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76
article
stringlengths
52
32.7k
【地球 24小時】07/02 我宣布,會晉級四強的是——
在聖彼得堡 (St. Petersburg) 的艾米塔吉博物館 (Hermitage museum), 一隻名為阿基里斯 (Achilles) 的白貓,預言西班牙隊將會在 2020 年歐洲國家盃 (UEFA Euro 2020) 八強淘汰賽中打敗瑞士隊,成為本屆賽事的四強之一。而在這天的比賽中,西班牙隊雖然與瑞士隊一度陷入 1 比 1 的膠著狀態,但最後仍於 5 人 PK 賽中以 3 比 1 挺進四強,實現了阿基里斯的預言。 相關閱讀:《聽不見的俄國神貓 為 2018 世足賽預測暖身》雪白的毛皮、圓滾滾的大眼,住在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的阿基里斯是 2018 世足賽最引人注目的一隻貓!在佛羅里達州的城鎮瑟夫賽德 (Surfside), 有 12 層樓高、40 年歷史的「尚普蘭塔南棟」(Champlain Towers South) 於 6 月 24 日突然無預警部分坍塌,裡頭的住戶根本不及逃生,造成至少 22 人死亡、126 人失蹤的慘劇。而此事件的一周過後,在瑟夫賽德北端的城市北邁阿密沙灘 (North Miami Beach), 政府於全市的設備緊急複查中發現當地公寓社區「克瑞斯特福塔 (Crestview Towers)」有「結構與電力設備的不安全性」問題,並因此要求住在裡頭的居民必須強制撤離。在薩斯喀徹溫省 (Saskatchewan) 城市薩斯卡通 (Saskatoon) 的「River Landing」親水公園,孩子們正在熱浪來襲的季節中享受玩水的涼爽和樂趣。 相關閱讀:《洪水、乾旱、熱浪越來越頻繁 人為氣候變遷惹得禍》從 2000 年開始,每年都是史上最熱的一年,因為氣候異常導致劇烈水災、颶風、乾旱等新聞也幾乎成為我們的日常,而 2017 的一篇研究強調,這一切和人為的氣候變遷脫離不了關係。在倫敦的克比住宅區 (Kirby Estate), 當地居民在街頭與自家陽台掛上了數百面的英格蘭國旗,以表達對 2020 年歐洲國家盃的熱烈期待,和對英國隊的強力支持。 相關閱讀:《想靠觀光脫貧 盧安達金援英國足球俱樂部惹議》2018 年,盧安達政府和英國足球俱樂部達成協議,要讓選手們穿上印有「拜訪盧安達」字樣的球衣。然而,這項贊助計畫卻引來外界質疑。在華盛頓州 (Washington), 大胃王暨衛冕冠軍斯凱勒 (Molly Schuyler) 再度參加了由美國漢堡品牌「Z-Burger」所舉辦的「獨立漢堡大胃王比賽」(Independence Burger Eating Championship), 畫面中的她正在比賽中奮力吞下漢堡。斯凱勒最後與競爭對手甘迺迪 (Dan 'Killer' Kennedy) 都在 10 分鐘內吃下了 34 個漢堡,兩人並列本屆比賽冠軍。 相關閱讀:《大胃王的胃真的是無底洞嗎?》在 2020 年的熱狗大胃王比賽上,「大白鯊」切斯納特 (Joey Chestnut) 又打破世界紀錄了,究竟,被他吃下肚的東西都到哪裡去了呢?在安大略省 (Ontario) 大城渥太華 (Ottawa),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於一間藥局接種了第二劑的 COVID-19 疫苗。 相關閱讀:《打過疫苗更有吸引力?美國攜手交友 App 接種疫苗配對更輕鬆》住在美國的你,在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無法出門四處晃晃後,感到孤單、寂寞,計畫要在新年度上交友軟體替自己找個伴侶嗎?或許你該考慮接種疫苗,因為它將能讓你在配對的過程中更具優勢。在普吉島,來自以色列的外國遊客正在游泳池內享受島嶼的宜人天氣與悠閒時光。當地政府於本月 1 號重新開放外國旅客拜訪,讓有完全接種過 COVID-19 疫苗的人可以免除隔離檢疫的階段,直接享受這座島嶼的迷人風光。 相關閱讀:《今天,我想在沙灘旁上班:疫情後,「數位遊牧」熱潮要來了嗎?》想要體會一邊度假、一邊工作的生活形式嗎?或許,你該試試投入「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 的懷抱裡!在慕尼黑 (Munich) 的「安聯競技場」(Allianz Arena),2020 年歐洲國家盃八強賽事之一正要展開,為義大利隊對上暱稱「紅魔」(Red Devils) 的比利時隊。畫面中,比利時隊的球迷將自己裝扮成了紅色魔鬼的模樣。本場賽事最後由義大利隊以 2 比 1 擊敗比利時,比利時隊因此止步八強,無緣向四強邁進。 相關閱讀:《幫失蹤孩童找到回家的路 義大利羅馬足球隊有辦法》每當各大球隊在新簽球員時,都會受到全世界球迷的關注。於是,義大利羅馬體育俱樂部決定利用這個好機會,幫失蹤孩童找到回家的路。在白宮 (White House), 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於一場歸化為美國公民的宣誓典禮上,為護士林德塞 (Sandra Lindsay) 頒發了「傑出美國公民獎」(Outstanding American by Choice)。林德塞於 18 歲時自牙買加移民美國,她不只是一名護士,同時也是一名 COVID-19 疫苗臨床實驗的受試者,更是美國國內第一位完成疫苗接種的人。 相關閱讀:《在奧地利,美國公民掉護照可以去麥當勞》在奧地利掉了你的護照嗎?如果你是美國公民的話,有個新方法可以迅速處理你的問題喲!在峇厘島東南方的海灘沙努爾 (Sanur), 一名男子正赤裸著上身慢跑,一旁的海上則漂浮著鴨子與天鵝造型的充氣游泳圈。 相關閱讀:《研究:跑太多對身體不好》我們許多人都相信,多運動對身體有好處,而且要儘量多動才會健康,但 2015 年一項研究指出,其實動越多不見得對身體越好。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與亞馬遜智慧助理同名遭霸凌 歐美Alexa心聲:Alexa也是一個人
2014 年,亞馬遜推出了搭載自家全新智慧助理「Alexa」的智慧音響 Echo, 標榜著使用者只需要喊一聲「Alexa」並搭配相應的指令,Alexa 就能自動完成放音樂、設定倒數計時器等瑣事。根據開發團隊的說法,他們之所以將這款智慧助理取名為 Alexa, 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字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彙,而且「X」的發音也讓整個詞的發音足夠特殊,很適合作為呼叫這位智慧助理的喚醒詞;另一方面則因為 Alexa 這個名字會令人聯想起古埃及知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Library of Alexandria), 形塑這名智慧助理知識淵博的形象。然而,亞馬遜似乎忘記「Alexa」同時也是歐美許多民眾的名字,而這些 Alexa 們也因為亞馬遜的智慧助理 Alexa 在生活中的能見度越來越高,而成為周遭人們霸凌、開玩笑的對象。最近,便有一對家長再次出面,要求亞馬遜將旗下智慧助理的名字改成其他非人們姓名的名字,因為她們的女兒 Alexa 在學校總是因為名字與亞馬遜的智慧助理相同,而屢遭同儕霸凌。海勒 (Heather, 化名) 表示,他的女兒 Alexa 自從進到中學後,就因為名字和亞馬遜的智慧助理一模一樣而成了同學、朋友開玩笑的對象,有時就連老師也會拿此做文章,而這一切都大大打擊了女兒的信心,導致他最終決定替女兒改名字、轉學,好遏止周遭人的嘲笑。「因爲 (其他人) 的玩笑和反應,我女兒開始拒絕在其他人面前介紹自己。」海勒在談起女兒當時的情況時說道:「她只是一個孩子,但大人們卻認為拿她開玩笑沒什麼......, 學校也幫不上什麼忙,它們只告訴她要學會適應這一切。」另外一位家長夏洛特 (Charlotte, 化名) 在受訪時也談到女兒 Alexa 的相似處境,很多高年級的學生會直接對夏洛特的女兒喊「Alexa, 播放迪斯可」(Alexa, play disco), 其他男孩也會裝模作樣地對她下指令。「這些不公平的事從來沒有離開她,也沒有離開我們。」海勒談及女兒因爲名字而遭霸凌時說道:「亞馬遜必須改掉智慧助理的預設喚醒詞,它們在決定使用 Alexa 前顯然沒有進行過足夠的道德倫理研究。」這兩個例子並非少數案例,事實上,有類似遭遇的人很可能比大部分人料想中的還要多。根據 BBC 的統計,目前全英國有超過 4,000 名未滿 25 歲的 Alexa, 許多人都曾遇過類似的問題,而他們的處境也間接影響了人們對「Alexa」這個名字的喜好度。舉例來說,在 2016 年,亞馬遜首度在英國發表搭載「Alexa」的產品,當時「Alexa」在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的新生兒姓名喜好排行榜上還名列第 167 位,可是到了 2019 年,Alexa 的排名便暴跌至第 920 名。就算跨過大西洋來到美國,這裡一樣有許多 Alexa 因為名字和亞馬遜的智慧助理一樣,而遭到身旁人的霸凌及嘲笑。在 2018 年,約翰遜 (Lauren Johnson) 在女兒 Alexa 老是因為名字而被人嘲笑後,直接寫了一封名為「Alexa 是個人」(Alexa is a Human) 的信給時任亞馬遜 CEO 的貝佐斯 (Jeff Bezos), 呼籲他正視這個問題 —— 儘管當時未獲積極回應,但如今這封信已經變成了一個網站,繼續為 Alexa 們發聲。「我的女兒現在已經 9 歲了,整件事 (她的遭遇) 已經超越『正常的』霸凌和嘲笑了,這是身份抹滅。」約翰遜在受訪時說道。在她看來,Alexa 這個名字已經因為和亞馬遜智慧助理撞名的關係,彷彿成為「僕人」的同義詞,「如果我們把孩子的名字命名為『Servant』(僕人), 我們肯定會上新聞」。受到同樣訕笑者不只孩子,就算是已經成年的 Alexa 們,他們也沒有因此而免於遭受 Alexa 玩笑的攻擊。住在德國漢堡市 (Hamburg) 的 Alexa 坦言,每當她上班需要做簡報時,常常一做完自我介紹,現場就會有人拿她的名字做文章;在美國西雅圖擔任酒保的菲爾貝克 (Alexa Philbeck), 也很常因為名字而被客人開玩笑。「就道德層面來說,我認為一個品牌就這樣盜用人們的名字、徹底改變它的含義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畢竟,) 我的名字就是我的身份。」住在德國漢堡市的 Alexa 說道。「我呼籲所有 Alexa 們一起出面為他們的名字而戰,該退讓的是亞馬遜。」一名現年 19 歲的 Alexa 便建議,亞馬遜可以考慮仿效 Google 的作法,用自己的產品或是品牌名稱為智慧助理命名,「如果亞馬遜可以將智慧助理命名為 Echo, 那就太完美了!」現年 19 歲的 Alexa 表示。那麼對於這次家長們的呼籲,亞馬遜又如何回應呢?亞馬遜在聲明中表示,它們為這些 Alexa 們的遭遇感到悲傷,並指出任何形式的霸凌都是不可接受的。與此同時,亞馬遜也強調,其實智慧助理 Alexa 的喚醒詞不是只有 Alexa 一項而已,「我們也提供了包括 Echo、Computer、Amazon 等喚醒詞給使用者們選擇」。儘管亞馬遜聲稱喚醒詞可以修改,但不少智慧助理 Alexa 的使用者對此一無所知,亞馬遜在宣傳過程裡也並未特別強調這點 —— 事實上,很多 Alexa 們也不知道亞馬遜的智慧助理 Alexa 喚醒詞其實可以修改。「我一直到最近 (2018) 才知道原來我可以更改喚醒詞,」在倫敦擔任人資的 Alexa 自 2016 年便是亞馬遜智慧助理 Alexa 的使用者,她說:「我到現在 (2018) 也還沒修改過來。」
哈伯望遠鏡已離線半個月,NASA 鎖定故障原因、排除風險大
6 月 13 日時,管理哈伯望遠鏡科學儀器的數據體電腦因不明原因出現故障,導致望遠鏡自行離線,進入鎖定在保護狀態下的安全模式以防止被無意程序損壞,這段時間望遠鏡終止一切科學觀測,也無法進行任何實驗或收集有效數據。這些日子來 NASA 團隊一直在努力搶修,經過數週測試,已確定衍生此次故障的根源來自數據體電腦上的 SI C&DH 單元,包含一個控制處理器 (control processor)、一個通訊匯流排 (communications bus)、一個記憶體模組 (memory module)、一個能格式化數據與發命令的處理器,以及一個電源等,工程師指出,SI C&DH 單元中某些硬體可能是罪魁禍首。謹慎起見,當初設計哈伯望遠鏡的工程師們早事先準備好 1 個備用控制器和 3 個備用記憶體模組,方便未來出現問題時可啟動。在哈伯望遠鏡 6 月中旬意外離線後,最初跡象表明記憶體模組存在潛在問題,因此 NASA 團隊嘗試切換至另一個備用記憶體模組,然而修復失敗,說明是其他地方出問題。接著團隊嘗試切換至備用控制器,也未能解決哈伯望遠鏡離線問題,無論使用哪種控制器和記憶體模組組合,記憶體都無法讀取或寫入。現在團隊已將注意力鎖定在電源、通訊匯流排和數據格式化處理器身上,如果確定故障出自這些硬體之一,則團隊將需要完成更複雜、風險更大的操作程序才能切換至備份單元,為了切換到備用 CU/SDF 或電壓調節器,儀器上其他幾個連接到 SI C&DH 單元的硬體盒也必須同時切換。接下來一週左右,團隊會繼續檢查並更新切換到備份硬體所需的操作程序、命令。2008 年時,該團隊進行過類似轉換,讓哈伯望遠鏡在 CU/SDF 模組出現故障後能繼續執行科學操作;在 2009 年一次維修任務則替換成當前這個 SI C&DH 裝置,自那以來,哈伯太空望遠鏡又進行了超過 60 萬次觀測,這台於 1990 年發射升空,迄今已觀測宇宙超過 31 年的望遠鏡大前輩,幫助我們發現宇宙加速膨脹、星系演化及系外行星大氣等種種重要事蹟。雖然一些評論也指出修復的最好方法,就是快點讓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JWST) 發射升空吧。
【地球 24小時】07/01 穿著囚衣的「川普」
在紐約曼哈頓 (Manhattan), 一名男子不僅身穿囚衣,臉上還戴著美國前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的面具,悠哉地自刑事法庭外頭的街道走過。根據 CNN 報導,曼哈頓大陪審團在本周三 (30) 起訴了川普集團 (Trump Organization) 和集團財務長懷索伯格 (Allen Weisselberg), 指控它們涉及了稅務方面的刑事犯罪。雖然案件的細節尚未全數對外公開,但川普的律師於受訪時表示,川普本人應該不會成為被告的對象之一。 相關閱讀:《老闆們,你需要好運嗎?川普佛像新上市 #願你的公司再次偉大》各位老闆們,你的公司近期也需要好運氣,需要神佛親自坐鎮嗎?那麼,這尊美國前總統川普的佛像正適合你,因為擁有它,你的公司就有望再次偉大起來。在首都新德里 (New Delhi), 兩名男孩正泡在水井裡消暑,躲避過於熱辣的太陽。 相關閱讀:《研究:天氣太熱讓考試成績變差》當天氣較熱的時候,常常會聽到有學生或學生的家長反應,天氣太熱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成績。事實上,不少研究指出,太熱的天氣確實和學生成績較差有關。在千葉縣山武市的蓮沼海濱公園,奧運火炬手們正在排隊,等著傳遞聖火。因為當地 COVID-19 疫情不斷加重的緣故,日本政府取消了部分的公路聖火傳遞活動,改成在封閉的空間進行,以避免感染問題再度擴大。奧運聖火預計將在 7 月 9 日正式進入東京都的範圍,並在 7 月 23 日,也就是 2020 東京奧運開幕那天被送入東京的國立競技場。 相關閱讀:《東京奧運該不該辦?街訪在地人透心聲》距離東京奧運預定開幕的時間已經剩不到一個月了,而在停辦與續辦的聲浪下,究竟住在當地的東京居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象徵榮光、卻也可能帶來疫情危機的賽事呢?在普吉島,當地政府於 7 月 1 日這天重新開放外國旅客拜訪,讓有完全接種過 COVID-19 疫苗的人可以免除隔離檢疫的階段,直接享受這座島嶼的迷人風光。本照攝於普吉島的機場,飛機上載著第一批抵達的外國旅客,天空兩側出現的水柱,則是特別由消防車發射、用於歡迎他們的水門禮 (water salute)。 相關閱讀:《今天,我想在沙灘旁上班:疫情後,「數位遊牧」熱潮要來了嗎?》想要體會一邊度假、一邊工作的生活形式嗎?或許,你該試試投入「數位遊牧」的懷抱裡!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人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 100 周年的紀念活動上不斷揮舞著黨旗和國旗。 相關閱讀:《百年黨慶前,先來認識黨 中國「紅色旅遊」正夯》儘管大多數人都無法出國旅遊,但在現在的中國,到「紅色景點」去朝聖,可以說是時下最夯的旅遊方式。7 月 1 日同時也是香港回歸中國的 24 周年。在銅鑼灣,因為香港警方拒絕核可抗議活動的進行,一名臉戴英國國旗口罩、手持大面英國國旗的民主派抗議者在不敵警力的情形下,最後被數名警察一起架離現場。 相關閱讀:《刊載 26 年後「被歇業」 香港《蘋果日報》吹熄燈號》今年 6 月 24 日,香港《蘋果日報》在出版最後一份紙本報紙後,正式吹起了熄燈號。它的停刊,不只意味著香港就此少了一間媒體,更意味著香港社會如今又少了一股有力的批判聲音...... 在首都普里斯提納 (Pristina), 一年一度的同志大遊行正熱鬧進行中。畫面內的男子為活動現場的一份子,他在臉頰畫上了六色的彩虹愛心、手上還撐著明豔的彩虹雨傘。 相關閱讀:《奧運史上首位跨性別女將 紐西蘭舉重選手將出戰東奧》今年 6 月 21 日,紐西蘭公布了該國 2020 東奧的舉重選手名單,但其中一人卻引發了外界爭論 —— 她是哈伯德 (Laurel Hubbard), 也是史上首位獲選參加奧運的跨性別選手。在佛羅里達州的城鎮瑟夫賽德 (Surfside), 有 12 層樓高、40 年歷史的「尚普蘭塔南棟」(Champlain Towers South) 於 6 月 24 日突然無預警部分坍塌,裡頭的住戶根本不及逃生,造成 18 人死亡、145 人失蹤的慘劇。根據外媒報導,由於擔心尚普蘭塔南棟會出現二次坍塌的狀況,現場的搜救進度在 1 號這天一度停擺 15 個小時,直到當地時間的傍晚才又恢復正常運作。而美國現任總統拜登 (Joe Biden) 和第一夫人吉兒 (Jill Biden) 也於同一天來到了現場,除了向罹難者致意以外,也對不放棄希望、依舊奮力搜尋失蹤者的消防和急救人員表達了慰問。自今年五月底開始,加拿大多處「印地安寄宿學校」陸續遭到揭露,底下埋藏著大量的兒童骸骨,至今已經確認至少有上千位的原住民兒童無辜冤死於這些在 19、20 世紀時,由加拿大政府和宗教團體所主導、用來同化原住民青年的學校中。而在 7 月 1 日,同時也是加拿大的「加拿大日」(Canada Day), 加拿大多個城市都舉辦了「所有的孩子都很重要遊行」(Every Child Matters walk), 以表達對這個殘忍過往的譴責,和對逝去亡魂的痛心。本照則攝於曼尼托巴省 (Manitoba) 的省會溫尼伯 (Winnipeg), 一群民眾在遊行期間破壞並推倒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 (Queen Victoria) 的雕像。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間為 1837 年至 1901 年,意即她是在同化政策實施時的君主。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7 月 1 日這天還是英國黛安娜王妃 (Diana, Princess of Wales) 的 60 歲冥誕。在倫敦的肯辛頓宮 (Kensington Palace), 黛安娜王妃的兒子威廉王子 (Prince William, 圖左) 和哈利王子 (Prince Harry, 圖右) 為紀念她的雕塑進行了揭幕儀式。 相關閱讀:《哈利、梅根與歐普拉的世紀專訪 英國王室:重視兩人想法,將私下處理爭議》在卸下資深王室成員身分離開英國後,今年 3 月 7 日的這場專訪是英國哈利王子夫婦首度同台受訪。在這場專訪裡,兩人帶來了無數獨家的王室內幕,在震撼全球之餘,也讓英國王室身陷一場棘手的風暴。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喧囂過後,廚餘怎麼處理?——中興大學楊秋忠老師專訪
中研院院士、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楊秋忠,研發出了以酵素取代微生物的堆肥技術,將處理有機廢棄物變成堆肥的時間,從一到三個月縮短為三個小時內。不僅大幅提高生產效率,還解決了頭疼的臭味問題!楊秋忠說,以前常聽到人家說「燒苗」, 其實所謂的「燒」指的不是溫度太高,而是將未發酵過的廢棄物丟到土壤中,會造成植物受害,其中一個原因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及分解物質,搶去很多養分,例如氮、磷、鉀,導致土壤裡的營養比例失調,分解出的有機酸或酚酸,也會破壞植物的根系,作物便長得不好。 楊秋忠本身研究微生物多年,為何是用酵素來處理堆肥,而非微生物呢?楊教授解釋:「可以把微生物想像成是拿武器的軍人,需要有適當的環境才能打仗、分解,也需要時間作用,而酵素是『會作功的蛋白質』, 就像是飛彈,用來打有機廢棄物裡的『搗蛋成分』, 例如水,更直接、快速命中目標,因此我們稱為『標靶酵素』!」。 其實這套創新技術不只可以處理廚餘,任何可分解的有機廢棄物,例如枯枝落葉、家禽家畜糞便等,都可以轉化成有機質肥料利用。 楊秋忠表示,來源不同的酵素,功能差異很大,通常有機廢棄物的種類不外乎動物、植物以及少數的微生物,成分差異不大,因此重點在於找到要用何種酵素來處理,因此有所謂「酵素群」, 並非只有一種酵素,而是將各種工具組合起來去分解廢棄物。楊教授形容酵素就像是菜刀,是從微生物來的,就像是菜刀工廠,同樣功能的酵素,來源不同、穩定性便不同,需要長期篩選才能找到高效耐溫、保存性、功能好的酵素,從像是公司挑選人才一樣,而老師研究過的菌種從 100 多株,花了好幾年研究,到現在有 8000 多株,才從中找到最適合、耐用的。「所以說,研究是能量累積出的成果。」 然而不同酵素適合的環境不同,在處理有機廢棄物的過程中,要如何控制酵素的活性呢?楊秋忠解釋:「只要有水份,酵素就會作功,通常我們會把水分控制在 50%, 如果是乾燥的有機物就需要加水。且在研究時,已經先考慮了酵素的適應性、適合的環境,如溫度、酸鹼度的耐性等,一開始就在菌種庫裡尋找穩定性夠高的。」 楊秋忠說明傳統廚餘堆肥與 TTT® 法的不同,傳統廚餘堆肥生產時之所以會臭,是由於微生物分解過程產生的代謝物,HT2S 和有機胺、有機氮、氨氣等,造成二次汙染源,而這套技術採用酵素,在過程中便已經考慮除臭功能,翻轉了堆肥場總是彌漫著酸臭味的印象。且傳統堆肥需要廣闊的空間讓廚餘慢慢後熟,機具也須特殊防鏽處理,「相較於傳統堆肥,大約只要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積。」 此外,在有機廢棄物的處理結果也有很大的不同,假設乾重 100 公斤的廚餘,使用傳統堆肥法,大約只能得到乾重 60 公斤的堆肥,但 TTT® 法能夠轉化成 100 公斤的堆肥,且有機質含量幾乎沒有減少,製成率接近 100%, 但過去廚餘堆肥總有機質含量,大約會減少 30%~40% 。很多傳統堆肥場的屋頂容易腐蝕,經常需要更換,因為生產過程會排放氨 NH3, 所以傳統廚餘堆肥損失大約 40%~ 50% 氮肥,但這套技術並不會排放氨 NH3, 因此並沒有氨揮散及脱氮損失。 「我們技術的優勢便是,節省時間、空間,而且製成率高。」之前有報導說,楊秋忠過去數十年來,每天吃便當時留下一口飯菜拿來實驗,研究怎麼加速有機肥的製程。他笑著說,這些研究成果都不是兩三年就可以促成的,而是多年的累積。提及當初發展酵素堆肥法的動機,楊教授分享,過去經過堆肥場時,一陣風吹來,便聞到陣陣惡臭,其實小時候作農也會有廚餘堆肥,但都沒有堆肥場那麼臭,「因此我就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從基礎研究做起。」而因為微生物是土壤裡很重要的組成,因此楊教授剛回台灣時便從微生物開始研究。 楊秋忠回憶道,小時候生長在南投縣國姓鄉,當地的香蕉非常有名,以前的土地不需使用肥料、農藥,作物也都長得很好。1980 年代,他從美國學成歸國後,當時台灣流行使用化肥,學微生物及土壤的他認為長久之下會使土壤退化。為此,他感到非常憂心,並想要解決此問題,因此這四十年來,他便積極研究微生物肥料,以及快速生產有機質肥料的方式,因為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沃與否的第一個指標,跟土壤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生物性質都有密切關係。 「要解決一個大的問題,是長期思想、累積的經驗,最後才能夠找出方法,有了方法還要繼續測試,其中一定有困難要解決,慢慢一點一滴醞釀。」在研究過程中,就是不斷的試錯與突破。 「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找到最完美的,這都需要時間,所以遇到困難,就要繼續奮鬥。」楊教授分享,過去曾碰到想用玉米穗軸去做有機肥,一直無法分解,原本以為是酵素的問題,仔細看了配方後,覺得沒有問題,結果原因出在材料的光滑面,讓酵素無法接上,楊教授與其研究團隊便試著加水,後來發現,必須將玉米穗軸在作用的前一天泡水,才能用酵素處理。甚至之前有業者向楊教授請教如何處理生產抗生素的廢渣,含有很高的抗生素量,因此需要找出能分解或轉化抗生素的材料,當時各種方法都是都試試看,最後有找到解決方法。 發展至今,楊教授表示,有機肥就像是糧食,人和動物都能吃,只是內含成分不同,需要調配其他營養,因此只要是生長作物的土地,都能使用有機肥,但所需的用量及營養調配不同。因為是有機物,會釋放出氮、磷、鉀等,不同廢棄物會有比例上的差異,例如木屑做成的有機肥,氮含量較低,若單純使用植物會缺氮,所以需要再搭配氮肥使用。 「肥料適合不適合,在於會不會用。」因此楊教授最近開始教產業界,如何使用這套新技術,從廢棄物處理到真正用到土地上的整個過程。首先將有機廢棄物快速生產成堆肥,解決臭味、環保等問題,再來「優化」, 如何調配營養比例,第三步則是教「如何用到土地上」, 一公頃需要多少有機肥等。除了改善堆肥場惡臭、空間等問題外,其實 TTT® 技術也能夠對人類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 —— 糧食不足及氣候變遷等有所幫助。 如上述提及,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第一指標,若增加土壤裡的有機質,便可以使作物好好生長,產量增加,解決目前人口增加、糧食不足的危機。楊秋忠說明,現在作物的產量不好、容易生病,其實是因為土壤條件不好,有機質是控制土壤地力的指標,例如全台灣有兩千多萬噸的有機廢棄物,真正送到堆肥場的總量不到十分之一,傳統堆肥生產又耗時,這樣的情況下,若使用我們的技術,能快速將有機廢棄物生產成肥料。 全世界的垃圾裡大約含有 30%~40% 的有機廢棄物,因此楊秋忠想,若讓這些都回到田裡去,對糧食的生產會有很大的幫助,若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容易生病,這也是為什麼大量使用化肥會使土地退化,除了營養不平衡、酸化等,化肥也會讓土壤中的有機質被大量分解,地力變差,作物生長便不好。除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外,這套新技術還能減少溫室氣體回到大氣中,例如我們不吃的那些稻稈要如何處理,若到焚化爐燒掉會產生溫室效應氣體,若是埋到土裡也會釋放出甲烷 CH4 。「目前我們已經在發展的技術,是把有機廢棄物放回土壤裡,變成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腐植物質,便是『碳儲存』(carbon storage) 的概念。」此技術也已經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楊教授解釋,他有計算過,全世界有幾億公頃的土地,若每公頃的土壤都增加 1% 的有機質,大約可以儲存 60 Gt (兆噸) 的碳,全世界植物光合作用固碳的量大約是 120 Gt (兆噸) , 影響將近一半。最近也在計算,台灣大約七、八十萬公頃的農業用地,若以我們的技術,一樣每公頃增加 1% 有機質,幾乎等於森林固碳的能力。因此他認為,以此作法來固定二氧化碳,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解方之一,雖然多少還是會回到大氣,但目前的技術已經有點眉目,未來希望能發展出更穩定、精進的方式,將有機廢棄物變成腐植物質。 楊教授笑稱自己是思想家,光是要怎麼把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抓下來,就想過很多方法,例如造一個風洞捕捉。後來想到,應該要從土壤根本解決,把碳留在土壤裡。這套新技術不只化解有機堆肥生產過程的困難,也能夠對環境有貢獻。而未來酵素堆肥法會往什麼方向發展呢?楊教授表示,希望這個技術能大量應用到全世界。 「我們認為,目前的農業土壤正在退化中,因化肥的大量使用,我很擔心這個問題,若現在不解決,未來五十年後,糧食生產會面臨很大的危機。」楊老師在農試所的實驗田做了 25 年的實驗,看到化學肥料造成的問題,因此他認為,若人類再不重視土壤、保護土壤,未來在農業及糧食上都會遇到問題。楊秋忠解釋,全球已經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土壤退化了,唯一的解決方法便是增加有機質,將有機廢棄物變成肥料,回到土壤裡,才能使土地肥沃回來。 楊秋忠希望 TTT® 技術能夠拯救全球正在退化的土壤,並穩定糧食生產,同時解決廢棄物造成的環保問題,以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緩氣候變遷。 楊教授最後總結:「作為科學家,我常會想,我的研究能幫助世界解決什麼問題?希望幫助的不只是台灣的土地,而是全世界的。」
二手衣也可以很酷 歐美Z世代瘋轉售
2020 年 3 月,2019 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 疫情在全球大爆發,許多國家政府宣布封城,宣導盡可能在家上班。一瞬間,西裝、洋裝、高跟鞋、套裝等上班裝束都不再必要。舒適的居家服取而代之成為日常,頂多在視訊會議時套上一件襯衫,下半身怎麼舒適怎麼來,正裝被束之高閣。受疫情影響,有些人收入減少,開始思考拿衣物變換現金;有些人則是消費習慣改變,對珠寶首飾與華美服飾的需求下滑,轉而追求提升生活質感的物品。與其購買一枚戒指,不如購入一套沙發;比起一套洋裝,一套鍋具更加吸引人。購買衣物的預算相對降低,二手衣因此成為不錯的選擇。種種改變,導致民眾對衣服斷捨離,大量服飾流入二手市場。英國文藝學會 (RSA) 委託研究發現,在疫情期間,28% 民眾比平常更常使用二手物品或衣物,且有 35% 女性計劃未來不再買那麼多衣服。這些都導致民眾對時尚的看法,從大量生產、模板一致的快時尚,轉往追求獨特性更高、永續性更佳的物品。此外,從 2020 年起,英國許多非必要商店無法開門營業長達數個月,許多商店因此敲下喪鐘。疫情影響商機固然是原因之一,另一大主因也是實體店面逐漸不敵網路競爭。二手市場興起,加上網路購物在疫情下成為主流,使得二手購物應用程式 (App) 如二手衣平台 Depop 蔚為風行。Depop (@depop) 分享的貼文同樣都是販售二手衣,但英國二手衣平台 Depop 主打讓使用者可以在上頭挖掘獨特商品、避免浪費資源的策略,順利博得了許多新世代使用者的芳心。Depop 創立於 2011 年,總部位於倫敦,被譽為 Z 世代的時尚寶典。Z 世代指的是 1990 年代後期到 2000 年後出生的人,他們出生時網路蓬勃發展,從小接觸手機、平板、電腦,對於網路購物毫無隔閡。Depop 主打讓人挖掘「獨特」商品,同時避免資源浪費,恰好迎合新世代愛環保的想法。根據統計,Depop 目前超過 3,000 萬名註冊用戶當中,超過 90% 的年齡在 26 歲以下,屬於手機中毒的 Z 世代。VOGUE BUSINESS 編輯基特拉柯恩 (Kati Chitrakorn) 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表示:「現在孩子們的時尚不在於合不合身,而是這身衣服能不能展現出他們的個性。能把便宜的物品升級、客製化、重新利用,而不是捨棄,這讓年輕人感覺參與了某種行動。」疫情下,在網路上買賣二手衣更為風行。Depop 發言人表示:「Z 世代想要獨特性與減少浪費,Depop 讓他們一箭雙鵰。」在疫情爆發前,市場上約有三分之二的衣服從實體店售出,但有想法的 Z 世代早就開始在 Depop、Poshmark 等二手交易平台挖寶。疫情爆發後,這些網站的業績更是長紅。像是 Depop 在疫情爆發不久後的 2020 年 4 月,瀏覽量爆增 90%。Depop 在歐美風行,受美國網購平台 Etsy 看好。美國電商平台 Etsy 近期出價 16 億美元 (約新台幣 443.6 億元) 收購 Depop, 預計今年第三季內完成收購交易。Etsy 執行長席佛曼 (Josh Silverman) 表示,他預計這股二手熱潮即使在疫情過去後仍將持續發燒,而 Depop 培養出的「熱情粉絲群」將會是消費主流。根據 Etsy 統計,美國 Z 世代青年熱愛訪問的購物平台當中,Depop 位居第 10 名。Etsy 創立於 2005 年,用戶層平均年齡 39 歲,主打手工藝品,一直尋求吸引更年輕族群,並打入二手衣市場,收購 Depop 無疑是一條捷徑。Depop 目前在全球 150 個國家都有用戶,其中 200 萬名活躍用戶去年創下 6.5 億美元銷售額。Depop 目前觸角伸向全世界,除了倫敦之外,在曼徹斯特、紐約、洛杉磯和雪梨都設有辦公室,員工 400 人。被收購之後,Depop 總部將繼續設在倫敦,並由現有團隊獨立運營。儘管 Depop 似乎前景看好,也不是毫無隱憂。部分老用戶發現,原本提倡低廉又可重覆利用的二手衣平台,成為有心人的淘貨基地,購買目的不再是追求獨特時尚,而是用來盈利,導致價格的高檔化 (gentrification)。二手衣平台的價格高檔化,起因部分經營部落格或 YouTube 頻道的用戶在平台上購買超出所需的物品,用來造型搭配,吸引點閱率。另有用戶特意購買大尺碼衣物,利用多餘布料進行修改,種種行為都在不經意間提升了售價,畢竟自由市場,有競爭就會讓價格上升。這讓想以低價購入二手衣,或是尋找市面上較少的大尺碼衣物的用戶,反而被排擠出平台,而這種過度消費的行為,也偏離平台設立初衷。
三年整修大功告成 義大利羅馬競技場「後台」揭開神秘面紗
自從西元 523 年,義大利羅馬競技場 (Colosseum) 的最後一場演出結束後,這座競技場的光環就逐漸褪色,人們也慢慢遺忘了競技場底下那一連串複雜、又充滿無數巧思的地下空間 (hypogeum)。所幸在義大利精品品牌 TOD’S 的贊助及 80 多位考古學家 3 年多來的努力下,最近這塊隱身於羅馬競技場底下,默默協助無數表演、角鬥士格鬥能順利進行的地下空間總算修復完成,人們也得以一窺羅馬競技場「後台」的神秘樣貌。基本上,羅馬競技場的這塊地下空間就像是競技場的「後台」一樣,主要由許多走廊交錯構成,有些區塊還有類似電梯的裝置,可以由底下將角鬥士、野獸送到競技場上,而這個佔地約半公頃的「後台」, 正是當年籌辦人獸相鬥、角鬥士互搏的人讓表演如此精彩的秘密之一。「這塊地下空間讓主辦表演的人能為演出多添上更多驚喜、懸疑之處,」德國考古學研究所 (German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的研究人員貝斯特 (Heinz-Jürgen Beste) 表示:「場上的角鬥士不會知道下一頭獅子會從哪裡出現,甚至不會知道究竟會出現一隻、兩隻,還是三隻獅子。」事實上,早在 2010 年,羅馬競技場就已經開放遊客可以到競技場底下參觀這個地下空間,不過當時僅開放了一小塊區域而已。在 2018 年,時任義大利文化部長的弗朗切斯基尼 (Dario Franceschini) 提出了一項大膽、且引發部分民眾批評的政策,他決定引入民間企業的資金來協助修復羅馬市內的古蹟,而羅馬競技場的「後台」修復計畫也名列其中。儘管面對部分反對者的批評,但這項修復計畫依然順利展開。過去 3 年多來,總共有超過 80 多名考古學家、建築師和工程師一起投入修復工作中,從清潔遺址表面髒污、藻類、地衣等開始,到整修構成這塊地下空間的磚頭、人字形嵌磚等,努力「讓這座廣受世界各地人們喜愛的遺址可以再次獲得人們的關注」, 為修復計畫出資的義大利精品品牌 TOD'S 董事長德拉瓦萊 (Diego Della Valle) 說道。羅馬競技場的主任魯索 (Alfonsina Russo) 也透露,這項工程其實沒有外界想像中容易,因為「羅馬競技場的轉變時常照著不同帝王的口味走,因此修復工作其實得耗費大量精神」。不過考古學家們也沒有空手而回,修復過程中他們也獲得了不少有關競技場當初興建,以及有關西元 523 年競技場最後一場演出的資訊。Rome's ancient Colosseum is getting a high-tech shapeshifting arena floor in 2023 pic.twitter.com/qlIKDKjod4 除了修復,義大利政府還打算替羅馬競技場興建一塊高科技的伸縮地板,讓未來的羅馬競技場可以更貼近它的原貌。圖為該地板的示意動畫。在修復好地下空間後的羅馬競技場現場,義大利文化部長弗朗切斯基尼相信自己當初的主張是合理的,他說:「採用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方式是正確的。這項計畫非常重要,也展示了一間將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公司如何回過頭來投資在母國的文化藝術保護計畫中。」而現在羅馬市內除了剛整修完的羅馬競技場,義大利時尚品牌 Fendi 出資整修的特雷維噴泉 (Trevi Fountain)、寶格麗 (Bulgari) 出資修復的西班牙階梯 (Spanish Steps), 也都同樣是政府與民間合作修復的成果。不過,可別以為羅馬競技場的修復計畫就這樣大功告成了。事實上,整修羅馬競技場的地下空間只是 TOD'S 贊助的三階段修復計畫中的第二階段,先前第一階段清理了羅馬競技場的外觀、第二階段修復了競技場的地下空間,預計在 2024 年完工的第三階段則打算修復羅馬競技場的無數迴廊並更新照明設備,以及增建一個新的遊客中心。與此同時,羅馬競技場還有另一項更驚人的計畫將同步進行。上個月,義大利文化部宣布要重建羅馬競技場中央的木頭地板,預計將採取活動式的設計,以免新整修的地下空間從此不見天日。一待新地板完工,人們除了能目睹一個更貼近原貌的羅馬競技場,表演者、藝術家們也有望能在競技場內舉辦音樂會等文藝活動。
【地球 24小時】06/30 到站請下車
在雪梨環形碼頭地鐵站,一隻鴿子大搖大擺地走下車廂,目前當地因為封城的關係,居民除了必要理由外都不能離家,讓大眾交通工具上一片空。為了防堵 COVID-19 Delta 病毒可能造成的疫情爆發,包括大雪梨地區 (greater Sydney)、中央海岸 (Central Coast)、藍山 (Blue Mountains)、臥龍崗市 (Wollongong) 等地,都從上周六 (26) 開始實施封城措施,且要一路封到 7 月 9 日。然而,依舊有民眾違反防疫規範、私自離家,像是報導中這兩位在沙灘做全裸日光浴被鹿追的男子。 相關閱讀:《在沙灘做全裸日光浴被鹿追 澳洲兩男違反封城令遭罰》在過往遊人如織的普吉島 (Phuket), 今年 39 歲的單親媽媽米琪 (Pimonta "Micky" Suksaen) 來到海灘上叫賣,她開的餐廳因為 COVID-19 疫情的關係,生意一落千丈,現在唯有希望政府大力推行的「普吉沙盒」觀光計畫能成功,讓當地觀光業可以重返榮景。根據「普吉沙盒」觀光計畫的規定,現在凡持有疫苗注射證明和篩檢陰性證明的外國觀光客,都可以入境普吉島不用隔離。而在他們入境普吉島的那一刻,他們必須下載一款政府規定的 app, 好讓政府掌握他們的行蹤。 相關閱讀:《有吃有玩兼防疫,曼谷推出米其林美食觀光巴士》受到 COVID-19 疫情的影響,泰國的觀光業迎來寒冬般的一年。今年三月,便有觀光業者看上國旅商機,推出了「美食觀光巴士」來吸引旅客上門。在仰光惡名昭彰的永盛監獄 (Insein prison) 外,民眾焦急地等待當局釋放他們的親友。30 號這天,今年 2 月 1 日發動軍事政變的緬甸軍政府宣布,它們將陸續釋放被關押在全國各大監獄的囚犯,人數加起來超過兩千人,這些人當中不乏反政府民眾以及記者。不只如此,軍政府高層也宣布對參與反政府活動的演員和名人撤訴。 相關閱讀:《「我要回家了」緬甸軍政府大釋囚 兩千多名民眾獲釋》在馬尼拉街頭,適逢菲律賓總統杜特蒂 (Rodrigo Duterte) 任期最後一年,大批民眾一路遊行到總統府馬拉坎南宮 (Malacanang Palace), 要求當局停止法外處決,不要再未審就殺人,讓許多無辜民眾枉死。 相關閱讀:《菲律賓塔拉克母子爆頭案:鄰居與惡警起口角遭近距離槍殺》去年 12 月,菲律賓發生一起警察近距離開槍射殺鄰居母子的事件,整個過程都被目擊者拍攝下來並上傳到網路,點燃了民眾對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放任惡警橫行的怒火,網路上也出現「# 警察是恐怖分子」、「# 停止殺人」等標籤。在雅加達,一名戴著口罩的男子走過了同樣戴著口罩的「Ondel-ondel」人偶。「Ondel-ondel」人偶是印尼傳統文化的一環,通常倆倆出現,負責炒熱節慶的氣氛或是作為迎賓之用。 相關閱讀:《印尼防疫鬼主意 半夜「Pocong」逛大街 民眾嚇到不出門》世界各地慘重的 COVID-19 確診及死亡案例還嚇不倒你,仍然出門趴趴走?沒關係,既然你不怕數字,那就放鬼嚇到你不敢出門!在賓州的埃爾金斯公園 (Elkins Park) 社區,1980 年代主演情境喜劇《天才老爹》(The Cosby Show) 走紅的黑人喜劇演員比爾寇斯比 (Bill Cosby) 朝天比出勝利的 V 型手勢,賓州最高法院以程序正義等原因翻轉了針對他的性侵指控,讓已經入獄服刑的他可以即刻獲釋。 相關閱讀:《「不確定的話就忍住」瑞典修訂性侵法 要求更明確合意基礎》自從 2017 年 10 月好萊塢大製片韋恩斯坦 (Harvey Weinstein) 的性侵醜聞爆發後,許多性侵受害者紛紛站出來說出他們的經歷,這起事件也讓瑞典政府重新審視關於性侵的種種規範。在南半球最大的城市聖保羅 (Sao Paulo), 一名原民女子當頭淋下象徵「鮮血」的紅水,抗議政府提出的土地改革方案「PL 490」。「PL 490」將限縮原住民對部分特定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並可能對商業性農業和採礦業開放受保護的原住民土地,因此引發當地原住民極大的反彈,他們認為「PL 490」不僅違憲,更踐踏了人民的土地權利。 相關閱讀:《原住民的存亡關頭 巴西部落的防疫困境》在 COVID-19 的威脅下,巴西原住民們再度來到一個族群存亡的十字路口...... 在香港國際機場,一名女子緊緊擁抱她的朋友,目送她飛往英國展開新人生。近日,隨著香港政府利用《國安法》對言論自由和民主的箝制越來越嚴重,不少擁有英國護照的香港民眾決定離開香港,前往英國展開新人生。 相關閱讀:《刊載 26 年後「被歇業」 香港《蘋果日報》吹熄燈號》上個星期四 (24), 香港《蘋果日報》在出版最後一份紙本報紙後,正式吹起了熄燈號。它的停刊,不只意味著香港就此少了一間媒體,更意味著香港社會如今又少了一股有力的批判聲音...... 在巴格達一處冰磚工廠內,一名工作人員正在準備要放上市場賣的冰磚。 相關閱讀:《SONY「用穿的冷氣」上市 瞄準日本上班族》今年夏天,你想好怎麼消暑了嗎?不妨參考一下「用穿的冷氣」吧!在蘇格蘭第一大城格拉斯哥 (Glasgow),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右一) 和安妮長公主 (Princess Anne, 右二) 一起參與當地社區的 BBQ 行程。 相關閱讀:《Netflix 影集《王冠》中的「巴摩拉城堡測試」是真的嗎?》在 Netflix 描寫英國王室的影集《王冠》(Crown) 中,提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會邀請達官顯貴和親友前往位於蘇格蘭的巴摩拉城堡 (Balmoral Castle) 度假,並藉此觀察受邀賓客是否和自己同一掛、是否能參透王室交際往來的潛規則,這樣的邀請也被外人稱作「巴摩拉城堡測試」。不過,現實世界中真的有「巴摩拉城堡測試」嗎?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5,000年前神秘病逝 拉脫維亞出土人類鼠疫「第零號患者」
大約在距今 5,000 多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時代時的拉脫維亞,一名 20 來歲、平時以狩獵採集維生的男子,在身體不適好一陣子後不幸病逝。他的夥伴們雖然不知道他的死因,但還是慎重地將他安葬。在 5,000 多年後,德國基爾大學 (University of Kiel) 生化學家兼考古學家克勞斯喬拉 (Ben Krause-Kyora) 等一行人意外在他體內發現了鼠疫桿菌 (Yersinia pestis) 的 DNA 片段,其他相關證據也足以說服他們相信,這名男子當初正是死於鼠疫 —— 也意味著他成了目前人類已知最早的一位鼠疫病患。「他應該是被某種嚙齒類的動物咬傷、感染了鼠疫桿菌,接著在幾天 —— 也有可能是幾周後 —— 因敗血性休克 (septic shock) 而離世。」克勞斯喬拉推測道。有趣的是,其實德國生化學家克勞斯喬拉一行人一開始並沒有打算調查他的死因,當初研究團隊只是想藉由分析這名男子的基因,好確定他與另外幾具在附近出土的遺體間的親緣關係,這才意外在他身上發現鼠疫桿菌的 DNA 片段、進而找出他的死因。既然從他身上發現了鼠疫桿菌,考古學家們不免也好奇,這名男子身上的鼠疫桿菌是否也曾在 5,000 多年前的歐洲引爆一場堪比中世紀黑死病規模的鼠疫疫情?但在進一步對發現的鼠疫桿菌進行分析後,克勞斯喬拉發現,儘管這名狩獵採集者身上的鼠疫桿菌與導致黑死病的鼠疫桿菌有一定的相似度,可是它仍缺乏了使其可以藉由跳蚤快速傳播的基因 —— 意味著它應該不太可能像後來的鼠疫桿菌一樣,在短時間內引爆大規模的鼠疫疫情。有鑑於此,克勞斯喬拉也推測當初就算曾有鼠疫疫情,應該也比較可能是在不同的狩獵採集者、游牧者或是農夫團體間傳出零星個案,不太可能是像黑死病那樣大規模而廣泛的鼠疫疫情。而克勞斯喬拉的這項說法,也挑戰了目前考古學家對 5,000 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歐洲人口突然驟降事件的解讀。先前考古學家們大多認為當初應該是曾發生了一場頗具規模的鼠疫,這才導致人口大幅下滑,但克勞斯喬拉在綜合考量這名男子身上的鼠疫基因、男子被謹慎安葬及附近出土的遺體身上並沒有檢測到鼠疫桿菌等眾多因素後,反而相信造成當初人口驟降的關鍵應該不是鼠疫,而是氣候變遷。他的這項看法也得到未參與研究的澳洲阿德萊德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演化生物學家拉馬斯 (Bastien Llamas) 的支持,拉馬斯說道:「我們需要在一個廣大的地理範圍內發現大量墓葬,時間還得相差無幾,才能得到當時曾發生瘟疫的結論。」不過,也並非所有同行都被克勞斯喬拉的看法給說服,未參與研究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考古學家拉斯穆森 (Simon Rasmussen) 便指出,先前的研究顯示同時期的歐洲發生了大規模的人類定居、貿易和人口流動,因此人類彼此間的互動增加仍有可能造成鼠疫傳播、進而引爆大規模的疫情導致人口驟降,「瘟疫說」的可能仍未完全被推翻。
「我要回家了」緬甸軍政府大釋囚 兩千多名民眾獲釋
周三 (30), 今年 2 月 1 日發動軍事政變的緬甸軍政府宣布,它們將陸續釋放被關押在全國各大監獄的囚犯,人數加起來超過兩千人,這些人當中不乏反政府民眾以及記者。不只如此,軍政府高層也宣布對參與反政府活動的演員和名人撤訴。緬甸軍政府發言人紹敏通 (Zaw Min Tun) 表示,這次獲釋的囚犯大都因參與反政府示威活動而遭控煽動叛亂罪。紹敏通說:「總計有 2,296 人獲釋。他們雖然有參與反政府示威活動,但他們並非扮演要角。他們沒有參與暴力行動。 」在得知緬甸軍政府即將放人的消息後,以關押異議分子和惡劣衛生環境臭名昭彰的仰光永盛監獄 (Insein Prison) 前充滿殷殷期盼的民眾,他們參與反政府活動的親友大都被送到了永盛監獄,而永盛監獄典獄長紹紹 (Zaw Zaw) 表示,他們這裡至少會釋放 700 名囚犯。根據當地媒體釋出的畫面,可以看到一名女子站在永盛監獄的金屬路障前祈禱,她身邊都是和她一樣在等待的人群。在畫面的另一頭,則可以看到一名年長的女性坐在地板上,手上拿著丁香準備送給獲釋的親友。在緬甸傳統中,送人丁香代表慶祝對方獲勝的意思。而在社群媒體上流傳的影片可以看到,一大群民眾從載運囚犯的大型巴士上走下來,並且面帶微笑地向迎接的親友揮手。在這批獲釋囚犯中,可以看到緬甸獨立媒體《今日緬甸》(Myanmar Now) 的記者凱宗暖 (Kay Zon Nway) 緩緩走出,她因為報導反政府示威活動的關係,從今年 2 月 27 日被逮捕後已經 124 天沒有回家。她也遭控煽動叛亂罪,若屬實將判有期徒刑兩年。在永盛監獄外,凱宗暖在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時說:「我已經被關了超過四個月。說到我經歷的這些事... 真的很多。晚點我會全部跟你說,現在我要回家了。我有很多話要說。」聽到凱宗暖歸來的消息,《今日緬甸》主編綏溫 (Swe Win) 表示:「凱宗暖就像許多其他的政治拘留犯一樣,她被不公平地逮捕。她在監獄中受了很多苦,但今天我很開心看到她精神不錯。」在緬甸軍政府大規模釋放反政府民眾的同時,部分運動人士表示,這一定是軍政府的陰謀,它們想藉此分散國際社會的注意力,讓外界不要注意到當局仍在鎮壓反政府民眾。自從緬甸軍政府掌權以來,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緬甸的鄰國都不斷向緬甸施壓,要求他們釋放上千名反政府民眾。今年四月,緬甸軍政府曾向鄰國承諾會與反政府民眾展開對話、終結暴力並且釋放被拘留的民眾,而這個承諾在周三總算部分兌現。目前待在泰國活動的緬甸非營利組織「政治犯援助協會」(The 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AAPP) 表示:「今天緬甸軍政府釋放囚犯的行為是為了讓軍政府看起來好像已經放鬆壓迫,但並非如此。」「事實上,軍政府正在騰出空間關押更多囚犯,並且增加更多酷刑下的受害者。那些現在還待在監獄的人會比獲釋的人遭受更嚴重的折磨。」根據「政治犯援助協會」的統計,自從緬甸軍事政變後,總共有 6,421 人被逮捕拘留,當中包含和平抗議的民眾、政治人物、醫護人員、社群網紅、演藝人員以及記者。此外,至少有 883 名反政府人士被軍政府殺害,裡頭不乏年幼的孩童。對此,軍政府將社會動盪、人民喪命歸咎於所謂的「恐怖分子」—— 翁山蘇姬 (Aung San Suu Kyi) 所創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NLD) 的支持者。「欽邦人權組織」(Chin Human Rights Organisation) 工作人員撒賴札烏陵 (Salai Za Uk Ling) 表示,緬甸軍政府現在大規模放人「一點意義都沒有」, 只不過是想要安撫國際社會,現在到處仍有反政府民眾遭逮捕。「除非當局停止這種違法的濫捕,否則我們仍會面臨一樣的問題,人們連待在家中都不會感到安全。」撒賴札烏陵說。除了釋放兩千多名被拘留的反政府民眾,緬甸軍方旗下的苗瓦迪 (Myawaddy) 電視台在周二 (29) 報導到,當局對 24 名遭控煽動叛亂罪的名人撤訴,因為這些名人之所以會參與反政府示威活動,是「外部因素」所導致的結果,至於什麼是「外部因素」, 緬甸軍政府沒有進一步說明。而在同一天,緬甸前國務資政翁山蘇姬的官司也有新進展,自從緬甸軍政府發動政變後,翁山蘇姬便被軍政府軟禁在家聽候審判。緬甸軍政府指控今年 76 歲的翁山蘇姬犯下的罪行無所不包,包含賄賂、違反 COVID-19 防疫規範、非法持有雙向無線電對講機、煽動叛亂罪等等,上述都被翁山蘇姬的代表律師團否認。翁山蘇姬律師團首席律師金蒙紹 (Khin Maung Zaw) 表示,檢方提出的證據根本不合格,然而法官並沒有駁回,依舊讓檢方呈到法庭上。這些證據包含幾封信件,檢方表示,這幾封信件是翁山蘇姬所屬的全國民主聯盟政黨所發,並且在社群媒體上廣傳,內容包括呼籲各國大使館不要承認軍政府。除了這幾封信,還有一些根本無法證明來自全國民主聯盟政黨的文件。金蒙紹說:「這些文件上面根本沒有簽名,檢方從網路上擷取了這些文件,他們沒有解釋如何擷取、使用了哪一種技術... 他們就這樣呈給法官,這正是我們反對的原因。」與此同時,翁山蘇姬也透過律師敏敏索 (Min Min Soe) 向大眾喊話,鼓勵民眾「拜託團結一心」。對於翁山蘇姬遭控的種種罪名,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敏昂來 (Min Aung Hlaing) 在接受俄國《衛星通訊社》(Sputnik) 採訪時直言,翁山蘇姬的命運並非掌握在他的手上。「我不是法官,我說不準會發生什麼事,我也無法下令要怎麼處置她,」敏昂來接著說:「法官會好好依法處理,然後根據法律的要求決定她會發生什麼事。」
裙襬飄飄引爆居民分歧 瑪麗蓮夢露雕像重返美國加州
周日 (20), 美國加州的棕梠泉市 (Palm Springs) 舉辦了一場揭幕典禮,正式宣告一尊已故女星瑪麗蓮夢露 (Marilyn Monroe) 的大型雕像作品《永遠的瑪麗蓮》(Forever Marilyn) 重返棕梠泉市。按照當局的規劃,這尊裙襬飄飄的雕像日後將擺在棕梠泉市美術館 (Palm Springs Art Museum) 前、面朝著棕梠泉市的主幹道棕梠峽谷大道 (Palm Canyon Drive)。沒想到在揭幕典禮當天,現場雖然擠滿了人,但當中卻有好一部分人是帶著標語、大聲公的示威者,他們的抗議聲有時甚至蓋過了台上麥克風的聲音。「我們的目標就是打斷活動,並表達出我們的不滿。」由當地反對雕像的居民組成的「重新安置瑪麗蓮委員會」 (the Committee to Relocate Marilyn,CReMa) 共同創辦人門拉德 (Chris Menrad) 說道。在揭幕典禮當天,台下聚集了許多反對這尊雕像的示威者。《永遠的瑪麗蓮》是一尊高約 7.9 公尺的雕像,出自美國已故藝術家約翰遜二世 (Seward Johnson II) 之手。當初他自 1955 年瑪麗蓮夢露在電影《七年之癢》中的一個畫面得到靈感,進而製作出這尊裙襬飄飄的雕像。在 2012 年至 2014 年期間,《永遠的瑪麗蓮》一連在棕梠泉市展示了 26 個月,接著便不斷在全美各地巡迴展示,並在所到之處引發爭議、同時也帶來大量曝光。而這也正是棕梠泉市的旅遊業者 PS 度假村 (PS Resorts) 願意砸錢,將《永遠的瑪麗蓮》請回棕梠泉市的重要原因。PS 度假村的董事長達達 (Aftab Dada) 聲稱,在 2012-14 年的展期當中,《永遠的瑪麗蓮》為棕梠泉市賺進了上百萬美元的收入,「為棕梠泉市市中心的商家們帶來巨大的幫助」。「而且在 2012、13、14 年期間,社群媒體還未如此蓬勃發展。」達達表示。「我代表絕大多數的棕梠泉市居民說句話,這裡每個人都十分樂見《永遠的瑪麗蓮》重新回到棕梠泉市。」現年 77 歲的棕梠泉市居民麥克德莫特 (John McDermott) 說道:「這對我們的社區有好處、對我們市的商業也有好處。它將會成為棕梠泉市的艾菲爾鐵塔 (Eiffel Tower)。」然而,包括重新安置瑪麗蓮委員會、婦女遊行基金會 (Women’s March Foundation,WMF) 等一眾反對《永遠的瑪麗蓮》的居民卻不這麼想,因為在他們眼中,這尊雕像充斥著剝削女性、厭女的意味。「這尊 7.9 公尺高的瑪麗蓮雕像是設計來讓參觀者從她的雙腿間穿過、看看她的裙底風光,甚至是拍張她屁股的照片取樂,」婦女遊行基金會的執行長蓋雷卡 (Emiliana Guereca) 說道:「這尊雕像充滿性別歧視、剝削女性和厭女的意味......, 我們要求這尊雕像必須被移走。」另一個反對《永遠的瑪麗蓮》雕像的組織「# 我也是瑪麗蓮」(#MeTooMarilyn) 則提到,瑪麗蓮夢露「會希望人們視她為一位藝術家,而不只是一個性的象徵」, 還批評棕梠泉市的決定形同「玷污」了人們對瑪麗蓮夢露的記憶。「我個人很景仰瑪麗蓮夢露作為一名藝術家與流行文化代表人物的身份,但我不認為這尊雕像會是她的最佳代表。」重新安置瑪麗蓮委員會的共同創辦人圖爾克 (Trina Turk) 說道。如今,反對者們依舊試著透過打官司、連署等方式,希望能讓雕像《永遠的瑪麗蓮》別再出現在棕梠泉市。圖中示威者的標語上寫著:「瑪麗蓮去哪都行,就這裡 (棕梠泉市) 不行。」反對這尊雕像的還不只棕梠泉市的居民們,就連棕梠泉市美術館的四位歷任館長,也曾多次在當局傳出要將雕像擺在美術館門口的消息後公開反對,批評這麼做形同是「公然的性別歧視」。「當你從博物館走出來,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尊 7.9 公尺高的瑪麗蓮夢露雕像,整個臀部和內褲還都暴露在外。」前任館長格拉喬 (Louis Gracho) 在去年受訪時就批評道:「美術館每年會接待超過 10 萬名學齡兒童,把這麼一尊物化女性、充滿性意味和不尊重的雕像擺在這裡,又會向我們的年輕人、參觀者及社區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歷任館長們的想法也受到了許多策展人的支持,先前雙方還一起發佈了公開信,聲稱當局的決定明顯「破壞了美術館日常藝術對話的嚴肅性」。目前,反對這尊雕像的居民正用盡各式各樣的辦法希望能讓《永遠的瑪麗蓮》離開棕梠泉市,現在網路上已經出現了一份獲得超過 4 萬人的連署,重新安置瑪麗蓮委員會也正積極的與棕梠泉市當局及出資的 PS 度假村打官司,同時還額外募到了一筆超過 7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96 萬 9,800 元) 的資金,可以在日後用來當作這尊雕像的搬家費。「即使這會意味著一再的上訴,我們也會用盡各種法律途徑。與此同時,我也不認為 (反對居民們) 的抗議會就此結束。」重新安置瑪麗蓮委員會的共同創辦人圖爾克堅定地表示。
在沙灘做全裸日光浴被鹿追 澳洲兩男違反封城令遭罰
在澳洲的新南威爾斯州 (New South Wales), 為了防堵 COVID-19 Delta 病毒可能造成的疫情爆發,包括大雪梨地區 (greater Sydney)、中央海岸 (Central Coast)、藍山 (Blue Mountains)、臥龍崗市 (Wollongong) 等地,都從上周六 (26) 開始實施封城措施。直到下周五,也就是 7 月 9 日前,當地居民除了必要的理由外都不得離開自家,然而上周末卻出現了讓人意想不到的違規案例。周一 (28), 新南威爾斯州警察局長富勒 (Mick Fuller) 在記者會上向媒體表示,在周末開罰的 44 名案例中,有兩人是因為跑去偏遠沙灘做日光浴而被逮的,但他們之所以會被發現 —— 又或是說他們之所以「主動」向警方「投案」, 則是因為一個大意外:他們被鹿追了。「他們被一隻鹿嚇了一跳,跑進國家公園並因此迷路,」富勒說:「他們不只需要緊急服務的協助和警察的救援,最後還雙雙收到了 1,000 澳幣 (折台幣約 2 萬 960 元) 的罰單。」next level signing 1. while sunbathing naked 2. startled by 3. a deer pic.twitter.com/xO0QqJ15sQ 在新南威爾斯警察局的記者會直播中,手語主播的表情與動作也意外成為了觀眾的焦點。本貼文三張照片中的動作,代表的意思分別是:「裸身曬日光浴」、「被嚇到」和「一隻鹿」。警察局長富勒透露,兩名男子打電話求救,並表明自己被困在皇家國家公園 (Royal National Park) 一處沙灘旁的灌木叢裡,認不得方向,緊急救援小組因此搭乘警方提供的救難直升機,出動前往搜尋。最後,他們在一處步道上找到一名全身赤裸的 30 歲男子,之後不久又找到了另一名「半裸」的 49 歲男子。澳洲警方並沒有透露「鹿」到底是怎麼嚇到這兩人,而他們又為何會跑到樹叢裡躲藏,但警察局長富勒表示「要立法阻止笨蛋是很難的一件事」。「這很顯然地是讓民眾在沒有適當理由的情況下處於風險中,而且我認為,除了這一點以外,他們在國家公園裡迷路,也同樣是在浪費重要的救護資源,他們應該要為此感到丟臉。」富勒說。同時,警察局長富勒也透露了上周末的 44 起違反封城規定的案例中,除了被鹿追的兩人外還有誰,其中有部分是在戶外被盤查,卻沒辦法提供為何要出門的正當理由;還有 4 例則是因為沒戴口罩又不接受勸導,最後被開罰 200 澳幣 (折台幣約 4,185 元)。那麼,什麼會被歸類在正當的出門理由呢?據《衛報》報導,購買生活用品、從事無法在家完成的工作、教育需求、醫療需求、戶外運動以及「戶外娛樂」都被歸類為合理的原因。因此,警察局長富勒也被記者問道,究竟在偏遠沙灘全裸曬日光浴算不算「戶外娛樂」? 然而這個問題卻得不到答案,因為當富勒要回答時,他突然遭一名男子打斷,該男對富勒發出「停止通知」, 並聲稱自己是「地球主要創造者」。What happens when the police commissioner of NSW comes face-to-face with a self-appointed "prime creator of this Earth" Pandemics are a WILD RIDEpic.twitter.com/WoIy9sJV3r 警察局長富勒在回答問題時,突然被一名自稱「地球主要創造者」的男子給打斷。至於澳洲政府,則沒有對這起事件發表任何正式的評論,但有許多政治人物和網友一起在 Twitter 上跟風討論,使得「鹿」(deer) 一度成為當地搜尋趨勢之一。例如澳洲工黨 (Australian Labor Party) 新南威爾斯州支部領袖明斯 (Chris Minns) 便在推文中表示:「這是個很好的提醒。違反 COVID-19 健康規定會導致非常『鹿』的懲罰。」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網友和名人發揮創意,或要求政府日日發表這樣的故事、或寫詩紀念這個特別的案例。例如馬來西亞裔澳洲廚師李烈 (Adam Liaw) 就寫道:「讓我們之中那些沒有在做全裸日光浴時被鹿嚇到、跑到樹林裡把自己弄丟,還找警察請求協助的人,對他們丟出第一塊石頭吧 (註)。」「為了提升大眾的士氣,我要求在封城期間,每天都要有一個這樣的故事。」註:此段應是指《新約聖經》中《約翰福音》8:7, 耶穌要求眾人必須沒有犯過罪,才能用石頭丟擲行淫的女子。可是另一方面,卻也有人對於這股「鹿」風潮不以為然。澳洲作家奧賴利 (Titus O'Reily) 便表示:「很好,你甚至不能全裸地在新南威爾斯州的一間國家公園裡被鹿追。澳洲到底變成了一個怎樣的保姆國家 (nanny state) 啊。」
【地球 24小時】06/29 不甘的眼淚
在倫敦溫布頓 (Wimbledon), 美國網球選手小威廉斯 (Serena Williams) 於溫布頓網球錦標賽 (The Championships, Wimbledon) 的首輪賽事中不幸滑倒,造成右腳腳踝受傷,雖然她在短暫的治療與休息後又再度重返賽場,但在腳傷沒有明顯趨緩的狀況下,她最終仍然選擇中止比賽,並退出本屆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當天稍晚,小威廉斯於自己的 Instagram 上發出聲明,她表示自己對於退出比賽感到非常心碎,但她的愛和感激仍會「與那些使賽場變得如此有意義的粉絲和夥伴同在」。 相關閱讀:《當心理健康問題遇上球員的義務 大坂直美宣布退出法網公開賽》今年 5 月 26 日,日籍網球好手大坂直美 (大坂なおみ,Naomi Osaka) 宣布,基於她自身的心理健康因素,不會於法網公開賽 (French Open) 期間參與賽後記者會,引起體育界輿論;豈料時間不到一周,她於同月 31 號又再度投下震撼彈 —— 她將退出今年的法網公開賽。在距離蘇黎世只有不到半小時車程的城鎮斯普賴滕巴赫 (Spreitenbach), 瑞士藝術家法蘭克・瑞克林 (Frank Riklin, 右一)、派翠克・瑞克林 (Patrik Riklin, 不在畫面中) 以及他們徵召的八位志願者,正一起用手推車搬著 10 塊石板。這 10 塊石板為瑞克林兄弟所創作的作品,名為「10《十誡》卷之二」(10 Commandments Vol. 2), 原本放在蘇黎世金融區中心的一段舊護城河水下,但在當地市政府要求拆除這些石板後,瑞克林兄弟決定廣招志願者,陪他們在 10 天內搬著這些石板,徒步橫越 100 公里,將它們送到瑞士大城伯恩 (Bern) 的博物館進行展出。 相關閱讀:《如果森林消失了...... 瑞士藝術家在體育館種出一片森林 實現反烏托邦未來》2019 年,奧地利一座足球體育館在瑞士藝術家利特曼 (Klaus Littmann) 的改造之下,變成了一座森林。在城鎮馬泰拉 (Matera), 新婚夫婦阿爾伯托 (Alberto) 與露西亞 (Lucia) 正在拍攝婚紗照,他們身後的背景是聞名世界的古城「馬泰拉石窟民居」(Sassi di Matera)。 相關閱讀:《自己的伴侶自己當 義大利女子舉辦一人婚禮》2015 年,38 歲的梅熙 (Laura Mesi) 剛結束了一段 12 年的關係,當時她告訴周遭朋友,如果自己到 40 歲以前都還找不到另一半,她就決定要跟自己結婚,兩年後,伴隨著沒有新郎的三層蛋糕,梅熙已經做好準備了。在 2021 年巴塞隆納行動通訊大會 (Mobile World Congress,MWC) 上,食品技術公司「Novameat」正在使用 3D 列印技術,將植物性的假肉給「印」出來。 相關閱讀:《沒有雞蛋的蛋?美國公司用「人造蛋」 打破你對「蛋」的想像》在人造肉之後,科學家接著想用人造蛋,取代真正的雞蛋。究竟什麼叫做「人造蛋」呢?6 月 30 日為尼泊爾的國家稻穀節 (National Paddy Day, 又稱「Asar Pandra」), 這天不僅象徵著雨季的到來,也代表著尼泊爾全國農民們辛勤種稻的開始。本照攝於城鎮巴克塔普爾 (Bhaktapur), 畫面中的人們正一邊插秧一邊玩泥巴,即使弄得渾身泥濘,也依舊不亦樂乎。 相關閱讀:《解決百年陋習 尼泊爾政府:不拆掉「月經小屋」就不給民生補助》「月經小屋」是尼泊爾行之有年的傳統習俗,由於當地民眾認為月經是不潔的象徵,月經來潮的女性需要被隔離在戶外小屋當中。為了解決這項陋習,在立法禁止與刑法上路之後,尼泊爾政府於 2019 年祭出另一殺手鐧。自今年四月,哥倫比亞政府提出一項有爭議性的稅改政策後,許多擔憂國內貧窮狀況加劇的人民選擇走上街頭示威抗議,然而隨著警民衝突越演越烈,抗議的方向也逐漸從稅改轉向對社會現象的普遍不滿。時至今日,示威者不斷要求警察停止鎮壓,並呼籲政府頒布更多支持性的公共政策,以解決 COVID-19 造成的經濟困難,據《半島電視台》報導,目前哥倫比亞約 5,000 萬的人口中,有超過 40% 已經因為疫情而陷入生活的困頓。《法蘭西 24》則指出,哥倫比亞的民意調查員 (Ombudsman) 表明該國已有至少 60 人在抗議中死亡;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 也指控當地執法部門犯下「嚴重的虐待行為」, 並導致至少 20 起凶殺案。本照則攝於哥倫比亞的首都波哥大 (Bogota), 一名新聞攝影記者在示威活動中遭受波及而受傷,向鏡頭展示自己染血的手掌。 相關閱讀:《從反稅改到反警察暴力 哥倫比亞示威遭總統派兵鎮壓》在佛羅里達州的城鎮瑟夫賽德 (Surfside), 當地居民在日前倒塌的「尚普蘭塔南棟」(Champlain Towers South) 前架設了臨時的紀念場地,在這起意外中不幸罹難或失蹤的住戶照片和花束,都被高高掛在了圍籬上頭。這場悲劇發生於本月 24 號,有 12 層樓高、40 年歷史的尚普蘭塔南棟突然無預警坍塌,裡頭的上百名住戶根本不及逃生。根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的報導,救難隊目前仍在現場進行搜救工作,已確定有 18 人喪生,但仍有 145 人下落不明。在首都巴西利亞 (Brasilia), 來自不同群體的巴西原住民走上街頭,反對政府提出的土地改革方案「PL 490」。「PL 490」將限縮原住民對部分特定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並可能對商業性農業和採礦業開放受保護的原住民土地,因此引發當地原住民極大的反彈,他們認為「PL 490」不僅違憲,更踐踏了人民的土地權利。 相關閱讀:《原住民的存亡關頭 巴西部落的防疫困境》在 COVID-19 的威脅下,巴西原住民們再度來到一個族群存亡的十字路口...... 在 1980 和 1990 年代,地處濱海的布萊克浦 (Blackpool) 擁有繁盛的出租沙灘椅業,然而隨著租用的人逐漸減少,當地市議會在 2011 年時宣布停止這項服務,並於 2014 年將庫存的 6,000 把椅子全數售出。但如今,出租沙灘椅又再度回到了當地居民及遊客的懷抱。在本照的畫面中,人們正坐在躺椅上,開心地對著上方的鏡頭揮手致意。 相關閱讀:《偷裸男筆電 德國野豬艾莎可能被射殺》在天體文化盛行的德國柏林,只要在指定的區域都可以來一場解放自我的日光浴,不過可能要小心餓過頭的不速之客...... 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的哥倫布劇院 (Colon Theater), 數名電工正在維修枝形吊燈,因為再過幾天後,隨著當地的 COVID-19 限制措施逐漸鬆綁,這間戲院也終於能夠重新對外開放。 相關閱讀:《今天,觀眾席上不是人 西班牙巴塞隆納歌劇院重新開放》2020 年 6 月,因為 COVID-19 疫情而關閉三個多月後,西班牙巴塞隆納利塞烏大劇院 (Gran Teatre del Liceu) 總算重新開放,不過第一批觀眾不是人,而是一盆盆的植物。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你吃到的鮪魚不是真鮪魚? 美國Subway的鮪魚羅生門
