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son
stringlengths
2
26
self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131k
other_comment
stringlengths
41
60.5k
relatedIssues
list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原告係經會員及海外協會專屬授權代為管理音樂著作財產權人之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及公開演出權,依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第24條規定,得以管理人之名義授權音樂著作利用並收取使用報酬,並經主管機關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許可設立之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被告前經營之「京埠小吃部」(址設高雄市○○區○○街00巷0號),於不詳之日起,在上開營業場所擺放電腦伴唱機設備,向不特定消費者播放、供不特定消費者演唱原告經音樂著作財產權人專屬授權或經海外協會授權而管理之音樂著作,以此方式長期侵害原告之公開演出權。嗣原告接獲檢舉,於107年3月12日,確認被告於上開營業場所未獲授權公開演出如附表所示之8首曲目(下稱系爭音樂著作)。原告已分別於106年10月30日及107年6月21日以存證信函通知被告應向原告取得授權,亦有簽收回執,是被告確實知悉應向原告辦理授權,卻仍心存僥倖不為辦理授權,被告之侵權故意至臻明確,其違法公開演出系爭音樂著作之行為已侵害原告之公開演出權,自應負損害賠償責任。㈡被告為卡拉OK業者經營者,每日反覆利用音樂著作用以營利,經原告多次通知被告應申辦授權,被告均置之不理,迄今均未就其利用系爭音樂著作給付分毫,堪認被告損害行為故意且情節重大。又音樂著作係智慧財產權之一種,其本質係為提升文化、經濟之價值而難以估價,再參照109年2月18日臺北市音樂著作代理人協會所發函文可知,目前音樂著作每首之市場價值在新臺幣(下同)6萬至12萬元之間;原告僅以103年10月8日中時電子報報導之每首歌價值3萬元作為請求損害賠償之基準,尚屬合理。綜上,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以公開演出之方式侵害原告管理之系爭音樂著作財產權情節甚明,原告據此請求被告應給付使用報酬及損害賠償共24萬元(計算式:3萬元×8首歌=24萬元)。㈢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⒈被告應給付原告24萬元整,暨自支付命令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如受有利判決,請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被告自上開營業場所只有擺放1台演唱機,曾經匯款付過公演費1年5,000元,但因事隔已久未保留收據。其先前從未收到原告之收款通知書,原告也未曾與其聯繫過,其若尚有未支付部分頂多再補繳,非惡意不繳費;況店家於108年3月22日已經轉讓,其於108年12月才收到原告聲請支付命令。另原告提出之光碟內容及截圖,可知原告當時是以假消費真偷拍進來的,是原告派人蒐證的,當時只有原告派來的一位男客人,其他2位女性都是其店內坐檯唱歌之服務人員,點唱什麼歌都是客人點歌的,除了原告提出之光碟外,不知道先前有沒有人點唱系爭音樂著作,因為都是密閉式包廂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原告係經會員及海外協會專屬授權代為管理音樂著作財產權人之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及公開演出權,依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第24條規定,得以管理人之名義授權音樂著作利用並收取使用報酬,並經主管機關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許可設立之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被告前經營之「京埠小吃部」(址設高雄市○○區○○街00巷0號),於不詳之日起,在上開營業場所擺放電腦伴唱機設備,向不特定消費者播放、供不特定消費者演唱原告經音樂著作財產權人專屬授權或經海外協會授權而管理之音樂著作,以此方式長期侵害原告之公開演出權。嗣原告接獲檢舉,於107年3月12日,確認被告於上開營業場所未獲授權公開演出如附表所示之8首曲目(下稱系爭音樂著作)。原告已分別於106年10月30日及107年6月21日以存證信函通知被告應向原告取得授權,亦有簽收回執,是被告確實知悉應向原告辦理授權,卻仍心存僥倖不為辦理授權,被告之侵權故意至臻明確,其違法公開演出系爭音樂著作之行為已侵害原告之公開演出權,自應負損害賠償責任。㈡被告為卡拉OK業者經營者,每日反覆利用音樂著作用以營利,經原告多次通知被告應申辦授權,被告均置之不理,迄今均未就其利用系爭音樂著作給付分毫,堪認被告損害行為故意且情節重大。又音樂著作係智慧財產權之一種,其本質係為提升文化、經濟之價值而難以估價,再參照109年2月18日臺北市音樂著作代理人協會所發函文可知,目前音樂著作每首之市場價值在新臺幣(下同)6萬至12萬元之間;原告僅以103年10月8日中時電子報報導之每首歌價值3萬元作為請求損害賠償之基準,尚屬合理。綜上,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以公開演出之方式侵害原告管理之系爭音樂著作財產權情節甚明,原告據此請求被告應給付使用報酬及損害賠償共24萬元(計算式:3萬元×8首歌=24萬元)。㈢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⒈被告應給付原告24萬元整,暨自支付命令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如受有利判決,請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被告自上開營業場所只有擺放1台演唱機,曾經匯款付過公演費1年5,000元,但因事隔已久未保留收據。其先前從未收到原告之收款通知書,原告也未曾與其聯繫過,其若尚有未支付部分頂多再補繳,非惡意不繳費;況店家於108年3月22日已經轉讓,其於108年12月才收到原告聲請支付命令。另原告提出之光碟內容及截圖,可知原告當時是以假消費真偷拍進來的,是原告派人蒐證的,當時只有原告派來的一位男客人,其他2位女性都是其店內坐檯唱歌之服務人員,點唱什麼歌都是客人點歌的,除了原告提出之光碟外,不知道先前有沒有人點唱系爭音樂著作,因為都是密閉式包廂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專用權行為等
(一)原告係設立於盧森堡之國際知名公司,而與被告八馬國際事業有限公司(下稱八馬公司)與八馬公司負責人被告王文欽間,就原告之產品有經銷合作關係,雙方於民國97年5月29日,由被告王文欽與原告簽署MasterLicenseAgr-eement授權協議(下稱系爭授權協議),約定被告給付原告57,500歐元後,取得臺灣地區獨家銷售原告產品、經營直銷事業之權利;被告得使用原告臺灣地區總部PMITA-IWANNationalHeadquarter(NHQ)之名稱與原告所有之「PM皮埃姆健康首選」、「PMTHEWELLNESSCOMPANY」、「PM-INTERNATIONAL」、「FITLINE」、「LAURENTCR-ISTANEL」等商標,即我國註冊第1243344號、第1257556號、第1121217號、第1123861號、第1117523號、第1259886號及第790168號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其標識與指定使用商品如本判決附件所示,並應給付原告授權金。依系爭授權協議第2條第7項規定,被告王文欽應每月給付實際售出原告商品銷售金額之1%為計算之商標授權費予原告。詎被告遲不支付,經原告以信件與傳真催繳,被告仍置之不理,自98年5月間起,已連續4個月拒絕支付上開授權金,依原證33,被告積欠原告授權金及手續費計3,512.02歐元。經原告稽核發現,被告有欺瞞原告與偽造營業點數以賺取銷售佣金。故原告依系爭授權協議第7條第1項及第3項規定,委請律師於98年10月5日發函通知被告,立即終止系爭授權協議,告知被告應停止使用「PM-InternationalNationalHeadquarter(NHQ)TaiwanCo.Ltd」之名稱,並應返還所有存貨與客戶資料相關之文件於原告。嗣後被告即未曾給付原告權利金與使用系爭商標,而不再向原告訂購產品,並建構自己之直銷事業與商標名稱,可據此推定被告同意終止系爭授權協議。依盧森堡法律,契約雖未就終止之要件預為規定,倘一方有嚴重違背契約義務,他方自得未經通知即終止契約;縱無嚴重違背契約,契約任一方仍得經過適當期間之預先通知後,終止契約。因被告嚴重違約,且經1年6個月之合理通知期間,無論依據兩造約定或法律規定,系爭授權協議已終止至明。(二)被告於終止系爭授權協議後,仍持續於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下稱國貿局)進出口廠商登記資料中,使用該「PMITA-IWANNHQ」名稱,並繼續使用「www.pm-taiwan.com」作為被告八馬公司網域名稱,且於該網站及另一連結網站「http://blog.sina.com.tw/pm168tw/」內,使用系爭商標之圖片,販售相關產品。原告於98年10月30日再次委請律師發函,要求被告取下所有侵權圖片與關閉相關網站,並停止販售原告之產品,詎被告置之不理,致使相關消費者產生被告仍為原告授權代理商之混淆誤認,此種攀附他人商譽或高度抄襲之行為,已嚴重損害原告之商標權與商譽,傷害原告合法授權代理商之權益,並進而妨害市場之交易秩序安全。原告遂於98年11月9日向法院提出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聲請,並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98年度裁全字第2680號民事裁定命被告不得再使用相同或類似於原告所有之「PM-INTERNATIONAL」註冊商標作為英文網站名稱之特取部分,暨不得使用系爭商標為進行銷售、販賣、宣傳之行為。詎被告無視上開裁定,繼續以「www.pm-taiwan.com」為公司網域名稱,且於該網站內使「PM-INTERNATI-ONALTAIWANCO.LTD.」字樣作為公司主體之辨別標識用以招攬會員、進行銷售,並拒絕變更其於國貿局進出口廠商基本資料英文名稱「PMITAIWANNHQCO.,LTD.」之登載。(三)綜上所述,被告故意侵害原告之商標權,而原告主要業務係販售營養保健類商品,被告於系爭協議終止後,雖無法繼續販售原告之商品,然依被告八馬公司在國立嘉義大學徵才佈告欄上可知,其行業類別為販售營養補充品與美容保養品,被告現所販售者,仍屬養生保健類之商品。兩造商品同為保健類滋養品,依相關消費大眾之觀點,均屬同一類之保健商品。倘被告繼續使用系爭商標之文字作為被告八馬公司名稱或識別標識,將致相關消費者有混淆誤認,而無法辨識其所購買之商品來源。再者,被告使用原告商標之文字於其公司名稱與進出口廠商登記,係攀附原告商譽,藉此吸引相關消費者購買被告之商品,消費者將無法獲得預期之商品內容及服務品質,已嚴重影響交易秩序。職是,被告上開之行為,應已違反商標法第62條與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24條等規定。原告得依商標法第61條第1項中段、後段及公平交易法30條之規定,請求排除、防止侵害與渠等影響交易秩序之行為。並依商標法第64條規定,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之內容登載於報紙。爰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八馬公司與王文欽不得使用相似或近似「PM-INTERNATIONAL」之字樣作為英文網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註銷「www.pm-taiwan.com」網域名稱之登記。2.被告八馬公司與王文欽不得用相似或近似「PM-INTERNATIONAL」之字樣作為被告八馬公司網站中表彰營業主體之標識。3.被告八馬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PM-INTERNATIONAL」之字樣作為在國貿局之公司英文名稱特取部分登記。4.被告八馬公司與王文欽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PM-INTERNATIONAL」字樣於將來經營之保健商品直銷事業之廣告宣傳、網域名稱登記或其他足以使他人產生混淆之行為及登載。5.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件民事判決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及主文之內容,於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全國版1版報頭下刊載面積6.7公分x4.9公分之聲明啟事各1日。6.原告就上開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被告自上開營業場所只有擺放1台演唱機,曾經匯款付過公演費1年5,000元,但因事隔已久未保留收據。其先前從未收到原告之收款通知書,原告也未曾與其聯繫過,其若尚有未支付部分頂多再補繳,非惡意不繳費;況店家於108年3月22日已經轉讓,其於108年12月才收到原告聲請支付命令。另原告提出之光碟內容及截圖,可知原告當時是以假消費真偷拍進來的,是原告派人蒐證的,當時只有原告派來的一位男客人,其他2位女性都是其店內坐檯唱歌之服務人員,點唱什麼歌都是客人點歌的,除了原告提出之光碟外,不知道先前有沒有人點唱系爭音樂著作,因為都是密閉式包廂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451855「內視鏡擺頭裝置」發明專利( 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原告發現被告誠泰興業有限公司(下稱誠泰公司)銷售之「海神T-1688」內視鏡產品(下稱系爭產品),涉及侵害原告系爭專利,經原告委請德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所向中國機械工程協會就系爭產品與系爭專利進行鑑定,鑑定結果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侵害原告之專利權。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1至3項、第97條等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請求新臺幣(下同)10萬元之損害賠償、被告誠泰公司排除侵害、回收並銷毀系爭產品。被告陳宗佑為被告誠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被告陳宗佑應與被告誠泰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㈡、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依鑑定報告結論顯示,系爭產品具有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揭露之各項要件,且各項要件之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符合全要件之文義讀取,故系爭產品之各項技術內容皆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㈢、系爭專利無應撤銷事由:1、被證4、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是一個圓桿並非一個雙向可撓體,未揭露系爭專利彈性元件以及支撐部,亦未揭露可撓體的兩端固定於擺頭機構與支撐部,被證4無法達成系爭專利之功效。被證5雖揭露彈性元件,但未揭露彈性元件以一端設置於擺頭機構的技術特徵,亦未揭露彈性元件在以一端設置於擺頭機構的情況下,以另一端設置於支撐部的技術特徵,被證5僅揭露一線體,並非二線體,與系爭專利的線體穿越方式相反,並未揭露系爭專利彈簧的兩端連接於擺頭機構以及支撐部之功效。被證6之元件74係為螺旋線圈,其之所以呈片狀螺旋係為保護內部線體,螺旋線圈並非彈性元件,其彈性並不足以使整體內視鏡的頸部在彎折後還能利用此彈性來回復原位,被證6內部並無雙向可撓體,未揭露彈簧及支撐部,且被證6的可撓脊椎環,雖可彎曲,但不具第一面及第二面,無法預期達成系爭專利之功效。又被證4至6之組合皆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支撐部與彈性元件之間的設置關係,也未揭露彈性元件用來使可撓體回復原位的技術特徵,故被證4至6都無法預期達成系爭專利之「提供結構簡單的內視鏡雙向擺頭裝置,利用彈性元件以及可撓體,使彎折的曲率半徑較小,而且可以在彎折後利用彈性元件來回復原位」之功效。2、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是與被證6類似內部有線圈的內視鏡技術,皆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雙向可撓體、彈簧及支撐部,且線圈是一種保護的包材,非為提供彈性,是被證7未完整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所有技術特徵,且無法達成系爭專利「提供結構簡單的內視鏡雙向擺頭裝置,利用彈性元件以及可撓體,使彎折的曲率半徑較小,而且可以在彎折後利用彈性元件來回復原位」之功效。被證5、7之技術特徵,已說明如前,被證7的線圈不能比對為彈簧,線圈亦非以其兩端連接於擺頭機構以及支撐部,被證5也未揭露彈簧的兩端連接於擺頭機構以及支撐部,是被證5與被證7的組合皆無法達成爭專利之「提供結構簡單的內視鏡雙向擺頭裝置,利用彈性元件以及可撓體,使彎折的曲率半徑較小,而且可以在彎折後利用彈性元件來回復原位」之功效,故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3、被證6與被證13及被證14的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內部無彈簧,亦未揭露支撐部,無法達成系爭專利之功效業如前述。被證13雖揭露了呈板狀的雙向可撓體,而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然被證13雙向可撓體(引導彈簧)非位於彈性元件所具有的第一容置空間內、彈性元件並不連接於擺頭機構、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是先穿過第二容置空間才進入彈性元件的第一容置空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反,被證13即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有進步性。被證14無彈性元件,無第一容置空間,不具有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又被證6不具有彈性元件,而被證13具有的彈性元件不在其雙向可撓體的位置,因彈性元件及雙向可撓體的設置關係無法結合,故被證13無法與被證6結合。故被證6與被證13及被證14的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4、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被證17之證據組合,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雖揭露了雙向可撓體,然未揭露系  爭專利請求項1之其餘技術特徵,即使將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結合被證6及被證14,亦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雙向可撓體位於彈性元件所具有的第一容置空間內、彈性元件連接於擺頭機構、支撐部連接於彈性元件、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是經由第一容置空間而穿越第二容置空間之技術特徵,故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有進步性。㈣、被告陳宗佑為被告誠泰公司之法定代理人,被告陳宗佑於98年3月6日至101年1月31日任職於原告公司,知悉系爭專利存在,具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故意,依專利法第97條之規定請求酌定損害額3倍之賠償,原告僅先就10萬元部分為主張;又被告誠泰公司銷售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權,故請求被告誠泰公司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請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及回收並銷毀系爭產品,應屬適法有據。㈤、並聲明:1、被告誠泰公司、被告陳宗佑應連帶給付原告10萬元,暨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誠泰公司不得自行或使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已製造之物品及製造物品之模具、原料應交予原告銷燬。3、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緣原告於民國96年9月3日以「CITYCOLOR」商標指定使用於商標法施行細則第13條所定商品及服務分類表第003類之「粉條,粉膏,蓋斑膏,隔離霜,粉底液,粉餅,蜜粉,洗面乳,卸妝油,化妝水,面膜,眼影,眼影膏,眼線液,睫毛膏,眉筆,眼線筆,眼影筆,唇線筆,口紅筆,化妝筆,腮紅,口紅,護唇膏,唇油,唇彩,指甲油,防曬乳,防曬霜,化妝用防汗劑,個人用除臭劑,乳液,護手乳液,香水,化妝品,香皂,人體用乾洗劑,洗髮劑,護髮素,化妝用油,卸妝劑」,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列為註冊第01312000號商標,商標權利期間自97年6月1日起至107年5月31日止。(二)原告於99年3月24日自YAHOO!奇摩拍賣網站之網路賣家「櫻桃丸子家」購得仿冒原告商標圖樣「CITYCOLOR」之「CITYCOLOR鑽石光燦9色眼影寶盒」商品(以下簡稱系爭仿冒品),發現系爭仿冒商品包裝盒上載明進口商為被告。經查,被告係以從事進出口國際貿易為業,且以現今網路及傳真等傳輸工具之發達,進口物品為何,事關被告之商機,被告應會查詢所欲進口之商品之性質及其上商標之意義,故被告不可能不知悉其所進口之化妝品係仿造原告業經商標註冊「CITYCOLOR」之商標。按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又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及第61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因此被告未經原告同意,竟於其進口銷售之化妝品上使用原告業註冊登記取得商標權之「CITYCOLOR」商標,實已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三)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聲明請求: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前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9 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緣原告於民國96年9月3日以「CITYCOLOR」商標指定使用於商標法施行細則第13條所定商品及服務分類表第003類之「粉條,粉膏,蓋斑膏,隔離霜,粉底液,粉餅,蜜粉,洗面乳,卸妝油,化妝水,面膜,眼影,眼影膏,眼線液,睫毛膏,眉筆,眼線筆,眼影筆,唇線筆,口紅筆,化妝筆,腮紅,口紅,護唇膏,唇油,唇彩,指甲油,防曬乳,防曬霜,化妝用防汗劑,個人用除臭劑,乳液,護手乳液,香水,化妝品,香皂,人體用乾洗劑,洗髮劑,護髮素,化妝用油,卸妝劑」,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列為註冊第01312000號商標,商標權利期間自97年6月1日起至107年5月31日止。(二)原告於99年3月24日自YAHOO!奇摩拍賣網站之網路賣家「櫻桃丸子家」購得仿冒原告商標圖樣「CITYCOLOR」之「CITYCOLOR鑽石光燦9色眼影寶盒」商品(以下簡稱系爭仿冒品),發現系爭仿冒商品包裝盒上載明進口商為被告。經查,被告係以從事進出口國際貿易為業,且以現今網路及傳真等傳輸工具之發達,進口物品為何,事關被告之商機,被告應會查詢所欲進口之商品之性質及其上商標之意義,故被告不可能不知悉其所進口之化妝品係仿造原告業經商標註冊「CITYCOLOR」之商標。按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又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及第61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因此被告未經原告同意,竟於其進口銷售之化妝品上使用原告業註冊登記取得商標權之「CITYCOLOR」商標,實已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三)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聲明請求: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前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緣原告於民國96年9月3日以「CITYCOLOR」商標指定使用於商標法施行細則第13條所定商品及服務分類表第003類之「粉條,粉膏,蓋斑膏,隔離霜,粉底液,粉餅,蜜粉,洗面乳,卸妝油,化妝水,面膜,眼影,眼影膏,眼線液,睫毛膏,眉筆,眼線筆,眼影筆,唇線筆,口紅筆,化妝筆,腮紅,口紅,護唇膏,唇油,唇彩,指甲油,防曬乳,防曬霜,化妝用防汗劑,個人用除臭劑,乳液,護手乳液,香水,化妝品,香皂,人體用乾洗劑,洗髮劑,護髮素,化妝用油,卸妝劑」,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列為註冊第01312000號商標,商標權利期間自97年6月1日起至107年5月31日止。(二)原告於99年3月24日自YAHOO!奇摩拍賣網站之網路賣家「櫻桃丸子家」購得仿冒原告商標圖樣「CITYCOLOR」之「CITYCOLOR鑽石光燦9色眼影寶盒」商品(以下簡稱系爭仿冒品),發現系爭仿冒商品包裝盒上載明進口商為被告。經查,被告係以從事進出口國際貿易為業,且以現今網路及傳真等傳輸工具之發達,進口物品為何,事關被告之商機,被告應會查詢所欲進口之商品之性質及其上商標之意義,故被告不可能不知悉其所進口之化妝品係仿造原告業經商標註冊「CITYCOLOR」之商標。按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又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及第61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因此被告未經原告同意,竟於其進口銷售之化妝品上使用原告業註冊登記取得商標權之「CITYCOLOR」商標,實已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三)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聲明請求: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前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緣原告於民國96年9月3日以「CITYCOLOR」商標指定使用於商標法施行細則第13條所定商品及服務分類表第003類之「粉條,粉膏,蓋斑膏,隔離霜,粉底液,粉餅,蜜粉,洗面乳,卸妝油,化妝水,面膜,眼影,眼影膏,眼線液,睫毛膏,眉筆,眼線筆,眼影筆,唇線筆,口紅筆,化妝筆,腮紅,口紅,護唇膏,唇油,唇彩,指甲油,防曬乳,防曬霜,化妝用防汗劑,個人用除臭劑,乳液,護手乳液,香水,化妝品,香皂,人體用乾洗劑,洗髮劑,護髮素,化妝用油,卸妝劑」,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列為註冊第01312000號商標,商標權利期間自97年6月1日起至107年5月31日止。(二)原告於99年3月24日自YAHOO!奇摩拍賣網站之網路賣家「櫻桃丸子家」購得仿冒原告商標圖樣「CITYCOLOR」之「CITYCOLOR鑽石光燦9色眼影寶盒」商品(以下簡稱系爭仿冒品),發現系爭仿冒商品包裝盒上載明進口商為被告。經查,被告係以從事進出口國際貿易為業,且以現今網路及傳真等傳輸工具之發達,進口物品為何,事關被告之商機,被告應會查詢所欲進口之商品之性質及其上商標之意義,故被告不可能不知悉其所進口之化妝品係仿造原告業經商標註冊「CITYCOLOR」之商標。按於同一商品或服務,使用相同於其註冊商標之商標者,應得商標權人之同意。又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並得請求排除其侵害;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有第29條第2項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為侵害商標權。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及第61條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因此被告未經原告同意,竟於其進口銷售之化妝品上使用原告業註冊登記取得商標權之「CITYCOLOR」商標,實已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三)為此,依據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聲明請求: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5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前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連帶負擔。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其以「303生活雜貨館」為關鍵字用Google搜尋,有出現「303、美家愛」之網站云云(見本院卷第160、231-232頁)。經查,該網頁左上角標示「303及圖」,右側雖有「美家愛」字樣,惟較「303及圖」標示略小,而整體予人寓目印象屬商業網站中介紹產品通路之銷售資訊,並無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係屬表彰商品之標識,佐以,依卷附被告王國年交易往來使用之「名片」、被告美家愛公司之「店面經營招牌」(見本院卷第208-210頁)及「購物袋」等(見本院卷證物袋),皆明顯可見被告美家愛公司於對外進行銷售商品,係以「303生活雜貨」為交易主體名稱,並無使相關消費者認識「美家愛」係屬表彰商品標識之行為,是被告美家愛公司僅使用「美家愛」做為公司名稱,並未基於行銷之目的,使用「美家愛」於任何商品或服務上。準此,被告美家愛公司僅使用「美家愛」做為公司名稱,其從事商業活動時,既無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凸顯或單獨使用,並與商品或服務相結合,無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非屬商標的使用行為,自無可能致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原告前揭主張,尚無可採。(3)原告自陳系爭商標於99年12月16日核准註冊公告迄今,因先後照顧母親、父親之家庭因素,所以系爭商標並未使用於指定之服務等情明確(見本院卷第205、231頁),且原告亦無提出任何關於系爭商標之使用證據,則相關消費者當無從認識系爭商標為商標甚明,是以,本件被告美家愛公司縱以系爭商標中之中文文字「美家愛」作為公司特取名稱,客觀上亦無致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可能,原告此部分主張,即無可採。(三)修正前商標法第69條第1款規定、101年施行商標法及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規定部分:1.按商標法第70條第2款規定:「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有下列情形之一,視為侵害商標權: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4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其以「303生活雜貨館」為關鍵字用Google搜尋,有出現「303、美家愛」之網站云云(見本院卷第160、231-232頁)。經查,該網頁左上角標示「303及圖」,右側雖有「美家愛」字樣,惟較「303及圖」標示略小,而整體予人寓目印象屬商業網站中介紹產品通路之銷售資訊,並無足使相關消費者認識係屬表彰商品之標識,佐以,依卷附被告王國年交易往來使用之「名片」、被告美家愛公司之「店面經營招牌」(見本院卷第208-210頁)及「購物袋」等(見本院卷證物袋),皆明顯可見被告美家愛公司於對外進行銷售商品,係以「303生活雜貨」為交易主體名稱,並無使相關消費者認識「美家愛」係屬表彰商品標識之行為,是被告美家愛公司僅使用「美家愛」做為公司名稱,並未基於行銷之目的,使用「美家愛」於任何商品或服務上。準此,被告美家愛公司僅使用「美家愛」做為公司名稱,其從事商業活動時,既無將公司名稱特取部分凸顯或單獨使用,並與商品或服務相結合,無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非屬商標的使用行為,自無可能致商品或服務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原告前揭主張,尚無可採。(3)原告自陳系爭商標於99年12月16日核准註冊公告迄今,因先後照顧母親、父親之家庭因素,所以系爭商標並未使用於指定之服務等情明確(見本院卷第205、231頁),且原告亦無提出任何關於系爭商標之使用證據,則相關消費者當無從認識系爭商標為商標甚明,是以,本件被告美家愛公司縱以系爭商標中之中文文字「美家愛」作為公司特取名稱,客觀上亦無致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可能,原告此部分主張,即無可採。(三)修正前商標法第69條第1款規定、101年施行商標法及現行商標法第70條第2款規定部分:1.按商標法第70條第2款規定:「未得商標權人同意,有下列情形之一,視為侵害商標權: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公司致力於發行創意數位影像內容及影音素材,享有如附件所示圖號00000000號、00000000號、00000000號商業人物圖片(下稱系爭圖片)之著作財產權,客戶可透過網站辦理正版圖片授權使用許可。系爭圖片由原告接洽多家模特兒經紀公司,徵求年紀適合,適宜專業商業人士扮相的多位模特兒至原告之攝影棚進行試鏡,由評選人員於試鏡照中挑選合適的模特兒,並依企劃腳本所需,購置拍攝服裝、聘請專業美容化妝師與美髮師為造型,聘請藝術指導指揮模特兒進行拍攝,再由原告僱用之攝影師運用攝影技術,決定觀景、景深、光量、攝影角度、快門或焦距等事項後拍攝而成,非僅單純為實體之機械式呈現,系爭圖片展現出攝影者之個性,符合創作性之要求,且為使系爭圖片符合商業銷售需求,除由攝影師以攝影方式創作系爭圖片之攝影著作外,亦經原告公司所屬員工以專業電腦繪圖軟體進行相關後製流程製作,使系爭圖片符合原告商業銷售需求,顯足以表達出特殊之思想與情感,蘊含原創性,屬受著作權法保護之攝影著作。(二)原告進行網路上非法授權圖片使用查核時,發現被告經營之企業網站,在未經原告授權情形下,重製及公開傳輸系爭圖片(如附件所示)。經原告聯繫並通知被告其所經營、建置之網站涉有侵害著作權,被告未提出任何授權證明或其他合法使用系爭圖片之說明,顯係侵害原告對於攝影著作之重製權及公開傳輸權。被告雖於原告通知後更換網站使用之圖片,然被告公司身為該網站之經營及建置者,所使用之圖片非自行拍攝而係利用他人攝影著作,自不得謂其「不知」,而未取得合法授權利用他人攝影著作,即具有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之故意,於委外建置網站之情形,倘係未要求委外建置網站業者取得合法授權即利用他人之攝影著作,即令無侵權之故意,亦難謂無過失。本件被告所為不能以透過正常程序取得授權之費用計算原告損害,否則無異鼓勵國人毋須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且原告須聘請專人查核比對網路上未經合法授權利用之情形,並與侵權利用人協商、訴訟,所產生之額外損害難以在個案中逐一證明,原告不易證明實際因被告侵權之損害額。又為能向社會大眾宣導尊重著作權概念,應由被告將判決刊登於報紙頭版,以使其認知侵權及處理之不當,並使社會各界能更尊重著作權,降低著作權人行使權利之成本,亦可避免司法資源之浪費。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89條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損害,並將判決刊登報紙。(三)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30萬元,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利息。2.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以5號字體刊登於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由時報三報之頭版。3.原告就第1項聲明願供擔保,請宣告准為假執行。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本件事實經過:原告早於97年起即於臺北市○○區○○街00號3樓以「天使美睫館」名義從事美睫、美甲、紋繡眉毛服務,並以網際網路「無名小站部落格」、「痞客邦部落格」、「Yahoo奇摩拍賣」等網站廣為宣傳,有原告於97年11月17日之痞客邦部落格「天使美睫館-3D立體嫁接睫毛」貼文,以及原告100年1月1日於Yahoo奇摩拍賣成立「天使美睫館」拍賣商家之網頁列印資料為證(原證一)。之後原告於103年3月14日申請第01836977號「天使美睫AngelEyelash」註冊商標(下稱據爭商標),並於106年4月16日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發之商標註冊證,於「假睫毛、假指甲、指甲亮光油、眼睫毛用化妝品、假睫毛用膠黏劑、修指甲、美容」類別,為據爭商標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自西元2017年4月16日至2027年4月15日止(原證二)。又原告為廣為宣傳據爭商標,除於103年1月起,於「Youtube」網站設立「天使美睫-GinaTV/霧眉接睫毛教學」教學頻道,迄今已上傳284部美睫教學影片,擁有上萬名訂閱者外(原證三)。更於105年8月至106年7月間,委請網路名人洪翎逸擔任「天使美睫」品牌形象代言人,拍攝一系列宣傳影片、攝影廣告(原證四)。詎料,被告明知原告自97年起即使用據爭商標對外行銷提供美睫、美甲、紋繡眉毛服務,並明知或可得而知原告為據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竟於臺中市○○區○○路○段00巷00號1樓以「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名義提供美睫、美甲服務而為商標使用(下稱系爭商標),並於FACEBOOK網站成立「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粉絲專頁(原證五,下稱系爭粉絲專頁),甚於系爭粉絲專頁公然以「天使美睫」名義宣傳,利用原告苦心經營建立之品牌商譽,對外招攬美睫、美甲生意(原證六)。嗣因於108年4月間有消費者李小姐誤以為兩造商標同一,而到店向原告抱怨,原告始知上情。被告利用原告辛苦建立之品牌商譽,對外招攬美睫、美甲生意,蓄意攀附原告苦心經營所建立之商譽,嚴重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核屬商標法第68條所定侵害商標權之行為,亦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5條以顯失公平方法從事競爭或商業交易之行為。(二)被告不構成善意先使用,而屬不正競爭:按主張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善意先使用抗辯者,需以其於系爭商標註冊申請日前,有為商標法上「商標使用」為前提,且需證明:1.其使用時間在商標權人商標註冊之前;2.先使用之主觀心態需為善意,不知他人商標權存在,且無不正競爭目的;3.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有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行政判決意旨、最高法院103年度臺上字第1361號民事判決、本院104年度民商上字第18號判決意旨可參。而由被告所提被證一固可見被告於102年3月20日以「天使美睫護膚坊」為名成立臉書粉絲專頁,然該粉絲專頁與被告嗣後使用之「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商標容有不同,且未見斯時被告有何以「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作為商標使用之事實,尚難證明被告於102年3月間即以系爭商標作為商標使用;被告雖又稱其業於102年9月5日取得「天使美容坊」營利事業登記云云,然該商業登記名稱與系爭商標不同,僅憑該商業登記之申請,亦難證明被告於102年9月間即以系爭商標作為商標使用;況由原證七所示之消費者與被告間之對話錄音及譯文,更可知被告於本件起訴前即知悉原告之據爭商標,且有許多消費者有混淆誤認而打錯電話之情。準此,被告顯不符合前述「先使用之主觀心態需為善意,不知他人商標權存在,且無不正競爭目的」之善意先使用要件;再者,被告雖辯稱其已以「Avocado酪梨美睫/美甲紋繡護膚」為名另行成立臉書粉絲團云云,惟實際上被告仍持續以系爭粉絲專業名義在臉書上張貼宣傳廣告,有108年10月間之臉書貼文可證(原證八)。準此,被告顯係積極攀附他人商譽,榨取原告努力成果,而以顯失公平之方式從事競爭行為。(三)綜上,原告爰依被告所經營接睫毛服務之平均單價(原證六最末頁)為計算損害賠償之基礎,依商標法第68、69條、公平交易法第25、29、30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並排除侵害及除去、防止侵害並銷毀侵害商標權之物品。(四)並聲明:1.被告李宜鑫即酪梨美睫應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據爭商標之文字於美睫、美甲服務,或於招牌、名片、網頁、廣告文書及其他行銷物件上使用相同或近似上開註冊商標之文字,並應拆除、除去及銷毀所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據爭商標之招牌、名片、網頁、廣告及其他行銷物件。3.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金融機構無記名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本件事實經過:原告早於97年起即於臺北市○○區○○街00號3樓以「天使美睫館」名義從事美睫、美甲、紋繡眉毛服務,並以網際網路「無名小站部落格」、「痞客邦部落格」、「Yahoo奇摩拍賣」等網站廣為宣傳,有原告於97年11月17日之痞客邦部落格「天使美睫館-3D立體嫁接睫毛」貼文,以及原告100年1月1日於Yahoo奇摩拍賣成立「天使美睫館」拍賣商家之網頁列印資料為證(原證一)。之後原告於103年3月14日申請第01836977號「天使美睫AngelEyelash」註冊商標(下稱據爭商標),並於106年4月16日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發之商標註冊證,於「假睫毛、假指甲、指甲亮光油、眼睫毛用化妝品、假睫毛用膠黏劑、修指甲、美容」類別,為據爭商標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自西元2017年4月16日至2027年4月15日止(原證二)。又原告為廣為宣傳據爭商標,除於103年1月起,於「Youtube」網站設立「天使美睫-GinaTV/霧眉接睫毛教學」教學頻道,迄今已上傳284部美睫教學影片,擁有上萬名訂閱者外(原證三)。更於105年8月至106年7月間,委請網路名人洪翎逸擔任「天使美睫」品牌形象代言人,拍攝一系列宣傳影片、攝影廣告(原證四)。詎料,被告明知原告自97年起即使用據爭商標對外行銷提供美睫、美甲、紋繡眉毛服務,並明知或可得而知原告為據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竟於臺中市○○區○○路○段00巷00號1樓以「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名義提供美睫、美甲服務而為商標使用(下稱系爭商標),並於FACEBOOK網站成立「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粉絲專頁(原證五,下稱系爭粉絲專頁),甚於系爭粉絲專頁公然以「天使美睫」名義宣傳,利用原告苦心經營建立之品牌商譽,對外招攬美睫、美甲生意(原證六)。嗣因於108年4月間有消費者李小姐誤以為兩造商標同一,而到店向原告抱怨,原告始知上情。被告利用原告辛苦建立之品牌商譽,對外招攬美睫、美甲生意,蓄意攀附原告苦心經營所建立之商譽,嚴重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核屬商標法第68條所定侵害商標權之行為,亦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5條以顯失公平方法從事競爭或商業交易之行為。(二)被告不構成善意先使用,而屬不正競爭:按主張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善意先使用抗辯者,需以其於系爭商標註冊申請日前,有為商標法上「商標使用」為前提,且需證明:1.其使用時間在商標權人商標註冊之前;2.先使用之主觀心態需為善意,不知他人商標權存在,且無不正競爭目的;3.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有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行政判決意旨、最高法院103年度臺上字第1361號民事判決、本院104年度民商上字第18號判決意旨可參。而由被告所提被證一固可見被告於102年3月20日以「天使美睫護膚坊」為名成立臉書粉絲專頁,然該粉絲專頁與被告嗣後使用之「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商標容有不同,且未見斯時被告有何以「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作為商標使用之事實,尚難證明被告於102年3月間即以系爭商標作為商標使用;被告雖又稱其業於102年9月5日取得「天使美容坊」營利事業登記云云,然該商業登記名稱與系爭商標不同,僅憑該商業登記之申請,亦難證明被告於102年9月間即以系爭商標作為商標使用;況由原證七所示之消費者與被告間之對話錄音及譯文,更可知被告於本件起訴前即知悉原告之據爭商標,且有許多消費者有混淆誤認而打錯電話之情。準此,被告顯不符合前述「先使用之主觀心態需為善意,不知他人商標權存在,且無不正競爭目的」之善意先使用要件;再者,被告雖辯稱其已以「Avocado酪梨美睫/美甲紋繡護膚」為名另行成立臉書粉絲團云云,惟實際上被告仍持續以系爭粉絲專業名義在臉書上張貼宣傳廣告,有108年10月間之臉書貼文可證(原證八)。準此,被告顯係積極攀附他人商譽,榨取原告努力成果,而以顯失公平之方式從事競爭行為。(三)綜上,原告爰依被告所經營接睫毛服務之平均單價(原證六最末頁)為計算損害賠償之基礎,依商標法第68、69條、公平交易法第25、29、30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並排除侵害及除去、防止侵害並銷毀侵害商標權之物品。(四)並聲明:1.被告李宜鑫即酪梨美睫應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據爭商標之文字於美睫、美甲服務,或於招牌、名片、網頁、廣告文書及其他行銷物件上使用相同或近似上開註冊商標之文字,並應拆除、除去及銷毀所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據爭商標之招牌、名片、網頁、廣告及其他行銷物件。3.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金融機構無記名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本件事實經過:原告早於97年起即於臺北市○○區○○街00號3樓以「天使美睫館」名義從事美睫、美甲、紋繡眉毛服務,並以網際網路「無名小站部落格」、「痞客邦部落格」、「Yahoo奇摩拍賣」等網站廣為宣傳,有原告於97年11月17日之痞客邦部落格「天使美睫館-3D立體嫁接睫毛」貼文,以及原告100年1月1日於Yahoo奇摩拍賣成立「天使美睫館」拍賣商家之網頁列印資料為證(原證一)。之後原告於103年3月14日申請第01836977號「天使美睫AngelEyelash」註冊商標(下稱據爭商標),並於106年4月16日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發之商標註冊證,於「假睫毛、假指甲、指甲亮光油、眼睫毛用化妝品、假睫毛用膠黏劑、修指甲、美容」類別,為據爭商標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自西元2017年4月16日至2027年4月15日止(原證二)。又原告為廣為宣傳據爭商標,除於103年1月起,於「Youtube」網站設立「天使美睫-GinaTV/霧眉接睫毛教學」教學頻道,迄今已上傳284部美睫教學影片,擁有上萬名訂閱者外(原證三)。更於105年8月至106年7月間,委請網路名人洪翎逸擔任「天使美睫」品牌形象代言人,拍攝一系列宣傳影片、攝影廣告(原證四)。詎料,被告明知原告自97年起即使用據爭商標對外行銷提供美睫、美甲、紋繡眉毛服務,並明知或可得而知原告為據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竟於臺中市○○區○○路○段00巷00號1樓以「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名義提供美睫、美甲服務而為商標使用(下稱系爭商標),並於FACEBOOK網站成立「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粉絲專頁(原證五,下稱系爭粉絲專頁),甚於系爭粉絲專頁公然以「天使美睫」名義宣傳,利用原告苦心經營建立之品牌商譽,對外招攬美睫、美甲生意(原證六)。嗣因於108年4月間有消費者李小姐誤以為兩造商標同一,而到店向原告抱怨,原告始知上情。被告利用原告辛苦建立之品牌商譽,對外招攬美睫、美甲生意,蓄意攀附原告苦心經營所建立之商譽,嚴重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核屬商標法第68條所定侵害商標權之行為,亦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5條以顯失公平方法從事競爭或商業交易之行為。(二)被告不構成善意先使用,而屬不正競爭:按主張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善意先使用抗辯者,需以其於系爭商標註冊申請日前,有為商標法上「商標使用」為前提,且需證明:1.其使用時間在商標權人商標註冊之前;2.先使用之主觀心態需為善意,不知他人商標權存在,且無不正競爭目的;3.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有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行政判決意旨、最高法院103年度臺上字第1361號民事判決、本院104年度民商上字第18號判決意旨可參。而由被告所提被證一固可見被告於102年3月20日以「天使美睫護膚坊」為名成立臉書粉絲專頁,然該粉絲專頁與被告嗣後使用之「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商標容有不同,且未見斯時被告有何以「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作為商標使用之事實,尚難證明被告於102年3月間即以系爭商標作為商標使用;被告雖又稱其業於102年9月5日取得「天使美容坊」營利事業登記云云,然該商業登記名稱與系爭商標不同,僅憑該商業登記之申請,亦難證明被告於102年9月間即以系爭商標作為商標使用;況由原證七所示之消費者與被告間之對話錄音及譯文,更可知被告於本件起訴前即知悉原告之據爭商標,且有許多消費者有混淆誤認而打錯電話之情。準此,被告顯不符合前述「先使用之主觀心態需為善意,不知他人商標權存在,且無不正競爭目的」之善意先使用要件;再者,被告雖辯稱其已以「Avocado酪梨美睫/美甲紋繡護膚」為名另行成立臉書粉絲團云云,惟實際上被告仍持續以系爭粉絲專業名義在臉書上張貼宣傳廣告,有108年10月間之臉書貼文可證(原證八)。準此,被告顯係積極攀附他人商譽,榨取原告努力成果,而以顯失公平之方式從事競爭行為。(三)綜上,原告爰依被告所經營接睫毛服務之平均單價(原證六最末頁)為計算損害賠償之基礎,依商標法第68、69條、公平交易法第25、29、30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並排除侵害及除去、防止侵害並銷毀侵害商標權之物品。(四)並聲明:1.被告李宜鑫即酪梨美睫應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據爭商標之文字於美睫、美甲服務,或於招牌、名片、網頁、廣告文書及其他行銷物件上使用相同或近似上開註冊商標之文字,並應拆除、除去及銷毀所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據爭商標之招牌、名片、網頁、廣告及其他行銷物件。3.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金融機構無記名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本件事實經過:原告早於97年起即於臺北市○○區○○街00號3樓以「天使美睫館」名義從事美睫、美甲、紋繡眉毛服務,並以網際網路「無名小站部落格」、「痞客邦部落格」、「Yahoo奇摩拍賣」等網站廣為宣傳,有原告於97年11月17日之痞客邦部落格「天使美睫館-3D立體嫁接睫毛」貼文,以及原告100年1月1日於Yahoo奇摩拍賣成立「天使美睫館」拍賣商家之網頁列印資料為證(原證一)。之後原告於103年3月14日申請第01836977號「天使美睫AngelEyelash」註冊商標(下稱據爭商標),並於106年4月16日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發之商標註冊證,於「假睫毛、假指甲、指甲亮光油、眼睫毛用化妝品、假睫毛用膠黏劑、修指甲、美容」類別,為據爭商標之商標權人,權利期間自西元2017年4月16日至2027年4月15日止(原證二)。又原告為廣為宣傳據爭商標,除於103年1月起,於「Youtube」網站設立「天使美睫-GinaTV/霧眉接睫毛教學」教學頻道,迄今已上傳284部美睫教學影片,擁有上萬名訂閱者外(原證三)。更於105年8月至106年7月間,委請網路名人洪翎逸擔任「天使美睫」品牌形象代言人,拍攝一系列宣傳影片、攝影廣告(原證四)。詎料,被告明知原告自97年起即使用據爭商標對外行銷提供美睫、美甲、紋繡眉毛服務,並明知或可得而知原告為據爭商標之商標權人,竟於臺中市○○區○○路○段00巷00號1樓以「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名義提供美睫、美甲服務而為商標使用(下稱系爭商標),並於FACEBOOK網站成立「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粉絲專頁(原證五,下稱系爭粉絲專頁),甚於系爭粉絲專頁公然以「天使美睫」名義宣傳,利用原告苦心經營建立之品牌商譽,對外招攬美睫、美甲生意(原證六)。嗣因於108年4月間有消費者李小姐誤以為兩造商標同一,而到店向原告抱怨,原告始知上情。被告利用原告辛苦建立之品牌商譽,對外招攬美睫、美甲生意,蓄意攀附原告苦心經營所建立之商譽,嚴重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核屬商標法第68條所定侵害商標權之行為,亦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5條以顯失公平方法從事競爭或商業交易之行為。(二)被告不構成善意先使用,而屬不正競爭:按主張商標法第36條第1項第3款善意先使用抗辯者,需以其於系爭商標註冊申請日前,有為商標法上「商標使用」為前提,且需證明:1.其使用時間在商標權人商標註冊之前;2.先使用之主觀心態需為善意,不知他人商標權存在,且無不正競爭目的;3.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有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87號行政判決意旨、最高法院103年度臺上字第1361號民事判決、本院104年度民商上字第18號判決意旨可參。而由被告所提被證一固可見被告於102年3月20日以「天使美睫護膚坊」為名成立臉書粉絲專頁,然該粉絲專頁與被告嗣後使用之「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商標容有不同,且未見斯時被告有何以「天使美睫美甲美學院」作為商標使用之事實,尚難證明被告於102年3月間即以系爭商標作為商標使用;被告雖又稱其業於102年9月5日取得「天使美容坊」營利事業登記云云,然該商業登記名稱與系爭商標不同,僅憑該商業登記之申請,亦難證明被告於102年9月間即以系爭商標作為商標使用;況由原證七所示之消費者與被告間之對話錄音及譯文,更可知被告於本件起訴前即知悉原告之據爭商標,且有許多消費者有混淆誤認而打錯電話之情。準此,被告顯不符合前述「先使用之主觀心態需為善意,不知他人商標權存在,且無不正競爭目的」之善意先使用要件;再者,被告雖辯稱其已以「Avocado酪梨美睫/美甲紋繡護膚」為名另行成立臉書粉絲團云云,惟實際上被告仍持續以系爭粉絲專業名義在臉書上張貼宣傳廣告,有108年10月間之臉書貼文可證(原證八)。準此,被告顯係積極攀附他人商譽,榨取原告努力成果,而以顯失公平之方式從事競爭行為。(三)綜上,原告爰依被告所經營接睫毛服務之平均單價(原證六最末頁)為計算損害賠償之基礎,依商標法第68、69條、公平交易法第25、29、30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最低金額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並排除侵害及除去、防止侵害並銷毀侵害商標權之物品。(四)並聲明:1.被告李宜鑫即酪梨美睫應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據爭商標之文字於美睫、美甲服務,或於招牌、名片、網頁、廣告文書及其他行銷物件上使用相同或近似上開註冊商標之文字,並應拆除、除去及銷毀所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據爭商標之招牌、名片、網頁、廣告及其他行銷物件。3.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金融機構無記名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以相關電子資訊軟體等為其業務範圍,於100年3月2日起與被告陳良信合作,委託被告陳良信為其設計製作「讀卡機iPhoneApp專案」,此專案所設計之手機應用程式即「i-FlashDrive」(第一次專案合約書),並推出商品i-FlashDrive雙頭龍(下稱原告產品)。因蘋果iOS系統會不斷更新,手機應用程式使用可能會出現一些缺失與可升級進階之空間,故雙方於訂約同時已就後續程式之維護及功能之進階達成協議,亦將由被告陳良信為後續維護與版本之升級,即新版之「i-FlashDriveHD」(下稱系爭程式)。然為避免口說無憑,欲以第二份專案合約(下稱系爭專案合約,即原證三合約)將相關內容明文化,惟原告將系爭專案合約書交與被告陳良信簽署、用印時,被告諉稱即將成立公司,過些時日再簽署等云云。而原告亦已依約按期給付相關程式開發及維護費用與被告陳良信,此有相關匯款紀錄可茲證明。(二)依系爭專案合約內容第12條第1項約定,系爭程式之執行檔與原始碼皆歸原告所有,被告陳良信有交付系爭程式之執行檔與原始碼之義務;而原告產品內部電路圖及電路佈局之圖形部分(下稱系爭圖形著作)之著作權,依著作權法第13條規定,其權利人亦為原告。原告公司前產品經理即訴外人蔡辰甫於離職後旋即與被告陳良信合作籌組被告民傑資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被告公司),於短時間內推出與原告產品,高度相似性之產品Piconizer口袋相簿(下稱系爭產品),並於103年11月26日起在網路上販賣。被告公司未經原告之授權或同意,將原告所有之電路圖及電路佈局圖重製於被告公司系爭產品上,另將系爭程式重製為應用程式Piconizer並搭配系爭產品使用,已侵害原告公司所有之系爭圖形著作權及電腦程式著作權。(三)被告陳良信收受原告前開款項後,拒絕將系爭程式之原始碼交付予原告,亦於103年6月單方終止契約,並未依約維護系爭程式,致使系爭程式產生諸多錯誤而無法修正,亦無法提供程式升級服務。縱經原告再三向其請求交付,被告陳良信仍視若無睹、罔顧原告公司對系爭程式之權限,並以所有權人自居。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民法第18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65萬元及利息。(四)聲明:1.被告間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下同)1,65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年息5%計算之利息。2.請求被告向原告返還原始碼。3.願供擔保,請宣告准為假執行。三、被告抗辯:(一)原告就系爭程式非權利人:1.系爭程式係由被告自主設計創作後完成,再授權原告販賣,被告與原告間就系爭程式之設計、創作,並無明文約定著作人為何人或著作財產權之歸屬,是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及第2項之規定,被告自應為著作人,且著作財產權亦由被告享有。被告並非受雇於原告,且其提出新程式即系爭程式之創作構想,並完成全部程式著作,被告自始即為系爭程式之著作人並擁有系爭程式之著作財產權。2.兩造從未簽署過原證三合約,原告卻欲以原證三合約拘束被告,陳稱被告應交付原告系爭程式之原始碼,甚至主張其擁有系爭程式之著作權,並以權利人自居,其主張與事實未符。且事實上,兩造就系爭程式之執行、價金、付款時間、付款條件均與原證三合約內容不同,顯見雙方不但對於原證三合約並無合意,更未依照原證三合約為履行,故原告自不得以原證三合約主張其為系爭程式著作權人。3.原證二之合約所稱「讀卡機iPhoneApp專案」為「IFlashDrive」軟體,與系爭程式係完全不同之軟體,兩者所欲開發設計之軟體,不僅對應之作業系統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價金亦不相同,且原證二合約內容早已履約完畢,原告欲將原證二之契約條款效力任意擴張及於系爭程式,進而主張其擁有系爭程式之著作權,實屬無稽。4.又原證三合約中原約定價金總額為300萬元,費用交付依該合約第7條約定分三次交付,各於簽約後、軟體測試後、產品於AppStore上架、上市後,分三次各給付100萬元,惟兩造間就系爭程式開發最終決定總價金為400萬元,且原告交付價金之時間、數額及付款條件均與原證三合約不相同,就系爭程式開發期間亦較原證三合約所約定之期間為長,開發後就系爭程式之交付亦均僅交付執行檔,原告於兩造合約存續期間均未另行要求原始檔之交付。故兩造並非依照原證三合約內所載條件為履行,原告就系爭程式兩造間有約定著作權歸屬乙節,並未提出任何證據證明之,且被告於原告提出原證三合約時,即已明示拒絕簽署該合約,原告自不得僅以被告製作系爭程式,即稱被告已同意合約條款。(二)被告並未重製或改作原告之電路圖或電路佈局圖:1.原告所主張系爭電路圖或電路佈局著作部分,因原告並無自行開發、設計之能力,原告對於系爭圖形著作之存在,自應負擔舉證責任,惟原告未提出關於該等圖形著作之創作過程文件或其他權利有關事項之資料作為證明其權利之方法,原告是否有系爭圖形著作權利,亦非無疑。2.原告於100年2月底,向被告陳良信洽詢合作,原告試圖製作原告產品,但因原告本身並無設計搭配隨身碟之軟體能力,遂與被告陳良信合作,由被告陳良信設計、開發第一代軟體,設計前兩造於100年3月2日簽署第一次合約書。3.嗣因被告陳良信發明兩項世界首創之技術(App內建檔案系統、iphone外部影音檔虛擬串流),故授權原告使用系爭程式,系爭程式係由被告獨立構思並設計,與原告產品之第一代軟體搭配之晶片不同,能讓支援性更為強大,使軟體可適應多種儲存晶片,將檔案處理功能轉移由行動裝置中之App執行;且系爭程式可使iPhone直接播放存在外部裝置內的影片檔以及音樂檔,無須將檔案先拷貝到iPhone內部;再者,系爭程式為被告陳良信所設計開發,為維護被告陳良信權益,內部設計有偵測及防止仿冒品的機制,當仿冒品出現,App可辨認出仿冒品,拒絕提供服務。4.原告嗣於103年5月間再度與被告聯絡,要求被告開發另一新軟體(下稱第三代軟體),經被告就第三代軟體為研發費用及設計費用報價,以授權晶片每個2.5美元計算權利金,此有被告與原告負責人王龍文(英文姓名Warren)間簡訊對話擷取畫面可證,然因原告負責人王龍文無法接受被告陳良信提出以權利金計價方式開發第三代軟體,雙方合作條件無法談妥,遂合意結束一切合作關係,被告方於103年6月12日返還相關費用,惟原告卻指稱係被告片面終止契約。5.原告因無法順利與被告陳良信繼續進行第三代軟體之合作,為使被告屈服,除向法院提起本件民事請求損害賠償訴訟外,亦提起刑事之強制、背信、侵占、違反營業秘密法等刑事告訴(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3年度他字第4453號偵查案件)及營業秘密民事訴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智字第8號),欲以訴訟之手段迫使被告與其合作,然被告未侵害原告任何權利。6.系爭產品於原告提起本件訴訟前,尚未生產上市,相關應用程式、電路圖及電路佈局圖均仍在開發、設計、製作當中,原告如何可預測被告公司所生產之產品已重製他人軟體著作或侵害圖形著作權?7.系爭產品主打功能係以可跨平台、輕鬆在iPhone、iPad和電腦間傳輸檔案;而被告公司所生產系爭產品僅就iphone、ipad或蘋果公司旗下行動裝置(對應iAP2之lightning接頭)間照片及影片快速讀取儲存為主要功能,而原告產品具備二種接頭,系爭產品僅有單一接頭,二者外觀即顯不相同,功能亦有極大差異。再者,功能非著作權保護之標的,功能縱屬相似,然以不同之方式表達,亦不構成著作權之抄襲。系爭產品與原告產品雖同屬檔案儲存設備,但不能因此即謂被告不能再生產隨身碟或其他儲存設備,且原告既無專利權,即不得禁止他人生產同類產品。(三)被告未侵害系爭程式之著作權:1.原告欲主張被告侵害系爭程式之著作權,自應先舉證證明其為系爭程式之著作權人,並擁有系爭程式之著作財產權。2.原告僅泛稱被告公司推出與原告產品外觀、功能、規格相似之系爭產品,然原告無任何證據證明被告有侵權情事,且原告產品與系爭產品之外觀差異甚鉅,原告產品具備兩種接頭,而被告之系爭產品僅有單一接頭,且兩商品之外型、顏色、字體、商品名稱、材質皆不相同,兩者顯然無任何相似之處,系爭產品是符合APPLE公司iAP2規格,上開規格有極高要求,被告公司耗資千萬,花費一年多時間自行開發,並非原告產品所可比擬。3.原證18之鑑定報告僅係就該應用程式之畫面及按鍵所示之圖示為鑑定,根本未採用侵害電腦程式著作權之方式為鑑定,自不得以此作為侵害「專屬應用程式」著作權之證據。且原告究竟是主張以被告侵害其所稱專屬應用程式本身,抑或僅侵害該專屬應用程式之顯示介面,原告自應加以釐清並特定之。又原證18鑑定報告中係以「IFlashDriveHD」及「piconizer」介面作為比較,惟其所述該螢幕顯示畫面或「花」、「箭頭」之圖示,差異甚大,毫無相同處亦不相似。4.原證17鑑定報告就電路布局定義完全錯誤,其所稱「電路板布局」並非圖形著作,原證17鑑定報告中,就原告產品所涉著作,僅泛稱「電路板布局」為受著作權法保障之著作,然而就原證17所稱「電路板布局」比對項目僅為電路板上所設置之元件或零件,並非鈞院判決所認定之「電路圖所揭示之電子元件間之連接關係、實際電路板之尺寸、層數等,所為之實際電子元件配置位置與連接線走線等之平面(單層)或立體(雙層以上)配置圖」之圖形著作,故原證17鑑定報告所稱「電路板布局」並非圖形著作,亦非著作權法所例示之其他著作。且原證17之鑑定報告內容,並未針對電路圖或電路布局圖之圖形著作部分予以說明,原告僅泛稱原告產品與piconizer「功能」及電子元件比對相同,尚難因此即認為被告公司就系爭產品電路之布局圖部分,有重製原告產品之電路圖著作或任何圖形著作。(四)原告僅泛稱其所受損害,係因被告陳良信未交付系爭程式之原始碼,使原告無法繼續使用其公司之手機應用程式,因此受有全部價金400萬元及另覓廠商開發之740,250元之損害。然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為系爭程式之著作權人,且原告亦非著作財產權人。再者,原告並無不能使用原告手機產品應用程式之情事,其仍於網站上繼續販售原告產品及於iTunes上提供下載其手機應用程式之路徑,且原告尋求其他廠商合作開發軟體之價金與原告主張被告侵害系爭程式著作權,兩者並無因果關係。且被告雖協助原告製作系爭程式,然兩造就後續合作既無法達成合意,被告並無義務協助原告繼續開發新一代產品,原告為開發新產品而另覓廠商支付設計費用,係因其銷售、營業所必要之支出,亦非被告所致之損害,,原告稱其所受損害,與其陳稱被告侵害行為間,並無因果關係。(五)聲明:1.原告之訴暨假執行之聲明均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予假執行。四、經查下列事實,有各該證據附卷可稽,且為兩造所不爭執(本院卷(一)第252頁),自堪信為真實。(一)原告於民國100年3月2日起與被告陳良信合作,委託被告陳良信為其設計製作「讀卡機iPhoneApp專案」,此專案所設計之手機應用程式即「i-FlashDrive」(即第一次專案合約書,原證二)。(二)原告利用新版之「i-FlashDriveHD」程式(即系爭程式)推出商品i-FlashDrive雙頭龍(即原告產品,原證十);被告推出之產品Piconizer口袋相簿(即系爭產品,原證十一),在網路「applestore」上販賣至今。(三)關於原證三專案合約書未經兩造簽署。(四)被告有將i-FlashDriveHD軟體之執行檔交付原告(被告104年4月29日之民事答辯狀所附之附表,本院卷(一)第101至102頁),原告有將款項有交付給被告(原證四及被告104年4月29日之民事答辯狀所附之附表,本院卷(一)第18至21頁及第101至102頁)。五、本件兩造所爭執之處,經協議簡化如下(本院卷(一)第252頁):(一)關於原證三之契約,兩造是否合意成立?(二)新版之「IFlashDriveHD」即系爭程式之原始碼(電腦程式著作)歸屬為何人?(三)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28條、第185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65萬元及利息,是否有據?1.系爭產品與原告產品(電子零件組合方式、軟體應用程式功能)是否相同?系爭產品是否侵害系爭程式?六、得心證之理由:(一)系爭程式之著作權人為被告陳良信:1.按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但本法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著作權法第10條定有明文,又該條文所稱之本法另有規定者,即指著作權法第11條及第12條而言。次按出資聘請他人完成之著作,除前條情形外,以該受聘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出資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聘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依契約約定歸受聘人或出資人享有。未約定著作財產權之歸屬者,其著作財產權歸受聘人享有。依前項規定著作財產權歸受聘人享有者,出資人得利用該著作,著作權法第12條定有明文。查關於系爭程式係原告委由被告陳良信所撰寫一節且被告陳良信非屬原告之受雇人,為兩造所不爭執,是系爭程式係屬著作權法第12條所規範之著作。故出資聘請他人完成之著作,如無特別約定,以受聘人為著作人,享有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出資人則得利用該著作。2.原告主張其與被告陳良信就系爭程式之著作權人有約定以原告為著作財產權人,並提出原證二第一次專案合約(本院卷(一)第12至13頁)及原證三專案合約(本院卷(一)15至17頁)為憑。經查:原證二之第一次專案合約,係由原告與被告陳良信簽定,其契約標的係「讀卡機iPhoneApp專案」,此專案所設計之手機應用程式即「i-FlashDrive」,關於契約標的之交付及相關價金的履行,業已交付並履行完畢,為兩造所不爭執。惟關於系爭程式,兩造是否有特別約定,經查,原告雖提出原證三之專案合約為證,惟查該合約書並未經被告陳良信簽署為原告所不爭執,且被告陳良信亦否認其就系爭程式之著作權有特別約定屬原告所有,原告就此有利於己之事實,自應負舉證責任。原告復主張兩造合意並不以書面為限,故依原證二之合約模式,即可推知,被告陳良信應交付系爭程式之原始碼云云,惟查原證二專案合約及原告主張之原證三合約,兩契約約定之標的本不相同,約定之相關價金亦不相同,故難以以原證二合約推定被告陳良信有如原證二之合約約定條款,有交付系爭程式原始碼之合意。再者,被告陳良信亦否認原證三合約原即為系爭程式其欲與原告簽定之合約,是原告與被告陳良信,就系爭程式著作權之歸屬是否有特別約定乙節,並未見原告舉證以實其說,是依原告所提資料充其量僅得證明原告曾支付價金予被告陳良信,無從證明就系爭程式著作權部分有特別約定。故依原告所提證據資料,尚無法證明其業已取得系爭程式之著作權,系爭程式之著作權人仍為被告陳良信,故原告無從請求被告陳良信交付系爭程式之原始碼。3.原告復主張依證人謝秀琴證詞原告與被告陳良信間就原證三合約之全部條款均有合意云云,惟查證人謝秀琴僅為原告之會計人員,依其證述,原證三之合約負責入係為證人蔡辰甫及原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王龍文(見本院卷(一)第264頁),其並非實際負責系爭程式開發、執行之人,且證人謝秀琴亦證稱原證三合約內容,伊只確認金額及用印方面,其餘內容伊並未細看(見本院卷(一)第265頁),是依其證詞至多僅能證明原告與被告陳良信有洽談原證三合約,但無法證明證人謝秀琴完全知悉原證三合約內容為何,亦無法證明原告與被告陳良信對於原證三合約之內容是否均已合意。又依證人蔡辰甫之證詞可知,第一次專案合約之標的為「i-flashDrive」即原證二合約與系爭程式並不相同,且原證二專案合約業已履行完畢等語(本院卷(一)第266至第272頁),是原證二之專案合約之契約標的確實並非系爭程式,且原證二合約業經被告陳良信履行完畢,是原告所主張系爭程式係延續原證二專案合約內容而來云云,並無可採。4.準此,依原告所提證據資料既無法證明其為系爭程式之著作權人,原告亦未證明其與被告陳良信就原證三專案合約之必要、重要之點已達成合意。且系爭程式之軟體已由被告陳良信履行完畢並交付執行檔與原告利用,有被告提出附表可證(本院卷(一)第101至102頁),且為原告所不爭執,是原告無法本於契約約定或著作權人地位,請求被告陳良信交付系爭程式之原始檔,亦無法向被告請求未交付系爭程式原始檔之損害賠償。(二)被告等並未侵害原告著作權:1.原告主張其為原告產品「雙頭龍」電路圖之著作權人,系爭產品之軟體應用程式,係重製原告產品之軟體程式(電腦程式著作)而來,並提出原證18之鑑定報告為憑。惟查:(1)按「本法第五條第一項所定之各款著作,其內容例示如左:(十)電腦程式著作:包括直接或間接使電腦產生一定結果為目的所組成指令組合之著作。」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各款關於電腦程式著作內容例示規定自明。是於判斷電腦程式著作是否受到侵害自應將(主張享有著作權保護之人之受保護)電腦程式予以解構,過濾或抽離出其中應受保護之表達部分,將具有高度抽象性之思想或概念等公共財產及基於效率或電腦軟硬體功能外部因素所限制部分,予以濾除;再就侵權人是否曾經接觸著作權人所享有著作權保護之表達部分及二程式間實質相似程度,加以判斷是否侵害著作權人之著作財產權,此為「抽離-過濾-比較」(abstraction-filtration-comparisontest,簡稱AFCtest)的三步測試法,為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868號民事判決所肯認判斷是否侵害電腦程式著作之方式。(2)經查原證18著作權侵害鑑定報告中,雖稱係就「專屬應用程式」作為鑑定標的,然而該鑑定報告僅係就該應用程式之畫面及按鍵所示之圖示為鑑定,並未採用上述侵害電腦程式著作權之方式為鑑定,自不得以此作為侵害「專屬應用程式」著作權之證據。且原告究竟是主張被告侵害其所稱專屬應用程式本身,或係侵害該專屬應用程式之顯示介面,原告亦未加以釐清並特定。又原證18鑑定報告所比對之方式,僅係以「相同」、「相似」之結論作為判斷著作權侵害之說明及判斷,然其係如何比對、如何判斷相同或相似,或其推理過程皆無法得知,且原證18鑑定報告中係以系爭程式及系爭產品介面作為比較,惟原證18鑑定報告所述該螢幕顯示畫面或「花」、「箭頭」之圖示,差異甚大,並無相同處且亦不相似,是原證18鑑定報告內容,並非屬軟體應用程式之鑑定方式,其認為系爭產品構成著作權侵害,並無可採。(3)又依原證18鑑定報告之內容所述:「將i-FlashDriveHD或Piconizer之專屬應用程式中啟動相片轉存功能的介面」中,所置放之位置及「花」的圖樣有抄襲原告之著作,並提出比對圖(見本院卷(一)第216頁)云云:惟查原證18鑑定報告中所指系爭產品所使用「花」之圖示,惟該圖示係蘋果公司iOS8版本作業系統中所設計顯示照片為App之圖示,故該照片App圖示之著作權亦非屬原告所有(如附圖一所示)。再依原證18之鑑定報告所述:「將i-FlashDriveHD或Piconizer之專屬應用程式中啟動AppExtension的介面」,並稱該圖示放置位置及圖像相似(見本院卷(一)217頁)。惟查,依該比較圖面可知(如附圖二所示),I-FlashDriveHD顯示介面,是「向右箭頭→」(如附圖二編號1所示),Piconizer顯示介面則是「向上箭頭↑」(如附圖二編號2所示),二者並不相似。又查AppExtensions是AppleiOS8才有的功能,原告並未舉證系爭程式有針對iOS8進行改版,是系爭程式並無AppExtensions功能,此可由被告所提出之AppExtensions所述內容可知(本院卷(一)第234頁)。又被告主張系爭產品之箭頭圖示係參考Apple所提供之使用者介面設計指南,提供APP設計者參考之用,此為Apple公司作為「Action」動作之圖示,並非原告所有等語,並提出由Apple公司之使用者介面所提供之參考畫面為參(見本院卷(一)第234頁),經核被告提出之畫面圖示均置放於右上方,故被告主張該圖示之外型及擺放位置均非原告具有獨創性之著作,而屬Apple公司公開之資訊等語,應屬可採,是原告並未舉證證明被告有侵害原告關於專屬應用程式之著作權。2.又原告主張其為原告產品「雙頭龍」電路圖之著作權人,系爭產品之電路板布局,係重製原告產品之電路板布局(圖形著作)而來,並提出原證17之鑑定報告為憑。惟查:(1)按電路圖、電路板之電路佈局圖(Layout)與積體電路電路佈局,三者並不相同。「電路圖」一般係指利用電路繪圖軟體繪製電子元件間之連接關係,且僅為示意圖;「電路板之電路佈局圖(Layout)」則係依據前揭電路圖所揭示之電子元件間之連接關係、實際電路板之尺寸、層數等,所為之實際電子元件配置位置與連接線走線等之平面(單層)或立體(雙層以上)配置圖;至於「積體電路電路佈局」則係將電晶體、電容器等電子元件及其連接之導線等集積在半導體材料上,所呈現之平面或立體設計。(2)經查原證17之鑑定報告,就原告產品「IFlashDriveHD」隨身碟所涉著作,僅泛稱「電路板布局」為受著作權法保障之著作,然而就其所稱「電路板布局」比對項目(原證17之表1至表3,見本院卷(一)200至202頁)可知,原證17鑑定報告中所稱「電路板布局」均為電路板上所設置之元件或零件,而非前所揭示之一般係指利用電路繪圖軟體繪製電子元件間之連接關係,且為示意圖之電路圖或依據電路圖所揭示之電子元件間之連接關係、實際電路板之尺寸、層數等,所為之實際電子元件配置位置與連接線走線等之平面(單層)或立體(雙層以上)配置圖之電路板之電路佈局圖(Layout)或將電晶體、電容器等電子元件及其連接之導線等集積在半導體材料上,所呈現之平面或立體設計之積體電路電路佈局圖,故原證17之鑑定報告所稱「電路板布局」並非就上述圖形著作為鑑定。(3)又查,著作權法所規定之「重製」,係指以印刷、複印、錄音、錄影、攝影、筆錄或其他方法直接、間接、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作而言,此觀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5款前段規定甚明,是既係重複製作,則必限於以上述方法使原著作內容再現者方屬之。而依原證17之鑑定報告結論,僅係認原告產品與系爭產品之功能相同,並無提及系爭產品有以上揭方式予以重製之情形,佐以如附圖三所示原告產品及系爭產品之電路板,加以肉眼判斷,其等電路板大小、電子元件排列、零件配置位置均不相同,二者電路布局並無相似之處,可知僅依原證17鑑定報告認定功能相同一節,尚難因此即認為被告等就系爭產品之電路佈局圖部分,有重製原告之電路圖或圖形著作。(4)況所謂「圖形著作」,乃係以其「圖形」外觀作為比對重點,至於該圖形內容究竟教示何種技術內容、或代表何種功能,應屬專利事項,並非著作權法所謂「重製」他人圖形著作之比對重點,原證17之鑑定報告從「功能」或「電子元件之功能」作為比對之重點,認為兩者功能相同或類似,因而有「重製」云云,顯然係將「專利」與「著作」之比對兩者混淆,自非可採。(5)綜上,本院就原告產品及系爭產品之電路佈局圖,比對結果,兩者未有相似之處,且原告所提出證據,並無法證明無法證明被告等確有以重製之方法侵害原告產品電路佈局圖之圖形著作權。七、綜上所述,原告所提證據,並不足以證明原證三之契約,業經兩造合意成立及被告等有原告所指之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是原告依契約請求被告陳良信交付新版之「IFlashDriveHD」即系爭程式之原始碼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28條、第185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165萬元及利息,即無理由,不應准許。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為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一併駁回之。又原告雖聲請再開辯論並請求傳訊證人DersanKacmaz欲證明證人蔡辰甫自原告離職後曾向DersanKacmaz表示其未來要生產與原告相類似產品等情,然本件原告之訴既無理由,上開事項並無調查必要,附此敘明。八、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5年  1  月  6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林靜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5 年  1  月  6  日      書記官 陳彥君
被告不否認系爭產品有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惟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應撤銷之事由:㈠、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4教示其雙向柔性體為桿狀而不是直板狀構件,且公開了可以使用兩條線/肌腱(抽象)操縱其設備;具有各種形狀的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裝置在本領域中眾所周知。被證5教示了一種具有雙向柔性主體的可轉向醫療器械,該柔性主體可具有多種構造,包括直板構件,皆允許醫療器械進行所需的操縱,故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如被證5所教示,將被證4的雙側撓性體作為直板構件提供,是對一種已知的可操縱元件的簡單替代,具有可預測的結果。被證6公開了一種內視鏡頭部設備,其中脊椎部被彈性元件(螺旋彈簧線圈)覆蓋,該彈性元件連接至頭部機構以提供彈力(預期用途;螺旋彈簧線圈能夠,並在其中具有第一容納空間;彈性元件覆蓋有外部護套,可保護設備的所有內部放置組件在存儲和使用期間不受污染,並可提供連續、靈活且光滑的內視鏡外表面。被證4【0020】段公開彈性元件(護套數)在允許內視鏡彎曲部分彎曲的同時支撐脊椎部;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被證4的內視鏡中包括被證5的彈性元件和外部護套是顯而易見。又被證4僅缺少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彈性元作,而系爭專利所界定的彈性元件為市面銷售的內視鏡擺頭裝置所經常使用,被證5進一步揭露雙向可撓體,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全部揭露證據4未揭露的彈性元件,是被證4組合被證5及被證6之內視鏡專利中相對應的擺頭裝置內揭露的雙向可撓體以及彈性元件當可輕易推知且合理具有動機。故被證4與被證5及被證6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㈡、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7係西元1963年5月17日申請之發明專利,揭示有一組多個細長的剛性連接件56(pluralityofelongatedrigidlinks,相對於系爭專利之雙向可撓體),可彎折固定於套管20外部之觀測頭12(observationhead)上,另一端固定於中空主體構件33上進行擺動,其結構設計更勝系爭專利詳盡且複雜,被證7可得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全部特徵,且無解釋上差異,是被證7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又被證5、被證7之技術特徵業如前述,是被證5、被證7之證據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㈢、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相對於系爭專利差異僅在於:該具彈性可繞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特徵,以及藉由各別拉動該第一線體或該第二線體,該雙向可撓體各別朝相對應之該第一面或該第二面擺動(因該具彈性的脊椎環不具備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係相面對之故),因此綜觀彈性體具有可彎折之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之特徵,即可解釋為扁平片狀具有彈性可撓之結構樣態。被證13的轉向線360和370差異僅惟連結導引彈簧350設於擺頭機構位置處,接設位置與產生的導引方式與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連結該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產生功效相同,且該差異已為被證6完整揭露,其技術手段顯而易知。由被證6及被證14的技術揭露,確認的系爭專利僅是「將扁平片狀的雙向可繞體套設於擺動機構與支撐部之間」,而受第一線體及第二線體拉動擺頭機構後當然就產生順應擺動,既然是「雙向可撓」又採用具有彈性材質,當然就產生回復彈力,而雙向可撓體已為被證13所揭露,系爭專利當然具有將被證13結合被證6及被證14的動機。是被證6、被證13與被證14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㈣、被證6、被證14、被證15、被證16及被證17之組合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被證6、被證14部分業如前述,另被證15係為使用於血管的可彎曲控制彈簧導向器,被證16係為使用於具有導線的可調整尖端彎管,被證17則為平面內偏轉導管,且更進一步揭露雙向可繞體的材質及特性的教示建議,完全符合系爭專利解決問題目的以及手段與達成功效。故被證15、被證16與被證17都揭露有雙向可撓體,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等語資為抗辯。㈤、並聲明:1、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2、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原告自44年成立至今,為我國成立最久、規模最大之企業管理顧問機構,致力於提升企業生產力、精實組織效率,並將超過60年之經營管理知識與經驗「物聯網化」,設立myMKC管理知識中心(下稱MKC中心),整合電子知識、實體出版品、訓練課程等,更與國內主要學術研究單位、育成中心及各產業研發機構建立連結,提供企業最新、最深入之商業模式分析與管理知識,是我國企業主要獲取管理知識之平台;MKC中心與近400位顧問合作出版「能力雜誌」,邀請產學業先進根據每期主題深入剖析並分享寶貴經驗,系爭文章係原告之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或他人授權原告發表在MKC中心或能力雜誌上之語文著作,原告具有完整之著作財產權。㈡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未經原告授權,即指示其員工即被告聶仲衡、詹婷惠、何昇龍、王依玟分別以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轉載如附表所示之系爭文章於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所架設管理之「1111職涯論壇」網站(下稱系爭論壇);經原告委託律師寄發律師函,向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表明侵權情況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除移除系爭文章外,並於回函中表示其刊登系爭文章已獲訴外人即原告員工林○○授權,且提出之林○○於105年8月5日寄發之電子郵件(下稱系爭郵件)為證。惟林○○未經原告合法授權,復未依內部程序簽訂授權文件,原告已為內部懲處,該行為自屬無權處分,復經原告以甲證5之律師函通知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可認原告已拒絕承認林○○之無權處分行為,故其授權行為對原告自不生效力。縱認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已取得原告之合法授權,惟被告聶仲衡係以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名義向原告洽詢授權,其授權主體應為原告與被告全球華人公司間,且依系爭郵件內容應註明出處及連結,以增加原告系爭文章及原出處網站之點擊及造訪之流量,而達到宣傳、推廣原告刊物及系爭文章之效果;但實際上系爭文章係由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員工所創建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轉載,而非以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或1111人力銀行名義刊登,其外觀上使用主體已然不同,且被告等之實際使用方式僅有載明出處,而未註明連結,均顯已逾越系爭郵件之授權範圍與目的,自不生授權之效力。因此,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未經原告授權或逾越授權範圍,指示其員工即被告聶仲衡、詹婷惠、何昇龍及王依玟轉載系爭文章,業已侵害原告重製及公開傳輸之著作財產權,自應分別與其法定代理人即被告林文雄、員工聶仲衡、詹婷惠、何昇龍、王依玟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再以刊登數量分別為被告聶仲衡14篇、被告詹婷惠2篇、被告何昇龍2篇、被告王依玟1篇,並以每篇文章1萬元作為請求數額,以此計算本件損害賠償。㈢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第3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85條第1項前段、第188條第1項前段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⒈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與林文雄應連帶給付原告14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與聶仲衡應連帶給付原告14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⒊第1、2項之給付,有任一項之被告已為給付者,於相同給付範圍內,他項被告於該範圍內免給付責任。⒋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與林文雄應連帶給付原告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與詹婷惠應連帶給付原告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⒍第4、5項之給付,有任一項之被告已為給付者,於相同給付範圍內,他項被告於該範圍內免給付責任。⒎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與林文雄應連帶給付原告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⒏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與何昇龍應連帶給付原告2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⒐第7、8項之給付,有任一項之被告已為給付者,於相同給付範圍內,他項被告於該範圍內免給付責任。⒑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與林文雄應連帶給付原告1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⒒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與王依玟應連帶給付原告1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⒓第10、11項之給付,有任一項之被告已為給付者,於相同給付範圍內,他項被告於該範圍內免給付責任。⒔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系爭論壇係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架設管理之網站,無償提供平台供網友發表、回覆、討論及分享與工作有關資訊,其前員工即被告聶仲衡曾於105年8月5日透過原告官方網站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與原告聯繫,留言詢問原告可否轉載原告網站文章,經林○○於同日以系爭郵件回覆同意轉載,並要求註明清楚出處及連結即可,且系爭郵件同時副本予林○○之主管即原告公司員工黃○○、陳○○,可見原告係以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之方式,以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嗣由林○○回覆電子郵件,已表示為原告之代理人而為授權之意思表示,被告等當信賴林○○係有權或經原告內部核決程序後通知授權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得利用轉載其網站文章,而為法律上善意之第三人,無任何過失可言,原告自應負授權人責任;故被告全球華人公司之社群編輯即被告聶仲衡、詹婷惠、何昇龍、王依玟分別以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轉載系爭文章於系爭論壇,自無違反著作權法第22條、第26條之1規定。又被告全球華人公司為法人,其業務之執行必有賴僱用自然人始得為之,且系爭郵件亦未限定須以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或1111人力銀行名義轉載,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設有社群編輯(俗稱小編)即暱稱分別為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其發文時雖以版主公用帳號為之,但暱稱未必取公司名稱,此舉可在社群平台上拉近與網友間的距離並淡化官方色彩,為時下社群經營常見之操作手法,因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員工以上開帳號轉載經原告授權之系爭文章,係職務上之行為,且轉載文章時皆有註明原作者及明示其出處、連結,核無逾越授權範圍之情事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為新型第M393545號「建築物表面膨拱之結合裝置」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9年12月1日至109年5月23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久勝工程有限公(下稱被告久勝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於100年5月15、16日於陸軍官校中正堂施作工程使用侵害系爭專利之灌注機(下稱系爭產品),並提供該灌注機予金尚方企業有限公司(下稱金尚方公司)、陳財佑及王鴻舉等人使用,用以接洽工程案而獲取諸多不法利益,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而屬侵權,侵害期間自100年5月15日起至同年7月31日止。原告使用系爭專利裝置提供服務,每台每日費用為新臺幣(下同)1,500元。以自起訴日前推2年期間,每年200個工作天計算,預估被告可每台獲利為新台幣60萬元。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先就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20萬元為聲明。被告李婕楹為被告久勝公司之法定代理人,陳庭馨為被告金尚方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現行專利法第120條準用96條第2項、第97條第2款規定、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二)系爭專利未違反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99年9月12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9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26條第2項規定:按系爭專利說明書載有:「本創作建築物表面膨拱之結合裝置用於改善建築物表面產生的膨拱情形,該結合裝置採用小管徑的灌膠針管設計,可以深入膨拱處的膨拱空間中,並利用驅動裝置的運轉而帶動該送料組件,進一步將該料桶內的黏膠灌注填充膨拱空間並確實黏著結合,藉由該結合裝置所採用的施工方式,不會破壞原建築物表面的完整性,又便於施工及縮短施工時間,進而降低施工成本,故可滿足使用者及市場上的需求,且有利於產業之利用。」已說明技術特徵之所在。而實施例之說明更詳述了各元件之連動作用方式,顯已符充分揭露原則。更何況被告亦稱高壓灌注機之結構設計與運用原理乃一般業界及市場上行之有年之施工機具,對所屬技術領域之人士而言,應可瞭解系爭專利技術特徵之所在而據以為實施,尚無違反充分揭露原則可言。(三)系爭專利具新穎性或進步性:1、被證17出貨證明書記載之內容自95年8月至98年5月橫跨了4個年度,卻僅以一張出貨證明書呈現,顯見被證17出貨證明書及被證16之灌注機照片均非具有證明力之證據,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不具新穎性。2、被證9、11、12、14為塑膠加工領域、被證10為輸送裝置領域、被證13為衛生設備領域,均與系爭專利施工設備領域不同。至被證19、21雖與系爭專利均為施工設備領域,被證20為裝修裝置領域,然無論被證9至14、被證19至21,均無提及或暗示具有解決膨拱問題的相關技術手段。又被證19是彈簧與鋼珠的結構,沒有揭示螺桿;被證20是推桿,沒有螺狀結構;被證21完全沒有螺桿的裝置。因此,系爭專利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被證9至14、20任一引證結合被證19至21之任一引證組合所揭示之內容無法輕易得到系爭專利之技術手段,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問題、功效上亦與上開引證之任一組合不同,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應具進步性及新穎性。(四)被告有侵權之故意、過失:被告辯稱其使用之侵權產品非其製造,而係購自公開市場,故無故意過失云云。惟構成專利侵權者,不僅限於製造,尚包括使用,被告既未否認有使用系爭產品,縱使購自市場,亦無法免除侵權責任。再者,被告自承於95年至98年陸續購買了7台灌注機,卻辯稱僅於100年5月15、16日於陸軍官校實驗中使用過,顯超乎常情,又被告陳財佑於101年8月1日出具和解書承認有使用系爭專利,並承諾將來不會再使用,應認被告於101年5月15日起至101年7月31日止均有使用之侵權行為,被告等自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或過失。(五)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賠償原告新臺幣20萬元正,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3)就第一項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求為假執行。
系爭論壇係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架設管理之網站,無償提供平台供網友發表、回覆、討論及分享與工作有關資訊,其前員工即被告聶仲衡曾於105年8月5日透過原告官方網站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與原告聯繫,留言詢問原告可否轉載原告網站文章,經林○○於同日以系爭郵件回覆同意轉載,並要求註明清楚出處及連結即可,且系爭郵件同時副本予林○○之主管即原告公司員工黃○○、陳○○,可見原告係以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之方式,以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嗣由林○○回覆電子郵件,已表示為原告之代理人而為授權之意思表示,被告等當信賴林○○係有權或經原告內部核決程序後通知授權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得利用轉載其網站文章,而為法律上善意之第三人,無任何過失可言,原告自應負授權人責任;故被告全球華人公司之社群編輯即被告聶仲衡、詹婷惠、何昇龍、王依玟分別以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轉載系爭文章於系爭論壇,自無違反著作權法第22條、第26條之1規定。又被告全球華人公司為法人,其業務之執行必有賴僱用自然人始得為之,且系爭郵件亦未限定須以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或1111人力銀行名義轉載,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設有社群編輯(俗稱小編)即暱稱分別為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其發文時雖以版主公用帳號為之,但暱稱未必取公司名稱,此舉可在社群平台上拉近與網友間的距離並淡化官方色彩,為時下社群經營常見之操作手法,因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員工以上開帳號轉載經原告授權之系爭文章,係職務上之行為,且轉載文章時皆有註明原作者及明示其出處、連結,核無逾越授權範圍之情事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確認授權書偽造
原告日常皮飾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日常公司)唯一董事徐偉俊於94年9月1日死亡後,即一直無法定代理人可執行公司業務,迄於利害關係人陳海鵬向法院聲請,始於95年5月19日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95年度司字第223號民事裁定,選任駱明秀為臨時管理人,而94年11月1日駱明秀人在美國,不在臺灣,不可能於94年11月1日簽訂內容為「茲授權亞仕登康健科技為全權代理人,就本公司所有予亞洲地區(含臺灣、大陸、日本)之商標、貨品、…有代為委託製造、…之權利」之授權書(下稱系爭授權書),且當時駱明秀並非原告公司法定代理人,故系爭授權書係遭偽造,爰提起本件訴訟,請求確認系爭授權書是偽造的,並聲明:確認如附件所示,中華民國94年11月1日訂定,授權人為日常皮飾開發有限公司,被授權人為亞仕登康健科技有限公司之授權書為偽造。
