需将相继式及规则编码到元逻辑中.相继式Γ→Δ在区间i处为真的含义是:存在公式A∈Γ,A(i)为假,或存在B∈Δ,B(i)为真.若相继式在任意区间上都为真,则称相继式永真.令Gamma,Delta为Form类型,相继式编码如下:seq(Gamma,Delta):bool=|-(Gamma=>Delta)公式的有穷集通过枚举出成员的方法表示.引入如下算子构造有穷集:emptyconsequent:Form=ff; emptyantecedent:Form=tt;*(Gamma,X):Form=Gamma/\X; +(Delta,X):Form=Delta\/X;这里,算子+,*用于连接有穷集中的各个成员,不同于区间逻辑中的加乘运算符.例如,相继式{A,B}→{C,D,E}在DC/P内部实际表示为元逻辑公式seq(enptyantdcedent * A * B,enptyconsequent+C+D+E).由于我们修改了PVS的接口,上述编码对用户而言是透明的.给出上述算子的定义后,DC/P的推导规则及公理就可以编码为元逻辑的公式.若规则或公理是可靠的,则我们还应该可以证明它们是元逻辑的定理.以“chop”算子左单调性规则(即ILR3a)为例,它可以编码如下:ILR3a:THEOREM seq(Gamma*(A^B),Delta) AND seq(Gamma,Delta+[](C=>A))IMPLIES seq(Gamma*(C^B),Delta)2.3 证明命令DC/P中直接与用户交互的是一组证明命令.证明命令的用途是选择相应的规则作用于当前待证目标,得到一组简化的子目标或结束证明.证明命令通常对应于1条或多条推导规则,可视为一些“智能”的宏命令.换言之,所有证明命令最终都可以展开为一组基本的PVS证明命令.这种实现方式确保了当引入新命令时不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DC/P的基本证明命令最终都是通过引入编码后的公理或规则实例实现的.以“chop”算子左单调命令MONO-CHOP为例,DC/P首先读入用户输入,并将其与编码后的规则ILR3a的前提进行匹配,若失败,则显示错误信息并退出;否则找到Gamma,Delta,A,B,C的代入项,引入实例化后的规则并进行化简,从而将当前相继式规约为规则ILR3a的结论.DC/P的大部分证明命令都对应于多条规则,如命令NFLATTEN,NSPLIT分别对应于命题逻辑中产生单一子目标、产生多子目标的规则.实现这些命令时需要对多条规则一一匹配.简单命令可用PVS策略语言所提供的顺序、条件和重复等结构复合而成.如命令NPROP可用于证明所有命题逻辑定理,它是通过在所有待证目标上反复尝试应用命令NFLATTEN和NSPLIT实现的.NPROP定义为(TRY (NFLATTEN) (NPROP) (TRY (NSPLIT) (NPROP) (SKIP)).这里,TRY相当于IF...THEN...ELSE...结构.上式将首先调用命令NFLATTEN,若有新子目标,则递归调用自身,否则调用下一个TRY命令.复杂证明命令大多数通过如下步骤实现:首先扫描分析当前待证目标,判定需应用的规则;然后根据情况可能需要对待证目标作一些变换,并将推导规则所表示的定理实例化;最后简化目标.考虑如下简单定理:在手写证明时,上述定理的证明过程往往被忽略,而错误容易出现在这种被忽略的地方.严格的形式化验证过程不应该忽略任何细节,而人们通常会希望类似于上面的“显而易见”的定理能由辅助证明工具自动完成.在DC/P中,如果仅使用基本规则,一个可能的推导类似于如下手写证明:这里,Exist-intro等是DC/P的证明规则(命令).规则Exist-intro的功能是为时序变元引入skolem常数x′,y′.Chop-mono是“chop”算子的单调性规则,即ILR3.规则Rigid-out将所有刚性公式移出到chop算子的辖域外.最后,Nassert是一条复杂的命令,它首先对当前目标作一变换,然后调用实线性算术的自动判定过程.上述的证明过程也可以由DC/P命令Dur-chop自动完成.Dur-chop是一条复杂的DC/P证明命令,它结合了一系列在上述手写风格证明中出现过的子命令,完成大量琐碎的工作.首先,Dur-chop扫描当前相继式,寻找一个形如p(∫s)⌒q(∫s)的前提相继式公式,这里,p(∫s)和q(∫s)是关于∫s(若将其看做变元)的实线性算术公式.然后,命令Exist-intro被执行以引入skolem常数,通过命令Chop-mono和Rigid-out,相继式被转换成最终可直接应用DC公理5的形式,最后通过调用实线性算术的自动判定算法以证明当前目标.在DC/P中,还有不少类似的复杂命令.正是由于这些命令的存在,使得大多数琐碎的证明步骤得以简化.3 应用实例考虑一个可能会发生泄漏的煤气燃烧炉[7],我们希望它满足安全性质:在任何大于1分钟的观察区间内,漏气的时间不超过整个观察区间的5%.该需求规范可以用时段演算公式描述如下:.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设计人员需要作出一些决策.例如,根据经验,如果煤气炉控制系统满足:(1) 任何一次漏气事件都可以在1秒内检测到;(2) 发现一次漏气后,煤气炉的阀门将被关闭,并至少等待30s才会重新打开,已知这样设计的煤气炉是满足上述安全性的.上述设计策略可以用DC公式描述如下:为了验证设计符合规范,我们需证明是DC的定理.借助于DC/P,这一形式化验证过程被机械化了.当证明过程成功地完成时,我们有理由确信设计的正确性.上述公式在DC/P中描述如下:上一节中给出的简单定理是煤气炉案例的一个引理.下面我们给出该引理在DC/P中的证明过程,以给读者一些印象.4 结束语本文描述了实时区间逻辑的一个辅助定理证明工具DC/P.DC/P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采用相继式演算作为基本证明系统,一阶逻辑部分的证明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动化;.由于重写技术、实线性算术判定算法的应用,很多琐碎的证明被简化;.集成了一个时段演算子集的自动判定过程;.与PC/DC相比,DC/P很容易被用户扩充,如增加新的逻辑算子、证明命令的定制等.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在DC/P中嵌入一条带标记的相继式演算.初步试验表明,这一演算能利用语义知识来指导证明搜索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证明的自动化程度.致谢 Dimitar P.Gelev博士细心校读本文英文稿初稿,徐启文博士、Dang Van Hung博士、周巢尘教授及DeTfoRs组的其余组员在多次讨论中提出许多有益建议,我们在此表示感谢!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9603010,69873045)、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基金(No.863-306-ZT06-04-1)和UNU/IIST(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oftware Technology,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项目基金资助.胡成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 长沙 410073)王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 长沙 410073)陈火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 长沙 410073)参考文献1.Hansen M R, Zhou Chao-chen, Stauntrup J. A real-time duration semantics for circuits. In: TAU 1992 ACM/SIGDA Workshop on Timing Issues in the Specification and Synthesis of Digital Systems. Princeton, NJ, 19922.Ravn A P, Rischel H, Hansen K M. Specifying and verifying requirements of real-time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1993,19(1):41~553.Zhou Chao-chen, Hansen M R. An adequate first order interval logic. In: de Roever W P, Langmaack H, Pnueli A ed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ositionality――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OS'97). Germany: Malente/Holstein, 19974.Moszkowski B. A temporal logic for multilevel reasoning about hardware. IEEE Computer, 1985,18(2):10~195.Dutertre Bruno. On first order interval temporal logic. Technical Report, No.CSD-TR-94-3,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56.Zhou Chao-chen, Li Xiao-shan. A mean value calculus of durations. In: Roscoe A W ed. A Classical Mind: Essays in Honor of C. A. R. Hoa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994.431~4517.Zhou Chao-chen, Hoare C A R, Ravn A P. A calculus of duration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991,40(5):269~2768.Skakkebk J U, Shankar N. Towards a duration calculus proof assistant in PVS. In: Langmack H, de Roever W P, Vytopil J eds. Formal Techniques in Real-Time and Fault-Tolerant Systems. LNCS 863, Mook,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Verlag, 1994. 660~6799.Shankar N, Owre S, Rushby J M. The PVS Proof Checker: a Reference Manual (Beta Release). Computer Science Laboratory, Menlo Park, CA: SRI International, 199310.Mao Xiao-guang, Xu Qi-wen, Wang Ji. Towards a proof assistant for interval logics. Technical report,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oftware Technology,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199611.Hansen M R, Zhou Chao-chen. Semantics and completeness of duration calculus. In: de Roever W P, de Bakker J W, Huizing C eds. Real-Time: Theory in Practice, REX Workshop. LNCS 600, Mook,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Verlag, 1992. 209~22512.Hansen M R, Zhou Chao-chen. Duration calculus: logical foundations. Formal Aspects of Computing, 1997,9(3):283~33013.Hu Cheng-jun. DC/P: a proof assistant for interval logics. Technical Report,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oftware Technology,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19991998-10-22收稿1999-01-22修稿
[ "Art", "Communication", "Computer", "Agriculture" ]
Computer
【 文献号 】1-345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期号】199906 【分 类 号】F62 【分 类 名】金融与保险 【复印期号】200001 【 标 题 】中小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 【 作 者 】董希望 【 正 文 】 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台州银座城市信用社联合主办、银座城市信用社承办的“中小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研讨会于1999年10月19~20日在台州椒江召开。来自国内有关研究机构、金融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行政官员以及银座城市信用社的有关人员等约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议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教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扬教授主持,中国金融学会会长黄达教授作总结性发言。现将本次研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中小金融机构生存的逻辑依据专家们认为,现有意义上的中小金融机构是改革的产物,也是经济转轨时期在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下,民营中小企业因强烈的扩张冲动而对融资产生强大需求的产物。中央政府的总体管制与局部默许,以及地方政府的局部保护、支持,使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快速发展成为可能。民营中小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存在制度障碍的情况下,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城市信用社应运而生。实际上,当前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是为个体、私营经济服务的。秦池江(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认为,市场经济是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一个基础性条件,从市场里可以找到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位置。江其务(陕西财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出,改革试点以后建立起来的一大批城市信用社,其经营机制和资金性质最具有市场化的特点,无论从经济改革对金融的要求还是从金融制度自身发展的要求看,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中小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李健(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认为,两者的关系是双向的。地方经济发展固然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地方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替代的;金融机构对市场经济所起的促进、推动、服务作用也是其他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的政府行为1.对政府有关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举措的评价盛洪(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指出,这些年来,我国的金融政策基本上是压抑、打击民间金融,目前通货紧缩很大程度上是不恰当的金融政策造成的。他认为,地方上保留一些不同于中央的小环境,采取多种试验,看看结果,可能更有利于制度的创新与经济的发展。1995年在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开始时,如何判断全国各地3000多家城市信用社的功过是非,其所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江其务认为当时很多评论、估价是不公正的,并且在舆论宣传上采取了误导,引起了社会公众对这种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的恐慌心理。秦池江指出,前一阶段的金融改革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重管理轻市场,采取的是尽量地便于管理、便于监督、调控、组织,以及为管理层减少一些环节,或者是提出一些管理的手段;而不是从适应市场需要上设立一个好的市场环境,提供更宽的市场空间。二是在金融改革中强调机构改革的太多,强调机制完善的方面不够。三是只讲规模的扩张,而没有讲业务的创新。四是将城市信用社合并为城市商业银行,过多地强调了内部效应,认为能减少机构、层次,提高效率,而忽视了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忽视了其外部效应。1997年东亚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对金融风险防范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政府、中央银行、各地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大大加强。张承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研究院)评价说在防范风险意义上很有必要,但由于方法、手段不相适应,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直接后果是金融机构尤其是一些大银行业务普遍收缩,对经济的负面作用非常大。1998年颁布的国发140号文件,使全国城市信用社进入整顿、合并阶段。应宜逊(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研究员)认为,其效果并不好。浙江省从96到98年以行政化手段先后组建了7家城市商业银行。从浙江的实践看来,应宜逊认为存在两个问题:(1)“一刀切”严重,不良资产没有清理;(2)机制不灵活。普遍是30%财政控股,另外一些大股东是政府拉来的,如电力局、烟草公司等,股份制有名无实。2.中国金融体制的缺陷专家们认为,中国当前存在的是一种计划金融体制,与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背道而驰。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出于监控风险的良好愿望,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管制,抑止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可是这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市场经济与计划金融的矛盾,阻碍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制度创新的成本。在大一统的计划控制的思维下,金融体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缺陷。张承惠认为,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金融组织体系畸形化严重。国有银行占据绝对垄断地位,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很大限制;(2)金融市场结构畸形问题严重。我国金融市场历来缺少应有的层次性,和国外相比,层次严重不足;(3)金融监管偏向于行政性;(4)金融体制改革总体设计不清楚,很多改革措施都非常被动、单项。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央对各地金融机构的监管大大加强,使上述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李扬(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认为,中国目前金融结构存在五种缺陷:(1)缺少私人的投资市场;(2)缺少多样化的金融机构;(3)融资工具少,缺乏创新;(4)内控体系不健全;(5)缺乏制度保障建设。总之,计划金融体制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十分不利,政府应对其生存的受挤压状况负主要责任。3.若干改革思路专家们指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制度安排问题,政府的作用不在于亲自去组织或者直接干预民营金融业的组建,而主要在于制定合理的制度,确立公正、有效的竞争规则,同时要给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的自由,而非代替这一选择的角色。政府也不能占据所有金融发展空间、包办一切金融业务,而应让出一定空间给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由上可知,改革思路是不言自明的。专家们指出,政府要按市场化原则管理、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改变“一刀切”的行政手段,不强制合并,不搞“拉郎配”。当前,政府要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培植民间信用。应宜逊则认为,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应该体制内、外并进,国有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同样要放开发展。有的人则强调了民间金融机构享受国民待遇的重要性。张承惠认为,中国金融体制面临着新的突破,这个突破口应选择在对内开放上。对内开放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1)金融机构市场准入要有所放开。我们往往进行数量控制,不远的将来应该由数量控制转向质量控制,不要过分限制金融机构增加,尤其是民营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2)业务领域适度开放;(3)严格的利率管制应该放松;(4)中央银行监管制度、方式的改革。根据李扬的看法,中国金融结构的上述缺陷需要进一步改革:(1)培植私人投资市场。一要给私营业主合理的社会地位;二要破除乱集资的观念,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自己出资融资的不是乱集资;三是需要建立风险投资体系。(2)改变国有银行占垄断地位的局面,建立多样化的金融结构,包括中小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3)放开中小金融机构融资工具的限制,鼓励其进行业务创新。(4)加强制度保障建设。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张铭(国家经贸委综合司调控处副处长)认为要遵循四个原则:(1)要着眼于发展国民经济来大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2)要有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目的是形成合理的竞争秩序,避免过度竞争;(3)需要有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引导业务创新;(4)风险监管权力可层层下放,监管任务全部纳入中央银行并不合适。三、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1.银座城市信用社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银座城市信用社创立于1988年,由10万元起家,发展至今已拥有总资产15亿元、自有资产9000万元,年创利2000多万元,贷款逾期率历年控制在0.8%,两呆贷款比例近乎零。其辉煌的业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以它为代表的路桥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被誉为是台州人民继股份合作制之后的又一大制度突破。陈小军(银座城市信用社总经理)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银座城市信用社成功的经验、启示有以下几条:(1)有一个开明的地方政府,敢于放手,对银座这样的金融机构的发展能给予支持、引导、保护,而不是人为地设置障碍;(2)高度发展的“轻、小、加”的民营经济,为具有灵活经营机制的银座信用社创造了经营空间,而它与地方经济的高度结合,则是其成功的关键;(3)具有明晰的、多元化的产权,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机制;(4)具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灵活的经营机制,重视人才的人事制度。除此之外,盛洪认为政府利用了城市信用社之间的竞争,是其取得成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作为民间金融服务对象的私营经济,其信用高于国有经济,这是民间金融发展的一大优势。浙江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在研究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受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央行比较强烈地要求一刀切地成立城市合作银行。史晋川(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对银座信用社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认为不宜行政化“一刀切”地成立城市商业银行,而应该导入市场机制。史晋川教授的这一结论对于当时台州市没有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目前,全国的这一步伐也大大放慢。史晋川在追踪研究银座城市信用社跨区兼并时得出结论,认为市场主导型兼并具有实现金融机构自身发展壮大、化解地区金融风险的巨大优越性。银座城市信用社能否以市场主导的方式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营商业银行,则是他下一个追踪研究的课题。他指出,要顺利发挥市场机制在我国银行业兼并中的作用,还需在构筑制度环境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一是培育足够多的终极产权高度清晰的并购主体即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民营金融机构;二是健全银行业市场准入、退出及产权交易的法律框架;三是加快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体系的稳定提供保障;四是强化中央银行对银行并购的监管,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政府干预。2.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有些人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向商业银行方向发展。秦池江则认为,城市信用社不应该走商业银行的道路,至少别走专业性商业银行的道路,而是全能性商业银行;最好是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道路结合起来。中小金融机构不应在大小上、多少上花费过多精力,不要急于求成去合并,而应寻求业务创新、制度创新,通过创新来求得更大发展,为地方经济提供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而不要以“大”、“专”为目标。他还指出,城市商业银行搞“一级法人制”不成功,应该搞“二级法人制”。江其务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应采取各种机制培育自己的金融家,由金融家来当家;二是形成严格的内部权力和利益约束的决策体系;三是在管理上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四是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服务,走市场金融发展道路。李扬指出,目前中国没有真正的合作金融机构,要发展真正的合作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应是一个“百货公司”,具有一定的投资银行的功能,要为中小企业寻找并壮大资本金提供服务。周文骞(浙江大学教授)指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要循序渐进,不能“刮风”。各地在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时不能简单模仿经验,要根据实际的经济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增长,必要时政府加以适当引导,发展成真正的民营银行。他指出,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所有制经济都可以参与,包括国家股,但国家股不一定控股。张铭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角度得出结论,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业务不能跟一些大的商业银行设置得一样专一。因为需求是多方面的,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区域、服务品种有限制,服务对象即中小企业的各种经营能力比较弱,管理上、技术上、信息上经验少,需要有一个机构来帮助做些债务融资、资本金融资、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等,这些工作都需要金融机构为之提供服务。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向投资银行方向发展,也应该向商业银行方向发展。
[ "Economy", "Philosophy", "History", "Computer", "Art", "Mine" ]
Economy
北京农业科学BEIJING AGRICULTURAL SCIENEES1999年 第17卷 第2期 Vol.17 No.2 1999杂种小麦的研究现状与光温敏二系法赵昌平 王 新 张风廷 叶志杰 戴惠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半个世纪的工作基础上,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此,1997年8月“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墨西哥)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列入今后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的二个主要途径之一,正加速研究。199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杂交小麦研讨会”(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brid Wheat)表明,国内外学者已对我国首创的二系杂交小麦研究引起高度重视。同时,1997年以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和杜邦(Dupont)公司为代表的国外组织大量投资中国的杂交小麦市场,我国的部分重点科研院所也开始进入杂种小麦走向生产的“中试”阶段。杂种小麦在近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不仅有可能,而且迫在眉睫。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及其比较概括前人的研究,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有:“三系法”(利用核不育或核质互作不育)、“化杀法”(利用化学杀雄技术)和“二系法”(利用光温敏不育)。1.1 “三系法”的研究与利用1951年Kihara首次发现小麦雄性不育系标志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开始;1962年Wilson和Ross培育出T型不育系,首次实现“三系”配套;1979年Mukai、1987年杨天章、何蓓如等育成K、V型不育系,并三系配套;60~80年代,北京农业大学系统组织全国T型“三系”研究;1997年澳大利亚利用“三系”法使5个杂交小麦组合注册;而我国“三系”杂交小麦研究在近30年的研究基础上,在小面积生产中也开始应用,但总体上尚未真正突破生产应用关。“三系”法的优点在理论上讲,由于制种过程中母本雄性不育度高,其制种纯度高,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三系”杂种小麦由于不育系与保持系除了雄性育性差异外,其他形态特征一致,不育系繁殖时很难区别,也很容易引起混杂,加之不育系难于繁殖及恢复系筛选因受严格的恢、保关系限制,使杂种小麦新组合选择往往落后于常规育种,从而限制了“三系”法的实际应用进程。1.2 化学杀雄方法的研究与应用1953年Hoagland和1960年Chopra等用马来酰肼处理小麦获得雄性不育株;1984年英国壳牌公司生产出“WL84811”化杀剂;1990年美国杜邦公司推出“KMS-1”(均三嗪二胴)化杀剂;1991年法国HYBRINOVA公司生产出“SC2053”化杀剂;1994年刘植义、张爱民利用乙烯利先后配制了化杀剂;1995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出“GENESIS”化杀剂;至今世界各国已研制出数以百计的化学杂交杀雄剂。从实际应用情况看,以美国、法国、阿根廷等国利用较好,而我国由于前期对新型化杀剂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不足,实际应用面积很小。通过化学杀雄技术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显著优点是亲本选择自由,制种简便,二代可利用,但也由于该项技术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制种成本高,药物对品种有专一性及具有不同程度残毒,制种纯度难以保证,加之该方面的关键专利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等因素,我国运用化学杀雄技术利用小麦杂种优势也受到较大限制。1.3 “二系法”的研究与应用自1981年石松明首先发现光温敏不育水稻以来,我国在两系杂交水稻、小麦、高粱、油菜等作物研究和应用方面显著领先于世界各国,尤其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途径。1992年,何觉民等首次在湖南报道育成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ES3、ES4、ES5等);1992年谭昌华等于重庆、赵凤梧等于河北也报道育成光温敏不育小麦(C86S、C49S,91-1等);1994年赵昌平等于北京首先报道育成一批冬性小麦光温敏不育系(ZP35、ZP49、ZP100、ZP145、组1、组2、组3等)。光温敏二系法同以上两种方法相比,除在不育性的稳定性,制种纯度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外,其显著的优点为免除了不育系的异交繁种,摆脱了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利用中的诸多困难,并具有恢复源广,易筛选强优组合,加之制种成本降低等特点,同“三系法”和“化杀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The 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ybrid Wheat,Beijing,1998.12)。2 光温敏二系杂种小麦的理论与应用2.1 理论基础鉴于植物光温敏雄性不育性状受遗传、生态条件的综合影响,不育遗传基因的表达取决于生态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营养等)是否适宜,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调控植物的雄性育性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据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组,在全面分析和总结本研究组和前人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即是:小麦雄性育性作为其雄性器官发育状况的最终表现,几乎贯穿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幼穗分化至开花受精的整个过程,可以认为该阶段的任何代谢受阻或不协调(包括遗传的或生理的)均会造成小麦雄性不育。由于小麦雄性器官的发育持续时间长,其发育过程所依赖的遗传控制基因可以是单个、二个和多个,但绝大多数表现为多基因控制,从而使雄性育性多呈现广泛的数量性遗传。核不育、核质互作不育(T型、V型、K型、MS2等)、光温敏型不育和常规品种,实际上都是小麦雄性育性在其基因与环境互作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即小麦雄性育性表现都是相对的。据此表明可以在遗传基因与生长环境互作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实现小麦雄性器官的完全不育或完全可育,达到生产杂交种的目的。调控的途径包括:生长时空调节、化学药剂控制、栽培措施调控、物理手段等方法。该原理较好地为小麦两系法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2 应用效果1993~1998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组根据以上原理和方法,通过与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密切合作,在北方冬麦区首次选育出各类冬性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50余份,其中农艺性状优良、育性转换稳定并已进入大群体测优或小规模制种的小麦光温敏不育系20份。由不同生长时空生态性试验结果证明,所选不育系中短日低温型不育系45份,长日高温型不育系5份。同时,还累计获得各类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资源3000多份。1996~1998年,通过对所选光温敏不育系所进行的大群体测优试验,小麦光温敏两系杂种小麦存在着明显的杂种优势,约有10%的组合产量超亲优势大于20%;产量性状中杂种优势的表现与父母本的遗传基础关系密切,一般表现出千粒重的杂种优势较强,其次是穗粒数优势,分蘖成穗优势平均较弱。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杂种小麦的组合选配中,以不同生态类型区域间的小麦材料所配组合杂种优势较强,尤其是冬春性小麦材料间的杂交组合。2.3 “二系”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中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制繁种的大生态区观点:通过生态条件的大范围调整,筛选不育系的稳定不育区间和育性基本恢复的自繁区间。光敏型雄性不育的优先原则:由于温度在年度间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而同生态区小麦生长期间的光周期变化在年度间相对保持稳定,因此在光温敏不育系的选择过程中应以光敏型为主加以选择。父母本趋同性原则:因“二系”杂种小麦在制种过程中很难保证杂交种纯度达到98%以上,故在杂交小麦新组合的选育过程中可通过尽量选择父母本农艺性状差异较小的,即使在杂交种中出现一定量的父母本材料也可达到不影响杂交种产量和长相的程度。制种中花粉高效利用原则:通过栽培技术措施来提高父本花粉传授过程中的高效利用率,即以提高单位花粉的授粉率为目标增加杂种小麦的制种产量。用种区的恢复原则:对杂交种的应用可以通过恢复区原则来解决两系杂交小麦的恢复度问题。化控辅助利用原则:可以通过化杀药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使用来调控杂种小麦制种过程中的不育系的自交结实和花期不育等问题。作者单位:赵昌平 张风廷 叶志杰 戴惠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100089)王新(安徽阜阳市颖泉区种子公司)参考文献[1] 赵昌平等. 光温敏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 第一届国际杂交小麦研 究会大会宣读论文,北京,1998[2] 石明松. 晚粳自然两用系选育及应用初报. 湖北农业科学,1981,(7):1~3[3] 袁隆平. 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 杂交水稻,1987,(1):1~3[4] 何觉民等. 两系杂交小麦研究(1). 湖南农业科学,1992,(5):1~3[5] 傅廷栋. 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作物研究,1990,4(3):1~4[6] 钱存鸣等. 早熟小麦后期发育特性研究(1). 作物学报,1986,12(3):188~193[7] 刘雄伦等. 两系杂交小麦的温光生态类型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特刊),1997,23[8] 高田宽之. Japan J Breed, 1993,43:107~112[9] Tetstuo Satake, Male Sterility Coursed by Cooling Treatment at the Vong Micro spore Stage in Rice Plants. JPN J Crop Sci, 1991,60(4):523~528
[ "Energy", "Philosophy", "Law", "Medical", "Electronics", "Military", "Agriculture", "Enviornment" ]
Agriculture
辽宁县、乡自办卫星电视教育网新华社沈阳5月27日电(记者孟唤、张非非)辽宁省一些县、乡自筹资金建设卫星电视教育网。从今年初到目前,全省共有39个乡建立地面接收站,预计年内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将建成教育电视台。辽宁省城乡共有中小学近2万所。由于师资力量不强等原因,一些偏远农村的中小学教学质量一直徘徊不前,而按常规教学手段很难改变这种状况。为了少花钱多办事,提高县、乡教学质量,辽宁省把建设卫星电视教育网做为一条重要途径。并从今年起计划投资1950万元,两年内在全省44个县建立教育电视台,并在200多个乡建成差转台或地面接收站,形成卫星电视教育网。届时,县、乡教师培训不必脱离实际教学岗位,可以通过全国最优秀的教师授课,向教师和学生进行示范性教学,同时还可开展职业技术、农民致富、扫盲等各类教育。据辽宁省教委负责同志透露,由于贯彻了“谁建站、谁受益、谁管理”和“小功率、多布点”的原则,采取了市、县、乡三级政府自行筹集资金的做法,县、乡掏钱不多,但收益很大,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目前,全省一些县、乡办卫星电视教育网的资金正在一笔笔落实,教育电视台和地面接收站正在不断增加。预计到1992年,一个以教育电视台收转台为主体,以接收站,放像点为补充的全覆盖、开放式、多功能、高效益的卫星电视教育网将在辽宁省形成。(完)
[ "Education", "Philosophy", "History", "Enviornment", "Politics", "Economy", "Mine", "Art", "Medical", "Sports", "Electronics", "Military", "Computer", "Transport", "Agriculture", "Space", "Energy" ]
