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 size: 75,899 Bytes
ed4a6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input": "如何加入佛教?", "output": "學佛就從皈依三寶開始,皈依是皈順依靠的意思。初學佛的人,信心不堅定,能力智慧不充足,必須要依靠三寶,藉由三寶的庇護和指引,成就學業事業和道業。"}
{"input": "心量狹窄怎麼辦?", "output": "心量大,福報大。試試看,將自己擁有的東西,捨得拿出來與他人分享,從學習分享開始。"}
{"input": "業障頻頻現前,請問是否修行得力?", "output": "煩惱即菩提,業障現前也是緣起,是修行的好機會。"}
{"input": "唯識就是唯心嗎", "output": "不。唯識論雖以精神為主,但不否定物質,也不否定客觀的現象,哲學上的唯心論,除了唯物論,幾乎多可納入唯心論的範圍。難免不犯以偏概全的錯誤。佛教的唯識講三界唯識,三界之內的萬事萬物,均由八識所變,一切的物象──器界,均是八識的相分──現行,但是並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切眾生。"}
{"input": "我孫子學生物研究,常常用小老鼠來做實驗,我該怎麼辦?", "output": "雖然生命皆平等,但我們是為了要救人才不得不去傷害牠。因此請孫子在進行解剖與研究時,必定要抱持著一分尊重的心解剖或研究完成後,要用一分很虔誠的心為牠們祈禱。"}
{"input": "如何辨明臨命終時的魔境和接引", "output": "平時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自然感得佛菩薩的接引。如以錯誤的知見求往生彌陀佛國,本意和彌陀的本願相違,就很可能是魔鬼來臨而現佛菩薩的形相。這時補救的辦法,只能請大善知識予以臨命終時的開導。"}
{"input": "佛教的真理是什麼", "output": "佛教相信構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構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所謂永恆,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
{"input": "魔考是真的嗎", "output": "魔考的觀念,是出於一般被稱為齋教的民間信仰。佛教不是定命論和宿命論,而是努力論。一切的災難與不幸,都是來自過去所造的,要以正確的知見和精進的修行,來做合理的改善。所以魔考在佛教是不能成立的。"}
{"input": "阿彌陀經說些什麼?", "output": "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宗非常重要的經典,由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的鳩摩羅什所翻譯,譯文簡潔流麗,故誦讀者最多,流通最廣。內容敘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清淨莊嚴,為六方無量諸佛所讚歎,眾生只要深信切願,一心持名念佛,臨命終時,必蒙佛菩薩接引往生彌陀淨土,是非常易修穩當不可思議的法門。"}
{"input": "佛家三界指什麼?", "output": "欲界 色界無色界。"}
{"input": "什麼是佛?", "output": "佛,是梵語佛陀buddha的略稱,意思是自覺覺他覺滿的覺者。也可以這麼說佛是無上智慧的徹悟者,無量福德的圓滿者,最高人格的完成者。"}
{"input": "我丈夫經常去卡拉OK喝酒尋歡,要怎麼辦?", "output": "是不是妳沒有讓他感覺溫暖。"}
{"input": "為何放生,如何放生", "output": "放生,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和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精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若要放生生物,必須盡到研究考慮和照顧的責任,首先研究考察牠們的生態習性和來源,選擇最適當的時機,放到最安全最適合的地方。"}
{"input": "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 "output": "要,佛也要接受因果業報的宇宙法則,只是成佛了,心解脫了,所以不會受到煩惱的困擾和喜樂的影響。"}
{"input": "如何加入佛教?", "output": "加入正信的佛教,成為佛教徒,必須皈依佛法僧三寶。"}
{"input": "佛教對於命相風水的看法如何", "output": "佛教不否認但也不盡信命相和風水,但更相信所有一切和心息息相關。心轉,觀念轉,一切就會隨之改變。"}
{"input": "臺灣吸毒人口愈來愈多了。有毒癮的人因為買毒,欠了卡債,共用針頭也讓愛滋病患暴增,甚至還有吸毒家族在販毒。反毒運動看來成效有限,基督教有福音戒毒,佛教的觀點及作法又是如何呢? ", "output": "事實上,也有佛教團體從事戒毒工作。只是因為吸毒人口太多,戒毒機構或組織相對缺少,看來成效有限。 我在美國的時候,曾有吸毒的人到禪修中心來求助。首先是借錢。他們說,吸毒沒有錢,請求布施。我告訴他們,沒有辦法答應。如果生活有困難,沒有飯吃,我會盡力但如果要買毒解癮,就沒辦法了。 我們會用禪修運動,來幫助吸毒者對抗毒癮。美國吸毒問題很嚴重,連小學裡都有人吸毒販毒。在我們寺院的門口,就站著幾個小孩,拿菸分著抽,其實菸裡包的就是毒品。寺門關著,菸味還是由門縫飄進來。 美國和臺灣一樣,雖然法律禁止吸毒,但青少年還是免不了好奇,想要試試看。有些人會對毒品嚴重上癮,有些只是一時好玩好奇,之後就沒試過。 我曾問過到我們紐約禪修中心的美國青年,從未碰過毒品的人,多不多?結果不多,他們多多少少試過。所謂毒品,不一定是成癮性和傷害性較大的海洛因,有些是大麻安非他命,或是強力膠LSD迷幻藥。都是朋友間好奇嘗試的,長大後,真正吸毒上癮的比率就少了,他們知道毒品不是好東西。 許多來學禪的美國年輕人,過去多少碰過一些,但到了禪修團體,就自然而然不碰了。因為那些藥品或毒品的刺激,能給人帶來飄飄然的感受,一時忘卻痛苦,但其實只有麻醉刺激的感覺。禪修幫助人穩定心理生理,讓身心的負擔都覺得釋放了,這才是不假外求的。 依我觀察,學禪修的吸毒者,打坐時不會有吸毒衝動。參加禪修七天後,大概三個月到半年不會想吸食,如果沒有持續禪修,又遇到誘惑,就容易走回頭路。所以,如果半年沒看到他們來禪修,我就會打電話叫他們快回來禪修。 他們也告訴我,販毒的人很厲害,你從他們常出沒的街上經過,他們馬上能分辨出哪些人是吸毒的,會上前"}
{"input": "思維混亂,對未來消極,如何改善?", "output": "少一點得失心,凡事只問耕耘而不問收獲。"}
{"input": "教育學者常憂心,媒體上的公眾人物,常有負面形象,如此對下一代的影響很大,做父母的該怎麼導正孩子的行為? ", "output": "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這個社會上有關政治界工商界演藝界,以及各類公眾人物的媒體報導以負面訊息居多,正面報導較少,但如果父母能多加留意,孩子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孩童的模仿力很強,父母要留心孩子在接收電視或報章等各種傳媒時,學得很快。不過,做父母的也不要老是監視孩子在看什麼聽什麼,不需要採取緊迫盯人的方式,順其自然地在生活中導正孩子的行為舉止就可以了。 如果他們模仿不好的行為,並在日常中表現出來,父母一旦發現就要馬上勸導。不要一聽見或看到,就一個耳光打下去並斥責他,如果這樣處理,父母自己就變成沒有教養的人了。 父母有教養,對小孩子順勢利導,帶領他們走有教養的路,就是為何好的父母總是能教養出好的孩子。 "}
{"input": "俗話說久病厭世。長年的病苦會把人的意志消磨殆盡,甚至想早早離開人世。我們應以何種態度轉變這種負面想法呢? ", "output": "我曾遇見一位上了年紀的人,生活起居都需要兒孫照顧,讓他覺得活在世上只是拖累家人,很想早一點死了算了。 我問他你還會說話吧?他說會!於是勸他有空就念佛。他說念佛很累,我告訴他在心裡默默地念也可以。他回答我默默地念時,常念著念著就念不下去了,念著念著就忘掉了!我說沒有關係,想到就念,念佛的時候想到兒孫,就可以為兒孫祈福想到朋友,就為朋友祈禱。任何事都朝好的方向想,在還沒死前多念幾聲佛,即使多念一聲也好。 我勸他活著的時候多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蓮品也會高升一些。後來這位老人家的身體漸漸地健康起來,也覺得活著是很有意義了。 如何不等死不怕死? "}
{"input": "學佛是要找個心理依靠嗎?", "output": "學佛並非要找個心理的依靠,而是要提昇自己生命的品質,利益眾生。"}
{"input": "未來的社會還有人出家嗎", "output": "只要正統正信的佛法存在一天,出家之門就永遠敞開,出家的路,還是有人走的。"}