系爭論壇係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架設管理之網站,無償提供平台供網友發表、回覆、討論及分享與工作有關資訊,其前員工即被告聶仲衡曾於105年8月5日透過原告官方網站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與原告聯繫,留言詢問原告可否轉載原告網站文章,經林○○於同日以系爭郵件回覆同意轉載,並要求註明清楚出處及連結即可,且系爭郵件同時副本予林○○之主管即原告公司員工黃○○、陳○○,可見原告係以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之方式,以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嗣由林○○回覆電子郵件,已表示為原告之代理人而為授權之意思表示,被告等當信賴林○○係有權或經原告內部核決程序後通知授權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得利用轉載其網站文章,而為法律上善意之第三人,無任何過失可言,原告自應負授權人責任;故被告全球華人公司之社群編輯即被告聶仲衡、詹婷惠、何昇龍、王依玟分別以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轉載系爭文章於系爭論壇,自無違反著作權法第22條、第26條之1規定。又被告全球華人公司為法人,其業務之執行必有賴僱用自然人始得為之,且系爭郵件亦未限定須以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或1111人力銀行名義轉載,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設有社群編輯(俗稱小編)即暱稱分別為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其發文時雖以版主公用帳號為之,但暱稱未必取公司名稱,此舉可在社群平台上拉近與網友間的距離並淡化官方色彩,為時下社群經營常見之操作手法,因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員工以上開帳號轉載經原告授權之系爭文章,係職務上之行為,且轉載文章時皆有註明原作者及明示其出處、連結,核無逾越授權範圍之情事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日常皮飾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日常公司)唯一董事徐偉俊於94年9月1日死亡後,即一直無法定代理人可執行公司業務,迄於利害關係人陳海鵬向法院聲請,始於95年5月19日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95年度司字第223號民事裁定,選任駱明秀為臨時管理人,而94年11月1日駱明秀人在美國,不在臺灣,不可能於94年11月1日簽訂內容為「茲授權亞仕登康健科技為全權代理人,就本公司所有予亞洲地區(含臺灣、大陸、日本)之商標、貨品、…有代為委託製造、…之權利」之授權書(下稱系爭授權書),且當時駱明秀並非原告公司法定代理人,故系爭授權書係遭偽造,爰提起本件訴訟,請求確認系爭授權書是偽造的,並聲明:確認如附件所示,中華民國94年11月1日訂定,授權人為日常皮飾開發有限公司,被授權人為亞仕登康健科技有限公司之授權書為偽造。
系爭論壇係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架設管理之網站,無償提供平台供網友發表、回覆、討論及分享與工作有關資訊,其前員工即被告聶仲衡曾於105年8月5日透過原告官方網站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與原告聯繫,留言詢問原告可否轉載原告網站文章,經林○○於同日以系爭郵件回覆同意轉載,並要求註明清楚出處及連結即可,且系爭郵件同時副本予林○○之主管即原告公司員工黃○○、陳○○,可見原告係以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之方式,以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嗣由林○○回覆電子郵件,已表示為原告之代理人而為授權之意思表示,被告等當信賴林○○係有權或經原告內部核決程序後通知授權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得利用轉載其網站文章,而為法律上善意之第三人,無任何過失可言,原告自應負授權人責任;故被告全球華人公司之社群編輯即被告聶仲衡、詹婷惠、何昇龍、王依玟分別以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轉載系爭文章於系爭論壇,自無違反著作權法第22條、第26條之1規定。又被告全球華人公司為法人,其業務之執行必有賴僱用自然人始得為之,且系爭郵件亦未限定須以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或1111人力銀行名義轉載,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設有社群編輯(俗稱小編)即暱稱分別為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其發文時雖以版主公用帳號為之,但暱稱未必取公司名稱,此舉可在社群平台上拉近與網友間的距離並淡化官方色彩,為時下社群經營常見之操作手法,因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員工以上開帳號轉載經原告授權之系爭文章,係職務上之行為,且轉載文章時皆有註明原作者及明示其出處、連結,核無逾越授權範圍之情事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日常皮飾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日常公司)唯一董事徐偉俊於94年9月1日死亡後,即一直無法定代理人可執行公司業務,迄於利害關係人陳海鵬向法院聲請,始於95年5月19日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95年度司字第223號民事裁定,選任駱明秀為臨時管理人,而94年11月1日駱明秀人在美國,不在臺灣,不可能於94年11月1日簽訂內容為「茲授權亞仕登康健科技為全權代理人,就本公司所有予亞洲地區(含臺灣、大陸、日本)之商標、貨品、…有代為委託製造、…之權利」之授權書(下稱系爭授權書),且當時駱明秀並非原告公司法定代理人,故系爭授權書係遭偽造,爰提起本件訴訟,請求確認系爭授權書是偽造的,並聲明:確認如附件所示,中華民國94年11月1日訂定,授權人為日常皮飾開發有限公司,被授權人為亞仕登康健科技有限公司之授權書為偽造。
系爭論壇係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架設管理之網站,無償提供平台供網友發表、回覆、討論及分享與工作有關資訊,其前員工即被告聶仲衡曾於105年8月5日透過原告官方網站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與原告聯繫,留言詢問原告可否轉載原告網站文章,經林○○於同日以系爭郵件回覆同意轉載,並要求註明清楚出處及連結即可,且系爭郵件同時副本予林○○之主管即原告公司員工黃○○、陳○○,可見原告係以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之方式,以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嗣由林○○回覆電子郵件,已表示為原告之代理人而為授權之意思表示,被告等當信賴林○○係有權或經原告內部核決程序後通知授權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得利用轉載其網站文章,而為法律上善意之第三人,無任何過失可言,原告自應負授權人責任;故被告全球華人公司之社群編輯即被告聶仲衡、詹婷惠、何昇龍、王依玟分別以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轉載系爭文章於系爭論壇,自無違反著作權法第22條、第26條之1規定。又被告全球華人公司為法人,其業務之執行必有賴僱用自然人始得為之,且系爭郵件亦未限定須以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或1111人力銀行名義轉載,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設有社群編輯(俗稱小編)即暱稱分別為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其發文時雖以版主公用帳號為之,但暱稱未必取公司名稱,此舉可在社群平台上拉近與網友間的距離並淡化官方色彩,為時下社群經營常見之操作手法,因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員工以上開帳號轉載經原告授權之系爭文章,係職務上之行為,且轉載文章時皆有註明原作者及明示其出處、連結,核無逾越授權範圍之情事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日常皮飾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日常公司)唯一董事徐偉俊於94年9月1日死亡後,即一直無法定代理人可執行公司業務,迄於利害關係人陳海鵬向法院聲請,始於95年5月19日由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95年度司字第223號民事裁定,選任駱明秀為臨時管理人,而94年11月1日駱明秀人在美國,不在臺灣,不可能於94年11月1日簽訂內容為「茲授權亞仕登康健科技為全權代理人,就本公司所有予亞洲地區(含臺灣、大陸、日本)之商標、貨品、…有代為委託製造、…之權利」之授權書(下稱系爭授權書),且當時駱明秀並非原告公司法定代理人,故系爭授權書係遭偽造,爰提起本件訴訟,請求確認系爭授權書是偽造的,並聲明:確認如附件所示,中華民國94年11月1日訂定,授權人為日常皮飾開發有限公司,被授權人為亞仕登康健科技有限公司之授權書為偽造。
系爭論壇係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架設管理之網站,無償提供平台供網友發表、回覆、討論及分享與工作有關資訊,其前員工即被告聶仲衡曾於105年8月5日透過原告官方網站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與原告聯繫,留言詢問原告可否轉載原告網站文章,經林○○於同日以系爭郵件回覆同意轉載,並要求註明清楚出處及連結即可,且系爭郵件同時副本予林○○之主管即原告公司員工黃○○、陳○○,可見原告係以對外公開之「聯絡我們」之方式,以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嗣由林○○回覆電子郵件,已表示為原告之代理人而為授權之意思表示,被告等當信賴林○○係有權或經原告內部核決程序後通知授權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得利用轉載其網站文章,而為法律上善意之第三人,無任何過失可言,原告自應負授權人責任;故被告全球華人公司之社群編輯即被告聶仲衡、詹婷惠、何昇龍、王依玟分別以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轉載系爭文章於系爭論壇,自無違反著作權法第22條、第26條之1規定。又被告全球華人公司為法人,其業務之執行必有賴僱用自然人始得為之,且系爭郵件亦未限定須以被告全球華人公司或1111人力銀行名義轉載,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設有社群編輯(俗稱小編)即暱稱分別為如附表所示之發文帳號,其發文時雖以版主公用帳號為之,但暱稱未必取公司名稱,此舉可在社群平台上拉近與網友間的距離並淡化官方色彩,為時下社群經營常見之操作手法,因而被告全球華人公司員工以上開帳號轉載經原告授權之系爭文章,係職務上之行為,且轉載文章時皆有註明原作者及明示其出處、連結,核無逾越授權範圍之情事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確認專利權等
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366501號「套筒」發明專利(下稱系爭501號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胡厚飛代表星聯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星聯鋒公司),於101年4月26日與原告簽訂預應力套筒合作備忘錄(下稱系爭契約),約定由原告提供系爭501號專利之技術予星聯鋒公司,並協助星聯鋒公司順利生產、量產預應力套筒產品,再由星聯鋒公司獨家負責銷售,並按銷售數量給付一定金額之權利金予原告,充作為與原告合作之利潤。系爭契約第1條並明確定義:「任何專利從系爭專利所延伸之專利修改、改版皆屬於此合約之專利範圍。若為HI-FIVE從系爭專利所延伸之專利新型亦屬於此合約之專利範圍」。詎被告胡厚飛因與原告簽訂系爭契約,進而熟習系爭專利之核心技術後,借用被告宋立遠之名義先後於101年6月5日、同年11月5日向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而取得系爭專利A、第I444255號「增加強度之套筒」發明專利及系爭專利B。前開註冊第I444255號「增加強度之套筒」發明專利嗣經原告舉發成立確定。而依系爭專利A、B製造之套筒產品,經鑑定比對,已落入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4、8-10之專利權範圍;又系爭501號專利之請求項7-13係採用選擇式依附,故該套筒產品亦有部分落入請求項7、13之專利權範圍。且在原告發明系爭501號專利前,市面上所生產之套筒均為一體成形,無「套接環」經導引段滑入承接環卡住定位之設計,系爭專利A、B就此技術特徵,完全仿造而侵害原告之系爭501號專利,而為延伸專利。因被告有如上不法情節,且星聯鋒公司亦未依系爭契約履行,系爭契約已於104年12月21日終止,被告胡厚飛見系爭契約已然終止,已不再受系爭契約拘束,隨即於106年2月22日申請就系爭專利A、B增列被告胡厚飛為第2位發明人,再於同年3月23日由被告宋立遠將系爭專利A、B之專利權讓與被告胡厚飛。被告胡厚飛既係利用簽訂系爭契約,進而竊取原告系爭501號專利技術,再借用被告宋立遠名義申請專利,足徵被告非專利法上之專利申請權人及專利權人,原告自得請求確認系爭專利A、B之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均為其所有,被告胡厚飛應將系爭專利A、B之專利權移轉登記予原告,爰依專利法第5條、第96條第5項,民法第179條、184條第1項、第2項本文、第185條第1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求為判決:㈠、確認系爭專利A之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均為原告所有。㈡、被告胡厚飛應將系爭專利A之專利權移轉登記予原告。㈢、確認系爭專利B之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均為原告所有。㈣、被告胡厚飛應將系爭專利B之專利權移轉登記予原告。
系爭專利實際上係被告胡厚飛自行研發之發明專利,經智慧局專利審查委員會實質審查,確認具備專利要件,並無違反專利法相關規定,均屬發明專利而通過審查;而被告胡厚飛申請系爭專利時固有借用被告宋立遠之名義為登記,然被告間之借名登記之行為,業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以108年度上易字第1189號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二人無罪,並已確定在案。系爭專利確係被告胡厚飛所發明,並無抄襲或竊取原告之專利技術;而被告胡厚飛將專利申請權讓與被告宋立遠,被告宋立遠以受讓人之身分,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之專利公告,不僅確無任何違法情事,更與原告無關,並未侵害到原告之權利。因此,姑不論專利法第5條僅係就「專利申請權」及「專利申請權人」所為之定義性規範,並非請求權基礎之規定,原告依據侵權行為、專利法第5條規定,請求被告將系爭專利移轉登記予原告云云,確顯乏所據,不應允許。再查,系爭契約第1條僅在約定原告授權予星聯鋒公司之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由原告所為任何從系爭契約附件(A)專利所延伸之專利修改、改版之專利,仍包含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而由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亦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然該條內容並無關於專利權歸屬之約定,亦即該條並未約定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之其他專利,其專利權應歸屬於原告,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其專利權仍應屬於星聯鋒公司所有。況且,系爭契約係原告與星聯鋒公司所簽訂,並非原告與被告所簽訂,被告既非系爭契約之當事人一造,基於契約相對性原則,被告自不受系爭契約之契約效力所拘束。遑論依系爭契約第1條後段約定,係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才會被認定屬於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惟被告所發明之系爭專利均屬「發明專利」,而非「新型專利」,足證系爭專利並非自系爭授權專利延伸之專利。準此,被告胡厚飛係本於發明人之地位,將系爭專利申請權讓予被告宋立遠去辦理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宜,係本於被告二人間之契約關係,有何不當得利之情事可言?被告二人間關於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務,又與原告何干?與原告簽立系爭契約之對象既為星聯鋒公司,而非被告二人,則無論原告得否依系爭契約第1條約定請求星聯鋒公司移轉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此亦為原告與星聯鋒公司間之契約履行問題,要與被告無關。被告宋立遠曾對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提出舉發案,智慧局雖然作成舉發不成立的審定,但訴願會認定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不具進步性,而廢棄智慧局之審定,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經過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確定在案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5",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為中華民國第I366501號「套筒」發明專利(下稱系爭501號專利)之專利權人。被告胡厚飛代表星聯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星聯鋒公司),於101年4月26日與原告簽訂預應力套筒合作備忘錄(下稱系爭契約),約定由原告提供系爭501號專利之技術予星聯鋒公司,並協助星聯鋒公司順利生產、量產預應力套筒產品,再由星聯鋒公司獨家負責銷售,並按銷售數量給付一定金額之權利金予原告,充作為與原告合作之利潤。系爭契約第1條並明確定義:「任何專利從系爭專利所延伸之專利修改、改版皆屬於此合約之專利範圍。若為HI-FIVE從系爭專利所延伸之專利新型亦屬於此合約之專利範圍」。詎被告胡厚飛因與原告簽訂系爭契約,進而熟習系爭專利之核心技術後,借用被告宋立遠之名義先後於101年6月5日、同年11月5日向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而取得系爭專利A、第I444255號「增加強度之套筒」發明專利及系爭專利B。前開註冊第I444255號「增加強度之套筒」發明專利嗣經原告舉發成立確定。而依系爭專利A、B製造之套筒產品,經鑑定比對,已落入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4、8-10之專利權範圍;又系爭501號專利之請求項7-13係採用選擇式依附,故該套筒產品亦有部分落入請求項7、13之專利權範圍。且在原告發明系爭501號專利前,市面上所生產之套筒均為一體成形,無「套接環」經導引段滑入承接環卡住定位之設計,系爭專利A、B就此技術特徵,完全仿造而侵害原告之系爭501號專利,而為延伸專利。因被告有如上不法情節,且星聯鋒公司亦未依系爭契約履行,系爭契約已於104年12月21日終止,被告胡厚飛見系爭契約已然終止,已不再受系爭契約拘束,隨即於106年2月22日申請就系爭專利A、B增列被告胡厚飛為第2位發明人,再於同年3月23日由被告宋立遠將系爭專利A、B之專利權讓與被告胡厚飛。被告胡厚飛既係利用簽訂系爭契約,進而竊取原告系爭501號專利技術,再借用被告宋立遠名義申請專利,足徵被告非專利法上之專利申請權人及專利權人,原告自得請求確認系爭專利A、B之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均為其所有,被告胡厚飛應將系爭專利A、B之專利權移轉登記予原告,爰依專利法第5條、第96條第5項,民法第179條、184條第1項、第2項本文、第185條第1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求為判決:㈠、確認系爭專利A之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均為原告所有。㈡、被告胡厚飛應將系爭專利A之專利權移轉登記予原告。㈢、確認系爭專利B之專利權、專利申請權,均為原告所有。㈣、被告胡厚飛應將系爭專利B之專利權移轉登記予原告。
系爭專利實際上係被告胡厚飛自行研發之發明專利,經智慧局專利審查委員會實質審查,確認具備專利要件,並無違反專利法相關規定,均屬發明專利而通過審查;而被告胡厚飛申請系爭專利時固有借用被告宋立遠之名義為登記,然被告間之借名登記之行為,業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以108年度上易字第1189號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二人無罪,並已確定在案。系爭專利確係被告胡厚飛所發明,並無抄襲或竊取原告之專利技術;而被告胡厚飛將專利申請權讓與被告宋立遠,被告宋立遠以受讓人之身分,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之專利公告,不僅確無任何違法情事,更與原告無關,並未侵害到原告之權利。因此,姑不論專利法第5條僅係就「專利申請權」及「專利申請權人」所為之定義性規範,並非請求權基礎之規定,原告依據侵權行為、專利法第5條規定,請求被告將系爭專利移轉登記予原告云云,確顯乏所據,不應允許。再查,系爭契約第1條僅在約定原告授權予星聯鋒公司之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由原告所為任何從系爭契約附件(A)專利所延伸之專利修改、改版之專利,仍包含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而由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亦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然該條內容並無關於專利權歸屬之約定,亦即該條並未約定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之其他專利,其專利權應歸屬於原告,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其專利權仍應屬於星聯鋒公司所有。況且,系爭契約係原告與星聯鋒公司所簽訂,並非原告與被告所簽訂,被告既非系爭契約之當事人一造,基於契約相對性原則,被告自不受系爭契約之契約效力所拘束。遑論依系爭契約第1條後段約定,係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才會被認定屬於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惟被告所發明之系爭專利均屬「發明專利」,而非「新型專利」,足證系爭專利並非自系爭授權專利延伸之專利。準此,被告胡厚飛係本於發明人之地位,將系爭專利申請權讓予被告宋立遠去辦理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宜,係本於被告二人間之契約關係,有何不當得利之情事可言?被告二人間關於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務,又與原告何干?與原告簽立系爭契約之對象既為星聯鋒公司,而非被告二人,則無論原告得否依系爭契約第1條約定請求星聯鋒公司移轉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此亦為原告與星聯鋒公司間之契約履行問題,要與被告無關。被告宋立遠曾對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提出舉發案,智慧局雖然作成舉發不成立的審定,但訴願會認定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不具進步性,而廢棄智慧局之審定,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經過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確定在案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被告共同侵害原告專利權,應負連帶賠償責任:原告為中華民國新型第M323493號「組合式壁板」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系爭專利為一種組合式壁板,專利權期間自民國(下同)96年12月11日起至106年7月16日止,多用於沿海地區、畜牧業、酸鹼場所等鐵屋外牆建築工程。被告侯山田經營南巫工業社生產製造品名為「塑膠中空壁板」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被告林碧鳳經營英泰捲門材料行販售系爭產品。原告於102年1月11日自被告林碧鳳所經營之英泰捲門材料行購得系爭產品,經送請專利師鑑定,所得分析結果略以:「第M323493號新型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共5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而第2至5項分別直接或間接依附第1項獨立項,而分析結果發現:待分析物品對第M323493號新型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應構成均等論侵害」等語,故系爭產品確實有侵害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無疑。原告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58條第1項、第96條第1項、第2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賠償損害與不得再行製造系爭產品。(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  1.被告雖提出被證2至6,以被證2、3所揭示內容主張系  爭專利請求項1、3不具新穎性,另以被證6主張系爭專 利請求項2不具新穎性,以被證3、6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4不具新穎性。惟依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三章對於發明(新型亦同)新穎性判斷應就每一請求項所載之發明與   單一先前技術單獨比對,不得就該發明與多份引證文件中  之全部或部分技術內容的組合等情,惟被告以被證2至5 組合(即多個證據組合)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2.又被證2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元件對應關係,經比對結果:系爭專利所記載的在外表面上所凹陷形成的斜面區未經被證2所公開揭露;系爭專利之第一嵌接板及第一凸伸   板是分別平行該基板之貼設面。反觀被證2之第一突出部   (被告主張等同於系爭專利之第一嵌接板)是與端部元件  底板(被告主張等同於系爭專利之第一凸伸板)呈相互垂 直連接,元件之間的連結關係及構造均完全不同;系爭專利之第二嵌接板及第二凸伸板是分別平行該基板之貼設面   ,反觀證據2之第二突出部(被告主張等同於系爭專利之   第二嵌接板)是與第二板片(被告主張等同於系爭專利之  第二凸伸板)呈相互垂直連接,元件之間的連結關係及構 造完全不同;系爭專利之板體(4、4')相互結合時,板體(4)之第一凸伸板相對應地以水平方向插設卡制於另一板體(4')之第二嵌接部的卡制空間內,同時,另一板體(4')之第二凸伸板是可相對應地以水平方向插設嵌設於該第一嵌接部之凹槽內,反觀被證2由圖2A、2B可知兩相   鄰面板相互結合時,端部元件底板並未卡制於另一面板之   第二板片的勾槽(被告主張等同於系爭專利之卡制空間)  。另被證2係將兩面板在端頭處的垂直方向位置相互疊合 後再予以卡固者。由以上比對可知,被證2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之全部技術特徵,被證2所揭示之元件連結關係及構造均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的技術徵不相同,且系爭專利請求項1記載的斜面區更能形成階層不斷延續之態樣,與被證2比較亦具有較佳之裝飾性,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單獨與被證2比較,並無違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有關「新穎性」之規定。  3.被告提出被證3內容,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被證3之  元件對應關係如舉發理由書第3至8頁所載,然而,經比 對後可知被證3完全沒有揭示有任何等同於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之斜面區構造,因此被證3未揭示系爭專利請   求項1所載之全部技術特徵。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單獨與  被證3比較未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  4.參閱被證4及5所揭示的內容,由被證4、5所揭露內容  及圖式可以清楚得知,兩項證據所揭露的壁板均屬一種金 屬壁板,該等金屬壁板經由金工加工在各轉折處進行彎折使得一平整的金屬板片可成型有數個彎折狀,故被證4、5所揭示之壁板結構,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之技術特徵存在極大差異,據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單獨與被證4或被證5比較,皆無違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規定。  5.系爭專利之組合方式如說明書第9頁所載(配合參閱圖4  、5),先以數螺釘將另一板體第二嵌接板穿釘固定於該 牆壁上,接著,再使板體之第一凸伸板相對應地穿伸卡制於另一板體之第二嵌接部卡制空間。並使另一板體之第二凸伸板相對應地嵌設於板體之第一嵌接部凹槽內。透過上述設計,除了組裝便利之外,亦具有便於拆解之功效。反觀被證2,由說明書第4欄第29至35行以及圖2A、2B揭露內容可知,其組裝方式是以相互疊置後再壓入接合的方式,讓棘爪43、53互相卡合,除了構造不同外,以此接合方式於接合後要拆解相當困難。  6.另外,透過系爭專利之第一、二結合組結構設計,讓板體  組合後由俯視觀之並無接縫,因此具有防水效果,可用於 室內或室外。反觀被證2、3,其組裝完成後於頂部皆形成有接縫,若安裝在戶外,長期使用之下必然會有滲水的問題產生,因此只適合安裝於室內。再者,證據3所揭露之壁板,如其名稱所示,只適用於室內隔間。另外,由被證3第二圖揭示的內容可知,兩相鄰壁板結合後所形成的藏釘空間不足,需使用特殊小釘。被證4、5所揭露的結構皆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之技術特徵存在極大差異,因此,系爭專利相較於被證2至5之組合,具有裝飾性佳、應用範圍廣,優良之防水效果等優點,系爭專利請求項1縱算與被證2至5之組合比較,亦無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關於進步性之規定。  7.系爭專利請求項2與被證6比較,無違專利法第94條第1  項第1款之「新穎性」規定。因系爭專利請求項2進一步   界定該板體4更包括一端連接於該基板鄰近於該貼設面之  一端,且另一端往該外表面之方向斜向延伸地連接於該第 一結合組之第一嵌接板的一支撐板,該支撐板、該基板與該第一嵌接板圍繞界定出一截面為三角形之柱狀空間。在   舉發理由書第10頁的內容來看,被告是主張被證6已揭示  系爭專利請求項2所界定之柱狀空間,而主張系爭專利請 求項2相較於被證6不具新穎性。然而,由被證6中譯本第2段落來看,其是適用於船碼頭、橋墩、橋面、庭院、人行道,浮橋船地板,和類似的建設,也就是說,被證6是作為步道、踩踏之用途,因此其設計上完全沒有任何防  水功能,更與系爭專利屬於不同領域。再者由被證6之圖 2、3來看,並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中關於第一、二結合組之結構,因此在被證6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的前提下,系爭專利請求項2相較於被證6,亦無違專利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  8.系爭專利請求項3分別與被證2、3比較,均無違專利法  第94條第1項第1款之新穎性規定,即與被證2、3之組 合比較,亦未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之進步性規定。如前所述,當獨立項具有新穎性時,其附屬項亦理應具有新  穎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被證2、3比較皆具有新穎性  ,故間接依附該獨立項之第3項附屬項,亦理應具有新穎 性。由於系爭專利之請求項1相較於被證2、3確實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故系爭專利之請求項3在權利範圍縮小的情況下,以被證2、3之組合仍然無法證明系爭專利有任何違法,因此系爭專利請求項3所記載的技術特徵當然具有進步性。  9.系爭專利請求項4分別與被證3、6比較,均未違反專利   法第94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與被證3、6之組合比較  ,亦無違反專利法第94條第4項之規定。因系爭專利請求項4進一步界定該第二結合組之第二嵌接部,具有一由該第二嵌接板之自由端先向上彎折,再往遠離該基板方向且延伸而概呈L形之第二板片,且由該第二板片可界定出該卡制空間;由舉發理由書第12頁可知,被告是主張被證3及被證6皆已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4所界定之第二板片,由該第二板片所界定的卡制空間,而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4相較於被證3、6不具新穎性。由於系爭專利之請求項1相較於被證3、6確實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故系爭專利之請求項4在權利範圍縮小的情況下,與被證3、6之組合相較,當然無違進步性之規定。(三)原告請求損害賠償範圍: 1.組合式壁板產業一般生產初期出貨量較少,隨工廠生產時 間產量遞增成長,觀被告產製行為至少自1月開始至3月底,依通常一般同業生產量粗估1月至少生產2月,2月至少生產4日、3月至少生產10日,共3個月內生產天數16日;又工廠平均每日生產量為150坪,每坪售價為新台幣(下同)1,471元,故被告於1月至3月間至少生產金額可達3,350,400元,再一般同業40%利潤扣除人事管銷費用後於20%淨利計算,被告所得利潤至少有706,080元。2.被告等之系爭產品係實施原告所有之系爭專利,多用於沿海地區、畜牧業、酸鹼場所等鐵屋外牆建築工程,故可知被告實施系爭專利所得利潤頗豐,且隨著侵害期間延長,製造銷售數量將倍數成長,是所得利潤亦有巨幅成長。 (四)訴之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706,08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等不得再行製造、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與系爭專利相同之物品。3.原告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
系爭專利實際上係被告胡厚飛自行研發之發明專利,經智慧局專利審查委員會實質審查,確認具備專利要件,並無違反專利法相關規定,均屬發明專利而通過審查;而被告胡厚飛申請系爭專利時固有借用被告宋立遠之名義為登記,然被告間之借名登記之行為,業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以108年度上易字第1189號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二人無罪,並已確定在案。系爭專利確係被告胡厚飛所發明,並無抄襲或竊取原告之專利技術;而被告胡厚飛將專利申請權讓與被告宋立遠,被告宋立遠以受讓人之身分,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之專利公告,不僅確無任何違法情事,更與原告無關,並未侵害到原告之權利。因此,姑不論專利法第5條僅係就「專利申請權」及「專利申請權人」所為之定義性規範,並非請求權基礎之規定,原告依據侵權行為、專利法第5條規定,請求被告將系爭專利移轉登記予原告云云,確顯乏所據,不應允許。再查,系爭契約第1條僅在約定原告授權予星聯鋒公司之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由原告所為任何從系爭契約附件(A)專利所延伸之專利修改、改版之專利,仍包含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而由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亦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然該條內容並無關於專利權歸屬之約定,亦即該條並未約定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之其他專利,其專利權應歸屬於原告,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其專利權仍應屬於星聯鋒公司所有。況且,系爭契約係原告與星聯鋒公司所簽訂,並非原告與被告所簽訂,被告既非系爭契約之當事人一造,基於契約相對性原則,被告自不受系爭契約之契約效力所拘束。遑論依系爭契約第1條後段約定,係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才會被認定屬於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惟被告所發明之系爭專利均屬「發明專利」,而非「新型專利」,足證系爭專利並非自系爭授權專利延伸之專利。準此,被告胡厚飛係本於發明人之地位,將系爭專利申請權讓予被告宋立遠去辦理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宜,係本於被告二人間之契約關係,有何不當得利之情事可言?被告二人間關於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務,又與原告何干?與原告簽立系爭契約之對象既為星聯鋒公司,而非被告二人,則無論原告得否依系爭契約第1條約定請求星聯鋒公司移轉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此亦為原告與星聯鋒公司間之契約履行問題,要與被告無關。被告宋立遠曾對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提出舉發案,智慧局雖然作成舉發不成立的審定,但訴願會認定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不具進步性,而廢棄智慧局之審定,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經過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確定在案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萬芳醫院未經原告同意,於94年5月20日在醫院網站登載「腿部靜脈高壓與靜脈曲張」文章,並具名發表醫生為「護理指導醫師心臟胸腔血管外科」,係重製原告之系爭文章,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又被告萬芳醫院系爭網路文章未註明原告姓名及出處,尚另行註明「發表醫生:護理指導醫師心臟胸腔向管外科」等亦侵害到原告著作人格權中的姓名表示權等情,因認被告萬芳醫院在其網站之上開行為,侵害原告系爭文章之公開傳播權,被告臺北醫學大學、被告萬芳醫院涉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之侵害著作財產權、第85條第1項侵害著作人格權之侵權行為。3.經查: (1)系爭文章係原告於85年間學成歸國後,任職新竹醫院心 臟血管外科時所製作,此據原告起訴時所自承,而系爭文章未署名原告之名字在其上,而係以「省立新竹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靜脈曲張治療小組敬上」具名(見起訴狀,本院卷一第5頁即本判決附件1)。(2)原告提出經民間公證人公證被告萬芳醫院網站網頁上登載之系爭網路文章(見原證6至6-4,本院卷一第46至56頁)及兩者文章照對照表(見附表1、附表2,本院卷一第339至341頁、卷二第100至101頁,如本判決附件二)等件為證。(3)原告於85年12月2日至88年12月31日任職被告萬醫院,分別擔任心臟血管及胸腔外科專任與兼任主治醫師,開設靜脈曲張特別門診、週邊血管外科門診,於89年1月1日離職,有被告萬芳醫院提出原告之離職證明書及該醫院當時之門診時間表可證(見本院卷二第34至52頁)。又該門診時間表載明原告為萬芳醫院靜脈曲張門診唯一主治醫師。原告雖稱其於88年1月自萬芳醫院離職,然與前開證據不符,所稱尚不足採。(4)原告於上開任職被告萬芳醫院期間亦係使用完全與系爭文章內容相同之衛教文章,該文右上方記載「護理指導資訊-心臟胸血管外科」,左下方載「台北市立萬芳醫院88.06.A諮詢電話00000000轉2828」,有被告萬芳醫院提出之衛教文章可證(見被證3,本院卷二第53頁,本判決附件三)。上開衛教文章,為萬芳醫院便於醫護人員、門診與手術病患瞭解靜脈曲張成因與預防注意之用。上述被告萬芳醫院之衛教文章內容是為便於醫護人 員及病患瞭解靜脈曲張,與被告臺北醫學大學所提出之被證4至被證12,即由台大醫院、長庚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部、台中醫院、中央健康保險局電子報、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振興醫院、台中慈濟醫院及戴德森醫療嘉義基督教醫院網頁所示關於靜脈曲張相關衛教文章(見本院卷二第216至243頁)相同,目的在使民眾與病患易於瞭解是類病症之成因、預防及治療,均具公益性質。(5)被告萬芳醫院聲請訊問證人冷○○,其到庭證述:上述被證3之萬芳醫院衛教文章係原告放在診間,其於巡診間時看到這張衛教單放在診間後方,也有看到護理人員用此衛教單向病人解釋內容並發放予病人,萬芳醫院內其他醫師亦會提供其他衛教單供衛教使用;原告離職時未告知醫院或護理人員不能使用這張衛教單;病人亦可直接向護理人索取,不需問過醫師;其不清楚萬芳醫院將被證3(即本判決附件三)之衛教文章張貼在網路上等語(見本院卷三第253至255頁)。上述衛教文章於94年5月20日在萬芳醫院網站發布,該院陳述其於101年7月3日收到原告主張侵害著作權存證信函時,立即於網站上撤下上述衛教文章,並以電話告知原告處理情形(見本院卷二第33頁)。   (6)原告提出之臺灣高等法院智慧分署102年度上聲議字第    522號再議處分書,其上載明證人楊○○即萬芳醫院護    理部副主任在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偵查時,到庭    證述:因為萬芳醫院在87年間將所有文件進行編碼,包   括提供給民眾的衛教單也要列管,故由心臟胸腔血管外    科於88年6月間討論後,將適合提供給民眾做衛教使用    的文章,上開文章應在88年6月前即在醫院內使用,已   不清楚原撰寫人是誰,且已編號列的衛教文章都是以科   別做署名發表等語(見本院卷一第215頁)。   (7)經本院比對系爭文章與上開網路文章,關於靜脈曲張症    狀、自我檢查及預防與保健等內容,除其中系爭文章使   用「逆流回腳」、「幫浦」,而系爭網路文章使用「血    逆流回」、「幫消」文字之不同外,其餘幾乎相同(見    本判決附件二附表2對照表)。是被告萬芳醫院之衛教    文章及網站上發布之系爭網路文章使用系爭文章之內容   。4.依上述證人冷○○、楊○○證述,原告在萬芳醫院任職時   提供上述之萬芳醫院衛教文章,該文章與原告85年間任職新竹醫院撰寫之系爭文章相同。原告任職萬芳醫院當時係唯一靜脈曲張主治醫師,該二文章因內容相同,顯可知上述萬芳醫院衛教文章係原告提供予萬芳醫院使用,原告於本件訴訟並未舉證其任職期間曾向被告萬芳醫院特別表示:系爭文章為其所撰寫,其享有著作權,不得任意作他用等情,原告既有以自己之行為提供系爭文章供萬芳醫院作衛教文章使用,對萬芳醫院在文章後署名「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未有反對之表示,可推認其默示授權萬芳醫院繼續使用該文章,且原告亦未對其默示授權有何授權期間之限制,無須被告萬芳醫院為同意返還著作權之意思表示。又原告亦未舉證於89年1月1日離職時向該院特別聲明系爭文章不得再繼續使用之意思表示,則該衛教文章於88年6月間作全院ISO管制文件時,被告萬芳醫院人員自會認為上述衛教文章(即本判決附件三)為ISO管制文件,為被告萬芳醫院所有,嗣94年5月20日該院資訊人員將該衛教文章登錄在醫院網站,更不會認識該文章與原告之系爭文章相同,而有意侵害原告之著作權。另系爭文章署名「省立新竹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靜脈曲張治療小組敬上」,上述衛教文章署名「台北市立萬芳醫院88.06.A」,均無原告之名義記載,被告萬芳醫院人員無從預見後者之衛教文章與原告先前於85年間在新竹醫院撰寫文章為相同之著作,而二文章本身目的是為供衛教相關人員使用,係將靜脈曲張預防治療方式提供予相關公眾了解,難認被告萬芳醫院人員登錄該衛教文章時有注意是否侵害原告系爭文章著作權之義務存在;而原告至101年3月13日始請公證人自網站上下載公證,始認其知悉被告萬芳醫院侵害系爭文章著作權,原告亦係於本件訴訟中,被告萬芳醫院提出上述術教文章後才知悉曾提供系爭文章內容予該院衛教使用,顯見原告自己亦遺忘曾於88年6月間提供系爭文章予萬芳醫院之事實,原告自己未要求該院不得繼續使用或索回上述衛教文章,原告嗣向該院異議後,該院隨即自網站撤下,故難認被告萬芳醫院有侵害原告系爭文章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之主觀意思。5.原告雖稱:被告萬芳醫院登載系爭網路文章侵權行為時間為94年5月20日,距離原告離職時已有6年,而萬芳醫院已不准任何病人與原告接觸,萬芳醫院與原告有實質競爭關係,自94年5月20日至101年3月13日止,公開傳輸時間近7年,原告不會同意有實質競爭關係之萬芳醫院使用原告之系爭文章著作,是該院縱無故意,最少亦有過失云云(見本院卷三第28頁),所提出原證17登載被告萬芳醫院網頁所示治療靜脈曲張6名醫師資料(見本院卷一第256至263頁)以證明該院與原告有實質競關係。惟如前所述,上述萬芳醫院衛教文章為原告自己提供予該院使用,原告離職時未向該院聲明不得繼續使用,亦未索回,原告離職6年後,該院其他人員自不會知悉該衛教文章係源自原告於85年間在新竹醫院撰寫之系爭文章,故係原告對自己之著作未予注意,並不能認被告萬芳醫院欠缺注意義務之事實,自難認有「縱無故意,最少亦有過失」可言。又醫院與診所間對病患之醫療服務行為,係醫療資源分布關係,目的是為促進國民健康(見醫療法第1條),具有公益性質,醫院與診所之人員設備各有不同,係由病患視其需要選擇就醫,無所謂被告萬芳醫院限制病患與原告接觸之問題,是難以視醫院與診所為病患醫療服務之間屬於財產交易市場之競爭關係;而原告所提出原證17係於103年4月22日於本件起訴後自萬芳醫院網站下載之資料,為該院現在主治靜脈曲張之醫師,亦不能以該院現在6名治療靜脈曲張醫師即可比擬原告於89年1月1日離職後自行開設之診與被告萬芳醫院間為醫療服務之實質競爭關係,原告所述容有誤解。 (三)被告西德有機公司、金明公司與雅虎公司無共同侵害原告系 爭文章著作權之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西德公司網站轉載萬芳醫院「遠離靜脈曲張,美腿12招」、被告金明公司網站轉載萬芳醫院「腿部掙脈高壓與靜脈曲張」及被告雅虎公司之「kikiㄉ部落格」轉自萬芳醫院所登載之「遠離靜脈曲張,美腿12招」等係與被告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共同侵害原告之系爭文章著作權,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請求其等連帶賠償等情。2.按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對於被害人所受損害,所以應負連帶賠償責任,係因數人之行為共同構成違法   行為之原因或條件,因而發生同一損害,具有行為關連共  同性之故意。民事上之共同侵權行為,並不以共同侵權行 為人在主觀上有犯意聯絡為必要,如在客觀上數人之不法行為,均為其所生損害之共同原因,即所謂行為關連共同,已足以成立共同侵權行為(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139號判決)。本件被告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使用原告之系爭文章係經原告提供,默示同意授權該院作為衛教使用,並由萬芳醫院列為管制文件,其登錄在網頁上不構成侵害原告系爭文章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已如前述,而被告西德公司之「健康樂活家春暉」網站所登載之「遠離靜脈曲張,美腿12招」、被告金明公司之「國家網路醫院」網站所登載之「腿部靜脈高壓與靜脈曲張」及被告雅虎公司之「kikiㄉ部落格」網站所登載之「遠離靜脈曲張,美腿12招」之網路文章,均係轉載自被告萬芳醫院之上開網路文章,此由各該網頁均記載「發佈者: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本文作者萬芳醫院心臟胸血管外科」及「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可證(見本院卷一第51、54至55頁),被告萬芳醫院既係原告提供予該院使用,並經該院使用,不構成侵害原告之系爭文章著作權,則引用是項文件轉載之被告西德公司、金明公司與被告雅虎公司下之「kikiㄉ部落格」網站人員,亦可認其等無法知悉原告之系爭文章與上述萬芳醫院衛教文章相同,亦無從認其等有何故意或過失之主觀意思存在,自不能認構成共同侵害原告之著作權。(四)被告臺北市政府不應負監督不周連帶侵權行為責任: 1.原告主張被告臺北市政府委託被告臺北醫大學經營萬芳醫院,依「臺北市有財產委託經營管理自治條例」第7條第9項「委託計畫或要點內應包括下列事項..委託經營管理之督導與獎勵..」、「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委託經營契約書」第19條「乙方(指臺北醫學大學)經營期間應接受甲方指定監督組織之督導..」約定及「臺北市政府所屬各機關政府出版品管理要點」第8條「各機關策劃出版作業時,對於著作人之認定、著作財產權之歸屬及著作之授權利用寺約定事項,應依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辦理之。」規定等,被告臺北市政府對於被告臺北醫學大學經營之萬芳醫院有監督義務,被告萬芳醫院在網頁上侵害系爭文章著作權,係被告臺北市政府怠於監督之不作為,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規定,亦請求被告臺北市政府亦負連帶賠償責任云云。2.被告臺北市政府依上述原告指出之規定,而認其有對委託經營醫院之衛教文章應否監督至完全不侵害他人著作權程度之義務存在,顯有疑義。惟本件因被告萬芳醫院之上述衛教文章為原告自己提供予該院作衛教使用,不構成侵害原告之系爭文章著作權,已如前述,則其監督人臺北市政府自無何共同侵權行為可言。原告此部分主張不可採。 (五)原告請求損害賠償及判決書登報為無理由:  原告主張被告等係共同侵害系爭文章之著作,請求被告等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連帶賠償著作財產權損害280萬元及著作人格權損害120萬元、合計400萬元及依著作權法第89條第將判決書登報等情,惟因被告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未侵害原告系爭文章著作權,其餘被告亦無共同侵害系爭文章著作權,是原告上開請求被告等連帶賠償與判決書登報,並非有據。(六)原告之著作權侵害請求權未罹於兩年時效期間:  1.被告臺北市政府、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雖抗辯萬芳醫  院系爭網路文章係於94年5月20日登載在萬芳醫院網站,   原告於103年3月7日起訴,已逾著作權法第89條之1所  定之2年時效期間等情。2.惟按「民法第197條第1項規定:『因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2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有侵權行為時起,逾10年者亦同』。該條項所稱『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時起』之主觀『知』的條件,如係一次之加害行為,致他人於損害後尚不斷發生後續性之損害,該損害為屬不可分(質之累積),或為一侵害狀態之繼續延續者,固應分別以被害人知悉損害程度呈現底定(損害顯在化)或不法侵害之行為終了時起算其時效。惟加害人之侵權行為係持續發生(加害之持續不斷),致加害之結果(損害)持續不斷,若各該不法侵害行為及損害結果係現實各自獨立存在,並可相互區別(量之分割)者,被害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即隨各該損害不斷漸次發生,自應就各該不斷發生之獨立行為所生之損害,分別以被害人已否知悉而各自論斷其時效之起算時點,始符合民法第197條第1項規定之趣旨,且不失該條為兼顧法秩序安定性及當事人利益平衡之立法目的。」(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48號判決參照)。著作權法第89條之1規定意旨與民法第197條第1項規定意旨相同,上開解釋亦應適用於著作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效規定。3.本件被告萬芳醫院雖於94年5月20日在其網頁上登載上開衛教文章,惟至原告於101年3月13日請公證人公證時仍繼續存在(見本院卷一第47頁),是原告主張之本件侵害行為於101年3月13日仍繼續存在,原告於103年3月7日起訴,仍在2年時效期間內,故未罹於請求權之消滅時效,附此敘明。十、綜上所述,原告於任職被告萬芳醫院期間,將其撰寫系爭文章提供予被告萬芳醫院作為衛教文章使用,其未曾聲明該文章為其語文著作,具有著作權,被告萬芳醫院於原告任職時已將與系爭文章內容相同之衛教文章作為該院管制文件,原告未舉證其曾為反對之表示,而離職時亦未聲明不得繼續使用或表示索回,被告萬芳醫院人員嗣後在網路上將醫院原登錄之管制文件對外公開,自不會知悉該管制之衛教文章與原告之系爭文章相同,而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故不構成著作權侵害,其餘之被告西德公司、金明公司與雅虎公司網站上使用之系爭網路文章均註明由被告萬芳醫院發布,是不構成共同侵害著作權之行為。另被告臺北醫大學、萬芳醫院無侵害原告著作權行為,被告臺北市政府自無未盡監督之事實存在。從而,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1項、第88條第1項、第3項、第89條及民法第185條第1項請求被告連帶賠償4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與將判決書中原告主張侵權事實部分登載於聯合報、蘋果日報全國版第一版下半頁1日,均無理由,不應准許。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失所依據,併予駁回。十一、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就被告系爭網路文章之行為是否為合理使用所為主張及抗辯與證據資料及其他攻擊防禦方法,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逐一詳予論述之必要,均附此敘明。十
系爭專利實際上係被告胡厚飛自行研發之發明專利,經智慧局專利審查委員會實質審查,確認具備專利要件,並無違反專利法相關規定,均屬發明專利而通過審查;而被告胡厚飛申請系爭專利時固有借用被告宋立遠之名義為登記,然被告間之借名登記之行為,業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以108年度上易字第1189號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二人無罪,並已確定在案。系爭專利確係被告胡厚飛所發明,並無抄襲或竊取原告之專利技術;而被告胡厚飛將專利申請權讓與被告宋立遠,被告宋立遠以受讓人之身分,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之專利公告,不僅確無任何違法情事,更與原告無關,並未侵害到原告之權利。因此,姑不論專利法第5條僅係就「專利申請權」及「專利申請權人」所為之定義性規範,並非請求權基礎之規定,原告依據侵權行為、專利法第5條規定,請求被告將系爭專利移轉登記予原告云云,確顯乏所據,不應允許。再查,系爭契約第1條僅在約定原告授權予星聯鋒公司之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由原告所為任何從系爭契約附件(A)專利所延伸之專利修改、改版之專利,仍包含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而由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亦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然該條內容並無關於專利權歸屬之約定,亦即該條並未約定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之其他專利,其專利權應歸屬於原告,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其專利權仍應屬於星聯鋒公司所有。況且,系爭契約係原告與星聯鋒公司所簽訂,並非原告與被告所簽訂,被告既非系爭契約之當事人一造,基於契約相對性原則,被告自不受系爭契約之契約效力所拘束。遑論依系爭契約第1條後段約定,係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才會被認定屬於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惟被告所發明之系爭專利均屬「發明專利」,而非「新型專利」,足證系爭專利並非自系爭授權專利延伸之專利。準此,被告胡厚飛係本於發明人之地位,將系爭專利申請權讓予被告宋立遠去辦理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宜,係本於被告二人間之契約關係,有何不當得利之情事可言?被告二人間關於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務,又與原告何干?與原告簽立系爭契約之對象既為星聯鋒公司,而非被告二人,則無論原告得否依系爭契約第1條約定請求星聯鋒公司移轉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此亦為原告與星聯鋒公司間之契約履行問題,要與被告無關。被告宋立遠曾對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提出舉發案,智慧局雖然作成舉發不成立的審定,但訴願會認定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不具進步性,而廢棄智慧局之審定,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經過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確定在案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 "lawName": "政府出版品管理要點"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 9", "lawName": "臺北市市有財產委託經營管理自治條例" }, { "issueRef": "3", "lawName": "臺北市政府所屬各機關政府出版品管理要點" }, { "issueRef": "8", "lawName": "臺北市政府所屬各機關政府出版品管理要點" }, { "issueRef": "12 3", "lawName": "臺北市政府資訊資產授權流通及加值利用作業要點"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4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5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7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醫療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88年7月23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手捲之海苔包裝袋構造(一)」新型專利,經審查核准後發給新型第168845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845號專利),專利期間自90年2月1日起至100年7月22日止;於90年7月13日向智慧局申請「手捲之海苔包裝袋構造(一)追加二」新型專利,經審查核准後以第525619號公告號核發「手捲之海苔包裝袋構造(一)追加二」新型(下稱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於92年1月2日向智慧局申請「手捲包裝袋結構改良」新型專利,經審查核准後發給新型第223541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541號專利),專利期間自93年5月1日起至104年1月1日止。詎被告聯華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系爭541號專利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541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而屬侵權:1.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產品於第二內表層之另一端邊雖未與外表層內面相貼合而不符合文義讀取,然其利用於第二內表面端邊未封邊形成開口之方式,與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所使用之技術手段相同,功能上在抽除包裝袋下半段時可輕易自開口處穿出,亦可達到使手捲不變形及海苔不破裂之結果,故兩者實質相同。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541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1)系爭產品貼合邊數雖與系爭541號專利之文義讀取不盡相符,惟系爭產品第二內表層之兩端邊皆形成有開口之技術手段,與系爭541號專利一端未封邊形成開口之技術方式,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一樣達成使第二內表層及外表層所包夾住海苔內側之部分更易撕除及海苔不破裂、對應位置之海苔的一角可輕易自開口處穿出之功能,及使包裝袋下半段更易於被抽除之結果,兩者實質相同。(2)系爭產品雖係於該撕裂線終點向起點方向約三分之一處及外表層相對處設有一V型凹口撕裂線,而與系爭541號專利所設之撕裂線文義不同。惟系爭產品利用於第二內表層及外表層相對處設一V型凹口以方便撕除之技術手段與系爭專利相同,均可達到使包裝袋下半段捲繞於上端包夾住海苔之一段可被撕除之功能,產生使手捲不變形及海苔不破裂之結果,因此兩者實質相同。(3)系爭產品具備系爭541號專利第2項之技術特徵,適用均等論而落入第2項中。(二)系爭專利無應撤銷事由存在:1.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進步性:被告雖辯稱內側邊及表面一端邊不貼合之手段,已為通常知識者依被證1即系爭845號專利說明書圖式第2圖所揭露之內容可輕易思及云云,惟原告認被告所稱應在系爭845號專利申請範圍內,然為避免規避上開專利而達其仿冒之目的,原告才會陸續申請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為補充,故系爭845號專利與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仍為同一專利之原因,被告卻將之分別評論,實有誤會,反而更加凸顯原告上開申請追加系爭845號專利範圍之舉,確實有其意義。2.系爭541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具進步性:(1)系爭541號專利係自原告自有之被證1即845號專利改良而來,確實具有進步性。(2)被證3與系爭541號專利操作方法完全不同,且其僅在「外面薄膜」設有一分割線,但系爭541號專利則在「第二內表層」及「外表層」均設有一撕裂線,且被證3之「分割線L」與系爭541號專利上之「撕裂線132」不同。另被證3之技術與原告早於1998年9月8日向智慧局申請、並經該局於1999年5月11日公告之證書號第147405號「手捲之海苔包裝袋構造」新型專利極為相同,而原告於申請系爭845號專利時已於創作說明中將先前技術即405號專利之缺點詳細指摘,改良成系爭845號專利,再針對845號專利之缺點改良成系爭541號專利,足見被證3無法證明系爭541號專利不具進步性。(3)被證2所完成者是一「袋狀」之壽司包裝袋,被證9所製成者為三角飯團,均與系爭541號專利所完成者為一「圓錐狀」之手捲完全不同,自無法證明系爭541號專利不具進步性。3.系爭541號專利無違反申請當時所適用專利法第22條第3項及第4項與第104條規定:原告於設計時為解決被告所辯「若僅於第二表層13設置撕裂線132,則當沿撕裂線132撕扯時,則僅有第二表層13的上半段會被撕除」之問題,故於「第二內表層13設有一開口131」,「使第二內表層13及外表層11包夾住於海苔2內側之部份更易撕除(如第7圖所示)」,無被告所指系爭專利技術內容有所矛盾,而違反申請當時所適用專利法第22條第3項及第4項與第104條規定,應為無效專利云云等情事,確實具可專利性。(三)被告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行為係繼續不斷發生,是原告所主張之侵害專利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至少於原告提起本件訴訟前2年間,均尚未罹於時效,被告辯稱原告請求權已於前案撤回起訴後罹於時效云云,顯有誤會。(四)被告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暫先請求賠償最低金額30萬元。被告李開源為被告聯華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聯華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3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聯華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不得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223541號「手捲包裝袋結構改良」專利權之物品及其他侵害前開專利權之行為。(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系爭專利實際上係被告胡厚飛自行研發之發明專利,經智慧局專利審查委員會實質審查,確認具備專利要件,並無違反專利法相關規定,均屬發明專利而通過審查;而被告胡厚飛申請系爭專利時固有借用被告宋立遠之名義為登記,然被告間之借名登記之行為,業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以108年度上易字第1189號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二人無罪,並已確定在案。系爭專利確係被告胡厚飛所發明,並無抄襲或竊取原告之專利技術;而被告胡厚飛將專利申請權讓與被告宋立遠,被告宋立遠以受讓人之身分,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之專利公告,不僅確無任何違法情事,更與原告無關,並未侵害到原告之權利。因此,姑不論專利法第5條僅係就「專利申請權」及「專利申請權人」所為之定義性規範,並非請求權基礎之規定,原告依據侵權行為、專利法第5條規定,請求被告將系爭專利移轉登記予原告云云,確顯乏所據,不應允許。再查,系爭契約第1條僅在約定原告授權予星聯鋒公司之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由原告所為任何從系爭契約附件(A)專利所延伸之專利修改、改版之專利,仍包含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而由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亦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然該條內容並無關於專利權歸屬之約定,亦即該條並未約定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之其他專利,其專利權應歸屬於原告,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其專利權仍應屬於星聯鋒公司所有。況且,系爭契約係原告與星聯鋒公司所簽訂,並非原告與被告所簽訂,被告既非系爭契約之當事人一造,基於契約相對性原則,被告自不受系爭契約之契約效力所拘束。遑論依系爭契約第1條後段約定,係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才會被認定屬於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惟被告所發明之系爭專利均屬「發明專利」,而非「新型專利」,足證系爭專利並非自系爭授權專利延伸之專利。準此,被告胡厚飛係本於發明人之地位,將系爭專利申請權讓予被告宋立遠去辦理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宜,係本於被告二人間之契約關係,有何不當得利之情事可言?被告二人間關於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務,又與原告何干?與原告簽立系爭契約之對象既為星聯鋒公司,而非被告二人,則無論原告得否依系爭契約第1條約定請求星聯鋒公司移轉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此亦為原告與星聯鋒公司間之契約履行問題,要與被告無關。被告宋立遠曾對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提出舉發案,智慧局雖然作成舉發不成立的審定,但訴願會認定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不具進步性,而廢棄智慧局之審定,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經過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確定在案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88年7月23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手捲之海苔包裝袋構造(一)」新型專利,經審查核准後發給新型第168845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845號專利),專利期間自90年2月1日起至100年7月22日止;於90年7月13日向智慧局申請「手捲之海苔包裝袋構造(一)追加二」新型專利,經審查核准後以第525619號公告號核發「手捲之海苔包裝袋構造(一)追加二」新型(下稱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於92年1月2日向智慧局申請「手捲包裝袋結構改良」新型專利,經審查核准後發給新型第223541號專利證書(下稱系爭541號專利),專利期間自93年5月1日起至104年1月1日止。詎被告聯華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系爭541號專利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541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而屬侵權:1.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產品於第二內表層之另一端邊雖未與外表層內面相貼合而不符合文義讀取,然其利用於第二內表面端邊未封邊形成開口之方式,與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所使用之技術手段相同,功能上在抽除包裝袋下半段時可輕易自開口處穿出,亦可達到使手捲不變形及海苔不破裂之結果,故兩者實質相同。2.系爭產品落入系爭541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1)系爭產品貼合邊數雖與系爭541號專利之文義讀取不盡相符,惟系爭產品第二內表層之兩端邊皆形成有開口之技術手段,與系爭541號專利一端未封邊形成開口之技術方式,技術手段實質相同,且一樣達成使第二內表層及外表層所包夾住海苔內側之部分更易撕除及海苔不破裂、對應位置之海苔的一角可輕易自開口處穿出之功能,及使包裝袋下半段更易於被抽除之結果,兩者實質相同。(2)系爭產品雖係於該撕裂線終點向起點方向約三分之一處及外表層相對處設有一V型凹口撕裂線,而與系爭541號專利所設之撕裂線文義不同。惟系爭產品利用於第二內表層及外表層相對處設一V型凹口以方便撕除之技術手段與系爭專利相同,均可達到使包裝袋下半段捲繞於上端包夾住海苔之一段可被撕除之功能,產生使手捲不變形及海苔不破裂之結果,因此兩者實質相同。(3)系爭產品具備系爭541號專利第2項之技術特徵,適用均等論而落入第2項中。(二)系爭專利無應撤銷事由存在:1.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進步性:被告雖辯稱內側邊及表面一端邊不貼合之手段,已為通常知識者依被證1即系爭845號專利說明書圖式第2圖所揭露之內容可輕易思及云云,惟原告認被告所稱應在系爭845號專利申請範圍內,然為避免規避上開專利而達其仿冒之目的,原告才會陸續申請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為補充,故系爭845號專利與系爭845號追加二專利仍為同一專利之原因,被告卻將之分別評論,實有誤會,反而更加凸顯原告上開申請追加系爭845號專利範圍之舉,確實有其意義。2.系爭541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具進步性:(1)系爭541號專利係自原告自有之被證1即845號專利改良而來,確實具有進步性。(2)被證3與系爭541號專利操作方法完全不同,且其僅在「外面薄膜」設有一分割線,但系爭541號專利則在「第二內表層」及「外表層」均設有一撕裂線,且被證3之「分割線L」與系爭541號專利上之「撕裂線132」不同。另被證3之技術與原告早於1998年9月8日向智慧局申請、並經該局於1999年5月11日公告之證書號第147405號「手捲之海苔包裝袋構造」新型專利極為相同,而原告於申請系爭845號專利時已於創作說明中將先前技術即405號專利之缺點詳細指摘,改良成系爭845號專利,再針對845號專利之缺點改良成系爭541號專利,足見被證3無法證明系爭541號專利不具進步性。(3)被證2所完成者是一「袋狀」之壽司包裝袋,被證9所製成者為三角飯團,均與系爭541號專利所完成者為一「圓錐狀」之手捲完全不同,自無法證明系爭541號專利不具進步性。3.系爭541號專利無違反申請當時所適用專利法第22條第3項及第4項與第104條規定:原告於設計時為解決被告所辯「若僅於第二表層13設置撕裂線132,則當沿撕裂線132撕扯時,則僅有第二表層13的上半段會被撕除」之問題,故於「第二內表層13設有一開口131」,「使第二內表層13及外表層11包夾住於海苔2內側之部份更易撕除(如第7圖所示)」,無被告所指系爭專利技術內容有所矛盾,而違反申請當時所適用專利法第22條第3項及第4項與第104條規定,應為無效專利云云等情事,確實具可專利性。(三)被告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之行為係繼續不斷發生,是原告所主張之侵害專利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至少於原告提起本件訴訟前2年間,均尚未罹於時效,被告辯稱原告請求權已於前案撤回起訴後罹於時效云云,顯有誤會。(四)被告侵害行為,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暫先請求賠償最低金額30萬元。被告李開源為被告聯華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聯華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項、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3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聯華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不得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中華民國新型第223541號「手捲包裝袋結構改良」專利權之物品及其他侵害前開專利權之行為。(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4)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系爭專利實際上係被告胡厚飛自行研發之發明專利,經智慧局專利審查委員會實質審查,確認具備專利要件,並無違反專利法相關規定,均屬發明專利而通過審查;而被告胡厚飛申請系爭專利時固有借用被告宋立遠之名義為登記,然被告間之借名登記之行為,業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以108年度上易字第1189號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二人無罪,並已確定在案。系爭專利確係被告胡厚飛所發明,並無抄襲或竊取原告之專利技術;而被告胡厚飛將專利申請權讓與被告宋立遠,被告宋立遠以受讓人之身分,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之專利公告,不僅確無任何違法情事,更與原告無關,並未侵害到原告之權利。因此,姑不論專利法第5條僅係就「專利申請權」及「專利申請權人」所為之定義性規範,並非請求權基礎之規定,原告依據侵權行為、專利法第5條規定,請求被告將系爭專利移轉登記予原告云云,確顯乏所據,不應允許。再查,系爭契約第1條僅在約定原告授權予星聯鋒公司之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由原告所為任何從系爭契約附件(A)專利所延伸之專利修改、改版之專利,仍包含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而由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亦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然該條內容並無關於專利權歸屬之約定,亦即該條並未約定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之其他專利,其專利權應歸屬於原告,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其專利權仍應屬於星聯鋒公司所有。況且,系爭契約係原告與星聯鋒公司所簽訂,並非原告與被告所簽訂,被告既非系爭契約之當事人一造,基於契約相對性原則,被告自不受系爭契約之契約效力所拘束。遑論依系爭契約第1條後段約定,係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才會被認定屬於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惟被告所發明之系爭專利均屬「發明專利」,而非「新型專利」,足證系爭專利並非自系爭授權專利延伸之專利。準此,被告胡厚飛係本於發明人之地位,將系爭專利申請權讓予被告宋立遠去辦理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宜,係本於被告二人間之契約關係,有何不當得利之情事可言?被告二人間關於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務,又與原告何干?與原告簽立系爭契約之對象既為星聯鋒公司,而非被告二人,則無論原告得否依系爭契約第1條約定請求星聯鋒公司移轉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此亦為原告與星聯鋒公司間之契約履行問題,要與被告無關。被告宋立遠曾對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提出舉發案,智慧局雖然作成舉發不成立的審定,但訴願會認定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不具進步性,而廢棄智慧局之審定,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經過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確定在案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6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不當行使專利權所生損害賠償爭議
(一)訴外人徐文忠、黃連枝、王瑞祿等三人為新型第209151號「鑽孔用底墊板之合成結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渠等授權被告實施系爭專利。因被告認原告侵害系爭專利,故以請求原告賠償損害為由,向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臺南地院)聲請假扣押,經臺南地院96年度裁全字第8789號裁定(下稱系爭假扣押裁定)准許對原告之財產為假扣押,嗣經臺南地院民事執行處96年度執全字第4900號強制執行案件受理,並於97年1月4日扣得原告所有如本件判決附表所示之材料與機器設備,計價值1,772,000元之財產。嗣系爭專利因不具新穎性而遭舉發,由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撤銷系爭專利,被告不服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均遭駁回確定。被告乃於99年3月間聲請撤銷系爭假扣押裁定及撤回執行,而被告對原告提起侵害系爭專利之本案訴訟,亦經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7年度智上字第2號(下稱臺南高分院)民事判決被告敗訴確定。因系爭假扣押裁定經臺南地院99年度司裁全聲字第23號裁定撤銷在案,不論債權人聲請撤銷是否自始不當,原告均得依民事訴訟法第531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因系爭假扣押裁定所受之損害。而被告明知系爭專利不具備新穎性,有遭舉發撤銷之虞,竟假扣押執行原告之財產,是被告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原告之權利,原告爰依民事訴訟法第531條第1項或民法第184條規定,請求本院擇一判決。(二)原告所有如附表所示之木製半成品(下稱半成品),因被告聲請假扣押執行而遭查封,致無法加工出賣。原告雖妥善存放,然因莫拉克颱風淹水受損,造成折價出售予訴外人吉普森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吉普森公司),使原告受有損害計134,300元。原告於遭假扣押前,第三人曾向原告訂購貨品,嗣因系爭假扣押裁定致原告無法如期交貨,故損失96年度已簽定之兩訂單,如以原告96年度營業毛利29.68﹪為計算之基準,原告所失利益為1,050,672元。退步言,縱使原告不得請求損失,惟樹皮原物料之損害有638,000元。上開損害與損失,均為被告聲請假扣押之行為所致,兩者間有相當因果關係,原告自得依法請求賠償。並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給付原告1,184,972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系爭專利實際上係被告胡厚飛自行研發之發明專利,經智慧局專利審查委員會實質審查,確認具備專利要件,並無違反專利法相關規定,均屬發明專利而通過審查;而被告胡厚飛申請系爭專利時固有借用被告宋立遠之名義為登記,然被告間之借名登記之行為,業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以108年度上易字第1189號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二人無罪,並已確定在案。系爭專利確係被告胡厚飛所發明,並無抄襲或竊取原告之專利技術;而被告胡厚飛將專利申請權讓與被告宋立遠,被告宋立遠以受讓人之身分,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之專利公告,不僅確無任何違法情事,更與原告無關,並未侵害到原告之權利。因此,姑不論專利法第5條僅係就「專利申請權」及「專利申請權人」所為之定義性規範,並非請求權基礎之規定,原告依據侵權行為、專利法第5條規定,請求被告將系爭專利移轉登記予原告云云,確顯乏所據,不應允許。再查,系爭契約第1條僅在約定原告授權予星聯鋒公司之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由原告所為任何從系爭契約附件(A)專利所延伸之專利修改、改版之專利,仍包含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而由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亦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然該條內容並無關於專利權歸屬之約定,亦即該條並未約定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之其他專利,其專利權應歸屬於原告,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其專利權仍應屬於星聯鋒公司所有。況且,系爭契約係原告與星聯鋒公司所簽訂,並非原告與被告所簽訂,被告既非系爭契約之當事人一造,基於契約相對性原則,被告自不受系爭契約之契約效力所拘束。遑論依系爭契約第1條後段約定,係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才會被認定屬於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惟被告所發明之系爭專利均屬「發明專利」,而非「新型專利」,足證系爭專利並非自系爭授權專利延伸之專利。準此,被告胡厚飛係本於發明人之地位,將系爭專利申請權讓予被告宋立遠去辦理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宜,係本於被告二人間之契約關係,有何不當得利之情事可言?被告二人間關於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務,又與原告何干?與原告簽立系爭契約之對象既為星聯鋒公司,而非被告二人,則無論原告得否依系爭契約第1條約定請求星聯鋒公司移轉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此亦為原告與星聯鋒公司間之契約履行問題,要與被告無關。被告宋立遠曾對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提出舉發案,智慧局雖然作成舉發不成立的審定,但訴願會認定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不具進步性,而廢棄智慧局之審定,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經過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確定在案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73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3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不當行使專利權所生損害賠償爭議等
(一)被告之法定代理人林淑貞於102年11月12日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第M476330號「不動產租售管理行動電子裝置」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於103年4月11日公告。因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進步性,於原告舉發後智慧局於104年2月25日為請求權項1至10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之審定。(二)被告103年5月29日向公平交易委員會(下稱公平會)檢舉原告涉嫌抄襲「好房快租APP」功能,榨取他人努力成果,經該會調查後,於103年11月10日函覆原告並無違反公平交易法規定之情事(下稱系爭檢舉)。被告之法定代理人林淑貞其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主張原告之「591房屋交易」應用程式,與系爭專利之技術內容十分相似,向本院起訴請求依專利法之規定除去、防止侵害,為必要處置及賠償新台幣(下同)1億元,該訴業經本院於104年6月16日以103年度民專訴字第60號判決被告敗訴確定在案(系爭專利侵權訴訟)。(三)被告又故意未依專利法第116條取得新型專利技術報告,由被告營運長徐賢淑於103年6月9日召開記者會,透過電視新聞、平面及網路媒體,散佈指摘原告侵害被告系爭專利權之不實訊息;後又於103年7月31日,以發佈新聞稿方式,透過電視新聞、平面及網路媒體,指控原告之591房屋交易網侵犯被告系爭專利權及求償一億元等不實內容。被告更於104年6月9日起,同時於旗下好房網HouseFun首頁以聳動標題大篇幅指控原告侵害系爭專利權等內容;另於該首頁以透過網址連結方式,引用電視新聞、平面媒體、網路媒體及網路社群等不利原告之報導,而前述相關媒體報導內容,又援引自被告所發之新聞稿不實內容(下稱系爭新聞內容)。被告行為明顯可見非在捍衛其專利權,而是為競爭之目的,利用新型專利採形式審查,未對是否合於專利要件進行實體審查,即賦予專利權之程序,藉申請系爭專利為手段,再以惡意散佈原告591房屋交易網涉嫌侵害系爭專利權等不實言論,達到損害原告商譽之目的。(四)爰依公平交易法第24、25、30、31、33條、專利法第116、117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賠償100萬元及利息、負擔刊登道歉啟事及本件民事判決之內容。(五)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100萬元整,及自104年12月17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負擔費用將附件1道歉聲明,以附件3所示之字體、位置及篇幅刊登於好房網HouseFun首頁(http://www.housefun.com.tw/)一個月;並將附件2道歉聲明及本件民事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及主文欄以附件4之形式、位置及篇幅登載於好房網新聞頻道(http://news.housefun.com.tw/)一個月;並以半版篇幅(35.6公分乘以26.3公分)刊登於經濟日報及蘋果日報全國版頭版三日。3.第一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抗辯:(一)被告成立於95年,提供房地產新聞等與房地相關之服務,並架設好房網HouseFun網站,供客戶使用被告提供之房仲服務,被告更於101年推出「好房快租APP」,提供市場大眾以「行動電子裝置」快速便捷方式完成房屋出售、出租等交易。被告為讓使用者更方便管理及查詢物件資訊,特別投入高度人力成本,於102年4月、6月間分別創新推出「即拍即刊」、「個人化圖文備註」之服務功能,此APP服務之設計乃房仲市場上首創,屬好房快租APP之重要服務內容。(二)原告經營之「591房屋交易APP」,於好房快租APP推出上述功能服務之後,「隨即」於102年9月間跟進推出與好房快租APP「即拍即刊」高度近似之「物件刊登」功能,再於103年3月間推出與好房快租APP「個人化圖文備註」高度近似之「看屋筆記」功能,被告遂將二產品送請○○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所進行侵害比對,該事務所並於103年5月27日出具專業技術分析比對報告,結論認定:「『591房屋交易APP』與『好房快租APP』之步驟、順序雖並非完全相同,但其功能、目的及技術特徵高度近似」、「『591房屋交易APP』確實有可能是參考『好房快租APP』的功能,而在改版時加入該等相關功能。」(下稱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被告因此認為原告之591房屋交易APP有榨取被告努力之嫌,遂據此於103年5月底向公平會提出系爭檢舉,並發佈新聞稿說明上述事實經過。公平會雖於103年11月間來函表示依現有事證尚難認原告有違反公平法規定情事等語,惟亦無礙被告係有正當理由確信原告有榨取被告努力之嫌,被告方依法提出檢舉之事實。又因被告有系爭專利權,被告基於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認原告有侵害系爭專利之嫌,方於103年7月30日向本院起訴請求原告給付1億元本息之損害賠償、及禁止原告製造、販賣之訴訟(即系爭專利侵權訴訟),嗣系爭專利於104年2月25日遭審定撤銷。法院亦於104年6月16日以系爭專利侵害訴訟判決被告敗訴;惟被告起訴時係基於合法有效之系爭專利,就法律所保障之排除侵害專利權等權利為行使,復有系爭侵害比對報告為佐證。(三)被告因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因認原告之591房屋交易APP有榨取被告努力之嫌,遂據此於103年5月底向公平會提出系爭檢舉;另被告於103年7月30日向本院提起侵權訴訟,亦係基於合法有效之系爭專利,就法律所保障之排除侵害專利權等權利為行使,復有系爭侵害比對報告為佐證,被告係有正當理由確信,方為權利行使,且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之提出,並非專利侵權起訴之合法要件,司法院釋字第507號解釋文理由書參照。又被告之所以向公平會提出系爭檢舉,並向本院提出系爭專利侵權訴訟,係基於取得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確認原告之591改版之APP確實有可能是參考系爭專利之情事後而為,且系爭侵權訴訟之提起,既無以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為前提要件,則被告以新聞稿、網站如實表明被告已就此向公平會提出系爭檢舉、已向法院提起系爭專利侵權訴訟等事實,自不生因未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而有故意或過失不當行使權利,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之問題。是原告未為舉證,即空言泛稱被告不當濫行權利侵害原告商譽及信用,並無可採。又原證4、6之系爭新聞內容,係被告回應原告於日前向公平會檢舉被告好房網「複製」功能事件,並聲明指出因原告591租屋網APP隨即跟進推出「出租刊發」、「看屋筆記」,功能及設計均高度類似,已向公平會提出系爭檢舉,並將立即提出相關民、刑事告訴等語,足見被告此時尚未主張或行使系爭專利權,原告據此而認被告有違反專利法第116規定,已有違誤;況被告係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評論,亦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自非不法侵害原告之權利。且權利遭到侵害之受害者透過召開記者會向社會大眾控訴,所見多有。依原告之主張,只要受害者曾召開記者會陳述權利「可能遭加害者侵害」之事實,均屬故意侵害加害者之行為而須負賠償責任、並登報道歉,豈非嚇阻所有被害或質疑之言論,不得對大型公司發表任何批評或言論?又依原告邏輯,敗訴者不僅須承擔訴訟費用,更要在毫無證據之情況下,負擔勝訴者之商譽損害賠償,亦無理由。又原證5即103年7月31日之報導,乃係被告前向法院提起系爭專利侵權訴訟起訴後,所為提起上開訴訟及起訴內容之說明,該報告亦均與事實相符,且有原證3民事判決書為憑,被告如實地向社會大眾公布系爭專利侵權訴訟,不僅未對原告之名譽產生任何損害,更無任何不法性可言。是原告依修正前公平交易法第30、31條、專利法第117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顯無理由。(四)又原告103年之營收高達11.5億,增加逾22%,其中591房屋網103年營收成長,更高達38%;甚且,原告更對外界宣稱103年度第3季營收、EPS均創歷史新高(有被證9可參),故原告主張因被告103年6月間原證4、6之系爭新聞報導致其商譽受損營收下跌云云,與事實不符,原告之商譽全然未受影響、縱有影響亦已有相當程度之回復,原告要求被告應於網站及二大報刊登道歉啟事及本案判決書內容等,顯逾必要範圍,更有藉此打擊競爭對手之商業目的。且原告亦先後於:103年6月10日已透過公開資訊觀測站發佈重大訊息聲明(即被證10),又於103年6月13日接受媒體採訪澄清(即被證11);並於103年11月17日在原告591租屋網公開聲明系爭檢舉業經公平會認定原告並未違反公平法等語(即被證12);嗣於104年1月7日於理周新聞重申上述澄清意旨(即被證13),同日亦有新聞媒體為相同內容之報導(參被證14),是足證原告之商譽未受影響,且業經原告澄清,原告並未證明其受有損害,刊登道歉啟事及本案判決書亦無理由。(五)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評論、或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其言論即非不法侵害他人權利,有下列實務見解可資參照;且被告行為乃是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被告於原證4、6所述為主觀價值判斷之「意見表達」,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評論,原告就有系爭檢舉情事及系爭專利侵權訴訟之事實亦不爭執,足見系爭檢舉及系爭專利侵權訴訟確實存在。至於前開行為是否屬於「抄襲」,核屬法律評價層次,要無真偽之問題。是以,綜觀原證4及原證6報導前後陳述意旨,自屬被告意見表達之範疇,自無真偽問題,尚不得以事後公平會認定系爭檢舉不成立或系爭專利侵權訴訟敗訴,即謂被告侵權。故被告系爭新聞內容,係就系爭檢舉系爭專利侵權訴訟,提出合理質疑,並未逾合理之範圍,顯屬意見表達判斷,係對於可受公評之事為評論,受憲法言論自由之保障,自難認被告應就此一言論對原告負侵害商譽之損害賠償責任且被告於記者會之指述,業經合理查證而有相當理由可確信其為真實,絕無出於故意捏造,或有明知為不實或因重大過失、輕率、疏忽而不知其真偽之惡意情事。故原告主張被告明知專利無效、未提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致其商譽受有損害,依公平交易法、民法侵權行為、及專利法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云云,均無理由。(六)並聲明: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四、經查,(一)被告之法定代理人林淑貞於102年11月12日申請「不動產租售管理行動電子裝置」新型專利,經形式審查獲准取得新型第M476330號專利權,專利權期間自103年4月11日起至112年11月11日止(即系爭專利)。(二)嗣被告公司於103年5月27日委請訴訟人就系爭專利與原告之591房屋交易APP為技術分析比對報告即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三)被告於103年5月29日向公平會檢舉原告涉嫌抄襲「好房快租APP」功能,榨取他人努力成果,經該會調查後,於103年11月10日函覆被告並無違反公平交易法規定之情事。(四)原告之法定代理人林淑貞於103年7月30日以原告之「591房屋交易」應用程式侵害系爭專利,於未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即向本院提起系爭專利侵權訴訟,該訴業經本院於104年6月16日以103年度民專訴字第60號判決被告敗訴確定在案,且系爭專利業因原告舉發,經智財局於104年2月25日審定:「請求權項1-10舉發成立應予撤銷」。(五)被告先後於103年6月9日召開記者會、於103年7月31日發佈新聞稿方式、於104年6月9日於好房網HouseFun首頁,以發佈新聞稿方式,透過電視新聞、平面及網路媒體,指摘原告侵害被告系爭專利權等情,分別有原告提出之智慧局專利舉發審定書、公平會函文、本院103年度民專訴字第60號判決書影本、原證4、5、6新聞報導、網站內容(參本院卷第15至84頁)及被告提出之被證4技術分析比對報告、系爭專利證書影本(第138至160頁),並經證人倪○○到庭證述該分析比對報告之鑑定流程明確(參本院卷第309至312頁),且為兩造所不爭執,自堪信為真實。五、得心證之理由:(一)被告行使系爭專利權是否違反專利法第117條,並依專利法第117條及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公平法第30、31條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1.原告主張被上訴人於未取得新型技術報告前即向本院提起103年度民專訴字第60號之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事件之訴訟,惟系爭專利嗣本院及智慧局認定為不具進步性,經本院判決系爭專利侵權訴訟被告敗訴確定,且系爭專利業經智慧局撤銷審定確定,故被告不當行使專利權,致原告受有損害等情,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揭情詞置辯,故本件之首要爭點為被告上開行使專利權之行為,是否為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2.按新型專利權人行使新型專利權時,應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進行警告,專利法第116條定有明文。其修法前為專利法第104條,核其於92年新增時之立法理由為:「由於新型專利未經實體審查,為防範新型專利權人濫用其權利,影響第三人對技術之利用及開發,其行使權利時,應有客觀之判斷資料,亦即應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核其意旨,並非在限制人民訴訟權利,僅係防止權利之濫用,縱使新型專利權人未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亦非不得提起民事訴訟,法院就未提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之案件,亦非當然不受理,此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制度設計之核心。」。故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之提出,並非專利侵權起訴之合法要件,此觀之司法院釋字第507號解釋文謂:「憲法第16條規定人民有訴訟之權,此項權利之保障範圍包括人民權益遭受不法侵害有權訴請司法機關予以救濟在內,惟訴訟權如何行使,應由法律予以規定。法律為防止濫行興訟致妨害他人自由,或為避免虛耗國家有限之司法資源,對於告訴或自訴自得為合理之限制,惟此種限制仍應符合憲法第23條之比例原則。……規定被害人必須檢附侵害鑑定報告,始得提出告訴,係對人民訴訟權所為不必要之限制,違反前述比例原則。」,是主張遭受侵害之專利權人已以訴狀具體指明其專利權遭受侵害之事證者,其起訴即屬合法(司法院釋字第507號解釋文理由書參照)之意旨相當。且按事業對他人散發侵害各類智慧財產權警告函時,倘已取得法院一審判決或公正客觀鑑定機構鑑定報告,並事先通知可能侵害該事業權利之製造商等人,請求其排除侵害,形式上即視為權利之正當行使,認定其不違公平交易法之規定;其未附法院判決或前開侵害鑑定報告之警告函者,若已據實敘明各類智慧財產權明確內容、範圍及受侵害之具體事實,且無公平交易法各項禁止規定之違反情事,亦屬權利之正當行使(司法院釋字第548號解釋理由書參照),故提起專利侵權訴訟時,非必要求新型專利權利人須提出侵害鑑定報告,亦無須非提出新型技術報告進行警告後始得行使權利。此係因新型專利於92年修訂時採形式審查,故該專利究有無符合專利要件,尚不確定,為防止專利權人不當行使或濫用權利,造成他人之損害,乃明定行使權利應提示新型技術報告,並作為推定專利權人行使權利有無故意過失責任之認定,此與前開解釋理由書意旨相同,故縱新型專利權人未提出新型技術報告即向被控侵權人行使權利,亦應視其具體行使內容,以判斷有無故意或過失不當行使權利之情事,特別是有些專利產品之周期甚短,而新型技術報告之取得,縱非曠時費日,亦須一段時間,如苛責新型專利權人必持新型技術報告始得行使權利,否則即屬故意或過失不當行使權利,顯係對人民訴訟權之不當限制。又若尚未取得專利技術報告,但已盡相當注意義務,例如徵詢相關專業人士之意見後行使權利,則不宜因專利權嗣後遭撤銷,而要求專利權人負賠償責任,故專利法第117條為上開規定,亦即除非有其他證據可證明專利權之權利行使有可歸責之事由,否則即應認定專利權人無須負賠償責任。3.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民法第184條、第195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依上開條文請求負損害賠償責任者,自須行為人具備故意或過失之主觀歸責要件為前提。4.經查被告於103年4月11日即已取得系爭專利權(見被證5,本院卷第160頁),嗣於103年5月27日前委託○○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所鑑定,該事務所於103年5月27日出具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認定有侵權,業據證人倪○○證述明確,並有被證4附卷可稽(本院卷第138至159頁),是被告提起系爭專利侵權訴訟時,已盡相當之查證,況新型技術報告之性質,依專利法於92年新增時之立法理由為:「……新型專利技術報告之性質,係屬機關無拘束力之報告,並非行政處分,僅作為權利行使或技術利用之參酌。」,既屬機關無拘束力之報告,被告欲提起訴訟本應盡相當之查證,且因○○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所已於103年5月27日出具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足見被告於103年7月30日提出系爭專利侵權訴訟前,業盡查證之義務,故實難以被告於行使權利時,未提出新型技術報告,即認定權利人有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行為。且因被告提出系爭專利侵權訴訟前,已盡查證之義務,故亦無過失侵害原告之名譽權。原告主張被告應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第195條第1項之規定負賠償責任及登報道歉,自應舉證證明被告就系爭專利權之行使有可歸責之事由,否則即應認定專利權人即被告無須負賠償責任。雖系爭專利確有無效事由,而為智慧局撤銷專利審定確定,惟仍難據以推論被告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即已知悉系爭專利有無效事由。是以,原告據此推論被告於起訴前顯然已知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云云,要非足採。準此,原告既未能舉證證明被告於起訴前顯然已知系爭專利為無效之專利,則其主張被告有濫權起訴之情事,並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95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被告負賠償責任暨登報道歉一節,即非有據。5.被告並未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規定:(1)按「事業不得為競爭之目的,而陳述或散布足以損害他人營業信譽之不實情事」、「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事業違反本法之規定,致侵害他人權益者,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法院因前條被害人之請求,如為事業之故意行為,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已證明損害額之三倍。侵害人如因侵害行為受有利益者,被害人得請求專依該項利益計算損害額」、又「被害人依本法之規定,向法院起訴時,得請求由侵害人負擔費用,將判決書內容登載新聞紙」,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25條、第30條、第31條及第33條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同法第45條規定:「依照著作權法、商標法或專利法行使權利之正當行為,不適用本法之規定。」此項排除公平交易法適用規定之要件有二,一是依照著作權法、商標法或專利法「行使權利行為」,二是該項行使權利行為係屬「正當」。準此,智慧財產權人對於有侵害其智慧財產權之虞者,得依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正當行使其權利,而無公平交易法之適用。惟如以非正當之行為、濫用其權利或違反誠信原則為之,造成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情事者,則屬濫用智慧財產權之行為,應受公平交易法之規範(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1479號判決參照)。(2)經查,被告係於103年5月27日前即委託○○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所鑑定,該事務所於103年5月27日出具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業據證人倪○○證述明確,並有被證4附卷可稽(本院卷第138至159頁),已如前述,因鑑定結果,認有侵害系爭專利之嫌,又被告係基於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而對原告提起系爭專利侵權訴訟,核屬正當行使其專利權人之權利,難謂有何以損害原告為目的,而陳述或散布足以損害他人營業信譽之不實情事;甚而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被告因認系爭專利權受有侵害,而提起訴訟,係正當行使專利權人之權利,依公平交易法第45條之規定,自無公平交易法之適用。是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25條之規定,並依同法第30條、第31條、第33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負賠償責任,並應登報道歉一節,即非有據。(二)被告所為系爭新聞內容即原證4、5、6新聞報導、網站內容是否侵害原告之商譽:1.按司法院釋字第五○九號解釋意旨,乃在衡平憲法所保障言論自由與名譽權之兩種法益。於民事案件中應有其適用。是以,行為人雖不能證明其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行為人所提證據資料足使其有相當理由確信為真實者,即難謂係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而令負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又按專利權之核定、撤銷為行政主管機關之職權。就已核發之專利權,在未經主管機關依法定程序撤銷前,於其有效期間內,專利權人即有排除他人侵害其專利之權利(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562號民事判決意旨可資參照)。再按侵權行為之成立,須行為人因故意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亦即行為人需具備可歸責性、違法性,並不法行為與損害間有因果關係,始能成立,且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人,對於侵權行為之成立要件應負舉證責任。2.次按涉及侵害他人名譽之言論,可包括事實陳述與意見表達,前者具有可證明性,後者則係行為人表示自己之見解或立場,無所謂真實與否。而民法上名譽權之侵害雖與刑法之誹謗罪不相同,惟刑法就誹謗罪設有處罰規定,該法第三百十條第三項規定「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同法第三百十一條第三款規定,以善意發表言論,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亦在不罰之列。蓋不問事實之有無,概行處罰,其箝制言論之自由,及妨害社會,可謂至極。凡與公共利益有關之真實事項,如亦不得宣佈,基於保護個人名譽,不免過當,而於社會之利害,未嘗慮及。故參酌損益,乃規定誹謗之事具真實性者,不罰。但僅涉及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又保護名譽,應有相當之限制,否則箝束言論,足為社會之害,故以善意發表言論,就可受公評之事,而適當之評論者,不問事之真偽,概不予處罰。上述個人名譽與言論自由發生衝突之情形,於民事上亦然。是有關上述不罰之規定,於民事事件即非不得採為審酌之標準。申言之,行為人之言論雖損及他人名譽,惟其言論屬陳述事實時,如能證明其為真實,或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據資料,足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參見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五○九號解釋);或言論屬意見表達,如係善意發表,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不問事之真偽,均難謂係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尚難令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又陳述之事實如與公共利益相關,為落實言論自由之保障,亦難責其陳述與真實分毫不差,祇其主要事實相符,應足當之(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091號著有民事判決可參)。是若被告所為之系爭新聞內容,係善意發表言論,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評論,自不構成侵權行為。3.經查:原告雖謂系爭專利經司法機關認定不具新穎性、進步性,故被告顯然明知其所行使之專利權具有撤銷原因,又據以為系爭新聞內容,顯有侵權故意云云。然系爭專利經智慧局於103年4月11日公告核准,由被告之法定代理人林淑貞取得新型專利權,專利期間至112年11月11日止,有系爭專利證書在卷可證,且為兩造不所爭執,堪信為真實,惟被告於103年5月27日前委託○○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所鑑定,該事務所於103年5月27日出具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認定有侵權,業據證人倪○○證述明確,並有被證4附卷可稽,是被告提起系爭專利侵權訴訟時,已盡相當之查證,業如前述,則被告於提起系爭專利侵權訴訟前,既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又有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認定有侵權之虞,應認被告提起系爭專利侵權訴訟時,主觀上係認知系爭專利為合法有效,自無侵害原告商譽之故意存在。是被告提起訴訟後所為之記者會內容或網站發佈之內容即系爭新聞內容係因被告主觀確實認為原告侵害系爭專利,並業經其提起訴訟等事實,故被告之言論僅在陳述其已為之事實時,被告雖不能證明系爭新聞內容為真實,但依被告所提證據資料,足認為被告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揆諸前揭判決意旨,應認系爭新聞內容,屬意見表達,被告主觀上係認知系爭專利為合法有效,自無侵害原告商譽之故意,系爭新聞內容亦係善意發表,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不問事之真偽,均難謂係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尚難令被告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且本件無公平交易法之適用,已如前認定。準此,原告既未能舉證證明被告公司於起訴前顯然已知系爭專利為無效之專利,則其主張被告有濫權起訴之情事及被告起訴後有系爭新聞內容而侵害原告商譽乙節即非有據。是故,原告主張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25條之規定,並依同法第30條、第31條、第33條之規定請求被告負賠償責任,並應登報道歉一節,並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95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被告負賠償責任暨登報道歉一節,均非有據。(三)依上所陳,原告未能舉證證明被告於起訴前顯然已知系爭專利為無效之專利,且被告起訴後將前揭內容據以召開記者會而有系爭新聞內容,亦非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之行為,且係正當行使專利權人之權利,依公平交易法第45條之規定,自無公平交易法之適用。從而,原告主張被告應依專利法第116條、第117條之規定、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及第195條第1項之規定及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25條、第30條、第31條、第33條之規定負賠償責任並登報道歉一節,洵屬無據。六、綜上所述,被告既係基於系爭專利侵害比對報告報告之內容行使權利,而應推定為無過失,且原告復未能舉證證明原告有何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原告之權益或不正競爭之行為,從而,原告依專利法第117條、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第195條第1項及公平交易法第30條、第31條、第33條之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1至2項所示,即無理由,不應准許。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所為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一併駁回之。七、本件為判決之基礎已臻明確,兩造其餘爭點、陳述及所提其他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於判決之結果無影響,即無庸逐一論述,併此敘明。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6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林靜雯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5 年  7  月  6  日      書記官王英傑