Education
重庆集会纪念张自忠将军殉国50周年新华社重庆5月16日电(记者袁光厚)“宜城东山碧血尽,英灵漫游梅花春。”重庆市各界人士700多人今天在市郊北碚梅花山张自忠烈士陵园集会,隆重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殉国5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和重庆市有关方面负责人肖秧、于汉卿等参加了纪念大会。艳阳,青山,花圈簇拥的张将军墓前,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同川在会上讲了话。他说,张自忠将军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我们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平杰三代表中央统战部讲话时,高度赞扬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也在会上讲了话。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政部、民革中央和四川省、重庆市、北碚区以及湖北省、山东省、北京市有关部门,张自忠烈士的亲属,向烈士墓敬献了花圈、花篮。纪念大会后,新建的“张自忠将军纪念馆”举行了落成揭幕仪式。(完)
[ "Literature", "Space", "Military", "Computer",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History", "Electronics" ]
History
【 文献号 】1-1333 【原文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开封 【原刊期号】199801 【原刊页号】32~37 【分 类 号】J2 【分 类 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807 【 标 题 】《清忠谱》再现历史的艺术经验 【 作 者 】王世声 【作者简介】王世声,河南省文化厅法规处处长、文学硕士、副教授,郑州450003 【内容提要】我国古代历史剧大都沿袭不受历史真实制约而任意虚构的创作路子,其中虽不乏优秀之作,但有不少历史人物形象被歪曲。明末清 初李玉的《清忠谱》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成功地创作出“词场正史”,为历史剧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正 文 】 明末清初李玉的传奇《清忠谱》,是我国戏曲史上有独特成就与贡献的名著。作品以明熹宗天启年间苏州民变的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形象地展现了东林党人与新兴市民反抗阉党暴政的历史,成功地把大规模的群众斗争搬上舞台,神情逼真地塑造了周顺昌、颜佩韦等英雄形象。剧作不仅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信史”价值。它和《鸣凤记》、《桃花扇》等前后辉映,代表着我国历史剧的另一条艺术道路,认真总结这部剧作再现历史的艺术经验,对历史剧的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有意义的。一、“事俱按实”考辨长期以来,《清忠谱》一直被誉为最忠实于历史的著作。清顺治年间剧作付梓刊行,吴伟业为之作序指出:该剧“事俱按实,其言亦雅训,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典海总目提要》也一再肯定“剧中事皆按实”,人物故事“与史传相合”。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称“《清忠谱》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实’的历史戏”。这种评价很有影响,但似失偏颇。再现历史的戏剧艺术是否做到“事俱按实”,不仅涉及一部作品的衡量标准,还关系着对历史剧创作规律的认识,故有必要对剧作进行一番辨析。明末天启六年(1626),为抗议阉党魏忠贤矫诏逮捕清官周顺昌而爆发的苏州民变,是当时朝野为之震动的重大政治事件。在颜佩韦等五人的带领下,数以万计的市民群众“倾城而赴”,闹诏抗旨,打死旗尉,砸烂察院,吓得钦差、官吏狼狈逃散。魏忠贤一伙惊慌万状,唯恐酿成“异常大变”。虽然不久周顺昌和颜佩韦等五义士相继被捕遇害,但阉党特务从此再也不敢随便到处捕人。“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明史・周顺昌传》)苏州民变时过不久,特别是阉党垮台后,有许多实录其事的笔记、志传相继出现,如姚希孟的《开读本末》,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殷献臣的《周忠介公年谱》,叶绍袁的《启祯记闻录》,黄煜的《碧血录》,吴肃公的《五人传》,朱祖文的《北行日谱》及《五人取义纪略》、《颂天胪笔》和《虞初续志》所载的《人变述略》等。由于作者多是民变的参与者与富有正义感的东林党人,因而他们的著述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以后编撰刊印的《明季北略》、《明纪》、《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明通鉴》、《明实录》等正史野史,也给我们辨识《清忠谱》的真实性提供了丰富的佐证。用戏曲形式暴露阉党祸国殃民罪行,歌颂忠臣义士的英勇斗争,早在《清忠谱》问世之前,已有许多传奇出现。据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所载,光崇祯年间就有《广爰书》、《秦宫镜》、《清凉扇》、《鸣冤记》、《磨忠记》等十多种,作者指出:“妖姆,逆dāng@①之罪,有十部梨园歌舞不能尽者。”但祁彪佳同时又指出,这些作品有的荒诞不理,鄙俚俗恶;有的“刻意求新”,“贯穿无法”;有的是作者“闻见原寡,止从草野传闻,杂成一记”。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当时剧作普遍存在的流弊也批评道:“魏dāng@①败,好事者作传奇十数本,多失实。”这个时期的“时事戏”多不流传,缺乏艺术生命力,根本原因恐怕即在于此。李玉的《清忠谱》正是鉴于上述同类题材剧作失败的教训,在创作上另辟蹊径,探讨新的艺术手段,并提出了编撰“词场正史”的历史剧作主张。作者在开宗明义的《谱概》中写道:“溯从前词曲少全篇,歌声咽”,“思往事,心欲裂;挑残史,神为越,写孤忠纸上,唾壶敲缺,一传词坛标赤帜,千秋大节歌白雪。更锄奸律吕作阳秋,锋如铁”,“《清忠谱》,词场正史,千载口碑香。”李玉是否亲自参与民变,难以确定,但他在创作之前曾广泛查阅研究有关文献史料,并深深为之感奋,决心编出一部真实而形象的“词场正史”,抨击阉党群奸,歌颂忠义之士,这种艺术追求在剧中体现得非常突出。为了如实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一切能够适应剧作立意和塑造形象需要的史料素材,作者都尽可能地循真据实,一般不作随意改动。剧中出场的二、三十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包括偶一露面的老仆顾选,民变时出头请愿的生员王节、刘羽仪,进京为周顺昌奔走借贷的朱祖文等,都是见于史籍的真人;主要人物周顺昌的思想性格、遭逢际遇、亲朋故友乃至一些轶事细节,如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与文震孟、陈文瑞确系旧交;别人见魏大中被捕避之尤恐不及,他却主动与之联姻;行将就逮不顾妻儿狂呼惨啼,从容地为和尚题“小云栖”匾额,在狱中宁死不屈,牙齿被敲落还用口血喷贼等,与年谱、本传的记载基本一致。全剧重要情节关目和反映的朝政大事,如魏忠贤窃国专权,捕杀东林,干儿义孙称功颂德。后各地竞建生祠,颜佩韦等五人激于公愤,带头起事,为使苏州免遭“屠城”之难,英勇赴义,阉党垮台后忠臣义士受旌表,营墓建坊等,均有确凿的文字记载。古代历史戏像《清忠谱》涉及真人真事如此广泛而又谨守史实的剧作实属罕见。但是,查阅典籍,以史证戏,可以清楚地发现,《清忠谱》的某些人物情节与历史记载有不小的出入。所谓“事俱按实”,即全部故事均按历史事实编撰的论断,既非严密准确的措词,也不完全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剧中周顺昌与阉党爪牙毛一鹭、李实的第一次正面冲突,是苏州魏忠贤生祠落成迎立塑像之时,周顺昌不顾危险只身闯入禁卫森严的祠堂,在大厅广众下指着逆像,痛骂魏监的种种罪恶。李下令将他毒打,毛却出来劝止,二人遂另商毒计,同谋恶策,将他牵入别案加害。(《骂像》)周顺昌实为阉党罗织罪名诬劾被捕的,但与入祠骂像无关。周被捕时在天启六年三月,同年六月死于锦衣狱。而“生祠之建,始于(浙江巡抚)潘汝祯”,“六年六月疏闻于朝,诏赐名‘普德’。自是诸方效尤,几遍天下”。(《明史・阎明泰传》)苏州魏监生祠名“普惠”,系天启七年正月由“应天巡抚毛一鹭,巡按王拱建之虎丘”。另据《启祯记闻录》云,(七年)“九月十三日,虎丘营魏监生祠成,塑像升殿,府县有司皆往拜贺。”由此可知,周顺昌生前并不曾见过为魏监建造的生祠,所以第六折《骂像》这个重要场次是虚构的。《叱勘》是全剧冲突的又一高潮。周顺昌受尽各种酷刑,仍坚强不屈,他亲睹杨涟、左光斗惨死,又与魏大中诀别,更激励了斗志。魏忠贤亲自勘问,他拒不下跪,还当面怒骂“阉狗”,并踢翻公案,用扭枷击打助审的倪文焕与许显纯。事实上周顺昌等案子并非阉党魁首亲审。据史载,杨、左、魏早于天启五年七月二十日同夕被毙于北镇抚司,周顺昌不可能像剧中描绘的那样,一年余后仍在狱中与他们相见。周之长子茂兰,时年十六岁,曾徒步追父至京口(扬州),但并未与朱祖文一齐进京,更不曾假扮更夫入狱,目睹其父惨遭囊首毒刑。他上血疏为父鸣冤,《端孝先生传》、《明史》等确记其事,但不在周顺昌身陷诏狱期间,而在其父已死,崇祯即位之后,故《哭追》、《血奏》、《囊首》等折,并非完全据实搬演的戏。另据《明史纪事本末》等载:天启七年“五月,监生陆万龄请建魏忠贤祠于国学之旁,谓孔子作《春秋》,而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而忠贤诛东林”,力主魏阉“与先圣并尊”,(《明史・阎明泰传》)还要将“忠贤父配启圣公”。(《明通鉴》)此人确系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的无耻文人。但他并没有到苏州管工督造“普惠”祠,更不曾任堂长。据《启祯记闻录》云“普惠”祠乃“吾苏机大户陆元科领工督造”。剧中关于五义士的描述与历史也有出入。他们中只有周文元一度做过周顺昌的轿夫,其他人本不认识周顺昌;除颜佩韦和马杰系旧友,与另外三人素无交往,更非结义兄弟,《书闹》一折实出杜撰。类似上述改动时间、场景,重新组织人物关系的例子无需枚举,已足资证明《清忠谱》并非全部“事俱按实”的历史戏。不宁唯是,戏剧史上再也没有也永远难有真正“事俱按实”的剧作,因为编演历史剧毕竟不同于撰写史书和历史通俗读物,如果像编年史或纪传体史书一样,原原本本地铺陈史事,亦步亦趋地追踪人物的实迹,就根本无法创作出曲折有致,引人入胜的好戏。所以,我们既肯定《清忠谱》严肃忠于历史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方法,又不宜简单地沿用“事俱按实”的断语,而应具体地分析剧作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历史真实变为艺术的真实,进而作出比较科学的评价。二、历史的艺术再现《清忠谱》不是简单地用戏曲排场敷衍史实的剧作,因而难以真正做到“事俱按实”;同时它又区别于“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借古讽今,随意杜撰和戏说的历史故事剧。这部力求再现特定时代具体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本来面目的“词场正史”,无论艺术的总体构思、形象塑造、关目设置,还是分场结构的史料取舍、事件铺陈、细节穿插等,都为真人真事历史剧的创作积累了可贵的艺术经验。我国古典戏曲,多采用“一人一事”的结构形式;可是若表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这种格局就难以适应。《清忠谱》为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反映出明末阉党专权,正人蒙冤和人民抗暴的复杂社会现实,故采用了一线为主,多线交织的艺术手法。周顺昌是全剧的中心人物,《傲雪》、《述dāng@①》、《缔姻》、《骂像》、《忠梦》、《就逮》、《叱勘》、《囊首》等八折戏,突出表现了他坚强不屈,忠君全节的思想品格,深刻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东林党人与阉党集团的矛盾。但全剧二十五折,并非只为周顺昌一人一事而设,颜佩韦等五人虽不过是市井小民,却“做出一件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剧作不仅热情地歌颂他们嫉恶如仇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安排了《书闹》、《义愤》、《闹诏》、《捕义》、《戮义》、《魂遇》等六场戏,说明他们在剧中决非无足轻重的附庸。而同类题材的剧作《喜逢春》,只用“官校俱到苏州开读,抚按招抚方息”两句宾白,把苏州民变略而不述。其价值自然不能相提并论。《清忠谱》为了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勾画出当时的历史风貌,特别通过《毁祠》、《吊墓》、《锄奸》三场戏,描绘广大群众如何进行破牢狱、烧生祠、打阉贼的胜利斗争。该剧不像《喜逢春》、《磨忠记》等“时事剧”一样,热衷于暴露魏忠贤的阴私丑闻,因而专写阉党的戏不多;但从《创祠》到《报败》,则生动地描绘了这伙权奸怎样从猖獗一时到难逃法网的覆灭命运。《哭追》、《血奏》、《泣遗》及《荫吴》等场,分别表现了周顺昌的子女和同仁与阉党斗争的事迹。正因为运用这种一线为主,多线交织的群戏结构,剧作反映历史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才大大提高。真人真事历史剧中的人物,不同于一般剧作中的艺术典型。这类剧作形象的塑造,虽然离不开艺术加工,但却不能歪曲生活与历史人物的原型。普通历史剧可以按照历史的可能性大胆地虚构人物的情节,而这类剧作应当严格按照生活的固有面貌进行艺术的再现,虚构亦应有充分的历史根据。《清忠谱》开场,表现周顺昌刚正廉洁精神的两个场面颇为生动,他削职罢官,清贫如洗,办不起丰盛的筵席,便用白酒、生腐招待知县陈文瑞;无钱坐轿访友,只好徒步翻山越岭前往。上述情节虽不见诸史籍,但由于他同陈文瑞确有师生之谊,和文震孟实为同乡至交,而志传中有关他居官“力杜请寄”、“情操嚼然”,人以财进、色进、心计进皆笑而不纳,及回乡“公实贫甚”之类的记载很多,所以仍给以真实亲切之感。剧中最明显的虚构情节,是把苏州魏阉生祠的修建时间提到周顺昌生前,并精心为之设计了入祠骂像一场戏。由于苏州虎丘确曾为魏阉修建了一座“普惠”祠,而在“威势炎炎天地昏,人人孝敬效儿孙”的时代,身为士大夫的周顺昌却敢做“人所不敢为”,敢说“人所不敢言”,经常对魏忠贤“指斥不讳”、“骂口不绝”,见“附阉者顾功德”,“发指zì@②裂”。作者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改动了时间,巧妙设计戏剧场景与冲突,为形象塑造和戏剧高潮作了有力的铺垫。这一场还穿插了一段精彩的滑稽戏,塑像头大而御赐的冠小,让匠人削头适帽,干儿义孙便抱头跪哭,为之叫疼,这个细节也不是凭空臆造的,《明史纪事本末》里即有类似的记载。描写五义士书场结义的《书闹》,亦出虚构,但从史料中也能找到塑造颜佩韦等的性格依据。《五人传》载:“时有颜佩韦者,家千金,听父兄贾,己独从诸少年游,遇不平事,及豪恶有所鱼肉,辄代直之,或率众共击,里中咄咄然。”颜听说《岳传》而闹书场的“戏中戏”,似从《剧说》中记周顺昌在杭州怒打扮演秦桧优人的故事脱胎出来。《忠梦》与《魂遇》也不能以虚妄与迷信简单地加以否定,前者将梦境幻化成具体形象与外部动作,展示了周顺昌急切除奸的心情和斗争理想;后者通过鬼魂形象演绎当时的民间传说,表现五人死作厉鬼仍要“击杀阉贼”的坚强斗志。总之,《清忠谱》无论情节与细节的虚构,几乎都能找到剧作赖以艺术加工的某种历史线索与综影,同时,又不排斥集中概括的艺术典型化手法。《义愤》与《闹诏》,是具体反映苏州民变这一伟大事件的重场戏,能否处理好历史真实与戏剧排场的关系与全剧的成败关系极大。剧作不是自然主义地铺陈事件的过程,把斗争写成乌合之众的盲目行动,也没有蹈袭戏曲常用的“开打”场面把事件简单化,《义愤》不仅写出颜佩韦、杨念如等激于义愤,如何发动组织群众旗帜鲜明地投入反阉党的斗争,还写出他们与对官府抱有幻想的书生们在认识和行动上的差异,从而突出了新兴市民在苏州民变中的巨大历史作用。《闹诏》一折,头绪纷繁,人物众多,斗争尖锐,矛盾复杂。为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在设置角色时,剧作把史书记载当时巡按徐吉、兵备张孝及“道府以下皆在列”的其他大小官员,统统删去,只让巡抚毛一鹭、太守寇慎、知县陈文瑞登台;织造李实民变时可能未在苏州,故未让他露面。请愿书生也隐去史书提名的杨廷枢、刘曙、文震孟、殷献臣等十多人,仅派王节,刘羽仪出场。如果据史配置角色,必然造成舞台拥挤,主次不分;倘若选择不当,或随意虚构人物,必然影响剧作的“信史”价值。特别是剧作有条不紊地安排了校尉鞭差索贿、市民群呼闹衙、书生号控请愿、官府骗众逞威、五人率众击杀等几个密切关联的场景,有层次地揭示出阉党与广大群众的尖锐对立与步步激化的矛盾,从而把民变爆发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作了真实的描绘。作者不仅善于选择和剪裁史料,并能巧妙运用频上频下、台前幕后、明表暗叙、虚实相济的舞台调度手法,渲染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场面,尤重视在情节的急速变化中刻划人物。作品不但鲜明地塑造了市民英雄的豪迈形象,其他人物也栩栩如生,如县差的忍气吞声,校尉的贪婪凶狠,知县的左右为难,太守的体察民情,生员的斯文软弱,周顺昌的愚忠憨直,虽着墨不多,有的只是三言两语,却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民变中各种不同人物的面目。这两场有如画龙点睛的戏眼,既具有真实的历史感,又充满丰富的戏剧性。故京剧取其精粹,有改编的《五人义》流传。《清忠谱》不像当时风靡剧坛的才子佳人戏那样,以胡编乱凑的奇艳情节取胜,而是以再现特定的历史真实感人;但作品又不像《喜逢春》、《磨忠记》那样,尽情罗列事件,铺陈过程,填塞史料。如《喜逢春》把魏忠贤丑史、明宫三大案、扬涟上疏、周顺昌被捕、清兵侵辽等全都涉及串演。《磨忠记》第二十五折竟把阉党排陷的东林朝臣一共开列了63个名字,有如“花名册”、“点鬼薄”。可两剧既无贯穿首尾的中心线索,又无跌宕起伏的冲突与高潮,有些地方则凭空编造,荒诞不经。《清忠谱》则能根据戏曲时空限制和表现主题的要求,删除枝蔓,突出主骨,提炼概括,虚实相济,从而使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在剧中达到和谐的统一。为了烘托生发虚构场景的真实性,人物对话尽量引用一些确凿的史实,使对话的真实性言之有据,特别是剧作敢把指骂阉党,也是控诉整个黑暗社会的话写入剧中,如“朝政渐去,国事日非”,“群小横行,正人气短,昏天黑地阴风惨,有屈无伸怨气冲”,“无罪轻罹法网”,“有言难吐,有冤难诉,有恨难消”、“怨气高万丈”等,既深刻地概括了典型的时代特征,更抒发了人民的积郁,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同时,也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三、真人真事历史剧浅议贬低假人假事的历史故事剧,甚至将其拒之于历史剧艺术殿堂之外,自然是不恰当的;但若否定真人真事历史剧的存在与价值,无疑也是不正确的。《清忠谱》不但在文学和戏曲的历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戏剧美学,特别是历史剧的理论研究上也具有特殊的意义。纵观中国戏曲史,严格忠实于历史的剧作,特别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中真人实事和重大事件的剧作家寥若晨星。究其社会原因,主要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一脉相承地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禁甚严,文网至密,对事涉当朝,“恶言犯上”、“讥议时政”者总要压抑限制、查抄禁毁,甚至要施以严刑酷法。在这种情况下,剧作家要避开违碍,逃脱文祸,只好通过改编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寄寓褒贬,或编撰那些朝代不明,史事无考的古装戏娱乐消遣。从艺术上讲,由于历史有明确记载的或当代有影响的真人实事,“观者烂熟于胸中,欺之不得,罔之不能”,偶有失实,即遭非议,作者难以驰骋想象,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按舞台演出的要求,贯穿合一又比较困难,一般都不愿在翔实地考求历史的真伪上耗费精力,下大功夫。所以,我国古典戏曲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演义小说,反映历史生活的剧作也多是与正史不合的历史故事剧。在戏曲史上及时把当代重大政治事件搬上舞台的剧作,是明中叶出现的《鸣凤记》。作者究竟是为了报家仇的王世贞及其门人,还是为泄公愤而故隐其姓字的无名氏,姑且不论。这部剧作直接以刚刚失势的权奸严嵩父子的罪行为内容,而他们的追随者有的还在台上,任用权奸的嘉靖皇帝仍然健在,剧本却敢于直面现实,愤怒谴责严嵩集团对外屈辱投降,对内残害忠良的种种倒行逆施,歌颂夏言等忠臣义士前仆后继的斗争。剧本的主要情节和人物,都是当代群众比较熟悉和深为关切的,因而上演后广为轰动,直到明末仍盛演不衰。《清忠谱》正是在继承《鸣凤记》和明末“时事剧”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历史剧创作的新道路,并以独特的艺术实践,丰富了真人真事历史剧创作的理论。如何处理史与戏的关系,是区别真人真事历史剧与历史故事剧的重要依据,虽然两者都是以历史生活为题材,但历史故事剧意在表现综合的历史真实,而真人真事历史剧重在再现特定的历史真实。前者可以虽有其人而无其事,或虽有其事却无其人,甚至姓名事实,俱为假托,只要符合剧情事理,均能大胆的虚构和杜撰;而后者主要人物情节必须严格地忠于历史,其人其事应尽可能地是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复活与再现。因而,这种剧作必须据史出戏,融史于戏,史戏一致,而不能因戏改史,借史编戏,颠倒历史。历史是客观存在,有据可考或人所共知的,不能随便篡改和歪曲;以再现历史固有面目为宗旨的真人真事历史剧,自然也不许凭着个人的好恶和适应某种需要而任情编造。硬性给历史剧规定真实与虚构的比例,是不科学的,实际也是很难办到的。但真人真事历史剧的人物,情节则必须以历史真实为主,以艺术虚构为辅,历史真实是艺术虚构的基础,艺术虚构应服从于历史的真实,服务于历史的真实。主要人物的思想倾向、性格特征、重要经历、忠奸善恶和重大事件的社会背景、基本状况、因果由来、历史影响等,只宜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工、提炼、集中、概括,而不可与历史记载有过大过多的抵牾和出入。没有明确记载和根据人物语言、动作及事件的详情细节,或根据全剧艺术构思必须补充的情节,无疑需要想象与虚构,但不能脱离历史的真实,而应依实构虚,尽量做到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即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统一。所谓“实则实到底”或“虚则虚到底”(《闲情偶记》)的法则,对真人真事历史剧的创作是不适用的。李玉与谢肇zhè@③和李渔是同代人,但他并不附和盲从别人的观点,而是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历史剧创作的新途径与新方法。除《清忠谱》,他先后还编过许多反映真人真事的剧作。如写朱元璋子孙朱棣与朱允wén@④争夺帝位的《千钟禄》,写明正统年间“土木之变”的《双龙佩》,写当时苏州著名孝子黄向坚万里寻父的《万里园》,及反映万历年间苏州职工葛成率领工匠击杀税监发动罢市斗争的《万民安》等。他一再表明自己追求再现历史真实的创作主张与美学理想。《万里园》的“尾声”写道:“宫商谱入非游戏,为忠孝传人而已,莫作花柳彰闻绮语题。”《千钟禄》的“尾声”也说:“词填往事神悲壮,描写忠臣生气养,休错认野史无稽稗史荒。”而编撰《清忠谱》则明确提出要创作“词场正史”的理论。作者是苏州人,又写的是当代时事,了解掌握有关文献史料和事件的始末并不困难,但他尤恐囿于个人见闻,有失实之处,初稿写成仍请同代剧作家毕魏、叶时章和朱素臣共同参加修定。“绿窗共把宫商辨,古调新词字句研,岂草草涂鸦伧父言”。(《尾声》)他们集体加工的恐怕不限于声律文词,若无史料的浩繁考索,《清忠谱》反映历史真实性绝不会这样精深。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艺术欣赏要求,不同的艺术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真人真事历史剧既有教育、审美作用,又能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是其他剧作不可代替的。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是通过它描绘的真实历史人物形象和具体历史事件所表现的戏剧情境揭示的,而不是剧作家主观臆造和硬加的。古往今来,特别是近现代革命史上,我们的祖国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需要在舞台和影视屏幕上艺术地再现,而真人真事历史剧无疑是很好的艺术形式。【责任编辑】李贤臣 【校 对 者】李贤臣 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王右加当@②原字为此下加目@③原字为氵右加制@④原字为火右加文
[ "Computer", "Agriculture", "Electronics", "Education", "Mine", "History", "Sports", "Enviornment", "Energy", "Literature", "Military", "Economy", "Communication", "Medical", "Space", "Politics", "Philosophy", "Law", "Art", "Transport" ]
Art
【 文献号 】2-3554 【原文出处】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404 【原刊页号】054-056 【分 类 号】K4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史 【 作 者 】王才 【复印期号】199502 【 标 题 】浅谈陈独秀五四时期的历史功绩 【 正 文 】 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而极其复杂的人物。纵观其一生,前期是一个站在时代前面推动历史前进的叱咤风云人物,后期从时代前进的列车上跌落下来,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角色。而现在有些人在评价他时,往往注重看其后期而忽略其前期(其中包括五四时期)。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过:“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由他领导的。”他“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充分肯定了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历史功绩。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史学界前辈。一、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国救民族要向西方寻求真理。首先向英国学习造船制炮,接着向日本学习维新变法,到了辛亥革命,孙中山就全面学习英美的政治制度,但这一切都失败了,而大多数国民却“若观对岸火,熟视而无所容心。”[(1)]这就不能不引起以救国为己任的陈独秀沉思。他深深感到:“中国民众普遍地缺乏民主觉醒,没有建立民主国家的智能,因此,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2)]于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和文学革命大旗,掀起了一场震古烁今的东方启蒙运动。当时,民主称为“人权”,即人人都有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具体说来,即是“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3)]陈独秀认为,提倡民主,就是要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来反对封建地主阶级专制和军阀独裁。他主张:“吾国欲图世界之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4)]众所周知,两千多年来孔子思想是封建宗法社会的支柱。而当时袁世凯为配合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复古尊孔的逆流。陈独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在《新青年》上发出“打倒孔家店.”的怒吼。他认为“孔教与帝制有不少离散的因缘。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5)]更反对把孔教定为国教。但是,他并非一味否定传统,即使对孔子也采取了历史主义的态度。他承认“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6)]他只是对后世统治阶级为了利用加以歪曲的孔孟学说,尤其是‘三纲五常”大加鞭挞,而“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大都予以肯定。”[(7)]与此同时,陈独秀积极宣传科学思想。对任何经不起科学法则检验的东西,即使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8)]并且,他还大力宣传无神论思想,批判迷信、愚昧和盲从。认为“一切宗教,都是一种骗人的偶象”,“都应该破坏”,鼓励人们打破一切“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9)],他告诫人们:“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他人之理。”[(10)]更难能可贵的是,陈独秀是把民主和科学并列提出来的。他把民主和科学喻为鸟之两翼,舟车之两轮,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一切黑暗,渐渐地把中国引向光明的根本途径。”[(11)]并为之“就是落头流血,都不推辞。”[(12)]而且陈独秀还倡导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新的道德伦理观念。他明确指出:“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13)]他认为民主共和国家必须是“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14)]陈独秀真不愧是“政治革命之先驱”,他敏锐地洞察到辛亥革命之所以流产,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封建文化的根基。“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15)],“甘昌全国学究之敌,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16)]将胡适先生首倡的文学革命从形式上的革命发展到内容上的革命。开创了现代白话文运动的先河!这样,陈独秀就点燃了反封建启蒙运动的火炬,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为五四运动的发生作了政治上准备。曾经有人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喻作法国的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大革命。我想,这是不无道理的,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在陈独秀、李大钊的影响下,经过一番比较选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们受到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和政治锻炼,不仅没有妨碍他们转向马克思主义,反而成为他们实现这种转变的必要前提和良好条件。二、陈独秀领导了五四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是文化意义上的思想启蒙运动,那么五四运动则是政治意义上的救亡图存运动。五四前夕,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暂时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斗争意识越来越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也乘虚而入,由于北洋政府的卖国政策,更使日本侵略者甚嚣尘上,“长夜茫茫何时旦?”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中国人为了寻找救国真理苦苦思索着,他们从“一战”中清醒地看到“举世滔天之祸,全欧陆沉之忧”[(陈独秀语)],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疑虑重重。同时又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曙光中看到了无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鲜明的对比使他们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尤其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耻辱,彻底破灭了身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5月4日,他首先发表了《两个和会都无用》的困惑随感,指出:“这两个分脏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正是这种“直接解决”口号的激励作用,内忧外患使五四运动如火山爆发了。运动期间,陈独秀不仅谴责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行径,也将美国总统威尔逊称为“感大炮”,揭露其虚伪性。为了动员各界人民觉醒,支持学生运动,陈独秀写了《对日外交的根本罪恶》和《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等文章,呼吁“我们现在有什么力量抵抗外国人?全靠国人团结一致的爱国心”[(18)],为单纯的学生运动发展到群众性爱国运动起到有力指导作用。尤其在五四运动走向高潮时,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民主政治的主张,即“强力拥护公理”--反对帝国主义;“平民征服政府”--反对封建主义,引导五四运动由外交转向内政,又由内政转向改造社会组织,指引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在实际斗争中,陈独秀更是勇猛战士。在五四运动中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身先士卒。曾因散发自己起草的《北京市民宣告》而遭逮捕,后经多方营救而被释放。在事前他曾豪迈地提出“青年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16)]的宣言。正是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了五四时期一代革命者的成长。毛泽东称陈独秀为“思想界一颗明星”,并说“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周恩来,施存统,俞秀松等一大批先进分子自觉聚集到《新青年》旗帜下,而陈独秀等又及时给以英明指导。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19)]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领导的。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诚然,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旧三民主义的建党原则使之成为狭隘的小团体;又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所以他们不能具备领导五四运动这场“国民运动”的能力,不能制定反映群众要求的思想理论指导运动。毛泽东后来曾明确指出:“国民党没有在五四运动中起领导作用,他是站在旁边的”,“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三、陈独秀创建组织了中国共产党,是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发展及其失败告诉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虽然有着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并且表现了他们的革命力量。但由于他们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获得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有新兴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必须有新的思想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告诉我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必须具备阶级条件和思想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并且必须互相结合,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这新的阶级就是中国工人阶级,这新的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身上。由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先进主义者的桥梁作用,实现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根据现有史料,最早提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一九二○年二月,由于北洋政府的政治迫害,陈独秀不得不逃离北京[(由李大钊护送)],在去天津的途中,二人研究了建党问题,即所谓“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他们认识到,只有建立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20)]这正是鸦片战争以来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得出的历史结论。一九二○年夏天,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陈独秀首先和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即中共上海发起组,并推选为书记。上海发起组不仅把《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还创办了半公开性刊物《共产党》,并推动建党工作的展开。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又创办了《劳动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自觉结合的最早尝试;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开展工人运动。为给中国革命建立后备军,上海发起组又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外国语学校,培养干部。随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建立,陈独秀在此过程中起了联络和指导作用。可见,上海发起组在当时起了临时党中央作用,陈独秀成为我国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实际领袖人物。在理论上,陈独秀不仅和上海发起组成员草拟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对统一内部思想,为“一大”制定党章奠定了基础,还和李汉俊同志校对了陈望道先生译的《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文全译本,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成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必修教材。在广州主持广东教育委员会工作期间,陈独秀和上海发起组书信往来频繁,并亲自草拟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寄往上海,指导上海乃至全国的建党工作。这些都说明陈独秀对建立全国性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已有比较完备的设想。一九二一年七月,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于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声望,特别是由于他从思想上、理论上、干部上和组织上为党的建立作了一系列的准备,他被推选为中央局书记,主持党的中央工作。一大的召开,仅仅从组织上完成了建党任务,为了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发展需要,一九二二年七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亲自出席并主持了这次大会。“二大”发表了由陈独秀起草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宣言》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是陈独秀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以及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的纲领。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为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做了政治思想上的准备。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党章;作出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的必要择抉等。历史已经证明,“二大”对中国革命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了深远作用。注释:(1)《一九一六年》引自《独秀文存》(2)任卓宣《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与我的评论》(3)《敬告青年》《青年杂志》一卷1号(4)引自《独秀文存》(5)(6)《论孔教问题》(7)彭明《五四运动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9年第三期)(8)(10)《敬告青年》《青年杂志》一卷1号(9)陈独秀《偶象破坏论》,《新青年》五卷2号1989年8月。(11)(12)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见《独秀文存》。(13(14)《宪法与孔教》《新青年》二卷3号,1916年11月。(15)(16)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7)陈独秀《对日外交的根本罪恶》(18)陈独秀《研究室与监狱》(1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第660页《毛泽东选集》第二卷(20)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1360页。
[ "Art", "Agriculture", "Enviornment", "Computer", "Law", "Transport", "Space", "History", "Philosophy" ]
History