{"input":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output": "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於過去所造成的惡業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厄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懈怠和造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厄運可以改變,好運也會消失。"}
{"input": "佛教有哪些宗派?", "output": "佛陀涅槃後四五百年間,印度的小乘佛教,分有二十個部派。到了佛陀涅槃後約一千年間,印度的大乘佛教分為顯密二教。佛教傳入中國,最初沒有宗派,後來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對於佛法分類判攝,宗派出現,共十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南山宗淨土宗禪宗密宗。"}
{"input": "為亡者助念是祝福死者轉念超生,也使生者安心無罣礙。可是有些人如果生前惡業深重,家人對他的助念依然有用嗎? ", "output": "造大惡業的人一旦死亡就到地獄去,而造大善業的人則生天。學佛學得很精進的人,也就是修佛國淨土業修得相當深厚的人,死後馬上前往佛國淨土。 所以臨終之前,親友就應該開始為即將往生者助念念佛號。不論是念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等聖號,都可以幫助亡者順利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作惡的人在臨終時,更需要別人的助念,助念的用意是幫助他轉念,轉念能使他不因惡業很重而墮入地獄。所以,即使是造了惡業的人,助念還是能幫助他有轉變的機會。無論如何,在臨終以後的八小時之內,家人持續念誦佛號,一定能給予亡者慰藉。 至於現代人常常自己不念,或請別人代勞,或播放錄音佛號,這些都沒有家人親自助念的力量來得大。 "}
{"input": "劫是什麼意思", "output": "劫是梵文的音譯,是古印度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通常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input": "我丈夫經常去卡拉OK喝酒尋歡,要怎麼辦?", "output": "是不是妳沒有讓他感覺溫暖。"}
{"input": "現在醫學進步,人愈活愈長壽,臺灣已快成老人國了。人老了,許多生理機能都退化,當吃不得玩不得時,免不了想不開,老人該怎麼過日子? ", "output": "佛教認為,生老病死是生命四大現象。人終歸要死,只是有人活得長壽有人英年早逝。既然在無意外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會衰老,不如早一點準備面對年老。 四十歲以後,一般人的體能會漸漸衰弱,記憶力也逐漸減退。現代人大概要六十歲以後才能算老,即使是五十歲的人,感覺起來都還不算老。但還是要從四十歲就開始準備老年生活,不要等到真的老了,才想到要準備老年生活。 要準備些什麼呢?有人說,退休養老,錢很重要。但是,錢財雖有用,卻是不全可靠。我曾見有一位子孫很多的孤獨老人,因他只相信錢財,不相信任何人,愈老愈怕失去錢財,就把全部財產換成現金,找一個隱密的山邊,深深地挖,偷偷地埋,他就搭一間簡陋的木板屋住在那裡。結果他病死在那裡三個多月才被人發現,他的兒孫一個也沒有出現。過了十多年,有人拆除木板屋,在一塊鬆土之下,竟出現了已經腐爛的大筆現金。 我覺得,準備老年生活最重要的是準備兩種健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為了心理健康,最好有宗教信仰,而且要很虔誠,不是偶爾拿著香到廟裡拜拜。很多例子證明,有宗教信仰的人,老了以後不會那麼空虛苦惱,面對死亡也不會那麼害怕。宗教信仰之外,還要有宗教修養,祈禱誦經打坐念佛,每天做功課,讓自己心中有寄託。維持身體健康,則要多運動注意飲食,生活要正常起居要定時,這些都很重要。 如果經常保持運動的習慣,飲食就不是問題,像我每天爬山一兩個小時,雖然整天都很忙,但運動絕對不能少。邁入老年也不能暴飲暴食,睡眠不能太多或太少,性生活也要節制,不能再像年輕人一樣。總之,就是要懂得養生。 除了健康,還要培養興趣和個人的成長。成長並不限定在財富,雖然財富有成長也很好如能做到學問的成長技術的成長人際關係的成長對社會貢獻的成長,一定不知老之將至。如果感覺每天都很有趣需要做的事很多,身體一定不會差,腦子機能退化一定會慢些,那就不會感到無助無奈失落恐懼了,這不就是快樂的老年生活嗎? 社會應該鼓勵老年人走出閉塞的家,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做志工也需要用頭腦體力,雖然也會有挫折,但志工不為自己圖謀什麼,純粹為了奉獻,做一天就有一天的成就感。如果老人都能更健康快樂一些,不必經常到醫療機構去,領一堆藥回家吃,全民健保也可以省下不少錢。 通靈預言可信嗎? "}
{"input": "關公屬於佛教信仰還是道教信仰?", "output": "關公就是三國的蜀將關羽,死後葬於荊州的玉泉山。由於他的忠義和靈應,被我國民間信仰和道教奉之為神。唐朝之後又成為中國佛教的護法神。傳說智者大師駐錫在玉泉山,有一次在定中,見到成為厲鬼,憤恨不平,到處慘叫著尋找自己頭顱的關羽。智者大師安撫他,並為他講說佛法。關羽隨即皈依受戒,成為佛弟子,並發願做為佛教的護法。從此天台宗的寺院開始供奉關羽。各宗寺院效法,尊為伽藍菩薩,跟韋馱菩薩並稱,成為中國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
{"input": "什麼是菩提心?", "output": "菩提心的意思就是智慧光明的真心。"}
{"input": "用占察善惡業報經的木輪輪相來占察,這和民間占卜有何區別?", "output": "這部經與民間占卜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因為這部經不但告訴您吉凶禍福是如何來形成的,而且還進一步指出如何來扭轉惡業和惡運的具體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明白三世因果的善惡苦樂和吉凶等狀況,所以它能使我們的智慧大開行為導正。"}
{"input": "不好的情緒能不能經由轉化昇華,而變成好的動力? ", "output": "基督教認為人一出生就有罪,罪人犯罪做錯事,自己做不了主,只有信主,信了主以後,這個罪將由主承擔,原罪便沒有了。現實生活中犯的錯誤,也要向神懺悔,透過這種方式,幫助自己從情緒中走出來。 對佛教徒而言,不好的情緒則是透過懺悔來轉變,懺悔以後重新出發,做一個對他人有益的人,藉由閱讀佛經拜懺誦經,或念佛共修做義工等,都可以轉變自己的念頭,而情緒也就會轉過來。 一個本來壞的情緒,因為觀念的轉變,連生活方式也會轉變,變成好的力量,成為修行的動力修道的助力,這也可以說是逆增上緣了。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浪子本來是專做壞事的,可是當他觀念轉變,人生方向改變了,人生的步調也會跟著改變。所以,將不好的情緒力量轉化成好的修行力量,是很好的轉變! "}
{"input": "為什麼佛教會在印度沒落?", "output": "印度孔雀王朝時,佛教因生活富裕而僧侶分子複雜墮落,國家連年大做修福的佛事而庫府空虛外道見國王偏為佛教常做無遮大施而妒嫉憤慨。佛教因此而開始沒落。"}
{"input": "原本我們以為小孩子是天真無憂無慮的,但其實現在的憂鬱症恐慌症病患年齡正在降低,小孩青少年也有不少煩惱,學業青春痘體重交朋友都有許多壓力,甚至造成自殺,快樂童年很早就結束。大人該怎麼幫助小孩呢?  ", "output": "大家以為小孩子應該是天真無憂的,其實不然。如果生活在溫馨的家庭,孩子的確無憂無慮,因為沒有什麼事情要他們擔心,窮困不是太大的問題。 有人說回家的感覺真好,因為家是避風港,是溫暖的可以止痛療傷的地方。然而如果家庭是破碎的,或者父母的感情不好,充滿暴戾之氣,那麼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小孩就沒有安全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遺棄。還有,童年時常有一些夢幻想像,可是他們所看到聽到的,都和夢想中的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快樂得起來。 至於學業,如果父母或老師成天逼小孩讀書,期待他長大有出息,但小孩卻成了考試的機器,在這樣的要求下,小孩會很痛苦。學業不是問題,而是父母老師及周邊人們對學業的認知對價值觀的判斷有了問題,認為小孩書讀得不好就麻煩了,考不取學校就沒有前途,這都是不健康環境產生的問題。 還有,青春痘體重等生理上的問題,如果父母師長可以善加引導,也就不會有大問題。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長了青春痘,有的覺得不敢見人。其實青春痘可尋求醫師治療,或者從飲食方面改善,還有心理上的調適,都能夠解決的。 另外,現在的小胖子很多,當他們遇到這些問題,自己不知道怎麼辦,會覺得痛苦,大人這時就要幫忙解決問題,讓孩子苗條一些健康一些,都是辦得到的。 佛法說眾生剛強,難調難化,7因為眾生難度,所以佛透過跟眾生相處,了解需求要是眾生的需求有些不正確,就要告訴他們不正確的需求可能帶來痛苦,然後指出一條通往快樂的道路。 做父母的,需要多花些時間在孩子身上,像佛度眾生那樣地用慈悲心來幫助孩子成長。不要只是供孩子讀書,卻沒有真正地跟他們談心。 我不是小流氓 "}
