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蓄意選在女學生下課時動手?阿富汗炸彈三連爆至少68死
上周六 (8), 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的郊區達什特巴奇 (Dasht-e-Barchi), 夏赫達中學 (Syed Al-Shahda) 的女學生們正準備要離開學校,沒想到外頭卻突然傳出了驚天巨響,連續三次的炸彈攻擊造成了至少 68 人死亡、165 人輕重傷。據了解,當時第一個炸開的是汽車炸彈,等到眾人在街道上驚慌失措地亂竄後,歹徒才又接連引爆了兩枚土製炸彈,三次攻擊的時間差讓傷亡更加慘重。本次事件的倖存者,同時也是夏赫達中學的學生薩拉 (Zahra) 就向媒體表示,爆炸發生時,她本來才正要離開學校:「我的同學死了。幾分鐘後又有另一場爆炸,接著再另一個。每個人都在尖叫,而且到處都是血。」阿富汗教育部發言人阿里安 (Najiba Arian) 告訴《路透社》, 夏赫達中學由政府經營,雖然男女學生都有招收,但爆炸當下是學校三個上課時段中的第二個,而那個時間只有女孩子在上課 —— 也因此,本次爆炸案受害者,除了在準備下周開齋節 (Eid al-Fitr) 的商家外,幾乎都是 11 至 15 歲之間的「女」學生。「我當時跑到了現場,然後發現自己站在一堆屍體的正中央,」事發當下恰好人在現場的居民如此表示:「全部都是女孩子,她們的遺體互相堆疊在一起。」而在事發數日後,目前第一批遺體已經下葬在烈士陵園 (Martyrs Cemetery)。根據《法新社》報導,當人們看著裝著女孩遺體的棺木被下葬時,表情既震驚又哀戚。在一間私人醫院協助罹難者家屬的阿里 (Mohammed Reza Ali) 也同樣悲痛地說:「整個晚上我們都在把年輕女孩及男孩的遺體搬到墓地中,並為這次襲擊中的傷者祈禱。」「為什麼不乾脆殺死我們所有人,好結束這場戰爭呢?」另外,還有罹難者家屬悲慟地對《路透社》剖白:「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身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我們想要和平跟安全。」但另一方面,現在其實還有很多家庭,連自己孩子的下落都找不著,他們在各個醫院中不斷來回穿梭,見到的卻總是一具具焦黑而難以辨識身分的遺體。一位要求匿名的阿富汗官員便透露:「第一場爆炸威力實在太大,而且距離學生太靠近了,所以有一些孩子至今根本找不到。」那麼這場殘忍的攻擊行動,到底是出自於誰之手?本次爆炸案發生在達什特巴奇區,是具有蒙古與中亞血統的少數民族「哈札拉人」(Hazara) 的社群聚集地,他們多是什葉派穆斯林,常年遭受遜尼派伊斯蘭激進分子的滋擾甚至襲擊。也因此,這個特殊的地緣位置,讓阿富汗政府將矛頭指向了遜尼派的塔利班 (Taliban), 但該組織隨後卻否認了這項指控,他們不僅同聲譴責了這次的事件,發言人穆賈希德 (Zabihullah Mujahid) 更點名表示只有伊斯蘭國 (Islamic State) 才做得出這種事。而截至目前為止,仍沒有其他組織或個人出面扛責。至於這次爆炸案發生的緣由,很多人認為與美國自阿富汗撤軍有關。2001 年,因為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庇護蓋達組織 (Qaeda) 的首腦賓拉登 (Osama bin Laden), 美國對其發動了長達 20 年的戰爭。但 2020 年 2 月,美國與塔利班簽署協議,以同意撤軍的條件作為交換,希望塔利班能做出安全保證,並與阿富汗現任政府之間展開和平對話 —— 然而塔利班對阿富汗政府軍的攻擊卻一直未有間斷。尤其上月 14 號,美國現任總統拜登 (Joe Biden) 宣布,它們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 準備要自 5 月 1 日開始進行最後階段的撤兵,並於今年的 9 月 11 日完成所有行動,更是因此牽動了各方的敏感神經,畢竟阿富汗跟塔利班兩方都試圖保持對戰略中心的控制權,因此近日的暴力衝突才隨之增加。但儘管時機敏感,達什特巴奇區的哈札拉人卻指控,阿富汗政府根本沒有在保護他們,尤其是周六爆炸案發生一個多小時後,事發學校附近居然還找不到安全人員。「我們在街上、在清真寺裡、在醫院中、在摔跤俱樂部內,在任何地方都會被炸死,」卡瑪爾巴尼哈希姆清真寺 (Qamar-e-Bani Hashim Mosque) 的伊瑪目 (Imam, 伊斯蘭教領袖) 埃赫薩尼 (Kazim Ehsani) 在周日 (9) 時告訴《紐約時報》:「而昨天,當攻擊發生的時候,那裡卻連一個警察都沒有。」「現在人們群聚在那,但還是沒有任何的維安人員,」他說:「大家正在找尋摯愛之人的遺體,我們非常震驚,所有人都很害怕。」而且對所有住在達什特巴奇區的哈札拉人來說,如果要他們細數自己在這幾年所遇到的恐怖攻擊,或許不是件難事,畢竟他們真的遇上太多攻擊,例如去年甚至有襲擊醫院婦產科部門,造成共 24 名女人、小孩、嬰兒死亡的恐怖事件。「我們沒有犯任何罪,但現在,事情又再一次朝著我們發生了,」當地居民伊蒙 (Mohammed Hakim Imon) 說:「為什麼我們得要這樣死去?犯下這種罪行的人,他們是人類的公敵。」根據《紐約時報》收集的數據,自 4 月 30 日至 5 月 6 日,短短一周內,阿富汗境內就至少有 44 名平民和 139 名政府軍被殺,這是自去年 10 月以來最高的每周死亡人數。
打擊毒販還是濫殺無辜?巴西里約貧民窟槍戰25死
本周四 (6), 在巴西第二大城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警方為了打擊毒販,對雅卡雷濟紐貧民窟 (Jacarezinho favela) 展開了突襲行動,最終造成一名員警殉職、24 名「罪犯」身亡。在過程中,他們不僅派出數十位全副武裝的警察,甚至還用上了警用直升機和裝甲車 —— 根據當地電視台釋出的畫面,當罪犯在屋頂上逃竄,想要遠離警察時,直升機甚至不顧下方民眾,就這樣直接低空飛過了人口稠密的地區。這場突襲行動在周四上午持續了數個小時,但該地區的平民根本沒有經過疏散,許多人因此受困家中,逃無可逃,又或是即使躲在屋內,依舊禍從天降。一位不具名的女子便向《美聯社》表示,有一個無助又沒有武裝、而且還身受重傷的男子在混亂中逃進了她家,但即使對方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她最後還是目睹警方殺掉了男子。然而,里約市民警察辦公室的警探庫里 (Felipe Curi) 卻在記者會上否認他們有進行任何的「處決」行動,他指出,死掉的 24 人都不無辜,也不是普通市民。「沒有任何嫌疑人被殺,那些人都是想要取走警察性命的毒販或罪犯,我們並沒有其他選擇。」庫里還表示,有一個「罪犯」在過程中入侵了別人的住宅,這是因為他想要躲避警察的追捕。總結這次行動,庫里表示總共有 6 人被捕,而警方總共繳獲 16 把手槍、6 把步槍、1 把衝鋒槍、12 個手榴彈,以及 1 把霰彈槍。而除了住宅區以外,這次甚至連地鐵站都難以倖免。根據里約捷運 (Metro Rio) 發表的聲明,有兩名乘客在突襲行動中受到流彈波及受傷,而且「因為該地區發生的激烈槍戰」, 有一條路線甚至被迫暫停服務。至於這次的行動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是因為獲報有大型毒品交易嗎?里約警方聲明,他們是獲得了毒販跟罪犯打算招募未成年人士入夥的情報,所以才發動了這次的突襲計畫。而會挑上雅卡雷濟紐貧民窟作為目標地點,則是因為這裡長期受到犯罪組織「紅色命令」(Comando Vermelho) 所把持,甚至警方猜測,此地便是該組織其中一個總部的所在地。但這樣的突襲理由,遭人質疑是否值得以 25 條人命作為代價。里約坎迪多・門德斯大學 (Candido Mendes University) 公共安全觀察部 (Public Safety Observatory) 的主任拉莫斯 (Silvia Ramos) 就指出,周四的突襲根本是里約在近代以來死傷人數最慘重的一次。「在這個佈局糟糕的突襲中,一名警察被殺死了,」拉莫斯說:「然後整個行動就變成了一場復仇之戰,警察就這樣殺死了超過 20 人。」而且,甚至連警察局長奧利維拉 (Ronaldo Oliveira) 都向《路透社》表示,這次的事件是「里約的警察行動中,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除此之外,里約熱內盧公共安全與公民研究中心 (Rio’s Centre for Studies on Public Security and Citizenship) 的研究員席爾瓦 (Pedro Paulo Santos Silva) 更認定,這些死傷根本已經超出了執法的範疇,而是一種「屠殺」。「沒有別的形容詞了,」席爾瓦說:「這就是屠殺。」來自同樣機構的公共安全專家納內斯 (Pablo Nunes) 還將里約過往的維加里奧 - 熱拉爾大屠殺 (Vigário Geral massacre) 事件拿出來比擬 ——1993 年 8 月 29 日,里約警方在雅卡雷濟紐北邊的維加里奧熱拉爾貧民區槍殺了 21 人。另外,2007 年時也還有另一場致命的警察行動,當時,里約警方對社區「Complexo do Alemão」展開突襲,造成 19 人因此喪生。而且說到底,甚至還有專家駁斥了警方「出兵」的理由,從根本上否定了這次行動的必要性。「要說是毒販們正在招募兒少加入販毒行動,這簡直令人發笑,因為大家早就都知道了,」里約州立大學 (Rio State University) 暴力分析實驗室 (Laboratory for the Analysis of Violence) 的社會學教授卡諾 (Ignacio Cano) 說:「所以如果說你是基於這種原因才進行大規模突襲,那這根本是個笑話。」另一方面,這次的行動究竟合不合法,也是大家如今關注的焦點之一,因為在去年六月時,巴西最高法院曾針對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發布命令,要求警方除非碰到「絕對例外」的狀況,否則不得任意展開行動。而雖然里約警方在周四晚間的記者會否認觸法的可能性,並強調他們有先行通知過公共部 (Public Ministry), 但公共部卻又隨後發布了官方聲明,表示它們是在行動已經開始之後才收到通知,並預計要開始調查任何在這場突襲中被指控施虐的行為。根據坎迪多・門德斯大學公共安全觀察部的調查,在里約州,今年至少有 12 次警方行動導致超過 3 人死亡;而且在一至三月時,每日平均有 5 人會遭到里約警方的殺害 —— 自從該州自二十多年前開始公布這類數據以來,這是最致命的年度開端。
【地球 24小時】05/06 結業式上的眼淚
在美國加州的聖地牙哥市 (San Diego), 剛結業的海軍陸戰隊員帕拉 (Ann Parra), 興奮地上前擁抱她的父親埃佛蘭恩 (Efrain)。在結業的同時,帕拉和她的同袍也寫下新猷,成為百年來首批自美國海軍陸戰隊聖地牙哥訓練所 (Marine Corps Recruiting Depot San Diego) 結業的女陸戰隊員。 相關閱讀:《為什麼樂高不出現代軍事模型?》「樂高」(Lego) 是全球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玩具之一,但在每年推出的諸多新產品中,樂高公司都奉行著一個重要的核心原則:絕對不碰與現代軍事相關的主題。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 (Bogota) 的一場反政府示威上,示威者們聯手將女孩高舉到空中。最近,哥倫比亞總統馬奎斯 (Iván Duque Márquez) 為了彌補國庫空虛、維持哥倫比亞的投資信用評級,推出了一項稅改法案,取消了多項免稅優惠,讓人們原本已經被一年疫情重創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進而走上街頭發動示威。然而,儘管馬奎斯已經撤銷稅改方案,但軍警開火鎮壓的行徑早已讓局勢迅速惡化,示威群眾的訴求也已經從反稅改,擴大至要求國家積極處理國內的貧窮、警察執法過度、改革健保 / 教育系統內的不平等現象等議題。在英國首都倫敦的皇家植物園 (Kew Gardens), 植物的秘密世界節 (Secret World of Plants festival) 的訪客計畫經理索萊基 (Kate Solecki) 躺在設計師科克斯基 (Paul Cocksedge) 設計的作品《請入座》(Please Be Seated) 上拍照。 相關閱讀:《中國「綠意天堂」成蚊子大廈 好的森林住宅怎麼做?》在都市水泥叢林內,要是回到家能看到一片綠意該有多好,這正是中國成都一處建案想要達到的目標。然而,原本規劃的綠意天堂,卻在缺乏照顧下成了蚊子的大本營...... 在美墨邊境的城市洛馬 (Roma), 一位父親緊緊抱著他熟睡中的小孩,靜靜等著美國邊境巡邏隊的隊員前來接他們。 相關閱讀:《香港磚陣、邊境粉紅蹺蹺板 2020 年英國比斯利年度設計獎選出哪些好設計?》在美國,綿延美墨邊界的邊境圍牆區分了兩國邊境,同時卻也阻斷了雙方人民的往來。有一天,三道粉紅色的蹺蹺板出現在邊境圍牆中間,簡單又十分搶眼的它,很快就為兩國的孩子們搭起友誼的橋樑。在巴西大城里約熱內盧的雅卡雷濟紐貧民窟 (Jacarezinho), 居民們讓出一條路給匆匆跑過的警察,好讓他能前去逮捕躲藏在街道巷弄中的毒販。周四 (6), 巴西警察為了掃毒,在沒有疏散人群的情況下便帶隊衝進貧民窟裡展開突襲作戰,持續不斷的槍戰與殺戮,在最後造成了二十多人傷亡...... 相關閱讀:《打擊毒販還是濫殺無辜?巴西里約貧民窟槍戰 25 死》在南韓首都首爾,佛教僧侶、信眾們拿著一盞盞燈籠經過一間寺廟,慶祝即將到來的佛誕節。 相關閱讀:《萬物皆有靈 日本佛教寺廟替機械狗舉辦喪禮》在亞洲許多地區,「佛教」在社會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滿足不同時代人們的心靈需求。在日本,有一間寺廟便推出了獨一無二的「機械狗」告別式,讓所有鍾愛機械狗的主人們能妥善與「寵物」道別。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Belgrade), 等著接種疫苗好換取優惠的人把電扶梯口擠得水泄不通。最近,烏斯購物中心 (Usce shopping mall) 推出接種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苗大好康,宣布將發放給當天頭 100 個接種疫苗的人價值 3,000 第納爾 (dinars, 折台幣約 866 元) 的優惠券。 相關閱讀:《防疫不該有國界 醫界籲停止「疫苗國族主義」》在許多國家大量購買疫苗,推出各式各樣的政策希望在最短時間、接種最多人口的同時,世界上還有許多角落,連個位數量的疫苗都沒有.....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現年 42 歲的庫瑪 (Raj Kumar) 站在自己的嘟嘟車 (rickshaw) 旁等著客人上門。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開始後,庫瑪便開著自己經改裝後的嘟嘟車,穿梭在新德里大大小小的巷弄間,免費接送有需要的病患及家屬們。 相關閱讀:《烏干達「天后計程車」 全女性司機趁勢崛起》在許多烏干達因疫情影響而失業的情況下,加入計程車行「天后計程車行」(Diva Taxi) 成了許多女性的就職新選擇。在梵蒂岡,新近的瑞士近衛隊站成一列,準備宣誓就職。 相關閱讀:《讓瑞士近衛隊的頭皮更好過 梵諦岡訂製 3D 列印頭盔》對這群守護著梵蒂岡安全的瑞士近衛隊來說,有了這顆 3D 列印的頭盔,總算可以讓他們在值勤時有顆比較「冷靜」的腦袋瓜了。在瑞士大城日內瓦,蘇富比 (Sotheby) 拍賣行的員工對著鏡頭展示一枚於 1930 年生產的藍寶石、鑽石胸針,要是成功拍出,上頭的藍鑽也將成為蘇富比拍賣過最大顆的藍鑽石。 相關閱讀:《想得到他的財寶嗎?美國珠寶商關門前辦尋寶遊戲 100 萬美元就在你身邊》雖然家裡的珠寶店即將關門大吉,但是美國珠寶店老闆派里 (Johnny Perri) 最不想做的就是安靜拉下鐵門、結束生意。於是,他索性把珠寶分成不同等份,藏在美國密西根州的不同角落,邀請民眾一起來玩一場超大規模的尋寶遊戲。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5/08 垃圾桶伯爵的市長生涯要來了?
在英國首都倫敦的倫敦市政廳 (City Hall), 由英國喜劇演員哈維 (Jonathan Harvey) 創造出的諷刺候選人「垃圾桶伯爵」(Count Binface) 親自抵達市政廳,了解最新的開票情形。目前選舉結果已經出爐,現任倫敦市市長沙迪克汗 (Sadiq Khan) 打敗眾多候選人,成功連任。 相關閱讀:《印尼傳 272 名選務人員過勞死、1,878 人病倒 全世界規模最大單日選舉的另一面》在絕大多數民主國家,計票通常不會個大問題;但在投票人數數一數二多的印尼,計票可是個大麻煩。2019 年,在印尼舉辦完全球規模最大的單日選舉後,曠日廢時的計票工作持續了十多天都還無法完成,中間更傳出計票人員過勞、甚至因此死亡的悲劇。在法國首都巴黎的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最近法國在此舉辦了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停戰滿 76 年的慶祝活動。活動期間,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轉過身,與法國將軍萊科特爾 (François Lecointre) 交談。 相關閱讀:《二戰終結最重要的聲音 日天皇投降廣播數位版首次公開》76 年前,日本裕仁天皇在廣播中的投降宣言,成了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句點。2015 年 8 月,日本宮內廳釋出了一份數位版天皇廣播,帶著人們重溫這段為二戰畫上休止符的關鍵廣播。在印度第七大城艾哈邁達巴德 (Ahmedabad), 一名男子在獲悉父親罹患 COVID-19 (武漢肺炎) 不治的消息後,難過地哭倒在家人身上。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今年 4 月,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斷氧事故,導致多名病患死亡。這起事件的爆發,也成為當前印度在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肆虐下,各大醫療院所缺藥、缺氧、缺病床等現象的縮影。在以色列的宗教聖地耶路撒冷的舊城區 (Jerusalem's Old City), 這天恰巧是伊斯蘭教齋戒月中的「貴夜」(Laylat al-Qadr), 巴勒斯坦人紛紛來到耶路撒冷的圓頂清真寺 (the Dome of the Rock) 前祈禱。最近,東耶路撒冷地區 37 個家庭的強制拆遷案成為以、巴衝突的最新焦點。打從上周起,巴勒斯坦人就為了要聲援同胞而屢屢在圓頂清真寺中與以色列警察發生暴力衝突,許多人也因此遭到以色列逮捕,還有 200 多人在衝突中受傷。面對這起衝突,阿拉伯國家大多口徑一致地譴責以色列,但也有國家擔心雙方局勢惡化,轉而呼籲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討論該如何調解這場紛爭。 相關閱讀:《相信自己是聖經人物 在以色列聖地引發的「耶路撒冷症」》自古以來,耶路撒冷就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眼中的宗教聖地,每年慕名而來的信徒不計其數。2018 年,來自英國的麥克菲 (Oliver McAfee) 在騎著腳踏車進入內蓋夫沙漠 (Negev desert) 後便音訊全無,精神科醫師也從他留下的線索中,推斷麥克菲可能得了罕見的「耶路撒冷症」(Jerusalem Syndrome)。在西班牙大城巴塞隆納 (Barcelona) 的波爾恩區 (Born), 兩位路人激動地相擁在一起,慶祝西班牙政府宣布 COVID-19 (武漢肺炎) 防疫緊急狀態結束。 相關閱讀:《今天,觀眾席上不是人 西班牙巴塞隆納歌劇院重新開放》事隔三個多月,西班牙巴塞隆納利塞烏大劇院 (Gran Teatre del Liceu) 總算在 2020 年 6 月重新開放,而這場充滿象徵意義的「第一場表演」, 台下座無虛席,坐滿了一盆又一盆的植物。在英國首都倫敦的「尊重退役老兵」(Respect Our Veterans) 的遊行隊伍中,一名退役英國軍人騎著機車、載著另外兩名示威者出現在馬路上。最近,英國法院方面針對前愛爾蘭共和軍 (IRA) 成員麥肯 (Joe McCann) 於 1972 年被人射殺一案做出判決,兩名被指控謀殺麥肯的退役軍人獲判無罪,引發英國輿論的討論。在麥肯遺族眼中,這紙判決形同「英國各級政府的失敗」, 但許多退役軍人組織則是感到大為振奮,分析師也相信,這起判決將在日後英國各級法院處理北愛爾蘭問題的案件上帶來深遠影響。在巴西瑪瑙斯市 (Manaus) 的達魯瑪公園墓園 (Parque Taruma cemetery) 中,拉莫斯 (Ramos) 一家圍成一圈,哀悼他們罹患 COVID-19 (武漢肺炎) 病逝的父親埃德森 (Edson Fonseca Ramos)。 相關閱讀:《原住民的存亡關頭 巴西部落的防疫困境》對部分深居巴西偏遠地區、長年與文明社會隔絕的巴西原住民來說,這場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再度把整個族群的命運推上了存亡的十字路口......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奧爾薩尼公墓 (Olsany cemetery),8 號這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停戰滿 76 周年的日子,一名男子靜靜坐在一座座俄國士兵的墳間。 相關閱讀:《第一次破壞職場就上手 跟著美國二戰手冊學當雷隊友》在二戰期間,各國為了打勝仗無所不用其極,當時美國政府更是發行了一本「雷隊友教戰手冊」, 指導一般民眾如何破壞納粹職場的安寧,替瓦解納粹盡一份力。在巴西大城聖保羅一場抗議警察暴力的示威上,一名關注黑人權益的示威者在手上沾滿紅色油漆,在地上印上自己的血手印。上周四 (6), 巴西警察打著掃毒的旗幟,在沒有疏散人群的狀況下於人口眾多的貧民窟地帶展開突襲作戰,持續不斷的槍戰與殺戮,不僅造成二十多人傷亡,其後帶來的濫權、非法處決等爭議,更是將巴西警方捲入了輿論抨擊的中心。 相關閱讀:《打擊毒販還是濫殺無辜?巴西里約貧民窟槍戰 25 死》在瓜地馬拉中南部的城市埃斯昆特拉 (Escuintla), 帕卡亞火山 (Pacaya volcano) 噴發出的岩漿散發著微微紅光,從一名坐在山坡上的男子身旁不遠處緩緩流過。 相關閱讀:《熾熱岩漿衝向天際 義大利埃特納火山多次爆發》今年 2 月,位於義大利、「有歐洲最活躍活火山」之稱的埃特納火山 (Mount Etna) 再次噴發,艷紅的岩漿混著火山岩和灰燼不斷湧出,照亮了義大利西西里島 (Sicilia) 的夜晚。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5/07 紐約今日我最美
在美國紐約市的時代廣場 (Times Square) 上,選美小姐們在廣場上一字排開準備合照。 相關閱讀:《在中東盛行的駱駝選美大賽 怎樣叫「美駝」?》高挺、亞麻色的毛髮、優雅的身段、在職涯顛峰可以賺進數以百萬元計的酬勞 —— 超級名模?不,是超級「美駝」。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舊城區 (Jerusalem's Old City) 的阿克薩清真寺 (Al-Aqsa Mosque, 註), 一群巴勒斯坦人正跪在地上祈禱,而他們身後已經聚集起一隊以色列警察,隨時準備應對阿克薩清真寺內的衝突事件。最近,以巴間的衝突再度因以色列近期打算強制拆遷 37 個住在東耶路撒冷內的巴勒斯坦家庭而急遽升溫。上周五 (7), 在阿克薩清真寺內禮拜的巴勒斯坦人為了聲援同胞,而與以色列的警察發生暴力衝突,現已造成 200 多人受傷,引發國際關注。對於此事,西方世界、中東各國等紛紛表達了關切,呼籲雙方冷靜下來,以免局勢進一步惡化。註:即猶太人認知中的聖殿山 (Temple Mount)。 相關閱讀:《以色列圓頂清真寺 換個地毯吵翻天》以色列位於聖殿山上的圓頂清真寺,是猶太人與穆斯林信徒常常發生衝突的地方。這些衝突的主題有時大,有時小,有時甚至連「換地毯」這類事件,都會成為引起雙方紛爭的導火線。在華盛頓特區一間富國銀行 (Wells Fargo bank) 的分行外,一名環保人士換上白衣,抗議富國銀行出資協助興建跨國能源公司安橋 (Enbridges) 的三號油砂管線 (Line 3 tar sands pipeline)。安橋公司的三號油砂管線是一條起自加拿大,終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的石油管線。去年,安橋公司獲准動工更新管線,以增加未來石油運量和避免舊管線破損導致石油外洩。然而,這起工程卻因環保、潛在污染等因素引發環保團體的抗議,近日更發起了「停止修建 3 號管線」(Stop Line 3) 的活動,施壓政府下令中止這項工程。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人們在街上舉辦遊行暨守夜活動,支持墨西哥捷運高架橋坍塌事故遇難者的家屬們。周一 (3) 晚上十點多,許多辛勞一整日的墨西哥市市民如常踏上了返家之路,卻沒想到天天都在搭的捷運,竟然會發生突然掉落的致命意外...... 相關閱讀:《墨西哥城高架橋坍塌 捷運掉落至少 24 死 79 傷》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 (Mogadishu), 一名反政府軍的軍人扛起步槍,準備隨部隊撤回軍營。今年 4 月初,索馬利亞眾議院通過法案,替任期已在今年 2 月到期的總統穆罕默德 (Mohamed Abdullahi Mohamed) 延長兩年的任期。然而,這項法案卻在參議院遭到否決,索馬利亞政治、軍隊、警察等各路人馬紛紛選邊站,導致國內局勢陷入混亂。直到 4 月底,穆罕默德才在國內外壓力下,宣布取消延長任期的計畫,而原本蠢蠢欲動的軍方領袖也在與索馬利亞總理哈伊爾 (Hassan Ali Khaire) 達成協議後,同意撤軍回營。在巴西大城聖保羅,無家工人運動 (Roofless Workers Movement) 的示威者們舉辦遊行、堵住了馬路,要求巴西總統波梭奈羅 (Jair Bolsonaro) 提供他們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苗和補助。 相關閱讀:《不再以街為家 芬蘭無家者政策:無論如何先給他們房子住就對了》綜觀全球,芬蘭是少數成功減少街友數量的歐盟國家。芬蘭政府的策略很簡單,無論如何,先給街友們房子住就對了。在英國哈特福郡 (Hertfordshire) 伯克翰斯德市 (Berkhamsted) 附近的多奇森林 (Dockey Wood), 一名女性正坐在一片開滿風鈴草的山野間拍照。 相關閱讀:《研究:花聽得到蜜蜂嗡嗡聲》如果動物能聽到聲音,並用聲音來對話,那植物也能聽到聲音嗎?2019 年,一項研究發現,有一種植物「聽」得到蜜蜂嗡嗡嗡,而且還能和蜜蜂「對話」! 在瑞士大城市蘇黎世 (Zurich), 一名女子正在仔細欣賞《人體奧妙展》(Body Worlds) 內一個同時呈現人、馬肌肉分布的展示品。《人體奧妙展》是由德國解剖學家哈根斯 (Gunther von Hagens) 策畫的爭議展覽,每逢巡迴,這檔展覽總是會因展覽中人類屍體的來源不明而引發爭議。相關閱讀:《好用但血腥 納粹解剖書黑歷史》每當手術遇上問題時,美國神經外科醫師麥金儂 (Dr. Susan Mackinnon) 都會翻看《彭科夫解剖圖譜》(Pernkopf's Atlas), 仔細研究開刀部位的神經走向,然而,這本圖譜好用歸好用,背後卻有個充滿倫理爭議的血腥故事...... 在俄國首都莫斯科,最近俄國軍方為勝利日閱兵舉行了彩排。在彩排過程中,一名帶著小紅旗的士兵出現在人潮中間。 相關閱讀:《瑞士徵女兵新招:提供女用內衣褲》對急需兵源的瑞士而言,替女性設計符合她們身型的制服、內衣褲以及裝備是刻不容緩的一件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一名男子與一幅新任羅馬體育俱樂部 (AS Roma) 總教練穆里尼奧 (Jose Mourinho) 騎著偉士牌 (Vespa) 摩托車的塗鴉合照。 相關閱讀:《這回,不在牆上塗鴉 英國藝術家班克斯新作:海上難民救援船》去年 9 月,英國知名塗鴉藝術家班克斯 (Banksy) 再度公開新作,不過這回的新作品並非在牆上,而是在海上。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哪種鳥的照片最容易在Instagram上拿愛心?「全球看起來最不幸的鳥」幸運獲選
「什麼樣的鳥類照片最容易在 Instagram 上獲得愛心?」這個問題不只 Instagram 上的動物攝影師們很好奇,身為一位業餘攝影師兼美學專家,德國耶拿大學醫院 (Jena University Hospital) 的博士後研究員托姆斯 (Katja Thömmes) 自已也很好奇。「我深信人類的審美經驗部分來自於客觀特徵帶來的刺激,」托姆斯說道:「在視覺領域,特定顏色、形狀,甚至是更基本的影像數據,都比其他事物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使用團隊自行開發的「圖片美學吸引力」(Image Aesthetic Appeal) 量表分析 Instagram 上超過 2 萬張鳥類的照片後,托姆斯的團隊總算初步掌握了鳥兒照片在 Instagram 上爆紅的秘訣。想在 Instagram 上囊括使用者們的愛心,托姆斯發現挑選擁有一身鮮艷藍色羽毛的鳥兒當主角會讓你贏在起跑點,要是牠身上還像蕉鵑 (Musophagidae)、戴勝 (Upupidae) 一樣,長有美麗的裝飾性羽毛,更是一大加分。這點也與美國環保組織奧杜邦學會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社群媒體負責人德賽 (Preeti Desai) 的觀察相似,她發現奧杜邦學會 Instagram 的追蹤者們尤其喜愛鳥類特寫照和擁有鮮豔羽毛顏色的鳥類照片;另一大熱門則是展現鳥類有趣行為的圖片或是影片。可是,倘若照片裡的主角是鷸 (Scolopacidae)、蠣鷸 (Haematopus) 之類的海鳥,想要從使用者手上獲得愛心的難度就會高出不少,牠們在量表中的排名皆敬陪末座。托姆斯認為這並不能怪牠們,畢竟 Instagram 上早已有太多牠們的照片、影片,當人們很常滑到牠們在沙灘上尋找沙蟲 (Arenicola marina)、貝類等大餐的畫面時,想要獲得愛心確實不太容易。那麼根據這份量表,哪種鳥在 Instagram 上最容易獲得愛心呢?答案是曾在 2004 年被人選為「全球看起來最不幸鳥類」的蟆口鴟 (Podargidae)。蟆口鴟主要棲息在東南亞、澳洲一帶,牠們雖然不是海鳥,可是身上也沒有研究中建議的漂亮裝飾性羽毛、或是鮮豔的藍羽毛,牠們的羽毛是樸素的灰色,有助於融入周遭環境。此外,牠們還有一個扁平、寬大的鳥嘴,以及一雙大而引人注目的眼睛。托姆斯指出,這雙大眼睛就是蟆口鴟深受喜愛的關鍵。如果仔細一看,蟆口鴟眼睛的位置跟一般鳥類很不一樣,並非長在頭的兩側,而是像人一樣長在頭的正前方。「蟆口鴟給人們帶來很多驚喜的元素,因為牠們和任何鳥類都不一樣,牠們的臉部特徵與人類十分相似。」托姆斯說道。人在美國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 (Brookfield Zoo) 工作、最近剛接手負責照料三隻蟆口鴟的斯奈德 (Tim Snyder) 對此也心有戚戚焉,他說:「每當牠們看向你時,牠們的臉看起來總是在生氣、或是感到很失望......, 真的蠻好玩的。」除了一雙大眼,托姆斯相信「罕見」是蟆口鴟容易獲得愛心的另一個原因,「就算是在我們內含超過 2 萬張照片的資料庫裡,蟆口鴟的照片也只有 65 張」。「我估計每次有人看到蟆口鴟,鳥類愛好者們就會以無數的愛心來慶祝吧。」「我必須承認,連我自己也越來越喜歡這種夜行性的鳥類。」Graeme Purdy: Photographer (@graemepurdy) 分享的貼文圖為普迪的攝影作品《一起走》(Let's Walk), 這張照片助他拿下了今年索尼世界攝影大獎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的第二名。不過身為一名專業的野生動物攝影師,普迪 (Graeme Purdy) 提醒人們,Instagram 上被人們大量轉發、獲得無數愛心的照片,未必等同專業攝影師眼中的「優秀照片」。「任何可愛的東西都會激發某種人類天性──擁有大眼睛的東西更是如此。」普迪說道。因此比起分享可愛的照片,普迪在個人帳號裡更常分享自己拍出的優秀作品,而他也觀察到了追蹤者們的獨特偏好,他說:「在 Instagram 上,人們通常比較喜歡大象、大型貓科動物的照片,但如果我分享一張我認為令人驚豔的貓鼬 (Herpestidae) 照片,它反而不太會獲得愛心。」「也就是說,優秀的照片並非永遠等同於那些熱門照片啦。」
美陸軍新款夜視鏡將黑夜變白晝,視覺更清晰有如開掛
根據外國媒體 The Verge 報導,美國陸軍 Lancer Brigade 開始試用全新的夜視鏡 ENVG-B, 以取代過往的 PVS-14 夜視鏡。和 PVS-14 不同的是,ENVG-B 採用雙筒望遠鏡設計 (和以往單眼不同), 且重量只有 2.5 磅,安裝在頭盔的前部,士兵可以輕鬆地在單眼和雙目視覺之間切換。New Equipment! Enhanced Night Vision Goggle-Binoculars continue the @USArmy’s effort to #modernize our fighting force! You have never seen night vision like this! #readynow #QuietProfessionals pic.twitter.com/3TCPtnno1r 報導也指出,ENVG-B 顯示的畫面也和過往夜視鏡不同,不是綠色,而是採用新型的白色螢光磷管,再加上 AR 技術,使畫面呈現能有更好的對比度,可清晰地勾勒出人員,設備和武器的輪廓,並將其與背景區分開。透過這樣子的設計,使得 ENVG-B 與傳統的單眼護目鏡相比,其視野更大,部隊在黑暗中也更容易辨識以及更能抵抗塵土、霧氣和煙霧。在 Lancer Brigade 分享的推特中寫道:「你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夜視系統。」目前尚未得知陸軍何時要導入此一新的夜視鏡裝置;不過報導最後也提到,這款夜視鏡技術不適合用於平民,但當局擔心最後會像其他軍事技術一樣,最後流落到一般民眾手上。
科技人才出走潮 舊金山怎麼了?
325 天,這是舊金山郊區阿拉美達 (Alameda) 郡一年來餐廳業禁止室內供餐的天數;八個月又兩天,這是舊金山美髮業防疫不能開業的日子。2019 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席捲全球,當 2020 年 3 月 17 日舊金山實施居家防疫令時,很多人以為只是幾個星期,最多一個月,然而舊金山唱了一年空城計,染疫人數才終於銳減,隨疫苗開打逐步解封。然而,社會問題合併人才出走已成第二波「流行病」。33 歲韋克爾 (Luke Wicker) 是英國人,效力社群媒體臉書 (Facebook) 的他,今年 3 月在網路貼出他跑遍舊金山附近 76 座山峰的照片,作為住了六年舊金山的「畢業禮物」。他搬回英國與家人住近一點。疫情讓人們重新思考生活價值觀,而科技業有個「特權」: 遠距上班。大型科技公司把辦公室搬到網路,包括舊金山的微網誌服務商推特 (Twitter)、旅遊住宿網 Airbnb、雲端資料公司 Dropbox 都紛紛當起二房東,把用不到的辦公室面積分租出去。究竟多少人搬走?加州政策研究室 (California Policy Lab) 指出,2020 年最後九個月和 2019 年同期相比,離開舊金山者增加 650%, 從 5,200 人上升到 3 萬 8,800 人。觀察人們遷移的指標,包括搬家貨車趟次、社群平台通知、房租跌幅,以及最新的「網購消費稅」。閉關防疫期,算算家裡有多少宅配紙箱?調查發現,疫情之年舊金山從網路銷售增加的稅收僅 1%, 同在北加州沙加緬度郡 (Sacramento County) 增加 32%, 南加州洛杉磯與聖地牙哥各增加 31% 和 38%。經濟學家艾根 (Ted Egan) 說,網購消費稅的指標說明「人們不在舊金山」。「舊金山一個墨西哥捲餅 15 美元,在聖地牙哥是 6 美元,沒什麼好捨不得。」語出一位移居者務實的思考。蘋果公司 (Apple) 總部大飛船造型的園區沒有停止興建、搜尋引擎龍頭谷歌 (Google) 仍一直擴張版圖。不過,人們離開舊金山灣區是真的。遊戲軟體影音串流平台 Twitch 共同創辦人賈斯汀。闞 (Justin Kan) 去年在推特發文問:「我們要賣掉舊金山房子,建議我們搬到哪裡、為什麼?」做大數據聞名、總部在丹佛的帕蘭泰爾技術公司 (Palantir) 共同創辦人朗斯德爾 (Joe Lonsdale) 回應:到奧斯汀!有新的科技生態鏈,德州是建立自由社會的好地方、電腦公司戴爾 (Dell) 在附近,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富盛名。即使總部沒動,蘋果、谷歌母公司 Alphabet、位在西雅圖的電商龍頭亞馬遜都進駐奧斯汀;電動車特斯拉 (Tesla) 創辦人馬斯克 (Elon Musk) 宣稱已搬德州。稅率比加州優惠,不徵個人所得稅,惠普和甲骨文公司遷總部,啟動德州新紀元。以往大型科技企業和新創公司不惜重資把總部設在舊金山矽谷,科技人相濡以沫的創新風格和創業精神,「出走舊金山」現為另類矽谷履歷。中小型城市的科技新創主管發現,來自舊金山的求職者增多、紐約次之;猶他州、亞利桑那州、明尼蘇達州和德州,甚至歐、亞洲都有「舊金山畢業與在業」的科技人遷居。思科系統公司 (Cisco) 設計師羅塞梅爾 (Mike Rothermel) 告訴《紐約時報》, 用舊金山公寓的房價,換到科羅拉多州波爾德 (Boulder) 大豪宅,熱情的新鄰居送蛋糕、手寫卡片歡迎他們。舊金山和紐約曼哈頓強勢經濟背後是高昂生活費,但如果犯罪、塞車、教育品質和惡意的種族攻擊成為大環境難解之題,人們會用腳投票。兩個不公開臉書社團「離開加州」(LeavingCalifornia) 和姊妹版「後加州生活」(Life After California), 會員人數各超過 4 萬人且還增加中。去年北加州野火季,一位台裔網路創業者在古柏迪諾 (Cupertino) 家中坐看孩子穿睡衣上網課、聞燒焦空氣味,而且還有幾天供電不穩,她說,「我覺得傻,台灣那麼多機會,我幹嘛不回去」? 留住舊人、吸引新人是城市繁榮的關鍵,尤其舊金山市政預算達 140 億美元。當年輕人回家與爸媽同住或近住、小家庭前往宜居環境養小孩,一旦疫情結束,他們是否回籠舊金山是有趣的議題。住宅和商業的租金都下降後,肯定有人從中獲益,那可能是舊金山另一新頁。
榮登最幸福國榜首,芬蘭卻有「老化」隱憂?
讀到這則新聞時,回憶霎時把我拉回到十年前 —— 那時剛移居至芬蘭,生活幾乎可以用「簡約樸實的幸福」來描述,甚至因為紀錄這與亞洲生活模式截然不同的幸福生活感受,因緣際會出版了一本書,那是約莫在芬蘭住了三年之後的事了,我開始有股衝動想要與大家推廣及分享芬蘭人為何能夠長時間地感到「幸福」的秘訣。當時與出版社討論書名時,我心屬意《SISU 幸福方程式》這個書名,不過當時出版通路覺得 SISU 概念過於超前不易推廣,恐影響銷路,最後決定拍板定案變成比較通俗易懂以探討「異國戀情」書名的《台灣女孩與芬蘭大熊的幸福二三事》, 心中雖無奈扼腕但也只能接受,不過這個新成立的出版社也因認同其概念,反而將「 SISU 希甦」作為出版社名字,也算欣慰。「SISU 希甦」可說是芬蘭民族的天性以及代名詞,發音為〔see-su〕, 除了是流傳的古老詞彙,包含「堅持」、「決心」、「衝勁」之意外,也是芬蘭人即使面對重重困難,卻不輕言放棄和隨便的做事精神。近兩年來,市面上突然多出好多以 SISU 幸福為名的書籍,作者就是芬蘭人,可見我的跨文化觀察觀點方向無誤。其實概念並無超前,而是太過簡單,反倒讓人難以置信呢!捫心自問,至今年七月,我在芬蘭居住就要屆滿十週年了,現在是否依然感到幸福呢?我敢大聲回答:「是的」, 與十年前所感受的幸福程度居然不相上下。當然啦,中間我省略了一長串對於「食物」與「惡劣氣候」的抱怨。撇除這兩項比較不盡人意的項目,以及「異國文化適應」因素外,在芬蘭的生活品質真可說是可圈可點,這也難怪絕大數芬蘭人受訪時會給出「感到很幸福」的答案了。我認為,芬蘭人民族的血液裡天生帶有 SISU 堅毅勇敢的性格,是整個幸福感的基底,而芬蘭人幸福的秘訣裡還添加十多個配方:這些配方通通揉合在一塊,幸福感當然會油然而生。「民族性」與「氣候」常是影響人類行為與思考方式的重要因子,芬蘭的黑歷史也不是完全沒有的,幾乎長達半年惡劣、晦暗且日光短少的嚴寒氣候影響當地人民極深,十多年前芬蘭還是歐洲酗酒最兇、自殺率最高的國家,教育也非世界第一,如今能連續四年蟬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這一切都是人民與政府不斷努力改革的結果。芬蘭式幸福告訴我們,最幸福的人臉上不總是笑容滿面,而是內心堅毅勇敢、信任、知足並且隨遇而安,如此,便能長時間地感受到幸福。 而《2021 全球幸福報告》重點關注 COVID-19 的影響以及全世界人民的生活狀況,從報告裡可以發現,「心理健康」是影響今年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疫情給受封城影響或失業的人們帶來不僅生理層面,還有心靈上的麻煩。人口平均年齡、對政府公家機關的信心及其對疫情的反應,自身國家的疫情水平等也影響了今年的幸福指數。今年前十名排行仍由北歐國家包辦,東亞國家的抗疫成功可以歸因於政府的更強而有力、更迅速的反應,以及盡最大努力的公民合作,也使得排名往上爬升。台灣人的幸福感在亞洲國家裡屬於前段班,今年的排名表現更是再次上升 5 個名次,一舉來到第 19 名 (2017-2019 平均排名 24 名); 而中國今年則是一口氣上升 17 個名次,排名來第 52 名 (2017-2019 平均排名 69 名)。根據芬蘭 Yle 新聞報導,一項針對已開發國家在 COVID-19 肆虐期間所進行的生育率調查顯示,在疫情大流行開始的 9 個月後,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的出生率都大幅下降,但芬蘭的出生率不但沒有往下掉,反而略有上升。疾病的威脅、金融危機往往會導致家庭推遲生育,而芬蘭出生率微幅上升則是個罕見的例外。儘管如此,芬蘭的出生率仍是來到北歐國家中測量數據上的最低水平。北歐福利國家一直以勞動力充足率和經濟增長為基礎,但芬蘭的新生兒人數卻一年比一年少,自 2016 年以來,芬蘭新生兒數甚至低於歐盟平均水平,同年,芬蘭的自然人口增長變為負數,人口結構邁向高齡化。去年芬蘭政府已委託人口協會 (Väestöliitto) 進行一項研究,了解確保人口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該項目的調查負責人是研究教授安娜・羅特基希 (Anna Rotkirch)。與國際上相比,芬蘭的老年人狀況良好,但仍有改善的空間。不斷變化的人口結構和區域集中度帶來了社會挑戰,這些挑戰也可替未來的政策做好準備。芬蘭 65 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約 23%, 居世界第四位人口嚴重老化的國家,根據估算在 15 年後,也就是 2035 年時,85 歲以上的高齡人數將增加一倍以上至 30 萬人。正常來說,每個人生命的最後幾年常是需要護理和治療的,然而芬蘭政府目前尚未有足夠的長者照護勞動人力。該研究同時表明,「退休但身體卻尚未老」是許多退休者的感受,因此也建議未來的就業政策或終身學習,不應設有 65 歲的年齡上限,並應通過在整體生活中更積極促進兒童及長照家庭的友善,同時增進自身技能、健康地衰老實現人口持續成長這一目標。
拿伊斯蘭國恐攻開玩笑 伊拉克惡整名人節目被停播
在節目中,名人們都被蒙住了眼睛、身上穿著假的炸彈背心,他們甚至還跪在地上、情緒激動,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舉一動其實都被旁邊的攝影機給拍了下來。「阿伊沙 (Aysar), 我很快就可以看到你了。」在節目中,被惡整的內斯瑪還一度悲慟地大哭,口中呼喊著自己已逝的兄弟 —— 更殘忍的是,內斯瑪的兄弟阿伊沙其實正是死於「真的」伊斯蘭國成員之手。同樣地,在該節目的另外一集中,國際知名的伊拉克足球員馬哈維 (Alaa Mhawi) 也慘遭差不多的手法惡整。在畫面中,被蒙住眼的他不斷向「綁匪」乞求,希望對方可以放他一條生路。《拉斯蘭的槍擊》在播出後,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是伊拉克境內目前仍面臨伊斯蘭國持續的恐怖軍事威脅,許多觀眾都認為拿恐攻整人實在太過分。將這個節目停播的伊拉克國家通訊與媒體委員會,則在聲明中痛斥它散播和讚揚了「暴力和恐懼」, 並懇求其他電視台不要再播送類似的內容 —— 無論是真是假都一樣:「我們呼籲,所有電視頻道都不要播放與綁架及扣押相關的監視畫面或影片,因為這樣的報導會促使更多類似行為發生,而且也會重新勾起受害者的心理創傷。」#Iraq has banned two prank TV shows for breaching broadcast rules following outrage from viewers when the programs first aired https://t.co/pqJFQG1YRT pic.twitter.com/gckPgpUNxz 足球員馬哈維也是《拉斯蘭的槍擊》的惡整對象之一。但另一方面,《拉斯蘭的槍擊》主持人哈達德 (Rslaan Haddad) 卻又跳出來,表示它們並不是因為這次的爭議而被禁播,只是最近恰好碰上了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 (Imam Ali) 的忌日,才會暫停播出。不過話說回來,《拉斯蘭的槍擊》的來頭到底為何?據《阿拉伯新聞》(Arab News) 報導,該節目是由伊拉克政府贊助的準軍事組織「人民動員」(Hashd Al-Shaabi) 所支持 —— 它們的成員時常協助政府驅離伊拉克城市內的伊斯蘭國戰士。而且「人民動員」也有在節目裡「出演」, 在這場惡整遊戲的最後,它們的成員全副武裝地出現,成為了拯救大家的英雄。那麼節目組本身又對這次的爭議怎麼看呢?《法新社》便轉載了其中一個編劇拉吉夫 (Dargham Abu Rghif) 的看法,他認為現實還是更為殘酷的:「這些畫面非常的殘忍...... 但如果伊斯蘭國贏了的話,藝術家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更加艱苦,而這對其他伊拉克人來說也是一樣的。」而另一個被停播的節目《東尼的子彈》, 則是由在城市摩蘇爾 (Mosul) 及遜尼派人口稠密區播送的薩格洛斯電視台 (Zagros TV) 所推出。雖然其節目宗旨是反對市民擁槍及伊拉克社會對空鳴槍慶祝的儀式,但或許用主持人假裝受到致命傷的表演方式來呈現,還是讓觀眾和官方有些難以接受。至於這種惡整人的風氣究竟從何而來?無論是 BBC 或《阿拉伯新聞》都指出,這樣子的節目在阿拉伯世界非常流行,尤其是在齋戒月的時候,電視廣播往往都會在傍晚開齋的黃金時段準備這樣的「特別節目」吸引觀眾。其中,一檔由埃及演員及歌手加拉勒 (Ramez Galal) 製作、備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也曾經被批評做得太過火 —— 加拉勒欺騙參加來賓他們正處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而且四周還放上了一堆漂浮的身體殘肢,甚至還有一隻正在靠近的鯊魚。
不小心侵吞法國領土?比利時農夫搬動兩百年邊界石
每當國與國要劃定邊界時,總少不了一群外交官折衝樽俎,想辦法為自己的國家爭取越多領土越好。然而,在比利時或許不用這麼勞師動眾,只要一名農夫就做得到。事情發生在比利時與法國交界的小鎮埃爾克利訥 (Erquelinnes), 當時,一名農夫看到路旁一塊石頭擋住了曳引機的去路,決定將它搬開,沒想到這麼做無意間將比利時的領土深入法國 2.2 公尺,讓毗鄰的法國小鎮羅克河畔布西尼 (Bousignies-sur-Roc) 的領土硬生生縮小。這名比利時農夫沒有料到的是,它所搬動的這塊重達 150 公斤的石頭不是一般的石頭,而是一塊邊界標記石,上頭還刻有相應年份 1819, 而他這一搬動,立刻改變了比利時和法國兩百年來相安無事的邊界。Avec une équipe de tf1 à la frontière entre Bousignies et Montignies. On a bougé la borne de 1819, la Belgique et notre... 在比利時埃爾克利訥小鎮鎮長拉沃的 Facebook 上,他秀出了那一塊位處比利時和法國邊界的標記石。而最先發現邊界標記石被搬動的是一個來自法國、熱愛歷史的團體。多年來,這個團體的成員走遍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相接的地區,仔細地沿著邊界確認每塊邊界標記石牢牢地待在地圖上相應的位置。上個月,正當該團體的兩名成員來到法國小鎮羅克河畔布西尼近郊,走在樹林中時發現,原本擺在邊界上的標記石位置好像不太對勁。成員之一的肖邦 (Jean-Pierre Chopin) 在受訪時表示:「所有的邊界標記石通常都會非常精確地被安置在邊界,但這塊石頭卻出現在地勢比較高的地方,看起來就是很奇怪。」待肖邦和他的夥伴攤出地圖後一看,發現這塊邊界標記石被移動了,它根本沒有在本來的位置上。今年 58 歲的肖邦補充道:「這裡真的地處荒涼,幾乎沒有人會經過這裡,所以極有可能永遠不會有人發現石頭被動過了。」這塊邊界標記石雖然長得不起眼,但它卻扮演守護比利時和法國 620 公里邊界的角色,而且已經默默待在當地兩百年。而現今兩國邊界由 1820 年簽訂的《科特賴克條約》(Treaty of Kortrijk) 決定。1820 年 3 月 28 日,在目前布魯爾美術館 (Broel Museum) 所在的比利時城市科特賴克 (Kortrijk), 法國代表和荷蘭聯合王國 (1815-1839) 的代表坐下來簽訂了《科特賴克條約》, 劃分了兩國邊界。隨後,比利時在 1830 年從荷蘭聯合王國獨立出來後,繼承了與法國的邊界。至今,《科特賴克條約》談妥的邊界仍屹立不搖,雖然有些許調整,但比利時和法國、法國和盧森堡大致上是依照該條約來劃定邊界。目前,沒有人知道農夫什麼時候搬動了邊界標記石,也不清楚農夫本人知不知道隨意移動兩國邊界是一件很嚴重的事,畢竟理論上來說,搬動石頭代表違反了《科特賴克條約》。肖邦說:「這件事非常非常『嚴重』, 當然,我把『嚴重』放在引號裡,代表其實還有許多比這件事更重要的事。」至於當地官員如何看待這件「嚴重」的事情呢?比利時埃爾克利訥鎮鎮長拉沃 (David Lavaux) 說:「他 (農夫) 讓比利時的領土變大、法國的領土變小了,這不是個好主意。」於是,他立刻通知了法國羅克河畔布西尼小鎮鎮長韋洛內克 (Aurélie Welonek)。拉沃說:「我的小鎮變大了我當然開心,但想必韋洛內克不同意。」拉沃表示,他會正式去信給這名搬動邊界標記石的農夫,要求他立刻將石頭搬回正確的位置,要是他不照做,就有可能面臨刑罰和罰款。「不過,要是他釋出善意,那麼他就不會有任何問題,我們會和善地解決這個問題。」拉沃說。但要是法國不滿意邊界標記石被安放的位置呢?拉沃提到,這時就是比利時外交部出動的時候了,法國和比利時將會成立所謂的「法 - 比委員會」來解決邊界爭議,上一次該委員會出現已經是 1930 年的事情了。不過,拉沃和韋洛內克都認為,雙方不會走到這一步。韋洛內克說:「我們應該可以避免這場新的邊界戰爭。」
英國國民小點「司康」到了台灣,為什麼從下午茶配角躍身專門店主角?
鬆圓的司康 (Scone), 源自 16 世紀的蘇格蘭,如今成為旅英必嚐的午茶小點。在傳統的三層英式下午茶中,它夾在上層蛋糕甜點和下層三明治鹹點中間,更是「cream tea」(簡易版下午茶,直譯「奶油茶」) 的重磅主角。近年台灣不乏獨立咖啡廳、文青甜點店誕生,其中更有幾家司康專賣店在社群上累積高人氣追蹤,包括 2014 年創立的「悄悄好食」、發跡於台南的 Merci Kitchen 等網路名店。而繼 2020 年首次有多款司康中秋節禮盒問世,超商雙雄之一的全家便利商店在 2021 年 4 月推出 4 項烘焙新品中也有司康,為國內首次有司康現身超商,可見這英國烘焙名品在台灣多年,從英式下午茶套組的要角之一,卻在近年越來越常見、且躍身主角。到底這源自於 16 世紀初的蘇格蘭小點,為何來到台灣得以百花齊放?首先,獨自上陣沒氣勢的司康,為台灣帶來新「鮮」奶油。在英國,司康上桌,鮮奶油與果醬勢必同步隨行。只不過,雖然中文同樣都叫「鮮奶油」, 司康所用的鮮奶油與星冰樂上的捲捲白雲、蛋糕外層的純白棉衣 (比較像是 whipping cream) 不大一樣。沾司康的奶油醬 (clotted cream, 又稱凝脂奶油、德文郡奶油) 是一種濃郁的鮮奶油,脂肪含量 55% 以上。外觀類似塗抹貝果的奶油乳酪,但質地卻異常柔軟,主要產地來自英格蘭西南部康沃爾郡與德文郡。不同於用打發製成的鮮奶油,沾抹司康的奶油醬由牛奶經蒸汽或隔水加熱,或用烤箱低溫加熱 12 個小時之久,靜置後,將最上層浮出的乳脂來製成,如同「clotted」意指一坨、凝塊之意。奶油醬除了伴司康左右,在英國傳統上也會用在冰淇淋或燉飯、炒蛋,或是馬鈴薯泥等鹹食。只不過,在台灣它幾乎只會隨同司康出現,為看似平凡的司康畫龍點睛。司康進入台灣並非近兩年的事,只是現在現身於台灣的司康版本多,且以更精緻的姿態出現。台灣星巴克很早就推出的巨型三角司康源自美國,它不僅比傳統英式司康更大、更扎實,也更硬。因為製成時使用更多鮮奶油,因此通常不另外搭配果醬與奶油。有時甚至會放葡萄乾、藍莓乾、巧克力豆等不同餡料。司康除了到美國變大之外,到了歐洲也從甜到鹹,一路展開。在司康發跡地蘇格蘭,就有拿來當早餐的馬鈴薯司康 (tattie scone), 只不過外型更接近美式軟鬆餅。來到曾受英國殖民的紐西蘭,同樣也看得見鹹口味的起司司康,甚至經常搭配培根、洋蔥添加味道。除此之外,澳洲也有台灣較少見的南瓜司康與炸司康 (puftaloons)。台灣的司康不似英國發源地搭配沾醬,而是自帶口味、包餡豐富,這也與國人吃麵包習慣包餡有關。台灣人不管吃厚片,還是吐司,奶酥與巧克力不同抹醬早已塗好。啃麵包裡面不管是日式紅豆,台式肉鬆、還是西式乾酪,餡也已經塞滿等待自己在口中化開。再來,其實司康到了台灣口感也已經過改良。目前擁有 3 家分店、官方粉絲團人數近 3 萬人的「悄悄好食」創辦人 Cindy 告訴《食力》,「台灣顧客更在乎 (口感) 乾不乾,基本上更偏好濕潤一點。而且,在美國吃的司康幾乎都是直接從冰箱帶著走吃,而台灣消費者也喜歡烤過後熱著吃。」不過,回歸到台灣百花齊放的口味,創新口味雖然吸睛,但是 Cindy 觀察到,其實最後會一直回來買司康的常客,大多喜歡簡單口味,以原味或是伯爵茶為主,再搭配鮮奶油。雖然國外司康也有不同種,但不管是在英國,還是歐美,司康鮮少有自己的專賣店,通常都是在麵包店、咖啡廳、或是英式下午茶不起眼的安全牌。台灣司康不僅坐擁自己的專賣店,更以數十種口味現身,從可可到芋頭、酒又到茶多種組合一碟碟司康排坐在櫥窗中之壯麗,可說是台灣另一種奇景。 更多食力的精彩內容:《風靡台灣的瑞典國民麵包!暖身肉桂捲為何能大舉攻陷亞熱帶海島國家?》 《世界最佳餐廳 NOMA 大力推廣!康普茶席捲歐美、擄獲名廚的魅力是什麼?》 《台灣愛去 IKEA 吃飯是世界第一!但你知道年銷 10 億顆的 IKEA 肉丸為何會搭果醬嗎?》
【地球 24小時】05/05 奶奶們的啦啦隊之夢
在日本首都東京,由全銀髮成員組成的啦啦隊「Japan Pom Pom」在錄製線上表演所需的舞蹈影片前,一起擺出姿勢拍了一張紀念照。 相關閱讀:《不要問我的年紀 南韓高齡模特兒、YouTuber 強勢來襲》誰說上了年紀就只能在家含飴弄孫?在南韓,就有一批長輩們決定在白髮蒼蒼的年紀勇敢追夢,有人成了模特兒,有人則是成了 YouTuber。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 (Bogota), 示威者拿起樂器、國旗走上街頭,針對國內的貧窮、警暴問題展開示威。最近,哥倫比亞總統馬奎斯 (Iván Duque Márquez) 政府向國會提出了一項全民增稅政策,預計取消多項免稅優惠,填補國庫空虛、維持哥倫比亞的投資評級。對受到疫情重創經濟的哥倫比亞民眾而言,這無疑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這項反稅改示威也就此爆發。然而,儘管馬奎斯已經撤回了稅改方案,但是這起示威卻在軍警以實彈鎮壓示威群眾後迅速失控,示威焦點也從反稅改擴大至要求政府積極處理國內貧窮、警察執法過度等議題上。在越南第五大城芹苴市 (Can Tho) 湄公河 (Mekong river) 的蔡朗水上市場 (Cai Rang floating market) 上,一名賣水果的小販接過岸上人拋來的水果。 相關閱讀:《浮誇系帝俄超市結束營業 見證莫斯科 120 年歷史》你或許對水上市場不陌生,但一間帶有濃厚俄國宮廷風的超市,可不是任何國家都有機會見到。在俄國首都莫斯科、開業已經超過百年的「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Eliseevsky Store) 就是這樣一件與眾不同的超市,可惜去年一整年的疫情,終究讓這間浮誇系超市不堪重負...... 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Vienna), 綠色和平組織 (Greenpeace) 的成員站在一片濃煙裡,抗議巴西亞馬遜雨林內大規模的伐木行動。 相關閱讀:《「我們不抱任何希望」 亞馬遜雨林七萬件大火破紀錄》居住在巴西以外的我們,大概很難體會巴西亞馬遜雨林的濫伐,乃至森林大火問題有多嚴重。在 2019 年 8 月,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 Inpe) 公布了一項數據,告訴人們絕不可輕忽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至當年 8 月為止,亞馬遜雨林已經發生了超過 7 萬起火災,打破了歷史紀錄。在位於美墨邊界的德州拉霍亞市 (La Joya), 來自羅馬尼亞的難民埃爾維斯 (Elvis, 右邊伸出雙手者) 利用等待美國邊境巡邏隊隊員來接他們的空檔,和大兒子安東尼奧 (Antonio, 左) 合作,訓練才 6 個月大的小兒子埃里科 (Eryko, 白衣) 走路。 相關閱讀:《車隊移民的一天 跟著宏都拉斯母子一路向北》2018 年,中美洲車隊移民 (Migrant Caravan) 的故事佔據了全球新聞媒體的版面,這一次,【地球圖輯隊】要帶著大家透過《路透社》的鏡頭,跟著宏都拉斯母子的腳步走一小段路,身歷其境移民們的日常生活。在美國加州惠提爾市 (Whittier), 墨西哥街頭樂隊 (mariachi) 彩虹樂團 (Mariachi Arcoiris) 的小提琴手巴斯克斯 - 洛佩茲 (Ayan Vasquez-Lopez) 閉上眼睛,享受在樂團的五月五日節 (Cinco de Mayo) 表演中。1862 年 5 月 5 日,墨西哥人勇敢打敗來犯法國軍隊,並就此立下了慶祝五月五日節的傳統,而在鄰國美國,五月五日節則被視為一項紀念、慶祝墨西哥文化的節慶,規模之盛大有時甚至會讓部分美國人把這天誤會為墨西哥的獨立紀念日。 相關閱讀:《只想聽舊歌,不想找新歌 你進入「音樂麻痺」的年紀了嗎?》打開你的音樂播放軟體,縱使有再多新歌可以選擇,你是不是只會點開熟悉的歌單重複播放呢?在法國首都巴黎的傷兵院 (Hotel des Invalides) 的拿破崙 (Napoleon Bonaparte) 墓前,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和法國第一夫人碧姬 (Brigitte Macron) 一起出席紀念拿破崙 200 周年忌日的紀念典禮。最近,拿破崙的歷史定位問題成了法國各界討論的焦點,在法國大革命中崛起、於諸多戰爭中取勝的他對法國而言確實深具意義,但另一方面,他連年發動戰爭導致許多家庭家破人亡、恢復奴隸制等缺失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這獨特的一年裡,法國人又該如何看待、定位他,自然也成了法國最熱門的討論話題之一。 相關閱讀:《紀念英雄還是兇手 美國哥倫布日留不留?》同樣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拿破崙目前所遭遇的歷史定位爭議,過去也曾出現在大航海家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身上。在巴西大城聖保羅,塗鴉藝術家科布拉 (Eduardo Kobra) 雙手合十,與自己的新作品《共生──紀念所有 COVID-19 (武漢肺炎) 受難者》(Coexistencia – Memorial da Fe por todas as vitimas do Covid-19) 合影。這幅塗鴉上畫了來自不同宗教的孩子一齊戴上口罩,為病患們祈禱的樣子。 相關閱讀:《紐約急診室醫生自殺 COVID-19 帶來的另一重傷害》去年 4 月,美國紐約市一名急診室主任自殺,她的死訊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重創紐約的同時,格外凸顯第一線醫護人員面對的困境。在摩洛哥第一大城薩布蘭加 (Casablanca) 的私人診所艾因波雅 (Ain Borja), 一名來自馬利的媽媽一口氣產下了九胞胎,圖中保溫箱的小嬰兒就是這九兄妹中的一人。 相關閱讀:《水?納粹?基因?巴西「雙胞胎鎮」之謎》九胞胎並不常見,但在巴西的「雙胞胎鎮」坎迪杜 - 戈多伊 (Cândido Godói), 雙胞胎在這座人口僅 6,000 多人的小鎮裡可一點都不稀奇。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名身著全套防護服的男子站在一堆熊熊燃燒的火堆前,靜靜望著親戚逐漸消失在火光中的遺體。他的親戚也是當前印度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下的受害者之一。 相關閱讀:《101 種向親友道別的方式:美國新創要教你如何計劃自己的後事》過去一年多來,確診、甚至是死亡的危機一直環繞在全球人們的身邊。在這死亡隨時可能拜訪的日子裡,你想過自己的死亡、甚至是自己告別式的樣子嗎?在美國,新創公司「燈籠」(Lantern) 就為人們提供了一系列指南,幫助人們一步步打理自己的後事。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5/04 墨西哥捷運墜毀事故
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 (Mexico City), 兩台吊車合力吊起前一晚隨著高架橋坍塌而墜落地面的捷運車廂。周一 (3) 晚上十點多,許多辛勞一整日的墨西哥市市民如常踏上了返家之路,卻沒想到天天都在搭的捷運,竟然會發生突然掉落的致命意外...... 相關閱讀:《墨西哥城高架橋坍塌 捷運掉落至少 24 死 79 傷》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Baghdad) 遜尼派教士吉蘭尼 (Abdul Qadir Gilani) 的聖墓裡,數名穆斯林婦女在齋戒月期間到此祈禱。 相關閱讀:《穆斯林齋戒月日期之謎 每個月底都要舉頭望新月》對全球各地的穆斯林來說,一年一度的齋戒月是他們信仰中最重要的節期,但鮮少人知道的是,要是你身在不同國家,齋戒月開始的時間有可能會不一樣。在塞爾維亞第四大城克拉古耶瓦茨 (Kragujevac), 一名男子正在烤牛肉,準備招待飢腸轆轆的客人。周二 (4) 這天,一間餐廳推出好康,宣稱但凡到餐廳旁的疫苗接種站 (未在圖中) 接種中國國藥集團開發的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苗,就能換得免費的一餐,以鼓勵人們盡早接種疫苗。 相關閱讀:《防疫不該有國界 醫界籲停止「疫苗國族主義」》在許多國家大肆鼓勵人們接種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苗的同時,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甚至連個位數量的疫苗都沒有...... 在英國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 (Edinburgh), 蘇格蘭首席部長兼蘇格蘭民族黨 (Scottish National Party) 黨魁施特金 (Nicola Sturgeon), 在議會大選前夕拜訪愛戈吉農場 (LOVE Gorgie Farm), 離開前她坐上曳引機,親切地逗弄著今年年僅 3 歲的馬奇 (Christopher Mutch)。 相關閱讀:《全球第一!蘇格蘭免費提供生理用品,消滅「月經貧窮」不能等》在施特金任內,她最為人所稱道的一項政績就是終結了蘇格蘭境內的「月經貧窮」現象,要求地方政府往後得為轄下有需要的民眾免費提供生理用品,解決月經貧窮給她們帶來的煩惱。在克里米亞中部的比羅海爾斯克 (Bilohirs'k), 臺甘野生動物園 (Taigan safari park) 的創辦人祖布科夫 (Oleg Zubkov) 大膽親了一下園內大象的鼻子。 相關閱讀:《納米比亞政府登廣告:拍賣大象》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究竟要怎麼平衡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不論在哪裡都是一個待解的難題。在美國紐約市的時代廣場上,一名男子拿起手機替鞋子拍了張照。 相關閱讀:《滴入人類血液的「撒旦鞋」Nike: 我們和它毫無關係》今年 3 月底,才剛剛以「柏金鞋」打響名聲的美國藝術公司 MSCHF, 再度推出大作「撒旦鞋」、引發軒然大波,因為它不但擅自改造 Nike 的球鞋,裡面甚至還加入了真人的血液...... 在中亞國家吉爾吉斯巴特肯州 (Batken province) 的馬克薩特村 (Maksat), 當地一間學校裡堆滿了村民們的個人物品。上周,吉爾吉斯和鄰國塔吉克因伊斯法拉河 (Isfara river) 附近的一座供水設施、雙方長年未解決的領土爭議爆發武裝衝突,造成多位住在邊境的民眾傷亡、許多房舍也遭到破壞。 相關閱讀:《水和土地的爭奪 吉爾吉斯、塔吉克邊境衝突 46 人死亡》在俄國中南部城市托木斯克 (Tomsk), 熱衷軍事史的團體「碉堡」(Krepost) 的成員們一起換上軍裝,提前慶祝俄國戰勝納粹德國的「勝利日」(Victory Day)。儘管去年受到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影響,但英國政府仍藉由公布官方紀錄裡納粹的「最後一則訊息」, 與人們共同紀念、慶祝這個無法出門的歐戰紀念日。 相關閱讀:《不出門的歐戰紀念日 英國公布納粹中尉傳給同袍們的最後訊息》在波蘭首都華沙 (Warsaw) 的華沙國家博物館 (The National Museum in Warsaw) 內,一名攝影師正在替目前全球唯一一具懷孕的埃及木乃伊拍照。 相關閱讀:《「在骨盆發現一隻小小的腳」波蘭發現史上首具懷孕木乃伊》在日本北海道的札幌市 (Sapporo), 一名警察配戴著一塊寫著「觀戰自肅」的牌子,提醒前來觀賞 2021 北海道札幌馬拉松節 (Hokkaido-Sapporo Marathon Festival) 開跑的民眾務必遵守防疫規定。這場馬拉松節可以說是日本政府為了 2020 年東京奧運馬拉松賽所辦的一個小實驗,將分別舉辦一場半馬和 10 公里的短程馬拉松賽,好讓日本政府進一步評估奧運相關的維安和防疫措施成效。 相關閱讀:《2020 東京奧運到底辦不辦?》眼看延期到今年舉辦的東京奧運腳步越來愈近,但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仍不見趨緩,大家心裡都想問:奧運到底還辦不辦?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超音波本來「只」照到七個小孩 馬利女子生下九胞胎
本周二 (4), 來自西非國家馬利的 25 歲孕婦西塞 (Halima Cissé) 在北非國家摩洛哥接受了剖腹產,她本來以為自己即將生下七個孩子,沒想到狀況卻出乎意料,醫生總共為她接生了九名嬰兒 —— 也就是說,西塞懷著的,其實是九胞胎。而九胞胎究竟有多罕見呢?根據《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 目前單次生下最多孩子,而且寶寶們都有順利存活下來的,是在 2009 年透過人工受孕的方式懷下八胞胎的美國女子蘇萊曼 (Nadya Suleman)。至於九胞胎的紀錄不是沒有,但兩個案例都伴隨著心碎的結果:一例發生於 1971 年的澳洲;另一例則在 1999 年的馬來西亞,這兩位母親的孩子在生下後,都沒有活超過幾天就離世了。因此,當這次西塞成功生下狀況良好的九胞胎後,眾人都認為他們非常有機會打破現有的成績,《金氏世界紀錄》也的確在周三 (5) 透過電子郵件向《美聯社》表示,它們目前已經開始著手核實這次的生產紀錄。話說回來,對馬利人來說,西塞的新聞並不是這個星期才開始廣為人知,事實上,在大家還誤以為她「只」懷了七胞胎時,這件事就已經成了當地的熱門話題,並引發許多醫生的擔憂。畢竟從前面提到的兩個九胞胎案例就可推知,多胞胎的孩子生存率遠比普通的單胞或雙胞嬰兒低得多,也會對母體造成非常大的負擔。然而,馬利身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醫療設備本就非常不足了,根本無法為多胞胎的特殊個案提供必需的護理服務。這也是為什麼西塞最後遠赴他國產子的原因 —— 當她在馬利首都巴馬科 (Bamako) 的醫院待了兩周後,當地政府做出決定,選在 3 月 30 日時把她轉送到摩洛哥城市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 的艾因博爾哈診所 (Ain Borja clinic) 接受照護。根據該診所的醫療主任阿拉維 (Youssef Alaoui) 透露,西塞入院時僅僅懷孕 25 周,但他和他的醫療團隊可以說是想盡辦法,才讓她的孕期撐到了 30 周,並於本周二用剖腹的方式成功生下了五個女孩、四個男孩。而且為了這個「極端罕見」的特殊病例,阿拉維表示他們還特別安排了一個醫療小組,裡頭有 10 位醫生、25 位護理人員,大家一起協助生下這些其實還沒發育完成的早產兒。但即使如此嚴陣以待,西塞的生產過程還是一度出現了危機,她於產後發生了大量出血的狀況,所幸最後透過輸血才順利渡過難關。至於西塞的寶寶,他們的重量多在 500 到 1,000 克之間,雖然預計得先在保溫箱中待兩至三個月,但身體狀況大致上還算穩定。另外,這個故事還有一位主角,也就是西塞的丈夫阿比 (Adjudant Kader Arby)。雖然阿比和兩人的大女兒一起留在了馬利,沒有跟隨西塞一起遠赴摩洛哥,但他表示自己還是有持續與妻子保持聯繫,而且也不擔心全家人的未來 —— 即使七胞胎又變成了九胞胎也一樣。「上帝賜給我們這些孩子。是祂決定了這些孩子的命運,而我一點也不擔心這個。當全能的上帝做出某事時,祂知道祂為何而做。」阿比說。
比爾蓋茲夫婦離婚後,500億美元慈善基金會何去何從?