系爭專利實際上係被告胡厚飛自行研發之發明專利,經智慧局專利審查委員會實質審查,確認具備專利要件,並無違反專利法相關規定,均屬發明專利而通過審查;而被告胡厚飛申請系爭專利時固有借用被告宋立遠之名義為登記,然被告間之借名登記之行為,業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以108年度上易字第1189號刑事判決認定被告二人無罪,並已確定在案。系爭專利確係被告胡厚飛所發明,並無抄襲或竊取原告之專利技術;而被告胡厚飛將專利申請權讓與被告宋立遠,被告宋立遠以受讓人之身分,向智慧局申請系爭專利之專利公告,不僅確無任何違法情事,更與原告無關,並未侵害到原告之權利。因此,姑不論專利法第5條僅係就「專利申請權」及「專利申請權人」所為之定義性規範,並非請求權基礎之規定,原告依據侵權行為、專利法第5條規定,請求被告將系爭專利移轉登記予原告云云,確顯乏所據,不應允許。再查,系爭契約第1條僅在約定原告授權予星聯鋒公司之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由原告所為任何從系爭契約附件(A)專利所延伸之專利修改、改版之專利,仍包含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而由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亦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然該條內容並無關於專利權歸屬之約定,亦即該條並未約定在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內之其他專利,其專利權應歸屬於原告,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其專利權仍應屬於星聯鋒公司所有。況且,系爭契約係原告與星聯鋒公司所簽訂,並非原告與被告所簽訂,被告既非系爭契約之當事人一造,基於契約相對性原則,被告自不受系爭契約之契約效力所拘束。遑論依系爭契約第1條後段約定,係星聯鋒公司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才會被認定屬於系爭授權專利之專利範圍,惟被告所發明之系爭專利均屬「發明專利」,而非「新型專利」,足證系爭專利並非自系爭授權專利延伸之專利。準此,被告胡厚飛係本於發明人之地位,將系爭專利申請權讓予被告宋立遠去辦理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宜,係本於被告二人間之契約關係,有何不當得利之情事可言?被告二人間關於系爭專利之申請登記事務,又與原告何干?與原告簽立系爭契約之對象既為星聯鋒公司,而非被告二人,則無論原告得否依系爭契約第1條約定請求星聯鋒公司移轉星聯鋒公司自己所為從系爭契約附件(A)所延伸之新型專利,此亦為原告與星聯鋒公司間之契約履行問題,要與被告無關。被告宋立遠曾對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提出舉發案,智慧局雖然作成舉發不成立的審定,但訴願會認定系爭501號專利請求項1、8不具進步性,而廢棄智慧局之審定,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經過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確定在案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310 3",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311 1 3",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0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83年進入桃園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與當時擔任該公司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司徒中明先生為同事關係。期間,被告桃汽公會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德政,亟待一套完整之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俾利向桃園縣議會報告並申請相關補貼,因而於92年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惟經多次試用皆失敗,經司徒中明先生迭次央請,原告費時近月鑽研出一套「桃園縣敬老暨身心殘障優待票換票作業系統」之電腦程式(下稱系爭著作),且使用至今尚未發現有瑕疵。(二)原告對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並非無知,係礙於與司徒中明課長當時之情誼,完全情意相挺始未要求比照先前委託電腦公司設計之酬金。惟原告仍鄭重與司徒課長約定,苟日後司徒中明課長調離桃汽公會時,原告即視情況有權收回所設計之系爭著作,此為司徒中明課長允諾之事實。嗣司徒中明課長於94年4月調離職務後,原告因工作繁忙未立即告知被告桃汽公會,乃於98年8月11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存證信函第4075號通知被告桃汽公會及使用人即被告楊世勳等應立即停止使用系爭著作,惟被告等皆視若罔聞,不予置理,爰依著作權法第87條第1項第7款、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請求被告桃汽公會及其前法定代理人邱德義、總幹事楊世勳連帶賠償損害。(三)依據原告存證信函送達日期(即98年8月12日)起算至99年1月31日被告等停止使用,被告等違法使用期間共5個月又19天,再依被告桃汽公會未使用系爭著作之前,每年向桃園縣政府申請補助之款項約5-6千萬元,在使用系爭著作後,每年可得到7-8千萬元之補助款,被告桃汽公會自其中獲得龐大利益。原告依被告桃汽公會原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所花費10萬元之設計費,請求被告連帶賠償原告權益10倍計算即100萬元之損害賠償金。(四)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被告桃汽公會目前有會員10家,惟受領縣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等。縣府編列年度預算補助,是以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並非按各家客運車輛數編列,車輛數僅是在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2、原告受被告桃汽公會前總幹事司徒中明先生邀請,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元委請廠商撰寫,卻無法使用,乃由原告接手重新開發。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即桃園客運總經理)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係因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原告允諾司徒中明先生協助該會開發系統達成使命,實為情意相挺才有動力完成,未有任何授權或書面與口頭表示放棄該系統著作權。3、縣府社會局(現為社會處)編列年度預算,送審縣議會時因為統計數據遭受質疑,為此預算常遭刪減,為能杜絕一人多票、領用張數不實等情形,乃要求客運公會提出一套能夠透過網路應用連線辦理之換(領)票系統以昭公信,期能順利通過縣議會審核,該系統運作之後顯現良好功能,以致預算編列都能如期通過,也使公會功能彰顯奠定領導地位。(五)爰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並陳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營業秘密排除侵害等
(一)原告於83年進入桃園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與當時擔任該公司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司徒中明先生為同事關係。期間,被告桃汽公會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德政,亟待一套完整之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俾利向桃園縣議會報告並申請相關補貼,因而於92年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惟經多次試用皆失敗,經司徒中明先生迭次央請,原告費時近月鑽研出一套「桃園縣敬老暨身心殘障優待票換票作業系統」之電腦程式(下稱系爭著作),且使用至今尚未發現有瑕疵。(二)原告對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並非無知,係礙於與司徒中明課長當時之情誼,完全情意相挺始未要求比照先前委託電腦公司設計之酬金。惟原告仍鄭重與司徒課長約定,苟日後司徒中明課長調離桃汽公會時,原告即視情況有權收回所設計之系爭著作,此為司徒中明課長允諾之事實。嗣司徒中明課長於94年4月調離職務後,原告因工作繁忙未立即告知被告桃汽公會,乃於98年8月11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存證信函第4075號通知被告桃汽公會及使用人即被告楊世勳等應立即停止使用系爭著作,惟被告等皆視若罔聞,不予置理,爰依著作權法第87條第1項第7款、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請求被告桃汽公會及其前法定代理人邱德義、總幹事楊世勳連帶賠償損害。(三)依據原告存證信函送達日期(即98年8月12日)起算至99年1月31日被告等停止使用,被告等違法使用期間共5個月又19天,再依被告桃汽公會未使用系爭著作之前,每年向桃園縣政府申請補助之款項約5-6千萬元,在使用系爭著作後,每年可得到7-8千萬元之補助款,被告桃汽公會自其中獲得龐大利益。原告依被告桃汽公會原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所花費10萬元之設計費,請求被告連帶賠償原告權益10倍計算即100萬元之損害賠償金。(四)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被告桃汽公會目前有會員10家,惟受領縣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等。縣府編列年度預算補助,是以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並非按各家客運車輛數編列,車輛數僅是在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2、原告受被告桃汽公會前總幹事司徒中明先生邀請,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元委請廠商撰寫,卻無法使用,乃由原告接手重新開發。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即桃園客運總經理)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係因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原告允諾司徒中明先生協助該會開發系統達成使命,實為情意相挺才有動力完成,未有任何授權或書面與口頭表示放棄該系統著作權。3、縣府社會局(現為社會處)編列年度預算,送審縣議會時因為統計數據遭受質疑,為此預算常遭刪減,為能杜絕一人多票、領用張數不實等情形,乃要求客運公會提出一套能夠透過網路應用連線辦理之換(領)票系統以昭公信,期能順利通過縣議會審核,該系統運作之後顯現良好功能,以致預算編列都能如期通過,也使公會功能彰顯奠定領導地位。(五)爰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並陳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83年進入桃園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與當時擔任該公司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司徒中明先生為同事關係。期間,被告桃汽公會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德政,亟待一套完整之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俾利向桃園縣議會報告並申請相關補貼,因而於92年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惟經多次試用皆失敗,經司徒中明先生迭次央請,原告費時近月鑽研出一套「桃園縣敬老暨身心殘障優待票換票作業系統」之電腦程式(下稱系爭著作),且使用至今尚未發現有瑕疵。(二)原告對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並非無知,係礙於與司徒中明課長當時之情誼,完全情意相挺始未要求比照先前委託電腦公司設計之酬金。惟原告仍鄭重與司徒課長約定,苟日後司徒中明課長調離桃汽公會時,原告即視情況有權收回所設計之系爭著作,此為司徒中明課長允諾之事實。嗣司徒中明課長於94年4月調離職務後,原告因工作繁忙未立即告知被告桃汽公會,乃於98年8月11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存證信函第4075號通知被告桃汽公會及使用人即被告楊世勳等應立即停止使用系爭著作,惟被告等皆視若罔聞,不予置理,爰依著作權法第87條第1項第7款、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請求被告桃汽公會及其前法定代理人邱德義、總幹事楊世勳連帶賠償損害。(三)依據原告存證信函送達日期(即98年8月12日)起算至99年1月31日被告等停止使用,被告等違法使用期間共5個月又19天,再依被告桃汽公會未使用系爭著作之前,每年向桃園縣政府申請補助之款項約5-6千萬元,在使用系爭著作後,每年可得到7-8千萬元之補助款,被告桃汽公會自其中獲得龐大利益。原告依被告桃汽公會原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所花費10萬元之設計費,請求被告連帶賠償原告權益10倍計算即100萬元之損害賠償金。(四)對被告答辯之陳述:1、被告桃汽公會目前有會員10家,惟受領縣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等。縣府編列年度預算補助,是以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並非按各家客運車輛數編列,車輛數僅是在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2、原告受被告桃汽公會前總幹事司徒中明先生邀請,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元委請廠商撰寫,卻無法使用,乃由原告接手重新開發。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即桃園客運總經理)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係因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原告允諾司徒中明先生協助該會開發系統達成使命,實為情意相挺才有動力完成,未有任何授權或書面與口頭表示放棄該系統著作權。3、縣府社會局(現為社會處)編列年度預算,送審縣議會時因為統計數據遭受質疑,為此預算常遭刪減,為能杜絕一人多票、領用張數不實等情形,乃要求客運公會提出一套能夠透過網路應用連線辦理之換(領)票系統以昭公信,期能順利通過縣議會審核,該系統運作之後顯現良好功能,以致預算編列都能如期通過,也使公會功能彰顯奠定領導地位。(五)爰聲明: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並陳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9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0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公平交易法損害賠償等
(一)原告為訴外人好市多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好市多公司)之水果供應商,其銷售予好市多公司水果所用之紙箱,除自民國100年6月起向被告公司採購外,並自102年6月27日起向訴外人誠毅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誠毅公司)採購。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黃信豪並於101年2月24日申請「具展示效果的紙箱」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審核後發給M432607號專利證書,專利期間自101年7月1日起至111年2月23日止,詎被告公司於102年9月30日向誠毅公司及好市多公司寄發存證信函謂「一、按本公司設計之『新型專利證書號第M432067號』設計新穎、功能獨特,屬本公司智慧財產權。並已通過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技術報告,惟貴公司不察,與本公司相同。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9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1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為世界最大法國精品集團-LVMH集團,並取得中華民國註冊第01552668、01592692、01876695、01155372、00831283、00843926、01182808號等商標(原證1,合稱系爭商標,如附表一所示)。原告將系爭商標廣泛使用於其產品上,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誕生於西元1930年的經典商品Speedy包(原證2,如附表二所示),其深受全球相關消費者所喜愛,並於我國持續熱銷至今日,自民國95年以來,原告之Speedy包款之銷售額更是年年達到極高之新臺幣(下同)數億元之業績,並經本院104年度民商訴字第23號民事判決肯認Speedy包款乃原告之經典包款與商品。此外,原告並以該經典包款作為基礎,多次推出不同設計且限量發行之創新版本,每每造成熱潮;而原告於西元2003年推出由日本知名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Murakami)所設計的彩色MonogramMulticolor圖樣(原證3,如附表三所示),亮麗活潑之色彩,不僅大幅擴展原告原有之消費族群,更引起全球一包難求之搶購風潮,MonogramMulticolor亦廣泛使用於原告包款以外之眾多商品,包括織品、腰帶、鞋靴以及其他配件,並使用於原告專賣店外牆(原證9至13)。MonogramMulticolor並於西元2004年經美國著作權局核准註冊,註冊號數為VA-0-000-000(原證16)。準此,原告之系爭商標、MonogramMulticolor圖樣與Speedy包款等著作,以及Speedy包款本身之著名表徵,均應享有我國商標法、著作權法以及公平交易法之保護。而被告臺灣樂金生活健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樂金公司)為韓商LG集團旗下韓商樂金生活健康股份有限公司(LGHousehold&HealthCareLtd.,下稱韓商樂金公司)之台灣分公司,屬販售彩妝之時尚產業(原證6),旗下並有包括THEFACESHOP(又稱菲詩小舖)門市。詎原告於105年10月間發現被告所販售之氣墊粉餅、帆布袋及手拿鏡(以下合稱系爭產品,如附表四所示)上,未經原告之授權或同意,即使用高度近似於系爭商標與Speedy包款外觀之圖樣及幾近相同於原告MonogramMulticolor圖樣之彩色方式呈現,甚且於其廣告文宣中強調:「最值得珍藏的名牌氣墊粉盒」(被證21)。被告樂金公司之前述行為,已嚴重侵害原告之商標權、著作權,亦違反公平交易法之相關規定,原告遂於105年10月21日提起刑事告訴(下稱另案刑案),經警於同年11月2日進行搜索並查扣上千件系爭產品(包含系爭氣墊粉餅711件、系爭帆布袋711件、系爭手拿鏡376件);另被告樂金公司自行交付上百件系爭產品(共計系爭氣墊粉餅289件、系爭帆布袋284件、系爭手拿鏡207件),並經本院106年度民聲字第45號證據保全裁定扣押在案。系爭產品經由原告鑑定後,確認均非原告所授權生產或販售者,侵害原告前揭權利(原證5)。被告陳子儀身為被告樂金公司之負責人(原證4),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樂金公司就前述侵權行為負連帶責任。(二)被告等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著名之註冊商標,其未經同意使用高度近似系爭商標之侵權圖樣於系爭產品上,乃違反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以及第70條第1款之規定:1.商標法第68條第3款部分:①被告等將侵權圖樣使用於系爭產品之行為,係商標法上之使用:經查,系爭產品上以高度近似於系爭商標之侵權圖樣:白底、相同之四葉/花朵圖樣、同樣之英文字母交錯重疊之呈現方式、比例與構圖,且以完全仿照MonogramMulticolor的彩色方式使用,高度近似於系爭商標之侵權圖樣,而成為系爭產品引人注意之主要識別部分;且被告等就系爭產品為宣傳時,更以所謂「名牌圖樣」為其宣傳主軸,包括其臉書粉絲團網頁公然以「名牌圖樣」為系爭氣墊粉餅之宣傳主軸,諸如「最值得珍藏的名牌氣墊粉盒」(被證21)等行銷用語,其企圖攀附原告精品品牌商譽,並以侵權圖樣作為其產品銷售上的主力訴求藉以吸引消費者,足認被告等是以侵權圖樣作為表彰商品來源與辨識,係屬我國商標法上之使用行為。被告等雖辯稱:「系爭產品...均以特殊字體設計及大字元比例明顯標示MyOtherBag及/或THEFACESHOP字樣」、「系爭產品組合圖形設計僅為裝飾之用,並非作為辨識商品之來源,非商標使用」云云,然其所述設計字體與所謂大字元比例甚小,已有前述侵權產品照片可證;況被告該等「有使用自己之商標」或「裝飾之用」之抗辯,亦常見於類似仿襲案件中被告之抗辯,而向來為本院所否認之,如本院102年度刑智上易字第72號判決所揭示者,自不足取。②系爭產品之侵權圖樣與系爭商標高度近似,且使用於系爭商標所註冊之同或類似之商品上,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1)查系爭產品之圖樣係以一個英文字母交錯重疊之設計,於該英文字設計之四個角分別放置帶有四葉/花朵圖樣,進而延伸出去在英文字的上下左右各放置一個菱形外觀的四葉/花朵圖樣,以及菱形外觀四葉/花朵相互交錯放置的圓形外觀四葉/花朵圖樣,前述所有英文字設計與圖樣均等距離之排列重複組合,顯完全仿造原告著名MonogramMulticolor彩色外觀,從而使兩者間不僅具有完全相同之構圖意匠,且整體傳達給消費者「相同之白底彩色圖樣」的印象,實有致使用於相同或類似商品之兩造商標構成混淆誤認之高度風險;另依被告援引另案刑案中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聲判字第285號裁定(被證16,下稱另案刑事裁定),其內容雖多所違誤(詳後述),惟亦明確認定本案兩造商標構成近似,可證系爭產品所使用之商標與系爭商標構成高度近似,足以使消費者與原告產生聯想,顯有致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2)被告雖辯稱:部分消費者表示有「THEFACESHOPxMyOtherBag」乃顯然清楚系爭產品來源、而「LV跨界合作款」不足證明實際混淆誤認;且被告嗣後即已停止銷售,自無造成混淆誤認云云。惟查「THEFACESHOP」或「MyOtherBag」之知名度均遠低於系爭商標,縱使消費者認知有「THEFACESHOPxMyOtherBag」之聯名情事,系爭產品之使用反而會使消費者誤認前述兩者之一與原告有所關聯,此由前述消費者直接指明原告名稱或甚至直接表示為「LV跨界合作款」等事證均足為憑,自有致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況只需讓消費者聯想到這個產品可能與原告有關,即構成廣義混淆誤認之虞,而觀諸原證14我國網路賣家及部落客之網頁資料,相關消費者不僅以「LV款、LV包包款、LouisVuitton、小路易」稱呼系爭產品,甚至稱其為「LV跨界合作款」,顯證系爭產品讓消費者產生混淆,因而誤認系爭產品與原告間具有某種關聯或合作關係,是被告所辯自不足採。③被告具有故意或過失:被告雖又辯稱其與韓商樂金公司旗下之韓商THEFACESHOPCo.,Ltd.(下稱韓商TFS公司)間簽訂有授權契約(被證29),被告為韓商TFS公司之專屬授權經銷商,於我國銷售該公司之商品,商品之商標權、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均為韓商TFS公司所有;系爭產品係由韓商TFS公司所提供,韓商TFS公司與「MyOtherBag」品牌所屬之MyOtherBagInc.公司(下稱MOB公司)簽訂有授權契約(被證28),被告於受搜索後亦有以電子郵件向韓商LG集團查證確有授權契約存在(被證6、7)云云。惟查:(1)被告所謂其與韓商TFS公司間簽訂有授權契約(被證29)、MOB公司與韓商TFS公司間之授權文件(被證28)及其向韓商LG集團查證之電子郵件影本(被證6、7),或為韓商TFS公司單方面出具,或僅係單純影本,且均屬發自國外之外文書,而未經我國法律所認可之程序公認證,原告否認其證據能力;再者,MOB公司就其宣稱之授權標的(即系爭產品所使用之侵權圖樣)在台灣根本從未取得任何商標登記或相關權利,本無授權之權源,況該圖樣本身即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與著作權等,縱有授權亦無解被告產品侵權之實;且被證29授權契約之內容僅約略提到一般經銷授權之基本用語,與被告是否經MOB公司之授權並無相關,是上開文件對於本件之爭議亦均無證明力。準此,被告自始無法提出任何具有證明能力之相關文件,被告於107年10月31日民事陳報狀第2頁亦自承本件爭議與MOB公司是否授權並不相關,其自不得再為援引與MOB相關之資料(包括但不限於MOB公司與原告在其他國家之判決)。(2)又按有關商標法上對於商標侵權之主觀意圖與明知之判斷,於被侵權商標屬知名商標,且被告經營相關產業時,實務上向來認定已構成商標法上之「明知」,諸如本院105年度行商訴字第128號行政判決、本院100年度行商訴字第104號行政判決意旨。次按本院向來見解,被告既未於事前就進口系爭產品可能涉及侵權爭議一事進行查證,甚至於行銷時一再宣稱「最值得珍藏的名牌氣墊粉餅」以攀附原告著名商標及商譽,顯然具有故意、過失而應負起本件之侵權責任並負擔損害賠償,有本院102年度刑智上易字第72號判決、本院101年度民著訴字第24號民事判決可參。從而,被告既自承其遲至經警搜索後,方向韓商LG集團與韓商TFS公司進行查證,依前揭實務見解,被告顯具有故意過失並應負損害賠償之責。(3)綜上,被告不僅未提出任何足以採信之授權文件,甚至於行銷時一再攀附原告著名商標及商譽,顯見其知悉系爭產品與原告有關,而藉此吸引消費者購買,有侵權意圖甚明;且被告並非單純或偶然之販賣人,其更自詡為著名之品牌並具有一定之營業規模,就原告之著名商標程度知之甚詳,竟逕就MOB公司之所謂聯名產品積極進行廣告行銷並販售,而於事後遭搜索後始進行查證,其行為顯然違背被告公司經營該等商業行為時應有之注意義務,而應負擔侵權及損害賠償責任。2.商標法第70條第1項第1款部分:被告雖辯稱系爭商標於彩妝化妝品等類別非屬著名,其彩妝品牌THEFACESHOP反為我國之著名商標云云。惟查被告等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著名之註冊商標,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之商標,已如前述;而系爭商標經原告長期以來廣泛且大量之行銷,其著名程度更早已跨越原來所使用之手提包等相同或近似之產品,於一般消費者間亦享有極著名之地位,此亦為本院103年度民商訴字第54號民事判決所肯認;況系爭商標並使用於原告之香水等化妝品上,乃名牌精品多角化經營常見之相關商品類別,被告空言質疑系爭商標於彩妝化妝品等類別之著名性,顯不足採;再者,被告所謂THEFACESHOP為我國著名商標之事證僅有被證2所示4則105年之網路資料,姑不論該等網路新聞資料之證據能力,僅憑該數頁資料,被告根本無法證明其於我國彩妝產業之著名地位,反而是系爭商標之著名程度遠遠高於被告,被告顯有仿襲攀附原告之系爭商標與商譽之違法情事。準此,系爭產品顯將使消費者誤以為系爭產品與原告之系爭商標有所關聯,若無法制止其之使用,長此以往,系爭商標獨特之識別性將遭受減損淡化,甚且被剝奪,對系爭商標之商標權將造成重大損害。3.請求防止侵害、損害賠償及回復名譽部分:①查系爭產品之總件數高達2,578件,市值總額為44,731,000元整,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但書,因其查獲商品超過1,500件,得以其總價定賠償金額;惟因迄今原告仍無從知悉被告等之銷售紀錄帳冊等資料而尚無法計算被告實際銷售金額或原告所受損害,原告乃維持原起訴之請求,依法以1,200萬元整為損害賠償之金額;另因本件所查獲之系爭產品數量甚鉅,且被告等係屬韓商LG集團,有豐沛之資源再行製造系爭產品並輸入我國販售,或於我國直接製造生產,原告自得請求防止侵害。②又原告為世界知名之精品品牌公司,長年投入大量資金與心力,製作設計各種高品質之商品並從事大量之行銷宣傳,始能在市場上享有極高之知名度,並在相關消費大眾心中建立起原告品牌所提供之商品或服務,相當於時尚、尊爵、精緻、高品質之企業形象及商品信譽,已成為時尚精品之領導品牌,且系爭商標經被上訴人長期廣泛行銷使用,亦成為相關消費者所普遍認識之著名商標。被告等以顯然遠低於原告商品之價格,輸入並販賣系爭產品,該等商品使用高度近似於系爭商標以及原告著名Speedy包款之外觀圖樣,藉此攀附原告在市場上之高知名度,甚且稀釋系爭商標所具有之高度識別性,已嚴重侵害原告之商業名譽,是原告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請求被告應連帶負擔費用、登報道歉,以作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亦屬有據。4.本件並無商標戲謔仿作(Parody)法理之適用:被告雖提出有關本案原告與MOB公司之美國法院判決(被證17、18,下稱他案美國判決),及MOB公司之美國網站資料、販售情形(被證23至26)為證,主張本案沿襲MOB公司一貫之翻玩設計理念,而有戲謔仿作法理之適用云云。惟查:①他案美國判決之侵權事實,乃MOB公司銷售一款帆布提袋(下稱他案帆布袋),一面印製佔有極大面積之字樣「MyOtherBag...」,另一面則印製與原告產品幾乎相同之Speedy包款圖樣,此有被告提出之他案美國判決翻譯附件可稽(被證17);而本案被告則係將原告著名之系爭商標或Speedy包款之外觀,使用於系爭氣墊粉餅、帆布袋、手拿鏡等產品上,並僅以毫不顯著且極小之字體於其上標示「MyOtherBagxTHEFACESHOP」之字樣。為此,兩案不僅所涉系爭產品完全不同,且兩案被告就原告商標之使用方式亦大相逕庭。且依他案美國判決所揭示之主要理由,係認為MOB公司在他案帆布袋一面寫著「MyOtherBag...」字樣,另一面則印製有精品包款之行為,正如同美國各地常見平價車之駕駛在其車後貼上「MyOtherCar...」(例如:「MyOtherCarisaMercedes我的另一台車是賓士」)等「開玩笑」(joke)之戲謔方式,並藉由MOB公司實際使用的方式,而推論出一般人都可以理解這是個「玩笑」(joke),亦即:當消費者使用MOB公司的帆布提袋時,上面的「MyOtherBag…」以及「LVSpeedy包款圖樣」會傳達出「我的另一個包是高級精品,只是我不想或剛好沒有帶出來」的所謂之戲謔表達方式(原證7第1至2頁JudgeFurman之說明;被告所提出之被證17第1至2頁之中文翻譯);然本案被告將系爭商標使用於粉餅與鏡子等系爭產品上,其根本無法傳達任何「玩笑」(joke),亦即,當被告將「MyOtherBag...」(我的另一個包…)使用於粉餅或鏡子上時,消費者不可能理解「我的另一個包」與「粉餅或鏡子」有何關連。此外,系爭產品上的「MyOtherBag...」不僅係以極小比例之方式呈現,更以「MyOtherBagxTHEFACESHOP」之方式並列;若與被告所提出之美國判決相較,被告之使用方式「MyOtherBagxTHEFACESHOP」僅有單純傳達出「MyOtherBag」與「THEFACESHOP」有進行某種合作關係,而毫無涉及任何與「戲謔」或「玩笑」相關之意涵,質言之,被告之使用方式就是抄襲,且由被告將「值得珍藏的名牌氣墊粉餅」作為廣告文宣的主軸,更足證其除攀附原告商譽之商業行銷目的外,別無任何社會評論或轉化性利用之合理使用可能。另就被告之系爭手拿鏡,被告更自始至終強調其為贈品,準此,他案美國判決之侵權事實態樣、所涉侵權商標圖案及系爭產品、被告就涉案商標之使用方式均與本案完全不同,加以兩國商標法制各異,斷無率爾援引適用之空間;況被告已自承MOB公司之授權與本案無關,業如前述,被告自不得依一再援引他案美國判決而強調其權源來自MOB公司。②又查本院100年度行商訴字第104號行政判決就該案當事人引用美國LouisVuittonMalletierv.HautediggityDog,LLC.案(下稱美國LouisVuittonMalletier案)主張之商標戲謔仿作,已揭示因美國LouisVuittonMalletier案與該案之基本事實及當事人均不同,且我國商標註冊制度係採用先申請註冊主義,而美國則採用先使用主義,二國之商標法律制度不同,故於該案無法引用之見解,顯見商標之戲謔仿作法理,於我國與美國商標法制基礎不同之前提下,不應率爾適用;且本院103年度刑智上易字第63號刑事判決更已清楚揭示戲謔仿作之法理應置於我國就合理使用之判斷之下,故我國實務對於與本案被告相同的商業上搭便車之行為,肯認其並無合理使用之情事,而屬侵權行為無疑。同理,本件被告系爭產品之使用方式,乃以高度近似之顏色設計、圖案、包款抄襲原告之系爭商標,更將「值得珍藏的名牌氣墊粉餅」作為廣告文宣的主軸,足證其模仿系爭知名商標完全不具備詼諧、諷刺或批判等娛樂性,而只是單純攀附原告商譽之商業行銷目的,無從判斷其有何文化上貢獻或社會價值而具有犧牲商標權之保護必要性,實屬一商業上搭便車行為,自無成立合理使用之空間。③再者,被告所主張被證26所示MOB公司網站之合理使用,其內容均為英文,並非我國消費者知悉,被證23至25也僅為在美國販售的帆布包,與系爭產品無關;且MOB公司所謂「翻玩」的議題在我國沒有任何價值,也非消費者所能瞭解;再者,被告在銷售時的行銷文宣,都是以名牌包的概念作為宣傳,從未有戲謔仿作之表達,僅有單純之商業行銷行為,毫無公共利益可言;況其行銷手法乃完全攀附原告商標等之著名地位,縱MOB公司在美國曾以諧謔嘲諷作為合理使用之侵權抗辯,然該等侵權抗辯絕非表示其得就該侵權圖樣取得任何積極權利而得以廣泛使用於其他商品上,甚至進而授權他人使用,行銷於美國以外之區域,否則,該案構成合理使用之例外情況反遭濫用,而使著名商標遭受進一步之侵害與淡化,豈為商標法上合理使用制度之本意?況查,商標權乃採屬地主義,MOB公司在我國並無其侵權圖樣之註冊,更無從主張授權他人使用甚明。(三)被告等明知系爭產品為侵害著作財產權之物而以移轉所有權或出租以外之方式散布者,或明知為侵害著作財產權之物,意圖散布而公開陳列或持有者,違反著作權法第87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1.系爭商標、Speedy外觀圖樣以及MonogramMulticolor之彩色外觀,均為受我國著作權法上所保護之美術著作:①按MonogramMulticolor之彩色商標圖樣,係於西元2004年經美國著作權局核准註冊,註冊號數為VA-0-000-000(原證16)。依註冊證所載資料,該著作係由日本知名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Murakami)於西元2002年完成,並由原告取得著作權,應用於原告著名之經典包款Speedy商品上,為此,無論是系爭商標與其彩色MonogramMulticolor、Speedy包款等,均為受我國著作權法第4條所保護之外國法人著作,此有本院103年度民著訴字第63號民事判決、本院105年度民著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可參。②被告固提出內政部(被告誤植為財政部)81年11月20日台(81)內著字第8124412號函示,並援引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544號判決「完全以模具或機械製造之作品緣非具備美術技巧之表現,自不屬美術著作。」等語,辯稱系爭商標、Speedy包外觀圖樣及MonogramMulticolor彩色外觀均不具備手工製作,且唯一品製作的要素,且皆係以模具或機械製造而大兩生產之工業產品,而非美術著作云云。惟查上開內政部該函示乃早期之見解,內政部業於86年4月21日對上開函示作補充,強調:「至於著作人是否自始即以大量生產為目的,並非著作權法保護之準據,且與該著作是否屬美術著作無關,本部八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內著字第八一二四四一二號函說明:以模具製作或機械製造可多量生產者屬工業產品,非美術工藝品,係就上述情形而言,並非就美術工藝品限定以非量產為目的之保護要件。」;且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544號判決並非否認量產製造之產品就不得享有著作權,反之,該判決揭示就一著作是否應享有著作權,應依我國著作權法就著作之要件進行判斷,若符合「原創性」及「創作性」,量產製造之產品同樣可成為美術著作而享有著作權法之保護。而本件MonogramMulticolor乃系爭商標之彩色版本,係由原告委由日本知名藝術家村上隆設計,結合33種不同顏色將原告之經典商標展現全新樣貌,而由原告取得著作權之美術著作,並將之使用於經典之Speedy包款,而創造出前所未見之精品藝術品,凡此種種,均足證原告前揭標的均符合前揭最高法院判決以及實務向來對美術著作之認定,而應享有著作權法之保護,與該美術著作是否量產並無關連,自不容被告就上開判決斷章取義、誤導視聽。③被告雖又質疑原告Speedy包款創始於西元1930年而有著作權保護期間之疑慮云云。惟查,系爭商標MonogramMulticolor及其使用之Speedy包款,係創作於西元2002年並取得美國著作權之認可,業如前述,原告自得主張著作權之相關保護;本件侵權產品既使用前述系爭商標、Speedy外觀圖樣以及MonogramMulticolor之彩色外觀,自屬侵害著作財產權之物,被告明知而輸入販售,乃違反著作權法第87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2.被告具有侵權故意或過失:被告等身為從事時尚產業之化妝品業者,又屬韓國知名企業LG集團,乃具有多年相關市場交易經驗的專業商業公司,對於世界知名品牌均應有所認識;且系爭商標、Speedy外觀圖樣以及MonogramMulticolor之彩色外觀均屬著名,系爭產品使用高度近似系爭商標、Speedy外觀圖樣以及MonogramMulticolor之彩色外觀及侵權圖樣,被告等當屬明知。準此,被告等明知系爭產品有侵害系爭商標、Speedy外觀圖樣以及MonogramMulticolor之彩色外觀之著作權,卻仍進口販售,顯屬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權;退步言之,縱認為被告等不具故意,惟被告等至少能預見系爭產品將有侵害原告之著作權,竟未避免其發生,堪信被告等有違反注意義務而有過失。3.本件無著作權法合理使用之適用:①按我國著作權法規定有關之合理使用,乃列於著作權法第65條,亦即著作之利用是否合於第44條至第63條所定之合理範圍或其他合理使用之情形,並審酌第65條之情狀再加以判斷。而在我國實務上,於合理使用之情形作判斷時,首要應考量乃該著作利用之目的是否予以「轉化使用」,如本院104年度民著上字第5號民事判決所揭示者,從而本案被告將仿襲原告之美術著作使用於系爭產品上進行販售,其屬於單純之商業目的,完全不涉及我國實務上所認可轉化使用之合理使用,顯然構成侵害著作權之行為。②被告雖另主張他案美國判決於著作權侵權判斷時仍承認戲謔仿作云云,惟他案美國判決援引美國著作權法17U.S.C.§107對合理使用進行判斷,係以該案就美國商標法上對戲謔仿作之認定為前提,而參酌前述本院100年度行商訴字第104號行政判決之見解,於我國與美國法制不同之前提下,該案戲謔仿作於著作權法上之適用於本案自亦無從援引。4.請求防止侵害、損害賠償及將判決書主文登載新聞紙部分:參酌前揭商標權之損害賠償計算,被告等經查扣之系爭產品,其總件數高達2,578件,市值總額為44,731,000元整,惟因迄今原告仍無從知悉被告等之銷售紀錄帳冊等資料而尚無法計算被告實際銷售金額或原告所受損害,故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所主張之損害賠償金額,即為前所述商標權受侵害之損害賠償金額,並請本院擇一請求權為勝訴判決;又按本件所查獲之系爭產品數量甚鉅,且被告等係屬韓商LG集團,有豐沛之資源再行製造系爭產品並輸入我國販售,或於我國直接製造生產,原告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4條規定請求防止侵害;再按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著作權法第89條定有明文。原告為世界知名之精品品牌公司,而因本案所受損之情形業如前述,為此,原告自得請求由被告負擔費用,將判決主文登載新聞紙。(四)被告等就使用著名之他人商品表徵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為販賣、運送或輸入,亦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及第25條之規定:1.原告之Speedy包款及MonogramMulticolor之彩色外觀均為著名表徵:按原告之Speedy包款承襲原告百年來傳達給消費者的旅行意義,除了輕便實用之特點,更承載原告百年以來的優雅形象,乃原告數十年來從未更換過任何設計的經典暢銷產品,不僅涵蓋相關消費者視為經典入門款之包型,亦包含在經典外型上彰顯不同材質與設計之新款,廣為相關消費者所認知,自95年以來於我國之銷售額年年達到數億元,尚不包括我國消費者於國外購入之數額,而原告也藉由廣告行銷或媒體報導廣泛正確地傳達其經典表徵,此亦有本院104年民公訴字第9號民事判決見解可參;且原告另一著名商品EPI包款外觀亦經本院105年民商上字第10號民事判決肯認為原告之著名商品表徵,舉輕明重,更足證原告更具歷史性且常年暢銷之經典Speedy包款應取得著名表徵之地位,自符合我國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應享有公平交易法之保護;而使用於Speedy包款以及其他商品上之MonogramMulticolor之彩色外觀,於西元2003年推出時,更是造成轟動並同樣取得著名表徵地位,亦如前述。準此,無論Speedy包款及MonogramMulticolor之彩色外觀,均為原告商品之著名表徵無疑。2.被告等之行為違反我國公平交易法第25條之規定:被告等不僅知悉原告著名之Speedy包以及MonogramMulticolor之彩色外觀,且其於宣傳販賣商品時,均以攀附原告商譽為手段,而以原告之時尚象徵以及商品之重要表徵為其宣傳重點,業如前述,顯見被告確實認識其所販賣之商品侵害原告商品之重要表徵,並以之為銷售之主力訴求、強調重點,使相關消費大眾在購買時,得因被告所使用之侵權圖樣,而增加被告公司之銷售額。準此,足證被告等故意攀附原告之商譽,以混淆相關消費者認知,而係從事不公平競爭之行為,已違反我國公平交易法第25條之規定,此亦有本院105年度民著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意旨可參。是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29條、第30條、第33條等規定請求排除侵害、損害賠償及將判決主文登載新聞紙。(五)另案刑事裁定於本件不應援引適用:1.另案刑事裁定之當事人僅為被告陳子儀,而本案尚包含被告樂金公司,兩案所應參酌之法律要件與責任均不同;又另案刑事裁定所適用之法條為商標法第97條有關商標侵權之刑事責任等要件,惟原告於本案所主張者為商標法第68條第3款以及第70條第1款、著作權法第87條第1項第6款、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第1、2款及第25條等侵權要件是否成立之民事責任,亦大相逕庭;況刑事要件就故意過失之判斷,與民事案件中有無故意過失之認定本就截然不同,於本案自無援引餘地;再者,另案刑事裁定已揭示:「交付審判...係指調查證據之範圍應以偵查中曾顯現者為限,不得就聲請人新提出之證據再為調查,亦不得蒐集偵查卷宗以外之證據....縱法院事後審查交付審判案件,對於檢察官所認定事實或有不同判斷...因交付審判審查制度並無如同再議救濟制度得為發回原檢察官續行偵查之設計,法院仍應依同法第258條之3第2項前段規定,以聲請無理由裁定駁回」,即另案刑事裁定僅能以偵查中之證據資料範圍為限,而無法就偵查中漏未調查之新證據資料加以審酌,而本案所提出之證據資料與該案完全不同,另案刑事裁定自無法作為本案審酌之參考依據。2.又依最高法院以及本院向來之法律見解,就商標侵權之同一案件,民事法院不受刑事判決之拘束。被告雖聲稱另案刑事裁定認定「適足證明被告確實並未侵害商標權」,甚且指控原告「明顯濫用司法手段,惡意打壓被告臺灣樂金公司於我國之企業形象,更濫用我國司法資源,企圖矇騙我國司法機關取得有利於己之判決,以反制與回擊MOB公司」云云。然承前有關我國法制及實務向來之見解,本件自無受另案刑事裁定認定之拘束,而應依據當事人主張之事實及所聲明之證據調查斟酌,決定取捨;而另案刑事裁定不僅錯誤援引他案美國判決而未依我國法令正確適用戲謔仿作之概念,甚且對於被告聲稱授權卻證據闕漏一事完全未加調查,並以前述不具證據能力之電子郵件(被證6、7)為判斷依據,亦未究明被告自始無從證明MOB公司與被告間授權關係、依商標法之屬地主義,在台灣未經授權之產品仍屬侵權等節,多所違誤,自無可採。(六)並聲明:1.被告等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附表一商標、附表二Speedy包款外觀及附表三MonogramMulticolor設計於被告製造、進口、銷售之商品或任何媒介上。2.被告等不得將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附表一商標、附表二Speedy包款外觀圖樣及附表三MonogramMulticolor設計之商品,予以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3.被告等應將所有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附表一商標、附表二Speedy包款外觀圖樣及附表三MonogramMulticolor設計之商品,予以回收或銷毀(包括但不限於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06年度偵字第3361號扣案物品)。4.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判決書之當事人、案由及主文之內容,於聯合報、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全國版第一版報頭下,以標楷體字型,刊載二單位(面積14乘4點9公分)之聲明啟事各一日。5.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12,000,000元整,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6.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7.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54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 1 5",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7 1 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係經國內及受國外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授權,在我國代為管理音樂著作財產權人之公開演出、公開播送及公開傳輸權等權利,並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許可設立之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下稱集管團體),並依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下稱集管條例)第23、24條規定,得以管理人之名義授權音樂著作利用並收取使用報酬。詎被告斯邦奈公司、斯邦艾公司(原名為台南藝文公司)為專門舉辦演唱會、展演活動之營利單位,分別於附件所示期間,使用原告所管理之音樂著作,舉辦如附件所示之活動,公開演出由原告管理之音樂著作,其名稱分別如附表1至3-2所示。被告公司策畫舉辦前開活動,以販售音樂演出營利,當屬前開活動的音樂著作利用人,應於各演出活動前,向原告申請音樂著作公開演出授權,並於活動結束後依原告公告費率,以娛樂稅申報表所列收入總額扣除實際繳納之娛樂稅及營業稅後之百分之2.2為該場演出之使用報酬總額,再按原告管理曲目數量占總曲目數之比例計算使用報酬。惟被告等均未提出附件所示活動授權申請文件,原告難詳實計算被告等應給付使用報酬;退步言,縱對前述曲目比例計算使用報酬之方式有所疑慮,亦得依我國詞曲利用曲目每首3萬元,作為最低損害賠償額之認定。又原告分別於106年9月8日、108年6月18日、同年月27日、同年8月2日、同年月21日以函文、存證信函等通知被告公司應辦理音樂著作公開演出授權,迄活動辦畢至今,被告等仍置之不理,且被告斯邦奈公司自91年起舉辦音樂著作公開演出活動達19年之久,接獲原告各類函文通知皆未處理,況被告等多次活動均未取得音樂著作授權,仍持續舉辦各類音樂著作公開演出活動,嚴重影響我國音樂著作授權市場執行集管業務,足證有長期大量惡意侵權之事實,自應認其等係故意侵權且情節重大。而被告蔡家偉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28條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被告斯邦奈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蔡家偉,及被告斯邦艾公司、被告蔡家偉應連帶給付原告33,600元整,及自108年8月14日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計算式:每場次最低授權收費額為2000元,每一活動損害賠償30,000元,即(2,000+30,000)×(1+5%)=33,600元(含稅金額)】。被告斯邦奈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蔡家偉等應連帶給付原告2,733,536元,及自108年8月14日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計算式:2,780,005-46,469=2,733,536】。如獲勝訴判決,請准原告供擔保為假執行。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 2", "lawName": "娛樂稅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0-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 }, { "issueRef": "24", "lawName": "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 }, { "issueRef": "39 1", "lawName": "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係經國內及受國外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授權,在我國代為管理音樂著作財產權人之公開演出、公開播送及公開傳輸權等權利,並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許可設立之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下稱集管團體),並依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條例(下稱集管條例)第23、24條規定,得以管理人之名義授權音樂著作利用並收取使用報酬。詎被告斯邦奈公司、斯邦艾公司(原名為台南藝文公司)為專門舉辦演唱會、展演活動之營利單位,分別於附件所示期間,使用原告所管理之音樂著作,舉辦如附件所示之活動,公開演出由原告管理之音樂著作,其名稱分別如附表1至3-2所示。被告公司策畫舉辦前開活動,以販售音樂演出營利,當屬前開活動的音樂著作利用人,應於各演出活動前,向原告申請音樂著作公開演出授權,並於活動結束後依原告公告費率,以娛樂稅申報表所列收入總額扣除實際繳納之娛樂稅及營業稅後之百分之2.2為該場演出之使用報酬總額,再按原告管理曲目數量占總曲目數之比例計算使用報酬。惟被告等均未提出附件所示活動授權申請文件,原告難詳實計算被告等應給付使用報酬;退步言,縱對前述曲目比例計算使用報酬之方式有所疑慮,亦得依我國詞曲利用曲目每首3萬元,作為最低損害賠償額之認定。又原告分別於106年9月8日、108年6月18日、同年月27日、同年8月2日、同年月21日以函文、存證信函等通知被告公司應辦理音樂著作公開演出授權,迄活動辦畢至今,被告等仍置之不理,且被告斯邦奈公司自91年起舉辦音樂著作公開演出活動達19年之久,接獲原告各類函文通知皆未處理,況被告等多次活動均未取得音樂著作授權,仍持續舉辦各類音樂著作公開演出活動,嚴重影響我國音樂著作授權市場執行集管業務,足證有長期大量惡意侵權之事實,自應認其等係故意侵權且情節重大。而被告蔡家偉為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28條自應與被告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被告斯邦奈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蔡家偉,及被告斯邦艾公司、被告蔡家偉應連帶給付原告33,600元整,及自108年8月14日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計算式:每場次最低授權收費額為2000元,每一活動損害賠償30,000元,即(2,000+30,000)×(1+5%)=33,600元(含稅金額)】。被告斯邦奈公司及其法定代理人蔡家偉等應連帶給付原告2,733,536元,及自108年8月14日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計算式:2,780,005-46,469=2,733,536】。如獲勝訴判決,請准原告供擔保為假執行。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嘉義市政府就「嘉義市○○○○道系統第一期工程(管線及用戶接管工程)」及「嘉義市污水處理廠第一期新建工程」設計及監造委託技術服務案之採購案(下稱系爭採購案)以限制性招標(經公開評選或公開徵求)方式招標,原告、被告、訴外人臺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灣世曦公司)、聯聖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聖公司)等4家公司參與投標,決標方式係準用最有利標,於民國100年5月20日決標,被告被評選為最優勝廠商,原告被評選為第二優勝廠商,由被告得標,決標公告日期為100年5月27日。(二)原告發現系爭採購案被告所提出之投標文件,涉嫌盜用原告於93年間為參與新北市政府(舊稱臺北縣政府)之「臺北縣林口鄉○○○○道系統北區污水處理廠及周邊設施新建工程」案(下稱林口下水道案)之控制中心設計成果。原告據此及其他事由,就系爭採購案之決標結果,於法定期限內向招標機關嘉義市政府提出異議,嗣嘉義市政府以100年6月20日府工水第1002109547號函駁回原告之異議、維持原決標結果。(三)被告於系爭採購案所提出投標文件之相關資料,涉嫌盜用原告於93年間為參與新北市政府之林口污水下水道案所提出之相關圖說(下稱系爭著作),經比對:1.被告「服務建議書」第67頁之中心北向立面圖、中心南向立面圖、中心西向立面圖、中心東向立面圖、壹層平面圖、貳層平面圖、走廊示意圖、廠長室、會議室示意圖、辦公室示意圖、餐廳示意圖、檢驗室示意圖、會客室示意圖、資訊中心示意圖等14張圖說,及資訊中心、中央控制室、陽臺及遮陽板管狀造型、景觀大露臺等五項之說明文字,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7頁之控制中心北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南向立面圖、控制中心西向立面圖、控制中心東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壹層平面圖、控制中心貳層平面圖、走廊示意圖、廠長室、會議室示意圖、辦公室示意圖、餐廳示意圖、實驗室示意圖、會客室示意圖、展示室示意圖等14張圖說,及資訊中心、中央控制室、陽臺及遮陽板管狀造型、景觀大露臺等5項之說明文字,完全一模一樣。2.被告「服務建議書」第68頁照明計畫之說明文字,及控制中心、景觀矮燈、高燈、燈具種示意圖、TYPE1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2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3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等7張圖說,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3頁照明計畫之說明文字,及控制中心、景觀矮燈、高燈、燈具種類示意圖、TYPE1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2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3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等7張圖說,完全一模一樣。3.被告「服務建議書簡報」文件編號第51頁所載管理中心模擬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3頁-控制中心設計模擬圖相同。4.被告著作「服務建議書簡報」文件編號第52頁所載管理中心配置構想內所載「中心東向立面圖」、「中心西向立面圖」、「中心南向立面圖」、「中心北向立面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7頁「控制中心東向立面圖」、「控制中心西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南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北向立面圖」相同。5.被告「服務建議書簡報」文件編號第52頁所載管理中心配置構想內所載其他二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7頁「控制中心壹層平面圖」、「控制中心貳層平面圖」實質相同,僅尺寸標示有出入。6.被告「服務建議書」附冊建築工程類圖號A-00-001「管理中心一樓平面圖」、A-00-002「管理中心二樓平面圖」、A-00-003「管理中心頂樓平面圖」、A-00-004「管理中心立面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附冊三設計圖集A-7001「控制中心-一層平面配置圖」、A-7002「控制中心-二層平面配置圖」、A-7003「控制中心-頂層平面配置圖」、A-7004「控制中心-立面圖」,幾乎相同,僅被控侵權著作之尺寸係被抄襲著作尺寸之5/4。(四)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係屬原告單獨所有:1.原告與訴外人大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陸工程公司)、煒盛廢水處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煒盛公司)為參與林口下水道案,於93年4月16日簽訂「共同投標協議書」,約定煒盛公司為第一、二成員,負責機械儀電工程施工主辦;原告為第三成員,負責設計;大陸工程公司為第四成員,負責土木建築工程施工主辦。是林口下水道案係由原告負責設計,並非由訴外人大陸工程公司、煒盛公司負責設計。2.次查,林口下水道案相關圖說係黃孟偉建築師所創作,而依原告與訴外人黃孟偉建築師間委託服務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約定依本計畫之實施所獲得所有相關著作權、重製權等,概歸原告所有。3.是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及原告與訴外人黃孟偉建築師間委託服務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約定,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由原告原始取得,訴外人黃孟偉建築師、林口下水道案之共同投標人煒盛公司、大陸工程公司並未取得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五)綜上,被告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原告除依著作權法第88第1項、第2項第1款規定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外,另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後段,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爰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5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第一商業銀行光復分行無記名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指稱之被抄襲之系爭著作僅限於林口污水下水道案備標階段之文件,並不及於得標後之文件;況按新北市政府100年7月22日北府水污工第1000753816號函之內容,足徵林口下水道案得標簽約後之智慧財產權(包括但不限於著作權)應歸屬於新北市政府。(二)原告並非系爭著作之著作人,亦非該等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故其主張被告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云云,顯無理由:1.系爭著作之著作人為訴外人黃孟偉,此為原告所自認,且為被告所不爭執。查黃孟偉證稱:「…與原告公司談合約的時程都很慢,像剛才所說工作內容、計價方式都一直沒辦法確定。但因為工程有期限,所以就算在沒有合約的情況下還是繼續配合」;「…備標階段一般會討論工程事情,著作權不是當初討論的議題。沒有討論約定。」觀諸上開證詞,顯見原告與黃孟偉間於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非但完全未簽訂任何契約,就原告所指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之歸屬亦無任何約定。是以,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應為訴外人黃孟偉,並非原告,至為明灼。2.原告所提出渠與黃孟偉間於94年4月30日所簽訂之林口污水下水道案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委託服務契約書之內容及效力,並不及於備標階段之文件(即原告所指系爭著作)。觀諸證人黃孟偉之證詞及上開委託服務契約書內容,顯見無論就委託工作內容、工作開始時間及金額等各方面之約定,均難以認定伊與原告所簽訂之委託服務契約書有溯及於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文件之效力。(三)被告係經由煒盛公司負責人張家豪取得系爭著作之電子檔。被告於取得煒盛公司提供系爭著作之電子檔時,依據一般工程投標實務及被告之專業經驗判斷,煒盛公司應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被告於使用系爭著作之電子檔前,亦已徵得煒盛公司之同意,就一般工程投標實務而言,得標廠商通常即為主要承包商。煒盛公司既係林口下水道案決標公告上所載之得標廠商,被告向該公司取得系爭著作時,對煒盛公司乃該等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之事實,從未有何懷疑。故被告於投標系爭採購案之相關文件內使用系爭著作前,乃徵得煒盛公司之同意授權後才予以使用,煒盛公司並於100年4月10日出具使用同意書。原告於投標系爭採購案前,從未直接接觸過系爭著作。又被告於獲悉遭原告起訴後,即已取得著作財產權人黃孟偉之同意授權使用系爭著作。因此,被告應無抄襲系爭著作或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行為。縱認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均係由原告所單獨享有,且被告亦涉有未取得法律上權利而使用該等著作之行為者,被告亦無故意或過失之意思責任。(四)原告就其所謂損害之內容未盡證明之責,故其主張依據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及第3項後段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云云,應無理由:1.原告非但從未提出其受有損害之事證,亦從未證明其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之數額究為若干。準此,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77條舉證責任分配之法則,原告之主張顯無理由。2.系爭採購案設計完成發包後之工程總預算為26.3億元,其中污水處理廠控制中心(即本件著作權爭議所涉及之部分)所佔工程費僅約3千7百萬元,約為總預算之1.4%,顯見該項工程並非系爭採購案主要工程項目。另查,系爭採購案之招標機關嘉義市政府於原告向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提出採購申訴之過程中,曾針對該採購申訴案(訴0000000)100年8月25日第2次預審會議,提出補充陳述意見如下:(三)另系爭採購案招標文件所列之評選項目如下:…系爭採購案評選重點主要係以工作方法、計畫及進度與經費之合理性為主,不屬於建築類案件之競圖模式,且系爭採購案污水處理廠管理中心之外觀僅屬設計構想並非最終之設計方案,亦非主要評選項目及得標與否之關鍵項目,另系爭採購案所聘之評選委員主要專長皆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環境工程等,並無建築或景觀專長,是故系爭採購案污水處理廠管理中心外觀於評選過程中皆未有評選委員針對該點進行提問,係因管理中心外觀實非本案評選項目,投標廠商有無附帶外觀示意圖並無關委員評分與序位排列,亦未影響採購結果。根據上開招標機關之意見,顯見系爭污水處理廠之設計對系爭採購案得標與否之影響可謂微乎其微。原告僅空言指摘被告侵害情節重大云云,全未提出任何事證以實其說,顯無足採。(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請准宣告免予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之事實:(一)原告與訴外人大陸工程公司、煒盛公司為參與林口下水道案招標案,於93年4月16日簽訂「共同投標協議書」,約定原告為第三成員,負責設計主辦。嗣後該標案由上開公司共同得標、承攬,並於93年6月30日與前臺北縣政府簽訂工程合約。(二)原告、被告與訴外人臺灣世曦公司、聯聖公司前投標系爭採購案之限制性招標,決標方式準用最有利標,於100年5月20日決標,被告被評選為最優勝廠商,原告被評選為第二優勝廠商,由被告得標,決標公告日期為100年5月27日。(三)被告經嘉義市政府公告得標系爭採購案後,原告於法定期間向嘉義市政府提出異議,主張被告提出之投標文件,涉嫌盜用原告93年間參與林口下水道案之控制中心設計成果。嘉義市政府於100年6月20日以府水工字第1002109547號函駁回原告之異議、維持原決標結果。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非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1.查兩造均不爭執系爭著作為訴外人黃孟偉所創作(本院卷第94、248頁)。而按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規定:「出資聘請他人完成之著作,除前條情形外,以該受聘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出資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是茲應審究者,乃原告是否有與黃孟偉約定以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人,而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規定取得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2.原告雖主張:林口下水道案由其負責設計,相關圖說由其委任黃孟偉建築師創作,而依原告與黃孟偉間之委託服務契約第肆條第四項約定:「甲、乙雙方依本計畫之實施所獲得所有相關著作權、重製權等,概歸甲方所有。」是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及委託服務契約第肆條第四項約定,原告確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云云;惟兩造均不爭執系爭著作為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所提出之投標文件(本院卷第201頁),而證人即系爭著作創作人黃孟偉在本院結證稱:我當時有為原告準備投標的服務建議書,但在得標後才正式簽立委託契約;該委託服務契約書約定之服務範圍僅及於林口下水道案的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工作,原告是得標後就通知我開始辦理委託服務契約書約定之工作;備標階段一般都討論工程事宜,著作權不是當初討論的議題,所以沒有討論約定備標階段設計圖文著作權之歸屬等語(本院卷第211、214頁),參以依原告提出之林口下水道案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委託服務契約書(本院卷第140至143頁),前言載明:「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方)為辦理『臺北縣林口鄉○○道系統北區污水處理廠及周邊設施新建工程』(以下簡稱本案)之設計工作,而將其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及相關簽證工作委由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乙方)承辦,…」。第壹條「委託內容」更明訂:「乙方應辦理本案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工作包括:一控制大樓、大門警衛室、圍牆等建築工程(含綠建築標章證書申請、建築簽證及建照、使照請領)。二前處理機房、污泥處理機房及砂濾回收池機房之建築設計。三全廠景觀工程(含生態滯洪池、生態公園及教育解說台)。四工程數量估算及預算編列。五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審查意見之修正及回覆。六建築工程施工疑義解釋。」而就一般工程慣例而言,「細部設計工作」乃於得標後方會開始進行之工作,在備標階段,並無進行細部設計之必要,足見前開委託服務契約書應係針對得標後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工作而為約定,是前述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關於著作財產權歸屬之約定,乃就得標後之文件而言,並不及於備標階段之系爭著作,從而,原告謂:其與黃孟偉間之委託關係係自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即已開始,相關設計工作於93年12月即已完成,僅遲至94年4月始補簽前開委託服務契約書而已,故工作期限約定自原告通知開始日起,並非自書面契約簽署日起,委託服務契約第肆條第四項之約○○○區○○○○○段或得標階段云云,尚非可採。至於證人即原告公司經理毛聖生雖證稱: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時,我及林金德協理和黃孟偉接觸,雙方有口頭約定如果得標,備標費用含在後來的設計費用,如果沒得標,備標成本各自負擔等語(本院卷第220頁),但為證人黃孟偉所否認,證稱:當初我有提出準備備標文件的費用問題,但團隊沒有正式回應,故備標階段是否應該給付我們費用,大家似乎沒有共識等語(本院卷第211頁),況縱認證人毛聖生所言屬實,亦僅屬彼等關於費用負擔之約定,與著作權歸屬之約定無涉。綜上,前開委託服務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關於著作財產權歸屬之約定,乃就得標後之文件而言,並不及於備標階段之系爭著作,原告復未能舉證證明其與黃孟偉間就系爭著作有何關於著作權歸屬之約定,是原告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主張其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自無理由。(二)被告亦無侵害著作權及侵害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辯稱其係經由林口下水道案得標廠商煒盛公司之負責人張家豪取得系爭著作之電子檔,並徵得煒盛公司同意使用之等語,有煒盛公司於100年4月10日出具之「林口鄉北區污水處理廠相關書圖使用同意書」為證(本院卷第138頁),其上載明煒盛公司同意被告引用該公司統包之林口下水道案相關圖說,並經證人張家豪證述無訛(本院卷第217頁)。又煒盛公司乃林口下水道案決標公告上所載之得標廠商,有93年6月23日公告之決標公告在卷可稽(本院卷第172至173頁),證人張家豪亦結證稱:我沒有告知被告系爭著作是原告的東西或是整個團隊的東西,被告也沒有問等語(本院卷第218頁),原告復未能證明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系爭著作之真正著作財產權人為誰,故被告抗辯其得知煒盛公司為林口下水道案之得標廠商,故請求煒盛公司提供系爭著作,經煒盛公司同意並提供系爭著作電子檔,其依據一般工程投標實務及經驗,認為煒盛公司應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等語,合於常理,基此,尚難謂被告有何侵害著作財產權之故意或過失。又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為黃孟偉,已如前述,而被告稱其於獲悉遭原告起訴後,即已取得黃孟偉同意使用系爭著作乙節,有「林口鄉北區污水處理廠管理中心相關書圖使用同意書」1紙附卷為憑(本院卷第139頁),並經證人黃孟偉證述屬實(本院卷第212頁),是被告並未侵害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三)綜上,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為黃孟偉,並非原告,被告嗣後取得真正權利人之同意,無侵害著作權及侵害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是原告主張其著作權被侵害,依著作權法第88條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項,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27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27  日書記官 周其祥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確認著作權不存在等
(一)嘉義市政府就「嘉義市○○○○道系統第一期工程(管線及用戶接管工程)」及「嘉義市污水處理廠第一期新建工程」設計及監造委託技術服務案之採購案(下稱系爭採購案)以限制性招標(經公開評選或公開徵求)方式招標,原告、被告、訴外人臺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灣世曦公司)、聯聖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聖公司)等4家公司參與投標,決標方式係準用最有利標,於民國100年5月20日決標,被告被評選為最優勝廠商,原告被評選為第二優勝廠商,由被告得標,決標公告日期為100年5月27日。(二)原告發現系爭採購案被告所提出之投標文件,涉嫌盜用原告於93年間為參與新北市政府(舊稱臺北縣政府)之「臺北縣林口鄉○○○○道系統北區污水處理廠及周邊設施新建工程」案(下稱林口下水道案)之控制中心設計成果。原告據此及其他事由,就系爭採購案之決標結果,於法定期限內向招標機關嘉義市政府提出異議,嗣嘉義市政府以100年6月20日府工水第1002109547號函駁回原告之異議、維持原決標結果。(三)被告於系爭採購案所提出投標文件之相關資料,涉嫌盜用原告於93年間為參與新北市政府之林口污水下水道案所提出之相關圖說(下稱系爭著作),經比對:1.被告「服務建議書」第67頁之中心北向立面圖、中心南向立面圖、中心西向立面圖、中心東向立面圖、壹層平面圖、貳層平面圖、走廊示意圖、廠長室、會議室示意圖、辦公室示意圖、餐廳示意圖、檢驗室示意圖、會客室示意圖、資訊中心示意圖等14張圖說,及資訊中心、中央控制室、陽臺及遮陽板管狀造型、景觀大露臺等五項之說明文字,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7頁之控制中心北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南向立面圖、控制中心西向立面圖、控制中心東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壹層平面圖、控制中心貳層平面圖、走廊示意圖、廠長室、會議室示意圖、辦公室示意圖、餐廳示意圖、實驗室示意圖、會客室示意圖、展示室示意圖等14張圖說,及資訊中心、中央控制室、陽臺及遮陽板管狀造型、景觀大露臺等5項之說明文字,完全一模一樣。2.被告「服務建議書」第68頁照明計畫之說明文字,及控制中心、景觀矮燈、高燈、燈具種示意圖、TYPE1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2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3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等7張圖說,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3頁照明計畫之說明文字,及控制中心、景觀矮燈、高燈、燈具種類示意圖、TYPE1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2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3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等7張圖說,完全一模一樣。3.被告「服務建議書簡報」文件編號第51頁所載管理中心模擬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3頁-控制中心設計模擬圖相同。4.被告著作「服務建議書簡報」文件編號第52頁所載管理中心配置構想內所載「中心東向立面圖」、「中心西向立面圖」、「中心南向立面圖」、「中心北向立面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7頁「控制中心東向立面圖」、「控制中心西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南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北向立面圖」相同。5.被告「服務建議書簡報」文件編號第52頁所載管理中心配置構想內所載其他二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7頁「控制中心壹層平面圖」、「控制中心貳層平面圖」實質相同,僅尺寸標示有出入。6.被告「服務建議書」附冊建築工程類圖號A-00-001「管理中心一樓平面圖」、A-00-002「管理中心二樓平面圖」、A-00-003「管理中心頂樓平面圖」、A-00-004「管理中心立面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附冊三設計圖集A-7001「控制中心-一層平面配置圖」、A-7002「控制中心-二層平面配置圖」、A-7003「控制中心-頂層平面配置圖」、A-7004「控制中心-立面圖」,幾乎相同,僅被控侵權著作之尺寸係被抄襲著作尺寸之5/4。(四)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係屬原告單獨所有:1.原告與訴外人大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陸工程公司)、煒盛廢水處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煒盛公司)為參與林口下水道案,於93年4月16日簽訂「共同投標協議書」,約定煒盛公司為第一、二成員,負責機械儀電工程施工主辦;原告為第三成員,負責設計;大陸工程公司為第四成員,負責土木建築工程施工主辦。是林口下水道案係由原告負責設計,並非由訴外人大陸工程公司、煒盛公司負責設計。2.次查,林口下水道案相關圖說係黃孟偉建築師所創作,而依原告與訴外人黃孟偉建築師間委託服務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約定依本計畫之實施所獲得所有相關著作權、重製權等,概歸原告所有。3.是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及原告與訴外人黃孟偉建築師間委託服務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約定,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由原告原始取得,訴外人黃孟偉建築師、林口下水道案之共同投標人煒盛公司、大陸工程公司並未取得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五)綜上,被告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原告除依著作權法第88第1項、第2項第1款規定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外,另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後段,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爰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5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第一商業銀行光復分行無記名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指稱之被抄襲之系爭著作僅限於林口污水下水道案備標階段之文件,並不及於得標後之文件;況按新北市政府100年7月22日北府水污工第1000753816號函之內容,足徵林口下水道案得標簽約後之智慧財產權(包括但不限於著作權)應歸屬於新北市政府。(二)原告並非系爭著作之著作人,亦非該等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故其主張被告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云云,顯無理由:1.系爭著作之著作人為訴外人黃孟偉,此為原告所自認,且為被告所不爭執。查黃孟偉證稱:「…與原告公司談合約的時程都很慢,像剛才所說工作內容、計價方式都一直沒辦法確定。但因為工程有期限,所以就算在沒有合約的情況下還是繼續配合」;「…備標階段一般會討論工程事情,著作權不是當初討論的議題。沒有討論約定。」觀諸上開證詞,顯見原告與黃孟偉間於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非但完全未簽訂任何契約,就原告所指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之歸屬亦無任何約定。是以,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應為訴外人黃孟偉,並非原告,至為明灼。2.原告所提出渠與黃孟偉間於94年4月30日所簽訂之林口污水下水道案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委託服務契約書之內容及效力,並不及於備標階段之文件(即原告所指系爭著作)。觀諸證人黃孟偉之證詞及上開委託服務契約書內容,顯見無論就委託工作內容、工作開始時間及金額等各方面之約定,均難以認定伊與原告所簽訂之委託服務契約書有溯及於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文件之效力。(三)被告係經由煒盛公司負責人張家豪取得系爭著作之電子檔。被告於取得煒盛公司提供系爭著作之電子檔時,依據一般工程投標實務及被告之專業經驗判斷,煒盛公司應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被告於使用系爭著作之電子檔前,亦已徵得煒盛公司之同意,就一般工程投標實務而言,得標廠商通常即為主要承包商。煒盛公司既係林口下水道案決標公告上所載之得標廠商,被告向該公司取得系爭著作時,對煒盛公司乃該等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之事實,從未有何懷疑。故被告於投標系爭採購案之相關文件內使用系爭著作前,乃徵得煒盛公司之同意授權後才予以使用,煒盛公司並於100年4月10日出具使用同意書。原告於投標系爭採購案前,從未直接接觸過系爭著作。又被告於獲悉遭原告起訴後,即已取得著作財產權人黃孟偉之同意授權使用系爭著作。因此,被告應無抄襲系爭著作或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行為。縱認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均係由原告所單獨享有,且被告亦涉有未取得法律上權利而使用該等著作之行為者,被告亦無故意或過失之意思責任。(四)原告就其所謂損害之內容未盡證明之責,故其主張依據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及第3項後段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云云,應無理由:1.原告非但從未提出其受有損害之事證,亦從未證明其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之數額究為若干。準此,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77條舉證責任分配之法則,原告之主張顯無理由。2.系爭採購案設計完成發包後之工程總預算為26.3億元,其中污水處理廠控制中心(即本件著作權爭議所涉及之部分)所佔工程費僅約3千7百萬元,約為總預算之1.4%,顯見該項工程並非系爭採購案主要工程項目。另查,系爭採購案之招標機關嘉義市政府於原告向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提出採購申訴之過程中,曾針對該採購申訴案(訴0000000)100年8月25日第2次預審會議,提出補充陳述意見如下:(三)另系爭採購案招標文件所列之評選項目如下:…系爭採購案評選重點主要係以工作方法、計畫及進度與經費之合理性為主,不屬於建築類案件之競圖模式,且系爭採購案污水處理廠管理中心之外觀僅屬設計構想並非最終之設計方案,亦非主要評選項目及得標與否之關鍵項目,另系爭採購案所聘之評選委員主要專長皆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環境工程等,並無建築或景觀專長,是故系爭採購案污水處理廠管理中心外觀於評選過程中皆未有評選委員針對該點進行提問,係因管理中心外觀實非本案評選項目,投標廠商有無附帶外觀示意圖並無關委員評分與序位排列,亦未影響採購結果。根據上開招標機關之意見,顯見系爭污水處理廠之設計對系爭採購案得標與否之影響可謂微乎其微。原告僅空言指摘被告侵害情節重大云云,全未提出任何事證以實其說,顯無足採。(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請准宣告免予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之事實:(一)原告與訴外人大陸工程公司、煒盛公司為參與林口下水道案招標案,於93年4月16日簽訂「共同投標協議書」,約定原告為第三成員,負責設計主辦。嗣後該標案由上開公司共同得標、承攬,並於93年6月30日與前臺北縣政府簽訂工程合約。(二)原告、被告與訴外人臺灣世曦公司、聯聖公司前投標系爭採購案之限制性招標,決標方式準用最有利標,於100年5月20日決標,被告被評選為最優勝廠商,原告被評選為第二優勝廠商,由被告得標,決標公告日期為100年5月27日。(三)被告經嘉義市政府公告得標系爭採購案後,原告於法定期間向嘉義市政府提出異議,主張被告提出之投標文件,涉嫌盜用原告93年間參與林口下水道案之控制中心設計成果。嘉義市政府於100年6月20日以府水工字第1002109547號函駁回原告之異議、維持原決標結果。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非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1.查兩造均不爭執系爭著作為訴外人黃孟偉所創作(本院卷第94、248頁)。而按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規定:「出資聘請他人完成之著作,除前條情形外,以該受聘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出資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是茲應審究者,乃原告是否有與黃孟偉約定以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人,而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規定取得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2.原告雖主張:林口下水道案由其負責設計,相關圖說由其委任黃孟偉建築師創作,而依原告與黃孟偉間之委託服務契約第肆條第四項約定:「甲、乙雙方依本計畫之實施所獲得所有相關著作權、重製權等,概歸甲方所有。」是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及委託服務契約第肆條第四項約定,原告確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云云;惟兩造均不爭執系爭著作為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所提出之投標文件(本院卷第201頁),而證人即系爭著作創作人黃孟偉在本院結證稱:我當時有為原告準備投標的服務建議書,但在得標後才正式簽立委託契約;該委託服務契約書約定之服務範圍僅及於林口下水道案的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工作,原告是得標後就通知我開始辦理委託服務契約書約定之工作;備標階段一般都討論工程事宜,著作權不是當初討論的議題,所以沒有討論約定備標階段設計圖文著作權之歸屬等語(本院卷第211、214頁),參以依原告提出之林口下水道案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委託服務契約書(本院卷第140至143頁),前言載明:「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方)為辦理『臺北縣林口鄉○○道系統北區污水處理廠及周邊設施新建工程』(以下簡稱本案)之設計工作,而將其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及相關簽證工作委由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乙方)承辦,…」。