{"input": "佛教相信在劫難逃在數難逃之說嗎", "output": "相信,但是師父說不要擔心,只要我們有用功修行,當劫數來臨,我們還有另一個世界可以往生,所以應該歡歡喜善的準備著,等待著死亡的來臨。"}
{"input": "一直夢到往生的親人怎麼辦?", "output": "念經迴向給他。"}
{"input": "念佛的人見到瑞相怎麼辦", "output": "不要把它當成那麼的神奇並向人炫耀。"}
{"input": "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是佛教對平等的詮釋嗎? ", "output": "佛法講的法住法位是說,每一法,法法平等,都應該有其位置。 但是,你有你的位置,他有他的位置,這個位置不可能完全相同。坐在前面後面上面下面,左邊右邊或中間,都是不相同的,最中間只有一個位置,不可能因為要求平等,便讓大家都坐在中間同一個位置,那社會就沒有秩序了!所以,各司其職各守其分彼此尊重,這就是平等。 現在社會已經全球化,所注重的不僅僅是性別,更是人類共同的平等,而平等的意思是權利的平等,並不是能力的平等。權利絕對是平等的,但是在公平合理的競爭以後,自然而然各有其位。 新時代女性 "}
{"input": "佛教為什麼不吃肉?", "output": "為了慈悲眾生。"}
{"input": "在企業中,認為衝突和競爭不一定是壞事,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正面角度和觀念去看待它? ", "output": "現在臺灣社會裡常發生各種不同的衝突,譬如家庭裡面有父母兄弟姊妹間的不和,老年人和年輕人有代溝婆媳之間有嫌隙社會上則有族群間政黨間利益團體之間等很多不同的衝突。 成功的商人都會自詡是可敬的競爭者,良性競爭無論對於社會或是自身都是好的。譬如當我們辦了臺灣的第一所佛學研究所,我說一定要辦得很好,可是因為沒有競爭者,很難曉得怎麼樣才是真正的好。 後來有了另外一個研究所,在規畫和組織等方面都學習我們,並試圖超越我們。我在他們的開學典禮上告訴他們,我非常歡喜非常高興有另外一個高品質的研究所成立。過去我們是孤掌難鳴,現在,我們可以用雙手鼓掌了。 我祝福這個研究所趕上我們超越我們,而我們也會想辦法再超越對方。這樣相互競爭相互超越,就能使我們臺灣佛教的教育品質愈來愈高,這是好事,是可敬的對手! 社會上的各個不同的團體與民眾,如果都能這樣思考的話,這個社會就能欣欣向榮了。 "}
{"input": "佛菩薩阿羅漢怎麼區別", "output":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也就是自利利他無我無私悲智無限究竟圓熟的人。菩薩又被稱為覺有情,是能夠自利利他的人,並且是以利益他人來做為成就自己的人。羅漢是小乘四果的聖人。"}
{"input": "舍利子是什麼東西?", "output": "舍利是梵文,為遺體遺骸屍骨之意,子是結晶之意。舍利子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事,肉身的舍利子只有紀念的意義,法身的舍利子才有教化的力量感化的能力。"}
{"input": "佛教中有自我肯定嗎?", "output": "有,自我做得了自己的主宰,就是自我肯定。"}
{"input": "真的有西方極樂世界嗎?", "output": "有的,要有信心。"}
{"input": "我的朋友有婚外情,請問怎麼對待這個問題?", "output": "別人的事,干你何事?"}
{"input":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是真的嗎", "output": "佛經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是由於造作惡業所成。念佛心與佛相印,則遠離無量罪業,念念念佛,念念離無量罪業,永遠念佛則不受三界果報。"}
{"input": "很多人誤以為宗教人士都不食人間煙火,不懂得如何運用財物。請問法師,佛教裡有具體的方法教人怎麼樣使用金錢嗎? ", "output": "錢是要用的,即使沒有錢的時候也要用錢,不用等於沒有錢用了錢以後,就自然會想辦法找錢。佛教常教人布施,如果是個很窮的人,叫他如何布施呢?人若為了要布施,就會想辦法賺錢,即便是乞丐也可以把乞討來的錢拿去布施,這是光明正大得來的,以現代的用語來講就是募化得來的。 像法鼓山團體裡面,很多信徒不是有錢人,但是他們對於我們所做的事非常佩服與認同,自己沒有錢布施怎麼辦?他們會想辦法勸人來捐錢。有布施觀念的人,就會找些簡單的工作來做,例如做手工撿垃圾做資源回收,為布施而變得勤勞,勤勞之後錢就來了。只要你付出努力運用正當的方法,就會賺到錢。賺到錢以後要怎麼分配呢?除了自己生活必須的最低消費之外,就應該要布施儲蓄。 "}
{"input": "聽到老僧入定這句話時,心裡很好奇,修行多年的人真的可以做到八風吹不動嗎? ", "output": "所謂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會有情緒,但是在平常生活裡可能還是會有情緒,不過這個情緒不會浮動。一個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緒還沒有浮動之前,他心裡已經有感覺了,當有了感覺,他會用方法不讓情緒浮動。 事情不公平也好公平也好,無論怎麼刺激,修行的高僧會用方法與觀念來轉變調整自己。因此從表面上看,老僧爐火純青,是看不出情緒的。 但他們有沒有情緒呢?可能還是有,但是情緒已經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他人,不會脫口罵三字經,也不會動不動就表現出憤怒的模樣,這種應該就是有修養的人。 但是,有時在必要的時候,老僧也必須表現出憤怒相,可是當下他的內心並沒有憤怒,目的只是為了使眾生的情緒能夠冷靜,愚癡能夠開朗,就是所謂當頭棒喝。這有可能是一種方便法,他的內心不會有情緒。我也看過有這種老僧,罵徒弟罵得好凶,轉過臉來卻是慈祥的,一點也沒有生氣,這就是他的一種表現方式,並不一定是內心有什麼大的情緒。 調伏與轉化 "}
{"input": "佛教相信懺悔嗎", "output":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殺生偷盜邪淫大妄語妄稱自己是聖人等的已遂罪,必須隨業受報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過失犯戒與威儀犯戒等罪業,均可依照佛所規定的方法懺悔。不過,懺悔的目的,是在自淨其心不復再犯,如果常常犯罪,常常懺悔,又常常再犯,那麼,懺悔的行為,便會失去應有的功用了。"}
{"input": "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output": "佛教可著重對信仰諸佛菩薩功能的提倡,或對於某些常用經咒效驗的闡揚。人人只要選定一佛或一菩薩,或一特定法門和經咒,就可達到民間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能更進一步,由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解脫自在的境界。"}
{"input": "很多人相信緣定三生的宿命論,請教法師對此看法? ", "output": "一般人因為小說看多了,才會相信小說裡面講的緣定三生,男女之間因為彼此相愛,便覺得這是因為有緣。但若要清楚地講緣是什麼?沒有人說得清楚。有人認為,彼此在過去世曾經結過婚,所以這一生還要在一起生活,並且約定以後還要繼續做夫妻。包括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即所謂的緣定三生。 佛教認為,緣並不僅限於男女的關係,凡是人與人相處,無論跟誰接觸,都是因為在過去生曾經結過緣,有的是結善緣,有的是結惡緣。如果結過善緣,就是做朋友家人,或者成為夫妻如果結惡緣,就變成仇人,互相地傷害,冤冤相報冤家路窄,一樣會再見面。 緣,有時是偶然間接觸便會產生,有時則需要慢慢培養。偶然接觸的緣分,就是所謂的一見鍾情。可是,有些一見鍾情也滿奇怪,譬如兩個人見面,一個人產生了單方面的鍾情,但另外一方並不希望跟他做朋友,又該怎麼解釋呢?這就是單獨的個人的一種情緒和感受。或許是他個人正好處於空虛的狀態,偶然間看到某個人,就想把自己和對方湊合在一起。這種情況,可能過去根本沒有結緣,就因為這一次相遇,而產生了這樣的緣分。 所以男女見面或者相愛,可能是過去某一世曾經接觸過,產生過友誼或是愛情,在這一生又遇到了。但是,也可能過去根本沒有相遇過,而這一生有因緣認識,並發生了愛情。至於來生是不是還一定能夠在一起?機會其實是非常渺茫。 我們在一生中接觸到的人或事相當複雜,所以來生是不是還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還能碰得到面,而且又能結婚,要發生這種三世因緣的機會,是很難的。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一生曾經結了緣,在未來的某一生還會碰面!而男女彼此在一起,除非相處的時間很短,才會只有甜蜜和恩愛,沒有怨恨,否則,夫妻之間從結婚到老死,能白首偕老從來不吵架不做怨家的,真的很少。 "}
{"input": "您是佛教徒嗎", "output": "是的,我是佛教徒。"}
{"input": "念佛法門就是一句佛號嗎?", "output": "歷代祖師大德提倡的念佛法門有很多種,有深有淺,持名念佛只是其中之一。"}