周二 (4),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Bill Gates) 公布和妻子梅琳達蓋茲 (Melinda Gates) 離婚的消息,兩人身為「比爾 & 梅琳達蓋茲基金會」(下稱蓋茲基金會) 的負責人,過去二十年來致力於改善全球公衛和教育環境,兩人的分開也令外界好奇,這個旗下擁有 1,600 名員工、手握 50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 兆 4,110 億元) 的基金會該何去何從。比爾和梅琳達蓋茲在聲明稿中寫到:「在經過深思熟慮和諸多努力後,我們決定結束婚姻。過去 27 年來,我們養育了三名很棒的孩子,打造了一個在全球運作的基金會,讓所有人都能過上健康、有生產力的生活。」「我們會繼續對這一使命抱有共同的信念,我們會一起繼續在基金會工作,但是,我們不再認為彼此在下一個人生階段可以作為伴侶一同成長。」「希望大家在我們探索新生活時,能夠給我們的家人空間和隱私。」pic.twitter.com/padmHSgWGc 周二,比爾蓋茲和梅琳達蓋茲在個人 Twitter 上公布了兩人決定結束婚姻的消息,並承諾會繼續在基金會工作。今年 65 歲的比爾蓋茲在 1975 年創辦了微軟,隨之累積的財富讓他被《富比士雜誌》評為全球第四富有的人,總資產預估高達 1,24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3 兆 4,993 億元)。然而,他在 2008 年從微軟幕前退居幕後,並且在去年離開了微軟的董事會,專心投入在蓋茲基金會的慈善事業上。至於比爾蓋茲和梅琳達的相遇,要回到梅琳達在 1987 年於微軟工作的那段時光。梅琳達在 2016 年的一場訪問中提到:「比爾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終於開口約我出去。」在 2019 年 Netflix 推出的紀錄片《解碼比爾蓋茲》(Inside Bill's Brain: Decoding Bill Gates) 中,比爾蓋茲也簡短地談到了與梅琳達的關係:「她跟我很像,她很樂觀,而且她對科學很有興趣。不過,她比我會跟人相處。」梅琳達則在紀錄片中補充道:「在我們的關係中充滿了幽默,我們會開玩笑。」然而,隨著兩人的關係走到盡頭,兩人的慈善結晶──蓋茲基金會將何去何從,也引發了大眾的關注。蓋茲基金會成立於 2000 年,剛開始成立的目的很簡單,只不過希望讓全美的公立圖書館都有免費網路可以使用。時至今日,蓋茲基金會已經在全球 135 個國家都有慈善計畫,包含印度德里、中國北京和南非約翰尼斯堡都設有辦公室,旗下員工高達 1,600 人,每年在全球慈善計畫中投入的金額高達 5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411 億元)。而這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拿去對抗瘧疾、愛滋病等疾病,除此之外,在這次人類與 COVID-19 (武漢肺炎) 的戰爭中也少不了蓋茲基金會的身影,該基金會更是繼美國之後,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第二大捐助者。至於蓋茲基金會的資金主要從何而來?比爾和梅琳達蓋茲捐贈了超過 36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 兆 159 億元) 給蓋茲基金會,他們的好友──「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也貢獻良多,他在 2006 年時承諾,會終身捐助蓋茲基金會,捐助金額將超過 30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8,466 億元)。在蓋茲夫婦離婚的消息傳出後,總部位於美國西雅圖的蓋茲基金會立刻出面表示,雖然夫婦兩人無法再在一起,但他倆身為蓋茲基金會聯合主席和受託人的角色不會改變,他們會繼續替基金會設定方向和策略。而在周一 (3), 蓋茲基金會執行長蘇茲曼 (Mark Suzman) 寄了一封 email 給員工,再三保證比爾和梅琳達蓋茲仍會對基金會盡心盡力。蘇茲曼寫到:「比爾和梅琳達要我公開對你們每天做的一切表達內心最深切的感謝,尤其在這段 COVID-19 (武漢肺炎) 肆虐的時期,也謝謝你們在這麼困難的時候所給予的支持和諒解。」至於蓋茲基金會底下的資金,也不會因為蓋茲夫婦離異而有所變動。美國密西根大學公共政策教授、專門研究慈善事業的湯普金斯 - 斯坦吉 (Megan Tompkins-Stange) 表示,蓋茲基金會的 500 億美元被放在慈善信託底下看管,這是無法撤銷的,也就是說這筆資金無法被當作夫妻財產來做分配。湯普金斯 - 斯坦吉教授說:「我認為未來可能會有些改變,但某些說法將這種改動講得像是小行星要撞地球那樣,沒那麼誇張啦。」再者,外界也擔心蓋茲夫婦分道揚鑣後,過往投入在基金會的心力會分散,基金會內的協作會出問題。而在上周的一場訪問中,梅琳達蓋茲的一番話點出過往兩人意見相左時,會怎麼解決:「我們會不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刻?當然會,但我們多年前在營運基金會時就立下決心,我們會在基金會外解決這些分歧,進到基金會後我們就是同聲共氣的領導者... 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我們也做到了。」對蓋茲夫婦來說,他們同樣關注公衛和發展,但比爾蓋茲比較專注在所謂的「硬科學」, 也就是科技的突破如何替社會帶來改變;相反的,梅琳達蓋茲比較聚焦在「人文科學」, 像是女性賦權、性別平等這類的議題,在這樣的發展下,蓋茲基金會內部的確早已分成兩大塊──負責「比爾計畫」的隊伍,以及負責「梅琳達計畫」隊伍。美國密西根大學公共政策教授湯普金斯 - 斯坦吉表示:「就蓋茲基金會的方向而言,人們在此時覺得無所依歸是正常的,畢竟現在還有很多模糊空間,就跟任何離婚的狀況一樣,但是他們似乎致力於共同照顧這個基金會。」蓋茲基金會的一名員工表示:「蓋茲基金會已經夠大了,就算他們開始把錢拿去花在其他事物上,蓋茲基金會也會安然無事。」新聞網站「慈善內幕」(Inside Philanthropy) 創辦人兼編輯卡拉漢 (David Callahan) 認同這樣的說法,他說:「蓋茲基金會不是什麼一般的小型家族基金會,不會因為離婚而四分五裂,蓋茲基金會是一個大型、專業的機構。」「在過去二十年來,他們從無到有打造了這個基金會,他們都對基金會有著非常堅定的承諾,他們任何一人都不會開心看到基金會無法繼續運作。」瑞士日內瓦大學慈善中心主任彼得教授 (Professor Henry Peter) 則抱持較謹慎的看法,他說:「蓋茲基金會的生態系實際上只掌握在三名受託人之手 (比爾、梅琳達和巴菲特), 蓋茲夫婦離婚後要如何待在領導者的位置上,這點很值得觀察,或許現在正是時候來看看蓋茲基金會的治理表現。」彼得教授補充道,蓋茲夫婦離婚的消息和蓋茲基金會長年以來享受的形象要相容並不簡單,「我們只能希望梅琳達不要離開去發起她自己的倡議計畫」。邁阿密社會科學研究所創始執行董事莫雷 (Maribel Morey) 則表示,說不定蓋茲基金會能因為接下來的變動創建一個更大型、更多元的董事會,並且讓基金會的決策更透明,「某部分人對蓋茲基金會的不安來自該基金會的日常活動缺乏透明度」。無論如何,在蓋茲夫婦宣布離婚前,蓋茲基金會最受矚目的表現就是在對抗 COVID-19 (武漢肺炎) 蔓延上的種種付出,至今蓋茲基金會已經投入 17.5 億美元 (折台幣約 494 億元) 在防疫上,並且在將疫苗送往窮國上扮演要角。然而,蓋茲基金會在慈善領域的樹大招風,也替蓋茲夫婦帶來了不少質疑,那就是像蓋茲夫婦這樣的超級富人 (非民選官員) 是否夠格在全球防疫上扮演要角。此外,針對比爾蓋茲的陰謀論也跟著甚囂塵上,包含他之所以這麼積極地推動民眾施打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苗,是因為他可以藉此將晶片植入人體,追蹤每一個施打者,而這樣的論述讓反疫苗者深信不疑。
叫我填字遊戲之王! AI「填空博士」擊敗人類奪冠
不管用什麼樣的標準來看,AI 專家金斯伯格 (Matt Ginsberg) 都稱得上是個多才多藝的人──除了精通 AI, 他還是個作家、劇作家、魔術師和特技飛行員。不過看似樣樣精通的他,還是有許多不擅長的事,「填字遊戲」就是其中之一。這句「不擅長」並非自謙,金斯伯格是真的對填字遊戲沒轍,常常連《紐約時報》固定刊載的填字遊戲都無法獨自完成。而當某次他走進美國知名填字遊戲會場,試圖和一票填字遊戲高手一較高下時,下場可想而知,他說:「那時我和 700 個精通填字遊戲的人一起參賽,而我的表現糟到連我自己都很氣。」所幸,這次糟糕的表現並沒有使他放棄填字遊戲,事實恰好相反,金斯伯格不久後便決定發憤圖強──開發一款足以擊敗眾家好手的填字遊戲 AI。事隔十年,金斯伯格辦到了。今年,他所開發的填字遊戲 AI「填空博士」(Dr. Fill) 日前在全美知名的「美國填字遊戲大賽」(American Crossword Puzzle Tournament) 上擊敗所有人類好手,拿下今年的冠軍。回顧過去多年來的開發、參賽過程,金斯伯格坦承美式填字遊戲,特別像是《紐約時報》固定刊載的填字遊戲,對 AI 來說其實頗富挑戰性。因為答題者不只得具有龐大的字彙量,還得擁有出色的聯想力,才能成功答題──而後者正是早期填空博士最缺乏的能力之一。金斯伯格解釋,填空博士的答題主要立基在內建的填字遊戲題庫和大量參考資料上,當它藉由分析眼前的填字遊戲線索與內建題庫線索間相似性等技巧,推敲出可能的答案後,填空博士就會進行一連串複雜的數學運算,拼湊出一份最有可能的答案。相較於如今的 AI 技術,金斯伯格自己也曾形容填空博士其實是個頗「原始」的系統。多年來,金斯伯格發現填空博士雖然作答能力不差,但是缺乏聯想力的硬傷仍讓它在面對用詞模稜兩可、拐彎抹角,或是填字遊戲題庫裡沒有的線索時,很容易就得舉白旗投降。到後來,這個致命傷連美國填字遊戲大賽的創辦人兼《紐約時報》知名填字遊戲編輯肖茨 (Will Shortz) 也知道了,他曾在受訪中透露,有時候他寫完一條填字遊戲線索,就會不自覺地想到:「這肯定可以難倒填空博士。」而或許也正是因為缺乏聯想力,填空博士早年的參賽成績並未如人們想像中突出。在 2012 年首度參賽時,填空博士在 600 人中僅以第 141 名完賽──當年主辦單位甚至還發了「我打敗填空博士」(I Beat Dr. Fill) 的小徽章給贏過它的人類選手。不過此後幾年,填空博士的成績有了長足的進步,到 2017 年參賽時,填空博士的名次已經進步到了第 11 名。就在今年的填字遊戲大賽開始前,金斯伯格收到一封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Berkeley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自然語言處理小組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Group) 領導人克萊恩 (Dan Klein) 的電郵,這封電郵讓填空博士的實力如虎添翼,成為它奪冠的關鍵。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期間,克萊恩和學生們把封鎖在家的時間投注到開發填字遊戲 AI「柏克萊填字遊戲終結者」(Berkeley Crossword Solver) 上。克萊恩表示,與填空博士相較,柏克萊填字遊戲終結者採用的技術使它更擅長分析、理解填字遊戲線索的涵義,他也相信要是「柏克萊填字遊戲終結者」能和「填空博士」強強聯手,肯定能大幅提升填字遊戲 AI 的表現。在奪冠後,金斯伯格也在個人頻道上上傳了一支填空博士在今年賽事中的作答影片。在經過兩周不眠不休地趕工,將兩款 AI 合併起來後,升級版的填空博士成功在今年的填字遊戲大賽上以 15 分之差、全場僅犯 3 個錯誤的成績險勝了它的人類對手。不過,根據事前金斯伯格與主辦單位達成的協議,他無法一同將 3,000 美元 (折台幣約 8 萬 4,690 元) 的獎金帶回家。賽後,雙方的合作也獲得了專家們的讚賞,資訊專家謝弗 (Jonathan Schaeffer) 提到,拿下冠軍的雖然是 AI, 但真正獲益的其實是人類,他說:「就像我們在其他遊戲、謎題中所看到的一樣,AI 在填字遊戲中贏過人類是科技和創新結合 (後的成果)。」「也像我們在其他領域看到的一樣,達成這項成就沒有捷徑,也沒有其他事物能取代努力和耐心。」英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資深研究員兼加拿大亞伯達大學 (University of Alberta) 資工教授波靈 (Michael Bowling) 則誇獎道:「恭喜金斯伯格博士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團隊。這既是優秀 AI 科學家間,也是強大的 AI 搜尋、學習技術間一次優異且令人備受啟發的合作。」不過波靈也在最後表示:「就算知道有人填字遊戲比我還厲害,也不會改變我每周二享受苦思填字遊戲解答的樂趣!」
【地球 24小時】05/03 老大,可以給我來一杯嗎?
在美國紐約市中心曼哈頓,3 號這天,弗里德蘭德 (Matt Friedlander, 右) 便帶著他 5 歲的狗狗莎莉 (Sally) 走進白馬酒館 (White Horse Tavern) 裡喝一杯。最近,美國放寬了防疫管制,允許酒吧開業、酒客也能再次享受坐在吧檯前與酒保聊天的生活。 相關閱讀:《南非餐廳新密語:你們有「特別的茶」嗎?》自從去年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爆發,南非政府便一連推出多次禁酒令,希望能藉此減少民眾群聚的機會。與此同時,南非餐廳也悄悄上市了神秘的新飲料:「特別的茶」。在巴勒斯坦南部的加薩市 (Gaza City), 孩子們拿著空容器坐在門口,等著上前領取齋戒月期間公益人士提供的免費湯品。 相關閱讀:《吃封齋飯要畫什麼妝?MAC 廣告遭批評》配合穆斯林的齋戒月推出相應的促銷活動並沒有錯,但要是搞錯了穆斯林的習俗就大事不妙了。2018 年 5 月,加拿大化妝品公司 MAC 就犯下了這樣的錯誤...... 在孟加拉首都達卡 (Dhaka) 郊區的小鎮比魯里亞 (Birulia), 一名婦女從頭上頂著的鋼盆中倒出先前收成的稻米。 相關閱讀:《奈及利亞「喬勒夫飯」指數 用煮一頓飯的成本觀察民生》米飯不僅是亞洲地區熱愛的主食,在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米飯也是家家戶戶飯桌上的常客。這點便給了市場情報公司靈感,研擬出奈及利亞限定、專門用來評估奈及利亞糧價通膨情形的「喬勒夫飯 (Jollof rice)」指數!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約克鎮 (Yorktown), 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親自走進約克鎮小學 (Yorktown Elementary School) 與孩子們見面。 相關閱讀:《拜登的美國總統之路 三十張圖帶你看》隨著 2020 美國總統大選暫時告一段落,美國各大媒體紛紛報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贏得選戰。究竟,拜登是怎麼走上總統這條路的呢?在南韓首都首爾的景福宮 (Gyeongbok palace), 一名戴著口罩的男子正在替老婆拍照。 相關閱讀:《愛曬孫子照的外婆 VS 重視隱私的媽媽 孩子網上照片該不該撤?》孩子的照片一直被外婆放上網路,做為一位非常重視隱私的媽媽,這時該怎麼辦?在瑞典南部厄蘭島 (Oland island) 的塞格斯塔德燈塔 (Segerstad Lighthouse) 附近,工作人員們正試圖用吊車吊起一具座頭鯨 (Megaptera novaeangliae) 的屍體,好送往附近的焚化設施焚化。 相關閱讀:《鯨魚壓力有多大 看「耳垢」就知道》鮮少在海洋中悠游的我們,很難想像成天生活在海洋中的鯨魚究竟因為人類的捕鯨、海洋活動而遭受到多大的壓力。去年,科學家找到了新方法,足以讓人們輕鬆評估鯨魚的壓力究竟有多大:觀察鯨魚的耳垢。在巴西位於亞馬遜雨林中間的城市瑪瑙斯 (Manaus), 市政府的公衛人員德利馬 (Ana Cassia Oliveira de Lima) 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蔓延期間親自到訪現年 75 歲市民菲略 (Joao Aquino Filho) 的家,替他施打疫苗。 相關閱讀:《原住民的存亡關頭 巴西部落的防疫困境》對生活早已十分艱辛的巴西原住民來說,這場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無疑將他們族群的命運,推上了生死交關的十字路口...... 在印度大城孟買,一名男子打扮成小丑的樣子,走進孟買的貧民窟裡將口罩發送給孩子們。 相關閱讀:《小丑歪風橫掃全球 受害者:一生沒這麼怕過》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以往逗人開心、讓孩子們露出笑容的小丑開始成為「恐懼」的代表,而 2016 年美國、歐洲、澳洲各地陸續傳出的詭異小丑事件,更是讓大眾對小丑的印象逐漸改觀。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Kathmandu), 一名身穿全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正在消毒一間曾停過 COVID-19 (武漢肺炎) 病患遺體的火葬場。 相關閱讀:《疫情當中,人們需要「有深度的」消毒 美國特殊清掃業快速成長》受到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許多產業收益紛紛下滑、工廠停工、員工被迫放無薪假,然而,有個產業的收益不減反增,甚至服務供不應求...... 在美國加州奧克蘭市 (Oakland) 的奧克蘭聯邦法院外,近期這間法院即將展開美國電玩開發商 Epic Games 控告蘋果涉嫌獨佔的訴訟,法庭人員將一箱箱審理所需的文件送入法院。 相關閱讀:《Google 戰勝甲骨文 原始碼版權十年之爭落幕》在蘋果及 Epic Games 的獨佔訴訟即將開打之際,最近,科技巨頭 Google 和甲骨文 (Oracle) 間纏訟十年的「原始碼版權之爭」也才剛剛落幕。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墨西哥城高架橋坍塌 捷運掉落至少24死79傷
周一 (3) 晚間 10 點 25 分,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東南方的捷運奧利沃斯站 (Olivos station) 外發生高架橋坍塌事件,行經在上頭的列車因此跟著掉落地面,造成上百人死傷。其中,有至少 24 人死亡、79 人受傷,而送醫救治的 65 人之中,則有 7 人情況嚴重。報導指出,事發當晚可以說是一片混亂,許多認為自己的親友在捷運上的人們都焦急地來到現場,但卻很難獲得確切的資訊,以及死傷人士的細節。例如 43 歲的市民里歐哈 (Rioja) 就表示,她 42 歲的丈夫總會在下班後搭乘這條路線返家,可是自事發過後,她都一直聯絡不上他,而當局也沒有任何和他有關的消息。「大家什麼都不知道。」里歐哈向《美聯社》這麼說。至於幸運獲救的乘客中,26 歲的馬里亞娜 (Mariana) 則告訴了墨西哥報紙《普及報》(El Universal) 大致的事發經過。「我們只聽到一聲巨響,然後所有東西就都分崩離析了,」馬里亞娜說:「當時有很多人或站或坐在車廂裡頭,但當車廂翻覆的時候,我們所有人都飛了起來,頭還因此撞到車廂的頂端。」馬里亞娜還指出,因為車廂變形的緣故,她和其他受困車廂的人,最後都是好不容易才從窗戶逃出來的。另外,也有目擊者向墨西哥電視台《特萊維薩》(Televisa TV) 描述了高架橋倒塌當下的狀況:「突然間,我看到整座高架橋都在搖晃...... 當塵埃落定後,我們立刻跑過去...... 看看能不能幫上什麼忙。那時沒有傳出尖叫聲,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嚇壞了。」而這次出事的路段,是墨西哥城捷運系統的第 12 號線,該市市長夏恩包姆 (Claudia Sheinbaum) 透露,她在這次事件發生之前,從未獲得任何的相關報告或示警,但目前初步判定事故原因是由於高架橋的某根梁柱倒塌,推測為「結構性故障」。另外,夏恩包姆還表示,之後將會商請一家挪威公司負責外部調查,而該路線也會停止運作,直到分析都完成之後才會再行開放。至於和市長一起召開記者會的總統歐布拉多 (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 則對罹難者的家屬表達了慰問,他表示政府不會對墨西哥的大眾「隱瞞任何事情」, 絕對會弄清楚意外發生的真相。但到底為什麼高架橋會就這樣突然倒塌呢?事實上,不同於其他挺過至少兩次大地震的舊路線,這條第 12 號線在 2012 年才啟用,是目前整個墨西哥城捷運系統中最新的一條。然而,它身為最新的捷運,卻也可能是命運最多舛的,12 號線曾在 2014 年到 2015 年基於結構性的故障而暫時關閉;而 2017 年 9 月發生的規模 7.1 大地震,更是造成四個車站因此關閉,捷運結構多處出現裂痕。雖然根據《普及報》報導,有關當局在接到民眾通報捷運有裂痕後,都有著手處理,目前也還不清楚這次的事件到底跟這些裂痕有無直接關係,但從此似乎能稍微窺見 12 號線隱匿已久的結構問題。事實上,同樣是在 2017 年,時任該市捷運局長的加維諾 (Jorge Gaviño) 就指出,這條線「天生有著一輩子也無法解決的地方性問題」, 並且需要「永久地」進行維護。也因此,面對在事發前似乎就已透出端倪的 12 號線結構危機,墨西哥城市府或許得在這次好好交待問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 其中,數位前任市長也牽涉在內,包括在現今被視為總統歐布拉多的主要競爭者、現任外交部長埃夫拉德 (Marcelo Ebrard)。埃夫拉德在 2006 到 2012 年間擔任了墨西哥城的市長,為 12 號線揭幕的人就是他,而且他當年也曾經表態支持捷運的擴建計畫。這次事件後他則在 Twitter 上推文表示這是場「可怕的悲劇」, 並表態自己將會為調查提供完整的協助。除此之外,曾經參與這條 12 號線建設工程的公司 CCICSA 也對《路透社》發表聲明,指出它們「正在等待正式的專業意見」; 同時,法國鐵路巨頭阿爾斯通 (Alstom) 也表明它們願意「以任何必要的方式和負責調查的當局進行合作,並提供協助」。但話說回來,墨西哥城的捷運系統在這幾年可以說是意外頻傳。2015 年,在東北方的大洋洲站 (Oceania station), 一輛列車沒有即時停下,最後衝向另一輛車,造成 12 人受傷。2020 年 3 月,1 號線的塔庫巴亞站 (Tacubaya station) 因為列車控制系統沒有啟動,導致一輛列車沿著斜坡向下滑動,最後也同樣撞上另一輛車,1 人因此死亡,超過 41 人受傷。甚至今年 1 月,整個墨西哥城捷運系統的控制中心還發生過火災,起火原因是 4 台為捷運 2 號和 4 號線供電的變壓器漏油所致。
超過40萬名會員 德國破獲全球最大暗網兒童色情平台「男孩鎮」
周一 (3), 德國檢警宣布破獲全球最大暗網兒童色情平台,並且逮捕了四名德國男子。根據德國檢警提供的資料,這個平台叫做「男孩鎮」(Boystown), 至少從 2019 年 6 月就開始營運,至今會員超過 40 萬人,裡頭包含多個論壇,專門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會員交換性虐兒童的照片和影片,裡頭不乏牙牙學語的幼兒。除了論壇功能,「男孩鎮」還有聊天室的功能,讓會員可以彼此對話。另一方面,「男孩鎮」的管理員會不定期地教導會員如何用最安全的方式登入平台,以及如何避免被警方抓到、如何逃過隨之而來的刑事指控等等,讓會員可以安心使用。對於「男孩鎮」營運之縝密,德國聯邦檢察官除了形容它是在暗網上營運最大的兒童色情平台外,他們也公布了此次遭逮的四名男子的基本資料 (註)。首先,負責管理「男孩鎮」的有三人,他們的年齡分別是 40、49 和 58 歲,遭逮地點分別在德國的帕特伯恩 (Paderborn)、慕尼黑和巴拉圭的康塞普西翁 (Concepción)。再者,今年 64 歲在漢堡遭逮的男子則是「男孩鎮」最活躍的使用者,他上傳了超過 3,500 張性虐兒童的照片和影片到「男孩鎮」上。註:根據德國隱私法的規定,這四名嫌犯的名字受到隱私保護,目前無法揭露。除了向大眾公布「男孩鎮」被抄的消息,德國警方也列出此次通力合作、打擊犯罪的感謝名單,包含歐洲刑警組織、澳洲、加拿大、荷蘭、瑞典和美國的執法部門。「這起案子調查成功告訴大家一個清楚的訊息:那些掠奪弱者的人在哪裡都不會安全,」德國內政部長傑霍夫 (Horst Seehofer) 說:「我們會追究肇事者的責任,並盡一切可能保護兒童免於受到這種令人髮指的罪行。」對於德國檢警破獲「男孩鎮」一事,負責研究該案的《德國之聲》記者賽梅諾娃 (Janina Semenova) 表示,這對德國檢調人員來說,是一件十分轟動的大事,畢竟暗網的匿名性讓他們很難調查這類案件。雖然檢調人員能夠滲透進暗網,並且追蹤不法平台的管理員,但不一定能追蹤到不法平台的使用者。賽梅諾娃提到,當暗網上的一個平台被抄掉後,使用者很容易就可以再建一個新的平台,「希望未來不要再有這類平台出現」。過去十年來,德國政府在防範兒童色情、打擊性虐兒童犯罪這塊投注了不少心力,也增設了特別單位專門調查網路兒童色情、並且抄掉了數個運作縝密的兒童色情網絡,然而每年依舊有成千上萬起案例冒出來。上周,德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律,加重了性虐未成年者的刑期到最高 15 年有期徒刑;散佈兒童遭剝削或性虐影像者,最高面臨 10 年有期徒刑──比先前的最高刑期增加了一倍。德國國會議員表示,2018-2019 年間,兒童性虐相關犯罪案件數量成長了 65%, 這也是為什麼德國需要更嚴格的法律好保護兒童。同樣在上周,曾經替皇家馬德里 (Real Madrid) 球隊效力的德國知名退役足球員梅策爾德 (Christoph Metzelder) 因持有且透過 Whatsapp 散佈女童遭性虐照片而被判處 10 個月的緩刑。在認罪後,梅策爾德公開向受害者道歉,讓法官考慮減輕對他的懲罰。然而,對許多德國人來說,梅策爾德獲得的教訓太輕。德國知名足球員波多斯基 (Lukas Podolski) 表示:「我看不出這樣的判決有什麼殺雞儆猴的效果。任何犯下傷害孩童罪行的人,都必須受到法律的嚴懲。」
【地球 24小時】05/02 瞇瞇眼,迎聖水
在烏克蘭東部、由分離主義者控制的頓內次克 (Donetsk) 地區,神聖變形大教堂 (Holy Transfiguration Cathedral) 的神父在東正教復活節禮拜上拿起工具,朝信徒的臉上灑聖水。 相關閱讀:《哥倫比亞城市治安難解 主教:我們灑聖水驅魔》對哥倫比亞城市埃納文圖拉 (Buenaventura) 的神父來說,聖水可不只具有祝福人的神奇功效,他相信聖水還能「驅魔」、「淨化」這座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的城市,重新為市民帶來平靜的生活。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伊莉莎白市 (Elizabeth City), 黑人男子布朗二世 (Andrew Brown Jr.) 的友人在他遭警方槍殺的地點點上蠟燭紀念他。今年 4 月 21 日,數名警察到布朗二世的家準備執行搜索令,就在他試圖駕車離開時,現場警察朝他開了數槍,導致他身亡。這件事再度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有人也發起小型示威活動,抗議警方執法過當。不過當地警方解釋,現場警察開槍並非毫無理由,布朗二世曾多次因毒品犯罪遭起訴,身上還有拒捕前科,因此現場警方才會決定開槍。目前,該名開槍的警察已經被停職,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也已經介入調查,試圖釐清整起事件的責任歸屬。 相關閱讀:《明尼亞波利斯市的未來「沒有警察」 美國北境大城的治安,誰來負責?》過去一年多來的數起事件,讓美國警察在民眾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有些人也開始討論起警政改革,甚至是直接廢除整個警察體系的想法。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市郊,現年 78 歲的卡車車主穆罕默德 (Dad Mohammad) 一臉無奈地站在卡車、油罐車的殘骸前。周日 (2) 晚上,火舌從喀布爾市郊的一台油罐車竄出,隨後演變成燃燒一整夜的惡火,產生的濃煙瀰漫了整座城市。現在阿富汗當局已經對這起火災展開調查,但調查人員已經將恐攻因素排除在外,盤據當地的反政府組織塔利班 (Taliban) 也已經出面否認此事與該組織有關。在日本沖繩縣南端的小島座間味島 (Zamami) 外海,負責傳遞奧運聖火的選手將聖火從一艘小船傳到另外一艘小船上。眼看延期到今年舉辦的東京奧運腳步越來愈近,但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仍不見趨緩,大家心裡都想問:奧運到底還辦不辦?相關閱讀:《2020 東京奧運到底辦不辦?》在俄國首都莫斯科的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 周日 (2) 俄國總統普亭 (Vladimir Putin) 也一起出席了東正教的復活節禮拜。 相關閱讀:《一路連任到 2036 年也 OK! 俄國修憲公投開啟普亭大總統時代》在去年 7 月的修憲公投獲得大部分選民的支持後,俄國總統普亭有望繼續參選總統,一路連選連任到 2036 年!在英國中部的利物浦市 (Liverpool), 樂迷們前來參加英國政府為了評估當地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傳播風險所舉辦的一場實驗性音樂節。 相關閱讀:《想辦實體演唱會怎麼解?美國烈火紅唇樂團打造真。防疫泡泡》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過後的演場會會是什麼樣子?今年 1 月,美國樂團烈火紅唇 (Flaming Lips) 率先為各界提供一個可行的答案。在孟加拉首都達卡 (Dhaka), 兩名路人用塑膠袋套住上半身,匆匆走在下著大雨的夜晚裡。 相關閱讀:《為什麼下雨天讓人心情不好?》每到陰雨綿綿的日子,你的心情也總是跟著盪到谷底嗎?在印度第三大城邦加羅爾 (Bengaluru) 的吉德納哈利村 (Giddenahalli village), 志工們站在一處臨時火葬場旁邊的空地,望著眼前一座座專門用來焚燒 COVID-19 (武漢肺炎) 死者遺體的露天火爐。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今年 4 月 21 日,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斷氧事故,導致多名病患死亡,這也是印度最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肆虐,各大醫療院所缺藥、缺病床,甚至缺氧現象的縮影。在香港的國殤之柱 (Pillar of Shame) 旁邊,民眾紛紛捧著一盞蠟燭來到現場,悼念那些在 1989 年六四事件期間於香港大學內遭軍警開槍射殺的人們。在中國,「1989 年 6 月 4 日」是個老一輩不被允許記得,新世代也不被允許知道;其他國家卻了然於心的日子。 相關閱讀:《在中國,被遺忘、也不被允許想起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在瑞士西南角聖金戈爾夫鎮 (Saint-Gingolph) 的萊芒湖 (Leman Lake) 上,許多帆船船主紛紛響應建築師馬爾佐利 (Bastian Marzoli) 的號召,利用自己的船在萊芒湖上標示出瑞士、法國那條穿過湖中間的「隱形邊境」。 相關閱讀:《不受邊界阻擋的牧羊路 阿爾卑斯山上的跨國之旅》對住在義大利北部臨奧地利邊境的那群牧羊人,以及上千隻羊來說,他們的放牧路線從來不受國家邊界所左右。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五百年後,找回斷指的它:義大利君士坦丁大帝青銅像斷指疑雲
在法國巴黎羅浮宮,研究人員很早就注意到館藏中一根不尋常的巨大青銅斷指;在義大利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 (Capitoline Museum), 人們一直在替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e the Great,274-337) 的青銅像尋找失蹤的食指。而在尋尋覓覓了五百多年後,君士坦丁大帝青銅像的斷指總算在上周四 (29) 接回,對於上周一 (26) 重新開放大眾參觀的卡比托利歐博物館來說,這是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獲得控制後,最好的消息之一,也是歡慶博物館成立 550 年最好的禮物。西元 1471 年,卡比托利歐博物館正式開幕,時任羅馬天主教宗的西斯篤四世 (Sixtus PP. IV,1414-1484) 將一批古代青銅雕塑捐贈給羅馬人民,並且放在卡比托利歐博物館中供民眾參觀,其中就包含了這次事件中的主角──十二公尺高的君士坦丁大帝青銅雕像。在親眼目睹君士坦丁大帝青銅雕像的斷指被接回後,羅馬市長拉吉 (Virginia Raggi) 表示,斷指接回堪稱羅馬和巴黎兩大城市最棒的合作範例,此外,「這也是紀念博物館重新開放很棒的方式」。在裝設斷指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從標示「易碎」、「保持乾燥」的藍色箱子中取出長 38 公分的斷指,驚人的長度讓它乍看之下更像一條手臂,而不是手指。然而,在接回斷指後,君士坦丁大帝青銅雕像其實還不夠完整,目前卡比托利歐博物館只有找到該青銅像的左手掌、頭部以及曾經被拿在手上的大地球儀。不過,這對卡比托利歐博物館來說,已經是個了不起的成就,畢竟從 16 世紀的古畫中就可以發現,雕像的食指不見了。卡比托利歐博物館館長帕里西普希切 (Claudio Parisi Presicce) 說:「沒人想到我們能夠找回 (雕像) 失去的部分。」而這一切得歸功於法國博士生阿潔瑪 (Aurélia Azéma)。2010 年,負責研究大型青銅雕像古老焊接技術的阿潔瑪發現,巴黎羅浮宮收藏的一根青銅斷指很有可能屬於卡比托利歐博物館中的君士坦丁大帝雕像。為了驗證這個假設,巴黎羅浮宮考古學家梅拉德 (Nicolas Melard) 利用 3D 建模技術製作了一根斷指的複製品,並且在 2018 年 6 月交給羅浮宮策展人高提耶 (Françoise Gaultier) 和戴孔 (Sophie Descamps) 帶去卡比托利歐博物館裝裝看。「(兩者) 接合地完美極了,」阿潔瑪表示:「就像兩塊拼圖被拼起來一樣。」卡比托利歐博物館館長帕里西普希切說,當斷指 3D 模型接上雕像手掌的那一刻,羅浮宮館長馬丁尼茲 (Jean-Luc Martinez) 立刻決定要把放在羅浮宮的斷指交還給他們。根據羅浮宮的紀錄,這根斷指是在 1863 年來到羅浮宮,而且在 1913-1915 年間,曾被分類為腳趾頭。仔細研究斷指的來源後會發現,這根斷指是跟著義大利羅馬藝術收藏家和考古學家坎帕納 (Giampietro Campana) 的藏品一起來到羅浮宮,當時,坎帕納收集了許多羅馬和希臘時期的古物。然而,在 1857 年,坎帕納遭控盜用公款,他的珍貴收藏在 1861 年被放上拍賣場,有一部分收藏品被拿破崙三世 (Napoléon III,1808-1873) 給買走,並且放在羅浮宮展出;另一部分被俄羅斯帝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 (Alexander II) 給買走,並且放在聖彼得堡的艾米塔吉博物館 (Hermitage Museum) 中展出。無論如何,原本收藏於巴黎羅浮宮的斷指總算被接回,巴黎羅浮宮也發出聲明稿表示,他們會重新更新與卡比托利歐博物館的租約,畢竟對巴黎羅浮宮來說,這根斷指仍屬於它們,現在只是暫時出借給卡比托利歐博物館而已。而對研究人員來說,他們最想解開的謎團還是斷指是怎麼和手掌分開的。卡比托利歐博物館館長帕里西普希切說:「我們仍不清楚為什麼斷指最後會變成坎帕納的收藏品,研究會繼續進行。」
45人血染朝聖小徑 以色列篝火節踩踏事故是怎麼發生的?
上周五 (30) 凌晨時分,位於以色列東北部的莫蘭山 (Mount Meron) 發生了嚴重的群眾踩踏意外,至少有 45 人因為在一條狹窄、濕滑的山徑上跌倒,最終成了群眾的腳下亡魂,另外還有超過 150 人也在同一條山徑上摔跤受傷,部分人還得搭上直升機緊急送醫治療。意外發生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虎 (Benjamin Netanyahu) 在同天便抵達了現場視察,同時亦將周日 (2) 訂為全國哀悼的日子,希望民眾在此期間都能一同為家屬祈禱。周五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人湧入莫蘭山,主要是因為當時正值猶太正教 (ultra-Orthodox,Haredi Judaism) 一年一度的朝聖活動「篝火節」(Lag Ba'omer)。這天,猶太正教教徒們會到訪西元 2 世紀的猶太拉比 (Rabbi, 註) 約海 (Shimon bar Yochai) 位於莫蘭山的墳墓,晚上則會與其他教徒們一起圍著篝火唱唱跳跳、徹夜禱告。根據主辦單位的估計,當晚約有 10 萬人前來參加朝聖,而通往朝聖會場的那條濕滑、狹窄的朝聖小徑也就成了「死亡小徑」。編註:拉比 (Rabbi) 是個特別的階層,意近智者、學者、老師等學識淵博的人們,在猶太社群中擔任精神領袖或宗教導師,一些猶太儀式上也能見到他們主持的身影。ALERT 🚨 Moments before the incident that killed 44 at Mount Meron, Israel pic.twitter.com/FRIT6DAdnQ 從現場影片來看,離開朝聖會場的小徑明顯擠滿了爆量的人群,影片中也拍到有人失足跌倒,消失在人群中的畫面。當晚人在現場的猶太正教教徒阿里克 (Arik) 告訴記者,「我聽到有人尖叫著『我沒法呼吸、沒法呼吸了!』」,「還有一個人整個躺在我的腿上,我向他大吼要他趕快起來往前走,結果只發現他已經完全失去意識了」。在傳出踩踏意外後,醫護人員立刻趕到了現場,警方也在現場試圖疏散人流,但是直到遺體陸續被抬出來、用反光布蓋上,人們才逐漸意識到這起事故究竟有多嚴重。另一名猶太正教教徒哈內斯 (Ba'al Haness) 向記者形容現場一度「放眼望去皆是遺體」, 他餘悸猶存地表示:「我以為我也要死了。」其實以色列曾有很多機會可以阻止這場災難。過去好幾年來,以色列當局、民間都一直有人對這條小徑的狀況提出警告,指出與朝聖人潮相比,這條小徑實在太狹窄、難以容納這麼多人出入;當地一名議會領袖也提到,過去他至少三度試圖關閉這條小徑,可惜都未能成功。此外,早在朝聖開始前,以色列衛生當局就苦口婆心地勸告民眾暫緩參加,畢竟縱使以色列施打疫苗的進度傲視全球、約 60% 的成年人都已經完成接種,但仍難保在朝聖活動的規模下,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不會於還未接種的人口中捲土重來。而且根據《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 的報導,此前以色列當局就已經規定今年最多只能有 1 萬人參與朝聖,主管宗教事務的官員也宣布,當天入場的人都必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才能入場──無奈這些要求在當天通通失效,面對大批朝聖人潮,別說是檢查朝聖者的接種證明,就連要限制入場人數都很困難。儘管從現有消息來看,人潮在短時間內蜂擁向狹窄的小徑似乎是踩踏意外發生的主因,但亦有朝聖者指控現場警察必須負很大的責任,因為他們在人潮急著要離開小徑時一度封鎖了出口、導致人潮回堵,造成了踩踏意外的爆發。不過,到目前為止警方尚未對這項指控做出正面回應,以色列警方北方區的指揮官拉維 (Shimon Lavi) 也僅表示現下警方「正在進行蒐集證據,以釐清真相的複雜工作」。在以色列陷入一片哀傷、呼籲調查真相的同時,有些聲音也將批評的焦點轉向以色列社會中作風自成一格的猶太正教教徒們。對現今的以色列社會而言,猶太正教教徒是一群偶爾顯得格格不入的人。目前,他們的總數約佔以色列總人口數的 13%, 大部分人除了信仰,其他生活層面都與一般民眾無異,但也有一部分猶太正教教徒堅持按著教義生活,拒絕服兵役、就業,甚至拒絕政府介入他們獨特的教育體系。「猶太正教社群並不希望喪失自主性,但從定義上來說,教徒人數越多...... 本來就意味著必須讓出一部分的自治權,」前以色列首席拉比辦公室的成員兼猶太正教倡議團體「提克瓦基金會」(Tikvah Fund) 的會長拉比費弗 (Rabbi Yehoshua Pfeffer) 說道:「而這正是猶太正教社群還未完全接受的東西。」早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爆發前,猶太正教社群和以色列大眾的關係已經十分微妙;而在疫情爆發後,雙方的關係一下緊張了起來,因為有一部分的猶太正教教徒在疫情期間無視政府的防疫規定,照常聚會、不戴口罩,這無疑造成了猶太正教社群內更高的確診比例,也讓部分以色列人對他們拒絕配合防疫的舉止感到十分不滿。在以色列當局對整起事故展開調查的同時,以色列的政治人物、政治評論家也紛紛指責以色列政府的不是,懷疑以色列公安部部長歐納 (Amir Ohana) 等官員在管理今年的朝聖工作上有所疏失,才會導致這起悲劇──這對如今正努力拉攏國會內兩個猶太正教政黨組閣的納坦雅虎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因此,《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外媒紛紛預測,莫蘭山的踩踏事故將大幅增加納坦雅虎的組閣難度,倘若他無法在周二 (4) 前成功組閣,納坦雅虎很可能將因此失去連任以色列總理的機會。
科學術語太多看不懂?研究:論文術語太多,被引用數也下降
你或許也曾有類似的經驗,好不容易靜下心準備閱讀一篇論文,沒想到映入眼簾的卻是各種五花八門的術語,光是弄懂關鍵詞彙的意思就得花去大把時間。別擔心,不僅是你,有時連科學家自己,也會對閱讀一篇充斥著大量術語的論文感到頭疼。最近,義大利兩位科學家特別研究了超過 2 萬篇洞穴科學領域的論文,發現要是論文作者在標題、摘要中使用太多術語,往往也會影響該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義大利國家科學研究會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的洞穴專家馬莫拉 (Stefano Mammola)、生態學家馬丁內斯 (Alejandro Martínez) 表示,他們是特意挑選洞穴科學領域的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因為這門學科本身就是個包山包海的研究領域,不管是歷史、生物、人類學家等,都能在洞穴裡找到研究題材,使得洞穴科學天生就是個充斥大量術語的領域。在真正開始分析論文前,馬莫拉、馬丁內斯兩人先從洞穴領域相關的教科書、期刊裡,挑選了大約 1,500 個術語,再拿著這份清單,一一與超過 2 萬篇論文的標題和摘要比對 —— 因為這兩段文字往往是科學家判斷是否花更多心思閱讀論文內文時的關鍵段落。最終兩人發現,當一篇論文,尤其是摘要所含的術語數量超過 1% 時,該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往往會隨之下降,而這個數字往往是學界在判斷一篇論文重要性時的參考依據之一。與此同時,兩人也發現研究中被引用數最高的那幾篇論文,幾乎都沒有在摘要中使用太多術語。儘管兩人的研究凸顯出在論文標題、摘要中使用太多術語的風險,但這絕非意味著術語毫無任何價值。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的溝通學家舒爾曼 (Hillary Shulman) 提到,有了術語,人們就能更加省時、精準地表達話語中的含義;不過另一方面,這種「話中有話」的溝通方式往往也會在無意中暗示聽不懂的人,他們並非所謂的「圈內人」。因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天文學教授斯坦利 (Sabine Stanley) 就認為,無論科學家再怎樣鑽研學術,也應該將「清楚與外界溝通」視為一大目標,他說:「科學家們應該要時時記得反問自己:我該如何向一個門外漢解釋我在做什麼?」在一片支持謹慎使用術語的聲浪中,本身早已是洞穴科學領域翹楚的科學家克里姆喬克 (Alexander Klimchouk) 卻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他並不認為科學家應該單純為了方便其他人閱讀而拋棄使用術語,他說:「我不覺得洞穴領域的科學家有必要因此而努力在論文中減少術語的使用量。」「這些術語能幫助科學家們用更精準、豐富的詞彙解釋他們想表達的概念、含義......, 而且身為一個地球岩石學家,我的目標本來就不是讓動物學家也能輕鬆理解我的研究。」事實上,以克里姆喬克身為該領域翹楚的身份來看,他確實很有立場這麼說 —— 以他個人被引用次數最高的一篇論文〈Hypogene speleogenesis: hydrogeological and morphogenetic perspective.〉為例,它的標題本身就是由多個術語堆砌而成。儘管使用術語能大幅減少科學家間的溝通成本,但是對科學家來說,偶爾暫時放下它們,嘗試用簡單易懂的詞彙闡釋自己的專業,倒也不失為一個有趣的體驗。天文學教授斯坦利先前就曾接受美國地球物理聯盟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在年會上提出的挑戰 —— 以 1,000 個最基本的英文詞彙為基礎,向台下科學家闡釋自己的發現。對於斯坦利教授而言,他必須用淺顯易懂的詞彙分析火星探測器洞察號 (InSight) 的數據,這一點都不容易。最後,他決定將自己的講題命名為:去年 (2018), 一台名叫「洞察號」的太空電腦降落在一個紅色世界,以下是我們的發現 (A Space Computer Named In Sight Landed on the Red World Last Year and Here Is What We Found So Far)。
【地球 24小時】04/30 莫蘭山踩踏意外
在發生踩踏意外的猶太正教聖地莫蘭山 (Mount Meron), 一名猶太正教信徒看著發生意外的現場。時值猶太正教節日,成千上萬的信徒湧入莫蘭山朝聖,沒想到卻發生致命踩踏意外,總共造成 45 人死亡,150 多人受傷。事故發生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虎 (Benjamin Netanyahu) 稱該事件為「巨大的災難」。第一時間到現場的救難人員則說,當時一片混亂,地上躺著沒有呼吸的男子與小孩。在墨西哥南鄰太平洋的格雷羅州 (Guerrero state) 艾肯札肯鎮 (Alcozacan), 當地原民納瓦人 (Nahua) 的孩子上街抗議氾濫的毒品和暴力事件。 相關閱讀:《在墨西哥 一個沒有黑幫、政客、警察的城鎮》講到墨西哥,大部分人應該會想到毒梟、黑幫、政府與犯罪組織同流合汙的情景,但在這烏煙瘴氣的畫面裡面,卻有一個宛如烏托邦的小鎮存在著,在這裡,人們完全不用煩惱犯罪組織橫行,令城鎮以外的人直呼不可思議。在加州迪士尼樂園重新開幕第一天,可以看到樂園告示牌上多了戴著口罩、比出洗手姿勢的米老鼠玩偶。 相關閱讀:《在墨西哥 一個沒有黑幫、政客、警察的城鎮》去年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迪士尼旗下遊樂園全數關閉,並且讓超過 10 萬名員工放無薪假,相當於迪士尼樂園和渡假村的一半人力。與此同時,迪士尼高階主管依舊坐擁資產,凸顯出第一線員工和高階主管的企業內貧富差距,也讓外界對企業在面對危機時,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照顧員工有了新的體認。在埃及第二大城吉薩 (Giza), 民眾加入消防隊員的行列,一同協助撲滅從當地教堂中竄出的火舌。 相關閱讀:《重返榮耀之路 巴黎聖母院火劫兩週年》水火無情,在因鉛汙染及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而兩度停工後,巴黎聖母院燒熔的舊鷹架耗時半年終於拆除完畢,得趕在今年擇定適合製作尖塔的百年橡木,才能在 2024 年風光再現。在首都波哥大街頭,反對總統馬奎斯 (Iván Duque Márquez) 政府大刀闊斧稅改的民眾上街抗議,和當局派出的維安人員爆發衝突。為了因應國庫空虛、維持哥倫比亞在投資方面的信用評級,當局宣布擴大稅基,並且取消了多項免稅優惠,然而對受到疫情重創經濟的哥倫比亞民眾而言,這無疑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此外,民眾也擔心這些稅收會被貪汙官員中飽私囊。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阿雷格里港 (Porto Alegre) 診所醫院 (Clinicas Hospital) 的外牆上被投影上醫護人員的照片,感謝他們在第一線對抗疫情,守護民眾的健康。 相關閱讀:《COVID-19 新聞一條接一條,你也「新聞疲勞」了嗎?》「今天,OO 國的 COVID-19 (武漢肺炎) 確診人數終於出現平緩,但是政府...」, 一條又一條的 COVID-19 (武漢肺炎) 新聞,你,累了嗎?在首都卡拉卡斯街頭,天主教信徒手拿醫生赫南德茲 (Jose Gregorio Hernandez,1864-1919) 的雕像和肖像,參加他的宣福禮 (Beatification), 這個儀式是天主教會用來尊崇亡者德行的儀式,認為其足以上天堂。在儀式過後,赫南德茲就會成為位階僅次於聖人的「真福者」(Blessed), 信徒認為以真福者的名號禱告,能讓自己的心願更容易被天主聽到。 相關閱讀:《COVID-19 新聞一條接一條,你也「新聞疲勞」了嗎?》2016 年 9 月,成千上萬名信徒湧入梵蒂岡,見證德蕾莎修女 (Mother Teresa) 的封聖典禮。在她去世 19 年後,羅馬天主教會封她為聖人,接受廣大信徒的崇敬,究竟,在成為聖人的這條路上,候選人得經過什麼樣的考驗呢?在曼谷的刑事法院前,反政府民眾舉起招牌三指手勢抗議,法院內正在決定要不要給反政府人士保釋的機會。 相關閱讀:《「爸媽為何不懂我?」 泰國香港兩場抗爭 同一種策略、同一道世代難題》隨著泰國反政府運動越演越烈,泰國警方也開始加強力道,驅逐上街抗爭的民眾。此時,擁有豐富街頭經驗的香港民眾毫不吝嗇地與泰國民眾分享面對警方的方法,唯獨世代隔閡,是香港人自己也解決不了,無法與泰國人分享的問題。在新德里一間火化場前,看見染疫親人遺體被火化的女子暈倒在地。從本月 22 號開始,印度 COVID-19 (武漢肺炎) 患者人數每日都飆破三十萬人,讓當局疲於奔命,希望能盡快壓下捲土重來的疫情。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本月 21 號,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斷氧事故,導致多名病患死亡,這也是印度當前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肆虐,各大醫療院所缺藥、缺病床,甚至缺氧現象的縮影。在倫敦的聖詹姆士公園內,可以看到兩隻可愛的幼鵝正在散步。 相關閱讀:《我與牠的跨物種友誼 土耳其男子的天鵝好朋友》在土耳其,一段男子與天鵝維繫好幾十年的友誼受到了眾人的關注......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4/29 美國總統的浪漫
在華盛頓特區白宮南側的橢圓形草坪,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和第一夫人吉兒 (Jill Biden) 準備搭乘海軍一號直升機。在走向直升機的路上,美國總統拜登隨手摘下了草地上的蒲公英,拿去送給第一夫人吉兒。 相關閱讀:《拜登的美國總統之路 三十張圖帶你看》隨著 2020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美國各大媒體紛紛報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贏得選戰。究竟,拜登是怎麼走上總統這條路的呢?在墨西哥南鄰太平洋的格雷羅州 (Guerrero state) 艾肯札肯鎮 (Alcozacan), 當地原民納瓦人 (Nahua) 的孩子在上街抗議毒品犯罪前夕,在家裡留下了這張照片。 相關閱讀:《在墨西哥 一個沒有黑幫、政客、警察的城鎮》講到墨西哥,大部分人應該會想到毒梟、黑幫、政府與犯罪組織同流合汙的情景,但在這烏煙瘴氣的畫面裡面,卻有一個宛如烏托邦的小鎮存在著,在這裡,人們完全不用煩惱犯罪組織橫行,令城鎮以外的人直呼不可思議。在以色列西部城市貝內貝拉克 (Bnei Brak), 一名猶太正教信徒在篝火節 (Lag Ba'Omer) 這天圍著熊熊烈火跳舞。 相關閱讀:《沒味道才是王道 猶太人忙製無酵餅迎接逾越節》除了篝火節,「逾越節」(Passover) 也是猶太人的大日子,在這一天他們會吃「無酵餅」(Matza), 這是一種完全無發酵、僅用麵粉和水做成的麵餅,這看似平淡無味的食品,有著深遠的紀念和象徵意義。早年猶太人祖先為了逃離埃及暴政,連麵餅發酵的時間都沒有,只得倉皇逃家,後人要紀念先人的苦難,每到逾越節就會吃上這種無酵餅,記取教訓並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另一方面,無酵餅扁平不膨脹的外觀,也提醒他們不能「驕傲」, 要保持謙遜的態度。在首都布拉格,一名男子從上往下看著上街要求總統下台的示威民眾。日前,捷克總統齊曼 (Milos Zeman) 表示,他不認為俄國是 2014 年捷克軍火庫爆炸案的幕後兇手,此番親俄的言論引起民眾不滿,上街抗議要他下台負責。此次位於風暴中心的捷克軍火庫爆炸案發生於 2014 年 10 月 16 日。當天,捷克東部的小鎮維貝蒂斯 (Vrbětice) 一座軍火庫傳出爆炸事件,附近幾棟建築的玻璃應聲碎裂、當地學校還因此而緊急疏散。最後,這起爆炸案總共造成 2 名捷克工作人員死亡。經過一連串的調查,捷克將矛頭指向了俄國情報總局「格魯烏」(GRU) 轄下的 29155 部隊 (Unit 29155)。 相關閱讀:《七年前的果,七年後來嚐 捷克、俄國互相驅逐外交人員》在位於葡萄牙中北部的阿羅卡鎮 (Arouca), 當地居民走在重新開放的全球最長吊橋 ——516 阿羅卡 (516 Arouca) 上,這座吊橋總長共 516 公尺。 相關閱讀:《年年歡慶完工,年年砍掉重練:秘魯全手工繩橋》用現代評價政府的眼光來看,這座橋簡直不及格,不僅要花費大量人力手工建造,使用年限還只有一年。即便如此,所有參與搭建繩橋的人仍然以這座舉世無雙的橋為傲。在西蘇門答臘省的馬寧焦湖 (Lake Maninjau), 漁夫們在成千上萬隻翻肚的死魚之間擺渡。隨著天氣不佳、湖底缺氧,生活在馬寧焦湖的魚兒也熬不過此次的浩劫,紛紛死亡。 相關閱讀:《挪威遊輪公司新目標:用死魚發電》廚餘、死魚這些有機廢棄物,除了拿來做堆肥,還能怎麼利用呢?挪威一家遊輪公司表示,或許他們能拿死魚來幫遊輪發電。在巴塞隆納作為臨時收容所的聖保體育館 (Sant Pau gym), 今年 35 歲的門多札 (Maria Mendoza) 帶著志工捐贈給她的衣物和毛巾,準備到體育館附設的浴室洗澡。再過一天,像門多札一樣,因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影響生計、暫時住在體育館中的居民就要被下令離開。 相關閱讀:《經濟崩壞 vs 疫情失控,只能二選一?經濟學家找出各國的「最佳防疫政策」》COVID-19 (武漢肺炎) 席捲全球,各國紛紛祭出嚴格的手段,封城、禁足、邊境管制。但這類政策宛如雙面刃,控制人流接觸、傳播疫情,也可能同時衝擊經濟。性命要顧,生計也不能不管,政府該如何擬定政策才能兼顧兩者?在新德里的神聖家庭醫院,一名 COVID-19 (武漢肺炎) 正在急診室接受治療。從本月 22 號開始,印度 COVID-19 (武漢肺炎) 患者人數每日都飆破三十萬人,讓當局疲於奔命,希望能盡快壓下捲土重來的疫情。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本月 21 號,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斷氧事故,導致多名病患死亡,這也是印度當前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肆虐,各大醫療院所缺藥、缺病床,甚至缺氧現象的縮影。在位於喬治亞東部的巴扎萊季湖 (Bazaleti Lake), 透過特殊的拍攝技術,可以記錄下繞行太陽的國際太空站。 相關閱讀:《400 公里外的勞資糾紛?NASA 那起傳說中的「太空罷工」事件》在地球,想要調解任何一場勞資糾紛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發生在太空、距離地球 400 公里外的勞資衝突呢?在市井傳說裡,NASA 就曾發生一起史無前例的「太空罷工」事件...... 在雪蘭莪州首府莎阿南 (Shah Alam), 一名穆斯林在齋戒月 (Ramadan) 期間在清真寺內向真主祈禱。 相關閱讀:《最新研究顯示:宗教信仰能激發腦部獎勵機制讓人不可自拔》宗教信仰對於人類來說是相當大的精神支柱,舉凡是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宗教在世界各地都有許多人信仰,也令人好奇究竟宗教在精神上帶給了信徒什麼樣的力量。不過,就科學的角度來看,來自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原來宗教信仰能激發人體腦部的獎勵機制,為當事人帶來「幸福感」。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4/28 狼嚎這一天
在科羅拉多州莫里森鎮的紅石露天劇場 (Red Rocks Park and Amphitheatre), 人們在晚間八點來此參加「八點狼嚎」(8 o'clock Howl) 的活動,除了用狼嚎表達對防疫人員的感謝,也慶祝紅石露天劇場開幕滿八十年。 相關閱讀:《「改變美國自然生態的狼英雄」 是事實還是神話?》「用 14 隻狼改變黃石公園的生態」聽起來總是有些不可思議,卻是許多美國人再熟悉不過的生態傳奇故事,究竟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幾分呢?就讓【地球圖輯隊】帶你來一探究竟!在即將於暑假開幕的紐約樂高樂園中,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安裝洛克斐勒中心 (Rockefeller Center) 最著名的溜冰場。 相關閱讀:《為什麼樂高不出現代軍事模型?》在樂高積木的世界中,沒有什麼不可能,除了這個主題...... 在首都波哥大街頭,反對總統馬奎斯 (Iván Duque Márquez) 政府大刀闊斧稅改的民眾上街抗議,和當局派出的維安人員爆發衝突。為了因應國庫空虛、維持哥倫比亞在投資方面的信用評級,當局宣布擴大稅基,並且取消了多項免稅優惠,然而對受到疫情重創經濟的哥倫比亞民眾而言,這無疑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此外,民眾也擔心這些稅收會被貪汙官員中飽私囊。在以色列中部的猶太人居住地 Nof Ayalon, 人們忙著採收小麥,準備拿去做歡慶「逾越節」(Passover) 的重要食物 ——「無酵餅」(Matza), 這是一種完全無發酵、僅用麵粉和水做成的麵餅,這看似平淡無味的食品,有著深遠的紀念和象徵意義。早年猶太人祖先為了逃離埃及暴政,連麵餅發酵的時間都沒有,只得倉皇逃家,後人要紀念先人的苦難,每到逾越節就會吃上這種無酵餅,記取教訓並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另一方面,無酵餅扁平不膨脹的外觀,也提醒他們不能「驕傲」, 要保持謙遜的態度。 相關閱讀:《沒味道才是王道 猶太人忙製無酵餅迎接逾越節》在新德里的一處火葬場,貝德瓦吉 (Abhishek Bhardwaj) 看著染疫身亡的母親遺體在熊熊烈火中燃燒。從本月 22 號開始,印度 COVID-19 (武漢肺炎) 患者人數每日都飆破三十萬人,讓當局疲於奔命,希望能盡快壓下捲土重來的疫情。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本月 21 號,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斷氧事故,導致多名病患死亡,這也是印度當前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肆虐,各大醫療院所缺藥、缺病床,甚至缺氧現象的縮影。在首都莫斯科的救護車與緊急醫療中心內,俄國總統普亭 (Vladimir Putin) 前來視察,了解第一線防疫人員的心聲。去年八月,俄國宣布推出對抗 COVID-19 (武漢肺炎) 的疫苗,俄國總統普亭除了親自宣布這個重量級的消息外,也向外界透露他的女兒已經接種了。 相關閱讀:《全球第一支!俄國推出新冠病毒疫苗「史普尼克 V」》在聖彼得堡,一名工人正在想辦法將牆壁上的塗鴉粉刷掉,這面塗鴉繪有俄國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 (Alexei Navalny) 的肖像,並且搭配標語「新世紀的英雄」。目前,人在監獄的納瓦爾尼已經停止長達二十四天的絕食抗議,他曾透過律師向外界形容自己現在「就像一具行走的骷髏」, 並且強烈要求當局讓他去看自己熟悉的醫生。去年八月,納瓦爾尼喝下遭下毒的紅茶後昏迷,被送往德國治療數月後,他在今年一月返回莫斯科,結果在機場立刻被當局以違反 2014 年詐欺罪緩刑條款逮捕,隨即被判入獄兩年半。對於判決結果,納瓦爾尼表示所有指控都是莫須有,背後都是政治考量。 相關閱讀:《德國總理親自背書 俄國反對派身中神經毒》在山東省青島港,漁夫們站在停泊的船隻上整理捕魚設備。近日,載有瀝青混合油的利比亞註冊油輪「交響樂號」(A Symphony) 因為大霧視線不良與一艘貨船對撞,造成將近 500 噸的漏油,目前當地政府正緊鑼密鼓地清除海上油汙,他們也呼籲民眾暫時不要出海捕魚。 相關閱讀:《地中海岸漏油嚴重 以色列用美乃滋救海龜》在地球另一端的地中海,今年二月大約有 1,000 噸來源不明的原油,從海裡沖向了以色列西北部的地中海岸,造成了沿海環境和野生動物的浩劫。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海龜...... 在位於泰緬邊界的夜豐頌府薩爾溫江 (Salween River) 岸邊,居住於泰緬的少數民族克倫族 (Karen) 軍人往緬甸駐軍的哨站縱火,藉此抗議緬甸軍方發動政變、血腥鎮壓示威者。在緬甸軍方鎮壓示威者的行動越演越烈之際,部分拒絕開槍射擊民眾的警察,選擇跨越邊境離開緬甸,逃到比鄰的印度尋求庇護...... 相關閱讀:《回去就會死:不願對示威者開槍的緬甸警察》隨著天氣逐漸轉暖,位於南荷蘭省的利瑟小鎮 (Lisse) 也跟著百花齊放,從高空中俯瞰可以看到萬紫千紅的花田。 相關閱讀:《荷蘭省不等於荷蘭,Holland≠Netherlands》這幾年來,有越來越多地方會透過「改名」來改變自己在國際上的形象,2019 年 10 月初,情況來到了「低地之國」荷蘭。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400公里外的勞資糾紛?NASA那起傳說中的「太空罷工」事件
說起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在冷戰時期的太空史,人們往往會提及 1970 年代的「太空實驗室計畫」(Skylab), 許多人在聊起它對 NASA 的意義之餘,大多也會提及太空實驗室計畫期間那場史無前例的「太空罷工」。太空實驗室計畫是 NASA 在 1973 年啟動的計畫,從某種方面上來說,太空實驗室計畫可以說是日後國際太空站 (ISS) 計畫的雛形,而 NASA 從中累積的硬體、軟體、管理經驗,都成了日後 ISS 計畫、乃至此後所有任務的重要基礎。根據 NASA 的規劃,太空實驗室計畫共分為四個階段,三批太空人將先後進入太空做實驗,而那起傳聞中的「太空罷工」, 就發生於第三批太空人執行任務的期間。有鑑於第二批組員超乎預期的工作表現,NASA 一開始就為第三批太空人們規劃了更繁重、密集的工作內容,舉凡太空漫步、做各種科學實驗、觀測天文現象等──NASA 似乎忘記,第三批太空實驗室計畫的三名組員卡爾 (Gerald Carr)、波格 (William Pogue) 和吉布森 (Edward Gibson) 都是初次上太空的「太空菜鳥」。除了大量的工作,更糟糕的是,當年 NASA 還使用了緊迫盯人的管理手段來管理三名太空人。在任務初期,三位太空人的一天從接收地面控制人員傳來的任務清單、聆聽任務簡報開始,這份清單上幾乎可以說是詳盡列出三位太空人每分每秒該做什麼,期待他們可以上緊發條、按表操課。在這種環境下,三人的進度很快便落後於 NASA 的規劃,同時他們和地面控制團隊的關係也每況愈下。吉布森就曾抱怨道:「任何經歷過這種管理方式的人都知道,就算只有 1 小時,感覺也夠糟了,但我們可是 24 小時都生活在那種情境裡。」「那根本一點建設性都沒有,而且因為我們沒辦法自主判斷、應變,導致我們根本無法準時完成所有的事情。」根據媒體們的說法,在這種高工作量、高壓管理方式造成的雙重壓力下,進入太空後一段時間,三位太空人就再也受不了了,打定主意要發動一場「罷工」, 讓地面控制人員了解他們的處境。在 1976 年《紐約客》雜誌 (New Yorker) 的報導中,記者庫珀 (Henry S.F. Cooper) 寫道:「大約在任務進行到一半左右,有一天,三位太空人決定要發起某種靜坐罷工。那天,卡爾、吉布森和波格停止手邊的工作,轉而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到了 1980 年,哈佛商學院 (Harvard Business School,HBS) 更是將所謂的「太空罷工」發展成個案分析的教材,並在教材中提到:「1973 年 12 月 27 日這天,三位太空實驗室計畫的太空人把無線電關掉,拒絕和地面控制中心聯繫。」此後經年累月下來,太空實驗室計畫知名的「太空罷工」故事,就這麼傳開了。但根據當事太空人,以及 NASA 官方的說法,所謂的「太空罷工」似乎是另一回事。吉布森說起當年的情形時表示,當初大約在任務執行到一半時,心力交瘁的三人決定要偷吃步:三人決定輪班,每天早上只派一人參加例行任務簡報就好,讓另外兩人多出一點時間可以打理自己,或是完成手邊任務。「這個方法執行得挺不錯,」吉布森表示:「但是有一天我們沒說好,導致那時我們完全沒有人負責跟地面控制人員聯繫。」結果便是,大概有 90 分鐘──約莫就是太空實驗室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NASA 的地面控制人員都無法與三位太空人聯繫上。至於在 NASA 方面,對這起事件又有稍微不一樣的解釋。NASA 指出,外界口中的「太空罷工」發生於 1973 年的聖誕節,當天早上,NASA 的地面控制人員便知會三位太空人,出於技術因素,當天雙方大概會有 90 分鐘的時間無法聯繫。在這 90 分鐘過後,NASA 的地面控制人員順口說了一句:「在繞完整整一圈、完全沒有任何聯繫後......, 太空實驗室回來了。」而這句話,似乎成了日後外界誤會三位太空人發動罷工,以為他們刻意關閉無線電的源頭之一。至於某些故事中「三位太空人罷工一整天」的說法,NASA 相信這同樣也是誤會所致。NASA 指出,按照當初的時程規劃,1973 年的 12 月 26 日本來就是三位太空人的休假日,通常太空人們會在休假這天調整工作節奏、洗澡、閱讀,或是單純欣賞難得的太空風光。在 12 月 25 日當天,NASA 的地面控制人員開玩笑地告訴太空人卡爾:「嘿,如果你們想要的話,我想你們明天可以放個假。」卡爾回答道:「(好的,但) 明天我們還是會保持通訊管道暢通。」NASA 推測,這起玩笑、加上對太空人日程安排的誤會,便導致了「太空人罷工一整天」的傳聞不脛而走。卡爾本人在 2000 年受訪時,他也提到了這起「太空罷工」的故事,不過在他的回憶裡,那場通訊空檔是發生在休假日,也就是 12 月 26 日,而非 12 月 25 日。綜觀來看,就 NASA、當事太空人的觀點而言,外界所謂的「太空罷工」, 似乎更像是一次次的誤會、加上太空人累積下的疲勞所致。就算不論「太空罷工」的真偽與否,三位太空人的過勞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 12 月 30 日當天,三位太空人和 NASA 很認真地舉辦了一場會議,會後 NASA 也同意讓步,決定減少三位太空人的工作量,也同意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權,放棄剛開始那種緊迫盯人的管理方式。從結果來看,這些小改變的效果十分驚人,三位太空人在擁有更多自主空間後生產力大增,三人完成的工作總量遠超出 NASA 的預期──甚至超出了以工作量驚人著稱的第二批組員。此外,太空人們也開始享受起這段待在太空的美好時光。吉布森表示,在與 NASA 開會後,他開始有了餘裕可以進行額外的太陽觀測工作,還有了時間可以待在窗邊靜靜欣賞地球的美。至於 NASA 自身,也從這次任務中獲益良多。NASA 在事後坦承,當初他們確實沒有給三位「太空菜鳥」足夠的時間,適應在無重力環境下工作的感覺,一開始也為他們安排了太多工作。除此之外,NASA 也沒有給予三位太空人充分的機會與地面控制人員磨合,因為在三人準備任務期間,地面控制團隊的全副心神都放在協助第一批和第二批組員上,導致三人和地面控制團隊的關係不若前兩組太空人那般融洽。根據美國天文雜誌《天文學》(Astronomy) 的報導,NASA 在此後也修改了太空任務的規定,像是禁止全由「太空菜鳥」組成的陣容負責整個太空任務、鼓勵太空人在問題剛發生,或是可能發生的時候就盡早與地面控制團隊溝通,以免問題一發不可收拾。在此次任務後,這三位太空人都再也沒有上過太空,但吉布森自己倒是沒有因此而與 NASA 分道揚鑣,他隨後加入了 NASA 的太空人培訓團隊,幫忙挑選、訓練後來的太空人。可是每逢說起這件早已傳遍世界的「太空罷工」, 吉布森多少還是感到有些唏噓──畢竟沒有人希望在辛苦訓練、工作後,只被世人記得他曾發動一場子虛烏有的「太空罷工」。「(我們) 努力訓練、工作,結果卻被一個故事 (太空罷工) 凌駕其上,這種感覺可一點都不好玩。」吉布森無奈地說道:「每次有人提到我們的任務,總是會講到太空罷工事件。」「我很確定要是我能進天堂的話,連上帝都會問我當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35年後再看車諾比核災:從人間煉獄到狗狗天地?