第壹條「委託內容」更明訂:「乙方應辦理本案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工作包括:一控制大樓、大門警衛室、圍牆等建築工程(含綠建築標章證書申請、建築簽證及建照、使照請領)。二前處理機房、污泥處理機房及砂濾回收池機房之建築設計。三全廠景觀工程(含生態滯洪池、生態公園及教育解說台)。四工程數量估算及預算編列。五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審查意見之修正及回覆。六建築工程施工疑義解釋。」而就一般工程慣例而言,「細部設計工作」乃於得標後方會開始進行之工作,在備標階段,並無進行細部設計之必要,足見前開委託服務契約書應係針對得標後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工作而為約定,是前述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關於著作財產權歸屬之約定,乃就得標後之文件而言,並不及於備標階段之系爭著作,從而,原告謂:其與黃孟偉間之委託關係係自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即已開始,相關設計工作於93年12月即已完成,僅遲至94年4月始補簽前開委託服務契約書而已,故工作期限約定自原告通知開始日起,並非自書面契約簽署日起,委託服務契約第肆條第四項之約○○○區○○○○○段或得標階段云云,尚非可採。至於證人即原告公司經理毛聖生雖證稱: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時,我及林金德協理和黃孟偉接觸,雙方有口頭約定如果得標,備標費用含在後來的設計費用,如果沒得標,備標成本各自負擔等語(本院卷第220頁),但為證人黃孟偉所否認,證稱:當初我有提出準備備標文件的費用問題,但團隊沒有正式回應,故備標階段是否應該給付我們費用,大家似乎沒有共識等語(本院卷第211頁),況縱認證人毛聖生所言屬實,亦僅屬彼等關於費用負擔之約定,與著作權歸屬之約定無涉。綜上,前開委託服務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關於著作財產權歸屬之約定,乃就得標後之文件而言,並不及於備標階段之系爭著作,原告復未能舉證證明其與黃孟偉間就系爭著作有何關於著作權歸屬之約定,是原告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主張其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自無理由。(二)被告亦無侵害著作權及侵害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辯稱其係經由林口下水道案得標廠商煒盛公司之負責人張家豪取得系爭著作之電子檔,並徵得煒盛公司同意使用之等語,有煒盛公司於100年4月10日出具之「林口鄉北區污水處理廠相關書圖使用同意書」為證(本院卷第138頁),其上載明煒盛公司同意被告引用該公司統包之林口下水道案相關圖說,並經證人張家豪證述無訛(本院卷第217頁)。又煒盛公司乃林口下水道案決標公告上所載之得標廠商,有93年6月23日公告之決標公告在卷可稽(本院卷第172至173頁),證人張家豪亦結證稱:我沒有告知被告系爭著作是原告的東西或是整個團隊的東西,被告也沒有問等語(本院卷第218頁),原告復未能證明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系爭著作之真正著作財產權人為誰,故被告抗辯其得知煒盛公司為林口下水道案之得標廠商,故請求煒盛公司提供系爭著作,經煒盛公司同意並提供系爭著作電子檔,其依據一般工程投標實務及經驗,認為煒盛公司應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等語,合於常理,基此,尚難謂被告有何侵害著作財產權之故意或過失。又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為黃孟偉,已如前述,而被告稱其於獲悉遭原告起訴後,即已取得黃孟偉同意使用系爭著作乙節,有「林口鄉北區污水處理廠管理中心相關書圖使用同意書」1紙附卷為憑(本院卷第139頁),並經證人黃孟偉證述屬實(本院卷第212頁),是被告並未侵害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三)綜上,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為黃孟偉,並非原告,被告嗣後取得真正權利人之同意,無侵害著作權及侵害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是原告主張其著作權被侵害,依著作權法第88條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項,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27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27  日書記官 周其祥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嘉義市政府就「嘉義市○○○○道系統第一期工程(管線及用戶接管工程)」及「嘉義市污水處理廠第一期新建工程」設計及監造委託技術服務案之採購案(下稱系爭採購案)以限制性招標(經公開評選或公開徵求)方式招標,原告、被告、訴外人臺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灣世曦公司)、聯聖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聖公司)等4家公司參與投標,決標方式係準用最有利標,於民國100年5月20日決標,被告被評選為最優勝廠商,原告被評選為第二優勝廠商,由被告得標,決標公告日期為100年5月27日。(二)原告發現系爭採購案被告所提出之投標文件,涉嫌盜用原告於93年間為參與新北市政府(舊稱臺北縣政府)之「臺北縣林口鄉○○○○道系統北區污水處理廠及周邊設施新建工程」案(下稱林口下水道案)之控制中心設計成果。原告據此及其他事由,就系爭採購案之決標結果,於法定期限內向招標機關嘉義市政府提出異議,嗣嘉義市政府以100年6月20日府工水第1002109547號函駁回原告之異議、維持原決標結果。(三)被告於系爭採購案所提出投標文件之相關資料,涉嫌盜用原告於93年間為參與新北市政府之林口污水下水道案所提出之相關圖說(下稱系爭著作),經比對:1.被告「服務建議書」第67頁之中心北向立面圖、中心南向立面圖、中心西向立面圖、中心東向立面圖、壹層平面圖、貳層平面圖、走廊示意圖、廠長室、會議室示意圖、辦公室示意圖、餐廳示意圖、檢驗室示意圖、會客室示意圖、資訊中心示意圖等14張圖說,及資訊中心、中央控制室、陽臺及遮陽板管狀造型、景觀大露臺等五項之說明文字,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7頁之控制中心北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南向立面圖、控制中心西向立面圖、控制中心東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壹層平面圖、控制中心貳層平面圖、走廊示意圖、廠長室、會議室示意圖、辦公室示意圖、餐廳示意圖、實驗室示意圖、會客室示意圖、展示室示意圖等14張圖說,及資訊中心、中央控制室、陽臺及遮陽板管狀造型、景觀大露臺等5項之說明文字,完全一模一樣。2.被告「服務建議書」第68頁照明計畫之說明文字,及控制中心、景觀矮燈、高燈、燈具種示意圖、TYPE1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2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3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等7張圖說,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3頁照明計畫之說明文字,及控制中心、景觀矮燈、高燈、燈具種類示意圖、TYPE1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2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TYPE3擴散配光型燈源示意圖等7張圖說,完全一模一樣。3.被告「服務建議書簡報」文件編號第51頁所載管理中心模擬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3頁-控制中心設計模擬圖相同。4.被告著作「服務建議書簡報」文件編號第52頁所載管理中心配置構想內所載「中心東向立面圖」、「中心西向立面圖」、「中心南向立面圖」、「中心北向立面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7頁「控制中心東向立面圖」、「控制中心西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南向立面圖」、「控制中心北向立面圖」相同。5.被告「服務建議書簡報」文件編號第52頁所載管理中心配置構想內所載其他二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第47頁「控制中心壹層平面圖」、「控制中心貳層平面圖」實質相同,僅尺寸標示有出入。6.被告「服務建議書」附冊建築工程類圖號A-00-001「管理中心一樓平面圖」、A-00-002「管理中心二樓平面圖」、A-00-003「管理中心頂樓平面圖」、A-00-004「管理中心立面圖」,與系爭著作服務企畫書附冊三設計圖集A-7001「控制中心-一層平面配置圖」、A-7002「控制中心-二層平面配置圖」、A-7003「控制中心-頂層平面配置圖」、A-7004「控制中心-立面圖」,幾乎相同,僅被控侵權著作之尺寸係被抄襲著作尺寸之5/4。(四)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係屬原告單獨所有:1.原告與訴外人大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陸工程公司)、煒盛廢水處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煒盛公司)為參與林口下水道案,於93年4月16日簽訂「共同投標協議書」,約定煒盛公司為第一、二成員,負責機械儀電工程施工主辦;原告為第三成員,負責設計;大陸工程公司為第四成員,負責土木建築工程施工主辦。是林口下水道案係由原告負責設計,並非由訴外人大陸工程公司、煒盛公司負責設計。2.次查,林口下水道案相關圖說係黃孟偉建築師所創作,而依原告與訴外人黃孟偉建築師間委託服務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約定依本計畫之實施所獲得所有相關著作權、重製權等,概歸原告所有。3.是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及原告與訴外人黃孟偉建築師間委託服務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約定,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由原告原始取得,訴外人黃孟偉建築師、林口下水道案之共同投標人煒盛公司、大陸工程公司並未取得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五)綜上,被告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原告除依著作權法第88第1項、第2項第1款規定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外,另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後段,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爰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50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第一商業銀行光復分行無記名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原告指稱之被抄襲之系爭著作僅限於林口污水下水道案備標階段之文件,並不及於得標後之文件;況按新北市政府100年7月22日北府水污工第1000753816號函之內容,足徵林口下水道案得標簽約後之智慧財產權(包括但不限於著作權)應歸屬於新北市政府。(二)原告並非系爭著作之著作人,亦非該等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故其主張被告侵害其著作財產權云云,顯無理由:1.系爭著作之著作人為訴外人黃孟偉,此為原告所自認,且為被告所不爭執。查黃孟偉證稱:「…與原告公司談合約的時程都很慢,像剛才所說工作內容、計價方式都一直沒辦法確定。但因為工程有期限,所以就算在沒有合約的情況下還是繼續配合」;「…備標階段一般會討論工程事情,著作權不是當初討論的議題。沒有討論約定。」觀諸上開證詞,顯見原告與黃孟偉間於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非但完全未簽訂任何契約,就原告所指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之歸屬亦無任何約定。是以,系爭著作之著作權人應為訴外人黃孟偉,並非原告,至為明灼。2.原告所提出渠與黃孟偉間於94年4月30日所簽訂之林口污水下水道案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委託服務契約書之內容及效力,並不及於備標階段之文件(即原告所指系爭著作)。觀諸證人黃孟偉之證詞及上開委託服務契約書內容,顯見無論就委託工作內容、工作開始時間及金額等各方面之約定,均難以認定伊與原告所簽訂之委託服務契約書有溯及於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文件之效力。(三)被告係經由煒盛公司負責人張家豪取得系爭著作之電子檔。被告於取得煒盛公司提供系爭著作之電子檔時,依據一般工程投標實務及被告之專業經驗判斷,煒盛公司應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被告於使用系爭著作之電子檔前,亦已徵得煒盛公司之同意,就一般工程投標實務而言,得標廠商通常即為主要承包商。煒盛公司既係林口下水道案決標公告上所載之得標廠商,被告向該公司取得系爭著作時,對煒盛公司乃該等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之事實,從未有何懷疑。故被告於投標系爭採購案之相關文件內使用系爭著作前,乃徵得煒盛公司之同意授權後才予以使用,煒盛公司並於100年4月10日出具使用同意書。原告於投標系爭採購案前,從未直接接觸過系爭著作。又被告於獲悉遭原告起訴後,即已取得著作財產權人黃孟偉之同意授權使用系爭著作。因此,被告應無抄襲系爭著作或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行為。縱認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均係由原告所單獨享有,且被告亦涉有未取得法律上權利而使用該等著作之行為者,被告亦無故意或過失之意思責任。(四)原告就其所謂損害之內容未盡證明之責,故其主張依據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及第3項後段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云云,應無理由:1.原告非但從未提出其受有損害之事證,亦從未證明其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之數額究為若干。準此,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77條舉證責任分配之法則,原告之主張顯無理由。2.系爭採購案設計完成發包後之工程總預算為26.3億元,其中污水處理廠控制中心(即本件著作權爭議所涉及之部分)所佔工程費僅約3千7百萬元,約為總預算之1.4%,顯見該項工程並非系爭採購案主要工程項目。另查,系爭採購案之招標機關嘉義市政府於原告向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提出採購申訴之過程中,曾針對該採購申訴案(訴0000000)100年8月25日第2次預審會議,提出補充陳述意見如下:(三)另系爭採購案招標文件所列之評選項目如下:…系爭採購案評選重點主要係以工作方法、計畫及進度與經費之合理性為主,不屬於建築類案件之競圖模式,且系爭採購案污水處理廠管理中心之外觀僅屬設計構想並非最終之設計方案,亦非主要評選項目及得標與否之關鍵項目,另系爭採購案所聘之評選委員主要專長皆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環境工程等,並無建築或景觀專長,是故系爭採購案污水處理廠管理中心外觀於評選過程中皆未有評選委員針對該點進行提問,係因管理中心外觀實非本案評選項目,投標廠商有無附帶外觀示意圖並無關委員評分與序位排列,亦未影響採購結果。根據上開招標機關之意見,顯見系爭污水處理廠之設計對系爭採購案得標與否之影響可謂微乎其微。原告僅空言指摘被告侵害情節重大云云,全未提出任何事證以實其說,顯無足採。(五)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以代釋明,請准宣告免予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之事實:(一)原告與訴外人大陸工程公司、煒盛公司為參與林口下水道案招標案,於93年4月16日簽訂「共同投標協議書」,約定原告為第三成員,負責設計主辦。嗣後該標案由上開公司共同得標、承攬,並於93年6月30日與前臺北縣政府簽訂工程合約。(二)原告、被告與訴外人臺灣世曦公司、聯聖公司前投標系爭採購案之限制性招標,決標方式準用最有利標,於100年5月20日決標,被告被評選為最優勝廠商,原告被評選為第二優勝廠商,由被告得標,決標公告日期為100年5月27日。(三)被告經嘉義市政府公告得標系爭採購案後,原告於法定期間向嘉義市政府提出異議,主張被告提出之投標文件,涉嫌盜用原告93年間參與林口下水道案之控制中心設計成果。嘉義市政府於100年6月20日以府水工字第1002109547號函駁回原告之異議、維持原決標結果。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非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1.查兩造均不爭執系爭著作為訴外人黃孟偉所創作(本院卷第94、248頁)。而按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規定:「出資聘請他人完成之著作,除前條情形外,以該受聘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出資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是茲應審究者,乃原告是否有與黃孟偉約定以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人,而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規定取得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2.原告雖主張:林口下水道案由其負責設計,相關圖說由其委任黃孟偉建築師創作,而依原告與黃孟偉間之委託服務契約第肆條第四項約定:「甲、乙雙方依本計畫之實施所獲得所有相關著作權、重製權等,概歸甲方所有。」是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及委託服務契約第肆條第四項約定,原告確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云云;惟兩造均不爭執系爭著作為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所提出之投標文件(本院卷第201頁),而證人即系爭著作創作人黃孟偉在本院結證稱:我當時有為原告準備投標的服務建議書,但在得標後才正式簽立委託契約;該委託服務契約書約定之服務範圍僅及於林口下水道案的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工作,原告是得標後就通知我開始辦理委託服務契約書約定之工作;備標階段一般都討論工程事宜,著作權不是當初討論的議題,所以沒有討論約定備標階段設計圖文著作權之歸屬等語(本院卷第211、214頁),參以依原告提出之林口下水道案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委託服務契約書(本院卷第140至143頁),前言載明:「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方)為辦理『臺北縣林口鄉○○道系統北區污水處理廠及周邊設施新建工程』(以下簡稱本案)之設計工作,而將其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及相關簽證工作委由黃孟偉建築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乙方)承辦,…」。第壹條「委託內容」更明訂:「乙方應辦理本案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工作包括:一控制大樓、大門警衛室、圍牆等建築工程(含綠建築標章證書申請、建築簽證及建照、使照請領)。二前處理機房、污泥處理機房及砂濾回收池機房之建築設計。三全廠景觀工程(含生態滯洪池、生態公園及教育解說台)。四工程數量估算及預算編列。五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審查意見之修正及回覆。六建築工程施工疑義解釋。」而就一般工程慣例而言,「細部設計工作」乃於得標後方會開始進行之工作,在備標階段,並無進行細部設計之必要,足見前開委託服務契約書應係針對得標後建築及景觀工程細部設計工作而為約定,是前述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關於著作財產權歸屬之約定,乃就得標後之文件而言,並不及於備標階段之系爭著作,從而,原告謂:其與黃孟偉間之委託關係係自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即已開始,相關設計工作於93年12月即已完成,僅遲至94年4月始補簽前開委託服務契約書而已,故工作期限約定自原告通知開始日起,並非自書面契約簽署日起,委託服務契約第肆條第四項之約○○○區○○○○○段或得標階段云云,尚非可採。至於證人即原告公司經理毛聖生雖證稱:林口下水道案備標階段時,我及林金德協理和黃孟偉接觸,雙方有口頭約定如果得標,備標費用含在後來的設計費用,如果沒得標,備標成本各自負擔等語(本院卷第220頁),但為證人黃孟偉所否認,證稱:當初我有提出準備備標文件的費用問題,但團隊沒有正式回應,故備標階段是否應該給付我們費用,大家似乎沒有共識等語(本院卷第211頁),況縱認證人毛聖生所言屬實,亦僅屬彼等關於費用負擔之約定,與著作權歸屬之約定無涉。綜上,前開委託服務契約書第肆條第四項關於著作財產權歸屬之約定,乃就得標後之文件而言,並不及於備標階段之系爭著作,原告復未能舉證證明其與黃孟偉間就系爭著作有何關於著作權歸屬之約定,是原告依著作權法第12條第1項但書,主張其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自無理由。(二)被告亦無侵害著作權及侵害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被告辯稱其係經由林口下水道案得標廠商煒盛公司之負責人張家豪取得系爭著作之電子檔,並徵得煒盛公司同意使用之等語,有煒盛公司於100年4月10日出具之「林口鄉北區污水處理廠相關書圖使用同意書」為證(本院卷第138頁),其上載明煒盛公司同意被告引用該公司統包之林口下水道案相關圖說,並經證人張家豪證述無訛(本院卷第217頁)。又煒盛公司乃林口下水道案決標公告上所載之得標廠商,有93年6月23日公告之決標公告在卷可稽(本院卷第172至173頁),證人張家豪亦結證稱:我沒有告知被告系爭著作是原告的東西或是整個團隊的東西,被告也沒有問等語(本院卷第218頁),原告復未能證明被告明知或可得而知系爭著作之真正著作財產權人為誰,故被告抗辯其得知煒盛公司為林口下水道案之得標廠商,故請求煒盛公司提供系爭著作,經煒盛公司同意並提供系爭著作電子檔,其依據一般工程投標實務及經驗,認為煒盛公司應為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等語,合於常理,基此,尚難謂被告有何侵害著作財產權之故意或過失。又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為黃孟偉,已如前述,而被告稱其於獲悉遭原告起訴後,即已取得黃孟偉同意使用系爭著作乙節,有「林口鄉北區污水處理廠管理中心相關書圖使用同意書」1紙附卷為憑(本院卷第139頁),並經證人黃孟偉證述屬實(本院卷第212頁),是被告並未侵害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三)綜上,系爭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為黃孟偉,並非原告,被告嗣後取得真正權利人之同意,無侵害著作權及侵害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是原告主張其著作權被侵害,依著作權法第88條請求被告賠償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告既受敗訴判決,其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附麗,不應准許。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項,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27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27  日書記官 周其祥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4", "lawName": "法院選任律師及第三審律師酬金核定支給標準"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係網路販售內睡衣等商品之業者,並於民國103年8月19日聘僱男性、女性模特兒分別穿著藍色、紫色等睡袍,委由攝影師陳○○拍攝包含如附件所示照片(下稱:系爭照片),而為系爭照片攝影著作之著作財產權人,詎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自同年12月2日起,擅自重製系爭照片,並刊登於其在富邦MOMO購物網、樂天市場購物網站及GOHAPPY快樂購物網之購物網站(下稱:系爭購物網站),分別使用男性模特兒穿著藍色睡袍、女性模特兒穿著紫色睡袍之系爭照片各11次、4次,用以販售睡袍商品(下稱:系爭商品),而屬侵權。(二)被告經營網路購物賣場,應知悉著作權等法令禁止限制規範之範圍,惟未善盡查核系爭照片之合法權源或要求其賣方提供無侵權切結書之義務,即擅自重製系爭照片,並刊登於系爭購物網站,自有侵害系爭照片攝影著作之過失。(三)原告創作系爭照片過程,從商品採購、企劃討論、攝影概念討論、攝影成本、交通經費、美術後製、美工軟體成本、商品上架時間進行估算等,皆耗費相當時間、費用,且被告以低於原告販售價格而低價促銷系爭商品,消費者自當選擇被告所販售較低價格購買,無形中造成原告銷售數量下降。又因實際販售數量與金額係被告之資料,是原告所受之實際損害不易證明,被告經營系爭購物網站有其規模,理當有其一定販售數量,以原告於103年10至12月間,在富邦MOMO購物網站共販售出至少2,538件睡袍,每件販售價格為790元,暫以500件計算損害額,合計為39萬5千元【計算式:790元×500件=395,000】,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請求被告給付39萬5千元之損害賠償。(四)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39萬5千元,及自103年1月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商標權移轉登記
(一)原告法定代理人與原告前總經理陳東利、前財務經理兼總監侯淑娥夫婦原為共同創業夥伴,因陳東利、侯淑娥專權擅斷,無法共事,故原告法定代理人多處忍讓,並自民國96年底起鮮少進入公司,陳東利夫婦遂逐步計畫性淘空原告公司資產,原告法定代理人風聞陳東利夫婦有淘空公司資產之嫌,遂於97年12月15日寄出存證信函予侯淑娥通知返還92年起使用公司負責人之印章及92年起處理之營業收入及支出以及帳戶細節情況等。詎陳東利及侯淑娥二人,於97年12月16日收到前開存證信函後,加速侵占原告公司資產速度,於97年12月17日將原屬原告所登記註冊第00438410號「速纖」商標、註冊第00719940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9906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2353號「紅牌」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附圖所示),在未經原告全體股東及法定代理人之同意下,而意圖自己及他人不法之所有,盜用公司之大、小印文,申請移轉予被告公司,並由當時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陳璟柏切結印文之真實性,而於98年1月14日完成移轉登記,嗣被告公司變更法定代理人為陳璟樺,二人均為陳東利及侯淑娥之子女。原告公司除提起刑事業務侵占告訴外,並屢向陳東利、侯淑娥及被告公司催討,均相應不理。(二)陳東利、侯淑娥二人未經原告公司全體股東之同意,明知系爭商標所有權屬原告所有,卻以侵害原告商標所有權之故意,利用任職於原告公司之職務上機會,擅自將屬於原告之系爭商標全數移轉予被告公司,並由被告公司之前法定代理人陳璟柏書立切結書以切結印文之真正,而被告公司並無任何法律上原因取得系爭商標權,屬無法律上原因受利益,原告得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移轉商標。又被告取得系爭商標之原因,係因其前法定代理人陳璟柏與陳東利、證人侯淑娥二人以侵權行為之手段侵奪原告之所有物而來,原告亦得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返還商標。綜上,爰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第179條、第767條第1項請求被告應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三)爰聲明:1.被告應將註冊第00438410號「速纖」商標、註冊第00719940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9906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2353號「紅牌」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2.前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係經原告同意,並無侵權行為存在:1.被告為一法人,並無與訴外人共同偽造文書之可能,被告公司僅單純受商標移轉獲得權利,依民法第28條規定,縱使陳東利、侯淑娥有被告所稱偽造文書之事實(被告仍否認之),陳東利、侯淑娥並非係因執行被告職務而加損害於原告,而純屬個人之犯罪行為而害及原告權利,並無民法第28條適用。至當時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陳璟柏親自切結印文真實性乙節,商標申請移轉契約書上所蓋原告印文確實屬原告所有,陳璟柏切結並無不實。且原告並無舉證證明陳璟柏知悉原告大、小印文是遭盜用事實,故尚難謂陳璟柏有因執行被告公司職務而加損害於原告之情事,而無民法第28條規定之適用。2.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雖登記為原告公司之股東,但其從未曾出資,其僅係訴外人李國俊之人頭。原告公司之實際股東僅有陳東利、侯淑娥二人,原告公司之其他股東則為公司員工受陳東利之託而為登記名義人。因陳東利多年前向訴外人李國俊借款,為提供擔保而同意由訴外人李國俊指定人頭登記為股東,並由該人頭即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任董事長,以便訴外人李國俊能掌控公司之經營狀況,確保其債權之清償。嗣原告又有資金需求而擬向銀行貸款時,因公司法定代理人為盧淑貞,需其配合辦理,故訴外人李國俊便利用此要脅陳東利、侯淑娥二人同意提供更多股權擔保。因訴外人李國俊為債權人,而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掛名原告公司董事長,故於移轉系爭商標時均有經過其等同意。3.依本院函調系爭商標權移轉卷宗資料,系爭商標權移轉契約書於97年12月10日即已用印,斯時臺北成功郵局存證號碼01608號存證信函尚未為寄發,故陳東利、侯淑娥非明知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拒絕系爭商標權移轉而盜蓋原告大、小印而辦理商標權移轉。且商標權移轉是有經過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及訴外人李國俊同意,業如前開所述,並無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前開存證信函所稱「未經過本人同意而移轉資產」之情形。原告雖不斷以前開存證信函寄發之事實,主張原告並未同意移轉系爭商標權予被告云云。惟查,系爭商標權移轉是於97年12月間辦理,倘原告不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予被告,何以從97年12月間系爭商標權移轉至99年11月30日才將陳東利、侯淑娥解任總經理、會計經理職務,此顯不合常理。4.系爭商標權移轉予被告係為節省貨物稅考量,且原告亦不否認被告從原告處進貨之事實。倘原告不同意系爭商標權之移轉,原告何以未就被告從原告處進貨而販售通路商乙節追究其責,足證明原告確實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予被告。被告公司辦公室位置設址於臺北市○○區○○○路○段267號9樓之3,該址即為訴外人李國俊住所,故商標移轉後通路商向被告公司叫貨,重視業績成長之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及訴外人李國俊,對於通路商將原先向原告公司叫貨之訂單、收據等寄送至被告公司辦公室即訴外人李國俊住所,自難諉為不知。而原告對此卻未有異議,更出貨予被告供其供應予通路商,足證明原告確實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被告。蓋倘原告未有同意移轉系爭商標權予被告,重視業績之原告法定代理人、李國俊應即刻知悉市面上有標榜使用系爭商標權之被告公司與原告公司競爭,原告公司依理應儘速提出相關商標權爭議訴訟方屬常情。惟原告公司自97年12月系爭商標權移轉被告公司以來,歷經3年有餘,並未對此提出相關商標權爭議訴訟,足見原告確實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給被告。(二)依前所述,系爭商標權移轉係經原告同意而移轉予被告,被告並非無法律上原因受讓系爭商標權,原告請求依不當得利返還系爭商標權云云,並無理由。又系爭商標權歸屬被告,故被告為系爭商標權人,原告主張被告無權占有而依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請求返還云云,同無理由。(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若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  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94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原係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分別至108年4月15日、105年6月15日、105年6月15日、105年6月15日。(二)系爭商標於97年12月17日申請移轉登記予被告公司,當時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陳璟柏為陳東利、侯淑娥之子,於98年1月14日完成移轉登記。(三)原告之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於97年12月15日寄發存證信函予侯淑娥,原告又於99年12月23日委請律師寄發存證信函予陳東利、侯淑娥、陳璟柏、戴秀貞。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陳東利及侯淑娥未經原告全體股東及法定代理人同意,於97年12月17日將原告所有之系爭商標申請移轉給由該二人之子陳璟柏擔任負責人之被告,並於98年1月14日完成移轉登記,是被告受有利益,致原告受有損害,且無法律上之原因,應將系爭商標返還登記予原告等語,被告則抗辯:原告之實際股東僅有陳東利、侯淑娥二人,因陳東利向李國俊借款,為提供擔保而同意由李國俊指定人頭盧淑貞登記為股東,並由盧淑貞任董事,以便李國俊掌控公司經營情況,且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亦經過李國俊及盧淑貞之同意等語。是本件爭點在於:系爭商標由原告移轉予被告,是否有法律上之原因?而此節乃有利於被告之積極事實,依舉證責任分配法則,自應由被告負舉證責任。(二)查被告稱原告之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並無實際出資,僅依原告債權人李國俊指示以盧淑貞登記為股東並擔任法定代理人云云,為原告所否認,況且無論如何,盧淑貞既經登記為代表原告之董事,有原告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在卷可參(本院卷第47頁),則原告之意思表示,自應由其董事盧淑貞代表為之,方為合法,合先敘明。(三)被告雖稱: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係經李國俊及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之討論與同意云云,證人戴秀貞、陳東利及侯淑娥亦為同上之證詞(本院卷第141至148頁、第157至162頁),惟查:1.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曾於97年12月15日寄發存證信函予侯淑娥,通知其返還印章、繳交92至97年公司帳簿及所有進出帳明細,並表明未經其同意不得買賣公司貨品或轉移公司資產,侯淑娥並於97年12月15日收訖上開存證信函,業據提出臺北成功郵局第01608號存證信函及其回執為證(本院卷第8頁),至堪認定。次查,系爭商標由原告移轉登記予被告之申請係於97年12月16日以掛號寄給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由該局於97年12月17日收文等情,業經本院調取系爭商標審定卷宗核閱無訛(該卷第88至95-1頁),足見系爭商標之移轉申請,係於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以存證信函對侯淑娥表明返還印章及未經其同意不得轉移公司資產之意思後,方迅而為之,被告稱系爭商標移轉登記申請書早於97年12月10日即提出云云,與卷證資料不符,自難採信。再者,證人陳東利及侯淑娥雖均證稱:當初與李國俊、盧淑貞討論用買賣的方式移轉商標等語,惟亦承認討論時並未核定價金若干,實際上被告亦未給付原告任何價金等語(本院卷第147、160頁)。綜上,衡諸常情,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與陳東利、侯淑娥夫婦間之信任關係應早在上開存證信函寄出前即已有裂隙,終促使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於97年12月15日寄發上開存證信函,在此氛圍下,實難想像原告法定代理人在價金未定之情形下,仍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予由陳東利及侯淑娥之子擔任負責人之被告公司。2.被告雖稱:系爭商標移轉登記後,即由原告公司員工戴秀貞負責辦理商標設質事宜,當時李國俊及盧淑貞通知戴秀貞,商標設定質權登記時,直接設定予盧淑貞之女兒林瑾茜,故戴秀貞完成設質登記申請書時即交盧淑貞用印,盧淑貞除完成用印外,並將林瑾茜之身分證正反面影本交給戴秀貞,此設質登記嗣後雖未完成,因盧淑貞用印後不同意商標權同時設定質權給其他債權人,但仍可證明盧淑貞知悉且同意系爭商標移轉給被告之事等語,並提出設定質權申請書、98年2月25日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及林瑾茜等人之身分證正反面影本為憑(本院卷第99至101頁),惟原告否認設定質權申請書上「林瑾茜」印文之真正,並否認該申請書與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之形式真正,觀諸設定質權申請書上僅蓋有林瑾茜之印文,其餘關係人均未用印,且設定質權申請書上記載之質權人為林瑾茜、戴秀貞、張秀鳳及劉香花,與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上列名之質權人為戴秀貞、張秀鳳、劉香花及陳金雀不同,是原告否認上開文書之形式真正,尚非無由。又證人戴秀貞雖稱:因盧淑貞事後才告訴我要以林瑾茜當質權人,所以當時只有將林瑾茜的名字記載在設定質權申請書上,而忘記將林瑾茜的名字寫入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中云云,然其同時證稱:當時盧淑貞叫我辦理質權設定,我把申請書弄好後,等盧淑貞確定要用她女兒名字設定並告訴我她女兒身分證字號,我就填入申請書,然後讓她帶回去申請書2頁用印及帶身分證影本過來云云(本院卷第141至142頁),然證人戴秀貞既為質權設定乙事製作申請書與契約書2份文件,卻未將該2份文件一併交予盧淑貞用印,而僅交付申請書,並因而未發現申請書與契約書上記載之質權人不同,實悖於常情。再查,證人戴秀貞被問及何以未完成商標質權之設定時,證稱:因缺一些文件,如陳金雀的身分證只有舊的,其他人也都還沒簽名(本院卷第142頁),然若陳金雀等人確實有設定質權之真意,向彼等取得身分證影本及簽名,並非難事,證人戴秀貞卻因此遲未完成質權設定,亦不合理。至於上開設定質權契約書後雖有原告法定代理人戴秀貞之女林瑾茜之身分證正反面影本(本院卷第101頁),然原告稱該身份證影本係原告法定代理人戴秀貞為辦理抵押權登記而交付等語,而徵諸取得他人身分證影本之原因多端,自不得僅憑該身分證影本即認定設定質權申請書與契約書之真正。綜上,上開設定質權申請書及契約書有諸多矛盾及有疑之處,要難僅憑證人戴秀貞之證詞,即認上開文書為真正,從而,被告執此主張原告法定代理人戴秀貞確曾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被告,自非可信。3.又查,證人陳東利、侯淑娥雖均證稱:系爭商標由原告移轉給被告有經過盧淑貞及李國俊同意;當時為節省貨物稅而成立被告公司,由原告將貨物賣給被告後再轉賣給通路商,因通路商擔心違反商標法,希望賣方與商標權人一致,也因原告當時有財務問題,怕被假扣押,所以把商標移轉給被告云云(本院卷第143至148、157至162頁),然縱使通路商擔心賣方與商標權人不一致,僅須原告出具商標授權同意即可解決,衡情應無為此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即同意將商標權移轉之理;至於證人所稱為節稅或避免債權人假扣押等節,縱認移轉商標權予被告可達到該等目的,惟自前述當時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已不信任陳東利及侯淑娥夫婦之情狀以觀,亦難以據此推論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確曾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予由陳東利、侯淑娥所成立而由彼二人之子擔任負責人之被告公司。4.被告末雖謂:倘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不同意系爭商標之移轉,原告何以未就被告從原告處進貨而販售通路商乙節追究其責,足見盧淑貞確實同意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云云,惟貨品出售人未必須同時為商標權人始得合法販賣附加商標之貨品(如有商標法第30條第2項權利耗盡原則適用之情形),是縱認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知悉被告從原告處進貨而販售通路商之情,並不當然可認其知悉或可得而知系爭商標已被移轉予被告,是被告以此論證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確曾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給被告云云,自無可取。(四)綜上,被告未能證明原告之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曾同意並代表原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被告,是被告未能證明其受商標權之移轉有法律上之原因,從而,原告主張被告無法律上原因,自原告受有商標權移轉之利益,致原告生喪失商標權之損害,而依民法第179條,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原告依民法第179條為請求既已獲全部勝訴判決,本院即無再審究其基於其他請求權基礎為相同聲明是否有理由之必要。又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五)假執行部分: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請求宣告假執行,惟按命為移轉登記之判決,其內容係命債務人為一定之意思表示,依強制執行法第130條之規定,自判決確定時,即視為已為該意思表示。此際,該管機關即應本於判決為移轉登記,此項登記,係國家機關本於判決為強制執行以外之行為,依其性質,須待判決確定後始能為之,於判決確定前,殊無強制執行以外之執行可言,自無宣告假執行之餘地,是原告聲請本院對移轉登記之勝訴判決為假執行,與法不符,不應准許,自應駁回。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30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30", "lawName": "強制執行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法定代理人與原告前總經理陳東利、前財務經理兼總監侯淑娥夫婦原為共同創業夥伴,因陳東利、侯淑娥專權擅斷,無法共事,故原告法定代理人多處忍讓,並自民國96年底起鮮少進入公司,陳東利夫婦遂逐步計畫性淘空原告公司資產,原告法定代理人風聞陳東利夫婦有淘空公司資產之嫌,遂於97年12月15日寄出存證信函予侯淑娥通知返還92年起使用公司負責人之印章及92年起處理之營業收入及支出以及帳戶細節情況等。詎陳東利及侯淑娥二人,於97年12月16日收到前開存證信函後,加速侵占原告公司資產速度,於97年12月17日將原屬原告所登記註冊第00438410號「速纖」商標、註冊第00719940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9906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2353號「紅牌」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附圖所示),在未經原告全體股東及法定代理人之同意下,而意圖自己及他人不法之所有,盜用公司之大、小印文,申請移轉予被告公司,並由當時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陳璟柏切結印文之真實性,而於98年1月14日完成移轉登記,嗣被告公司變更法定代理人為陳璟樺,二人均為陳東利及侯淑娥之子女。原告公司除提起刑事業務侵占告訴外,並屢向陳東利、侯淑娥及被告公司催討,均相應不理。(二)陳東利、侯淑娥二人未經原告公司全體股東之同意,明知系爭商標所有權屬原告所有,卻以侵害原告商標所有權之故意,利用任職於原告公司之職務上機會,擅自將屬於原告之系爭商標全數移轉予被告公司,並由被告公司之前法定代理人陳璟柏書立切結書以切結印文之真正,而被告公司並無任何法律上原因取得系爭商標權,屬無法律上原因受利益,原告得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移轉商標。又被告取得系爭商標之原因,係因其前法定代理人陳璟柏與陳東利、證人侯淑娥二人以侵權行為之手段侵奪原告之所有物而來,原告亦得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返還商標。綜上,爰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第179條、第767條第1項請求被告應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三)爰聲明:1.被告應將註冊第00438410號「速纖」商標、註冊第00719940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9906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2353號「紅牌」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2.前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係經原告同意,並無侵權行為存在:1.被告為一法人,並無與訴外人共同偽造文書之可能,被告公司僅單純受商標移轉獲得權利,依民法第28條規定,縱使陳東利、侯淑娥有被告所稱偽造文書之事實(被告仍否認之),陳東利、侯淑娥並非係因執行被告職務而加損害於原告,而純屬個人之犯罪行為而害及原告權利,並無民法第28條適用。至當時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陳璟柏親自切結印文真實性乙節,商標申請移轉契約書上所蓋原告印文確實屬原告所有,陳璟柏切結並無不實。且原告並無舉證證明陳璟柏知悉原告大、小印文是遭盜用事實,故尚難謂陳璟柏有因執行被告公司職務而加損害於原告之情事,而無民法第28條規定之適用。2.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雖登記為原告公司之股東,但其從未曾出資,其僅係訴外人李國俊之人頭。原告公司之實際股東僅有陳東利、侯淑娥二人,原告公司之其他股東則為公司員工受陳東利之託而為登記名義人。因陳東利多年前向訴外人李國俊借款,為提供擔保而同意由訴外人李國俊指定人頭登記為股東,並由該人頭即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任董事長,以便訴外人李國俊能掌控公司之經營狀況,確保其債權之清償。嗣原告又有資金需求而擬向銀行貸款時,因公司法定代理人為盧淑貞,需其配合辦理,故訴外人李國俊便利用此要脅陳東利、侯淑娥二人同意提供更多股權擔保。因訴外人李國俊為債權人,而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掛名原告公司董事長,故於移轉系爭商標時均有經過其等同意。3.依本院函調系爭商標權移轉卷宗資料,系爭商標權移轉契約書於97年12月10日即已用印,斯時臺北成功郵局存證號碼01608號存證信函尚未為寄發,故陳東利、侯淑娥非明知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拒絕系爭商標權移轉而盜蓋原告大、小印而辦理商標權移轉。且商標權移轉是有經過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及訴外人李國俊同意,業如前開所述,並無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前開存證信函所稱「未經過本人同意而移轉資產」之情形。原告雖不斷以前開存證信函寄發之事實,主張原告並未同意移轉系爭商標權予被告云云。惟查,系爭商標權移轉是於97年12月間辦理,倘原告不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予被告,何以從97年12月間系爭商標權移轉至99年11月30日才將陳東利、侯淑娥解任總經理、會計經理職務,此顯不合常理。4.系爭商標權移轉予被告係為節省貨物稅考量,且原告亦不否認被告從原告處進貨之事實。倘原告不同意系爭商標權之移轉,原告何以未就被告從原告處進貨而販售通路商乙節追究其責,足證明原告確實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予被告。被告公司辦公室位置設址於臺北市○○區○○○路○段267號9樓之3,該址即為訴外人李國俊住所,故商標移轉後通路商向被告公司叫貨,重視業績成長之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及訴外人李國俊,對於通路商將原先向原告公司叫貨之訂單、收據等寄送至被告公司辦公室即訴外人李國俊住所,自難諉為不知。而原告對此卻未有異議,更出貨予被告供其供應予通路商,足證明原告確實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被告。蓋倘原告未有同意移轉系爭商標權予被告,重視業績之原告法定代理人、李國俊應即刻知悉市面上有標榜使用系爭商標權之被告公司與原告公司競爭,原告公司依理應儘速提出相關商標權爭議訴訟方屬常情。惟原告公司自97年12月系爭商標權移轉被告公司以來,歷經3年有餘,並未對此提出相關商標權爭議訴訟,足見原告確實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給被告。(二)依前所述,系爭商標權移轉係經原告同意而移轉予被告,被告並非無法律上原因受讓系爭商標權,原告請求依不當得利返還系爭商標權云云,並無理由。又系爭商標權歸屬被告,故被告為系爭商標權人,原告主張被告無權占有而依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請求返還云云,同無理由。(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若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  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94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原係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分別至108年4月15日、105年6月15日、105年6月15日、105年6月15日。(二)系爭商標於97年12月17日申請移轉登記予被告公司,當時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陳璟柏為陳東利、侯淑娥之子,於98年1月14日完成移轉登記。(三)原告之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於97年12月15日寄發存證信函予侯淑娥,原告又於99年12月23日委請律師寄發存證信函予陳東利、侯淑娥、陳璟柏、戴秀貞。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陳東利及侯淑娥未經原告全體股東及法定代理人同意,於97年12月17日將原告所有之系爭商標申請移轉給由該二人之子陳璟柏擔任負責人之被告,並於98年1月14日完成移轉登記,是被告受有利益,致原告受有損害,且無法律上之原因,應將系爭商標返還登記予原告等語,被告則抗辯:原告之實際股東僅有陳東利、侯淑娥二人,因陳東利向李國俊借款,為提供擔保而同意由李國俊指定人頭盧淑貞登記為股東,並由盧淑貞任董事,以便李國俊掌控公司經營情況,且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亦經過李國俊及盧淑貞之同意等語。是本件爭點在於:系爭商標由原告移轉予被告,是否有法律上之原因?而此節乃有利於被告之積極事實,依舉證責任分配法則,自應由被告負舉證責任。(二)查被告稱原告之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並無實際出資,僅依原告債權人李國俊指示以盧淑貞登記為股東並擔任法定代理人云云,為原告所否認,況且無論如何,盧淑貞既經登記為代表原告之董事,有原告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在卷可參(本院卷第47頁),則原告之意思表示,自應由其董事盧淑貞代表為之,方為合法,合先敘明。(三)被告雖稱: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係經李國俊及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之討論與同意云云,證人戴秀貞、陳東利及侯淑娥亦為同上之證詞(本院卷第141至148頁、第157至162頁),惟查:1.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曾於97年12月15日寄發存證信函予侯淑娥,通知其返還印章、繳交92至97年公司帳簿及所有進出帳明細,並表明未經其同意不得買賣公司貨品或轉移公司資產,侯淑娥並於97年12月15日收訖上開存證信函,業據提出臺北成功郵局第01608號存證信函及其回執為證(本院卷第8頁),至堪認定。次查,系爭商標由原告移轉登記予被告之申請係於97年12月16日以掛號寄給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由該局於97年12月17日收文等情,業經本院調取系爭商標審定卷宗核閱無訛(該卷第88至95-1頁),足見系爭商標之移轉申請,係於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以存證信函對侯淑娥表明返還印章及未經其同意不得轉移公司資產之意思後,方迅而為之,被告稱系爭商標移轉登記申請書早於97年12月10日即提出云云,與卷證資料不符,自難採信。再者,證人陳東利及侯淑娥雖均證稱:當初與李國俊、盧淑貞討論用買賣的方式移轉商標等語,惟亦承認討論時並未核定價金若干,實際上被告亦未給付原告任何價金等語(本院卷第147、160頁)。綜上,衡諸常情,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與陳東利、侯淑娥夫婦間之信任關係應早在上開存證信函寄出前即已有裂隙,終促使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於97年12月15日寄發上開存證信函,在此氛圍下,實難想像原告法定代理人在價金未定之情形下,仍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予由陳東利及侯淑娥之子擔任負責人之被告公司。2.被告雖稱:系爭商標移轉登記後,即由原告公司員工戴秀貞負責辦理商標設質事宜,當時李國俊及盧淑貞通知戴秀貞,商標設定質權登記時,直接設定予盧淑貞之女兒林瑾茜,故戴秀貞完成設質登記申請書時即交盧淑貞用印,盧淑貞除完成用印外,並將林瑾茜之身分證正反面影本交給戴秀貞,此設質登記嗣後雖未完成,因盧淑貞用印後不同意商標權同時設定質權給其他債權人,但仍可證明盧淑貞知悉且同意系爭商標移轉給被告之事等語,並提出設定質權申請書、98年2月25日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及林瑾茜等人之身分證正反面影本為憑(本院卷第99至101頁),惟原告否認設定質權申請書上「林瑾茜」印文之真正,並否認該申請書與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之形式真正,觀諸設定質權申請書上僅蓋有林瑾茜之印文,其餘關係人均未用印,且設定質權申請書上記載之質權人為林瑾茜、戴秀貞、張秀鳳及劉香花,與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上列名之質權人為戴秀貞、張秀鳳、劉香花及陳金雀不同,是原告否認上開文書之形式真正,尚非無由。又證人戴秀貞雖稱:因盧淑貞事後才告訴我要以林瑾茜當質權人,所以當時只有將林瑾茜的名字記載在設定質權申請書上,而忘記將林瑾茜的名字寫入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中云云,然其同時證稱:當時盧淑貞叫我辦理質權設定,我把申請書弄好後,等盧淑貞確定要用她女兒名字設定並告訴我她女兒身分證字號,我就填入申請書,然後讓她帶回去申請書2頁用印及帶身分證影本過來云云(本院卷第141至142頁),然證人戴秀貞既為質權設定乙事製作申請書與契約書2份文件,卻未將該2份文件一併交予盧淑貞用印,而僅交付申請書,並因而未發現申請書與契約書上記載之質權人不同,實悖於常情。再查,證人戴秀貞被問及何以未完成商標質權之設定時,證稱:因缺一些文件,如陳金雀的身分證只有舊的,其他人也都還沒簽名(本院卷第142頁),然若陳金雀等人確實有設定質權之真意,向彼等取得身分證影本及簽名,並非難事,證人戴秀貞卻因此遲未完成質權設定,亦不合理。至於上開設定質權契約書後雖有原告法定代理人戴秀貞之女林瑾茜之身分證正反面影本(本院卷第101頁),然原告稱該身份證影本係原告法定代理人戴秀貞為辦理抵押權登記而交付等語,而徵諸取得他人身分證影本之原因多端,自不得僅憑該身分證影本即認定設定質權申請書與契約書之真正。綜上,上開設定質權申請書及契約書有諸多矛盾及有疑之處,要難僅憑證人戴秀貞之證詞,即認上開文書為真正,從而,被告執此主張原告法定代理人戴秀貞確曾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被告,自非可信。3.又查,證人陳東利、侯淑娥雖均證稱:系爭商標由原告移轉給被告有經過盧淑貞及李國俊同意;當時為節省貨物稅而成立被告公司,由原告將貨物賣給被告後再轉賣給通路商,因通路商擔心違反商標法,希望賣方與商標權人一致,也因原告當時有財務問題,怕被假扣押,所以把商標移轉給被告云云(本院卷第143至148、157至162頁),然縱使通路商擔心賣方與商標權人不一致,僅須原告出具商標授權同意即可解決,衡情應無為此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即同意將商標權移轉之理;至於證人所稱為節稅或避免債權人假扣押等節,縱認移轉商標權予被告可達到該等目的,惟自前述當時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已不信任陳東利及侯淑娥夫婦之情狀以觀,亦難以據此推論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確曾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予由陳東利、侯淑娥所成立而由彼二人之子擔任負責人之被告公司。4.被告末雖謂:倘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不同意系爭商標之移轉,原告何以未就被告從原告處進貨而販售通路商乙節追究其責,足見盧淑貞確實同意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云云,惟貨品出售人未必須同時為商標權人始得合法販賣附加商標之貨品(如有商標法第30條第2項權利耗盡原則適用之情形),是縱認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知悉被告從原告處進貨而販售通路商之情,並不當然可認其知悉或可得而知系爭商標已被移轉予被告,是被告以此論證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確曾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給被告云云,自無可取。(四)綜上,被告未能證明原告之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曾同意並代表原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被告,是被告未能證明其受商標權之移轉有法律上之原因,從而,原告主張被告無法律上原因,自原告受有商標權移轉之利益,致原告生喪失商標權之損害,而依民法第179條,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原告依民法第179條為請求既已獲全部勝訴判決,本院即無再審究其基於其他請求權基礎為相同聲明是否有理由之必要。又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五)假執行部分: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請求宣告假執行,惟按命為移轉登記之判決,其內容係命債務人為一定之意思表示,依強制執行法第130條之規定,自判決確定時,即視為已為該意思表示。此際,該管機關即應本於判決為移轉登記,此項登記,係國家機關本於判決為強制執行以外之行為,依其性質,須待判決確定後始能為之,於判決確定前,殊無強制執行以外之執行可言,自無宣告假執行之餘地,是原告聲請本院對移轉登記之勝訴判決為假執行,與法不符,不應准許,自應駁回。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營業秘密排除侵害等
(一)原告法定代理人與原告前總經理陳東利、前財務經理兼總監侯淑娥夫婦原為共同創業夥伴,因陳東利、侯淑娥專權擅斷,無法共事,故原告法定代理人多處忍讓,並自民國96年底起鮮少進入公司,陳東利夫婦遂逐步計畫性淘空原告公司資產,原告法定代理人風聞陳東利夫婦有淘空公司資產之嫌,遂於97年12月15日寄出存證信函予侯淑娥通知返還92年起使用公司負責人之印章及92年起處理之營業收入及支出以及帳戶細節情況等。詎陳東利及侯淑娥二人,於97年12月16日收到前開存證信函後,加速侵占原告公司資產速度,於97年12月17日將原屬原告所登記註冊第00438410號「速纖」商標、註冊第00719940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9906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2353號「紅牌」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附圖所示),在未經原告全體股東及法定代理人之同意下,而意圖自己及他人不法之所有,盜用公司之大、小印文,申請移轉予被告公司,並由當時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陳璟柏切結印文之真實性,而於98年1月14日完成移轉登記,嗣被告公司變更法定代理人為陳璟樺,二人均為陳東利及侯淑娥之子女。原告公司除提起刑事業務侵占告訴外,並屢向陳東利、侯淑娥及被告公司催討,均相應不理。(二)陳東利、侯淑娥二人未經原告公司全體股東之同意,明知系爭商標所有權屬原告所有,卻以侵害原告商標所有權之故意,利用任職於原告公司之職務上機會,擅自將屬於原告之系爭商標全數移轉予被告公司,並由被告公司之前法定代理人陳璟柏書立切結書以切結印文之真正,而被告公司並無任何法律上原因取得系爭商標權,屬無法律上原因受利益,原告得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移轉商標。又被告取得系爭商標之原因,係因其前法定代理人陳璟柏與陳東利、證人侯淑娥二人以侵權行為之手段侵奪原告之所有物而來,原告亦得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返還商標。綜上,爰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第179條、第767條第1項請求被告應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三)爰聲明:1.被告應將註冊第00438410號「速纖」商標、註冊第00719940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9906號「紅牌」商標、註冊第00782353號「紅牌」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2.前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三、被告則抗辯以:(一)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係經原告同意,並無侵權行為存在:1.被告為一法人,並無與訴外人共同偽造文書之可能,被告公司僅單純受商標移轉獲得權利,依民法第28條規定,縱使陳東利、侯淑娥有被告所稱偽造文書之事實(被告仍否認之),陳東利、侯淑娥並非係因執行被告職務而加損害於原告,而純屬個人之犯罪行為而害及原告權利,並無民法第28條適用。至當時被告公司法定代理人陳璟柏親自切結印文真實性乙節,商標申請移轉契約書上所蓋原告印文確實屬原告所有,陳璟柏切結並無不實。且原告並無舉證證明陳璟柏知悉原告大、小印文是遭盜用事實,故尚難謂陳璟柏有因執行被告公司職務而加損害於原告之情事,而無民法第28條規定之適用。2.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雖登記為原告公司之股東,但其從未曾出資,其僅係訴外人李國俊之人頭。原告公司之實際股東僅有陳東利、侯淑娥二人,原告公司之其他股東則為公司員工受陳東利之託而為登記名義人。因陳東利多年前向訴外人李國俊借款,為提供擔保而同意由訴外人李國俊指定人頭登記為股東,並由該人頭即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任董事長,以便訴外人李國俊能掌控公司之經營狀況,確保其債權之清償。嗣原告又有資金需求而擬向銀行貸款時,因公司法定代理人為盧淑貞,需其配合辦理,故訴外人李國俊便利用此要脅陳東利、侯淑娥二人同意提供更多股權擔保。因訴外人李國俊為債權人,而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掛名原告公司董事長,故於移轉系爭商標時均有經過其等同意。3.依本院函調系爭商標權移轉卷宗資料,系爭商標權移轉契約書於97年12月10日即已用印,斯時臺北成功郵局存證號碼01608號存證信函尚未為寄發,故陳東利、侯淑娥非明知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拒絕系爭商標權移轉而盜蓋原告大、小印而辦理商標權移轉。且商標權移轉是有經過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及訴外人李國俊同意,業如前開所述,並無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前開存證信函所稱「未經過本人同意而移轉資產」之情形。原告雖不斷以前開存證信函寄發之事實,主張原告並未同意移轉系爭商標權予被告云云。惟查,系爭商標權移轉是於97年12月間辦理,倘原告不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予被告,何以從97年12月間系爭商標權移轉至99年11月30日才將陳東利、侯淑娥解任總經理、會計經理職務,此顯不合常理。4.系爭商標權移轉予被告係為節省貨物稅考量,且原告亦不否認被告從原告處進貨之事實。倘原告不同意系爭商標權之移轉,原告何以未就被告從原告處進貨而販售通路商乙節追究其責,足證明原告確實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予被告。被告公司辦公室位置設址於臺北市○○區○○○路○段267號9樓之3,該址即為訴外人李國俊住所,故商標移轉後通路商向被告公司叫貨,重視業績成長之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及訴外人李國俊,對於通路商將原先向原告公司叫貨之訂單、收據等寄送至被告公司辦公室即訴外人李國俊住所,自難諉為不知。而原告對此卻未有異議,更出貨予被告供其供應予通路商,足證明原告確實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被告。蓋倘原告未有同意移轉系爭商標權予被告,重視業績之原告法定代理人、李國俊應即刻知悉市面上有標榜使用系爭商標權之被告公司與原告公司競爭,原告公司依理應儘速提出相關商標權爭議訴訟方屬常情。惟原告公司自97年12月系爭商標權移轉被告公司以來,歷經3年有餘,並未對此提出相關商標權爭議訴訟,足見原告確實同意系爭商標權移轉給被告。(二)依前所述,系爭商標權移轉係經原告同意而移轉予被告,被告並非無法律上原因受讓系爭商標權,原告請求依不當得利返還系爭商標權云云,並無理由。又系爭商標權歸屬被告,故被告為系爭商標權人,原告主張被告無權占有而依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請求返還云云,同無理由。(三)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若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免為  假執行。四、兩造不爭執下列事實(參本院卷第94頁之準備程序筆錄):(一)原告原係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專用期限分別至108年4月15日、105年6月15日、105年6月15日、105年6月15日。(二)系爭商標於97年12月17日申請移轉登記予被告公司,當時被告公司之法定代理人陳璟柏為陳東利、侯淑娥之子,於98年1月14日完成移轉登記。(三)原告之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於97年12月15日寄發存證信函予侯淑娥,原告又於99年12月23日委請律師寄發存證信函予陳東利、侯淑娥、陳璟柏、戴秀貞。五、得心證之理由:(一)原告主張陳東利及侯淑娥未經原告全體股東及法定代理人同意,於97年12月17日將原告所有之系爭商標申請移轉給由該二人之子陳璟柏擔任負責人之被告,並於98年1月14日完成移轉登記,是被告受有利益,致原告受有損害,且無法律上之原因,應將系爭商標返還登記予原告等語,被告則抗辯:原告之實際股東僅有陳東利、侯淑娥二人,因陳東利向李國俊借款,為提供擔保而同意由李國俊指定人頭盧淑貞登記為股東,並由盧淑貞任董事,以便李國俊掌控公司經營情況,且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亦經過李國俊及盧淑貞之同意等語。是本件爭點在於:系爭商標由原告移轉予被告,是否有法律上之原因?而此節乃有利於被告之積極事實,依舉證責任分配法則,自應由被告負舉證責任。(二)查被告稱原告之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並無實際出資,僅依原告債權人李國俊指示以盧淑貞登記為股東並擔任法定代理人云云,為原告所否認,況且無論如何,盧淑貞既經登記為代表原告之董事,有原告公司基本資料查詢在卷可參(本院卷第47頁),則原告之意思表示,自應由其董事盧淑貞代表為之,方為合法,合先敘明。(三)被告雖稱: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係經李國俊及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之討論與同意云云,證人戴秀貞、陳東利及侯淑娥亦為同上之證詞(本院卷第141至148頁、第157至162頁),惟查:1.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曾於97年12月15日寄發存證信函予侯淑娥,通知其返還印章、繳交92至97年公司帳簿及所有進出帳明細,並表明未經其同意不得買賣公司貨品或轉移公司資產,侯淑娥並於97年12月15日收訖上開存證信函,業據提出臺北成功郵局第01608號存證信函及其回執為證(本院卷第8頁),至堪認定。次查,系爭商標由原告移轉登記予被告之申請係於97年12月16日以掛號寄給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由該局於97年12月17日收文等情,業經本院調取系爭商標審定卷宗核閱無訛(該卷第88至95-1頁),足見系爭商標之移轉申請,係於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以存證信函對侯淑娥表明返還印章及未經其同意不得轉移公司資產之意思後,方迅而為之,被告稱系爭商標移轉登記申請書早於97年12月10日即提出云云,與卷證資料不符,自難採信。再者,證人陳東利及侯淑娥雖均證稱:當初與李國俊、盧淑貞討論用買賣的方式移轉商標等語,惟亦承認討論時並未核定價金若干,實際上被告亦未給付原告任何價金等語(本院卷第147、160頁)。綜上,衡諸常情,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與陳東利、侯淑娥夫婦間之信任關係應早在上開存證信函寄出前即已有裂隙,終促使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於97年12月15日寄發上開存證信函,在此氛圍下,實難想像原告法定代理人在價金未定之情形下,仍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予由陳東利及侯淑娥之子擔任負責人之被告公司。2.被告雖稱:系爭商標移轉登記後,即由原告公司員工戴秀貞負責辦理商標設質事宜,當時李國俊及盧淑貞通知戴秀貞,商標設定質權登記時,直接設定予盧淑貞之女兒林瑾茜,故戴秀貞完成設質登記申請書時即交盧淑貞用印,盧淑貞除完成用印外,並將林瑾茜之身分證正反面影本交給戴秀貞,此設質登記嗣後雖未完成,因盧淑貞用印後不同意商標權同時設定質權給其他債權人,但仍可證明盧淑貞知悉且同意系爭商標移轉給被告之事等語,並提出設定質權申請書、98年2月25日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及林瑾茜等人之身分證正反面影本為憑(本院卷第99至101頁),惟原告否認設定質權申請書上「林瑾茜」印文之真正,並否認該申請書與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之形式真正,觀諸設定質權申請書上僅蓋有林瑾茜之印文,其餘關係人均未用印,且設定質權申請書上記載之質權人為林瑾茜、戴秀貞、張秀鳳及劉香花,與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上列名之質權人為戴秀貞、張秀鳳、劉香花及陳金雀不同,是原告否認上開文書之形式真正,尚非無由。又證人戴秀貞雖稱:因盧淑貞事後才告訴我要以林瑾茜當質權人,所以當時只有將林瑾茜的名字記載在設定質權申請書上,而忘記將林瑾茜的名字寫入商標權設定質權契約書中云云,然其同時證稱:當時盧淑貞叫我辦理質權設定,我把申請書弄好後,等盧淑貞確定要用她女兒名字設定並告訴我她女兒身分證字號,我就填入申請書,然後讓她帶回去申請書2頁用印及帶身分證影本過來云云(本院卷第141至142頁),然證人戴秀貞既為質權設定乙事製作申請書與契約書2份文件,卻未將該2份文件一併交予盧淑貞用印,而僅交付申請書,並因而未發現申請書與契約書上記載之質權人不同,實悖於常情。再查,證人戴秀貞被問及何以未完成商標質權之設定時,證稱:因缺一些文件,如陳金雀的身分證只有舊的,其他人也都還沒簽名(本院卷第142頁),然若陳金雀等人確實有設定質權之真意,向彼等取得身分證影本及簽名,並非難事,證人戴秀貞卻因此遲未完成質權設定,亦不合理。至於上開設定質權契約書後雖有原告法定代理人戴秀貞之女林瑾茜之身分證正反面影本(本院卷第101頁),然原告稱該身份證影本係原告法定代理人戴秀貞為辦理抵押權登記而交付等語,而徵諸取得他人身分證影本之原因多端,自不得僅憑該身分證影本即認定設定質權申請書與契約書之真正。綜上,上開設定質權申請書及契約書有諸多矛盾及有疑之處,要難僅憑證人戴秀貞之證詞,即認上開文書為真正,從而,被告執此主張原告法定代理人戴秀貞確曾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被告,自非可信。3.又查,證人陳東利、侯淑娥雖均證稱:系爭商標由原告移轉給被告有經過盧淑貞及李國俊同意;當時為節省貨物稅而成立被告公司,由原告將貨物賣給被告後再轉賣給通路商,因通路商擔心違反商標法,希望賣方與商標權人一致,也因原告當時有財務問題,怕被假扣押,所以把商標移轉給被告云云(本院卷第143至148、157至162頁),然縱使通路商擔心賣方與商標權人不一致,僅須原告出具商標授權同意即可解決,衡情應無為此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即同意將商標權移轉之理;至於證人所稱為節稅或避免債權人假扣押等節,縱認移轉商標權予被告可達到該等目的,惟自前述當時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已不信任陳東利及侯淑娥夫婦之情狀以觀,亦難以據此推論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確曾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予由陳東利、侯淑娥所成立而由彼二人之子擔任負責人之被告公司。4.被告末雖謂:倘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不同意系爭商標之移轉,原告何以未就被告從原告處進貨而販售通路商乙節追究其責,足見盧淑貞確實同意系爭商標移轉予被告云云,惟貨品出售人未必須同時為商標權人始得合法販賣附加商標之貨品(如有商標法第30條第2項權利耗盡原則適用之情形),是縱認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知悉被告從原告處進貨而販售通路商之情,並不當然可認其知悉或可得而知系爭商標已被移轉予被告,是被告以此論證原告法定代理人盧淑貞確曾同意將系爭商標移轉給被告云云,自無可取。(四)綜上,被告未能證明原告之法定代理人盧淑貞曾同意並代表原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被告,是被告未能證明其受商標權之移轉有法律上之原因,從而,原告主張被告無法律上原因,自原告受有商標權移轉之利益,致原告生喪失商標權之損害,而依民法第179條,請求被告將系爭商標移轉登記予原告,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原告依民法第179條為請求既已獲全部勝訴判決,本院即無再審究其基於其他請求權基礎為相同聲明是否有理由之必要。又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五)假執行部分: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請求宣告假執行,惟按命為移轉登記之判決,其內容係命債務人為一定之意思表示,依強制執行法第130條之規定,自判決確定時,即視為已為該意思表示。此際,該管機關即應本於判決為移轉登記,此項登記,係國家機關本於判決為強制執行以外之行為,依其性質,須待判決確定後始能為之,於判決確定前,殊無強制執行以外之執行可言,自無宣告假執行之餘地,是原告聲請本院對移轉登記之勝訴判決為假執行,與法不符,不應准許,自應駁回。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0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13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第M441925號「電源開關改良結構」新型專利為原告所有(原證1),專利期間自民國101年11月21日起至111年7月12日止。被告廣新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新公司)所販賣之「強森牌電源自動切換開關(型號:KSN-4p100),原證3,下稱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之專利權範圍。被告廣新公司自104年2月9日起至106年8月份止銷售系爭產品至少553臺,銷售總額應有新臺幣(下同)3,443,524元,而每臺成本應為4,041元(原證4),被告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應為1,208,851元(計算式:3,443,524-4,041×553=1,208,851),爰依專利法第96條第2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請求損害賠償。原告前於105年10月11日以存證信函要求被告廣新公司停止侵害系爭專利行為(原證5),惟被告廣新公司迄今均未置理,其明知有侵害他人專利權之虞卻持續販賣的行為,顯有故意,爰依專利法第97條第2項規定請求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因被告鍾振旺係被告廣新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廣新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二)聲明: 1、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3,959,5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依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等不得再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及其他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 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9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9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發明第083372號「用於治療或預防男性勃起不能或女性性慾官能不良之藥學組成物」專利【專利期間自85年12月11日起至105年7月2日止,原核准公告之請求項共計3項,嗣於103年9月12日更正為2項,並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於103年12月2日以(103)智專三(四)01027號舉發審定書為准予更正之審定,下稱系爭專利】。又原告利用系爭專利所涵蓋之成分製造「威而鋼膜衣錠」(下稱威而剛藥品),並取得國內藥品許可證(衛署藥輸字第022382號、第022383號),以治療成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為主要適應症,且療效卓著,解決許多長期困擾病患之勃起功能障礙疾病,該藥品同時銷售於全球市場,在臺灣地區亦有廣大之知名度,並受到病患相當之信賴。而被告所販售之系爭藥品,係以「成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為其主要之適應症,其主要成分為「SILDENAFILCITRATE」,該成分即為系爭專利核准公告請求項2所列之化合物之藥學上可接受的鹽(檸檬酸鹽),是系爭藥品業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2之權利範圍,而有侵害系爭專利之情形,原告自得依99年8月25日修正公布、同年9月12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修正前專利法)第84條第1項及現行專利法第96條第1項、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排除及防止侵害,並負損害賠償責任,暨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現行專利法第97條第1項第2款規定計算損害賠償額,復依修正前專利法第85條第3項及現行專利法第97條第2項規定,請求法院酌定被告應賠償原告損害賠償額之3倍。(二)損害賠償額:依被告出具101年1月6日之收據觀之,系爭藥品每盒單價為1,120元,且因系爭藥品係威而鋼藥品之學名藥,兩者間具替代性,故可推論被告係以系爭藥品替代威而鋼藥品販售之。又因無法取得客觀具有可信度之被告銷售系爭藥品數量之資料,故依被告於98年至100年間向原告在我國之經銷商久裕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訂購之威而鋼藥品之數量,即分別為608盒、456盒及608盒,推算被告於101年至103年間販售系爭藥品之數量總計為1,672盒(608+456+608=1,672)。準此,被告於101年至103年間販售系爭藥品所獲得之利益為1,872,640元(1,672×1,120=1,872,640)。再者,原告早於101年1月18日發函予被告,告知其販售系爭藥品之行為侵害原告之專利權,被告拒不回應,且於知悉原告提起本件訴訟後,仍繼續以每盒1,000元之價格販售系爭藥品。另依被告於102年11月13日所提出之進貨明細表中,被告亦自承其於102年時仍有繼續販售系爭藥品,顯見被告確實符合故意侵害系爭專利且惡意重大之條件,爰請求依侵害情節以上開損害額之3倍酌定賠償金額為5,617,920元(1,872,640×3=5,617,920)。(三)聲明: 1、被告不得為販賣之要約或販賣系爭藥品或為其他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 2、被告應賠償原告5,873,280元,及其中1,957,760元部分,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其餘3,915,520元部分,自101年6月11日民事追加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均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以現金或同額之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大安分行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4", "lawName": "專利權期間延長核定辦法" }, { "issueRef": "4 1", "lawName": "專利權期間延長核定辦法" }, { "issueRef": "4 1 3", "lawName": "專利權期間延長核定辦法" }, { "issueRef": "4 2", "lawName": "專利權期間延長核定辦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權期間延長核定辦法" }, { "issueRef": "5 1 3", "lawName": "專利權期間延長核定辦法" }, { "issueRef": "8", "lawName": "專利權期間延長核定辦法" }, { "issueRef": "20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4 1 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 1 3",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發明第I304961號「立體視覺之模內成型標籤」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8年1月1日至113年6月10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禾誠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禾誠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向訴外人湯偉有限公司(下稱湯偉公司)購入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海綿寶寶動畫水杯(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送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4項而屬侵權。原告曾於100年4月1日致存證信函通知被告禾誠公司,被告禾誠公司亦於100年4月19日函覆原告,可知被告已知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仍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縱無故意亦有過失。原告暫先為損害賠償之一部請求新台幣(下同)155萬元。被告傅健恒,為被告禾誠國際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禾誠公司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專利法第84條、第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賠償原告新台幣155萬元整,並自訴狀送達次日起按年息百分之5給付利息。(2)若獲有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各被告等連帶負擔。(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4項:原告將系爭產品送「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檢驗,系爭產品結構由外至內包含:(1)光柵板、(2)印刷層(樹脂)、(3)貼合層(PP合成膜)及(4)容器(PP),上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4項比對,已構成文義侵害。且被告之上游廠商湯偉公司於另案訴訟中已自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上開申請專利範圍,故系爭產品確實有侵權情事。2.系爭專利權並無應撤銷事由存在: (1)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具新穎性:被證4所揭露之技術特徵,欠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於印刷油墨內含樹脂」之技術特徵,因此,被證4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權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擬制新穎性。(2)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2、4項具進步性:①被證5為鋼筆墨水鑑定之期刊,其樹脂可配合醇類材料以形成增稠劑,係為達到墨水增稠的效果,被證7所揭露之技術特徵為「於光學層(24)之外表面與內表面分別具有光學層(22)及油墨層(28)」。故被證5與系爭專利內容無關連性,其鋼筆墨水含有樹脂亦與系爭專利印刷層之印刷油墨含有樹脂所欲解決的問題、所採之技術手段以及所產生的功效不同;而被證7欠缺系爭專利「於印刷油墨內含樹脂」之技術特徵。因此,組合被證5及被證7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欠缺進步性。②被證7欠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於印刷油墨內含樹脂及接著層」之技術特徵。因此,組合被證5及被證7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欠缺進步性。③被證7欠缺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於印刷油墨內含樹脂及底色層,底色層設於前述印刷層內表面,底色層之油墨係包含與塑膠品同材質或同特性之樹脂」之技術特徵。因此,組合被證5及被證7並無法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欠缺進步性。(3)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述之「同特性」文字部分,已於說明書第9頁之「實施方式」中具體敘明,並已明確列舉「同特性」塑膠品或樹脂之種類,並無不明確事由,而未違反專利法第26條規定。3.損害賠償額之計算:被告於98年12月30日起即向湯偉公司進貨系爭產品,至被告於100年4月19日回函止,仍持續向湯偉公司進貨並販賣系爭產品,共計16個月,每月進貨3,600個系爭產品,零售價60元/個,所獲得之不法利益為3,456,000元(計算式:60元/個×3,600個/月×16個月=3,456,000元),原告僅先為一部請求155萬元。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8 6", "lawName": "專利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㈠被告於其營業場所內所使用的電腦伴唱系統(電腦伴唱機及外接式硬碟),經原告查訪人員於民國100年05月06日至該營業場所消費查訪,發現現場所使用的電腦伴唱系統已經灌錄有原告享有音樂著作及視聽著作專屬授權的歌曲,並供其到該營業場所的不特定消費者點播演唱使用。㈡惟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歌曲,若要取得合法授權在營業場所使用,需要向其授權通路商「瑞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影公司)申請,每個包廂、每台MDS-219的合法授權費用一年度為新台幣(下同)7萬2000元(99年度承租MDS-219費用)。㈢原告所有之「原聲原影」的伴唱歌檔,僅授權瑞影公司所出產的「MDS-219」電腦伴唱機中,如出現在其他品牌的「電腦伴唱機」中或「外掛式硬碟」中皆為非法重製。而被告營業使用的電腦伴唱機,經向瑞影公司查詢後證實並非該公司所出產的「MDS-219」電腦伴唱機,足證明該營業場所係使用「非法重製物」營業牟利。㈣況且在被告承租「非法重製物」營業之前,瑞影公司即於100年03月10日寄發存證信函告知被告要租用有合法版權的「電腦伴唱系統」,但被告於100年3月11日收受後,仍枉顧權利人之合法權益,繼續承租「非法重製物」於營業場所營業使用。㈤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解釋令函民國95年07月06日智著字第09500064240號,KTV業者提供音樂供消費者演唱之行為,應負公開演出之法律上義務,即應徵得權利人授權,支付使用報酬,如未獲授權,應負擔民、刑事法律責任;次按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不論被告係故意或過失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依法應負損害賠償責任。㈥被告內部合計共有20個包廂以上(以20個包廂計算),所以依該營業場所之營業規模,如要合法取得原告歌曲使用,就其歌曲版權合法授權部份被告應支出144萬元整。然因被告並未承租「合法授權的電腦伴唱機」,其減少之支出為被告因該違反著作權法侵權行為所得之利益,故原告向其請求賠償100萬元整及其利息。三、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作任何聲明或陳述。四、按「①當事人對於他造主張之事實,於言詞辯論時不爭執者,視同自認。但因他項陳述可認為爭執者,不在此限。③當事人對於他造主張之事實,已於相當時期受合法之通知,而於言詞辯論期日不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爭執者,準用第一項之規定。但不到場之當事人係依公示送達通知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80條第1、3項定有明文。經查本院於100年7月29日通知被告到庭,有送達回證1件在卷足憑,而被告於本院100年8月26日言詞辯論期日既未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爭執,則被告對於原告主張其侵害著作財產權及原告受有100萬元損害之事實,依法應視為自認,自應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五、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定有明文。查被告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已如前述,則原告自得依據前揭規定請求被告賠償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六、從而,原告依據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100萬元,及自100年7月7日即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七、結論: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8  月  31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8  月  31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被告於其營業場所內所使用的電腦伴唱系統(電腦伴唱機及外接式硬碟),經原告查訪人員於民國100年05月06日至該營業場所消費查訪,發現現場所使用的電腦伴唱系統已經灌錄有原告享有音樂著作及視聽著作專屬授權的歌曲,並供其到該營業場所的不特定消費者點播演唱使用。㈡惟原告享有專屬授權之歌曲,若要取得合法授權在營業場所使用,需要向其授權通路商「瑞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影公司)申請,每個包廂、每台MDS-219的合法授權費用一年度為新台幣(下同)7萬2000元(99年度承租MDS-219費用)。㈢原告所有之「原聲原影」的伴唱歌檔,僅授權瑞影公司所出產的「MDS-219」電腦伴唱機中,如出現在其他品牌的「電腦伴唱機」中或「外掛式硬碟」中皆為非法重製。而被告營業使用的電腦伴唱機,經向瑞影公司查詢後證實並非該公司所出產的「MDS-219」電腦伴唱機,足證明該營業場所係使用「非法重製物」營業牟利。㈣況且在被告承租「非法重製物」營業之前,瑞影公司即於100年03月10日寄發存證信函告知被告要租用有合法版權的「電腦伴唱系統」,但被告於100年3月11日收受後,仍枉顧權利人之合法權益,繼續承租「非法重製物」於營業場所營業使用。㈤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解釋令函民國95年07月06日智著字第09500064240號,KTV業者提供音樂供消費者演唱之行為,應負公開演出之法律上義務,即應徵得權利人授權,支付使用報酬,如未獲授權,應負擔民、刑事法律責任;次按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不論被告係故意或過失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依法應負損害賠償責任。㈥被告內部合計共有20個包廂以上(以20個包廂計算),所以依該營業場所之營業規模,如要合法取得原告歌曲使用,就其歌曲版權合法授權部份被告應支出144萬元整。然因被告並未承租「合法授權的電腦伴唱機」,其減少之支出為被告因該違反著作權法侵權行為所得之利益,故原告向其請求賠償100萬元整及其利息。三、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作任何聲明或陳述。四、按「①當事人對於他造主張之事實,於言詞辯論時不爭執者,視同自認。但因他項陳述可認為爭執者,不在此限。③當事人對於他造主張之事實,已於相當時期受合法之通知,而於言詞辯論期日不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爭執者,準用第一項之規定。但不到場之當事人係依公示送達通知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80條第1、3項定有明文。經查本院於100年7月29日通知被告到庭,有送達回證1件在卷足憑,而被告於本院100年8月26日言詞辯論期日既未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爭執,則被告對於原告主張其侵害著作財產權及原告受有100萬元損害之事實,依法應視為自認,自應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五、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著作權法第88條定有明文。查被告侵害原告之著作財產權,已如前述,則原告自得依據前揭規定請求被告賠償100萬元及法定遲延利息。六、從而,原告依據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100萬元,及自100年7月7日即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七、結論: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8  月  31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0 年  8  月  31  日               書記官 張君豪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28 2", "lawName": "家庭暴力防治法" }, { "issueRef": "4-1", "lawName": "強制執行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78 1", "lawName": "海商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17",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49 1 1", "lawName": "非訟事件法" } ]
商標權移轉登記