當你埋頭大嚼一份 Subway 的鮪魚潛艇堡時,你可曾好奇過嘴裡嚼的「鮪魚」是真正的鮪魚嗎?這正是今年一月兩名住在美國加州的 Subway 顧客決定將 Subway 一狀告上法院的原因,兩人將從 Subway 買到的鮪魚送交實驗室鑑定後,發現裡頭根本不含鮪魚的成分,一氣之下才決定將 Subway 告上法院。當時,Subway 方面否認了兩人的指控,表示自家餐廳裡提供的鮪魚都是「100% 經烹飪、並與美乃滋混合後的鮪魚,用於新鮮製作的潛艇堡、捲餅和沙拉裡供客人享用」。而在今年稍早,Subway 甚至曾推出一檔促銷活動,讓顧客們只要輸入折扣碼「ITSREAL」(這是真貨), 就能以八五折的優惠價購買鮪魚潛艇堡。就在這起訴訟進入漫長審理程序的同時,今年 6 月,《紐約時報》的記者卡梅爾 (Julia Carmel) 決定親自做一回實驗:自行去 Subway 買潛艇堡、自行送實驗室檢測,好驗證 Subway 提供的鮪魚究竟是真是假。因此,她很快地便從美國洛杉磯三間不同的 Subway 店裡買來了鮪魚潛艇堡,並將潛艇堡裡的鮪魚裝進夾鏈袋、冷凍,再委託貨運公司送往實驗室進行分析 —— 倘若卡梅爾寄去的樣本中含有鮪魚的成分,那麼實驗室理應可以檢測出來。經過好幾周的等待後,分析結果總算正式出爐。實驗室方面坦言它們無法從卡梅爾的樣本中取得 DNA 進行分析,因此自然也無法確認 Subway 的鮪魚潛艇堡中是否含有鮪魚成分。儘管這個結果看似對 Subway 不利,但實驗室的發言人也出面表示,這樣的結果其實意味著兩種可能,一種是卡梅爾寄來樣本中的鮪魚已經經過多重加工,導致實驗室無法順利進行檢測;另一種可能就是這些「鮪魚」樣本裡頭根本就不含鮪魚的成分。而卡梅爾自己也在報導中表示,第一種情況並非完全不可能發生,尤其是考量到 Subway 餐廳提供的鮪魚都是已經烹煮過的鮪魚,其中的鮪魚 DNA 很可能已經在烹煮過程中變性 (denature), 大幅提升了實驗室進行後續分析的難度。再者,光憑卡梅爾的實驗結果就要斷定 Subway 的鮪魚裡不含鮪魚,可能也太過倉促。事實上,在今年稍早,美國電視節目 Inside Edition 也做過相差無幾的實驗 —— 同樣直接從 Subway 的三間不同餐廳裡購買鮪魚潛艇堡、一樣送交實驗室進行分析 —— 而當時的結果顯示,這些樣本中確實含有鮪魚的成分。除此之外,就算卡梅爾的檢測結果發現 Subway 的鮪魚裡頭確實不含鮪魚成分,部分專家指出,Subway 也不該是公眾首要的指責對象。美國海產供應商「卡塔利娜近海產品」(Catalina Offshore Products) 的總裁魯迪 (Dave Rudie) 表示,Subway 所採購的其實是鮪魚罐頭,因此要是裡頭的鮪魚有任何疑慮,「問題肯定出在罐頭工廠內」。曾經在 Subway 工作過的珍 (Jen) 也相信 Subway 的鮪魚是真貨,一方面是因為鮪魚本身已經是相對便宜的肉品,因此特地「生產鮪魚肉的替代品好壓低價格其實沒什麼意義」。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她親身實驗的結果讓她很篤定 Subway 的鮪魚沒有問題。「我個人的腸胃消化魚肉的能力很差,這就是我知道 Subway 鮪魚是真貨的原因。」珍無奈地表示:「上一次我吃的時候,我把五臟六腑都給吐出來了。」在卡梅爾的報導發布後,Subway 方面也發表了聲明。它們在聲明中指出,實驗室所獲得的結果「無法證明 Subway 的鮪魚中不含鮪魚的成分」, 這項結果「只表明實驗室無法確認對應的鮪魚物種,而這正是對已經變性的蛋白質進行 DNA 測試後的可預期結果」。
嘴巴只能張開2mm 紐西蘭學者發明減重裝置遭批「宛如中古世紀刑具」
為了測試「DentalSlim 飲食控制器」的效果,研究人員在紐西蘭奧塔哥地區的首府但尼丁 (Dunedin) 找來了 7 名身體質量指數 (BMI) 超過 30 的女性參與測試,並將測試結果刊載在《英國牙科雜誌》(British Dental Journal) 上。在實測過程中,研究人員將每名受試者一天攝取的熱量控制在 1,200 大卡,且以四種流質食物搭配一種蛋白質奶昔的形式呈現。此外,受試者也能夠喝茶和咖啡等低卡飲料。兩個星期後,研究人員發現受試者的體重平均下降了 6.36 公斤,大約是她們體重的 5.1%。而在受試者的回饋中,她們抱怨「DentalSlim 飲食控制器」不太好用,讓她們在說話時不太舒服,「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下降」。即使如此,她們對實驗的結果很滿意,「讓人更有動力減肥」。然而,在實測結束過後兩周,受試者體重平均回升了大約 0.7 公斤。負責主導研究的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牙醫學教授布倫頓 (Paul Brunton) 表示,讓人們無法成功減重的主要障礙就是「不守規則」。舉例來說,其中一名受試者並沒有遵守規則,她偷偷將巧克力等不該吃的高熱量食物融化成流質後喝下肚。不過,這並不代表「DentalSlim 飲食控制器」不好用。布倫頓教授強調,該裝置相對於減重手術來說,「是一項非侵入性、過程可逆、符合經濟效應且吸引人的替代方案」。「事實上,這個裝置不會帶來任何不良後果。」但是,大批網友並不買單,除了形容「DentalSlim 飲食控制器」令人發毛又詭異外,有的網友在 Twitter 上將它拿來和中古世紀的刑具做對比,並且寫道:「你不需要這項折磨人的裝置也可以進行流質飲食。」對此,布倫頓教授出面澄清道,「DentalSlim 飲食控制器」並不是拿來給一般大眾減重用的,而是讓有減重需求的特定患者可以在順利減重後進入下一環節的治療,像是糖尿病患者減重後可以緩解病況。布倫頓教授說:「有時候,減重的第一步難如登天... 所以我們研發了該裝置,並且把它當作一種額外的治療方法,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選用。」「我們要澄清的是,研發該裝置的目的不是為了把它拿來當快速或長期減重的工具,而是希望能協助減重後才能接受手術的患者。」至於過去難道沒有類似的口內裝置嗎?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在新聞稿中表示,1980 年代利用牙套限制人們張嘴幅度的手術曾經紅極一時,但這樣的手術風險重重,可能會導致患者罹患牙周炎。此外,如果患者不慎嘔吐也有可能造成窒息。在某些案例中,縱使解除對患者下顎的限制後,仍有些患者無法恢復原狀,持續對身心造成問題,甚至讓患者精神出狀況。有鑑於此,專門研究營養和飲食失調的學者都不是太看好「DentalSlim 飲食控制器」的效果。英國飲食失調中心創辦人潔德 (Deanne Jade) 表示,該裝置的出現有如讓人「回到歐洲黑暗時代」:「這項裝置真的非常非常危險,任何極端減重裝置、任何這一類的減重策略都具有受傷的風險,除非你和一個接受過全面訓練、知道如何處理可能產生的問題的人在一起。」英國飲食失調症慈善組織 Beat 的對外事務總監奎因 (Tom Quinn) 也說該裝置「令人非常擔心」:「它完全簡化了肥胖問題,並且把減重的過程化約為遵守規則和意志力的問題,忽略了許多牽涉其中的複雜因素,有的可能包含飲食失調。」全美飲食失調症協會通訊副主任克羅能戈爾德 (Chelsea Kronengold) 則稱該裝置「野蠻」; 美國波士頓大學營養學教授薩吉布蕾克 (Joan Salge Blake) 則說,她第一眼看到該裝置只覺得這根本是個肥胖羞辱 (fat-shaming) 的手段:「這些人到底能從這個裝置獲得什麼?」面對各方排山倒海而來的質疑,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實測結束後有對「DentalSlim 飲食控制器」的設計進行改善,增加它的配戴舒適度和美觀。主導研究的布倫頓教授說:「整體而言,使用者覺得自己變得更好、更有自信,他們開始了自己的減重之旅。」「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真的想減重的患者必須願意投入。對於那些處於掙扎之中的人來說,這是一種透過啟動整個減重過程讓他們最後可以回到正常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的方式。」「這個裝置真的可以幫助很多人。」
【地球 24小時】06/28 等待人客上門
在泰國普吉島,當地政府即將在 7 月 1 日開放外國旅客拜訪,讓有完全接種過疫苗的人可以免除隔離檢疫的階段,直接享受這座島嶼的迷人風光。本照攝於普吉島上的老虎王國動物園 (Tiger Kingdom zoo), 幾頭老虎正窩在屋簷下躲避陽光。 相關閱讀:《到哪都要在一起 俄老虎山羊意外成好友》俄國野生動物園裡的一隻老虎,每個禮拜都會固定吃活的動物當食物,但這次看到動物園給牠的山羊之後,牠不但沒有吃了牠,還跟山羊成為好朋友。今年的 6 月 29 日為尼泊爾的國家稻穀節 (National Paddy Day, 又稱「Asar Pandra」), 這天不僅象徵著雨季的到來,也代表著尼泊爾全國農民們辛勤種稻的開始。而在這個節日的前一天,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近郊,也就是城鎮巴克塔普爾 (Bhaktapur), 一名農夫正手提著好幾束的水稻秧苗,準備要將它們都種到田裡。 相關閱讀:《登山王國裡的少數例外 尼泊爾那座「不能攀登的山」》這幾年來,無數登山客蜂擁至尼泊爾,攀登境內一座座壯麗的山峰。但在這個登山勝地裡,卻有一座山峰至今從未有人攻頂過...... 在倫敦肯辛頓宮 (Kensington Palace) 的大門,紀念黛安娜王妃 (Diana, Princess of Wales) 的海報及布條正高高掛著。黛安娜王妃出生於 1961 年 7 月 1 日,因此今年的 7 月 1 日將會是她的 60 歲冥誕。 相關閱讀:《Netflix 影集《王冠》中的「巴摩拉城堡測試」是真的嗎?》在 Netflix 描寫英國王室的影集《王冠》中,提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會邀請達官顯貴和親友前往位於蘇格蘭的巴摩拉城堡 (Balmoral Castle) 度假,並藉此觀察受邀賓客是否和自己同一掛、是否能參透王室交際往來的潛規則,這樣的邀請也被外人稱作「巴摩拉城堡測試」。不過,現實世界中真的有「巴摩拉城堡測試」嗎?在首都莫斯科 (Moscow), 突如其來的大雨不停地下著,讓路面上形成了不淺的水窪,兩名撐著傘的女子正赤腳穿越馬路。根據《俄塔社》(TASS) 報導,豪大雨在 28 號侵襲了莫斯科,讓該城市的多條街道及一間地鐵站都發生淹水的狀況,除此之外,強風還造成一些路樹、廣告看板及店面被破壞或受損,甚至有一家購物中心的屋頂被部分掀開,所幸無人因此受傷。 相關閱讀:《印度限定 用精油保存雨季的味道》講到雨的味道,你會聯想到什麼呢?是霉濕味、雨水打在泥土上的清新味道、還是跟柏油路混合而成的味道?在印度,就有著一款保存了季風雨的精油味。在首都貝魯特 (Beirut), 部份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該國貨幣「黎巴嫩鎊」的幣值不斷貶低,使得經濟雪上加霜、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難,畫面中,燃燒的廢棄物正橫亙在路面上,阻止往來的車輛通行。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黎巴嫩鎊自 1997 年便與美元匯率掛勾,長期維持在 1 美元 (折台幣約 27.9 元) 兌 1,507 黎巴嫩鎊的價格,然而隨著黎巴嫩近兩年來的嚴重經濟危機,黎巴嫩鎊的非官方價格卻嚴重暴跌,時至本月 27 號,1 美元已經必須以 1 萬 7,300 黎巴嫩鎊,或甚至 1 萬 8,000 黎巴嫩鎊才能兌換。 相關閱讀:《爆炸過後,黎巴嫩政府總辭 總理:貪腐規模比國家還巨大》2020 年 8 月,在貝魯特大爆炸發生一周後,黎巴嫩前總理迪亞布 (Hassan Diab) 宣布請辭,他表示爆炸之所以會發生是前朝政府貪腐的結果,而且貪腐的規模可能超乎想像。在俗稱「鳥巢」的北京國家體育館,中國共產黨正在舉辦建黨 100 周年慶祝活動。畫面中,一群表演者正於舞台上圍繞著中國共產黨的黨旗。 相關閱讀:《百年黨慶前,先來認識黨 中國「紅色旅遊」正夯》儘管大多數人都無法出國旅遊,但在現在的中國,到「紅色景點」去朝聖,可以說是時下最夯的旅遊方式。在英屬哥倫比亞省 (British Columbia), 突破歷史高溫紀錄的熱浪正來襲,一名身在城市楓樹嶺 (Maple Ridge) 的女子,正要跳入阿盧爾特湖 (Alouette Lake) 消暑。根據加拿大環境和氣候變化部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Canada) 公布的數據,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村莊萊頓 (Lytton) 的氣溫在 28 號來到了華氏 118 度 (約攝氏溫度 47.8 度), 成為加拿大歷史紀錄中的最高溫。 相關閱讀:《洪水、乾旱、熱浪越來越頻繁 人為氣候變遷惹得禍》從 2000 年開始,每年都是史上最熱的一年,因為氣候異常導致劇烈水災、颶風、乾旱等新聞也幾乎成為我們的日常,而最近的研究再次強調,這一切和人為的氣候變遷脫離不了關係。在曼徹斯特 (Manchester), 由阿根廷藝術家米努金 (Marta Minujin) 所製作的大型雕塑作品「躺下的大笨鐘」(Big Ben Lying Down) 正擺放於皮卡迪利花園 (Piccadilly Gardens) 中。「躺下的大笨鐘」是英國知名地標「大笨鐘」(Big Ben) 的縮小版,表面由 2 萬本型塑出英國政治的書籍所覆蓋,是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 (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 的一部分,將在今年的 7 月 1 日至 7 月 18 日正式展出,其創作意旨為激發人們之間的新對話。在首都雅加達 (Jakarta), 印尼政府特別規劃出一片墓地,讓其成為因 COVID-19 而死去的病患所長眠之處。畫面中,一名穿著防護衣的掘墓人正坐在該墓地中休息。 相關閱讀:《被逼著決定誰能活 印度醫生血淚告白:我們只是人》在印度,COVID-19 疫情也同樣十分嚴峻,目前已經有超過一千名醫生染疫過世,剩下在第一線防疫的醫生也面臨身心崩潰,因為他們每天都必須決定誰可以接受治療,誰只能等待奇蹟出現...... 在西班牙,一群慶祝學業完成的高中生,從本島伊比利半島 (the Iberian Peninsula) 跑到了東邊離島馬略卡島 (Mallorca) 度假,並因此引發大規模的群聚感染事件,至少上千例的 COVID-19 病例都和本案有關。目前有約莫 200 名學生正在馬略卡島最大城市帕爾馬 (Palma de Mallorca) 進行隔離檢疫,畫面攝於帕爾瑪貝爾弗酒店 (Palma Bellver), 不滿自己被迫待在此處的學生正拉起布條進行抗議。 相關閱讀:《研究:「無聊」可能對防疫造成威脅》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很無聊嗎?有專家指出,在因 COVID-19 而封城的狀況下,人們會因為感到「無聊」, 變得更容易做出錯事......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金正恩瘦了,民眾流淚了:北韓領導人的瘦身之謎
最近,從北韓電視台流出的一則有關金正恩健康情形的訪問影片,意外在國際媒體間引發了一陣關注。在影片當中,朝鮮中央電視台的採訪團隊訪問到了一名正在觀看北韓街頭大螢幕的男子,當時大螢幕裡正在播放著金正恩和其他黨員開完會後出席一場音樂會的片段。看著大螢幕影片的同時,這名姓名、身份皆不詳,只知道人在平壤的男子,對著鏡頭直言他看到金正恩身材變化時的心情。這名男子向採訪團隊表示:「眼見我們尊敬的總書記 (金正恩) 如此消瘦,令我們民眾感到心碎。每個人提到這件事,眼裡就會充滿淚水。」在這段影片裡,可以看到一名自稱住在北韓的男子直言北韓民眾看見金正恩變瘦的心情。對於密切關注北韓議題的專家來說,近期金正恩的身材並不算太大的新聞,比較金正恩在今年年初及近期的照片,就能發現他的下巴明顯瘦了一圈。外界推估,這位現年約 37 歲,身高 170 公分,體重約 140 公斤的北韓領導人,近半年很可能減去了約 10-20 公斤的體重;南韓媒體 NK News 也從金正恩佩戴手錶的鬆緊程度變化,研判金正恩在此期間明顯瘦身有成。然而,考量到北韓媒體嚴格的審查機制,以及向來努力為領導人經營形象,對他們的身材、健康情形守口如瓶的作風,這次公開播放與金正恩身材變化相關的內容實屬罕見。舉例來說,在 2014 年時,金正恩曾有好一段時間都未公開露面,當時北韓媒體也僅以「身體不適」帶過;另一個例子則是去年四月,金正恩同樣短暫消失,甚至連祖父金日成的誕辰紀念活動都未出席,而當時北韓媒體對此更是幾乎沒有著墨。因此,《美聯社》推測金正恩近來的身材變化最可能是遵守飲食計畫後的結果,南韓首爾世宗研究所 (Sejong Institute) 北韓研究中心主任鄭相昌也指出,北韓方面既然都選擇公開討論金正恩的身材變化,可能也意味著他的體重變化「沒什麼大不了」。「沒有人當真知道金正恩體重下滑的原因,」南韓的北韓大學院大學校 (University of North Korean Studies) 教授梁茂進指出:「但從朝鮮中央電視台的片段來看,北韓政權想讓世界認為北韓民眾很愛、很關心他們的領袖,甚至到了會為他外表消瘦而落淚的程度。」不過,如果從對內形象經營的角度來看,鄭相昌認為,從這則訪問中也能看出北韓宣傳機關正努力為金正恩經營他日夜操勞、努力不懈的形象,他說:「北韓正努力向民眾推廣金正恩是因過勞、致力於改善民眾的生活,才會導致體重下降的想法。」事實上,就近期北韓的國內情勢來看,努力為金正恩經營勤政愛民的形象確實有其必要性。在今年 6 月 17 日朝鮮勞動黨的一場會議裡,金正恩罕見地坦言如今北韓正面臨著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雖然他並沒有公開相關數據,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推估,北韓的糧食缺口約在 86 萬公噸稻米左右 —— 相當於北韓全國兩個月的使用量。專家們認為,如今北韓面臨的糧食危機固然與去年秋天的三個颱風侵襲、COVID-19 疫情及國際制裁有關,但和金正恩的政策失敗也脫不了關係。「僅僅將北韓面臨的情況解讀為糧食短缺是個錯誤,」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 (Atlantic Council) 的資深研究員曼寧 (Robert Manning) 說道:「這不僅是颱風、洪水所導致的結果,也是由於失敗的政策及貪污所致。」因此,部分專家也推測,金正恩罕見的坦白舉動,背後其實也隱含著向國際求援、希望能獲得人道糧食援助的意味。但美國智庫國家利益中心 (Center for the National Interest) 的韓國研究所主任卡齊亞尼斯 (Harry Kazianis) 指出,即使各國有意提供援助,金正恩的額外要求很可能也會導致援助計劃告吹。「金正恩只會想在沒有外部觀察員、或是沒有外部代表檢查誰真正接受到援助的情況下,才願意接受外國的糧食援助,」卡齊亞尼斯表示:「金正恩很可能會以 COVID-19 疫情為由,阻止外部觀察員入境檢驗糧食分配情形。」他認為,國際社會無需對此妥協,因為不管是任何形式的援助,各國大可派出接種過疫苗的人員隨行、監督援助計畫的實施過程。
【地球 24小時】06/27 你在看我嗎?
在巴黎龐畢度中心 (Centre Pompidou) 前方的廣場,藝術家們穿上「彩繪長袍」演繹時尚頑童德卡斯泰爾巴雅克 (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 的作品。 相關閱讀:《維多利亞的秘密不再有「天使」 邀女性足球員擔任品牌代言人》說到令人目眩神迷的表演,美國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 推出的「天使」(Angels) 超模華麗內衣秀絕對榜上有名,但近年來,它所建立出的單一性感形象,卻逐漸被大眾認為不合時宜。而為了打破這個既定印象,該品牌在本月 17 號於 Twitter 上宣布,將採用 7 位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代言人選,並藉此重新塑造自己所呈現出來的品牌價值觀。27 號這天,紐約市舉辦了酷兒解放大遊行 (Queer Liberation March), 參加民眾紛紛穿上支持 LGBTQ + 族群的彩虹衣物上街共襄盛舉。 相關閱讀:《脫北者與男同志:在花甲之年覓得另一半的他》作為脫北者以及男同志,張英進在逃離北韓 23 年後終於覓得良緣。他目前正計畫要跟美籍男友結婚...... 在勒圖凱 - 巴黎普拉日 (Le Touquet-Paris-Plage) 的投票所,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來此為第二輪地方選舉投下神聖的一票。地方選舉向來被視為法國總統大選的風向球,根據這次的選舉結果,由黨魁勒龐 (Marine Le Pen) 領軍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 慘敗,讓勒龐的總統之路恐到此為止。 相關閱讀:《逝世 200 年後再成輿論焦點:拿破崙一生功過,法國該不該紀念?》在法國政壇,拿破崙 (Napoléon Bonaparte) 是政治家們時常避而不談的人物之一,因為他的一生功業充滿爭議,任何對他的讚揚、批評都會被輿論放大檢視。儘管談論他的風險重重,今年五月,法國總統馬克宏依舊來到拿破崙的陵寢前,主持拿破崙逝世 200 周年紀念典禮。在巴塞隆納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 (Mobile World Congress,MWC) 現場,支持加泰隆尼亞獨立的民眾受到「加泰隆尼亞共和國國防委員會」(Comitès de Defensa de la República,CDR) 的登高一呼,手持加泰隆尼亞旗幟和斷頭台模樣的道具來此「迎接」西班牙現任國王菲利普六世 (King Felipe VI)。 相關閱讀:《西班牙老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自我放逐」 落腳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08/18 更新)》去年 8 月 3 日,深陷洗錢風波的西班牙前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Juan Carlos I) 宣布,他要離開西班牙,還兒子現任國王菲利普六世安寧,讓他可以好好領導西班牙,外界也紛紛猜測老國王未來的落腳處在哪。最後,西班牙王室出面證實,老國王從 8 月 3 日離境後飛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定居,結束了外界的猜測。在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海灘,一名泳客游過日前倒塌的大樓「尚普蘭塔南棟」(Champlain Towers South)。本月 24 號凌晨,有 12 層樓高、40 年歷史的尚普蘭塔南棟驚傳坍塌,造成至少 11 人死亡、150 人失蹤,搜救行動仍在進行中。與此同時,當局也正對事故原因展開調查。公寓居民委員會委託的律師迪克特 (Kenneth Direktor) 指出,公寓本身因為屋齡已經滿 40 年,因此過去數個月來都在進行密集地檢查,好符合當地的建築法規。檢查結果亦顯示,這棟公寓本身確實有地方需要維修補強,但在倒塌前,唯一開始動工的部分也只有屋頂。CNN 在報導中也引述了一份針對這棟公寓地層下陷情形的研究,證實在 1993 年至 1999 年期間,這棟公寓一度以每年 2mm 的速度下陷,不過專家也指出,地層下陷應該只是這棟大樓坍塌的眾多原因之一。在首都達卡學校林立的莫巴札區 (Moghbazar area),27 號驚傳大爆炸,波及至少七棟建築,且造成至少七人死亡、數十人受傷。當局表示,目前它們還無法確定爆炸的起因,一切仍待深入調查。圖為在爆炸建築中探勘的搜救人員。在倫敦交通匯聚的皮卡迪利圓環 (Piccadilly Circus), 參加「拯救我們的生意」行動的民眾,特此前來要求當局開放夜店,讓倫敦的夜晚可以重新恢復往日的熱鬧,也讓業者可以維生。 相關閱讀:《在首爾汙水驗出大量「威而鋼」成分 南韓研究揭露非法用藥危機》今年五月,南韓研究人員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出在首爾夜店區的汙水中發現了高濃度的威而鋼 (Viagra) 成分,擔心未經醫生開立處方的勃起功能障礙藥物在市面上流竄...... 在東京街頭,最近可以看到不少 2020 東京奧運的廣告,替即將在今年 7 月 23 日開幕的奧運暖場。距離東京奧運預定開幕的時間,已經只剩不到一個月,而在停辦與續辦的聲浪下,究竟住在當地的東京居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象徵榮光、卻也可能帶來疫情危機的賽事呢?相關閱讀:《東京奧運該不該辦?街訪在地人透心聲》在斯塔夫羅波爾 (Stavropol) 的喀山大教堂 (Kazan Cathedral), 一名東正教信徒朝著裝有聖人涅夫斯基 (St. Alexander Nevsky) 骸骨的華麗容器禱告。 相關閱讀:《「這一天,他們是鳥不是人」向聖人致敬 巴拉圭羽毛節》在世界上各個角落,有著各種向宗教聖人致敬的節日,有的節日會規定信徒一定要吃某樣食物、進行某些儀式。在巴拉圭,要向天主教聖人索拉諾 (St. Francis Solano) 致敬,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扮成一隻鳥!在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人們來到海灘消暑對抗熱浪。 相關閱讀:《借你涼一下 德國超市推出冷藏櫃出租服務》連日高溫,大家外出的時候都想盡快躲進冷氣房消暑。2018 年在德國,有一間超市為了要讓民眾走過、路過都不要錯過他們的冷氣,決定推出冷藏櫃出租服務!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百年黨慶前,先來認識黨 中國「紅色旅遊」正夯
在現在的中國,最流行的度假方式不是到沙灘或是大型購物商場好好放鬆一下,而是到像江西省井岡山市、陝西省延安市這樣的歷史景點「朝聖」—— 在過去 100 年間,這兩座城市都曾是中國共產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基地。這正是中國目前國內旅遊最流行的風潮 ——「紅色旅遊」, 旅人們紛紛湧向中國共產黨崛起過程中重要的地點、學習有關共產黨的歷史。在這些地方,人們會仔細與孩子們分享「紅軍」成立的故事,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的住所也經過整理,好讓遊客入內參觀,有些地方甚至立起了毛澤東和另一名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朱德的雕像,好讓遊客在它們前面自拍。事實上,「紅色旅遊」在中國並非新產物,早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但是它一直到 2004 年,才首度被列入中國的國家旅遊發展計畫裡。而自從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 2012 年掌權後,紅色旅遊也越發獲得重視,各地相關的紀念館、紀念園區更是在這幾年如雨後春筍般接連成立。在去年 COVID-19 疫情,以及各國紛紛下達封鎖令的影響下,中國的紅色旅遊產業出現了一波顯著的成長;加上今年又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 100 周年的黨慶,中國官方、民間更是卯足全力推廣紅色旅遊,各地周周幾乎都有不同的紅色旅遊活動在上演。舉例來說,為了推廣紅色旅遊,去年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精心挑選了 100 個景點,將其合稱為「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 同時還推出導遊培訓計畫,第一波課程成功培育出 100 位「政治思想好、知識儲備好、講解服務好、示範帶頭好、社會影響好」的「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與此同時,中國知名旅遊網站攜程,則是看準了紅色旅遊商機,一口氣推出了 100 條不同的紅色旅遊行程,有些行程還包括了朗誦中國共產黨的入黨誓詞、革命歌曲教唱等活動。這些投資回報十分驚人,攜程方面在今年 6 月指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紅色旅遊相關行程的預訂數量比去年成長了一倍之多。「在 2020 年,參與紅色旅遊的遊客跨過了 1 億人次大關,佔中國國內旅遊人數的 11%。」香港理工大學的中國旅遊政策專家李咪咪指出:「這真的很驚人。」有趣的是,前來參加紅色旅遊行程的人並非都是長輩們,年輕民眾比例其實也不低。中國另一間旅遊公司同程藝龍的數據便顯示,在剛過去的五一長假期間,預訂紅色旅遊相關行程的遊客有 40% 都是年屆 21-30 歲的年輕族群。這樣的結果與這些紅色景點設施的更新有很大的關係,比起單純展示歷史文物、講解歷史,如今很多地方都用上了像是 AI、VR 虛擬實境等新技術,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紅色旅遊不再只侷限於參訪歷史景點和博物館。」貴州省一處革命景點的員工徐永德 (Xu Yongde, 音譯) 說道:「現在,很多景點在設計時都考量到年輕族群的口味,主打沈浸式體驗或是提供仿照當年場面的佈景,好吸引更多年輕族群的目光。」已經在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出生地 —— 中國四川省廣安市擔任導遊長達 11 年的張怡文 (Zhang Yiwen, 音譯) 也發現,與以前相比,現在年輕族群對紅色景點的興致明顯比以往高出許多。舉例來說,以前在介紹鄧小平的故居時,年輕的遊客通常只會四處逛逛屋裡的陳設;可是現在,「很多人會特地雇用導遊,仔細聆聽導遊們與鄧小平的個人故事」。「現在的年輕人更以 (中國) 而感到自豪、也更有自信,對我們的民族和國家也有更高的認同感。」張怡文分析道:「他們想知道中國是如何從一個貧窮的國家,成長至今日樣貌的歷史。」然而,對於這些紅色景點、紅色旅遊提供的資訊,CNN 在報導中指出,它們很常過度聚焦於共產黨領袖堅忍不拔的意志或是成就,卻忽視了一些災難性的失敗,有時甚至會扭曲歷史事實。《紐約時報》也在報導中以上海的一間博物館展覽為例,指出這間博物館在展覽中介紹了 1921 年中國共產黨在已故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家舉辦的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但與此同時,對於大躍進時期百萬人死於饑荒、文化大革命時期對人民的迫害等事件卻隻字未提。「在中國,所有故事都只有一個來源,而且不容其他人置喙。」澳洲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 (Lowy Institute) 的中國政治專家麥格雷戈 (Richard McGregor) 表示。他進一步指出,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歷史」是整個宣傳活動的一大核心,因此當局才會致力於推廣紅色旅遊,好讓民眾能在歷史發生的現場,感受到自身與過往歷史的情感連結。無論外界的看法如何,在中國共產黨建黨滿 100 年的這一年裡,許多民眾仍然打定主意,要透過走訪各地的方式,來紀念這個國家 —— 或說是這個黨的歷史。曾是一名老師的趙方安 (Zhao Fangan, 音譯) 也不例外,她和丈夫以及一群好友,正計畫要訪問毛澤東在江西省瑞金市、貴州省延安市等地區的故居。「我們都很想看看紅軍曾經去過的地方,」趙方安今年 5 月在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說道:「今年是非常特別的一年 —— 是中國共產黨建黨滿 100 周年的一年,我們想用這種方式加以紀念。」
一夫多妻合法後,南非政府提議「一妻多夫」合法
1998 年,南非透過《肯認傳統婚姻法案》(Recognition of Customary Marriages Act), 允許了一夫多妻制的存在,並將這項傳統正式納入法律之中。而二十多年後的現在,南非於上個月再次提出一份名為「綠皮書」(Green Paper) 的文件,裡頭提到現行法律具有歧視性,而且也沒有促進平等,因為只有男性可以與多名女性結婚,女性卻無法做到相同的事。因此,它們提出將「一妻多夫制」也合法化的提議,並在今年的六月底前徵求南非大眾的意見,而南非社會也的確對於這項新訴求興起了非常大的爭端。反對派認為,一妻多夫制不僅「從來不存在」, 而且還會「摧毀家庭的價值」, 或甚至增添小孩出生後的 DNA 檢驗需求。事實上,南非被認為是世界上擁有最自由憲法的國家之一,該國不僅允許一夫多妻制,也認可同性婚姻。根據南非《獨行日報》(Daily Maverick) 報導,甚至有南非男子擁有 10 名妻子。例如南非商人姆塞萊庫 (Musa Mseleku) 便擁有四名妻子,他目前正在當地的一齣實境秀中展現他的一夫多妻家庭,但姆塞萊庫卻反對一妻多夫制,他認為這將摧毀非洲文化。「那些人的小孩怎麼辦?他們怎麼知道自己的身分?」姆塞萊庫說:「女性不能在現在擔任男性的角色。這是前所未聞的。她們會向男方支付聘禮嗎?而男方又會被認為要使用她的姓氏嗎?」Uthando Ne'sthembu star Musa Mseleku chats to us about fatherhood as a polygamist, being proud of his children and his wish for five or 10 more children. | @DrumMagazine https://t.co/JFEyAt0BDX 南非商人姆塞萊庫反對一妻多夫制,認為這將摧毀非洲文化。針對這項議題,非洲傳統信仰與文化學者馬丘寇 (Collis Machoko) 接受了 BBC 的專訪,他認為保守派為何反對,是基於「控制」:「非洲社會還沒準備好面對真實的平等。我們不知道該拿我們無法控制的女性怎麼辦。」馬丘寇之前在他的出生國家,也就是比鄰南非的辛巴威研究一妻多夫制,他曾和 20 名女子,以及她們的 45 名丈夫進行談話。馬丘寇提到,雖然他們實行了一妻多夫關係,但這樣的婚姻在當地是社會禁忌,也不被法律承認。根據馬丘寇的研究,在一妻多夫制中,女性通常都是在關係中較為主動的一方,而且如果女方認為她的丈夫正在破壞她和其他人的關係的話,也有權力結束他們之間的夫妻關係。馬丘寇提到,「愛」通常是這些受訪男子同意一妻多夫制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不希望冒著失去妻子的風險;但除此之外,也有人承認是自己無法滿足妻子的性需求,所以乾脆同意一妻多夫制,避免面臨離婚或外遇的後果;同時還有人是由於自己患有不孕症,因此想透過妻子的其他丈夫擁有小孩,並向大眾掩蓋自己無法生育的事實。但若是回過頭來談到南非,馬丘寇則表示自己並不知道該國也有一妻多夫制的傳統 —— 可是對於南非的倡議者來說,關鍵並不是他們之前有沒有,而是希望政府能基於「平等」開放這樣的選擇,畢竟現行的法律已經同意男性和超過一位女性結婚。在提到帶動本次一妻多夫制議案的綠皮書時,南非一家為了女性權益而生的律師事務所「女性法務中心」的成員梅 (Charlene May) 就認為,這份綠皮書的目的是要「捍衛人權」。「我們不能拒絕法律的改革,因為它挑戰了我們社會中的某些父權思考。」梅說。而這樣「破壞傳統」的提案自然也引起了南非議會中的宗教相關政黨的反對。例如該國反對派非洲基督教民主黨 (African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 領袖,同時也身兼牧師的梅舒 (Kenneth Meshoe), 便認為這將「摧毀社會」。梅舒認為,如果一名妻子由三名丈夫「共享」, 而他們在某天都想要和她共度夜晚的話,彼此之間就會產生衝突:「總有一天,其中一位丈夫會說『妳花了大部分時間和另一名男子在一起,而不是我』—— 這會成為兩名男性之間的爭端。」非洲基督教民主黨也在 Twitter 上提出了一連串的反對意見和問題,例如「沒有任何非洲文化實施一妻多夫制」、「這項提案會加強或是破壞家庭關係?」、「這不會造成家庭暴力嗎?」或是「試試看成為『第二名』或『第三名』丈夫啊」, 並要求南非的大眾「審慎思考」。In @RevMeshoe's interview on eNCA today, some points emerged: - No African cultures practice polyandry. - Will the proposal strengthen or undermine family relations? - Will this not cause intra-family violence? - Try being the'second' or 'third' husband. etc... Think carefully. https://t.co/SJ02R8ExwG 非洲基督教民主黨在 Twitter 上針對一妻多夫制提出了反對意見和問題。南非伊斯蘭教政黨「Al-Jamah」領袖亨德里克斯 (Ganief Hendricks) 也同樣反對一妻多夫的提議,並認為這將造成​DNA 檢測需求的上升:「你可以想像,當一個孩子出生時,他將需要進行更多的​DNA 檢測,才能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但民主聯盟黨 (Democratic Alliance) 黨鞭馬茲佐 (Natasha Mazzone) 強烈抨擊亨德里克斯的言論,認為他這樣的發言是在侮辱女性,南非議會的道德委員會應該對他展開調查。「在現在這個時代,在 2021 年,想到南非的公眾代表之一居然膽敢在國家議會上起立,然後說出這樣的話來,這絕對是一項恥辱。」馬茲佐說。至於擁有四名妻子的姆塞萊庫,則呼籲南非人不要「過度延伸」平等的原則,而當他被問及自己明明實施一夫多妻制,為何卻反過頭來反對一妻多夫制時,他則回應:「因為我的婚姻,許多人認為我很虛偽,但我還是寧願在現在發聲,也不要就此沉默。」「我只能說這樣子很不非洲。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身分。」研究一妻多夫制的教授馬丘寇則提到,其實在肯亞、民主剛果和奈及利亞都曾經出現過一妻多夫制,甚至西非國家加彭至今還在實施這項傳統,而且還有將其納入法律。馬丘寇認為,非洲的性別傳統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甚深:「隨著基督教的出現和殖民的開始,女性的角色被削減了。他們 (指男女) 之間再也不平等。婚姻變成建立父權制的工具之一。」尤其關於孩子身分的焦慮,馬丘寇指出這也是根源於父權制:「關於小孩的問題是非常簡單的。只有在那個群體中出生的孩子,就是整個家庭的孩子。」根據南非媒體「TimesLIVE」在五月中旬釋出的民意調查結果,有 43.67% 的民眾認為南非應該通過一妻多夫合法化;有 39.32% 的民眾則認為這項提案非常「不非洲」。
遭繼父性侵、強娶、逼賣淫 法國殺夫女子當庭獲釋
從 12 歲開始,芭蔻 (Valérie Bacot) 沒有一天睡好覺,她先是被繼父波萊特 (Daniel Polette) 性侵,而在繼父出獄返家後變本加厲,讓她接下來二十多年都處於受虐和被迫賣淫的惡夢中。「一開始是巴掌,然後是拳打腳踢,他還會勒住我的脖子,」今年 40 歲的芭蔻在法庭上娓娓道來:「我每天都很怕會死。」直到有天芭蔻再也忍無可忍,槍殺了波萊特 —— 這個原本是她繼父,後來變成她丈夫的男子。而這樣的舉動也讓芭蔻被冠上了「預謀殺人」的罪名。上周五 (25), 法院表示其情可憫,判決芭蔻四年有期徒刑、緩刑三年,這代表已經在監獄內待了一年的芭蔻可以當庭獲釋,現場也響起如雷的掌聲。一名法官對著芭蔻說:「女士,這代表你可以自由離開法庭了。」芭蔻的家人和支持者除了在現場大聲鼓掌,也有人大喊「Bravo!」贊同法官的判決。在被家人簇擁著離開法庭後,芭蔻表示她的戰鬥還沒有結束。芭蔻說:「我還沒有放下心來...... 我的身心都崩潰了。」芭蔻補充道,她現在只想回到四個孩子的身邊。在五天的審判中,芭蔻在法庭痛訴遭波萊特虐待的不堪歲月,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才是受害者,是遭到槍殺的波萊特,還是被逼到臨界點的芭蔻?芭蔻孩子的友人格拉內特 (Lucas Granet) 說:「這整件事真的是一團混亂。在這個故事中,從頭到尾就沒有一件事是對的。」上個月,芭蔻在她出版的書籍《眾人皆知》(暫譯,Tout le monde savait) 中,詳細地還原了她經歷的悲慘歲月。當她 12 歲的時候,波萊特以母親的男友之姿出現在她的生命中,並且因為性侵她的關係,被關在監獄中三年。沒想到出獄後波萊特繼續性侵芭蔻,而芭蔻的母親裝作沒看見。「沒人覺得波萊特回家和我們繼續住在一起很奇怪,就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芭蔻在書中寫道:「每個人都知道,但沒有任何一個人說話。」等到芭蔻 17 歲的時候,她懷上了與波萊特的第一個孩子,緊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一直到第四個,全都生活在波萊特的陰影之下,波萊特更不時威脅要殺了芭蔻。然而,兩人終究結了婚,當時芭蔻 27 歲,波萊特 53 歲。婚後,家中「有毒」的氛圍不減反增,波萊特有時會拿槍抵住芭蔻的頭,並且假裝要扣下板機,「下次就會真的扣下去了,」波萊特常常跟芭蔻這麼說。幾年後,波萊特逼迫芭蔻下海賣淫。有將近十一年的時間,芭蔻都被迫在波萊特的車子後座接客,還得戴著耳機聽從波萊特的指示。芭蔻的孩子們告訴法庭,他們發現母親被父親脅迫賣淫的契機來自一張父親製作的名片,上頭大大地寫著「伴遊女郎」。芭蔻表示,讓她下定決心一定要有所行動的那一刻,來自波萊特開始打女兒的主意。於是,2016 年 3 月 13 日,在剛被一名嫖客性侵後,芭蔻拿起波萊特藏在車中的手槍,並且朝他的後腦開槍,讓他命喪當場,孩子們和朋友則協助埋葬波萊特的屍體,芭蔻則在 2017 年被以殺人罪名逮捕。而在上周的審判中,波萊特的家人和前伴侶也跳出來聲援芭蔻,他們形容波萊特根本不是人,而是「怪物」。波萊特的妹妹莫妮克 (Monique Polette) 回憶道,她遭到波萊特性侵時也和芭蔻一樣,只有 12 歲。莫妮克說:「他叫我進去房間內,要我躺在床上,隨後拿著刀抵住我的喉嚨,並且說:『聽清楚了,待會發生的事只有妳跟我知道,妳不可以跟任何人說,否則我就會給媽媽一發子彈,然後再給妳一發。』」往後的每周,莫妮克都得忍受波萊特的獸行,且越來越變本加厲。波萊特的前妻米雪兒 (Michèle) 則說,波萊特不時會威脅她的人身安全,「他是一隻不值得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怪物」。然而,法庭要審酌的內容除了刑度以外,還有芭蔻槍殺波萊特的行為可否以出於正當防衛來辯護。不管是芭蔻的律師還是精神科醫師皆表示,長期處於波萊特威脅下的芭蔻精神狀態早已扭曲,槍殺波萊特是唯一能幫助她脫離苦海的方法。精神科醫師普里爾 (Denis Prieur) 表示:「當時芭蔻根本無法訴諸法律,除了讓波萊特消失,別無他法。」芭蔻的律師杜瑪希妮 (Nathalie Tomasini) 則說,希望法國司法可以向加拿大看齊,將「受虐婦女綜合症」(battered-woman syndrome) 會出現的症狀視為正當防衛,讓芭蔻可以無罪開釋,也替法國司法立下先例。杜瑪希妮說:「我們正處於新舊世界的交匯點,檢察總長也深知其中的兩難。雖然他主張從寬量刑,但他還是要求定罪。我在這裡希望庭上能無罪釋放芭蔻。」除了芭蔻的辯護團隊,有超過 70 萬名民眾也在網路上連署,希望芭蔻能無罪獲釋。然而,最終芭蔻的支持者和辯護團隊希望落空,檢方要求求處芭蔻五年有期徒刑、四年緩刑。檢察官賈萊 (Éric Jallet) 表示,法國法庭再怎麼樣都不能讓芭蔻無罪開釋,她可以獲釋,但必須要被定罪。賈萊說:「法國刑法法庭代表文明的價值觀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生命。如果人們把正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麼每個人都會跟其他人開戰。」不過,有鑑於將芭蔻關在牢中沒有意義,且芭蔻出獄後再犯的機會微乎其微,檢方才決定求處緩刑。最後,法院也以四年有期徒刑、緩刑三年來判處芭蔻。芭蔻的案子也令人聯想到 2014 年的索瓦吉 (Jacqueline Sauvage) 殺夫案。當時,經歷丈夫 47 年來施暴的索瓦吉開槍射殺了丈夫,被判處 10 年有期徒刑,當時社會上也在辯論能否讓她以正當防衛為由無罪釋放。2016 年,已經入獄兩年的索瓦吉獲得總統特赦、重獲自由,當時全力替索瓦吉辯護的法律團隊正是這次為芭蔻辯護的法律團隊。無論如何,這次的芭蔻殺夫案獲得全世界的關注,也讓法國社會沉痾已久的家暴問題再次浮上檯面。根據法國政府提供的數據,2019 年法國有 146 名女性被現任或前任伴侶殺害,比 2018 年的數據還要高出 21%。而根據《衛報》的報導,截至目前為止,今年已經至少有 55 名女性被現任或前任伴侶殺害,這也讓法國女性對警方發出怒吼,譴責他們根本不把女性家暴受害者的報案當作一回事,沒有及時介入挽救受害者的性命。芭蔻的孩子們也在法庭上表示,他們在 2010 年年初時曾兩度報警,要求警方介入處理波萊特,然而警方毫無動靜。時至今日,警方表示他們找不到芭蔻孩子報案的紀錄。正因如此,芭蔻的辯護律師團表示,他們準備控告法國政府怠忽職守,沒有深入調查芭蔻案。25 號這天,芭蔻走出法庭外,她的親友上前擁抱她,一旁的路人也為她鼓掌。無論如何,獲得大眾關注的芭蔻案在上周五法院判刑後正式落幕。芭蔻在離開法院前對法官說道:「我想向我的孩子說聲對不起,我想向波萊特之前生的孩子說聲對不起,我想向波萊特之前的伴侶說聲對不起。另外,我也想向每一位願意聽我說的人說聲謝謝。」「這場審判對我來說是很大的一步,讓我能夠把這些事拋諸身後,大步向前。」芭蔻表示,現在她只想要展開新的人生。 上線時間:2021/06/28 增修時間:2021/07/01 修正內文
【地球 24小時】06/26 無法阻擋我的驕傲
在伊斯坦堡 (Istanbul) 市中心,當地政府為「保護公眾和平與安全、大眾健康與道德」, 拒絕批准同志大遊行的舉辦,鎮暴警察也因此被派遣到街上,阻止示威人士進行活動。畫面中,一名 LGBTQ + 倡議者無懼禁令,依舊在警察面前跳舞,表達自己的訴求和對政府的抗議。據《歐洲新聞台》報導,鎮暴警察在驅離人群時發射橡膠子彈,一名記者在活動中被捕。CNN 則指出有大約 20 人遭警方拘留。 相關閱讀:《不歡迎 LGBT 波蘭六鎮申請歐盟補助遭拒》在去年七月申請補助被歐盟拒絕後,波蘭六個宣稱自己是「無 LGBT 地區」的小鎮,勢必得重新想想,究竟是堅守立場重要,還是城鎮的未來發展比較重要?為了慶祝成立 50 周年,天主教慈善組織「義大利明愛」(Caritas Italiana) 在梵蒂岡的保祿六世大廳 (Paul VI Audience Hall) 舉辦了紀念活動,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也一同參與這場溫馨的盛會,畫面中的他正在欣賞現場孩子們遞給他的童趣畫作。 相關閱讀:《戒指不給親 教宗:因為衛生問題》2019 年 3 月,教宗方濟各的一個小動作受到了各界矚目,並且挑起一場天主教會的文化大戰,也讓教宗本人不得不出面說明原因。在捷克東南部的南摩拉維亞州 (South Moravia region), 一場罕見的龍捲風襲擊了數個城鎮和村莊,造成至少 5 人死亡。本照攝於其中一個城市盧齊斯 (Luzice), 據 CNN 報導,當地市長克拉賽克 (Tomas Klasek) 表示,受創最嚴重的地區便是盧齊斯的其中一個村莊,有約莫 100 至 120 間房屋被摧毀或損害;《路透社》則指出,除了建築物屋頂被扯落、窗戶遭破壞外,路上的汽車也被掀翻,數不清的大小殘骸就這樣沿街散落。據捷克內政部長哈瑪謝克 (Jan Hamacek) 表示,鄰國奧地利和斯洛伐克皆有派遣人員前來協助救災,目前他們正和城市的搜救小組一起進行災後的復原作業。在歐洲,一年一度的滑翔翼比賽「Red Bull X-Alps」現正舉行中,參賽選手必須在 5 個國家、12 個轉折點中,以步行或滑翔翼的方式完成 1238 公里的旅程,先從奧地利薩爾茲堡 (Salzburg) 橫越阿爾卑斯山 (Alps), 抵達法國與義大利交界的白朗峰 (Mt Blanc) 後,再從此處折返奧地利的城鎮濱湖采爾 (Zell am See)。本照攝於法國東部城市夏慕尼 (Chamonix), 瑞士滑翔翼好手毛雷爾 (Christian "Chrigel" Maurer) 正從南針鋒 (Aiguille du Midi) 前方飛過。 相關閱讀:《不想分開 美國狗狗和主人滑翔天際》在美國,一位深受「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所苦的患者,因為一隻服務犬的出現而漸漸克服心理障礙,一人一狗在後來更成為了最佳的冒險夥伴。在俄亥俄州威靈頓 (Wellington) 的羅藍縣露天會場 (Lorain County Fairgrounds), 美國前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舉辦了他於卸任後的第一場政治集會。畫面為現場的其中一名支持者,他的頭上戴著大大的「川普 2024」(Trump 2024) 帽子,極力聲援川普重新角逐 2024 年的總統大位。 相關閱讀:《老闆們,你需要好運嗎?川普佛像新上市 #願你的公司再次偉大》各位老闆們,你的公司近期也需要好運氣,需要神佛親自坐鎮嗎?那麼,這尊美國前總統川普的佛像正適合你,因為擁有它,你的公司就有望再次偉大起來。自 1921 年 7 月 23 日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即將在今年迎來建黨 100 周年。畫面攝於中國首都北京,一名女子正在替建黨百年的紀念地標拍照。 相關閱讀:《來點「雷鋒精神」的炸雞吧!中國肯德基推共產英雄主題餐廳》2019 年,來自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的肯德基在中國開了一間帶有濃濃共產主義風情的餐廳,這家專門來紀念共產英雄──雷鋒的餐廳也立刻引起大眾關注。在城市埃森 (Essen), 為了慶祝終於在今年順利舉辦的足球賽事「2020 歐洲國家盃」(UEFA Euro 2020), 當地男子克利梅克 (Achim Klimmeck) 和他的鄰居用超過 500 面的旗幟裝飾了住家外頭的街道。 相關閱讀:《幫失蹤孩童找到回家的路 義大利羅馬足球隊有辦法》每當各大球隊在新簽球員時,都會受到全世界球迷的關注。於是,義大利羅馬體育俱樂部決定利用這個好機會,幫失蹤孩童找到回家的路。在北愛爾蘭的城鎮拉恩 (Larne), 當地居民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教徒慶祝活動,正在搭建史上最高的「第 11 夜篝火」(Eleventh Night bonfire), 這座篝火將於 7 月 11 日焚燒,正式的慶祝活動則會在第 12 天,也就是 7 月 12 日 (Twelfth of July) 展開。在紐約曼哈頓 (Manhattan) 的石牆國家紀念區 (Stonewall National Monument), 一名男子正在跳舞紀念發生於 1969 年的石牆暴動 (Stonewall riots)。1969 年 6 月 28 日,同志時常光顧的紐約格林威治村 (Greenwich Village) 石牆酒吧 (Stonewall Inn) 遭遇警方臨檢,並隨後引發一連串的暴力衝突,成為美國首例同性戀反抗政府壓迫的案例,也在後來被視為帶起全球同性戀權益的浪潮先鋒。 相關閱讀:《酒吧衝突變成世界級事件 【地球放映室】電影「石牆風暴」》在 6 月 26 日這天,西班牙政府鬆綁了 COVID-19 的限制禁令,允許民眾在開放空間中不須再配戴口罩。本照攝於西班牙南方城市隆達 (Ronda)。 相關閱讀:《打完疫苗就不用戴口罩?美國 CDC 最新建議引起爭議》告訴打完兩劑 COVID-19 (武漢肺炎) 疫苗的人不用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在今年五月公布的公衛建議引起了正反雙方的辯論。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6/25 歡慶畢業
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一群丹麥的學生舉起帽子做橋,歡慶他們成功完成了高中學業。這場有趣的畢業生專屬活動名叫「Studenterkorsel」, 除了舉辦派對,畢業生們的重頭戲就是一起搭上一台開放貨斗的貨車繞行城市,在不同同學的家中停下來喝飲料、吃點心狂歡。 相關閱讀:《演員如何在大銀幕上表演「喝醉」?》在今年奧斯卡獎得獎電影《醉好的時光》(Another Round), 男星麥茲米克森 (Mads Mikkelsen) 飾演的高中老師有一段與畢業生們一起在碼頭上飲酒狂歡的畫面,畫面中的他將酒醉演得惟妙惟肖。但事後他卻透露,其實當時鏡頭前的他根本沒有喝醉,換言之,那些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片段都是「演」的。究竟,演員們如何在不喝醉情況下,卻能將喝醉演得惟妙惟肖呢?在印尼首都雅加達 (Jakarta) 的印尼青年和體育部 (Ministry of Youth and Sport) 大樓外,一名男子戴上口罩,前來參加一場呼籲印尼政府抵制 2022 年北京冬奧的抗議。 相關閱讀:《東京奧運該不該辦?街訪在地人透心聲》眼見東京奧運開幕在即,在停辦與續辦的聲浪下,究竟住在當地的東京居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象徵榮光、卻也可能帶來疫情危機的賽事呢?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 (Minneapolis), 一名男子帶著手持美國遭警察殺害的黑人男子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肖像的孩子,來到亨內平縣政府中心 (Hennepin County Government Center) 外,準備聆聽涉案警察肖文 (Derek Chauvin) 的刑責。去年 5 月底,黑人男子佛洛伊德遭肖文以膝蓋壓頸致死,這起事件隨後在美國、乃至全球引發了抗議浪潮,使得周五 (25) 的這紙判決廣受矚目。最後,肖文遭法官判處 22 年 6 個月的有期徒刑。 相關閱讀:《在佛洛伊德事件後,美國民主黨議員身上圍的是什麼?》在佛洛伊德案爆發後,全美各地發起聲援黑人權益、抗議白人警察執法過當的示威活動,美國民主黨眾議員在推出改革警察體系草案的同時,也在去年 6 月 10 日這天於美國國會山莊的解放大廳單膝跪下,哀悼佛洛伊德之死,而他們身上一條條色彩鮮艷的圍巾,也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在中國首都北京的國家體育場 (National Stadium) 附近,人們在馬路上停下腳步,觀賞一場中國共產黨建黨 100 周年的煙火彩排。 相關閱讀:《最近煙火特別多 美國謎之煙火熱》去年 6 月,美國各大城市吹起了一股謎一般的煙火熱,連夜不斷的煙火甚至已經到達擾人清夢的程度。更慘的是,沒有人知道這股「煙火熱」究竟是從哪開始吹起...... 在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山城隆達 (Ronda), 一等到周六 (26), 也就是西班牙當局公告解除室外強制戴口罩規定的時刻一到,三位居民立刻拿下口罩,出門到拉博拉街 (La Bola street) 上散步。 相關閱讀:《打完疫苗就不用戴口罩?美國 CDC 最新建議引起爭議》告訴打完兩劑 COVID-19 疫苗的人不用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近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一則公衛建議引起了正反雙方的辯論。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海灘市附近的瑟夫賽德鎮 (Surfside), 周四 (24) 凌晨,有 12 層樓高的尚普蘭塔南棟 (Champlain Towers South) 驚傳坍塌。搜救隊漏夜搜救的同時,人們也在案發現場附近點起蠟燭、並在鐵絲網上懸掛起失蹤者的照片。經過連日搶救後,截至周六 (26) 上午,邁阿密市的這起事故的失蹤人數已經降至 156 人,罹難者的部分則修正為 5 人。至於在事故原因調查上,相關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中,而 CNN 則是在報導中引述了一份針對尚普蘭塔地層下陷情形的研究,證實在 1993 年至 1999 年期間,公寓一度以每年 2mm 的速度下陷。但專家也補充,地層下陷應該只是這棟大樓坍塌的眾多原因之一。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 (Tel Aviv), 一名準備參與同志驕傲大遊行的民眾,正在替另一名同樣前來參與遊行的民眾在臉上彩繪。 相關閱讀:《羅馬教廷:教會不會也不能祝福同性婚姻》「教會有權力為同性情侶的結合提供祝福嗎?」今年 3 月,羅馬教廷給出了答案:教會沒有權力這麼做。在俄國聖彼得堡近郊的一個墓園,一名身著全套防護服的掘墓人在安葬完一名 COVID-19 的死者後,靜靜在新墳前佇立了一會。 相關閱讀:《覺得自己好衰?試試讓人轉運的泰國模擬葬禮》在曼谷郊區的一間寺廟,民眾雙手捧著花束,自己一腳踏入棺材裡,希望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法國首都巴黎的巴黎市政廳 (City Hall) 前,法國非營利組織「烏托邦 56」(Utopia56) 號召移民們在此搭帳篷,藉此要求當局重視他們的居住條件,並進一步為他們提供住宿。 相關閱讀:《禁止外國人買房 紐西蘭修法救無殼蝸牛》在房價高漲、住房短缺、外國炒房客多的紐西蘭,為了讓紐西蘭當地人買得起房,2018 年,紐西蘭國會三讀通過了新法,禁止外國人到紐西蘭買現存的房子。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的昆頌市 (Quezon City), 一群天主教的修女們排成一列,把握公眾憑弔的機會,準備瞻仰剛於周四 (24) 以 61 歲的年紀離世的已故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 (Benigno Aquino III) 的遺體。 相關閱讀:《幫死者出櫃、要牧師閉嘴 「棺材告白者」替亡者說出心裡話》在離世的那一瞬間,最遺憾的莫過於還有事情沒有做、還有話沒有說出口。現年 53 歲、住在澳洲埃德加 (Bill Edgar) 的工作就是替死者彌補一部分的遺憾,他是一名「棺材告白者」, 負責代替死者在喪禮上講出來不及說的話......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為什麼義大利名琴的音色難以複製?
戴桓青小時候學過幾年小提琴,但並不在行;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念博士班時,有位會拉小提琴的同學選擇以此為科普文章題目,發現很多名琴研究都是德州農工大學教授納吉瓦里 (Joseph Nagyvary) 所著,兩人決定利用耶誕假期前往拜訪,沒想到從此與小提琴研究締結不解之緣。戴桓青延續已退休的納吉瓦里針對小提琴木材的相關研究,分析名琴修復時留下的木屑,研判小提琴好聽的秘密,可能就存在小提琴的木材中。戴桓青總共分析了八把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 (Stradivarius) 與二把耶穌・瓜奈里小提琴 (Guaneri del Gesù) 的木材,這兩類名琴在製琴界、演奏界皆以音色優美聞名。針對音色的定義,戴桓青表示:「聲音的屬性除了音高跟音量外,其他都叫做音色。音色很主觀,雖然科學家還不知道要怎麼去定義、分析音色,但演奏家對於音色上的共識認知是存在的,很少人會說其他琴比這兩種名琴好聽。」世界上的木材上千萬種,而小提琴的木材萬中選一。前板得使用阿爾卑斯山南麓的雲杉,背板使用來自巴爾幹半島或是義大利平地的楓木。戴桓青針對木材解釋:「先前納吉瓦里教授分析這些名琴的光譜,發現這些製琴師應該不是直接使用天然木材,而是有經過處理,我們延續他的研究。過去針對這些名琴的研究,都是以研究幾何形狀為主,小提琴有很多曲線、細微的比例、木板不平均的厚度等,但大家模仿出來後,還是沒有辦法做到和這些名琴一樣的聲音,所以我們認為往材料的方向研究是正確的。」300 年前製琴師都在義大利北部的克里蒙納 (Cremona) 小鎮中製琴,「我們已經發表的論文,主要在分析這幾把名琴的背板楓木,發現木材確實有做過化學處理,但並不確定是由供應木材的供應商所處理,還是由製琴師處理。」至於前板雲杉,戴桓青的研究尚未發表,但針對木材處理來源,交叉比對後發現,那些化學處理的痕跡,應為每位製琴師的秘密配方。「近期的研究發現,小提琴三大家族所做出來的琴,配方都很明顯不一樣,也都相當複雜,因此可以排除是由木材供應商處理的可能性。這也相當合理,因為克里蒙納人很少,製琴的人彼此會互相競爭,各自有各自的配方並不奇怪。」外型幾何容易模仿,但木材的化學處理就很難用肉眼看出來。「配方我們尚未解出來,製琴是一項工藝,順序也是很關鍵的一件事,配方有可能很複雜地先泡再洗掉,還要考慮溫度、pH 值、處理時間等,沒有辦法從現在的化學分析回推工序與配方。」戴桓青用食物當做各家配方的例子:「就像炸雞排,每家店的原料都差不多,但炸出來味道都不一樣,你不可能買一塊雞排回來分析,就知道他的工序。」也有許多研究是針對名琴的塗漆,想知道漆對聲音的影響,或是模仿名琴塗漆,看看是否能複製出名琴的聲音。對此,戴桓青認為,「塗漆是一定有影響的,上不同的漆會有不同的差別。但研究名琴塗漆這麼多年,漸漸發現裡面的成分都是我們已知的,但就是沒辦法只透過模仿塗漆和模型,複製出名琴的聲音。」世界上有許多木製的樂器,很少會聽到樂器放越久越好聽。「我問過很多專家,只有兩種樂器會放久了聲音變好聽,一種是中國古琴,另一種就是義大利小提琴。至於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目前還有沒人理解,需要更多的研究。而有些樂器本來設計就不是可以用很久的,例如古箏。」關於小提琴纖維素分子研究,戴桓青團隊利用「同步輻射」小角度 X 光散射探照,發現琴的木頭纖維素是會重新排列的,「我們針對小提琴的木頭分析,發現纖維素分子之間本來有半纖維素把它們區隔開來,但隨著時間過去,半纖維素會自然分解,纖維素會重新排列。至於這件事對聲音的確切影響,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老的琴會有這樣的現象。」針對這樣的研究,難免有人會懷疑這些名琴是不是真的比較好聽,畢竟這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聆聽現場演奏的珍品。戴桓青表示:「事實上,確實要近距離地聽很多把名琴來演奏,才能感受到他們的差異。可是通常一位演奏家表演或比賽,只會帶一兩把琴出門。若真的要做相關研究,首先盲測畢竟有其限制,且『音色』是人類很不了解的領域,很難用科學的方法去解釋和比較。」
今天,我想在沙灘旁上班:疫情後,「數位遊牧」熱潮要來了嗎?