北京农业科学BEIJ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9年 第17卷 第5期 Vol.17 No.5 1999气候变化对北京水资源的影响刘中丽 欧阳宗继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大城市,目前人均占有量仅300m3左右,比号称世界贫水国的以色列还少(人均380m3),在世界120多个国家首都中居百位之后,为全世界平均值的4%,全国平均值的16%。随着气候的变化,水资源危机日渐加深,必须制定科学的战略决策,解决水资源的严重不足。1 北京市水资源特点1.1 水资源总量少降水量是北京市水资源的主要补水来源。北京地处暖温带的北缘,系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降水多年平均量为622.5mm(1871~1998年),只有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的60%,折合成降水资源量为104.5亿m3,其中60%~70%蒸发散失,只有少部分成为迳流和入渗地下,在总量上自然降水量不足。北京市的实际水资源总量按80年代以来的水量计算,多年平均仅为42亿m3。遇枯水年份,全市水资源只有30~35亿m3,目前北京市全年总需水量为46亿m3,远远超过枯水年的可供水量,处于供水紧缺状态。1.2 水资源量年际变化大北京降水年际变化辐度大,在华北平原是年际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导致年际间水资源变化极不稳定。丰枯水年交替出现与丰枯水年连续发生的机率大体各占1/3,连续出现的时间平均2~3年,据史志记载,连续枯水年最长达9年。近50年来,最长连枯年也在5年以上(1940~1945年、1980~1984年)。如果这种连续干旱年的再度发生,将使北京城出现严重水危机。一百多年来,北京市最大降水资源量为236.2亿m3,最小枯水年水总量仅40.7亿m3,两者相差近6倍,而且往往相邻两年降水总量相差显著。1.3 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汛期水资源高度集中北京市由于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夏季6~9月,汛期的水量多寡决定着全年水量的丰枯。这是多年平均的情况,至于某一特定年,分布就更加突出了。例如,1959年6~9月降水量1318.9mm,占全年降水量的93.8%,而该年的其它8个月份降水量仅为87.1mm,占该年降水量的6.2%。而且汛期多集中在几次大的暴雨过程。每年汛期均有多余迳流量出境,全年多年平均迳流量为23.65亿m3,据报导,即使是在1980~1981年典型的枯水年,全市汛期尚有1.2~1.9亿m3的迳流量出境。2 近5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2.1 近50年北京气候变化特点北京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趋势相似,气温在波动中增暖,尤其冬季气温呈显著增暖趋势,而降水则呈明显减少趋势。这种暖而干配合的气候加剧了北京水资源的危机。2.1.1 温度变化趋势 北京多年平均气温为11.8℃。从1871~1998年127年的变化中,以每10年平均值的变化看,大体经历了2个冷周期和2个暖周期,冷暖时段交替。(1)偏冷时段:从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20年代、50~70年代为冷时段;两个偏暖时段为:本世纪20~40年代和80年代至今。(2)1919、1952年和1981年为温度变化转折点。1871~1918年的偏冷时段,最低年平均气温10.9℃,比多年平均低0.9℃。自1919年以后至1951年的偏暖时段,除个别年(1947年)偏低外(年平均温度10.5℃),高温年持续长达33年,最高年平均气温12.8℃,比常年高1.0℃。1952年为第二个转折点。1952年以后北京气温开始下降,从50年代至70年代末都处于较低温时段内,最低年平均温度为10.5℃,比常年低1.3℃,这种低温时段一直延续到1980年(年平均气温11.0℃),1981年为第三个转折点,从1981年开始升温,1981年比1980年偏高1.3℃,以后一直延续至今呈持续偏高趋势,至目前已18年偏高(除1985年偏低外),1994~1995年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3.8和13.5℃,是有记录以来年平均气温最高值,比常年偏高2.0和1.7℃,比50年前增温1.4℃,达到历史最高值。2.1.2 降水的变化规律 近一百多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而北京市降水总趋势与气温正相反,是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北京降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即丰枯水期交替。丰水期,平均降水量较大,易发生洪涝,但也间有干旱年;从10年平均降水值看:枯水期内,平均值降水量明显减少,干旱较为突出,也间有涝。自1871年以来,大体上经历了4次旱涝气候的振动,1871~1900为多雨期,平均降水量745.1mm;1901~1950年为少雨期,平均降水量为600.4mm;1951~1960年代为多雨期,平均降水量780.9mm。从60年代开始,正经历着第四个枯水干旱的气候时期。近50年来降水变化明显呈下降趋势。从1949~1964年北京处于一个相对丰水期,平均降水量为765.6mm,降水距平22.5%。但洪涝问题较为突出。1959年官厅水库最大洪峰量3400m3。16年间降雨量超过900mm的年份就有6年,其中1956和1959年降雨量均在1100mm以上,水源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从1965年降水急剧直下,以后北京连续发生干旱,80年代的严重干旱实际上就是1965年开始的枯水期的继续和发展,这34年的平均年降雨量582.4mm,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40.1mm,比上一个丰水期平均降雨量少180.2mm。60~80年代10年平均降雨量一直呈负距平状态。这就是北京水源不断枯竭,水资源供应不断紧张的气候上的原因。(3)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关系综合温度和降水的变化,降水和气温基本呈相反变化规律,在资料中,多雨时段一般为偏冷期,如上世纪80~90年代和本世纪50年代都为多雨气候偏低期;而少雨时段如本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为明显的少雨偏暖时段。这种由50年代冷湿状态向暖干状态变化,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极为不利的。2.2 近50年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2.2.1 降水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北京市水资源的量及动态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的制约。因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基本呈现出与降水相同的时空分布规律。(1)水资源总量的影响由于北京市降水量总趋势呈逐渐减少趋势,水资源总量也逐渐减少。1949~1964年的16年是北京丰水期,16年平均降水量762.6mm,这时段北京水资源较丰富,基本满足城市用水。1965年转为旱期,一直至1998年,34年平均降水量582.4mm,比上一丰水期减少180.2mm,相当于减少了30.3亿m3的来水量,造成北京市水源不足。本世纪60年代后降水量趋于减少时,水资源总量也开始明显减少,进入70年代后,其影响越加突出,从降水与入境水量关系看,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20.5亿m3,最多为1956年46.66亿m3,最少年1983年7.78亿m3。入境水有时连丰连枯,但连枯年较连丰年多。80年代入境水降到最少期,90年代稍有回升,仍然明显地比50年代少2倍。(2)降水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降水也影响着地下水的多少。但由于地表水明显不足,造成地下水超量开采。从60年代以来,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累计超采40多亿m3,个别地下水埋深已超过40米,特别是70年代出现的永定河水源危机,城区地下水开采量已超过地下水补给量的50%,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北京曾在1991年设立了地下水动态变化监测站,其结果大兴县地下水在1992~1993年分别下降了2.1,1.5米,为几个示范区中下降最为严重的。北京的远郊区县的密云、怀柔、昌平等尚有一定的开采潜力,市中心区的开采量已超过了地下水的补量,北京是华北地区三大开采量较大的城市之一。(3)降水对迳流量的影响地面迳流量主要取决于降水。多雨年河水相对很丰,加剧了迳流,小雨年不易迳流,往往河水断流干涸。北京市多年水总迳流量为26亿m3,地面水量的大小及其变化与分布也受降水多少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年降水变化大的特点,年迳流量变化也大。最丰水年1956年全市降水量1115.7mm,山区河流年迳流量为47亿m3,枯水年如1968年全市降水量386.7mm,山区迳流量仅6亿m3,相差7.8倍,平原最丰水年22亿m3
[ "Space", "Economy", "Transport", "Agriculture", "Law", "Literature", "Military" ]
Agriculture
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1998年 第13卷 第2期科技期刊阻尼器―滑动轴承―转子系统的非谐调运动及突跳特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  张家忠唱场⌒砬煊唷≈L生【摘要】 挤压油膜阻尼器―滑动轴承―柔性转子系统是一类强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其中包含一些复杂的非线性现象,文中主要对系统的非谐调运动、突跳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系统存在二次Hopf分岔,并导致准周期运动;存在重复的倍周期分岔,导致次谐运动;突跳是鞍―结分岔产生的结果。 主题词: 轴承 转子 非线性系统 稳定性分类号: O3281 引 言由于油膜力是一类强非线性力,使得系统包含一些复杂的非线性现象:亚异步振动、跳跃、油膜涡动等,而采用线性理论,其机理将得不到解释,需要应用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岔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1]。对于SFD中突跳问题的研究,在具有滚动轴承支承的转子系统中已有一些研究结果[2],并且都仅限于同心型挤压油膜阻尼器的协调圆响应。本文直接对系统的运动方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生鞍―结分岔、倍周期分岔、二次Hopf分岔时系统的动力特性。2 力学模型为理论分析方便,取单盘Jeffcott柔性转子系统图1 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建立图1所示的力学模型。同时为研究问题方便,运动方程采用无量纲形式:其中:1x=prcosψ1+ptsinψ1  1y=prsinψ1-ptcosψ12x=-frcosψ2+ftsinψ2 2y=-frsinψ2-ftcosψ2c1和c2分别为轴承、阻尼器的半径间隙,pr,pt,fr和ft分别为轴承及阻尼器中的油膜力。对于轴承,其油膜力采用长轴承、“π”油膜假设得到,而阻尼器由于其周向开有油槽,其油膜力采用短轴承、“π”油膜假设得到[1]:并将运动方程表示在状态空间中,并用“′”表示变量关于τ的求导。(1)3 基本理论3.1 不动点分岔理论本文主要对如下的非自治动力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其周期解的稳定性:=f(x,t,μ),  (x,t,μ)∈(Rn,R,R)(2)具有:f(x,t+T,μ)=f(x,t,μ)对流的闭轨问题的研究,可以化为对其Poincarè映射中不动点问题的研究,常见的不动点分岔有三种类型[3],可以很容易将其应用到周期解的稳定性分析中。3.2 Poincarè映射中不动点的确定对于由式(13)描述的周期性非自治动力系统,采用Poincaré映射法对其离散,并采用文献[1]中的迭代方法确定Poincarè截面上的不动点,而不动点的稳定性,可以由[x(T)/x(0)]的特征根确定,并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求解:(3)方程(2)与(3)同时联合求解,可求出t=T时的矩阵[x/x(0)],进而求出其特征根。4 数值分析4.1 次谐运动分析对柔性转子系统进行分析,各参数取下列值:σ1=0.41 , σ2=0.057 , β=0.143 , α=1.924 , k1=1054.69 , k2=93.41 , d1=14.09 , γ1=13.33 , γ2=1.39。当转速在0~4540r/min范围内时,系统有稳定的周期解,而当转速增大为4552.792 r/min时,[x(T)/x(0)]有一特征根等于-1,系统发生倍周期分岔,图2为转速为4600 r/min条件下,轴颈中心的运动轨迹,为稳定的倍周期运动(原周期解失稳),将转速继续增大为4760 r/min时,原稳定的倍周期运动失稳,再次发生倍周期分岔,分岔出一稳定的四倍周期运动,图3为转速在4780 r/min时,轴颈中心的运动轨迹,为稳定的四倍周期运动。图4为转速在4000~4800 r/min范围内,轴颈中心的运动分岔图,由图看出在转速约为4550 r/min时发生倍周期分岔,而在转速约为4760 r/min时,再次发生倍周期分岔。图2 轴颈中心运动轨迹 图3 轴颈中心运动轨迹图4 轴颈中心运动分岔图 图5 轴颈中心运动轨迹由以上分析表明,由于系统的一系列倍周期分岔,导致系统出现次谐运动。4.2 准周期运动分析将系统的参数调整为下列值:σ1=2.00 , σ2=6.05 , β=0.04 , α=1.35 , k1=4939.22,图6 Poincarè截面上轴颈中心运动轨迹k2=60.14 , d1=6.65 , γ1=17.00 , γ2=0.80 ,系统将发生准周期分岔。当转速在0~3800 r/min范围内时,系统有稳定的周期运动,而当转速增大到3780.324 r/min时,有一对其模为1的复共轭特征根,系统将产生准周期运动,图5为转速为3790 r/min时轴颈中心的运动轨迹,图6为其Poincarè截面上的运动轨迹,为一闭合的曲线,表明此时系统的运动是由两个频率ω1和ω2构成的组合振动,并且ω1/ω2是一无理数。在非线性转子动力系统中,由于不平衡量增大等原因,容易引起准周期运动,转子将发生非谐调涡动。4.3 突跳行为分析将系统的参数调整为下列数值σ1=0.426 , σ2=0.108 , β=0.143 , α=1.76 , k1=1186.3 , k2=105.48 , d1=11.1 , γ1=14.35 , γ2=1.29 ,系统将发生鞍―结分岔。在转速为0~3120 r/min范围内,系统有稳定的周期解,当转速继续增大为3120.423 r/min时,有一特征根等于1,系统将发生鞍―结分岔,图7为轴承体中心的偏心矩ε2随转速的变化情况(ε2为Poincarè截面上的值),在此转速点,周期解跳到另一解分支,同时ε2的值也有大的变化,此即非线性振动系统中的跳跃现象。图7 升速过程中偏心矩ε2随转速的变化 图8 降速过程中偏心矩ε2随转速的变化在降速过程中,当转速为3334.326 r/min时,同样有一特征根等于1,图8为轴承体中心偏心矩ε2随转速的变化情况。在升速及降速过程中,两鞍-结分岔点的转速不同。由于系统的非线性原因,在一些非线性动力系统中,将有多个周期解共存的现象,并且系统对初值条件极敏感,不同的初值条件,将对应不同的周期解分支。根据前面的分析,在降速过程中,当转速小于3120.423 r/min时,还应有另外一个鞍―结分岔点,系统将表现出双突跳、滞后特性,并有一光滑曲线连接两分岔点,这条曲线不稳定[8],不能由直接积分法求出,需应用伪弧长延拓等方法确定。5 结 论SFD是一强的非线性元件,与具有滑动轴承支承的转子系统组成一强非线性动力系统,其中含有一些复杂的非线性现象:突跳、非谐调涡动等,由于其减振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现象的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的突跳现象是系统发生鞍―结(极限点)分岔的结果,次谐运动是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倍周期分岔产生的,准周期运动则是由于发生二次Hopf分岔引起的。男 29 博士 讲师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泵研究中心参 考 文 献1 张家忠.挤压油膜阻尼器―滑动轴承―刚性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及分岔行为.应用力学学报,1996,13(4):35-402 孟光.非线性柔性转子―同心型挤压油膜阻尼器系统稳态及双稳态响应的稳定性分析.航空学报,1990,11(7): 333-3403 陆启韶.分岔与奇异性.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4 Thomas S. Parker. Practical Numerical Algorithms for Chaotic Systems. New York: Spring-Verlag, 1989(责任编辑 王震华)
[ "Sports", "Computer", "History", "Politics", "Space", "Transport", "Law" ]
Space
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1999年 第14卷 第2期 Vol.14 No.2 1999满足二次稳定及干扰抑制性能指标的航空发动机H∞控制器设计陶涛** 阎文博【摘要】 对于一类状态及输出矩阵存在结构参数摄动的对象,本文提出了闭环系统满足二次稳定性及干扰抑制性能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的理论设计方法,随后进行的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满足要求。 主题词: 航空发动机 控制器 鲁棒性分类号: V233.7521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满足二次稳定及干扰抑制性能指标的提法在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时,我们期望闭环系统满足静、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同时还期望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鲁棒性。本文将针对航空发动机这一类特殊的对象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期望给出有益的结论。考虑如下结构参数存在摄动的发动机模型[1]:=(A+△A)x+Bu+B1w , y=(C+△C)x+D21w(1)摄动满足(2)其中:,u1和u2为控制量。和分别为某双转子发动机低、高压转子转速,主供油量,尾喷口面积和燃烧室出口总温。向量w为干扰量。对于对象(1),当△A及△C=0时,设干扰量w对于给定的时间T满足如下条件:(3)为定量评价标称系统的抑制干扰能力,定义如下二次性能指标:(4)其中:ε>0为给定的常数,Q≥0,R≥0为权矩阵。若所设计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能使闭环系统满足性能指标(4),则说,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满足干扰抑制性能。对于对象(1),考虑设计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u=K(s)y(5)若系统满足设计指标:(1)当w=0时,闭环系统二次稳定;(2)当△A及△C=0时,满足干扰抑制性能则说航空发动机动态输出反馈控制系统满足二次稳定及干扰抑制性能指标。关于二次稳定的概念参阅有关文献[1~3]。2 满足二次稳定及干扰抑制性能指标的H∞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首先给出两个预备定理。定理1[4] 对于增广对象(6)若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为标准问题的的解,即:‖Tzw‖∞=‖ε1/2[C1+D12K(s)C][sI-A-BK(s)C]-1[B1+BK(s)D21]+D12K(s)D21‖∞<1(7)则(5)式与(1)式(此时△A及△C=0)所构成的闭环系统满足性能指标(2)。定理2[1] 对于增广对象(v和z为引入的虚拟干扰量以及评价信号)=Ax+Bu+E1v , z=ρFx , y=Cx+E2v(8)若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为标准问题的的解,即:‖Tzv‖∞=‖ρF[sI-A-BK(s)C]-1[E1+BK(s)E2]‖∞<1(9)则K(s)将使标称系统(1)(△A=0,△C=0)内部稳定,且使摄动系统满足(1)。为使系统满足设计指标(1)和(2),引入虚拟干扰量v及评价信号z1和z2,根据(6)式及(8)式并令构造如下增广对象:(10)其中:由(10)式及(5)式可求得如下传递函数阵:(11)其中  T11=ε-1/2[C1+D12K(s)C][sI-A-BK(s)C]-1[B1+BK(s)D21]+D12K(s)D21T22=ρF[sI-A-BK(s)C]-1[E1+BK(s)E2]对于增广对象(10),若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为标准问题的解,则下式成立。
[ "Electronics", "Space", "Law", "Literature", "Transport" ]
Space
朝北方拒绝接受南方赠送的机械新华社平壤5月17日电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16日发表谈话说,朝鲜北方无意接受经南朝鲜当局批准、由南朝鲜现代集团赠送的建筑机械。据报道,南朝鲜当局5月11日批准了南朝鲜最大财团现代集团名誉会长郑周永提出的关于向朝鲜北方捐赠建筑机械的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现代集团已用船只将一些建筑机械和汽车从南朝鲜釜山港启运。这艘船预定于29日抵朝鲜北方的南浦港。据朝中社报道,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说,去年1月郑周永访问北方时,双方签订了共同开发位于朝鲜军事分界线北方一侧风景区金刚山的合同。他还许诺向北方赠送一些建筑机械。由于南朝鲜当局不予批准,上述合同和承诺一直未能付诸实现。现在,南朝鲜当局突然批准现代集团向北方赠送建筑机械的计划,使人难以理解。这位发言人说,朝鲜北方愿意同郑周永进行旨在促进北南双方合作与联合的贸易活动,而无意接受捐赠。他说,目前,朝鲜北方不打算同现代集团做买卖。在谈到朝鲜北方和现代集团签订的关于共同开发金刚山的合同时,这位发言人说,由于南朝鲜当局的阻挠,这项合同已经无效。(完)
[ "Medical", "Enviornment", "History", "Energy", "Law", "Art", "Politics", "Education", "Economy", "Electronics", "Sports", "Computer", "Transport" ]
Politics
【 文献号 】1-1088 【原文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开封 【原刊期号】199601 【原刊页号】82-87 【分 类 号】K5 【分 类 名】世界史 【 作 者 】丁建定 【复印期号】199607 【 标 题 】试论法国督政府的历史地位 【 正 文 】 督政府时期是法国从雅各宾恐怖统治的非常状态向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状态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作为资产阶级中央政府的督政府,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恢复和重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正常秩序,使法国资本主义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督政府经过种种艰苦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它应当完成的历史使命。一雅各宾派非常统治瓦解后,在法国这样一个历经革命动荡、国情十分复杂的国度,十分自然地出现了一种混乱局面。督政府首先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是结束混乱状态,恢复和重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正常政治秩序。督政府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确立以法立国、以法治国的方针,以宪法为依据,以分权制衡理论为原则,改造和重建法国资产阶级中央政府,防止专制独裁和恐怖统治的再度出现。奠定督政府政治统治基础的是1795年宪法。在制定这部宪法的过程中,制宪者们明确提出:“必须在使国民保持某些政治活动的同时恢复秩序”[①]。他们认为,要恢复秩序,防止专制恐怖统治的再度发生,只能实行法治,并按分权制衡原则,改造和重建中央政府。这样,1795年宪法在有关中央政府的规定方面,处处体现着分权制衡理论的灵魂。宪法规定,立法机关分为两院。众议院由500人组成,议员必须是年满30岁的男子,它负责创制法律草案,讨论法律议案。元老院由250人组成,议员必须是年满40岁的男子,它拥有批准和否决法律的权力。两院的产生和任期完全相同,职责和权力相互制约,以防止一院制可能造成的专制局面。在新的议会中,原国民公会的议员必须占有三分之二的比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民主派或反革命派手中拯救共和国”[②],这里所说的国民公会议员,实指热月党人。为保持立法机关的稳定性,避免过多议员进退带来立法机构的动荡,每年改选议员的三分之一。为防止立法工作过于仓促,使其失去严肃性,宪法又规定,各项法案必须在元老院三读通过后,方可批准生效,每次宣读至少间隔五天,紧急情况下,可不依此项规定,至于何种情况属于紧急,由元老院确定。这样,在立法机关中不仅实现了分权制衡,还保证了资产阶级能牢牢地主宰议会,并使立法工作正常“健康”地进行。宪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分开,为防止行政权力过于集中造成个人专权,宪法把行政大权交给由五名督政官组成的督政府,每年改选督政官中的五分之一。五名督政官在政府中轮流担任主席,掌管签署权和国玺,主席任期三个月。为使立法和行政两权保持制衡,宪法还规定:督政官产生的办法是,先由众议院挑选50人作为候选人,再由元老院从这50名候选人中选出五人作为督政官。两院不能罢免督政官,但可以审判督政官。元老院还有权变更两院及督政府所在地。督政官有权统率全国武装力量,任免官吏,进行外交谈判,但不能掌握财政大权。国家财政大权交由另经选举产生的六人委员会共同掌管。政府经费由议会批准拨给。督政官无权提出法律,并要对其部长或将领的行为负责。这样,法国资产阶级基本上重新建立了中央政府。实现了由专制政府向分权政府的过渡,并为其他政治措施的实行创造了条件。第二,改革地方政制,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法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地方自治传统造成的地方权力过大,中央政府难以控制地方政府。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长期政治动荡使地方权力进一步膨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央政府政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执行。督政府依据宪法有关规定改革地方政府,巴黎及地方城市不再设立公社,也不再设市长,而是划分为区,巴黎就被划分为12个区。5000人以上的城市设市镇官,其他城镇一律设联络员或联络员助理。区的首府由联络员会议组成市镇当局,中央政府可以取消市镇当局的决定。各州的首府设立一个由五人组成的“行政中心”,县级建制被取消。中央政府可以任免部分或全部地方行政官员的职务,在全体地方行政官员被撤职时,新的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否则,缺职由聘任补足。此外,督政府还向各地派遣特派员,常驻各地,监督、指导日常工作,定期向中央政府报告其所在地的情况,从而大大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督政府时期中央和地方政权建设在近代法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1.分权制衡原则成为法国资产阶级组织政府的基本原则。分权制衡理论产生于法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组织政府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这一原则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长期未能付诸实施。1795年宪法明确规定以分权制衡为原则重建资产阶级政府,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分权制衡理论在法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这一理论从此开始真正成为法国资产阶级组织政府的基本原则,启蒙思想家的美好愿望在其故乡首次变为现实。2.督政府推行的地方政治改革,迈出了近代法国政治制度史上解决地方权力问题的第一步,它为拿破仑帝国时期的进一步改革,最终实行郡长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央政府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一改革,看似简单,实属不易,其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第三,消除与法国资产阶级相抵触的各派势力,确保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稳固,保证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正常秩序的长期稳定和资产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在雅各宾专政时代,专制统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雅各宾派一枝独秀的局面。雅各宾派垮台后,一时出现了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长期受到雅各宾派压抑的各种社会派别犹如雨后百草,竞相滋生。反动的王党势力死灰复燃,四处策划反革命暴动;雅各宾残余势力到处活动,试图重振旧业;更为激进的巴贝夫派鼓噪呐喊,准备推翻政府。在这种情况下,督政府虽然急于重建法国资产阶级政治秩序,但在一开始并未决定以武力清洗各派,而是试图和平解决问题。督政府给各派负责人写信,希望和平共处,共同为建立正常的秩序而努力,信中说:“你们是我们邀请来共同分担任务的,你们应该和我们一道推行这部共和宪法。”[③]然而,其后的历史事实表明,督政府的这种和平努力只是一厢情愿。巴贝夫派在各地组建俱乐部,招兵买马,甚至组成所谓的“公安督政府”;王党派一面试图控制选举,通过选举进入议会,从内部瓦解督政府,另一方面又在各地煽动暴乱,企图内外合一,一举推翻政府;雅各宾残余势力也积极活动,希望能在选举中获胜,进入议会,实现卷土重来的目的。即使在这种形势下,督政府也未放弃和平解决问题的希望。政府对各派予以警告,劝其停止与政府敌对的行为,政府警告说:“凡煽动恢复王室统治或恢复1793年宪法……或利用土地均分法的名义而煽动对私人财产抢劫或瓜分者”[④]都要处以死刑。对此,各派置之不理,仍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督政府最后只得决定使用武力。于是先在其发表的文告中宣布:“严格取缔一切派系,熄灭任何党派精神,消除任何报复愿望,而达到协和统治”,要以“重建社会秩序代替多次革命产生的混乱”[⑤]。接着先镇压了巴贝夫派,又镇压了王党派,并取缔雅各宾残余势力,方使政府转危为安。这样,督政府基本上稳定了国内的政治局势,大体上实现了从专制恐怖统治的非常状态到分权政府的正常状态的过渡,并为在其他领域恢复和重建正常秩序准备了政治条件。二督政府成立时,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指券贬值,1791年1月,面值100锂的指券实际价值为91锂,到1795年已跌至60个苏。物价飞涨,一磅面包卖到50锂左右[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共和四年,塞纳地区因无粮而饿死者逾万人。国家财政十分困难,政府甚至连派出信使所必需的一点钱也拿不出来,整个社会经济陷于混乱、崩溃状态。如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便成为督政府应当承担的又一历史使命。督政府采取整顿与发展相结合,以整顿促发展的方针,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整顿,消除了经济混乱,重建了经济秩序,收到了明显效果。首先,整顿货币。严重贬值的指券,成了法国社会经济的一颗毒瘤。督政府决定以指券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1795年12月23日,督政府决定停止印刷和发行指券;1796年1月28日,众议院决定毁掉印刷指券的铜版;2月,任命拉梅尔为财政部长,负责主持整顿货币的具体工作;3月18日,督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指券,发行一种新的纸币――土地票,原来的指券以30∶1的比率兑换土地票。为了防止土地票的贬值,政府决定严格控制土地票的发行量,第一期发行额不得超过8亿锂,并以价值15亿锂的国有产业作担保。由于人们对纸币早已失去信任,再加上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的战争对国家财政的巨大压力,要想真正严格控制土地票的发行量实为不易。这样,土地票并未受到人们的欢迎。1797年5月2日,督政府决定废除土地票,一切租税均需用硬币交纳,货币重新回到金属铸币的轨道。我们在此无暇多论这种回归在货币史上该作如何评价,但有一点是无可质疑的,即在当时的法国,这种回归在人们的心中的确产生一种放心感、稳定感,对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清理债务。长期战争造成的巨额国债是压在督政府身上的一个巨大包袱,国家财政支出的大部分用于偿还债务及利息。为了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督政府决定清理和削减债务。1798年9月30日,财政部长拉梅尔提出改革方案,政府的所有债务包括终身年金、养老金及利息等都以三分之二机动调整的办法进行清理。国家债册上仅留债权人三分之一的债券,这些债券可以用来交纳税款、支付购买国有产业时必须用铸币偿还的部分,余下三分之二的债券,一律改为银行券,可以用来抵偿购买国有产业时须用铸币支付部分以外的价款,这便是法国近代财政史上著名的“拉梅尔清帐”。再次,整顿税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整顿税制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1798年,督政府决定在各州设立直接税局,课税基数及税册的编制由政府派往各地的特派员和纳税人代表共同商定,废除了1789年以来实行的只有民选机构才能编制税册并负责征收的做法。同时,督政府决定增设新税,恢复旧税。在直接税上新增门窗税,在间接税上新增交通税和烟税,恢复营业税、动产税、印花税、注册税及地产税。并进一步完善税法,1799年初颁布关税法,取消了房产税的累进制,改行比例制。在整顿税制的过程中,为保持社会安定,督政府实行增加税种不增加税额的办法,征税额不但没有提高,有些税种的征收额反而有所下降,1791年土地税和动产税总额分别为2.4亿法郎和6000万法郎,到1799年两者分别降至2.1亿法郎和3000万法郎[⑦]。因此,新的税制没有遇到大的阻力,得以顺利实施。第四,严惩投机和营私舞弊行为。1798年8月,国防部长谢雷的几位助手被撤职,其中有谢雷的兄弟,因为人们控告他们犯有受贿罪。1799年8月6日,督政府颁布法令,责令投机商必须将其全部收入用于购买国债。10月29日,众议院又通过决议,剥夺军火商从国库中优先领款的权力,以防止国库空虚,保证对外战争的需要。为防止投机商及金融家控制国家金融,议会始终没承认1796年创立的往来客户银行、1797年创立的商业透支银行以及外省银行发行货币的权力,国库也不得接收上述银行所发之货币。议会还拒不同意成立拥有纸币发行垄断权的国家银行,以保证议会对国家金融的控制,实现货币合理发行和国家金融的基本稳定。督政府深知,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根本,因此采取措施发展社会经济和对外贸易。政府解除了雅各宾专政时期推行的经济国家化政策,进行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人口普查和第一次农业统计,机器及新工艺、新技术在许多经济部门开始使用。特别是1798年9月,督政府在巴黎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工业技术博览会,此举不仅促进了法国经济技术的进步,也大大提高了法国当时的国际知名度,一位参加博览会的荷兰代表赞誉“法国政府的这一做法给全世界树立了辉煌的榜样”[⑧]。为了扩大法国的对外贸易,在同普鲁士、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等国缔结和平条约后,督政府降低了这些国家货物的进口税,以促进和扩大双边贸易。同时对英国实行贸易封锁。1796年10月,督政府颁布法令,追查英国货物,范围包括货物数量及真实产地,要求英国以外其他各国货物必须备有各国领事签发的产地证明书。1797年,督政府又通知各中立国,如果他们继续顺从英国,其货物将予以没收,即使在海上也不例外。1798年1月,政府再次宣布,凡顺从英国法规,或夹带英国货物的中立国船只,一律予以扣留,即使是水手用的小刀或餐具也不行,以打击英国的海外贸易,扩大法国的贸易范围。上述措施体现了督政府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意图,这些措施的施行,使得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正常经济秩序逐步得以恢复和重建。三督政府成立时,第一次反法联盟依然威胁着法国的安全,这使刚刚成立的督政府在解决千头万绪的国内事务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起一项更为重要的使命,这就是击败反法联盟的进攻,确保法国的安全,为在国内重建秩序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督政府面对强敌,审时度势,选贤任能,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粉碎了第一次反法联盟,取得了对外战争的重大胜利。当时,第一次反法联盟中剩下英国和奥地利两个国家。奥地利地处欧洲大陆,社会经济不发达,国内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英国国内发生资产阶级急进运动,无暇顾及自己的盟友奥地利。据此,督政府认为:首先进攻奥地利更为现实。遂任命拿破仑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儒尔当指挥桑布尔―马斯河方面军,莫罗指挥莱茵河方面军。按照战略部署,三路大军分别从德意志、意大利发动进攻,会师提罗尔隘口,然后以品字型攻势直捣维也纳。同时,为了牵制英国军队,又派奥什将军指挥的一支爱尔兰军队集结在布勒斯特,发动对英国的佯攻。意大利战场是决定法国对奥战争胜负之关键。经过拿破仑苦心训练仅三个月的意大利方面军,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挺进。1796年4月28日皮埃蒙特求和,5月15日,双方订立和约,把尼斯和萨费依两地以及九个要塞和其他一些地区割给法国。此前一天的5月14日,法军又攻入米兰,包围曼图阿要塞,意大利各小公国摩地那、帕尔马等及教皇国所向皆降。10月,热那亚及那不勒斯也表示屈服。至此,法军已基本荡平意大利,为顺利进军奥地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意大利战场只是法国对奥战争的前奏。法军要想进军奥地利,只有攻下曼图阿要塞。此要塞是穿过阿尔卑斯山,由意大利进入奥地利的咽喉要道。对于奥地利来说,失去此要塞,就意味着打开了进入其国门的铜锁。于是,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争夺战。奥军为保此要塞,三易主帅,终不能阻挡法国强兵骁将的攻势,只得于1797年2月2日宣布投降,法军打通了进入奥地利的通道。拿破仑抓住机会,一方面稳定意大利局势,迫使意大利诸小公国一一订立和约,并建立一系列共和国,以稳定后方;另一方面,乘胜进军,于3月份进入德意志境内。4月,法国的德意志方面军也发动攻势,这就形成了对奥地利的夹击之势。奥军无力抵抗、无心再战,于4月18日求和。10月17日,法奥双方签订《坎坡―佛米奥和约》,奥地利答应意大利北部和比利时由法国占领,法国同意奥地利拥有威尼斯地区,对奥战争胜利结束。对奥战争胜利后,第一次反法联盟中仅剩英国。督政府认为要想打击英国势力,直接进攻其本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于是接受拿破仑的建议,进攻埃及,远征印度,通过打击英国殖民地达到削弱英国力量的目的。为了配合这一战略,督政府又采取两项辅助性措施,一是佯攻英国本土,牵制英国本土的军事力量;一是加紧对英国的贸易封锁。1798年5月19日,拿破仑从土伦出发,进军埃及,势如破竹,6月11日占领马耳他;7月1日攻克亚历山大城;7月23日占领开罗,结束埃及战事。8月1日法国海军在阿布基尔港受挫后,拿破仑决定以陆上行动为主,进军叙利亚,于1799年3月攻占亚发城,但在进攻阿克尔要塞时,因缺乏大炮,久攻不下,法军撤回埃及。此时,法国国内政局有变,拿破仑丢下远征战事,匆匆返回巴黎,远征计划搁浅。至此可见,督政府在1799年3月以前同反法联盟的战争中,取得的胜利是巨大的,是前此法国各派资产阶级政府无与伦比的;其战略战术也是正确的,也是前此各派政府无可比拟的。1799年3月第二次反法联盟出现后,法国对外战争虽然失败,但督政府并非如一些史著所说的那样毫无作为,听任失败,而是采取措施,积极备战。第一,为了扩大兵源,1799年6月28日,议会通过“儒尔当法”,规定一切法国人都有当兵服役保卫国家的义务,所有21~25岁的青年男子按年龄分为五级,听候政府的命令,应召入伍,义务兵役制在法国建立起来。第二,为了解决战争急需,1799年8月6日,政府决定发行一亿法郎的强制性公债,在交纳300法郎以上地产税的纳税人或流动收入在10000法郎以上的人中摊派,流动收入的数字由不需认购公债的公民秉公评议。第三,严惩投机行为,已述于前。第四,为了稳定国内政治秩序,政府采取招抚与严惩相结合的办法,平息国内暴乱。政府发布敕令,所有暴乱者,除为首者外,只要交出武器,均可免于治罪,否则,捕获后,即刻解送军事法庭,一经验明正身,格杀勿论。督政府末期的对外战争固然失败了,但其为争取战争胜利做出的种种努力是不能一笔抹杀的。总之,督政府的对外战争在一个较长时期里保卫了法兰西民族的安全,捍卫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也为资产阶级恢复和重建国内秩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四督政府还十分重视教育、文化和科学事业,肩负起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培养公民道德精神的历史使命。督政府颁布法令,在各郡设立一所中央学校,取代以往的传统中学。中央学校的学生分为三个年龄阶段,依次要学习三个单元的课程,12~14岁学习语言、自然史、图画等;14~16岁学习自然科学;16~18岁学习文学、历史、法律等课程。中央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讲究循序渐进,因此,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最值得纪念的创举之一。为了彻底摧毁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政府对几乎全部是由天主教会办的私立学校严加管制,下令所有私立学校必须置于市镇当局的监督之下,禁止公职人员的子女进入私立学校学习,规定,今后政府官员将从公立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1798年,政府又成立了公共教育委员会,并筹建法兰西子弟学校,以补充中央学校的不足。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督政府认为培养公民的道德精神与传授知识同等重要,把道德精神、热爱法国、拥护革命的思想教育放在学校及社会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政府规定,初等教育必须用法语教学,一切学校都必须宣读和解释权力宣言及共和国宪法。督政府经常举办一些规模盛大的节日庆典活动,如庆祝胜利节、坎坡―佛米奥和平节、追悼奥什节、纪念卢梭节等,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培养热爱法国的公民意识。特别是1798年7月举办的自由与艺术节,集服饰艺术、仪仗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于一体,达到了督政府时代“社会与公民建设的顶峰”[⑨]。督政府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事业。它创办了至今仍然著名的法兰西国家学院,下设三个分部:自然科学部、道德与政治学部、文学与艺术部,以体现科学的统一性。整个督政府时期科学研究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社会科学方面,特拉西创立了认识哲学的观念学派;卡巴尼斯首创经验心理学;皮内尔发表了法国第一部病理心理学著作;让格拉和福利埃尔把历史批判主义应用于文学和艺术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拉普拉斯于1796年发表了《宇宙体系解说》,提出了宇宙起源的星云假说;1799年,蒙日发表了《投影几何论》,创立了投影几何学。这样,1796年、1799年连同拉瓦节发表《化学论》的1798年被后人誉为“人类文化发展与进步史上三个重大的年代”[⑩]。此外,屈维尔出版了《比较解剖学教程》,拉马克提出了关于物种变异的伟大假说。可见,督政府时代是大革命时期法国教育、文化和科学研究事业成绩辉煌的年代。综上所述,作为一个过渡政府,督政府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了法国由非常状态向正常状态的过渡,大体上恢复和重建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正常秩序。然而,正如著名的大革命史学家勒费弗尔所说的那样:“人们对此没有作出公正的评价”[①①]。本文意在弥补这一缺憾。注释:①、②米涅著,北京编译社译,郑福熙校:《法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8页、284~285页。③、④、⑤、⑨、⑩索布尔著,端木正译,王德辉校:《法国革命》,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18页、224页、218页、252页、254页。⑥、⑦Samnle.F.Scott,ed: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1789~1799,Green―Wood Press,1985,p37,p509。⑧Colin: Science and Social Change 1700~1900,The Micnillan Press,1983,p127。①①乔治・勒费弗尔著,顾良等译:《法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41页。(作者:丁建定,男,1964年生,河南大学历史系讲师)〔责任编校 李明山〕*