35 年前,在車諾比核災 (Chernobyl disaster) 發生後不久,蘇聯當局派出士兵,開著車輛趁夜趕往今日烏克蘭境內的普里比亞特村 (Pripyat), 將一批批驚魂未定的居民們撤離核災地區。在一片兵荒馬亂中,許多居民們飼養的寵物都被留下,牠們隨後也幾乎都被蘇聯的士兵槍殺,以免牠們日後亂跑,導致輻射汙染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等到蘇聯士兵離開後,一小批逃過死劫的動物才從藏身處探出頭來,重新在這個被人類拋棄的災區裡展開新生活。35 年後,當年大部分躲過一劫的動物們都已經死去,但牠們的後代及附近的野生動物們,早已在這 35 年的歲月裡,成為了車諾比核電廠地區的新居民,當中一部份、尤其是狗狗們,更是和如今駐守著這塊管制區的警衛們,培養出了獨特的關係。根據美國動保組織「乾淨未來基金會」(Clear Futures Fund) 的統計,如今在車諾比核電廠這塊約 2,600 平方公里大的管制區裡,總共有約 250 隻狗狗在這裡生活著,牠們有些定居於此,有些單純只是過客。但乾淨未來基金會發現,絕大多數在車諾比核電廠內出現的狗狗壽命都不長,這一部分固然與輻射有關,另一部分也是因為這裡的生活條件很嚴苛,狗狗們得自行覓食,加上酷寒的冬季、疾病等,都讓這些狗狗們鮮少能長命百歲。儘管命不長久,其中還是有一小部分的狗狗在短短一生中,和駐守車諾比核電廠的警衛們,共同發展出了一段獨一無二的情誼。現在的車諾比核電廠是個管制區,除非事先申請,否則不能輕易進入。但多年來,當局總是會發現有人想要闖進來探險,因此便委託保全公司,派遣警衛駐守在車諾比核電廠周遭、定期巡邏,避免更多人擅自闖入。長時間下來,有幾隻出沒在管制區的狗兒似乎發現了警衛的職責,時不時便會在警衛們巡邏時出現在他們周遭,要不是陪伴警衛們到各處巡視,就是利用自己的狗吠聲提醒警衛們發現異常狀況,藉此換來一頓晚餐,或是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小角落。偶爾,如果狗狗們願意,警衛們也會替狗狗處理身上的傷口,或是替牠們接種狂犬病的疫苗。久而久之,一些比較常出現的狗狗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一隻名叫「泰山」(Tarzan) 的狗很擅長與人互動,已經成為連遊客都知道的小網紅;小胖狗「香腸」(Sausage) 也很有名,每到冬天,警衛們總是會發現牠趴在房屋的加熱管上取暖。當然,也並非每隻管制區內的狗都樂於靠近人們,一隻被警衛們喚作「阿爾卡」(Arka) 的狗,就老是在警衛想替牠接種狂犬病疫苗時齜牙裂嘴,不准任何人靠近牠;另一隻狗狗更是連摸都不能摸,警衛們頂多只能在牠附近留下一點食物,「牠會等到你離開後,才上前把食物吃光」。這些狗狗們和派駐當地警衛間的關係十分獨特,而在專家眼裡看來,這些狗狗也像在都市中出沒的流浪貓狗一樣,是一群介於「馴養邊緣」的動物。圖中兩人並非警衛,而是到當地施工的工人,在專家們眼裡,這些狗狗與警衛間的互動十分耐人尋味。在英國牛津大學 (University of Oxford) 研究動物馴化史多年的專家拉森 (Greger Larson) 指出,車諾比核電廠的警衛與狗狗發生的一切,就有如人類與動物互動史的縮影一樣,他說:「在過去 1 萬 5,000 年來,我們總是能發現類似的故事。人們不只會和狗,也會和很多動物產生緊密的連結。」受雇於美國政府的野生動物學家韋伯斯特 (Sarah Webster) 則發現,這些狗狗的狀態似乎和城市裡時不時便會與人互動的流浪貓狗有些類似,牠們都和人類有豐富的互動經驗,很難稱得上是「野生」; 卻又來去自如,似乎也不太算是「馴養」, 如果硬要歸類,這兩者反而更像是處於「馴養邊緣」(on the edge of domestication) 的動物。不過韋伯斯特也指出,倘若真要細究起來,車諾比核電廠的狗狗們和城市裡的流浪貓狗處境仍有些差別,「車諾比核電廠管制區非常特別,它是一個被人類拋棄的地方。所以,這些狗狗少數每天都會遇到的人,基本上,就只有警衛們而已」。現在,像乾淨未來基金會這類動保組織每年都會為狗狗們募款,好為牠們接種疫苗、做結紮手術,慢慢降低廠區內狗狗的數量。儘管在過去 35 年來,這些狗狗已經成為車諾比核電廠的新居民,但放著不管也不是辦法,因此過去也確實有人提議重新考慮全面捕抓、撲殺狗狗,只是這項提議最終還是受制於規模、資金等問題而暫時作罷。現在,像乾淨未來基金會這類慈善組織,每年都會固定派人前來車諾比核電廠為狗狗們結紮、施打疫苗,近年來也會將一部份新生的狗狗送往海外有意認養的人家,緩慢而穩定地降低出沒在車諾比核電廠地區狗狗的數量。至於警衛們自己,他們雖然是狗狗的好夥伴,平常也鮮少擔心輻射汙染的問題,但偶爾還是會為了安心,而把狗狗抓來用輻射計測量一番。但無論何時,大部分人被問及是否應該撲殺狗狗時,依舊會主張應該放牠們一條生路。化名為博格丹 (Bogdan) 的警衛在面對這個問題時,總是會回答道:「這些狗狗們為我們帶來喜悅。」「對我個人來說,牠們是生命仍在這個充滿輻射的末日世界中生生不息的象徵。」
【地球 24小時】04/27 拍賣球王的人生
在倫敦佳士得 (Christie's) 拍賣行內,工作人員正在展示即將在 6 月 23 日現場拍賣會上登場的拍賣品,這次的拍賣品由瑞士網球名將費德勒 (Roger Federer) 提供,每件拍賣品預估可以拍得 5 萬到 7 萬英鎊 (折台幣約 193 萬 - 270 萬元), 拍得的金額將投注在他一手創立的慈善組織「費德勒基金會」(Roger Federer Foundation), 用來增加瑞士和非洲孩子的教育資源。費德勒在聲明中提到:「拍賣會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代表我網球生涯的某個時刻,讓我能將我人生的某一部分和全世界的粉絲分享。」 相關閱讀:《一支 10 秒影片,怎麼賣出 660 萬美元?》世界上的拍賣品千奇百怪,今年二月,來自美國邁阿密的蒐藏家羅德里格斯 - 弗雷利 (Pablo Rodriguez-Fraile) 將一支只有短短 10 秒的影片拿去拍賣,最後竟以 66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 億 8,400 萬元) 的驚人天價成交。在位於美墨邊界的德州拉霍亞市 (La Joya), 剛剛渡過格蘭河 (Rio Grande river) 進入美國的移民家庭正等著被美國邊境巡邏隊送往安置處。 相關閱讀:《美國夢的黑暗面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你有個「美國夢」嗎?在美國,許多人認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然而根據一份研究,人們對美國夢的想像樂觀過了頭。在首都巴西利亞的國會建築前,抗議民眾在草地上立起一個個十字架,每個十字架都代表一位因染疫身亡的患者,藉此抗議當局防疫不力,讓無數條人命白白犧牲。 相關閱讀:《COVID-19 打造的「靜海之年」: 海洋環境音在疫情之下如何改變?》航運船隻、拖網捕撈、石油平台,或甚至海底採礦,這些人類活動對海洋造成了嚴重的噪音汙染,但這些聲音,在去年可以說是幾乎消失不見...... 在曼谷路邊的小吃攤,一名男子坐在設有防疫隔簾的座位上大快朵頤。 相關閱讀:《左宗棠雞不是來自中國 那些被誤會的「異國料理」們》在台灣,「月亮蝦餅來自泰國」和「蒙古烤肉來自蒙古」常常令人不疑有他,但這兩道菜雖然有著異國風的名字,卻都是在台灣本地所發明的料理。而在世界各國,類似的現象更是從沒少過。在哈薩克第一大城阿拉木圖 (Almaty), 一名民眾在由百貨公司改建的疫苗接種中心內接種哈薩克自己研發的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苗──QazVac。 相關閱讀:《不是去逛街!美國高中把校園搬到梅西百貨裡》百貨公司除了可以改建成疫苗接種中心,還可以改建成學校。在美國佛蒙特州的伯靈頓市 (Burlington), 就出現了這麼一間由百貨公司改建而成的中學。隨著義大利衛生部將大部分區域標示為染疫風險較低的黃區,餐廳、酒吧、博物館等公共場所也隨之解禁,觀光客也重新回到龐貝 (Pompeii) 古城參觀,感受古羅馬的氣息。 相關閱讀:《「就像當年的藍寶堅尼」 義大利龐貝古城出土華麗馬車》用現代人好理解的話來說,這台不久前出土的四輪馬車就像是當年龐貝人的藍寶堅尼跑車。在加州洛杉磯的斯坦利莫斯克法院 (Stanley Mosk Courthouse) 外,流行歌手小甜甜布蘭妮 (Britney Spears) 的支持者拿著海報聲援她,希望希望法院可以終止她父親的管理人身分,讓布蘭妮可以重新拿回對財產、行動等相關權利。今年二月,在《紐約時報》的全新紀錄片《陷害布蘭妮》(Framing Britney Spears) 上映後,許多媒體紛紛反省起自己當年瘋狂跟拍布蘭妮的舉動,有些更公開向布蘭妮道歉...... 相關閱讀:《「向布蘭妮道歉」 《紐約時報》紀錄片帶起反思八卦風潮》在倫敦白金漢宮內,人在溫莎城堡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 透過視訊接見拉脫維亞大使布米斯特 (Ivita Burmistre)。 相關閱讀:《英國女王最理想的伴侶:陪伴女王 70 載 菲利普親王 99 歲高齡辭世》在長伴英國女王 70 多年後,本月 9 號,英國白金漢宮宣布菲利普親王 (Prince Philip) 已經於溫莎堡中辭世。他的離去不僅帶給王室巨大衝擊,女王更是形容自己的生活因為少了他,而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空白」。在首都摩加迪休的侯丹區 (Hodan), 當地維安部隊對總統任期是否能延長意見相左,進而發生分裂,害怕被衝突波及的民眾只能盡快收拾細軟,逃離家園。本月月中,索馬利亞的眾議員們齊聚一堂,他們用舉手投票的方式,同意延長索馬利亞總統穆罕默德 (Mohamed Abdullahi Mohamed) 的任期,並於兩年後再以直接選舉的方式選出下一任總統。然而,上議院在投票結果出爐後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延長任期是違憲的。事實上,總統穆罕默德的任期早就在今年 2 月 8 日屆滿,但因中央政府和聯邦各州的政治僵局,索馬利亞最終未能即時選出新的繼任者,總統人選的爭端也一路延燒至今。 相關閱讀:《彈珠也可以用來投票 甘比亞傳統投票法留不留?》在非洲另一頭的國家甘比亞,選舉投票的方式和其他國家很不一樣,他們不是用舉手、也不是用選票,而是用「彈珠」。然而,這種彈珠投票法有其限制,也讓甘比亞獨立選舉委員會計畫向彈珠說再見。在德國薩克森自由邦 (Saxony) 的首府德勒斯登 (Dresden), 可以看到以超級月亮為背景的宮廷主教座堂。這輪超級月亮比一般可見的滿月還要大上 6%, 還會在全世界引發大潮。 相關閱讀:《你的夜晚,掌控在月亮手上 研究:月相變化影響睡眠》過去一周,你是否發現自己明明睡前沒碰咖啡因、沒有滑手機,早上起來卻老是有種睡不飽的感覺,甚至過去幾天的就寢時間無意中比其他時候晚了一點?今年一月,科學家發表一項新研究,顯示月相變化是影響人們睡眠的關鍵,不少人會在滿月前夕睡得特別少,很可能你也成了當中一人。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4/26 今朝有酒今朝醉
在威尼斯,人們開心地在露天酒吧享受正餐前的小酌時光。隨著義大利衛生部在 23 號晚間宣布將大部分區域標示為染疫風險較低的黃區,餐廳、酒吧、博物館等公共場所也隨之解禁,歡迎客人再次上門。 相關閱讀:《「美酒得來速」重現江湖 瘟疫中重生的文藝復興巧思》16 世紀的佛羅倫斯酒商大概不會想到,當年他們的一項小小發明,卻成了解決 21 世紀餐廳們「如何在瘟疫中販售食物給顧客?」的最佳解答之一。在首都瓦爾帕萊索 (Valparaiso), 可以看到民眾將輪胎點火後放在路上,藉此抗議智利當局一意孤行,不管國會議員已經同意讓民眾可以提領勞退基金的決定,這也讓民眾難以應付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造成的經濟困境。 相關閱讀:《「沒能享受人生就死去」 澳洲人死後多留下大筆退休金》你的退休後生活,會是什麼樣貌?豪華郵輪玩遍世界?或是買下夢寐以求的大房子頤養天年?這些對大部分的澳洲人來說都太過奢侈,他們寧可讓退休金存在戶頭動也不動。在賓州的吉爾伯茨維爾 (Gilbertsville),「奧迪尼斯最佳玻璃纖維泳池」(Ordini's Best Fiberglass Pools) 承包商正在安裝家庭泳池,它們每周平均要安裝 4-5 座泳池,且它們的訂單已經排到明年四月。「奧迪尼斯最佳玻璃纖維泳池」表示,因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的關係,人們無法到公共泳池享受戲水的快樂,於是有許多家庭乾脆在後院安裝泳池,想辦法幫無趣的封鎖生活找樂子。 相關閱讀:《研究:「無聊」可能對防疫造成威脅》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很無聊嗎?現在有專家指出,在因 COVID-19 (武漢肺炎) 而封城的狀況下,人們會因為感到「無聊」, 變得更容易做出錯事...... 在巴斯克自治區的格爾尼卡鎮 (Guernica), 人們看著用巧克力再製的畢卡索 (Pablo Picasso) 畫作《格爾尼卡》。《格爾尼卡》的出現,來自 1937 年 4 月,納粹德國受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 (Francisco Franco) 之邀,地毯式轟炸格爾尼卡鎮,這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次進行地毯式轟炸。為了描繪戰爭的殘酷,畢卡索留下了這幅《格爾尼卡》告誡世人。 相關閱讀:《在別人的作品上畫畫 用 X 光穿透畢卡索《蜷坐的乞丐》》全身包裹著芥末黃披肩、頭罩白色頭巾,畫中的她神色憂愁地把頭歪向一側──這是畢卡索的畫作《蜷坐的乞丐》(La Misereuse Accroupie, 英譯 The Crouching Beggar)。現在,透過新興技術,研究者發現這幅畫除了神色憂愁的女子以外,還有著更多沒有被發現的東西。在第一大城布松布拉 (Bujumbura) 的姆皮姆巴中央監獄 (Mpimba Central Prison), 獲得特赦的受刑人開心地手舞足蹈。近日,為了解決監獄空間不夠、過度擁擠的問題,蒲隆地總統恩達伊希米耶 (Évariste Ndayishimiye) 宣布特赦 5,255 名受刑人、將近全國 40% 的受刑人。然而,對國家造成嚴重安全威脅的受刑人不在此列。 相關閱讀:《帶給你健康的跑步機 背後原型來自監獄》每當進到健身房,想到要在跑步機上暴汗就讓你覺得像酷刑嗎?沒錯,跑步機還真的是酷刑!在首都新德里的火葬場,一名穿著全身防護服的男子跑過用來火化遺體的柴堆。從本月 22 號開始,印度 COVID-19 (武漢肺炎) 患者人數每日都飆破三十萬人,讓當局疲於奔命,希望能盡快壓下捲土重來的疫情。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本月 21 號,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斷氧事故,導致多名病患死亡,這也是印度當前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肆虐,各大醫療院所缺藥、缺病床,甚至缺氧現象的縮影。在駐伊斯坦堡的美國領事館外,來自土耳其「愛國黨」(Vatan Partisi) 的民眾手持國旗和標語抗議,上頭寫道:「大屠殺是美國的謊言」, 藉此抗議日前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稱 1915-1917 年鄂圖曼帝國 (Ottoman Empire) 對亞美尼亞人實行「種族滅絕」(genocide)。當時,鄂圖曼帝國境內有大約 150 萬名亞美尼亞人遭到屠殺。 相關閱讀:《大屠殺可以預測嗎?》過去,不管是發生在鄂圖曼帝國境內的種族滅絕還是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都是人類史上難以抹滅的汙點,撕扯著世代子孫的心。2015 年,一群研究人員宣布,他們設計了一套系統,可以預測哪一個國家最容易發生大屠殺,讓大家可以早一步預防。在南伽拉號 (KRI Nanggala 402) 潛艇最後出沒的峇里島附近水域,人們將寫有 53 名罹難者姓名的悼念花圈丟入水中。周日 (25), 印尼海軍和盟國共同組成的潛艇搜救隊表示,它們已經成功在印尼峇里島北部、水深約 838 公尺的海床上,找到了從 21 號開始失聯的印尼潛艇南伽拉號殘骸,上頭的 53 名官兵也證實全數罹難,印尼潛艇隊的指揮官塞蒂亞萬上校 (Col. Harry Setyawan) 亦是其中一員。 相關閱讀:《老潛艇的最後身影:印尼南伽拉號確定沉沒 53 名官兵全數罹難》在首都基輔的車諾比核災 (Chernobyl disaster) 紀念雕塑旁,人們正在悼念這起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災。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 1 點 23 分,當時蘇聯車諾比核電廠第四號反應爐在進行後備供電測試時操作不當,造成反應爐爆炸,引發嚴重核災。爆炸後,蘇聯出動大量消防員、軍隊以及直升機來滅火及處理核災,這些人都在缺乏核能知識或是防護設備的情況下,直接曝露在大量輻射中,很多人當場死亡,僥倖活下來者終其一生也活在過量輻射帶來的疾病中。 相關閱讀:《野火朝車諾比核電廠邁進 民眾擔憂政府籲冷靜》在法國中北部城市默倫 (Melun) 的一所學校內,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和教育部長布蘭克 (Jean-Michel Blanquer) 一同和學生們聊天。 相關閱讀:《向總統的搖籃說再見 馬克宏宣布關閉菁英文官學院》在法國,「國家行政學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ENA) 這所學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它是法國高階官員的搖籃,多少總統、總理、部長和企業領袖都從這所學校畢業。然而,身為校友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宣布關閉這所學校,藉此推動法國停滯不前的社會流動,讓來自多元背景的學生都能靠著自身能力進入公務體系服務。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全美只能有一個Josh: 美國大學生辦「喬許大戰」 喬許們為名而戰
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 22 歲大學生喬許・斯溫 (Josh Swain) 有一個大煩惱,儘管他一生中從未遇過任何一個跟他同名同姓的人,但是每當他想用自己的本名註冊社群網站時,他老是會遇到另一個「喬許・斯溫」早他一步,讓他鮮少能成功用自己的本名申辦帳號。於是,在去年的 4 月 24 日,斯溫將所有他在 Facebook 上找得到的「喬許・斯溫」加入同一個 Messenger 群組,提議大家在一年後到美國的正中央,也就是內布拉斯加州 (Nebraska) 的林肯市 (Lincoln) 來「決一死戰」, 決定誰才是那個日後可以繼續使用「喬許・斯溫」這個名字的人。其實打從一開始,斯溫就沒打算要跟另一個「喬許・斯溫」決戰,他說:「從頭到尾這就只是個笑話而已。」但是當他將對話紀錄、對戰約定分享到網路上後,這張圖片隨即成為美國社群當紅的迷因,接連爆紅了好一段時間,久得讓斯溫足以考慮要認真舉辦一場「喬許・斯溫大戰」。既然打定主意要認真舉辦活動,斯溫決定要讓這個荒謬的活動多添一點正面意義,因此他發起了一項名為「替喬許・斯溫籌措改名手續費基金」的募款活動,替林肯市的一間兒童醫院籌措資金;同時他也邀請當天來現場的人順手帶上一些不容易腐敗的食物,好在大戰結束後將這些食物捐給當地的食物銀行。斯溫表示,他相信這些慈善活動可以讓人們見識「網路將荒謬事件化為美麗故事」的能力。除此之外,他還宣布放寬參賽資格,開放所有名字中包含「喬許」(Josh) 的人都可以帶著浮條來到現場「一決生死」, 而這場「喬許・斯溫大戰」也在此時正式成為「喬許大戰」。當然,他也不忘提醒所有喬許,雖然目前美國已經逐步放寬防疫規定,但大家最好還是戴上口罩再來參戰。Historic moment: #JoshSwain of Arizona defeats #JoshSwain of Omaha in Rock-Paper-Scissors to become the true #JoshSwain. pic.twitter.com/VJQaqGLs8p 根據當地媒體 KLKN 記者納塞爾 (Yousef Nasser) 的報導,兩位斯溫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剪刀石頭布,決定誰能當唯一的斯溫。直到上周六 (24) 當天,斯溫都還在擔心到底會有多少人現身,但時間一到,他立刻被網路的力量給驚呆了。根據他的估計,當天大約來了 1,000 人,其中大約 950 人是觀眾,另外 50 人則是名字中包含「喬許」的人,但當中只有一個人是跟他完全撞名,而他也就是斯溫最一開始想要「決一死戰」的人。在經過一場「激烈的」剪刀石頭布之後,主辦這場活動的斯溫戰勝了來自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 (Omaha) 的斯溫。當獲勝的斯溫慷慨地同意戰敗的斯溫無須改名後,重頭戲「喬許大戰」隨即揭開序幕。The fact that the #JoshFight winner, 4-year-old Josh Vinson Jr., was not only crowned the champion of the fight but also had received treatment at the children's hospital which the event raised around $8,000 for, is an incredible display of the positive power of the internet. pic.twitter.com/q6cqmS40WD 經過一翻苦戰後,斯溫 (左) 正式宣布今年 4 歲的文森二世 (右) 戰勝了在場喬許們,成為日後「全美唯一一個喬許」。在喬許大戰現場,喬許們紛紛拿起浮條,為自己的名字奮力一搏。開戰沒多久,只見一名喬許舉起浮條就往喬許身上打、一旁的喬許閃躲時不小心踉蹌了一下,跌在喬許身邊。另一對分別打扮成《星際大戰》角色尤達 (Yoda) 大師、蜘蛛人的喬許們則是靈巧閃過喬許的攻擊......。在喬許們「血戰」多時後,今年 4 歲、來自林肯市本地的文森二世 (Josh Vinson Jr.) 成了「喬許大戰」的公認贏家,還獲頒了一頂漢堡王的王冠,以及一條冠軍腰帶。文森二世的老爸文森一世 (Josh Vinson Sr.) 表示,文森二世自 2 歲起便罹患了嚴重的癲癇,童年時光大多在林肯市的一間兒童醫院病房裡度過,今天他本來只打算帶兒子出來透透氣,卻沒想到他能成為「全美唯一一個喬許」。「文森二世這輩子一定會記得今天發生的一切!」文森一世開心地告訴媒體。The #JoshFight and @joshswainaz raised all of this food for the @FoodBankLincoln and raised over $8,000 for @ChildrensOmaha. You can contribute to the Children's Hospital here:https://t.co/AP7NxBd8nK pic.twitter.com/NVEPXJPfdT 在人們玩得樂不可支之餘,喬許大戰也為當地的食物銀行募得超過 45 公斤的食物。在這場「喬許大戰」圓滿結束之餘,斯溫最開始發起的慈善活動也有了不錯的成果。到周日 (25) 晚上為止,「替喬許・斯溫籌措改名手續費基金」總共為兒童醫院募到了超過 1 萬 1,000 美元 (折台幣約 30 萬 9,870 元) 的捐款;現場的人們也帶來了超過 45 公斤的食物,同樣捐給了當地的食物銀行。至於最開始飽受撞名所擾的斯溫,現在也對自己的名字有了不一樣的看法。「(過去) 我只是個喬許,」斯溫繼續說道:「從今以後,我可是個『喬許』, 我不再只是個『喬許』了。我們大家都為這個名字感到驕傲,現在它真的有特別的意義了。」
【地球 24小時】04/25 讓我捧著你的心臟
在洛杉磯聯合車站,入圍最佳原創歌曲的英國歌手塞萊斯特 (Celeste Waite) 前來參加第 93 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她手上拿著的義大利奢侈品牌 Gucci 心臟手拿包吸引了眾人的注意。 相關閱讀:《市長就在... 噴泉裡?比利時修噴泉 發現首任市長心臟》正當工人在維修比利時韋爾維耶 (Verviers) 市中心那座紀念首任市長的噴泉時,他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成為一則百年都市傳說的見證人。在 25 號這一天,以色列軍隊將位於耶路撒冷老城區大馬士革門外頭的障礙物移開,讓巴勒斯坦人可以在大馬士革門外的廣場上祈禱,完成齋戒月必做的儀式。對此,巴勒斯坦人高舉巴勒斯坦旗幟慶祝,以巴衝突也暫時緩解。 相關閱讀:《穆斯林齋戒月日期之謎 每個月底都要舉頭望新月》如果你身邊有穆斯林朋友、或自己就是一位穆斯林的話,你可能會知道今年的齋戒月已經到了!但是,你知道齋戒月的日期到底是怎麼訂出來的嗎?在首都基輔的聖弗拉基米爾主教座堂 (Volodymyrsky Cathedral), 一名東正教的牧師在棕枝主日 (Palm Sunday) 這天將聖水潑在信徒臉上,象徵淨化邪惡、接受祝福。 相關閱讀:《哥倫比亞城市治安難解 主教:我們灑聖水驅魔》面對哥倫比亞城市布埃納文圖拉 (Buenaventura) 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當地主教決定做一些他可以做的事情:幫整座城市灑聖水。在首都恩賈梅納 (N'Djamena) 的貧窮社區,可以看到一名女孩頭上頂著水桶。近日,盤踞在查德北部的反政府軍「查德改革與和諧陣線」(Front pour l'Alternance et la Concorde au Tchad, 下文簡稱 FACT) 表示,他們已經準備好要與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好好討論在查德總統德比 (Idriss Deby) 在前線陣亡後,國家政治勢力該如何劃分。根據 FACT 的說法,本月 18 日當晚他們與政府軍的部隊發生了激戰,成功擊斃 1 名查德五星將軍,並且射傷了 10 位查德軍人,其中就包括德比在內。 相關閱讀:《贏了選舉,卻當不了總統:查德掌權 30 年總統 視察前線重傷身亡》在古吉拉特邦 (Gujarat) 第一大城艾哈邁達巴德 (Ahmedabad), 人們在氧氣瓶工廠內填裝氧氣,準備把這些氧氣送到醫院供 COVID-19 (武漢肺炎) 患者使用。從本月 22 號開始,印度 COVID-19 (武漢肺炎) 患者人數每日都飆破三十萬人,讓當局疲於奔命,希望能盡快壓下捲土重來的疫情。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本月 21 號,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斷氧事故,導致多名病患死亡,這也是印度當前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肆虐,各大醫療院所缺藥、缺病床,甚至缺氧現象的縮影。在首都哈瓦那的馬雷貢大道 (Malecón), 人們看著堤岸外成排的船隻,它們一塊鳴笛抗議美國對古巴的制裁。 相關閱讀:《排隊我最行 古巴人如何靠此賺錢?》在排隊成日常的古巴,挾著疫情和貨幣改革的雙重影響,排隊人龍只有更長,也讓「代排員」的生意蒸蒸日上。究竟,在古巴要怎麼排隊、又要如何靠排隊賺錢呢?在中爪哇省主要城市之一的梭羅市 (Solo), 民眾手捧鮮花和海報悼念在南伽拉號 (KRI Nanggala 402) 潛艇事故中罹難的 53 名官兵。周日 (25), 印尼海軍和盟國共同組成的潛艇搜救隊表示,它們已經成功在印尼峇里島北部、水深約 838 公尺的海床上,找到了從 21 號開始失聯的印尼潛艇南伽拉號殘骸,上頭的 53 名官兵也證實全數罹難,印尼潛艇隊的指揮官塞蒂亞萬上校 (Col. Harry Setyawan) 亦是其中一員。 相關閱讀:《老潛艇的最後身影:印尼南伽拉號確定沉沒 53 名官兵全數罹難》在比利時南部城市瑟穆瓦河畔夫雷斯 (Alle-sur-Semois), 一隻貪玩的狗狗把頭從牆面鑽出來,逗趣的模樣讓一旁的男孩忍不住拍拍牠的頭。 相關閱讀:《英國狗狗竊案暴增 寵物警察專門找》眼看著過去一年多來有越來越多民眾因為愛犬失竊前來求助,日前,英國諾丁罕郡 (Nottinghamshire) 警方宣布,他們將為此指派一名警察,專門處理各式各樣的狗狗失竊案。在土庫曼當地節日「馬與牧羊犬日」(Horse Day and the Shepherd Dog Day) 這一天,土庫曼副總理別爾德穆哈梅多夫 (Serdar Berdymukhamedov) 在首都阿什哈巴德 (Ashgabat) 抱著一隻牧羊犬慶祝。 相關閱讀:《德國愛狗新法:一天要遛兩次狗》當有一條新法規定狗狗的主人一天要遛幾次狗、遛多久,你覺得怎麼樣呢?現在,德國就出現了這樣子的規定...... 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第三大城沙迦 (Sharjah), 今年 36 歲的馬特羅希 (Huda al-Matrooshi) 擁有一間自己的修車廠,照片中的她正在替人修車。 相關閱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018 性別平等獎 得主都是男性》2018 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公布第二屆的性別平等獎,但是當領獎照片全部合在一起看時,那畫面迅速在社群網路引起熱議。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老潛艇的最後身影:印尼南伽拉號確定沉沒 53名官兵全數罹難
周日 (25), 印尼海軍和盟國共同組成的潛艇搜救隊表示,它們已經成功在印尼峇里島北部、水深約 838 公尺的海床上,找到了失聯多時的印尼潛艇南伽拉號 (KRI Nanggala 402) 的殘骸,上頭的 53 名官兵也證實全數罹難,印尼潛艇隊的指揮官塞蒂亞萬上校 (Col. Harry Setyawan) 亦是其中一員。對印尼海軍來說,近年在南海海域越來越強勢的中國已經讓它們備感壓力,如今又失去南伽拉號,無疑讓印尼海軍的實力大打折扣。潛艇沉沒、官兵罹難的消息傳出後,各個參與搜救的國家都向印尼表達哀悼之意,印尼總統佐科威 (Joko Widodo) 也發表聲明,稱這場悲劇「震撼了所有印尼民眾」, 他說:「我們印尼的民眾...... 謹向罹難者家屬們表達哀悼之意。這 53 名官兵都是印尼最優秀的男兒,也是最傑出的愛國者。」「南伽拉號潛艇」是印尼海軍相當資深的潛艇,加入印尼海軍已經有整整 40 年,老而彌堅的實力讓印尼海軍在 2010 年時決定將它送往南韓的大宇造船廠 (Daewoo Shipbuilding & Marine Engineering Co., Ltd) 保養、升級裝備,增強印尼海軍的水下實力。然而,在上周三 (21) 南伽拉號於印尼峇里島海域參加魚雷發射演習、獲准下潛後不久,印尼海軍就再也聯絡不上南伽拉號。考慮到事故的特殊性及獨自搜救的難度,印尼海軍在事故發生後不久立刻向盟國們求助,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等國也陸續派遣攜帶搜救潛艇裝備的船隻趕到峇里島外海,協助搜索下落不明的南伽拉號。在整個搜救過程中,時間是聯合搜救隊最大的敵人,因為唯有在周六 (24) 凌晨 3 點、南伽拉號上的氧氣完全耗盡前找到潛艇,53 名官兵才有可能生還。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甚至超過了潛艇官兵們生還的黃金時限周六凌晨 3 點,搜救進度仍未有突破性進展,搜救隊只陸續找到許多不祥的跡象,好比海面上的油漬、船艙內的一塊祈禱墊、裝著潛望鏡潤滑油的油瓶等,都暗示南伽拉號的船身可能出了問題、甚至是破損,導致它無法正常浮上海面。種種證據也讓官方決定調整搜救目標,從「潛艇失蹤」改成「潛艇沉沒」。直到周日,搜救隊總算找到南伽拉號的殘骸,一具新加坡的水下機器人則拍下了幾張南伽拉號殘骸的照片,讓專家們得以開始推測它沉沒的可能原因。印尼海軍總司令馬戈諾 (Admiral Yudo Margono) 表示,南伽拉號沉沒事故「應該不是人為因素造成,而是自然 / 環境因素所致」; 而他在周六的記者會上也曾提到,印尼海軍並不認為南伽拉號在沉沒前曾發生爆炸,反倒推測應該是南伽拉號的下潛深度超過潛艇的下潛極限──水下 500 公尺,導致船體在龐大的水壓下出現裂縫,造成了這場悲劇。不過,美國的潛艇歷史專家波爾瑪 (Norman Polmar) 提出了另一種猜測,他說:「南伽拉號可能是因為某種內部問題才沉沒,像是海水滲入潛艇管線,或是柴電潛艇的電池發生爆炸等。」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質疑海軍的說法。《紐約時報》在報導中引述一名匿名印尼海軍內部人士的說法,他表示儘管印尼海軍聲稱南伽拉號的維修紀錄完整,但事實上,南伽拉號從 2018 年 5 月以來就再也沒有做過全面檢修。無論如何,想要找出南伽拉號沉沒的真正原因,將其打撈上岸、送交專家分析無疑是最直接的方法,但這卻不是件容易的工作。目前,印尼海軍已經在研擬打撈南伽拉號的方案,但在成本及風險的雙重考量下,印尼海軍是否會按計畫打撈殘骸仍有待更進一步的評估。
【地球 24小時】04/24 不科學的身材
在俄國南部庫班河畔的克拉斯諾達爾市 (Krasnodar), 一名健美選手正在後台拍照,準備待會上台比賽。 相關閱讀:《自愛還是自虐?瘋狂劇烈運動背後藏有你不知道的秘密》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熱衷某些看來根本是「虐待」自己的運動嗎?心理學家現在就要告訴你吸引力在哪。在加州洛杉磯,一名女子拉著亞美尼亞國旗在街頭奔跑,藉此悼念大屠殺紀念日 (Armenia's Genocide Remembrance Day),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都會有大批民眾走上街頭哀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Ottoman Turks) 於 1915-1917 年間迫害境內 150 萬名亞美尼亞人的悲劇。在耶路撒冷老城區,以色列警察將一名巴勒斯坦抗議民眾帶離現場,試圖控制衝突場面。 相關閱讀:《相信自己是聖經人物 在以色列聖地引發的「耶路撒冷症」》2018 年,來自英國的麥克菲 (Oliver McAfee), 原本應該在 12 月初從以色列返回英國,然而他在進入內蓋夫沙漠 (Negev desert) 後音訊全無。根據他留下的線索,精神科醫生研判他可能得了「耶路撒冷症」, 出現了和聖經故事有關的幻覺,並且相信自己是預言者或是聖經中的人物。在北愛爾蘭的蒙恩山脈 (Mourne Mountains), 消防員正在撲滅一場森林大火。 相關閱讀:《美消防員平均一周兩人亡 為什麼他們要自殺?》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美國電視節目《斷層線》曾經拍攝了一支近半個小時的紀錄短片,指出美國消防員逐漸攀升的自殺率,也提到他們也許正承受著說不出口的心理疾病。在伊拉克中部幼發拉底河畔的希拉市 (Hilla), 民眾在齋戒月期間前往 Al-Qasim 清真寺朝拜。 相關閱讀:《穆斯林齋戒月日期之謎 每個月底都要舉頭望新月》如果你身邊有穆斯林朋友、或自己就是一位穆斯林的話,你可能會知道今年的齋戒月已經到了!但是,你知道齋戒月的日期到底是怎麼訂出來的嗎?在首都尼柯西亞 (Nicosia), 希臘裔賽普勒斯人到分隔希臘裔和土耳其裔賽普勒斯人的中古城牆遊行,希望能化解雙方存續已久的分裂,成為一個統一的賽普勒斯。 相關閱讀:《一塊起司救小島免分裂》賽普勒斯,這個坐落於地中海的島國曾受到希臘和土耳其人的統治,至今政治上仍一團亂,由希臘和土耳其政權分治南北。但你知道嗎?一塊平凡無奇的起司卻神奇地搭起了對立雙方的橋樑,就讓我們跟著《法新社》的腳步,一起去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起司有這樣的魔力吧!在首都新德里的一間火葬場,一名兒子送他染疫的父親最後一程。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本月 21 號,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斷氧事故,導致多名病患死亡,這也是印度當前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肆虐,各大醫療院所缺藥、缺病床,甚至缺氧現象的縮影。在首都大馬士革的機場內,工作人員正在將一批批來自中國國藥集團製作的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苗卸貨,並且感謝中國捐贈疫苗的行動。 相關閱讀:《防疫不該有國界 醫界籲停止「疫苗國族主義」》當許多國家大量購買疫苗,甚至擁有超出其人口數倍的疫苗數量時,世界上還有許多角落,連個位數量的疫苗都沒有...... 在首都雅加達,一名女子在印有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敏昂來 (Min Aung Hlaing) 的照片上打上一個紅色大叉,藉此譴責緬甸正在發生的血腥政變。 相關閱讀:《回去就會死:不願對示威者開槍的緬甸警察》在緬甸軍方政變之後,隨著鎮壓示威者的行動越演越烈,部分拒絕開槍射擊民眾的警察,選擇跨越邊境離開緬甸,逃到比鄰的印度尋求庇護...... 在首都開羅,一名舞者穿著白色的服裝表演蘇菲旋轉舞 (Sufi whirling), 這是伊斯蘭蘇菲 (Sufi) 教派的僧人儀式,他們透過不斷旋轉進入冥想狀態,藉此和真主阿拉溝通。 相關閱讀:《巴西無臂芭蕾少女 跳出驚人的美麗》每種舞蹈都有它驚人的美,而巴西這名無臂少女更是將舞蹈帶入另一個境界。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4/23 阿茲提克的雨神
在墨西哥市的市立水系統站,由上往下俯瞰可以看到墨西哥著名畫家里維拉 (Diego Rivera,1886-1957) 的作品 —— 一處以阿茲提克雨神特拉洛克 (Tlaloc) 為主角的噴泉。近年來,考古學家一直在古文明阿茲提克首都鐵諾奇帝蘭 (Tenochtitlan), 也就是現在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進行挖掘,希望可以更瞭解這個古文明的面貌,而 2017 年的發現可說挖出了出乎他們意料的發現。 相關閱讀:《打破既有觀念的發現 阿茲提克骷髏塔發現大量女性與小孩頭骨》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 (Cape Canaveral) 的甘迺迪太空中心,來自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人佩思凱 (Thomas Pesquet)、美國太空總署太空人金布羅 (Shane Kimbrough)、麥克亞瑟 (Megan McArthur) 和日本宇宙航空機構太空人星出彰彥準備登上 SpaceX 的獵鷹九號 (Falcon 9) 火箭、搭乘飛龍號 (Crew Dragon) 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說到飛龍號太空船,裡頭黑白色調的座艙令人耳目一新,四張座椅井然有序的分布在艙內,全都以特殊泡棉填充,中間兩張座椅前方則是飛龍號的操作中心,三塊觸控式大螢幕將承擔起控制飛龍號的重責大任。 相關閱讀:《SpaceX 的一小步,太空商業的一大步:NASA 攜手馬斯克 「飛龍號」揭開太空商業的序幕》在查德首都恩賈梅納 (N'Djamena), 軍人們扛著甫過世的總統德比 (Idriss Deby) 的棺木前往國葬會場。在縱橫查德政壇 30 年後,查德總統德比在甫勝選、即將展開第六任總統任期之際,於日前視察前線而遭反政府軍攻擊,就醫後宣告不治,為查德的政壇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相關閱讀:《贏了選舉,卻當不了總統:查德掌權 30 年總統 視察前線重傷身亡》在羅勇府的動物收容所,可以看到一隻又一隻的純種貓,牠們是在警察追緝毒販的過程中,被警方沒收的活體財產。 相關閱讀:《貓知道你在叫牠嗎?》當你呼喊狗的名字時,狗通常會擺動牠的尾巴開心地跑向你。若是主角換成了貓...... 嗯,情況可能大不相同,這也讓日本的研究人員感到好奇,究竟貓知不知道人類在叫牠?在丹麥海外領地格陵蘭的首都努克 (Nuuk), 剛上完教堂的議員們排隊走回格陵蘭議會。本月 6 號,位於遙遠北極圈內的格陵蘭舉辦了一場大選,而這場大選也因為涉及全球稀土市場的未來,而受到各國媒體的高度關注。 相關閱讀:《那場眾所矚目的格陵蘭大選 北極圈裡的稀土之戰》在新德里的巴哈杜爾醫院 (Guru Teg Bahadur hospital) 外,感染 COVID-19 (武漢肺炎) 的病患正在等待入院接受治療。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本月 21 號,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斷氧事故,導致多名病患死亡,這也是印度當前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肆虐,各大醫療院所缺藥、缺病床,甚至缺氧現象的縮影。在首都葉里溫 (Yerevan), 民眾高舉著火炬,悼念亞美尼亞的大屠殺紀念日 (Armenia's Genocide Remembrance Day),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都會有大批民眾走上街頭哀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Ottoman Turks) 於 1915-1917 年間迫害境內 150 萬名亞美尼亞人的悲劇。在亞馬遜州首府瑪瑙斯 (Manaus), 不滿政府防疫不利的民眾將政治人物的肖像泡在象徵鮮血的紅色墨水中,並且要求巴西總統波梭奈羅 (Jair Bolsonaro) 下台。 相關閱讀:《COVID-19 康復者限定 巴西群島有限度重啟觀光業》想要重啟觀光業、又想盡可能降低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再度爆發的風險,巴西世界自然遺產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 (Fernando de Noronha) 在去年九月展開了階段性觀光業重啟計畫,而首波開放登島的旅客,就是 COVID-19 (武漢肺炎) 的康復者。時值齋戒月,在杜拜執勤的警察在祈禱時間向伊斯蘭教聖城麥加的方向膜拜。 相關閱讀:《第一次麥加朝聖就上手》每年聖城麥加一到朝聖季,總會湧入超過上百萬名穆斯林,他們從各地不遠千里而來,為的就是完成身為穆斯林的使命,一生至少要來麥加朝聖一次。究竟,穆斯林來到麥加後會做些什麼?朝聖之旅為什麼對他們來說這麼重要?就讓我們跟著穆斯林的腳步,一起來一趟朝聖之旅吧!在新萊昂州的阿波達卡市 (Apodaca), 可以看到一架直升機摔在人行道上,目前出事原因尚在調查中。 相關閱讀:《搭乘直升機逃獄去 法國犯罪首腦成功脫逃》2018 年 7 月,法國巴黎郊區一所監獄傳出逃獄事件,惡名昭彰的黑道分子法伊德 (Redoine Faid) 在三名蒙面武裝男子的協助下,搭乘直升機遠走高飛......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深海火山爆發引起的巨大捲流,可能就是地球生命起源推動力
長久以來,人類對於海底的研究,可能遠不如月球、火星甚至金星表面透徹。而由於海底火山觀測難度極高,因此對於地殼運動中佔絕大部分的海底火山活動,研究成果也遠不如陸地火山。不過,里茲大學團隊提供了新的發現。科學家原本對於海底火山活動的規模並不了解,直到 1950 年代中洋脊 (Mid-Ocean Ridge System) 被發現之後,奠定了板塊移動理論,才讓這一整條長達 6 萬公里、環繞全球的海底火山帶成為研究的重點。隨後科學家們對於海底火山噴發造成的海底熱泉 (Hydrothermal Vent) 開始有更多研究,這些隨著岩漿噴發產生的熱泉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因此周圍通常有豐富的生態系統,從最基本的化能合成 (Chemosynthesis) 細菌和古生菌 (Archaea), 到甲殼、節肢動物等都會在周遭活動。當初這些熱泉周遭「嗜極生物 (Extremophile)」的發現,顛覆了科學家原本認為生物不可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觀念。此外,早期理論也認為海底火山由於海水壓力,也不會像陸地火山爆發那樣散佈火山灰。但在陸續透過無人潛水艇的觀察下,科學家發現海床上其實滿佈著大量火山灰物質,甚至有些原生生物 (Protist) 會運用火山灰物質合成自己的外膜。不同於陸地火山灰主要是由噴發的蒸氣散播,海底火山灰則是透過大量的氣泡散佈四周。而在中洋脊的海底熱泉之上,則發現了規模龐大的海洋捲流,體積可達 100 立方公里 (大約是 4,000 萬個奧運標準泳池的體積總和), 但科學家原先還無法確定這個巨大捲流,是否完全是由中洋脊海底火山噴發所造成的。里茲大學團隊則透過觀測和數學模型,證實了海洋捲流與海底火山噴發的關聯性。團隊針對東北太平洋海床上分佈的火山灰進行觀測,發現灰燼以及岩漿成分可擴散到距離噴發地點數公里之遠。在海底擴散如此長距離所需要的能量,並無法單純用洋流或潮汐來解釋。團隊認為海底火山噴發造成的灰燼和岩漿擴散,需要大約 1 兆瓦的能量 (約全美國 3 個月用電量總和)。而透過數學模型計算,團隊証實如此龐大噴發能量能夠創造出來的海洋捲流,約與觀測到的巨大捲流體積接近,因此可驗證這個巨大海洋捲流是由中洋脊海底火山噴發所創造出來的。這項發現可推測,數十億年前,地球生命應是從中洋脊海底火山帶的極端環境下,產生了基本的單細胞生物,再透過噴發以及海洋捲流,將生物擴散到海洋各處,進而在不同的環境中進化成更多樣化的生物鏈。就目前天文學家觀測到的火星以及土衛二號上,都具有與地球類似的海床火山帶以及噴流現象,因此里茲大學團隊的這項發現,可以讓天文學家將來觀測火星和土衛二號的生命跡象時,有新的觀測目標。
阿薩姆的彩虹驕傲:《刑法》377條款的突破與印度多元性別認同
「我們是男同志」,「無所謂」 “We are gay”, “That’s ok”「我們是女同志」,「無所謂」 “We are lesbian”, “That’s ok”,「我們是跨性別」,「無所謂」 “We are transgender, “That’s ok”「我們是雙性戀」,「無所謂」 “We are bisexual, “That’s ok”「我們是海吉拉 [1]」,「無所謂」 “We are hijira, “That’s ok”「可是你不是」,「無所謂」 “But You are not, “That’s ok” 三月底一個晴朗的春日下午,數百名同志運動的支持者集結在古瓦哈蒂 (印度東北地區最大城市,位於阿薩姆邦) 市區的 Anuradha 電影院門口,歡樂地寒暄、等候,看著亮眼的扮裝皇后穿梭在裝飾著各式彩虹標誌的人群之中。在活動召集人宣讀過今年的訴求與遊行注意事項後,大家迅速地分發寫有標語的紙板 (Love is love; welcome to the revolution; love has no gender...)、攤開彩虹旗,排成兩行,在 Happy Pride 的歡呼聲中,在第二波新冠疫情爆發的陰影下,將口罩戴好戴滿,踏出了第 8 屆阿薩姆彩虹遊行的腳步。在 4 公里長的遊行路途中,參加的民眾一路上用英語、印地語、阿薩姆語、孟加拉語應和著宣傳車上所放送出來的口號。謹守紀律的兩列人龍與機車、三輪車、公車、小客車等各式車輛分享古瓦哈蒂繁忙的馬路,軍警注意著不讓車輛碰撞到遊行隊伍,主辦單位則時時提醒遊行者不要影響交通。這或許是同志族群最能夠公開享受公共空間的時刻之一,在這個兩年半前同性性行為仍被視為罪行的國家,驕傲遊行是個難得的解放時刻,解放社會套在性別認同上的枷鎖,並爭取自身的存在感與存在權。 阿薩姆邦在 2014 年舉行第一次驕傲遊行,這也是印度東北地區的首次同志遊行,同運支持者之所以在這一年決定勇敢走上街頭,是為了抗議前一 (2013) 年印度最高法院所做出的「開倒車」判決,該法院推翻德里高等法院 2009 年判定將同性性行為定罪的印度《刑法》第 377 條違憲的決定,認定該條款仍然有效。古印度文明對於性別的理解與觀察既多元且包容,在《吠陀經》等眾多印度古籍以及印度傳統史詩中,可以看到許多關於性別變換的描繪,例如在《摩訶婆羅多》中,英雄阿朱那 (Arjuna) 以第三性的身分生活了一年;另一名人物束髮 (Shikhandi) 出生性別為女,但以男孩的方式被養大,最後並與女性結婚。此外史詩中也出現兩名轉換性別的國王。印度神話中眾多雌雄同體、忽男忽女的神明也讓人看到古印度社會對於性別流動的豐富想像,例如半女主神 (Ardhanarishvara) 是濕婆神與其配偶帕瓦蒂女神 (Parvati) 的合體;濕婆與毗濕奴兩位男神合體為訶里訶羅 (Harihara); 濕婆神與火神阿耆尼 (Agni) 在沒有女性子宮的情況下產下戰神卡帝凱耶 (Kartikeya); 跋吉羅陀國王 (Bhagiratha) 則是由兩名王后所生;毗濕奴神化身為茉希妮 (Mohini) 與濕婆神交媾,並產下阿雅帕 (Ayyappa); 無獨有偶,黑天也曾化身為女性嫁給阿拉凡 (Aravan)。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的神明變裝秀在在顯示古印度民族早有一套繽紛的性別光譜。Unnatural offences: Whoever voluntarily has carnal intercourse against the order of nature with any man, woman or animal, shall be punished with imprisonment for life, or with imprisonment of either description for a term which may extend to ten years, and shall also be liable to fine. Explanation: Penetration is sufficient to constitute the carnal intercourse necessary to the offence described in this section. 違反自然罪:凡自願與男性、女性、動物以違反自然法則的方式進行性交者應處以終生監禁,或是最高判處十年徒刑,得併科罰金。釋義:性器插入便足以構成本條所描述之性交罪行 [2]。印度《刑法》第 377 條英國殖民前的印度社會儘管並非全然擁抱非典型性傾向,卻也未曾將同性關係視為重罪。然而到了 1862 年,英國殖民者遵循維多利亞時期道德觀所訂下的印度《刑法》開始生效,其中將同性性行為定罪的 377 條款根據的是遠在 250 年前的 1533 年《性悖軌法」(Buggery Act) , 這條罔顧殖民地原有性別文化的法條開始了 150 多年對於印度同志族群的迫害。英國殖民者甚至在 1871 年的《犯罪部族法》(Criminal Tribes Act) 中,將從史詩時代便存在的海吉拉列為犯罪部族。最早挑戰《刑法》第 377 條的是「反愛滋歧視運動」(AIDS Bedbhav Virodhi Andolan, ABVA), 該團體在 1994 年對德里高等法院提出訴願,但並未被受理。接著在 2001 年,致力於愛滋防治與性健康宣導工作的非政府組織「納茲基金會」(Naz Foundation) 也對德里高等法院針對此法提出訴願,多年之後,德里高等法院終於在 2009 年判決 [3]《刑法》第 377 條的部分條文違憲,違反印度《憲法》第 14 條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第 15 條 (所有公民都不得因宗教、種族、種性、性別、出生地而遭受歧視)、第 21 條 (除非依照法律規定之程序,否則任何公民均不得被剝奪生命或人身自由), 並表示成年人之間合意的性行為不應受到法律制裁,無論性別為何。高等法院法官並引用印度憲法設計人、同時也是反種姓運動發起人之一的安倍卡博士 (Dr B.R. Ambedkar) 關於民主與博愛的概念,表示 LGBT 族群也像非高種姓族群一樣,是合法的少數團體,應享有其他少數團體也享有的權利與保障。 此項判決無疑是印度同志平權運動的一大勝利,然而同志族群享受同性性行為除罪的成功果實才短短 4 年,印度最高法院又在 2013 年推翻 [4] 德里高等法院的判決,裁定刑法 377 條符合憲法、德里高等法院的判決「在法律上無法成立」。諷刺的是,將印度同性性行為罪行化的殖民母國英國在同一年宣布同婚合法。最高法院開倒車的判決對於印度同志族群不啻是一記殘酷的重擊,也引來國內外許多重要人士的關注,包括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但最高法院仍是拒絕受理納茲基金會所提出的複審訴願。當納茲基金會最後所提出的「更正判決訴願」(curative petition, 印度特有的司法救濟形式) 還在法院等待受理時,2018 年 1 月,最高法院受理了由喬哈 (Navtej Singh Johar) 等 5 人在 2016 年提出的訴願,同年 9 月,由 5 名法官組成的《憲法》法庭宣判 [5], 對於成人之間合意的同性與跨性性行為施加刑法 377 條乃屬違憲行為,首席大法官更進一步表示「歷史欠 LGBT 族群及其家人一個道歉」。在印度獨立 70 年後,英國強加在前殖民地人民身上不合時宜的道德與法律枷鎖終於被正式解開、摒棄。印度東北包括阿薩姆在內的地區,雖然地處偏遠,遠離印度主流社會,眾多族群也屬於社經弱勢,但在同志權益方面,卻有多項第一:首先阿薩姆擁有印度東北地區第一位跨性別法官 (全印度共有 3 位跨性別法官) 巴魯女士 (Swati Bidhan Baruah), 巴魯法官也是「阿薩姆跨性別協會」(All Assam Transgender Association) 的創辦人,在她於 2018 年提出一項有關跨性別人士健康與醫療議題的公益訴訟 [6] 後,就在今年阿薩姆驕傲遊行的次日,古瓦哈蒂高等法院在判決中,指示阿薩姆邦政府在古瓦哈蒂醫學院附設醫院設立跨性別人士專門中心,未來此中心將有熟悉跨性別健康議題的專家進駐,中心亦會提供性別重置手術,並處理此族群的健康相關議題。此外,2020 年,「阿薩姆公職委員會」(Assam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在公職考試的性別欄加入「跨性別」選項,成為印度第一個採取此項做法的邦政府委員會,阿薩姆公職委員會主席巴塔恰利亞 (Pallav Bhattacharya) 表示,這一年共有 42 名跨性別人士報考。儘管有著種種亮麗的表現,印度同志平權之路仍然面對社會、政治、宗教等等方面的諸多障礙,在今年阿薩姆驕傲遊行的幾大訴求中,包括了同婚合法、同志伴侶收養小孩、性別教育納入中小學及大學課綱、跨性別族群社會經濟福利措施等議題,而當中阿薩姆特有的訴求則是將跨性別人士納入國家公民登記 (National Registration of Citizenship)。 阿薩姆於 2019 年更新國家公民登記後,有 200 萬人因為無法提供有效證件而未被列入公民名冊 [7], 其中包含約 2,000 名跨性別人士。這些人大多因為自我的性別身分認同不符合家庭與社會期待,因而被原生家庭驅逐,或是主動逃離家庭壓迫與暴力,與原生家庭失聯,導致無法取得身分證明文件,然而跨性別族群的特殊困境並未在公民登記的過程中受到考量。阿薩姆彩虹隊伍經過古瓦哈蒂的高等法院時,群眾正高喊著 Azadi (自由)、Azadi, 聲嘶力竭地傳達渴望擁有免於恐懼、免於被歧視的自由,在一年一度儀式性的彩虹遊行中,同運支持者互相集氣、打氣,希望可以一一擊倒種種讓 LGBT 族群被剝奪基本人權的障礙。當彩虹旗抵達終點 Dighalipukhuri 公園後,眾人在激昂的鼓聲中以熱情的舞蹈為遊行畫下句點,接著便帶著在遊行中所獲得的斑斕能量,回到各自的生活,繼續驕傲地與偏見及體制對抗。作者按 / 編按 [1] 泛指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自古便存在的跨性別族群,海吉拉通常生理性別為男,但自我認同為女性或非男非女。[2] 我國《刑法》第 10 條第 5 項針對性交行為也有所定義,「稱性交者,謂非基於正當目的所為之下列性侵入行為:一、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或使之接合之行為。二、以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或器物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使之接合之行為。」[3] 根據印度司法組織層級的設計,自下而上分為地方法院、高等法院與最高法院,綜理民、刑事等案。各級法院有對個案進行審判之權力,各審級之法官對於《憲法》適用於所審判之個案與否有引用、判決、解釋之權力,但該解釋僅適用於個案之判決,並作為後續其他法官審判之參考,並無拘束全國之效力;由印度最高法院 5 名法官所組成的「《憲法》法庭」則具有解釋憲法之權力,類似於我國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其對於《憲法》的解釋如同我國釋字,具有拘束全國之效力。故本處所指,高等法院所做之判決認為印度《刑法》第 377 條有違憲之於,乃係高等法院法官針對《憲法》之於所審判個案之判斷,尚無全國性之拘束力。[4] 此處,印度最高法院推翻高等法院之判決,係指印度最高法院審理他案所為之判決,尚非《憲法》法庭所作成之釋字,自無拘束全國之效力。但由於是最高法院的判決,程度上有較高的權威倖存在,或被後續審判所援引。[5] 此處由《憲法》法庭所做出之解釋,始有釋字之拘束全國行政、司法與立法等各機關之效力。簡單來說,前面兩個註釋所指的都只是各級法官針對個案的判決,但不是釋字。[6] 公益訴訟的概念可參考我國《行政程序法》第 9 條「人民為維護公益,就無關自己權利及法律上利益之事項,對於行政機關之違法行為,得提起行政訴訟。但以法律有特別規定者為限。」[7] 名字未被列入國家公民登記簿的人即被視為可能的非法移民,面對被送入拘留營,繼而驅逐出境的命運安。[8] Azadi 源自波斯語,亦出現在其他許多語言中,如印地語、孟加拉語、喀什米爾語等,意指自由。
重返榮耀之路 巴黎聖母院火劫兩週年
2019 年 4 月 15 日,一場惡火侵襲了巴黎聖母院,在眾目睽睽之下,絕大部分的木質閣樓屋頂遭到吞噬,隨後標誌性的哥德式尖塔更在全球人民的嘆息聲中應聲斷裂。歷史可追溯至 12 世紀的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歷史人文的瑰寶,對法國人而言,這絕對是揪心的一夜。火災當下,總統、總理、部會首長都停下手邊的工作,全心對抗惡火。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當晚向全國人民說道:「過去我們建造、擴建、改善了這座大教堂。將來我們會一起重建它,因為它是法國命運的一部分。」隔天,馬克宏隨即宣告要在五年內重建聖母院─也就是 2024 年巴黎奧運前夕,時任總理菲力普 (Edouard Philippe) 也宣布舉辦聖母院重建國際建築競圖。頓時間,國際知名建築師都躍躍欲試。幾個月後,各種聖母院的創新設計紛紛出爐,包括斯德哥爾摩建築事務所提出以公共游泳池取代尖塔和屋頂、比利時建築工作室的空中花園及法國地景建築師的露台步道等,在全球網友間掀起一波討論與投票熱度。然而在古蹟與建築國家委員會主席李魯 (Jean-Pierre Leleux) 的倡議下,馬克宏政策大轉彎,在 2020 年 7 月宣布放棄建築競圖,並決定重新建造「一模一樣」的巴黎聖母院。李魯在接受參議院平台訪問時表示,當初政府宣布要國際競圖時,他在內的古蹟愛好人士都感到憂心。他說:「我們不反對建築現代化,但這不適用於巴黎聖母院。」此外,時間也是考量因素,若要國際競圖,重建將會花去更多時間,無法達到五年內完成的要求。回顧過去兩年,巴黎聖母院的重建過程出現不少始料未及的挑戰,導致修復工程兩度中斷─第一次是 350 噸鉛構成的教堂尖塔和屋頂燃燒後殘存鉛微粒子造成的汙染;第二次則是 2019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疫情。由於鉛可能對人體帶來傷害,因此不僅聖母院修復工作於 2019 年 7 至 8 月間暫停,連巴黎市政府都頒布一連串緊急措施,封閉工地進行去汙染工程,以及下令檢測周邊的學校和托兒所,確認鉛金屬微粒子殘量是否超標等。也因此,在總統宣布依照原貌重建聖母院後,另一個爭議馬上浮現─能否保留鉛製屋頂。最後古蹟與建築委員會成員投票通過繼續使用鉛,「以尊重原始建材」。法國地景與美學保護協會榮譽主席、藝術史學者加蒂 (Alexandre Gady) 向委員會解釋,「巴黎聖母院當初的屋頂就是用鉛製作,若我們改變放在如此脆弱建築上的建材,恐會改變整個結構的平衡」。修復工程總監喬治嵐則認為,所有巴黎的重要古蹟與全法國大教堂的屋頂都是鉛製的,而且「現在也有讓鉛製品不會危害健康的處理方式」。鉛汙染危機後的六個月,疫情又打亂步調,修復工程自 2020 年 3 月中又再度停工,直到 4 月底才逐漸復工。獲准復工時,喬治嵐向媒體強調,會採取必要的措施,以確保人員遵守衛生規範與社交距離。此外,4 萬片鷹架拆除的工程遠比想像中更加艱困。由於大火發生當時聖母院正在進行修繕工程,屋頂滿布鷹架,燒熔後的鷹架接近崩塌,拆除過程為了不進一步傷及已被火燒出大洞的建築與施工人員,必須格外小心,一片片拿除,以至於鷹架拆除行動竟耗時半年,直到 2020 年 11 月底才大功告成。接著,教堂兩側搭起新的鷹架與長板,並運進五組每組 1.5 噸、特別訂製的木製穹頂下方加固支撐機制,以確保之後尖塔施工時屋頂承重無虞。在這過程中,屋頂之外的修復工作也同時進行,包括一旁的祭堂、壁畫和彩繪玻璃等。壁畫修復師巴宏 (Marie Parant) 在受訪時說道,「這是很棒的事,所有工程都同時進行。我們和玻璃、雕刻及壁磚修復師一起工作。我們很喜歡這個工地的點,就是大家一起修復,如此一來,壁畫與石像、玻璃及雕刻就更能互相協調融合」。2 月初開始,另一項作業也馬不停蹄地展開,那就是尖塔骨架木料的篩選工作。森林專家有兩個月的時間,在 100 到 200 歲的橡木中,挑選出長度、粗細與質地合適的橡木,作為支撐歷史尖塔的重要骨架。砍伐工程預計今年進行,並於 2023 年完成尖塔製作,趕在 2024 年風光重現。巴黎聖母院的修復行動,被法國視為搶救人類文化遺產的浩大計畫,不僅有 40 多間公司參與,每天最少動用 200 名工匠、施工人員和工程師輪流爬上 50 公尺高的工地。無論是在政府反應的速度,以及各界齊心協力相助的程度上,巴黎聖母院的重建工程都可說是全球古蹟搶救的標誌性參照。祝融意外當晚,馬克宏立即宣布將成立國家級單位以應對用來重建教堂的捐款,並委由四大古蹟文物相關基金會協助募捐。菲力普也於隔天召集內政、文化、財政等部會首長,研擬聖母院重建計畫,並在一週後提交《巴黎聖母院重建與保存特別法》草案,其中包括馬克宏承諾的全國募資單位、增加減稅額度、補助管理委員會、成立專責機構等,以最大幅度加速重建工程。各方湧進的捐款數字也令人振奮。協助募資的古蹟基金會網站當晚就因太多訪客而不堪負荷,加上法國路易威登集團 (LVMH) 阿爾諾 (Arnault) 家族、萊雅集團 (L’Oreal) 貝登古 (Bettencourt) 家族、開雲集團 (Kering) 皮諾特 (Francois-Henri Pinault) 家族等大財團的大筆捐款,募集金額很快就超過 8 億歐元。同時也有企業捐贈物資,例如資產管理公司 Groupama 就捐贈了 1,300 棵百年橡木。國際捐贈者也慷慨解囊。塞爾維亞以國家名義捐贈 100 萬歐元,為第一個官方捐款的國家;匈牙利塞格德市 (Szeged) 則捐贈了 1 萬歐元,以感謝 1879 年當地毀滅性洪水重建工作時巴黎給予的協助。美國、巴西等地都有機構提供大筆捐助。智利、加拿大等國則承諾提供所需的天然資源如銅、鋼、木材等。然而湧進的募款也引發爭議。首先是財團大筆捐贈可獲得 60% 的稅款扣抵,被部分人士批評根本意在節稅。面對爭議,皮諾特和阿爾諾隨後都放棄捐款扣抵。另外,法國審計法院 2020 年 9 月底公布巴黎聖母院保存與重建報告,提醒院方應該要把捐贈款項全部用在保存與重建相關的工程上,因為調查發現,院方把一部分的經費用於重建專責機構的人事、辦公室租賃與宣傳費用上。審計法院指出,人事費用一年高達 500 萬歐元,這是很不正常的。法院呼籲院方針對經費運用成立清楚的會計系統,提供資金運用明細。儘管惡火重傷歷史瑰寶,但事實無法改變,法國人選擇積極樂觀以對。法國評論家紛紛表示,這是一個審思歷史與現代關係的時刻,也是一個得以解剖並徹底分析古蹟結構、建材的珍貴機會。《世界報》(Le Monde) 更以「巴黎聖母院:復興之路」為題製作一系列專題報導,其中一篇提及數位科技在這次歷史重建中的關鍵角色。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九間實驗室、20 多名的研究員共同蒐集演算各種聖母院因祝融之災而變動的結構、重力、建材等數據,並以 3D 數位動畫方式讓工程人員與修復師得以模擬。他們希望能藉這次機會,挖掘過去無法取得的古蹟歷史資訊。更重要的是,他們決心要傾盡科技知識之全力,協助巴黎聖母院踏上榮耀復興之路,再次澤被守護它近 700 年的子民們。
NFT跨出藝術走向商用!IBM要把專利放上區塊鏈,1兆美元商機能解決哪些痛點?