被告蒙特利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統一編號00000000,統一編號部分以973表示),87年6月12日設立登記時原名台灣易而善股份有限公司(973),嗣於98年1月7日更名為世界發奶粉股份有限公司,再於98年3月9日更名為蒙特利股份有限公司。被告米得福公司(公司統一編號00000000,統一編號部分以079表示),79年9月20日設立登記時原名明宙藥品企業有限公司,嗣陸續於94年8月1日更名為蒙特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079)、98年2月3日更名為台灣易而善「有限公司」、101年2月23日更名為台灣易而善「股份有限公司」(079)、102年10月11日更名為米得福公司(079)。被告蒙特利股份有限公司於98年11月起多次邀同陳世章、吳建德、高明義、張進明等人為連帶保證人,向原告申請融資借款,並約定債務人所簽發之票據,因存款不足、拒絕往來或其他原因退票時即解除或終止該契約,惟被告蒙特利股份有限公司自102年4月8日起即陸續發生大量退票,依約即視為解除或終止該融資契約,截至102年12月11日止,被告蒙特利股份有限公司尚積欠原告本金新台幣(下同)93,674,738元及利息、違約金未清償。詎被告蒙特利股份有限公司因其財務惡化,為避免遭原告追償其債務,而陸續以通謀虛偽之方式,或以無償轉讓、無權處分等方式,將如附表所示之商標專用權(下稱系爭商標)移轉登記於被告陳秋鎮名下,致生損害於原告之債權,就附表編號1、2、3、6、7商標,爰依民法第87條第1項、第113條、第118條第1項、第184條第1項、第242條、第244條第1、2、4項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1項即被告陳秋鎮與被告蒙特利股份有限公司於附表編號1、2、3、6、7所列之商標專用權移轉登記應予撤銷,並回復登記為被告蒙特利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就附表編號4、5商標,爰依民法第87條第1項、第113條、第184條第1項、第242條、第244條第1、2、4項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第2項即被告告陳秋鎮與被告米得福公司,及被告米得福公司與被告蒙特利股份有限公司應就附表編號4、5所列之商標專用權移轉登記應予撤銷,並回復登記為被告蒙特利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並聲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8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8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1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4 4",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先前技術所揭露之技術特徵為視角大於等於50度時,不需使用反光杯,於LED視角大於等於60度時須要使用反光杯云云,顯與前揭專利技術文件記載之文義不符,顯無可採。2.依據光學原理,光源與凸透鏡之距離超過一倍焦距,則光源通過凸透鏡後會呈現聚光效果,光源與凸透鏡之距離在一倍焦距之內,則會呈現散光效果,已詳述如前,則美國第1478282號專利第2、3、4圖既已揭示該手電筒透過變焦可呈現聚光與散光之功能,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知悉,該手電算必定使用0~1f之距離(即呈現散光效果之距離)與超過1f之距離(即呈現聚光效果之距離)。因此,系爭專利使用0~2f之距離作為調整光源散光與聚光效果之技術特徵,自亦為先前技術所揭露。原告雖主張:先前技術使用之區間為0f至無限大云云,惟查被證3所揭示之手電筒雖未界定超過1f距離之最大值為何,理論上最大值可為無限大,然前揭距離既係用以調整手電筒光源之散光與聚光效果,其實際上最長之距離即不可能超過手電筒之長度,而不會是無限大。核原告主張先前技術之最大值為無限大云云,顯然與現實不符,亦不足採信。3.綜上所述,系爭專利發明說明所記載之不需使用反光杯,與使用0~2f距離調整光源散光與聚光效果之技術特徵,均已為先前技術所充分揭露,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乃為悉知技術之組合,其有無進步性必須以各項悉知技術組合後有無產生新功效為斷,尚不能因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說明中有不需使用反光杯之記載,或於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使用0~2f距離之區間調整散光與聚光效果,即可謂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請求項具有進步性。六、本件爭點與本院判斷:(一)法律適用之說明:按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則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然認為遭指控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亦即不得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品並未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而未侵害專利權,縱然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惟究竟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申言之,倘法院認侵權事實不成立或無從證明,自得據此先為請求無理由之裁判,反之,若法院認為專利權有應撤銷或廢止之事由,亦得據此先為權利人請求無據之裁判,其間並無先後之別,合先敘明。(二)原告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查本件原告於95年6月9日以「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發明專利,經智慧局審查後,於98年5月11日公告,並核准為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I309729號,專利期間則自98年5月11日起至115年6月8日止。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有7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至第7項則為附屬項。而依原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本件原告系爭發明乃一種LED之快速變焦裝置,主要係包括一本體、一LED及一凸透鏡。系爭專利係利用該LED相對該凸透鏡之距離變化為該凸透鏡之兩倍焦距範圍內,只需調整二者之間微距之快速變化,即可大角度改變光束角度,使遠距聚焦照明之亮度變強,近距散光照明之面積變大,且因未使用反射杯而使光斑得以平均。原告據此申請專利之技術特徵分別為:「1.一種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包括:一本體(1),該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一LED(21),該LED(21)連接該電源裝置,使該LED固定在該本體(1)的前端內部;一滑套(3),該滑套可滑動地設置於該本體上;以及一凸透鏡(5),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3)上,該凸透鏡位在該LED之前方的光路徑上,該凸透鏡具有一焦距,該凸透鏡可選擇地位於一第一區間或一第二區間中,該第一區間定義為該LED至該LED前方的一第一位置之間,該第二區間定義為該第一位置至該LED前方的一第二位置之間,該第一位置與該LED相距該焦距,該第二位置與該LED相距二倍該焦距;藉此,該LED發射出光束,該光束通過該凸透鏡;當該凸透鏡位於該第一區間時,通過該凸透鏡的光束達成一散光效果,該光束的角度為一第一角度;當該凸透鏡位於該第二區間時,通過該凸透鏡的光束達成一聚光效果,該光束的角度為一第二角度,該第一角度大於該第二角度。」、「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LED為聚光LED。」、「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凸透鏡為單凸透鏡或雙凸透鏡。」、「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滑套設於該本體之前端,該凸透鏡射於該滑套之前端。」、「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本體設有一防水阻尼圈,該滑套固定在該防水阻尼圈上。」、「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本體設有快速螺紋,使該滑套螺接在該本體上。」、「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0mm至32mm。」(詳如附件圖式1所示)。(三)被告所提出系爭專利無效引證案之技術特徵:被告主張系爭專利具有無效之事由,主要係提出被證2美國第US7147343B2號專利(公告日為95年12月12日、公開日為93年9月30日)、及被證3美國第1478282號專利(公告日為12年12月18日)為其引證案。其中被證2之公告日雖晚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即95月6日9日),其公告本不具備作為論斷系爭專利有效性之前案適格性,然其公開日93年9月30日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其公開本自得作為系爭專利有效性比對之適格前案。爰僅論斷被證2美國第US7147343B2號專利之公開案(下稱被證2-1)與被證3美國第1478282號專利案之組合得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5、7項有無具有進步性,合先敘明。經查被證2-1之技術特徵,主要係揭示一具有相對於LED光源之距離可調整之透鏡之手電筒,藉由旋轉前滑套(fronthousingsection16)而調整光束之聚集,此一專利揭示該手電筒具有一本體(20),該本體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90),LED(50),該LED連接該電源裝置(90),使該LED固定在本體(20)之前端內部,一滑套(16),該滑套可滑動地設置於該本體(20)上,當使用者為了聚集來自LED或光源之光線,可持續轉動滑套(16),藉以增加透鏡(14)及LED(50)之間之距離,而使來自LED之光線聚集至一預定之距離,(由此揭露可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滑套16可滑動地設置於本體上),一凸透鏡(14),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16)上,該凸透鏡位在該LED(50)前方之光路徑上,該凸透鏡(14)具有一焦距,該凸透鏡(14)相對於LED(50)之距離可調整,藉由旋轉前滑套(fronthousingsection16)而調整光束之聚集。至被證3之技術特徵,主要則係揭示一種凸透鏡與光源間之距離可藉由旋轉滑套(16)改變,以調整不同光束投射效果之手電筒(參考其說明書第10行),依其結構說明可知此一手電筒包含一本體(1),該本體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電池5),一燈泡(11),該燈泡連接該電源裝置(電池5),使該燈泡(11)固定在該本體(1)之前端內部;另有一滑套(6),該滑套(6)可滑動地設置於該本體(1)上(參說明書第51至52行),一凸透鏡(12),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6)上,該凸透鏡位在該燈泡(11)前方之光路徑上,當透鏡與燈泡之距離不同可產生散光及聚光之效果,當手電筒之透鏡位於燈泡前方之一位置時可產生聚光效果,亦可如同傳統手電筒一般當透鏡在一特定位置時產生發散光之效果。(四)被證2-1與被證3之組合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比對原告系爭專利與被證2-1所揭示之內容,可知被證2-1亦有揭示該手電筒具有聚光效果之調整範圍,此即為系爭專利之透鏡與LED距離為F(焦距)至2F(兩倍焦距)之間所產生光源聚光效果,惟被證2-1並未教示手電筒於0至F間之距離調整。而比較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可發現兩者主要差異點在於光源不同,被證3採用燈泡為光源,系爭專利則係採用LED為其光源,惟以LED為手電筒之光源一節,已見於被證2-1,除此之外,被證3業已揭示於手電筒裝置中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使光源發出之光線在經過透鏡後因距離之不同而產生聚光與散光之效果。2.原告雖主張:被證3並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第一區間(O至1F焦距)及第二區間(F至2F)云云。惟查「光源在0至F之間將呈現散光效果」、「光源在F至2F之間將呈現聚光效果」乃為光學成像原理,依光學成像原理,欲產生聚光效果時需介於1F至2F之距離,0至1F間之距離則會產生發散之效果,該區間距離之界定乃光學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所熟知之原理及通常知識,是以在參酌被證3之第2、4、5圖之教示下,依據光學之普通知識應可完成系爭專利之0至2F距離調變而產生聚光及散光之效果。況由被證2-1說明書第0045段所揭示之內容可知,當使用者為了聚集來自LED或光源之光線,可持續轉動滑套(16),藉以增加透鏡(14)及LED(50)之間之距離,足見其距離必在1F以上,否則無法形成聚光之效果。是以,姑且不論被證2-1所揭示之技術特徵是否為0至F或F至2F之距離,被證2-1亦顯然已揭示及教示一種可藉由旋轉滑套改變以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進而改變光線投射效果之手電筒。此再參酌被證3第2圖即可清楚知悉當透鏡與光源在第一距離時可產生散光效果(實線表示),當透鏡與光源在第二距離時可產生聚光之效果(虛線表示),其說明書第40至47行亦分別針對第4圖及第5圖說明其可形成聚光及散光之效果。雖被證3說明書之文字並未明確具體揭示第4圖之透鏡與光源之位置係在F至2F,且未揭示第5圖係在0至F之距離所得之結果,惟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光學成像原理亦能得知其間道理,蓋光影成像依光源與透鏡距離位置之變化,自然會產生聚光與散光之差異,此種位置距離之變化,縱未賦予名稱(即0、F、2F),其所產生之聚光、散光效果仍然相同,此乃自然法則,是原告所稱圖式所示內容僅屬推測而非屬引證案之一部分云云,並不足採。3.原告雖又主張:系爭專利因使用LED作為光源,且未使用反光杯,解決反光杯容易生鏽及調焦過程中產生環狀不均勻之光斑與黑洞,解決長期存在之問題,同時結合0至1F正立放大虛像和1至2F成倒立放大實像(此區間被認為不可能使用於照明),系爭專利卻可使用得到良好之效果,確已克服技術之偏見云云。惟查,原告所稱之效果乃系爭專利使用之技術特徵,而該技術特徵均已經被證2-1及被證3明確揭示或教示,是相較於被證2-1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況被證2-1說明書第[0007]段第5至7行中亦已揭示因透鏡之使用可提供均勻、明亮之光束,是以不需要反光杯(reflector)等語,足見被證2-1已明確教示使用LED作為光源及凸透鏡而不需反光杯之結構概念,故原告上開陳述並不足採。再者,因被證3亦已揭示1至2F產生散光之技術,故系爭專利並無非克服技術偏見之功效。另原告雖再以其商業上之成功作為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之佐證云云,惟按商品銷售成功與否除因技術特徵因素外,尚有銷售技巧或廣告宣傳等原因,不能據此理由以為判斷。4.原告雖又主張:系爭專利係使用大功率的LED,習知其角度均會大於90度角,而被證2-1對大功率之LED所提供教示乃是須使用反射杯的,兩者技術特徵並不相同云云。惟按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應以每一請求項所記載之文字意義及該文字在相關技術中通常所總括之範圍予以認定,說明書本身並非定義專利權範圍之依據,定義專利權範圍之根本及唯一依據乃申請專利範圍,是專利說明書雖可以作為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參考,然因申請專利範圍始為界定專利權範圍之根本依據,是專利說明書之內容並不可讀入申請專利範圍內。而所謂參酌專利說明書以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亦應僅係對申請專利範圍中既有之限制條件(文字、用語)加以解釋,不能因此而增加、減少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限制條件,致變動申請專利範圍對外所表現之客觀專利權範圍,此為法理之所當然。經查,原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記載並未有不明確之處,自應以其所載之文字意義及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認知或瞭解該文字在相關技術中通常總括之範圍予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未記載「高功率之LED、大範圍均勻照明、大角度LED、A/f(LED之角度/焦距)之比例關係及LED角度及功率大小與是否使用反光杯之關係」等技術特徵,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自不得將原說明書或圖式有記載但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未記載之技術特徵讀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中,以限縮申請專利之範圍,而變更專利權之範圍,是以,原告以上開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解釋作為與習知技術區別、及系爭專利具有無法預期功效之比較依據,實不足採。5.綜上所述,被證2-1及被證3與系爭專利均為手電筒之相同領域,其組合對於該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而言應為明顯,再者,系爭專利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產生聚光及散光之效果亦見於被證3,故相較於被證2-1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乃為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引證2-1及引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自不具有進具性。(四)被證2-1與被證3之組合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不具進步性:1.綜觀前述比對結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2-1及被證3之組合相較,顯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乃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引證2-1及引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殆無疑義,應認不具進步性。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乃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解釋其專利特徵時,應連同第1項之技術特徵一併讀入,其中第2項乃對於第1項所界定LED元件之進一步限定(即限定於聚光LED)、第3項乃對於第1項所界定凸透鏡元件之進一步限定(即限定於單凸透鏡與雙凸透鏡)、第4項乃描述第1項界定本體、滑套、凸透鏡元件之連接關係(即滑套設於本體前端、凸透鏡設於滑套前端)、第5項乃在第1項所界定之本體上增設一防水阻尼圈、第6項乃在第1項所界定之本體上增設快速螺紋、第7項乃對於第一項所界定凸透鏡與LED的變化距離作進一步限定(即限於0mm至32mm),均未逾第1項之主要技術特徵,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揭露之技術特徵與被證2-1及被證3之結合相較既不具進步性,其第2-7項自亦不具進步性。七、綜上所述,本件原告系爭專利既有得撤銷之事由,其訴請被告賠償3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即無理由,應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提之證據,均毋庸再予審酌,附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  月  2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  月  28  日      書記官 周其祥
(一)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組成,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二)原告所指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被告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實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惟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按其實際參與營運之車輛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是被告桃汽公會無原告所指電腦統計數據系統之使用需求,亦無使用該系統並進而申請補貼而獲取龐大利益之情,被告楊世勳同樣未使用,被告桃汽公會亦未曾於92年間委託民間電腦公司撰寫程式設計,原告應就其所指內容負具體舉證證明之責。(三)原告是否確係系爭著作之著作人,原告就此應負具體之舉證責任。(四)被告等人既無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原告之請求即顯無理由。縱認被告等人有違反著作權法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因被告桃汽公會並未於92年間委請民間電腦公司設計程式花費10萬元之事,則原告對其著作權之價值應為舉證,原告亦未敘明其以10倍計算損害賠償金額之依據,核其請求顯屬過高,應不為允許。(五)被告桃汽公會之會員計有10家客運公司,惟並非全體會員均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敬老愛心乘車補助,僅其中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及亞通客運有為請領,況且,補助款亦係由前開4家客運公司自行申請後,方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款項予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更遑論有受領桃園縣政府之補助款,自無可能有原告所指「…與時任社會局承辦李小姐商討該系統應有功能,方知已由補助款中提撥10萬委請廠商撰寫…」之情。原告擬據其前開陳述證明其所指之程式系統具有10萬元之值,顯無可採。(六)原告主張「開發期間桃園客運公司主管告知:此非公司應用程式,請用下班後、私人時間等語;原告本以為是出公差性質,豈知遭受主管非議甚至要脅處分,只得帶回家利用私人時間開發。系統上線使用後如預期達到應有功能,獲得郭前理事長口頭允諾獎勵,卻無法被單位主管接受並否決,緣由該系統為公會所需,非桃園客運公司所有…」等語,並未指出該名桃園客運公司主管為何人,亦未詳細陳述該等情節之發生時間及其始末,被告等否認。(七)有關前揭敬老愛心乘車補貼之補助款金額計算方式,係依各家客運之車輛數及載運比例為依據,歷經數年後預算得以提高,係因公車票價已大幅調漲之故,實與換票作業系統無涉,原告所陳,亦與事實有所相悖。(八)爰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益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參、本院之判斷一、兩造不爭執之事實:(見本院卷第63、64頁)(一)原告係於83年進入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服務,迄今仍在職,訴外人司徒中明於92年間擔任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之營運課課長,兼任被告桃汽公會之總幹事,於93年2月調離桃汽公會職務。(二)被告等人收受原告於98年8月11日寄發之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075號存證信函後,被告桃汽公會於98年8月19日以桃園成功路郵局第4202號存證信函表示該會無使用原告所述之「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原告於98年11月19日收受上開存證信函。(三)被告桃汽公會為一由行駛桃園縣境內路線之各家客運業依商業團體法及商業團體法施行細則所組成(被證1章程),目前公會會員計有10家客運業者,分別為桃園客運公司、中壢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亞通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國光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建明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聯合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統聯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長榮國際儲運股份有限公司。公會會務包括會員間之意見交流、資料彙整及居中協調,是公會並非一營利單位,亦無營業收入。(四)桃汽公會所協助辦理者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補助款」之事,該補助政策係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經縣議會審核,俟預算通過後,再由各家客運公司自行向縣政府申請補助款,最後由縣政府將補助款分別核撥予各家客運公司。於前開流程中,被告桃汽公會僅於縣政府編列預算迄縣議會審核預算通過前,協助縣政府通知協調各家客運業者整理相關資料、研擬討論以爭取補助經費,俟預算通過後,即由各家客運業者自行統計申請、收取款項,與被告桃汽公會無涉。(五)受領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補貼僅桃園客運、新竹客運、中壢客運、亞通客運,且係由該4家客運自行向桃園縣政府申請,始由桃園縣政府個別撥付各家客運業者,被告桃汽公會無法申請、受領補助款;縣政府編列預算係以設籍桃園縣年滿65歲與身心障礙者受領優待票統計數量為依據,車輛數僅係各家客運分配補助時採用之方式之一。二、得心證之理由:(一)按著作財產權人得授權他人利用著作,其授權利用之地域、時間、內容、利用方法或其他事項,依當事人之約定。著作權法第3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又受雇人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該受雇人為著作人。但契約約定以雇用人為著作人者,從其約定。依前項規定,以受雇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歸雇用人享有。但契約約定其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者,從其約定。著作權法第11條第1、2項亦定有明文。1、經查,原告主張系爭著作係因91、92年間被告桃汽公司為因應桃園縣政府敬老愛心乘車優惠補貼之政策,而由當時擔任桃汽公會總幹事之司徒中明委請原告撰寫系爭著作,並無償提供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之事實,業經證人司徒中明到庭證稱:「(問:「敬老暨身心障礙優待票線上換領作業系統」的電腦程式是何人製作?)鄭澤民。(問:當初是你委託他來製作的嗎?)是,因為本來桃園縣敬老愛心票是用人工換發,流弊很多,所以當時我擔任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的總幹事,就請鄭澤民先生寫一套電腦程式,供三家客運公司連線換發票。91、92年左右委託他製作,91、92年完成,沒有提供任何金錢給原告,因為我跟原告私交不錯,私下拜託他製作。寫好後測試可以使用,連到中華電信,是申請中華電信的線路,三家公司都可連線,手續都是鄭先生處理好,三家公司開過會…可以換發票只有三家公司(桃園客運、中壢客運、新竹客運)…系爭電腦程式是由原告提供給被告桃園縣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使用,再由其提供給三家公司…原告完成後,招集三家公司來桃園客運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是公會招集他們來…我不清楚公會之前是否曾以拾萬元設計費委託民間電腦公司製作。之所以會找原告來做系爭電腦程式是因為原告在桃園客運公司工作,原告的電腦程度比較好,且我跟他的私交不錯,才私底下請他來做…當時換票作業系統的需求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要求公會要做出來的」等語屬實(見本院100年2月17日言詞辯論筆錄),核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電信公司)客服處二客服第七作業中心回覆單檢附之中華電信公司寬頻企業電子商務租用及異動申請書內容(見本院卷第108頁),係由原告代被告桃汽公司向中華電信公司申請租用網站,以使用上開系統之情節相符,堪認系爭著作係被告桃汽公會為應桃園縣政府社會處之要求,而由該公會總幹事司徒中明出面與原告聯繫,並約定由原告撰寫後無償授權予被告桃汽公會使用。2、被告雖辯稱證人司徒中明當時亦為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營運課課長,而原告為該公司電腦課管理股長,為長官與部屬的關係,是系爭著作係原告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云云,惟已為原告所否認,並經證人司徒中明證稱:「當時鄭先生是任職於桃園客運電腦課管理股長,我當時是桃園客運營運課課長,但營運課沒有職權去指示電腦課的人員,電腦課有電腦課的課長」等語明確(參同前筆錄),且依被告所提訴外人桃園客運公司辦事細則第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5",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原告於民國107年10月間協助訴外人即其友人楊O撰擬「著作證明契約文書」(下稱系爭契約),約計325字,係以文字完整串連表達該契約意念,經原告花費數天數夜聯絡溝通與反覆多次腦力思維激盪,經多次修改補充後深思熟慮所完成,其內容專業且特定適用,並非適用於任意第三人,具有原創性,自屬應受著作權法保護之語文著作。又系爭契約文書無端遭被告於108年2月20日擅自重製並公開傳輸貼文到「寫意FB社團」,致使原告及友人楊O任由被告及其他第三人大肆批評、謾罵甚至惡意詆毀,被告未經同意或授權擅自重製、公開傳輸原告之系爭契約,自已故意侵害原告之著作權及人格權,致原告當然受有勞力、時間及人格貶抑之損害,惟因原告不易證明其損害額,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以新臺幣(下同)10萬元作為其損害賠償額。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第3項、第85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次日起至清償日止,依照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㈡被告應將如附件所示之道歉啟事刊登於被告在「寫意FB社團」臉書粉絲專頁,並設定為公開瀏覽狀態1年。㈢第1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原告不能證明其為系爭契約之著作人,且系爭契約之內容網路上可以找到類似範本,並無原創性,自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又其玻璃工廠師傅說楊O有拿系爭契約請他簽約,因玻璃工廠師傅沒有受過很高教育,便詢問其系爭合約是何義,其因此在「寫意FB社團」張貼系爭契約,詢問如簽署該契約對當事人會有何影響,其已將重點名字都劃掉,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問題,並沒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0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控侵權物1之連桿自由端得經過頂推面進入勾部,據以固定門板而閉鎖車輛尾端,因此,被控侵權物1落入系爭專利4請求項1之文義讀取範圍云云(見本院卷3第329頁)。惟查,系爭專利4請求項1之勾具係被保持在可被連桿自由端頂推之固定位置(如系爭專利4第4圖於勾具26下方有一虛線之擋塊,可使勾具26保持在可被連桿24自由端頂推之固定位置),如此可使該連桿之自由端頂推勾扣端上之一頂推面而被勾扣於勾部。然被控侵權物1之勾具下方並無擋塊,連桿之自由端在未進入勾部前,勾具常態下是朝往下方,勾具無法被保持在可被連桿自由端頂推之固定位置,是以,被控侵權物1於門板朝車輛尾端樞轉時,該二連桿穿伸出該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無法頂推該勾扣端上之一頂推面而被勾扣於該勾部,故被控侵權物1無法讀取系爭專利4請求項1編號1M要件「且該門板朝車輛尾端樞轉時,該二連桿穿伸出該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頂推該勾扣端上之一頂推面而被勾扣於該勾部。」之文義,原告上開主張,尚無可取。4.綜上,被控侵權物1與系爭專利4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進行上開文義比對,基於全要件分析結果,由於被控侵權物1未落入系爭專利4請求項1要件編號1M之文義,故被控侵權物1並未落入系爭專利4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七)被控侵權物2未落入系爭專利4請求項1之均等範圍:1.文義侵權分析:(1)系爭專利4請求項1之技術內容,可解析為13個要件,分別為:要件編號1A:一種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設於車輛相對於車頭之尾端,要件編號1B:該尾門於該尾端兩側分別設有一直立的軌道及一滑設於該軌道中之滑座,要件編號1C:該滑座樞設有一門板,該門板可相對於該滑座樞轉,以供作為平台及收折而閉鎖車輛尾端之用,要件編號1D:該尾門設有一閉鎖機構,其中:該閉鎖機構設於該門板,要件編號1E:其包括有一以一主樞接部樞設於該門板上之連動件,要件編號1F:該連動件朝兩相異方向分別延伸有一第一凸伸部及一第二凸伸部,其中該第一凸伸部樞接有一拉桿,該第二凸伸部樞接有一固接於該門板的邊框之拉伸彈簧,要件編號1G:而位於該主樞接部附近之相異兩側分別設有一樞接部,且各有一連桿一端分別樞接於該二樞接部,要件編號1H:各連桿之另一端分別為一自由端且延伸至該門板兩側之邊框,並分別穿設於該邊框兩側之二穿孔中,且分別凸伸出該二穿孔,要件編號1I:其中可藉由拉動該拉桿使該連動件形成以該主樞接部為軸之樞轉,進而帶動該二樞接部產生位移,而令該二連桿之自由端退回各對應之穿孔內;要件編號1J:而對應該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該二滑座上分別設有一勾具,該二勾具分別以一樞接端樞設於該二滑座上,要件編號1K:該二勾具相對於其樞接端分別形成有一勾扣端,該二勾扣端可於該門板朝車輛尾端樞轉時勾扣住該二連桿穿伸出該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而閉鎖車輛尾端;要件編號1L:該勾具之勾扣端形成有一朝下彎曲之勾部,要件編號1M:且該門板朝車輛尾端樞轉時,該二連桿穿伸出該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頂推該勾扣端上之一頂推面而被勾扣於該勾部。(2)被控侵權物2與系爭專利4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比對:①要件編號1A:被控侵權物2為一種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設於車輛相對於車頭之尾端,可完全對應於要件編號1A之文義。因此,被控侵權物2符合要件編號1A之文義讀取。②要件編號1B: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該尾門於該尾端兩側分別設有一直立的軌道及一滑設於該軌道中之滑座之技術內容,可完全對應於要件編號1B之文義。因此,被控侵權物2符合要件編號1B之文義讀取。③要件編號1C: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該滑座樞設有一門板,該門板可相對於該滑座樞轉,以供作為平台及收折而閉鎖車輛尾端之用之技術內容,可完全對應於要件編號1C之文義。因此,被控侵權物2符合要件編號1C之文義讀取。④要件編號1D: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該尾門設有一閉鎖機構,其中:該閉鎖機構設於該門板之技術內容,可完全對應於要件編號1D之文義。因此,被控侵權物2符合要件編號1D之文義讀取。⑤要件編號1E: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包括有一以一主樞接部樞設於該門板上之連動件之技術內容,可完全對應於要件編號1E之文義。因此,被控侵權物2符合要件編號1E之文義讀取。⑥要件編號1F: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該連動件朝兩相異方向分別延伸有一第一凸伸部及一第二凸伸部,其中該第一凸伸部樞接有一拉桿,該第「一」凸伸部樞接有一固接於該門板的「骨架」之拉伸彈簧之技術內容,此與要件編號1F該第二凸伸部樞接有一固接於該門板的邊框之拉伸彈簧之技術內容,並不相同。因此,被控侵權物2未符合要件編號1F之文義讀取。⑦要件編號1G: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位於該主樞接部附近之相異兩側分別設有一樞接部,且各有一連桿一端分別樞接於該二樞接部之技術內容,可完全對應於要件編號1G之文義。因此,被控侵權物2符合要件編號1G之文義讀取。⑧要件編號1H: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各連桿之另一端分別為一自由端且延伸至該門板兩側之邊框,並分別穿設於該邊框兩側之二穿孔中,且分別凸伸出該二穿孔之技術內容,可完全對應於要件編號1H之文義。因此,被控侵權物2符合要件編號1H之文義讀取。⑨要件編號1I: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可藉由拉動該拉桿使該連動件形成以該主樞接部為軸之樞轉,進而帶動該二樞接部產生位移,而令該二連桿之自由端退回各對應之穿孔內之技術內容,可完全對應於要件編號1I之文義。因此,被控侵權物2符合要件編號1I之文義讀取。⑩要件編號1J: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滑座未樞設勾具」之技術內容,此與要件編號1J二滑座上分別設有一勾具,該二勾具分別以一樞接端樞設於該二滑座上之技術內容,並不相同。因此,被控侵權物2未符合要件編號1J之文義讀取。⑪要件編號1K: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滑座未樞設勾具,而是設有「擋桿」,用以擋止二連桿穿伸出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而閉鎖車輛尾端之技術內容,此與要件編號1K該二勾具相對於其樞接端分別形成有一勾扣端,該二勾扣端可於該門板朝車輛尾端樞轉時勾扣住該二連桿穿伸出該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而閉鎖車輛尾端之技術內容,並不相同。因此,被控侵權物2未符合要件編號1K之文義讀取。⑫要件編號1L: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滑座未樞設勾具之技術內容,此與要件編號1L該勾具之勾扣端形成有一朝下彎曲之勾部之技術內容,並不相同。因此,被控侵權物2未符合要件編號1L之文義讀取。⑬要件編號1M:被控侵權物2具有具安全閉鎖之升降尾門,其中滑座未樞設勾具,而是設有「擋桿」,擋桿不動,用以擋止二連桿穿伸出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而閉鎖車輛尾端之技術內容,此與要件編號1M該門板朝車輛尾端樞轉時,該二連桿穿伸出該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頂推該勾扣端上之一頂推面而被勾扣於該勾部之技術內容,並不相同。因此,被控侵權物2未符合要件編號1M之文義讀取。(3)綜上,被控侵權物2與系爭專利4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進行上開文義比對,基於全要件分析結果,由於被控侵權物2無法讀取系爭專利4請求項1要件編號1F、1J、1K、1L、1M之文義,故被控侵權物1並未落入系爭專利4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2.均等侵權分析:(1)按判斷被控侵權對象是否構成均等侵權,應於判斷不符合文義讀取之後,針對被控侵權對象與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不相同之各個技術特徵,逐一判斷其是否為均等之技術特徵。若被控侵權對象欠缺系爭專利之請求項的一個以上之技術特徵,或有一個以上對應之技術特徵不相同且不均等,即不符合全要件原則,應判斷不適用均等論,被控侵權對象不構成均等侵權。(2)被控侵權物2雖落入系爭專利1請求項1要件編號1A、1B、1C、1D、1E、1G、1H、1I之技術內容,惟未落入系爭專利4請求項要件編號1F、1J、1K、1L、1M之技術特徵,已如前述。茲就要件編號1F、1J、1K、1L、1M之技術特徵,分析被控侵權物2是否落入系爭專利4請求項1均等範圍。(3)被控侵權物2與系爭專利4請求項1要件編號1J、1K、1L、1M之均等比對:①技術手段(way):系爭專利4係藉由二勾具分別以一樞接端樞設於該二滑座上,該二勾具相對於其樞接端分別形成有一勾扣端,該二勾扣端可於該門板朝車輛尾端樞轉時勾扣住該二連桿穿伸出該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而閉鎖車輛尾端,該勾具之勾扣端形成有一朝下彎曲之勾部,且該門板朝車輛尾端樞轉時,該二連桿穿伸出該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頂推該勾扣端上之一頂推面而被勾扣於該勾部,而被控侵權物2滑座未樞設勾具,而是設有擋桿,藉由擋桿不動,用以擋止二連桿穿伸出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而閉鎖車輛尾端,兩者技術手段有明顯差異,其差異非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即能輕易完成,因此,應視為兩者技術手段不同。②功能(function):被控侵權物2未樞設勾具,而擋桿不動,門板朝車輛尾端樞轉時,該二連桿穿伸出該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無法頂推該勾具,此與系爭專利4請求項1要件編號1J至1M於門板朝車輛尾端樞轉時,該二連桿穿伸出該門板邊框二穿孔之自由端頂推該勾扣端上之一頂推面而被勾扣於該勾部之用不同。③結果(result):被控侵權物2於收折門板時無法自動閉鎖,避免門板意外翻出造成危險的效果,此與系爭專利4請求項1要件編號1J至1M於收折門板時可自動閉鎖,避免門板意外翻出造成危險的效果亦不相同。④被控侵權物2與系爭專利4請求項1要件編號1J至1M相較,二者之技術手段不同,產生不同之功能及結果,而存有實質差異,並無均等論之適用,是以,被控侵權物2與系爭專利4請求項1要件編號1J、1K、1L、1M之技術內容未構成均等侵權。至於被控侵權物2與系爭專利4請求項1要件編號1F相較,是否應有均等論之適用,因不影響結論,即無再予判斷之必要。(4)
原告不能證明其為系爭契約之著作人,且系爭契約之內容網路上可以找到類似範本,並無原創性,自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又其玻璃工廠師傅說楊O有拿系爭契約請他簽約,因玻璃工廠師傅沒有受過很高教育,便詢問其系爭合約是何義,其因此在「寫意FB社團」張貼系爭契約,詢問如簽署該契約對當事人會有何影響,其已將重點名字都劃掉,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問題,並沒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一)原告所屬之「香奈兒集團」係世界知名之香水、化粧品、服飾、鞋類、皮件、首飾等商品之產銷公司,香奈兒 集團並自西元1912年起,開始以「CHANEL」作為商標使用,指定使用在其所出產之香水、化粧品、服飾、手錶等各式商品,在我國亦自49年起,陸續註冊取得「香奈兒」及「CHANEL」等系爭商標,且於我國投入龐大廣告費用,透過眾多平面、電子媒體行銷「香奈兒」及「CHANEL」品牌,並由集團關係企業英屬開曼群島商香奈兒精品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下稱:香奈兒台灣分公司),在我國使用系爭商標,經營服飾品、化粧品、鐘錶、首飾、香水等商品之批發及零售事業,系爭商標早已成為我國一般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之著名商標。(二)被告紀國潘之兄紀○○前與其配偶即被告紀林秀容等13人於臺中市○區○○路0段0號經營「香奈兒SPA休閒旅館」,擅自於「香奈兒SPA休閒旅館」之招牌、網站、廣告傳單、面紙盒、原子筆、毛巾、浴巾、床單、枕套等行銷物件上,大量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香奈兒」字樣及近似於系爭商標之「CHANNEL」字樣,並以近似於系爭商標之「CHANNEL」字樣作為網域名稱之特取部分,經原告提起侵害商標權之刑事告訴及民事訴訟,其中,實際經營者紀○○,業經法院判處有期徒刑6月確定,另包括被告紀林秀容在內之13位合夥人,則經本院103年度民商訴字第56號民事判決認定侵害系爭商標權、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系爭商標字樣之行銷物件、並應連帶賠償原告300萬元(下稱:前案民事訴訟)。詎料被告紀國潘、紀林秀容各出資50萬元、100萬元,於103年12月8日設立被告香馜兒公司(嗣於105年10月27日變更公司名稱為「心媞公司」),並於104年2月28日受讓「香奈兒SPA休閒旅館」之經營權與營運設備,迄至105年12月26日更名經營「心媞SPA休閒旅館」(原「香馜兒SPA休閒旅館」)期間,將原「香奈兒SPA休閒旅館」所使用之行銷物件「香奈兒」字樣,變更外觀、讀音均極為近似之「香馜兒」字樣經營「香馜兒SPA休閒旅館」,並於「香馜兒SPA休閒旅館」之網站、招牌、床單、枕套等物品上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之「香馜兒」字樣,不僅使相關消費者有混淆誤認之虞,亦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又被告為攀附系爭商標圖樣、品牌及商譽,竟使用與系爭商標高度近似之「香馜兒」字樣對外行銷「香馜兒SPA休閒旅館」,被告所為應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5條所規範「榨取他人努力成果」之「不符合商業競爭倫理之不公平競爭行為」。此外,被告紀國潘為被告心媞公司之負責人,被告紀林秀容為被告心媞公司持股2/3之股東,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應與被告心媞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公平交易法第30條、第31條第1項、第2項、第33條,民法第28條、第185條第1項、第195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僅先表明全部請求之最低金額。(三)聲明:1.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之字樣作為其商業名稱之特取部分。2.被告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字樣之招牌、網頁、床單、枕套或其他行銷物件,或從事其他為行銷之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字樣之行為。3.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105年9月1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4.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本件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及主文之全文,以新細明體20號字體刊載於蘋果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全國版第1版各1日。5.第3項聲明,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原告不能證明其為系爭契約之著作人,且系爭契約之內容網路上可以找到類似範本,並無原創性,自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又其玻璃工廠師傅說楊O有拿系爭契約請他簽約,因玻璃工廠師傅沒有受過很高教育,便詢問其系爭合約是何義,其因此在「寫意FB社團」張貼系爭契約,詢問如簽署該契約對當事人會有何影響,其已將重點名字都劃掉,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問題,並沒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78 1", "lawName": "海商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9 1 1", "lawName": "非訟事件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瑞士商香奈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香奈兒公司)所屬之香奈兒集團係世界知名之香水、化粧品、服飾、鞋類、皮件及首飾等商品之公司,自1912年起,即以「CHANEL」作為商標使用,並指定使用於如附表所示之商品或服務。原告香奈兒公司除在美國、瑞士、法國、日本、荷蘭、西班牙及阿根廷等國申准商標註冊外,自49年間起,亦於我國陸續取得附表所示之「CHANEL」、「香奈兒」及「香奈爾」等商標註冊(下稱系爭商標),並於我國投入龐大廣告費用,行銷「CHANEL」、「香奈兒」及「香奈爾」品牌。原告英屬開曼群島商香奈兒精品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下稱香奈兒臺灣分公司)為集團之關係企業,在我國使用系爭商標,經營服飾、化粧品、鐘錶、首飾、香水等商品之批發及零售事業,使系爭商標已成為我國之著名商標。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於99年11月間所編製之「著名商標名錄及案例評析附冊」及「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中,將系爭商標列為著名商標。(二)被告阿邦師公司為藉攀附原告之商譽營利,並於97年3月間使用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以「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公司名稱,設立香奈爾珠寶公司,並由李哲政為負責人。而被告余培齡、被告蔡嘉信則使用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先後以「香奈兒」及「香奈爾」字樣作為當鋪商號名稱,並擔任當舖之負責人,基於行銷之目的,自96年間起,在高雄市○○○路88號對外懸掛「香奈兒精品當舖」招牌、使用「香奈兒精品當舖」名片,經營名牌包、精品、手錶、鑽石之質借、寄售及零售等業務。被告之上開行為不僅足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亦已減損原告所有「香奈兒」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原告香奈兒公司於98年3月間發覺上情後,委請律師發函被告要求停止上開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之行為,詎被告擴大營業規模,更於高雄市○○路309號設立營業據點,亦以「香奈爾精品當舖」為招牌、名片,經營相同業務。基於行銷目的,並以與原告「CHANEL」商標相同之文字作為網域名稱,其網址:http//www.chanel-pawnshop.com之網頁,以「香奈爾精品當舖www.chanel-pawnshop.com」、「香奈爾精品當舖」、「香奈爾珠寶銀樓有限公司」等名義利用網路對外宣傳,並使用「香奈爾精品當舖」名義於報紙刊登廣告,載明:「更多香奈爾流當品資訊www.chanel-pawnshop.co-m」、「高價收購鑽石、名牌精品」,經營各類動產商品質借、流當品銷售、商品寄售、鑽石及名牌精品買賣等業務,不僅足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亦已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三)被告經營名牌精品之寄售、零售及流當品買賣等業務,其與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指定使用之「衣著、服飾品、珠寶、靴鞋、皮包之零售」服務相同,違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規定。縱認為被告所提供之服務,非與原告所指定使用之服務相同,惟當舖於市場上所營業務,除前揭之質借外,亦包括後端之流當品拍賣、陳列與銷售等行為,此與零售服務在外觀上均呈現將各種商品匯集於特定場所,俾於消費者瀏覽與選購之服務。且自被告之招牌、名片、現場陳列、網頁資料及報紙廣告等可知,渠等係以名牌精品為其經營重點,除銷售流當品之外,亦提供名牌精品買賣交流、二手精品之寄賣及展示零售等服務。因知名品牌之精品在市場上具有保值性,限量商品有增值空間,消費者可利用此特性在市面上進行二手銷售或融資借款。是兩造擁有相同之消費族群,依照社會通念及市場交易,縱使非屬相同之服務,亦屬具有高度關聯性之類似服務。被告使用之「香奈爾」商標,其字型與發音,均與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極為近似,且被告使用之「CHANEL」商標乃為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之英文原文,而「香奈兒」、「CHANEL」商標均為原告之著名註冊商標,具有強烈之識別性,兩者已屬高度近似。不論自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商標近似之程度或服務類似之程度觀察,均應認為被告使用「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商標對外行銷之行為,已經足使一般具備普通知識經驗之相關消費者,其於施以通常之辨別及注意,在異時異地隔離及通體觀察下,均會誤認被告之服務為原告同一來源之系列服務,或誤認被告所經營之香奈兒精品當舖、香奈爾精品當舖與原告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之關係,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其行為自係違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2款、第3款之規定,為商標法第61條第2項之侵害商標權。(四)被告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之著名商標及註冊商標,仍使用與系爭商標相同之「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等文字作為自己商號名稱、公司名稱及網域名稱,並作為表彰其等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其於招牌、名片、報紙廣告及網頁上大肆對外行銷,藉以推廣於社會價值觀念上與原告之精緻、時尚、品味形象具有相當落差之典當業務。被告行為造成相關消費者,產生系爭商標有經營當舖之印象,而減弱系爭商標強烈指示源自原告之商品、服務之識別性,並使相關消費者對於系爭商標所代表之精緻、時尚及品味,產生負面之聯想。準此,構成商標法第62條第1項第1款所規範之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不論自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商標近似之程度或服務類似之程度觀察,均應認為被告等上開使用「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等文字之行為,使相關消費者誤認被告之服務為原告同一來源之系列服務,或誤認被告所經營之當舖與原告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之關係,自亦構成商標法第62條第2款所規範之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五)系爭商標已成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用以區別原告所提供商品或服務之表徵。被告間接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造成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所規範「混淆」之結果。因原告數十年來投入大量資金與心力,始於社會大眾心中建立系爭商標表彰原告商品及服務之精緻、時尚、品味商譽之表徵,於市場上具有極高之知名度。詎被告為使相關消費者產生其所銷售商品、提供服務具有精緻、時尚及品味特質之聯想,俾於行銷其當舖之各項業務,竟攀附原告之商譽,以上開方式使用系爭商標對外行銷。縱使認被告之行為未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仍應認為被告之行為已經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六)李正邦前於98年10月22日以「香奈爾精品當舖」字樣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商標註冊,業由智慧財產局於99年7月30日以(99)智商0508字第09980361530號函為核駁審定,益徵原告之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被告所使用之字樣,近似於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且被告之行為足以減損原告著名商標之識別性。被告藉攀附原告之商譽營利,共同使用系爭商標與襲用原告營業表徵之手段,侵害原告之權益。被告李正邦前為被告阿邦師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因其於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而侵害原告權益之行為,依據民法第28條規定,被告阿邦師公司對於被告李正邦之行為造成原告之損害,自應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余培齡、蔡嘉信及李正邦係自96年間起,即共同經營香奈爾當鋪,其等以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之手段侵害原告權益;而被告阿邦師公司、香奈爾當鋪於不同時期登記各被告為負責人之情形,僅為渠等共同侵害被告權益之部分工作分擔,故被告李正邦、余培齡及蔡嘉信依民法第185條規定,就原告因渠等行為所受之全部損害,負擔連帶賠償責任。被告基於不同之債務發生原因,就同一內容之給付,對於原告各負全部給付之義務,且因其中一位被告為給付,其他被告於其清償之範圍內即同免其責任,為不真正連帶債務。(七)綜上所述,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3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32條第2項、民法第185條、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不真正連帶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並以被告侵害商標權行為所得之利益,即自96年間起迄本件民事訴訟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日為止,經營香奈爾當舖與阿邦師公司之全部營業收入,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參諸被告之自認及財政部高雄市國稅局左營稽徵所營業稅查定課徵核定稅額繳款書之記載,可知被告香奈爾當舖為國稅局所核定之營業稅額為每3個月3,000元。故依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11條、第21條及營業稅特種稅額查定辦法第4條等規定,即使不計入香奈爾當鋪經營商品寄售、精品收購等非專屬本業之銷售額,僅以其當鋪本業之銷售額估算,其每年之營業收入達60萬元。被告自96年1月1日起至100年3月底止,合計4年又3個月之期間,其營業收入逾255萬元,原告僅請求被告賠償財產上損害50萬元。職是,依據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2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原告請求被告賠償50萬元之財產上損害,當屬於法有據。而被告為攀附原告商譽經營當舖牟利,其於商號名稱、公司名稱、招牌、名片、報紙廣告及網頁等,使用系爭著名之註冊商標對外行銷,已減損原告之業務上信譽,爰依據商標法第63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不真正連帶賠償原告300萬元。因被告之侵害行為態樣,包括刊登報紙廣告、網路行銷等得以對於眾多不特定社會大眾從事行銷之手段,原告自有依商標法第64條請求將被告侵害原告商標權、違反公平交易法情事之判決書內容,刊登於報紙之必要。(八)被告係侵害原告之商標權與違反公平交易法而侵害原告之權益。爰依商標法第61條、第62條、第63條第1項、第64條、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第24條、第30條、第31條、第32條第2項、民法第28條、第185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蔡嘉信即香奈爾當舖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其商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向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辦理其商業名稱變更登記為不含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名稱。2.被告阿邦師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3.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CHANEL」之字樣作為網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辦理註銷「http//www.chanel-pawnshop.com」網域名稱之登記。4.被告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件,或從事其他為行銷之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等字樣之行為,並應將現所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招牌、名片及其他行銷物件拆除、銷燬。5.被告蔡嘉信即香奈爾當舖、李正邦及余培齡應連帶給付原告350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6.被告阿邦師公司、李正邦應連帶給付原告350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7.第5項及第6項請求,倘於其中一被告清償時,其他被告於清償範圍內,同免給付之義務。8.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及主文之全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全國版(A、B版)第1版各1日。9.就第5項、第6項及第7項請求,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原告不能證明其為系爭契約之著作人,且系爭契約之內容網路上可以找到類似範本,並無原創性,自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又其玻璃工廠師傅說楊O有拿系爭契約請他簽約,因玻璃工廠師傅沒有受過很高教育,便詢問其系爭合約是何義,其因此在「寫意FB社團」張貼系爭契約,詢問如簽署該契約對當事人會有何影響,其已將重點名字都劃掉,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問題,並沒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2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0", "lawName":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 }, { "issueRef": "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2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2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767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 "lawName": "營業稅特種稅額查定辦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瑞士商香奈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香奈兒公司)所屬之香奈兒集團係世界知名之香水、化粧品、服飾、鞋類、皮件及首飾等商品之公司,自1912年起,即以「CHANEL」作為商標使用,並指定使用於如附表所示之商品或服務。原告香奈兒公司除在美國、瑞士、法國、日本、荷蘭、西班牙及阿根廷等國申准商標註冊外,自49年間起,亦於我國陸續取得附表所示之「CHANEL」、「香奈兒」及「香奈爾」等商標註冊(下稱系爭商標),並於我國投入龐大廣告費用,行銷「CHANEL」、「香奈兒」及「香奈爾」品牌。原告英屬開曼群島商香奈兒精品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下稱香奈兒臺灣分公司)為集團之關係企業,在我國使用系爭商標,經營服飾、化粧品、鐘錶、首飾、香水等商品之批發及零售事業,使系爭商標已成為我國之著名商標。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於99年11月間所編製之「著名商標名錄及案例評析附冊」及「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中,將系爭商標列為著名商標。(二)被告阿邦師公司為藉攀附原告之商譽營利,並於97年3月間使用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以「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公司名稱,設立香奈爾珠寶公司,並由李哲政為負責人。而被告余培齡、被告蔡嘉信則使用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先後以「香奈兒」及「香奈爾」字樣作為當鋪商號名稱,並擔任當舖之負責人,基於行銷之目的,自96年間起,在高雄市○○○路88號對外懸掛「香奈兒精品當舖」招牌、使用「香奈兒精品當舖」名片,經營名牌包、精品、手錶、鑽石之質借、寄售及零售等業務。被告之上開行為不僅足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亦已減損原告所有「香奈兒」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原告香奈兒公司於98年3月間發覺上情後,委請律師發函被告要求停止上開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之行為,詎被告擴大營業規模,更於高雄市○○路309號設立營業據點,亦以「香奈爾精品當舖」為招牌、名片,經營相同業務。基於行銷目的,並以與原告「CHANEL」商標相同之文字作為網域名稱,其網址:http//www.chanel-pawnshop.com之網頁,以「香奈爾精品當舖www.chanel-pawnshop.com」、「香奈爾精品當舖」、「香奈爾珠寶銀樓有限公司」等名義利用網路對外宣傳,並使用「香奈爾精品當舖」名義於報紙刊登廣告,載明:「更多香奈爾流當品資訊www.chanel-pawnshop.co-m」、「高價收購鑽石、名牌精品」,經營各類動產商品質借、流當品銷售、商品寄售、鑽石及名牌精品買賣等業務,不僅足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亦已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三)被告經營名牌精品之寄售、零售及流當品買賣等業務,其與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指定使用之「衣著、服飾品、珠寶、靴鞋、皮包之零售」服務相同,違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規定。縱認為被告所提供之服務,非與原告所指定使用之服務相同,惟當舖於市場上所營業務,除前揭之質借外,亦包括後端之流當品拍賣、陳列與銷售等行為,此與零售服務在外觀上均呈現將各種商品匯集於特定場所,俾於消費者瀏覽與選購之服務。且自被告之招牌、名片、現場陳列、網頁資料及報紙廣告等可知,渠等係以名牌精品為其經營重點,除銷售流當品之外,亦提供名牌精品買賣交流、二手精品之寄賣及展示零售等服務。因知名品牌之精品在市場上具有保值性,限量商品有增值空間,消費者可利用此特性在市面上進行二手銷售或融資借款。是兩造擁有相同之消費族群,依照社會通念及市場交易,縱使非屬相同之服務,亦屬具有高度關聯性之類似服務。被告使用之「香奈爾」商標,其字型與發音,均與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極為近似,且被告使用之「CHANEL」商標乃為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之英文原文,而「香奈兒」、「CHANEL」商標均為原告之著名註冊商標,具有強烈之識別性,兩者已屬高度近似。不論自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商標近似之程度或服務類似之程度觀察,均應認為被告使用「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商標對外行銷之行為,已經足使一般具備普通知識經驗之相關消費者,其於施以通常之辨別及注意,在異時異地隔離及通體觀察下,均會誤認被告之服務為原告同一來源之系列服務,或誤認被告所經營之香奈兒精品當舖、香奈爾精品當舖與原告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之關係,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其行為自係違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2款、第3款之規定,為商標法第61條第2項之侵害商標權。(四)被告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之著名商標及註冊商標,仍使用與系爭商標相同之「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等文字作為自己商號名稱、公司名稱及網域名稱,並作為表彰其等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其於招牌、名片、報紙廣告及網頁上大肆對外行銷,藉以推廣於社會價值觀念上與原告之精緻、時尚、品味形象具有相當落差之典當業務。被告行為造成相關消費者,產生系爭商標有經營當舖之印象,而減弱系爭商標強烈指示源自原告之商品、服務之識別性,並使相關消費者對於系爭商標所代表之精緻、時尚及品味,產生負面之聯想。準此,構成商標法第62條第1項第1款所規範之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不論自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商標近似之程度或服務類似之程度觀察,均應認為被告等上開使用「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等文字之行為,使相關消費者誤認被告之服務為原告同一來源之系列服務,或誤認被告所經營之當舖與原告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之關係,自亦構成商標法第62條第2款所規範之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五)系爭商標已成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用以區別原告所提供商品或服務之表徵。被告間接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造成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所規範「混淆」之結果。因原告數十年來投入大量資金與心力,始於社會大眾心中建立系爭商標表彰原告商品及服務之精緻、時尚、品味商譽之表徵,於市場上具有極高之知名度。詎被告為使相關消費者產生其所銷售商品、提供服務具有精緻、時尚及品味特質之聯想,俾於行銷其當舖之各項業務,竟攀附原告之商譽,以上開方式使用系爭商標對外行銷。縱使認被告之行為未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仍應認為被告之行為已經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六)李正邦前於98年10月22日以「香奈爾精品當舖」字樣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商標註冊,業由智慧財產局於99年7月30日以(99)智商0508字第09980361530號函為核駁審定,益徵原告之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被告所使用之字樣,近似於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且被告之行為足以減損原告著名商標之識別性。被告藉攀附原告之商譽營利,共同使用系爭商標與襲用原告營業表徵之手段,侵害原告之權益。被告李正邦前為被告阿邦師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因其於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而侵害原告權益之行為,依據民法第28條規定,被告阿邦師公司對於被告李正邦之行為造成原告之損害,自應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余培齡、蔡嘉信及李正邦係自96年間起,即共同經營香奈爾當鋪,其等以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之手段侵害原告權益;而被告阿邦師公司、香奈爾當鋪於不同時期登記各被告為負責人之情形,僅為渠等共同侵害被告權益之部分工作分擔,故被告李正邦、余培齡及蔡嘉信依民法第185條規定,就原告因渠等行為所受之全部損害,負擔連帶賠償責任。被告基於不同之債務發生原因,就同一內容之給付,對於原告各負全部給付之義務,且因其中一位被告為給付,其他被告於其清償之範圍內即同免其責任,為不真正連帶債務。(七)綜上所述,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3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32條第2項、民法第185條、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不真正連帶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並以被告侵害商標權行為所得之利益,即自96年間起迄本件民事訴訟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日為止,經營香奈爾當舖與阿邦師公司之全部營業收入,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參諸被告之自認及財政部高雄市國稅局左營稽徵所營業稅查定課徵核定稅額繳款書之記載,可知被告香奈爾當舖為國稅局所核定之營業稅額為每3個月3,000元。故依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11條、第21條及營業稅特種稅額查定辦法第4條等規定,即使不計入香奈爾當鋪經營商品寄售、精品收購等非專屬本業之銷售額,僅以其當鋪本業之銷售額估算,其每年之營業收入達60萬元。被告自96年1月1日起至100年3月底止,合計4年又3個月之期間,其營業收入逾255萬元,原告僅請求被告賠償財產上損害50萬元。職是,依據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2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原告請求被告賠償50萬元之財產上損害,當屬於法有據。而被告為攀附原告商譽經營當舖牟利,其於商號名稱、公司名稱、招牌、名片、報紙廣告及網頁等,使用系爭著名之註冊商標對外行銷,已減損原告之業務上信譽,爰依據商標法第63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不真正連帶賠償原告300萬元。因被告之侵害行為態樣,包括刊登報紙廣告、網路行銷等得以對於眾多不特定社會大眾從事行銷之手段,原告自有依商標法第64條請求將被告侵害原告商標權、違反公平交易法情事之判決書內容,刊登於報紙之必要。(八)被告係侵害原告之商標權與違反公平交易法而侵害原告之權益。爰依商標法第61條、第62條、第63條第1項、第64條、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第24條、第30條、第31條、第32條第2項、民法第28條、第185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蔡嘉信即香奈爾當舖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其商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向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辦理其商業名稱變更登記為不含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名稱。2.被告阿邦師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3.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CHANEL」之字樣作為網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辦理註銷「http//www.chanel-pawnshop.com」網域名稱之登記。4.被告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件,或從事其他為行銷之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等字樣之行為,並應將現所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招牌、名片及其他行銷物件拆除、銷燬。5.被告蔡嘉信即香奈爾當舖、李正邦及余培齡應連帶給付原告350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6.被告阿邦師公司、李正邦應連帶給付原告350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7.第5項及第6項請求,倘於其中一被告清償時,其他被告於清償範圍內,同免給付之義務。8.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及主文之全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全國版(A、B版)第1版各1日。9.就第5項、第6項及第7項請求,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原告不能證明其為系爭契約之著作人,且系爭契約之內容網路上可以找到類似範本,並無原創性,自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又其玻璃工廠師傅說楊O有拿系爭契約請他簽約,因玻璃工廠師傅沒有受過很高教育,便詢問其系爭合約是何義,其因此在「寫意FB社團」張貼系爭契約,詢問如簽署該契約對當事人會有何影響,其已將重點名字都劃掉,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問題,並沒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4",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9 0-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9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瑞士商香奈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香奈兒公司)所屬之香奈兒集團係世界知名之香水、化粧品、服飾、鞋類、皮件及首飾等商品之公司,自1912年起,即以「CHANEL」作為商標使用,並指定使用於如附表所示之商品或服務。原告香奈兒公司除在美國、瑞士、法國、日本、荷蘭、西班牙及阿根廷等國申准商標註冊外,自49年間起,亦於我國陸續取得附表所示之「CHANEL」、「香奈兒」及「香奈爾」等商標註冊(下稱系爭商標),並於我國投入龐大廣告費用,行銷「CHANEL」、「香奈兒」及「香奈爾」品牌。原告英屬開曼群島商香奈兒精品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下稱香奈兒臺灣分公司)為集團之關係企業,在我國使用系爭商標,經營服飾、化粧品、鐘錶、首飾、香水等商品之批發及零售事業,使系爭商標已成為我國之著名商標。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於99年11月間所編製之「著名商標名錄及案例評析附冊」及「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中,將系爭商標列為著名商標。(二)被告阿邦師公司為藉攀附原告之商譽營利,並於97年3月間使用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以「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公司名稱,設立香奈爾珠寶公司,並由李哲政為負責人。而被告余培齡、被告蔡嘉信則使用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先後以「香奈兒」及「香奈爾」字樣作為當鋪商號名稱,並擔任當舖之負責人,基於行銷之目的,自96年間起,在高雄市○○○路88號對外懸掛「香奈兒精品當舖」招牌、使用「香奈兒精品當舖」名片,經營名牌包、精品、手錶、鑽石之質借、寄售及零售等業務。被告之上開行為不僅足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亦已減損原告所有「香奈兒」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原告香奈兒公司於98年3月間發覺上情後,委請律師發函被告要求停止上開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之行為,詎被告擴大營業規模,更於高雄市○○路309號設立營業據點,亦以「香奈爾精品當舖」為招牌、名片,經營相同業務。基於行銷目的,並以與原告「CHANEL」商標相同之文字作為網域名稱,其網址:http//www.chanel-pawnshop.com之網頁,以「香奈爾精品當舖www.chanel-pawnshop.com」、「香奈爾精品當舖」、「香奈爾珠寶銀樓有限公司」等名義利用網路對外宣傳,並使用「香奈爾精品當舖」名義於報紙刊登廣告,載明:「更多香奈爾流當品資訊www.chanel-pawnshop.co-m」、「高價收購鑽石、名牌精品」,經營各類動產商品質借、流當品銷售、商品寄售、鑽石及名牌精品買賣等業務,不僅足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亦已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三)被告經營名牌精品之寄售、零售及流當品買賣等業務,其與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指定使用之「衣著、服飾品、珠寶、靴鞋、皮包之零售」服務相同,違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規定。縱認為被告所提供之服務,非與原告所指定使用之服務相同,惟當舖於市場上所營業務,除前揭之質借外,亦包括後端之流當品拍賣、陳列與銷售等行為,此與零售服務在外觀上均呈現將各種商品匯集於特定場所,俾於消費者瀏覽與選購之服務。且自被告之招牌、名片、現場陳列、網頁資料及報紙廣告等可知,渠等係以名牌精品為其經營重點,除銷售流當品之外,亦提供名牌精品買賣交流、二手精品之寄賣及展示零售等服務。因知名品牌之精品在市場上具有保值性,限量商品有增值空間,消費者可利用此特性在市面上進行二手銷售或融資借款。是兩造擁有相同之消費族群,依照社會通念及市場交易,縱使非屬相同之服務,亦屬具有高度關聯性之類似服務。被告使用之「香奈爾」商標,其字型與發音,均與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極為近似,且被告使用之「CHANEL」商標乃為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之英文原文,而「香奈兒」、「CHANEL」商標均為原告之著名註冊商標,具有強烈之識別性,兩者已屬高度近似。不論自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商標近似之程度或服務類似之程度觀察,均應認為被告使用「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商標對外行銷之行為,已經足使一般具備普通知識經驗之相關消費者,其於施以通常之辨別及注意,在異時異地隔離及通體觀察下,均會誤認被告之服務為原告同一來源之系列服務,或誤認被告所經營之香奈兒精品當舖、香奈爾精品當舖與原告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之關係,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其行為自係違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2款、第3款之規定,為商標法第61條第2項之侵害商標權。(四)被告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之著名商標及註冊商標,仍使用與系爭商標相同之「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等文字作為自己商號名稱、公司名稱及網域名稱,並作為表彰其等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其於招牌、名片、報紙廣告及網頁上大肆對外行銷,藉以推廣於社會價值觀念上與原告之精緻、時尚、品味形象具有相當落差之典當業務。被告行為造成相關消費者,產生系爭商標有經營當舖之印象,而減弱系爭商標強烈指示源自原告之商品、服務之識別性,並使相關消費者對於系爭商標所代表之精緻、時尚及品味,產生負面之聯想。準此,構成商標法第62條第1項第1款所規範之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不論自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商標近似之程度或服務類似之程度觀察,均應認為被告等上開使用「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等文字之行為,使相關消費者誤認被告之服務為原告同一來源之系列服務,或誤認被告所經營之當舖與原告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之關係,自亦構成商標法第62條第2款所規範之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五)系爭商標已成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用以區別原告所提供商品或服務之表徵。被告間接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造成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所規範「混淆」之結果。因原告數十年來投入大量資金與心力,始於社會大眾心中建立系爭商標表彰原告商品及服務之精緻、時尚、品味商譽之表徵,於市場上具有極高之知名度。詎被告為使相關消費者產生其所銷售商品、提供服務具有精緻、時尚及品味特質之聯想,俾於行銷其當舖之各項業務,竟攀附原告之商譽,以上開方式使用系爭商標對外行銷。縱使認被告之行為未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仍應認為被告之行為已經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六)李正邦前於98年10月22日以「香奈爾精品當舖」字樣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商標註冊,業由智慧財產局於99年7月30日以(99)智商0508字第09980361530號函為核駁審定,益徵原告之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被告所使用之字樣,近似於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且被告之行為足以減損原告著名商標之識別性。被告藉攀附原告之商譽營利,共同使用系爭商標與襲用原告營業表徵之手段,侵害原告之權益。被告李正邦前為被告阿邦師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因其於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而侵害原告權益之行為,依據民法第28條規定,被告阿邦師公司對於被告李正邦之行為造成原告之損害,自應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余培齡、蔡嘉信及李正邦係自96年間起,即共同經營香奈爾當鋪,其等以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之手段侵害原告權益;而被告阿邦師公司、香奈爾當鋪於不同時期登記各被告為負責人之情形,僅為渠等共同侵害被告權益之部分工作分擔,故被告李正邦、余培齡及蔡嘉信依民法第185條規定,就原告因渠等行為所受之全部損害,負擔連帶賠償責任。被告基於不同之債務發生原因,就同一內容之給付,對於原告各負全部給付之義務,且因其中一位被告為給付,其他被告於其清償之範圍內即同免其責任,為不真正連帶債務。(七)綜上所述,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3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32條第2項、民法第185條、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不真正連帶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並以被告侵害商標權行為所得之利益,即自96年間起迄本件民事訴訟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日為止,經營香奈爾當舖與阿邦師公司之全部營業收入,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參諸被告之自認及財政部高雄市國稅局左營稽徵所營業稅查定課徵核定稅額繳款書之記載,可知被告香奈爾當舖為國稅局所核定之營業稅額為每3個月3,000元。故依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11條、第21條及營業稅特種稅額查定辦法第4條等規定,即使不計入香奈爾當鋪經營商品寄售、精品收購等非專屬本業之銷售額,僅以其當鋪本業之銷售額估算,其每年之營業收入達60萬元。被告自96年1月1日起至100年3月底止,合計4年又3個月之期間,其營業收入逾255萬元,原告僅請求被告賠償財產上損害50萬元。職是,依據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2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原告請求被告賠償50萬元之財產上損害,當屬於法有據。而被告為攀附原告商譽經營當舖牟利,其於商號名稱、公司名稱、招牌、名片、報紙廣告及網頁等,使用系爭著名之註冊商標對外行銷,已減損原告之業務上信譽,爰依據商標法第63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不真正連帶賠償原告300萬元。因被告之侵害行為態樣,包括刊登報紙廣告、網路行銷等得以對於眾多不特定社會大眾從事行銷之手段,原告自有依商標法第64條請求將被告侵害原告商標權、違反公平交易法情事之判決書內容,刊登於報紙之必要。(八)被告係侵害原告之商標權與違反公平交易法而侵害原告之權益。爰依商標法第61條、第62條、第63條第1項、第64條、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第24條、第30條、第31條、第32條第2項、民法第28條、第185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蔡嘉信即香奈爾當舖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其商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向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辦理其商業名稱變更登記為不含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名稱。2.被告阿邦師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3.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CHANEL」之字樣作為網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辦理註銷「http//www.chanel-pawnshop.com」網域名稱之登記。4.被告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件,或從事其他為行銷之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等字樣之行為,並應將現所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招牌、名片及其他行銷物件拆除、銷燬。5.被告蔡嘉信即香奈爾當舖、李正邦及余培齡應連帶給付原告350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6.被告阿邦師公司、李正邦應連帶給付原告350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7.第5項及第6項請求,倘於其中一被告清償時,其他被告於清償範圍內,同免給付之義務。8.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及主文之全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全國版(A、B版)第1版各1日。9.就第5項、第6項及第7項請求,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原告不能證明其為系爭契約之著作人,且系爭契約之內容網路上可以找到類似範本,並無原創性,自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又其玻璃工廠師傅說楊O有拿系爭契約請他簽約,因玻璃工廠師傅沒有受過很高教育,便詢問其系爭合約是何義,其因此在「寫意FB社團」張貼系爭契約,詢問如簽署該契約對當事人會有何影響,其已將重點名字都劃掉,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問題,並沒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瑞士商香奈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香奈兒公司)所屬之香奈兒集團係世界知名之香水、化粧品、服飾、鞋類、皮件及首飾等商品之公司,自1912年起,即以「CHANEL」作為商標使用,並指定使用於如附表所示之商品或服務。原告香奈兒公司除在美國、瑞士、法國、日本、荷蘭、西班牙及阿根廷等國申准商標註冊外,自49年間起,亦於我國陸續取得附表所示之「CHANEL」、「香奈兒」及「香奈爾」等商標註冊(下稱系爭商標),並於我國投入龐大廣告費用,行銷「CHANEL」、「香奈兒」及「香奈爾」品牌。原告英屬開曼群島商香奈兒精品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下稱香奈兒臺灣分公司)為集團之關係企業,在我國使用系爭商標,經營服飾、化粧品、鐘錶、首飾、香水等商品之批發及零售事業,使系爭商標已成為我國之著名商標。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財產局)於99年11月間所編製之「著名商標名錄及案例評析附冊」及「著名商標案件彙編」中,將系爭商標列為著名商標。(二)被告阿邦師公司為藉攀附原告之商譽營利,並於97年3月間使用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以「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公司名稱,設立香奈爾珠寶公司,並由李哲政為負責人。而被告余培齡、被告蔡嘉信則使用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先後以「香奈兒」及「香奈爾」字樣作為當鋪商號名稱,並擔任當舖之負責人,基於行銷之目的,自96年間起,在高雄市○○○路88號對外懸掛「香奈兒精品當舖」招牌、使用「香奈兒精品當舖」名片,經營名牌包、精品、手錶、鑽石之質借、寄售及零售等業務。被告之上開行為不僅足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亦已減損原告所有「香奈兒」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原告香奈兒公司於98年3月間發覺上情後,委請律師發函被告要求停止上開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之行為,詎被告擴大營業規模,更於高雄市○○路309號設立營業據點,亦以「香奈爾精品當舖」為招牌、名片,經營相同業務。基於行銷目的,並以與原告「CHANEL」商標相同之文字作為網域名稱,其網址:http//www.chanel-pawnshop.com之網頁,以「香奈爾精品當舖www.chanel-pawnshop.com」、「香奈爾精品當舖」、「香奈爾珠寶銀樓有限公司」等名義利用網路對外宣傳,並使用「香奈爾精品當舖」名義於報紙刊登廣告,載明:「更多香奈爾流當品資訊www.chanel-pawnshop.co-m」、「高價收購鑽石、名牌精品」,經營各類動產商品質借、流當品銷售、商品寄售、鑽石及名牌精品買賣等業務,不僅足使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亦已減損系爭商標之識別性及信譽。(三)被告經營名牌精品之寄售、零售及流當品買賣等業務,其與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指定使用之「衣著、服飾品、珠寶、靴鞋、皮包之零售」服務相同,違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之規定。縱認為被告所提供之服務,非與原告所指定使用之服務相同,惟當舖於市場上所營業務,除前揭之質借外,亦包括後端之流當品拍賣、陳列與銷售等行為,此與零售服務在外觀上均呈現將各種商品匯集於特定場所,俾於消費者瀏覽與選購之服務。且自被告之招牌、名片、現場陳列、網頁資料及報紙廣告等可知,渠等係以名牌精品為其經營重點,除銷售流當品之外,亦提供名牌精品買賣交流、二手精品之寄賣及展示零售等服務。因知名品牌之精品在市場上具有保值性,限量商品有增值空間,消費者可利用此特性在市面上進行二手銷售或融資借款。是兩造擁有相同之消費族群,依照社會通念及市場交易,縱使非屬相同之服務,亦屬具有高度關聯性之類似服務。被告使用之「香奈爾」商標,其字型與發音,均與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極為近似,且被告使用之「CHANEL」商標乃為原告所有第151961號「香奈兒」商標之英文原文,而「香奈兒」、「CHANEL」商標均為原告之著名註冊商標,具有強烈之識別性,兩者已屬高度近似。不論自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商標近似之程度或服務類似之程度觀察,均應認為被告使用「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商標對外行銷之行為,已經足使一般具備普通知識經驗之相關消費者,其於施以通常之辨別及注意,在異時異地隔離及通體觀察下,均會誤認被告之服務為原告同一來源之系列服務,或誤認被告所經營之香奈兒精品當舖、香奈爾精品當舖與原告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之關係,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其行為自係違反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2款、第3款之規定,為商標法第61條第2項之侵害商標權。(四)被告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之著名商標及註冊商標,仍使用與系爭商標相同之「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等文字作為自己商號名稱、公司名稱及網域名稱,並作為表彰其等營業主體或來源之標識,其於招牌、名片、報紙廣告及網頁上大肆對外行銷,藉以推廣於社會價值觀念上與原告之精緻、時尚、品味形象具有相當落差之典當業務。被告行為造成相關消費者,產生系爭商標有經營當舖之印象,而減弱系爭商標強烈指示源自原告之商品、服務之識別性,並使相關消費者對於系爭商標所代表之精緻、時尚及品味,產生負面之聯想。準此,構成商標法第62條第1項第1款所規範之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不論自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商標近似之程度或服務類似之程度觀察,均應認為被告等上開使用「香奈兒」、「香奈爾」及「CHAN-EL」等文字之行為,使相關消費者誤認被告之服務為原告同一來源之系列服務,或誤認被告所經營之當舖與原告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之關係,自亦構成商標法第62條第2款所規範之視為侵害商標權行為。(五)系爭商標已成為相關事業或消費者用以區別原告所提供商品或服務之表徵。被告間接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造成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所規範「混淆」之結果。因原告數十年來投入大量資金與心力,始於社會大眾心中建立系爭商標表彰原告商品及服務之精緻、時尚、品味商譽之表徵,於市場上具有極高之知名度。詎被告為使相關消費者產生其所銷售商品、提供服務具有精緻、時尚及品味特質之聯想,俾於行銷其當舖之各項業務,竟攀附原告之商譽,以上開方式使用系爭商標對外行銷。縱使認被告之行為未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規定,仍應認為被告之行為已經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之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六)李正邦前於98年10月22日以「香奈爾精品當舖」字樣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商標註冊,業由智慧財產局於99年7月30日以(99)智商0508字第09980361530號函為核駁審定,益徵原告之系爭商標為著名商標;被告所使用之字樣,近似於原告所有之「香奈兒」商標,且被告之行為足以減損原告著名商標之識別性。被告藉攀附原告之商譽營利,共同使用系爭商標與襲用原告營業表徵之手段,侵害原告之權益。被告李正邦前為被告阿邦師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因其於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而侵害原告權益之行為,依據民法第28條規定,被告阿邦師公司對於被告李正邦之行為造成原告之損害,自應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余培齡、蔡嘉信及李正邦係自96年間起,即共同經營香奈爾當鋪,其等以違反商標法及公平交易法之手段侵害原告權益;而被告阿邦師公司、香奈爾當鋪於不同時期登記各被告為負責人之情形,僅為渠等共同侵害被告權益之部分工作分擔,故被告李正邦、余培齡及蔡嘉信依民法第185條規定,就原告因渠等行為所受之全部損害,負擔連帶賠償責任。被告基於不同之債務發生原因,就同一內容之給付,對於原告各負全部給付之義務,且因其中一位被告為給付,其他被告於其清償之範圍內即同免其責任,為不真正連帶債務。(七)綜上所述,原告依據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3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1條、第32條第2項、民法第185條、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不真正連帶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並以被告侵害商標權行為所得之利益,即自96年間起迄本件民事訴訟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日為止,經營香奈爾當舖與阿邦師公司之全部營業收入,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參諸被告之自認及財政部高雄市國稅局左營稽徵所營業稅查定課徵核定稅額繳款書之記載,可知被告香奈爾當舖為國稅局所核定之營業稅額為每3個月3,000元。故依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11條、第21條及營業稅特種稅額查定辦法第4條等規定,即使不計入香奈爾當鋪經營商品寄售、精品收購等非專屬本業之銷售額,僅以其當鋪本業之銷售額估算,其每年之營業收入達60萬元。被告自96年1月1日起至100年3月底止,合計4年又3個月之期間,其營業收入逾255萬元,原告僅請求被告賠償財產上損害50萬元。職是,依據商標法第61條第1項前段、第62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原告請求被告賠償50萬元之財產上損害,當屬於法有據。而被告為攀附原告商譽經營當舖牟利,其於商號名稱、公司名稱、招牌、名片、報紙廣告及網頁等,使用系爭著名之註冊商標對外行銷,已減損原告之業務上信譽,爰依據商標法第63條第3項之規定,請求被告不真正連帶賠償原告300萬元。因被告之侵害行為態樣,包括刊登報紙廣告、網路行銷等得以對於眾多不特定社會大眾從事行銷之手段,原告自有依商標法第64條請求將被告侵害原告商標權、違反公平交易法情事之判決書內容,刊登於報紙之必要。(八)被告係侵害原告之商標權與違反公平交易法而侵害原告之權益。爰依商標法第61條、第62條、第63條第1項、第64條、公平交易法第20條第1項第2款、第24條、第30條、第31條、第32條第2項、民法第28條、第185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等規定,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蔡嘉信即香奈爾當舖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其商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向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辦理其商業名稱變更登記為不含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名稱。2.被告阿邦師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香奈兒」或「香奈爾」之字樣作為其公司名稱之特取部分。3.被告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CHANEL」之字樣作為網域名稱之特取部分,並應辦理註銷「http//www.chanel-pawnshop.com」網域名稱之登記。4.被告不得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招牌、名片、廣告、網頁或其他行銷物件,或從事其他為行銷之目的而使用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等字樣之行為,並應將現所使用含有相同或近似於「CHANEL」、「香奈兒」或「香奈爾」字樣之招牌、名片及其他行銷物件拆除、銷燬。5.被告蔡嘉信即香奈爾當舖、李正邦及余培齡應連帶給付原告350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6.被告阿邦師公司、李正邦應連帶給付原告350萬元,暨自起訴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7.第5項及第6項請求,倘於其中一被告清償時,其他被告於清償範圍內,同免給付之義務。8.被告應負擔費用,將本件判決書之案號、當事人、案由欄及主文之全文,以新細明體10號字體刊載於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全國版(A、B版)第1版各1日。9.就第5項、第6項及第7項請求,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原告不能證明其為系爭契約之著作人,且系爭契約之內容網路上可以找到類似範本,並無原創性,自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又其玻璃工廠師傅說楊O有拿系爭契約請他簽約,因玻璃工廠師傅沒有受過很高教育,便詢問其系爭合約是何義,其因此在「寫意FB社團」張貼系爭契約,詢問如簽署該契約對當事人會有何影響,其已將重點名字都劃掉,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問題,並沒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公司以公司名稱侵害系爭商標,故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等語(見本案卷二第10頁背面),其就系爭商標受侵害之主張,依同法第22條第2項「前項姓名、商號或公司名稱、商標、商品容器、包裝、外觀或其他顯示他人商品或服務之表徵,依法註冊取得商標權者,不適用之」規定,不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規定。(四)又按:「『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違反本法規定之事業,得限期命其停止、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並得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00萬元以下罰鍰;…』行為時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41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同法施行細則第36條規定:『依本法量處罰鍰時,應審酌一切情狀,並注意下列事項:一、違法行為之動機、目的及預期之不當利益。