在 COVID-19 疫情底下,世界各地紛紛吹起了一股遠距工作的風潮。如今,隨著 COVID-19 疫情趨緩、越來越多人接種疫苗,有一部分人漸漸回到了以往進辦公室上班的形式,但也有一群人繼續維持遠距工作的方式,甚至進一步投入「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 的懷抱,開始了一邊上班、一邊旅遊的生活方式。「數位遊牧」最早是由日本半導體專家牧本次雄在 1997 年首度提出,數位遊牧者的生活形式同時兼顧了旅遊與工作,而他們的工作大多只需仰賴電腦、網路即可完成,意味著任何地方只要有電腦、穩定的網路,那裡就可以是他們的辦公室。在芬蘭大學研究數位遊牧趨勢的博士後研究員漢諾寧 (Olga Hannonen) 解釋道:「數位遊牧者並非『在工作的地點生活』, 而是『在生活的地點工作』。」根據美國顧問公司 MBO Partners 的調查,在 2019 年時,美國就已經有約 730 萬名數位遊牧者,但是到了 2020 年年中,美國的數位遊牧者人數已經成長至 1,090 萬左右。MBO Partners 的調查還發現,在 COVID-19 疫情來襲前,大多數的數位遊牧者都是自由工作者,他們的職業屬性讓他們天生就比一般公司僱員擁有更多決定自己辦公地點的餘裕;但在 COVID-19 疫情來襲後,一般公司的僱員反而成了數位遊牧者中的多數。MBO Partners 的營運長卡薩爾 (David Cassar) 說:「我們預期未來幾年自由工作者對數位遊牧的興趣會大增。COVID-19 加速了人們對遠距工作的接受度,自由工作者將成為首波受惠於這種不受地點拘束,高度仰賴科技生活型式的人。」然而,在疫情期間,「數位遊牧」一詞的意義也變得更加廣泛,如今它不再只限定於那些四處旅行、隨處工作的人,有一部分在疫情期間移居至配備良好網路訊號的小屋遠距工作、卻仍過著朝九晚五生活的人,也把自己視為廣義「數位遊牧者」中的一員。在疫情期間,有不少國家也看準了數位遊牧興起的趨勢,特地為數位遊牧者們量身定做了專屬簽證,只要有辦法證明自己的收入達一定水準,這些國家就將向數位遊牧者們敞開國門。以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為例,數位遊牧者們只要能證明自己的年收入高於 5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40 萬 7,750 元), 就有資格申請該國的遠端工作簽證,最長可以一連待上 12 個月。其他國家如愛沙尼亞、喬治亞等,也都有提供類似的簽證計劃。除了國家,許多企業也想要分一杯數位遊牧熱潮的羹,以共享房屋網站 Airbnb 為例,該公司的數據指出,在剛過去的 2021 年第一季,預定長期住宿 (至少 28 晚) 的旅客比去年同期成長了幾乎一倍 —— 這也讓它們決定要將部分的經營主力從短期住宿者身上,轉向長期租客們。從各個方面來看,似乎在未來幾年,數位遊牧族群即將迎來爆炸性的成長。但也有一部分專家指出,即使日後 COVID-19 疫情過去,「數位遊牧」仍將會是只有少數產業、少數工作者才有機會體驗的生活形式。美國顧問公司麥肯錫 (McKinsey & Company) 曾在一份分析中指出,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全美有超過 60% 的勞工沒有機會遠距工作,像是理髮、照護病患、在工廠生產線上工作的工人,或是在實驗室裡利用特殊儀器工作的人來說,他們本來就鮮少有機會嘗試遠端工作生活,想要進一步嘗試數位遊牧,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主張未來人們將朝長期數位遊牧發展的想法很不現實。」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作與就業研究所 (Institute for Work and Employment Research) 進行工作與組織研究的教授凱利 (Erin Kelly) 表示。她推測,只有部分產業,像是早已僱用來自世界各地員工的 IT 產業,才有機會讓員工以數位遊牧的方式生活,「但我不認為我們會看到明顯的變化」。再者,就算體驗數位遊牧的機會真的降臨,其實還有不少因素會影響人們能否把握寶貴的機會。美國紐約席耶納學院 (Siena College) 的社會學教授湯普森 (Beverly Yuen Thompson) 指出,「想要成為一名數位遊牧者,你得擁有很大的自由權 —— 你得有一本好用的護照、不能有犯罪紀錄,還不能背負太多債務」。「數位遊牧者未必認爲自己很富有,但如果你有一個家庭,可以幫助你在泰國或是某個國家陷入麻煩時送張機票將你帶出來,那可是個巨大的優勢。」湯普森進一步表示,一個國家、社會內的系統性歧視問題,也是阻礙許多人加入數位遊牧者行列的原因。美國非營利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的調查顯示,在美國,嘗試遠距工作的機會會因每個人的種族、學歷等背景而異。白人勞工的機會最多,其後依序是非裔及西班牙裔的勞工;學歷上則是擁有大學文憑的人佔優勢,高於只有中學文憑的人。「就所有關於數位遊牧的研究來看,它們幾乎都會提及不平等的問題。」在芬蘭大學研究數位遊牧趨勢的博士後研究員漢諾寧表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成為數位遊牧者,有些人則會比較困難,這點不管是在海內外,或是 COVID-19 疫情前後皆然。儘管大規模、全面的數位遊牧熱潮很可能不會一下來到,但專家們倒是預測,未來人們很可能不再會需要過上一周五天、每天朝九晚五生活,部分企業很可能會朝混合辦公的方向發展 —— 員工不再需要每天進辦公室,而是改為部分時間遠端工作、部分時間進入辦公室。顧問公司麥肯錫的合夥人隆德 (Susan Lund) 預測,混合工作模式將會讓人們的居住地點進一步往鄉鎮、郊區擴散,「但依舊不會到『我想住克羅埃西亞』、『我想住在度假勝地亞斯本市 (Aspen)』的程度」。「我會說對某些人、某些產業來說,100% 遠距工作的形式是很有可能的,但這並不會成為未來的新常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作與就業研究所的教授凱利總結道。
布蘭妮首度公開被控制的生活:我只想拿回我的人生
本周三 (23), 在美國洛杉磯的地方法院上,今年 39 歲的知名歌手布蘭妮 (Britney Spears) 透過手機,對著法庭和大眾用 23 分鐘述說了自己被父親監管了 13 年的經過,並請求法官終結她的父親傑米 (Jamie Spears) 對她的法律監護權。「我一直被拒絕,我非常震驚,而且受到創傷,」布蘭妮說:「我只想拿回我自己的人生。」2008 年,因為布蘭妮當時的身心狀況和可能的藥物濫用情形,即使她當時已經成年,其父親傑米仍向法院要求給予他布蘭妮的監護權,而法院也確實批准了這項申請,使得布蘭妮在這 13 年間一直沉默地接受父親的控管 —— 直到上周三,她終於公開向世界談論她的遭遇。布蘭妮在席上向法官提出請求,希望終止監護權的事,能夠在「不用對她進行評估」的狀況下就完成。她認為,自己既然處在可以工作的狀態,那麼就不需要被監護,因此相關的法律需要被調整與改變。「我真的認為這個監護關係被濫用了。我不覺得自己能夠活出一個完整的人生。」布蘭妮說。而這次的談話,是在布蘭妮的要求下,經由她的律師英厄姆三世 (Samuel D. Ingham III) 於四月時「以加急狀況」提出申請,讓法官能夠直接與她進行溝通。據《紐約時報》在近日才取得的法庭機密資料顯示,布蘭妮其實從 2014 年開始就曾對父親的監護角色提出異議,並不斷要求完全終止這項權力,但她的律師英厄姆三世卻始終沒有向法院提出任何正式的申請。布蘭妮透露,自己為何長年都沒有公開把這些事說出來,是因為「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感到尷尬又沮喪」, 並認為不會有任何人相信她的說法。布蘭妮還提到,她原先並不知道自己可以提出終止父親監護權的要求,而她對自己的疏忽感到很抱歉,但她「真的不知道」。事實上,布蘭妮現在生活在雙重的監護關係下,一是監護她個人,二則是監護她的資產。目前,她的父親傑米和一間經由布蘭妮要求的專業財產機構,共同看管她將近 6,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6.74 億台幣) 的資產;至於布蘭妮本人,自 2019 年開始,則有一名持有執照的專業監護人臨時接管了她的個人生活照護。傑米和專業監護人的代表表示,保護布蘭妮的措施是必須的,但如果她想要,她隨時可以終止監護關係。但另一方面,布蘭妮則認為自己在 2019 年 5 月進行最後一次的非公開聽證會後,有必要在這次為審理本案的法官潘妮 (Brenda Penny) 再重述一次自己的看法。布蘭妮在回顧自己的經歷前表示,她「不認為自己上次在法庭上說的話有被聽見」, 而這其中包括了她於 2019 年被迫參加巡演、被迫接受精神評估,以及被迫用藥。布蘭妮表示:「那些對我做出這種事的人,都不應該輕易地被放過。」她甚至將自己面臨的狀況比為「性剝削」, 被迫工作,卻又無法控制自己的財務,也無法獨立。回顧 2018 年,布蘭妮表示自己曾在拉斯維加斯 (Las Vegas) 為巡演進行彩排,當時她拒絕了編舞的其中一小段,結果卻弄得好像她「在哪裡放了個巨大炸彈一樣」, 並被迫進行非自願的健康檢查和治療。「我並不是任何人的奴隸。我有權對一個舞蹈動作說不。」布蘭妮說,並指出她一度被迫服用非常高劑量的鋰 (lithium)—— 一種情緒穩定劑:「我覺得自己喝醉了。我甚至無法與我的父母真正地談論任何事情...... 然而我的家人什麼也沒做。」布蘭妮還透露,最近她的監管機構還強迫她去洛杉磯西湖 (Westlake) 接受治療,她在那裡遭受了狗仔隊的不斷轟炸,而她希望能讓她在家裡接受治療就好:「我應該享有隱私...... 強迫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情是不對的。」除此之外,布蘭妮還指控她的父親傑米沒有將她的福祉放在心上,反而喜歡控制她。「他百分之十萬喜愛控制並傷害自己的女兒。」布蘭妮指出,她曾經被迫去參加一場戒癮治療,並為此付出了 6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67.5 萬元), 但她的父親一點也不在意她有多痛苦。「我在電話中哭了一個小時,而他享受著其中的每分每秒,」布蘭妮說:「任何有關我的事都需要有我爸的批准。」而在法庭上,布蘭妮也數度強調了自己的謀生能力和被監護狀況之間的矛盾,她認為自己「讓許多人有辦法謀生,而且也付了很多人薪水」, 但是卻沒辦法掌控自己的財產。「我對於自己做的事非常擅長。」布蘭妮對審理法官潘妮說:「但我卻讓這些人控制了我的行為,女士,這已經夠了,這一點都不合理。」據《泰晤士報》報導,2016 年,布蘭妮曾告訴一名負責她案子的法庭調查員,她希望自己的監護權可以早日被終止,她認為監護權將給予她的父親權力,讓他能夠控制她來往的對象,或甚至是她要如何設計廚房、一周能拿到多少零用錢等,並提及自己曾在發燒到華氏溫度 104 度 (攝氏溫度 40 度) 的情況下被迫上台表演。「她明確表示,她覺得監護權變成了一項用來壓迫跟強迫她的工具。」調查員在紀錄中寫道:「她已經『對於自己被剝削感到厭倦』, 而且她說她才是那個在工作並賺錢的人,但她身邊的所有人卻都靠她過活。」不過,當時調查員也曾做出結論,認為在布蘭妮的財務狀況複雜、容易受到不良影響,以及面臨「間歇性」毒品問題的情形下,接受監管依然符合她的最佳利益。但同時,報告裡頭也有提到,希望能為布蘭妮「開闢一條通往獨立的道路,並在最終停止實施監護權」。而回到本次的聽證會,在布蘭妮結束與法官的談話後,其父親傑米的律師索林 (Vivian Lee Thoreen) 在法庭暫時休會時代表他發表了一段簡短聲明。「他對於看到自己的女兒受苦受難感到非常抱歉。」索林說:「斯皮爾斯 (傑米與布蘭妮的姓氏) 先生深愛他的女兒,而且他也十分想念她。」至於布蘭妮的律師英厄姆三世,則看起來十分震驚,表示自己先前並不知道布蘭妮會說什麼。他透露,自己是在法院的希望下擔任布蘭妮的律師,但如果被要求的話,他將會辭去這項職務。而布蘭妮雖然在周三的談話中表示,自己如今已和英厄姆三世建立關係,卻也指出她其實沒辦法選擇自己的律師,並希望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 —— 可是基於布蘭妮無法控制自己的財產,這項要求基本上是困難的。另外,布蘭妮的專業監管人蒙哥馬利 (Jodi Montgomery), 也透過律師發出信件,表示自己「有義務捍衛斯皮爾斯女士的醫療跟隱私權」, 但「非常期待能夠處理斯皮爾斯女士的憂慮」, 並表示將在之後把布蘭妮醫療團隊的意見,以詳細的計畫呈給法庭審閱。下一場聽證會預計在今年 7 月 14 日展開,但詳細的時程尚未確定。而即使這場官司如此複雜又前途漫漫,事實上布蘭妮的願望卻十分簡單,她表示自己想要自由地去弄頭髮跟做指甲,以及拜訪距離她只有「八分鐘路程」的朋友。布蘭妮透露,只要在能維持私密的狀況下,她並不反對繼續接受治療,但受監管「對她造成的傷害已經超過了對她的好處」, 布蘭妮認為,她「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布蘭妮甚至提到,她不被允許去看醫生,並取出自己身體裡的宮內避孕器:「這個所謂的小組不讓我去看醫生,把避孕器拿掉,因為他們不想讓我再有小孩。」「我希望自己能夠獲得可以結婚的權利,並擁有一個寶寶,」布蘭妮說:「我現在被監護機構告知,我不可以結婚,也不能擁有孩子。」「我想要的,只是擁有我自己的錢、結束這一切,以及讓我的男友用他的車載我一程。」Britney Spears (@britneyspears) 分享的貼文布蘭妮於本周四在 Instagram 發表聲明,圖片上面寫道:「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聰慧,那就為他們讀童話故事。如果你希望他們變得更聰慧,那就為他們讀更多的童話故事。」而除了本周三的聽證會外,布蘭妮也於本周四 (24) 於 Instagram 發出聲明,表示她對於「在過去兩年間假裝自己很好」感到很抱歉,並認為她一直以來的樂觀發文,讓她數百萬的粉絲對於她的人生產生了錯誤認知。「我只是想告訴你們大家一個小秘密...... 我相信人們都想過著童話般的生活,而藉由我發文的方式...... 我的人生看起來好像很美好的樣子...... 我想這就是我們大家所爭取的 (生活)!」「這是我媽媽最好的特質之一...... 在我稍微年輕一些的時候,無論那一天有多麼糟糕...... 為了我和我的兄弟姊妹著想,她總是假裝一切都很好。」布蘭妮也在內文中間接提到了前一天的聽證會內容:「我希望這一點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我不希望大家認為我的人生是完美的,因為它完全不是事實...... 而如果你們有誰在本周的新聞中讀到任何關於我的事...... 你們很顯然地肯定會在現在知道,這的確不是事實!」但另一方面,布蘭妮也提到在社交媒體上假裝自己很好「確實有所幫助」:「所以我決定要在今天發出這段引言,因為如果你們正在經歷苦難的話...... 我覺得 Instagram 幫助我用一個很酷的方式去分享自己的模樣...... 或存在...... 而且還能簡單地感覺到自己很重要,無論我正在經歷什麼,而且它真的有用...... 所以我決定要開始讀更多的童話故事。」布蘭妮如此總結。
【地球 24小時】06/24 美國大樓坍塌意外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海灘市 (Miami Beach) 附近的瑟夫賽德鎮 (Surfside), 周四 (24) 凌晨,當地一座 12 層樓高的大樓突然倒塌,目前已經造成至少 159 人失蹤和至少 4 人死亡。外媒報導指出,當天凌晨 1 點左右,這棟已經有 40 年歷史的大樓突然發生倒塌意外,共計 55 戶遭受波及。整個晚上,搜救隊都在瓦礫堆中努力尋找生命跡象,但接連不斷的雨勢讓整起搜救任務更加複雜。另一方面,當局也正對事故原因展開調查。公寓居民委員會委託的律師迪克特 (Kenneth Direktor) 指出,公寓本身因為屋齡已經滿 40 年,因此過去數個月來都在進行密集地檢查,好符合當地的建築法規。檢查結果亦顯示,這棟公寓本身確實有地方需要維修補強,但在倒塌前,唯一開始動工的部分也只有屋頂。CNN 在報導中也引述了一份針對這棟公寓地層下陷情形的研究,證實在 1993 年至 1999 年期間,這棟公寓一度以每年 2mm 的速度下陷,不過專家也指出,地層下陷應該只是這棟大樓坍塌的眾多原因之一。在德國首都柏林,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和德國外交部長馬斯 (Heiko Maas) 一同拜訪了位於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相關閱讀:《今天,你是納粹還是猶太人?烏克蘭大屠殺紀念中心角色扮演提案惹議》在一場精心設計的參觀之旅中,親自體驗猶太大屠殺時期納粹或猶太人等角色的心境,這樣逼真寫實的角色扮演,你願意嘗試嗎?在美國加州棕梠泉市 (Palm Springs) 的棕梠泉美術館 (Palm Springs Art Museum), 向來時常引發爭議的女星瑪麗蓮夢露 (Marilyn Monroe) 雕像《永遠的瑪麗蓮》(Forever Marilyn) 在歷時 7 年後,再次回到棕梠泉市。高約 7.9 公尺的《永遠的瑪麗蓮》, 是出自美國已故藝術家約翰遜二世 (Seward Johnson) 之手。每隔一段時間,它就會被移至不同的城市裡展示,而且每每展出,總是會因為其設計而帶來人潮並引發爭議。如今部分棕梠泉市的居民希望,《永遠的瑪麗蓮》能為當地帶來大量觀光客、刺激經濟發展;可是在另一部分居民眼中,他們反倒認為這尊雕像動作不雅,甚至是傳達出厭女、剝削女性的意味,而希望它離開棕梠泉市。 相關閱讀:《美杜莎的逆襲:美國紀念 #MeToo 運動雕像搬新家》去年 10 月,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的池塘公園 (Collective Pond Park) 出現了一尊以希臘神話中蛇髮女妖美杜莎 (Medusa) 故事為靈感的雕像。然而在這尊雕像上,被砍頭的不再是美杜莎,而是前來除妖的珀爾修斯 (Perseus), 凸顯出了創作它的藝術家對這則經典神話的不同解讀。在英國的溫莎堡 (Windsor Castle), 兩名英國皇室收藏信託 (Royal Collection Trust) 的成員正與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 (Prince Philip) 的肖像合影。這幅肖像是由英國肖像畫家海曼斯 (Ralph Heimans) 在 2017 年時所繪。 相關閱讀:《英國失去一位親王,我們殞落一位神:那些視菲利普親王為神的部落》對英國王室來說,菲利普親王的離世,意味著家族裡少了一位成員,;可是對距離英國數千公里外的萬那杜共和國 (Republic of Vanuatu) 來說,菲利普親王的離去,就宛如「神的殞落」...... 在巴西亞馬遜雨林中的馬納卡普魯鎮 (Manacapuru) 郊區,鑑於蘇里摩西河 (Solimoes river) 河水暴漲,馬納卡普魯鎮郊需許多地區都成為一片水鄉澤國。這天,帕切科 (Carlos Eduardo Pacheco) 滑著獨木舟,準備進入淹水的聖塞巴斯蒂昂 (Sao Sebastiao) 天主教堂。 相關閱讀:《大水淹進家門 你會先救什麼》想像一下,當家裡淹大水,水越淹越高都要蓋過膝蓋的時候,你第一個會搶救的東西是什麼?在斯里蘭卡的港口城市芒特拉維尼市 (Mount Lavinia), 周四 (24) 這天,攝影師在海灘邊發現了一具海龜的遺體。今年 6 月,新加坡籍化學貨輪 X-Press 珍珠號 (MV X-Press Pearl) 在斯里蘭卡外海傳出失火意外,大火燃燒後的殘骸及塑膠顆粒為斯里蘭卡帶來了一場慘重的生態浩劫。 相關閱讀:《大火十日、塑膠入海 斯里蘭卡火燒船事故成史上最慘重生態浩劫》在香港,一名《蘋果日報》的支持者在一間購物中心裡讀著《蘋果日報》停刊前出版的最後一份報紙。與此同時,數名香港警察從他眼前經過。周四 (24), 香港《蘋果日報》在出版最後一份紙本報紙後,正式吹起了熄燈號。它的停刊,不只意味著香港就此少了一間媒體,更意味著香港社會如今又少了一股有力的批判聲音...... 相關閱讀:《刊載 26 年後「被歇業」 香港《蘋果日報》吹熄燈號》在俄國斯達夫波爾市 (Stavropol) 的博爾古斯坦斯卡婭村 (Borgustanskaya), 一匹馬將頭探進汽車裡找胡蘿蔔吃。 相關閱讀:《在德國,會自己遛自己的白馬「珍妮」》在德國法蘭克福 (Frankfurt) 東部的街道上,每天早上,總有隻白馬會悠悠地跑到路上溜達,牠會好奇地嗅一下路上行人、接受人們撫摸,或是跑到美因河 (Main) 河畔飽餐一頓 —— 不過別急著通報警察,如果仔細一看,你就會在這匹馬的韁繩上看到這樣的卡片:我是珍妮 (Jenny), 我沒有逃跑,只是在散步而已,謝啦!在印度大城孟買的普爾尼瑪節 (Vat Purnima) 上,已婚的印度婦女們一邊將絲線綁在榕樹上,一邊替丈夫祈求長壽。 相關閱讀:《奢華無極限 「肥到流油」的印度婚禮》從佈滿刺繡、金飾與珠寶的精緻紗麗,到新娘雙手一筆一劃手工繪製的曼海蒂指甲花彩繪,印度婚禮一向以鋪張奢華的典禮形式著稱。雙方家庭不但會花一輩子為兒女的婚禮存錢,印度每年舉辦的數千萬場婚禮甚至還能影響全球黃金價格的漲跌。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來自不同部族的巴西原住民們來到巴西聯邦最高法院 (Supreme Federal Court) 前示威。這些原住民們指出,近期巴西政府打算推行的一項土地法案在通過後,不僅會影響他們原先受法律保障的傳統領地,連帶也會讓商業農場、採礦公司,可以明目張膽地朝亞馬遜雨林深入挺進,開採其中的天然資源。 相關閱讀:《世上最孤獨的男人 直擊巴西原民部落最後血脈》2018 年 7 月,一名住在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原住民被鏡頭捕捉了下來,他的族人全在和開發者的血腥戰爭中過世,他已經一個人獨自生活超過 20 年,與世隔絕的他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男人」。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你所看到的《夜巡》不是真《夜巡》?「數位林布蘭」出手修復荷蘭國寶
《夜巡》(The Night Watch) 可以說是 17 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在荷蘭具有國寶般的地位。然而,在過去數百年裡,人們看到的《夜巡》始終不是它最完整的樣貌。直到過去兩年多來,荷蘭國家博物館 (Rijksmuseum) 費盡心思研究、並交由 AI 出手後,最近人們才有機會一睹當年林布蘭希望人們看見的《夜巡》。《夜巡》是 17 世紀中葉時,林布蘭受當時的荷蘭市民衛隊所託,為其總部宴會廳所創作的作品。在這幅畫裡,林布蘭生動地描繪出市民衛隊隊長科克 (Frans Bannink Cocq) 分派任務時的情景。到了 1715 年,當時的荷蘭人計畫將《夜巡》改懸於荷蘭市政廳兩扇門中間的牆上,不料《夜巡》的尺寸太大,因此他們動手裁去了《夜巡》的四個邊,將它縮小成一幅長 4.57 公尺、寬 3.96 公尺的作品,並一路流傳至今。然而,從那時以後,原版《夜巡》被裁剪下來的四個邊也就成為藝術史上的一宗懸案,至今都還未有人尋獲。「我一直希望哪天某個人可以打電話來,表示他手上握有《夜巡》佚失的部分。」荷蘭國家博物館的館長迪比特 (Taco Dibbits) 語帶惋惜地說道。「我可以理解當時的人們可能不會保存上、下裁剪掉的部分,可是考量到 1715 年時林布蘭早已是個非常受人尊重且要價不斐的畫家,左側三個人物就這樣被裁剪掉了著實令人驚訝。」所幸,後來人們發現了另一名荷蘭畫家隆登斯 (Gerrit Lundens) 在《夜巡》完工 12 年後臨摹的作品。雖然隆登斯的作品尺寸比原作小上不少,但是它依舊完整地保存下《夜巡》最初的樣貌 —— 意味著現代專家可以以他的作品為基礎,將林布蘭的《夜巡》修復至接近原始樣貌。過去兩年來,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對隆登斯的《夜巡》做了無數掃描、分析,也把隆登斯作品的照片放大至與原版《夜巡》近似的大小,好比對出林布蘭版《夜巡》缺失的部分。在這個過程裡,專家們獲得了不少隆登斯版《夜巡》的有趣知識,好比從畫作變形的幅度來看,專家們推測當年隆登斯臨摹時應該是坐在《夜巡》的左邊;他所使用的顏料也和林布蘭有些微幅差異,經年累月下來,這便導致了兩人作品老化程度的不同。在對原版《夜巡》的樣子有個底後,專家們接著將注意力轉向訓練 AI, 幫助它模仿林布蘭的用色、筆觸,最後才將 AI 創作的《夜巡》佚失部件印在畫布上,交由工作人員將其拼回原版《夜巡》四周。當完整版《夜巡》再次現身時,它帶給人們的觀看體驗可以說是往上提升了一個檔次。最明顯的差異在於整體人物的配置,在以往的版本裡,科克隊長的位置看上去像位於畫面的正中央,但是在補上四周的缺塊後,他的位置明顯更遠離畫面中央,畫的左下角也出現一塊空曠的區域。荷蘭國家博物館館長迪比特解釋道,這兩處細節其實都是林布蘭的巧思,「創造出了動作,凸顯出隊伍朝畫面左側前進的動態感」。「你可以確實感受到科克和他的同僚真的在朝你走來。」迪比特補充道。除此之外,修復後的《夜巡》畫面左側也多出兩名男子,左下角小孩的動作也明顯看出是扶著欄杆,而非僅僅是朝畫面外跑去;在畫的右半邊,鼓手走向畫面中央的動作也變得更完整,右下角還能看到一隻狗因為鼓手的動作而正大聲吠著。倘若現在有幸走進荷蘭國家博物館裡,人們就有機會一睹《夜巡》的完整樣貌,但就算無緣前往,也可以在荷蘭國家博物館的網站上一睹有無修復部分的差異。對於這項修復成果,荷蘭國家博物館館長迪比特自己感到十分滿意,「能用雙眼親自觀賞最初林布蘭希望人們看見的《夜巡》, 這份感受真的很美好」。不過他也坦承,修復後的版本到底還是比不上畫家本人親自出手,「林布蘭肯定可以畫得更美,但修復後的《夜巡》已經很逼真了」。
韓國便利的群山魅力 登山成國民運動
「現在的人去爬山大部分都是為了健康」, 大韓山岳聯盟事務次長金成基指出,隨著經濟及科技快速發展,韓國人活動量較以前大幅減少,舒適的居住環境與過量的飲食供給反而造成身體負擔,隨之出現許多文明病,此時隨處可見又不必花錢的健行步道就成了維持身體健康的最佳選擇。「我也去過其他不少國家爬山,多數都要自己開車好幾個小時才能抵達;但韓國不一樣,坐個地鐵就能到登山口了」, 談起韓國人愛爬山的原因,金成基認為,交通方便是主要原因之一。韓國國土與台灣一樣山脈連綿,山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 65%, 就連在首都首爾也到處可見坡道與山丘。如同中央山脈般貫穿朝鮮半島的白頭大幹包括位於北韓與中國邊境的白頭山、橫亙兩韓的太白山脈,延伸至韓國南部的智異山等,成為孕育韓民族文化及歷史的命脈。最初開墾山間林道主要是為採集生活資源、地區交通,以及後來的林業開發等經濟需求。據韓國登山健行支援中心提供的資料,一般認為,韓國在 1920 年代日治時期開始出現純粹以「登上山頂」為目標的概念,但真正成為廣受大眾喜愛的「國民運動」, 則是受到 2003 年韓國修訂《勞動基準法》、導入週休二日制度,2007 年國家公園不再收取入園費,以及後續濟州、智異山健行路開通等政策帶動。從事登山健行活動的人數在當時急遽增加,韓國山林廳調查統計,2008 年約有 1,500 萬人表示每個月至少登山一次,以 5,000 萬人口計算,占比達三成。而根據韓國調查機構韓國 Research 在 2019 年 4 月進行的抽樣調查,62% 成人表示每個月至少會進行一次登山或健行活動。從文化體育觀光部的國民生活體育調查報告中也能一窺登山健行活動在韓國的高人氣,在韓國政府著手制定林道管理 10 年計畫的 2011 年,「走路」與「登山」被選為韓國人日常運動參與度最高的活動,占比分別為 31.9% 及 16.2%; 到了 2020 年,這兩項活動仍分別以 41.9% 及 17.6% 高居前兩名。韓國最高峰為位於濟州島、海拔 1947.06 公尺的休眠火山漢拏山,大約只有台灣最高峰玉山的一半高,也因此,韓國多數登山路線都能在一天內完成,只有漢拏山、雪嶽山及智異山可能有過夜需求,若想攀登這三座由國家公園管轄的高峰,必須事前申請入山及山屋住宿,不過山屋僅提供基本休憩及煮食設備,登山客必須自行攜帶糧食上山。除國家公園外,由登山健行支援中心管轄的全國 13 個林道中較偏遠地區,則與鄰近村落合作提供「林飯」(local forest food)。林飯最初是在江原道非軍事區 (DMZ) 亥安盆地環林道提供的露天自助餐廳及便當服務,主要是利用當地山林野菜烹調的料理,也會協助轉介當地民宿給需要留宿的訪客,不僅讓登山客有機會嘗到道地口味,這項計畫也有助當地居民增加收入。隨著登山健行活動盛行,山林破壞及安全事故增加等負面影響不容輕忽,「比起推廣登山活動,教導民眾正確登山知識才是最重要的」, 金成基表示,山岳聯盟除開設登山知識相關課程,也提供搜救人員技術指導,希望降低事故發生機率。同時,韓國政府除成立國立山岳博物館與國立登山學校等推廣山林文化及知識,也設置登山健行支援中心,舉辦體驗教室及營隊活動,提供登山健行相關講師與搜救隊員可實際運用的山林安全知識課程及林道登山指導師養成教育。據山林廳統計,韓國境內登山路徑範圍至 2011 年擴充至 3 萬 3,372 公里,在五年內成長約一倍,顯示登山健行活動熱度快速增長,但政府也注意到登山人潮與過多不必要設施對山林破壞及周圍居民的影響,因此在 2011 年擬定林道管理 10 年計畫,清楚劃分各類林道主管單位,並依不同目的規劃不同類型林道,例如垂直型的登山路、水平型的環林道健行路,以及複合型的休閒、運動路線等,便於民眾依需求選擇。
Delta 變種席捲俄羅斯,政府怪人民不打疫苗
去年底後俄羅斯疫情開始趨緩,但到兩週前,印度 Delta 變種病毒席捲俄羅斯,讓政府措手不及,22 日單日超過 1.6 萬人感染,546 人死亡,創 2 月以來新高。至今官方宣布的新冠死亡人數超過 13 萬人,是全球第六高總死亡人數。俄羅斯 Rosstat 統計機構本月表示,截至 4 月底,有 27 萬人死於確診或疑似 COVID-19。2 千萬人口的莫斯科是重災區,過去一個月 COVID-19 病例增一倍,22 日暴增 6,500 人染疫,其中九成是 Delta 變種,醫院不堪重負,目前有 1.4 萬多名 COVID-19 重症患者。疫情失控,莫斯科市政府下令為零售、教育和一些服務業員工強制接種疫苗。此外,莫斯科的所有餐館、咖啡館和酒吧將只讓接種 COVID-19 疫苗,或過去六個月內染疫康復者,以及過去 72 小時內病毒檢測陰性的顧客進入。此外還建議企業將未接種疫苗的員工轉為遠程工作。俄羅斯第二大城聖彼得堡也面臨確診數急劇上升的局面。路透報導,俄羅斯當局沒有準備強制為所有人打疫苗,而是試圖哄騙和強迫人們接種疫苗,除了提供新車和公寓當抽獎獎品,同時施以棍棒威脅,22 日表示未接種 COVID-19 疫苗或沒有免疫力的人,將無法在俄羅斯所有工作場所工作。其實俄羅斯是最早宣布開發疫苗的國家之一,目前批准四種國產疫苗,去年 12 月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Sputnik V 疫苗也出售給許多國家。但俄羅斯人很反對國產疫苗,只有不到 13% 人口至少接種一劑,完成兩劑的只有 10%。5 月民意調查顯示,四成的俄羅斯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拒絕接種疫苗,二成多表示除非不能出國才會考慮打疫苗。俄羅斯政府最近將疫情歸咎於人們不願接種疫苗。許多俄羅斯人似乎採取觀望策略。俄羅斯人不想接種疫苗,因為是一種新疾病,且疫苗開發太快,對官方處置高度不信任,有一半人表示不相信官方公布的新冠數字,有些人認為這些數字低估。俄羅斯當局將病例增加歸咎於人們不願接種疫苗和「虛無主義」(nihilism)。但除了疫苗打不夠,兩週前俄羅斯幾乎沒有對疫情採取任何限制,音樂廳、夜總會和餐館都爆滿。5 月俄羅斯還主辦聖彼得堡年度經濟論壇,迎接世界各地數千名外國人參加 2020 年歐洲足球錦標賽。2021 年開始俄羅斯每週至少有兩次往返印度的航班。俄國流行病學家認為,由於俄羅斯政府很少研究和發布病毒變種數據,目前還不知道 Delta 何時及如何開始在俄國傳播。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承認,官員沒料到會出現這種病毒,表示對俄羅斯境內出現 Delta 變種感到意外。
疫情下,食品詐欺仍猖獗!來源不明的家畜、走私紅酒充斥全球食品供應鏈
非法牲畜、肉類製品充斥全球食品供應鏈,長年以來未能斷絕的殺傷力恐怕不輸急性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人類未來需要持續解決的危機。「歐洲刑警組織 (Europol)」與「國際刑警組織 (INTERPOL)」於 2019 年 12 月 1 日到 2020 年 6 月 30 日間調查 77 個國家的摻偽假冒食品詐欺問題,2021 年 5 月 27 日正式公佈「第 9 次 OPSON 行動」調查結果,發現 3 大食品詐欺問題:身分不明的家畜與疫情息息相關、肉製品詐欺充斥整體供應鏈、酒精類飲品依然造成各國政府財政負擔。表示疫情下,這些食品詐欺問題更凸顯對公眾健康造成的風險。OPSON 行動:自 2011 年起,歐盟每年針對不同的食品詐欺現象展開調查,以打擊摻偽假冒行為。2019 年第 9 次行動於 2019 年 12 月 1 日到 2020 年 6 月 30 日進行,依照不同的調查項目,於各國商店、農場、屠宰場、倉庫、市場、機場、港口和工業區進行,範圍涵蓋整個供應鏈,從運輸、包裝到生產現場都搜查。全球共有 77 個國家共同參與查緝行動,最終查獲超過 4 千萬美元擁有潛在詐欺風險的食品和飲料。此次「第 9 次 OPSON 行動」共檢出 5000 噸不合規的動物原料飼料,為最大宗的違規品,需持續追蹤。除此之外,共有 255 噸、1,086,144 美元 (相當於 3 千萬台幣) 的肉製品詐欺,比起 2020 年 12 月測量的市價成長超過 2 成。最常見的問題包含肉品混充、不實的清真認證、不實標示、過期產品、來自禽流感疫區的肉產品、非法屠殺豬馬、不合規的衛生標準。調查發現,加工過程越多,詐欺率越高。排在動物飼料後,第 2 大宗的食品詐欺就是酒!此次調查,法國檢出過 1 百萬公升、義大利 45,000 公升、葡萄牙 21,000 公升的非法紅酒,最常原因包含走私、摻假和偽造!伏特加、威士忌緊追在後。最常見路徑經由東歐走私進西歐、北歐。此外,本次行動還共檢出相當於 370 萬台幣價值的家畜詐欺,最常見的違規物種是馬、羊,以及牛。沒有足夠的源頭證明、血統證明作假的案例比比皆是,且以丹麥與義大利發生的詐欺案件數最高。 歐盟調查人員發現,甚至是在馬匹死亡時,雇主不需交回或銷毀相關文件,等於是有了一個空白支票。「此次馬的身份調查,背後更大的擔憂是市面上有許多無法溯源的肉品直接流入食物供應鏈」。EPSON 報告指出,新冠疫情下,空氣封閉、空間狹小的加工肉廠也經常落為病菌溫床,來歷不明的肉品更無從而知是否曾經過確診者的手中,令人擔憂。除此之外,被遭懷疑是新冠疫情發源起點的中國武漢,當地就有密集的貂、果子狸和貉的交易記錄,可見非法、摻偽的牲畜、肉品,風險不得預測。食品詐欺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從家畜身份不明、肉品標誌作假、酒精逃稅都攸關全球未來。此次調查雖然無法完全指涉牲畜對全球公衛造成的直接威脅,但 OPSON 報告提醒:「在當前新冠疫情對全人類造成的傷害,我們都需要更嚴肅的看待與調查家畜、肉品的來源,以免未來同樣的全球悲劇再度發生。 更多食力的精彩內容: 《黑金商機藏黑心!「西雅圖極品咖啡」100% 阿拉比卡豆混入低價羅布斯塔豆?》 《抓了一個西雅圖,還有多少西雅圖們?若輕放,你我都成食品詐欺共犯!》 《【產地海域不明】混產地賺取價差亂象多!該如何強化產地標示規範?!》
太空人也想洗衣服 NASA和「汰漬」合作開發專用洗衣精
太空人要怎麼洗衣服?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洗衣服要耗上大量的水資源,所以從過去到現在,飛向宇宙的人們總是持續穿著一樣的衣服,直到再也忍受不了上頭的髒污和臭味後,就會直接將它們換掉並丟掉。但現在,美國太空總署 (NASA) 想要改變這件事。無論是在國際太空站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月球或甚至火星,NASA 都想阻止每年扔掉數噸髒衣服的巨大浪費。這些髒衣服往往只有兩種下場,一是作為廢棄物被運送回地球;二則是跟其他垃圾一起裝在太空艙中,再接著被排到外太空燒掉。所以,NASA 找上了美國日用品公司寶僑 (Procter & Gamble Co.), 決定利用寶僑旗下品牌汰漬 (Tide), 看看如何才能在外太空洗衣服,讓衣物能夠像在地球上一樣,重複利用好幾個月,或甚至好幾年。寶僑也於本周二 (22) 宣布,將會在今年 12 月,送一組汰漬的洗衣精到國際太空站上,讓科學家研究酶和其他物質在六個月的無重力環境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除此之外,在 2022 年 5 月,它們還會接著送上去漬筆及擦拭巾,讓太空人測試這些產品的去污效果。人們或許會認為,「衣服」只是高科技的太空任務中,相對微不足道的問題,但根據 NASA 所言,火箭上的貨櫃空間既小又昂貴,在一磅 (約 454 克) 的物品須花費 1 萬美元 (折台幣約 27.9 萬元) 的運載成本下,如果可以找到讓衣物保持乾淨又清香的方法,為何要浪費空間放它們呢?寶僑的織物與居家清潔科技專家西維克 (Mark Sivik) 指出,一個太空人在外太空出任務時,平均一年需要約 150 磅 (約 68 公斤) 重的衣物,這樣的成本就已經非常可觀了,更遑論必須耗時三年的火星任務。而且除了成本問題外,NASA 也同時考量到了太空人的健康問題。在太空站,太空人每天都必須鍛鍊兩到三小時,才能對抗無重力狀態下所帶來的肌肉萎縮和骨質流失,但這樣的訓練會讓他們的衣物快速地沾上汗水、發臭或甚至變僵硬。根據前 NASA 太空人和工程師,同時也是本次洗衣計畫發言人梅爾文 (Leland Melvin) 表示,通常只要一周,太空人的衣物就會髒到不得不換掉他們。事實上,在此之前,NASA 和其他太空站夥伴也曾著手尋找特別能抗菌的衣料,嘗試增加太空人穿著同樣衣服的時間,但這終究不是個治本的方法。至於這次寶僑與 NASA 的合作,除了提供品牌「汰漬」的洗衣精外,寶僑也正在開發能夠在月球或甚至火星上使用的洗衣機,務求能夠一次完成洗衣和烘衣的步驟,並使用最少量的水和洗衣精。但其中有一個極大的困難,是洗衣服的水還必須能夠降解並回收,重新用作太空人的飲用水和烹飪用水,就像目前太空站會回收人們的尿液、汗水一樣。寶僑認為,如果這樣的洗烘衣機器能夠成功開發的話,那麼如此的技術也將可以在地球上的乾旱地區發揮效用,而這也是它們旗下品牌「汰漬」目前的規畫之一。汰漬在今年 2 月時宣布了「2030 年展望計畫」(Ambition 2030), 承諾在 2030 年時,會將其工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並持續開發產品,並對顧客實施正確的洗衣方式宣導,以達到減少洗衣廢水的目標。那麼對寶僑來說,為何要以太空作為新產品的開發目標呢?寶僑「NA Laundry」品牌副總裁克雷比爾 (Amy Krehbiel) 指出,在太空中進行實驗將是「終極的耐力測試」。而且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對於太空人來說,乾淨的感覺能夠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並讓他們更專注於自己的重要任務。本次計畫的發言人梅爾文便表示,確保太空人的健康和清潔,是 NASA 必須要做的一件事:「當你身在這樣遙遠的環境時,所有這些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事都會影響到你的生活方式。」梅爾文指出,最佳的解決方法總來自最多樣化的團隊,而「誰又能比汰漬跟 NASA 更多樣化呢?」
【地球 24小時】06/23 汪星人限定海灘
在法國尼斯市 (Nice) 的盎格魯街 (Promenade des Anglais) 海濱,一名女子抱著狗狗,出席當地一場狗狗專屬沙灘的啟用典禮。 相關閱讀:《為狗量身訂做聖誕歌 英國寵物食品公司祝狗狗聖誕汪汪樂!》隨著寵物經濟崛起,人們也開發出越來越多專屬狗狗的服務。除了法國的狗狗專屬沙灘,去年年底,美國的寵物食品公司 Tail 更推出了狗狗專屬的聖誕歌 ——〈Raise the Woof!〉。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市的高等法院外,一名男子身著「放布蘭妮自由」(FreeBritney) 的 T 恤,與其他美國流行樂歌手布蘭妮 (Britney Spears) 的粉絲一起聲援她。周三 (23), 布蘭妮在法院聽證會上情緒激動地要求法官中止父親的監護權。布蘭妮在 10 多年前接連因壓力而在公眾面前崩潰,因此從 2008 年起,法院便賦予他掌管布蘭妮財務、生活各方各面的權力。在父親的監護下,她無力決定能否結婚、生子,也無法自行決定生活瑣事,因此自陳這項法律監護安排「對她造成的傷害遠大於益處」, 希望法院能為她解除父親的監護權。 相關閱讀:《「向布蘭妮道歉」 《紐約時報》紀錄片帶起反思八卦風潮》今年 2 月,《紐約時報》上架了全新的紀錄片《陷害布蘭妮》, 為觀眾揭開布蘭妮從一代知名女歌手,到遭受狗仔媒體圍剿,最終在壓力下崩潰、必須由父親監管其生活的過程。影片上架後,許多媒體紛紛反省起自己當年瘋狂跟拍布蘭妮的舉動,有些更公開向布蘭妮道歉...... 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數百名武裝男子持槍上街聲援阿富汗的軍警部隊,並表示他們已經準備好與恐怖組織塔利班 (Taliban) 一戰。自從今年 4 月美軍宣布將在今年 9 月 11 日前撤離阿富汗後,塔利班便對阿富汗北部發起了猛烈的攻勢,如今外界也擔憂,一旦美軍完全自阿富汗撤離,塔利班就將全面接管阿富汗。 相關閱讀:《十八年和平路迢迢 美國與阿富汗塔利班講和?川普:會談已死》2019 年,美國和塔利班展開了一連串和平會談,希望能為阿富汗民眾帶來和平。然而,儘管雙方已經擬好和平協議,但在最後一刻,這場會談還是被取消了,一切為了和平的努力似乎又回到了原點。在中國首都北京的一個科技園區,一名男子經過一幅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 100 周年的寬幅圖像,上頭畫著中國國旗和北京的著名地標天安門廣場。 相關閱讀:《「我們是毛主席的紅小兵」再現兩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國村落》江西省井岡山市被視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因為中國當局認定這裡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紅軍」在 1927 年的發跡處。2017 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井岡山市設立了「紅文化」訓練營,要藉此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基礎。在智利中部的托梅市 (Tome), 一名男子揹著小孩,在一大群為了躲避虎鯨 (Orcinus orca) 襲擊而躲上碼頭的海獅附近拍照。 相關閱讀:《在動物界找到 007 各國動物間諜大作戰》2019 年 5 月,挪威海岸發現了一隻疑似俄國間諜的白鯨,牠可愛討食的模樣令人卸下心防,然而,牠身上的揹帶卻證明牠很可能是隻「間諜白鯨」。不過除了白鯨,各國就連海獅、海豚等動物都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些可愛的動物,真面目很可能都是別國派來的超級情報員。在梵蒂岡,現任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在結束公開接見 (general audience) 後,和藹地問候一名身著蜘蛛人服裝的民眾。 相關閱讀:《蜘蛛人、復仇者聯盟、X 戰警重要推手「漫威之父」史丹李去世,享壽 95 歲》說起蜘蛛人,就不得不提到催生出他的「漫威之父」史丹李 (Stan Lee)。在他 95 年的人生裡,史丹李一手創造了蜘蛛人、X 戰警、黑豹、驚奇四超人、鋼鐵人、浩克等超級英雄,不僅形塑了美國的流行文化,也陪伴全球許多影迷、漫畫迷度過他們的童年。在西班牙大城巴塞隆納 (Barcelona) 近郊的聖胡安 - 德托魯埃利亞鎮 (Sant Joan de Vilatorrada), 兩名加泰隆尼亞的政治人物桑傑士 (Jordi Sanchez, 左) 和喬瑟 (Jordi Cuixart, 右) 在被西班牙政府特赦後,向周遭的群眾揮手致意。周三 (23), 先前西班牙首相桑切斯 (Pedro Sánchez) 依約特赦了 9 名加泰隆尼亞的分離主義者。這天,許多人都帶著「讓加泰隆尼亞自由」(freedom for Catalonia) 的布條走出監獄,並接受現場群眾的歡呼。前加泰隆尼亞副主席容克拉斯 (Oriol Junqueras) 在出獄後表示:「今天我們離開了監獄,但這不代表有任何事情畫上句點...... 直到勝利那天來臨前,我們依舊會持續努力,實現建立加泰隆尼亞共和國的夢想。」 相關閱讀:《在 2017 獨立公投後,加泰隆尼亞獨派政治人物被判 9-13 年 民眾佔領機場抗議》這次被特赦的 9 名分離主義者,大多曾在 2017 年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公投中扮演要角。而當 2019 年西班牙最高法院判處他們入獄服刑時,支持他們的加泰隆尼亞民眾隨即湧入機場,對這紙判決發出怒吼。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一名女歌手在一間 COVID-19 疫苗接種中心裡引吭高歌。 相關閱讀:《如果我沒有一台冰箱,打不完的 COVID-19 疫苗怎麼辦?美國醫護人員的腦筋急轉彎》在美國如火如荼地展開 COVID-19 接種計畫的同時,暴風雪、冰箱故障等小意外也陸續找上各地醫護人員,導致他們得絞盡腦汁發揮創意,才不至於浪費手上得來不易的 COVID-19 疫苗。在香港,一名男子一邊向四周的《蘋果日報》民眾揮手,一邊將一大疊《蘋果日報》發行的最後一份報紙送進報攤。周四 (24), 香港《蘋果日報》在出版最後一份紙本報紙後,正式吹起了熄燈號。它的停刊,不只意味著香港就此少了一間媒體,更意味著香港社會如今又少了一股有力的批判聲音...... 相關閱讀:《刊載 26 年後「被歇業」 香港《蘋果日報》吹熄燈號》在以色列大城特拉維夫市 (Tel Aviv), 特拉維夫大學的教授赫什科維茨 (Israel Hershkovitz), 正在仔細檢視手上兩塊於以色列中部的拉姆拉遺址 (Nesher Ramla) 發現的人骨。他相信,這兩塊人骨很可能屬於某個先前學界未知的人種。 相關閱讀:《喜馬拉雅深山「人骨湖」: 除了水,便是人骨,以及未解謎題》在喜馬拉雅山上,藏著一座閃爍著翡翠光芒的湖。湖的面積並不大,卻是歷代 800 多人的身後之地,而科學家手中少數的線索,是一首民謠中關於「神」的懲罰......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從科技大亨變跨國逃犯 防毒軟體之父McAfee在西班牙獄中過世
提到麥克菲 (John McAfee) 這個人,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曾經研發出全球市占率名列前茅的防毒軟體,並且成立同名的防毒軟體科技公司,堪稱 1990 年代最受矚目的億萬富翁之一。然而在他離開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搬到中美洲生活後,劇情急轉直下,他種種脫序的行為讓他成了官司纏身的爭議人物,甚至遭控涉嫌殺害自己的鄰居。2020 年 10 月,人在西班牙的麥克菲被警察逮捕入獄,因為美國司法部指控他涉嫌逃稅,不斷要求西班牙將麥克菲引渡回美受審。當時,麥克菲表示,要是他真的被引渡回美國,那麼下場只有餘生都被關在美國監獄,而關於逃稅的罪名,全是美國政府羅織出來要陷害他,因爲他曾抨擊美國國稅局的腐敗,並且反對法定貨幣系統。周三 (23), 西班牙法院同意了美國司法部的要求,決定將麥克菲引渡回美受審。西班牙法院表示,它們至今沒有找到任何能證明麥克菲遭到美國政治迫害的證據,因此它們決定同意美國司法部的要求。幾個小時後,麥克菲被人發現在牢房中過世,結束了他跌宕傳奇的一生。麥克菲的律師戈登 (Andrew B. Gordon) 說:「當我聽到麥克菲即將被引渡的消息,我們整個法律團隊都已經做好萬全準備,要在美國法庭前捍衛他的無辜。」「我們知道,他一定會很感謝有這個機會能夠分享他的故事,並且平息這些對他的不實指控。然而幾個小時後,我們很震驚接到他死亡的消息。」對於麥克菲的死因,西班牙司法部門表示一切仍待深入調查,不過初步判定是自殺。西班牙司法部門也發出聲明,還原麥克菲的死亡現場,聲明中指出當監獄工作人員發現待在牢房中的麥克菲不對勁時,早已回天乏術。回顧麥克菲大起大落的一生,原本出生於英國的他在小時候搬到美國,並且在擔任道路測量員的父親和擔任銀行櫃員的母親養育下長大。麥克菲曾提及他的父親有嚴重的酗酒和暴力傾向,時常痛毆他和母親。而在麥克菲 15 歲的時候,父親用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每天我仍會和他一起醒來。」麥克菲在 2012 年接受《連線雜誌》訪問時提到,父親對他造成的陰影仍死死跟著他。曾為麥克菲撰寫自傳、現為《網路犯罪雜誌》主編的摩根 (Steve Morgan) 提到,在長時間的相處和訪談中,麥克菲唯有在提到父親的死亡時拭淚。無論如何,成年後搬到加州聖塔克拉拉的麥克菲迎來了改變人生的重大機會 ——1986 年,一款來自巴基斯坦、名為「大腦」(Brain) 的電腦病毒開始攻擊個人電腦,麥克菲趁勢和團隊研發防毒軟體,並且成功靠著這款防毒軟體闖出名號,隨後成立的同名防毒軟體公司生意蒸蒸日上,每年光靠授權各大公司安裝防毒軟體就讓麥克菲賺進上億元。《網路犯罪雜誌》主編摩根說:「麥克菲是一位真正的先驅,他不只是一位安全技術學家,他還是前幾個創立公司、並且在網路上散佈軟體的人。」不過,雖然身為電腦安全的先驅,麥克菲曾向 BBC 坦承,事實上他從來不在電腦上裝防毒軟體。麥克菲說:「我透過不斷地改變我的 IP 位址來保護我自己,並且不要在任何使用過的裝置加上我的名字,還有不要逛有可能會害自己中毒的網站。」「舉例來說,色情網站就是,我不會去逛這種網站。」1992 年,麥克菲同名公司上市,讓麥克菲手握的公司股票市值飆到 8,0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22 億 3,976 萬元), 不過,麥克菲並沒有繼續待在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他在 1994 年遞出辭呈,而公司的表現繼續一飛沖天。2010 年,號稱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英特爾 (Intel) 以 77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156 億元) 的價格買下了麥克菲同名公司,然後在 6 年後將該公司大部分的股票脫手給一間投資公司。也差不多是在 2008 金融危機過後,麥克菲的個人財富嚴重縮水,一下子就從 1 億美元 (折台幣約 28 億元) 掉到剩下 4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12 億元), 讓麥克菲不得不拍賣他持有的房地產和動力滑翔機,他也決定用剩下的錢搬到物價較低的貝里斯生活。搬到貝里斯後,麥克菲買了一棟大房子,除了邀請多名女子入住以外,他也在房子內大肆開趴,期間吸毒、持槍等荒唐行徑層出不窮。為了守護自己的樂園,麥克菲在房內藏有大量武器,他也聘請武裝保鑣來站崗,並且常常捐錢給地方警察。於是,麥克菲在這棟房子內過了好一陣子夜夜笙歌的生活,直到鄰居福爾 (Gregory Faull) 的出現。當時,福爾疑似抱怨麥克菲養的大狗造成困擾,結果有一天麥克菲就發現他的狗被下了毒。不久後,福爾就被發現橫死家中,而麥克菲涉嫌重大。發現自己成為嫌疑犯的麥克菲偷偷離開貝里斯,結果卻不慎在進入瓜地馬拉時被以非法入境罪逮捕,當時他打算在瓜地馬拉申請政治庇護。不過,最後麥克菲被遣送回美國,針對他涉嫌殺人的指控也就這樣不了了之。但是,2019 年佛羅里達州法院在一樁不當致死的索賠案中,下令麥克菲得支付 2,5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7 億元) 給福爾的遺產,供福爾的遺產繼承人分配。回到美國後,麥克菲重振旗鼓,落腳在田納西州的萊辛頓市 (Lexington), 開始往推廣加密貨幣發展。在一邊發展新事業的同時,麥克菲也分別在 2016 年跟 2020 年參加自由意志黨 (Libertarian Party) 的美國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主要政見包含結束「毒品戰爭」、加強美國抵禦中國和俄國網路攻擊的能力等等,可惜最後麥克菲並沒有成功。圍繞著麥克菲發生的一切爭議,則在 2019 年達到高潮。當時,仰賴加密貨幣累積財富的麥克菲公然表示「政府向人民收稅是違法的」, 並且在 Twitter 上坦言過去 8 年來他都沒有報稅。麥克菲高調的逃稅言行很快受到當局的注意,也讓麥克菲在 2020 年 10 月於西班牙被依逃稅和隱匿財產逮捕,就此在牢裡度過餘生。在麥克菲過世後,長年關注麥克菲動向的 BBC 科技記者克雷頓 (James Clayton) 用這麼一段話作結:「雖然他永遠不符合矽谷科技創辦人的典型形象,但是他的防毒軟體公司真的非常成功。他是個複雜和古怪的人,他豐富多彩的一生充滿了黑暗曲折和自我毀滅的痕跡,而在他生前最後幾年則被特有的活力和對權威的蔑視給定義。」「作為 1980 和 1990 年代科技發展的重要人物,他將永遠被人們銘記;但是,他也會被人記得是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有時似乎還故意選擇一條可能帶來麻煩的道路。」
刊載26年後「被歇業」 香港《蘋果日報》吹熄燈號
周三 (23), 香港媒體《蘋果日報》在歷經當局兩番搜查、資產被凍結的危機後,《蘋果日報》高層遺憾地宣布將於周四 (24) 為《蘋果日報》吹起熄燈號。目前,香港《蘋果日報》的網站已經於周三深夜 11 點 59 分後關閉,而周四的紙本報紙也將成為《蘋果日報》的最後一份紙本報紙。在《蘋果日報》即將關門的消息傳出後,周三晚間,許多香港人自發地來到《蘋果日報》的辦公大樓前,點起手機燈、高呼「支持《蘋果日報》到最後!」的口號;《蘋果日報》的員工則是從大樓裡點起手機燈回應。根據 BBC 的報導,《蘋果日報》的最後一份紙本報紙共印出破紀錄的 100 萬份;周四清晨,香港的報攤也湧現了大批等著購買最後一份《蘋果日報》的民眾。「《蘋果日報》是香港社會中一間重要的機構,人們讀著《蘋果日報》長大,它已經成了香港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環。」香港中文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徐洛文說道。「香港是有其他媒體沒錯,但沒有一間的規模、聲量比得上《蘋果日報》。這也是政府對它們如此惱怒的原因,但《蘋果日報》也沒有因此屈服 —— 它們依舊忠於自己。」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蘋果日報》由黎智英在 26 年前於香港創立,圖為黎智英本人和早期《蘋果日報》的辦公室。說起《蘋果日報》, 它其實已經是間擁有 26 年資歷的媒體,是由香港媒體大亨黎智英在 1995 年時創設。最一開始,它還只是一份報導政商名流軼事的八卦小報,時常因為大膽的標題、煽動性的報導而引來人們的批評。到了 2000 年初,BBC 表示,香港人開始有意識地拒絕融入中國,黎智英與涉足更多政治新聞的《蘋果日報》採取的自由、民主觀點,讓《蘋果日報》在香港主流媒體朝一國兩制立場靠攏的同時,有了一個獨特立足點。「(當時)《蘋果日報》開始逐漸在新聞編排、架構上,反對中國、中國的政治體制和北京當局在香港指派的行政機關。」澳洲雪梨大學的中國媒體研究專家聶依文表示。在近年來的香港反政府示威中,《蘋果日報》儼然成為反政府示威中最具聲量的自由派媒體之一,它也很常利用報紙的頭版,呼籲香港民眾一起上街參與示威遊行。這項作法雖然讓它受到廣大示威者的支持,但亦有媒體同業對《蘋果日報》的做法感到不以為然。日前,香港媒體《明報》便刊出了一則評論,裡頭指責《蘋果日報》道:「當媒體機構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背離了傳統行為準則時,它就會捲入糾紛中。」在港版《國安法》上路後,《蘋果日報》面臨的壓力陡增。去年 8 月,香港警察首度對《蘋果日報》的辦公室展開大搜索,《蘋果日報》的創辦人黎智英也在同日於住所中被捕 —— 但《蘋果日報》還是沒有因此而改變立場,反而在隨後的報導中指控警察「濫權」、「公然繞過法律」。上周,香港警方二度突襲《蘋果日報》的辦公室,帶走《蘋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集團的行政總裁張劍虹、《蘋果日報》總編羅偉光在內的五名高層,《蘋果日報》三間相關公司的帳戶、總計達 1,800 萬港幣 (折台幣約 6,573 萬 6,000 元) 的資產也被政府凍結,導致《蘋果日報》的經營一下捉襟見肘了起來。過去一周以來,《蘋果日報》的高層和黎智英的顧問西蒙 (Mark Simon) 一直在努力為《蘋果日報》尋找財源,也去函請求香港保安局解凍資產,至少讓它們能夠付錢給員工和供應商,部分有心幫忙的合作廠商也試圖匯錢解決《蘋果日報》燃眉之急,無奈這些嘗試全數失敗。「我們本來以為至少可以撐到月底,但情況變得越來越嚴峻,(停刊) 基本上只是這幾天的事了。」西蒙在周一 (21) 受訪時表示。對於近期對《蘋果日報》的一連串打擊,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特別在上周四 (17) 的記者會上強調,警方的行動只是針對那些「將新聞報導作為危害國安工具」的媒體,而非鎖定香港的媒體產業。在另一場記者會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提醒外界不該將警方突襲《蘋果日報》一事,解讀為香港政府試圖以港版《國安法》工具,進一步打壓媒體、限縮表達自由。然而,在其他國家、國際組織眼中,自從港版《國安法》上路後,香港民眾、媒體所享有的言論表達自由早已大不如前。英國外交大臣拉布 (Dominic Raab) 便指控,《國安法》已經成為香港政府「侵犯人民自由、打壓異議者的工具,而非用來維持公共秩序」; 國際特赦組織 (Amnesty International) 也形容周三是「近代史上香港媒體最黑暗的一天」。「基本上,香港政府強迫《蘋果日報》自行停刊。它們還未被判有罪,資產就被凍結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徐洛文在談起《蘋果日報》停刊時表示:「《蘋果日報》有錢,只是摸不著。」澳洲雪梨大學的中國媒體研究專家聶依文則說:「(香港政府) 這是赤裸裸地展示權力,大聲、清楚明白地指出現在誰當家,以及什麼樣的行為不會被接受。」隨著《蘋果日報》停刊,旗下許多員工也都將失去飯碗。不過在過去一周裡,早已有部分記者、員工出於擔心自身安危,而先行遞出辭呈。事實上,在周三《蘋果日報》宣布停刊的同時,《蘋果日報》社論的作者李平 (筆名) 也遭到警方逮捕。「我感到五味雜陳。」《蘋果日報》的一名記者在談起上周辦公室遭警方突襲時表示:「一方面,我很生氣當局怎麼能這麼殘忍。但另一方面,我也因為香港日後可能失去《蘋果日報》感到悲傷,但同時我也感到恐懼。」在《蘋果日報》關門之後,未來其他香港媒體是否會面臨同樣的打壓?香港大學的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瑞凱德 (Keith B. Richburg) 坦言,一切都還需要觀察。「我們不知道這是否預示著香港媒體即將面臨更廣泛的攻擊,」瑞凱德分析道:「我們必須觀察香港政府、警察是否只鎖定了《蘋果日報》, 還是藉此向媒體釋出更廣泛的訊號,表示任何批評當局的報導都將不再被容忍。」香港城市大學的政治學專家葉健民則指出,隨著《蘋果日報》的停刊,「日後在香港建制派媒體坐大的情況下,香港在地媒體的立場將變得更單一,批判觀點的報導將變得更少」。「對香港媒體來說,現在是個非常難過的時刻。」葉健民說道。BBC 也在報導中提到,目前香港政府似乎有意制定一項針對假新聞的法案,讓香港媒體界擔憂,它可能會成為日後香港政府打壓異議者的新工具。當被問起有關香港記者、乃至整個媒體界前景時,黎智英的顧問西蒙坦言前方險途重重,「我認為香港新聞業的未來將是一場戰鬥...... 記者們每天都得奮戰」。不過,香港的新聞傳播專家徐洛文認為現在還不是絕望的時候。「現在想當記者肯定更危險、風險也更高,但還不到完全不可能的地步。」徐洛文說道。「所以我不會說這是香港新聞自由的終點,香港還是有很多致力於製播優質新聞的優秀記者。」
早餐不在桌上吃 「漂浮早餐」風靡度假海島
如果你有在 Instagram 上關注奢華度假村、旅遊網紅,很有可能你早對「漂浮早餐」見怪不怪,畢竟目前標上「# 漂浮早餐」(#floatingbreakfast) 標籤的貼文就有 6.7 萬則。但對一般人來說,「漂浮早餐」還是個很新穎的用餐形式,甚至連內容物都不清楚。事實上,「漂浮早餐」的內容不外乎是烤得酥脆的吐司和可頌、新鮮現榨的果汁、香醇濃郁的鮮奶、現磨手沖的咖啡、五花八門的果醬、冰涼養生的優格、鬆軟美味的炒蛋...... 唯一特別的地方在 —— 這些餐點被安穩地裝在藤編的大托盤上,漂浮在泳池水面等你享用。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他們更在乎的不是早餐美味與否,而是這一場豐富的視覺饗宴,能夠讓他們拍下令人難忘的美照放上 Instagram。而在用餐禮儀上,穿著清涼的比基尼也不會被禁止用餐,因為提供「漂浮早餐」的飯店或度假村就是希望你拋開束縛,舒服地在冰涼的池水中開啟一天的活力。幾乎在亞洲和太平洋的度假海島上,都可以找到「漂浮早餐」的蹤影。無論在泰國、斐濟還是馬爾地夫,只要跟飯店或度假村提前預約,都能在一覺醒來後在別墅的私人泳池中發現準備好的「漂浮早餐」。然而,這股「漂浮早餐」的風潮,一開始從何而來呢?關於誰最早發明「漂浮早餐」眾說紛紜,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由印尼峇里島上的飯店或度假村最先推出「漂浮早餐」, 據說阿雅娜水療度假村 (AYANA Resort and Spa) 在 10 年前就有提供。比較可以確定的是烏干沙悅榕莊 (Banyan Tree Ungasan) 從 2017 年 9 月開始在頂級別墅的私人泳池中提供「漂浮早餐」, 讓這股風潮很快吹送到世界各地的度假海島,尤其在 COVID-19 疫情蔓延的現在特別受歡迎,因為房客想要在自己的房間內用餐,不想到指定的餐廳吃自助早餐。印尼峇里島安縵吉沃 (Amanjiwo) 渡假酒店總經理赫斯 (Jann Hess) 表示:「綜觀去年的用餐狀況,在客房內用餐變得超級受歡迎,尤其對那些想要在自己安全又舒適的客房中尋求療癒的旅客。」Erupt Traveling (@erupttraveling) 分享的貼文在這支影片中,馬爾地夫度假飯店的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漂浮早餐」安置在泳池中。不過,「漂浮早餐」雖然充分滿足熱愛拍照旅客的需求,但在實際「享用」上比一般早餐來得「危險」—— 剛睡醒神智不清時就要踏入泳池吃早餐,絕對需要小心再小心。此外,如果沒有在工作人員放置餐盤的位置吃早餐、而是放任餐盤「隨波逐流」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對來自澳洲雪梨的旅遊記者布斯 (James Booth) 來說,這種災難他可不想經歷第二次。Sofitel Bali Nusa Dua (@sofitelbalinusadua) 分享的貼文在 Instagram 上隨便一搜尋,就可以發現成千上百張「漂浮早餐」的照片。然而,在享用「漂浮早餐」時可得時刻小心,畢竟自己是站在周遭都是水的泳池中用餐。布斯分享道,雖然他有事前和工作人員約好什麼時候吃早餐,但不幸的是他賴床了 20 分鐘,而「漂浮早餐」就在潮濕的泳池水面上漂浮了 20 分鐘,「我後來發現,因為泳池是一個潮濕的環境,所以把你的早餐放在這樣的環境中可能不太好」。再來,雖然布斯的「漂浮早餐」已經涼掉,但他不急著吃,畢竟拍出好照片比較重要。可是布斯在喬拍照角度時調整了藤編餐盤的位置,下場就是餐盤上的食物、飲料等跟著易位,甚至池水不小心噴進他的咖啡中。布斯說:「我因為太糗所以不敢呼救,導致我把所有東西灑得到處都是,咖啡裡也摻入了一點池水,麵包也變得濕答答的。」如果讓布斯再來一次,他會怎麼吃「漂浮早餐」呢?布斯說他一定會先喝杯咖啡醒醒腦再下水,並且會坐在泳池台階上享用,而不是就這麼雙腳站在池水中吃早餐。無論如何,不管「漂浮早餐」是奢華的新享受還是一場災難,這樣的服務已經變成高檔飯店和度假村的標準配備,與下午茶和夜晚開床服務分庭抗禮。高檔飯店和度假村也趁著疫情期間搭上在地遊客「宅度假」(staycation) 的風潮,用「漂浮早餐」當作賣點吸引這些一邊工作、一邊度假的遊客。泰國蘇美島海角法恩酒店 (Cape Fahn Hotel) 總經理庫恩茲利 (Timo Kuenzli) 表示,過去一年來幾乎每個造訪他們飯店的顧客都會要求吃「漂浮早餐」。庫恩茲利說:「我們絕對可以看到亞洲市場和其他市場相比,更想要有可以拍照放上 Instagram 的時刻。」而隨著「漂浮早餐」成為飯店和度假村的標準配備,怎麼在這個市場中獨樹一格更形重要,也讓飯店業者不斷「加碼」: 印尼峇里島烏魯瓦圖六感飯店 (The Six Senses Uluwatu) 使用的是紅色心型藤編餐盤;泰國帕岸島的安納塔拉飯店 (The Anantara) 提供「漂浮日落壽司」; 泰國蘇美島海角法恩酒店目前正在努力提供「漂浮下午茶」。不管是「漂浮早餐」、「漂浮下午茶」或未來有可能出現的各式漂浮餐點,CNN 旅遊記者馬庫斯 (Lilit Marcus) 在最後提醒大家:記得先喝杯咖啡,提神醒腦後再享用漂浮餐點!