{"input": "有一民間傳說,人因為少修行五百年,才會變成女生。這是不是說女性在本質上智慧上或是修行的成就上比男性差? ", "output": "這是重男輕女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一種觀念,原始佛經裡並沒有這樣的說法,雖然後期的經典中有提到,但釋迦牟尼佛不曾這樣說過,無論如何,這麼說都是不合理的。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平常會到寺院燒香拜佛發心供養布施,甚至會在寺院或家中念佛誦經的,多半是女性。所以,應該說女性的善根比男性更深一點。 過去以男性為主流的封建社會裡,女性確實受到歧視。無論是我們漢民族,或是中東的伊斯蘭教民族,通常一個男人可以娶三妻四妾,在這樣的社會當中,女性是委屈的。 這是社會現象上看到的不公平,不過並不表示女性的本質就比男性差。 "}
{"input": "讀經能改變人生嗎?", "output": "讀經不只是求功德讀經是聞思修的第一步聞,誦讀佛經之外,還需要了解經義,熏聞正確的知見,學習諸佛菩薩德行,進一步修正自己的行為。否則就會像聖嚴法師所說如果不能由於讀經而放下散心入於定境,或藉懇切的虔誠而感應神靈,那他除了熏習作用的一點所謂功德之外,並無多大的意義。法師在金剛經講記中指出,讀經會出現兩種現象,第一種是從語言文字的表面去理解,望文生義,卻不一定是佛經的真正意思第二種則是以自己對人生的體驗,以及對佛法的修行來通達識透文字的內涵,根據實際經驗證悟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體認。例如有些科學家在研讀佛經後,會覺得經文的語法與排列方式,很像方程式般邏輯分明,而產生更進一步去了解佛經的強烈意圖,而在了解佛經所講述的空義後,更折服於佛陀的智慧,從此喜歡讀經的滋味,對佛法深信不疑。讀經對生命的啟發許多寺院道場除了成人讀經班,也紛紛成立兒童讀經班,形成一股讀經風氣。讓孩子從小讀經,能提高學習力,培養專注力,養成穩定的心性。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健全的人格,學習智慧心與慈悲心。打開一部佛經,在經題經文之前,一定會有〈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擁有難得的人身,又生於佛法資源如此豐富的時代,能聽聞佛法讀經並修持,是一件多麼有福報的事。就讓我們一起來讀經,領受佛陀的教法!"}
{"input": "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 "output": "從佛教立場看,修善積福是以持戒布施而得人天福報。如果遭受災難貧病等事情,最好是懺悔積德存善心說好話做好事。通過靈媒,有時能得到一時的意外之福那是一種假相的告貸,幻覺的滿足。學佛的人,應該依據佛法的指導,自求多福,努力開創明日的前途。"}
{"input": "心量狹窄怎麼辦?", "output": "知道狹窄,就告訴自己每天加大一點一點"}
{"input": "佛教徒必須實行佛化婚禮嗎", "output": "佛教並不強調佛化婚禮的重要性,凡是公開的婚姻,都會受到佛教的認可。至於佛化婚禮,在佛化家庭的建設上說,是有必要的。至少,佛化婚禮的舉行,已經證明男女雙方都是三寶的弟子,所組成的家庭,也必是佛化的家庭,至少那是一個修持五戒十善的家庭,一個和樂慈愛的家庭。"}
{"input": "現在的離婚率很高,許多原因是外遇造成的,人在遇到感情被破壞的時候,情緒會很激動,請問法師有什麼建議? ", "output": "夫妻或情侶雖然在一起,但還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各有各的人際關係,但是,無論是哪一方,仍應盡自己該盡的責任。做妻子的應該盡到妻子的責任,做先生的也應該盡到先生的責任,以維繫雙方共同建立的家庭。 無論是太太或先生,當遇到對方變心的時候,只要自己的心不變情緒不受影響,家庭還是溫暖的,就還可以維持。如果老是懷疑,不信任對方,家庭就會因此而破碎。只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家庭破碎的狀況就會比較少一些。 如果另一半真有了外遇,故意想辦法和你過不去,要你過得不快樂,此時若提出離婚,那是讓他正中下懷。如果你覺得自己還喜歡這段婚姻,還要這段婚姻的話,就必須堅持下去,不要輕易說離婚,否則,吃虧的還是自己。 "}
{"input": "開光是什麼意思?", "output": "在家供佛,設立佛壇,通常會先請人為佛像開光,擇日定方位,這是屬於民間信仰的一種。開光表示慎重,擇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以佛教的觀點而言,開光儀式並不一定是必須之舉。不過隆重的儀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現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也都集合信眾舉行開光儀式。"}
{"input": "媽媽學佛,但是放不下我的終身大事。如何勸她放手?", "output": "天下父母心,媽媽也是凡夫,總是牽掛著子女,陪她多讀些聖嚴法師的書,看看是否能慢慢地改變她的觀念吧!"}
{"input": "嬰靈作崇之說有根據嗎", "output": "佛陀認為殺胎的罪與五逆重罪同,但並無任何作崇及超渡之記載。"}
{"input": "帶業往生等於逃債嗎", "output": "若能往生淨土,帶業而去,消業而還,再來世間受報,已經沒有苦果的實質,僅有類似於果報的現象。雖帶業往生,卻未曾逃債,雖身受果報,卻與凡夫眾生大異其趣。因此,這和造業受報的凡夫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為一個是自主的,以願力來度眾生一個是受業力牽制的,不能自主,是出於苦果和苦因的循環再循環。"}
{"input": "有人說大女人主義是為了對抗沙文主義的大男人而衍生的,在性別觀點和議題上採取絕對的自主權,這樣的主張正確嗎? ", "output": "有句話叫作物極必反。當大男人主義發展到某種程度之後,由於時代環境變了,觀念也跟著改變,女性產生了自覺,覺得受到壓迫,便開始爭取女性的地位,因此有了女性主義。 而女性主義者的出現,往往有其成長背景家庭背景和社會背景,東西方皆然。 意識非常強烈的女性主義者,除非遇到願意配合的男性,並承認女性是偉大的,或者需要倚靠女性才能生活,那麼這個男性就願意做她的附屬品,可以跟女性主義者成為伴侶。 否則,女性主義者不容易找到適當的配偶,因為她瞋恨男性厭惡男性,想要壓制男性,凡是有男性的場合,或是由男性主導的場合,她們一定表達反對的立場,這樣就矯枉過正了。 "}
{"input": "皈依實質上是什麼呢? 對皈依的弟子有什麼約束?", "output": "所謂皈依,是對自己的身命做信仰的宣示。儀式完成,便算是加入佛教,成為三寶弟子了。皈依時要立三誓,就是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說,不皈依外道徒眾。由此三誓的建立,皈依也就有了戒的約束性質和作用。"}
{"input": "社會新聞中常看到鄰居間為了停車澆花等小事交惡,甚至大打出手,告上法院。生活裡遇到不講理的鄰居,的確是讓人很苦惱,尤其是遇到常常製造噪音汙染環境的鄰居時,更是困擾,如果無法搬家,該怎麼辦?  ", "output": "住在人多吵雜的都市裡,難免會遇到難以相處的惡鄰居。惡鄰居通常會認為引起別人煩惱的行為,是他個人以為的自由,別人無法管。一般來說,這樣的人可能欠缺道德教育,尤其不清楚什麼叫作本分,行事作為往往我行我素,非常自我中心,不能體會其他人的感受。遇到這種惡鄰居的唯一辦法就是搬家沒有辦法搬家時,只好接受事實。 有一棟五層樓道場的隔壁二樓搬來新住戶,在窗台上打出一個平台,延伸到道場的樓旁。這位住戶在平台上養狗養雞,很吵又臭,使得道場二樓根本無法開窗,而且整棟大樓都聞得到臭味,狗吠聲常干擾到道場的作息和修行。 所以便和這位鄰居交涉,告訴他你的樓層延伸平台,已經占用到我們的空間,如今又在平台上養雞養狗,造成我們很大的困擾。他說誰敢動我的平台,我就和他拚命。由於和平交涉,他不理會,只好找警察協助處理。警察勸他要盡速拆除,他還是不拆但道場又不能搬家,只有接受他,並和他說好話,勸他改善動物的環境,不要弄得這麼臭。這是在和鄰居妥協下的和平共處。 遇到惡鄰,可以選擇做朋友,或是做怨家。如果選當怨家,會演變成以暴制暴如果選做朋友,彼此的關係則可能改善一點,不過要對方完全改變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在心理上要接受他。 如果與惡人為鄰,自己也變成惡鄰,以暴制暴,暴力會愈演愈烈,反而不好。忍讓,並不是被欺負,因為合理不合理,是向講理的人說的。惡鄰就是不講理,有時他們的行為很難用法令約束,報警也不一定有用。如果因看不慣,而用非理性或衝動的行為及心態來對付他,跟他一般見識,我們反而會變成另一個惡鄰居。 忍辱者多福 "}
{"input": "請問是否相貌差的修行人,修行功夫也比較差?", "output": "眾生各有各的長相,各有各的心相,各有各的修行功課。面容有的是生得的,有的是修得的。生得的是指,生出來就具有堂堂的丈夫相,就有福德的智慧相。修得的是指,靠自己的修行而轉變自己的相貌。"}
{"input": "要如何開悟?", "output": "發願生生世世地修行。"}