原告不能證明其為系爭契約之著作人,且系爭契約之內容網路上可以找到類似範本,並無原創性,自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又其玻璃工廠師傅說楊O有拿系爭契約請他簽約,因玻璃工廠師傅沒有受過很高教育,便詢問其系爭合約是何義,其因此在「寫意FB社團」張貼系爭契約,詢問如簽署該契約對當事人會有何影響,其已將重點名字都劃掉,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問題,並沒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1 4", "lawName": "企業併購法" }, { "issueRef": "35", "lawName": "企業併購法" }, { "issueRef": "1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15 1 5",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16",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19",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69-8",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0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3",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6", "lawName": "公平交易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3 1 16",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1 1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商標法施行細則"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4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 2", "lawName":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 }, { "issueRef": "96 1 3", "lawName":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被告公司以公司名稱侵害系爭商標,故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等語(見本案卷二第10頁背面),其就系爭商標受侵害之主張,依同法第22條第2項「前項姓名、商號或公司名稱、商標、商品容器、包裝、外觀或其他顯示他人商品或服務之表徵,依法註冊取得商標權者,不適用之」規定,不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規定。(四)又按:「『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違反本法規定之事業,得限期命其停止、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並得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00萬元以下罰鍰;…』行為時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41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同法施行細則第36條規定:『依本法量處罰鍰時,應審酌一切情狀,並注意下列事項:一、違法行為之動機、目的及預期之不當利益。
原告不能證明其為系爭契約之著作人,且系爭契約之內容網路上可以找到類似範本,並無原創性,自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又其玻璃工廠師傅說楊O有拿系爭契約請他簽約,因玻璃工廠師傅沒有受過很高教育,便詢問其系爭合約是何義,其因此在「寫意FB社團」張貼系爭契約,詢問如簽署該契約對當事人會有何影響,其已將重點名字都劃掉,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問題,並沒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3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42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被告公司以公司名稱侵害系爭商標,故被告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5條等語(見本案卷二第10頁背面),其就系爭商標受侵害之主張,依同法第22條第2項「前項姓名、商號或公司名稱、商標、商品容器、包裝、外觀或其他顯示他人商品或服務之表徵,依法註冊取得商標權者,不適用之」規定,不適用公平交易法第22條第1項規定。(四)又按:「『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違反本法規定之事業,得限期命其停止、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並得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00萬元以下罰鍰;…』行為時公平交易法第24條、第41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同法施行細則第36條規定:『依本法量處罰鍰時,應審酌一切情狀,並注意下列事項:一、違法行為之動機、目的及預期之不當利益。
原告不能證明其為系爭契約之著作人,且系爭契約之內容網路上可以找到類似範本,並無原創性,自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又其玻璃工廠師傅說楊O有拿系爭契約請他簽約,因玻璃工廠師傅沒有受過很高教育,便詢問其系爭合約是何義,其因此在「寫意FB社團」張貼系爭契約,詢問如簽署該契約對當事人會有何影響,其已將重點名字都劃掉,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有問題,並沒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故意或過失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2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9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98562號「隱藏式門鎖裝置」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100年2月21日起至109年10月5日止。系爭專利係一種隱藏式門鎖裝置,其包含有:一外殼、一鎖心組件、一旋鈕以及一隱藏式套筒。該外殼內形成有一容室。該鎖心組件設置在外殼容室內。該旋鈕以及隱藏式套筒分別設置在外殼的兩側板上且與鎖心組件連接,隱藏式套筒於門板一側上僅顯露出一圓形環形突緣,因此可達成隱藏門鎖之功能,使門板外觀更具美化效果。系爭專利技術報告之比對結果代碼為6,亦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原告向被告程俊傑所經營之泰順五金行購得「TW-1029十字暗鎖」(下稱系爭產品),經委請鑑定單位分析結果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之文義範圍。(二)系爭專利之前言「隱藏式門鎖裝置」的「隱藏式」用語,配合系爭專利說明書與圖式,足以使人了解「隱藏式」用語乃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且對系爭專利之結構作出限定,即該隱藏式門鎖裝置的外殼被限定隱藏於門板之中。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相較被證1我國公告第557944號「門鎖之彈性鎖栓之鎖定控制結構改良」新型專利、被證2我國公告第333247號「門鎖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及被證3我國公告第376123號「門窗鎖之改良」新型專利之組合不具進步性。惟被證1至3之組合均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之「隱藏式門鎖裝置」及「隱藏式套筒」技術特徵。此外,被證1之創作目的為節省零件之製造及組裝成本、外部控制零件之單純簡化,而非隱藏鎖具,被證2之創作目的為易於安裝、防盜、防撬,而非隱藏鎖具,被證3之創作目的為以互不連動的鎖心及控制件,分別控制同一掣動件,提供構造精簡且使用便利之門窗鎖,而非隱藏鎖具。此外,被證3係適用於鋁窗,被證1、2係適用於以鉸鏈樞設的室內門,彼此在用途上互斥,因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就被證1及2之鉸鍊門鎖具,並無動機進一步參看被證3之鋁門窗勾鎖。被證1至3均未揭露將鎖具隱藏於門板中之結構,且均非以隱藏鎖具為創作目的,因此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尚難有動機參考被證1至被證3而得到如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之隱藏式門鎖裝置,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相較被證1至3之組合具有進步性。(三)被告益群公司、賴坤漳及程俊傑間,彼此分擔製造、供貨、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足見該等被告間關係密切,其行為要屬共同侵權行為之範疇,應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之規定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黃清地為被告益群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民法第28條及公司法第23條規定,被告黃清地應與被告益群公司負連帶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2、3項、民法第28條、第185條第1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1.被告程俊傑、賴坤漳、益群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104年11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黃清地就第1項之給付與被告益群公司負連帶給付責任。3.前2項聲明中之被告,如其中任一人就該項聲明中應給付之金額,為一部或全部之給付時,在其給付之範圍內,其餘被告同免其給付之義務。4.被告程俊傑、賴坤漳、益群公司等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5.被告程俊傑、賴坤漳、益群公司等應銷毀系爭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6.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7.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398562號「隱藏式門鎖裝置」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自100年2月21日起至109年10月5日止。系爭專利係一種隱藏式門鎖裝置,其包含有:一外殼、一鎖心組件、一旋鈕以及一隱藏式套筒。該外殼內形成有一容室。該鎖心組件設置在外殼容室內。該旋鈕以及隱藏式套筒分別設置在外殼的兩側板上且與鎖心組件連接,隱藏式套筒於門板一側上僅顯露出一圓形環形突緣,因此可達成隱藏門鎖之功能,使門板外觀更具美化效果。系爭專利技術報告之比對結果代碼為6,亦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原告向被告程俊傑所經營之泰順五金行購得「TW-1029十字暗鎖」(下稱系爭產品),經委請鑑定單位分析結果已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之文義範圍。(二)系爭專利之前言「隱藏式門鎖裝置」的「隱藏式」用語,配合系爭專利說明書與圖式,足以使人了解「隱藏式」用語乃系爭專利之技術特徵,且對系爭專利之結構作出限定,即該隱藏式門鎖裝置的外殼被限定隱藏於門板之中。被告雖抗辯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相較被證1我國公告第557944號「門鎖之彈性鎖栓之鎖定控制結構改良」新型專利、被證2我國公告第333247號「門鎖之改良結構」新型專利及被證3我國公告第376123號「門窗鎖之改良」新型專利之組合不具進步性。惟被證1至3之組合均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之「隱藏式門鎖裝置」及「隱藏式套筒」技術特徵。此外,被證1之創作目的為節省零件之製造及組裝成本、外部控制零件之單純簡化,而非隱藏鎖具,被證2之創作目的為易於安裝、防盜、防撬,而非隱藏鎖具,被證3之創作目的為以互不連動的鎖心及控制件,分別控制同一掣動件,提供構造精簡且使用便利之門窗鎖,而非隱藏鎖具。此外,被證3係適用於鋁窗,被證1、2係適用於以鉸鏈樞設的室內門,彼此在用途上互斥,因此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就被證1及2之鉸鍊門鎖具,並無動機進一步參看被證3之鋁門窗勾鎖。被證1至3均未揭露將鎖具隱藏於門板中之結構,且均非以隱藏鎖具為創作目的,因此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尚難有動機參考被證1至被證3而得到如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之隱藏式門鎖裝置,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相較被證1至3之組合具有進步性。(三)被告益群公司、賴坤漳及程俊傑間,彼此分擔製造、供貨、銷售系爭產品之行為,足見該等被告間關係密切,其行為要屬共同侵權行為之範疇,應依民法第185條第1項之規定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黃清地為被告益群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民法第28條及公司法第23條規定,被告黃清地應與被告益群公司負連帶責任,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96條第1、2、3項、民法第28條、第185條第1項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1.被告程俊傑、賴坤漳、益群公司應連帶給付原告50萬元及自104年11月1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被告黃清地就第1項之給付與被告益群公司負連帶給付責任。3.前2項聲明中之被告,如其中任一人就該項聲明中應給付之金額,為一部或全部之給付時,在其給付之範圍內,其餘被告同免其給付之義務。4.被告程俊傑、賴坤漳、益群公司等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物品。5.被告程俊傑、賴坤漳、益群公司等應銷毀系爭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與器具。6.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7.訴訟費用由被告等負擔。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先前技術所揭露之技術特徵為視角大於等於50度時,不需使用反光杯,於LED視角大於等於60度時須要使用反光杯云云,顯與前揭專利技術文件記載之文義不符,顯無可採。2.依據光學原理,光源與凸透鏡之距離超過一倍焦距,則光源通過凸透鏡後會呈現聚光效果,光源與凸透鏡之距離在一倍焦距之內,則會呈現散光效果,已詳述如前,則美國第1478282號專利第2、3、4圖既已揭示該手電筒透過變焦可呈現聚光與散光之功能,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即可知悉,該手電算必定使用0~1f之距離(即呈現散光效果之距離)與超過1f之距離(即呈現聚光效果之距離)。因此,系爭專利使用0~2f之距離作為調整光源散光與聚光效果之技術特徵,自亦為先前技術所揭露。原告雖主張:先前技術使用之區間為0f至無限大云云,惟查被證3所揭示之手電筒雖未界定超過1f距離之最大值為何,理論上最大值可為無限大,然前揭距離既係用以調整手電筒光源之散光與聚光效果,其實際上最長之距離即不可能超過手電筒之長度,而不會是無限大。核原告主張先前技術之最大值為無限大云云,顯然與現實不符,亦不足採信。3.綜上所述,系爭專利發明說明所記載之不需使用反光杯,與使用0~2f距離調整光源散光與聚光效果之技術特徵,均已為先前技術所充分揭露,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乃為悉知技術之組合,其有無進步性必須以各項悉知技術組合後有無產生新功效為斷,尚不能因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說明中有不需使用反光杯之記載,或於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使用0~2f距離之區間調整散光與聚光效果,即可謂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請求項具有進步性。六、本件爭點與本院判斷:(一)法律適用之說明:按民事訴訟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智慧財產權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者,法院應就其主張或抗辯有無理由自為判斷,不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或其他法律有關停止訴訟程序之規定;前項情形,法院認有撤銷、廢止之原因時,智慧財產權人於該民事訴訟中不得對於他造主張權利,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定有明文;次按關於智慧財產權侵害之民事訴訟,其損害額之審理,應於辯論是否成立侵害後行之,但法院認為就損害之內容,有先行或同時辯論之必要者,不在此限,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5條亦設有規定。依上開規定意旨,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中,倘當事人就專利之有效性有所主張或抗辯時,則法院固應就該專利是否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自為調查,若該專利具有應撤銷、廢止之原因,縱然認為遭指控物之技術確有落入該專利範圍之情形,該專利權人亦不得對他造主張權利,亦即不得請求損害賠償。反之,倘被控侵權物品並未落入該專利申請專利範圍,而未侵害專利權,縱然專利權之有效性並無疑義,法院仍得據此駁回權利人之請求,無須再就損害賠償金額為計算。惟究竟應先就專利權有無應撤銷、廢止之原因,抑或就有無侵權事實為判斷,法未明文,自得由法院依其調查所得證據,本於法律確信,以為論斷。申言之,倘法院認侵權事實不成立或無從證明,自得據此先為請求無理由之裁判,反之,若法院認為專利權有應撤銷或廢止之事由,亦得據此先為權利人請求無據之裁判,其間並無先後之別,合先敘明。(二)原告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查本件原告於95年6月9日以「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發明專利,經智慧局審查後,於98年5月11日公告,並核准為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I309729號,專利期間則自98年5月11日起至115年6月8日止。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計有7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第2項至第7項則為附屬項。而依原告系爭專利說明書所載,本件原告系爭發明乃一種LED之快速變焦裝置,主要係包括一本體、一LED及一凸透鏡。系爭專利係利用該LED相對該凸透鏡之距離變化為該凸透鏡之兩倍焦距範圍內,只需調整二者之間微距之快速變化,即可大角度改變光束角度,使遠距聚焦照明之亮度變強,近距散光照明之面積變大,且因未使用反射杯而使光斑得以平均。原告據此申請專利之技術特徵分別為:「1.一種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包括:一本體(1),該本體之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一LED(21),該LED(21)連接該電源裝置,使該LED固定在該本體(1)的前端內部;一滑套(3),該滑套可滑動地設置於該本體上;以及一凸透鏡(5),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3)上,該凸透鏡位在該LED之前方的光路徑上,該凸透鏡具有一焦距,該凸透鏡可選擇地位於一第一區間或一第二區間中,該第一區間定義為該LED至該LED前方的一第一位置之間,該第二區間定義為該第一位置至該LED前方的一第二位置之間,該第一位置與該LED相距該焦距,該第二位置與該LED相距二倍該焦距;藉此,該LED發射出光束,該光束通過該凸透鏡;當該凸透鏡位於該第一區間時,通過該凸透鏡的光束達成一散光效果,該光束的角度為一第一角度;當該凸透鏡位於該第二區間時,通過該凸透鏡的光束達成一聚光效果,該光束的角度為一第二角度,該第一角度大於該第二角度。」、「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LED為聚光LED。」、「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凸透鏡為單凸透鏡或雙凸透鏡。」、「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滑套設於該本體之前端,該凸透鏡射於該滑套之前端。」、「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本體設有一防水阻尼圈,該滑套固定在該防水阻尼圈上。」、「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本體設有快速螺紋,使該滑套螺接在該本體上。」、「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LED的快速變焦裝置,其中該凸透鏡相對該LED的距離變化範圍為0mm至32mm。」(詳如附件圖式1所示)。(三)被告所提出系爭專利無效引證案之技術特徵:被告主張系爭專利具有無效之事由,主要係提出被證2美國第US7147343B2號專利(公告日為95年12月12日、公開日為93年9月30日)、及被證3美國第1478282號專利(公告日為12年12月18日)為其引證案。其中被證2之公告日雖晚於系爭專利之申請日(即95月6日9日),其公告本不具備作為論斷系爭專利有效性之前案適格性,然其公開日93年9月30日則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其公開本自得作為系爭專利有效性比對之適格前案。爰僅論斷被證2美國第US7147343B2號專利之公開案(下稱被證2-1)與被證3美國第1478282號專利案之組合得否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5、7項有無具有進步性,合先敘明。經查被證2-1之技術特徵,主要係揭示一具有相對於LED光源之距離可調整之透鏡之手電筒,藉由旋轉前滑套(fronthousingsection16)而調整光束之聚集,此一專利揭示該手電筒具有一本體(20),該本體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90),LED(50),該LED連接該電源裝置(90),使該LED固定在本體(20)之前端內部,一滑套(16),該滑套可滑動地設置於該本體(20)上,當使用者為了聚集來自LED或光源之光線,可持續轉動滑套(16),藉以增加透鏡(14)及LED(50)之間之距離,而使來自LED之光線聚集至一預定之距離,(由此揭露可直接且無歧異得知滑套16可滑動地設置於本體上),一凸透鏡(14),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16)上,該凸透鏡位在該LED(50)前方之光路徑上,該凸透鏡(14)具有一焦距,該凸透鏡(14)相對於LED(50)之距離可調整,藉由旋轉前滑套(fronthousingsection16)而調整光束之聚集。至被證3之技術特徵,主要則係揭示一種凸透鏡與光源間之距離可藉由旋轉滑套(16)改變,以調整不同光束投射效果之手電筒(參考其說明書第10行),依其結構說明可知此一手電筒包含一本體(1),該本體內部裝設有一電源裝置(電池5),一燈泡(11),該燈泡連接該電源裝置(電池5),使該燈泡(11)固定在該本體(1)之前端內部;另有一滑套(6),該滑套(6)可滑動地設置於該本體(1)上(參說明書第51至52行),一凸透鏡(12),該凸透鏡設於該滑套(6)上,該凸透鏡位在該燈泡(11)前方之光路徑上,當透鏡與燈泡之距離不同可產生散光及聚光之效果,當手電筒之透鏡位於燈泡前方之一位置時可產生聚光效果,亦可如同傳統手電筒一般當透鏡在一特定位置時產生發散光之效果。(四)被證2-1與被證3之組合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不具進步性:1.比對原告系爭專利與被證2-1所揭示之內容,可知被證2-1亦有揭示該手電筒具有聚光效果之調整範圍,此即為系爭專利之透鏡與LED距離為F(焦距)至2F(兩倍焦距)之間所產生光源聚光效果,惟被證2-1並未教示手電筒於0至F間之距離調整。而比較被證3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可發現兩者主要差異點在於光源不同,被證3採用燈泡為光源,系爭專利則係採用LED為其光源,惟以LED為手電筒之光源一節,已見於被證2-1,除此之外,被證3業已揭示於手電筒裝置中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使光源發出之光線在經過透鏡後因距離之不同而產生聚光與散光之效果。2.原告雖主張:被證3並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之第一區間(O至1F焦距)及第二區間(F至2F)云云。惟查「光源在0至F之間將呈現散光效果」、「光源在F至2F之間將呈現聚光效果」乃為光學成像原理,依光學成像原理,欲產生聚光效果時需介於1F至2F之距離,0至1F間之距離則會產生發散之效果,該區間距離之界定乃光學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所熟知之原理及通常知識,是以在參酌被證3之第2、4、5圖之教示下,依據光學之普通知識應可完成系爭專利之0至2F距離調變而產生聚光及散光之效果。況由被證2-1說明書第0045段所揭示之內容可知,當使用者為了聚集來自LED或光源之光線,可持續轉動滑套(16),藉以增加透鏡(14)及LED(50)之間之距離,足見其距離必在1F以上,否則無法形成聚光之效果。是以,姑且不論被證2-1所揭示之技術特徵是否為0至F或F至2F之距離,被證2-1亦顯然已揭示及教示一種可藉由旋轉滑套改變以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進而改變光線投射效果之手電筒。此再參酌被證3第2圖即可清楚知悉當透鏡與光源在第一距離時可產生散光效果(實線表示),當透鏡與光源在第二距離時可產生聚光之效果(虛線表示),其說明書第40至47行亦分別針對第4圖及第5圖說明其可形成聚光及散光之效果。雖被證3說明書之文字並未明確具體揭示第4圖之透鏡與光源之位置係在F至2F,且未揭示第5圖係在0至F之距離所得之結果,惟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光學成像原理亦能得知其間道理,蓋光影成像依光源與透鏡距離位置之變化,自然會產生聚光與散光之差異,此種位置距離之變化,縱未賦予名稱(即0、F、2F),其所產生之聚光、散光效果仍然相同,此乃自然法則,是原告所稱圖式所示內容僅屬推測而非屬引證案之一部分云云,並不足採。3.原告雖又主張:系爭專利因使用LED作為光源,且未使用反光杯,解決反光杯容易生鏽及調焦過程中產生環狀不均勻之光斑與黑洞,解決長期存在之問題,同時結合0至1F正立放大虛像和1至2F成倒立放大實像(此區間被認為不可能使用於照明),系爭專利卻可使用得到良好之效果,確已克服技術之偏見云云。惟查,原告所稱之效果乃系爭專利使用之技術特徵,而該技術特徵均已經被證2-1及被證3明確揭示或教示,是相較於被證2-1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況被證2-1說明書第[0007]段第5至7行中亦已揭示因透鏡之使用可提供均勻、明亮之光束,是以不需要反光杯(reflector)等語,足見被證2-1已明確教示使用LED作為光源及凸透鏡而不需反光杯之結構概念,故原告上開陳述並不足採。再者,因被證3亦已揭示1至2F產生散光之技術,故系爭專利並無非克服技術偏見之功效。另原告雖再以其商業上之成功作為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之佐證云云,惟按商品銷售成功與否除因技術特徵因素外,尚有銷售技巧或廣告宣傳等原因,不能據此理由以為判斷。4.原告雖又主張:系爭專利係使用大功率的LED,習知其角度均會大於90度角,而被證2-1對大功率之LED所提供教示乃是須使用反射杯的,兩者技術特徵並不相同云云。惟按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應以每一請求項所記載之文字意義及該文字在相關技術中通常所總括之範圍予以認定,說明書本身並非定義專利權範圍之依據,定義專利權範圍之根本及唯一依據乃申請專利範圍,是專利說明書雖可以作為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參考,然因申請專利範圍始為界定專利權範圍之根本依據,是專利說明書之內容並不可讀入申請專利範圍內。而所謂參酌專利說明書以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亦應僅係對申請專利範圍中既有之限制條件(文字、用語)加以解釋,不能因此而增加、減少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限制條件,致變動申請專利範圍對外所表現之客觀專利權範圍,此為法理之所當然。經查,原告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記載並未有不明確之處,自應以其所載之文字意義及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認知或瞭解該文字在相關技術中通常總括之範圍予以解釋。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既未記載「高功率之LED、大範圍均勻照明、大角度LED、A/f(LED之角度/焦距)之比例關係及LED角度及功率大小與是否使用反光杯之關係」等技術特徵,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自不得將原說明書或圖式有記載但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未記載之技術特徵讀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中,以限縮申請專利之範圍,而變更專利權之範圍,是以,原告以上開對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解釋作為與習知技術區別、及系爭專利具有無法預期功效之比較依據,實不足採。5.綜上所述,被證2-1及被證3與系爭專利均為手電筒之相同領域,其組合對於該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而言應為明顯,再者,系爭專利藉由調整透鏡與光源之距離而產生聚光及散光之效果亦見於被證3,故相較於被證2-1及被證3之組合,系爭專利請求項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乃為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引證2-1及引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自不具有進具性。(四)被證2-1與被證3之組合亦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不具進步性:1.綜觀前述比對結果,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被證2-1及被證3之組合相較,顯然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並未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乃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依據引證2-1及引證3之組合所能輕易完成,殆無疑義,應認不具進步性。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乃依附於第1項之附屬項,解釋其專利特徵時,應連同第1項之技術特徵一併讀入,其中第2項乃對於第1項所界定LED元件之進一步限定(即限定於聚光LED)、第3項乃對於第1項所界定凸透鏡元件之進一步限定(即限定於單凸透鏡與雙凸透鏡)、第4項乃描述第1項界定本體、滑套、凸透鏡元件之連接關係(即滑套設於本體前端、凸透鏡設於滑套前端)、第5項乃在第1項所界定之本體上增設一防水阻尼圈、第6項乃在第1項所界定之本體上增設快速螺紋、第7項乃對於第一項所界定凸透鏡與LED的變化距離作進一步限定(即限於0mm至32mm),均未逾第1項之主要技術特徵,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揭露之技術特徵與被證2-1及被證3之結合相較既不具進步性,其第2-7項自亦不具進步性。七、綜上所述,本件原告系爭專利既有得撤銷之事由,其訴請被告賠償3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即無理由,應予駁回。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提之證據,均毋庸再予審酌,附此敘明。九、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  月  28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何君豪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  月  28  日      書記官 周其祥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5",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被告廖崧竣即悅棧足體養生按摩館(下稱:被告廖崧竣)於民國102年10月21日與原告口頭約定設計悅棧足體養生按摩館之名片、優待卷、外牆廣告看板圖樣,原告即參考被告廖崧竣提供如附件1所示設計概念照片(下稱:系爭照片)繪製附件2所示底稿圖樣(下稱:系爭原告手繪稿)並完成附件3所示之外牆廣告看板圖樣(下稱:系爭圖樣)後,於102年10月23日將設計完成之名片圖樣、優待卷圖樣及系爭圖樣,以Line通訊軟體提供給被告廖崧竣參考,唯雙方因設計理念、價格等因素,於同日以口頭解除契約,原告並告知被告廖崧竣,因系爭圖樣未收費,不得使用。詎原告於102年11月12日發現被告廖崧竣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將系爭圖樣委由被告立大廣告社即黃美鳳(下稱:被告立大廣告社)重製為如附件5所示相似度95%以上之廣告圖樣看板(下稱:系爭廣告圖樣),已侵害原告之著作權。(二)原告手繪之系爭圖樣,在思想或情感上之表現,具有一定表現要點,得以表現作者之個性與獨特性,具備原創性,為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規定所稱之著作,應受著作權法之保護。又被告廖崧竣提出之系爭照片與原告繪製系爭圖樣並非相似,而被告廖崧竣委託被告立大廣告社設計之系爭廣告圖樣卻與系爭圖樣之相似度極高,所以原告懷疑被告廖崧竣將系爭圖樣拿給被告立大廣告社參考,被告2人自有共同侵害原告之著作權。(三)原告於102年10月23日與被告廖崧竣終止契約後,已口頭告知未收費,不得使用系爭圖樣,被告廖崧竣知悉系爭圖樣為原告之著作,未經原告同意於悅棧足體養生按摩館之廣告帆布看板與Line通訊軟體所使用之系爭廣告圖樣,係重製原告享有著作權之系爭圖樣,又被告2人共同以重製圖片方式製成廣告看板,原告難以證明實際損害額。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四)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9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被告廖崧竣即悅棧足體養生按摩館(下稱:被告廖崧竣)於民國102年10月21日與原告口頭約定設計悅棧足體養生按摩館之名片、優待卷、外牆廣告看板圖樣,原告即參考被告廖崧竣提供如附件1所示設計概念照片(下稱:系爭照片)繪製附件2所示底稿圖樣(下稱:系爭原告手繪稿)並完成附件3所示之外牆廣告看板圖樣(下稱:系爭圖樣)後,於102年10月23日將設計完成之名片圖樣、優待卷圖樣及系爭圖樣,以Line通訊軟體提供給被告廖崧竣參考,唯雙方因設計理念、價格等因素,於同日以口頭解除契約,原告並告知被告廖崧竣,因系爭圖樣未收費,不得使用。詎原告於102年11月12日發現被告廖崧竣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將系爭圖樣委由被告立大廣告社即黃美鳳(下稱:被告立大廣告社)重製為如附件5所示相似度95%以上之廣告圖樣看板(下稱:系爭廣告圖樣),已侵害原告之著作權。(二)原告手繪之系爭圖樣,在思想或情感上之表現,具有一定表現要點,得以表現作者之個性與獨特性,具備原創性,為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款規定所稱之著作,應受著作權法之保護。又被告廖崧竣提出之系爭照片與原告繪製系爭圖樣並非相似,而被告廖崧竣委託被告立大廣告社設計之系爭廣告圖樣卻與系爭圖樣之相似度極高,所以原告懷疑被告廖崧竣將系爭圖樣拿給被告立大廣告社參考,被告2人自有共同侵害原告之著作權。(三)原告於102年10月23日與被告廖崧竣終止契約後,已口頭告知未收費,不得使用系爭圖樣,被告廖崧竣知悉系爭圖樣為原告之著作,未經原告同意於悅棧足體養生按摩館之廣告帆布看板與Line通訊軟體所使用之系爭廣告圖樣,係重製原告享有著作權之系爭圖樣,又被告2人共同以重製圖片方式製成廣告看板,原告難以證明實際損害額。為此,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四)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9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30 1 1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41", "lawName":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 "issueRef": "41 1", "lawName":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 "issueRef": "50", "lawName":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 "issueRef": "2 1", "lawName":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訴外人嘉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嘉聯公司)原為原告之  客戶,並向原告租用原告所開發之「嘉聯紡織公司生管系統 NP3.0」(此系統於原告公司內部稱之為「威虹染整生管系統」;NP3.0係指版本號碼;該系統出租後,即會冠以客戶名稱,下稱系爭系統),租期至民國94年12月底止。被告原係原告之員工,並擔任原告公司織染部之經理,其明知系爭系統之電腦程式著作之著作人及著作財產權人均為原告,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擅自重製系爭系統並改作為「艾恩克布業生管系統」(下稱艾恩克系統),並於95年1月間,將艾恩克系統出租予訴外人嘉聯公司,並重製於嘉聯公司之公司伺服器,以供該公司之員工使用,原告係於103年8月26日與被告間之另案審判程序中知悉上開被告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情形。(二)原告為系爭系統之著作權人: 1.系爭系統有dos版本及windows版本,DOS版本為原告之法定代理人○○○所創作。而系統windows版之內容多承襲自 dos版而來即D-base語言,除使用操作上有滑鼠、鍵盤不同外,二者於架構、程式運算上大致相同。我國著作權法對於衍生著作雖係以獨立之著作權另外保護,然對於不具有「創  作性」之著作,即不應為受我國著權法保護之標的,故系爭 系統windows版之著作權應非歸屬被告所有,況系爭系統亦  非由被告個人所完成,而係由原告公司內團隊共同完成,且 自系爭系統完成並開始商業販售後,亦未見被告於系爭系統有著作權宣告或標示,則被告是否得即以此逕認其為系爭系統之著作權人,自屬有疑。2.又系爭系統windows版係依客戶需求及其回饋意見修改更新,且原告會於客戶使用之系統名稱冠上該客戶之公司名稱,故系爭系統之各客戶windows版本間差異不大。惟因應各客戶間個人化需求,原告亦會為客戶開發提供全新具創作性之系統功能,應可認各該具有新增功能之系爭系統windows客戶公司版本亦得為另一著作權法上所保護之標的。訴外人嘉聯公司使用之系爭系統版本,其名稱具有NP二字,即為NEWPACKAGE之意,該版本為原告整合以前所有於其他客戶版本單獨新增功能,並將之升級、優化後之版本,使其具有全新完整功能,則訴外人嘉聯公司所使用之系統,應認其係另一受著作權法保護之標的,且該標的之著作權歸於原告所有,而艾恩克系統即係未經原告授權而抄襲改作而來。3.由系統中報表列印程式LW-RP(152版)之版權宣告為西元2000年觀之,顯見系爭系統至少於89年後完成,依當時之著作權法,若無特別約定則著作財產權歸屬於僱用人,且衍生著作亦為一獨立著作權,並受著作權法保護之客體,故系爭系統之著作權本即歸屬於原告。另系爭系統最初版本為1.55版,且將該版本之選單系統畫面與威虹布業生管系統(下稱布業系統)之選單系統畫面對照,可知系爭系統大致上係承襲布業系統而來,顯見系爭系統並非被告獨立完成。再參系爭  系統係於NP2.0後之版本,選單系統畫面方修正為「完整」 系爭系統之選單,足證系爭系統並非被告所獨立創作。 4.另以系爭系統即原證八中之利亞染整系統與布業系統即原證  八中之東明布業程式相互比對可知,系爭系統並非被告所創 作,比對結果如下:系爭系統中最重要之基本資料"BASIC",僅將布業系統去掉備註與變數,其餘均與布業系統相同;  系爭系統每一行程式內容均與布業系統相同;系爭系統僅將 東明布業變數設為不同,此外均與布業系統相同,連備註亦屬相同;系爭系統之"INT.GETNO取得流水編號"程式模組名稱與布業系統之名稱相同,連其備註亦完全相同;二者內容完全相同;系爭系統之"INT.TPMORD品名基本資料"程式模組名稱與布業系統之程式名稱相同,比對內容亦取自於布業系統包含"&&紗支代碼N8"之程式註釋;系爭系統"DBF.  SDCUST客戶廠商基本資料"、"DBF.CUSTSUB客戶備註資料" 、"DBF.TPMSUB品名副檔(紗)"之命名與資料庫定義順序、  長度、型態,均與布業系統相同;系爭系統"DBF.BASIC"除 "SPEC"將長度定義為"48"之外,其餘順序、型態,利亞染整  系統均與布業系統相同;系爭系統之"DBF.TPMORD品名基本 資料"資料庫名稱與布業系統名稱相同,比對內容亦完全取自布業系統;系爭系統之"DBF.TORMAIN訂單主檔"、"DBF.TORDER訂單品名檔"及"DBF.TORSUB訂單色名檔"資料庫名稱與布業系統名稱相同,比對內容大多擷取自布業系統之內容包含欄位的命名、順序、長度與結構內容;系爭系統"TAB.BASIC"之命名與欄位定義順序與布業系統相同;系爭系統"TAB.SDCUST客戶瀏覽"、"TAB.CUSTSUB客戶備註明細"之命名與欄位定義的順序、長度、型態,均與布業系統相同;系爭系統複製布業系統,因布業系統在此模組每一欄均輸入雙引號,其他模組均為單引號,系爭系統於此亦一併複製同樣格式;布業系統在此輸入無意義英文"CONT_FAX,系爭系統亦一併複製於布業系統中;系爭系統"TAB.TPMLIST品名基本資料瀏覽"之命名與資料庫定義之順序、型態,均與布業系統相同;系爭系統"SCR.SDCUST客戶廠商基本資料"之命名與欄位定義順序、長度、型態,均與布業系統相同;且布業系統每一行線最後均往下一格,系爭系統於此亦一併複製;系爭系統之圖形統計係使用原告公司台北所員工即訴外人○○○所寫之統計圖表工具,顯見系爭系統非由被告所獨立創作。綜上所述,系爭系統WINDOWS版係由原告公司團隊集體創作,而非被告獨立創作。5.而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桃檢秋騰101偵續102字第0977  61號函,並未就windows版本之創作歷程是否承襲dos版本 一事為說明,且87年著作權法修正前之規定有認係立法錯誤,況原告於該案所主張係87年後侵害著作權,而非87年前,且縱認被告為系爭系統最初之windows版著作權人,該函亦未考量原告於該案所主張之侵害著作權版本與被告所主張其具有著作權之版本是否相同,有無其他新加入之「創作性」  ,故該函內原檢察官之調查程序應未完備,該函文之內容顯 不足以證明被告為系爭系統windows版之著作權人。(三)艾恩客系統與系爭系統為實質近似:被告所提出另案審判程序中由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製作之鑑定報告(下稱另案鑑定報告),該報告中之艾恩克系統已遭被告竄改,且該鑑定意見書並未比對艾恩克程式及威虹程式之「原始碼」,亦未比對二電腦程式著作之「目的碼」,顯見該意見書鑑定內容並不完整,該鑑定報告認定之結果自不可採,且依另案證人○○○於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檢  察署100年偵字第26441號著作權法案件100年11月17日偵 查時證述之內容可知,二電腦程式著作之畫面與操作模式有  極高之相似度,則該鑑定意見書僅比對二電腦程式著作「不 相似之處」,並未比對「相似之處」,此種比對方法顯有不  當。又艾恩克系統與系爭系統有多處近似之處,甚或連錯誤 皆屬相同,另關於MTXSEEK是否分別存於系爭系統及艾恩克  布系統中之部分,系爭系統之名稱,係於稱呼時冠以客戶公 司之名稱,則原證五中億祥染整生管系統之截圖即可確認系  爭系統確存有MTXSEEK程式,而參照被告提出予法院欲送予 交通大學鑑定用之原始碼光碟程式及其於104年11月25日言  詞辯論程序陳稱之內容可知,艾恩克系統亦有XMTXSEEK程式 ,二者自為實質近似。(四)原告就系爭系統受被告侵害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並未罹於消  滅時效:  原告係於103年8月26日與被告間之另案審判程序中方知悉 被告有侵害系爭系統著作權之情形,已如前述,則侵權行為之請求權時效,自應自該時起算,原告之侵權行為請求權並未罹於消滅時效。原告雖曾寄發存證信函予嘉聯公司,然觀諸前開信函內容,至多僅能知悉原告因認被告因他案可能有  侵害系爭系統著作權之虞,故向檢察機關就他案提出告訴並 經檢察機關對被告提起公訴此一客觀事實,惟原告當時仍無法確認被告是否即為本案之侵權行為人亦即嘉聯公司所改用之系統是否確為被告所提供之艾恩克系統,且該函內原告所使用之字眼亦為「恐」字,而非直接認定嘉聯公司確已侵害  系爭系統之著作財產權,故原告寄發存證信函予嘉聯公司時 ,尚不知被告或嘉聯公司即為侵害系爭系統著作財產權之行為人,且嘉聯公司回函其並無侵害系爭系統之著作權,且使用之系統為被告所提供之「新程式系統」後,原告相信嘉聯公司所述為真實,遂未向嘉聯公司就該系統之細項追問。況  當時亦有聽聞被告係以VD工具開發新程式而非以與系爭系統 相同之DBTWIN工具作為開發工具,原告難以認定被告是否有侵害系爭系統著作權之情形,故本件時效仍應自原告知悉被告有侵權行為時即103年8月26日起算。(五)被告應負損害賠償之責:被告侵害原告就系爭系統所享有之著作權,已如前述,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8條等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之責。另原告  與訴外人嘉聯公司之租賃合約於94年12月底期滿,此前原告 與嘉聯公司已合作長達7年,而雙方約定之租金雖有變動,但於最後三年租約之每月租金皆為新台幣8,505元,且此報  價應與當時同業價格或市場價格相當,故就被告侵害原告之  著作權,並將系爭系統出租他人使用之所得利益,應以每月 新台幣(下同)8,505元作為租金計算基礎。又嘉聯公司係  於95年1月開始使用艾恩克系統,從該類系統通常可持續運 作5至10年以觀,則被告所得之租金利益,若以中間數7年計算即為714,420元(計算式:8,505(元)*12(月)*7(年)=714,420元),故依著作權法第88條之規定,原告得向被告請求之損害賠償金額為至少714,420元,原告爰依此起訴請求: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714,42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以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假執行。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排除侵害著作權行為等
(一)事實背景:原告為美商HypericeInc.(下稱Hyperice公司)臺灣合法專屬授權代理商,專屬授權經銷「hypervolt」震動按摩器(原證1、3,下稱系爭產品),並為系爭產品於台灣之商品檢驗登記申請人,有經濟部商品檢驗登記證書可查(原證2)。Hyperice公司為展現系爭產品專業高品質特色而拍攝之「Hypervolt產品照片及視聽影片(下稱系爭著作,網址:http://www.hyperice.com.tw/store/index.php/product/hypervolt/)而為商業使用,在臺灣為相關消費者認知屬於真正原廠授權經銷產品,有顯著之產品來源表徵。而原告經Hyperice公司專屬授權,就系爭著作享有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5款、第7款之著作權。詎被告思酷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思酷公司)與被告陳江睿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然於民國107年4月至同年7月間將系爭著作重製及刊登於其所經營之Go1Buy1國際代購媒合平台www.go1buy1.com(原告所提附件1,下稱系爭平台),公開傳輸作為販售產品訊息及廣告之用,使不特定多數人瀏覽該網頁時,得以自行點選觀看,顯有侵權行為。(二)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過失:原告曾通知被告,具體要求停止使用系爭著作,並於107年5月對被告等提出有關著作權侵害之刑事告訴(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07年度他字第7360號、107年度偵字第27698號案件,下稱刑案),被告於107年7月26日刑案偵查庭(下稱系爭偵查庭)開庭中對系爭著作非被告自身創作,及原告享有系爭著作之著作權等節雖無爭執,惟在系爭偵查庭後仍持續在系爭平台使用系爭著作(原告所提附件1),足證其為故意侵權;退步言之,縱認被告無侵權故意,惟其一再強調自己是國際代購媒合網站,提供眾多代購賣家網站空間、平台與訂單管理系統等語,自應知悉代購業者絕非是獲原廠公司授權銷售者,販賣的商品並非自己產製,代購業者所使用之攝影照片及視聽影片亦非其等自創,而可預見使用系爭著作可能涉及著作權之問題,對於系爭著作之著作人為何人,有無取得合法使用權利等情,應有責任予以適當查證,善盡注意義務,以避免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的情事發生。尤其,被告經營代購網站之目的在賺取同一消費者市場中與原廠產品之差價,讓消費者考慮經由代購方式購買,依其商業模式、經驗,更可知與其簽約之代購業者並未獲得原廠授權使用相關智慧財產權,應負有更高之注意義務。惟被告辯稱實體商品買賣是存在美國代購業者與消費者間之法律關係,與被告無關云云,除混淆本件爭議在無體財產權侵害糾紛而非實體商品銷售或消費爭議問題,更突顯被告未盡「使用非自己創作或非自己享有著作權之著作時,確實應注意該等著作是否有侵權疑慮」等注意義務,且無查證機制,亦顯有侵權過失。(三)被告思酷公司非屬著作權法第3條第19款所稱之「網路服務提供者」,無著作權法第90條之7免責事由之適用:1.被告思酷公司並非網拍平台,此觀諸被證3國際代購交易平台暨金流服務使用合約(下稱系爭合約)第3條註明是委託代購、接受委託等語即明,自與奇摩拍賣等網路拍賣業不同,且媒合代購與金流代收服務本非屬著作權法第3條第19款之「資訊儲存服務提供者」,參以系爭平台重點在營運收取被證3合約中第6條之月費及手續費,會員在系爭平台賣愈多商品,可收取愈多手續費,與資訊之儲存並無重要關聯,故被告應非資訊之儲存業者,此亦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103年10月7日0000000號電子郵件記載:「…所詢『支付寶』、『支付連』等業者係提供網路交易買賣雙方代收代付之金流服務,並未提供前述四類網路服務,非屬著作權法第3條第19款所稱之『網路服務提供者』」可參(原證4),本無從適用著作法第90條之4至第90條之12之免責規定;況系爭合約中並未提及著作權法,亦未考量或提及著作權人之問題與權利主張,僅於系爭合約第2條中直接要會員用FACEBOOK或GOOGLE帳號登入其平台,並無任何促使被告自身與會員遵守著作權法責任之作為,就系爭合約第6條之月費及手續費部分亦未有著作權法、資訊儲存服務提供者或進入責任避風港須履行有關事項即著作權法第90條之4等文字,顯未依照著作權法第90條之4第1項第1款「以契約、電子傳輸、自動偵測系統或其他方式,告知使用者其著作權或製版權保護措施,並確實履行該保護措施」之要求辦理,自不得主張著作權法第90條之7第1至3款免責規定;再者,系爭平台之重點在收取上述會員繳交之月費及手續費,故被告是直接自使用者之侵權行為獲有財產上利益,亦應排除避風港條款之適用。2.退萬步言,縱認被告屬資訊儲存服務提供者,惟著作權法第90條之4、第90條之7第1至3款規定之立法意旨乃促使網路服務提供者(ISP)與著作權人合作,共同遏止侵權可能,本件綜參系爭合約第9條第3點記載被告有權逕行關閉賣家之網路賣場、被告於系爭偵查庭承認知悉系爭著作乃由訴外人○○○刊登而有侵權行為等語,及被證2被告於107年8月間連繫通知○○○將侵權文章下架處理之電郵等事證,可知被告經原告通知本件侵權後,並未立即自行關閉系爭著作之網路賣場,卻遲至107年8月始通知○○○下架,顯有侵權故意,亦與上開立法意旨有違,自不得主張免責。(四)損害賠償及排除、防止侵害部分:被告除有上述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外,因原告與被告就系爭產品之銷售具有競爭關係,本件被告顯然是盜用原廠系爭著作來推升自己的商業交易量,用侵害智慧財產權之手段來達到不公平競爭之目的,假設被告所販賣之系爭按摩器是真品,因非法使用代理商專屬權利的著作物,也屬以積極行為使人誤認係代理商進口銷售之商品,符合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公平交易法第25條案件之處理原則(下稱處理原則)七、(二)之榨取他人努力成果,原告自得依公平交易法第29條請求被告排除侵害;又被告為增加商業收益與經營網站廣告效益,非法侵害原告系爭著作,亦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5條禁止之足以影響交易秩序及顯失公平之行為;且本件被告係故意侵權,原告亦得依公平交易法第30條、第31條,請求被告等對本件銷售額三倍損害之金錢賠償。而本件原告不易證明被告之實際銷售量而計算實際損害額,故請求法院審酌被告於系爭平台使用系爭著作之期間乃自107年4月起至107年7月,經原告警告要求停止仍持續重製與公開傳輸系爭著作,並以最主要篇幅與版面大面積置中視覺主要位置,作為己網站刊登販售系爭產品等侵害情節酌定賠償額。綜上,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3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公平交易法第25、29、30、31條請求排除、防止侵害及損害賠償新臺幣(下同)100萬元。(五)並聲明:1.被告思酷公司應將原告有專屬著作權之系爭著作自系爭平台上完全下架與除去,並不得再自行或使第三人直接或間接重製、改作、散布、公開傳輸系爭著作等侵害原告著作權之行為。2.被告思酷公司與被告陳江睿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及自本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7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19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4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4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4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4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4 1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7",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7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7 1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7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7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7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0-7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晶品小吃店(址設臺北市○○區○○○路0段000巷00號1樓)係由被告(實際負責人)及○○○(名義負責人)共同經營,被告及○○○自不詳之日起,在晶品小吃店以電腦伴唱機設備,向不特定消費者播放原告經音樂著作財產權人專屬授權或經海外協會授權、管理如附表所示之音樂著作共9首(下稱系爭音樂著作),經原告於103年12月5日查獲,有蒐證光碟為證。被告及○○○即晶品小吃店以此方式長期侵害原告管理之著作財產權,經原告分別於103年10月21日、104年2月24日以存證信函通知應向原告取得合法之音樂著作權公開演出授權,被告雖聲稱其非實際負責人,並有委託他人代繳授權金,不知該人並無繳納,故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惟被告亦知公播費繳納會有相關收據證明,卻未向第三人索取或詢問,顯未盡其注意義務,難謂無過失,以每首音樂著作最低市價新臺幣(下同)30,000元計算,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民法第28條規定,請求被告及○○○即晶品小吃店連帶給付使用報酬及損害賠償共270,000元,經原告聲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核發105年度司促字第19905號支付命令,被告於法定期間內聲明異議而視為起訴(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智字第11號卷第5頁)。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270,000元整,及自支付命令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3.前二項聲明部分如受有利判決,請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7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3 1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晶品小吃店(址設臺北市○○區○○○路0段000巷00號1樓)係由被告(實際負責人)及○○○(名義負責人)共同經營,被告及○○○自不詳之日起,在晶品小吃店以電腦伴唱機設備,向不特定消費者播放原告經音樂著作財產權人專屬授權或經海外協會授權、管理如附表所示之音樂著作共9首(下稱系爭音樂著作),經原告於103年12月5日查獲,有蒐證光碟為證。被告及○○○即晶品小吃店以此方式長期侵害原告管理之著作財產權,經原告分別於103年10月21日、104年2月24日以存證信函通知應向原告取得合法之音樂著作權公開演出授權,被告雖聲稱其非實際負責人,並有委託他人代繳授權金,不知該人並無繳納,故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惟被告亦知公播費繳納會有相關收據證明,卻未向第三人索取或詢問,顯未盡其注意義務,難謂無過失,以每首音樂著作最低市價新臺幣(下同)30,000元計算,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民法第28條規定,請求被告及○○○即晶品小吃店連帶給付使用報酬及損害賠償共270,000元,經原告聲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核發105年度司促字第19905號支付命令,被告於法定期間內聲明異議而視為起訴(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智字第11號卷第5頁)。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270,000元整,及自支付命令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3.前二項聲明部分如受有利判決,請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晶品小吃店(址設臺北市○○區○○○路0段000巷00號1樓)係由被告(實際負責人)及○○○(名義負責人)共同經營,被告及○○○自不詳之日起,在晶品小吃店以電腦伴唱機設備,向不特定消費者播放原告經音樂著作財產權人專屬授權或經海外協會授權、管理如附表所示之音樂著作共9首(下稱系爭音樂著作),經原告於103年12月5日查獲,有蒐證光碟為證。被告及○○○即晶品小吃店以此方式長期侵害原告管理之著作財產權,經原告分別於103年10月21日、104年2月24日以存證信函通知應向原告取得合法之音樂著作權公開演出授權,被告雖聲稱其非實際負責人,並有委託他人代繳授權金,不知該人並無繳納,故無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惟被告亦知公播費繳納會有相關收據證明,卻未向第三人索取或詢問,顯未盡其注意義務,難謂無過失,以每首音樂著作最低市價新臺幣(下同)30,000元計算,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前段、民法第28條規定,請求被告及○○○即晶品小吃店連帶給付使用報酬及損害賠償共270,000元,經原告聲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核發105年度司促字第19905號支付命令,被告於法定期間內聲明異議而視為起訴(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智字第11號卷第5頁)。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270,000元整,及自支付命令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3.前二項聲明部分如受有利判決,請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專利權移轉登記
被告前擔任原告公司總經理,工作內容包含研發,而系爭專利即為被告於擔任原告公司總經理期間,利用原告公司資源而於職務上所完成之新型等語,被告則辯稱:被告前為原告公司總經理,職務內容為負責原告公司之經營管理,並非專門從事研發之人員;系爭專利之發明內容,為一花槽之新型專利,均非被告為履行其總經理職務之義務所為之創作,況系爭專利自繪圖、申請、領證、繳年費,皆在現任董事長鄧效仁任期內,原告知悉且承認以被告為專利權人等語。經查,原告主張其與被告簽有專利授權書,而專利授權書第4條約定被告如使用原告資源進行研發,研發成果由雙方共享之(本院卷第6頁),但所謂「研發成果由雙方共享」,係指由兩造共享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或透過授權之方式安排,並不明確,原告亦未舉證證明上開「研發成果由雙方共享」之真意係指由兩造共享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但顯然兩造已約定非由原告獨有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再查,系爭專利申請之專利審查費、領證及第1年年費、委任長江國際專利商標法律事務所之手續費等乃由原告支付,此有原告提出之各該收據為憑(本院卷第76至79頁),且證人即前在原告公司擔任繪圖工程師之郭柏亨結證稱:系爭專利說明書上的圖3至9是我畫的;系爭專利核准的事我知道,有一天專利公報上有一份文件下來,公司會計吳宛真請我把它掃瞄進電腦檔等語(本院卷第106、108頁),又原告自述其為10餘人之小型公司,專利繪圖完成後,有委請他人製作模型及生產模具(本院卷第134頁反面),則衡諸原告公司之規模不大、系爭專利之申請費、領證及年費均由原告繳納、連原告公司員工亦知悉系爭專利核准之事、原告有請他人製作模型及生產模具而實施專利等情狀,實難認原告於專利申請時不知系爭專利將以被告為專利權人,及於專利核准後仍不知被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而於兩造交惡後方起訴主張系爭專利應為其所有。從而,應認兩造實有系爭專利以被告為專利權人之合意,揆諸前揭法條及說明,自應尊重兩造上開約定,是原告依專利法第7條及專利授權書,請求被告將系爭專利權轉讓予原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三)至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資料,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自無一一詳予論述之必要,附此敘明。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  月  4  日智慧財產法院第三庭法 官 歐陽漢菁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  月  7  日      書記官 葉倩如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 "issueRef": "51 2", "lawName":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等
其為摩洛哥優油相關護髮產品之創始者及市場領導廠商,為打造獨特之品牌形象,乃結合公司名稱而首創以藍綠色為底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anoil」之包裝設計,並據以申請系爭商標獲准註冊;原告已就系爭商標為大量之使用,且投入大量資源,系爭商標屢屢經由名人推薦或編輯介紹而於美容時尚雜誌曝光,已在相關消費者群中建立相當知名度等情,業據提出系爭商標資料檢索、相關雜誌報導(本院卷(一)第18至46頁)為憑。審酌「moroccanoil」字面意義即「摩洛哥油」,使用於護髮油產品,客觀上固易使相關消費者理解為係對於商品成分或產地之說明,而為不具先天識別性之描述性標識,惟衡諸前揭原告提出之使用資料,足認原告已投注相當資源廣告、行銷系爭商標,使系爭商標建立相當知名度,已為相關消費者視為指示及區別一定來源的標識,而取得後天識別性,況其中554商標除「moroccanoil」文字外,尚佐以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anoil」之圖樣及設色,自更具有識別性,是被告抗辯系爭商標不具識別性云云,並非可採。3.至被告雖稱:○○○(0000000)公司早於西元2008年4月即以摩洛哥黃金堅果油系列產品行銷全世界,而系爭商標係於97年11月16日註冊,晚於○○○公司銷售上開商品,顯見業界早有以摩洛哥堅果油名稱行銷事實云云,惟觀諸被告提出之○○○(0000000)公司網站產品介紹、網路傳媒之該產品販售消息(本院卷(二)第156至157頁)及產品照片(本院卷(二)第257頁),○○○(0000000)公司固有摩洛哥堅果系列產品,但僅止於以中文「摩洛哥堅果」指稱其產品系列,「MoroccanArganOil」一詞僅在商品說明中以極小字體出現,非作為商標使用,是難認○○○(0000000)公司在系爭商標註冊前有使用相同或近似於系爭商標之商標,是被告以此指摘系爭商標不具識別性,自難採信。(二)系爭產品上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ohairoil」係作為商標使用:1.按為行銷之目的,將商標用於商品或其包裝容器,或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該等商品,並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即為商標之使用,此觀商標法第5條第1項自明。而判斷是否作為商標使用,應綜合審酌其平面圖像、數位影音或電子媒體等版(畫)面之前後配置、字體字型、字樣大小、顏色及設計有無特別顯著性,並考量其使用性質是否足使消費者藉以區別所表彰之商品或服務來源,暨其使用目的是否有攀附商標權人商譽之意圖等客觀證據綜合判斷。2.查系爭產品包裝確實使用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ohairoil」,已如前述;被告雖辯稱:系爭產品原料原產地係摩洛哥,被告於系爭產品包裝上所稱「moroccohairoil」係在說明產品來自摩洛哥,並無將其作為商標使用之意圖云云,惟系爭產品之「moroccohairoil」係以白色字體載於外包裝正中央醒目之位置,再佐以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予消費者之寓目印象相當鮮明顯著,堪認使用者乃以行銷為目的,將之作為吸引消費者注意及表彰來源而與他人商品相區別之商標,亦足使相關消費者主觀上有相同之認識;再參酌系爭產品包裝使用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ohairoil」,與554商標以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ANOIL」,予消費者之寓目印象極相彷彿,其仿襲系爭商標之意圖甚為顯明,是縱系爭產品之原料確實來自摩洛哥,亦難謂系爭產品包裝使用藍綠底色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ohairoil」,僅為產地來源之說明而非作為商標使用,被告上開抗辯,洵無足取。(三)系爭產品為於同一商品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之商品,且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1.所謂「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者,係指兩商標因相同或構成近似,致使同一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之相關消費者誤認二商標為同一商標,或雖不致誤認二商標為同一商標,但極有可能誤認二商標之商品為同一來源之系列商品,或誤認二商標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似關係而言。而判斷有無混淆誤認之虞,則應參酌:(1)商標識別性之強弱;(2)商標是否近似暨其近似之程度;(3)商品是否類似暨其類似之程度;(4)先權利人多角化經營之情形;(5)實際混淆誤認之情事;(6)相關消費者對各商標熟悉之程度;(7)系爭商標之申請人是否善意;(8)其他混淆誤認之因素等相關因素,綜合認定是否已達有致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而「商標近似」及「商品類似」為判斷混淆誤認之虞之必要因素,至於其他因素則係增加或減弱混淆誤認程度之輔助判斷因素,且不以各項輔助因素逐一判斷為必要,倘商標近似且商品類似,若無其他輔助判斷因素減弱混淆程度,則後申請商標即有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2.商標識別性之強弱:如前所述,系爭商標中「moroccanoil」文字雖不具先天識別性,但已因原告積極行銷、使用而取得後天識別性,且建立相當之知名度,況554商標尚有以藍綠色為底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及白色較小字體「moroccanoil」之圖樣及設色,是系爭商標具有相當之識別性。3.商標是否近似暨其近似之程度:(1)按所謂商標構成相同或近似者,係指以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一般商品購買人,於購買時施以普通所用之注意,就兩商標主要部分之外觀、觀念或讀音隔離觀察,有無引起混同誤認之虞以為斷。故兩商標在外觀、觀念或讀音上,其主要部分之文字、圖形或記號,有一近似,足以使一般相關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虞者,即為近似之商標。而衡酌商標在外觀或觀念上有無混同誤認之虞,應本客觀事實,按下列原則判斷之:①以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購買者,施以普通所用之注意為標準;②商標之文字、圖形或記號,應異時異地隔離及通體觀察為標準;③商標以文字、圖形或記號為聯合式者,應就其各部分觀察,以構成主要之部分為標準。故判斷兩商標是否近似,應就各商標在「外觀」、「觀念」、「讀音」上特別突出顯著,足以讓消費者對標誌整體形成核心印象之主要部分異時異地隔離各別觀察,以辨其是否足以引起混淆誤認之虞。(2)對照系爭商標圖樣(如附表1)及系爭產品外觀照片(如附表2右圖)可知,系爭產品採用藍綠色為底、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以及白色「moroccohairoil」、「Magic」、「頂級摩洛哥黃金優油」等文字,大型字體「M」上有一片葉子,下方另有花草圖案;而554商標則以藍綠色為底、搭配橘色大型字體「M」以及白色「MOROCCANOIL」,555商標則為「MOROCCANOIL」文字。以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消費者,於購買時施以普通之注意異時異地隔離觀察,系爭產品與554商標雖在「M」上有無一片葉子、有無花草圖案及中英文文字使用等細節上有異,但均予人藍綠底色、橘色大型「M」及有文義為「摩洛哥油」之白色英文文字之主要印象,又系爭產品之「moroccohairoil」字樣與555商標「moroccanoil」同係以「morocc」作為字首,以「oil」結尾,是兩者外觀、觀念及讀音均極雷同,相關消費者有可能會有所混淆而誤認二商品來自同一來源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應屬構成高度近似之商標,甚至近似程度已達足認行為人主觀上有仿襲意圖。被告以分析性的眼光審視兩者細節上之不同,論證兩者不構成近似,實已違背前述商標近似判斷原則,自不足取。4.商品是否類似暨其類似之程度:系爭產品為護髮油,與系爭商標指定使用之護髮品屬於同一商品。5.被告雖抗辯以:原告公司使用系爭商標之商品僅於髮廊中銷售,一般通路並未販售,而系爭產品則是於一般通路之門市、網站上銷售,二者銷售之管道迥異,無致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惟就護髮產品而言,相關消費者可能至髮廊購買,亦有可能於百貨通路購買,此二種通路之消費者重疊性高,並無消費族群涇渭分明之情形,自不得昧於社會及商業活動現實,硬將之區分為兩個截然不同之通路,而據以謂消費者不致混淆,是被告此一抗辯,要屬無由。6.被告又辯稱: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已核准被告汰芮公司所提「MagicHair頂級摩洛哥黃金優油」及「MagicHairmoroccohairoil」商標申請案,顯見系爭產品使用「MagicHair」、「moroccohairoil」等圖樣及文字,與系爭商標並不近似,且被告既有權使用該等商標,自無侵害原告之系爭商標云云,惟觀諸被告汰芮公司申請註冊之商標(本院卷第83、86頁),係以較大字體且經圖案設計之「MagicHair」分別搭配較小字體且無特殊設計之「頂級摩洛哥黃金優油」或「moroccohairoil」,且被告汰芮公司已聲明不就「頂級摩洛哥黃金優油」或「moroccohairoil」文字主張商標權,此觀諸其商標資料檢索自明,足見經圖案設計之「MagicHair」方為被告得主張商標權之部分,惟系爭產品僅有白色較小字體之「Magic」,其使用實際情形與被告汰芮公司申請註冊之上開商標圖案並不相同,是縱被告汰芮公司取得上揭商標權利,亦無從據以認定被告實際使用於系爭產品之商標與系爭商標並不近似,或被告行為不構成系爭商標之侵害,被告前揭抗辯,要屬無由。7.綜上,本院衡酌系爭商標具相當識別性,二造商標近似程度甚高,所指定使用商品又為同一等因素綜合判斷,相關消費者極有可能誤認二造商標商品為來自同一來源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而有混淆誤認之虞。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屈臣氏公司分別製造或販賣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之商標於同一商品之系爭產品,已侵害系爭商標權。(四)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公平交易法第30條請求排除侵害部分:按「商標權人對於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及屈臣氏公司分別有製造、販賣系爭產品之行為,而於同一商品使用近似於系爭商標之商標,有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自已構成系爭商標權之侵害,是被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請求被告瑞汰公司、汰芮公司及屈臣氏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系爭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於洗髮精、護髮素、護髮油、髮膜或其它髮類產品,或於網頁、產品型錄、廣告文書上使用相同或近似系爭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或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述之商品,為有理由,應予准許。至於對上開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即被告陳耀盛、柏善勤請求部分,原告並未舉證其等為商標使用及侵害行為之主體,是原告對其等請求排除侵害,即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對上開公司請求排除侵害既獲允准,而公平交易法第30條之規範主體既為「事業」,亦無法使原告得據以對被告陳耀盛、柏善勤有所主張,是即無審酌原告關於公平交易法第30條請求權基礎之必要,併此敘明。(五)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3款、公平交易法第31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請求被告連帶給付原告4,197,480元,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部分:1.按「商標權人對於因故意或過失侵害其商標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商標法第69條第3項定有明文。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屈臣氏公司有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已如前述。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雖辯稱:系爭產品外包裝之圖案設計係委由○○公司設計,被告並無刻意仿冒之意圖云云,被告屈臣氏公司則辯稱:其為通路業者,所販售之商品係由供應商提供,且販賣商品種類數以千計,實無能力逐一檢查認定所銷售之產品是否與他人商標構成近似,況其也要求供應商應保證所提供之商品無侵害第三人權利之情事,而其於接獲原告來函後,旋積極向被告汰芮公司求證,且早已先全面下架停止販售系爭產品,故其無故意或過失云云。惟查:(1)縱系爭產品外包裝為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委由○○公司設計,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身為委託人,事前就委任事務有指示之權利,事後就受任人之工作成果亦有認可受領與否之權限,並非不問○○公司如何設計,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均僅能照單全收而無置喙餘地,是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認可○○公司之設計並為實際使用系爭產品外包裝之主體,自難就系爭產品使用之商標侵害系爭商標乙節推諉無注意義務及注意能力,再參以前述系爭產品使用之商標與系爭商標已達足認行為人主觀上有仿襲意圖之高度近似程度,應認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2)被告屈臣氏公司雖為販賣多種商品之通路業者,惟其以販賣各式商品為營利活動,當應就其營業有無侵害他人權利負注意義務;又被告屈臣氏公司為一公司組織,得使用之人力、物力資源遠較自然人個人豐富,其注意能力當較諸自然人個人為高,再參以系爭商標於護髮油商品具相當識別性、系爭產品外包裝使用之商標與系爭商標已達足認行為人主觀上有仿襲意圖之高度近似程度、商標有公示制度且係以相關消費者之角度自外觀判斷,不若專利涉及專業之技術細節等因素,本院認被告屈臣氏公司販賣系爭產品之始,即有未盡注意義務之侵害商標權過失。(3)綜上,被告瑞鈦公司、汰芮公司及屈臣氏公司主觀上既分別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故意及過失,客觀上亦有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揆諸首揭法條,自應負損害賠償責任。2.關於損害賠償金額之計算:(1)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商標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時,得選擇就查獲侵害商標權商品之零售單價1,500倍以下之金額計算其損害。但所查獲商品超過1,500件時,以其總價定賠償金額。(2)
(一)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部分:1.被證1為我國公告第557944號專利、被證2為我國公告第333247號專利及被證3為我國公告第376123號專利。被證1或被證2均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一外殼(10),其內形成有一容室(11)」之技術特徵。被證1已揭露「包含一鎖舌(21),一第一鎖心(22)、一第二鎖心(22a)之鎖心組件」及「旋鈕」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差異僅在於欠缺「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然被證1欠缺之「套筒」及「隱藏式套筒」元件已由被證2揭露。另依被證3專利說明書第1、2圖所示,被證3已揭露「旋鈕」、「套筒」及「鎖心」元件組合之技術手段,且被證3鎖體結構係隱藏於室內與室外側板中,其露出於門、窗之外,僅有旋鈕部分,此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同。綜上,套筒元件僅屬連結外殼與旋鈕之元件,隱藏套筒元件係為隱藏式門鎖為求美觀及隱藏鑰匙孔必備之元件,該領域通常之人如欲將門鎖放置於門體內均須採用該元件,即具足夠動機結合被證1至3。因被證1至3之組合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有技術特徵,且該領域中通常知識之人顯能輕易完成,是被證1至3之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2.被證1專利說明書之創作說明中提及該技術手段係由轉盤61兩側設置之鎖舌撥桿611於轉盤轉動後撥動鎖舌片30開鎖及撥盤26之撥片261撥動鎖舌片30開鎖。上開技術與系爭專利請求項2之技術手段完全相同,均以鎖心(被證1稱撥盤)上設撥片,並於鎖舌上設置凹槽供卡合之用,以轉動鎖心方式將撥片旋轉至鎖舌上凹槽處推動鎖舌片開閉鎖,承此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2技術特徵已為被證1揭露,故被證1、被證2及被證3之組合可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2不具進步性。又被證1、2或其組合已揭露「其中外殼(10)的外側端上設置有一面板(12),該鎖舌(21)以可滑動方式穿設於面板(12)上。」故被證1至3之組合,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3之所有技術特徵,是被證1至3組合已足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3不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違反核准時專利法第94條第4項規定不具進步性,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6條規定,原告於本案民事訴訟不得對被告等主張權利。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若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二)被告程俊傑即泰順五金行及賴坤漳部分:援引被告益群公司及黃清地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3不具進步性之抗辯。並聲明:1.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0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7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其從事LED照明設備之開發及外觀設計,為中華民國第D136975號「LED燈」新式樣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一,102年1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即現行專利法已改稱為設計專利,以下同)及中華民國第D138544號「LED燈」新式樣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二)之專利權人,專利期間分別自99年9月11日起至110年9月1日止,及自100年1月1日起至110年11月1日止。被告與原告本有長期業務往來,不僅曾取得原告實施系爭專利一、二而製造、販賣之LED燈樣品,且對原告已獲得系爭專利一、二之事實及其權利內容,均知之甚詳。被告所製造、販賣之多項產品,例如名為「MR16Series」(下稱系爭產品一)及「BULBSeries」(下稱系爭產品二)之系列LED燈產品,其外觀造型如LEDMagazine2012年4月號第13頁之照片及被告網頁所示,竟與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設計高度近似甚至完全相同;另被告亦於2011年9月16日經濟日報發布新聞稿,推廣及行銷具有與系爭專利之新式樣設計極為近似之LED燈產品。被告明知原告為系爭專利一、二之權利人,並曾自原告處取得實施該等專利權之LED燈樣品數件,卻仍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等行為,自屬故意侵害原告之專利權。原告自得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及第3項規定,請求被告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產品一、二之LED燈並應停止一切侵權行為,被告所產銷之侵權產品暨其用以製造該物品之原料及器具,依法亦應予銷毀,為此提起本件訴訟。(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被告雖辯稱系爭專利一、二有應撤銷原因,並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提出舉發(第098304100N01號及第098305193N01號專利舉發案)在案,惟:(1)系爭專利二係於2009年11月2日提出申請,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見本院卷(一)第108頁)係於98年9月30日提出申請,於99年7月21日始經主管機關公告。被證10之公告日晚於系爭專利二之申請日,應不得單獨或與其他證據組合證明系爭專利二不具創作性,故被告以被證10所為之證據組合均應無庸審究。(2)被告就系爭專利一、二所提之證據組合,其創意各不相同,難以相互組合以產生新的視覺效果。縱使勉強組合,系爭專利一、二相較於其組合之結果仍具有顯著而特異之視覺效果,非被告之任一證據組合所得輕易思及,準此,系爭專利一、二確實具有創作性。其次,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已於102年4月15日作成專利舉發審定書,就被告針對系爭專利一所提起之舉發案,認定系爭專利一之整體形狀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尚難經由舉發證據之結合而易於思及,難認系爭專利一不具創作性,故舉發不成立。2、系爭產品一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1)系爭專利一之申請專利範圍,係關於一種用於照明設備之新式樣設計。系爭專利一之外觀特點在於其外徑漸序變化的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型散熱殼體,該些散熱鰭片中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不同於習知僅有圓環的造型。該殼體前端蓋有一圓形且設有反射圓槽的反射罩;該殼體尾端並設有兩圓條狀插腳。本創作提供一種立體感、簡潔有力的造型,藉此形成整體設計之視覺效果。(2)系爭專利一之新式樣範圍與系爭產品一之比對:①系爭產品一之外觀為外徑漸序變化的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型散熱殼體,該些散熱鰭片中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而系爭產品一與系爭專利一皆係使用於LED燈之新式樣設計,故系爭產品一與系爭專利一之物品自屬相同。②整體視覺性設計相同或近似:經比對系爭專利一與系爭產品一,系爭專利一係以造型比例厚度相當且間距大致相等之複數圓形散熱鰭片,由上至下漸序層疊組成散熱殼體的外型輪廓,予人規律、協調之感受,散熱鰭片間並利用少數肋片連結支撐,其設計構成展現出對稱、穩定及立體之意象,系爭產品一亦係以圓形散熱鰭片由上至下漸序層疊組成散熱殼體的外型輪廓,並以少數肋片連結支撐該等散熱鰭片。系爭產品一與系爭專利一無論係在本體、表現形式及設計意象方面均構成實質相同或近似,所形成之整體視覺效果亦構成實質相同或近似,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一與第系爭專利一所產生之視覺印象足以使普通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應認系爭產品一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一構成相同或近似,而落入系爭專利一之申請專利範圍。③系爭產品一包含系爭專利一之新穎特徵:系爭專利一之新穎特徵為以外徑漸序變化的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一體成型散熱殼體,該些散熱鰭片中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而系爭產品一亦係以外徑漸序變化的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一體成型散熱殼體,該些散熱鰭片中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被告系爭產品一外形特徵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新穎特徵相同或近似,落入系爭專利一之申請專利範圍。④系爭產品一整體外徑確實呈現漸序變化之態樣;被告所謂「一內凹」及「第二處內凹」僅係基於原告系爭專利一之整體外形所為之細微修飾,但整體上仍係呈現與系爭專利一相同或近似的視覺效果。再者,被告所指「接近頂端處又形成第二處內凹」,僅係為與系爭產品一「接近頂端處的環形片」相嵌合,以形成「整體外徑漸序變化」的視覺效果,整體上與系爭專利一相同或近似。被告指稱系爭產品一「可以分離之碗狀基部」僅係標榜系爭產品一在製造或結構上之特點,而原告提及「一體成形」之特徵亦不過點出本創作在外觀設計的「視覺效果」上確實具有整體感、一體性,與產品如何製成、究係在工序上採用一體成形模製或事先分開製造再予連接、嵌合者,並無關係。事實上,新式樣專利僅關心「外觀之設計」,與發明或新型專利需講究產品之製造、結構、甚至元件之連結關係等,並不相同。系爭產品一整體外形與原告系爭專利一之視覺效果確屬相同或近似,已屬不爭事實,況系爭產品一之基部並非如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呈現碗狀。被告欲以外觀設計無關之製程或產品結構細節作為其不侵權抗辯之基礎,實無可取。故系爭產品一外形特徵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相同或近似,且包含系爭專利一之新穎特徵,落入系爭專利一之申請專利範圍。3、系爭產品二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二:(1)系爭專利二之申請專利範圍,係關於一種用於照明設備之新式樣設計,尤指一種LED燈之新式樣設計。本創作之外觀特點在於其外徑漸序變化的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型散熱殼體,該些散熱鰭片中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不同於習知僅有圓環的造型。該殼體前端蓋有一球形之擴散罩,擴散罩內置LED元件;該殼體尾端設有螺旋接頭。本創作提供一種立體感、簡潔有力的造型,藉此形成整體設計之視覺效果。(2)系爭專利二之新式樣範圍與系爭產品二之比對:①系爭產品二之外觀為外徑漸序變化的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型散熱殼體,該些散熱鰭片中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該殼體前端蓋有一球形之擴散罩。而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二皆係使用於LED燈之新式樣設計,故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二之物品自屬相同。②整體視覺性設計相同或近似:經比對系爭專利二與系爭產品二,系爭專利二係以造型比例厚度相當且間距大致相等之複數圓形散熱鰭片,由上至下漸序層疊組成散熱殼體的外型輪廓,予人規律、協調之感受,散熱鰭片間並利用少數肋片連結支撐,其設計構成展現出對稱、穩定及立體之意象,系爭產品二亦係以圓形散熱鰭片由上至下漸序層疊組成散熱殼體的外型輪廓,並以少數肋片連結支撐該等散熱鰭片。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二無論係在本體、表現形式及設計意象方面均構成實質相同或近似,所形成之整體視覺效果亦構成實質相同或近似,經異時異地整體比對,綜合判斷整體視覺性設計,以普通消費者選購商品之觀點,系爭產品二與系爭專利二所產生之視覺印象足以使普通消費者產生混淆誤認,應認系爭產品二整體視覺性設計與系爭專利二構成相同或近似,而落入系爭專利二之申請專利範。③系爭產品二包含系爭專利二之新穎特徵:系爭專利二之新穎特徵為以外徑漸序變化的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型散熱殼體,該些散熱鰭片中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該殼體前端蓋有一球形之擴散罩。而系爭產品二亦係以外徑漸序變化的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一體成型散熱殼體,該些散熱鰭片中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該殼體前端亦蓋有一球形之擴散罩。準此,系爭產品二外形特徵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新穎特徵相同或近似,落入系爭專利二之申請專利範圍。④系爭產品二確實有「外徑漸序變化的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型散熱殼體,該些散熱鰭片中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特點。被告所稱「一內凹」及「階梯狀且呈斷續狀」僅係基於原告系爭專利二之整體外形所為之細微修飾,但整體上仍係呈現「外徑漸序變化的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型散熱殼體,該些散熱鰭片中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的視覺效果,與原告系爭專利二構成相同或近似,無庸置疑。再者,被告系爭產品二之肋片實際上清晰可見,並未隱藏於散熱鰭片內部,整體外形與原告系爭專利二仍屬相同或近似。另被告之主張亦不符「禁反言」之論述方式,自無足採。故系爭產品二外形特徵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相同或近似,且包含系爭專利二之新穎特徵,落入系爭專利二之申請專利範圍。4、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56條「販賣之要約」包含「為要約之引誘」之行為態樣,被告於本件確有「為販賣之要約」之行為:(1)被告雖辯稱就系爭產品至多僅涉有民法上「要約之引誘」行為,不構成專利法上之「侵權」行為態樣等語。惟專利侵害鑑定要點揭示:「所謂『為販賣之要約(offeringforsale)』係指明確表示要販賣之行為,包括口頭、書面等各種方式,例如於貨物上標定售價並陳列、於網路上廣告或以電話表示等要約之引誘行為均屬之。『為販賣之要約』應採廣義之解釋。專利法規定『為販賣之要約』屬侵害專利權行為,係參酌世界貿易組織(WTO)中『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簡稱TRIPs)第28條第1項之規定」。是專利法上所謂「為販賣之要約」應採廣義之解釋,除包含「要約」行為外,並及於於網路上廣告之「要約之引誘」等行為。(2)TRIPs第28條第1項之規定實已為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56條之立法理由所引用,而法律解釋之方法,在於探究法律客觀的規範意旨,其主要的解釋方法即包括立法史及立法資料之解釋,以助於探尋立法者制訂法律時的立法政策及所欲實踐之目的,故解釋法律條文時應參酌該條文之立法理由,實係基本的法律解釋方法。由於TRIPs第28條第1項之規定對於「為販賣之要約」之解釋,實係包含「要約」及「要約之引誘」兩態樣,藉以及早防制侵害智慧財產權之行為,蓋因取得專利需花費相當之研發成本,以及後續之申請維護成本,倘若不採取與民法不同之解釋,對於發明人之保護顯不周到,準此,原告就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專利法第56條之解釋,應無被告所謂抵觸法律、擴大解釋要約之內容,或間接增加法律上對人民所無之限制等情形,被告之主張顯無所據。(3)被告雖爭執該等廣告係刊登於國外,係於國外要約之引誘行為等語。惟依LEDsMagazine提供予原告之訂戶數據可知,該雜誌發行遍佈全世界,包含亞洲、歐洲、北美等區域,其中亞洲區包含31個國家,總訂戶數為10,429戶,台灣即有1,205戶,於亞洲區31個國家中排行第三,並佔亞洲訂戶數逾十分之一。由於該雜誌於我國境內擁有廣大訂戶,被告實係於我國國內為販賣之要約,仍有我國專利法之適用。5、被告確有為「製造」、「販賣」、「使用」及「進口」系爭產品之行為:被告曾於101年3月13日於世貿中心舉行之台灣國際照明科技展中參展,依原告所拍攝之被告侵權產品參展照片可知,被告確實曾將系爭產品實體提出參展。蓋廠商參展之目的,即係欲推廣銷售其參展產品,產品既經展出,即可能吸引相關消費者注意並進而購買,故被告確實有製造系爭產品之行為。且被告於原證6號LEDsMagazine的廣告詞已揭示:「LedlinkOpticshasdeveloped…,weproduceheatsink…」,可證被告確已自承其有開發、製造系爭產品之行為。至被告雖爭執原告所舉被告在101年3月13日於世貿中心舉行之台灣國際照明科技展中參展之上開照片,與系爭專利一、二不同,亦非系爭產品云云。惟由原證18號系爭產品一照片之放大圖與原證6號LEDsMagazine系爭產品圖片之比較,即可得知原證18號照片中之產品,確即本件之系爭產品一,另原證18號照片下方顯示產品之展示台外標示「LedLink」,以及原證22號系爭產品二照片左側圓盤上方標示「LDK」等被告公司英文名稱及簡稱等字樣,均足為證。縱使被告並非以自家工廠自行製造系爭產品,被告至少亦有委託第三人代工製造系爭產品之行為。6、原告依法得請求排除侵害及請求銷毀系爭侵權產品及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1)禁止侵害請求權具有事先迅速制止侵害行為與防範侵害行為於未然之功能,可減免專利權人損害之發生或擴大。因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請求權,僅要有侵害或侵害之虞等事實發生,自可主張之。準此,倘有事實足證被告確有侵害原告系爭專利一、二之虞,原告即得依專利法之規定,請求防止之。而被告確有為販賣之要約、製造、販賣、使用及進口等侵害行為,原告系爭專利一、二仍有被侵害之可能,而有事先加以防範之必要。(2)被告明知系爭專利一、二之存在及範圍,猶仍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進口及使用系爭侵權產品等不法行為,已導致原告之鉅額損失;揆諸修正前專利法第129條準用同法第84條第1項及第3項等規定,被告自應停止一切侵權行為,此外,被告所產銷之侵權產品暨其用以製造該物品之原料及器具,依法亦應予銷毀。(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不得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名為「MR16」及「BULB」之LED燈,及其他一切侵害我國第D136975號新式樣專利權或第D138544號新式樣專利權之LED燈。。2、第一項所列物品及用以製造該物品之原料及器具,被告應予銷毀。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5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0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3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9",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53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新型第M296281號專利(下稱系爭281號專利)、新型第M297983號專利(下稱系爭983號專利)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分別自95年8月21日至105年3月15日止及95年9月21日至105年4月23日止。詎被告新北市政府之五股區公所「孝恩堂納骨櫃增設工程」(下稱系爭工程)採購案,由被告利昌營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昌公司)承攬施作,被告利昌公司再轉包與被告大真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真武公司)施作,未獲原告授權,製造並販賣之骨灰甕收藏箱與其絞鏈結構(下稱系爭收納箱),侵害原告上開專利權,且於收受原告存證信函通知後,仍繼續製造、販賣系爭收納箱,顯具故意。被告吳地宏係利昌公司之董事長,被告林港豐係大真武公司之董事長,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業已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顯已違反法令規定,依法應與利昌公司、大真武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如前變更後聲明所述。(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系爭收納箱落入系爭281號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系爭收納箱係以設置在收納箱外板面之凸緣(即系爭281號專利之長墊板),來形成具有滑軌之兩個缺口(即系爭281號專利之嵌入孔),再配合兩個兩端分別形成V形槽(即系爭281號專利之滑槽)之連結塊(即系爭281號專利之結合板),來達成快速組裝、拆解骨灰甕收藏箱之功能,唯一差異部分僅在於所設置之嵌入孔及結合板數量不同而已,其無論就技術手段、所達成之功能與功效而言,均實質相同而致有均等落入系爭281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情形。2.系爭收納箱落入系爭983號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983號專利主鏈體利用樞設孔與作動鏈塊之穿孔完成樞接一語,並未限制其樞接方式為何,當然亦可包含系爭收納箱使用樞軸樞接之方式,又系爭收納箱既可以達到100度以上之旋轉角度,則自亦可產生如系爭專利中主鏈體與作動鏈塊90度之旋位,因此符合文義讀取,況其係以實質相同之手段、達成實質相同之功能,並產生實質相同之結果,縱未符合文義讀取仍落入均等範圍。3.被告新北市政府、利昌公司、大真武公司有侵害系爭281號、983號專利之故意、過失:(1)被告新北市政府99年11月1日「驗收紀錄」記載「隱蔽、未驗部分及結算數量由監造單位及承商負責」,足徵有關系爭收納箱箱門絞鏈之結構內容、系爭收納箱之間之堆疊、組合、固定方式等節,於99年11月1日後仍進行查驗是否符合圖說規範等工作,非如被告所辯已於99年11月1日完全驗收結案完成,彼等於接獲原告99年11月3日之存證信函後,猶仍繼續製造、販賣、使用系爭收納箱,顯有侵權故意。且證人魏金發證稱曾告知被告林港豐鳩尾槽可能有專利權等語,益徵大真武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2)依被告利昌公司與被告新北市政府訂定之契約書,及被告大真武公司與被告利昌公司訂定之契約書,均可知被告利昌公司與被告大真武公司負有查核是否涉及他專利權之義務,況專利公報為社會公眾可查閱之資訊,新北市政府、利昌公司及大真武公司未善盡查證之注意義務與疏於掌控侵權風險,自有過失。(3)被告利昌公司、大真武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即擅自製造、販賣侵害系爭281、983號專利之系爭收納箱,而新北市政府及其委託之監造單位即朱容兩建築師事務所未盡監造、查驗等義務之行為,均為侵害系爭281、983號專利之共同原因,故渠等為共同侵權行為人,依據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應負共同侵權責任。4.損害賠償計算:被告等所列之成本中,有的非可直接歸屬至系爭收納箱之成本,有的無法證明與本件有關,自不得予以扣除。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7",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新型第M296281號專利(下稱系爭281號專利)、新型第M297983號專利(下稱系爭983號專利)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分別自95年8月21日至105年3月15日止及95年9月21日至105年4月23日止。詎被告新北市政府之五股區公所「孝恩堂納骨櫃增設工程」(下稱系爭工程)採購案,由被告利昌營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昌公司)承攬施作,被告利昌公司再轉包與被告大真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真武公司)施作,未獲原告授權,製造並販賣之骨灰甕收藏箱與其絞鏈結構(下稱系爭收納箱),侵害原告上開專利權,且於收受原告存證信函通知後,仍繼續製造、販賣系爭收納箱,顯具故意。被告吳地宏係利昌公司之董事長,被告林港豐係大真武公司之董事長,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業已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顯已違反法令規定,依法應與利昌公司、大真武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如前變更後聲明所述。(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系爭收納箱落入系爭281號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系爭收納箱係以設置在收納箱外板面之凸緣(即系爭281號專利之長墊板),來形成具有滑軌之兩個缺口(即系爭281號專利之嵌入孔),再配合兩個兩端分別形成V形槽(即系爭281號專利之滑槽)之連結塊(即系爭281號專利之結合板),來達成快速組裝、拆解骨灰甕收藏箱之功能,唯一差異部分僅在於所設置之嵌入孔及結合板數量不同而已,其無論就技術手段、所達成之功能與功效而言,均實質相同而致有均等落入系爭281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情形。2.系爭收納箱落入系爭983號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983號專利主鏈體利用樞設孔與作動鏈塊之穿孔完成樞接一語,並未限制其樞接方式為何,當然亦可包含系爭收納箱使用樞軸樞接之方式,又系爭收納箱既可以達到100度以上之旋轉角度,則自亦可產生如系爭專利中主鏈體與作動鏈塊90度之旋位,因此符合文義讀取,況其係以實質相同之手段、達成實質相同之功能,並產生實質相同之結果,縱未符合文義讀取仍落入均等範圍。3.被告新北市政府、利昌公司、大真武公司有侵害系爭281號、983號專利之故意、過失:(1)被告新北市政府99年11月1日「驗收紀錄」記載「隱蔽、未驗部分及結算數量由監造單位及承商負責」,足徵有關系爭收納箱箱門絞鏈之結構內容、系爭收納箱之間之堆疊、組合、固定方式等節,於99年11月1日後仍進行查驗是否符合圖說規範等工作,非如被告所辯已於99年11月1日完全驗收結案完成,彼等於接獲原告99年11月3日之存證信函後,猶仍繼續製造、販賣、使用系爭收納箱,顯有侵權故意。且證人魏金發證稱曾告知被告林港豐鳩尾槽可能有專利權等語,益徵大真武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2)依被告利昌公司與被告新北市政府訂定之契約書,及被告大真武公司與被告利昌公司訂定之契約書,均可知被告利昌公司與被告大真武公司負有查核是否涉及他專利權之義務,況專利公報為社會公眾可查閱之資訊,新北市政府、利昌公司及大真武公司未善盡查證之注意義務與疏於掌控侵權風險,自有過失。(3)被告利昌公司、大真武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即擅自製造、販賣侵害系爭281、983號專利之系爭收納箱,而新北市政府及其委託之監造單位即朱容兩建築師事務所未盡監造、查驗等義務之行為,均為侵害系爭281、983號專利之共同原因,故渠等為共同侵權行為人,依據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應負共同侵權責任。4.損害賠償計算:被告等所列之成本中,有的非可直接歸屬至系爭收納箱之成本,有的無法證明與本件有關,自不得予以扣除。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確認專利權等