澳洲東南部鼠患太嚴重 數百名囚犯被迫「搬家」
在澳洲東南部的新南威爾斯州 (New South Wales), 因為當地嚴重的鼠患,導致大約 420 名囚犯和 200 名工作人員,將從威靈頓矯正中心 (Wellington Correctional Centre) 搬遷,在接下來的兩周內移到別的設施暫居。根據獄方表示,老鼠對監獄內的設備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內部的電線線路和天花板都因牠們的啃咬而損失慘重。事實上,新南威爾斯州長久以來都有鼠患的問題,但近期因為穀物的大豐收,讓老鼠的數量變得更多,才導致農場等鄉間地區面臨了更加嚴峻的狀況。而為何威靈頓矯正中心甚至必須為此撤出工作人員和囚犯?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 (CSIRO) 的研究者亨利 (Steve Henry) 表示,這是因為它地處農村地區,所以鼠害的情形比其他地方嚴重:「在監獄四周有很多田地...... 當天氣變冷了,老鼠便入侵監獄尋找食物和新居處。」而在撤出威靈頓矯正中心後,新南威爾斯矯正服務廳 (Corrective Services NSW) 專員塞弗林 (Peter Severin) 於本周二 (22) 時表示,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都會被重新分發到該州的其他監獄,少部分會留下來進行監督或一同參與修繕工作,至於囚犯則會被分散轉移到數個不同地點。而在接下來的四個月內,中心內的各項活動都會減少或中止,同時也會停止探監許可,直到設施的清潔、修復以及預防措施完成。「這些老鼠 (在死後) 開始腐爛,並將帶來蟎害問題,而我們不希望讓工作人員和犯人暴露在任何可能對他們的健康造成傷害的環境之中。」塞弗林透露,隨著鼠患變得越來越猖獗,寄生蟲等感染問題也於最近幾周變得嚴重。「工作人員和犯人的健康、安全和福祉都是我們的第一優先,所以從現在採取重大的補救行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回到鼠患本身,鼠患究竟是怎麼來的?雖然新南威爾斯州長久以來都有老鼠猖獗的問題,但這次卻特別嚴重,據當地媒體表示,這一切都是從去年的收穫季節後開始的。因為各種複雜的原因,包括適合繁殖的理想天氣狀況、之前的毀滅性森林大火、長達數年旱災後的大幅降雨,以及隨著降雨而來的農作大豐收等,造成有大量的穀物可以食用,而且有許多掠食性動物在乾旱中死去、數量急遽下降,這才使得老鼠獲得了繁衍的機會。而且除了新南威爾斯州的狀況最嚴峻以外,其實昆士蘭州 (Queensland)、維多利亞省 (Victoria) 以及南澳州,也同樣遭受老鼠的威脅。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的研究者亨利指出,通常老鼠的數量在冬天時便會急遽減少:「但今年,由於老鼠的數量和往年比起來異常地高,所以農夫們都很擔心鼠疫會一路持續到夏天。」亨利表示,在南威爾斯州威靈頓小鎮 (Wellington) 這樣的鄉間地區,老鼠簡直「像地毯一樣鋪滿整條道路」, 而他之前從未看過這樣的景象。澳洲 ABC News 則引用專家的意見,認為目前這些州或許有數百萬隻的老鼠橫行,但是基於牠們的繁殖速度和躲藏能力,人們無法知道老鼠的實際數量到底有多少。而目前在新南威爾斯州,無論是學校、醫院、超市或甚至是一般住宅,都受到了老鼠的侵襲。但其中,受害最深的是農民,他們正努力應對鼠害防治的成本,以及不斷被破壞的農作物。一些農民表示,他們會製造臨時陷阱捕捉老鼠,而且一晚就能抓到 500 至 1,000 隻;除此之外,他們也會使用一種名為磷化鋅 (zinc phosphide) 的化學物質來毒害農田裡的老鼠,農民會將磷化鋅塗在小麥上,並把小麥撒在農地的周圍,只要老鼠不小心吃進單顆的穀粒,就能對牠產生致命的威脅。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的研究者亨利指出,磷化鋅是現行方法中,唯一人道和有效的選擇:「它是一種危險的化學物質,在其他國家被禁止使用,但它導致二次中毒的機會非常低。」此外,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新南威爾斯政府還在該地區發現了一種罕見但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即「淋巴球性脈絡叢腦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他們認為這和大量湧入的老鼠有關,因為牠們能夠攜帶並傳播病毒。而為了要對抗鼠患,新南威爾斯州政府也正在尋找其他能夠幫助農民的利器,例如它們目前正向澳洲農藥獸醫藥局 (Australian Pesticides and Veterinary Medicines Authorit) 提出申請,希望能將化學藥劑「溴敵隆」(bromadiolone) 登記為農業用途。新南威爾斯州農業部長馬歇爾 (Adam Marshall) 將「溴敵隆」形容為「給老鼠的凝固汽油彈」(napalm for mice), 因為「溴敵隆」是一種抗凝劑,可以阻止鼠類的血液凝固,直到牠們身體內出血並死亡。但「溴敵隆」也引發了人道的疑慮,因為老鼠誤食到它後,需要一至數天的時間才能死亡,但磷化鋅卻能在幾分鐘或數小時內便讓老鼠死去。除此之外,人們也擔心「溴敵隆」會不會對其他動物造成影響。澳洲查爾斯特大學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生態學家沃森 (Watson) 就指出,溴敵隆是一種高度致命的毒藥,很可能會誤傷到牛隻和農地的工作犬。「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毒藥,如果牠們 (指動物) 吃下了它,它就會殺死牠們。」沃森說。其實在宣布這項計畫時,農業部長馬歇爾也坦承,使用溴敵隆可能會導致其他動物死亡:「但事實上,我們沒有任何方法能夠控制老鼠,而且無論是在經濟層面或社會層面,我們都無法承擔這些老鼠破壞農作物和飼料所帶來的損失。」「對於其他一些動物來說,這將會是一個必須付出的代價,但這點已經被考量過了,而我們就是得踏出這一步。」馬歇爾說。
【地球 24小時】06/22 暗夜中的跳火人
在俄國鄂木斯克 (Omsk) 地區的奧庫內沃村 (Okunevo), 一名男子在慶祝夏至來臨的慶典上縱身跳過火堆。 相關閱讀:《夏至美麗傳說 伊凡庫帕拉節》說到慶祝夏至到來的著名慶典,就不得不提起源於斯拉夫多神信仰的「伊凡庫帕拉節」(Ivan Kupala), 俄國、烏克蘭、白羅斯、波蘭等國的男男女女會在這天穿上傳統服裝,頭上帶著美麗的花環,圍繞著營火唱歌跳舞。此外,居民會跳過火堆,以及到湖裡沐浴,據說這樣可以淨化罪孽,為他們帶來健康。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阿什本 (Ashburn), 家長們聚集在勞登郡 (Loudoun County) 學校董事會總部外,反對學校教授「批判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CRT), 以及利用這個學理框架帶領學生檢視生活中出現的種族歧視。由左到右的民眾分別舉著寫有「家長站起來!」、「停止教我們的孩子批判『種族主義』理論」、「要 STEM (理工教育) 不要 CRT」、「教育不是灌輸教條」字樣的海報。批判種族理論是一套 1970 年代中期由法律學家帶起討論的理論。當時,美國民權學者和運動人士開始嚴格地檢視法律,因為他們發現法律和種族相關的議題密不可分。此外,他們也開始挑戰實現種族正義的主流自由派方法。時至今日,批判種族理論專門研究和種族與種族主義相關的社會、文化和法律議題,而這也讓反對學校教授批判種族理論的家長表示,這樣的理論只會分裂美國社會,無益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民主黨紐約市長初選前夕,候選人楊安澤 (Andrew Yang) 途經一名獨自坐在地鐵站裡的男子。根據 22 號晚間的開票結果,楊安澤在眾多民主黨紐約市長候選人中位居第四,他也已經宣布敗選,無法代表民主黨出戰紐約市長大選。 相關閱讀:《「從數字來看不可能贏」2020 美國總統亞裔候選人楊安澤退選後的下一步?》去年,楊安澤以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人的身份受到大眾關注,雖然最後他人離開了大選戰場,但他的出現讓美國政界看到長年被忽視的亞裔族群,也讓有志從政的亞裔族群受到鼓舞。在印尼日惹市 (Yogyakarta) 近郊一座公共墓園裡,印尼政府的工作人員們身著全套防護服,準備安葬一名 COVID-19 死者。 相關閱讀:《幫死者出櫃、要牧師閉嘴 「棺材告白者」替亡者說出心裡話》今年 52 歲、家住澳洲的埃德加 (Bill Edgar) 專門替死者工作,負責代替死者在喪禮上講出來不及說的話...... 在日本首都東京,東京警視廳的警察們正在進行一場奧運維安演習,替即將於 7 月 23 日開幕的東京奧運做好準備。 相關閱讀:《東京奧運該不該辦?街訪在地人透心聲》眼見東京奧運即將開幕,日本民間依舊有人大聲疾呼當局應該取消本屆奧運,不該冒著 COVID-19 疫情大爆發的風險舉辦賽事。究竟,住在當地的東京居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象徵榮光、卻也可能帶來疫情危機的賽事呢?在巴西中部的戈亞州 (Goias), 一名警察在調查連環殺人犯德索薩 (Lazaro Barbosa de Sousa) 下落的同時,攔下騎著機車民眾。 相關閱讀:《超過半世紀,美國連環殺人案「黃道帶殺手」加密信被破解》事隔 51 年,活躍於美國 1960 年代的連環殺手「黃道帶」(Zodiac) 寄給媒體的其中一封加密信總算在去年年底被破解......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三一貝爾伍德公園 (Trinity Bellwoods Park), 一名男子站在被警察驅逐的無家者留下的家當中。 相關閱讀:《禁止外國人買房 紐西蘭修法救無殼蝸牛》在和加拿大一樣房價高漲、住房短缺、外國炒房客多的紐西蘭,為了讓紐西蘭當地人買得起房,2018 年,國會三讀通過了新法,禁止外國人到紐西蘭買現存的房子。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馬斯庫什 (Mascouche), 水電工作人員在龍捲風來襲後,準備維修被暴風給摧毀的電纜線。 相關閱讀:《不怕世界末日 矽谷菁英買好「末日保險」》當世界末日來臨,天災、人禍頻繁發生的時候,你該如何面對呢?對美國矽谷的菁英來說,就算世界末日來了也無須擔心,因為他們早已買好了「末日保險」。在西班牙北部的聖胡安 - 德托魯埃利亞鎮 (Sant Joan de Vilatorrada), 有民眾在萊多納斯監獄 (Lledoners prison) 旁擺出了近日即將被特赦的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者肖像。這次被特赦的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者,大多曾在 2017 年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公投中扮演要角。宣布特赦令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 (Pedro Sánchez) 表示,西班牙政府希望藉由這道特赦令,緩和西班牙政府與加泰隆尼亞地區的緊張關係,開啟日後談判的可能。然而,他的決定在其他西班牙民眾間並不受歡迎,不僅在野黨反對,西班牙民眾也群起上街示威,抗議桑切斯的決定。 相關閱讀:《在 2017 獨立公投後,加泰隆尼亞獨派政治人物被判 9-13 年 民眾佔領機場抗議》22 號這天,英國劍橋公爵夫人凱特 (Britain's Catherine, Duchess of Cambridge) 加入學生們參訪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行列,了解博物館正在著手進行的都市自然計畫。 相關閱讀:《空虛寂寞覺得冷 冰島林務局:來抱樹吧!》在 COVID-19 疫情全球蔓延的現在,「保持社交距離」成了各國民眾防疫日常遵守的鐵律。然而,少了和人擁抱、親吻的溫暖,人們又要如何度過這段不能靠太近的非常時期呢?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羅姆裔男子遭壓頸後死亡 警方:這不是捷克版佛洛伊德
上周六 (19), 在捷克西北方小鎮特普利策 (Teplice), 一名羅姆裔 (Roma) 男子在街頭遭警方以膝蓋壓制後頸和肩膀,並疑似在之後的送醫過程中不幸身亡。捷克媒體「ROMEA TV」於本周一 (21) 取得了該男被捕當下的畫面,並發布到 YouTube 上頭,至今該影片的觀看次數已經超過了 13 萬次,羅姆人社群和捷克舉國都為之震驚。從 ROMEA TV 釋出的畫面可以看到該男受捕的過程,這支影片至今已有超過 13 萬的觀看次數。在這支從窗戶往下拍攝的影片中,可以看見一名男子被三名員警壓制,一人嘗試抓住他的腳、一人疑似跪在他的脖子上,另一人則試圖為他戴上手銬,一開始該男還嘗試掙扎,但數分鐘後就一動也不動地趴在了人行道上。在此事件一出後,憤怒的捷克羅姆人將非裔美國人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之死拿來做對比:2020 年 5 月,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亞波里斯 (Minneapolis), 佛洛伊德在遭警方壓頸超過 9 分鐘後死亡,並因此挑起美國社會與種族議題的敏感神經,以及警方的執法過當爭議。然而,捷克警方否認了這樣的指控,並表示「這不是捷克版佛洛伊德」, 它們強調員警必須使用武力,因為該男在施用毒品的狀況下變得十分具有攻擊性。「在警員抵達後,我們發現一名沒有穿著上衣的受傷男子。當警員想要靠近他時,他表現出了攻擊性,對警員又抓又打...... 警員在呼叫救護車前,必須對他使用強制措施。」同時,捷克警方也指出,該男並不是於街頭被壓頸致死的,而是在救護車上才過世,死因經初步判定應是用藥過量。警方引用了一份初步驗屍報告,表明該男心臟的冠狀動脈出現了病理性的變化 —— 這被認為是使用安非他命的結果。除此之外,捷克警方還發布了另一支影片,顯示在警方到達前,該男曾光著上半身,躺在人行道上大吼大叫,接著突然站起來衝向另一名男子,並隨後敲打路邊的車子。警方強調,這名男子的死因和他的逮捕過程無關,還補充表示他是一名「慣犯」。捷克內政部長哈馬謝克 (Jan Hamacek) 也在 Twitter 上發文表達對警方的支持,他表示警方有權處理任何施用毒品的人,而且也是由於警察們的努力,才能讓捷克躋身「世界上最安全的十個國家之一」。Zde můžete vidět, co předcházelo zákroku policie, která přijela na oznámení občanů. pic.twitter.com/lU7wcTVftx 捷克警方釋出另一支長 27 秒的影片,為警方到場前的畫面。捷克調查報導網站《看門狗》(Hlidaci Pes, 即「Watchdog」) 則檢視了該男遭壓頸的影片畫面,它們聲稱員警曾經鬆開膝蓋數次,而且在多數時間,他的膝蓋都是放在男子的背後和肩胛骨上,而不是後頸。《看門狗》指出,這是警方在壓制人時的常見手法。然而無論是壓制當下的 5 分 55 秒影片,又或是捷克警方所公布的 27 秒事前畫面,都只是這次案件的一小部分,尤其這名男子被送上救護車的影像並沒有被釋出,準確死因也仍需要完整的驗屍報告才能確定。但另一方面,《衛報》的報導卻呈現出了幾乎完全不一樣的事發經過。捷克羅姆人社群的社運人士及領袖邁克 (Jozef Miker) 接受了它們的採訪,他表示自己已經去過案發現場,和那些為死者點燃蠟燭、表達哀悼的人們進行了對話。邁克道:「人們告訴我他的名字是斯坦尼斯拉夫 (Stanislav), 大概 40 多歲。他住在街上,但在附近的超市擔任警衛。當斯坦尼斯拉夫看到有另外一名男子在破壞車輛時,他走上前干預了。但當警方抵達的時候,他們把斯坦尼斯拉夫壓制在地,認為他才是鬧事的人。」「我們搭建了一個紀念場地,這樣民眾才能知道發生了什麼。這件事不應該被忽略,許多人當時正在上班,對此事一無所知。我們每天都會來到這裡,直到查明真相。」目前,「斯坦尼斯拉夫」被捕的位置被致哀者們擺上了蠟燭、花束以及一條寫著「羅姆人的命也是命」(Romani Lives Matter) 的絲帶。捷克政府羅姆少數民族事務委員會 (Czech Government Council for Roma Minority Affairs) 成員阿爾伯特 (Gwendolyn Albert) 告訴《衛報》, 現在整個羅姆社群的人們都非常憤怒。「警方對於這起事件的描述都著重在該死亡男子的藥物使用上。如果沒有旁觀者將整個過程都拍下來的話,大眾就不會知道實際上到底都發生了什麼事。」阿爾伯特說。羅姆人社群領袖邁克也表示:「雖然警方說他不只生病還吸毒,但當地民眾告訴我他很乾淨,只有服藥治療他的背部疼痛。而當某人跪在一個生病的人的頸子上時,會發生什麼事是不難想像的。」除此之外,捷克當地組織「RomanoNet」的米寇 (Michal Miko) 則告訴 BBC, 他認為這是「暴行的極致」:「如果他已經被捕,雙手都被反銬在背後,那麼警方為什麼還要繼續壓在他的脖子上長達三分鐘?這是我不能理解的事。」同時,米寇也對初步驗屍報告表示懷疑,他指出,若是該男沒有在被制伏時就死亡的話,那警方為何不公布他被送上救護車的紀錄?「對於這種事居然會發生在一個民主國家,我想我們都很沮喪。這和正義以及系統性的種族歧視有關,還向我們展示了在捷克作為一名羅姆人的感覺。」米寇說。根據歐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歐洲理事會 (Council of Europe)、歐盟基本權利署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Fundamental Rights) 及西班牙羅姆人相關的非營利組織「Fundación Secretariado Gitano」提供的數據,目前歐洲大陸上約有 1,000 至 1,200 萬名羅姆人,他們是歐洲大陸上人口最多的少數族裔,卻也是最被邊緣化的一群人。其中,約有 200 萬名羅姆人住在羅馬尼亞、70 萬人住在保加利亞、50 萬人住在匈牙利、45 萬人住在斯洛伐克,以及 30 萬人住在捷克。據調查,有 41% 的羅姆人表示自己在過去的五年間受過歧視、62% 的羅姆裔青年沒有接受過教育、技職訓練,也無法就業,除此之外,有 80% 的羅姆人都生活在貧窮門檻以下。
奧運史上首位跨性別女將 紐西蘭舉重選手將出戰東奧
本周一 (21), 紐西蘭公布了該國 2020 東京奧運的舉重選手名單,其中包括了跨性別女將哈伯德 (Laurel Hubbard), 這項決定隨後引發各方的爭論,反對者認為哈伯德具有不公平的生理優勢,但其他人則認為奧運本就應該擁有更大的包容性。在本屆奧運中,紐西蘭將讓哈伯德出賽女子 87 公斤量級舉重項目,43 歲的她也因此將成為奧運史上年紀第四大的舉重運動員。而哈伯德之所以能夠以女性的身分參加奧運,則是來自國際奧委會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 於 2015 年時所修定的規則。裡頭提到,即使沒有切除睪丸,當跨性別選手身體內的睪固酮濃度低於每公升 10 奈米莫耳、並持續至少 12 個月時,便能以女性的身分參與奧運。其中,睪固酮是一種能夠增加肌肉量的荷爾蒙。但即使哈伯德的睪固酮的確低於國際奧委會所訂立的閾值,也還是有人認為她的參賽會對其他女性運動員造成不公平。他們指出,哈伯德曾經歷男性生理的青春期,因此骨頭和肌肉密度都更具有優勢。除此之外,去年 12 月時,一項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的研究也指出,即使跨性別女性經過了一年的激素治療,在平均的狀況下,她們比起順性別女性,在生理上的表現仍然會保持領先。在上個月時,同樣為 87 公斤量級的比利時女子舉重選手范 - 貝林亨 (Anna Van Bellinghen) 就曾說過,如果哈伯德參加東奧的話,對於其他女性選手會十分不公平,而且「像是一個很糟的笑話」。范 - 貝林亨表示自己全力支持跨性別族群,但她認為包容的原則不應該「以其他人作為代價」, 她說:「任何接受過高階舉重訓練的人都知道,這對於他們的骨頭來說是真實的:這個特殊狀況對於這項運動以及運動員是不公平的。」「一些運動選手將因此錯失改變一生的機會 —— 像是獎牌和奧運資格,但我們卻無能為力。」而反對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比賽的倡議團體「澳大拉西亞 (註 1) 拯救女子運動組織」(Save Women's Sport Australasia) 也同樣發表聲明,批評紐西蘭選擇哈伯德出賽的決定:「這是國際奧委會的一個錯誤決策,竟然會允許一個認為自己是女性的 43 歲生理男性在女性類別出賽。」註 1: 澳大拉西亞 (Australasia), 指澳洲、紐西蘭和其他鄰近太平洋島嶼所組成的大洋洲地區。甚至有人指出,本來會被紐西蘭推選出賽女子舉重 87 公斤量級的選手,應該是今年 21 歲、來自東加的舉重選手馬努阿 (Kuinini Manumua), 但因為一個量級只能挑選一名運動員出賽,因此馬努阿只能被迫錯失這次機會。This is Kuinini “Nini” Manumua who will not be going to the Olympics because her place was stolen. We say HER Name#Nini#KuininiManumua#Manumua#NiniManumua pic.twitter.com/EnP0NhveW2 在哈伯德將出賽奧運的消息傳出後,Twitter 上出現了支持另一位舉重選手馬努阿的聲音,認為馬努阿被哈伯德代替了。但另一方面,紐西蘭政府以及該國的頂尖運動團體等,都支持哈伯德參加奧運。紐西蘭奧委會首席執行長史密斯 (Kereyn Smith) 表示:「哈伯德除了是世界頂尖選手外,還符合國際舉重總會 (IWF) 的資格標準,而這些標準同樣包括了國際奧委會共識聲明 (IOC Consensus Statement) 指南中,為跨性別運動員所特別制定的規則。」「我們承認性別認同在運動界中是非常敏感又複雜的議題,需要在人權和賽場上的公平之間取得平衡,」史密斯補充:「作為紐西蘭隊,我們具有『manaaki』(註 2)、包容以及尊重眾人的強大文化特質。」註 2:「manaaki」為毛利語詞彙,具有「支持、友愛、照顧以及尊重他人」的意思。紐西蘭奧運舉重項目的負責人帕特森 (Richie Patterson) 則指出,哈伯德曾在 2018 年的大英國協運動會 (Commonwealth Games) 中摔斷手臂,此事差點危及了她的職業生涯,但她卻以「意志力及毅力」撐過了復原階段。「我們非常期待能夠支持她,幫助她進行前往東奧的最後準備。」帕特森說。而對於當年負傷,以及今年終於可以以女性身分參與奧運一事,哈伯德則在周一透過紐西蘭奧委會 (New Zealand Olympic Committee) 發出聲明,向支持她的眾人表達感激。「對於這麼多紐西蘭人給予我的善意和支持,我感到非常感激及謙卑。」哈伯德說:「當我在三年前於大英國協運動會摔斷自己的手臂時,有人告訴我,我的運動生涯可能已經抵達了終點。但是你們的支持、鼓勵以及『aroha』(註 3) 幫助我度過了黑暗。」註 3:「aroha」為毛利語詞彙,是「關愛、同情、同理」之意。
【地球 24小時】06/21 《蘋果日報》倒數計時
在香港,一名男子用手機拍下《蘋果日報》的紙本報紙。在歷經上周香港警方二度搜查辦公室、帶走五名高層,同時也凍結公司金融帳戶的危機後,如今香港《蘋果日報》已經命懸一線。包括 BBC、《路透社》等外媒紛紛指出,倘若香港政府最終仍拒絕解凍《蘋果日報》的資產,那麼它最快將於本周停刊、正式走入歷史。 相關閱讀:《《紐約時報》揮別香港 1/3 員工明年轉戰首爾》在港版《國安法》正式上路後,許多在香港設有據點的外媒紛紛開始考慮起當地辦公室的未來。去年 7 月,《紐約時報》率先開出第一槍,宣布將讓部分員工撤離香港,成為首間因港版《國安法》而離開香港的外媒。在西班牙大城巴塞隆納的利塞烏大劇院 (Gran Teatre del Liceu),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 (Pedro Sánchez) 娓娓向台下人們闡述他特赦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者的計畫。這次被特赦的加泰隆尼亞分離主義者,大多曾在 2017 年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公投中扮演要角。桑切斯表示,西班牙政府希望藉由這道特赦令,緩和西班牙政府與加泰隆尼亞地區的緊張關係,開啟日後談判的可能。然而,他的決定在其他西班牙民眾間並不受歡迎,不僅在野黨反對,西班牙民眾也群起上街示威,抗議桑切斯的決定。 相關閱讀:《在 2017 獨立公投後,加泰隆尼亞獨派政治人物被判 9-13 年 民眾佔領機場抗議》在印度北部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巴德加姆縣 (Budgam), 醫護人員們穿著一身防護服翻山越嶺,準備替牧羊人施打印度血清研究所 (Serum Institute of India) 生產的 COVID-19 疫苗。 相關閱讀:《如果我沒有一台冰箱,打不完的 COVID-19 疫苗怎麼辦?美國醫護人員的腦筋急轉彎》在全美醫護人員四處奔波、為各地民眾施打 COVID-19 疫苗的同時,暴風雪、冰箱故障等意外也開始找上門來,導致醫護人員們得絞盡腦汁,才不至於浪費手上一罐罐得來不易的疫苗。在英國威爾特郡埃姆斯伯里 (Amesbury) 的巨石陣,儘管官方的夏至慶祝活動因 COVID-19 被取消,許多民眾依舊在夏至這天來到巨石陣附近,準備迎接夏至的到來。 相關閱讀:《巨石陣的石塊打哪來?消失數十年的關鍵證據送返英國 助考古學家破譯千年謎題》位於英國的巨石陣隱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諸如誰是建築師、為何而蓋等,「巨石究竟打哪來?」也是其中之一。去年 8 月,科學家終於找到一塊堪稱「巨石 DNA」的樣本,足以找出解答。在印度德里 (Delhi) 的舊城區,一名參與世界瑜伽日 (World Yoga Day) 活動的民眾一邊做著瑜伽,一邊用雙手遮住了眼睛。 相關閱讀:《運動也不忘小酌 「啤酒瑜珈」正夯》你在猶豫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應該去運動還是坐下來喝點冰涼的啤酒嗎?不用擔心,「啤酒瑜珈」能讓你的兩個願望一次滿足。在北馬其頓 (North Macedonia) 第三大城庫瑪諾沃 (Kumanovo), 一名北馬其頓的民眾來到國內著名的考古遺址「古奇諾巨石觀測台」(Kokino megalithic observatory), 慶祝夏至的來臨。 相關閱讀:《為什麼太陽曬過的衣服香香的?》把衣服一件件掛上曬衣繩、放在戶外讓太陽幫忙曬乾,收下來的衣服往往帶有溫暖好聞的香氣,但你知道這種「太陽香氣」怎麼來的嗎?在玻利維亞西部的蒂亞瓦納科市 (Tiwanaku), 玻利維亞總統阿爾塞 (Luis Arce, 中間高舉雙手者) 在艾瑪拉 (Aymara) 人的傳統新年活動上舉起雙手,與他們一同迎接新年的到來。 相關閱讀:《到其他國家過年帶什麼才不失禮?》倘若有幸在新年期間拜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究竟該挑什麼樣的伴手禮呢?在俄國西南部的伏爾嘉格勒市 (Volgograd), 人們手持著蠟燭,途經當地著名的雕像「祖國母親在召喚」 (The Motherland Calls), 以紀念二戰期間德國入侵蘇聯的 80 周年紀念日。 相關閱讀:《不出門的歐戰紀念日 英國公布納粹中尉傳給同袍們的最後訊息》儘管在去年的 COVID-19 疫情下,許多歐洲民眾都無法循慣例出門歡度歐戰紀念日,不過英國政府通訊部還是藉由公布納粹「最後的電報」, 與英國民眾一同慶祝這個「不出門的歐戰紀念日」。在衣索比亞西南部大城吉馬 (Jimma), 一名選務人員拿著一疊選票,仔細地計算不同政黨、候選人的得票數。歷經兩度延遲後,衣索比亞原訂於今年 1 月舉辦的國會暨地方議員選舉總算於本月 21 號登場。這是衣索比亞總理阿比 (Abiy Ahmed) 自去年對提格雷州 (Tigray) 用兵後的首次大選,儘管他再三承諾這場選舉不會如過去一樣出現打壓異己的情形,但是在提格雷州的饑荒陰影以及兩度延後選舉的背景下,外界仍對選舉的結果充滿疑慮。 相關閱讀:《衣索比亞提格雷危機逾半年 35 萬人深陷「人為饑荒」》根據最新的《糧食安全階段分類》報告顯示,在衣索比亞北部的「提格雷地區」, 目前有 35 萬人正處於挨餓的極端困境。而聯合國官員科洛克 (Mark Lowcock) 更援引了這份數據,指出這就是一場「饑荒」, 還是一場「人為饑荒」。在俄國首都莫斯科的國家經濟成就展示中心 (Exhibition of Achievements of National Economy), 一名小女孩在大熱天裡,獨自坐在國家經濟成就展示中心的一座噴泉旁。 相關閱讀:《市長就在... 噴泉裡?比利時修噴泉 發現首任市長心臟》去年 9 月,正當工人們忙碌地維修比利時韋爾維耶市 (Verviers) 中心那座紀念首任市長的噴泉時,他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成為一則百年都市傳說的見證人。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陪在退伍軍人身邊」美軍醫療保險將涵蓋性別重置手術費用
上周六 (19), 在美國佛州奧蘭多 (Orlando) 的一場同志活動中,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VA) 部長麥克多諾 (Denis McDonough) 宣布,VA 將修改法條,讓性別重置手術能夠納入退伍軍人的醫療保險之中。麥克多諾表示,這將讓「VA 陪在退伍軍人身邊」, 陪他們走完 (性別重置手術的) 所有過程。事實上,在此之前,跨性別族群常需要的荷爾蒙治療及心理健康服務都涵蓋在軍人醫療保險的一部份,但性別重置手術則一直都沒有包括在內。性別重置手術,舊稱為變性手術,是涵蓋一系列改變人體結構、重建性器官,以符合個人性別認同的醫療手段。據《紐約時報》報導,一名政府官員便表示,VA 之所以會想將這項手術納入退伍軍人醫療保險的範圍,是因為它能夠減輕嚴重的健康狀況,包括藥物濫用、輕生或擁有輕生的念頭。以往,性別重置手術曾被視為類似醫美手術,但現在已被廣泛認為是治療性別焦慮症 (gender dysphoria) 的有效選擇。麥克多諾表示,除了這項新舉措以外,VA 將會繼續努力,克服歧視跨性別退伍軍人的「黑暗歷史」。他指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VA 的既定法規需要改變,也得再另外制定相關政策,而這必然會需要花上一段時間,但他認為跨性別退伍軍人的手術需求「早就應該得到滿足」。「這一次,VA 將能夠滿足跨性別退伍軍人們長久一直訴求的手術需求...... 我很自豪自己能開啟這項先例。」麥克多諾說。另有 VA 發言人指出,這項新舉措將從今年夏天開始籌備,預計要花上兩年的時間才能正式上路。它們尚不確定這項新措施的年度預算需要多少,是將由 VA 本身全額負擔,又或是透過外部合作夥伴提供資金,不過根據內部資料統計,目前只有不到 4,000 名退伍軍人表示自己對這項醫療方案有興趣。但無論如何,發言人表示:「這項新政策將允許 VA 為跨性別和多元性別者提供配套上的、具有醫療必要性的,以及過渡期間相關的各式外科手術。」據美國國家跨性別平等中心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 的資料,目前美國有超過 13 萬 4,000 名跨性別退伍軍人,另外則尚有 1 萬 5,000 名士兵仍在服役中。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部長麥克多諾指出,在這些跨性別與擁有多元性向的退伍軍人中,他們擁有自殺念頭和心理疾病的機率遠高於其他社群的人,因為除了心理上的痛苦外,他們往往還會遭受偏見和汙名化的攻擊。麥克多諾表示,根據調查,大約 80% 的 LGBTQ + 退伍軍人都曾因為自己的性別認同,而在軍中遭遇過被傷害或被拒絕的經歷,然而更令人憂慮的是,這些人通常不願意接受定期治療。「LGBTQ + 退伍軍人罹患心理疾病和擁有輕生念頭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族群的人,但他們通常不會接受定期治療,很大一部份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遭到歧視。」「我們做出這些改變,不只是因為它們是正確的事情,也因為它們能夠拯救性命。」事實上,在美國前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執政的第一年,他曾在 Twitter 上直言「不接受跨性別者在軍隊中服役」。隨後,針對跨性別者從軍的規範調整成軍人們的自我認同可以是跨性別者,但他們依舊必須使用符合他們生理性別的制服、代名詞、寢室與盥洗設施。如果跨性別軍人無法接受,那麼他們就只能離開軍隊。直到今年一月,現任總統拜登 (Joe Biden) 在上任的第五天時取消了這條規範。而如今,儘管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部長麥克多諾認為「偏見的痕跡依舊存在」, 但替退伍軍人提供性別重置手術的舉措,依舊被視為是對抗軍中性別歧視的最新宣告。除此之外,麥克多諾還在周六時宣布,VA 將要把它們的「LGBTQ 健康計劃」(L.G.B.T.Q. health program) 更名為「LGBTQ + 健康計劃」(註)(L.G.B.T.Q.+ Health Program), 他認為語言上的改變能夠反映出包容性,並預示未來的變化。註:「LGBTQ」即指「女同志」(Lesbian)、「男同志」(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者」(Transgender)、「酷兒 / 對性別仍感困惑的人」(Queer/Questioning) 等五族群,「+」則象徵其他不在上述之列的多元性別和性向,表示無限的可能。「事實證明,即使只是展示 VA 專用彩虹磁鐵這樣簡單的事,也能讓我們的醫院更加受到歡迎,」麥克多諾說:「而且還可以向 LGTBQ + 族群的退伍軍人們發出訊號,告訴他們,我們都在這裡等待為他們服務。」◆ 原文上線時間:2021/06/22 ◆ 增修時間:2021/06/24 修改內文
打嗝打不停?美國醫師研發止嗝吸管
說到打嗝,不少人都有打嗝停不下來的不舒服經驗,有的人可能會透過憋氣,或是請人來嚇自己一跳好讓打嗝停止。除此之外,吃一湯匙的白糖或是花生醬也是坊間口耳相傳的妙方之一。但對在德州大學醫學中心擔任神經外科醫師的賽菲 (Ali Seifi) 來說,他想找到一勞永逸的方法,在加護病房工作的經驗讓他發現,不少患者有停止打嗝的需求。賽菲醫師說:「許多腦傷、中風和在做癌症化療的患者都會打嗝。」而諸如彎腰喝水等坊間妙方對這些難以移動的患者來說,一點都不實際。而當有天賽菲上台跟台下大批醫學生演講時,發現自己打嗝打不停,這一刻讓他更下定決心要找到解決之道,「我一定要找到明確又簡單的止嗝方法」。而要找到停止打嗝的方法前,得先了解人為什麼會打嗝。首先,打嗝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一開始可能是因為吃到比較辣的食物、喝到刺激性的飲料、壓力或服藥等而讓橫膈膜痙攣,因而讓大腦對控制會厭軟骨 (epiglottis) 的迷走神經發出訊號,讓位於喉嚨後方負責控制食物進入食道、空氣進入肺的會厭軟骨給關上,並且發出「嗝」的一聲,這就是打嗝。為了幫助人們控制打嗝,賽菲醫師發明了外觀看起來就像根 L 型吸管的「強制吸入和吞嚥工具」(the forced inspiratory suction and swallow tool,FISST), 並且以「HiccAway」為名申請了專利。乍看這支要價 14 美元 (折台幣約 392 元) 的塑膠 L 型吸管,看起來跟麥當勞推出的冰旋風 (McFlurry) 專用吸管有點像,賽菲醫師坦言,他在設計 HiccAway 時,的確從兒子正在吃的冰旋風身上得到靈感,不過 HiccAway 現在跟冰旋風的專用吸管可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在這支影片中,可以學會如何使用 HiccAway, 其中的原理就是靠讓大腦分心來達到止嗝的效果。首先,HiccAway 的一端是吸嘴,另一端是壓力閥。當飽受打嗝所苦的人用 HiccAway 喝水時,他們要比使用一般吸管喝水時還要困難四倍,而這些他們額外投入的力氣將使控制橫膈膜和會厭軟骨的神經分心,藉此達到停止打嗝的效果。賽菲醫師在受訪時表示,自己發明的這根吸管「把大腦耍得團團轉」,「橫膈膜忙著注意我們想要吸水這件事,然後大腦就忘了繼續讓橫膈膜痙攣」。「用 HiccAway 能快速讓打嗝停下來,而且這樣的效果可以持續好幾個小時。」賽菲醫師補充道。而為了測試 HiccAway 到底多有效,賽菲醫師和研究團隊找來了 249 名志願者接受測試,並且把結果整理成文章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開放版 (JAMA Network Open) 上。在四個月的試用後,受試者會拿到一張標註 1-5 的經驗量表,如果還是覺得坊間止嗝妙方比較好用者就勾選 1, 反之覺得 HiccAway 比較好用者就勾選 5, 偏好不一者則依程度勾選 2-4。根據受試者回饋的數據,HiccAway 讓人停止打嗝的成功率高達 92%。此外,有將近 90% 的受試者表示,HiccAway 比坊間的止嗝妙方好用多了。然而,研究人員坦言,這次的研究並沒有包含對照組,而且 HiccAway 是否真的發揮功效是基於受試者自我回報的結果,在研究上這些都是限制之處,因此未來他們在擴大進行研究時,會想朝隨機臨床測試的方向前進。不只如此,賽菲醫師透露,研究團隊已經開始在美國、日本和瑞士展開研究,並且提供一組受試者真的 HiccAway, 另一組則提供假的道具,希望有了對照組後可以真正了解 HiccAway 的效用。對於 HiccAway 這種新型的止嗝方法,沒有參與賽菲醫師研究團隊、人在英國紐卡索大學擔任神經科學家的湯瑪斯 (Rhys Thomas) 評論道:「任何能夠讓人胸腔膨脹和吞嚥的方法都能夠止隔 —— 被人嚇一跳、用手指塞住耳朵憋氣後吐氣等等都有效。因此,如果 HiccAway 能讓人緩慢吞嚥,就是個有效的止嗝方式。」不過,湯瑪斯補充道,用 HiccAway 來止嗝有點太大費周章,畢竟現在就已經有不少低成本又有效的止嗝方法,包含他偏愛的「從另一端喝水」, 也就是拿著裝水的玻璃杯喝水時,不從靠近身體的那一邊就口,而從對面就口大力吸水。
【地球 24小時】06/20 時代廣場——我的戶外瑜伽教室
在美國紐約,為了慶祝夏至的到來,許多民眾紛紛來到時代廣場,參加一場名為「夏至時代廣場:讓大腦戰勝瘋狂」(Solstice in Times Square: Mind Over Madness Yoga) 的瑜伽活動。 相關閱讀:《運動也不忘小酌 「啤酒瑜珈」正夯》你在猶豫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應該去運動還是坐下來喝點冰涼的啤酒嗎?不用擔心,在 2017 年蔚為風潮的「啤酒瑜珈」能一次滿足你的兩個願望。在法國的勒圖凱巴黎普拉日 (Le Touquet-Paris-Plage), 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在法國舉行大區及省議會第一輪投票期間,現身當地的一處投票所中。作為明年法國總統大選的風向球,這場選戰的初步結果卻顯示馬克宏的連任之路充滿挑戰。選舉數據顯示,這次選舉的選民投票率僅約 3 成,馬克宏所屬的共和前進黨 (LRM) 表現也不佳,總得票率僅約 11% 左右,顯示執政黨無法獲得地方民眾的支持。另一方面,馬克宏的有力對手勒龐 (Marine Le Pen) 和她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 (National Rally) 表現也不盡理想,得票率僅約 19%, 將第一輪投票的贏家寶座拱手讓給拿下約 29% 選票的共和黨 (Les Républicains)。 相關閱讀:《向總統的搖籃說再見 馬克宏宣布關閉菁英文官學院》在法國,「國家行政學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ENA) 這所學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它是法國高階官員的搖籃,多少總統、總理、部長和企業領袖都從這所學校畢業。然而,今年 4 月,身為校友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宣布關閉這所學校,藉此推動法國停滯不前的社會流動,讓來自多元背景的學生都能靠著自身能力進入公務體系服務。在義大利米蘭的米蘭時裝周活動上,時裝設計師艾特羅 (Kean Etro, 中間穿卡其色短褲者) 和身後一群穿著 Etro 牌 2022 年春夏季男裝的模特兒開心地從地上一躍而起。 相關閱讀:《「精神健康不是時尚」Gucci 模特兒抗議拘束衣設計》過去,時尚界不時傳出文化挪用、對社會議題不夠敏感冒犯人的新聞。但在 2019 年,Gucci 旗下一款像精神病院拘束衣的設計,引起了自家模特兒的抗議。在美國紐約的麥迪遜花園廣場 (Madison Square Garden) 外,一名反對接種疫苗的示威者打扮成自由女神像的樣子,拿著一管大針筒,向排隊等著入場參加美國搖滾樂團幽浮一族 (Foo Fighter) 的樂迷傳達他的主張。 相關閱讀:《打完疫苗就不用戴口罩?美國 CDC 最新建議引起爭議》告訴打完兩劑 COVID-19 疫苗的人不用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最新的公衛建議引起了正反雙方的辯論。在尼泊爾東北部的辛杜帕爾喬克縣 (Sindhupalchok), 梅拉姆奇河 (Melamchi River) 泛濫後帶來的污泥堵住了圖中男子的家,導致他得費一番功夫挖開污泥,才有辦法進到家裡拿東西。 相關閱讀:《大水淹進家門 你會先救什麼》想像一下,當家裡淹大水,水越淹越高都要蓋過膝蓋的時候,你第一個會搶救的東西是什麼?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科帕卡瓦納海灘 (Copacabana beach), 一名女子站在巴西非政府組織「里約熱內盧的和平」(Rio de Paz NGO) 插下的一朵朵紅花中間,哀悼巴西 50 萬名染上 COVID-19 病逝的病患。 相關閱讀:《被逼著決定誰能活 印度醫生血淚告白:我們只是人》同樣每天都得面對無數 COVID-19 病患在自己眼前病逝的,還有在第一線努力抗議的印度醫護人員們。在先前那波來勢洶洶的 COVID-19 疫情面前,印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們也面臨身心崩潰的處境,因為他們每天都必須決定誰可以接受治療,誰只能等待奇蹟出現...... 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 (Addis Ababa) 的聖三一大教堂 (Holy Trinity Cathedral), 東正教的信徒們正準備走入教堂。 相關閱讀:《告解室的保密義務 當有人懺悔虐童 神父該不該說?》許多教堂裡都設有嚴格遵守保密義務的「告解室」, 神父們會在裡頭耐心傾聽信徒們內心最黑暗的一面。然而,當有人前來懺悔他曾經虐待兒童的經歷時,神父們又該怎麼做呢?在美國德州的加爾維斯頓 (Galveston) 附近的沙灘上,今年 5 歲的布里查德 (RayLynn Blizzard) 戴著頭燈,在歡慶「六月節」(Juneteenth) 的煙火下自在地玩著。為了紀念德州在 1865 年 6 月宣布廢奴,美國不少地區向來都有歡度「六月節」的傳統。今年,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簽署法案,將「六月節」升格為國定假日,以紀念這個深具意義的節日。 相關閱讀:《最近煙火特別多 美國謎之煙火熱》去年 6 月,美國各大城市出現了一波謎一樣的「煙火熱」, 入夜接連不斷的煙火甚至已經到了擾人清夢的程度...... 在泰國南部泰國灣上的島嶼鼠島 (Ko Losin), 潛水志工將一根已經白化、周身纏滿廢棄漁網的珊瑚從鼠島周遭一個受保護的海域中移除。多虧有泰國海岸資源研究中心 (Coastal Resources Research Center) 及泰國皇家海軍 (Royal Thai Navy) 的幫忙,一行人最終成功從海中移除了約 2,750 平方公尺的廢棄漁網。 相關閱讀:《石油鑽井平台成海洋生物新樂園 專家呼籲不要直接拆》通常,當海上的石油鑽井平台,或風力發電機在廢棄之後,都需要徹底拆除。然而,有一群研究人員反而主張,這些廢棄的人造設施還是不要拆掉比較好。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打破八屆賽事慣例 東京奧運保險套將成紀念品
說起奧運選手村的小八卦,許多人總會談到賽事期間選手村裡的瘋狂夜生活。每回奧運,主辦方也都會識趣地提供數以萬計的保險套供運動員使用,成為奧運另一項有趣的傳統。然而,受制於 COVID-19 疫情,今年的東京奧運卻不得不打破這項慣例。上周日 (20), 東京奧委會宣布賽事期間不再提供免費保險套,將改為在奧運結束、運動員要離開前,統一發放給大家作為一項獨特的「奧運紀念品」。從 1988 年的漢城奧運開始,奧運主辦單位為了協助防範愛滋病傳播,首創在奧運期間免費提供保險套,以鼓勵安全性行為的「傳統」。在賽事期間,奧運主辦單位總共發出了 8,500 個免費保險套 —— 也是有史以來發放數量最少的一屆。從漢城奧運之後,不管是夏季抑或是冬季奧運,主辦單位免費提供的保險套數量開始迅速攀升,1992 年的巴塞隆納奧運提供了 9 萬個保險套,2000 年的雪梨奧運也是,因為原本估計的 7 萬個保險套在賽事進行到一半時便供不應求,弄得主辦單位得臨時追加 2 萬個、2012 年的倫敦奧運則提供了 15 萬個、2016 年的里約奧運則是創下新高,一口氣提供了 45 萬個保險套 —— 其中包括 10 萬個首次提供的女用保險套,同時還準備了 17 萬 5,000 包潤滑液。到了本屆東京奧運,日本的保險套廠商本來還摩拳擦掌,打算趁著難得的機會好好推廣自家的超薄保險套 (ultrathin condoms)。2018 年受訪時,日本保險套廠商相模 (Sagami) 資深業務主管山下博司 (Hiroshi Yamashita, 音譯) 還向媒體表示:「只有相模和岡本 (Okamoto) 在生產 0.02 毫米及 0.01 毫米的保險套,因此我們認為奧運是展現日本品質的好機會。」沒想到在 COVID-19 疫情襲擊下,日本保險套廠商、東奧委員會計畫都被一概推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東奧一度出現了主辦單位一方面公布各項防疫守則,另一方面卻還計畫要在選手村內循慣例提供保險套的矛盾情形。為此,上周《路透社》記者特別寄了封 email 詢問相關規劃,東奧方面則回覆指出,「選手村內的保險套意在讓運動員帶回家使用,也藉機提高人們對愛滋病、愛滋病毒的關注」。這項矛盾的安排立刻引發了許多人的批評,日本登山家野口健便批評奧委會一邊發放保險套、一邊卻祈求人們不要使用的作法「令人摸不著頭緒」。網友們更是毫不客氣地拿這項安排大做文章,有人諷刺地詢問:「這些 (保險套) 應該正常使用,還是要戴在頭上防範新型冠狀病毒?」也有人一本正經地聲稱「相隔兩公尺 (社交距離) 的性愛本身就堪稱一項奧運項目」。直到周日,東奧委員會這才修改了規則,將保險套改為在運動員離開前統一發放,姑且算是維持了「奧運免費提供保險套」的這項傳統。但另一方面,隨著奧運開幕日即將到來,觀眾究竟能否入場觀賞賽事,也逐漸成為外界所矚目的議題。根據 BBC 的報導,目前東奧委員會已經宣佈,每場賽事最多將開放 1 萬人入場,前提是入場人數必須小於場館容納人數的 50%。但儘管日本民眾有幸親臨現場觀賽,日本首相菅義偉依舊鼓勵民眾在家收看轉播就好。至於在開幕式上,《日本時報》 (The Japan Times) 推測,入場人數很可能會進一步開放至 2 萬人,但最終結果仍得視東奧委員會的考量而定。儘管有這麼多防疫守則,但日本國內依舊有醫學專家擔憂,這些守則仍無法讓日本免於面臨 COVID-19 疫情再次爆發的危機。這些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日前已經傳出有一位烏干達奧運代表隊的成員在抵達日本後,於機場篩檢時確診的消息,成為東京奧運第一起海外代表隊抵達日本後確診的案例。
「我們要水,不要可樂」 墨西哥小鎮對抗可口可樂的拉鋸戰
在墨西哥人的餐桌上,可樂、汽水等高熱量碳酸飲料時常伴隨著餐點一塊出現,逐步養成民眾嗜喝碳酸飲料的習慣。根據墨西哥政府在 2018 年的家戶營養調查,全國有超過 80% 的民眾每天都會喝碳酸飲料,而可口可樂更是深受墨西哥民眾的歡迎,並且從餐桌進到祭壇內,甚至成為用來以物易物的「另類貨幣」。然而,挾其巨大的行銷力和低價席捲墨西哥的可口可樂卻屢遭民眾抗議,因為可口可樂讓民眾沒有足夠的乾淨飲用水好喝,只得不斷買可樂來解渴。其中,全墨西哥最愛喝汽水的州,要屬位於墨西哥東南部的恰帕斯州 (Chiapas)。根據 2019 年恰帕斯和南部邊界跨領域研究中心的調查,住在恰帕斯州的民眾平均每人每年會喝下 821.25 公升的汽水,相當於每人每年會喝下 3,285 罐 250 毫升的汽水。而位於恰帕斯州中部的高原小鎮「聖克里斯托瓦爾德拉斯卡薩斯」(San Cristóbal de las Casas, 下簡稱聖克里斯托瓦爾), 這裡的民眾更把汽水當水喝,每人每天會喝超過兩公升的汽水,更精準地說,他們喝汽水喝得比水多,因為這裡並沒有足夠的飲用水。在聖克里斯托瓦爾,某些社區內一周只會來幾次自來水,剩下得由民眾自己想辦法,不少民眾被迫向水車買水,或是買可口可樂來喝,畢竟可口可樂的裝瓶工廠就在附近,連帶讓可口可樂的售價驚人地便宜。舉例來說,1.5 公升的瓶裝可口可樂只要大約 18 墨西哥披索 (折台幣約 24 元), 但等量的瓶裝水就已經要 10 墨西哥披索 (折台幣約 14 元), 且瓶裝水常常買不到。在當地擔任保全人員的阿巴迪雅 (Maria del Carmen Abadía) 直言:「軟性飲料永遠比飲用水還要好取得。」因此,阿巴迪雅常常以可樂取代水,連帶也使她像父母一樣罹患糖尿病以及肥胖。在鄰近小鎮聖胡安查姆拉 (San Juan Chamula) 擔任醫生的瓦奎羅斯 (Vicente Vaqueiros) 表示,可口可樂的出現讓他們這些醫護人員疲於奔命,每天都得面對不斷飛漲的糖尿病病例數。瓦奎羅斯醫生說:「當我還是小孩時,聖胡安查姆拉小鎮還是個遺世獨立的小鎮,並且沒有任何加工食物進入。」「現在,你可以看到孩子們喝的是可樂而不是水。雖然現在糖尿病只影響成年人,但很快就會影響孩子。糖尿病將讓我們不知所措。」Habitantes de San Cristobal de las Casas protestan contra Femsa-Coca Cola - https://t.co/oXgHxtpNWI pic.twitter.com/OkBnBXJhQA 圖為 2017 年,一群蒙面民眾跑到 Femsa 位於聖克里斯托瓦爾小鎮的可口可樂裝瓶工廠前抗議。面對飲用水不足這點,聖克里斯托瓦爾的居民指出罪魁禍首就是可口可樂的裝瓶工廠。該裝瓶工廠由墨西哥跨國飲料和零售公司 Femsa 所有,Femsa 有權在墨西哥和大部分的拉丁美洲地區裝瓶及銷售可口可樂。在 Femsa 來到聖克里斯托瓦爾小鎮設立可口可樂裝瓶工廠後,它們和墨西哥聯邦政府簽約,每天可以抽取超過 30 萬加侖的水來製作飲料,且每 260 加侖的水只要 10 美分 (折台幣約 2.8 元)。與此同時,當地居民卻只能苦求飲用水而不可得。批評者認為,這項合約圖利 Femsa, 拿當地民眾的健康開玩笑。於是,2017 年 4 月,一群蒙面民眾在 Femsa 經營的可口可樂裝瓶工廠前手持十字架示威,十字架上頭寫著「可口可樂殺害我們」的字樣,大力要求當局關閉工廠。專門提供鄉村地區乾淨飲用水的組織「藍色投手」(Cántaro Azul) 負責人雷加達斯 (Fermin Reygadas) 說:「當你看到政府機構沒在提供飲用水和衛生設備等基本設施給民眾,但卻提供 Femsa 最棒的水源,理所當然你會感到震驚。」當地社運人士洛佩茲 (Martin López López) 表示:「可口可樂在操縱和虐待這個社會。」洛佩茲平日負責舉辦抵制可口可樂的活動,他補充道:「可口可樂搶走了我們乾淨的水源,它們將水染色後在電視上稱其能點燃你生命的火花。然後它們賺到錢後就拍拍屁股走了。」對於當地民眾的反彈,可口可樂高層和某些專家表示,可口可樂在這場乾淨飲用水大戰中被不公對待,聖克里斯托瓦爾小鎮之所以會缺水,和快速的都市化、差勁的都市規劃以及缺乏基礎建設投資有關。除此之外,氣候變遷也是導致缺水的成因之一。墨西哥 Ecosur 科學研究中心生化學家卡莫納 (Jesús Carmona) 說:「這裡的雨量不像過去那麼多了,過去幾乎天天都在下雨。」Femsa 高層跟著出面喊冤道,它們設在聖克里斯托瓦爾小鎮的裝瓶工廠對城市的飲用水供應鏈絲毫沒有影響,它們設置的水井比當地民眾拿來使用的表層水都還要來得深。「當我們聽到或在新聞中讀到所謂『我們把水用光』這樣的說法,我們真的很震驚。」Femsa 發言人馬丁涅茲 (José Ramón Martínez) 說。馬丁涅茲表示,它們是小鎮重要的經濟動力,旗下雇用了大約 400 名當地人,並且貢獻了大約 2 億美元 (折台幣約 56 億元) 的經濟產值給恰帕斯州。然而,對抗議民眾來說,Femsa 的說法沒人買單,他們抨擊 Femsa 和墨西哥聯邦政府的取水協議對當地一點都不好。專門研究該衝突的美國密西根州凱特凌大學 (Kettering University) 社會科學家梅伯特 (Laura Mebert) 說,可口可樂花少少的錢就得到了取水的特權,這整件事一點都不公平。「而且,可口可樂是付錢給聯邦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梅伯特繼續說:「負責服務當地居民的基礎建設正在崩壞。」即使聖克里斯托瓦爾小鎮出現了反對可口可樂的聲音,墨西哥大部分的民眾仍終日與可樂為伍,因為在半世紀前才抵達墨西哥的可樂,早就和當地文化深度交融,成了不可取代的飲料。舉例來說,幾十年來可口可樂在推出大型廣告看板時,為了融入當地原民族群,常以原民語言行銷,並且找來原民模特兒拍攝廣告,讓可樂這種飲料順利融入宗教祈福儀式之中,尤以高地馬雅人索西族 (Tzotzil) 受影響最深。住在恰帕斯州的原民治療師樂佩茲 (Maria Lopez) 表示:「可口可樂可以當作一天辛勤工作下來的獎勵,也可以當作獻給神的供品。」樂佩茲將可樂比作馬雅人用蔗糖製作、有神奇力量的飲料 Pox,「它可以驅散所有邪靈,並且讓我們的心得到快樂...... 喝下它可以把你體內所有的不好給帶走」。除了被拿來當作供品,可樂也常常被拿來當作替代貨幣使用。恰帕斯州自治大學社會科學家阿爾法羅 (Rigoberto Alfaro) 提到:「當人們要給嫁妝時,他們必須要給現金,要不然就是等值的瓶裝可樂。為此,可口可樂公司推出了一項非常有趣的商業策略 —— 在大城市瓶裝可樂的價錢比較貴,在鄉下地方的瓶裝可樂價錢比較便宜。如果一個人他錢不夠,他可以用可樂當作某種形式的貨幣。」El Ayuntamiento de San Cristobal de las Casas solicitó a la Comisión Nacional del Agua la revocación de la concesión otorgada a Coca-Cola FEMSA, a través de la “Inmobiliaria del Golfo S.A. de C.V.”, pues ha dejado a la población sin el vital líquido. pic.twitter.com/v6K2jJaISk 去年五月,聖克里斯托瓦爾地方議會成員拉起紅色布條,要求墨西哥國家水利委員會撤銷給可口可樂的用水特許權。無論如何,不管是當作供品還是貨幣,聖克里斯托瓦爾的居民還是希望能有足夠的飲用水取代餐餐都出現的可樂去年,聖克里斯托瓦爾地方議會要求墨西哥國家水利委員會 (Conagua) 撤銷給可口可樂的用水特許權,表示這樣的合約對居民來說弊大於利,除了地下水源會被破壞外,也會造成居民在沒有乾淨飲用水下,只能喝可樂解渴,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蛀牙患者人數節節升高。地方議會受託人克魯茲 (Miguel Ángel de Los Santos Cruz) 表示:「我們要求取消給可口可樂公司的特權是為了優先滿足小鎮居民的需求,而不是為了優先滿足商業和工業的用途,畢竟我們這裡缺水。」而這場民眾飲用水和可口可樂公司商業用水的拉鋸戰仍在進行中,尤其在 COVID-19 疫情蔓延下,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染疫死亡率比一般人來得高,連帶讓小鎮居民更需要乾淨的飲用水,而不是可樂。截至今年 6 月 15 日的統計,在墨西哥超過 23 萬名 COVID-19 死者中,有大約 45% 罹患高血壓,37% 罹患糖尿病,22% 被判定肥胖。相關團體也發起網路連署,希望墨西哥國家水利委員會拿出行動,不要再給可口可樂公司用水特許權。
「越來越醜」的《校花》 上海藝術展覽作品引發眾怒
自今年四月開始,中國上海的 OCAT 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舉辦了《環形撞擊:錄像 21》(The Circular Impact: Video Art 21) 特展。其中,展品之一《校花》(英文名稱為「Uglier and Uglier」, 即「越來越醜」) 引起了大家的熱議甚至撻伐,甚至在上周五 (18) 時被主辦方強制「下架」。因為在這部由中國藝術家宋拓所創作的影像作品中,他不僅從自己的大學母校中偷拍了 5,000 位女性的照片,甚至以個人的審美觀評價這些女性,以「最美到最醜」排序,將這些照片串聯成一部約 7 個小時的影片。事實上,這部「藝術創作」在 2013 年時就已完成,並於同年在北京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過,當時創作者宋拓曾發表一段談話,他在當中形容自己的作品是「毫不含糊地幽默」, 而且「經常質疑立基於社會行為準則之上的問題」。而在那以後,《校花》也已在不同的地方展出數次,甚至宋拓還曾在 2019 年時接受過時尚娛樂網站《Vice China》的專訪,談論《校花》一作的細節。An art exhibition in Shanghai was temporarily closed on Fri after receiving criticism. The exhibition included a controversial artwork titled Uglier and Uglier, which showed photos of nearly 5,000 female students and ranked them based on their looks. https://t.co/8wMbS99Jvu pic.twitter.com/HKXiitbvEq 在這張擷取自《校花》中的畫面可以看到,三位女性的照片下方都被標上了數字,意即她們在宋拓心中是第 4,306、4,513、4,532 名好看的女性。在與《Vice China》的專訪中,宋拓將《校花》比為一種時尚街拍,並表示自己都找女性助理幫他拍攝,因為這樣比較「不那麼變態」, 但在本次《環形撞擊:錄像 21》的展覽手冊中,他卻表示自己是在隨機的狀況下,於大學校園進行拍攝。除此之外,宋拓還在專訪中透露,他和他的助理都以電腦資料夾替照片進行分類,除了將它們分為「美」、「一般」和「醜」以外,甚至還有「可以原諒 (的醜)」和「不可原諒 (的醜)」。針對可能的批評聲浪,宋拓極力捍衛自己的作品,他認為他「有權利說出事實」; 在當代藝術雜誌《Ocula》的網站上,宋拓則於自傳中表示自己的作品常常是「自然法則的一個提醒」。除了錄製好的影像作品以外,宋拓還曾在 2014 年時舉辦過一場實境走秀《一個不如一個》, 在這個現場版的《校花》中,宋拓聘用了 44 位女性,讓她們以「美到醜」的順序一一登台。而回到本次的展覽《環形撞擊:錄像 21》中,宋拓還曾建議觀眾越早到美術館越好,因為《校花》的長度長達 7 小時,一天僅有辦法播放一次,所以「最美麗的女性」只會出現在比較早的時段。「所以如果你想要看到校園中最美麗的人,你必須盡早到美術館才行。不然的話,隨著黃昏的到來,這個地方就會變成一個活生生的地獄。」宋拓說。想當然耳,如此具爭議性的展覽內容以及創作者言論,在中國社群媒體上瘋傳後引發了大眾的撻伐,根據 CNN 於本月 19 號的報導,《校花》的相關標籤至少已經在微博創下了高達 9,500 萬的瀏覽次數。在眾多評論中,有人要求策展人應該下台負責,認為他「無法分辨現代藝術跟垃圾之間的分別」; 也有人直言批評宋拓,表示:「現在已經是 2021 年了,你怎麼有辦法在不感到羞恥的情況下,依然如此大膽地物化女性?」除此之外,還有人指出《校花》不僅是侮辱女性,也是對於當事人權利的侵犯:「這個作品不僅帶有侮辱性,還侵犯了個人的肖像權,這些女性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被拍攝。」「將偷窺偽裝成『藝術』和『展覽』, 忽略了道德跟法律」另一人如此評論:「宋拓跟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都是垃圾。」在這樣的撻伐聲浪中,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因此在上周五於微博官方帳號發出聲明,表示《環形撞擊:錄像 21》將暫停展出,《校花》也已經確定會撤下。「在收到大家的批評意見後,我們立即重新審視了該件作品的內容和藝術家的作品闡釋,發現作品立意和英文標題涉及對於女性朋友的不尊重和冒犯,作品的拍攝方式也存在涉嫌侵權等問題。」「做為一個支持多元藝術理念的美術館,我們將以此為戒,不斷完善自我,以同理心去感受和對待每一個人。」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如此總結。
【地球 24小時】06/19 向著神明彎彎腰
在尼泊爾東北部的辛杜帕爾喬克縣 (Sindhupalchok), 杜拉爾 (Narayan Prasad Dulal) 雙手合十,向著一尊幾乎被梅拉姆奇河 (Melamchi River) 氾濫污泥埋沒的濕婆神像祈禱。 相關閱讀:《大水淹進家門 你會先救什麼》想像一下,當家裡淹大水,水越淹越高都要蓋過膝蓋的時候,你第一個會搶救的東西是什麼?在伊朗首都德黑蘭 (Tehran), 伊朗總統大選勝選人賴西 (Ebrahim Raisi) 的支持者在他的勝選遊行上,拿著伊朗國旗及賴西的肖像自拍。經過一番廝殺後,伊朗保守派候選人賴西一如外界預期,以 62% 的得票率成為最終贏家。在他上任後,對內他將面對改善經濟、肅貪等挑戰,對外則得致力於尋求美國解除經濟制裁,並繼續與各國就核子議題展開談判。BBC 方面研判,未來伊朗在保守勢力抬頭的情況下,政府對社會的控制應該會進一步加強,伊朗與西方、美國等勢力的關係或將轉趨緊張,目前進行中的核協議談判也將因此多了一些不確定因素。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弗林特市 (Flint),「為愛而跳」(For The Love of Dance Studio) 舞團的團長哈里斯 (Shair'Mae Harris, 最前) 帶著團員,在「六月節」(Juneteenth) 的踩街活動上大跳熱舞。為了紀念德州在 1865 年 6 月宣布廢奴,美國不少地區向來都有在每年 6 月 19 日歡度「六月節」的傳統。今年,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簽署法案,將六月節升格為國定假日,以紀念這個深具意義的節日。 相關閱讀:《全球最賣座電影涉種族歧視 HBO Max 將《亂世佳人》下架》身為全球影史最賣座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長年深陷種族歧視的爭議。在黑人男子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遭白人警察壓頸致死、世界各地爆發示威抗議後,去年 6 月,影音串流平台 HBO Max 宣布將《亂世佳人》下架,待補充好歷史脈絡後再重新與觀眾見面。究竟,這部片充滿了什麼樣的爭議呢?在香港西九龍裁判法院外,一名《蘋果日報》支持者高舉著《蘋果日報》的報紙,聲援當天兩位將出庭應訊的《蘋果日報》高層。經歷過日前警方對《蘋果日報》發起的搜查行動後,19 號這天,壹傳媒的行政總裁張劍虹、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雙雙出庭應訊。開庭前,許多香港人、《蘋果日報》的員工紛紛到法院外聲援,在同一天被捕但獲釋的壹傳媒營運總裁周達權、《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則是一起走進法庭中旁聽。開庭結束後,法院方面認為檢視證據需要時間,因此將這起案件延後至 8 月 13 日才會開庭繼續審理。 相關閱讀:《《紐約時報》揮別香港 1/3 員工明年轉戰首爾》在港版《國安法》上路後,許多在香港設有據點的國際媒體紛紛開始考慮起在地辦公室的未來。去年 7 月,《紐約時報》決定開出第一槍,成為首個因港版《國安法》而離開香港的外媒。在土耳其大城伊斯坦堡,示威者們帶著彩虹旗走上街頭,抗議土耳其政府退出保障婦女權益的《伊斯坦堡公約》(Istanbul Convention)。 相關閱讀:《為逝去的妳擺一雙鞋 土耳其藝術家用 440 雙高跟鞋紀念 2018 年因家暴而死的女性》在土耳其,每當有人去世時,人們就會將一雙逝者的鞋擺在門口以資悼念。2019 年,一名土耳其藝術家便以此為靈感,在一棟建築物的外牆擺出了 440 雙黑色高跟鞋,悼念前一年度因家暴或婚姻內性暴力而身亡的女性。在俄國臨波羅的海的濱海小鎮維索金斯卡婭 (Vysokinskaya), 兩名女子在水上鞦韆上自在地盪著鞦韆。在秘魯首都利馬 (Lima), 秘魯總統大選勝選人卡斯蒂略 (Pedro Castillo) 的支持者,在街上舉辦了一場勝選遊行。 相關閱讀:《秘魯薩滿焚香吹海螺 預測下一任總統會是......?》今年 6 月 6 日,秘魯選民投票選出了新一任的秘魯領導人。但早在開票前,首都利馬的某個山丘上,有一群人則透過自然的力量,事先得知了大選的結果...... 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一名衝浪初學者到拉霍亞海岸,參加「為和平與衝浪者划槳」(Paddle for Peace and Surfrider) 組織為了歡慶六月節 (Juneteenth) 及國際衝浪日 (International Surf day) 所舉辦的活動。 相關閱讀:《荷蘭海岸「雪崩式泡沫大浪」 衝浪好手五死釀悲劇》衝浪雖然好玩,但它也是項危機四伏的運動。去年 5 月,位於荷蘭海牙的席凡寧根 (Scheveningen) 海岸便出現了「雪崩式泡沫大浪」, 造成五名衝浪客死亡,也替這座海濱勝地蒙上了一層陰影。在墨西哥華瑞茲城 (Ciudad Juarez) 和美國德州艾爾帕索市 (El Paso) 的交界,參與「擁抱、不要圍牆」(Hugs, Not Walls) 的家庭與邊境另一頭的家人們緊緊相擁。 相關閱讀:《香港磚陣、邊境粉紅蹺蹺板 2020 年英國比斯利年度設計獎選出哪些好設計?》2020 年的比斯利年度設計獎 (Beazley Designs of the Year), 將首獎頒給了設在美墨邊境的三座蹺蹺板。這三座蹺蹺板雖然外觀簡單,可是有了它們,分隔美、墨兩國的孩子們首次有機會可以隔著圍牆,成為彼此最好的玩伴。在巴西中部的戈亞尼亞市 (Goiania), 隨著巴西 COVID-19 死亡病例數突破 50 萬大關,一名示威者打扮成死神的樣子,與民眾一同上街抗議巴西總統波梭奈羅 (Jair Bolsonaro) 消極的防疫政策,甚至揚言要彈劾他。 相關閱讀:《原住民的存亡關頭 巴西部落的防疫困境》在波梭奈羅消極的防疫態度下,許多巴西人都面臨了生離死別的處境,無數生活在雨林地區的巴西原住民,也因為 COVID-19 疫情及中央政府消極的防疫舉措,面臨了族群覆滅的危機。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6/18 我投票了,你呢?