[ "Electronics", "Mine", "Transport",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Politics", "History", "Energy", "Military" ]
History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4期 No.4 Vol.18 1998科技期刊大气对流层上部HOx的浓度比预期的高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ER-2研究飞机对对流层上部一组重要的化学物质的观测发现,OH和HO2(HOx)自由基浓度比预期的高得多,这对该区域臭氧的产生有重要意义,这是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后Paul O Wennberg和合作者的文章〔Science,279卷,49(1998)〕透露的。ER-2飞机在1995年10月和1996年8月间作为观测,结果表明从近地面高度上移的碳基和过氧化可能导致HOx的生成,HOx也可能从氧原子和水域甲烷反应生成。研究人员从HOx和一氧化氮的实测浓度计算对流层上部O3的生成速率,发现生成速率随NO浓度增加而迅速上升。他们的发现表明“对流层上部的光化学在决定O3浓度上起着比以前认为的重要得多的作用。”他们还认为,飞机飞行排放和生物质燃烧排放NO的增长“将比以前认为的产生更多的臭氧”。江 年 摘自《C & EN》,January 5,26(1998)
[ "Enviornment", "Education", "Military" ]
Enviornment
第二届国际癌症讨论会在京开幕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记者江钱峰、通讯员苏连峰)第二届国际癌症讨论会今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中国、联邦德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仪式。第二届国际癌症讨论会是由海德堡联邦德国癌症研究所、同济医科大学、斯普林格出版公司和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发起、组织的,并得到了中国卫生部的支持。据了解,应邀出席会议的各国专家将在明天开始的讨论会上就组织病理学的新进展、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癌生物学、肿瘤诊断等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交流。(完)
[ "Agriculture", "Sports", "Space", "Communication", "Mine", "Computer", "Medical", "Economy", "Energy", "Law", "Enviornment", "Transport", "Politics", "Electronics", "Education", "Military" ]
Medical
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8年第6期 总第339期科技期刊麦田钾素状况与钾肥施用敖立万 鲁剑巍 张宜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武汉 430064)钾素是作物养分的三要素之一。据长江中下游测定资料,小麦籽粒平均含钾量为6.1g/kg,茎秆平均含钾量为7.3g/kg。每生产1000kg小麦籽实,须吸收K2O20~40kg[1]。但目前我省土壤缺钾状况较为普遍,施用钾肥成为小麦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1 我国钾肥施用的现状解放前,农民依靠施用有机肥料和草木灰,作为供给作物钾素养分的来源,并补充土壤钾素,以保持土壤养分的平衡。六七十年代后,我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由于高产品种的应用,复种指数的提高,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需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钾素养分。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我国氮肥生产发展很快,产量从50年代的不足100万t(氮养分量)上升到目前1800万t以上,总产量居世界第1位。磷肥产量由于资源分布不平衡,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93年全国产量(P2O5养分量)达400万t以上。而钾肥由于资源缺乏,因而钾素养分日益感到不足,出现作物缺钾减产。因气候、土壤的原因,我国南方首先出现缺钾。进入80年代,缺钾地区逐步向北方扩展。1993年北方地区施钾已在多种作物上获得显著增产效果[2]。全国虽用大量外汇进口钾肥,但仍然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氮肥施用量与钾肥施用量相比,仅为1∶0.133(见表1)[3]。表1 我国历年化肥产量和施用量(养分,万t)年份化肥资源化肥实际施用量N∶P2O5∶K2O总量生产量进口量总量NP2O5K2O复合肥生 产施 用19491.370.630.74―――――――1950~1959276.4100.2176.2233.2197.627.95.52.21∶0.15∶0.0151∶0.51∶0.0291960~19691764.71145.6619.11609.31159.1434.412.23.61∶0.62∶0.0041∶0.38∶0.0111970~19796817.15502.01315.15812.64066.31504.683.5158.21∶0.33∶0.0031∶0.38∶0.0271980~198918146.514494.63651.917721.712096.83437.3731.31456.31∶0.23∶0.0031∶0.34∶0.07019902654.71879.9774.82590.31638.4462.4147.9341.61∶0.28∶0.0031∶0.38∶0.10519912912.11975.2936.92805.11726.1499.6173.9405.51∶0.30∶0.0061∶0.41∶0.11619922779.01980.0799.02930.21756.1515.7196.0462.41∶0.29∶0.0091∶0.42∶0.1291993―1862.2―3151.91835.1575.1212.3529.41∶0.23∶0.0061∶0.45∶0.133湖北省钾肥来源主要依靠进口,其施用量,1996年为15.5万t。此外在施用的42.6万t复合肥中,含有钾素养分(15∶15∶15养分比例计)约为6.4万t,两项合计为21.9万t,按耕地面积平均每公顷仅为39kg。钾肥不足成为限制湖北省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并使土壤钾素养分亏缺,含量显著下降。据湖北省农业厅土肥站测定,从1979年第2次土壤普查至1995年,湖北省土壤缺钾(<100mg/kg)面积从32.3%扩大到58.7%;严重缺钾(<50mg/kg)面积则扩大2.5倍。造成土壤钾素下降的主要原因:1)肥料施用不合理。1979年湖北省土壤普查结果是“普遍缺氮,大部缺磷,部分缺钾”。由于连年施用磷肥,土壤磷素养分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而钾素养分则由于钾肥资源缺乏忽视施用,呈现严重下降趋势。2)农作物产量增加。湖北全省粮食每公顷产量,1978年为3105kg,1996年达到5085kg。其他作物产量也相应增长。因此消耗的土壤钾素也随之增加。3)有机肥施用量减少。近年来,各地农村猪牛厩肥、秸秆堆肥、土杂肥等有机肥用量逐渐减少,绿肥面积也从1978年的139.2万hm2下降至1996年的21.3万hm2。2 湖北麦区土壤含钾量与小麦施钾效果湖北省小麦常年播种面积为113.3~126.7万hm2,主要种植在江汉平原潮土类土壤、鄂中丘陵黄棕壤土壤和鄂北岗地黄褐土类土壤上。这3种土壤取样分析的平均钾素养分含量见表2[1]。由于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和耕种水平不表2 湖北省3种种植小麦主要土壤类型的钾素养分含量土壤类型全钾缓效钾速效钾样品数平均值(g/kg)样品数平均值(mg/kg)样品数平均值(mg/kg)潮土类12715.612767812799黄棕壤11613.5174542174114黄褐土1815.71878718149注:表2中数据为80年代土壤普查中所测定;所采土壤样品中包括耕与非耕土壤。90年代耕地土壤中钾含量实际低于表中数值。同等,各地区特别是地块间的有效钾含量,有较大差异。根据湖北省1956~1996年在主要小麦产区进行的159个试验结果,小麦施钾的增产效果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见表3)[1]。表3 湖北省小麦施钾增产效果的演变年份试验数施钾显效率(%)施钾增产%kg/kg K2O1956~19732240.98.02.01974~19788962.98.63.01980~198426――5.41986~19942210017.96.1小麦施钾增产效果随年份的推移而增高,说明湖北省土壤含钾水平逐年下降,缺钾田块日益扩大,因为小麦施钾的增产效果与土壤含钾密切相关(表4)[1]。表4结果指出,灰潮土,高钾含量情况下,施用钾肥小麦增产不显著。含钾量中等灰潮土,施钾(K2O,下同)60kg/hm2,小麦增产15.4%,而施钾120kg/hm2时,小麦增产可达35.0%。在含低量钾灰潮土上,施钾120kg/hm2时,小麦增产高达50.5%。不同含钾量的黄棕壤麦田,钾肥施用效果也有相似趋势。表4 小麦施钾增产效果与土壤含钾量水平的关系(1986~1988)土壤类型施钾处理(K2O kg/hm2)高钾土施钾中钾土施钾低钾土施钾产量(kg/hm2)增产率(%)产量(kg/hm2)增产率(%)产量(kg/hm2)增产率(%)02829.0 2304.0 1800.0灰潮土602872.51.52661.015.42310.028.31202893.52.33111.035.02709.050.5黄棕壤01202302.52476.57.62007.02232.011.21282.51624.526.73 施用钾肥对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抗逆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3.1 促进生长发育,改善经济性状钾对小麦一生有很大影响。在苗期,钾能促进小麦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增加叶龄、叶面积,促进幼苗生长健壮。据华中农业大学等研究,钾对小麦苗期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完全溶液除去钾,小麦植株鲜重、干重、叶龄、叶面积、根数和分蘖数均减少。在拔节到开花期,钾促进壮秆、增粒,还促进分蘖成穗。因此,钾能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增加产量。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试验结果,在缺钾和比较缺钾土壤上,小麦施钾,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增加(表5)[1]。南京农大研究,钾肥有利于光合产物的运输,加速籽粒灌浆,因而对小麦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有较大影响。表5 不同施钾量对小麦经济性状的影响处理低钾白散土田中钾夹黄泥田株高(cm)穗长(cm)有效穗(万/hm2)实粒数(粒/穗)千粒重(g)株高(cm)穗长(cm)有效穗(万/hm2)实粒数(粒/穗)千粒重(g)CK63.56.1225.015.642.364.56.9288.017.639.4N7P368.47.8310.527.039.381.77.5373.522.838.5N7P3K486.48.2319.531.841.584.97.9375.025.740.3N7P3K888.67.9342.028.141.484.58.1400.522.240.1N7P3K1290.98.1310.529.542.083.98.0373.527.941.3N7P3K1691.87.9315.027.742.1注:K4、K8、K12、K16表示亩施K2O量为4、8、12、16kg,折每公顷施K2O量为60、120、180、240kg;以下各表类推。3.2 增强抗倒、抗旱和抗病能力钾能促进小麦体内分子量大的物质合成,减少低分子量化合物积累。表6说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比单施氮磷肥,小麦纹枯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减轻了病害(表6)[1]。表6 钾肥减轻小麦纹枯病害的效果处理发病率(%)施N 90kg/hm2施N 180kg/hm2NP100100NPK347.875.1NPK610.337.1NPK911.533.1钾能增加小麦茎壁厚度和机械组织厚度,使节间距缩短,茎增粗,增强抗倒伏能力(表7)[1]。施钾植株体内钾含量增加,干物质提高,还能促进叶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腾,从而提高小麦抗旱能力。表7 钾肥对小麦抗倒伏作用的影响处理茎壁厚度(μm)机械组织厚度(μm)倒伏程度(%)施钾增产(%)对照施钾647.4702.0119.6171.630013.73.3 改进籽粒品质钾能增强小麦营养器官中的氨基酸向籽粒转移的速度,还能加速籽粒中氨基酸转化成蛋白质的速度,从而使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提高(表8)。表8 钾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处理产量(kg/hm2)蛋白质含量(g/100g)沉淀值蛋白质产量(kg/hm2)N5.3P6K04920.013.542.6664.2N5.3P6K5.35070.014.143.7714.9N5.3P6K10.65239.514.144.6738.8N5.3P6K13.95320.514.244.7755.64 小麦施用钾肥技术4.1 根据土壤钾素水平施钾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条件下,小麦施钾效果与一定范围内的土壤速效钾水平呈反相关,即土壤速效钾含量越低,效果越好。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江陵县长江冲积母质发育的灰潮土上进行的小麦施钾效果试验,在同一土壤类型上,小麦施钾效果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关,在施氮磷肥基础上施钾增产效果为低钾(<50mg/kg)灰潮土>中钾(60~80mg/kg)灰潮土>高钾(>100mg/kg)灰潮土。在荆门市不同含钾水平的黄棕壤水稻土上进行的小麦钾肥效果试验也有同一趋势。因此,在钾肥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应将钾肥优先施在含钾水平低的土壤中。4.2 钾肥施用时期与方法根据各地试验,钾肥一般以早施为宜,采用基肥为主,结合早期追肥效果最好(表9)[1]。钾肥施用方法,以条施或穴施为好,但不宜与麦种直接接触,应在株行边6~10cm处施用为宜。表9 钾肥不同施用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处理有效穗(万/hm2)实粒数(粒/穗)千粒重(g)产量kg/hm2%全作底肥底、分蘖、拔节各1/3底1/3,分蘖2/3底1/3,拔节2/3181.05238.35228.45224.1042.941.339.842.628.5029.5329.6328.943600.03832.54018.53907.5100.0106.5111.4108.54.3 钾肥的施量及氮磷钾肥配比施用钾肥施用量需根据土壤类型、土壤速效钾含量,小麦品种、有机肥及前茬作物施肥情况以及气候条件等因子综合考虑。一般需采用在不同含钾量土壤上进行施钾量与小麦产量的相关研究。施钾量与小麦产量呈抛物线函数关系,通过试验结果统计得出回归方程,计算应施用的钾肥数量,山东省农科院的研究结果见表10[3]。氮磷钾肥的配合比例,情况更为复杂,需进行三因素不同施量水平的多元回归设计试验,通过多点试验统计计算结果,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的计算确定适宜的氮磷钾肥施量和配比比例。也可采取在探明氮、磷肥适宜用量的基础上,进行钾肥用量的配比试验加以确定。表10 小麦不同产量水平钾肥的经济合理施用量产量水平(kg/hm2)不施钾产量(kg/hm2)最佳效益施钾量最高产量施钾量小麦产量(kg/hm2)钾肥量(kg/hm2)每kg K2O增产小麦(kg)小麦产量(kg/hm2)钾肥量(kg/hm2)每kg K2O增产小麦(kg)3000~45003924.04342.5111.03.964363.5139.53.324500~60005220.05884.5121.55.565896.5138.04.93>60006163.57083.0138.06.487092.0169.55.34参考文献1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主编.湖北土壤钾素肥力与钾肥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加拿大钾磷研究所北京办事处.北方土壤钾素和钾肥效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3 林葆,李家康.我国肥料资源状况及肥料施用研究的进展.见:中国土壤学会主编.中国土壤学在前进.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4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化肥使用研究.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收稿日期:1998-08-20敖立万:男,59岁,研究员,湖北省农科院副院长
[ "Electronics", "Mine", "Enviornment", "Literature", "Politics", "History", "Economy", "Sports", "Education", "Philosophy", "Agriculture" ]
Agriculture
【 文献号 】1-565 【原文出处】江西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199605 【原刊页号】69-74 【分 类 号】K3 【分 类 名】中国近代史 【 作 者 】萧致治 【复印期号】199609 【 标 题 】近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启示 【 正 文 】 1840年,中国大地爆发了改变历史进程的鸦片战争,1949年,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1840年到1949年,其间不过110年,中国却跨越了社会发展的两大阶段,这是中外古今未有的大变。在这场由封建社会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变革中,和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相伴随的,是接二连三的改革。这些改革都是面临严竣挑战而采取的应战措施,它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又有不少失误,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挑战与应战鸦片战争从性质来说,无疑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是西方殖民者以地球为战场发动的一连串战争的继续,是它们强迫“东方从属于西方”的重要一环。但是,若从社会制度考察,则是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向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挑战;如果按科技发展水平来衡量,又是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工业文明向中国落后的科学技术、农耕文明的挑战。面对这两种挑战如何回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当时的西方,英、美、法早已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在西方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封建制度在全世界的灭亡已成定局。科技生产方面,自从18世纪60年代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相继发明之后,一场以蒸汽为动力,以机械代替手工的工业革命迅速展开。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率空前提高。“在同一时间内,中国人纺一磅棉花,英国人出于机器劳动的高度的生产率可以纺好几百磅”。(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中译本,第1卷,第639页)这种机器产品的低廉价格,很快成为摧毁手工业品的重炮,以致“今天英国发明的新机器,一年以后就会夺去中国成百万工人的饭碗”。(恩格斯语,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1卷,第214页)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清朝统治者中的顽固派依旧麻木不仁,不思振作;投降派则被敌人的大炮吓得胆落魂飞,“惟以和夷为事”,甘当侵略者的附庸。只有那些有远见卓识的改革派,既看到西方侵略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又没有被敌人的船坚炮利所吓倒。他们勇于正视现实,积极寻求对策,为迎接西方挑战,提出一个接一个的改革方案。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鉴于鸦片战争惨遭失败,意识到要有效抗击西方侵略,必须师法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毅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建议在广东虎门外设立厂局,仿造西洋船炮;同时允许商民设厂,发展民用工业;还提议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籍,汲取西方各种有用知识。他们在迎接西方科技挑战方面作出了最早的回应,他们虽然无意根本改变封建制度,但却异口同声地赞扬了西方民主制度。到了50年代,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发生,清朝统治陷入更深刻的危机,西方列强也进一步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因而有识之士提出的应战措施,较前有了明显进步。60―90年代,他们的改革主张已由注重军事技术转移到经济和政治改革。1859年洪仁gān@①提出了《资政新篇》,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效法西方的改革方案。同年,中国第一个留美归来的学者容闳提出的7条改革建议,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1861―1862年,冯桂芬在《校bīn@②庐抗议》中提出的40条改革意见,也把改革扩展到采西学、制洋器以及某些政务。70年代起,他们开始把政制改革提到突出地位。郑观应鼓吹设立议院,通上下之情;郭嵩焘公开提出,设议院是“立国之本”;王韬主张“君民共主”,变法自强,并批评洋务派只注重西方船炮是“徒袭其皮毛”;陈虬在图强16策中,具体建议各省、州、县应一律设立议院,凡地方大事,必须集议而行。中央也应设立议院,国家大事,均要由议院议定始行。经济改革方面,郑观应大力鼓吹“商战”,认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郑观应集》上,第614页)。薜福成主张“恃工为体,恃商为用”,“以工商立国”(《振百工说》)。这些改革主张,成了后来变法维新的先导。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紧接着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亡,近在眉睫。甲午战争的惨败,极大地刺激了民族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爱国人们的共同心声。各地兴学会,办报刊,设学堂,鼓吹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康有为等顺应时势,不但提出了改革方案,而且通过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把改革推向高潮。变法维新和反帝爱国的义和团相继被中外反动派绞杀,清政府威信扫地,人心丧尽,一个以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建立共和民国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随即兴起。孙中山等革命派抱着“振兴中华”的宏图大愿,组织了革命团体,提出了革命纲领,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政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中国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革命胜利以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导人满怀热情发展实业,修筑铁路,开发矿藏,希望建设一个富强康乐的国家。但年轻的共和国很快又被帝国主义扶植的新走狗袁世凯扼杀了,改革再一次遭到严重挫折。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一批激进的爱国知识分子目睹中华民国有名无实,于是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文化发动了猛烈的冲击,把改革由政治经济领域推进到文化思想领域。其中一些进步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很快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他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革命纲领,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最后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制改革方面终于取得了重大胜利,为建设一个富强、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奠定了基础。在回答西方社会制度的挑战方面,不但赶上了西方,而且超过了西方,向全世界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机遇与失误近代中国的改革,曾经有过几次良好的机遇。若能抓住机遇,及时进行改革,我们国家很可能早已赶上时代潮流,跨入世界强国之林。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机遇没能为人们把握,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致使近百年中,我们的国家受尽了凌辱,人民受尽了苦难,“堂堂华厦,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孙中山:《兴中会章程》)。第一次机遇是鸦片战争之后。这时世界上还只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美、法工业革命则起步不久,其他国家有的正要起步,有的尚未起步,中西之间差距不大。当时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尚未深入,国家权益还没有大量丧失。如果清朝当局总结鸦片战争惨败教训,采纳林、魏等人的主张,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军、民用工业,赶上西方是不难的。可是,林、魏的正确主张并未受到重视,反被顽固派守旧派斥为“多事”,“糜费”。1842年,道光帝曾令驻广州的靖逆将军奕山将潘仕成制造的战舰和吴建勋仿造的美式兵船图样绘制5份,分送直隶(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五省,要他们仿造。各省督抚或借故推诿,或置之不理,结果不了了之。潘世荣首次试制的小火轮,“不甚灵便”,这是正常现象,奕山准备另觅外国工匠仿式再造。道光得知不甚灵便,干脆下令,“毋庸雇觅夷匠制造,亦毋庸购买”(《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63)。一个至少在造船业方面赶上西方的最好时机,就这样被昏庸的当权者耽误了。第二次机遇是19世纪60―90年代。这时许多国家都忙于国内事务,暂无力大举侵华。俄国国内有农奴制改革;美国发生了南北战争;意大利和德国正在从事国家统一运动;日本正在进行推翻幕府统治的明治维新;法国不但复辟和反复辟斗争还在继续,又有法普之战和巴黎无产阶级革命。而且,这时它们对华侵略主要还是商品输出,尚未实现对华的政治经济控制。国内太平天国和捻军相继被镇压下去,农民反抗处于相对沉寂阶段。这是中国近百年中难得的相对稳定时期。时代再一次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洪仁gān@①、容闳、冯桂芬不约而同,都在本阶段初期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改革方案。随后,许多维新志士都认为西方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而在振兴工商与设立议院,兴学育才。可是,奕xīn@③、曾国藩、李鸿章等虽然认识到要自强,需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始发展造船军火工业,建设近代海军,进而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但他们不但无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政治改革,而且兴办军、民用工业,正是为了拯救垂死的封建统治。即使是这样一些自救性的改革,仍然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被指责为“用夷变夏”。这期间虽然建立了一些军、民用工业和新式海军,但经过甲午战争,以船坚炮利救国的愿望被无情击碎了。“自强”、“求富”均成了泡影,中国陷入了更深刻的民族危机。第三次机遇在两个世纪之交。这时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市场展开了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殖民地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纷纷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下,感到谁也无力灭亡或瓜分中国,对华政策由瓜分变成“共管”。在中国内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经过多次反侵略斗争,中华民族的觉醒上升到新的高度。维新派以救亡为目的,发动了维新运动,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支持。连光绪帝在内的帝党,由于“不愿作亡国之君”,也加入了改革运动。这场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但是,这场颇有声势的维新运动,仅仅存在100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光绪帝遭囚禁,维新志士被捕杀,一切改革措施被废弃。改革的机遇又一次被断送了。第四次机遇是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垮台,人民思想因千年帝制被推翻而得以大解放。人民建设的热情异常高涨。这期间,欧洲列强正在准备和忙于世界大战,对华压迫相对有所放松。政制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改革,全国很快掀起了振兴实业的热潮。爱国的人们和海外侨胞都积极投身建设,短时期内建立的经济团体多达100多个。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导人都大力提倡实业,并以振兴实业为职志。一个“以工商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47页)的形势正在形成。可惜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力量太软弱,同时缺乏政治经验,特别对自己掌握政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轻易地把政权奉送给帝国主义的新走狗袁世凯,从而使中国失去了近代史上唯一能从制度上推进改革的契机。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振兴中华的机遇再一次被葬送了。一次又一次机遇的丧失,其结果是使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积贫积弱,失去自卫能力,民族继续受欺凌,人民则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成功与失败中国近代改革尽管一次一次地失去机遇,但也并非毫无成绩。一般来说,这些改革是失败了,但每经过一次改革,历史或多或少有所前进,而且失败也为成功提供了借鉴,使后继者少走弯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失败中也孕育了后来成功的因子。首先以政治改革来说。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等人对君主专制还不敢公开提出异议;到了60―90年代,设立议院,改变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主”,几成为维新志士的共识。戊戌维新失败,革命党人接受了血的教训,认识又提高了一步,明白非革命不足以救亡,决心用武力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设共和民国。袁世凯窃夺政权后,北洋军阀集团长期控制了政权。政治之不良,“比满清尤坏”(《孙中山选集》)合订本,第475页)。事实再一次教育了人们,要使国家富强, 单在形式上改变君主专制还不够,需要挖掉统治的基础。用孙中山的话来说,须先“掘起地底陈土”,才能立起坚固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是总结了近代历次改革失败的教训,才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摧毁了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部帝封统治,政治改革才取得最后的成功。再以经济改革而言。19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连近代工业的影子都看不到。自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江苏、福建相继办起造船厂、机器局以后,中国才有以蒸汽作动力、以机械代手工的近代工业。新式工商业以缓慢的步伐逐渐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无论工商、交通、采矿和农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近代化。工业方面,1936年,近代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若加上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则达20.5%。农业方面引进农机具、引进良种,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等都有一定的收获。如美棉良种的引进,使中国棉种得以升级换代,产量大有提高。20世纪20年代,黄河流域棉田的56.4%,长江流域棉田的43.6%均种美棉。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时期,全国国民所得约合46亿余元,1936年增到2700亿余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70年间增长94%。铁路建设1949年达21800公里。这些和中国近代早期相比, 自然是个巨大进步。但和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则显得过分悬殊。如1787―1936年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不到5倍,同期日本增长20倍。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拖拉机100多万台,日本也有近10万台,中国则不到500台。直到1949年,全国近代化的生产设备合计只值人民币128亿元, 近代工业年产值只有79.1亿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足见进展之迟缓。近代中国改革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成果,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就是最重要的外部原因。西方国家虽然为中国改革提供了模式,却不许中国走独立富强之路。它们为了维持对中国的奴役,宁愿支持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而不支持中国的改革。它们通过各种手段,掠取中国利权,对中国实行无止境的搜刮、劫夺,榨尽了中国人民的膏血。单是8年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不但使中国两千万人失去了生命,而且造成财产损失达1000亿美元。在这种困境中,挽救国家危亡自然成了最主要的课题,哪有精力从事建设?旧中国历届政府反对改革,是近代改革成效不著的一个重要原因。统治旧中国的历届政府,几乎没有一个支持改革。清政府在帝国主义侵略和人民反抗的打击下,朝不保夕,只求苟安图存,反对作任何改革。光绪皇帝虽然一度支持改革,但他不是政府中的实力派,而且在戊戌政2变后他本人也成了囚徒。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的新旧军阀,只顾争权夺利,根本不把国家振兴放在心上。他们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钱财,不是被用作打内战,就是中饱私囊。军费常占财政支出的50%以上,最高达80%。清代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后不是闲置不用,就是用非所学。中国的严复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同是留学英国,伊藤归国后很快受到本国政府重用,曾经四任内阁总理,三任枢密院议长,在内政外交上充分施展了他的才华;严复回国后却只能充当学堂教习,他发表了许多 2改革意见,都没有得到采纳。第一批留美学生詹天佑,在美学土木工程,回国后却被分派去学海船驾驶。旧中国历届政府多是靠讨好帝国主义维持统治。他们常常充当帝国主义的帮凶,镇压人民的爱国活动,抑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中国的改革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是近代改革收效甚微的重要因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促使近代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致使110年中,几乎年年都有战火。近代外国侵略中国和在中国境内进行的战争共计9次,时间长达24年。农民和各族人民起义,累计有30年。民国时代的军阀混战,抗战前无岁不有。每逢战争爆发,工厂被摧毁,交通遭破坏,军阀借端勒索,民族企业无不受到打击。此外,北伐战争,十年内战,解放战争,共计也有17年。这些战争,除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外,多是正义战争。没有这些正义战争,中外反动派无法打例,社会无法进步,但对当时经济发展来说,又不能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近代改革受到旧思想传统的严重束缚,同样不容忽视。中国是一个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家。对于改革来说,这是一副无形的沉重枷锁,严重阻碍改革的进行。当魏源提出学习西方长技时,上层表示支持者不超过10人。不但顽固派坚决反对,即使较开明的人士也认为“失体孰甚”(梁廷zhān@④:《夷氛闻记》卷5)!维新派倡导民权学说, 守旧派立刻群起攻击,竟说“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张之洞:《劝学篇・正权》)。孙中山初倡革命,被人视为乱臣贼子,“咒骂之声,不绝于耳”(《孙中山选集》合订本,第179页)。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改革当然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也是导致改革失败的一个不可小视的重要因素。近代历届当权者都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从未采取得力措施,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各项改革,从而使改革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缺乏社会的基础。他们之未能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是因为他们与人民群众处于对立地位,不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他们的历史局限性,悲剧的根源。回顾近代历史,我们看到西方列强依靠优于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以科技发达为基础的经济优势,迭次向我们挑战,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华民族要摆脱受人奴役的命运,唯一的办法是奋发图强,积极应战,赶上并超过它们。经过110年的艰苦奋斗,在社会制度方面,我们已经超过了西方各国。而以科技发达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我们虽已有很大进步,但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我们必须继续奋发图强,充2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吸收当今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和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加快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和超过西方列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后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也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资本主义的挑战,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中国近代110年,如前所述,曾经出现过好几次赶上西方的良好机遇,如能抓住这些机遇,及时进行改革,我们国家很可能早已走上了富强的道路。事实上,今天的日本、德国、意大利以至美国,都是利用19世纪60―90年代这次机遇,先在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和完善,同时改革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生产,才得以变成世界强国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近代多次失误的教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否则将重蹈历史性的错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呈现一片繁荣兴旺景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有很大提高,除少数贫困地区外,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有一部分已进入小康。在科技领域,不仅“两弹一星”为世瞩目,而且有不少项目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已经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不仅在世界的东方重新站起来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强大。近代爱国志士渴望的富强,正在变为现实。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全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团结一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一定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在回答西方科技挑战方面再交一份出色的答卷。(作者: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晨虹)*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王加干@②原字为分加阝@③原字为讠加斤@④原字为木加丹