{"input": "卍字是什麼意思?", "output":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用來表徵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input": "什麼是佛?", "output": "佛,是梵語佛陀buddha的略稱,意思是自覺覺他覺滿的覺者。也可以這麼說佛是無上智慧的徹悟者,無量福德的圓滿者,最高人格的完成者。"}
{"input": "學禪若終生不悟怎麼辦", "output": "禪的修持,切忌將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執著攀緣放不下。真正的禪者,知道有悟這樣東西,但並不以悟境的貪求為修行的目標。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種觀念,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將此觀念擺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禪者修行,重視過程不重視目的。"}
{"input": "佛教裡說的了生死是什麼?", "output": "依佛法修行到可以坦然的不畏懼的面對生死,就可以了生死。 "}
{"input": "親人罹患重病,家屬要以什麼心態對應?如果醫師告知患者生命已不樂觀,要向患者說出實情嗎?該如何衡量呢? ", "output": "患者罹患重病,是否要告知實情,沒有一定標準,因人而異。要看病人及親人的心理狀況如何,再隨緣制宜。 我曾遇到一位癌症末期的病人,他的家人在他面前都不提病情,但背地裡卻又非常地焦慮,告訴我說大概已經不久人世了,但沒有人敢告訴他實情,怕他衝擊太大受不了。 他的家人希望我去慰問關懷患者,我依家屬所託,明明知道他的病情不樂觀,還是要告訴他沒有關係,念念觀世音菩薩,很快就會復元了。 結果他對我說師父,我知道大家都在騙我,我早已知自己不久人世,為了不要讓他們傷心憂慮,也只得向他們說放心,過一陣子就好了。大家都在演戲啊!他說我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大家不告訴我,但我知道我已經到了要走的時候了。 我勸他坦然和家人談談,免得家人不敢談後事。話說開來後,大家坦然面對,該來的總是會來,他並告訴家人心境已準備好,已無所求,準備等佛菩薩來接我。我告訴他,不要等死不要怕死,更不必求死,時時念佛,能念多少,就念多少。 一般癌症末期的患者,癌細胞會擴散,臨終前會痛苦不堪,這位患者臨終時沒有任何痛苦,走得很安詳。如果病人怕死,不願面對死亡,跟他說病情時,可能會讓他驚恐緊張,原本還沒到死的地步,反而被嚇死了。因病人怕死,受不住驚恐和緊張。愈是怕死的人,愈無法面對死亡,臨死前會很痛苦很恐怖!對這樣的人,還是將病情隱瞞起來比較好。不知情的情況下死亡,來不及驚恐就往生了,但可能很多事情來不及交代。 人生在世,終究會死,即使沒有病也會死。因此,病人生病時可以告訴他應該先有死亡準備,比如預立遺囑後事該如何辦理等,讓自己心中沒有牽掛,也不會留下子女爭產等後遺症。立遺囑可包括財產如何處分事業如何處理,未了心願如何了結等。 病人不喜歡提及死亡,但是人人都要為死亡做準備,就後事做好交代,讓死者無憾生者無爭。 預立遺囑要及早 "}
{"input": "佛教對於現實人間的前途是悲觀的嗎", "output": "不。佛教相信,再過相當長遠的時間後,有位佛陀在人間出現,稱為彌勒世尊。凡是在佛法中皈依的人,到了彌勒佛出世時,都將同時出世,同聽說法,同受彌勒佛告知你將在何時成佛。為了迎接那個時代的來臨,預先從事人間社會的各項建設,乃是正信佛教應負的責任。"}
{"input": "有位居士賣豬肉想改行,但又沒錢,怎麼辦?", "output": "雖然以殺為業的肉品商,本身並不覺得是做了壞事,只是提供人們食物,是一種服務業然而拿眾生的生命做為賺錢謀生的一種方式,這是不慈悲的。如果可以改行賣蔬菜,或是素食自助餐等行業,並常誠心懺悔業障,相信一定能找到一個維生的正業。"}
{"input": "怎樣才有智慧?", "output": "有智慧的人欣賞世界熱愛生命,發生任何事情,不管是好是壞,都不會有得意或痛苦的感受,而能用超越於主觀的客觀角度來欣賞世界,便不會有煩惱。"}
{"input": "最近反菸團體和菸商團體,為了菸害防治法案,在立法院吵了好幾架,菸商團體主張,吸菸者也有人權,如果法令太嚴,比如人行道也不能抽菸,就妨害吸菸者的權利。反菸團體則認為,醫學已證明吸菸及二手菸的危害,保障自己及別人健康,應該適度規定。他們似乎各有道理,我們該怎麼看待這樣的爭議呢? ", "output": "我是一個佛教僧侶,從我的信仰立場來看,吸菸並不是罪行。例如在南方,由於瘴氣與濕氣,容易造成某些疾病感染,因此佛經之中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曾規定在哪些狀況下可允許抽菸的記載。一直到今天,上座部的佛教,像是泰國緬甸斯里蘭卡地區的佛教僧侶,還是可以抽菸的。 但是,以今天的時代環境,無論在公共場合或者參加會議,任何系統的佛教徒都不至於有抽菸的行為,因為大家都了解,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抽菸的行為比較不會妨害到他人,可是在一個人口密集的場合,抽菸雖是個人自由,卻妨害到他人的健康和生活品質,這就是不道德了。對一個中國的比丘來說,抽菸有失威儀,犯了威儀戒。雖不算大罪,但造成威儀的失態,不是很好。 現在〈菸害防治法〉立法的問題,引起了反菸團體跟菸商團體的對立,菸商團體考量的是為供應市場需求,反菸團體則是為了全民的健康著想。這種情形在國內外都一樣。只要有抽菸的人,就會有製造菸草的廠商。另一方面,反菸團體主張立法禁菸,我認為雖有阻力,但值得鼓勵。其實哪裡可以抽菸,而哪裡禁止抽菸,更是道德的問題。 為什麼反菸的團體希望透過立法防治菸害,因為我們國民的道德觀念仍有待提昇,有了法令的禁止或者罰金的處罰,可能大家會遵守。 因此我建議,抽菸的人除了愛惜自己的健康,也應該要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這是一種自愛,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人行道是不是允許抽菸,室內可不可以抽菸,主要是抽菸的人應該要尊重同一場合裡其他人的感受。 我曾經看過一位癮君子,在飛機上待了七八個小時,他看起來好難過,後來飛機到了某一個中繼站加油,他很快就衝到休息室抽菸,雖然休息室也是禁菸的,但是他一看沒有人,就馬上拿起一根菸趕快地抽,抽完以後把菸藏起來。我很同情他,明知道這種行為不應該,可是他非抽不可。如果罰則很重,他可能就不敢抽了。 很多人以為戒菸很難,可是到我們法鼓山參加禪修的學員,有些人只要經過三天,生理上的癮就沒有了,可是心理上的癮還在,因此回家以後要好好地鍊心。我要勸勉抽菸的人士,能夠戒菸是最好的,把買菸的錢省下來,可以做許多的善事。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
{"input": "在紛亂的環境中,如何把心靜下來?假使辦公室裡突然有人出言不遜,冒犯了您,這時該怎麼回應? ", "output": "我們首先要理解,環境永遠是混亂與變動的。那什麼是不混亂呢?只要變動是有秩序的有規則的,就不算是混亂了。亂不容易避免,能化解亂就是智慧。 最近有位弟子開會時和人吵架,我勸他既為修行人,何必與人爭吵呢?他馬上說對不起,是我控制不住情緒。但他又說我並不想吵架,是對方一再撩撥,我就脫口而出,回話過去了。 我說我們修行人不應有這樣的情緒表現。他再三道歉。如果他不是修行之人,也許會不服氣地反駁吵架不是我的問題,師父應糾正的是對方,不是我。 辦公室並不是天堂佛國,或者是一個烏托邦的幻想環境,我們必須清楚,只要有人有事,就很難事事如意。只要有這樣的體認,就不會受混亂影響,甚至能處理混亂。 西元二○○○年,我參加了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的世界宗教領袖高峰會議,世界各國有幾千人參與,有一個場次是自由發言,主席要大家舉手取得發言權,但許多人早就衝上台,場面非常混亂。主席就說我們是宗教領袖,請展現謙讓。這些宗教領袖趕緊回到座位坐下來。大家原先只想爭發言,造成了亂主席適時利用智慧,讓亂平息。 我們在工作環境,常會遇到出言不遜的人,理直氣壯地糾正你,或是要讓大家知道他受了委屈。此時,不要和他直接衝突,以免受到更多傷害和委屈。可以請你的上司或同事向他勸說,不妨坐下來慢慢談,若有人做錯了,可以改進,沒有必要大聲爭執。如果能夠這樣做,相信事情多半能化解。 如果是主管常在辦公室出言不遜,相信老闆不會喜歡這樣的主管的。如果他是老闆,公司經營一定會出問題,當下屬的人可以選擇離職如果無法辭去工作,而老闆又常常罵人,只好調整心念我要的是這份工作,他喜歡罵人,那就讓他罵吧! 但如果處處想要向老闆討回公道,追回尊嚴,不但讓自己日子過得不快樂,也讓問題更雪上加霜了。 讓人人都有飯吃 "}
{"input": "為什麼要迴向?", "output": "迴向是一種分享與祝福。"}
{"input":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嗎", "output": "加持的力量,即是轉變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轉變了他們的力量。主要在於幫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過難關,加強他們的勇氣和毅力面對現實,但並非佛法的究竟。"}
{"input": "佛教的正理是什麼?", "output": "因果和因緣。"}