在伊拉克納傑夫市 (Najaf) 的伊朗領事館,一名伊朗女子在投完伊朗總統大選的選票後,對著鏡頭秀出她的護照,以及沾上印泥的手指。經過一番廝殺後,伊朗保守派候選人賴西 (Ebrahim Raisi) 一如外界預期,以 62% 的得票率成為最終贏家。在他上任後,對內他將面對改善經濟、肅貪等挑戰,對外則得致力於尋求美國解除經濟制裁,並繼續與各國就核子議題展開談判。BBC 方面研判,未來伊朗在保守勢力抬頭的情況下,政府對社會的控制應該會進一步加強,伊朗與西方、美國等勢力的關係或將轉趨緊張,目前進行中的核協議談判也將因此多了一些不確定因素。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倫敦市 (London), 加拿大穆斯林協會 (Muslim Association of Canada) 舉辦了一場有關伊斯蘭恐懼症 (Islamophobia) 的遊行,希望周日 (6) 當地一個穆斯林家庭遭人駕車蓄意撞死的悲劇不會再次發生。 相關閱讀:《加拿大再傳仇恨犯罪 卡車駕駛惡意衝撞穆斯林家庭釀 4 死》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阿瑪格海灘公園 (Amager Beach Park), 一名男子縱身跳入海中。 相關閱讀:《橫越塑膠海 法國長泳健將挑戰游過太平洋垃圾帶》為了了解塑膠垃圾如何汙染海洋,2019 年,法國長泳健將勒孔特 (Ben Lecomte) 發起了一項大膽地計畫:他決定要徒手泳渡太平洋垃圾帶。在葡萄牙西部的阿爾韋卡 (Alverca), 鑑於境內疫情又有升溫趨勢,葡萄牙最近收緊了旅行管制措施,一名警察在路邊指揮,示意車輛停下接受檢查。 相關閱讀:《網友不行、沒交往六個月也不行 丹麥「情人開放邊界政策」惹議》儘管 COVID-19 疫情當頭,但去年 6 月,丹麥仍宣布放鬆邊界管制,讓有情人在丹麥的芬蘭、冰島、挪威、瑞典和德國居民可以和情人團聚。然而,這背後有一定的條件...... 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 (Mogadishu) 的麗都灣海灘 (Lido beach), 一群漁民合力將船抬入海中。 相關閱讀:《海中一筆意外之財 葉門漁夫尋獲 150 萬美元龍涎香》最近,35 名葉門漁夫發現了一具抹香鯨屍體,牠的體內裝有一份意想不到的大禮...... 在英國首都倫敦的萊斯特廣場 (Leicester Square),18 號這天蘇格蘭隊預計在 2020 歐洲國家盃 (Euro 2020) 賽事上出戰英格蘭隊,一名蘇格蘭隊的支持者在聲援球隊的同時,疑似沒有站穩,一跤跌進了萊斯特廣場的水池裡。 相關閱讀:《放性愛娃娃當觀眾?南韓足球隊出面道歉》隨著 COVID-19 疫情趨緩,不少運動賽事紛紛開打,然而為了防疫多採用閉門比賽的方式,看台上少了真人觀眾,但卻多了許多特別的加油團,南韓首爾足球俱樂部就是一例。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舊城區 (Jerusalem's Old City) 的阿克薩清真寺 (Al-Aqsa Mosque), 一名巴勒斯坦示威者在與以色列警隊衝突當下,高舉起握了滿手石塊的雙手。《美聯社》推測,周五 (18) 這波衝突,很可能是巴勒斯坦民眾針對周二 (15) 以色列右翼份子在示威中高喊「阿拉伯裔去死!」、「願你們的村落被燒光!」的回應。然而,這些巴勒斯坦人的示威遭遇了以色列警察的強硬反擊,導致 3 名示威者受傷。 相關閱讀:《60 分鐘空襲倒數計時 以色列轟炸國際媒體辦公室》今年 5 月,以巴之間爆發了一場長達 11 天的武裝衝突。衝突期間,以色列軍方也鎖定了當地的一棟大樓作為攻擊目標,只給駐紮在裡頭的外媒們一個小時的時間撤離。時間到後,那些媒體們來不及帶走的資料、器材,都在巨響和黑煙中化為烏有。在克里米亞南岸的雅爾達市 (Yalta), 近日連日的大雨導致了洪災,一名男子謹慎地從橋上走過,而他的腳下就是波濤洶湧的洪水。 相關閱讀:《橋太滑太難走 義大利法院開罰威尼斯憲法橋建築師》在處處充滿中世紀風格的義大利水都威尼斯,以玻璃和鋼鐵建造而成的「憲法橋」尤為特別,它的現代風格為它帶來不少爭議。然而,這座橋最為大眾詬病的地方在它實在太滑了!在香港,經過日前警方突襲搜查《蘋果日報》總部、帶走五名高管的事件後,18 號這天,一名《蘋果日報》印刷部的員工依舊照常準備著當天份的紙本報紙。周四 (17), 香港警察大動作搜查了香港《蘋果日報》的辦公大樓,不僅帶走了五名高管,還凍結了部分《蘋果日報》的資產。這一切變故雖然來得突然,但如果把時間撥回去年 8 月,相差無幾的戲碼也曾上演過...... 相關閱讀:《香港《蘋果日報》遭搜查、創辦人黎智英被捕 港版《國安法》瞄準媒體第一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郡,受到多年來高溫和乾旱的影響,以往的伊莉莎白湖 (Elizabeth Lake) 如今已經成為一片白色大地。 相關閱讀:《裏海是「湖」還是「海」?》裏海的名字裡面雖然有個「海」, 但外界都稱它為「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湖」, 到底裏海是「湖」還是「海」呢?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6/17 鐵鍊情侶的大結局......
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烏克蘭情侶庫德雷 (Alexandr Kudlay, 右) 和普斯托維托娃 (Viktoria Pustovitova, 左) 一起度過 123 個用鐵鍊將彼此綁在身邊的日子後,本月 17 號,兩人終於在紀錄員的見證下剪斷鐵鍊,讓雙方重新獲得自由。然而,當初這個實驗本來是為了要嘗試一個全新的相處模式,試試兩人的戀情還有沒有未來。但在經過了 123 個「日夜不分」的日子後,這段戀曲最終還是以分手告終。 相關閱讀:《當我們「鍊」在一起!烏克蘭情侶用鐵鍊綁住愛情》在俄國大城聖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的涅瓦河 (Neva River), 人們在一場歡慶學生們自學校畢業的節慶彩排上,看著雙桅帆船「俄國號」(Rossiya) 揚帆駛過河面。 相關閱讀:《班機停飛怎麼辦?荷蘭學生揚帆跨大西洋回家》去年 4 月,突如其來的 COVID-19 疫情,打亂了荷蘭一批在加勒比海參加航行課程學生們的返鄉計畫。怎麼辦?乾脆直接揚帆回家吧!在法國北部維萊科特雷市 (Villers-Cotterêts) 的維萊科特雷堡 (the castle of Villers-Cotterets), 眼見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舉起手機準備自拍,人們紛紛蜂擁到他身後,希望能一起入鏡。 相關閱讀:《讓你拍到過癮!全世界第一間自拍博物館在美國》覺得路上老愛自拍的人們讓你受不了嗎?那麼你可千萬不要來這個位於加州的「自拍博物館」, 在這裡拍不停的人們可是會讓你的白眼翻到天際!在香港媒體《蘋果日報》的辦公大樓,香港警察將香港《蘋果日報》的副社長陳沛敏 (黑色口罩女子) 自辦公室中帶離。周四 (17), 香港警察大動作搜查了香港《蘋果日報》的辦公大樓,以涉嫌違反《國安法》的〈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為由,帶走了包括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營運總裁周達權、《蘋果日報》的副社長陳沛敏、總編輯羅偉光和蘋果動新聞的平台總監張志偉等 五人。除此之外,《蘋果日報》三間相關公司,總計達 1,800 萬港元 (折台幣約 6,526 萬 8,000 元) 的資產,也遭到香港保安局凍結。這起巨變雖然來得快,但在將近一年之前,《蘋果日報》也曾經歷過一次相似的搜查行動。當時,包括創辦人黎智英在內的七人都被香港政府以涉嫌違反《國安法》為由而逮捕。 相關閱讀:《香港《蘋果日報》遭搜查、創辦人黎智英被捕 港版《國安法》瞄準媒體第一步》在德國首都柏林的「柏林影展夏季特別篇」(Berlinale Summer Special) 上,紀錄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級》(Mr Bachmann and His Class) 中的主角巴赫曼 (Dieter Bachmann) 在紀錄片播映現場大彈吉他。 相關閱讀:《一個人和一座島 瑞典大疫年限定企劃:孤獨電影院》在 COVID-19 疫情的搗亂之下,許多影展的策展單位紛紛絞盡腦汁推出全新、讓影迷無需出門也能體會看電影樂趣的新企劃。而瑞典哥特堡電影節 (Göteborg Film Festival) 的主辦單位靈機一動,推出了「孤獨電影院 (The Isolated Cinema)」—— 打算將一位影迷送上一座孤島,讓他看整整一周的電影。在巴西亞馬遜雨林中的馬納卡普魯鎮 (Manacapuru) 郊區,鑑於蘇里摩西河 (Solimoes river) 河水暴漲,馬納卡普魯鎮郊需許多地區都成為一片水鄉澤國。在其中一戶人家的畜欄裡,一隻狗坐在獨木舟上,緩緩地從受困水患中的牛隻旁漂過。 相關閱讀:《洪水、乾旱、熱浪越來越頻繁 人為氣候變遷惹得禍》從 2000 年開始,每年都是史上最熱的一年,因為氣候異常導致劇烈水災、颶風、乾旱等新聞也幾乎成為我們的日常,而 2017 年的一份研究再次強調,這一切和人為的氣候變遷脫離不了關係。在德國首都柏林的里加爾街 (Rigaer street), 一名德國警察在一棟遭左翼人士佔據的建築外站崗。周四 (17), 德國警察帶著法院核發的許可,準備與消防隊一起進入里加爾街一棟由 30 間公寓組成的大樓進行消防檢查。沒想到,警消人員在現場遭遇了佔屋者 (squat) 的強力抵抗,他們在街頭巷尾築起路障、朝警方投擲石塊,導致了約 60 名警察受傷。 相關閱讀:《合法「逆權侵佔」 澳洲「20 年佔屋者」取得空屋所有權》如果有人找到一棟荒廢已久的屋子,在整理好後持有它十幾年,你覺得這棟屋子屬於他的,還是原屋主的後代呢?在美墨邊境靠墨西哥側的華雷茲城 (Ciudad Juarez), 墨西哥國家搜索委員會 (State Search Commission) 的警察在薩馬拉尤卡沙漠 (Samalayuca desert) 內拉起封鎖線,準備搜尋失蹤的遺體。 相關閱讀:《森林中的屍體在哪裡?科學家:問植物》倘若有人的屍體消失在諾大的亞馬遜雨林中該從何找起?別急,如今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解法:看一眼森林就會知道了。在烏克蘭東部、由烏克蘭分離主義者控制的城市頓內次克 (Donetsk), 一群軍校的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握著花束。 相關閱讀:《頂尖科技學院秀實力 畢業生一人一角參加虛擬畢典》受到 COVID-19 疫情的影響,不少學校都得臨時改變策略,改為畢業生們舉辦線上畢業典禮。然而,身為印度頂尖學府,印度理工學院決定走一條稍微不一樣的路。在法國首都巴黎近郊的馬恩拉瓦萊 (Marne-la-Vallee), 巴黎的迪士尼樂園 (Disneyland Paris) 重新開門營業後,第一批入園的遊客紛紛戴上口罩,重新踏入好久不見的迪士尼樂園。 相關閱讀:《迪士尼危機:十萬員工無薪假,企業內部貧富差距大》在 COVID-19 疫情的衝擊下,迪士尼旗下遊樂園全數關閉,並且讓超過 10 萬名員工放無薪假,相當於迪士尼樂園和渡假村的一半人力。與此同時,高階主管們依舊坐擁資產,凸顯出第一線員工和高階主管的企業內貧富差距,也讓外界對企業在面對危機時,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照顧員工有了新的體認。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維多利亞的秘密不再有「天使」 邀女性足球員擔任品牌代言人
美國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 向來以「天使」(Angels) 超模和華麗的內衣時尚秀聞名,但近年來,它所建立出的單一性感形象,卻逐漸被大眾認為不合時宜。而為了打破這個既定印象,該品牌在本月 17 號於 Twitter 上宣布,將採用 7 位令人意想不到的新代言人選,並藉此重新塑造自己所呈現出來的品牌價值觀。這七位皆為女性的代言人將一同組成「The VS Collective」, 裡頭的人選包括美國女子足球員拉皮諾 (Megan Rapinoe)、大尺碼模特兒艾爾賽斯 (Paloma Elsesser)、演員兼製片人喬普拉 (Priyanka Chopra Jonas), 以及巴西模特兒和女演員桑帕伊奧 (Valentina Sampaio)。其中,拉皮諾本身既是同志,也是性別平權倡議者;艾爾賽斯極力推廣對於各種身體樣貌的包容與欣賞,又被稱為「身體的倡議者」(body advocate); 桑帕伊奧則是在兩年前便已加入維多利亞的秘密,是該品牌第一位跨性別模特兒。因此,從上述名單可以看出,「The VS Collective」的組成人士,都是在性別平權、身體積極性 (body positivity) 領域有著積極作為的倡議者,而她們本身也同樣呈現出了多元的身體樣貌和性別認同。We are proud to announce an exciting new partnership platform, #TheVSCollective, designed to shape the future of Victoria’s Secret. @adutakech1 @amandadecadenet @mPinoe @priyankachopra Eileen Gu, Paloma Elsesser, Valentina Sampaio https://t.co/IdYrmLWkPM pic.twitter.com/bd9QMhCz2W 維多利亞的秘密在 Twitter 上宣布,將邀請 7 位來自各界的女性,一起組成「The VS Collective」。事實上,這樣的改變或許來得有些晚了。根據美國《女裝日報》, 截至 2020 年 12 月,維多利亞的秘密在美國女性內衣市場的占比為 19%, 比起 2015 年的 32%, 比例可以說是大幅下降。同樣地,也是在 2020 年,其母公司「L Brands」還關閉了維多利亞的秘密在加拿大和美國超過 1/4 的實體店面;而其著名的年度時尚秀,也因為觀看人數的銳減,早於 2019 年便被終止舉辦。外界指出,隨著近年的風俗變化,女性漸漸傾向於選擇更舒適、也更休閒的內衣,並因此批評維多利亞的秘密所呈現出的過時女性概念,但該品牌卻直到現在才做出改變。甚至回顧該品牌的年度活動 —— 也就是維多利亞的秘密時尚秀 (Victoria's Secret Fashion Show), 其創辦人為母公司「L Brands」前首席行銷總監雷茲克 (Ed Razek), 他雖然早已於 2019 年從該公司退休,但他於 2018 年時發表的言論卻曾經引起軒然大波。當年,他在接受時尚雜誌《Vogue》採訪時表示,他認為維多利亞的秘密時尚秀不應該出現「變性人」(transsexuals), 這樣過時的用語和排擠宣言被許多人認為是恐跨性別族群言論。而那年也成為了維多利亞的秘密時尚秀舉辦的最後一個年度,收視人數僅有 330 萬人,比起 2013 年的 970 萬人,可以說是大幅慘跌。因此,本次的新代言人之一,也就是足球員拉皮諾,便曾對維多利亞的秘密進行毫不客氣的批評。拉皮諾表示,「透過它 (維多利亞的秘密) 所呈現出的『性感』, 以及那些試著從男性目光和欲望中獲得成功的衣服」, 她認為這個品牌「既父權又性別歧視」。她還補充指出,維多利亞的秘密在市場導向上非常針對年輕女性,但它們所傳遞的訊息卻是「非常有害的」。也因為這段發言,外界十分好奇為何拉皮諾會願意擔任維多利亞的秘密的新品牌代言人,她則向《紐約時報》透露,她當初被詢問意願時也感到十分驚訝。然而,因為維多利亞的秘密高層願意承認過去的錯誤、她的角色也將不會只是典型的「品牌大使」, 而是能針對該品牌使用的語言、產品設計以及描述一起進行討論,所以拉皮諾最終才被說服了,願意一起加入「The VS Collective」, 嘗試塑造出新的「維多利亞的秘密」。無獨有偶地,另一位代言人 —— 大尺碼模特兒艾爾賽斯也表示,她之所以加入「The VS Collective」, 是希望能夠藉此「改變世界」。「有了像是維多利亞的秘密這樣的平台,你可以直接進入人們的居住空間,而這裡正是能做出徹底改變的地方。」艾爾賽斯表示,她之後將會遊說品牌將衣服尺寸擴大到 XXXXXL, 因為目前在維多利亞的秘密,內衣尺寸只有到 42G、睡衣則只有到 XXL。而面對品牌所面臨的價值觀挑戰,在今年二月才上任的維多利亞的秘密首席執行長沃特斯 (Martin Waters) 則告訴《紐約時報》, 他認為在「現在這個當下」, 天使超模已經不具有「文化上的關聯性」。「當世界發生變化時,我們的反應太慢了,我們必須停止關注男性想要什麼,並轉而了解女性想要什麼。」也因此,沃特斯對於目前所做出的改變保持著樂觀和積極:「這對我們的品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變,但也是個我們打從心底認同與接受的轉變。」另一方面,維多利亞的秘密也在今年首度進行了母親節活動,並在宣傳中第一次展現了懷孕女性的樣貌。它們目前還計畫開發以母親為使用對象的產品,以擴大它們所界定的「性感」範疇。除此之外,維多利亞的秘密還將開始銷售哺乳內衣、孕婦內衣和義乳內衣。首席執行長沃特斯向《紐約時報》直言,這是它們品牌從未開發的市場,因為這不符合它們以往的形象。同時,維多利亞的秘密還打算在今年稍晚和母公司「L Brands」脫離聯繫,並獨自成為一間上市公司。而在上市後,它們的董事會將會由 7 名董事組成,其中 6 人 —— 包括董事長在內,都將由女性擔任。
防疫還得靠信仰之力 印度COVID-19神現蹤
在一般人眼裡看來,這些信徒們向 COVID-19 病毒神靈祈求的行為可能有些荒誕,但在印度德里大學 (University of Delhi) 的人類學專家米特拉 (R. P. Mitra) 看來,這些行為其實一點都不稀奇。米特拉提到,在瘟疫期間尋求神祇的幫忙其實本來就是亞洲社會應對瘟疫的一種方式。這類廟宇、神祇能在疫情盛行、人們飽受痛苦、不確定感、恐懼等情緒所苦的時刻,為信徒的心靈帶來平靜。而這也不代表這些信徒就是抵死不信科學、只信神祇之力的人,米特拉表示,「人們還是可以在祈求上蒼恩惠之餘,繼續對現代醫學抱持著信心」, 兩者之間並不衝突。何況在中國、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等地區的傳統療法裡,「宗教信仰向來就是傳統醫學的一環」。那麼,這些誠心的祈禱神明真的有聽到了嗎?很可能有。自 3 月印度的 COVID-19 疫情大爆發以來,現在印度的 COVID-19 疫情已經緩和了不少。根據印度聯邦健康部的資料,周四 (17) 印度新增病例數來到 6 萬 2,480 例,死亡病例則新增 1,587 人。隨著疫情的降溫,如今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放鬆防疫管制,一些旅遊景點也恢復對外開放。周三 (16), 印度亞格拉市 (Agra) 的地方官員便宣布重啟泰姬瑪哈陵,但園區內最多只能容納 650 名觀光客。與此同時,印度媒體上也出現了大批遊客準備開車前往印度山城西姆拉 (Shimla) 的畫面。然而,在防疫管制放寬後,很多人也不禁擔心各地湧現的人潮,將會成為 COVID-19 病毒再次爆發的溫床。因此,儘管放寬了管制,如今印度政府依舊大聲疾呼,提醒民眾外出應該要時時戴著口罩,也要記得保持社交距離。
外國人還是外星人,美五角大廈將向國會公開UFO調查報告
數十年來,除了大量民眾目擊,美國海空軍飛行員也經常於飛行任務途中遭遇不明儀器失常、天氣異象甚至目睹 UFO 的案例,因此美國政府將這種情形統稱為「不明航空現象」(Unidentified Aerial Phonomena,UAP), 涵蓋除目睹飛行物外的所有異常現象。美軍針對 UAP 的相關報告,也經常引起國會議員注意,並要求軍方深入調查。2007~2017 年,前民主黨參議院領袖 Harry Reid 提出預算,成立機密的「高等航太威脅辨識計畫」(Advanced Aerospace Threat Identification Program,AATP), 調查美軍遇到的 UAP 案例。2017 年,前 AATP 主任 Luis Elizondo 公開海軍飛行員追蹤 UFO 的短片,隨即在網路瘋傳,美國海軍也在 2020 年正式承認這段影片的真實性。上面這支影片及為 AATP 在 2017 年釋出的美國海軍飛行員接觸 UFO 影像。因此這起 UAP 案例引起共和黨參議員 Marco Rubio 注意,2020 年即編列預算要求海軍情報處 (Naval Intelligence Office) 及 AATP 繼任單位「不明航空現象專案小組」(UAP Task Force), 共同在今年 6 月 25 日前提交 UAP 公開報告。雖然外界對即將公開的 UAP 報告高度關注,但比起外星人,美國國會關注點顯然較在意 UAP 究竟是不是敵對國家實驗中的新型武器。由於流傳影片並沒有與外星人接觸的直接證據,因此各方猜測月底報告對外星接觸的著墨,可能會少於針對外國實驗科技的說明。雖然外星人與 UFO 早為公開祕密,但這份首次由美國軍方及情報單位共同發表的 UAP 報告,仍然可望為 UAP 研究及愛好者提供更多研究資料。
日本汽車純電之路難行 豐田直指關鍵在缺電
事情源頭發生在去年底,日本經濟產業省宣示,將以 2030 年代中期為目標,讓日本境內新車販售轉為「電動車」, 引發日本汽車工業界譁然。首相菅義偉去年 10 月也表明日本要在 2050 年前達成溫室氣體實質零排放,就是所謂的「碳中和」宣言;今年 1 月更在施政方針演說時明言,2035 年日本境內將百分百販售「電動車」。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則在去年 12 月宣示,東京都將從 2030 年起禁售純燃油車。這項減碳計畫比日本政府宣示的目標提前五年,雖不涉條例修正也沒有罰則,但有助整體社會邁向減碳。值得關注的是,日本政府宣示的目標是「電動車」, 如何理解「電動車」則各有看法。有人認為「電動車」包含純電動車與混合動力車,甚至還包括加裝一個輔助馬達的「輕油電車」。在政府相繼公開宣示後,豐田章男去年 12 月透過視訊記者會向政府提出「忠告」。身兼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會長的豐田章男發言包括六大重點。首先,他認為「電動車絕非等同於純電動車」。第二,日本汽車的電動車 (含混合動力車) 比率已高達 35%, 僅次於挪威的 68%, 居全球第二。第三,日本汽車工業界自 2001 年到 2018 年,已成功減少 22% 二氧化碳排放。第四,日本汽車工業協會雖然贊成碳中和,但從技術上來說絕非易事。第五,如果日本境內所有自小客車全部變成純電動車,夏季電力使用高峰時將面臨電力不足的情況;為解決電力不足,就必須增加 10% 到 15% 的發電能力,「這相當於 10 座核電廠或是 20 座火力發電廠的發電量」。第六,如果只是單純地追求碳中和,包括車輛製造過程中的電力消耗,在以火力發電為主的日本來說,要生產汽車將變得困難,也將讓汽車產業的經濟模式崩壞。豐田章男今年 4 月再度透過視訊記者會提出「忠告」。他說,從一開始就決定禁止汽柴油車的減碳政策,其實是自我限縮技術選項,「有可能造成日本強項的喪失」。他認為,現在該做的是增加技術選項,推廣以生物燃料為主的「碳中和」新燃料,「相關限制跟法制化都是其次,希望政府在做決策時,不要把順序弄反了」; 站在汽車工業界立場,會跟到目前為止一樣,持續且確實地投資純電動車技術。日本電視台去年一則專題報導指出,根據環境省公布資料,日本 2018 年度總排碳量為 12 億 4,000 萬噸、吸碳量為 5,590 萬噸,淨排碳量約 12 億噸。面對國土面積內很難再大幅植樹增加吸碳量,要實現碳中和,唯一方式只有減碳。而日本「排碳大戶」是汽車嗎?日本「運輸類別」(不含航空與海運) 中的自小客車與卡車等排碳量,在 2018 年度約 1 億 8,000 萬噸,占整體排碳量約 15%, 從類別來看名列第三。排碳量最多的類別是「能源轉換類別」, 包括發電廠與煉油廠等,排碳量約 4 億 5,600 萬噸,占整體排碳量約 40%。日本若要減少排碳,有必要將燃燒化石燃料的火力發電,轉變為使用可再生能源且不排碳的發電方式。日本目前發電結構中,會排碳的火力發電占 77%, 不排碳的核能發電與可再生能源發電占 23%; 反觀法國,火力發電只占 8%, 可再生能源與核能發電佔比高達 91%。豐田汽車在日本跟法國都有設廠,若考量到碳中和,在法國生產汽車的製造過程中可說幾乎沒有排碳,但在日本卻做不到。豐田章男認為,如果日本政府在發電方式沒有採取減碳對策,業者可能會把製造據點轉向以不排碳作為主力發電方式的國家。至於領先日本汽車業界,2010 年量產純電動車的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說,日產擁有累積 10 年的經驗與知識,「我認為全球沒有其他車廠跟日產一樣」。日產汽車很早就宣示 2030 年代時,在主要市場量產的新車全數都要轉變為電動車,並讓電動車內的電池可以活用在防災領域。包括豐田、日產、本田、五十鈴在內的多數日本車廠,近年來無不在電動車技術方面著力甚深,但面對國內市場消費者對純電動車需求不高,已開始尋求在貨運界、大眾運輸界以大型商用車先行,畢竟這些大型商用車都有固定行駛路線,要建置充電站較為容易。按照豐田章男的想法,在兼顧碳中和與消費者意向等情況下,日本自用車市場並非採取一步到位方式推廣純電動車,而是應該先以混合動力車種作為過渡,再邁向純電動車。面對日本政府開出的減碳目標期程,未來究竟會如何牽動日本汽車界發展,讓外界相當關注。
植物沒有奶,到底能不能稱「植物『奶』」?歐盟擬立法禁止相關行銷用語
與「健康」、「環保」等時尚代名詞劃上等號的「燕麥奶」於北歐發跡,一路從歐美燒到台灣,魅力與商機勢不可擋。據市場調查機構 Grand View Research 最新報告,2019 年燕麥奶全球市場規模約有 37 億美金 (約 1036 億台幣), 並將於 2020 至 2027 間以 9.8% 複利年度增長率成長。也就說,2027 年全球市場總營收將達到 78 億美金 (約 2183 億台幣)。但是主打「替代牛奶」、卻非乳製品,不含奶、卻使用「植物『奶』」品名,該如何清楚傳達給消費者,已在歐美爭議不斷。2017 年歐盟首度確認植物奶不可稱為「奶」。2020 年 10 月歐洲法院再次投票通過:將進一步限制植物奶廠商使用可能引起牛奶意象的包裝、行銷用詞與視覺設計。雖然在 2020 年 10 月於歐洲法院中以 57% 支持通過多數表決,不過在該修法案成為正式法規前,需經過歐盟部長理事會 (EU Council of Ministers) 與議會 (Parliament) 以及歐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ission) 討論後批准,但此法案已經讓植物奶業者氣到跳腳。2021 年 1 月 14 日燕麥奶大廠 Oatly 發起「反植物奶審查」連署抵制。歐洲法院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在 2017 年 6 月規定只有來自動物牛奶產品的廣告可使用牛奶 (milk)、奶油 (butter)、乳酪 (cheese) 和優格 (yogurt) 等字眼。認定「燕麥奶 (oat milk)」和「大豆優格 (soya yogurt)」之類容易引發誤會的品名,都被禁止。2020 年 10 月 23 日歐洲法院表決初步通過「171 號修正案 (Amendment 171)」, 將嚴格禁止植物奶在包裝或廣告,使用會喚起乳製品印象的字眼或圖像。若 171 號修正案真的上路,恐大幅改變植物奶的行銷方式,重要的影響有三:1、恐怕不可標示「牛奶替代品」 2、不可比較植物奶與牛奶對環境的影響 3、植物奶甚至可能無法使用與牛奶相似的包裝植物奶業者擔心,他們恐怕將無法使用「乳 (dairy)」、「creamy (濃醇)」、「優格式甜點 (yoghurt-style dessert)」、甚至是「不含乳品 (does not contain milk)」等任何與乳製品有關的字詞。奶罐、優格瓶等圖像恐怕也會受限。總之,只要講到「奶」, 可能讓消費者想到「奶」的字與圖,植物奶業者通通不可使用。但歐洲酪農協會 (European Dairy Association, 簡稱 EDA) 在 171 號修正案通過時卻歡欣鼓舞:「今天對於歐洲消費者、民眾與歐洲來說,是個美好的一天。非乳製產品不能再盜用鮮奶的語言、良好的名聲與品質。」不滿歐盟控管行銷手法,風靡全球的瑞典植物奶商 Oatly 帶頭發起連署,結盟植物基奶油公司 Upfield 以及素食環保組織 ProVeg International, 反抗 171 號修正案正式立法,呼籲民眾簽署「反植物奶審查」。擅長在包裝上使用口語化、風趣文字的 Oatly 在連署網頁上直言:「你是笨蛋嗎?這些牛奶法案者認為你是。(Are you stupid? The milk lobby thinks you are.)」。自從植物奶問世以來,全球乳製品銷售開始遞減,也讓酪農更害怕這個植物基趨勢持續攀漲。市場諮詢公司 Mintel 推估,2020 年歐洲鮮奶銷售減少 11%。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處於 2020 年 12 月發佈最新統計顯示,2017 年植物奶銷售成長 36%、牛奶銷售則降低 12%。不過,美國農業部認為,植物奶的出現確實影響了牛奶市場,但傷害並不大:在美國植物奶消費者裡,依然有 9 成持續購買牛奶。但不管植物奶是否真的壓縮到牛奶市場,乳製品業者已在擔憂。歐洲酪農主張必須維護消費者權益、不被產品包裝誤導,更拿歐盟現有法規為例。比如說,歐盟從 2022 年 1 月開始禁止食品業者標示「健康」、「抗老」、「生機」等字眼,除非有通過特定認證。歐盟也同樣限制非義大利產的商品使用類似義大利文的名稱,就怕消費者誤會。再來,正方的酪農業者提出「奶 (milk)」與「乳 (dairy)」的字源發展與哺乳類動物腺體所產的豐醇液體,有密切關係。相比之下,「肉」這個詞則不一定要跟動物有直接連結,因此就算歐盟於 2020 年 10 月表決決定不需要禁止「素牛排」與「蔬堡」等名稱,「肉」與「奶」的詞彙用法也該分開看待。但是,包括 Oatly 在內的植物奶業者,則是強調酪農業對動物權益與環境的傷害。Oatly 公務與永續飲食總經理 Cecilia McAlveavey 說:「這法案會讓消費者難以選購植物性食品,歐盟正直接違反自己訂下的永續目標。」ProVeg International 副理事長 Jasmijn de Boo 表示:「需要再次為永續辯護真是令我感到困惑!如果我們每次都讓強大但不環保的產業決定我們未來的命運,我們到底何時才能實現我們訂下的環境目標?」在這場乳製品與植物奶業者隔空吶喊的鬥爭中,雙方論點關鍵都在於消費者對植物奶的認知程度。酪農隱射消費者並不清楚植物奶非奶,而植物奶業者認為,他們的行銷術語正是為了與牛奶差異化,而非混淆視聽。對植物奶的名稱與行銷規範爭議不只牽涉歐洲,不同國家與語言也遲早將面對這個問題。在台灣,Oatly 於 2020 年 8 月調查近千人,發現台灣只有 54% 的受訪者表示「能清楚界定什麼是植物奶」, 有近 4 成受訪者 (37%) 認為「植物奶是植物搭配牛奶的飲料」。美國 FDA 於 2018 年 10 月調查發現,72~75% 消費者清楚不同植物奶並不含牛奶。但有 73% 的消費者認為杏仁奶有同等、甚至比起鮮奶更多蛋白質含量,兩者相差 8 倍之多,而有 53% 的消費者認為,業者之所以將產品標示為「奶」的原因,應該是因為兩者營養價值相似。也就是說,雖然消費者知道植物奶不含鮮奶,依然錯誤以為杏仁奶、燕麥奶、豆奶、椰子奶等不同「植物性替代奶」的營養價值與鮮奶相近。各國消費者對植物奶的營養價值、成分認識有誤,也讓政府是否有權介入業者行銷方式的爭議更複雜。在全球植物基飲食熱潮升溫下,植物肉恐怕也將面臨同樣問題。但無論如何,消費者自己還是得要學著認識不同產品成分,仔細檢查標示、自我把關,以避免被行銷話術誤導。 更多食力的精彩內容: 《燕麥奶網路聲量持續攀升!這 5 大理由讓網友轉投燕麥奶懷抱》 《植物基大舉進攻!茶飲、乳品、氣泡水、酒精飲料全都「綠」了!》 《燕麥奶大勢崛起,但它的健康、環保價值真的如宣稱說的那麼好嗎?》
充滿能量的真空 義大利藝術家「看不見的雕塑」以49萬售出
今年 5 月 18 日,一個由 67 歲的義大利藝術家加羅 (Salvatore Garau) 所「創作」的「看不見的雕塑」, 在拍賣行「Art-Rite」的拍賣會上成功地以 1 萬 5,820 歐元 (折台幣約 49.1 萬元) 的價格售出。據「Art-Rite」網站上的資料顯示,這項作品本來預估的拍賣金額,其實本來只在 6,000 至 9,000 歐元 (折台幣約 19.9 萬至 29.8 萬元) 之間,沒想到最後的得標價卻近乎翻倍。這項「看不見的雕塑」名為《我是》(Io Sono, 即英文「I am」), 而所謂的「看不見」即指這個作品是無形的,也就是說,《我是》從物理上來說並不存在。而這個物理上不存在的作品自然引起了許多議論,但身為「創造」《我是》的作者,藝術家加羅認為他的作品並不是「什麼都沒有」(nothing), 而是「真空」(vacuum, 也有媒體以「void」, 即「虛空」稱之)。「真空是一個充滿能量的空間,即使我們清空了它,讓裡面什麼都沒有,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這個『什麼都沒有』也是有重量的。」「因此,它具有凝聚並轉化為粒子 —— 也就是我們的能量,」加羅表示:「做為一個藝術家,我擁有的直覺是抽象且精神性的,但它卻受到了科學的支持。」Salvatore Garau (@salvatore_garau) 分享的貼文加羅認為他的作品《我是》是以「真空」呈現,而「真空」也是有重量的。據加羅的指示,想要「擺放」《我是》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其一,這個雕塑必須要放置於一間私人房屋內;其二,它得擺在一個長寬皆 5 英尺 (約 1.52 公尺), 而且不存在任何障礙物的空間。但所幸的是,基於這項雕塑物理上不存在,所以它並沒有特殊的光線或氣候需求,所以收藏者不用擔心家裡的光線不足,又或者是居住環境太潮濕;也因為如此,這次得標的買家將不會收到實體作品,而只會收到一張由加羅本人所簽署跟蓋章的證書。事實上,這雖然是加羅第一次出售「看不見的雕塑」, 但這卻不是他第一次「創作」出如此概念的作品。今年二月,加羅在義大利米蘭 (Milan) 的斯卡拉廣場 (Piazza della Scala) 展出了一項名為 《沉思的佛陀》(Buddha in Contemplation) 的無形雕塑作品,並在五月時將這個作品的現場影片貼到了自己的 Instagram 上。Salvatore Garau (@salvatore_garau) 分享的貼文加羅在自己的 Instagram 上分享了他的另外一項無形雕塑作品《沉思的佛陀》。在 Instagram 畫面中可以看到,地上被圍起來的部分,正是《沉思的佛陀》所在的位置。加羅在影片裡表示:「它現在存在於世了,而且會永遠留在這個空間裡。」「你看不見它,但它存在。它是用空氣和靈魂製成的。」加羅認為,《沉思的佛陀》的創作意旨在「活化」觀眾的想像力,他認為這是一種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力量:「當我決定要在一個既定空間『展示』一項無形雕塑時,這個空間將會把一定數量和密度的想法聚集在一個特定的點上,並創造出一個 —— 就我訂定的題名來看,只會採取最多元形式的雕塑。」「畢竟,我們不是塑造出了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神嗎?」加羅說。
想靠「正念」排解壓力,為何卻愈做愈痛苦?研究:這樣練習冥想有危險性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一書的作者大衛・羅伯森 (David Robson) 指出,自己受焦慮所苦長達 20 年,因此也常常會靠冥想來放鬆,但有時候結束冥想時,會感覺更加糟糕,伴隨著心跳加速、不悅回憶湧上心頭、有挫敗感等現象。羅伯森的狀況並非個案,一項 2019 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研究中指出,經常做冥想的人當中,有 25% 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症狀,從恐慌、憂鬱到令人不安的「距離感」都有。基於這項發現,其中一位研究員還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提供「痛苦的冥想者」所需的支持,美國布朗大學的助理教授威洛比・布萊頓 (Willoughby Britton) 指出,光是 2020 年,就有超過 2 萬人向該組織尋求幫助,「這已經是一個大問題」。那麼,這些問題背後有哪些原因呢?「正念冥想」的方法有非常多種,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正念呼吸法,你會專注在呼吸的感覺,並且掃描自己的身體,將注意力從頭部慢慢移動到腳趾,並且在過程中隨時留意身體部位出現的感覺。這類的練習目的在於讓你把注意力放在當下,透過科學的腦部掃描也可以觀察到,大腦的腦島皮質 (insular cortex) 會成長,該區域掌管身體感知以及情緒。另外,許多冥想訓練也鼓勵大家觀察自己的意識與想法,但不需要做出反應或批評,通過這個練習,可以提高調節情緒的能力,例如不再那麼易怒等。理想的狀況下,這些練習互相作用之下,理應可以為冥想者帶來正面影響。布萊頓解釋,通過在腦內掃描自己的身體,可以活化腦島皮質的動作,「這就像有人在你的腦中調高音量鍵一樣,你對情緒的感知也會跟著放大。」結果就是,事實上,在一項葡萄牙的研究中也顯示,41% 的冥想者曾有過類似經驗。還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問題,研究顯示,冥想也會增加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的活躍性,進而調節邊緣系統和杏仁核,杏仁核則是處理情緒的另一個區域。若是在適當的範圍下,對邊緣系統的控制可以讓專注力增加,也能減緩情緒化的狀態,但布萊頓提到,在比較極端的案例中,有些人會有「崩解」的不安感,甚至感到麻木等。不過,整體來說,冥想仍對許多人的精神健康帶來適度的幫助。劍橋大學的教授茱麗葉・加蘭特 (Julieta Galante) 對迄今所有的研究做了統合分析,她認為,儘管各個研究之間的結果存在差異,只是需要更深入分析潛在的危險。要解開這個謎團,加蘭特認為最大的癥結點在於,目前大多數的研究是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甚至不足以解開冥想背後作用與秘密,但一般來說,專家通常會建議將冥想這項活動當成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布萊頓則建議,有些人會選擇持續用同一種方式進行冥想,這是不對的,「其實有很多不同選擇和練習,每個作用的方式都不太一樣,多進行不同的嘗試,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適時放過自己也是很重要的。加蘭特也提到,一旦你發覺到正念冥想這項活動對自己來說,不再如預期般有效,她建議不妨先切換到別種已知的、能促進身心健康的活動,如體能鍛鍊。
偷看員工帳戶跟犯罪紀錄 法國IKEA遭罰3,326萬元
本周二 (15), 法國凡爾賽 (Versailles) 的地方法院對法國 IKEA 做出裁決,因為該公司在 2009 年至 2012 年間透過私家偵探和警察,協助它們違法取得員工的帳戶資料和犯罪紀錄等個人隱私資料,它們因此必須支付 100 萬歐元 (折台幣約 3,326 萬元) 的罰金。IKEA 母公司「Ingka Group」在法院作出判決後發出聲明,除了再次道歉並譴責這些作為外,還表示它們已經「實施了一項重大計畫,以避免同樣的事再次發生」。「我們現在將詳細檢閱法院的判決,並考慮需不需要在哪裡採取任何的額外措施。」Ingka Group 補充。代表 IKEA 工會提出告訴的律師德巴雷 (Solene Debarre) 則表示,希望這次的判決能「讓某些公司受到警惕」, 她認為 100 萬歐元對 IKEA 而言,其實並不是個很高的金額。「但這是個象徵。」德巴雷說。而除了公司本身必須支付罰金外,另外也有兩名前高級主管遭到罰款跟判刑。其一是前法國 IKEA 風險主管帕里斯 (Jean-François Paris), 他被判處 18 個月的緩刑及 1 萬歐元 (折台幣約 33.3 萬元) 的罰金。帕里斯於法庭上承認,它們每年會撥出 53 萬至 63 萬歐元 (折台幣約 1,763 萬元至 2,097 萬元) 的經費,專門用於進行非法調查。據《法新社》報導,帕里斯進行調查的初衷,是為了要知道為何一名員工可以負擔得起一台全新的 BMW 敞篷車,並了解一名在城市波爾多 (Bordeaux) 的員工為什麼會「突然變成一位抗議人士」。另一位遭開罰和判刑的則是前法國 IKEA 執行長貝洛特 (Jean-Louis Baillot), 他遭判處 2 年的緩刑和 5 萬歐元 (折台幣約 166.3 萬元) 罰金。他的律師告訴《法新社》, 貝洛特對於判決結果「非常震驚」, 目前正在考慮上訴。事實上,檢方本來要求要對法國 IKEA 裁罰 200 萬歐元 (折台幣約 6,652 萬元), 並判前執行長貝洛特一年徒刑、兩年緩刑,它們認為法院必須「做出一個模範判決,並向所有公司傳遞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但無論如何,幫助揭露不法行為的前員工阿馬拉 (Adel Amara) 對本次結果可以說是十分滿意,他稱這項裁決是「捍衛公民的一大步」, 並表示:「知道法國有正義的存在讓我十分高興。」包含前風險主管帕里斯及前執行長貝洛特,本案被告共有 15 人,裡頭除了法國 IKEA 的高級主管外,還有 4 名洩露個人機密訊息的警察,以及私人調查公司「Eirpace」的負責人。其中,私人調查公司「Eirpace」在當年接受了法國 IKEA 高層雇用,從警察那裡蒐集其員工的個人資料,例如生活細節和過往的犯罪紀錄等。負責人弗雷斯 (Jean-Pierre Fourès) 因此被判 2 年緩刑及 2 萬歐元 (折台幣約 66.6 萬元) 罰金。檢方表示,雖然本案中的指控都集中在 2009 年至 2012 年,但其實這項間諜策略,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0 年代初期,只是基於訴訟時效的緣故,才無法針對那時候的非法行為提出告訴,它們對此感到十分遺憾。至於這項「間諜策略」到底是如何運作的?據外媒報導,涉案主管使用了大型監控系統去檢查面試者的履歷、現有員工的資料,或甚至用來了解對 IKEA 提出不滿的客人。而且除了偷看員工的銀行帳戶外,它們甚至會派出「假員工」, 再讓假員工負責監控和檢舉真員工的失職行為。其中,店面經理索維 (Patrick Soavi) 便在法庭上向法官說明,自己是如何從擔任警察的表親斯特拉博尼 (Alain Straboni) 那裡獲得不法的私人資訊。最開始,索維向斯特拉博尼提供了 49 位被初步篩選出來的求職者姓名,要求對方幫他「看一下」, 而後者透過警用系統搜尋,確認其中 3 人曾經犯下輕罪;後來,索維又二度給出了另外 68 個姓名,並被斯特拉博尼建議將其中 5 人刪去。「我認知到以前的自己實在是太天真又太過熱心了,但我們被要求要執行這些檢查,而當我一腳涉入這個系統時,一切都太遲了。」索維說。偵辦本案的檢察官塔巴德爾 (Pamela Tabardel) 透露,受到不法監視牽連的民眾大約有 400 人,而她認為,這次事件的重點應該是要「保護我們的私人生活免於受大規模監視的威脅」。而回到法國 IKEA 本身,該公司的律師達烏德 (Emmanuel Daoud) 在判決公布後表示,它們目前尚未決定是否要提出上訴。他指出,本案其實缺乏有力的證據,但目前的罰金已經遠低於本來可能開罰的最高金額。達烏德指出,基於法國 IKEA 在事件被揭露後的積極作為,包括針對管理體系改出改革、成立道德委員會等,法院因此做出了「許多無罪判決」。「這很令人滿意了。」達烏德說。
【地球 24小時】06/15 吹響勝利的號角
在秘魯首都利馬,自由秘魯黨 (Free Peru) 總統候選人卡斯蒂略 (Pedro Castillo) 的支持者拉下口罩,在該黨的總部前吹響號角。在冗長的計票過程告一段落後,秘魯左翼總統候選人卡斯蒂略自行宣布勝選,成為新一屆的秘魯總統。然而,他的勝利並未獲得對手藤森惠子 (Keiko Fujimori) 的承認,她已經提出選舉舞弊的指控,希望能讓自己再次擁有成為祕魯總統的機會。 相關閱讀:《秘魯薩滿焚香吹海螺 預測下一任總統會是......?》今年 6 月 6 日,秘魯即將選出它們的下一任領導者,但在大選結果出爐前,首都利馬的某個山丘上,有一群人則透過自然的力量,先一步預言了大選的結果...... 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 (Jalisco) 的小鎮馬扎特佩克 (San Isidro Mazatepec) 郊區,一名警察在經過貨運列車出軌現場之際,低頭看了一下手機。周二 (15), 馬扎特佩克鎮傳出貨運列車出軌的意外。當局表示,這項出軌意外發生於當天早上 6 點,出軌後的列車一連撞毀 4 棟民宅,造成 3 人受傷,還有 1 名長輩在睡夢中不幸被坍塌下的屋頂壓住而喪生。 相關閱讀:《日本新型子彈列車上路 地震來也不怕》在地震頻仍的日本,火車最擔心的就是路上突如其來的地震導致鐵道斷電,讓列車當場動彈不得。不過,在去年日本新推出的 N700S 子彈列車上,斷電惡夢都將成為過去式。在英國首都倫敦的柯芬園 (Covent Garden), 人們紛紛倚在欄杆上,聆聽角落一個弦樂四重奏樂團的演奏。 相關閱讀:《世界第一慢!要演奏 639 年的曲子》聽過《越慢越好》(Organ2/ASLSP (As Slow As Possible) 這首曲子換和弦的人,不一定能活著聽到下一次換和弦,因為這首曲子預計要演奏 639 年...... 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的國會大廈前,原住民們在一場守護原住民領土的示威活動上作勢要朝國會射箭。最近,數百名巴西原住民來到巴西國會外,就國會的一項土地法案展開抗議。一旦這項法案通過,過往巴西原住民們受法律保障的傳統領地面積將大幅限縮,商業農場、採礦公司也能大舉挺進,進一步開發亞馬遜雨林內的天然資源。 相關閱讀:《沒人見過 無人機捕捉到遺世獨立的亞馬遜部落》來到綠蔭蔥蔥的亞馬遜森林,仍有不少原住民居住於此。2018 年,無人機的鏡頭便讓當局捕捉到一處從來沒有與外界接觸過、也沒被發現過的亞馬遜原住民部落。在美國加州長灘市 (Long Beach) 的太平洋水族館 (Aquarium of the Pacific) 內,8 歲的小女孩維科林 (Jane Vicoreen) 趴在水族箱上,看著裡頭的魚兒四處悠游。 相關閱讀:《別忘記人類!日本水族館推「跟魚視訊」幫助花園鰻不害羞》在冗長的封鎖令期間,不只人們很不習慣,水族館裡的魚也很不習慣。因此,為了不讓館內的花園鰻「忘記」受人們矚目的感覺,日本水族館推出了一項趣味活動:跟花園鰻來場視訊電話。在德國大城慕尼黑,一名綠色和平組織的示威者趁著 2020 年歐洲國家盃 (Euro 2020) 由德國出戰法國的比賽開始前,乘著飛行傘一路空降進足球場中央。 相關閱讀:《不存在之國的世足賽 為認同的人而踢》在 2018 年世足賽熱鬧開踢的同時,在世界的另一端,同樣有一場「世足賽」在進行著。在這場賽事裡,參賽隊伍全都是普遍在國際上沒有獲得承認的國家。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休 (Mogadishu), 周二 (15), 索馬利亞青年黨 (Al Shabab) 對摩加迪休的一座軍營發動自殺攻擊,造成至少 10 人死亡、20 人受傷。在送醫治療後,一名受傷的士兵被人攙扶著走出麥地那醫院 (Madina Hospital)。在印尼西爪哇省的首府萬隆 (Bandung), 兩名穿著防護衣的工作人員在安葬完一名 COVID-19 死者後,決定往兩旁的墳地上一躺,暫時歇息一會。 相關閱讀:《幫死者出櫃、要牧師閉嘴 「棺材告白者」替亡者說出心裡話》每當有人離世,最遺憾地莫過於他們心裡還有一、兩句來不及說出口的話,而完成這些死者們的心願,就是現年 53 歲的「棺材告白者」埃德加 (Bill Edgar) 的工作。在瑞士大城日內瓦 (Geneva), 一名示威者戴上俄國總統普亭 (Vladimir Putin) 的面具、手拿一袋假鈔上街示威。周二,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與俄國總統普亭,在日內瓦展開美、俄自 2018 年以來的首次領導人會談。根據 BBC 的報導,目前這項會談已經小有建樹,雙方同意就控管核武數量一事重新展開對話、也願意再次互派外交官,但在網路攻擊事件、烏克蘭問題、釋放俄國反政府人士納瓦爾尼 (Alexei Navalny) 等更敏感的議題上,雙方仍有分歧,尚無法取得共識。 相關閱讀:《解密 DarkSide: 癱瘓美東油管運輸的駭客犯罪組織》說起成為兩國會談焦點之一的資安問題,就不得不提到近日一戰成名的網路犯罪組織 DarkSide。今年 5 月,它們對負責提供美國東岸 45% 燃油運輸的「殖民油管公司」(Colonial Pipeline) 發動攻擊,導致美東的油料運輸大受影響。而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犯罪組織呢?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Kabul), 男子扛著氧氣瓶站在氧氣工廠外排隊,等著再次填充他的氧氣瓶。 相關閱讀:《消失的那一口氣:印度醫院「斷氧」事故 22 名病患身亡》與這名男子一樣,在印度 COVID-19 最嚴重的期間,印度也有許多家庭在氧氣工廠外大排長龍、等著填充氣瓶回家挽救親人。然而,在印度新一波 COVID-19 疫情下,印度缺的不只有氧氣,各大醫療院所紛紛面臨缺氧、缺藥、缺病床的危機。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不給漢堡就逮捕 巴基斯坦警察公然勒索速食店
在巴基斯坦,警察上門跟餐廳業者或商家要求免費食物或商品時有所聞,商家往往為了維持與警察的關係而乖乖就範。然而,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旁遮普省 (Punjab) 的省會拉合爾 (Lahore), 一間連鎖速食餐廳起身對抗這樣的「陋習」, 引發了整個社會的關注。事情發生在上周五 (11) 深夜,當時有一群警察前往當地連鎖速食餐廳 Johnny & Jugnu 要求吃免費漢堡。對這家在當地經營六年、專賣漢堡、捲餅和檸檬汁的連鎖餐廳來說,「這不是第一次有類似事情在我們餐廳發生」。然而,這一次餐廳拒絕了警察,讓心生不滿的警察決定拘留當時在餐廳內的 19 名員工。Lahore Johnny & Jugnu: Fast food staff arrested for not giving police free burgers pic.twitter.com/Ia1nT0yYDY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一批警察進入 Johnny & Jugnu 的餐廳和廚房,將穿著黃色制服的餐廳員工帶回警局。Johnny & Jugnu 執行長伊克巴爾 (Gohar Iqbal) 表示:「警察上門來要免費食物很常見,但讓人擔心的是他們的要求不斷增加,並且在周六凌晨的事件中達到高潮。」根據 Johnny & Jugnu 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的聲明稿表示,其實在事件發生的前兩天,就已經有警察要求吃霸王餐遭拒,當時警察威脅店經理後離去,隔天再回來騷擾和施壓員工。最後,「一批警察來到我們的餐廳,不由分說地拘留了我們的經理,隨後開始淨空我們整間餐廳,把我們所有的廚房員工和剩下的經理一併帶走」。Johnny & Jugnu 執行長伊克巴爾補充道:「當時食物還留在油鍋內,現金就這麼放著無人看管,一旁還有客人在等他們的餐點。」而將近有 7 個小時的時間,伊克巴爾和其他 Johnny & Jugnu 的資深主管只能在警局外焦急踱步,想要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Johnny & Jugnu (@itsmecalu) 分享的貼文 Johnny & Jugnu 揭露警察惡行的社群貼文獲得廣大迴響,文中寫到餐廳員工兢兢業業地提供美味餐點給大家,但因為拒絕提供免費漢堡給「某個非常特別的人」而被帶去警局,這樣不公不義的待遇令人無法接受。根據當時警方的說法,他們指控餐廳員工「不尊重」警察,不提供免費漢堡給他們吃。被拘留在警局的餐廳員工則說,警察在拘留他們的期間不斷騷擾、推擠他們,而這全是因為餐廳拒絕提供免費漢堡給警察。最後,求助無門的伊克巴爾只好把警察的惡行公布在社群媒體上,並且寄信給其他碰到類似困擾的餐廳,反問大家「我們還要被勒索多久」? 不久後,Johnny & Jugnu 在社群媒體上的貼文激起了廣大的迴響,不少過往曾被警察騷擾過的民眾紛紛發聲力挺,也讓 19 名員工在被拘留了 7 個小時後順利獲釋,參與拘留行動的 9 名警察被停職,警界高層出面誓言會改善警察不當執法的行為。Johnny & Jugnu 執行長伊克巴爾說:「我們很驚訝能激起這樣的迴響,在貼文上傳後幾個小時內,我們的客人幫忙散佈消息,很多人私訊我們,跟我們說他們幫我們去跟高層講了。」在得知旗下警察鬧事後,旁遮普省警察局長加尼 (Inam Ghani) 下令要好好整頓拉合爾警察,他除了宣布將涉案警察停職外,他還說:「我們不允許任何警察將法律為私利所用,我們不會容忍不公,所有涉案警察都會受到懲罰。」周二 (15) 下午,加尼也邀請 Johnny & Jugnu 執行長伊克巴爾到他的辦公室聊聊。伊克巴爾說:「加尼很開心我們有好好談談,他承諾會對這類行為採取更嚴格的措施。我們對他的回應感到倍受鼓舞。」雖然在這起警察勒索漢堡事件中無人受傷,但反映出巴基斯坦根深柢固的問題:警察貪汙、法外私刑、執法過當等等。先前,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 (Imran Khan) 曾呼籲改革旁遮普省的警察體制,他批評地方政治人物安插親信在管理警局。而身為旁遮普省第一大城的拉合爾,警察貪汙和濫權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去年年末,拉合爾好不容易才換了新任的警察局長謝赫 (Umar Sheikh), 當時他誓言要將拉合爾的警察改造成執法強而有力的「紐約警察」, 然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謝赫就因為檢討性侵受害者和不當發言遭到撤換。除了警察的不當勒索令拉合爾的商家擔憂,商家也提到像國稅局等公務人員也常常上門來要求免費食物或打折,這些司空見慣的情形能否改變,還得看新上任的拉合爾警察局長多加 (Ghulam Mehmood Dogar) 能否大刀闊斧地改革。
挖到的不是鑽石而是石英!上千人的南非村莊尋寶夢破滅
本月 14 號,在南非誇祖魯 - 納塔爾省 (KwaZulu-Natal province) 的誇拉提村 (KwaHlathi), 有上千名尋寶者湧入此處「挖寶」, 因為有人在這裡發現了一批尚未經過鑑定的透明石頭,而他們認為這極有可能便是能夠讓他們發家致富的珍稀礦物 —— 鑽石。事實上,自 12 號開始,誇拉提村的村民便已經開始挖掘了。而首度發現「鑽石」者是一位當地的牧牛人,他在一塊空地中,找到了像是石英晶體的東西。在挖掘現場,其中一名尋寶男子馬夫穆洛 (Mduduzi Maphumulo) 接受了《非洲新聞台》(Africa News) 的採訪,他分享了自己來到此處的原因:「我聽說人們在這裡挖鑽石,所以我說『不』, 讓我來試試看,結果發現我自己也找到了一塊。」馬夫穆洛還向記者分享了他挖到的「鑽石」:「它就像個金字塔,就如你所看到的,這是真的,是某種真實的東西。」另一位擁有兩個孩子的 27 歲男子薩貝洛 (Mendo Sabelo), 則是握著一把小石頭,告訴《路透社》他的人生從此被改變。「這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即將發生改變,因為沒有人擁有一個正當的職業,像我只是在打零工而已。當我帶著這些石頭回家的時候,我的家人們全都高興到不行。」薩貝洛說。一旁的無業者梅布赫雷 (Skhumbuzo Mbhele) 對薩貝洛的看法表示同意,並補充:「我一生中從未看過或摸過鑽石,我在這裡第一次碰到它。」除此之外,還有一名獨自撫養 3 個孩子的單身母親馬古度雷拉 (Lihle Magudulela), 她手上捧著一小堆可能終究只是玻璃的髒石頭,高興地對《法新社》說:「這些是真的。」「我將可以買一輛車,一棟房子,讓我的小孩去上私立學校。」馬古度雷拉如此希冀。面對民眾突然興起的尋寶潮,南非礦業部門則於 14 號時透露,它們將派出一個由地質學家和礦物專家組成的小隊,前往誇拉提村蒐集樣本並執行分析。該部門指出,它們會在適當的時機發布正式的技術報告。但有專家表示,這些石頭其實不太可能具有價值。然而即使缺少分析報告、專家也不看好,來到此地的尋寶者卻還是絲毫不受影響。在發現「鑽石」的空地附近,可以看到車輛在碎石路兩側停靠了整整兩大排,而現場則擠滿了男女老少,他們用鎬、鏟子或甚至叉子挖掘土壤,嘗試找到屬於自己的寶藏。據《路透社》報導,南非經濟一直以來都受高失業率所苦,除了數百萬人因此陷入窮困外,更讓該國至今仍走不出嚴重不平等的陰霾 —— 即使 1994 年種族隔離制度便已結束了也一樣。而如今,COVID-19 疫情則使得情況更為糟糕。但另一方面,《非洲新聞台》則指出,雖然南非的採礦業正在衰退,但至今仍佔了該國的 GDP 8% 以上,創造了近 50 萬的工作機會。也因此,在誇拉提村「發現鑽石」的消息一傳出後,有許多人便將此視為生命的一條新出路。事實上,已經有人開始出售自己挖到的「鑽石」了,起始價格約在 100 到 300 南非鍰 (折台幣約 201 至 602 元) 不等。南非礦業部門派出的研究小隊已經在 15 號時抵達了誇拉提村,現場目前布滿了坑洞,專家正在收集石頭進行分析,現場則派遣了警車監視並控制人群。誇祖魯 - 納塔爾省政府表示,因為擔心民眾群聚,導致 COVID-19 病毒傳播,因此所有相關人等都應離開現場,以便當局進行檢查。經過將近一周的採檢後,南非相關部門於本月 20 號表示,這些令大家為之瘋狂的小石頭其實並不是鑽石,而只是價格相對較低的石英晶體。負責經濟發展和旅遊的省級執行委員會成員皮萊 (Ravi Pillay) 透露,根據他們的估算,在這兩周內至少有 3,000 人湧入誇拉提村,嘗試尋找致富的機會,然而這一切其實只是一場空。「測試的最終結果顯示,在這個地區所發現的石頭,並不是某些人希望的鑽石,」皮萊說:「這些石英晶體的價值尚未經過確認,但如果真的值錢的話,在這裡也必須提到,與鑽石相比,它們的價值是非常低的。」皮萊補充,因為外來尋寶者的湧入,當地民眾向當局表達出了對於道路使用及生活用水的擔憂,所以它們將會在之後著手處理這些問題。除此之外,皮萊還提到,雖然目前仍待在誇拉提村挖礦的人已經剩不到 500 位,但他們對土地的傷害卻已經造成了 —— 有大約 5 公頃的地遭到挖掘,到處都坑坑巴巴的,最大的洞深度將近 1 公尺,對於人或牛隻都十分危險。同時,挖礦的人也可能造成 COVID-19 的散播,因此當局鼓勵他們盡速離開,必要的時候或將採取強制手段驅離剩下的人群。
日本二戰首相骨灰去哪了?美軍文件解密:撒落太平洋外海
1948 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事的前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因為戰爭罪而被判處絞刑,但在他死後,他的遺體去向卻一直都是個謎團。而如今,一份來自美軍的解密文件顯示,原來他的骨灰都被撒在了太平洋上。時間回到 2018 年,東京的日本大學講師高澤弘明在研究戰犯時,於美國馬里蘭州 (Maryland) 的國家檔案館 (US National Archives)「偶然」發現了一份來自美軍的解密文件。經過多年的驗證與檢查,並評估這項發現的重要性後,高澤弘明於上周公開了文件當中的細節 —— 裡面提到了東條英機和其他 6 位戰犯遭處決後的遺體下落。據日本國防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和日本亞洲歷史記錄中心 (Japan Center for Asian Historical Records) 表示,這應該是第一份向世人公開的相關文件。被高澤弘明發現的這份文件,是由美國陸軍少校弗里森 (Luther Frierson) 在 1948 年 12 月 23 日所寫成,這也是東條英機和其他 6 名戰犯被處決的日子。在這個蓋有「機密」印章的檔案中,弗里森寫道:「我證明,我收到了遺體,監督了火化過程,並親自駕駛一架第八軍團 (Eighth Army) 的聯絡機將下列戰爭犯的骨灰都撒在了海上。」而在這段話後方,寫了共 7 名甲級 (Class A) 戰犯的名字,其中正包括了前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另外,在另一份同樣出自少校弗里森、於 1949 年 1 月 4 日寫成的文件中,他還詳述了從處決到撒下骨灰的詳細過程。其中提到,1948 年 12 月 23 日,在處刑結束後,東條英機和另外 6 人的遺體先是經歷了指紋辨識確定身分,接著才被送上了一輛卡車,並從監獄中被運送出去。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後,護送遺體的車隊抵達了美軍於日本橫濱的墳墓登記處 (Graves Registration platoon) 進行最後檢查,並在 7 點 25 分時離開,然後於半小時後抵達橫濱火葬場。在有守衛看守現場的情況下,東條英機和其他人在 10 分鐘內迅速被送到爐內火化,骨灰被分裝在不同的骨灰盒內,接著再送往附近的簡易機場。最後,載著 7 名戰犯骨灰的第八軍團聯絡機飛到了橫濱以東約 30 英里 (約 48 公里) 的太平洋上空,並將骨灰廣泛地撒在了海上。弗里森少校還於文件內補充,當初用於火化的爐子絕對有「完全地清理了遺骸」。「採取了特別的預防措施,以避免忽略哪怕是最小的遺骸顆粒,」弗里森少校寫道。而針對美軍如此小心翼翼、務必不讓任何東條英機的遺骸殘留於世的作為,發現這兩份文件的高澤弘明告訴《美聯社》, 他認為這是美國官方致力於阻止任何東條英機的支持者找到他的骨灰。「除了要防止他們 (指東條的支持者) 將遺骸神聖化以外,我想美國軍方同時也不願意讓遺骸回歸日本國土...... 這是一種終極的羞辱。」高澤弘明說。而哈佛大學日本史教授豪厄爾 (David L. Howell) 則指出,把戰犯骨灰撒進海裡的作為,或許違背了美軍自己的規定,他引用了一本於 1947 年訂定的手冊,內文提到,在執行完軍法處決後,戰犯的遺體應該要盡可能地交還給遺族。豪厄爾認為,美國政府想要以此方式阻止民族主義者神化東條英機本人,根本是「邏輯上的錯誤」, 因為至今仍有人認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作為純屬自衛。「我不認為控制遺體可以預防這件事 (指東條英機被支持者供奉或神化)。」豪厄爾還指出,目前依舊有部分日本右翼團體想要恢復東條英機和其他戰時人物的名聲。而且,雖然沒有遺骸可供埋葬,但許多被處決的戰犯們仍然於日本東京的靖國神社中接受供奉。靖國神社供奉了自 1869 年日本建國以來,為國捐軀的 250 萬日本軍人及軍眷亡魂。只是爭議的是,裡頭也包括了 14 名二戰甲級戰犯 —— 東條英機當然也是當中一人。在日本,右翼政客將供奉軍魂視為愛國主義的象徵,但左翼人士和那些曾遭日本侵略的受害國,例如中國和韓國,便批評這樣的作為根本是在美化日本的軍國主義歷史,也是日本對二戰缺乏悔意的證明。但無論如何,儘管這次的解密文件或許又將掀起政治波瀾,至少東條英機的遺族仍對於找到先人下落一事感到高興。其中,東條英機的曾孫東條英利便告訴《美聯社》, 找不回來的遺體對於失去親人的他們家族而言,一直都是個恥辱,所以他對這次曝光的消息感到寬慰。「如果他的遺體至少是被撒在日本海域的話...... 我想他大概還是幸運的,」東條英利表示,並透露如果拋灑骨灰的地點還有進一步細節的話:「我想邀請我的朋友一起獻花,對他表達敬意。」另一方面,本次的解密文件發現者高澤弘明則透露,他將會繼續研究其他的戰犯處決文件,他認為這些資料非常有價值,因為它們述說了過往的事情真相,並提供骨灰撒落地點的粗略位置。東條英機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將軍,在 1941 年至 1944 年間擔任日本首相,他支持日本軍國主義、同意日本的侵略擴張政策,並對歐美殖民列強進行數次先發制人的攻擊。擔任首相期間,他監督了 1941 年 12 月 7 日的珍珠港事變,此舉不僅將美國正式推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也使得大日本帝國在當時掌握了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然而隨著日本的戰況逐漸失利,東條英機在 1944 年失去昭和天皇的支持,並被迫辭職下台;在 1945 年 9 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他甚至曾在美軍包圍他家的情況下嘗試自殺,但沒有成功。1948 年,東條英機在軍事法庭被判處戰爭罪,罪名包括發動侵略戰爭,並下令給予戰俘不人道的對待,他於同年 11 月被判死刑,並在一個月後,也就是 12 月 23 日被處決。
「世界最大家族」之主過世 留下39妻、94兒女及33孫
在印度的密索蘭邦 (Mizoram state), 一名實施一夫多妻制的基督教派領袖恰納 (Ziona Chana), 在上周日 (13) 因病去世了,享壽 76 歲,他生前擁有 39 名妻子、94 位兒女、33 個孫子和 1 個曾孫。這項消息獲得密索蘭邦首席部長左蘭坦加 (Zoramthanga) 親自證實,並在個人 Twitter 上「以沉重的心情」對恰納一家表達哀悼。據當地媒體報導,恰納具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印度報業托拉斯》(Press Trust of India) 則指出,恰納近日在自家病情惡化,並於周日傍晚送往醫院,準備進行治療,無奈抵達時人已經逝世。事實上,很難確定恰納是不是真的是「世界上最大家庭」之主,因為還有別人也如此聲稱。例如加拿大便有一名 64 歲男子布萊克摩爾 (Winston Blackmore) 同場較勁,他是實施一夫多妻制的摩門教派領袖,有 27 位妻子和 150 個小孩,加上他本人後,家族成員共有 178 人。同樣地,也很難實際確認恰納家到底有多少人,但《印度教徒報》(The Hindu) 指出,加上其他家庭成員後,恰納一家一共有 181 人同住一個屋簷下;而澳洲廣播公司 (ABC) 則指出,恰納家有 167 人,但這是在沒有加上 33 名孫兒的情況下。據 BBC 指出,當地有許多媒體都表示,恰納因「擁有一個如此大的家庭」而獲得了「世界紀錄」, 但內文卻都沒有點明是哪個世界紀錄。但無論有沒有獲得認證,恰納一家都在他們所居的印度東北方小村莊「Baktawng Tlangnuam」掀起轟動,許多遊客特地到當地一訪,為的就是要看看恰納一家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恰納一家甚至還曾兩度參加美國知名節目《里普利的信不信由你》(Ripley's Believe it or Not), 可見其知名度。根據當地媒體報導,恰納一家一起住在一棟名為「Chuuar Than Run」或「新生代之家」(New Generation House) 的四層樓粉紫色豪宅內,裡面大約有 100 個房間。其中,恰納的 39 位妻子共享一間宿舍,位置就在他的私人寢室附近。《路透社》指出,生於 1945 年的恰納是在 17 歲時遇上他最年長的妻子,妻子比他還大上了 3 歲。此外,據恰納本人表示,他曾在一年內便娶了 10 位妻子。而且在 2011 年接受採訪時,恰納還表示自己有意願要繼續擴編自己的家庭,但他當時就已經有 39 位妻子了。「我準備好要繼續擴展我的家庭,而且在任何程度上都願意結婚。」當時 66 歲的恰納說:「我有好多人需要照顧跟看護,我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當地人則透露,恰納喜歡身邊隨時都有 7 到 8 人隨侍在側的感覺。據 BBC 報導,恰納所帶領的基督教派「Chana Pawl」, 是由他的祖父在 1942 年所創立,目前有大約 2,000 名教徒,通通都住在村莊「Baktawng Tlangnuam」, 就圍繞在恰納一家的房子四周。
【地球 24小時】06/14 聽說這裡有鑽石?