(一)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新型第M296281號專利(下稱系爭281號專利)、新型第M297983號專利(下稱系爭983號專利)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分別自95年8月21日至105年3月15日止及95年9月21日至105年4月23日止。詎被告新北市政府之五股區公所「孝恩堂納骨櫃增設工程」(下稱系爭工程)採購案,由被告利昌營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昌公司)承攬施作,被告利昌公司再轉包與被告大真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真武公司)施作,未獲原告授權,製造並販賣之骨灰甕收藏箱與其絞鏈結構(下稱系爭收納箱),侵害原告上開專利權,且於收受原告存證信函通知後,仍繼續製造、販賣系爭收納箱,顯具故意。被告吳地宏係利昌公司之董事長,被告林港豐係大真武公司之董事長,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業已侵害原告系爭專利權,顯已違反法令規定,依法應與利昌公司、大真武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爰依專利法第106條、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如前變更後聲明所述。(二)對被告抗辯所為之陳述:1.系爭收納箱落入系爭281號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系爭收納箱係以設置在收納箱外板面之凸緣(即系爭281號專利之長墊板),來形成具有滑軌之兩個缺口(即系爭281號專利之嵌入孔),再配合兩個兩端分別形成V形槽(即系爭281號專利之滑槽)之連結塊(即系爭281號專利之結合板),來達成快速組裝、拆解骨灰甕收藏箱之功能,唯一差異部分僅在於所設置之嵌入孔及結合板數量不同而已,其無論就技術手段、所達成之功能與功效而言,均實質相同而致有均等落入系爭281號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情形。2.系爭收納箱落入系爭983號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系爭983號專利主鏈體利用樞設孔與作動鏈塊之穿孔完成樞接一語,並未限制其樞接方式為何,當然亦可包含系爭收納箱使用樞軸樞接之方式,又系爭收納箱既可以達到100度以上之旋轉角度,則自亦可產生如系爭專利中主鏈體與作動鏈塊90度之旋位,因此符合文義讀取,況其係以實質相同之手段、達成實質相同之功能,並產生實質相同之結果,縱未符合文義讀取仍落入均等範圍。3.被告新北市政府、利昌公司、大真武公司有侵害系爭281號、983號專利之故意、過失:(1)被告新北市政府99年11月1日「驗收紀錄」記載「隱蔽、未驗部分及結算數量由監造單位及承商負責」,足徵有關系爭收納箱箱門絞鏈之結構內容、系爭收納箱之間之堆疊、組合、固定方式等節,於99年11月1日後仍進行查驗是否符合圖說規範等工作,非如被告所辯已於99年11月1日完全驗收結案完成,彼等於接獲原告99年11月3日之存證信函後,猶仍繼續製造、販賣、使用系爭收納箱,顯有侵權故意。且證人魏金發證稱曾告知被告林港豐鳩尾槽可能有專利權等語,益徵大真武公司有侵害系爭專利權之故意。(2)依被告利昌公司與被告新北市政府訂定之契約書,及被告大真武公司與被告利昌公司訂定之契約書,均可知被告利昌公司與被告大真武公司負有查核是否涉及他專利權之義務,況專利公報為社會公眾可查閱之資訊,新北市政府、利昌公司及大真武公司未善盡查證之注意義務與疏於掌控侵權風險,自有過失。(3)被告利昌公司、大真武公司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即擅自製造、販賣侵害系爭281、983號專利之系爭收納箱,而新北市政府及其委託之監造單位即朱容兩建築師事務所未盡監造、查驗等義務之行為,均為侵害系爭281、983號專利之共同原因,故渠等為共同侵權行為人,依據民法第185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應負共同侵權責任。4.損害賠償計算:被告等所列之成本中,有的非可直接歸屬至系爭收納箱之成本,有的無法證明與本件有關,自不得予以扣除。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獨家代理販售「金舒毯」產品,並委託大堂創意有限公司(下稱大堂公司)對於被拍攝之金舒毯加以構思,包括毯被折疊形狀、方式、角度,以及金舒毯材質、紋路、皺褶等細節之攝影顯現,思量構圖畫面等施以精神作用,以文字及照片設計出傳單,呈現出毯被溫暖舒適、明亮柔和的感覺,係表現思想、感情而具有原創性,屬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1、5款之語文著作、攝影著作(原證3、4)。(二)被告卓邱春蘭為被告卓瑩公司之負責人,被告卓瑩公司為販賣能量毯之業者,其透過被告美好家庭公司代其為宣傳,惟卻於被告美好家庭公司於105年12月4日之電視購物節目(下稱系爭節目)中,由被告美好家庭公司之節目主持人即被告傅亦聖,與被告卓瑩公司之業務即被告廖志偉,未經原告同意即於系爭節目中不法使用原告獨家代理販售「金舒毯」之著作圖片(原證3、4),且於圖片中對照並指謫原告產品價格過高牟取暴利,已嚴重侵害原告商譽及產品之形象,更使消費者因該等不實宣稱而陷於錯誤,誤以為原告之金舒毯產品不論在材質、製程以及產生遠紅外線之功效及耐久性等與被告卓瑩公司產品相同之假象,並基於此錯誤而透過被告美好家庭公司訂購被告卓瑩公司產品,嚴重影響原告產品之銷售與名譽。(三)被告卓邱春蘭明知所提供給長庚醫院之「毯被」與被告等於電視廣告行銷中之「毯被」並非相同,卻為使消費大眾誤信被告等所販賣之毯被有醫療效能,竟以電視上播送方式向消費大眾散布係「長庚醫院指定使用」之文字(原證5),且明知被告卓瑩公司之「毯被」產品並無可能「救命」,復以電視上播送方式不實宣稱「醫院指定使用循環救命毯」(原證5),並委由節目主持人被告傅亦聖與被告卓瑩公司業務被告廖志偉向一般大眾誇大不實宣稱該「毯被」具「救命」之醫療效能(原證6),更已造成消費者誤信,透過被告美好家庭公司訂購被告卓瑩公司產品,尤其又以不法使用原告獨家代理販售「金舒毯」之著作圖片加以對照為不實指摘,更嚴重影響原告產品之銷售。(四)綜上所述,被告等之行為已共同侵害原告之名譽,及依著作權法享有之重製權、公開播送權、公開展示權、散布權,爰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8條第1項、第195條第1項、第188條第1項、第215條、公平交易法第21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聲明: 1、被告卓瑩公司、卓邱春蘭、廖志偉、美好家庭公司、傅亦聖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00萬元,及自起訴書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8-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營業秘密損害賠償(勞動)
(一)原告獨家代理販售「金舒毯」產品,並委託大堂創意有限公司(下稱大堂公司)對於被拍攝之金舒毯加以構思,包括毯被折疊形狀、方式、角度,以及金舒毯材質、紋路、皺褶等細節之攝影顯現,思量構圖畫面等施以精神作用,以文字及照片設計出傳單,呈現出毯被溫暖舒適、明亮柔和的感覺,係表現思想、感情而具有原創性,屬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1、5款之語文著作、攝影著作(原證3、4)。(二)被告卓邱春蘭為被告卓瑩公司之負責人,被告卓瑩公司為販賣能量毯之業者,其透過被告美好家庭公司代其為宣傳,惟卻於被告美好家庭公司於105年12月4日之電視購物節目(下稱系爭節目)中,由被告美好家庭公司之節目主持人即被告傅亦聖,與被告卓瑩公司之業務即被告廖志偉,未經原告同意即於系爭節目中不法使用原告獨家代理販售「金舒毯」之著作圖片(原證3、4),且於圖片中對照並指謫原告產品價格過高牟取暴利,已嚴重侵害原告商譽及產品之形象,更使消費者因該等不實宣稱而陷於錯誤,誤以為原告之金舒毯產品不論在材質、製程以及產生遠紅外線之功效及耐久性等與被告卓瑩公司產品相同之假象,並基於此錯誤而透過被告美好家庭公司訂購被告卓瑩公司產品,嚴重影響原告產品之銷售與名譽。(三)被告卓邱春蘭明知所提供給長庚醫院之「毯被」與被告等於電視廣告行銷中之「毯被」並非相同,卻為使消費大眾誤信被告等所販賣之毯被有醫療效能,竟以電視上播送方式向消費大眾散布係「長庚醫院指定使用」之文字(原證5),且明知被告卓瑩公司之「毯被」產品並無可能「救命」,復以電視上播送方式不實宣稱「醫院指定使用循環救命毯」(原證5),並委由節目主持人被告傅亦聖與被告卓瑩公司業務被告廖志偉向一般大眾誇大不實宣稱該「毯被」具「救命」之醫療效能(原證6),更已造成消費者誤信,透過被告美好家庭公司訂購被告卓瑩公司產品,尤其又以不法使用原告獨家代理販售「金舒毯」之著作圖片加以對照為不實指摘,更嚴重影響原告產品之銷售。(四)綜上所述,被告等之行為已共同侵害原告之名譽,及依著作權法享有之重製權、公開播送權、公開展示權、散布權,爰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8條第1項、第195條第1項、第188條第1項、第215條、公平交易法第21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聲明: 1、被告卓瑩公司、卓邱春蘭、廖志偉、美好家庭公司、傅亦聖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00萬元,及自起訴書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商標權行為
(一)原告獨家代理販售「金舒毯」產品,並委託大堂創意有限公司(下稱大堂公司)對於被拍攝之金舒毯加以構思,包括毯被折疊形狀、方式、角度,以及金舒毯材質、紋路、皺褶等細節之攝影顯現,思量構圖畫面等施以精神作用,以文字及照片設計出傳單,呈現出毯被溫暖舒適、明亮柔和的感覺,係表現思想、感情而具有原創性,屬著作權法第5條第1項第1、5款之語文著作、攝影著作(原證3、4)。(二)被告卓邱春蘭為被告卓瑩公司之負責人,被告卓瑩公司為販賣能量毯之業者,其透過被告美好家庭公司代其為宣傳,惟卻於被告美好家庭公司於105年12月4日之電視購物節目(下稱系爭節目)中,由被告美好家庭公司之節目主持人即被告傅亦聖,與被告卓瑩公司之業務即被告廖志偉,未經原告同意即於系爭節目中不法使用原告獨家代理販售「金舒毯」之著作圖片(原證3、4),且於圖片中對照並指謫原告產品價格過高牟取暴利,已嚴重侵害原告商譽及產品之形象,更使消費者因該等不實宣稱而陷於錯誤,誤以為原告之金舒毯產品不論在材質、製程以及產生遠紅外線之功效及耐久性等與被告卓瑩公司產品相同之假象,並基於此錯誤而透過被告美好家庭公司訂購被告卓瑩公司產品,嚴重影響原告產品之銷售與名譽。(三)被告卓邱春蘭明知所提供給長庚醫院之「毯被」與被告等於電視廣告行銷中之「毯被」並非相同,卻為使消費大眾誤信被告等所販賣之毯被有醫療效能,竟以電視上播送方式向消費大眾散布係「長庚醫院指定使用」之文字(原證5),且明知被告卓瑩公司之「毯被」產品並無可能「救命」,復以電視上播送方式不實宣稱「醫院指定使用循環救命毯」(原證5),並委由節目主持人被告傅亦聖與被告卓瑩公司業務被告廖志偉向一般大眾誇大不實宣稱該「毯被」具「救命」之醫療效能(原證6),更已造成消費者誤信,透過被告美好家庭公司訂購被告卓瑩公司產品,尤其又以不法使用原告獨家代理販售「金舒毯」之著作圖片加以對照為不實指摘,更嚴重影響原告產品之銷售。(四)綜上所述,被告等之行為已共同侵害原告之名譽,及依著作權法享有之重製權、公開播送權、公開展示權、散布權,爰依民法第28條、第184條第1項、第185條、第18條第1項、第195條第1項、第188條第1項、第215條、公平交易法第21條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五)聲明: 1、被告卓瑩公司、卓邱春蘭、廖志偉、美好家庭公司、傅亦聖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00萬元,及自起訴書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0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4 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4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0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李相台醫師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並開設李相台診所,專門治療靜脈曲張,為使一般大眾易於瞭解有關靜脈曲張之成因、類型、症狀、自我檢查、醫療檢查、治療方式、預防保健等相關醫學知識,原告於93年3月間架設「李相台診所Dr.Lee'sClinic」網站,網址:http://www.drlee.com.tw/index.asp(下稱原告網站),將原告自85年以來所撰寫有關靜脈曲張之相關治療、預防等系列文章,輔以圖片、照片並經編排後上傳至原告網站。原告偶然點選被告楊梅天成醫院(下稱被告天成醫院)官方網站(下稱被告網站)發現,被告李杰鴻刊登之「靜脈曲張門診說明」一文(下稱被控侵權著作),其中有關「靜脈曲張的原因」、「雷射治療原理」、「國際標準-各級彈性襪適用症狀」、「預防靜脈曲張伸展操」等之內容以及多張圖片與原告網站中,與原證1①第4至17頁及原證1②(下稱系爭著作)之內容幾乎完全相同,且系爭文章亦略去原告之姓名,另綜觀被告網頁,於去除系爭著作內容後,被告網頁實無內容可言,被告之行為已侵害原告享有著作財產權之重製權及公開傳輸,及原告之著作人格權。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lawName": "中華民國憲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4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8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26-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65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中華民國新型第M284358號「牙籤刷結構改良」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5年1月1日起至104年7月31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被告長槙龍有限公司(下稱長槙龍公司)明知系爭專利為原告所有,竟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自行生產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之牙籤刷結構改良產品,並透過網際網路以「EzeDent」及「2TH」之商標於國內外進行販售(牙籤刷實物附於卷外證物盒,下稱系爭產品)。又依原告提出之專利侵害鑑定報告,可知系爭產品之結構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完全相同。是以,被告長槙龍公司製造販售系爭產品已構成對系爭專利之侵害。(二)依財政部關務署函覆之資料,被告長槙龍公司100年至102年間3個年度所得利益至少共計新臺幣(下同)7,931,368元,亦即每年平均營收至少2,643,789元(7,931,368÷3=2,643,789)。又財政部關務署雖因資料保存年限而僅提出100年至102年間被告長槙龍公司之報關資料,惟依此比例計算,自原告95年初取得系爭專利之日起至102年底共8年被告長槙龍公司之侵權期間,被告長槙龍公司所獲得之不法利益至少共計21,150,315元(2,643,789×8=21,150,315)。為此,爰依前開侵權期間適用之法律即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92年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第3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及100年12月21日修正公布、102年1月1日施行之專利法(下稱100年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2、3項、第97條第2款暨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被告長槙龍公司排除及防止侵害,並就原告所受之上開損害負賠償責任。再者,縱前開數額並非「依侵害人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而應依同業利潤標準計算原告所受之損害,亦應依系爭產品之同業利潤標準之毛利率23%計算。此外,被告黃道槙為被告長槙龍公司之負責人,自應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與被告長槙龍公司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三)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5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長槙龍公司不得自行或委託、授權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陳列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已製造之物品及製造物品之模具應予銷燬。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8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1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本件背景事實:原告於民國99年在美國加州蒙羅維亞(Monrovia)Crossfit健身館,見其網站文宣顯示「TeamCrossfitAcademy」(原證3),各單字之首字為「T」、「C」、「A」,因而產生靈感,以「TaiwanChineseAcademy」(簡稱為TCA),作為以英文為解說、教導外籍人士之中文教學機構的英文名稱。原告遂於104年1月21日、104年7月18日(原證4、8)申請設立「TaiwanChineseAcademy」網頁(網址為www.tcamadarin.com,下稱系爭網頁),且於104年4月13日、104年4月28日、104年5月6日已分別在Facebook(原證5)、Twitter(原證6)、Google+page(原證7)各網站註冊帳號成立並運作。原告於104年7月19日、104年7月21日,原告將如附件所示「T」、「C」、「A」色塊圖樣設計(下稱系爭TCA色塊圖樣)之美術著作,分別公開登載於系爭網頁(原證9)、Facebook網站(原證10),以及Google+網站(原證11)。嗣原告於104年7月23日以「TCAMandarin」名稱註冊加入「www.forumosa.com」論壇,並於104年9月4日登載文章以吸引有興趣至台灣學習中文之外籍人士,在該篇文章中,並有登載「http://www.tcamandarin.com」之網址(原證12)。而「TCATaiwanChineseAcademy」名稱,即包括系爭TCA色塊圖樣及下列敘述文字:「LearnFromExperiencedTaiwaneseTeachers」、「ExploreTaiwan,MakeNewFriends,LiveTheCulture」、「JointheAcademy,ForAdventuresPeopleLikeYou」(下稱系爭敘述文字,與系爭TCA色塊圖樣合稱系爭著作),均係原告享有著作財產權之美術著作、語文著作,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不得擅自重製、公開傳輸。然原告於104年9月間發現系爭著作遭重製後刊登於被告福爾摩莎華語交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福爾摩莎公司)之華語學校網頁內(網址為www.tcachinese.com),並將系爭TCA色塊圖樣重製刊登於被告福爾摩莎公司經營之「TaiwanChineseAcademy」臉書頁面及Twitter、Google+、及供外籍人士學習中文之論壇網站(www.languageinternational.com)等網站中(原證13至22),供不特定人點閱瀏覽。被告上開違法重製系爭著作之行為,業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北檢)以105年度調偵字第1742號案件起訴在案(原證12),並分別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北院)106年度智字第29號(下稱北院案)及105年度智易字第57號(下稱另案一審,原證23)、本院106年度刑智上易第67號判決(下稱另案二審,107年9月17日民事陳報狀附件2),認被告違犯著作權法第91條第1項及第92條規定而確定在案,顯侵害原告之著作權,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項、第2項第1款、第3項、第85條第1項、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前段、第185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提起本件請求。(二)原告為系爭著作之著作人:系爭TCA色塊圖樣乃原告所設計,經原告多次選色、配字,乃選定以「藍色」、「紅色」、「黃色」等各圓形底圖,各配上「T」、「C」、「A」等白色字型,且各底色均以電腦軟體配色,均自行調配特定色碼以設計完成,此乃具有原創性無疑,是系爭TCA色塊圖樣乃屬著作權法規定之美術著作。再查,原告於www.tcamandarin.com(原證9),其下方藍、紅、黃之方塊配置設計,並於各方塊中以「T」、「C」、「A」字母為首,各自論述之系爭敘述文字及網站設計,亦具有高度原創性及創作性,屬著作權法第5條規定之語文著作。(三)被告等有重製之行為:查被告等使用之官方網頁(原證13)、臉書專頁(原證18、原證19)及Twitter網頁(原證20)等,可知該等頁面均有刊登「TCA」色塊圖樣(下稱據爭圖樣),而原證13官方網頁中另有刊登「LearnFromExperiencedTaiwaneseTeachers」、「ExploreTaiwan,MakeNewFriends,LivetheCulture」、「JoinTheAcademy,ForAdventuresPeopleLikeYou」之敘述文字(下稱據爭文字,與據爭圖樣合稱據爭著作)。據爭著作經與系爭著作比較,其中據爭圖樣之TCA三個英文字母、三個圓圈排列位置及顏色、構圖等均與系爭TCA色塊圖樣之美術著作完全相同;而據爭文字除僅將「Adventurous」變更為「Adventures」外,其餘均與系爭敘述文字之語文著作完全相同,而「Adventurous」、「Adventures」兩者之字義均同為冒險之意,僅是一為形容詞,一為名詞之別,顯係稍加修改原告之原創作,形式類似,實質相同,難認有何添加新創意之內容,堪認本件被告刊登在上開網頁之內容確係重製原告系爭著作無疑。又查被告關德倫係於104年9月8日重製系爭TCA色塊圖樣,並於106年8月1日之民事答辯狀中稱:「於105年1月5日遭警局傳喚說明,經警方告知系爭TCA圖形著作、相關文字與網頁似涉犯著作權法後,被告關德倫甚感驚訝,並立即將TCA之網頁與臉書等悉數移除」(北院案卷第53頁背面),足見被告重製原告之美術著作之期間為104年9月8日至105年1月5日無疑。(四)原告得請求被告連帶損害賠償,並請求本院酌定賠償額:原告所經營補習班乃為「汎美短期文理補習班」(下稱汎美補習班),住址乃為台北市○○○路○段000號4樓之1(107年9月17日民事陳報狀附件1)。原告雖非汎美補習班之登記負責人,然原告將系爭TCA色塊圖樣授權與汎美補習班作為商標使用,原告亦參與汎美補習班之華語教學營運,而與該補習班有合作關係。又各國之外籍人士如欲至世界各國學習當地語言,多會至著名網站www.languageinternational.com找尋當地合適之當地國語言教學機構。該網站並會將各教學機構之價格顯示以供學習之外籍人士選擇,各國當地語言教學機構多會在該網站刊登招生廣告,以吸引外國學生。被告所經營之TaiwanMandarinInstitute迄今亦會在該網站刊登招生之訊息(原證33)。原告於104年間9月開始以「T」、「C」、「A」圖形設計之logo開始經營華語教學補習班,於104年10月發現被告以據爭圖樣、文字於該網站刊登招生訊息,其所留住址乃為「台北市○○○路0段000號6樓」,即為被告所經營之TMI之住址(原證34),原告乃向該網站進行申訴,後雖該網站有進行調查,惟因被告已於104年9月間搶先申請據爭圖樣之商標註冊,於105年5月16日取得註冊,該網站即於105年4月間向原告表示必須待全數商標權爭議相關訴訟結束後,始得向該網站進行刊登,因此,原告迄今無法於www.languageinternational.com網站以TCA之系爭logo刊登招生廣告,此有該網站之信件函覆之內容足證(原證35)。且被告除重製原告系爭TCA之logo外,並在google之地圖(Googlemap)標示上,搶以「TaiwanChineseAcademy」註冊語言學校之住址,並標示為「106台北市○○區○○○路○段000號」、「106,TaipeiCity,Da'anDistrict,Section3,RooseveltRd,191號」(原證36),該住址乃為被告所開設「TaiwanMandarinInstitute」經營之處所,此除顯示被告為惡意競業行為外,更使外國學員產生混淆,搜尋「TaiwanChineseAcademy」後,而往「TaiwanMandarinInstitute」經營之處所進行報名,已達惡意搶學生之目的,此亦造成原告短收學生之損失,惟因本件原告不易證明實際損害額,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項,請求本院斟酌原告經營補習班招生之收費,日間班學生所繳交學費乃為新臺幣(下同)41,000元至45,800元(原證29、30);夜間班學生之學費約為25,750元(原證31);一對一家教班學員之學費約為22,200元(原證32),並參以本件被告乃故意為重製之行為,且於另案刑案中始終矢口否認,迄今仍不願與原告和解,經另案一審刑事判決認定「審酌被告為圖一己之便利,無視原告創作系爭著作之時間及心血,竟直接以重製、公開傳輸之方法侵害告訴人之著作財產權,便於其招攬學生之用,經營與原告相同性質之華語教學服務,已潛在影響原告之商業利益,迄今仍未與原告和解,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所為實屬非是,犯後復否認犯行,難認態度良好」等語,足證被告乃故意重製原告之系爭著作,且用於經營相同性質之華語教學服務,已影響原告商業利益,迄今復仍否認有為本件著作重製行為,拒絕與原告和解,其犯後態度惡劣,足以構成故意為侵權行為且情節重大之要件等情狀,酌定賠償金額如訴之聲明所示。(五)並聲明:1.被告等應連帶賠償原告146萬元,並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前項判決請准供擔保宣告假執行。3.訴訟費用由被告等連帶負擔。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5 1 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 1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1 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9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金佶企業有限公司(下稱金佶公司)為布業文創業者,以布業商品設計、行銷為業,成立多年以來不斷開發出各類布料及成品與各種彩繪DIY等項目(原證1)。系爭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之實物(原證2)固為工藝品,惟與其設計圖(原證10)均係原告陳俊良所設計,並均具有原創性,分別為著作權法保護之美術著作及圖形著作(以下分稱系爭美術著作、系爭圖形著作)。原告陳俊良於102年8、9月間設計、販售之三太子束口背包及後背包文創商品,經訴外人○○○的提議,乃取材全省各地媽祖轎班衣外觀式樣,著手創作系爭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早於102年10月31日即完成最初版本之媽祖轎班衣文創束口背包創作(原證5),又於102年10月至同年12月間,前後4次設計改良系爭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原證6,下稱系爭產品),並於102年12月28日原告金佶公司門市即金佶布業文創藝坊開幕時即將系爭背包於店內公開展示、販售(原證7)。(二)被告白定芳係於103年1月13日與原告金佶公司洽談有關系爭背包於北港地區經銷合作事宜,接觸並取得系爭美術著作、圖形著作,且其於103年2月12日,事先徵詢原告金佶公司同意後於雲林新聞網發布系爭背包採訪新聞稿,原告陳俊良嗣於103年2月13日晚上12時許親至被告禾橙視覺設計有限公司(下稱禾橙公司)交付第一批100個系爭背包,雙方始正式開始第一批100個系爭背包經銷合作關係。後因被告張家豪明知系爭美術、圖形著作之著作人為原告陳俊良,竟違反兩造共識新聞稿件內容(原證8),在前揭雲林新聞網、中時電子報誆稱被告白定芳係系爭背包之設計者(原證12、13),並於臉書上誆稱其享有系爭背包之著作權並已申請專利(原證14)云云,並接受消費者訂單,顯欲將原告之著作做為自己之創作,而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經原告發函制止而不理會後,原告先於103年2月間拒絕被告禾橙公司第二批下訂500個系爭背包,另於103年2月27日透過訴外人○○○之聯繫,與被告白定芳相約於北港武德宮旁邊之樂咖啡第二次會面,協商終止經銷合作關係。詎料,被告白定芳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即擅自重製或改作系爭美術、圖形著作,更委由被告達翊興業有限公司(下稱達翊公司)、黃昆章生產仿冒之媽祖轎班衣背包(下稱系爭侵權背包),先於103年4月14日、15日發佈、公開販售其仿冒之「第二代我愛Matsu轎班衣多功能背包」,嗣於103年7月5日至7月29日藉由「台客TaiKe」FB粉絲專頁於網路上接受消費者訂購系爭仿冒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尤有甚者,佐以原告於105年3月10日在google搜尋引擎檢索時仍發現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廟旁攤販於網路上公開展示、販售系爭侵權背包(原證18-20)。且原告陳俊良於103年9月28日,偶然於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廟旁,發現路邊攤販公開販售系爭侵權背包,其上掛有「禾橙視覺設計有限公司」、「雲林縣○○鎮○○路00號」等字樣(原證16),售價每個新臺幣(下同)800元。顯見被告白定芳、禾橙公司,於雙方協議終止經銷合作關係後,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即擅自重製或改作、製造、販售仿冒系爭美術著作,而侵害原告陳俊良之著作財產權。(三)被告白定芳、張家豪、禾橙公司、達翊公司、黃昆章等共同違法重製或改作系爭美術、圖形著作,進而公開販售而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行為,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28、185條,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並依著作權法第84、88-1條請求排除、防止侵害。又被告白定芳、張家豪藉由不實陳述或報導侵害原告陳俊良身為系爭媽祖轎班衣背包之真正著作人之著作人格權部分,爰依著作權法第85條、民法第184、185、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就形塑原告金佶公司為生產仿冒商品企業之錯覺,嚴重詆毀原告金佶公司之商譽,並造成消費者對原告金佶公司之名譽、營業信譽有不利觀感,構成100年11月23日修正公布之公平交易法(下稱修正前公平法)第22條之妨害營業信譽,爰依修正前公平法第31條請求被告白定芳、張家豪負損害賠償責任。(四)損害賠償額:依被告禾橙公司、達翊公司自103年1月至105年12月間之進銷項憑證明細資料表(參本院稅務資料卷第133-136頁),顯示上開被告間共2筆銷售資料,銷售額分別為169,700元及349,520元,總銷售額為519,220元,即為本件被告等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惟觀諸原告金佶公司請款明細表、出貨明細單(被證第19),可知原告陳俊良前於103年間因兩造經銷合作關係出貨100個予被告禾橙公司之產品單價為270元,故被告禾橙公司委託工廠即被告達翊公司製作系爭產品之成本約為270元,以此產品單價除以兩造間總銷售額519,220元,可知工廠實際出貨數量約為1923件(計算式:519,220÷270=1,923.037,小數點以下捨去),又依據被告禾橙公司於其官方粉絲專頁上以每件880元零售價格販售系爭仿冒之媽祖轎班衣背包(原證23),則被告禾橙公司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為1,692,240元(計算式:1,923×880=1,692,240元。準此,於被告禾橙公司舉證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前,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規定,以被告禾橙公司上開零售單價總額1,692,240元為其侵害行為所得之全部收入,做為被告所得利益,計算損害賠償額。(五)聲明: 1、被告禾橙公司、白定芳、達翊公司、黃昆章、張家豪等應連帶給付原告陳俊良1,692,240元及自追加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白定芳、張家豪等應連帶給付原告金佶公司、陳俊良50萬元及自追加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3、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附件1(參本院卷一第199頁背面)所示之道歉啟事,以長25公分、寬19公分之篇幅,以不小於14號字體之楷體字型登載於蘋果日報頭版下半頁1日,以及被告禾橙公司網站首頁(網址為「http://www.hc-idea.com」)連續3日。4、就訴之聲明第一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4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0-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5",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2",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 3",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8-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issueRef": "89-1", "lawName": "著作權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金佶企業有限公司(下稱金佶公司)為布業文創業者,以布業商品設計、行銷為業,成立多年以來不斷開發出各類布料及成品與各種彩繪DIY等項目(原證1)。系爭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之實物(原證2)固為工藝品,惟與其設計圖(原證10)均係原告陳俊良所設計,並均具有原創性,分別為著作權法保護之美術著作及圖形著作(以下分稱系爭美術著作、系爭圖形著作)。原告陳俊良於102年8、9月間設計、販售之三太子束口背包及後背包文創商品,經訴外人○○○的提議,乃取材全省各地媽祖轎班衣外觀式樣,著手創作系爭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早於102年10月31日即完成最初版本之媽祖轎班衣文創束口背包創作(原證5),又於102年10月至同年12月間,前後4次設計改良系爭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原證6,下稱系爭產品),並於102年12月28日原告金佶公司門市即金佶布業文創藝坊開幕時即將系爭背包於店內公開展示、販售(原證7)。(二)被告白定芳係於103年1月13日與原告金佶公司洽談有關系爭背包於北港地區經銷合作事宜,接觸並取得系爭美術著作、圖形著作,且其於103年2月12日,事先徵詢原告金佶公司同意後於雲林新聞網發布系爭背包採訪新聞稿,原告陳俊良嗣於103年2月13日晚上12時許親至被告禾橙視覺設計有限公司(下稱禾橙公司)交付第一批100個系爭背包,雙方始正式開始第一批100個系爭背包經銷合作關係。後因被告張家豪明知系爭美術、圖形著作之著作人為原告陳俊良,竟違反兩造共識新聞稿件內容(原證8),在前揭雲林新聞網、中時電子報誆稱被告白定芳係系爭背包之設計者(原證12、13),並於臉書上誆稱其享有系爭背包之著作權並已申請專利(原證14)云云,並接受消費者訂單,顯欲將原告之著作做為自己之創作,而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經原告發函制止而不理會後,原告先於103年2月間拒絕被告禾橙公司第二批下訂500個系爭背包,另於103年2月27日透過訴外人○○○之聯繫,與被告白定芳相約於北港武德宮旁邊之樂咖啡第二次會面,協商終止經銷合作關係。詎料,被告白定芳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即擅自重製或改作系爭美術、圖形著作,更委由被告達翊興業有限公司(下稱達翊公司)、黃昆章生產仿冒之媽祖轎班衣背包(下稱系爭侵權背包),先於103年4月14日、15日發佈、公開販售其仿冒之「第二代我愛Matsu轎班衣多功能背包」,嗣於103年7月5日至7月29日藉由「台客TaiKe」FB粉絲專頁於網路上接受消費者訂購系爭仿冒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尤有甚者,佐以原告於105年3月10日在google搜尋引擎檢索時仍發現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廟旁攤販於網路上公開展示、販售系爭侵權背包(原證18-20)。且原告陳俊良於103年9月28日,偶然於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廟旁,發現路邊攤販公開販售系爭侵權背包,其上掛有「禾橙視覺設計有限公司」、「雲林縣○○鎮○○路00號」等字樣(原證16),售價每個新臺幣(下同)800元。顯見被告白定芳、禾橙公司,於雙方協議終止經銷合作關係後,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即擅自重製或改作、製造、販售仿冒系爭美術著作,而侵害原告陳俊良之著作財產權。(三)被告白定芳、張家豪、禾橙公司、達翊公司、黃昆章等共同違法重製或改作系爭美術、圖形著作,進而公開販售而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行為,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28、185條,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並依著作權法第84、88-1條請求排除、防止侵害。又被告白定芳、張家豪藉由不實陳述或報導侵害原告陳俊良身為系爭媽祖轎班衣背包之真正著作人之著作人格權部分,爰依著作權法第85條、民法第184、185、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就形塑原告金佶公司為生產仿冒商品企業之錯覺,嚴重詆毀原告金佶公司之商譽,並造成消費者對原告金佶公司之名譽、營業信譽有不利觀感,構成100年11月23日修正公布之公平交易法(下稱修正前公平法)第22條之妨害營業信譽,爰依修正前公平法第31條請求被告白定芳、張家豪負損害賠償責任。(四)損害賠償額:依被告禾橙公司、達翊公司自103年1月至105年12月間之進銷項憑證明細資料表(參本院稅務資料卷第133-136頁),顯示上開被告間共2筆銷售資料,銷售額分別為169,700元及349,520元,總銷售額為519,220元,即為本件被告等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惟觀諸原告金佶公司請款明細表、出貨明細單(被證第19),可知原告陳俊良前於103年間因兩造經銷合作關係出貨100個予被告禾橙公司之產品單價為270元,故被告禾橙公司委託工廠即被告達翊公司製作系爭產品之成本約為270元,以此產品單價除以兩造間總銷售額519,220元,可知工廠實際出貨數量約為1923件(計算式:519,220÷270=1,923.037,小數點以下捨去),又依據被告禾橙公司於其官方粉絲專頁上以每件880元零售價格販售系爭仿冒之媽祖轎班衣背包(原證23),則被告禾橙公司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為1,692,240元(計算式:1,923×880=1,692,240元。準此,於被告禾橙公司舉證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前,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規定,以被告禾橙公司上開零售單價總額1,692,240元為其侵害行為所得之全部收入,做為被告所得利益,計算損害賠償額。(五)聲明: 1、被告禾橙公司、白定芳、達翊公司、黃昆章、張家豪等應連帶給付原告陳俊良1,692,240元及自追加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白定芳、張家豪等應連帶給付原告金佶公司、陳俊良50萬元及自追加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3、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附件1(參本院卷一第199頁背面)所示之道歉啟事,以長25公分、寬19公分之篇幅,以不小於14號字體之楷體字型登載於蘋果日報頭版下半頁1日,以及被告禾橙公司網站首頁(網址為「http://www.hc-idea.com」)連續3日。4、就訴之聲明第一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金佶企業有限公司(下稱金佶公司)為布業文創業者,以布業商品設計、行銷為業,成立多年以來不斷開發出各類布料及成品與各種彩繪DIY等項目(原證1)。系爭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之實物(原證2)固為工藝品,惟與其設計圖(原證10)均係原告陳俊良所設計,並均具有原創性,分別為著作權法保護之美術著作及圖形著作(以下分稱系爭美術著作、系爭圖形著作)。原告陳俊良於102年8、9月間設計、販售之三太子束口背包及後背包文創商品,經訴外人○○○的提議,乃取材全省各地媽祖轎班衣外觀式樣,著手創作系爭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早於102年10月31日即完成最初版本之媽祖轎班衣文創束口背包創作(原證5),又於102年10月至同年12月間,前後4次設計改良系爭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原證6,下稱系爭產品),並於102年12月28日原告金佶公司門市即金佶布業文創藝坊開幕時即將系爭背包於店內公開展示、販售(原證7)。(二)被告白定芳係於103年1月13日與原告金佶公司洽談有關系爭背包於北港地區經銷合作事宜,接觸並取得系爭美術著作、圖形著作,且其於103年2月12日,事先徵詢原告金佶公司同意後於雲林新聞網發布系爭背包採訪新聞稿,原告陳俊良嗣於103年2月13日晚上12時許親至被告禾橙視覺設計有限公司(下稱禾橙公司)交付第一批100個系爭背包,雙方始正式開始第一批100個系爭背包經銷合作關係。後因被告張家豪明知系爭美術、圖形著作之著作人為原告陳俊良,竟違反兩造共識新聞稿件內容(原證8),在前揭雲林新聞網、中時電子報誆稱被告白定芳係系爭背包之設計者(原證12、13),並於臉書上誆稱其享有系爭背包之著作權並已申請專利(原證14)云云,並接受消費者訂單,顯欲將原告之著作做為自己之創作,而侵犯原告之姓名表示權,經原告發函制止而不理會後,原告先於103年2月間拒絕被告禾橙公司第二批下訂500個系爭背包,另於103年2月27日透過訴外人○○○之聯繫,與被告白定芳相約於北港武德宮旁邊之樂咖啡第二次會面,協商終止經銷合作關係。詎料,被告白定芳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即擅自重製或改作系爭美術、圖形著作,更委由被告達翊興業有限公司(下稱達翊公司)、黃昆章生產仿冒之媽祖轎班衣背包(下稱系爭侵權背包),先於103年4月14日、15日發佈、公開販售其仿冒之「第二代我愛Matsu轎班衣多功能背包」,嗣於103年7月5日至7月29日藉由「台客TaiKe」FB粉絲專頁於網路上接受消費者訂購系爭仿冒媽祖轎班衣文創背包。尤有甚者,佐以原告於105年3月10日在google搜尋引擎檢索時仍發現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廟旁攤販於網路上公開展示、販售系爭侵權背包(原證18-20)。且原告陳俊良於103年9月28日,偶然於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廟旁,發現路邊攤販公開販售系爭侵權背包,其上掛有「禾橙視覺設計有限公司」、「雲林縣○○鎮○○路00號」等字樣(原證16),售價每個新臺幣(下同)800元。顯見被告白定芳、禾橙公司,於雙方協議終止經銷合作關係後,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即擅自重製或改作、製造、販售仿冒系爭美術著作,而侵害原告陳俊良之著作財產權。(三)被告白定芳、張家豪、禾橙公司、達翊公司、黃昆章等共同違法重製或改作系爭美術、圖形著作,進而公開販售而侵害原告著作財產權之行為,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民法第28、185條,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並依著作權法第84、88-1條請求排除、防止侵害。又被告白定芳、張家豪藉由不實陳述或報導侵害原告陳俊良身為系爭媽祖轎班衣背包之真正著作人之著作人格權部分,爰依著作權法第85條、民法第184、185、195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告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就形塑原告金佶公司為生產仿冒商品企業之錯覺,嚴重詆毀原告金佶公司之商譽,並造成消費者對原告金佶公司之名譽、營業信譽有不利觀感,構成100年11月23日修正公布之公平交易法(下稱修正前公平法)第22條之妨害營業信譽,爰依修正前公平法第31條請求被告白定芳、張家豪負損害賠償責任。(四)損害賠償額:依被告禾橙公司、達翊公司自103年1月至105年12月間之進銷項憑證明細資料表(參本院稅務資料卷第133-136頁),顯示上開被告間共2筆銷售資料,銷售額分別為169,700元及349,520元,總銷售額為519,220元,即為本件被告等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惟觀諸原告金佶公司請款明細表、出貨明細單(被證第19),可知原告陳俊良前於103年間因兩造經銷合作關係出貨100個予被告禾橙公司之產品單價為270元,故被告禾橙公司委託工廠即被告達翊公司製作系爭產品之成本約為270元,以此產品單價除以兩造間總銷售額519,220元,可知工廠實際出貨數量約為1923件(計算式:519,220÷270=1,923.037,小數點以下捨去),又依據被告禾橙公司於其官方粉絲專頁上以每件880元零售價格販售系爭仿冒之媽祖轎班衣背包(原證23),則被告禾橙公司因侵害行為所得之利益為1,692,240元(計算式:1,923×880=1,692,240元。準此,於被告禾橙公司舉證證明其成本或必要費用前,爰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2項規定,以被告禾橙公司上開零售單價總額1,692,240元為其侵害行為所得之全部收入,做為被告所得利益,計算損害賠償額。(五)聲明: 1、被告禾橙公司、白定芳、達翊公司、黃昆章、張家豪等應連帶給付原告陳俊良1,692,240元及自追加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被告白定芳、張家豪等應連帶給付原告金佶公司、陳俊良50萬元及自追加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3、被告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附件1(參本院卷一第199頁背面)所示之道歉啟事,以長25公分、寬19公分之篇幅,以不小於14號字體之楷體字型登載於蘋果日報頭版下半頁1日,以及被告禾橙公司網站首頁(網址為「http://www.hc-idea.com」)連續3日。4、就訴之聲明第一項,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4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2",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我國商標註冊號數第00599066號「華新五金行標章」商標(下稱系爭商標)為湘溢興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湘溢公司)前於民國96年6月6日轉讓予原告,系爭商標之專用期間自82年5月16日起至102年5月15日止,指定使用在金屬管接頭、非金屬製管接頭、彎管管接頭、水龍頭、金屬釘、非金屬釘、封口針、金屬製鎖具、鐵鍊、絞鍊、金屬製螺絲、螺帽、非金屬製螺絲及螺帽等商品。原告與訴外人鴻昌工業社之負責人黃奇強,約定由原告提供模具,委由黃奇強代工,製造烙有系爭商標之銅彎頭、銅接頭、出水口、吸水口、華司、濾網及過濾器等商品。原告再出賣予訴外人立春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立春公司)。立春公司之名義上負責人雖為趙李月青,惟實際負責人為趙李月青之子即被告趙文義,而被告趙文義亦為立春公司之董事,並擔任被告突破船舶機械有限公司(下稱突破公司)之負責人。黃奇強明知未得原告之同意,不得販賣標示有系爭商標之商品,竟於96年1月15日,違反前揭合約規定,私自將原告委製之成品販賣予他人。原告發現後,即對黃奇強上開犯行提出告訴,黃奇強已坦承犯行,業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96年度偵字第8778號處分書,對黃奇強為緩起訴處分,嗣後原告亦繼續將模具交由黃奇強代工製造。因近來立春公司向原告訂貨之金額逐月遞減,迄至100年止,則無交易紀錄。原告遂分別在「大榮貨運」、「新竹貨運」之網站上查詢,發現黃奇強仍私自於99年3至4、6月間出貨予立春公司,再由被告突破公司對外販售上開產品,經原告委託訴外人蘇天佑以元錡企業有限公司(下稱元錡公司)之名義,向被告突破公司購買取得烙有系爭商標之銅海水過濾器2只與銅彎頭4只(下稱系爭商品)。因黃奇強與原告素有嫌隙,渠等民刑事訴訟迭起,其有意偏袒被告,先稱被告有向其購買無系爭商標之銅海水過濾器云云,嗣後改稱與被告交易之產品中,並無銅海水過濾器之商品云云。其前後證詞相互矛盾,證詞顯不實在。(二)被告趙文義明知系爭商標為原告所有,竟利用黃奇強為原告代工製造系爭商標商品之機會,以立春公司名義,直接向黃奇強購入烙有系爭商標之商品,再由被告突破公司私下轉售他人牟利,已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依被告陳報狀所示,被告自承被搜索查扣而烙有原告商標之物品計30項,其中自原告進貨數量共683件,警方雖僅扣押到其中284件,然被告已賣出高達399件之商品,顯非誤售。原告爰依商標法第29條第2項第1款、第61條第1、2項等規定,請求被告突破公司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因被告趙文義為被告突破公司之負責人,代表被告突破公司對外販售系爭商品,依民法第28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趙文義應與被告突破公司應連帶負損害賠償之責。被告突破公司出售之系爭商品,銅海水過濾器每只單價新臺幣(下同)7,350元,依商標法第63條第1項第3款規定計算原告可請求之最高賠償金額為零售單價之1千5百倍,即11,025,000元。倘僅以銅彎頭部分計算,則銅彎頭之單價880元,計算後為132萬元。原告僅先就其中126萬7千元為請求,並保留餘額之請求權。準此,原告聲明求為判決,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126萬7千元,暨自起訴狀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暨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系爭專利一、二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依法應不得予以專利,自不得主張受專利權之保護:1、95年6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11634號「燈具」專利案(下稱被證2)、組合96年12月1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20511號「LED投射燈」專利案(下稱被證3);或被證3組合98年5月19日公告之美國專利公告第D592,766號「LEDSPOTLIGHT」專利案(下稱被證4);或被證2組合95年7月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M293397號「漫光式LED燈之結構」專利案(下稱被證5);或被證2組合97年9月份公開之CENSLighting雜誌(下稱被證6);或被證2組合97年10-11月「Lighting(環球市場)」之雜誌,該雜誌內頁第318頁公開了散熱殼體有肋片產生結構立體感之LED燈(下稱被證7),該領域通常知識之人,依被證2至被證7之內容,可輕易想像出系爭專利一之式樣,應為該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系爭專利一自應屬不具創作性而不得為專利權之標的。2、99年7月21日公告之我國專利公告第D136057號「發光二極體燈泡」專利案(下稱被證10)、組合98年3月18日,98年4月15日公開之歐盟新式樣第001107379號「LightemittingDiodeLampUnits」專利案(下稱被證11);或被證10組合97年10月份公開之「國際LED技術」雜誌(下稱被證12)已公開揭露「具有圓形散熱鰭片層疊而成之一體成形殼體」LED燈;或被證10組合被證5;或被證10組合被證6;或被證10組合被證7;或被證11組合被證5;或被證11組合被證6。系爭專利二之式樣,僅為簡單之變化,應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故不具創作性之要件,依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之專利法第110條第4項,自亦不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二)系爭產品一、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二之申請專利範圍:系爭產品一(MR16Series)及系爭產品二(BULBSeries)為燈具產品之規格,並非被告產品之型號,且原證6並不足證明被告有侵權之事實:1、LED照明燈具係由個別不同元件所組成,主要分為上蓋(Cover)、二次光學透鏡(SecondaryOpticalLens)、高功率LED、鋁基板(MCPCB)、散熱模組(Heatsink)及底座(Socket),各元件底下依據目的、構造、角度、散熱性等可開發出眾多產品,以二次光學透鏡為例,單以構造、用途而言即可粗分為單透鏡(SingleLens)、多透鏡(MultiLens)、路燈照明透鏡(StreetLightingLens)、混合透鏡(HybridOptics)等,如果再搭配不同之透鏡角度、尺寸、型號等,光以被告2012年第一版的型錄,即超過二百種以上的產品。而被告主力研發、銷售、製造產品為LED燈具元件中至為關鍵之二次光學透鏡(以折射角度之不同,控制LED光形之呈現),換言之,被告主要在於販賣LED元件產品,非如同販賣組合完成後一整套之LED照明燈具之下游公司。而為提供採購廠商搭配之便利,被告會提供可與二次光學透鏡產品搭配而成半成品模組(Module)示意圖,供客戶參考,使客戶得知應採購何等二次光學透鏡,方符合其之需求,而半成品模組中圖片中之元件,客戶可再自行基於需求予以替換,因此才會在半成品示意圖旁,再加上細部元件的分解圖,且再於右側處提出各元件商品(諸如LED、二次光學透鏡、插座)之可替換廠商群,並不拘限於半成品示意圖中所示圖樣,畢竟網站上圖片僅為組成LED半成品燈具之搭配參考,自不得據此認定被告必有販售如同其網頁上示意圖之半成品。2、「MR16Series」及「BULBSeries」之名稱並非被告之產品型號,而係燈具之規格,而此等規格命名方式統一使用於照明業界,並非專屬被告特定之商品。被告系爭產品一,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一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一之專利申請範圍;被告系爭產品二,產品外型特徵及整體設計,與系爭專利二公告圖式之視覺性設計整體不相同亦不近似,且新穎特徵與系爭專利亦不同,未落入系爭專利二之專利申請範圍。(三)被告未於中華民國國內有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及為上述目的而進口系爭專利一、二之新式樣專利物品等行為:1、原告主張被告侵害其專利權,但就被告是否於中華民國有製造、販賣、使用、進口,未見原告提出任何之證明。而專利法之法效力,具有屬地性,以中華民國法域所及之領域,始受我國專利法之拘束。原告僅以原證6及原證8主張被告為「販賣之要約」行為,然所謂要約,乃指以訂立契約為目的所為之意思表示,而其內容,須足以決定契約必要之點,亦即依民法第153條第2項所定,始能成使相對人對之為承諾而成立契約,而買賣契約必要之點至少應有標的物、價格,原證6及原證8,並未見任何價格,顯非相關法令所稱之「要約」。原證8號僅為新聞之報導,絕非「要約」。而原證6之部分,縱認為要約,觀之該雜誌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而中華民國所使用之語言為中文,則被告刊登該雜誌之目的及對象,顯非就中華民國領域內之消費者為之,申言之,被告並未於中華民國領域內有「要約」之行為,自無違反專利法之問題。2、原告舉原證18及22之照片,證明被告至少有自大陸進口系爭產品。惟原證18所拍攝之散裝零件,是否為系爭產品之一,被告實為質疑;而原證22之照片,被告不知係原告於何時、何地,拍攝何人之產品照片,均無法證明被告有進口系爭產品一、二於台灣之情形。而系爭產品既未落入原告之新式樣專利範圍,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情事,原告之訴並無理由,不得請求排除侵害並銷毀被告系爭產品及其原料、器具等語,資為抗辯。(四)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9 2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3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㈠如附件附圖所示之商標圖樣(註冊審定號第01244366、03198865、01977182號),係訴外人NUNAINTERNATIONALB.V.(中譯為「荷蘭商伍輪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NUNA公司)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註冊核准登記,而取得指定使用於嬰兒搖椅等商品之商標專用權(商標圖樣、專用期間、商品類別均詳如附件所示,下稱系爭商標),NUNA公司並已自108年10月23日起將系爭商標專屬授權予原告,業經智慧局於108年11月6日核准登記、於108年12月1日公告之,故原告乃依商標法第39條之規定得行使權利之人。又系爭商標乃享譽全球之嬰童用品品牌,致力於嬰童用品之開發與設計,NUNA公司不僅嚴格挑選最優質、無毒無害之產品原物料,乃至於產品之製造設備、過程、測試標準均經過層層把關,除產品安全、實用性外,更堅持以簡約、細緻之風格設計打造產品。由於NUNA公司積極不懈設計優質產品,系爭商標所表彰之商品更被譽為嬰童用品業界的精品,不僅屢屢獲得國際知名設計大獎,且備受消費者肯定,亦為各國名人、藝人愛用之育嬰產品。近期,NUNA公司及原告更透過重金禮聘知名藝人拍攝廣告、在知名地標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播送廣告等方式行銷,廣為媒體報導,可謂具世界知名度之品牌。㈡被告為獨資商號「韓都衣舍」之負責人,其營業項目包括無店面零售業、國際貿易業、第三方支付服務業、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等,所為之行為亦不得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規定。被告於網路購物平臺「MOMO摩天商城」經營「心情驛站」、「小城故事」、「幸福家居」等賣場,該等賣場均標榜販售NUNALeaf嬰兒搖椅產品。詎被告明知其為行銷其嬰兒搖椅產品所使用之廣告文宣是原告為行銷NUNALeaf產品所製作、流通於市面之廣告文宣,亦明知其非NUNA產品之代理商或經銷商,竟未經NUNA公司或原告授權、同意,即於該等賣場網頁上直接使用NUNA產品之廣告,並使用系爭商標以行銷嬰兒搖椅產品,顯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構成對系爭商標之侵害;再者,被告在上開賣場網頁中,除直接使用NUNA產品之廣告外,並宣稱其為「NUNA旗艦店」,甚至以高達新臺幣(下同)2萬多元之價格販售嬰兒搖椅產品,於此情況下,消費者極有可能被誤導以為被告確實是經NUNA公司或原告授權販賣產品之經銷商或代理商,並誤以為向被告購買嬰兒搖椅產品可獲得NUNA公司或原告之保固等售後服務,被告此舉顯係以與商品相關而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事項,對消費者為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且其誤導、欺瞞消費者購買商品之行為,恐有致消費者產生錯誤認知或決定之虞,亦屬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被告顯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1條及第25條之規定。又被告有多次違反商標法之前案紀錄,必然知悉他人尤其是國際知名品牌均會有商標、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使用上自應先行查證確認,被告於知悉系爭商標為經他人登記註冊使用之情形下,仍未經原告授權或同意,即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顯具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並有上開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規定甚明,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並排除其侵害。另被告未支付權利金,無實施系爭商標之權利,卻使用系爭商標牟利,顯係無法律上之原因受有相當於商標權利金之利益,致原告受有損害;被告之行為亦屬「明知為他人之事務,而為自己之利益管理」之不法無因管理行為,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返還其所受之利益。原告僅先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計算本件損害賠償,暫請求被告給付200萬元作為損害賠償請求之最低金額。㈢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公平交易法第29條、第30條、第31條,民法第177條第2項、第179條及第184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請求擇一為勝訴之判決,並聲明:⒈被告應給付原告200萬元整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不得並應停止使用系爭商標或其他任何相同或近似前述商標之文字或圖形於其商品或服務,或使用於商業文書、廣告、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⒊就上開聲明,原告願以現金或同額之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上開賣場網頁所行銷之商品均不是被告經營、販賣,被告一開始至今從來沒有登錄過該網頁,而是訴外人林○○在經營,被告僅在臺灣負責出貨、送貨維修、客訴及退換貨。上開賣場都是幫臺灣客人在大陸地區以「海外代購原廠商品」為主要營業行為,並無自行生產任何產品,因以代購業務為主,所以網路小幫手會針對客戶需求,轉貼產品內容做確認並無進貨,也無銷售紀錄;被告在其商號內部也明確公告:有關臺灣法令所不允許的相關產品且不得代購。因為這個商品詢問過大陸天貓Nuna旗艦店,此商品為原廠正品才刊登在網路幫客人代購,此商品是真品,並不是仿冒品。況且,上開賣場網頁中使用之「Nuna旗艦店」及其上刊登之廣告均是淘寶官方、天貓官方、「Nuna旗艦店」所提供使用的,並非從原告網頁重製的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1 2",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5",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29",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31 1", "lawName": "公平交易法" }, { "issueRef": "5",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1 4",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5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39",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77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79",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03",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3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44 4", "lawName": "民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㈠如附件附圖所示之商標圖樣(註冊審定號第01244366、03198865、01977182號),係訴外人NUNAINTERNATIONALB.V.(中譯為「荷蘭商伍輪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NUNA公司)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註冊核准登記,而取得指定使用於嬰兒搖椅等商品之商標專用權(商標圖樣、專用期間、商品類別均詳如附件所示,下稱系爭商標),NUNA公司並已自108年10月23日起將系爭商標專屬授權予原告,業經智慧局於108年11月6日核准登記、於108年12月1日公告之,故原告乃依商標法第39條之規定得行使權利之人。又系爭商標乃享譽全球之嬰童用品品牌,致力於嬰童用品之開發與設計,NUNA公司不僅嚴格挑選最優質、無毒無害之產品原物料,乃至於產品之製造設備、過程、測試標準均經過層層把關,除產品安全、實用性外,更堅持以簡約、細緻之風格設計打造產品。由於NUNA公司積極不懈設計優質產品,系爭商標所表彰之商品更被譽為嬰童用品業界的精品,不僅屢屢獲得國際知名設計大獎,且備受消費者肯定,亦為各國名人、藝人愛用之育嬰產品。近期,NUNA公司及原告更透過重金禮聘知名藝人拍攝廣告、在知名地標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播送廣告等方式行銷,廣為媒體報導,可謂具世界知名度之品牌。㈡被告為獨資商號「韓都衣舍」之負責人,其營業項目包括無店面零售業、國際貿易業、第三方支付服務業、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等,所為之行為亦不得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規定。被告於網路購物平臺「MOMO摩天商城」經營「心情驛站」、「小城故事」、「幸福家居」等賣場,該等賣場均標榜販售NUNALeaf嬰兒搖椅產品。詎被告明知其為行銷其嬰兒搖椅產品所使用之廣告文宣是原告為行銷NUNALeaf產品所製作、流通於市面之廣告文宣,亦明知其非NUNA產品之代理商或經銷商,竟未經NUNA公司或原告授權、同意,即於該等賣場網頁上直接使用NUNA產品之廣告,並使用系爭商標以行銷嬰兒搖椅產品,顯係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註冊商標之商標,構成對系爭商標之侵害;再者,被告在上開賣場網頁中,除直接使用NUNA產品之廣告外,並宣稱其為「NUNA旗艦店」,甚至以高達新臺幣(下同)2萬多元之價格販售嬰兒搖椅產品,於此情況下,消費者極有可能被誤導以為被告確實是經NUNA公司或原告授權販賣產品之經銷商或代理商,並誤以為向被告購買嬰兒搖椅產品可獲得NUNA公司或原告之保固等售後服務,被告此舉顯係以與商品相關而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事項,對消費者為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且其誤導、欺瞞消費者購買商品之行為,恐有致消費者產生錯誤認知或決定之虞,亦屬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被告顯已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1條及第25條之規定。又被告有多次違反商標法之前案紀錄,必然知悉他人尤其是國際知名品牌均會有商標、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使用上自應先行查證確認,被告於知悉系爭商標為經他人登記註冊使用之情形下,仍未經原告授權或同意,即於同一商品使用相同於系爭商標之商標,顯具有侵害系爭商標之故意或過失,並有上開違反公平交易法之規定甚明,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並排除其侵害。另被告未支付權利金,無實施系爭商標之權利,卻使用系爭商標牟利,顯係無法律上之原因受有相當於商標權利金之利益,致原告受有損害;被告之行為亦屬「明知為他人之事務,而為自己之利益管理」之不法無因管理行為,原告自得請求被告返還其所受之利益。原告僅先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款、民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計算本件損害賠償,暫請求被告給付200萬元作為損害賠償請求之最低金額。㈢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項、第3項、第71條第1項第2款,公平交易法第29條、第30條、第31條,民法第177條第2項、第179條及第184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請求擇一為勝訴之判決,並聲明:⒈被告應給付原告200萬元整暨自本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⒉被告不得並應停止使用系爭商標或其他任何相同或近似前述商標之文字或圖形於其商品或服務,或使用於商業文書、廣告、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⒊就上開聲明,原告願以現金或同額之可轉讓定期存單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上開賣場網頁所行銷之商品均不是被告經營、販賣,被告一開始至今從來沒有登錄過該網頁,而是訴外人林○○在經營,被告僅在臺灣負責出貨、送貨維修、客訴及退換貨。上開賣場都是幫臺灣客人在大陸地區以「海外代購原廠商品」為主要營業行為,並無自行生產任何產品,因以代購業務為主,所以網路小幫手會針對客戶需求,轉貼產品內容做確認並無進貨,也無銷售紀錄;被告在其商號內部也明確公告:有關臺灣法令所不允許的相關產品且不得代購。因為這個商品詢問過大陸天貓Nuna旗艦店,此商品為原廠正品才刊登在網路幫客人代購,此商品是真品,並不是仿冒品。況且,上開賣場網頁中使用之「Nuna旗艦店」及其上刊登之廣告均是淘寶官方、天貓官方、「Nuna旗艦店」所提供使用的,並非從原告網頁重製的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以「YILEGEND及圖」商標,指定使用於內睡衣類商品,並經註冊第1528706號在案(下稱系爭商標)。詎被告周松竹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販售使用相同或近似原告系爭商標圖樣之內睡衣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而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嗣經保智警察大隊於民國101年10月5日至被告所經營座落於台北市○○區○○○路○○巷○號之「PrettyGirl甜美芭比精品內衣」商店,執行搜索扣押,查扣仿冒系爭商標圖樣之內睡衣商品127件,每件售價790元,原告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以查獲侵害商標權商品之零售單價1,000倍計算,請求被告應賠償原告新台幣790,000元(計算式:790元×1,000倍)。又本件查扣之系爭產品已達相當之數量,嚴重侵害原告系爭商標權,已造成原告商譽之損害,爰請求被告應負擔費用將如本院卷第106頁之道歉啟事內容登報。爰依商標法第68條、第69條第3項、第71條第1項、民法第184條、第195條提起本件請求。(二)被告有侵害原告之商標權之故意:1.原告之獨家授權代理商群O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群O公司)曾於98年5月13日以存證信函請求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然被告並未理會,且繼續販售系爭產品,顯有侵權故意。且原告係101年7月16日取得「YILEGEND及圖」商標權註冊,被告遲至同年9月始向大陸淘寶網之「小O衣櫥」購買並進口仿冒商品。被告進貨有使用系爭商標之產品,卻未善盡查核商標之合法權源或要求賣方提供無侵權切結書之義務,足見其有侵害商標權之不確定故意,退步言之,縱無故意,亦有明顯過失。2.又原被告間為競爭激烈之同行,雙方實體店面距離甚近(原告之店址在臺北市○○區○○○路○○號,被告店址在臺北市○○區○○○路○○巷○號),客戶大量重疊,彼此間經常探問對方之商品及經營策略,依原告之網路記錄,被告於101年10月5日是當月份第二次造訪,則至少在10月初案發前被告已曾造訪過該網頁,更遑論被告在同年度7、8、9月間更曾多次造訪原告之網頁,其知悉並故意侵害原告之商標權,至為明確。3.原告於本件起訴後,又透過訴外人郭OO於102年6月中旬,以790元之價格,在被告於雅虎奇摩購物中心開設之「甜美日系精品內衣店」,購得「蕾絲香頌~雙層花領透明蕾絲肩棉柔褲套睡衣組(湖綠底點點)」一組,而訴外人郭OO於102年9月26日委託公證人就該購得之商品進行首次拆封,並公證該商品之內容物,顯示該次購得之內睡衣商品仍使用「YILEGEND及圖」之商標吊牌及領標。被告早於101年間因多起使用系爭商標之侵害事件,經原告提起民、刑事程序訴訟究責,惟102年6月間被告所出售之睡衣商品仍使用有系爭商標之吊牌、領標,足證被告侵害系爭商標權之惡性重大。(三)被告雖提出證人王OO之證言及錄影光碟為證,辯稱訴外人郭OO所購買之商品並無使用系爭商標圖樣,與公證書所載之商品並非同一,並誣指原告自行掉包另為置入掛有系爭商標之衣服再請求公證云云。惟查,證人王OO為被告之雇員,且為本案之共同正犯,且其無法證明錄影光碟中所示之睡衣與訴外人郭OO所購買者為同一件,訴外人郭OO之證言全無憑信性,且被告提出之光碟及截取照片距離過遠且影像模糊不清,難以識別畫面中人物所處理之商品其上是否存有YILEGEND吊牌;而系爭光碟顯示之包裝時間與出貨時間顯有不符,是系爭光碟無證據能力及證明力。又原告提供之公證書上,公證人已就包裹外觀詳為觀察並做成外觀無破損之公證內容,該包裹係郭OO於102年6月3日經由雅虎奇摩購物中心購得,且於同年月7日自7-ELEVEN大吉門市取得,於公證人親自開啟前並無任何已經拆封之跡象,經公證人拆封後證實其內確實包裝有被告侵害原告商標權之產品。(四)並聲明: (1)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790,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應負擔費用將道歉啟事(見本院卷第106頁),以高4.8公分乘以寬7.8公分之篇幅,登載於經濟日報全國版頭版之報頭旁一日。(3)原告願供擔保,請求就訴之聲明第一項准予宣告假執行。貳、被告辯稱:(一)被告對於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1.系爭產品係自98年5月份起經被告由淘寶網自中國大陸廠購入後,將其上載至PCHOME網站供消費者選購,而原告係101年7月16日始註冊取得商標權,足見被告早於原告申請註冊系爭商標日前即已開始販售有系爭商標之產品,自無故為侵害原告系爭商標之意思存在。被告雖於98年5月13日接獲訴外人群O公司存證信函,謂該公司為衣傳說「YILEGEND」品牌台灣唯一總代理,並僅授權POOOBOOO內睡衣批發為正式經銷商,未經該公司同意並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就上述商品在實體及虛擬銷售平台,為製造、為販售之要約,販售、使用等商業行為云云,惟其並未主張對系爭商標有何權利,亦與原告無任何關係。被告當時經查證系爭商標並無註冊,而原告取得上開商標權後,並無通知被告已取得商標權,原告雖稱有將註冊訊息公開於臉書上,惟並非被告所得知悉,且被告在101年7月16日至同年10月5日間或在此之前,並未造訪其網頁以了解其商業動態,原告稱被告在101年7、8、9月間曾多次造訪其網頁云云,自無可取。而因原告於101年10月5日對被告發動刑事搜索扣押,被告為了解系爭商標使用之情,始於101年10月15日造訪原告網頁瀏覽,是亦無從推論被告在101年10月15日前有在其網頁瀏覽。是被告既未知悉上開商標已由原告取得商標權,主觀上難謂有販賣具系爭商標之系爭產品之故意。而原告對被告所另為告訴違反商標法案件,業據台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以101年度偵字第13112號為不起訴處分。2.原告所稱其所經營之台北市○○區○○○路○○巷○號店址,惟揆其店址外觀所懸掛之招牌僅為「內睡衣批發」及「PINKBABY內睡衣批發」,除此之外即無其他可資識別之外觀,外人無從獲悉系爭商標與上開店址之經營有何關係,亦無從獲悉有系爭商標之存在,故尚不得以被告未再查詢而遽謂被告之系爭銷售行為有何過失或故意。(二)被告於101年10月5日經由保智警察大隊搜索扣押後,始知系爭商標已由原告登記註冊,被告即令員工翁OO及王OO將貼有系爭商標之衣服標籤,全數剪除,被告並自101年12月份起,在桃園縣八德市○○路○○○巷○○○○號出貨倉庫處所裝置監視器,記錄被告裝置衣服入袋之全部過程,以為存證。被告售與訴外人郭OO之睡衣商品,並無使用系爭商標圖樣,原告請求公證人作成公證書之商品,並非被告售與訴外人郭OO之睡衣商品,有證人王OO之證言及被告包裝出貨過程之錄影光碟可證,故係原告自行掉包另為置入掛有系爭商標之衣服再請求公證。又訴外人郭OO收到出貨通知之電子郵件是「廠商列印標籤之時間」,非廠商實際包裝出貨時間,原告以訴外人郭OO收到之出貨通知電子郵件之時間與實際出貨時間不符為由,否認錄影光碟之真正,並非可採。另被告所提供之光碟之攝錄時間為102年6月4日,而被告係於102年10月1日方知原告提出公證書乙事,自無預先錄製虛假之錄影畫面以卸責之可能,且錄影光碟所示證人王OO之體態,與當時懷孕周數相當,與目前體態則有明顯不同,堪認該光碟畫面所顯示之日期及時間,俱屬真實,並非造假。再者,原告之上開公證書,公證人亦僅能檢視該包裹外觀並無破損之情,至於封口處透明膠帶下方之黏帶膠處是否曾經撕開重為貼上,公證人並無檢視。(三)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之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假執行。參、兩造不爭執之事實:(一)原告為我國商標註冊號數第1528706號商標(下稱系爭商標)之商標人,商標權期間自101年7月16日起至111年7月15日止。(二)被告為址設台北市○○區○○○路○○巷○號1樓之甜美日系精品內衣負責人,並於101年間有販賣標示系爭商標之產品(下稱系爭產品)。(三)保智警察大隊於101年10月5日至前開被告開設之「甜美日系精品內衣店」執行搜索,並扣得使用系爭商標之商品127件,每件單價為新臺幣(下同)790元。(四)被告曾於98年5月13日接獲訴外人群O公司所寄發之台北圓環郵局第279號存證信函,告知群O公司為衣傳說「YILEGEND」品牌台灣唯一總代理,並僅授權POOOBOOO內睡衣批發為正式經銷商,未經群弓公司之同意並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就上述商品在實體及虛擬銷售平台,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等商業行為。肆、兩造主要爭點:(一)被告對於101年10月5日之前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有無故意或過失?(二)被告有無於102年6月間出售一件仿冒系爭商標之商品予訴外人郭婕妤?(三)原告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是否有理?得請求之損害賠償金額為何?(四)原告請求被告應將道歉啟事刊登報紙,是否有理?伍、得心證之理由:一、被告於101年10月5日之前侵害系爭商標權之行為,有無故意或過失?1.本件原告主張其為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商標權專用期間自101年7月16日起至111年7月15日止。而被告為「甜美日系精品內衣」之負責人(址設台北市○○區○○○路○○巷○號1樓),於101年10月5日之前,有販售仿冒系爭商標之睡衣,經原告訴請保智警察大隊於101年10月5日至被告開設之「甜美日系精品內衣店」執行搜索,扣得使用系爭商標之商品127件,每件單價為790元之事實,為被告自認不諱,並有原告提出系爭商標註冊資料在卷,且經本院調閱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13112號卷宗及扣案證物查明無誤,堪信屬實。2.被告雖辯稱其自98年5月份起經淘寶網自中國大陸購入系爭商品後置於網站供消費者選購,而原告係101年7月16日始註冊取得商標權,其不知系爭商標業已註冊,並無侵害商標權之故意、過失云云。惟查,被告於101年10月5日遭保智警察大隊查扣之商品,為被告於101年9月間訂購及匯款等情,業據被告於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偵字13112號刑事案件提出匯款記錄為憑,並經本院提示予被告確認無誤(見本院卷第110頁),被告辯稱系爭被查獲商品係早在98年5月間起自大陸購入云云,顯為避重就輕之詞,被告購入及販賣系爭商品之時間均在系爭商標註冊之後,堪予認定。又被告曾於98年5月13日接獲訴外人群O公司所寄發之台北圓環郵局第000號存證信函,告知群O公司為衣傳說「YILEGEND」品牌台灣唯一總代理,並僅授權「POOOBOOO內睡衣批發」為正式經銷商,未經群O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之同意並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就上述商品在實體及虛擬銷售平台,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等商業行為等情,有原告提出存證信函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0-11頁)。被告接獲上開存證信函後,業已知悉有第三人出面主張為「YILEGEND」品牌台灣唯一代理權人,並禁止被告在台銷售該品牌之內睡衣,則被告對於繼續販賣該產品至少已涉及侵害代理權之爭議,應知之甚明,自應與該主張權利之人接洽、連繫,以確認其主張是否正當?是否得拘束被告?惟被告僅查詢我國商標註冊資料,認為當時系爭商標尚未在台灣註冊,不得限制其繼續販賣,而對於訴外人群O公司提出之權利主張置之不理,則以一般具有通常知識經驗之商業經營者,應可預期訴外人群O公司或其授權人,極有可能將「YILEGEND」品牌申請商標註冊,取得商標權專用權之方式,強化並排除他人使用系爭商標,蓋商品品牌之建立及商標註冊、代理權授與三者之間,本有密切之關連性,被告係以銷售內睡衣為業之賣家,對於上開商業運作方式,並無諉為不知之理,且由被告接獲訴外人群O公司之存證信函後,立即查詢我國商標註冊資料之舉措,亦足認被告對於訴外人群O公司有可能以「YILEGEND」商標申請註冊,以行使排他權之行為知之甚詳,又商標權註冊資料為政府機關公示之資訊,任何人均得向智慧財產局查詢、檢索、接觸,並無任何困難,被告於98年間接獲訴外人群弓公司主張其為衣傳說「YILEGEND」品牌台灣唯一總代理,並禁止被告繼續販賣該品牌之內睡衣之存證信函後,如持續注意並查詢系爭商標註冊資料,應可立即發現系爭商標業已於100年8月11日申請註冊登記,並於101年7月16日註冊取得商標權在案,竟捨此而不為,貿然自大陸地區進口並在臺灣販賣系爭侵害系爭商標權之商品,縱無故意,亦有重大過失甚明,所辯並無侵害商標權之故意、過失云云,不足採信。況且,被告於101年10月5日遭保智警察大隊查扣127件睡衣商品,每件睡衣在上衣後領口處,均有布製標籤及紙製吊牌,標示系爭「YILEGEND」商標圖樣,並有之標誌,業據本院當庭勘驗無誤,並有系爭照片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47頁、第153-155頁),足認「YILEGEND」圖樣係作為商標使用於商品上,被告自有查證該自大陸地區進口之商品,其上之商標圖樣是否業已在台灣註冊,以避免侵害他人之商標權,竟未為任何查證,而販賣系爭商品,自有過失甚明。