{"input": "學佛越久離佛越遠是真的嗎", "output": "其實這是對佛教的一種誤解,認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等於完成了究竟圓滿的佛果,而一旦信佛並開始學佛之後,才知道成佛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若不急求斷煩惱證菩提,煩惱自然已在減少,那樣的話,不僅不會感到學佛越久離佛越遠,而且會使你突然發現,佛就在你的眼前。"}
{"input":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嗎", "output": "佛教承認上帝的存在,但卻不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創造主。以佛教來衡量,道教及回教的上帝,同於佛教的忉利天主,耶教的上帝,同於佛教的梵天主,印度教的上帝,同於佛教的大自在天主,忉利天是欲界的第二天,梵天是色界的初禪天,大自在天是色界的最上一天。佛教認為宇宙是眾生的業力所感,眾緣所成。不是某神或一神所創造。"}
{"input": "佛教中蓮花的意義為何?", "output": "佛菩薩都是以微妙清淨七寶莊嚴的蓮華台為座。因為蓮花生於汙泥,卻能出汙泥而不染一如佛菩薩總是在充滿煩惱罪惡的世界中救度眾生,而愈發顯出他們的清淨莊嚴。"}
{"input": "那個行業是利於眾生的?", "output": "只要以慈悲為懷,從事為國法和佛法所許可的行業,都有利於眾生。"}
{"input": "近來非洲貧窮議題,在世界各地引起討論,希望世界上富有的國家,能免除窮國的外債,因為貧窮讓非洲民不聊生,平均每五分鐘,就有一個嬰兒死亡。這些消息不免讓人起惻隱之心,但我們只是臺灣的小人物,能怎麼做呢? ", "output": "首先,我們要正確地認識非洲,並不是每個非洲國家都是窮困的但是,大部分人是藉媒體的報導來認識非洲,總以為那裡是黑暗大陸,住的都是又窮又苦的人。 貧窮問題在我小時候,是很普遍的。我是一九三○年出生的,那時候的亞洲,除了日本是強國,中國印度這些大國都是窮的,更別提其他國家了。美國小說家賽珍珠Pearl S Buck,對當時中國大陸的貧窮,有很生動的描寫,到處兵荒馬亂,旱災水災也連年不斷,人民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幾歲。那時候,人民很苦,飢餓衛生不佳戰亂,還有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就如同現在許多非洲國家一樣。而窮國貧窮的原因,幾乎都很類似,除了天災,還有人謀不臧教育落後。 聯合國和各種世界組織現在都在思考,如何解決非洲的貧窮?許多社運團體更對有錢國家施加壓力,要他們採取行動,因為富國控制了世界經濟的命脈,有能力的一方,更有責任幫助弱者。 但我想,由窮國移民先進國家,已有能力改善自己命運的人,也有責任協助貧窮的母國,如果這樣的人能回祖國改革,加上外援,效果會大得多。可惜的是,多半能到歐美留學的人,享有富裕生活,就不想再回國受苦了。 除了減免窮國外債,更要扶植他們有能力改善及治理國家。這時,教育就很重要,否則送去再多的資源也沒用。大家難免擔心,資源是不是只流到少數權貴手中,接著流到瑞士銀行的私人戶頭裡,而窮人依舊受苦? 過去臺灣派農耕隊工程隊去幫助弱小國家,希望他們學到技術後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但有了技術,人的思想生活態度也要改變,要懂得儲存糧食積極工作。臺灣的民眾如果對非洲受苦的窮人動了惻隱之心,個人可以透過一些團體援助,或者到當地當義工,最好先學會當地語言,可以在那裡當老師。像護士醫師等人才,應該都很需要。 現在,地球村的人都要互相幫助。法鼓山在南亞海嘯之後,我們的義工到斯里蘭卡建了臺灣村,讓失去家園的人有地方安身我們有五年計畫,建村之後,尚有後續的安心服務。 臺灣現在漸漸有出國當義工的風氣了,許多青年趁著年輕到貧窮國家幫忙,貢獻自己心力,對他們個人都有很大收穫,是人生很好的歷練。不過出發之前,要訓練義工先學會照顧自己,才能服務他人。 家庭溝通 小爸媽問題多 "}
{"input": "阿含經說些什麼?", "output": "阿含是梵語,傳承的意思,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開示演說佛法給弟子時人,或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釋尊的教法,釋尊涅槃之後,由弟子結集而成的聖教集,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佛法 。其內容主要為三法印三無漏學四聖諦陰入界三十七道品等等,教導人斷除煩惱,解脫輪迴生死之苦。"}
{"input": "阿彌陀經說些什麼?", "output": "阿彌陀經主張以信願行,持阿彌陀佛名號,求願往生彼國。"}
{"input": "什麼是中陰身", "output": "人死後沒有馬上轉生,而在等待到下一生的因緣成熟的階段叫中陰身。"}
{"input": "請問怎麼皈依佛教?", "output": "皈依佛教,要向僧寶執弟子禮,要恭敬供養僧寶。皈依目的是學習成佛之道。"}
{"input": "先度眾生還是先成佛", "output": "早成佛道救度眾生與度盡眾生方成佛道,二者皆係出於諸佛菩薩不同的悲願。"}
{"input": "一直很困惑,佛學是唯心主義嗎?", "output": "佛法不共其他宗教的特質,是緣起論,依緣起而體見法性。出發於人人現成的身心事實,從此現實經驗的因果事實,進而從事入理,依有契空。所以既不是二元多元,也不是一元既不唯此,也不唯彼,不須要落進世間哲學的思惟窠臼。"}
{"input": "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 "output": "靈媒,是指一些能夠通神通靈通鬼的人。從佛教立場看,修善積福是以持戒布施而得人天福報。由於自修善法而得到護法神的惠助,以及諸佛菩薩的庇佑,不需要通過靈媒的關係來以善鬼趕惡鬼以正神驅邪神。"}
{"input": "佛教的金錢財富觀念?", "output": "以生命整體來說,錢財只是生活所需的工具之一。真正會賺錢的人,知道怎麼恰到好處地用錢,來活出生命的品質。心靈的成長和造下的善業,才是真正能夠帶走的無形財富。"}
{"input": "只求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沒有更高的要求,請問這種想法對嗎?", "output": "這是個人的選擇。工作是提供自己所能,賺取金錢來保障自己生活上的安定,而個人身心是否安定,常常也是決定工作能否穩定持續的重要因素。在每個工作崗位上,只要盡其本分盡其職責,就是發揮那份工作的價值與功能。"}
{"input": "心經說些什麼?", "output": "心經是流傳最廣的一部佛經,以原始佛法為基礎,大乘空義為核心。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卻是整個大乘佛法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核心,深廣而微妙,是最精要的佛法概論與修行指南。"}
{"input":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級", "output": "佛教也不是只有出家眾,乃將出家眾及在家眾的男女大小,依次分成七等比丘眾比丘尼眾式叉摩尼眾沙彌眾沙彌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合稱為七眾。"}
{"input": "大千世界怎麼講", "output": "一個日月系,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進千倍為中千,再由中千累進千倍,一共經過三次千數的累進而成,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
{"input": "網路為大家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例如上網查資料購物已成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近來網路交友也大為流行,法師對網路交友抱持什麼看法? ", "output": "網路是時代的新趨勢,有這樣的工具,交朋友就不一定需要外出,只要打開電腦就可以在網路上找朋友了。 這幫了很多人的忙,因為有些人生性害羞,不擅於言辭,見了陌生人就說不出話來,以致交不到朋友。網路上就沒有這重障礙,彼此透過網路交談,什麼話都可以講,講出來也不怕對方笑,如果認為對方不好,還可以另外再找。 但在網路上交朋友,應該掌握幾個原則,否則也可能會使自己受到傷害,或是傷害他人。 第一個原則,一般對於網友的認識,是從他貼在網路上的文字或照片來了解,但其中的真實性卻無從得知。只能從文字上看到他是這樣的人,但在文字背後究竟是什麼樣並不清楚。 這就好像我們之間隔了一道牆,你在牆的那一邊,我在牆的這一邊,兩個人透過電話聊天。聊天時的聲音可能是裝出來的,就像在電影上看到的口技表演,可以裝女孩的聲音男孩的聲音老太太的聲音老頭子的聲音。因此,即便聽到的是男性聲音,或是從文字知道對方對某件事的看法是採男性觀點,並不表示這個人就是男性,他的年齡背景也不一定如同所看到的文字。若能意識到這一點,第一道防線已經有了。 第二個原則,不要把自己的事情都告訴對方,既然不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對自己的事當然要有所保留。尤其是個人的資料,譬如年齡地址家庭成員家裡的狀況等,不需要一五一十地告訴對方,這是很危險的。因為,說不定他是個慣犯,專門從網路上找對象下手。 我們在網路上一定要會保護自己,對於個人資料持保留態度。但如果是針對某個問題彼此交換意見,就不受這個限制,還是可以彼此談一談不同的想法。 "}