在南非夸祖魯 - 納塔爾省 (KwaZulu-Natal) 的誇拉提村 (KwaHlathi), 一名男子正向鏡頭展示一顆疑似是鑽石的石頭。最近,人們不斷聽聞有人疑似在誇拉提村發現鑽石的消息後,紛紛抄起工具奔向誇拉提村,期盼自己能成為下一個找到鑽石的人。 相關閱讀:《洗清血鑽石汙名 De Beers 開發 APP 來幫忙》「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這是全球鑽石業龍頭 De Beers 讓人難忘的廣告 Slogan。但這款令人著迷的寶石,卻始終飽受「血鑽石」爭議所擾。因此在 2018 年,主宰全球四成鑽石開採與貿易的 De Beers 公司決定要推出一款 APP, 想辦法洗清鑽石開採的負面形象,確保鑽石的開採和出口一切合法。在伊朗首都德黑蘭 (Tehran) 的一場造勢活動上,伊朗總統候選人賴西 (Ebrahim Raisi) 的支持者拿著一張他的海報聲援他。隨著周五 (18) 投票日即將來臨,伊朗的總統大選也進入白熱化的階段。目前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仍是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 (Ayatollah Ali Khamenei) 一手培植出的賴西 (Ebrahim Raisi)。倘若他最終勝選,他要如何帶領伊朗走出經濟泥淖,在核子議題上又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將會是各方觀察的重點之一。在美國紐約市的第 145 屆西敏寺犬展 (Westminster Kennel Club Dog Show) 上,菲茨帕特里克 (David Fitzpatrick) 帶著他的獅子狗 (Canis lupus familiaris)「芥末」(Wasabi) 粉墨登場。最終,芥末也成功抱回「全場最佳犬」(Best in Show) 的大獎。 相關閱讀:《醜狗也能出頭天 美國狗狗選醜大賽來啦!》誰說這個世界上只有美麗的狗狗才有出頭天的機會?2019 年一場舉辦在美國加州的狗界「選醜大賽」, 就要讓面相不佳的狗狗也有出頭天的機會。在日本首都東京的日本奧運委員會 (Japan Olympic Committee) 總部外,反對舉辦奧運的示威者們帶著自製鐮刀、布條,到場抗議日本奧委會不顧國內疫情延燒,執意要舉辦奧運。眼見已經延期一次的奧運即將來臨,在停辦與續辦的聲浪下,究竟住在當地的東京居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象徵榮光、卻也可能帶來疫情危機的賽事呢?相關閱讀:《東京奧運該不該辦?街訪在地人透心聲》在斯里蘭卡,海軍士兵走過一袋又一袋新加坡化學貨輪 X-Press 珍珠號 (MV X-Press Pearl) 燃燒後沖刷上海岸的殘骸。這場大火在一連延燒十餘天後,X-Press 珍珠號的殘骸、無數自船上流入大海的塑膠顆粒,也為斯里蘭卡的生態帶來了一場浩劫。 相關閱讀:《大火十日、塑膠入海 斯里蘭卡火燒船事故成史上最慘重生態浩劫》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示威者高舉彩虹旗繞行匈牙利的國會大廈,抗議匈牙利國會通過總理奧爾班 (Viktor Orban) 主導的一項敵視 LGBT 族群法案。根據法案內容,未來人們將被禁止在學校內傳播任何與提倡同性戀、變性相關的內容。雖然這項法案遭反對黨、人權團體猛烈抨擊,但一方面執政黨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 — 匈牙利公民聯盟 (Fidesz) 手握國會多數,加上這項法案又與另一項廣受民眾支持的戀童癖懲處法案綁在一起,使得反對派議員難以阻止。 相關閱讀:《不歡迎 LGBT 波蘭六鎮申請歐盟補助遭拒》同樣對 LGBT 族群抱持敵意的不只有匈牙利,還有波蘭六個宣稱自己是「無 LGBT 地區」的小鎮。然而,這樣強硬的立場,也導致它們在想申請歐盟補助時被一口回絕。在此之後,這些小鎮勢必得重新想想,究竟是堅守立場重要,還是城鎮的未來發展比較重要?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周六 (12) 晚上的一場大火摧毀了當地的一處洛興雅人 (Rohingya) 難民營後,一名小男孩獨自扛著家當,準備步行前往附近的一處臨時收容所。周六晚間 11 點半左右,新德里南部卡達爾 (Madanpur Khadar) 地區的一處洛興雅難民營再次傳出失火,導致 55 個住在裡頭的家庭無家可歸。所幸,這場火災並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消防隊也成功在 6 個小時後撲滅火勢。印度警方表示,起火原因很可能是電線短路所致,但部分難民們也指出,這場火災不排除是由印度的右翼民族主義者所為,先前他們就曾被指控試圖在難民營中縱火。 相關閱讀:《「我再也受不了這種痛」孟加拉難民營大火後,洛興雅媽媽灰燼中尋子》在失去丈夫、兩個孩子,以及位於緬甸的家園後,這位洛興雅女性在孟加拉難民營大火後,再次面臨了人生中的絕望處境...... 在俄國首都莫斯科,兩名男孩看著因防疫而被當局用封鎖線層層封起的遊樂場。 相關閱讀:《日本「辦公樂園」歡迎你 一解你在家工作之愁?》覺得在家工作讓人煩膩、去附近的咖啡廳又太過一成不變嗎?這家日本主題樂園正在跟你揮手!在英國首都倫敦的綠園 (Green Park), 一名女子對著園內的數尊 1:1 大象雕塑拍照。這些大象雕塑都是「大象家族信託」(Elephant Family Trust), 特地為「共存」(CoExistence) 活動而準備的展品。 相關閱讀:《納米比亞政府登廣告:拍賣大象》在飢荒、人象衝突日益頻繁等事件的夾攻下,納米比亞政府只得做出一個無奈的決定:拍賣大象。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的鮮花廣場 (Campo de' Fiori), 四位好友舉起酒杯準備乾杯慶祝。最近,義大利放緩了 COVID-19 防疫措施、取消了宵禁,人們這才有機會在晚上出門,與親朋好友小酌一杯。 相關閱讀:《不想被坑就別點 酒單上第二便宜的酒真的比較不划算嗎?》倘若日後不想在餐廳點葡萄酒時被狠狠削一筆,你可以讀完本文,或是跟小隊長一樣滴酒不沾,開心喝葡萄汁就好。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創傷未癒、陰影還在 紐西蘭抵制基督城槍擊案電影拍攝計畫
上周四 (10), 美國影視媒體《好萊塢報導》(Hollywood Reporter) 報導了新電影《他們就是我們》(They Are Us, 暫譯) 的拍攝計畫。這齣以 2019 年發生於紐西蘭基督城 (Christchurch) 的槍擊事件為背景的電影,打算聚焦於紐西蘭總理阿爾登 (Jacinda Ardern) 身上,描述她帶領紐西蘭走出這起槍擊案陰影的過程。就連電影名稱《他們就是我們》也充分反應這部新電影的敘事角度 —— 它出自阿爾登在案發後的演說,當時她告訴紐西蘭人們:「他們 (穆斯林) 選擇紐西蘭作為他們的家,而這裡也確實是他們的家,他們就是我們。犯下這起攻擊事件的兇手並不是,這些人在紐西蘭中沒有立足之地。」然而,新電影的拍攝消息一經披露,立刻在紐西蘭的穆斯林社群間引發強烈反彈。很多人認為時隔不過兩年,就要將這起槍擊案搬上大銀幕仍太過倉促;側重總理阿爾登,而非受害者家屬們兩年來面對的傷痛、困境,也讓一部份人感覺新電影無異於加強了「白人救世主」的敘事模式。《他們就是我們》的電影靈感來自於在 2019 年的 3 月 15 日、發生於紐西蘭基督城的一場槍擊案。當天,兇手塔蘭特 (Brenton Tarrant) 持槍一連襲擊了兩座清真寺,總計造成 51 人死亡。案發後,這起事件也成了紐西蘭史上第一場恐攻案。案發後,身為總理的阿爾登採取了許多措施,好比戴上穆斯林頭巾探訪受害者、家屬,迅速推動槍枝管理改革措施等,都讓她獲得了不少好評,進而成為《他們就是我們》的導演兼製片人尼科爾 (Andrew Niccol) 撰寫劇本時的靈感來源。「這部電影描繪了我們共同的人性,我認為它能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心中產生共鳴。」尼科爾在受訪時表示:「紐西蘭回應基督城槍擊案的方式,是日後我們面對有人遭到攻擊時的典範。」可是在紐西蘭的穆斯林社群、乃至受害者家屬的心裡,時隔不過兩年,就要將這起事件改編成電影實在是太倉促了。事實上,很多人仍飽受經濟壓力、身心創傷等問題所苦,還未完全走出傷痛,有些人也在呼籲政府提供更多資源,好盡速走出槍擊案的陰影。「這真的很傷人,」紐西蘭作家兼穆斯林社群的倡議人士麥爾 (Guled Mire) 說道:「對很多受害者、受害者家屬、甚至是整個穆斯林社群來說,他們的傷口仍未癒合。」「事實是,很多受害者依舊很掙扎,他們還在努力收拾殘局。這齣新電影的拍攝計畫充分利用了他們的弱點。」與此同時,很多人也對電影決定將紐西蘭總理阿爾登作為敘事核心的作法感到很不滿,反而主張這就宛如在推廣「白人救世主」的思維一樣。在槍擊案中失去父親的穆斯塔法 (Mohamed Mostafa) 表示,新電影選擇的敘事角度,正是他決心反對的關鍵之一。「這起事件中有 51 名遇難者,根本沒有救世主。如果有的話,根本不會有任何遇難者。」因此在上周新電影的拍攝計畫公布後不久,紐西蘭穆斯林就發起了一場連署活動,呼籲製作單位取消整項拍攝計畫,目前已經獲得了超過 6 萬人的支持。與此同時,這齣預計以穆斯林槍擊案為主題的電影究竟有沒有在製作團隊中納入穆斯林,好隨時聆聽他們的建議,也成了這起爭議中的另一個焦點。紐西蘭全國伊斯蘭青年協會 (New Zealand's National Islamic Youth Association) 的發言人阿迪巴汗 (Adibah Khan) 便指控:「這是則與穆斯林與穆斯林社群有關的故事,但事實是,他們絲毫沒有被人諮詢過。」從現有消息來看,這則指控是否屬實,目前看來似乎還有許多討論空間。《他們就是我們》的製片人賈馬爾 (Ayman Jamal)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製作團隊其實在一年前曾特地訪問過基督城的穆斯林們,受訪者中也包括兩座遇襲清真寺的伊瑪目福達 (Gamal Fouda) 和齊克魯拉 (Alabi Lateef Zikrullah)。面對紐西蘭穆斯林社群提出的種種質疑,《他們就是我們》的另一位電影製片人坎伯 (Philippa Campbell) 在綜觀各種意見後,也宣布要退出製作團隊,坦承現在就想將基督城槍擊案搬上大銀幕確實太早,而他也「不願參與在一項會為人們帶來痛苦的電影計畫」。周一 (14), 紐西蘭總理阿爾登也發表聲明,表示自己並非製作團隊中的一員,同時也在另一次的訪問中表達她對這起爭議的想法。「就我個人而言,(現在就計畫將基督城槍擊案的故事搬上大銀幕), 對紐西蘭來說仍然太早,很多人的創傷也還未癒合。」「基督城槍擊事件確實有很多故事值得講述,但我不認為我的故事會是其中之一。」在阿爾登的聲明、製片人坎伯的退出後,如今人們轉而呼籲預計飾演阿爾登的澳洲女演員蘿絲伯恩 (Rose Byrne) 一起退演,施壓製作組取消整個拍攝計畫。而這也是作家麥爾心中最大的願望。「我真心希望這項拍攝計畫可以直接取消,以後也永遠不會再次聽到它的名字。」麥爾說道:「當有一天我們準備說這個故事時,我們可能會這麼做,而它也將會是說我們的故事。」
終結納坦雅虎十二年總理路 以色列新政府大挑戰
周日 (13) 晚間,擔任以色列總理 12 年的納坦雅虎 (Benjamin Netanyahu) 確定下台,由八黨聯盟推舉的極端民族主義者貝內特 (Naftali Bennett) 上台擔任總理。然而,兩者所屬的政黨聯盟在議會信任投票案中僅僅差了一票,由 60 票對上 59 票,剩下 1 票棄權,這樣極小的差距也令分析師擔憂政壇不穩,外界也聚焦在政治光譜從左到右的八黨聯盟,在將共同的敵人納坦雅虎趕下台後,接下來該如何合作。對此,新任以色列總理貝內特在就職演說上警告道,以色列政壇上出現的種種投機取巧和鬧劇早已削弱國力,「我很自豪能和觀點非常不同的夥伴站在一塊」, 貝內特也誓言要修補國內社會的分裂,重建一個正常的社會。然而,結束 12 年總理生涯的納坦雅虎表示,新政府的上台將讓伊朗竊喜,因為這個新政府軟弱無力,新任總理貝內特很可能屈服於美國的壓力而在種種議題上妥協。「大眾不會忘記這場大型詐騙。」納坦雅虎表示,貝內特所屬的政黨「右傾黨」(Yamina) 實際上在議會中只佔了 6 席,他之所以能當上總理都得靠八黨聯盟之力,因此貝內特不折不扣「是一位站在大頭針尖端上的總理」。說到今年 49 歲的右翼政治家貝內特,外界普遍認為他是一位極端民族主義者,他也坦承自己有時「比納坦雅虎還要右翼」。他曾在納坦雅虎執政時擔任過內閣多項部長職,像是他曾任經濟、宗教服務、僑民服務、教育和國防部長。而當納坦雅虎在 2006-2008 年擔任在野黨領袖時,貝內特更曾出任他的幕僚長。因此,這次貝內特投入「敵營」, 被納坦雅虎和部分右翼支持者視為背叛。然而,在貝內特與納坦雅虎共事時,就已經可以看出貝內特在巴勒斯坦上的立場比納坦雅虎有過之而無不及,想要貫徹自身理念的他,最後只能選擇與納坦雅虎分道揚鑣。舉例來說,貝內特曾說要是以色列讓巴勒斯坦建國,這無異就是一種「自殺」。他也曾在另一個場合中提及:「要不是以色列有主權,要不就是巴勒斯坦有主權。」兩者只有一個能存活下來以國家稱之。2017 年,當時任以色列總理的納坦雅虎前往美國和時任總統的川普 (Donald Trump) 見面時,貝內特公開提醒納坦雅虎千萬不要提到所謂的「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畢竟貝內特一直以來都大力支持在巴勒斯坦領土建立猶太定居地,即使這樣的行為在國際法下被視為非法也一樣。不只如此,貝內特也支持以色列併吞大部分約旦河西岸的土地。而在邊界問題上,貝內特支持所謂的「凡越界必射殺」政策,也就是一旦看到巴勒斯坦人跨越加薩走廊進入以色列,以色列軍人可以一律射殺,就算跨越者是小孩也一樣,因為對貝內特來說,「他們不是小孩 —— 他們是恐怖份子」。根據《維基百科》, 兩國方案 (Two-state solution) 是以巴衝突中的政治解決方案之一,這個方案主張居住於巴勒斯坦土地的兩個民族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 各自建立兩個不同國家 (two states for two groups of people), 即希望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並存。自 1990 年代兩國方案成為美國政府推動以巴和談的國策。然而,在巴勒斯坦議題採取強硬態度的貝內特,在八黨聯盟的牽制下有可能依循納坦雅虎處理以巴衝突的老路 —— 強硬依舊,但避免將併吞約旦河西岸和入侵加薩搬上檯面。在組成以色列新政府的八黨聯盟中,政治光譜從左翼到右翼皆有,其中更創下史上同一次有阿拉伯小黨參與執政的紀錄,這也讓貝內特在執政時,不得不多方考慮各界觀點。《美聯社》評論道,就算八黨聯盟中只有一黨反彈,新政府也很容易陷入解體的風險,讓蟄伏等待的納坦雅虎有機可趁。《美聯社》表示,新政府將採取讓大多數以色列人接受的溫和執政路線,並且避免會引發爭議和意識型態分裂的種種議題,而新政府第一個面對到的大挑戰就是審查國家預算,再來是經濟改革以及基礎建設。根據新政府的安排,執政的頭兩年雖然是由右翼政治家貝內特擔任總理,不過兩年後他就會交棒給走中間路線的「未來黨」(Yesh Atid) 黨魁拉皮德 (Yair Lapid), 希望藉此讓不同政治意識型態的夥伴都能帶領政府。貝內特表示:「這個政府將會替全以色列民眾服務─宗教的、世俗的、極端正統的、阿拉伯的─無一例外。出於夥伴情誼和國家責任,我們會一起合作,我相信我們會成功。」而在八黨聯盟中,最一支獨秀的要屬「聯合阿拉伯名單」(The United Arab List) 政黨,該黨由阿拉伯裔以色列人所創建,是以色列頭一次有阿拉伯政黨參與執政,該黨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根據《美聯社》的報導,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佔以色列總人口的 20%, 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和巴勒斯坦人一樣信奉伊斯蘭教,並且支持巴勒斯坦建國而遭逢不少歧視。這次新政府攜手阿拉伯裔政黨,自然讓政治光譜的另一端 —— 以色列猶太正教社群不悅,他們是納坦雅虎的死忠支持者,而在八黨共組聯盟的消息傳出後,以色列猶太正教領導人曾嚴詞要求貝內特摘下他的「基帕」(Kippah) 頭飾,因為不夠虔誠的猶太教徒不配佩戴這種頭飾。與此同時,希望納坦雅虎重返總理大位者不在少數,被支持者譽為「以色列之王」(King of Israel) 的他誓言重出江湖。然而,政治分析師認為,納坦雅虎是八黨聯盟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八黨聯盟共同的敵人,他要是太過活躍反而會讓八黨聯盟更形緊密。除此之外,納坦雅虎的黨內同志也在排隊等著取而代之,他們深信要是「聯合黨」(Likud party) 沒有納坦雅虎,黨員將能組成一個更加強健、穩定的右翼政府。可惜的是,納坦雅虎強力箝制聯合黨的體制和基礎,就算是資深黨員,沒有足夠的把握也不敢公開挑戰他,尤其他誓言要以最快的速度重返總理大位。納坦雅虎說:「我們會站在在野黨的立場反對它們 (新政府), 我們會是一個強壯且團結的在野黨。此外,我們一有機會就會推翻這個政府,速度會比你們想得都還要快。」而在接獲以色列新政府上台的消息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表示,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立場仍不會改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外交部發出聲明道:「在以色列,有個新政府在沒有納坦雅虎下成立了,但要稱這個政府是一個『改變的政府』是不正確的。」除非新政府對巴勒斯坦建國的立場有所改變。「我們不覺得新政府比前任還要來得不壞。」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理阿什塔耶 (Mohammad Shtayyeh) 說。
被迫六小時動彈不得聽噪音 挪威小鬚鯨「聽力實驗」惹議
近日,挪威一項針對小鬚鯨的實驗計畫遭到多達 50 位科學家的聯合抵制。他們認為,將年幼鯨魚關在海上圍欄 3 至 4 天,並對牠們進行長達 6 小時的「聽力測驗」, 是非常「高壓且可怕的」, 可能會對鯨魚的健康和心理狀況產生巨大創傷。挪威當局表示,這項計畫的實驗目的是要了解多大程度的噪音汙染會被鯨魚聽見。其中,挪威國防研究機構 (FFI) 的首席科學家柯瓦德謝因 (Petter Kvadsheim) 便告訴 CNN:「我們基本上對於牠們的聽力一無所知,而對噪音監管機構來說,知道什麼樣的噪音會影響到牠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為了要捕捉到野生的年幼小鬚鯨,這項計畫選擇在挪威西北方羅弗敦群島 (Lofoten Islands) 的「韋斯特沃格於島」(Vestvågøy island) 海外進行實驗,因為這裡是小鬚鯨遷徙時必經之處,牠們會在每年的夏季通過此處,北上到巴倫支海 (Barents Sea) 覓食。至於捕捉過程,科學家們則預計要以巨大的網子驅使 12 隻小鬚鯨進入一個圍欄內。根據當地的空拍照顯示,寬達 1 英里 (約 1.6 公里) 的網子已經在海上就位,隨時可以執行捕捉小鬚鯨的步驟。批准此項計劃的挪威食品安全局 (Norwegi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表示,它們將在捕捉過程後替小鬚鯨進行血液檢查,並在牠們的表皮下方安裝電極,以了解牠們的大腦對不同頻率的海洋噪音會做出如何的反應。「如果需要的話,鯨魚們將被注射鎮靜劑。」挪威食品安全局的聲明如此表示,但認為小鬚鯨應該能夠「完全靜止地躺好」直到被釋放。A group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sts has called on Norway to halt plans for acoustic experiments on minke whales. https://t.co/s17iw7pShE 從當地空拍照可以看到,捕捉野生小鬚鯨的網子已經就位,隨時可以開始進行實驗。聲明內還指出,這項計畫並不會讓小鬚鯨暴露在巨大噪音環境內,而只是要找出牠們所能聽見的最低音量。首席科學家柯瓦德謝因向 CNN 補充道,實驗團隊將不會測試鯨魚的噪音耐受極限,又或者是牠們在行為上將如何對聲音進行反應。然而挪威食品安全局卻也承認,在受試的 6 小時過程中,小鬚鯨可能會感受到痛苦,因為牠們會被夾在兩個木筏之間動彈不得。它們將這個實驗的激烈程度評價為「中等」(moderate), 並補充所謂的「中等」是指:「動物有可能會經歷短期的中等疼痛、受苦或焦慮,或持續性的輕微疼痛、受苦或焦慮。」除此之外,它們也同意這類「中等激烈程度」的實驗,的確可能會對動物的健康和基本狀態造成中等程度的損害。而在受試完成後,科學家們會在這 12 隻小鬚鯨的背鰭上先行安裝衛星標識器,然後才將牠們放回野外,如此一來,牠們在實驗後的行為模式就可以被定期監測。這項實驗本來預計要在今年的 5 月 15 日至 6 月 22 日之間舉行,並於明年再進行一次。但目前因為當地天候不佳的關係,實驗已被暫時延後,詳細的再執行時間尚未對外公布。但總結來說,挪威食品安全局認為,即使這項計畫可能會對受試的小鬚鯨帶來某種程度上的傷害,但這個實驗將幫助人類更了解噪音汙染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有助未來維護海洋生物的權益,因此還是應該要繼續進行。然而,有 50 名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並不認同這個計畫,也不同意挪威當局的說法。他們集體向挪威首相瑟爾貝克 (Erna Solberg) 投書,對所謂的「中等程度的痛苦與不適」表達異議,並聲明他們「完全無法接受」這種實驗。「我們相信這樣的評估過於輕描淡寫。」他們在投書中如此表示:「這個過程可能會為鯨魚帶來巨大的壓力並導致恐慌,而這對鯨魚和人類來說都將造成危險。」其中,美國動物福利協會 (Animal Welfare Institute) 海洋計劃的負責人米爾沃德 (Susan Millward) 就透露,如果小鬚鯨在受試過程中反應非常大的話,極有可能會對研究人員造成非常大的危險。「因為鯨魚的反應是不可預期的,我們相信那些研究人員,尤其是在水下的研究人員,可能會面臨遭受重傷的風險。」米爾沃德說。反對的科學家們還指出,替野生小鬚鯨施打鎮靜劑,或許會帶來未知的負面效果。「關於鎮靜或迷昏野生鯨魚和海豚,我們的所知向來甚少,因此人們通常不會這麼做。而且現有的數據也指出,在野外對鬚鯨施打鎮靜劑,可能會帶來生命危險。」同樣參與本次投書的英國鯨魚與海豚保護協會 (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 於另一份聲明中如此表示。除此之外,科學家們甚至還提出警告,認為這項實驗或許會讓小鬚鯨罹患「捕捉性疾病」(capture myopathy), 這是一種野生動物在被捕或被拘束時,因壓力及勞累導致受傷或甚至死亡的狀況。因此,他們呼籲挪威當局立刻取消計畫,並直指這個實驗或許會「為受試的鯨魚帶來巨大創傷,但最後卻沒有產生任何有用的科學貢獻」。但另一方面,其實主導這個計畫的並不是挪威政府,而是美國國家海洋哺乳類基金會 (National Marine Mammal Foundation) 的科學家。而且根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美國海軍、美國海洋能源管理局 (Bureau of Ocean Energy Management) 以及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都是這項實驗的贊助者。外界認為,這反應了軍隊、石油及天然氣工業想要更加了解聲納、武器和鑽探工程會對海洋生物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然而英國鯨魚與海豚保護協會的政策經理多爾曼 (Sarah Dolman) 認為,當製造噪音的人也參與在這個計畫中的時候,只說明了一件事。「他們也知道噪音汙染是個問題。」多爾曼說:「(但) 他們是否有如我們所願般把問題程度降到最低?肯定是沒有的。」而除了 50 位科學家的聯合反對聲明外,目前還有另一份同樣要求停止小鬚鯨聽力實驗的請願書,至今已經有超過 6 萬 8,000 人簽署。
【地球 24小時】06/13 全場焦點就是我
在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布魯克林驕傲遊行上,樂團成員們換上彩色團服,在遊行人群當中帶來精彩演出。 相關閱讀:《脫北者與男同志:在花甲之年覓得另一半的他》作為脫北者以及男同志,張英進在逃離北韓 23 年後終於覓得良緣。今年,他選擇接受媒體採訪,分享他做為一個生活在極權國家下的男同志的所見所聞。在英國首都倫敦的倫敦鐵橋 (Tower Bridge) 上,倫敦市長沙迪克汗 (Sadiq Khan) 拿起刷子,作勢準備把自己的臉刷乾淨。最近適逢 2020 年歐洲國家盃 (UEFA Euro 2020) 賽事,倫敦市政府與法國藝術家 JR 合作,讓他在倫敦塔橋上製作了一幅尺寸巨大的倫敦人群像,市長沙迪克汗的照片也在其中。 相關閱讀:《「當倫敦鐵橋倒下」 英國女王過世時會發生什麼事?》對一般人來說,「倫敦鐵橋」意指倫敦的一個知名景點,但是對英國王室的工作人員來說,「倫敦鐵橋」就宛如女王的代名詞一樣。一旦宮內傳出「倫敦鐵橋垮了」的消息,那可代表事情不妙了。在德國首都柏林的反叛酒吧 (Revolte Bar) 內,小兒科醫生盧德 (Dr. Steffen Lueder) 正聚精會神地做準備,好為等下上門的人施打 COVID-19 疫苗。 相關閱讀:《打過疫苗更有吸引力?美國攜手交友 App 接種疫苗配對更輕鬆》住在美國的你,在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無法出門四處晃晃後,感到孤單、寂寞,計畫要在新年度上交友軟體替自己找個伴侶嗎?或許你該考慮接種疫苗,因為它將能讓你在配對的過程中更具優勢。在曼哈頓的美國約翰傑刑事司法學院 (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 附近,一名女子經過一面貼滿紐約市長初選候選人文宣的鐵柵。 相關閱讀:《大選讓人心累 美國街區出現「貓狗市長選舉」》去年 11 月,美國加州奧克蘭市 (Oakland) 出現了一場激烈的市長選舉。這場選舉一共有四個競爭者:瓦力 (Wally)、貝蒂 (Betty)、米米 (Mimi) 以及梅西 (Macy), 每位都鄰里皆知、也很親民。不過事情大概不是你想的那樣。畢竟這四位都不是人類。沒錯,這是一場發生在奧克蘭 55 街 (55th Street) 的「貓狗市長大選」。在英國溫莎堡 (Windsor Castle), 英國王室特別派遣女王衛隊 (Royal Guard) 的成員擺出大陣仗,準備歡迎特地前來與女王會面的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夫婦。 相關閱讀:《Netflix 影集《王冠》中的「巴摩拉城堡測試」是真的嗎?》在 Netflix 描寫英國王室的影集《王冠》中,提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會邀請達官顯貴和親友前往位於蘇格蘭的巴摩拉城堡 (Balmoral Castle) 度假,並藉此觀察受邀賓客是否和自己同一掛、是否能參透王室交際往來的潛規則,這樣的邀請也被外人稱作「巴摩拉城堡測試」(The Balmoral Test)。不過,現實世界中真的有「巴摩拉城堡測試」嗎?在德國首都柏林的「柏林影展夏季特別篇」(Berlinale Summer Special) 頒獎典禮開始前,德國電影導演兼今年柏林影展的評審史貝克 (Wieland Speck) 臨場掏出手機,替美國作家兼編劇奎因 (Madeline Quinn) 拍了張照。 相關閱讀:《一個人和一座島 瑞典大疫年限定企劃:孤獨電影院》在 COVID-19 疫情的搗亂之下,許多影展的策展單位紛紛絞盡腦汁推出新企劃,讓影迷們毋須冒著染疫的風險,就能享受看電影的快樂。瑞典哥特堡電影節 (Göteborg Film Festival) 的主辦單位靈機一動,推出了「孤獨電影院 (The Isolated Cinema)」—— 打算將一位影迷送上一座孤島,讓他看整整一周的電影。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市 (Tel Aviv) 的拉賓廣場 (Rabin Square), 一名小女孩坐在父親肩上搖著以色列國旗,與周遭的人們一同慶祝國會投票支持新聯合政府的成立。周日 (13), 以色列國會以 60 票支持,59 票反對,1 票棄權的比數,通過了由 8 個政黨共組的聯合政府。未來,以色列總理的大位將由聯合政府中的兩大要角拉皮德 (Yair Lapid)、貝內特 (Naftali Bennett) 對分,頭兩年將由貝內特出任。這次的投票結果,也意味著已經一連擔任以色列總理 12 年的納坦雅虎 (Benjamin Netanyahu) 將確定下台,轉而成為國會最大在野黨的頭號領袖。然而,對於這個新組成的政府,許多專家普遍認為它將因政治光譜跨度太大,而在諸如巴勒斯坦、宗教等重要議題上寸步難行,納坦雅虎本人也誓言他將全力爭取重返總理大位的機會。 相關閱讀:《協助建立巴勒斯坦國?美國總統川普公布中東和平計畫》在納坦雅虎執政期間,他與美國前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一同規劃出的中東和平計畫是最為人所知的政績之一。對兩國來說,他們提供的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對巴勒斯坦來說,他們什麼都沾不上邊。在英國西南部康瓦爾郡的濱海城鎮聖艾夫斯 (St Ives), 趁著 G7 峰會開會期間,環保團體滅絕反叛 (Extinction Rebellion) 的成員戴上老鼠頭套,跑到一顆地球造型的藝術品前點燃煙霧示威。 相關閱讀:《被稱為環保瘋子、受全球青年支持 到底誰是「滅絕反叛」環保示威組織?》對比其他環保團體的示威、遊說活動,創始於倫敦的環保組織「滅絕反叛」選擇以具有視覺衝擊力、極受爭議、大膽吸睛、具有公民不服從精神的人體行為藝術來表達主要訴求。激烈卻和平的抗爭手段讓他們成功獲取極高的曝光率和新聞版面,但也引來不少批評的聲浪。在土耳其伊斯坦堡附近的馬摩拉海 (Sea of Marmara) 海面上,最近出現了一大片被暱稱為「海鼻涕」的海洋黏液,對該區漁業、海洋生態的威脅與日俱增。據科學家表示,這種看起來噁心的黏液其實不是新現象,本身也無毒,它是基於海水的氮和磷等營養鹽濃度過高,才導致本該為海洋供氧的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過度繁殖,並在生存的壓力下分泌出能覆蓋整個海面的黏稠物質,最終反而造成水底下的氧氣含量下降。 相關閱讀:《魚群和珊瑚無法呼吸!淺褐色「海鼻涕」蔓延土耳其內海》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 (Addis Ababa), 身著美麗傳統服飾的舞者們在剛重建好的梅斯克爾廣場 (Meskel Square) 啟用典禮開始前,拿出手機替自己拍了張照。 相關閱讀:《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要開戰?談衣索比亞提格雷危機》一年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衣索比亞總理阿比 (Abiy Ahmed) 曾說:「戰爭造就了痛苦、無情和野蠻的人。」一年後,阿比總理對提格雷州發動戰爭,迫使超過 4 萬 5,000 人逃往蘇丹成為難民,這一場衣索比亞政府軍對上「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TPLF) 的戰爭,也被稱為「提格雷危機」。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6/12 海邊七「巨頭」
在英國首都康瓦爾郡的斯旺普爾海灘 (Swanpool Beach), 樂施會 (Oxfam) 的成員穿上 7 國領導人的戲服,參加一場舉辦於海灘上的環保示威。 相關閱讀:《看圖說故事:從這張照片看充滿分歧的 G7 高峰會》 2018 年的 G7 峰會各國領導人的意見究竟有多分歧?德國官方攝影師丹佐 (Jesco Denzel) 的一張照片道盡了一切...... 在土耳其大城伊斯坦堡的海邊,大量被暱稱為「海鼻涕」的海洋黏液覆蓋了馬摩拉海 (Sea of Marmara), 並進一步對周遭的海洋生態、漁業產生威脅。據科學家表示,這種看起來噁心的黏液其實不是新現象,本身也無毒,它是基於海水的氮和磷等營養鹽濃度過高,才導致本該為海洋供氧的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過度繁殖,並在生存的壓力下分泌出能覆蓋整個海面的黏稠物質,最終反而造成水底下的氧氣含量下降。 相關閱讀:《魚群和珊瑚無法呼吸!淺褐色「海鼻涕」蔓延土耳其內海》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 (Algiers) 的一間投票所裡,一名選民盯著眼前一整桌的國會大選選票。周六 (12), 阿爾及利亞舉辦了國會大選,但沒想到,這場國會大選的投票率卻因遭長期組織反政府示威的「人民運動」(Hirak) 的呼籲,而寫下僅 30.2% 的數字,創下過去 20 年間的新低。自從 2019 年阿爾及利亞的強人總統包特夫里卡 (Abdelaziz Bouteflika) 下台後,該國政壇便陷入一波亂流中。部分政黨相信,周六的這場選戰是讓政治局勢重新穩定下來的關鍵,但在許多阿爾及利亞人的眼裡,該國實權依舊掌握在軍方手上。與此同時,人民運動也以 7 名組織領袖遭逮捕為由,呼籲選民抵制大選,造就了這次創 20 年新低的投票率。 相關閱讀:《看不到的領導人 阿爾及利亞中風總統宣布退選 (03/12 更新)》2019 年,已經連任四屆、身體欠佳的阿爾及利亞總統包特夫里卡宣布要再次參與總統大選。在他公布決定當下,許多阿爾及利亞人立刻表達了他們的不滿,而這份不滿也迅速爆發成一場大規模的示威行動,最終導致了他的退選。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倫敦市 (London), 一名女子經過一處悼念遭仇恨攻擊而家破人亡的穆斯林家庭臨時哀悼區,地上擺滿了過去幾天人們送來的花束、卡片。7 號這天,今年 20 歲的嫌犯維爾特曼 (Nathaniel Veltman) 開著一輛黑色小貨車故意撞上正在過街的穆斯林家庭,造成四人死亡、一人重傷。事後警方的調查顯示,這次車禍不是一場意外,而是一起早有預謀的仇恨犯罪。 相關閱讀:《加拿大再傳仇恨犯罪 卡車駕駛惡意衝撞穆斯林家庭釀 4 死》在奈及利亞首都拉哥斯 (Lagos) 的加尼法維因米公園 (Gani Fawehinmi Park), 示威者們在「6 月 12 日民主日」(June 12 Democracy Day) 上街發動遊行示威。上周六 (12), 示威者們發起「6 月 12 日民主日」示威活動,一方面是慶祝奈及利亞在 20 年前的這天回歸由人民當家,另一方面也是抗議奈及利亞總統布哈里 (Muhammadu Buhari) 日前下令禁止使用 Twitter 的命令。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驕傲遊行上,前來參與遊行的伊貢 (Tolu Igun) 興奮地在人群中揮舞著彩虹旗。 相關閱讀:《羅馬教廷:教會不會也不能祝福同性婚姻》「教會有權力為同性情侶的結合提供祝福嗎?」今年 3 月 15 日,羅馬教廷給出了答案:教會沒有權力這麼做。在英國西南端的康瓦爾郡 (Cornwall) 的吉林瓦斯海灘 (Gyllyngvase beach), 示威者們在 G7 峰會期間帶著象徵衣索比亞提格雷人 (Tigray) 的旗幟,呼籲各國重視「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TPLF) 與衣索比亞政府間的衝突,並關注這場戰事所造成的飢荒。 相關閱讀:《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要開戰?談衣索比亞提格雷危機》2019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衣索比亞總理阿比 (Abiy Ahmed) 曾說:「戰爭造就了痛苦、無情和野蠻的人。」一年後,阿比總理對提格雷州發動戰爭,迫使超過 4 萬 5,000 人逃往蘇丹成為難民,這一場衣索比亞政府軍對上「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的戰爭,也被稱為「提格雷危機」。在日本神戶市的御崎公園球技場 (Noevir Stadium Kobe) 外,兩位路人經過西班牙足球員伊涅斯塔 (Andres Iniesta) 和隊友們的展板,上頭寫著「感謝您前來接種,下次我們球場上見」。為了加速 COVID-19 疫苗的施打進度,目前這座球場已經被改建為大型疫苗接種站。 相關閱讀:《東京奧運該不該辦?街訪在地人透心聲》距離東京奧運預定開幕的時間,已經只剩下一個多月了,而在停辦與續辦的聲浪下,究竟住在當地的東京居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象徵榮光、卻也可能帶來疫情危機的賽事呢?在秘魯首都利馬 (Lima), 秘魯總統候選人卡斯蒂略 (Pedro Castillo) 的支持者高舉「別讓藤森 (Fujimori) 家族再次上台!」(#Fujimori never again) 的標語。這場選戰當中的一名候選人藤森惠子,是秘魯前獨裁者阿爾韋托・藤森 (Alberto Fujimori) 之女。阿爾韋托於 1990 至 2000 年擔任秘魯總統,在 2009 年因為侵害人權和貪腐,被判處了 25 年徒刑,至今仍在坐牢。有些評論家認為,如果由藤森惠子掌權、讓藤森家族重回秘魯的政治頂端,那麼她或許將重建貪腐與專制的時代。 相關閱讀:《秘魯薩滿焚香吹海螺 預測下一任總統會是......?》今年 6 月 6 日,秘魯選出了它們的下一任領導者。可是早在開票前,利馬的某個山丘上有一群人則透過自然的力量,預言了大選的結果...... 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廣場,示威者們在香港抗爭滿兩周年後一起走上街頭,聲援遠在彼端的香港人。 相關閱讀:《香港選制改革在眼前 中國全國人大揭示新藍圖》今年 3 月 11 日這天,中國全國人大公布了日後香港選舉改革方案的大方向,對親中一方的選民而言,這是「愛國者治港」精神的重大勝利,但是對民主派,尤其是有意參選的人來說,未來的香港選制對他們已經越來越不利......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6/16 歡慶解封來「嘴砲」
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一場慶祝封鎖令解除的派對上,現年 35 歲的志願者肖 (Jeffrey Shiau) 將嘴裡的液體,準確射入 27 歲的表演者考夫曼 (Sam Kaufman) 的口中。 相關閱讀:《打完疫苗就不用戴口罩?美國 CDC 最新建議引起爭議》告訴打完兩劑 COVID-19 疫苗的人不用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最新的公衛建議引起了正反雙方的辯論。在中國甘肅省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太空人湯洪波 (左)、聶海勝 (中)、劉伯明 (右) 身著太空裝,準備搭上神舟 12 號太空船,前往中國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艙。 相關閱讀:《中國火箭殘骸墜入印度洋 NASA 批不負責任》最近,中國的另一場太空任務差點釀成了巨大的災禍。一截火箭的殘骸在返回地球途中失控偏離預定軌道,令人難以預期其墜毀地點,讓世界各國紛紛捏了一把冷汗。在瑞士大城日內瓦的拉格蘭奇別墅 (Villa La Grange), 美國總統拜登 (Joe Biden) 和俄國總統普亭 (Vladimir Putin) 在美俄領導人會議中促膝長談。會談進行至今,美俄雙方已經在控制核武、重新互派外交官等議題上取得共識,不過在網路攻擊事件、烏克蘭問題、釋放俄國反政府人士納瓦爾尼 (Alexei Navalny) 等更敏感的議題上,雙方仍有分歧。 相關閱讀:《讓我們在餐桌上統一 「食物外交」的力量》在全球各大領導人會談的現場,食物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治國之道。在西班牙首都巴塞隆納 (Barcelona), 有民眾響應加泰隆尼亞國民會議 (Assemblea Nacional Catalana) 的號召,在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六世 (Felipe VI) 到訪時放火將有他肖像的旗幟燒掉。 相關閱讀:《維護王室顏面 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六世放棄繼承父親財產》在西班牙,王室並未如在英國一般,得以享受許多民眾的擁戴,一部分問題就出在老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Juan Carlos) 涉嫌收受回扣的風波上。因此在去年,現任國王菲利普六世便宣布將放棄繼承父親的財產、剝奪父親的津貼,希望能藉此重振西班牙王室的聲譽。在薩爾瓦多塔馬尼克 (Tamanique) 埃爾通科海灘 (El Tunco Beach), 一台比特幣提款機在屋裡默默發著光,等著人們前來使用。最近,薩爾瓦多國會正式通過了總統布格磊 (Nayib Bukele) 的提案,不僅讓「比特幣」正式成了該國的法定貨幣之一,也讓薩爾瓦多成為全球第一個採用虛擬貨幣的國家。 相關閱讀:《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 薩爾瓦多總統想創全球先例》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 (Santiago), 人們靜靜坐在智利的一座行動疫苗接種站外,排隊準備接種科興疫苗 (Sinovac's CoronaVac vaccine)。 相關閱讀:《被針戳而不是被獠牙咬 羅馬尼亞讓旅客在「吸血鬼德古拉的城堡」打疫苗》倘若有遊客在今年 5 月拜訪羅馬尼亞「吸血鬼德古拉的城堡」, 他們的身上可能會出現一個洞,但不用擔心,那不是吸血鬼的咬痕,沒有失血過多的危機...... 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一位原住民示威者在抗議過程中,作勢朝著國會警察所在的方向大吼。最近,數百名巴西原住民來到巴西國會外,就國會的一項土地法案展開抗議。一旦這項法案通過,過往巴西原住民們受法律保障的傳統領地面積將大幅限縮,商業農場、採礦公司也能大舉挺進,進一步開發亞馬遜雨林內的天然資源。 相關閱讀:《世上最孤獨的男人 直擊巴西原民部落最後血脈》在 2018 年,一名攝影師的鏡頭捕捉到了一名住在亞馬遜雨林內原住民的身影。他的族人全在和開發者的血腥戰爭中過世,他已經一個人獨自生活超過 20 年,與世隔絕的他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男人」。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 (Dublin) 的愛爾蘭航空機師協會 (Irish Air Line Pilots Association) 前,愛爾蘭的機師舉起他們的 COVID-19 篩檢證明,向愛爾蘭政府抗議現有的國際旅行管制太嚴格。 相關閱讀:《沒人搭照樣要飛 COVID-19 在歐洲造就「鬼航班」》在 COVID-19 疫情延燒下,國際航班的數量自然大受影響。可是在這波疫情底下,卻出現許多「鬼航班」。這些班機明明沒有乘客,但時間一到,依舊準時起飛...... 在伊朗首都德黑蘭,伊朗總統大選候選人賴西 (Ebrahim Raisi) 的支持者帶著一張他的照片,參加他在德黑蘭舉辦的造勢大會。隨著周五 (18) 投票日的到來,伊朗的總統大選也進入白熱化的階段。目前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仍是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 (Ayatollah Ali Khamenei) 一手培植出的賴西 (Ebrahim Raisi)。倘若他最終勝選,他要如何帶領伊朗走出經濟泥淖,在核子議題上又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將會是各方觀察的重點之一。在梵蒂岡,教宗在抵達現場聖達瑪索庭院 (San Damaso courtyard), 準備進行例行性的公開接見 (general audience) 時,受到了現場民眾的熱烈歡迎。 相關閱讀:《戒指不給親 教宗:因為衛生問題》對天主教徒來說,能見教宗一面已經是一生難得的機會,因此見面當下,親吻他戴在右手上的戒指更是相當重要的儀式之一。然而,在 2019 年時,教宗方濟各一世 (Pope Francis) 卻拒絕了讓信徒這麼做,也在天主教會間引發了極大的爭議。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環保與浪費拉鋸, 美國最大二手店面臨難題
在影集「破產姊妹花」(2 Broke Girls) 中,接地氣的餐館服務生 Max 帶著落魄千金 Caroline 去她的私房愛店買新鞋。“The Goodwill? You led me to believe we were real shopping!”(The Goodwill? 妳讓我以為我們是真的要去血拼!) Caroline 一進門便絕望的大喊。沒錯,這裡就是低預算消費者的挖寶天堂 —— 遍布全美國的連鎖舊貨店 Goodwill。印象中在台灣偶爾會見到獨立慈善團體經營的二手商店,但貨品往往參差不齊,在架上也是隨便一擺,筆者和家人通常都是去捐舊物的時候會順便逛一圈;路上也偶有舊衣回收箱,卻不知道裡頭的衣物最終是如何流向需要的人。在美國,非營利的二手商店卻幾乎是每個社區、城鎮的標準配備,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 Goodwill, 其規模大到可以按類別分區,所有的衣服鞋子還能分尺寸擺設、商場內更設有簡單的試衣間,碰到重大節慶時,甚至還會出現萬聖節、聖誕裝飾的特區。在這裡妳可能用 15 美元就買得到一件設計師品牌的高中舞會禮服、99 美分的海明威親筆簽名書、以及 3 美元的全新運動鞋。對預算極有限的人來說,他們能在 Goodwill 買齊一大部分的生活用品;對一般人而言,Goodwill 也不失為尋找一次性衣物和廉價寶藏的好地方。Goodwill 的發展始於 1902 年,一位波士頓的牧師 Edgar J. Helms 和他的教友開始在較富裕的街區挨家挨戶的敲門詢問:「有沒有不需要但還可以使用的衣服和舊物?」蒐集完成後,Helms 會訓練失業或貧窮人士來修補這些二手物品,再分發給有需要的人。如今,Goodwill 在美國已有 157 個分機構、約 3,300 間店面,版圖甚至擴張至中南美洲、南韓和芬蘭,而舊物的再利用也轉變成銷售形式,現在甚至有線上購物網站。銷售舊物的收入加上政府補助、民間捐款等,Goodwill 每年就有數十億美元所得,大部分都用來支付員工薪水、訓練,以及房租等其他行政支出,盈餘甚至能再捐給其他慈善機構。Goodwill 成立的宗旨在於為競爭力較弱的勞工 —— 例如退伍軍人和身心障礙者,提供職業訓練和自力更生的機會,除了雇用其為 Goodwill 的員工外,也藉著履歷修改、技能進修等服務,幫助他們找到社會上其他適合的工作。Goodwill 每年回收數十億磅的可用物資,在上架後的一個月內沒有賣掉的話,會再輾轉送到”Goodwill Outlet” 以更低價出售。是的,Goodwill 也有自己的暢貨中心!最後沒人認愛的物品才會被送到其他國家或者垃圾場處理。除了 Goodwill 外,美國當地還有 Habitat for Humanity、Salvation Army 等較知名的非營利二手商店,有時商品特色會稍有不同。舉例來說,Habitat for Humanity 以居住正義為出發點,幫助弱勢族群修理和建造一個能安居的家,因此他們的商店主要販售各式家具和家飾用品等,在這裡找到的家具也會比 Goodwill 來的精良、齊全許多,但當然消費者需付出的價格相對來說也較高。正因為有了 Goodwill 這樣的二手商店,人們淘汰的舊物多了垃圾箱之外的好去處,對有需要的人來說甚至是不可多得的寶物,二手商店在垃圾減量、資源回收方面確實功不可沒,但某種程度上似乎也變相縱容人們的浪費之嫌,尤其碰到暑期搬家潮時,那一箱一箱堆在 Goodwill 倉庫外面、多到員工來不及收的舊物著實讓人痛心,也有許多民眾逕自把 Goodwill 當回收廠,無論物件是否是 Goodwill 接受的種類,都會直接丟給他們了事,當然這些堆積如山的廢棄物最後都是要靠 Goodwill 的員工一件一件檢視、過濾,不負責任的傾倒徒然增添了他們的工作量,在疫情肆虐時期更讓這些員工暴露於極大風險區。然而,假使沒有 Goodwill, 人們會不會還是一樣浪費?畢竟全球化加工製造的用品太便宜也太不經用了。Goodwill 提供人們一個回收舊物兼減輕罪惡感的機會,就像食物鏈一樣將廢棄物層層往下過濾,但最終那些無法再利用的東西還是被傾倒到世界的其他角落,造成地球的負擔。為了減少資源的浪費和人力的空耗,也許我們都應該從最根本的做起 —— 愛物惜物、不濫買,或是購買真正結實耐用的物品,最終再將保養得宜的物件傳到下一位有緣人手中!
【地球 24小時】06/11 祖孫三代切蛋糕
在舉辦第 47 屆七大工業國組織會議 (G7 Summit) 的康沃爾郡 (Cornwall),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右)、康瓦爾公爵夫人卡蜜拉 (Camilla, Duchess of Cornwall, 中) 和劍橋公爵夫人凱特 (Catherine, the Duchess of Cambridge) 一起出席場邊活動,女王還借用了一旁康沃爾上校的佩刀來切蛋糕。 相關閱讀:《英國女王最理想的伴侶:陪伴女王 70 載 菲利普親王 99 歲高齡辭世》今年四月,在長伴英國女王 70 多年後,英國白金漢宮宣布菲利普親王 (Prince Philip) 已經於溫莎堡 (Windsor Castle) 中辭世。他的離去不僅帶給王室巨大衝擊,女王更是形容自己的生活因為少了他,而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空白」。在首都德黑蘭,準備參與 6 月 18 日舉辦的總統大選的候選人無不卯足全力,盡力為自己拉票。支持「戰鬥教士聯盟」(Combatant Scholar Association) 政黨推派的候選人賴西 (Ebrahim Raisi) 的民眾,手拿他的海報為他造勢。目前,今年 60 歲的賴西當選的呼聲很高,他除了隸屬執政黨,在參選前也是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 (Ali Khamenei) 欽點的司法總監,然而,他是否有能力帶領伊朗走出遭美國經濟制裁和高失業率的泥淖,仍有待觀察。 相關閱讀:《專做美國國旗 伊朗國旗工廠生意好到爆》在美國和伊朗衝突日益白熱化的現在,伊朗一家國旗工廠的生意蒸蒸日上,因為他們專門出產美國國旗...... 在首都利馬的全國選舉裁判辦公室外,支持左翼「自由秘魯黨」(Peru Libre) 總統候選人卡斯蒂略 (Pedro Castillo) 的民眾點燃煙霧慶祝,並且要求大眾盡快承認這個事實。根據開票結果,卡斯蒂略的得票率為 50.2%, 稍稍贏過右翼「人民力量黨」(Fuerza Popular) 總統候選人藤森惠子 (Keiko Fujimori) 的 49.8%, 然而藤森惠子的支持者大批選舉不公、對手有作票嫌疑,也讓這場選舉的結局尚未落幕。 相關閱讀:《秘魯薩滿焚香吹海螺 預測下一任總統會是......?》在魁北克省第一大城蒙特婁 (Montreal), 人們上街參加哀悼受害穆斯林家庭的活動。其中,一名女性手上舉著寫有「種族歧視 = 忽視」字樣的牌子。6 號晚間,今年 20 歲的嫌犯維爾特曼 (Nathaniel Veltman) 開著一輛黑色小貨車故意撞上正在過街的穆斯林家庭,造成四人死亡、一人重傷,警方表示這是一起故意針對穆斯林的仇恨犯罪。除此之外,警方還強調,目前它們正在衡量能否以「恐怖主義」起訴肇事者。 相關閱讀:《加拿大再傳仇恨犯罪 卡車駕駛惡意衝撞穆斯林家庭釀 4 死》11 號這天,被譽為新聞界奧斯卡金像獎的普立茲獎 (Pulitzer Prizes) 宣布,它們今年會頒發特別獎給一位普通民眾,也就是照片中右邊數來第三位的黑人少女法拉茲爾 (Darnella Frazier), 當時她正拿著手機全程紀錄黑人男子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遭警察壓頸最後窒息的過程。普立茲獎表示,它們之所以頒發這個特別獎給法拉茲爾,是為了強調「公民記者在尋求真相和正義時,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相關閱讀:《「我不能呼吸了」黑人遭白人警察膝蓋壓頸致死 引爆全美輿論沸騰》在加那利群島的特內里費島 (Tenerife Island) 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協尋並祈禱失蹤女孩盡快回家的海報。從今年 4 月 27 日開始,警方協尋失蹤女孩的行動沒有停過,她們分別是今年六歲的奧莉薇雅 (Olivia Gimeno Zimmermann) 和她一歲的妹妹安娜 (Anna Gimeno Zimmermann), 姐妹倆遭父親吉梅諾 (Tomás Gimeno) 綁架後便音訊全無,讓親友焦心不已。在香港,每年適逢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夕,當地都會舉辦守夜等相關悼念活動,然而當局動作頻頻,這點也讓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簡稱支聯會) 副主席鄒幸彤 (中) 決定站出來發聲,告訴世界「紀念六四無罪」。 相關閱讀:《在中國,被遺忘、也不被允許想起的六四天安門事件》1989 年 6 月 4 日。在中國,這是個老一輩不被允許記得,新世代也不被允許知道;其他國家卻了然於心的日子。在柬埔寨北部的柏威夏省 (Preah Vihear province), 一隻掃雷鼠正在工作。近日,資深掃地雷老鼠「馬加瓦」(Magawa) 宣布退休。牠在 5 年的職涯生活中,曾經「聞」出了上百件的爆裂物,讓超過 22 萬平方公尺的土地,能夠重新回歸安全。 相關閱讀:《用五年聞出上百件爆裂物 獲頒金牌的「掃雷鼠英雄」要退休了》在位於巴黎的佳士得拍賣行 (Christie’s auction house), 一名女子正在看著準備被拍賣的《蒙娜麗莎》(Mona Lisa), 這幅《蒙娜麗莎》是古董商赫金 (Raymond Hekking) 的收藏,他聲稱這幅畫是《蒙娜麗莎》的真跡,而掛在羅浮宮的那幅《蒙娜麗莎》是贗品。 相關閱讀:《兩百二十八年來第一人 法國羅浮宮首位女性館長出爐》自從法國巴黎羅浮宮於 1793 年成立以來,從來沒有女性擔任過館長,然而在今年五月,現任奧賽美術館和橘園美術館的館長戴卡赫 (Laurence des Cars) 打破了這項紀錄,成為羅浮宮成立 228 年以來,第一位女性館長。在紐約舉辦的第八屆大師敏捷錦標賽 (Masters Agility Championship) 上,澳洲牧羊犬德克 (Decker) 正在一展長才。 相關閱讀:《35 年後再看車諾比核災:從人間煉獄到狗狗天地?》35 年前,蘇聯的士兵將槍口對準住在車諾比核電廠附近居民所飼養的寵物,打算一勞永逸地解決動物亂跑、反而讓輻射汙染逐漸擴大的問題;35 年後,當年那些逃過一劫的動物們、以及牠們的後代,一齊將這塊被人類拋棄的土地,轉化為一個生生不息的「動物天地」......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NFT熱潮吹進奧運!橫跨百年的奧運徽章都能線上買,體育界還有誰要參一咖?
在體育圈掀起風潮的 NFT 技術,現在也吹進了世界上最盛大的體育殿堂「奧運」當中。國際奧委會宣佈與遊戲公司 nWay 合作,將在東京奧運前夕推出 NFT 奧運徽章,給予收藏家們一個圓夢的機會。根據官方的聲明稿,第一套 NFT 版本的奧運徽章將在 nWay 網站上販售,購買到的收藏家們可以再彼此交易,就如同真正的奧運徽章一般,同樣稀有、可溯源,是貨真價實的收藏品。不過,這次披露的並非全新推出的東京奧運專屬徽章,而是將過往年份的奧運徽章以 NFT 的形式再次販售,時間橫跨 1896 年雅典奧運到 2014 年索契冬奧。國際奧委會電視及行銷服務總監提摩。路姆 (Timo Lumme) 表示,「粉絲們現在可以用全新的方式與激動人心的賽事產生連結,並擁有一部份奧運的歷史。」Being NFTs, the digital #OlympicPins will have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pins, including #authenticity & scarcity, making them true collectors’ items.#Olympic-themed #digital experience is here: an official #licensed NFT Olympic Pin https://t.co/25hKQLAIi5 pic.twitter.com/bgKodol2Xx 奧委會與 nWay 合作即將在這個月推出奧運徽章 NFT, 年份橫跨上百年。徽章交易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奧運文化,最初在 1896 年雅典奧運為參賽選手、相關工作人員等特製一批徽章,作為辨識身份之用,人們也會在奧運後交換收到的徽章。從 1912 年的斯德哥爾摩奧運開始,奧運官方更開始將徽章出售給觀眾,目前每屆奧運都會出售幾千枚的紀念徽章。即將在今年 7 月下旬登場、遲來一年的東京奧運,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時間點下,與以往的賽事截然不同,日本政府已經宣佈將不開放外國民眾觀賽,過往的徽章交易將難以在這屆奧運上實現。nWay 執行長金泰宏 (Taehoon Kim) 指出,國際奧委會及他們都認為藉由製作具有收藏價值的 NFT 奧運徽章,這項文化依舊可以在數位領域延續──雖然少了面對面討價還價交易過程,變成在區塊鏈上進行。nWay 在製作 NFT 上擁有豐富的經驗,該公司旗下的遊戲平台 nWayPlay 便是使用 NFT 作為遊玩獎品,讓玩家可以邊玩邊賺,並提供去中心化的交易市場,供玩家們交易各種正版 IP 的 NFT 道具。預計從 6 月 17 日開始,收藏家們將可以購買包含多個奧運徽章的卡包,價格從 9 美元到 499 美元不等,依照稀有度而定。並且後續官方將提供一個 P2P 的線上交易市場,給予收藏家們交易奧運徽章的機會。除了直接花錢購買 NFT 奧運徽章之外,國際奧委會還將在 2022 年與 nWay 合作推出一款以奧運為主題的電玩遊戲,屆時遊玩這款遊戲也可以獲得奧運徽章的 NFT 作為獎勵。👑ALL HAIL THE KING👑@YoDough scooped up this Legendary LeBron James Moment from our Cosmic Series 1 set for $208,000!!️ This Moment is from our first Legendary set ever minted 💯 The top acquisition for any NBA Top Shot Moment ... so far. Congrats on the nice pickup! 👑 pic.twitter.com/rFLMzbwXN7NBA Top Shot 便將球員們的精彩時刻製作成 NFT 向粉絲出售。儘管數位藝術交易是 NFT 技術最主要的市場,NFT 在體育領域也有長足的發展。去年 10 月登場的「NBA Top Shot」, 便是將球員們在賽場上的精彩時刻製作成 NFT 虛擬卡牌,向粉絲們販售。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NBA Top Shot 已經擁有超過 80 萬的註冊用戶,且截至 3 月底為止,交易額達到了 4.83 億美元。和即將推出的奧運徽章 NFT 相同,NBA Top Shot 也是透過開卡包的形式取得精彩片段,價格從 9 美元到 999 美元懂不等。今年 4 月,世界摔角娛樂 WWE 也推出首批 NFT 紀念產品,以紀念在去年退休的傳奇摔角選手「送葬者」; 甚至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 NFL 球星;而在早有棒球卡傳統的大聯盟 MLB, 近期也宣佈將為傳奇球員盧。賈里格 (Lou Gehrig) 推出 NFT 紀念商品,預計 7 月 4 日開放競標。
越害怕越愛罵,研究顯示道德感與疫情高度相關
團隊表示這項研究結果證明人們的道德觀由多種情緒和心理機制塑造,對自身安全和健康的考量是一大推力,因此道德評價這種行為,並不完全出自理性。發表於心理學期刊《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 的研究,2020 年 3~5 月對超過 900 名美國人做訪談和問卷測試,受試者首先評估自己感染 COVID-19 的顧慮,接下來進行情境題測試。情境測試並不詢問與 COVID-19 相關的行為或措施,如社交距離和戴口罩等,而使用更廣泛的社會行為當案例,好讓團隊針對「有害」、「公平」、「團體忠誠度」、「順從權威」與「正直」五項道德指標量化研究。受試者對如「離開家族企業跑去加入最大競爭對手」, 或是「房客送房東紅包,好讓自家可以排第一個重新裝潢」這類有關忠誠度或公平性的問題,從「情有可原」到「完全無法接受」五等級評分。評分結果顯示,越擔心自己感染 COVID-19 的受試者,對上述情境題的評價,比起較不擔心感染的人嚴格許多,完全無法接受的比例也較高。「擔心自己感染 COVID-19 的心理下,對他人的道德瑕疵出現批判反應,其實沒什麼理性因素。」團隊主任 Simone Schnall 教授指出,當人們越擔心自己的安危受 COVID-19 威脅時,會認為其他人做的缺德事也會威脅到自己。這純粹是種情緒連結,且是潛意識的,人們並不會察覺。這項研究也增加學術對「厭惡」這種情緒與道德批判關聯性的理解。「厭惡是人類長期演化出來、為了避開有害人事物的保護機制,比如討厭骯髒的廁所,是源自害怕生病的直覺反應。」論文的共同作者 Robert Henderson 表示,但透過這項研究,研究團隊了解這種直覺也會反應在社會現象,因為人們同樣會害怕不道德行為最終對自己有害。因此過去一年多來,世界各國層出不窮的社會糾紛,很多是來自對於他人防疫行為的爭執,如戴不戴口罩、要不要保持社交距離等,主要還是歸因於每個人對自己會不會感染有不一樣認知,越害怕感染,就越容易批判他人。 上線時間:2021/06/13 增修時間:2021/06/18 修正期刊名稱
北京沙塵暴之後 中國「綠色長城」何去何從?