[ "History", "Philosophy", "Space" ]
History
通讯:情系人民――记奋战在青海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各级党组织、共产党员(4)内容: 新华社西宁5月8日电通讯:情系人民――记奋战在青海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各级党组织、共产党员新华社记者党周 王言彬 胡西生时间:4月26日18点37分;地点: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塘格木、铁盖、河卡一带。正是草原牧归、田间休耕、学校放学、家家炊烟袅袅之时。突然,大地剧烈颤动。伴随着沉闷的轰鸣,大片房屋墙倒屋塌,滚滚黄尘腾空而起,遮天敝日。6・9级强烈地震发生了。无情的灾难吞噬了猝不及防的人,美丽的家园顿时化为一片废墟。(小标题)天职不允懈怠波及青海省西宁市的强烈震感,引起省委、省政府的快速反应。省委、省政府立即作出决定:一方面派人坐阵省地震局,与省里保持联系,以掌握震情;一方面通知有关部门作好应急准备。21点30分,他们获知地震震中区域。省委书记尹克升立即主持召开省委、省政府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救灾工作,要求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紧急动员起来,全力支援抗震救灾,并成立了以省长金基鹏为组长、副省长班玛丹增、吴承志为副组长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吴承志任救灾前线总指挥。22点,吴承志、省委副书记田成平率领有关厅、局负责人立即驱车赶赴灾区。在召开会议的同时,省政府派出的由省人民医院、青海省医学院附属医院、省红十字医院和武警部队医院组成的4支医疗队,陆续出发。青海省武警总队组成的抢险队,分三批共800多人,已经出动。27日凌晨4点,吴承志、田成平一行赶到塘格木和兴海县河卡乡灾区。他们借着火把微弱的火光巡视,察看灾情,立即向省里报告了看到的情况。同时指挥先期到达的抢险队伍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地震发生24小时,从省内各地调遣直接投入抢险的解放军、武警战士和干部、职工等达4千多人。灾区群众的安危牵动省里每一位领导的心。省委书记尹克升、副书记桑结加、省长金基鹏,在指挥、协调后方支援的同时,先后赶到灾区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鼓励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信心,战胜困难,重建家园。青海省军区司令员季占斌、政委路宝银、副司令方登华等领导同志也在地震发生当天,召开紧急会议,组成救灾队伍,第二天就给灾区送去15车救灾物资。在救灾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吴承志连续奋战五昼夜。他指挥调遣抢险队伍抢救伤员,抢救国家、集体和群众的财产;指挥调运各种救灾物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白天,他紧张工作一天,晚上,听取各单位、部门汇报当天抢险救灾情况,然后研究部署第二天的任务,直到三、四点钟才能合眼睡一会儿。劳累,睡眠不足,使他的眼球布满了血丝,眼眶浮肿。各级指挥机构全速运转,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26日,地震发生当晚,重伤员149人全部转送海南州府恰卜恰等地医院,得到及时抢救、治疗。27日上午,紧急调运的第一批被、褥、棉衣、帐篷和罐头、方便面、糕点等食品运抵灾区。当晚,百分之七十的灾民住进帐篷。28日,在地震中遇难的115人的遗体,全部从废墟、瓦砾堆中扒出,并全部安葬。29日,省商业厅、省军区、兰州军区后勤部、青藏兵站等单位已累计向灾区抢运帐篷1000顶、汽油60多吨、煤油45吨,棉皮大衣和衣裤1万多套,还有大批救急食品、药品。30日,海南州1289户农牧民和塘格木农场大部分干部、工人的财产从倒塌房屋中清理出来。2・4万多灾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关怀、救助,感激万分。兴海县河卡乡红旗村牧民张保霞告诉记者,从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起,她就成了“公家”的人,住的帐篷,穿的皮大衣,吃的面粉、方便面、肉,喝的茶叶、香槟,用的火柴、碗、锅、暖壶、手电筒、马灯……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州、县领导送来的。她说:“没有党和政府,我真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共和县铁盖寺寺主桑吾活佛激动地说:“共产党、人民政府就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小标题)英雄本色在无情的地震灾害面前,共产党员显出了英雄本色。他们不顾家庭、亲人的安危,奋不顾身地抢救群众,保护国家财产。地震时,塘格木农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何开银,一个箭步从摇摇欲坠的办公室里窜了出来,便被房屋倒塌形成的气浪掀翻在地。他爬起来,下意识地想到,托儿所有十几个孩子。“救人要紧”他招呼身边几个人一起到已夷为平地的托儿所。他用双手拼命在瓦砾中掏挖。3个幸存的孩子被救了出来。他又和当时在家的场长谢有容一起,从废墟中拽出一张桌子,摆在马路上。派人召集各单位负责人报到,立即组成救护、安置、后勤、运输和通讯等工作小组,投入抢险救灾。他及时组织人力赶到各处救人,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第二天下午,收集遇难者遗体的卡车停在他跟前,他才见到妻子那被砸得已变形的面孔……地震发生时,共产党员、塘格木农场医院副院长何建华首先想到和说出的第一句话是“赶快抢救住院病号!”他马上和党员魏有珍、李振声和马秋海几位医护人员扑向倒塌的妇产科病房,抢救被埋在瓦砾中的产妇和婴儿。此刻,何建华不知道他女儿身受重伤,10岁的儿子已经死去。等他找到儿子时,儿子身体的余温犹存,但已停止了呼吸。邻居告诉他,当时,孩子卡在倒塌的门框中哭喊,扒出来时,孩子的心脏还在跳动。如果能及时赶来抢救,孩子可能还有救。为了别人的孩子,他自己的孩子却离开了人世。悲痛欲绝的妻子,哭(孔加口旁)着质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泪流如注:“我是党员、我是医生,我不去救病人,谁去!”当晚,党员、院长张大昌星夜从西宁赶回农场,直奔医院。他立即带领医护人员投入抢救药品、医疗器械的战斗。他的家已成为废墟,但他顾不上回去望一眼。地震后仅两天,灾区诊疗所就挂牌开始为伤员诊治。派出所11名干警,有6人的孩子全部蒙难。共产党员、科长贺军带领干警以最快的速度首先将武器库、户口档案室等要害部门监控起来,并成立了保卫小组,派出6名干警沿街巡逻。他们在武警战士配合下,维护灾区治安秩序。在救灾期间,灾区没有发生一起偷盗、哄抢事件。共产党员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使受灾群众感奋不已。从死亡线上解救出来的贺亚丽,给自己的新生儿取名“震生”,她说,她要让儿子记住,他刚刚降临这个世界,就有人为他付出了血的代价。他要让儿子永远记住共产党的恩情。(小标题)神圣的使命人民子弟兵,是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他们以共产党员为“中坚”,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地震时,青海武警总队参谋长王小龙正在驻海南州的二支队检查新兵训练情况,他从强烈的震感判断,震中离得不会太远。他焦急万分。一个小时后,王小龙从一辆由塘格木方向急驶而来的客货两用车的司机口中,得知塘格木被震毁的消息,立即向总队汇报,同时与支队长、政委商量,紧急集合部队出发。8点50分,在地震发生两个小时后,第一批参加抢险的120名战士就赶到灾区。紧接着,总队长张天珠、政委王广仁等率领的400名战士、两个医疗队从西宁出发。第二天凌晨,投入抢险救灾的武警战士达1千多人。地震把大片房屋夷为平地。电视转播站、电影院、邮电局、气象站、商店等单位的危房里还有大量贵重仪器设备没有抢救出来。为了国家和人民财产免遭更多的损失,武警部队决定组成两支精明强干的抢险队,负责重要、危险目标物资的抢险。五支队抢险队的15名队员,全部是党员,又都是中队长、排长和班长。带队的中队长李军,家就在塘格木,但他不曾要求回去看一眼。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抢出电视转播站里的设备。转播站在一栋楼的第二层上。上楼的通道被倒塌的混凝土块堵塞。他们竖起找来的一根四米长的木杆,顺杆爬到二楼平台。李军第一个侧身从裂缝钻进房里,然后小心翼翼地用螺丝刀旋开螺丝,卸去窗户,把一件件仪器设备搬到平台上,再用绳子吊下,价值37万元的设备终于保住了。废墟下,瓦砾堆中,到处都可能埋着人。抢救中规定一律不准使用铁锹等任何工具,全部用手搬、挪、抬、扒。开始两天,没有手套,许多战士的十指被划破、磨烂,鲜血直流,从废墟中扒出遇难者的遗体。房屋倒塌,瓦砾覆盖了一切。为了减少群众的损失,在塘格木、铁盖乡、河卡乡,战士们承担了从瓦砾中清理尚未损坏的财物的任务。他们挨门逐户清理,提出“户主在要让户主满意,户主不在要让户主放心”。农场一位干部4岁的儿子不幸遇难,夫妻俩找到战士,请求他们帮助挖出被埋在废墟中的儿子生前最喜欢玩的小三轮车,以作为纪念。战士们满足了这对夫妻的要求,并且把他们家所有有用之物全都扒出来。清理废墟中,战士们扒出金戒指、鹿茸、麝香、现金和存折等物,都一一造册登记。五支队的战士帮助一个体商店清挖财产,挖出罐头、白酒、啤酒等各种食品。这位个体户打开罐头、啤酒送到战士们手里,没有一个人动一口。地震对于受灾和参加救灾的每一个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和各级党组织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他们以实际行动经受住了考验。群众称赞他们无愧于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光荣称号,不愧为人民信赖的党的好干部,不愧为党的坚强的战斗堡垒。(完)
[ "Literature", "Mine", "Communication", "Military", "Enviornment" ]
Enviornment
上海航天AEROSPACE SHANGHAI2001 Vol.18 No.3 P.53-56基于磁场映像的印制电路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毛端海  刘光斌  刘伟摘 要:简要分析了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场。提出了用电磁感应法测量磁场的电路故障诊断新方法,并给出了测试系统组成方案。最后通过验证实验证明了该方法是确实可行的。关键词:故障诊断;磁场映像;无接触测试;无损检验分类号:TM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30(2001)03-0053-04Approach Study of PCB Fault Diagnosis Based on Magnetic ImageMAO Duan-hai(Xi'an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025, China)LIU Guang-bin(Xi'an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025, China)LIU Wei(Xi'an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025, China)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CB's electromagnetic field, a new circuit fault diagnosis method on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 by means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nd a constitute project of the test system is given. The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proves that this method is really feasible.Keywords:Fault diagnosis;Magnetic image;Non-contact testing; Nondestructive testing作者简介:毛端海(1968-),男,讲师,研究领域:电气测量、电磁兼容性设计;刘光斌(1963-),男,教授,研究领域:制导与控制、电磁兼容、智能仪器;刘伟(1975-),男,硕士生,研究领域:电磁兼容、图像通信。作者单位:毛端海(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25)刘光斌(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25)刘伟(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25)参考文献:[1]Bradley J R, Nestor G S,John P W. Using a magnetic magnetometer to image a two-dimensional current distribution[J].J.Appl.Phys.,1988,65(1).[2]Hugh F S. Printed circuit board diagnosi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circuit magnetic fields[J].IEEE,1993.[3]陈国瑞. 工程电磁场与电磁波[M].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4]毛振珑. 磁场测量[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5.[5]毛端海. 基于电磁检测的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2000.收稿日期:2000年1月17日出版日期:2001年3月1日
[ "Mine", "Medical", "History", "Education", "Agriculture", "Computer", "Military", "Politics", "Electronics", "Space", "Energy", "Economy" ]
Space
【 文献号 】4-84 【原文出处】文史哲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200103 【原刊页号】40~45 【分 类 号】J1 【分 类 名】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11 【 标 题 】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 【 作 者 】谭好哲 【作者简介】谭好哲,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谭好哲(1955―)男,山东栖霞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内容提要】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性质问题,自该学科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获得命名以来一直存在歧见。把文艺美学作为美学或文艺学的下属 分支学科,从所谓“一般美学”和“一般文艺学”的逻辑预设出发对文艺美学的定位、性质及相关问题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和学术克隆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文艺美学是在美学与文艺学两大学科长时期的相互渗透、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新兴文艺研究学科。交叉性决定了文艺美学与某些传统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在对象、内容甚至体系架构上的某些一致性或重复性,同时也决定了这一新兴学科在学科生成和理论生长中的综合性。以学科交叉为基础,在研究对象、理论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走综合创新之路,将是文艺美学学科发展的契机和优势所在。【关 键 词】文艺美学/学科定位/交叉性/综合性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J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 (2001)03―0040―06自1976年台湾学者王梦鸥《文艺美学》一书出版至今,文艺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发展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热切关注,并已取得了许多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迄今为止,与文艺美学的存在合法性相关的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等问题依然处于讨论之中,尚未获得共识性论定,致使不少人为之焦虑,以至于对其存在的可能性问题产生怀疑。应该说,这种状况是符合学术发展常态的。先有学术研究之实,尔后才有学科独立之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研究学科都是沿着这个轨迹走下来的。就此而言,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新近一个时期大陆学界对文艺美学学科定位和性质的讨论与再讨论,正是文艺美学走向自觉与成熟的体现。这种讨论将为文艺美学的学科独立提供坚实的学理依据,同时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学术空间。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文艺美学与此前已取得学科独立之名的美学和文艺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因此,欲讨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性质,就不能不涉及到它与美学、文艺学的关系问题。对此,学界大致上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把文艺美学作为美学的下属分支学科,甚至更具体作为一般美学和部门艺术美学的中介学科;二是把文艺美学作为文艺学的下属分支学科,国家教育部的学科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就是如此;三是把文艺美学作为美学与文艺学相互交叉的产物,从学科交叉性来论定其位置和性质。关于第一、二种意见,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由于一般美学和文艺学的“不证自明性”本身就是十分可疑的,也就是说“美学是什么?”和“文艺学是什么?”作为问题迄今尚待探讨,因此试图从一般美学和文艺学的学科论定出发对文艺美学的学科位置和性质等进行逻辑上的推演必然面临学理上的困难〔 1〕。其实,如果进一步思考一下,“一般美学”和“一般文艺学”这种提法本身就是成问题的。就美学而言,在美学史上,有的美学家把美学视为研究一切审美现象及其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有的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视之为研究艺术特别是艺术美的科学,还有的则把美学理解为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如此便有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美学研究和美学理论。各种不同的美学研究和理论在对象、范围上有大小之别,在思考、学理上有深浅之分,但很难作属种、层次上的划分。我们不能用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大小来划分属种关系,说研究所有审美现象的美学就是一般美学,研究艺术现象的就是特殊的局部的低层次的美学,比如说柏拉图的美学是一般美学,因为他探讨了人类生活各种领域中的现象,而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美学以文学艺术为思考对象,就比柏拉图的美学低一个层次,这肯定是讲不通的。同理,就文艺学来说,我们认可它包括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文艺史三个部分或三大部类的看法,但通常并不从属种关系上来理解文艺学与各个部类之间的关系。而就狭义文艺学――文艺理论而言,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偏重于文学艺术的哲学思考,有的偏重于文艺活动的心理探索,有的偏重于文艺作品自身结构的分析,有的偏重于文艺社会性质的认定,有的偏重于文艺审美特性的体悟,有的偏重于文艺伦理价值的研判,并无一种一般的文艺理论。可以说,现实存在的“文艺学”只是一个集合了诸多具体的研究学科和理论形态的类概念,并找不到一种与诸具体文艺研究学科和理论形态之间存在属种关系的“一般文艺学”。因此,把文艺美学作为“一般美学”或“一般文艺学”的低层次分支学科,试图由此定位来理清并厘定其学科位置和性质的思路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我们显然难以从一个未曾有的或者说未定的前提出发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退一步说,假使真有所谓的“一般美学”和“一般文艺学”,而且其自身的学科定位和性质也是清楚明了的,这同样也会存在问题。因为这很可能导致把文艺美学学科位置和性质问题的探讨变成“一般美学”和“一般文艺学”定位与性质的简单逻辑推演,把文艺美学理论的建构变成美学、文艺学相关理论的机械复制,比如从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推论出艺术是对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反映和表现,由美学原理中的悲剧和喜剧定义推演到艺术的悲剧和喜剧,如此等等。这样一来,理论展开的过程和方式倒是简单化了,但思维上的创造性和理论内容的创新却失去了,这对学术理论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可怕的,因为简单明了的思维操作激发不起探究者的兴趣,理论内容上的自我重复也只会使人厌倦。可以说,一方面把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悬置于一个未定的逻辑预设之下,另一方面又急于从一般原理出发对文艺美学问题做简单化的学术克隆,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造成文艺美学在学科发展上一度处于疲软和停滞状态,在学术进展上缺乏广具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的一个原因所在。此外,除如上所述的理论困难之外,第一、二种意见还面临另外一个必然引生的问题:如果说文艺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那么它是不是与文艺学就没有关系了呢?反之,如果说文艺美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美学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囿于以往的学科划分,这也是一个不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正是考虑到如上所述的理论困境,所以目前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定文艺美学是在美学与文艺学两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新兴文艺研究学科,因而应该跳出执着于美学或文艺学一个学科探讨文艺美学的学科位置、学科性质以及理论架构的思路。这种认定和看法是有其学术史的根据的。我们知道,文学艺术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审美活动形式,将文艺视为一种审美现象,探讨和阐发其生成与发展的规律性,自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开始了,并已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悠久学术传统。在古代,由于学术研究还没有达到精细分工的程度,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并未截然分离。我国古代公孙尼子的《乐记》、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古希腊柏拉图的许多对话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都既是文艺理论史上的经典,也是当时最重要的美学文献。近代以来,随着人类精神活动在分工上的日渐精细,学科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同时伴随着的认识和思维上的形而上学局限性,在很长一个时期,对文学艺术的研究大致上是在文艺学和美学两个学科领域内或两种名目下进行的。相比较而言,美学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更注重哲学的抽象和审美心理的分析,而文艺学对文学艺术的研究则更多实证性的考察和社会价值的认定。不过,虽有这种大致的区分,真要明确地划定美学与文艺学各自独立的对象、范围、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学术边界依旧是非常困难的。“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把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但作为这一定义的一个主要限定,他首先把美学称作“自由艺术的理论”,其《美学》一书的大部分章节都是根据前人的经验讨论艺术创作规则问题。受谢林《艺术哲学》一书的影响,黑格尔在其美学演讲录中更是直截了当地将美学的研究范围圈定为“美的艺术”,明言美学这一学科的正当名称应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一点说,叫“美的艺术的哲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虽然不同意黑格尔派的美学观点,但却同意美学就是整个艺术、特别是诗的共同原则的体系。19世纪后半叶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思潮影响之下,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辨性哲学美学日渐式微,美学研究逐渐疏离或抛弃了传统的形而上学性问题,而转向了与文学艺术有关的课题的探讨,与此相应,文艺学研究也在对艺术自律性的关注中逐渐把艺术审美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课题,因而美学与文艺学的交叉、综合乃至合流便成为现代学术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纵观西方现代的美学和文论,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内容处于交叠状态,许多的理论和流派既属于美学又属于文艺学,难以死板硬性地划归哪一个方面。在我国,这种交叉、合流之势也是极为明显的。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至今,许多著名美学家如朱光潜、马奇、蒋孔阳等先生都是主张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的科学。尽管也有一些美学家提出了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或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或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等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同样也都不否认文学艺术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如主张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的洪毅然先生实际上就认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艺术美,说美学研究“宜以偏重研究艺术中的‘美’及‘美感’诸相关问题为主”〔2〕(P5)。李泽厚先生是主张美学研究应包括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的,但也认为“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因为人类主要是通过艺术来反映和把握美而使之服务于改造世界的伟大事业的”〔3〕(P1)。应该说, 文艺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产生是与学界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问题上述思考有着密切关系的。此外,我国的美学研究长期以来热衷于谈玄论道,而对具体文艺审美问题的关注则很不够,就整个学科来说,纯概念的思辨和哲学推演远胜于鲜活灵动的审美体悟,美学不美(不涉及、不解决具体的审美问题),使一般人逐渐失去了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同时,由于受极“左”政治思潮和庸俗文艺社会学的影响,我国的文艺学研究长期以来也沉溺于文艺与阶级、党派、政治的关系之中,而不敢于谈论或极少谈论文艺自身的本体存在和审美属性,使文艺学研究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政治社会学的附庸。文艺美学研究的兴起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出于对美学与文艺学这一种研究状况的反拨。使美学研究从概念思辨的天国下降到文艺审美的现实中去,使文艺学研究从“唯政治”的歧途回复到艺术的审美本性上来,这双重的用心在文艺美学的学科建构上得到了汇聚,于是创建文艺美学学科的呼声便在80年代以来的大陆学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响应与认同。基于文艺美学的上述学科生成背景和理论语境,我们自然不应该简单地把它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更不应简单地从特殊分支学科的角度考察其学科性质,而应把它视为既是美学研究也是文艺学研究的一种新的现代形态,并从这一角度分析和理解它与美学、文艺学的关系,从这一关系全面而充分的比较中论定其学科地位和性质。仅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看,文艺美学类似于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社会学,都是在两个学科的知识背景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文艺研究学科,既依托文艺学的现代进展,又借助另一个学科的理论视界。然而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心理学和社会学原本都不是或主要不是以文艺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而以往的许多美学研究却主要是以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文艺美学所依托的两个先在学科在对象、内容、方法上本来即有诸多一致的地方,这是文艺美学更易于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而存在的优势所在。不过,从整体上看,美学与文艺学虽有交叠、合流的一面,也的确还有不相交叠、双水分流的一面,文艺美学在学科位置上主要应属于两个学科交叠、合流的部分。具体来说,美学在西方古代,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哲学美学,即从一定的哲学理念出发或从构筑哲学体系的需要出发论述美学问题,一是艺术美学,即在文艺理论体系的构建中阐发自己的美学观点。近代以降,西方的美学研究一方面承续着古代艺术美学的传统向前发展,一方面哲学美学又在发生着新的裂变,有的仍然守持着哲学美学的流风余韵,有的衍生为审美心理学,有的则向艺术美学靠拢,并在哲学的观照和统摄下演变为艺术哲学。这样至现代,美学学科便历史地形成为三大主要形态:美的哲学(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哲学。从基本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来看,文艺美学实质上也就是艺术哲学,是一门在富有哲学意味的更高理论层面上探索和把握文学艺术活动和现象的审美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与美学由古至今的演变相对应,文艺学(广义上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历史地形成了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文艺史三大部类和形态。作为具有哲学性质的理论学科,文艺美学主要与文艺理论(狭义的文艺学)相关。但文艺美学也不等同于文艺理论,因为文艺理论在其现代知识背景的发展中,受实证思潮和历史主义的影响较深,大多偏重于在历史研究与批评实践的基础上取自下而上的思维逻辑对文艺现象进行经验性概括,但也有不少文艺理论是从一定的哲学――美学观点和视野出发自上而下地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在思维逻辑上是演绎式的,具有较强的美学省思和哲学思辨意味,文艺美学主要与这后一种理论研究取向相关。所以,在文艺理论(狭义文艺学)的不同学科形态所构成的整体学科结构系统中,文艺美学与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文艺伦理学等处于并列的关系之中,但与后几种理论相比,又更多地具有元理论的性质,是文艺理论的基础性学科。至此,我们可以把由美学与文艺学的相互交叉、叠合与合流而形成的文艺美学的学科位置作如下图示:附图{图}据此图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初步的认识:首先,文艺美学属于基本的美学理论形态之一,也属于基本的文艺学理论形态之一,它与其他文艺理论形态有着同样的研究对象,但侧重于对象的审美属性和特点,在理论品质上更具有哲学意味,它与其他美学理论形态有着同样的哲学意味,但在研究对象上更专注于文学艺术这一个方面。艺术的对象和富于哲学意味的美学思考,赋予文艺美学与其他美学理论形态和文艺理论形态有所分别的存在风貌和理论品质。其次,由于文艺美学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它与某些传统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在对象、内容基本体系架构上必然具有一致性或曰重复性。这种重复性既表明了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交叠、合流之势,同时也表明了以“文艺美学”对这种既存状况进行重新命名的必要性。我们完全不必仍然抱着美学与文艺学二分的固有成见,以“重复”为由否定文艺美学的学科独立性。实际上像“文艺学”、“美学”、“艺术哲学”这类概念在使用上并没有什么截然的分野和学术通约性。在西方人的理论架构中,艺术哲学即对于美学的不同理解之一,把艺术哲学等同于美学,这已成为西方现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主流见解,同时在西方尤其是英语语系中则没有“文艺学”、“文艺理论”的提法〔4〕。既然如此, 我们又为什么要死抱着美学与文艺学二分的成见不放,而不去大胆地冲破这些概念所设定的学科建制藩篱,用“文艺美学”这一更具涵盖性也更贴合对象实际的学科名称来对美学、文艺学研究的交叉、合流状况加以整合呢?再次,文艺美学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这一新兴学科在其学科生成和理论生长中的综合性特点。以学科交叉为基础,走综合创新之路,将是文艺美学学科发展的契机和优势所在。从学科生成来说,文艺美学学科建设当前的一个任务是从学术史的角度整理、总结其思想资料和学术材料。这是实现学术理论上的综合创新的先在条件。在进行这一工作的时候,一定不能囿于以往固有的学科成见,不论古今中外,凡属与人类的文艺审美活动相关的理论认识材料,只要能纳入到文艺美学学科视野中来的东西,都要大胆地拿来,以充实文艺美学学科建设的武库。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学科分化相对来说不够精细的缘故,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大多是以文艺美学的形态存在着的,因之我国古代的文艺美学理论资源应该说是甚为丰厚的。在文化研究日渐盛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当今理论发展态势之下,充分地发掘和研究我国古代的文艺美学理论资源,并尽可能使之在创造性的转化中进入现代文艺美学科学系统的建构之中,将会是一项极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彰显中国古代美学的传统特色和现代价值,也将为现代文艺美学的科学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理论生长来说,文艺美学的学科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研究范围上看,中国当前的文艺学研究大多是在文学和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分别展开的,尽管许多理论用了“文艺理论”之名,实际上往往只不过是文学理论或某一具体艺术门类的理论研究,而文艺美学将以所有的艺术领域为对象,有一种更加宏阔的对象视野,这对以往相对单一的文学研究或艺术学研究将是一个拓展和丰富。范围扩大了,领域延伸了,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更多样的艺术素养和更强的理论综合能力,而由此产生的理论也必将更具理论包容性和涵盖性。其二,从理论层次上看,文艺美学作为艺术哲学,要求研究内容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理论综合。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皇冠,它要求着更学理化的理论支点和更深邃、广阔的理论视野,也要求着更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综合水平,这是通常的文艺研究所不具备的。为了凸显文艺美学的这一学科特色,当前的文艺美学研究在密切关注当代美学、文艺学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应紧密追踪当代哲学的前行步履,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具时代的气息和哲学的品位。在哲学学派和理论学说林立的当今时代,单是哲学立场和观念的选择取舍,就需要极为不俗的学术眼光和较强的综合比较与分析的能力。如果说研究范围上的扩大主要有助于文艺美学理论综合的量的方面的拓展的话,那么凸显文艺美学的哲学品位则主要将会推进其理论综合上的质的方面的提升。其三,与前面两点相联系,文艺美学本身的哲学性、综合性,也要求着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通常的文艺理论研究往往偏重于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和其他一些比较具体的、实证的或是经验感悟式的研究方法。而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哲学性学科,一方面倾向于采取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方法,要求对人类的艺术审美现象和规律进行具有理性高度和学理深度的理论抽象与综合,同时由于它在研究对象与内容上又与丰富多彩的各种艺术活动和理论研究密切相联,在学科形态上是各种具体文艺理论研究的提升,这就使其又可充分吸取一般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和特长。这样,文艺美学在研究方法的层次性、综合性上便显出通常的文艺理论研究所不具备的优势,从而在研究方法上真正实现经验与理念、历史与逻辑的结合,达到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收稿日期:2000―02―20【参考文献】 〔1〕王德胜.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J〕.文艺研究,2000,(2).〔2〕洪毅然.新美学纲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3〕李泽厚.美学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4〕姚文放.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J〕.学术月刊,2000,(4).