前陣子在數位藝術領域掀起浪潮的 NFT 技術,IBM 如今找到了不一樣的應用可能性,計畫與智慧財產權公司 IPwe 合作,將推出一個新平台,讓企業把技術專利放上區塊鏈,製作成一枚枚的數位代幣,方便未來的交易與授權。NFT 全名意指「非同質化貨幣 (Non Fungible Token)」, 有別於每個比特幣都是相同價值、可互相取代的,每一枚 NFT 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有著各自的價值,這種特性讓 NFT 近來被大量使用在藝術品及收藏品的交易上。IBM 認為,將專利化為代幣的作法,可以增進整體的透明度,讓專利交易變得更簡單、降低交易成本,並為專利持者創造新的商業機會,以及促進智慧財產權的流動性。IBM Services 總經理傑森。凱利 (Jason Kelley) 表示,當企業日漸希望將工作流程變得更智慧時,區塊鏈技術是提昇透明度及降低阻力的關鍵工具。IBM 及 IPwe 在共同聲明中提到,這些化為 NFT 的專利將儲存在 IPwe 的平台上,背後則由 IBM 提供雲端及區塊鏈的技術支援,所有智慧型合約、標準條款都會內建在 NFT 內,預計今年第四季就會正式登場。IPwe 創辦人埃里希。史潘根貝格 (Erich Spangenberg) 指出,目前專利市場上只有 2% 至 5% 的專利擁有價格,如果存在更便利辨識、認證及交易專利的辦法,將能夠創造超過 1 兆美元的商業機會,「缺乏透明度是一大問題,好比說誰持有專利以及專利內容為何都不清楚,這使得專利交易變得非常困難且複雜。」不過,專利就如同藝術品,每個專利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這點使得它非常契合 NFT。「專利就像藝術品,或者運動賽事的精彩時刻。」凱利解釋,「我們關注的是那張卡片或專利的獨特性。」IPwe 認為,對中小企業而言,將專利登記成 NFT 是更有利的作法,因為這可以將專利的價值有形化,能夠視作公司資產或借貸時的抵押品,方便在尋求資金時利用。且透過區塊鏈技術,可大大省下專利複雜的交易程序,無須往返多次的法律文件,以及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申請費用及律師費。史潘根貝格表示,幾年前企業甚至沒有考慮過使用區塊鏈技術,現在正是初登殿堂的時刻,「企業第一個 NFT 不會是傑克。多西的推文或 Beeple 的畫作,而是能夠解決企業需求的資產。」值得一提的是,IBM 本身也是專利大戶,過去近 30 年蟬聯美申請最多專利公司的頭銜,去年成功申請擁有超過 9,000 項專利,足足比排名第二的三星多將近 1.5 倍。只不過,近年 IBM 利用專利變現的路途卻越來越不順,《彭博社》指出,IBM 過往平均每年可依靠專利授權創造 10 億美元以上的收入,但近 5 年來專利授權收入卻持續下降,2020 年時已只有 6.26 億美元。今年 2 月,寵物食品電商 Chewy 便請求法院凍結 IBM 要求的 3,600 萬美元專利費用,指責這間百年老店竟為了毫無價值的陳舊網路專利,索求高昂的授權費用,完全沒有道理。IBM 是否會作為表率,將旗下眾多專利登記成 NFT 放上平台,也不免另外界好奇。倘若 IBM 身先士卒,或許會更容易吸引企業加入專利 NFT 的行列,但目前 IBM 不願對此做出更多回應。不過,就如同區塊鏈技術在全球金融領域遇上的法規問題,將專利變成 NFT 在網路上交易的作法,能否在世界各國順利通行,恐怕還需要一番不小的努力。
「現代魯賓遜」獨居32年被迫搬家 義大利男子看海人生新篇章
然而當年的航程才開始沒多久,莫蘭迪的雙體船就在義大利的拉馬達萊納群島 (La Maddalena) 損毀了,他和一起遠行的朋友被迫在其中的布德利島停留,打算要在這裡工作跟賺錢,準備接下來的旅費。但是,這個計劃卻在一個契機下出現了變化。在布德利島,莫蘭迪遇見了當地的守衛,而那名守衛卻恰好要在數天後退休 —— 於是,莫蘭迪決定要就此長居這座島,成為這裡的新守衛,照顧並守護這個罕無人煙、只有自然風光的地方。在這之後的許多年,莫蘭迪也的確好好地完成了他的職責,他在島上清理道路、整理沙灘,甚至會在夏天時替來單日觀光的旅客進行生態導覽。可是當擁有布德利島的私人公司破產後,問題來了。2013 年,這座島原本要被出售給一個從紐西蘭來的商人哈特 (Michael Harte), 雖然他承諾要讓莫蘭迪繼續當小島的守衛,但這個交易卻在民眾的抗議與義大利政府的干預下宣告失敗。直到 2016 年,薩丁尼亞島的法官判決布德利島應該回歸公共所有,才讓拉馬達萊納群島國家公園成為了這座島的新管轄機構。也是在這一年,園方嘗試驅離莫蘭迪,但因為當時有超過 1 萬 8,000 人連署請願,希望可以讓他繼續待著,所以當地政府只好暫時偃旗息鼓 —— 直到 2020 年。Ieri sera pic.twitter.com/0gwPsapTY0 在拉馬達萊納群島國家公園於布德利島架設 Wi-Fi 後,莫蘭迪偶爾會透過 Twitter、Facebook 或 Instagram 分享島上風光。2020 年,拉馬達萊納群島國家公園的負責人馮內蘇 (Fabrizio Fonnesu) 告訴 CNN, 莫蘭迪在布德利島上居住的小屋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台,但他卻對房子進行了違法的改建,園方因此想要收回他的家,並將小島改造成所謂的環境教育中心。在這項消息傳出後,現今已有超過 7 萬人連署,希望義大利政府可以讓莫蘭迪繼續留下,但莫蘭迪本人卻在上周日選擇妥協,他告訴《衛報》, 自己將會搬到鄰近的另一座小島上的一間小公寓。「我決定放棄這場爭鬥。在待了 32 年後,我對於要離開這裡感到非常難過。他們告訴我,他們將會對我的房子進行施工,而且這次好像是要來真的,」莫蘭迪說:「我將住在主要城鎮的郊區,所以可以去那裡買東西,並且把剩下的時間都留給我自己。」「我的生活不會改變太多的,我還是可以看海。」至於拉馬達萊納群島國家公園為何對布德利島如此執著呢?其實,這座小島上有著世界知名的「粉紅沙灘」(Spiaggia Rosa)。因為潮汐沖刷的緣故,沿海的玫瑰色珊瑚和貝殼在死去後慢慢化為細沙,並逐漸堆積在海岸,也才形成了這般的夢幻美景。而為了防止人們偷盜跟破壞粉色沙子,當地政府早從 1990 年代開始就已經禁止遊客到粉紅沙灘上散步,但人們還是可以在白天時搭小船拜訪布德利島,並且自沙灘後方的步道上通行。
受困埃及蘇伊士灣四年 獨自待在貨輪上的船員終於下船了
2017 年 5 月 5 日,敘利亞籍男子艾伊沙 (Mohammed Aisha) 成為了貨輪「MV Aman」的一員,船上的生活本來一切都好,但兩個月後的一場事件,卻讓他從此受困在上頭,直到將近四年後的現在才終於能夠離開。回顧當年,2017 年 7 月,貨輪「MV Aman」因為安全設備跟船級證書過期的緣故,在經過蘇伊士灣 (Gulf of Suez) 時,被埃及政府扣留在阿代比耶港 (port of Adabiya) 沿岸,一個距離蘇伊士運河 (Suez Canal) 只有約 20 公里的港口。說起來,這件事本來應該很簡單就可以解決的,但「MV Aman」的黎巴嫩籍承包商沒有支付燃料費用,巴林籍船東也有財務上的困難,所以,這艘船便就此困在此處。而艾伊沙的惡夢也就是在此刻展開的。當「MV Aman」的埃及籍船長上岸後,當地的地方法院宣布,該船的大副,也就是艾伊沙本人成為了這艘船的法定監護人。艾伊沙回憶,一開始,他其實不明白這個命令的意義,直到數個月後,其他的成員陸續下船,他才意識到自己不能跟著離開,因為作為法定監護人,他不能將空船獨自留在阿代比耶港。於是,磨難開始了。船上的生活越來越艱難、離開的人越來越多,艾伊沙只能眼睜睜看著大家一個個重獲自由、返回故鄉,至於他自己,卻只能跟同為船員的兄弟隔著海相見。艾伊沙透露,他的兄弟不只一次經過「MV Aman」, 他們通常會藉此機會通過電話問候彼此,但因為距離實在太遠了,所以他們其實連跟對方揮手都辦不到。除此之外,艾伊沙還在受困船上的一年多後,遇上了他人生中的大低潮 —— 艾伊沙的母親在 2018 年 8 月過世,但即使如此,他還是沒能夠獲准下船,只能隔著遠洋替至親哀悼。「我當時非常認真地考慮要結束自己的生命。」艾伊沙說。從 BBC 釋出的影片可以看到艾伊沙本人,以及船上惡劣的環境。但在這之後,事情也不見好轉。隔年,2019 年 8 月,艾伊沙正式成為了整艘「MV Aman」船上最後的成員。當然,偶爾還是會有埃及政府派來的巡邏警力,但貨輪裡基本上就只剩下他一個人。而且,孤獨還不是艾伊沙唯一需要忍受的事物。貨輪上沒有柴油,所以無法產生電力,衛生設備也因此無法使用,環境於是越來越髒亂,甚至有老鼠跟蟲子橫行。艾伊沙沒有薪水、心情低落,同時還感覺到身體越來越不舒服,他透露,在晚上的時候,「MV Aman」簡直就像個墳墓。「你看不到,也聽不到任何東西,」艾伊沙說:「就好像你待在棺材裡面一樣。」不過,事情也是有出現小小的轉機的。2020 年 3 月,一場暴風雨讓「MV Aman」脫錨,並偏離原本的位置 8 公里,船隻於是擱淺在海岸線的數百公尺之外。雖然這乍聽之下不是件好事,但這點卻讓「MV Aman」離陸地夠近,至少艾伊沙終於有機會可以游到海岸線,不僅可以去埃及的陸上進行購物,甚至還能幫手機充電,即使因為該地是受到管制的軍事區,一次最多只能停留兩小時,艾伊沙也總算是能夠稍微擺脫孤獨的窘境。「在船上的時候,是沒有時間表的。有時候我會走甲板上來來回回地走著,我試著做任何我可以做到的事,好讓自己從這個惡夢中分心。」艾伊沙說。然而事情終於在今年劃下了句點。將近四年來,艾伊沙看著船隻們在蘇伊士運河來來去去,甚至上月 23 號以後,他還見證了長賜號擱淺、數十艘船隻大排長龍,跟他一樣困在海上的驚人景象,但上周五 (23), 在守著這艘「MV Aman」上千個日子後,艾伊沙在各方組織奔走之下,成功離開了這艘帶來惡夢的船。在埃及的開羅機場 (Cairo airport) 時,艾伊沙發簡訊給 BBC 記者,表示自己「解脫了,開心」, 隨後他還發了語音訊息,表示:「我覺得怎麼樣?就跟我終於出獄了一樣。我終於可以再次和我的家人們團聚,我快要可以看到他們了。」事實上,艾伊沙的故事並不特別 —— 根據國際海事組織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sation) 的調查數據,自 2004 年以來,它們一共記錄了 438 件船員遺棄案,其中牽涉了 5,765 名船員,而且這樣的悲劇發生頻率甚至在逐步上升。其中,2020 年 1 月到 2020 年 8 月就有 31 起遺棄案,被強迫留在海上的人們高達 470 人。據國際勞工組織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表示,目前仍是「現在進行式」的案子超過了 250 起。「當我第一次接觸到這類型案例的時候,我感到十分震驚,」海員任務組織 (The Mission to Seafarers) 中東與南亞部門的負責人鮑爾曼 (Andy Bowerman) 透露,他一次又一次地見證了類似的情況,而它們通常都出於相同的原因。「我們目前正在處理一個案子,一間公司將貨輪拿去做高額的抵押,但它們的債務根本遠遠超過那個數字。所以有時候告訴船員們乾脆下錨並一走了之,反而會是比較容易的事。」那說起來,在艾伊沙的這起案例中,船東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MV Aman」的所有者「泰洛斯航運及海事」(Tylos Shipping and Marine Services) 告訴 BBC, 它們可是有曾經想要幫助艾伊沙的,但它們沒辦法。「我不能強迫法官解除監護權,」泰洛斯航運及海事的代表說:「而且我也沒辦法在這個地球上找到另外一個人去代替他,我試過了。」它們甚至指出,當初艾伊沙就不該在相關文件上簽名,才不會讓它們無從介入幫忙。而從去年 12 月接手艾伊沙這起案例,並提供莫大協助、國際運輸工人聯盟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Workers' Federation) 的協調員阿拉切蒂 (Mohamed Arrachedi) 則認為,運輸業的人們應該要藉此機會反思自己。「艾伊沙的例子應該要進行公開討論,並藉此防止對海上船員的虐待行為,」阿拉切蒂說:「如果船東和對這艘船有責任跟義務的其他團體能夠承擔責任,並且更早安排艾伊沙的遣返計畫的話,他的慘劇跟痛苦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阿拉切蒂還透露,艾伊沙是他「所處理過最令人沮喪的拋棄案例之一」。至於本案的最大受害者艾伊沙,你以為他會就此再也不願意回到海上嗎?錯了,即使面對將近四年的苦難,艾伊沙依舊很有意志力,他認為自己擅長於海上的工作,並且期待再次回歸 —— 只不過,這當然還是得要等到他和家人相見之後再說囉。
雕像、頌歌,還有節日!土庫曼的國寶狗狗「中亞牧羊犬」
上周日 (25), 土庫曼為中亞牧羊犬 (Central Asian Shepherd, 又稱阿拉拜犬) 舉辦了官方節慶 (註), 這種狗狗是世界上最大的犬類之一,重量可達 80 公斤。強健的體魄、無畏的性格讓牠們成為守護牲口的上上之選,也可作為軍犬或警犬之用,是土庫曼當地的名犬,也被視為國寶動物。在此之前,當局還曾經為中亞牧羊犬蓋了一座鍍金的雕像,甚至還寫了一首頌歌。註:這個節慶目前似乎還沒有特定的英文官方名稱,《衛報》稱其為「狗狗日」(Dog day),《路透社》則稱其為「土庫曼牧羊犬節」(Turkmen Shepherd Dog Day)。而在節慶當天,土庫曼舉辦了找尋最佳中亞牧羊犬的活動,66 歲的現任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 (Kurbanguly Berdymukhamedov) 擇定一隻勇敢守衛邊界的中亞牧羊犬為第一名。至於負責授獎的人,則是身為副總理、同時也是總統兒子的瑟達 (Serdar Berdymukhamedov), 他為這隻最佳中亞牧羊犬和牠的照顧者頒發了獎牌和一台車子。除此之外,25 號這天也是慶祝土庫曼另外一種動物國寶「汗血寶馬」(Equus ferus caballus, 又稱阿哈爾捷金馬) 的日子。同樣選在每年四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土庫曼馬節」(Turkmen Horse Day) 之前早已行之有年,在這天,官方會為汗血寶馬舉辦比賽,好展現牠們美麗的身形,以及油亮如金屬色澤的皮毛。那為什麼狗跟馬可以重要到變成節慶主題呢?這就要說到土庫曼本身了,土庫曼是前蘇聯的一份子,與阿富汗接壤、緊鄰裏海,國土中有 80% 都被卡拉庫姆沙漠 (Karakum Desert) 覆蓋,在日常生活中,當地有許多的傳統牧民至今都還會使用這兩種動物進行活動。因此,本地產的中亞牧羊犬和汗血寶馬在近年來漸漸成為了土庫曼的象徵,牠們同時還是它們外交宣傳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例如 2017 年時,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就送了一隻中亞牧羊犬給俄國總統普亭 (Vladimir Putin)。而土庫曼 —— 又或者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對這兩種動物的狂熱還不僅止於此。去年 11 月,土庫曼政府在當地首都阿什哈巴德 (Ashgabat) 一個繁忙的圓環道路中央,設立了一座六公尺高、鍍金的中亞牧羊犬雕像,這座雕像下面甚至有一個 LED 螢幕,可以播放各種與國寶狗狗相關的照片跟影片。至於首都的另外一個街角,則還有一尊於 2015 年完成,且同樣也是鍍金的雕像,是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騎在一匹汗血寶馬上頭的「英姿」。但另一方面,雖然土庫曼在節慶中表現出光采亮麗的一面,首都中的雕像甚至都是鍍金的,但它們的人民生活卻普遍貧困。同時,經過無國界記者組織 (RSF) 評比,獨裁政治之下的土庫曼還是新聞自由度第二低的國家,僅僅次於北韓。而透過這次的節日,外界似乎也發現了一些土庫曼政府不同於尋常的作為。綜觀土庫曼現在的政治局面,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自 2007 年就開始統治這個約 600 萬人口的中立沙漠國,是知名的獨裁者。且在過去幾年,別爾德穆哈梅多夫都會在節慶時於首都領著一匹漂亮的汗血寶馬,甚至其中幾年還曾經參加過比賽,在場上炫耀他的騎術,並頒發獎項給養馬的人。可是今年,他的兒子瑟達卻首度替代父親成為了比賽的授獎人,並出現在了電視轉播上,但這家媒體在以往可是經常被當局用作讚頌總統本人的工具。除此之外,瑟達於數天前還上過晚間新聞的頭條,在報導中,他為一間推廣汗血寶馬跟中亞牧羊犬的協會開幕,但通常土庫曼的晚間新聞都會用於宣傳總統本人的最新消息。如果再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瑟達在今年還被父親一連指派了多項職位,除了成為副總理以外,他目前還是該國的審計長及安全理事會成員之一,讓他一躍而升,成為了土庫曼中第二有力的政治人物 —— 也因此,瑟達或將逐步接替大權的猜測開始甚囂塵上。
海草越來越少、垃圾越來越多 南韓傳統海女面臨失業危機
將自己包裹在黑色潛水服,戴著粉色面具,28 歲的陳昭熙 (Jin So-hee, 音譯) 突然鑽入藍綠色的海中,她的身影隨著蛙鞋消失在水面上,但一分半後,她再次從海裡竄出來,戴著手套的雙手拿著六個還七個海參,牠們背上的棘刺在晴朗的陽光下閃閃發亮。這是南韓的海女 —— 當地一種延續數個世紀、以無氧自由潛水的方式到海底採摘漁獲的古老傳統職業。在南韓南邊的巨濟島海外,陳昭熙已經在這裡擔任海女 6 年了,她和她的同伴們會潛入冰冷的水裡,一起採摘海底的鮑魚、海螺、海草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然後再將這些漁獲賣給當地市場。只是海水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更暖一些,改變了海底生態,也讓本來就因為捕魚技術更新與鄉村生活變遷而逐漸式微的海女職業,面臨了越來越大的危機。「這就是最大的一個了,現在怎麼辦?」在接受《路透社》跟訪時,陳昭熙如此問她 35 歲的夥伴禹正珉 (Woo Jung-min, 音譯):「頭頭 (註) 一定會生氣的,他告訴我們今天一定要帶回很大的漁獲。」編註:原文中此句「頭頭」的用詞係指「The boss」, 然而海女內部依照資歷深淺形成諸如「대상군」(大上軍)、「상군」(上軍)、「중군」(中軍)、「하군」(下軍)...... 等分階,加上其他報導並無提及第三方雇傭問題,認為比較相符的譯字應為「頭頭」、「頭兒」、「領頭」之類的用法。陳昭熙和禹正珉一起開設了一個 YouTube 頻道「最近的海女」(요즘해녀), 記錄她們的生活與海女工作,其中,最紅的這支影片有超過 63 萬的觀看次數。現今,不同於 28 歲的陳昭熙與 35 歲的禹正珉,南韓大部分的海女都超過了 70 歲,而在釜山的資深海女告訴《路透社》, 在她們如此多年的經驗看來,現在的漁獲量根本只是數十年前的一小部分,也因此,她們十分憂慮這份職業的存續。「除了生病了,不然我會繼續做,而且我希望這些海洋生物可以一直存在,這樣我才能繼續這份工作。」86 歲的高福花 (Ko Bok-hwa, 音譯) 說,她從 13 歲就已經開始當海女了。年輕的陳昭熙也有相同看法:「我以為只要我的身體一直都很健康,我就可以在 90 或 100 歲的時候成為最老的海女。」「但我現在想想,我的健康不是唯一需要考慮的事情。我很擔心這個職業在將來會因為氣候變遷而發生非常巨大的改變,或甚至從此消失。」而海女們的經驗談也獲得了科學家們的證實。南韓國立水產科學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Fisheries Science) 的研究員高俊哲 (Ko Jun-cheol, 音譯) 就指出,氣候變遷讓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改變,造成了外來物種的湧入。以數據來看,1968 年至 2017 年,在世界平均升溫攝氏 0.48 度時,南韓周遭的海洋表面溫度卻上升了攝氏 1.2 度,這使得亞熱帶生物遷徙,石珊瑚的出現扼殺了海草群的生存空間,讓原生的海洋資源漸漸減少。高俊哲透露,在 1990 年代,只有一兩種亞熱帶生物會出現在南韓南邊的海岸,但一個橫跨 2012 年至 2020 年的研究卻在同樣的位置發現了 85 種亞熱帶生物,這個數量甚至佔某些地方全部海洋生物種類的一半以上。因此,南韓目前正嘗試扭轉氣候變遷所導致的海洋荒漠化 —— 像是「海洋森林創造計畫」(The Marine Forest Creation Project) 的其中一環,就是以種植新海草的方式,幫助減少水中的二氧化碳;另外也會以人工的方式移除入侵的非本土海膽,因為牠們會吃掉海中的植物。韓國水産資源公團 (Korea Fisheries Resources Agency) 生態恢復部門的一員全秉希 (Jeon Byung-hee, 音譯) 表示:「如果海草消失了,它也將帶走動物們的食物、產卵場,以及棲息地。」而對海女來說,既然海洋資源變少,那麼她們便必須潛到更深,才有可能取得足夠的漁獲,但如此一來卻會對身體造成更大的挑戰,再加上海洋汙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讓這個本就帶有風險的職業變得更加複雜。「我現在在海裡找到的高爾夫球比海參還要多。」海女陳昭熙說,海中的變化一年比一年明顯,即使年輕一代的海女想要繼續保持這個傳統職業,這些問題也讓她們對生計產生了疑慮。「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似乎非常真實,」另一位海女禹正珉在評估減少的漁獲量,並加總了她最近發薪日的所得後說:「今天,我又思考了一次:『這真的很嚴重』。」
DIY珍奶、鼎泰豐慶祝復活節!跨國餐飲品牌如何在澳洲進行在地創新?
據維基百科記載,90 年代早期移民洛杉磯的韓國人,在當地利用肋眼橫切牛排骨研發了 LA 排骨 (LA galbi), 這種薄片醃醬入味快、燒烤速度也快,因此肉質嚐起來更嫩,後來紅回韓國成為燒烤趨勢。事實上,任何定居海外的民族都有可能因大環境的資源和生活偏好,把家鄉味變化成新吃法。大多時候,思鄉人追求的還是自己童年記憶裡的味道,然而隨著華裔後代愈來愈國際化,他們喜歡小吃的理由也許就不再是因為「正港」或「 原汁原味」了。鼎泰豐於 2008 年進軍澳洲市場,在雪梨世界廣場購物中心開設旗艦店,接著陸續擴張至 10 家分店,其中 1 家在墨爾本市。身為中式餐廳,為慶祝農曆新年,鼎泰豐 2021 年推出了「戴口罩的小牛包」; 而 2016 及 2019 也曾分別精心設計了「小猴包」、「小豬包」, 做為吸引顧客的應節獻禮。不過,農曆年之外,還有其他西洋節日能夠成為行銷看板。2021 年 4 月,鼎泰豐為與眾人同慶復活節,特別把 18 世紀由英國流傳開來的十字麵包改成中式的蒸包。外形上與傳統的十字麵包相仿,褐色的麵團上裝飾著白色十字,只不過西方的十字麵包是方形,中式蒸包是圓的;味道方面,則用爆漿巧克力的內餡代替葡萄乾。這款「復活節十字蒸包」在所有分店供應,另有冷凍包裝讓客人在其他時候享用。小朋友喜愛復活節的兔子和巧克力蛋,每年小學校園內舉行的「復活蛋尋寶活動」, 無不讓孩子們熱鬧歡騰。在中式餐廳出現利用節慶象徵元素製作的新菜單,也可能成為孩子愛上中式料理的理由之一。2011 年在布里斯本創立的日式居酒屋連鎖店「原宿餃子」, 向來喜歡大膽開發新菜單,曾於 2016 年在澳洲掀起布魯克林「雨滴蛋糕」的流行風潮。既然店名標榜餃子,可見店主人對餃子的熱愛與堅持,繼 Nutella 榛果巧克力、鹽味焦糖、起司通心麵、辣味義式香腸披薩、起司漢堡、莫札瑞拉乳酪等口味的餃子後,2021 年 4 月端出「棉花糖餃子」! 這盤新甜點的每一粒餃子都包有棉花糖,外皮炸得香酥後,撒上白色糖粉以及小棉花糖點綴,最後搭配 Nutella 榛果巧克力淋醬。雖說日式餃子的源頭來自中國,海外通常對這兩地的餃子有清楚的劃分,首先是名稱不同,前者使用日文發音的 gyoza, 後者則用英文翻譯的 dumpling; 對消費者來說,日式餃子是一種開胃菜或配菜,而中式餃子則可以飽餐一頓。由於居酒屋的用餐氣氛屬熱鬧、輕便,而且偏重下酒菜的需要,相對給予開發新奇菜色很大的發揮空間。令大人小孩愛不釋手的台灣珍珠奶茶,2000 年起開始成為澳洲的流行風潮,一度是國高中生人手一杯的「酷形象」。20 年後,新起的競爭對手把泡沫紅茶變得更具時尚感,搭配線上購物的普及,DIY 商品紛紛出現。不禁令人好奇:你還想喝上個世紀的珍奶嗎?2020 年宅配需求急速攀高,對花俏的珍奶卻是一大挑戰,運送過程往往使拉花、鋪料變得一塌糊塗。能解決這個困難的 NARÖCHA 於是在墨爾本誕生,除實體商店外,開始在線上供應 DIY 自己動手做的珍奶商品和 1 公升調製好的奶茶。在官網上,首先選擇喜歡的茶底 —— 拿鐵類、奶茶類、咖啡類、水果茶類,然後選擇鋪料 —— 珍珠 (未煮熟的)、奶油乳酪瑪奇朵、各式布丁、果凍,按下訂購就等著宅配到府。對於新顧客來說,可以參考 4 瓶或 6 瓶各 350 毫升的茶組嘗試,有點類似酒莊品酒的試喝概念。此外,還有 10 人份的「自宅 DIY 全套珍奶」商品,內含茶葉、生的珍珠、糖漿、及吸管,網站上可觀賞調製教學的影片。好玩的是,另有生日及感謝聚會的組合,口味任顧客自由搭配,商品包括營造氣氛的賀卡及氣球。對於想在家變出珍奶或泡沫紅茶的大人或少年少女來說,NARÖCHA 可說是實現夢想的商品,而且能親自對衛生和甜度進行把關。隨著居家咖啡館成為去年的日常生活風景之一,墨爾本市內的 INSTEA 決定為居家泡沫紅茶注入更多時尚的女人味 —— 隆重推出限量款「香奈兒奶茶」! 這個包裝靈感來自香奈兒 No.5 香水瓶,四方形透明玻璃剛好可以完美呈現奶茶或花茶的顏色,而且是顧客可以重複使用的環保瓶。此香奈兒瓶裝系列稱為「Remember Me 」(勿忘我), 官網的視覺特寫不僅像百貨公司展示櫃裡的高級香水,更可媲美時尚雜誌的廣告頁。換個角度,此系列的顏色呈現就像靈性彩油一樣,比如抹茶拿鐵中白色鮮奶清楚地浮在綠色抹茶上方,白綠之間隔著一道明顯的分界曲線。而「赤絲」(紅玫瑰奶茶) 與「藍絲」(蝶豆花奶茶) 的顏色則相反,由上方的紅或藍往下轉為白,色調相對更朦朧、浪漫。另一瓶看起來完全不像茶飲的「銀河」, 則是調配蝶豆花與檸檬蜜所呈現出來的粉亮銀白,像極了剪裁一段極光入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與 COCO 香水僅 1 字母之差的可可亞奶飲「Cocoa Chanel」, 視覺上玻璃瓶身被淺黃線斜切成 3 部分,各自混著褐、橘、黃、靛,彷彿裝著澳洲紅沙曠野的沙漠風情。INSTEA 是創立於馬來西亞的品牌,大馬地區共 17 家連鎖店,雖然旗下的商品也有經典款的珍奶和水果茶,在泡沫紅茶品牌競爭激烈之中,闢出一塊「時尚」的區隔市場,似乎頗為符合愛美人的訴求 —— 走在流行尖端的穿搭,手上一杯有型的茶飲,夫復何求?登陸海外市場的飲食,有時候並非原封不動端上桌就會獲得滿堂彩;畢竟銷售的對象不只是同一民族的人。隨著連鎖店努力進軍國際,在地進化的創新似乎愈來愈難能可貴。或許,它可以不只是締造話題及更新行銷的手段,跨國的經營者不妨思考:陪伴人們走下去的味道,可能是站在家鄉味的基礎上,又注入腳下風土記憶的料理吧?更多食力的精彩內容:《從小茶攤歇腳亭起家,聯發國際餐飲如何打造年營收 9 億的跨國餐飲王朝?》 《抹去界線的無國界料理!除了餐盤上的美味,他們如何做到文化融合?》 《混搭創新已成食品開發主流,要怎麼「混」才對味?》
一種尋找成吉思汗墓的技術,讓保護北極熊燃起希望
全世界北極熊剩不到 2.6 萬隻,科學家預期到本世紀末,世界三分之二北極熊會消失,全球暖化造成的海冰融化是北極熊最大威脅。美國楊百翰大學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野生動植物科學家和北極熊國際組織的團隊一直在尋找檢測北極熊巢穴的技術,有天無意間從廣播聽到一種技術叫合成孔徑雷達 (SAR), 讓科學家拿來派上用場。SAR 是微波成像雷達,透過感測器主動收集與地球相互作用後反射回去的能量數據產生高解析度圖像。維基百科一張金星表面圖像,就是由麥哲倫號搭載的合成孔徑雷達拍攝。自合成孔徑雷達發明以來,廣泛應用於遙感和地圖測繪,搭載於衛星的合成孔徑雷達已使用在環境與災害觀測。SAR 也被軍方檢測隱藏的敵方營地、坦克和車輛,並用作尋找雪崩倖存者的潛在工具。現在科學家正在用這種技術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透過穿透蒙古地區上層林冠層,尋找埋葬結構的廢墟。這項技術用來尋找北極熊巢穴很適合,因為雪下的北極熊巢穴很難發現,冬季時小熊依靠母熊的奶和巢穴安全生存,然而阿拉斯加北部的冬季石油勘探和開發活動可能會干擾母熊及小熊,種種騷亂會迫使恐懼的母親放棄巢穴,降低小熊的生存機會。北極熊保護科學家以找到並保護巢穴為使命,採用這項技術後,已在今年 3 月於猶他州的雪山高原試驗。科學家說,「如果我們有個工具可確切說出北極熊巢穴的位置,就可讓人們遠離那些地方。我們必須保護那些巢穴。」當前檢測北極熊巢穴的技術是採用 15 年以上的紅外線熱像測溫技術 (FLIR), 這種技術成效很低,只能找到不到一半的巢穴。SAR 提供更廣泛的掃描範圍,且能提供特定位置,不僅圖像。此外,這項技術還可在氣候不利條件下工作。科學家現在使用的是機載雷達,未來有可能從太空衛星探勘北極熊,繞過北極的人造衛星會提供北極熊數量和移動的概念,這項技術目前已有,未來十年若能應用於北極熊保護,將具革命性意義。
驚豔河畔之城 古城里昂悠閒賽巴黎
疫情阻礙人們自在地國際旅遊之前,法國毫無疑問地是個觀光大國,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懷抱著浪漫的想像來到這座國度。但法國很有趣的一點是,若以城市旅遊的角度來看,鎂光燈高度集中在花都巴黎,這點跟義大利差別很大。講到義大利,除了首都羅馬之外,威尼斯、佛羅倫斯、米蘭乃至拿波里都可以做為不遜於羅馬的旅遊重心。那法國呢?撇開鄉間風情不論,巴黎以外的焦點城市會是哪裡?法國的第二大城在哪,有時連法國人也眾說紛紜。馬賽跟里昂,經常在爭這個頭銜,比城市人口、周邊腹地、經濟規模、歷史文化等等,各有所長,兩座城市各自擁有的職業足球隊,在法國甲級聯賽中也相爭多年。若以觀光角度而言,兩座城市各富意趣,馬賽在地中海沿岸,里昂有隆河、索恩河兩河交會,形塑出迥異的城市風貌。無論如何,倘若你對里昂並無太多概念,因緣際會來到這座城市的話,很難不感到驚豔。人們常說,花都巴黎是如何浪漫,其實里昂是非常有氣質的一座城市,甚至比巴黎多了幾分悠閒。除了地鐵、輕軌、巴士等便捷交通之外,它還很適合步行。古城散步,著實愜意。里昂的城區,大致可被隆河、索恩河分成三個區塊,即隆河以東的新城區,兩河之間的半島區,以及索恩河以西的老城區,其中索恩河西側的舊城,幾乎都劃入世界文化遺產,保有諸多歷史悠久的建築,甚至是古羅馬時代的遺跡。所以,里昂可說是座河畔之城。許多歐洲的大城,都因河流行經而格外浪漫、優雅、柔美,比如名聞天下的巴黎塞納河,又或者是多瑙河畔的布達佩斯、布拉格的伏爾塔瓦河等。里昂可是一口氣有兩條河經過,景致多了不少變化,僅以河上遊船而言,兩河之間設計出多種路線,甚至在匯流處還有一座匯流博物館。除了短途的遊船,也能看到不少河輪來來去去,沿隆河往南法展開多日的河上之旅。河邊總是很適合散步的,不論是巴黎的塞納河,或是里昂這裡的隆河、索恩河皆如此。尤其是從索恩河的東岸,往舊城區方向看過去,古城樓宇櫛比鱗次,相當迷人。索恩河上有許多大橋接駁兩岸,造型各異,走在每座橋上的感受都不同。河畔東岸也有吸引人的景觀,那就是竟然從百年以前就存在的河岸市集,賣蔬菜瓜果、花卉植栽、書籍報刊等,相當熱鬧。里昂也是座電影之城。發明電影放映機的盧米埃兄弟,就是在里昂拍攝出世上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他們位於新城區的故居已改建為博物館,陳列文物並細說與電影相關的文史。里昂還是座彩繪之城。在這座城市裡,粗估有超過 150 幅的彩繪壁畫,散落於各個角落,其中最有名的,包括有一面介紹里昂歷來名人的彩繪牆,以及像是巨型書櫃的圖書館牆等等。里昂更是座美食之城。除了隨處可見露天酒吧,廣場上歡聲不斷,巷弄間藏著不知多少的法式小酒館,也有吸引訪客遠道而來的咖啡店、甜點店。法國人到里昂觀光,有時還真是為了好好吃上一頓美味料理,享受小酒館風情。半島區內有一座法王路易十四騎馬的雕像、頗為氣派的白萊果廣場,這一帶的酒吧、餐館、咖啡店就挺多,穿街走巷,在石板路上探尋有趣的店坊,處處都感新鮮。半島區還有些偌大的草坪,許多在地人或是歐美遊客就窩在草地上日光浴,一派輕鬆悠閒。里昂的舊城區,有條挺好的散步或稱輕健行路線,從舊城區地標的里昂主教座堂一帶,一路往上走,來到小山坡上外觀潔白、氣質典雅的富維耶聖母院,此地視野絕佳,恰可將里昂有兩河行經、古城內屋宇林立的景致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不論是富維耶聖母院或是里昂主教座堂,步入其中都能感受華麗氣派。登山或是從聖母院下山途中,還可順道一探山丘上的古羅馬劇場,這裡是里昂舉辦音樂節等活動的場地,千載之後,依舊展現它的功能。舊城區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在街道與街道之間,藏著一條又一條像是祕道般的「串廊」, 可以很快速地穿越到下一條街道。在里昂舊城區內,這樣的小徑據說不計其數,連當地人也未必熟悉,突然之間誤闖祕密通廊的感覺,讓不少旅人印象深刻。里昂遠不如巴黎那般熱鬧,但真是一座遠超預期的城市。它到底是不是法國的第二大城?那一點也不重要,對我來說,這絕對是座充滿魅力的城市。
日本麥當勞如何脫離經營低潮?打造「Fun Place To GO」、達到業績新高峰
延續前篇日本麥當勞兩任不同背景社長之介紹以及經營手腕,在後篇將說明,日本麥當勞首位外國人社長的 Sarah 是如何帶領日本麥當勞脫離第二次業績低潮,再度讓日本麥當勞進入另一波的事業高峰。前任的社長在面對第一次業績低潮時,提出回歸原點的口號,而接手的 Sarah 也是如此,他們都希望日本麥當勞可以回到最初的原點。而前社長原田在口號上主打「品質、服務、清潔」的原點回歸,但看各種跡象,推測原田當時在回歸原點上,把不少心力放在吃這件事情上,而吃的原點就是「產品」, 大方向就是,不賣不像麥當勞的產品,並且重視產品的出餐速度,並且在後期也開發出宣揚麥當勞美味實力的高價值產品 (日幣 1,000 円), 原田選擇集中資源在產品路線,在當時看起來,這個路線其實是有成效的,但前篇也有提到,時間軸拉長之後,競爭對手,社會事件紛紛出籠,當初所設定「回歸原點」的原點,在時光演變下,也需要再重新定義,來符合最新消費者的需求情勢。原田下台,Sarah 上任,Sarah 在大方向雖然也是原點回歸,但跟原田押在產品上的回歸原點不一樣,Sarah 則是更上一層樓的回歸。「Fun Place To GO」應該就是 Sarah 回歸原點的核心。首次看到「Fun Place To GO」, 是有點時間暫停的,理由是,「怎麽那麽好的標語被麥當勞用去了」。一直到現在,瞬間也還想不出有什麽比「Fun Place To GO」 更實際的標語。爲何會覺得「實際」? 看幼幼小朋友的反應就知道,幼幼小朋友通常聽到要去麥當勞,反應都會超級開心,這個原始最不受干擾的反應,就是說明「Fun Place To GO」的訴求是多麼實際反應出顧客的真期待。所以營造「Fun Place」, 就變成 Sarah 上任後的核心任務。大部分的經理人會認爲產品最重要,但 Sarah 很清楚的瞭解,在日本麥當勞的案例中,整體最佳才是顧客所要的,要如何均衡的分配資源到氣氛、行銷、環境等,不會再只是偏重產品,「Fun Place」的綜合力才是真的原點回歸。Sarah 做的事其實就跟她的背景一樣很平實,不花俏。跟一般受過正規訓練的 MBA 一樣,首先第一步就是收集訊息,而收集訊息 Sarah 從兩個方向下手。一個方向是顧客,而另一個方向是員工。首先說顧客端,要確定「Fun Place To GO」是不是正確的,最簡單的就是去詢問顧客,看他們目前的期待是什麼,並且設定的策略是否有符合他們的期待。過程發現,日本麥當勞超過一半以上的顧客為女性,並且在顧客的種類上,身份為媽媽的佔了大多數,所以 Sarah 就針對日本全國 47 都道府縣的 352 位媽媽,做了面談,用「媽媽的視線」, 重新了解媽媽們對日本麥當勞的期待為何。而員工端的訪談,除了了解員工對於目前公司的想法,以及對公司的建議之外,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穩定人心,在公司面臨低潮,除了業績流出外,通常人才也會跟著流出,避免不想讓他離開的人也跟著出走,這個預防性的訪談就非常的重要。而雖然日本麥當勞當時的內部氣氛的非常低迷,但根據當時的調查,還是有 94% 的員工,認為在日本麥當勞工作是一件榮譽的事。這個結果也讓日本麥當勞吃了定心丸,讓改革更有信心。最後,根據 Sarah 本人的描述,訪談中,顧客對日本麥當勞最期待的就是 「Please make MacDonald fun again !」, 這個也讓 Sarah 更確定了 「Fun Place To GO」在大方向上沒有什麼大問題的。第二件事,跟行銷策略有關係,除了檢討無法追蹤成效的促銷活動外,另外還做了一個很有邏輯的決定。就是把宣傳的主力聚焦在一般產品 (regular products) 上,調整季節性或是期間限定產品的宣傳比重。邏輯很簡單,季節性產品或是期間限定產品雖然也重要,但這個季節過後,就沒有銷售這個產品了,所以之前投入的宣傳就歸零,一切還要重來。但如果聚焦在任何時候都買得到的一般產品 (regular products), 那就可以累計顧客對產品的忠誠度,讓需要的時候,麥當勞的這個產品就能馬上浮現腦海,產品也是消費者整年可以買到的,宣傳的時間軸比較能最大化。但在實踐上,常規產品都一成不變,沒特色,那要如何宣傳呢?關鍵字是多元跟有趣。舉一個日本麥當勞在常規產品上的成功案例,結合有趣以及好奇的既有產品,巧克力薯條,這個產品其實非常的簡單,就是在原本一般薯條上面,淋上棕色以及白色巧克力醬的產品,就是這麼簡單的變化。薯條應該消費者都知道是什麼味道,但加上巧克力醬之後,有趣度增加,而且很難想像會是什麼風味,這個熟悉又有趣,但加上驅使好奇心啟動的組合,一舉創下市場上的話題旋風,消費者紛紛提出自己吃完後的感想,除了讓麥當勞佔據話題版面,加深品牌印象外,還對原本百年不變的薯條提出新吃法,有「FUN」的元素,但還是停留在既有產品的主軸,讓薯條再次成為日本麥當勞 MENU 裡的核心熱門,宣傳時間軸最長化,也貼近「Fun Place To GO」的理念。前面提到「Fun Place To GO」的這個原點回歸的概念,在實踐上,要如何把麥當勞變成一個真的「FUN PLACE」? 當然讓麥當勞的員工能笑臉迎人,透過人的努力,讓整個環境都是「FUN FUN」, 也是日本麥當勞一直很努力在做的一件事。但無論在哪家公司,只要是透過人去執行,效果總是會因人而異,比較不能保證所有員工的輸出都一樣。所以日本麥當勞就把營造「FUN PLACE」的手段,延伸到店鋪改裝上,其實店鋪只要新,座位以及空間舒適,自然就可以接近跟「FUN PLACE」的距離。而且裝潢的改裝,只要廠商按圖施工,就能夠創造出跟原始設定一樣的空間,不要去擔心因人而異的表現,執行上比較不會有落差的問題,是一個營造「FUN PLACE」的眾多方法中,最穩健的方法。日本麥當勞在原點回歸的第一年,只有 25% 的店是相對新的,但 3 年之後日本麥當勞幾乎有超過一半的的店,都有進行改裝,數字上來看,大約是 3 年內改裝了 1500 家店,這是一個財務上非常大的數字,這麼龐大的投資如果不小心做好財務規劃,是可能又會讓日本麥當勞陷入多年赤字體制,但看到執行後的結果,也把日本麥當勞給人的印象,從「主打高 CP 的漢堡店」搖身變成「 媽媽們歡樂聊天泡小孩的空間」, 新穎的店鋪也讓日本麥當勞更靠近「FUN PLACE」了。當時的背景,日本麥當勞可是一過街,媒體就紛紛發箭。從食品安全,口味,環境,經營方針,甚至到經理人等,無一不受到媒體的高度檢視。當媒體整面都是評論你的訊息,消費者對你也很難有什麼好印象,那你想翻身也就更困難了。那要如何平反這些評論的訊息?一個一個反駁嗎?日本麥當勞所採取的方法還蠻可以運用在其他的情境,關鍵字就是「love over hate」, 簡單來說,就是不去理會這些評論類的訊息,反之,日本麥當勞大量的製造並且散佈正面的訊息,「讓這些 love 的訊息數量,over 負面的 hate 訊息數量」, 當網路都充滿是日本麥當勞正面訊息的時候,自然評論類訊息被看到的比例就可以拉低。那如何製造大量正面訊息?首先日本麥當勞檢視新產品上市的流程,讓新產品的上市時間可以縮短,如此一來,整年上市的新產品數就可以變多,而新產品的數量變多後,可提供報導的新產品次數跟數量當然也就便多了,自然正面訊息也就多了。另外再結合百名以上的 SNS 意見領袖,對這些 SNS 意見領袖提供新產品試吃會,試吃後自然 SNS 領袖也會傳遞訊息 (理論上大部分應該都是正面的), 正面訊息來自四面八方,評論的氛圍被減弱,自然媒體上的氣氛就可以煥然一新。當然 Sarah 上任之後,在回歸原點不止做了上面這四項努力,但能成功,最重要的應該還是 Sarah 本人的人格特徵,她提到,當生意跌落到谷底,其實是一個檢視整體經營流程的好機會,而做 Leader 一定要堅強,不堅強就無法持續改革。這個就跟上面回歸原點的第四點類似,不要放太多心在處理負面的事物,多放心力去創作對組織正面的事物,自然成功就會越來越靠近你。如果大家喜歡麥當勞這個主題,記得幫我按讚,讓我知道,我再準備麥當勞 — 番外篇哦。更多食力的精彩內容:《日本麥當勞從鐵血明星社長到加拿大女社長,再好的品牌也歷經兩波低潮期》 《面對高級漢堡來勢洶洶,日本麥當勞採「全方位策略」從絕境中重新復活!》 《年投 10 億美元促「3D」升級!麥當勞拱門加速計畫力抗速食業不景氣》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代罪羔羊?」東方女巫傳說──羌族毒藥貓
在中國四川省藏羌族區,長年流傳著神秘的鄉野傳奇「毒藥貓」。毒藥貓不是貓。她們多半是女人,有毒的女人、身懷魔法的女巫。平日,她們生活在村寨裡,可能是隔壁的姑娘、對門的大嬸,與尋常人無異。但到了夜裡,靈魂便伺機而動。傳說,每個毒藥貓都有一只口袋,從口袋抽出哪種動物毛,就能幻化成貓、牛、羊外出害人。毒藥貓不只孤身作案,也愛「開趴」。各地的毒藥貓定期聚首,派對上狂歡作樂、大啖人肉,聽令首領分派任務。即使住得遠,也用不著擔心,這些女人擁有能翻山越嶺的縮時交通捷徑──騎「櫥櫃」飛行!心不狠不成魔,宴席上毒藥貓賭輸了,據說連自己的兒子、丈夫都能下手。但無論如何,絕不會下毒在自家兄弟身上,娘家就是她們最後的溫柔。《倚天屠龍記》裡有句名言:「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會騙人。」羌族的人們則說,別在毒藥貓家吃飯,越美豔的女人越毒。年輕貌美的會變身;年紀越大、毒性越弱,最後則只剩指甲裡的一點毒。但不要緊,毒藥貓的法力能在母女間傳承。以上的羌族鄉野傳說,看似有些荒誕離奇。但在當地,毒藥貓絕非只是鬼怪迷信,而是蘊含重要的本地歷史與生活經驗。如同臺灣人對魔神仔、好兄弟深信不疑,毒藥貓形塑的歷史記憶與信念,同樣在羌族世界深深扎根。許多羌族人回憶,小時候因為恐懼毒藥貓,晚上絕不敢亂跑出門。美豔一身毒、會飛會變身的毒藥貓,是如何深入人心,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一切,得從毒藥貓的產地說起。「田野訪談時他們說,幾十年前每個村寨都有一兩個女人是毒藥貓。」王明珂從 1994 年起深入岷江上游,走訪羌族各村寨。羌族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居住在岷江上游、支流兩岸。雖然被劃分為同一民族,但實際上,「羌族」是 1950 年代後才被國家政體建構出的身分,過去,這裡的人並不覺得彼此「同一族」, 一村寨成一國。村寨間的共通語言是漢語 (四川話), 所謂的羌語差異極大,鄰近村寨覺得對方怪腔怪調,距離遠一點,彼此的羌語就成了「火星話」。語言不通、文化殊異、缺少共同認同,但有趣的是,王明珂走訪田野時卻發現,各地村寨幾乎都能採集到毒藥貓故事。「毒藥貓故事存在於每個村寨,意味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生態。往深一點看,背後根基於當地的生活文化與群體認同。」王明珂分析。羌族居住在高山深谷,幾個家戶組成「寨」, 一般約五、六十戶,小寨則只有兩三戶,幾個寨共居一個山溝成為「村」。山高谷深,從一個溝到另一個溝大不易,「當地人會說,哎!翻過一座山就到了。我一試,」王明珂苦笑地說:「那山一翻都在四千公尺以上。」村寨如同一座座懸立山腰的孤島。但孤島,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世外桃花源」。住在高山,討生活得和大自然拚搏,提防暴風雪、野豬狼豹、一失足就沒命的懸崖峭壁。居民種植小麥、玉米、青稞,也到更高的森林採藥、打獵,在林間放養羊、馬、旄牛,逆境求生,多管齊下養活一家子。要搏鬥的不只自然環境,還有其他羌族人。資源匱乏、山林險峻,可以想像住在這裡的人們,生存壓力有多大。過往,村寨間經常因草場界線起衝突,偷盜牛羊、甚至集體打劫殺人。田野間有位老人回憶,有次其他溝夜裡打了過來,守夜者卻不小心睡著,那晚四十多人被趁黑割喉,部落衝突直逼小型「戰爭」! 外面世界險惡,自家裡同樣也「親兄弟明算帳」。寨裡的不同家族、鄰近村寨,一方面得同一陣線抵禦外敵,但彼此為了爭奪稀缺資源,也仍是你爭我奪。村寨生活就像是一小群、一小群的人們,守著各自的地盤,對抗環伺的風雪猛獸、瘟疫災厄、蠻子敵人。王明珂這麼形容:每個村寨都像是一個孤島,既對外禦敵,內部又高度衝突、彼此防範。有句話說:要讓一群人團結,需要的不是優秀領袖,而是共同敵人。對外恐懼、內部衝突,村落生活的張力不斷拉緊又拉緊,隨時可能「啪!」地斷線。這時,「代罪羔羊」便是消解團體壓力、凝聚彼此的方法。「夜深了,回家吧。」外頭躲著嚇人的毒藥貓,村寨更值得人們信任依靠;遇上病痛苦難、牲畜發狂、失足墜崖...... 與其怨天怨地怨自己,不如歸罪毒藥貓吧。有了毒藥貓,受苦彷彿都有了答案與發洩出口。毒藥貓,如同羌寨社會的「壓力閥」, 也就是那隻代罪羔羊。在每個村寨,總有一兩個女人被貼上「毒藥貓」標籤,背負汙名,所有人都知道,但看破不說破。因為一旦身分搬上檯面,整個家族的女性便很難嫁出去,遭惹鄰寨娘家上門問罪。毒藥貓是「不能說的秘密」, 眾人只在背後閒言閒語、發洩怨怪。「一到吃飯時間,被認為是毒藥貓的女人會藉口田裡忙來送客,因為她知道,自己做的飯沒人敢吃。」王明珂一語道出「替罪羊」艱困的處境。有趣的是,若把毒藥貓的符號拆解開來:女人、貓、邪惡,是否覺得有些眼熟?沒錯,毒藥貓圖像恰恰符合了典型的西方女巫!中世紀圖像經常描繪一群女巫秘密集會,狂歡作樂、與魔鬼同宴,用蜘蛛、老鼠滾煮一鍋邪惡湯藥。女巫騎掃把,身邊竄著不祥黑貓,在廚房烹煮湯藥;毒藥貓則乘坐廚房的櫃子,變身的口袋藏在灶爐。充滿女性意象的符碼,巧妙出現在東西異文化,而這些「有毒的女人」皆被指控是不幸的源頭。從東方羌族到歐洲女巫,為何女性會被視為邪惡象徵?當社群彼此猜疑對立,又是誰,總成為祭壇上的羔羊?王明珂直指代罪羔羊的概念核心:她們既是內人,也是外人。父權文化下,弱勢女性群體長久被連結負面象徵,每當社會動盪不安,便難逃代罪羔羊的指摘。特別在傳統社會,「嫁進來的女人」裡外不是人,成為標準嫌疑者──宅鬥故事中,兄弟爭產,絕少不了覬覦、愛挑撥離間的媳婦。尤其在外敵環伺的羌寨生活,我群 / 他者的劃分,更是維繫集體安全的重要信仰。從其他家族、村寨嫁過來的女人,無形中「破壞」了界線,一旦出現紛擾不安,這些社群內部的「外人」, 很快被聯結到外部威脅者。換言之,恐懼毒藥貓、施暴代罪羔羊,其實是人們把對外部的敵意和恐懼,轉嫁在眼前這些「內敵」。毒藥貓與女巫都不是「個人」, 她們代表著背後危險、威脅、恐懼的勢力。對代罪羔羊的暴力,正是因為把他們視為外敵的一部分,群體內部的「他者」。「各位,我可以證明她與魔鬼勾結,燒死她吧!」中世紀歐洲,數以萬計的女性被誣指為女巫,遭受殘酷絞刑、火焚,人類社會對代罪羔羊的暴力史,淵遠流長。但令人好奇的是,同樣被視為代罪羔羊,為何羌族卻不曾出現「獵殺毒藥貓」? 王明珂認為「上層權威是否介入」, 或許是兩者走向不同歷史路徑的關鍵。過往村寨社會的政治權威是官府系統,只管人民是否乖乖繳糧納稅。然而,對基督宗教來說,當女巫與魔鬼誘惑相互結合,便隱然成為具威脅性的異端信仰,讓教會開始動員介入,因而掀起清洗審判行動。「我從羌族田野發現,社會其實會容忍這類『代罪羔羊』, 用來維持內部減壓。如果對照歐洲,也是直到外部權威力量介入,或者內部出現重大威脅,才開始形成大規模暴力,轉成政治鬥爭的手段。」羌族地區甚至流傳著一句話:無毒不成寨。意思是,如果沒有毒藥貓,一切會更糟,因為只有她們鎮得住瘟神。這也意味儘管社群內部排斥毒藥貓,仍隱然認同她們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婚嫁引入了聯姻勢力、增加隊友;同時,人們正是透過對代罪羔羊的非議,維繫凝聚了社群。「無毒不成寨」背後有個神話故事:傳說毒藥貓女人被丈夫發現,逼她到河中「去毒」, 洗了八條河後,天神出聲警告:「再洗,毒藥貓就要斷根了!」然而,時至今日,羌族毒藥貓不僅沒有全然斷根,在當代社會、民族主義、種族暴力中,毒藥貓身影始終沒有斷根過。「我會特別關注毒藥貓文化,也是因為臺灣就像毒藥貓!」王明珂直言。對於中國,臺灣人既非自己人也非外人,當中國遭受重大內憂外患危機時,臺灣便可能被推向毒藥貓的位置。從這個視角,「毒藥貓故事」絕非是羌族特殊文化,而是映射出更普世的象徵意涵。在多數人類社會裡,邊緣、弱勢群體、社會中不受歡迎者,往往被視為不被認可、潛在的叛徒,每當社會陷入重大矛盾與對立,這些被拒斥者即為承受集體暴力的代罪羔羊。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相似劇情反覆上演。霸凌如是,種族衝突如是,疫情下的獵巫亦如是。我們守在同溫層、小圈圈內,恐懼敵意,如同羌寨裡的人們,村寨幾可說是「縮小版」的人類社會。投入羌族田野三十年,毒藥貓映射出的文化根源,成為王明珂的深切關懷。他強調,縱使毒藥貓斷不了根,但反覆的論述、省思、檢視,或許能在集體陷入咎責氛圍、尋找代罪羔羊時,幫助我們自我覺察,攻擊毒藥貓、尋找代罪羔羊只是短暫麻藥,最終可能忽略真正的恐懼核心。我們終究需要正視自己的擔憂、焦慮,才有能力解決問題。「避免把別人當成毒藥貓,因為換一個視角,我們也可能變成那個毒藥貓。」【研之有物】延伸閱讀:王明珂《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允晨出版,2021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 聯經出版,2003 王明珂,〈女人、不潔與村寨認同:岷江上游的毒藥貓故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1999 Fengta, 漫畫〈毒藥貓〉,《CCC 創作集》
水和土地的爭奪 吉爾吉斯、塔吉克邊境衝突46人死亡
在吉爾吉斯和塔吉克的交界巴特肯地區 (Batken region), 因為邊界的劃定問題,兩個前蘇聯國家自蘇聯解體後就衝突不斷,為了當地的水資源和土地爭執不休。而上周三 (28), 因為塔吉克在某個位於巴特肯地區伊斯法拉河 (Isfara) 的供水設施安裝監視器,終於引爆了兩國壓抑已久的緊張氣氛,人民不僅互相扔擲石頭,最後雙方甚至派出了安全部隊開火,導致傷亡人數急遽上升。吉爾吉斯緊急事務部於周日 (2) 指出,該國共有 34 人在衝突中喪生,其中有 31 人是普通市民,另外還有 160 人受到輕重傷不等;至於塔吉克,則也有至少 12 人因此死亡。而在這次的數度交火間,吉爾吉斯透露,有超過 100 間的房屋,包括學校、商店、邊境檢查點,甚至一間警局,都遭到燒毀或破壞,街道上處處可見建築物被大火燻黑、屋頂倒塌,甚至還有直接碎成瓦礫堆的。吉爾吉斯村落馬斯喀特 (Maskat village) 的村民艾瑟諾娃 (Rakhat Esenova) 在受訪時便表示,她在衝突中失去了自己的家:「我們原本滿懷希望地住在這間房子裡...... 我們原本滿懷希望,認為 (我們的) 孩子跟孫子會在這裡長大。」「為什麼他們這樣對我們?」艾瑟諾娃問。Kyrgyzstan and Tajikistan both say a ceasefire is still holding after clashes erupted along their border earlier last week that left at least 50 people dead pic.twitter.com/nyoUz7yjfC 在《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國際頻道的影片中可以看到,許多建築物在本次的衝突中變成廢墟。針對這次的傷亡,吉爾吉斯內政部也表示,它們會針對本次 11 件暴力相關的案件展開犯罪調查,目前的著眼點將放在塔吉克人謀殺該國人民,以及非法跨越兩國邊境的方向;而身為另一方的事主,雖然塔吉克也不是沒有傷亡產生,但它們關於本次衝突的聲明卻非常的少。另一方面,其實吉爾吉斯和塔吉克早在衝突的隔日就擬定了停火協議,並於周五 (30) 生效,但還是有些村落在這之後持續發生暴力事件。吉爾吉斯也坦承,雙方在周五、周六 (1) 兩天都有繼續開火,不過雙方的國家安全首長已經有在「中立地點」碰面,而且決議要停止衝突。吉爾吉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發言人透過電話告訴《法新社》, 自兩方國家安全首長會面後,它們「再也沒有任何槍擊事件的紀錄」, 當時是格林威治時間 5 月 2 日的上午 11:00 (台灣時間 18:00), 他同時還形容邊界已經變得「安靜、和平、平靜」。至於停火協議,雙方則在周六傍晚又研擬了一份新的條約,並於 5 月 2 日,也就是周日這天正式生效。那關於這次衝突的癥結點呢?目前尚無跡象顯示吉爾吉斯和塔吉克有對爭議的領土劃分產生任何共識,一切都還懸而未決,可這些不定時炸彈卻佔據了兩國 971 公里邊界的 1/3 以上。不過《半島電視台》也指出,它們位於吉爾吉斯第二大城市奧什 (Osh) 的記者斯特拉特福 (Charles Stratford) 透露,目前邊界已經變得「相對穩定」:「我們聽到報導說塔吉克的軍隊已經從邊境撤回了,而且我們知道吉爾吉斯正動員了大批軍隊前往該地區。」同時,斯特拉特福還指出,根據邊界政府釋出的資訊,目前「有 5 萬 8,000 位平民從該地區遭到撤離,其中有 5 萬 2,000 人是女人和小孩」。
「沒有靈魂的懦夫」拍攝瀕死警察的澳洲男子遭判10個月徒刑
2020 年 4 月 22 日,42 歲的普西 (Richard Pusey) 在墨爾本東線高速公路 (Melbourne's Eastern Freeway) 上飆車,時速高達 149 公里,四名警官因此將他攔了下來,然而就在他們準備逮捕普西時,一輛貨車卻偏離道路直直往這四人的方向衝撞過來。當時,普西恰好站在幾公尺外,避開了死亡車禍,可是倖存下來的他,在目睹意外瞬間後的第一個反應卻不是救人、也不是打電話報警,而是拿起手機錄下好幾段影片,還一邊拍攝一邊出言嘲諷。一開始,沒有人知道普西拍攝下這些影片,因為普西在事發後很快地就逃離了現場,直到隔天才在家裡被捕,當時,他是以超速、持有毒品,以及公共危險罪等罪名遭到起訴。直到檢警發現了普西手機內的影片 —— 他還把它們分享給了朋友。「我想每個人都死了,那裡有四個人,四個人,看看那。」普西在其中一段影片中這麼說,他甚至出言嘲笑了其中一位正被壓在貨車下方的警官泰勒 (Lynette Taylor), 專家認為當時她有可能還活著。「就是這樣,太棒了,真的太棒了!」根據泰勒身上配戴的攝像鏡頭,普西表示「我現在只想回家,然後吃一點壽司」, 同時,他還用髒話譴責警察毀了他的保時捷跑車。甚至,當五個加入救援的路人要求普西一起幫忙救人時,他也只是冷漠地說:「他們死了」, 然後就繼續進行拍攝。因此,當維多利亞州法庭 (County Court of Victoria) 在上周要對普西進行裁決時,除了原先便已起訴的超速、持有毒品,以及公共危險罪以外,法官還罕見判他觸犯了幾乎沒有案例成立過的「做出有違公德的行為」(outraging public decency) 罪名。於是,普西總共被判刑了 10 個月,除此之外還必須立下兩年的良好行為保證 (good behaviour bond)、支付 1,000 澳幣的罰金 (折台幣約 2 萬 1,705 元), 並吊銷駕照兩年,但起始日期可回溯至 2020 年 10 月。在法庭上,曾經在四月初的聽證會中稱普西為「全澳洲最令人痛恨的男人」的法官葛萊茲 (Trevor Wraight), 形容普西在死亡車禍後做出這樣的行為 「殘酷而應該要受到譴責」。「一般人的反應...... 應該是要立刻撥打緊急電話才對,」葛萊茲說:「然而,你卻是把畫面錄了下來,還說了一長串的評論。」但是,葛萊茲即使批評了普西的作為,卻也強調了他並沒有造成或參與了四名警官的死亡,他認為大眾「妖魔化」了普西。而且,這場判決還揭露了普西的心理疾病史,其中包括了他複雜的人格障礙。「這可能某種程度上解釋了你的行為。」葛萊茲對普西說,但他認為就算是如此,也不能成為普西做出這些行為的藉口。另一方面,普西其實早已入獄 301 天了,時間上非常接近這次法官判決的 10 個月徒刑,也就是說,他將在本周完成他的刑期,不過這並不代表普西可以在期滿後就順利出獄回家,因為他目前還同時面臨了其他與本次案件無關的罪名指控。普西的法律團隊則表示它們會申請緊急保釋,之後預計會在墨爾本地方法院 (Melbourne Magistrates' Court) 進行聽證會,但還不清楚確切的日期與時間。而在判決結果出爐後,死去警官的家屬們卻沒有因此感到絲毫安慰,他們認為這樣的懲罰實在太輕了,泰勒的丈夫舒爾茲 (Stuart Schulze) 就透露,每當他想起妻子最後的時刻,他都會感到「幾乎無法忍受的」痛苦。「這起判決完全不適合這樣的罪行。」舒爾茲在法院外告訴媒體,他認為法院的職責應該要是在懲罰類似行為時「設立適宜的準則」。維多利亞警察協會 (Police Association of Victoria) 的會長蓋特 (Wayne Gatt) 也於受訪時強調了協會成員們對普西有多憤怒。「四位正直的英雄在那天死去了...... 但一個懦夫,一個沒有靈魂的懦夫卻活下來了。」至於身為罪魁禍首的貨車司機辛格 (Mohinder Singh), 則早在三周前就已被判處了 22 年的徒刑。根據檢警調查,辛格當時有嗑藥,並陷入了迷幻狀態,而且因為藥物的緣故,他甚至已經長期被剝奪睡眠,種種因素疊加下,才導致他的車輛在不穩定的狀況下衝向警官們。
「在骨盆發現一隻小小的腳」波蘭發現史上首具懷孕木乃伊
而透過更進一步的檢查後,考古學家們相信這具木乃伊的原主人出身上流,年齡約 20 到 30 歲,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去世。雖然這具木乃伊「保存良好」, 但頸部的包裹處有受損,顯示曾經有人在她身上尋找貴重物品,專家也的確在她身上發現了 15 件完好無損的裝飾,其中包括一組木乃伊形狀的護身符。至於她的孩子,專家根據寶寶的頭圍認為約有 26 周到 30 周大,但不清楚他確切的性別,也不清楚媽媽是出於什麼原因而死亡。同時,考古學家們還注意到,雖然在這具木乃伊的腹腔內,有四捆經過防腐和包裹處理的內臟器官,但胎兒並沒有從子宮被取出過。他們推測,這或許跟埃及的死後生命信仰有關,又或者是因為當時的技術難以完整地從母體取出孩子。但另一方面,這位懷孕的木乃伊的來歷卻有著互相矛盾的說法。1826 年,這具木乃伊第一次被捐贈給了華沙大學 (University of Warsaw), 當時她被稱為「一位女士的木乃伊」。捐贈者透露自己是在埃及底比斯 (Thebes) 的一座皇家陵墓中發現她的,然而考古人員透露,19 世紀時人們常常把古物託名給著名的地方,好增加它的價值,而這樣的情況發生機率大約 10%, 也因此,他們並不全然相信這些資訊。A team of Polish scientists say they have discovered the only known example of an embalmed pregnant Egyptian mummy. pic.twitter.com/RFifmt1E85 科學家們透過 X 光查看木乃伊的骨盆,發現裡面存在著一個胎兒。於是到了 20 世紀,透過解讀棺槨外的銘刻,當時的專家們轉而相信這具木乃伊是一個名為荷 - 傑胡蒂 (Hor-Djehuti) 的男性祭司,而且 1990 年代時的放射檢查結果也同樣推定「他」是男的。於是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透過掃描技術才確認:「她」其實是一名女性,但卻不清楚這具木乃伊為什麼會被放在「荷 - 傑胡蒂」的棺槨中。在這次發表的研究中,「華沙木乃伊計畫」團隊就提到:「(我們) 只能推測這具木乃伊在古時候就被放錯了,又或者是在 19 世紀時才被古物商隨機地放入任意棺槨中。」至於當初到底是哪裡來的靈感,讓這群考古學家們發現這具木乃伊其實是名女性,而且還是個準媽媽呢?計畫負責人伊斯蒙德 (Wojciech Ejsmond) 說「這完全是個意外」:「我們的人類學家正在重複檢查木乃伊的骨盆位置,打算建立木乃伊的性別資訊,並檢查一切的細節,但她接著就觀察到了骨盆裡有什麼奇怪的、異常的東西。」研究員之一的奧薩雷克 - 濟爾克博士 (Dr Marzena Ożarek-Szilke) 則向波蘭新聞社 (Polska Agencja Prasowa) 透露,是她的丈夫最先在一份掃描影像中,發現某個部分看起來像是「一隻小小的腳」。現在,針對這具懷孕的木乃伊,「華沙木乃伊計畫」團隊希望能夠從她的軟組織裡取出少量的血液樣本,好研究她當初的死因;而且不只如此,「她」如今還一躍成為了考古學家們了解醫學史的重要途徑。計畫負責人伊斯蒙德就向科學網站「Live Science」透露,透過這個重大發現,他們將可以蒐集古代產前護理知識的「第一手的證據」。「我們可以拿當代的病例來進行比較研究,尋找古代醫療程序的發展流程,了解醫學的歷史。」伊斯蒙德說。◆ 原文上線時間:2021/05/04 ◆ 增修時間:2021/05/05 新增照片