今年年初,中國首都北京發生了一場猛烈的沙塵暴,導致整個首都圈都陷入一片黃沙滾滾中。這場沙塵暴雖然嚴重,但有些人心裡倒也感到些許慶幸,畢竟比起早期每逢冬天就必發生沙塵暴的年代,這場時隔六年的沙塵暴,意味著中國的治沙工程已經起了顯著的成效。而這一切,就得歸功於那道橫亙中國北部的綠色長城。三北防護林是中國從 1978 年展開的一項生態計畫,中國政府打算花費 50 年的時間,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種出一道綠色長城,防堵黃沙長驅直入、攻陷北京。而負責種下這一草一木的人,就是無數像今年已經 78 歲的王天長 (Wang Tianchang, 暫譯) 及他的家人這樣的小農民。王家人在 1980 年時抵達中國甘肅省民勤縣的紅水河村,從 1999 年開始,中國政府在這裡展開了大規模的植樹計畫,像頭墩營林場這樣的大型林場一一成立,也讓樹木漸漸成了當地的經濟重心。「森林覆蓋的面積越廣,固沙的成果也就越好,對我們也更加有利。」王天長的兒子、現年 53 歲的王銀基 (Wang Yinji, 暫譯) 說道。這些森林不僅幫助北京免受沙塵暴的苦惱,也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計和生活環境。「我們的玉米長得更高了。以前自東方和東北方吹來的沙塵,現在也都停止了。」王銀基與記者分享道。儘管三北防護林政策已經產生初步的成效,但近年來專家們也紛紛指出,以目前的成果來看,中國距離想要徹底防堵沙塵暴發生還有很長一段的距離要走。一方面是氣候變遷的腳步不免會抵銷農民們的努力、讓他們面臨的處境更加艱難,另一方面也是有許多人為因素在影響著防護林政策的成果。隨著植樹面積不斷擴大,許多地方政府也發現想要找到新土地種樹、達成中央政府設定的目標已經越來越困難。2019 年時,內蒙古地區的政府就傳出違法徵收農地,好達成植樹目標的消息。非營利組織森林管理委員會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中國分會的會長馬利超說道:「想要輕鬆增加森林覆蓋率已經越來越困難,因為可以供大型植樹計畫使用的土地所剩不多。」就算找到了土地、準備好植樹,部分專家也懷疑這些種下去的樹是否能夠順利成長。畢竟,很多當局打算種植的樹種都不是最適合當地環境的品種,有些品種在生長過程中還需要充足的水分,對於水資源十分窘迫的沙漠邊緣地區是項十足的挑戰。先前一份北京林業大學的分析也估計,大約有 85% 新種下的樹木最終可能都會死亡。除了尋找新土地種樹遇到障礙,有些已經種好樹木的林場,也會傳出被人破壞的消息。舉例來說,今年 3 月,甘肅省的陽關林場就傳出防護林遭人違法砍伐、改種經濟價值更高,但更耗水的葡萄園的消息。「政府和農民應該合作找出既能賺錢,同時也能確保地下水水位保持穩定的方法。」馬利超說道。儘管問題叢生,但《路透社》在報導中指出,近年來中國的植樹計畫受惠於從錯誤中學習、有能力動員更多人力等因素,而有越來越複雜的趨勢。舉例來說,比起早年在毫不考慮現有自然條件,直接開著軍機撒種的做法,如今人們在種植樹木前會仔細考慮真正適合的樹種,也學會保留空間給天然森林,使其也有向外擴大的機會,而非一概以人造林取而代之;與此同時,當局也正對現有的植林政策展開反思,希望能改變部分地區傳出植林造成地下水脈枯竭的危機。那麼在經過這麼多年來的植樹造林計畫後,三北防護林政策成功了嗎?單從減少沙塵暴發生頻率來看,它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如果將它對在地環境、生態造成的影響一併考慮進來,成功與否可能就得暫時打上一個問號。2014 年時,一份由中、美科學家對中國植樹計畫進行的研究便指出,在缺乏可信數據的情況下,「人們對這些計畫給地方帶來的生態、社會經濟影響仍然所知甚微」。再者,今年 3 月這場嚴重沙塵暴也讓部分人懷疑,這道綠色長城是否已經出現破口、失去為北京防禦風沙的成效。非營利組織森林管理委員會中國分會的會長馬利超認為,這場沙塵暴並不意味著三北防護林政策全然失敗,可是它確實顯示光憑植樹,已經不太可能改變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上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專家李健軍出面表示,今年 2 月蒙古及內蒙古地區的月均溫比過往同時期高出了攝氏 2-6 度,造成更多積雪融化、暴露出底下的沙粒,很可能就是導致年初北京猛烈沙塵暴的原因之ㄧ。「這些農民們世代都生活在相似的環境裡,」馬利超表示:「但重要的是,氣候變遷是一項很新穎的議題。」同樣感受到無法單憑植樹造林改變氣候變遷影響的人,還有那些居住在中國北部地區的農民、牧民們。現年 69 歲的牧民丁銀華 (Ding Yinhua) 坦言,儘管政府努力推動植樹造林計畫,但近年來春、夏季不斷減少的降雨,依舊讓可以放養牲畜的草場不斷減少。「沒有雨水真的很糟糕......., 在 2015 年和 2016 年 (春夏季) 還有降雨,但從那之後就再也沒有了,現在你得一路等到 9 月。」而她的丈夫、現年 71 歲的李友福 (Li Youfu, 暫譯) 則更悲觀,他認為植樹計畫絲毫沒有帶來任何的影響。「沙子依舊在移動,你沒法控制它們。」李友福坦言:「當風刮起來時,風勢通常很強,沒有人可以擋得住它。」
沒有登革熱的日子要來了 印尼「奇蹟蚊子」防疫效果佳
本月 9 號,非營利組織世界蚊子計畫 (World Mosquito Program,WMP) 的科學家發表了他們在印尼日惹市用感染過細菌「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 的蚊子防治登革熱的成果,實驗成果不僅超出研究人員的預期,更讓人們首度看到人類完勝登革熱病毒的曙光。登革熱是一種主要經由蚊子傳播的疾病,非洲、亞洲、美洲都曾傳出病例,通常會導致病患發燒,同時還會在頭部、後眼窩、肌肉關節等地方感到疼痛。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估計顯示,每年會罹患上登革熱的病例數可以上看數百萬例。在影片中,世界蚊子計畫透過簡單的動畫,向人們介紹沃爾巴克氏體細菌成功讓人們戰勝登革熱的關鍵。而這回科學家發現能讓人們有望終結登革熱的關鍵,就在一種名為沃爾巴克氏體的細菌身上。這種細菌在 60% 的昆蟲上都能發現,舉凡部分果蠅、蝴蝶、蜻蜓,甚至是部分蚊子的身上都曾發現牠,但登革熱的主要病媒蚊「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 卻是少數幾種在自然情況下不太會染上沃爾巴克氏體的昆蟲。科學家發現,相較於一般的蚊子,登革熱病毒在感染了沃爾巴克氏體埃及斑蚊體內複製的過程會大受影響,使得人們日後就算被叮咬,也比較不會因此而感染登革熱。但讓埃及斑蚊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的好處還不只如此,科學家還發現,埃及斑蚊身上有無沃爾巴克氏體,其實會大幅影響到蟲卵孵化成功的機率。倘若母蚊身上感染了沃爾巴克氏體,那麼無論公蚊感染與否,牠們都會產下能順利孵化的蟲卵,只是這些後代身上也都會帶有沃爾巴克氏體。然而,倘若母蚊身上沒有感染沃爾巴克氏體,那麼當牠與感染了沃爾巴克氏體的公蚊產下蟲卵時,這些蟲卵孵化的難度會大幅提高。因此,從沃爾巴克氏體的這項特性來看,科學家相信只要施放夠多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的埃及斑蚊,就可以有效、長時間地提高未來染上沃爾巴克氏體埃及斑蚊在族群中的比例,讓後世的人們感染登革熱的機率大幅降低。這種種特點,也讓另一名研究者安德斯 (Katie Anders) 將沃爾巴克氏體喻為「自然界的奇蹟」。不過嚴格說起來,利用沃爾巴克氏體防治登革熱稱不上一項嶄新的技術,2014 年時巴西的研究單位 Fiocruz 也曾用過相同的技術在社區裡做實驗。但是,想要大規模地應用這項技術防治登革熱,非營利組織世界蚊子計畫的傳染病專家西蒙斯 (Cameron Simmons) 指出,科學家們還需要看到大規模隨機實驗的結果才行。因此大約從兩年多前開始,世界蚊子計畫的科學家們在日惹市內劃定了一塊約 26 平方公里大、上頭住著 30 萬居民的區域展開實驗。一行人將實驗區域劃分成 24 組,並以 2 周一次的頻率,在其中 12 區裡固定擺放裡頭裝著水,以及已經染上沃爾巴克氏體細菌埃及斑蚊卵的容器,為期長達 18-28 周不等。兩年多的實驗下來,科學家們看到了出色的成果。在施放染上沃爾巴克氏體細菌埃及斑蚊的區域,體內檢測出登革熱病毒的病患數比未施放地區少了 77%, 需要住院治療的病患數也減少了 86%。「這 (實驗成果) 令我們感到非常振奮,老實說,成效比我們原先預期的還要好上很多。」其中一位研究者安德斯表示。事實上,這項實驗取得的成果出色到科學家們在今年 1 月實驗結束後,決定將染上沃爾巴克氏體細菌的蚊子也施放到實驗期間沒有施放的區域,希望能進一步降低人們感染登革熱的機率。「印尼每年有 700 萬人感染登革熱,」世界蚊子計畫在印尼的首席研究員烏塔里尼 (Adi Utarini) 指出,「這次實驗顯示,用沃爾巴克氏體感染埃及斑蚊確實能有效減少都市人口染上登革熱」。在實驗成果出爐後,現在世界蚊子計畫正在努力爭取 WHO 的認可,一旦用感染沃爾巴克氏體蚊子防治登革熱的手法獲得認證,世界蚊子計畫的方法就能獲得聯合國方面的注資,幫助他們擴大施放這些經改造的蚊子,也能將施放的成本從每人不到 10 美元 (折台幣約 279 元) 進一步壓低至世界蚊子計畫的目標:每人不到 1 美元 (折台幣約 27.8 元)。然而,雖然這項實驗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但曾與世界蚊子計畫合作過的生物學家霍夫曼 (Ary Hoffmann) 建議,科學家還是要定期追蹤當地的登革熱疫情和確認感染沃爾巴克氏體蚊子的比例,因為一旦蚊子、沃爾巴克氏體,甚至是登革熱病毒的基因改變,登革熱防治效果就可能會因而產生變化。霍夫曼說道:「這是項出色的科技,但人們的眼光應該要放得更長遠。」
藉吃舒壓、還想健康!歐美封城一年來的理性與感性飲食拉扯
疫情籠罩全球,提升各國人民重審自己與地球的健康、加持永續消費趨勢。然而,病毒傳播搞得人心惶惶,社交機會被剝奪、國家經濟不穩、足不出門的新日常,也激發情緒性暴食!根據法國益普索市場研究公司 (Ipsos) 2020 年 5 月調查,法國自疫情爆發以來,26% 消費者更關注食物的營養價值、21% 更在乎生產是否人道、19% 也更受自然、永續的食物吸引。然而,自 2020 年 3 月 17 日法國封城以來,法國人反而更傾向吃高熱量、安撫人心的食物。根據法國勃艮第 - 弗朗什 - 孔泰大學 2021 年 1 月 23 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不管是大人、小孩,都吃了更多的零食,買了更多撫慰心靈的食物。在將飲食視為國家資產、文化遺產的法國,疫情更加劇理性消費、感性進食兩種衝突現象!研究發現,48% 法國成人、48% 英國人會用飲食解決情緒問題。根據英國利物浦大學研究,法國封城不到 2 個月,就有 35% 成人變胖、每人平均攝取熱量從 1935 大卡一天微幅成長到 1942 大卡,但運動量卻大大減少。有趣的是,這些法國人除了吃更多的糖果、加工肉、飲料與酒,也吃了更多的蔬果、豆類、以及魚和海鮮,因為同時也有意識到要保持健康。另一項研究指出,紐約封城,女性因進食高熱量食物的頻次明顯提升,男性則無顯著改變。研究者分析,女性可能更常用吃來緩解壓力。法國勃艮第 - 弗朗什 - 孔泰大學所發表的研究同樣指出,小朋友在家對食物有更大的情緒反應、情緒性爆食,無聊時找點東西來吃更成疫情新常態。而且,在家工作的家長也助長這樣的行為,家長壓力倍增、默許孩子吃更多零食,包括習慣性用食物安撫小孩。在以往不允許小孩吃點心的法國有更明顯的改變,孩童也因此有了更高的進食自主性!此外,有 48% 的法國居民認為「便利性」在封城間沒那麼重要,且有 83% 民眾自煮時間變更長!法國、義大利家庭封城期間,家長花更多時間帶小孩煮飯,研發家族食譜,不僅可以消磨時間、促進與子女關係,還能吃得更健康,可說是疫情下照顧心情與身體的最佳解方!有趣的是,勃艮第 - 弗朗什 - 孔泰大學發現,學歷越高的人,在家帶小孩做飯的時間越長。如果無暇做飯、或是害怕做出暗黑料理,也可以嘗試烘焙。美國疫情爆發一個月後,酵母銷售量成長 647%。不管是義大利、土耳其還是瑞典,各國語言的「麵粉」、「麵團」網路熱搜度都達新高。而且,在疫情率先大爆發的義大利,「麵包」、「蛋糕」、「披薩」的搜尋聲量與確診案例成長數成明顯正比!諸多研究顯示,與家人一起做飯,或是嘗試烘焙等簡單、又療癒的飲食活動,可能比狂吃、吃補給品更能有效幫助大家度過疫情。建議若要同時兼顧健康、打發時間、獲得心靈慰劑,又不想體重上揚,就一起下廚吧!更多食力的精彩內容: 《宅在家卻不能開伙怎麼辦?叫餐飲外送,你要注意這些原則》 《如何讓 WFH 不變成 WTF? 三餐這樣準備可以讓你好過一點》 《「自煮管理」不擔心!國產生鮮供應不斷鏈,這些平台都可以幫你外送到家》參考資料 ▶Child eating behaviors, parental feeding practices and food shopping motiv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in France: (How) did they change? ▶Food choice motives and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diet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in France ▶Changes in food intak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New York City
法國汽車革命 迷你電動車14歲就能開
去年 5 月底,法國第一波封城剛解除,各行各業都處於低迷狀態,汽車業更是受害最慘重的產業之一。然而,危機就是轉機,去年竟成了法國電動車銷售的飛躍性突破年。為提振汽車業,總統馬克宏在這時宣布了最新的汽車產業藍圖與措施─讓法國成為歐洲無汙染汽車的第一大國,並在五年內生產超過 100 萬輛電動車、可充電式油電車或油電車。除了振興產業、增加全國充電基礎設施外,刺激市場買氣也是政策重要一環。法國政府宣布的 80 億歐元振興汽車業方案,其中包括 10 億歐元的補貼,用來鼓勵民眾購買環保車。自去年 6 月起,購入一台電動車就可獲得政府 7,000 歐元 (約新台幣 2 萬 3,800 元) 補助,若是從汽柴油車轉為電動車,則可再獲得最多 5,000 歐元的津貼。補貼政策對市場的刺激立即見效,雷諾電動車貿易行銷負責人布維耶 (Emmanuel Bouvier) 指出:「在宣布補助政策後,我們的銷售便一路攀升。(去年) 6 月間,Zoe 車款在法國銷售增加 200%, 歐洲銷售則增加 107%。」同樣在去年 5 月,法國大廠雪鐵龍正式推出革命性的兩人座微型車款 Ami (法語的「朋友」)─最大功率 6kW 的百分之百電動四輪車,搭配 5.5kWh 的電池供電。法媒形容 Ami「已不算是車子⋯⋯超輕量 485 公斤 (含電池), 這款『四輪的不明移動物』最高時速 45 公里,但在巴黎,大部分道路僅限速 30 公里」。這款微型電動車鎖定的目標不在銷售,而是法國蓬勃的共享汽車市場。因此,一上市就推出網路租賃服務,幾個月後更加入 Free2Move 電動車共享平台。尤其,使用 Ami 四輪車不需要駕照,依照法國法規,只要年滿 14 歲,就可以駕馭這款微型車,鎖定年輕族群用意明顯,不僅搶先取得利基,也成功打出市場區隔。法國可謂推廣電動車共享的先鋒國家之一。早在 2003 年,巴黎市政府面對過多的車輛、嚴重空汙與熱島效應,便開始構思公共運輸的綠色革命。2011 年共享電動車計畫 Autolib’正式上路,選用歐洲最大車身製造商、義大利 Cecomp 製造的電動車,搭配法國製造的鋰離子電池與引擎,獨步全球,成為全球第一個公共電動車共享項目。此後,電動環保車發展成為法國政府著眼的目標,以及面對環境汙染的解方。而蔚為風潮的汽車共享概念也徹底顛覆了法國新世代對汽車的看法─汽車主要是一種服務,並非一定要是私人財產。自 2016 年開始,歐洲車廠也開始瞄準法國電動車共享商機,準備投身戰局。寶獅雪鐵龍集團搶先開發上述提到的 Free2Move, 提供電動車共享服務,可以小時、日、週或月計算租賃,更為彈性。隨後更推出不需要定點充電的流動式汽車共享模式,進攻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甚至美國的共享電動車市場。戴姆勒和 BMW 合作打造 Share Now 平台,提供 Smart 電動車、賓士、Mini 等車款,更好的是,個人車主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車。BMW 集團法國公司負責人薩利蒙 (Vincent Salimon) 表示,多虧數位鑰匙功能,車主可透過智慧手機傳送訊息,把座車出借他人。雷諾同樣也結合自家電動車 Zoe 與應用程式 Zity 在巴黎與蒙貝列 (Montpellier) 等城市推出流動式汽車共享。2017 年,大巴黎地區共有近 4,000 輛公共 Autolib’電動車,並有 1,100 個充電站,平均一天執行 1 萬趟的路程。然而,因為維護與管理問題,加上營運赤字,營運單位波洛黑 (Bolloré) 集團 2018 年提前與巴黎市政府解約。2019 年,巴黎市政府宣布全新公共電動車服務 Mobilib’將正式取代 Autolib’。這一次,由四家營運商─Ada、Communauto、Drivy 與 Ubeeqo 共同承包,主要提供充電式混合電動車,其餘則為燃料混合動力車。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電動車共享模式如今也不再是法國各大城的專利,愈來愈多公共運輸稀少的小型村鎮開始引進電動車。例如人口僅 8,000 的普瓦里市 (Privas) 政府今年初購入三輛電動車,提供居民外出購物等短暫用車需求,居民可上網預訂使用時間,兩個小時僅 5 歐元。法國電動車市場至今仍不斷成長,根據歐洲電動車發展協會法國分會表示,今年 3 月電動車牌照發放量為 1 萬 6,567 張,是去年同期的 179%。以累積數量而言,今年第一季電動車牌照數量達 3 萬 3,000 多張,較去年同期增加 20%。法國政府與相關汽車產業大廠近年來皆積極發展更適合環境永續發展的乾淨運輸,2017 年時任生態部長余洛 (NicolasHulot) 更宣布將在 2040 年前終止汽柴油車銷售,雖然野心勃勃,卻也非紙上空談。法國近幾年來一連串的電動車發展激勵措施,包括 2018 年馬克宏簽訂矢言要增加電動車銷售的五年產業新策略、2019 年要求大量降低新車碳排標準的運輸轉型修正法案,以及全國汽車充電柱設施與用電的整體規畫等,確實在在展現法國汽車工業生態轉型的決心。
【地球 24小時】06/10 站在巨人的大頭上
在即將於 11-13 號舉辦第 47 屆七大工業國組織會議 (G7 Summit) 的康沃爾郡 (Cornwall), 關注人權和環保的全球非政府組織「Avaaz.org」工作人員在水門灣沙灘 (Watergate Bay Beach) 上製作了大型沙畫,主題是七大工業國的領導人,一旁則搭配「分享疫苗,放棄專利」的字樣。 相關閱讀:《整座沙灘又被捲走 愛爾蘭阿基爾島時有時無的沙灘》如果沙灘沒有沙,那它還是沙灘嗎?在愛爾蘭阿基爾島 (Achill island) 有一座「沙灘」, 如果想要看到沙灘上有沙得碰一下運氣,因為它在過去 35 年內,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像個「沙灘」。在加州的拉霍亞 (La Jolla) 海灘上,可以看到大批不戴口罩的遊客,以及在海灘上作日光浴的海獅。 相關閱讀:《打完疫苗就不用戴口罩?美國 CDC 最新建議引起爭議》告訴打完兩劑 COVID-19 疫苗的人不用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最新的公衛建議引起了正反雙方的辯論。在紐約布魯克林的綠蔭公墓 (The Green-Wood Cemetery), 時值美國 COVID-19 死亡人數即將破 60 萬大關,一名女子看著一張張寫給 COVID-19 死者的小紙條,哀悼他們的離世。 相關閱讀:《意想不到的 COVID-19 受災戶:emoji 😱》COVID-19 (武漢肺炎) 已經搞砸了今年各國政府、每間企業、每個人的各種計畫,就連 emoji 也難逃此劫。在首都華沙的歐洲執委會辦公室前,白羅斯民主運動人士蕭斯塔克 (Jana Shostak, 中) 帶著其他運動人士一起抗議,反對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Alexander Lukashenko) 種種破壞民主的行徑。其中,她胸前的 56% 字樣代表至今白羅斯仍有 56% 的原木出口到波蘭,而這種破壞白羅斯生態的行為正在盧卡申科的眼皮下發生。 相關閱讀:《白羅斯「國家劫機」事件 逮捕反對派記者不遺餘力》近日,白羅斯再次掀起反政府運動,人民不滿現任總統盧卡申科 (Alexander Lukashenko) 強逼一般民航機迫降,就為了上機逮捕白羅斯異議記者普羅塔賽維奇 (Roman Protasevich), 違反了國際飛安規範,引發歐美各國同聲譴責。在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會外,支持現任總理納坦雅虎 (Benjamin Netanyahu) 的民眾高舉著他的海報和以色列國旗替他造勢。本周日 (13) 國會即將舉行投票,決定由哪一個政黨執政,外界認為由左右翼、中間分子和阿拉伯政黨組成的聯盟很有可能擊敗納坦雅虎帶領的以色列聯合黨 (Likud), 終結他 12 年的總理生涯。 相關閱讀:《神力女超人槓上以色列總理 猶太人、阿拉伯人皆平等》過往,以色列聯合黨和納坦雅虎針對阿拉伯人的極端言論沒少過。對此,2019 年 3 月,主演電影《神力女超人》的以色列演員蓋兒加朵 (Gal Gadot) 也親上火線,除了聲援同在演藝圈打拚的電視主持人瑟拉 (Rotem Sela), 也回應了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虎「以色列是猶太人的國家」之說。在首都摩加迪休,好幾名母親上街抗議,他們說自己的兒子被派到鄰國衣索比亞參與提格雷 (Tigray) 戰事,他們希望當局盡快讓孩子們回家。 相關閱讀:《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要開戰?談衣索比亞提格雷危機》一年多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衣索比亞總理阿比 (Abiy Ahmed) 曾說:「戰爭造就了痛苦、無情和野蠻的人。」一年多後,阿比總理對提格雷州發動戰爭,迫使超過 4 萬 5,000 人逃往蘇丹成為難民,這一場衣索比亞政府軍對上「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TPLF) 的戰爭,也被稱為「提格雷危機」。在首都雅典街頭,上千名民眾上街抗議政府推出的勞工法案,工會表示新法案將會侵害勞工的權利,讓企業更容易透過走後門的方式變相增加勞工的工時。 相關閱讀:《WHO 研究:長工時殺人》你一周工作幾個小時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和國際勞工組織 (ILO) 的最新研究,每周工作 55 個小時以上者,中風和死於心臟疾病的風險都會升高。在位於東京的日本首相官邸,日本首相菅義偉在前往英國參加七大工業國組織會議 (G7 Summit) 前,召開記者會說明此行的目標,而他後方擺著 2020 東京奧運的吉祥物玩偶。 相關閱讀:《東京奧運該不該辦?街訪在地人透心聲》距離東京奧運預定開幕的時間,已經只剩下一個多月了,而在停辦與續辦的聲浪下,究竟住在當地的東京居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象徵榮光、卻也可能帶來疫情危機的賽事呢?在巴黎海軍酒店博物館的開幕典禮上,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和國家紀念碑中心主席貝拉瓦爾 (Philippe Belaval) 正在參觀這間博物館內雕梁畫棟的壁飾和古董。 相關閱讀:《兩百二十八年來第一人 法國羅浮宮首位女性館長出爐》自從法國巴黎羅浮宮於 1793 年成立以來,從來沒有女性擔任過館長,然而在今年五月,現任奧賽美術館和橘園美術館的館長戴卡赫 (Laurence des Cars) 打破了這項紀錄,成為羅浮宮成立 228 年以來,第一位女性館長。丹麥─觀察日偏食在丹麥的 Brorfelde 天文台,天文迷們拿起特製的工具抬頭欣賞日偏食美景。 相關閱讀:《告別《黃金眼》望遠鏡 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確定退役》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在去年 8 月、11 月,知名的阿雷西博天文台 (Arecibo Observatory) 發生鋼纜斷裂意外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也不得不宣布一項令人遺憾的消息:阿雷西博天文台將正式退役。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衣索比亞提格雷危機逾半年 35萬人深陷「人為饑荒」
本月 10 號,在第 47 屆七大工業國組織會議 (G7 Summit, 又稱 G7 峰會) 正式展開前的一場圓桌會議中,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 (OCHA) 的副秘書長科洛克 (Mark Lowcock) 援引了一份由《糧食安全階段分類》(IPC) 指標釋出的一份最新報告,呼籲各界關注正於衣索比亞北部發生的人道危機:饑荒。「現在有一場饑荒,」科洛克在會議中直言,並補充:「而且還會變得更加嚴重。」所謂的「IPC」, 是一項衡量食物短缺程度的指標,由多個組織一起制定,其中包括聯合國的機構,以及一些非政府的組織。而在本月 10 號釋出的最新報告中,IPC 指出光是在今年的 5 月至 6 月間,衣索比亞北部的「提格雷地區」(Tigray region) 和鄰近的阿姆哈拉 (Amhara) 及阿法爾 (Afar) 地區,就有 35 萬人處於挨餓的「嚴重危機中」。內文指出,這些地區的食物供給狀況甚至來到了「災難」(catastrophe) 的等級 —— 根據定義,這表示在大範圍內,有小型團體正處於挨餓或甚至因此死亡的狀況。而且除此之外,也還有 176.9 萬人正處在「危急」(emergency) 的情形。報告中還提到,截至今年五月為止,當地有 550 萬人都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危機,而且情況或許會持續惡化到九月,內文表示:「衝突造成的連鎖效應導致了這場嚴重的危機,其中包括人口流離失所、行動限制、有限的人道救援途徑、喪失農作物和維持生計的資產,以及市場的功能失調或甚至消失。」然而,即使是如此嚴峻的情況,IPC 卻沒有直接將此次危機定義為「饑荒」(註), 因為這個詞有著非常具體的定義,它必須達成以下三個條件:註:根據 IPC 於 2013 年 6 月發表的指南,急性糧食不安全量表的五階段分別是「輕微」(mimimal)、「緊張」(stressed)、「危機」(crisis)、「緊急」(emergency) 以及「饑荒」(famine)。而此次提格雷地區的情形雖被歸類為等級五,名稱卻不是「饑荒」而是「災難」。但另一方面,IPC 官網上還有一則關於「什麼是饑荒?」的說明,裡頭則是將「災難 / 饑荒」一同寫於等級五的稱呼中。不過 IPC 也表示,如果衝突進一步升級,或是人道救援行動因任何原因而受到阻礙的話,「那麼提格雷大部分地區都將面臨饑荒的風險」。而且除了定義嚴格外,還有專家指出「饑荒」一詞或將觸動敏感的政治神經,因為衣索比亞政府顯然不可能會同意這個說法 —— 它們甚至否定有食物短缺的狀況。IPC 報告內文中則特別提到:「本報告尚未獲得衣索比亞政府的背書。」而到底饑荒為何發生?衣索比亞政府又為何抱持著強硬的態度?一切只能說回去年年底發生的內戰。去年 11 月,提格雷地區的執政黨「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TPLF) 因不滿衣索比亞總理阿比 (Abiy Ahmed) 逐漸走向中央集權的政策,認為他將威脅該國長久以來的聯邦制,所以率先發難,偷襲了當地的政府軍基地。被襲擊的政府軍於是認定「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企圖破壞國家穩定,並因此發動內戰。其中,總理阿比曾表示衝突在 11 月底就已經結束,但事實上爭端卻從未停歇。時至今日,在這漫長的七個月中,提格雷地區有數千人民被殺、數萬人逃到隔壁國家蘇丹尋求庇護,更有 170 萬人被迫流離失所。同時,因為戰爭,該地區的所有日常服務全數停擺,銀行也因此關閉,甚至連政府最大的糧食安全措施 「生產安全網計畫」(Productive Safety Net Programme) 也就此暫停。而「饑荒」的終極原因,則來自於軍隊的不斷掠奪,它們佔領了提格雷地區最肥沃的土地、將人民的農場據為己有,並造成當地最大的季節性勞動機會就此消失。比利時根特大學 (University of Ghent) 的一個小組便指出,他們直到去年都還在提格雷地區進行一項農業計畫,可是今年有許多大型農地都被拋棄了,因為農民沒有種子、牛和肥料可以耕作。甚至更糟的是,有時候人民還會面臨軍人的威脅,除了焚燒農作物、摧毀醫療設施以外,還警告他們:「你們不能耕地,你們也不能採收,如果你們嘗試這麼做的話,我們會懲罰你們。」於是在某些偏遠地區,農民還得在半夜叫醒牛,然後趁著天亮前摸黑耕種,一旁還得派人把風,隨時注意有沒有前來搶劫的軍人。而若是今年無法收成的話,提格雷地區勢必得仰賴救援,又或者是繼續挨餓。BBC 的非洲局勢分析師德瓦爾 (Alex de Waal) 便認為,現在沒有乾旱,也不如去年有蝗災,因此如今發生在提格雷地區的狀況,根本是「人為的饑荒」。住在提格雷西部的一個偏僻地區「卡佛塔 - 胡梅拉」(Qafta Humera) 的人們則告訴 BBC, 他們這周已經來到了飢餓的邊緣。「我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吃。」一名 40 多歲的農夫透過電話表示,並解釋他的糧食和家畜都在這七個月的內戰中被洗劫一空,甚至因為兩方交火的關係,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尋求任何協助:「我們之前都吃那些被我們盡力藏起來的少量糧食,可是我們現在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吃了。」「沒有人給過我們任何幫助。幾乎所有人都處在飢餓的邊緣 —— 我們的視力都受到飢餓的影響,情況非常危急。死亡已經在敲響我們的門了。你們可以在我們每個人的臉上看到飢餓。」但基於不安全的情勢和衣索比亞當局設置的各種行政障礙,各大人道救援組織其實也很難在該地做出行動,甚至好不容易將物資送達提格雷地區了,也往往會立刻被軍隊給偷走。BBC 指出,在 520 萬名需要援助的人口中,只有 13% 獲得了幫助。除此之外,衣索比亞軍隊還常常阻止人道救援組織成員深入農村地區,指責他們這樣的行為是在幫助叛亂分子。也因此,衣索比亞政府並不願意停火,它們堅稱提格雷地區的秩序正在逐漸恢復,人道救援的實施範圍也在慢慢擴大,同時它們也已經要取得最後的勝利了。於是,當局繼續否認饑荒的存在。例如衣索比亞國家災難預防與準備委員會 (Nation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reparedness Committee) 負責人卡沙 (Mituku Kassa) 便在最近宣布,是不正確的說法,並指控是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對人道救援的車隊進行攻擊。「我們沒有發生任何糧食短缺的狀況。」卡沙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如此表示,還補充有 90% 的人都已接受援助:「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的殘黨...... 攻擊 (救援) 人員,他們攻擊載有糧食的卡車。」而一同參戰、加入衣索比亞政府軍的厄利垂亞,則在日前拒絕了美國要求厄利垂亞撤軍的呼籲,其外交部長更指責拜登 (Joe Biden) 政府是在「煽動進一步的衝突和破壞穩定」。目前,美國已承諾要提供 1.81 億美元 (折台幣約 50.3 億) 的資金,為提格雷地區人民「提供拯救生命的糧食、農業用品、安全的飲用水、庇護所、醫療和基本服務」。而在本周四的 G7 峰會前圓桌會議上,與會官員們則允諾會在下周二 (15) 討論本次事件,但由於衣索比亞政府反對聯合國安理會 (UN Security Council) 處理此事,因此會議將會在非正式狀況下舉行。但在會議上,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托馬斯 - 格林菲爾德 (Linda Thomas-Greenfield) 希望行動能夠越快展開越好,尤其不能重蹈覆轍,讓曾經在 1983-1985 年間造成 100 萬人死亡的衣索比亞大饑荒再度重現。「這不是那種可以被逆轉的災難,」托馬斯 - 格林菲爾德說:「我們不能犯兩次同樣的錯誤,我們不能讓衣索比亞挨餓,我們必須現在就採取行動。」
【地球 24小時】06/09 聽聽他們要說什麼?
在首都哥本哈根的丹麥國家博物館內,一名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整理一具來自英國牛津萬人塚開挖而出的骸骨,這具骸骨屬於一名男子,而這名男子即將和他在當地的家人團圓,一起在「加入維京 - 突襲中」(Join the Vikings - on raid) 特展中展出。 相關閱讀:《丹麥城市設立維京小綠人 紀念第八世紀的維京歷史》2019 年 8 月 26 日,丹麥城市阿爾路斯 (Aarhus) 迎來了路口新氣象:維京人形象的行人紅綠燈。在即將於 11-13 號舉辦第 47 屆七大工業國組織會議 (G7 Summit) 的康沃爾郡 (Cornwall), 來自氣候變遷行動組織「海洋反叛」(Ocean Rebellion) 的成員打扮成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和代表石油產業的虛構人物「油頭」(Oil head) 來了一場床上行動劇,藉此抗議英國政府對石油產業破壞環境的行為無所作為。 相關閱讀:《一口啤酒、一口洋芋片救地球 英國新創守護環境新科技》「啤酒 + 洋芋片」是英國酒吧廣受歡迎的組合,而在英國洋芋片廠商沃克斯 (Walkers)、新創公司 CCm 聯手合作後,未來人們就能一邊享受美食,一邊為挽救環境貢獻一份心力。在東京一處疫苗接種中心內,醫護人員正在指引前來接種 COVID-19 疫苗的民眾。 相關閱讀:《被針戳而不是被獠牙咬 羅馬尼亞讓旅客在「吸血鬼德古拉的城堡」打疫苗》你知道嗎?要打疫苗不一定要在人滿為患的醫院打,在羅馬尼亞中西部的外西凡尼亞區 (Transylvanian), 當地政府疫苗接種中心的地址就選在 14 世紀古蹟「布蘭城堡」(Bran Castle), 只要是來到此地的遊客,不用預約、身分不限,通通都可以接種輝瑞 (Pfizer) 疫苗。在羅馬天主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的每周接見活動上,信徒們擠向前想和教宗自拍。 相關閱讀:《梵蒂岡「盜圖」賣郵票 義大利街頭藝術家上法院》義大利街頭藝術家巴布蘿 (Alessia Babrow) 擅長以帶有風格的文字結合宗教聖人的圖像,創作出令人過目難忘的塗鴉作品。然而,她萬萬沒想到,自己一幅以耶穌為主題的塗鴉居然受到梵蒂岡的「青睞」, 在沒有告知她下被拿去印製成了郵票販賣...... 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最高法院外,麻州民主黨參議員華倫 (Elizabeth Warren) 正在呼籲所有參議員一起投票通過《為人民法案》(For the People Act), 該法案旨在擴大民眾的投票權、改變選舉財務法來降低大筆資金對政治的影響、限制以不公平的選區劃分來操縱選舉,以及替聯邦公務員設下全新的道德規範。 相關閱讀:《選舉人團:美國大選不是在選總統,而是在選他們?》說到選區劃分不公,往往會提到美國政治術語傑利蠑螈 (gerrymander), 而這個問題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時常被提出來討論。在首都利馬街頭,支持左翼「自由秘魯黨」(Peru Libre) 總統候選人卡斯蒂略 (Pedro Castillo) 的民眾開心慶祝,其中一人將卡斯蒂略玩偶扛在肩上跳舞。根據最新開票結果,卡斯蒂略的得票率為 50.2%, 稍稍贏過右翼「人民力量黨」(Fuerza Popular) 總統候選人藤森惠子 (Keiko Fujimori) 的 49.8%, 然而最終結果仍未底定,藤森惠子的支持者大批選舉不公、對手有作票嫌疑。 相關閱讀:《秘魯薩滿焚香吹海螺 預測下一任總統會是......?》在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區,憤怒的民眾上街哀悼今年 24 歲的室內設計師荷蜜歐 (Kathlen de Oliveira Romeu) 之死,懷有身孕的她在一場警方於貧民窟的逮捕行動中不幸遭射死,而這樣的事件在當地層出不窮。上個月,巴西警方為了掃毒,竟然在沒有疏散人群的狀況下於人口眾多的貧民窟地帶展開突襲作戰,持續不斷的槍戰與殺戮,在最後造成了二十多人傷亡...... 相關閱讀:《打擊毒販還是濫殺無辜?巴西里約貧民窟槍戰 25 死》在安大略省喀裡多尼亞 (Caledonia) 沿著格蘭德河 (Grand River) 的一塊原住民營地,可以看到原本擺放在多倫多市中心瑞爾森大學 (Ryerson University) 內的教育家瑞爾森 (Egerton Ryerson,1803-1882) 的雕像,被潑漆「斬首」後插在地上,他是當年原住民印地安寄宿學校體制的創設人之一。近日,在加拿大一間曾被用於同化原住民族群的寄宿學校底下,人們發現了至少 215 具不曾被記錄下來的孩童遺骨......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安大略省西南部的倫敦市 (London), 一名穆斯林女孩手舉寫有「我是穆斯林我驕傲」字樣的紙板,悼念 6 號遭遇仇恨犯罪的穆斯林家庭。6 號晚間,今年 20 歲的嫌犯維爾特曼 (Nathaniel Veltman) 開著一輛黑色小貨車故意撞上正在過街的穆斯林家庭,造成四人死亡、一人重傷,警方表示這是一起故意針對穆斯林的仇恨犯罪。除此之外,警方還強調,目前它們正在衡量能否以「恐怖主義」起訴肇事者。 相關閱讀:《加拿大再傳仇恨犯罪 卡車駕駛惡意衝撞穆斯林家庭釀 4 死》在柏林影展的夏日電影節活動上,民眾在夏洛滕堡宮 (Charlottenburg palace) 前的露天電影院欣賞德國電視劇《我與他人》(Ich und die Anderen)。 相關閱讀:《去不了電影院?露天汽車電影院懷舊回歸》在 COVID-19 疫情蔓延的現在,無論是婚禮、採檢還是上教堂都出現了「得來速」服務:民眾開車到特定地點,不用下車就能參加活動。而過去盛極一時的露天汽車電影院,也開始出現一股懷舊復興潮......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破壞花圃、半夜大叫樣樣來 美國社區孔雀太多成煩惱
走進美國洛杉磯郡東北部幾個城鎮的社區,遊客們大多會對街上隨處可見野生孔雀的景象感到十分意外。可是對在地居民來說,這些野生孔雀可是讓他們頭痛不已的惡鄰,四處破壞花圃、隨地便溺等惡行罄竹難書,讓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然而,還是有些居民十分歡迎這些野生孔雀,時不時還會餵食牠們,也造成了社區居民間的分歧。周二 (8), 在收到無數當地居民的抱怨後,管理洛杉磯郡的洛杉磯郡監督委員會 (Board of Supervisors) 宣佈,日後洛杉磯郡地區將朝立法禁止人們繼續餵食野生孔雀前進,以免日後有更多野生孔雀進入社區,進一步加劇人鳥和人與人間的衝突。在洛杉磯郡東北部的聖蓋博谷 (San Gabriel Valley)、帕薩迪納市 (Pasadena)、亞凱迪亞市 (Arcadia) 等地區,孔雀與這裡的居民為鄰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時間。然而,第一隻孔雀究竟是如何來到這裡卻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孔雀們是在 19 世紀末時,由富商鮑爾溫 (Lucky Balwin) 引入;也有人說是由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演員麥克勞倫 (Victor McLaglen) 引入。數百年下來,當地居民與孔雀間倒也還算相安無事,加上近年來當地有些組織持續在進行安置計畫、控制孔雀的數量,因此人鳥之間也還算能和平相處。然而,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去年的 COVID-19 疫情以及更早之前禽鳥間爆發的一波新城病 (Newcastle disease) 疫情,讓安置計畫的進度大幅延宕,社區裡孔雀的數量也一下多了起來,進而加劇了人鳥之間的衝突。對討厭孔雀的居民來說,牠們可謂是社區裡的小惡魔,破壞花圃、屋頂等行徑層出不窮。圖為一隻出現在亞凱迪亞市一戶人家院子裡的孔雀。對喜歡鳥類的居民來說,他們十分樂見社區裡隨處可見這些美麗鳥兒的身影,有些人還會主動餵食牠們。一旦當地傳出想要禁止人們餵食孔雀的消息,這些民眾也會努力發揮影響力,將這類法案擋下來。可是對其他居民來說,這些行跡惡劣的孔雀簡直防不勝防。破壞花圃或是窗框、在私人住宅裡隨地便溺等惡行層出不窮,有些雄孔雀還會因爲看到路邊停著的汽車反射自己的倒影,將其誤認為情敵並攻擊汽車。不過比起牠們「一鳴驚人」的叫聲,上述行徑可能都只是小巫見大巫。當春季,也就是孔雀們的繁殖期來臨時,這些尖銳的叫聲更是不絕於耳,有時甚至是發生在深夜、凌晨,讓居民們不勝其煩。「這些孔雀的叫聲大清早就把我吵醒。」現年 68 歲、住在東帕薩迪納市的居民塔特 (Kathleen Tuttle) 說道:「牠們的叫聲很像有人用麥克風放大小嬰兒受虐的尖叫聲,還是很大的麥克風。」在安置計畫延宕、孔雀數量又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有些居民就會採用極端的手段來對付牠們,像是下毒、用氣槍朝牠們開槍,甚至是直接開車衝撞牠們。比起破壞花圃、窗框等惡行,或許孔雀的叫聲才是真正令居民頭疼之處。事實上,喜歡、討厭孔雀的兩派人馬也不是沒有走進會議室,試圖討論出一個解決辦法過,但最終往往因為人們的立場實在太過分歧而落得一場空。有些居民甚至形容,社區民眾在孔雀議題上的立場「比國內政治議題還要分歧」。致力於孔雀安置計畫的麥克西 (Mike Maxcy) 估計,討厭、喜歡孔雀居民間的比例大約是 7:3, 但雙方間的分歧仍舊讓孔雀議題成為他「參加過最兩極化的議題」。按照洛杉磯郡監督委員會的規劃,日後洛杉磯郡應該會向早已禁止民眾餵食孔雀的亞凱迪亞市看齊。根據該市的規定,違規餵食孔雀將會被罰款 1,000 美元 (折台幣約 2 萬 7,950 元), 或是得吃上最長六個月的牢飯 —— 儘管根據官員們的說法,多年來也沒有人當真被罰就是了。不過身為監督委員的巴格 (Kathryn Barger) 希望,新的罰則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並將孔雀的數量壓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孔雀們終究還是地方社區的一部分,」巴格表示:「事情就是這樣。」
防彈少年團特餐新上市 印尼麥當勞塞滿外送員緊急停業
周三 (9), 印尼麥當勞也搭上防彈少年團 (BTS) 熱潮,正式開始在店內提供雙方聯手推出的特殊套餐 ——BTS 特餐 (The BTS Meal)。儘管目前印尼疫情仍未退燒,但開賣第一天,印尼多間麥當勞立刻被大量外送員擠得水泄不通,有些外送員還得等上兩個小時才能拿到餐點。到最後,洶湧的人潮甚至讓印尼當局不得不強制要求部分麥當勞暫時停業,唯恐這波 BTS 特餐熱潮讓印尼的 COVID-19 疫情更加失控。在 BTS 麥當勞特餐上市的第一天,印尼茂物市 (Bogor) 的一間麥當勞裡擠滿了等著取餐的外送員。根據《法新社》的報導,周三當天印尼至少有 13 家麥當勞分店因此而關閉,中爪哇省首府三寶瓏市 (Semarang) 的 6 家分店中,也有 4 家被下令暫時關閉。「我不希望三寶瓏市再次成為 COVID-19 疫情紅色警戒區。」三寶瓏公共秩序局局長普沃托 (Fajar Purwoto) 說道。身為 BTS 粉絲、在印尼經營一個獲 26 萬 BTS 粉絲追蹤 Twitter 帳號的拉姆蘭 (Tasya Mutiara Ramlan) 表示,雖然她沒有機會搶在其他人之前購買 BTS 特餐,但她很能理解當局的做法。她自己本來也想到場排隊搶購,但洶湧的人潮讓她打消了念頭。「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我認為這項措施很合理。」拉姆蘭說道:「尤其是我看到有些外送員沒有戴口罩,也沒有保持社交距離。」印尼麥當勞在分店關閉後也迅速出面提醒粉絲,BTS 特餐的販售期間會一路持續到下個月,因此大家「毋須擔心 BTS 特餐會被搶購一空」。同樣因為推出 BTS 特餐而迎來熱潮的不只有印尼麥當勞,根據美國市調機構哈斯克特 (Gordon Haskett) 的調查,美國麥當勞在推出 BTS 特餐後的前七天,餐廳的來客數也比上一周成長了 12%。這份 BTS 特餐主要是由雞塊、薯條、飲料以及兩款新醬料 —— 甜辣醬及肯瓊醬組成,加上全新的包裝,在推出後獲得了各國消費者的歡迎。美國商業媒體《商業內幕》 (Business Insider) 認為,這份特餐的菜單設計正是這波聯名最成功的一環,因為其內容幾乎都是由麥當勞現有的產品組成,再加上新設計的包裝及名人加持,讓麥當勞無需砸大錢,就能創造出宛如新品上市的熱潮。不僅如此,粉絲們費盡心思拿到聯名套餐後拍照、分享的行為,除了讓麥當勞有更多曝光機會,也讓它們有了管道可以接觸新一代的消費者。麥當勞的行銷長弗萊利 (Morgan Flatley) 曾坦言,麥當勞想接觸 34 歲以下族群的難度正在不斷提高,「他們使用媒體的方式很不一樣,他們比其他世代更仰賴外界的推薦,也非常倚賴社群媒體和朋友」。可是靠著最新一波的 BTS 特餐,及更早之前美國麥當勞與饒舌歌手史考特 (Travis Scott) 聯名推出的特餐,麥當勞成功接觸了一批新世代的消費者,而旗下產品也獲得了更多在社群媒體、影音平台上曝光的機會 —— 史考特特餐甚至成功到讓麥當勞陷入四盎司牛肉堡 (Quarter Pounder) 食材短暫缺貨的窘境。《商業內幕》推測,往後人們應該還會看到更多速食業者與年輕創作者、藝術家合作的案例。而單就人流量變化來看,《商業內幕》也相信 BTS 特餐能為麥當勞帶來更巨大的成功 —— 畢竟在上市第一周,BTS 特餐為美國麥當勞帶來的人流量增幅就比史考特特餐高出 9%。
加拿大再傳仇恨犯罪 卡車駕駛惡意衝撞穆斯林家庭釀4死
上周日 (6),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倫敦市 (London), 明明當時天氣晴朗、視線也良好,一輛卡車卻於行經海德公園路 (Hyde Park Road) 時,無預警地衝向附近散步的穆斯林家庭,造成 4 死 1 重傷的慘劇。然而,這次事件卻不是場「意外」。據倫敦市警監懷特 (Paul Waight) 於周一 (7) 時於記者會上所述,加拿大警方認為這是一起經過「預謀」的仇恨犯罪:「據信,受害者之所以會被視為目標,是因為他們是穆斯林。」而該市警察局長威廉斯 (Steve Williams) 也同樣表示:「我們相信這是有目的性的行為,而這場恐怖意外的受害者之所以成為目標,是基於他們的伊斯蘭信仰。」除此之外警方還強調,目前它們正在衡量能否以「恐怖主義」起訴肇事者 —— 一名 20 歲的本地男子,他目前已被指控四項謀殺罪,以及一項謀殺未遂罪。話說回本次事件的受害者,他們是一個三代同堂的穆斯林家庭,死者分別是 74 歲的奶奶、46 歲的父親、 44 歲的母親以及 15 歲的女兒,傷者則是唯一倖存下來的 9 歲兒子。基於家屬要求,當地警方和媒體在一開始並沒有揭露他們的名字。但後來,隨著家屬自行發出的聲明及當地穆斯林社群的證言,他們被揭露為阿札爾 (Afzaal) 一家,平日樂善好施且關係緊密,是「來自巴基斯坦的模範加拿大人」。據《紐約時報》報導,死者中的 46 歲男子為丈夫薩爾曼 (Salman Afzaal), 是一位物理治療師,平日在長照之家工作;44 歲女子則是妻子瑪迪哈 (Madiha Salman), 為一名土木工程學的博士生。他們兩人在 2007 年時即以永久居民的身分抵達加拿大,不僅長期活躍於當地清真寺,更在多個組織活動中擔任志工。至於兇手 ——20 歲的韋爾特曼 (Nathanial Veltman), 則是倫敦市當地人,他在犯案後逃離現場,但不久便於 6 公里之外的一間購物商場中順利被捕,過程中沒有發生任何意外。倫敦市警監懷特表示,雖然他們將此案件定調為仇恨犯罪,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位嫌犯有沒有和任何相關組織有牽扯,只知道「嫌犯和受害者之間並沒有任何已知的關聯」。懷特還補充,韋爾特曼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前科,而且他被捕時身上還穿著一件「像是防彈背心」的外衣。而這起悲傷的事故傳出後,立刻引起了加拿大人的關注與致哀,並紛紛討論起該國頻傳的仇恨犯罪與伊斯蘭恐懼症。其中,安大略省省長福特 (Doug Ford) 便在 Twitter 上發文,他除了為受害者進行哀悼以外,還強調「仇恨和伊斯蘭恐懼症在奧大略省『沒有』立足之地」。倫敦市長霍爾德 (Ed Holder) 則指出:「這是針對穆斯林和倫敦人的大規模謀殺行為,而且根源於不可言說的仇恨。」霍爾德在聲明中表示:「當我說我們感到心碎時,我是代表著所有的倫敦人...... 我們為這個家庭感到悲痛,他們之中的三個世代都就此逝去了。」霍爾德還補充,倫敦市政府將會降半旗三天表達哀悼,他指出在該市超過 40 萬的居民中,有 3 萬到 4 萬人為穆斯林。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也同樣透過 Twitter 表達了自己對於這起事件的「驚駭」, 並感性喊話:「對於那些因為昨天的仇恨行為而感到驚恐不安的人們,你們都是被愛著的,而我們將與你同在。」除此之外,杜魯道和加拿大各大政黨的領導人還出席了周二 (8) 晚間於倫敦市穆斯林清真寺 (London Muslim Mosque) 外的紀念活動 —— 本來基於 COVID-19 防疫禁令,安大略省境內禁止舉辦大型活動,但政府決定暫時取消這項禁令,讓數千人一同到晚會上向受害者致哀。在紀念活動上,杜魯道表示,當事情牽涉到穆斯林成員時,加拿大人再一次地違背了會相互照顧彼此的承諾,他說:「伊斯蘭恐懼症是真的,種族歧視也是真的。」活動上的幾名發言人也間接證實了杜魯道的看法,他們表達自己對被襲擊和騷擾的恐懼,但同時敦促其他人不該退縮,不要為此摘下頭巾或剃掉鬍鬚。「這個城市是我的城市,這個國家也是我的國家,」倫敦市穆斯林清真寺主席拉哈爾 (Bilal Rahhal) 朝著人群說:「永遠不要讓任何人因為你的膚色、你的信仰或你的出生地,而使你擁有不同的想法。」無獨有偶地,加拿大種族關係基金會 (Canadian Race Relations Foundation) 執行董事哈希姆 (Mohammed Hashim) 也認為:「如果恐怖主義的目的是要讓人們活在恐懼之中,認為自己並不安全,而且不覺得自己擁有歸屬感 —— 那麼這 (指本次事件) 絕對就是恐怖主義。」根據加拿大廣播公司 CBC 的報導,據該國 2016 年的普查顯示,倫敦市的人口組成在近年來越來越多樣化,其中有 1/5 的居民是在加拿大以外的國家出生的。阿拉伯人是該地區人數最多的少數群體,南亞人次之。而今年三月,加拿大統計局 (Statistics Canada) 則指出,在 2019 年,也是目前所擁有的最新數據資料年度,針對向警方通報的穆斯林仇恨犯罪就足足有 181 件,比起 2018 年的 166 件可以說是「微幅地上升」。另一方面,加拿大安全情報局 (CSIS) 也於今年四月發表了一份報告,認為「COVID-19 疫情加劇了排外風氣和反權威言論」。報告內文指出,這種出於意識形態的極端主義,在加拿大成為了逐漸增加的威脅:「自 2014 年開始,在加拿大的土地上,有加拿大人受到他們極端意識形態 (即排外和反權威) 的驅策,或至少受到部分驅策,造成 21 人因此被殺害、40 多人受傷 —— 這比出於宗教理由的暴力極端主義,和出於政治理由的暴力極端主義,死傷人數都還要來得多。」而本次事件也再次掀起加拿大人在四年前經歷的傷痛 ——2017 年 1 月,一名法裔加拿大人在魁北克市 (Quebec City) 清真寺槍殺了 6 名信徒,是此前針對加拿大穆斯林社群最嚴重的攻擊事故。
「印度最醜陋的語言是......?」 Google大神有解惹議
「印度最醜陋的語言是......?」倘若在上周,把這道不該有答案的問題輸入進 Google 搜尋框裡,Google 可是會毫不猶豫地在搜尋結果中回答:康納達語 (Kannada)。Home to the great Vijayanagara Empire, #Kannada language has a rich heritage, a glorious legacy and a unique culture.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languages Kannada had great scholars who wrote epics much before Geoffrey Chaucer was born in the 14th century. Apologise @GoogleIndia. pic.twitter.com/Xie927D0mf 從印度議員莫漢 (P. Chikkamuni Mohan) 提供的螢幕截圖中,可以發現 Google 一度將康納達語視為「印度最醜陋語言」的解答。雖然一度被 Google 視為「印度最醜陋的語言」, 但事實上,康納達語是 22 種被印度憲法認證為官方語言中的一種,主要盛行於印度西南部地區,使用它的人至少有 4,000 萬人,印度史上也不乏有以康納達語創作的作家、音樂家,有些人更曾是全國性獎項的得主。偏偏就是這樣一種擁有豐富內涵、歷史的語言,被 Google 視為「印度境內最醜陋的語言」。因此可以想見,在 Google 將康納達語視為「印度最醜陋的語言」的截圖傳開後,立刻在使用族群間引發了強烈反彈。將康納達語視為該邦官方語言的卡納塔卡邦 (Karnataka) 邦長林巴瓦利 (Aravind Limbavali) 很快便發表貼文,要求 Google 儘速道歉,並提到邦政府可能會因為 Google 涉嫌「詆毀我們美麗語言的形象」, 而對它採取法律行動。同一時間,許多網友也自動自發地錄製影片,教導其他網友該如何以「仇恨、種族主義或帶有攻擊性」為由,向 Google 檢舉這則搜尋結果。然而,Google 的搜尋結果又是發生什麼事,才會導致這起再明顯不過的烏龍呢?原來,問題就出在 Google 在 7 年前推出的新功能「精選摘要」上。當使用者在 Google 中輸入一個問題後,Google 的演算法就會遍尋大量網站,從中挑選出最有可能為使用者解惑的答案,顯示於搜尋結果中的「精選摘要」區域內,同時並附上提供解答的網頁,方便使用者進一步檢視。7 年下來,Google 內部對「精選摘要」上線後的成果讚譽有加,但 Google 也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演算法在「精選摘要」中提供的解答並非總是「正確解答」, 在某些情況下,演算法會誤將人們的意見、評論當成正解,顯示在「精選摘要」裡。而這也正是康納達語誤被演算法當成「印度最醜陋的語言」解答的原因,因為在某個網頁上,就曾確實有過這則問題的回答,答案正是本次苦主康納達語。在遭遇使用康納達語者的強烈反彈後,Google 很快便以康納達語、英文發表了道歉聲明,同時也移除了出包的精選摘要,並承諾會繼續改善演算法,避免類似問題發生。然而,考量到 Google 作為科技巨頭的身份,關注數位議題的記者佩努 (Inji Pennu) 主張 Google 應該要盡力執行驗證程序,「透過文化分析來消除這類偏見」。與此同時,他還建議 Google 應該要舉辦內部的工作坊,並改善演算法,好讓它能辨識哪些資訊可能具有爭議性。「這在後 COVID-19 時代尤其重要,當所有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加數位化後,Google 提供的平台就可能會被用來製造恐懼、甚至是挑起種族間的紛爭。」不過,這倒也不是 Google 的演算法首次出包,而給公司帶來麻煩。2018 年時,Google 的 CEO 皮查伊 (Sundar Pichai) 就被迫向國會議員們解釋,為何當時在 Google 搜尋「笨蛋」(idiot) 一詞,頭幾個搜尋結果中會包含時任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的照片。
【地球 24小時】06/08 梅根公爵夫人的童書
在倫敦一家水石書店 (Waterstones store) 內,可以看到英國薩塞克斯公爵夫人梅根 (Meghan, Duchess of Sussex) 新出版的童書《長椅》(The Bench)。近日,英國薩塞克斯公爵哈利 (Harry) 和其夫人梅根宣布迎接兩人的第二個孩子 —— 莉莉白・黛安娜・蒙巴頓 - 溫莎 (Lilibet "Lili" Diana Mountbatten-Windsor), 她採用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 在家中使用的小名「莉莉白」和威爾斯王妃黛安娜 (Diana, Princess of Wales) 之名為名字。而莉莉白的到來對薩塞克斯公爵夫婦來說得來不易,梅根在去年七月曾經歷流產,她當時在加州洛杉磯的家中替大兒子亞契・蒙巴頓 - 溫莎 (Archie Mountbatten-Windsor) 換尿布,結果突然感覺到肚子劇烈絞痛,並且立刻痛倒在地。「我抱著他 (亞契) 痛倒在地,一邊哼著催眠曲想辦法讓我們兩個保持冷靜,催眠曲歡快的音調和我覺得不對勁的感覺成了巨大的對比。」 相關閱讀:《「當我抱著我的第一個孩子時,我正在失去我的第二個孩子」英國梅根王子妃公開流產的痛苦》在即將於 11-13 號舉辦第 47 屆七大工業國組織會議 (G7 Summit) 的康沃爾郡 (Cornwall), 英國藝術家羅許 (Joe Rush) 和萊克吉 (Alex Wreckage) 用廢棄的電子產品做出了七大工業國領袖的雕像,並且把這件作品取名為「多回收一點山」(Mount Recyclemore)。 相關閱讀:《廢鐵也能煉成金 「都市礦山」是什麼?》你知道 2020 年東京奧運的獎牌,要用廢棄家電回收再製而成嗎?這可是源自於日本的「都市礦山」計畫喔!在東京奧運執行委員會議上,東奧執委會會長橋本聖子正在發表演說。距離東京奧運預定開幕的時間,已經只剩下一個多月了,而在停辦與續辦的聲浪下,究竟住在當地的東京居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象徵榮光、卻也可能帶來疫情危機的賽事呢?相關閱讀:《東京奧運該不該辦?街訪在地人透心聲》在安大略省西南部的倫敦市 (London),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 (Justin Trudeau) 在舉行致哀活動的清真寺外放上鮮花,悼念 7 號遭遇仇恨犯罪的穆斯林家庭。7 號這天,今年 20 歲的嫌犯維爾特曼 (Nathaniel Veltman) 開著一輛黑色小貨車故意撞上正在過街的穆斯林家庭,造成四人死亡、一人重傷,警方表示這是一起故意針對穆斯林的仇恨犯罪,當天被逮捕拘留的維爾特曼將在周四 (10) 出庭受審。 相關閱讀:《我們該怎麼預防殺人》面對針對種族、宗教等的仇恨犯罪,我們該如何預防殺人悲劇發生呢?在薩爾瓦多中西部城鎮奇爾蒂烏潘 (Chiltiupan) 的埃爾宗特海灘 (El Zonte Beach), 一名「比特幣」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正在向當地民眾介紹如何使用「比特幣」ATM。上周六 (5), 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的總統布格磊 (Nayib Bukele) 表示,他打算向國會提案,讓加密貨幣「比特幣」成為該國的法定貨幣之一,而如果順利通過的話,薩爾瓦多便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採用虛擬貨幣的國家。 相關閱讀:《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 薩爾瓦多總統想創全球先例》在首都德黑蘭一間孩童服飾店內,可以看到民眾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視轉播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會。眼看即將在 6 月 18 日舉辦的伊朗總統大選越來愈近,各黨候選人無不卯足全力,盡力為自己拉票。目前,今年 60 歲的賴西 (Ebrahim Raisi) 當選的呼聲很高,他除了隸屬執政黨「戰鬥教士聯盟」(Combatant Scholar Association), 在參選前也是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 (Ali Khamenei) 欽點的司法總監,然而,他是否有能力帶領伊朗走出遭美國經濟制裁和高失業率的泥淖,仍有待觀察。 相關閱讀:《【說說伊朗】為什麼大家對伊朗誤會這麼深?》想到伊朗,你的腦海最先浮現的印象是什麼呢?是帶著浪漫氣息的波斯文化發源地,還是與西方國家僵持不下的強硬國度?今天,地球圖輯隊很榮幸邀請到【說說伊朗】的版主張育軒,從讀者的一個個問題揭開黑紗下的彩色伊朗!在伊斯坦堡沿岸,潛水夫兼電影製作人潛入遭「海鼻涕」(sea snot, 又稱「marine mucilage」, 即「海洋黏液」) 入侵的水面下,想要好好看看當地海洋生態受到的影響。據科學家表示,這種看起來噁心的黏液其實不是新現象,本身也無毒,它是基於海水的氮和磷等營養鹽濃度過高,才導致本該為海洋供氧的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過度繁殖,並在生存的壓力下分泌出能覆蓋整個海面的黏稠物質,最終反而造成水底下的氧氣含量下降。 相關閱讀:《魚群和珊瑚無法呼吸!淺褐色「海鼻涕」蔓延土耳其內海》在靠近首都安曼 (Amman)、專門收容巴勒斯坦難民的巴卡阿難民營 (Baqaa refugee camp), 長年被關在以色列監獄中的炸彈犯賈比爾 (Abdullah Abu Jaber) 終於獲釋回國。2000 年 12 月 28 日,賈比爾在遠端引爆了以色列一輛巴士上的炸彈,造成 13 人受傷。事發隔天賈比爾立刻被以色列警方逮捕,並且送往監獄關押,這一關就關了二十多年直到今日,也讓他成了在以色列被關最久的約旦籍囚犯。出獄後的賈比爾回鄉後受到巴勒斯坦難民們的盛大歡迎,他則表示:「我已經盡完我身為巴勒斯坦人的責任,那裡是巴勒斯坦的土地,我們必須越快解放那裡越好。」在位於海牙的國際刑事法庭,今年 79 歲、人稱「波士尼亞屠夫」的前塞族共和國將軍姆拉迪奇 (Ratko Mladić) 向鏡頭打招呼,他在這場法庭攻防戰中上訴失敗,確定要因為戰爭罪、種族清洗、反人類罪等罪行入獄服無期徒刑。1995 年 7 月,塞族共和國在將軍姆拉迪奇的指揮下進軍聯合國安全區,血洗當地的波士尼亞穆斯林。在短短五天內,斯雷布雷尼察 (Srebrenica) 一共有 8,000 人被殺、折磨,其中大部分是男性、小男孩,部分女性則遭到性暴力對待。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本土發生最嚴重的種族屠殺事件。 相關閱讀:《所有上訴一概駁回 「波士尼亞屠夫」最終命運塵埃落定》在首都莫斯科街頭,民眾騎乘電動滑板車移動。 相關閱讀:《車禍、酒駕、亂停放 德國柏林電動滑板車之亂》過去幾年來,電動滑板車 (E-scooter) 席捲了巴黎、布魯塞爾、馬德里、柏林等歐洲大城,這些城市都在爭著當「歐洲電動滑板車之都」。然而,根據柏林警方的資料,電動滑板車肇事率不容小覷。警方表示,駕駛肇事的主因是不專心、騎在政府沒有開放給電動滑板車的路上,以及酒駕。此外,一邊滑手機一邊騎車、雙載都算交通違規。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所有上訴一概駁回 「波士尼亞屠夫」最終命運塵埃落定
周二 (8), 有「波士尼亞屠夫」(Butcher of Bosnia) 之稱的前塞族共和國將軍姆拉迪奇 (Ratko Mladić) 最終命運終於塵埃落定,五位法官以 4:1 的比數,駁回了姆拉迪奇針對身上的種族清洗、戰爭罪、反人類罪等罪名所提出的上訴,意味著他的餘生將依照先前的無期徒刑判決,在歐洲的某處監獄裡度過。尚比亞籍的法官尼亞姆貝 (Prisca Matimba Nyambe) 是投票中唯一站在姆拉迪奇一方的法官,但直到審理結束,她都沒有明確透露自己的投票理由。相較於以往的開庭,周二開庭時姆拉迪奇的態度明顯冷靜許多,先前曾出現的斥責法庭、朝受害者破口大罵的情景都已不復見,全場他幾乎沉默不語,在無聲中迎接自己的命運。庭審結束後,本案的檢察官布拉梅茨 (Serge Brammertz) 將姆拉迪奇形容為「近代最惡名昭彰的戰犯之一」, 因為他在波士尼亞戰爭期間濫用了自己的權力,犯下了包括種族清洗、戰爭罪、反人類罪在內的諸多罪行。「姆拉迪奇的名字應該載入史上最墮落、最野蠻的人物之列。」布拉梅茨說道。在南斯拉夫聯邦解體的過程中,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下文簡稱波赫) 在 1992 年宣布獨立,當時境內 430 萬人口中,有 33% 塞爾維亞人、17% 克羅埃西亞人和 44% 波士尼亞人。在 1992 年 3 月到 1995 年間,克羅埃西亞人、波士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因為「波赫脫離南斯拉夫聯邦獨立」這個問題發生歧異,克羅埃西亞人和波士尼亞人都支持,但塞爾維亞人堅決反對。於是,克羅埃西亞人和波士尼亞人組成聯邦,與塞爾維亞人開戰,波士尼亞戰爭就此開打,戰爭期間造成約 20 萬人死亡、200 萬人淪為難民。當時身為塞族共和國將軍的姆拉迪奇在許多戰役中都扮演要角,無數人因他的命令而死,其中最慘烈的事件莫過於發生於 1995 年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 姆拉迪奇也因為這場屠殺而面臨種族清洗指控。註:就如同所有戰爭一樣,這場戰爭並沒有單純的受害者。舉例來說,儘管塞族共和國曾對波士尼亞的穆斯林發動大屠殺,但波士尼亞亦曾在 1993 年東正教聖誕節這天,突襲波赫東部的小鎮布拉圖納茨 (Bratunac), 造成超過 500 人死亡。1995 年 7 月,塞族共和國的軍隊在將軍姆拉迪奇的指揮下,朝早已被聯合國劃為安全區的斯雷布雷尼察 (Srebrenica) 前進、血洗當地的波士尼亞穆斯林。短短五天內,斯雷布雷尼察一共有 8,000 人被殺、折磨,其中大部分是男性、小男孩,部分女性則遭到性暴力對待。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本土發生最嚴重的種族屠殺事件。但他犯下的罪行還不只如此,在 1992 年 4 月,姆拉迪奇率軍對今日波赫的首都塞拉耶佛 (Sarajevo) 發動了長達 43 個月的圍城戰,許多平民在圍城期間也屢遭攻擊、殺害,直到 1995 年終止波士尼亞戰爭的《岱頓和平協定》(The Dayton Peace Accord) 簽署後,圍困行動才告一段落。波士尼亞戰爭結束後不久,姆拉迪奇隨即展開了四處躲藏的生活,直到 2011 年才被逮捕、送上法庭接受審判。整個審理過程又一連糾纏了將近 10 年,直到周二才塵埃落定。開庭當天,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中失去丈夫的阿卜杜拉赫曼諾維奇 (Sehida Abdurahmanovic), 走進了位於今日波赫境內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事件紀念中心裡,準備聆聽法官們的決定;同一時間,許多受害者的家屬,不管他們是否已經難以聽見、看見,甚至是病重得難以行走,他們也都來到了現場,想要一聽姆拉迪奇的最終命運。「當年的一切仍歷歷在目,就像是昨天才剛發生一樣。」阿卜杜拉赫曼諾維奇說道:「最重要的是姆拉迪奇被判無期徒刑,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的種族滅絕罪行也獲得證實。」比起那些隔海收看判決的人們,僥倖從集中營中活下來的穆賈吉奇 (Satko Mujagic) 直接走進了開庭現場,除了想要親自見證姆拉迪奇的最終下場,他還抱著一絲希望,期待能從姆拉迪奇口中聽到一聲道歉。然而,這小小的願望也落空了。「我很抱歉這麼說,但我從姆拉迪奇的眼裡看到了滿滿的邪惡。他沒有任何歉意、沒有任何感受,他什麼都不在乎。」「這真的是一個恥辱,因為他的意識形態、仇恨以及民族主義造成的分裂,至今仍舊存在於許多人身上。」這也正是當年戰爭給今日的巴爾幹半島種下的危機,慘烈的波士尼亞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但分歧依舊還存在於人們的心中。事實上,在今日波士尼亞境內部分由塞爾維亞人聚居的地區裡,街上仍不時可以看見姆拉迪奇的巨幅肖像畫或是海報,當地一個軍人退伍協會也仍將姆拉迪奇視為其負責人。同一時間,還有許多塞爾維亞民族主義份子,正致力於改寫關於這場戰爭的歷史論述,試圖否認外界一切涉及戰爭罪的指控,還想禁止教科書提及這起事件。在姆拉迪奇案中擔任檢察官的布拉梅茨也提到,如今不管是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還是塞爾維亞,政治人物們也仍舊在操弄著種族仇恨的情緒。「今日對大屠殺案件的讚美和否認,已經比 5 年、10 年前還要強上不少 —— 而我已經做這份工作 13 年了。」布拉梅茨在一場視訊會議中,向與會記者們說道。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在周二庭審結束後,姆拉迪奇案的審理也算是來到一個段落,接下來他將會被從荷蘭海牙的聯合國拘留中心 (United Nations detention center) 送往歐洲某國的監獄服刑,但目前這座即將收容他的監獄並未公開。
全球大釣魚!FBI如何用加密通訊軟體「ANOM」逮800名罪犯?