[ "Politics", "Enviornment",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s", "Energy", "Art", "Agriculture", "Law", "Education" ]
Art
【 文献号 】3-5513 【原文出处】真理的追求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5 【原刊页号】2-5 【分 类 号】D4 【分 类 名】中国政治 【 作 者 】雷声 【复印期号】199606 【 标 题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 正 文 】 1955年,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情况,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重要论断(《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第439页), 对政治工作在一切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阐述和科学概括。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一论断,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毛泽东同志在具体贯彻这一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的重要思想(《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3页)。这一时期, 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对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政令的畅通,推动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过程;但同时,后者对前者也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在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工作也就贯串于一切经济工作之中。这种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时期确立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逐步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针对战争环境下只注重军事工作不重视政治工作的错误倾向,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没有政治工作就不会产生红军,就不能战胜敌人,也就不能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政治工作在革命战争中“要服从整个作战计划”,“要为着前线上的胜利”的道理。之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党一直强调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这一重要原则。人民的军队之所以能够英勇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我们党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重申并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重要原则,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把政治工作提到了保证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工作顺利发展的高度。正是有了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政治工作在一切工作中的“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已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所证实。怀疑或者否认这一点,就是抛弃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抛弃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强大武器。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宣传教育不够,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不够,人们对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淡漠了。例如,有人以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要抓紧经济工作就行了,不再需要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了;有人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要利用经济手段、发挥经济机制的作用就可以了,因而也就不再需要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了;也有人以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工作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政治工作则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软任务”;甚至还有人把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看作是“左”的东西抛到一边了。这些观点和看法完全忽视了政治工作在一切经济工作中“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害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其含义是极其深刻的。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经济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存亡。它的地位和作用,集中表现为政治工作在一切经济工作中所具有的“保证”和“服务”的功能。政治工作的“保证”功能,就是保证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不偏离正确轨道的功能。在革命战争时期,政治工作就是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经济建设时期,政治工作就是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如果忽视这一“生命线”的作用,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人们的注意力就会仅限于经济建设,甚至仅限于追求或满足于局部的个人的物质利益;那样的话,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健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精神动力、推动理想和目标,就不可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蚀,甚至会走到邪路上去。政治工作的“服务”功能,就是服务于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的功能。在革命战争时期,政治工作要服务于作战,以革命精神教育军队,激发战士的热忱并增强战斗力,从而成为军队战斗力的源泉,成为革命胜利的源泉。在经济建设时期,政治工作要服务于经济工作,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觉悟、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成功。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都是与政治工作分不开的。同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又红又专”人才的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政治工作。因此,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和作用是与它的“保证”和“服务”功能相统一的。“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寓于“保证”和“服务”功能之中,“保证”和“服务”功能则是“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的集中体现。我们国家的整个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经济建设必须有政治保证,因此,政治工作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曾提醒全党要把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不能放松,告诫全党“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8页)。但是,随着经济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却淡忘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告诫,逐渐忽视政治工作,不注意学习政治和自身世界观的改造。这样,使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在复杂的斗争中迷失了方向,背离了党的原则,丧失了政治立场,有的甚至走上了腐化堕落的道路。特别是在当前,在我们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国,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的企图,面临着西方国家在经济、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压力,经受着执政的考验,经受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讲政治,不抓政治工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即使经济建设搞上去了,也难免不出现邓小平同志讲的那种情况:“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同上,第154页)。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所建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建立到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需要强调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和货币的存在会诱发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使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商品交换原则的存在可能会侵入政治生活,使一些人以权换钱、损公肥私、化公为私,发展个人主义;法制建设的滞后可能会使一些人铤而走险、知法犯法,甚至执法犯法;在这一运行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诸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等丑恶现象。要消除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些弊端,要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就必须铲除这些阴暗的、消极的、腐朽的东西,铲除改革开放中通过各种渠道渗入我国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的生活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还要有很高的政治鉴别力和很强的政治敏锐性。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来看待政治工作,来抓好政治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抛弃“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终必将损害社会主义建设本身。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时,对讲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涵盖了政治工作在一切工作中所具有的“保证”、“服务”功能的基本内容,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认真领会和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所概括的政治内涵,对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正确处理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我们的高级干部,首先是省委书记、省长和部长,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讲话*
[ "Education", "Energy", "Transport", "Politics", "History",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Philosophy", "Space", "Mine", "Computer", "Sports" ]
Politics
中国环境科学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年 第18卷 第5期 No.5 Vol.18 1998科技期刊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王国祥 濮培民 张圣照 李万春 胡维平 胡春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文 摘 根据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境特点,设计建造了由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rtificial complex ecosystem;ACE),并在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内以动态模拟试验,从群落水平研究了多种水生植物镶嵌组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水经该系统净化后,藻类生物量(以Chla计)下降58%,氨氮下降66%,总氮下降60%,总磷下降72%,可溶性磷酸盐下降80%,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与以该湖湾湖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相比,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出水的氨氮比水厂出水的氨氮平均低45%,总氮低37%,可见经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处理的湖水部分指标优于同源的自来水。关键词 水生高等植物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CE) 水质净化 动态试验 太湖The purification of artificial complex ecosystem for local water in Taihu Lake. Wang Guoxiang, Pu Peimin, Zhang Shengzhao, Li Wanchun, Hu Weiping, Hu Chunhua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18(5):410~414Abstract―An artificial complex ecosystem (ACE) is built with aquatic macrophytes of various ecological group, rhizosphere bacteria and other organism in a bay of Taihu Lake. Its area is about 200 m2. Th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ACE is evaluated by dynamic simulation tes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utrophic water of Taihu Lake can be purified effectively as it pass through ACE. The purified water is drawn out from ACE by a pump at the pumping capacity of 42.67m3/d.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ACE for algal biomass, NH+4-N, TN, TP and PO3-4-P are 58%, 66%, 60%, 72% and 80%, respectively. Comparing with the tap water of the local water plant, the mean values of NH+4-N and TN of the ACE effluent are low by 45% and 37%, respectively. For the effluent of ACE, the water quality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for the raw water (inflow) and for the tap water of the local water plant.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utrophic lake water can indeed purify by ACE.Key words:aquatic macrophyte artificial complex ecosystem (ACE) purifying water quality dynamic test Taihu Lake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净化污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5〕,但多数研究局限于单一物种在静态条件下对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污水的净化作用,尹澄清等〔6〕用动态方法研究了水陆交错带(芦苇)对营养物浓度较高的陆源污水的净化作用。刘文祥〔7〕在滇池附近的低洼弃耕地设计改造的人工湿地正常运行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0%和50%;但由于人工湿地需占用较多的土地,因而该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直接在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中,组建由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为优势种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rtificial complex ecosystem, 以下简称ACE),以控制藻类暴发、净化污染物及营养物浓度比污水低的湖水,并从群落水平研究了水生高等植物对太湖湖水的净化效果。本试验结果对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及恢复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实验部分1.1 实验系统在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用防水工业滤布围隔出10个5m×40m围区,围区平均水深1.5m。选取其中一个围区相间栽培漂浮、浮叶及沉水植物,待系统稳定后(约2周),将围区一端开口使围区与湖区相通,同时在另一端用水泵抽水,抽水量为42.67 m3/d,换水周期约为7d。ACE结构及采样点如图1所示。图1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主要种群分布及采样点Fig.1 Spatial pattern of main populations in artificialcomplex ecosystem (ACE) and the sites of sampling points1.2 试验植物选取已能在太湖生长的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菱(Trapa natans var. bispinosa)、水鳖(Hydrocharis sp.)、凤眼莲(Eichhornis crassipes)、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articilata)、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rhiza)等高等水生植物,1997年9月下旬将喜旱莲子草、水鳖及凤眼莲移入试验区,其余为上年种植。喜旱莲子草原为水陆两栖挺水植物,经驯化已经能很好地生长在太湖的开阔湖面,故这里的喜旱莲子草实际上是漂浮植物。1.3 测定项目水中总氮(T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总磷(TP)、溶解性磷酸盐(PO3-4-P)、溶解氧(DO)、透明度(SD)等水质理化指标,藻类、水生高等植物根际微生物。1.4 测定方法采用过硫酸盐氧化法同时测定水中的总氮和总磷〔8〕,其它理化指标及藻类测定采用中国环境监测标准方法〔9〕,水生高等植物根际微生物测定方法另文报道。2 试验结果2.1 试验区的基本情况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是临近无锡市区的一个小湖湾,是无锡市中桥水厂(老厂)的取水区,水质较差,藻类数量平均达4万个/mL以上,有时还出现“藻华”,氨氮浓度平均达4mg/L以上,较多的藻类和较高的氨氮浓度一直困扰水厂的生产和出水质量。2.2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ACE) 的结构组建的ACE在稳定后,水生高等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格局如图1所示。位于进水口的喜旱莲子草群丛水上部分高约50cm,水下茎盘根错节形成约30cm厚的群丛基座,使整个群丛紧密交织在一起,构成坚强的防护带。该群丛盖度为100%,其下水中反硝化和氨化细菌的最大可能数分别为1.2×108和1.6×107MPN/L,溶解氧仅为0.19~0.90mg/L。喜旱莲子草后的菱群丛,生长旺盛,浮水叶完全覆盖水面,水下茎叶发达,并伴生少量金鱼藻和轮叶黑藻。水鳖群丛盖度为50%,处于衰亡期,伴生种有金鱼藻和紫背浮萍。凤眼莲群丛盖度约为90%,另有少量喜旱莲子草、金鱼藻及伊乐藻伴生,水中反硝化和氨化细菌分别达3.5×107和1.8×107MPN/L。ACE后部的菱群丛盖度达100%,生长旺盛,其下亦伴生有金鱼藻、水鳖及轮叶黑藻,水中硝化、亚硝化及氨化细菌分别为1.6×104、1.6×107和1.6×107MPN/L,水体溶解氧为7.50~8.69mg/L。在ACE的末段,又设一道凤眼莲植被带,凤眼莲生长较好,完全覆盖水面。2.3 围区动态试验结果湖水经过ACE各植被带后,由抽水泵抽出。ACE的进、出水及各植被带之间的主要水质指标及藻类生物量的变化见图2~图7。由图2可见,湖水经ACE后,其藻类生物量(以Chla计)急剧下降,第14d,出水藻类生物量比进水下降58%。特别是在试验期间,围区外曾一度(10月16~22日)出现“藻华”,加之风浪作用,“藻华”聚集到ACE的进水口,导致ACE内及出水的藻类生物量略有上升,但在“藻华”消失的次日(10月23日)出水的藻类生物量比10月22日下降51%。该系统出水藻类数量比进水平均降低了2~3个数量级,可见ACE能够有效地除去湖水中高浓度的藻类。图2 动态试验Chla浓度变化Fig.2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Chlain ACE dynamic test图3 动态试验TN浓度变化Fig.3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TNin ACE dynamic test图4 动态试验NH+4-N浓度变化Fig.4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NH+4-Nin ACE dynamic test由图3~图5可见,湖水经过ACE后TN、NH+4-N、TP、PO3-4-P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试验开始后的第5d,出水的TN、NH+4-N、TP、PO3-4-P浓度分别比进水下降53%、70%、56%、70%;第14d,分别下降60%、66%、72%、80%。因此,ACE能够有效地去除湖水中的氮、磷。连续数日的同步监测结果还表明,该ACE出水的氨氮比当地水厂出水(自来水)平均低45%,TN平均低37%。图5 动态试验TP和PO3-4-P浓度变化Fig.5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TP and PO3-4-P in ACE dynamic test图6 动态试验NO-3-N浓度变化Fig.6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NO-3-N in ACE dynamic test由图6可见,湖水经过以菱为优势种群的植被带后,NO-3-N浓度大幅度上升,第11d,第1菱带比其前一植被带的NO-3-N浓度上升24%,第2菱带是其前一植被带的3.74倍;第14d,第2菱带的NO-3-N浓度是前一植被带的7.58倍,而此时的TN、NH+4-N浓度均有明显下降,这表明在以菱为优势种群的植被带硝化作用强烈。图7 动态试验NO-2-N浓度变化Fig.7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of NO-2-N in ACE dynamic test由图7可见,湖水进入ACE,经过喜旱莲子草植被带后,NO-2-N浓度急剧下降,但在随后依次经过凤眼莲-菱-凤眼莲各植被带后,NO-2-N浓度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这表明在ACE的各植被带均有不同程度的硝化-反硝化作用。3 讨论3.1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除藻机理的探讨在太湖一些湖湾经常可见“藻华”覆盖在浮叶及沉水植物上,导致水生高等植物死亡,因此,用浮叶或沉水植物净化太湖湖水,往往难以抵御来势凶猛的“藻华”。而喜旱莲子草群丛,其水上直立部分粗壮繁茂、水下部分盘根错节使整个群丛交织在一起,再辅以物理措施,在ACE的先端构筑坚强的防护带,能将“藻华”挡在ACE外,群丛自身保持旺盛生长。处于ACE前端的喜旱莲子草、菱植被带的水下交错发达的根、茎、叶象层层滤网能够滤掉湖水中的大量藻类。试验发现,在ACE前端的菱其水下茎叶上附着很多絮状物,尤其是在迎水方向;而在ACE后端的菱及其它植物的水下根茎叶上几乎没有肉眼可见的附着物,这表明菱对藻类及水中的悬浮物有良好的过滤作用。由于系统前端喜旱莲子草和菱的作用,ACE内部水体透明度得到明显改善,试验期间,ACE内部的透明度平均为110cm,约为湖水透明度的3倍。透明度的改善为ACE内部沉水及浮叶植物生长提供了保障,而沉水及浮叶植物的生长一方面能抑制藻类的生长,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吸收、分解水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使得整个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此外,喜旱莲子草属于多年生植物,采取一些极简易的防寒措施,已经连续两年在试验区内安全越冬,并继续发挥其净化作用(另文报道)。3.2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除氮机理探讨从试验结果看,各植被带对TN和NH+4-N均有去除作用,但是,湖水经两个菱群丛后NO-3-N均有大幅度上升,而经ACE后部的凤眼莲、菱群丛后,NO-2-N亦呈上升趋势。各植被带根际氮循环细菌及水体溶解氧(DO)测定结果表明,DO及氮循环细菌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营造了利于氮素氨化、硝化-反硝化的氧化还原微环境。湖水进入ACE,首先经过溶解氧较低的、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较多的喜旱莲子草植被带,有机氮在此条件下经反硝化和氨化作用转化为NH+4-N、NO-2-N、N2O及N2。同时,由于在水生高等植物根际存在富氧与缺氧区〔10〕,氨氮在富氧区被氧化为硝态氮,而部分硝态氮在水流作用下进入缺氧区,被反硝化细菌还原为分子态氮进入大气〔10〕。此后,湖水经浮叶、沉水植物的植被带,水体溶解氧较高,硝化细菌较多,氨氮被氧化,使得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当被初步净化的湖水再次经过由凤眼莲构成的缺氧区时,反硝化作用使硝酸盐浓度又有所下降,而亚硝酸盐则有明显上升。湖水中的氮正是在这种硝化-反硝化交替进行的过程中不断被除去。当然,高等水生植物的吸收以及根际絮状物的吸附沉降亦是水体氮降低的重要因素。3.3 ACE结构模式对净化效果的影响试验设计了由6个水生植物群落镶嵌组合构成的ACE,从试验结果看,该ACE的最后两个群落带对上一级来水中的TN、NH+4-N、TP的净化作用已经很弱,相反,NO-2-N和NO-3-N却呈上升趋势,尽管其浓度值均优于地面水Ⅱ级甚至Ⅰ级标准,但这种回升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最后两个群落带是多余的。戴全裕等〔5〕认为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并不是串联级数越多越好,串联级数多了,往往在后面的植物因水体营养盐不足而生长不良,甚至萎缩死亡,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因此,合理设计镶嵌组合的水生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空间分布,对于有效净化水环境、减少投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水生植物生长的特点,在ACE的后部宜种植沉水植物,因为沉水植物能在水体营养盐很低的情况下,利用底泥中的营养盐生长,并有效地抑制藻类生长繁殖〔11〕。4 结论4.1 在太湖局部湖面上,设计建造的由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局部藻类暴发,去除湖水中NH+4-N、TN、TP及PO3-4-P。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出水中的NH+4-N、TN比同源的自来水水厂出水的NH+4-N、TN平均分别低45%、37%;该系统出水的藻类生物量和数量分别比进水下降58%和2~3个数量级。4.2 在该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最前端选择多年生喜旱莲子草群丛并辅以物理措施,能够抵御“藻华”的冲击,并有效地滤去湖水中大量的藻类,维持系统内部水体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使得系统内部沉水植物能够获得充足的光照而正常生长,从而解决了在藻型富营养化湖泊中恢复沉水植被的难题。参考文献1 吴玉树,余国莹. 根生沉水植物菹草 (Potamogeton crispus) 对滇池水体的净化作用. 环境科学学报,1991, 11(4):411~4162 曹萃禾. 四种生态类型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净化能力的研究.水产科学,1990, 9(3):8~113 高吉喜, 叶 春, 杜 娟等. 水生植物对面源污水的净化效率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1997,17(3):247~2514 Muscutt A D, Harris G L, Baily S W ,et al. Buffer zones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a review of their potential use in UK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1993,45(1):59~775 戴全裕,蒋兴昌,汪耀斌等. 太湖入湖河道污染物控制生态工程模拟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1995,6(2):201~2056 尹澄清,兰智文,晏维金. 白洋淀水陆交错带对陆源营养物的截留作用初步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5,6(1):76~807 刘文祥. 人工湿地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1997,10(4):15~198 金相灿,屠清瑛主编.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2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9 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3版.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10 Reddy K R, Patrick Jr W H, Lindau C W.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at the plant root-sediment interfaces in wetlands. Limnololgy and Oceanography, 1989, 34(6):1004~101311 王国祥,张子凡. 固城湖富营养化防治和利用的生态工程模型. 见: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国青年环境论坛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作者简介王国祥 男,1963年2月生。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湖泊生态学和水环境生态工程。参加和主持了“浅水型湖泊生产模型和资源利用模式研究”、“南京玄武湖大面积死鱼原因剖析及防治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获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20余篇。收稿日期:1997-12-22* 国家科委、欧洲联盟科技部资助项目
[ "Literature", "Philosophy", "Enviornment", "Military", "Space", "Agriculture", "Art", "History", "Computer", "Education", "Politics", "Electronics", "Transport", "Mine", "Energy", "Sports", "Medical", "Economy" ]
Enviornment
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1998年 第18卷 第3期科技期刊长江中、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与环境酸化关系初探*陈静生 关文荣 夏星辉 何大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摘要 根据我国水利部水文年鉴和全球水质监测计划中国站点的水化学资料,对长江中游干流主要水文站和四川与贵州省境内长江主要支流下游的水文站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个别站点至90年代中期)的主要离子含量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这些站点在主要离子含量变化趋势方面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即:碱度有所降低,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有所升高,相应地,总硬度与总碱度的比值也有所升高.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我国西南地区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指出这是酸不敏感地区陆地水水质对酸沉降的响应.关键词 长江;水质变化;环境酸化.1 前言Gert Knutsson(1994)指出,研究一个较大区域或较大水系的水质变化问题至少要有15年以上的监测资料,这样才有可能从天然水质的正常自然波动中区分出人类活动对水质变化的影响[1].由于西欧和北美各国水质监测工作开始较早(如欧洲莱茵河的水质监测始于1875年),故他们对水质演化的研究工作开始也较早[2].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1977年起组织全球水质监测计划(GEMS/WATER)[3].Meybeck已根据GEMS/WATER计划第一阶段(1979―1990)资料对全球河流水质演化的趋势和特点进行了分析[4].我国对水体水质演化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某些学者研究过我国干旱区水体的咸化问题[5]和华北城市地区地下水硬度增长和硝酸盐含量增长的问题[6].关于河流水质变化问题,我国水利部水质试验中心等曾使用1986―1991年的月平均水质资料,分析过化学需氧量、氮化合物和挥发酚等污染性水质指标的浓度和通量在这段时期内的变化趋势[6].在开展河流水质变化研究方面,我国已具有较好的监测资料积累.自50年代后期起,我国水利部相继在全国500多条河流上建立了900多个水化学监测站[7],对河水的主要物理性质、主要气体、主要离子和生物成因组分等进行监测,自70年代后期增加了监测站点,监测项目增至34项以上.自70年代末,我国环境保护机构在全国6大水系上设立了300多个监测断面,对反映污染程度的17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再有,我国作为全球水质监测(GEMS/WATER)计划的参加国,自1980年起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河上设立了4个监测站,按GEMS/WATER计划的要求和规范进行监测.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流域.对其主要离子自然含量和人为增量演化趋势进行研究,不仅有水质保护实践方面的意义,也有较强的科学意义.2 研究的河段、资料和方法2.1 研究的河段本项研究所用资料的站点包括:(1).长江干流中上游段的主要水文站,自下向上为:武汉关站、城陵矶站(岳阳附近)、宜昌站、寸滩站(重庆附近);(2).四川与贵州境内长江主要支流的水文站:岷江高场站、沱江李家湾站、涪江涪江桥站、嘉陵江武胜站和乌江武隆站等.2.2 资料的来源和时段(1) 从我国水文年鉴上收集上述站点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离子含量资料.采样频度为6、8、12至24次/年,但在1966―1976年期间,有些站的监测次数减少,监测工作断断续续中断,少数站甚至数年中断监测.(2) 长江武汉站的资料还来自GEMS/WATER计划.1980―1989年的监测数据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研究所提供.采样的频度1980―1985年期间为24次/年,1985年以后为12次/年.1980―1994年的分时段统计数据(每2―3年为一统计时段)由GEMS/WATER计划协调组提供.2.3 数据统计处理数据的统计处理在奔腾\|586计算机上用Microson Office中的Excel电子表格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完成.将所有数据输入工作用数据库后,先按Crubbs检验法剔除异常值;然后将数据按年分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对具方差齐性的用方差分析,对不具方差齐性的用非参数统计法中的H检验,以确定所研究的各项水质指标的年际变化是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具有年际显著差异的数据,绘制各种离子组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图.3 结果与讨论3.1 长江中、上游基本水化学特征需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我们在研究各站基本水化学特征时未使用各监测站近20―30年来的所有监测数据,而仅选用1962―1966年的数据,主要是考虑到,相对于现在而言,那时的数据更能反映各站原有的水化学状况.据1962―1966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长江中、上游水化学的基本特征为:(1) 长江中、上游河水的离子组成阴离子以HCO-3为主,阳离子以Ca2+为主,水化学类型属于阿列金分类中的重碳酸盐钙型水.(2) 长江中、上游各站点水中离子总量的全年均值为171.53―259.07mg*L-1,枯水期的均值为176.13―307.34mg*L-1,丰水期的均值为148.76―221.68mg*L-1.枯水期长江以地下水补给为主,丰水期以地表径流补给为主.这是枯水期离子总量显著高于丰水期的原因.(3) 比较各支流如岷江、沱江、涪江和嘉陵江的水质可以看出,除沱江水中Cl-,Na+,Ca2+和离子总量稍高外,各支流水质差异不大.这些支流汇入长江后共同决定了长江寸滩站的水质.自重庆至宜昌间有水质近似的乌江汇入,故使此段长江干流水质差异也不大.自宜昌至武汉间由于有离子总量较低(≌160mg*L-1)洞庭湖水系河流汇入,致使至长江武汉段的离子总量降至200mg*L-1左右.位于温暖潮湿气候区的长江中、上游离子总量,尤其是重碳酸盐含量较高与这里的地质岩性特征有关.在这一地区广泛分布石灰岩,在四川省境内还分布着富含碳酸钙、硫酸钙、硫酸钠、氯化钠等的三叠纪紫色砂页岩[7].Hu Minghui,R.F.Stallard和J.M.Edmond (1984)早就指出,我国长江流域河水离子成分主要受石灰岩和蒸发岩的影响[8].3.2 长江中、上游近20―30年来主要离子含量变化趋势图1―图4为上述站点河水各离子含量1968―1983年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看出一个极其有意义的现象,即所研究站点的水质在此期间几乎表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HCO-3的含量有所降低;Ca2+的含量有所升高;SO2-4的含量有所升高;相应地,总硬度与总碱度的比值有所升高.这些变化趋势与瑞典西南部酸不敏感区(石灰岩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演化趋势十分相似[1].图1 长江中、上游若干站点1968-1983年Ca2+含量变化趋势图Fig.1 The evolution trend of Ca2+content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图2 长江中、上游若干站点1968―1983年SO2-4含量变化趋势图Fig.2 The evolution trend of SO2-4 content in the upper and middle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Gert Knutsson (1994)将瑞典西南部的上述现象解释为环境酸化作用的结果.