南非祖魯族女王「無預警」死亡 公主:人們認為我是兇手
今年 3 月 12 日,72 歲的南非祖魯族國王祖偉利帝尼 (Goodwill Zwelithini kaBhekuzulu) 因為糖尿病併發症的緣故,於醫院中逝世。同月 24 號,王室官方宣布他的第三任妻子、同時也是嫡妻 (Great Wife) 的芒方碧 (Mantfombi Shiyiwe Dlamini Zulu), 被祖偉利帝尼本人指定擔任攝政女王,直到選出新的繼位者。然而上周五 (30), 芒方碧的死訊卻突然傳來。說到祖魯族,該族擁有 1,100 萬人口,是南非的主要民族之一,他們所制定的王室雖然沒有正式的政治權力,而只是儀式性的存在,但整體來說,對南非社會而言依舊有著高度的影響力,而且每年都能獲得超過 49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 億 3,697 萬元) 的稅金,供他們維持運作。至於前任國王祖偉利帝尼,則是祖魯族目前任期最長的國王,在位時間超過 50 年,而且包括嫡妻芒方碧在內,他總共有 6 位妻子以及 26 名孩子。那麼芒方碧又是誰,為何身為第三任妻子,卻又能夠擔任祖偉利帝尼的嫡妻呢?芒方碧是非洲目前唯一君主專制國家──史瓦帝尼 (Eswatini) 的國王恩史瓦帝三世 (Mswati III) 的姐姐,因為如此的王家血統,她和祖偉利帝尼於 1977 年結婚時,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嫡妻的身分。而在她與前任國王結縭超過 40 年的歲月裡,他們共有 8 名孩子,其中有 5 個是兒子。然而上周五,祖魯族的傳統總理 (註) 暨親王布特萊齊 (Mangosuthu Buthelezi) 卻宣布了這位 65 歲女王的死訊,他在聲明中指出芒方碧的逝世是「無預警的」, 而且也沒有提到與可能繼位者相關的訊息。畢竟根據祖魯族王室本來的計畫,是要等到前任國王祖偉利帝尼三個月的哀悼期一過,才要開始討論王位傳承,沒想到攝政女王卻在此之前就意外過世。註:傳統總理 (traditional prime minister) 為祖魯族內的總理,並非指南非的總理。但另一方面,雖說親王布特萊齊指出女王的逝世是「無預警的」, 民間卻有風聲傳出,認為芒方碧有可能是遭到下毒而死,因為女王的死因根本沒有被具體指出來,也說不出她到底是生了什麼樣的病。不過親王布特萊齊否認了這個流言,他表示自己並不想要在公開場合談論女王的身體狀況,但透露女王在這之前就已經偶爾會感到身體不適。照片攝於 2013 年 9 月,左二為前任國王祖偉利帝尼,左三為他的第一任王后西邦吉爾,右四則是已逝的攝政女王芒方碧。可是,既然有下毒的傳聞了,那大家認為的兇手又是誰呢?上周日 (1), 桑碧公主 (Princess Thembi) 和姆博尼西王子 (Prince Mbonisi) 召開了臨時新聞發布會,他們在會中指出有很多人認為他們是兇手,但他們是無辜的。而大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猜測,則是因為他們的母后,也就是祖偉利帝尼的第一任妻子西邦吉爾 (Queen Sibongile Dlamini) 正在向彼得馬利茲堡 (Pietermaritzburg) 的高等法院尋求承認,同意她是已逝國王唯一的合法妻子。這項舉動則被直指是要阻止芒方碧與祖偉利帝尼的 47 歲長子,也就是王子米蘇祖魯 (Misuzulu Zulu) 繼位 —— 他被外界認為最有可能擔任下一屆國王。另外,桑碧公主還在臨時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他們沒有邀請傳統總理及親王布特萊齊參加他們的會面,是因為布特萊齊「輕視」他人,並且「沒有給他們自由討論事情的空間」, 她同時指稱,只有上帝知道誰會是下一個祖魯國王。姆博尼西王子則支持了公主的言論,他表示指控他們下毒的說法很傷人,現在在大眾的眼裡,他們就是殺手,可是他們絕對會尊重王位,並支持任何上位的人。...On the next King, Princess Thembi says the family must agree on one name and support whoever is selected. She insists only God knows who the next King will be. @NkoRaphael pic.twitter.com/65dCpgxd9D 桑碧公主 (左二) 於 3 號再次召開記者會,她在會中再次強調只有上帝才會知道誰是下一任國王。至於親王布特萊齊本人怎麼看?他憤怒地反控桑碧公主和她的兄弟,意圖靠著這場發布會「將他描繪成女王遭到下毒傳言的始作俑者」, 他同時還告訴當地廣播公司 SABC, 他認為他們目前尋求的法律行動「很可恥」。但無論如何,目前女王的死因仍未正式公布,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她遭下毒而亡。而本周三 (5), 她的遺體將會運回位在農戈馬 (Nongoma) 隸屬王室的誇卡蘭加拉曼肯納宮 (KwaKhangelamankengane Palace), 並於 6 號下葬、7 號展開追思儀式。
【地球 24小時】04/22 無碳日本我來了
在世界地球日這一天,一名環保人士來到日本經濟產業省大樓外,手持以日本首相菅義偉為靈感的看板,看板上寫著「無碳日本 2030」, 藉此呼籲當局儘速往零碳排之路邁進。 相關閱讀:《從令和大叔到一國之相 菅義偉是誰?》去年九月,有「令和大叔」之稱的菅義偉走馬上任,從安倍晉三的手上接下了日本首相的位子,究竟,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接下來的首相之路又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呢?在北京的一場展覽會上,人們手持中國共產黨旗幟拍攝團體照,藉此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滿百年。 相關閱讀:《「我們是毛主席的紅小兵」再現兩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國村落》江西省井岡山市被視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因為中國當局認定這裡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紅軍」在 1927 年的發跡處。2017 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井岡山市設立了「紅文化」訓練營,要藉此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基礎。剛被定罪的香港電台記者蔡玉玲出面召開記者會,抗議當局打壓新聞媒體,限制人們使用公開數據。蔡玉玲在製作 2019 年元朗地鐵站攻擊事件紀錄片時,使用到了政府公開的數據,遭政府指控蔡玉玲利用該數據製作假新聞批評警察,她也因此被法院判定有罪、開罰 6,000 港幣 (哲台幣約 2 萬 1,676 元)。 相關閱讀:《《紐約時報》揮別香港 1/3 員工明年轉戰首爾》在中國通過並全面實施港版《國安法》後,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紐約時報》決定讓部分員工撤離香港,成為首個因港版《國安法》離開香港的外媒。在首都莫斯科,俄國總統普亭 (Vladimir Putin) 正透過視訊的方式參加氣候變遷高峰會。 相關閱讀:《【沒有最狂,只有更狂】地球五狂特輯:你所不知道的普亭》隨著世界局勢丕變,個人風格強烈的國家領導人成了國際焦點,我們特別推出【沒有最狂,只有更狂】地球五狂特輯,大家除了可以到 DQ Store 把地球五狂帶回家,也可以多知道一點狂人背後有血有肉的小故事。接下來,趕快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來瞧瞧本周的狂人──俄國總統普亭吧!在倫敦金融區的匯豐銀行總部外,一名「滅絕反叛」(Extinction Rebellion) 環保組織的成員手拿鐵鎚敲破大樓玻璃,藉此抗議大企業在對抗氣候變遷的努力上還不夠。說到「滅絕反叛」環保組織,他們激烈卻和平的抗爭手法震驚全球,卻也推動了不可忽視的改變。 相關閱讀:《被稱為環保瘋子、受全球青年支持 到底誰是「滅絕反叛」環保示威組織?》在新德里的一處火葬場,可以看到 24 小時不停歇地持續在運轉,想辦法送染疫身亡的死者最後一程。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21 號這天,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斷氧事故,導致多名病患死亡,這也是印度當前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肆虐,各大醫療院所缺藥、缺病床,甚至缺氧現象的縮影。在巴吞他尼府 (Pathum Thani province) 的法身寺 (Wat Phra Dhammakaya temple), 人民點燃起 33 萬個蠟燭,希望能夠打破同一地點、時間點最多蠟燭的紀錄。 相關閱讀:《「全馬跑最快護理師」沒穿傳統裙裝失去資格 金氏世界紀錄為過時規定道歉》2019 年 4 月底,一名英國護理師向金氏世界紀錄報名挑戰「穿護理師制服跑全馬最快的人」, 卻被告知若未穿著傳統護士裙裝則不符審核資格。在引起各地護理師抗議後,金氏世界紀錄為過時的規定道歉,宣布將此殊榮還給她。在位於加州的彭德頓營海軍陸戰隊基地 (Marine Corps Base Camp Pendleton), 一名女兵正在參加嚴苛的訓練。 相關閱讀:《瑞士徵女兵新招:提供女用內衣褲》對急需兵源的瑞士而言,替女性設計符合她們身型的制服、內衣褲以及裝備是刻不容緩的一件事!在巴塞隆納著名景點 —— 鬼才建築師高第 (Antoni Gaudi) 所蓋的巴特略之家 (Casa Batllo), 工作人員用紅玫瑰裝飾準備迎接 4 月 23 日到來的聖喬治日 (Saint George's Day), 紀念阻擋羅馬皇帝迫害基督教徒而殉道的聖喬治。 相關閱讀:《137 年後,西班牙聖家堂終於得到建築許可 (06/12 更新)》說到西班牙巴塞隆納,你的腦海中會自動浮現鬼才建築師高第的作品聖家堂 (Sagrada Familia basilica) 嗎?高第雖然在 1885 年曾替聖家堂申請建築許可,相關許可卻從來沒有下來 (有一說相信,申請文件可能在層層官僚中遺失了), 這也讓聖家堂在沒有建築許可、沒有當局監管的狀態下度過 137 年。在位於首都布拉格的復育草場,瀕臨絕種的普氏野馬 (Przewalski's horses) 正在吃草。 相關閱讀:《地球上已經沒有野馬了?讓 DNA 結果告訴你》原本棲息在中亞的普氏野馬,因為不曾被馴化,而被譽為地球上最後的野馬。但在 2018 年的研究中發現,普氏馬不再是野生種了。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今年我們不大吼」 英國街頭公告員大賽改規則
在電視、電腦發明前,英國人得靠著「街頭公告員」(town criers) 走遍自家鄉鎮,一邊搖著鈴鐺、一邊扯開嗓子大吼出重要消息,才能得知最近英國發生的大小事。如今,雖然科技取代了他們的角色,但每年英國的街頭公告員們還是會挑個良辰吉時舉辦「英國街頭公告員錦標賽」(British Town Crier Championships), 讓來自各地的街頭公告員一較高下。在去年賽事受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影響而取消後,主辦賽事的英國忠誠街頭公告員公司 (The Loyal Company) 帶來一則好消息:2021 年的英國街頭公告員錦標賽將照常舉辦。不過,它們同時也宣布調整今年的賽制,表示今年的英國街頭公告員大賽只評比大家編寫的公告文內容,不會評比聲音了!忠誠街頭公告員公司解釋,今年改辦「無聲賽」的原因固然考慮到防疫,另一方面也是考量到就算用寄影片、大家憑影片決勝負的方式,也難保每位參賽者交出的影片品質都一樣,才會決定今年乾脆不比聲音,只比文筆就好。在過往的比賽中,冠軍往往得讓評審在音量、發音和語調、公告文內容等幾個面向都感到滿意,才有希望奪魁,但住在英國中部巴爾諾特斯維克鎮 (Barnoldswick) 的街頭公告員安德森沃森 (Elizabeth Anderson-Watson) 指出,今年的「無聲賽」反倒讓那些嗓音天生就不大的街頭公告員們奪冠機會大增。她說:「一般而言,那些嗓音天生比較小,或是經驗比較不足的街頭公告員不太容易成為冠軍;但今年的比賽大家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今年很可能會是由黑馬出線的一年。」說起英國的街頭公告員,它的歷史可能久的出乎你意料之外。根據英國忠誠街頭公告員公司的說法,英國街頭公告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 1066 年諾曼征服 (Norman invasion) 的時代,在描繪這場戰爭的裝飾品《貝葉掛毯》(Bayeux Tapestry) 上,就能找到兩個手上拿著鈴鐺的人,而在諾曼征服後,也有人扮演類似角色,他們被派往英格蘭大大小小的城鎮,宣布英格蘭戰敗的消息。隨著時間過去,街頭公告員的服裝、工作內容逐漸固定下來。每當他們要準備宣布重要事項的時候,就會換上專屬制服,在街上、市鎮廣場等地方扯開嗓子,宣布最新消息、政府公告和章程,或是有關王室的新聞等。正因為「聲音」是英國街頭公告員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環,才讓部分街頭公告員覺得今年只比公告內容的比賽很可惜。然而,主辦人之一兼英國彼謝普斯託福鎮 (Bishop's Stortford) 的街頭公告員威廉姆斯 (Carole Williams) 強調,就算只比文筆,想拿下冠軍仍不是件容易的事,「想要寫出緊扣主題,又能激勵人心,同時還不會讓觀眾感覺無聊的公告文內容,這可是項真本事」。更別提主辦單位還設下了字數門檻,限制參賽街頭公告員們最多只能用 140 字來撰寫公告文內文──當然,開頭的三聲「注意!(Oyez!)」和萬年不變的結尾「願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 都包括在 140 字內。來自約克郡東瑞丁地區 (East Riding of Yorkshire)、3 度奪得冠軍的街頭公告員伍德 (Michael Wood) 認為,即使今年賽制大幅變動,「幽默感」依舊會是今年賽事的決勝關鍵──畢竟這可是成為一個英國街頭公告員的先決條件。「首先你得先有幽默感,才能在現代社會裡穿上那身制服。」伍德說道。不過,或許誰會成為今年的冠軍,還不是現在全英國街頭公告員最關心的事──大家都在引頸期盼,他們何時才能重新出門、再次履行身為街頭公告員的職責。英國南部博格諾里吉斯鎮 (Bognor Regis) 的街頭公告員史密斯 (Jane Smith) 相信,今年街頭公告員們的願望就將實現,而如果他們是被派往街上宣布英國完全解除封鎖令的消息,那更是再好不過了。「我想這一定會發生的,」史密斯很有信心地說道:「那天英國搖鈴的聲音肯定會此起彼落,還會有很多人在外頭大聲嚷嚷──屆時請大家毋須太過擔心。」
「你要喝我的奶昔嗎?」澳洲性教育影片惹議
本周一 (19), 澳洲網站「好社會」(The Good Society) 釋出了一系列關於同意權、尊重與傾聽相關的性教育影片,這是來自於澳洲政府「尊重很重要」(Respect Matters) 宣導計畫的一環,預計要提供給 10 到 12 年級的在學學生 (註) 作為課間或自學時的使用教材。但是,在這系列影片中,卻有一些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內容,其中最「怪異」的,是一支討論「同意權」的影片〈移動界線〉(Moving the Line)—— 在開場的短劇中,女子不顧另一名男性的否決,硬是把自己杯中的奶昔抹在對方臉上,同時還一邊說著「喝吧,通通喝下去」。而且,這支影片在後面還出現了用「吃披薩」比較「我可以碰你的屁股嗎?」的討論,但另一方面,卻又從頭到尾都完全沒有提過「性侵」或「暴力」等字眼。註:在澳洲的學制中,就讀 10 到 12 年級的學生約在 15 到 18 歲之間。有網友將〈移動界線〉備份到了 YouTube 上面,目前的觀看人數已經超過 10 萬。甚至這還不是唯一具有爭議性的影片。在這系列之中,有另一部短片是在講述一名拿著魚槍的男人,想要脅迫怕鯊魚的女性跟他一起去游泳;又或者再另一部影片,則是用玉米餅比人,以「玉米餅是個東西,但人是個人」的論述提倡詢問跟傾聽他人的重要。當然,除了短劇之外,這些影片的後面也有相關的說明,但那些論述同樣讓人摸不著頭緒,例如抹奶昔影片的後面,就用了「足球場」來比喻同意與不同意的界線。影片中提到:「當一個人強加自己的意願在你身上的時候,這就好像他們把『同意線』移到了『可能地帶』或『達陣區』, 並忽略了你豐富的內心世界。」但在看完影片之後,澳洲組織「終結校園性侵害」(End Rape on Campus) 的負責人布藍拿 (Sharna Bremner) 卻表示,無論是她,又或者是和她對談過的其他專家,都根本沒有聽過這個理論。也因此,這個短劇很「怪異」, 解說又沒有論述依據的影片,在釋出後迅速引起澳洲大眾的撻伐 —— 尤其是當他們發現,這個「好社會」網站居然花了澳洲政府將近 380 萬澳幣 (折台幣約 8,246 萬元)。在澳洲政府公開的合約數據庫「AusTender」中可以看到,澳洲政府撥給製作網站的數位媒體公司「Liquid Interactive」的預算,在 2017 年時只有約 213 萬澳幣 (折台幣約 4,628 萬元), 但 2018 年時卻又多追加了大概 166 萬澳幣 (折台幣約 3,607 萬元), 合計約 380 萬澳幣。至於合約內容,它們則將「好社會」這個網站註記為「線上學習的解方 —— 反對家庭暴力的教育措施」, 上面預定會有 350 項素材,包括影片、數位化的故事、podcast 還有教學材料等,所有東西都開放給老師跟學生任意取用。說到澳洲學界對這些影片有多反彈,迪肯大學 (Deakin University) 教育學副教授奧利斯 (Deb Ollis) 就認為,這個宣導是「非常糟糕的教學素材」。「它們開發出來的這些影片根本是在侮辱年輕人...... 我不敢相信身在性別及關係領域的教育者會做出這樣的東西。針對那些大概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並因此對內容深信不疑的老師,這些影片會造成的傷害可能會多過於好處。」奧利斯說。另一方面,研究性暴力 20 年、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 (RMIT) 的社會法學副教授亨利 (Nicola Henry) 則形容這些影片「駭人聽聞」, 她不敢相信裡頭居然會將「把奶昔塗在臉上」跟「性暴力」比擬在一起。「影片淡化了性暴力,它嘗試把『同意權』這個議題變得有趣跟輕鬆,」亨利說:「這可能造成傷害,因為它並沒有提供正確的訊息...... 關於什麼是『同意』, 什麼又是『性暴力』。」同時,還有人認為這些影片根本是在侮辱觀眾。「終結校園性侵害」的負責人布藍拿就表示:「他們真的低估了孩子的智商。在跟這樣年紀的學生討論性跟同意權的時候,你應該要進行直接的討論才行...... 如果你不能把問題直接點出來,你就沒辦法好好地去談它。」而身為性侵害受害者,並且在今年獲得澳洲年度風雲人物的塔姆 (Grace Tame) 也覺得這些影片有問題。「我認為這侮辱了大家的智商,不只是大人,小孩也一樣,」塔姆在澳洲電視台 ABC TV 的節目《The Drum》說:「它把性侵經驗帶來的傷害給貶低了。」其實在引起廣大熱議後,澳洲政府在本周二 (20) 就已經迅速撤下了包括「抹奶昔」的兩支影音。澳洲教育部秘書布魯奈斯 (Michele Bruniges) 則透露,教育部將會「繼續」對那些還放在網站上的內容進行「評估」。「為了回應社群跟利害關係人的反饋,兩支影片目前都已經從『好社會』的網站上下架了,」布魯奈斯說:「這個網站被設計為一種鮮活又動態的資源,上頭的內容會進行增補、移除,或修改,才能保證它符合時代潮流並適當。」「教育部會繼續和專家一起評估這些被放在網站上頭的資料,確保它們符合我們的需求,並且反映現代經驗和社群問題。」
2021年版烏克蘭危機解除?俄國宣布演習結束 大軍撤離烏東邊境
周四 (22), 在俄國派駐大軍於烏克蘭東部邊境、克里米亞半島一帶一個多月後,俄國政府突然宣布撤軍,為一個多月以來持續升溫的烏克蘭局勢暫時畫下了句點。根據歐盟、美國等方面的估計,在過去一個多月以來,俄國在烏克蘭東部集結了約 8-10 萬人左右的大軍,規模已經大至足以引發戰事的程度,引起烏克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歐盟,乃至美國的一陣不安。「俄國的動員已經到足以為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入侵提供基礎的程度,」美國中情局 (CIA) 局長伯恩斯 (William Burns) 對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 (Senate Intelligence Committee) 說道:「所以,這不僅是美國,同時也是我國盟友應該高度關注的事件。」在這一個多月期間,上述組織、國家也將注意力轉到了烏克蘭,密切關注這場一觸即發的衝突。但誰也沒想到,在俄國國防部長蕭依古 (Sergei Shoigu) 於周四當天親自視察前線、稱讚俄軍「展現了保家衛國的可靠能力」後,他隨即下令分批撤軍,要求收到撤退令的部隊在 5 月 1 日前回歸原本的駐地。不過,這回撤走的只包括人和一些輕型裝備,期間俄國運來的重型裝備並不包含在內,而蕭依古也下令將這些重型武器運往一個距烏克蘭東部邊境約 160 公里的位置存放,準備於年底另一場軍演中使用。面對這道出乎意料的命令,各國幾乎都抱持著審慎的態度靜觀其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 稱此舉「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前線的緊張局勢」, 強調「烏克蘭依舊會保持警戒,但樂見更多減少駐軍或是緩和烏克蘭東部由分離主義者控制的頓巴斯地區 (Donbas) 情勢的舉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 (Ned Price) 則表示已經獲悉俄國撤軍的消息,但會持續關注當地局勢,他說:「我們聽聞 (蕭依古的) 撤軍命令了,接下來美國將關注俄國是否有相應的行動。」回顧這場持續約一個多月的緊張局勢,一切似乎是從先前烏克蘭政府表示烏軍與烏克蘭東部地區、由俄國支持的武裝分子間衝突惡化、雙方違反停火協議的次數明顯增加後開始。烏克蘭政府宣稱,今年已經有 30 名烏軍士兵死於這類衝突。此後不久,烏克蘭東部邊境、克里米亞半島開始出現一批又一批的俄軍部隊及裝備,讓烏克蘭、俄國的關係一下緊繃了起來,北約、歐盟、美國等也開始關注當地急遽升溫的局勢,並批評俄國集結大軍的舉動。面對這些批評,俄國始終強調俄軍本來就有「視國防需要,將軍隊調派至俄國境內各地」的權力,俄國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 (Dmitry Peskov) 也在 4 月初時表示,俄軍調派大軍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回應北約等組織和相關國家近來明顯增加的軍事活動」。毫無疑問的,俄國大軍壓境的行動讓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備感壓力,他在向北約、歐盟、美國等盟友求助之餘,他甚至向俄國總統普亭 (Vladímir Pútin) 喊話,邀請他親至烏克蘭東部邊境會面,好讓兩人就地解決紛爭。這則邀請也確實獲得了回應──普亭在一陣子後公開表示「隨時歡迎烏克蘭總統拜訪莫斯科」、討論雙邊的關係,但他「建議」如果澤倫斯基是為烏克蘭東部邊境的問題而來,那他最好先與當地領袖見面後再說。面對這一個多月來俄軍的種種行動、各國領導人間的隔空交鋒,外界始終不明白俄國真正的目的為何,從馳援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 (Donetsk People's Republic) 等由烏克蘭親俄分離主義者控制的地區、施壓烏克蘭重新恢復供水給克里米亞半島,到施壓德國盡速推動北溪 2 號 (Nord Stream 2) 天然氣管線工程進度等,都有專家提出。不過,包括 BBC、《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相信,試探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政府、釋放強硬訊息是俄國大舉駐軍烏克蘭東部邊境、克里米亞半島的重要目的之一。烏克蘭軍隊的後備上校 (reserve colonel) 兼軍事分析師茲達諾夫 (Oleg Zhdanov) 指出,儘管俄軍在短時間內便集結了大軍,但是大軍的動向絕大多數都是公開進行,甚至被民眾拍下上傳社群媒體,顯示「普亭正藉駐軍一舉,引發人們的恐慌」。BBC 駐莫斯科記者羅森伯格 (Steve Rosenberg) 則補充,俄國正藉著駐軍,警告烏克蘭、歐盟和美國「俄軍是一股不可輕忽的力量」。另一方面,曾經擔任過駐歐洲美國陸軍總司令的退役中將霍奇斯 (Frederick B. Hodges) 則相信,俄國此舉是想要測試新任美國政府在烏克蘭議題上的底線。他說道:「俄國派遣大軍駐紮烏克蘭東部邊境、克里米亞半島一帶可能只是做做樣子,俄國其實想要試探新 (美國) 政府。」美國白宮在 4 月 13 日時表示,拜登已經就烏克蘭議題與普亭通過電話,清楚向對方強調「美國對烏克蘭主權及領土完整性的堅定承諾」; 此外,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Jake Sullivan) 也已經就此議題與俄國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 (Nikolai Patrushev) 通過電話。BBC 記者羅森柏格指出,拜登還在通話後對俄國的「惡意活動」施加了新一輪的經濟制裁──雖然俄國政府內部並不認為新制裁會帶來太嚴重的結果。從表面上看,俄國撤軍似乎意味著這場危機已經告一段落,但許多專家紛紛警告不能就此掉以輕心,俄國隨時會重新駐軍邊境,而且先前俄國透過媒體透露有意短暫封鎖黑海 6 個月、不讓外籍船艦輕易進入的消息仍未有下文──如果成真,烏克蘭部分港口的出口作業將會大受影響。「俄國將再次集中部隊到任何可能對其國家利益產生威脅的地方,」親俄的軍事專家科羅琴科 (Igor Korotchenko) 最後說道:「這次撤軍可不是遞出橄欖枝...... 這一切都是出自實用主義下的合理考量。」
【地球 24小時】04/21 雙頭牛奇遇記
在位於南部拉澤克村 (Lazec) 的一座穀倉內,可以看到一隻雙頭牛,牠有兩對眼睛、兩張嘴和一對耳朵,在喝奶的時候會用兩張嘴同時吸吮,奇特的外貌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相關閱讀:《研究:牛需要朋友才會快樂》在現代畜牧業中,科學家們會透過更改乳牛的基因組來繁殖出產乳量較多的牛,在這樣的大量繁殖下,每一隻牛也長得越來越像,讓初進入牧場的民眾看得眼花撩亂,分不清楚哪一隻是哪一隻。雖然人們在分辨牛隻上有障礙,但牛隻本身一點都沒有,牠們分得出彼此的不同,也會有比較喜歡親近的「牛友」, 在乳牛的世界中尤其如此,牠們彼此的姊妹情會影響到自己的健康。在自行宣布獨立的「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ugansk Narodnaya Respublika,LNR) 內,一名親俄武裝分子就戰鬥位置,等待上級的進一步指示。從 3 月 29 日開始,俄國派遣大批重裝部隊前往俄烏邊界和克里米亞半島演習,讓烏克蘭國安倍感威脅,連帶烏克蘭境內的親俄武裝分子也蓄勢待發。就在緊張氛圍升高之際,俄國國防部長紹伊古 (Sergei Shoigu) 宣布撤軍,讓嚴守邊界的烏克蘭政府軍鬆了一口氣。根據歐盟估計,這次俄國派往俄烏邊界和克里米亞半島演習的軍人超過 10 萬名,規模之大讓國際社會密切關注。 相關閱讀:《入俄後一年 克里米亞民:沒想像中美好》2014 年,俄國從烏克蘭手中併吞了克里米亞半島;入俄後一年,克里米亞半島的居民又是怎麼想的呢?在新德里的一處火葬場,死者家屬全身穿著防護服,看著不幸感染 COVID-19 (武漢肺炎) 離開人世的親人遭到火化。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21 號這天,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斷氧事故,導致多名病患死亡,這也是印度當前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肆虐,各大醫療院所缺藥、缺病床,甚至缺氧現象的縮影。在加州聖塔克拉拉郡吉爾羅伊市 (Gilroy) 的公路上,可以看到今年 33 歲的拉里奧斯 (Jesse Larios) 穿上熊熊裝徒步行走,他打算從洛杉磯一路徒步走到舊金山,並且利用這超過 644 公里的路程在網路上募款,等他走到舊金山時,將會決定要把募來的款項捐給哪家慈善機構。目前,他已經募得將近 9,000 美元 (折台幣約 25 萬 5,465 元) 的善款。 相關閱讀:《走百圈後院募款破 12 億 英國 NHS 募款騎士穆爾過世》說到募款,你還記得去年四月,在自家院子靠著助步車走了一百圈、替英國 NHS 募得 3,200 萬英鎊 (折台幣約 12 億 5,152 萬元) 的百歲老兵穆爾上尉 (Capt. Tom Moore) 嗎?在加州洛杉磯的聯合火車站前,自稱好萊塢大使的多諾萬 (Gregg Donovan) 手拿奧斯卡小金人獎座的複製品,藉此告訴大家第 93 屆奧斯卡金像獎即將在本月 25 號登場。 相關閱讀:《奧斯卡小金人拒當「小白人」 最佳影片獎多元才有機會得》去年九月,奧斯卡主辦單位公布了「最佳影片獎」的全新門檻,要讓奧斯卡獎也能反映出多元價值。在首都渥太華,加拿大財政部長方慧蘭 (Chrystia Freeland) 和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透過視訊和有孩子的家庭們解釋聯邦預算中預計推行的育兒計畫。 相關閱讀:《荷蘭夏日育兒傳統:找個深夜,把小孩「放生」到森林裡》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荷蘭家長開著車把後座蒙上眼的孩子丟到森林裡,這樣的情形在其他國家或許早就引來警方和媒體的關切,但對荷蘭家長來說,這樣的場景再平常不過。在首都莫斯科,支援俄國反對派政治人物納瓦爾尼 (Alexei Navalny) 的民眾上街抗議,反對俄國總統普亭 (Vladimir Putin) 當政。其中,一名女子手上舉著把普亭畫為囚犯的海報,一旁寫著「小偷應該待在克里姆林宮嗎?」的字樣。目前,人在監獄的納瓦爾尼絕食抗議進入第三個星期,他透過律師向外界形容自己現在「就像一具行走的骷髏」, 並且強烈要求當局讓他去看自己熟悉的醫生。去年八月,納瓦爾尼喝下遭下毒的紅茶後昏迷,被送往德國治療數月後,他在今年一月返回莫斯科,結果在機場立刻被當局以違反 2014 年詐欺罪緩刑條款逮捕,隨即被判入獄兩年半。對於判決結果,納瓦爾尼表示所有指控都是莫須有,背後都是政治考量。 相關閱讀:《德國總理親自背書 俄國反對派身中神經毒》在越南東北部的富壽省鬆綁防疫規定後,人們來到雄王廟前慶祝雄王節,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越南開國君主雄王而設。 相關閱讀:《越南真的有很多人嫁來台灣嗎?【地球幫你問】台越生活篇》和台灣坐飛機相隔不到三小時的越南,和我們的心理距離越來越近,不管是嫁來台灣還是來台灣工作的越南人都是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這一次,【地球幫你問】要拉近你和越南的距離,深入了解越南的大小事!在位於遼寧省丹東市、連接北韓的跨國橋樑「中朝友誼橋」旁,觀光客穿著傳統韓服拍照。 相關閱讀:《腳踏南韓地,身在北韓家:南韓 VR 計畫 送脫北者「虛擬返鄉」》對脫北者來說,一離開北韓,便形同永遠失去返回故鄉的機會。但去年南韓統一部推出的一項計畫,讓他們重獲返回故鄉的機會。在拉脫維亞西部的庫爾迪加鎮 (Kuldiga), 一隻隻文鯿 (Vimba vimba) 試著跳過高兩公尺的文塔瀑布 (Venta Rapid), 想要回到上游的產卵地繁殖。 相關閱讀:《要釣,就去塞納河釣!巴黎年輕人瘋「街頭釣魚」》過去,在巴黎塞納河畔垂釣的清一色是戴著漁夫帽、身穿多口袋背心的退休族;現在,有越來越多穿著 T 恤、牛仔褲的年輕人加入,將釣魚這項百年傳統改造成另一種街頭文化。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名病患身亡
周三 (21), 印度一間醫院發生氧氣儲存槽氧氣外洩,導致病房供氧中斷,22 名 COVID-19 (武漢肺炎) 病患身亡的事件。Oxegen tank leaked in government hospital in Nasik . pic.twitter.com/vRiFYo9ZD2 在事故現場,可以看到大量氧氣不斷從儲存槽底部外洩出來。這間發生氧氣外洩的醫院,正是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 納西克市 (Nashik) 的侯賽因醫院 (Zakir Hussain hospital), 這間醫院是該市少數幾間可以穩定供應氧氣的地方,因此被選為專門用來收治 COVID-19 (武漢肺炎) 重症病患的醫院。事發前,醫院內共有 157 名 COVID-19 (武漢肺炎) 病患,當中 131 人需要供氧,又有 67 人是重症病患。當時,醫院正在補充氧氣儲存槽,不料作業到一半,突然有大量的氧氣自氧氣儲存槽與院內供氧的管子相連處外洩,現場頓時一片煙霧瀰漫。氧氣外洩當下,部分院內 COVID-19 (武漢肺炎) 病患的供氧都因此中斷,當時院方雖然透過轉移病患,或是改以氧氣瓶為病患們供氧等方式應急,但最終還是有 22 名病患在這起事故中離世。在印度社會、家屬紛紛要求釐清事情真相的呼聲中,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衛生部長托普 (Rajesh Tope) 表示,當局已經組成調查小組,將盡速釐清究竟是設備瑕疵,還是人為疏失才造成這場意外。同時,調查小組也將研擬類似事件的應變 SOP, 並討論設置遠端氧氣儲存槽壓力監控系統的可行性,避免同樣事故再次發生。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在事發後,也以「痛心疾首」形容本起事件,並表示他因這些不幸離世的病患而感到十分憂傷。事實上,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所發生的一切,也正是當前印度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的縮影。現在的印度正飽受莫迪口中「風暴」般的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襲擊,光是周三一天,印度便多出了 29 萬 4,000 名確診案例、超過 2,000 人辭世。在來勢洶洶的疫情底下,印度的公衛體系也來到了極限,各地的醫療院所都出現藥物、病床,甚至是氧氣短缺的現象。日前,印度德里 (Delhi) 地區最大的私人醫療機構馬斯克醫療 (Max Healthcare), 便傳出旗下部分醫院的氧氣供應一度用到只能再供應兩小時、首都新德里也有數間醫院回報院內氧氣在幾小時內就會用罄的情形。雖然最後補給的氧氣都及時抵達,但印度全國仍然有更多病患在找不到醫院收治,或是在缺乏氧氣供應的情況下逝世。在印度中央政府商討應變方案的同時,印度鐵路部門甚至宣布它們準備提供「氧氣快車」(Oxygen Express), 這些列車都經過改造,專門用來運送液態氧和氧氣鋼瓶,協助印度政府將氧氣配送到各個城鎮。然而,若要細究新一波疫情的起因,很多專家都認為莫迪政府難辭其咎,因為它們太早鬆懈,在去年冬天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才剛出現緩和跡象的時候就開放舉辦選舉造勢、節慶等大型活動,加上 COVID-19 (武漢肺炎) 變種病毒更強的傳染力,加乘起來自然讓印度的新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印度智庫發展政策與實踐研究中心 (Centre for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ractice) 主任烏拉汗博士 (Dr. Amir Ullah Khan) 就批評:「沒有政治領袖戴口罩、甚至是談論戴口罩的重要性,」「這釋放出的訊息就是:『一切已經過去了,印度已經恢復正常了。』」印度公共衛生基金會的主席雷迪 (Srinath Reddy) 則說:「印度──特別是那些迫不及待想要恢復經濟活動、重新開始競選活動的政治人物──太早宣布防疫成功,讓熱情洋溢的情緒在整個社會上瀰漫開來,給了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東山再起的機會。」而太早宣布勝利的代價,就是讓那些大型活動成為印度的防疫大破口。舉例來說,烏拉汗特別點名西孟加拉邦 (West Bengal) 的一場競選造勢活動,那場活動吸引了成千上萬名未戴口罩的人,同時,他還提到最近印度教的傳統節慶──大壺節 (Kumbh Mela festival)。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儘管先前莫迪就已經公開呼籲印度教徒們今年不要參加,但單就上周三 (14) 一天,還是有 7 萬人跑到印度北部赫爾德瓦爾市 (Haridwar) 的恆河河岸沐浴過節,還有不少人違反主辦單位的規定,沒有出示 COVID-19 (武漢肺炎) 篩檢的陰性證明便偷溜入場。根據印度媒體《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 的報導,結果便是在接下來 48 小時內,赫爾德瓦爾市篩檢出超過 1,000 名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確診病患。正當印度第一線醫護人員忙著應付這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的同時,他們也發現,比起第一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大多是長輩們染疫,新一波疫情明顯有更多年輕病患。「這波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來勢洶洶,」在德里地區一間私人醫院看診的醫生米塔爾 (Parv Mittal) 指出:「先前,有更多長輩們確診;這次,反而是年輕人們面臨更高的確診風險。」與此同時,各界也都發現有了去年全國封鎖、對印度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的經驗後,印度中央政府似乎沒有再度宣布全國大封鎖的打算,這也使得現在印度的防疫工作陷入各邦各自為政的狀況。周一 (19), 德里已經自行宣布為期一周的封鎖,而烏拉汗博士推測其它各邦可能都會陸續跟進,「(德里封鎖的案例) 可能會鼓勵其他邦的首長採取一樣的策略」。
巴基斯坦飯店爆炸釀4死 中國大使外出開會逃死劫
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 (Balochistan) 的首府奎達市 (Quetta) , 高級連鎖飯店「塞雷納」(Serena Hotel) 向來是政府高官和來訪貴賓的下榻處。然而在周三 (21) 晚間,這間飯店的停車場卻發生了爆炸事件,造成至少 4 人死亡,12 人受傷。巴基斯坦內政部長艾哈邁德 (Sheikh Rashid Ahmed) 透露,由大使所帶領、總共約 4 人的中國代表團當時正好入住塞雷納飯店,但他補充道:「爆炸案發生的時候,大使恰好外出開會了。」艾哈邁德同時認為,這次的爆炸案是「一起恐怖行動」, 而且顯示了「重大的安全破口」, 當局將下令針對此案進行深度調查,並追究肇事者責任。所以犯案的人是誰呢?恐怖組織「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Tehrik-i-Taliban in Pakistan,TTP) 出面承認,並告訴《路透社》:「這是一起自殺攻擊,我們的炸彈客在飯店裡引爆了裝滿炸彈的車子。」而在隨後發出的聲明中,該組織承認他們鎖定了本地和中國代表團的會議作為攻擊目標。根據俾路支省政府發言人沙瓦尼 (Liaquat Shahwani) 表示,中國大使農融在爆炸案當天稍早便已經見過該省的首席部長可汗 (Jam Kamal Khan)。俾路支省內政部長蘭戈 (Ziaullah Lango) 則於事發後告訴記者,大使本人的狀態滿好的:「我才剛和他碰面,他的精神不錯。」另外,蘭戈還補充說明,透露農融將繼續完成在奎達的訪問行程,並於周四 (22) 離開。至於駐巴基斯坦的中國大使館,目前尚未對此事件發表任何評論。而說到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該地其實擁有豐富的天然氣和礦產,但居民的經濟狀況卻普遍不佳。許多人指出,這是因為政府沒有針對資源進行公平的分配,並因此對當局心生不滿、要求獨立。因此,俾路支省目前還是數個武裝組織的根據地,其中包含伊斯蘭極端分子和分離主義分子等。另一方面,這次的爆炸案還牽動了中巴之間的重要經濟協定 —— 中巴經濟走廊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CPEC)。這是一帶一路計畫的關鍵部分之一,中國目前已針對這個協定投資了約 65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 兆 8,259 億元), 但俾路支省人認為他們幾乎沒有從中獲益,因為很多相關的工作機會都給了外來者。事實上,這次的爆炸案也不是俾路支省當地的反政府分子第一次針對中巴經濟走廊發難了。2019 年,為了打擊擴建瓜達爾深水港 (Gwadar deepwater port) 等投資計畫,另一武裝組織「俾路支解放軍」(Balochistan Liberation Army,BLA) 就曾兩度對當地的珍珠大陸酒店 (Pearl Continental hotel) 以及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所展開襲擊,前者造成至少 8 人死亡。
【地球 24小時】04/20 為福島核電廠汙水剃髮
在位於首爾的日本駐南韓大使館前,數名南韓大學生剃髮抗議日本政府決定將福島核電廠的汙水排放至海洋。 相關閱讀:《在南韓,用剃髮當作一種抗議手段 國會議員要法務部長下台》在南韓,剃髮是非常傳統的抗議象徵,代表抗議者意志堅決,不見改變決不罷休的決心。在 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南韓處於軍政府威權統治之下,反對派人士會剃頭表達對當局的不滿,演變至今便成為了一種抗議手段。在巴塞隆納大學,學生們將一棟校園建築的出入口給堵住,藉此要求大學重視他們希望受教權平等的訴求,包含碩士、大學部學費價格統一、實習期間強制給薪,並且站出來支持因為捍衛公立大學而被定罪者無罪釋放。 相關閱讀:《「錢可以買到一切」美國菁英大學入學詐騙案 好萊塢影星、企業執行長為小孩涉案》對一心努力讀書、想進好大學的學生來說,這群花大錢讓孩子走後門入學的名流不僅反映出美國大學入學體制的漏洞,以及貧富差距對受教權的影響。在烏克蘭東部緊鄰俄國的邊界,烏克蘭陸軍正在演習,做好任何敵人可能進犯烏克蘭領土的準備。 相關閱讀:《烏克蘭、俄國又開戰?這次為了羅宋湯》你有喝過羅宋湯嗎?雖然這道料理的中文譯名來自「Russian」(俄國)、俄國也不斷強調它們發明了羅宋湯,但是,烏克蘭可不這麼認為...... 在發生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事件的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市 (Minneapolis), 當地民眾在佛洛伊德紀念廣場上互相擁抱。20 號這天,強壓佛洛伊德頸項的白人警察沙文 (Derek Chauvin) 被以謀殺罪定罪,最高有可能判處 40 年有期徒刑,這起事件也再次挑起美國社會種族議題的敏感神經,以及警方執法過當的爭議。 相關閱讀:《「我不能呼吸了」黑人遭白人警察膝蓋壓頸致死 引爆全美輿論沸騰》在魁北克省長勒戈 (Francois Legault) 的辦公室前,一名女子舉起寫有「團結」字樣的海報抗議,上頭畫了不同宗教會佩戴的頭巾和頭飾。20 號這天,魁北克政府不滿法院判決讓部分公務員和公立學校教師可以配戴宗教象徵物上班,因而決定上訴。然而,魁北克當局的決定引發民眾不滿,憤而到省長辦公室前抗議。 相關閱讀:《歐洲法庭:如果禁止所有的宗教象徵物,就可以禁止戴頭巾》2017 年,歐洲也出現類似爭議。當時,歐洲法庭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ECJ) 認為如果公司希望可以維持中立的形象,用公司規範來禁止所有政治、哲學、宗教象徵物是合理的,因此不准穆斯林女性穿戴頭巾並不算歧視舉動。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一群來自 Munduruku 族的原住民上街抗議巴西總統波梭奈羅 (Jair Bolsonaro) 政府提出的法案,他們批評該法案將讓採礦一事在他們的土地合法化,嚴重影響原住民的生活和生態環境。此外,他們也要求非政府組織 (NGO) 退出,不要打擾他們的生活。 相關閱讀:《管好你的「救世主病」 肯亞要 NGO 外派人員回家》當外國人打著「拯救肯亞」的名義,到當地 NGO 任職時,迎接他們的除了高於當地一般人的薪資,還有中上階級的生活,然而,當地真的需要他們的幫忙嗎?在靠近埃及第二大城亞歷山卓 (Alexandria) 的阿拉伯堡監獄 (Borg el-Arab prison), 獄方開放媒體參觀監獄裡的手作坊,圖為受刑人和他的作品合照。 相關閱讀:《在監獄種植物會發生什麼事?》過去,植物和綠地已經被證實能夠增加孩童的學習力、讓患者早日康復以及降低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現在,植物更被證實在監獄大有用處!在開普敦大學內,消防人員走進被大火燒得面目全非的圖書館。本月 18 號,南非首都開普敦的知名景點「桌山」(Table Mountain) 發生大火,火勢不僅一路延燒至附近校園,更吞噬了典藏非洲百年歷史的圖書館...... 相關閱讀:《南非開普敦桌山大火 大學圖書館百年典藏危在旦夕》在國際大麻日這天,倫敦海德公園內充滿前來歡慶的民眾,他們的身上都找得到有關大麻的元素,照片中的男子就戴著大麻帽和眼鏡前來共襄盛舉。 相關閱讀:《要來一點快樂嗎?泰國醫院的黑皮大麻餐》你有想過大麻葉可以跟鹽酥雞裡的九層塔一樣,油炸後直接吃嗎?在哥本哈根通往比斯佩布傑格公墓 (Bispebjerg Cemetery) 的櫻桃巷 (Cherry Alley) 內,一隻松鼠快速地過街。 相關閱讀:《榛果醬混避孕藥 英國的減少灰松鼠大作戰》計畫是這樣的,生態學家們特別設計出一款只有灰松鼠能夠進入的飼育箱,並在裡面放入混有口服避孕藥的榛果醬,一旦灰松鼠被榛果醬的味道引誘進來並吃掉,就能產生節育效果......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網紅冰山壽終正寢 美國冰雪中心:A68冰山不再值得繼續追蹤
隨著它越來越靠近南喬治亞島,科學家也越來越擔心這座巨無霸冰山要是卡在南喬治亞島周邊的淺水區,很可能會危及當地脆弱的生態,以及無數企鵝、海豹的生命。英國南極調查局的塔林 (Geraint Tarling) 教授提到,像 A68 冰山這樣大的冰山要是卡在南喬治亞島,可能得花上超過 10 年的時間才會完全融化,而這將會給島上正在撫養小企鵝、小海豹的企鵝、海豹家長們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為要是牠們無法在外出覓食後及時趕回小企鵝、小海豹身邊,缺乏覓食、躲避天敵能力的小企鵝、小海豹可能會就此一命嗚呼。這樣的慘劇以前並非沒有發生過。在 2004 年時,A38 冰山便循著與 A68 冰山相似的路線抵達了南喬治亞島,它抵達後不久,人們就在附近的海灘上發現大量死亡的小企鵝、小海豹遺體。此外,隨著 A68 冰山漸漸融化,它也將為南喬治亞島周遭的水域注入上百萬噸的淡水,讓這裡習慣於生活在鹹水環境裡的藻類、浮游生物難以生存,進一步危及南喬治亞島的生態系統。所幸在這一切發生前,A68 冰山就已經在距離南喬治亞島約 260 公里外的海面上分裂成無數小塊,美國國家冰雪中心 (US National Ice Center) 也說分裂後的 A68 冰山已經「沒有繼續追蹤的價值」, 決定不再動用資源追蹤它的位置。不過也正是多虧美國國家冰雪中心和其他觀測機構的追蹤、時不時就在社群媒體上更新 A68 冰山的最新動向,才使它獲得了人們的高度關注,成為史上少見的「網紅冰山」。英國史雲斯大學 (Swansea University) 的冰河學家勒克曼 (Adrian Luckman) 說道:「A68 冰山之所以能獲得彷彿名人般的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拜大量、多元又容易取得的衛星數據所賜,才讓人們可以密切追蹤它的位置。」「這些近乎每天更新的照片,讓大眾得以即時地追蹤 A68 冰山的故事。」在去年英國皇家空軍 (UK's Royal Air Force) 釋出一支 A68 冰山的影片後,BBC 隨即以這支影片為基礎,製作了上面的這部 A68 冰山小簡介。影片中提到 A68a 是指 A68 冰山在海上漂浮過程中碎裂,產生出的極大塊碎片為「A68a」, 小碎塊則命名為「A68b」。此次碎裂距離 A68 冰山從拉森 C 冰棚崩解沒過多少時間,之後幾年又陸續碎出 A68c、A68d...... 等碎片。而勒克曼也像全球許多冰河專家一樣,不認為 A68 冰山的產生、融化,就是氣候變遷加劇中的完美案例──畢竟當冰棚的冰雪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冰棚前端本來就會崩解、產生新的冰山,但 BBC 在報導中指出,隨著全球暖化而升溫的海水,確實是加速 A68 冰山消融的其中一個原因。「這又是另一個冰山快速演變的案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的冰雪專家斯坎博斯 (Ted Scambos) 說道:「我猜 A68 冰山的一生挑戰了很多有關冰山的假設學說,但它們大多撐過了 A68 冰山的考驗,站穩了腳步。」
為了毛毛蟲蛋糕而戰 英國M&S控告Aldi抄襲
在英國,有一款看起來甜膩至極的牛奶巧克力蛋糕,你很容易就可以在超市的貨架上找到售價不到 10 鎊 (折台幣約 391 元) 的它,或許是因為方便,或許是多年而形成經典,它簡直能說是當地家家戶戶御用的生日蛋糕 —— 它就是由零售商 M&S 所販售的「毛毛蟲柯林」(Colin the Caterpillar)。然而上周,這隻舉國聞名的毛毛蟲卻掀起了爭端:M&S 為了它控告另一間零售商 Aldi, 因為它們出品的毛毛蟲卡斯伯特 (Cuthbert the Caterpillar) 跟柯林長得實在太像了。Had a pretty busy weekend ngl. #FreeCuthbert pic.twitter.com/Gqm5Xn6SH1 推文來自 Aldi, 其中的附圖為卡斯伯特,和柯林幾乎長得一模一樣。到底有多像呢?M&S 指出,顧客從外觀上根本分不出來誰是誰,必須要吃一口才知道,而這也使得人們誤以為卡斯伯特和柯林之間有著同樣的品質,可是柯林要價 7 鎊 (折台幣約 274 元), 卡斯伯特卻只要 5 鎊 (折台幣約 196 元)。簡而言之,M&S 認為 Aldi 沾了它們高品質商譽的光。因此,它們在上周四 (15) 發表聲明,表示它們已經向高等法院正式提出了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訴訟 —— 雖然 Aldi 早在二月時就已經暫時停止販售卡斯伯特了。M&S 表示,它們有三個跟毛毛蟲柯林有關的商標,而這讓柯林獲得並擁有了獨特性跟一定的聲譽。因此,它們希望 Aldi 能夠停止販賣毛毛蟲卡斯伯特,並同意未來也不再販售類似的商品。回過頭來,這個裹著牛奶巧克力,還有一堆罪惡裝飾的蛋糕界明星「柯林」, 自 1990 年開賣起,已經熱銷超過 30 年,至少有 1,500 萬個柯林被嗜甜的英國人們帶回家。但不同於現在的模樣,柯林在最開始其實沒有腳、臉也不是用白巧克力做的。只是隨著一代一代更新,它自 2004 年才終於定型下來,除了偶爾為了聖誕節或萬聖節有出特別版,又或者是柯林的女友「毛毛蟲蔻妮」(Connie the Caterpillar) 以外,M&S 的毛毛蟲蛋糕已經有十多年都是一樣的外觀了。Caterpillar cakes, ranked. /THREAD/pic.twitter.com/wCrwWeeii3 英國記者與政論員哈伍德 (Tom Harwood) 在自己的 Twitter 上發出一張各家毛毛蟲齊聚一堂的照片。而這個經典到不行的蛋糕外觀,也讓英國其他零售業者們在這幾十年間紛紛跟進,除了這次 Aldi 的卡斯伯特以外,事實上還有 Waitrose 的毛毛蟲塞西爾 (Cecil the Caterpillar)、Sainsbury 的毛毛蟲維格斯 (Wiggles the Caterpillar)、Tesco 的毛毛蟲卡里 (Curly the Caterpillar), 以及 Asda 的毛毛蟲克萊德 (Clyde the Caterpillar)。那麼,為什麼誰都不告,卻偏偏針對 Aldi 呢?M&S 的發言人表示,它們正在採取「能夠保護它們品牌資產的針對性措施」, 並透露它們對於這項商品有著非常大的疑慮。「因為我們知道,對我們的消費者來說,M&S 這個品牌是特別的,而他們只想從我們這裡獲得最好的東西,M&S 貨架上的商品都充滿了愛與關懷,」M&S 的發言人說:「所以我們想要保護柯林、蔻妮,以及我們在新鮮、品質,創新和價值方面的名聲。」而這次既然開了控告 Aldi 的先例,M&S 透露,它們之後也「不排除」要針對其他零售商展開處置。那麼,Aldi 對被告一事怎麼回應呢?它們先是在本周二 (20) 於 Twitter 上推文,希望兩家的毛毛蟲可以當朋友:「嘿 M&S, 我們要站出來反對你們對毛毛蟲的殘忍舉動。可以讓柯林跟卡斯伯特當最好的朋友嗎?」接著又透露自己要讓卡斯伯特重出江湖,一起做公益:「我們要在下個月出限定版卡斯伯特,然後打算把所有的收益都拿去捐給癌症相關的慈善機構,其中也包括你的夥伴麥克米倫癌症支援組織 (Macmillan Cancer Support), 以及我們自己的青少年癌症基金會 (Teenage Cancer Trust)。」在這則推文的文末,它們還加上了標籤「# 抗癌的毛毛蟲」(#caterpillarsforcancer), 而裡頭所提到的「麥克米倫癌症支援組織」, 則是 M&S 已經合作多年的機構。於是在 Aldi 發出推文的四小時後,M&S 不甘示弱地選擇了反擊,並在 Twitter 上幫 Aldi 想了一個新企劃:「嘿 @Aldi, 我們喜歡做慈善的點子 (柯林已經是個大慈善募款家很多年了)。我們只是希望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角色。你覺得 #胡蘿蔔蛋糕凱文 怎麼樣?這是我們的點子啦... 但我們不會再做一個凱斯 (Keith, 人名) 的😉」至於這場官司到底誰的贏面較大呢?來自智慧財產權相關的法律顧問公司「Withers & Rogers」的律師卡朵 (Mark Caddle) 認為,柯林的名氣或許會對 M&S 有所助益:「毛毛蟲柯林在英國的市場中非常知名,這或許能對 M&S 的這起案子有些幫助。」但卡朵也強調,訴訟結果將取決於對 Aldi 動機的判定,如果高等法院認為 Aldi 的確是有意要用讓人混淆的方式去獲利的話,M&S 才有可能控告成功。另一位來自律師事務所「Shoosmiths」的律師阿西姆 (Gary Assim) 則表示,Aldi 這樣的行為並不是第一次,而 M&S 這麼多年才想到要捍衛柯林,或許也有點太晚。「Aldi 一直以來都以緊跟潮流聞名,它們常常會創造跟其他品牌看起來或聽起來都非常相似的產品,」阿西姆說:「M&S 可能很難對付 Aldi, 因為市場上還有其他的毛毛蟲蛋糕。如果它們覺得柯林跟蔻妮對它們這麼重要的話,它們應該要在一開始就採取零容忍的政策。」
沒有卡斯楚的古巴會怎樣?政壇交棒新世代