上開賣場網頁所行銷之商品均不是被告經營、販賣,被告一開始至今從來沒有登錄過該網頁,而是訴外人林○○在經營,被告僅在臺灣負責出貨、送貨維修、客訴及退換貨。上開賣場都是幫臺灣客人在大陸地區以「海外代購原廠商品」為主要營業行為,並無自行生產任何產品,因以代購業務為主,所以網路小幫手會針對客戶需求,轉貼產品內容做確認並無進貨,也無銷售紀錄;被告在其商號內部也明確公告:有關臺灣法令所不允許的相關產品且不得代購。因為這個商品詢問過大陸天貓Nuna旗艦店,此商品為原廠正品才刊登在網路幫客人代購,此商品是真品,並不是仿冒品。況且,上開賣場網頁中使用之「Nuna旗艦店」及其上刊登之廣告均是淘寶官方、天貓官方、「Nuna旗艦店」所提供使用的,並非從原告網頁重製的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68",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9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於民國104年8月26日經受讓成為中華民國註冊第00140593號「蘿亞及R字設計圖」商標、第00140594號「蘿亞及R字設計圖」商標(以下合稱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被告黃馨儀為被告馨蘿亞公司)之負責人,為攀附原告之商譽,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擅自於網站、實體店面招牌、內部裝潢擺設、所營相關服務及產品上大量使用系爭商標,嚴重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原告遂於104年12月29日委請律師以巨群律字第00000000-0號律師函(下稱律師函)要求被告等停止使用系爭商標,詎被告等於104年12月30日收受函文後,迄今仍置之不理,執意持續其侵害行為,顯見被告等係故意侵害系爭商標,至為明確。且被告黃馨儀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業據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於106年2月23日以105年度自字第3號刑事判決(下稱另案刑事判決)以被告黃馨儀犯商標法第95條第1款之侵害商標權罪,處拘役5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下同)1,000元折算1日,緩刑2年,是被告黃馨儀犯行明確。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3項規定,請求被告馨蘿亞公司排除侵害行為並負損害賠償責任,又被告黃馨儀為馨蘿亞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馨蘿亞公司連帶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二)損害賠償額: 1、依被告等侵害商標權行為所得之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1)依被告馨蘿亞公司之營業人銷售額與稅額申報書(參本院卷第87至91頁)所載,104年7至8月之銷售額為360,524元,因原告係自104年8月26日始受讓系爭商標,故以8月26日算至31日共6日比例計算104年7至8月間之銷售額,應為34,889元(計算式:360,524×6÷62=34,889);104年9至10月之銷售額為944,285元;104年11至12月之銷售額為340,095元;105年1至2月之銷售額為1,665,714元;105年3至4月之銷售額為365,714元,以上被告馨蘿亞公司於104年8月26日至105年4月間侵害系爭商標所得之銷售額合計為3,350,697元。(2)此外,復依前述營業人銷售額與稅額申報書所載,被告馨蘿亞公司於105年5至6月以後之銷售額,雖均係0元(參本院卷第92至94頁),惟將原證6第3頁貼文所示105年10月25日之日期與原證7同一日期之貼文為交叉勾稽比對後,可知直至105年10月25日止,被告馨蘿亞公司仍有實際對外為營業之事實,卻未向國稅局如實申報其銷售額與稅額,自不能因其違法漏稅行為免除其侵害系爭商標之損害賠償責任,故應以過往被告申報銷售額之最低額340,095元(104年11至12月),推估105年5至10月之銷售額,即1,020,285元(計算式:340,095元×3=1,020,285)。(3)綜上,計算被告馨蘿亞公司侵害系爭商標之全部銷售額應為4,370,982元(計算式:3,350,697元+1,020,285元=4,370,982元)。2、依被告等侵害商標權商品之零售單價1,500倍之金額:由網路PTT論壇與非常婚禮論壇所分享之被告馨蘿亞公司銷售資料以觀(原證8),可知被告婚紗商品服務之銷售金額至少有88,000元與58,800元二種價位,則原告僅以上開價位之平均金額73,400元(計算式:【88,000元+58,800元】÷2=73,400元)作為被告等侵害商標權商品之零售單價,另衡酌被告等早已知悉系爭商標為原告所有,竟仍執意違法使用,顯徵被告等毫無悔意、惡性實為重大,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自應以1,500倍計算損害賠償額為宜,即1億1,010萬元(計算式:73,400元×1,500倍=1億1,010萬元)。3、綜上所述,爰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3款規定,請求本院擇計算金額較高者為損害賠償計算之基礎,並於原告起訴聲明之300萬元範圍內為有利於原告之判決。(三)聲明: 1、被告馨蘿亞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系爭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於所指定商品或服務、名片、看板、網頁、廣告、招牌或其他任何表徵之行為上。 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300萬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5年9月2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上開賣場網頁所行銷之商品均不是被告經營、販賣,被告一開始至今從來沒有登錄過該網頁,而是訴外人林○○在經營,被告僅在臺灣負責出貨、送貨維修、客訴及退換貨。上開賣場都是幫臺灣客人在大陸地區以「海外代購原廠商品」為主要營業行為,並無自行生產任何產品,因以代購業務為主,所以網路小幫手會針對客戶需求,轉貼產品內容做確認並無進貨,也無銷售紀錄;被告在其商號內部也明確公告:有關臺灣法令所不允許的相關產品且不得代購。因為這個商品詢問過大陸天貓Nuna旗艦店,此商品為原廠正品才刊登在網路幫客人代購,此商品是真品,並不是仿冒品。況且,上開賣場網頁中使用之「Nuna旗艦店」及其上刊登之廣告均是淘寶官方、天貓官方、「Nuna旗艦店」所提供使用的,並非從原告網頁重製的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68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69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2",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71 1 3",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95 1 1", "lawName": "商標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於民國104年8月26日經受讓成為中華民國註冊第00140593號「蘿亞及R字設計圖」商標、第00140594號「蘿亞及R字設計圖」商標(以下合稱系爭商標)之商標權人。被告黃馨儀為被告馨蘿亞公司)之負責人,為攀附原告之商譽,未經原告之同意或授權,竟擅自於網站、實體店面招牌、內部裝潢擺設、所營相關服務及產品上大量使用系爭商標,嚴重侵害原告之商標權。原告遂於104年12月29日委請律師以巨群律字第00000000-0號律師函(下稱律師函)要求被告等停止使用系爭商標,詎被告等於104年12月30日收受函文後,迄今仍置之不理,執意持續其侵害行為,顯見被告等係故意侵害系爭商標,至為明確。且被告黃馨儀侵害系爭商標之行為,業據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於106年2月23日以105年度自字第3號刑事判決(下稱另案刑事判決)以被告黃馨儀犯商標法第95條第1款之侵害商標權罪,處拘役5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下同)1,000元折算1日,緩刑2年,是被告黃馨儀犯行明確。爰依商標法第69條第1、3項規定,請求被告馨蘿亞公司排除侵害行為並負損害賠償責任,又被告黃馨儀為馨蘿亞公司之負責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應與被告馨蘿亞公司連帶賠償原告所受之損害。(二)損害賠償額: 1、依被告等侵害商標權行為所得之全部收入為所得利益:(1)依被告馨蘿亞公司之營業人銷售額與稅額申報書(參本院卷第87至91頁)所載,104年7至8月之銷售額為360,524元,因原告係自104年8月26日始受讓系爭商標,故以8月26日算至31日共6日比例計算104年7至8月間之銷售額,應為34,889元(計算式:360,524×6÷62=34,889);104年9至10月之銷售額為944,285元;104年11至12月之銷售額為340,095元;105年1至2月之銷售額為1,665,714元;105年3至4月之銷售額為365,714元,以上被告馨蘿亞公司於104年8月26日至105年4月間侵害系爭商標所得之銷售額合計為3,350,697元。(2)此外,復依前述營業人銷售額與稅額申報書所載,被告馨蘿亞公司於105年5至6月以後之銷售額,雖均係0元(參本院卷第92至94頁),惟將原證6第3頁貼文所示105年10月25日之日期與原證7同一日期之貼文為交叉勾稽比對後,可知直至105年10月25日止,被告馨蘿亞公司仍有實際對外為營業之事實,卻未向國稅局如實申報其銷售額與稅額,自不能因其違法漏稅行為免除其侵害系爭商標之損害賠償責任,故應以過往被告申報銷售額之最低額340,095元(104年11至12月),推估105年5至10月之銷售額,即1,020,285元(計算式:340,095元×3=1,020,285)。(3)綜上,計算被告馨蘿亞公司侵害系爭商標之全部銷售額應為4,370,982元(計算式:3,350,697元+1,020,285元=4,370,982元)。2、依被告等侵害商標權商品之零售單價1,500倍之金額:由網路PTT論壇與非常婚禮論壇所分享之被告馨蘿亞公司銷售資料以觀(原證8),可知被告婚紗商品服務之銷售金額至少有88,000元與58,800元二種價位,則原告僅以上開價位之平均金額73,400元(計算式:【88,000元+58,800元】÷2=73,400元)作為被告等侵害商標權商品之零售單價,另衡酌被告等早已知悉系爭商標為原告所有,竟仍執意違法使用,顯徵被告等毫無悔意、惡性實為重大,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3款規定,自應以1,500倍計算損害賠償額為宜,即1億1,010萬元(計算式:73,400元×1,500倍=1億1,010萬元)。3、綜上所述,爰依商標法第71條第1項第2、3款規定,請求本院擇計算金額較高者為損害賠償計算之基礎,並於原告起訴聲明之300萬元範圍內為有利於原告之判決。(三)聲明: 1、被告馨蘿亞公司不得使用相同或近似於系爭商標之文字或圖樣於所指定商品或服務、名片、看板、網頁、廣告、招牌或其他任何表徵之行為上。 2、被告等應連帶給付原告300萬元整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5年9月2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上開賣場網頁所行銷之商品均不是被告經營、販賣,被告一開始至今從來沒有登錄過該網頁,而是訴外人林○○在經營,被告僅在臺灣負責出貨、送貨維修、客訴及退換貨。上開賣場都是幫臺灣客人在大陸地區以「海外代購原廠商品」為主要營業行為,並無自行生產任何產品,因以代購業務為主,所以網路小幫手會針對客戶需求,轉貼產品內容做確認並無進貨,也無銷售紀錄;被告在其商號內部也明確公告:有關臺灣法令所不允許的相關產品且不得代購。因為這個商品詢問過大陸天貓Nuna旗艦店,此商品為原廠正品才刊登在網路幫客人代購,此商品是真品,並不是仿冒品。況且,上開賣場網頁中使用之「Nuna旗艦店」及其上刊登之廣告均是淘寶官方、天貓官方、「Nuna旗艦店」所提供使用的,並非從原告網頁重製的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之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16",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29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31 1",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創作之「牆磚構造」,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准發明第128049號專利權在案(下稱系爭專利)。惟被告慈強公司於「牛埔溪疏洪至大鵬灣工程」(下稱系爭工程)中所使用之牆磚(下稱系爭牆磚),經原告委託進行鑑定後,系爭牆磚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第6至11項、第16至18項(起訴狀誤載為第1項至第18項),被告對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並有故意過失,且系爭工程經屏東縣政府公開招標,其招標金額為188,477,000元,最後決標金額為166,146,292元。而就被告販賣、使用系爭侵權產品所獲利潤,依被告招標價格及得標價格之比例計算出系爭侵權產品之得標價後,再扣除系爭侵權產品以外物品成本及系爭侵權產品本身之採購價格,得出被告就每平方公尺之系爭產品獲利為1,368元。被告購入系爭牆磚總數為5,768.03平方公尺,故其所獲總利潤達8,026,097元,原告僅請求賠償300萬元,另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被告慈強公司之負責人陳侑益,於施作系爭工程時販賣、使用系爭牆磚,自應與被告慈強公司連帶賠償。為此依專利法第84條第1項、第85條第1項第2款、公司法第23條規定,請求被告連帶給付300萬元及排除侵害。(二)對被告抗辯之陳述:1、系爭專利為原告所有,授權廠商震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震偉公司)僅聲明放棄其所有之專利權,並非放棄系爭專利,且縱認震偉公司已聲明放棄系爭專利之權利,惟其並非系爭專利所有權人,該聲明應不具效力:(1)震偉公司於97年11月11日出具之聲明書說明:「聲明『屏東縣牛埔溪疏洪至大鵬灣工程』所採用之『預鑄景觀石』,材料形狀及施工方法如涉有專利範圍,本公司自願放棄專利權,並授與製造及施工之權限予屏東縣政府委託之承包商於辦理該工程時」。而震偉公司為該聲明時擁有新型專利第152975、172793及M250963號專利權,該聲明書中聲明主體為震偉公司,與系爭專利無關。(2)授權契約中有約定震偉公司得為再授權他製造商為製造具有系爭專利產品,惟其並未約定震偉公司得為再授權販賣,而於同類商品市場銷售時仍以震偉公司名義為之,並非授權震偉公司有再授權他人為銷售之權利,該約定僅就配合被授權人震偉公司製造商品方便增加生產線以提高產量,未有任何排除原告可在同一授權範圍內再授權他人實施系爭專利之意思,是就其契約內容探求締約雙方當事人真意,無任何專屬授權意思存在,僅為一般授權契約,是該聲明書應無拘束原告效力。2、原告請求權未罹於時效:系爭工程施作與否及施作內容,原告均未知悉,被告雖稱97年底原告即已知悉,然原告僅粗略參與前置設計一小部,嗣後原告並未承攬系爭工程,亦未參與系爭工程施作,並不知悉系爭工程施作採用工法及設計內容。3、被告對侵害系爭專利之行為具有故意過失:(1)系爭工程施作期間,被告知悉系爭牆磚侵害原告專利權事實後,仍繼續向羅得綜合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羅得公司)購入,並使用於系爭工程之施作,非僅供維修用途,構成故意行為:原告於系爭工程施工期間委託震偉公司以99年1月18日存證信函通知被告,其向羅得公司購入之系爭侵權產品,實係由路亨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路亨公司)提供,且該磚牆已落入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故被告使用該磚牆於系爭工程即屬違法侵害系爭專利。原告並於99年1月27日以侵害系爭專利為由對路亨公司提起民事訴訟。而原告之台灣授權人李偉亦多次以電話方式與被告聯繫,表示希望被告能停止侵害行為。詎被告仍持續於99年1月至3月間向羅得公司購入價金近200萬元(含稅)之系爭牆磚,被告對於原告多次警告均置之不理,仍持續販賣、使用系爭牆磚,被告具有故意。(2)退步言之,縱認被告非屬故意侵害,至少應負過失之責:被告經震偉公司及李偉宣示侵權事實,應已對屏東縣政府函文產生合理懷疑,而應停止侵權行為並進行相關查證,被告自承收受震偉公司之存證信函,顯已知路亨公司生產之系爭牆磚侵權,原告復對路亨公司提起訴訟,被告自應停止販賣及使用行為,而重行查證是否有侵權可能,被告僅主張信賴屏東縣政府函文內容,而未停止施工並積極確認侵權與否,顯屬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實有過失。(三)聲明求為判決: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300萬元及自言詞辯論意旨狀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被告不得再行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與系爭專利相同之方法及物品。3、第一項之請求,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一)原告未於2年內起訴,已罹於時效:原告97年11月間由震偉公司出具予業主屏東縣政府授權書時已知系爭工程之承商將使用系爭牆磚,而被告於97年12月30日得標後,原告既知承商為被告,至遲應於99年12月30日前起訴,然原告至100年1月始提起訴訟,已逾2年時效。(二)系爭工程原告已放棄專利權,被告並無侵權:1、屏東縣政府97年12月10日第0970254364號函載明:「本府委託之黎明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下稱黎明公司)曾向三家廠商詢價……顯見各廠商均可自由競爭。五、經查目前市售(系爭材料)如有涉及專利之預鑄混凝土塊,其專利權屬於震偉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惟其已自動放棄專利,放棄聲明書如附件三。六、綜合以上說明,旨揭工程所採預鑄混凝土塊並無涉及特定廠商之專利品,一般廠商皆可提供自由生產之產品據以市場競爭…。」而震偉公司之放棄聲明書載明:「本公司在此聲明『屏東縣牛埔溪疏洪至大鵬灣工程』所採用之『預鑄景觀石』,材料形狀及施工方法如涉有專利範圍,本公司自願放棄專利權,且將『屏東縣牛埔溪疏洪至大鵬灣工程』所採用之『預鑄景觀石』,充分授權屏東縣政府委託之承包商於辦理『屏東縣牛埔溪疏洪至大鵬灣工程』時製造及施工,恐口說無憑,特立此書聲明。」又黎明公司99年5月25日函載明:上開震偉公司聲明書自動放棄專利權係指震偉公司與該公司經第三人授權在我國實施之專利權。足徵系爭專利權無論屬震偉公司或原告,皆由設計單位黎明公司確認於系爭工程拋棄專利權,設計單位才會將系爭牆磚納入設計圖。2、原告另案曾對製造商路亨公司起訴,經本院99年民專訴字第22號判決駁回原告之訴,該判決顯示路亨公司於系爭工程製造銷售系爭材料並無侵權,亦可證明原告於系爭工程確已放棄專利權。(三)被告慈強公司於99年1月18日收受震偉公司通知函後未再向羅得公司採購系爭牆磚;99年3月25日發票乃被告慈強公司向羅得公司採購頂蓋,而非系爭牆磚:1、被告慈強公司向羅得公司最後採購系爭牆磚之時點為98年底,數量998.24平方公尺。交貨後羅得公司次月(99年1月)開立99年1月31日發票向被告慈強公司請款103萬7,671元。故99年1月31日發票所示材料,被告早於原告發函前即為業主屏東縣政府安裝完畢。2、99年3月25日之發票乃向羅得公司採購「頂蓋」之請款發票,並非系爭牆磚,頂蓋與系爭牆磚不同,縱被告採購頂蓋安裝於系爭工程,亦無侵害原告專利權。(四)原告未指明其損害賠償計算方法,依專利法第8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計算損害僅623,700元,計算如下:羅得公司以每平方公尺1,100元出售系爭牆磚予被告,出售6千平方公尺,總價含稅693萬元,系爭牆磚為水泥塊,根據98年同業利潤標準「其他水泥製品製造(2333-99)、淨利率9%」,由此可推知羅得公司出售系爭牆磚稅後淨利為623,700元,在當時時空環境下原告自己實施系爭專利之通常利益應與羅得公司相當,原告專利受害後無法獲得此利益,其差額623,700元即原告所受損害等語置辯。(五)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4 5",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1",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9 1",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30",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issueRef": "62",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0年1月21日起至104年7月5日止。系爭專利為一方法專利,其提供一種製備「docetaxel三水合物」(docetaxeltrihydrate)之方法。「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一種抗癌成分,其屬類紫杉(taxoid)家族之成員,主要係應用於治療乳癌、非小細胞肺癌、前列腺癌等。docetaxel三水合物一般係用作抗癌藥品之原料藥,作為最終抗癌藥品之活性藥理成分(ActivePharmaceuticalIngredient;API)。原告之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國內外市場上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之原料藥商品,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且原告及其前身經多年研發,將系爭專利方法以合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後,於87年1月19日向行政院衛生署申請藥品查驗登記,並於取得衛署藥輸字第022048號藥證後,在市場上推出以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剋癌易注射劑(TaxotereConcentrateandSolventforSolutionforInjection)」,並以「Taxotere」為商品名稱於市場上行銷。又「剋癌易注射劑」為著名之抗癌藥品,專用於治療乳癌、非小細胞肺癌、前列腺癌,目前市場上幾已將「剋癌易注射劑」即「Taxotere」認作docetaxel三水合物或docetaxel之同義詞,此觀原證7之中央健康保險局於95年12月15日之公告中載明「docetaxel(如Taxotere)」及原證8之醫療文獻等證據甚明。詎被告明知系爭專利之存在,竟以「台灣神隆三水合多賜特舒(DocetaxelTrihydrateSPT)」製程(下稱系爭產品製程),向行政院衛生署申請原料藥查驗登記,並於97年8月11日取得行政院衛生署衛署藥製字0000000號許可證,更於其網站上顯示包括「docetaxeltrihydrate」(即docetaxel三水合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足見被告有使用系爭專利方法之情事,並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系爭專利方法直接製成系爭產品。原告依專利法第56條第2項、第84項第1項、民法第184條等規定,自得請求被告排除損害及防止被告侵害系爭專利。而被告之系爭產品於99年度上半年度銷售金額為美金1,429,775元,若以100年3月4日美金兌換新臺幣匯率29.4元計算,被告於99年度上半年,因侵害系爭專利所得之利益為新臺幣(下同)42,035,385元,原告爰請求被告損害賠償1,000萬元。(二)被告主張其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依被證1所示之西元2010年2月26日獲准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被證2所示之2008年5月8日公開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可知,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惟被告所提出之被證1及被證2證據,係被告所取得之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其公開案(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並非被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蓋專利權人取得某一專利權,與專利權人是否實際實施該專利權,係屬二事,況取得專利僅表示專利權人得排除他人侵害其專利權之行為,並不代表專利權人即實際使用該專利。尤以藥廠或其他技術領域之廠商多會依其需求申請相當數量之專利,惟廠商是否會實際實施其專利,則屬未定,是採用何種技術方法、製造何種產品,本屬商業上行為,與是否申請取得專利無關。被告將被證1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被證2之公開案所述製程與系爭專利比較,並主張其製程並未侵害原告系爭專利,顯屬無據,且不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系爭專利。(三)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部分:1.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解釋及適用,應參酌TRIPs第34條及相關規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該製造方法在WTO會員國第一次申請專利之日之前。另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之判斷基準,應比照物品專利之新穎性,即應依專利法第22條第1項規定之「申請前未見於刊物或未公開使用者」、「申請前未為公眾所知悉者」等基準判斷之,是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係應指「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物品」,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商業化產品」。亦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應解釋為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商業化產品,在該製造方法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前,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2.被告主張其未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然依系爭專利說明書明載可知,原告係於西元1994年7月8日向WTO會員國之一法國提出之,足見系爭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係西元1994年7月8日,當時國內外市場上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或「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此有原證4所示之專家LindaGustavson出具意見書可參。是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被告產銷之系爭產品,推定係依系爭專利方法所製造,被告倘未能舉證推翻該推定,即應認其製程侵害系爭專利。3.被告提出之WO94/21622公開說明書所載之公開日係於1994年9月29日(Datedepublicationinternationale:29septembre1994),該時間晚於1994年7月8日,是該公開說明書無從否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4.被告提出被證4之「WHODrugInformation」僅係名稱之建議案,並未揭示產品之來源或其製備方法,是熟悉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者,並無從由被證4據以生產或取得「docetaxel三水合物」或其產品,是被證4顯非適格之證據。又被證4雖列有「docetaxel三水合物」之化學式,惟此並非表示「docetaxel三水合物」或產品於當時即存在於市場上或有任何已公開方法可製備。又「WHODrugInformation」於1990年時將「docetaxel無水物」命名為「docetaxol」,復於1992年更名為「docetaxel」。再於1993年即被告所援用被證4號第208頁中,建議將「docetaxel」之文字(原指「docetaxel無水物、CASNo.00000000000」),替換成「docetaxel三水合物、CASNo.00000000000」,是被告主張被證4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記載有「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與CASNumber,足以證明依系爭產品製程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自不足採。且WHODrugInformation亦無從推翻本件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四)被告不爭執系爭專利之有效性,亦不反對將本件訴訟爭點限縮於系爭產品製程之「溶劑系統」及「壓力參數」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有三項,分別為「一種製備docetaxel三水合物的方法」、「此方法包含結晶步驟:在至少包含水及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產生結晶物。」及「此方法包含乾燥步驟:在約攝氏40度、4至7kPa壓力、相對濕度約80%之條件下,進行乾燥。」。另由原證16所示被告提出系爭製程說明函文可知,被告之系爭產品專利包括:步驟8a(純化)、步驟8b(再結晶docetaxel無水物)及步驟8c(再結晶docetaxel三水合物)以產製docetaxel三水合物。被告之系爭產品另包括「回收」步驟,用以回收步驟8a及8b之母液,該「回收」步驟包括步驟A、B及C,「回收」步驟中之步驟C所得之結晶物再續行步驟8b、8c。復由原證16可知,步驟C係使用系爭專利之溶劑系統,其後續雖續行步驟8b、8c,無礙於其已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此方法包含結晶步驟:在至少包含水及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產生結晶物」之事實。再由原證16所示「回收自步驟8a及8b之母液」可知,步驟C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相同。(五)被告主張其係使用美國專利第7,662,980號專利之製程(即使用「乙腈」而非使用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以製備系爭產品。被告之主張縱然屬實,惟該「乙腈」與系爭專利之「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之手段、功能、目的,均實質相同,兩者顯屬均等物。是被告主張乙腈與「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是完全不同之溶劑,乙腈不會產生氫鍵,醇類會產生氫鍵,且兩者對於docetaxel溶解度不同,故兩者不均等,顯不足採。縱認被告主張使用之溶劑系統為「乙腈/冰醋酸/水」為真,其亦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溶劑系統構成均等。又被告「遮蔽版資料」所揭示之壓力數值係其設備內測得之壓力數值,而最低數值約在39torr,故而被告「遮蔽版資料」製程之設定壓力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至7kPa壓力」(即30至52.5torr)技術特徵,姑不論被告所提出「遮蔽版資料」之真實性與完整性,該「遮蔽版資料」顯示被告之系爭產品專利之壓力,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六)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既然至少有11.5小時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至7kPa壓力」以進行乾燥,足證系爭產品之製程壓力參數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而侵害系爭專利。至被告援用陸大榮教授報告內容,主張其壓力參數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惟上開報告邏輯前後矛盾,不足採信。依原證16所示可知,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之「在含有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既以水-含有1至3個碳原子之脂系醇混合物,以生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已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所示「在含有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至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被告之系爭製程步驟8c之乾燥步驟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技術特徵,縱使其間夾雜其他程序,仍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文義。(七)被告主張其使用「乙腈」不均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其理由均抄自陸大榮教授之報告內容。惟加入純化用水之目的在於沉澱「docetaxel三水合物」,顯然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已溶解於溶液內,倘如上開報告所述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係以固體顆粒懸浮於該溶液,則此時僅須直接過濾即可,自無須「加水用以沉澱」,足見上開報告就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不實敘述,且明顯偏袒被告。況據研究報告顯示可知,在攝氏20度下,docetaxel三水合物於乙醇之溶解度為100mg/mL、丙酮為230mg/mL、甲醇為50mg/mL、乙腈為30mg/mL,渠等數據與上開報告不相同,足見上開報告就docetaxel溶解度表,並不足採。且乙腈之手段、功能、目的是溶解docetaxel,並與水互溶,進而當水加入後,可形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實質相同。(八)被告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無法據以實施,然其並非83年1月21日專利法第71條規定所列之舉發事由,故不得據以主張系爭專利無效。並聲明:1.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請他人製造、使用、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台灣神隆三水合多賜特舒」(DocetaxelTrihydrateSPT)(衛署藥製字0000000號)原料藥,以及以中華民國第125443號發明專利方法製造之docetaxel三水合物(docetaxeltrihydrate)。2.被告應給付原告1,0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3.前二項請求,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兆豐國際商業銀行銀行本票或無記名可轉讓定期存單或保證書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系爭專利係「製備4-乙醯氧基-2α-苯甲醯氧基-5β,20-環氧基-1,7β,10β-三羥基-9-氧基-紫杉-11-烯-13α-基(2R,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羥基-3-苯基丙酸酯三水合物之方法。」,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4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均為附屬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係「一種製備製備4-乙醯氧基-2α-苯甲醯氧基-5β,20-環氧基-1,7β,10β-三羥基-9-氧基-紫杉-11-烯-13α-基(2R,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羥基-3-苯基丙酸酯三水合物的方法,此方法包括自水及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的混合物中結晶製備4-乙醯氧基-2α-苯甲醯氧基-5β,20-環氧基-1,7β,10β-三羥基-9-氧基-紫杉-11-烯-13α-基(2R,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羥基-3-苯基丙酸酯,然後在約40℃之溫度,於4至7kPa壓力下,並在相對濕度約80%的大氣下進行。」,其與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要件2所示「乙腈(acetonitrile)/冰醋酸(glacialaceticacid)/水(purifiedprocesswater)」之溶劑系統不同。又系爭專利為「一至三個碳原子的酯系醇(醇類)/水」之溶劑系統完全不同,化學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皆知,「乙腈」完全不屬於「1至3個碳原子的酯系醇」之種類,亦即,「乙腈」並非「1至3個碳原子的酯系醇」之下位概念,不符合文義讀取。至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自「乾燥壓力範圍範圍」之觀點,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就技術手段、功能、結果等均不同,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均等論判斷原則可知,系爭產品製程並無系爭專利均等論之適用。復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內容無法據以實施,被告自無可能侵害該無法據以實施之專利。(二)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之技術特徵至少在「溶劑系統」與「乾燥壓力範圍」兩項與原告之系爭專利有所不同,足見系爭產品製程之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又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在美國聲請專利獲准,其專利資料於西元2008年5月8日已公開,且於本件保全證據之聲請前已獲准,是原告聲請保全證據前,對系爭產品製程之資料不得諉為不知。被告公開系爭產品製程資料,即美國第7,662,980B2號專利之引證案中美國專利商標局檢索之前案,包括系爭專利之美國對應案,即美國第6,022,985A號專利,足見美國專利商標局在審核檢閱系爭專利之美國對應案內容後,仍認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與該方法專利有相當之差異,故准予專利。系爭產品製程已見於1994年9月29日美國公開之WO94/21622之說明書。況依被告提出被證4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WHODruginformation)第218頁中已揭示「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以及CASNo.(ChemicalAbstractsServiceRegistryNumber,化學文摘社登記號碼),而上開文件係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公開之藥物資料,原告既為原廠藥廠,自不可能諉為不知。原告明知系爭產品製程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公開,足見原告係蓄意干擾被告之產銷、不當刺探被告之內部資料,是本件自無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三)原告主張本件有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與專利法第87條第1項之規定不符。然就TRIPS國際條約之遵守,我國係以內國法化之方式將其修訂於專利法中,而專利法第87條固於修正時有考量TRIPS第34條對方法專利權人保護之意旨,惟我國係成文法國家,就我國專利法之適用,仍應依我國法律條文為解釋及適用之基礎,唯有法條不清楚或不明確等例外之情況,始有參考其他因素解釋法條之必要,況我國對專利之保護係採屬地主義。又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適用之要件,除法律已有明文,我國實務判決亦明白指出須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所未見者,始有適用。而本件依被證10所示之系爭專利公報所載,可知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期為84年7月6日,是原告主張以其他日期作為系爭專利之申請日,顯屬無據。且原告起訴時已知悉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申請專利前」係指「中華民國專利申請日」,嗣卻「申請專利前」應解為「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前」,乃屬事後強辯之詞。至被告提出被證4之1993年版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WHODrugInformation)足以證明本案無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推定之適用。至原告主張須有公開文獻記載docetaxel三水化合物之存在或製備方法,足以證明本案系爭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另主張被證4之WHODrugInformation無法證明被告之系爭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之說法,均有違誤。(四)原告申請系爭專利前,該方法製成之物並非國內外所未見者,姑不論原告申請系爭方法專利時,是否有其他製備「docetaxeltrihydrate」之方法,然據系爭專利申請時至原告起訴時之公開文件,可知系爭方法專利並非製備docetaxeltrihydrate之唯一方法。且被告於美國取得有別於系爭專利方法之製造方法專利,而系爭方法專利既不禁止他人以非屬該專利方法之製程製備docetaxeltrihydrate,且確實有其他製造docetaxeltrihydrate之方法存在,原告即無從主張被告製造docetaxeltrihydrate之方法必係利用系爭專利方法而侵權。(五)原告主張原證16所示「回收自步驟8a及8b之母液」之步驟C所使用之溶劑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溶劑系統相同。然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說明書內容可知,原證16所示之「回收自步驟8a及8b之母液」之步驟C,自不可能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對應要件,且原證16所示之母液回收步驟,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完全無涉,足見原告顯係刻意比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無相關之步驟,是原告之主張,顯不可採。並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316", "lawName": "中華民國刑法" }, { "issueRef": "22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4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6 8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7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7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7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9",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9", "lawName":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 } ]
公平交易法除去侵害等
(一)原告為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0年1月21日起至104年7月5日止。系爭專利為一方法專利,其提供一種製備「docetaxel三水合物」(docetaxeltrihydrate)之方法。「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一種抗癌成分,其屬類紫杉(taxoid)家族之成員,主要係應用於治療乳癌、非小細胞肺癌、前列腺癌等。docetaxel三水合物一般係用作抗癌藥品之原料藥,作為最終抗癌藥品之活性藥理成分(ActivePharmaceuticalIngredient;API)。原告之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國內外市場上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之原料藥商品,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且原告及其前身經多年研發,將系爭專利方法以合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原告取得系爭專利後,於87年1月19日向行政院衛生署申請藥品查驗登記,並於取得衛署藥輸字第022048號藥證後,在市場上推出以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剋癌易注射劑(TaxotereConcentrateandSolventforSolutionforInjection)」,並以「Taxotere」為商品名稱於市場上行銷。又「剋癌易注射劑」為著名之抗癌藥品,專用於治療乳癌、非小細胞肺癌、前列腺癌,目前市場上幾已將「剋癌易注射劑」即「Taxotere」認作docetaxel三水合物或docetaxel之同義詞,此觀原證7之中央健康保險局於95年12月15日之公告中載明「docetaxel(如Taxotere)」及原證8之醫療文獻等證據甚明。詎被告明知系爭專利之存在,竟以「台灣神隆三水合多賜特舒(DocetaxelTrihydrateSPT)」製程(下稱系爭產品製程),向行政院衛生署申請原料藥查驗登記,並於97年8月11日取得行政院衛生署衛署藥製字0000000號許可證,更於其網站上顯示包括「docetaxeltrihydrate」(即docetaxel三水合物)產品(下稱系爭產品),足見被告有使用系爭專利方法之情事,並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系爭專利方法直接製成系爭產品。原告依專利法第56條第2項、第84項第1項、民法第184條等規定,自得請求被告排除損害及防止被告侵害系爭專利。而被告之系爭產品於99年度上半年度銷售金額為美金1,429,775元,若以100年3月4日美金兌換新臺幣匯率29.4元計算,被告於99年度上半年,因侵害系爭專利所得之利益為新臺幣(下同)42,035,385元,原告爰請求被告損害賠償1,000萬元。(二)被告主張其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依被證1所示之西元2010年2月26日獲准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被證2所示之2008年5月8日公開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可知,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惟被告所提出之被證1及被證2證據,係被告所取得之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其公開案(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8/0000000A1號),並非被告已公開之系爭產品製程。蓋專利權人取得某一專利權,與專利權人是否實際實施該專利權,係屬二事,況取得專利僅表示專利權人得排除他人侵害其專利權之行為,並不代表專利權人即實際使用該專利。尤以藥廠或其他技術領域之廠商多會依其需求申請相當數量之專利,惟廠商是否會實際實施其專利,則屬未定,是採用何種技術方法、製造何種產品,本屬商業上行為,與是否申請取得專利無關。被告將被證1之美國專利第7662980B2號及被證2之公開案所述製程與系爭專利比較,並主張其製程並未侵害原告系爭專利,顯屬無據,且不足以證明系爭產品製程未侵害系爭專利。(三)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部分:1.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解釋及適用,應參酌TRIPs第34條及相關規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該製造方法在WTO會員國第一次申請專利之日之前。另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之判斷基準,應比照物品專利之新穎性,即應依專利法第22條第1項規定之「申請前未見於刊物或未公開使用者」、「申請前未為公眾所知悉者」等基準判斷之,是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該國內外未見者」,係應指「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之「物品」,依TRIPs第34條第1項規定係指「商業化產品」。亦即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未見者」,應解釋為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商業化產品,在該製造方法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前,未為公眾所知悉或可得知悉者。2.被告主張其未侵害原告之系爭專利,然依系爭專利說明書明載可知,原告係於西元1994年7月8日向WTO會員國之一法國提出之,足見系爭專利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係西元1994年7月8日,當時國內外市場上並未出現「docetaxel三水合物」或「docetaxel三水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之抗癌藥品,此有原證4所示之專家LindaGustavson出具意見書可參。是依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被告產銷之系爭產品,推定係依系爭專利方法所製造,被告倘未能舉證推翻該推定,即應認其製程侵害系爭專利。3.被告提出之WO94/21622公開說明書所載之公開日係於1994年9月29日(Datedepublicationinternationale:29septembre1994),該時間晚於1994年7月8日,是該公開說明書無從否定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4.被告提出被證4之「WHODrugInformation」僅係名稱之建議案,並未揭示產品之來源或其製備方法,是熟悉系爭專利所屬技術領域者,並無從由被證4據以生產或取得「docetaxel三水合物」或其產品,是被證4顯非適格之證據。又被證4雖列有「docetaxel三水合物」之化學式,惟此並非表示「docetaxel三水合物」或產品於當時即存在於市場上或有任何已公開方法可製備。又「WHODrugInformation」於1990年時將「docetaxel無水物」命名為「docetaxol」,復於1992年更名為「docetaxel」。再於1993年即被告所援用被證4號第208頁中,建議將「docetaxel」之文字(原指「docetaxel無水物、CASNo.00000000000」),替換成「docetaxel三水合物、CASNo.00000000000」,是被告主張被證4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記載有「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與CASNumber,足以證明依系爭產品製程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自不足採。且WHODrugInformation亦無從推翻本件有關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推定。(四)被告不爭執系爭專利之有效性,亦不反對將本件訴訟爭點限縮於系爭產品製程之「溶劑系統」及「壓力參數」是否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技術特徵有三項,分別為「一種製備docetaxel三水合物的方法」、「此方法包含結晶步驟:在至少包含水及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產生結晶物。」及「此方法包含乾燥步驟:在約攝氏40度、4至7kPa壓力、相對濕度約80%之條件下,進行乾燥。」。另由原證16所示被告提出系爭製程說明函文可知,被告之系爭產品專利包括:步驟8a(純化)、步驟8b(再結晶docetaxel無水物)及步驟8c(再結晶docetaxel三水合物)以產製docetaxel三水合物。被告之系爭產品另包括「回收」步驟,用以回收步驟8a及8b之母液,該「回收」步驟包括步驟A、B及C,「回收」步驟中之步驟C所得之結晶物再續行步驟8b、8c。復由原證16可知,步驟C係使用系爭專利之溶劑系統,其後續雖續行步驟8b、8c,無礙於其已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此方法包含結晶步驟:在至少包含水及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產生結晶物」之事實。再由原證16所示「回收自步驟8a及8b之母液」可知,步驟C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相同。(五)被告主張其係使用美國專利第7,662,980號專利之製程(即使用「乙腈」而非使用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以製備系爭產品。被告之主張縱然屬實,惟該「乙腈」與系爭專利之「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之手段、功能、目的,均實質相同,兩者顯屬均等物。是被告主張乙腈與「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是完全不同之溶劑,乙腈不會產生氫鍵,醇類會產生氫鍵,且兩者對於docetaxel溶解度不同,故兩者不均等,顯不足採。縱認被告主張使用之溶劑系統為「乙腈/冰醋酸/水」為真,其亦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溶劑系統構成均等。又被告「遮蔽版資料」所揭示之壓力數值係其設備內測得之壓力數值,而最低數值約在39torr,故而被告「遮蔽版資料」製程之設定壓力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至7kPa壓力」(即30至52.5torr)技術特徵,姑不論被告所提出「遮蔽版資料」之真實性與完整性,該「遮蔽版資料」顯示被告之系爭產品專利之壓力,已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六)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既然至少有11.5小時使用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4至7kPa壓力」以進行乾燥,足證系爭產品之製程壓力參數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文義,而侵害系爭專利。至被告援用陸大榮教授報告內容,主張其壓力參數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惟上開報告邏輯前後矛盾,不足採信。依原證16所示可知,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之「在含有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既以水-含有1至3個碳原子之脂系醇混合物,以生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已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所示「在含有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例如甲醇、乙醇或丙醇)之混合物中,使docetaxel結晶」。至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回收程序步驟C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被告之系爭製程步驟8c之乾燥步驟符合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技術特徵,縱使其間夾雜其他程序,仍應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文義。(七)被告主張其使用「乙腈」不均等於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技術特徵,其理由均抄自陸大榮教授之報告內容。惟加入純化用水之目的在於沉澱「docetaxel三水合物」,顯然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已溶解於溶液內,倘如上開報告所述在加入純化用水之前,docetaxel係以固體顆粒懸浮於該溶液,則此時僅須直接過濾即可,自無須「加水用以沉澱」,足見上開報告就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不實敘述,且明顯偏袒被告。況據研究報告顯示可知,在攝氏20度下,docetaxel三水合物於乙醇之溶解度為100mg/mL、丙酮為230mg/mL、甲醇為50mg/mL、乙腈為30mg/mL,渠等數據與上開報告不相同,足見上開報告就docetaxel溶解度表,並不足採。且乙腈之手段、功能、目的是溶解docetaxel,並與水互溶,進而當水加入後,可形成docetaxel三水合物,其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含有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實質相同。(八)被告主張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無法據以實施,然其並非83年1月21日專利法第71條規定所列之舉發事由,故不得據以主張系爭專利無效。並聲明:1.被告不得自行或委請他人製造、使用、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台灣神隆三水合多賜特舒」(DocetaxelTrihydrateSPT)(衛署藥製字0000000號)原料藥,以及以中華民國第125443號發明專利方法製造之docetaxel三水合物(docetaxeltrihydrate)。2.被告應給付原告1,0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被告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3.前二項請求,原告願以現金或等值之兆豐國際商業銀行銀行本票或無記名可轉讓定期存單或保證書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一)系爭專利係「製備4-乙醯氧基-2α-苯甲醯氧基-5β,20-環氧基-1,7β,10β-三羥基-9-氧基-紫杉-11-烯-13α-基(2R,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羥基-3-苯基丙酸酯三水合物之方法。」,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4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均為附屬項。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係「一種製備製備4-乙醯氧基-2α-苯甲醯氧基-5β,20-環氧基-1,7β,10β-三羥基-9-氧基-紫杉-11-烯-13α-基(2R,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羥基-3-苯基丙酸酯三水合物的方法,此方法包括自水及含1至3個碳原子的脂系醇的混合物中結晶製備4-乙醯氧基-2α-苯甲醯氧基-5β,20-環氧基-1,7β,10β-三羥基-9-氧基-紫杉-11-烯-13α-基(2R,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羥基-3-苯基丙酸酯,然後在約40℃之溫度,於4至7kPa壓力下,並在相對濕度約80%的大氣下進行。」,其與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要件2所示「乙腈(acetonitrile)/冰醋酸(glacialaceticacid)/水(purifiedprocesswater)」之溶劑系統不同。又系爭專利為「一至三個碳原子的酯系醇(醇類)/水」之溶劑系統完全不同,化學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皆知,「乙腈」完全不屬於「1至3個碳原子的酯系醇」之種類,亦即,「乙腈」並非「1至3個碳原子的酯系醇」之下位概念,不符合文義讀取。至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自「乾燥壓力範圍範圍」之觀點,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就技術手段、功能、結果等均不同,依「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均等論判斷原則可知,系爭產品製程並無系爭專利均等論之適用。復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內容無法據以實施,被告自無可能侵害該無法據以實施之專利。(二)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之技術特徵至少在「溶劑系統」與「乾燥壓力範圍」兩項與原告之系爭專利有所不同,足見系爭產品製程之方法未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又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在美國聲請專利獲准,其專利資料於西元2008年5月8日已公開,且於本件保全證據之聲請前已獲准,是原告聲請保全證據前,對系爭產品製程之資料不得諉為不知。被告公開系爭產品製程資料,即美國第7,662,980B2號專利之引證案中美國專利商標局檢索之前案,包括系爭專利之美國對應案,即美國第6,022,985A號專利,足見美國專利商標局在審核檢閱系爭專利之美國對應案內容後,仍認被告之系爭產品製程與該方法專利有相當之差異,故准予專利。系爭產品製程已見於1994年9月29日美國公開之WO94/21622之說明書。況依被告提出被證4所示1993年版之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WHODruginformation)第218頁中已揭示「Docetaxeltrihydrate」之結構式、化學名稱以及CASNo.(ChemicalAbstractsServiceRegistryNumber,化學文摘社登記號碼),而上開文件係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公開之藥物資料,原告既為原廠藥廠,自不可能諉為不知。原告明知系爭產品製程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公開,足見原告係蓄意干擾被告之產銷、不當刺探被告之內部資料,是本件自無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三)原告主張本件有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與專利法第87條第1項之規定不符。然就TRIPS國際條約之遵守,我國係以內國法化之方式將其修訂於專利法中,而專利法第87條固於修正時有考量TRIPS第34條對方法專利權人保護之意旨,惟我國係成文法國家,就我國專利法之適用,仍應依我國法律條文為解釋及適用之基礎,唯有法條不清楚或不明確等例外之情況,始有參考其他因素解釋法條之必要,況我國對專利之保護係採屬地主義。又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適用之要件,除法律已有明文,我國實務判決亦明白指出須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在該製造方法申請專利前為國內外所未見者,始有適用。而本件依被證10所示之系爭專利公報所載,可知系爭專利之申請日期為84年7月6日,是原告主張以其他日期作為系爭專利之申請日,顯屬無據。且原告起訴時已知悉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之「申請專利前」係指「中華民國專利申請日」,嗣卻「申請專利前」應解為「第一次在WTO會員國申請之日前」,乃屬事後強辯之詞。至被告提出被證4之1993年版世界衛生組織藥物資訊(WHODrugInformation)足以證明本案無專利法第87條第1項規定推定之適用。至原告主張須有公開文獻記載docetaxel三水化合物之存在或製備方法,足以證明本案系爭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另主張被證4之WHODrugInformation無法證明被告之系爭製造方法專利所製成之物品於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存在之說法,均有違誤。(四)原告申請系爭專利前,該方法製成之物並非國內外所未見者,姑不論原告申請系爭方法專利時,是否有其他製備「docetaxeltrihydrate」之方法,然據系爭專利申請時至原告起訴時之公開文件,可知系爭方法專利並非製備docetaxeltrihydrate之唯一方法。且被告於美國取得有別於系爭專利方法之製造方法專利,而系爭方法專利既不禁止他人以非屬該專利方法之製程製備docetaxeltrihydrate,且確實有其他製造docetaxeltrihydrate之方法存在,原告即無從主張被告製造docetaxeltrihydrate之方法必係利用系爭專利方法而侵權。(五)原告主張原證16所示「回收自步驟8a及8b之母液」之步驟C所使用之溶劑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溶劑系統相同。然據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及其說明書內容可知,原證16所示之「回收自步驟8a及8b之母液」之步驟C,自不可能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對應要件,且原證16所示之母液回收步驟,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完全無涉,足見原告顯係刻意比對與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無相關之步驟,是原告之主張,顯不可採。並答辯聲明:1.原告之訴駁回。2.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3.如受不利判決,被告願供擔保,請准免為假執行。
[ { "issueRef": "4",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中國大陸深圳市朗O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朗O公司)為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I237264號「一種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及用以啟動電腦主機的方法」(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4年8月1日起至110年7月8日止(原證1-2)。嗣訴外人朗O公司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授權期間自民國97年12月1日起至102年12月1日止,並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辦理登記及公告(原證1-3)。原告既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有獨立提出民事救濟之權。
外接式之可攜式設備,且可支援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協定而模擬和實現多個非自身裝置,以及可供使用者進行讀取和寫入資料之操作的存儲盤,而體現該裝置之多功能特性。(2)本院之解釋如下:「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且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1.由系爭專利說明書(見本院卷(一)第199-220頁)第5頁【發明目的】段第1至2行記載:「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半導體存儲裝置,模擬和實現多種存儲碟的功能,可以用來作為主機系統的移動式啟動設備」,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乃係指「模擬和實現多種存儲碟的功能」之半導體存儲裝置,而電腦主機系統則係依存儲盤相對應之協定判斷存儲碟類型,即多種存儲碟係表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因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用語,係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的功能。2.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過程中的專利再審查申請書(被證27,見本院卷(四)第77-79頁)第5頁理由I稱:「本案所提供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其半導體存儲介質模組至少分成兩個存儲空間,在通用介面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的多功能存儲裝置,例如:UFI協定、SFF8020I協定、SFF8070I協定、SCSITransparentCommandSet協定、ReducedBlockCommands(RBC)T10Project1240-D協定、ZIP碟協定、MO碟協定等等。」、第5頁理由II第1至7行稱:「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案(以下簡稱引證案),其揭示了一種利用連接USB集線器的USB快閃記憶體,該USB快閃記憶體至少包括一個用於存儲資料的快閃存儲模組。其中,該快閃存儲模組可以模擬成執行不同協定的存儲裝置,但是由於記憶模組並沒有分成不同的存儲空間,所以該引證案所提供之存儲裝置只能依據特定的協定類型,以執行符合該特定類型的協定,故該引證案僅為單一種功能之存儲裝置」,以及第6頁理由III第1至5行稱:「該引證案也沒有教導或啟示任何有關將存儲模組分成至少兩個存儲區,以同時實現不同之存儲功能。相反地,本案係利用將存儲模組至少分成兩個存儲空間,在通用介面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的多功能存儲裝置」等內容可知,系爭專利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過程中,為了與先前技術(即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專利)之特定(單一)協定之單一種功能之存儲裝置區別,因此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用語,係指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功能存儲裝置,並排除先前技術之「特定(單一)協定」的單一功能之解釋。3.由前揭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目的及系爭專利申請歷史檔案等內容可知,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目的已明確記載「多功能」係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的功能,且系爭專利專利權人於專利申請過程中,將「多功能」之解釋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之存儲裝置,而與先前技術(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專利)區別,使系爭專利相較於先前技術具有專利要件。據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用語解釋,應為「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且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通用介面」的用語解釋?(1)兩造之主張:原告主張:用於將半導體存儲裝置與主機系統連接,而為業界共通使用之介面。
[ { "issueRef": "23",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4",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7",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185",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5 1 2",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255 1 7", "lawName": "民法" }, { "issueRef": "3 1 1",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issueRef": "3 1 4", "lawName": "法院組織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一、訴外人中國大陸深圳市朗O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朗O公司)為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I237264號「一種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及用以啟動電腦主機的方法」(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94年8月1日起至110年7月8日止(原證1-2)。嗣訴外人朗O公司將系爭專利專屬授權予原告,授權期間自民國97年12月1日起至102年12月1日止,並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辦理登記及公告(原證1-3)。原告既為系爭專利之專屬被授權人,自有獨立提出民事救濟之權。
外接式之可攜式設備,且可支援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協定而模擬和實現多個非自身裝置,以及可供使用者進行讀取和寫入資料之操作的存儲盤,而體現該裝置之多功能特性。(2)本院之解釋如下:「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且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1.由系爭專利說明書(見本院卷(一)第199-220頁)第5頁【發明目的】段第1至2行記載:「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半導體存儲裝置,模擬和實現多種存儲碟的功能,可以用來作為主機系統的移動式啟動設備」,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乃係指「模擬和實現多種存儲碟的功能」之半導體存儲裝置,而電腦主機系統則係依存儲盤相對應之協定判斷存儲碟類型,即多種存儲碟係表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因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用語,係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的功能。2.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過程中的專利再審查申請書(被證27,見本院卷(四)第77-79頁)第5頁理由I稱:「本案所提供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其半導體存儲介質模組至少分成兩個存儲空間,在通用介面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的多功能存儲裝置,例如:UFI協定、SFF8020I協定、SFF8070I協定、SCSITransparentCommandSet協定、ReducedBlockCommands(RBC)T10Project1240-D協定、ZIP碟協定、MO碟協定等等。」、第5頁理由II第1至7行稱:「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案(以下簡稱引證案),其揭示了一種利用連接USB集線器的USB快閃記憶體,該USB快閃記憶體至少包括一個用於存儲資料的快閃存儲模組。其中,該快閃存儲模組可以模擬成執行不同協定的存儲裝置,但是由於記憶模組並沒有分成不同的存儲空間,所以該引證案所提供之存儲裝置只能依據特定的協定類型,以執行符合該特定類型的協定,故該引證案僅為單一種功能之存儲裝置」,以及第6頁理由III第1至5行稱:「該引證案也沒有教導或啟示任何有關將存儲模組分成至少兩個存儲區,以同時實現不同之存儲功能。相反地,本案係利用將存儲模組至少分成兩個存儲空間,在通用介面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的多功能存儲裝置」等內容可知,系爭專利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過程中,為了與先前技術(即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專利)之特定(單一)協定之單一種功能之存儲裝置區別,因此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用語,係指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功能存儲裝置,並排除先前技術之「特定(單一)協定」的單一功能之解釋。3.由前揭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目的及系爭專利申請歷史檔案等內容可知,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目的已明確記載「多功能」係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的功能,且系爭專利專利權人於專利申請過程中,將「多功能」之解釋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之存儲裝置,而與先前技術(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專利)區別,使系爭專利相較於先前技術具有專利要件。據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用語解釋,應為「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且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通用介面」的用語解釋?(1)兩造之主張:原告主張:用於將半導體存儲裝置與主機系統連接,而為業界共通使用之介面。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96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3",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7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84",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原告為新型第M268764號「電連接器及配合該電連接器之插頭組合」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民國94年6月21日至103年1月10日止(下稱系爭專利)。詎被告明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明恒公司)未經原告同意或授權,竟製造並販售侵害系爭專利之伽利略PowereSATA+USB2.0雙電源2.5"/3.5"/5.25"免外接電源.擴充套件,型號:PEPES01A產品(下稱系爭產品),經原告自行初步鑑定後認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而屬侵權。原告分別於101年3月8日、3月28日致律師函通知被告公司上情,並要求停止侵害行為及洽商賠償事宜,被告雖於同年4月13回函表示立即主動停止銷售該系爭產品且立刻回收,惟並未提及停止侵權行為前之損害賠償事宜。被告明恒公司所造成之損害於起訴時尚難以計算,原告暫先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請求賠償最低金額新台幣(下同)30萬元。被告余志成為被告明恒公司之法定代理人,依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自應與被告明恒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爰依修正前專利法第108條準用第84條第1項前段、第85條第1項第2款規定,提起本件請求,並聲明:(1)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台幣30萬元整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2)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3)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假執行宣告。
外接式之可攜式設備,且可支援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協定而模擬和實現多個非自身裝置,以及可供使用者進行讀取和寫入資料之操作的存儲盤,而體現該裝置之多功能特性。(2)本院之解釋如下:「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且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1.由系爭專利說明書(見本院卷(一)第199-220頁)第5頁【發明目的】段第1至2行記載:「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半導體存儲裝置,模擬和實現多種存儲碟的功能,可以用來作為主機系統的移動式啟動設備」,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乃係指「模擬和實現多種存儲碟的功能」之半導體存儲裝置,而電腦主機系統則係依存儲盤相對應之協定判斷存儲碟類型,即多種存儲碟係表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因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用語,係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的功能。2.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過程中的專利再審查申請書(被證27,見本院卷(四)第77-79頁)第5頁理由I稱:「本案所提供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其半導體存儲介質模組至少分成兩個存儲空間,在通用介面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的多功能存儲裝置,例如:UFI協定、SFF8020I協定、SFF8070I協定、SCSITransparentCommandSet協定、ReducedBlockCommands(RBC)T10Project1240-D協定、ZIP碟協定、MO碟協定等等。」、第5頁理由II第1至7行稱:「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案(以下簡稱引證案),其揭示了一種利用連接USB集線器的USB快閃記憶體,該USB快閃記憶體至少包括一個用於存儲資料的快閃存儲模組。其中,該快閃存儲模組可以模擬成執行不同協定的存儲裝置,但是由於記憶模組並沒有分成不同的存儲空間,所以該引證案所提供之存儲裝置只能依據特定的協定類型,以執行符合該特定類型的協定,故該引證案僅為單一種功能之存儲裝置」,以及第6頁理由III第1至5行稱:「該引證案也沒有教導或啟示任何有關將存儲模組分成至少兩個存儲區,以同時實現不同之存儲功能。相反地,本案係利用將存儲模組至少分成兩個存儲空間,在通用介面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的多功能存儲裝置」等內容可知,系爭專利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過程中,為了與先前技術(即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專利)之特定(單一)協定之單一種功能之存儲裝置區別,因此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用語,係指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功能存儲裝置,並排除先前技術之「特定(單一)協定」的單一功能之解釋。3.由前揭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目的及系爭專利申請歷史檔案等內容可知,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目的已明確記載「多功能」係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的功能,且系爭專利專利權人於專利申請過程中,將「多功能」之解釋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之存儲裝置,而與先前技術(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專利)區別,使系爭專利相較於先前技術具有專利要件。據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用語解釋,應為「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且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通用介面」的用語解釋?(1)兩造之主張:原告主張:用於將半導體存儲裝置與主機系統連接,而為業界共通使用之介面。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84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85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08",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排除侵害專利權等
(一)原告為新型第M461687號「滴水條封邊擋板結構」專利之專利權人,專利權期間自西元2013年9月11日至2022年10月24日止(原證一、
外接式之可攜式設備,且可支援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協定而模擬和實現多個非自身裝置,以及可供使用者進行讀取和寫入資料之操作的存儲盤,而體現該裝置之多功能特性。(2)本院之解釋如下:「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且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1.由系爭專利說明書(見本院卷(一)第199-220頁)第5頁【發明目的】段第1至2行記載:「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半導體存儲裝置,模擬和實現多種存儲碟的功能,可以用來作為主機系統的移動式啟動設備」,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乃係指「模擬和實現多種存儲碟的功能」之半導體存儲裝置,而電腦主機系統則係依存儲盤相對應之協定判斷存儲碟類型,即多種存儲碟係表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因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用語,係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的功能。2.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過程中的專利再審查申請書(被證27,見本院卷(四)第77-79頁)第5頁理由I稱:「本案所提供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其半導體存儲介質模組至少分成兩個存儲空間,在通用介面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的多功能存儲裝置,例如:UFI協定、SFF8020I協定、SFF8070I協定、SCSITransparentCommandSet協定、ReducedBlockCommands(RBC)T10Project1240-D協定、ZIP碟協定、MO碟協定等等。」、第5頁理由II第1至7行稱:「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案(以下簡稱引證案),其揭示了一種利用連接USB集線器的USB快閃記憶體,該USB快閃記憶體至少包括一個用於存儲資料的快閃存儲模組。其中,該快閃存儲模組可以模擬成執行不同協定的存儲裝置,但是由於記憶模組並沒有分成不同的存儲空間,所以該引證案所提供之存儲裝置只能依據特定的協定類型,以執行符合該特定類型的協定,故該引證案僅為單一種功能之存儲裝置」,以及第6頁理由III第1至5行稱:「該引證案也沒有教導或啟示任何有關將存儲模組分成至少兩個存儲區,以同時實現不同之存儲功能。相反地,本案係利用將存儲模組至少分成兩個存儲空間,在通用介面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的多功能存儲裝置」等內容可知,系爭專利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過程中,為了與先前技術(即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專利)之特定(單一)協定之單一種功能之存儲裝置區別,因此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用語,係指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功能存儲裝置,並排除先前技術之「特定(單一)協定」的單一功能之解釋。3.由前揭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目的及系爭專利申請歷史檔案等內容可知,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目的已明確記載「多功能」係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的功能,且系爭專利專利權人於專利申請過程中,將「多功能」之解釋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之存儲裝置,而與先前技術(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專利)區別,使系爭專利相較於先前技術具有專利要件。據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用語解釋,應為「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且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通用介面」的用語解釋?(1)兩造之主張:原告主張:用於將半導體存儲裝置與主機系統連接,而為業界共通使用之介面。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1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96",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28", "lawName": "民法" } ]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一)原告於民國102年7月11日以「智慧型濾煙消音裝置」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新型專利,經智慧局102年12月11日公告為新型專利第M467729號(下稱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102年12月11日起至112年7月10日止。原告與被告永續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續公司)於103年6月27日簽訂產品供應協議書,約定由被告永續公司向原告訂購78台濾煙消音器,以供台中環保局「103年清潔車輛裝置濾煙器購置及運行維護計畫」標案使用;然被告永續公司嗣改向被告瑞勝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勝公司)採購排煙淨化處理裝置交付台中環保局,經原告聲請法院至台中大里清潔隊勘驗車牌「709-RX」資源回收車使用之濾煙消音裝置(下稱系爭產品),認系爭產品竟侵害系爭專利,原告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同法第58條第1、2項、民法第185條第1項、公司法第2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所示。(二)系爭產品侵害系爭專利:106年3月29日至台中市○里區○○○○○○號000-00之系爭產品「濾煙消音裝置」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5、6、8:1.請求項1:圖1為「濾煙消音裝置」,符合系爭專利1A一種智慧型濾煙消音裝置(1)之系爭專利技術特徵。圖1之整體結構具有兩端,由圖4,6可看出接合口及排氣口之結構分別連接引擎(E)與濾淨器(13),且接合口與排氣口相對,其結構與系爭專利之要件1B所述的結構相同,具有系爭專利之要件1B。圖1~2之整體結構內部具有腔室,並插設有燃油注料管(121)及一氣體注料管(122),且系爭設備為氣旋燃燒,與系爭專利之要件1C所述的結構相同。圖1-2之整體結構內部具有腔室,插設有點火棒(123),且其結構係與系爭專利之要件1D所述的結構相同,具有系爭專利之要件1D。根據圖3之點火棒(123)及感溫元件所連接之電線,以及圖7微電腦自動控制裝置之面板上的功能列表(點火按鈕、顯示有溫度之屏幕)能夠得知,點火棒(123)及感溫元件係與微電腦自動控制裝置電性連接,並透過微電腦自動控制裝置以引燃點火棒(123)及控制氣旋混合燃燒室(11)的溫度,具有系爭專利之要件1E。由圖4可知,系爭產品之接合口(110)與引擎(E)相接,可使引擎(E)所排放之廢氣經過內部進行燃燒,以降低廢棄對環境的污染,具有系爭專利之要件1F。2.請求項5:由圖1之排氣口(113)及濾淨器(13)的對應關係可知,排氣口(113)係連接濾淨器(13),且依濾淨器(13)的設置位置即能得知其係用於濾淨燃燒後氣體,從而推知被控侵權物具有系爭專利之要件5A。3.請求項6:由圖6之濾淨器(13)觀之,其材質係具有陶瓷觸媒濾芯的觸媒濾淨器,其與系爭專利之要件6A所述的材質相同,從而推知被控侵權物具有系爭專利之要件6A。4.請求項8:由圖6之陶瓷觸媒濾芯觀之,其材質係具有陶瓷觸媒濾芯的觸媒濾淨器,其與系爭專利之要件8A所述的材質相同,從而推知被控侵權物具有系爭專利之要件8A。(三)系爭專利具有效性:1.證據2、4、被證5(即證據5)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證據2未揭示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1B、1C:根據證據2第一圖,本體雖具有作為接合口與排氣口之兩端,但接合口並非與排氣口相對,接合口係位於本體的側邊上,故證據2並未揭露技術特徵1B。又證據2的燃油注料管(噴嘴231)係設置在氣旋混合燃燒室的外部而朝向燃燒室,故證據2並未揭露技術特徵1C。(2)證據4未揭示技術特徵1B、1C、1D、1E:根據證據4第五圖能夠得知,本體雖具有作為接合口與排氣口之兩端,但接合口並非與排氣口相對,接合口係位於本體的側邊上,故證據4並未揭露技術特徵1B。證據4係使用電漿炬,其並未具備燃油注料管、氣體注料管及點火棒,亦未具備控制點火棒點火之微電腦控制裝置,故證據4並未揭露技術特徵1C、1D、1E。(3)被證5未揭示技術特徵1B、1C:根據被證5第一圖能夠得知,本體雖具有作為接合口2與排氣口之兩端,但接合口並非與排氣口相對,接合口係位於本體的側邊上,故被證5並未揭露技術特徵1B。由被證5第一圖能夠得知,氣旋混合燃燒室雖設於本體近接合口之該端,但被證5並未針對燃油注料管及氣體注料管有任何描述,故被證5並未揭露技術特徵1C。(4)證據4不能與證據2或被證5結合:因為證據4係使用電漿炬,未具備燃油注料管、氣體注料管及點火棒,其燃燒方式與證據2、被證5不同,且證據4係燃燒廢氣中的戴奧辛(燃燒溫度高達1200度),其亦與證據2、被證5「燃燒煙灰」不同,故沒有動機將證據4與證據2或被證5結合。(5)基上,證據2與被證5皆至少不具有技術特徵1B、1C,證據4亦至少不具有技術特徵1B、1C、1D、1E,且沒有動機將證據4與證據2或被證5結合,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較於證據2與被證5或其結合係具進步性,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較於證據4亦具進步性。2.證據3、4組合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1)證據3未揭示技術特徵1C、1D、1E、1F:證據3說明書第7頁最末段揭示「廢氣通過燃燒系統時,被強制分流通過複數個導氣通道,然後由不會受到廢氣氣流吹襲的燃油霧化噴嘴將燃油噴出並霧化後,立即配合點火器予以點火燃燒,通過導氣通道的廢氣氣流則利用虹吸作用將燃燒後的腔室內之熱量吸出,以混合廢氣而提昇廢氣溫度」、以及第10頁最末段揭示「…再控制電磁閥251的啟動時間而將燃油輸出至燃油霧化噴嘴23噴出霧化成細小分子的油氣,以及由點火器24點火將霧化的油氣點火燃燒,讓腔室220內的溫度昇高(約加溫至約400℃),此時,通過第一導氣通道200與第二導氣通道211的廢氣氣流在腔體22的腔室220開口處形成虹吸作用,進而將腔室220內的高溫氣體吸出和廢氣混合」,即證據3係用於解決「點火棒在點火時容易受到氣流影響而被吹熄,進而造成過濾系統的積碳燃燒不全的問題」,證據3中未形成氣旋式燃燒,未揭示氣旋燃燒混合室,且證據3不是燃燒廢氣,而是燃燒油氣,故證據3並未揭示技術特徵1C。證據3非氣旋燃燒,而技術特徵1D、1E、1F皆具備氣旋燃燒混合室,故證據3未揭示技術特徵1D、1E、1F。(2)證據4未揭示技術特徵1B~1E:同前述1.(2)所述。(3)證據4與證據3不能結合:證據4的廢氣處理裝置係欲破壞廢氣中的戴奧辛(參照證據4說明書先前技術),且其說明書第9頁最末段至第10頁第2行揭示「運作時,將加溫機構211之進氣端211c所導入之空氣及由加溫機構211之進氣端211d所導入之燃料或廢氣經由電漿炬22之高溫能量解離後活化並點火燃燒,其燃燒後之廢氣溫度將超過1200℃…」,因證據4欲處理的對象是廢氣中的戴奧辛,必須透過電漿炬所達到之高溫狀態來使廢氣解離,才有辦法破壞戴奧辛,此時廢氣的溫度將超過1200℃,高於利用燃油燃燒之證據3(油氣被加溫至約400℃)數倍有餘,故證據4的燃燒手段與證據3不同,所欲解決的問題也不同,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通常知識者並沒有動機將證據4與證據3結合。(4)綜上,證據3至少不具有技術特徵1C、1D、1E、1F,證據4至少不具有技術特徵1B、1C、1D、1E,故系爭專利請求項1相較於證據3或證據4具進步性。3.基上,且系爭專利請求項5、6、8皆為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附屬項,在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進步性的前提下,系爭專利請求項5、6、8亦具進步性。(四)損害賠償計算:系爭產品銷售數量之帳冊資料為被告等所掌管,原告暫無從確認損失數額,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對於被告等先以新臺幣100萬元為全部請求之最低數額。(五)聲明:①被告永續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告江建宏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0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②被告瑞勝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被告胡登勇應連帶給付原告100萬元暨自起訴狀繕本送達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③原告願供擔保,請准予宣告假執行。
外接式之可攜式設備,且可支援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界定協定而模擬和實現多個非自身裝置,以及可供使用者進行讀取和寫入資料之操作的存儲盤,而體現該裝置之多功能特性。(2)本院之解釋如下:「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且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1.由系爭專利說明書(見本院卷(一)第199-220頁)第5頁【發明目的】段第1至2行記載:「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半導體存儲裝置,模擬和實現多種存儲碟的功能,可以用來作為主機系統的移動式啟動設備」,可知系爭專利請求項1界定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乃係指「模擬和實現多種存儲碟的功能」之半導體存儲裝置,而電腦主機系統則係依存儲盤相對應之協定判斷存儲碟類型,即多種存儲碟係表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因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用語,係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的功能。2.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過程中的專利再審查申請書(被證27,見本院卷(四)第77-79頁)第5頁理由I稱:「本案所提供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其半導體存儲介質模組至少分成兩個存儲空間,在通用介面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的多功能存儲裝置,例如:UFI協定、SFF8020I協定、SFF8070I協定、SCSITransparentCommandSet協定、ReducedBlockCommands(RBC)T10Project1240-D協定、ZIP碟協定、MO碟協定等等。」、第5頁理由II第1至7行稱:「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案(以下簡稱引證案),其揭示了一種利用連接USB集線器的USB快閃記憶體,該USB快閃記憶體至少包括一個用於存儲資料的快閃存儲模組。其中,該快閃存儲模組可以模擬成執行不同協定的存儲裝置,但是由於記憶模組並沒有分成不同的存儲空間,所以該引證案所提供之存儲裝置只能依據特定的協定類型,以執行符合該特定類型的協定,故該引證案僅為單一種功能之存儲裝置」,以及第6頁理由III第1至5行稱:「該引證案也沒有教導或啟示任何有關將存儲模組分成至少兩個存儲區,以同時實現不同之存儲功能。相反地,本案係利用將存儲模組至少分成兩個存儲空間,在通用介面與主機系統相連接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的多功能存儲裝置」等內容可知,系爭專利專利權人於系爭專利申請過程中,為了與先前技術(即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專利)之特定(單一)協定之單一種功能之存儲裝置區別,因此主張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用語,係指可以「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功能存儲裝置,並排除先前技術之「特定(單一)協定」的單一功能之解釋。3.由前揭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目的及系爭專利申請歷史檔案等內容可知,系爭專利說明書之發明目的已明確記載「多功能」係為「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的功能,且系爭專利專利權人於專利申請過程中,將「多功能」之解釋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之存儲裝置,而與先前技術(美國專利第US6148354號專利)區別,使系爭專利相較於先前技術具有專利要件。據此,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多功能半導體存儲裝置」用語解釋,應為「同時實現不同協定之多種存儲盤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且排除「實現單一協定之單一功能的半導體存儲裝置」。(二)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通用介面」的用語解釋?(1)兩造之主張:原告主張:用於將半導體存儲裝置與主機系統連接,而為業界共通使用之介面。
[ { "issueRef": "23 2", "lawName": "公司法" }, { "issueRef": "22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1",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58 2",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20", "lawName": "專利法" }, { "issueRef":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1",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16 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 }, { "issueRef": "32", "lawName": "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 }, { "issueRef": "185 1", "lawName": "民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