他指出,当前急剧增强的环境酸化过程起因于以下活动: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引起大气中酸性物质(碳、氮、硫)增多;人类排放的大量易降解有机物降解产生二氧化碳;各种酸和酸性盐随矿山排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水体;不恰当施肥产生的多余氮化合物被氧化;以及森林砍伐和收获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盐基离子(意味着释放氢离子)等.所有上述活动大大加强和加速了环境的酸化过程.其结果是,在弱缓冲地区(如酸性岩石地区和潮湿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盐基离子已遭强烈淋失的地区),可直接导致土壤和水体的pH值降低,而在酸不敏感地区(石灰岩地区和富含碳酸盐沉积物的地区),则表现为加速岩石的风化过程,导致岩石中的盐基离子(Ca2+,Mg2+,Na+,K+等)向天然水中释放,从而也使天然水中总硬度与总碱度的比值升高[1].为查明长江中、上游的上述水质变化趋势,我们考查了当地可能引起上述离子含量变化的地球化学条件和过程,特别是分析了当地地质岩性条件及其与环境酸源之间的关系[9];进行了河水水质反应途径模拟计算;应用MAGIC(地下水水质酸化)模型计算了沱江1972―1983年的主要离子含量变化趋势.图3 长江中、上游若干站点1968―1983年总硬度与总碱度比值变化趋势图Fig.3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he ratio of total hardness to total alkalinity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图4 长江中、上游若干站点1968―1983年总氮含量变化趋势图Fig.4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otal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研究表明,位于长江中、上游的四川和贵州是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雨水的pH值经常在4.0―5.0之间[10―12].而从当地岩石类型看,主要为石灰岩和富含碳酸盐的三叠砂、页岩(碳酸盐含量高达30%)[13].在这样的情况下,严重酸雨必将加强对碳酸盐岩石的溶蚀,导致地表水中SO2+4和Ca2+的含量增高和碱度降低,从而使总硬度与总碱度的比值升高.总硬度与总碱度的比值被看作是天然水是否受人为酸化影响的指标[1].当总硬度与总碱度的比值等于1时,表明石灰岩的溶解只受到天然水中碳酸的影响;当其比值大于1时,则表示天然水中有人为酸的输入.由此我们认为,当地严重酸雨与碳酸盐的作用是造成上述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本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从农业土地上大量流失的氮肥被氧化也是一个主要的人为酸源,据魏复盛等估计,我国通过大气和地表径流的流失氮肥量占60%―80%[14].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3》资料,1991年四川省的氮肥施用量为623.7万t[15].具体数据表明,研究站点河水中碱度降低的幅度与Ca2+的增长幅度之和几乎等于SO2-4与NO-3的增幅之和,H2SO4和HNO3中的H+一部分与CaCO3反应,造成Ca2+浓度的升高,另一部分与HCO-3反应,造成碱度的降低(化学反应式1―4).以武汉站为例(表1),各主要阴、阳离子在1962―1985年之间的增长总量几乎相等,河水中HCO-3的降低幅度与Ca2+增长幅度之和为0.117meq/L,SO2-4与NO-3的增幅之和为0.119meq/L,二者几乎相等.与SO2-4的增幅相比,NO-3的增幅相对较小,由表1所列数据计算得出SO2-4和NO-3对武汉站水质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5%、15%.表1 长江武汉站河水中各主要离子含量在1962―1985年间的变化量Table 1 The change of major ion contents in Wuhan hydrometric st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增长量,mg/L增长量,meq/L 增长量,mg/L增长量,meq/LCa2+2.320.116Cl-0.6800.019Mg2+0.130.011SO2-44.820.101Na+0.290.013HCO-3-0.06-0.001NH+40.0870.005NO-31.1130.018总量 0.145总量 0.137NH+4+2O2→NO-3+2H++H2O           (1)NH3+2O2→NO-3+H++H2O            (2)H2SO4→2H++SO2-4                 (3)2H++CaCO3→Ca2++H2O+CO2             (4)H++HCO-3→H2O+CO2                 (5)为了从离子反应过程的角度阐明大气酸沉降和流失氮肥对河流主要离子浓度的影响机理,我们采用Larry J.Puckett等人提及的热动力学方法,对CaCO3-CaMg(CO3)2-H2O体系进行反应途径模拟.以长江重庆寸滩站1984年河流枯水期的数据为模拟体系各离子的初始值,假设CO2的压力为一般土壤中的CO2分压,为0.15Pa,分别模拟计算不同初始pH条件下,体系达到化学平衡后各离子组分的浓度.模拟结果表明,Ca2+、Mg2+浓度随体系初始pH值的降低而增加,当体系的初始pH值由4.68降至2.68时,Ca2+、Mg2+的浓度分别由59.52mg/L和49.30mg/L上升至74.52mg/L和61.70mg/L;HCO-3浓度随体系初始pH值的降低而降低(具体研究结果在另文中讨论).此外,还应用集水区地下水酸化模型(MAGIC)对四川境内长江支流沱江的主要离子含量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在只考虑酸沉降和土壤化学过程的情况下,模型模拟结果与沱江李家湾站1972―1983年主要离子含量的变化趋势吻合(具体研究亦有另文报道).因此,我们认为,Gert Knutsson的上述见解亦可解释我国长江中、上游河水主要离子含量的变化趋势,这是在酸不敏感地区陆地水水质对酸沉降的一种响应.最后着重指出的是,长江中上游环境酸化过程对长江水质的影响能以浓度变化形式在水量如此之大的武汉段得到反映,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酸雨对生态系统影响所及的范围和已达到的程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71017)资助项目参考文献1 Gert Knutsson.Trends in the acidification of groundwater quality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the GOM 93 conference held at Yallin,September 19932 Meybeck M,Heimer R.The quality of rivers from pristine stage to global pollution.Palaeogeography,Palaeoclamatology,Palaeoecology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1989,75:283―3093 UNDP.Water quality of world river basins.GEMS UNDP Environmental Library No 14.Nairobi.19954 Meybeck M,Chaomam D,Helmer P (eds).Global freshwater quality-a assessment.Published on behalf of WHO and UNDP by Blackwell Reference,Oxford,1989:3105 叶沧江.论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治理对策.地球科学信息,1988,3:40―436 陈静生等.环境化学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7 乐嘉祥、王德春.中国河流水化学特征.地理学报,1963,29(1):1―138 Hu Minghui,Stallard R F, Edmond G M.Major ion chemistry of some large chinese rivers.Nature,1982,198:550―5539 陈静生.环境酸化与陆地水水质演化――一个有意义的新研究领域.环境科学学报,1997,17(1):110 赵殿五.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编.酸雨的形成和影响.北京: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情报网,1987:2―2411 李吉谋,陈志远等主编.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对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6―13312 陈攀江,陈志远等主编.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对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6―20513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中国紫色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4 魏复盛等.陈志远等主编.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对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3―7715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16 Vander C H Weijden et al. Hydrogeochemistry of the river rhine:long term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elemental budgects,base levels and polution.Wat Res,1989,23(10):1247―1266EVOLUTION IN WATER QUALITY AND ITS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ACIDIFICATION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Chen Jingsheng,Guan Wenrong,Xia Xinghui,He Dawei(Department of Urban & Environmental Scienc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ABSTRACT The major ion contents of hydrometric stations along middle reaches of the main stream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ributaries in Sichu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of Yangtze River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60's to the middle of 1980'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Trends of increase in alkali-nity and decrease in Ca2+,SO2-4,and the ratios of total hardness to total alkalinity during the 30 years period were revealed.The causes of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he major ion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as acid deposition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Keywords Yangtze River,water quality evolution,environmental acidification.1996-08-02收到原稿1997-09-23收到修改稿
[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Agriculture", "Art", "Mine", "Electronics", "Space", "Enviornment", "Energy", "Law", "Politics", "Literature" ]
Enviornment
计算机应用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00 Vol.17 No.5 P.54-57COM+及其基于属性编程潘登 侯文永摘 要 讨论了作为Windows DNA架构的核心部分的COM+在原有DCOM和MTS的基础上提供的多种服务以及COM+的基于属性编程。关键词 COM+ 基于属性编程 DCOM MTS1 概述Windows DNA (Distributed InterNet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是微软从基于工作站的应用程序开发向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转移的核心架构。它作为一个完全集成的n-层开发模型,为开发人员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扩展性好的企业级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图1展示了Windows DNA的长期目标:客户端的图形用户界面Forms+,中间层的COM+,以及数据层的Storage+。现在的程序员在开发用户界面时常常为选择什么样的开发平台而左右为难,Forms+则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它将Win32 GUI和Web API结合了起来。Storage+是Windows未来的文件系统,看起来有点像OLE DB。这两者的详细情况微软尚未公布,而COM+作为Windows DNA的核心将随着Windows 2000一同发布。在这里将首先讨论什么是COM+,然后讨论COM+为现在的COM和MTS技术增加了哪些服务,最后再讨论一下COM+的属性编程。图1Windows DNA长期目标2 什么是COM+COM+覆盖了许多领域,为简单起见,可以将COM+看作是COM加上MTS编程模型再加上一些新的特征。COM是作为工作站级的组件技术开发出来的。随着DCOM的发行,COM也可以通过远程方法调用和远程组件实例化来支持分布应用。MTS是用来提供服务器端的组件服务,并弥补一些COM的不足,如安全性问题,组件管理等。COM+则将COM,DCOM,MTS统一成为一个企业级的组件技术。如图2。图2COM+MTS=COM+COM+扩展了COM和MTS编程模型,同时还解决了许多COM和DCOM开发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并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例如,COM+提供了更好的组件管理环境,支持负载平衡和对象缓冲和使用更加方便的事件模型。从另一个方面来看,COM+是微软组件技术的成熟。COM的概念对程序员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尤其是在刚刚接触COM的时候。而COM+则将许多细节移到了操作系统,使程序员将精力集中在高层次的业务逻辑方面。3 COM+服务3.1 COM+目录服务现在COM和MTS组件把它们的配置信息放在Windows注册表里,而COM+则把大多组件的信息放在一个新的数据库里,这个数据库就叫做COM+目录(COM+ Catalog)。COM+目录统一了COM和MTS注册表,并提供了一个组件管理环境。开发人员通过COM+ Explorer或一系列新的COM接口来访问COM+目录。COM+的一个新特征是它支持声明编程(Declarative Programming)。意思是说,开发人员按通常的方式开发一个组件,在分发的时候组件的细节却各不相同。例如,开发人员开发一个可以在有负载平衡环境下工作的组件,但是否使用负载平衡特性却各不相同。有些应用程序需要使用负载平衡特性,而另一些却不。是否使用负载平衡特性是通过COM+ Explorer在管理层上设置的。3.2 COM+负载平衡现在的COM和MTS的一个缺点是它们不支持动态负载平衡。为了创建远程组件的一个实例,客户端应用程序必须显式地指出组件服务器的机器名称。这样就导致应用程序的扩展性不好。COM+通过对客户端应用程序提供透明的负载平衡服务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使用负载平衡特性,首先定义一个应用服务群(多台安装有组件的服务器),然后配置一台负载平衡路由器,由它接收创建对象请求并将请求送到应用服务群中的某台服务器上。COM+负载平衡作为一个Windows NT服务运行在路由结点上。当收到一个创建对象的请求后,它和本地SCM (Service Control Manager)一起将请求送到应用服务群中负载最轻的服务器上。图3COM+动态负载平衡每个具有负载平衡能力的组件与一个负载平衡引擎相联系,引擎和路由结点通信来决定将请求送到哪一台服务器上。缺省的COM+负载平衡引擎使用应答时间算法,应答时间通过测量每台组件服务器上每个接口的每个实例的每次方法调用的时间来计算出来。这个算法不一定对每个应用都最合适,但在大多数环境下它工作得很好。程序员还可以开发自己的负载平衡引擎,引擎组件本身也是一个COM+组件。路由结点在收到创建对象的请求时,首先在COM+目录检查该组件是否支持动态负载平衡,如果是,再将请求送到合适的服务器。请求被送到服务器后一旦对象创建好,则将对象的引用直接传回到客户,在客户和服务器间建立直接连接。虽然COM+负载平衡对客户端透明,但为了提高效率,在编程时仍要小心。首先,创建远程对象时使用路由结点的名称而不要使用远程服务器的名称。由于COM+的动态负载平衡只在组件激活时起作用,所以客户应只在需要的时候创建远程对象,使用完毕后应尽快地释放(这和MTS客户编程模式有点不一样。MTS客户应尽早地得到对象引用,然后就一直抓着不放,以免频繁地创建释放对象)。虽然COM+动态负载平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在路由结点上存在单点失效问题,但它毕竟在对分布应用的扩展性支持方面迈出了一大步。3.3 COM+内存数据库我们知道,对于数据访问频繁的应用程序,提高其性能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尽可能多的数据放到物理内存里。COM+的IMDB(In-Memory Database)就提供了这方面的服务。IMDB是只在物理内存上操作的临时性事务数据库系统。虽然IMDB主要是用于Web环境以解决大量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问题,但它依然适用于任何需要快速大量数据访问的应用。图4COM+内存数据库IMDB实现了一个面向数据库,优化查询的缓冲系统。它能从后台数据库装入物理数据或者用来存放临时数据。对一个热门Web站点,每分钟要对成千上万的用户提供数据查询服务,这个代价将是相当昂贵的。通过使用IMDB,把那些访问频繁的表格装入Web服务器的物理内存,就能简单地通过增加物理内存来支持更多的用户,而内存的价格越来越便宜,这样也就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减少了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网络流量。IMDB的一个重要的不同是它不通过SQL语句来访问数据。IMDB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快地访问数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数据访问是通过标准的ISAM技术而不是SQL解释器来实现,这就是说,必须对查询或过滤的字段建索引。IMDB作为快速数据访问的缓冲相当有效,它同时也能为应用程序管理临时数据。现在的MTS组件通过SPM(Shared Property Manager)来共享临时数据。IMDB现在支持事务操作,并且将来也会支持分布操作,它最终将成为组件共享临时状态信息的解决方案。3.4 COM+对象缓冲对象缓冲(Object Pooling)是把多个组件实例装入内存的过程。对象缓冲后,当有客户请求到来时就能立即给客户应答,大大提高了客户响应速度。对象缓冲是大型可扩展应用程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MTS环境下开发组件时,组件实现IObjectControl 接口。当组件在MTS内部实例化时,MTS通过IObjectControl接口提供激活/失效通知。当使实例无效时,MTS调用CanBePooled( )来看实例是否能被放入缓冲。现在的MTS不支持对象缓冲,所以CanBePooled( )永远不会被调用。COM+系统则支持对象缓冲。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开发支持对象缓冲的组件。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呢?一,对象的创建时间大于对象的实际使用时间。二,组件访问有限资源如数据库,管道连接等。由于对象缓冲的大小可以限制,对象缓冲在第二种情况下特别有效。COM+系统已经提供了许多系统级的支持对象缓冲的组件(例如ODBC资源对象等),所以在开发大型的可扩展应用程序时开发人员可以集中精力提供应用级组件。3.5 COM+排队组件现在的COM开发模式是基于过程调用。客户与组件建立RPC连接,查询某个接口,然后用返回的接口同步调用某个方法,通过[out]参数取得返回信息。客户的生存期是和组件实例紧密联系在一起。COM提供的基于RPC的服务对构建分布应用来说是必须的,然而,对某些应用来说,使用消息传递技术可能会更适合。新的COM+排队组件(Queued Component)服务为这一类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基于消息传递的应用在底层使用消息传递系统而不是RPC连接,这样将客户和组件的生存期分离开来。COM+排队组件使用的底层系统是MSMQ (Microsoft Message Queue Server),客户与组件通过排队机制分离开来。图5COM+排队组件这样就使应用程序具有更加灵活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如果组件暂时不可用,则客户程序仍然可以执行。如果客户很多而服务器很少,则可以将客户的请求排队,从而均衡服务器的负载。对像Web站点这样负载不稳定、起伏大的应用来说,采用消息传递方法将带来极大的好处。当然,基于RPC连接和消息传递的服务对分布式应用来说都需要,开发人员可以根据最终用户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技术。像大多数COM+服务一样,COM+排队组件也尽可能多地将底层细节对开发人员隐藏起来。实际的排队机制对开发人员透明,开发人员可以像开发其它组件一样开发COM+排队组件,但有两点例外:一、组件接口只能有[in]参数,这些参数将通过MSMQ消息按值而不是按地址传递。二、组件接口方法不能有返回值。当客户实例化一个组件时,COM+运行环境实际上在本地创建一个称为“录音机”的代理对象。当客户方法调用时,录音机把调用按顺序“记录”到MSMQ消息里。客户释放对象的所有引用后,这个消息通过MSMQ被送到服务器。在服务器上,一个特别服务将这些消息取出来,然后用另一个称为“放音机”的代理生成组件实例。放音机“播放”那些方法调用同组件实例交互,就像组件在同客户在交互一样。如果出错,则将消息放回队列里面去。COM+提供的分离、异步处理使开发人员在开发分布式的企业应用程序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3.6 COM+事件COM提供了两种技术来处理组件和客户之间的事件。第一种技术使用接口回调机制,由客户实现服务组件描述的接口,组件服务器通过调用这些客户接口来实现事件触发。第二种技术叫做可连接对象(Connectable Objects),使用标准的COM接口IConnectionPoint 。后一种方法和第一种相似,但它提供了一种更通用的方法来连接客户和组件。谈到事件的时候客户和组件的概念就模糊起来。事实上,组件变成了客户,客户变成了组件。它们实际上是两个共享信息的合作软件实体。COM+称发布信息的实体为“发行者”(Publisher),接收这些信息的实体为“订阅者”(Subscriber)。COM事件模型有以下缺点:.发行者和订阅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编译时互相要知道对方的接口定义。.支持多路广播需要编写许多额外的代码。.这种模式只定义了一些接口,开发人员仍然需要编写代码来实现这些接口。.IConnectionPoint接口在分布环境下效率特别差。.不支持持久连接,当然这也是由于COM的实现是基于RPC的。图6COM+事件模型COM+事件模型引入了一个称为事件类(Event Class)的中间对象。事件类是由COM+运行环境实现的组件,位于发行者和订阅者之间。因为事件类实现了事件接口,对发行者而言,它是订阅者。当发行者要触发事件时,它创建一个事件类实例,调用某个事件类接口方法,然后释放接口。运行环境决定何时以及怎样通知订阅者。像排队组件一样,发行者和订阅者的生存期是分开的。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事件接口只能有[in]参数。接收事件比较简单。订阅者通过运行环境的帮助创建一个订阅对象,并将它加到COM+事件库(COM+ Event Store),这样当发行者触发事件时,事件类就能确定谁“订阅”了该事件,并通知订阅者,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激活订阅者。总而言之,新的COM+事件系统:.将订阅者和发行者的生存期分离。.在事件系统增加了一个激活模式。当事件发生时若订阅者没有激活,运行环境可以激活订阅者而将事件信息传给它。.提供一个第三方的发行者-订阅者环境。一旦事件类创建,双方都可以事件的发行者或订阅者。.支持丰富的过滤机制。通过编写过滤对象,可以在订阅者级和发行者两端过滤事件,后者的效率更高。COM+事件系统不单是为应用程序开发,它还在COM+内部被用来处理调试和跟踪消息,甚至用来实现操作系统本身。4 基于属性编程COM+提供了这么多特征,C++程序开发人员仍然需要某种方式来利用这些特征。开发COM组件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因为COM和C++的开发模式不一样,尽管ATL已经使开发COM组件容易多了,但它仍然需要一些底层的COM知识。COM+采用基于属性的编程(Attribute-based Programming),大大简化程序开发。基于属性编程是一种在代码里使用声明性指令(Declarative Instruction)来指导它的实现的技术,换句话说,就是不对每个组件编写相同的系统级代码,而是指导开发工具来实现这些代码。属性封装了底层概念,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编译器。属性并不改变底层的C++代码语意,而是通过“属性提供者”(Attribute Provider)将嵌入的属性转成标准的C++代码。图7属性编译在C++语言里支持基于属性编程并不需要修改C++编译器,只需要在编译过程里插入一个支持额外语言属性的机制即可。当编译器在源代码遇到属性时,它把属性传给属性提供者,属性提供者将属性转变成C++代码,然后将这些代码回送到编译器,然后编译器产生最终目标代码。这样任何人都可以写他/她自己的属性提供者来增加语言的功能。5 结论COM+作为Windows DNA架构的核心部分,在原有DCOM和MTS的基础上又提供了目录服务,动态负载平衡服务,内存数据库服务,对象缓冲服务,排队组件服务等多种可靠服务,同时还提供了新的事件模型,为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开发大型可扩展的分布式企业级应用程序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基于属性编程将底层的概念隐藏到操作系统内部,从而使应用程序开发更轻松,自然。潘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030)侯文永(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 200030)参考文献1,Windows DNA, Building Applications for the Internet Age, Microsoft Corporation White Paper, October 19982,Tom Armstrong, COM+ Event, Visual C++ Developers Journal, 1999 (July/August)3,Tom Armstrong, COM + MTS = COM+, Next Step in the Windows Component Strategy, Visual C++ Developers Journal, 1999 (February/March)4,Language Innovations for COM+ and Beyond, TOOL13 Presentation at Microsoft PDC 1998收稿日期:1999-11-25
[ "Enviornment", "Mine", "Law", "Agriculture", "Military", "Politics", "Economy", "Medical", "Sports", "Computer", "Literature", "Transport", "Education", "Electronics", "History", "Space", "Energy", "Communication" ]
Computer
改稿(三)今播(SS037018)号“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实打实解决基层问题”稿,二段中“85个县市区”改为“85个县(市)区”。新华社5月18日★★ 新华社电讯稿数据库 检索命中 44375 篇, 显示第 2073 篇。 ★★(1)文件名及行数、汉字数: F0518.7;1 ss006018.bfn 350 6440(2)发稿日期,时间: 1990-05-17 19:47:31 (liu 900910;08:32:52.49)(3)标题:新疆大力发展各级医疗保健网络防病治病落后状况基本改观(4)内容: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18日电(记者樊英利)一个遍布新疆各地的医疗保健网络已基本形成,地处中国西北部的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从此基本摆脱了在医疗卫生事业上所处的落后状况。由西医、中医和民族医学共同组成的这个医疗保健网络,除城市里的大医院外,还包括县综合医院、乡卫生院和农村医疗点。据统计,新疆所有的县(市)都有了综合医院,在全区714个乡也都建起了卫生院,在8371个村中,有7256个设立了医疗点。此外,新疆所有的地区(自治州)、县都有了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机构。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使基层和农村居民大受其益。新疆目前有1666个乡村医疗点是私人开办的。同时,近万名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广大农牧区群众提供了基本的医疗服务。据新疆卫生部门介绍,70年代在一些地区时常发生的传染病,现在一经发现,即可得到有效的治疗并将其控制在局部范围内。曾给当地居民带来痛苦和死亡的结核病,患病率已比10年前下降一半多。新疆各级政府每年拿出总计13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购买疫苗并通过现有的卫生防疫网实行计划免疫。这项工作曾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的好评。新疆儿童的四种疫苗(百白破、麻疹、小儿麻痹和卡介苗)接种率已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达到国家颁布的标准。与此同时,新疆各族妇女和新生儿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健。目前,新疆已建起101个妇幼保健机构,拥有专业队伍1300人。在他们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中,新疆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也大大降低。(完)
[ "Politics", "Art", "Sports", "Philosophy", "Computer", "Transport", "Literature", "Mine", "Economy", "Education", "Electronics", "History", "Medical", "Space", "Agriculture", "Energy" ]
Medical
航空制造技术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1999年 第5期 no.5 1999数控机床刀具及工件测头的应用(雷尼绍机床测头应用介绍)在数控机床上使用工件及对刀测头进行自动测量,可方便工件的安装调整,简化工装夹具,降低费用,大大缩短机床辅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可改善数控机床性能,延长机床的精度保持时间,使得数控机床既是加工设备,又具备某些测量功能。机床测头可安装在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磨床等大多数数控机床上。雷尼绍的机床测头按功能分类,可分为工件检测测头和刀具测头;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则可分为硬线连接式、感应式、光学式和无线电式四种方式。用户可根据机床的具体型号选择合适的配置。在数控加工过程中,有1/3的时间被工件的装夹找正及刀具尺寸的测量所占去。在传统的工件装夹过程中,操作者采用百分表及芯棒找出基准的位置,然后手工把有关数据输入到数控系统里,以设定工件的坐标系。采用工件测头系统,可在机床上快速、准确测量工件的位置,直接把测量结果反馈到数控系统中修正机床的工件坐标系。若机床具有数控转台,还可由测头自动找正工件基准面,自动完成诸如基面的调整,工件坐标系的设定等工作。在批量插补加工过程中,还可利用测头自动测量工件的尺寸精度,根据测量结果自动修正刀具的偏置量,补偿刀具的磨损,以保证工件的尺寸精度及精度的一致性,这种机内测量方法,还可避免把工件搬至测量机上测量所带来的二次装夹误差。提高了机床的加工精度及精度保持性,并可延长刀具使用寿命。数控车床的刀具测量最常用的办法是试切法;加工中心、数控镗铣床的刀具测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采用机外对刀仪测量,二是在机床上用塞尺等手工测量。以上各种方法都需人工介入,测量效率低,而且还可能带来人为的误差。采用刀具测头,可在机床内快速、准确地测量出刀具的尺寸,自动反馈回数控系统中变成刀偏量。由于整个过程都由测量软件控制自动进行,因此避免了人为的误差。此外,在批量自动加工过程中,也可根据刀具相邻两次测量的尺寸差异来判断刀具的破损及折断,由程序控制更换相同的刀具进行下一件的加工。在工业发达的国家,机床测头基本上和刀具一样成为数控机床不可缺少的基本备件,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用测头进行自动测量的程序操作很简单,以下为一测量过程的简单介绍:%T01 M06G43H1Z100.01.G65 P9014 X-10.Y-10.Z-5.F10002.G65 P9012 X0 Y0 S13.G65 P9014 Z10.04.G65 P9014 X286.Y300.5.G65 P9014 Z-5.6.G65 P9019 D200.T10 M20 H0.057.G65 P9014 Z20.8.G65 P9014 Y420.09.G65 P9018 Z5.S110.G65 P9014 Z50.G91 G28 Z0.M30程序中用到了四个子程序,O9014为碰撞保护移动子程序;O9012为外拐角测量子程序,测量结束后自动把拐角位置设为工件坐标系G54的X,Y轴的零点;O9019为内孔测量子程序,根据测量结果将自动修正第10号刀偏量,测得的尺寸误差储存在第20号刀偏中;O9018为Z向测量子程序,根据测量结果将自动设定工件坐标系G54的Z向零点;使用机床测头取得良好效益的用户有很多,下面简介几个国外的应用实例。1.德国Senking-Werke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大型工业清洗设备,产品尺寸较大,以前是用特制的大卡尺手工进行工件尺寸的检测,需要两个操作者爬到机床工作台上进行,既不准确,也很费时,现在该公司在机床上安装了一套雷尼绍的MP14测头系统,所有主要尺寸的检测都可由测头在机床上自动进行,每件测量的时间由25min减少到4min,工件的精度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英国Abbey Tool & Gauge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液压马达及伺服阀的部件。该公司的Graham Reid先生介绍说:“我公司最典型的零件是一个液压马达部件,该零件的加工过程是先在Daewoo或Puma公司的车削中心上进行加工,然后再到Maho的加工中心上进行23个孔的精密加工。以前每个零件的装夹、加工约需几个小时,自从在加工中心上安装了雷尼绍的测头后,该过程仅需10min。”“以前每个工件加工完后都要在三测机上进行检测,而现在我们只是每15件抽检一件,3年中我们已经生产了10万多件这种产品,从没发现废品,三测机也基本闲置下来了。雷尼绍测头给我们充分的信心来保证产品的尺寸精度。我们已决定要在另一台CINCINNATI的机床上加装测头,同时要求新订购的MIKRON机床上必须配备雷尼绍测头。”3.荷兰的Van den Brink公司该公司在几年前由英国的Audit Machining System公司为其将一台普通车床改造成CNC车床,他们要求机床的加工精度达到±6μm。以往他们采用的办法是,先粗略设定刀具的偏置量,然后试切工件,测量出工件的尺寸后,再准确修正刀具的偏置量,采用这种方法必须花费大量的辅助时间,而且将带入人为的误差。现在他们在机床上安装了一个雷尼绍的可动刀具测量臂(HPA),在进行刀具测量前手工把其安装到基座上,其重复精度可达3μm。然后由程序控制对所有刀具进行测量。采用这种方法后,工件的生产周期由3天缩短为8小时,且其精度也得到相当提高。4.英国Express Engineering公司该公司为许多企业制造高集成度的零件。零件的质量要求很高。这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在生产中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工件的装夹找正。生产部主任介绍道:“通过加装MP3测头解决了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以前并没有使用测头的经验,但现在必须承认,如果没有测头,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去争取得到它。”他们经常要加工一个大的铸件,尺寸的变化可达3mm,MP3测头可快捷地测量出每个安装在工作台上的工件的位置,确定工件的坐标零点。以前工件的设定时间需要1~1.5小时,现在只需15~20min,而且不需要昂贵的夹具,代之以通用的简单夹具就可以了。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国内的很多用户都要求其进口的机床上配备雷尼绍的测头,并越来越多地要求在其购买的国产数控床上配装测头。国内主要的数控机床厂家如北京第一机床厂、大河机床厂、青海第一机床厂、北京机电院等都已在其生产的机床上配装雷尼绍测头卖给用户。相信机床测头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咨询索引号99007
[ "Law", "Space", "Art" ]
Space