在周一 (19) 古巴共產黨的黨員代表大會上,古巴共產黨選擇了現年 60 歲的狄亞士 - 卡奈 (Miguel Diaz-Canel) 接替勞爾卡斯楚 (Raúl Castro, 下文簡稱勞爾), 成為新任的古巴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接下領導古巴、古巴共產黨繼續前進的重責大任。 隨著古巴政壇檯面上最有實權的位置易手,古巴也正式進入了「後卡斯楚」時代──儘管一切應該都會一如往昔。狄亞士 - 卡奈在 20 幾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古巴共產黨的一員。在 2010 年代,他的政治生涯開始一飛沖天,先是在 2013 年時被選為古巴國務委員會的副主席,擔任勞爾的左右手,接著又在 2018 年時成為國務委員會的主席,逐漸被外界視為除勞爾以外的古巴政壇第一人。對今年已經 90 歲的勞爾來說,狄亞士 - 卡奈是一個安全可靠的接班人選,出生於古巴革命後的他足以代表著一個新世代,但在政治上他又是個忠實擁護卡斯楚兄弟及古巴現有經濟體系的人,足以確保古巴在現有體系不會出現劇變的情況下,帶領古巴繼續前進。在交出了第一書記的寶座後,外界預測勞爾將退居幕後,改從檯面下發揮他對古巴的政治影響力。用前古巴外交官阿爾祖加雷 (Carlos Alzugaray) 的話來說,勞爾日後的角色將與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相仿 —— 不插手古巴的日常政務,但在美古關係、經濟等重要議題上仍深具影響力。在上任後,狄亞士 - 卡奈面對的是一個從經濟到政治,從國內到國外處處都充滿挑戰的古巴,而當務之急,莫過於帶領古巴走出當前的經濟泥淖。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的衝擊下,古巴 2020 年全年的經濟表現萎縮了整整 11%, 賴以維生的旅遊業也因為各國的封鎖令而遭受嚴重衝擊,美國前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任內施加的制裁,更是讓古巴的經濟困境雪上加霜。這也讓古巴國內開始浮現物資短缺的問題,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經商的孔蒂斯 (Camilo Condis) 就抱怨道:「現在古巴的經濟狀況真的非常嚴峻,你得早上五點前就到商店前排隊,然後等上 10 個小時,才能買到一袋咖啡。」在解決古巴民生、經濟困境之餘,狄亞士 - 卡奈還得想辦法平衡年長、年輕一輩對古巴未來的不同期待,如今這道世代鴻溝已經越來越明顯,街頭也開始出現一些不滿於古巴政府、甚至是古巴共產黨的聲音。對年長一輩的古巴人來說,他們大多經歷過卡斯楚兄弟發動革命前的那段苦日子,因此儘管過去幾十年來生活稱不上富裕,他們依然忠實擁護社會主義及現有的經濟體系;但年輕的一代成長於不同的時空背景,國家為他們提供了教育、健保等服務,如今他們希望古巴可以朝更自由、開放的路線繼續前進。美國大學 (American University) 的古巴事務專家萊根德 (William LeoGrande) 表示:「古巴世代間的差異非常鮮明,這將會是新任古巴政府上任後最重要的挑戰,因為過往支持它的人已經逐漸退休、甚至是凋零。」在勞爾任內,他試著透過招募年輕人加入共產黨、提拔年輕黨員進入政府高層等方式來弭平世代鴻溝,周一的黨員代表大會上,古巴政治局也加入了一批新血,取代部分退役的革命老軍人。他也賦予了古巴人更多的經濟自主權,現在古巴民眾已經可以自行經營餐廳,也能買賣汽車、房屋等財產。有些古巴人已經對勞爾的改革感到心滿意足,55 歲的計程車司機雷亞斯 (Osvaldo Reyes) 在力挺勞爾和古巴共產黨之餘,也說道:「我認為我們必須交棒給擁有新想法、更年輕的一代。」「革命應該不斷轉型,致力於為人民謀得更好的福利。」可是在另一派古巴人看來,這些改革的幅度依然不夠,再加上疫情帶來的衝擊,使得種種對政治、經濟不滿的情緒,逐漸轉化為在街頭上的示威活動。2018 年,一群古巴的藝術家、音樂家發起了聖伊西德羅政治運動 (San Isidro political movement), 開始表達他們對政府的不滿;去年 11 月,他們再度發起示威,抗議古巴政府指控他們接受美國資助、涉嫌顛覆國家,並以同樣的理由逮捕饒舌歌手索利斯 (Denis Solis)。這些抗議活動雖然規模都不大,卻深具意義。其中一名成員根呂 (Claudia Genlui) 便說:「古巴共產黨無法代表我的世代,也不能代表我。」就算狄亞士 - 卡奈成功解決這些國內難題,他還得想辦法與美國政府打交道、甚至是說服對方解除對古巴的經濟制裁。只是,這似乎不是他可以光憑一己之力就產生改變的領域。趁著上周五 (16) 勞爾宣布交棒新世代的機會,有記者詢問美國政府是否會藉此機會重新調整對古巴的政策。當時,白宮發言人莎琪 (Jen Psaki) 很直接地回答道:「不論是改變對古巴政策,或是採取額外措施,目前都不在總統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之列。」
贏了選舉,卻當不了總統:查德掌權30年總統 視察前線重傷身亡
周二 (20), 中非國家查德的軍方發布消息,指出掌權查德 30 年的總統德比 (Idriss Deby) 已經逝世。根據軍方的說法,德比是在日前到查德北方、查德政府軍與反政府軍「查德改革與和諧陣線」(Front pour l'Alternance et la Concorde au Tchad, 下文簡稱 FACT) 作戰前線視察時受傷,雖然緊急送回首都恩賈梅納 (N'Djamena) 救治,最後仍回天乏術。FACT 是一支成立於 2016 年的反政府軍,它們以利比亞為根據地,在本月 11 號查德舉辦大選、德比尋求個人第五次連任時跨境發動戰事。根據 FACT 的說法,上周日 (18) 當晚他們與政府軍的部隊發生了激戰,成功擊斃 1 名查德五星將軍,並且射傷了 10 位查德軍人,其中就包括德比在內。然而,德比的身亡依舊充滿各式各樣的疑雲。軍方在發布消息當下並沒有解釋為何德比會選在這個時刻視察前線,也沒有解釋他到底受什麼傷、確切死因又是什麼,部份海外專家甚至質疑起查德軍隊為德比安排護衛的方式。畢竟如果安排得當,一位國家元首理應不會如此輕易遭人射傷。「我們還不知道具體的事發經過,」全球情報顧問阿爾克瓦里 (Laith Alkhouri) 語帶保留地指出:「德比的死也讓人懷疑起查德軍方評估衝突、掌握當前情報的能力。」查德是一個位於非洲中部的內陸國,在 1997-2006 年期間曾是台灣的邦交國,斷交後便改與中國建交。查德境內多數人主要從事農牧業,但如今經濟高度仰賴出口石油來為查德賺取發展所需的資金,台灣的中油公司也曾在此投資,並成功於 2020 年將第一批來自查德油田的 95 萬桶石油運回台灣。查德有近 1/3 的國土位於撒哈拉沙漠範圍內,周邊被利比亞、蘇丹、中非共和國等政治不太穩定的國家環繞,而查德國內儘管也有反政府勢力盤據,但相較周邊諸國,已經算是比較穩定的國家。同時,查德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也十分良好,屢屢協助西方勢力與恐怖份子作戰,查德境內也有一個法國的軍事基地,從境外支援法軍在馬利北部作戰。而查德自己的軍隊也不弱,是西方勢力試圖擺平伊斯蘭國 (IS)、博科聖地 (Boko Haram) 等恐怖組織時相當仰仗的一支部隊。說起德比本人,其實他也曾是反政府勢力的一員。他在 1970 年代查德爆發內戰時期投身軍旅,曾到法國受訓成為一名飛行員。1990 年,他推翻了查德前總統哈布雷 (Hissène Habré), 並從那時起把持朝政至今。然而,縱使德比受到西方國家的力挺,也不能掩蓋他掌權三十年來數度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鞏固勢力而打壓異己的行徑,更別提他過往種種侵害人權的不堪紀錄。就近幾年來說,2018 年他便不顧反對聲音,硬是推動修憲,擴大了總統的職權,並將任期延長至 6 年,好使他自己依法最長可以一路擔任查德總統至 2033 年。在本屆查德總統的競選期間,他也被指控暴力鎮壓街頭示威、打壓異己,甚至派人襲擊反對派政治人物的家。事實上,在他離世前夕,查德的選舉單位才宣布他以 79% 的高得票率再度勝選,雖然這次投票依舊充滿選舉不公、恐嚇選民等疑雲,但仍無法避免讓他順理成章地勝選,準備第六度擔任查德總統。在宣布德比離世消息的同時,查德軍方也宣布接下來將由德比的兒子,現年 37 歲的將軍馬哈馬德 (Mahamat Idriss Déby) 出面組織過渡委員會,並於 18 個月後重新舉辦總統大選──而這一切一點都不合法,因為依照現行的查德憲法,當總統因故離世,應該交由查德的國會議長,或是查德副總統來接手執政,怎樣都不該由馬哈馬德出面主掌大局。根據前 BBC 駐查德首都恩賈梅納記者的說法,目前查德民間還稱得上平靜,尚未出現明顯失序的跡象,但無可避免地、一股對「未來會如何?」的困惑情緒正逐漸蔓延開來。然而,這種平靜很可能只是一種表面的假象,查德民間也有人擔心馬哈馬德此刻出面,真正的目的是想乘機發動政變奪權。查德的民眾吉科羅姆 (Thierry Djikoloum) 表示:「有關過渡委員會的這些謠言,讓我感覺目前有些資訊是錯誤的。」「他們 (過渡委員會) 已經在討論要解散國會了,所以對我來說,我會形容德比的死是一場政變,他是被殺害的。」與此同時,在前線射傷查德的反政府軍也已經放話,聲稱他們近日就將再度挑起戰爭。「查德可不是一個君主制的國家,」反政府軍 FACT 在聲明中表示:「近日 FACT 就將揮軍朝查德首都恩賈梅納前進。」在當前這種詭譎、各方蠢蠢欲動的情況下,各國目前也都按兵不動,靜靜觀察查德政壇的最新走向。曾經擔任美國派往非洲撒赫爾地區的特使,現在已經加入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 (Atlantic Council) 的范 (J. Peter Pham) 分析道:「目前我們還得繼續觀察,才能了解德比身亡對查德的影響是什麼......, 現在查德政府正盡一切努力,希望能穩住國內情勢。」「如果這 18 月的過渡期過渡得不順利,或是衝突進一步蔓延,那麼蓋達組織 (al Qaeda)、伊斯蘭國、博科聖地等聖戰組織可能會利用隨後查德政壇權力真空的機會發動襲擊,對查德和其它西非國家造成損害。」
研究:「自戀者」其實不是自戀,而是自我厭惡
面對這種眼中只有自己的人,大部分的人都很難對他們感同身受,更別說是理解他們了。然而,一份來自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的研究指出,不同於「自戀者」的英文單詞來源,即希臘神話中愛上自己倒影的少年「Narcissus」(註), 事實上,很多被說是「自戀者」的人,其實壓根就不喜歡,或甚至是不愛自己。註:「Narcissus」即「納西瑟斯」, 他是河神跟水澤仙女的兒子,自小因為預言而沒有看過自己的容貌,但長大後卻透過河的倒影愛上了長相俊美的自己,最終因為求愛卻不可得而亡於河畔。在他死後,他的身體化為了總是在河邊向著水面搖曳顧盼的水仙花。「自戀者通常都迷人又外向,而且他們可以塑造出非常棒的第一印象,」美國密西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心理學教授艾德斯坦 (Robin Edelstein) 說:「但他們同時也有些令人討厭,缺乏同理心,還具有控制欲。」具體來說,在工作領域中,所謂的「自戀者」常常會搶人功勞、佔同事便宜,又或者對別人的回饋表現出敵意;在社交領域中,他們常常在 Instagram 上發照片炫耀,又或是在吃飯的時候不斷讓自己成為話題裡的焦點。根據這份發表於期刊《個性與個體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的研究,這樣的自戀式行為,其實可能來自於個人的自卑感,以及對自我驗證的持續需求。「自戀者實際上受到不安感和羞恥感的束縛,而且他們終其一生都在嘗試要調整自己的形象,」臨床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心理系教授的杜瓦蘇拉 (Ramani Durvasula) 認為:「『自戀的行為』從來都跟『自戀』無關 —— 而是跟自我厭惡有關。」在紐約大學的研究中,學者們將自戀者分為兩種:一是「脆弱型」(vulnerable) 自戀者,這種人自尊心較低,渴望得到肯定;另一種則是「浮誇型」(grandiose) 自戀者,這樣的人則是真的過於自我膨脹。事實上,這份報告甚至認為浮誇型自戀者可能根本不算自戀者,他們的行為或許表現出了某種精神疾病,所以他們才會自私自利,並且無法對他人表現同理心。因此,「脆弱型」自戀者或許也可以說是「真的」自戀者,他們並不透過那些自戀的行為去追求權力,也不想去支配別人,而是想要獲得肯定和注意力,從而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他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很好,」紐約大學心理系臨床副教授,同時也是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沃利許 (Pascal Wallisch) 表示:「這份報告不是要把自戀者妖魔化 —— 相反地,我們需要 (對他們) 抱持更多的憐憫之心。」這份報告的研究數據來自 300 位大學部的學生,他們的平均年齡為 20 歲,男女比例約 60% 比 40%。在測試中,這些人使用電腦回答了 151 個跟人格特質相關的問題,裡頭都是針對自我狀態的描述句,像是「我傾向於缺少自責感」或「在重大活動中被看見是很重要的事」。而不同於浮誇型自戀者,脆弱型自戀者通常表現出了不安全感以及其他相關特質 —— 他們需要一直被關注,而旁人眼中的自我著迷,其實源自那些他們嘗試要掩蓋的深層不安全感。「尋求自我提升 (自我膨脹,self-enhancement) 是人格的一種正常展現。我們都嘗試要找到能讓我們增強自尊心的經驗,」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 (Rutgers University) 的臨床心理學副教授該隱 (Nicole Cain) 如此認為,但當「自我提升 / 自我膨脹」成為壓倒其他一切的目標時,「自戀者」就有可能以不適當的方式去要求結果。然而,過度渴望獲得外界的認可,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讓人更討厭「自戀者」。「我們不能只看這些行為的表面,尤其當一個人正在吹噓自己的時候,」身為研究作者之一的沃利許因此認為,脆弱型自戀者或許是厭惡自己的:「這不代表他們對自己的觀感是好的,他們的人生中缺少了什麼...... 這非常難過,也非常悲劇。他們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變得足夠好。就算他們成為了億萬富翁,這對 (根源的) 心理問題也一點幫助都沒有。」當然,部分專家也承認,「自我厭惡」以及「不安全感」其實沒辦法全然解釋某些自戀行為。「這是個很難測試的問題,」心理學教授艾德斯坦說:「當一個人不願意表達,又或者沒辦法表達的時候,你怎麼真的去了解他的內心深處是什麼感覺?」另一方面,艾德斯坦還透露,即使了解了「自戀」的成因,也不知道能怎麼樣去幫助「自戀者」抑制這種行為,因為這些人通常不覺得自己是個問題 —— 而這通常會讓事情變得棘手。「自戀者通常拒絕改變,因為他們通常只看到別人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艾德斯坦說。臨床心理學副教授該隱則認為,針對「自戀者」, 密集的心理治療是最佳解,他同時提出,希望身邊有「自戀者」當同事或朋友的人,應該要認知到自己是不可能改變他們的。「在跟他們互動時,你必須設立一些實際的預期結果。在工作時,請明白地分配各自扮演的角色。不要被拉進跟他們之間的競爭。」但無論如何,研究作者之一的沃利許建議,在透過這個研究了解到「自戀者」的不安感和自我厭惡後,他們周遭的人們或許能夠更容易地去憐憫他們的行為。「我想人們常常用裝腔作勢或其他方法,去掩飾自己心理上的痛苦,」沃利許說:「但這讓一切變得更加不幸,他們被誤解了。」
【地球 24小時】04/19 行走的綠洲
在首都布魯塞爾街頭,比利時藝術家韋舒倫 (Alain Verschueren) 戴著他的最新作品《可攜式綠洲》(Portable Oasis) 在路上行走,吸引了不少路人好奇的目光。韋舒倫表示,他希望在疫情蔓延的當下躲在為自己而建的綠洲裡。 相關閱讀:《自然的聲音最對味 讓野地錄音師在你的耳機裡重建一片森林》除了讓自己的眼前充滿綠意,想要營造身處大自然的氛圍少不了聲音。受到 COVID-19 (武漢肺炎) 影響,民眾少了許多走出家門、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因此,越來越多野地錄音師 (field recordist) 免費釋出他們錄製的專輯,希望能幫助人們舒緩無法出門的焦慮心情。在西密德蘭郡 (West Midlands) 的城市伍爾弗漢普頓 (Wolverhampton), 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利用跑當地選舉行程的空檔,來到當地一間酒館餐廳暢飲啤酒。 相關閱讀:《一口啤酒、一口洋芋片救地球 英國新創守護環境新科技》「啤酒 + 洋芋片」是英國酒吧廣受歡迎的組合,而在英國洋芋片廠商沃克斯 (Walkers)、新創公司 CCm 聯手合作後,未來人們就能一邊享受美食,一邊為挽救環境貢獻一份心力。在首都巴西利亞,原住民們前來抗議巴西總統波梭奈羅 (Jair Bolsonaro) 政府提出的法案,他們批評該法案將讓採礦一事在他們的土地合法化,嚴重影響原住民的生活和生態環境。 相關閱讀:《世上最孤獨的男人 直擊巴西原民部落最後血脈》2018 年 7 月,一名住在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原住民被鏡頭捕捉了下來,他的族人全在和開發者的血腥戰爭中過世,他已經一個人獨自生活超過 20 年,與世隔絕的他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男人」。在安大略省渥太華的國會山莊,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向媒體展示終於編好的聯邦預算。其中,有數十億美元的預算將投入對抗 COVID-19 (武漢肺炎) 相關措施,以及振興經濟的方案。 相關閱讀:《研究:「無聊」可能對防疫造成威脅》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很無聊嗎?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的學者指出,在因 COVID-19 (武漢肺炎) 而封城的狀況下,人們會因為感到「無聊」, 變得更容易做出錯事...... 在華沙猶太區紀念碑前,一名女子放上水仙花紀念華沙猶太區起義 (Warsaw Ghetto Uprising) 滿 78 周年。在第二次大戰當時,納粹領導人希特勒 (Adolf Hitler) 為了要滅絕所有猶太人,在華沙地區也建立了猶太人居住區。1943 年 4 月 19 日,猶太人群起反抗,結果換來了更快更狠的殺戮,短短 3 個星期之內納粹殺了超過 1 萬 3,000 人,剩下被俘者被送到集中營。 相關閱讀:《希特勒故居成新納粹分子朝聖地 奧地利政府:改為警察局 (11/20 更新)》位於德奧邊境的奧地利小城鎮因河畔布勞瑙 (Braunau am Inn), 是希特勒出生的城鎮,儘管政府在他出生的房子前掛了一塊牌子,用來悼念所有因法西斯主義而去世的人們,三不五時卻還是有新納粹分子抱著朝聖之情前來此地,令當地政府頭痛不已。2019 年,在經過司法訴訟與評估之後,奧地利政府總算決定要如何處理希特勒出生的房子了。在南非立法首都開普敦,一場森林大火沿著當地知名景點「桌山」(Table Mountain) 延燒而下,火勢至今仍未停歇,不僅一路蔓延至附近校園,更吞噬了典藏非洲百年歷史的圖書館...... 相關閱讀:《南非開普敦桌山大火 大學圖書館百年典藏危在旦夕》時值送冬迎春的「六鳴節」(Sechseläuten), 民眾在紹勒嫩峽谷 (SchöllenenGorge) 的魔鬼橋 (Devil's Bridge) 舉行燒雪人儀式。這尊巨型雪人名為「波伊格」(The Boeoegg), 它的體內塞滿了爆竹,根據習俗,如果雪人的頭爆炸的速度越快,那就表示今年夏天越暖和。 相關閱讀:《沙烏地阿拉伯禁止堆雪人》對於很多國家來說,下雪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堆雪人,但是你知道嗎,對於在沙烏地阿拉伯生活的穆斯林來說,雪人可是不能亂堆的喔!在紐約市的曼哈頓,氣候變遷倡議人士西迪卡 (Ayisha Siddiqa) 在 4 月 22 日的世界地球日來臨前夕,手持氣候變遷倒數鐘,呼籲人們採取行動守護環境。在氣候變遷倒數鐘上,紅色代表的是人類還有多少時間完成零碳排,綠色代表的是全球有多少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 相關閱讀:《與最黑的黑色完全相反 美國科學家開發「最白的白色油漆」》近日,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阮修林開發出了一款「最白的白漆」, 未來如果全球願意大規模使用,它將有望減少人類消耗的能源總量,並且進一步減緩氣候變遷。在倫敦,英國藝術家史派蘿 (Lucy Sparrow) 開了一間很不一樣的藥局,裡頭所有藥品全由毛氈做成,也讓人回想到她之前所開設的毛氈超市。史派蘿曾經提到,她一開始對毛氈藝術情有獨鍾與小時候有關,因為她想要做出商店裡找不到的玩具。有鑑於毛氈的可塑性高,史派蘿幾乎可以用它做出任何「討人拍拍」的作品。史派蘿說:「毛氈是一個神奇的媒介,因為它有各種顏色,你可以做出任何東西。」 相關閱讀:《生鮮蔬果都在對你微笑 歡迎來到英國藝術家的暖心超市!》在香港佳士得 (Christie's) 藝廊內,一名記者拿起手機拍下中國現代美術大師徐悲鴻的油畫《奴隸與獅》, 該幅作品將於 5 月 24 日拍賣,預估將拍得新台幣 13-16 億元。 相關閱讀:《一支 10 秒影片,怎麼賣出 660 萬美元?》2020 年 10 月,來自美國邁阿密的蒐藏家羅德里格斯 - 弗雷利 (Pablo Rodriguez-Fraile), 以 6 萬 7,000 美元 (折台幣約 187 萬元) 買下由藝術家 Beeple 所創作的影片《交叉路口》(crossroads); 今年 2 月,羅德里格斯 - 弗雷利將這支只有短短 10 秒的影片拿去拍賣,最後竟以 66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 億 8,400 萬元) 的驚人天價成交。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南非開普敦桌山大火 大學圖書館百年典藏危在旦夕
上周日 (18) 早晨,南非開普敦的桌山 (Table Mountain) 發生森林大火,起火點為桌山中地勢較低的魔鬼峰 (Devil's Peak), 鄰近殖民時期政治家與礦業大亨羅德斯 (Cecil Rhodes) 的雕像。因為當地植被結構、天氣乾燥,以及風勢浩大等因素,這場大火的火勢迅速擴散,先是吞噬並摧毀了位在山丘上的羅德斯紀念餐廳 (Rhodes Memorial Restaurant), 接著又繼續蔓延到附近的開普敦大學 (University of Cape Town)。而當大火燒進開普敦大學的校園後,校內的數棟建築物接連遭殃,例如建於 1796 年、擁有 275 年歷史,南非現存最古老的風車「莫斯特爾特磨坊」(Mostert's Mill) 就燒到半毀;後來火舌更竄進收藏無數珍貴史料的圖書館,讓許多人為之心碎。南非開普敦大學圖書館經理季墨 (Niklas Zimmer) 表示,在該館的非洲研究典藏區裡頭,可是收藏了許多 1925 年前出版、和非洲或南非相關的文獻,而這些史料無論是用過往殖民國,即歐系的語言書寫,又或是用非洲當地的語言完成,都是在如今非常珍貴、難以再找到的藏本。校內史料館館長斯科特斯 (Pippa Skotnes) 也指出,裡面有 3,500 部的典藏電影都被燒毀,而這些都是在非洲製作,或是內容和非洲相關的電影,它們可說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洲影像資料收藏地之一。「我們當然對於失去圖書館裡的那些特殊館藏感到非常震驚,那些都是無法取代的東西。這讓我們很傷心,看到它們變成灰燼真的讓我們很傷心,」開普敦大學副校長費肯 (Mamokgethi Phakeng) 在周一 (19) 時透露:「在圖書館裡,那些我們所擁有的資源跟典藏,都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為了整個非洲。」「這真的是個巨大的損失。」開普敦大學校方表示,近年來它們也是有將館藏數位化,但因為資料實在太多了,目前只有非常少部分的特別館藏檔案有完成轉移。其中,負責數位化計畫的季墨就指出,光是一個櫃子的微縮膠片,可能就得花上「一輩子的工作時間」去處理。結果沒想到,如今一場大火,或許會讓所有的珍貴資料就此付之一炬。不過另一方面,校方也透露,其實有部分的檔案放在圖書館的兩層地下室中,而且都有防火門的保護,所以史料們或許都還好好的 —— 但這也必須在圖書館確定脫離火勢後,館方人員才能進去清點,確認具體到底損失多少。只是也有學者跟圖書館員指出,雖然圖書館的地下室防火,但因為來救火的消防人員對著建築物灌水,所以即使這些書籍們真的有幸避開了祝融,也還是有可能躲不過淹水的命運。所以這場大火到底是怎麼燒起來的呢?有關當局透露,它們目前尚未掌握確切的消息,不過經過初步判定,起因有可能是由於民眾用火不慎,但也可能是遭人蓄意縱火。另一方面,在周日,也就是起火當晚九點,則有桌山的居民通報,表示在火勢開始燃燒時,有看到三個人在山上用火,警方於是很快地就逮捕了其中一名 30 多歲的男子,但負責安全與治安委員會的開普敦市議員史密斯 (Jean-Pierre Smith) 指出,他們尚不確定這名男子是否跟最初的起火有所關聯。而為了救災,開普敦目前投入了約 250 名消防人員,同時還派出了直升機,想要以空中灑水的方式控制火勢,但效果有限。相關單位坦承,這場火或許還得再繼續延燒數天,才有辦法撲滅。「希望我們能夠很快控制火勢,但如果說是要撲滅它的話,那可能要花超過一周的時間。」桌山國家公園的消防經理普林斯 (Philip Prins) 在周一如此告訴媒體。不幸中的大幸是,雖然火勢旺盛,但目前沒有人因此死亡,只有五名消防人員在救火的過程中受傷。此外,因為大火還沒有被撲滅的跡象,有許多住在桌山附近的人,都在這一兩天內被強制撤離,包括高檔郊區弗雷德霍 (Vredehoek) 的部分住戶,以及約 4,000 名住在開普敦大學宿舍內的學生。
與最黑的黑色完全相反 美國科學家開發「最白的白色油漆」
在擁有「最黑的黑色」後,如今美國普渡大學 (Purdue University) 的科學家開發出一款號稱是「全球最白的白色油漆」, 有望成為日後城市高樓大廈節能、甚至是人類對抗氣候變遷的秘密武器。從實驗數據來看,這款白色的油漆可以反射 98% 的陽光,遠勝市面上其他主打反射陽光油漆的 80%-90%。數字看起來雖然沒有差很多,但主導這項研究的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系的教授阮修林說道:「這很重要,因為反射率每增加 1%, 就意味著每平方公尺可以少吸收太陽 10 瓦的熱能。」阮修林教授還提到,它所開發的油漆不只能減少油漆吸收太陽的熱能,還能將吸收的熱能間接送回太空,減輕都市的熱島效應。去年 10 月,阮修林教授就曾經以碳酸鈣為原料,開發出一款足以反射 95.5% 太陽光的白色油漆,但在新開發的油漆裡,碳酸鈣的角色已經被硫酸鋇 (Barium sulfate,BaSO4) 取而代之。硫酸鋇並不是一種十分罕見的化學物質,部分美妝產品、相片紙中都有用到它。阮修林教授解釋,他的油漆正是用上了高濃度、大小各異的硫酸鋇微粒,可以反射不同顏色、不同波長的太陽光,創造出驚人的數據。研究人員在戶外實驗得出的數據顯示,即使是在中午陽光直射的環境下,這款油漆依然能使覆蓋區域比環境溫度還要少上攝氏 4 度左右;如果是在夜晚,降溫效果甚至能達到比環境溫度少攝氏 11 度左右。更驚人的是,這款已經很白的白色油漆理論上還能「更白一點」, 只是這麼做也會犧牲這款油漆的實用性。阮修林教授實驗室的博士生李翔宇 (Xiangyu Li, 音譯) 解釋道:「雖然進一步提高硫酸鋇的濃度確實能讓這款油漆更白,但你沒法提高太多。濃度越高,油漆漆上後就越容易破裂、甚至是剝落。」在熱帶地區,人們將房屋漆成白色的作法已經行之有年。在有越來越多城市師法熱帶地區的做法,推廣將屋頂漆成白色,以及有越來越多科學家投入開發新油漆的背景下,未參與研究的英國劍橋大學光學專家謝爾特爾 (Lukas Schertel) 很看好阮修林教授油漆的發展,相信如果未來全球願意大規模使用,它將有望減少人類消耗的能源總量,並且進一步減緩氣候變遷。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專家提出了他們對這款油漆的疑慮。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的熱島效應小組專家列文森 (Ronnen Levinson) 便舉例,指出紫外線在被反射後,很可能會因此而與空氣中的氮氧化物等物質起反應,反而危害了都市的空氣品質。不過,阮修林教授自己依舊很看好這款油漆的發展前景,他說:「我們自己也做了粗略的估計,如果地球有 1% 的面積漆滿了這款油漆,產生的效果將有助於改變氣候變遷的趨勢。」而現在,擋在人類大規模使用這款油漆面前的挑戰只剩一個:量產。阮教授表示,研究團隊已經與廠商展開合作,尋求在市面上量產、推出這款油漆的可能,希望讓這款油漆的價格和現有油漆差不多 —— 從某方面來看,此舉或許也能避免這款「最白的白色油漆」, 走上與「最黑的黑色」一樣的道路。人類現有最黑的黑色,是由英國藝術家卡普爾 (Anish Kapoor) 和英國薩里奈米系統公司 (Surrey NanoSystems) 共同開發出的「奈米碳管黑」(Vantablack), 號稱能吸收 99.96% 的光。當年,卡普爾並沒有像阮修林教授的團隊一樣尋求將「奈米碳管黑」量產,反而與薩里奈米系統公司簽訂契約、拿下該物質的排他權 (exclusive right), 引來眾多網友、藝術家的批評。英國藝術家辛普爾 (Stuart Semple) 甚至在一氣之下開發出「最粉的粉紅色」彩色粉末,在網站上供「除了卡普爾以外的所有人」購買。劍橋大學的光學專家謝爾特爾教授表示,阮修林教授的團隊在開發當下,就已經選用了「相對好取得」的原料,但是想要成功商業化、甚至到人人都能負擔得起的程度,仍取決於廠商降低生產成本的能力。倒是在全新的白油漆上市以前,阮修林教授表示已經有博物館聯繫他,提議要將「奈米碳管黑」與他的油漆放在一起展示。阮修林教授並沒有透露是否答應博物館的要求,但是在奈米碳管黑的使用上斤斤計較的薩里奈米系統公司已經表示,他們不會反對博物館的提議。「我們會將博物館的提議視為給所有對極端光明、黑暗背後的科學與科技感興趣者的教育性展示。」上線時間:2021/04/20 增修時間:2021/04/21 補充內文
【地球 24小時】04/18 埃及火車脫軌事故
在埃及首都開羅北方的蓋盧比尤省 (Qalioubia province), 一列原定從開羅前往曼蘇拉 (Mansoura) 的火車在當地下午一點五十四分發生四節車廂的脫軌事故,造成至少 11 人死亡、近百人受傷,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有鑑於近日埃及火車事故頻傳,大批埃及民眾在網路上要求埃及交通部長瓦齊爾 (Kamel al-Wazir) 下台負責,然而瓦齊爾表示他會繼續待在位子上,想辦法改善埃及老化的鐵路系統。 相關閱讀:《日本地鐵為提早 25 秒離站道歉 各國火車怎樣算準時?》對民眾來說,火車除了要能安全地把乘客送達目的地,準時也很重要。2017 年 11 月,日本的筑波特快車 (Tsukuba Express) 因為提早 20 秒離開車站,出面為造成人們不便道歉,類似的事情在 2018 年 5 月又發生了,而這次,列車是早 25 秒離開車站。在位於布拉格的俄國駐捷克大使館前,憤怒的捷克民眾齊聚一堂,抗議俄國情報總局疑似為 2014 年維貝蒂斯 (Vrbětice) 軍火庫爆炸案的幕後兇手。本月 17 號,捷克當局突然宣布驅逐 18 名俄國的外交人員,聲稱手上握有「清楚的證據」,「合理懷疑」他們的真實身分是情報人員、而且都涉嫌參與 2014 年的軍火庫爆炸案,這才要求他們必須在 48 小時內離開捷克。隔天 (18), 俄國也還以顏色,下令將 20 名捷克外交人員列為「不受歡迎人物」(persona non grata), 並且要求他們必須在 24 小時內離境。俄國外交部也出面批評,捷克這項「史無前例」、「充滿敵意的舉動」, 真正的目的是想要「討好美國」。在雙方大動作驅逐彼此外交人員下,這起衝突也被《路透社》形容為自 1989 年捷克天鵝絨革命 (Velvet Revolution) 後「最嚴重的外交衝突」。 相關閱讀:《七年前的果,七年後來嚐 捷克、俄國互相驅逐外交人員》在中華民國邦交國聖文森的橘山 (Orange Hill), 可以看到一名男子正在修理被火山灰覆蓋的車輛。近日,當地的蘇弗里耶爾火山 (La Soufriere volcano) 頻頻噴發,從天而降的火山灰嚴重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 相關閱讀:《一座美國火山終結一個輝煌羅馬?羅馬共和衰亡的線索,就在一管冰芯裡》對生活在凱撒 (Gaius Julius Caesar) 死後兩年內的羅馬人而言,那兩年特別不容易。和煦的陽光不見了,滋潤農地的小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低溫、暴雨以及時不時帶走大量生命的饑荒。當時的羅馬人,和後代歷史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疑問:到底發生什麼事?在明尼蘇達州的第二大城聖保羅 (St. Paul), 爭取非裔平權的民眾單膝下跪,替遭到白人警察執法過當致死的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和萊特 (Daunte Wright) 默哀。本月 11 號,今年 20 歲的非裔男子萊特在布魯克林中心 (Brooklyn Center) 的街頭遭遇警方臨檢,但在過程中和執勤警員發生衝突。其中,一名警員本來想以電擊槍制伏他,卻誤拿成真槍,造成萊特不幸中彈身亡。 相關閱讀:《「我原諒你」弟弟擁抱槍殺哥哥的美國警察 引發正反議論》在美國,警察過度執法的憾事頻傳,受害者往往都是非裔美國人,讓社會上黑白種族間的裂痕越來越大。2019 年 10 月,在一場白人警察誤殺非裔男子的審判上,受害者的弟弟上前給了白人警察一個擁抱,引發各界討論。在紐約時代廣場,一名女子和她的狗正在慶祝以色列建國 73 周年。 相關閱讀:《「我原諒你」弟弟擁抱槍殺哥哥的美國警察 引發正反議論》100 多年前,一份 67 字的英國政府文書奠定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的基礎,也開啟了全世界最複雜難解的衝突之一。當英國和以色列領導人準備在倫敦紀念這份文件時,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 (Banksy) 也在巴勒斯坦舉辦了一場「慶祝」茶會。在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聖城納傑夫 (Najaf), 穆斯林們在「齋戒月」(Ramadan) 期間一同在街頭享用開齋飯 (iftar)。回曆第九個月是伊斯蘭信仰中重要的「齋戒月」, 信眾們往往得在日出後進入不吃不喝的禁食狀態,等到日落後才能享用開齋飯,《路透社》數名攝影記者走訪全球,合力拍下各地居民的開齋飯景象,一張張照片不只讓人看見該地的風景,民眾食用的開齋飯也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景況。 相關閱讀:《全球各地「開齋飯」反映出的人生風景》在開普敦大學圖書館前,消防人員正在和熊熊烈火作戰,盡可能搶救圖書館收藏的珍貴書籍、影片、照片和其他紀錄南非歷史的重要文件。18 號一早,一場大火從開普敦著名地標桌山 (Table Mountain) 一路延燒至位於桌山山腳下的開普敦大學校園,當局也盡速撤離校園四千多名師生,所幸目前未傳出傷亡意外。 相關閱讀:《文明浩劫 巴西國家博物館大火 2,000 萬件館藏燒到剩 10%》面對珍貴的歷史文書付之一炬,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國家博物館最清楚這種椎心之痛。2018 年 9 月 2 日,一場暗夜惡火將位於里約熱內盧的巴西國家博物館吞噬,有 200 年歷史的建築和 2,000 萬件館藏都深陷火海,對美洲人類文明和自然歷史來說是一場大浩劫。18 號這天,位於首都大馬士革的國會建築擠滿了前來討論總統大選的議員,預計敘利亞總統大選將於今年 5 月 26 日舉行。 相關閱讀:《人稱「阿勒坡貓男」 在敘利亞戰區救貓的男人》敘利亞內戰在 2012 年波及北部城市阿勒坡 (Aleppo city) 後,暱稱「阿力」的阿爾賈力 (Mohammad Alaa Aljaleel) 沒有加入逃難居民的行列,反而留在受戰亂而困的城內。他不是反政府軍的一員,他只是想餵貓。在首都曼谷的一所臨時醫院內,可以看到一張張新設好的病床,準備對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 相關閱讀:《覺得自己好衰?試試讓人轉運的泰國模擬葬禮》面對遲遲看不到盡頭的疫情,民眾的生活難免受到影響。在曼谷郊區的一間寺廟,可以看到覺得時運不濟的民眾雙手捧著花束,自己一腳踏入棺材裡,希望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日德蘭半島 (Jutland) 的一座農場內,被放出柵欄的乳牛奔向草場。 相關閱讀:《幫牛放鬆心情有訣竅 研究:牛喜歡跟人面對面互動》如果問奧地利獸醫大學的博士生蘭格 (Annika Lange), 讓牛放鬆心情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她或許會跟你說:多跟牛面對面聊天!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COVID-19打造的「靜海之年」:海洋環境音在疫情之下如何改變?
因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所造成的封城,人類活動大幅減少,讓 2020 年成為海洋在近代以來最安靜的一個年份。來自研究團隊「國際安靜海洋實驗」(International Quiet Ocean Experiment,IQOE) 的人員便透露,他們近年陸續在海洋裡裝設了 231 支非軍用水聽器 (hydrophone), 並用這些水下麥克風去紀錄海洋裡的聲音 —— 而他們相信,2020 年這樣相對安靜的時刻,可以為他們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對比性數據,這是非常特別、並且可能再也無法重現的機會。IQOE 表示,他們的水下環境音研究是打算去了解,像鯨魚、珊瑚或其他的海洋生物是如何透過「聲音」生活的,而少了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音之後,又會對牠們產生什麼樣的改變。畢竟就像光害對土地的影響一樣,人的噪音對海洋造成的影響在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 —— 經過科學家研究,有些仰賴聲音進行溝通或導航的物種,的確會因為人類活動所發出的聲音而受到干擾。也因此,在這些負面因素消失後,這些物種的生活方式會如何改變?就成了科學家們想要尋求解答的問題。來自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同時也是 IQOE 一份子的泰克 (Peter Tyack) 便表示:「這個計畫打算用水聽器去測量噪音怎麼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海洋生態 —— 像是鯨魚的鯨歌或其他魚類之間的合唱。」「就像人們可能有注意到,在少了交通噪音和人類活動之後,你可以聽到比較多的鳥鳴聲,又或者是可能在你的居住環境中看到更多的野生動物,而我們需要用一些方法,才能在海洋中去偵測這些事。」事實上,IQOE 早在 2011 年便已經創立,並不是因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才誕生的;至於他們目前所執行的十年研究「國際安靜海洋實驗科學計畫」(International Quiet Ocean Experiment Science Plan), 更是從 2015 年就已經在運作。而在這項科學計畫中,IQOE 希望能於海洋中的不同地點進行一系列的環境音測量計畫,並以此了解聲音在一定頻率範圍內,在強度或其他特徵上會有如何的變異性。也因此,為了做出數據上的差異,IQOE 本來想指定 2022 年作為「安靜海洋之年」, 在這一年尋求願意配合降低音量的航運或能源開發商,與他們合作完成計畫。但沒想到,全球性的疫情卻在 2020 年就給了他們一個特別的機會。「準備好見到令人興奮的結果吧,」洛克斐勒大學 (Rockefeller University) 人類環境計畫的主任奧蘇貝爾 (Jesse Ausubel) 說:「海洋在未來的幾十年中,都不可能再變得跟 2020 年的 4 月一樣安靜了。」「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提供了一個意外的時機,讓 (海洋中的) 音量可以大幅度地被降低,而這甚至比我們原先夢想的程度還要來得多很多 —— 我們原本是想徵求願意降低音量的志願者的。」根據 IQOE 透露,這項研究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能夠獲得足夠的證據,並拿這些證據去遊說航運的船東或石油及天然氣廠,促使他們為了保存海洋生態系統而稍微降低音量。「我們希望『聲音地景』這個詞能夠更廣為人知一些。聲音等於海洋裡面的光,它為許多動物們照亮海洋。牠們用聲音地景去溝通、狩獵,但在音量過大時,也可能會因此受傷,」IQOE 的創辦人,同時也是美國新罕布夏大學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聲學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的米克西斯 - 歐茲 (Jennifer Miksis-Olds) 如此表示。然而長路漫漫,IQOE 現在的研究其實還有許多待補足之處。像是他們的 231 台水聽器,目前主要都分布在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大陸四周,其他地區則大多只有零碎且一次性的紀錄。而且為了讓數據更完善,他們還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例如如何分享資料,又或者是要怎麼建立數據紀錄在時間和地點上的一致性,都是他們現在面臨的挑戰。因此,IQOE 也打算要進一步拓展水聽器網路,希望能夠安裝超過 500 台水聽器在世界各地 —— 尤其是在目前數據較少的南半球;同時,他們也正在尋求和那些使用海洋資源的業者進行建模和數據協作,像是航運公司或石油及天然氣開發商等,並透過這樣的方式了解航道上或油田周遭的噪音問題。但同時,海洋環境音的研究在最近也有了兩個重要進展。其一是由 IQOE 創辦人米克西斯 - 歐茲所協調的國際專家小組所研發的軟體「Manta」(Making Ambient Noise Trends Accessible, 即「讓環境噪音的趨勢易於取得」)。透過這項工具,海洋聲音的數據能夠進行標準化,而且也可以更容易地去比較、蒐集以及觀看這些資料。至於另一個則是正在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 (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進行測試的軟體「Opus」(Open Portal to Underwater Sound, 即「進入水下聲音領域的入口」),Opus 能夠促進聲音數據的使用,並且針對 Manta 所處理的資料提供更簡單的取用方法。回過頭來,或許這項研究最重要的,是去了解並同理人類以外的生物,並嘗試彌補已經造成的傷害。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研究人員泰克就認為:「身為靈長類動物,我們人類習慣用視覺去建立距離感 —— 這是我們知道自己身在世界何處的方法。但是如果你曾經浮潛過的話,你會知道,你的可視範圍只有幾公尺而已,不過你卻可以聽到好幾公里 —— 又或者是數百公里以外的聲音。」「而海洋生物們已經發展出一種驚人的機制,牠們可以用這項機制去了解自己身在環境中的哪裡,並且找到牠的獵物,又或者是和同伴溝通。所以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心態 —— 不要再去問我們到底還能對海洋施加多少的噪音汙染,而是去尋求如何減少噪音,並且修復這些傷害的可能方法。」
七年前的果,七年後來嚐 捷克、俄國互相驅逐外交人員
周六 (17), 捷克突然宣布將驅逐 18 名俄國的外交人員,聲稱手上握有「清楚的證據」,「合理懷疑」他們的真實身分是情報人員、而且都涉嫌參與 2014 年的一起軍火庫爆炸案,這才要求他們必須在 48 小時內離開捷克。在同一天,捷克警方也宣布將通緝兩名俄國男子 —— 波希羅夫 (Ruslan Boshirov) 和彼得羅夫 (Alexander Petrov), 警方懷疑他們也是俄國的情報人員,涉嫌策劃、甚至是執行了這起軍火庫爆炸案。周日 (18), 俄國也還以顏色,下令將 20 名捷克外交人員列為「不受歡迎人物」(persona non grata), 並且要求他們必須在 24 小時內離境。俄國外交部也出面批評,捷克這項「史無前例」、「充滿敵意的舉動」, 真正的目的是想要「討好美國」。在雙方大動作驅逐彼此外交人員下,這起衝突也被《路透社》形容為自 1989 年捷克天鵝絨革命 (Velvet Revolution) 後「最嚴重的外交衝突」。捷克口中的那起軍火庫爆炸案發生於 2014 年 10 月 16 日。當天,捷克東部的小鎮維貝蒂斯 (Vrbětice) 一座軍火庫傳出爆炸事件,附近幾棟建築的玻璃應聲碎裂、當地學校還因此而緊急疏散。最後,這起爆炸案總共造成 2 名捷克工作人員死亡。《衛報》提到,當時這座軍火庫的工作人員正在將一批軍火卸下卡車,準備交給當時正為烏克蘭提供軍火的保加利亞軍火商。經過一連串的調查,捷克將矛頭指向了俄國情報總局「格魯烏」(GRU) 轄下的 29155 部隊 (Unit 29155)。《紐約時報》指出,29155 部隊是一支擅長在國外執行顛覆破壞、暗殺政要等任務的部隊,成軍已經至少 10 年,而捷克懷疑正是他們一手策劃了 2014 年的維貝蒂斯軍火庫爆炸案,才決定要將 18 名可疑的俄國外交人員驅逐。在調查維貝蒂斯軍火庫爆炸案的同時,捷克警方特別注意到兩名可疑的俄國男子 —— 波希羅夫和彼得羅夫。早在 2018 年,這兩人就被英國視為前俄國特務斯卡里帕爾 (Sergei Skripal) 父女被毒殺一案中的重大嫌犯,英國還曾因此公開數張監視器畫面揭露兩人的相貌。只不過,他們從未坦承犯案,聲稱自己只是普通的商人、跟格魯烏沒有任何關聯,反而抱怨英國「毫無根據的指控」, 毀了他們原本平靜的生活。捷克警方在調查維貝蒂斯軍火庫爆炸案的過程中發現,這兩人在 2014 年 10 月 13-16 日,也就是爆炸案前夕抵達了捷克、入住一間位於捷克東部的旅館。警方在軍火庫合作廠商發送的一封 email 中找到兩張護照照片,上頭的照片與兩人十分神似,因此懷疑他們曾以造假身份進入軍火庫動手腳。上述種種跡象引起了捷克警方的疑心,才決定通緝兩人,希望在日後逮到他們後獲悉更多維貝蒂斯軍火庫爆炸案的內幕。不論爆炸案的真兇是誰,可以確定的是,這起外交衝突已經影響到了兩國近期洽談中的合作計畫。俄國媒體 RT news 就在報導中指出,捷克外交部長哈馬切克 (Jan Hamacek) 已經取消飛往莫斯科洽談採購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苗「史普尼克 V」(Sputnik V) 的行程;捷克工業貿易部部長哈維利切克 (Karel Havlicek) 也暗示,俄國國營核能公司「俄國國家原子能公司」 (Rosatom) 很可能不會是捷克杜科瓦尼核電廠 (Nuclear power plant Dukovany) 升級計畫的候選廠商。「我很抱歉捷克和俄國的關係會因此處在低谷,」哈馬切克公開表示:「但捷克必須要正面回應。」同一時間,他也透露捷克已經將相關情報知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 及歐盟的盟友們,歐盟也已經證實將於周一 (19) 早上的外交部長會議上討論此事。在這起外交衝突爆發後,北約組織的成員國很快便透過聲明、Twitter 貼文等方式支持捷克的決定,一名北約官員更透露,北約已經決定支持捷克繼續調查俄國的「邪惡舉動」, 以釐清最後事實。美國駐捷克大使館宣稱美方「堅定支持捷克」, 並稱許捷克當機立斷讓俄國為自己在捷克境內採取的危險舉動付出代價。英國外交大臣拉布 (Dominic Raab) 也代表英國表態力挺,他說:「英國一如既往,決心要將斯卡里帕爾毒殺案的真兇繩之以法,同時也鼓勵捷克當局採取同樣的動作。」
【地球 24小時】04/15 借我站一下下
在倫敦的聖詹姆斯公園 (St. James's Park), 一隻鴿子大剌剌地停在了一名女子的肩膀上,即使對方驚訝地轉頭看向牠,這隻鴿子也還是無動於衷。 相關閱讀:《鴿子「喬」, 你到底打哪來?澳洲鴿子渡海神話幻滅》今年一月,「喬」(Joe) 大概是澳洲最出名的鴿子。在各家媒體的故事裡,喬花費兩個多月的時間奇蹟似地自美國抵達澳洲、又差點被澳洲當局安樂死...... 為了迎接春季的到來,尼泊爾人會在「硃砂節」(Sindoor Jatra) 這天對彼此潑灑大量的橘紅色硃砂,並一起在街頭歌舞傳統曲目。照片攝於尼泊爾巴克塔普爾 (Bhaktapur) 中的古城堤米 (Thimi)。 相關閱讀:《印度色彩節 - 上 用熊熊大火拉開序幕》當提及跟彩色粉末有關的節日時,怎麼能夠不提到印度的色彩節 (Holi) 呢!在色彩節來臨前的傍晚,人們會用「燃燒 Holika」(Holika Dahan) 的儀式拉開序幕,接下來就進入大夥互相潑灑粉末的色彩節囉!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八周年紀念日,倖存者之一的諾爾登 (Paul Norden) 來到了當年預定的終點線位置。2013 年 4 月 15 日,當波士頓的國際馬拉松賽事正要邁入尾聲時,終點線處卻突然傳出驚天巨響 —— 兩顆炸彈先後在此引爆,最後釀成 3 死 264 人輕重傷,其中一名罹難者為 8 歲孩童。 相關閱讀:《觀賽民眾百人傷亡 美國際馬拉松賽遭炸彈攻擊》在首都巴格達的薩德爾城區 (Sadr City district), 一處熱鬧的二手商品市集遭到汽車炸彈攻擊,造成至少 5 人死亡、21 人受傷。目前尚不清楚襲擊分子是誰,也沒有組織出面認責。兩年前的 4 月 15 日,自 12 世紀就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屹立不搖的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 Cathedral) 發生大火,知名的哥德尖塔和「森林」都被燒毀,讓全世界的人為之心碎。而在兩年後的今天,聖母院的修復工程依舊在逐步進行中,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也於這日登上聖母院屋頂,為努力不懈的修復人員們加油打氣。 相關閱讀:《巴黎聖母院大火一周年 重建進度到哪裡了?》法國總統馬克宏曾經立下用五年重建聖母院的承諾。然而去年,當全世界都受到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的衝擊時,人們心中不禁升起了疑問:「五年重建聖母院,可能達成嗎?」4 月 15 日是中國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在這天,一群小學生來到了香港警察學院,他們在校內的港鐵模擬車廂中,手持假的衝鋒槍,學習如何去鎮壓「暴徒」。 相關閱讀:《香港選制改革在眼前 中國全國人大揭示新藍圖》上月 11 號,中國全國人大公布了日後香港選舉改革方案的大方向,對親中一方的選民而言,這是「愛國者治港」精神的重大勝利,但是對民主派,尤其是有意參選的人來說,未來的香港選制對他們已經越來越不利...... 在城鎮梅克斯 (Mex), 油菜花季已經正式到來,鮮黃的花朵開滿了整片土地,跟天空的水藍色形成了突出的對比。 相關閱讀:《全球 15 大繽紛美景》美麗的油菜花田讓你意猶未盡?一起來看看 CNN 特別精選的世界 15 大繽紛美景吧!在首都喀布爾 (Kabul), 一名小小擦鞋匠獨自撐著傘坐在路邊。他正耐心地等待路人駐足,並成為他的下一位顧客。 相關閱讀:《擦鞋也能賺大錢 南非擦鞋匠出頭天》在南非,創業家萊雷 (Lere Mgayiya) 靠替人擦鞋建立了他的擦鞋王國,生意蒸蒸日上。但是,在他成功的背後卻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基於不斷上漲的租金,德國首都柏林的市政府於 2019 年通過了「租金上限」(Mietendeckel) 法案,但此舉卻引來了當地房地產業者和房東的不滿,認為凍漲租金違憲,並要求德國的司法院作出裁決。而就在本月 15 號,德國司法院宣告「租金上限」的確違憲,不滿這項結果的民眾因此帶著布條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無視了租屋者的困境與壓力。 相關閱讀:《租不起成德國人的恐懼 柏林房租凍漲五年》在柏林市政府的「租金上限」法案中,只要是 2014 年前蓋的公寓,未來五年內房租都不准上漲。而且房東不僅不准提高房租,向房客收的租金還有限制,違反規定將受到重罰。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的疫情逐漸和緩後,位於加州環球市 (Universal City) 的著名製片廠與遊樂園「好萊塢環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s Hollywood) 終於能夠再次開放。照片攝於影城內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The Wizarding World of Harry Potter) 園區。畫面中,人們正在享受雲霄飛車「鷹馬的飛行」(Flight of the Hippogriff) 的樂趣。 相關閱讀:《怕邪惡咒語召喚惡靈 美國天主教學校將《哈利波特》撤出圖書館》2019 年時,一名任職於美國天主教學校的神父表示,《哈利波特》所使用的咒語都是真的。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4/17 送摯愛的他最後一程
在溫莎城堡的聖喬治教堂 (St George's Chapel) 內,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獨坐長椅送另一半──菲利普親王 (Prince Philip) 最後一程。在長伴英國女王 70 多年後,本月 9 號英國白金漢宮宣布菲利普親王因病於溫莎堡中辭世,享耆壽 99 歲。他的離去不僅帶給王室巨大衝擊,女王更是形容自己的生活因為少了他,而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空白」。 相關閱讀:《英國女王最理想的伴侶:陪伴女王 70 載 菲利普親王 99 歲高齡辭世》在倫敦國會廣場上,一名身穿電影《追殺比爾》(Kill Bill) 主角服裝的女子,正在參加「追殺法案」(Kill the Bill) 示威活動。近日,英國各地紛紛出現反對《警察、犯罪、量刑與法院法案》的聲音,抗議民眾認為這個新法案擴張了警察驅散示威活動的權力,包含對抗議活動設下噪音管制,以及破壞紀念碑者最高恐坐 10 年牢等等,反對民眾擔心要是新法案真的通過,將會影響人民和平集會遊行的權利。 相關閱讀:《法國警察不給拍?國會新法禁拍警察惹議》無獨有偶,法國在去年也推出類似法案《整體安全法》, 禁止人民出於想要惡意傷害特定警察的意圖,拍攝足以辨識出該名警察身分的照片及影片。示威者們主張,這項法案在通過後將大大限制民眾、記者的言論自由,而該法案的新修版本在本月 16 號於法國國會通過。在明尼蘇達州 (Minnesota) 的布魯克林中心 (Brooklyn Center) 警局外頭,針對本月 11 號,非裔男子萊特 (Daunte Wright) 遭警員波特 (Kim Potter) 誤殺的抗議還在持續進行中。在抗議現場,人們不斷高呼著「沒有正義、沒有和平」的口號。事實上,明尼蘇達州同時還是去年非裔男子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遭白人員警壓頸致死案的發生地。沒想到,這件案子都還沒審理完,這裡就又再度傳出雷同的憾事。 相關閱讀:《「我原諒你」弟弟擁抱槍殺哥哥的美國警察 引發正反議論》在美國,警察過度執法的憾事頻傳,受害者往往都是非裔美國人,讓社會上黑白種族間的裂痕越來越大。2019 年 10 月,在一場白人警察誤殺非裔男子的審判上,受害者的弟弟上前給了白人警察一個擁抱,引發各界討論。在首都利馬街頭,反對第一輪總統大選結果的民眾上街抗議。本月 11 號,秘魯第一輪總統大選選出了代表人民力量黨 (Fuerza Popular party) 的日裔候選人藤森惠子 (Keiko Fujimori) 和代表解放秘魯黨 (Free Peru Party) 的候選人卡斯蒂略 (Pedro Castillo), 兩人將在今年 6 月 6 日舉行的第二輪總統大選中對決。 相關閱讀:《一場彈劾引爆秘魯總統大搬風 十天連續換兩回》去年 11 月,秘魯國會突發性地彈劾前總統畢斯卡拉 (Martín Vizcarra), 而接替畢斯卡拉的臨時總統梅里諾 (Manuel Merino) 則在上任不到五天,於民意強烈反彈下辭職──接著國會才終於選出了第三名總統薩加斯蒂 (Francisco Sagasti)。在首都卡拉卡斯,一名民眾在醫護人員的口罩上寫下「現在就打疫苗!」的口號,一起呼籲全民盡速接種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苗。 相關閱讀:《防疫不該有國界 醫界籲停止「疫苗國族主義」》當許多國家大量購買疫苗,甚至擁有超出其人口數倍的疫苗數量時,世界上還有許多角落,連個位數量的疫苗都沒有...... 在世界第七大城的喀拉蚩 (Karachi), 工作人員在「齋戒月」(Ramadan) 期間替大家準備充滿新鮮蔬果的開齋飯 (iftar)。回曆第九個月是伊斯蘭信仰中重要的「齋戒月」, 信眾們往往得在日出後進入不吃不喝的禁食狀態,等到日落後才能享用開齋飯,《路透社》數名攝影記者走訪全球,合力拍下各地居民的開齋飯景象,一張張照片不只讓人看見該地的風景,民眾食用的開齋飯也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景況。 相關閱讀:《全球各地「開齋飯」反映出的人生風景》在位於羅馬的人民廣場,劇場工作人員齊聚一堂,在過去用於裝戲服和道具的黑色箱子上敲擊出聲音,要求政府放鬆防疫管制,讓劇場工作人員和藝術家們能夠回到舞台上表演。 相關閱讀:《演員如何在大銀幕上表演「喝醉」?》對於演員來說,舞台就是他們的家,而要如何在舞台或鏡頭前演出喝醉的樣子,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緬甸第一大城仰光,反對軍政府的民眾高舉寫有「歡迎 NUG」字樣的標語,支持由被軍政府趕下台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議員籌組的新政府「全國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NUG)。 相關閱讀:《回去就會死:不願對示威者開槍的緬甸警察》在緬甸軍方政變之後,隨著鎮壓示威者的行動越演越烈,部分拒絕開槍射擊民眾的警察,選擇跨越邊境離開緬甸,逃到比鄰的印度尋求庇護...... 在人口稀少的中部城市傑茲卡茲甘 (Zhezkazgan) 郊區,代表俄羅斯航太 (Roscosmos) 前往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雷日科夫 (Sergey Ryzhikov) 搭乘聯盟 MS-17 太空船成功返抵地球。 相關閱讀:《「太空紅酒」重返地球 宇宙熟成過的紅酒風味如何?》一年多前,一間歐洲新創公司將一打紅酒送入太空,打算一年後將它們送回地球,試試它的風味是否有任何變化;今年,這批紅酒成功返回地球,專家們也特地組成品酒小組,打算親自試試這批「太空紅酒」的風味究竟哪裡不一樣?在首都莫斯科,一名清潔人員正用強力水柱沖洗蘇聯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 (Vladimir Mayakovsky) 的雕像。 相關閱讀:《佛朗哥,再見:西班牙轉型正義里程碑 獨裁者雕像全拆除》有的雕像會被人悉心呵護,有的雕像則讓人欲除之而後快。在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 (Francisco Franco) 的雕像就屬於後者。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4/16 記得戴上口罩喔