{"input": "什麼是業力?", "output": "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的習氣和慣性。"}
{"input": "佛教徒能夠參加軍政工作嗎", "output": "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熱忱的在家佛教徒,應當要向各方面的各階層去貢獻出自己。"}
{"input": "我有很嚴重的焦慮症,怎麼辦?", "output": "學習放鬆,能禪修最好。"}
{"input": "佛教起源於什麼時期?", "output": "源於釋尊佛陀對宇宙人生真理的探索開始。"}
{"input":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output": "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生活,而抱著逃債,甚至於逃亡的心態遠離他所處的環境。逃避是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是修習佛法的初步。"}
{"input": "佛教徒都願往生極樂世界嗎", "output": "正信的佛教徒,都願解脫生死得到永恆的安樂。極樂世界,是無量佛國淨土中之一。佛教徒之中也有不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願生其他世界的,如東晉的道安大師,唐代的玄奘大師及窺基大師,近代的太虛大師,都願往生本界兜率內院的彌勒淨土。悲願宏深信心堅強的佛弟子,也有不願往生他方的佛土,而願生生世世在人間度化的。"}
{"input": "佛教相信輪迴是確實的嗎", "output":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經解脫生死如小乘的阿羅漢或已經自主生死如大乘的聖位菩薩的聖者之外,一切的眾生,都不能不受輪迴的限制。民間的信仰,以為人死之後即是鬼,這在佛教的輪迴觀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鬼道只是六道輪迴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後,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於鬼道。"}
{"input": "人類為了一己之私,對大自然進行了許多改造工程,這對我們生存的大自然,有什麼影響?會是一種浪費嗎? ", "output": "如果這些工程能使得我們的社會自然人力都能夠成長,那就不是浪費了。 什麼是不浪費?不浪費,並不是說整天不吃飯不用水不用電整天不用錢,那樣就變成了一毛不拔,這並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觀念。從今天這個社會,以及未來社會來看,第一個要考慮的是自然資源是不是能夠永續經營?要做到用了它,它還是可以永續存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事實上,自然資源除了礦物類等是少數多用就多消耗外,許多資源都可永續利用。植物中的多數樹種,如果你用得多砍得多,卻種得少,那是破壞自然如果用得多,種得也多,那就不是破壞。 另外,現代人所吃的牛羊豬雞鴨鵝等肉類,感覺好像吃不完,這是因為這些都是人工飼養繁殖的。吃多少,繁殖多少,市場也就消費多少消費愈多,生產就愈多。 生產得多,這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是負面的。牛羊豬如果養殖控制不當,就會破壞自然,因為畜養的動物多了,牠們的排泄物會汙染環境,自然環境就會遭受破壞。而且現在飼料裡面都含有化學成分,使這些肉類本身可能就含有化學成分。 此外,有許多商人在印尼巴西亞馬遜河等原始熱帶雨林從事過度開發。他們砍伐森林把木材拿去賣錢外,還將土地用來養牛。現在這些國家成了肉品的產地,可是卻失去了雨林,整個自然生態也隨之被破壞了。如果我們少吃一點牛肉,那就不需要砍伐那麼多森林了。 根據統計,被用來飼養家畜家禽的穀類量,遠遠超過人類實際食用的五六倍人為了享用肉類,反而間接消耗了更多的穀類。 由此可見,人工繁殖飼養對產能而言是增加,但是自然環境卻被破壞了,而且產生汙染。此外,人類使用殺蟲劑人工肥料來抗蟲害和刺激土地生長力,導致一段時間後土地就得廢耕。為什麼呢?因為土地中毒了!土地毒性太強而沒辦法耕種,只好廢耕。 如果不廢耕,種出來的作物會含毒,長出來的草也不能吃牛若是吃了毒草,生產出來的奶肉都會有毒,那就不僅是汙染環境,還危及人類的健康了。 雖然說科技發展能夠保護地球,使得人類能生存在地球上的時間更長久,那也只是暫時的。因為現代科技也是加速地球破壞的主因,這是讓我們非常憂心的事。而且許多人講環保,只知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沒有配套措施,沒有整體計畫。看到哪個地方出了問題,就立即停止不做,卻沒有去了解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裡? 因此我們講的心靈環保,是一個整體的環保,不僅解決當下的問題,還需考慮到可能的副作用與對地球的永續經營。雖然地球永續是不可能,但是可以讓它存在得長久一點,不要讓地球這麼快就毀滅,這是我們人類應該做的事。 "}
{"input": "佛教的世界觀是合乎現代科學的嗎", "output": "佛經中說,一個日月系為一個小世界,須彌山為日月環繞的中心,小世界的範圍既是一個日月系,那該是指的太陽系或恆星系了。我們所處的地球,乃是大千世界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單位而已,由此可見,佛教的世界觀該是多麼地廣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學的觀點了。"}
{"input": "佛教中蓮花的意義為何?", "output": "佛經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淨土的蓮花千瓣以上。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因為它生長於汙泥,綻開於水面,有出汙泥而不染的深一層涵義。"}
{"input": "個人自修和群體共修有什麼不同", "output": "個人自修因無人管束,所以容易懈怠放逸冷熱不均退失道心若在團體中修行,由於共同生活的制約,且有同修之間的制衡,會使人逐步前進,所以,比較安全。"}
{"input": "劫是什麼意思", "output": "劫是梵文劫簸的音譯,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算作長時間,也可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可短到一剎那。通常所稱的劫,是指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input": "佛教的正理是什麼?", "output": "因果和因緣。"}
{"input": "念地藏經會招來陰魂嗎?", "output": "地藏菩薩不是閻羅王,地藏經其實提倡孝親思想,慎終追遠,地藏菩薩以孝女身發大願,度盡六道眾生,方證菩提。地藏菩薩與觀世音菩薩一樣可以現種種身來度眾生,因此任何時間都可以很安全地誦念。"}
{"input": "佛教起源於什麼時期?", "output": "佛教是起源於古代印度的宗教,依據西元前第六世紀的釋迦世尊之說而創立的宗教。"}
{"input": "恐怖分子不時出擊,即使強國早有防備,卻仍阻止不了恐怖攻擊。許多人罵主戰的美國和英國,世人好像倒有點同情恐怖分子了。法師怎麼看? ", "output": "這是因果循環。恐怖行動或反恐怖行動,都使用暴力,這是錯誤的,以暴制暴,永無了期。 但世人愚癡,總一再犯下同樣的錯誤。以前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現在是,秀才講不清,就找兵來打兵,這樣行嗎?能解決問題嗎? 或許暴力的結果是,有一方暫時屈服,卻養精蓄銳,等著有一天復仇。武俠小說不都有這樣的情節嗎?因為復仇練武的高手,終於打遍天下無敵手,等他老了,想金盆洗手退隱山林,但成嗎?不成,因為他又成了別人的敵人,還有許多後生小輩學武有成,下山尋仇了。使用暴力的高手,終究要死於刀槍下。好比日本的武士道也是這樣,代代尋仇,又有什麼意思呢?人活著不該只是為了復仇,要有更積極建設性的意義。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問題不是容易解決的,打從舊約時代就互相壓迫,宗教加上民族仇恨,以及近代的政治恩怨,這結已是難解。 我上次去中東,那裡的穆斯林,念念不忘以英美為首的盟軍,對中東國家所做的壓迫,他們稱為新十字軍東征。英美等國,現在雖比阿拉伯伊斯蘭教國家強盛,但是一時打贏,並不能遏止暗中活動的恐怖分子。除非殺光所有穆斯林,否則受到欺壓的穆斯林,世世代代都要來復仇的。 要解決層出不窮的恐怖攻擊,不是消滅,而是化解。我在西方世界伊斯蘭教世界,都是說同樣的話戰爭是錯誤的恐怖攻擊也是錯誤的。暴力無法解決任何事。孫子兵法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戰略,殺戮不是高明的辦法。我期待英美能想出更好的解決之道,比如以經濟援助教育援助文化交流等來釋放善意,不要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來統治全世界。 像佛教就不會想要把全世界的人都變成佛教徒,眾生自有不信佛的人,雖然度盡眾生是我們的責任,但這不是可以馬上完成的事。度字的意思不是指讓大家變成佛教徒,只要不打仗不傷害人,有好生之德,都算是佛教徒都是佛陀的信徒這也是我提倡心靈環保的意思,任何宗教政治立場的人,只要認同心靈環保,都算是同道了。 把怨仇一筆勾銷 "}