【 文献号 】1-2958 【原文出处】中国土地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104 【原刊页号】003 【分 类 号】F2 【分 类 名】农业经济 【 作 者 】秦海荣 【复印期号】199502 【 标 题 】农村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流转情况探析 【 正 文 】 编者按:农业用地在不改变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用于农村集体非农业建设,便成为集体非农用地。这部分土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来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生产经营收益差别的驱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要求等几方面力量的推动,流转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本文旨在对集体非农用地的几种流转形式作一粗浅分析,并对各地在集体非农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同行们共同思索今后集体非农用地流转的出路。去年,我们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农村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问题,先后在湖南、湖北、江苏三个省的部分县、市走访调查,对集体非农用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分析,也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流转含义要明确关于对农村集体非农用地流转的理解,可以列举出以下几种:1、认为集体土地通过国家征用再出让,是集体非农用地流转的一种形式;2、办乡(镇)村企业(含个体、联营、入股的企业),农民建房,进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使农地变为非农用地的都是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形式;3、小城镇发展中,兴建专业市场、商业一条街以及房地产开发用地使农地变为非农用地的是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形式;4、乡(镇)村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不同集体之间,或集体内部的兼并、拍卖、承包、租赁、入股等产权改革引起土地使用权流动的是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形式;5、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乡(镇)村企业、农民住房的出租、出卖,致使土地使用权、所有权流动的是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形式。现具体讨论之。第1种形式--不是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因为土地的权属已由集体所有变为了国家所有。第2、3种形式--要进行具体分析。办乡(镇)村企业,按乡(镇)村企业建设报批的,不属于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报批后,改为联营、入股或出租的,属于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进行小城镇建设搞专业市场,采用土地先征为国有再出让、转让方式流动的,不是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如果土地仍为集体所有,按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报批后出租的,属于集体非农用地流转。第4、5种形式--集体土地兼并、出租等形式,属于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最佳形式待保障集体非农用地流转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土地使用者自发型流转这种形式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如湖南省湘乡市,城区约20平方公里。由于历史的原因,市区分由三个办事处管辖,每个办事处内的国有土地、集体土地都呈犬牙交错状,土地利用情况十分复杂。集体已经没有力量来控制已被分散到各家各户的属于集体的农民宅基地,农民们纷纷将住房改为商店或出租给他人办企业,土地的所有者只能任土地收益全部流入使用者手中。国家也因为缺少管理依据而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本应由国家得到的那部分投资回报被个人拿走。2、土地所有者主动型流转这种形式主要发生在集体经济有了一定基础,希望更快发展的农村地区。集体经济的领导们在缺少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以地生财便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便捷的切入点。土地所有者的做法一般是“因地制宜”,或出租或入股或拍卖,从经济上发挥土地所有权的效能。3、土地管理者推动型流转苏南一些市、县、乡的土地管理部门,从兼顾国家、集体、土地使用者三方利益出发配合当地政府的企业改制工作,推动集体土地使用权流动,规范集体土地流转行为。无锡县土地管理局提出了“保权分利”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即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土地使用权流转而土地所有权不改变性质,企业使用集体土地采用租赁方式,土地所有者按年度收取租金,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分别按2-5%、1.5%获得收益和管理费。有效地抑制了集体土地的自发交易,引导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逐步走上程序化的轨道。在以上三种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形式中,第一种是土地使用者自行处置集体财产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第二种是所有者行使自己土地所有权的具体体现,但土地所有者在行使权力时往往偏重集团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第三种是土地管理者在进行土地管理时,努力寻找对集体非农用地管理的最佳途径和最佳形式的结果。这种形式需要法律的支持。做法不一看效果各地基层土地管理部门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创造着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1、将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一视同仁,全部纳入有偿使用轨道湖南省湘乡市市区内的集体土地从1981年开始就有了出租的情况,九十年代国有土地的出租也开始出现,这使国家利益受到侵害,也给土地管理带来困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92年4月湘乡市政府颁发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转让、出租、抵押均作了规定,并专款规定了建成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出租及改变用途的要参照执行。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一样每年要交土地使用费。这一办法的实施使湘乡市建成区内的集体土地管理逐步规范。2、从量化投资额入手,使企业改制中的集体土地纳入统管轨道湖北荆州地区仙桃市土地局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他们认为,城市郊区和城区中的集体土地其价格与相同地段的国有土地价格是一致的,价格形成同样是社会投资的结果。对国有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对相同地段相同用途的集体土地也应该实行有偿使用,国家作为投资者享有一部分收益。他们根据等量资金应获等量收益的投资原理,把投资与收益量化,找出各个投资主体之间投资额的数量关系,再按这种比例关系进行土地收益的分配。3、实行土地租赁制管好集体土地江苏省无锡县对集体存量土地管理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无锡县有县无城的特点和乡村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土地使用权流转大量发生于集体土地。县土地局坚持土地使用权流转要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方向,坚持维护集体土地资产保值、增值、不流失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行土地租赁制。从实践情况看,无锡县的做法从具体操作环节上把握住了国家对集体非农用地的管理,使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有序进行。问题颇多需解决1、法律依据不足在土地流转的几种形式--出让、转让、出租、联营、入股中,出让这种形式是集体土地所有者绝对不能采取的处置方式。转让这种形式,国家法规明确了集体土地可以依法转让,但目前国家尚未制定出具体的集体土地转让的法规。联营、入股这两种形式按规定集体土地可以不转为国家所有,但要经过批准,而且集体土地的股份不能转让。出租这种土地的处置方式,各种文件规定均未提及,只有邹玉川局长在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会上的讲话对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做了严格的限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集体土地的一切流转形式,包括规划区外的集体土地转给外集体使用的都一定要转权。然而集体非农用地的流转,在实际生活中已相当普遍且出租是集体非农用地入市的主要形式。因此,有关出租问题法规的空白,使土地管理部门在依法行政中往往束手无策。2、转权,征地补偿问题多对农村集体非农用地如何流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主张先征为国有后才能入市;二是主张应允许集体土地不转权也能入市。从国家土地局的立法思想看,是要积极推进集体非农用地的国有化。这里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①谁来支付征地费?如果已是非农用地的集体土地要转让、要出租,就要征为国有,就应按照国家建设征地的补偿标准对土地所有者进行补偿。这时便出现了十分复杂的情形: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建设使用集体的土地要征为国有,由于全民集体和国家在性质上同一,因此土地使用者出钱征地和国家出钱征地就农民而言可以视为同一个主体出钱。现在集体企业用集体的土地也要征为国有,就形成了集体企业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地给国家,这是一种让农民难以接受的逻辑。即使农民愿意,征地钱又从哪里来?②征地费支付给谁?农村集体非农业建设的三项用地--农民住宅用地、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虽然使用的土地均为集体所有,但土地所有者并非是一个集体,而是不同层次的多个主体:乡(镇)农民集体;行政村(原生产大队)农民集体;村民小组(原生产队)。农村乡(镇)村办企业,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同一性质但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之上的。如果我们将征地费的来源有保证设为即定条件,同样也会有问题产生。在企业与原集体经济关系两清的情况下征地补偿费给哪个主体?是土地所有权升位前的集体土地所有者还是土地所有权升位后的集体土地所有者?若补偿费给现在的土地所有者,是按农地补偿还是按现在的用地补偿?(作者单位为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经济所)
[ "Computer", "Agriculture", "Medical",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Sports" ]
Agriculture
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1998年 第13卷 第2期科技期刊四输入模糊推理自校正控制在发动机控制中的应用西北工业大学  方中祥忱罨聪 吴琪华 张嘉桢 陈辅群【摘要】 四输入模糊推理算法是同时利用两个输入模糊变量的误差和误差变化率进行模糊推理;在四输入模糊推理算法中引入自校正技术,形成了基于四输入模糊推理的双变量自校正模糊控制算法;仿真研究了该控制算法和控制器的特性,结果表明用该控制方法设计的航空发动机模糊控制系统获得了满意的控制性能。 主题词: 模糊控制论 航空发动机 自动控制 仿真分类号: V233.7 TP2731 前 言作者利用计算机仿真研究了航空发动机双变量模糊PI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和解耦特性,得到了满意的结果[1]。但是设计控制器时仅利用输入模糊变量的误差信息,对输入信息利用不充分。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的基于四输入模糊推理的双变量自校正模糊控制算法,在设计模糊控制器时考虑了输入模糊变量的误差和误差变化率,充分利用了输入信息进行模糊推理。但是仅仅用模糊推理方法控制系统性能不够理想,于是引入自校正技术,形成基于四输入模糊推理的双变量自校正控制算法。该方法在发动机多变量控制中也获得满意的性能。2 四输入模糊推理自校正模糊控制设计2.1 该控制器的控制规则设计采用四输入模糊推理自校正模糊控制图1 四输入模糊推理自校正模糊控制系统图算法,设计的自校正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选取被控量的增量△N1和△T*4的误差ENL,ET*4及误差变化率N1和E*4作为控制器的输入模糊变量,选取控制量的偏差△Mf及△Ac为控制器的输出模糊变量,将模糊变量ENL,ET*4,N1,E*4,△Mf及△Ac同文献[1]一样进行量化和划分论域等级,形成相应的模糊变量状态表,状态表同文献[1]中表1类似,只是论域等级和隶属度的数值不同。文献[1]类似总结出包含模糊变量的误差和误差变化率的控制规则63条如下。IF ENL(i)=PS and EL(i)=NM and =NS then =PMthen △Mf(i)=PM and △Ac(i)=PS(1)式(1)中ENL(i),EL(i),ET*4(i)和ET*4(i)是定义在其论域上的4个输入模糊变量,△Mf(i)和△Ac(i)是定义在其论域上的两个输出模糊变量。2.2 四输入模糊推理自校正模糊控制推理算法设计四输入模糊推理方法象文献[1]一样将模糊关系矩阵R分解为八个小模糊关系矩阵R11,R21,R31,R41,R12,R22,R32和R42分解模糊关系矩阵采用离线计算,算法如下:R11={ENL(i)∩△Mf(i)}     R12={ENL(i)∩△Ac(i)}R21={EL(i)∩△Mf(i)}     R22={EL(i)∩△Ac(i)}R31={ET*4(i)∩△Mf(i)}     R32={ET*4(i)∩△Ac(i)}R41={E*4(i)∩△Mf(i)}     R42={E*4(i)∩△Ac(i)}(2)采用在线变换推理的方法得到控制量△Mf及△Ac,变换推理算法是:△Mf=ENL・R11∩EL・R21∩ET*4・R31∩E*4・R41△Ac=ENL・R12∩EL・R22∩ET*4・R32∩E*4・R42(3)然后采用加权平均算法进行模糊判决得到精确控制量。2.3 自校正机构设计在四输入模糊推理方法中加入自校正技术,对量化因子Ce1,Cd1,Ce2,Cd2和比例因子K1和K2进行在线调节,调整论域等级的大小和系统增益,相当于改变了模糊控制规则,从而改善系统的动、静态性能。自校正机构设计准则为:,式中:k=m+1,m+2,…。其中einf nl和einf T4为控制误差限,k为当前时刻,enl(k-i)和eT4(k-i)为k-i时刻输入模糊变量的误差,m为自校正滞后步数,且m≤k。本文取:(4)3四输入模糊推理自校正模糊控制系统仿真据图1所示系统和文献[1]的模型在飞行包线内的大量状态进行仿真研究,仿真时取自校图2 △NL=500 r/min,T*4=50 K 图3 △NL=500 r/min,T*4=0 K 图4 △NL=0 r/min,T*4=50 K图5 △NL=500 r/min,T*4=50 K 图6 △NL=500 r/min,T*4=0 K 图7 △NL=0 r/min,T*4=50 K正机构的控制误差限einf nl=±25 r/min,einf T4=±2.5 K即相对偏差输入信号的误差为±5%。仿真结果表明基本达到设计误差要求,采用FORTRAN77程序设计语言设计仿真程序,仿真10秒钟的发动机过程,在奔腾-75微机上运行时间不到1秒,表明算法具有较好的实时性。结果还表明该方法也具有较好的静态解耦特性和满意的响应特性。发动机部分状态下不同输入△NL和△T4的仿真曲线如图2~图7,曲线B表示转速响应曲线,C为温度响应曲线。4 结 论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模糊控制方法也具有较好的静态解耦特性、满意的响应特性,本文的多变量模糊控制方法有望应用于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克服航空发动机建模的困难。当然,发动机多变量模糊控制研究还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男 35岁 博士 工程师 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709教研室参 考 文 献1 方中祥,黄万伟,张嘉桢等.一种双变量模糊PI控制在航空发动机控制中的应用.航空动力学报,1997,13(1):41-44(责任编辑 王震华)
[ "Sports", "Art", "Military", "Transport", "Electronics", "Space", "Politics", "History", "Philosophy" ]
Space
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1999年 第25卷 第10期 Vol.25 No.10 1999Jadmine多媒体信息的Web发布邓劲生 张银福 赵振宇摘要:简要分析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在Intermet上基于Web发布Jasmine数据库多媒体信息的可行性和特点,并给出一个网站的构造步骤。关键词:Jasmine;面向对象;Web;多媒体Web-based Publication of Jasmine Multimedia InformationDeng Jinsheng Zhang Yinfu Zhao Zhenyu(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angsha 410073)【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is Web-based publication of Jasmine database multimedia information using object-oriented method,then gives out an example implication of a Web site. 【Key words】Jasmine;Object-oriented;Web;Multimedia 1 多媒体数据库与面向对象技术的结合90年代以来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声音、图象、音频视频的采样与数/模转换及存储问题基本解决,各种独立媒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出现和研究为媒体之间共存与互连提供了技术基础,大量超媒体系统、多媒体文档系统等多媒体应用发展起来。但是,当今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原型多是以某种特定应用为背景设计系统和功能。由于不同媒体物理性质各异,多媒体的应用类型也千差万别。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多媒体信息建模,为多媒体数据提供统一的数据模型。在WWW中,数据结构难以套用固定的格式,从而有必要建立无模式(自定义模式)数据库管理措施。・ 多媒体数据的索引、检索、存取和组织技术。当前数据库管理系统日渐庞大,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采取数据库组件的方式,用户可根据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组件实现DBMS的模块构造,提供良好的可扩展性。・ 多媒体数据查询,特别是按内容查询。在获得数据源的同时,捕获和处理与质量有关的元数据,实现非精确查询。传统的关系数据库(RDB)曾占据统治地位,但由于缺乏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和操作能力,如存储、缓冲、并发、恢复、操纵等,在应用中越来越显示出不足。由于数据库语言是描述性的非过程化语言,而宿主语言是命令式的过程化语言,数据库语言和嵌入的宿主语言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RDB采用面向数值、面向记录的数据模型,缺乏灵活的建模/模式演化能力,而这些对于多媒体应用是必须的。关系模型擅长数据本身的组织,而对象模型擅长数据结构的组织。面向对象数据库(OODB)将更多的语义嵌入到数据模型中。在关系模型中,真实世界被强制地映射成表的集合(一组平面关系),因此复杂对象的许多语义如聚合、特化等都被丢失。一方面,面向对象模型允许定义任意复杂的数据类型,通过它来模型化真实世界的静态特性;另一方面,模型提供与对象类型相关联的操作,利用它来记录对象的动态特性。对于多媒体数据库来说,库中的一条数据只有放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或更好地被理解,只能采用面向对象数据库来表达。同时,面向对象技术提出了对多媒体数据库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多媒体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技术的结合,是当前着力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对于面向对象数据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开发大多基于单机或多机简单C/S结构。随着Internet的流行、多媒体数据量的剧增、面向Intranet/Web的应用需求变得更为紧迫。为此,使用CA公司刚推出的纯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Jasmine,对面向对象技术和多媒体数据库的底层结合进行研究,并在网上构造起一个内部人员档案查询管理系统。2 Jasmine数据库的纯面向对象特性当前主流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厂商几乎都在其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RDBMS上建立对象编程功能层,加入对象功能,把RDBMS转换成对象关系DBMS(O-RDBMS),以对象关系数据库面向市场。但包含非兼容的数据库模式,最终将导致性能、功能和使用等各方面过多的折衷。与大多数数据库厂商不同,CA直接推出纯粹的面向对象的Jasmine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OODBMS)是为了提供高性能多媒体和其它复杂数据而设计的。它保持了有关多媒体和其它复杂对象的元信息,对于Internet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等应用,对象数据库可提供比传统数据库系统高得多的性能。Jasmine是一种综合工具,提供用户在Internet上简单方便地访问多媒体数据库的途径,支持多操作系统平台和对称多处理机,主要用于多媒体和基于Web的数据库设计。它集中了CA系统管理技术和FUTITSU核心对象引擎技术,并用面向对象的方式结合了SQL类库以解决对传统数据的存取问题。它为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提供中间件WebLink,使用对象数据库查询语言ODQL(Object Database Query Language),支持通过HTTP服务器访问Jasmine。纯面向对象型数据库系统,Jasmine的底层引擎是基于对象处理的,而非底层对象引擎方法的处理一般在代码和速度性能上劣于底层对象引擎。面向对象数据库在引擎中使用了对象高速缓存、对象标识符切换等技术,并具有定义与性能相关某些特征的能力,例如聚簇。数据库直接储存对象,在检索时以OID(Object ID)进行全局定位,把整个对象直接、完整地读入内存进行处理,以提高处理数据时的性能。一些在关系模型数据库中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Jasmine处理得较好。如:关系数据库缺少处理不确定型和模糊型数据的即席查询能力,结构化SQL语句对于模糊类型的查询无能为力。Jasmine的ODQL语句可十分方便地进行这种查询,特别在底层有知识工程支持的情况下。长事务是多数据库环境的自然产物,用传统事务处理方法管理长事务会产生许多严重问题,诸如死锁可能性高等,使用ODQL则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面向对象方法还可以很好地处理在分布环境中的修改同步问题。与面向关系数据库的概念如表(Table)、记录(Record)、列(Column)等不同,Jasmine以类族(Class Family)、类(Class)、实例(Instance)、属性(Method)等取代。下例定义了媒体类族mediaCF中文件名为JPG的图象文件类型UsrJpgFile:defaultCF mediaCF;/* 默认类族为media Class Family*/defineClass UsrJpgFilesuper:mediaCF::MMImageFile  /* 从高层图像类MMImageFile中继承*/description:"Jpg Class"{instance:String formattype default:"jpg";};buildClass UsrJpgFile;如下定义了媒体类族article中Author类,属性为作者姓名、年龄、性别和相片,其中相片属性使用了刚才添加类UsrJpgFile的媒体类族mediaCF,可以支持JPG图片。defaultCF article; /*默认类族为article*/defineClass Author{instance:String name;Integer age;String sex;mediaCF::MMFile image;/*定义指向相片的媒体文件实例*//*本处使用的相片可为JPG图像*/};buildClass Author;3 使用WebLink连接Jasmine数据库为了开发Internet上的多媒体数据库资源,对于数据库方面来说,需要把带有图象、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商业数据库技术和类似于传统的数据库引擎的健壮性要求结合起来,并适合WWW浏览器的使用要求。为此Jasmine使用WebLink作为Web与数据库间的中间件,以适合网上发布多媒体信息。在通常的WWW交互中,没有"用户会晤"(user session)概念。为了对不同类型用户提供特定的对话,服务器需要保留用户以前动作的轨迹,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有鉴于此,WebLink实现了用户会晤过程。会晤键作为组成部分自动包含在URL中,登录后从同一地址发出的请求被认为属于同一会晤。这一途径在执行WebLink命令时开始激活,同时建立一条Jasmine数据库会晤通道。在用户对数据库请求查询或其他操作时,WebLink会晤负责用户和目的数据库之间的交互。直到WWW客户端要求关闭会晤或者特定时间超过(time-out),数据库会晤即和WebLink会晤同时关闭。WebLink有两种实现途径:CGI和NSAPI。CGI可以使用在所有支持CGI的Web服务器上,而NSAPI仅可使用于Netscape服务器。WebLink提供了和传统C/S解决方案相同的安全性级别,使组织能建立起一个面向顾客的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利用企业数据库中存储的文本、数字和多媒体数据如图象、声音和动画,企业为顾客提供最具说服力的信息。WebLink使得信息为许多地点共有,如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公司销售人员通过Intranet可以共享存货信息等数据,每个销售人员能实时地查询库存,以更好地作出决策及加快向顾客发布信息的速度。从逻辑上来讲,使用WebLink访问Jasmine数据库大致过程为:(1)用户访问信息服务Web Server的登录页面(login page),该页面包含进入服务的超连接,通过点击连接开始本次WebLink会晤;(2)首先向用户展示的是该会晤的主页面(home page),它包括指向若干项服务的连接,每个连接向WebLink Server传递所使用的模板(template)标识符作为参数;(3)Database Server通过调用WebLink的CGI程序对Jasmine数据库进行操作,完成数据事务并返回结果数据给WebLink;(4)WebLink调用用户选中的服务所需要的模板,解释其中特殊的专用标记,把从底层接收到的数据按照模板进行格式化,动态生成一个普通的HTML页面传给Web Server;(5)Web Server将该页面返回用户,从而完成一次WebLink会晤;在会晤过程中,信息服务提供用户随时退出登录的功能。4 建立多媒体信息服务站点的步骤WebLink信息服务由应用程序环境总控会晤的各项行为参数,整个站点由登录页面、主页面和一系列在Jasmine数据库WebLink对象族中注册的模板组成。运用WebLink连接Jasmine数据库发布多媒体信息,大致需要经过4个步骤:4.1 建立应用程序环境(Environment)应用程序环境由控制WebLink软件实时行为的一系列参数组成。包括WebLink服务器访问的指令目的数据库名和所使用的访问日志及错误日志文件名。将Windows NT中环境参数置于注册表中,用WebLink环境编辑器来创建和修改。用唯一的标识符为不同的应用创建不同的应用环境。该标识符在登录页面(login page)中作为CGI程序odb-login.exe的参数用来指定应用环境。4.2 创建登录页面(Login page)登录页面是一个HTML页面,其URL即为信息服务的入口。用户可以从浏览器中选择这一地址进入信息服务。在登录页面中应该包含WebLink登录命令obd-login,让用户能够开始一组WebLink会话和Jasmine会话。登录页面中服务器可以询问用户帐号和密码。如果希望该项服务对一般公众开放,可以使用应用程序环境中的内置帐号和密码,一般浏览器用户即可直接通过点击超链接进入服务。4.3 创建主页面(Home page)一旦用户登录并选择开始服务,将显示主页面。主页面是WebLink编辑器指定应用环境中homepage键定义的HTML文件,使用户能提出对数据的请求。它可以包括对数据进行查询和交易的菜单。例如:选择哪种查询方式,如人名列表或地名列表;选择要执行的指令,如显示指定哪个人的相片。在主页面中必须包括下列WebLink命令:・ ODB-GET用于指明将执行的模板,参数WIT_template指明WebLink调用的模板标识符。・ ODB-LOGOUT用于结束本次WebLink服务会晤,参数WIT_html指明结束后显示给用户的页面。如果构造的是简单查询服务,不需要客户进行任何选择也可以不用主页面,而在登录页面中包含ODB-GET命令使结果能立即显示;在构造结果页面的模板中将ODB-LOGOUT命令作为可选项。4.4 创建模板(Template)每个模板创建时是一个带有WebLink扩展标记的HTML文档,在WebLink对象库注册后成为WebLink库中的一个实现,通常使用Template Manage来管理和编辑。WebLink模板作为Jasmine数据库的一类特殊类族,起着对数据进行视图管理的作用。用于定义使用什么数据库,以及怎样将从Jasmine数据库底层传回的数据进行格式化,即如何动态构造返回页面,向用户显示数据操作的结果。对于用户而言,浏览器看到的只是当模板被解释执行后生成的普通HTML页面,屏蔽了数据库查询的实现细节,按照用户帐户级别构造不同的返回页面,使用用户视图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模板使用ODQL语句从对象库中查询符合用户所提条件的信息,并按照某种格式展示给用户。它使用WebLink标记<!FOREACH>来循环读取数据库中的每个实例,生成输出表格中的一行。实例中的每个属性作为表格中的一列,其中以其他对象(Class)作为属性的使用标记<!URL>写成超连接形式,指向另一模板执行。图象、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作为对象存储在数据库中,同时作为其他对象的属性。WebLink标记<!MEDIA>指明该媒体归属的类族,以调用正确的媒体播放器组件。如使用<IMG SRC=<!MEDIA>self.image image/jpg>ALIGN=TOP>即可调用数据库中JPG图像文件送往客户浏览器。5 小结面向对象方法的发展成熟,正向数据库技术渗透结合。Jasmine采用纯面向对象方法管理数据,适合于网上多媒体信息的使用和发布,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运用Jasmine数据库,已初步构造起一个内部人员档案管理查询系统,数据库中既有文本、数字等普通数据类型,又有图象、声音、HTML文档和WORD文件等多种媒体信息,基于Web进行管理和更新,运行情况良好。作者简介:邓劲生(1975~),男,研究生,主研方向为网络数据通信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长沙410073参考文献1 CA & FUJITSU.JADE 1.2 Help on Iine.19982 CA & FUJITSU.WebLink User Manual.19983 Ken North,陈乃江译.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程序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收稿日期:1999-02-08
[ "Education", "Art", "Computer", "Military", "Law", "Energy", "Medical", "Transport" ]
Computer
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1999年 第14卷 第1期 VOL.14 No.1 1999变几何涡扇发动机几何调节对性能的影响朱之丽 李 东摘要:本文以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利用所建立的以变几何部件特性为基础的变几何加力涡扇发动机性能模型,详细计算和分析了风扇和高压压气机静子叶片角度、高压和低压涡轮导向器喉道面积4个几何参数的调节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计算条件下调节风扇静子叶片角度对发动机性能有显著影响,调节其它3个参数对性能影响不大,但可在控制主要部件在其高效率工作点方面发挥作用。主题词:变几何形状 喷气发动机 性能 调节分类号:V235.13INFLUENCE OF GEOMETRIC VARIATIONON PERFORMANCE OF VGEZhu Zhili and Li Dong(4th Dept.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083)ABSTRACT A model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maps of the variable geometric components is applied to performance estimation of Variable Geometry turborfan Engine (VGE).The influences of readjusting the geometric parameters,such as the variable guide vanes of fan and compressor,and variable turbine throat areas,on the installed and uninstalled performance have been researched for a VGE with high thrust-weight ratio.The results show that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ngine performance is exerted by shifting the fan variable vanes,but a less influence by adjusting the other three parameters under the calculation conditions selected.But if the four parameters could be readjusted coordinatively,the components will be controlled with high efficiency to ensure the high performance of VGE.Key Words Variable geometry jet engines Performance Regulation1 引 言随着飞机战术技术指标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几何固定或仅少数几何可调的发动机已不能满足飞机对动力装置的性能要求。国外关于变几何发动机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表明:变几何发动机可以在不同飞行状态下,通过改变其主要部件的几何形状、位置、尺寸等来影响发动机的气动热力循环,使其在接近最佳循环参数的条件下工作,进而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因而变几何发动机将成为未来航空发动机的主要发展方向。文献[1]关于几何参数调节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作了比较详细的计算分析,但文中关于发动机性能的计算分析均基于发动机采用常规的、单参数的调节规律而进行的,但国外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现代高推重比发动机普遍采用的是多参数的调节规律(如F15战斗机发动机[2])。基于这些复杂调节规律的发动机在采用变几何调节时,发动机性能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选择了亚声巡航、超声巡航两个典型飞行航段,计算分析了发动机在某特定调节规律下单独调节几何参数对发动机安装及非安装性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采用的调节规律不同,可调几何参数调节将对各个部件的工作及发动机的总体性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2 调节几何参数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分析2.1 变几何发动机性能模型为分析几何调节对涡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以变几何部件特性为基础的变几何加力涡扇发动机性能模型。该模型可以计算各个几何参数在不同调节情况下,发动机的安装和非安装性能。2.2 发动机的调节规律本文以某型涡扇发动机为例,该发动机的调节方案包含:风扇转速闭环控制回路和发动机压比的闭环控制回路[2],即风扇转速闭环控制回路通过调节主燃烧室燃油流量以保持给定的风扇转速,发动机压比的闭环控制回路通过调节尾喷管喉道面积获得所要求的发动机压力比。从有利于飞机隐身的角度考虑,进气道捕获面积不可调节。2.3 计算结果及分析2.3.1 调节风扇静子叶片角度的影响表1中给出不同航段调节风扇静子叶片角度时发动机性能及主要参数的计算结果,表中以风扇静子叶片角度相对原有位置向发动机轴线调节为正。表1 调节风扇静子叶片角度对不同航段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航段调节量参    数    变    化    (%)△φπ*Fη*Fπ*LTη*LTmaBPRSMFA8T*4T*7FsFSFCTTSFC1-210 -1.462.900.77-0.36-2.934.720.28-0.42-5.068.08-10.515.1-6.740.82-4.87.4-1.551.920.6-1.10.50-0.87-4.597.140.50-0.80-5.608.711.51-2.282-310-0.863.430.46-0.71-1.735.890.17-0.52-3.0510.05-6.419.4-4.201.27-2.99.3-0.932.460.3-1.20.30-1.16-2.758.770.17-0.87-3.319.340.79-1.31注:表中1.亚声巡航,飞行高度H=9000 m,飞行马赫数Ma=0.9;2.超声巡航,H=9000 m,Ma=1.5。符号ma为空气流量,BPR为涵道比,SMF为风扇喘振裕度,A为截面面积,T*为气流总温,Fs为单位推力,F为推力,SFC为耗油率,T为安装推力,TSFC为安装耗油率;下标:F为风扇,LT为低压涡轮,8为尾喷管喉道截面,4为高压涡轮进口截面,7为尾喷管进口截面。当风扇静子叶片角度向正向调节时,风扇流通能力增加,空气流量和涵道比明显增大,因而发动机非安装推力增加、耗油率降低;又由于空气流量增加使进气道溢流阻力减小,所以安装推力增加和安装耗油率降低的程度更大。此外,风扇静子叶片角度向正向调节并未导致风扇喘振裕度减小,这是因为适量将风扇静子叶片角度向正向调节将使风扇负荷加重,为了保证低压转子相对转速不变,必须提高涡轮前温度以增加低压涡轮功,涡轮前温度增加又使高压转子转速提高。风扇增压比和高压压气机增压比同增加,使发动机压比EPR有增大的趋势,因此必须增大A8以保证EPR等于给定值。结果高压转子转速N2和A8的增加使风扇喘振裕度加大。由此可见,风扇静子叶片角度向正向调节有利于发动机性能的改善,文献[3]全包线飞行实验则证实了这个结论。2.3.2 调节高压压气机静子叶片角度的影响表2给出不同航段调节高压压气机静子叶片角度时,发动机性能及主要参数的计算结果,叶片调节角度正负定义与风扇相同。由表中所示结果表明,调节高压压气机静子叶片角度对发动机的安装和非安装性能影响不明显,但对高压压气机的转速及喘振裕度产生显著影响。表2 调节高压压气机静子叶片角度对不同航段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航段调节量参    数    变    化    (%)△φN2π*HCη*HCπ*HTη*HTmaBPRSMCA8T*7FsFSFCTTSFC1-6103.38-4.590.11-1.13-0.47-1.840.10-0.260.45-0.820.00-0.02-0.25.121.36-47.4-0.00.7-0.01.4-0.041.18-0.041.160.001.11-0.041.24-0.030.992-6103.32-4.590.14-1.09-0.43-2.020.09-0.200.47-0.850.00-0.02-0.35.621.63-48.59-0.00.8-0.11.5-0.071.49-0.071.47-0.090.96-0.071.51-0.050.91注:表中1.亚声巡航,飞行高度H=9000 m,飞行马赫数Ma=0.9;2.超声巡航,H=9000 m,Ma=1.5。符号N2为高压转子转速,SMC为压气机喘振裕度;下标:HC为压气机,HT为高压涡轮。2.3.3 高压涡轮导向器喉道面积的影响高压涡轮导向器喉道面积是控制发动机工作点的重要参数,表3所列的结果表明,调节高压涡轮导向器主要影响核心机的工作,但对发动机总体性能的影响不明显。分析计算结果,当高压涡轮导向器喉道面积调大时,高压涡轮的膨胀比下降使高压转子转速降低,高压压气机增压比降低,涵道比加大,结果使压气机喘振裕度增加而风扇喘振裕度减小;由于发动机采用调节规律为控制低压转子转速不变和控制发动机压力比不变,总空气流量和尾喷管排气速度均变化不大,因而发动机的安装和非安装性能均变化不大,可见调节AHT将主要以控制高压压气机和风扇的工作点为目的。表3 调节高压涡轮导向器喉道面积对不同航段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航段调节量参    数    变    化    (%)AHTN2π*HCπ*HTπ*LTmaBPRSMCA8T*4T*7FsFSFCTTSFC1-550.76-0.875.67-5.275.42-4.890.08-0.120.01-0.01-2.63.3-13.5312.21-0.40.5-0.370.71-0.70.9-0.600.77-0.590.76-0.500.70-0.640.81-0.510.672-550.78-0.885.68-5.235.40-4.870.09-0.120.01-0.02-2.93.5-13.612.07-0.40.5-0.430.74-0.70.9-0.710.93-0.700.91-0.520.61-0.720.94-0.470.58注:表中1.亚声巡航,飞行高度H=9000 m,飞行马赫数Ma=0.9;2.超声巡航,H=9000 m,Ma=1.5。符号AHT的单位为%。2.3.4 低压涡轮导向器喉道面积的影响调节低压涡轮导向器喉道面积ALT直接影响到核心机的工作点(见表4)。当ALT调大时,高压涡轮膨胀比增加,高压转子转速增加,内涵空气流量增加,涵道比减小;调大ALT虽然使低压涡轮膨胀比减小,但由于内涵气流量的增加,低压涡轮总的输出功相对增加。为控制低压转子转速保持不变,必须降低涡轮前温度,结果风扇共同工作点沿等转速线向下移动,风扇压比下降,风扇喘振裕度增加,总空气流量略有增加。又由于控制EPR为常数,尾喷管排气速度变化很小。由于总空气流量和单位推力的变化很小,故调节ALT对推力及耗油率的影响不大。表4 调节低压涡轮导向器喉道面积对不同航段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航段调节量参    数    变    化    (%)AHTN2π*Fπ*HCπ*HTπ*LTmaBPRA8T*4T*7FsFSFCTTSFC1-54-2.071.861.87-1.25-4.823.65-5.064.032.69-1.97-0.070.0413.9-9.20.000.21.81-0.720.20.40.110.310.040.350.100.300.030.380.100.252-55-2.152.341.83-1.54-4.784.54-5.045.022.65-2.38-0.080.0514.5-11.70.00.31.89-0.910.20.40.190.400.110.450.090.260.100.480.130.25注:表中1.亚声巡航,飞行高度H=9000 m,飞行马赫数Ma=0.9;2.超声巡航,H=9000 m,Ma=1.5。符号AHT的单位为%。3 结 论(1)同一设计的涡扇发动机在不同的调节规律下,调节各部件几何对发动机的各部件工作点和性能将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2)当涡扇发动机采用本文所选择的调节规律并在本文选择的计算条件下,调节风扇静子叶片角度将使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流量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发动机性能,而调节其它部件的几何参数对发动机性能影响不大。因此可进一步推断:现代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2]之所以采用控制风扇转速和控制EPR的调节规律,一个突出的优点在于当发动机使用过程中如果部件性能衰退或某些部件几何调节机构发生故障时,仍可确保发动机产生足够大的推力;(3)虽然除风扇静子叶片角度外,调节其它部件的几何参数不会显著影响发动机的性能,但适当调节各部件的几何参数还可在控制各部件在高效率范围工作、控制压缩部件的喘振裕度以及控制热端部件的工作温度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作者简介:朱之丽 女 47岁 副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04教研室 100083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考文献[1] 朱之丽,张津.涡扇发动机可变几何参数调节对性能影响的分析.航空动力学报,1994,9(4):353-356[2] Gilyard G,Orme J.Subsonic Flight Test Evaluation of a Performance Seeking Control Algorithm on an F-15 Airplane.AIAA 92-3743,1992[3] Nobbs S G,Jacobs S W,Donahue D J.Development of the Full-envelop Performance Seeking Control Algorithm.AIAA 92-3748,1992收稿:1997年10月修稿:1998年1月责任编辑:杨再荣
[ "Space",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 "Enviornment", "Law", "Computer", "Mine", "Philosophy", "History", "Transport", "Art", "Education", "Literature", "Agriculture" ]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