這天是默劇泰斗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 的 132 歲冥誕。在印度的城市孟買,一名男子裝扮成他的模樣,在大街上提醒路過的民眾隨時配戴口罩的重要。 相關閱讀:《為什麼歐洲人不喜歡戴口罩?》提到戴口罩與不戴口罩的文化差異,對一些旅居歐洲的人可說心有戚戚。究竟,為什麼在歐洲許多國家,「不戴口罩」是個很普遍的現象呢?本月 13 號,英國多塞特郡 (Dorset) 的海鎮 (Seatown) 附近發生嚴重的坍塌,將近 4,000 噸的土石直接沖進懸崖下方的海面。據專家指出,這是該地近 60 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坍塌意外,而且土石在近日還在持續崩落中。2019 年 8 月 18 日,香港民間人權陣線發起大規模「反送中」遊行,因為該活動未獲得批准,因此包含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以及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等 9 位民主派人士,都因涉嫌組織及參與非法集結等罪刑遭到起訴。而在本月 16 號,這 9 人當中的 7 人罪刑確立:照片中的李柱銘遭判刑 11 個月、緩刑兩年;黎智英遭判刑 1 年;其他人則遭判刑 8 個月到 18 個月不等,有些獲緩刑,有些則無。畫面中,李柱銘在獲得判決結果後,離開了香港的西九龍法院。 相關閱讀:《香港《蘋果日報》遭搜查、創辦人黎智英被捕 港版《國安法》瞄準媒體第一步》2020 年 8 月 10 日,《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等七人因涉嫌違反港版《國安法》遭捕、香港《蘋果日報》大樓則遭上百名港警搜查,引發海內外關注。在明尼蘇達州 (Minnesota) 的布魯克林中心 (Brooklyn Center) 警局外頭,針對本月 11 號,非裔男子萊特 (Daunte Wright) 遭警員波特 (Kim Potter) 誤殺的抗議還在持續進行中。在抗議現場,人們不斷高呼著「沒有正義、沒有和平」的口號。 相關閱讀:《「我不能呼吸了」黑人遭白人警察膝蓋壓頸致死 引爆全美輿論沸騰》事實上,明尼蘇達州同時還是去年非裔男子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遭白人員警壓頸致死案的發生地。沒想到,這件案子都還沒審理完成,這裡就又再度傳出雷同的憾事。在英國,針對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的限制已開始逐步鬆綁,例如畫面中的男子,人就身在酒吧林立的倫敦蘇活區 (Soho district) 內 —— 他正打算要去參加派對。 相關閱讀:《研究:「無聊」可能對防疫造成威脅》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很無聊嗎?有專家指出,在因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而封城的狀況下,人們會因為感到「無聊」, 變得更容易做出錯事...... 在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清真寺 (Hagia Sophia Grand Mosque), 一隻貓正站在窗格的光影下整理自己的毛。 相關閱讀:《「博物館」走入歷史,「清真寺」重新現身 土耳其地標命運塵埃落定》2020 年 7 月,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Recep Tayyip Erdoğan) 正式宣布世界知名遺產聖索菲亞大教堂「博物館」將走入歷史;熟悉又陌生的聖索菲亞「清真寺」將重出江湖,繼續敞開雙臂接待來自全球各地的觀光客。在頓內次克 (Donetsk), 宣布成立「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 的親俄分離主義分子招募了新的士兵。畫面中,這些新人正在進行培訓。 相關閱讀:《「我們要自己的護照」 烏克蘭反政府地區宣告獨立》2016 年 3 月,「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發行新護照,重申從烏克蘭獨立。在首都阿爾及爾 (Algiers), 許多人們走向街頭進行和平示威,要求政府進行改革,並極力高呼「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 相關閱讀:《看不到的領導人 阿爾及利亞中風總統宣布退選》對許多阿爾及利亞人來說,他們不懂身體狀況不佳的中風總統包特夫里卡 (Abdelaziz Bouteflika) 要如何治國,而當他在 2019 年宣布參選連任第五次總統時,民眾的不滿終於爆發成大規模的抗議行動。在首都雅加達 (Jakarta) 的摩加博物館 (Moja museum), 兩名遊客在五顏六色的展區中套上了雨衣,以避免自己的衣服不小心沾染到周圍的顏料。2021 年 4 月 16 日是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 (Queen Margrethe II) 的 81 歲生日。在這天,許多民眾來到了丹麥王室官邸「弗雷登斯堡宮」(Fredensborg Palace) 外,想要當面向女王致上祝福。 相關閱讀:《在南京大屠殺救中國人 丹麥「白人佛陀」紀念雕像揭幕》2019 年 8 月,在丹麥第二大城奧胡斯市 (Aarhus),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在眾人的注目下,替奧胡斯紀念公園中一座高 3 公尺的銅像揭幕,這座銅像是辛德貝格 (Bernhard Arp Sindberg) 的銅像,他在南京大屠殺時拯救了成千上萬名中國人,讓他們免於日軍的殘殺。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從一種藥人人吃,到人人吃適合自己的藥!」Taiwan Biobank 助攻臺灣精準醫療
為什麼有些人年紀輕輕沒有三高也會中風,卻也有人菸酒熬夜樣樣來卻不曾罹癌?你身邊一定也有些怎麼吃也吃不胖的朋友,或是號稱喝水也會胖的夥伴。每個人長期的健康狀況,皆是遺傳基因加上生活型態與環境因子互相綜合的結果。2012 年成立至今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 宗旨即期望透過結合生活習慣、環境因子、臨床醫學與生物標幟等資訊,建立屬於臺灣本土的人體資料庫。Biobank 的基本價值會出現在「精準醫療」, 或者是「精準健康」。「所謂精準醫療,是說你生病了以後幫你治好;精準健康進一步做到預防,讓人盡量不要生病。」Taiwan Biobank 主持人李德章說明。精準醫療的重要面向:即透過對於基因、代謝的理解,個別化調整治療用藥。除了許多癌症的標靶藥物可經由基因型擇選治療方案,藥物在人體內的效應與代謝相關,受多基因調控影響,有極大的族群或是個體差異。李德章舉出教科書的經典案例,白種人的血壓的常用有效藥物為 β 受體阻斷藥 (ß-blockers) 以及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 (ACE inhibitors), 而非洲裔卻需改採鈣離子通道抑制劑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方可見效。2015 年發表的研究也指出,許多常用藥物實際只有少數比例的病患有反應,如精神用藥「千憂解」(Cymbalta、Duloxetine) 僅有九分之一的患者可見效。上一個世紀是一種藥所有人吃;因為精準醫療,二十一世紀的用藥就會變成每個人吃適合自己的藥物。除了影響用藥的效果,基因變異也與許多疾病的未來風險有很高的關聯。臺北榮民總醫院在 2020 年正式發表的研究,就發現了臺灣族群中特有的腦中風基因突變 —— 在 NOTCH3 基因上的 R544C 突變,可能造成遺傳性的腦部小動脈血管病變,會增加 11 倍發生腦部小血管阻塞性中風的機會。由臺灣生物資料庫提供的背景資料,推估臺灣約近百分之一的人,即近 20 萬人帶有這個突變。此外,臺灣 2010 年痛風的患病率為 6.24%, 相對於世界平均 4%, 是罹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臺灣人痛風比例這麼高,究竟是受到哪些基因的影響?過去痛風遺傳研究主要以歐美族群為主,少見針對亞洲人的基因遺傳研究。近年來,研究人員終於可透過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大量比對,破解與痛風相關的遺傳因素。在人體生物資料庫中進行比對、確認族群的遺傳特徵,才能針對族群特性,對於生活方式提出調整建議,防範於未然,這就是「精準健康」的奧義。特別是日趨人口老化的臺灣,精準健康的概念更形重要!衛生福利部 2018 年的統計,國人健康平均餘命達 72.3 歲,但不健康平均存活年數高達 8.4 年,許多人晚年長期慢性疾病纏身。如果未來能找到臺灣人癌症、阿茲海默症等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調整其生活型態,有助於延遲其發病時間、延緩病情進展。有些疾病不太可能治癒,如阿茲海默症,可是如果這個病發生的時間能夠延遲個十年,對社會、對個人的影響就很巨大。此外,如何調整生活型態,降低疾病的發生,也可以從人體資料庫找到答案。以運動改善肥胖來說,許多研究指出:基因遺傳與肥胖、代謝症候群有很強的關聯。那麼,藉由運動真的能夠協助控制體重嗎?臺灣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北榮總研究團隊透過臺灣的數據指出,經由後天培養運動的習慣,可有效降低因為先天基因而造成的肥胖風險。研究甚至可更細緻回答到每個人最有效的運動種類,諸如慢跑、爬山、國標舞、健走及散步等等。隨著臺灣人體資料庫逐步完善與逐年追蹤,更多有關臺灣國人健康的重要資訊可望逐漸挖掘出來。我們的任務就是想辦法把它做出夠高品質的資料,讓大家很放心的去使用。然而,這些夢幻研究均必須仰賴資料庫收集巨量、高品質的檢體。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主要收集 20 歲以上具有臺灣國籍的自願參與者,總目標為 20 萬人,目前已經累積超過 14 萬人的資料,並完成 3 萬名第一次追蹤的資料。收集到的檢體後續會經歷分裝、部分儲藏部分送檢、各種基本檢驗、送交抽取 DNA、進行基因定序等工作。目前已經完成了 2000 位全基因體定序資料,由此開發專為國人設計的全基因體定型晶片 TWB2, 並完成超過 10 萬名全基因體定型。到目前為止資料庫的數據總資料量已高達 1.5 PB, 檢體儲存數量也已經超過三百萬管。所有資料在進到資料庫之後就採去個資化管理,個資數位檔案以保密形式儲存於實體隔離機中。只有必要的時候才會在監督單位「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下,由第三方提供金鑰部分解密以取得必要資料,確保個資的隱密性。整體資料安全與隱私步驟,獲得德國評價協會 TUV NORD 個人隱私保護管理 (ISO29100) 與資訊安全管理系統驗證 (ISO27001) 兩項認證。「這麼大量的收案量,最大的挑戰是什麼?」由於收案需要充分的說明、徵得受試者同意,挑戰在於「科普」, 尤其是早期民間對於遺傳、基因的科學觀念不太普及,在收案階段說明就需要煞費苦心,還要使用臺語等民眾慣用的語言解說,對收案第一線人員就是個考驗。「早期到鄉鎮開說明會,一般民眾大多數不了解基因,不少人認為我們是詐騙集團哩!」但用心經營的成果,讓後續繼續響應追蹤的民眾日益增多。這是政府提供出來的,應該算是系統基礎建設,建設好以後就要盡量讓大家來用。這些年辛苦收案、累積資料,也開始反應在研究發表上。截至 2021 年統計,已經結案的釋出檢體總數接近 20 萬管,釋出的資料超過 1 億人次。國際成果發表也逐年增加,截至 2020 年底已累計達 203 篇,2020 年更是大爆發國際發表達到 86 篇之多。因為數位資料的特性,就在於累積越大使用越多,則其分析的成本效益越大。李德章初估資料庫完成 2021 件全基因體定序的成本約為 1.2 億元,而今數位釋出全基因體定序的資料已高達 16 萬人次,如果全數由使用者自行分析完成,其成本將高達近 99 億元,成本效率實際相當驚人。生物資料庫現在的階段將從 Biobank 2.0 逐步轉為 3.0, 重點在於怎麼讓資料庫永續,讓民眾感受到資料庫的貢獻。在達到品質與數據的累積之後,讓收集的資料可以作出回饋。因此接下來的重點目標,還包括跟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合作,讓研究人員可以在平台上便利進行分析的工作。現在臺灣生物資料庫網站已有提供一些公開資料,所有人都能夠進行查詢、了解國人的一些健康基本資訊統計,登入後更可獲得更多的資料。達到質與量之後的 Biobank 3.0 , 重點是怎麼讓大家用、獲得回饋。李德章表示,未來有機會,當然還希望可以在經費許可下,收集更多樣多元的資料。像是近期才加入採樣內容的糞便檢體、正在討論是不是可以加入穿戴裝備累積生活習慣的資料、有經費的話也希望能完成更多 DNA 甲基化的表觀遺傳學資訊,甚至於補充收羅新住民下一代的遺傳資料。臺灣生物資料庫的這些累積,都將為臺灣精準醫療、精準健康的未來,奠定無以倫比的重要基石。 【研之有物】延伸閱讀:
義大利古蹟太多也煩惱 疫情下找錢維修更難
去年起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 席捲義大利,在義大利封城時期,米蘭大教堂、羅馬競技場、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佛羅倫斯百花聖殿等古蹟前空無一人的景象震撼全球。義大利是擁有最多聯合國指定「世界遺產」的國家,共有高達 55 項世界遺產,包括 50 項文化遺產、五項自然景觀遺產,過去這些景點向來門庭若市。坐擁大量古蹟,義大利被視為世界博物館、旅遊勝地,一直靠此大賺觀光財。不過古蹟很容易受天災或人為因素損壞,義大利必須付出極高的維修成本,甚至入不敷出。義大利政府因此在 2014 年通過 ART BONUS 法令,向贊助修護古蹟或藝文作品的企業提供稅賦優惠,捐款的個人或企業可以在三年內從稅額中扣除 65% 的捐贈款項。這項政策吸引許多義大利企業響應,因為既有實質抵稅作用,又可達到國際宣傳效果,博得公益美名。義大利文化部設立了 A RTBONUS 專門官網,上面列出正在徵求維修贊助的古蹟。今年最著名的案子包括被列為全球三大歌劇院之一的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維洛納 (Verona) 圓形競技場、威尼斯的鳳凰歌劇院 (La Fenice)、羅馬的國立當代藝術美術館等,等待認領的維修名單長達好幾頁。根據 ART BONUS 官網所列 2014 年政策啟用後的所有贊助名單,截至今年 3 月初共有將近 2 萬 800 個企業或個人捐款協助維修古蹟與藝文建築。首頁捐助額度超過 10 萬歐元的名單中,可見許多知名的義大利時尚品牌,例如寶格麗 (BVLGARI) 珠寶協助修復羅馬知名景點「西班牙廣場」, 羅馬許願池則是在 FENDI 的慷慨解囊下獲得新生,該計畫的維修總金額超過 200 萬歐元。儘管疫情重創義大利觀光業,義大利文化旅遊部長去年底仍盛讚,幸好義大利政府推行了 ART BONUS 政策,在短短六年內已募集超過 5 億歐元贊助維修古蹟經費。他強調義大利藉此政策導入民間力量來維護古蹟,足堪作為國際典範,效果比歐洲其他國家採行的鼓勵政策都更明顯。不過頂級時尚品牌贊助的古蹟通常是鎂光燈焦點,義大利許多較為地方性或知名度較低的古蹟,未必容易找到金主。尤其去年疫情發生後,義大利經濟陷入蕭條,許多企業光求撐過難關都不容易,很難再拿出鉅額款項贊助維修古蹟,因此各地方政府為了募集維修財源無不絞盡腦汁。佛羅倫斯去年 7 月推出一項 FLIC 計畫,取自「我在乎佛羅倫斯」(Florence ICare) 的縮寫,其中一大特色是羅列了不少小額的維修提案,希望降低參與門檻,讓有心幫助佛羅倫斯的小企業、個人都能挺身而出。FLIC 計畫洋洋灑灑公告了 43 項滿足所有預算與口味的提案,其中有小至 5 萬歐元的修理古蹟陽台選項、重整佛羅倫斯街頭所有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 街牌的 7 萬歐元選項、幫忙維修古蹟照明設備的 15 萬歐元選項,以及修理牆壁、天花板這類約 40 萬歐元的選項等。計畫也涵蓋上百萬歐元的大型贊助案,因此 43 項提案的總金額仍很可觀,需求超過 1,300 萬歐元。羅馬今年 3 月宣布,維修長達 14 年的奧古斯都大帝陵墓終於重新開放,維修款項部分來自政府,部分來自企業贊助,三個月內免費參觀的預約票在兩天內就被索取一空,在許多博物館人潮銳減、休館或改為線上參觀的疫情時刻,義大利媒體形容奧古斯都大帝戰勝了人們對病毒的恐懼。只是並非所有古蹟都如此幸運受到關注。可以俯視羅馬全景的知名山丘「賈尼柯洛」(Belvedere del Gianicolo) 主廣場上,有一座義大利建國元勳加里波底 (Giuseppe Garibaldi) 的騎馬雕像,2018 年雕像底座不幸被閃電擊中損毀後,貼了維修封條和架設保護的鐵欄杆,但迄今仍未動工維修。為了解決龐大的維修需求,羅馬市政府近日也開始對國定古蹟之外的公共建築試行「廣告交換」方式,第一個案例是羅馬市區一座國立小學,該校園是由知名建築師設計的百年歷史建築,在今年 3 月起的兩年整修期間中,學校建築外牆將張貼贊助商的大型海報,廣告收益用作維修經費。雖然允許商業廣告貼在古蹟外牆的做法常遭詬病,認為市儈氣息會破壞古蹟美感,廣告進入校園的做法也引發疑慮。但該計畫負責人強調,整個羅馬市區都是聯合國指定的世界遺產,美麗古建築是構成市容的重要成分,不論用來當作學校或公家機關,都應被妥善維護,羅馬市府盼藉此將私人營利導向創造公共福祉,為疫情下困難重重的古蹟維修工作,指出另一條希望的道路。
馬斯克身兼多職、一周工作120小時,不累嗎?專家分析「多工」的利與弊
馬斯克曾於 2018 年透過推特表示,人類若想改變世界,每周必須工作 80 到 100 小時以上。根據《CNBC》, 馬斯克有時自己一周會工作 120 小時以上,到凌晨兩點還在開會,甚至睡在辦公桌下,節省更多時間。如今,「奮進公司」計畫上市,並透過文件表示,馬斯克擁有營運上市公司的專業背景與經驗,也擔任過其他上市公司的董事,因此受到提名。《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 報導,「奮進公司」旗下子公司擁有多項專案,包括終極格鬥冠軍賽、環球小姐選美比賽、紐約時裝周等,執行長為好萊塢知名經紀人伊曼紐 (Ari Emanuel)。雖然馬斯克是否成為「奮進公司」董事會成員,還停留在提名階段,尚未正式獲選,但已經被塞滿的行事曆,恐怕只會再增加更多議程。一個人在身兼多職的情況下,會不會影響到生產力?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佐伯曼 (Gal Zauberman) 說明,研究已顯現,將注意力從一項任務轉移到另一項的多工模式,對工作表現與產出並不利。多工容易使得工作者更沒效率、更容易犯錯。不過在現今,人們或許喜歡有點變化性,也會在一天執行多項不同任務。問題在於,像馬斯克這樣能力的人,在同一時間身兼多種角色是否可行?或者正好相反:多工模式反而更能激勵他?矽谷管理與生產力顧問摩根 (Rebecca Morgan) 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對於某些人而言,能和不同產業、領域的人相處,會帶來振奮、激發熱情的感受,「創新者通常會從完全不同的產業借用點子,應用到他們的計畫中。」雖然馬斯克熱愛工作,但也曾坦承他的生活方式並不明智。2018 年他接受《Axios》採訪時說道,特斯拉的營運處於危險時,他一周工作 120 小時,這很痛苦,沒有人該花這麼大量的時間工作。芝加哥職業疲勞管理教練巴列斯特羅斯 (Emily Ballesteros) 表示,如果睡眠或休息時間不足,工作與生活便無可避免地也會受影響。當然,馬斯克所擁有的資源,可以讓他找到提高工作能力的方式,例如把責任交付給成員,或雇用其他領域的人才幫助他。然而巴列斯特羅斯也說,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極限。面對職場上長期的壓力,若沒有適時排解,便會發生「工作倦怠」的情況,工作者會感到筋疲力竭、消極或憤世嫉俗等,效率也會降低。巴列斯特羅斯認為,考量到不知道每個人的極限在哪,組織必須設定非常明確的期望值,以客觀的指標來評估是否有人被工作追得喘不過去。每個人也該了解自己的極限在哪。巴列斯特羅斯建議,你可以詢問自己:我是壓力太大而失眠嗎?我的健康有受影響嗎?我的人際關係有被影響嗎?我把時間花在對我來說重要的事情上了嗎?隨時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況,才會知道工作量是否已超出負荷。 更多《經理人月刊》精彩內容:《馬斯克十年內不領薪,特斯拉市值卻狂翻 12 倍!薪酬真的能提高工作動力嗎?》 《狂人主管馬斯克,碰到這些情況會叫你滾!特斯拉「反手冊」寫了什麼?》 《特斯拉真正的價值,不只是汽車!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反思 Tesla 的破壞與創新》
挑戰恐怖谷極限,德國研發擬人網路攝影機「EYECAM」
且團隊也有另一個目標,引起人們重新探討設備美學與功能、挑戰與感測設備的傳統關係,進而重新思考外觀與行為模式。互動設計師與研究員 Marc Teyssier 表示,目標並非開發更好的相機設計,而是提醒大家一項事實,便是我們每天都被各種感測設備包圍,它們又如何影響我們。這項創新設計或多或少突顯資訊科技進步衍生的隱私問題,人們不一定知道身邊是否有監視、感測設備,又是否在運作。不過就如恐怖谷理論所說,這類「過於擬人」的實體會引起部分不適,試想若是深夜走在無人荒涼走廊,抬頭望見有張半邊臉盯著你,而非預料中的監視器,比起「老大哥正看著你」, 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卡到陰」或某種怪奇生物。但所幸團隊提出這項設計,沒有試圖要為將來商業產品代言。
加入人類幹細胞的猴子胚胎 美中研究團隊所帶來的倫理爭議
在實驗中,這個研究團隊將人類的幹細胞注射到了食蟹獼猴 (Macaca fascicularis) 的受精卵裡,想要觀察這些幹細胞在人類以外的動物胚胎中,究竟有沒有辦法存活、又會如何發育。一開始,他們在 132 個猴子受精卵所發育形成的囊胚 (blastocyst) 中各注入了 25 個人類擴增多能性幹細胞 (human 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EPSCs, 註), 並且將它們放到培養皿上生長,其中,只有 111 個囊胚成功於培養皿中「著床」並形成胚胎。十天後,這 111 個胚胎中有多達 103 個依舊存活,但到了第 15 天時,許多胚胎卻停止了生長,而到了第 19 天時,只剩下 3 個還活著。但實驗並沒有再繼續往下,第 20 天時,研究團隊就依原定計畫,將所有還在發育的胚胎都盡數摧毀。編註:現有的胚胎幹細胞大多取自卵受精後發育約 5-8 天的囊胚內細胞團 (inner cell mass), 而擴增多能性幹細胞則是取自卵受精後約兩天,也就是受精卵約發育至卵裂期 (cleavage) 時便取得。比起傳統的胚胎幹細胞,在如此原始的狀態就被取出的擴增多能性幹細胞就像一張白紙,擁有更強更全能的分化潛能。這種混合物種胚胎,又稱為「嵌合體」(chimera), 相關實驗其實在之前就已經發展多年,像是綿羊或豬的胚胎,都曾經被用來和人類細胞混合過。而主導這次研究計畫的教授、也就是任職於美國加州索爾克研究所 (Salk Institute) 的伊茲匹蘇亞 - 貝爾蒙特 (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 下簡稱貝爾蒙特), 他在 2017 年就曾經參與了第一個人豬混種胚胎的實驗。根據貝爾蒙特表示,這些實驗的目標是要在未來解決人類移植器官的嚴重短缺,或是將培育出來的組織用於藥物實驗,而且研究過程中,還能幫助人類了解人體的早期發育、疾病的發展與衰老過程。「無論是要了解生命的早期或晚期發展,這些嵌合體實驗對進階生物醫學研究來說都非常有用。」貝爾蒙特說。然而,在這份研究發表於科學期刊《細胞》(Cell) 後,許多科學家卻對這項實驗所涉及的科學倫理層面表達了憂慮。他們認為,儘管這次在第 20 天時就終止了胚胎的發育,但這可能會促使別人嘗試進行培育時間更為長久的實驗。同時,發育生物學 (developmental biology) 學界內也出現了分歧的看法,其中一派就質疑,在嵌合體實驗中,是否真的有必要使用猴子的胚胎?不同於常常被當作實驗動物的老鼠,猴子可是和人類同屬於靈長目,而非人類的靈長目動物往往會因此受到更嚴格的研究倫理規範限制。他們擔心,這樣的研究可能會引發大眾的強烈反彈。「在把嵌合體用作器官與人體組織來源的研究領域之中,有太多更合理的實驗選項了。」來自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 (Pompeu Fabra University) 的發育生物學家馬丁尼茲 (Alfonso Martinez Arias) 表示,用豬或牛這樣的家畜進行實驗「觀感比較好,而且也不會有踩到道德界線的風險」。而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的斯瑪伊多爾博士 (Dr Anna Smajdor) 則指出,不管怎麼說,這項實驗終究帶來了「道德與法律上的重大挑戰」。「做這項研究的人指出,這些嵌合體胚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對人類進行某些特定類型的實驗』。但這些胚胎到底是不是也算人類,都還是個問題。」斯瑪伊多爾說。另外,在英國牛津大學 (University of Oxford) 專攻實踐倫理學的薩烏萊斯 (Julian Savulescu) 也同樣認為,人猴混合胚胎觸及到了禁忌的領域,「打開了人類與非人類嵌合體的潘朵拉盒子」。「這些胚胎在發育 20 天後就被摧毀了,但要讓人類與非人類的嵌合體成功地完成發育,其實只是遲早的事而已,而人們或許會把它用來當成人類器官的來源。這一點是這個研究的長期目標之一。」至於在這次研究中帶領團隊的貝爾蒙特又是怎麼看的呢?貝爾蒙特堅持,他們在過程中所進行的實驗,全都有符合現今的道德與法律規範,而且他還強調:「無論如何,我們之所以會進行這些實驗,是為了要了解跟改善人類的健康。」
美國科學家替蜘蛛網「譜曲」 人與蜘蛛談天的日子不遠了?
你可曾想過,要是有一天蜘蛛網變成了「一首樂曲」, 聽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呢?這個想法看似天馬行空,但卻勾起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教授布勒 (Markus Buehler) 的好奇心,決定親自挽起袖子幫這些他眼中的八足音樂家一個小忙,讓更多人能聽見牠們精心「織」出的曲子。雖然剛開始的聲音略顯單調,但隨著蜘蛛網越來越密、越來越複雜,背景的聲音也多彩多姿了起來。影片為科學家在記錄下蜘蛛編織蜘蛛網的過程後,為蜘蛛所轉譯出來的音樂。帶著這股好奇心,布勒教授找來德國藝術家薩拉塞諾 (Tomás Saraceno) 和麻省理工學院音樂系的專家們一同展開研究,試著找出幫蜘蛛將蜘蛛網轉化成音符的方法。為了達成這項任務,布勒教授特地請來作曲家 —— 一隻桔雲斑蛛 (Cyrtophora citricola), 趁著牠在織網的同時,利用雷射儀器仔細紀錄下整張蜘蛛網的結構,並利用人工智慧在電腦中「織」出一模一樣的網。數位版的蜘蛛網編織完成後,研究團隊隨即開始分析不同蜘蛛絲的長度、彈性等參數,一一賦予對應的音高,再參考整張蜘蛛網的結構,譜出對應的旋律。如此一來,一首「蜘蛛網之歌」就這樣誕生了。除了聽蜘蛛親自演奏,科學家們還開發出 VR 設備,讓人們也能粗略體會蜘蛛所感受到的世界。有了初步成果後,研究團隊還開發出了一套 VR 設備,可以讓使用者們實際「走進」蜘蛛網中,並藉由在蜘蛛網的不同部分移動,簡單演奏出屬於自己的旋律。「這個虛擬實境的環境非常有趣,因為人們的耳朵會捕捉到一些眼睛看得到、卻不能立刻辨識的蜘蛛網結構特點。」布勒教授說道:「當人們同時聽見、看見後,就能開始體會蜘蛛所身處的環境。」布勒教授相信,這份研究的成果將有助於工程師們開發更先進、模擬蜘蛛織網行為的 3D 列印機,足以生產出更複雜的微電子產品,他說:「蜘蛛編織蜘蛛網的方式非常出色,牠們在編織蜘蛛網時毋須任何支撐物,不像目前的 3D 列印技術。」但布勒教授的野心並不止於開發更先進的 3D 列印機,他相信這項研究日後足以幫助人和蜘蛛說上話。布勒教授提到,大部分的蜘蛛視力都不大好,因此牠們得靠蜘蛛絲產生的振動來感知外界的變化,有些蜘蛛甚至能利用這類振動來與其他蜘蛛溝通,或是發出求愛的訊號,而布勒教授的團隊也已經開發出足以將不同的蜘蛛絲振動模式,對應到蜘蛛不同行為的演算法。現在,布勒教授的團隊正在研究如何用人工的方式產生類似的振動,「學習」蜘蛛的語言,布勒教授說:「如果未來我們能讓蜘蛛感受到蜘蛛絲以特定的頻率振動,是否就能影響蜘蛛的行為?那我們能否開始跟蜘蛛交流?這些點子著實令人非常興奮。」
偷走上萬人的積蓄 史上最大龐氏騙局首腦馬多夫過世
周三 (14), 曾被視為美國華爾街金融鉅子、坐擁上億美元財產的詐騙首腦馬多夫 (Bernard L. Madoff) 在獄中過世,享壽 82 歲。身為美國史上最大龐氏騙局 (Ponzi scheme) 的首腦,馬多夫詐騙的帳面金額高達 648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 兆 8,545 億元), 他也因此被判 150 年有期徒刑,最後因嚴重的腎臟疾病在北卡羅萊納州的聯邦監獄醫院內過世。馬多夫的辯護律師桑普 (Brandon Sample) 表示:「直到他 (馬多夫) 死前,他都因為所犯下的罪行活在罪惡感和懊悔之中。」「雖然那些馬多夫犯下的罪行某種程度上定義了他這個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名父親和一名丈夫。他說話時輕聲細語,他是一名知識份子。當然,他絕對不是個完美的人,但本來就沒有人是完美的。」然而,馬多夫的「不完美」除了偷走成千上萬人畢生的積蓄,還害無數家庭破碎、受害者抵抗不住壓力而自殺。龐氏騙局一詞源自美國義大利移民龐茲 (Charles Ponzi), 他在 1919 年成立了空殼公司允諾投資人能在三個月內獲得 40% 的利息,隨後利用「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將後期投資人的錢作為前期投資人的利息,藉此不斷吸引新投資人加入。然而隨著新投資人減少,龐茲逐漸發不出承諾的利息,該騙局才被戳破。其後,這種以後期投資人金錢作為前期投資人利息、本身並非從合法金融投資中獲益的詐騙手法,被稱為「龐氏騙局」。回顧馬多夫的一生,他在 1938 年 4 月 29 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的皇后區,他的父母是來自東歐的猶太移民,家境並不富裕,這也讓他白手起家的故事更為吸引人,最後成為華爾街的傳奇讓投資人買單。1960 年,馬多夫和他的弟弟彼得 (Peter Madoff) 靠著從事救生員和幫人安裝灑水器賺來的數千美元進軍華爾街,成立了「馬多夫投資證券」(Bernard L Madoff Investment Securities), 事業蒸蒸日上。曾在 1980 年代中期和馬多夫兄弟共事的莫林 (Thomas Morling) 說:「當時他倆就只是兩個來自皇后區掙扎的孩子,但他們工作非常認真。」不只如此,馬多夫洞燭先機開始利用電腦協助投資交易,也讓他的公司在場外交易中佔有一席之地,備受信賴。「當彼得或馬多夫說出他們打算做什麼時,他們言出必行。」莫林說。到了 1980 年代,「馬多夫投資證券」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它們佔據了曼哈頓中城區精華地段大樓的三層樓,馬多夫的兩個兒子也跟著進入公司工作。不只如此,馬多夫還善用他在電腦方面的專長,協助美國成立了世上第一間電子股票交易所──納斯達克 (Nasdaq) 股票交易所,並且曾任納斯達克主席。他也因為受人敬重的關係,曾經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建議。然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不知道的是,馬多夫暗地裡正在從事龐氏騙局,拿新投資人的錢作為舊投資人的利息,且電腦顯示的每月利息總是成兩位數穩定成長,就算市場狀況不佳也一樣。截至 2008 年年末,「馬多夫投資證券」投資者帳戶的帳面金額加起來總共是 648 億美元,但該公司從未買賣任何證券。2009 年,「馬多夫投資證券」財務長迪帕斯卡利 (Frank DiPascali) 在認罪時表示,那些財務報表上所顯示的交易「全是假的」。《紐約時報》指出,馬多夫一開始先從親友和一同在曼哈頓與長島參加鄉村俱樂部的熟人下手,這些人對他的猶太慈善家形象深信不疑,最終馬多夫將他的龐氏騙局擴及到大型慈善組織、大學、機構投資人和遍及歐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有錢家族。透過偽造財務報表和取得投資人與監管機構的信賴,馬多夫成功躲過多次金融危機,像是 1990 年代初期嚴重的經濟蕭條、1998 年的金融風暴以及 911 事件後市場的動盪。然而,馬多夫在 2008 年金融海嘯時踢到鐵板,當時多家對沖基金和機構投資人受到客戶的壓力,開始領回存放在「馬多夫投資證券」帳戶的數億美元。截至 2008 年 12 月,有超過 12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3,433 億元) 被從帳戶中領走,在來不及找到新資金周轉下,馬多夫持續三十年的騙局才曝光。2008 年 12 月 10 日,馬多夫在家中向兩個兒子坦承自家公司那些幫人賺錢的業務「全是一場謊言」, 兩個兒子最後決定向執法部門告發,馬多夫也在 11 號時於他位於曼哈頓的高級公寓中被逮捕。2009 年 3 月,馬多夫出庭認罪,他說自己從 1990 年代開始從事龐氏騙局,原本以為應該一下子就會被揭穿,他說:「我無法表達對於我的所作所為我有多麼抱歉,我知道我會被逮捕,這一天無可避免地一定會到來。」在馬多夫受審時,前投資人費茲莫里斯 (Tom Fitzmaurice) 對法官說:「馬多夫偷有錢人的錢、偷窮人的錢、還有偷窮富之間者的錢,他一點價值都沒有。他靠著行騙被害人賺錢,讓他和妻子... 可以過著難以置信的豪奢生活。」雖然實際上跟馬多夫接觸、被馬多夫詐騙的人數只有數百人,但這些人背後代表的可能是更多投資人。根據統計,馬多夫的受害者高達 3 萬 7,000 人,這些受害者中不乏名人,像是好萊塢影星凱文貝肯 (Kevin Bacon)、棒球名人堂選手柯法斯 (Sandy Koufax), 好萊塢名導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的慈善基金會,以及納粹大屠殺倖存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魏瑟爾 (Elie Wiesel)。「我們當時認為他 (馬多夫) 是神,我們相信他的一切。」魏瑟爾說,這份相信讓他的基金會損失了 1,52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4 億 3,520 萬元)。除了金錢的損失,有的受害者也因此自殺或生病,有的受害者則失去了親情和友情,因為他們在不知情下拉著親友一齊跳入了馬多夫的騙局。馬多夫的長子馬克 (Mark Madoff) 也在 2010 年 12 月 11 日自殺,他的辯護律師弗魯門鮑姆 (Martin Flumenbaum) 表示,馬克一直以來都是他父親怪物般犯行下的無辜受害者,在他父親被逮捕的兩年來,他屢屢承受外界錯誤的指控和影射,最後走上絕路。弗魯門鮑姆提到,馬克死前對他說過:「沒人想要相信真相,請幫我照顧我的家人。」2014 年 9 月 3 日,馬多夫的次子安德魯 (Andrew Madoff) 罹癌過世,享年 48 歲。他曾說造成他癌症復發的原因就是父親醜聞引發的壓力。無論如何,馬多夫在 2009 年 6 月 29 日得到了嚴厲的懲罰──150 年的有期徒刑。當時負責審判的美國聯邦法官陳卓光 (Denny Chin) 說:「馬多夫犯下的罪行非常邪惡,這種不負責任的操縱體制不只是在紙上不流血的金融犯罪,還真的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最後,馬多夫全部的身家財產被沒收,法院只留下 25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7,155 萬元) 給馬多夫的妻子露絲 (Ruth Madoff) 生活。去年,馬多夫曾以身體狀況不佳為由,希望可以申請假釋。他在《華盛頓郵報》的訪問中提到自己「鑄下大錯」:「我身患絕症無藥可醫,我已經坐了 11 年牢,老實說,我已經經歷過這一切了。」對於馬多夫的請求,美國聯邦法官陳卓光表示拒絕,他提到至今仍有許多受害者在承受馬多夫騙局的苦果,他說:「我認為馬多夫從未真正感到懺悔,他唯一覺得遺憾的就是他的生命正在崩潰。」多年來,法院指定的受託人多方奔走,想辦法把好不容易從騙局中追回來的 14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4,007 億元) 還給受害者。其中,代表 36 名馬多夫受害者打官司的律師里斯曼 (Jerry Reisman) 表示,他在馬多夫死後連絡上了某些受害者。「他們某些人說很開心這天的到來,沒人認為這 (馬多夫之死) 是個巨大的損失,沒人會去哀悼馬多夫,他們很開心自己活得比他還要久。」與此同時,針對馬多夫的評價也紛紛出籠,負責經營龐氏騙局追蹤網站 Ponzitracker.com 的律師馬格利奇 (Jordan Maglich) 表示,有鑑於馬多夫騙局的規模,讓其他的龐氏騙局看起來都像小兒科。馬格利奇說:「你很難找到像馬多夫案這樣大規模的金融詐欺,它讓其他我追蹤的龐氏騙局看起來就像是不小心四捨五入錯的小誤差一樣。」專攻白領犯罪的律師薩比諾 (Anthony Sabino) 則評論道:「現在龐茲變得無足輕重,龐氏騙局該改成馬多夫騙局了。」
【地球 24小時】04/14 東京奧運倒數100天
在東京的街頭,一名男子走過了今年奧運的倒數看板,上頭顯示距離開幕的那一天,其實已經只剩下 100 天了 —— 因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的緣故,原定 2020 年舉辦的東京奧運,被延期到了今年的 7 月 23 日。 相關閱讀:《2020 東京奧運到底辦不辦?》眼看延期到今年舉辦的東京奧運腳步越來愈近,但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仍不見趨緩,大家心裡都想問:奧運到底還辦不辦?而為了慶祝東京奧運再過 100 天就要到來,巴西奧運委員會以光雕的方式,讓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的救世基督像 (Christ the Redeemer) 穿上了繪有巴西國旗和奧林匹克五環的黃綠色衣服。 相關閱讀:《里約奧運兩年後 當年的難民隊選手現在過得如何?》還記得 2016 年里約奧運的難民隊伍嗎?當時 10 名具有難民資格的運動員在奧運會旗的帶領下進到會場,受到熱烈的歡迎。而隨著里約奧運結束之後,這些運動員們在兩年之後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呢?至於巴西的另一個角落,即里約熱內盧西邊的大城聖保羅 (Sao Paulo), 地方型非營利組織「G10 das Favelas」在赫里奧波里斯貧民窟 (Heliopolis slum) 發放食物袋,救助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期間謀生陷入困難的居民。 相關閱讀:《跟垃圾掩埋場比鄰而居 用拾荒維持家計的印度孩子》在世界的另一端,印度阿薩姆邦古瓦哈提 (Gauhati) 的貧民窟中,也有無數人的生活因為疫情而變得更加困頓。今年 4 月 14 日至 4 月 24 日為峇里印度教 (Balinese Hindus) 的加隆甘節 (Galungan), 在這段期間,人們會慶祝「善」擊敗了「惡」, 並歡迎祖靈的回歸。本照來自印尼峇里島巴東縣 (Badung) 的村莊路克路克 (Lukluk), 畫面中,穿著一致、頭頂的供品也一致的峇里印度教信徒們,魚貫地走過了街頭。 相關閱讀:《峇厘島上的鬥陣俱樂部》在峇里島,每當「宗教月」來臨,當地村內的男人們就會換穿上傳統服飾齊聚在戶外廣場上準備大戰一番 —— 這是被稱為「露兜樹大戰」(Pandanus War) 的慶典活動。在大西洋羅亞爾省 (Loire-Atlantique) 的市鎮韋爾圖 (Vertou), 一名葡萄酒商正在他的田地旁燃燒火堆,希望這樣能夠帶來足夠的高溫,讓珍貴的釀酒用葡萄品種「密斯卡岱」(Muscadet) 可以不要受到寒害的損傷。 相關閱讀:《「太空紅酒」重返地球 宇宙熟成過的紅酒風味如何?》一年多前,一間歐洲新創公司將一打紅酒送入太空,打算一年後將它們送回地球,試試它的風味是否有任何變化;今年,這批紅酒成功返回地球,專家們也特地組成品酒小組,打算親自試試這批「太空紅酒」的風味究竟哪裡不一樣?自 1948 年以色列發表獨立宣言以來,每年以色列人都會遵循希伯來曆,以「以珥月 (Iyar) 5 日」作為他們的國慶日,而今年的以珥月 5 日則是 4 月 14 日傍晚到 4 月 15 日傍晚。在這天,以色列特拉維夫市 (Tel Aviv) 的人們手舉著國旗跟小道具,一起在戶外欣賞國慶日的煙火。 相關閱讀:《Kibbutz: 以色列的烏托邦實驗》2018 年,以色列通過《國家民族法》(Nation-State Law)。在這項決議中,以色列境內的猶太人將擁有專屬的自決權。其中,條文裡特別鼓勵猶太人建立「Kibbutz」, 來強化猶太人對於這片土地的影響力。在利馬省 (Province of Lima) 的喬里約斯區 (Chorrillos), 一些無家可歸的民眾於歷史保護區索拉爾山 (Morro Solar) 上搭建了應急帳篷,並就此住了下來,而秘魯當局在發出多日要求他們離開的命令卻未果後,終於在 14 號這天派出鎮暴警察來強制驅離他們。在柬埔寨的首都金邊 (Phnom Penh),COVID-19 (武漢肺炎) 的疫情正逐漸惡化,當局因此決定要自 14 號傍晚開始,實施為期兩周的緊急封城措施。而在獲知這項消息後,許多市民紛紛湧入了住家附近的超市,希望能夠在宵禁開始前採買到足夠的儲備糧食。 相關閱讀:《漢堡薯條不能沒有它 美國番茄醬「包」大缺貨》衛生紙、洗手液、罐頭...... 上述都是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期間,常常在超市被掃購一空的商品。現在,這頂「熱賣商品」的冠冕頒給了番茄醬「包」! 在城市斯塔車諾弗 (Stakhanov), 一群自稱隸屬於「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 的親俄武裝分子聚集在一處墓地,在畫面中,他們正一起鳴槍為死去的同伴送行。根據他們透露,這位同伴是在他們與烏克蘭軍隊對峙時,遭到敵軍狙擊而死的。 相關閱讀:《烏克蘭第四大城宣布獨立》2014 年 4 月 27 日,親俄武裝分子宣布要在烏克蘭的盧甘斯克 (Luhansk) 建立「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但稍微早他們一步,另一工業大城頓內次克 (Donetsk) 在同年同月 7 號時也傳出有人自行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國」。在城鎮蓬特恩奧格茲 (Pont-en-Ogoz) 的格呂耶爾湖 (Lake Gruyere), 人們正用步行的方式,走向位在湖中小島上的奧格茲堡 (Ogoz castle)。自 1948 年興建水壩後,格呂耶爾湖的湖水在春天時都會被大量抽取作發電使用,因此每到這個季節,許多人都會趁水位大幅下降的機會,用「走」的方式拜訪奧格茲堡。 相關閱讀:《印度阿嬤水壩工程師 對抗旱災第一人》看到今年 71 歲的印度阿卡爾慈善信託組織 (Aakar Charitable Trust) 的創辦人魯宜雅 (Amla Ruia), 很容易就被她開朗的笑容和渾身散發的活力給收服,她是印度著名的水壩工程師,而站在第一線對抗旱災的她又有「水之母」(Water Mother) 的封號。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穿越3000年光陰 埃及「失落的黃金古城」重新出土
最近,埃及考古學家在埃及中部的城市盧克索 (Luxor) 附近,發現了一座擁有 3,000 年歷史的古城蘇阿杜恩 (So'oud Atun)。這座城市保存文物之豐富、完整,讓公告這則好消息的埃及旅遊與文物部 (Egyptian Ministry of Tourism and Antiquities) 替它冠上「埃及失落的黃金城」的美稱。別看照片裡都是些斷垣殘壁、殘缺不全的瓦罐,這座城市所發現的文物豐富度,以及它背後的潛在價值,都讓未參與研究、但曾親自到訪挖掘現場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埃及學教授布賴恩 (Betsy M. Bryan) 形容,發現這座城市堪稱是近代「僅次於發現法老圖坦卡門 (Tutankhamun) 墳墓」的成就。早在去年 9 月,考古學家便發現了這座古城,但一直到最近,考古學家才大致整理完畢、了解到他們究竟發現了什麼。在這座城市裡,考古學發現了古埃及人的民宅,有些還保存著約 3 公尺高的外牆,城市的另一角則發現了一間頗具規模的麵包店,店裡不僅還保留著古埃及人烤麵包用的烤爐,還有大量用來裝東西的陶罐。這座城市也曾經有工業存在過,考古學家們在城市中發現了幾間不同的工作坊,其中一間專門生產建造神廟所需的磚塊;另一間則是負責生產神廟、墳墓所需的裝飾品,因此考古學家在這間工作坊中也發現了不少模具。除此之外,城裡還有一道曲折、外觀呈鋸齒狀的牆,而且整道牆只有一個開口。考古學家推測,這道牆的背後很可能是這座城市的行政區域,鋸齒狀的設計則能發揮一定程度上的保安功能,控制出入的人。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位於古城附近的墳墓,古埃及人將石頭鑿成了階梯,方便人們進出,類似的設計過往也出現在埋葬古埃及王公貴族的帝王谷 (Valley of the Kings)。不過,目前考古學家們還未深入探索這座墳墓。然而,這座城市卻也包含了一些令考古學家毫無頭緒的發現。舉例來說,考古學家們在其中一幢建築裡發現了一具屍體,他的膝蓋上有被繩子綑綁過的跡象,但考古學家還無法解釋為何他的死狀、埋葬地點如此離奇。而在另一幢建築裡,考古學家則發現了兩頭牛的屍骨,同樣讓考古學家感到大為困惑。不過對於這座城市的年代,考古學家倒是有把握不少。在這座古城的磚塊、陶罐上,考古學家發現了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 (Amenhotep III) 的徽飾;城裡的另一個銘刻,則顯示這座古城至西元前 1337 年前,即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兒子阿蒙霍特普四世 (Amenhotep IV) 在位期間,都還被人繼續使用著。不過從現場證據來看,考古學家推測一直到更後期的法老圖坦卡門、阿伊 (Ay) 在位期間,這座城市都還十分活躍。說起阿蒙霍特普四世,他可是位給埃及帶來天翻地覆改變的法老。他在上台後,隨即下令埃及舉國必須放棄過往的多神教信仰,獨以其中一位太陽神阿頓 (Aten) 為尊,讓古埃及進入了短暫的一神教信仰時代。同時,他還將自己的名字從阿蒙霍特普四世改名為「阿肯那頓」(Akhenaten), 意思是「獻給阿頓神的人」(devoted to Aten); 他拋棄了先前的古埃及首都底比斯 (Thebes), 另建了一座新首都阿赫塔頓 (Akhetaten), 意思是「阿頓神恩澤所被之地」, 這座城市現在被稱為「阿瑪納」(Amarna)。古埃及的藝術風格在阿肯那頓治下也迎來了轉變,從早期筆畫剛硬、統一的形式,轉變為更生動而細緻的風格。然而,阿肯那頓的改革並沒有持續很長的時間,當他的兒子法老圖坦卡門上台後,便徹底推翻了阿肯那頓先前所做的一切,就連他的名字,也被圖坦卡門刻意從歷史中抹除。一直到今天,考古學家依然無法具體指出阿肯那頓當初要推動改革的原因,這也是這座古城最大的考古價值所在。考古學家希望透過研究它,能獲得更多阿肯那頓發動改革理由的線索,同時也能更進一步了解 3,000 年前古埃及民眾生活的樣貌。「我不確定我們能否透過研究古城蘇阿杜恩,得知阿肯那頓當年發動改革的原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埃及學教授布賴恩表示:「但我們肯定會獲悉更多有關阿蒙霍特普三世、阿肯那頓,以及他們家族的故事。」「這項研究才剛剛開始,隨著考古學家的深入研究,我們肯定會看見更多連結。」
【地球 24小時】04/13 你是在大聲什麼啦
在米蘭的森皮奧內公園 (Sempione park), 一隻蒼鷺正好張開了牠的雙翅。近日,法國境內各區的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已逐漸和緩,例如米蘭所在的倫巴底地區 (Lombardy) 就從紅色警戒降為橘色警戒,非民生必需用品的商店也因此可以重新開張。 相關閱讀:《鳥界超高齡產婦 這隻信天翁 70 歲又當媽》70 歲是不少人類晉升成阿公、阿嬤的年紀,但信天翁「智慧」(Wisdom) 不只是阿嬤,牠還老「鳥」生珠,再度成為一名媽媽。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一群民眾走上了街頭向政府抗議,希望阿根廷的薪資水平和經濟狀況都能有所提升,讓他們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畫面所拍攝到的,是抗議人群所做的遊行道具,這些都是用紙板製成的民生必需用品。在泰國曼谷的一間寺廟,民眾正跪在巨大的佛像前祈福。本月 13 號至 15 號為泰國的新年「潑水節」(Songkran, 正式名稱為「宋干節」), 但因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的關係,泰國當局今年再度禁止潑水活動,不過不同於 2020 年,這次相關的祈福和禮佛儀式都可以如期舉辦。每年 4 月 13 日,對台灣的我們來說僅是春天的一日罷了,但對泰國人來說卻是重要的新年!相關閱讀:《泰國潑水慶新年 潑得越濕越有福氣》在明尼蘇達州 (Minnesota) 的布魯克林中心 (Brooklyn Center), 針對非裔男子萊特 (Daunte Wright) 枉死的示威活動還在持續進行中。在抗議現場,一面美國國旗被倒掛了起來,上頭寫著的,都是在過去同樣遭到警方殺害的有色人士的名字。本月 11 號,20 歲非裔男子萊特在布魯克林中心的街頭遭遇警方臨檢,但在過程中和執勤警員發生衝突,其中,一名警員本來想以電擊槍制伏他,卻誤拿成真槍,造成萊特不幸中彈身亡。 相關閱讀:《種族仇恨的象徵 奧勒岡州擬立法禁止公開展示絞索》今年 3 月,在奧勒岡州 (Oregon) 的參議院委員會,一群曾經因為自己的有色皮膚而遭到歧視,或甚至被霸凌的黑人,以證人的身分講述自己的經驗,並強力要求參議院立法禁止任何人公開展示「絞索」。在緊鑼密鼓的準備後,伊斯蘭世界在 13 號這天終於迎來了齋戒月的第一日。畫面來自伊斯坦堡 (Istanbul), 一群坐在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Sultanahmet mosque, 又稱「藍色清真寺」) 外頭的穆斯林,正在等待太陽西下,才能開始享用他們的開齋飯 (iftar)。 相關閱讀:《不吃不喝 伊斯蘭齋戒月》對穆斯林來說,齋戒月是個非常重要的宗教節日,讓我們來看看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教徒怎麼度過這個特別的日子吧!在巴基斯坦的柏夏瓦 (Peshawar), 同樣是為了迎接齋戒月的到來,一名工人正在清真寺內進行消毒。 相關閱讀:《新月已經升起 但 COVID-19 還沒離開 2020 穆斯林齋戒月怎麼辦?》雖然迎來了齋戒月,但是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底下,要如何兼顧穆斯林們的信仰又要掌控疫情,成了各國政府的難題 —— 去年大家都是怎麼做的呢?在倫敦一間商店,一幅紀念英國親王菲利普 (Prince Philip) 的藍白色創作,被直接畫在了櫥窗的玻璃上頭。在長伴英國女王 70 多年後,上周五 (9), 英國白金漢宮 (Buckingham Palace) 宣布菲利普親王已經於溫莎堡 (Windsor Castle) 中辭世。他的離去不僅帶給王室巨大衝擊,女王更是形容自己的生活因為少了他,而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空白」。 相關閱讀:《英國女王最理想的伴侶:陪伴女王 70 載 菲利普親王 99 歲高齡辭世》近日,孟加拉境內 COVID-19 (武漢肺炎) 的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急遽上升,使得當局決定要再度實施全國性的封城措施。畫面來自蒙希甘傑縣 (Munshiganj) 的馬瓦渡輪港口 (Mawa ferry port), 大批來自市區的移民和勞工們都急著要搭上快艇,好趁著封城開始前離開此地。 相關閱讀:《戰鬥民族返鄉記 俄國外交官手推台車離開北韓》今年 2 月底,同樣是為了返鄉,俄國派駐北韓的外交官索羅金 (Vladislav Sorokin) 用盡各種辦法,甚至連手推台車都用上,才總算帶著一家八口重返俄國。今年的東京奧運聖火傳遞從 3 月 25 日於福島縣起跑,並在本月 13 號來到了大阪。畫面中,手持聖火的跑者跑進了大阪的知名景點「萬博紀念公園」(万博記念公園), 照片中間的巨大建築物則是萬博會的紀念象徵「太陽之塔」(太陽の塔)。眼看延期到今年舉辦的東京奧運腳步越來愈近,但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仍不見趨緩,大家心裡都想問:奧運到底還辦不辦?相關閱讀:《2020 東京奧運到底辦不辦?》在首都塔林 (Tallinn) 的哈貝爾斯季區 (Haabersti district), 路旁出現了一面「注意青蛙」的告示牌。最近,愛沙尼亞迎來了每年一度的青蛙繁殖季節,成千上萬隻的青蛙將在此時穿越過哈貝爾斯季區的阿斯坦古街 (Astangu tänav), 而除了設立注意的告示牌外,當局甚至因此在晚間關閉部分道路,就是為了要讓這些兩棲小動物們能夠安全地進行遷徙。 相關閱讀:《想到澳洲就想到牠 澳洲國寶無尾熊未來堪憂》保育總是需要未雨綢繆的,像是在澳洲,現在就有越來越多人擔心,如果不重視無尾熊的保育作業的話,無尾熊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會消失......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英國失去一位親王,我們殞落一位神:那些視菲利普親王為神的部落
自從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 (Prince Philip) 於上周五 (9) 辭世後,全英國都陷入了哀悼、悲傷的氣氛;而在距離英國數千公里外的萬那杜共和國 (Republic of Vanuatu) 塔納島 (Tanna Island) 上,雅克爾 (Yakel)、姚南嫩 (Yaohnanen) 等部落的居民也忍不住傷心落淚,因為對他們來說,菲利普親王的死形同神的殞落。而這些部落將菲利普親王視為「神」的信仰,也被人們稱之為「菲利普親王運動」(Prince Philip Movement)。如今,這些部落的居民舉辦了為期數周的儀式來悼念菲利普親王,人們在此期間會跳舞、舉辦遊行、飲用一種名為「卡瓦」(kava) 的飲料,最後在一場盛大、宰殺好幾隻豬的活動中,送別菲利普親王。「塔納島上的民眾和英國人民間有很深的連結,我們謹向英國王室、英國的民眾致上最深的哀悼之意。」伊庫納拉 (Ikunala) 部落領袖雅帕 (Yapa) 表示。萬那杜共和國是個位於澳洲東部外海、由 80 多座島嶼組成的國家。在 1980 年獨立以前,萬那杜共和國被稱為「新赫布里底群島共管地」(New Hebrides Condominium), 由英、法兩國共同殖民。其中,雅克爾、姚南嫩這兩座部落就位於萬那杜共和國南部的塔納島,部落居民主要住在島上的一座叢林裡,其實距離島上的機場不遠,居民們和現代社會的往來也很密切,對錢、手機等都不陌生,但他們仍選擇按著傳統的方式生活,在部落內也鮮少使用手機。但來自數千公里外的菲利普親王,又是如何成為這座偏遠小島居民眼中的「神」呢?根據當地傳說,塔納島一座山的山神有個皮膚白皙的兒子,有一天,祂離開了塔納島,到外頭尋找一個有錢有勢的老婆結婚。與此同時,祂也肩負著維繫、推廣世界和平理念的任務。當這兩項任務大功告成的那一天,山神的兒子就會重新回到塔納島,與島民生活在一起。人類學家們推測,大約在 1950、1960 年代,英法兩國還共管著當地的時候,島民們在偶然間看見英國政府機關裡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菲利普親王肖像,又聽說了他們的故事,便逐漸將菲利普親王視為傳說中的「山神之子」。在 1974 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菲利普親王親自拜訪了塔納島後,島上民眾也更堅定地相信,菲利普親王就是那位傳說中的山神之子。當然,菲利普親王在到訪的時候對這一切都毫不知情。菲利普親王回國後不久,島上的民眾透過當時的英國駐萬那杜專員提出了一個請求:他們希望能獲得一張菲利普親王的獨照。而菲利普親王也答應了,立刻派人回贈給島民們一張他的簽名照。在收到「神」的禮物後,這群島民也回贈一份禮物 —— 一根儀式性的殺豬棒「納爾納爾」(nal-nal, 註), 並要求菲利普親王拿著棒子拍照,證明他真的有收到禮物。這次菲利普親王也照做了,他在白金漢宮拿著這根棒子拍了張照片,又將照片寄回島上。這一來一往下,島民們更加確信菲利普親王就是傳說中的「山神之子」, 他們謹慎地將這些照片供奉起來,有些人還會在照片前擺上香蕉、山藥等作為供品,也會在心中默默向這位神祈禱,期待他能實現自己的心願。編註:之所以送殺豬棒 (pig-killing club) 是因為對於萬那杜的人們來說,養豬代表的是你這個人擁有的財富、社會 / 政治地位與權力。豬隻不僅能當成貨幣支付,如果要讓自己的社會階層晉升到下個等級,得先徵得神靈允許,透過「殺豬」儀式才能實現,且隨著等級增加,要殺的豬也會變得更多。豬隻也是男人締結婚姻的重要資本,在許多祭祀儀式中也能看到豬的身影。到了 2007 年,5 位島上的領袖藉著前往英國拍實境秀的機會,到溫莎堡中與菲利普親王見面。見到親王後,他們大膽地詢問道:「請問您什麼時候才要回塔納島?」根據島民的說法,當時菲利普親王回答:「當天氣變暖的時候,我會捎給你們一則訊息。」從那之後,天氣又變暖了好幾回,但「神」的訊息始終沒有到來,而現在菲利普親王離世了,島上的民眾也開始討論是否該讓菲利普親王的兒子 —— 查爾斯王子 (Charles, Prince of Wales) 繼承「山神之子」的名號。查爾斯王子在 2018 年時也曾親自登上塔納島,當時還收到島上民眾所致贈的一根拐杖。澳洲人類學家霍夫曼 (Kirk Huffman) 指出,對這些奉行由族長的男性子嗣繼承族長頭銜的部落來說,答案已經很清楚了。「他們可能會說,菲利普親王將他的任務交給了查爾斯王子。」霍夫曼說道。即使查爾斯王子日後繼承了菲利普親王「山神之子」的頭銜,霍夫曼表示,島上的民眾也不會因此忘了菲利普親王,「有人相信,不管是以肉體或是靈魂的形式,菲利普親王一定會回來,而死亡可能是最終啟動這一切的關鍵」。或許對塔納島上的民眾來說,就算菲利普親王的遺體將葬在溫莎堡,此刻他的靈魂也已經踏上返鄉路,飄洋過海準備回到塔納島,與這群始終深愛、也尊敬他的人長居在一起。
排隊我最行 古巴人如何靠此賺錢?