{"input":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是什麼意思?", "output": "四重恩是三寶恩父母恩眾生恩及國家恩三塗苦是地獄餓鬼畜生。報恩的最佳方法,是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做對自己對眾生有利益的事說對自己對眾生有利益的話想對自己對眾生有利益的念頭,這才是真正的報恩。"}
{"input": "在家學佛有禁忌嗎", "output": "只要你沒有作惡,尊守戒律,那麼在家學佛就百無禁忌。"}
{"input": "佛教稱為無神論的意思是什麼", "output": "佛教是無神論,沒有創造者,強調眾生平等人佛平等,人人皆可成佛。"}
{"input": "佛教徒對於全部佛經的態度怎樣呢", "output": "對於佛經,該有極崇高的虔敬。佛法應向佛經之中探求,對於佛經的記載,卻可保留各自的審察態度是指如有審察能力的話。大致上流行於現世且有史實可考的佛經,都值得人們去信受奉行,因為各經的主要思想都是正確的。不得懷疑佛經的可靠性與真實性。遇到理解不透的,最好請教有素養的法師,不可自行妄斷佛經的義理。"}
{"input": "放生沒有念咒會有效果嗎?", "output": "本於悲憫同情而放生,是上應天心,下合人道的善行,諸佛歡喜,物類感恩,持不持咒,無關緊要。"}
{"input": "如何才可以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和誘惑?我們該如何學習才能不迷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呢? ", "output": "我認識一位非常有名的企業家,他出門時穿的是普通的衣服和鞋子。有一次,我在飛機上遇見他,他只有一個人,我說董事長,你怎麼只有一個人呢?出國怎麼不帶隨從?他說我到那裡就有隨從了,不需要帶著跑。這位董事長相當樸素,把錢省下來從事慈善事業社會公益以及各種文教事業,對於公益活動投注了很多金錢,但是自己的生活卻是非常地簡單。 所以,我們不要被外在的境界誘惑刺激挑逗,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把自我寄託在外在環境的誘惑上,以致失去了自我。自己本身具有的價值智慧智能 和成就,才是真正的你。如果經常處在沒有辦法滿足自己感覺空虛的狀況下,欲望是永遠沒有辦法填滿的,很有可能在還沒有滿足以前,這一世就已經過完了,這就叫欲無止境。最好能調整自己的心態,向內看,選擇自己需要的,這才是最健康的。 "}
{"input": "什麼是菩提心?", "output": "藉由佛法,已覺悟覺醒徹悟,解脫人生苦難的心,並且自覺覺他幫助他人解脫苦難的心。"}
{"input": "持咒有用嗎", "output": "咒的作用應該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發生。"}
{"input": "佛教是否認為男尊女卑?", "output": "男相女相各有因緣,尊卑是世人分別之說!"}
{"input":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麼", "output":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釋迦世尊悟到的緣生的道理--因緣所生,就是各種關係的結合而產生的各種現象,而每個關係的單元上,都連帶著許多的關係。這種關係連帶關係的現象,便是因緣。事物的出現,是由於因緣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於因緣的分散,這叫作緣生緣滅。"}
{"input":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output": "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生活,心裡經常充滿恐懼與不安。而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有出離心,出離來自心理生理人際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多出離一分,自在多一分。逃避是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出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是為了疏導問題。"}
{"input": "佛教相信懺悔嗎", "output": "是的,佛教確切地相信懺悔的功能。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殺生偷盜邪淫大妄語妄稱自己是聖人等的已遂罪,必須隨業受報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過失犯戒與威儀犯戒等罪業,均可依照佛所規定的方法懺悔。"}
{"input": "路上遇到受傷的動物該怎麼辦?", "output": "趕快送到動物醫院。"}
{"input":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求回饋一生無怨無悔的。如果我們對世人都抱持著類似的心意,是否世界上冰冷的恨都能化成溫暖的愛? ", "output": "父母對子女的愛多半是沒有條件的,雖然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說法,這是古代人希望年老的時候有孩子來照顧餘生。大部分的現代人沒有這種想法,養兒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像父母生養我們一般,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如果愛沒有條件,彼此之間互動時只有付出,而沒有想要得到回饋,這樣就不會由愛產生恨或怨。因為如果彼此沒有想要求得回報,而覺得我對你好是自己願意的,對方接受,就是我的快樂如果對方不接受,也沒關係,尊重對方的需求和想法。這樣聽起來好像很傻,也沒有交換的條件,但這是最健康的辦法,否則彼此之間就會產生恨了。 "}
{"input": "廣結善緣怎麼講", "output": "廣結善緣是指有原則重點的無差別的平等布施。"}
{"input": "法師提過道心之中有衣食,可以再給我們解釋嗎?學生選擇科系時,是要選擇飯碗有保障有衣食的科系,或是憑自己興趣選擇冷門科系呢? ", "output": "許多人會選擇衣食無憂的科系,父母也希望子女選擇容易成名發財的科系,因為自己窮了一輩子,希望兒女不要再像自己一樣一輩子不得意。但有了名位權力就會快樂嗎? 事實上,地位高財富多權勢大有名望者,造的業往往更大雖不一定是惡業,但對自己來說,卻是一種包袱壓力,往往被這些東西包圍著,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失去做人的基本價值。因此,從過去到現在,許多的思想家都不鼓勵人鑽營謀利,而是鼓勵追求幸福的人生。 在佛教來說,要有利益眾生的心,要有救濟眾生苦難的抱負。從小發大願心,不計較金錢與名望,才不會受名利所困,可以追求自己的潛能發揮,就算不是名利雙收,至少衣食無虞,人生沒有白過。就如同到災區服務的人,他們不會沒飯吃不會缺衣穿的。雖然在災區工作很辛苦,但卻很有價值,不是嗎? 許多人只想到自己享福,沒有想到叫他人享福,只設法讓自己的福報更大更多。只在乎自己的飯碗,往往讓許多人沒飯吃。這種飯碗一定不保險,因為別人也會來和你搶飯碗。如果可以讓大家都有飯吃,努力找飯給大家吃,自己也不會餓死。 我們應從小就要立志利他,讓沒有飯吃的人都能有飯吃,沒有得到醫療照顧者都能獲得醫療照顧,沒有安全保障者都能獲得安全保障。為奉獻而充實自己,自己的成就最大,貢獻也最大。許多人只想先搶一個飯碗再說,卻沒想到飯碗搶破了,還是一無所有。 科系的冷門或熱門,只是一時的現象。現在的冷門科系,也許一兩年後就變成熱門,因為世界變化太大了,很難說哪一科系熱門或冷門,而是要問自己是不是對這門學科有興趣願意投入?只要願意投入,無論是冷門或熱門,都能開花結果,有好成績目前還有些學生會尋求雙學位,讓志趣更廣一些,這也是很好的自我成長方式。 忙人時間最多 "}
{"input": "家人都不信佛,請問該怎麼勸他們?", "output": "身教則從,言教則訟。自己更加努力修行學佛,才是感化他人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