自 2018 年開始,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便和澳洲聯邦警察 (AFP) 合作,讓加密通訊軟體「ANOM」悄悄地在全世界的罪犯之間傳播開來,成為監視犯罪對話的工具,它們將此任務稱之為:「特洛伊木馬之盾行動」(Operation Trojan Shield)。時至今日,它們一共截取了「ANOM」中超過 2,000 萬條以 45 種不同語言寫成的訊息,內容包括毒品走私、洗錢甚至是謀殺計畫,並在全球十幾個國家內逮捕了至少 800 人,其中有多數都是在過去三天之內被抓的。而除了 800 多人被逮以外,許多毒品、軍火、高檔名車和現金也都在這次行動中被查獲,其中包括 9 噸的古柯鹼、250 把槍,以及總值超過 4,8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13 億 3,101 萬元) 的各國現金及加密貨幣。以澳洲為例,光是澳洲就有 224 名嫌疑犯以 500 多項罪名被捕,並查緝到了 3.7 噸的毒品和 3,50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9 億 7,065 萬元) 的現金。除此之外,瑞典當局也發表了聲明,表示它們同樣透過此次行動逮捕 155 名涉嫌犯下重罪的人,並阻止至少 10 人被殺害。至於德國、荷蘭、紐西蘭也分別抓了 70、49 以及 35 人。而且,本次行動的牽涉範圍還非常廣泛,並不是只針對某個集團展開圍捕,包括義大利黑手黨、飛車黨、亞洲犯罪集團以及阿爾巴尼亞的犯罪組織等,都難逃此次撒下的巨大法網。澳洲總理莫里森 (Scott Morrison) 便表示,這項被它們稱之為「鐵邊行動」(Operation Ironside) 的執法任務,可以說是對「(全世界的) 犯罪組織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另外,因為這次是使用在以往讓執法人員非常頭痛、難以蒐集犯罪證據的加密通訊軟體進行「釣魚」, 一同參與行動的歐洲刑警組織 (Europol) 便形容這次的任務是「有史以來針對加密通訊所進行過的最大執法行動」。澳洲聯邦警察局長克蕭 (Reece Kershaw) 也同樣表示:「加密通訊 App 的使用給執法部門帶來重大的挑戰,但 ANOM 卻又為執法部門提供了一扇了解犯罪活動的窗口,而這是我們從來都沒有見識過的 (巨大) 規模。」那麼這起針對全世界的犯罪分子所發起的「釣魚」行動,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這就必須將時間拉回大約三年前,當時有兩家加密通訊平台被取締了,其中包括了來自加拿大的「Phantom Secure」, 據 FBI 表示,這間公司曾向墨西哥「錫納羅亞販毒集團」(Sinaloa Cartel) 等犯罪組織提供加密手機,造成執法人員非常大的麻煩。但是危機的存在卻也代表轉機的出現,FBI 隨後找到了一個好機會:犯罪集團們需要一個新的加密通訊平台,於是它們「招降」了 Phantom Secure 的其中一位經銷商,以減刑作為交換,讓他同意為 FBI 工作,並將自己開發的 ANOM 加密通訊系統提供給它們,作為罪犯們的新溝通管道 —— 同時也是 FBI 的監視來源。其中,當局甚至還利用了現代的趨勢,向使用 ANOM 的罪犯們收取高額的訂閱費用。在本周二 (8) 時,由美國聯邦法院釋出的起訴書中便提到,雖然金額因地區不同而略有差異,但 ANOM 6 個月的訂閱費用通常要價 1,700 美元 (折台幣約 4 萬 7,121 元)。而隨著使用率在這三年間不斷上升,至今有大約 1 萬 2,000 台裝設 ANOM 的手機在至少 100 個國家的黑市中流通,牽涉約 300 個犯罪集團。那使用 ANOM 的風氣到底是怎麼樣被帶起的呢?澳洲聯邦警察透露,這些裝置一開始都由資深的犯罪成員使用,而且新用戶還必須要有舊用戶的代碼才能開通帳號,因此增進了其他人對使用這個平台的信心。「你必須要先認識一名罪犯,才能拿到其中一台客製化的手機。這些手機不能打電話,也不能發電子郵件,你只能和某人用同一個平台 (即 ANOM) 溝通。」澳洲警方解釋。Petit selfie envoyé par le trafiquant de drogues Hakan Ayik à ses contacts. Il avait récupéré un téléphone avec l'app AN0M qui lui avait été remis par des policiers undercover pic.twitter.com/ZxWzJkzAHz 阿伊克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將 ANOM 推薦給了他的同夥,導致這個監視平台在犯罪集團中漸漸走紅。而在推廣 ANOM 的過程中,還有一名意外起到關鍵作用、自己卻毫不知情的角色 —— 即澳洲籍逃犯阿伊克 (Hakan Ayik)。阿伊克在臥底警察給了他一台手機後,於不知情的狀況下向他的犯罪同夥推薦了 ANOM, 這才導致 ANOM 漸漸走紅,使用人數越來越多、涵蓋範圍也越來越廣。一名資深的調查員便向澳洲《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透露,警方是因為阿伊克在黑社會裡頭的地位才鎖定了他,調查員表示:「他是警方的首要目標,因為他既可以被其他人信任,又能夠成功地散播這個平台 (指 ANOM)。」但有鑑於如今的情勢,澳洲警方也表示,希望逃避它們追緝、據稱躲到土耳其的阿伊克最好趕緊向它們投案,而且越快越好,畢竟他不小心幫了 FBI 一個大忙,現在或許處於非常危險的狀態。總而言之,在這 3 年來,全世界共有 18 個國家、超過 9,000 名警察參與了這次的「鐵邊 / 特洛伊木馬之盾行動」。而其中,FBI 犯罪調查部的助理部長希佛斯 (Calvin Shivers) 便表示,這是一個讓執法部門能夠「扭轉局面」的機會,讓它們能夠阻止犯罪集團做出違法行動。澳洲聯邦警察則透露,目前搜捕行動尚未結束,無論是澳洲本土或海外,都估計將有更多人被捕。而且局長克蕭還進行了補充,指出警方正在努力獲取其他更大間的加密通訊平台權限,希望能將更多罪犯繩之以法。
姓氏不再看得出性別 捷克眾議院支持無性別姓氏
在捷克語中,女性姓氏後頭往往會加上後綴「-ova」, 因此,諾瓦克 (Novak) 先生的女兒不會是諾瓦克,而是「諾瓦克娃」(Novakova) 小姐。這不僅僅是文化上的慣例,更是明文寫在法律中,因此只要是捷克男性的妻子或女兒,姓氏基本上都會有「-ova」作為後綴,例如該國的網球選手科維托娃 (Petra Kvitova) 就是其中一例。據當地媒體「布拉格國際廣播電台」(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 的報導指出,身處捷克的女性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才有可能免於使用「-ova」後綴,例如她們是外國人、有外國國籍、和外國人同住,又或是在國外有暫時性的住處。而且這樣的後綴語言模式,甚至也會運用於外國政治人物的姓氏中,例如美國前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 (Hillary Clinton) 變成了希拉蕊・柯林頓諾娃 (Clintonová); 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 (Angela Merkel) 則變成了安格拉・梅克洛娃 (Merkelová)。但現在,捷克終於打算要針對此事做出改變。這項「無性別姓氏」提案由前司法院長瓦爾科娃 (Helena Valkova) 提出,她認為現在的情形「不公義也不平等,可能會導致荒謬的狀況」, 因為當鄰國斯洛伐克的女性可以自由改變她的姓氏時,身在捷克的女性卻沒辦法做出同樣的抉擇 (註)。而上周三 (2), 該國的眾議院便對此進行了表決,200 名議員中有 172 位出席,其中 91 人同意、33 人反對,部分人棄權或未表態,順利通過自由選擇姓氏性別的第一步。註:瓦爾科娃之所以拿斯洛伐克當例子,一方面是兩國接壤,二方面則是它們曾同屬一個國家,即「捷克斯洛伐克」(Československo)。捷克斯洛伐克於 1993 年時和平分裂,這才形成了如今的「捷克」與「斯洛伐克」。其中,支持這項法案的捷克海盜黨 (Pirate Party) 議員普凡特 (Ondřej Profant) 便指出,根據一項在首都布拉格的戶政事務所進行的調查顯示,有將近 28% 的女性不希望自己的姓氏有後綴,而且首都以外的地方也還是能夠觀察到類似的趨勢,像是城鎮布熱茨拉夫 (Břeclav) 就有 11% 的女性也如此希望。普凡特表示:「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它顯示有一大群女性認為這件事是一個問題,而我根本一點也不在乎為什麼這對她們來說是個問題,我只是希望她們能夠有個選項,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另一方面,捷克當地的布拉格國際廣播電台卻也提到,該國有許多語言學家其實支持現行的姓氏規定。他們認為陰性 / 女性的後綴是捷克文法中非常核心的部分,所以如果任意做出改變,很可能會造成大眾的混淆。不過也有其他語言學家持不同意見,例如美國喬治城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 語言學助理教授馮德 (Marissa Fond) 就覺得,語言是具有靈活性的。「我們需要什麼,它 (語言) 就會怎麼做,」馮德說:「語言會回應社會的改變,而且還能創造或加強那些改變。」因此,即使父系命名的作法在全球的許多文化之中都很常見,例如英文姓氏裡頭,「強森」(Johnson)、「羅伯森」(Robertson)、「理查森」, 都是表示這個人是 「約翰」(John)、「羅伯特」(Robert), 以及「理查」(Richard) 的兒子 (son)。又或者穆斯林國家中也有類似的命名結構,常常以「賓」(bin) 和「阿比」(ibn) 表示對父親的致敬,像是中東國家阿曼的現任蘇丹海賽姆・賓・塔里克 (Haitham bin Tariq), 他名字裡面的「塔里克」便是來自於他父親「塔里克・賓・泰穆爾」(Tariq bin Taimur)。但隨著越來越多人要求身分的自主性,語言其實也還是有足夠的空間能夠變得越來越靈活和彈性 —— 事實上,在捷克以前,早就有許多國家成功挑戰過命名的規範。例如 2019 年時,哥倫比亞憲法法庭便裁定,為孩子命名時,父親的姓氏優先於母親的姓氏違背了平等原則,並指示國會制訂新法,讓父母在替小孩命名時有更大的彈性空間。而語言學家馮德則指出,名字是人們在世界上如何定位自己的一個重要面向,可是這些決定卻往往來自於父母,而不是自己,因此:「在這個案例中 (指捷克)...... 如此的改變對於人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將有能力讓自己的性別不要那麼突出,因為在這樣的命名系統中,姓氏往往會讓性別變得顯眼。」無論如何,既然現今捷克已經順利同意了修法的第一步,那麼該國的參議院便會在未來的 30 天內辯論這個議題,而如果參議院也通過這項法案,那法案接著就會被送到總統的辦公桌上,讓總統進行最後的簽署 (註)。註:捷克實施議會制,民選出的總統僅被認為是國家的代表,職務包括任命首長、解散議會、簽署法案以及擔任軍隊的總司令等。
【地球 24小時】06/07 護理人員罷工中
在首都布魯塞爾的伊拉斯謨醫院 (Erasme hospital), 一名護理師背上貼著「罷工中」的標示,和其他護理人員一同展開無限期罷工,藉此要求比利時當局和醫院管理高層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提供更好的工作條件。 相關閱讀:《南韓醫生大罷工 當局祭重罰:吊照、罰金、坐牢》說到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罷工,去年八月南韓也發生類似事件,當時有成千上萬名醫生走上街頭罷工,抗議政府擴大招收醫學生等一系列政策。對此,政府祭出重罰,要是醫生沒有在限期內重返工作崗位,就可能面臨醫生執照被吊銷、罰款和牢獄之災...... 在新北市一間市內籃球體育館,工作人員已將此地佈置為疫苗接種中心,設置了掛號區、注射區和留觀區,準備迎接前來施打疫苗的人潮。 相關閱讀:《打過疫苗更有吸引力?美國攜手交友 App 接種疫苗配對更輕鬆》住在美國的你,在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無法出門四處晃晃後,感到孤單、寂寞,計畫要在新年度上交友軟體替自己找個伴侶嗎?或許你該考慮接種疫苗,因為它將能讓你在配對的過程中更具優勢。在安大略省西南部的倫敦市 (London), 一處街口擺放著無數鮮花,來往行人紛紛憑弔發生在此的慘劇。7 號這天,今年 20 歲的嫌犯維爾特曼 (Nathaniel Veltman) 開著一輛黑色小貨車故意撞上正在過街的穆斯林家庭,造成四人死亡、一人重傷,警方表示這是一起故意針對穆斯林的仇恨犯罪,當天被逮捕拘留的維爾特曼將在周四 (10) 出庭受審。 相關閱讀:《我們該怎麼預防殺人》面對針對種族、宗教等的仇恨犯罪,我們該如何預防殺人悲劇發生呢?在瓜地馬拉市的瓜地馬拉瓦爾德大學 (Universidad del Valle de Guatemala), 頭一次以美國副總統身份出訪的賀錦麗 (Kamala Harris) 正在參加當地舉辦的創業家圓桌會議,屆時她將看到由年輕女性工程師所提出的創業計畫。 相關閱讀:《研究:被貓身上的寄生蟲感染,可能變得更有創業家精神》根據一篇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發現,被貓身上的寄生蟲弓漿蟲 (Toxoplasma gondii) 感染的人,在做決定時更為大膽、勇於承擔風險與失敗,也更具有創業家精神。在位於南部的薩卡特科盧卡城 (Zacatecoluca) 監獄,被依墮胎罪判刑 30 年有期徒刑的羅潔兒 (Sara Rogel, 白衣者) 在服完 9 年刑期後獲釋。2012 年 10 月,當時 22 歲懷有身孕的羅潔兒聲稱,她在做家事時摔倒導致失血過多而流產,其後她遭判謀殺自己未出生的女兒。羅潔兒事件也反映出薩爾瓦多擁有全世界最嚴厲的禁墮胎法,就算遭強暴懷孕或是母體有風險都不准墮胎,墮胎罪最重可以判處高達 40 年的有期徒刑。然而,近年來部分判決被反轉,不少因墮胎罪入獄服刑的女子在服完部分刑期後獲釋,像是 2018 年獲釋的提歐朵拉 (Teodora del Carmen Vásquez) 就是一例。 相關閱讀:《她被控「謀殺」胎兒 因為死胎被關的薩爾瓦多女子獲釋》在首都巴馬科 (Bamako), 帶領兩次政變的戈塔上校 (Colonel Assimi Goita) 正式就職成馬利臨時總統,圖右揹著馬利國旗色肩帶敬禮者就是戈塔上校。然而,距離第一次政變不過九個月又發生第二次政變,戈塔上校在今年 5 月 24 日突如其來的政變行動,讓許多政治人物看得一頭霧水。 相關閱讀:《政變餘波未了又生變 馬利軍方拘留總統、總理奪權》在首都塞拉耶佛 (Sarajevo), 一名母親摸著在塞拉耶佛圍城戰中過世的孩子姓名。1992 年 4 月 5 日至 1996 年 2 月 29 日,塞拉耶佛遭到南斯拉夫人民軍與塞族共和國軍圍困,共計 1,425 天,這場戰役造成上萬人喪生,堪稱現代戰爭史上最長、最慘烈的圍城戰。 相關閱讀:《200 名女子在這被性侵 波赫血腥飯店被當景點推廣》位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的「維利納弗拉什飯店」(Vilina Vlas hotel), 乍看跟一般歐洲的 SPA 水療度假飯店沒什麼兩樣,然而它背後卻充滿血腥的歷史,這段歷史至今仍是性侵倖存者心裡的痛...... 在巴黎的國立工藝博物館,工作人員正在想辦法把身長 2.83 公尺的自由女神像複製品裝箱,準備要運到紐約的埃利斯島 (Ellis Island) 和紐約當地的自由女神像一起慶祝美國國慶日。 相關閱讀:《美國國慶日 自由女神再度開放》你知道嗎?自由女神像是法國在 1885 年送給美國的禮物,象徵著美國和自由。自由女神的外表是羅馬神話中的自由女神,頭上戴著有七道光芒的皇冠,象徵著七大洋七大洲。右手高舉火炬,左手拿著美國獨立宣言,腳邊有鎖鍊環繞。在北京一間高考的考場外,剛考完試的學生和前來迎接的家長擁抱。 相關閱讀:《中國復旦大學前進歐洲惹議 匈牙利千人上街示威》上周六,許多匈牙利民眾走上街頭,舉著「拒當殖民地!」、「不要復旦!」的標語,抗議總理奧班犧牲匈牙利年輕學子的權益,砸重本讓中國復旦大學前來建校的計畫。在威尼斯,當局宣布當地成為 COVID-19「白區」, 也就是在這一區活動只要戴好口罩、保持好社交距離就沒有問題,因而吸引許多觀光客重新回籠,前來排隊入場參觀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St Mark's Basilica)。 相關閱讀:《橋太滑太難走 義大利法院開罰威尼斯憲法橋建築師》在處處充滿中世紀風格的義大利水都威尼斯,以玻璃和鋼鐵建造而成的「憲法橋」尤為特別,它的現代風格為它帶來不少爭議。然而,這座橋最為大眾詬病的地方在它實在太滑了!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放棄掙扎 中國年輕人的新.處世哲學:躺平
面對如今高壓、高競爭的社會環境,現在除了「喪文化」、「摸魚哲學」, 中國年輕人又有了全新的處世哲學:躺平。現年 24 歲的人資林小姐表示,「躺平」是現在中國年輕人認清現實,發現自己無法變成「有車、有房、有對象、有小孩」的人生勝利組後的反應,「所以他們選擇放低目標、降低欲望」。BBC 也在報導中補充,比起無止境的加班、競爭晉升機會,「躺平主義」者們大多拒絕加班、著眼於可以輕易達成的目標,回歸自身,讓自己有更多時間休息。這波「躺平」風潮的起點,來自於今年 4 月一篇出現在網路論壇百度貼吧上的短文〈躺平即是正義〉。在這篇宛如宣言般的文章裡,作者揭露他已經兩年沒有工作,現在正過著輕鬆、生活成本極低的生活。他認為當前的中國社會給人太多壓力,因此他決定回頭關注自身的主體性,主張「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在〈躺平即是正義〉一文出現後不久,中國的網路隨即湧現大量討論「躺平」思維的文章,問答平台知乎上,更有人將「躺平」精準定義為:「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維持生存最低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同一時間,中國的另一個社群媒體豆瓣上也在短時間內出現許多討論躺平生活的社團,有些成員數高達 9,000 人,一些教導新手如何開始「躺平生活」的文章也獲得了大量轉發。就如同先前的「喪文化」、「摸魚哲學」一樣,躺平也是中國年輕人在面對高壓、高度競爭的社會的回應。這波競爭從找工作就已經開始,王先生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形容當初他找工作時一度覺得「投履歷就像大海撈針一樣」, 費盡功夫才找到現在在實驗室擔任技術員的工作。「你被社會擊潰,只想要過更輕鬆的生活,」王先生表示:「躺平不是等死。我還是會工作,只是我不想過分努力。」而就算下了班、離開職場,城市裡高昂的生活成本依舊將年輕人壓得喘不過氣。舉例來說,在北京,大學新鮮人的平均月薪大約落在 1,000 美元 (折台幣約 2 萬 7,955 元) 左右,可是同一時間,北京的房租輕易就能超過 500 美元 (折台幣約 1 萬 3,978 元)。在這些之外,買車、買房,乃至結婚、生小孩等壓力,都讓年輕人感到無比沉重,最後決定放手,轉而關注自身。「在主流價值觀裡,理想的生活態度包括努力工作、努力在工作考核中爭取好結果、努力存錢買房買車,以及生個小孩。」一名自稱溫蒂 (Wendy) 的躺平主義者說道:「然而,我在工作上一有機會就摸魚,我也拒絕加班,不會過度擔心升遷問題,自然也不會在職場小劇場裡參一腳。」對於自己的躺平哲學,溫蒂下了一個結論:「優先考慮身體和靈魂的平靜與安詳」。「人們意識到沒有太多向上流動的機會,」人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就讀政治學的研究生王一成 (Yicheng Wang, 暫譯) 談到「躺平」風潮時說道:「這是一種消極的接受:『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它永遠都是這樣了。』」然而,在「躺平」於短時間內竄紅後,中國政府、媒體立刻對「躺平」風潮展開了嚴厲批評。由政府主導的廣州報紙《南方日報》日前便刊出一則社論,將躺平思維與毒雞湯劃上等號,指出「在壓力面前選擇『躺平』不僅不正義,還是可恥的」。《環球時報》則形容「躺平」不是一門嚴謹的哲學;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則以第一線的年輕醫護人員為例,指出他們「從未選擇躺平」。與此同時,中國各大社群平台上有關「躺平」的內容也都遭到打壓,豆瓣上的「躺平社團」大量消失,包括〈躺平即是正義〉在內的許多討論文章也迅速消失。儘管「躺平」思潮才剛萌芽,便遭中國政府打壓,但人在華東師範大學研究青少年文化的黃平教授卻指出,「躺平」其實是中國年輕人仔細思考後的選擇,為的是要將自己從壓力中解放出來。「當你已經追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 —— 好比房價成長的速度 —— 躺平其實是個更理性的選擇。」黃平教授說道。可是與此同時,黃平教授也提到,這波「躺平」風潮很可能也是中國社會在過度競爭、社會「內卷化」(註) 後仍進一步惡化的跡象。「在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社會環境裡,人們可能會感覺到內卷,但至少他們還會努力嘗試,」黃平教授分析道:「如果情況變得更糟,人們就會躺平。」註:「內卷化」來自人類學用語,一開始在描述的是一個沒有進步、由內而外停滯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型態導致內部競爭激烈化,沒有明顯的創新或是科技上的突破等等。這個概念被拿到中國年輕一代的世界後,用於形容某個領域中競爭過於激烈,進而出現惡性競爭、內耗的狀況,像是大家一窩蜂買房、拚死拚活地加班、對成功的想像很單一等等,在某方面來說都是「內卷化」的體現。不過,就如同「躺平」風潮迅速出現一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以後,「躺平」的內涵也出現了各種變化。其中有一派人賦予「躺平」更積極的意義,將它視為人生中一段休息、準備再出發的時光,豆瓣上也出現了許多支持這項「躺平後再起身」理念的社團。現年 28 歲,已經過上好一陣子「躺平」生活的黛西 (Daisy Zhang) 表示,她現在已經重新開始投履歷、面試找工作,也開始動筆寫作,打算從中尋找人生的新方向。雖然自嘲都不是些「太積極」的事情,但黛西說道:「至少比什麼都不做好多了。」
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 薩爾瓦多總統想創全球先例
上周六 (5), 在美國佛州的一場比特幣 (bitcoin) 會議上,薩爾瓦多現任總統布格磊 (Nayib Bukele) 發表了他的最新政策:他打算在本周向薩爾瓦多國會正式提案,讓比特幣成為該國的法定貨幣之一,和美元並行使用 (註)。註:薩爾瓦多於 2001 年時取消了該國貨幣「科朗」(Colón), 並將美元列為它們唯一的法定貨幣。布格磊表示,如果採用比特幣的話,將會對國內人民,以及海外僑胞,都帶來極大的方便與利益,他表示:「在短期之內,這將會創造工作機會,並為那些不在正式經濟體制內的人提供金融上的包容力。」「而從中長期來看,我們希望這個小小的決定可以幫助我們,讓我們至少能稍微地將人類推向正確的道路。」《華盛頓郵報》形容,布格磊將此舉塑造為一項具有「前瞻性」的計畫,並表示這個點子將讓薩爾瓦多「開始設計出一個面向未來的國家」。而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構想,布格磊表示,其一是因為薩爾瓦多有大約 70% 的人民都沒有傳統的銀行帳戶,所以若是能夠開放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那麼大家便能直接在網路上設置比特幣錢包,而不用仰賴現金的使用。pic.twitter.com/DdOdOjIsG5 布格磊於本月 8 號轉推了藝術家 Salomón 的畫作。畫面中,一人掀開了窗簾迎向外頭的比特幣,背景則是薩爾瓦多領土的輪廓。其二則是由於薩爾瓦多的經濟嚴重倚賴海外僑胞的匯款。薩爾瓦多為中美洲最小的國家,且人民收入普遍偏低,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的數據,它們 2020 年的 GDP 不到 25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6,924 億元)。而其中,則有至少 20% 的 GDP 是靠 200 萬名海外僑胞的匯款撐起來的,這些僑民雖然人沒有身在國內,卻依舊和家鄉關係密切,布格磊透露,他們每年都會寄大約 60 億美元 (折台幣約 1,662 億元) 的總額回薩爾瓦多。然而,現行的匯款制度卻常常帶來多餘的支出和麻煩,例如轉帳時必須收取一定的費用,又或者錢必須要耗費數天的時間才能抵達薩爾瓦多當地的帳戶,有些款項甚至還得要本人親自提領,非常不方便。但若是使用比特幣的話,便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了,布格磊認為:「這將改善數百萬人的生活及未來。」#NewProfilePic pic.twitter.com/JrMUkryZuk 布格磊在本月 6 號,也就是宣布要將比特幣列為薩爾瓦多法定貨幣的隔天,更新了自己的 Twitter 頭貼。而除了上述兩項原因以外,還有其三,布格磊認為開放比特幣將有可能促進外界對該國的投資,他在自己的 Twitter 上發文:「如果有 1%(的比特幣) 投資給了薩爾瓦多,那麼我們的 GDP 就可以成長 25%。」可是話說回來,雖然布格磊提出了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的構想,並提出了種種願景,卻沒有給予更多相關的細節。只有「Strike」, 一款在今年三月時於薩爾瓦多當地成立的行動支付 App, 出面表示它們會協助薩爾瓦多立法草案的擬定,並將與國家一起合作開發加密貨幣所需的基礎設施。其創辦人馬勒斯 (Jack Mallers) 表示,他認為比特幣能夠「為發展中的經濟提供一個保護途徑,讓它免於受到貨幣通貨膨脹所造成的潛在衝擊」。至於這項創新法案究竟有沒有可能通過呢?是有的,CNN 的報導便指出,因為布格磊所屬的新思想黨 (Nuevas Ideas), 恰好在今年二月底的國會選舉中獲得了多數席次,所以法案很有機會此順利通過。但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人都樂觀看待這項提案。虛擬貨幣全球倡議組織 (Digital Currency Global Initiative) 的專家格雷 (Rohan Grey) 便告訴 BBC, 他認為布格磊是一位試圖利用大眾形象的年輕總統,因為「即使還沒有弄清楚任何的細節,宣布類似這樣的事情,也還是能帶來許多公關價值」。然而,在政治層面的獲勝,卻可能反過來造成金融層面的危機。格雷警告,當一個國家採用加密貨幣作為法定貨幣時,可能會對這個不穩定的網路帶來巨大的控制力,尤其加密貨幣「沒有能負起責任的參與者,也沒有辦法給予一款貨幣必須得提供的價格穩定性和流動性的追蹤紀錄」。除此之外,也有人覺得這次的提案根本只是布格磊的政治噱頭。因為他所屬的政黨在最近罷免了薩爾瓦多的檢察總長和五名最高法院法官,引發不少國際輿論,並直指布格磊將就此逐步獲得專制權力。然而將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使薩爾瓦多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採用虛擬貨幣的國家,卻有可能分散國際社會對布格磊行為的注意力,或甚至進一步地提升他的聲譽。
【地球 24小時】06/06 歡迎來台灣
6 號早上,美國空軍 C-17 運輸機載著美國聯邦參議員達克沃絲 (Ladda Tammy Duckworth, D-IL)、蘇利文 (Daniel Scott Sullivan, R-AK) 和昆斯 (Christopher Andrew Coons, D-DE) 抵台,三人進行了為期三小時的旋風式訪問,並且帶來美國將捐贈台灣 75 萬劑疫苗的好消息。 相關閱讀:《打過疫苗更有吸引力?美國攜手交友 App 接種疫苗配對更輕鬆》住在美國的你,在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無法出門四處晃晃後,感到孤單、寂寞,計畫要在新年度上交友軟體替自己找個伴侶嗎?或許你該考慮接種疫苗,因為它將能讓你在配對的過程中更具優勢。在瓦哈卡州 (Oaxaca state) 的聖巴塞洛繆奎亞拉納小鎮 (San Bartolome Quialana), 一名薩波特克 (Zapotec) 原民女子正在投票,選出心目中的眾議院議員和州長、市長等人選。根據最新開票結果,墨西哥總統奧布拉多 (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 所屬的政黨「國家復興運動黨」(Movimiento Regeneración Nacional,Morena) 和相關聯盟在國會的五百個席次中,並未取得超過三分之二的席次,意即未取得絕對多數,這對奧布拉多接下來的總統生涯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各界都在關注。 相關閱讀:《參選三次終於當選 墨西哥左翼新總統出爐》回首奧布拉多的總統生涯,參選三次的他在 2018 年 7 月當選總統,上任前曾誓言要打貪、防毒、拚經濟,讓改變成為可能。在秘魯總統大選這一天,來自左翼「自由秘魯黨」(Peru Libre) 的候選人卡斯蒂略 (Pedro Castillo) 在位於北部的塔卡班巴區 (Tacabamba) 向支持者致意。根據最新開票結果,右翼「人民力量黨」(Fuerza Popular) 總統候選人藤森惠子 (Keiko Fujimori) 的得票率目前高過卡斯蒂略,兩人也展開拉鋸戰,有些評論家認為,如果由藤森惠子掌權、讓藤森家族重回秘魯的政治頂端,那麼她或許將重建貪腐與專制的時代。 相關閱讀:《秘魯薩滿焚香吹海螺 預測下一任總統會是......?》在安大略省多倫多市中心的瑞爾森大學 (Ryerson University), 一名男子站在被潑紅漆且被推倒的加拿大教育家瑞爾森 (Egerton Ryerson,1803-1882) 的雕像上,他是當年原住民印地安寄宿學校體制的創設人之一。近日,在加拿大一間曾被用於同化原住民族群的寄宿學校底下,人們發現了至少 215 具不曾被記錄下來的孩童遺骨......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里約熱內盧街頭,來自「明天之海」(Mare do Amanha) 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在雙層巴士的頂層表演,希望將藝術和文化用更親近大眾的方式帶給大家,而這也是「希望篷車」(Caravan of Hope) 計畫的目的。 相關閱讀:《如何說服我的朋友們「古典音樂很酷」》在每一個朋友圈中,都會有各種共同興趣,而這些興趣當中最熱門的不外乎就是:遊戲、漫威、或 DC 宇宙,再來則是運動,第三順位可能會是閱讀或是追劇之類的。但是,如果你的興趣是古典音樂,那你在朋友圈中是「異類」的機率就大多了,當然這樣也無損你熱愛古典音樂的熱忱,但你想想看,若能使你的朋友關心你練琴的狀況、關注你的樂器像是媽媽看著新生兒的眼光,那會是一件多有趣的事?適逢諾曼第登陸日 (D-Day) 滿 77 周年,英國駐法大使黎偉略男爵 (Lord Edward Llewellyn) 和法國國防部長帕爾麗 (Florence Parly) 一起來到位於濱海韋爾 (Ver-sur-Mer) 的英國諾曼第紀念雕像前悼念。1944 年 6 月 6 日,諾曼第戰役正式揭開序幕,來自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戰艦沿著諾曼第海岸一字排開,盟軍開始在奧馬哈海灘 (Omaha Beach) 上搶灘。與此同時,納粹德國則在海灘上設置了重重阻礙,盟軍的戰鬥機則在天上待命。現在,來到當時戰況最激烈、盟軍有 2,500 人陣亡的「血腥奧馬哈」, 你看到的是綠色小丘和一片乾淨柔軟的黃沙,海浪則輕輕拍打著岸邊激起白色的小浪花。 相關閱讀:《帶你回到 75 年前 諾曼第登陸那一天》在悼念韓戰及其他戰爭中戰死者的「顯忠日」這天,民眾來到內含軍人公墓的國立首爾顯忠院悼念亡者。 相關閱讀:《脫北者與男同志:在花甲之年覓得另一半的他》作為脫北者以及男同志,張英進在逃離北韓 23 年後終於覓得良緣。他目前正計畫要跟美籍男友結婚...... 在南半球人口最多的城市聖保羅 (Sao Paulo), 一名男子騎車往一棟繪有 LGBT 彩虹旗的建築前進,這棟大樓是由 Facebook 協助上漆,作為慶祝同志驕傲月的一環。 相關閱讀:《男人手牽手又怎樣 荷蘭男子挺同做給你看》2017 年 4 月,社群媒體上吹起了一股男性手牽手上街的風氣,來自世界各地的男性用行動力挺同志,而這股風潮要從發生在荷蘭的恐同暴力事件說起...... 在伊斯坦堡沿岸,可以看到成群的海鷗看著湧入港口的「海鼻涕」(sea snot, 又稱「marine mucilage」, 即「海洋黏液」), 這種厚重黏稠的物質在沿岸大量漂流、覆蓋了海面,不僅黏住漁民的漁網,也讓人擔心起水裡的魚到底能不能食用。據科學家表示,這種看起來噁心的黏液其實不是新現象,本身也無毒,它是基於海水的氮和磷濃度過高,導致浮游植物數量大爆發,才產生的自然狀態。 相關閱讀:《魚群和珊瑚無法呼吸!淺褐色「海鼻涕」蔓延土耳其內海》在鄰近特拉維夫拉馬干野生動物園 (Ramat Gan Safari Park zoo), 今年 11 歲的犀牛媽媽雷哈娜 (Rihanna) 帶著她剛生下來的小犀牛散步。 相關閱讀:《瀕臨滅絕 世界上最後一隻公的北方白犀牛過世》2018 年 3 月 20 日,世界上最後一隻公的北白犀過世,讓全球只剩下兩隻母的北白犀,現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在想辦法不要讓北白犀就此絕跡。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用五年聞出上百件爆裂物 獲頒金牌的「掃雷鼠英雄」要退休了
在柬埔寨,至今仍有大約 600 萬個地雷被埋在土下,威脅著當地人民的安全,而馬加瓦 (Magawa)—— 一隻七歲的非洲巨鼠 (Cricetomys gambianus), 正是為此而辛勤工作著,牠在經過特殊訓練後,至今已經「聞」出了 71 個地雷和 38 件尚未引爆的武器與炸彈。訓練出馬加瓦的,是非政府組織「Apopo」, 這間在比利時登記、以掃除各國地雷為目標的機構,將基地設在了東非國家坦尚尼亞,它們自 1990 年代便開始訓練非洲巨鼠,只要一年的時間,這些被暱稱為「英雄鼠」(HeroRATs) 的小傢伙們就可以投入偵測地雷的行動。而在所有受訓老鼠中,馬加瓦是特別優秀的一隻「探員」, 牠自 2016 年被送到柬埔寨西北方的暹粒市 (Siem Reap) 後,便一直勤奮工作,五年下來已經協助搜索了超過 22 萬 5,000 平方公尺,相當於 42 個足球場大的土地。去年九月時,馬加瓦甚至因為牠「忠於職守地救死扶傷」, 而獲頒了英國獸醫慈善機構 PDSA 的金牌 —— 牠甚至還是這個已有 77 年歷史、被形容為動物界喬治十字勳章 (George Cross, 註) 的殊榮中,唯一的一隻得獎老鼠。註:根據《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喬治十字勳章」是 1940 年時由當時的國王喬治六世 (King George VI) 所設置,它的授予條件是「在極端的危險之中,展現出最偉大的英雄主義,或最引人注目的勇氣」。那麼馬加瓦究竟是怎麼找到地雷的呢?馬加瓦重 1.2 公斤、長 70 公分,雖然比起其他的老鼠物種還要巨大,但至少還是足夠輕到不會在經過地雷時引爆它們。因此,Apopo 便利用了這項優勢,訓練馬加瓦和其他非洲巨鼠,讓牠們能夠分辨出爆裂物裡的化合物,而一旦牠們發現可疑的味道時,便會在土地上頭抓撓,藉此提醒牠的人類夥伴,下面有潛藏的危機。Apopo 指出,馬加瓦在 20 至 30 分鐘內,便可以搜索和一個網球場差不多大的區域,可是如果是由人類拿著金屬探測器進行檢查的話,卻得花費一到四天,才能完成差不多的進度。而且除了耗時極為漫長外,人類也有可能在探測中不小心引爆地雷,又或者是誤找出根本不是爆裂物的廢金屬,因此像馬加瓦這樣的「鼠英雄」, 可以說是掃除地雷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夥伴。Apopo 便透露,光是去年一整年,它們在柬埔寨就已經搜索了至少 430 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但是「如果沒有像是馬加瓦這樣的小英雄的幫助,是不可能辦到的」。只是,即使是優秀如馬加瓦,如今也遇上了該「退休」的時候了。Apopo 在上周六 (5) 時便釋出了這個令人有些難過、卻也為牠感到光榮的消息,它們指出,雖然馬加瓦工作很努力,身體也還很健康,但「牠其實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了,行動也很明顯地開始漸漸變慢」。據《半島電視台》及《美聯社》報導,非洲巨鼠的平均壽命其實只有大約八年,如今已經七歲的馬加瓦,也的確應該要好好享受一下悠閒的生活了。但事實上,馬加瓦其實也不是立刻就要「退休」,Apopo 表示,最近才有一批年輕的「鼠英雄」出色地通過了柬埔寨地雷行動中心 (CMAC) 的測驗,而馬加瓦將會再待上個幾周,幫忙「監督」新上任的小探員,協助牠們適應工作。至於馬加瓦的退休生活要做些什麼呢?Apopo 透露,馬加瓦還是會住在原本的籠子內,遵循跟之前一樣的生活作息,只是不會再讓牠進到地雷區內。牠依舊會吃跟以往一樣的食物,也就是牠最愛的新鮮水果和蔬菜,每天也都會有玩耍時間,還會讓牠進行日常運動、定時做健康檢查。除此之外,牠一天之中還可以有 20 到 30 分鐘的快樂時間 —— 被放到大籠子內,享受沙箱、跑輪等令「鼠」開心的遊樂設施。
貴到打破世界紀錄 香港豪宅停車位以3,642萬售出
最近,香港一處豪宅的停車位以驚人的價格,即港幣 1,020 萬 (折台幣約 3,642 萬元) 售出,打破歷史紀錄,成為了世界上最貴的停車位。據當地媒體於上周五 (4) 的報導,位在高檔的山頂 (The Peak) 住宅區、由九龍倉集團 (Wharf Holdings) 和南豐集團 (Nan Fung Group) 聯合開發的豪華地產「Mount Nicholson」, 自上個月開始分售區內的停車位。但是,停車位的價格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透過競標的方式,以得標的最高價售出,參考價格從港幣 880 萬 (折台幣約 3,142 萬元) 到 950 萬 (折台幣約 3,392 萬元) 不等。3/5: Parking spot fetches US$1.3 million at Hong Kong’s Mount Nicholson https://t.co/LmxNWaFbjZ 照片中的房子,正是本次售出天價停車位的「Mount Nicholson」豪宅區。而其中,有 29 個停車位在第一輪競標中就結標出售,除了前文提到的破紀錄價格 1,020 萬港幣以外,還有另一處以 930 萬 (折台幣約 3,321 萬元) 成交。事實上,豪宅區「Mount Nicholson」的房價一直居高不下,例如《南華早報》便表示,它不只是香港最貴的地方,更早在 2017 年就成為了全亞洲最貴的房產。據當地《蘋果日報》報導,「Mount Nicholson」的兩間房產還曾在 2017 年時,以港幣 11.6 億 (折台幣約 41.43 億元) 售出,平均呎價 (註) 為港幣 13 萬 2,100 元 (折台幣約 47 萬 2,000 元)。也因此,位在山頂住宅區、香港中原地產 (Centaline) 分行的銷售經理劉文華 (William Lau) 就認為,對於能夠花上好幾億購屋的客人來說,為停車位花費上千萬港幣,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他們最擔憂的部分是,他們需要空間停車,所以錢不是問題。他們是要買來自用的,而不是拿來進行投資。」劉文華說。註:呎價為「每平方英尺的價格」,1 平方英尺約等於 0.028 坪,因此呎價港幣 13 萬 2,100 元等於每坪價格約港幣 471 萬 7,900 元 (折台幣約 1,685 萬元)。至於上回最貴停車位價格紀錄來自何方?也同樣來自香港。根據《彭博社》的紀錄,2019 年,有一處位在當地中環商業大樓內的停車位,便以 760 萬港幣 (折台幣約 2,714 萬元) 售出。而這樣的驚人價格,也讓香港的停車位變成一項投資目標,許多投機者往往從快速且連續的買賣中獲利。中原地產的數據便顯示,2018 年時,香港 8,968 處停車位的總市值為 166.4 億港幣 (折台幣約 594.29 億元,等於一個停車位要價約台幣 662.7 萬元), 是自 1996 年進行相關紀錄以來,所獲得的最高數字。據 BBC 報導,在香港,隨著近幾個月疫情趨緩,當地的豪宅市場交易量及交易價格可以說是屢創新高。其中,同樣位在豪華地段「山頂」, 就有一間房產以每個月 21 萬美元 (折台幣約 582 萬元) 的驚人價格出租。
中國復旦大學前進歐洲惹議 匈牙利千人上街示威
上周六 (5), 數千名匈牙利人走上街頭,抗議匈牙利總理奧班 (Viktor Orban) 與中國復旦大學達成的海外分校建校協議,不願見到中國的觸角進一步伸進匈牙利的土地。其中一名參與示威遊行的大學生拉迪克斯 (Szonja Radics) 便說道:「奧班和他的政黨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 — 匈牙利公民聯盟 (Fidesz) 聲稱自己是反共主義者,但現實裡共產黨卻是他們的朋友。」而作為最具聲量的反對者,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市的市長卡拉克索尼 (Gergely Karacsony) 也在上周宣佈,他將以香港、新疆等議題之名,重新命名復旦大學匈牙利分校校址預定地四周的街道,藉此表達他反對這項政策的立場。根據匈牙利政府與復旦大學達成的協議,中國在歐盟境內的第一間大學分校最快將於 2024 年落成。匈牙利調查媒體 Direkt36 指出,整項計畫耗資將達 18 億美元 (折台幣約 503 億 3,700 萬元)—— 比 2019 年匈牙利政府撥給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總預算還高,不過其中的 15 億美元 (折台幣約 419 億 4,750 萬元) 將向中國的銀行貸款。匈牙利政府信誓旦旦地向選民表示,讓身為世界百大的復旦大學前來建校,將能有效改善匈牙利的高等教育環境,創新與科技部的副部長尚達 (Tamas Schanda) 也形容,有了復旦大學,就意味著匈牙利「將有機會向世界最優秀的學者學習」。然而,根據匈牙利智庫共和國研究所 (Republikon Institute) 的調查,近 2/3 的匈牙利人都不支持政府與復旦大學間的合作協議。部分示威者相信,這筆錢會對納稅人造成沉重的負擔,而且就算要花,也應該要用於發展匈牙利自己的大學,而非一所中國的大學上。除了資金,校址的選擇也是一大問題。這間新學校的校址,其實本來是要用於興建一座「學生宿舍村」, 儘管中央政府聲稱這兩項計畫並不衝突,但布達佩斯市的市長卡拉克索尼卻指出,在復旦大學加入後,這塊土地日後絕大多數都將變成復旦大學的校園,勢必排擠到原本屬於學生宿舍村的空間。周六這場遊行的組織者們就在 Facebook 上寫道:「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 — 匈牙利公民聯盟為了把中國人的大學、獨裁帶進匈牙利,把學生們的居住權、乃至未來全賣了。」在周六的示威現場上,身為下任總理競爭者的卡拉克索尼拿出一張六四坦克人的照片,向現場的示威者說道:「讓我們說清楚我們在抗議誰,我們在抗議的對象是獨裁者,而不是在這座不凡的城市內與我們和平共處的中國人。」「我們不想要花納稅人 5,000 億匈牙利福林 (forint, 註 1) 的錢在中國的菁英大學上,我們想要的是學生宿舍村,就這麼簡單。」註 1: 匈牙利福林是目前匈牙利所使用的貨幣名稱。為了表達他的不滿,上周卡拉克索尼更大動作宣布要將復旦大學預定校地周遭的四條街道,分別改名為「自由香港路」(Free Hong Kong Road)、「維吾爾烈士路」(Uyghur Martyrs’ Road)、「謝仕光主教路」(Bishop Xie Shiguang Road, 註 2) 和「達賴喇嘛街」(Dalai Lama Street)。他在現場的記者會中向中央政府喊話:「我們仍然希望這個計畫不會發生,但如果它發生了,(復旦大學) 就得忍受這些名稱。」註 2: 謝仕光曾是中國天主教地下教會的主教,一生曾數度遭中國迫害,本人也已經於 2005 年以 88 歲的高齡辭世。在許多匈牙利政治觀察家眼中,奧班與復旦大學間的這紙建校協議,被視為他的「東部大開放」(Eastern Opening) 政策的一環。這是奧班為了平衡地緣政治發展所推出的一項政策,但許多專家擔心,奧班近年來與中國、俄國越發密切的合作關係,正在讓匈牙利成為兩國侵蝕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特洛伊木馬」。除了擔心匈牙利為人所用,曾為匈牙利調查媒體 Direkt36 針對「東部大開放政策」寫過專題報導的記者潘伊 (Szabolcs Panyi) 則擔心,奧班的政策已經為中國的情資單位大開方便之門。潘伊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特別提到了中國政府強制海外學子協助情蒐的策略,他擔心地指出:「中國在匈牙利的影響力越大,同時也在進行間諜活動的風險也越高。」
【地球 24小時】06/05 當維尼披上雪山獅子旗
在首都布達佩斯,上千名反對設立中國復旦大學分校的示威者來到預定校址抗議,其中一人高舉身披雪山獅子旗的小熊維尼玩偶,藉此嘲諷妨礙西藏獨立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示威民眾表示,這間新學校估計要花費當局 18 億美元 (折台幣約 502 億 5,600 萬元) 的高等教育資源,比當局在 2019 年花在整體高等教育系統的錢都還要多,可以想見要是新學校真的設立成功,不只會排擠匈牙利自身的高等教育系統,還會增加中國當局的影響力,因此引發大批民眾上街抗議。 相關閱讀:《真實版小熊維尼頭骨首度公開》總是穿著紅色衣服、愛吃蜂蜜的小熊維尼風靡全球,而激發小熊維尼靈感的加拿大黑熊頭骨曾在倫敦博物館展出,吸引世界各地的民眾前來參觀。在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 (Greenville) 舉辦的共和黨大會上,前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的支持者高舉應援旗幟而來,準備聆聽川普在大會上的演講。根據媒體報導,川普近日受到黨內的壓力,希望他能夠協助共和黨在 2022 年期中選舉繳出好成績,然而他的前幕僚表示,川普仍糾結在去年的總統大選,認為拜登 (Joe Biden) 的勝選依舊有疑慮。目前,川普也正在考慮 2024 年再次投入總統大選。 相關閱讀:《拜登的美國總統之路 三十張圖帶你看》隨著 2020 美國總統大選告一段落,美國各大媒體紛紛報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贏得選戰。究竟,拜登是怎麼走上總統這條路的呢?在北愛爾蘭中部的波塔鎮 (Portadown), 上百名未經申請就上街示威的愛爾蘭聯合主義和保皇派人士收到警方的警告,他們不滿歐盟和英國政府在討論脫歐時,沒有把北愛爾蘭視為英國的一部分,而是另行協議,導致英國和北愛爾蘭不同步。針對北愛爾蘭部分民眾的反彈,歐盟和英國政府表示詳細的協議還在協商中,但許多愛爾蘭聯合主義和保皇派人士要求將該協議廢除,不要在愛爾蘭海設下邊界,讓北愛爾蘭自外於英國。 相關閱讀:《吹動大麥的風 走過北愛爾蘭的動盪歲月》你知道嗎?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 (Belfast) 並非一直都是如此和平,從 1960 年左右到 20 世紀末,由於宗教、政治上的分歧,長年動盪不安。如今這座城市卻被列入「歐洲最友善城市」、「英國最快樂城市」等各種榜單。隨著 COVID-19 疫情趨緩、觀光業開始復甦,遊輪業者也開始載客進入威尼斯,引發當地居民乘小船圍堵大型遊輪,要求他們不要進入威尼斯潟湖,破壞已經岌岌可危的當地環境和生態。 相關閱讀:《過度觀光怎麼解?威尼斯祭出「登陸稅」》威尼斯的過度觀光問題已經不是新聞,也是當局時時刻刻都想迫切解決的難題,而在 2019 年,專門針對短期觀光客的「登陸稅」登場了。在觀光大城伊斯坦堡,一名男子手持寫有「我愛伊斯坦堡,我不要運河」字樣的海報,抗議土耳其政府的伊斯坦堡運河計畫,這個計畫主要是想在伊斯坦堡開鑿一條連結黑海和馬摩拉海 (Sea of Marmara) 的運河,藉此分攤博斯普魯斯海峽 (Bosphorus Strait) 的負擔。 相關閱讀:《魚群和珊瑚無法呼吸!淺褐色「海鼻涕」蔓延土耳其內海》在近幾個月以來,土耳其的馬摩拉海出現了一種淺褐色的黏稠物質「海鼻涕」, 它不僅造成當地漁民捕撈困難,更使得海中生物難以呼吸...... 在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 (Mandalay), 反對緬甸軍政府的民眾火燒東南亞國協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的旗幟,藉此抗議東南亞國協給予緬甸軍政府合法性。 相關閱讀:《回去就會死:不願對示威者開槍的緬甸警察》在緬甸軍方政變之後,隨著鎮壓示威者的行動越演越烈,部分拒絕開槍射擊民眾的警察,選擇跨越邊境離開緬甸,逃到比鄰的印度尋求庇護...... 在發現 215 具孩童遺骸的甘露市印地安寄宿學校 (Kamloops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 人們在校門前堆放鮮花、玩偶和童鞋,悼念枉死的原住民孩童。1863 年到 1998 年,在加拿大,有超過 15 萬名原住民兒童被迫離開父母,被送到 139 所印地安寄宿學校,他們在此處被迫成為基督徒,不僅被禁止使用自己的語言,也不能實踐他們的文化傳統,其中有很多孩子甚至在身體及心靈上被虐待。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列寧格勒州的加特契納鎮 (Gatchina), 俄國總統普亭 (Vladimir Putin) 前來參加揭幕儀式,將他身後的俄羅斯帝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 (Emperor Alexander III of Russia,1845-1894) 雕像介紹給大家。據悉在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國內不僅沒有戰爭,且一片祥和繁榮,也讓他被譽為和平締造者。 相關閱讀:《第八大世界奇觀去哪了?俄國失落的瑰寶「琥珀廳」》曾幾何時,俄國皇宮的一隅一度藏著一座舉世驚人的房間,可惜在二戰後短短數年間,這座房間隨即從藝術瑰寶,化身為歷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在「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 這一天,一名說書人在西爪哇省南安迪縣 (Indramayu Regency) 的一處海灘為孩子們表演指偶戲。 相關閱讀:《COVID-19 打造的「靜海之年」: 海洋環境音在疫情之下如何改變?》航運船隻、拖網捕撈、石油平台,或甚至海底採礦,這些人類活動對海洋造成了嚴重的噪音汙染,但這些聲音,在去年可以說是幾乎消失不見...... 在里約熱內盧,當局為了紀念「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 特別將當地著名的救世基督像打上綠色的光。 相關閱讀:《香港神像守護者:三十多年來,他默默照顧這滿天神佛》巴西的救世基督像是觀光客到里約必去的景點之一,然而對香港的這些神像來說,祂們受到的待遇和巴西救世基督像天差地別......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6/04 六四必做:洗刷國殤之柱
適逢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滿 32 周年,大學生們來到香港大學的校園內,洗刷 1997 年丹麥雕塑家高志活 (Jens Galschiøt) 的作品「國殤之柱」, 這是每年六月四日當地民主運動人士都會做的事。說到國殤之柱,其實全世界共有五座,但放在香港、紀念六四的這一座最出名,上都刻畫多名臉部扭曲、深受痛苦的民眾,象徵遭到中國政府血腥鎮壓的受害者,基座則用紅字寫上「六四屠殺」及「老人豈能夠殺光年輕人」字樣。 相關閱讀:《「把六四事件告訴全世界,人們是這麼說的」 回到 8964 這一天》在位於甘露市的印地安寄宿學校被爆出地下埋有 215 具孩童遺骨後,人們紛紛開始追蹤過往設立於加拿大的其他印地安寄宿學校,並且翻找出了許多當年的老照片,像圖中穿上天主教會服飾的就是 1955 年待在安大略省西班牙語鎮印地安寄宿學校的原住民學生。1863 年到 1998 年,在加拿大,有超過 15 萬名原住民兒童被迫離開父母,被送到 139 所印地安寄宿學校,他們在此處被迫成為基督徒,不僅被禁止使用自己的語言,也不能實踐他們的文化傳統,其中有很多孩子甚至在身體及心靈上被虐待。 相關閱讀:《埋在學校底下的 215 條孩童亡魂 掀開加拿大原住民種族滅絕傷痛》在加薩走廊南部,一台台來自埃及的工程車駛進當地,準備協助巴勒斯坦民眾重建家園。 相關閱讀:《一道怪風、一點差池 長榮貨輪堵住埃及蘇伊士運河》說到埃及最引以為傲的工程,蘇伊士運河一定榜上有名 (Suez Canal), 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它掌管了海上國際貿易的 10%, 堪稱全球最忙碌的水道之一,讓石油、天然氣和貨物可以往來於歐亞之間。然而,今年三月,這條吞吐量巨大的運河被堵住,嚴重影響海上國際貿易。而讓蘇伊士運河被堵住的關鍵,就是來自長榮海運的巨無霸貨輪 —— 長賜號。在首都德黑蘭,準備參與 6 月 18 日舉辦的總統大選的候選人無不卯足全力,盡力為自己拉票。圖為「戰鬥教士聯盟」(Combatant Scholar Association) 政黨推派的候選人賴西 (Ebrahim Raisi) 的競選總部。目前,今年 60 歲的賴西當選的呼聲很高,他除了隸屬執政黨,在參選前也是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 (Ali Khamenei) 欽點的司法總監,然而,他是否有能力帶領伊朗走出遭美國經濟制裁和高失業率的泥淖,仍有待觀察。 相關閱讀:《專做美國國旗 伊朗國旗工廠生意好到爆》在美國和伊朗衝突日益白熱化的現在,伊朗一家國旗工廠的生意蒸蒸日上,因為他們專門出產美國國旗...... 在首都馬德里街頭,「滅絕反叛」(Extinction Rebellion) 環保組織的成員抬著動物玩偶上街抗議,要求國際社會將破壞環境、造成生態滅絕的「ecocide」行為列入刑法的制裁範圍中。 相關閱讀:《大火十日、塑膠入海 斯里蘭卡火燒船事故成史上最慘重生態浩劫》在地球另一端的斯里蘭卡,最近發生了一起號稱是該國史上最慘重的生態浩劫,從 5 月中,新加坡籍的化學貨輪 X-Press 珍珠號 (X-Press Pearl) 在斯里蘭卡外海竄出火舌後,斯里蘭卡西部的內貢博市 (Negombo) 美麗的沿岸生態,便被鋪天蓋地的塑膠顆粒攻陷、清都清不完。在紐約市提供 COVID-19 疫苗接種的布朗克斯寫作學校 (Bronx Writing Academy school) 外,一小群反對疫苗的示威者舉起海報,告訴前來接種的民眾要是不想打疫苗,絕對不要勉強打。 相關閱讀:《打完疫苗就不用戴口罩?美國 CDC 最新建議引起爭議》告訴打完兩劑 COVID-19 疫苗的人不用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最新的公衛建議引起了正反雙方的辯論。在首都聖地牙哥的佩雷拉宮 (Pereira palace), 制憲議會議員將在此決定新憲法的誕生。圖為佩雷拉宮的中庭。 相關閱讀:《舊憲法的倒數計時 智利公投要訂新憲法》去年 10 月,智利選民在公投中決定重新制定憲法,希望藉此能許給智利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在首都巴馬科 (Bamako) 的獨立廣場上,M5-RFP 反政府聯盟的支持者手拿上校戈塔 (Colonel Assimi Goita) 的照片,並稱他是「馬利的希望」, 協助在去年政變中驅逐前總統凱塔 (Ibrahim Boubacar Keita)。然而,距離上次政變僅不過 9 個月,如今西非第二大國馬利政壇再次生變,去年發起政變的上校戈塔也再次成為馬利政壇上的關鍵人物。 相關閱讀:《政變餘波未了又生變 馬利軍方拘留總統、總理奪權》在首都墨西哥城,當局宣布全面重新開放整座城市,這是繼去年 COVID-19 疫情蔓延以來,當局首度宣布不再封鎖或有限度開放墨西哥城。圖為戴上口罩在街頭行走的人們。 相關閱讀:《日本推出智慧型口罩 可以翻譯八種語言》因為 COVID-19 全球蔓延的關係,口罩已經成了人人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戴上口罩難免令人溝通困難,不僅無法判讀唇語,有時也會影響音量。對此,日本科技公司 Donut Robotics 想了個好方法,推出不僅可以加大使用者音量,還可以翻譯八種語言的智慧型口罩!在俄亥俄州的霍爾姆縣 (Holmes County), 一名阿米什 (Amish) 男子駕著馬車踏上歸途。 相關閱讀:《21 世紀的隱居者 — 拒絕汽車、網路、電力的阿米什人》說到美國的少數團體,阿米什人一定榜上有名 —— 在美國賓州和中西部的鄉間,偶爾會見到乘著馬車、穿著十八世紀樣式衣服的人們,彷彿穿越時空般出現在現代社會。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地球 24小時】06/03 如花般的火炬手
在位於日本中部的富山市 (Toyama), 負責傳遞東京奧運聖火的火炬手躺成一朵花的形狀,準備迎接即將在 7 月 23 日登場的東京奧運。 相關閱讀:《東京奧運該不該辦?街訪在地人透心聲》距離東京奧運預定開幕的時間,已經只剩下一個多月了,而在停辦與續辦的聲浪下,究竟住在當地的東京居民們,是怎麼看待這個象徵榮光、卻也可能帶來疫情危機的賽事呢?在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市 (Minneapolis) 去年發生佛洛伊德 (George Floyd) 事件的地點,一名女子在路障上留下血紅手印,悼念非裔男子佛洛伊德之死。 相關閱讀:《「平等郵票」不平等?西班牙郵局看膚色定價》適逢歐洲多元月和美國非裔男子佛洛伊德的一周年忌日,西班牙郵局應景地推出一套「平等郵票」響應,卻沒想到,這套郵票反倒弄巧成拙,成了一場公關危機...... 在首都利馬,支持右翼「人民力量黨」(Fuerza Popular) 總統候選人藤森惠子 (Keiko Fujimori) 的民眾正在參加選前之夜,她將對上來自自由秘魯黨 (Peru Libre) 的卡斯蒂略 (Pedro Castillo)。今年 6 月 6 日,秘魯民眾即將選出它們的下一任領導者。有些評論家認為,如果由藤森惠子掌權、讓藤森家族重回秘魯的政治頂端,那麼她或許將重建貪腐與專制的時代。 相關閱讀:《秘魯薩滿焚香吹海螺 預測下一任總統會是......?》在華沙老城區,民眾手持印有白羅斯反政府記者普羅塔賽維奇 (Roman Protasevich, 左) 和部落客洛西克 (Ihar Losik, 右) 的海報,準備前往白羅斯反對派領袖蒂哈努斯卡婭 (Svetlana Tikhanouskaya) 舉辦的聲援活動,他們將在活動上要求白羅斯釋放監獄中的所有政治犯,還他們自由。 相關閱讀:《白羅斯「國家劫機」事件 逮捕反對派記者不遺餘力》近日,白羅斯再次掀起反政府運動,人民不滿現任總統盧卡申科 (Alexander Lukashenko) 強逼一般民航機迫降,就為了上機逮捕白羅斯異議記者普羅塔賽維奇,違反了國際飛安規範,引發歐美各國同聲譴責。在香港,每年適逢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夕,當地都會舉辦守夜等相關悼念活動,圖為拿著蠟燭的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簡稱支聯會) 副主席鄒幸彤。 相關閱讀:《在中國,被遺忘、也不被允許想起的六四天安門事件》1989 年 6 月 4 日。在中國,這是個老一輩不被允許記得,新世代也不被允許知道;其他國家卻了然於心的日子。在上海外圍,一名男子正在跟他的兩個孩子玩耍。近日,中國政府正式宣佈,全面開放民眾可以生三個小孩,希望透過放寬計劃生育的限制,來解決逐漸成形的少子化人口危機。 相關閱讀:《人口大國也缺寶寶?中國公布十年一度人口普查公報》在充滿難民和移民的列斯伏斯島 (Lesbos), 醫護人員正在協助移民接種對抗 COVID-19 的疫苗。 相關閱讀:《防疫不該有國界 醫界籲停止「疫苗國族主義」》當許多國家大量購買疫苗,甚至擁有超出其人口數倍的疫苗數量時,世界上還有許多角落,連個位數量的疫苗都沒有...... 在里約熱內盧的一座貧民窟內,消防人員正在倒塌的建築物間搜尋生還者的蹤跡。3 號清晨,這座貧民窟中發生四層樓建築倒塌事件,造成至少一名嬰兒和一名成人死亡,並且對周遭的建築造成損害。 相關閱讀:《打擊毒販還是濫殺無辜?巴西里約貧民窟槍戰 25 死》上個月 6 號,在里約熱內盧,巴西警方為了掃毒,竟然在沒有疏散人群的狀況下於人口眾多的貧民窟地帶展開突襲作戰,持續不斷的槍戰與殺戮,在最後造成了二十多人傷亡...... 在首都德黑蘭的一處農地,農夫一邊耕種、一邊注意遠方煉油廠冒出的沖天濃煙。根據最新消息,煉油廠冒出的大火已經被撲滅,且沒有任何人員傷亡,而起火原因研判是液化石油氣管線不小心外洩,進而引發大火。在法國東南部城市坎城 (Cannes), 可以看到店家紛紛賣起了坎城電影節的紀念品,準備迎接七月登場的坎城電影節。 相關閱讀:《到國際太空站拍電影 俄國將搶先美國拍出真・太空片?》將來,你在電影中看到的太空場景,有可能會是「實地拍攝」, 而不是電腦動畫...... 每天,地球圖輯隊都會挑 10 張世界各地的照片,帶領大家去看看在 24 小時內,地球的不同角落正發生著什麼事情。有的可能嚴肅到令人難以承受,有的可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日常,這些都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那麼,在我們坐在這裡的當下,世界各地又發生著什麼事呢?趕快鎖定我們的【地球 24 小時】吧!
海中一筆意外之財 葉門漁夫尋獲150萬美元龍涎香
這原本是普普通通的一天,35 名葉門漁夫像往常一樣出海、捕魚,也像往常一樣收網帶著漁獲準備回家。然而,返航路上一具散發著奇特氣味的抹香鯨 (Physeter macrocephalus) 屍體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而漁夫們原本平凡、普通的一天,也即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轉變。「當我們越來越靠近 (鯨屍), 一股濃厚而奇特的氣味朝我們撲面而來。」一名漁夫回憶道:「我們立刻覺得這隻鯨魚體內肯定有些什麼。」在影片中,可以看見漁夫們找到鯨屍、合力把鯨屍努力拖回岸邊的畫面。於是,一行人立刻合力用船上的大鉤子鉤住鯨屍,就這麼一路把鯨屍拖回港口。當他們剖開屍體,漁夫們的嘴角再也藏不住笑意:這具鯨屍裡藏著一塊重達 127 公斤、價值 150 萬美元 (折台幣約 4,194 萬 7,500 元) 的龍涎香 (ambergris)。「龍涎香」是一種產自抹香鯨消化系統的特殊物質,非常少見又帶有迥異的香氣,因此也有人稱它為「海上珍寶」(treasure of the sea)、「漂浮黃金」(floating gold)。至今,科學家依舊不清楚龍涎香的產生過程,但科學家推測,龍涎香的形成與抹香鯨平時大嚼烏賊、章魚等頭足類生物的習性有關。這類動物看起來全身柔軟,但體內通常有堅硬、銳利的顎片等構造,導致抹香鯨難以消化。此時抹香鯨的腸道就會分泌某種蠟狀物質,將這類難以消化的部分包裹起來,並經過一連串複雜的作用後排出體外、成為人們口中的龍涎香。一般來說,剛從抹香鯨體內排出的龍涎香看起來就像一塊浮在海上的黑色、油膩漂浮物,但時間一久,龍涎香就會逐漸變灰、變硬,摸起來也會有一種類似蠟的手感。除了產生過程特殊,龍涎香最特別之處就在它散發的特殊香氣,而且每塊都不同,有些散發著泥土的香氣,有些聞起來則像麝香,也有的帶有更甜的香味。為了這些獨具特色的香氣,許多香水大廠都會爭相出高價購買龍涎香加入香水中,根據《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舉凡香奈兒 (Chanel)、浪凡 (Lanvin) 等品牌,都曾推出過加入了龍涎香的香水。雖然龍涎香在市場上始終奇貨可居,但由於抹香鯨屬於受美國《瀕危物種法案》 (Endangered Species Act) 保護的物種,因此在美國擅自使用龍涎香很容易就有觸法的疑慮。但在世界上其他沒有特別禁止的地區,龍涎香依舊是價值連城的商品,不論是在公開市場或是黑市中皆然。《漂浮黃金:龍涎香自然與 (非自然) 的歷史》(Floating Gold: A Natural (and Unnatural) History of Ambergris, 暫譯) 一書的作者坎普 (Christopher Kemp) 指出,近年來龍涎香黑市的發展已經越來越猖獗,甚至已經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地下交易網絡。「如果你相信媒體的報導,你會以為龍涎香是某種人們偶然才會發現的東西,」坎普表示:「但其實龍涎香有一整個地下網絡,其中有全職的蒐集、交易者靠著龍涎香賺錢。」「他們知道所有龍涎香最有可能出現的海灘,以及氣候條件。」現在,靠著這塊重達 127 公斤、價值 150 萬美元的龍涎香,這 35 名漁夫也成了世上許多靠龍涎香致富的一員。當中有人用這筆意外之財買了新房、新車、新漁船,也有人用於結婚。不過,也有一部份人將一部分的錢分給有需要的左鄰右舍。「當他們把龍涎香賣掉,他們用所獲得的錢幫一些家庭購買藥物。」其中一名村民很感激地告訴媒體。