在古巴,無論做什麼事幾乎都離不開排隊:買食物要排隊、上銀行辦事要排隊、搭公車要排隊...... 而且這裡的排隊指的可不是只有兩、三人,而是一條看不到盡頭的人龍。在近日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和貨幣改革的雙重衝擊下,古巴排隊的現象更加嚴重,今年 59 歲的古巴當地人巴拉甘 (Ricardo Barragan, 化名) 最知道。巴拉甘表示,現在想要顧好一大家子的日常生活很困難。「如果你想買雞肉,你可能得排上七到八個小時才買得到。」巴拉甘繼續說,通常商店外不管什麼時間都有兩百到三百人在排隊。「今天來排隊是為了排雞肉,明天是為了排煮飯用的油──排隊永遠沒有盡頭。」巴拉甘說。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來襲前,巴拉甘靠著製作工藝品賣給觀光客維生,然而在疫情重創古巴後,當地已經沒什麼觀光客,巴拉甘只好轉換跑道靠打零工養活家人。在古巴,疫情的到來加劇了當地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經濟困境,古巴長年受經濟低成長和金融危機所苦,原本能夠仰賴的觀光業又因疫情受挫,再加上美國針對古巴越來越嚴格的外匯管制,讓在海外的古巴人想匯錢回古巴時困難重重,這一切都讓古巴的物資更加缺乏,排隊購買日用品的現象只增不減。今年 1 月 1 日,古巴政府宣布結束自 1994 年來施行的雙貨幣政策,未來在古巴的唯一法定貨幣只有「古巴披索」(CUP), 先前專門給觀光客兌換的「古巴可兌換披索」(CUC) 將在六個月緩衝期後失效。古巴政府表示,透過這樣的貨幣改革,能讓整體經濟更加透明,未來古巴披索的匯率就是 24 古巴披索對上 1 美元。然而,對於手上握有古巴可兌換披索的民眾來說,他們得盡快將古巴可兌換披索花掉或兌換成古巴披索。因此,接受古巴可兌換披索的商店與銀行開始大排長龍,缺貨也像沒有盡頭一般,每個人難以買到需要的東西。此時,向來擅長從危機中找轉機的古巴人嗅到了一絲有利可圖的味道,不少人改行當「colero」, 也就是幫人代排。仔細考究「colero」一詞,這個詞背後其實帶有貶義,是古巴政府專門用來稱呼「代排員」的詞彙。從事這一行的民眾會把他們排到的位子「賣」給想要省時的人,讓買方能透過該位買到任何想買的食物或日用品。原本在國營配鏡行工作的西門尼斯 (Marco Jimenz, 化名) 就是一名代排員。先前,他每個月都可以穩穩賺到 280 古巴披索 (折台幣約 335 元), 再加上偷偷把眼鏡賣往黑市的「業外收入」, 日子其實還算過得去。然而,因為玻璃缺貨的關係,所有配鏡行的員工都被遣散回家,也讓他踏上了代排員之路。西門尼斯提到,因為疫情要保持社交距離的關係,商店老闆每次只會開放兩人入店消費,讓外頭等待的人數暴增;而防疫宵禁的出現限制了商店營業的時間,讓這門生意越來越難做。西門尼斯分享到,每天清晨五點宵禁結束、人們獲准可以離家的時候,代排員的第一件事就是衝去商店排隊,並且在隊伍中做好標記後再離開。「當商店早上九點開門營業時,剛剛做好標記的人就會回到他們做好標記的位置,所以你前面的人龍就會突然變長。很有可能你來排隊時前面只有 10 個人,然後商店開門後突然發現前面變成 70 個人。」西門尼斯說。而這會引發爭端嗎?對古巴人來說,「做好排隊標記就可以暫時離開」是一種排隊者之間的默契。美國網路媒體《商業內幕》就在文章中教大家怎麼在古巴運用這種默契:當你到銀行、麵包店、雜貨店或任何需要排隊的地方時,先問在場的人一句:「誰排在隊伍最後面?」通常,排在隊伍最後面的那個人會立刻告訴你,然後你再去站在他身後,並且告訴大家你現在是隊伍的最後一人。除此之外,別忘了問一下排在你前面的人,他排在誰的後面,以防到時他如果離場,你知道自己的排隊順序。等到有新的人來排在你背後時,你就可以離場去辦自己的事,等時間差不多再回來排隊就可以了。不過,可千萬記得不能插隊──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排隊順序。至於,在古巴當一個「代排員」可以賺多少錢呢?西門尼斯表示,通常一個客人他會收 50 古巴披索 (折台幣約 57 元), 如果覺得這筆錢不夠多,西門尼斯還有個方法,他乾脆就自己上場買任何看得到的食物和日用品,然後以兩倍的價格轉賣給需要的人。「我會買雞肉、絞肉、美乃滋、義大利麵──能買什麼就買什麼,」西門尼斯補充道,有大約 80% 的代排員同時也做低買高賣的生意。對此,古巴當局將一切都看在眼裡,除了嚴格限制人民轉賣基本食物和衛生用品,還修法加重了對轉賣者的懲罰,提高了罰款的金額。在新法的規範下,商店老闆有義務確認顧客的身分,避免同一人多次排隊。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西門尼斯說他一周最多只會進行兩到三次的大採買,而且他只做熟客的生意,以防當局注意到他。每周,西門尼斯都因為這門生意多賺了 750-1,000 古巴披索 (折台幣約 854-1,138 元), 讓他可以收支打平。兩個月前,西門尼斯又接到了政府居家隔離檢查員的工作,專門去檢查民眾有沒有好好遵守居家隔離的規定,這份工作又讓他的收入進帳不少。無論如何,西門尼斯還是希望可以盡快恢復原本配鏡員的工作,畢竟他一點都不喜歡排隊。「在商店排隊幫助我活了下來,」他提到自己已經厭倦擔任代排員,而且「未來也絕不會想念排隊的日子」。
不請自來秒被打 澳洲地理學家遭章魚教訓
最近,趁著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稍稍緩和下來,澳洲地理學家卡爾森 (Lance Karlson) 決定帶著一家人到澳洲西岸的「地理灣」(Geographe Bay), 度個久違的小假。但他從未想過,在度假時會被一隻章魚狠狠地教訓一番。到了地理灣,卡爾森隨即換上泳裝,帶著 2 歲的女兒走進海裡,並在偶然間發現了一隻在淺海處伸出腕足驅趕附近海鷗的章魚。正當卡爾森拿出手機,和女兒悄悄靠近、想要更仔細觀察牠時,章魚似乎不太高興了。Lance Karlson・Author (@lancekarlson) 分享的貼文看著影片中章魚露出恐嚇的意味,卡爾森立刻帶著女兒轉身離開了現場。「那隻章魚突然朝我們衝過來,把我們嚇了好大一跳。」卡爾森說道。看見章魚張牙舞爪的樣子,卡爾森當機立斷,立刻帶著女兒逃離現場,他說:「請記得,當時我正帶著我的女兒。我想,換作是任何爸爸都會想要保護女兒的安全,而不是讓她繼續暴露於風險之中。」然而,卡爾森到底還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在把女兒送回岸上託老婆照顧後,他立刻抓起泳鏡跳進海裡四處尋找章魚的身影。大約在離岸約 30 公尺外,他發現海底有一排排列整齊的蟹殼,於是他下意識地開始轉頭尋找章魚的身影。突然之間,卡爾森的左手臂被用力打了一下,感覺「就像被條濕毛巾打到」,「我的蛙鏡立刻進水,四周的海水也變得一片模糊」。在他搞清楚發生什麼事以前,他的脖子和上背又被重擊了一下,被打過的地方還傳來了微微的刺痛感。卡爾森的直覺告訴他,他很可能誤闖章魚的家,被大為光火的章魚教訓、甚至噴了一身墨汁了。當他游回岸邊、帶著家人回到飯店後,卡爾森發現他的身上佈滿了一條條細長的紅色傷口,傷口還不時傳來刺痛感。曾經當過救生員的卡爾森想到,可以利用醋之類的酸性物質來緩和這類傷口,但是由於當下找不到醋,因此最後他找來了這個 —— 一罐可樂,並將其緩緩倒在傷口上。「我其實不知道可樂夠不夠酸,但考慮到它算是酸性的,我想應該值得一試,」卡爾森說道:「從結果來看,還蠻有用的。」然而,在美國奧瑞岡大學 (University of Oregon) 研究章魚多年的教授龐格 (Judit Pungor) 指出,章魚的吸盤其實沒有毒,而且就算有人不小心中了章魚的毒,「單純倒上某種酸性物質也沒法減緩它的影響」。她推測導致卡爾森的傷口傳來陣陣刺痛感的關鍵應該不是章魚,而是「澳洲海域某種被螫到後會令人產生刺痛感的水母」。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 (Dartmouth College) 研究章魚認知能力的學者謝博士 (Dr. Peter Ulric Tse) 看過影片後表示,章魚在感覺被威脅、或是領土被侵犯的時候,確實會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攻擊行為。「我猜影片裡的章魚應該是在傳達某種類似『滾開!』的警告,」謝博士說道:「章魚會在察覺附近有魚、其他章魚或是有人的時候朝他們揮出腕足,我認為這是種先發制人的策略,目的是告訴對方『不要惹我喔』, 而非想重創入侵者。」不管那時章魚想要表達什麼,卡爾森希望人們在看過他的影片後不會從此害怕章魚。「章魚是種聰明、非凡的生物,而且牠們顯然也具有很強烈的情緒,」卡爾森表示:「我猜那天我應該單純只是遇到一隻心情很糟的章魚吧!」
【地球 24小時】04/12 花海與步槍
在靠近加薩走廊 (Gaza Strip) 的集體農場尼爾・伊扎克 (Kibbutz Nir Yitzhak), 一名全副武裝的以色列士兵走在鮮豔的毛茛花海中。 相關閱讀:《研究:花聽得到蜜蜂嗡嗡聲》如果動物能聽到聲音,並用聲音來對話,那植物也能聽到聲音嗎?2019 年,一項研究發現,有一種植物「聽」得到蜜蜂嗡嗡嗡,而且還能和蜜蜂「對話」! 在首都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前往墨西哥大學體育館 (Olimpico Universitario stadium) 施打阿斯特捷利康疫苗 (AstraZeneca, 即 AZ 疫苗) 的年長者,可以在完成注射後獲得免費的食物袋跟礦泉水。 相關閱讀:《防疫不該有國界 醫界籲停止「疫苗國族主義」》當許多國家大量購買疫苗,甚至擁有超出其人口數倍的疫苗數量時,世界上還有許多角落,連個位數量的疫苗都沒有...... 在聖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的市中心,擁有 180 年歷史、被俄國政府列為文化遺產的「Nevskaya Manufaktura」紡織廠因不明原因起火,火勢迅速蔓延整棟大樓,造成大部分的屋頂及地板坍塌,協助救火的 300 名消防員中,有一人死亡、兩人重傷。 相關閱讀:《巴黎聖母院大火 哥德尖塔、「森林」被燒毀》同樣是古蹟,2019 年,一場惡火吞沒了自 12 世紀就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屹立不搖的巴黎聖母院,著名的尖塔因此坍塌,讓目睹的眾人心碎不已。在首都摩加迪休 (Mogadishu), 索馬利亞的眾議員們齊聚一堂,他們用舉手投票的方式,同意延長索馬利亞總統穆罕默德 (Mohamed Abdullahi Mohamed) 的任期,並於兩年後再以直接選舉的方式選出下一任總統 —— 然而上議院在投票結果出爐後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延長任期是違憲的。事實上,總統穆罕默德的任期早就在今年 2 月 8 日屆滿,但因中央政府和聯邦各州的政治僵局,索馬利亞最終未能即時選出新的繼任者,總統人選的爭端也一路延燒至今。 相關閱讀:《彈珠也可以用來投票 甘比亞傳統投票法留不留?》在非洲另一頭的國家甘比亞,選舉投票的方式和其他國家很不一樣,他們不是用舉手、也不是用選票,而是用「彈珠」。然而,這種彈珠投票法有其限制,也讓甘比亞獨立選舉委員會計畫向彈珠說再見。在城市馬格斯菲特 (Macclesfield), 酒館「Cat and Fiddle Inn」於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限制鬆綁後,終於能夠重新開放,畫面中,來訪的客人正開心地在戶外花園痛快共飲啤酒。「Cat and Fiddle Inn」位處英國中部的峰區國家公園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內,是英格蘭地區中海拔第二高的酒吧。 相關閱讀:《虛擬酒吧喝「疫」杯 英國人離不開的微醺時光》英國人愛去喝一杯,當防疫禁足令發布,許多人衝去喝關門酒,一度讓酒吧擠滿了人,甚至在禁閉期間仍熱情不減,只是從實體店面延伸到了虛擬店面。在首都達卡 (Dakar), 一些廢棄的輪胎被放置於東邊街區漢恩 (Hann) 的海邊。當兩名塞內加爾男孩經過時,他們以走跳的方式跨越了這些大型障礙物。 相關閱讀:《打造海底新樂園?法國「輪胎暗礁」宣告失敗》2018 年,法國南部海岸展開一場大規模輪胎捕撈計畫,預計要在數週內撈出 1 萬個輪胎。然而,這些輪胎不是意外落入海中,而是政府當年刻意丟下海的。一群穆斯林聚集在南非首都開普敦 (Cape Town) 的海濱長廊 (Sea Point Promenade)。畫面中,他們正一邊祈禱一邊觀察月相,如果可以看到新月的話,今年伊斯蘭教的齋戒月便可以正式宣告開始。 相關閱讀:《穆斯林齋戒月日期之謎 每個月底都要舉頭望新月》在明尼蘇達州 (Minnesota) 布魯克林中心 (Brooklyn Center), 大批群眾聚集在警局外頭,和鎮守警局的警方及國民警衛隊 (National Guard) 互相對峙。畫面中的標語寫著:「為什麼萊特 (Daunte Wright) 死了?」本月 11 號,20 歲非裔男子萊特在布魯克林中心的街頭遭遇警方臨檢,但在過程中和執勤警員發生衝突,其中,一名警員本來想以電擊槍制伏他,卻誤拿成真槍,造成萊特不幸中彈身亡。 相關閱讀:《「我不能呼吸了」黑人遭白人警察膝蓋壓頸致死 引爆全美輿論沸騰》事實上,明尼蘇達州同時還是去年非裔男子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遭白人員警壓頸致死案的發生地。沒想到,這件案子都還沒審理完成,這裡就又再度傳出雷同的憾事。在首都聖地牙哥 (Santiago), 一名男子正在街頭表演小提琴,而在旁邊陪著他的,是一隻乾淨又漂亮的白色鴨子。 相關閱讀:《台灣研究揭開大師小提琴的秘密》你有聽過史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的琴聲嗎?在古典音樂殿堂中,由義大利製琴大師史特拉迪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一手製作出來的小提琴,琴音以甜美和明亮獨樹一格,2018 年,來自台灣的研究團隊破解了史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美妙音色的秘密。1961 年 4 月 12 日,史上第一次的載人太空飛行於俄國伊爾庫次克 (Irkutsk) 順利展開。60 年後,為了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一些志工將自己打扮成了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 的角色,並來到伊爾庫次克的街頭一起撿垃圾,環保愛世界。 相關閱讀:《《哈比人》粉絲在捷克森林大打出手》同樣是角色扮演,2016 年,數百位熱愛作家托爾金 (JRR Tolkien) 筆下世界的粉絲們全化身為他書裡的角色:半獸人、精靈、遊俠、矮人等等,他們重現了《哈比人:五軍之戰》中的對戰場景,外電就用上「太認真」一詞來形容這場書迷聚會。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不是去逛街!美國高中把校園搬到梅西百貨裡
在美國佛蒙特州的伯靈頓市 (Burlington), 伯靈頓市中心高中 (The Downtown Burlington High School) 於關閉學校半年後,終於在上月 4 號重新開放學生到學校上課,但大家去的地方卻不是以前的校區,而是附近的商場 —— 梅西百貨 (Macy's)。之所以會有這種奇怪的狀況,是因為伯靈頓市中心高中以前的校區,在整修期間被檢驗出了有毒化學物質「多氯聯苯」(PCB), 使得校方不得不暫時關閉校園,並找尋其他可以讓學生上學的地方。而在多方探尋下,校方最後注意到了當地的梅西百貨大樓 —— 這間商場自 2018 年關閉後,就一直是閒置的狀態。校長弗拉納根 (Tom Flanagan) 透露,他們當初選定梅西百貨後,還先跟好幾位建築師進行諮詢,確認真的可以把這裡變成一所學校。於是,由州政府資助,伯靈頓市中心高中最終花了 35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9,967 萬元), 並用 10 周的時間將梅西百貨改造成一間獨一無二的「百貨公司學校」。而且校方目前已經確定要租用這裡至少三年半,並於這段期間一邊著手處理舊校區的汙染問題。而在這個「新校區」中,校方不僅新建了一些用來隔出教室的牆壁,並且還把試衣間改成了廁所、瓷器區打造成圖書館,甚至在它們的計畫中,本來的倉庫在未來還會變成體育館。但除了改造之外,它們也依舊保留了一點百貨公司原有的小特色。像是商場內白亮亮的磁磚地面、大紅色豪華地毯,以及 Calvin Klein 和 Michael Kors 的招牌等等,甚至在某間教室的牆上,超大型的 Levi's 牛仔褲宣傳海報依舊陪伴著學生們一起上課。「這超怪,但也同時滿酷的。」15 歲的高一新生多伊 (Moses Doe) 說,他們全家以前常常在梅西百貨逛街,但他現在已經逐漸習慣在這個地方上課,而且有電梯跟手扶梯實在是一件很棒的事。另一方面,18 歲的高年級學生艾楊格 - 雷曼 (Lila Iyengar Lehman) 則透露,她本來其實無法想像百貨公司要怎麼變成學校:「我必須說,就算大家都抱怨,說這樣子會又吵又擠,但身在人群裡還是讓我開心多了。這總比整天都困在家裡,只能盯著電腦看要好吧。」「雖然現在的情況真的超怪,但我覺得...... 你知道的,大家都在這樣的狀況下盡其所能,所以整體來說,我覺得還是挺好的。」艾楊格 - 雷曼如此表示。當然,這間「百貨公司學校」還是有一些無法避免的缺點,像是新搭建的隔牆和原本的天花板沒有貼合,就讓教室跟教室之間很容易彼此干擾。另外,艾楊格 - 雷曼還提到,教室內缺少窗戶、學生不能無故離開商場大樓等等,對他們來說都是挑戰 —— 針對後者,校方則透露這其實是 COVID-19 (武漢肺炎) 的防疫規定所致,否則在以往,高年級生其實是可以於空堂的時間離開學校的。但無論如何,這間既特別又「緊密」的學校,終究讓長期使用遠距方式上課的學生和老師們,重拾了和彼此互動的溫馨感,部分學生就認為,和其他人有所聯繫、並且身處在一個團體之中,是一件有益處的事。「能見到我所有的朋友真的是一件超級、超級讚的事,」學生艾楊格 - 雷曼說:「我幾乎已經忘記我有多想念那些人與人之間的小小互動,像是在走廊上跟老師打招呼,或是跟朋友聊天。」至於在百貨公司上課,有沒有衍生出一些有趣的笑話呢?學生懷亞特 (Wyatt) 在受訪時表示,他認為這件事本身就已經足夠有趣了。「會講什麼笑話不是很明顯嗎?我們去梅西百貨上學耶 —— 人們會說,你知道的,『我今年要從梅西百貨公司畢業喔』這樣。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了,我們並不需要為它創造更多笑話。」
死神面前的神秘微笑?愛爾蘭藝術家竄改紅色高棉老照片惹議
上周五 (9), 美國網路媒體 VICE 刊出了愛爾蘭藝術家拉夫里 (Matt Loughrey) 的專訪,他是一名擅長替老照片著色的藝術家,最近剛替一批紅色高棉時期受害者的照片重新補上顏色。然而,有網友卻發現,拉夫里除了補上顏色,疑似還為這些受害者後製上「不存在的微笑」而引發網友的批評,加上他在專訪中提到的受害者故事也被踢爆有誤,更是讓網友的不滿一發不可收拾。這起偽造案最後甚至引來柬埔寨文化部的抗議,在官方聲明中聲稱拉夫里的作品「嚴重侵犯了受害者的尊嚴、柬埔寨的歷史」, 而且拉夫里使用這些照片並沒有獲得照片收藏者 —— 吐斯廉屠殺博物館 (Tuol Sleng Genocide Museum) 的同意,因此要求 VICE、拉夫里立刻停止使用這些照片並撤下報導,否則「不排除將採取法律行動」。在 1975-1979 年期間,柬埔寨在柬埔寨共產黨及總書記波布 (Pol Pot) 的領導下,邁入了惡名昭彰的紅色高棉時期。這 4 年間,波布在全國大規模推行他的共產主義理念,將都市民眾大規模遷往鄉下,並在鄉間成立多個農業合作社從事生產工作。4 年下來,柬埔寨爆發了嚴重的饑荒,因過度勞動、缺乏適當醫療等原因而離世的人更是不在少數。根據 BBC 提供的數據,在這期間紅色高棉政權共奪走了約 200 萬人的性命。另一方面,波布也在這 4 年中發動了大規模的政治清算,不管是前朝官員、中產階級,甚至是紅色高棉政權內的官員,都沒能逃過被處決的命運。在這個背景下,當局將柬埔寨首都金邊郊區的昭博涅亞中學 (Chao Ponhea Yat High School) 改造為令人聞風喪膽的 S-21 集中營。自成立以來,總計有超過 1 萬 7,000 人被送入這裡,在裡頭遭虐待、刑求,最後被處決。1980 年時,柬埔寨政府將 S-21 集中營改建為「吐斯廉屠殺博物館」, 紀念在那 4 年間死去的人們。Matt Loughrey in Vice is not colourising S21 photographs. He is falsifying history: pic.twitter.com/z6J99J7BOE 在專訪刊出後,部分網友找出老照片,證明拉夫里作品中人物的微笑是經過後製,原本照片中的受害者臉上根本沒有微笑。這次,拉夫里所採用的圖片就是來自這座吐斯廉屠殺博物館。最初本來是源於某位受害者家屬的委託,但他起心動念想擴大規模,這才有了這一系列的作品。拉夫里在專訪中提到,從他手上掌握的 100 張照片來看,女性微笑的比例似乎比男性還要高,而這很可能是因為拍照前 S-21 集中營的人分別告訴了他們不同的話所導致,也有可能是因為囚犯們試圖隱藏某些事物,這才順應人說謊會不自覺微笑的天性而露出笑容。當然,也有可能單純是因為囚犯們很緊張所致。然而,許多網友卻找出原本的黑白照片,發現那些受害者臉上根本沒有微笑,證明彩色照片裡的微笑都是拉夫里後製而來。柬埔寨的流亡政治家索卡亞 (Mu Sochua) 形容,拉夫里的舉動堪稱對「種族滅絕受害者靈魂的巨大污辱」。熟悉 S-21 集中營受害者照片的攝影記者溫克 (John Vink) 也說:「拉夫里根本不是在替 S-21 集中營受害者的照片上色,他是在偽造歷史。」This photo of my uncle, Khva Leang, was part of the project at the center of a recent @vice article. Unlike some of the other photos, I don’t believe this smirk was photoshopped. I have seen the original. But the article tells a false story about my uncle. https://t.co/WUzZjITK8z pic.twitter.com/ek0bHuTvOU 聲稱是農夫博拉姪女的網友莉迪亞表示,拉夫里在專訪中提到有關叔叔的故事,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在專訪中,拉夫里還分享了有關農夫博拉 (Bora) 的故事,他是少數拉夫里知道一些背景的受害者。在博拉被抓進 S-21 集中營前,他已經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後來他不知為何被人抓入集中營,遭人電刑、最後屍體也被一把火燒掉。紅色高棉政權告一段落後,博拉的家屬經過一番調查,這才得知了他的遭遇,博拉的兒子也在獲悉拉夫里的計畫後聯絡上他,告訴他一些有關父親的故事。然而,這些說法卻在專訪刊出後,被一名自稱是農夫博拉姪女的女子莉迪亞 (Lydia) 反駁,表示拉夫里在專訪中提到的故事根本錯誤連篇。莉迪亞指出,現實中的博拉並非叫博拉,他的本名叫做赫瓦 (Khva Leang), 是一名柬埔寨的小學老師,而且拉夫里也絕不可能和赫瓦的兒子聯絡上,因為赫瓦唯一的兒子很早就死了。但莉迪亞也替拉夫里澄清,表示她曾看過叔叔在 S-21 集中營拍下的原版照片,她不認為拉夫里私自為她叔叔的臉上加了微笑。她也沒有多加評論叔叔的遭遇,反而坦言「很可能有某個紀錄是家屬沒看過的」。不過她特別提到,在試著重述大屠殺受害者故事的時候,有一個「負責任的媒體很重要」, 因為這些受害者很可能都還有家人、愛人還活在世上,她說:「想到我很可能有個未曾謀面過的表親,真的讓我的感到很痛苦。」在 VICE 的報導刊出後,網路上隨即出現了一份連署,要求 VICE 將這則報導下架。目前,這則專訪也已經被一則道歉聲明取代,VICE 承認這則故事並不合乎 VICE 內部的編輯標準,因此已經先行將其下架,同時也展開內部調查,看看編輯過程究竟是哪裡出了錯。柬埔寨一個專門紀錄、研究紅色高棉歷史的非政府組織「柬埔寨紀錄中心」(Documentation Center of Cambodia) 的主任優克 (Youk Chhang) 最後評論道:「柬埔寨人從紅色高棉裡學到一件事:紅色高棉絕對不是歷史。」「至少有 500 萬名紅色高棉倖存者還活著,我們又怎敢視它為歷史?」
「新娘綁架」陋習害死人 吉爾吉斯掀起示威浪潮
上周一 (5),27 歲的吉爾吉斯女子卡那貝克娃 (Aizada Kanatbekova) 在首都比斯凱克 (Bishkek) 的街上遭到三名男子強押上車,雖然監視器清楚拍下該車輛的車型與車牌號碼,警方卻遲遲找不到人。直到兩天後,周三 (7), 一位牧羊人於比斯凱克的郊區查看一台已經停靠路邊兩天的可疑車輛,這才在裡頭發現了已經遭到勒斃的卡那貝克娃。而且其中一名綁架嫌疑犯捷尼茲巴耶夫 (Zamirbek Tenizbayev) 也同樣死於車內,但根據外傷判斷,他是因為以刀自殘而死的。吉爾吉斯媒體「24.kg」報導,負責案情的警方在事後才坦承,他們其實曾在綁架案發生當天就聯繫上嫌疑犯捷尼茲巴耶夫,但捷尼茲巴耶夫供稱他和卡那貝克娃正在交往,而且兩人已經論及婚嫁,並拒絕前往警局協助調查,接著他便掛斷電話,從此失聯。因此,根據監視器畫面等線索的拼湊,吉爾吉斯媒體及大眾認為卡那貝克娃所遭遇到的,正是在吉爾吉斯屢見不鮮、被當地稱為「Ala Kachuu」的「新娘綁架」。在這個部分人認為是源於遊牧民族習俗的古老吉爾吉斯「傳統」中,男人會將年輕的女子或女孩綁回自己家裡,並強迫對方簽下結婚同意書。根據聯合國婦女署 (UN Women) 比斯凱克分部的調查,在吉爾吉斯這個只有約 650 萬人的國家之中,有 1/5 的婚姻關係都是藉由「新娘綁架」的方式成立的。因為「新娘綁架」被部分人認為是「習俗」, 警方在遇到人們報案時,通常都會視為家庭糾紛而不太願意介入處理,所以即使 2013 年吉爾吉斯政府承認「新娘綁架」可能會造成婚內性侵、家庭暴力,以及心理創傷等問題,並因此立法禁止相關行為,但類似的案件在這之後卻依舊層出不窮。而且,基於男方可能在被拒絕後進行報復,又或者女方會於「拒婚」後被當地社群視為恥辱,許多受害者根本難以反抗,更別說是出面指控加害人。同時,女方家庭也往往會因為名譽等問題准許男方的「求婚」, 讓受害者根本沒有求援的機會,最終只能無奈下嫁。所以,這次的致死事件,可以說是把吉爾吉斯潛藏已久的陋習問題再次搬上檯面,許多人指責當局,為何明明就已經有監視器拍到作案車輛了,怎麼卻還是救不到人,讓卡那貝克娃因此冤死呢?上周四 (8), 也就是確認卡那貝克娃死訊的隔天,約 500 人走上了首都比斯凱克的街頭,他們佔據吉爾吉斯內政部的外頭,大聲高喊「可恥」, 手上則舉著寫有「誰來為卡那貝克娃的死負責?」、「終結殺戮女性」, 以及「到底還有誰覺得謀殺是一種傳統?」等字樣的標語,並要求內政部長跟警察局長等相關高層下台,以示負責。而在抗議過程中,吉爾吉斯總理馬里波夫 (Ulugbek Maripov) 也來到了現場,他向人們喊話,希望大家可以給警方多一點時間進行調查,但示威群眾並不買單,甚至有些人用大吼蓋過了他的呼籲,並要求馬里波夫乾脆也一起辭職下台。至於總統扎帕羅夫 (Sadyr Japarov) 則選擇在 Facebook 發表聲明,他強調兇手一定會被懲治,並認為卡那貝克娃的死對她的家人、或甚至是整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場「悲劇」, 同時這次的事件也應該要成為「最後一次的新娘綁架案」。根據案情的最新進度,除了早就死於車內的嫌疑犯以外,另外兩名嫌疑共犯目前皆已遭到警方逮捕歸案。事實上,吉爾吉斯在 2018 年才發生過另一起「新娘綁架」殺人事件。當時 20 歲的醫學生凱扎 (Burulai Turdaaly Kyzy) 正準備向警方控告強虜她的男子,但該男卻趁警方把他和凱扎單獨留在一個房間時,動手對凱扎行刺,凱扎因此不幸身亡。最後,這名綁架與謀殺犯被判刑了 20 年,有超過 20 位的員警因此受到懲處 —— 但即使如此,不到三年後,吉爾吉斯卻還是又發生了同樣的憾事。
【地球 24小時】04/11 櫥窗後的劇場
在巴黎,因為法國全境還在實施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限制的關係,所有劇場和販售非民生必需品的商店都不得開張,兩名藝術家卡尼亞特 (Isabelle Cagnat) 和寇柯洛 (Etienne Coquereau) 於是決定利用路邊的櫥窗「公演」劇目《失憶症患者還沒經歷過無法忘記的事》(Les amnesiques n'ont rien vecu d'inoubliable), 讓大家能在不進入劇場的情況下於街頭享受戲劇。 相關閱讀:《房間就是她的小劇場 巴勒斯坦藝術家 20 個月不出門》除了櫥窗以外,房間也能成為表演的場域。像是巴勒斯坦藝術家鮑德溫 (Nidaa Badwan) 就把自己關在只有 2.8 坪的房間內,想辦法在狹小的空間內落實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在保加利亞西南部的村落里布諾沃 (Ribnovo), 當地的穆斯林們齊聚一堂,準備要在待會替年幼的男孩們執行割禮,象徵遵從先知與阿拉訂下的割禮契約。 相關閱讀:《向女性割禮說不 傳統和人權拉鋸戰》除了男性會行割禮,在某些地區也有女性行割禮的傳統。行使女性割禮的國家,對於這項傳統都有一套自己的論述,但都會和清潔、女生的成年禮有關。女性割禮也是對於女性的控制,藉此讓女生無法體驗到性快感,這也意味著經歷過割禮的女性比較不會對於自己的另一半不忠。11 號這天是秘魯的總統大選日。畫面中,隸屬於人民力量黨 (Fuerza Popular party) 的日裔候選人藤森惠子 (Keiko Fujimori) 乘車抵達了人民力量黨於首都利馬 (Lima) 的總部,她正從車內對外頭的支持者們揮手致意。 相關閱讀:《一場彈劾引爆秘魯總統大搬風 十天連續換兩回》去年 11 月,秘魯國會突發性地彈劾前總統畢斯卡拉 (Martín Vizcarra), 而接替畢斯卡拉的臨時總統梅里諾 (Manuel Merino) 則在上任不到五天,於民意強烈反彈下辭職 —— 接著國會才終於選出了第三名總統薩加斯蒂 (Francisco Sagasti)。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齋戒月,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舊城區 (Jerusalem's Old City), 一名穆斯林男子正在巷弄中掛上一連串的小燈泡,讓天空看起來有如星光點點。 相關閱讀:《穆斯林齋戒月日期之謎 每個月底都要舉頭望新月》如果你身邊有穆斯林朋友、或自己就是一位穆斯林的話,你可能會知道今年的齋戒月快到了!但是,你知道齋戒月的日期到底是怎麼訂出來的嗎?在明尼蘇達州 (Minnesota) 布魯克林中心 (Brooklyn Center) 的警局外,一名示威人士即使遭到警方噴射催淚瓦斯,也依舊高舉雙手,堅定不退卻。在 11 號這天,20 歲非裔男子萊特 (Daunte Wright) 在布魯克林中心的街頭遭遇警方臨檢,但在過程中和執勤警員發生衝突,其中,一名警員本來想以電擊槍制伏他,卻誤拿成真槍,造成萊特不幸中彈身亡。在又一員警誤殺非裔人士的消息傳出後,大批不滿民眾上街示威,警方則出動催淚瓦斯,嘗試鎮壓抗議人群。 相關閱讀:《「我不能呼吸了」黑人遭白人警察膝蓋壓頸致死 引爆全美輿論沸騰》事實上,明尼蘇達州同時還是去年非裔男子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遭白人員警壓頸致死案的發生地。沒想到,這件案子都還沒審理完成,這裡就又再度傳出雷同的憾事。在 11 號這天,南美國家厄瓜多舉行了第二輪的總統大選,由左派的阿勞茲 (Andres Arauz) 對上右翼保守派的拉梭 (Guillermo Lasso)。選舉結果顯示拉梭為最後的勝選者,他將於今年 5 月 24 日走馬上任。畫面攝於厄瓜多的首都基多 (Quito), 一隻狗狗跟著牠的主人一起來到投票所進行投票。 相關閱讀:《比揉肚子更享受 狗狗也要吃冰淇淋》每當你在大快朵頤吃冰消暑時,一旁的狗狗是否眼巴巴地直盯著你看呢?美國冰淇淋公司 Ben&Jerry's 最知道這種滋味!在城市赫爾德瓦爾 (Haridwar), 肩上扛著兩隻白兔的苦行僧 (Sadhu) 來到此地參與 12 年一度的印度教大禮「大壺節」(Kumbh Mela, 即 Pitcher Festival, 又稱大壺節)。你可以想像與 1 億人「共浴」嗎?印度的「大壺節」就是這樣壯觀的場面!相關閱讀:《億人共浴奇景 印度大壺節信眾泡水消業障》回顧 76 年前,1945 年 4 月 11 日,美軍抵達了位在德國布痕瓦爾德 (Buchenwald) 的納粹集中營,並成功解放關押其中的受難者們。76 年後,許多人重回當時的營地舊址,並在記錄的碑石上頭擺放鮮花跟石頭,以表達對解放日的紀念。 相關閱讀:《納粹官員前秘書去世 坦承沒有罪惡感》彭姆希爾 (Brunhilde Pomsel) 是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 (Joseph Goebbels) 的前秘書,她為戈培爾工作了 3 年,直到納粹德國瓦解。她生前數度談及為納粹工作的過往,卻認為自己從不需要為什麼事道歉。東爪哇省 (East Java province) 在 11 號這天發生規模 6.1 的強震,造成上千棟建築物以及數座橋梁受損甚至倒塌,並有至少 8 人因此死亡、數十人受傷。畫面攝於東爪哇省的盧馬姜 (Lumajang), 民眾正嘗試從已經被震毀的家園中,打撈自己還埋在其中的重要物品。在小鎮沃本 (Woburn), 因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已經關閉數月的沃本野生動物園 (Woburn Safari Park) 終於能夠重新開放。畫面攝於開放日 (12) 的前一天,一隻獅子寶寶正在打呵欠,牠臉部皺起來的模樣被攝影師的鏡頭捕捉了下來。 相關閱讀:《「在牛屁屁畫眼睛」 不當獅子晚餐的好方法》在非洲漫漫草原上,該如何避免牛成為獅子們眼中的最佳晚餐呢?科學家找出一個意想不到的辦法:在牛的屁屁畫眼睛!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浮誇系帝俄超市結束營業 見證莫斯科120年歷史
位於莫斯科的「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Eliseevsky Store) 和一般超市很不一樣,它的內裝富麗堂皇,帶有新巴洛克風格的設計總能吸引許多觀光客特地來此朝聖,更別提這間超市專門進口來自世界各地珍貴稀有的商品,搭配上本地新鮮的蔬果、香醇的烈酒以及濃厚俄羅斯風情的飾品,讓這裡總是人滿為患,好不熱鬧。然而,這幅榮景在 4 月 11 日這天戛然而止,連帶終結了超市經營 120 年的悠久歷史。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發言人普羅斯塔科夫 (Gleb Prostakov) 證實了這個消息,並且在超市關門的前幾天就已經可以看到店員在盤點庫存,顧客們在空空如也的貨架間逡巡,想要將超市為數不多的商品買回家當紀念品。今年 59 歲的顧客安琪拉 (Angela) 就是這麼一位尋寶客,她把特價的瓷盤放入手推車內,繼續在這間有百年歷史的超市內尋找任何值得回味的紀念品。她在接受《莫斯科時報》採訪時說:「我想要個能懷念這間超市的紀念品,我從還很年輕的時候就來逛這間超市了。」同樣在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尋寶的顧客巴赫蒂娜 (Muscovite Yelena Bakhtina) 說:「這裡不只是一間讓人隨意逛逛、買些東西的超市,這裡是莫斯科的象徵。過去,我常常會來這裡讚嘆華麗的裝潢,好可惜這間超市關門了。」至於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關門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之一是因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蔓延,導致觀光客人數大幅下滑,連帶造訪超市的人數也寥寥可數;另一個原因則是法律問題: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的所有人是莫斯科市,而市政府在 2005-2015 年間與連鎖超市品牌阿利耶帕魯薩 (Aliye Parusa) 簽約,讓該品牌負責經營超市。在這十年間,阿利耶帕魯薩將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經營地有聲有色,也讓莫斯科市在 2015 年同意將超市賣給阿利耶帕魯薩,然而真正的合約一直沒有談妥。2019 年,阿利耶帕魯薩關閉了所有門市,只留下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市政府與連鎖超市品牌的合約僵局就這麼拖到了現在。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發言人普羅斯塔科夫表示,阿利耶帕魯薩遲遲不願同意市政府的條件,畢竟「市政府想要更多,而買家想要少付點錢」。俄國工商會成員坎辛 (Alexander Kanshin) 則提到了消費者行為的改變,他說現在大部分人都習慣在住家附近的大型超市買東西,很少人會千里迢迢跑到市中心逛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不管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關門的理由為何,對死忠顧客來說,陪伴他們度過人生重要階段的超市要關門是件令人震驚的大事。今年 75 歲的死忠顧客米哈伊洛維奇 (Valery Mikhailovich) 說:「在我活著的這 75 年間,我從來沒看過超市的貨架上這麼空。」「在蘇聯時期,這裡是莫斯科少數你可以買得到魚子醬的超市,即使當時大部分像我一樣的蘇聯民眾都買不起魚子醬。」「我想要買點魚子醬給自己過生日,但這裡已經沒有任何魚子醬了。」回顧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的歷史,它成立於西元 1901 年,最早由耶利謝耶夫斯基商人家族負責經營。很快的,它就因為宮廷風格的裝潢、精緻的進口商品和罕見的紅酒聞名於世。早在耶利謝耶夫斯基家族開設超市前,超市所在的古典大宅是 19 世紀沃爾康斯卡婭公主 (Princess Zinaida Volkonskaya) 的財產,她把這棟大宅當作沙龍使用,舉辦了各式各樣的藝文活動,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作家、詩人等都來此討論藝術與文化,包含被稱為「俄國文學之父」的普希金 (Alexander Pushkin)。好景不常,1917 年俄國發生革命,人民推翻了帝俄,這棟古典大宅也被收歸國有,連帶設置於裡頭的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也變成國營。不過,裡頭販賣的商品依舊帶有貴族氣息,像是魚子醬、鵪鶉、燻製鱘魚以及其他珍貴的食品,就算超市外頭上演著嚴重的食物短缺危機,這裡的貨物依舊一應俱全。如今,耶利謝耶夫斯基超市正式走入歷史,然而與其息息相關的故事是俄國重要的文化資產。因此,莫斯科市政府表示,無論未來這棟古典大宅落入何人之手,那個人都必須負責保護超市內部華麗的裝潢和氛圍,讓走過百年的建築繼續發光發熱。
【地球 24小時】04/09 英國親王辭世
在 9 號這天,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 的夫婿菲立利普親王 (Prince Philip) 與世長辭,享耆壽 99 歲。白金漢宮 (Buckingham Palace) 在聲明中表示:「女王陛下宣布她親愛的夫婿菲利普親王、愛丁堡公爵已經與世長辭。親王殿下在本日早晨於溫莎城堡 (Windsor Castle) 安詳離世,進一步的消息會在適當的時機再行公布,英國王室與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哀悼他的離開。」 相關閱讀:《【地球放大鏡】國君登基時要準備什麼?各國王室大不同》對王儲來說,當他們登基接觸到象徵王權的物品時,就是從王儲成為一國之主、改變後半輩子的瞬間,究竟,這些物品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呢?在菲利普親王逝世的消息公布後,全英國的公務機關都陸續將英國國旗降半旗,以表達對親王的哀悼,而這樣的致敬會一直持續到親王葬禮後的隔天早上八點才結束。照片中的建築物是英國國會大廈西敏宮 (Palace of Westminster) 的維多利亞塔 (Victoria Tower)。在首都摩加迪休 (Mogadishu) 的利多海灘 (Liido Beach), 一名男孩的臉上裹滿了沙子,他微笑的模樣被攝影師的鏡頭給捕捉了下來。 相關閱讀:《新月已經升起 但 COVID-19 還沒離開 2020 穆斯林齋戒月怎麼辦?》雖然伊斯蘭世界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齋戒月,但是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底下,要如何兼顧穆斯林們的信仰又要掌控疫情,成了各國政府的難題 —— 去年大家都是怎麼做的呢?在巴塞隆納 (Barcelona) 的街頭,一名戴著口罩的女子正等著要穿越馬路,而她的愛貓則溫馴地坐在她的後背包中,和主人一起耐心等待。 相關閱讀:《研究:貓其實不討厭人類》相較於狗總是喜歡在人類身邊打轉,貓似乎比較高冷,也比較我行我素?2017 年的一份研究告訴大家,其實是人類誤解了貓咪。在紐約布魯克林 (Brooklyn), 休閒娛樂區域「康尼島」(Coney Island) 在 9 號這天重新開始營業,因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的緣故,康尼島在此之前已經關閉長達 18 個月的時間。畫面中,遊客正在知名景點「德諾的奇蹟摩天輪遊樂園」(Deno's Wonder Wheel Amusement Park) 的售票亭購買票券。 相關閱讀:《研究:「無聊」可能對防疫造成威脅》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很無聊嗎?現在有專家指出,在封城的狀況下,人們會因為感到「無聊」, 變得更容易做出錯事...... 在首都京斯頓 (Kingstown), 蘇弗里耶爾火山 (La Soufriere volcano) 於本月 8 號開始噴發,大量的火山灰跟煙霧不斷直衝天際,場面壯觀。當局表示,截至目前為止,都還尚未有人員因此次的噴發事件而傷亡,但為了以防萬一,它們已經先行撤離了居住在火山周邊的數千位民眾。在法蘭克福 (Frankfurt) 的近郊勞特爾塔爾 (Lautertal), 民眾正在攀爬當地的特色景致「石之海」(sea of rocks)。 相關閱讀:《看人玩石頭找靈感 歷久不衰的原子筆這樣來》你知道原子筆的發明,竟然跟「石頭」有關嗎?在東京的總理官邸,日本內閣總理大臣菅義偉向媒體宣布,基於新的 COVID-19 (武漢肺炎) 防疫法規,東京、京都,以及沖繩三地將會在之後進入「預先緊急狀態」。而在菅義偉發表談話時,他的身後則擺著兩尊雕塑,分別為東京奧運的吉祥物「ミライトワ (Miraitowa, 左)」和「ソメイティ (Someity, 右)」。 相關閱讀:《匈牙利家庭的絕讚隔離法 航海逃離疫情惡夢吧!》當許多國家進行封城,民眾被迫關在家裡大眼瞪小眼的時候,一個來自匈牙利的家庭,卻決定開始他們的「海上隔離遠征」...... 在由以色列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地區 (Israeli-occupied West Bank), 來自巴勒斯坦村莊「拜特達詹」(Beit Dajan) 的村民正在針對以色列的領土擴張行動進行抗議,而以色列軍方則以發射催淚瓦斯的方式鎮壓他們。 相關閱讀:《歷史性的一刻!美國搭橋 以色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達成和平協議》去年 8 月,美國白宮發出聯合聲明,表示在美國的居中斡旋下,以色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達成和平協議,兩國關係將朝全面正常化發展,這個消息震撼了中東世界...... 在貝康諾太空發射場 (Baikonur Cosmodrome), 太空梭「聯盟 MS-18」(Soyuz MS-18) 於 9 號這天按照計畫順利發射,準備將三位來自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和俄羅斯航太 (Roscosmos) 的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相關閱讀:《太空人教你在太空要怎麼上廁所》你有沒有想過,太空中沒有重力,那麼太空人在執行任務的時候要怎麼上廁所呢?2015 年,《德國之聲》訪問了太空人和太空健康專家,告訴你太空人到底是怎麼上廁所跟洗澡的。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4/08 真像一塊塊綠豆糕
在東京,一間百貨公司的停車場被彩繪成了深綠和淺綠格子交錯的模樣。畫面中,一名男子恰好自鏡頭前走過。 相關閱讀:《把閒置地下停車場變成蘑菇農場 巴黎新創公司落實低碳有機城市農耕》一間巴黎新創公司把停車場變成了蘑菇農場,讓新鮮的蘑菇「從農場到餐桌」, 變成「從隔壁地下停車場到你家門口」。今年的 4 月 13 日至 5 月 12 日為伊斯蘭教的齋戒月。在埃及的首都開羅 (Cairo), 店家已經開始販售於齋戒月時裝飾用的傳統燈籠「fanous」, 高高掛著的燈籠讓經過的顧客忍不住停下來拍張照片留念。 相關閱讀:《新月已經升起 但 COVID-19 還沒離開 2020 穆斯林齋戒月怎麼辦?》雖然即將迎來齋戒月,但是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底下,要如何兼顧穆斯林們的信仰又要掌控疫情,成了各國政府的難題 —— 去年大家都是怎麼做的呢?在倫敦的緬甸大使館外,突然被解職的前緬甸駐英國大使札瓦爾敏 (Kyaw Zwar Minn) 沉默地站著 —— 事實上,從前一天 (7) 開始,他的副手 (Chit Win) 就已經拒絕讓他進入大使館內。周三 (8) 傍晚,正當札瓦爾敏準備返回大使館時,卻發現大使館的同事對他發動一場「政變」, 把他鎖在門外,讓他不得其門而入。 相關閱讀:《緬甸駐英大使遭「政變」 札瓦爾敏遭反鎖、撤職》在城市雷諾薩 (Reynosa) 的一處公園,一些來自中美洲的移民正躺在地上休息。他們原本想要跨越墨西哥的邊境,並尋求美國的庇護,但最後卻不幸被捕,還被遣返回自己原本的國家。 相關閱讀:《逃離不再安全的家鄉、困在危險重重的墨西哥 美墨邊境移民問題現況為何?》2019 年,一名年輕父親嘗試帶著女兒橫越格蘭河 (Rio Grande) 前往美國,最後卻不幸雙雙溺斃,畫面被捕捉下來後,震驚國際社會。因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加重,加拿大安大略省 (Ontario) 的首府多倫多 (Toronto) 自本月 8 號開始封城四個星期,實體店面則因此不得販賣非民生必需用品。在一間沃爾瑪超市 (Walmart), 部分貨架於是拉上了大大的封鎖線,不讓顧客進行消費。 相關閱讀:《南非餐廳新密語:你們有「特別的茶」嗎?》去年,南非政府陸陸續續推行了好幾次防疫禁酒令,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打從第一波禁酒令在今年 4 月下達後,有的餐廳便開始賣起「特別的茶」...... 為了紀念被納粹德國屠殺的猶太人,8 號這天是以色列的「大屠殺烈士與英雄紀念日」(Holocaust Martyrs' and Heroes Remembrance Day)。早上 10 點整時,警報器因此響徹全國,而在這兩分鐘的鈴響中,所有人都必須停下腳步、停下工作,或甚至離開自己的車,一起站在街頭致哀。畫面攝於以色列的靠海城市特拉維夫市 (Tel Aviv)。 相關閱讀:《擔任過納粹集中營守衛 德國公民在 75 年後被美國驅逐出境》曾經身為迫害猶太人的一份子,這份罪孽在 75 年後還要償還嗎?在美國,現年 95 歲的德國公民貝爾格 (Friedrich Karl Berger), 就在今年二月被驅逐出境,因為他在二戰期間擔任過納粹集中營的警衛...... 祕魯將在本月 11 號舉行總統大選。在首都利馬 (Lima) 的競選活動中,候選人藤森惠子 (Keiko Fujimori) 的支持者對著鏡頭擺出了拍照用的姿勢。 相關閱讀:《一場彈劾引爆秘魯總統大搬風 十天連續換兩回》去年 11 月,秘魯國會突發性地彈劾前總統畢斯卡拉 (Martín Vizcarra), 而接替畢斯卡拉的臨時總統梅里諾 (Manuel Merino) 則在上任不到五天,於民意強烈反彈下辭職 —— 接著國會才終於選出了第三名總統薩加斯蒂 (Francisco Sagasti)。在鄰近俄國的東部地區頓巴斯 (Donbass),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 前往了衝突的前線進行視察。烏克蘭政府近日與親俄的分離主義分子間的關係逐漸緊張,並不斷有零星的交戰發生,根據烏克蘭軍方透露,目前已有 25 名士兵在衝突中不幸喪命。 相關閱讀:《擔心分化國家主權 烏克蘭禁止俄國出版品》2015 年 8 月,由於擔心俄國文化入侵,烏克蘭政府表示要禁止帶有激進意識形態的俄國文學。在首都加德滿都 (Kathmandu) 的西南方郊區馬萬布爾 (Makwanpur), 一座山頭因為村民燃燒枯葉的關係而發生了森林大火,加劇了加德滿都的空氣汙染狀況。為了紀念所有因 COVID-19 (武漢肺炎) 而死去的英國人,倫敦聖湯瑪斯醫院 (St Thomas' Hospital) 旁成立了「全國肺炎紀念牆」(National Covid Memorial Wall), 上頭貼了約 15 萬個愛心,並寫滿了民眾的支持話語。 相關閱讀:《走百圈後院募款破 12 億 英國 NHS 募款騎士穆爾過世》你還記得去年四月,在自家院子靠著助步車走了一百圈、替英國 NHS 募得 3,200 萬英鎊的百歲老兵穆爾上尉 (Capt. Tom Moore) 嗎?今年 2 月,感染了 COVID-19 (武漢肺炎) 的穆爾爺爺與世長辭,留下了大批懷念他善行的人們。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風靡台灣的瑞典國民麵包!暖身肉桂捲為何能大舉攻陷亞熱帶海島國家?
如果你沒聞過它微刺鼻的辛香氣,一定也聽過它如暴風雨般席捲全台社群與媒體報導的瑞典國民麵包「肉桂捲 (Kanelbulle)」。台灣人從 2020 年底開始瘋狂迷戀肉桂捲,因網購瘋搶引起的肉桂捲風潮讓它登上 Google Search 網路熱搜排行榜。照理來說聖誕節一過,天氣回暖,就離開旺季。但肉桂卷聲勢在 2021 年 3 月持續迎來高峰。在 2020 年 1 月 17 日當周達到最高熱搜度 (截至目前 100), 其次則是 2 月 14 日情人節 (91),3 月 7 日至 14 日兩週並列第 3 (81)。「肉桂捲」不僅在網路上創下近 5 年新高的搜尋量,更有消費者願意等上 10 天搶購集結 5 所烘焙名店、平均一顆要價 360 元的「Hygge」肉桂捲禮盒,4 月 1 日起全家便利商店也獨家開賣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師傅的「奶油乳酪肉桂捲」。這個以聖誕、秋季、暖心的「肉桂」味飄香刺鼻的北歐傳統糕點,到底有何魅力能席捲遠在亞太的海島國家?肉桂捲源自瑞典,且在北歐、北美都相當普遍。公元前 2000 年,肉桂從埃及流入中國,被視為高級的香料,後來肉桂更經由斯里蘭卡傳進歐洲。1700 年後,瑞典咖啡文化普及,紳士進入竄起的咖啡館,大聊政治、文學。19 世紀中期,瑞典引進酵母、小麥,讓麵包價格下降,再加上用便利的烤箱取代爐火,讓邊飲咖啡邊喫麵包的飲食習慣逐漸養成。到了 20 世紀,浮誇的晚宴落伍,取而代之的是「咖啡派對」, 也就是今日的「Fika (咖啡小休)」, 意指與朋友喝咖啡、吃點甜點聊天的休憩片刻。約在 1920 年,坊間麵包店開始販售的肉桂捲,終成為瑞典人配咖啡的心頭好。1950 年後,瑞典經濟起飛,原料價格降低,瑞典人開始在家裡烘焙肉桂捲,就此讓它成為瑞典國民麵包。肉桂捲在瑞典風行的盛況,甚至在 1999 年由酵母、麵粉、糖與奶油品牌集結的貿易集團「烘焙協會 Hembakningsrådet」還將 10 月 4 日制訂為「肉桂捲日」, 以喚起瑞典國人對這個傳統糕點的重視。根據牛津研究機構 (The Oxford Research) 指出,每年光是肉桂捲日那一天,就可為瑞典創造 266 個就業機會、創造 3600 萬歐元商機。當日瑞典全國麵包店可售出 700 萬顆肉桂捲,再加上自家烘焙出爐的 200 萬顆肉桂捲來算,以 2020 年瑞典約 1 千萬人口數平均下來,可以說將近每個瑞典人在肉桂捲日都吃了一顆肉桂捲。「肉桂捲不僅僅是塊麵包,它對我們瑞典人來說,象徵愛與關心。」瑞典烘焙協會成員 Birgit Nilsson Bergström 形容:「更貼切地說,它就像一個慈愛母親的擁抱。」生於瑞典的肉桂捲,在歐美多國都有類似近親。英國 19 世紀前後出現的 Chealsea Bun (切爾西麵包), 除了內餡含有果乾、摻有檸檬皮提味,以及淋上滿滿糖漿,類似蝸牛的捲體與肉桂香氣,跟瑞典版大同小異。發展自德國漢堡、俗稱「被壓扁的牛角包」的 Franzbrötchen, 則是頂著法國可頌的外表,散發瑞典肉桂捲的味道。越過大西洋後的肉桂捲,差異之大可讓瑞典人稱奇。美式肉桂捲裹上一整層白糖霜,比傳統肉桂捲稍撒落的粗糖甜多了。除此之外,美式肉桂捲通常更蓬鬆、且直接捲成蝸牛狀,不像瑞典人偏好直接打結麵團塑型。美國人不僅也會把肉桂捲當早餐吃,還會效仿甜甜圈做法炸肉桂捲。從它的祖國瑞典,到周邊歐陸國度,又來到美洲,肉桂捲依據當地飲食文化不同捲出異貌,不奇怪。不同版本共通的靈魂材料「肉桂」, 是十分暖身的辛香料,可拌入拿鐵、製成月亮牛奶、加進蛋奶酒暖身的它,與秋末、初雪、聖誕有密切關係。而肉桂捲能在氣候相較之下溫暖的台灣掀起風潮,除了線上搶購、打卡效應帶動社群趨勢,也跟肉桂的強烈甜辣香氣有關。研究發現肉桂能刺激情緒,光是聞到就使人集中注意力、減緩睡意與頭痛。在台灣,肉桂捲經常與剛出爐的麵包、咖啡劃上等號,與瑞典 1920 年捲起的肉桂咖啡文化無異處,因此在精品咖啡風行的現今台灣,吹起肉桂捲風潮想來也是有跡可循。各國飲食風氣文化都不同,肉桂捲不管是在寒冷的瑞典、還是相對濕熱的台灣,都因肉桂與咖啡的香氣伴佐擄獲人心。 更多食力的精彩內容:《天涼了,讓肉桂香氣溫暖療癒你的心 —— 肉桂身世揭密》 《台灣愛去 IKEA 吃飯是世界第一!但你知道年銷 10 億顆的 IKEA 肉丸為何會搭果醬嗎?》 《世界最佳餐廳 NOMA 大力推廣!康普茶席捲歐美、擄獲名廚的魅力是什麼?》
【地球 24小時】04/10 遊樂園重新開張的這一天
在上艾瑟爾省 (Overijssel) 的市鎮海倫多倫 (Hellendoorn),2,000 名遊客在 10 號這天造訪了重新開張的「海倫多倫主題公園」(Hellendoorn theme park)。因為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的緣故,荷蘭多數的遊樂景點都從去年開始關閉,但近日當局想要測試再次開放旅遊的可能性,因此選擇海倫多倫主題公園作為第一個測試景點。 相關閱讀:《空有面具的盛會 二度被取消的威尼斯嘉年華》許多世界知名的活動跟景點都在這兩年被迫暫停和關閉,像在義大利,威尼斯嘉年華本來是一年一度的盛會,然而,隨著今年再度停辦,威尼斯如今只剩寂寥...... 在城市赫爾德瓦爾 (Haridwar), 虔誠的印度教信徒們正聚在恆河畔一起祈禱。自今年 1 月中旬開始,12 年一度的印度教大禮「大壺節」(Kumbh Mela, 即 Pitcher Festival, 又稱大壺節) 便熱烈展開,慶祝和祈禱活動會一直持續到 4 月 27 日,並預計吸引上億人次參與。你可以想像與 1 億人「共浴」嗎?印度當地舉辦的「大壺節」(Kumbh Mela) 就是這樣壯觀的場面!相關閱讀:《億人共浴奇景 印度大壺節信眾泡水消業障》在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的主島聖文森島 (Saint Vincent) 上,蘇弗里耶爾火山 (La Soufriere volcano) 於本月 8 號開始噴發,大量的火山灰覆蓋了周圍的房屋跟樹木,本照則攝於距離火山 8 公里遠的城鎮喬治敦 (Georgetown)。 相關閱讀:《熾熱岩漿衝向天際 義大利埃特納火山多次爆發》火山爆發有多驚人?今年 2 月,位在義大利、歐洲最活躍的活火山「埃特納火山」(Mount Etna) 同樣數度爆發,大量艷紅的岩漿混著火山岩和灰燼不斷湧出,照亮了西西里島的夜晚。在首都維也納 (Vienna), 部分民眾走上街頭,反對 COVID-19 (武漢肺炎) 所帶來的疫情限制。其中,一名示威人士以冠狀病毒的概念裝扮自己。 相關閱讀:《研究:「無聊」可能對防疫造成威脅》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很無聊嗎?現在有專家指出,在因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而封城的狀況下,人們會因為感到「無聊」, 變得更容易做出錯事...... 在上埃及的古都路克索 (Luxor), 駐守當地的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座「失落的黃金城」(Lost Golden City), 這處遺跡不僅有著 3,000 多年的歷史,還是埃及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古城。 相關閱讀:《埃及出土 5,000 年前啤酒廠 生產 2 萬公升小意思》除了古城以外,在埃及的考古學家前陣子還發現了一座擁有 5,000 年歷史的啤酒廠,它不僅歷史悠久,產量更是高得超出人們的估計。在西努沙登加拉省 (West Nusa Tenggara) 的西龍目縣 (West Lombok), 一間旅館為了要吸引旅客上門,在傍晚時分上演了精采的火舞秀,火焰的光與熱照亮了四周,跟黑色的夜晚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相關閱讀:《在山谷中迴盪的哨音 如同鳥鳴的西班牙哨語》在世界的另一端,西班牙戈梅拉島 (La Gomera) 上的旅館則會以「哨語」表演吸引遊客。在利馬省 (Province of Lima) 的喬里約斯區 (Chorrillos), 一些無家可歸的民眾於歷史保護區索拉爾山 (Morro Solar) 上搭建了應急帳篷,並就此住了下來,當局因此不斷對他們釋出警告,希望他們能夠自行搬離索拉爾山,否則政府將在之後採取措施驅逐他們。在鄰近俄國的東部地區頓巴斯 (Donbass), 烏克蘭政府與親俄分離主義分子間的零星交戰於最近不斷發生。畫面中,一名烏克蘭士兵正在前線的壕溝裡與兩隻住在這裡的幼犬玩耍。 相關閱讀:《擔心分化國家主權 烏克蘭禁止俄國出版品》2015 年 8 月,由於擔心俄國文化入侵,烏克蘭政府表示要禁止帶有激進意識形態的俄國文學。希爾斯伯勒城堡 (Hillsborough Castle) 是英國王室於北愛爾蘭 (Northern Ireland) 的住所,而在菲利普親王 (Prince Philip) 逝世的消息公布後,許多住在周邊的人都來到此地為他獻上花束與祝福小卡。在喬治亞州 (Georgia) 的城市奧古斯塔 (Augusta), 第 85 屆高爾夫球比賽「美國名人賽」(Masters Tournament) 正在奧古斯塔高爾夫球俱樂部 (Augusta National Golf Club) 裡舉行。畫面中,一名高爾夫球選手和他的球僮於比賽中途經過了一處盛放的花叢。 相關閱讀:《薯條、紅酒及高爾夫 什麼才算「必需品」?》在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情來襲後,美國各州紛紛推出封鎖令,規定民眾只有在採購「必需品」的時候才能出門。但在美國亞利桑那州 (Arizona) 的清單上,「高爾夫」也被官方列為必需品之一。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無法忘懷的藍 暢游海洋之國帛琉
聽聞台灣開放與帛琉旅遊泡泡的話題再起,霎時間讓我的記憶返還到國境關閉前一年,那趟每每閃過腦海、仍驚豔無比的帛琉之旅。如果要賦予這段旅程一抹色彩,絕對是「藍」, 只是這藍的層次豐富,也絕非一種;它可以是洛克群島 (Rock Islands) 的湛藍,是牛奶湖的土耳其藍,是水母湖的綠中帶藍,也能是與鯊魚相遇深海的寶藍。當我乘坐四人小飛機升空,航程約 40 分鐘,腳下除了蒼翠的密林島嶼、潔白的貝殼沙灘,剩下便是上帝打翻藍顏料潑灑出的漸層色調,彷彿窮盡人間詞彙,也無法說清到底有幾種藍。與藍色海洋共生共存的島嶼國度,帛琉是名符其實的海洋之國,相較台灣早年教育民眾畏海、拒海甚至禁海,帛琉人與海洋的關係實在密切太多,比如全球第一個鯊魚保護區就在帛琉。2012 年,廣達 10 萬多公頃的「洛克群島 - 南方潟湖 (Southern Lagoon)」被收錄世界遺產名錄,不僅是自然遺產,也因千年部落文化遺址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對海洋環境的重視,反映在入境時,移民官在護照印上《帛琉誓詞》, 外國旅客必須簽署宣誓才能入境:「帛琉之兒女,我身為貴境之客,僅立此誓,以能維衛和保護貴鄉之美麗而獨特的島嶼家園。我發誓會輕手輕腳、行事仁善、小心探索。不是給我的東西,我不會拿走。不傷害我的事物,我不會傷害。我留下的唯一印跡是會沖刷掉的腳印。」只簽個名,真能讓旅客乖乖愛護環境?第一,違背誓言,最多可罰款百萬美元!第二,多了這份儀式感,我時時記得自己許下的承諾。等離境前,移民官又在護照上添了一枚戳章,只是這回換成可愛的水母造型章,「謝謝您旅程中守護海洋環境,歡迎再來帛琉,與我們的水母共游」, 我私心賦予印章以上對白。說到水母,帛琉的無毒水母湖,算得上當地的觀光名片了,我閱讀過一些網上關於水母數量減少、導致景點關閉的資訊,但到了帛琉再三詢問的結論卻是:黃金水母數量確實減少,但水母湖卻從未完全關閉,而近年數量已漸漸回升。2019 年拜訪帛琉,也是第一次在水母湖浮潛,戴面鏡入水,放眼下望,數以百計的水母在身邊悠游,那宛如另個宇宙、平靜又夢幻的景象在眼前真實上演,感動得我熱淚盈眶、面鏡積水!根據再訪水母湖的同行友人說,數量比從前相差太多,雨量驟減、人為干擾,都可能是導致水母失蹤的因素,所以下水前禁擦防曬乳、並嚴禁觸摸水母,成為遊覽水母湖遊客的共識。另個到當地才獲得的情報是,帛琉水母湖其實不只一處!但未來是否開放新水母湖?仍屬未定之天,得經過各方「喬」了後才有結論。在帛琉,舉凡大事都得拿出來討論一番,即使如今的帛琉為總統制,由人民選舉國會議員,但涉及眾人之事,還要南、北兩地酋長點頭才能運作。這項傳統發源自古代帛琉,由於島嶼眾多、各地部落分治,有利益衝突往往導致征戰殺伐,後來逐漸演變成集會討論。酋長、男子聚集起來,進入俗稱男人會館的「傳統會館 (Bai)」商議,女性雖無法入內,卻擁有推舉酋長之權,所謂「源頭管理」大概就是這種智慧吧!帛琉共和國在西元 1994 年完全獨立前,經歷原始部落之外,西班牙、德國、日本、美國都曾管理或統治過這 300 多座島嶼,也遺留不少歷史痕跡。比如德國曾為了開鑿磷礦的航運需要,在洛克群島南端水域中炸出一條長數百公尺的水道,如今成為潛水愛好者的必遊勝地。在大島 (Babeldaob Island) 極北點的廢棄遺跡,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建立的守望燈塔,今日被颱風侵襲過的斷垣殘壁間,還能發現「昭和」字樣石碑。大島東部新建立的首都美麗坵 (Melekeok), 仿照美國白宮造型所建的辦公大樓氣派雄偉,政府機關、國會議堂及總統辦公室皆坐落於此,儘管位居政治中心,對於一般民眾與遊客入內參觀都來者不拒,帛琉人的親切隨和,可見一斑。來到海洋之國,水下活動必不可少,水母湖、牛奶湖等浮潛充其量只能當開胃菜;背起氣瓶出海水肺潛水,才能真正見識帛琉之美,也可順道驗證海洋子民的保育成績。縱觀整個帛琉海域,能叫得出名字的潛點多達 30 處以上,較知名像前述的德國水道、藍洞、藍角、大斷層,還有潛水老手最愛的沉船 (其中日軍二戰沉船甚至浮潛就能欣賞), 想一次全部攻略可不簡單。淺嘗了烏龍水道 (Ulong Channel), 沿途飽覽玫瑰珊瑚和熱帶魚,憨態可掬的燕魚一點都不怕人,小狗似地跟前跟後,十分熱情;數百歲的帛琉國寶硨磲貝,比一個成年人環抱還巨大 (當然,您不可以碰牠), 讓我相信維納斯真的能端立其上;緊接著潛到水下 20 餘米,黑鰭鯊出現了!看牠們流線身型、優美姿態,忍不住踢起蛙鞋跟了上去,當然,在頂級海洋獵食者的速度面前,一切努力都是徒勞,只能任憑牠忽然出現,又隱沒在幽幽深藍中。
乾旱是福是禍?春雨不來非洲蝗災有解
根據聯合國數據,當前的蝗蟲高潮始於 2018 年,當時熱帶氣旋讓阿拉伯半島非常潮濕,為孵化沙漠蝗蟲留下完美條件。當年大量蝗蟲遍布沙特阿拉伯、葉門和伊朗。隨著風吹過紅海,2019 年中降落在非洲之角。偏偏 2019 年同時也是東非最潮濕的年份之一,也加速蝗蟲的繁殖速度。2020 年的前幾個月,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蘇丹和厄利垂亞遍布大批災民。據東非區域機構政府間發展管理局稱,沙漠蝗蟲對以農業為基礎的生計和糧食安全構成前所未有的風險。一平方公里大小的蝗蟲一天可以吃掉 3.5 萬人的食物。自 2019 年底以來,大舉入侵的蝗蟲開始破壞東非的農作物,使約 3,200 萬人口處於飢餓危機中。世界銀行預測,2020 年,蝗蟲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可能達到 85 億美元。對肯亞而言,2019 年開始的這波蝗災是 70 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政府無計可施,由於蝗蟲出現地方多半都在無人居住地區,只好大量噴灑殺蟲劑應對。在肯亞有一些非營利機構鼓勵民眾抓蝗蟲來換錢,他們把這些蝗蟲製成魚或動物飼料,但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由於殺蟲劑疑慮,不要將蝗蟲用作飼料。去年 11 月,第二波蝗蟲襲擊肯亞,這些蝗蟲開始往人類居住區登陸,由於使用殺蟲劑會威脅人畜安全,因此對抗蝗災的任務比往年更困難。還好這個被聯合國比喻為聖經規模的禍害,終於迎來一些好消息。由於今年春雨減少,不利蝗蟲繁殖。糧農組織表示,蝗蟲需要春雨才能成熟並產卵,但今年肯亞和鄰國衣索比亞的降雨減少,因此蝗蟲仍未成熟,3 月開始蝗蟲數量已經開始下降,如果沒有降雨,這些種群將不會繁殖,就會有效限制它們的威脅規模和程度。加上現在政府正在對蝗蟲進行各種控制計畫,它們的數量可望繼續下降。他們樂觀預期,接著進入夏季,原本衣索比亞東北部的降雨就很稀少,將不利蝗蟲繼續繁殖,蝗蟲的總量可望恢復正常。雖然降雨少可能減輕蝗蟲威脅,但乾旱是一面雙面刃,幾乎可以預測今年的農作物收成也不會好。美聯社訪問當地民眾表示,「收成不好總比沒有好。」對於今年初到達的蝗蟲群,他說「我們很幸運蝗蟲在還沒開始種植農作物的時候就到了,否則它們會把我們的農作物全部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